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江移动无线宽带

移动无线宽带  时间:2021-05-20  阅读:()

温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修编)(草案)成都市温江区发展和改革序言"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温江区率先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是加快推进新中心城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
本纲要根据《中共成都市温江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全区人民的共同愿景,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自主决策的重要参考.

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规划背景"十二五"时期是温江区发展势头好、城乡面貌变化大、人民群众实惠多的五年.
在中央、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区人民,紧紧围绕"建设宜业宜居宜游国际化卫星城"的目标定位,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始终保持专注发展定力,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发展实力明显增强,城市功能品质显著提升,全面深化改革保持领先,民生福祉改善持续提升,顺利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专栏1"十二五"时期发展成效经济发展实力明显增强.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1.
2%,人均GDP、全员劳动生产率、地均GDP超过全市平均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达12.
4%;2015年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较2010年增长87%;城乡居民年均收入分别较2010年增长75%和87%.
2014年、2015年入选"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区",连续19年位列全省县级经济综合评价前十强.

产业升级步伐加快.
2015年一、二、三产业增加值较2010年分别增长24.
7%、72.
5%、101.
2%,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
3:51.
0:44.
7.
以生物医药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
以生态旅游、现代商务、医疗健康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加速集聚,旅游综合收入增长5倍,成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最美中国生态旅游目的地、四川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以花卉苗木为特色的都市现代农业向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成全国首家花木交易所,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称号.

城市功能品质显著提升.
成为成都市新一轮规划的八个新型卫星城之一,获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开工建设地铁4号线等重大交通项目9个,地表水厂竣工投运,建成变电站和配气站等重大能源基础设施项目6个.
光华商圈核心商业业态初步形成,万春、永宁等5个镇列入全市小城市(特色镇)示范建设.
全面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成功举办中国生态文明论坛,荣获国际生态宜居典范城市、四川省环境优美示范区等称号.

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
获批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
统筹城乡、商事制度、社会管理、生态文明等领域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多项改革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领先,成为全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区、全国首批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建设示范区、全省农民财产性收入改革试点区,荣获"中国十大社会管理创新奖".

民生福祉持续提升.
一般公共预算用于民生领域支出30亿元,是"十一五"的2.
2倍.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速度,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为1.
58:1.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实现全覆盖.
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治安群众满意度连年保持全市前列.
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先行区,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区、国家中医药工作先进区、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区、省级敬老模范区等称号.

经过五年的奋斗和努力,温江区在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构建和谐温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大部分已如期完成,开创了温江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新时期,为"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专栏2"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指标名称"十二五"规划目标值指标属性完成情况评价地区生产总值(亿元)>360预期性已完成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美元)10000预期性已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87预期性已完成城镇化率(%)>65预期性已完成工业集中度>80预期性已完成三次产业结构4:48:48预期性未完成服务业增加值(亿元)>170预期性已完成服务业就业比重(%)≥50预期性未完成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3.
5预期性未完成居民消费率(%)≥23预期性已完成常住人口(万人)≤60预期性已完成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9约束性已完成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4预期性无法判断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3.
5预期性已完成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2.
5预期性已完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0预期性已完成城乡收入比22约束性已完成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较2010年下降(%)16约束性已完成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10年下降(%)16约束性已完成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约束性未完成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人)25约束性未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在2010年基础上削减(%)10约束性已完成"十三五"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趋势增强,我国进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期,但也面临着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国际经济形势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的严峻挑战.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四川省提出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成都市提出高质量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省市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温江跃升中心城区,在人口集聚、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温江区未来发展面临着新的宏观环境,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期,全区必须抢抓有利机遇,积极应对各种困境与挑战,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宜业宜居宜游的新中心城区.

专栏3"十三五"时期宏观发展环境宏观政策导向下力推全面转型升级发展.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化增长动力成为必然选择.
"十三五"时期是多重战略任务叠加实施的重要历史时期,既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时期,还承担着新型城镇化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重要政策导向的贯彻落实任务.
这一系列的宏观政策导向均指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转型升级,是确立温江区"十三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的基本立足点.

市域新格局下新中心城区建设启动.
随着成都城市形态由中心圈层向形态控制分区转型,成都市提出"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
温江处于"中优""西控"区域,"中优"对城市空间品质提出更高要求,"西控"则在绿色发展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加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未来要切实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规划与建设水平,强化生态价值挖掘,以特色镇为抓手实施乡村振兴.

健康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创造发展机遇.
当前,以新能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的交叉融合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以生物技术、医疗人工智能、价值医疗、全程健康、医药工业4.
0为代表的健康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将会创造出巨大财富和机遇.
这给温江高点起步、高位切入大健康产业生态圈建设提供了现实路径,也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带来了难得机会.

绿色发展进入全面深化"关键期".
习近平总书记来蓉视察期间提出"加快建设公园城市"的重大要求,彭清华同志也指明了新时代"治蜀兴川"的生态重任.
温江区作为成都"西控"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切实肩负起生态涵养保育重大责任,加快生态价值发掘,把生态资源优势加快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推动公园城市落地生根,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新的区域战略助推城市对外开放合作.
国家正在大力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四川省推进"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战略,成都加快成都经济圈区域合作和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为温江区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提升城市发展区域影响力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

新的社会矛盾为民生福祉发展提出新要求.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基础配套、公共服务等将进一步升级,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多,温江必然要把握人民群众新期待,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全面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推动社会治理转变,形成适合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治理框架和体制机制.

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全会、市委十三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主动肩负助推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的使命责任,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三医"融合产业之城、创新开放进取之城、便捷高效畅通之城、天蓝地绿亲水之城、文明和谐幸福之城,到2020年,在率先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加快建设西部领先的健康产业高地,基本建成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宜业宜居宜游的新中心城区.

(二)基本原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全区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围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不懈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人民民主,维护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推进系统全面创新,推动城乡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行绿色发展,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不断增强发展新动力,厚植发展新优势,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坚持精致发展与融入发展理念.
坚持走精明增长之路,用足城市存量空间,减少盲目扩张,最终实现紧凑、集约、高效发展和城市精品化打造与精细化管理;把握好"新中心城区"战略定位,主动担当"五中心一枢纽"功能责任,当好"承担"主角,做好"共担"先锋,努力"分担"排头,全面融入成都发展,实现温江的借力突破与快速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着力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引企和引技引智并举,积极搭建开放合作平台,创新开放合作机制,构建"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格局.

——坚持全面依法治区.
坚持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基层民主自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把全面依法治区要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

三、发展目标今后五年,通过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率先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宜业宜居宜游的新中心城区,为建设现代化新温江奠定决定性基础.
具体目标是:——建设"三医"融合产业之城.
保持高于全市的经济增长速度,产业功能区建设效果显著,初步建立起以"三医融合"为主攻方向、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
提前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综合经济实力的领先地位巩固提升,初步建成以"三医融合"为特色的全链式生物医学产业聚集地.
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560亿元,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3:49:48,"三医"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2%.

——建设创新开放进取之城.
创新生态链初具雏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浓厚,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取得显著成效,全面深化改革任务如期完成,初步建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先进城市.
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3.
1%,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3件,利用外资实际到位年均增长10%.

——建设便捷高效畅通之城.
构建"三高八快七轨"的对外交通体系,初步建成成都西向交通主枢纽,健全完善全域覆盖、快速便捷、无缝接驳的公共交通体系,全面建成互联互通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到2020年,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50%.

——建设天蓝地绿亲水之城.
加快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变,初步构建生态制度体系、生态发展体系和绿色经济体系,"三河亲水"魅力彰显,特色化的休闲旅游和健身服务品质提升,"公园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到202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继续减少,城市空气质量得到改善,城市绿地系统基本建成,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8平方米/人.

——建设文明和谐幸福之城.
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崇德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普遍提升,依法治区取得显著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
到2020年,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不低于53%.

专栏4"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序号指标名称2015年完成2020年目标指标属性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392560预期性2GDP年均增速(%)8.
27.
5以上预期性3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14.
620预期性4"三医"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
322预期性5新经济微巨人企业——50预期性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89144.
6预期性7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3.
1约束性8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件)——33预期性9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例4.
3:51.
0:44.
73.
0:49.
0:48.
0预期性1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50以上预期性11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0.
0275预期性12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50预期性13利用外资实际到位年均增长率(%)——10预期性14城市空气质量PM2.
5年均浓度(微克/立方米)79<72约束性PM10年均浓度(微克/立方米)113<10015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化学需氧量9.
41继续减少约束性氨氮5.
7二氧化硫0氮氧化物0.
72总磷——挥发性有机物——16岷江流域温江段水质优良比例(%)6680约束性17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3%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约束性18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约束性1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
5545约束性20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人)23.
5318约束性21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70约束性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8.
3不低于GDP增速约束性2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9.
3高于GDP增速约束性24城乡收入比1.
58:11.
55:1以内预期性25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3.
35][3.
68]预期性26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999约束性27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9297约束性28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69不低于53约束性注:带[]为5年累计数据.
四、优化全域功能格局以区域生态本底及现实基础条件为依据,充分考虑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形态的融合,以成温邛高速公路为界,加快"南城北林"总体布局构建步伐.
专栏5温江区总体功能布局示意图"南城":为城市集中发展区,保持生态宜居的现代田园城市形态,优化城市功能,提升绿色健康产业发展能级和城市品质,实现精明发展.
"北林":为生态涵养区,持续优化生态功能空间布局,大力发展生态依托型产业,不断修复生态功能,实现精明收缩.
第二章重点提升产业竞争力坚持"创新引领、高端突破、融合发展"的思路,以构建"三医融合"为主导,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支撑,以都市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开放型产业体系.
到2020年,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3:49:48.

一、重点建设成都健康产业功能区高质量建设成都健康产业功能区,加快构建"一核、两轴、三园区、五大实践区、十二个产业社区"的产业功能空间体系,进一步优化各产业功能区功能布局和空间形态,串联成都医学城、成都健康服务集聚区和成都农高园主导产业和资源要素,提升城市能级和产业能级,实现三区联动和协同发展,打造"人城产"全面发展的全域健康产业生态圈,努力建成"国际健康产业高地、西部创新公园城市".
到2020年,成都健康产业功能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医药健康产业营业收入超过450亿元.

专栏6三大园区功能分区图(一)成都医学城成都医学城聚焦医学、医疗、医药主导产业,重点布局健康产业的高端研发及智能制造产业,打造产业核心支撑.
A区集中布局生物药、创新化学药与现代中药产业,依托药明康德等龙头企业引进生物药制造类企业,依托永盛片区布置现代中药、医美制造类企业,打造创新化药社区、创新中药社区、医疗器械社区、生物药社区、生物疗法社区五个产业社区.
B区集中布局特色价值医疗,依托国际医学院和药明康德罕见病医院打造专科价值医疗社区,围绕华西医院温江院区、四川省人民医院打造高端综合医疗社区.
大力发展具有区域现代化特色的各类载体形态,包括科研楼、生产厂房、生物样本库等特殊设施,办公、质检、动力、库房等配套设施,员工宿舍、人才公寓、物流仓储、水电污废等功能设施,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化产业基地.

(二)成都健康服务业集聚区成都健康服务业集聚区重点围绕主导产业链布局服务链,聚焦健康管理、精准医疗、人工智能等领域,强化功能配套.
大力引进区域性功能总部,重点布局高端创新平台、高端研发和健康管理中心.
依托成都中医药大学,建设现代中药学研究基地;依托城南浩旺片区布局西部生物组学研究基地;依托光华中心存量闲置楼宇,延伸发展检验检测、健康金融、健康教育等产业,打造生物技术研究社区、医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社区.
大力发展以混合式社区和众创空间、国际化医疗服务载体为主的载体形态,包括中小实验室、无菌实验室等产业设施,创新创业服务大楼、配套办公空间及众创空间等服务设施,人才公寓、商业街等生活性配套,双电源、医废处理站等基础设施,临床研究平台、生产服务平台等功能性平台.

(三)成都农高园成都农高园重点布局养老养生、农商文旅体产业,依托医疗资源和生态资源比较优势,打造医美、旅养、农养三个产业社区.
完成"北林"乡村规划编制.
依托花木资源,将社会资本、产业项目导入"北林"绿道环线,通过"特色镇+林盘+园区"等模式,大力推动农商文旅体养融合发展.
依托医学城的"三医"产业基础和支撑,在北部打造养生养老产业组团,依托和盛镇打造康养文旅小镇、依托寿安镇打造智慧康养小镇、依托万春镇打造国际乐活小镇、依托特色林盘聚落打造康养民宿和两养机构,建设高端特色养生养老目的地.
突出绿色生态为主的区域特色,依托优美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度假区、高端野奢酒店、高端国际疗养机构、田园综合体等产业形态;针对养老人群完善配套医疗设施、康体娱乐设施等功能形态.

二、提质发展先进制造业坚持"聚焦高端增量产业、优化提质存量产业"的发展导向,以向制造业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与增强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核心,做大做强医药制造、高端医疗器械产业,推动健康食品、电子信息行业骨干企业产品换代、生产换线、智能制造,促进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业规模优势、竞争优势和效益优势同步提升.
到2020年,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以上.

(一)聚焦高端增量产业提升发展医药制造业.
充分发挥医药制造在"三医融合"中的核心纽带作用,以生物技术药、现代中药、创新化学药为主攻方向,瞄准新型靶向药、抗体药物、中药制剂等细分领域,大力引进世界500强、国内100强或行业领军企业,促进龙头企业加快聚集.
以药明康德、百裕药业等龙头企业为核心,围绕产业链上下游配套,深化构建企业产业生态圈,加快推动重大项目建设.

择优发展高端医疗器械.
以医学影像设备、体外诊断产品、治疗设备、医用材料、移动医疗产品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医疗机器人、智能医疗影像设备、智能诊断设备、植入介入产品等高附加值细分领域,瞄准强生、GE、西门子等龙头企业,着力引进一批产品使用量大、应用面广、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医疗器械企业,培育壮大博奥生物、美创医疗、利尼科等本地企业.

(二)优化提质存量产业优化发展健康食品产业.
顺应市场消费主体变化、需求结构调整以及"互联网+"趋势,以品牌培育、产品升级、营销模式升级为方向,加快推进食品饮料产业提档升级,顺应安全化、绿色化、功能化、营养化的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加快调整产品结构,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优化调整产品结构,研究开发具有温江特色的绿色食品、保健食品、功能性饮料等健康食品,努力将温江区打造成为西部知名的绿色食品产业聚集区.

优化提升电子信息产业.
以"专、精、尖"为发展方向,推动电子信息产业与"三医"融合发展,加快聚焦一批有研发、有设计、有市场的电子信息精品企业,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穿戴医疗设备,加快大数据产业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中的开发与应用,将温江打造成为专业化的医疗电子产业聚集区.

(三)促进工业用地高效集约利用以盘活存量为切入点,建立健全工业用地监管和退出机制,加大清理闲置浪费、低效粗放存量土地,为重点产业项目腾出发展空间.
积极争取M0新兴产业用地改革试点、增加复合型产业用地供给,建立重点产业用地需求保障机制.
加强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落实新供应工业用地弹性出让,科学评估拟用地工业项目的生命周期,合理确定宗地出让年期上限,实施以租赁、短期出让和使用标准厂房为主的差别化供地方式.

三、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围绕"三医"产业全生命周期和全人群健康服务消费需求布局服务链,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
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260亿元左右.

(一)全力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优化发展科技服务和商务服务业.
聚焦"三医"科技服务专业化领域,特色发展医学研究转化中心、检验检测等研发创新服务,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心、技术产权交易中心、中介外包服务,做强"三医"人才服务.
积极发展高端商务服务,围绕"三医"价值链高端服务领域,加快发展企业管理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咨询服务、法律服务、会计服务、会展服务等专业服务机构.

积极发展金融服务业.
大力发展新型金融服务平台,加快设立债权、股权、创投投资基金,积极搭建企业与资本对接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综合性服务.
积极培育互联网保险、消费金融、在线供应链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加快引进总部型健康保险公司和科技保险公司,着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二)加快发展高品质生活性服务业大力推进健康服务业发展.
围绕"预防—医疗—康复—养老"价值链,重点发展高端综合医疗、特色专科医疗、互联网+医疗、中医医疗、医疗美容、康复服务、疗养服务、健康管理等产业,引进和实施一批健康大数据产业园、健康与科技金融中心、健康产品交易中心、医疗综合体、健康商务中心、国际健康社区等重点项目,构建全人群的健康消费应用场景.

积极推进商贸业创新发展.
以光华商圈为核心,聚焦零售业、休闲业、游乐业三大核心产业,配套生产性服务业,引进各类免税店、跨境电商、商品体验店、商品展示店等,配套发展休闲、游乐业,引进和培育休闲游憩产业,完善和提升休闲游憩产业和商业业态的组合体系,并将文化元素嫁接商业,打造"体验式、孵化型、百亿级"的城市商圈.
丰富消费场景,积极发展定制服务、高端家教、虚拟现实等体验式消费业态以及手机流媒体、5G网络数字经济等文化创意业态,形成强大聚合效应和虹吸优势.

四、提档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紧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主线,按照"融入城市、融合产业、融汇资本"思路,聚焦构建以农业高新技术为特色的现代农业+研发创新、医养健康、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的都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打造依托北林的宜业宜居宜游新场景,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先行模范区,打造都市现代农业创新示范样板.
到2020年,农业增加值达19亿元左右.

(一)推动都市农业研发创新产业发展以成都都市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创建为引领,推动科技与农业融合发展,聚集生物农业、智慧农业和生态农业三大农业科技产业方向,重点培育涉农生物医药、农业生物制造、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人工智能、有机农业、立体农业的研发创新,加快农高区创新中心、都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平台建设,促进"科创—转化—应用—博览—孵化"全链垂直整合发展,打造都市现代"农业硅谷".

(二)积极发展都市农业医养健康产业以"农—旅—养"产业融合为主线,创新医养健康产业发展模式,制定"两养"产业发展规划和标准体系,引导"两养"产业规范化发展.
依托温江优越的自然资源,鼓励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相互增设,构建整合性"医养结合"服务体系,提供多层次、全链条"两养"服务,发展花木园艺疗养旅游、生态湿地疗养度假、森林康养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展休闲养老、居家养老、特色养生等多种业态.

(三)大力发展都市农业文商旅体融合产业高标准建成运营北林绿道,串联北林特色小镇、林盘景观、产业项目,打造聚人气、汇商机的环线经济带.
梯度培育一批A级景区、精品民宿、家庭农场,围绕绿道打造文化绿廊、健身步道、体育公园、田园综合体,推动传统花木"园区变景区"转型升级,打造一批"高端、精致、生态、静谧"农商文旅体养融合项目,推动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文化体育融合发展,完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验收.

五、提速培育发展新经济根据成都医学城、成都健康服务业集聚区、成都都市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的资源禀赋、产业特征和比较优势,加快构建创新优势突出、国际化特征明显以"三医融合+"为特色的新经济产业体系,促进新经济引领式爆发式增长.

(一)积极发展"三医+大数据"产业重点聚焦精准医学与转化医学发展,组建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的医学大数据资源库,发展区域健康服务大数据平台、医学研究及疾病监测大数据平台等一批医疗云平台,依托医疗大数据平台,大力发展智能辅助诊疗、远程医疗、精准医疗,推动一批智慧医疗互联网平台创新创业,引进一批企业开展基因筛查与检测、基因编辑、免疫治疗等精准医疗服务.

(二)加快发展"三医+人工智能"产业在智能药物研发方面,发展人工智能虚拟筛选、药物分子结构溯源等智能药物研发平台,加快构建新药研发创新模式;在智能影像分析方面,聚焦肺癌、食管癌、糖网眼底等领域智能影像分析技术研发,形成智能影像分析软硬件与一体化解决方案;在智能医疗器械方面,聚焦手术机器人、护理机器人、康复机器人等智能化医疗器械研发应用,集聚一批智能医疗器械企业,带动智能医疗器械产业升级.

(三)培育拓展新经济应用场景以应用示范工程为抓手,聚焦创新孵化、智慧交易、智慧城市、生态旅游、花木展示交易、产业智能化改造等领域,打造新经济应用场景,重点在"医学研发""知识产权交易""智慧城市"应用场景打造上取得突破.
建立新经济企业库,实施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加快培育种子企业、瞪羚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独角兽企业或行业领军企业的新经济企业发展梯队.

专栏7提升产业竞争力重点工程"三医融合"发展产业工程:加快药明康德生命健康产业园、百裕创新药物研发及生产基地项目、华邦药业四川明欣药业生产基地项目、艾医生医疗研发基地一期项目、中药饮片生产研发基地项目(天泰)、上海景泽生物产业基地项目、联东U谷成都医学城科技企业港项目、合纵医药总部研发生产基地项目、科伦药物生物药产业园、阳光生物生产线、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成都医学城三医创新中心二期项目等重大工程建设,促进合一成都国际生物谷一期项目、康华生物疫苗研发中心及生产基地项目、肽坦生物研发与生产基地项目、成都海思科生命科技产业基地项目、cGMP标准厂房(一期)等重大工程开工建设.

"两养"发展产业工程:重点促进泰康之家蜀园二期项目、太保家园成都国际健康颐养社区项目、前海人寿健康城项目(康养综合体)、国寿嘉园一期项目、大嘉汇生态养生园项目等工程开工建设.
中瑞产业园建设工程:重点推进与瑞士NEXUS公司合作"中瑞产业园"项目落地与建设,加快推进三医创新中心四期项目建设,积极促进瑞士的高端医疗、医药、医学企业来成都医学城投资合作.
旅游业发展重点工程:充分挖掘温江的生态资源、鱼凫文化和健康产业特质,加快推动旅游要素深度整合,不断创新旅游活动空间和内容,细分旅游市场定位,全力打造花卉园林游览、高端民宿体验、生态绿道健身、康养医疗服务等一批空间全景化、体验全时化、休闲全民化的全域旅游场景.
积极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四川天府旅游名县.

商贸业发展重点工程:加快红旗连锁温江综合厂房项目、瑞泉馨城生活广场项目、悦彩广场商业综合体项目、海天腾逸广场商业综合体项目等工程建设,促进高济医药物流基地项目、德昆四季商业广场项目、万科悦榕庄城市综合体项目等工程开工建设.

商务业发展重点工程:加快天来国际等写字楼招商工作,推动新尚创智中心一期项目、粤商创新中心项目等重大工程建设,聚焦税源性总部经济企业,壮大楼宇经济总量,初步形成以德昆新天地、珠江甲级写字楼等特色产业集聚,效益明显的亿元税收楼宇.

现代工业发展重点工程:重点推进航天中兴机械生产基地项目、厚生天佐生产车间建设项目、特种装备技术研发制造基地项目(富江机械)、正大食品加工厂二期项目等工程建设,促进人福瀚源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基地项目、HEMO+亚太地区总部和研发生产基地、成都美创等离子体手术系统及射频等离子体手术电极项目等工程开工建设.

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重点工程:重点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国家农业公园、成都平原农耕文明实景博物馆、北部生态郊野公园等建设;重点实施智慧农业工程建设;加快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群落建设,加快园林盆景小镇建设;积极创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区).

以信息化深度融合提升产业发展水平重点工程:以互联网方法推进一、二、三次产业中智慧应用.
推进智慧生物电子产业发展,整合健康医疗资源,以成都医学城为载体,依托生物制药产业基础,打造生物电子产业基地;汇集医疗"大数据",建立区域健康服务系统,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医疗高端产业链.

第三章重点强化创新驱动顺应经济发展动力转变趋势,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与产业协同为目标,着力打通校院企地深度融合通道,加快构建创新生态链,打造温江创新创业知名品牌,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3.
1%,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3件.

一、以创新引领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聚焦重大科技创新产业化项目,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改革创新准入管理制度,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引领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一)聚焦重大科技创新产业化项目加强与国家、省、市在创新战略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的对接,结合自身科技研发和产业发展优势,围绕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和创新产业项目,支持企业独立参与或联合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和标准的研发攻关.
聚焦协同创新支撑工程、智慧产业园区提升工程,加快发展以科技创新、平台经济等为代表的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区内产业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
引导科技型企业围绕生物医药、健康食品、电子信息、都市现代农业等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进产业向技术链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二)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聚焦"三医"主导产业,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实施"头雁计划""瞪羚计划""雏鹰计划",加快培育以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上市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为梯队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做大做强,创新型成长企业提质升级,创新型初创企业加快发展.
鼓励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申报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产品认定,参与重大科技项目研究.
鼓励本土龙头企业承担或参与国家、省、市重大科技项目,开发前沿新产品与新技术.
支持社会资本兴办高新技术服务企业,引导国际知名高新技术服务企业在温江设立分支机构,加快打造高新技术服务产业集群.

(三)改革创新准入管理制度探索建立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新机制,改革产业准入制度,加快破除限制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发展的不合理准入障碍,积极培育符合大健康产业发展导向的新兴增长点.
开展龙头企业创新转型试点,探索政府支持生物医药、医疗服务等相关企业创新的新机制,促进龙头企业创新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完善互联网、新兴金融、医疗健康、文化教育等领域的监管,支持和鼓励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

(四)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综合采取创业投资、股权资助、信贷风险补偿、贷款贴息等方式,重点加强对科技成果提升项目的金融扶持力度,促进创新成果尽快实现市场化、产业化.
建立政府主导的"发现、筛选、撮合、转化"创新成果转化服务平台,设立区财政领投、市场化运作的投资引导基金,推动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项目.
鼓励温江高校院所建立充分体现智力劳动价值的分配导向机制,通过成果应用体现创新价值,让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动得到合理回报,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完善科技创新型人才科研收入分配制度.

二、探索校地创新合作模式完善与高校的合作机制,依托高校特色优势专业打造高校特色产业创新创业发展空间,创新校地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加快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建设,为区域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一)激活高校创新资源健全完善校地合作长效机制,打造校地科技成果转化区,大力支持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驻温高校在医疗服务、生物医药、生物育种、金融改革等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引进一批国家"千人计划"等高端领军人才,支持驻温高校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

(二)创新校地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与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搭建校地合作平台,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共建教学资源、创新创业等方面紧密合作,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探索实施校企"双元制"培训模式,支持温江龙头企业开展"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新型学徒制试点,试行"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职"校企双轨联合培养培训模式,引导温江高校院所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为高校学生实习培训、社会实践、创业就业等提供有力支持.

(三)加快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建设围绕打造高智经济圈,优化"三圈两核"空间布局.
建设环西南财大知识经济圈,构建以产业金融、金融租赁、金融培训为重点的产业服务体系,加快推进西南财经大学创新创业园、互联网金融中心等项目建设,打造"财经智谷".
建设环川农大知识经济圈,聚焦农业产业科学研究优势环节、高附加值环节和农业高端服务业,推动生态文明研究中心、都市现代农业创新创业园等项目建设,打造都市现代农业硅谷.
建设环中医大知识经济圈,推进中医药健康产业技术研究院、太极创新中心、中医药大学科技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西南领军、国内一流的现代中医新药创新基地.
立足医学城B区,与电子科技大学聚焦"电子信息+三医融合",共建众创空间、产业科技公园、"三医+AI"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动"三医+"电子信息、新材料、智能智造等多领域跨界融合,打造"三医硅谷".
依托新创智中心建设,推动四川大学新药研发中心、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药创新中心集聚发展,打造名校产研院聚集区.

三、打造"温江创新创业"知名品牌利用温江丰富的高校资源和楼宇载体资源,健全创新创业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完善的创业投融资服务体系,积极打造知名"众创空间"和"创业群落"品牌,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局面.

(一)推进创新创业平台提升围绕"三医"产业、现代服务业、农旅结合产业,打造产业集群创新载体,优化拓展发展空间.
打造"三医"产业集群创新载体,在成都医学城A区打造"菁蓉药谷",在B区围绕"菁蓉医谷",启动建设药明康德万创中心,合一成都国际生物谷一期项目等项目,加快"三医"创新中心二期、"三医"研发小镇等载体和平台建设.
推进成都健康服务业集聚区利用空置楼宇建设创新创业载体,引进和支持区内外知名高校院所、领军企业、知名孵化机构等多元孵化主体推广创客空间,重点推进新创智中心、智慧旅游创客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形成一批专业孵化器和专业特色楼宇.
打造北部片区农旅结合创新载体,发挥北林区域"农旅结合"发展特色,瞄准医疗养生、休闲旅游、现代花木、药种培育等产业方向,推动众创空间、特色街区、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新型创新创业载体建设.

(二)构建多层次创业投融资体系强化创业投资支持力度.
结合"三医"产业发展需要,加快完善科技金融服务等融资机构的规范管理与政策支持,着力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多元投入的投融资服务体系.
做大做强财政资金杠杆能力,通过产业引导基金、股权投资、深化财政金融互动的方式,构建财政资金、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之间的系统联动机制,多渠道、多领域撬动社会资本支持温江科技企业成长、壮大和重组.

积极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
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创新型企业支持力度,改进和完善对创新服务的授信模式.
积极推进科技与金融相结合,建立创新投入风险分担机制、贷款和担保风险补偿机制,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资本支持科技型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鼓励发展金融科技产业,支持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金融领域深度结合,对新引进的金融科技企业、金融科技重点试验室、技术服务创新平台给予支持.

(三)打造"创业群落"品牌实施"圆梦温江"计划.
积极融入"创业天府"行动,常态化开展"四方沙龙"等特色活动,利用区内存量楼宇资源,引进一批专业化创业投资机构,着力建设成都一流、辐射西部的"双创"名区.
打造大学生创业基地品牌,围绕高校资源,着力引导和支持高校教师和毕业的博士、硕士、本科毕业生创业.

深入开展"创交会"等品牌活动.
将"创交会"活动系列化、持续化,打造"知本"与"资本"有效对接平台,促进创业与资本有机结合,提升创业品牌的含"金"量.
积极承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寻找中国创业榜样等跨地区、跨领域的国际性、全国性创业活动.

打造创业领军人物聚集的"创业群落".
大力表彰创新创业先进单位和优秀个人,营造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业氛围,弘扬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善于圆梦的城市精神,塑造"创业温江"知名品牌.

(四)健全创新公共服务体系优化政府服务与管理,加强创新公共服务的规范管理与政策支持,建立健全解决企业困难和问题的长效机制.
鼓励社会资本创办专业化创新服务机构,支持引进国内外著名的科技服务机构,规划建设一批检验检测、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人才培训、法律维权、管理咨询等公共服务平台.
加快推进创业孵化、知识产权服务、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等机构的专业化、市场化改革,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发展,加快建设面向中小微企业的社会化、专业化、网络化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围绕"三医"产业创新,加强人才服务平台建设,畅通高端人才引进专项通道,加快集聚"三医"领域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业团队.

专栏8创新驱动重点工程新型孵化器建设工程:支持在成都医学城和光华新城等有条件的区域,打造"孵化器+商业空间"等创业社区.
着力建设医科总部基地等一批专业孵化器.
支持有条件的空置楼宇和厂房转型成为各类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引导小微企业聚集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实施.

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鼓励本土龙头企业承担或参与国家、省、市重大科技项目,开发前沿新产品与新技术.
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战略合作.
完善小微企业扶持政策,健全小微企业服务体系,大力营造小微企业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和重要产业园区,规划建设一批检验检测、研发设计、创业孵化、中试放大等研发公共服务平台.
建设一批创新创业辅导、人才培训、法律维权、管理咨询、融资指导、知识产权服务、会展服务等专业化服务平台.

第四章重点优化城市功能立足"西控""中优"对温江的战略要求,按照"承担要有支撑、共担要有份量、分担要有特色"的思路,以"国际健康产业高地、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核心区、生态宜居的国际花园城市"城市职能为导向,推动温江城市品质显著提升,城市永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到2020年,全区人口总规模达80万人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以上.

一、积极优化城镇功能格局紧紧抓住新中心城区建设机遇,以完善城镇发展体系为基础,按照"承担、共担和分担"的功能取向,培育提升城市功能,积极优化城镇功能格局.
(一)完善城镇发展体系加快构建1个城区、4个特色镇、100个新型社区和林盘聚落的"1+4+100"城镇体系.
4个特色镇分别为永宁镇、万春镇、和盛镇、寿安镇.
(二)优化城市功能体系按照"承担要有支撑、共担要有份量、分担要有特色"的要求,构建"1+3+6"的功能担当体系,即承担一项核心功能,共担三项重点功能,分担六项特色功能.
承担要有支撑,切实担负引领全市生物医药发展主责的政治高度,立足于打造"三医两养一高地"的战略目标和温江多年积淀的产业基础,积极承担成都大都市"三医两养"健康产业核心功能.
共担要有分量,围绕全面践行"西控"使命,着眼温江区位条件和自身优势,合力共担成都大都市生态涵养保育、都市现代农业和天府文化传承创新功能.
分担要有特色,根据温江城市特质和功能所需,主动分担成都大都市宜居、先进制造、乡村休闲健身旅游、商业中心、教育培训和西向交通信息枢纽功能,打造高品质的和谐宜居生活城市.

专栏9温江区"一承担、三共担、六分担"功能体系类别承担功能共担功能分担功能具体功能成都大都市"三医两养"健康产业核心功能成都大都市生态涵养保育功能成都大都市宜居功能成都大都市生产制造功能成都大都市乡村休闲健身功能成都大都市商业中心功能成都大都市都市现代农业功能成都大都市教育培训功能成都天府(古蜀)文化传承创新功能成都西向交通信息枢纽功能(三)推动城乡空间结构调整为落实区域战略定位,提升国家中心城市新中心城区核心职能、促进区域融合发展,延续都江堰精华灌区自然肌理和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全域一体,串联"南城北林",加快向"一心三轴两环"空间结构调整.

专栏10温江区城乡空间结构示意图一心:落实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市级专业型副中心,由原光华中心和新市民中心共同组成城市新中心.
北至海科路东段、东至光华大道、西至蓉台大道、南至温泉大道,面积约12平方公里,重点承担国家中心城市专业化服务功能、区级综合服务功能和健康服务业功能.

三轴:为生态融合发展轴、产业协同创新轴、公共服务联络轴.
生态融合发展轴主要沿凤溪大道和成青旅游快速通道,贯穿温江南北,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密切联系北部生态涵养区和南部城市集中发展区的重要纽带.
产业协同创新轴主要沿新华大道和芙蓉大道,贯穿温江东西,是串联成都医学城、成都健康服务业集聚区和成都都市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协同发展的重要轴线,是联系成都医学城A、B区的重要廊道.
公共服务联络轴主要沿光华大道,是向东对接成都市核心功能,承载区域商业商务聚集,展示温江文化和城市形象的重要轴线.

两环:为南部城市创智环、北部生态旅游环.
"城市创智环"为依托地铁4号、17(19)号线等轨道交通形成的环状通道,总长度16公里,以TOD模式实现轨道引领空间发展,优化功能布局,引导创新功能沿环状通道实现集聚,增强区域创新驱动能力.
"生态旅游环"为依托北部优良的生态本底和养生、养老资源,以生态旅游环线串联的环形经济带,总长度65公里,串联起北部特色镇、林盘景观、产业项目等核心生态旅游资源.

二、全面提升城乡功能品质以创新城市规划理念为先导,加强城市总体设计,加快建设现代功能特色小镇,扎实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全力推进新中心城区高品质发展.
(一)创新城市规划理念统筹推进"多规合一".
建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及行业专项规划之间的协调机制.
进一步健全完善包括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法定规划在内的城乡规划体系.

积极践行"小街区规制"理念.
以网络化、小尺度的道路划分城市空间,增加道路资源,构建慢行系统,减少超大封闭街区,缩短居民出行距离,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以小街区为载体,以复合型功能用地为支撑,就近设置城市公共配套,打造具有吸引力的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促进区域职住平衡.
努力打造一批"小街区规制"示范区,形成交通便利、功能完善、尺度宜人、形态优美的城市空间.

(二)全面加强总体城市设计加快构建整体景观格局.
推动城市建设与自然景观、文化景观有机结合,构建"四水润三园、三轴聚一核、两环串南北"的整体景观格局,强化空间景观秩序,彰显生态特质,实现精明发展,重塑经济地理.

划定重点城市设计片区.
划定寿安历史街区、和盛镇、健康服务业集聚区核心区、公平街道、文庙周边、地铁4号线万盛站周边、城南、农高区核心区、成都医学城核心区、红桥以及共耕等11个重点城市设计片区,总面积约为55.
59平方公里.
在重点城市设计片区,结合城市特色建设城市标志物,打造温江城市名片.

营造充满韵律、标志鲜明、富有特色的城市天际线.
以中央智力区新建高层地标建筑为一级控制点(制高点),统领城区天际线秩序;东西向特色天际线营造由至高点与三个二级控制点形成高—低—次高—低的天际线韵律;南北向特色天际线营造由至高点沿南北轴线逐渐降低,在重要街道两侧形成小幅度起伏.

塑造"清新淡彩"的城市色彩意象.
城市色彩总体上以高明度、低彩度的"清新淡雅"色系为主,辅以反映地域文化特征的点缀淡彩.
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与城市现状相适应,与地域文化相关联和与城镇发展定位相呼应.

(三)建设现代功能特色小镇立足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四大要素,分类快速推进特色小镇建设.
按照产业错位融合发展、提升复合基础承载、叠加配齐公服配套、兼顾传承特色文化等要求,加快万春乐活童话特色小镇、寿安花木艺术特色小镇、和盛临鲁文旅特色小镇、永宁"三医"研发特色小镇建设.

(四)着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实施大地景观再造工程,营造"田成方、树成簇、水成网"的川西平原美景.
推动乡村环境美化,开展"三美四好"示范村创建行动,改造提升传统民居、老旧院落.
实施川西林盘修复工程,坚持原真性保护、原住式开发、原特色利用,通过整田、护林、理水、改院及绿道串联,打造一批生态观光型、乡村旅游型、农耕体验型、农业生产型等特色林盘聚落,形成"小桥流水、茂林修竹"的精品林盘品牌.

三、重点提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围绕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宜业宜居宜游的新中心城区的目标,超前规划和建设水、电、气、讯等市政基础设施,加快实施城乡基础设施提升行动计划,着力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全力强化设施支撑城市发展的能力.

(一)强化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积极新建供排水管网、路灯及市政绿化等配套设施,重点消除城市断头管、主干道无路灯照明、交通路口无交通信号指示系统、公共绿地无绿化景观等现象.
推动城市光亮工程系统改造升级,重点完善城市照明规划,积极推动路灯节能改造.
加快提升市政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改建和更新城市病害管网、修建市政综合管廊,建设适度超前的市政基础设施及管网,在新城区规划建设停车场,不断加快海绵城市建设.
着力完善全域供水体系,重点推动供水管网建设和改造,加快推进寿安水厂二期20万吨项目、农村饮水提升工程及成都市第二水源李家岩应急备用水源接入,满足城市现有及未来供水运行需求,增强全区供水保障能力.

(二)强化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全面优化区域电网和气网,不断提升区域能源供应总量和保障能力.
加快推进重点区域电力基础设施改造与建设,推动500KV成都西变电站和110KV新城变电站项目建设,增强温江电网上级电源点支撑能力,加强光华新城电力保障能力,提升区域用电可靠性和安全性.
提升燃气供应水平,启动大田港50万方/日配气站项目建设,强化成都健康服务业集聚区和成都医学城配气能力,加快建设北林绿道天然气管线,串联成都农高园区域万春、和盛、寿安三镇及重大产业化项目、居民安置点,形成全域覆盖、安全稳定的燃气网络.

(三)强化重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都江堰核心灌区渠系整治项目,采取干砌卵石、生态袋、生态砖等生态渠道治理措施,对渠边道路进行"白改黑"改造提升;开展渠系绿化,形成优美的水景;强化农田灌溉沟渠清淤及水网优化,实施全域农毛渠"毛细血管"修复.
加快推进金马河温江段综合治理,采取"亲水步道+景观绿带+堤顶绿道"模式,实施生态堤防工程建设,建成金马河水生态环境廊道体系.

四、深入推动"互联网+城市"建设以智慧城市试点为依托,以区内外信息化通道联通为核心,加快完善城乡信息基础设施,推动建设城市智慧治理中心,积极强化信息安全公共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应用建设,力争形成具有温江特色的"互联网+城市"示范品牌.

(一)加快完善城乡信息基础设施完善全域光网建设.
加强与移动、电信、联通等基础运营商战略合作,建设超高速、大容量、智能化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提高网络承载能力,全面推进"全域光网"工程,深入实施光纤入户工程.
以下一代互联网架构(IPV6)的推广为契机,加快"光进铜退"改造进程,建设集IP化、宽带化、融合化为一体的"城市光网",实现"百兆到户、千兆进楼、T级出口"的网络服务能力.
加快建立基于城域网的地址规划模型,协调各大网络运营企业做好IPV6地址规划工作,开展新一代互联网部署试点.

推进无线城市建设.
大力开展城区智慧WiFi建设,依托"i-ChengDu"资源,在医院、学校、银行等公共区域建设免费无线WiFi,由政府引导、市场为主体,在旅游、车站、酒店等热点区域建设无线WiFi设施,实现由重点、热点区域向城区全面、深度覆盖.
加强建设和完善无线应用平台,建立安全的移动电子政务平台,开展移动办公、移动城市管理服务等多种应用等,同时推进各类应用向移动无线网络迁移.
完善无线宽带网络建设,加大与4G及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应用融合,率先开展5G网络试点,抓紧在终端设备、系统集成等方面实现突破,建设成为在全国居领先水平的无线宽带城市.

规范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强化通信管网的统筹规划,加强城市有限的地下空间资源的有效利用,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流程梳理和标准制定.
遵循统一规划、集中集约建设与管理、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安全保密和易于操作的原则,实行政府监管、各运营商参与、第三方建设单位统一组织实施建设的模式.
加快实现城市新建小区多运营商、多网络进入,并逐步实现光纤到户,通信机房与小区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
统筹规划移动通信基站建设,有效引导各运营商实现资源共享,推进集约化、景观化的移动通信基站建设.

(二)推动建设智慧温江城市管理平台制定出台《温江区电子政务项目管理办法》,实现电子政务项目"五统一"(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标准设计、统一基础支撑、统一资源共享、统一验收评价),切实提升行政效能、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加大温江区政务数据资源统筹力度,加快整合交通、环保、城管等多部门资源,建立统一的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平台,以大数据手段促进政务管理和决策方式现代化,通过前台与后台结合、二维与三维结合、现场与远程结合,集展示调度、指挥管理、决策分析为一体,搭建由可视化信息服务平台、业务应用支持平台、业务事件管理服务平台、安全服务平台为核心系统支撑的城市智慧治理中心.
创新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

(三)加快推进信息安全公共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网络边界勘验、安全监测等为主要内容的网络信息安全公共平台,实时监控网络、业务系统和信息的安全,提升安全管控能力和水平,保障各类重要业务系统的稳定运行、数据安全.
积极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加强政务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各阶段风险管理与控制工作.
全面开展复杂信息系统协同安全体系结构、云计算数据安全处理、物联网信息融合等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对重大信息系统建设提供信息安全技术支持.

(四)加快"互联网+城市"应用建设实施"互联网+城市"行动,建设民生诉求大数据平台、城市智慧治理中心.
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互联网+"公安、"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建设,推动城市管理创新和公共服务方式转变,提升城乡居民幸福感.
深入推进智慧社会治理,推进大数据在政务共享服务、政策决策支持、社会综合治理、城市应急管理等方面的运用,推动政务职能转变,实现服务手段智慧化、管理过程精细化、管理方式多样化,以信息化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专栏11优化城市功能重点工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重点实施地下综合管廊、地下停车场、供水管网等项目,加快应急备用供水水源体系建设.
旧城改造工程:加快景阳巷地块、永康路片区等区域改造.
棚户区改造工程:重点实施红光、新华、天府笼堰片区,王家院子、小南街、麻市街片区,和盛舒家渡棚改项目.
城中村改造工程:启动公平、涌泉、天府、万春、金马等9个镇(街)19个社区的城中村改造.
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工程:覆盖万春、永宁、寿安、和盛、永盛,重点实施新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水环境治理工程、乡村旅游工程和生态绿化工程,全面推进幸福美丽新村提档升级.
城市道路黑化改造工程:重点对文武路、赞元街、西大街、航天路、团结巷、杨柳东路、杨柳西路、宏大路、柳林路、南江路、永兴路等若干道路进行黑化改造.
供水体系建设工程:涉及汪家湾水厂沿温灌路至寿安场镇输水主管;黄金路、凤溪大道、万春东路等道路供水管网新建工程;改建全城PVC、水泥、铸铁供水管.
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重点实施110kV万春自建站、110kV红桥(珠江)自建站等在内的110kV输变电工程;实施温江大田港配气站及配套管线、海峡科技园集中供气工程、北部天然气主管建设项目等在内的燃气设施建设工程.

"智慧温江"建设工程:重点实施包括信息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温江政务数据交换资源平台、智慧治理中心、升级完善智慧温江地理信息平台、智慧社区、诚信体系、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智慧教育等在内的重点工程.

第五章重点打造互联互通交通体系以打造互联互通的交通体系为目标,加快完善便捷高效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打造便捷高效畅通之城.
到2020年,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50%.
一、完善便捷高效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以"外向交通干线成网和内部路网联通"为目标,加快对外交通体系建设,完善城市道路网络系统,积极建成便捷高效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
(一)加快对外交通体系建设推动对外交通干线成网.
积极打通区域对接周边区(市)县重点干线连接点,加快建立围绕温江区为核心的干线成网、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
加快基于高快速路和快速轨道的"双快"对外交通体系建设,形成"三高八快七轨"的对外交通体系.
积极建设承担市级交通枢纽功能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实现与城际大通道直通、市域高速快速直达、区域内综合交通运输网互联,不断满足未来区域发展的交通需求.
全面融入成都轨道交通加速成网计划,形成与市中心快捷、准时的轨道交通连接,在地铁4号线建成营运、17号线一期开工建设基础上,力争27号线纳入近期加速成网计划.
建设直达双流空港、成都铁路港、天府新区的大通道,实现与重大交通枢纽、国家级新区和开发区的无缝接驳.
规划建设成环快速路(五环路)、成温崇快速路、天温都快速路,协调推进光华大道绿舟互通立交、成温邛高速公路太极立交、凤凰立交、温江西立交建设和改造等,提升区域对外互联互通能力.

(二)积极完善城市道路网络系统以内部路网联通为重点,构建"五横两纵"主干路网和"一横一纵"景观大道路网体系.
加快推进温泉大道下穿隧道、北部生态旅游环线等项目建设,实施10分钟城市主干道计划,优化内部道路、跨线立交及人行通道规划建设,改善成都医学城、成都健康服务业集聚区、成都农高园与周边区域的公交衔接,加快打通区域内断头路、改建城市病害道路,畅通城市道路网络微循环.

二、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以建设"对外轨道强衔接、出行网络全融合"的公共交通服务网络为目标,全面优化内部公共交通体系,重点拓展对外公共交通联系,强化城市交通组织与管理,努力形成与中心城区、天府新区及其他区(市)县衔接顺畅、运营高效,区内安全有序、畅通便捷的公交运营体系.

(一)全面优化内部公共交通体系大力提升公交供给能力与服务水平.
建设覆盖全区的公交线网,提升全区公交网络覆盖面与公交站点覆盖率,提高公交服务水平.
加快公交场站配套建设,积极探索快速公交(BRT)线路建设,构建便捷公交体系.
推进交通智能化,建立综合性立体交通信息体系,形成智能交通数据资源共享平台,提升公交车、场、站、道、中心的电子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加快建设26个公共停车场,构建"配建停车为主、路外公共停车为辅、路内停车为补充"的差别化停车体系.

构建多种方式无缝衔接的公交网络.
推动"公交+单车+地铁"无缝接驳,根据轨道交通站点规划公交接驳线路,调整优化公交线路布局,有计划投放共享单车、划定非机动车停车区.
大力发展社区小公交,全面打通公交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二)重点拓展对外公共交通联系优化连接成都市中心的公交线路,加强温江与天府新区、双流机场等核心区域的公交衔接.
加快调整并新增已有出城公交路线,大幅增加运力供给,强化温江城区与市中心的联系.
加强温江与郫都、双流的公交衔接,形成温郫崇双成片发展,推进与郫都、双流等区域公交线路互通,借助外力缓解温江区域公交出城压力.

(三)强化城市交通组织与管理保障公交优先路权,在路段客流量高、公交行驶速度低、道路条件允许的道路推广公交专用道.
落实公共交通财政补贴机制,提升公共交通供给的数量和质量.
定期开展公交运营成本专项监审,客观核定公交运营成本,对核定成本与实际票价之间的差额予以据实、足额、及时补贴,补贴资金按季度预拨,按规定拨付给相应公交企业.
加快公交同城化改革,积极推进温江与市中心、天府新区的公共交通营运同城化和无差别服务,全面实行"天府通"一卡通服务.
联合沿线区(市)县与成都市协商以政府购买"公交化服务"的方式,加快成蒲铁路运营公交化.

三、统筹轨道交通站点综合开发按照综合一体化运营的思路,对沿线有效资源进行合理规划、综合开发,重点推动新城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高效开发,努力完善老城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功能配套,加快形成新的地铁商圈和产业,创新打造"地铁经济".

(一)推动新城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高效开发围绕地铁4号线、17号线和成蒲铁路等轨道交通干线,运用TOD(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开发建设模式)理念,充分利用和发挥市场作用,在站点出入口和周边地区优先布置容易带来大量人流的商贸、居住、休闲等设施,打造轨道站点综合体,整体化解决交通接驳、商业、办公、居住、娱乐等需求,完善以轨道交通站点枢纽为核心的主导功能片区的高密度、多功能、紧凑型开发,实现轨道交通建设与周边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的统一.

(二)加快老城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功能配套完善以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和轨道交通枢纽站的建设为基础,重点运用SOD(服务导向开发)开发理念,调整待建公共服务项目的布局和建设时序,根据功能区发展规模要求,合理配置一定规模的居住、商业、文化体育、公园绿地等功能性配套建设,共同支撑功能区的活力和人气需求.

专栏12互联互通交通体系建设重点工程重点路网建设工程:加快成都绕城高速永宁互通立交、成环快速通道、光华大道改造工程、温郫大道延长段、物流大道、温天大道、花都大道延伸段、温玉路旅游复线、成温邛高速温江北立交二期工程、成都至都江堰高速第二通道(温江区永宁—廖家快速物流通道)等外向型交通项目建设;以及花季街、旺海路、柳春路、泰康路等断头路建设、园区内部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等;区内道路提档升级,包括加快土龙路、彭温路、温黄路和芙蓉大道下穿隧道等四条道路改造工程,启动国色天乡片区路网、天乡路、府通路、成温邛旧线等项目改造.

重点轨道交通建设工程:重点包括加快成都地铁17号线一期工程建设,加快成蒲铁路及周边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综合性交通枢纽建设工程:重点推动温江客运中心迁建工程建设,努力建成集客运中心、BRT、公交场站、自行车慢行系统于一体的综合性交通枢纽.
公交专用道建设工程:加快公交专用道建设,在路段客流量高、公交行驶速度低、道路条件允许的道路建设20km的公交专用道.
公交场站建设工程:重点建设常规公交枢纽站.
第六章重点打造生态宜居环境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全力推进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实施绿色低碳全民行动计划,探索零碳城市建设试点,稳步提升区域水环境质量,积极加强城乡生态体系建设,全面促进资源能源集约高效利用,加强重点领域的污染防治,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加快建成天蓝地绿亲水之城.
到2020年,PM10年均浓度和PM2.
5年均浓度分别小于100微克/立方米和72微克/立方米,主要污染物排放继续减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岷江流域温江段水质优良比例达8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8平方米/人.

一、稳步提升区域水环境质量以推进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为抓手,大力实施"治水十条",全面推行"河长制"管理,加快打造"三轴两区"生态水系,推动"三厂三站"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与节约用水,稳步提升区域水环境质量.

(一)加快打造"三轴两区"生态水系统筹兼顾水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功能,在全区范围内形成"三轴两区"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格局.
"三轴"分别指江安河原生态景观轴、金马河滨水景观轴、杨柳河人文景观轴,"两区"指城市亲水休闲区和北部田园生态水系区,以江安河、金马河、清水河、杨柳河等为重点,将沿河道生态保护、水利工程、河道整治、闸坝建设、景观打造等项目建设与市民运动休闲、休憩娱乐等活动有机统一,打造集防洪、休闲、生态、娱乐、运动为一体的温江水域生态特色综合性滨河景观带,塑造"宜居水岸、活水成都"温江典范.
加快北部片区渠系整治,改善水资源生态环境.
开展全域水体综合治理工程,编制实施温江区水体达标方案、行动细则、配套措施和考核办法,系统推进大朗河等黑臭水体综合整治.

(二)提速建设"三厂三站"污水处理系统强化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管理.
加快推进科技园污水处理厂等"三厂三站"污水处理厂站的建设,实施污水处理厂站的扩容及提标升级,加强污泥处理管理,加强污水处理厂站运行管理,确保污水处理厂站达标排放,污泥规范处置,强化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的维护和监管,全面普及重点排污企业的监测和监管,对不达标或排污总量超标的企业实行限期治理.
力争全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
健全完善并运行河渠水环境长效管理,稳步提升水环境质量.

全面推进城乡一体污水管网系统项目建设.
大力实施污水干支线管网的新建、改建,织好一张全覆盖的"地下网".
着力推进金马河、江安河、杨柳河沿河截污管网建设,促进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积极推进区内雨污水管网(二期)改造,落实新建污水管网修复资金,加快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寿安污水处理站配套管网修复.
结合郊区新城、大型居住社区和重点地区开发,同步配套建设污水管网,持续完善中心城区污水收集管网,全面完成未纳管污染源截污纳管建设,更好地保护水环境.

(三)强化饮用水资源保护和节约用水强化饮用水资源保护性开发和监管.
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划建设饮用水备用水源,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应急管理,确保饮用水源地全面安全达标.
全面开展饮用水源地安全隐患排查,实施饮用水安全提质增率供水工程,改善城区饮用水水质,提升城乡居民安全饮水质量.
加强以蓄水能力和供水能力建设为主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节水配套改造,增强水资源的供给保障能力.

强化节约用水力度.
鼓励和支持重点耗水型工业和服务业企业开展节水设施改造,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强化生产企业节水利用监管.
强化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回用工程建设,推进耗水大户工业企业再生水循环利用,积极推进城市再生水的使用.

严格执行水资源开发利用制度.
严格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
落实重点耗水项目的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时"制度.
积极开展节水型单位(企业)创建活动,确立节水示范典型.
强化企业和居民节约用水管理,建立完善分类水价、阶梯式水价和超定额用水加价制度.

二、积极加强城乡生态体系建设划定并严守空间管理红线,加快"一区两廊、四河千渠、两湖三园"生态格局打造,加强生态体系建设与保护,促进生态资源与城市建设充分融合,努力彰显宜人宜居的生态品质.
(一)划定并严守空间管理红线重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科学划定生态红线.
强化生态守护的责任担当,修复精华灌区千年肌理,按生态管控分区要求,划分重要绿隔区、一般绿隔区,明确管控面积和管控要求,严守生态底线.
建立生态红线保护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和拓展保护范围,全面提高环境承载力.

(二)加快构筑生态环境新格局尊重自然生态敏感性,保护水、田、林生态基底,延续河网水系格局,严守耕地保护红线,落实各类保护功能区域.
加快"一区两廊,四河千渠,两湖三园"的生态格局建设步伐,对涉及生态格局的区域加强保护其生态功能.

专栏13温江区生态空间格局示意图一区:温江北部生态区.
两廊:两条市域一级通风廊道.
四河:金马河、江安河、清水河、杨柳河.
千渠:串联成网的水系渠网.
两湖:金马湖和金沙湖.
三园:友庆郊野公园、花篱郊野公园、南郊郊野公园.
(三)加强生态体系建设与保护加快建设"多层次、成网络、功能复合"的生态网络体系.
加快编制城镇生态空间和生态廊道建设规划,着力构建宜人的绿地生态网络体系.
实施全域"增绿补绿"和"增花添彩",城区按照"五百米见绿,一千米见水"标准进行生态体系构建.
探索推进"公园+"理念,规划建设"中心公园-大区公园-片区公园-社区公园"四级公园绿地体系,加快打造10分钟公园圈.
坚持全域景区理念,加快打造167平方公里生态园林博览园,按照"景区化、景观化、可进入、可参与"理念和"因地制宜、精致精巧、功能超前、全域旅游、串珠成链"原则,建设市域级绿道、南城慢行系统、北林绿道,形成外联市域绿道、内通温江全域的"三网融合"绿道体系.

实施生态屏障战略.
以重要生态功能区、重要湿地生态系统、主要河流和道路及其绿化隔离带为主,依托北部片区苗木基地,建立北部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健全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构建功能完善的生态屏障.
着力开展生态恢复工作,积极推进水生态环境、土壤、湿地生态修复,加强对饮用水源和战略性水源的保护.
大力推进生态环保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实施数字环保信息化建设.

三、全面促进资源集约高效利用以节约集约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继续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耗,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一)继续强化节能降耗以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为抓手,完成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生活污染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重点行业排放)等主要污染物的总量减排目标,坚持从源头控制,强化结构减排,落实工程减排,完善管理减排,推行清洁生产.
全面落实节能减排责任主体,深入开展工业、建筑、交通、商贸、公共服务设施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工作,完成单位产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继续推进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审核和实施清洁能源工程,强力推进清洁生产技术改造.
严格执行建筑节能的标准,严把立项备案、图纸和规划审查、施工管理和竣工验收等环节,基本实现新建建筑达到国家绿色建筑设计标准要求.
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全面推广绿色建筑技术.
重点抓好中瑞低碳城市示范项目合作,推进绿色低碳小城镇片区试点和示范工作.

(二)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根据"西控""中优"发展需要,"西控"区域探索用地布局和规划指标弹性管理机制,在成温邛高速以北的生态涵养区内预留一定比例的功能留白地块,待条件成熟后将"白地"向高附加值用途转换.
制定"中优"区域土地供应导则,明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设施的用地规模、范围及具体控制要求,编制城市色彩、建筑尺度、街道整治设计方案,开展土地带方案出让试点改革.
加强农村闲置宅基地综合整治,探索"宅改+"多样化退出模式,鼓励以农业产业化发展、重大项目引进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城乡土地增减挂钩等为依托,加快对北部生态区农村闲置宅基地的清理回购和集中开发利用.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做好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餐厨废弃物、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秸秆和粪污等资源化利用,构建全覆盖、多层次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为重点,推进废弃物源头减量,加强废旧钢铁、有色金属、废纸、塑料、家具、电子产品、包装等的回收利用.
继续加强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配套完善生活垃圾收运系统,以社区为单元试点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回收利用体系.
加快污水处理厂污泥集中处置设施建设步伐.
推动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固体废物资源化综合利用.

四、加强重点领域的污染防治深入实施"治霾十条",强化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力度,加大土壤保护与防治,强化危险品污染防范管理,为城市生产生活提供安全的环境支撑.
(一)攻坚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按期完成市上下达的年度空气质量目标任务,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处置,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和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建立科学有效、操作性强的空气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和应急处置机制.
全面推进挥发性有机物(VOCs)综合治理,编制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源排放清单,建立重点行业企业监管目录.
强化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污染源控制,通过优化能源结构、扩大清洁能源供给范围、实施高污染燃料全域禁燃等措施,加强源头控制.
积极推进工业领域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
强化汽车尾气污染治理,按期完成黄标车及老旧车淘汰任务,加强机动车环保检验和管理,启动建设机动车尾气排放遥测监管系统;引导新能源汽车消费,加快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推行绿色施工,深化道路扬尘、工地扬尘等综合整治,加强露天焚烧管控,综合整治餐饮油烟污染.

(二)强化土壤保护与防治编制土壤治理与修复规划.
开展土壤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估,以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为重点,实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全覆盖.
开展土壤污染详查,建立污染地块清单和优先管控名录.
加强土壤污染监管,严格重点企业与园区土壤环境管控,对重点防控行业企业周边土壤环境质量实施例行监测;加强生活垃圾、污水、危险废物等集中式治污设施周边土壤环境监管.
加强农用地土壤治理,按照"优先保护、安全利用、严格管控"三个类别,对农用地分别采取相应管控措施,保障土壤环境安全;深入开展地力培肥及退化耕地治理,实施化肥和农药使用减量行动和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提高秸秆、粪污、地膜等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水平.
加强城镇生活污水污泥无害化处理.

(三)加强危险品安全管理建立环境与健康风险预警评估管理及应急处理机制,重点防范和控制危险废弃物、危险化学品风险.
将核与辐射、重金属、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等作为防范环境风险的重点领域,全面调查与评估全区重点环境风险源和环境敏感点,摸清环境风险的高发区域和敏感行业,建立环境风险源分类档案和信息数据库,实行分类管理、动态更新.
及时公开环境质量信息、污染源及其排污信息.
落实企业风险防范主体责任.
健全防范、预警、应对、处置体系,加强环境监管,保障环境安全.

五、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以创建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契机,落实"中优""西控"战略部署,健全绿色发展制度,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监督考核机制,加快形成以刚性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体制机制.
(一)建立健全绿色发展制度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排污谁付费"的原则,逐步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的补偿机制,明确补偿标准、资金来源、补偿渠道、补偿方式,并以此推动补偿区域的生态保护.
建立招商引资环境承载力评估机制和绿色企业扶持机制,提高绿色科技创新能力,加大绿色科技投入和政策倾斜力度,重点布局和开发低成本的节能减碳技术、碳转化封存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推动实现产业化.

(二)加快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加快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建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统计、衡量与核算指标体系,摸清区内自然资源底数,包括规模、结构、分布以及变化趋势等,准确把握自然资源的存量、增量和减量等,全面反映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环境代价和生态效益,从而为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未来政府生态环境绩效评估以及生态环境补偿等提供重要基础支撑和依据.
建立支撑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统计数据体系,完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体系,建立完善自然资源资产核算相关制度.

(三)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监管考核机制建立严格的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制度、生态环境红线制度、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和责任制度、生态文明考评制度等.
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统计监测体系,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机制,编制城市生态资产与服务价值评估报告、加快建设智慧化环保管理平台,建立环境污染监测、预警机制,制定应急预警方案,建立健全清洁生产审核制度,健全企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健全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重大产业化项目、环保设施布局等建设决策的公众参与制度.
健全环境监管问责制度,建立科学规范、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奖惩并举的环境监管考核机制.

(四)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加强生态文化宣传,提高全民生态意识,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生产生活的全过程,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事业营造良好氛围.
深入开展生态文明进社区、进家庭等活动,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积极宣传绿色消费方式,倡导绿色环保理念,鼓励和引导居民消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品,鼓励使用节能产品、节水产品等节约型产品.
引导生态功能区及周边社区居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降低周边社区对生态功能区及保护区的生态压力.
深化生态示范建设,开展生态文明乡镇、生态文明村、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等生态文明创建活动.

专栏14生态宜居环境建设重点工程生态功能区建设工程:环城生态区金沙湖及湿地建设项目;"四级公园体系"建设、北部片区和南部片区的绿地系统,道路与河渠两边的绿道等;"四级公园体系"主要有光华公园等5个中心公园,城南、金马等8个大区公园,29个片区公园;北部片区绿地建设及打造;道路和河渠沿线的景观绿地.

"三厂三站"污水处理工程:"三厂"是指科技园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处理厂、金马污水处理厂,"三站"是指和盛污水处理站、永盛污水处理站、寿安污水处理站.
饮用水资源保护工程:城镇自来水厂的取水水源地保护工程,农村饮用水安全提质增率供水工程和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工程.
供水设施安全保障工程:自来水厂的水处理工艺及设施提升工程、城乡老旧生活用水输水主干管网的改造工程和自来水的安全供应工程.
水质改善工程:通过污水处理设施、截污工程和湿地工程建设,加强河渠生态化建设,恢复和改善河道湿地(天王堰、康家浩、鲁家滩、李义、江安河、浅草等湿地)增加净水植物的栽培,达到涵养水源,提高河流自净能力,实现水功能区水质全面达标.

污泥无害化处置工程:结合全市"污泥"处置规划和温江区城市总体规划,规划建设污泥无害化处置工程.
城区河渠生态整治工程:通过整体推进、水岸同治,加强城区沿河渠的截污管网建设,对支渠、斗渠、排水沟进行生态综合整治,基本消除中小河渠黑臭问题.
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工程:新建北部片区、各污水处理厂的配套管网建设;沿金马河、江安河、杨柳河的截污管网工程;雨污水管网(二期)改造;全区已建污水管网改造,实现雨污分流,配合水环境治理实施污水截流工程.

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在金马镇新春社区新建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配套建设环卫车辆停保场,建设全密闭压缩转运车间,购置压缩设备、除臭设备、专用车辆等.
第七章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借力"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机遇,深度融入成都建设全国重要的对外交往中心,找准温江与"一带一路"开发战略的契合点,融入到国家、省、市对外开放战略,加强与沿线国家、区域的合作,重点实施城市品牌营销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

一、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借力成都蓉欧快铁和西南航空港等载体,以及成都医学城等产业合作发展及交流平台,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发展.
(一)借力蓉欧快铁扩大开放借力蓉欧快铁、双流国际机场、青白江国际铁路港的独特优势,探索建立"产地检验检疫、口岸直通放行"的花卉苗木等产品检验检疫监管放行模式.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多区域的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加快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深度参与沿线国家和国内省市的资源开发、产业协作、经贸往来.
抓住建设"一带一路"有利时机,积极承接全球生物医学产业链的高端环节、龙头企业,推动建立生物医药产品全球流通的保税分销中心.
强化与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的产业跨区域合作.
积极开展招商选资专题活动,重点引进"三个一"企业、国际国内知名的综合型医院、各类特色专科型医院.
充分利用国际性体育赛事、国外产品巡回展、国际文化周、文化旅游节等平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层次和领域,促进双方在医学健康、运动休闲、信息服务、商务服务、教育文化等多方面的合作,提升温江的国际化水平.

(二)推动区内企业走出去把握"一带一路"和天府新区建设新机遇,主动服务并融入国家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建立"一带一路"企业培育库,培育和扩大本土出口创汇企业,加大外贸企业招引力度,推动高端医疗服务、文化旅游、食品饮料、花木等行业企业借力"万企出国门""川货全国行"等活动"走出去",增强企业国际影响力,扩大"温江造"品牌知名度.
通过吸引总部企业,加快推进品牌经济发展,不断提升制造业创新转型的品牌实力,促进区内特色优势企业扩展服务辐射半径,实现"走出去".

(三)推进成都医学城对外合作与交流积极参加国际、国内中高端大型医疗、医药、医学展会,策划举办医疗服务、生物医药专题招商活动,吸引重点领先企业到成都医学城布局.
积极接洽国际高等级生物医药学术峰会的筹委会,争取海外分会承办权,通过承办高层次的国际性医疗、医药、医学会议来积累国际影响力.
加快打造国际化产业园区,依托成都医学城,强化与发达国家的产业跨区域合作,积极接洽德国、瑞士、日本、以色列、印度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大型跨国公司,力争将成都医学城建成国际性产业园区,打造具有示范效应和国际影响力的合作发展平台.
积极加强与上海国际医学园、武汉生物谷等产业园区交流与合作,加快医疗服务、生物医药产业的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的转移和引进,成为产业发展合作区.

二、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努力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重要节点,做强国际生态低碳宜居城市品牌,积极营造国际化文化环境,稳步提升温江的国际化水平.
(一)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重要节点助推成都市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以"两养产业"为重点,以旅游国际化促城市国际化.
统筹推进"两养产业"国际化工程,依托花卉苗木和生态资源,打造国际化"两养"生态旅游环线;以龙头项目带动,沿村道旅游大环线打造万春乐活小镇、新桃源田园怡养小镇、寿安特色编艺康养小镇、文博文创养心小镇、高端"两养"亲水小镇等国际化产业生态小镇.
推进旅游业与生态农业、健康医疗、文化创意、信息服务等产业深度融合,拓展"互联网+旅游"模式,加快发展智慧旅游、共享旅游等新业态.
建立以国际权威媒体和新媒体为推广重点、以跨国旅行商和在线旅行商为营销切入点的国际旅游营销体系,开展针对温江生态宜居、鱼凫文化、"三医融合"、休闲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综合营销,加快建设与国际接轨的游客服务体系、导游服务队伍以及旅游标识,提升温江旅游的国际可进入度.

(二)做强国际生态低碳宜居城市品牌积极促进与瑞士的低碳城市项目合作,努力争取将国际性的生态城市论坛、生态旅游论坛及相关会展活动引进到温江举办.
充分发挥温江花卉苗木产业优势和"国际花园城"美誉,积极申办全国性国际性园林博览会,力争生态文明论坛长期落户温江.
加强与美国、加拿大、德国、瑞士以及"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宜居城市的联系,缔结3个以上国际友好关系城市.
深化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举办国际性体育、文化、节庆赛事活动.
合理优化能源结构,降低建筑能耗,提倡以P+R(停车换乘)和B+R(共享汽车、单车换乘)为代表的绿色低碳健康出行方式,积极建设与国际接轨的低碳城市.

(三)积极营造国际化文化环境通过联合举办、引进或参与各国各地区的文化活动,增进本土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互鉴.
以营造国际化的商务诚信、社会诚信环境为着力点,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构建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社会信用体系.
综合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多种方式在全区范围内广泛开展文明礼仪普及教育活动,实现涉外文明礼仪基本普及.
规范多语种标识,推进国际标识改造,不断扩大多语种标识覆盖面.

三、加快推进多层次区域合作贯彻"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积极融入成都平原经济区,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合作,形成共赢的多层次区域合作,力争成为成都经济区建设的桥头堡.
(一)积极融入成都平原经济区加强与周边区(市)县合作.
加强与高新区、天府新区、双流区、青白江区、青羊区等区(市)县在产业协同、花木进出口、交通、环保、水利等领域的协同合作.
加强与"西控"相邻区县的旅游精品线路合作,构建西部生态旅游战略联盟.
积极承接"中优"区域的大型文体设施、博物馆、剧院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

加强与成都平原经济区其它区域合作.
加强与成都平原经济区在政策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体系、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互动发展格局.
着力做好规划充分对接,加快推进交通共同建设,产业协同发展,生态环境共治共享等重点领域展开务实合作.
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在与成都平原经济区及周边城市同城化中率先发展.

(二)加强与成渝经济区的合作找准温江区在成渝城市群的发展定位,强化发展战略对接和合作.
充分利用成都医学城产业载体,加强与成渝城市群的节点城市在医学研发、医疗服务、健康服务、休闲旅游、运动休闲等方面的合作,积极引进医学、医疗、信息服务等服务业企业向温江转移.
全面加强与四川省内的地市州在商务服务、现代商贸、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方面的合作.

(三)参与多区域协同合作发展积极参与多区域协同合作发展,加强与武汉、长沙、西安、昆明、贵阳等中西部城市的经济往来和产业协作.
深入推进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在产业、产品、服务等方面合作,强化与京津冀地区在科技、人才、信息等方面的合作.

专栏15推进国际化进程重点工程企业"走出去"工程:加强对"走出去"类企业的法律、融资等专业指导及服务,加大企业"走出去"培育服务力度,促进区域内特色优势企业"走出去",扩大本土品牌的影响力,进而带动区域内关联产业的发展.

参与国际国内医疗、医药、医学交流工程:加快推进成都医学城三医创新中心等载体建设,为承接国际国内高端特色医疗、医学类企业打造好基础载体支撑.
着力引进国际国内高端医疗健康类服务企业,尽快完善成都医学城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市政设施等配套建设.

合作协作重点工程:加强与周边区(市)县的在公路建设、轨道交通建设、河流综合整治、大气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合作,与周边区(市)县在医疗、医药、医学等方面的协作,强化在生态旅游资源的错位发展及整体包装打造.

第八章全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着眼于率先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重点实施公共服务全面提升行动计划,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继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提高人口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大力实施精准扶贫.
到2020年,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达到53%以上.

一、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促进教育均衡化为重点,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抓手,大力实施"名师名校"战略,推动各类教育内涵发展、整体提升,打造"学到温江"品牌,力争创建全国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示范区,建成"全市重要的教育科研基地".

(一)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大力实施卓越教育奠基、卓越学校建设、卓越校长培养、卓越教师成长、卓越学生培育五大工程,形成"名校集群竞相发展"新格局.
健全教育财政投入与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增长相适应的递增机制,加大区级财政投入统筹,通过优化优质学校布局、优化财政投入结构、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督导评估保障等有效措施.
根据城市空间布局、人口分布特点和学龄人口数量变化趋势,统筹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资源在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均衡配置,切实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着力完善义务教育服务配套.
加快推进公办中小学建设,分阶段、分缓急、分批次推进中小学校建设.
根据区域学位供需矛盾大小,加快推进入学矛盾突出的成都医学城、成都健康服务业集聚区等片区的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新建、扩建和改建,加大对民办教育扶持力度,着力解决学位供需矛盾问题.
全力实施幼儿园标准化提升工程,基本满足对平价优质幼儿园的需求.
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实施困难家庭高中教育免费,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

全面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
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义务教育择校等问题,努力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优先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项目建设用地及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向最急需领域和最薄弱环节倾斜力度.

(二)着力提升教育质量加大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和引进.
实施卓越校长培育工程,完善管理能手、管理带头人、名校长、特级校长阶梯式成长机制.
实施卓越教师成长工程,完善优秀青年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教师、卓越教师、特级教师阶梯式成长机制.
提升教育发展的软硬件质量.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以信息化手段推动优质课程等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共享,全面有效提升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积极探索以多种形式扩大和延伸优质教育资源.
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工作机制建设,加强督导检查工作,完善督导、考核、评估机制.

(三)壮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加大名校引进与培育力度.
坚持"引进高端优质资源"与"培育本地名校品牌"并重,加大国内高端教育品牌引进力度,重点采取集团化办学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办学,满足不同层次多样化教育需求.
创造条件支持国(境)外资金来温江办现代化、国际性学校,加快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建设,为新中心城区建设提供服务配套支撑.
加快推进驻温高校附属学校挂牌,开展"一校一品"特色培育,创建一批特色学校品牌.
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办学,依托成都实验外国语、嘉祥外国语、东辰外国语等品牌学校,聚集一批水平高、理念新、底蕴厚的优质教育资源.

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与服务能力.
优化专业设置,服务产业发展,重点打造都市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品牌专业.
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开展学徒制试点,利用区域内职业院校优势资源,推进中高职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等方面加强与省市重点企业的对接,提升学生创业就业能力,壮大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队伍.

(四)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切实保障教育机会公平.
全面保障弱势群体、困难群体的受教育机会和权利,着力解决特殊教育学生群体、农村留守学生、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等困难群体接受公平的教育机会.
加快发展特殊教育,加强特殊教育学校规划和建设,切实保障残障群体受教育权利.
通过随班就读、进特殊教育学校和送教上门等形式,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
提高教育资助政策的精准度,充分利用奖学金、助学金,结合社会公益性资学、助学资金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城乡贫困学生群体的救助标准和比例.
切实解决外来务工就业劳动的子女在城市公平地享受义务教育.

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
进一步深化"区管校聘"改革,大力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完善教师交流机制,着力引导城区优秀干部和骨干教师向农村薄弱学校流动,不断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师资均衡水平.

专栏16提升教育质量与水平重点工程公办幼儿园标准化提升工程:新建公平街道锦绣城、金马镇光明苑、天府街办梓潼、天府街办游家渡、万春镇国色天乡、万春镇实验幼儿园等公办幼儿园.
中小学提质和均衡化配置项目:在入学矛盾最突出的光华片区、科技园片区、永宁片区加快修建优质中小学;坚持引进国际国内高端优质资源与培育本地名校品牌并重,全面提升基础教育办学质量,完善提升教育服务,打造"学到温江"品牌.

卓越教育工程:主要包含卓越教育奠基、卓越学校建设、卓越校长培养、卓越教师成长、卓越学生培育等五大工程.
优秀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加强新入职教师规范化培训;推进教师职务培训体系建设;探索教师专业人才梯队建设;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
二、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完善医疗卫生服务,全面打造"健康到温江"品牌,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积极发展体育事业,重点实施市民体质提升行动计划,着力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全面展现温江的医疗健康服务活力.
(一)继续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公平可及和群众受益为目标,形成覆盖全区的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医疗服务体系.
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加快引进一批国际医院、专科医院,构建以综合医院为主体,高端国际医院、特色专科医院为亮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基础的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
整合医疗卫生资源,促进卫生资源配置重心下移,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继续深入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巩固提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成果.
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二)全面提升卫生健康信息化水平以健康档案为基础,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六位一体"的管理信息体系,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基本药品配送等业务协同及联动.
以电子病历为重点,深化数字化医院建设,为医疗业务、医院管理、计生服务管理、决策等提供支持,实现远程医疗、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双向转诊等医疗协同.
进一步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进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市级卫生信息平台互联互通,深入开展数据共享体系建设,实现全区卫生健康信息的采集、整合、存储和共享,为市民提供优质卫生健康服务,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开展基于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的应用系统建设,力争实现卫生健康一网覆盖、居民健康"一卡通用"、健康信息资源统一融合.

(三)优化公立医院规划布局严格落实各项卫生经费.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性作用,逐年增加对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医学科研、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等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促进卫生资源向公共卫生、基层卫生等领域倾斜,不断提高卫生资源配置效率.

优化卫生医疗资源配置.
按照大城市标准加快推进公立医院的改、扩建,新建综合性公立医院,加快推进四川省精神卫生研究院、区人民医院、区中医医院等一批重大卫生项目建设和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加快推进光华新城片区等医疗卫生供需矛盾突出区域的综合性医院建设,着力促进基层医疗满覆盖.
重点镇按照城市标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
农村区域以行政村、集中居住点、新型社区为基础建设村卫生室,基本建成15分钟公共卫生服务圈.

(四)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升卫生应急能力,形成有效防控地方病、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长效体系.
加强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软硬件建设,建设集指挥调度、网络报病、卫生监督、疾病防控、医疗急救为一体的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提升全区妇幼健康水平,加强出生缺陷干预,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拓展镇(街)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医疗服务功能,深化基层医院"家庭医生"服务.
加大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投入,完善职业卫生技术支撑体系.
积极培养和引进各类高层次医疗卫生服务人才,加强以全科医生、乡村医生为代表的基层卫生计生队伍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五)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坚持"公益性、广覆盖、均等性、便利性"等原则,着力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全力推进公共体育场馆的建设,完善全民健身体育工程(点)和全民健身路径设施建设,为全民健身活动开展提供必要保障,加快形成10分钟健身圈.
积极促进学校、企事业单位等体育设施场地向社会开放,为群众提供更多的健身场所和设施.
积极采取政府投资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模式,修建运营管理体育中心,促进体育中心综合开发利用.
结合河堤整治,加强健身自行车道、步道绿道及相关配套建设,积极开展多样化的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为全民健身提供基础支撑,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推进机制,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专栏17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重点工程强化基层医疗服务提升工程:整合全区医疗卫生系统资源,促使卫生资源配置重心下移,推进区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等重大卫生项目建设和基层医疗机构建设.
智慧医疗健康服务信息化工程:重点推进各级各类医院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快建设在全区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
高端医疗服务工程:以成都医学城为载体,尽快引进国际国内知名的高端医疗服务、医疗健康管理、高端特色专科医院.
全民健身工程:加快全民健身体育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金强国际赛事中心等项目建设;推进镇(街)、村(社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打造10分钟健身圈.
三、继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建成覆盖城乡全体居民、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提升人口就业质量,大力发展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
到2020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7%,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

(一)完善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险制度,加快推进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动态全覆盖.
积极探索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进一步缩小城乡社保待遇差异;巩固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试点开展成都市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推进异地就医联网直接结算工作.
做好基本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落实公共财政对城乡居民参加养老和医疗保险补贴责任,积极推进全区城乡残疾人和各类困难群体参加社会保险工作.
落实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待遇调整政策,适当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逐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

(二)提升人口就业质量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抓好"新市民"培育,持续提升新市民转化率.
探索"一镇一品"居家灵活就业模式,推动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失地农民等重点群体就业,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完善创业扶持政策,落实创业融资支持、创业孵化和跟踪服务等举措,健全鼓励创业和扶持小微企业的体制机制.
强化创新创业指导和服务,完善城乡统筹、部门联动、政策支持、社会参与和服务多样的创业带动就业机制,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加强就业培训与援助.
统筹利用各类职业培训资源,完善面向所有劳动者的职业培训体系;以中高级技能人才培训和重点产业培训为重点,不断改善职业技能培训结构,提升劳动者就业素质,转变就业观念;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一专多能、崇尚就业、成功创业"的局面.
强化就业援助,深入实施就业援助扶持制度,形成就业和失业调控、就业与社会保障联动的长效机制,统筹解决低收入家庭和失地农民、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逐步减少就业结构性矛盾,提高劳动者稳定就业质量.
巩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完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健全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劳动争议调处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协商机制,全面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依法维护职工和企业合法权益.

(三)大力发展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坚持保基本、可持续、重公正、求实效的方针,加强社会救助与其他民生保障政策之间的衔接配套,切实维护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
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以帮困助学、助医等救助为配套的综合型社会救助体系.
健全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随经济发展及时调整的自然增长机制.
继续落实城乡"三无人员"供养政策,实施城乡统筹的医疗救助制度,完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健全临时救助制度.

不断扩大社会福利的覆盖面.
重点提高困难群体的社会福利水平,建立健全社会福利服务体系,提高困难群众的生活保障水平,加快发展符合温江实际的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事业,建立适度普惠性儿童福利制度.

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鼓励社会各界以各类社会救助对象为重点,广泛开展扶贫济困、赈灾救孤、扶老助残、助学助医等慈善活动.
(四)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围绕"住有所居"要求,加强政府保障性住房保障责任,健全城镇公共租赁住房和经济适用房制度,完善"租售补"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
深入科学实施失地农民多元化安置计划,构建以自主购买普通商品房、货币化回购安置为主,统建房(新居工程)为辅,跨区域安置、剩余房源折价安置为补充的多元化安置新格局.
结合城市双修加快推进老旧院落改造,全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加大农村住房困难群众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逐步推进保障性住房向常住人口覆盖.

专栏18提升社会保障水平重点工程就业和社会保障重点工程: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促进服务工程、就业服务公共服务平台、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升工程、社会救助完善提升工程、社会福利扩面提质工程、社会慈善规范工程.
保障性住房工程:城中村改造工程、城市困难居民住房保障工程、农村居民保障性住房的对象确定、质量验收及监管工程.
残疾人保障工程:残疾人的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受教育保障、安全出行公共基础设施保障等工程.
四、提高人口管理与服务水平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全面落实人口政策,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加强人口综合服务,全力保障妇女儿童和残疾人权利,加快发展老年事业,全面提高人口管理与服务水平.
(一)全面落实人口政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生育政策,不断强化宣传,合理引导家庭负责任、有计划地安排生育.
加强人口计生行政管理队伍、技术服务队伍和群众工作队伍的工作能力建设,不断简化计划生育证件办理程序.
建立完善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扶助工作机制,切实解决他们在生活保障、养老照护、大病医疗、精神慰藉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严厉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优化人口出生结构.

(二)加强人口综合服务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适度生育水平,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10‰以内.
注重生育关怀,为群众提供便捷、优质的婚育健康全程服务.
加强优生优育、避孕节育、妇幼保健的咨询指导,落实免费服务项目.
提升全区妇幼卫生水平,推进全程干预,提升出生人口出生缺陷干预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改进生育服务管理,深化生育服务登记制度改革.

加强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管理.
坚持服务与管理并重,为流动人口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和睦融洽的氛围.
继续推进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流动人口健康直通车项目.
不断完善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入学入托、公共卫生、人口计生、居住条件等政策,落实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增强对温江的认同感、归宿感,实现流动人口多元化服务管理长效机制,引导人口合理有序流动.

(三)全力保障妇女儿童和残疾人权益依法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依法保障妇女在健康、教育、经济、政治、社会保障、环境、法律七大领域的合法权益,依法保障儿童在健康、教育、法律、福利、环境等五大领域的合法权益,促进妇女儿童事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加强妇幼健康服务工作,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建成布局合理、机制科学、管理规范、技术精良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

依法维护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合法权益.
着力推进养老服务、残疾人康复、家庭教育等综合服务进社区.
推进救助站建设和管理规范化,加强对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和困难人群的免费救助.
建立残疾人福利制度,全力改善残疾人康复、受教育、能就业和享有社会保障状况.
加大对残疾人的就业技能培训力度,保障残疾人基本民生和平等权利.

(四)加快发展养老事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提升养老服务的能力与水平.
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和队伍建设,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平台,开展线上到线下(OTO)智慧养老试点,探索智慧养老精准服务模式,积极开展人员培训,建立专业化养老服务队伍.
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大力发展老年护理服务,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床位、养老机构床位、家庭病床以及部分二级医院病床等资源提供老年护理服务.
加快推进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分阶段逐步推进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全覆盖.
强化对城乡五保户、三无老人、低收入老年人、失能失智、失独老人等老年群体的服务和保障.
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专栏19提高人口管理与服务水平重点工程人口管理及服务提升工程:人力资源开发与结构优化建设、家庭福利提升.
公益性养老服务建设工程:第一福利院扩建,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城乡日间照料中心将达到121个,逐步推进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全覆盖.
残疾人福利工程:能就业的残疾人就业帮助和创业扶持,重度残疾人护理扶持或资助,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建设,残疾儿童、少年、青年的平等受教育,公共场所和道路设施的残疾人无障碍通道建设全覆盖.

五、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塑造"舒适到温江"民生品牌,构建覆盖城乡、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加快公共服务供给多元化,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提质增效的需求.
(一)推进基本公共服务配置均衡构建高品质、多元化、多层次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
按照"产业支撑、民生改善、配套先行"发展理念,以方便市民生活为取向,构建16个"15分钟公服圈",打造高品质、多元化、多层次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实施"公共服务设施品质提升"工程,在光华新城、成都医学城周边,统筹推进邻里中心、社区公园、农贸市场、停车场等便民服务设施建设.
加快街区循环成网,促进居住小区内部步行道与城市慢行交通和干线交通实现互联互通,形成安全、舒适的慢行环境.
锁定特色人群偏好,结合产业发展特色增加特色街区、国际化社区等个性化公共产品供给,引导高智人群集聚.

探索推进国际化社区服务建设.
加快推进国际化社区试点,在光华商圈等城市现代化水平较高区域,试点建设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配套成熟的国际化社区,引入国际化教育、健康医疗服务和多元文化设施,提供高端休闲、科技交流、文化商务等高品质的社区服务.
结合温江特色和国际元素,从推动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智慧化社区服务管理体系和社区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构建国际化社区评价体系和服务标准体系.

(二)推动公共服务多元供给坚持公益事业发展由政府主导的原则,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建设和运营,逐步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化供给的主体格局.
加快培育和发展多元化的社会化服务主体,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质量.
发挥公共投入引导和调控作用,合理利用政府补贴供给方和补贴需求方的调节手段,探索财政资金对非公立基本公共服务机构的扶持机制.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
通过股权合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卫生、教育、文化、养老、培训、体育、健康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专栏20公共服务重点工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程:坚持因地制宜、资源整合、按需配置的原则,结合城乡需求统筹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体育等功能,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资源有效整合和设施共建共享.
15分钟公共服务圈工程:按照大城市标准,基本建成15分钟公共服务圈,包括10分钟公交圈、10分钟公园圈等.
六、大力实施精准扶贫针对全区贫困群体,坚持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脱贫,分类开展扶贫开发计划,在全区实现全面脱贫.
(一)"消存量"集中力量开展城乡相对贫困户精准脱贫建立区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同步增长机制,扶贫资金实现打捆使用、精准投放,集中解决突出问题.
聚集社会资源,广泛动员社会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参与扶贫帮困,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互为支撑,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扶贫援助体系.
强化对城乡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和精准帮扶,把开发式扶贫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鼓励和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做到应扶尽扶.
重点通过生产发展、就业创业、医疗救助、助学保障、房屋改造等途径精准施策,全面完成相对贫困户脱贫目标任务.
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力度,改善贫困户居住环境.
切实做好对口援藏工作.

(二)"防增量"统筹推进扶贫开发与社会救助坚持"低保保生活、扶贫促发展"原则,严格按照全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就业帮助和产业扶持实现脱贫的困难家庭,在政策范围内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员供养保障体系.
充分发挥临时、快速救助作用,对因危重疾病、人身意外伤残、教育支出过大等造成暂时困难的家庭给予及时高效救助,避免暂时困难家庭成为新增贫困户.
建立城乡扶贫开发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动态监测城乡扶贫开发实效.

专栏21精准扶贫重点工程"六个一批"扶贫工程:重点推进生产发展帮扶、就业创业脱困、低保政策兜底、医疗救助扶持、助学保障资助、住房保障改善等工程.
第九章着力提升"文化名区"吸引力顺应"三城三都"建设要求,积极融入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进程,努力打造美食文化、体育文化、历史文化等城市品牌,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在引导社会风气、推动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着力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推进文化市场繁荣,提升"文化名区"吸引力,加快塑造体现温江特色的新时代新形象新风尚.

一、提升城市文明程度重视发挥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教育方式,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倡导社会文明新风尚,努力提高科学素质,形成积极向上、积极有为的好风气.
(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促进市民道德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倡导形成"崇德向善,诚信互助"社会氛围.
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构建传承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的道德和行为规范.
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和诚信建设制度化,加强中国梦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优良革命传统教育.
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通过开展星级文明户、邻里节等创建活动,培育家庭文明新风.

(二)倡导社会文明新风尚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用主流意识来整合日益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努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
加大"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宣传,大力弘扬社会正气,树立道德新标杆,积极宣传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充分展示全区人民同心同德、奋发进取、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精神风貌.
大力开展志愿服务,壮大志愿服务队伍,丰富志愿服务内容,完善志愿服务机制.

(三)努力提高科学素质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加强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信息化建设、科普人才建设和科普基础设施工程.
以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社区居民五大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
进一步完善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组织实施、基础投入、条件保障等体系,增强科普服务能力,全面提高公民科学素质.

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进"文化强区"战略,不断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广泛开展多元文化活动,创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统筹文化传承、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数字化和社会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形成以区级公共文化设施为核心,镇(街)、村(社区)级公共文化设施为骨架的三级城市公共文化设施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标准化、均等化发展,着力推进"10分钟文化圈"建设工程.
打造一批文化地标,加快推进区文化艺术中心、国家综合档案馆等文化地标建设.
强力推进镇(街)文化站(中心)、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室外活动广场等建设,基本实现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标准化建设全覆盖.
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绩效管理平台—温江分平台建设,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社会化运营.

(二)广泛开展多元文化活动加强文艺精品创作,着力提升鱼凫历史文化、光祈音乐文化、翰墨温江文化品牌效应,培育多元文化消费市场.
深入开展"书香温江"全民阅读活动,推动全民阅读进家庭、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
推进红色文化、社区文化、乡土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健康、多姿多彩的社会文化形态.
组织开展群众性节庆民俗活动.
鼓励群众自办文化,支持成立各类群众文化团队.
加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推进"扫黄打非"工作深入开展,指导群众文化活动健康、规范、有序、和谐发展.

(三)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加强城市文态建设,以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和文化地标为重点,积极推动文化标识统一化.
不断发掘独特的古蜀文化内涵和人文底蕴,做好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更新中的保护与传承.
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完善鱼凫村遗址、陈家桅杆保护规划,加强历史文物古迹保护,深度挖掘鱼凫文化和川西林盘文化内涵,规划建设一批承载温江文化记忆和富有时代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传统村落、建筑群落和文化景观,打造彰显温江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文化个性的名片.

三、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创新文化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文化创意产业载体建设,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
(一)鼓励文商旅体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化为引领、功能融合为基础,加强文博场馆体系、书店网络体系、演艺功能体系、运动设施体系、旅游服务体系五大设施体系建设,深入挖掘温江鱼凫文化、马术文化、川菜文化等特色文化符号,大力培育场景体验、时尚美学、文化体验、智慧智能等为特色的融合业态,着力打造一批生态环境优美、功能有机兼容、建筑风貌独特、彰显生活美学的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的特色街区、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努力形成绿色旅行、简约生活的休闲、消费场景.

(二)创新文化发展体制机制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独立运作、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
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政府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加强政府管理,积极通过市场主导促进文化产业多样化发展,满足社会各阶层的需求.
探索建立文化理事会制度,政府文化部门与理事会共同参与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的决策、建设、管理、监督和运营,更好地发挥效能,给公众带来丰富多样的文化实惠.
通过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形成规范的运行机制,构建公共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

(三)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大力促进文化与科技双向深度融合,强化文化对科技和信息产业的内容支持和创意提升.
依托中国西部文化城,以四川新华发行集团、四川省广电网络集团、四川出版集团三家公司总部为核心,大力引进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骨干文化企业、新型数字出版行业知名机构和优秀艺术家,建立小剧场、画廊等文创基地,培育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推动文化与旅游相互融合,以星光影视文旅城、成都澄园书画艺术博物馆等重大项目为带动,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产业.
推动文化与现代农业的有机结合,将文化产业与现代特色农业嫁接,打造产村相融现代农业精品园区、鱼凫稻文化博览园、五月玫瑰园、鲁家滩湿地公园等都市休闲创意农业示范园区,推动休闲农业精品化、创意化发展.

专栏22提升"文化名区"吸引力重点工程文化产业重点工程:依托中国西部文化城、成都澄园书画艺术博物馆、川派盆景产业园等文化产业重点项目.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程:陈家桅杆的维修及保护工程、鱼凫王墓保护维修和打造工程、鱼凫村遗址风貌维护和环境整治、馆藏纸质类文物修复、文化地标建设.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温江区剧场、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新闻中心及附属设施;社区图书馆、社区广场.
第十章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以加快新型城镇化为主线,以创新区域产业发展机制、城市建设与管理机制等为重点,成为全国大都市区中小城市综合改革示范.
到2020年,温江区的人口吸纳能力,资源集聚能力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有效承担、分担、共担成都大都市区的产业分工、城市发展和人口承载等功能.

一、创新区域产业发展机制积极建立产业转型升级机制,争取"三医"产业相关的重大改革试点,优化产业功能区发展模式,加快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着力激发产业内生动力.
(一)争取医药健康产业相关改革试点争取药品器械审批审评改革.
争取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在成都健康产业功能区设立技术评审中心和行政许可办事处,对国外依法批准上市、未获得我国注册批准的药品器械实行特殊审批.
争取优先开展医疗器械上市许可人制度试点,争取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支持,在产业园区设置国家级临床试验数据中心.

争取国际医疗健康创新改革.
争创中国(四川)自贸区协同改革先行区,充分吸收自贸区改革红利;争取国家支持允许境外资本在成都健康产业功能区内开办医疗机构,允许境外医技、医护人员前来产业园区执业;争取海关总署、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成都市政府在产业园区建设进境生物医药材料通关便利化综合查验平台和医药类保税仓库.

(二)创新产业发展体制机制优化产业园区发展模式.
积极构建成都健康产业功能区"领导小组+园区指挥部+管委会+投资运营公司"高效顺畅的管理运营机制.
加快探索成都医学城、成都健康服务业集聚区、成都农高园的产业联动发展体制机制.
创新政府规划引导、社会多元投入、市场化开发运作、企业化管理的园区合作建设和委托运营机制.

建立产业转型升级机制.
深化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鼓励制造业企业主辅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建立新兴先导性服务业培育机制,支持发展"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数据托管、技术推广、管理咨询等服务平台,全力构建开放型服务经济.

加快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以集中、高效为改革方向,坚持"依法行政、公开透明、企业满意"原则,继续简政放权,优化审批流程,推行"一次性告知"制度,推行注册、立项、规划和报建"四段式"并联审批模式,全面提高审批效率.

(三)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全面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制定并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实施细则,切实降低民营企业经营成本.
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创造和做强做优,鼓励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和军民融合发展等,加强民营企业财产权和企业自主经营权保护.
促进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在招投标、政府采购、质量认证等方面开展专项整治,消除对不同所有制企业设置的各类不合理限制和壁垒,保障民营企业享受公平待遇.
打破行业垄断和竞争限制,加强反垄断执法.

(四)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推动产融深度结合,探索以市场化方式支持产业发展,提升温江产业引导基金的管理能力、投资水平,构建产融精准对接平台,引导温江金融机构主动对接"三医"融合、健康服务、文创旅游等重大产业项目.
推进风险管控和精准扶持相结合,构建温江银行、担保公司、再担保公司共同参与的银担业务合作新模式.

二、创新城市建设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城市建设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快统筹优化行政管理职能,创新城市综合管理机制,促进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与城市治理现代化.
(一)创新城市建设投融资管理机制探索建立城市发展基金,在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危旧房棚户区改造等中长期建设投资领域,积极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及政府租用企业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改租)等多元化投融资方式.

(二)优化政府服务职能探索建立行政管理职能动态调整机制,依据城镇人口聚集规模,适时调整镇(街)行政区划,在规定的机构限额和核定的编制总额内,规范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人员编制.
严格落实简政放权各项要求,进一步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力争打造全市"最简"审批服务.

(三)强化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功能转变社会治理方式.
探索建立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机制.
全面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建立区、镇(街)、村(社区)、网格四级信息平台,健全运行机制,形成分级管理、梯次互动的整体合力.
有效整合各类资源,通过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等方式,逐步实现网格员专职、专业化.

创新社会组织管理.
搭建社会组织三级孵化平台,明确培育发展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处理好"放"和"管"的关系,建立事中事后监管机制.
加强对行业协会、社会服务机构、社会组织的规范和管理,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促进和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全面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四)推进财税制度改革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完善政府预算体系,着力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全面深入推进预算公开.
实施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加快推进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建设.
积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加大对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力度.
统筹设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创新运作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放大和撬动作用,引导民间资本投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
建立优先使用创新产品、绿色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
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体制,依法规范政府举债行为.

(五)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搭建全区社会信用体系平台,推进社会信用制度体系建设、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社会信用体系重点领域建设、信用信息应用示范、信用监管体系建设、政府信息与数据公开示范、城市信用监测、诚信文化建设、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建设九大任务,打造具有温江特色和全市推广示范效用的社会信用体系标杆.
加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制度体系,编制温江区公共信用信息目录、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安全预案等,建立信用信息安全保障系统.
制定信用体系建设奖惩机制,健全褒扬和激励诚信行为机制、约束和惩戒失信行为机制、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协同机制.

三、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以新型城镇化发展为导向,以深化户籍制度、农村产权制度、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等领域的改革为重点,打造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升级版.
(一)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落实成都市户籍政策,加快实施居住证制度,以居住证为载体,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对常住人口的全覆盖.
构建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切实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二)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扎实抓好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探索土地经营权在法律政策规定的范围内长期流转试点.
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试点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二级市场试点,出台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方案和制度,探索建立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制度.
依托农村产权确权成果,集成运用土地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土地政策,盘活存量、严控增量、优化结构,用好用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三)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深化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建立完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集体资产股权管理等制度,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建设,将农村集体资产股权纳入农村产权交易机构交易.
引导集体经济组织采取入股、联营、委托经营、自主经营等方式,以盘活存量资产、开发集体资源、经营集体资产、开展农村服务等为重点,积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加强惠农强农政策的落地落实,依法保护农民财产收益,鼓励支持农民创业就业,着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
鼓励和支持农民采取农村产权入股、托管等方式,与社会资本开展合作经营,带动农民进入产业链各环节,分享产业延伸增值收益.

深化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鼓励发展新型农村普惠金融机构和组织,建立健全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保险支持机制,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推行经济林木、农产品仓单、集体资产股权、应收账款等抵(质)押金融产品,加大农村土地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集体资产股权等农村产权抵(质)押融资力度.
加大农村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推广力度,扩大覆盖面.
完善以"农贷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为载体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四)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
促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农业经营方式共同发展,形成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集体资产股权等农村产权折价入股组建资产管理公司或新型股份合作社.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分区域分产业推行"大园区+小农场"、"生产全托管、服务大包干"、"合作社+基地+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生产经营方式.
稳妥推进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参与财政项目申报和实施,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
支持符合条件的基层供销社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工商登记注册,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注册后的基层供销社.
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

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加快培育发展农民专合组织、家庭农场、农业职业经理人等新型经营主体,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职业农民队伍.
实施"百企千社万户"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重点扶持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机制完善、运行规范的农民合作社,经营规模适度、产业特色明显的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

健全农业综合服务体系.
建立完善公益性服务政府保障机制,探索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
推进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和基层农业综合服务站规范化建设,支持供销合作社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培育发展各类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加快构建以农资供应、配方施肥、植保服务、信息咨询、技术培训、会计记账、电商配送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全产业链服务体系.

四、加快推进法治温江建设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将法治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将法治温江和平安温江建设作为社会治理的核心内容,为宜业宜居宜游的新中心城区建设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一)推进依法执政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规范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职责权限,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和职能;健全党委领导和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的工作制度.
推进党内法治建设,坚持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加强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创新政法工作领导方式,增强协调解决政法工作重大问题的能力,加强政法队伍依法履职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政法干警教育培训体系.
加强和改进群团事业,更好发挥各级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群团事业全面发展.

(二)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健全行政决策机制,完善行政决策规则和程序,明确决策范围、权限,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将决策行为置于法治框架内.
完善落实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完善决策纠错改正机制和执行效果评估机制,健全行政决策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
依法规范行政行为,健全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加强执法程序建设和法治工作队伍建设,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基准制度,加强行政执法监督,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依法化解行政争议,深化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完善行政复议体制机制,加大行政复议纠错力度,健全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行政规范性文件提出异议的处理机制.
深化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重点推进公共资源配置、财政预决算、"三公"经费及重大项目建设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

(三)促进司法公平正义深入推进司法改革,规范执法办案权限,完善执法办案责任体系.
加强司法规范化建设,完善执法办案程序规则、质量标准和监督制约办法,健全错案防止、纠正、责任追究机制.
加快审务、检务公开,构建开放、动态、透明的阳光司法新机制.
优化人民陪审员和人民监督员选任机制,提高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审判、执行的比例,扩大人民监督员监督范围.

(四)推进社会依法治理加强平安温江建设.
深化"大联动·微治理"平台建设,完成区、镇(街)、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建设,推进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实现"雪亮工程"全覆盖,提升"平安小区"建成率,全面构建社会治安智慧防控体系.
落实社区警务战略,深化网格化服务管理,实施"1+3+N"专群联动、群防群治,着力塑造"温江警网红"品牌.
坚持"有黑扫黑、无黑除恶、无恶治乱",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持续推进重点领域公共安全管理及平安创建专项行动,全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加快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规范社区矫正工作程序,稳步推进安置帮教工作社会化、多元化、柔性化建设,落实刑满释放、社区服刑、戒毒康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人群服务管理.
深入实施食品药品安全战略,推进食品药品大数据终端监管、溯源监管、风险监管,全面防范化解食品药品安全风险.
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隐患排查和动态管理,健全救援队伍、优化应急预案、加强物资储备,全面提高防灾减灾工作质量,提升重大自然灾害风险防范水平.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全面开展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城市给排水、燃气、电力等十大重点行业、四条生命线安全风险评估和分级管控体系建设,持续开展安全阵地、安全文化、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构建与大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安全保障体系.

依法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坚持综合治理、分类施策,健全完善群众权益保障、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等机制,对照"三张清单",落实"三到位一处理"要求,积极推动矛盾化解,健全完善应急机制.
建立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与信访诉求化解衔接推动机制,建立健全"互联网+网格化"矛盾纠纷分级排查化解体系,深化"三三"调处等工作机制,切实将矛盾化解在早、化解在小.

全面加强社区发展治理.
实施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五大行动",创新小区治理体系.
强化基层党组织对社区治理全覆盖,探索建立党领导下的政府、社会、市场协同共治机制,激发多元主体参与城乡社区发展治理.
全面推行"街长制",重拳铁腕整治背街小巷"乱象".

加强和规范法律服务.
加大公共服务法律供给,完善城乡一体、全民共享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加强法律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村(社区)法律服务工作室覆盖面,完善村(社区)法律服务配套制度,完善社会组织购买法律服务制度.

(五)加强全民学法用法深入开展普法教育.
强化各级、各部门、各行业和各单位的普法责任,完善"谁主管、谁执法、谁普法"的工作机制和属地管理的责任机制.
扎实推进"法律七进",突出抓好领导干部、青少年、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人员、城乡居民和流动人口的普法教育,着力提高全社会责任义务意识.

积极完善依法治理工作体系.
以落实"七五"普法规划为重点,努力构筑全面参与、普治结合的依法治理工作体系,全面提升全民法律素质和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以不断深化律师公证行业改革发展为重点,努力构筑管理有序、诚信执业的法律服务工作体系,全面提升法律服务的工作质量与水平.

专栏23中小城市综合改革重点内容"法治温江"建设重点工程:构建全区"名片+全景"型法治文化设施体系;以"法律七进"示范点创建为抓手,每一"进"建设2个以上示范单位;全面落实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制定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划,明确重大行政决策的范围和标准,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确保重大行政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合法性;加强行政复议应诉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专职行政复议应诉人员资格管理制度,配备与行政复议、行政应诉案件办理任务相适应的工作力量;依法治区法治示范区、镇(街)、村(社区)、机关、依法行政、学校、企业、寺庙、单位等九大示范创建.
整合区级部门信息资源,建立规模化"政务云"平台,实现资源、数据、应用共享;整合区网格化服务管理监管中心、区数字城管指挥中心、区委区政府总值班室值守平台以及区级部门现有信息系统,民生诉求服务热线等,建设区级社会治理应急联动中心.

"平安温江"建设重点工程:搭建"云服务"数据资源平台,建设社会治理应急联动指挥服务体系;深入实施防范入室盗窃系统工程,将物防、技防设施是否完备作为新建小区的验收条件,建立小区院落星级评定和挂牌整治制度,开展防范汽车盗窃综合治理工程,利用社会资金规划建设停车场和隐形停车场,依托天网工程建设、视频监控中心,实现对盗车犯罪的精准打击,开展毒品问题深度治理工程,严打涉毒犯罪.
完善"四级监管"机制,推动"八进"宣传,为"脱毒"人员推荐就业岗位并鼓励创业.
实施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构建消防综合应急救援"2+2+5+X",加强消防装备科技化建设,健全消防安全责任体系.
实施交通管理转型升级工程,开展"短、平、快"交通违法查处,前瞻性解决地铁站点周边交通的乱象,推动道路标志标牌规范化改造等.

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重点内容:通过对上争取资金、多渠道置换高成本存量债务、争取政府发展债券等途径广开门路筹措资金,充分发挥财政"四两拨千金"的撬动作用,实施系列产业政策和特定项目扶持政策,提高社会资本投资积极性,分类整合国企,发挥国有企业融资和基建先锋作用.

第十一章切实推进规划纲要实施一、强化规划支撑建立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为统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多规融合的规划体系.
强化规划纲要的引领作用,温江区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与国家、省、市的综合规划紧密衔接,落实上级规划的发展战略、发展定位及发展要求,加快编制实施重点专项规划,明确各领域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确保规划纲要目标的实现.

专栏24温江区"十三五"专项规划1温江区"十三五"文化发展专项规划区文广新局2温江区"十三五"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区新经济和科技局3温江区"十三五"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区环保局4温江区"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区教育局5温江区"十三五"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区农发局6温江区"十三五"交通专项规划区交通运输局7温江区"十三五"人口和社会保障专项规划区人社局8温江区"三宜一化"指标评价体系区发改局9温江区"十三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区旅游局10温江区"十三五"服务业专项规划区商务局11温江区"十三五"标准化发展专项规划区市场和质量监管局12温江区"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区气象局13温江区"十三五"安全生产专项规划区安监局14温江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5-2020)区卫计局15温江区养老设施布局规划(2017—2035)区民政局二、强化实施保障成立温江区"十三五"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意见.
健全完善规划实施监督评估制度,强化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的监测、监督和预警,加强对重大改革、重大战略、重大政策落实的督查,做到早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完善.
自觉接受人大、政协、专家学者、行业协会和社会各界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
依法对规划纲要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并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提交评估报告.
如中期评估后,需要对规划纲要进行修订时,须由区政府提出修订方案,报本级人大常委会批准.
健全规划纲要考核制度,依据本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指标体系,建立完善目标绩效考核办法,将目标分解到各级各部门,进行年度考核,并实行定期、不定期的督促检查.

三、强化项目支撑发挥重大项目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作用,促进"十三五"时期温江区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增长,本规划纲要共梳理出了234个重大建设项目,总投资需求约为1300亿元.
"十三五"时期,应完善项目推进责任制度,健全重大项目跟踪督查机制,健全项目管理体制机制.
完善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重大项目数据库,实行项目动态管理.
强化项目推进工作力度,全力推进在建项目加快建设,大力推进处在前期阶段的项目尽快进入建设阶段,着力促进储备项目尽快进入项目前期准备工作阶段.

OneTechCloud香港/日本/美国CN2 GIA月付9折季付8折,可选原生IP或高防VPS

OneTechCloud(易科云)是一家主打CN2等高端线路的VPS主机商家,成立于2019年,提供的产品包括VPS主机和独立服务器租用等,数据中心可选美国洛杉矶、中国香港、日本等,有CN2 GIA线路、AS9929、高防、原生IP等。目前商家针对全场VPS主机提供月付9折,季付8折优惠码,优惠后香港VPS最低季付64元起(≈21.3元/月),美国洛杉矶CN2 GIA线路+20Gbps防御型VPS...

百星数据(60元/月,600元/年)日本/韩国/香港cn2 gia云服务器,2核2G/40G/5M带宽

百星数据(baixidc),2012年开始运作至今,主要提供境外自营云服务器和独立服务器出租业务,根据网络线路的不同划分为:美国cera 9929、美国cn2 gia、香港cn2 gia、韩国cn2 gia、日本cn2 gia等云服务器及物理服务器业务。目前,百星数据 推出的日本、韩国、香港cn2 gia云服务器,2核2G/40G/5M带宽低至60元/月,600元/年。百星数据优惠码:优惠码:30...

3C云1核1G 9.9元 4核4G 16元 美国Cera 2核4G 24元

3C云互联怎么样?3C云互联专注免备案香港美国日本韩国台湾云主机vps服务器,美国高防CN2GIA,香港CN2GIA,顶级线路优化,高端品质售后无忧!致力于对互联网云计算科技深入研发与运营的极客共同搭建而成,将云计算与网络核心技术转化为最稳定,安全,高速以及极具性价比的云服务器等产品提供给用户!专注为个人开发者用户,中小型,大型企业用户提供一站式核心网络云端服务部署,促使用户云端部署化简为零,轻松...

移动无线宽带为你推荐
交换机routeregularitygraphcyclesios8支持ipad支持ipad勒索病毒win7补丁怎么删除 防勒索病毒 打的补丁iphone连不上wifi苹果8p连接不了WiFitcpip上的netbiostcp 协议里的 netbios . 在哪,找不到x-router思科路由器有线端无法上网,而无线段却可以,用的是PPPOE拨号上网,一开始两种方法都不可以,检查宽联通版iphone4s怎样看苹果4S是联通版还是电信版
香港服务器租用 域名查询系统 秒解服务器 2014年感恩节 68.168.16.150 坐公交投2700元 创梦 炎黄盛世 ntfs格式分区 metalink 腾讯总部在哪 789电视剧网 htaccess alexa搜 时间同步服务器 建站行业 crontab 极域网 电脑主机响 流媒体服务器软件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