养生有哪些方法
1、护发: 头发是人体健康与否的标志,头发是否乌黑、润泽、柔韧、茂密,与血、肾、脑有密切关系。
因此,除生活上保证足够的睡眠和休息;情绪上保持开朗豁达、从容乐观;饮食上注意营养以外,还应经常梳梳发,按摩几下头皮。
隋朝的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说:“千过梳头,头不白”。
明代《摄生要录》也讲:“发多栉,去风明目,不死之道也”。
栉就是梳头发,多梳发能清头明目,疏通血脉。
具体方法是,每日早中晚,以十指代替梳子,自额骨两眉内梢处抓起,经发际、前顶、头顶到后脑发际处,由前往后反覆数十次至百余次,若能坚持数年之久,能使白发变黑,稀发变密。
2、叩齿: 自古以来,中医就非常注意保护牙齿。
“齿者肾之标,少长别乎此,盛衰见乎此也”。
说明牙齿与人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强弱关系密切。
固齿首先要护齿。
唐代《千金要方》讲:“食毕当漱口数过,令人口齿不败口香”。
主张饭后要漱口。
元代《饮膳正要》说:“清旦用盐刷牙,无齿疾”。
则比漱口又进了一步。
但这些均是口腔卫生护齿法,比护齿更要紧的还在于保健叩齿固齿。
晋代的葛洪讲:“清晨叩齿三百过者,永不动摇”。
隋代巢元方也说:“鸡鸣时,常叩齿,三十六下。
长行之,齿不蠹虫,令人齿牢”。
其方法是,清晨或睡前,口唇轻闭,然后上下齿有节律地互相轻轻叩齿。
至于叩的次数多少为善,当因人而立,大可不必拘泥古人之说。
常叩齿可使牙齿坚固,促进消化,预防牙病。
3、健脑: 中医认为:“脑为神之本”,“脑为元神之府”。
“神”,中医指人的精神思维活动。
因此健脑养生目的在于保持“神明”(思维)的健康。
但是,脑与肾的关系密切,脑的思维活动敏捷与否,依赖于肾精的充养。
中医有“肾主骨,生髓,通于脑”,“脑为髓之海”之说,就说明能善养肾精者,才能健脑全神,推迟人脑的衰老。
显然,这里又强调了节欲保精的重要性。
其次,用脑要适宜。
汉代的司马迁曾说:“精神不用则废,多用则疲”。
若善于用脑,则可提高智能,使思路敏捷,至老也神清智聪;过于用脑,情志刺激过度,则精神思维紊乱,促人早衰。
再有,食补与药补也是中医所强调的健脑措施之一。
一般多用鱼肉禽蛋以养血补髓;用核桃、黑芝麻、桂圆肉、大枣等以益智宁神;用肾气丸等补肾固精。
后人曾据古今中医文献,编制一套简便易行的脑保健操,分吐纳、梳发、揉太阳穴、拿肩、摩面(脸)等教节,因限于篇幅而不细述。
4、摩腿洗足: 步履稳重、行走从容不迫与否,是衡量老人健康与衰老的表现。
欲话说:“人老腿先老”。
因此,古人比较注重腿脚的活动和护养。
腿脚活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早晚饭后散散步,能起到活血通络,活动关节,助脾消化,强健腿足的作用。
其次是腿脚按摩法,有以下几种方式:①“干洗腿”。
即以两手抱紧一侧大腿根稍用力向下摩擦到脚踝,然后回摩到大腿根。
此法可增强步行能力,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水肿及腿部肌肉萎缩。
②扭膝。
两脚并拢,屈膝微下蹲,双手掌置膝盖上,膝部作前左后右圆圈运动20~30次,可防治膝关节疼痛,恢复下肢疲劳。
③扳足。
坐床上两腿伸直,低头并身体前倾,以两手扳足趾30次,能练腰腿,强脚力。
④搓脚心。
指搓脚心涌泉穴,有滋肾益阴,镇静安神的作用。
先将两手掌搓热,然后搓两脚心各100次,以脚心感到温热为佳。
另外,每晚入睡前用35℃水泡沫脚20分钟。
夏季怎么养生
夏季养生重点:
祛湿清热养脾胃
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也是生命力最旺盛人体比较少犯病的季节,但并不可因此而掉以轻心。
“此时养生要注意不要让阳气外泄,一个是我们不要贪凉,其次出汗不要太多,保持阳气。
”廖利平表示。
要预防夏季容易出现的一些流行病,如腹泻、流行性感冒等等,就要留心“空调病”。
在开着空调的房间里,皮肤的汗孔是打开的,冷风直接吹进去容易伤及到脾胃。
而夏季起居时间也应“晚睡早起”。
在饮食上,夏天要“吃苦”,饮食清淡温和,一些有苦味的食物可以清热,如苦瓜等。
夏季出汗比较多,也需要经常补充盐分,少吃油炸燥热的食品,不要吃狗肉羊肉。
廖利平介绍了一个养生习惯,就是在这个时间吃点田七,可以预防高血压和高血脂,喝绿茶、绞股蓝、决明子等,可以起到清肝明目、疏肝理气的作用,冬瓜老鸭汤等也是夏季佳选。
在廖利平看来,对应中医的五行、五脏而言,四季还要加上一个“长夏”成为五季,“长夏”包括了小暑、大暑和立秋,这个季节的特点是湿热、暑热,养生重在养脾胃,在广东,这个季节湿气特别重,尤为需要祛湿。
一款绿豆陈皮老鸭汤,就有清暑热的功能。
这时还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冬病夏治”就是借助阳气打开的时候,借热力容易渗透,疏通经络,直达病灶,对呼吸道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肺疾病、过敏性鼻炎等疾病,也是中医所说的阳虚的病,这时候医治,能够让病患顺利度过秋冬季节。
养生都有哪些办法?
1、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
2、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进行有规律的运动。
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
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3、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
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
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
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4、健康、平衡的饮食也是养生的必备因素。
数千年以来,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认定是达到长寿的关键因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责备认为是使健康出现问题的根源。
5、预防疾病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
通过有规律的锻炼,正确使用药物,适当的进行食补,以及其他的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每个人都可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目的。
养生之术:是在养生理论指导下,历代逐渐建立起来的,并不断发展与完善。
1.神养: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
融合了传统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内容。
2.行为养: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调养。
融合了传统医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美术艺术文化等内容。
3.气养: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
融合了传统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4.形养:主要包括形体锻炼,体育健身活动。
内容融合了医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5.食养: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
内容包括了医、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
食养为中医养生之术的主要内容之一,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其应用范围广,适合人群较多。
6.药养:主要内容为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
其制剂多为纯天然食性植物药;其制法也多为粗加工调剂,其剂型也多与食品相融合。
对此,古代常有“药膳”、“法膳”之称。
其应用范围也较广,适合人群较多,营养内容也涉及到医、药、饮食文化等方面。
7.术养:是以上养生之术以外的一种非食非药的养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进行养生。
其内容主要涉及医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