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增长动力探索生产率提升新路径,助力中国经济和企业成功转型2目录前言4内容摘要6引言:中国未来经济增长面临挑战8中国经济发展概述9中国过去经济增长的来源10中国的生产率提升历程14一、中国的劳动力紧缩18中国的劳动力红利已消耗殆尽20劳动力市场供需不协调问题日益凸显22二、中国资本问题的真正症结24固定资产投资,虽然重要,但已过头26反对观点:投资总量本身没有问题28资本问题的真正症结是资本分配30三、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途径34层面1:从宏观角度看,中国的生产率提升潜力巨大37层面2:从行业层面看,各行业的生产率增长存在巨大的差距38层面3:企业层面的生产率水平同样差距悬殊413四、宏观层面: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48从劳动力到人才49妥善利用资本50促进效率和创新,实现长期增长51五、中国公司:从生产导向到市场导向52深化公司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54利用技术提高运营效率54在更高层次实现国际化54对创新进行投资55六、展望:深化网际关系,实现下一轮生产率增长56附录58参考文献62研究方法64致谢654前言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长期依赖廉价劳动力与大规模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中国经济转型的紧迫课题摆到了中国政府、社会和企业面前.
"中国经济转型的方向到底在哪里"这也正是我们很多客户时下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我们研究了推动中国经济过去以及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所在.
结果显示,要想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并成功转型为更加平衡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国需要大幅提高生产率——也就是说要提高效率,利用现有资源获得更大产出.
中国的生产率在过去十年经历了快速增长,但目前和美国、日本等成熟经济体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提高生产率对接下来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如何提高中国生产率关键在于中国的企业.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体制转变和经济改革.
我们相信,下一个十年,高效企业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然而,这并非易事.
我们的研究显示中国各行业以及企业间的生产率水平差异明显.
事实上,很多受访的企业领导者也深深感受到提高企业生产率的紧迫性.
他们关心,并向埃森哲探寻生产率提升之道.
我们的研究旨在帮助中国企业找到切实提高生产率的最重要因素.
基于对多行业、大样本的企业数据分析,埃森哲提出了提高企业生产率,成就卓越绩效的核心观点:中国企业需要从战略高度实现成功转型,从过去一味的以扩大生产为导向转变为更多的以市场和消费者需求为导向.
一些中国的卓越绩效企业和领导者们都已经意识到了转型的重要性并已经付诸行动:他们不断投资先进的技术提高运营效率;不断向全球领先企业学习先进的管理实践;开始向全球价值链上游攀登,并开始注重品牌建设与研发创新.
所有这些努力逐渐收效并正在获得回报.
伴随着改革的深化,中国经济将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型,焕发出新的活力.
中国企业应积极应对生产率挑战,为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放眼未来,在充满新机遇的网际关系时代,中国企业将努力跻身世界一流企业的行列,在全球竞争中拥有更广阔的未来.
李纲埃森哲大中华区主席5前言:三大增长动力生产率并非只是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机械性关系.
相反,其蕴藏着几乎无限的可能性:以创新型方式融合各种资源,实现经济快速增长、拉动消费、以及提高收入水平与生活标准等.
生产率是促进繁荣的神奇要素,历史上的大型经济体无一不是通过快速提升生产率而实现迅猛发展的.
中国也不例外,但中国经济目前正在经历快速的结构性转变,其中部分转变可能会破坏生产率提升的基础,危及未来增长.
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劳动力增长即将在下一个十年内步入停滞期,中国的人口红利将快速终结.
此外,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为消费导向的大背景下,固定投资作为中国经济的传统支柱的重要性也将有所下降.
但是,中国并非不能够克服上述挑战.
通过在宏观经济、产业与公司层面上对中国生产率水平进行了广泛的原创性研究,本报告详述了中国快速提升各经济领域生产率水平以及推动改善业务绩效与盈利能力方面所要采取的三个步骤.
首先,在宏观经济层面,中国需要超越简单的资本与劳动力积累,更加重视这些生产要素的质量与分配.
这意味着更加注意匹配教育系统与商业需求,提高女性与老年人等利用率不足群体的劳动力参与率,开发所谓的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技能以及团队合作、创造与创新等软技能.
战略性地分配生产要素还意味着将更多的资本投入到快速增长的经济领域,尤其是中小企业.
其次,中国公司可以通过更加关注市场导向型策略,推动生产率快速增长.
实际上,以市场为主导意味着中国公司需要配备快速国际化的工具,提高独立创新能力.
许多中国公司已经通过有效的生产技术与供应链管理,实现了卓越的供应侧增长.
但是,仍有许多公司尚未认识到需求侧的重要性:寻找新的客户渠道(本土和国外),在高附加值行业领域展开竞争.
最后,中国可以为下一个网际驱动型生产率增长时代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发达经济体中,生产率增长不仅来自公司内部,而且还源自公司间的互动——不妨思考一下硅谷,在那里密集的实体与虚拟网络带来了知识与技术的强大溢出效应,对于提高当地的生产率起到了显著作用.
我们的研究显示,对于中国而言,在公司集群紧邻创新中心的地区,生产率往往更高.
尽管此类网络在世界其他地区耗费数年才得以付诸实现,但中国可能拥有理想的条件,利用数字技术和智能基础设施,加速这一过程.
具体而言,工业互联网(借助传感器和数字网络将机器、人员和数据融合在一起)的到来,可以让中国在该过程中领先一步.
奥地利小说家弗兰兹卡夫卡(FranzKafka)曾说过:"生产率的作用就是能够让人们做一些前所不能的事情".
通过解决目前迫切的生产率问题,中国也可以快速取得一些前所未有的成就.
MarkPurdy埃森哲卓越绩效研究院全球经济研究总监、首席经济学家6内容摘要提高生产率势在必行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按2005年价格换算)已经从1978年的不足1.
78万亿人民币升至2012年的37.
0万亿人民币.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超过6亿人口摆脱了贫困.
中国的商业格局也同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今天,在"《财富》全球500强"2013年名单中,中国大陆地区的企业有85家上榜.
外国投资者也纷纷涌向中国市场,世界的标志性品牌在中国大城市的购物区随处可见.
我们对中国过去经济发展的动力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中国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依赖两大基本生产要素: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和快速的资本积累.
但是,中国如果想在未来十年内维持,甚至是加快经济发展,将面临两大瓶颈.
首先,中国的人口正步入老龄化,劳动人口在2016年左右达到高峰,此后增长将停滞.
第二,中国政府正努力降低经济发展对固定投资的依赖,促使经济增长模式由投资推动型转向消费拉动型,因此投资增长速度预计也将放缓.
中国经济转型的紧迫课题已经摆到了中国政府、社会和企业面前.
那么中国经济转型的方向到底在哪里基于对未来的劳动供给和投资发展趋势的预测,中国经济很难在未来十年保持过去的高增长率.
我们的情景分析(ScenarioAnalysis)显示,为了维持足够的经济增长,并成功转型到一个更加平衡的经济模式,中国需要显著的提高生产率——也就是说要提高效率,利用现有的资源获得更大产出.
中国企业也认为提高生产率势在必行.
我们的研究表明,中国的很多行业都面临着盈利空间被挤压的压力,而这种情况似乎与生产率低下脱不开关系:生产率提升更快的企业所获得的净利润率则更高.
因此,提高生产率是改善企业经营业绩的关键所在.
从三个层面了解中国生产率的现状虽然中国的整体生产率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但许多行业和企业似乎依然还在为营利、甚至是生存苦苦挣扎.
我们通过三个层面研究了中国生产率的现状:宏观层面、行业层面和企业层面.
宏观层面中国的生产率增长超过世界其它许多国家.
然而,这种令人瞩目的增长源于一个非常低的起点.
如果比较绝对水平,中国的生产率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
行业层面我们研究了19个行业的生产率增长情况,结果表明行业间悬殊巨大.
总体而言,第三产业,如:银行、娱乐服务以及媒体,在过去五年的生产率有较快的增长.
但某些第二产业的行业,尤其是那些曾经是中国经济的支柱行业,在过去五年的生产率表现欠佳.
对比不同行业,其生产率的差距则充分体现在了财务业绩的优劣上.
公司层面我们利用307万个中国企业样本分析了企业层面生产率水平的差异.
结果表明在企业层面上生产率水平同样参差不齐.
我们通过对比生产率较高的企业与生产率较低的企业,识别出能帮助企业提升生产率的四个关键因素:企业规模、研发投入、利用先进技术、国际化水平.
在这四个方面做得较好的企业,生产率则要显著高于其它企业.
如何缩小中国的生产率差距如何提高中国生产率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体制转变和经济改革.
而下一个十年,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化,高生产率的企业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如下三大行动领域将是缩小中国和发达经济体的生产率差距,推动未来经济增长和企业绩效的关键:中国经济:从"量"到"质",从要素积累到提高质量和合理分配为了使经济平衡发展、缩小与发达经济体的生产率差距,中国应将重心从简单的劳动力和资本积累转移到提高要素使用质量和改善要素分配机制上.
更具体地说,中国应从下列三个方面的入手:从依赖廉价劳动力转向注重人才培养:提高适龄劳动人口中某些细分人群的劳动力参与率解决技能错位问题,特别是理论教育与企业所需应用技能之间的脱节问题投资高端技能,特别是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
7更高效地利用资本:引导更多资金流入有高速增长潜力的中小企业(SMEs)发展小城镇,为其提供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ICT)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提高资本投资决策质量.
提高效率、鼓励创新,以实现长期增长:深化改革,提高要素市场的效率推动外资、民营和国有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企业:从生产导向型转向市场导向型战略为了提高以企业为中心的生产率,中国企业需要将其关注焦点从供应转移到需求上来,从生产导向型战略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的战略.
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将有能力向价值链上游转移,也不会再畏惧在国内市场上与外国企业竞争.
甚至是在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上,中国企业同样也有实力与外国企业抗衡,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为此,中国企业必须采取以下措施:深化公司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利用先进技术,提高运营效率在更高层次实现国际化切实增强创新能力.
未来:为网际关系驱动的生产率增长奠定基础展望未来,中国企业需要与其它机构建立更强的网际关系,以期在未来以网际关系驱动生产率增长的时代实现更卓越的绩效.
中国经济的下一波生产率增长不仅依赖个别企业的行为,也需要企业和其他机构加强互动与合作,例如:教育和研究机构.
企业不再是孤立的实体,而必须融入密集的实体网络和社会网络中.
因此,中国企业需要提升自己的网际关系能力,并建立三层网际关系:公司间网际关系、公司与消费者/供应商的网际关系、以及智能时代的智能网际关系.
事实上,网际关系驱动阶段为中国企业提供了超越其他发达经济体的巨大机遇.
各类技术,例如移动网络、商业数据分析和云计算,都将帮助企业提高生产率.
目前,中国正大力投资数字基础设施.
尽早和快速采用这些先进技术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此一来,还可能轻松跨越发达经济体已经经历过的发展阶段,最终更快地缩小中国与先进国家之间的生产率差距.
8引言:中国未来经济增长面临挑战9中国经济发展概述自1978年对外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快速增长.
中国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1)从1978年的不足1.
78万亿人民币升至2012年的37.
0万亿人民币(参见图1).
仅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的实际经济增长了两倍.
在全球经济排名中,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从1980年的第八位升至今天的第二位.
在此过程中,超过6亿人摆脱了贫困.
2对任何国家而言,这都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更何况是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
同样,中国的商业格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今天,在全球"财富500强"名单中,中国大陆的公司有85家上榜.
3外国投资者纷纷涌向中国市场,国际标志性品牌在中国大城市的购物区随处可见.
尽管这些成就令人瞩目,但中国的人均GDP仅是美国的五分之一,因此发展空间依然很大(参见图2).
然而,中国如果想要在未来十年实现保持或加快经济增长速度、提高生活水平的目标,如今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对外方面,要应对全球经济低迷给中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国内方面,还要面对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
以前中国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依赖两大要素:不断增长的劳动力和快速的资本积累.
虽然这些要素仍很重要,但未来十年的经济增长必须更加依赖生产率增长——从现有的劳动力和资本存量获得更大产出的能力.
中国政府的政策已开始强调经济平衡增长的必要性,更关注提高国内消费和生活水平.
但是,向更先进、更成熟的经济体转型,与此同时又保持强劲的经济增长并非易事.
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中国不能再延续其原有的发展模式.
图1-中国的实际GDP,1980年-2012年(按2005年价格换算,单位:10亿元人民币)图2-2012年各国人均GDP(2012年)OxfordEconomics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40,000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2201101020304050607080GDP%OxfordEconomics10中国过去经济增长的来源我们在研究中将中国过去三十年间GDP的增长分解成三个生产要素的增长,包括:劳动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totalfactorproductivity,TFP)——这是一种能更精准地衡量各投入要素使用效率的方法.
随后评估各生产要素对GDP增长的促进作用(参见边栏:"什么是全要素生产率").
如图3所示,在过去的三十年中,资本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在过去十年中,资本积累对GDP年均10.
5%增长率的贡献达6.
9个百分点;1990年到2002年,占10.
1%中的5.
7个百分点;1979年到1989年,占9.
7%中的7.
2个百分点.
劳动力对GDP增长率的贡献则逐渐减少.
1979-1989年,劳动力为GDP增长贡献了1.
4个百分点,1990至2002年下降至0.
5个百分点,2003-2012年则下降至0.
3个百分点.
在考察劳动力和资本增长时,我们发现生产率的增长在推动中国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过去的十年中,生产率增长对GDP年均10.
5%的增长率的贡献占到3.
3个百分点.
如果对中国第二和第三产业(不包括农业)的GDP进行分析的话,我们发现,在过去的三十年,资本积累是国内生产总值最重要的增长动力.
在我们所计算的所有三个时期,劳动力供应的增加为GDP的增长贡献了约1.
5个百分点.
劳动力供应对二三产业增长的贡献超过对农业增长的贡献,这反映出过去几十年中国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部门转移.
1979-1989年,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约2.
5个百分点,1990-2002年为4.
1个百分点,2003-2012年为1.
8个百分点(参见图4).
图3-中国经济的增长来源(1979年-2012年)图4-中国二三产业增长的来源(1979年-2012年)GDPOxfordEconomics%0246810121979-19891990-20022003-2012GDPOxfordEconomics%024681012141979-19891990-20022003-201211生产率是生产中投入与产出的比值,用于评估生产效率.
评估生产率的指标各式各样.
本报告使用的指标是全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评估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和资本资源的使用效率.
换句话说,全要素生产率越高意味着劳动力和资本资源的使用效率越高.
如果一个经济体的生产率不能得到提高,那么不管其经济增长多么瞩目,都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可能.
什么因素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能够全方位的捕捉各种生产因素(投入)对经济增长(产出)的影响,不仅仅只针对劳动力、资本,还包括人力资本、制度环境、资源配置等方面.
从长远来看,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更多地依赖于创新和技术进步,这对经济和企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如何计算不同分析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在本报告中,我们计算了三个分析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
宏观层面的计算我们与OxfordEconomics合作,使用增长分解框架(GrowthAccountingMethod)进行计算:从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出发,其基本假设为规模报酬不变(使用的资本和劳动力增加一倍,产量也翻番).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可以分解为三个生产要素的增长率:劳动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
行业层面的计算我们与LombardStreetResearch合作,将投入—产出框架用于估算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使用劳动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投入,增加值总额作为产出.
企业层面的计算我们与北京师范大学的尹恒教授合作,采用一种更加可信的新计量方法估计每个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
什么是全要素生产率12图5-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单位:百万人)即将到来的劳动力和资本紧缩中国的劳动力一直在享受着人口大国所具有的人口红利,主要是源于适龄劳动人口(人口红利)的快速增长,和大量劳动力从农村迁移到城市.
2012年的农民工人口达到2.
6亿.
4城镇化的过程中,农业劳动力向生产型产业迁移,主要集中在制造业.
这有助于提高中国整体的生产率.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的人口增长正在放缓.
此外,人口正趋向老龄化,适龄劳动人口将于2016年达到顶峰(参见图5).
劳动力萎缩将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
事实上,中国的劳动力已经开始出现短缺.
不断上涨的工资带来成本压力,中国逐渐失去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低成本竞争优势.
同时,中国的投资增长预计也将放缓.
过去十年,中国越来越依赖固定资产投资来带动经济增长.
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这种情况尤为明显,当时中国政府推出4万亿人民币的经济刺激方案,力保当年经济增长"保八"计划得以实现.
然而,仅仅依靠这类投资并不能支持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过去十年,投资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一直居高不下.
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的政策制定者和学者们一致认为,中国必须重新平衡经济发展模式,朝着消费导向型经济发展.
这也是中国2011年—2015年五年计划的总体目标.
显然,除了投资,中国将寻找其他的增长引擎来推动经济增长.
OxfordEconomics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990199520002005201020152020Forecast13图6-情景分析:未来经济增长需要怎样的生产率增速未来十年,生产率将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未来十年,当劳动力供应增长和投资步伐均放缓时,中国经济怎样才能持续增长基于对劳动力供应和投资发展趋势的预测,我们认为中国依靠现有模式将难以维持以往的高速经济增长.
我们的研究表明,如果中国希望在下一个十年结束时将投资在GDP中占比降至40%以下,同时保持8%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维持充分就业的必要条件),中国就必须提高生产率的增长速度.
如果投资比例目标设置的更低的话,生产率增长幅度则需要更大.
按照最为乐观的情景分析来看,如未来十年的GDP要保持过去十年的增速(10.
5%),生产率的年均增速应从3.
3%提高至5.
6%(参见图6).
分析结果清晰地表明:为抵消劳动力增长放缓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可从加大投资和提高生产率两方面入手.
但是,如果中国希望向消费型经济转型,而同时又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则必须显著提高生产率.
提高生产率是企业提高财务表现的关键生产率的提高不仅对中国宏观经济十分重要,它也是中国企业提高财务表现的重要推动力.
生产率高的公司能满足对客户、供应商、员工、股东和政府所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而与此同时依然在市场竞争中保持、甚至提升其竞争力.
目前中国的许多行业都面临利润压力,这种情况似乎与生产率低下不无关系.
我们对中国多个行业的五年年均生产率进行了分析,发现行业间的生产率增长差异很大:例如,工业金属业和采矿业的五年年均生产率增速低至-34%,而银行业的五年年均生产率增速却高达34%.
进一步的分析显示,行业间生产率增长的巨大差异直接反映在了公司的财务表现上:整体而言,生产率提高较快的公司取得了更高的净利润率.
3.
32.
53.
15.
60123456%2003-2012-GDP=10.
5%2013-2022!
;GDP=7.
4%2013-20221:!
GDP=8.
0%2013-20222:!
GDP=10.
5%OxfordEconomics14中国的生产率提升历程以上的分析表明生产率的提升对中国经济和企业成长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那么,中国要提高生产率水平需要从哪里着手要回答这一问题,下面我们会回顾过去三十年中国的生产率提升历程,并以此为基础,讨论未来生产率提升的关键所在.
自1978年改革开放的30年来,伴随着中国GDP的不断提高,生产率水平也在逐步提升,这在前面我们对过去三十年以来的经济增长动力的分析中可以明显的体现.
但生产率提升的关键推动力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根据关键推动力的变迁描绘出中国生产率提升历程中的三大浪潮.
图7-中国生产率提升的历程:从改革推动到网际驱动图8-劳动力在各行业的分布比例19780%10%20%30%40%50%60%70%80%90%100%197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20102012;!
15图9-自1992年以来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单位:10亿美元)图10-自1984年以来外商在中国的直接投资(单位:10亿美元)改革推动的生产率提升:1978年以来生产率提升的第一个浪潮开始于中国改革开放,一直到21世纪初都发挥着深刻的作用(参见图7).
该阶段生产率之所以得到大幅提升,本质上是宏观体制、经济上的改革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不管是劳动力还是资本,它们都流向效率更高的产业和领域.
而这一浪潮中又有两个重要阶段:劳动力为优势:1978开始在这一阶段,农村的一系列改革促使大批劳动力从低生产率的农业生产转移到生产率水平更高的工业产业,此外教育水平的显著提升也促使技术劳动力大幅增加.
数据显示,中国的就业人数从1978年的4.
01亿增至1982年的4.
53亿,每年平均增加1.
29万人.
5正是为了解决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中国开始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为下一阶段中国工业产业的生产率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投资为主导: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中国加快了经济改革的步伐.
产品、资本和劳动力市场进行了一系列体制改革,中国在行业和企业之间的资源配置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在这一过程当中,大量的投资用于购买机器、建立工厂,人均资本的快速积累促使劳动生产率得以快速提高,工厂生产线在生产自动化、工作标准化和专业分工方面都获得了大幅提升.
生产率的大幅提高也促使中国的出口迅猛增长,从1992年的788亿美元升至2000年的2,796亿美元.
6在生产率提升这一过程中一个里程碑的事件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在此之后的三年时间里,中国修订了2500多项法律和法规,包括关于国外资本和对外贸易的法律,同时也废除了许多保护国内市场的法规.
7中国的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对外贸易蓬勃发展,自2002年以来,中国的进出口总值每年增长超过2000亿美元(参见图9).
在此阶段,中国成为全球对外直接投资(FDI)的最大接受国:从1978年到现在,中国吸收的外商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4,5005,000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020406080100120140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16图11-中国的研发支出(2001年-2010年)(单位:10亿元)投资超过1.
2万亿美元(参见图10).
对外贸易和资本流动领域的开放使得中国拥有了大量的机会可以直接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技能技术以及实践经验,同时也促进国内市场上的积极竞争,进一步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
公司为中心的生产率提升:2000年以来–如果说中国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在前两个阶段主要得益于宏观制度层面的改革,那么随着生产率的不断增长,单纯依靠制度改革的增长方式将难以维系.
中国生产率的增长将越来越依赖企业层面的生产率进步,企业在管理水平上的提升和研发创新上的进步将发挥重要作用.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美国零售等行业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这一段时期内,这些行业运用大量的信息技术提升内部管理、客户分析和供应链优化,获得了生产率水平的大幅提升.
如今,中国的本土和海外市场日趋复杂,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中国企业的低成本优势正在消失,他们被迫向价值链上方移动.
而客户和员工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要求越来越高.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中国企业已经意识到提高生产率的重要性.
创新是以公司为中心生产率增长的关键.
但是,中国仍然需要更多的自主技术创新.
在过去20年里,中国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虽然仍落后于美国,但从1993年的0.
65%增至2012年的1.
97%(参见图11),增加了近两倍.
这可能得益于"市场换技术"的国家技术战略.
8该战略意在通过技术转让或外国直接投资,让中国企业掌握新技术,然后通过学习、模仿等手段吸收这些技术.
最终的目标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企业已经意识到,他们不能仅仅购买核心技术,他们应该在此基础上加强自主创新.
网际驱动的生产率提升:中国企业的未来跨越式发展机会在这个阶段,中国的生产率增长将主要来自于相似或互补产业的企业聚集效应.
这种聚集可以是实际的、地理上的聚集,也可以是虚拟的、网络上的聚集.
这种聚集可以促进企业专业知识技术的不断深化、能够刺激协同创新并推动产品开发.
这个阶段的成功需要密集的实物资本和社会资本网络,同时也需要企业员工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
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地方,如硅谷和其他科技集群达到了这个阶段.
而借助工业互联网(IndustrialInternet),中国在这一阶段有机会实现重大的技术跨越.
工业互联网的特点是机器、网络和人之间超强的关联性和交互性.
它起源于全球工业系统的聚合,互联网提供的先进计算、分析和更高水平的关联性使其如虎添翼.
机器间相互关联会产生海量数据,企业可以用于实时改进业务流程和策略.
由此带来的好处包括更有效的成本控制,更快的产品开发和有助于企业决策的商业信息.
工业互联网可以将中国带上另一个增长轨道.
中国目前正大力投资信息基础设施.
尽早和快速采用这些先进技术能够打破资源和财力的制约,也能够作为一个强力的催化剂,缩小中国和发达经济体之间的生产率差距.
197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20102012GDP00.
511.
522.
502004006008001,0001,200GDPBillionRMB%1718一、中国的劳动力紧缩1920中国的劳动力红利已消耗殆尽在过去三十年中,中国经济呈现出史无前例的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约10%.
中国看似无穷无尽的劳动力供应对中国的经济起飞发挥了强劲的推动作用.
20世纪70年代,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曾一度达到25%左右.
92004年之后,劳动力短缺和工资上涨引发了经济学家关于中国是否已接近所谓的"刘易斯拐点"(LewisTurningPoint)的争论,即制造业已充分吸收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工业劳动力成本开始大幅上涨.
虽然争论仍在继续,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中国不能再依靠廉价的劳动力,看似无限的劳动力供应已不能在推动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实质性作用.
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增长停滞虽然过去中国拥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用以支持粗放型经济增长,但人口结构已处于转变阶段,这将对未来的经济增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联合国的劳动力预测显示,中国总人口将继续增长,但适龄劳动人口将增长缓慢,并逐渐开始萎缩.
60岁以上年龄段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迅速上升.
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从现在约12%升至30%以上(参见图13).
10这种人口老龄化趋势将加剧未来的劳动力短缺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紧缺推高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与此同时,由于农民工数量开始下降,劳动力也在萎缩(参见图12).
农村劳动力转为非农劳动力的比率从1995年的31%已经上升到2007年的60%.
最小的年龄组(16至20岁)的转换比率增长幅度最大,从1995年的24%升至2007年的98%.
现在,最年轻的劳动力几乎都不是农民,11实际上,这也表示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迁移的时代已终结.
以上趋势所导致的结果之一就是工资上涨.
2011年,一个中国工人的实际月工资为3199元人民币(495美元).
1995年到2011年间,实际工资的年均增长率为13.
1%,超过了9.
8%的实际GDP年均增长率(参见图14).
由此不难看出,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中国正在失去其劳动力成本优势(参见图15).
图12-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单位:百万人)表1-中国农村居民非农就业的比例(单位:百分比)年龄段19952004200716–2023.
774.
397.
721–2533.
680.
786.
526–3028.
870.
577.
131–3526.
962.
065.
636–4020.
553.
773.
541–5020.
841.
554.
3资料来源:李宏彬、李蕾、吴斌珍、熊艳艳所著《中国廉价劳动力时代终结》,《经济展望》,第26卷,第4号,2012年秋季图13-中国的老龄人口趋势变化图02040608010012014019972002200520152012%60+%80+0%10%20%30%40%195019551960196519701975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1020152020202520302035204020452050200921图14-中国平均月工资(单位:人民币/月)图15-按年平均汇率计算后的月平均工资国际对比(单位:美元)0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500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GDP051015202530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GDP22劳动力市场供需不协调问题日益凸显鉴于上文中已提到人口老龄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所带来的企业生存压力,中国未来经济发展,首先必须考虑切实提高劳动生产率.
但是,这说起来容易,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是困难重重.
我们发现有两类问题阻碍劳动生产率提高.
首先是"户口"户籍制度,它增加了劳动力的交易成本,抑制了工人的流动性.
第二类问题是劳动者现有技能与劳动力市场上所需技能的脱节.
户籍制度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中国现行的户籍制度直接推高了农民工流动的相关交易成本.
就业市场上有很多与个人户籍状态有关的限制.
例如,部分企业拒绝为非本地工人提供正式工作,缴纳足够的福利和社会保障.
更重要的是,高等教育入学考试方面,本地和非本地高中学生受到的是各种各样的双重标准.
本地学生入学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的高校的比例远比其他城市学生要高,众所周知北京上海等高校云集地的高考考卷也与其他地方的不同.
这种双重考试制度减少了其他城市的学生前往发达地区接受高等教育以及之后就地找工作的机会.
户籍制度重大改革正式列入2013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议程,但目前改革的方向和途径尚不明确.
很多中国的学者使用"半城市化"这一术语来形容户籍制度所导致的外来务工人员和其家庭所面临的现状.
争论本质在于城市化到底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还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作为国内最大的廉价劳动力的来源,农民工对过去三十年间中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很大贡献.
未来他们也将会是经济实现结构性调整,刺激国内消费的关键所在.
然而,与城市居民不同,这些外来务工人员没有城市户口.
因此,他们无法获得和城市居民一样的保险、医疗保健、子女教育以及许多其他基本权利.
现在很多农民工选择离开大城市,返回家乡附近的二三线城市,从而造成一线发达城市制造业等行业的劳动力短缺.
因此政府希望为农民工提供城市户口,以提高他们的社保标准.
然而,改善他们的生活所需的公共开支数额庞大.
中国财政部数据显示,如果要为所有农民工提供城市户口的总成本估计超过1.
8万亿元(约合0.
3万亿美元),这将需要公共支出每年增加2200亿人民币.
12劳动力供需不匹配也有一部分分析人士认为,未来40年,中国的劳动力池充足.
13事实上,根据国际货币基金(IMF)的估计,中国的劳动力供应还是过剩的,失业和就业不足的人口目前在1.
5亿左右.
14政府也在努力寻找适合的方式为这些未充分利用的人员提供适当的工作.
教育制度与工作技能的脱节中国目前的教育环境造成劳动者现有的技能与雇主所需要的技能脱节.
例如,现行的教育体制始终专注于理论课程,造成大学毕业生缺乏实用的职业技能,不能满足雇主的要求.
空缺岗位与应聘人数之间的比率就能很好的说明这种脱节,2006-2011年期间这个比率从0.
7增至1.
1,15揭示出劳动力市场的脱节问题愈来愈严重.
重视量而非质的培养人才将会造成这供需不平衡状况在未来持续恶化.
2001至2010年,中国大专和大学毕业生人数每年增长21%左右,而近年来中国每年毕业的博士生人数全球第一(参见图16).
另一方面,最近的一项调查报告表明,2010年表示招工困难的雇主数与2008年相比增长了约50%.
16根据人力资源部的报告,中国各年龄段人口中,19至25岁大专以上学历的人群失业率最高(13%左右),这也验证了高学历毕业生太多而技术工人太少这一反差的存在.
17老龄工人与年轻工人中国也出现了年轻人群和老年人群的劳动人口比例失调问题.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现,25-34岁年龄范围的劳动力供应短缺,而45-64岁的劳动力供应过剩.
18这种趋势可能会在未来20年进一步恶化(参见图17).
这一冲突会削弱制造业的竞争力,因为这些行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相对年轻的劳动力.
23图16-中国的本科和研究生人数增长率图17-不同年龄段劳动力供需不匹配,25-34岁和45-64岁01,000,0002,000,0003,000,0004,000,0005,000,0006,000,0007,000,0000%10%20%30%40%5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
25-34!
25-34!
45+!
45+0100000020000003000000400000050000006000000700000080000009000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4二、中国资本问题的真正症结过去二十年,道路、建筑物、机械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固定资产投资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
它推动了制造业在出口市场的成功,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与此同时,许多评论家担心,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过于依赖低效的投资,结果导致了经济的失衡.
他们认为,为了维持8%或更高的年增长率,中国经济必须转为消费导向型增长.
然而另一方面,我们的研究也表明,未来十年,资本依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动力.
然而,中国面临的关键问题并不是资本总量,而是资本的分配机制及如何使用资本.
事实上,正确投资可以刺激家庭消费,为均衡增长提供一个全新的来源.
2526图18-资本深化(三十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图19-资本对中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固定资产投资,虽然重要,但已过头过去十年,中国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一直严重依靠固定资产投资,其占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从1980年的不到30%升至2012年的45%.
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中国推出了4万亿人民币的经济刺激方案,导致2009年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激增26%.
19即使考虑到中国的人口规模,中国各地的资本积累速度依然很惊人.
例如,过去二十年,中国的资本深化(capitaldeepening)率或人均资本增长速度超过了其他主要经济体.
中国的资本深化程度与高增长的东亚经济体在其早期快速增长期的水平相似.
1981年至1990年间,中国的资本存量每人每年增长9.
5%,明显快于其他经济体.
最近几年,增长速度加快:最近十年,中国的人均资本存量年平均增长超过11%(参见图18).
因此,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为GDP的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过去十年GDP10.
5%的年平均增速中的6.
9个百分点来自于投资,而1990至2002年间,GDP10.
1%的年增长中5.
7个百分点来自于投资.
更重要的是,近年来,随着劳动力增长和生产率增长放缓,资本的作用有所增加(参见图19).
2001-20111991-20001981-19900%2%4%6%8%10%12%)%*OxfordEconomics0.
002.
004.
006.
008.
0010.
0012.
001979-19891990-20022003-2012GDP)%*27图20-投资与消费在GDP中的占比(2003年-2012年)图21-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2012年)然而,现在许多分析人士认为,大量资本流入导致中国经济发展失衡,容易引起巨大风险.
为了说明这一点,他们指出,事实上自2003年以来,投资占了中国GDP的40%以上.
与此同时,公共教育、卫生和住房服务的不完善使得人们花钱更加谨慎,导致家庭消费在GDP中的占比下跌(参见图20).
20今天,投资占中国GDP的44%.
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其他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和印度)和发达经济体.
(参见图21)一些分析人士将房地产市场过度供给以及某些行业低价加过剩产能作为证明资本支出过度的进一步证据.
他们提到了很多地方出现的房地产过度开发问题,而房地产正是投资增长的最大来源.
另一个例子是钢铁行业,2008年的经济刺激计划之后,该行业的产能过剩.
21因此,许多专家和西方政府对投资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提出了质疑.
他们认为,中国目前已经过度投资,经济将走向崩溃.
这种观点的主要支持者是对冲基金经理JamesChanos,他的理由是债务过高和房地产投资过度,但开发商却未能出售住宅,他自2009年以来就对中国市场持悲观态度.
222013年,标准普尔的分析指出,在世界上最大的32个经济体中,中国出现经济低迷的风险最高,原因是中国过度依赖投资来推动GDP增长,23这一观点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的一篇评论文章不谋而合.
24虽然投资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石,但专家担心,它也可能成为国家的致命伤.
GDP)%*3032343638404244464850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OxfordEconomicsGDP)%*05101520253035404550OxfordEconomics28反对观点:投资总量本身没有问题上面认为中国正危险地沉迷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观点看起来似乎没有问题,但我们的进一步分析发现,一些与资本存量相关的关键指标并不能完全支持中国过度投资的论断.
最起码,这说明中国的投资问题情况复杂,主要问题是资金的分配和使用,而不单单是金额的问题.
让我们依次看看这些指标.
增量资本产出率(ICOR)增量资本产出率(ICOR)是指需要增加一个单位产出所需投入的资本量.
它衡量了一个经济体使用资本创造商品和服务的效率高低.
低增量资本产出率表示资金使用率效率相对较高,即:只需较低的资本支出就可增加产出.
与此相反,高增量资本产出率表明需要较多的投资才能获得相同的产出水平.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经济体的增量资本产出率会有所波动,通常会受投资和产出周期波动影响.
然而,就整体而言,由于资本回报率会递减,随着经济走向成熟,增量资本产出率应该呈上升趋势.
虽然中国的增量资本产出率最近小幅上涨,但过去十年它一直相当稳定.
尽管增量资本产出率一直在变化,但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范围内来看,中国的长期平均增量资本产出率增幅相当小(参见图22).
换句话说,从经济总体的发展状况来看,中国的投资效率虽然有些下降,但降幅并不显著.
从全球角度来看,中国的增量资本产出率水平很合理.
可以说中国的增量资本产出率比其他国家更稳定.
此外,近年来,中国的年均资金使用效率优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和新加坡(参见表2).
中国目前的增量资本产出率水平和其他一些亚洲经济体过去高速发展时期的水平差不多.
例如,1975年至1980年期间,韩国和新加坡的增量资本产出率平均水平为3.
2和4.
1.
这些数字表明,中国的资本效率与韩国和新加坡在其快速增长阶段的水平相当.
人均资本量中国的人均资本量可以粗略地理解为提供给每个工人的工具数量.
提供给每个人的资金越高,经济体和每个人可以创造的平均经济产出就越高.
不过,请注意,当人均资本水平较高时,该效应将会降低.
中国的人均资本量情况似乎与中国资金泛滥的现实相反.
虽然人均资本在过去几年一直稳步上升,但它仍然远远低于美国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的水平.
事实上,它不到美国的10%(参见图23).
因此,中国还有很大空间来积累资本.
那么,中国是否把太多的资源变成了资本积累增量资本产出率、人均资本水平及资金的需求预测显示,这一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
中国将继续提供高投资回报,在发展成熟以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总之,我们的研究充分表明,资本将依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
29图22-中国增量资本产出比(1978年-2011年)图23-各国的人均资本(1980年-2011年)(单位:1,000美元,2010年)表2-代表性国家的增量资本产出率(1975年-2011年)20082009201020111975–19801981–19901991–20002001–2011中国4.
45.
14.
75.
23.
03.
73.
54.
3美国(49.
8)(4.
3)5.
19.
24.
45.
04.
99.
9英国(18.
3)(3.
9)9.
221.
25.
56.
05.
59.
0日本(20.
2)(3.
4)4.
5(27.
7)6.
17.
045.
738.
2韩国11.
781.
34.
37.
03.
23.
45.
47.
2新加坡16.
4(27.
3)2.
05.
34.
14.
06.
66.
0注:括号表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上年相比有所下降.
平均值是截尾平均值(即去掉最高值(包括负数)和最低值).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0.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0010.
00197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2010020406080100120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20101,000201030资本问题的真正症结是资本分配我们如何将流行的过度投资故事与其他一些指标协调起来要解决这个矛盾,我们应将目光从经济总量转移至各行业层面.
深层的解释浮出水面:中国的实际资本危机是如何分配资本.
行业层面的资产收益率差别很大一个事实可说明中国的资本配置不当,即不同行业的资产收益率(ROA)差别很大(参见图24).
资产收益率可以告诉我们某一行业如何使用其总资产创造利润,而总资产是资本的一种表现形式.
各行业的总资产收益率变化表明,该行业利用相同数量资产提高其收益的相对能力.
过去十年,银行、制药、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资产盈利能力大幅提高,而建筑、房地产和保险的总资产收益率下降.
这些结论表明潜在的资本分配限制抑制了足够的资金进入生产率较高的部门和行业.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中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通常有一些国有股权)之间的差距也说明更好地分配资金的必要性.
总资产收益率数据显示,平均而言,民营企业能够创造比国有企业产生更高的资产收益率(参见图25).
这意味着民营企业能够更好地利用资本.
一份研究报告发现,国有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份额下降一个百分点,人均GDP增长0.
13个百分点.
相比之下,私营部门投资增长一个百分点,人均GDP增长0.
20个百分点.
25图24-中国各部门的资产收益率(2002年-2012年)图25-中国工业企业的资产收益率(按所有权)(2001年-2012年)LombardStreetResearch-100.
0%0.
0%100.
0%200.
0%300.
0%&0.
0%2.
0%4.
0%6.
0%8.
0%10.
0%12.
0%14.
0%16.
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CEIC31图26-中国工业企业的资产收益率(按企业规模)(2001年-2012年)图27-公路密度比较(2010年)同样,中国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的资本效率也存在差异(参见图26).
这告诉我们,规模较小的公司可以更好地分配资本,尤其是他们可以产生更高的回报率,在经济中发挥关键作用.
然而,目前中小企业仍然缺乏足够的资金.
在2009年新增的7.
1万亿长期贷款中,小企业仅占8.
5%.
26在2011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和人民大学进行的一项中小企业调查中,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表示,获取资金是一个"比较难"或"非常难"的问题.
27据估计,80%的中小企业的融资来自企业所有人及其朋友和家人.
28基础设施仍然需要重大投资中国的基础设施也有类似的问题.
以交通运输为例,虽然中国在高铁的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在偏远地区普通的铁路和公路建设等方面还有许多需要投入的地方.
虽然中国面积与美国相当,但其铁路网络规模不足美国的30%.
同样,中国的公路密度仍然远远落后于成熟经济体(参见图27).
0.
0%2.
0%4.
0%6.
0%8.
0%10.
0%12.
0%14.
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CEIC020406080100120140160180200;!
32最受关注的中国金融业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其高水平的不良贷款(NPLs).
有关中国金融系统的运作问题很复杂,中国政府的大型国有银行重组取得了重大进展,确保了银行的偿付能力并控制了通胀.
29但是,这些工作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民营中小企业在获得资金方面困难重重.
尽管普遍认为中小型企业是中国经济多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他们仍然因风险高而被主要金融市场拒之门外.
中小企业的规模小,经济基础薄弱,生命周期短,因此很难满足信贷融资市场的高门槛要求.
不良贷款率高阻碍了中小企业获得贷款,因为评估中小企业的成本可能达到大型企业的5倍以上.
30有效地管理风险是中国金融体系面临的根本挑战.
商业银行部门需要建立征信机构以及有效策略来对中小型企业、政府公共工程和社会计划进行合理评估,以区分开有价值的投资和不良的投资.
我们相信,国有企业和股份制银行可以将正在进行的重组进程转化为竞争优势,通过明智地投资盈利企业而获利.
中国政府已开始公正地认可中小企业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1000多个面向中小企业的工业区已大大降低了创业成本和风险.
通过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中国的经济将更加繁荣.
31中国的金融体系和资本分配3334三、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途径中国未来经济的成功不能仅仅依赖廉价劳动力和资本积累.
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关键是生产率的提升,即有效组织现有的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产量.
而中国的现实情况却呈现出两极化的态势.
虽然中国的整体生产率增长一直不错,但仍有许多行业和企业的经营深陷泥潭.
我们与伦敦LombardStreetResearch合作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过去5年和10年中,19个行业的净利润率都出现大幅变动.
过去十年,有11个行业的盈利状况出现严重恶化,这一状况在近些年不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越发严重(参见图28).
为探究实情,我们接下来将从三个层面:宏观、行业和企业层面考察中国的生产率发展情况.
3536图28-5年和10年间19个行业的净利润率变化-150%-100%-50%0%50%100%150%200%&510;!
LombardStreetResearch37图29-中国的生产率增长及其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图30-各国生产率年均增长率比较(1990年-2010年)图31-各国劳动生产率比较(2012年)(单位:美元)层面1:从宏观角度看,中国的生产率提升潜力巨大在过去几十年里,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从宏观层面上看,中国的生产率增长非常可观.
邓小平南巡讲话拉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能量.
中国生产率的年均增速从1979年-1989年间的1.
1%跃升至1990年-2002年间的3.
9%.
2003年至2012年,生产率增长率小幅降至3.
3%,我们预测,中国生产率的年均增长在未来十年(2013年-2022年)将进一步下降至2.
5%.
即便如此,我们也很难忽视生产率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巨大贡献.
2003年-2012年和2013年-2022年,生产率增长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分别为31.
4%和34.
3%(参见图29).
32中国的生产率增长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比较中国与其它国家的生产率增长可以看出,多年来中国生产率的增长速度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
1990年-2010年期间,中国的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2.
8%,远高于美国和日本(分别为0.
5%和0.
2%).
在发达国家中,韩国的生产率增长最快,但中国的增长率甚至高于韩国.
中国的生产率也超过其他金砖国家:巴西(0%)、俄罗斯(1.
7%)和印度(近2%)(参见图30).
33然而,表面繁荣的背后也存在另一方面的隐忧.
中国生产率得以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其实是起点低.
如果我们考察生产率的绝对水平,结论则变得不太一样了.
以劳动生产率为例,我们比较了中国与主要国家的绝对生产率水平发现:中国的劳动生产率仍与发展中国家处在一个水平上,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绝对水平(参见图31).
-%GDP-%GDP1.
10%3.
87%3.
28%2.
52%11.
34%38.
17%31.
39%34.
29%0%10%20%30%40%50%0%1%2%3%4%5%6%1979-19891990-20022003-20122013-2022;!
OxfordEconomics00.
240.
481.
731.
962.
112.
7800.
511.
522.
53%TotalEconomyDatabase201319,20013,55715,25019,65644,85145,47868,374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80,000TotalEconomyDatabase2013138层面2:从行业层面看,各行业的生产率增长存在巨大的差距我们通过计算人均销售额从行业角度剖析中国各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发展水平.
从图32可以看出中国大部分行业的劳动生产率落后于新兴市场和美国.
最令人担忧的是中国和美国在高科技等领域(如技术、制药和电信)的生产率差距巨大.
中国这三个行业中人均销售额仅分别为美国同行的24.
4%、30.
6%和31.
4%.
34中国各行业的生产率水平差异巨大,这可以看作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信号.
如图33所示,在过去五年,第三产业(如银行、娱乐服务、传媒、保险、旅游和休闲)的生产率增速较快.
但反观曾经是中国经济支柱的一些第二产业的部门(如工业机械、电子/电子设备及公用设施),在过去五年中,这些行业生产率增长相对缓慢.
这表明,中国正在努力将经济重心从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
图32-中国人均销售额与新兴市场和美国的比较(2012年)(单位:美元)20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2000&LombardStreetResearch3940图34-行业层面的生产率增长率和净利润率的关系图33-中国各行业生产率年均增长率(5年间)我们研究发现在过去五年间,19个行业中有10个行业的生产率实现正增长,其中银行业位列榜首(34.
5%).
其他九个行业裹足不前,而工业金属和采矿业的表现最差(-33.
9%).
这种差距的原因之一是不同的行业正在经历各行业周期的不同阶段.
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各部门的竞争程度不同.
例如,众所周知服装和配件部门的入行门槛低、竞争激烈.
这一行业过去五年生产率的增长率却较高,达到11%;而房地产、工业金属和采矿行业的进入门槛极高,同时享受更多的政策红利,但其生产率表现最差.
此外,各行业的资源可获得性程度不尽相同,也是生产率增速不同的原因.
有些行业可以较为容易地获得土地或财政支持,而有些行业却很难.
不难看出如果中国无法全面提高各行业的生产率,这些差距可能会威胁到中国经济的平衡发展.
不仅如此,生产率增长将是未来中国各行业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因为它与净利润率息息相关(参见图34).
LombardStreetResearch-40%-30%-20%-10%0%10%20%30%40%&Q42012R=0.
4489-5%0%5%10%15%20%25%30%-40%-30%-20%-10%0%10%20%30%40%5LombardStreetResearch41层面3:企业层面的生产率水平同样差距悬殊虽然中国的生产力增长率在宏观层面上得到显著改善,但不同企业间生产率却依然存在着显著差异.
埃森哲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尹恒采用他的计量模型测算企业层面的生产率,并识别出影响企业生产率的一些决定性因素.
35我们发现,高绩效企业和低绩效企业的生产率水平悬殊巨大.
我们采用25/75比率来计算企业生产率的离散率,即生产率排名25%与排名75%企业的生产率之比.
结果显示公司间生产率值的分散性相当明显,平均为1.
16.
烟草、饮料制造、医药、非金属矿物产品和食品制造行业的差异最大(参见图35).
宏观层面上生产率的迅速增长与企业间生产率巨大差距反映出,大部分中国公司缺乏对导致生产率差异因素的理解.
埃森哲重点研究了形成这些差异的一些因素,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中一一分析讨论.
图35-各行业企业层面的生产率离散程度1%1.
11.
21.
31.
41.
51.
642图36-决定企业层面生产率表现的4大要素高绩效与低绩效企业生产率差异的四大决定因素在中国,宏观层面的制度改革将提高企业生产率,例如通过产权多元化.
但还有四个因素会影响生产率指标,这四个因素分别为研发、技术利用、企业规模和国际化(参见图36).
注:我们使用生产率弹性来评估企业之间的生产率差距.
-企业规模这一因素的生产率弹性反映的是小企业和大企业之间的生产率差异百分比.
-国际化这一因素的生产率弹性反映的是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之间的生产率差异百分比.
-研发这一因素的生产率弹性反映的是有研发投入的企业和没有研发投入企业之间的生产率差异百分比.
-技术这一因素的的生产率弹性反映的是使用IT技术和未使用IT技术之间的生产率差异百分比.
资料来源:埃森哲分析-505101520253035%43图37-中国大中型企业的研发支出图38-研发支出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研发支出与生产率总体而言,中国的研发支出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
2011年,中国的研发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仅为1.
8%,36美国则为2.
8%.
37这与经济的结构性缺陷有一部分关系.
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发展的主要领域是基本消费品、住房、基础设施,如公路和铁路及重化工业产品.
这些产品都是技术含量低,材料密集型产品.
然而,中国企业已逐渐加大了研发支出的步伐.
2000年到2009年,企业研发支出的年均增长率为25.
5%,高于其他科研和教育机构,同时期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研发支出增长分别为16.
2%和22.
3%的.
38大中型企业的研发支出从2001年的442亿元人民币增至2011年的5994亿元(参见图37).
在中国的第12个五年计划期间,研发支出的份额预计将占到国内生产总值总量的2.
2%.
对研发投入的不同态度导致高绩效和低绩效企业之间出现了生产率差距.
在我们研究的29个行业中有26个行业,开展研发企业的生产率水平比没有进行任何研发的企业平均高1.
8%(参见图38).
我们观察到,研发支出越高,公司的生产率水平也相应较高.
0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5005506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10!
%*01234!
44技术利用与生产率为了缩小技术差距,中国企业从发达国家进口先进技术(如机械和软件系统),简化业务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积极采用新科技的企业,生产率水平比未采用新科技的企业平均高2.
8%(参见图39).
在中国,技术引进的重心往往只单纯放在购买设备和国外技术上,而忽略了吸收和消化技术的环节.
很多企业购买回来的先进设备往往因为缺乏专业的操作人才,而变为一堆废铜烂铁.
这样的例子在中国企业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在过去五年中,大中型企业用于吸收和适应引进技术的平均支出只占技术引进总支出的20%(参见图40).
联合国经合组织各成员国的这一比例平均约为33%.
20世纪70和80年代,亚洲其他国家如日本和韩国,吸收和消化引进技术的支出是购买国外设备支出的两到三倍之多.
为了进一步提高生产率,中国企业需要加大投资,用于吸收消化所购买的技术,而非简单购买设备.
展望未来,技术的推广应用将帮助中国企业提高资源管理和优化资源配置,以便更好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舞台上赢得目标市场和消费者.
近期的先进技术如云计算、数据挖掘和移动网络,将是企业提高生产率的巨大潜在推动力.
在中国许多公司已经采取措施,利用新技术,通过多渠道营销的方式销赢得新客户并有效管理客户,了解和开发客户需求.
在埃森哲最近的一次调查中,43%的受访企业表示他们正在使用云计算,88%的受访者则表示预计将在两年时间内使用云计算.
目前在中国,云计算的支出份额占IT预算的6.
3%.
美国、中国以外国家的比例分别是13.
2%和17%.
39还有很多中国企业存在进一步投资的空间,这也将是带动中国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
图39-技术利用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图40-中国对技术引进的投入%*1.
171.
191.
201.
331.
411.
972.
422.
462.
773.
314.
424.
5010051015202501020304050607080901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45图41-企业规模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企业规模与生产率过去中小企业对中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产出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并提供了80%的就业机会.
40但我们的研究表明,相比中小企业,大公司的生产率更高一些,因为更大的规模往往意味着更容易获得各类资源.
另外,从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规模效益有助于企业降低长期成本,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
因此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必须突破这一增长极限,扩大规模.
(参见图41)建立资金网络可实现企业与投资方的良好互动和信息交流,更好地获得增长所需的资金.
主动建立这样一个网络的企业将赢得网络参与者的信任,在新一轮的全球竞争中摆脱资金短缺的桎梏,得到充分发展.
%*05101520253046图42-国际化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国际化与生产率随着中国企业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许多中国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首先,企业有更多机会接触全球消费者,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帮助企业实现收入来源的多元化.
此外,国外知名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经验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榜样,而后者则会进一步将这些学习到的先进理念带回国内,融入到本地企业的整体创新体系并提升本土企业的管理水平.
41通过与开放的全球市场中的企业互动,由此带来的技术升级和知识溢出将提升中国企业的整体生产率水平.
研究表明,企业出口的产品比重越大,其生产率越高.
平均而言,实现出口,即使只是出口部分产品也能使高绩效与低绩效的企业生产率相差1.
85%(参见图42).
未来几十年,中国企业需要通过创新的销售渠道进入全球市场,生产销售附加值更高的产品才能提高在世界舞台上的竞争力.
为了跟上世界领先的企业,在全球市场中脱颖而出,中国企业需要与外国企业、供应商和消费者建立多向网际关系.
这些网际关系将有助于加速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并积极利用知识溢出效应,吸收宝贵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所有制结构与生产率在过去30年中,体制改革毋庸置疑地帮助中国企业摆脱了体制的束缚,刺激了生产率的发展.
这种改革包括放宽了对企业所有权的限制、刺激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效率.
所有制类型的多元化也加剧了本地企业之间的竞争,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生产率水平.
%*024681047图43-所有制类型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如果将国有企业生产率水平作为基准线进行弹性测试.
我们发现以制造业为例,私营股权结构的公司的生产率平均高出国有企业3%;在制药行业中,私营股权的公司生产率比国有企业高出4.
5%;而外资股权的公司生产率则比国有企业高3.
7%(参见图43).
产业集聚效应与生产率区域分布的不同对中国企业生产率的增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信息在本地行业内的公司之间流动性,极大地促进了相邻企业之间的知识外溢.
除了产业集群产生的传统效益,产业聚集的另一大优势是可以带动创新,集群企业周围的环境对促进创新起着重要作用,这是推动生产率增长的关键.
我们以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为例,该科技园聚集了大量高科技企业.
这些公司中包括了享誉全球的台湾半导体和计算机公司.
21世纪初,新竹工业园的动态随机存取记忆体产能全世界排名第一,占世界总产能的23%.
产业聚集效应由此可见一斑.
总体而言,加大研发投入、妥善利用技术、扩大企业规模和国际化是企业生产率差异的重要因素.
积极利用上述途径将是未来十年企业提升生产率,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关键.
构建网际关系支持创新,同时实现劳动和资本价值的最大化将对全面提升中国企业生产率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我们将在下一节具体研究这三个概念.
024681012%48四、宏观层面: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49从劳动力到人才我们的研究显示,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基于劳动力的竞争优势来源正在消失.
因此,现在最重要的是提高中国工人的技能,以弥补劳动力增长放缓对经济增长的阻碍.
中国应切实考虑改革户籍政策,鼓励技术工人的自由流动.
正如我们在本报告前面所指出的,对农民工的严格制度和社会保障的缺乏导致了交易成本的增加,阻碍了劳动力流动.
中国需要一个覆盖面更广泛的卫生、教育和社会保障体系,农民工及其家属应纳入在内.
户籍制度的改革已经被纳为下一阶段政府改革的重点,十八届三中全会已决定将放松中小城市的户籍限制.
这是户籍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当然后续还需有更多的配套政策.
提高劳动力参与率(Labor-forceparticipation)中国有大量未充分利用的工人,如退役士兵、退役运动员、残障人士,以及部分妇女.
如果中国能够改善这些工人的劳动力参与率,则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工人的技能.
42为了鼓励这些人员再就业,国务院推出新政策,包括为个人创业者给予财政补贴(符合条件的人士创业可获低利率贷款),对雇佣失业人员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和社保补贴(符合条件的企业前三年享受减免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等.
这些措施颇有成效,但在第12个五年规划期间,中国仍然有1100万退伍军人、下岗职工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在许多发达国家,政府政策为低技能的成年人提供第二次选择机会.
有些机会是传授新技能的课程,每周只需要几个小时.
其他机会则将语言学习与现场工作任务结合起来.
还有税收优惠政策,旨在吸引更多的妇女、残疾人或老年人返回劳动力市场.
修改退休金计划也可以鼓励人们继续工作,而不是退休.
在中国,企业领导者需要改变他们对被边缘化的劳动力群体的态度,特别是妇女、老年人和存在健康问题的人员.
教育机构和企业应致力于提供终身学习计划,使老年人具备在劳动力市场上保持竞争力的技能.
学徒训练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之一.
通过学徒培训,工人可在公司兼职接受在职培训,同时在职业学校学习理论,几年内就有可能获得职业认证.
学徒训练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就业资质,同时也能为雇佣企业带来新的知识和新的观点,这对小型企业特别重要.
解决技能脱节问题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存在所需技能与现有技能脱节的问题.
国家应投资教育来解决这个问题.
更好的规划和预测可改善这种情况.
中国需要更多人具备更广泛的实用技能,配合经济结构优化,鼓励企业向价值链上游移动.
在当今复杂的职场中,单靠资格证书及理论知识是不够的.
"硬"技能,如技术能力,已经不再足以有效地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还必须具备"软"技能,如创新、创造力和商业意识.
职业学校和私立教育机构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提供必要的培训,帮助工人达到就业岗位的要求.
媒体、学生家长和传统教育主管部门应解释职业培训的价值,确保学生从这些培训中获得实用的技能.
对于政府而言,应该通过设置足够高的标准和建立绩效评估方法,来提升成人教育和培训机构的教学质量.
如上所述,学徒制可以成为工作与教育相结合切实可行的第一步.
这种双轨方法可以成为企业和员工的有价值的选择.
学徒培训可以帮助企业评估潜在雇员在现实情况下的能力、从而做出未来招聘的决策;同时可使学徒了解企业的需求、价值观和文化.
此外,学徒训练课帮助学员开发关键的软技能,如沟通、创业、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
2009年,欧盟有多达370万学生参加了学徒计划.
43最近几年,学徒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非传统行业的发展.
例如,在伦敦,占据了绝对优势的行业是服务部门,但其失业率在英国居于榜首.
新的联合政府采取侧重市场的方法进行技能开发,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学徒训练中.
2010年,伦敦学徒的数量翻了一番,通过市长学徒训练计划,学徒人数从2009年的2万增至2010年的4万.
在其他许多发达国家,如奥地利、德国、瑞士和荷兰以及发展中国家,这种模式已证明能够成功降低失业率.
44投资高端技能目前,围绕STEM人才(即拥有优秀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技能的人才)开发的争论很多.
这些人才是推动全球技术导向型经济运转的知识型工作者.
幸运的是,中国正在源源不断地供应主修STEM领域专业的大学毕业生.
在中国,科学和工程学位占新授予的大学学位的41%.
在美国,这一数字只有13%,在英国是22%.
中国新授予的工程博士学位每年增长7.
3%.
事实上,我们认为,中国未来有很大的潜力成为全球STEM人才的净供应国(出口国).
45每一次危机来临时,按下"刺激"按钮并不是维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可持续方式.
中国应重新设计经济的核心发展动力.
我们对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和生产率的研究发现,中国已经到了从战略高度出发,从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进行转变的关键时刻.
50然而,尽管中国的STEM毕业生拥有卓越的技术技能,但其中许多人缺乏在组织中充分利用这些技能的商业知识.
因此,中国需要一个更全面的教育系统,提供技术技能和业务知识培训.
妥善利用资本和劳动力市场出现的问题类似,在涉及到资本时,中国为维持经济增长要做的远不止单纯地积累更多资金.
为了保持经济在未来十年快速增长,从投资主导型增长转变为消费主导型增长,中国需要引导投资支持创新.
从长远来看,什么样的投资会产生最好的回报我们认为,这些投资应用于帮助小型私营企业,提高中产阶级和贫穷工人的生活水平,以及累积国家知识和信息资本.
中国也可以对组织决策、可持续发展和盈利能力进行高回报投资,改善流程和提高资本生产率.
换句话说,中国应帮助企业,不论大小,实现卓越绩效.
相关部门必须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如用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刺激商业活动.
技术和基础设施投资必须配合商业增长.
支持中小企业中国的中小企业每年提供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担负着全国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
尽管他们发挥了核心作用,但这些企业仍然缺乏充足的资金.
此外,中小企业难以获得信息资源,阻碍了他们的创新工作.
最后,他们没有机会优先挑选人才.
46通过更好地分配资本支持中小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中国有可能更快地实现技术创新和经济繁荣.
中国的1000多个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工业区已开始为降低中小企业的创业成本和风险而努力.
加强这些方面工作,中国将受益巨大.
47提供基础设施,发展小城镇虽然中国城市间的交通运输网络、住房和公共设施系统存在不少差距,但这些差距并不是由于缺乏资金造成的.
48实际上,目前的问题是基础设施投资分布不均.
为配合中国政府和谐发展的愿景,我们认为,中国应加大投资对中国的二三线,甚至是大力发展四线城市,并将其和其他城市连接起来,同时提高农民工在大城市的生活水平.
以包容性增长为指导进行投资分配,中国能够改善全部劳动力的生活水平,并持续地提高国内消费,这将有助于重新平衡经济.
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ICT)信息和通信技术是帮助中国实现加速创新的第三个重要投资领域.
到今天为止,相比成熟的经济体,信息和通信技术在中国的投资中占比较小.
然而,如果将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应用从农业到政府、再到教育部门不断地进行全方位扩展至所有部门,使其融入中国经济增长引擎,中国就有机会超越其他经济体.
这一目标究竟如何能够得以实现呢其他国家的发展历史表明,提高技术创新,特别是信息和通信技术领域的创新的方法之一,是投资于基础研发.
另一种方法是投资于教育,从小学至高等教育,特别是在STEM知识和技能方面.
但需要提供适当配套激励政策.
使用数据分析(Analytics)提高决策质量数据分析是指从大量的数据中获取观点的统计和信息建模技术.
如果很好地利用数据分析和其他新的数字化方法和实践,政府将能够大幅改善决策质量.
例如,数据分析能够帮助政府根据社会回报更好的做出资本分配决策,或者使劳动力市场实现更好的匹配.
促进效率和创新,实现长期增长随着中国经济走向成熟,生产率将在推动国家经济增长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从长远来看,中国需要深化经济改革,促进效率和创新.
深化改革,提高要素市场效率中国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改革阶段.
为了完成向市场经济过渡,进一步加强经济增长,中国应加大力度放开要素市场.
为此,中国应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
减少政府直接干预或参与微观经济活动是经济体提高效率和生产率的重要一步.
促进外资、民营和国有企业之间的竞争中国过去的经验及其国际经验表明,国内竞争加剧可以提高生产率和效率,并促进创新.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促进了整个经济体效率的提高,并推动了技术收购和应用.
然而,目前中国的法规限制外资和民营企业在一些关键的工业部门进行投资和充分参与竞争.
我们认为,如果中国允许外资、民营和国有企业进行公平竞争,可以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率,促进创新和向新的增长模式过渡.
政府应审查并修改工业政策,降低国有企业主导的产业的进入壁垒,促进良性竞争.
此外,在适度竞争可以激发企业实现卓越绩效潜力的情况下时,中国应打破垄断和寡头垄断;而当垄断能确保市场力量不被滥用时,应引进监督制度.
这也正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所决定的改革的一大重要举措——让民营企业和市场机制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51鼓励和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中国在研发投入方面做了许多努力.
在过去20年中,按百分比计算,研发投资增长了两倍,从1993年国内生产总值的0.
65%升至2012年的1.
97%,计划到2020年达到2.
5%.
从绝对数字上看,这些数字令人瞩目.
在过去十年中,研发投资额增长了6.
7倍,2012年达到1024亿元人民币.
49中国现在的整体研发支出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
然而,大多数中国"研发"主要关注的是改进现有产品和服务.
此外,中国附加值最高的工作仍主要由外商投资企业和由在海外受教育或工作过的外籍人士领导的公司完成.
中国自主创新水平仍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
为了缩小差距,中国政府应创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包括为研发经费的筹集建立有竞争力和开放的体系,以及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更重要的是,中国应鼓励企业在创新中占据主导地位,合理选择自己的创新模式,拓宽自主创新的投融资渠道,并提高研究成果的运用和商业化.
52五、中国公司:从生产导向到市场导向53这对中国的企业意味着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将转变一下视角,从宏观层面研究生产因素,即劳动力、资本和生产率,转变为从微观层面,研究公司内部以及公司与公司之间究竟是什么因素驱动了生产率增长.
如前所述,生产率是在生产中的投入产出比.
为了提高生产率,一个国家可以从比率的分子(产出)、分母(投入),或两者同时入手.
在过去,中国经济和大部分中国企业只重视投入(分母),例如通过优化生产供应链管理或资源分配优化生产,提高投入的效率.
现在到了考虑如何提高产出(如销售收入)的时候了.
现在的重点是顺应市场,提高产出,接触更多消费者,通过多种渠道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今天的新竞争格局迫使中国企业领导人更多地思考市场需求.
为了捕捉更多的价值,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占据一个更具竞争力的地位,中国企业应将重点从供给转向需求,从生产导向转向以市场为导向的思维方式.
这意味将重点从组装转向创造,从制造转向发明.
只有这样,中国企业才能与外国企业争夺国内市场,并且在走向国际市场上时赢得消费者.
这种转变与中国旨在实现国民经济从出口导向到消费导向转型的政策不谋而合.
根据我们对企业生产率的研究,我们建议中国企业采取下述措施,帮助他们实现生产率增长的效益,弥补与其他经济体的生产率差距.
正如我们之前在本报告中指出的,中国达到了生产率发展历程的关键点.
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化,以要素积累为基础的增长将被由效率驱动的增长所取代,生产率提高将更多地由企业来实现.
54深化公司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所有制改革中国现有的经济结构是私营与国有经济结构共存.
但是,国有企业仍然是中国企业的主要形式.
自1978年起,中国的经济改革就开始对国有企业改革进行探索,例如通过对部分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
对于以市场为导向的国有企业,改革是成功的,他们能更加自由地开展经营,并且受到更加严格的财务预算约束.
然而,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生产率仍落后于私营企业.
在某些情况下,产权多元化(而不是简单的私有化)可能是更适合提高国有企业盈利能力和生产率的方法.
公司治理由于在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下发展,中国企业的管理不同于西方的公司治理.
例如,儒家十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适当社会阶层的必要性.
自从加入WTO之后,中国一直在深化公司治理.
压力不仅来自国际市场的力量(它使得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的监督责任越来越重),也有来自中国股东.
要加强公司治理,中国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必须成立董事会,平衡全体股东、高层管理人员和党委会之间的权力.
这些企业应以盈利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开放的企业文化,而不受复杂的人情关系的制约.
这也正是公司聘请独立董事的意义所在——以中立的身份和自身的专业知识为企业提供意见和建议.
随着独立董事的重要性日益上升,他们的薪酬待遇也应反映他们对公司的贡献.
利用技术提高运营效率在这个瞬息万变、难以预测的世界上,适应能力尤其重要.
企业必须成为学习型组织,能够灵活多变,适应商业环境.
为了实现这种灵活性,中国公司必须投资建设数字化资本.
他们还需要建立更多数据驱动的流程,使他们能够迅速和有效地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和经济条件.
分析工具和分析人才为了确保高质量的决策和快速顺应特定国家的市场变化,中国企业需要更多地依赖大量数据,进一步规范业务流程,同时保持足够的灵活性.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必须整合它们的核心和非核心流程,及其IT支持系统.
然而,如果没有良好的业务洞察力,企业即使拥有领先的技术和IT系统也无法取得成功.
数据分析正在成为企业的新科学,对于那些能够从所收集的众多数据中获取商业洞察的企业,数据为其带来了巨大的战略潜力.
数据分析人才是指使用统计数据、定量方法和信息建模技术制定并做出商业决策的人.
各个行业都需要这种人才.
50虽然中国培养的大学毕业生人数超过其他拥有数据分析相关学位的国家,但如今对分析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中国仍然可能会出现人才短缺.
此外,中国的毕业生可能具有必要的技术技能,但是,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们能符合雇主的要求.
为了有效地利用数据分析的技能和知识,员工还需要具备敏锐的商业意识和能力,提出正确的问题.
灵活、高效的工作模式我们的研究表明,通过各种手段、技术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率.
例如,移动网络和电信系统等新技术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劳动力的灵活性.
远程办公就是一个恰当的例子.
据路透社的调查,在全球五个工人中,约有一个人经常在家办公,特别是在中东、拉丁美洲和亚洲地区,并且每天有近10%人在家工作.
51斯坦福大学和北京工业大学的教授对中国一家大型旅行社进行的远程办公实验发现,九个月内,随机分配在家工作员工的产出比在办公室办公的对照组增加了13.
5%.
研究还发现,在家工作的员工的满意度得分大幅上升,离开公司的可能性下降了近50%.
52许多国家的政府都采用了这种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例如,《2012年远程办公加强法案》(TeleworkEnhancementActof2012)为美国政府机构提供了一个框架,将远程办公作为一种可行的选择提供给员工.
如果不再要求员工必须在固定的时间和同一地点工作后,中国的雇主也将从中获益.
企业可重新考虑如何使用技术使工作更有效率,节省员工的时间.
现在,新技术企业在各地大量涌现,他们拥有比其他企业更低的成本和更大的灵活性.
在更高层次实现国际化对于中国企业,国际化不仅仅意味着扩大出口,还意味着收购外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扩大自己的品牌知名度.
然而,中国企业还是跨国扩张的新手.
他们的管理风格、他们熟悉的商业惯例和消费者的喜好与其他市场的公司截然不同.
为了站在更有利的位置走向国际化,中国企业需要理解和缩小这些差异.
在全球化的市场中建立全球领导地位有效的全球领导力对于在全球化的市场上取得成功至关重要.
尤其是企业领导者应推动宏愿,为其组织做出正确的商业决策,激励员工,确保长期的可持续增长.
此外,埃森哲对全球领导团队的研究表明,随着公司在越来越多样化的市场中竞争,他们需要瞄准新的和更多样化的消费者,为新的竞争者制定战略.
要做到这一点,领导人需要具备新的素质:重点清晰、敏捷性、"着眼于未来"、致力于以事实为基础的洞察力,而非直觉.
53同样重要的是,他们必须培养有能力把握全球商业环境的未来领导人.
管理全球人才随着中国公司向国际市场扩张,中国的企业家需要重新考虑在全球经济环境中管理人才的方法,包括如何才能吸引到所需人才.
这给中国企业提出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挑战.
由于没有足够多的具有国际经验的人才,许多中国公司将自己的员工外派出去管理海外业务,这使得管理所收购的海外实体变得非常困难.
他们需要证明自己尊重多样性,加深他们对西方的职场理念和风格的理解,为各个地区制定一致的人才管理框架.
55在竞争激烈的全球环境中,敬业的员工队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但是,对于任何雇主而言,提升员工敬业度并非易事.
年轻一代员工想要的是自主权和参与决策的机会.
如果他们没有得到这些,他们就会跳槽.
因此,保持员工的参与度非常重要.
领导风格决定一切.
依赖级别和权力的中国传统领导方式将不再适用.
中国企业需要建立一个更加宽容、民主和协作的组织文化.
领导者必须更具参与性,信任员工并对其赋权,珍视他们的创造力和产出,而非他们花在工作上的时间.
他们需要对员工说:"这是我们的目标:请用你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实现这些目标.
"而非告诉员工"按这种方法去做".
除了新的领导风格之外,有意义的工作、职业发展机会以及对员工工作的支持等因素都是员工全力投入工作的关键.
为了将个人的敬业转化为集体的敬业,领导者应培养信任和尊重的文化.
54打造全球品牌无论是中国企业使用收购的品牌还是自有品牌,他们都面临着建立全球品牌的挑战.
在许多情况下,为了在国外市场上吸引消费者.
他们需要调整在中国本土市场采用的品牌策略.
首先,他们需要加强对外部市场的了解,了解消费者行为,应对不断变化的消费趋势.
然而,许多中国企业缺乏以市场为导向的心态,品牌意识和营销能力薄弱.
这方面欠缺的原因之一是他们没有发展品牌价值的动力.
大公司所处的环境竞争并不激烈,而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品牌经营非常重要.
中国经济过去的高速增长使得许多行业很幸运地实现了快速增长,因此他们认为成功的关键是制造与分销,而不是营销.
了解消费者如何思考和行动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中国企业可以通过更好地利用数据和预测分析工具来获得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优先事项和偏好等方面变化的宝贵见解.
这些见解可以帮助企业把握最大限度地提高市场份额、收入或利润的机会.
对创新进行投资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研发有利于长期带动企业的生产率增长.
最近,中国企业的研发发展令人瞩目,2003年至2011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发支出增长了8.
3倍以上,在2011年达到5990亿人民币.
55国有和私营企业也都对研发投入了巨额资金,2012年,中国研发支出额最高的公司是华为.
华为是一家经营跨国网络、电信设备制造和服务的中国公司,总部设在广东省深圳市.
作为一家私营公司,华为在研发方面的投资为301亿元,约占其总收入的约13.
7%.
56不过,大多数中国企业通常年度研发支出不到公司总收入的1%.
57比例如此小的研发投入扼杀了企业的发展,无法帮助企业维持现有的市场份额.
值得关注的是,来自于研发支出的大部分创新是对现有流程的改进,如制造.
从长远来看,为了推动生产率增长,创新还要发挥更大的作用.
为了与国外对手展开竞争,中国企业必须引导研发工作向价值链的上游移动,更加重视基础研究和创意的生成.
在中国企业的组织内部或外部构建创新网络也能帮助创新.
随着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苛刻和多样化,企业可以通过促进来自不同业务职能以及来自上下游合作企业的员工相互合作来促进新创意的产生.
三星是第一个这样做的公司.
每一个新产品的开发会议都由来自不同职能团队的人员参加,如设计、营销和制造.
这种方法有助于公司从更广泛的视角生成并测试更多的创新思路.
这种创意的多样性能大幅提高所选定创意最终获得商业成功的几率.
最后,中国企业可以从整合全球最佳实践的经验教训中受益.
通过这样做,他们可以提高规划、构建和组织创新活动的能力.
而且,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他们能够不断调整自己的创新方法.
56六、展望:深化网际关系,实现下一轮生产率增长57公司网际关系(Firm-to-firmconnectivity)美国商业领域最成功的故事不是个人或单个公司的胜利,而在于某个行业内区域性社区的相互依赖.
硅谷高科技行业的迅猛发展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它展现出了公司网际关系的溢出效应.
尽管大部分对工业集群的研究都是针对发达国家且在发达国家内部实施的,但此类集群也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和南美洲.
58集群化提升了公司的生产率,因为它使公司能够获得大量专业的供应商、熟练工人、服务和信息——在竞争环境中,所有这些因素均具有关键作用.
此外,研究机构与公司间的合作也极大地促进了知识创造与实验.
这种关系帮助企业更好地开发新产品、改善商业流程、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
集群内各公司间的紧密接触与激烈竞争还可以降低诚信风险.
因此,集群内的公司在相互延长贸易信贷时感觉更加放心.
然而,中国的集群往往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低科技含量与出口导向型产业内,例如纺织、服装、制笔与家电等.
而且,此类集群内的公司仍缺乏创新能力.
更加先进的产业集群在中国才刚刚兴起,如在北京、上海以及深圳、广东等地出现的生物技术集群.
中国政府一直通过积极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城市对于各类商业的吸引力来支持产业集群的发展.
中国新涌现的生物技术等新科技行业就是如此.
为了充分发挥集群优势,中国公司应更加致力于集体自主创新工作.
有证据表明,在行业层面的这种创新能够拓展技术前沿,推动中国公司的技术升级.
为帮助中国公司相互学习,并借鉴国外合作伙伴的先进经验,中国当地政府可以制定开放的产业政策.
这样可以通过价值链内公司间的知识转移,熟练工人的流动、互相模仿借鉴,以及来自国外同行竞争压力(能激发中国公司改善其生产技术与管理技能)等,形成知识溢出效应,促使知识从国外企业向本地企业的转移.
未来,中国本地公司可以通过使用互联网提高跨组织协作,强化公司网际关系.
但要完成这一点,他们的技术必须足够先进.
公司—消费者以及公司—供应商的网际关系得益于云计算、社交媒体、超高速宽带、无线与远程移动等一系列新技术,公司与其利益相关方——客户、供应商、工人、创新者之间的边界变得可以相互渗透和重构.
由于消费者不断探索以生产、消费或创新等目的而聚集起来的新方式,新型市场机制与媒介也不断涌现.
简言之,公司的概念正在从界限相对分明且彼此隔离的组织,转化为相互关联的实体,其外部边界也变得更加模糊.
为充分利用这种趋势,中国公司可以与外部各种不同的利益相关方结成同盟.
但若要实现这一点,他们需要依据不同的特征选择最佳策略,例如其相对规模、产业性质以及是否愿意减少控制权等.
这种连接性可以带来各种收益,包括降低成本、提高对于市场需求的深入了解、以及增强定价能力与盈利能力等.
此外,各公司还可以在要素市场内获得议价能力,在采购生产要素方面(如创新与资本)获得信息优势.
59智能网际关系(machine-to-machineconnectivity)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商务以及工业互联网等技术的兴起,我们正在迎来一个新的创新时代.
伴随着这些技术的到来,设备、网络和人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变得日益复杂与动态化.
设备间相互关联形成网络,生成大量数据,公司可以实时利用这些数据来改进业务的各个方面.
员工随时随地都保持联系,从而更加智能地开展工作,实现更高的服务质量.
60由于设备比以往更加智能化,且相互关联,公司可借助它们提高产出实现生产潜能.
例如,他们可以迅速地探测和防止或解决供应链问题,实现成本节约.
在过去一百年间,道路、桥梁、港口等"硬件"基础设施–构成了连接全球经济的线路,我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同样,相互联系起来的设备将构成新的世界线路.
未来,科技将促进中国公司生产率的增长.
中国正在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尽早并迅速采用工业互联网技术将促进生产率增长的有效加速.
具体而言,如果中国能够在科技利用方面超过其他发达经济体,则有可能跨越发达经济体所经历过的某些发展阶段,直接步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如此,中国就有可能更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生产率差距.
此外,还可缓解资源与资金约束,实现强劲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如本报告简介所述,中国经济的生产率发展正在步入网际关系驱动阶段.
中国企业已无法再各自为战.
中国经济的下一轮生产率增长不仅将依赖于单个公司的行动,而且还将更多地依赖于实体与社会资本的密集网络.
为充分挖掘此类网络的最大商业价值,中国公司需要深化其网际协同能力.
58附录表1-中国生产率提升的历程阶段(子阶段)改革推动的生产率提升:1978年以来公司为中心的生产率增长期:2000年以来网际关系驱动的生产率增长期:中国企业的未来跨越式发展机会劳动力为优势的阶段:1978开始投资主导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宏观特征由于以下原因,可雇佣劳动力快速增多: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教育与读写能力大幅提升出口急剧扩张资本深化伴随着高储蓄率,投资在GDP中占比提高人均收入和生活标准不断提高转向价值创造竞争加剧,其原因在于:-大宗商品成本上升-工资上涨,实际工资增速超过GDP增速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将会提高,2015年将升至47%GDP平稳增长区域整合/联系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将会提高,2015年将升至2.
2%主要商业逻辑国内公司主要从事低成本、劳动密集型生产国外公司获得劳动套利高效的大规模生产-批量工业产品-质量达标国外需求在不断增加供需压力迫使企业重组,以实现生产率提升业务优化-市场参与-运营(供应商、物流等)-重视销售与营销产品/服务创新业务流程创新人力资本战略通过数据分析提高客户亲密度网际化与协作通过集群,促进本地化与专业化(溢出效应与示范效果)政策、法规与科技进步1986年开始实施9年免费义务教育在农村工作且受过教育的城市青年返回城市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施资本管控出口引导型增长策略互联网/ERP/软件全球经济衰退贸易与投资下滑国有企业改革,中国跨国公司竞争力提高从2005至2011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2%通过高速铁路与机场,加强物理连接通过"云"和移动技术加强虚拟连接国家创新体系至2020年,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产品与服务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发展例如:纺织、皮革制造以及服装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增长例如电子设备、机械与运输制造技术+服务2004-2010年间,金融行业增加值平均增速为26%,超过第三产业整体增速大众服务远程医疗服务手机银行:2010-2012年,手机银行交易值增长13.
5倍在线教育资料来源:埃森哲分析59表2-企业生产率四大影响因素的弹性行业IT技术使用投资研发出口业务企业规模大型公司中型公司农副食品加工业1.
97***1.
11***-0.
51***8.
84***5.
60***食品制造业2.
46***1.
64***2.
29***12.
92***8.
44***饮料制造业0.
512.
30***5.
47***24.
08***11.
71***烟草制品业15.
674.
598.
08***-3.
94*0.
33纺织业-0.
221.
94***1.
57***8.
94***5.
82***纺织服装、服饰业0.
031.
64***0.
19***7.
69***4.
71***皮革制品业-0.
220.
65***0.
47***4.
45***4.
45***木材加工和其他木制品业1.
33***1.
33***0.
74***11.
41***7.
20***家具制造业-0.
171.
81***0.
017.
42***2.
87***造纸与纸制品业1.
20***2.
34***1.
91***12.
01***7.
90***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4.
50***3.
25***0.
74***12.
13***4.
81***文体用品制造业0.
98*1.
01***0.
37***5.
71***3.
30***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2.
77**2.
52***-0.
79**14.
44***5.
38***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1.
17***1.
55***2.
78***9.
61***5.
26***医药制造业-0.
33-0.
275.
17***10.
43***6.
26***化学纤维制造业0.
942.
52***2.
62***14.
23***7.
94***橡胶制造业0.
280.
411.
09***9.
63***3.
53***塑料制造业0.
281.
71***0.
65***7.
96***4.
4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3.
31***1.
44***1.
57***12.
84***7.
69***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1.
41**2.
37***1.
17***13.
47***8.
09***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1.
301.
37***1.
82***10.
53***6.
42***金属制品业0.
61*1.
17***0.
48***10.
87***6.
81***通用设备制造业-0.
93**1.
42***1.
99***8.
91***5.
17***专用设备制造业1.
07*1.
97***1.
53***11.
88***6.
09***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
42***2.
39***1.
51***10.
78***5.
27***电子制造业1.
19***1.
78***1.
29***10.
85***7.
07***电子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制造业1.
452.
41***0.
97***9.
36***5.
15***仪器仪表制造业4.
42***1.
34***1.
01***11.
97***4.
86***工艺品制造业-0.
511.
55***0.
49***16.
26***7.
07***N=1,000重要水平临界值注1%2.
581***5%1.
962**10%1.
646*注:弹性显示了各因素对于生产率水平的影响程度,分别表示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60表3-所有权因素行业私人集体HMT外资农副食品加工业2.
56***2.
63***2.
68***2.
56***食品制造业4.
23***3.
49***4.
30***3.
64***饮料制造业5.
06***2.
82***8.
18***10.
45***烟草制品业11.
69**20.
89***-4.
390.
00纺织业2.
57***2.
03***2.
09***2.
05***纺织服装、服饰业2.
42***1.
31***1.
73***1.
64***皮革制品业2.
78***3.
30***1.
74**1.
70**木材加工和其他木制品业3.
37***3.
20***2.
62***3.
13***家具制造业4.
55***3.
49***1.
224.
52***造纸与纸制品业2.
49***2.
61***3.
44***5.
72***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7.
89***5.
58***5.
39***6.
59***文体用品制造业1.
14**0.
640.
090.
49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4.
98***-5.
95***-1.
13-0.
1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0.
65***-0.
170.
98***2.
87***医药制造业4.
48***2.
95***3.
49***3.
69***化学纤维制造业-2.
23***-2.
68***-2.
49***-0.
54橡胶制造业2.
21***1.
24**0.
611.
26**塑料制造业1.
14***0.
69**0.
501.
0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
14***0.
96***2.
45***2.
99***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0.
92***-1.
74***2.
96***2.
95***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0.
050.
150.
270.
94金属制品业1.
10***-0.
230.
191.
42***通用设备制造业3.
57***2.
35***3.
22***5.
24***专用设备制造业4.
06***3.
18***2.
04***4.
0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
71***1.
40***1.
58***4.
35***电子制造业1.
40***1.
64***0.
181.
81***电子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制造业2.
21***2.
91***0.
98***2.
77***仪器仪表制造业4.
52***3.
85***2.
90***5.
98***工艺品制造业2.
41***1.
36**0.
571.
08注:弹性显示了不同所有权类型对生产率水平的影响程度,***、**、*分别表示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N=1,000重要水平临界值注1%2.
581***5%1.
962**10%1.
646*6162参考文献1.
OxfordEconomics,实际GDP按2005年价格换算.
2.
世界银行.
贫困人口定义为人均每天消费低于1.
25美元.
3.
《财富》杂志,2013年3月,在2013年的财富500强榜单中,共有95家中国公司上榜,其中85家总部位于中国大陆,4家位于香港,6家位于台湾.
4.
中国国家统计局.
http://www.
stats.
gov.
cn/tjsj/tjgb/ndtjgb/qgndtjgb/201302/t20130221_30027.
html5.
中国国家统计局.
http://data.
stats.
gov.
cn/workspace/indexa=q&type=simple&dimension=zb&dbcode=hgnd&m=hgnd&code=A04016.
世界银行.
7.
Y.
Zheng.
"ProductivityPerformanceinDevelopingCountries:CountryCaseStudies:People'sRepublicofChina.
"ResearchpaperofUNIDOonWorldProductivityDatabase,2005年.
8.
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旨在持续加大市场开放力度,以吸引更多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为中心.
9.
ProductivityDatabase,AsianProductivityOrganization,2012年.
10.
JudithBanister,DavidE.
Bloom,andLarryRosenberg,"PopulationAgingandEconomicGrowthinChina,"ProgramontheGlobalDemographyofAging,"WorkingPaperSeries,2010年3月.
11.
李宏彬、李蕾、吴斌珍、熊艳艳所著《中国廉价劳动力时代终结》,《经济展望》,第26卷,第4号,2012年秋季.
12.
http://finance.
qq.
com/a/20130304/000461.
htm13.
《中国日报》,2010年3月27日.
14.
MitaliDas,PapaN'Diaye.
ChronicleofaDeclineForetold:HasChinaReachedtheLewisTurningPoint.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WP/13/26,2013年.
15.
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
16.
"TalentManagementinChina2010-2011SurveyResults.
"Ernst&Young.
17.
http://finance.
sina.
com.
cn/column/china/20130321/093014906335.
shtml18.
http://finance.
stockstar.
com/SS2012091100001495.
shtml19.
http://news.
xinhuanet.
com/english/2009-03/11/content_10989634.
htm20.
http://www.
voxeu.
org/article/puzzle-china-s-rising-household-saving-rate21.
http://media.
pimco.
com/Documents/Viewpoint%20-%20Mukherji-%20August%202012.
pdf22.
SamForgione.
Short-sellerChanosstillbettingagainstHP,China.
路透社,2013年1月17日.
http://www.
reuters.
com/article/2013/01/17/us-funds-investing-hedge-idUSBRE90G1B32013011723.
"Chinaathighestriskofdownturnonoverinvestment,S&Psays.
"彭博新闻社,2013年1月31日.
http://www.
bloomberg.
com/news/2013-01-31/china-at-highest-risk-of-downturn-on-overinvestment-s-p-says.
html24.
IIHoungLee,MurtazaSyed,LiuXueyan.
"IsChinaOver-InvestingandDoesitMatter"国际货币基金组织,WP/12/277,2012.
25.
JohnKnight,SaiDing.
"China'sRemarkableEconomicGrowth.
"牛津学术专著在线,2012年5月.
26.
http://finance.
qq.
com/a/20100926/002252.
htm27.
http://news.
sohu.
com/20111117/n325912741.
shtml28.
CongJi,"ChineseInformalFinancialSystemsandEconomicGrowth—AcasestudyofChina'ssmallandmediumenterprises.
"PolicyResearchInstitute,MinistryofFinance,Japan,2009年10月,5(1).
29.
"China'sbankingreform:Anassessmentofitsevolutionandpossibleimpact.
"2006.
http://www.
bis.
org/repofficepubl/arpresearch_fs_200606.
01.
pdf30.
YunhuaXiang,LiweiZhang.
"ResearchontheFundsSupportingPolicyofSmallandMediumEnterprisesinChina.
"DepartmentofPublicEconomicsandSocialSecurity,WuhanUniversity,2011.
31.
VincentPalmade.
"China'ssecretweaponinlightmanufacturing:SmallandMediumEnterprise-oriented'PlugandPlay'industrialzones.
"2010年10月29日.
http://blogs.
worldbank.
org/developmenttalk/chinas-secret-weapon-in-light-manufacturing-small-and-medium-enterprise-oriented-plug-and-play-indus32.
OxfordEconomics,埃森哲分析.
33.
TotalEconomyDatabase,2013年1月.
34.
LombardStreetResearch,埃森哲分析.
35.
参考本文研究方法部分,第64页.
36.
中国国家统计局.
37.
OECD网址:http://www.
oecd-ilibrary.
org/science-and-technology/gross-domestic-expenditure-on-r-d_2075843x-table16338.
三星经济研究院.
39.
PengYaliandAllenAlter,"China'spragmaticwaytocouldcomputing.
"埃森哲白皮书.
40.
www.
boaoforum.
org/nianhuijbth/7717.
jhtml41.
XiaolanFuandYundanGong.
"IntranationalandinternationaltechnologyspilloverandproductivitygrowthinChina.
"AsianEconomicPaper,MITpress,2009,8(2).
42.
AsianProductivityOrganization.
PopulationAgingandProductivityinAsianCountries,Tokyo:APO,2011.
43.
"ApprenticeshipsupplyintheMemberStatesoftheEuropeanUnion.
"EuropeanCommissionDirectorate-GeneralforEmployment,SocialAffairsandInclusionUnitC3,Manuscript,2012年1月.
44.
OECD,"Betterskills,betterjobs,betterlives:AStrategicApproachtoSkillsPolicie,"OECDPublishing,2012.
http://dx.
doi.
org/10.
1787/9789264177338-en45.
ElizabethCraig,RobertJ.
Thomas,CharleneHou,SmritiMathur.
"WherewillalltheSTEMtalentcomefrom"埃森哲卓越绩效研究院,2012年5月;andElizabethCraig,RobertJ.
Thomas,CharleneHou,SmritiMathur.
"CrunchTime:Howtoovercometheloomingglobalanalyticstalentmismatch.
"埃森哲卓越绩效研究院,2013年5月.
46.
AiYingLiandLinYe.
"Trainingstrategiesinsmallandmedium-sizedenterprisesfromtheperspectiveoftechnologyinnovation.
"JournalofManagementandStrategy,2011,2(1).
47.
VincentPalmade.
"China'ssecretweaponinlightmanufacturing:SmallandMediumEnterprise-oriented'PlugandPlay'industrialzones.
"2010年11月-29日.
http://blogs.
worldbank.
org/developmenttalk/chinas-secret-weapon-in-light-manufacturing-small-and-medium-enterprise-oriented-plug-and-play-indus48.
RodrigoAmaral,"TheroadtoLatinAmerica,"GlobalPensions(supplementonAlternativeInvestments),2010年9月.
49.
中国国家统计局.
50.
JeanneG.
Harris,ElizabethCraig,HenryEgan.
"Countingonanalyticaltalents.
"埃森哲卓越绩效研究院,2010年3月.
51.
PatriciaReaney.
"Aboutoneinfiveworkersworldwidetelecommute:poll.
"路透社,2012年1月24日.
http://www.
reuters.
com/article/2012/01/24/us-telecommuting-idUSTRE80N1IL2012012452.
NicholasBloom,JamesLiang,JohnRoberts,andJennyYing,"DoesworkingfromhomeworkEvidencefromaChineseexperiment,"StanfordResearchPaper,2013年2月.
53.
RobertJ.
Thomas,JoshuaB.
Bellin,ClaudyJulesandNandaniLynton.
"Doesyourgloballeadershipteamhavewhatittakes.
"埃森哲卓越绩效研究院,2012年3月;andRobertJ.
Thomas,JoshuaBellin,ClaudyJulesandNandaniLynton.
"Globalleadershipteams:Theviewfromthetop.
"埃森哲分析,2011年10月.
54.
ElizabethCraig,YaaritSilverstone.
"Tappingthepowerofcollectiveengagement.
"StrategicHRReview,2004,9(3).
55.
中国国家统计局.
56.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董事会.
《2013年中国500强企业发展报告》.
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3年8月.
57.
中国国家统计局,埃森哲分析.
58.
E.
M.
Porter,"Clustersandtheneweconomicsofcompetition.
"《哈佛商业评论》,1998年,76(6):77–90.
59.
MarkPurdy,MatthewC.
Robinson,andKuangyiWei.
"Beyondthesecastlewalls:Threestrategiesfortheopenfirm.
"埃森哲卓越绩效研究院,2012年8月.
60.
PeterC.
Evans,MarcoAnnunziata.
"Industrialinternet:Pushingtheboundariesofmindsandmachines.
"通用电气公司白皮书,2012年11月.
64研究方法宏观层面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埃森哲卓越绩效研究院与OxfordEconomics合作,使用增长分解框架(GrowthAccounting)来评估与预测3种要素(劳动力、资本与全要素生产率)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数据收集:从联合国、亚洲经济数据库(CEIC)和国家统计年鉴收集有关劳动力供应、资本总额以及中国GDP的原始数据.
中国增长核算框架:在规模经济不变的假设条件下,我们从Cobb-Douglas生产函数出发,将GDP增长率分解为3个要素:劳动力、资本与全要素生产率.
长期GDP增速的分解方程为:Ln(GDP)=α*ln(LS)+(1-α)*ln(K)+TFP其中,Ln是自然对数,LS是劳动力供应,K是资本总额(按照上一年资本总额+投资–折旧进行计算),TFP是全要素生产率.
α是劳动力占GDP的影响系数,(1-α)是资本对GDP的影响系数.
我们用2005年中国的数据估算出α的数值为0.
48.
这一数值与其它主要参考文献估算出的数值基本吻合.
计算宏观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根据GDP、劳动力供应与投资的历史数据,首先计算出LS(劳动力供应)和K(资本总额)的值,然后计算出全要素生产率的数值.
TFP=ln(GDP)–α*ln(LS)–(1-α)*ln(K).
行业层面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埃森哲卓越绩效研究院与LombardStreetResearch合作,将投入—产出框架用于估算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情况.
我们将劳动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投入,增加值总额作为产出.
数据收集:受数据可获得性的限制,我们仅将中国A股上市公司纳入该分析的样本中.
我们从中选取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的19个行业进行分析.
全要素生产率计算:首先,我们计算有形投入(劳动力、资本)的增长对产出增长的影响,然后用总产出的增长减去有形投入的增长,此剩余值则为全要素生产率.
我们首先需要计算出由劳动力增加和资本累积对产出增长的贡献.
为此,我们用员工工资支出和资本总额的变化值,分别乘以劳动力对增加值增长的影响系数(简称劳动力系数)以及资本对增加值增长的影响系数(简称资本系数)计算得出.
劳动力系数可以理解为由劳动力所带来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值.
在我们的数据中,归属于劳动力所带来收入可用薪水与福利来表示.
总收入则用EBITDA与薪水及福利的总和来表示.
因此,劳动力系数即是薪水、福利与总收入的比值.
同理,我们也可以算出资本系数.
为了避免计算误差,并且为保证规模经济不变的假设,在此我们用1减去劳动系数计算出资本系数.
企业层面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企业层面的计算:我们与北京师范大学的尹恒教授合作,采用一种可信度更高的新计量方法估算每个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
数据收集:此类分析的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
该数据库覆盖所有年收入超过500万元人民币(约80万美元)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及所有国有工业企业,总样本量超过307万个.
该数据库涵盖的年份为1998-2009年.
全要素生产率估算:我们将样本按行业分为29个行业.
针对各家公司,采用了创新、可靠的全要素生产率估算方法.
如欲了解关于该方法的更多详细信息,请参见《在不完全竞争与产品品质不一致的情况下估算与分析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绩效》,尹恒,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
65致谢核心研究团队徐方、余婧、侯筱琳、邱静、马克帕蒂高级执行赞助人李纲,埃森哲大中华区主席我们还要感谢下列来自中国知名高校的各位教授,他们为本次研究提供了宝贵建议(按姓氏排名):FreyaBeamish、RachelDavis、LanceEaley、范跃龙、韩颖、GwenHarrigan、LaurieJohnson、MelissaKidd、DavidLight、RainNewtonSmith、CarronSass、盛浩蓝庆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教授任若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苏剑北京大学经济学系副主任,教授尹恒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教授6667Copyright2012Accenture埃森哲版权所有埃森哲及其标识与成就卓越绩效均为埃森哲公司的商标.
关于中国生产率相关研究报告,请访问www.
accenture.
com/cn-zh/research或联系mark.
purdy@accenture.
com.
关于埃森哲卓越绩效研究院埃森哲卓越绩效研究院通过原创的研究与分析,针对重大的企业管理问题和全球经济发展趋势,提出具有战略意义的深入见解.
我们的研究人员将具有世界声誉的研究能力与埃森哲广博的管理咨询、信息技术和经营外包经验相结合,通过创造性的研究和分析,为企业实现并保持卓越绩效提供指导与建议.
关于埃森哲埃森哲是全球领先的管理咨询、信息技术及外包服务机构.
凭借在各个行业领域积累的丰富经验、广泛能力以及对全球最成功企业的深入研究,埃森哲与客户携手合作,帮助其成为卓越绩效的企业和政府.
作为《财富》全球500强企业之一,埃森哲全球员工逾281,000名,为遍布120多个国家的客户提供服务.
截至2013年8月31日结束的财政年度,公司净收入达286亿美元.
埃森哲在大中华地区开展业务逾20年,目前拥有一支逾7,100人的员工队伍,分布在北京、上海、大连、成都、广州、香港和台北.
作为绩效提升专家,埃森哲始终专注于本土市场的实践与成功,致力实现超凡的客户价值与成果.
埃森哲帮助客户确定战略、优化流程、集成系统、引进创新、提高整体竞争优势,从而成就卓越绩效.
详细信息,敬请访问埃森哲公司主页www.
accenture.
com以及埃森哲大中华区主www.
accenture.
cn.
14-1067
官方网站:点击访问亚洲云官网618活动方案:618特价活动(6.18-6.30)全站首月活动月底结束!地区:浙江高防BGPCPU:至强铂金8270主频7 默频3.61 睿频4.0核心:8核(最高支持64核)内存:8G(最高支持128G)DDR4 3200硬盘:40G系统盘+80G数据盘带宽:上行:20Mbps/下行:1000Mbps防御:100G(可加至300G)防火墙:提供自助 天机盾+金盾 管...
关于HostYun主机商在之前也有几次分享,这个前身是我们可能熟悉的小众的HostShare商家,主要就是提供廉价主机,那时候官方还声称选择这个品牌的机器不要用于正式生产项目,如今这个品牌重新转变成Hostyun。目前提供的VPS主机包括KVM和XEN架构,数据中心可选日本、韩国、香港和美国的多个地区机房,电信双程CN2 GIA线路,香港和日本机房,均为国内直连线路,访问质量不错。今天和大家分享下...
今天遇到一个网友,他在一个服务器中搭建有十几个网站,但是他之前都是采集站点数据很大,但是现在他删除数据之后希望设置可能有索引的文章给予404跳转页面。虽然他程序有默认的404页面,但是达不到他引流的目的,他希望设置统一的404页面。实际上设置还是很简单的,我们找到他是Nginx还是Apache,直接在引擎配置文件中设置即可。这里有看到他采用的是宝塔面板,直接在他的Nginx中设置。这里我们找到当前...
stockstar.com为你推荐
广东GDP破10万亿广东省2019年各市gdp是多少?冯媛甑冯媛甄详细资料罗伦佐娜维洛娜毛周角化修复液治疗毛周角化有用吗?谁用过?能告诉我吗?www.baitu.com韩国片爱人.欲望的观看地址抓站工具大家在家用什么工具练站?怎么固定?面壁思过?在医院是站站立架www.493333.comwww.xiaonei.comwww.aise.com怎么观看网页一些视频?梦遗姐我和亲姐姐发生关系了www.qqq147.comhttp://www.qqdpscyclewow3.13术士的PVE的命中多少够了?
租服务器 北京虚拟主机租用 免费linux主机 duniu 联通c套餐 arvixe yardvps permitrootlogin 最好的空间 工作站服务器 91vps phpmyadmin配置 能外链的相册 免费外链相册 智能dns解析 畅行云 网站加速 tracker服务器 标准机柜 2016黑色星期五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