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卡巴斯基免费一年

卡巴斯基免费一年  时间:2021-01-25  阅读:()

目录1"涨"字牵动百姓心——怎么保持物价稳定2劳有所得千有所值——怎么解决分配不公3重拳抑房价保障助安居——怎么解决住房问题4优先战略保民生——怎么解决就业难5铺就13亿人的健康之路——怎么解决看病难6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怎么实现教育公平7走好统筹路下好一盘棋——怎么解决发展不平衡8由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说起——怎么遏制腐败现象蔓延第一章"涨"字牵动百姓心——怎么保持物价稳定2011年伊始,历时1个月的"汉语盘点2010"活动揭晓,"涨"字排名第一,获选年度国内字.
人们选"涨",主要表达了对物价上涨的强烈感受:菜价涨、米价涨、油价涨……2010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月度同比涨幅一路攀升,连续突破3%、4%、5%、6%,2011年6月达到了6.
4%.

物价既反映宏观经济运行,又直接影响百姓的衣食住行,是民众感受的"温度计".
虽然说物价波动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但是物价过高、涨速过快,就会造成百姓生活压力过大、心里不安,甚至会引发恐慌.
可以说,物价稳,人心才稳、社会才稳;物价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影响全局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

"汉语盘点2010"——用一个字、一个词描述2010年的中国和世界.
2011年1月5日,经过网民推荐、专家评选、网民投票等,评出国内字、词和国际字、词,分别为"涨"、"给力"和"乱"、"军演".

组合拳:成效初显压力仍大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物价一路走低.
随着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一揽子计划的实施,我国经济率先企稳回升,加上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国内外重要大宗商品价格止跌回升并大幅上涨.
在这种情况下,11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转正,12月升至1.
9%,通胀预期有所显现.
进入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上涨,5月上涨3.
1%,10月为4.
4%,11月达到5.
1%;2011年物价继续在高位运行.
为什么物价上涨这么快深度解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英文缩写为CPI,反映一定时期居民所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变动趋势和程度.
我国统计的商品和服务项目,包括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8个大类.

成本上升影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资源消费需求持续增加,各类资源性产品价格不断升高,并引起劳动力、土地等价格相应上涨,而这些生产要素是计入生产成本的,其价格上涨也最终体现到了商品价格中.

大宗商品大宗商品,是指可进入流通领域,但非零售环节,具有商品属性,用于工农业生产与消费使用的大批量买卖的物质商品.
主要包括三个类别:一是能源商品,如原油、煤炭等;二是基础原材料,如铁矿石、铜、铝、铅等;三是农副产品,如玉米、大豆、小麦、稻谷等.

输入性影响.
当前,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世界经济对我国发展的影响不断扩大.
其中,棉花等大宗商品对外依存度较高,国际市场的"风吹草动"会影响国内市场.
例如,2011年2月25日,国际期货市场的大豆、棉花价格,一年内分别上涨了46.
1%、126.
4%,直接推升了国内相关商品价格.
美国实施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加剧了国际大宗商品涨价趋势.

自然灾害影响.
这两年,极端天气现象较多,从西南冬春连旱到中东部持续低温,从南方多次暴雨和台风到北方小麦主产区冬春连旱,长江中下游还先后遭遇干旱和洪涝,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这给许多农产品生产带来很大困难,加剧了供需矛盾.

美国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量化宽松,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大量印钞或者买入债券等方式,向银行体系注入一定数量的超额资金,目的是创造新的流动性.
2010年11月初,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启动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宣布8个月内购买6000亿美元的国债.
此前曾推出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购买了1.
7万亿美元的资产.

流通环节影响.
目前我国粮食、蔬菜等农产品生产正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
山东、河北、河南三省蔬菜产量占全国产量近40%,海南反季节蔬菜有78%销到外地.
这种区域结构变化,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也需要多环节、长距离的流通,势必增加成本.
特别是自然灾害多发,增加了运输困难,推动了物价上涨.

流动性影响.
近两年,我国货币信贷供应规模扩张较快,2009年和2010年的银行新增贷款规模分别为9.
59万亿元和7.
95万亿元,加上境外"热钱"流入,流动性持续充裕,加大了物价上涨压力.

投机炒作影响.
由于市场秩序不规范,部分游资借势、借题炒作,客观上炒高了某些商品的价格,主观上强化了市场涨价预期,成为物价上涨的重要推手.

物价上涨牵动着百姓的心.
这一轮物价上涨,食品涨价最为明显,约占全部涨价因素的70%,如大白菜、西红柿、猪肉的销售价格大幅上涨.
民以食为天,顿顿都要吃饭,食品涨价老百姓感受最直接,反映自然强烈.
调查显示,2011年第二季度,有68.
2%的人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

深度解读流动性流动性,通俗地说,就是在经济体系中流通的货币数量的多少.
一般来讲,流通的货币越多,流动性就越充裕,社会的购买力就越强,引发商品价格上涨的压力就越大.

"热钱""热钱"是指为追求高回报而在市场上迅速流动的短期投机性资金.
它与正当投资的最大区别在于以纯粹投机为目的,而不会为社会创造财富.
"热钱"炒作的对象包括股票、期货、原油、黄金、货币、房地产乃至一些农产品.
从2001年至2010年10年间,流入中国的"热钱"平均为每年25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同期外汇储备的9%.

面对"节节升高"的物价,党和政府高度重视.
为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保障群众生活,中央明确提出,要把稳定物价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并频频"亮剑",打出了一套控物价、保民生的"组合拳".

权威声音宏观调控要围绕稳定物价来展开张平(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在2011年的10项重点工作中,把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列为第一条,这是多年来所没有的.
从宏观调控目标到经济政策,都要围绕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来确定、来展开.
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

2010年8月27日,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剑指蔬菜价格上涨;2010年11月19日,国务院下发《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提出16条具体举措;2010年11月26日,交通运输部等三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的紧急通知》,将绿色通道扩大到所有收费公路;2011年3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下发《关于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的通知》,从制度上保障困难群众生活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2011年5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关于完善价格政策促进蔬菜生产流通的通知》,努力降低蔬菜生产流通成本;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鲜活农产品公路运输绿色通道,最初于1995年组织实施,主要内容为:在收费站设立专用道口,对整车合法运输鲜活农产品车辆给予"不扣车、不卸载、不罚款"和减免通行费的优惠政策.
2010年12月1日起,绿色通道扩大到全国所有收费公路,而且减免品种进一步增加,目前主要包括新鲜蔬菜、水果,鲜活水产品,活的畜禽,新鲜的肉、蛋、奶等.

2011年6月1日,农业部下发《关于做好当前生猪生产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6项措施稳定生猪生产;2011年7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平稳健康持续发展防止市场供应和价格大幅波动的通知》,要求减缓生猪市场的周期性波动,促进生猪生产平稳健康持续发展.

目前,这些政策措施的效果正在逐渐显现,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
而且,维持物价稳定的有利条件也在增加.
一是2011年夏粮继续丰收,有利于降低通胀预期;二是经济增速的适当放缓,有利于减轻价格上涨的需求压力;三是6月份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有利于减少输入性通胀压力;四是稳健的货币政策正发挥积极作用;五是翘尾因素在下半年会逐月缩小.
特别是上半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
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
8%,为稳定物价提供了较好宏观经济环境.

但同时也要看到,物价调控不可能一蹴而就,稳定物价是攻坚战不是闪电战.
当前物价形势还比较严峻和复杂,物价上升的压力还比较大.
2011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了5.
4%.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加大政策的贯彻与落实力度,继续运用多种调控手段,坚决保持物价稳定.

深度解读翘尾因素翘尾因素,是指上年物价变动对第二年的延伸影响.
物价指数通常按年距环比计算,即当年各月的价格指数以上年同月为基期计算.
因此上年物价变动会对当年造成影响.
如,某种商品2010年前11个月的价格均为1元,12月涨到2元,然后一直保持到2011年12月.
虽然这个商品的价格在2011年全年都保持稳定,但在计算2011年前11个月的价格指数时,需要与2010年相同月份的价格相比,因而结果就为200%,这一"涨价"就全部由翘尾因素导致,而直到2011年12月,价格同比降为100%,翘尾因素才得以消除.

转稳健:管好货币稳物价有个比喻:价格犹如船,货币好比水,水涨自然船高.
在商品数量没变情况下,货币多了,买同样的商品就需要花更多的钱,也就是涨价.

近两年,面对百年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央果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总额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大幅增加货币供应规模.
这为我国应对危机冲击提供了充足"弹药",对经济企稳回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客观上也造成了国内流动性充裕.
2010年新增外汇占款3.
27万亿元,比上年增加32.
4%,"热钱"净流入355亿美元,比过去10年平均多42%,这都加大了物价上涨的压力.

深度解读外汇占款外汇占款,是指一个国家的银行收购外汇资产而相应投放的本国货币.
对中国来说,由于人民币是非自由兑换货币,外资引入后需兑换成人民币才能进入流通使用.
国家为了外资换汇,要投入相应的人民币资金,增加了人民币的需求量,形成了外汇占款.

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它占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率越高,可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就越少,信贷扩张能力也越差.
在我国,最低存款准备金率由中国人民银行确定.

为此,中央明确要求,要将稳定物价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任务,并将政策取向从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
"治水之法,不可执一",管好流动性这个闸门,治好货币这个"水",应采取综合治理的办法,"收"、"疏"、"堵"并举.

"收",就是减少货币供应量.
2011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发出了"收"的信号.
截至7月上旬,已3次提高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6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达到21.
5%,创历史新高.
今后将继续灵活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促进货币信贷适度增长,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货币条件.

"疏",就是引导资金流向.
管好流动性,并不意味着全面紧缩,而是坚持"有扶有控",着力优化信贷结构,使货币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应引导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科技自主创新等,投向"三农"、中小企业和就业、助学、扶贫等,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权威声音把抬头的物价尽快打下去周小川(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在抗击危机期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扩张型的,这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有针对性的举措.
政策也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在反危机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物价和资产价格上升等一些负面效果会慢慢显现,但政策调整一定要及时,要把抬头的物价尽快打下去.

"堵",就是严控境外"热钱"流入.
当前,全球流动性充裕,"热钱"四处寻找投机空间.
由于普遍看好中国发展、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境外"热钱"伺机涌入内地.
必须打好"热钱"阻击战,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建立"热钱"流入的预警机制,加强对国际资本进入途径、投资规模和投向的监测,严厉打击"地下钱庄"等违法犯罪活动,最大限度减少"热钱"的流入.

2004—2010年我国粮食产量连续七年增长;2011年全国夏粮实现"八连丰",总产量达到12627万吨,为历史第二高产年.

保供应:增加供给稳物价俗话说:物以稀为贵.
这揭示了一个经济学原理:供求关系决定价格.
供不应求,商品价格就会上涨;供大于求,价格就会下降.
只有保障商品的充足供应,价格稳定才有坚实基础.

当前,我国主要工业品总体供大于求,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
但农业生产基础比较脆弱,一定程度上还是靠天吃饭,农产品供应的变化容易引起价格波动.
近些年,我国几次幅度较大的物价上涨,几乎都与农产品涨价有关.
如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月度最高涨幅达8.
7%,主要就是受猪肉价格上涨影响.
这轮物价上涨也不例外,如2010年突出表现为蔬菜价格上涨,最近几个月猪肉价格上涨又推动物价达到新高.

农业丰,百姓安;粮价稳,百价稳.
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立足国内保障供应始终是头等大事.
中央明确提出,稳定物价关键要扶持农业生产,坚决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千方百计确保农产品供应.

首先,大力发展生产.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必须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增加对农民的生产补贴,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2011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将达9884.
5亿元,比2010年增加15.
2%.
继续完善农业生产利益补偿机制,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2011年小麦每50公斤提高5元—7元,水稻提高9元—23元.
今后10年,国家还将投入4万亿元,用于水利设施建设,这将有力提高农业抗击天灾的能力,夯实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的基础.

权威声音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陈锡文(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从经济规律和中国国情看,稳增长、控通胀、调结构,必须首先稳住农业.
只有保证农产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才能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越是国内外经济环境错综复杂,越是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增大,越要抓好农业生产,这样才能赢得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针对这轮物价上涨中食品价格涨幅较高的情况,必须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
应通过5年左右努力,确保大中城市郊区有基本菜地面积,自给率保持稳定并逐步提高.
对近期生猪价格上涨,国家将加大生猪生产扶持力度,加强生猪公共防疫体系建设,中央支持大型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小区建设的投资将恢复到25亿元.
同时,应全面掌握、及时发布"菜篮子"产品的生产情况和供求变化信息,积极引导生产和市场流向.

各地加强蔬菜基地建设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以来,各地投入蔬菜基地和大棚建设资金超过100亿元,全国秋冬蔬菜种植面积较上年增加800万亩,秋冬蔬菜总产量达到3.
37亿吨.

其次,完善储备吞吐.
农产品生产具有周期性、不稳定性,而消费却是常年的、持续的.
必须发挥储备吞吐"蓄水池"功能,实现"高抛低吸、削峰填谷".
按照国际标准,一个国家的储备粮库存应占该国一年消费量的17%—18%,这是储备安全的警戒线,而我国已超过了40%,粮食库存充裕.
要进一步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和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制度,把握好国家储备吞吐的力度和节奏,针对当前个别地方"卖菜难"情况,要发挥好储备调节作用,临时收储一批可以短期贮存的蔬菜.

深度解读"米袋子"省长负责制1994年以来,我国实行粮食省长负责制,即所谓"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规定各省区市的行政首长负责本地区粮食的供需平衡和粮价的相对稳定.
实践证明,"米袋子"省长负责制是保障供应、稳定价格行之有效的做法.
2010年11月以来,国务院多次强调要落实好"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细化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强化地方政府责任,确保粮食的生产和供应.

"菜篮子"市长负责制1988年,为保障城市农副产品供应,国务院批准实施"菜篮子"工程,提出实行市长负责制.
20多年来,"菜篮子"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品种日益丰富,质量不断提高,市场体系逐步完善.
201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提出了12项主要任务.
最近国家发改委还明确,对市长负责制设量化考核指标,建立问责制,对月度价格涨幅较高的城市进行通报.

最后,用好进出口调节.
虽然我国粮食生产基本保证自给自足,但结构性矛盾还存在.
如玉米需要部分进口,大豆对外依存度超过80%.
这需要通过进出口来调节,一方面及时组织进口,增加市场供应,如2010年我国进口玉米157万吨、小麦123万吨、棉花284万吨、食糖177万吨,为稳定物价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对紧缺品种限制出口,优先满足国内供应.

畅流通:降低成本稳物价2010年9月8日,走了525公里后,一批芹菜通过公路从山东运到了上海,经批发市场、二级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等环节"多级跳"后,摆上零售摊位,价格也从每斤0.
3元涨到3元,涨了整10倍.
芹菜"疯狂涨价之旅",揭示了流通成本推动物价上涨的玄机.

流通,是商品从生产通往消费的桥梁.
在这一过程中,会产生相应的费用和损耗,而这些最终会计入价格,由消费者负担.
现在城市消费的农产品大都来自全国各地,这丰富了百姓餐桌,但过高的流通成本也推高了价格.

事出必有因.
具体来说,流通成本高,主要在于:一是环节多,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要经过5—6个环节,层层加价,价格自然就上去了;二是损耗大,农产品的损耗一般达到1/3;三是经营负担重,租金、摊位费、进场费近年来大幅上涨.
因而,降低流通成本,应着力做到"三减",把省下来的钱让利给农民和消费者.

河北省全面推进农超对接近年来,河北省积极搭建对接平台,举办各类洽谈会、蔬果节等,不断推进农超对接工作,使菜农、商家、市民三方均受益.
目前,全省有58家规模以上的连锁经营企业开展了农超对接,对接省内外农产品基地近300个,2010年农产品销售量近500万吨,销售额超过了30亿元,使参加对接的农产品流通成本平均降低10%以上,使参加对接的农户年平均增收3000元.

广东省推行平价商店平价商店是指在政府引导和扶持下,通过产销对接,销售群众生活必需农副产品,并在价格异动时承担保障供应、平抑价格等社会责任的商店.
2011年起,广东省在3年内将投入4.
5亿元支持平价商店建设,主要运用价格调节基金对平价商店承租经营场所给予适当租金补贴,对贷款自购经营场所给予适当贷款贴息,对产销对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生产基地建设等给予适当补贴和贷款贴息.
目前,全省已建立300多家平价商店,经营范围包括米、油、肉、禽、蔬菜等30多类居民生活必需品;到2013年,将基本形成覆盖全省城市社区的平价商店网络.

产销对接,"减环节".
开展产销对接,是减少环节降成本的有效手段.
以农超对接为例,一般可平均降低流通成本10%—15%.
目前,亚太地区农产品经超市销售的比重超过70%,而我国只有15%左右.
国家将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支持产地与销区、农民生产与超市销售直接对接,推动从临时性扩大到长期性对接、从省内扩大到跨区域对接、从以长贮存期产品为主扩大到各类农产品全面对接.
今后5年,大中城市农产品经超市销售比重将翻一番,达到30%.

完善设施,"减损耗".
当前,流通基础设施不完善,是造成农产品损耗大的重要原因.
应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流通领域公益性基础设施,支持采后处理、冷链物流设施、批发市场建设,以降低农产品在流通领域的损耗.
以冷链物流体系为例,到2015年,冷库总容量将从880万吨增加到1880万吨,果蔬、肉类、水产品流通环节腐损率将分别降至15%、8%、10%.

降低费用,"减负担".
价格贵不贵,要看摊位费.
市场摊位费、超市进场费普遍过高,给经营者带来很大负担,也转嫁给了消费者.
2010年以来,各地采取措施,努力降低摊位费、进场费,如南京下达4个月"减半令"、北京试行免收摊位费.
国家正研究制定政策,支持农贸市场建设,化解地价上涨推高摊位费的压力.
同时加强对市场开办者的监管,规范收费行为,督促降低收费标准.
对于运输费用,新的绿色通道政策将长期化,每年可降低运输成本超过130亿元.

政策传真全面清理公路收费2010年,我国物流总费用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远高于发达国家9%的平均水平.
过高的物流成本是导致不少商品价格过高的重要原因,其中运输费用又占物流总费用的50%多.
为此,2011年6月10日,交通运输部等5部门下发《关于开展收费公路专项清理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一年的专项清理工作,全面清理公路超期收费、通行费收费标准偏高等违规及不合理收费.

强监管:规范市场稳物价"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棉里针"、"糖高宗"……2010年这些热词频繁见诸网络报端,反映了一部分农产品价格畸高,也折射出市场投机炒作的疯狂.
以最先"蹿红"的大蒜为例,曾有媒体报道其批发价两年上涨了100倍.

这种价格的疯涨,背离了价值规律,扭曲了市场供求关系.
种种迹象表明,一些游资和不法经营者用不正当手段操纵价格,是幕后的直接推手.
如大蒜的炒作,就与山东部分经销商恶意囤积有关.

良好的市场秩序,是保持物价稳定的重要条件.
如果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不规范,投机炒作和价格欺诈现象多发,不实的涨价信息满天飞,会放大供求矛盾,引发价格异常波动.
因而,必须加大价格监管力度,着力规范市场秩序,有效稳定社会预期.

狠打击,坚决查处价格违法行为.
治乱须出重拳.
2011年春节后,查处了家乐福、沃尔玛超市19家门店的价格欺诈行为,各处最高额度50万元的罚款;5月,又查处了联合利华(中国)有限公司散布涨价信息案,作出罚款200万元的行政处罚.
今后将继续强化价格监管,严格执行《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保持打击高压态势,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同时加强对农产品收购秩序整治,重点监管农产品电子交易市场、期货市场,有效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

国家发改委密集约谈稳物价2011年3月,部分日化、方便面、酒类等企业集中发布涨价信息,推升了涨价预期,个别地方出现了小规模抢购现象,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市场秩序混乱.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约请企业负责人,召开了多个座谈会和行业协会会议,介绍价格形势,宣讲政策法规,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
约谈后,大多数企业表示愿意承担社会责任.
约谈,作为一种沟通方式,不是行政干预,目的是通过提前介入进行提醒、告诫,以防止价格违法行为的发生.

严监审,强化政府定价商品的价格监管.
目前,水电油气等重要商品,仍由政府定价.
它们关系国计民生,在物价格局中具有"稳军心"作用.
必须加强对这些商品的价格监管,提高价格制定的科学性和透明度.
2011年将出台《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条例》,要求所有政府定价的商品都要接受监审,避免不合理费用计入成本、推高价格.
同时,在调整这些商品价格时,应慎之又慎,做好综合配套,充分考虑社会承受能力.

促公开,推进价格信息透明化.
这有助于引导经营者合理定价,也能使消费者价比三家.
一方面,建立健全价格信息发布机制,通过多种形式,及时准确公布市场供求和价格信息.
目前各地相继出台"晒价格"的举措,南京的"物价微博"让百姓可随时随地了解最新信息.
另一方面,准确阐释价格政策和有关举措,及时澄清虚假价格新闻,公开曝光价格违法典型案例,营造有利于稳定物价的舆论氛围.

农产品期货市场农产品期货市场,最早产生于19世纪中期的美国芝加哥,它在农产品供需矛盾间建立一种缓冲机制.
目前国际上仍在交易的农产品期货有21个大类、192个品种.
在我国3家期货交易所中,大连商品交易所与郑州商品交易所现阶段以农产品期货交易为主.

增补贴:雪中送炭惠民生同样是涨价,不同群体的感受不同.
涨价冲击最大的往往是困难群体,因为在他们的消费支出中,食品所占比重较大.
可以说,他们的生活受物价上涨影响最深,也最需要给予帮助.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有一个比较庞大的困难群体.
其中,城市低保对象、农村低保对象、优抚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领取失业保险人员等,就有近9000万.
化解物价上涨给百姓带来的影响,最迫切的就是为这个群体排忧解难,保障他们的生活不因物价上涨而下降.

及时发放补贴.
当物价出现短期波动时,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灵活性强、见效快.
2010年,各地向城乡低保、优抚、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了每人每月10元—80元的临时补贴;2011年春节前,中央财政再次安排资金104亿元,向困难群众每人发放了一次性春节生活补贴100元—180元.
今后,价格临时补贴将逐步从不定期发放向逐月发放转变,这将更及时地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实际困难.

提高救助标准.
当物价上涨超过一定幅度和时间时,国家会相应提高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
2010年年底,我国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和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平均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251元、117元和246元,比2008年年底分别提高22.
4%、42.
2%和35.
6%;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标准也从生均2000元提高至3000元.
今后5年,我国城乡低保标准将年均增长10%以上.

建立联动机制.
近年来,浙江、江苏等地探索建立了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根据物价涨幅及时发放补贴、联动调整保障标准,取得了积极效果.
2011年7月,联动机制已在18个省区市建立,到年底将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起来.
这将在物价上涨和困难群众生活之间,筑起一道坚实的"防波堤".

浙江省实施价格补贴联动机制2004年,浙江省建立并实施困难群体生活补贴与价格上涨幅度相挂钩的动态补贴机制.
至2011年3月,已启动价格上涨动态补贴机制12次,受惠人数达866.
07万人次,累计发放价格补贴75893.
03万元,有效缓解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对困难群体生活的影响.

相关链接1.
《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国发〔2010〕4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2.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局关于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的通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

2劳有所得千有所值——怎么解决分配不公进入"十二五"开局之年,一场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接力赛"在各地展开:北京调高至1160元,上海1280元,广东1300元……"全国最高"标准屡屡易主.
上半年,已有18个省区市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
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是体现"劳有所得"原则、增加普通劳动者收入的重要举措,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分配公平的重要内容.

收入分配是直接关系老百姓"钱袋子"的大事.
"钱袋子"越鼓,人们生活越有保障;财富分得越公,人们越能心平气顺.
对于当前存在的普通劳动者收入偏低,不同地区、行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等分配不公现象,人们反映强烈.
在做大财富"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

调控持续加力分配不公仍凸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打破"大锅饭"和平均主义,逐步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这有效地激发了社会创造活力,促进了社会财富的极大增加,人们的收入水平普遍提高.
但近年来,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分配不公问题凸显出来.

党和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调整分配关系.
如连续7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年均增长10%;连续8年出台涉农"中央一号文件",十七届三中全会专题研究"三农"问题,惠农力度不断加大;"十一五"期间,各地平均3.
2次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每次平均增幅12.
9%;加大对低收入群众的帮扶力度,实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覆盖,基本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等等.
这些措施开始取得积极成效,"十一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9.
7%和8.
9%,2010年农村居民收入涨幅自1998年以来首次超过城市居民.

但也要看到,收入分配领域的很多问题依然存在.
比如,国民收入分配过多倾向于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居民收入占比持续下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持续下降,普通劳动者收入长期偏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没有根本扭转,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达3.
23倍;垄断行业收入明显偏高,行业间收入差距仍然较大,2009年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金融业工资是最低的农林牧渔业工资的4.
7倍;"灰色收入"、"隐性收入"甚至非法收入大量存在.

"莲发藕生,必定有根.
"当前存在的分配不公现象,是多种原因造成的.
社会历史原因.
分配不公看似是近些年的事情,但实际上,有些是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问题.
如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等,都是造成分配不公的重要原因.

体制改革不到位.
目前我国还处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法律和制度还不健全,使得一些人钻法律和制度的空子,通过不正当手段牟取财富.
而有些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因素仍然存在,比如行政性垄断等,造成了市场竞争不公平,也导致分配不公.

分配制度改革滞后.
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劳动者工资增长赶不上企业利润增长;二次分配中,再分配调节机制不健全,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尚未有效发挥;财政支出用于基本公共服务的比重偏低,均衡性转移支付比例过小;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对社会困难群体的保障力度不够,保障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三次分配规模小,慈善捐赠的激励机制、管理机制、监督机制等还不健全.

深度解读三次分配机制社会分配机制主要有三个层次: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
初次分配是按照各生产要素对国民收入贡献的大小进行的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
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把国民收入中的一部分拿出来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险系统进行重新分配,主要由政府调控机制起作用.
第三次分配是指动员社会力量,建立社会救助、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者行动等多种形式的制度和机制,是社会互助对于政府调控的补充.

"事不公则心不平,心不平则气不顺,气不顺则难和谐.
"如果对分配不公问题不高度重视,任其发展下去,势必妨碍经济健康运行,抑制社会创造活力,而且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有悖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
因此,解决分配不公问题是一项十分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必须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深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下决心、下功夫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促进分配公平.

提高劳动报酬劳有所得"鼓腰包"劳动是财富之父,是百姓致富之源.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来源出现多元化趋势,经营性收入、投资及财产性收入等不断增加,但对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来讲,主要收入来源仍然是劳动报酬.

近年来,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比重持续下降,普通劳动者收入增长缓慢,这已成为收入分配领域的突出问题,引起党和政府高度重视.
2010年以来,各地普遍提高一线职工工资水平,大幅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将分配的"天平"向普通劳动者倾斜.
但总的看,普通劳动者收入低的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改变.
有学者统计,2000年以来,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年均增长达35.
3%,但职工工资增长只有14.
1%.
这不仅影响了普通劳动者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成为拉动消费需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严重障碍.

深度解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统计学中,一般以年主营业务收入作为企业规模的标准,达到一定规模要求的企业就称为规模以上企业.
规模以上企业也分若干类,如特大型企业、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等.
目前在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解决分配不公问题,首先就要切实提高普通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总书记总书记在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强调,"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两个同步"的目标:一是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二是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这些都体现出坚持按劳分配原则、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的鲜明导向和政策思路.
今后几年,应按照这样的思路,切实提高劳动收入占比,让普通劳动者的"腰包"鼓起来.

促工资增长.
工资是劳动报酬的主要形式,提高工资收入是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的主要途径.
要按照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平等协商确定、政府监督指导的原则,形成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和增长机制.
健全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发挥工资指导线的作用,指导企业依据薪酬信息,及时调整企业内部各工种(岗位)间工资分配关系.
加强工资立法和劳动标准体系建设.

深度解读工资指导线工资指导线是政府对企业工资分配进行规范与调控,使企业工资增长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企业年度货币工资水平增长幅度的标准线.
工资指导线水平的制定应以当地政府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本地区年度经济增长、社会劳动生产率、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预期增长水平等为主要依据,并综合考虑国家、本地宏观经济环境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本地城镇就业状况、劳动力市场价格、人工成本水平、对外贸易状况等相关因素.

提最低标准.
最低工资是满足劳动者基本生活需求的底线.
应该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等因素的变化,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并督促企业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十二五"时期,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将达13%以上,绝大多数地区最低工资标准将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

推集体协商.
一般而言,在劳资关系中,劳动者个人往往处于"弱势".
集体协商对于增加工人发言权,改变工资由企业单方决定的现状有重要作用.
要通过经济、法律、信息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积极稳妥扩大覆盖范围,使职工敢谈、会谈,企业愿谈,最终谈得拢,促进职工工资合理增长,劳资互利双赢.
全国总工会提出,2011年年底,已建立工会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覆盖率有望达到60%,2013年年底达80%以上.

工资集体协商工资集体协商是指职工代表与用人单位代表依法就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工资支付办法、工资标准等事项进行平等协商,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工资协议的行为.
它一方面能够维护一线职工的权益,使工资增长与企业效益提高相适应,确保每个职工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有利于建立和谐稳定的企业劳资关系,增强企业凝聚力.
《劳动法》、《工会法》、《劳动合同法》明确要求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机制.

权威声音工资集体协商还需法律护航张鸣起(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工资集体协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善企业工资管理制度、理顺企业内部分配关系、保障劳动关系双方合法权益、解决劳资关系矛盾和冲突的有效手段.
加强立法和政策保障,提高工资集体协商相关法律法规的完整性,是推进和完善工资集体协商的首要前提.

抓农民增收.
农民群体数量大、收入低,提高农民收入是促进分配公平的重点.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今后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的目标.
为此,必须继续完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多渠道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
2011年中央将新增用于"三农"的支出1300多亿元,增加良种补贴资金16亿元、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20亿元,并大幅提升粮食最低收购价,强农惠农政策的含金量超过往年.
目前,农民工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占比超过50%.
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外出务工,努力实现农民工与城镇就业人员同工同酬,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
针对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有关部门将启动清欠专项行动,三年内实现全国基本无拖欠.

政策传真近年来关于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的文件和法律规定《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2006年3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2008年12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紧急通知》(2010年2月5日)《关于加强建设工程管理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通知》(2011年1月28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五部委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将"恶意欠薪"入罪(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2011年2月25日通过)随着广大普通劳动者收入的不断提高,将有更多低收入者进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
中等收入群体的持续扩大,将使我国的分配格局更加合理,逐渐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

规范分配秩序强化监管保公平西方一位哲学家说过:"良好的秩序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基础.
"我国也有句俗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这些说的都是秩序、规则的重要性.
规范的秩序、合理的规则,是分配公平的前提;秩序被破坏、规则不合理,必然导致分配不公.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还存在一些不规范现象:同工不同酬、同岗不同酬,工资外收入、非货币性福利混乱,非法收入、"灰色收入"突出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分配公平.
解决分配不公问题,就要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强化政府监管,加快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

对非法收入,应坚决取缔.
违法、违规获得巨额财富的行为,严重破坏了分配秩序,人们反映强烈.
必须进一步加大"打非"力度,坚决堵住国企改制、土地出让、矿产开发等领域的漏洞,深入治理商业贿赂.
严打侵吞资产、贪污贿赂等行为,查处走私贩私、操纵股市、制假售假、骗贷骗汇等非法活动.

对"灰色收入",应大力规范.
目前,对礼金、红包、出场费、好处费及各种名目的"福利"等形式的"灰色收入",监管存在不少漏洞.
应该加大规范力度,加快建立收入信息的监测系统,清理规范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外收入、非货币性福利等.
继续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并逐步向社会团体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延伸,坚决切断产生"灰色收入"的渠道.

对垄断收入,应严格调控.
一些行业凭借国家赋予的垄断权力轻而易举地获取巨额利润,并将其转化为员工的收入和福利,社会意见很大.
对必须由国家垄断的行业和领域,要完善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加强监管,使其行业收入透明化.
目前,有关部门正抓紧研究制定国有企业工资总额改革办法.
同时应扩大国有资本收益征缴范围,逐步提高上缴比例,更好地实现国有资本收益全民共享.
对那些不必由国家垄断的行业和领域,则应打破垄断,引入竞争.
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2007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国家以所有者身份依法收取国有资本收益,对中央企业区别不同行业分别按5%、10%不等的比例收取资本收益.
2007年至2009年共收取约1572.
2亿元,2010年约600亿元.
从2011年起,进一步扩大征缴企业范围,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

政策传真央企高管"限薪令"规范薪酬管理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监管相结合;二是坚持激励与约束相统一;三是坚持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兼顾;四是坚持负责人薪酬增长与职工工资增长相协调;五是坚持完善薪酬制度与规范补充保险、职务消费等相配套.

薪酬结构和水平: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基本年薪与上年度中央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相联系;绩效年薪根据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结果确定.

对高管薪酬,应规范限制.
2002年,国家开始推行国企高管年薪制,规定其年薪不得超过职工平均工资的12倍.
但随着经济发展和国企盈利的增长,这一比例早已被突破.
2009年中央企业负责人平均年薪达68万元.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于2009年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的指导意见》,对中央企业发出高管"限薪令".
应进一步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人员的薪酬管理,建立根据经营管理绩效、风险和责任确定薪酬的制度.
同时,严格控制和监管职务消费,使其合理化、规范化、公开化.

加大调节力度财税杠杆缩差距134票赞成,6票反对,11票弃权……在经过两次审议和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后,2011年6月3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广受社会关注的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
这次修改,将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由2000元提高到3500元,并调整了税率结构.
调整后,工薪收入者的纳税面将从28%下降到约7.
7%,纳税人数由约8400万人减至约2400万人,中低收入群体的税负大幅减轻,同时加大了对高收入者的调节力度.
这是加强收入分配调节、促进分配公平的重大举措,它回应了百姓期待,受到广泛欢迎.

物有所异,人亦有别.
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人们能力和机遇的差异、努力程度不同、贡献有高有低,收入存在差距是必然的.
同时,由于各地区、各行业劳动生产率不同,地区之间、行业之间收入有差别也是正常的.
但这种差距、差别不能无限拉大,必须通过调节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世界各国普遍运用财政、税收等手段对收入差距进行调节.
比如,1694年英国就开征遗产税,1799年又开征个人所得税;德国较早制定了《财政预算法》、《财政平衡法》,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缩小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差距.

目前,我国的财税手段在分配调节中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比如,个人所得税征收存在"逆向调节"的现象:2009年3944亿元的个税中,工资所得个税收入2483亿元,占个税收入比重约63%,工薪阶层成了实际的纳税主体.
为此,"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

政策传真个税调整的主要内容1.
减除费用标准提高后,将大幅度减轻中低收入纳税群体负担.
同时,通过调整工薪所得税率结构,使得中低收入的纳税群体实现进一步减税.

2.
适当加大对高收入者的调节力度.
实行提高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和调整工薪所得税率结构变化联动,将使一部分高收入者在抵消减除费用标准提高得到的减税好处以后,适当增加了一些税负.

3.
减轻了个体工商户和承包承租经营者的税收负担.
其中,年应纳税所得额6万元以下的纳税人降幅最大,平均降幅约40%,最大的降幅是57%.

4.
纳税期限由7天改为15天,方便了扣缴义务人和纳税人纳税申报.
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财政转移支付是国家弥补市场经济缺陷、促进公平分配的重要手段.
应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用于帮扶困难地区、困难群众,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惠及更多的群体.
2010年,中央财政对地方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占到总支出的21.
4%,2011年将达到22.
2%.
2011年上半年,中央向财力较弱的地方政府下达了5310亿元均衡性转移支付,"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增加对县级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逐步提高县级财政在省以下财力分配中的比重.

深度解读财政转移支付转移支付是以各级政府之间所存在的财政能力差异为基础,以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为主旨,而实行的一种财政资金转移或财政平衡制度.
转移支付类型主要有两种,一是一般性转移支付,主要是中央对地方的财力补助,不指定用途,地方可自主安排支出;二是专项转移支付,主要服务于中央的特定政策目标,地方政府应当按照中央政府规定的用途使用资金.
为缩小地区间财力差距,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央财政设立均衡性转移支付,包含在一般性转移支付中,不规定具体用途,由接受补助的省级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统筹安排.

加大个税调节力度.
个人所得税是收入差距的重要调节器.
从1980年我国开征个人所得税以来,减除费用标准经过了800元、1200元、1600元、2000元多次调整.
2011年《个人所得税法》的修改,将进一步加大个税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让中低收入群体得到更多实惠.
今后,还应根据居民工薪收入水平变化、物价因素、家庭赡养、子女教育、基本生活费的开支等因素,适时进行合理调整,推进个税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加大税收征管力度.
税收征缴监管力度,直接关系税收调节作用的实现.
应加强税源监控和税收征管,加强个人收入信息体系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扩大涉税信息来源,严厉打击偷、逃、漏、避税等行为.
特别是做好高收入者应税收入的管理和监控,减少税收流失.
2011年4月,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切实加强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征管的通知》,要求严堵高收入者个税漏洞.

另外,还应该逐步建立健全财产税制度,使税制更加健全,调节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有专家提出,要考虑适时开征遗产税、赠与税,将部分高档奢侈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加大对个人财富和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

政策传真加强高收入行业和人群的个人所得税征管加强以非劳动所得为主要收入来源人群的征管,密切关注持有公司大量股权、取得大额投资收益以及从事房地产、矿产资源投资、私募基金、信托投资等活动的高收入人群.

深化高收入行业工薪所得扣缴税款管理,重点加强高收入行业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奖金、补贴和股权激励所得征管.

切实加强数额较大的劳务报酬所得征管.
加强对个人从事影视表演、广告拍摄及形象代言等获取所得的源泉控管,重点做好相关人员通过设立艺人工作室、劳务公司及其他形式的企业或组织取得演出收入的所得税征管工作.

加强高收入外籍个人来源于境内、境外所得的征管.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切实加强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征管的通知》帮助困难群体扶贫济困促公平有人说,中国既富裕,又贫困.
说她"富裕",是因为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说她"贫困",是因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排在世界100位左右,特别是还有一个庞大的贫困人口群体.
按照人均年收入1274元的贫困人口标准线,到2010年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仍有2688万,城市中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还有2300多万人.
对这些特殊困难群众给予更多的关爱,不仅是社会财富分配公平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加大对困难群众的扶持力度,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正成为党和政府促进分配公平的重要举措.
"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就业帮扶、生活救助、医疗互助等帮扶制度,更好地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

织密城乡低保网.
社会保障既是生活保障网,也是分配调节器.
要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扩大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标准和保障水平,保证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和基本权益.
"十二五"期间,将健全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合理提高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最低生活保障在较高水平上实现应保尽保.
今后5年,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将年均增长10%以上,困难群众将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社会保险法》让人人享有社会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2011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社会保险制度的综合性法律,是党和政府履行"让人人享有社会保障"承诺的法律保证.
《社会保险法》从法律上明确国家建立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并对确立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制度,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统筹层次,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作出原则规定.
《社会保险法》的实施,对于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筑牢多层救助堤.
社会救助包括低保生活救助、医疗救助、灾害救助、五保供养、临时救助等.
应不断完善救助制度,加大救助力度,提高救助标准,建立城乡一体、覆盖全国、能够基本满足多种困难救助需求的社会救助体系.
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做好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完善临时救助制度.

打好扶贫攻坚战.
2011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启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攻坚工程,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
我国将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大扶贫力度,提高扶贫标准,逐步提高贫困人口健康生活水平和稳定发展能力,力争到2015年,使贫困人口显著减少,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政策传真今后10年将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2011年4月26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今后10年,我国将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投入力度,把连片特困区作为主战场,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
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

倡导慈善帮扶风.
"慈心为人,善举济世.
"慈善事业作为一项借富济贫的崇高事业,是通过社会力量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形式.
"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光彩事业"等,已成为我国慈善事业的响亮品牌.
2010年,全国社会捐助总额约700亿元.
2011年7月15日,民政部发布《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年)》,提出将进一步建立健全鼓励和引导慈善事业发展的制度和政策,规范慈善组织和慈善行为,培育慈善发展环境,以鼓励更多先富裕起来的人投身慈善事业.

光彩事业1994年4月23日,民营企业家联名倡议《让我们投身到扶贫的光彩事业中来》,光彩事业由此而发起.
它以非公有经济人士和民营企业家为参与主体,包括港澳台侨工商界人士共同参加,以自觉自愿、量力而行、互惠互利、义利兼顾为原则,将西部大开发作为重点,面向"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以项目投资为中心,开发资源、兴办企业、培训人才、发展贸易,并通过包括捐赠在内的多种方式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进步.
据统计,截至2009年年底,光彩事业累计实施项目19969个,安排就业592.
85万人,带动1334.
9万多人摆脱了贫困,同时各类公益捐赠金额达到1475.
38亿元.

公平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憧憬.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中国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也理应共享自己酿造的甘甜果实.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公平的阳光将更加灿烂,"幸福的花儿"将开得更艳.

相关链接1.
总书记:《在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0年4月28日.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
任理轩:《理性看待当前的社会公正问题》,《人民日报》2011年2月16日.

3重拳抑房价保障助安居——怎么解决住房问题一年一度的央视春晚,是亿万中国人除夕之夜的"盛宴",而小品则是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大餐".
2011年春晚的5个小品中,有两个说的都是房子引发的故事:一个讲为争房子而假离婚;一个讲因买不起房而借房来结婚.
春晚小品集中"说房",折射出高房价背景下人们对住房问题的广泛关注.

住房乃民生之要,住有所居是每个家庭的殷切期盼.
近年来,很多地方出现了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现象,高房价成为时刻牵动人们神经、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问题.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正以坚决的态度,出重拳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大力度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努力解决群众住房问题,让人们住有所居、安居乐业.

调控初见效目前房价依然高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受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作用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房地产市场一度出现"价跌量减"的局面.
但2009年第二季度以后,房价不但实现恢复性增长,且一路攀升,超过金融危机前的最高价.
当年全国商品住宅平均价格涨幅达24.
7%,远超过居民收入8.
8%的增幅.
一些大城市房价—收入比超过10,房价—租金比低至1∶500以下,远超出通常认可的合理范围.

深度解读房价—收入比指住房价格与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反映的是居民家庭对住房的支付能力和负担程度.
通常认为,房价—收入比在3—6之间为合理区间.

房价—租金比指每平方米月租金与每平方米房价的比值,是衡量房地产市场泡沫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常认为,比值低于1∶300就意味着房地产泡沫已经出现.

面对一路攀升的房价,党和政府及时"出拳",陆续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加以强力调控.

2010年1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被称为"国十一条";2010年4月17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被称为"新国十条";2010年9月29日,按照国务院部署,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八部委出台五项调控政策,被称为"九月新政";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被称为"新国八条".

政策传真"新国八条"出硬招、实招强力调控房地产市场落实地方政府责任,切实将房价控制在合理水平,合理确定本地房价控制目标;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逐步扩大保障覆盖面,增加公租房供应;调整完善相关税收政策,个人购房不足5年转手,按销售收入全额征收营业税;强化差别化信贷政策,购买第二套住房首付款比例不低于60%;增加土地有效供应,2011年商品房供地原则上不低于前两年年均供应量;合理引导住房需求,主要城市要从严制定和执行限购措施;落实住房保障和稳定房价工作的约谈问责机制;坚持和强化舆论引导,引导居民从国情出发理性消费.
短短一年,出台如此密集的调控政策确实罕见,且力度不断加大、频频加码:二套房首付比例从40%提高到50%,再到60%;从提出可视情况采取住房限购措施,到明确部分城市必须限购,再到严格限购数量;从大幅提高三套房贷款门槛,到暂停发放三套房贷款……可谓"没有最严,只有更严".
各地也根据中央精神,出台具体调控措施,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如此强力的调控,成效到底如何呢应该说,调控取得了一定成效.
房价快速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0年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涨幅4月份曾达到12.
8%的高点,此后逐月下降,年末回落到6.
4%.
2011年以来,房价环比下降和涨幅回落的城市数量不断增加,6月份北京新建商品房价格环比下降7%.

投机投资性需求得到抑制.
由于信贷"口袋"不断收紧、许多城市采取住房限购措施等原因,投机投资性购房空间被压缩,相当一部分炒房资金撤离房地产市场,限购城市外地居民购房比重下降明显,自住性购房比例增大.

权威声音采取坚决措施抑制房价过高过快上涨姜伟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是当前房地产市场的突出问题,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房地产调控政策,采取坚决措施抑制房价过高过快上涨.
同时,"十二五"时期,国家将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争取到"十二五"末,基本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改善部分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

保障房建设明显提速.
2010年全国各类保障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开工590万套,基本建成370万套,创历史之最.
这对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稳定市场预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2005年开始,东北三省在实施振兴战略中相继开展了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工程.
2008年以来,齐齐哈尔市共改造棚户区362万平方米,近5万户居民喜迁新居.
齐齐哈尔确立"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改造模式,对于不具备商业开发价值的棚户区,由政府直接承担改造任务;对于有商业开发条件的棚户区,采取招、拍、挂方式整体出让,开发企业作为承建主体.
目前,棚户区居民住房建筑面积从原来的人均7.
5平方米增加到18.
3平方米.

尽管如此,在很多普通家庭看来,房价依然过高,买房依然困难.
目前,大部分城市的房价不仅没有像很多人期待的那样"应声而落",反而仍在上涨.
2011年6月,与前一月份相比,70个大中城市中仍有44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上涨;与上一年同期相比,仍有67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上涨.
同时,受大城市严厉限购等政策的"挤压",房价"涨潮"正迅速向中小城市转移.
如北京实行"限购令"的当月,河北燕郊、三河等地某些楼盘就从每平方米7000元飙升至1万元.

对此,2011年7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当前房地产市场调控正处于关键时期,部分城市房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强调要坚持调控方向不动摇、调控力度不放松,不断巩固和加强调控效果.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也明确表示,将坚定不移地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

同时也要看到,"住房难"绝不仅是住房领域的问题,而且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的综合反映,涉及城镇化发展、收入分配格局调整、财税制度完善、消费结构升级等问题.
因此,需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
住房制度改革以来的实践说明:解决住房问题,国家统建、福利分配的老路走不通,完全靠市场也不行.
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抓好房地产市场调控,一方面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形成政府保障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住房供应体系.

"重药"降"虚火"坚定不移控房价2011年1月27日,"新国八条"发布的第二天,上海、重庆两地房产税改革试点的"靴子",在各种猜测声中同时落地,引起广泛关注.
房产税一直被许多人视为市场调控的"杀手锏",两市试点成效究竟如何,还需时间检验.
但国务院同意试点并表示将在总结经验基础上逐步在全国推开,表明了中央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目标是明确的,决心是坚定的.

权威声音地方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调控不要观望穆虹(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当前,我国各地调控房地产市场的任务十分艰巨,但中央的态度是很坚决的.
现在,有些地方还持观望态度,希望各地不要抱不切实际的幻想,要切实抓好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工作.

房地产市场是城镇住房供应的主渠道,加强市场调控、使房价保持在合理价位,是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问题的迫切需要.
目前,城镇化快速发展带来的新增需求强劲,城镇居民的改善性需求不断加大,投机投资性需求仍在伺机而动,再加上房地产市场制度不完善等原因,稳控房价还面临较大压力,调控效果还有待巩固和加强.

因此,必须施"重药"降"虚火",坚定不移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把调控进行到底.
目前最关键的,就是坚决贯彻落实好"新国八条"精神,努力巩固和扩大前一时期调控的成果,努力实现市场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和价格基本合理的目标.

货币"闸门"要收紧.
由于前两年货币政策相对宽松,市场流动性充足,大量资金流向房地产市场,推动了房价高涨.
2011年我国的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截至7月上旬,央行已连续6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3次加息.
应继续灵活利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改善房价稳定的货币条件.

投机投资要"退烧".
随着人们财富的增加,投资需求日益旺盛,但投资渠道偏少,在房价持续走高的预期推动下,很多人加入"炒房大军",成为房价上涨的重要"推手".
稳房价就必须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
继续强化差别化信贷政策,严格执行二套住房首付比例60%、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1.
1倍的要求,提高二套房贷款门槛.
调整税收政策,对个人购买住房不足5年转手交易的,统一按其销售收入全额征收营业税,增加交易成本.
还应从严执行限购措施,已实施限购措施的城市要继续严格执行相关政策,房价上涨过快的二、三线城市也要采取必要的限购措施,压缩投机投资空间,合理引导住房需求.

有效供给要增加.
供需矛盾突出是房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在对不合理需求做"减法"的同时,还应在供给上做"加法".
应努力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的供应,加快普通商品住房的土地投放,保证住房建设进度.
完善土地出让方式,推广"限房价、竞地价"方式,改变单纯的"价高者得",防止地价助推房价.

专家点评限购措施是必要的秦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应当承认,限购肯定是行政手段,但在经济手段效果有限、而房地产市场有异动的情况下,需要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干预.
不仅能起到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作用,对家庭收入分配也能起到一定调节作用.
避免有钱人买多套房,越来越富有,而没钱的人一套房也买不起.
在房价上涨压力较大的城市,还有必要继续采取限购政策,来弥补现有经济手段的不足.

市场监管要强化.
一些开发企业和中介机构散布虚假信息、捂盘惜售、哄抬房价,坑害购房者.
应进一步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完善房地产市场统计、分析和监测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开信息,稳定市场预期.
2011年3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规定》,要求在规定时间内一次性公开全部销售房源,明码标价对外销售,实行一套一标价.
6月,国家发改委对违反明码标价规定的12家企业进行了处罚.
这对打击价格欺诈、坐地起价将起到积极作用.

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既要针对当前也要着眼长远.
应在落实好现有政策的同时,研究储备新的调控措施.
特别是要建立稳定房价长效机制,比如完善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阻断地方政府"以地生财"的动力;完善和推广房产税政策,抑制不合理需求;等等.

专家点评尽快开征房产税贺铿(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尽快开征房产税,增加住房保有环节的成本,可以有效遏制投机.
同时,又可以让大量空置房进入二手房市场和租赁市场,缓解总体供需矛盾.
根据各国的经验,房产税是政府稳定房地产市场的重要经济手段.

保障更给力安居梦圆"暖心巢""住保障房,圆安居梦,暖百姓心.
"近年来,随着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推进,一片片棚户区得到改造,一幢幢公租房拔地而起,一批批中低收入家庭喜迁新居.
"十一五"期间,有1500万户家庭从中受益,很多人亲切地把保障房称作"阳光下的暖心巢".

住房制度改革以来,很多城镇居民通过市场渠道解决了住房问题.
但商品住房价值量巨大,低收入家庭甚至一些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经济能力弱,不具备在市场上购房或租房的条件.
他们的住房问题,需要通过政府保障和支持来解决.
对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托底",这不仅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也是市场调控的有力砝码,有助于分流商品住房市场需求,稳定群众住房消费预期,对市场起到"镇静剂"的作用.

保障性安居工程是"十二五"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标志性工程.
今后5年,我国将新建保障房和棚户区改造3600万套,覆盖面将提高到20%左右.
按照一家三口计算,意味着将解决1亿多人的住房问题.
2011年将开工建设1000万套,比2010年增加72%,截至6月底,全国保障性住房新开工超过500万套,超过全年目标任务的50%.
眼下,各地正按照中央部署,坚决打好住房保障这场"硬仗".

重庆市大力推进公租房建设2010年重庆市开工建设了1300多万平方米公租房,2011年将开工建设1350万平方米.

保基本需求.
住房保障,重点是保障群众基本住房需求.
我国土地等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需要住房保障的对象又比较多,必须从国情国力出发,提供户型小、功能齐、质量可靠的住房.
应在小空间里面做大文章,努力提高设计水平,合理配置住房内部空间,充分考虑群众实际生活需要,保证必备的居住功能,创造安全、适用、健康的居住环境.

保土地供应.
"万丈高楼平地起",建房首先要有地.
近年来,各地在保障房土地供应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如广东首创保障房用地单独储备制度;北京通过划拨和商品房配建等方式,2010年供应保障房用地超过住宅用地供应量的一半.
必须坚持民生优先,切实落实保障房建设土地供应政策,对保障房用地应实行划拨等多种方式,在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中进行单列,做到应保尽保,把宝贵的资源用在"刀刃"上.

权威声音确保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徐绍史(国土资源部部长):要确保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和自住性中小套型商品房用地不低于住房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70%,确保2011年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

保资金到位.
大手笔的保障房建设,离不开大手笔的资金投入.
完成2011年保障房建设任务,需要1.
3万亿—1.
4万亿元投资.
中央财政将安排补助资金1030亿元,比2010年增长34.
7%.
地方政府也应加大支持力度,落实税费减免政策,确保将住房公积金增值净收益和不低于10%的土地出让净收益用于保障房建设.
同时,探索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银行贷款、社会资金参与等方式,确保资金落实到位.

青岛市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租房建设2011年3月,总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的青岛市辛安公租房项目开工.
工程总量的3/4由民营公司承建.
该项目通过租金回报、租售商铺等形式,使投资者有稳定回报.
同时,青岛市还将在公租房小区中增加配建经济适用房和限价商品房数量,这两种保障房获取回报较快,能增加公租房的投资吸引力.
此外,青岛市还坚持在商品房小区中配建公租房等保障房,并作为土地出让的附加条件写入出让协议.

保分配公平.
这是安居工程的"生命线".
如果该保障的"落了空",不该保障的"搭便车",就会事与愿违,甚至造成新的不公和社会矛盾.
必须从准入标准、审核程序、动态管理、退出执行等方面制定一整套制度,实行保障房源、分配过程、分配结果三公开,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全过程监督,避免暗箱操作.
做好人口、住户、房屋、收入、就业等方面的基础工作,掌握基本情况,严防不符合条件的家庭混进来,让符合条件的家庭真正受益.

江西省确保保障房分配公平江西省在保障房分配时"统一摇号、公开销售、电视直播、全省公证",以确保公平.

此外,中央有关部门和各地政府针对保障房建设进度、工程质量、配套设施建设、运营管理等,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
可以相信,这一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将使更多的家庭住进"暖心巢".

深度解读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的种类公共租赁房: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略低于市场价格出租,主要解决城镇中等偏下收入家庭、新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等"夹心层"的阶段性住房困难.
这将成为今后保障性住房的"主力军",在保障房中的比例将大幅度提升.

廉租住房:由政府投资,以低租金出租给城镇人均建筑面积13平方米以下的低收入家庭(经济发达的城市面积标准略高).

经济适用住房:由政府组织、社会投资建设,按照保本微利原则出售给符合条件的家庭.
购房人拥有有限产权,购房满一定年限可上市出售,政府优先回购.

限价商品房:面向符合条件的中等偏下收入家庭销售.
在土地招标出让时限定套型结构、销售价位.

棚户区改造:对老工业基地和林区、垦区、矿区集中连片棚户区进行改造.

政策重落实地方政府须尽责2011年4月10日至21日,国务院派出8个督查组,对北京、上海等16个省区市房地产市场调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等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
这是近年来中央针对住房问题进行的规格最高、决心最大的一次督查行动,是督促地方政府落实中央精神、切实履行职责的重要举措,社会各界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关注.

对于解决住房问题,中央的态度是坚决的,要求是明确的,但具体落实还在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作为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执行者,作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组织者,肩负着重要职责.
中央的政策措施能否"落地"、"开花",关键在于地方政府的决心和力度.
不可否认,一些地方政府从土地财政中尝到巨大甜头,过度依赖房地产发展拉动经济增长,对调控不想动真格,对保障房不愿真投入.
这也是一些地方调控效果打折扣、房价过快上涨的重要原因.

为此,中央明确提出,稳定房价和住房保障工作实行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城市人民政府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
各地应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部署上来,不折不扣地把中央确定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以稳控房价、加大住房保障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山西省创新举措解决保障房建设面临的资金、土地和项目审批等问题,加快建设进度.
截至2011年6月底,全省新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已达265782套,开工率为全年任务的88.
5%.

认识到位.
工作到位,首先是思想认识到位.
应充分认识到,高房价不仅加重了当地群众的住房负担,影响当地民生的改善,而且不利于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不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甚至会影响当地社会和谐稳定.
应清醒地看到,对稳控房价、加快住房保障,百姓翘首以待,全社会高度关注,丝毫不能放松、不能懈怠.
应真正把解决住房问题作为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大事来看,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来抓,牢固树立抓不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房建设就是失职的思想,切实高度重视、负起责任.

明确任务.
对于市场调控和住房保障,中央都提出了十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特别是提出了许多硬指标、硬任务.
比如,"新国八条"要求各地第一季度公布年度房价控制目标,要求2011年商品住房用地供应不得少于前两年年均实际供应量;以签订目标责任书的形式,明确了各地保障房建设的规模和进度;等等.
各地要按照中央要求,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房地产市场调控目标和措施,明确保障房建设的计划和进度,并公之于众,接受社会监督.

狠抓落实.
解决住房问题,不能"雷声大、雨点小",更不能"纸上谈兵".
要把确定的任务目标层层分解,一项一项抓落实,一抓到底,毫不放松.
在房地产市场调控方面,严格执行"新国八条"的规定,从严把握和执行房价控制目标,从严执行信贷、税收、住房限购政策,尽早使房价回归合理水平,兑现对社会的承诺.
对住房保障,应按照中央确定的任务,确保2011年11月底以前全年任务全部开工,主体结构完工的要占到1/3以上,让困难群众早得实惠.
针对资金问题和一些地方出现的建筑质量问题,要切实加大投入力度,拓宽筹资渠道;在设计、建材、施工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确保建筑质量不打折扣.

北京市成立保障房建设投资中心解决筹资难题为顺利完成"十二五"时期100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收购任务,加快公租房的发展,解决资金难题,2011年6月30日,北京市政府正式成立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中心,注册资本金100亿元,由市财政以货币形式出资,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保障房建设投资公司.
在保障房建设中,该中心可通过借贷、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确保北京市"十二五"时期100万套保障房建设资金到位.

严格问责.
责任是压力,也是动力.
考核问责是确保完成任务的重要抓手.
必须强化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巡查、考评、约谈和问责制度.
对稳定房价、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不力,影响社会发展和稳定的,要对地方负责人进行约谈,直至追究责任.
省级人民政府也应建立健全对辖区内城市落实住房保障和稳定房价工作的约谈问责机制.

观念需转变量力而行谋安居安居才能乐业,安居才能安心.
如何实现"安居梦"租房还是买房靠"啃老"还是靠自己先成就事业还是先买房子这让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纠结.

有人说,"有自己的房才算有家","宁可当'负翁'也要咬牙买房","现在不买,以后更买不起";也有人说,"不能把人生困在一所房子里","租房未必不安心,'裸婚'也能很幸福".

这些说法似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应如何选择就整个社会来讲,应该看到,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土地相对不足的国家,是一个人均收入仅居世界100位左右的发展中国家.
面对这样的国情,应该倡导树立适度、合理、节约的住房观念.

就家庭和个人来讲,应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放大住房预期.
特别是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不应过早把自己"拴"在房子上,"先租后买、先小后大"未尝不是好选择.

但现实中,"超前购房"、"低龄购房"、"攀比购房"现象十分普遍.
据调查,北京首套房贷款者的平均年龄只有27岁,比很多发达国家首次购房者平均年龄小很多.
这给市场和个人都带来了一定风险.
它使大量购房需求提前释放,加剧了住房供求矛盾,加剧了房价上涨压力.
同时,也使很多人成为"房奴",背负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大大下降.

深度解读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住房状况日本、德国首次购房人平均年龄为42岁,法国为37岁,美国也在30岁以上.
德国租房者占多数,有60%左右的居民租房,其中年轻人77%左右为租房族.
德国《民法典》等法律对房租价格进行管理和约束,特别侧重对房客利益的保护,规定房东不得随意涨房租.

新加坡80%的人口居住在政府组织建设的"组屋"内.
香港四成人租房住:29%的人租住政府公屋,11%的人租住私人物业.
超过一半的美国人选择在工作10年、结婚5年以后才买房子.
这种情况是多种原因造成的.
一方面,受我国置家业、传家产的传统文化影响.
另一方面,更是客观现实下的无奈选择:房价上涨快,让人们担心"越晚越买不起",造成"恐慌性购房";房屋租赁市场不规范,房主随意涨价、被迫频繁搬家,使租房很折腾、很费心;保障房覆盖面有限,很多人享受不到,只能通过市场渠道购房.

理性消费,不仅需要居民转变观念,更需要国家创造良好环境.
应通过加强市场调控,使房价保持在合理水平,稳定市场预期,避免造成群众心理恐慌.
加大公租房供应量、扩大覆盖面,为刚工作的年轻人提供价格较低、可以长期租住的房子.
还应规范、发展租赁市场,让人们有更多稳定、价格合理的房子可租.
不久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房地产经纪管理办法》和《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将加强对出租房、中介机构和中介人员的管理.
此外,还应加强舆论引导,防止虚假信息误导群众.

古人讲,"宅者人之本"、"人因宅而立".
住房是人的生存之所,发展之基.
解决好住房问题是群众的一大需求、一大期盼,也是党和政府的一大牵挂、一大责任.
随着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住房问题必将得到更好解决,千万个家庭的安居之梦必将逐步变为现实.

相关链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人民日报》2011年1月28日.

4优先战略保民生——怎么解决就业难就业是民生之本.
对于拥有13亿多人口的我国来说,就业难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然而,2011年春节前后,招工难现象却再度发生.
在不少地方,曾经熙熙攘攘的劳务市场,如今却显得有些冷清;曾经是农民工"一岗难求",如今却是招聘企业"一工难求".
面对缺工困境,不仅东南沿海很多企业奔赴中西部地区上门"请工",当地企业也纷纷开出优惠条件家门口"留工".
一时间,招工难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冷热两重天:就业难与招工难2011年春节前后,劳动力市场上再度出现就业难与招工难两难并存局面.
一面是年复一年的就业难,一面是再度出现的招工难,看似相互矛盾,却又"两难"并存.
面对这种情况,很多人不禁疑惑:当前的就业形势到底应该怎么看解析"两难"局面:招工难难掩就业难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的现象,引发了人们的热议.
有人认为,招工难表明农民工就业难问题已经"逆转";也有人表示,招工难只是特定时期的暂时现象,没必要大惊小怪……要认清当前的"两难"局面,必须透过表象,深入分析,把准就业形势的"脉".

先看招工难.
据对16个用工大省的调查,招工难,主要难在用工需求较大的东部沿海地区,难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业,难在薪酬待遇较低的企业和岗位,尤其在春节前后的特定时间段表现得更加明显.
可见,招工难具有区域性、行业性、季节性等特点,而不是全局性、普遍性的难.
随着中西部地区的加快发展,其农民工薪酬与东部地区农民工薪酬的差距逐渐缩小.
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的调研显示,东部地区打工者月收入为1455元,中部为1389元,西部为1382元.
东部比西部仅高5%,而5年前为15%.

权威声音就业主要矛盾仍然是供大于求尹蔚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十二五"时期,中国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主要矛盾仍然是供大于求.
最近几年中国一些地区出现的招工难,主要发生在制造业、服务业的一线,这主要是结构性矛盾造成的.
"人口红利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结束.

出现这一现象,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比如,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用工需求普遍增加;中西部地区就业机会增多,吸引了一批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随着强农惠农政策的完善和落实,不少劳动力返乡务农;部分企业薪酬待遇低、工作环境差、权益没保障,拴不住心,留不住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预期提高,对工作比较"挑剔";一些农民工自身条件、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符;等等.

实际上,招工难反映的是劳动力需求与供给之间在某些方面的"不匹配",而不是劳动力总体上的短缺,更不意味着就业形势已根本好转.
总的来看,当前我国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岗位缺口大.
据预测,"十二五"时期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历史最高峰,为9.
97亿.
城镇平均每年需就业劳动力约为2500万人,岗位缺口每年将在1300万以上.
此外,还有1亿多农村富余劳动力,每年需转移就业约800万—900万人,可以说就业压力是长期存在的.

供需有错位.
我国劳动力市场不仅总量供大于求,而且存在供需不对接的矛盾.
一边是有人没事干,一边是有事没人干;一边是有事不会做,一边是有事不愿做.
比如,不少大学毕业生宁愿蜗居大城市当"蚁族",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也不愿到有"用武之地"的广大中小城市和基层施展才华.

服务不完善.
目前我国人力资源市场还不发达,中介组织不规范,信息渠道不通畅,一方面很多岗位"虚席以待",另一方面很多劳动者"求职无门".
就业指导和培训不到位,使劳动者求职能力和职业技能难以提升,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政策不健全.
由于户籍、社保等方面的政策壁垒还没完全打破,导致就业机会不平等.
各种不合理的"土政策"、潜在的就业歧视、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等,抬高了就业门槛,限制了劳动者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流动,造成部分劳动者难以就业.

面对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党和政府始终把扩大就业摆在突出位置.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就业优先战略,坚持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
必须下更大的决心,用更大的力气,想方设法解决好这个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深度解读就业优先战略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明确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安国之策.
"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机制,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工作从2006年开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7部委选派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2—3年的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服务.
5年来,全国已选派14.
3万名高校毕业生从事"三支一扶"服务.

就业政策"领航":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对于劳动者来说,能否找到工作,首先取决于岗位是否充足,岗位越多,就业的机会越多.
要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政策是关键.
只有制定和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才能为促进充分就业提供保障.

近年来,我国不断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初步建立以《就业促进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体系,形成了一整套稳定扩大就业、鼓励创业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促进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期间城镇新增5700万就业人口,接近法国人口总数,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
3%以内.
"十二五"期间,我国需就业劳动力比"十一五"期间每年多出100万.
必须把促进就业放在优先地位,推出更加积极的政策措施,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不断推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在支持企业发展中创造更多岗位.
企业是经济活动和吸纳就业的主体.
要继续积极支持和鼓励现有企业稳定在岗劳动力,建立失业预警等机制.
同时,提供各种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设立新的岗位,并根据吸纳劳动力的数量给予相应奖励.
目前,中小企业承接着80%左右的新增就业人口.
应发挥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积极作用,切实贯彻《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大财税、融资、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为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经营发展环境,解决其吸纳就业不稳定的问题.

我国中小企业成为吸纳就业主体我国中小企业大多属于私营企业,目前私营企业840多万户,占全国注册企业总数的74%,个体工商户超过3400万户,1.
8亿多劳动力在个体私营企业从业.

在经济转型升级中拓展岗位.
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加快,必然带来就业结构的变化.
应以最大化就业为重要依据,处理好调结构与保就业的关系.
制造业改造提升,必须考虑充分就业的要求,尽量减少对就业的负面影响.
培育新兴产业,应着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产业.
服务业是吸纳劳动力弹性最大的部门,发达国家70%以上的就业在服务业,而我国仅为34.
1%.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政策.
通过大力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加快提高服务业比重,以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

专家点评扩大就业必须倚重服务业蔡昉(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从投入产出效果看,每投资100万元可提供的就业岗位,重工业是400个,轻工业是700个,第三产业是1000个,说明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极大.
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接近30%的就业人口,可能是工业吸纳就业的合理能力,而中国工业目前的就业人口正好和这个水平接近,无法再接纳大规模的劳动力.
扩大就业必须倚重服务业.

在帮扶困难群体中"订造"岗位.
对于大龄下岗人员、残疾登记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可通过政府向社会购买公益性岗位的方式保障其就业.
积极开发城市环保、绿化、卫生、交通、便民服务等公益性岗位,并优先安置符合岗位要求的困难人员就业.

自主创业"启航":就业天地更宽广多年前,一提到"阿里巴巴",人们就会想到那位与四十大盗斗智斗勇的神话人物;如今,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白手起家的创业者马云.
他创立的阿里巴巴网,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网上交易市场,并通过网络平台帮助人们实现就业,直接和间接带动创造了数百万个就业机会.

阿里巴巴集团经营着多元化的互联网业务,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和世界领先的互联网公司.
现服务来自超过240个国家和地区的互联网用户,在世界70多个城市有2.
2万多名员工.
创业创造岗位,就业源于创业.
创业不仅可以实现自身就业,还具有带动他人就业的"倍增效应".
据测算,一个人创业,平均可以带动3个人就业.
以马云、任正非、刘永好等为代表的新时期自主创业的典范,不仅实现了自身价值,而且带动千千万万人实现了就业.

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自主创业.
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强化创业培训、健全创业服务等方面作出明确部署.
从2009年开始,全国27个省、自治区的85个城市开展创建首批国家级创业城市工作.
要进一步落实有利于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提供服务保障,鼓励和扶持更多劳动者实现自主创业.

目前,85个首批国家级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正在深入开展.
通过创建活动,在组织领导、政策支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工作考核等方面初步形成了有利于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体系.

加大政策扶持.
创业是从无到有,白手起家,创业者面临的障碍、风险远大于普通就业者,需要政府予以大力扶持.
应清理和消除阻碍创业的各种行业性、地区性、经营性壁垒,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向各类创业者开放.
完善和落实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场地安排等鼓励自主创业政策,为创业者提供工商、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和减免.
推行联合审批、一站式服务、限时办结和承诺服务等,开辟创业"绿色通道",帮助创业者"轻装上阵".

政策传真农民工、大学生、困难群体等创业可享受多项政府扶持政策对初创企业,允许注册资金分期到位.
允许创业者将家庭住所、租借房、临时商业用房等作为创业经营场所.

从事个体经营的,自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

从事个体经营,自筹资金不足的,可按规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5万元(高校毕业生为10万元);从事微利项目的,可按规定享受财政全额贴息.

自2011年1月起,从事个体经营者,3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

从201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对高校毕业生创办的年应纳税所得额不高于3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强化创业教育.
创业难,成功创业更难,我国大学生初次创业成功率仅为2.
4%,这与创业者缺乏相应的创业能力和素质密切相关.
应强化创业培训和创业教育,提升劳动者创业能力.
积极开展各类创业培训,广泛采用案例剖析、考察观摩、企业家现身说法等方式,帮助劳动者掌握、提高与创业相关的各种能力.
在大学开设创业教育、创业案例讲解、创业投资等创业课程,把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大学生,纳入教学主渠道.
2011年,将继续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通过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等一系列举措,引领15万名大学毕业生实现自主创业.

教育部推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2010年5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把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营造良好氛围.
当前主动选择创业的劳动者比例偏低,城镇居民有创业意愿的不到5%.
应在全社会广泛宣传自主创业的重要意义及相关政策,使更多的劳动者乐于创业、敢于创业.
发挥社会各方面支持和推动创业工作的积极作用,普及创业知识,弘扬创业精神,引导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创业理念.
加强舆论引导,大力宣传创业典型,特别是面对失败不屈不挠成功实现再创业的典型,营造崇尚创业、竞相创业、褒奖成功、宽容失败的和谐创业环境和良好舆论氛围.

我们也要看到,创业之路绝不是坦途,充满了风险和艰辛,既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也离不开创业者自身的激情、智慧和努力奋斗.
创业者应积极转变观念,树立敢闯敢试的创业意识,勇于挑战自我,勇于面对挫折,脚踏实地,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奋力拼搏;充分利用各项创业政策,结合自己的优势和专长,找准创业的落脚点,提高创业成功率.

职业培训"助航":提高劳动者就业素质"一招鲜,吃遍天","有了金刚钻,揽得瓷器活",这些充满生活智慧的俗语,揭示了就业问题上的一个道理:知识和技能最重要.
而劳动者知识和技能的提升,离不开职业培训.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劳动者职业培训力度,"十一五"期间,全国共培训劳动者达8600万人次.
但总的看,我国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还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需要.
2010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建立职业培训工作新机制、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
要贯彻落实好《意见》要求,进一步健全职业培训体系,积极开展职前和在职全程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我国今后10年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2011—2020年,我国计划新培养350万名技师和100万名高级技师,使技师和高级技师总量达到1000万人.
同时,还将建设1200个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000个左右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扩大规模,让培训"全覆盖".
目前,我国职业培训的覆盖面还比较窄,相当一部分劳动者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系统的职业培训.
要建立起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开展职业培训.
今后5年,将力争使新就业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职业培训,使技能岗位职工得到至少一次技能提升培训,使每个有培训愿望的创业者都参加一次创业培训,使高技能人才培训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企业发展的需求.

分类施教,让培训"合口味".
不同劳动者,培训需求不同.
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技能培训,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对大学毕业生、"两后生"(城乡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进行就业技能培训,力争"培训一人、就业一人".
对企业在岗职工包括农民工,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提高其职业素质和工作能力,做到"就业一人、培训一人".
面向创业者开展创业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创业所需的核心技能,实现"创业一人、带动一批".

提升质量,让培训"见实效".
质量决定效果.
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根本,合理设置培训专业,科学确定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含金量".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强化对培训过程监管以及培训机构的资质管理,严格测评考核.
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岗培训、定向培训,实现培训与就业岗位要求的紧密挂钩.
2009年起,团中央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实施进城青年农民工"订单式"技能培训项目,分期分批培训进城青年农民工20万名,大部分顺利就业.

"订单式"培训由用工企业向当地劳动部门提供就业信息,包括所需工种、人数、薪金和技术要求等,劳动部门把这些信息加以整合后,提供给劳动力输出地的劳动部门,输出地的劳动部门根据"订单"要求组织培训,然后将这些劳动力整体输送给对方.

加大投入,让培训"不差钱".
"十一五"期间,国家用于职业培训的经费达230亿元.
从2011年起,将进一步拓展和完善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加大对职业培训的资金投入,逐步提高职业培训支出比重.
对失业人员、农民工、残疾人和新成长劳动力,政府将埋单为他们提供培训.
目前,《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条例》已公开征求意见,要求用人单位应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
5%—2.
5%提取培训经费,列入成本费用,依法在税前扣除.

公共服务"护航":求职之路更顺畅"春风行动"暖人心,就业服务到家门.
2011年农历正月十二,人们还沉浸在春节的浓厚气氛之中.
在劳务输出大县安徽省东至县,政府组织的"春风行动"却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很多农民工都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提供公共就业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
目前,我国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制度和体系,初步构建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4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网络.
各级政府广泛开展了包括"春风行动"在内的一系列就业服务活动,为劳动者免费提供就业政策咨询,办理就业失业登记,开展职业指导,实施就业援助等.
"十一五"期间共为3.
3亿人次提供了职业介绍等服务.
要继续完善城乡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

当好"顾问",大力开展就业指导服务.
很多劳动者对国家政策、市场供求情况及自身职业倾向不太清楚,需要给予必要的指导服务.
政府举办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如各种人力资源市场,积极为劳动者提供法律和政策咨询服务,开展个人职业素质测评,帮助劳动者了解职业状况,更好地掌握求职方法.
对有意创业者提供创业咨询服务,帮助他们顺利实现创业.

2004年,专门为农民工提供就业服务的"春风行动"首次启动,此后每年举办一次.
2011年"春风行动"从2月15日持续到4月底,以"搭建劳务对接平台,帮您尽早实现就业"为主题.

扮好"红娘",主动提供职业介绍服务.
市场千变万化,劳动者和工作岗位之间常常对接难,在二者之间牵线搭桥,是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的重要内容.
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加快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全国互联互通.
通过现场发布、互联网发布和组织招聘会等方式,免费为求职者介绍各种用人岗位.

济南举行女性专场招聘会2011年3月8日,山东省济南市人社局、济南市妇联举办"庆三八"送岗位女性就业专场招聘会.
近百家单位在招聘会上提供了适合女性的岗位4000余个.

做好"后援",积极进行各种帮扶服务.
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劳动者经常会遇到失业、劳动纠纷等难题,需要政府伸出援助之手,通过建立健全促进就业与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的联动机制,完善就业者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对就业困难群体,不断完善就业援助机制,提供专项政策扶持,力争"有一人,帮一人,稳一人";对确属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当地就业援助体系,提供"一对一"帮扶;对"零就业"家庭实施重点就业援助,做到随时出现、随时安置.

深度解读全国性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1月份针对城镇就业困难人群开展"就业援助月"活动.
春节后针对农民工开展"春风行动".
5月份针对高校毕业生和其他求职人员开展"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
9月份针对离校未就业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开展"就业服务月活动".
11月份针对来年高校毕业生开展"就业服务周"活动.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就可以撬动地球.
对于广大劳动者来说,实现就业就是他们一生幸福的重要支点.
随着政府各项促进就业政策和措施的深入实施,各类群体就业难的问题必将得到进一步缓解,越来越多的劳动者一定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

相关链接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
《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国发〔2010〕36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5铺就13亿人的健康之路——怎么解决看病难提起看病,很多人都有过去大医院就诊的经历:挂号排长队,候诊等半天,反复检查太折腾,开大处方花钱多……说到底就是一个字:"难".
前不久,一部讲述医院故事的电视剧《医者仁心》,在央视和一些地方卫视热播.
剧中全景展示了一家大医院"凤凰涅槃"、重获患者信任的过程,也真实再现了人们熟知的各种看病难现象,引起观众强烈共鸣.

健康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医药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健康和千家万户幸福.
近年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得到了一定缓解.
为进一步治疗这一"顽疾",党和政府正不断深化医改,努力打造一条人人"病有所医"的健康之路.

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共有7项:农村妇女住院分娩补助,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补服叶酸,困难白内障患者复明,农村妇女宫颈癌、乳腺癌检查,农村(社区)改水改厕,贵州等6省消除燃煤型氟中毒危害.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共有9项:健康档案、健康教育、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老年人健康检查、计划免疫预防接种、传染病报告和处理服务、慢性病管理、重症精神疾病患者健康管理.

深度解读深化医改的5项重点任务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问诊看病难:症状缓解还需治疗俗话说:"有啥别有病.
"生了病,本来就很难受,如果看病再变成一件难事,就更加让人痛苦.
"挂号起五更,排队一条龙"、"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这些前几年流行的顺口溜透露出人们对看病难的抱怨与无奈.

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看病难,中央作出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
2009年4月,一张医治看病难的"药方"——深化医改方案,在历经3年的讨论和修改后,正式公布实施.
方案明确要求,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两年来,深化医改全面铺开,取得一定成效.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7项重大服务和9类基本服务免费向居民提供;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参保人数超过12亿,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基本药物价格平均下降30%左右;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新建、改扩建近两万个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稳步展开,预约挂号等便民惠民服务措施正向全国推广.

深度解读我国医院的等级我国医院按其功能、任务不同划分为一、二、三级.
一级医院是直接向一定人口的社区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服务的基层医院、卫生院.
二级医院是向多个社区提供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和承担一定教学、科研任务的地区性医院.
三级医院是向几个地区提供高水平专科性医疗卫生服务和执行高等教育、科研任务的区域性以上的医院.
各级医院经过评审,确定为甲、乙、丙三等,其中三级医院增设特等,因此医院共分三级十等.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治愈一个人的疾病,需要一个过程;对于我们这样一个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讲,医治看病难顽疾,更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
当前,导致看病难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有的刚开始理顺,有的还未触及;医改政策的全面落实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效果也待逐步显现.
总的来看,当前看病难虽有所缓解,但仍较突出.
仔细分析,主要难在以下三个方面.

大医院看病排长队是看病难的主要表现.
权威声音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陈竺(卫生部部长):新医改方案立足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按照顶层设计的思路,着力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以实现全面系统解决居民看病就医问题、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的目标.

绝对性的难.
这是由于医疗资源绝对不足导致的,表现为缺医少药,难以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目前这种看病难已基本上解决,只存在于一些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中西部偏远地区.

相对性的难.
这是由于优质医疗资源相对不足导致的,主要发生在大城市的大医院里.
一进大医院,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人太多、队太长、等太久.
挂号、交费和拿药,一般要折腾大半天时间.
专家号更是"一号难求",为了能挂上号,有的彻夜排队,有的全家总动员、轮流上阵,苦不堪言.
这种难是目前看病难的主要表现形式.

因"贵"而"难".
这是由于医药费用负担重导致的.
据统计,2010年,我国医院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用为166.
8元,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6193.
9元.
一次住院费相当于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的1/3,更超过了农民年人均收入.
至于经常要看病的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医药费负担不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还连累到整个家庭.
这种难与前两种难交织在一起,加大了看病难的程度.

可见,解决看病难,依然任重而道远.
必须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在缓解看病难上取得扎实进展.

深度解读数字"十二五"健康新目标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
5岁,比"十一五"末增加1岁.

婴儿死亡率降至12%.
,比"十一五"末下降8%.
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比"十一五"末下降27%.
提高政府和社会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比"十一五"末下降21%.

合力保基本:织就医疗惠民网国民的健康水平,事关民族发展、国家兴衰.
为人们提供基本的医疗卫生保障,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不同国家提供基本保障的内容与范围也不尽相同.
从我国国情出发,国家提出了"保基本"这一重要制度设计,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具体来说,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就是要做好预防保健工作,使群众尽量不得病、少得病、不得大病.
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就是要通过全民医保,降低个人医药费用支出.
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就是要对常用药合理定价、保障供应,让患者能用上实惠管用的药.
这三项内容,着眼于全体人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是解决看病难的基础性工作,对实现人人"病有所医"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保基本"工作逐步推进,但总的看,目前的标准和水平还比较低.
我们既要量力而行,努力做到广覆盖、可持续;也要尽力而为,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标准和水平,为全体人民织就一张从防到医、从药到保的基本医疗惠民网.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增投入、促均等.
确保基本服务项目和重大服务项目免费向群众提供,必须依靠雄厚的资金保障.
2011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从2010年的15元提高到25元.
同时,将继续扩大服务范围,加快覆盖农村和困难地区,逐步实现均等化.
比如,今后5年,将为70%以上的城乡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提水平、上层次.
逐步提高人均筹资标准,提高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切实减轻群众看病负担.
2011年,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将提至每人每年200元,住院费报销比例提至70%,政策范围内最高支付限额不低于5万元.
进一步提高统筹层次,加快实现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和医疗费用异地就医结算,使参保群众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2011年基本实现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保市级统筹,参保人数较少的省区,逐步实现省级统筹.

北京市推进"一老一小"保险实现医保全覆盖2007年开始,北京市将城镇老年人和学生儿童纳入大病医疗保险,惠及180万人.
2008年又将47万城镇劳动年龄内的无业居民纳入大病医保,在全国率先实现基本医保全覆盖.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添内容、广覆盖.
目前我国已确定了307种基本药物,今后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推进基本药物目录"扩容",增加更多药品种类.
继续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2011年年底基本覆盖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今后5年,其他医疗机构也将逐步全面配备、优先使用基本药物.

2010年起,安徽省基层开展基本药物制度改革试点,药价普降30%—50%.
着力强基层:群众看病更便捷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一旦有个头疼脑热,最方便的还是去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或乡镇卫生院.
这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普遍使用基本药物,具有看病"便"和"廉"的独特优势,是大医院的"前哨".
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发展,让它成为群众看病就医的首选,有利于缓解大医院看病难问题.

前些年,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度处于"线断"、"网破"、"人散"的窘境,群众小伤小病也要舍近求远去大医院.
针对这一情况,中央提出"强基层"的明确要求.
2009年以来,中央财政投入530亿元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基层医疗卫生面貌有了很大改观;2011年,国家又决定用两年左右时间全面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长期债务的清理化解工作,将有力推动基层建立新的运行机制并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很多基层医院虽然有了崭新的设备、宽敞的诊室,但医疗服务能力不足、医务人员队伍不稳定,难以吸引群众前来就诊.
因此,不仅要继续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基层,也要把更多的人才、技术引向基层,切实增强基层的服务能力.

政策传真国家推进农村居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工作从2010年开始,国家开展了提高农村儿童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试点工作,提高新农合对农村儿童白血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的补偿比例.
截至2011年4月,全国已有9059名患儿获得救治,患儿家庭个人支付费用比试点前降低60%.
预计2011年9月底,全国所有农村白血病、先心病患儿,包括部分城乡协同推进地区的城镇儿童将都能受益于这一政策.
此外,农村居民新增病种医疗保障试点工作也加快推进,优先将乳腺癌、宫颈癌、农村重性精神病、终末期肾病和耐多药肺结核等病种纳入试点范围.

服务网络遍基层.
强基层,首先是构筑完善的医疗服务网.
要在前几年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规模等实际情况,进一步合理规划布局,增加医疗点.
2011年将完成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任务,使每个县至少有1所县级医院基本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有1—3所达标的中心乡镇卫生院,每个行政村都有卫生室,每个街道都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黑龙江省乡镇卫生院吸引高层次人才哈尔滨市近年来加强基层建设,吸引不少大学生扎根农村、服务基层.
该市香坊区成高子镇中心卫生院的47名医护人员中,有27人是大专或本科以上的学历,他们深受患者信任.

培养人才固基层.
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人才是关键.
基层工作重心是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等一体化服务,需要全科医生这个"多面手",而目前基层合格的全科医生比较匮乏.
2011年,国家决定建立全科医生制度,要求到2012年使每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乡镇卫生院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再经过几年努力,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
同时,创新激励政策和方式,通过契约服务、按人头付费、开办诊所、边远贫困地区工作提供特殊补贴政策等,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基层工作,把人才留在基层、稳定在基层,当好群众健康"守护人".

对口支援助基层.
单靠基层自身,短期难以强起来,还需借助外力.
国家已制定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制度,要求每所城市三级医院通过派出医生、实行托管等多种形式,与3所左右县级医院或乡镇卫生院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鼓励、支持大医院医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坐诊、定期巡诊;落实大医院医生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农村服务一年以上的政策.

英国的全科医生制度英国居民可在社区医院选择一名全科医生,由其负责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生病时一般先找全科医生就医.
全科医生由国家发给全额工资,因而可以专心为居民诊疗.

此外,还要通过减免诊疗费用、提高看病报销比例等倾斜政策,运用经济杠杆,进一步降低基层诊疗费用,吸引患者来就医.
并探索建立基层与大医院的转诊机制,引导群众养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习惯.

北京市社区医院就诊量逐年增加近年来,北京市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不断增强社区医院吸引力.
一是完善公益性.
全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使社区医务人员吃上"皇粮",有效解决以药养医问题.
常用药品实现零差率销售,药品价格比大医院平均下降36.
1%.
二是多渠道引进好医生.
采取接收应届毕业生、返聘大医院退休医师等方式,不断提高社区医院诊疗水平.
三是实行转诊制度.
社区医院与三甲医院开展对口协作,患者通过社区医院向大医院转诊,比直接到大医院挂号还方便,且免收挂号费.
四是推行家庭医生服务模式.
居民可以通过签约形式,得到常见病诊疗及健康管理等基本医疗服务.
目前,到基层就诊患者比重已由2006年的5%提高到42%左右.

百姓心声医生是守护生命的天使.
他们的价值在于用医疗技术救人,而不是靠卖药挣钱.

为什么手机能漫游,医保却一直不能全国"漫游"呢这很不合理,很不方便.

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关键就是要能够买到便宜药.
如果像以前一样,药品一降价就"见光死",老百姓还是得不到实惠.

一般的感冒发烧,我现在就去社区医院,方便又便宜.
干嘛非要扎堆去大医院呢有时候,观念一换天地宽.

姓公要为民: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2010年2月,16个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的公立医院,朝着回归"公益性"这一共同目标,积极开展试点工作,进行了有益探索.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2011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对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作出部署,标志着公立医院改革已进入到试点探索与全国推广共同开展的新阶段.

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公立医院占据着主体地位.
据2009年统计,我国医院总数为19822家,其中公立医院为14086家.

公立医院大多拥有优质医疗资源,承担着公益性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职责,是广大群众看病就医的主要场所.
2010年,公立医院诊疗人次和住院人次均占全国总量的90%以上.
同时,公立医院看病难的问题也非常突出,一直都是看病就医各种矛盾聚集的"重灾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长期以来,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对公立医院采取了国企改革的思路,实行放权搞活政策.
很多公立医院通过小病大看、卖药提成、重复检查等手段进行创收,运行机制发生扭曲,趋利性增强,公益性淡化.
加之一些公立医院管理不善,就医流程设计不合理,少数医务人员服务"冷、硬、顶、拖、推"等,加剧了患者对看病难的感受.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使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是缓解看病难的重点和关键.

也要看到,作为最主要的医疗服务终端,公立医院与药企药商、医务人员、患者、医保机构等各方切身利益纠缠在一起,不仅"牵一发而动全身",也是其他各方面改革都绕不过的"深水区".
公立医院改革复杂性强,影响医改全局,事关医改成败,既要积极推进,也要稳妥处理好深层次问题.
为此,深化医改提出"两条腿走路":一些保障公益性的重大体制机制改革,可先行试点;一些体现公益性的具体便民措施,要尽快推开.

云南省昆明市试点管办分开2010年年底,昆明市试点公立医院管办分开,成立市医院管理局和市医院发展中心,前者负责对全市医疗机构进行全行业属地化管理,后者则代表政府履行出资人义务,承担政府开办公立医院的职责.
管办分开后,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把主要精力用于依法对各类办医主体进行监督管理,以确保医院公益性目标的实现.

安徽省芜湖市试点医药分开近年来芜湖市推进医药分开,成立药品管理中心,接收公立医院的药品购销权,医院药房改为其下属的药品调配中心,医院不再经营药品.
药品管理中心负责汇总全市基本用药目录,建立统一的药品采购供应管理信息系统,实施药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
这一改革举措切断了医院和药品之间的利益链,仅2009年就减少当地群众药费支出6117万元.

理顺体制,推进医药分开.
当前公立医院运行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都与体制机制不合理有关.
要坚持"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开展重大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建立符合公益的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探索公立医院改革的新路子.
尤其是要推动医药分开,通过探索新的药品采购供应模式、医药收支分开核算等多种途径,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切实减轻群众用药负担.

投入到位,完善补偿政策.
目前,政府投入一般只占公立医院总收入的6%—8%,仅靠这些投入,无法保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政府将加大投入,补偿公立医院实行医药分开后减少的收入或亏损,并落实对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贴等的投入,为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提供保障.

优化流程,改善就医服务.
不少看病难问题,实际上是由就诊流程复杂、服务不够人性化造成的.
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内部管理、优化诊疗流程来解决.
目前,全国1200多所三级医院普遍推出便民惠民措施,比如,推出就医"一卡通"、提供预约诊疗、便民门诊等服务,缩短病人候诊时间;控制不必要的诊疗行为,降低医疗费用;实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减少重复检查等.

陕西省子长县加大公立医院改革补偿力度2008年以来,陕西省子长县开展以创建"平价医院"为主题的公立医院改革.
将全县公立医院由差额预算单位改为全额预算单位,医务人员津贴补助和人才培养费用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更新由县财政负担.
通过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既解决了医院建设发展问题,又调动了医护人员的积极性.

医者需仁心: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把"看病"说成"看医生",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医生职业的特殊重要性.
医生的知识、经验和技术是能否看好病的关键因素,决定最终疗效的,往往不是药物,不是设备,而是医生.
医生职业具有高技术、高风险性,他们提供的医疗服务不同于普通服务.
医患之间信息高度不对称,患者往往缺乏医学专业知识,只能依赖于医生的诊断.
在世界各国,医生通常都是受人尊重的职业.

我国目前有800多万医务人员,承担着世界上最大的就医服务量,为人民身体健康、生活幸福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近年来医生群体的社会形象被扭曲,工作积极性受到挫伤,职业尊严感受到冲击.
这既有医生的问题,更有环境的影响.
长期以来医务人员正当收入过低、公立医院实行鼓励创收的考核机制等,"逼迫"一些医生开药"只选贵的,不选对的",过度诊疗,甚至还有少数医生吃拿回扣、收受红包,引起患者不满,导致医患关系紧张.

医生是患者求医看病的希望,也是医药卫生事业的主体力量,广大医生能否充分发挥积极性,是关系到缓解看病难、深化医改的大事.
改革既要"见物",更要"见人".
要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使其安心从医,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从政府来说,要创造有利于医生工作和发展的环境及条件,使其价值和地位得到应有体现.
理顺分配机制和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取消"以药补医",体现医生劳动价值,改革绩效考核方式,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完善医生规范化培训,试点多点执业,鼓励医生在公立和非公立医疗机构间合理流动,为广大医生尤其是基层医生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

吴孟超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被誉为"人民医学家".

旦正草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村医,2011年被卫生部授予"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称号.

邓前堆云南省福贡县怒族村医,28年来溜索出诊,被誉为"索道医生".
从医生自身来说,要恪守职业道德.
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是医生必备的基本价值追求.
当病人以生命健康相托,以信任之心相与,医生不仅要以医术相助,更要以仁爱之情相应.
要把患者健康放在首位,以关心体贴的态度为患者服务,在赢得患者尊重中实现职业尊严和事业发展.

从广大患者来说,要理解和信任医生.
要充分认识医生的职业特殊性,尊重医生的劳动和付出.
面对病魔,需要医患携起手来,相互配合,共渡难关.
还要看到医学还有很多未知领域,相当一部分疾病原因不明、诊断困难,甚至无法治疗,不能苛求医生包治百病.

在重大紧急灾害事件当中,广大医护人员在抢救群众生命安全方面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

"挂号少排队,看病也不贵,人人有医保,健康乐逍遥!
"这是一位网友对解决看病难的热切期盼.
党和国家正在回应百姓呼声,不断深化医改,努力缓解看病难,我们相信,人人"病有所医"的目标将逐步变为现实.

相关链接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人民日报》2009年4月8日.

3.
《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6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怎么实现教育公平河北邯郸,一座以3000年悠久历史闻名于世的古城,如今又有了一张新的靓丽"名片"——"无择校"城市.
前几年,邯郸市全面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但同时"择校热"仍很盛行,许多家长千方百计地将孩子送到"名校"就读,引起人们对教育不公的强烈关注.
面对这一难题,邯郸通过联盟校、兼并校、设分校等政策,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走出了一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路,择校热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邯郸的探索,为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上好学提供了有益启示.

2009年11月,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河北省邯郸市召开.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是人生公平的起点.
促进教育公平,让孩子们同顶一片蓝天,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这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惠及千家万户的幸福工程.

目前,我国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在学总规模达3105万人,居世界首位.
到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36%,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实现"有学上"公平问题仍突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兴盛,教育为先.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全国城乡实现免费义务教育,适龄儿童"不花钱、有学上",2010年高中毛入学率达80%;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已占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半壁江山";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进一步增加,2010年毛入学率达26.
5%,进入大众化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逐步建立,2010年资助学生1.
8亿人,资助经费510亿元.
教育的发展极大提高了全民族素质,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重大贡献.

深度解读入学率入学率,是指全国适龄学生入学的比例,计算公式为:某一级入学率=某一级教育在校生数/全国相应学龄人口总数*100%,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可分为毛入学率和净入学率,前者是指公式中计算分子在校生数时,不考虑学生的年龄大小,后者则要考虑在校生的年龄大小,只计算与分母相同年龄段的学生人数.

同时也应看到,当前教育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特别是教育公平问题还很突出.
不论是很多家长头疼的"择校",还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同城"苦恼;不论是学前适龄儿童"入园难",还是不同地区考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不公平……这些都与教育公平息息相关,反映出城乡、地区和校际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不同群体之间接受优质教育机会的不均等.
那么,教育不公原因何在呢发展不平衡的影响.
由于自然、历史等原因,我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比较突出.
目前,发展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责任主要在地方.
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直接决定了教育水平的差距.

政策传真加大教育投入确保2012年实现达到4%的目标1.
严格落实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保证财政教育支出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预算内基建投资用于教育的比重.

2.
从2010年12月1日起,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制度,教育费附加统一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实际缴纳税额的3%征收.

3.
全面开征地方教育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统一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实际缴纳税额的2%征收.

4.
从2011年1月1日起,土地出让收入中,按照扣除征地和拆迁补偿、土地开发等支出后余额10%的比例,计提教育资金.

5.
合理安排使用财政教育经费,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加强管理,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教育投入不足的制约.
尽管近年来教育投入大幅增长,但是与教育发展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偏低,尚未达到4%的目标.
这制约了教育条件的改善和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展.

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限制.
目前,城市和发达地区集中了大多数优质教育资源,而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则相对稀缺.
即便在同一城市,不同学校占有的资源也存在巨大差距.
虽然国家已取消了重点学校制度,但很多地方名校的"名牌效应"依然存在,加剧着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

2010年7月13日,新世纪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29日,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描绘了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

制度改革滞后的掣肘.
目前,我国教育发展中,一些不利于教育公平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没有完全消除,一些促进教育公平的机制还未建立.
例如,城乡中小学教师编制和工资待遇缺少同一标准;教师合理流动制度、省级政府统筹管理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机制还不完善;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造成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

此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更加重视教育,把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家庭"投资",都希望孩子能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这造成优质教育资源供需矛盾凸显,使教育公平问题更加突出.

权威声音促进教育公平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战略重点之一袁贵仁(教育部部长):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两大战略重点.
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每个公民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部负有重要的指导、设计、推进的责任.
要坚持以加快发展促公平、资源配置促公平、完善资助促公平、规范管理促公平,有效解决择校问题、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切实实现教育的起点公平.

2010年7月,广大群众热盼已久、寄予厚望的"新教改"方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颁布实施.
纲要绘制蓝图,公平跃然纸上.
促进教育公平成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被列为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
促进教育公平的一系列举措,让人们看到了实现教育公平的美好前景.

着力促均衡有效缓解"择校热"每逢开学前,都见"择校热".
在我国许多城市,中小学择校都非常普遍.
为了孩子能进名校,家长托关系、找门路,不惜举家迁移,不惜付高额"赞助费";孩子们也疲于参加补习班,学"奥数",练英语,考证书……"择校热"高温不退,已成为教育公平问题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突出表现.

义务教育作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是最应体现教育公平的领域.
破解择校难题,根本在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用10年左右时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
201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2011年又与大部分省区市签署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
各地正按照确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公平与"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一些专家提出,人才培养的基础在于教育,只有给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最公平的教育,才是出人才的教育.
虽然学生的天赋、兴趣、爱好各不相同,但当前围绕着升学指挥棒,很多学校提供的还是"千人一面"的教育,这妨碍了素质教育的落实,也是对学生的一种不公平,妨碍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硬件建设标准化.
学校硬件的标准化,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
2010年,国家启动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全年投入83亿元用于农村义务教育薄弱的学校改造.
应进一步加快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校舍、设备、图书、体育场地等硬件.
天津、河北等地提出,2012年每一所学校都将达到确定的基本标准.

师资双向流动.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择校"实质上是"择师".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在于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
应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实行区域内中小学教师编制和工资待遇同一标准;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高级职务(职称),必须有在农村或薄弱学校的任教经历;配足配齐农村、薄弱学校合格教师,加大培训力度,组织教师到优质学校学习进修,提高教学水平.

规范升学入学.
国家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但有些学校为了争夺优秀生源和自身利益,在招生过程中不按章办事,给择校制造了空间.
应按照适龄儿童、少年数量和学校分布情况,科学划定学校服务范围,合理分配招生名额,通过规范升学入学,不给择校留机会.
禁止公办学校开设"实验班"、"占坑班",杜绝以任何名义收取择校费,切断录取择校生与获得利益的联系.

焦作市推行"五个统一"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河南省焦作市推进城区优质学校与郊区薄弱学校实体捆绑发展,按照一校两区、统一管理模式进行重组,实行统一学校牌子、统一领导班子、统一教师队伍、统一教学模式、统一考核奖惩的"五个统一"管理体系,在两校区之间均衡配置经费、设施、师资、学生,并给第二校区教师优先优惠政策,以提高整体办学水平.

优质资源共享.
优质教育资源始终是相对稀缺的,应通过共享扩大其辐射面,发挥最大效能.
浙江的集团化办学,广东的"千校扶千校",为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作出了积极探索.
应合理确定现有优质学校辐射范围,探索通过实行学区化管理、结对帮扶等多种模式,发挥优质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
同时,借助网络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应用水平,促进优质资源远程共享.

远程教育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新手段"一面'大锅'朝天扬,五洲四海到机箱,数理化生样样有,连着知识大海洋.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不仅给教育带来一场新的革命,而且也为促进教育资源共享、维护教育公平带来新的契机,提供新的手段.

破解家长"心结".
选择一所好学校,"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很多家长解不开的"心结".
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也应看到,教育是终身的投资,起步早晚并非决定一个人发展的唯一因素.
过于强调起跑线上的竞争,反而会加重孩子负担,使孩子"伤"在起跑线上.
家长应理性选择,树立"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的观念,不盲目跟风,不相互攀比.

强化"两为主"公平惠及"民工娃""我是'民工娃',在上海读书很快乐!
"2010年,上海40多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全部享受本地免费义务教育.
在这里,"同一片蓝天,同一张课桌"的梦想,照进了他们的现实.

上海为"民工娃"读书创造良好条件上海市采取扩大公办学校招收比例和政府埋单(补贴办学成本),委托民办学校免费招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等举措,保障"民工娃"和"城里娃"一样在窗明桌净的教室里上学求知.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有1100多万.
让他们享有与当地学生同样的学习机会,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课题.
为此,2001年国家提出了"两为主"政策,即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和以公办中小学为主,并出台了一系列举措,有效缓解了随迁子女就学难问题.

但也要看到,目前仍然存在一些公办校入学"门槛高",部分民办校教学质量低,在当地接受"初中后教育"难等问题.
而且今后5年,我国城镇化率将提高4个百分点,意味着有5000万人"进城",将带来约800万适龄随迁子女,这一问题将更加突出.
必须切实贯彻"两为主"政策,更好地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政府为主导.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凝聚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劳动和汗水,让他们的子女安心上学,是当地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
应该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纳入区域教育管理体系,指导和督促公办中小学做好接收就学和教育教学工作.
对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给予充分经费保障,按实际在校生人数及时足额向学校核拨教育经费.

公办唱主角.
公办校是免费提供义务教育的主渠道,也应该成为随迁子女接受平等教育的主力军.
应扩大公办教育资源,合理调整和完善学校布局,新建、改扩建一批学校,提高公办校的接收能力.
降低入学门槛,简化入学手续,禁止收取借读费.

民办补缺口.
公办校容量有限,短期内无法完全吸纳随迁子女入学,必须发挥民办校拾遗补缺的作用.
应建立健全以接收随迁子女为主的民办校的审批、管理和扶持制度,将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纳入本地规划,帮助改善办学条件.
制定具体办法鼓励公办校对民办校结对帮扶,组织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轮流支教,鼓励社会各界向其捐资助学.

合肥市提出随迁子女入学"五个百分百"2010年,安徽省合肥市提出百分百有学上、百分百上公办学校、百分百享受免费义务教育、百分百同等标准录取省市示范高中、百分百以同等待遇录取高中阶段就学.

绍兴市将民办民工子女学校整编为公办民营学校浙江省绍兴市将私人营利性民工子女学校转为公办民营的非营利性学校,由财政按义务教育学校标准核拨经费.

壁垒须打破.
随迁子女无法享受"同城待遇",根本在于"身份"壁垒的限制.
必须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吸纳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转为城镇居民,使其子女能够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目前,针对随迁子女无法在当地参加高中升学考试的问题,应积极探索解决"初中后教育"难题.
如北京、上海等地,中等职业学校的大门已经敞开,2010年两地中职招收了1.
6万名随迁子女.

加快补短板大力破解"入园难"帐篷、行军床、躺椅板凳……为给孩子争取一个入园名额,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年轻的"80后"父母,备足"装备",在幼儿园门前排起长龙、日夜坚守.
这种"壮观"场景,在很多城市不断上演.
"入园难,难过考公务员;入园贵,贵过大学收费.
"如今,入园难已成为影响教育公平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

专家点评学前教育影响人的一生冯晓霞(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6岁前是人脑发育最快的时期,是口语发展、数概念掌握的关键期,是行为、性格的奠基期,是人一生中最富有可塑性的时期.
科学的学前教育,能使儿童更适应今后的学习、生活.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
然而到2010年,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仅为56.
6%.
今后几年,受人口流动、阶段性生育高峰等影响,学前教育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为此,国家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
2010年11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体系.
目前,各地正在编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努力缓解入园难.

陕西省把学前教育纳入公共服务体系,提出到2015年全省实现学前一年免费教育.

"公"、"民"并举,扩大资源.
入园难,难在学前教育资源总体不足,入园机会不够.
因此,必须坚持公办、民办并举,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大力发展公办园,鼓励优质公办园举办分园或合作办园,支持街道、农村集体开办幼儿园.
鼓励社会力量办园,赋予在审批登记、分类定级等方面与公办园同等地位,引导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
城镇小区应按规定配建幼儿园,新建小区要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学前教育前景"十二五"时期,学前一年毛入园率提高到85%.
到2020年,学前教育一、二、三年毛入园率分别达到95%、80%、70%.

充实队伍,强化师资.
幼儿是娇嫩的花朵,幼师是护花的园丁.
目前全国在园幼儿近3000万,幼儿教师只有130万,有较大缺口.
今后10年,我国学前三年适龄儿童人口将增至约5000万.
必须扩大充实幼儿教师队伍,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办好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立幼儿园园长和幼儿教师培训体系.
今后3年,教育部将对1万名园长和骨干幼儿教师实行国家级培训,5年内各地将对园长和幼儿教师进行一轮全员专业培训.
依法落实幼儿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切实维护幼儿教师权益.

加大投入,保障经费.
目前,学前教育经费占全国教育经费总量比重一直在1.
2%至1.
3%之间徘徊,远低于3.
8%的世界平均水平.
必须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今后3年要有明显提高,为破解入园难铸牢"资金链".
中央财政已设立专项经费,2011年将投入30亿元,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此外,还必须强化幼儿园准入、安全、收费和保教质量等方面管理,合理制定公办园收费标准,加强民办园收费管理,坚决查处乱收费.

各地加大投入建设幼儿园海南省计划今后5年投入6.
2亿元,改建100所、新建104所公办园,每个乡镇都至少拥有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解决4成以上适龄儿童学前教育问题.

江苏省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到2012年全省每个乡镇都至少要办好1所达到省级优质幼儿园标准的公办中心幼儿园,从2011年起新设幼儿园须按省级优质园标准建设.

资助更完善寒门学子享温暖"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包括"奖、助、减、免、贷"等多种形式.

目前,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都免除了学杂费,农村和近一半城市免除了书本费,并为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
中等职业教育阶段,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每年安排约180亿元,资助学生近1200万人,并免除了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涉农专业学生、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学费.
普通高中阶段,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资助面约占总数的20%.
高等教育阶段,建立了国家奖助学金、助学贷款等制度,2010年奖助学金共奖励资助学生499万人次.

政策年年给力,力度节节升级.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是使困难学生得到实惠最多的制度安排.
必须进一步完善这一体系,把各项资助措施真正落到实处,确保每一个学生享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

实现应助尽助.
目前资助体系已覆盖从小学到大学的各阶段教育.
应进一步扩大范围,既向"下"延伸,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又向"上"延伸,完善研究生资助政策,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深度解读奖、助、减、免、贷奖,是指国家在高校设立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助,是指在高校设有国家助学金和勤工助学,在中职有国家助学金、顶岗实习和半工半读;减,是指对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中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无法缴纳学费的学生实行减免学费政策;免,是指在高校对师范生免费教育,中心小学实行"两免一补";贷,是指在高校设有国家助学贷款和绿色通道制度.
标准动态调整.
近年来,国家多次提高标准,并对高校助学金资助标准动态调整进行了探索.
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高校国家助学金标准从年生均2000元提高到3000元;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其生活费补助标准每人每天提高1元.
今后,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标准.

百姓心声在我爷爷的时代,没有书本,没有笔;在我爸爸的时代,只有小黑板;在我们的时代,只要走进计算机教室,就走出了高山峻岭……收入不公影响一时,教育不公影响一世.
择校现象古已有之,从"孟母三迁"择邻而居至今天择校而居,其本意一致,都是为了孩子.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个好老师,就是一个好班级.
动员社会力量.
长期以来,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得起学、不辍学,社会力量功不可没.
如"希望工程",截至2009年募集资金超过56亿元,援建希望小学1.
59万多所,资助失学孩子340多万名.
要继续弘扬崇文重教、扶弱济贫的风气,完善各项引导激励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关心教育、帮助困难家庭学生.

专家点评资助渠道还需要拓展储朝晖(中央教科所研究员):目前,资助体系还无法完全满足贫困生增长的需求.
除了政府继续适当加大资助力度外,对贫困生的资助渠道还需要拓展.
比如,可以搭建用人企业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双方签订意向性就业协议,使贫困生有机会接受企业资助.

实现教育公平,是全国亿万家庭的共同心愿,是党和政府作出的庄严承诺.
可以预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步伐加快,教育公平的阳光将普照每一枝祖国的花朵,温暖每一个学子的心灵.

相关链接1.
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0年9月9日.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人民日报》2010年7月30日.

《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第七章)怎么解决发展不平衡——走好统筹路下好一盘棋喀什,中国西部边陲的一个城市,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
长期以来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2010年5月,中央批准在喀什设立经济开发区,实行特殊经济政策.
如今,这座千年古城打破了沉寂,吸引着众多投资者蜂拥而至,带来无限商机和活力,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喀什的发展变化,可以说是近年来我国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一个缩影.
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有所缓解.
但发展不平衡问题还很突出,广大群众仍然十分关注.
努力破解这一难题,走好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这盘棋,是让全国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民都过上富裕幸福生活的迫切需要.

青藏铁路,东起青海西宁,西至西藏拉萨,全长1956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之一.

弥平发展"鸿沟"非一日之功2011年开春,我们看到这样一组令人鼓舞的数据.
过去的一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
9%,增速超过城镇居民;黑龙江、内蒙古和陕西三省区经济总量超万亿元,在全国"万亿俱乐部"中,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拥有全部17席中的9席.
这些变化,反映了近年来我国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的成效.

新世纪以来,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随着一个个重大战略的付诸实施,区域发展千帆竞发、你追我赶的态势正在形成.
中央连续8年下发涉农"一号文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加强,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城乡统筹发展迈出新步伐.

政策传真新世纪以来8个涉农"中央一号文件"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让人担忧.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流光溢彩的都市与偏僻落后的乡村同在,东部沿海的率先发展与西部一些地区的相对滞后并存.
从城乡差距看,2010年我国城乡收入之比仍高达3.
23∶1;从区域差距看,2010年我国西部地区经济总量仅占全国的19.
31%,西部省区市中人均GDP最低与东部省区市中最高相差10倍多.
为什么连出"重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发展存量差距大.
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由来已久,发展差距的基数很大,并非短时间能够"消化".
虽然近年来部分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超过东部,农民收入增长也很快,但增长的绝对量仍然赶不上东部地区和城市,发展绝对差距仍然在拉大.

客观条件制约多.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状况、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迥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存在"先天性"差异.
另外,中西部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也需要长期的努力.

体制政策不完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容易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发展差距.
特别是长期以来形成的资源定价体制、城乡二元分割体制等,虽然在不断改革,但至今没有完全打破.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口、资本、技术、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成为制约中西部与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解决城乡、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
国际经验表明,发展不平衡问题是一个广泛存在的现象,如果处理不好,任其延续,会阻碍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加剧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甚至会成为社会动荡的诱发因素.
必须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加速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避免使今天的"洼地"变成明天的"陷阱".

权威声音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杜鹰(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虽然我国区域发展还面临不少挑战,但随着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及中部崛起等战略的实施,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有所改善,奠定了区域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十二五"期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将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

推动一体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30多年前,改革的巨轮首先从农村破冰,奏响了新时期的时代强音.
但直到今天,城乡之间仍然好似隔着一道"藩篱",二元格局依然存在.
只有推倒这道"藩篱",改变这种格局,让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才能建成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有条件以更大的力度,支持农业农村发展.
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动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共进的良好局面.

规划"一张图".
发展要协调,规划须先行.
长期以来,不少地方的发展规划主要是针对城市,而忽略了农村规划,或者城市一张图、农村一张图,人为割裂城乡关系.
统筹城乡发展,就要在城乡大视野中进行谋划,通盘考虑、合理布局.
应统筹城乡产业发展规划,科学确定产业发展布局.
统筹城乡用地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住宅、农业与生态用地.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使城乡发展能够互相衔接、互相促进.

建设"双驱动".
当前,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城镇化率持续提高,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有几亿人生活在农村.
必须坚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既推进城镇建设,也把农村建设好.
一方面,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让农民有一个幸福美好的家园.

政策更惠农.
"好风凭借力,惠农正当时.
"要坚决落实中央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给农民送出更多"大礼包".
中央明确提出,2011年财政支农的总量、增量、增幅、比重均有提高.
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将达到9884.
5亿元,比2010年增加1304.
8亿元.
对农民的生产补贴继续增加,粮食最低收购价要大幅提升.
乘着强农惠农政策的东风,农业、农村将进一步插上腾飞的翅膀.

改革要联动.
发展活力源自改革,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协调推进城乡改革.
应深化农地经营、集体林权、农村金融、农垦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挖掘农业自身潜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同时,建立健全促进城乡互通、开放、融合的体制机制,在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方面推进现有制度的城乡接轨、城乡融合.

深度解读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六项任务"1.
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2.
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3.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4.
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
5.
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
6.
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
多措促协调奏响区域发展"大合唱""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沿着6000多公里的浩浩长江一路走来,从"中华水塔"三江源到黄浦江畔的上海外滩,从一望无际的茫茫草原到高楼林立的国际都市,自西向东目之所及深深触动着人们的心灵.
虽然同饮一江水,同在一个中国,但不同地区发展的差距、生活的迥异,令人慨叹.

当前,区域发展不平衡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
据统计,东部地区集中了全国一半以上的经济总量,而西部地区经济总量不足全国的1/4.
促进不同地区协调发展,应立足长远、合理规划,进一步加大统筹力度,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

落实总体战略,用好"指挥棒".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总体战略,促进东中西各区域良性发展.
把西部大开发放在优先位置,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强化支持,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健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巩固提升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
发挥东部地区对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领和支撑作用,努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推动主体功能区建设,形成"多声部".
2010年年底,国务院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把我国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并明确了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开发原则.
各类主体功能区,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只是主体功能不同,开发方式不同,保护内容不同,发展首要任务不同,国家支持重点不同.
各地应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发挥优势,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生态则生态,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

加强区域合作,弹好"协奏曲".
组团有优势,抱团好发展.
多年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增长极显示了"1+1>2"的奇妙效应.
目前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成渝经济区……一批新的区域增长极正在加快形成.
必须进一步打破行政区域界线,形成多种多样的跨行政区的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合作,取长补短、优势共享,努力推动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

深度解读我国主体功能区的分类1.
优化开发区域: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
2.
重点开发区域:冀中南地区、太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地区、哈长地区、东陇海地区、江淮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原经济区、长江中游地区、北部湾地区、成渝地区、黔中地区、滇中地区、藏中南地区、关中—天水地区、兰州—西宁地区、宁夏沿黄经济区、天山北坡地区.

3.
限制开发区域:①农产品主产区:东北平原等7个农产品主产区以及7区中以水稻、小麦等农产品生产为主的23个产业带.
②重点生态功能区:包括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等25个地区,总面积约38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40.
2%.

4.
禁止开发区域:包括三江源、青海湖在内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共1443处,总面积约12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12.
5%.
今后新设立的上述区域自动进入国家禁止开发区域名录.

此外,应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帮扶力度.
一方面,继续做好新一轮对口支援西藏、新疆工作以及第一轮对口支援青海省藏区工作,建立稳定的帮扶关系和援助资金持续增长机制.
另一方面,继续实施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财政性投资力度,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
2011年,颁布实施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启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攻坚工程.
加强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的建设,着力改善群众的生活生产条件,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政策传真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六项重点工作2010年7月5日至6日召开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六项重点工作.

1.
坚持夯实基础,进一步提升发展保障能力.
2.
坚持协调发展,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
3.
坚持为民谋利,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4.
坚持改革开放,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5.
坚持和谐发展,进一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6.
坚持大局意识,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改革除壁垒生产要素流动更合理"河曲美在水、富在煤,水煤合成电,河曲就会变.
"这是山西省河曲县人反复念叨的一句话.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后,山东鲁能集团带着雄厚资本和技术来到河曲,兴建了一座大型的现代化电厂.
水煤终于合成了电,河曲人从中尝到了甜头.
河曲的资源优势与山东鲁能的资本技术优势的成功联姻,反映了不同地区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

劳动力、土地、资源、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以要素禀赋而论,城市与农村、东部与中西部各有长短.
长期以来,城乡二元体制、价格形成机制等制度壁垒,导致了生产要素的不合理流动,制约了城乡、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因而,扭转发展不平衡局面,必须坚决破除各种体制障碍和政策壁垒,深化资源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真正体现要素所有者权益,有效平衡要素输出地与输入地的利益分配.
同时,积极引导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更多地向农村和中西部流动,增强欠发达地区内在发展动力.

打破身份束缚,让劳动力流动无羁绊.
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开始大规模流动,但受户籍制度束缚,农民进了城但定不了居,过着"两栖"生活.
目前,国家正在研究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一些地方也在进行积极探索.
如重庆从2010年8月开始,全面启动了户籍制度改革,今后10年内,将有1000万农民转户进城成为"新市民".
应立足实际,分步推进,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
特别是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因地制宜放宽进城落户条件.
同时,也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和各方面人才到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工作.

完善补偿政策,让土地收益惠于农.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
必须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征地标准,确保土地增值收益取之于农、用之于农.
完善、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经营性用地流转,按照"初次分配基于产权,二次分配政府参与"的原则,保障集体土地所有权人的土地权益,促进农村致富、农民增收.

改革税费制度,让资源收益"留下来".
在我国很多资源富集地区,往往是"守着金山、兜里没钱".
原因就在于资源品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资源补偿费过低,大部分资源收益外流.
必须理顺资源品价格关系,提高资源税税负、扩大税目,合理补偿环境损害成本.
2010年6月起,在新疆率先进行了油气资源税改革,由从量定额征收改为从价定率征收,资源税收益大幅增加,12月起这一改革又扩大到西部12个省区市,今后5年还要在全国推广.
这将大大增加这些地区的财力,促进这些地区发展.

"生态补偿""生态补偿"是指体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重要环境经济政策,通过国家财政投入和建立生态受益方责任制度,增强生态服务功能供给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补偿、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流域水环境保护的生态补偿等方面.
2010年4月,国家已正式启动《生态补偿条例》起草工作.

加强政策引导,让资金更多流向落后地区.
农村和欠发达的地区加快发展,关键要解决"钱从哪里来".
必须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建立财政"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逐步提高县级财政在省以下财力分配中的比重.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贷款,确保农村金融机构新增贷款的70%用于当地.
同时,要完善相关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更多投向农村和欠发达的地区.

近年来,我国推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系列举措,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突出普惠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医保政策统一、养老保险全面覆盖、就业服务城乡平等……在成都,原来只有城市居民才能享受的"待遇",如今已经惠及农村居民.
在很多方面,城市与农村的差别、"城里人"和"乡下人"的界限正在逐步消失.
这一切,都源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深入推进.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俗地说,就是不管你生活在东部还是西部,居住在农村还是城市,都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同样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
近年来我国全面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覆盖等,都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体现.
"十二五"时期,我国将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深度解读"十二五"时期基本公共服务范围1.
公共教育:包括九年义务教育免费等.
2.
就业服务:包括就业信息、就业咨询、职业介绍等.
3.
社会保障: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与合作医疗等.
4.
医疗卫生:包括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等.
5.
人口计生:包括避孕药具、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等.
6.
住房保障:包括提供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
7.
公共文化:包括基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免费开放等.
8.
基础设施:包括行政村通公路和客运班车,城市建成区公共交通全覆盖等.

9.
环境保护:包括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和环境监测等.
加大财政投入.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资金保障是关键.
应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所占比重,保证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幅度.
2011年教育、社保方面的投入增长幅度都高于16%,远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的预期目标,这将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财力保障.

注重政策倾斜.
长期以来,基本公共服务更多地投向了城市和发达地区,扩大了城乡、区域之间的差距.
如目前小学生人均教育经费最高和最低的省份相差近10倍,财政对新农合的补助标准地区之间最多相差4倍以上.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逐步缩小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必须在总量投入加大的情况下,侧重向农村倾斜,向老少边穷地区倾斜,向困难地区倾斜.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1.
9亿人截至2011年5月底,全国已有1.
9亿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领取基础养老金的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5170万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8.
35亿人目前已有8.
35亿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
农村饮水工程让农民喝上放心水"十一五"时期,我国解决2.
15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2011年要再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使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达到77%.

健全保障机制.
体制机制不完善是制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大障碍.
必须通过改革创新,完善有利于保障供给、服务优良、提高效率的长效机制.
比如,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合理确定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和事权,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解决困难地区由于财力原因导致基本公共服务滞后的问题;比如,建立评价机制,将基本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指标纳入政府和干部政绩考评体系,以强化各级政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责任.

拓宽供给渠道.
政府是基本公共服务的主体,要切实承担起责任,但并不一定事事由政府包办.
要着眼于提供更好的服务质量和水平,积极创新服务方式,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作用,调动各类社会组织的积极性,不断拓宽提供公共服务的渠道.

城乡"一体化",全国"一盘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贯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过程的艰巨任务.
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我们必将逐步解决城乡、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关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日报》2011年3月17日.

[连载⑧]《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怎么遏制腐败现象蔓延——由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说起2010年5月26日,一项重大制度开始实施,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项制度就是《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它涉及全国100多万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要求他们定期报告婚姻变化和配偶、子女移居国(境)外、从业以及收入、房产、投资等情况.
这是我们党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应当说,包括这一制度在内的反腐倡廉系列措施的制定和实施,表明我们党反腐力度正不断加大,反腐之剑将更加锋利.

腐败好像人体内的毒瘤,任毒瘤扩散,生命就难以维持;任腐败蔓延,党的健康肌体就会被侵蚀,党就有丧失执政地位的危险.
能不能解决好腐败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
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是我们党必须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我们党面临的严峻挑战.

成效问题并存:反腐不可松劲腐败问题,并非今日才有,也并非中国独有,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一个全球性顽症.
中国共产党与腐败水火不容,从党诞生之日起,就视腐败为天敌,始终对腐败保持高度警觉,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建设,持续加大反腐败斗争的力度,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效,有力保证了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推进.
事实证明,我们对腐败分子是真打、狠打、善打,敢于动真格,坚持严查深挖抓"老虎",不论职务多高,只要搞腐败,就一查到底,绝不手软.
特别是在实践中不断推进工作创新,努力把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监督的制衡力、改革的推动力、纠风的矫正力、惩治的威慑力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反腐倡廉建设的强大合力.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目前我国反腐败斗争取得明显成效,呈现出系统治理、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
据国家统计局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2003—2010年,人民群众对反腐败的满意度从51.
9%提高到70.
6%;认为消极腐败现象得到不同程度遏制的比例,从68.
1%上升到83.
8%.
国际社会也给予了积极评价.

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仍然易发多发,少数领导干部违纪违法问题仍然比较严重,腐败案件类型、性质和作案手段等出现新变化,领导干部作风和廉洁从政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现阶段反腐败斗争正面临"三个并存"的复杂局面:一是成效明显和问题突出并存,二是防治力度加大和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并存,三是群众对反腐败期望值不断上升和腐败现象短期内难以根治并存.
可以说,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

深度解读2011年国家预防腐败工作七个要点1.
着力推进预防腐败制度建设.
2.
全面推行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和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
3.
深化政务公开.
4.
深入开展社会领域防治腐败工作.
5.
做好应对《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履约审议机制工作,深化预防腐败国际合作与援助.

6.
积极开展预防腐败宣传教育.
7.
进一步完善预防腐败组织领导机制.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体制正处于深刻变革过程中.
历史经验表明,这一时期往往是腐败高发期,腐败现象增多是多种因素造成的.

一是体制漏洞.
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过程中,旧体制已经打破,新体制尚未健全,存在一些漏洞,给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留下了空间.
实践已经证明,凡是双轨制并存的地方,腐败现象就相对严重.
当前,因为争取投资、项目、资源、优惠政策等而发生的贿赂行为,正是体制不完善的结果.

二是利益诱惑.
在规则不健全的情况下,不法分子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会使用各种手段来拉拢腐蚀干部,攫取非法利益.
同时,社会和其他个人财富增长,对于一些理想信念不坚定的领导干部,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导致他们心理失衡,于是想用权捞钱.
这种内外因素构成的利益诱惑,是诱发腐败的重要因素.

三是监督不力.
"上级监督有些远、同级监督有些软、下级监督不太敢",这种说法虽然有些绝对,但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权力监督存在缺位和弱化的问题.
这就为权力的滥用、腐败的滋生留下空隙.

四是道德因素.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在窗户打开、新鲜空气进来的同时,苍蝇蚊子也一并进来,资本主义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封建主义的家长制、裙带风、帮派风,或乘虚而入,或死灰复燃.
一些干部不顾廉耻,不讲人格,随波逐流,随心所欲,从而跌入腐败的深渊.

此外,反腐倡廉建设仍然存在薄弱环节.
比如说,教育不够扎实,制度不够健全,预防不够有效.
在案件查处方面,还存在执纪执法不严的问题,应该严厉惩处的却没有严厉惩处.

由此可见,诱发腐败的主客观因素十分复杂,遏制腐败现象蔓延是一个长期过程.
必须全面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织就全方位防治腐败的"天网",把腐败现象减少到最低程度.

绷紧"高压线":从严惩治不放松古语云:"严刑重典者成,弛法宽刑者败.
"遏制腐败现象蔓延,首先要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让任何人都不敢触碰这根"高压线",谁碰谁就粉身碎骨、身败名裂.
只有这样,才能对腐败分子形成强大威慑力,有力打击腐败分子的嚣张气焰.

近些年来,我们党和政府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强劲势头,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
王益、黄瑶、许宗衡、张春江、刘志军……一大批腐败高官纷纷落马.
据统计,2010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立案139621件,146517人被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其中5373人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必须继续保持高压态势,从腐败易发多发的环节入手,以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违反党纪国法的案件为重点,对腐败分子"露头即打",绝不允许形成气候,绝不让党内有腐败分子藏身之地.

廉洁从政"八个禁止"禁止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谋取不正当利益.
禁止私自从事营利性活动.
禁止违反公共财物管理和使用的规定,假公济私、化公为私.
禁止违反规定选拔干部.
禁止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为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谋取利益.
禁止讲排场、比阔气、挥霍公款、铺张浪费.
禁止违反规定干预和插手市场经济活动,谋取私利.
禁止脱离实际,弄虚作假,损害群众利益和党群干群关系.
严查关键岗位.
"国家之败,由官邪也.
"各级领导干部处在关键岗位上,一旦出现问题,往往涉及面广、危害性大.
要严肃查办领导干部滥用权力、贪污贿赂的案件,利用人事权、司法权、审批权谋取私利的案件,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的案件,以及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的案件.
积极推进反腐败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健全防范腐败分子外逃、境外缉捕、涉案资产返还等工作机制.

严查重点领域.
俗话说,"打蛇就要打七寸".
惩治腐败也是一样,要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近几年来,针对工程建设、房地产、土地批租、矿产开发、国有企业等领域腐败案件易发多发的现象,中央加大查办力度,有力打击了腐败分子.
要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继续严厉查处这些领域的腐败案件.
目前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扶贫开发等领域也出现案件多发的迹象,群众对此反映强烈,需要加强监管力度,发现案件及时查处.

白衣天使拒绝商业贿赂陕西省西安市中医医院举行"拒绝商业贿赂,维护群众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签名、宣誓、承诺、倡议活动,全院600多名医务人员表示,要以身作则,廉洁行医,规范服务,时刻接受群众监督,坚决拒绝商业贿赂,做维护群众利益的白衣天使.

严查商业贿赂.
一段时间以来,吃回扣、收红包……这些商业交往中的"潜规则",成为滋生腐败行为和经济犯罪的温床.
2005年8月—2010年11月,全国共查处商业贿赂案件85145件,涉案金额208.
6亿元.
必须继续施以重拳,重点查处医药购销、政府采购和经销等领域以及银行信贷、证券期货、商业保险等方面的案件.
依法查处跨国(境)商业贿赂行为.
加大对商业贿赂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对犯罪分子形成强大威慑.

严查渎职侵权.
近年来,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皮革奶、染色馒头等一系列食品安全责任事故,都同公务人员渎职侵权犯罪有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对群体性事件、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环境污染案件等,要及时介入,查处背后可能存在的失职渎职行为.
突出查办影响科学发展、损害民生民利、危害公平正义、破坏和谐稳定的渎职侵权犯罪案件.

构筑"防火墙":制度反腐求长效《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流程图》、《县委重大事项公开决策流程图》、《科级干部任免流程图》……这是浙江省嘉善县规范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的一系列制度设计.
自2010年12月被确定为全国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县以来,嘉善县围绕厘清职权、规范程序、公开运行、强化监督四大内容,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有效规范和加强了县委权力的运行.
"郡县治则天下安.
"嘉善县的有益探索,为从制度上防治腐败提供了启示.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制度问题更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制度建设是反腐败斗争最有效、最持久的手段.
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让品行不端者无法拥有权力,让有权者不能腐败.

近些年来,中央陆续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等一批制度法规,保证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有序进行.
但从实践来看,当前存在的诸多贪污腐败现象,仍然与制度、体制和机制的不完善有关.
比如一些领域和环节还存在制度空缺,无章可循;一些领域和环节虽然有制度,但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时效性不强;一些制度执行不力,没有发挥应有效用.

因此,必须加大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步伐,以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各项制度为重点,逐步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

权威声音监察机关要发挥"杀毒软件"的作用马(马文)(中央纪委副书记、监察部部长):如果把政府的运作比喻为一个计算机系统的话,监察机关就是政府系统的"杀毒软件".
一方面,要建立"防火墙",防止病毒感染和扩散.
另一方面,要启动"杀毒程序",找到被病毒感染的个体,对感染较轻的予以"修复",治病救人,对腐蚀严重的予以清除,维护系统健康运转.

"勤打补丁",使制度不留漏洞.
我国反腐倡廉方面的有些问题存在已久,但有针对性的制度目前还没有建立完善起来,工作缺乏依据.
亡羊补牢,犹为未晚.
要围绕重点领域、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切实堵塞制度上的漏洞,让腐败分子无可乘之机.
比如,针对腐败"裸官"外逃现象,2010年5月中央出台了《关于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加强管理的暂行规定》,强化了对"裸官"的管理监督.

"及时升级",使制度与时俱进.
反腐败斗争的制度建设,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升级换代",推出"新版本",才能保持最大效能.
比如,2010年颁布施行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等党内法规制度,都是根据形势的变化修订完善而成的,在实践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要认真清查现行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改和完善,提高操作性,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

"时时在线",使制度威慑无处不在.
"防火墙"不开启,形同虚设.
同理,有了制度不执行,也等同于没有制度.
应建立健全保障制度落实的工作机制,完善保障制度执行的有关规定,对制度落实进行责任分解,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明确落实时限和要求.
加强督促检查和查处力度,对执行制度不力的坚决追究责任.
只有这样,不能贪的"防火墙"才能起作用,制度才能发挥出真正的效能.

常念"紧箍咒":加强监督是重点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要防止腐败的发生,使权力真正用来为民谋福祉,必须给权力戴上"金箍",强化对其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近年来,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如发布《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出台了一系列党内法规的实施细则,建立巡视制度,加强了对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的统一管理工作等.
这些措施实行后,效果正在逐渐显现,但监督管理的任务还很艰巨.
必须加大工作创新力度,进一步明确监督责任,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确保权力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

政策传真近年来出台的部分关于加强对权力制约和监督方面的党内法规和法律《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关于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办法(试行)》《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并接受民主评议办法(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关于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加强管理的暂行规定》突出监督重点.
领导干部位高权重,面对的诱惑多,腐败危害大.
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对"一把手"的监督,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述职述廉、诫勉谈话等制度,推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和廉政承诺制、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督.
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深入落实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
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和干部选拔任用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提名、考察、决定等环节的监督.

公开权力运行.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公开与透明,是对权力最好的监督.
必须健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加强对权力行使的规范和制约,为权力运行设置"边界",确保权力既高效运转又正确行使.
深化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扩大公开的范围和层次,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都要向社会公开.

浙江省实现"村监会"全覆盖截至2009年年底,浙江省在全省30032个行政村建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简称"村监会"),实现了全覆盖.
"村监会"履行对村务决策、执行、公开的监督职责,对村民代表会议决定执行情况和村级各项收支、集体土地征用征收、工程项目招投标、村务公开等情况进行监督.
浙江省通过全面建立"村监会",提高了村级民主自治和民主监督能力,有力促进了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重视网络监督.
目前,我国网民总数已达4.
7亿.
随着网络的广泛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在网上发表意见、反映问题,监督各级官员.
近年查处的周久耕案、韩峰案等,就是广大网民运用网络,成功将贪官"网罗其中"的典型案例.
应进一步健全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发挥网民的监督作用.
注意加强对网络信息的收集、研判和处置,核查网络舆情反映的案件线索,及时介入,有力查处腐败分子.

形成监督合力.
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不能靠"一招制胜",必须打"组合拳".
要综合运用多种制约和监督形式,继续拓宽监督渠道.
要把党内监督与人大监督、政府专门机关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等结合起来,发挥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和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整合监督资源,提高监督的整体效能.

思想设堤防:廉政文化润人心有句话说得好:文化而润其内,养德以固其本.
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必须筑牢各级官员抵制腐朽文化侵蚀的思想防线,在全社会培育"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廉政文化氛围.

廉政文化是指以崇尚廉洁、鄙弃贪腐为价值取向,融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和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人们对廉洁政治和廉洁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精神追求的一种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年来,我国在全社会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在增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推动形成崇尚廉洁的社会风尚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也要看到,廉政文化还没有切实渗透到社会生活中,腐朽没落的官场文化仍有一定"市场".
比如一些干部信奉"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有人笑廉不笑贪,认为廉洁的干部"没本事",能受贿、善遮掩的才是"有本事"的"聪明人";等等.
这些思想观念如不加以纠正,就会败坏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就很难遏制腐败现象蔓延.
必须深入开展廉政文化建设,通过文化的形式、运用文化的力量,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让廉洁理念深入人心.

抓廉政教育.
这是在思想上拒腐防变的基础,是反腐倡廉最基础的工作.
必须坚持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加强理想信念和从政道德教育、党的优良作风教育、党纪国法教育,帮助领导干部树立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的价值理念.
坚持把教育贯穿于领导干部培养、管理和使用的全过程,引导他们自觉遵守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

抓创建活动.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廉政文化创建活动,让廉洁理念深入机关、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
坚持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大众文化建设中,渗透到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教育活动中,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培养全社会的反腐倡廉意识.

抓创作生产.
建设廉政文化,必须推出更多更好的廉政文化作品.
应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运用各种艺术形式,着力打造一批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的,深受群众喜爱的优秀廉政文化作品.
注重研究传播艺术,采用受众易于接受的方式,不断提高廉政文化传播能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廉政文化筑防线是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不能立竿见影、立马见效,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只有这样,崇廉鄙贪的社会氛围才能真正形成.

解决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取信于民是根本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人们感受更深,其影响恶劣,危害很大.
只有着力解决好这类腐败问题,才能让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反腐败斗争的成效,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确保反腐倡廉建设获得不竭的动力源泉.

近年来,围绕征地拆迁、住房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中央和各地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取得明显成效,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有所遏制.
但也要看到,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社会反映强烈.
必须把解决这个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开展专项治理.
这是解决群众身边腐败问题最有力的手段.
近年来,中央对工程建设领域的突出问题和"小金库"等进行集中整顿,取得了明显效果.
必须继续深化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深入推进"小金库"治理工作,开展庆典、研讨会、论坛过多过滥问题专项治理,认真开展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
坚决整治领导干部收送礼金问题,严格规范国有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问题.
坚持把专项治理与加强日常管理监督结合起来,巩固专项治理成果.

深度解读集中治理"小金库"自2009年4月以来,中央有关部门在全国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有力遏制了"小金库"滋生的势头.
截至2010年12月10日,全国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共清理出"小金库"25738个,涉及金额127亿余元;社会团体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自查发现"小金库"19855个,涉及金额88亿余元.

加大问责力度.
2009年7月12日,中央颁布了《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要求对党政领导干部给国家利益、人民生命财产、公共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失职行为追究责任.
要严格执行问责制的规定,认真落实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
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开展监督检查,对因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严重侵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畅通反映渠道.
既要让群众的诉求"上得来",又要让领导深入基层"下得去".
坚持完善信访工作机制,比如群众接待日制度、热线电话、信访信息系统等,加强对反腐倡廉舆情的收集、研判和处置,关注群众利益诉求.
坚持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制度,经常深入基层、主动到群众中去,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愿望,解决实际问题,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政策传真推进公务用车专项治理费用过高、私用严重、超编超标配车等公车腐败现象,人民群众反映强烈.
为了解决"屁股底下的腐败",2011年3月4日财政部公布《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预算决算管理办法》,首次明确公车购置和运转费用都将单独设立预算科目.
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1年公车购置及运转费等支出原则上"零增长".
4月25日,中央专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进行动员部署,指导督促各地各部门深入推进公务用车专项治理工作.
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到了清理纠正阶段,下一步将开展重点检查,稳步加以推进.

警惕购物卡腐败购物卡又称商业预付卡,是集餐饮、购物于一体的消费卡.
由于具有购买简便、收送隐蔽、处理方便、取证困难等特点,购物卡有可能成为有些人行贿受贿的载体.
为遏制这种现象,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强调,要坚决查处领导干部以各种名义收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商业预付卡等行为.
对收送各类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和商业预付卡的,以收送同等数额现金处理.

加强作风建设.
常言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
群众身边的干部的作风,直接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
2011年5月24日,中央颁布实施了《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对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履行职责情况作出明确规定.
要认真对照《规定》的有关要求,切实加强对基层党员干部作风问题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
教育和引导基层党员干部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锤炼,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随着反腐倡廉各项工作的扎实推进,我们一定能够有效遏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为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HTTPS加密协议端口默认是多少且是否支持更换端口访问

看到群里网友们在讨论由于不清楚的原因,有同学的网站无法访问。他的网站是没有用HTTPS的,直接访问他的HTTP是无法访问的,通过PING测试可以看到解析地址已经比较乱,应该是所谓的DNS污染。其中有网友提到采用HTTPS加密证书试试。因为HTTP和HTTPS走的不是一个端口,之前有网友这样测试过是可以缓解这样的问题。这样通过将网站绑定设置HTTPS之后,是可以打开的,看来网站的80端口出现问题,而...

HostKvm - 夏季云服务器七折优惠 香港和韩国机房月付5.95美元起

HostKvm,我们很多人都算是比较熟悉的国人服务商,旗下也有多个品牌,差异化多占位策略营销的,商家是一个创建于2013年的品牌,有提供中国香港、美国、日本、新加坡区域虚拟化服务器业务,所有业务均对中国大陆地区线路优化,已经如果做海外线路的话,竞争力不够。今天有看到HostKvm夏季优惠发布,主要针对香港国际和韩国VPS提供7折优惠,折后最低月付5.95美元,其他机房VPS依然是全场8折。第一、夏...

BlueHost主机商年中618活动全场低至五折

BlueHost 主机商在以前做外贸网站的时候还是经常会用到的,想必那时候有做外贸网站或者是选择海外主机的时候还是较多会用BlueHost主机商的。只不过这些年云服务器流行且性价比较高,于是大家可选择商家变多,但是BlueHost在外贸主机用户群中可选的还是比较多的。这次年中618活动大促来袭,毕竟BLUEHOST商家目前中文公司设立在上海,等后面有机会也过去看看。他们也会根据我们的国内年中促销发...

卡巴斯基免费一年为你推荐
相机内存卡数据恢复相机内存卡数据丢失怎么恢复软银亏损65亿美元日本软银为什么要出售阿里巴巴股票进行套现,将p图软件哪个好用什么p图软件好用?不是p人照片的那种软件电视直播软件哪个好电视直播软件安卓tv版哪个好用手机杀毒软件哪个好手机用什么杀毒软件好英语词典哪个好哪个英语词典好播放器哪个好手机本地视频播放器哪个好用qq空间登录不上为什么我的QQ空间登陆不上?飞信空间登录请问如何登陆我的飞信空间?东莞电信宽带东莞电信宽带资费问题。急!
免费国内空间 百度域名 vps动态ip 中国万网域名 plesk 新世界机房 inmotionhosting 国外php主机 12306抢票助手 最好看的qq空间 租空间 193邮箱 河南m值兑换 hkg 卡巴斯基是免费的吗 怎么建立邮箱 yundun 网站加速软件 web应用服务器 谷歌台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