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人退休老师喊学生还钱

退休老师喊学生还钱  时间:2021-04-29  阅读:()

安祥禅第二集目次迈向生命的圆满1一、人生的使命1二、向上的基础——诚、敬、信、行2(一)诚(二)敬(三)信(四)行三、解脱者的风骨3(一)不为形役(二)不为物牵(三)不为情囿四、禅的正行5(一)溯本穷源以竟理(二)行深般若以泯事(三)淑世超世以随缘五、到达生命的圆满9(一)完成人生的使命(二)赢取生命的永恒六、结论10中华禅风的演变12一、参禅的根器12(一)从动机上来看(二)从修行态度上来看(三)从学禅的资质和禀赋来看二、中华禅风的演变14(一)中华禅的由来及影响(二)从如来禅到祖师禅(三)公案禅与参话头(四)归依禅即是归依自己(五)"四料简"影响深远(六)禅的真生命传心三、参禅的心路历程21(一)迷(二)悟迷(三)迷悟(四)悟悟(五)正修四、禅者的德操23(一)消阴去盖(二)反省忏悔(三)知止主敬(四)慈悲喜舍五、结论26参学正眼27一、禅究竟是什么27(一)禅是生命的永恒相(二)禅是自他不二的所以然(三)禅是心的原态(四)禅是宇宙的唯一真实二、谁能学禅30三、参学的最佳时间、地点33四、参禅最契机、最稳妥的方法是什么35五、什么是参禅的大根器37安分守己39一、安分守己就是"不二法门"39二、素位而行安于本分39三、我是什么就做什么40四、确认真实的自己40五、知己守己41六、真实的必定是原本的42七、四种类型心43(一)颠倒梦想心(二)二元对立心(三)处胎纯我心(四)客观无我心八、在尘不染随缘不变44九、三心不可得44无漏行——到达生命圆满的"八正道"46一、修行的中心课题46二、无漏行就是八正道46三、正见与邪见47(一)明鉴因果(二)三法印(三)了解四谛、十二因缘(四)见性四、正思维与邪思维49五、正语与邪语50六、正业与邪业50七、正命与邪命51八、正精进与邪精进51九、正念与邪念52十、正定与邪定53十一、安祥禅的禅定53佛法在世间56一、禅的风格与特性56(一)它是以有言显无言(二)它是以无言显有言(三)它是通俗的幽默二、禅的修行要领57(一)以正信因果为学禅的基础(二)以反省、去恶为学禅的起点(三)以唯求心安为人生的取向(四)以践行中道为心行轨范(五)以家庭为修行的道场(六)以责任义务为生活的重心(七)以穷本溯源为参学课题(八)以恒持禅定为始终正行三、结语65学禅的四个基础66一、安祥是心灵救济法门66二、学禅的四个基础66(一)存诚(二)行正(三)尽责(四)感谢悟后起修73一、悟是禅的生命73二、消业去障、护念专一73(一)反省忏悔(二)护念(三)专一三、悟的途径75(一)观心(二)保任(三)觉照四、对悟的正确认知76五、悟后起修77(一)心无心(二)我无我(三)致虚极(四)守静笃(五)契三无(六)证无余六、用心如镜、过化存神80信愿行证——修行成佛的四个指标83一、信83(一)相信自己有佛性(二)要正信因果(三)要信佛的真实语二、愿85三、行86(一)学法是唯一的兴趣(二)常见自己过(三)力行杜漏四、证88(一)真独立(二)真自由(三)真平等五、结论89幸福之道90一、使众生幸福是佛出世的本怀90二、安、和、福、禄、寿是真幸福90三、幸福之道即是中道91(一)对人的原则是自他兼利(二)治事的要求是恰到好处(三)生活的理念在求得平衡(四)修持的要领在截断两头四、幸福的条件94(一)忠诚(二)谦容(三)调和(四)勤俭(五)自律(六)尊重(七)敬畏(八)谨慎(九)反省(十)感恩(十一)守法(十二)弘法五、幸福的代价——日行一善周去一恶98六、幸福的能源——爱与慈悲99七、反省的要项——去除幸福之贼102(一)虚伪(二)愚迷(三)吝啬(四)依赖(五)懒惰(六)恐惧(七)虚荣(八)不满(九)猜疑(十)担心(十一)逃避(十二)残忍(十三)贪婪(十四)纵欲(十五)牢骚(十六)嫉妒(十七)傲慢(十八)发怒(十九)挑拨(二十)赌博八、幸福的升华——成佛112迈向生命的圆满~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十八日讲于台北市一、人生的使命我们为什么要提出"迈向生命的圆满"这个主题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就是有着太多的人不晓得"人活着为了什么"因而糊里糊涂地糟蹋了大好人生,而且也不只是与草木同朽而已,甚至用自己的错误酿造着人生的苦汁,在生活的历程中呈现出太多的黯淡、凄苦、无奈,当然更不晓得"何以生而为人,以及怎样活下去",因而偏离了人生的方向.

如项羽看见秦始皇出巡,辇从甚众,声威烜赫,就艳羡地说:"彼可取而代之".
曹操唱完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时,紧接着就遭到赤壁之败.
人,大多数都趋向功利主义,追求生活享受,但物质的满足,何尝能填满心灵的空虚有些人恣意追求欢乐,但欢乐过后接踵而来的是更多的空虚;有的人成天找刺激,而所能得到的却是更多的寂寞;也有人努力创造人生的高潮,殊不知没有低潮又怎会有高潮高潮一过去,接着就是低潮.
在这相对的纠缠中,往往使人迷失自我,背离了人生的使命.

人生的使命是什么《圆觉经》中有一个很宝贵的启示:金刚藏菩萨问布大:"一切如来,什么时候会再退转成为众生呢"布大善巧地说:"当金子从矿石中提炼出来,成为纯金以后,这纯金什么时候会再恢复成为矿石呢"我们知道从矿石中提炼出纯金,固然很困难,再要让纯金恢复到原来的矿石,就几乎是不可能了.

可知人的出生,是一件庄严的大事,而人生的使命更是神圣无比的.
所以人生也必须经过一段由痛苦而觉醒、由陶冶而净化的时期,才能摆脱那无常的幻灭,把捉到生命的真实、永恒.
也唯有修正自己的想念行为(起码要能做到无罪一身轻),才能保持内心的安祥、心灵的和谐,进而廓除生命的阴暗面,达到光明圆满,这才是人生真正的使命.
如果不能清除掉生命的阴暗面,就没有办法得到光明、喜悦、安祥的心态,最后难免是"阴境忽现前,瞥尔随它去"地再次迷失了.

所以人生真正的使命,应该是修行修正想念行为,以恢复原本自在解脱的生命原态.
人要修行,首先要透过真理智的抉择,厘定目标,确定路线,这是首要的问题.
佛教的宗派很多,没有洞彻法源的浅见之徒,难免会相互非难;但就佛法的本身来讲,诚如佛陀所言"譬如食蜜,中边皆甜"、"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没有什么优劣.
但为什么又分出那么多宗派呢须知佛陀并不专属于任何一宗,后来人的智慧、心力,只能了解和弘扬一部经,无形中就形成了一个宗派.
但"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无论哪一宗,只要能一门深入,而且所归依的不是徒拥虚名、追求名闻利养之辈,而是真正具眼的宗师,都会帮助你去掉心中残余的杂质,完成生命的净化.
也只有生命净化后,才能证得生命的永恒,摆脱一切烦恼的纠缠、煎熬与无奈.
也只有脚踏实地的修正自己的想念和行为,才能够从容乎中道,以到达生命的圆满.

古往今来,没有一个人得到完全适合他、完全符合他主观愿望的环境,不管是三皇五帝、秦皇、汉武,都只能活在或多或少的无奈之中.
孔子周游列国,在宣扬大同理想的过程中,曾有过陈、蔡绝粮之困.
佛陀也不只一次地遭到他堂兄弟提婆达多的陷害、毁谤.
基督抱着一颗爱心,告诉人"如何放弃自私,活得光明、活得无愧",但走到哪里也都有人驱逐他、陷害他,最后被弟子出卖.
你我凡夫固然活得无奈,即使是圣人,也一样有着"把手拽伊不肯入"的无奈,否则众生岂不早已度尽只不过圣人的无奈,仅是发自悲悯的淡淡轻愁,并没有我、法二执的困惑.
而你我的无奈,则是发自一我之私,来自"自我我欲、自我保存"的蚀骨椎心、仰天泣血、悱恻缠绵、新愁旧恨等障蔽本心、动摇根本的无奈.

了解了这些,我们就应该迸发出生命的潜力,来追求生命的圆满,赢取人生彻底的胜利,而证得生命的永恒.
这绝对不是妄想,往圣先贤既留有"典型在夙昔"的榜样可循,也留有金口亲宣的宝贵经教可学,我们应该精研覃思,朝向解脱的大道迈进.

二、向上的基础——诚、敬、信、行我们认清了人生的使命,决定朝向生命的圆满迈进,首先就要奠立几个基础,也可以说是基本前提或前方便.
若不能坚持这个基本前提,必然会空过一生,绝难成就.
那就是诚、敬、信、行.
(一)诚提到"诚",大家总会感觉得很抽象,名词固然陈旧,含意也欠明确,其实只怪我们没有深刻地去玩味思索.
"诚"不但是构成中国人文精神的特质,也是中国伦理哲学的标志.
人类的思想大概可以分为三大类:一为主知主义,一为主情主义,一为主意主义.

主情主义,虽然充满诗情画意,但不免沦于执着、沉湎.
主知主义,虽然不缺少乐道的精神与真知灼见,但不免流于空疏、冷漠.
主意主义的思想,也很容易形成武断、霸道.
只有中国人标榜的"诚",才能揭示人天一贯的真精神.
"诚"就是当你的真理智到达止于至善的境界时,同时也把你整个生命的真情感投入这真理智之中,而反映为死守善道的坚决意志,成为纯一不杂的"诚".
唯有"诚",才不致有知、情、意分离的偏颇,能诚就能择善固执,能诚就能用真理智抉择真理,以到达不疑之地;到达不疑之地才能断惑,断惑才能证得宇宙的真实.

所以学正法首先要坚持一个"诚"字,不诚无物.
假如是为了一时的烦恼不能排遣,才来学佛法,忽然境遇改善而有了太多的欢乐与闲情逸致,就丢掉佛法,这是虚伪的因;"因地不真,果遭迂曲"虚伪的因就只能得到幻灭之果了.
所以只有一本至诚,学法才会成功.

(二)敬"敬"并不是一天到晚磕头礼拜,而是不随便、不散漫、不松懈、不放逸.
有些人吊儿郎当,不求甚解,即或于法少有心得,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忽冷忽热,像这样就是不敬.
因为他没有把法当作生命,也没有如救头燃的切身感.
"敬"是很严肃、很规矩,不是随随便便、马马虎虎.
所谓斋戒沐浴,就是"敬"的一种表现,要有这种身心一致、表里如一的态度,才能够符合"敬"的要求.

(三)信"信"有"智信"与"迷信".
"迷信"是以一种私我欲望的功利心理为出发,执幻为真,自我安慰.
真正的"智信"是到达不疑之地然后再信,才是"正信".
如果模棱两可,将信将疑,那就缺少肯定;缺少肯定就不可能正确把握修行的方向,也不可能完成人生的使命.
所以"信"必须是依智慧抉择的"正信",然后坚定不移地作为想念和行为的指针,才能获得成功.

(四)行佛法讲求"解行相应",能够理解多少,就应该做到多少;如果光是理解而不肯去做到,那就是"知而不行",就等于不知.
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说明一切进化都显现在"行".
如果求知解而离开实践,就只不过是一种空疏的道理,既不能够在生命中发酵,也不可能变化气质,更谈不上完成佛法人格化的生命的熔铸了.

三、解脱者的风骨一个真实修行的人,毕竟跟不修行的人有所不同,起码他应该如同儒家所讲,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由修行人而成为解脱者,必须先树立自己的风骨,好比要建筑一幢房子,必须先要完成房子的架构一样.
解脱者的架构是什么呢(一)不为形役一般人之所以修行不成功,中途会退转,就是因为让心做了肉体的奴隶.
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我们总以为这话太消极,其实不然.
本来一个真实修行的人是自在解脱、无私无我的,但是冷了却不能不加衣服,热了就要脱一件下来,饿了就得进食;倘使甲状腺分泌过盛而精神亢进时,就会失眠;当性激素分泌旺盛时,你会坐立不安,萌生追求异性的欲望,这些都是"有身为患"的浅例.
试问,当你饥肠辘辘的时候,是否还能安祥地坐而论道必定是要先安抚肠胃吧!
坐久了,小便憋得很难过,体内水分下渗,膀胱容纳不下时,你能不给它找出路还能够沉得住气安然地静坐沉思像这些几乎是一般人无可避免和无可抗拒的.

老修行都知道"名、利、食、色、睡,地狱五条根",因为这些能够覆盖本心,所以又称为"五盖".
大多数人都被这五盖覆盖了真如、般若、真心,或说是本来面目,覆盖的下面当然是阴暗的.
假如不能克服这些障碍,去掉五种覆盖,修行就绝难达到理想的境界.

这五盖都是五蕴所派生的,自我意识也是因为"妄执五蕴为我"而形成的.
名有了虚假的自我意识,必然就有虚荣心的萌生,而求名、好名、爱面子.
利就是自我我欲的占有欲和自我保有的得失心.
食肚子饿了,除了要吃东西,还要挑精拣肥.
色见少艾则慕少艾,这好像是一般人心理的自然反应,不能说是一种罪恶;不过若是逾东墙而搂处子,则未免行为逾检而有损私德了.
不少人既有了贤妻,还想金屋藏娇.
对修行人而言,这些都是无明的黑暗想念.

睡是睡眠、做梦、昏沉.
如果脑子里装的都是名利食色睡,那心灵就会被这些无明的妄想熏黑,越熏越黑,心垢随着转生轮回一世比一世加厚,熏得连一丝光芒都不能从心里透脱出来,岂不是无明厚重所以要想做为一个解脱者,在基本上,就必须不被肉体支配,而能支配肉体,不被肉体主宰,而能主宰肉体.
古人为了防止五阴炽盛,使精力不致于过剩,而行"日中一食",并且远离荤腥,只吃素食.
为了恐怕太安逸了会颓废奋志出尘的节操,所以摒弃安适而行"树下一宿"不睡觉,只在树底下坐禅.
为了不使自己陷于梦魂颠倒,有人行"般舟三昧"常行不坐.
有人选定水边林下去长养圣胎.
像这样精勤修行,都是为了克服肉体的障碍,都是避免心为形役的一种方便,当然并非究竟.
所以平常要注意调饮食、调身心、调睡眠,把生活规律起来.

孙中山先生说:"人者心之器"肉体只不过是心灵的容器而已.
我们不应该让工具操纵主人,而应该由主人来运用工具,这就必须有正确的认识和适当的调和.
修行人不去饮酒,就不会神志错乱.
不吃太多的荤腥,就可避免吸收太多助长无明的阴气.
为什么古人吃素呢因为青菜都是借太阳光合作用的产物,所以它是属于阳性的;而动物的肉,尤其是内脏酸性特强,因为它不见天日,所以阴性太重,会助长无明.

像这些,现在的生理卫生学家也都经常提起.
关于调心、调身的方法,我们可以从古德的嘉言懿行中,得到许多宝贵的启示.
(二)不为物牵要想获得心灵的解脱,首先要能"不为物牵".
有很多修行人,远遁深山不肯见人,的确能做到"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和"天君泰然,百体从令"的境界,可是一旦到了五光十色的都市里,就未免把持不住,心旌摇曳了,显然修行未到究竟处.
各位想想看,自古以来哪有见不得人的佛菩萨呢古人说"十字街头好修行",倘能入千万人中,好像独来独往;看到五光十色,好像庄子讲的"至人用心若镜"一切理、事、物来了,都能清清楚楚地鉴知,事过境迁,却又事如春梦了无痕.
能这样"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话,自然就能"不为物牵"了,又何须遁居山野"物"的范围很广,用二分法来说,心以外的客体统统属"物",人也是物,事也是物.
也就是说倘若你能把持住心,不被周边的幻象、浮光掠影所牵引、操纵、纠缠,就能像古人所说的"八风不能动"一切得失、利衰、毁誉、称讥来了,心不动摇,自然就能"不为物牵"了.
假如有人赞美你几句,你就感到万有引力对你失效,觉得飘飘然,好像要飞起来了;有人讽刺、毁谤你,你就感觉万有引力对你加倍,头重得抬不起来了的话,这就是"为物所牵".

一个人只要扪心而安、揆理而顺,自己是一个"无罪一身轻"、"仰俯无愧"的人,应该就可以坚持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绝非建立在少数主观、浅见者的好恶之上的.
能够做到这一点,那别人喜欢或讨厌、毁谤和讽刺、夸奖与赞美,就都无关宏旨了.
否则就是随它转,就是"为物所牵".
所以要想达到解脱的境界,首先就必须能站稳脚跟,做到"不为物牵".

(三)不为情囿情,有正、有负,有大、有小,有凡、有圣.
佛陀号"能仁",菩萨一词的根本含意就是"觉醒了的有情".
"情"是人类共同的道德根源.
"情"更是成佛的资粮无情不能成佛.
何以说"情"是一切道德的根源呢此一"情",有正、有负,负的"情"是恨是仇恨、斗争与毁灭;正的"情"是爱是牺牲、奉献与和谐.
最渺小的昆虫,最低级的动物,都有它最基本的挚情、慈爱,否则就不能够繁衍下去.
情,并不是个坏名词,如果人类没有情,同时也就没有了道德、信赖和共存的基础.
说某人无情无义,这等于说他不是人,连冷血动物都不如,因为冷血动物也都有着或多或少的挚情.
倘若人不爱父母,怎能算"孝"不爱子女,又怎能是"慈"不爱国家、不尽做国民的责任义务,显然就是"不忠";背弃朋友又岂是"义"不爱自己的声誉,就丧失了"信".
一切道德的德目都只是从一个"情"字萌芽、茁壮的.

扩情于家族,可以"齐家";扩情于邦国,可以"治国";情周万类,即是"能仁",即是佛.
佛的情就是大慈大悲,佛的名号之一就是"能仁".
如果缺少无私、无我的热情,情感冷漠、意志消沉,那绝对不是学佛的材料,也不具备学佛的资质.
佛、菩萨的情,是无缘大慈对众生的苦恼无条件的同情,不是因为认识他,和他有亲戚或利害关系才同情;同体大悲对众生的病痛有感同身受的同感,这就是佛、菩萨的情.
一个真正的禅者,他应该是有炽然的热情而又迥超无我热情很高,但不是出自有我、为我之私.
韩愈说:"博爱之谓仁",我们只要尽量扩大情的领域至无限大,就可以完成作圣之功.
不为情囿,也就是说不要局限于儿女私情,不要把感情装在自己的口袋里不肯扩散;如果把情局限在一己之私,不肯扩散开来,那就太自私了,绝对不配学佛.
以上所说,看起来与佛法无关,而实际上,这都是成佛的基础.
只有最热情、最博爱、最仁慈而能情周万类又廓然无我的人,才算得上是大乘佛法的上上根器.
若是情感冷漠、意志消沉,连做一个有用之人的秉赋都不够,侈言学佛,岂不荒谬所以佛斥责冷漠、自了的小乘圣者为"焦芽败种";"焦芽"当然不能再生,"败种"显然也不足取法,即或再派生下去,也不符合优生进化的法则,只会使生命愈来愈萎缩,品质愈来愈下劣而已.

综合地说,我们必须忘掉自己的形骸,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干扰,然后再把我们的情感扩大到包罗万生万物,才是解脱者应具备的风骨.
四、禅的正行参禅必须要靠正确笃实的践行,才会有圆满的结果.
如何才是参禅的正行呢(一)溯本穷源以竟理一天到晚钻研理论,好像是治丝益棼,没完没了,道理永远没有止境.
不少人皓首穷经,直到老死,依然是茫然无据,手足无措,实在可怜.
我在《观潮随笔》里写过一段"理极必反",请慢慢思索就会发现,不只是"物极必反","理极"也是必反的.
穷理至极,穷到理未萌、事未生、一切生命没有萌动以前,穷到无可穷时,才是真消息.
如果把那原本没有文字、语言的忽略过去,从头再觅,那就当面错过了.
为什么呢全世界哲学家共同承认衡量真理有三个尺度:第一、只要是真理,它必定是原本如此的,只能发现,不能创造.
第二、真理是普遍如此的,它是一般的,不是特殊的.
求玄妙,尚奇特,只会走火入魔,绝不契合真理.
第三、所谓真理,是必然如此的,并非信则有,不信则无.
拿这个尺度去衡量,就知道真正的真理是原本如此的,原本有四万个以上的银河系吗有数不尽的星海世界吗有太阳系、地球吗有人类吗什么是真理这不就太明白了吗如果你不认知原本现成的真理,而要执着那些人为的语言文字,岂非执指为月、舍本逐末就因为智慧不够、泥迹失神的人太多,所以教外别传的禅宗才应运而生.

要穷理,就要"穷源溯本",从人从哪里来地球从哪里来用分析、用回溯穷追下去,追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时,那"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呈现在你的面前了,这就是"理极必反".
所谓真理,所谓"法本法无法",你就不难发现是怎么回事了.
下面的几句话,我从来不讲,因为讲了以后,真理就会变成知识、学问,也就杜绝了你的悟缘了.
当你恢复到生命的原貌、生命的共相,你也就不再怀疑"的确是众生平等、生佛平等"了.
所以我们应该参究到理的究竟处,才算到家,才有古人所说的"桶底脱落",才是古人所讲的"大事了毕".

附带一提的,人们说"心安理得",这句话有斟酌的必要,对有理性的高级知识分子来说,应该是"理得心安".
因为"理"尚没有得,"心"岂能安其实只要省悟到最初的就是最后的,最后的也是最初的,而灼然无疑全身投入,"心"就安了.
这是参禅的真实眼目,努力的正确目标,若不朝此目标努力,只管听别人嘴巴讲,丝毫没用,因为"从门入者,不是家珍",他人的法财自己如何得以受用不见道:"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二)行深般若以泯事"泯"是泯除、泯灭,"事"是"事如春梦了无痕".
完全不留痕迹,就叫做"泯".
因为一天忙到晚,脑子对"事相"感光,下一次再遇到这个人,你就认识;同一首歌曲一天到晚听到,四处在播放,久之,不要看词谱,你就会唱了.
这是"耳根"与"声尘"相对所产生的记录惯性,一生一世记录下来,到了下一世就成为档案资料,保存在"藏识"里;一旦成佛,这"藏识"就转为"如来藏".
"如来藏"可以供佛自由运用过去多生中累积的资料,而不被过去的偏去个性所困扰.
上一世做过刽子手的人,这一世虽然不是刽子手,他偏喜欢看别人的脖子,因为惯性的影响力还在.

佛是离垢的人,他透过反省,早把偏去的性向和心垢完全清除掉了.
佛经上讲"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直译就是大智慧到彼岸.
既然是大智慧,那意思很明显,绝非指小聪明而言.
小聪明来自"分别心",是所谓的"鬼家活计";而大智慧则是"离分别",毫无心机的,也就是"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像天真烂漫的赤子,是纯真无邪的本心,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就"事相"而言,般若是一种大到没有边际的智慧,是一切智慧的根源,是一切理智的基础.
假使没有摩诃般若,你连"分别心"都不可能产生,各位要仔细玩味这一句话,这就是"烦恼即菩提"的所以然,因为如果没有生命,就不可能有知觉.
因此摩诃般若就是我们生命的实质、生命的原态和生命的共相.

要恢复并保持这大智慧,就必须"行深般若".
"般若"的另一诠释,就是六祖所诠释的禅定,真正的禅定才能正确地与般若相应.
这可以概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离执":由参禅、参话头或直接传心,在领受所传付的心态时,便进入离执禅定,离开了外界的干扰和对外界的执着.
以前每一秒钟想念从来没有停止过,现在呢,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昏沉,也不掉举,只是一片空灵,没想任何事物.
别人讲话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除了听以外,根本没有用想,这就是"离执禅定".
得到这种禅定、保持这种心态的人,在逛人潮汹涌的西门町时,好像是在旷野荒郊一样,入千万人中如无一人相似.
如果你能加深并保持下去,那就如同古德所讲"成天穿衣,没有挂着一根纱;成天吃饭,未曾嚼到一粒米"了.
当然不会去计较这是什么料子样子做得怎样合不合乎时令穿出去别人会不会笑他没这么多分别心,这才是"行深般若".

"行深般若"以后,一切就很单纯了,只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父止于慈"、"为人子止于孝",并不影响做人的敦伦尽分,照样可以做工作.
如果带兵,一定能够打胜仗,所谓"抡刀上阵,只此一念",岂非定如山岳、勇冠三军人到了离执禅定,前一分钟的事,到了第二分钟就事如春梦了无痕,没有踪迹了,自然就活得逍遥自在,完全是解脱、安祥了.
佛经有一个名词叫"正受","正受"有两种解释:第一个解释是正确的感受:人活在这种感受中,才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邪受(恶觉受).
第二个解释是真正的受用:修学佛法,若是没实际受用,那叫做"干慧",等同没有水分的植物、脱了水的香蕉,根本不是那个味道.
所以必须有正受,才能浅尝到法味.
如果问佛法是什么味道多数人并不知道,平素只是说空话,并没有尝到法味,好比实际上两餐没有吃饭了,却说吃饱了一样.
像这样的人,是不合乎诚敬信的尺度的.

我们要泯除一切事理,活在社会中,调和大众,敦伦尽分,而不被事相淹没、纠缠、缠缚住我们的道心,就只有行深般若了.
般若,就是一种离分别的心态,就是"无住生心"的离执禅定.
也只有以这种禅定为基础,才好进而修行.
我时常讲"反省忏悔要在定中",也唯有在离执禅定之中,你才想得起来你要反省的,否则便想不起来.
我告诉各位,当我进入离执禅定,进行反省时,清清楚楚地记起我两岁时在地上爬,也清清楚楚地想起妈妈生我时的光景.
倘能再进一步,很可能会发露"宿命通".

各位只要真正得到离执禅定,做一番甚深功夫,专一无二、诚敬信地反省,说不定当下或三天、五天,就能反省到出生前的本来面目.
若论发露神通,有的先发露"天眼",那不是真正的神通,它仍然会退失;有的发露"天耳",也还会退失;只有真正发露了"宿命通"的人,他的神通才是真的,才不会退失,因为他已知道了真实的自己.

禅定的第二个阶段是"去执":透过反省的方法而去掉你的执着,消除心的污垢.
第三个阶段是"无执":断我、法二执,完全没有执着了,当下就是大解脱,即是古人所谓的"桶底脱落"心垢、我、法都没有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到此地步,"生命的基因,原本生命的状态,最初的、最原本的、自他不二的自我"就呈现出来了,当下就是"证得真常".
所以如果不行深般若,就不能泯事,就会被一切事、一切外来的因素所干扰,就不得自在,心就不能保持安祥.
所以一定要行深般若,这是要靠"心"去体会的.
如果业障很重,这一生恐怕无缘听到正法,必须是业障很浅,夙有善根,才可能听到正法,我相信他现在就有了般若了.
我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他现在心里一点妄想都没有,问他有什么事没事;问他想什么什么都没想;问他睡觉了没有精神很好;这个就是摩诃般若抬头了.

你若是能够保持这个,纵然是一天忙到晚,也好像是没有事一样,在千万人中好像没有人一样,这岂不是自由自在这是佛的大慈悲,这就是"安乐法门".
不能让被压抑、被埋没的摩诃般若抬头,就没有真正的安乐.

(三)淑世超世以随缘有很多禅者,像小说中的济公活佛一样吃狗肉、喝烧酒、到酒家去睡觉,那是"矫枉过正",因为那时宋朝的人流行"只管打坐",大都长坐不卧,一天到晚闭目合睛,显得过于拘束、呆板,过于严肃而缺少一种活泼生动的机趣,所以济公才现身说法,告诉人们修行不应该只修嘴巴和肉体,而应该保持光明磊落、纯洁无邪的心态,能够不污染自己的心,才是真修行.

济公就是《续指月录》里的道济,不过《济公传》把他演义化了而已,真正的《济公传》叫做《醉菩提本事》,大约只有两三万字,那才是真正古本木刻的《济公传》,实际上那是一种变态,不是常态,不足为法.

寒山、拾得说起来也并不代表禅,有很多西方人讲新禅,看了寒山诗就标榜新禅,盲目地否定社会的价值标准,与"存在主义"一拍即合;穿着破烂的衣服,头发留得长长的,牛仔裤磨得发白,剪两块补钉再补上,裤管上棉纱破得像穗子一样;台湾也有很多人效颦.
像这样衣冠不整,不修边幅,而说是新禅,那真是天大的笑话!

禅是很庄严的.
从达摩西来,到以后的历代祖师,所住的寺庙都是律宗的道场.
律宗讲究"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规规矩矩,一举手、一投足都有规则.
所以禅不是吊儿郎当、玩世不恭、嬉笑怒骂,而是心超世而行为却是淑世的,也就是敦伦尽分.

各位可以看看菩萨的形相,都是非常庄严,服饰、配件样样都很好,为什么呢"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人能庄敬,别人当然也会恭敬你.
菩萨并不是虚荣心作祟才穿得那么漂亮,而是为了人际关系的调和.
我们读《金刚经》"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到了吃饭的时候穿衣服,平常都不穿衣服吗不是这个意思,平常都穿便服,不过要持钵外出,就要加一件外出服了.

所以我们参禅一定要效法佛陀的淑世风范,不要跟某些邪禅一样,头发不理,胡子不整,香烟熏得鼻子发黄,那绝不是一个真正禅者的形象.
一定要一方面言行淑世,做一个规规矩矩、能够调和众生且受人尊重的人;一方面心灵超世,把我们的智慧、情感,扩大到与法界合一.
一个彻悟了的心,一个亲自证得了宇宙真相的觉者,他的心是现量的存在,而不是一个时段,或一个空间的局限;所以他的心是超越的,他的行为是循规蹈矩的,这样才能够随顺世俗.

五、到达生命的圆满以上四个阶段都做到了无遗憾,没有缺失,必定能够到达生命的圆满.
什么才是生命的圆满呢(一)完成人生的使命人生的使命,就是修正想念行为.
而要修正想念行为,必须把握住一个重点,就是"去除无明".
色受想行识,都是"无明"的范畴,"无明"就是阴暗.
"无明"大概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无始无明":这好比金矿里的杂质,经过炉鞲的锻炼,把杂质完全去掉,成为纯金,才是打破了"无始无明",才能完成人生的使命,这必须彻悟和实修才能达到.
第二类是"凡夫无明",也称为"根本无明".
它是由肉体、形骸所形成,而以"末那"起执为根芽.
人们常常拿类似电脑的脑细胞当作真我而坚持不舍,这就是"根本无明".
人从出生到现在一直累积着六尘缘影,人既坚持五蕴所积、六尘缘影为"我",就难免会因为有我之私,而产生出占有、支配、领导、自我保存等欲念,就不免会患得患失、贪生怕死.
人类由物种进化的浊流中脱颖而出,走向人类进化的道路,朝向大同理想迈进的同时,也还残存着物种的共性,这个才是真正的"原罪".

人类从物种进化中残存的物种属性,是什么呢第一是愚昧:这种例子很多,有人为了打麻将,而不煮饭给小孩子吃,只拿钱给小孩子,叫他自己过马路去买包子,结果不小心被车子压死了.
有一位老太太八十多岁,她儿子五十几岁才给她生了个孙子,老人家爱孙子自不在话下.
她媳妇请她不要抱他,一切应由保姆来,她不答应,硬要嚼饼干给孩子吃.
这孩子到了两岁就发烧不退,到医院检查才发现肺都烂掉了.
原来老祖母有肺结核,传给她的孙子,孩子太小,抵抗不了,就这样死掉了,也绝后了.
这老太太反而抱怨儿媳妇不该出去做事,不照顾孙子.
媳妇忍气吞声,保姆忍不住说了实话:"老太太!
医生检查体格说您有肺病,是您传染给您的孙子的.
"结果老太太难忍内心的愧疚、痛苦,上吊死了,儿媳妇也精神分裂了.
谁害了这老幼三人呢愚昧!

第二是残忍:哪家失火了,没有人掉眼泪,没有人急得跳脚,只有人围着看热闹.
火焰好大啊!
幸而被消防队浇灭了,居然会有人感觉扫兴、失望,抱怨火灭得太快,高潮还没有出现,就被压制了.
这就是残忍.

出了车祸,惨不忍睹,却还有很多人要争着围看,残忍!
第三是怯懦:凶猛的豹子不敢在平地上睡觉,它要爬到树上才睡得安稳.
有人怕鬼,有人怕丢了面子,有人怕别人害他,担心砸掉饭碗,因而大部分时间都活在担心里,活在提心吊胆里,这是多么可怜啊!
所以针对这些凡夫无明的发露,必须去掉贪心、去掉嗔心、去掉愚昧,才能克服无明.
要想去掉愚昧,方法很简单,只要拔除我执断掉命根,自然会善根日增,菩提日长;逐渐地你的智慧就会升高,同情心也会加大,从此菩提种子就会在你的心地上发芽、滋长、茁壮了.
第三类是"圣人的无明":圣人还会有无明吗圣人也有淡淡的无明,圣人若没有无明,他就是超圣.
为什么从凡夫修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因为菩萨要经历十种境界,然后才能成佛;由初地、二地一直到十地,上上升进的过程中,都有很好的境界呈现,难免会或多或少耽着陶醉一段时光,所以每一地都要经历或长或短的时间,这就是菩萨的微细法执.
这种因为耽着圣境而形成的"住地无明",也就是"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的所以然.
倘若菩萨不起法见,远离分别,廓然无我、无法,那就顿悟成佛了.
禅宗的传承就是"不历僧祇、不立阶级"至高无上的圆顿法门.
教内大德也都公认:禅是佛心佛法的心髓、核心、真精神、真生命;教是佛口教是佛金口所宣.
如果我们忽略"心"而取其外形,就是"着相".
了解这一点,就知道参禅一法,绝对不是任何一个小德、小智、轻心、慢心的人所能承当的.
(二)赢取生命的永恒每一个人,乃至一切众生,从无始来,于生死海中头出头没,未曾觉醒,生不知来处,死不知去向,终生为业所牵,丝毫不能作主,这是很可怜的.
由内心黑暗想念所制造的心垢,一直埋没了原本的真心,埋没了真实、永恒的生命.
我们若想把这些尘垢去掉,就必须透过反省忏悔,以恢复被埋没的本来面目,来赢得生命的永恒,这是一劳永逸的事情.

布大金口亲宣说:"矿石炼成金子以后,金子不可能再变成矿石.
"如果我们努力一番,拼命一番,到达大觉圆满,我们便不会再成为凡夫.
这的确值得我们努力,值得我们下定决心,不达目的,誓不休止,有志修行的人一定会成功.

生命的永恒是什么呢就是佛陀在《涅槃经》里所讲的"常、乐、我、净".
常永恒不迁.
乐没有烦恼,没有干扰,非常自在,非常安祥,毫无缺陷.
我自觉自在,自在自觉,觉无不自,自无不在,法身遍满虚空.
净远离罪恶,远离污垢,只有清净,只有光明.
我们修学佛法必须达到这个境界,才是圆满.
而这种"常乐我净"的境界,也就是真正的独立,绝对找不到对立的、二元的任何东西,这才是不二法门的亲证.
真正的平等,如同海水一味.
经上所讲的那些名相,都可以亲自去证实,那就是光明、安祥的"常寂光土",那才是真正的、绝对的净土.

六、结论最后我要做个简单的结论,佛法在日常生活当中该如何修呢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说不以恶小而为,也不要以为善小而不为.
佛经上讲:"以种种功德庄严法身.
"法身,有"素法身"与"功德法身","素法身"少了那种宝盖遮天的庄严华丽,所以要广积功德;而此功德必须是"三轮体空",以无住心去做的,一定要诸恶莫作,不要以为小恶不要紧,小恶产生小的心垢,心垢累积多了,你就会迷失自己,看不见真实.

"自净其意"要常常净化自己的意识.
修行的法门最简最易,诸佛、菩萨、历代祖师秒秒不离的法门就是观心,也就是说一念起时,你要知道;好的,可以做的,你就去做;不可以做的,就不要妄想,那叫空想.
恶的念头要责备自己,我不是这种人,我不可以有这种念头;菩萨不会有这种念头,我现在修的是菩萨行,所以我不可以有这种念头.

所谓"菩萨行",就是成佛的"因地行",发菩提心的人都是菩萨,不过也有"因地"和"果地"之分.
在座已经有好几位已经到达了果位菩萨,而果位菩萨并不是说会七十二变,而是说他的努力修行已经有了结果,而且能够保任不失、不退转,这就叫"得果".
继续努力,上上增进,就会升高果位;如果是上上根器,他不必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一生就可以成办,完成人生的使命.

如果人生不以修行为使命,不管他追求的是什么,最后终归幻灭.
所以学佛法就得践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四句偈.
就让我们拿这四句偈来共勉吧!
中华禅风的演变~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讲于台北市今天和各位谈谈中华禅风的演变,参禅的心路历程,以及参禅须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一、参禅的根器我们讲"参禅",首先必须确定参禅的根器;也即是说,哪些人适合参禅,哪些人不适合参禅;焦桐可以做琴,不可以做栋梁,楠木可以做栋梁,但不可以做琴.
八万四千法门,对八万四千根机,如果根器不相投,学法就不可能会有成就.

参禅的根器,从什么地方去看应具备什么性向、气质才可以参禅呢(一)从动机上来看学法,最要紧的是动机,所谓"因正果圆",如果"因地不真",便会"果遭迂曲".
有些人参禅,觉得禅很玄、很妙,他要作一个很玄、很妙的人,所以去参禅;像这样的人,因地便不正确.
禅虽然很妙,但它是一般的,而非特殊的,并无神秘可言.
如果为了追求奇特、神秘而参禅,动机不正,学禅便会走偏,一旦走上谈玄说妙之路,便会自生障碍而脱离实践.

如果有人对佛法、对禅怀着一种神秘感,为了要发掘神秘,获得神秘,或者要突破这个神秘而来参禅,像这样的动机,显然不正确;真理既是一般的,特殊的就绝不是真理.
鸡有两条腿,有没有三条腿、四条腿的鸡呢有,但那是怪鸡,是特殊的鸡;特殊的就不是一般的,就不具备普遍性、真实性和永恒性.
所以,探求神秘,追求玄奥,不是参禅的正因.

还有一些人参禅,是为了摆脱烦恼,这样的人参禅不会成功.
因为当他烦恼的时候,就想到了禅;当他快乐、不烦恼的时候,便把禅忘掉了.
像这样,绝难打成一片,不会得到佛法真正的利益,也不会参到桶底脱落,得个透彻的了悟.

另有一些人参禅,是基于功利主义.
人生本来很苦,没有一个人从生到死,得到过完全符合他主观意愿的环境和遭遇.
既然每个人都活得不如意、活得无奈,都有或多或少的烦恼,于是到了莫可奈何的时候,他便追求奇迹,希望得到神秘的力量;他参禅、他学佛,是希望得到佛天的保佑,可以升官发财、万事亨通.
佛法不讲"信者得救",更不是恶势力.
正法是廓然大公的,佛菩萨绝不是贪官污吏你供养他,他就保佑你;你不供养他,你就倒楣,正法绝对没有这样的事.
所以,抱着功利主义的思想去学佛法,动机不正,因地不真,虚伪的因,必得幻灭的果.
以上所举,皆非真正学禅的动机,也不是参禅的正因.
真正参禅的人,要发无上心,使生命有了寄托,使自己的真理智抬头,让自己的真情感扩张;在理智上,希望到达不疑之地;在生命上,希望得到心灵的完全净化,发掘出存在的真实和生命的真义,把捉住生命的永恒.
因为真实的都是永恒的,当你证得真实的时候,你就会摆脱生死,赢得生命的究竟解脱.
自己解脱了,立下度脱广大有情众生的宏愿.
如此发心,才是学禅的正因,有了正因,必定获得正果.

(二)从修行态度上来看有些人把禅当作生活中的兴趣之一,而非唯一的兴趣;有些人把禅当作生活中的调味料,多少有那么一点点潇洒飘逸之感就好;有些人把禅当作谈话的资料、文字的游戏,借以排遣生活中的无聊.
像这样的态度,学禅断然不会成功,因为禅是绝对的真实,与虚伪绝不相应.
也有些人把禅当作沽名钓誉的工具,表示自己会禅就很清高,像这样就违背了平等法,学禅自然也不会成功.
那么,究竟什么人学禅才会成功抱着什么态度才会成功呢佛说"制心一处,事无不办",如果我们把全部生命、理智和热情,投注到一个目标上,使它形成一个焦点,在那个焦点上,就会绽放出智慧的花朵;也即是说,你必须把禅当作唯一的兴趣、人生唯一的目标,才会有成就.
如果把禅当作兴趣之一、目标之一,便不可能有成就,最多只能摸到边缘,因为你的态度只是浅尝辄止,便绝不可能到达大彻大悟的境界.

为什么说学禅应该是唯一的生活兴趣,而不是说生活准则因为种种事实证明,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兴趣很重要,缺乏兴趣,便流于僵滞、枯燥.
王冕是个放牛的孩子,荷花画得很好.
爱迪生只读过两年书,发明了一千多种东西.
王冕画荷,没有丝毫功利思想;发明之王爱迪生,他研究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兴趣使然.
如果爱迪生没有画图的兴趣,你下个命令说:"给你三个月的时间,给我画一幅长江万里图,画不出来就枪毙你";那你枪毙他十次,他也画不出来.
如果你叫王冕造一个木牛流马,给他三年的时间,他三十年也造不出来.
所以兴趣很重要.

我们如果对禅有了一种很自然的兴趣、心态和向往,把禅视为生命,视为生活的源头活水和归宿,学禅就一定会成功.
因为兴趣会使你欲罢不能,如果离了禅,就会觉得生活索然无味,就会觉得生命没有理想、没有意义、没有寄托、没有归宿,具备这样的态度,学禅一定会成功.

文人、诗人、艺术家也是一样,兴之所至,锲而不舍,久之,一如十月怀胎期满的产妇,想不生都不行.
所以我说:"如果你喜欢打麻将,干脆以牌王为目标;你喜欢下棋,就以棋王为目标,不必去学禅.
"凡事皆成于一,败于二三,精神分散,意志不集中,做什么事都不会成功.

古人参禅,十年、二十年如一日,禅门典籍上事实俱在.
这些人一见祖师,三言两语便开悟了,就好像是熟透了的苹果,一碰即落.
他们并非天生的圣人,都是历经长时的修习,如青原、南岳……,皆是修养深厚、深入三藏,然后于祖师启发之下桶底脱落.
所以,若是没有崇高的兴趣,缺乏集中的心意,便没办法学禅.

(三)从学禅的资质和禀赋来看有些人天生就很敦厚,吃了亏反而高兴,帮别人跑腿,还沾沾自喜,好像占了便宜,做了一点实际贡献.
有些人一天到晚算计别人,占了便宜才高兴,吃了亏就烦恼.
有些人天生好像就有用不完的精力和热诚,一天到晚精力充沛,兴趣盎然,没事看蚂蚁搬家,能瞧上两小时,摸摸盆景,能修理几十分钟,像这样的人禀赋很厚.
有些人则是情感冷漠,意志消沉,百无聊赖,好像活得很不耐烦.

学禅,须要极大的精力,须要锲而不舍的精神,须要百折不为所屈的毅力,须要很高的智慧,绝不是情感冷漠、意志消沉、百无聊赖、毫无生趣的人所能胜任的.
必须是禀赋敦厚、热情洋溢、忠厚踏实、择善固执的人,绝非一般世智辩聪之流,一如达摩大师所说"无上大法,绝非小德、小智、轻心、慢心者所堪承当的".

"摩诃般若"就是大智慧,大智慧和小聪明毫无关联,聪明人不一定有智慧,而大智慧的人不一定有小聪明,所谓"大智若愚".
聪明是分别心的产物,大智慧是生命的本态,是根本智、自然智、无师智,是永恒的真正自我.
分别心衍生的小聪明,只顾到私利;大智慧就是把全生命、全心力投入,这种投入不是有为法,而是自然的反应.
所以,大智慧是远离分别心的;分别心只是小聪明,小聪明和大智慧绝缘.
分别心只会给你带来烦恼和增加记录惯性,根、尘相对产生的虚妄执着,只能覆盖真如.
所谓"真如",就是"如真的本性".

学佛法最根本的课题,即是自我突破;自我突破以后,就突破了一切.
如何突破有个基本的方向,要确认真理是原本如此的.
因此,真理只能发现,不能创造,人可以发现法则、创造机器,却不能创造真理.

真理既然是原本如此的,那就不要从语言、文字堆里去找,因为原本没有亿万计的银河系、太阳系和这个地球,没有生物,没有人;连人都没有,哪里有语言和文字禅宗不立文字,因为文字是语言的符号,思想是没有声音的语言;如果执着这些东西是实有,便被其缠缚、障碍,而发掘不出真理来.
所以,要往前看、往远看,最初的即是最后的,最后的即是最初的,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
把全生命融入真实里,然后再浮现出来,那时候,你就知道"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物我一如,自他不二".

二、中华禅风的演变(一)中华禅的由来及影响中华禅的发展,须从达摩祖师说起.
达摩祖师于梁武帝时来到中国,当时交通极不方便,他在印度身为王子(南印度香至王第三子),很受尊敬,他并非是为了生活而来化缘.
相反地,他面壁九年只为了要等一个人一个真正能够续佛慧命、承担大法的人.
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他等到了二祖慧可.
初祖何以不辞跋涉艰辛,到中国来寻觅大乘根器因为那时印度盛行拜物教、拜火教、多神教,否定自我,追求功利,舍弃自尊,自甘堕落,依靠神祇,自己不肯努力,那是精神沦丧、正法灭绝的征兆.
他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超人的智慧,知道中国有大乘根器,所以不辞关山险阻,前来中国传法,传法完毕,又回南天竺去了.

达摩祖师未来之前,中国已有"形而上学";老子说"谷神不死,是为玄牝",谷者空,神者灵,玄者久远以前,牝是母性;意思是说:"一种空而灵、没有形象的存在,是一切生命的源头,为天地之根本(一切存在的本源)".
孔子为《易经》作系辞说:"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所描述的,即是心的原态和作用.
《易经》乾卦上所说的"群龙无首",不是说天下大乱,而是说每个人都是一样,都是至真、至善、至美,没有谁比谁高,谁比谁差,那是象征阳刚,没有罪恶,没有丝毫阴暗面,所以《易经》乾卦的最终理想就是《礼运篇》的"大同".
而《中庸》"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又说"至矣!
"到了"无声无嗅"、没有相对、独一无二的存在.
儒家的思想,极高明而道中庸,是有一套人生共同的生活向往和归宿的.
此外,尚有《庄子》的孔、颜坐忘心斋.
以上所说,中华文化的主流,可说都是佛祖心髓的具体呈现,以此之故,达摩祖师自西而来,是有其原因的.
从达摩祖师到五祖,虽是单传,而禅风渐被寰宇.
五祖弘忍大师有弟子五百余人,第一大弟子神秀,是两榜进士出身,相当于现今的高考及格;第二大弟子惠明,将军出身,地位很高,都跟随祖师多年,未获心印.
等到广东来了一个"獦獠",既没读过书,又没出家的俗汉,和祖师只见了三次面,就把法传给他了.
这个老广,土话很重,出语别说外省人听不懂,即使本省人也听不懂,如果不是五祖忍大师别具慧眼,实不可能得法.

由此可知,佛法的真传,佛法的血脉,佛法的使命,古德先贤之所以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就是要把捉到生命的真实,证得生命的永恒;如若不然,不可能完成法的人格化.
一般人都是真理知识化,喜求知解,停留在概念里.
所以达摩祖师西来,传法的模式就是法(真理)的人格化,除了法,没有我,而法也是本无之法.
当时,五祖如果传法给神秀,佛法就会变成知识,成为机械化的打坐、说法、讲道理;如果传法给惠明,他就会摆场面、讲架式.

惠能得法后,隐身猎人队中十五年,然后出来一鸣惊人,他不仅把佛法革新了,且以崭新的面目和姿态,出现在大唐国里.
他不仅把佛祖的真血脉菩提种子,在肥沃的中华文化土壤里落实生根,并且开出一花五叶的奇葩,繁茂滋长成为今天欣欣向荣的中华禅.

中华禅风所及,历经唐、宋、元、明、清至于今日,注入文学上的有禅诗,注入艺术上,便有了禅的艺术.
儒家的思想和禅思想一拍即合,硕学大儒程、朱、陆、王多少都有些禅风采,历代参禅彻悟的儒宗学士,颇不乏人.
相反地,儒家的真传到了宋、明开始变质,原本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孔子思想,一变而成了吃人的礼教.
谁都知道,孔子的儿子孔鲤死了,孔子自己照顾小孙子,把年轻的儿媳妇嫁出去了,孔子没有叫人守寡,而是叫人活得更好.

明朝时的王阳明,用儒家的词汇阐扬禅,主张致良知;良知不学而知,是心的原态、原貌,是原本的,不是学来的.
致良知、存天理、去人欲(私心),就是要追求原本的自我而肯定它.
王阳明的"四料简",又叫"四句究竟话头",他毕生讲学,皆以此为指标.
"四料简"的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跟主张性善的孟子、主张性恶的荀子,并不吻合.
心的原态、本体,无所谓善恶,善恶是价值标准.
原本没有地球、人类,哪来的善恶"有善有恶意之动",有了分别心时,才有相对观念的产生.
因此,王阳明的究竟话头,是典型的禅,但恐别人误会,所以才言必尧、舜,学宗孔、孟,那是护身符、挡箭牌,其实,他所说的是佛法.

以上所言,说明了达摩祖师这一趟中国之行,没有走冤枉路,没有白来,中华文化的土壤上,的确适合菩提种子的生长和茁壮.
(二)从如来禅到祖师禅从初祖达摩九传至百丈怀海(南岳怀让系)及药山惟俨(青原行思系)是"如来禅".
"如来禅"就是跟佛祖说的法相似的本色禅,没有机锋,不用棒、喝,没有门庭设施,没有建立自己的模式和规范,三言两语就能对机,就能够印心,除了所用词汇和方法有些不同之外,大致跟方等经论没有多大差异.

到十传黄檗希运及沩山灵佑(南岳系),机锋就出来了.
十一传至德山宣鉴(青原系)、临济义玄(南岳系),即是有名的德山棒、临济喝;棒、喝交驰,风掣电闪,如此一来,别树一格.
从达摩到六祖、南岳、青原、马祖、石头……及经典上少见的范例和手段都出现了,他们的特色,是没有道理可讲,他们的好处,是展示出法的人格化.

把"如来禅"和"祖师禅"明显划分的是香严智闲.
《指月录》上说:智闲禅师开悟后,曾有颂曰:"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沩山闻听,对仰山说:"此子彻也.
"仰山道:"待我亲自勘过.
"遂去南阳觅问智闲:"闻师弟发明大事,你试说看.
"香严复举前颂.
仰山说:"此是夙习记持而成,若有正悟,更说看.
"智闲又颂曰:"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犹有立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
"仰山说:"如来禅许师弟会,祖师禅未梦见在.
"智闲复颂道:"我有一机,瞬目视伊,若人不会,别唤沙弥.
"仰山回报沩山:"闲师弟会祖师禅了.
"从此,"如来禅"和"祖师禅"分成了两个阶段,但并非把禅分为两种.
到了唐朝中叶以后,"祖师禅"又演进为"机锋禅",禅师和参访者的风格,皆是针锋相对,所谓"击石火、闪电光".
看禅典上的机锋、转语,别误会那是聪明人的应对,其实那是绝未透过大脑思维的脱口而出.
譬如问:"什么是祖师西来意"答:"庭前柏树子.
""什么是佛""干屎橛.
""如何才能把佛法说得很正确"答:"胡饼.
"像这样都是信口道出,绝没有想一想才回答的.
古人说:"思而得,虑而中,尽名鬼家活计.
"又谓:"凡是透过思索,回答别人问话的,叫黑山鬼窟里作活计.
"真正的禅,是纯阳性的,绝不透过想阴的意识思维,比如敲钟,敲了就响,并非是敲后,想一想才响.

"如来清净禅"为何一变而为"祖师禅",再演进为"机锋禅"呢我们看禅的典籍上有许多土话,如"作么生"这是湖北话.
由于六祖不识文字,他也不看经典,也不习惯引用经典上那些名相辞句,他用他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他的心态和意境.
上行下效,经历三四代以后,便都不用经上的名相词汇,只用日常生活上所习用的言语,随着各人性格的不同,再加上一些幽默感,因此便形成了禅的机锋,成了祖师禅特殊的风格.

祖师禅的可贵,在于摆脱了那些不必要的名相困扰.
各位想想,看佛教的文字,往往看着看着,忽然故障,看不下去了,那几个词汇极为陌生.
祖师禅很好,简单明了,它都是你日常生活中所用的词汇.
祖师禅的话很难懂,有些人越看不懂越要看,看了一辈子,还是看不懂,为什么看不懂因为他没有把禅人格化和性格化.
那些祖师开言吐气、一言一语,都是法的人格化,他把佛法变成了全生命、全人格、全理智,然后由大圆觉海熔铸成一个崭新的生命,这也即是作曲家所说的"主题重现".
若把禅当学问知识去理解,你当然不会懂他说的是什么.

为什么问"祖师西来意",答"庭前柏树子"呢这叫"全提正令";庭前柏树子是法的全部,你锯不开,也咬不断的.
可不可以解释呢可以.
古人之所以不肯解释,因这极为现成;如果是佛法人格化了的人,不需要解释,他已到达不疑之地,不再怀疑.

有两个小故事,可以说明"庭前柏树子"的公案.
宋朝有位五祖演禅师,有一次,一位提刑(官吏)来问佛法.
演禅师说:"提刑读过小艳诗吗"提刑问:"哪一句"演祖说:"频呼小玉原无事,只叫檀郎认得声.
"小艳诗属于情诗,说有一位小姐带着丫环在看戏,发现她的情郎在附近,小姐便一直呼唤:"小玉!
小玉!
"丫环问小姐:"什么事"小姐也不答,只是一直喊小玉.
有什么事没事,只是希望她的男朋友听到她的声音,知道她在这里,如此而已.
听了这个故事,一思索"庭前柏树子",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如还不懂,再举个例:有位禅师每次说法完毕,下堂前,问大家明白吗大家都不答话,表示都不懂.
于是禅师把桌子"砰!
"地拍一下,这一声和"庭前柏树子"的答案完全一样,只是一种声音而已.

还有一种直示法:有人问云门:"怎么样才能把佛法说得恰到好处"答:"胡饼!
"问的人不懂,旁听的人似乎更不懂;如果是真正把禅人格化了的人,一听就懂,为什么呢给你个烧饼吃,把你的嘴巴给堵住不说话,那就好了.
"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嘛!
"起心即妄,动念即乖","法过语言文字,不立语言文字"……,因为文字是思想的符号,语言是思想的声音,思想是没有声音的语言,这些个啰哩叭嗦的全是障道因缘.
你、我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心态就是被言语、文字所害的.

《楞伽经》上说:"任何物体,先有个形状,给它安上个名字,就会起联想,就有了妄想的素材.
"有名字才用语言表达,但语言、文字无论表达得如何恰当,充其量只是相似,绝不全等,且往往使人误会或看错.
比如团队做游戏,一二百人排成一排或一路,从第一个人开始传一句话,传到末尾,面目全非,变成了不是原来的了.
所以,语言的功效是极其有限的,表达常识尚可以,表达实相则很难.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会知道云门饼的答案极其幽默,而且直截了当.

有两个人去参赵州从谂禅师.
州问一人:"曾到此间吗"答:"曾到.
"州:"吃茶去!
"又问一人:"曾到此间吗"答:"不曾到.
"州:"吃茶去!
"院主见了奇怪,请问赵州:"为什么曾到、不曾到都叫吃茶去"州:"院主!
"院主:"有!
"州:"吃茶去!
"各位想想:为什么都叫吃茶去《陆象山传》里有句话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本来没啥子事嘛,喝茶去吧!

禅的语言有各种不同用途,它是人格化而表现为性格化以后的语言,你未把禅人格化,就是听不懂.
当你把禅人格化、性格化了以后,信口开河都是机锋,别人看来很玄很妙,懂得禅以后,禅的确是妙趣横生的.

有位禅师说法,徒弟问:"好像云门、赵州都不是这么说,你为什么这么说"师父答:"家家门前火把子!
"家家门前火把子各人照各人,他照他的,我照我的,这是歇后语,并不难了解.
当你进入状况以后,你去看《五灯会元》、《指月录》,你会看得好笑,为什么极其幽默,并不枯燥,那是活泼生动,是生命的跳跃,是智慧的闪烁,也是一种艺术的语言.
所以,中华祖师禅的独特风格,的确是活泼、可爱、引人入胜的.

(三)公案禅与参话头唐末、宋初盛行公案禅,黄檗禅师说:"既是丈夫汉,应看个公案.
"所谓"公案禅",一如现代的法院判案有条援条,无条援例.
参公案,即是看别人是怎么开悟的循此捷径,认真参去.
灵云见桃花悟了;香严整地,石头打到竹子上出声,悟了;还有长庆把帘子卷起,悟了……;"公案禅"就是参他是怎么悟的,参透了,你就知道他悟了个什么.
公案禅也很好,有典型的事例可循,但日久弊生,有些人不肯老实地去参,硬要研究公案是什么意思"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
"一辈子找道理、去分别,是这么是那么古人说这叫做"锯解秤锤",明明秤锤是块铁,他偏不相信,以为一定还有内容,拼命地锯解,费了许多力气、时间,锯坏了好几条锯子,打开了,里面和外面一样.
禅师的话原本是表里如一的,外举就是内涵,这就是不二法门的示现.

更有甚者,把公案故事拈提出来,加以评唱,所谓"拈古",现在也有禅者做这样的事,古时候的《祖堂录》、《虚堂集》、《碧岩录》等都是.
你若是大彻大悟了,根本就不必去看那些东西.
宋朝有位圜悟克勤禅师,他的一部《圜悟心要》,那是佛法的主脑,是学禅的人不可不读的.
但是圜悟平生犯了一个错误,他拈古评唱,写了一部《碧岩录》.
写好以后,重抄一份叫人带给他的得意弟子大慧宗杲.
大慧宗杲看了,就把它给烧了,非常不同意他师父写这个东西.
因为许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困在公案中,像掉进葛藤里,出不来了,这是个害人的东西,师父何必搞这个呢所以,"公案禅"又叫"葛藤禅".

大慧宗杲不满意"公案禅",也不同意曹洞宗的"默照禅",但却极力提倡"参话头",所谓"但将妄想颠倒的心、思量分别的心、好生恶死的心、知见解会的心、欣静厌闹的心……,统统放下,看个话头.
""参话头"是典型的佛法,因为参话头没有理论、没有道理、没有玄奥,就照着话头这么参去,锲而不舍地不使一秒钟间断;吃饭时参、睡觉时参、上厕所也参……,参到"山不是山、水不是水、人不是人、鬼不是鬼"时,好消息就快到了.

我们平常时脑子里是没有一秒钟停止不想的,除非接触到正法的人,他会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说话不会说错,听话也听得很清楚,但就是没有妄想心念,能到达这种心态很不容易.
一般人想得很多,每件事都想一段,也不求结论,又想第二件;久而久之,他想某件事的时候,突然那些无关的事一起上来,结果就会精神分裂.

过去我在军中时,有个预官精神失常,他的主管要签公事送他住精神病院,叫我批准.
我把他找来问他:"你信仰什么宗教"他说:"基督教.
"我叫他搬张床铺到我房间来,搬张桌子坐我对面,给他一个题目"什么叫做与主同在"要他写答案,不准做任何其他的事.
他写写问问,我说:"都不对.
"后来写火了,他说:"长官!
你这不是折磨人吗这么多答案总有一个是对的!
"我严厉地训斥他一顿,他理屈了,继续写答案.
晚上带他去跑步,早上逼他做瑜伽倒立,睡觉时要真睡,睡不着得起来做答案,不准胡思乱想,不听话就揍人.
这样一个星期以后,精神完全正常了,病也好了.
我是叫他参话头的.
工业社会有很多怪病,大都是心态不正常所产生.
所以,参话头是典型的佛法,真参绝对会开悟,对治精神分裂,乃其余事.

各位体验一下,自己的意识、念头,是否是纷歧、散乱的《博陵王问道》中有句话说:"人到无念的时候,生死自然停止.
"我们没有学禅时,心里念头翻涌,此起彼落,没有一刻停止过,都是乱的.
学了禅,就是要心变得单纯、统一.
水清则月现,悟了自心,才不会被客观的一切所蒙蔽,才不会被常识所欺骗.
所以参话头的目的,是把多头意识变成独头意识,然后经过一个冷不防的震撼或当头棒喝,把独头意识粉碎了,原本的心就会呈现;原本没有的东西扬弃了,原本有的自然就显出来了.

虚云和尚参话头,迷迷糊糊地好像活死人,倒开水不知往茶杯里倒,结果烫到手,打破杯……,独头意识粉碎,本心呈现,悟了.
但是,现在不可以这么参禅了,因为很少人有这种福报和环境.
试想:当你参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开水往手上倒的时候,你也很可能见楼梯不是楼梯,一步就下了十三层;见汽车不是汽车,见铁轨不是铁轨,那太危险!
所以,我们不主张参话头,而提倡如来禅,提倡观心.
从达摩祖师到五祖,都谈观心,因为"若不观心,法无起处.
"(四)归依禅即是归依自己禅的表现方式一直在变,但禅的本质是不变的,而且禅的生命是永恒的.
不学佛法则已,要学佛法,必须重重突破.
如净土宗的经典说"不发菩提心,不得上品上生",什么叫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觉心.
密宗说"阿字本不生,如实知自心";未证金刚大手印,不算无上瑜伽,不名究竟相应.
所以诺那活佛说"禅是大密宗",密勒日巴尊者,都证到了禅境界.
《法华经》上说:"唯此一事实,余二皆非真.
"不遇正法,自己很难钻,遇到真正的明眼导师,就不能不归依禅,归依禅就是归依自己.

中华禅所表现的活力是既存在又超越,既写实又升华,既表现又如如.
不懂得禅,人活着犹如没有源头的死水;懂得禅,能够抵抗烦恼;懂得禅,能够报四生万有之恩.
只有自己的心开了,大彻大悟,无私无我,做到孟子所说的"存其心,养其性"、"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其大无边",才能像天主教所讲的"作光的天使",到处散播光热、散播安祥,如此,才是报了四生之恩.

如果学佛法执着一篇理论,或者一个概念,就是"理障".
一天要拜多少拜,要念多少佛,叫做"事障".
如果心存一种不好意思,自我面子,这叫"我执".
贡高我慢,是魔的标志,魔并非形容魔鬼,魔是拿自己的错误来折磨自己.
自己有贡高我慢心,就不免有更多的烦恼.
有了主观的价值标准,那一切一定被你衡量得很失意.
当你放弃自我的时候,真我就出现了;你放弃有限,就会赢得无限;放弃法执,就可得到内心的安祥.

台南市禅学研究会成立时,我有一首贺词"桶底脱落句最亲,八万四千总是尘,扫却此心原无者,与佛何尝差毫分"挑水的人,桶底没有了,肩上卸去重担,无比轻松.
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法尘,眼睛里尘沙除去了,也不能换入金粉,因为"金屑虽贵,在眼亦病","法"虽好,不如"无"更好.
心上原本没有的东西,都把它扫掉,一旦垢净明现,与至尊最上的佛也没有什么差别.

(五)"四料简"影响深远中华禅到了明朝,有个很大的变化,明朝四大老憨山、莲池、藕益、紫柏是佛教界有名的禅宗大德;憨山注的《道德经》,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境界都很高,藕益、紫柏也有专辑留世.
但是,他们也受了永明延寿禅师"四料简"的影响,所谓: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忽现前,瞥尔随他去参禅没把握了.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似乎很有道理.
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在世为人师,出世作佛祖老虎头上长角,更厉害了.
无禅无净土,铜床并铁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的确可悲.
永明四料简一出,不仅断送了法眼宗的法脉,而且也风暴了正法眼藏的慧命,影响后世禅者极大;毫无疑问地,使净土宗空前的兴盛.
现今,除了曹洞宗在日本,临济宗在中国,其他的都没有了.
何谓"阴境"就是色、受、想、行、识五阴所形成的境界,一旦现前,就不由自主地随它去了.
譬如睡梦中不能够作主,随着梦境的发展由不得自己.
所以永明延寿和明朝四大老都很谦虚、坦率,都说自己没有把握,为了牢靠一点,还是"有禅有净土"的好,"现世为人师,来世作佛祖",那该多好!
所以,后来很自然地就出现了"念佛禅"念一句阿弥陀佛,然后问"念佛的是谁"既念佛,又参禅,教内大德美其名曰:"禅、净双修".
还有人比喻为"敲门金砖",开悟了,那最好,门打不开(未开悟),手里还有块金砖啊!
瞧这有多妙!
真是很如意,十全十美.
可是自从参"念佛禅"出世以后,开悟的人毕竟不多,可见如意算盘并不灵光,反而因此破坏了禅的风格.
如果法眼圆明,再看得深远一些,自四料简以后,诸天众减少,三恶道充满,这究竟是谁的罪过呢"阴境忽现前……",有什么阴境若是看得彻、行得彻,不必担心随他去,往哪里去谁去若是彻底断除我、法二执的人,烦恼即菩提,那些多余的顾虑和问题,根本都不存在.
念佛的确很好,念佛不仅可以"以念止念",避免胡思乱想,而且可以证得实相,证得"法性身",往生"法性土",可谓方便殊胜之至;但是,既然参禅了,就该一门深入,不必脚踏两条船,反而容易失足落水.
如果认为参禅不保险,干脆就去念佛.
参禅就要有"大丈夫,秉慧剑,般若锋兮金刚焰"、"佛、魔皆斩,扫荡一切"、"唯我独尊"的勇气,能有大气魄、大担当、铁骨头、硬脊梁,见得真切,行得肯切,这样才是如来的亲子孙,也才能荷担如来家业,才能续佛慧命.

释迦如来一生下来,就给我们以身示范作了一个榜样"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这话不少人错会了,"唯我独尊"并非佛陀自己独尊,而是人人原本的佛性,原本的自我是独尊的,是不二的.
我们既然自称佛子,就该以佛作榜样,把自己的全生命、全人格、全感情、全理智,投入自己所修学的法门;如此耕耘,必定收获.
切忌坐陇望蜀,心神不定,贪得无厌,禅净双修,甚至禅净密三修,到头来一无所证,虚伪的因,必得幻灭的果.

"念佛禅"到了后来,更变本加厉了,参禅既然又念佛,看到净土宗"打佛七",也依样画葫芦地去"打禅七",说来真是可悲.
从佛祖到达摩,到六祖、唐宋历代禅宗的祖师,从来没听说有"打七"的,真是无以名之,只好说它是"泥迹失神"执着禅的外形,失掉了禅的生命.
(六)禅的真生命传心禅的真正生命,在于传心.
传心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如果没有大成就者,是无法传心的.
为什么要传心因为每个人的性情不同、人格不同,只有传心才能够像盖印一样,盖一万个都相同;禅宗"以心印心",也是一样.

所谓"传心",即是"以心印心,心心相印",师、徒之间,一时融合为一心,心心不异;所不同者,弟子不过偶然获此心态,且容易失去,所以必须慎加保任,而祖师却经常是(秒秒不离)此心.
常保此心,是为真修,修而无修,为而无为,如鸡孵卵,如炉炼丹;如果忽冷忽热,一壶水永远烧不开,新的生命不会爆发,法身不会圆成.
所以古人得个歇处之后,水边林下,长养圣胎,或深山结茅,或闹市炼心,皆为彻底完成法的人格化故.

传心的内涵,一般人无此经验,无法想象;"真心离念"根本也不是用想的.
但在今天一切都不是秘密的情形之下,借用现代的知识,也可稍知其梗概.
每个生命都有磁场,这是现今科学家所公认的.
现在的营养学专家,已经发现食物中含有光子,因为凡是物质都有电子,有电子就有游离现象,当电子消失的刹那,它就发光;而人的色身,也是物质,人的生命却极其奥妙,不可思议;如果把人的生命完全懂了,人的进化就到了终点,但人的生命同时也到达永恒的圆满、完全的解脱;现代知识,只不过了解其少分而已.

人的生命价值,跟他所影响的广狭及时间的长短成正比;能够独善其身的是好人,能够兼善天下的是圣人.
一个有成就的人,是把生命的杂质完全净化了(如《圆觉经》所讲:把矿石的杂质去尽后,变成了纯金),他会有强烈的光的半径;当你进入他的辐射半径,心就好像产生光合作用而被同化了;被同化的感觉就是"定".
"定"不是闭目养神,"定"的梵语叫"三昧耶".
古人说"醉三昧酒",意即得了"三昧耶",好像喝酒微醺的状态,此时心念停止,一片清明,说话不必思索,脱口而出.
虽然脱口而出,绝非语无伦次,但是心里就是没有动念.

这种机缘,百千万劫难遭遇.
碰到了,那是正因遇到了正缘,好好珍之惜之,成佛绝非三大阿僧祇劫的事.
三、参禅的心路历程(一)迷什么叫"迷"认假作真,把无常当永恒,把虚幻当真实,把每件事和物看为实有.
除非我们刻意地去研究、讨论,否则总认为这个地球是永恒的,没有人说地球会坏,没有人把这概念挂在心头,人甚至于也忽略、不大注意自己什么时候会死没有人注意生命从哪里发生死往何处去生命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生命的本质是什么有些人把电脑当人脑,甚至放弃自尊,服从科学产物.
外国人用人时,总经理不作主,问电脑,电脑说:"OK!
"你就可以去上班.
小姐要结婚找对象,爸妈不能作主,自己没把握,问电脑,电脑说:"你嫁给他","好!
就嫁给他.
"我们人脑也类似电脑,那不是人的本来自我,生命的本来面目、生命的原态完全是相同的.
何以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因为每个人的生长环境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父母遗传因子不同,每个人活动的半径不同,学习专长和所念科系不同,各人看法不同、见解不同,能力的内涵不同,乃至喜、怒、哀、乐、价值标准、兴趣……,没有一个全同的.

何以会形成这些差异只因为人在婴儿时,除了本能,头脑是一片空白,什么都不知、不会;渐渐长大,会说爸爸、妈妈、吃饭、睡觉、上学、谢谢……,从单字、词组开始,向脑子里不停地灌输和装添资料.
学土木工程的,问他化学工程,答不出来,因为他脑子里没有装这些.
学音乐、理论作曲的,问他教育心理学,也不知道,没学过,自然不会.

今天在座的各位,已经不是本来的你我,不是你我永恒的形象.
所以我们参禅,就是要"破迷"打破这个迷网,不要坚持这个肉体是自己;如果是你,你很悲哀,因为这个色身没有多久就会坏.
古人参禅大彻大悟后,他就不再把四大五蕴的色身视为自己.
有个老和尚临去之前,向弟子们告别,他问弟子们:"为什么古人到这个时候,都不肯留下来呀"弟子们没有人回答,老和尚自己回答道:"只为路途不得力走路不方便.
"又问:"离开一句怎么说"大家仍是干瞪眼.
老和尚说:"横担蒺藜不顾人,直入千峰万峰去!
"古时的过来人,极为洒脱.
什么叫"迷"迷而不知其迷,是真正的迷,如痴人说梦,把梦都当成真的了.
人生何尝不是一场梦有的人认为是梦,走上了享乐主义;有的人认为是梦,走上了存在主义,扬弃了共同的价值标准,破坏了人类的行为规范.
这都是不对的,因为他背离了中道.

(二)悟迷迷而不自觉叫"迷",当他灵光一闪,领悟到现在跟过去的生活都是迷时,他悟了;悟了什么悟到自己是在迷.
(三)迷悟知道自己是迷,就追求悟,因此他又迷了,迷了什么迷悟.
什么叫"迷悟"呢不少人没有悟,他揣测悟的内涵:这个悟,一定是惊天动地的;这个悟,一定是脱胎换骨;这个悟,能领悟到极高深的道理;这个悟,可能会发觉极大的秘密…….

他抱着这个目标、这样的心态去找悟,他永远都不会悟的.
"悟"字拆开是吾、心,悟到我心,即是明心,明心即明白自心;见性即见到自己生命永恒不变的属性.
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向最高的地方去找,不从平易的地方去觅;向外去找,不朝自己内心发掘,因此,便迷入悟中;为了追求悟,又陷入迷中去了.

(四)悟悟所谓"悟",即是认识自己,了解了生命的本质,认清了生命的原态,真正的肯定了原本的真我,非常清楚非常亲切地彻见自己生命的原貌,同时就会产生正见和正受,可以亲证生命的实相,可以见到宇宙存在的实相,可以亲切地感受到生佛平等、自他不二的所以然,享受到秒秒清净和安祥,从此不再过敏于那种习惯的分别作用,对于存在的感受就比较正确,烦恼也由多而少,由少而无.

(五)正修正确的修行,不是修行致悟,而是悟后起修.
不悟而修,是盲修妄作;由修而悟,只是前方便,"悟后起修"才是真实法.
悟后若不修,悟也是白悟了.
"悟后起修"如何修呢要彻底无为,泯除一切的意念.
并没有任何方法去修,只要切切实实地认清真假,珍护此心不令污染,做自己本分应该做的事为人父,止于慈;为人子,止于孝…….
至此,经常都是无念的状态,一念之起,自己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表面上痴痴呆呆的,但心已经不乱了,此谓之"那伽大定".
如此经过三两年的保任,秒秒反观自己,知道"原本不迷,本来是悟",认清了自己的本来面目,把握住了生命的永恒,这才是人生的真味和人生的真正使命.

四、禅者的德操参禅发现到自己"亘古未迷,本来是悟"以后,必须根据自己的理念,鞭策自己努力的方向和修持作为,因为悟,只是有了正见、正受.
(一)消阴去盖《楞严经》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道理悟了,悟与修行的次第都不存在,只有一个真实无为法,用不着修因求果;但是无始以来的习气、心垢以及前尘缘影所累积的惯性,必须于日常生活中把它淡化掉,使自己悟了的一种人生新境界,变得很熟悉(生处使熟),过去前尘幻影所覆盖的阴暗面,必须反省、发露、彻底忏除(熟处变生).

修行,就是要消阴去盖.
消阴:消除五阴色、受、想、行、识的阴暗面,使心变成纯阳,而后言行全是正大、光明、磊落.
去盖:去掉名、利、食、色、睡的五盖.
五盖是很难除的,食,谁能不吃饭呢色,既然有性激素,谁能没有性冲动呢名利,人人好名好利,喜戴高帽子,一个人被毁谤,他绝不会说:"我问心无愧,毫不介意",虽然问心无愧,冤枉了他,他也会生气、烦恼;一生气和烦恼,无明妄动,真心就被覆盖.
所以,食、色、名、利,乃至睡眠,都是要从多至少,以至于无.
我讲这话好像违反生理,人怎么能够没有睡眠呢到那个时候你自会知道.
各位不可勉强,如果你马上停止睡觉,那就糟了.
当你秒秒安祥,禅定功夫渐渐加深时,睡眠自然会越来越少,最后变成了纯阳,自然就没有睡眠了.

一个人证得了禅的心,那是最大的"瑜伽(联合)"、最大的相应;因为每一个水分子投入大海,全大海都是它,每个水分子都是H2O,不是相似,不是相等,而是全同.
当我们把生命融入大圆觉海,全部宇宙实相就是我;到那时,生命力极为旺盛,不需要睡眠了.
得了佛果的人,只要禅定几分钟就够了;到了八地以上的菩萨,每天调心一二十分钟,精神就极为充沛.

因此,修行的人或由师父的心光所唤起,或者是自己集中意志的成果,当你的"摩诃般若"发露以后,你确实能走在千万人的大街上,好像独来独往,这就是"离执禅定",禅宗叫作"破初关".

(二)反省忏悔忏悔即是反省,若不反省,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哪一种类型的人.
有人骂我:"你是什么东西"我一反省,的确我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东西,究竟自己是什么东西我不知道.
梁武帝问达摩:"对朕者是谁"达摩回答:"不识!
"并非故弄玄虚,祖师所答,的确是实话.

反省,以时间为"经",对人接物处事为"纬",凡是问心有愧,令心不安的事,都毫不隐瞒地写出来,其目的在使其向阳、曝光.
最好找个你所信赖的大德作证明,在佛前忏悔,千万别以为这样做是没面子的事.
面子是什么是我执,有我执就有烦恼;垛生招箭,你立个靶子,就有目标可打;靶放倒了,打谁所以,一切烦恼由我执来.
我执是虚假的自我,因为有我,就有我高兴、我不高兴.
每个人的好恶心不同,价值标准不同,你太注意别人,会发现人人不合你的意;有的暂时合你的意,过几天又不合你的意了;有的这桩事合意,那桩事不合意……,若是这样,生活对你就形成了一种惩罚,处处不如意,那不是活得太苦了吗何以如此都是自己对,别人错.
一个人抱着这种概念而活,活得很悲惨,甚至寝食不安,呼天抢地,椎心泣血,惶惶不可终日,好像末日到了似的;而事过境迁,回想一下,又不禁哑然失笑,这就是我执作怪;若无我执,天塌下来当草帽戴.
所以人必须忏悔,悔其从前,改其以后,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永不再犯;君子不贰过.
若无这种决心,佛法不容易学.

经上说:"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又说:"善男子,善女人",能接触正法,都是上上的好人;若非好人,遇不到正法;纵然值遇,缺乏诚、敬、信、行,也不配修学正法;勉强修,也是自不量力,不会相应.

(三)知止主敬有人说:"法门无量誓愿学……",要学,应是一门深入,再一门深入.
绝不是这个学一点,那个学一点,变成一个拼盘.
若是参禅大彻大悟了,其他各宗就勿须学了,因为佛法是不二法门,"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之语,可为明证.
古人说:"贪看天边月,失却手中珠",那些原本不有的虚幻,你去追它、去求它,浪费一生的精力,结果反而把你那原本宝贵的东西弄丢了.
谁都不愿意听别人说自己不够聪明,其实,诚愚不可及.
如果不"知止",你保任个什么呢知止,知道了这个是我的本心,什么东西都可以丢弃,唯有这个不能丢掉.
古人说"暂时不在,如同死人",这很严重,因为我的表面意识停止了,暂时恍惚没有关系,可是我的本心被覆盖,那就是法身被埋没.
因此,自己应该知道在哪一点上去致力.

如何"主敬"呢这个不是随随便便的小事情,马马虎虎是不会成功的.
"敬"就是不放逸、不随便、不散漫、不吊儿郎当,极认真、极诚恳地去做,要把全生命、全感情、全理智、全人格投入,能如此,才会成功.

(四)慈悲喜舍"慈、悲、喜、舍"是佛的四无量心行,我们既然是佛子,应该认真地去实践.
佛经上讲得太深了,在此作个浅说:慈是"与乐",就是"无缘大慈";缘是条件,无条件的同情,对众生的烦恼,当作自身的烦恼,方便解除而与之以乐.
悲是"拔苦",对众生的痛苦,有感同身受的同感,有切肤之痛的同感.
这如果不是修行接近到大圆满,只能唱唱高调.
有很多人一天到晚念四弘誓愿,大多都落了空.
听说有位大德,他嫌普贤愿王的愿不够多,把它增加到二百愿,如果有人想压倒他,可以加到两千愿.
你能真实践履几个誓愿呢若不能认真彻底地去实行,是极为空洞的.

为什么说生命接近圆满时才有真慈悲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亲切地体会到"自他不二、生佛平等、生命毫无差距、彼此毫无差别"的话,仍然"你是你,我是我",他不可能会产生感同身受的情操.
喜《指月录》中有个婆子烧庵的公案,那个"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冷冰冰毫无热情的修行人,被一向供养他的婆子烧掉茅庵,把他赶走了.
我们看有哪一个禀赋深厚的天才是情感冷漠、意志消沉的一个天赋深厚的人,必定是热情洋溢、活力旺盛的.
修行的人要喜悦、要忘我;喜悦是生命的阳光,生活在这天地间,要常存感恩想,自然会喜悦.

无论动、植物乃至器世间的一切,都是"一真法界"实相的呈现,而生命本质不变的属性,就是"觉","觉"即是"佛",众生性即是佛性.
所以大修行人修行圆满或接近圆满时,对一切众生有种非常亲切的感受,而且会深深地觉得"人身难得";因为一般众生(动物),它只有极微的智性,极少的感情,百分之九十几的本能,它们一生中只有两件事谋食和求偶.
唯人兼有理性、智性、思想、情感和本能.
人的本能,似乎也比其他动物高,一般动物没有像人那样复杂、频繁,人可说样样都高.
人有一般动物所没有的理性,比一般动物高百分之九十九的智性,因此人的理性、智性加上感情,就是构成人类文化思想三大主流的知、情、意.
人把情感投入他的理性上,就产生出崭新的智性,智性发挥到最高度,人才能修行.
所以修行人应该喜悦,活在相互帮助、相互依赖才能生存的大宇宙间,应该知道感恩,感恩能产生喜悦.
一般人忽略了这一点,所以他活得很苦.

不要以为生活不如意,而怨天尤人;没有人能够完全得到一个符合他主观愿望的环境和遭遇,连全知全能的上帝都包括在内.
上帝只有一个独生儿子耶稣,上帝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的爱子被驱逐、被毁谤、被出卖,最后被谋杀.
连上帝的儿子都如此,你、我敢和上帝的儿子比吗事实上,你、我比起上帝的儿子,已经占了很大的便宜了;耶稣三十多岁就被谋杀,而我今年已活到六十多岁了,我真感谢!
所以要常常喜悦.

佛经中有弟子见佛时问候说:"世尊!
少病少恼否"这说明世尊也会生病.
不过,佛生病比较少,烦恼也有,不太多而已.
因此你、我小小的烦恼,不必介意,因为人生没有完全合乎他主观愿望的一切,主观的本身就是一种病态、一种罪恶.
我们要知足、要感谢.

若有机会去看看那些残障复健院里的病患,你若问他:"人生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他一定会说:"我若生得和你一模一样,我就真欢喜了!
"就是这样啊!
各位试着回忆一下,当你生病痛苦时,爹呀妈呀地乱叫,这时若问:"你想要什么"你一定说:"我只要病好了,我就完全满足了.
"可是,当你病好了,毛病又来了,你并不满足,应该欢喜而不欢喜,所以说:"人生是罪恶的",这话是有几分道理.

舍内舍六根,外舍六尘,一切皆舍,舍到最彻底的时候,把"我"亦舍掉,把"法"亦舍掉,二执断、二障除,彻底清净、安祥.
舍得彻底,才是"无余涅槃".
人有肉体,修行就不是圆满,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这话极有道理,修行人可以仔细去玩味.

五、结论最后,以世尊的传法偈作个结论.
世尊说:"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法本法无法第一个"法"字,是学习效法的"法".
"本法"是原本如此的法,真实的一定是原本的,你要学那个原本如此的真理,那个真理根本就是个"无".
这句偈语是说:"你要学习原本的那个真理,其实原本就没有什么叫做真理.
"无法法亦法是说原本没有的真理,就是你要学习的真理;你所要学的不是"有",而是"无".
今付无法时今天把那个原本"无"的真理给你了.
法法何曾法第一个"法"字是学习,第二个"法"字代表"无"的道理;你学习真理,何尝学到了什么东西这就是《大般若经》的"归无所得",以"有所得心"学"无为法",是不相应的;全部存在都给你,你往哪里放呢何况你和存在不是对立的.
由此,我们知道,真实的必是原本的,原本什么都没有,哪里有什么道理没有什么叫做"法".
以前在台南市禅学研究会成立时,我就给佛法下了个极其明确的定义:"佛法者,成佛的方法也.
"佛法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方便、一种方法,修行人切莫执着它.

原本什么都没有,而我们所要修学的,就是要发掘出那个原本就是真实的.
只要证得了真实,就知道我们的生命,除了电脑作用外,原本的生命,原本就是独立,原本就是解脱,原本就是平等,原本就是普遍,原本就不是对立,原本不曾生,原本没有死…….

用"真理性"证得宇宙的实相,而达到生死苦乐的究竟解脱,完成生命的圆满.
谢谢各位!
参学正眼~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廿五日讲于台南市今天是台南市禅学研究会成立两周年大会.
这不但在法界是一件大事,对国家来说,也是一件大事.
如果我们用常识的眼光来看,禅学研究会跟国家、众生,似乎无关宏旨,但人类的命运最早的枢纽是看不见的,所以管它叫做"机".

两年来,禅学会会务可以说是蒸蒸日上.
有些会友已经证得了生命的真实,也有很多会友已经品尝到法的真正滋味,这不是书本上可以得到的,也不是没有用的废知识所能比拟的.
在这两年里,我接到很多来信,提出了很多问题,因为我的视力不好,回信回得很简单,借这个机会做一个总的答复.
归纳起来,两年来大家问我的问题:第一、"禅究竟是什么"我们看公案、看语录,不晓得禅是什么禅除了名词,我们把捉不到它的真实的内涵.
第二、"谁能学禅"我是学禅的根器吗禅重根器,不是上上根器不能学禅,因此他怀疑他自己是否可以学禅.
第三、"修禅、参禅,什么是参学的最佳时间什么是参学的最佳地点"第四、"既然禅找不到它真实的内涵,好像跟自己格格不入,有没有什么方便可以使我们接触、进入禅的领域呢"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参禅,什么法门最契机最稳当只成不败,耕耘必有收获,有没有这个法门呢"以上的这些问题,是我两年来接触最普遍、百千个问题归纳出来的几个重点.
我想这也是各位很有兴趣,或者是比较关心的问题吧!
一、禅究竟是什么第一个问题,关于禅究竟是什么各位看过《指月录》、《五灯会元》这一类的禅宗典籍,就知道所有禅宗的问答,弟子问禅师的问题,在基本上都不外"禅是什么"尽管他们用的词汇、语句不同,但它的目的都在问:"禅是什么"比方说:"什么是祖师西来意"达摩祖师从西方到中国来,他主要的目的及所带来的是什么这不就是等于问:"禅是什么吗"也有些禅宗的学人问:"佛法的大意(佛法的的大意)",也是在问:"禅是什么"因为谁都知道"禅是佛心,教是佛口".
这话怎么讲禅宗所传的是佛的心印,是把佛的心态传给你;而"教"就是佛的教诲,教导弟子记录下来的经典.
那么难道佛的心口不一,心口有两种吗不是心口不一,佛不可能有双重人格.
"教"与"宗"为什么有差距呢释迦牟尼佛自己说过:"我说法四十九年,没有说到一个字",问题就在这里,说了四十九年,没有接触到法的实体;那也就是说"佛的教诲虽是金口亲宣,唯独禅才是佛心真传.
"我们看一两千年以前,就有太多的人问:"禅是什么""什么是祖师西来意""什么是佛法的旨趣"这些问题所指向的,都是问禅的内涵,但是答案如何呢有的人问:"什么是佛法大意"答:"你为什么不问外面那个柱子"有人问:"什么是祖师西来意"答:"现在太忙,没有时间告诉你,等没有人的时候,我再悄悄跟你说",这个人就开始紧迫盯人了.
有一天老和尚一个人在散步,他就盯上了:"师父啊!
现在没有人,你跟我讲吧!
"那位老和尚悠然地说:"你看!
那丛竹子怎么那么长,这丛竹子又怎么这么短.
"这是答案吗确实是答案.
又有人问:"什么是西来大意"答:"你为什么不问自己的意,管他东来、西来,干什么"有人问赵州:"什么是祖师西来意"赵州说:"庭前柏树子!
"靠我们的表层意识,我们习惯用了二三十年的这种表层意识,是无法理解的.
因此人们都以为这老和尚"爱说笑",问这个,答那个,不知道就说不知道嘛!
何必指东话西呢其实不然,我们为什么说"他答得对",等一下再跟各位讲.

那么禅究竟是什么呢读过《信心铭》的就应知道"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说"是"就必定有"非",不离二边,是相对,不是绝对.
真理是绝对的,你有了二边就有了矛盾,有了矛盾就起了混乱,起了混乱就叫"戏论".
"戏论"是什么就是概念游戏,是接触不到真实的.
那么禅究竟是什么呢各位也知道,欧洲文艺复兴以后,有所谓科学的语言.
近代的逻辑学,也有不矛盾律是说你要讨论一个问题,不可以模棱两可.
还有范畴说要有一定的范围,你谈什么问题,先确定范围,再进行讨论,你不能海阔天空乱扯一通吧!
就现在的逻辑学来讲,你问:"什么是祖师西来意"他答:"庭前柏树子",你必定是无法接受.

假如我们说"是什么",一定会有人说"非什么",那就"才有是非,纷然失心",这个心就乱了.
倘使我们不说它"是什么"呢,恐怕你连边都摸不到,又从哪里着手呢那么,禅究竟是什么呢(一)禅是生命的永恒相尽管提到禅,没有开口处,为了不舍方便,我甘冒大不韪,在禅学会成立的时候,我就说:"禅是生命的永恒相",这是一个参究的线索.
虽然有点着相,有点违背古人的风范,但是可以给你一条线索,让你去抽丝剥茧地慢慢发掘.

我也说过:"禅是生命的共相".
生命有别相个别的生命相,蚂蚁那样小,人比较大,大象又比人大,相传喜马拉雅山的雪人,又比人大十倍.
但不管众生外形如何千差万别,却有其共同点,生命之所以为生命,就奠立在生命共同点上,所以说"禅是生命的共相".

(二)禅是自他不二的所以然自己跟别人原本不二,众生与佛原本平等.
何以说众生与佛平等众生烦恼垢重,诸佛光明解脱,自己是自己,他是他,说是"自他不二",没这回事.
为什么有这种论题呢这个"自他不二、生佛平等"的所以然就是禅.
契合、悟入了禅,就会亲切地感受到自己跟别人果然不是两个,佛跟众生也原本是完全一样.

刚才我们说过关于"禅是什么"一两千年来有成千上万的人发问过,也有成千上万个答案.
我们在后面讲到跟这个问题有关时再讲.
各位有的是今天下午才到达,有的昨天我们就聊过天,聊了五六个钟头,有的今天聊了一个上午,各位应该感受到禅不是抽象的,不是概念游戏,不是不能通过实验的,禅是可以感受得到的.
(三)禅是心的原态禅是什么勉强地说,禅只是一种心灵的状态.
我明知故犯地下了这么一个界说,甘愿下阿鼻地狱,只要大家能直趋禅境,不再向外驰求、沦入外道,我都感觉心满意足.
我们为什么不说"禅是一种心态"呢因为心态包括了心灵的状态和心的表层.
而所谓心的表层,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所积的本心上的污染层面.
刚刚出生的婴儿,在育婴室里时,只有最低的、微弱的本能,肚子饿了就哭,他不会思维、没有感情、没有理性、没有智性,也就是说他根本还没有形成表面意识;长大了以后,他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他有第七识,有了我的执着,然后突出自我意识,在根尘相对中吸收、累积,成了本心原无的一层尘垢.
我们的听觉很接近录音机,耳朵若不具录音机的功用,就没有办法学习.
老师教你,你若录不下来,怎么记它啊大家都会唱"青海的草原"、"我从山中来",我相信会唱这个歌的人未必读过曲谱,也有很多人没有见过歌词,他为什么会唱耳朵是录音机嘛!
那么眼睛是录影机喽!
这个人我曾经见过和经人介绍过,下次再见面就会打招呼说:"老张你好!
你好!
好久不见",为什么这样彼此已经感过光了.

这些东西累积多了以后,越积越厚,这是表层意识.
既然心上面又加了一层叫做表层,于是本心就被盖住了.
所以我记得禅学研究会成立的时候,我跟大家说:"禅是什么禅是心的原态,是没有加表层意识,去掉表层意识以后心原本的状态,也是《六祖坛经》讲的'本来面目'.
"所以这个问题讨论到这里,我肯定地讲:"禅是原本心灵的状态",不是知识不涉能知,没有所知,离能所、绝对待,亘古未失,悟亦无得,一切具足,不假外求,人人本有,无须外求,只是"圣主未蒙尘以前"心灵的原态.

(四)禅是宇宙的唯一真实在禅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中,我就曾提出了前面这三个界说,而且我恐怕大家摸不着方向,研究时还很难着手,所以我又说:"禅是宇宙的唯一真实,是佛经所讲的实相,也就是真相.
"什么叫真相什么叫幻象真相是原本的、不变的、永恒的,幻象是过程的.
不管你接受创世纪的说法,或者你接受星云说,你都会肯定地球是无中生有的,原本没有的,它只是过程的暂时呈现.
我相信在座的各位也没有人坚持说地球是永恒的吧用大宇宙的无限时空来衡量这个地球,的确太短暂了,以人的眼光看昆虫,其生命不也太短促吗佛陀在菩提树下,睹明星而悟道,完成了生命的觉醒.
若问佛陀悟的是什么只是"性空缘起、缘起性空"而已,绝不含神秘的成分;就是说凡是靠条件的组合而成立、显现的,都是原本不有的;凡是原本不有的,当条件消失、条件改变时,它也同时消失.

在座各位很多是学自然科学的专家,我们也知道虽然物质最小的单位是原子,而原子却不是单一的.
当你把电子、质子、中子分开的时候,你将发现"实在没有什么东西是固定不变的原子";电子、中子瞬间即逝,质子跟着也会消失.
为什么它会空无所有因为它原本不有,只是因缘所生的假合体而已.
这说明"靠条件组合的东西,一旦条件分离了,它也消失了.
"过去我读中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说:"什么叫分子分得不能再分,小得不能再小,叫做分子.
"现在证实没有这回事,没有什么东西不可以再分,原子还可以再分.
了解了存在的实相,就会了解释迦牟尼佛所悟的法,没有什么神秘的色彩,也没有不可理解、晦涩难明的理论,而是宇宙的真相、生命的实相,是迈向生命圆满的途径,促使生命觉醒的方法.

二、谁能学禅有人问:"我可以学禅吗我是学禅的根器吗"我可以讲,愿意学禅的人就能学禅.
是不是大根器,并不是由别人来决定的,根本没有人能主宰你的命运,没有人能够评定你的价值,一切全由你自己决定.
你是学法的根器吗你自己说是就是,说不是就不是.
这话怎么讲呢只要是人,都可以学法.
不是说众生平等吗一切动物、昆虫,它们也是有生命的,也都是众生,为什么它们不能学法呢经上有一句话说"因地倒,因地起",你因地而跌倒,离开这块地面,你也无法爬起来,你还是得在原处爬起来.
人为什么迷失为什么堕落因为有了表层意识.
假使你不善运用这表层意识作理性的思考,你就不可能有真实觉醒的时候,也不可能抹掉心头的污垢,绽放出原本的心的光明.

昆虫、野兽、家畜,虽也是众生,为什么不能成佛呢因为它表层意识的结构不健全.
人的表层意识的结构,有情感、本能、理性、智性和思维五种作用及功能,而一般的动物,只有本能上比较突出.
比如我们说这个人好吃懒做,说他像只猪,为什么呢猪除了吃就是睡,如果你不把它去势,它还可以当种猪,传种也是本能,除了本能,它还能做什么呢它有思维吗它有理性吗它有智性吗它有真情感吗为什么没有真情感比如两条狗,公狗跟母狗刚才还是好朋友,难舍难分,不一会儿,居然会为了一根骨头,抢得头破血流,这算什么嘛!
人们讽刺那些只重本能、没有真情感、没有真智慧的人为"蝇营狗苟",他所热衷经营的也不过就像苍蝇、野狗那样肮脏苟合而已.
所以说"人身难得",因为人有理性、智性,可以自觉;有超越生死的真情感,生起大悲情怀,肯为了众生,把全部生命投入正法.

不管你是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你必须知道人的情感是很可贵的,情感是一切道德的根源,没有情感的人,就是不道德;一个生性冷漠、性情冷酷的人,就是魔鬼的同道.
这话怎么讲倘使你不爱你的父母能算孝子吗不爱儿子算是慈父吗不爱国家算忠良吗不爱朋友符合义的要求吗不爱自己的名誉会有信吗所以一切道德的德目,都只是真情感的发挥与扩张.
什么叫真情感就是大慈大悲.
什么叫"大慈大悲""大慈"是无条件的同情,"大悲"是感同身受的同感.

什么叫"无条件的同情"这个人有烦恼,尽管他跟我无关,既不是我的亲人或朋友,也不需要任何因缘条件,自然会产生同情心.
什么叫"感同身受的同感"看见他人长了疮,我就觉得心痛,这才是真情感.
假如说感情不出于一家爱老婆、爱孩子,那也并不算错,只是范围太狭窄.
生命的开创是以情感为动力的,一个爱家庭的人才能齐家,爱国家才能治国,爱众生才能成佛,爱人类才是真正的政治家.
视一切众生跟自己为一体,毫无差距,这就是"大悲佛陀".

所以只有人才有真情感,真情感比真理智更可贵,而真情感常常跟真理智的秉赋成正比.
一个情感冷漠、意志消沉的人,不可能是天才;一个热情洋溢而又无私、无我的人,才是菩萨的典型.
我们一般人的热情不是为名就是为利.
菩萨热情很高,却没有自我;当他到火里救人的时候,却忘掉了自己的危险;当他去水里救人的时候,忘掉自己不会游泳,他是无我而热情的.

各位无须浪费时间看那些名相,古德说"曲谈名相劳,直说无繁重","曲谈名相劳"你转弯抹角,从名词上动脑筋,那就累了啊!
"直说无繁重"直截了当地说,既不累人,也并不复杂.
我们讲到这个地方,各位就知道了,为什么众生皆有佛性,而众生并不皆能成佛,唯独人可以,因为人的表层意识的结构比较健全,而动物没有思维,没有理性,也没有智性.
动物除了母子的天性以外(应该说是一种高级的本能),不会有真情感.
我们勉强地说,动物有薄弱的情感,有突出的本能,而绝对没有理性、智性和思维;尽管它有记忆,但是它没有思维,它不能推理.
否则的话,今天地球的主人不会是人类了,应该是恐龙才对,各位同意我的说法吧!

所以说"人身难得",各位应珍惜人生,因为倘使你没有得到人身,你就不可能有生命的觉醒.
为什么禅宗古德皆重根器,我却说"根器由你自己决定"呢什么是大根器有大信心、大诚敬、大肯决就是大根器.
尽管他有聪明、智慧,学问也很有基础,如果没有大信心,不辨正邪,不分真假,人云亦云,自己没有判断能力,而且他既不能择善,也缺乏对正法的固执,不能发长远心,这就是小德、小智、轻心、慢心.
什么是"轻"就是不尊重、不诚恳;什么是"慢"就是懈怠、不敬.
所谓"小德小智","德"是什么不专指"好",也不是指"坏",是指一种特质、风范;好的风范是美德,坏的特质是恶德.
也就是说你凭着一点点小聪明,既不尊重,又很懈怠,佛法不是你这样的人可以学的.
什么人能学法,到这个地方就有了结论.

什么人不能学法凡是小聪明、小智慧,又轻浮、又懈怠,不能忍耐、不能吃苦,碰到困难就退转,这类的人绝不能学禅.
所以二祖见达摩祖师学法,达摩祖师说:"以往的圣人,难行能行他说这个很困难,但是他不怕,他要突破;难忍能忍这个痛苦、这个羞辱是很难堪的,一般人忍受不了的,但是他可以忍.
"什么人能学禅能将全部感情、全部理智、全部人格都投入的人.
并不是说不要工作,而是说除了工作以外,我们还有休闲活动,休闲活动的内容就是你的生活兴趣.
有的人下了班培植盆景;有的人下了班先看看热带鱼,没有跟太太打招呼以前,先跟热带鱼打招呼,嘿!
这就是生活兴趣.
有的人太太尽管抗议,偏要找几个朋友打桥牌.
也就是说你要能够把学佛法取代像养热带鱼般的兴致,又没有东西可以取代你这种兴趣跟注意力,长时不改变的话,一定会成功.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作个小小的结论:"凡是肯把全部情感、全部理智、全人格投入佛法,而又坚定不移、绝不退转,他就是最适合参禅的上上根器.
"倘使参禅不是你唯一的兴趣,而只是兴趣之一,把参禅跟打桥牌、养热带鱼、打麻将等重,等量齐观,一视同仁,没有什么轻重,那这样子你就不是参禅的根器了.
因为古人集中毕生的精力,尚且不能突破这个难题,而你只是附带地把禅作为一种生活中的调味料,我看是没有办法的了,还是不要浪费光阴、轻渎大法吧!

有人学禅多年,没有个入处.
什么叫做"入处"呢借用一句军事术语,就是进入状况.
想进入禅的境界,领会禅的心态,的确是个难题.
很多人学了一辈子还在外面晃,没有进入,要想进入,是需要有方便的.
方便的可贵在于它虽然不真实,只是一个工具,但却很有用,这就叫做"善巧方便".
古人的方便很多,是极为高明的.

如问"什么是禅什么是祖师西来意"答"庭前柏树子",看来简直荒谬绝伦.
我问"祖师西来意",他答"庭前柏树子",是故弄玄虚故作奇特不!
绝不!
其实那是禅的人格化以后的自然反应.

问这句话的人经过思考,鼓起勇气,充满了期待的心情,而答话的人却并不透过大脑,没有经过思考,脱口而出.
为什么脱口而出因为古人说"思而中,虑而得,那是鬼家活计.
"什么叫做"鬼家活计"就是在黑山鬼窟里做计较,也就是表层意识的作用.
它是五阴(色、受、想、行、识)的产物,不是本心的发露.

僧问赵州:"什么是祖师西来意"赵州不假思索地立即答以"庭前柏树子!
"真是殊胜的方便.
何以是殊胜方便呢我们两个不妨表演一下,我是赵州,你问我:"什么是祖师西来意"我答:"庭前柏树子!
"你若是修行有素,才一反观自心,你就知道答案的落处.
问"祖师西来意",答"庭前柏树子",任你用思维去分解也解不开,用智力去啃它,却啃不动,想放下嘛!
又放不下,这"庭前柏树子"既不是个东西,又不是个道理,在那里一横,你愣一下,蓦地碰上了真实活跃着生命力的答案,于是表面意识迸裂了,你那原本只有光明、只有知觉、没有分别、没有想念的心态,就立即呈现了出来.
你问"祖师西来意",赵州告诉你"就是这不在中间及内外,只是你当下的心态.
"但是也须是个汉始得,如果你一向惯于向外面寻觅,"庭前柏树子"便成了没有生命的东西.
这一招很绝,若非答他"庭前柏树子",答他"烧饼油条",就联想到吃,联想到肚子饿,吃饱了才真爽快!
这"庭前柏树子"让你既没法联想,你又不能突破;想分别,意识没法子活动;想运用思维,没有你着力处,若是参学有素的,当下就会桶底脱落;若是驴汉,忒煞辜负他老赵州也.

佛经上说的"本心",是指"无念心体".
心的本体,原本无念;婴儿有念吗念是以后累积的.
所以真正高明的大智慧者,只消赵州说个"庭前柏树子",理合当下彻了.
如果像僧问大梅:"什么是祖师西来意"大梅说:"祖师无意",试问你怎么悟你就悟不了啦!

所以赵州这话才是"胜方便".
什么叫"胜"用本省话就是"足赞"真行!
再没有比这个更高级、更好、更绝的了!
他怎么想得出来呀!
(他岂用想)只有这个答案使你无法分别.
你说用你的世智(用你的表面意识),都用不上;好像汽车发不动,你想放也放不下,你问的这个人,就在你面前,你怎么放啊!
一定有含意,怎么想,越想它,念头越不动,想久了以后,只要回光返照,就发现它的答案只是在揭发、揭开你本心的原态,这才是典型的殊胜方便.

你若问我:"什么是禅"我没有赵州那么高明;你们若问我:"如何才能得个入处"我有四句稀松话,你若能当下理会得,保你先断法执,后断我执,二执俱断,圆证解脱,从此断惑.
我的方便就是"热了出汗,冷了打颤,渴了喝水,饿了吃饭.
"就这四句话,假如你们认为我这是开玩笑,我是很诚恳的,不是开玩笑.
你们若会得这四句话,你马上断法执,就进入离执禅定,这是一块敲门砖.
我再说一遍:"热了就出汗,冷了就打颤,渴了就喝水,饿了就吃饭.
"我这个没有赵州那个绝,你们还可以用思维,赵州那个连思维都没有地方用,你想啃一口,也没有地方下口.

所以参禅不难得个方便.
如想得个入处,古德留下的公案很多,随便拿一条去参,都可以进入,那就是钥匙.
如果你认为古人的太陈旧,不够新鲜,我这个是刚出笼的.
假如这四句话你会了,不须开口,你做个动作,比个手势,我就心照不宣了.
还有不用开口说话的吗当然有.
禅原本是这样的,原本是脱离语言文字的.

三、参学的最佳时间、地点有些人对我说:"老师!
我是想修行啊!
可是我没有时间哪!
"我说:"不然!
"不要说给你八小时,给你四小时,没人打扰你,自己关在房里,你就会感觉到难过了,一会儿想打电话问候老朋友,一会儿又想写信……,简直受不了,果真没时间吗不相信试试看,你就知道.

学法不是时间多寡的问题,有的人有时间,他不修行,他活得很难过.
我讲一个笑话,我有一个朋友在上班时工作很忙,退休回到家里不几天就生病了,总是感到很无聊,生活方式突然改变,好像处处不对劲.
他坐在沙发上喊不舒服,躺在床上喊头痛.
他太太很聪明,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给他在客厅旁边摆个办公桌,准备了笔、纸、墨盒、印泥盒、卷宗等一应俱全.
早上在卷宗里写个签条:"谨检呈老大、老二本次月考成绩单一份,恭请核阅.
"他看了以后说:"大宝此次功课退转,酌情减发零用钱一半.
二宝此次平均超过八十分,多发奖金五百元.
"晚上的卷宗里写的是:"谨拟具明(星期二,十八日)菜单一份,是否可行恭请核示.
"他看呀看地点点头,拿笔批了个"可"字.
翌晨,夫人又来了个:"谨检呈本日《中央日报》、《联合报》、《中国时报》各一份,敬请钧阅.
"(哄堂大笑)他很高兴,当然每天都给他泡杯茶摆到办公桌上,他腿一翘,嘿!
健康恢复,情绪也好了,的确生活方式跟过去差不多嘛!
批阅卷宗、呈阅报纸、泡茶,照样发号施令或奖或惩,有啥不对这虽然是个笑话,显然人闲了也不是件好事.
你说你因为忙而不能学法,这是遁词.
你说需要时间多才好,时间多了,你受得了吗也有人问我:"什么地方学法最好你看!
到处灵气很坏、空气污染、噪音太多,怎么能修行定、静、安、虑、得嘛!
"他说:"我想到山上去修行,好不好"我说:"我赞成你去,但是你必须要最少一个礼拜不回家,若能做到,我发一千元奖金.
"这家伙是到山里去了,不过未到一个礼拜,两天就回来了.
他解嘲地说:"你看!
晚上找不到一个人聊天,蚊子又多,很多不知名的小虫,打死了,又来一批,坐在里头也没人理我,看书嘛!
看不进去,打坐嘛!
腿酸腰痛,这怎么个修法嘛!
于是我就回来了.
"所以修行不应该选择时地.

你若问我"什么时候好修行""就是现在!
""什么地点好修行""就在眼前!
"眼前你不修行,现在你不修行,你便永远都不可能修行了.
一个人在深山里修行,这的确是好,但要有这个福气;如果没这个福气,很难.
记得读小学时教科书有一课,大家做馒头,叫这个挑水、那个磨面,大家都分工了,只有猴子不肯做事;最后蒸熟了,大家都吃,猴子也要吃,大家说:"不给你吃",为什么不做工的没饭吃.
你不做工,你光修行,谁给你饭吃,所以要有这个福气.

总而言之,十字街头好修行.
古人大彻大悟以后,回到城市,向酒楼、赌坊、戏院、花街来验心,看在这些场合,心是不是会动、会乱,定力会不会退失你我如果在自己的岗位上素位而行,随时修行、随地修行、有空就修行,这就行了.

关于修行是什么很多人都会联想到"一位老和尚在深山古庙,坐在蒲团上,正襟危坐,眼睛半开半闭,灯光半明半暗",这是"黑白来",这不是修行,这样子既不卫生,也容易心乱.
若说修行是打坐,那也不然,有个故事说:马祖当初只管打坐,谁来了也不理.
一天南岳怀让大师走到山上,看到这个山上有一股灵气,发现有真修行的人,就问附近的僧人:"此地有没有修道的人哪"答说:"哪个不是修道的人!
"那个和尚以为出家就是修道,不然!
其实还没有见到道怎么修"听说后山有个和尚,平常人们跟他打招呼,他也不理.
这个家伙怪怪的,恐怕与众不同吧!
"南岳禅师是六祖的首席大弟子,到了后山,跟他(马祖)打招呼,他也不理.
南岳这老头很绝"你不理我,我有办法!
"就拿个砖头在他旁边磨呀磨地烦死人.
"不理不行了,不理,他不走啊!
"于是问道:"师父!
你磨砖头干什么"大师说:"我磨它作镜子啊!
"马祖说:"砖头怎能磨成镜子呢""那么你打坐干什么""我打坐成佛呀!
""我磨砖不能成为镜子,你打坐又怎么成佛呢佛无定相嘛!
"马祖说:"那我就不懂了,要怎样才能成佛呢""我打个比方:如果车若是不走,你是打车,还是打牛"马祖说:"当然打牛呀!
""你这样打坐,却是在打车嘛!
"马祖当下豁然.

各位由此可以知道,真正修行,像马祖那样在深山里结庵,身心不动,谁来也不理,远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尚且不是修行,怎样才是真正的修行呢释迦牟尼佛的大慈大悲,在能平等地普度众生;菩萨的可敬,在于热情炽然而又超越自我,完全为众生而献出心力.
离开本来面目的参究,离开对众生的悲悯,根本就不是修行.
若是心灰意冷,果然败种焦芽.

在深山修行,固然不是好地方;等到老年退休以后再修行,表层意识已经硬化,修行就来不及了.
各位看到很多老年人罹患失心症,什么是失心症跟小朋友抢糖果吃,在马路上解小便,你见过没有像这样老了以后,脑细胞僵化了,还能修行吗如果你问我:"什么时间修行最好什么地点最好修行"这无须找风水先生.
我看到报上说:"一个人为了修行,找了一个风水最好的地方,活人住在那里就长生不老,死人埋葬了,下一代会大富大贵",没有这个事;当初释迦牟尼坐在菩提树下,没有看风水.
所以修行不是个神秘的名词,不是限定对象的一种行为,而是人人可以修行,人人应该修行,人人有责任修行.
因为,修行只是修正你的想念与行为,也就是孟子讲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当你做一件事情,做不通的时候,不要向别人抱怨、发牢骚,应该反过来向自己求答案,为什么他做得通、我做不通一定是我错了,一定是某些地方不合适.

所以修行的时间是现在,修行的地点是眼前,修行的方法就是修正自己的想念和行为.
四、参禅最契机、最稳妥的方法是什么最后一个问题,有很多人问我:"参禅最契机、最稳妥的方法是什么"我告诉各位:"是观心.
"有些人根本是门外汉,他说:"观心是古老的禅,达摩祖师那几代才观心.
到了唐朝中叶以后,一花五叶,只见棒喝交驰,击石火、闪电光,举拂、擎拳、瞪目、竖指……,那些才真够奇特、奥妙,也才是禅的独特风格.
至于观心一法,实在是卑之无甚高论,太古板、太简单,那不是禅.
"像这种知见的人,永劫不会开悟.

不必说各位开悟、见性了,如果你真正看懂了那些禅籍,就该知道达摩大师当初传法给二祖后,想印证二祖的境地,二祖运用了种种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尽在说心、说性,说了一大堆,达摩大师都不置可否,说:"你这些玩意等于没讲",因为他要的是你见性,不是要你的分别心和知解,要的是你摩诃般若的现量,而对于表层意识的闲知解,并不认可.

直到二祖说:"我现在已息诸缘.
"达摩祖师问:"是不是断灭呢(意思说是不是无记、没有知觉,跟死人一样)"二祖说:"没有无记,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不是死人,只是无念,不是不觉.
"然后初祖才印可说:"如是、如是,只此是诸佛所传心印,善自护持.
"我请教各位:"如果二祖当初不观心,怎么知道已息诸缘他若不察知自己的心态,又怎么知道并不断灭"我们再看看《六祖坛经》,惠明为了夺取衣钵追赶六祖,因为他是武将出身,当然跑步要比一般和尚高明,别人远落在后面,他第一个先追到.
六祖对他说:"衣钵表信,只是法统的征信,可以力争吗"惠明用手提也提不动,然后见风转舵地说:"我不是为衣钵,我是为求法来的.
"六祖说:"你既然为法来,现在坐在那里,善恶都莫思量,好的、坏的你都别想.
"调心调了半天,六祖在旁边观察,发现他的心态到达有心无念的时候,说道:"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惠明一听,恍然大悟,感动得痛哭流涕.
他说:"我在黄梅几年,不知道本来面目,现在行者(没有出家受戒,他只是一个烧火的工人,寺里的工人就叫行者)就是我的师父啊!
"六祖说:"不必客气啦!
我们都是五祖的弟子,你不能这样啊!
"不过惠明还是认他为师,把名字改成道明.
试想,离开心态,什么是禅再说六祖从五祖开悟后,五祖以《金刚经》为六祖印证心态,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遂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若不观心,怎么知道本自清净怎么知道本自具足五祖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试问:"不观心如何'识心达本源'难道是向外觅佛法吗"《证道歌》说:"但得本,莫愁末"只要你认识本心,那些枝枝节节、神通妙用都会次第发露出来的.

我们常说"保任",保任个什么说"管带",怎么个管带法也只是要你在待人接物、语默动静之际,要留意自己的心态.
显然所谓"管带",不就是秒秒观心吗若不观心,请问你怎么管带说到"照顾脚下",则又低头看水沟,其实它的意思是"提醒你照顾自己的心态,不要被外物换去了所保任的心态".
倘若连这句话都不会,妄议"观心不是禅",那才真是荒谬绝伦.
可知唯有观心,才是修禅最稳妥、最殊胜的方便法门.

大家也知道禅宗有个野鸭子公案.
百丈随侍马祖散步,前面一群野鸭子飞过,马祖问:"是什么"百丈说:"野鸭子.
"马祖又问:"到哪里去了"百丈答:"飞过去了.
"于是马祖把他的鼻子用力捏,百丈痛得大叫.
马祖道:"你再说飞过去了!
"百丈有省.
有什么省省的只是不该离心外观,不觉"心为物转".
很显然马祖是在纠正百丈不观心而观野鸭子.

佛学有一个专用的名称叫做"内学",又称"内明".
内明个什么曰:"明自本心,见自本性".
若不观心,如何明心不观到本心绽现,如何见性当知唯有观心才是禅宗的不二法门、禅宗的真血脉.
离开观心,就没有什么叫做"保任",就没有什么叫做"管带",也没有你学禅的入手处.
如果成天把公案背来背去、解来解去,俨然是在埋没祖师心,与禅有什么交涉有些人专务解释公案,什么拈古啊!
评唱啊!
古人讲的话,我们不懂,他唱的比古人讲的更晦涩.
有的时候我们看古人的话,还可以明白一半,经他这一评唱,我们对那一半也糊涂了.
运用这种方法,不但是浪费时间,也浪费了生命,驴年能够开悟!

我们常说"观心可以入禅",不是一种推断,而是一种实证.
禅学研究会成立两年,明心见性者大有人在.
我昨天还跟人家说笑话,说:"虽然我们不能转物,但我们可以改变物质的结构式",这虽然是个笑话,但确有太多举不胜举的实例,足可证明"观心才是禅的最佳方便法门".

南岳怀让大师在六祖身边追随了十几年,有一天六祖蓦地问:"什么物恁么来"南岳毫不思索,脱口而出:"说似一物即不中"你说"是什么"都不对.
你想想,南岳大师若不观心,怎知道六祖在问什么凭空而来,根本没有来龙去脉嘛!
突然的"什么物恁么来"是个什么东西,从哪里来的你指的什么嘛因为怀让大师秒秒观心,他知道不是指别处,才立即回答:"不论你说它是个什么,都不对".

有太多的地方证明"只有观心,才是参禅最契机、最稳妥的修行法门",不肯观心,绝难入真正的禅.
各位应该知道一个最现实的事实,佛法是内明之学,内明者,明心见性.
离开自心、自性,向外求玄,向外找道理,显然就是外道.
马祖的大弟子百丈,那个被捏着鼻子喊救命的小和尚,大彻大悟以后,也升座教导弟子,有百丈上堂句,这是很有名的.
大家翻翻《指月录》,能把他那几句印在心里,你就可以说:"我即是佛,自他不二,生佛平等了.
"百丈还有一个下堂句,也含蓄甚深悲心.
一个真正说法的人,是可以唤醒别人原本的心态的,是可以使人的无师智、自然智当下发露,而展现出生命的光芒的.
百丈说法的上堂句是:灵光独耀只有一片光明,没有别的,迥脱根尘六根六尘与我无关.
体露真常我的生命的当体就是永恒、就是真实.
不拘文字这些文字不足以拘限.
心性无染只要我的心、我的本心、自性,不被污染的话,本自圆成本来自己就是圆满、成功的.
但离妄缘只要你不黑白(乱)想,即如如佛便跟佛一样.
这叫"上堂句".
你看说得多么真实,没有废话.
百丈还有个下堂句更绝,什么是百丈下堂句他每次讲话完毕以后,等大家都散去时,他突然又招呼,喊道:"各位!
"大众闻听回头时,百丈问:"是什么""是什么"这三个字就叫"下堂句".
为什么问这句话呢消耗了老和尚半天的精神,每个人接受他的启发,心灵引起共鸣,这个心态多好,只要留意一下,很清醒,没有睡着,但是确实是已经离念了.
那个时候的心态已经没有念头,纵然想来个妄想,妄想也起不来了.
当他一问"是什么"你只要自己一观心就知道了,只要保持这个心态,就已尽修行之能事了.
语言文字顶多是指月的手指,并不是月亮的本身.

可惜古人与今人大同小异,当百丈问"是什么"时,大家有的看脚下:"我该没有踩到狗大便吧!
"有的看旁边猜想:"可能是谁掉了钱吧!
谁捡到是谁的",都养成向外寻觅的习惯.
如果你是习惯于秒秒观心,时时内观,那你就跟怀让大师一样,回答"说似一物即不中"了,你就马上知道应该保任了.

五、什么是参禅的大根器真理是一般的,是普遍的,不是特殊的,不是局部性的,没有什么难懂,而且也勿须用懂.
各位都具备参禅的根器,什么是参禅的大根器大信心、大诚恳、大尊敬便是.
我们经常讲:"诚、敬、信、行",大家以为说:"诚就是有求必应,心诚则灵",不是!
"诚"就是纯一,我们读《书经》说:"文王纯亦不已".
《大禹谟》:"危、微、精、一、中",就是"诚","诚"就是全感情、全理智、全人格、全生命的投入.

什么是"敬"不是说每天拜拜,洋洋乎如在其上,敬神如神在,不是这回事.
"敬"是不散漫、不随便、不吊儿郎当、不马马虎虎;简单地讲,就是很认真、很庄重.
如果大家认为嬉笑怒骂、讲笑话、骂大街就是禅,吃狗肉、饮烧酒就是禅,那是变调的禅,绝不是常态的禅.

道济禅师表现的禅是变调的,是降D调,失去C调的庄严华丽,不足为法.
所以真正的禅是要"敬","敬"就是不放逸、不散漫、不吊儿郎当,很认真、很庄敬.
讲到"信",若对于自己亲身体验的、深深感受到的、深得我心又深入我心的法,而不抱定"只此一事实,余二皆非真"的坚固信念,这叫"信不具".
不信就是不相应,就是无缘,修学就不能够成功.

什么叫做"行"古人说:"说食不饱",你到我家来玩,我正在吃饭,我问你:"吃饭没有"你说:"吃过.
"其实你没吃饭,那我坐在那儿吃饭,你在那儿等,结果你就流口水,我吃得很饱,你还是肚子饿,这就是"说食不饱"你说吃了,那并没有饱.
所以你要想得到法的利益,一定要行;不但要行,还要发为"正行".
有很多人一谈到禅,就联想到"《指月录》那么难懂".
那些不是要你懂的!
是要你悟.
我已经给你们割破了一个谜题"庭前柏树子",大家明白了吧!
它是引发、激起你契合佛法的心态,而不是给你什么知识.
什么是"祖师西来意"讲一番道理,对你有什么用没有用的.

禅学研究会成立已经两年,我看在座的各位,每个人都是福智具足,都是大菩萨相.
也许你谦虚地说:"我不敢!
"没有什么不敢,菩萨就是人,菩萨跟人不同的就是无私无我、大慈大悲而已.
各位有很高的学历,有很丰富的同情心,各位也都决心追求真实.
现在有很多光明磊落的朋友来和我们一齐同见同行,今天的成果已在许多会友们的心地上显现出来了.
我今天有机会跟各位报告一下禅的一般概念,非常高兴.
我们大家共同来参学安祥禅,什么叫"参""参"就是"参详","参"就是"商量",我非常乐意跟各位共同来"参详".
愿大家都达到生命的圆满.

谢谢各位!
安分守己~一九八九年十月廿二日讲于台北市一、安分守己就是"不二法门"为了庆贺共修会的圆满,我以四个字来供养各位,这四个字非常普通,就是人人耳熟能详的"安分守己".
各位也许认为,这只不过是老生常谈的世法而已,毫无新义.
各位要知道"禅是不二法门的体现,而不二法门是一亦不立的",如果我们存有世法、佛法的差别见解,那就背离不二法门了.
既然是不二法门,原本就没有什么真假、正邪、是非、有无、世法佛法、烦恼菩提等计执;如果有,那都是二分法,是二元对立的分别心的产物,皆会扰乱我们的心灵,使我们的心不能由统一而升华.
二、素位而行安于本分什么是"安分守己"首先说"安分".
"安分"就是严守做人的分际、分寸,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保持一贯的风范,也就是我经常强调的"人要活在责任、义务里".
如果我们不能安分,就不能够恰如其分地尽到做人的责任、义务,而妄起分外之想,又岂能"理得心安"每个人都有他的"分".
在这个地球上,每个物体、每件事都有它的"分",它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也只在于它能恰如其分;如果不能恰如其分,它的存在就形成多余.
我曾说:"在这地球上,任何一种事物,当它消失了存在的作用时,它同时也便丧失了存在的意义、价值与存在的可能.
"比如这只杯子,因为有它存在的作用,所以能摆放在这里;若是放一块砖头或者石头在这里,那会有什么意义呢它可能存在吗我们做人也是一样,各人有各人的分际,这是中国文化传统、人本精神的基本特色.
儒家讲"为人臣,止于敬;为人父,止于慈;为人子,止于孝……",这就是做人的分际.
《中庸》上说"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这意思即是说"你若一向过的是富贵生活,就应该保持谦虚、有礼的风范;你一向过的是贫贱的生活,就应该保持安贫乐道的精神;你如果是生活于落后地区的少数民族中,就不要冒充绅士,只要保持简朴、纯真、率直的性格就好了",这就是所谓的"素位而行".

所谓"素位而行",就是一般人所说的"我行我素".
"我行我素"不是坏事,而是说我是什么人,我就过什么样的生活,树立什么样的风范;是什么角色,就应该唱好你所扮演的戏.
一个裁缝师一天到晚给人做衣服,偶尔看到泥水匠的工作那么简单,一天就赚进一千几百元,于是就丢下剪刀、针线去做泥水匠,这样对吗不对,这就叫做"不安分".

在一个公司的组织里有董事长、总经理、经理以及各部门的主管和职员,假如经理想当总经理,只要安分守己地干下去,是有可能的.
如果一个小职员不安分地工作,妄想当董事长,那就太离谱了.
基本前提,是你必须扮演好你现在的角色,然后才能创造、累积你的价值.
如果开个会,公司决定要实行民主,谁想干什么职务,大家来个大搬风;企划部的经理到推广部,推广部的经理到会计部……,如此一来,岂不分崩离析、天下大乱所以,做人要"素位而行",要"守本分".

尤其做一个修行人,如果不安分,就会妄想;有妄想便会有错误的欲求,而陷于"求不得"苦,沦为欲望的奴隶,丧失心灵的宁静,偏离做人的本分,又如何能修行呢所以要落实修行,就必须以"安分"为起点.

一部机器,大的轮轴固然很重要,但是如果少了一个小螺丝钉,就会出故障,就会由松散而解体.
所以每个部门、每个环节、每个人的工作都很重要,也唯有人人都能构成需要,才能形成整体的健全.
修行人如果存着羡慕别人、嫉妒别人、追求分外……,那就没有办法修行了,除了让非分之想招来烦恼、酿造错误、破坏内心的安祥以外,什么也得不到.

所以,修行最要紧的就是能"守分"安于本分.
三、我是什么就做什么我们知道,老子曾是个管理图书的小吏,孔子曾替人家管理牛羊.
人的中心使命在净化自己、提升自己,而不在追求虚荣、权利.
人若不肯放弃追求虚荣、权利,不但没有办法修行,而且势必会在支配、占有、享乐的欲海里迷失了自己.
所以说,"安分守己"才是修行的基础.

在第七期《禅学季刊》上,随云和仰云专访蔡志忠先生,文中有几句话讲得很好.
蔡先生说:"自己是什么就做什么;是西瓜就做西瓜,是冬瓜就做冬瓜,是苹果就做苹果;冬瓜不必羡慕西瓜,西瓜也不必嫉妒苹果…….
"我认为这几句话说得很好,这虽然是他个人的夫子自道,却也显示了蔡先生之所以成为一个成功的、闪烁性灵的漫画家之所以然.

如果一个人放弃了自己的本分,忽略了自己的角色,而去痴心、妄想、羡慕或嫉妒别人,所得到的除了烦恼和人生的负值之外,只有迷失了.
所以,做人要安分.
我们能够安分,就能发挥生命力,创造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也才能提升自己的角色.
如果扮演不好现在的角色,那也就无法扮演更高的角色了.
一个人若是不肯挑五十斤,而却去妄想挑五百斤,那是不可能的;你必须习惯于挑五十斤,然后挑六十斤……,一百斤.
所以安分很重要.

在家庭中,是儿女就该孝顺,孝顺是儿女的本分;至于说父母值不值得孝顺,那是他们的事,与你尽孝的本分无关.
是做妻子、做丈夫的,就要彼此讲道义,家庭要靠道义和责任来维系,要包容而不是苛求.
如果说一定要怎样才会满意,那是苛求,你将永远不会满意,因为大同的理想尚未实现,人间净土尚未建立.
如果以主观的执着去追求所需,那从生到死所能彰显的只会是一个字苦.
凡有奢求,必得烦恼,所以不要去追求什么,只问自己该做什么,这就是"安分".
四、确认真实的自己什么是"守己"呢"守己"必先认知自己.
哪个是自己谁若能认知了真实的自己,他就参学事毕了.
什么是真实的自己很多人以个性为自己,说我就是这种个性,这是不对的,那不是真实的自己,那是偏离了真实的自己,那是虚假的伪我.
以姓名、籍贯、年龄、教育程度、职业、性向……所记载的,也不是你真实的自己.

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找到真实的自己.
禅宗教人参究"本来面目",认识了本来面目,就能亲到"实际理地",常享"本地风光".
如果没有认识真实原本的自我,既没有证入真实,就只能活在二元的相对里,一切的理与事只是分别心的产物,绝非真实.

要如何才能认识自己呢要想认知和确立真实的自己,有两句话很重要:一、真实的必定是原本的,原本的才会是永恒的.
二、原本不有的,最后归空;无常、短暂的,绝非真实.
如此对照凸显,已经说得够明白了,你只要仔细参究一下,应该不难水落石出,从而肯决真实的自己.
五、知己守己一个人可分为身、心两部分.
"身"是肉体,每个器官各有其功能,是我们活在这一生中必需的工具.
主宰肉体的是"心",孙中山先生说:"国者人之积,人者心之器","心"才是真正的自己.
不过"心"有真假,只有向内心深处发掘,才能找到真实的自我.

这个"心",有太多的区分,不要认错.
人从小到大,接触到对"心"的描述,多到不可胜计,简单地说有凡心、圣心,有人心、道心…….
什么是"凡心""凡心"是众生心,众生心生灭不停,原本不有.
什么是"道心""道心"是真理之心,是原本的心.
《大禹谟》上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的特色就是具有危险的倾向,而"道心"的特色在于微妙、难明,也由于"道心"微妙,所以才不容易发现、证得.

"人心惟危",大多数人都具有一种毁灭的倾向,人心所含有的占有、支配、嫉妒、愤恨、抱怨、不满、怀疑……,都蕴含着破坏、毁灭的倾向.
人的自我我欲,对欲的追求,不仅会迷失自己,也会走上毁灭之途.

今天的社会,其所以会这么混乱,正反映出人欲的泛滥、自私.
私欲的泛滥,正由于大多数人不肯守分不耕耘只要收获,不努力只想成功,不付出硬要获得,所以才形成今日社会的险象环生.
这样下去,岂不人人自危,这不是"人心惟危"的毁灭倾向,是什么我们要找自己真正的心,就要从原本的心去发掘,溯从婴儿、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成长的过程里都是根尘相对,眼睛看东西就把它录影,耳朵听声音就把它录音,六根对六尘不断采集、累积下来,"眼耳鼻舌身意"接触"色声香味触法",根尘相对所吸收的六种尘垢,交织散落到我们心的表层,就形成了表层意识的分别心,这表层意识原本不有.
《心经》上讲:"生命的原态,原本是无眼、耳、鼻、舌、身、意的;存在的实相,原本是无色、声、香、味、触、法的.
"明白这一点,就会知道这个能分别的心,并非心的原态,不是真实原本的自己.

俗语说:"无风不起浪",如果没有一块画布,如何能构成一幅画面呢表层意识是一幅画面,本心如同画布;如果说脱离这个表层意识,就没有真实的心,那是断见.
如果我们能认清、整理,并借着表层意识寻回自己那真实原本的心,"摩诃般若"就会发露,心的觉受就会提升,"瞬有存、息有养"地把这种正受继续保持住,动静不失,就是禅者正行的"保任".
从此以后,不管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保持、管带住这种心态,才是真正的"守己".

六、真实的必定是原本的能够做到"安于本分、守本真心",才是真正实在的修行,也唯有能安于本分,才有统一的心灵、集中的心力去发掘真实的自己;发掘、认知、肯定了真实的自己,又能"瞬有存、息有养"地守住它,使自己不再迷失,秒秒自觉,不再忘失,才是"安分守己"的真实义.
从此那个分别的、原本不有、终归幻灭的表层意识,便会黔驴技穷地不再兴风作浪,从此河清海晏、野老讴歌、心国升平了.
这不仅是理性的诉求,而且是立竿见影的实证.
修行如果不从这个地方着手、参究,便是"假修行",就会因虚伪的因,得幻灭的果而落空.

有些人虽然找到了原本的自己,却又造成了天大的误会,他很忌讳起念,每起一念,就跟它对抗,其实这也不必.
我们生活在这个现象界,有个基本使命,就是"完成自我,兼利他人";"完成自我"即是找回迷失、埋没了的真实自己,然后帮助有缘,找回他失落了的真我,这是我们的使命.

大家也许会问:"佛法讲'无我',老师为什么总是说要找回真实的自我这是否矛盾"告诉各位:"不矛盾.
"各位读经要善读,在《楞严经》上,世尊"七处征心,八还辨见"明、暗、通、塞……都可以还,那个不能还、还不掉的、无法归类的、最后剩下的,不是你真实的自己,又会是什么呢佛说"无我",是说不要把能分别、善嫉妒、生贪欲、起嗔恨……活在愚昧、错误中的表层意识当成真我,并非说没有永恒不变的、真实的生命.
各位可以从"真实的必定是原本的,原本是个什么"去参详、突破,一旦断惑,到达不疑之地,就会肯定你真实的自己了.

还有人以为"见性成佛"很难,其实并不难,"佛者,觉也",当你灼然彻见生命的属性时,同时你便也完成生命的觉醒了.
对于不落实修行的人而言,确实是人生如梦,到死一场空.
"一场空"跟"人生如梦"是对你的表层意识来说的,对真实的、永恒不变的真我来说,它既不是梦幻,也不是顽空.
楞严会上,佛陀"七处征心,八还辨见",要你找回失落了的本心,找回你那真实的自己,以完成生命的觉醒.
佛陀在临涅槃前,更拈出了"常、乐、我、净",以彰显生命的实相与真谛,本无伪我,岂是本无真我须知"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的我是伪我,真我是生命的共相、心的原态,自他不二,本无差别,是生佛平等、自他不二的所以然.
各位可从"见性"去探寻,什么是"见性""性"就是属性;找到生命的根本、共同的属性时,就是"见性成佛";"佛者,觉也",当下你便完成了生命的觉醒,这是很容易的.
因为"水性湿,火性热",生命的属性是什么呢你从这儿着手,把它浓缩、归纳到自己生命的属性,锲而不舍地参究下去,直到"哦!
"的一声,原来如此,你就找到原本的自己.
见性而又肯决了真实的自己,就会放弃假我表层意识.
放弃、否定了表层意识,真实原本的自己呈现,即是所谓"断命根",只此便是"悬崖撒手,自肯承当".
从此与那个恩爱缠绵、怨恨蚀骨、贪嗔痴爱、七情六欲……的假我,毫不留情地与它割席断交,这就叫做"断命根".

说到这里,大家别误会,以为既然找到了真实的自我,就要把伪我丢掉;证到了真心,就把表层意识扬弃.
要知道"扬弃表层意识是涅槃",在你尚未涅槃以前,表层意识仍然是你生活所必需的工具,岂能丢弃不用只要它能恰如其分地作为你扮演人生角色的工具,不许它喧宾夺主来篡夺心国,驱使、主宰你就够了.
事实上,你也不能完全放弃、排斥你的表层意识,只要珍惜它、善用它、爱护它而不放纵它,经常洗涤,保持精纯,让它安全、好用,不出故障就可以了.

七、四种类型心我常说:从虚假的表层意识到真心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类型:(一)颠倒梦想心什么是颠倒梦想心明明说要收获必先耕耘,想怎么收获得先怎么栽,但人偏不肯耕耘、不肯栽,只想收获.
坐在办公室里手上拿着公文卷宗,心里却在盘算着"我若是中了六合彩,那就三子临门妻子、儿子、房子都有了,如果加上车子,那更圆满……",这就是梦想.
像这样一天到晚不切实际、喜欢妄想的人很多,长久以后,会变成妄想症.
所谓"颠倒梦想",不一定是指睡着做梦,而是瞪着眼珠大做白日梦.

还有一种人,对于希望获得而又得不到的东西,借着幻想来自慰想到明年升级加多少薪,加了薪以后,透过某种关系再升一级,又加多少钱……,尽打不切实际的空算盘.
或者说将来我自己发展某种事业,有个怎样的构想……,愈想愈兴奋,想了一夜,第二天一出门,一点儿也用不上.

还有些人习于狂想、乱想,任何事都只是想而不求结论,久而久之神经衰弱了,想这个事那个事却来了,想那个事这个事又掺进来了,到了控制不住自己的思路时,就形成多头意识,于是精神便分裂了,这都是颠倒梦想所惹的祸.

(二)二元对立心一天到晚离不开利害、得失、人我、是非、黑白、好坏、善恶、美丑、功过……,久而久之,心就倾向了两个极端,而脱离不了边见.
有时想去做坏事,自己的良知又不允许,于是就展开人天交战;有意做某项投资,想获得又怕损失,于是又有了利害交战.

许多人在一生中,心始终无法安顿,不得安宁.
修行人能发露摩诃般若,摆脱这种二元心,便可到达第三种心.
(三)处胎纯我心此种心态,就像处在母腹中的胎儿,只有单独的自己存在,现在心理学上叫做"独头意识".
以前的参禅人,参话头参到得力时,首先便会凝成此种心态;在这种心态下,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人不是人,见鬼不是鬼……,把一切二元的、分裂的、妄想的……统统凝结成一个疑团,只有一个混沌的我,煞似个活死人,没有分别,只有知觉.
有些人修行至此,以为这就是宝所了,其实还未到.
这种独头意识,如果触机遇缘撞碎、打破,便可破壳而出,到达"无我意识".
像虚云和尚参禅,参到走路好像踏在棉花上,白天忘了吃饭,晚上不知睡觉,倒开水不知往茶杯里倒,却倒向持杯子的手上,滚烫的开水淋在手上,蓦然觉痛,于是杯子碎了,"独头意识"也打破了.

(四)客观无我心纯客观的"无我意识",就是真实原本的心态,也就是"无我之真我"体现.
这个"无我之我",就是儒家所说"天人合一"的境界,恢复到本来面目的原本心态,即是参禅到大彻大悟的圆满境界.
到此,只凸显生命的属性,到达绝对无执、无漏,克享真独立、真自由、真平等的大觉圆满.

这四种心,前两者属表层意识,第三种是表层意识被压抑,真我尚未抬头,尚未到最后"牢关";第四种心才是真我凸显,也才是纯客观兼纯主观的真实自己.
找到了真正的自己,就可以轻松愉快地安分而守己了.

八、在尘不染随缘不变古人在大彻大悟之后,生活也并没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非常平实地安分而守己(此时是不守而全守).
我们看二祖,他把衣钵传给三祖以后,到茶馆里、到闹市中和光同尘.
五祖把法传给六祖以后,在东山寺后盖个茅屋,奉母而居,生活都是那么平实、平淡.

契入到心的第四阶段,那是真正的无我之我,诸天觑不透,诸魔难窥踪的.
有些未到的人,当他谬以为"到达绝对客观,证得无我、真我"以后,就要把属于伪我的统统丢掉,其实不然.
这四种意识的过程,是要互相涵摄的,第四种真心一旦开显,就把前三者涵摄融合、相互冲淡,而不起其个别作用;但当用到它的时候,是不分彼此的;不用它时,也不会作怪而喧宾夺主、兴风作浪;只这便是真实的"中道".
离开了这种心态,就绝不可能契合于中道.

由此可知,找到真实原本的自我以后,只须安分守己地和光同尘,在尘不染,随缘不变,用不着隐居深山,而且是十字街头好修行的.
上次讲《牛的礼赞》,说到最后圆满、成熟的人干什么呢只是"入廛垂手",不舍众生,随缘应化.
所谓"在尘不染,随缘不变",缘就是生活环境与条件;吃饭时吃饭,做事时做事,而这颗菩提心,既不为外境所转,不为六尘所染,也不再因周边的事物而生心动念.

各位在共修期间,所努力从事的应该就是这桩事追求永恒,发掘真我,也就是各位参加共修会的中心课题,落实地说,即是如何净化自己的表层意识(真心原本就是在尘不染的,加不上个'修'字).
如何净化、整理我们的表层意识,如何发掘、肯定真实原本的自我,这正是我们修行的共同课题.
我相信在座的各位中,有的已经有很好的收获,虽然没有到家,但都如入芝兰之室,由共修者的相互熏习,而得到了安祥的觉受.

归纳一句话,各位来参加共修,修个什么修心借虚假的心,发掘出真实的心,泯众生心而彰显出菩提心.
九、三心不可得每说到心,总会想到一个小故事禅宗出名的"德山棒".
德山宣鉴禅师是四川人,他出家剃度、修学都在四川,年轻时就器宇不凡,夙具慧根.
平素博通经论,对《金刚经》尤其积有功力,别有会心,著有一部《青龙疏钞》.
如果用现在的五号字排印,也不过只是现在的一本书而已,但那时是用毛笔写的,体积就很大.
他闻听南方的禅宗说:"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他认为绝不可能,气愤地说:"修行人千劫学佛威仪,万劫学佛细行,尚且不能成佛,为什么南方那些魔子居然说'以心传心,见性成佛'哪有那么便宜的事啊!
我要去捣毁他们的巢穴,扫除他们那些败类,以报佛恩.
"于是,德山便挑着一担注疏《金刚经》的《青龙疏钞》,离开了四川,当他走到湖南沣阳,正当肚子饿时,看到一个卖饼的老太太,于是就放下担子向老太太买饼作点心.
老太太看了他一眼问:"你这个担子挑的是什么东西啊"德山答:"《金刚经青龙疏钞》.
"老太太一听是《金刚经》,便对德山道:"我有一问,你若答得,我施与点心;若答不得,我这饼也不卖给你了.
"德山说:"老人家,你请问吧!
"老太太说:"《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要点的是哪个心呢"这么一问,把德山给问愣住了,弄得哑口无言,灰头土脸地走了.
就这一问,德山的锐气就挫掉了一大半.
到了龙潭崇信禅师那里,在法堂上转来转去地说:"久向龙潭,到了龙潭,潭亦不见,龙亦不现.
"崇信禅师说:"你真正到了龙潭了!
"这么一问一答之下,德山就在龙潭安顿下来,跟随崇信禅师参学.

有一天夜晚,德山站在崇信禅师身侧,久久不去.
崇信禅师说:"夜深了,你该下去休息了!
"德山向外走了几步,又回来说:"外面太黑.
"崇信禅师拿个纸捻子点燃了交给德山,德山刚要去接,崇信禅师却又把纸捻子吹熄了,德山因而大悟.

崇信问他:"悟个什么道理"德山说:"从今以后,不再怀疑天下老和尚的舌头了!
"德山怎么悟的悟了个什么在此不讨论.
那个老太婆的三句话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问得德山灰头土脸,有苦说不出,有冤难倾吐.
在座的各位有人肯替德山答一句吗答错了也没关系,谁能帮德山出一口气(稍停)我告诉各位:"德山是研究《金刚经》的,他为何答不出来理障.
"如果是一个真正解脱、我法二执、理事二障已断的人,这个话很好答.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点哪个心"德山只要说:"谢谢老人家的供养!
"挑起经担,头也不回,扬长而去,他就不必吃瘪了,吃瘪的应该是那位老太太了.

刚才我叫你们答一转语替德山出出气,你们都不肯,我替德山出气了.
大家可知道"这话落在什么地方"谁能答得出来,虽然不必发文凭,我敢承认:"你已经毕业了.
"如果答不出来,那就还要继续努力用功啦!
如果你问我"这一转语落在哪里"我只能告诉你: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无漏行——到达生命圆满的"八正道"~一九九0年二月十七日讲于台北市一、修行的中心课题修行的中心课题,在于找到真正的自己.
各期共修会的会友,共同研究和突破的应该就是"要找到真正的自己".
永恒的必定是真实的和原本的,这是只能发现、不能创造的.
既然不因创造而有,因此它也不因任何原因而无.
学正法,要发长远心,要有坚强的意志、决心和毅力.
如果没有决心和毅力,不肯把全感情、全理智投入,那是没有用的.
禅,向来重视根器,重视上根大器,因为禅是最上一乘法;如非上根大器,就绝难相应.
所谓"上根大器",就是指大信心、大决心、大毅力和钢铁般的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不达证悟绝不放手.
事实上,纵然是开悟了,也才只是修行的开始.
经上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这意思是说:虽然你不必像声闻四果、十地菩萨那样历尽多劫的千辛万苦,就可以顿悟彻了;但是你那无始以来累积的业障、心垢和机械惯性,必须要逐步地加以扫除、廓清、矫正才行,否则你自性的本有光明,仍然不能绽放.
垢未去,光怎现所以,大家参加共修会,获得正见,见到了道路以后,要如何去行,那才是非常重要的事;而且从今以后的生活行为,跟以前的生活行为应该不一样才对,因为我们以前的行为是"有漏行".
什么叫"有漏行"如何才是"无漏行"人是在错误中长大,而又不断地制造错误,增长无明的烦恼,这就是"漏".
各位参加了共修会以后,就应该开始走上独行道,做个"万象丛中独露身"、"不被境牵"的真正独立人;自己努力修正想念和行为,不再有错误和烦恼,才是"无漏行".
"无漏行"就像今日企业界所推行的"无缺点计划",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我们不该再容许自己有任何缺点;再加重一点说,就是不允许我们的安祥心态出现断层,这就是"真无漏".
因为"烦恼与错误同在,毁灭与罪恶同步",修行而不肯把错误彻底扬弃,就无法断除烦恼;心里常被烦恼侵扰,试问又如何能拥有并保持安祥《坛经》上说"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你不把人与人之间的是非和心中二元的概念扬弃掉,你就不能免于烦恼.
当你没有烦恼的时候,才能把心灵上的阴霾一扫而光,呈现出万里无云,才有阳光普照、花红柳绿、鸟语虫鸣的美好风光.

众生皆有佛性,我们每个人原本都拥有无量、无边的光明,是我们自己被无明的"见取"和"计执",把自性的光明掩盖了,把真如佛性埋没了;而且是生生世世,从生到死都在做着自己埋葬自己的愚昧行为.

二、无漏行就是八正道今天是第二届共修会圆满的日子,我要以"无漏行"来和各位共策共勉.
所谓"无漏行",就是佛说的"八正道",而"八正道"也就是到达生命圆满的光明大道.
"八正道"在《俱舍论》中叫"八圣道","八圣道"乃是圣人所践行的道路;既是圣人,当然无漏,他的安祥心态当然不会有断层.
就世间法来说,"八正道"是正人君子所行的正大光明之道,在其他经论中又叫"八游行",意即逍遥自在地通过这一条到达生命圆满的修行之路.
所以,凡是肯正确践行八正道的人,一定会活在秒秒安祥、秒秒自觉的自在逍遥之中.
事实上,也唯有保持秒秒安祥、秒秒自觉的心态,才能通过既存在又超越的生活境界,以达到生命的圆满.

"八正道"包括些什么它包括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
三、正见与邪见"八正道"的第一指标是正见.
为什么把正见摆在第一位呢因为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是因为人具备了其他动物所没有的优异条件,其优越处在于唯有人能够"依见解决定取向,以认知导正行为.
"如果没有正见,便不知如何去做正确的修行.

"八正道"是通往生命圆满的道路,如果我们不具备正见,修行就会走偏、走错.
正见的反面是邪见.
邪见包括了断常、有无、人我、得失等边见,以及执假为真、积非成是、执邪为正等谬执.
两个人争论不休地抬杠,不论谁输谁赢,两人都错,因为各执一边(有所偏执),统统失全.
修行若能不着相、不执假为真,不把虚幻当成真实,就不会起这种"计执".
"计执"就是计较与执着.

一般的断常邪见,例如说"人死如灯灭"死了就没有了,固然是邪见;执表层意识为自我,或执表层意识不是我,也是邪见.
为什么呢真实的一定是原本的,在这一真法界,原本没有"能"与"所",根本就没有"真"与"假"的区分,一切当体是"真",立处皆"真",触目菩提;如说有"假"的,那只是你自己"谬执心外有法"、"背离正见"的结果.

正见如金刚王宝剑,能破一切假象和邪见.
邪见,概略地说有六十二种,空有、非有、非非有……都是邪见;"非有"就等于"无","非非有"就等于"有",这就叫做戏论、边见和概念游戏.
这是钻死胡同和作茧自缚,绝对无裨于解脱.

所谓正见,就是超越一切邪见的正确知见.
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一)明鉴因果第一个最基本的正见,是明鉴因果.
如何明鉴因果清清楚楚、谛信不疑地了知"一切原因都有结果,一切结果都有原因",这是逻辑学上的自然齐一律,是大自然的统一法则.
既然是大自然的统一法则,当然也就是天律、天条;既然是天律、天条,就该很自然地遵奉信守,而不应该不肯付出,只想获得;不该去炒股票、搞六合彩;不该去无本求利,乃至取悦、祭拜鬼神以求福佑……,这都是邪见.

讲"因果",离不开中间一个"缘"字;离了"缘","因"就不能成"果".
所谓"因",就是动机;"缘",就是条件.
比如种菜,先要有地,地要适合种菜的条件,才能生长成菜;如果是酸性地、碱性地、烂泥地……,种下去也不会有结果,必须是做好水土保持、采光、施肥、病虫害预防……,条件具备,才能种菜得菜.

(二)三法印正见的第二个层次,要明见佛说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毕竟寂灭.
什么是"诸行无常""行"指的是变化不停.
万事万物都在生、住、异、灭的变化之中,都只是不永恒的现象,如水泡,如霜雪,只要不着相,本无生灭,然而一起"见取",便背"真常"了.
它原本是水,本无个别性,这是就"浅义"讲;依"深义"说,一切生灭现象的当体就是永恒,为什么无风不起浪嘛!
心生万法,万法唯心,波即是水,烦恼即菩提,这不是很明白吗"诸法无我",什么是"诸法"呢在这时空无限的大宇宙,当体是个法界,所有有形、无形的,可以分辨、思考、触摸的,可以感觉其存在的都叫做"法".
为何说是"无我"呢因为它都只是因缘假合而有,条件消散了,它就没有了.
就物质最基本的原子来分析,当电子、质子……分开的时候,电子消失了,质子也跟着没有了.
"诸法无我"即是没有任何一个永恒不变的个别自我.

所谓"毕竟寂灭",万象森罗,缤纷呈现,一切现象最后统归于无声、无色的"本不生",谁也不会说"地球是永恒的"吧!
物质三态的理论,对现代的你我,该是可以理解的.
以上就是佛说的"三法印".

(三)了解四谛、十二因缘正见的第三个层次,要了解"四谛"、"十二因缘".
"四谛"就是苦、集、灭、道,简单地说"苦因集有,道由灭成".
"十二因缘"就是我们这具肉体形成的过程和轮回的现象,这在《心经浅释》里已经讲述,于此不赘.
我们真实的生命,它既不因"缘会"而生,所以也不会因"缘尽"而灭.
因为真实的必定是原本和永恒的,我们必须具有正见,才能够从了解"十二因缘如何形成假我",找出自己迷失的起点和过程,从而肯定真正的自己,毅然地从迷途而知返.
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的基础,也就是"十二因缘".

(四)见性正见的最高境界就是见性,见性就是见到一切存在的共同属性,也就是宇宙的实相,从而的的彻见你、我和宇宙是一体不二的,而非对立的.
相对宇宙而言,个人虽是小我,然而你、我就像大海的一个水分子,那些无法计算的大海水分子,跟你、我全同,当下全部都是你、我.
所以只要见到了自己生命的属性,同时也就见到了宇宙的实相,只要能大肯决,当下就会断惑;从此对一切事、一切理,不再存有疑问,不再起"见取"和"计执",桶底脱落,一了百了.

我们也许学过很多实用科学,而今知道那些只是"因缘所生法",如果地球不存在了,那些学问、知识都归向哪里去呢正见的可贵处,在于拥有正见的人肯坚持正见,这样面对一切现象时,才不会生疑,也才能保证自己想念、行为的正确.
四、正思维与邪思维先说什么是邪思维很多人一天到晚不自觉地进行着邪思妄想.
有些人希求长生不死,几乎是人人都很怕死.
就世法而言,有生就有死,凡是"因生而有"的都会死,如果不是"因生而有"的,当然无可灭.
佛法重视"无生法忍",这是可以证得到的.
当人证实自己并非"因生而有"时,当下就是永恒.
在了解自己的同时,当下便了解了一切;因为突破一点,可以扩展到全面,一处如此,处处皆然.

任何一种思维,如果跟我们的生死苦乐无关,跟个人的生活、理想毫无关联,那就是邪思维.
思维如果偏离了中道,不契合人生的主题,或漫无目的的空想,统名邪思维.
邪思维不仅浪费时间、生命,而且增加心垢,加重业力,沉入想阴.

我们研究有用的学术,追求有用的知识,或破解一个公案,都是光明的思维,正思维会使我们健康.
所有哲学家、大思想家、大科学家,其所以都是健康长寿,都归功于他们善用正思维,与宇宙的生命力结合,撷取了生命的源头活水.

真正的正思维是自动自发的,不但是一种快乐的事,而且还会上瘾.
如果掺杂了功利主义的思维,那便会让人感到压迫与无奈,而形成一种煎熬和惩罚,生命力也会因之而萎缩.
人,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人为什么会苦苦的因、苦的根在哪里如何找到苦的因,拔掉它的根,如何保持心境的平衡,使大家都安祥、快乐,这才是正思维.
达摩祖师说"学禅有理入、有行入两条路",当你思维到一切理、一切事的根源时,就是到达生命的源头,就会桶底脱落,当下理、事二障除,我、法二执断.
有不少人认为学佛法应该是无思、无为的,这是偏见;因为思维和不思维是一回事,当你臻于体用不二时,思维就是不思维,这可不是"白马非马"的戏论.
因为你思维的是实相,与法界的光明相应,你的心力会增长;如果是邪思妄想,就会沉入想阴,就会因生命力的浪费、萎缩,而面不华色.
如果想什么问题,都不求结论,久之,当你想一个问题时,十个、八个问题会一齐出现,而形成精神分裂,这是可以通得过实验的.

比如当教师的,你若是用爱的教育去教学生、改作业,晚上虽然睡得晚,早上起床精神依然很好;如果是带着莫可奈何的厌烦心情去教学生、改作业,随便敷衍,不得不做而做,工作对你便是一种煎熬和惩罚,不但影响健康,照照镜子看,脸色一定会一天比一天难看.

同样的道理,你若是给禅刊写文章,晚上只睡了两三个小时,第二天精神仍然会很好;如果是为了被迫写其他的文字而熬夜,第二天便会头昏脑胀.
不信试试看!
在修行的历程上,有些问题如果不思,它就不通.
佛祖坐在菩提树下,并非在闭目养神,而是就宇宙、人生的核心问题在集中心力进行思维,只有把难题解开、突破,才能豁然大悟.
可知正思维不仅不会妨碍修行,反之,要断惑证真,只有用思维做工具,向自心求答案,才能一劳永逸,以思维到达无思、无为的境地.

五、正语与邪语什么是正语正语就是诚实语、正直语、安慰语、去惑语、调和语,所言都是有利他人,真实不虚的.
正语就是正直语公平正直,绝无虚假;正语是柔和语听起来很温柔,能化解冲突、矛盾,而不伤人,不破坏人际的调和.
"如法而说,如实而说"是正语的最高境界,所说的话不违实相,不违背正见,用正确的见解来指导说话的内容.
正语的反面是邪语,什么是邪语凡非正语,都是邪语.
一般易犯的邪语是:两舌挑拨是非,制造不和;一件事情,两种说法,乃至两面讨好,都属两舌.
恶口粗鲁骂人、讲话难听、言中带刺、信口批评,都属恶口.
绮语说黄色的话,煽动别人本能;引起他人不该有的罪恶动机,使其造业、造罪;乃至花言巧语、奉承、谄媚……,都属绮语.
妄语就是说谎、骗人,至于未见说见、未得说得、未证说证,更是大妄语.
在八正道里,正业、正语、正念,是针对我们的身、口、意三业提出的.
在这三业中,佛法很重视口业,因为古圣说"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言语影响之大,由此可见.
所以说话不可不慎,尤其不可把错误的思想和见解向别人传播,那样就等于散播毒素.
思想是无声的语言,语言是思想的声音,它对人们的祸福、损益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我们说话要说正语,不可说邪语;要说有建设性的话,说有助大众和谐的话,不要说破坏性的话;要说鼓励、安慰的话,不要说讽刺、伤害人的话.

六、正业与邪业什么是正业正业包括身、口、意三业的清净.
八正道中既分列出正语和正念,正业的重点应该在身体的行为上.
所谓"业",就是想念、行为的总和.
例如一个公司一年的运作,大家共同努力的总和,叫做业绩;同样,人从生到死,除了三岁以前的"无记",在这一生中所思、所行的种种,综合起来就是"业".
当然,说一句话、做一件事,都是"业",也都会产生影响形成"业力".
由此可知,"业"就是生活过程中的记录.
业,既然有正邪、善恶之分,我们自当只造善业、正业,不造邪业、恶业.
正业,就是正当的想念和行为.
举例来说:如果你是商人,在和别人交易时,要同时考虑到"不仅要对彼此有利,也不能损及国家和第三者的利益",这种作为就是正业.
反之,如果用不正当的手段欺骗、蒙蔽对方,使其理智不清、判断错误,造成"于我有利,于他有害"的损人利己结果,这不是正业,而是邪业.
为了利己利人而使第三者受害,也是偏离中道的邪业.

依此类推,所谓正业,应该是自他兼利、彼此无损、不违中道的行为.
中道,不是指墙头草随风倒;也不是主张无是无非,谁也不得罪;更不是面对大是、大非时,模棱两可,保持中立.
而是要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不偏不倚,就跟射箭要恰好命中中心点一样,不偏不倚.
正业的尺度就是止于至善的中道.
我们唯有活在责任义务中,自他兼利,绝不制造负值,绝不危害国家,才能活在理得心安的正业之中.

七、正命与邪命什么是正命正命就是活得"光明磊落,正正当当,仰俯无愧,顶天立地"的生活品质与人格素养.
假如我们活得不光明、不磊落,为了自己活,让别人活不下去,把自己的生活利益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就是邪命.
就现代国民的基本认知来说,要生存就不能逃避自卫战斗,要生活就不能脱离各类型的生产.
任何"只想获得而不付出,有需求而无贡献"的生命存在,都只会制造人群的负值,也都是邪命.

我常说:"人要活在责任、义务里.
"如果逃避责任、义务而苟且存活,这种人活着是多余,他只会增加别人的负担和伤害,这也是邪命.
做为一个朝向生命圆满迈进的修行人,一定要活在正命里.
百丈怀海禅师便是一个足堪效法的典型.
他首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年逾八十岁,他还每天下田耕地.
徒弟们怜悯他年老,劝他不必下田工作,他不答应,徒弟把他的工具藏了起来,老和尚因为这一天没有工作,便在室中打坐,拒绝到斋堂吃饭.
他那"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嘉言卓行,就是禅者的典范.

我常说:"爱你的工作,要和你的工作谈恋爱.
"因为只有工作,才会使你活得理直气壮,也许你可以不工作也有饭吃,但那会使你活得窝囊、猥琐.
只有活在正命里,才会活得"理得心安",也才有安祥的基础.

八、正精进与邪精进有正精进,就有邪精进.
在佛陀的弟子群中,有一位名叫阿那律的,因为常常贪睡,被佛呵斥,他便涕泣自责,不再睡眠,结果七天之后双目失明.
睡眠是眼睛的食粮,未到大悟彻了的境界,岂可不眠佛祖怜悯他,教导他修天眼通,从此他不须依赖肉眼看了.

还有一位名叫输屡那的佛弟子,也是因为过于精进,以至欲速不达,思悔欲退.
佛知道后问他:"你过去在家里最喜欢做什么事"他答:"爱弹琴.
"佛问:"弦松时如何""没声音了.
""弦扭得太紧时怎样""会断!
""不松不紧时如何""可以弹了.
"佛说:"这就对啦!
修行就像调琴弦,不能太松,太松就是懈怠;也不可太紧,太紧了就会断掉,即使不断,也会发出难听的噪音,要松紧适度啊!
"这位弟子听了佛的教诲,就改变了修行的态度.

佛陀说"制心一处,事无不办",我曾把佛的这句话引申为"把全生命的情感、理智、精力,投注到你所从事的研究发展上,让它集中形成一个焦点,然后在那个焦点上,就会绽放出智慧的花朵.
"我对佛陀这句话的体会就是这样.

所有成功的人,都善于集中他的生命力.
大发明家爱迪生的故事,人人都知晓,他只受了两年的小学教育,没有任何学校的学历证件和毕业文凭,但他发明了一千三百多种东西.
凭什么呢凭着他对研究、发明的浓厚热爱,以工作为享受,自动、自发,只有快乐,绝无压迫感.
他的成功就在于制心一处,精一不杂.
如果不能制心一处,精力分散,将会一事无成;善于集中心力,才有创造力,也才能突破难关,开拓境域.

正精进,在实践上就是摒除杂念、集中心力.
我们要进行思维,先要确定主题,然后集中心力去思维,没有结论绝不思维另外的问题.
我们要工作,就应该心无二用,把感情、理智毫无保留地投入工作.
对修行而言,则是"精者不杂",也就是要不断地净化自己;"进者不退",不要受到外在一切的牵制、干扰,安祥度自然会一天天地加深,亲和力和同化力也自然会一天天地扩大、加强,这就是禅者的正精进.

九、正念与邪念所谓正念,就是"无私无我,正大光明"的想念.
人是会想念的动物,要求停止思念,是不可能的,但若要做到"念念分明,念念无私无我,正大光明不起邪念,远离贪、嗔、痴、慢,……",就必须不断地反省忏悔,以修正想念和行为.
就世法而言,人是心物合一的体现人的念头在主使、支配着人的肉体.
在《安祥之美》的讲词中,我曾说过"心念不正,会造成身体上的很多疾病",因此所有黑暗的、不可告人的念头不应该任其滋长.
一天到晚念头都在活动,而我们却不知道,这就是"无明","无明"就是愚昧.

正念的起点,是"念念自知,念念自我批判",一念之起,立刻要辨明是正是邪邪念就要自我制裁,若是正念,要做的就立刻去做,做不到的和不必要的念头都是妄想,要立刻断然遏止、扬弃.
念头来自前尘缘影,是耳朵录音、眼睛录影所吸收累积的虚幻六尘.
我们如不自省、自觉,便会不知不觉地被妄念所支配、愚弄.
在台南时,我每天早上都到体育公园散步,有一天遇到一位很要好的朋友,我问他:"每天散步多久在散步时,心里都想些什么"他说:"我根本没有想,我一点想念都没有.
"我心里想:"这简直是睁眼说瞎话.
"大家也许问:"见性以后,秒秒安祥了,有没有想念"我可以回答"无念",也可以回答"有念".
为什么因为就禅者而言,"有念"即是"无念".
答"有"、答"无"都没有错.

《楞严经》说"如幻三摩地,弹指超无学",真正的安祥心态,就是"如幻三摩地","三摩地"就是"正定".
为什么说"如幻"呢古德有一句话形容念头在禅者心境上的情况,说是"长空不碍白云飞"念头好像是天空中的一片云,若有若无,既不停滞,也无干扰,这就是"有无不二,用不离体"的正念.
更进一步,所有念头的萌生,都会清清楚楚地察知,一个也不会漏过,这就是"识得不为冤".

再进一步,念头就会自动停止.
会不会死怎会他还有那个"无念之念"在主宰着心国.
对契入不二法门者来说,有念即是无念,无念也是有念,是圆融无碍的,否则便不契"不二法门".
为什么说安祥禅的安祥是一种觉受因为离开心的觉受,任何学术都跟解脱无关;凡是不能净化、提升、改变心态的学问,都属外道,学得再多,对正命都毫无裨益,那显然是废知识,跟酒精一样,只有热量而没有营养.

所以,各位要珍惜护持此刻的心态,能保任此刻的心态,你便已拥有正受和正念.
念念无执着、念念不停留、念念不感光,唯念众生苦,唯念生老病死的问题要突破;所有的念都是光明的,都可以发为语言,说给大家听,这就是正念.
如果对自己的想念会感觉脸红,那就不对了.

十、正定与邪定八正道最后一个要项,是正定.
什么是正定呢正定就是安定得很正确,正定就是正确的禅定.
真正的禅定,就是六祖所说的外不着相不受外在事物的牵引、干扰;内心不乱内外平静,天下太平,既没有外来的侵扰,也没有内部的叛乱,国家就太平了.
我们讲的"国"是"心国",你自己就是自心的国王.
经上说"心王、心所",就是要我们识得主、从.
现在学邪定的人很多.
有些人服镇静剂求心的镇定,也有人服LSD追求幻觉,这都是邪定.
佛经列举的邪定很多,我们既不接触,也不必一一去批判它.
一般最混淆正定的有打坐、炼丹、守窍、通灵静坐……,倘若条件不具,守窍的结果,不但会导致血压高升、眼睛失明、五阴炽盛等过患,甚至会因走火入魔而精神分裂.

有人修"天眼通",结果连肉眼都不通了;有人观想某一种事物求定,这叫"有相定";有人打坐,一入坐就什么都不知道了,这叫"枯木死灰定",也叫"无记空定";还有人追求某种境界或功利,打坐炼丹,修大、小周天,希求由身体健康超人一等而长生不死,但却忘了佛说"生、老、病、死……八苦交煎",尤其是第八苦"五阴炽盛",更容易使人堕落、迷失.
修行要不离中道,过与不及都不适中.
安祥禅不是一般的禅定,安祥就是正定,也唯有保持安祥的心态,才有助于生、死、苦、乐的解决,有裨于永恒生命的证得.
只要你肯全心投入,秒秒护持,其成功率如立竿见影,百分之百地稳操左券.

十一、安祥禅的禅定一般的禅定,有四禅八定(四禅天、四空定)、九次第定……,现今也有超觉静坐等法门;而安祥禅的禅定,有以下三个阶段:离执禅定、去执禅定、无执禅定.
各位来禅学会参加共修,或经常唱禅曲、听录音带、看讲词,当你有会于心时,当下就会和安祥禅相应,而拥有正受.
当你以这种安祥心态走在热闹的大街上,虽然对外在的一切历历明明,却好像是只有自个儿一人一样,外面那些扰嚷喧哗对你已不构成干扰了,你的心就像一面镜子,到面前"照"得清清楚楚,走过去了却不留影像,这样的心态就是离执禅定.

过去和人一言不合,便会生气,现在别人骂你时,你却觉得好笑.
过去看别人都不顺眼,自己照镜子,连自己都不满意,现在无所谓顺眼不顺眼、满意不满意了.
过去你是个录影机、录音机,看到什么就录什么,听到什么就录什么,然后把"软件"装进脑子里.
现在眼睛看东西跟镜子一样,过去就没有了;耳朵听话(一切声音)也是左耳进、右耳出,俨然是"所过者化,所存者神",能够达到这种心境,就是离执禅定.

离执禅定,如果是气质纯洁,养之有素,也能就地还乡,这"地"就是如幻三摩地.
那为什么还要经过三个阶段呢离执禅定跟去执禅定、无执禅定有什么关系呢问题就在"离执禅定是否能够时时、秒秒、须臾不离地持之不失",如果是在老师跟前才有,离开老师就无;刻意去找它,它还存在,一不留意它就溜走了;这显示你的心垢还没有去掉,偏去的个性还没有扶正,多劫以来的机械惯性、习气尚未纠正,积业成障的障碍还没有撤除,一旦遭遇到恶因缘,离执禅定就会退失,依然会欲振乏力,被外缘牵着鼻子走;所谓"阴境忽现前,瞥尔随它去",这不仅可怕,而且也实在值得我们警惕.
这显示当你证得离执禅定时,仍必须紧接着做好"去执"的工夫,这样才牢靠、稳妥.

如何"去执"呢只是教人认真、由衷、彻底地做一番反省、忏悔的工夫.
反省,是所有修行人不可缺少的法门.
因为那些陈年往事、无明、心垢……,如果不把它彻底整理、清除,触机遇缘,老毛病依然还会发作;所以,天主教有"告解",基督教有忏悔仪式,在《六祖坛经》里也有"无相忏悔"的明诲.
《大智度论》里对忏悔的要求更严厉,要你把所做、所为,所有见不得人的杀、盗、淫、妄种种恶行,当着千百大众发露忏悔,倘还存有一丝我执,是很难做到的.

《金刚经》上说:"世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就等于重罪轻受,打了不罚,罚了不打,免于被恶业牵入地狱,这应该是最拣便宜的事了.
"发露"就像是"见光死",是"消业去障"的殊胜法门.
拿"别人看不起,当众没面子"和"疾与菩提心相应,享有正受,提升正见"相比,孰轻孰重真修行人一定会知所取舍.
因为你若不做去执禅定的工夫,离执禅定是不容易守得住,而易出现断层的;"断层"便是"有漏".

什么是离执禅定我相信除了少数因业障太重而电阻太大的会友以外,在座各位都在离执禅定中,感受到微醺的离执心态吧我时常讲:"不努力的人不会成功,不付出的人不能获得,不耕耘的人没有收获;要想获得,必先付出,这是宇宙法则,是自然齐一律.
"你如果想保有这美好的安祥心态,这"最上一乘、最圆、最顿,当下超凡入圣,立刻见性成佛"的现量,就必须下定决心,做一番诚恳的反省、忏悔才行.

你若真心修行,就必须通过去执禅定,确确实实地反省,不必订进度,不要图快速,分年分段,点点滴滴,巨细靡遗地把自己心灵深处的阴暗污垢,一一地挖掘出来曝光,让它"见光死".
反省的顺序是按反时针今天反省昨天,今年反省去年,去年反省前年……,这样一直反省到出生;当反省到不能记得时就等;如果修行好,总有一天会反省到妈妈生你时候的情形,到时候就可能证得"宿命通"了.
你能认真反省,"去执"去得很彻底,把所反省出来的种种心垢去除,拔掉病根,并且写出来,找一个你最尊敬、最信得过的人,在他面前顶礼,宣读你的忏悔,然后誓死绝不再犯,绝不让罪过再重复下去,这就是修"去执禅定".
心垢清除了,病根拔掉了,然后就自然地证入无执禅定.
无执者,无漏也,就是无缺点计划的完成.

以后的一切思想、言语、行为,不假着意,自然而然会符合八正道.
既已臻于无漏,你不是佛是谁谁又是佛呢修行到达真无漏、大圆满的人,动静、喜怒、啼笑……统统是无漏的、离非的、离分别的、无私无我的,这就是佛说八正道的正确践行.
请各位从现在开始,用现在的心态做由衷的反省,来修"去执禅定",等我们"去执"的伟大工程完成以后,就升进到"无执",就堪与诸佛把手共行了.
八正道出自佛说《杂阿含经》第二十八卷.
《阿含经》是佛的第一大弟子摩诃迦叶法王子,集合五百大阿罗汉所集结的佛语,其中大多是修行法要与典故,有启发性的寓言,既不枯燥,也不涉神秘.
希望各位有空可以看看,也希望各位珍惜今天的胜缘,尤其要珍惜此刻的心态,努力通过八正道,一定会到达生命的圆满!

佛法在世间~一九九一年三月廿九日讲于台北市教外别传、灵山拈花一脉,自从达摩西来,少室传灯,六传至曹溪惠能,一花五叶,把珍贵的菩提种子,种植在肥沃的中华土壤里,落实生根,开花结果,使中华文化绽放出前所未有的异彩.
表现在文学上的,是既存在又超越;表现在生活格调上的,是既淑世又出世;表现在艺术上的,是既具象又抽象.

儒家学术到了宋明开始僵化的时候,注入了禅的生命,便有了"心即理"的宋明理学,使儒家的学术展现出新的面貌,呈现出新的生命力.
这说明了任何一种最伟大、最实在、最有用的学术,都必定是能够在现实的生活里生根的,否则它只是象牙塔里的观赏品,不能够提升我们生命的品质,更不能解决人生的生死苦乐问题.

一、禅的风格与特性提到禅,一般人总认为这是深山古刹里高僧大德的特权,这是文人雅士茶余酒后的调味料,与我们大众无关,总感觉到禅是壁立万仞、高不可攀,像铜墙铁壁般毫无门路可入.
为什么呢因为禅的语言、文字,我们不懂;禅的公案,我们穷一生之力也解不开;何以会如此只因为我们没有用平常心去看禅.
大家若明了"真理是原本如此、普遍如此的",那么禅就不应该脱离日常生活.
正如六祖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也如《金刚经》所讲的"一切法皆是佛法",假如我们离开血肉现实的人生去找佛法,不但毫无意义,也找不到佛法.

禅很难懂,不是禅师们标新立异,而是禅的幽默感使然.
那是佛法人格化之后,自觉自在、自在无碍所表达出来的一种忍俊不禁的幽默感.
禅的幽默,我们为什么不懂呢(一)它是以有言显无言:就像云门文偃禅师,在他未得法以前,一天到晚追随着陈睦州禅师问"道",陈睦州禅师没办法,见他来就躲.
有一次云门动作很快,门还没关,脚已伸进去了,但是陈睦州照关不误,于是把云门的脚压伤了.
云门说:"你压伤我的脚没关系,但你要给我说'佛法是什么'"陈睦州讲了五个字:"秦、时、囗(车+度)、轹、钻".
这五个字你怎样排列组合,也找不出什么道理,但是云门当下就豁然大悟.
悟了什么悟在"以有言显无言".
各位如果把这一段公案参透了,那一定悟得很正确.
有人问赵州:"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
"问云门:"什么是佛""干屎橛.
"这都是"以有言显无言".

(二)它是以无言显有言:什么是佛敲你一棒;什么是祖师西来意竖个指头;这是"以无言显有言".
虽然他只竖个手指头,可是够你写上十万字的论文.
(三)它是通俗的幽默:有人问赵州:"听说你跟南泉普愿学法,从他那里得法,是吗"赵州说:"镇州出大萝卜.
"这是借喻,镇州出大萝卜,是大家都知道的事,还要多此一问吗这是个幽默话.
但很多禅宗大德拿它当公案来参,参透了又能得个什么呢所以参公案要会选,选得不对,参了也没用.

在盛唐时代,禅宗一花五叶,因为当时国势强盛、民生富裕,修行人的环境好,高僧大德非常多,不缺乏导师,大家在这种没有精神压力的条件之下,当然充满了幽默感.
宋朝以后,国势积弱不振,年年花钱买和平,民生凋敝,活在那种环境之下,哪里会有幽默感到了近代,一九四九年以前,列强环伺,国亡无日,中国人就更不晓得什么叫做幽默了.
我们拿现在的心情,去体会祖师的心态,那是格格不入的.
古时候的大德,像六祖没念过书,照样大彻大悟,他说的话就是经典.
唯一中国人讲的话称作佛经的,就是六祖惠能大师了.
我们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禅并非高不可攀,只是它具有高度和深度的幽默感.
我们若用平常心去看禅,它不但具备普遍性,而且是在我们生活里生根的.
我们可以从现在的文学、艺术上去找寻禅的踪迹,也应该在现实生活中发觉自我,因为禅就是真实的自我.

二、禅的修行要领我们原本的心,自一出生就被六尘不断地覆盖,形成了我们现在的表面意识分别心,那个离开分别的、永恒不变的真心被埋没了.
如何将覆盖我们原本真心的尘垢去掉,让真我抬头,这是每个不甘被埋没的人的修行课题,也是我们这一生的中心使命.
如何使禅真正在血肉的生活当中生根、发芽、茁壮、开花、结果,有几个重点必须把握住:(一)以正信因果为学禅的基础一谈到"因果",大家都说这是愚夫愚妇、老太婆的口头语,太简单、太通俗了,其实"因果"就是真理.
什么叫"正信因果"比方说我们想中奖就去拜拜;想走运、想治病便到庙里去烧香……,这不叫"正信因果",这叫"迷信".
"正信因果"是应该向佛学佛.

佛在菩提树下悟的是什么就是"因果".
佛陀逃离王宫,跟外道学法,发觉不相应、不真实,于是他拖着奄奄一息的肉体,在尼连禅河沐浴,喝了牧羊女施给他的羊奶之后,坐在菩提树下思维,结果悟到了"缘生法",也就是从生命的开始堕落、无明缘行……,然后是生命的循环、迷失、永不回头,这叫"十二因缘".

佛观察宇宙万象,发现宇宙就是无量的"因缘".
"因"是一个动机,"缘"是许多条件,然后形成结"果",而这个结果又是另一个结果的因……,于是因果不断地互为因果,所以整个大宇宙就是"因缘果"的现象;也就是说宇宙中所有现象,都是条件的互相组合、互相依存.
当所有条件分离的时候,找不到永恒不变的事物,所以说"万物无自性".
比如一座房子,我们若把水泥、沙子、石头、木材、钢筋、人工等因素都抽掉,就找不出永恒不变的房子,而且这些各个不同的条件也会逐渐消失.
我们人是近六十兆细胞组成的,把这些细胞拿掉,也找不到这个人,所以"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当条件分开之后,便没有任何的事物存在.

宇宙是条件的组合,所以宇宙当体是"空".
虽然是"空",但人在宇宙当中,还必须承认宇宙的规律和法则,也就是"因缘法",这在逻辑学里叫做自然齐一律.
佛用"因缘法"来批判当时的"外道六师",所谓"外道六师",即是:(1)一因论者:说宇宙一切都是梵天创造的,就这一个原因.
佛说:"那么谁创造了梵天呢"外道无话可说.
佛用因缘法批判了一因论.
(2)无因论者:说一切没有什么道理,无作者、无受者,也没有规律、法则.
佛依然用因果法举例,使无因论外道哑口无言.
(3)邪因论者:说我们如果活在精神和物质的满足、享受里,当下就解脱,就没有烦恼.
这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但天下哪有无条件的事情呢你要满足精神的需要,那不大可能,因为欲壑难填;物质方面,要耕耘才有收获,要付出才能获得,你凭什么保有物质的满足呢如果因缘不具足,你的空想也不会有结果.

(4)宿命论者:说一切万有的规律、存在、变化、发展,都是神定的,没有人能改变.
佛说:"你把因改变了,它的果就会改变.
"佛批评宿命论者是自我否定、不肯上进、放弃自尊.
大家读过《了凡四训》就知道"你把条件改变了,结果会跟着改变的.
"宿命论对一般不肯努力、自我放弃的人,是有道理的,某些人也的确是活在宿命论里.
什么叫宿命论人一出生就因父母的遗传基因、社会阶层、职业、教育程度不同,左右了孩子的活动半径,在日常所见所闻的薰习之下,到了七八岁,孩子的人格就完成了雏形,以后大致也将走那条路,这个是宿命.
但对于一个根器很高、警觉性很强、不甘被命运支配的人,像袁了凡一样,他是会改变的.

(5)怀疑论者:佛批判他们是不用脑筋、不肯抽丝剥茧.
(6)禅定论者:认为人只要坐着不动,把一切念头扫空,当下就是解脱.
佛批判他们是以手段当目的;人可以不吃饭、不工作,只享权利、不尽义务吗所以佛说:"禅定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你必须要有正见才能断惑,断惑之后才有真正的见解,指导你的正确行为.
"我们何以说"佛法就是世法"佛法何以具备普遍性因为佛陀讲的"缘生法",就是组织.
在大宇宙中所存在的任何东西都是组织体,不论它是整体的或是个别的,都是组织体,没有单一而能存在的事物.
若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佛法的精神,我们不妨说:"组织是万有共同的原因,是创造唯一的手段".

就"万有共同的原因"来说,从浩瀚的星海到地球上的一草一木,乃至一个微小的原子,它都不是单一的,它都是以不同组织的方式,表现出不同的组织形态与功能.
就"创造是唯一的手段"来讲,音乐家拿几个音符,谱出了不朽的乐章;美术家用几个简单的线条、色调,勾出了绚丽的画面;自然科学家用三个中子打进铀二三五,变成铀二三八,产生了核子的连锁反应;建筑家用杠杆力学、结构力学,完成了宏伟的建筑……,我们可以说"没有一样创造不是借由组织的结构与改变来完成的".

倘若有一天,人类的智慧与技术,可以改变黄金的结构,也就是可以改变原子中的电子、质子、中子、量子的数量、运行速度、方向……,我们就可以制造黄金,古人没有完成的炼金术,就可以在我们的手中实现.

"缘生"就是组织,如果你是一个单位的主官(管),或者是一个领导阶层的人,你若不懂缘生、不懂组织,你无法成功.
组织又分有形的与无形的.
所谓"有形的组织",是要使它能发挥制衡的作用,使它互相策动、互相鼓励.
"无形的组织",是你如何提出一个人人向往、信受,愿意为它牺牲、奉献的伟大理想,哪怕这个理想一百年、一千年也不会实现,但是不能没有;你如何提出一个大家都讨厌、都不习惯、都不能忍耐的最近目标,大家集中力量把它摧毁,这都是组织的作用.
因为你若没有远大的理想,就不能鼓舞人的热情;没有最近目标,就不能统一人的行动,表现组织的力量;不能表现力量,就没有存在的作用;没有存在的作用,就没有存在的可能.
眼前桌上摆一盆花、摆个麦克风、摆个茶杯,它会存在;如果有人放个砖头,谁看了都会顺手拿掉它,因为它摆得毫无意义.

于是我们发现佛讲的"缘生法",不但是要我们有一定的作用、一定的组织,用条件来改变、提升它的作用,而且还启示我们"任何存在的事物必定有它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活在责任义务里,哪怕是出家人的百丈禅师,他都"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可见真正的佛法,不是哲学,而是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里,它是离不开世间法的.

(二)以反省、去恶为学禅的起点修行如果不把自己的错误去掉,而想追求生命的解脱,那是缘木求鱼.
因果法则,不是一种概念游戏,而是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步一步去实践的.
首先,我们必须知道"错误是烦恼的原因,毁灭是罪恶的结果",若要免于毁灭,就必须远离罪恶;要想免于烦恼,就要摆脱错误.
所以我常说:"烦恼与错误同在,罪恶与毁灭同步.
"你活在错误里,不可能不烦恼;当你走向罪恶的同时,也不可能逃避毁灭的命运.
所以我们必须常常反省,借着反省来发掘出我们生命的内涵.
例如妇产科的婴儿房,每个婴儿都一样,自他不二,所呈现的都是人的本能,饿了就哭,吃饱了就睡.
为什么长大之后会有各自不同的差别呢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吸收色、声、香、味、触、法,而形成了他的表层意识,埋没了他的本来心态,形成种种的人格,种种"人之不同,各如其面"的人.

靠着反省,可以让我们了解到"构成我们表层意识的,有哪些偏去的个性有哪些是妨碍我们事业成功的因素"不去掉它,我们就不会活得更好,就注定会失败.
只有靠着不断反省,反省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就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
当反省到妈妈生我们的时候,或者妈妈没有生我以前,如果反省得很认真、很彻底,不断地清除心垢,去掉学法的障碍,等到心垢障碍没有了,就瑜伽联合,跟真理、佛法、宇宙的真实相联合,这时就能见到妈妈没有生你以前,也就是禅宗讲的"本来面目".
人的本来面目,就是大宇宙的真实,因为你跟宇宙不是对立的,宇宙即你,你即宇宙.
有许多人不肯反省,不从自己身上找答案,那烦恼永远切不断.
试想,如果不是你做错了、说错了、领会错了,会有烦恼吗绝对没有.
两个人正在讲话,你进来,他们不讲了,你说这两个人一定在骂我,其实人家是对你尊敬;你进来,他们还在讲,你会说这两个人简直是目中无人嘛!

诸如此类,做人如果想改变外在的一切,向外要求,你会越来越烦恼,它会恶性循环.
只有从自己内在去找烦恼的根源,下最踏实的工夫去反省,用因果律来衡量自己、了解自己、要求自己,才是真正的佛弟子,也才有可能活得免于烦恼,才有可能"日日是好日,年年是好年".

(三)以唯求心安为人生的取向一个真正的禅者,他的生活不是卖弄机锋、表现幽默,虽然那也无害,但真正的受用,最踏实的应该以"唯求心安"为人生的取向.
人生总有一个方向,所谓"克己复礼"、"吃亏就是占便宜",这都不究竟;一个根本原则必须确立、必须坚持,那就是"唯求心安".

有个朋友好久没见,跑来跟我发牢骚,说他要退休啦!
好人难做啦!
说他如何尽职负责,副主管对他的考评,被他偷看到,其中误解很多,认为他没多大发展潜力…….
我说:"你都应了过去我所讲的话'错误必得烦恼'.
你的考绩照道理你是不该看到才对呀!
你偷偷看了,那就错了,行为不光明嘛!
你烦恼,那是活该.
"我常讲:"人活着只求心安无愧,你我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并不建立在少数主观、偏见者的好恶之上.
"人若是没有这种坚持,这种自我作主的态度,他会活得很无奈.
你必须"做到唯求心安,事事无愧,善尽自己的责任义务",如初祖达摩所说"不谋其前,不虑其后,无恋当今",这才是真正的解脱.
做人不要图侥幸,不要做令心不安的事,否则就是欺心,欺心则欺天.

宋明理学的"心即理",跟禅有什么区别呢如果说"心"是原本的心,"理"是原本的理、脱离六尘的理,那么禅就是宋明理学,宋明理学就是禅.
能够有这个心胸,当然就心安无愧、洒脱自在.

达摩西来,少室面壁九年,为了等二祖.
二祖慧可去见达摩,求什么求心安.
他说:"我心不宁,乞师予安.
""拿心来,我给你安.
""找心找不到啊!
""那我给你安好了.
"这一问一答之间,就显示了一个禅者的中心取向求心安.
这告诉我们,人到了无心的时候心自安,也就是说"有心,心不安;无心,心自安",当你"表面意识停止活动,一切妄想停止,本来真心抬头"的时候,心里自然就是平安、安适,无所不安.
修心,如果放弃了"求心安"而想学禅,那是断然不会成功的.

(四)以践行中道为心行轨范"中道"是恰到好处,"心行"是心的想念与身体的作为.
我们身体的一切动作,是反应"心"的想念,佛经上说"心行处灭","心"比行为更重要.
有许多人认为"我只这么想一想,并没有做",但是"心"已经被污染了.
妄想会使"心"陷入阴境,它是属于阴性的.

什么叫"中道"有人说"我这碗饭自己不吃,给他吃",这叫"中道"吗这不叫"中道".
有人说"我做生意卖鸡蛋,别人两元一枚,我一元一个",那你的生意能做几天呢你准备关门吧!
这不是"中道".
也有人说"人家吵架找我评理的话,我谁也不得罪,大家都好,就我一个人不好",那叫"中道"吗那是没有是非、不分善恶,那叫"墙头草".

真正的"中道"是什么呢基本上是无害.
比如我们丢几片苏打在醋瓶子里,摇一摇,经过发热、冷却以后,它就变成了中性,有没有胃病的人都可以喝;譬如做生意,我们赚钱,对方赚钱,没有任何人受到损害,这个叫"中道".

有一天,我跟叶灯辉谈"中道",我说:"你在干什么呀"他说:"卖便当.
"我说:"你卖的便当,第一不能比别人贵,第二你自己也吃那种便当,这就是'中道'.
如果你卖的便当,自己都不敢吃,那就缺德了.
"我们人从生到死,样样讲求恰到好处、自他兼利,而不是牺牲自己、成全别人.
能够一生践行"中道",必能通过"中道",到达生命的圆满.
人不可以轻言自我牺牲,必须衡量义与利之间,当国亡无日的时候,活着当亡国奴吗那是应该牺牲,那是"中道".
但平常动不动就讲"舍己为人",这是不正确的.

(五)以家庭为修行的道场出家人修行有寺庙,在家修行只有一个家庭.
齐家就是建立道场,然后运用道场.
家是草昧与文明的分水岭.
古时候没有家庭,只有部落、族群,人们相聚而麀(麀,音you,乱伦之意),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根本谈不到人格的自觉和人性的尊严.
直到有了家庭以后,人性开始苏醒,生活的目的、生命的意义才得到充实.
有了家,才会父子有亲、夫妇有义,才能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使每个人有自己的分际、自己的责任.
而一个和乐、健全的家庭,也常常是培育圣贤豪杰的温床.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常有许多挫折、拂逆的事,家就是我们人生休歇、补给的避风港;不论你犯什么错误,在家庭中都能得到同情、包容;当我们信心动摇、意志消退的时候,家给我们适当的鼓励,给我们再奋斗的勇气.
但是也有很不幸的家庭,报上报导的"钥匙儿童",有父母养,却没有父母管教,有问题去问老师.
还有夫妻失和、貌合神离的……,这样的家庭无法修行,这叫冤家、魔障.
为了不使家庭变成魔窟,首先就要改变自己,拿别人当镜子,努力改变自己.
有些人在家里不是骂孩子就是教训太太,或者出现代沟,说自己父母亲太落后,这都是不正确的.
当你看到了亲人的缺点,自己不要去犯,而不是去管它们.

修行人最大的错误,就是想改变别人,总想把别人转变得很符合他的标准,这是错误,是自私,是暴君思想,是阿修罗的心态,不是修道人应该有的.
你要想在家庭建立道场,不是改变别人,而是先要改变自己;自己变好了,家庭自然会变好.
快则半年,慢也不会超过两年,就能见到效果.

相反地,你若不循这个道路,一天到晚发号施令,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对劲,嫌这个吃饭嘴响,嫌那个脚跷得不雅,家人看到你回来都会感到伤脑筋,那你在这个家岂不成了多余的人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家庭建立好,然后"一人仁,一家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由个人带动全家,以家的健全交织成健全的社会;由和谐的社会,建立安祥的国家,这才叫做"严土熟生".

"严土熟生"就是以家庭为起点,严土庄严佛土;熟生成熟众生.
众生在情感和理智上都不够成熟,缺乏正见、缺乏慈悲.
没有慈悲的社会,就是矛盾、冲突、仇恨;没有正见的社会,必定盲行妄作、乱七八糟.
我们要成熟众生,就要弘扬佛法,启发众生的正见,建立众生的理性.

一般人追求权势,追求物质享受,那是偏执.
其实人的最大需要,一个是真理智的寄托,一个是真情感的发挥.
如果这两样不能满足,再多的物质,也因欲壑难填,而不能填补生命的空虚.
我们为什么特别提出齐家的要求因为对某一些人来说,"家者,枷也",家是个很沉重的负担,也是障道的因缘,其主要原因是"人有意志力,不主宰自己,专门要求别人;有双眼睛,不回顾自己,专挑剔别人的毛病",这就是烦恼的根源.
做为一个现代人,应该很清楚地体认到"如果说没有一个温馨的家,就不可能有健全的下一代,乃至于我们的国家、人类的远景,都会变得黯淡.
"假如夫妻常常吵架,晴时多云偶阵雨,小孩半夜会做恶梦、会哭;他本来可以成为圣贤豪杰的,结果从小被摧残得心灵破碎、人格分裂,为了适应大人,变得虚伪、说谎……,做父母的应该推脱不掉这个责任.
说到"家是培育圣贤豪杰的温床",并非要你溺爱孩子,因为温室里虽然可以培养出四时不谢之花,但是培养不出栋梁之材.
我们应该不断鼓励、充实孩子的勇气,养成孩子面对现实、不逃避现实的人格,这样,家就是我们的道场.

有人说"在家修行若好的话,释迦牟尼又何必逃离王宫呢"这并不尽然,六祖大师说"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修行一样.
我们看古往今来许多大居士、大士(就是大菩萨),他们都是在家庭修行的;佛教很多菩萨璎珞庄严、长发披肩,可以看出他们也是在家修行的.
不管是为众生、为自己修行,都需要先把家庭调理好,要对自己苛求,对家人不要苛求.
在家庭中尽到责任义务,然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子帅以善,孰敢不善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一人仁,一家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一个风气的形成,都是自我躬行实践,然后蔚然成风的.

(六)以责任义务为生活的重心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一定要有重心,否则就变成杂乱无章.
我们生活的重心就是责任与义务.
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都要确实尽到.
很多人最有兴趣的是每个月领薪水的时候,更有兴趣的是领年终奖金,最伤脑筋的就是工作,这样的话,工作对你将是一种逃避不掉的惩罚.
反之,如果你对工作有一种感恩的心,认为你的工作正大光明而有意义,感觉生命有所寄托,热情能够发挥,那么,用你的热情发挥你的创造力,用你的智慧改善、提高你的工作素质跟能量,你就会知道"付出的必能获得,贡献的必受尊重".
倘若你不想贡献,结果是丧失荣誉;你只想获得,不想付出,责任义务就成了精神负担.
逃避工作的结果,人生的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我们讲缘生可贵、缘起性空、性空缘起,说一切东西并没有自我,只是机缘的组合,彼此相互依存,能够互益,才能共存.
同样,我们人在任何一个团体里,就必须要有贡献;你要想获得,就必须先付出.
如果反其道而行,一定是活得很无奈.
不要说我们是在家人,就连刚才我讲过的百丈大师,他都"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到了他八十多岁,他的徒弟们怜悯他,把他的工具收起来,那一天他硬是不吃饭.
一个禅者,他不但有目空宇宙的心胸,而且有躬行实践的美德,离开了躬行实践,一切都是空话.
你若不创造价值,你就活得毫无价值;如果你不能构成工作的需要,你自己也会感觉活得没有意思.
若是逃避责任义务,专门来修行,那你的修行决不会成功.

有人说:"老师,我要退休了,我的钱也存够了.
"我说:"你尽管有饭吃,但不能不做事.
社会上若都像你这样,生之者寡,食之者众,那国家就穷了.
必须是人人生产,国家才会富足;人人爱国家,国家才会强盛.
若是人人逃避生产,最后大家都没饭吃;人人不爱国,最后这个国家就在历史上消失了.
"所以我们学禅,是人中的典型,而不是逃避责任义务,不是个废料,这一点非常重要.

(七)以穷本溯源为参学课题"水有源,木有本",真实的是原本的,真理只能发现不能创造,而且真理是唯一的,所以禅的特性就是超越,它超越宗教、超越哲学.
凡是不能超越,只用表层意识来发现、来编织、来说明本体论、宇宙论、认识论、方法论,然后从宇宙延伸到人生,产生了人生观、历史观……,这都叫概念游戏和废知识.
你知道了它,对你没什么改变;你不知道它,也不缺少什么.

佛法则不然,它叫你"穷本溯源"一切万事万物的源头是什么一切生命的实质是什么一切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有人跟我说:"老师,这个我知道.
""你知道什么""万物皆空嘛!
"爱说笑!
为什么有人说空,他的师父还打他一棒这一棒的目的在哪里挨打的人应该有什么感受这个地方若能弄清楚,我就说"你懂得空",而且你也大彻大悟.
如果你嘴巴讲空,那叫废知识,你"知道空"跟"不知道空"有什么差别"为学大用,在能变化气质",王阳明说"我的良知犹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他的良知那么厉害,那禅宗的大彻大悟,若是不能够转凡成圣,那叫什么"顿悟法门"叫什么"圆顿法门""圆"就是最圆满,"顿"就是最快速.
我说:"你讲空,还欠一棒".
所以一定要悟,要真悟,要自己悟到了理未萌、事未生(到了一切理、一切事没有发生)以前是个什么禅是语忌十成的,只能说九九……,不能再加,再加了就是十成;我都告诉你了,你悟的机会没有了,堵塞你悟的门路,这是有罪的.

我第一次在台南讲"禅、禅学与学禅",讲到"禅是什么禅是心的原态;是生命的基本属性;是生命的共相;是自他不二、生佛平等的所以然",这已是九九九九了,只要你再加一点点,那是你的事,我若再说一点点,就不对了.
如果有人还要问我,我可以补充一个动作,或者多少有点效果.
重要的是要你亲自去到达那个境界,我决不欺骗各位,有"自我突破"这回事.
"自我突破"就圆证"无上瑜伽","瑜伽"就是"相应","无上瑜伽"是"无上相应",跟宇宙合而为一,这是密宗的最高境界大手印.
不管你学什么宗派,你若是不亲悟、不亲证,那是欺人自欺,那是浪费光阴.
我还特别说出"禅是正见加正受",什么叫"正见"看得最真实、最原本天地未分,亿万个银河系没有形成以前.
什么叫"正受"有一个迥然不同的感受,你讲话,我听得清清楚楚,左耳进右耳出;你不讲话的时候,我去找妄想,找不到.
各位现在找找看,找妄想、找念头,应该找不到才对,为什么一念不生全体现.
人想叫念头煞车,是很难的,你能够把念头停住,就叫"自我主宰";念头来了,你能知道,就是"秒秒安祥".

《证道歌》说"直截根源佛所印,摘叶寻枝我不能",又说"但得本,不愁末,如净琉璃含宝月",各位看了老师的讲词,看了些佛学著作,见人就讲道理,浪费生命,那不是功德,你那是造业.
他已经被六尘活埋了,你还要给他增加点法尘,永远不能出头了.
你自己能到达一切理的根源,固然是好事;如果不能,就保持"正受".
你能保持到"听话清清楚楚,说话信口就说,不听不说,一念不生",这个就叫"正受".
"正受"就是正确的感受.

达摩大师说"入道,有理入,有行入",你能保持正受,这叫"行入",只要一上路,早晚也到家.
如果你没有正见,也没有正受,那是没办法修禅的,因为正见与正受是禅的两个翅膀,向上要靠两个翅膀.
你一旦有了正见,马上正受就出来;你若从别人那儿得来正受,能够保任得住、管带得了,这叫"行入",久久必得正见,这是最省力的.

为什么我不鼓励由参话头或参公案得到正见呢因为现在跟过去不同,过去参得"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没有关系,你现在看"汽车不是汽车,火车不是火车",那很麻烦.
所以你不必专门参话头,你可以空闲的时候提起来,有事的时候放下它,但是有一样东西不要放,那就是安祥的心态不要丢掉,不要叫它溜走,铁定一生了毕大事.
哪怕你现在工作,等到退休以后做最后的冲刺,我保证你还来得及.

有很多人说"'安祥'这两个字太好了,因为《妙法莲华经》说'世尊从甚深禅定中安祥而起',只有佛才安祥,用得很好",也有人说"这两个字用得不妙,人家是言字旁的'详',你怎么给它换成'祥'"因为用言字旁,表示他(世尊)说话,他若不说话,那么言字旁就用得有点牵强.
而我们这个安祥,是说"心安则祥",如果保持住安祥的心态,人生大吉大利、秒秒通畅,不但吉祥,还可以成佛.

如果各位工作不允许你去参话头,平常保任安祥又时常溜走,这种状况下,你可以多唱禅歌.
唱禅歌的人,小孩不会做恶梦,身体会健康.
佛曾经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你若能找出这个"生佛平等"的所以然来,你就大彻大悟,你对宇宙万事万物不再有任何疑惑.
你若是找不到,不如从行入,老老实实保持安祥.
现在还有人(编者按:此人乃耕云导师)能够把安祥奉送给你,应知好好珍惜.
活在安祥里的人,没有昨天,没有明天,只有现在;活在安祥里的人,没有烦恼,没有人能攫夺他心灵的喜悦.
所以我们参禅的中心课题,就是要穷本溯源,到了一切事一切理的源头、共相、本来面目,那就叫"大彻大悟",那会起惊天动地的变化,必定转凡成圣,赢得生命的圆满,到达生命的永恒.

(八)以恒持禅定为始终正行我们讲的"禅定",不是禅定论者的"打坐禅定",而是禅宗祖师禅的"禅定",那是"外不着相,内心不乱"的.
安祥禅的禅定有三个阶段:(1)是离执禅定:当我们得到安祥,走在西门町,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但是好像一个人在走,既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记得什么,这是离开执着,这是《证道歌》讲的"常独行、常独步,达者同游涅槃路.
"常独行、常独步,不是叫你一个人到深山野外去散步,而是走到十字街头,好像没有人一样,外在的东西不再对你构成干扰,内心也不再起念,这是离执禅定.

(2)是去执禅定:"离执禅定"虽做得很好,但是过去那些无始无明、那些业还在,有时候尽管不上街,还是起很多杂念,担心明年如何后年如何到了一百岁又如何其实你未必能活到一百岁啊!
这个"执"就是过去的陈年旧账"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一定要把它拔掉,要"去执".
"去执"要靠反省的功夫,依照反时针的顺序,今天反省昨天,今年反省去年…….
如果反省得很认真、很相应,会反省到妈妈生你时的痛苦状况,你不甘心来又不得不来的情形.
在会友中有好几位已经知道自己过去世是人或者非人……,我从来不说自己做不到的话,当我反省的时候,也能反省到妈妈生我、妈妈没生我以前…….
当你把执着都去掉了,那时只要一错就知道,刚要错就煞车,念头一起就知道不对,这叫"自我主宰"、"自己当家".
人,十个有九个活得"不当家",早上决定的事,下午又变了;谁叫你变呢是你自己要变.
现在在座的人每位都是离执禅定,如果你说"我没有离执",那你今天下午真是浪费时间,白来了.

(3)是无执禅定:在"离执禅定"中作反省,就叫做"去执禅定".
要反省得很彻底、很专心、很相应,不要求快速,只求确实.
反省到最后,便是"无执禅定",没有了执着叫"真无漏".
"真无漏"是烦恼再也攻不进来,未来的生命不可能再制造任何错误;你所到之处散播安祥、散播光明,使社会更祥和,国家更强盛,世界更和平.

如果离开了"禅定"的正行,处处起分别,处处起执着,就不是禅者的正行.
真正的佛法是一般的,是在世间的,不是特殊的,不是属于少数人的.
每个佛教徒的使命是"严土熟生":"庄严佛土"有众生的地方都是佛土;"成熟众生"使众生有正见、有正行,使众生由自我之爱,扩展为大慈大悲.
大慈,就是无缘大慈无条件地同情;大悲,就是同体大悲感同身受的同感.
能够这样,这个大宇宙、人生及地球就会变成净土.
三、结语以上讲了那么一大篇,说它是禅吗那么禅是什么说它不是禅,那什么是禅"佛者,觉也",真正的法是建立在感受跟感觉上,你若是有禅的感觉,我这是如假包换的禅;你若是没有禅的感觉,那我在这里所说的都是废话,对你是浪费了时间和生命,因为时间就是生命.

今天大家有这段法缘,真的是"缘生可贵".
因为一个人能够遇到正法,需要十八万劫的十八万次方的时间.
人,不会轻易就遇到正法,而遇到正法以后,如果业障很重(电阻很大),也接受不了正法,也不可能得到别人给你的正受.
我们讲了半天,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人都有个"无价大宝",等会儿各位离开,不要忘记把它随身携带,不要把它扔了或丢了,这才是最重要的.

谢谢各位!
学禅的四个基础~一九九二年二月五日讲于台北市一、安祥是心灵救济法门谈到安祥禅,让我觉得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开口.
禅,既然开口便错,那为什么还要说呢因为佛说人生是苦,而且是八苦交煎.
人如果不修行,不改变自己,那就脱离不了苦海.
佛出世的目的,不是为了传播知识,而是为了对苦恼众生心灵的救济.
佛祖曾是太子,他有太多的钱可以去行救济,但是那不能根本解决人生八苦的问题.
钱太多时,人也可能懒得工作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执就会提升,性灵就会堕落.
了解这一点,就知道佛的救济本怀是对苦恼众生心灵的救济.
心灵救济是从"人生是苦"的根本上着手,最直接、最简单的衡量方法是"当你接受了心灵救济的法门以后,感受如何"我们身为凡夫,所有的感受大多是错误的、是荒谬的、是不正确的.
我们的苦是由于我们的错觉、谬执、不该执着而执着;非的认为是,错的说成对,所以我们就有了烦恼.

佛讲"因果律",主要的着眼点是现在.
任何人如果他此刻的意识、想念是错误的话,他一定不会快乐,因为"错误是烦恼的原因";错误累积多了,就会把自己毁灭掉,因为"毁灭永远是罪恶的结果".
佛的心灵救济法门,就是教人安祥从日常生活中扫除观念上、思想上、行为上、见解上的种种错误之后,而使心态获得安祥.
我们接受佛法,"接受的对不对是不是佛法"很容易验证,那就是"你的感受如何有没有正受"正受虽有深浅,但即使是淡淡的安祥,也会使你品尝到真正法的滋味,产生出未曾有过的喜悦,这是非常现实的.
佛的心灵救济法门,在使我们的心灵能够真正获得解脱,真正得到受用,使生活对我们不再成为一种煎熬和无奈.

如果学佛法,没有正受,心里不安祥,内分泌就不正常,百病便从此而生,烦恼、痛苦接踵而来,虽然也是在修学佛法,但结果仍是不得解脱.
所以学佛法,正受非常重要,正受就是安祥.
正受的基本条件就是要"安",心不安,没办法感召吉祥与调和.
要心安,就要无愧;能俯仰无愧,就会心安,就会感召祥和.
如果一个人做事不对而又能心安的话,那很可怕,那是"阿修罗",是断佛种性的"一阐提".

内心很安祥的人,如果有人问:"你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你可以不说,但你不可以不知道,不知道就是无明.
只要你肯常常留意自己的心态,心就会安祥,就会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
禅,有正受,有正见.
如果只有正见,那叫"干慧";如果只有正受,那叫"死水龙",又称"担板汉";必须正受、正见二者兼有,才是一个真正的禅者.
作为一个学禅的人,必须要具备学禅的条件,过去我曾讲过很多,今天我要特别讲"学禅的四个基础".

二、学禅的四个基础(一)存诚古往今来,有很多硕学大儒,他们都很重视一个"诚"字.
"诚"是中国儒家的传统思想,所谓"不诚无物",没有"诚",一切都是假的.
儒家的思想其所以不愠不火,无过与不及,符合中道,就是因为有这个"诚"字.

佛法非常重视"诚",只因古时翻译不同、词汇不同,有时候虽不用"诚"字,但他讲的是"诚".
我们知道现代的学术分为三大领域:即主知主义、主情主义与主意主义.
这三大领域都有缺点:主知主义流于空疏冷漠,主情主义流于执着盲目,主意主义易走上冥顽不灵,但是它们也都有优点.
然而"诚"字则兼有这三者的优点,而没有这三者的缺失.
中国的学问可以从这三方面来说明知、情、意的分野,但中国人却不认为是三个,真正修养完成了,只有一个.

中国人讲"诚",是把真情感投入真理智,当你把全部的情感毫无保留地投入理智的时候,自然就出现了一种择善固执的坚持力,这个就是意志力的出现.
统一知、情、意三者,对中国人来讲,就是儒家的一个"诚"字,儒家有很多地方在解释"诚",《中庸》、《大学》尤其多.

"诚"跟我们学禅有什么关系呢如果说你只有正受没有正见,人家喊你,你也不知道,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到这个程度,是"死水的龙";既不能行云化雨,也不能兴风作浪,没有什么本领,不要说辩才无碍,根本是"哑羊".
如果开口就错,那算什么禅禅是佛心,你代表佛的心,却怎能对法一窍不通要想当"活水的龙",只有一条路,就要"存诚",必须肯定"禅是真理智、真情感,是摩诃般若波罗蜜,是一切理事的基础和根源".
不肯定这些,对禅没有真感情,禅就跟你距离很远.

有些人说"学佛不能有情感",这错了,应该说"不许有私情";情与欲不分,实在是很荒谬.
假如没有情,那大慈大悲从哪里来呢关于这点,我曾经说过,并且我用了一个新的词汇:"热情炽然而迥超无我".
天下任何事情的完成,都是靠情感才有动力.
"知、情、意"如果分开,"知"就是空疏冷漠的知,"意"就是冥顽不灵的意,你必须再加上"情"字,那就活了,才有动力.
如果拿汽车比喻为"知",那么汽油就是"情",操纵者就是"意",三者不可以分开.
能够把三者结合,全世界的思想潮流中,可能就只有由古代流传到现在的这个"诚"字.
你想一想,我们的老祖师释迦牟尼佛,为了追求自我解脱与解救众生的法门,他不惜放弃一切权势,放弃一切享受,别人争都争不到,许多人想得都得不到的,他都放弃,这是真理智、真情感、大博爱、迥然无我的至诚和热情.

我们的情感若是对儿女比较多,对太太也不少,对工作有一点,再将学法的兴趣跟下棋、打桥牌、打高尔夫球、打电动玩具等量齐分,那么分到"法"的时候,就所剩不多了,这样学法修行还会成功吗你必须把工作养家当作责任、义务,将"法"当作是唯一的爱好,而不是爱好之一.

不但是学法,任何一位专家、名家都是如此.
比如下围棋的林海峰,他一定是把情感集中在下围棋上,把它当成唯一兴趣,而不是兴趣之一.
我们学法,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是没有用的.
学法贵乎"热情不断",所以古人说"如炉炼丹,如鸡孵卵",要热气不断,只有把真情感全部投入真理智,然后坚持不舍,产生一种不变的意志力,修行才会有成功的可能.

因此我们学法第一个基础,就是要"存诚",你不"存诚",那有太多的兴趣在等着你,一曝十寒是没有用的.
所以佛说"制心一处,事无不办",学禅必须要集中心力,不是把禅当作一种负担,而是当作一种享受.

(二)行正禅是"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但你没有到达那个程度,你就是眼高手低.
随便说"理事无碍",那是有因果的.
有心就有业,无心则无罪.
你还有分别心,还有自我执着的心,恶因明明种下了,你却说无碍,到时候你会后悔,所以一定要行正.
我们不能"行不由径"、"舍正道而不由",那就错了,必须要行乎"中道".
最好的修行路线就是"中道","中者,中也",譬如打靶,偏左、偏右、偏高、偏低,都不是好射手,要打到正中央,正中红心,那才叫"中".
我们做事恰到好处,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不左不右,不高不低,恰到好处,刚好中规中矩,这就叫"中".

把"中"分开来说,就是佛讲的"八正道",只有行正道,才最安全,走叉路多危险,走小路易迷失.
我们学禅的人,应该"存诚、行正";如果行得不正,电阻很大,佛法透不过你的心,那是无法修学佛法的,因为会有魔障,魔就是拿自己的错误跟罪恶来折磨、惩罚自己的人.
你看看那些神经不正常、经常发疯、情绪不稳的人,活得很苦恼的人,都是活在错误里.
有些人喜欢干涉别人,却又干涉得毫无道理,别人根本没错,但他硬是看别人不顺眼,他固然给别人制造了烦恼,但他也同时用自己的错误在折磨自己.

有些人嘴巴讲得很好,但是做的时候却是另一套.
一定要"解行相应",我们所行的,即是我们所知的,也就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知而不行"等于"不知","知的真切笃实处"即是"行".
这个话讲得非常有深度,为什么呢你看一个人穷理或参话头,到了真切笃实处,火候到了,他就悟了嘛!
他也没有做什么.
朱熹注《大学》的序文说:"用力既久,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朱子是读书人,他不是用力去挑水、搬石头,而是在用脑、用思维,而豁然贯通的.

参禅的人,不管你禀赋高低,都要从"保任安祥"下手.
如果精神不集中,心力还没有提升,你去追求宇宙人生的最高境界,那是追求不到的.
为什么很多人学法学不好呢他没有真正地反省过.
没有好好反省,障碍就会很多.
不管是任何宗教,都离不开反省忏悔法门,你不循正路、不走正途、不肯反省,当然是学不成功.
我对有些人说,你根器很好,要好好反省.
反省的内容是心垢,没有人愿意去接近它,只有佛最伟大,愿意作见证.
你可以到佛前,或请一个长老作证明,你自己从现在起把时光倒转,今年反省去年,然后反省前年……,这样反省下去,反省到三岁、两岁时记不得了,但是如果你很诚敬、有安祥,你会反省出来.
有一位会友,他曾反省出前世是条牛,由牛投胎的,他是不是骗我们呢不是骗我们的,的确如此.

有个人学法到现在十年啦,他不但没有正见,也没有安祥.
他有没有反省过有.
他怎么反省他说:"我这个人很自私,刚发了饷,别人向我借钱,我却拒绝了.
"又说他很没有公德心,列举了一大串,也就是说他的毛病很多,诸如此类,但也可以说那不是毛病.
最后又说他最大的毛病是嫉恶如仇,看到别人做坏事,就生气.
这叫正义感嘛!
又哪里是什么毛病呢从正面看是毛病,仔细看他,却又好像是个伟大的完人既有正义感,又不自私,还很耿介呢!
什么叫"耿介"我的不会送给你,你的我也不要.
"耿介"是个好德性.
比如孟老夫子是为儒家辩护的,但他有时并不十分讲理.
他说:"杨朱为我,是无君也;墨翟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所以杨、墨两个人是禽兽.
其实呢,我们若不断章取义,说句公道话,杨、墨也是很好的.
孟夫子,他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近而远,登高自卑,这是儒家的行径.
但是杨朱呢他是绝对的个人主义者.
好的个人主义,是淑世主义.
如果人人都是极端的个人淑世主义的话,世界上没有人犯罪,没有罪恶、没有战争.
杨朱"拔一毛利天下不为",这是他不对,但是你不要断章取义,它底下还有"举天下富于一身不取"你把天下财富统统给我,我不要.
你把杨朱的话看完嘛!
只听半截就下结论和判决,这就不公道了.
当然,这种个人主义的思想对整体的进步来讲,是一种障碍.
西方人很接近杨朱的思想,有些人耿介,不占人便宜,但也不随便行惠,即使是很好的朋友,他自己抽香烟,如果你不伸手,他不会递给你一支.
上餐厅除非约好了,平常大多各人吃各人的,各人付各人的账.
我认为这是对的,不必客套,客套反而增加困扰.
如果我们将世界的各派主义摊开来看,任何主义都有负面,都会有副作用.
我们唯有实践佛说的"八正道",才是完全正确的.

所以我们学禅的人,第一要存诚,第二要行正,走正道.
什么是"正道"啊不可告人的事不要做,感觉很丢人的事不要做,漏气的事不要做,能符合这原则就是"正道".
假如你说"别人不敢做的我敢做,我这样是超越的,小根小器不敢做的我可以做",那这是给自己做辩护,是我执,不但是我执,而且是毁谤正法.

"八正道"中,讲"正思维、正念",而禅宗则主张"一念不生全体现",那思维不是有念吗你这样想,就离开了不二法门;既然是不二法门,思维就是不思维,有念即是无念,分别就是不分别.

(三)尽责我曾说过"人要活在责任义务里",但是很少人真能活在责任义务里.
有个人打电话要见我,我说:"你不能耽搁太久,顶多半个小时.
"他来了,却痛哭流涕,说运气不好,拿本小册子,上面记载这三个月来倒了多少次楣、生了多少次气、跟太太吵架几次、被主管骂过几次…….
我说:"你来,我只同意你坐半个小时,现在你已经讲了四十分钟,都是讲你倒楣呀!
"我问他:"过去听过我的讲话吗"他说:"每次老师讲话,我都听.
"我说:"既然有听,为什么没有照着我说的活在责任义务里呢"要知道"天下没有凭空出现的东西,无风不起浪,事出必有因",你今天所面对的种种无奈、种种不满意、种种挫折乃至种种惩罚,都是以你过去的想念行为作素材所编织而成的.
你若是活在责任义务里,认真改变自己,还会有这些问题吗我们做过的任何事情,都不会落空.
若一个人境遇不好,而说是运气不好,这是遁词,应该想想自己在过去的时日中,是否想念不对、行为不对,该努力的没有努力,将大好时光浪费掉,逃避责任、逃避义务,还说希望明天会更好;明天如果会更好,那就不符合因果了.

任何人不付出今天,就不能赢得明天;没有今天的惨淡经营,就没有明天美好的日子.
你现在发牢骚、不满意,用小本子记那么多倒楣事,我看你将来还更有得记,多买些本子好了.
如果肯承认今天所面对的这一切逆境,都是我们过去思想行为有错误不肯努力、不肯创造、不肯付出,说句修行人的术语,就是不肯累积功德,今天种种的不如意,都有过去的因,这很合理嘛!
这宇宙呈现的就是因果法则,不光只是佛陀这么讲,现在逻辑学讲"自然齐一律",自然就是天,天就是自然,现在的思想方法学者就把因果律变成天律、天条.
我们犯了天条,接受惩罚,心甘情愿、心安理得,应该没话讲才对!

我们做错了,受了惩罚,却大发牢骚,还认为受了委屈,产生不满,不断地抱怨,结果是火上加油,更烦恼了;假如你对自己过去的思想行为负责,那烦恼就很少了.
我们希望明天会更好,今天就多吃一点苦,多努力一点,多下一点工夫,多积一点功德,那明天铁定是会更好!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息尚存,就拼命做好,除非拼不动了,眼睛一闭,那才算了,这就叫"尽责".
我们对工作尽责,工作对我们来讲,是一种享受,不再是一种煎熬,不再是一种无奈.

我时常喜欢讲爱迪生,他受了两年家教,小学都没毕业,但我们现在用的电灯以及许多电器,都是他发明的.
他发明了一千多种日用品,他靠什么靠上瘾.
发明上瘾了,欲罢不能,你叫他不去干那档事,他感觉活得没意思.
他不懂什么波以耳定律、阿基米德原理,他只知道一个劲地不断研究.
爱迪生不仅是因他的发明对世人的贡献大,更由于他的观念、他的理智、他的典型,诱导、启发了杜威的实验逻辑.
杜威的理论是强调"通得过实验的就是真理",所以美国那些当兵退伍的,很多人都想当科学家,都去研究,于是美国就富强了.

美国有位退伍军人,由于战后社会萧条,找不到工作,到处流浪捡东西吃,身上只有一套衣服,秋天时扣子掉了很冷,在垃圾箱里找了根铁丝,把它捏一捏、敲一敲,做成了一个别针,就那么简单呀!
一根铁丝做一个别针,就把破衣服别上了.
他这个发明被另一个人看到了,觉得很有创意,问他:"你这东西很好,哪儿买的呀""我做的.
""你现在干什么""没做什么,到处流浪.
""不要去流浪了,咱们合伙研究做这个东西吧!
"这家公司以后就发了大财.

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史贵宝大药厂生意很兴旺,前方需要的药品都来不及分装.
主管说:"你们哪一个装得快,我就有奖励!
"有位女工很聪明,一瓶药装五十片,她拿块木板,当中挖了五十个小坑洞,药丸放进去,这么一摇就倒到漏斗里去了,这是一项颇具巧思的发明.
主管说:"你这个技术卖给我如何"于是,公司以五万美金买下了她的技术.

爱我们的工作,工作会给我们带来智慧;喜欢自己的工作,就应该对自己的一切负起责任来.
我们自己种下了恶因,就准备吃恶果.
如果我们一个劲地为自己辩护,六祖说"有我罪即生",你等着受罪吧!
所以古人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又说"天大的罪恶当不得一个悔字"一悔改,全盘勾销,因上天不是要整饬你,是希望你变成好人,上天看你我大家都是他的儿女.
你们听了,不必奇怪,这不但是基督教这么讲,我们看《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佛自己说:"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随父教诏,而不信受,于诸欲染,贪着深故.
"众生都是佛的儿子,不光是人,蠢动含灵都是佛的儿子.

我看到很多人喜欢挑别人的毛病,很多人倾向于自己都对,别人都不对,实际上这就是烦恼的来源.
你看别人不对、很可恶,你会生气;生气就是烦恼,烦恼是人生最大的破坏力,杀、盗、淫、妄……做错事,都是由烦恼引起的.
烦恼越加重,理智就越淡薄.
若是因烦恼而完全丧失理智,大错就铸成了.
所以我把《六祖坛经》摘了一段作为歌词:"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你要学道什么都没有关系;"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只要多看看你自己的过错;"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你若是把那是非心赶走,就能够"打除烦恼破".
要做到"他非我不非,我非却是左"他错了,真的是他错吗还是不要被自己的眼睛所欺骗吧!
一个注重因果的人,他不发牢骚,他不抱怨,他没有委屈,也不会生气,他不会制造矛盾,也不会发脾气.
这一切都因为他善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活在心安无愧里,活在"今天努力,明天会更好"的因果里.

(四)感谢太多的人不知道感谢,人家对他好,他说:"是因为我太优秀,我就是太好嘛!
"他不知道"知音难求,知己难得".
有些人身体健康、四肢发达、头脑灵敏,但没事就出去打架、闹事,他从来不感谢天地父母,也不感谢社会大众.
我们看《鲁宾逊漂流记》,一个人漂流到一个荒岛上,他的生活所需是多么地贫乏、简陋和困难.

有些人一生下来,眼睛就看不见,耳朵听不到.
有人一生下来就畸形,有自闭症,是白痴.
而我们一切都很健全,我们的父母对我们很爱护,我们出来工作踏入社会,社会给予我们的机会很公平,我们应该感谢.
一个人要懂得感谢,才会同情他人,感谢自己得到众生许多好处我们不种田有饭吃,不纺织有衣服穿,不是建筑师和建筑工人,却有房子住,这些都是应该感谢的.
有时我们反省,明白自己实在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本领,而能够活得很好,就知道我们应该尊重别人.
肯为明天、后天而努力,所以到了明天、后天,我们自然会有收获.
虽然是自己努力的,但是别人没有埋没我们,没有抹煞我们,我们就应该感谢.
有些人不知道感谢,没有同情心,他不知道"得之于社会,应归之于社会".
只有感谢社会大众的人,才懂得回馈社会;不知道感谢的人,他就只会自私自利.

佛法强调:"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三涂(畜生、饿鬼、地狱)的众生,我们都要同情他们.
感谢天地恩没有天地,我们就无地自容.
感谢父母恩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这个身体与受教育的机会.
但是有天地、有父母,在弱肉强食的野蛮环境中,我们的生活仍是朝不保夕,有房子也没有用,所以要感谢皇帝、感谢君主.
现在时代不同了,我们应该感谢国家、感谢政府、感谢社会大众,若是没有社会大众,只有我们一个人,我们也活不下去了.
因此,我们要"上报四重恩"天地恩、父母恩、国家恩、众生恩.
我们能够常常知恩和感恩,我们的人生才有暖流,才有生机,才有源头活水,才能从内在由衷的感谢,发挥为外在敦厚的利他、谦虚的德性,自然发散出一股无法形容的亲和力.
我们若没有感谢心,就没有亲和力;没有同情心,社会就变成一个冷冰冰、尔虞我诈、了无温暖的社会,那不是学佛者所希望的.
你要想学佛法,必须培养自己的真情感、真理智、真智慧,培养自我奉献、常存感激的心.
具备了这个条件,学佛法一定会成功.

以上所讲这四点,希望我们大家彼此共勉.
悟后起修~一九八五年六月廿三日讲于台北市一、悟是禅的生命人有修行,才能开悟;开悟以后,应该是大事了毕,为什么还要修行关于这个问题,大家要认识清楚:"开悟以前的修行叫'前方便',开悟以后的修行才叫'正行'.
"当禅学会成立的时候,我就给佛法下了个定义:"什么是佛法佛法是成佛的方法.
"修行了这么久,大家心里应该很明白,佛法不是学问,因为学问不能解决生死苦乐的问题;佛法也不是什么道理或理论,因为理论的本身并不是智慧,无法使你获得心灵的解脱.
我们谈"悟后起修",首先就要知道"为什么参禅要追求开悟何以参禅贵能开悟"因为你如果不开悟,纵然是深入三藏,涵融教海,那都是"法尘边事",都不是真实.
禅的真实生命就在"悟",离开了"悟",就没有禅的生命,就没有释迦牟尼佛的法脉及慧命的延续.
所以"悟"非常重要.
人若不开悟,他一定是糊里糊涂地无明厚重,完全听从环境的摆布今天境顺,走路就轻飘飘的;明天遭遇挫折,感觉地心引力加倍;环境叫你哭你就哭,叫你笑你就笑;完全被幻象所转.
开悟以后,绝不是这样子.
"悟"是一种极为稀有的心态,这种心态须经师父印证和自肯;如果不经师父印证,自己也不曾有过"悟"的经验和体验,"悟"来了,也不知道是"悟",就会当面错过.
"悟"这个字拆开来,就是"吾、心","开悟"即是悟了自己那个原本的心当下、瞬间那种心灵的状态.
《孟子》书上说"生之谓性",生命的本质就是"性".
参禅开悟、见性,是见到了自己生命的属性.
人这个肉体,当一口气不来时,打他,他不知痛,骂他没反应,针刺他不出血……,死了以后五官四肢尚在,为什么一点作用都没有因为他已不具备生命的属性.
既然不具生命的属性,他就不再是生命.
所以见性就是要醒悟、领悟、觉醒自己生命的根本属性,也就是要找出自己生命的基因.
你若是找出来了,你就见到了生命的永恒相;如果找不出来,你对生命是茫茫然,是无知的,对自己的人生也没有办法做适当的安顿,生死苦乐就更无法作主.

禅宗说"见性成佛",佛者,觉也,觉就是如来;如来者,如其本来,本心就是如来,本心就是原本的心.
见到自己原本的心以后,要努力肯定以原本的心为自我,不再执着肉体为真实自己.
二、消业去障、护念专一所谓"悟",就是见性.
"性"是最真实的、最普遍的存在;既然是普遍存在,为什么看不见因为有障,比如患了白内障的眼,什么都看不见,你必须开刀动手术,把那个障碍拿掉,才能重见光明.
我们要见性,也要先消除见性的障碍.
见性的障碍是什么就是"业".
什么是"业""业"就是今天以前你的思想、行为的总和,比如一个公司一年经营的结果,总检讨以后的业绩,这就是"业".

人是被官能所支配的,所以人的"业"大多不好,不好的业就叫"恶业".
"恶业"就是心灵的障碍,即所谓"业障".
如何"去障"就是要反省、要忏悔.
(一)反省忏悔古人说"天大的罪恶当不得一个'悔'字","悔"的积极意义和表现,就是"不二过".
所以我们要想开悟,首先必须做一番非常精密、一丝不苟的彻底反省;从自己的现在反省到出生,把它一一记录下来,然后对天或对着佛像去忏悔.
有的人恳请修养有素的人作证明,证明什么不是证明你做的那些坏事,而是证明你悔改,不二过,不再把错误重复下去,所以忏悔着重在"发露".

为什么要"发露"因为我们修行最大的障碍就是"阴".
所谓"阴",就是"非向阳".
色、受、想、行、识叫"五阴",大菩萨转世都还有"隔阴之迷".
我们过去错误的想念和行为,如果不发露出来,不把它曝光,它还是"阴"的;一见天,就是"阳",打牌的人所谓"见光死",经上也说"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

有些人认为发露、找人证明、把自己一生很不好意思、叫人看来很漏气的事都抖出来,那是多么难为情、没面子!
面子、难为情,就是我执的发露.
如果没有自我的执着,谁难为情谁没面子就因为面子跟难为情,坚固了自己的自我意识.
如果你不扫掉它,罪业便永远存在;你扫掉了自我意识,"业"就没有了.
所以要想开悟,首先必须消除见性的障碍.

(二)护念什么叫"护念"守护、保护自己的意念,不要再被污染,所谓"守身如玉,护心如城",矢志、决心保持一种光明、磊落、无私、无愧的心灵状态.
能够这样,一定会活得很幸福.
真正的幸福在于"求心安",我们做每件事、想每个问题,首先要求内心的平安,心不安的事绝对不做,做了必定有恶果.
一个被通缉的诈欺犯,虽然口袋里有的是钱,但是提心吊胆地过日子,吃东西不香,睡不安稳,更不会做甜蜜的梦,因为物质的满足没有办法填补一个人心灵的空虚.
我们必须自我反省,透过认真彻底地忏悔以后,不再犯以往的错误,也就是说要坚守自己的意念,才能求得内心的平安.
古圣有一句话说"克念作圣,妄念作狂",一定要克服以自我利益和欲念为出发的念虑;如果放纵自己这个私念,为所欲为,那你就是狂人、疯子、神经病.

所以要修行、想开悟,必须要忏悔、去障,然后"护念"保护自己的意念,如坚守一座城池一般.
如果不下这种功夫,你就跟真正的佛法绝缘.
(三)专一佛经上说"制心一处,事无不办",不专一,没有办法,做任何事都不会有结果.
我自己也因体验而产生了一句通得过实验的话,就是"把你生命的全部情感、智慧、精神、力量,贯注、集中在某一件事情上,使它形成一个焦点,然后在那个焦点上就会迸射出智慧的火花".
如果你声色犬马……,对什么都有兴趣,什么都想学,你一定什么都学不好,不会有结果.
你必须要集中心力,任何事都是"成于一,败于二三",所以专一意志恒心加毅力,非常重要.
三、悟的途径(一)观心学禅开悟,实际上只有一个途径,就是"观心";比观心更猛烈的就是参话头,参话头开悟了以后,更要"观心".
古人说"暂时不在,如同死人",什么叫"暂时不在"就是你开悟后那种极为稀有、难得的心灵状态如果不在了,就跟死人一样,因为你失去了生命的永恒.
试问,如果不观心的话,怎么会知道在不在所以大彻大悟以后,都还要"观心".

我们为什么不悟因为我们没有矢志修行,没有断惑,日常触途成滞,不管看见什么东西都是问题,都是疑惑,用"想当然耳"的态度去解释问题,绝对是错的.
真理只有一个,真理是唯一的,佛法是不二法门,当你完成自我突破的时候,你也突破了整个法界,因为你和法界不是对立的.

西方哲学家唯心主义者说"意识决定存在",唯物学者却说"存在决定意识",这就是三祖《信心铭》所讲的"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能"是主观,"境"是客观,主观和客观都是虚伪的,统统不实在,都是一种幻象,所以三祖说"欲知两段,原是一空".

古时候参禅的人,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成天吃饭没有咬着一粒米,成天穿衣没有挂着一根纱,外在的一切都不形成干扰;用这种心情去参禅,绝无不成之理.
虚云和尚参禅,参到把开水朝手上倒,烫了手,打破杯,咦!
开悟了.
他为什么把滚烫的开水往手上倒参禅参到成了大疑团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心不在焉,完全没有分别心了;这种心态,是很难达到的,但是到了这个心态,如果没有最后的开悟,这种心态是病,不是禅.

以现今的心理学分析,说人一天到晚脑子里装的是千头万绪,要使想念停止一秒钟,都不可能;而且很多人喜欢想,把这个问题想一想,没有结论就放下;把那个问题想一想,也没有结果……;久而久之,他牵挂的太多,担心的也多,脑子装了太多没有结论的问题,当他想一个问题时,十个、二十个问题一齐上来,这叫精神分裂.
精神分裂的人,你问他一个问题,他会回答另一些不相干的问题,而且语无伦次,相互连接不上,问东答西,理路都打散了.
用这种头脑或心理去接受佛法,本身就是障;像没有铜丝的塑料线,本身就是绝缘体,接上电源也不来电.
所以参话头的目的,就是借一个最契机的话语,集中你全部的注意力,全生命、全感情、全理智、全思维都集中到此一句话头上,把多头意识变成了独头意识,然后触机遇缘,把独头意识粉碎,就会流露出原本的心无我、纯客观意识.
所谓"意识",就是六尘缘影.
在婴儿房里刚出生的婴儿,心态都是一样的,只有本能,饿便哭,饱就困.
渐渐长大,六根接触六尘,本心表面上逐渐蒙上一层尘垢,光明的心被遮盖住了,灵明心态变成了阴暗、愚昧,这是很可悲的.
当我们参禅,独头意识被打碎,我们的原本心态就露出一线曙光,这一线曙光逐渐扩大,所污染的病态心情联想、不满、敏感、生气……,就会消失.
(二)保任开悟,不是什么神奇的事,也没有神秘、没有古怪.
佛法只是成佛的方法,要开悟,必须专一,二十四小时专门观心,这是个最有效的方法.
曹洞宗有句话说"臣奉于君,子顺于父;不顺非孝,不奉非辅",这是讲的"保任".
开悟了以后要保任,若不观心,如何保任这意思是说:你要把这种光明、无私、无我的安祥心态,像大臣对君王那样的忠,像儿子对父亲那样的孝,也就是《中庸》上所说的"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毋忘毋助"地每一秒钟都不要离开它,这就叫"宝镜三昧".
所以,专一观心非常重要.

观心,不是闭目合眼,坐在那里跟土地公一样;不必执着,每天只管工作,工作时留意自己的心态,无论走路、上课、教书、吃饭……,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念头,想什么,自己一定要知道.
过去我在台南住的时候,每天早上到公园散步,碰到一个老朋友,问他:"早上散步多久"他说:"四十分钟.
"问他:"四十分钟在想什么"他说:"什么都不想.
"我说:"你比释迦牟尼佛更伟大,四十分钟没有想念,那不可能.
"其实,他并不是没有想念,而是想什么都不知道,连自己的心都掌握不住,这就是"无明".
而参禅的目的就是要打破"无明",绽放光明,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这就是"如珠吐光,还照珠体".

真正的参禅,就是要观心.
观心就是观"虚妄的心",念头来了,都不可错过;然后观"念头的起处",念从哪里来是如何形成的念的实质是什么边观边思索,把这个问题的答案找到了,你也开悟了.

(三)觉照开悟以后,要"觉照".
"觉照"就是自心观自心,如珠吐的光,还照珠自体,即是"观而不观,不观而观";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己也享受这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觉照".
没有事的时候,自己观自己的心,自心自觉,自觉自心;有事的时候,我们借用庄子的话"至人之用心如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你来了,镜上马上显影;你过去了,镜子上清洁溜溜,绝不留影作纪念.
这也是庄子所说的"所过者化,所存者神"过去的化掉了,所保存的只是清明在躬,精神不死,这是到达开悟的最方便法门.
四、对悟的正确认知悟,只是自己本心的发露,是摩诃般若的展现,没有任何神秘.
神秘不是佛法,真理是普遍的,是一般的,绝不是特殊的.
有些人说学佛法有很多好处,这也错了.
佛法不是求好处,佛法不反对功利,但是佛法绝不是功利.
如果为了求好处而学佛法,那释迦牟尼佛不必逃离王宫了,他何必抛江山、舍王位,弃娇妻、爱子、生活享受于不顾,而去证实生命的永恒又有人以为悟了以后,就有神通,这也不正确.
神通是威音王以后的事,"悟"是超越威音王以前很远很远.
真理是只能发现不能创造的,谁能创造真理啊既然真理是原本如此的,原本没有银河系,没有数不尽的太阳系和星球,没有恒河沙数的世界和众生,哪里来的神通呢所以开悟不一定有神通,而神通不一定开悟才能获得.

要求神通很容易,过去我曾指导一个人修天眼通,他的天眼开了以后,这个人精神分裂了,我现在懊悔得很.
他为什么会精神分裂呢别人看不到的,他看得到吃饭时旁边有鬼,睡觉时鬼在旁边,他感觉受不了,结果他精神分裂了,所以我再也不教人修学神通了.
神通在佛法来讲,一文不值,你有神通,能改变事实吗不能改变.
还有人错以为"悟了,一定会悟出一篇大道理,画出几个公式,列出几个基本论点,甚至可以写出一本类似《相对论》的著作",这完全错了.
真实的是原本的,原本没有人,哪来的文字啊没有文字,哪里有什么道理说禅是最究竟、最真实的,就是因为它不立文字,超越一切.
我小时候曾看过一本小说《薛仁贵征东》,书中说九天玄女给薛仁贵一本无字天书,书里面没有字,薛仁贵要此书何用呢我很不了解是怎么回事.
等到有一天理性抬头了,才知道"真实的是原本的",天书绝对没有字,若有字,那是人书,绝不是天书.

还有人认为"开悟以后,不但会发露神通,而且是无所不知","无所不知"这句话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上帝(即原本的心)的知,一种是知识的知.
"知识的全知是不可能的,"生也有涯,学也无涯",你不可能同时获得二十个博士学位.
上帝的全知是指一个绝对的知,没有上帝的知,就没有获得一切知识的基因,无法建立知识的基础,所以一切世间的学问和知识,都离不开上帝的知.

所以开悟没有神奇,也并非悟出一篇大道理,没有什么全知万能.
开悟,只是悟我心,悟到了生命的真相,悟到了宇宙的真实;因为佛法是不二的,宇宙跟人生不是对立的,所以说"我即宇宙".
开悟的人,他清楚地感觉"宇宙、众生即我",这就是完成"大我的创造".

古人说"还是原来的人,不是原来行履处",人还是原来的人,但是心态改变了,开悟只是拾回了自己迷失的那个心而已.
我们人从生到死不断地造业,不断地自我埋葬,六根对六尘,如胶似漆,一层一层地覆盖.
如果没有六尘,便没有分别心.
分别心是表层意识及六尘的作用,而不是本心.
本心是"真心离念",本心是不从缘有、没有分别的.

开悟了的人,绝学、无为、闲道人,肚子饿了他吃饭,疲倦了睡觉,冷了加件衣服,如此而已.
大慧宗杲和他师父圜悟禅师所说的"无事、无为、无心闲道人",就是佛的写照.
因为开悟了的人,无一事挂心,无一理萦怀,心里既无事亦无理,平常"为而无为,无为而为",只是变成了一个闲道人而已.
闲道人,并非各位所想象的废物,没有用,只会吃饭、睡觉.
大家都知道,佛祖释迦牟尼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事业,是他开悟以后所开展的;王阳明一生的功业,是龙场悟道以后才展开的.
人若不开悟,就执着一个私我,时时、处处"私"字当头;开悟了以后,他清清楚楚地知道"活着,是活在责任义务里;死了,是任务解除.
"人若不能勘破生死,他就不能面对苦乐;人若不能在生死苦乐中自由自在,毫无疑问地生活对他就形成了一种惩罚,他无法排遣那些无奈、挫折、伤感、失意、牢骚、沮丧…….
所以,除了大彻大悟,不会有心花怒放的一天.

五、悟后起修我们知道"悟是怎么回事"以后,才可以谈"悟后起修".
为什么悟了以后还要修经上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无始以来的习气,不会因开悟而完全消失,要慢慢地去掉.
悟前的修叫"前方便",悟后的修叫"正行".

"悟后起修"是无为法,为了契入真实,用十八个字作为方便.
这十八个字就是:"心无心、我无我,致虚极、守静笃,契三无、证无余.
"(一)心无心就是以"离念之心"为心,不要以"分别心"为心.
"分别心"是六尘的累积,它原本不属于你,只会蒙蔽你,只会使你活得不如意、不自在,不会使你安祥解脱.
所以我们不要以"有念之心"为自己的心,要以"无念之心"为自己的心.

西方哲学家说"意识决定存在",或"存在决定意识",这是二元论的概念游戏,真理只有一个,他说成两边.
一元论太鲁莽,说是"心",不知道"心"是什么.
像神学院派的哲学家笛卡尔,他所说的"唯心",是二次元的产物,是威音王以后的"心",这在佛法来说,毫无分量.

(二)我无我你不要把四大、五阴、六尘所累积的罪恶业报之身当作自我.
"我无我"就是叫你舍弃小我,舍弃原本不有、后天形成的这个业报的我,要把它舍弃,然后才能完成法身的建立.
佛法讲"布施",不只是施舍财物,而是叫你把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统统扬弃掉,最后把虚假的生命也舍弃掉.
一个人彻底舍弃了生命,不再以分别心,不再以会坏的肉体为自己,而以原本的心为自己时,便得到了生命的永恒,慢慢地再把习气去掉,就摆脱了生死轮回.

所以佛法是个"舍",释迦牟尼佛舍江山、舍王位、舍娇妻、舍爱子、舍享受、舍荣耀……,最后舍掉生命,什么都舍.
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
禅宗古德说"悬崖撒手,自肯承当",你手趴在悬崖峭壁上,下面是万丈深谷,一松手就粉身碎骨了;你要真学佛法,就必须悬崖撒手!
又说"百尺竿头再进一步",百尺竿头很高了,你在竿头上再前进一步,进到哪里去了所以古德说"百尺竿头坐的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再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法身遍满十方世界.
这个"我无我",就是说你要放弃小我,才能赢得大我;放弃短暂,才能赢得永恒,这是悟后起修最基本的着眼.

(三)致虚极如果不是真修行,这三个字根本用不着.
如果要是真修行,这三个字乃是法身成就最重要的关键.
法身,是原本如此的,不须要建立,我们这么说,只是个形容而已.
什么叫"致虚极"简单地说,你在日常生活中面对一切的人、事、物时,能够突破和超越.
不修行的人,看什么都是实在的名利是实在的,得失是实在的,这个地球是实在的,自己的家庭组成分子是很实在的,我的事业、工作是实在的,我赚的钱是实在的,我口袋里的钱你给我掏走了,那可不行,拔一毛利天下不为,认为这根毛都很实在…….
"实在"就是"着相",只要一"着相",就离不开这个现象界,就离不开六道轮回.
因为你处处看得实在,别人讲你一句话,你都很认真,说这个家伙我并没有得罪过他,为什么他讲我坏话一天到晚挂在心上.
很多人精神消化力不好,别人说了他,十天、半月放不下,天天吃饭都没味道,睡觉也睡不安稳,这就是把一切看得太实在了.

在佛法上,说"凡夫执'实'谓之'有',二乘说'空'谓之'无'",说有、说空,这都不正确,不如说是"虚"虚而不实,我们不把它空掉,我们也不说一切是实在的.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我们"敦伦尽分"地活在责任、义务里做个国民,尽国民应尽的义务;做儿子,尽儿子的孝道;当人家的父母,对子女慈爱,这就够了.
这就是"不坏世间相,而谈实相法",不要你"空",也不可"实";"实"就是烦恼的根源,就是摆脱六道的障碍.
你要"虚",不要执着,如梦如幻,若有若无,古人形容这种心态为"若片云点太虚".
我们修行要这样去观照,才算是真修行.

(四)守静笃静,不是不动,而是"动静皆静";游泳、打球、射箭、骑摩托车、开汽车、开飞机……,都是静;不但要静,而且要静到极点.
禅,不讲特殊的事,如法而修,的确可以超凡入圣.
很多人闭关出来,为何依然故我还有人闭黑关死在关里,入魔死掉了,就因为他没有做到虚极、静笃.
修行一定要做到很虚、静极,否则不会成功.
我们为什么会心乱因为根尘相对,如胶似漆,纠缠不清.
密宗为什么有闭黑关叫你有眼睛看不到什么,有耳朵听不到什么,有嘴巴没人和你讲话,有心思你不可以想,没有想的对象,那样就是"外门闭,内门开",六识无门可出,六识被闷死了,外门既闭,内门心扉就会打开.
如果有正确的指导,透过一百天的修行反省,心垢就会除掉,从此脱胎换骨,超凡入圣.
古人开悟以后,水边林下长养圣胎.
所谓"圣胎",就是完成法身、生命的熔铸.
为什么要找水边林下水是人类文化的发源地,可以保持身心清净,没有水便没有生命,任何东西一脱水就完了.
现代的人越进化越有智慧,很多人知道森林浴对健康有益(古人老早就知道了),退休以后就找个森林茂盛的地方住.
修行也应该在水边林下,没有人干扰,心静无念、性水澄澈,反省出自己的错误、心垢,把这些业障抽出扬弃.
所以"悟后起修"越虚越好,越静越好.

在虚极、静笃之下,要彻底断除我、法二执.
二执如果不断,就不能毕业,就没有了事.
要把命根斩断,不要有我.
大家听了,也许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没有我,那我修行干什么呢修行是为了使我更充实、更升华;没有我,还不如不修.
不修,还有个灵魂在;修了,连个灵魂都没有了,那岂不是把自己给消灭了吗"要知道"灵魂的素材就是业",有"业"就有魂,没有了"业",就只有生命.
修行就是要你舍掉那个"业"的灵魂,凸显出原本永恒的生命.
法执就是执着有道理,有个"一成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有执就是病,因执就成偏,凡有执着,就不对劲,所以要虚极、静笃.

(五)契三无"三无"就是"无念、无住、无相",这是《六祖坛经》的基本精神.
(1)无念如博陵王问"道""欲知无心处,不与有心殊",有心跟无心是一回事,而无念和有念也不是两回事,着眼处在"有念而无我".
一般人的念头都是从自我出发,真正修行的人,他是"有念而无我",他的念是对外界自然的反应,而不是从自我意识出发,有念无我,这叫"无念".
无念,不是停止想念,而是离开自我意识的念头,这也是王阳明说的"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
(2)无住《金刚经》讲"无住"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若有所住,则为非住;菩萨无住相布施,功德不可思量.
住,就是拖泥带水,触途成滞,不管到哪里都是障碍.
如果心不停留在任何事物上面,心也没有被任何事物所牵挂,你这个人就是"心似浮云无所寄,事如春梦了无痕",无牵无挂,潇洒自在.
如果你的心停留在某一地方,住境生心,慢慢就又会迷失,所以要无住.

禅宗的特色是真理人格化.
在威音王佛以前没有人类,而今天的大宇宙,已发现的就有四万个银河系,有恒河沙数那么多的恒河、恒河沙数那么多的恒沙世界,算数比喻所不能及,在这大宇宙中,人是何等的渺小.
你若是执着这个沧海一粟都不到的幻相为自己,你的生命极为渺小,活得也极为无奈,生活对你形成一种不间断的惩罚,所以你活得很苦,活得很不顺心.
而你的心若不停留在任何事物上,无住生心,外在的事物就不会对你形成干扰.
六祖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大彻大悟,所以《坛经》上说"以无住为本".

悟后起修的根本,就在于无住,你不要把心停留在任何地方,蜻蜓点水,点一下过去了;蜻蜓若不点水,掉进水里,命运一定悲惨.
真实修行的心态就是无住.
(3)无相一个开悟的人,他是不着相的.
实相无相,宇宙原本没有银河系,没有许多的星海世界,也没有人说地球是永恒的.
密宗的《大白伞盖经》中,他不说"如来",也不说"释迦牟尼",他叫"出有坏".
佛法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毕竟寂灭",有人以为"灭"就是断见,如果你认为这房子坏了就是"灭",那是断见.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房子根本就不是房子;你说它是房子,就是虚妄的执着;用般若观照这房子,当体即空,你将找不到丝毫房子的实质,所以佛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因是动机,缘是条件,一个动机加上许多条件所建立起来的东西,这个东西是虚假的,因为若把条件恢复原状,这个虚假的形体就不存在了.

人,是四大假合,是六十兆细胞堆积起来的,如果把六十兆细胞各归各位,根本就没有人的存在.
没有人,并非没有原本的生命,生命是绝对的永恒.
(六)证无余修行能够契入三无,你的思想和行为都能符合无念、无住、无相,便能够证到"无余涅槃".
"无余涅槃"就是不再有丝毫的习气,不再有剩余的道理,也不再有丝毫自我执着,极为自在.
禅,修行的目标就是如此.

六、用心如镜、过化存神各位能够做到以上十八个字,自然就会完成法身的熔铸,自然就证入"有余涅槃".
为什么叫"有余涅槃""无余涅槃"是没有习气,非常的圆满;我们拖着这个肉体缘生之舟,这是个臭皮囊(袋),饿了不吃东西不行,冷了不加衣服不行……,有这个肉体就不得自由,还有习气在,所以叫"有余".
但是我们可以做到"用心如镜",可以做到"过化存神",过着一种既具象又抽象、既存在又超越的生活.
所谓"存在",敦伦尽分,不抵触、不破坏人际的关系和秩序,也不触犯人们公认的价值标准,这就是"存在".
所谓"超越",我们用原本的心、用宇宙的心来过活这现象界的生活,以无量的心过活这有限的人生.

不管境遇如何,我们的心绝不动摇;不管时代如何,我们一定要活得安祥自在.
不管有事、无事,我们的心一定要不受外在的干扰,一定要活在自觉自在、秒秒安祥里.
修行的基本着眼就在"求心安",凡是让心不安的事断然不可做;否则,心既不安,灾祸、烦恼、痛苦就会因此而产生.
安就是吉祥,不安就不吉祥,所以安祥不仅是解脱的无上法门,也是趋向幸福人生的基础.

悟,是怎么回事,我再补充说明一下:开悟,既不是领会了什么道理,也不是得了什么知识.
开悟,只是悟"吾心",只是心灵的变化.
悟了的心境,古人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种难得的觉受,在座的各位都已经体验到了"悟是什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想念、没有昏睡、似幻似真、若虚若实.
悟的同时,会产生正受和正见.
正受,是修学佛法真正的受用,是一种最正确的感受.
在未悟以前的感受都不正确,譬如在《列子》一书里有个故事:有一个樵夫,他砍柴的斧头丢了,他怀疑是邻人偷的,于是他看到那个邻人就像个贼,贼头贼脑,全身上下无一不像是贼.
过了几个月以后,樵夫的斧头在一个山洞里找到了,斧头把子都烂掉了,从此再看那个邻居,怎么看都不像是贼了.
这就是错觉错误的觉受,佛教有个名称叫"恶觉受".
未开悟的人,活在错误中,日常大多像这樵夫一样感受不正确.
第二个是正见.
正见并不一定像《证道歌》所讲的"了了见,无一物……",他讲的"了了见……",是用心眼见.
修行人要"五眼圆明",成佛不舍弃肉眼,"过者化、存者神"看过去就没有了,不执着一切,这叫"正见".
什么叫"邪见"执着,说这个是真的,那个是实在的.
其实,什么东西都是原子的堆积,原子也不是真实的,把质子、中子、电子分开,什么也不存在.
每个物体都是原子的堆积,有数不清的电子、原子在转动,你不能说某些事物是静止的.
靠我们的肉眼,便常常被我们的眼睛所欺骗,只有开悟了的人,才不受肉眼的蒙蔽、欺骗,才不会对周遭的一切起执着.

我今天为什么跟各位讲这些话呢因为我认识各位,多的已有六七年,有时候看各位跟开悟的人没有两样,有的时候又退转,烦恼垢重,开悟了又不敢承认,不自肯,不敢承当.
所以我讲这段废话的目的,就是使开悟的人当他开悟时,知道"悟"是怎么一回事,不会当面错过;使开悟以后的人知道如何保任、如何修行、如何净化、如何扩大、如何使本心完全出头,使虚伪的假我由君变臣、由主成仆,不可以让虚伪的六尘所累积的假我,埋葬永恒不变的真我.

"悟后起修"这个问题,就讲到这里为止,大家珍重.
信愿行证——修行成佛的四个指标~一九九二年八月三十日讲于台北市在"个人功利至上,物质享受第一"的今天,各位冒着台风天的强风大雨,到禅学会来,追求安祥的喜乐和心灵的解脱,首先我要表达对各位由衷的祝福.
今天我要跟各位简单说明一下"在修行成佛道路上的四个指标",按照这个指标走,就不会走错路.
成佛之道是漫长的,佛经上说"要三大阿僧祇劫",但是,有个捷径的法门,那就是"见性成佛".
不管你修学任何宗派,都离不开"信、愿、行、证"四个字,这四个字可以说是所有修行法门共同的成佛指标.

一、信在"信"字上分三点说明.
(一)相信自己有佛性佛说"众生皆有佛性",又说"人身难得",《法华经》里有个"贫子衣珠"的比喻,说我们的佛性,就像衣领中藏珠似的,藏在我们的身体中,佛性也就是我们生命的核心.
我们从一出生就进入了二元的生活领域,根尘相对,加上六识如胶似漆的纠缠不清,分别不息,于是迷失了真实的自我,把本有的佛性给埋没了.
我们学佛,一定要相信自己有佛性;如果不相信自己有佛性,我们还学什么佛呢佛在法华会上告诉大众:"只有一乘是真,余二皆方便……",结果法华会上有五百人退席,有的贡高,有的自卑,过与不及都不对.
最重要的是相信自己有佛性,把佛性从五欲六尘中开发出来,只要佛性一抬头,自己就是佛了.
佛是什么佛就是觉,生命觉醒了就是佛.
觉悟了的人,心态改变了,一切都随之改变.
古人说得好:"还是旧时人,不是旧时行履处.
"人还是原来的人,但生活的感受上完全不一样了.
人有了觉悟,心量放大后,抵抗力加强了,生活上纵有小小的不如意,对佛性抬头的人来说,不会造成压迫感.
因为他的生命力加强,影响力、感染力扩大,亲和力提升了,就会发挥同化力.
什么是"同化力"呢就是能够把别人变成自己,也即是禅宗所谓的"以心传心".

六祖见五祖时,五祖问他:"你来干什么"六祖说:"唯求作佛,不求余物"我来的目的只要作佛,别的都不要.
为什么要作佛因为自己本来是佛,只是被六尘埋没了,自己本来有个无价宝珠,却忘记了它的所在,想借佛法把它开发出来,如此而已.
我一向勉励大家要熟读《六祖坛经》,在禅刊上也曾经陆续刊出了会友们研读《六祖坛经》的心得报告,因为《坛经》里面的文字讲得很坦率、很明白,每一句话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感受得到,读了照着去做,就可以减少烦恼,增加生命力,使你充满喜乐.

所以,我们修行学佛,第一个是"信"字,要肯定自己已具备甲种公职候选人(总统)的资格,然后去参加竞选,有佛性的人,只要努力得够,都可以成佛.
至于有些人不能成佛,是因为他没有得到方法和要领.
佛法就是成佛的方法,方法对了,就能成佛,并非像公职候选一样,只能选出一个人来做总统.

佛陀说法,说的都是成佛的方法,佛是不谈理论的.
惠明追赶六祖,领悟以后问六祖:"除了以上的吩咐,还有什么密语密意没有"六祖说:"汝若反照,密在汝边"如果有的话,也在你那边,不在我这里.
《法华经》里有"三车"、"穷子"的比喻,其他如《华严经》、《涅槃经》、《金刚经》等,由于我们看不懂,就认为它里面有密语密意,实际上对佛来说,并没有什么密语密意.
相反的,佛还唯恐我们不懂、不明白.
不仅是佛经,其他的宗教经典也是一样,因为他所体悟的生活境界,和常人的生活境界大不相同,所以即使他用很明白的话对你说,还是没有办法沟通,因为我们和圣者的境界有差距.

在祖师语录里说:"你有拄杖子,我给你拄杖子;你没有拄杖子,我夺却你拄杖子.
"在基督教《马太福音》十三章里,耶稣说:"你们有的,我给你们更多;你们没有的,我夺走你们仅有的.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不懂,就认为这是密语.
老子说:"谷神不死,是为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不懂,是因为我们有障.
如果照着成佛的方法,消业去障,见性成佛,把境界提升了之后,就不难懂了.

总而言之,首先要肯定自己有佛性,自己已具备有成佛的条件,不成佛是自己埋没了自己,自己污蔑了自己,是自己的觉性不够,不成佛是自己的罪过.
(二)要正信因果我有个朋友,曾经研究佛法多年,他说:"佛所说的很多话,是可以立竿见影的;但是佛讲的因果法,我觉得是不能立竿见影的.
"他又说:"我曾看过你的讲词,你说你讲的话,都是可以求证的,因果你能求证吗我见很多人做坏事,既不道德又不荣誉,但是他却财大气粗,享受不义之财,还很神气,这种人为什么不见他遭受恶报呢"我说:"果报通三世,你看不到因果报应,是因为你粗心大意.
如果你是个修行人,很诚敬、很细心,像老子所说的'虚极、静笃',你就会看到了.
"我们学佛法,不能不相信因果;不信因果,将会给自己制造烦恼、带来痛苦、造成毁灭.
修行人是活在因果里,你做每件事,都是立刻就受报,"错误必生烦恼"你只要有错误,立刻就有烦恼,好像有人专门在一旁辅导你、教育你、不要你犯错似的;所以当自己犯错受报时,那是大大的荣幸,那是好事,不要气馁.
曾经有不少学法的朋友说:"没学法以前,做了错事还没关系,现在一做错,马上倒楣.
"我说:"恭喜你!
你是佛祖的选民,你被佛陀选中了,你的前程光明远大,你应该高兴才对!
"这个朋友又说:"你讲的那些道理,我都懂;你说的因果,如何立竿见影呢"我说:"这是可以求证的.
譬如现在住的公寓,并排或上下两户规格相同.
一户是用劳心或劳力的血汗钱所购买的,另一户是用昧良心、做坏事的黑心钱所买的,两户的格局相同、灯管相同,但是室内的气氛却不相同.
用黑心钱买的房子,里面灯光暗淡、晦涩,是低气压、不开朗、不调和,有点阴惨惨的.
他如果感觉不对,再换个房屋,搬了家,仍是一样,因为他的钱来得不道德、不仁不义,那是罪恶的象征,所以住下来便不顺畅、不健康.
不只是他这一家,任何一个人用黑心钱去买房子住,都有这种现象.
你想验证我的话,现在是科学时代,你拿个测光仪,去测量他家的灯光,就知道有差距,如果不是这样,你可以朝我脸上吐口水.
"他问:"还有没有"我说:"有!
他家的小孩子会跟他越来越不调和,原来是很乖巧的,现在处处跟他作对.
为什么因为人人都有佛性,在表面意识虽感受不到什么,但由潜意识里会感受到他父母的行为拖累了他、玷污了他,于是发生了反抗的意念.
为什么反抗他自己也莫名其妙,就那么很自然地发露了.
如果你老兄不粗心、不大意,不心浮、不气躁,可以细心地去考察、去验证啊!
"他还要我再说,我说:"太多了,我说了,你也不会照着去做的.
"很多人不信因果,等报应到自己头上来的时候,才知道可怕,那时已经晚了.
历史上有很多因果的记录,绝不是我们在强调.
如果我们很细心去观察的话,万事万物都是因、缘、果的聚合,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因缘果的网状交叉所形成的.
我们人人都活在因果里,我们怎么能不相信因果凡是不信因果的人,对他的生活、生命就处理不好;处理不好,便遗祸给他的后代.
想想,这是多么愚昧的事,所以我们一定要相信因果.

(三)要信佛的真实语前面说的那位朋友,他的儿子在大学当助教,也曾对我说:"佛的话是对的,但是得研究透彻以后才能相信,研究不透彻,就不能相信,因为那叫迷信.
"我说:"你这话很理性,在逻辑上没错,可是在事实上通不过.
佛法是不是迷信,最好的办法是看那些有学识、有道德、值得你尊重的人,看他是不是信佛如果他信佛、学佛,你就跟进,那是不会错的.
因为佛法无量无边,人生有限,无常迅速,如果等你研究透彻以后才去信,可能已经来不及了.
"他说:"你举个例子给我听.
"我说:可以!
比如意大利的物理学及天文学家伽利略,他首先发现太阳黑子,证明地球绕日运行;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首创地动学说,著《天体之运行》一书,此二人皆因触怒当时的教廷而冤死狱中,这还是近几百年前的人.
佛在两千五百年前,就说"世界有恒河沙数那么多",佛又指着一杯水说:"这里面有八万四千只虫……".
那时候没有天文学,没有天文望远镜,没有电子显微镜,谁会相信有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世界一杯水里又怎会有八万四千只虫当时的恒河中,死牛、死马、死人……都往河里抛丢,若讲细菌何止八万四千经过两千几百年以后,今天科学不断地演进,人类发现宇宙中的银河星系,据说有四万个以上,还有些科学家却说:"这些只是零头".
我们暂且不说宇宙的银河系有多少,就以我们住的这个银河系来说,只看正面的星球,就有两千万个;如果拿两千万再去乘以四,加上几个零,那岂不是超天文数字了吗《华严经》所说的梵网世界,也无法道出佛的宇宙观,何况你想要完全研究明白以后再去相信,那怎么可能呢所以,我们要相信佛的真语、实语,因为佛所说的话,不但是合乎科学,而且是超越科学的,不必一定要等懂了之后才去信,只要看看那些学问、道德比我们强的人,他都已经相信,我们就可以省心省力地跟进了.

二、愿愿,是心愿、愿力,是一种生活意愿的向往.
玄奘大师西天取经,来回总共十七年;去程花费了六年,回程也走了六年,在印度学梵文停留了五年.
过去到印度去取经的,不止玄奘大师一位;同样地,外国人也有到中国来的.
由于丝路之旅艰险困苦,来时已是九死一生,回去更是难以幸免,有人干脆把先前的意愿打消,就地落籍了.
在华北及新疆一带就有波斯人、希腊人、以色列人……,最古老的犹太教,他们用羊皮写成的圣经,就是在中国的河南开封发现的.
玄奘大师为什么不畏艰险困苦,拼死也要回来这是他老人家的愿力,支持着他完成了最伟大的使命.

地藏王菩萨的大愿力:"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而且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普贤菩萨称大愿王,弥陀大愿……,都是榜样.
修行若没有愿力,就不能激发心力,也就不能发挥生命的最高价值;不能发挥存在的价值,人活着便没有什么意义.
所以,修行人一定要有深宏大愿.

有些人我问他:"你学佛法为什么"他回答说:"好玩啊!
看到别人学,我闲着也是闲着……",这样的动机是不大容易成功的,一旦遇到困难、遭到挫折,他就会起退心,他就不学了.
必须是认定目标、下定决心、坚持愿力、百折不回的人,才能终抵于成.

修行发愿,虽是我们生命的向往、修行的使命,但随着个人的根器,而有着不同的成就.
发愿为众生而学佛法者,成佛的机率就高;决心为了断除自己的烦恼而学佛法,效果也很大.
不管发什么愿,一定要全身心、全人格、全感情、全理智的投入.
如果没有这种意志和愿力,做什么事都不会成功.

愿力加上意志,力量是很大的.
民国以前有位乞丐名叫武训,他虽是个要饭的,但感受到不认识字的人太苦了,于是他立下大愿要办个义学堂,这在当时不是痴人说梦吗自己连三餐温饱都有问题,哪有力量办义学堂但是凭着他的愿力与意志力,结果他真的把义学堂办成功了.
他每天将乞讨所得的钱,丢进一口井中,经过了十年、二十年,有一天,他请人把井里的钱都捞上来,地方上的士绅受了他的感动,大家都伸出赞助之手,于是武训义学堂就办成功了!

越王勾践为了复国雪耻,卧薪尝胆,身为一国之君,他原本可以享乐,却选择了吃苦,他是有愿力的.
佛祖释迦牟尼更是因为有大愿力,抛弃王位,雪山六年苦行,最后于菩提树下成佛.
所以说人活着要有使命感,要有愿力.
最高的愿力是悲天悯人,是众生与我一体的愿力,因为所有的生命都是从大圆觉海之中流注出来的,自己和一切众生同一根源,生命的本质完全一样.
我们要善用原本自心的能源,在修行的途中对境起意,那并不是罪恶,因为我们就是要来世间学习、锻炼的,只要不执着即可.
因为有了执着的人,所有愿力都是为自己,这是一大错误.
有人说"我要发财,我要超过某某人,有了钱可以做很多功德!
"这是个妄想,这是不可能的.
你看某某大财主很有钱,但你并不晓得他祖上所累积的功德,以及他前世的修持,说不定他是个堕落的天使呢!
事事都有因缘果,你怎么能轻易发大财这种我执的愿力必然落空,那叫自不量力.
如果我们的愿力是宏大的、是大公无私的,是理想而不是妄想,那是可能实现的.
你的所做所为如果能使鬼服神钦,那你一定会成功、会圆满,因为佛天都会护佑你.

三、行行,就是实行、实践,去做才会有结果,才会成功.
所谓"行者常至,为者常成",一切的创新、发明,都是做出来的结果.
你若是只说不做,怎么可能有成呢(一)学法是唯一的兴趣我常说:"学法不难,你只要把学法看成唯一的兴趣,就会成功.
"对自己的工作,不管有没有兴趣,你都得做,人是活在责任义务里,不工作怎么行呢你有了家庭、孩子,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得照顾,那是你的责任嘛!

除了责任以外,你如果还有时间,还有别的兴趣有人喜欢下围棋,有人喜欢打保龄球……,有的人兴趣更多,喜欢美术、书法、唱歌、跳舞、游泳、打棒球……,那表示他的精力很旺盛.
假如有一个人,他把学禅当作他唯一的兴趣,学禅就可以使他改变气质、改变心态,感觉很舒畅、很自在,没有任何兴趣可以取代,那他这一生就能成佛.
什么是"上上根器"这个就是,"上上根器"就是他有心力、有意志力,他能够全身心、全感情、全理智的投入.

所以"行"就是去做,而且是恒常不断地做.
有些会友有时间就抄写老师的讲词,越抄精神越好,安祥度加深.
有人打电话问我:"老师啊!
这件事我很难理解!
"我说:"我也不知道,你做了,你就有体会,这与我无关;你如果不做,就不会有这种感受.
"所以"行"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知道了而不去做,那和不知道有什么两样呢修行,保持安祥的唯一要领就是"不着相",注意自己的责任、义务,应该做的就去做,那不会影响安祥;如果不该想的你去想,安祥遭到了破坏,它就消失了.
(二)常见自己过"行"可以从近处、小处着手,有些人眼高手低地说:"我要救苍生于水深火热.
"爱说笑!
你没有那个力量,你不如从救自己做起.
我记得几年前,我把《六祖坛经》摘录了一段,现在已谱成安祥禅曲了:"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你要学道的话,没有什么妨碍,你昨天怎么过,今天还是怎么过,过去吃什么,现在还是吃什么,无须改变,没有关系的.
"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学道要常见自己的错误,不要挑剔别人的毛病,你常说别人的不是,会给你自己带来烦恼;如果常常发现自己不对、改正自己的错误,自己便会减少烦恼,丢掉一个错误,就减少一分烦恼;你发现别人一个错误,你就增加一分烦恼,你发现所有的人都错,那你烦恼大了,简直就活不下去了.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把一切是是非非的心都去掉,烦恼就没有了.
你很多年没有反省,累积的错误没有消除,烦恼一大堆.
你如果老早把错误改正的话,既不耽误你的工作,也不影响你的正常人生,你何必自寻烦恼呢(三)力行杜漏我们修学安祥禅,虽然不讲戒定慧、贪嗔痴,不制定很多戒条,但我认为只要做到"不可告人之事,断然不为",这个就足够了.
曾经有人对我说:"老师啊!
安祥真难保持!
"我说:"你会不会生气"他说:"会!
"我说:"生气,怎么能保有安祥呢在《杜漏》歌词里讲:'怒火能烧功德林',你知道了,就不应该生气才是.
你叫我老师,就要如说而行我怎么说,你就怎么做.
你照着我的话去做,若是吃了亏,你可以向我抗议.
你没有依照我的话去做,你也不必叫我老师了,你叫老师干什么呢"你们回想一下,当你生了气以后,照照镜子看,你的相貌都改变了,身上也好像加重了东西,走起路来,绝不会轻飘飘的,而且呼吸粗浊,吃饭没有味道,说话不对劲,看什么都不顺眼,自己跟自己过不去,那多难过啊!

生气、发怒,会使生命力立刻降低,对自己、对别人都没有好处.
生气能改变什么什么也不能改变;不如注重调和,保持安祥,发挥佛性,学习包容,去掉个性,不和任何人作对;只要自己心态能够改变,外在的一切就会跟着改变.
我这样说,是实在话,一点都不夸张,你自己改变了多少,就会发觉别人变了多少.
你用安祥心态去看当初你所讨厌的人,看起来也变得很可爱、不讨厌了,做了就会知道.
所以"行"是很重要的.

四、证"证"是由"信"而发愿,从发愿而实行,认真去履行之后,证明了"修行不会落空",证明了"信、愿、行"有了结果,是圆满成功的.
这个"证"在佛法来讲,便是证果.
修行得到结果,就是有了果位.
果位是圣人的境界,凡夫不知道,无法推测.
但站在"有学"的立场,对"证"应有三点认知:(一)真独立圣人证得了什么从佛经上做个简单的说明,圣人进入了不二法门,他是真独立的.
真独立就是"物我一如",宇宙万物都是一体的,都是自己,除了自己,没有别的,也可以说"没有我".
有我、无我,在不二法门里是相等的.

为什么我们强调不二法门西方学者说:"生命的最初形态是'灵子'",现在的英、美、德等国学者也都有这种说法,在希腊的哲学家叫它做"生元"生命的单元.
生命的单元是什么呢这很难说明,用电子显微镜也看不见.
如果我们用借喻法来说明"生命的单元是什么",就很容易明白了;比如说,我们生命的单元是一粒水分子(H2O),这个氢二氧的水分子,到处都是,而且不论远近,所有时空中,都是全同,完全一样,毫无差别;如果说有差别,那是异化现象.
水有三态,人有幼、少、青、壮、老、死,但在人的本质上没有什么差别,一如水,不论是液体、气体、固体,H2O的湿性永远不变.

所以,婴儿房的婴儿差距就很少,再向上推到父母未生他以前,那就完全没有差距,因此,自他不二,人人都是自己.
见性成佛的人,他只认同佛性.
佛性是金刚不坏的,是在尘不染的;虽然我们的表层意识很复杂,但是没有污染到自性,没有污染到佛性.
能够"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指的就是佛性.
当佛性突出的时候,就是真独立.
真独立者,没有一样东西跟我是对立的,没有一样东西不是我,没有一样东西跟我有差距,全体都是我.
到了这个境界,他的亲和力、同化力能够高到顽石点头,器世间不会动的东西,偶而也会动.

中国的哲学家说"一本万殊",佛法讲"一多不二"多即是一,一即是多;现象有多,本质是一.
这很接近本体哲学的概念,但它比本体哲学更精细,已到了"自他不二,完全不分别、不执着"的心态.
现象界种种差别,来自我们的执着心;如果不执着自我本位,不以自己的好恶心去衡量外在的一切事物,一切外在的事物便都很调和.

各位在修行过程当中,总有心境最好的时候,当你心态最好时,会发现家中每一种东西,都有淡黄色的后光,它都有生命,那是没错的.
所以一个修行成功、证了果位的人,他是真独立的;"真独立"所发出来的情感,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对所有众生无条件的同情,对众生的痛苦,有感同身受的同感.
见性成佛的人,别人就是他,他就是别人;除了别人,没有自己,这就是"真无我".
"真无我"就是"一切都是我",就是大我.
说"真独立",不是相对的独立,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独立;到此境界,说个"独立",都是多余.

(二)真自由证果的第二个特征是真自由.
未见性的人,是相对的自由,甚至是不自由.
证果以后,是绝对的自由,生、死、苦、乐都是自由的;你要他痛苦,他不痛苦;你叫他哭,他反而笑,他是自由的.
你所设的一切圈套、一切障碍,对他都不会造成困扰.

(三)真平等证果的第三个感觉是真平等.
《金刚经》上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因为是"一",不得不独立,不得不平等.
世俗人的喜悦、快乐是建立在许多条件上,如果缺乏了客观条件,便快乐不起来,但是佛的快乐就是快乐,是绝对的,是不需要附加任何条件的.

佛一出生,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大家别误会"唯我独尊"的意思是你们都得听我的,我是老大,不是这个意思.
在古德语录中说:"佛是传语人",给谁传话佛代表宇宙本体传话.
宇宙本体不会说话,用不着说话,没有对象说话,成了佛的人就来代替宇宙本体说话,宇宙本体只有一个,所以说"唯我独尊",也是"是法平等"一切平等.
五、结论禅,是最直接、最快速成佛的速成班.
大家能够相信"自性是佛",扩大心胸,坚定愿力,认真、努力地去净化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践、去做.
在不二法门里,做就是不做,不做就是做,烦恼即菩提,有念即是无念,有相就是无相.
"言语道断,非去来今",大家能保持住现在的心态,绝对能够到家,就是入不二法门.

幸福之道~一九九三年四月四日讲于台北市一切的供养,以法供养的功德最为殊胜.
为什么说法供养最殊胜呢因为它最为彻底.
一般来说,物质并不能填补心灵的空虚,也不能去除人的无明与烦恼.
缺乏物质,人也会活得快乐、幸福;像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都是幸福.
因为他们心里有了一个理念,明了人生的真谛,所以人生对他们来讲,是一种奉献、一种喜乐.
反之,没有幸福、充满了挫折的人生,就变成是一种惩罚、一种煎熬了.
所以今天我报告的专题,就是幸福之道.

一、使众生幸福是佛出世的本怀幸福之道,就是通向幸福的道路.
也许各位要问:"为什么不谈禅,不谈佛法,而要谈幸福"因为使众生幸福是佛出世的本怀,佛之所以出现世间,就是为了除苦予乐除掉众生的烦恼痛苦,给予众生以喜乐和幸福.
佛的慈悲,"慈"就是予乐给你喜乐,给你幸福;"悲"就是除去你的痛苦与烦恼,这是佛出世的本怀,佛出世就是希望众生活得很幸福.
众生之所以活得不幸福,是因为走的方向不对,南辕北辙,心里想去台北,结果往南到了高雄.
所以幸福之道就有探讨的必要了.

首先我们要了解,幸福不但是世尊出世的本怀,也是人人的合理愿望.
据我所知,想成佛的人不太多,想过好日子的人倒不少,哪怕他活得很辛苦、很受罪,他也愿意多活几年;你若是要他摆脱肉体、摆脱家庭,让他马上成佛,他反而会害怕、会拒绝,因为他所要的只是幸福.

二、安、和、福、禄、寿是真幸福幸福,有真幸福与假幸福之分.
假的幸福就是一般世俗所谓的"福禄寿三星高照","福"是福气、幸运;"禄"是待遇、地位,也是应得的尊重;"寿"是可以多活几年;人们认为这就是幸福.
有人认为"福禄寿"还不够,又加上个"喜"字,除了"福禄寿"之外,还要经常有喜事,这就成了"福禄寿喜".
有的人还希望多点钱,来个"五福临门",就成了"福禄寿喜财".
其实,这些只是空想,因为你没有那个条件.
大宇宙一切的存在,都是条件的组合,凡是没有条件的东西,就不能存在.
好比说物质最小的单位原子,把电子、质子、中子分开之后,什么都没有.
我们喝的水是氢二氧一,如果把氢二氧一分开,哪里有什么水呢你要求"福禄寿喜财",而不具备幸福的条件,又怎么能够获得所以说那是假的幸福.
而我们所要的是真幸福,是健全稳固的幸福,是有基础的幸福,那就是"安、和、福、禄、寿".

"安"是什么"安"就是心安无愧,不受良心的责备,再升华一点就是安祥.
安祥是什么安祥就是各位现在的心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妄想,这就叫安祥.
你有了安祥之后还要有"和","和"就是和谐.
尽管你家里有钱,先生做大官、你是个女强人,但是家里天天吵架,兄弟姊妹吵,夫妻也吵,那会有幸福吗所以说要安祥也要和谐.
相信在座的各位也曾有体验,当你心安祥的时候,也就是人际关系最好的时候;当你心不安祥的时候,人际关系就差了许多,烦恼也会接踵而来.
烦恼从哪里来烦恼是从人来的.
所以六祖说"常见自己非,莫见他人过",你应该常常找自己的缺点,不要挑剔别人的缺点,才不会起烦恼,也才能保持调和.
所以说真正的幸福,是有基础的幸福,是很稳固的幸福,那就是"安和福禄寿".
因为福禄寿已经包括了喜,也包括了财;有福气的人,他会没有喜悦吗有禄位的人,他会缺钱吗汉朝有个邓通,皇帝给他一座铜山,要他自己造钱花用,结果他却饿死了.
可见钱并不代表一切,钱虽是人生所必需的,但却不是足够的.
如果你为了求财而去绑架、勒索,那不叫求财,而是找死!
因为任何人都逃不过大宇宙的因果法则.
所以真正的幸福是建立在安祥和谐的基础上,然后才能拥有福气、地位与健康长寿.

三、幸福之道即是中道要到达真正的幸福,必须通过正确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中道".
讲中道的人很多,什么是"中道"他不讲解,我们还懂得一点,听他一讲,我们反而糊涂了.
真正的中道是什么呢可归纳出四点:(一)对人的原则是自他兼利当你跟人相处、或进行一种交易的时候,不要只求自己的福利,而应先考虑到别人的福利,否则你将为自己树立很多敌人,制造很多障碍,结果你所得到的只会是烦恼,而不是福利.
同时你也要考虑到,在你跟对方都有利益的情况下,有没有第三者受害,这才是自他兼利的中道.
假如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事情是绝对不能长久的,因为地球不是为你一个人而安排的,连秦始皇、希特勒都办不到,你怎么能办得到呢所有不合理的追求,得到的只会是毁灭,所以人必须要走中道.

(二)治事的要求是恰到好处什么是恰到好处我们以打靶来讲,要打中红心,《中庸》上说"不偏之谓中".
只有打中红心,才是最好的,无可替代的,偏左、偏右、太高、太低都不对.
用在做事情上,就是要尽善尽美、恰到好处.

我们在做任何一件事的时候,都要先考量自己的能力有多少对人生、对社会人群的助益有多大经过仔细的思考之后,就会拟订出可行的计划或方案,甚至于放下主观与成见,虚心地向别人请教,请别人协助.
在集思广益的情况下,事情往往做得比预期中要完善.

固然,人的智慧与能力,造就了社会的进步与繁荣,但若不以恰到好处为治事的着眼,就会后患无穷.
例如交通发达的结果,造成了空气的污染;汽车业的兴盛,造成车满为患,反而寸步难行.
山坡林地的滥垦滥伐,水源保留地的随意破坏,将造成后代子孙呼吸不到一口清新的空气,也喝不到一口干净的水.
这样罔顾人道的治事态度,就算能力再强、智慧再高,也会叫人不敢恭维.

智慧能力的发挥,的确可以改善我们的食衣住行,促进社会的繁荣,但若不以人类永恒的福祉为依归,不以人我的真正幸福为导向,一意孤行的结果,无异于杀鸡取卵.
所以在治事的同时,必须深思熟虑,尽量做到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三)生活的理念在求得平衡例如有些人过于重视营养,选择最营养的东西吃,结果弄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血压高",甚至于血管硬化、心脏病等等,这都因为背离中道而失去平衡.
有些人过于省吃俭用,也不正确.
我有个同事,他的夫人很贤慧、很节省,先生上班有时候很忙,不能回来吃饭,他的夫人买了五个馒头准备两个人吃的,先生两天没有回去,馒头都发霉了,她还是照吃,结果不幸死于胃癌.

还有一位老战友,他没有结婚,也不照顾身体,只是拼命地存钱,最后营养不良,四十多岁就死掉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单是吃东西要保持均衡,还包括不偏重"唯心",也不偏重"唯物";不偏重"内在",也不偏重"外在";不偏重于"靠人",也不偏于"独立".
有人说:"我凡事都不求人,什么事都靠自己.
"那你没有开纺织厂,你总要穿衣服吧你没有种田,你还不是要吃饭!
所以说,人要"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我们能贡献什么,就贡献什么;我们需要什么而自己办不到的,就请求别人支援,这才是平衡之道,也就是生活理念的中道.
有些人注重内在的修养,不着重外在的小节,例如三十年前的嬉皮,现在都消声匿迹了,因为他不合乎中道,生存不下去,就只好自生自灭了.
这些人之所以会被淘汰,是因为他们太强调内在,反价值、反传统,结果妨碍了别人.
他们一进饭店,别的客人就不进去了;他要想住旅馆,旅馆也不收容,因为他身上的味道太难闻;久而久之,被社会所摒弃,也就自然消失了.

中国也不是说没有这种嬉皮禅,说句很罪过的话,济公活佛就有点嬉皮的味道,裤裆破了,也不缝一缝.
有一天皇太后听说济公是活佛,就去问他:"我下辈子是男人还是女人"济公也不答话,就在她面前表演翻觔斗,旁边的武士大惊失色,要把他斩首示众,皇太后却说:"不要抓他,给他金子,他明明告诉我下辈子是男的嘛!
"当然,济公是圣人,虽然他违反了淑世主义,但他当时的做法也不能算错,因为那个时候正流行石霜禅,不说法、不念经、不参禅,只管打坐,于是有人讽刺它是"枯木桩",太呆板了.
所以济公就来点生动活泼的给大家看看,说明这也是修行,他是来矫正当时已显得僵化了的禅林.

寒山、拾得两位大师,虽然也不拘小节,但是他们在深山修行,不干扰别人,又是另一种典型.
如今我们活在社会上,就必须要内外兼顾,一方面自己修行,一方面也要做到淑世主义,要和光同尘,这样才是符合中道的生活理念.
(四)修持的要领在截断两头修行人最大的敌人就是妄想,妄想不但妨碍我们修行,也缩短了我们的寿命.
根据《圣经旧约》上记载,耶稣的祖先大卫活了三百多岁,历史上记载中国的彭祖活了八百岁,文王也活一百多岁,为什么现在的人寿命缩短了这是因为我们妄想太多,背离了中道.

古时候的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那时候人们的思想很单纯,没有太多妄想来干扰自己.
现在的人生理比较不健康,多半是被妄想所破坏、干扰的.
比方说,我们聊天谈到了台南府城的肉粽、棺材板很好吃,说着,说着,口水就变多了,虽然还没有吃,但生理上已经完成了消化的准备.
再说,你如果看了一场不该看的电影,你的性荷尔蒙必然大量分泌,这些都将造成生理上的伤害.

为什么刚结婚的人容易感冒根据中医的理论,是说肾水不足.
换言之,就是性荷尔蒙消耗多了,造成其他器官荷尔蒙的不平衡.
荷尔蒙就是组织分泌,它不像眼泪、鼻涕有一定的管腺,而是以渗透的方式供应.
它的基本原料是相同的,却提供了多种的用途,如果你的性荷尔蒙消耗多了,你的肺荷尔蒙或许就不够了,其他的脏腑也都受到影响.
所以说刚结婚的人容易感冒,一方面是行为造成的,一方面也是想念造成的.
如果我们不能在这两方面保持均衡,我们的修行就不会成功.

在佛陀时代,修行人多半是"日中一食",佛自己也是"日中一食",保持半饥饿状态,因为他是出家人;我们在家的人要有合理的营养,不要吃刺激的东西,否则就违反了中道.
而真正的修行是"心物一元"的,好比说你腿上长了一个疮,或者你头痛,你能坐在那儿禅定吗没办法!
你必须是身心健康,才能禅定.
而你禅定的工夫,不是坐在那儿什么都不知道,那叫"枯木死灰定",那叫"无记","无记"是打坐的大障碍.
你必须要历历明明、清清楚楚,而且一念不生.
别以为这个做不到,其实很容易做到,你们现在就做到了.
它的要领是什么呢就是"截断两头".
我们的妄想从哪里来年纪大的人最喜欢想过去,年纪轻的人最喜欢编织未来.
各位知道,妄想也需要能源的,劳力的人,只要碳水化合物的供应;劳心的人用脑较多,就需要很细致的营养,也就是所谓的高蛋白.
你若一天到晚乱想,就消耗了你的能源,浪费了你的生命力,这是不正确的.

我们学禅的人要打掉妄想,净土宗念阿弥陀佛,也是要打掉妄想,这个叫做方便,"舍方便,无究竟"除了方法之外,没有什么叫做真理.
所有讲出来的、言之成理的,都是方便,都不是真理.
青天白日、朗朗乾坤的大宇宙,万象森罗,就是没有"真理"这个东西,所以我们不要去追求真理.
如果勉强说有的话,真理就是生命,生命就是存在,存在就是你自己.

生命的形态很多,有动的生命、准动的生命、不动的生命,都是生命.
我们不要被自己的五官所欺骗,说这个麦克风它不是生命,这个烟灰缸它是死的.
其实它们都是原子堆积的,而原子中有电子,电子都是活动的,哪里有什么静止的东西呢所以我们修行的要领很简单,截断两头不想过去,不想未来,现在没事.
但是你要甘于寂寞,现在没事,你又想写信,又想打电话,又想去找人聊天,你怎么能修行就是佛陀再来也救不了你,因为你不甘寂寞.
不甘寂寞是修行大病,"平安是福"才是修行的信条.

人排遣寂寞的正确方法,就是活在责任义务里你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尤其家庭主妇,家务事是做不完的,怎么会寂寞你只要把握住修行的要领截断两头,两头一截断,就是中道.
我们不谈理论,只谈事实,截断两头以后,我们才能落得安祥、落得实在、落得喜悦,而我们的身心自然就能调和,智慧自然就会发露.
古德说"从门入者,不是家珍"从外面拿进来的,不是你的传家之宝,传家之宝一定是在你家里.
古德又说"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不要到外面找什么真理,你只要截断两头,保持中道,当下就是大解脱.
你试试看,现在有什么空空的.
这个"空"就是创造的空间,就是真理的当体,就是宇宙的实相,就是生命的发皇.
你若常常保持这种心态,既不会影响你的工作,更能让你发挥出生命的潜力,在集中的心念之下,不管你做什么事情,都是全心全力的,它都会形成一个焦点,在这个焦点上就会迸出智慧的火花.
反之你若是沉缅于妄想,就会颠倒梦想,不但晚上做梦,白天也会做白日梦.

归纳起来说,通往幸福的路径就是中道对人必须自他兼利,对事情要恰到好处,在生活上要保持平衡,在修行上要截断两头.
通过这条路线,你就能获致幸福,否则你只顾自己,人际关系不调和,想念太多,神经衰弱,你一定会伤脑筋.

四、幸福的条件追求幸福的人多,得到幸福的人少,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观念错误,认为幸福是无条件的,是靠运气.
其实幸福是有条件的,天下没有任何事情是无条件的.
万事万物无一不是条件的构成,就拿组成一个合唱团来说吧!
要有指挥老师、要有团员、要有人作曲……,这都是有形的;其他无形的因素,包括团员的热诚、信心、士气、内部的和谐…….

天下没有单一的东西,单一就代表不存在.
物质最基本的单位是原子,原子也不是单一的.
当你把它的条件抽掉以后,它什么都没有.
所以在追求幸福的同时,你必须具备幸福的条件,而且你还要先付出代价,因为获得必先付出,付出是获得的前提.
如果你不想付出,只想获得,天下绝对没有这回事.
比如说那些抢劫、绑架的人,他不想付出什么,但是他得付出生命,愈不付出愈倒楣.
所以说我们要完成任何一件事,有的付出时间、有的付出心血、有的付出金钱、有的付出劳力,总是有代价的,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

那我们追求幸福要具备哪些条件呢(一)忠诚"忠"就是忠厚.
忠厚的人,表面看来,他是常常吃亏,实际上他占了大便宜.
因为一个心存忠厚、不跟人计较的人,他的儿女都很优秀,他的太太也很贤淑.
所以说"吃亏就是占便宜",我们做人一定要忠厚.

"诚"就是诚恳.
有很多人,心地很忠厚,但是态度却很随便,人际关系不调和.
我们要活得幸福,人际关系要好,如果你没有亲和力,和别人都处不好,那你天天都是烦恼.
如果你态度诚恳的话,即使你做错了,别人都肯原谅你.

(二)谦容"谦"就是谦虚.
所谓"谦受益,满招损",你如果不谦虚,人家就不认为你可以谈问题;张良若是不谦虚,那圯上老人就不会说"孺子可教",也就没有以后的汉初事业,所以人的谦虚很重要.

"容"就是包容.
天下没有完美的人,太阳表面有黑子,白璧有微瑕,这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你必须要包容.
如果你深信因果,你就更会包容,因为错误恒等于烦恼,你只要说错一句话,马上就会招来烦恼.
听错了也会烦恼,别人本来不是讲你,你怀疑是在讲你,那你不是自寻烦恼吗就算他真的是在讲你,人只有被杀死的,没有被讲死的,你管他干什么呢所以说做人一定要包容.
你看,肯包容的人,多半都是活得很幸福;不能包容的人,就不会幸福,一天到晚与人家冷战,结果打败的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

(三)调和家庭调和之后,才有温暖;同事间调和,工作才会顺利;内心要调和,才会活得幸福.
如何调和最低限度要像现在这个样子,现在我正在说话,你正听着;我不说的时候,你的心空空的,什么都没有,这个就是调和,这也是"保留余地",这个就是充实、储蓄生命力,就是真正的"入静".
"静"是什么"静"是生命力的充电;"动"是什么"动"是生命力的充沛伸张.
你如果不能"静",你必然也不能"动",所以这也是中道,这也是调和之道.
你若是不擅于调和,你只动不静,精力有限,最后动得太多了,变成动物了.
所以要懂得动静的平衡、身心的调和,这一点非常重要.

(四)勤俭"勤"是勤快、勤劳.
古人说"业精于勤",你如果勤快,你的事业就会精进,就会愈做愈好.
"俭"是俭朴.
俭朴就是不要浪费,比如一家人吃四菜一汤就够了,如果做了八菜一汤,结果剩下了四盘菜,这就是浪费.
(五)自律自己约束自己,语言行为都不随便.
不该讲的话就不要讲,不该做的动作就不要做.
例如在街上,边走边抽香烟就是不自律;随地吐槟榔汁,这也大煞风景.
有些养狗的人,带着狗随地大小便,人家没注意踩上一脚,这都是不自律、没有公德心.
像这样的人干扰了别人之后,他会快乐吗佛教所谓的"业",是思想、行为的总和,你做了不好的事、造了恶业,必然得到恶报.
所以"菩萨畏因,凡夫畏果",菩萨知道做了坏事必有恶报,所以他不敢造因;凡夫做什么事都率性而行,等到报应来了,害怕也来不及了.
所以说人要自律才不会惹祸.
说自律,其实就是要忍耐,因为不如意的事情十常八九.
若不能忍耐,难免会跟人吵架,当你生气准备吵架的时候,我建议你解个小便回来再说;小便解完了,气多半也消掉了.
我年轻的时候喜欢生气,一个长者告诉我这个方法,还挺有效的!

(六)尊重要做到尊重别人,《法华经》里有位常不轻菩萨,见了狗,他都磕头,并且对狗说:"你也有佛性,将来也会成佛.
"什么叫做佛性佛性就是觉性,觉性就是生命的基本属性.
人如果没有知觉,就不叫众生,而叫众死.
我们是有知觉,佛跟我们不一样,佛是纯知觉除了知觉,什么都没有.
纯知觉是不是不起作用了不!
现在我们说话、听话,都是纯知觉,假如不是这样,那我就是大妄语.
我们说第一句话的时候,没有准备第二句,当开口的时候,并没有念头.
平常就练习尊重别人,不管是大人小孩、不管是动物植物都要尊重.
生命不只是人或动物,植物、矿物也都有生命,植物是准动的生命,矿物是不动的生命.
整个大宇宙,用佛经的术语来讲,叫做"大圆觉海";用现代的语言,就是"生命之海".
生命的海洋里,没有一样不是生命.

在竺道生那个时代,《大涅槃经》只有上半部,下半部还没有翻译出来,他当时发表意见说:"不但众生皆有佛性,器世间的一切(植物、矿物)也都有佛性.
"竺道生这个人的思想是超越的,他主张一元论,说"佛性是一切,一切都是佛性".
当时佛教中的人说他是外道,凡不是佛说的都是外道.
这真是"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你若按照文字来解释佛的意思,过去、现在的佛都会喊冤枉,为什么因为他不是那个意思!
又说"离经一句,即同魔说"你说的跟经上不一样,你就是魔啊!
竺道生一肚子委屈没地方宣泄,就跑到苏州虎丘山对着一块石头发表演讲;讲完了,还问石头:"我讲的对不对"那块石头点了头,这是"点头石"的由来.
各位有机会去苏州观光时,就可以去看看这块"点头石".
这个故事说明蠢动含灵都属于我们尊重的范围.

我们对任何一种东西都要尊重,一只小小的茶杯都要尊重它、要感谢它,因为它给我们提供了服务.
当你心态最好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一切都是生命的存在".
在座的人,一定有人有这个经验,当你心态最好的时候,你看看家里的暖瓶、电视机,甚至所有的物体,背后都有淡淡的黄光,都有光影;也就是说它的光子体浮现了.
别人家的为什么不浮现呢因为物以类聚,你的心光不足以唤醒它,它就不会浮现;你的心态升华,它就跟你起共鸣.

为什么禅师可以传心也是物以类聚;他的本心浮现,就可以唤醒你的本心;如果他的本心也睡着了,他就没有能力唤醒你睡着的本心.
所以我们对人要尊重,要向常不轻菩萨看齐,这也是幸福的条件之一.
(七)敬畏敬畏上天、敬畏佛祖,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宋明儒家的功夫就是"主敬存诚";主敬,不是说周围没有人就可以懈怠、就可以随便,还是要如见大宾一般,这就是"慎独"的精神.
要"主敬存诚",对每一件物体都要敬,不能因为生气,一句话不高兴,就把那盛饭的杓子往地上一摔,那叫不敬;它又没得罪你,你干嘛要摔它这个叫"迁怒".
我们不管对人、对每样物品都要敬.

我有一个朋友,他在办公室里,如果长官夸了他两句,他做事便很顺利,回家见到儿子,就抱起来举在头上,甚至骑在他脖子上.
他若是在公事上碰了钉子,事情做得不如意,回家见小孩迎上来,他伸手就是两耳光.
这是个事实,我偶而也会这样,但程度没有这么深,人人都会犯这个毛病,有的人没有发露,有的人发露了.
所以凡事一定要"心存敬畏",不要随便"迁怒".

(八)谨慎我们知道诸葛亮的一生,就是得力于谨慎.
我们说话以前应三思,话到口边留半句;做每一件事情都很小心、谨慎,就不会出毛病,就不会招来烦恼,就不会破坏幸福.
人活在烦恼里,是不会有幸福的,人要想不活在烦恼里,就要特别谨慎.
很多人说话放肆、随便,第一次说错话,第二次、第三次依然说错,明天、后天、乃至于明年都还是如此,那就叫不谨慎.
谨慎就是谨言慎行,说话不随便,做事行动不随便.
我们能够做到不随便,才会珍惜自己的幸福;珍惜幸福,才能拥有、保有幸福.
所以谨慎虽说是老生常谈,但很重要.

(九)反省反省什么呢凡是影响幸福的东西,我们都要反省.
凡是影响幸福的限制因素都要去掉,我们就一定能幸福.
反省的内容很多,等一下我们再讲.
(十)感恩我们看报纸说衣索匹亚、索马利亚每天饿死多少人,我们想想自己天天过着安乐的日子,一家人过着天伦之乐的生活,就要知足,就要感恩.
人若不借父母之缘,就无法出生到这个世界上;在成长的过程中,食衣住行都靠别人的贡献,自己才能生活.
而阳光、空气、水的无偿之爱,父母出自天性的呵护之爱,国家的栽培及教育之关爱,社会大众相辅相成的协助与友爱,都是我们这一趟人生之旅所应该知恩、感恩与报恩的对象.

佛教有"上报四重恩"感谢天地的恩、感谢父母的恩、感谢国家的恩、感谢众生的恩.
为什么要感谢众生因为没有众生,你我都活不下去.
你能当鲁宾逊吗所以要心存感激.
心存感激,人才会变得厚道,厚道才能载福.
你若不厚道、很尖刻、忘恩负义,那你这个人不会有福气,福气都被你破坏掉了.

(十一)守法有很多不守法的人,一旦犯了法,法院开传票,一家人都不得安宁.
一个进步的国家、进步的社会,一个高水平的国民,他都重视守法.
台湾虽是地方不大人口不是很多,可是你看看那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他们人口更少,只有我们的十分之一左右,地方也很小,但实力很好,他们的观光事业比我们发达.
为什么因为人人守法.
政府说"不许吃口香糖",立刻就没有人再吃口香糖.
我们这里若是说"不许吃口香糖",马上就可能有人上街游行抗议,说吃口香糖是最基本的自由,你不准许,那你就是不民主.

民主泛滥,就是大灾难;民主不是一个好东西,守法才更重要,最公平的不是民主而是法治.
法治是什么法治就是法律之前人人平等,法律之内人人自由,法律之外没有民主,法律之上没有权威.
法律之上不许有权威,谁是权威总统不是权威,法律才是权威.
法律之外不要谈民主,法律之外的民主太多,民主就会成为灾难.

外国那些自由主义者也承认"国家是必要之恶",虽然它是讨厌,但它是必要的.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国家,哪有个人所以守法是幸福的先决条件.
你若是犯了法,不但破坏了自己的幸福,也破坏了别人的幸福.

(十二)弘法我们讲佛法,强调种因,种善因莫过于弘法.
弘法贵能以"法"来供养众生,这叫做"法布施".
一切供养,以法供养最为殊胜,"法"是救心的.
各位若是写文章,参加征文比赛,一晚上没睡觉,第二天上班铁定是无精打采.
但你若是给禅刊写文章,虽然一夜未睡,第二天照照镜子,保证会容光焕发,这就是老子所讲的"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以"法"供养人,你会得到生命力.

真正的法供养,就是幸福的根源,功德最大.
所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而救人慧命,那是永恒的功德;救人一命,他可以活下去;救人慧命,他可以成佛.
成佛之后,他可以照亮世间、照亮宇宙,他能散播安祥,所以这也是我们所讲的幸福的条件.
你若是具备了以上这些条件,铁定会得到幸福.

五、幸福的代价——日行一善周去一恶我们都知道,付出是获得的前提,在想要获得的时候,必须要先付出一些代价.
讲过了幸福的条件之后,再来谈谈幸福的代价是什么幸福的代价就是"日行一善,周去一恶".
参加童子军的小朋友都知道"日行一善",我们如果不能日行一善,那是很惭愧的.
有人说"日行一善,很难",难在什么地方呢他说"我家收入有限,没有多余的钱做好事".
《六祖坛经》讲"功德不在施钱",有钱布施固然很好,没有钱照样可以做功德.

我们日行一善,怎样行呢在座有很多是女士,如果你每天买菜带个菜篮子,恢复三十年以前的作风,不用塑料袋,这就是一善.
各位知道,我们太对不起天地了!
地球在过去五千年来,还没有现在五年污染得厉害,再污染下去,我们就没有生存的空间了,我们是在自掘坟墓.
大家或许说这塑料袋是小事,可是它埋在地下多少年都不会腐烂,植物因此而不能扎根,土地也变成了废土,如果再加以高温,它会释放出毒素.
所以我们日行一善,人人都能做得到.

善事随时可做.
我们坐公车,看到年纪大的,可以让位子,像我这样的年纪就够资格了.
我不是要你让位子给我坐,而是告诉你"日行一善,随时都可以做得到".
我最近在电视上看到两则报导:有一位老先生,原先身体很不好,他的儿女事业都有成就,他也不需要工作,闲得无聊,于是每天修补登山的道路.
修补了一年以后,身体变得很健康,过去的慢性病都好了;而且跟一些老年人在山上搭个棚子,没事就用山泉水泡老人茶喝,既健康又享受,他每天都在修,愈修愈健康.
如果他换个方式,吃饱没事干,只想睡觉,或许老早就死了.
人若是不动,早晚会懒出毛病来.
这位老先生他付出了心力,他获得了健康、获得了喜悦、获得了友谊,获得的还真不少.

我们要日行一善,尤其可在环保方面着手.
各位看看今天的环境,快要变成垃圾国了,到处都是垃圾.
另一则报导说,有位老先生每天到山上去捡垃圾,因为登山烤肉的人留下了很多垃圾罐头盒、铝箔包……,把山区都破坏了.
这位老先生就拿个袋子去捡,他并不是求人知道,而是感觉人应该为社会、为大众做点有益的事.
像这种都是不需要花钱,而能够日行一善的.

接下来是"周去一恶",一个礼拜去掉一点毛病.
也许你会说"我没有毛病",那你是圣人,你不要叫我老师,我叫你老师好了!
(众笑)人若没有缺点,那就是佛了.
我们做一些善事,起码每天做一件,做两件功德更大,做三件……,那是多多益善;如能吻合"为而不有,善而不居",那就更是功德无量了.
但我们要"去恶",很不容易啊!

我有个小孩,他没事爱抠鼻孔,我劝他不要抠,我说:"你抠破了表皮,细菌会从微血管进去,容易得鼻窦炎,最好用药棉沾点双氧水擦一擦.
"我说:"你这个毛病能不能改"他说:"能改.
"过了一个多月之后,我问他:"这个毛病改掉了没有"他说:"改掉了",说着说着又抠了.
可见人要去掉坏毛病是很困难的.

我们要修正自己,必须先订个计划,逐步把这些坏毛病都改掉,我们才会活得幸福.
如果不肯付出代价,也就得不到任何东西.
好比你到超级市场拿点东西回来,你必须先付出代价;你若是不付出代价而拿了东西,那你就是犯法.
所以要付出"日行一善、周去一恶"的代价,我们才会健康、才会喜乐,因为"为善最乐".
那两位修登山步道及捡拾山上垃圾的老先生,都是我们学习的对象,他们的所作所为就是菩萨行.

很多人有宗教偏见,信佛教的就说别的宗教不好,信别的宗教就说佛教不好,这是错误的.
神职人员他可以这样说,因为他靠这个吃饭,我们就不可以了;因为真正的宗教与艺术,都是人类的公产,不应该有门户之见.

我在电视上看到有个整形的医生,专门治疗小孩的兔唇,虽然他是个牧师,但我认为他就是个活菩萨.
有人说:"《旧约圣经》很不科学,说人有原罪,人刚生下来就有罪了,这简直太荒谬!
"但人确实是有原罪的,因为人有思想就有好恶,有好恶就有我执,有我执就有占有欲,有占有欲就有支配欲,然后就会造业,这就是"罪"啊!

为什么叫"原罪"亚当、夏娃住在伊甸园里,经过了无量的时间,也不穿衣服,两个人过得很好.
等到吃了禁果以后,就发现你是女的,我是男的,你跟我长得不一样,我们两个没有穿衣服,感觉很难为情.
在没有吃禁果以前,这些问题都不存在;吃了禁果以后,分别心就产生了.
分别心一产生,就有了二元思想;有了二元思想,就有了矛盾;既有你我,就有了占有欲.

你说小孩有没有原罪他有原罪!
小孩一有知觉,他就不做好事.
我的小孩三岁的时候,给他买个玩具,他玩腻了,就摆在床底下,问他:"还玩不玩"他说:"爸爸!
丢掉好了,这个没意思.
"过两天,隔壁的小朋友来了,一动他的玩具,他马上动手打人家,说:"这是我的,你不能动!
"就凭这一点,可以知道"人确实是有原罪的".

人的分别心,就是原罪的基因,就是"无始无明".
人若是没有分别心,耶稣的理念就可以实现了,他说"我的旨意行在地上,就如同行在天上",确实是如此.
佛教叫人"离分别","离分别"就是"灭原罪".
《旧约》讲"亚当与夏娃",或许只是一个寓言,不一定真有这两个人,但是它说明了人的分别心、自我意识、自我执着、人的占有欲、支配欲、人的二元思想是不对的,是破坏幸福的毒素.
当我们了解到这一点以后,我们就会常常找自己的毛病,想办法修正自己的缺点,而不要找别人的麻烦,不要看别人的缺点,我们活得会愈来愈快乐、愈来愈好.

六、幸福的能源——爱与慈悲接下来讲幸福的能源.
我们思索一个问题,会消耗能量;我们完成一件工作,也会消耗能量;要获得幸福,当然也需要找到能源.
比方说你有一部汽车,如果没有汽油,那还不如牛车呢!
什么是幸福的能源就是爱与慈悲.
今天世界上凶杀、仇杀、绑架、勒索、金光党、骗子、夫妻反目、家庭破碎的事件层出不穷,都是由于缺少爱.
爱就是牺牲,爱就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爱是道德的根源.
没有爱,就没有创造;没有爱,就没有道德;没有爱,就没有生命.
这话怎么讲呢我们看历史上最大最凶猛的动物是恐龙,它体积大、力量大、食量大,但它绝迹了.
有的人说"恐龙是因为冰河期而绝迹",这个说法不一定全对;跟恐龙同期而遗留下来的动物、植物还很多.
有人说"是陨石造成的",那也不对!
人类比恐龙更脆弱,人类能留下来,恐龙为什么不能留下来因为恐龙缺少爱心.
恐龙在肚子饿的时候,觅食很困难,连它的幼儿小恐龙都会吃掉,它连最基本的爱都没有,所以它绝迹了.

爱是生命.
所有生命能够延续的主因是爱,你看现在的淡水河畔环境多么恶劣,污染多么严重,但是很多水鸟在那里孵卵、在那里哺育幼鸟,这也是因为爱.
爱是生命的动力、生命的根芽,也是人的天性.
夫妻之爱,应该是夫妻两个人生命的融合,而不是世俗所谓的"夫妻做爱,就叫爱",这个不是爱,这叫本能.
本能有没有错没有错!
这是天赋予人的,但是你若违反了中道,那就错了.
爱,为什么是生命的根源呢如果母鸟不爱小鸟,老虎残暴得连小虎都吃的话,现在恐怕老虎也绝迹了.

爱也是道德的源头.
《中庸》上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什么叫做君子就是有自尊、有尊严的人,他的道德是从夫妇开始.
而人类的进化,由草昧进入文明,由浑浑噩噩进入大清明的人类社会,也是从夫妻开始.
因为没有夫妻以前,只知有母,不知有父,这样的社会谈不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是有了夫妻之爱以后,才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父子有亲、夫妇有义,所以爱也是道德的根源.

道德的总纲就是智、仁、勇,人类的智慧是由爱产生的.
各位知道爱迪生只受过两年家教,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他的智慧哪里来是来自于他爱研究.
有一次他在火车上做研究,不小心把黄磷掉在地板上,地板烧了起来,车长一怒之下,打聋了他一只耳朵,但他还继续研究,他不是被人逼迫着研究,也不是为了要赚钱,他是经由喜爱而研究,而产生智慧.
于是他成了大发明家,发明了一千三百多种东西.
我们现在用的电灯、看的电影、听的音响,都是他发明的,只不过当初发明的比较粗糙,现在是经过很多次改进的成果.
例如电灯,他发明的是用碳丝,后来改用钨丝,虽然他没有发明日光灯,但是如果没有他先发明碳丝做电灯,今天可能还没有日光灯.
他的发明是为兴趣而发明,工作本身就是喜乐.

我们再看瓦特做实验时,常常忘了进食与睡眠,晚上家人给他准备了两个鸡蛋,旁边有个煤油炉子,家人关照说:"你夜里饿了,就把煤油炉点上,把两个鸡蛋丢进去煮熟了吃.
"第二天清早,感觉有点饿了,准备吃鸡蛋充饥,结果发现锅里煮的是他的怀表.
孔子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所以对一个全神贯注工作的人而言,工作的本身就是享受.

我们读《儒林外史》,王冕画的荷花,居然能把蜜蜂、蝴蝶都吸引来.
王冕原是一个牧童,只因他对荷花的挚爱,而成为大艺术家.
他看到雨后荷花的清纯姿容,雨珠滴在荷叶上的晶莹婉转、一尘不染,他感觉由衷的喜爱,连做梦都会梦到.
于是他先拿棍子在地上勾描,给人家放牛赚的一点零用钱,拿去买颜料、纸张来画荷花,最后成了大画家.
这也是因为爱才产生出智慧,终于成功的例子.

章太炎是中国近代的国学大师,他读书常常不睡觉.
他说:"我只要读书,就会得到生命力的泉源.
"有一天读到天亮,他姐姐端来一碟白糖、一碟年糕.
他说:"好!
你先放在那里,我边看书边吃.
"等一下他姐姐来收盘子时,发现他满嘴发黑,吓了一跳,会不会是食物中毒啊!
再仔细一看,一碟白糖原封未动,那碟年糕已经蘸着墨汁吃完了,这就是发愤忘食、心无二用.

很多读书人讲"中国人的诚,是孔圣心法",那没有错!
"诚"是什么"诚"是知、情、意的合一,把你全部的感情,投入你的真理智,在那一点上坚持下去,就会产生意志力.
那种真爱的意志力是很大的,超过练瑜伽术的意志锻炼.

西方学术的知、情、意是分开的,中国学术的知、情、意是合一的,这个合一的知、情、意就是"诚".
"诚"的动力根源,就是一个爱真爱、热爱.
西方所谓的"哲学",就是"爱智".
真正的爱,才是我们幸福的根源,它可以发挥生命中应有的价值与意义,贡献给社会,贡献给人群.
爱的本身就是一种道德、一种勇气,爱会使胆小的人变成胆大.

过去有一个同事和我住在同一间寝室里,他胆子很小,每次要等我回来,他才敢进屋里去.
因为那个时候没有电灯,点的是桐油灯,我若是没有回来,他一个人不敢进去,怕鬼啊!
过了一个时期,他交了一个女朋友,去约会必须要通过一个公墓,那个地方鬼多不多他老兄只要小姐一约他,他是准时报到.
因为那个时候谈恋爱,不像现在那么公开,都是悄悄的、趁没有人看见的时候约会,免得人家风言风语,所以他都是晚上去,回来大多是半夜了,必须一个人通过那个墓地.
我问他:"怕不怕鬼啊"他说:"什么鬼哪里有鬼!
"(众笑)所以爱也能产生勇气.

大家都知道二十四孝里的黄香打虎.
黄香小时候不乖、不睡觉,他妈妈说"老虎来了",他就赶快盖着被子睡了,他是怕老虎的.
有一天,爸爸带着他去打柴,突然来了只老虎,把他爸爸叼走了.
他那时候才八岁,拿着斧头就朝着老虎屁股上砍了一家伙,老虎丢下他父亲就逃跑了.
为什么因为突然的袭击,是老虎所没有料到的.
黄香回到村子里,别人问他:"你平常最害怕老虎,一听说老虎,你就不敢哭了,为什么你敢去砍老虎呢"他说:"我爱爸爸!
我不能让老虎把我爸爸叼走.
"所以爱也是勇气.

基督教讲"神爱世人",耶稣说"爱你的敌人",佛教讲"冤亲平等"仇人、恩人,你都要爱他,所以爱才是我们幸福的泉源.
如果家庭没有爱,它就不是个完整的、温馨的家庭.
爱你该爱的,不管他是好是坏,也不管他合不合你的意.
一般人常犯的毛病,大都认为人家不合我的意.
但是你反省一下,你又合过谁的意呢你一辈子也没合过几个人的意,却要求别人合你的意,这是暴君思想,这是不对的.
如果要求父母合我的意,才孝顺他们,那古代的舜对瞽叟,就不会那么孝顺了;舜的孝才是大孝.

孝是因为爱他的父亲,慈是因为爱他的儿女,智慧是因为爱他的知识,勇是因为不让别人破坏他所爱.
懂得真爱,才会自尊自重,只有爱才能长久,只有爱才能和谐;只有爱才能发挥自己生命的潜力,创造自己生命的价值.

为什么讲"慈悲"呢慈悲是爱的升华.
爱是有条件的,爱是有等级的,爱是有步骤的,爱我自己的国家,再爱别人的国家;爱我自己的爸爸妈妈,再爱别人的爸爸妈妈;这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杨子为我,看起来杨朱这个人只管自己,别人的事我不管,社会的事我也不管,好像连皇帝都不要了;照现在的说法,就是不尊重国家、不尊重政府.
其实人人若都像杨朱那样,国家就会富强.
杨朱有一句话说"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纵使拔掉我一根汗毛对全天下有益,我也不干.
他下面还有一句话说"举天下富于一身而不取"你把天下的财富都给我,我也不要.
这是极端个人主义,若人人都能照顾自己,照顾得很好,这个国家就会富强,为什么因为社会没有垃圾,社会没有包袱,当然就富强.
佛的爱是慈悲.
什么是慈就是予众生以乐;什么叫悲就是除众生之苦,给予众生以欢喜、快乐与幸福.
观音菩萨是无缘大慈(缘就是条件),无条件的同情.
对于众生烦恼痛苦,都会同情,不因为认识你,也不因为你是我的什么人,都一概同情.
什么是同体大悲呢你长一个疮,等于是长在我身上,而感同身受,这就是同体大悲.
像这样的人,他不但赢得幸福,而且会赢得永恒.
观音菩萨,他是无所不在,法身遍虚空,从中国到东南亚,没有一个国家不供奉观音,甚至可说是遍及全世界.
我们了解"爱是幸福的动力",家庭充满了爱,家庭一定会温馨、和谐、完整;社会充满了爱,就没有凶杀、仇杀,没有绑架、勒索、金光党,没有了这些事,社会就是一个祥和的社会,是一个温馨的社会.
如果人人献出爱心,社会就是天堂,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先进国家.

反过来说,我们若缺乏爱,也就没有创造幸福人生的动力;我们若没有爱,就是一个冷漠无情的人.
一个冷漠无情的人,不会很健康,也不会是天才;天才都是情感丰富、热情洋溢的.
所以要想活得健康幸福,就必须充满爱心,充满爱心再进一步升华,到了大慈大悲,我们才能够创造幸福的生活,也才能为人类带来永恒的希望.

七、反省的要项——去除幸福之贼最后,我们要讲幸福之贼,也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反省的要项".
反省什么呢反省一下幸福之贼.
为什么叫做幸福之贼呢因为这些因素足以破坏我们的健康、破坏我们的人际关系、破坏我们的良心道德、破坏我们的幸福,所以称它们为幸福之贼.
归纳起来,有哪些因素呢(一)虚伪虚伪的因,必得幻灭的果.
有些人活得很虚伪,他见了你,满脸笑容,但却只是皮笑肉不笑,面笑心不笑,明明心里很恨你,却是满脸堆欢、曲意奉承,这就是虚伪.
人生已经如梦幻泡影般地不真实了,他再给加上一点虚伪,这样的人只有活在虚假之中、活在卖不掉票的表演当中,他不但不幸福,而且很可怜.

(二)愚迷就是愚昧加迷信,愚迷的人善恶不分、是非不明,也弄不清楚正邪,这样的人怎么会幸福呢先说迷信吧!
很多人去拜拜,求佛祖保佑,老实告诉各位,除非你具备了这个条件,种了善因,否则不管是上帝或佛祖,他都不会保佑你、不会给你特权的.

过去大家乐盛行的时候,很多菩萨、神像都倒了楣,怎么说呢大家一窝蜂地去求明牌,结果有些并不灵,为了泄忿,就把菩萨像的耳朵削了、把神像的手砍了出气,这菩萨不是倒了楣吗他又没招谁惹谁,这叫做迷信.

人不种因只求果,不耕耘只求收获,不付出只要获得,这完全不合乎宇宙法则.
大宇宙的主宰,我们不论叫他上帝也好,叫他佛祖也好,他是依循因果律的.
人不要迷信,不要不种善因,只求神佛保佑;佛不是特权、不是霸道,佛是讲"因果法则"的.
所以你具备了幸福的条件,不信佛,你也会幸福;不过不信佛,你也就找不到幸福的条件,真正幸福的条件就是佛法.
佛说的"成佛的方法",不是所谓真理,宇宙当中没有什么东西叫做真理,都只是一种方法.
所以我们刚才讲了半天,也不是在讲真理,顶多只是方法而已.

其次讲到愚昧,愚昧就是罪恶,愚昧就是无明.
佛经上说的"无始无明",就是愚昧.
人从生下来就做错事,如果说人生的过程是探索的过程,这是正确的.
因为人一生下来就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他只能慢慢地探索,尽管人类的历史有几千年,但他还在探索,还摆脱不掉愚昧.

愚昧为什么是罪恶呢记得多年前,我住的村子发生一件事,台风过去了之后,有位妈妈看到地上掉了一根高压线,就跟她的小孩讲:"把这根电线捡回来,可以晒衣服.
"结果小孩一捡,触了电,死掉了.
这妈妈一看孩子触电了,赶紧跑去拉,结果也死掉了.
可见愚昧是可以杀人的.

还有一个老太太,七八十岁了,一天到晚埋怨儿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她的儿子是将军,五十多岁,媳妇是教授,四十多岁,一直没有生儿子.
那是三十几年前,医学还没有那么发达,老太太到处烧香拜拜求孙子,结果媳妇怀孕生产了,一家人充满了喜悦.
孙子养到两岁时,却得病死掉了.
老太太天天骂他儿媳妇,为了上班赚钱,牺牲了孙子,儿媳妇也只能忍气吞声,家里的保姆忍不住说:"老太太!
你不要骂你媳妇了,你自己负点责任吧!
医院里说你孙子的病是你传染的,说你有肺病,你天天嚼饼干喂孙子……",结果老太太到医院里去问,孙子的确被她传染了肺病,病发身亡.
老太太回到家就上吊死了,因为受不了惭愧、懊恼、难过的折磨.
是不是老太太杀了自己的孙子不是!
是愚昧断送了全家的希望和可爱的幼儿.
所以人不可以愚昧.

现在一些落后的部落里还有吃人族,这是愚昧;还有人见天不下雨就拜拜,这也是愚昧、迷信.
我在军中时,有个战士休完假回来,把眼睛给弄瞎了.
原来是他害眼病,他妈妈帮他去求了一点香灰,往眼睛里洒,眼睛就看不见了.
他妈妈的确是一番好心,过去他妈妈得胃病,吃了香灰,的确是好了,好得还很科学,为什么呢因为他妈妈是胃酸过多,香灰是碱性的,吃了两次就好了.
但是她不知道,这个眼睛是不能放香灰的!
结果医院给他治疗,用眼角膜移植,还救回来一个眼睛.

所以说愚昧与迷信最足以破坏幸福,我们想追求幸福,就要摆脱愚昧、摆脱迷信.
如果你照着佛经上说的去做,你不得善果,那是不可能的;但是你一定要如说而行,而不是磕头拜拜;磕头拜拜是没有用的,要照着佛说的去做.

(三)吝啬吝啬就是小气、刻薄,刻薄成家.
自己有很多钱,死的时候一毛钱也带不走.
做人不要太吝啬,该花的钱要花,对大家有益的钱要花,无谓的浪费,例如大拜拜的钱就不要花.
既不吝啬,也不浪费,这才合乎中道.

(四)依赖依赖是一种坏习惯,不努力充实自己,老想去依赖别人,靠着托人情、送红包来谋取升迁,这不合乎中道.
你不具备这个条件,勉强爬上去,最后还是会跌下来.
应该脚踏实地的做人、做事,不要攀藤倚树地去依赖权势、亲友,一旦你所依赖的人垮台了,你也就跟着倒下.
所以依赖只会破坏幸福.

(五)懒惰懒惰是许多人的通病.
不愿下工夫,只想等运气,结果越等越倒楣,好运没有来,衰运倒来了.
所以我们不要懒惰,要勤奋,下扎实的功夫,然后向时间讨回绩效,时间过去了,效果必须呈现出来.
要爱惜光阴,用今天的努力,赢取明天的成功,而不要让懒惰夺走了我们的幸福.

(六)恐惧恐惧多半来自于我执,人的基本欲望是自我保存、是占有、是支配、是权利,基本欲望的伸张、膨胀,就妨碍了整体的进步与和谐.
一般人活得很可怜,白天怕人,晚上怕鬼.
有一个人学打坐,他说:"老师啊!
我一闭眼睛,就怕见鬼.
"我说:"你不要害怕鬼,我告诉你,除了你以外,没有别的鬼,你就是鬼!
"(众笑)因为鬼是怕人的,你若正大光明,没有害它的心,它跟你又没有仇恨,它不会找上你.
你如果是个学禅的人,你周围都有磁场,会放射能量,你看耶稣像、圣母像、佛菩萨像周围都有光圈,那就是能量.
现在气功很流行,学气功的人也讲能量、磁场,这就足以保护你了.
道家说那是"护身罡气",所以你不用怕,一个心安无愧的人,他是不会心存恐惧的.

并不是说只有佛菩萨会发光,所有的东西都会发光,只是你看不到.
等你心态好的时候,你就看到你家的暖瓶后头也会发光,盆景后面也有光,它的光是你投射给它的;所以你不要妄自菲薄、看轻你自己,你确实可以救人,你确实可以赐予人们安祥,安祥就是幸福.
恐惧使生命萎缩,安祥使生命发皇.
你上午的心态好,你就是佛菩萨;你下午心态变坏了,你就变成魔,这就是"轮回",也叫"变异生死".
如果永远保持自性的光明,你就跟佛一样,所以我们要扫除恐惧.

恐惧只会让人活在煎熬里、活在压缩里,我们虽然不强调"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但是人只要爱惜身体,保持身心平衡,是可以长命百岁的.
你不用怕,凡是正直的人,没有被鬼打死的,只听说坏人有被鬼讨命的;是不是真讨命也不知道,但起码良心在煎熬他.
所以人应该扬弃恐惧,不要在恐惧的阴影里过日子.

(七)虚荣虚荣心就是爱面子,面子来自我执.
若是没有我执,还要什么面子呢要面子常常害死人,所谓"死要面子,活受罪.
"我刚到台湾时,租老百姓的房子住,房租很便宜,一个月只要给他三十斤大米,他就很满足了.
那个时候老百姓吃的是地瓜干、地瓜丝,给他三十斤米,他非常高兴.
我们租的那一家,不久之后被高利贷拖垮破产了.
为什么借高利贷呢因为大拜拜要大摆宴席来招待朋友,为了面子,宁可借高利贷来做拜拜,这就是虚荣.

很多人都有虚荣的毛病,明明家里很多衣服,下个礼拜要喝喜酒,再去买一件,买多了没处放,到了明年,式样又不流行了,再买一件,这就是虚荣.
为了满足虚荣心,打肿脸充胖子,其实日子并不好过.
所以虚荣心很不好.

《中庸》上说:"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
"凡事不要超越自己的能力,也不要超越自己的本分,如果超越了,就破坏了自己的幸福.
就如刚才我讲的这一家,生活本来可以保持平衡的,因为借高利贷做大拜拜,就破坏了幸福,天天为债务烦恼,高利贷的利息很高,一家人忙了一年,只够缴利息.

有好几个放高利贷的朋友,我都劝他们不要干这事,这不好.
我很感谢这几位先生都没有放了,不义之财,也会破坏幸福的.
有一个花莲的朋友向我抗议,他说:"老师每次讲因果,强调说错了话会招来烦恼,这我试过了,不错!
但是恶有恶报,我不相信;有人贪污,结果他盖了大房子;我一天到晚循规蹈矩的,结果苦哈哈.
"我说:"那我错了,我向你道歉,现在给你鞠个躬.
"各位千万不要企图说服别人,本来无所谓服不服,但你若是想说服他,他就不服了.
越说越不服,连自己的小孩都不要去说服他,勉强说服,反而会伤父子的感情.
所以我向那位朋友道歉,要他以后不要相信我的话好了.

过了一个礼拜,他想想不对,到我家里来说:"老师!
我这一个礼拜很烦恼,找不出原因来,胸口好像有块石头堵住,大概是老师给我鞠个躬使我受不了.
我现在请求老师一件事,您坐着不动,我给您磕三个响头.
"我看他很诚恳,就让他磕了.

我说:"我不大愿意捕风捉影,讲些没有通过实验的话.
你到贪官污吏的家里去看看,你会感觉有股低气压,房子是豪华得很,但是坐在里面并不爽快,总有股想离开的冲动.
尽管他家里的电灯光度是够了,但感觉上不但不柔和,反而很暗淡、刺眼.
他家里虽然钱很多,可是他的儿子却当他面是一个面孔,离开又是一个面孔,所谓'阳奉阴违',你可以去试试看.
"不久之后,他又来了,他说:"老师讲的千真万确,坐在那位朋友家里如坐针毡,比低气压还难过,好像坐在二氧化碳室里!
"(众笑)我为什么这么讲呢这就是因果报应啊!
有的报应是有形的,有的是无形的.
无形的报应来以前,你会很难过.
一个人无条件的难过,坐在家里也坐得很不安,这时候你就要反省.
为什么有报应因为那是恶有恶报啊!

一个修学安祥禅修得很好的人,朋友到你家里来,都不愿意走,说你们家怎么这么好,哪里好也说不出来,无形中会觉得有一股温馨感,令人身心都爽快.
人的心能转一切,佛经上说:"心能转物,则同如来".
幸福的根种在你的心里,你能活在安祥里,你就一定会幸福;你若是活在虚荣里,那你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人不需要讲求面子,错了就认错,有多大的力量就表现多大的力量,用不着说"就是我今天不吃饭,也要把钱都送给你",这样是不合乎中道的.
所谓"中道",我再重复一句,就是自他兼利,无人受害.
我们打交道,对你有好处,对我有好处,没有人因为我们的好处而吃亏,这就是做人的中道.
用不着虚荣,用不着大拜拜,大拜拜你能得到什么呢除了背高利贷的压力之外,你没有得到什么.
当然搞大家乐也有人发财,但是发了财之后,倒楣了,为什么他由魔那里得到了明牌,而魔是很难缠的,一点不如意,就要你的命.

广义的魔,就是拿自己的错误折磨自己;狭义的魔,就是恶灵非常凶恶的灵魂.
的确有这种魔,你可不可能遭遇到呢你们各位谁也遇不到,因为物以类聚呀!
你跟他太不相同了.
你想跟他做朋友,他谢谢,不敢高攀.
他不会跟你做朋友的,他跟你做朋友很不自在;因为你坐在这个地方等于艳阳高照,充满了温馨,他受不了,他会熔化,所以驱魔最安全的方法,就是保持安祥.

(八)不满人之所以对生活不满,就是因为违背了中道,想念太多.
人生的理念,从受教育以后就已经决定了,你不要去多想,只要按部就班地走,就行了.
你不要想过去过去谁骂过我,过去谁对我好,那又怎么样呢也不要想从一枚鸡蛋孵成小鸡,小鸡养大了卖掉买小羊,羊养大卖掉再买小牛……,别这样想.
如果你没有这么多妄想,明天出门,你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如果你编织的幻想太多,明天一出门,遇到的跟你想的不同,你一定很失望,失望之余,你就会产生不满.
你幻想着别人会对你好,到时候他对你礼貌不周到,进门来连杯茶都不替你倒,那样你会不满、甚至会生气.
其实人家拿你当自己人,你要喝茶就自己倒嘛!
若是人家没倒茶,你也生气,人家抽烟没有递给你,你也生气,那你未免太爱生气了!
所以不满也是破坏幸福重要的因素.

如果你有太多的不满,人际关系不好,会活得很苦.
人际关系不好的人,大部分是习惯于不满,对小孩不满,对先生也不满.
先生高高兴兴的,累了一天回来吃晚餐,做太太的说:"你看你吃饭,还有声音,跟只猪一样.
"她先生就吃不下去了.
其实她先生是因为她做的菜特别好吃,在品尝美味,她不但不高兴,还说吃得像猪一样,这就是把内心的不满乱发泄,乱发泄就会伤害别人.

要知道"快乐的时间是现在,快乐的地点是眼前,快乐的方法是让别人快乐",这是快乐的真谛.
你如果不让别人快乐,你就是不肯付出快乐;不付出快乐,你怎么能得到快乐呢你使人人都烦恼,然后你一个人高兴,天下会有这种事吗我想绝对没有.
所以你要多奉献一点,用点脑筋叫别人开心,叫别人高兴,你才会开心,这是人们的自然反射嘛!

有人问我:"安祥禅的力量何在"我说:"我们不要陈义过高,说是转凡成圣啦!
见性成佛啦!
我们只说你可以得到两种力量:第一个是亲和力,人际关系会改善;第二个是同化力,你修行得好,安祥度深了,谁接近你,谁就获得安祥,谁到你家来,都赖着不想走,这就是同化力.
"你若是有亲和力、同化力,那是值得恭喜.
你若是把不满装在心里,就没有同化力和亲和力了.

(九)猜疑猜疑是烦恼的根源.
我讲个例子,有个朋友气呼呼的,我说:"你干嘛那么生气"他说:"有两个人在骂我.
"我说:"你怎么会知道呢"他说:"这两个人在讲话,见我一进去,他们就不讲了,不是骂我是骂谁呀"我问他:"不讲之后怎么样了"他说:"他们站起来了.
"我说:"人家如果见你来了,还照样讲话,那是目中无人,根本不把你放在眼里;你来了以后,人家不讲话站起来了,是对你有敬意,怎么说人家背后骂你呢""哦!
原来如此.
"他恍然大悟.
由此可见,猜疑会带来烦恼,猜疑会错怪人,凡是没有证据、没有事实、没有结论,就随便用猜想、用主观去下判断,那结果一定是错误的.

印度加尔各答附近有一座很高的塔,是用大理石建成的,大概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是为了纪念一条狗而修建的.
据说修建这塔的是一对贵族夫妻,先生是王子,太太是公主,养了一条忠心的狗.
有一天,夫妻俩出去打猎,就叫这条狗来看守他们的小孩.
打猎回来一看,小孩不见了,狗嘴上沾满了血,这对夫妻心里想:"大概狗把我儿子吃掉了.
不错!
我们回来晚了一点,大概狗肚子饿了,就把小孩当点心吃掉了.
"盛怒之下,就把这条狗给杀了.
狗在临死的时候,还趴在地上流眼泪,还摇着尾巴表示亲爱.
狗被杀掉之后,他们忽然发现小孩从床底下出来了,小孩见了爸妈就说:"来了条大蟒蛇,我很害怕.
"他爸妈问:"蟒蛇呢"孩子说:"蟒蛇在后院被狗咬死了.
"原来狗嘴上的血是大蟒蛇的血;小孩子不见了,是躲在床底下.
夫妻俩这时的伤心、懊丧,真是无法形容.
于是就建了一座很高的塔来纪念狗,而且请高僧念经超度,但遗憾却是永远无法弥补的.

所以说猜疑是很坏的毛病.
我们交朋友不要猜疑,有疑惑、不清楚,可以质问,但是不要去猜;质问没有关系,猜就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夫妻有误会,可以质问;朋友有误会,可以质问,一解开就没有事了.
如果解开以后,还向他道个歉,那就更好了.
好朋友之间,如果要猜疑的话,永远都会有遗憾,那是没有办法弥补的.
试想把那个最忠心、拿性命来保护你儿子的好狗给宰掉了,你给它修个塔,又有什么用所以猜疑会造成莫大的遗憾.
如果我们想保有我们的幸福,使良心没有负担,不要猜疑.
有事情不清楚,我们宁可打破砂锅问到底.

(十)担心担心为什么破坏幸福呢担心是一个负面的祷告.
你儿子很乖,礼拜天放假,骑着脚踏车和朋友去郊游,你在家里老是担心,你说:"我的儿子!
不要撞上汽车啊!
过马路的时候撞上汽车就惨了!
"你等于是负面的祷告,万一祷告灵了,就会出车祸了.
这就是多余的担心.
平常教导孩子固然是有必要的,但不要担心.
小孩不在眼前,好久没来信了,你就担心:"他生病了吧要不要紧"你这等于是在诅咒他.
所以一个人不必要自找精神负担,尽管你是处处为别人担心,天天作负面的祷告,天天诅咒他,总有一天会灵的.
可见担心会破坏我们的安祥,担心对别人也不利,不是爱他而是害他,所以不要担心,不要做负面的祷告.

(十一)逃避有很多人欠债,听到外面有人敲门,立刻就躲到厕所里去,同时告诉家人说:"你就说我不在家.
"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杀了人自首,还可能减免刑罚,逃是逃不掉的啊!
种瓜得瓜,有因必有果,你怎么逃得掉啊你干脆讲清楚.
人家要搬你家电视机,让他搬走好了,逃什么呢还记得我家老大读初中的时候,他叫我给他请个假.
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明天月考.
"那期考怎么办呢这就是逃避,逃避不但逃不掉,还要付出利息.
什么利息啊这件事情没有解决,永远有压力存在,多拖一天,你就多一天的精神负担;长痛不如短痛,是好是坏,马上解决,这不是很好吗当然,有很多不光是借钱的问题,很多是逃避责任.

我年轻的时候,有一个朋友,他嘱咐我说:"某位小姐来找我,你就说我不在,出差去了.
"为什么呢因为那位小姐是他女朋友,肚子里有了小孩,想找他结婚,而他的女朋友又不止一个,所以很麻烦.
我说:"你逃避责任,将来会出人命哦!
"后来果然出了事.

一个人不可以乱种因,种因必得果,做些不该做的事,逞快意于一时,那不是幸福,那是不明因果,后患无穷.
所以人不要逃避,做事要慎始慎终.
我们有能力还多少钱,就借多少钱;没有这个能力,就不要借.
有能力帮人家忙,就答应;没有这个能力,就不要答应,以免到时候做不到,又想逃避.

(十二)残忍我们看到报上所登的挫鱼,把鱼活活地刺死;我们还看见许多过境的候鸟,被整死的很多,这都是很残忍的行为.
佛教中有一首偈"欲免世间刀兵劫,奉劝世人不杀生",你想活得好,也必须叫别人活得好;你若残害别人的生命,你就不可能有美好的生命.

我们不强调吃素,为什么有些人做的是劳心的工作,高蛋白不够,影响健康;有些人做的是劳力的工作,热量不够,使不出力气.
营养不良,不但工作效率不高,而且影响夫妻和谐.
吃素是很好的,我们虽不主张吃素,我们也并不反对吃素,我们不勉强吃素,但是我们反对杀生.

(十三)贪婪贪婪就是不满足,总是感觉不够;贫乏易造成贪婪,贪婪是贫穷的特征.
岳飞有句话说:"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怕死,则天下太平,国富民乐.
"今天的说法就是:"商人不逃税,公务员不贪污,则国家一定富强.
"逃税就是个大贪婪,这是违背良心,也是不守法.
有收入的人,缴税是应该的,今天的六年建设计划做不下去了,为什么逃税的人太多!
政府收的税款,不到应该收税的一半.
以这样的人心,希望建造一个富强康乐的国家,这是难乎其难的.

如果说,知足是富足的标志,那么贪婪就是贫穷的特征.
贪婪的人不会建筑幸福家庭,他不具备幸福条件.
贪婪只会制造苦恼,只会害了家庭,使你的家人丧失应有的荣誉,使你的儿女摆不脱精神压力.
所谓贪污、逃税、卖假药……,都是贪婪的各种面貌,都是杀人不见血的.
卖假药的人,更是直接的催命鬼,吃了假药,不但耽误病情,还会不幸死亡.
尤其是卖假眼药的,点了眼就瞎掉了,这些对社会、对个人残害之大,是想象不到的.

(十四)纵欲夫妻之间,尤其是新婚夫妻,不要纵欲,要互相和谐.
如果是真爱的话,两个人一拥抱就满足了.
在欲界天的男女,两个人手握在一起就满足了.
所谓"灵肉合一",两个灵魂溶成一个,没有比这个更崇高的爱了.
若只想发泄,那是动物的本能.
太重视本能的夫妻,是不会太调和的,因为他太主观了,他不会去留心别人的感受,也没有付出应有的关心,这是不对的.

纵欲也包括放纵食欲,有好东西就拼命地吃,东西是人家的,命却是你自己的.
拼命地吃,病从口入,吃死了怎么办过去我有个朋友负责办外务,做公共关系,对外请客都由他安排,他是当然的陪客,今天吃这个,明天吃那个,他觉得很好.
结果这个人没有活到五十岁,就蒙主宠召了,原来他是胃扩张和酒精中毒,最后血压高、心律不整,百病齐发,这是放纵食欲的结果.

春秋时代有个春申君,他纵欲的结果,腰都直不起来了,变成了人虾,好像虾子一样,历史上都有记载,这不是我瞎编的.
所以人千万不能纵欲,吃饭就吃八分饱,既容易消化,又不会参瞌睡.
你若是吃得太饱了,坐着就想睡觉;若在课堂上,固然对不起学生;在办公室里参瞌睡,也对不起主管,所以人不能纵欲.

纵欲还包括很多,有人看小说,一夜不睡觉;有人打电动玩具,忘记了一切;有人下围棋,也会废寝忘食,这都是纵欲.
凡有所好,必有所执;有所执,就有所偏;有所偏,就有所缺;有所缺,就有所失.
一定会耽误正经事,影响生活的幸福.

(十五)牢骚发牢骚就是埋怨,说长官对不起我,父母对不起我,朋友对不起我,兄弟对不起我,上帝也对不起我,反正我很可怜就是了,这就是牢骚.
牢骚就是自我催眠,本来活得很正常,牢骚一发,会使自己变得很烦恼,越发牢骚越烦恼,这就是恶性循环.
你如果不发牢骚,过去的已经过去,明天好好地干,付出今天、赢取明天,那必然明天会更好.
你若是天天发牢骚,不但自己陷入痛苦、烦恼,而且散播心灵的低气压.
对你的好朋友发牢骚,他不听不好意思,他听了也烦恼,结果你把烦恼传染给他了.
安祥会传染,那烦恼也会传染.
所以,人不要随便发牢骚,养成发牢骚的习惯,只会感召不幸,那是不好的.

(十六)嫉妒嫉妒就是肚量窄、不能容人,怕别人比你强.
我小的时候住乡下,有个女同学,她家里有个亲戚从大都市回到乡下来,她就跟我说:"我表姐回来了,我真看不惯她.
鞋跟那么高,也不怕把脚扭断了;嘴巴擦得那么红,像吃了人似的;头发卷卷的,像鸡窝一样…….
"讲得要多难听,就有多难听.
她是不是很古板呢不是!
她是嫉妒.
我以为她是反对化妆、打扮这一套.
过了几年,她也到都市升大学,放暑假回来,跟她表姐一样,高跟鞋、口红、烫得头发卷卷的.
我说:"你以前不是说你表姐如何如何吗"她低着头不讲话,还骂我:"死鬼!
"好像是我错了一样.

一个人不要嫉妒,嫉妒不但给自己制造烦恼,也给别人制造烦恼.
也不要怕别人发财,别人发财有他的因果,不必在鸡蛋里挑骨头,故意找一些毛病,不愿意承认别人的好处,久而久之让嫉妒破坏了你自己的幸福.

(十七)傲慢傲慢是魔的标志.
佛经说"魔领十万八千众,跟帝释天打仗",魔怎么能打得过上帝呢岂不是自不量力,但他很傲慢.
傲慢十足是魔的标志,你看那些外道,都是很傲慢的;学正法的人,都是很谦虚的.
傲慢会影响我们的安祥心态,傲慢会使别人远离我们,破坏我们的亲和力,所以不要傲慢,要谦虚.

(十八)发怒我曾经写了一首《杜漏歌》,随后怕别人不明白我的意思,所以又讲了一篇《杜漏》,说:"怒火能烧功德林".
你发了脾气之后,再去照照镜子,那里面根本不是你,而是魔鬼.
人的相貌是会改变的,你生过气之后,你的祥和没有了,暴戾之气呈现出来了.
你的呼吸不一样了,心跳的频率不一样了,吃东西的味道不一样了,走路的姿势不一样了,说话的声音不一样了,甚至办事的效率也大大地降低了.
你若不相信,试试看就知道,绝对是如此的.
你若是一生气,最重要的是安祥溜走了.
安祥是不与愤怒同在的,所以千万不要生气.

"怒火能烧功德林"是说你生气的话,你过去所修的功德,统统没有了;你过去下的苦心,统统白费了,而且发脾气能招魔,因为魔感觉你与他同类了,物以类聚嘛!
你若是沮丧,就会引鬼.
以前有一个童养媳,从小就被婆婆虐待,不给她吃好的,也不给她穿好的,她感觉到很痛苦、很沮丧,背着人就掉眼泪.
附近有个吊死鬼,发现她有些像是同类,就打算找她当替身,自己好再去投胎.
吊死鬼劝她说:"你看!
这个窗户外面是花园,你只要头一伸进去,就到了花园,就解脱了.
"童养媳不肯伸头,她只是沮丧,但还并不想死.
吊死鬼就想法子找她的麻烦,把她煮的饺子一个个用棍子捣破,让她挨婆婆的骂,被鬼捉弄了几次之后,她终于上吊死了.
这件事我没亲眼看到,是小的时候听我长辈讲的.

所以说我们不要生气,也不要沮丧,既不招魔,也不引鬼;既不培养怒气,也不培养怨气,久而久之,就能养成一股祥和之气.
(十九)挑拨所有宗教都是主张和谐的,挑拨离间、诽谤伤害是最缺德的事.
佛教有两舌、恶口的戒律,"恶口"是讲不实在的、难听的话,相当于诽谤伤害;"两舌"就是这边说一套,那边说另一套,伤害人家的和气,挑拨人家的感情,这种作为是很难维持幸福的.
在宗教界,也有这个教说那个教是魔,那个教说这个教的见解是错误的.
其实,这都是少数无知、偏见的神棍在挑拨离间、在诽谤伤害.
耶稣是圣人,孔子是圣人,老子是圣人,释迦牟尼也是圣人,我向你保证,上帝见了佛祖,绝对不会打架,因为上帝就是佛祖,佛祖就是上帝.

上帝有两种:一种是存在的上帝,上帝就是真理,真理无所不在,所以是存在的上帝;一种是修成的上帝,像印度的克里斯那,印度人都奉他为上帝,西洋人则奉耶稣为上帝.
道家讲:"三清"太清、上清、玉清,太上老君就是上帝.
上帝可说是无所不在,佛的法身遍虚空,都是同一个空间,所以说"佛是上帝",是修成的上帝.
修成的上帝跟原本的上帝有什么不同没有什么不同.
中国人的思想是"天人合一",就如同把一个水分子丢到大海里去,全大海都是那个水分子,它们不是相似,也不仅是相等,而是全同.
所以佛经上说"不要认泡沫,要认大海",说"宇宙即我,我即宇宙".

"宇宙即我,我即宇宙",这句话我花了二十年才消化,因为这句话不是理智、不是知识,而是要亲身到达,否则你怎么可能是宇宙你要亲身到达啊!
你若只是知道,那不关痛痒,就好比你在街上遇到朋友,问你:"吃饱了没"你说:"吃饱了.
"并不一定是真吃饱了.
所以宗教界不应该有这种互相攻讦、互相排斥的言论,应该力求调和才对.

我们安祥禅不走宗教路线,我们欢迎所有的宗教都来研究安祥禅,因为文化是人类的公产,安祥是所有宗教的实质与生命.
没有安祥,什么叫做神什么是灵的生活什么叫三位一体都只是说说而已.
有了安祥,才是灵的生活.
有了安祥,才是正受真正的受用,正确的感受.
有了安祥,才能使人活得幸福,无忧无愁.
有了安祥,才能进入不二法门有念即无念,无念即有念.
我们大家都知道"语言是思想的声音",没有思想,就没有语言.
虽然我今天在这里给各位报告,但我心里确实没有杂念,因为你此刻的感觉和我一样,这就是不二法门.
任何宗教离开了"灵",都是假的.
什么叫做"灵"就是纯生命.
宗教离开了纯生命,都是假的,都是迷信、反科学、反进化、反真理,所以我们的安祥禅欢迎任何宗教跟我们共同研讨、共同受用.
我们不排斥任何宗教,不举行任何仪式,也没有什么禁戒,只有一条戒律,那就是"不可告人的事断然不做",做了心就不安;"不可做的事断然不想",因为妄想会污染心灵,增加无明,使你的心变得很黯淡,活得不光明、不磊落,死了还怕阎王.
如果你不做不可告人的事,将来见了阎王,大家是好朋友,怕他干什么他也许还请乐队来欢迎你,这不是笑话啊!
有很多大修行人,临死的时候听得到音乐,有一部书叫《净土圣贤录》的,上面就有很多的记载.

"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各种修行都是靠自己努力,而不要去诽谤别人.
(二十)赌博我所讲的赌博,包括买投机性股票.
有人说:"我听老师的话,没有买股票,结果少赚了多少钱.
"没错,你是少赚了钱,但是你保住了命.
一个人不要太健忘,辛苦钱虽然来得困难,但是可以保有;投机钱来得容易,保有却很困难,而且容易造成你的堕落.

我家附近有个人,炒股票赚了不少钱,买了名牌汽车,换了洋房,太太也换了个年轻的;西装上午穿一套,下午又穿一套,神气得不得了.
转眼之间,股票跌垮了,房子、车子都抵了债,太太也走了,因为那是利害的结合,一旦利害条件改变了,夫妻感情也没有了.
所以夫妻之间要互敬互爱、互相包容,即使太太不漂亮,但她是跟你同甘共苦的伙伴,你不可以随便换太太,更不可以随便给孩子换妈妈,那是极为残忍、极不人道的事.
因为赌博而破裂的家庭,比比皆是,所以最后一点我特别强调不要赌博.
八、幸福的升华——成佛今天讲的幸福之道,就是通往、到达幸福的途径,以及获得幸福的条件、幸福的代价、幸福的能源等等;而破坏幸福的因素,也就是我们应该反省的要点.
最后我们要讲幸福的升华,也就是说我们追求幸福的目的,并不是以现在的幸福为满足,而是以永恒的幸福为目标.
永恒的幸福乃是升华了的幸福,升华了的幸福叫纯幸福;纯幸福就是没有任何杂质或条件的幸福.
升华是个化学名词,升华以后必然是精纯的.
要得到纯的幸福是有条件的,谁能享受纯幸福呢必须是修行达到纯生命的人才可以证得.

一般人的生命都不纯,不但有爱、恶、欲、喜、怒、哀、乐的七情六欲,还有嫉妒、不满、愤恨等许许多多的毛病.
我们要把这些原本没有的东西都扬弃掉,剩下最真实原本的,那就是纯生命.
有些人说"生命是凭空而来的,原来并没有生命",这个并不正确.
无风不起浪,没有水,它就没有波浪,我们的生命绝对是永恒的.
生命如果不是永恒的,我就是大妄语,我会得恶报.
生命的确是不朽的,是不会人死如灯灭的.
那我们真正的幸福,不应该以这几十年短短世俗的幸福为满足,而应该追求永恒的幸福.

什么是"纯生命"生命升华了以后,就叫做"纯生命".
升华到什么程度就是把生命提升到纯生命,也就是成佛.
佛者,觉也,就是"纯知觉".
"纯知觉"就是不使任何东西停留在我的知觉里面,什么都有,但是什么都不许停留,这是《金刚经》讲的"无住生心".
我们眼睛可以看任何东西,但是不让任何东西停留,一停留,眼睛就报废了,就像照相底片一感光就固定了.
我看你一眼,眼睛就只有你,不能再有别人了,那就是僵化.
我们要保持永久的生命,就要使生命升华,觉性圆明.
觉性圆明,并非可望而不可及的,你能保持现在的心态,就是生命升华的开始.
现在我不讲话,你看你心里有什么这就是"纯生命"只有知,而没有所知.

当你有了纯生命之后,你就可以拥有纯幸福.
什么是纯幸福就是《涅槃经》讲的"常、乐、我、净";"常"就是永恒,"乐"就是喜乐,"我"就是自觉,不是"我思故我在",而是"我觉故我在".
这个"我"就是"空",佛法讲"空",不是讲空理;真正的"空",无量无限,因为"空",所以才天人合一,无所不在,否则就凭你一公尺几的身材能够天人合一吗没这回事!
到了纯生命的时候,就是天人合一,就是成佛,像克里斯那一样成了上帝.

我今天讲的话,是以前没有讲过的生命秘密.
你到了纯生命的时候,必然拥有纯幸福.
常永恒;乐喜乐;我自觉;净没有烦恼、没有罪恶、没有污垢、没有不满、没有干扰,最后就无所不在.
如来、应供、正遍知,无所不在,无所不觉,只有喜悦,没有烦恼;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没有相对,没有人来跟你比,只有一个最圆满的生命,到此才能说"我就是宇宙".

没有我,才是大我,这是佛法的不二法门.
无我,才是真我;证到真我之后,才有真幸福.
所谓的"真我",就是"纯我";所谓的"真幸福",就是"纯幸福";"纯生命的我"与"纯幸福的纯我"是不二的.

Buyvm:VPS/块存储补货1Gbps不限流量/$2起/月

BuyVM测评,BuyVM怎么样?BuyVM好不好?BuyVM,2010年成立的国外老牌稳定商家,Frantech Solutions旗下,主要提供基于KVM的VPS服务器,数据中心有拉斯维加斯、纽约、卢森堡,付费可选强大的DDOS防护(月付3美金),特色是1Gbps不限流量,稳定商家,而且卢森堡不限版权。1G或以上内存可以安装Windows 2012 64bit,无需任何费用,所有型号包括免费的...

RackNerd:便宜vps补货/1核/768M内存/12G SSD/2T流量/1G带宽,可选机房圣何塞/芝加哥/达拉斯/亚特拉大/荷兰/$9.49/年

RackNerd今天补货了3款便宜vps,最便宜的仅$9.49/年, 硬盘是SSD RAID-10 Storage,共享G口带宽,最低配给的流量也有2T,注意,这3款补货的便宜vps是intel平台。官方网站便宜VPS套餐机型均为KVM虚拟,SolusVM Control Panel ,硬盘是SSD RAID-10 Storage,共享G口带宽,大流量。CPU:1核心内存:768 MB硬盘:12 ...

HaloCloud:日本软银vps100M/200M/500M带宽,,¥45.00元/月

halocloud怎么样?halocloud是一个于2019下半年建立的商家,主要提供日本软银VPS,广州移动VDS,株洲联通VDS,广州移动独立服务器,Halo邮局服务,Azure香港1000M带宽月抛机器等。日本软银vps,100M/200M/500M带宽,可看奈飞,香港azure1000M带宽,可以解锁奈飞等流媒体,有需要看奈飞的朋友可以入手!点击进入:halocloud官方网站地址日本vp...

退休老师喊学生还钱为你推荐
检索网易yeahthinksns网站成功 安装ThinkSNS后主页有问题iproute网关怎么设置?outlookexpress如何开启OUTLOOK EXPRESS功能?360arp防火墙在哪360的9.6版本ARP防火墙在哪?购物车什么叫淘宝购物车curl扩展系统不支持CURL 怎么解决工具条有什么工具条比较好站点管理dreamweaver 合作制作网站站点如何管理地址栏图标网站添加地址栏图标代码怎么写?
vps是什么意思 域名备案流程 中文域名交易中心 budgetvm 亚洲大于500m 大硬盘 5折 美国便宜货网站 外国空间 ssh帐号 debian6 租空间 华为4核 52测评网 天互数据 gspeed 刀片式服务器 idc是什么 cn3 qq云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