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机堂

新机堂  时间:2021-03-23  阅读:()
大连医科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2018年3月1学校简介.
31.
定位与目标71.
1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及确定依据.
71.
2培养目标.
101.
3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121.
4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162.
师资队伍202.
1数量与结构.
202.
2教育教学水平.
242.
3教师教学投入.
252.
4教师发展与服务262.
5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283.
教学资源323.
1教学经费323.
2教学设施343.
3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
383.
4课程资源.
403.
5社会资源.
423.
6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444.
培养过程514.
1教学改革514.
2课堂教学554.
3实践教学594.
3.
3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的落实及效果.
6124.
4第二课堂624.
5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655.
学生发展735.
1招生及生源情况735.
2学生指导与服务765.
3学风与学习效果815.
4就业与发展.
845.
5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886.
质量保障.
976.
1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976.
2质量监控.
1006.
3质量信息及利用.
1036.
4质量改进.
1066.
5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1087.
服务辽宁1127.
1校企协同育人1127.
2转型发展.
1137.
3创新创业.
1157.
4跨校修读学分和国际合作1207.
5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1218.
特色项目1248.
1整合知识,改革教学方法,医学科学精神根基牢固1258.
2系统构建实验教学体系,夯实技能基础,启迪创新意识1278.
3继承弘扬优良传统,实践动手能力突出1298.
4全程医学人文培育,学生人文素养深厚.
1323学校简介大连医科大学创建于1947年,时称关东医学院,是我党为适应人民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对医学人才的急需在解放区创办的第一所正规医科高校.
1949年,关东医学院与大连工学院等一起并入新成立的大连大学,成为大连大学医学院.
1950年大连大学撤销后独立为大连医学院,从此正式成为五年制医科高校.
上世纪50年代,学校云集了一批老一辈医学科学家和医学教育家,如中科院院士(当时称学部委员)沈其震、魏曦、吴汝康,药理学家张毅、生理学家吴襄等,大连医学院以雄厚的师资力量,严谨的教风学风和高质量的毕业生享誉全国,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的医学人才.
1969年,学校奉命南迁贵州省遵义市成立遵义医学院.
1978年,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下和省市领导的积极支持下,大连医学院终于在原址得以复办.
大医人继承和发扬了"团结、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面对困难,不畏险阻,从头做起,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学校的复建,学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从80年代中期开始,大连医学院已成为一所多学科、多层次、提高型的高等医科学校,被确定为辽宁省省属重点高校之一.
1994年1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大连医科大学.
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以医学为主,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法学和哲学等多学科发展的医科大学.
学校总占地面积186.
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3.
1万平方米.
学校本部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
6亿元.
学校藏书234.
4万册.
现有数据库资源61种,可获取全文的中外文电子期刊2万余种.
现有23个教学、科研单位(其中有3所临床学院),20个内设管理部门(其中党政后勤管理机构18个,群团组织2个),5个教辅部门和1个独立学院.
4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辽宁省一流建设学科1个,辽宁省一流特色学科4个,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机构前1%.
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
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9个.
学校现有教职工及医护人员近9000人.
其中正高级职称近900人、副高级职称900余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80余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500余人.
有国家"千人计划"人选3人(青年"千人计划"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9人.
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人,辽宁省优秀专家4人,辽宁省教学名师19人,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21人,辽宁特聘教授28人.
学校全日制在校生13200人,其中研究生4500人,本科生7600人,外国留学生1100人.
学校是国家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单位,辽宁省第二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
现有国家级专业3个,省级专业8个;有国家级教学平台5个,省级教学平台19个;有国家级课程4门,省级课程44门.
2个专业在省内专业排名中位列第一.
学校连续7年荣获"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分区赛第一名,获全国总决赛特等奖3次、一等奖2次.
执业医师通过率86.
51%,高于全国12.
92个百分点.
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是东北地区成功捐献人数最多的高校,共14名学生完成捐献.
学校是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近年来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全国大学生基础医5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
学校现有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
有部级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省工程实验室、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省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35个.
近10年,学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数位列全国高校第122位、东北高校第9位、辽宁省高校第4位.
"十二五"期间,学校获批国家863计划课题、973计划课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重大项目310余项,以大连医科大学为完成单位的通讯或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802篇,进入ESI高被引论文12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65项.
学校现有3所直属附属医院.
附属一院现有6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连续两年进入"中国顶级医院100强",是辽南地区唯一单位,2016年位列全国第94名;"肾内科"专科排名进入2016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专科榜单前20强,成为东北三省唯一入榜的医院;肾内科入选《中国最佳医院及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最佳专科榜",位列全国第17位、东北地区首位;是东北唯一获得"干细胞临床研究备案项目"的单位;现有全国唯一的一站式心血管病诊疗中心,全国首批、东北唯一的"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和"中美合作神经胃肠动力中心",东北首家呼吸睡眠障碍中心,全国大肠癌MDT中心等.
附属二院现有1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和5个辽宁省诊疗中心;建立辽南地区首个医疗联盟;是大连市唯一肝脏移植准入单位,拥有东北最先进的骨髓移植病房;2016年,二院获评中国最佳医院管理团队,成为东北三省唯一获奖医院和全国16家获奖医院之一;是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全国高6级脑卒中中心、中国最具影响力肿瘤医疗机构、全国百家爱婴医院.
附属第三医院正在建设中.
学校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留学生教育水平进入全国高校百强,位居全国医科院校前列,被评为首批"全国来华留学示范基地",获批中国政府奖学金生自主招生资格,医学学历教育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留学生生源累计覆盖五大洲109个国家和地区.
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所大学及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与美国班尼迪克大学合作举办了"中美公共卫生硕士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传承历史,开创未来.
全校师生秉承"甚解、敏行、明仁、济世"的校训和"团结、严谨、求实、创新"的校风,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之路,为建设国内先进、国际知名的医科大学而努力奋斗.
71.
定位与目标1.
1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及确定依据1.
1.
1办学定位及办学理念发展目标定位:国内先进、国际知名的医科大学.
学科专业定位:以医学为主,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艺术学、哲学等学科协调发展.
办学类型定位:教学研究型.
办学层次定位:稳定本科生教育规模,稳步发展研究生教育,扩大留学生教育,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
服务面向定位:服务辽宁,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人才培养定位: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
学校办学理念:以人为本、追求卓越、彰显特色、培育精英.
1.
1.
2办学定位及办学理念确定依据在7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继承和发扬了"团结、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学校已成为一所多学科、多层次、提高型的高等医科学校,被确定为辽宁省省属重点高校之一.
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以医学为主,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法学和哲学等多学科发展的医科大学.
学校是国家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护理学、临床医学2个专业先后顺利通过国家专业认证.
在"软科"发布的2018"中国最好大学排名"中,学校名列全国第96位,名列辽宁省第5位.
学校5人入选2017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位列全国独立设置医科院校第3位.
学校是辽宁省一流学科重点建设高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生物学4个学科入选辽宁省一流建设学科.
8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始终坚持引育并举,着力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国家级人才60人次,省部级人才80人次.
学校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连续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优秀青年项目,多项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
学校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ESI全球前1%.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走国际化发展道路,留学生教育水平进入全国高校百强,位居全国医科院校前列,被评为首批"全国来华留学示范基地",获批中国政府奖学金生自主招生资格,医学学历教育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留学生生源累计覆盖五大洲109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省属医学院校,学校立足服务辽宁、面向全国,为区域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医疗卫生保障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在办学水平和实力不断提升的基础上,结合高等医学教育和医药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对学校建设一流、内涵发展、深化改革、对外开放、资源拓展的关键时期,学校于2015年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时提出了以上办学目标和定位,并于2015年8月写入《大连医科大学章程》,成为学校的行动纲领和办学依据.
1.
1.
3办学定位在学校发展规划中的体现近年来,学校依据国家、辽宁省教育和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学校实际,结合建设辽宁教育强省和"双一流"战略要求,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定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之路,形成并完善了具有历史传承与自身特色的办学宗旨和目标.
学校各时期制定的发展规划对学校的建设目标各有侧重,但始终围绕教学中心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进行.
2008年,学校接受了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根据国家和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学校的发展现状、9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确定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为:"立足辽宁,服务全国,面向世界;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和长学制教育;以医科为主,发展医学相关学科;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力争用5-10年时间,把学校建设成国内先进的多科性的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
2011年,"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坚持以医为主,大力发展医学相关学科,医、理、工、文、管、法、哲等学科协调发展;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和留学生教育;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基础扎实、知识宽厚、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到2015年,学校综合实力位于国内医科类院校前列,成为国内先进、特色鲜明、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
并提出了"质量至上、人才为本、学科统领、科技优先、精英教育、特色发展、制度创新、国际化办学"的工作方针.
2014年,学校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
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自评报告中提出:学校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和留学生教育;以医学为主,大力发展医学相关学科,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艺术学、哲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立足辽宁,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建设国内先进、特色鲜明、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
2015年,学校在召开的第九次党代会上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卓越、彰显特色、培育精英"的办学理念,坚持内涵式发展之路,全面提高质量,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校,全面从严治党,为建设国内先进、国际知名的医科大学而奋斗.
经过五年的努力,学校规模更加合理,结构更加优化,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质量持10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更加深入,教育国际化全面推进,学校综合实力位居国内同类院校前列.
2016年,面对辽宁老工业基地面临着新一轮的全面振兴,"双一流"建设的新形势,学校在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时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卓越、彰显特色、培育精英"的办学理念,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原则,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坚持以医学为主,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艺术学、哲学等学科协调发展;服务辽宁,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到2020年,学校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为实现国内先进、国际知名的医科大学奠定坚实基础;到2030年,学校综合实力位居国内同类院校先进行列,实现国内先进、国际知名的医科大学奋斗目标;到2050年,学校综合实力位居国内同类院校一流行列,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医科大学.
办学方向和定位的确立,是汇集全校师生员工、广大校友智慧的过程,是全体大医人凝聚发展共识的过程.
十年来,学校在历次调整和修订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均广泛征求全体教职工、医护人员、学生、毕业生、用人单位和教育、卫生等行业主管部门等利益方的意见,使其真正体现各方利益,不断增强了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的科学性和认同感.
1.
2培养目标1.
2.
1人才培养总目标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
111.
2.
2人才培养总目标确定依据我校人才培养总目标是在党的高等教育方针指导下,根据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需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契合我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经校内外深度调研、论证、优化、决策等过程制定的.
一、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立德树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人才是国家高等教育和医疗卫生改革发展的国策和需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
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是"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党的"十九大"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则从供给侧角度进一步提出了医学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
辽宁省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迫切需要一批又一批社会转型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因此,培养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广大师生、家长、社会行业高度认同的人才培养目标.
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方针和相关要求是学校确定人才培养总目标的根本依据.
二、学校办学历史、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学校70年办学积累了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形成了准确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以及具有历史传承和自身特色的办学理念.
学校目标是建成国内先进、国际知名的医科大学;服务辽宁,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作为多学科医科大学,突出以医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作为教学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兼顾应用型和创新型.
学校秉12持以人为本、追求卓越、彰显特色、培育精英的办学理念,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和医药卫生行业发展需求,作为适时修订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
1.
2.
3专业培养目标、标准及确定依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的学科化、专业化,全面体现在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的要求,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
专业标准是按照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结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以及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规格,以知识、能力、素质为主线,科学制定专业标准并通过培养方案予以落实执行.
各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依托教育专家、企业行业代表、用人单位、学生代表、政府主管部门等利益方,经过多次调研、论证和一定行政程序审议通过,总体上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高度认同.
1.
3人才培养中心地位1.
3.
1落实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政策与措施一、完善制度确保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在大学章程以及各个时期发展规划的制定中,始终突出本科教学工作的基础地位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地位.
多年来,学校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如《大连医科大学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章程》、《大连医科大学分配制度改革暂行方案(2014)》、《大连医科大学教学管理章程》和《大连医科大学任课教师资格审核制度》等.
学校在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中,独立设置教学型岗位;学校制定《大连医科大学教师公派培训管理办法》,确保教师通过国内外研修、培训,不断提13升教学水平.
学校不断加大本科教学经费投入力度,教学经费逐年提高,满足本科人才培养需要.
二、健全机制保障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始终坚持校领导及中层干部深入课堂听课制度,学校领导每学期听课4学时以上,主管教学工作的学校领导每学期听课时数8学时以上,处级干部坚持每学期第一节课选课听课,并及时形成反馈意见,及时提出发现问题.
学校设立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注重发挥其在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决策、指导、服务等功能.
每年召开一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开展教学思想和教学工作研讨.
学校树立全面教学质量管理理念,不断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健全机构,完善制度,全方位开展教育评价活动,加强质量闭环管理,已经形成较为完善有效的本科教育质量监控运行、保障、监督和反馈机制.
三、以深化改革服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坚持优秀师资向教学倾斜,明确规定教授参加本科授课.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等高等次人才纷纷走上讲台,为本科生授课,开展"大讲堂"活动.
学校不断加强学术委员会、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学生校长助理、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学管理队伍服务水平.
学校坚持开展"良师益友"评选活动,在全校营造浓厚的注重教学氛围.
重视学生对教学等各项工作意见,设立学生校长助理岗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联系.
学校尊重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中设立学生委员,多次邀请学生参加教学相长会、教学座谈会、意见征求会和教学改革工作会议,听取意见和建议;学校每年召开毕业生座谈会,请学生对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等各14个方面进行总结和评价;学生也通过网上评教、承担信息员工作等多渠道参与教育评价.
1.
3.
2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体现与效果一、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注重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
学校是国家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
学校制定《大连医科大学本科生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办法(试行)》、《大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导师制管理规定》和《大连医科大学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施意见》等规章制度,有力地保障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
注重课程改革,以开展系统知识整合,培育学生科学精神;优化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培育学生人文精神;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
二、本科教学品牌建设成果丰硕建成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先后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获批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
三、人才培养质量与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中,学校连续七年获东北赛区第一名,近五年荣获总决赛特等奖3次,一等奖2次.
学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在辽宁省"挑战杯"竞赛中获奖442项;在"创青春"辽宁省大学生创业大赛获奖73项;近三年,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4项;本科生发表论文64篇,其中包括SCI收录论文21篇,CSCD收录论文10篇.
2016年,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基15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1.
3.
3学校领导对本科教学的重视情况学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把教学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经常听取教学工作汇报,研究教学工作重大问题.
近三年,通过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集中研究教学工作议题77次.
主管教学的校领导在学校党委和校长领导下,明确职责和工作目标,负责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管理,组织制定学校教学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健全规范的教学运行机制和教学管理制度,负责调配学校教育资源和教学经费使用,组织开展教学改革,奖励教学研究成果,加强实验教学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教材建设等.
学校建立校领导联系二级学院制度,帮助二级学院解决教学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每年召开一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开展本科教学类教学思想和教学工作研讨.
定期召开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议,保障教学日常工作.
每年召开毕业生座谈会,听取学生意见和建议.
副处级以上干部坚持每学期第一节课选课听课,校领导每学期听课4学时以上,主管教学工作的校领导每学期听课时数8学时以上,并及时形成反馈意见,及时提出发现问题.
学校关心本科教学、重视本科教学氛围浓郁.
党委书记为全校师生讲授"思想政治课";校长每学年迎新季为新生讲授"校史校情及新生第一课".
学校主要领导为第一完成人的《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医学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项目于2014年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161.
4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1.
4.
1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还需进一步巩固一、问题描述学校对学科的龙头作用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重科研,轻教学"倾向有加重危险.
学校无论从体制机制还是制度激励措施上均进行了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顶层设计,但在贯彻落实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弱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还需继续加强.
二、问题剖析(一)学校发展评价导向对教学的冲击.
国家和辽宁省"双一流"建设的持续深入开展,新形势下辽宁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也对高等教育也提出了新要求,高等教育面临着学科、人才、科技、人才培养质量等全方位的竞争和挑战.
学校是辽宁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科和科研受到学校和教师的广泛重视,以导致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有所淡薄.
部分教师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思想.
(二)学校自主办学和发展的能力还偏弱,在增强办学整体实力谋发展的过程中,统筹各级管理体制和机制强化教学地位的措施还有加强空间,针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制度和举措已经建立,但还存在落实不到位等问题.
(三)个别行政和服务人员持续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为人才培养一线服务的意识还比较淡薄,表现为有的教师现职业倦怠心理,有的因循守旧,缺乏对新教学方法理念的改革应用思想,没有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
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地位还需进一步巩固和筑牢.
三、改进措施(一)持续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理念.
要结合学校确立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在全校性的会议上,进一步引导教职工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工作中心地位"的思想认识和发展理念,进一步将17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统一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发展建设的生命线"的认识上来,使广大教师自觉履行"立德树人"工作职责.
(二)以体制机制创新引领发展.
要根据新形势下人才培养工作需要,不断转变职能,进一步优化结构,切实保障本科教学在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基础地位.
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充分挖掘院级管理人员潜能,壮大基层教学管理人员队伍,不断提高院级教学管理能力和水平.
创新和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升学员办学育人活力.
(三)加强督查督办确保人才培养中心工作的贯彻落实.
加强对人才培养各项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加强对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等各方面工作的监督.
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不断提升教师教学发展能力.
强化"服务育人"职能,积极营造以学生为本,为人才培养服务的浓厚氛围.
(四)各部门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联动.
整体设计改革方案和举措,协调一致各职能部门,千方百计,确保经费投入、人员配备、岗位考核与评聘、资源分配等保障条件的全力跟进.
1.
4.
2基层对学校顶层设计的支撑还较薄弱一、问题表现部分学院(专业)、职能部门,在深入贯彻学校顶层设计中,转变观念、探索改革、创新发展的步伐不够均衡.
部分教师对学校转型发展战略的认识还不够深刻,积极、主动融入学校转型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还不强.
在顶层设计部分环节的具体推动上,紧密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科技对接与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主动性还不强.
18二、问题剖析一是推进顶层设计的贯彻实施尚未落实到具体改革举措之中,改革措施缺乏整体推进的系统性,对基层工作的引领作用还不够强.
二是部分学院对转型发展的理念缺乏深入理解和认识,对学校整体转型发展的顶层设计深入研究的不深入,传统的封闭的教育观念仍然存在.
个别教师对如何把培养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落实到一门课程并体现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深入思考和主动研究还不够.
三是部分学科专业深入对接产业的融合度以及服务行业产业的综合实力还不强,智力支持与科技研发能力还较弱.
三、改进措施一是紧密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和目标,研究制定学校整体转型改革方案和具体配套措施,深入总结近三年来学校转型发展的探索经验与成果,进一步系统梳理和规划学校转型改革的目标、指导思想、路径、措施和保障条件,切实以根本性的改革进一步推动学校顶层改革设想全面深入地落实在办学的各个环节,体现在学校发展建设的每项工作中,助力于一流学科的建设步伐.
二是成立推进和督办机构,落实推进责任.
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大学职能的各方面深入研究确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对接的项目和实施方案.
三是加强宣传指导和保障监督,以宣传营造浓厚的人人参与转型发展的氛围,上下一致的改革进取精神.
同时,加强改革的保障条件建设和考核机制的完善,通过系统的督察督办,推动学校各环节转型发展的协同改革.
进一步推动学科引领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产教结合、科教融合的专业办学模式转变,不断增强各学科专业的综合实力与服务社会的贡献力.
四是进一步改革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
进一步发挥学院的办学主体责任,给予充分的改革发展空间和体制、条件保障,推动19学院、教研室层面按照学校整体转型发展改革思路全面深入开展基于高等教育供给侧的人才培养的改革,推动校企合作的广泛开展.
202.
师资队伍2.
1数量与结构2.
1.
1教师队伍的数量与结构一、师资队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80人,临床教师3409人,外聘教师155人,折合在校生数19939.
3人,生师比为16:1.
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162人,占比24%;副高级职称241人,占比35%;年龄45周岁及以下的青年教师454人,占比67%;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52人,占比52%;具有硕士学位教师296人,占比43%;非本校学缘教师453人,占比67%;具有一年及以上海外留学或研修经历的教师200人,占比29%;双师双能型教师133人,占比20%.
近三年专任教师数量与结构情况详见表2-1,专任教师结构现状详见图2-2、2-3、2-4、2-5.
表2-1近三年专任教师结构情况年度总数职称学位年龄(周岁)学缘正高副高中级初级博士硕士其他55本校外校2015660160231265432929536213256162292194412016678161236266153393053419727417631223455201768016224126512352296321682861913522745321图2-2专任教师职称结构现状图2-3专任教师学位结构现状图2-4专任教师年龄结构现状图2-5专任教师学缘结构现状二、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学校有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过硬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为教学科研工作保驾护航.
现有实验技术人员168人,其中高级职称41人,占比24%;年龄45周岁及以下98人,占比58%;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100人,占比60%.
正高,162,24%副高,241,35%中级,265,39%初级,12,2%博士,352,52%硕士,296,43%其他,32,5%35周岁及以下,168,25%36-45周岁,286,42%46-55周岁,191,28%55周岁及以上,35,5%本校毕业,227,33%外校毕业,453,67%22三、高层次人才队伍现有国家才队伍充足、素质较高,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人,"有国家才队国家教学名师1人,"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学名师4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教学名师5人,"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7人,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9人;国家卫生计生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人,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18人,辽宁特聘教授27人.
2.
1.
2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及发展态势一、教师队伍建设规划2012年,学校人才暨师资工作会出台了《大连医科大学人才与师资队伍中长期建设与发展规划纲要》.
建立了以人才为引领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体系,开始实施以高层次人才引进为目标的"其震工程"和以人才精准培养为目标的"英才工程",确定了学校"十二五"、"十三五"人才与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格局与发展方向.
2016年,学校制定了《大连医科大学"十三五"人才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规划》.
明确以"通过实施"引育并举"的人才强校战略,达到"培养和造就一支与'国内先进、国际知名医科大学'发展目标相适应的人才师资队伍"的总体目标.
计划到"十三五"末期,校本部专任教师总量达到800人左右,专任教师队伍的年龄、学历、职称、学科和学缘等结构进一步优化,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比例达到60%以上,国内外知名高校毕业生所占比例大幅度提高,有一年以上国外留学或进修经历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0%以上;争取培养或引进院士或院士后备人选2人;高端人才总数达到国家"千人计划"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6人、"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
232017年,学校出台了《大连医科大学人才管理办法》,为人才成长规划了合理的路径,确保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坚持"引育并举"、"以育为主"、"一视同仁"的原则,明确同类人才同等待遇,充分调动广大人才的积极性.
二、教师队伍发展态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
"十二五"以来,学校坚定不移地实施"引育并举"的人才强校战略,通过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成效凸显.
目前学校专任教师职称结构不断优化,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逐年提高,青年教师比例持续增大,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快速提升.
2015年以来教师获批省级及以上科研课题45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35项,获批科研经费总额11402万元;获批省级及以上教改项目122项,经费总额15万元.
高层次人才工作成果显著.
2015年以来,学校全职引进高层次人才9人,其中1人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录用新教师68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55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12人.
录用新教师68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55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12人.
学校培养的在职教师中,2人获聘"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获评"万人计划"国家教学名师,1人成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2人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3人获教育部"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7人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7人入选"千人层次";11人获评"辽宁特聘教授",4人评为"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6人获省级"教学名师"称号.
教师获省级及以上人才项目资助经费总额5430余万元.
242.
2教育教学水平2.
2.
1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一、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较高采取学科统领,推进协同创新,汇聚成一支水平较高,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拥有ESI全球机构前1%学科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
近三年,获得科技奖励78项,授权发明专利29项;获批各级各类科研课题893项,资助经费1.
6亿元,其中获批863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33项;已获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数位居东北三省医学院校前列;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946篇;ESI高被引论文22篇,多位教授入选2014-2016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二、教师教学能力不断提升学校拥有一批优秀的教育教学专家、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
现有"万人计划"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辽宁省教学名师22人,辽宁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2人,辽宁省教学团队6个.
"十二五"以来,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
近三年,承担省级及以上教研立项课题224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444篇,15名教师在各级各类教师教学比赛取得了优异成绩.
如基础医学院吴琼,获得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外语教研部高峰,获得外研社"教学之星"全国总决赛亚军.
2.
2.
2师德师风建设措施与效果一、建章立制,规范师德学校制定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方案》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意见》等规章制度,从教师资格认定、职务评聘、晋升、评优等环节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实施学术不端行25为查处惩治制度,把师德师风情况作为各单位党风廉政建设指标和教师年度考核指标之一.
二、多措并举,营造氛围强化新教师岗前培训,通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课程的学习,强化教师对教书育人、学术道德、敬业精神的认知;定期开展"优秀教师"、"三育人标兵"、"良师益友"等各类教师评优表彰,树立师德榜样;编撰《大医吴襄》和《大医沈其震》等丛书,弘扬大医前辈为人、为师、为学的精神品格;开展"良师益友关注成长"专题报告会、朗读比赛、演讲比赛,及"榜样力量"和"文化大医"等文化活动等.
迄今为止,"情筑师魂"师德师风朗读比赛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基础医学院师德师风建设宣讲会、演讲赛已连续举办了十届.
三、情筑师魂,成效显著长期以来,学校形成了"重教、严教、善教"的优良教风,涌现出的一批批"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先进典型.
截止2017年底,学校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辽宁省劳动模范7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8人,优秀教师16人.
涌现出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丁淑珍,第三届全国"人民好医生"称号获得者尚东,"中国好医生"称号获得者袁亮,"全国医学教育师德师风先进个人"称号获得者徐飞等一批师德楷模.
迄今,学校连续举办13届校级"教学名师"评比,评选出22名教学楷模;连续举办四届"十佳良师益友"评比,评选出40名师德典范.
2.
3教师教学投入2.
3.
1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高水平教师进课堂,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是学校的基本制度之一.
2016-2017学年,开设课程874门次,其中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课26程总门数的比例为75.
74%,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人数的比例为85.
20%.
学生对教师授课评价的优秀率为100%.
2.
3.
2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与建设情况近三年,学校承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辽宁省教育厅等省级及以上教研立项课题224项;组织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261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444篇;获得辽宁省高等教育领域改革发展典型案例优秀案例3项.
"十二五"以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
同时,七年制导师制、"5+3一体化"全程导师制、"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创业大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项目,有2200余人次教师深度参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成果显著.
临床教师团队潜心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改革,强化学生技能培训,连续七届参加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总决赛荣获3次特等奖、2次一等奖的优异成绩.
2.
4教师发展与服务2.
4.
1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政策措施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国家《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精神,于2013年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有副主任1人,工作人员4人.
中心以开展教师教学培训、教学研讨交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提供教学资源服务和开展教师教学咨询服务为职责.
通过加大投入、创新形式、丰富内容等措施加强教师培训.
在职培训以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为着力点,开展名师讲坛系列培训、教育技术专项培训、新教师岗前培训等;离岗培训则侧重于科研与专业能力的提升,鼓励教师到海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研修.
近三27年,学校师资培训投入经费总额达900万元;开展名师讲坛18讲,培训教师2760人次;完成新教师岗前培训837人,组织教师网络集中培训33人;建立大连医科大学教师在线学习平台,每年提供50门以上网络培训课程,注册学员数1151人,报名学习课程数2058门次;派出教师进行1个月以上国内海外的培训443人次.
学校通过报销部分学费的方式,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提高学位层次.
近三年,学校在职教师考取博士研究生136人,进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科研工作站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23人.
2.
4.
2服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教师评价体系建设,不断完善职称评审与聘任制度.
在职称评审工作中对高级职称按"教学科研型"、"科研为主型"、"教学为主型"分类评审,激励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职业生涯发展道路.
在分配制度方面,2014年底出台《大连医科大学分配制度改革暂行方案(2014)》,坚持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的原则,确保广大教师待遇有较大幅度提高;进一步科学优化工作量核算办法,对于高水平科研教学业绩实行一次性奖励政策.
通过实施"英才工程",资助有发展潜力的优秀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扶持他们快速成长.
"十二五"以来,学校"英才工程"建设共投入经费800余万元,资助教师81人,资助对象获国家级人才称号6人,获省级人才称号31人.
2017年学校出台了《大连医科大学人才管理办法》,,根据各层次人才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资助,通过配团队、搭平台、给经费,全力扶持人才成长,为他们向更高层次冲击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培养筑基.
学校出台了《青年教师培养方案》、《青年教师助讲培养制度实施办法(试行)》和《新教师岗前培训方案》等制度政策,关注青年教师培养,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引导青年教师准确找到自我发展定位,更好服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
282.
5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2.
5.
1师资队伍数量不足,专任教师人数偏少一、问题描述我校师资队伍总量不足,专任教师人数偏少,且近几年专任教师增加幅度同比有所下降.
虽然受高级职称女干部退休年龄政策影响,近两年退休专任教师人数减少,但预计未来三到四年内将有一批老教师达到退休年龄,届时师资队伍数量更加难以保证,补充师资迫在眉睫.
二、问题剖析(一)专任教师人数相对不足是学校长期以来,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历史性问题.
"十二五"以来,根据学校发展定位,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要求更高的选人用人条件.
学校教师岗位招聘条件除个别特殊专业外,全面要求博士学位.
在全社会对高层次专业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大的情况下,近几年用人单位之间的人才资源竞争日益激烈.
而学校目前在博士招聘政策上,尚没有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等额外优待,在竞争中缺乏待遇优势.
学校博士招聘向来坚持"保证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导致近几年新招聘博士有所减少.
(二)受2016年、2017年辽宁省事业单位招聘政策影响,学校两年招聘人员没有事业编制,进一步降低了招聘岗位的吸引力,对师资招聘造成不利影响.
三、整改措施(一)加大优秀师资的引进与培养力度.
充分落实《大连医科大学人才管理办法》,坚持"引育并举"、"以育为主"、"一视同仁"的原则,瞄准学校研究应用型大学的发展定位与"国内先进、国际知名"医科大学的建设目标,根据学校学科、专业建设需求,精准引进与培养高水平师资,尤其是注重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引进和培育"名家"、"名师".
29(二)加大师资招聘工作力度.
加大在师资招聘投入,制定与实施博士招聘待遇优惠政策,建立以招聘考核结果为依据的优惠待遇发放标准,设置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等人才关注的优惠项目,增加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加大招聘宣传力度,创新招聘模式,拓宽招聘渠道,努力在人才竞争中抢夺先机.
关注国内外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人才培养动态,尽早与对口一流大学和学科对接,主动与优秀毕业生建立联系,吸引其来我校就业.
2.
5.
2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培养建设尚需加强一、问题描述因专业限制,我校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起步较晚,部分应用型专业师资缺乏实践锻炼,这与我校研究应用型大学的发展定位不相适应.
二、问题剖析研究应用型大学的发展定位确定较晚,与之相适应的顶层设计尚不完善.
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培养建设做得不够,没有形成这支队伍的培养培训体系.
鼓励教师到企业、行业进行生产实践与挂职锻炼的制度政策不完善,机制不健全.
教师对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生产实践能力锻炼等方面重视不足.
三、整改措施(一)明确发展定位,做好顶层设计.
重视全校教师,尤其是应用型专业教师,应用水平与实践能力的提高,逐步构建、完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培养建设制度体系.
(二)强化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培养建设.
按照学科、专业特色,对师资进行分类,充分发挥二级单位在专业建设方面的主体作用,根据专业建设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培养建设方案,并负责组织实施,按需提升教师应用水平与实践能力.
30(三)优化职称评审、分类管理与绩效考核体系的评价标准.
增加教师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专业实践水平等方面的权重比例,充分利发挥绩效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引导教师重视应用领域的投入与实践能力的提升.
(四)建立教师实践锻炼制度,完善激励与保障机制,鼓励教师到企业、行业进行生产实践或挂职锻炼.
2.
5.
3师德师风考核体系尚不完善一、问题描述学校实施了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意见》,但尚未形成配套的师德师风考核评价办法.
目前,师德师风考核与教师年度考评一同进行,没有独立的考核程序、没有设定明确的考核指标与量化标准,考核结果无法客观反映教师师德师风情况,难以成为实施奖惩的客观依据.
二、问题剖析学校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但工作重点主要在宣传、教育方面.
在师德考核方面,鉴于考核指标与考核标准难于把握、考核程序不好确定、考核结果缺乏对应的奖惩机制,学校一直没有出台独立的师德师风考核评价办法.
近几年,随着各级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不断加强,迫切需要完善师德师风考核制度体系来检验工作成果与落实奖惩措施.
三、整改措施(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组织保障.
2017年,学校召开了思想政治工作会,出台了《中共大连医科大学委员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设立了党委教师工作部.
今后在其领导下统筹做好教师思想教育和管理服务工作.
31(二)完善师德师风考核评价办法.
充分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充分调研,科学设置考核指标、考核标准、考核程序,科学设定考核结果的评价方法.
(三)完善师德师风考核评价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师德考核配套奖惩制度.
在各类评审、评优评奖及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中,充分体现师德条件的首要地位,师德不过关一票否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师德优先.
对于师德考核结果不佳的情况,建立预警机制,提早给予警示与监督整改;对于师德考核结果不合格的情况,建立严肃的惩处机制.
323.
教学资源3.
1教学经费3.
1.
1教学经费投入及保障机制一、建立完善的教学经费管理机制学校坚持教学经费优先投入的原则,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专款专用,始终把本科教学投入放在首位,确保教学经费拨款及时、足额到位,为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配套设施建设与维护及日常教学运行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在执行国家高校财务管理相关制度的同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管理体系,严格执行经费使用与管理有关的内部控制制度.
学校制定了《大连医科大学各类经费的审批及报销程序》、《大连医科大学政府采购、议标采购及询价采购的程序》和《大连医科大学差旅费管理办法》等办法;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建立了校长主管、财务处和各二级单位分级负责的经济责任制.
明确教育预算和资源配置的责任与权利,建立了完善的教学经费预算、决算制度,严格管理教育经费,严格履行审批程序,提高教育投入效益.
二、强化教学投入精准化根据教育教学改革建设需求,结合学校专业分布实际情况,经过严格的体系化项目论证,主动服务教学建设.
例如,学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2015年起,学校按照模拟医院理念启动建设新临床实践教学中心,新大楼内部配套有8间现代化多媒体教室,引入先进的临床技能模拟虚拟教学系统,投入项目建设经费8000余万元.
随后,又投入700余万元支持配套设施设备购置.
稳定、充足的经费投入,确保了教学建设项目快速、有序的推进.
3.
1.
2学校教学经费年度变化情况按照教学运行的实际需求进行经费投入,能够较好满足日常教学运行、教学资源建设与维护及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
近三年本科33教育教学经费投入逐年增加,生均本科日常运行支出逐年增长,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事业费拨款与学费之和比例逐年加大(表3-1、3-2、3-3).
表3-1近三年教学经费、教育经费情况(单位:万元)年度教学经费教育经费教学经费占教育经费比例201527708.
2654871.
110.
50201631921.
0258431.
270.
50201729306.
4032686.
350.
90表3-2近三年生均本科教学日常支出情况(单位:万元)年度本科教学运行日常支出本科生数(人)生均本科教学日常支出20154578.
7080000.
6020167532.
3780000.
9020174271.
4960610.
70表3-3近三年本科教学运行日常支出占比情况(单位:万元)年度本科教学运行日常支出经常性预算内事业拨款与学费合计本科教学运行日常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事业费拨款与学费之和比例20154578.
737190.
800.
1220167532.
3739455.
950.
1920174271.
4919911.
700.
203.
1.
3教学经费分配方式、比例及使用效益科学的分配制度保证了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
需要在切实保障日常教学运行情况下,优先满足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断加大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创新创业、师资培训经费投入.
近三年,各专业实验室建设专项经费每年递增,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造有利条件.
学校的教学软、硬件条件持续改善,教学改革、专业建设不断推进,教师进修培训力度不断加大(表3-4).
34表3-4近三年教学经费支出情况(单位:万元)项目/年度201520162017教学经费27708.
2631921.
0229306.
40日常运行经费经费4578.
707532.
374271.
49比例(%)16.
5223.
6014.
57专项经费教学改革56.
1121.
8032.
45专业建设22.
53042.
22实践教学392.
77482.
572071.
67实验教学203.
34269.
321774.
48实习经费189.
43213.
25297.
19学生活动80.
3864.
7472.
28师资培训进修42.
8175.
8875.
88其他专项000专项支出小计000专项支出占教学经费比例0003.
2教学设施3.
2.
1教学设施满足教学需求情况一、办学基本条件学校占地面积113.
97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24.
07万平方米,教学设施配套完善,办学条件达到教育部教发〔2004〕2号和《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建标〔1992〕245号)文件要求(表3-5).
35表3-5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情况基本设施项目计量单位生均值合格要求学校占地m2/生150.
259教学行政用房m2/生31.
716学生宿舍m2/生15.
86.
5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元/生500005000图书总量册/生138.
880年进书量册/生19.
73教学用计算机数台/百生14.
710多媒体教室和语音教室座位数个/百生156.
17二、课堂教学设施教室资源充足,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维护及时.
学校本部现有教室195,座位18352个,满足教学的不同需求.
同时,以教学改革发展与需求为导向,开展教室改造与再布局,新建多功能PBL教室19间,配备有网络、多媒体、摄像监控等先进的信息化设备,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方法改革、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三、实践教学设施十分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重点完善教学实验室设施配备,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明显提高,设备先进,利用率高,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至2017年底,学校教学科研用仪器设备总值38053.
98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5万元.
近三年新增教学仪器设备4380台件,价值13683.
44万元(表3-6).
36表3-6近三年新增教学仪器设备情况年度台(件)金额(万元)201512943662.
48201619206428.
88201711663592.
08合计438013683.
44学校有校级实验教学实验室24个,其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5个.
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是东北首家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与考官培训基地、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
近三年,学校充分利用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和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各500万经费,用于实验设施设备条件完善更新.
目前,学校有各专业教学基地69个,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级2个、省级10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1个.
教学医院(教学基地)集中程度高,满足了各专业本科学生实习实践需要.
四、图书及电子数据资源图书馆建筑面积2.
1万余平方米,设有学习考试资源中心、自由阅览区、多功能报告厅等一系列个性化和人性化的阅览空间,阅览座位2000个,实体馆藏105.
36万册,电子馆藏133.
01万册,中外文电子资源1.
46万余种,数字资源有包括万方数据库、CNKI数据库、维普数据库、SPRINGER数据库、NATURE数据库在内的数据库58个.
五、学生文体活动场所学校体育场馆总面积7.
17万平方米,其中室外运动场5.
14万平方米,室内体育场馆2.
03万平方米.
学校还拥有优良的自然海水37浴场,两处大面积的沙滩可用于学生的教学和健身休闲.
学校还有艺术团排练室、多功能厅、素质教育培训学校和学生会与社团活动室等学生文化活动场馆.
3.
2.
2教学、科研设施开放程度及利用情况积极探索实验室开放机制,不断提高实验室开放率和使用效益.
教学和科研实验室全部面向本科学生开放,以通过探索性实验、假期学生科研兴趣小组、开放课题,让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初步实现了教学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的衔接.
各类教室在保证日常教学任务同时,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用于学生自主学习.
学校图书馆面向全校师生每周96小时开放,开展多种学习和科研讲座.
2017年图书馆接待读者53.
29万人次,外借书刊6.
65万册,电子资源全文下载185.
3万篇.
校内办公区开放网络及校外VPN,保障师生便捷上网浏览、检索、查阅各种文献资料.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外学习资源.
3.
2.
3教学信息化条件及资源建设校园网已实现有线、无线全校区覆盖,提供三条出口链路,以保证不同链路下资源的访问速度,优化师生上网体验,出口整体带宽达3.
5G.
全校师生开通校园网账号达100%,其校园网账号活跃人数近万人.
多媒体教室与校园网相连率达100%,已具备物联网智慧教室的网络基础环境,计算机实验室与校园网连接率达100%,并建成使用1间云机房.
高度重视教学信息化及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信息化建设重点落脚在教育教学基础平台、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及教学管理等.
教学管理方面,建有数字化校园平台,平台已打通财务系统、教务系统、图书馆系统等多个信息孤岛,不断丰富校园门户应用;建设了本科生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等,提升学校综合管理水平.
383.
3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3.
3.
1专业建设规划2011年,根据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坚持质量立校,实现了学校由规模扩张向以质量为核心内涵式发展的根本转变,在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显示的成果.
本科专业涵盖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艺术学6大学科门类,形成了以医学专业为主、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2016年,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坚持以医学为主,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艺术学、哲学等学科协调发展.
专业建设要服务区域发展需求,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实施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整合专业资源,优化专业结构,突出专业重点,打造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业集群.
3.
3.
2专业设置与执行学校现有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艺术学6个学科门类21个招生专业,基本形成了以医学专业为主、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2016年3月,大连医科大学成为辽宁省第二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坚持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和"四个着力"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导向,加速推动学校、尤其是本科专业的转型发展,为辽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以本科专业设置为切入点,在医学学科和医学相关学科门类内,合理设置专业结构,突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功能,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需要的趋势,打造与地方产业链相适应的专业体系.
393.
3.
3专业调整、新专业建设与优势专业以辽宁省教育厅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为标尺,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社会用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和招生规模布局,停招或减招部分专业,增设或扩招紧缺专业,推进改革试点专业建设.
2015年,学校根据教育部教高厅〔2015〕2号文件精神,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调整为"5+3一体化";新增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根据2014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结果,暂停了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招生.
2017年,学校加强供给侧教育结构改革,组织申报了基础医学和精神医学两个新专业,并获得批准.
学校现有临床医学、医学检验、药学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临床医学是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国家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临床医学、医学检验、药学、口腔医学和摄影专业5个省普通高等学校示范性专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3个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临床药学专业1个省重点支持专业,生物技术专业1个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临床医学专业1个省课程体系国际化试点专业.
在辽宁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医学检验技术和麻醉学2个本科专业位列省内排名第一.
3.
3.
4培养方案的制定、执行与调整基于适应区域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国家各专业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规范下,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制定并适时修订培养方案.
师生、家长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参与,如在校生、毕业生、教师座谈会,教代会、用人单位座谈会,校长信箱和网络平台等.
同时,以及征询社区和管理部门建议,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多层面上收集意见,充分论证.
2017年,根据转型发展总体规划,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精神,学校对生40物医学工程、法学、应用心理学、护理学、中西医临床医学、药学、临床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9个专业做了"强化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培养方案调整.
同时,突出创新创业学分,将专业教育、素质教育、第二课堂、各级各类竞赛有机结合,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能力和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的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同年,学校还对全部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总体修订.
教学计划优化缩减2.
7万学时,修订后全校各专业实践(实验课时+实习课时)学时占总学时平均达60%,比重大幅度提高,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真正体现了"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强化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目标.
3.
4课程资源3.
4.
1课程建设规划与执行在"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具体内容和建设措施.
提出建设以各专业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将师资队伍、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条件、教学大纲、课程评价等方面作为完善课程建设的核心环节.
2016年,学校制订了转型发展课程规划,明确指出要系统整合梳理课程体系,强化教学学时的科学化,课程体系的序列化,实践项目的模块化和第二课堂的制度化.
2017年,学校以培养学生毕业后对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为核心,对《计算机应用》课程进行了改革,充分发挥课程在建构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中的作用.
部分教学内容采用MOOC教学,进行在线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413.
4.
2课程数量、结构及优质课程资源学校开设课程2248门次,医学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达到36.
09%,实验课开出率100%;开设选修课程138门.
学校课程资源相对充足、结构合理,基本满足学生学习需要(表3-8).
表3-8大连医科大学近三年课程开设情况学年学期课程总门次必修课总门次选修课总门次选修课占总课程比例2014-2015111001022787.
09%2015-201611007908999.
83%211001018827.
45%2016-2017110669631038.
82%211681088806.
85%2017-201811080982989.
07%学校重视课程建设,围绕教与学需求,支持建设了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15门,精品资源共享课17门,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
2014年,学校成为辽宁省普通本科高校大学生在线学习跨校修读学分试点高校,自2015年3月起实施跨校修读学分选课.
跨校修读学分突破了地域、校际限制,实现了校际间优势互补、协同育人.
3.
4.
3教材建设及选用学校先后修订了《教材管理规定(修订)》和《自编教材与校内讲义管理办法(修订)》等规定.
严格执行教材选用审批程序,坚持择优原则,优先选用规划教材和优秀教材,确保高水平、高质量的优秀教材进课堂.
学校主要课程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和科学出版社出版等出版的规划教材比例达87%.
42学校鼓励教师编写教材,尤其是编写高质量的专业规划教材.
三年来,在教材编写方面学校共给予教师6万多学时的课时补助;教师参编各层次规划教材250部,其中主编37部、副主编50部.
为更好的配合卓越医生培养教学改革,教改团队组织编写了《泌尿系统与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和《机能学实验教程》等系统整合校内教材16部次.
3.
5社会资源3.
5.
1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措施及效果积极拓展优质社会资源服务与医学人才培养,积极在重点区域和城市建设非直属附属医院,构建了基于临床学院—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学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临床教学基地架构,深入推进医教协同和社会高校协同育人机制.
另外我校艺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人文学院等非医学相关专业也积极开拓和发展非临床教学基地.
学校通过与企业建立联合育人平台,合作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基础医学院与北京亦庄生物医药园等9家企业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校企联合育人平台;检验医学院29个共建单位分布在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中西医结合学院与国药(大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大连金石滩医院等3家单位签署"大连医科大学就业基地共建协议",聘任6名企业高管和业务专家作为学院创新创业导师;医学影像学院与泰和诚医疗集团建立校企联合育人平台;法学系与美国EmporiaStateUniversityLiberalArtsandScience建设学分互认项目,与辽宁省卫生监督所、大连市医学会、大连市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等医学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的合作关系.
在2017年辽宁省普通高校模拟法庭大赛中,法学系学生和教师在22个队中获得团体亚军、最佳法律文书二等奖、优43秀职业风采奖和最佳指导老师奖,成为全省唯一四项奖项全部包揽的队伍,也是唯一连续四年进入八强的院校.
基于以上多元化联合培养措施,我校培养的本科生一部分直接进入实习实践基地或企业工作,本科生就业率圆满达标,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3.
5.
2共建教学资源情况目前,学校有非直属附属医院16所,教学医院18所,临床教学床位能够充分满足全校各本科办学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其中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集中在2家直属、8家非直属附属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同时,有大连市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承担理论授课任务及临床见习教学任务.
2018年,基于中西医临床医学和麻醉医学专业发展需求,学校与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第七人民医院建立非直属附属医院合作关系.
除了通过附属医院、教学基地、校企联合等平台培养人才之外,还积极探索校校联合、校政联合等多种方式拓展与优化教学资源.
心理学系与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辽宁师范大学、全军航空医学心理康复中心等合作申报并获批大连市精神卫生与健康心理研究基地(大连市社科联);与澳洲科廷大学心理学与语言病理学院签署了《应用心理学本科学分互认项目》.
3.
5.
3社会捐赠情况社会各界积极捐助、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鼓励品学兼优的学生,促进专业发展.
2010年,大商集团捐资500万设立了"大商助学·奖学"基金;2011年,辽宁成大集团捐资500万元设立"成大助学基金",中国忠旺控股有限公司捐资100万元设立"忠旺助学基金";学校广大教职员工也为学生捐资设立了"爱心助学"基金,全部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奖励优秀学生.
部分专业与社会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引入许多专项奖助学金.
医学影像学院与北京泰和诚医疗集团达成协议,设立专项奖学44金10万元资助品学兼优学生.
麻醉学专业与多家企业建立企业奖学金制度.
湖北宜昌人福药业有限公司和徐州恩华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提供企业奖学金,以奖励麻醉学优秀科研教师与学生.
法学专业也与大连多所院校和实践部门共同设立"法律新人奖学金",奖金主要由实践基地的实践部门捐赠.
国药(大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向大连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赠善款40万元,设立"大连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国药奖(助)学金".
艺术学院与日本株式会社CRC保持了二十余年的资助关系,设立株式会社CRC奖励基金.
药学院也与多家医药企业联合设立了奖学金,如石药奖学金、三菱制药奖学金.
检验医学院先后与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有限公司、罗氏诊断产品(上海)有限公司等12个企业联合设立奖学金,年发放金额最高达到23.
4万元.
校外企业还向检验医学院捐赠了先进的检验分析设备,价值100元万元,资助学院教学、科研事业发展.
另外,学校积极开展校友会建设,设立了校友助学奖学金,并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为在校生提供帮助与指导,为毕业生提供实习、就业岗位,代代校友传承大医精神.
3.
6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3.
6.
1教学经费保障不足一、问题描述教学经费来源单一,教学经费相对不足.
学校逐年增加办学经费,基本满足教学需求,但自有资金增长欠缺,很难为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
教学经费使用评估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缺乏绩效考核机制.
二、问题剖析(一)近几年与地处经济发达区的高校相比,辽宁区经济发展滞后,学校获得地方政府和产业资金支持不如其他地区高校.
45(二)作为辽宁省地方高校,学校对财政拨款依存度较高,自有资金的扩增手段和渠道欠缺,教学经费来源过于单一.
(三)学校社会捐款等其他经费来源渠道不多,资金总量偏少.
三、整改措施(一)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开拓资金来源,主动争取社会资源.
积极加入和创建校企联盟,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减轻学校资金压力.
(二)进一步加强项目建设,充分调动各方力量,积极争取更多的各级教育教学专项经费.
落实中央财政对地方特色高校的财政支持,扩大财政拨款.
(三)强化制度建设,尽快修订预算、收入、支出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对经费的使用、支出、使用效益、预期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价.
通过绩效考核与评估,促使经费使用者充分发挥主体责任,合理使用教学经费.
3.
6.
2教学设施建设不能满足专业发展需要一、问题描述(一)多媒体教室设备陈旧,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大部分教室是基于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设计,网络、录播、交互等方面配套建设不足,PBL教室、CBL教室数量相对较少,无法满足专业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需要.
(二)个别实验室设施比较陈旧、设备更新滞后,部分新开设专业实验室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三)外语教学语音、网络教室设备陈旧,影响外语教学效果.
二、问题剖析(一)我校教学设备多为2007年新校园建设时集中采购、建设,目前以运行十余年,部分设备更新滞后.
46(二)近年来国内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发展迅速,开展PBL教学、CBL教学、网络、语音、录播、交互等教学方式已成趋势,学校已经抓紧建设,但仍需时日.
三、整改措施(一)进一步投入资金对多媒体教室设备陈旧进行更新.
(二)2018年,我校PBL教学中心即将投入使用,设有PBL大教室2间,PBL小教室19间,配备大屏幕智能交互液晶平板、网络中控、功放麦克音响、电脑等.
所有多媒体设备与学校现有网络多媒体中控软件无缝兼容,将大大提高我校教学硬件水平.
(三)加强实验室建设力度,充分利用学校转型发展的机遇,进一步加强教学实验室的投入,改善实验室条件,及时更新老旧设备.
完善实验室整体布局,加强资源整合,加大新开设专业实验室建设.
(四)2018年,学校投入资金将建立适用于全校的五间外语口语多功能实训室,加强信息技术工具与课程内容的融合,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
6.
3专业发展不均衡一、问题描述学校专业建设来看仍偏重医学专业,不同学科门类建设、发展不平衡.
尤其是部分非医学专业缺少学科支撑,办学资源偏少,发展相对缓慢.
二、问题剖析(一)作为省属医学院校,专业建设来偏重医学专业,医学是重点专业,非医学专业学科支撑力度相对薄弱.
(二)非医专业因办学时间短,办学积淀和可利用资源偏少,总体办学水平不高.
47(三)非医专业涵盖学科门类较多,学科专业间相互支撑作用不够明显,影响专业建设与发展.
三、整改措施(一)结合学校发展规划调整专业结构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对专业建设的要求,以辽宁省教育厅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为标尺,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社会用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和招生规模布局,停招或减招部分专业,增设或扩招紧缺专业,推进改革试点专业建设.
(二)开展专业评估,实施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
加强制度建设,开展专业评估工作,结合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工作,实施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调整专业招生规模.
(三)加大非医专业和学科的经费投入,增加办学积淀和可利用资源.
(四)以优惠政策吸引和引进专业带头人和人才,加大专业师资投入,送专任教师奔赴国内外知名大学深造,加大对现任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培训,整体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
(五)积极探索联合办学、校企协同育人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应用型人才培育.
3.
6.
4课程资源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一、问题描述(一)学校目前尚没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视频公开课等优质课程资源,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视频公开课主要集中在医学门类,校级优质课程建设水平有待于提高且课程利用率不高.
(二)不同专业优质课程资源分布不均衡,优质课程资源主要集中在医学门类,非医学类专业课程相对较少.
(三)校内MOOC、SPOC平台正在建设,资源数量仍较少,课程资源呈现的形式不够丰富,课程平台的承载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尚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
48(四)在各专业课程运行中,教学模式正从教师如何"教"向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学"进行转变,但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不够,在课堂教学中尚未将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优质课程资源的开发、应用、维护有机统一.
(五)部分教师现代化教育技术水平有限,不能制作优质的网络课程资源,不能进行网络授课,课程资源表现单一.
二、问题剖析(一)作为省属医学院校,课程资源建设仍偏重医学专业,医学是重点专业,非医学专业学科支撑力度相对薄弱,课程资源相对较少.
(二)学校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视频公开课等优质课程资源总量偏少,课程建设基础和积淀不一.
(三)学校优质课程建设激励政策还不够到位,尚不能充分调动全校教师建设优质课程的热情与积极性,加上教师因受时间、精力和资金等因素限制,对优质课程建设精力投入有限.
(四)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不够,没能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相结合,且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尚无法跟上现代教学理念与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步伐.
三、整改措施(一)统一组织各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负责人,及时更新相应课程资源,明确课程的定位,加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视频公开课建设力度,实现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视频公开课的突破.
(二)尽快出台政策和文件,结合绩效考核鼓励优质课程建设水平,鼓励网络资源课程建设和应用.
鼓励教师加强课程资源开发,敢于承担新课.
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如资金投入、评职倾斜、工作量减免等,提高学校的课程供给度.
49(三)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支持师利MOOC课程资源,探索有利于学生自主习的教模式.
学校目前已投入建设大连医科大学SPOC平台,分批建设网络课程,一期规划建设2500学时在线课程资源库,2018年下半年将应用教学;二期计划建设2500学时,届时课程资源数量将大大提高.
(四)加强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训,加强"MOOC"、"翻转课堂"等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开展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开发技术研讨和经验交流,不断提高教师开展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3.
6.
5校企协同育人体系作用发挥不充分一、问题描述(一)目前校企合作仍局限在资源共享层面,双方在人才培养合作上仍不够.
(二)校企共建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相对滞后,缺乏有效的建设、应用机制.
(三)缺少企业参与本科教学的相关政策和机制,企业对本科教学的投入较少.
二、问题剖析(一)校企协同育人体系建设较晚,建设处于探索阶段,同时收到一些政策的限制.
(二)学校在推进校企合作、加强协同育人建设方面的主动性仍不够.
(三)缺少统一的政策指导,各学院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进展不均衡.
三、整改措施(一)进一步拓宽协作育人的范围,提升协作育人层次,深度挖掘协作育人空间.
50(二)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探索建立合作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
(三)结合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专业转型发展等开展协作育人的新局面.
(四)制定相关政策,加强指导和顶层设计,鼓励各级教学单位开展校企合作,统一校企合作的激励政策.
514.
培养过程4.
1教学改革4.
1.
1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及政策措施一、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把教育教学内涵发展放在首位,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医教协同,培养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相结合,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逐步实现教育改革从"需求侧拉动"到"供给侧推动"的根本转变.
二、教学改革的政策措施政策先行,明确改革方向.
依据国家、省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及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意见》等政策,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为参照,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多次召开教学改革会议,制定学校《关于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教学改革奖励办法》等,确定学校今后一段时期的教学改革方向.
机制保障,促进教学改革.
印发学校《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办法》、《本科教学成果奖励办法》等,以政策为引导,支持教学改革.
优先保障教学经费投入,近三年教学经费支出88935.
68万元,为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教学改革项目给予足额经费支持.
多措并举,推进教研教改.
以教学研究项目为平台,引导和鼓励全校教师积极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教学研究与改革,并作为教师职称晋级及岗位评定的重要依据.
近三年共获批国家、省级各类教学研究课题立项224项,学校教学改革立项261项,教师以第一作者发表教学论文444篇;以国家级和省级117项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为载体,带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建设,汇聚教师改革研究的力量;52以2011年和2014年护理学和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契机,以特色专业形成示范效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平台,被评为辽宁省首批示范中心,开展新教师岗前培训、专项培训、教学研讨交流和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举办名师讲坛、综合素质大讲堂等,邀请国内知名教育专家做教育教学改革培训,有近5000人次教师参与;将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每年举行教师教学大奖赛、临床教师教学能力竞赛等,体现竞赛培训相结合.
2009年以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8项.
4.
1.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卓越医生教育培养模式改革: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以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为牵动,推动其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培养过程突出自主学习,大力应用PBL等新教学方法,注重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强化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革新学科课程体系,基础医学系统整合为7个系统、临床医学系统整合为9个系统,完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
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改革:在学生早期接触医学和早期接触临床基础上,构建了三阶段临床实践能力培训体系.
新生一年级入学军训开展急救培训,参观附属医院,开设《医学导论》、《早期接触临床》课程;前两个假期到基层社区卫生机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第7学期,设立《临床技能培训》课程开展第一轮培训;第8、9学期设49周临床实习,并开展全员培训、实习中期考核和学校临床技能全员竞赛考核,完成第二轮培训;第10学期,以国家医师资53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内容为核心,设立《临床综合能力培训》课程完成第三轮培训(图4-1).
图4-1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各专业培养目标均以岗位胜任力培养为核心,重点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程培养,并突出专业特色.
遵循"十三五"期间国家提出的"医学教育改革应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的理念,学校积极推行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改革.
在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实施了各专业相应的培养方案改革,各专业缩减学时近2.
7万,大幅提升实践学时比例,为学生深度参与课后创新研究提供更多时间.
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
各专业普遍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如《生物医学创新实验技术》、《创新性思维训练课程(PBL)》、《创业起航》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等.
所有专业均实施导师制、双导师制或班导师制,全程辅助学生创新能力养成.
临床医学专业"5+3一体化"实施全程导师制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全部参与导师课题研究组,为每个学生设置2000元/年的创新培养经费支持.
首届2015级149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阶段考核效果显著.
以第一作者正式发表文章54共2篇,其中SCI论文1篇;学生参与发明专利1项;学生参与或主持校级以上大学生创新项目并自主实施14项.
二、人才培养体制与机制改革以提高和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健全组织机构,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各类办学利益方参与教育评价,形成较为完善有效的本科教育质量监控运行机制.
构建三维立体临床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体系.
搭建专家评价系统、学生评价系统、教学管理评价系统,从三个层次对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学生科研、学业考核和学生毕业等全过程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综合评价.
建立临床教学督导制度,建立学生监督机制,及时互馈教学信息,与晋职晋级和评奖挂钩.
建立毕业生质量调查的长效机制,开展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工作,生成《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充分发挥调查结果在实际教学改革中的指导作用,促进教学的进步和发展.
4.
1.
3教学及管理信息化一、教学信息化课程中心和"4A"教学平台:课程中心作为静态学习资源库,供学生随时自学.
更新完善基础医学"4A"教学平台,为医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的自主学习、测试提供信息化平台和资源.
SPOC在线学习平台:作为动态学习平台,通过教改立项,在SPOC平台建设在线教学资源,目前建成89门课程,实现相关课程"线上自学、教师辅导+课堂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推进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改革.
二、管理信息化教务信息化:教务和学生管理系统实现了学生培养管理的信息化,学生选课、报名考试、自习室查询、考试成绩查询、学业预警、学业管理的全流程信息化,且实现手机APP与电脑客户端同步.
创55新人才培养管理系统实现了及时、全面、客观地对导师、学生培养双向管理.
考务信息化:在线考务管理系统实现了考试组织、学生准考证随机排位自助打印、成绩管理的全程信息化,考核管理更加科学,试卷分析更加规范.
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化:开发教学督导听课管理平台和学生随堂即时评教平台,实现了即时、信息化管理督导听课、学生评教,随时形成完善的分析报告,专人反馈给学院及教研室,专人跟踪改进.
评教系统的应用提升了管理效率,质量监控工作更加高效、务实.
4.
2课堂教学4.
2.
1教学大纲的制定与执行教学大纲制定与培养方案修订同步进行,严格按照学校《本科教学大纲的管理规定》进行制定与修订.
每门课程根据各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和教材、教学时数,结合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大纲.
教师按教学大纲组织教学、考核,在教学中不得自行变动教学大纲范围和要求.
修改教学大纲,需经教务处组织专家论证批准后执行.
教研室主任和院、系、部领导须随时检查执行教学大纲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学校以各种形式进行教学检查与评估,确保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顺利实施.
2017年,学校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并修订了766门课程的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修订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素质教育的要求,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突出体现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思想的转变,贯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在长期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把近年来教学改革的成果固化到新教学大纲中;精选与整合课程内容,着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继承和发扬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医学实践能力的优良传统.
564.
2.
2教学内容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科研转化教学一、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各专业培养目标均以岗位胜任力培养为核心,着力与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并基于培养目标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
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强调了"两种精神、一种能力"培养(图4-2).
医学科学精神是指对医学知识记忆理解基础上的综合、质疑和创新,其核心体现为求真、求实;医学人文精神是指关爱病人、敬畏生命,其核心体现为求善、求美;实践能力则是在扎实专业知识和良好职业素质基础上的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科研基本能力,其核心体现为临床、创新与发展.
二、科研转化教学学校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采取多种措施,将丰富的科技资源转化为本科教育资源,形成了科研工作全方位服务本科教学、促进本科教学的人才培养体系.
科研促进教学:强调学科对人才培养的龙头作用,实施高端人才("千人计划"、"长江学者"、"杰青")为本科生授课;鼓励学生早期参与科研活动,鼓励教师参与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指导与孵化;充分利用各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开展科研促进教学.
科研融入教学:制定相关制度规定教学大纲、备课、授课等教学环节必须引入科学研究进展及前沿,使课堂教学与教师的科研实际紧密联系;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学生进入导师研究课题组,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开展研究型学习;教学和科研实验室全部面向本科学生开放,鼓励本科生更广泛开展科研实践,激发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鼓励科研成果进入课堂,如基础医学院解剖学将创新性的人体腔隙的科研应用到教学,开设了选修课57《人体腔隙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立足大纲介绍前沿,将在糖生物学方向的科研最新成果向学生讲授.
图4-2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图4.
2.
3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式一、推进教师教学方法改革以及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要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践行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积极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搭建自主学习平台.
PBL教学法:整合课程教学中,按人体系统开展PBL教学.
每个PBL案例6-8个学时,每个学习小组配有1名老师.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8研究型学习:临床医学专业卓越班开设《创新课程》,学生以研究小组进入导师课题组,通过文献阅读、文献介绍、课题讨论和交流,掌握研究领域的知识、现状和新进展,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术,通过实验设计、计划书撰写、实验操作、结果分析和论文等形式,达到研究型学习的目的.
MOOC教学:建设学校SPOC在线教学平台,探索"基于网络又超越网络"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新模式,改变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
二、引导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建立拥有30间专用教室的PBL教学中心,采用PBL等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017年实施的全面优化调整理论课时,更好地保障了学生自主学习.
同时,大力建设SPOC平台及各类在线学习平台,提供丰富、优质的在线学习资源,方便学生使用网络实验教学工具进行主动学习,进行在线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4.
2.
4考试考核的方式方法及管理理论考核方式改革:减少传统侧重概念和理论记忆的考核,加强应用性和综合性知识的考核.
增加病例分析题的比例,体现考核综合性特点.
在"分阶段综合考试"和"毕业理论考试"中增加临床场景类试题(A2型题),提高学生临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
全面采用网络阅卷系统、开发考试分析报告系统,充分利用计算机考试和阅卷的数据,实现对试题、考试成绩分析的科学性、全面性和规范性提升,实现教学、考核的有效反馈.
临床技能考核改革:开展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包括SP问诊、体格检查、临床技能操作、计算机辅助检查判读等考核,内容涵盖了医生处理病人的全过程,主要评价学生的临床基本技能、临床思维能力、人文关怀等方面.
开展计算机模拟病例(CCS)考试,59实现考生与模拟患者进行交互地诊断、治疗和监护,考评学生处理临床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辅助考核/网络考试:积极推进计算机辅助考核/网络考核,采取自建和引进相结合办法,建成了我校的网络版题库与在线考试系统.
目前题库试题数量10万余道,2017年建设完成涵盖历年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真题的医学综合考试试题库.
4.
3实践教学4.
3.
1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一、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始终倡导医学专业"早临床、多临床和反复临床;早实践、多实践和反复实践"的理念,构建了符合人才培养要求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表4-1),全面培养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表4-1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序号学期实践内容/课程名称考核方式1一急救培训(军训时开展)2一至四早期接触临床课程Ⅰ~Ⅳ3四假期社会实践(基层医院)4五临床诊断学实验课考试5五实验诊断学实验课考试6五外科手术学考试7六临床技能培训考试8六临床医学系统整合课程见习9七临床医学传统课程见习10八、九毕业实习(49周)出科考试、中期考核、毕业考试11十临床综合能力培训考试二、"三阶段"临床技能培养体系通过实习前、实习中、实习后的标准化临床技能培训,实现临床实践能力的逐级提升.
第一阶段:实习前临床基本技能培养.
第五学期《临床诊断学》、《实验诊断学》和《外科手术学》培训临60床基本技能;第七学期开设《临床技能培训》,借助虚拟模拟模型、标准化病人(SP)和计算机模拟病例(CCS)等进行临床专科基本技能培训.
第二阶段:实习过程中临床基本技能及综合能力培养.
在第八、九学期的毕业实习中,真实医疗环境中临床综合能力培养同时,利用虚拟模拟等设备开展临床技能全员培训、出科考试、实习中期临床能力考核和大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全员竞赛.
第三阶段:实习后临床综合能力培养.
第十学期开设《临床技能综合培训》、《医患纠纷处理》等课程,强化临床思维和临床决策、人文关怀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培养.
三、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立由理论教学、课内实验和课外训练三模块组成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改革课程设置,优化和开设科学方法类课程.
增设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内容的课程,如《生物医学创新实验技术》、《创新性思维训练课程(PBL)》和《科研基本方法》,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主要过程和基本方法.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训练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
制定《临床医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管理规定》,规范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全程导师制创新能力培养.
学生进入导师研究课题组,达到研究型学习的目的.
强化课外创新能力训练,构建以"实验室开放为基础、以大学生科研资助体系为保障、以各类创新竞赛为牵动"的课外创新能力训练体系.
开展各类学生创新竞赛,配备科研指导教师,鼓励学生发表科研论文和申请专利,培育学生学术思维和创新意识.
4.
3.
2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开放情况一、实验教学不断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基于"精讲多练"原则,紧密围绕各专业培养方案和培养要求,对实验项目、内容进行删减、重组.
全校各专业实践学时占总学时平均达60%.
多年来,不断改革基础医61学实验教学内容,形成了医学机能学、医学形态学、病原生物学实验;逐渐减少验证性实验项目,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项目.
同时,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实验教学中推广和应用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式、探究式教学和自主实验.
2016-2017学年,按照教学计划,各课程实验教学的开出率为100%,实验教学综合性、设计性试验项目数为76项,占比为5.
84%.
二、实验室开放情况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全部面向本科学生开放,积极推进实验室开放工作,以鼓励本科学生早期接触科研,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如解剖学实验室全天开放,每年参加人数3万多人次.
4.
3.
3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的落实及效果一、实习实训各专业教学基地69个,主要集中在辽宁省,并向长三角地区发展,集中度较高,满足各专业本科学生实习需要.
2018年初,面积1.
5万平方米的新临床实践中心投入使用,将打造国内一流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基地.
各专业实习严格执行《大连医科大学毕业实习管理规定》和实习大纲要求,保障实习时间和实习质量,其中医学类37-49周,理工类20-25周,文管类10-15周实习时间.
二、社会实践依托制度保证、经费支持、模式创新、丰富内容和形式,大力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低年级学生以环保、医疗、教育等社会认知和服务实践为主,高年级学生以深入医疗机构调查和实习等专业实践为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每年参与社会实践学生达1500余人次,学校社会实践活动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荣誉,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对社会的认知加深,专业思想教育得到加强.
62三、毕业设计(论文)强化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和目标管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不断提高.
过程管理方面,各二级学院认真执行学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管理规定》和《本科论文(设计)质量标准》的相关要求,严把选题、指导、中期检查、评阅和答辩等环节.
目标管理方面,重点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工作,严格成绩评定标准,组织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的评选;七年制毕业论文每年均经过中国知网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确保论文质量.
2016-2017学年,全校17个专业(或专业方向)815名学生通过了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4.
4第二课堂4.
4.
1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与保障措施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思想引领工程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构建"三季两点一社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不断推进;成立"时代先锋"大学生理论宣讲团,提升学生课外理论学习热情.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青马班""五个一"计划.
人文精神培育工程:通过榜样引领,爱校教育,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多种活动,将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有效结合.
聘请全国道德模范郭明义为德育教育名誉教授和红十字会名誉会长.
大力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讲坛,具有影响力的校内外专家为学生讲座、培养学生人文情怀.
二、科技创新活动育人平台制定了学校《本科生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办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活动.
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专项基金,鼓励学生根据基金项目指南申报科研项目.
以"大学生科技节"为龙头,63开展"挑战杯"竞赛、创新思维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
针对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开展一系列学术讲座.
邀请外"长江学者"和杰青"等一大批校内外专家为学生做学术报告.
三、特色校园文化育人平台积极发挥文化育人功能,促进青年全面发展.
以"节文化"为载体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了青年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科技节、女生节等活动;丰富以大学生人文素质讲坛、榜样力量标兵宣讲团事迹报告会为代表的讲座论坛体系;打造以大医之星、感动大医、社团嘉年华为代表的品牌活动体系.
四、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育人平台学校切实发挥社会实践育人功能.
常年坚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不断创新社会实践模式;实行项目立项、审查、实施、总结、答辩、表彰为一体的社会实践运作机制;设立社会实践专项经费;制定了学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施细则》,对活动全覆盖、全员考核,保障活动安全化、项目化运作.
4.
4.
2社团建设、校园文化、科技创新活动及育人效果一、社团组织建设学生社团不断发展壮大,拥有100余个学生社团,其中校级社团42个.
学生参与社团比率达到90%以上,指导教师配备率达54%.
二、校园文化育人学校着眼于学生成长成才,构建了学术文化与讲座论坛大医品牌活动体系;创建"节文化"校园文化建设载体,创新文化活动形式;成立了大学生艺术团,展示了广大青年学生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和良好的文化艺术素质.
艺术团先后有30余项活动在全国、省级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奖,近三年获得各级奖项33项.
64三、科技创新育人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专项基金,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讲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科技创新类活动;成立科技协会、中西医协会、新知学社等多个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训练类学生社团等,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蓬勃开展.
迄今,学校共举办八届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科研立项815项,7356人次学生参与其中.
有效的机制和浓厚的氛围奠定了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基础,成效明显.
迄今,在全国"挑战杯"竞赛中获奖12项,辽宁省"挑战杯"竞赛中获奖442项,在省级以上比赛中获奖2370余人次,成绩位于辽宁省高校前列,"创青春"辽宁省大学生创业大赛有73项作品获奖.
近三年,"挑战杯"竞赛获奖193项,其中国家级获奖5项(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省级获奖188项;本科生发表论文64篇,其中SCI论文21篇,CSCD论文10篇.
四、社会实践育人通过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观察、调查和服务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社会实践内容包括支医支教、理论宣讲、国情社情考察、环境保护、法律援助等.
每年重点组织校级社会实践队150支,设立社会实践专项经费15万元.
学校多次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全国大学生志愿者千乡万村环保科普行动优秀组织单位和辽宁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等荣誉称号.
4.
4.
3学生国内外交流学习情况学校积极开展教育国际化推进工程,搭建交流平台.
先后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恩波利亚、班尼迪克大学、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日本九州大学、千叶大学、冈山大学、爱媛大学等30多个国家、地区的百余所学校和科研院所签订了交流65合作协议.
学生国(境)外交流包括学位攻读、学分互认双学位攻读、海外游学和临床实习等.
近三年,派出本科生赴国外及港澳台交流101人次,其中教育部留学基金委资助优秀本科生项目派出为29人次.
2016年,学校设立了学生国际交流专项资金,用于资助学生出国交流,两个年度共拨付120万元资助学生国际交流.
4.
5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4.
5.
1课程考核体系不够完善一、问题描述(一)课程考核方案不够完善.
部分课程考试方式单一,对学习过程考核评价不足,形成性评价开展的广度和效果欠佳,没有充分调动学生日常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课程考试内容不够全面.
部分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课堂笔记,更侧重于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忽视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三)课程考试命题不够科学.
大部分试题为传统的客观题、记忆题,逻辑性不强,缺乏更多的思维空间,涉及学习重点的考题难度偏低,要增大难度只能出偏题怪题,违背了考试的初衷.
(四)非医学课程试题库建设落后.
学校多年来的试题库建设落脚点均在医学专业课程,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存在课程试题库建设的不均衡性,非医学课程试题库建设存在较大短板,制约了开展科学性、全面性的学业考核.
(五)课程考试分析不够深入对考试分析的重视程度不够,考试和试卷分析的内容流于形式,对课程考试结果分析严重不足,考试分析结果的反馈没能够有效应用于教学,没能够实现对教学的改进与提高.
66(六)课程考试试卷、论文等管理不够规范.
部分学院和教研室对考试卷、论文和考试文件等管理不够规范,各级部门的检查和监督力度不够.
二、问题剖析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不足,需要教师相应地对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加强过程性、形成性考核、增加命题科学性、以及进行深入的考试分析,大大增加了教师教学工作的强度和难度,教师开展主动性不足;部分学院对考试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考试档案管理不够规范;对考试结果分析反馈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试卷分析的内容设计不科学,管理尚不规范;缺乏完善的课程考核工作责任体系和激励机制,教师对考试进行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三、整改措施(一)完善考核方案.
要求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加强对学习过程考核,开展更多的形成性评价,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适时调整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强化题库建设,平衡做好各专业课程试题库建设.
继续强化建设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题库,并动态维护和更新题库,并及时进行修订和改进,确保考试客观、公正地反映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
同时,要通过多种措施,强化其他专业课程试题库建设力度,兼顾各专业课程考核质量.
(三)加强命题科学性.
大力加强情景逻辑思维式命题,考核学生利用知识进行逻辑推理和决策、考察学生知识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用考核引导学生知识的活学活用.
(四)健全考试反馈机制.
加强考试工作总结,重视考核结果分析与应用,将学校最新制定的考试结果分析系统的应用扎实推进,67引导学院、教研室等管理者以及教师通过考试分析发现教学中的问题,针对性地进行持续改进,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达到考核反馈指导教学的效果.
(五)建立课程考核责任体系和激励机制.
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严格管理,明确责任,定期督导、检查和整改,加强教师对考核工作的责任心和责任感;通过多种途径宣传考试工作突出者,树立先进典型并予以表彰和鼓励,激发教师对考核工作的积极性.
4.
5.
2教学方法改革深度广度不够一、问题描述(一)部分教师和管理人员不能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对深层次教育内涵不够了解,对先进教育方法掌握不到位,导致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不能全面覆盖所有课程,教学水平和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班化PBL教学,MOOC、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覆盖面还比较小,或者改革开展时间较短,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有限,短期效果尚不明显.
(三)开展先进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并且难度较大,教师主动意识不够,课堂创新的热情和激励机制不足.
二、问题剖析(一)部分教师缺乏系统规范的教育教学培训,不能有效地将先进教学理念很好的应用于教育教学中.
(二)教学方法改革需要教师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并且教学改革工作难以量化,相关激励机制不能很好落实,影响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主动性.
并且部分教师因职称晋级的科研工作、临床的医疗工作等影响较大,尚不能有效平衡医、教、研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影响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实施效果.
68(三)学校教师队伍总量不足,专任教师人数偏少,加上教学资源、教学条件相对紧张等实际情况,影响教师开展PBL教学、研究式学习等,导致改革实施效果不佳.
(四)传统教学模式惯性较大,新理念、新方法、手段和技术发展迅速,部分教师主动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的动力不足,能力不够.
三、整改措施(一)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校内通过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加强开展名师讲堂、网络培训和专项培训等,校外通过人力资源部和国际交流合作处选派教师到国(境)内外参加教学方法改革与研究的培训工作,参加各类教育教学会议等.
(二)进一步完善教师教学改革、教学效果的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加大其在教师职称评聘资格条件中的权重;对于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的教师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对取得的优秀教学改革成果给予客观的评价、充分的认定和相应的奖励;多种途径鼓励教师主动投入更多精力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着重加强青年教师成长过程的保障机制建设,确保青年教师教学理念、教学能力的逐步提升.
(三)继续加大优秀教师的引进与培养力度,加大教师的招聘工作,多渠道筹措资金改善教学条件,保障教学改革取得预期效果.
4.
5.
3教育国际化的开展不够一、问题描述(一)学校本科学生出国交流人数少,经费投入不够.
(二)学校本科生专业课无全英文授课,随着七年制和英文班的停办,各专业双语授课课程门数也逐渐变少.
二、问题剖析(一)学校与国(境)外百余所学校和科研院所签订的交流合作协议,大部分应用于高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用于本科教学的资源较少.
69(二)国(境)内外人才培养体制、模式差别较大,学分互认和课程对接难度较大,影响学生的后期课程安排,这种情况在临床医学专业更加明显,影响部分交流项目的开展.
(三)进行教育国际化的资源、经费及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展.
(四)教师和学生的国际化教育观念有待加强,缺乏国际化视野,外语能力有待加强,学院、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尚未充分调动.
三、整改措施(一)完善出台加强本科生出国(境)交流学习等相关政策,建立、完善本科生出国(境)交流学习的选拔、课程对接和培养体系.
进一步深化学生培养的学分制管理制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实现院校间、区域国际间的学分互认.
(二)实施"本科生海外交流计划",特别要积极拓展医科专业学生海外交流项目.
每年择优资助更多数量学生赴国外知名大学交流学习.
通过加强与海外校友、国外友好院校联络,积极拓展中外学生交流渠道,重点建设一批师生海外访学、游学基地(国外知名大学、教育科研机构)作为国际化课程体系的国际对接平台.
(三)加强师资队伍培养,做好国际化医学人才培养的师资保障.
通过加强国内外教学交流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国际视野、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引进高水平师资充实教学、医疗和科研队伍.
(四)充分利用教育部"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建设高水平大学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争取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委以及辽宁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
建立学生海外交流专项支持资金和多种激励机制,为促进学生国际交流提供保障.
704.
5.
4实验室开放效果欠佳一、问题描述(一)部分实验室课后开放利用程度不够,部分教师在实验室开放期间参与实验指导不够,实验室开放过程中学生收获有限,学习效果欠佳.
(二)实验室开放项目与内容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学生参与积极性不够.
(三)实验室开放没有产生良性循环的机制和效果.
二、问题剖析(一)部分实验室因教学、科研任务繁重,教师数量不足,实验室开放工作量认定的机制、耗材经费及学生监管等问题影响,导致教师对实验室开放的工作热情不高.
(二)学生的课余时间较少,部分开放的实验项目内容以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缺乏兴趣,参与实验室开放积极性不高.
学生学习模式传统,缺少创新创业和主动学习的习惯.
(三)学校总体的实验室开放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和激励机制,科研促进教学的氛围和学生参与科研、自主学习的氛围不足.
(四)实验室对课余时间开放的项目设计和学生针对性研究不够,对学生的指导效果欠佳,形成了学生教师双向的不满意状态.
三、整改措施(一)进一步健全切实有效的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完善管理体制和激励制度,鼓励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参与实验室开放工作;增加实验室运行经费,全面建立实验室开放网络平台,加强实验室开放的管理;学校科研促进教学的氛围还需加强.
(二)丰富开放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能力.
多种措施激励学生参与科研创新,促进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71(三)开展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培训,特别是选送教师到综合性大学和高水平学校学习培训,提升实验室开放的总体设计和管理理念,提升对学生利用实验室开展自主学习的指导能力.
4.
5.
5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刚刚起步一、问题描述(一)学校创新创业考核指标和奖惩措施及相关的保障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效果尚待观察.
(二)校内教师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尤其是转化为产业链,还需要加强培训.
(三)校外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偏少,学生项目入驻孵化基地和入驻后的成功转化率低.
二、问题剖析(一)学校的创新创业工作刚刚起步,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但执行过程缺乏有效的协同推进机制,创新创业的氛围不够浓厚.
(二)校内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缺乏系统性教育方法培训,对创业实战案例讲解和分析不够深入,缺乏社会和企业经历,理论强,实践弱.
(三)医学院校资源相对集中,吸引社会企业参与学校共同育人机制正在建设,创业教育资源不足.
(四)入驻孵化基地的学生创业项目,引入社会创业资源不足,缺乏全程指导和服务体系,以及相应的配套激励机制.
(五)对学生成长指导方法比较局限,部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不高,习惯于传统的学习模式.
三、整改措施(一)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重新理顺教务处、团委、招生与就业处等职能部门的协同机制,明确二级学院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72工作的主体,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组织机构和工作职能,加大专项经费投入,持续开展第二课堂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等校园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
(二)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考核指标和奖惩措施及相关的保障措施,建立创新创业系列课程和资源库,制定创新创业课程管理办法,建设吸引社会企业参与学校共同育人机制和创新创业孵化平台.
(三)加强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统筹学校人力资源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及各二级学院,着力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培训措施和激励政策,鼓励校内教师进行创新创业研究,聘请企业家等创新创业相关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
(四)加强大学生成长指导,树立"全员育人"的理念,开展更多的讲座、论坛和实践活动,指导学生思想、学业成长和发展规划,开阔眼界,培养自主学习习惯,鼓励参与创新创业,在校园营造更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735.
学生发展5.
1招生及生源情况5.
1.
1严格落实政策要求,坚持阳光录取学校严格落实国家、辽宁省相关招生政策要求,成立本科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组织领导本科招生工作.
严格按照教育部"十公开"工作要求,做到招生章程、招生计划、录取结果、咨询及申诉渠道等信息公开,坚持阳光录取,坚持录取工作全程接受监督,录取进程及时发布,坚持工作程序严谨规范,录取现场秩序井然、服务优质高效、工作成效显著.
5.
1.
2创新招生宣传模式,宣传渠道全面铺开重视招生宣传工作,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开展工作,效果显著.
学校不断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吸引全国各地优质生源,每年向全国百所高中投放宣传展板,直观展示学校;建立招生咨询电话服务中心,设立10条咨询电话线路;完善招生网、微网站(手机端)、招生微信等宣传平台;组织录制《专家讲专业》、《招办发言人》系列视频,在光明日报、光明网、腾讯视频、中国教育在线等主流媒体进行广泛宣传.
近三年,"感恩母校行共筑成长梦"招生宣传活动足迹遍布全国30个省200余个城市,校园宣讲会进入近300所高中,组织了464场,建立优质生源基地43个;参加全国各地百余场大型高招咨询会.
5.
1.
3招生规模稳定,生源结构多样化一、本科招生规模稳定学校按照"十三五"发展规划,稳定本科招生规模,科学、合理制定各年本科招生计划.
近三年,招生计划总数稳定在1601人,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招生,专业涉及医学等全部六个学科门类.
省内招生计划总量占比稳定在52%以上,录取率保持在99.
7%以上,新生报到率稳定在95%以上(表5-1、5-2).
74表5-1近三年招生计划情况计划名称201520162017总计划160116011601省内计划833877874省外计划768724727录取人数159715981599录取率99.
75%99.
81%99.
88%报到人数155315251554报到率97.
24%95.
43%97.
19%注:此表中不包括港澳台新生数据表5-2近三年各专业计划数、志愿率和报到率情况专业名称201520162017计划志愿率报到率计划志愿率报到率计划志愿率报到率临床医学"5+3一体化"150100.
00%99.
33%150100.
00%99.
33%150100.
00%98.
00%临床医学51199.
02%99.
22%460100.
00%99.
13%460100.
00%99.
57%麻醉学6093.
33%100.
00%91100.
00%98.
90%91100.
00%98.
90%医学影像学60100.
00%98.
33%91100.
00%98.
90%9198.
90%100.
00%口腔医学6098.
33%100.
00%64100.
00%100.
00%6498.
44%98.
44%预防医学6487.
50%96.
88%6490.
63%93.
75%6489.
06%90.
63%中西医临床医学32100.
00%93.
75%29100.
00%100.
00%32100.
00%93.
75%药学3261.
29%96.
77%3296.
88%96.
88%3290.
63%96.
88%临床药学10682.
86%94.
29%9888.
78%93.
88%9593.
68%98.
95%医学检验技术6487.
50%100.
00%6498.
44%96.
88%6496.
88%100.
00%卫生检验与检疫3265.
63%100.
00%3290.
63%93.
75%3278.
13%96.
88%护理学12892.
06%90.
48%12871.
20%86.
40%12896.
09%97.
66%医学影像技术3086.
67%90.
00%30100.
00%86.
67%3096.
67%83.
33%应用心理学3287.
50%96.
88%3070.
00%96.
67%3076.
67%93.
33%生物技术3265.
63%96.
88%3243.
75%93.
75%3240.
63%90.
63%生物制药3287.
50%100.
00%3278.
13%93.
75%3281.
25%96.
88%生物医学工程3275.
00%96.
88%3265.
63%78.
13%3268.
75%93.
75%法学3259.
38%87.
50%3063.
33%90.
00%3075.
00%92.
86%75公共事业管理3228.
13%87.
50%3218.
75%65.
63%3240.
63%81.
25%摄影4095.
00%95.
00%3585.
71%85.
71%3096.
67%96.
67%视觉传达设计40100.
00%100.
00%30100.
00%100.
00%30100.
00%100.
00%服装与服饰设计———15100.
00%100.
00%2095.
00%90.
00%二、生源结构多样化近三年录取的新生中,男女比例约为2:3,城镇和农村比例约为3:2,涵盖汉族、满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土家族、回族、苗族等26个民族,少数民族新生达到或接近五分之一.
5.
1.
4生源质量逐年提高本科招生录取分数逐年提高.
近三年,在各省市普通类批次录取最低分平均高出一批本科控制线差值(以下简称为线差)稳定在60分以上,在辽宁省一批本科理工类线差稳定在45分以上,普通类专业总体标准分值稳定在0.
74以上(标准分值为该专业所有考生高考分数与所在省份高考总分的比值的平均值)(表5-3).
表5-3近三年普通类各专业标准分数情况年份201520162017普通类总体标准分数0.
74850.
76330.
7447专业名称标准分标准分标准分临床医学"5+3一体化"0.
78790.
80050.
7855临床医学0.
76180.
76960.
7571麻醉学0.
75460.
76590.
7498医学影像学0.
75410.
76380.
7477口腔医学0.
74270.
76970.
7574预防医学0.
73610.
75780.
7403中西医临床医学0.
76190.
76820.
7464药学0.
73980.
75350.
7364临床药学0.
74170.
75580.
7349医学检验技术0.
74470.
75740.
7395卫生检验与检疫0.
74290.
74630.
7282护理学0.
69910.
73140.
6881医学影像技术0.
74800.
76180.
7430应用心理学0.
72620.
74840.
724876生物技术0.
72450.
75300.
7368生物制药0.
72540.
74630.
7326生物医学工程0.
71650.
74650.
7196法学0.
73200.
73840.
7290公共事业管理0.
70900.
74300.
7084注:此数据不包含内地新疆班、少数民族预科班和艺术类5.
2学生指导与服务5.
2.
1学生指导与服务的内容及效果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化理想信念引领一是构建"三季两点一社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以入学季、表彰季、毕业季为核心,以重大节庆日、敏感时期为重点,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等主题活动.
二是不断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工作.
在学生寝室楼区建立13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室,形成"辅导员进驻公寓、学生组织进公寓、规则制度进公寓、党组织建设进公寓、安全稳定进公寓、学风建设进公寓、解惑帮困进公寓、评优评先进公寓、主题教育进公寓"工作机制.
三是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
成立"榜样力量"标兵宣讲团,举办优秀大学生党员先进事迹报告会、"大学生标兵"擂台赛等活动,掀起了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热潮.
四是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构建以学校官网、官微为核心的思想教育阵地,讲述大医故事,传播大医声音,弘扬大医精神,增强了思想教育的时代感和感染力.
二、以人为本,推进大学生综合服务平台构建一是始终把学生的基础管理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基石,常抓不懈.
学校每年会结合时代特点、主流思想、国家法规等,对学生管理规定进行研讨、修订和专题讲座,提高学生对规章制度的熟悉度和认可度.
坚持一、二年级晨练、寝室内务管理,打造"巩固军训成果"、"无手机课堂"等多个活动品牌.
二是注重学生党建、团77学等学生组织建设.
建立了入党启蒙教育、积极分子培养、预备党员管理三级"全程培养"体系;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组织机构的服务与管理;成立"爱助成长"校内学子基金,开展"学生讲坛"、"宿舍文化节"等活动等,构筑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多维度平台.
三是开展年度学校工作学生满意度调查,畅通学生反映问题的渠道,提升学生服务质量.
四是建立了大学生全程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以创业课程为依托,以创业大赛为契机提升创业能力.
辽宁省第三、第四届创业大赛中荣获团体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和优秀组织奖.
学校创业基地获批辽宁省第四批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三、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学校与2003年即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面积约600余平方米,功能健全;专职教师6名,师生比1:2169,远超国家教育部1:4000的规定.
中心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建了军训与心理集训相结合的"阳光两训"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构建以预防和干预为主的高危事件处理平台,依托"学校党委-二级学院领导-学生处及辅导员-心理健康教师-学生心理骨干"五级危机干预体系,形成了有效的"防范先行"、"追踪跟进"、"重心前移"和"全面排查"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体制.
中心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开展各种特色专题培训;不断探索"手工艺术表达性心理训练"、和"心理沙盘技术"等心理咨询与教育新方法.
中心获得"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机构"、"辽宁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和"辽宁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优秀团队"等多项荣誉称号.
四、全面推进资助育人建立和完善以"保障性资助、激励性资助、引导性资助"为一体的资助体系,落实"精准扶贫"工作精神.
合理确定认定标准,精准认定,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动态管理,健全四级资助78认定工作机制.
坚持资助育人导向,在各级奖学金评选发放环节,全面考察学习成绩、创新发展、社会实践及道德品质等的综合表现.
在国家助学贷款办理过程中,深入开展诚信和金融常识教育,培养学生法律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和契约精神.
五、重视少数民族学生工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培养,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作和管理服务工作.
2016年,学校成立了少数民族管理办公室和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领导小组.
对4名新疆内派教师采取"分组分院"负责制,保证其师生之间的无缝衔接.
设立少数民族勤工助学专项岗位,争取更多的学生资助.
建立学习"X帮一"互助小组,将解决群体性学业问题与个体性问题相结合促进学生发展.
设立思想教育专项计划,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制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网络安全教育等.
依托"千人导航计划",将新疆少数民族的优秀学生与学生党员结对子,积极发展符合条件的优秀学生入党.
六、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国防意识将国防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军事理论课》必修课.
基于医学类院校特点,在新生入学军训中,坚持战伤救护训练,强化学生的纪律养成意识,并以"巩固军训成果"的形式不断强化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团队合作意识.
组建学生教官训练营和国防教育促进会,充分发挥学生骨干作用,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设立征兵工作站,积极开展征兵政策宣讲及入伍动员工作.
近三年,有56名学生入伍,连续两年获得辽宁省大学生征兵宣传动员系列活动优秀组织奖.
七、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依托"千名辅导员万家行"家访活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调育人机制.
近三年,辅导员共入户走访学生家庭79670户,召开地区家长会29场,参与学生家长1813人,荣获辽宁省"千名辅导员万家行"活动优秀组织奖和A类项目单位.
坚持每年将优秀学生"喜报"邮寄给家长和学生所在高中,与家长共同分享学生成长的收获与喜悦.
坚持每年邀请学生家长参与毕业典礼,组织召开新生家长会,丰富"入学季"、"毕业季"教育内涵,增强"家校"育人合力.
5.
2.
2学生指导与服务的组织与条件保障一、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和制度建立了完善的学生指导与服务体系,成立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资助工作、学生工作、就业创业工作、就业创业工作督导督查等5个领导小组,设立了学生处(学生工作部、武装部)、招生与就业处、团委等职能部门,建立了学生事务管理、学生资助服务、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职业发展咨询室等5个学生指导与服务机构,成立了学生会、自我教育委员会、宿舍管理委员会、学业指导委员会等学生组织,实现了指导服务工作全覆盖.
从制度育人的高度出发,每年组织修订编印《大连医科大学学生手册》.
2017年初,教育部发布新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校成立学生管理规定修订工作领导小组,对全校本科、研究生相关管理规定进行系统修订.
修订范围涉及教育教学、学籍管理、日常管理、创新创业、违纪处分、评奖评优、资助服务、征兵军训,废止、修订、制定的规章制度近40项,使学生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加强队伍建设大力加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
制定完善专职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政策,实行专职辅导员教师职称评定单列、评审条件单设,确保专职辅导员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不被占用.
同时,为专职辅导员设置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行政职级待遇,激发80辅导员的工作干劲和责任意识.
目前,学校一线专职辅导员43人,其中副教授6人,讲师25人,助教12人,师生比为1:186.
高度重视辅导员培养与培训.
将辅导员的培养纳入学校师资培训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
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硕士学位,并取得学位的学校实行报销三分之二学费制度.
实行辅导员岗前培训制度、例会学习制度、外出进修考察学习制度,不断提高辅导员的业务素质.
每年选送10-20名辅导员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培训学习;开设"学生工作讲坛",开展辅导员专题培训讲座二十余场;每年设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项研究课题10余项,并给予经费支持,鼓励辅导员立足岗位开展教育研究.
学校连续六年参加辽宁省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均获得不错的成绩,2012年和2016年均荣获团体一等奖.
近三年,涌现出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入围奖1人,辽宁省辅导员年度人物奖1人和提名奖1人,大连市各类辅导员荣誉44人,以及辽宁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5项.
班导师助力学生成长辅导.
学校出台了《关于班导师工作的实施意见》,积极为低年级自然班配备班导师,为高年级自然班配备指导教师,协助辅导员进行思想教育.
现有本科生班导师202人.
三、保障经费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经费预算和使用有保障.
每年预算35万元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学生工作者理论学习和相关培训等.
按国家、辽宁省相关规定,每年按学校事业收入不低于5%的比例拨付学生资助专项经费,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奖助学金、勤工助学补助、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
学校将本科生奖助学金列入财务预算,近三年累计发放各类奖助学金2820.
5万元,奖励30802人次,发放勤工助学补助338.
4万元,发放困难补助7.
2万元,减免孤儿学宿费42.
52万元.
5.
2.
3学生对指导与服务的评价81自2014年起,在全校学生中开展年度学校工作学生满意度调查.
调查随机抽取2000名左右学生就学校的"总体工作"、"教学工作"、"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后勤服务工作"、"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学校其他工作"等5个因素的60多项工作开展满意度调查评价,根据调研情况形成满意度白皮书(2015-2017年《学校工作学生满意度白皮书》).
从调查整体情况看,同学们对学校的相关工作持较高的满意态度.
5.
3学风与学习效果5.
3.
1学风建设的措施与效果一、学风建设措施得力一是重视学风建设规划,以制度保学风.
学校把学风建设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之中;成立了校院两级优良学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为做好学风建设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和《优良学风先进单位评选办法(试行)》等文件;每年召开优良学风建设总结交流会,评选年度优良学风先进单位;搭建学校与学生家长沟通桥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组织教育活动,以教育促学风.
开展"远离手机,聚焦课堂"主题教育活动,促进优良学风建设.
举办"一站到底"医学知识竞赛、"学习计划"设计大赛、解剖图谱大赛等活动,吸引学生广泛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三是加强学风监督,以管理严学风.
坚持辅导员听课制度、辅导员与任课教师沟通制度、学生评教制度、考前诚信教育制度、学生工作者考场巡视制度等,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风气得到了好转,考风考纪得到了改观,形成了人人投身学风建设的良好氛围.
82完善学业预警机制,对于考试不及格、濒临留(降)级或有其它学业困难的学生,提前预警并采取帮扶措施.
四是开展先进表彰,以榜样示学风.
每年召开学生工作表彰大会,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树立典型;注重挖掘学风建设的先进典型和学习楷模等典型人物,举办"榜样力量"事迹报告会;每年举办"大学生标兵"擂台赛,选举产生年度十大标兵,促进积极向上的优良学风形成.
二、学风建设成效显著近三年,本科生获得国家奖学金62人、国家励志奖学金932人、辽宁省省政府奖学金61人;辽宁省优秀大学生党员标兵2人,辽宁省优秀大学生党员2人,辽宁省华育十佳大学生1人,辽宁省华育十佳大学生提名奖1人,大连市大学生标兵3人,大连市自励自强标兵3人,大连市三好学生118人,大连市先进班集体39个.
5.
3.
2学生学业成绩及综合素质表现一、学生学业成绩整体良好近三年,本科生毕业率98.
62%,学位授予率97.
89%;国家大学英语四级累计通过率90.
38%,六级累计通过率58.
3%;毕业学生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逐年提升(表5-4);在第十四和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得一等奖1项,三等奖4项.
2016年,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大赛,荣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学生连续七年参加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成绩卓著,七次以获得东北分赛区第一名成绩参加全国总决赛,并荣获全国特等奖3次、一等奖2次、二等奖1次、三等奖1次.
基于此优异的成绩,2018年学校将承办全国总决赛.
83表5-42014-2016年全日制本科考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年度临床执业医师口腔执业医师护士执业医师公卫执业医师中西医执业医师人数通过率(%)人数通过率(%)人数通过率(%)人数通过率(%)人数通过率(%)201447372.
538275.
82601002968.
97--201556486.
518670.
1661001963.
16--201672982.
58379.
787897.
442744.
42060二、学生综合素质表现优良一是学生德育素质不断提升.
学生踊跃参加志愿服务和公益性学生社团活动.
包括红十字志愿者协会、环保协会、导盲犬志愿者协会、义工协会、曙光青年志愿者协会五个志愿者服务协会在内,公益类学生协会累计注册志愿者2014人.
红十字志愿者协会荣获全国高校十佳社团.
学校先后荣获辽宁省红十字示范校、辽宁省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
近三年,有9名学生参加西部计划到基层奉献青春;有3979名师生参与造血干细胞捐献活动,包永乐同学成功挽救一名韩国血液病患者,成为大连市首例涉外捐献志愿者.
二是学生体育素质良好.
近三年,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达标率分别是90.
1%、91%、84.
3%;学生体育代表队参加市级以上竞技比赛25次,其中国家比赛获得团体第三名1次,个人第三名1次,省级比赛获得第一名2次,第二名3次,第三名2次.
三是学生文艺素养不断提升.
近三年,学生在辽宁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1项;在辽宁省第五届大学生戏剧节中,获高校原创剧目奖、编剧一等奖、短剧二等奖等12项奖励;在辽宁省第六届大学生戏剧节中荣中,获最佳演员奖、最佳短剧、优秀编剧等8项荣誉.
四是学生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2006年以来,学校在全国"挑战杯"竞赛中获奖12项,辽宁省"挑战杯"竞赛中获奖442项,"创青春"辽宁省大学生创业大赛获奖73项,先后有2370余人次在省84级以上比赛中获奖,成绩位于辽宁省高校前列.
近三年,本科生发表论文64篇,其中包括SCI21篇,CSCD10篇.
5.
3.
3学生对自我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2017年,学校开展了学生自我学习与成长满意度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自我学习满意度总体较高,达到98.
2%,学生对自我成长满意度达到97.
3%.
5.
4就业与发展5.
4.
1多措并举,全面推进就业工作一、健全就业工作机制体制,履行主体责任学校全面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和"三包"责任制,每年均召开多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和全校性的就业工作推进会,切实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
每年学校与各二级单位签订就业目标责任状,夯实主体责任,明确任务分工,全校联动,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
二、就业指导与服务完善,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
课内针对不同年级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基础教育》和《就业指导》3门课程,通过课堂直接进行政策宣传和择业观教育;编写出版了辽宁省医学院校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专用版教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指导》.
课外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未来职场精英挑战赛、"职达校园"职场模拟面试大赛等活动,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通过就业信息网、"大医就业助手"微信平台等渠道广泛宣传辽宁省内就业政策和基层就业政策;选树基层就业创业的典型人物,邀请他们开展宣讲报告会,转变就业观念,服务基层,服务辽宁;编印《毕业生就业指导手册》和《毕业生生源信息册》,指导毕业生求职择业;成立职业咨询室,精准化85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加强就业指导教师培训,近三年选派教师参加就业指导培训51人次,切实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
实施积极的就业帮扶政策,精准开展就业服务"助困工程".
一是通过发放补贴、"一对一"帮扶、推荐就业等措施,重点做好家庭贫困、心理困惑、少数民族等群体的援助工作.
近三年,进入辽宁省贫困生台账毕业生累计267人,获得大连市求职补贴毕业生86人.
二是校本部和两所附属医院面向我校毕业生招聘同工同酬在职员工,积极促进毕业生在辽就业.
三是通过招募公益性岗位、科研助理岗位等举措,为辽宁储备人才、留住人才,近三年累计招募公益性岗位和科研助理308人.
四是建立毕业生就业台账,及时准确地掌握每一名毕业生的就业愿望、需求,精准解决就业实际困难.
三、全面拓宽就业渠道,市场建设稳步推进一是举办校园招聘会,促进毕业生就业.
充分发挥校企联盟优势、利用校友资源、行业资源等,每年举办春季、秋季大型校园招聘会.
近三年,共1819家单位参会,其中高等教育及医药类单位占79%左右;举办用人单位专场招聘会198场,累计为毕业生输送岗位近9万个,吸引了校内外近2万名学生参会.
二是建立人才合作机制,开拓优质就业基地.
积极走访各省市、尤其是省内卫生等行业主管部门、人社部门和用人单位,洽谈就业合作、对接机制,开拓就业基地.
与省内外同类院校合作,作为东北医学院校就业工作协作体、辽宁省医疗产业校企联盟成员单位,紧密围绕"市场共建、品牌共创、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原则,协同开拓就业市场.
目前已与沈阳、大连等省内城市,北京、上海、江苏、山东等省外城市主管部门建立了长效人才合作机制,建立就业基地64个,其中省内基地48个,扎实推进市场建设.
三是加强就业市场信息化建设.
学校拓展就业信息网和"大医就业助手"微信公众号功能,提供招聘等就业服务支持.
联合"职86手可得"、"就业兔"等就业类APP,多渠道宣传就业信息及政策,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
5.
4.
2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稳定在较高水平一、就业率稳定在较高水平将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作为工作重心.
近三年,毕业生规模持续增长,毕业生就业状况良好,始终保持在90%以上,平均65%以上的毕业生选择在省内就业,助力辽宁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图5-4).
图5-4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二、升学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受住医师规范化培训等政策因素影响,医学院校本科生毕业后选择升学或继续深造意愿十分明显.
因此,升学或出国留学成为本科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特征.
近三年,学校升学率(含出国或留学)呈现上升态势,平均在41%以上,维持在较高水平(图5-5).
92.
45%95.
34%90.
83%51.
38%71.
20%70.
69%0.
00%20.
00%40.
00%60.
00%80.
00%100.
00%120.
00%2015届毕业生2016届毕业生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省内就业率87图5-5近三年毕业生升学率统计三、就业质量稳定在较高水平近三年对毕业生的调查数据显示,从专业相关度来看,2015-2017届毕业生专业相关度分别为91.
69%、86.
37%和90.
18%,毕业生整体专业相关度较高,表明学校专业设置符合社会需求,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具有一定的就业竞争优势,毕业生能够学以致用.
从工作满意度来看,三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分别为97.
99%、97.
04%和95.
97%,可见毕业生对工作的满意度较高.
从自身职业期待吻合度来看,2016届和2107届毕业生职业期待吻合度分别为91.
12%和94.
49%,维持在较高水平.
5.
4.
3毕业生职业发展良好一、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
通过网络问卷、走访用人单位和与校友座谈等多种方式广泛收集信息,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情况,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映给学校相关部门和学院,实现了就业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人才培养效果与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较高.
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较高88近三年对用人单位的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整体评价很高,满意度达98%以上.
普遍认为我校毕业生专业知识较为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学习和适应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均比较强.
这反映出学校教育教学模式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质量较高.
三、学生获得就业服务满足感强近三年,毕业生对各项就业指导服务的满意度均在92%以上,其中最满意的三方面是:"职业咨询与辅导"、"就业帮扶与推荐"和"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体现学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得到了毕业生的认可,在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图5-6).
图5-6近三年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指导服务的评价5.
5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5.
5.
1非医学类专业在全国同类专业中特色不够突出一、问题描述非医学类专业志愿录取率较低,新生报到率也相对较低.
二、问题剖析95.
64%96.
05%96.
75%97.
31%97.
73%97.
73%94.
00%95.
00%96.
00%97.
00%98.
00%99.
00%就业手续办理校园招聘会/宣讲会招聘信息发布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就业帮扶与推荐职业咨询与辅导89(一)学校本科专业设置横跨六大学科门类,以医学为主,同时兼有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艺术学学科,考生专业目标明确,尤其是高分考生,往往仅青睐医学类专业,其他专业对考生的吸引度较低.
(二)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专业"和"学校"之间,广大考生越来越看重专业,加上在校期间申请转专业政策范围很窄,影响了部分考生的报考热情.
三、整改措施(一)科学合理编制本科专业招生来源计划.
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辽宁省教育厅的总体要求,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照"精减规模,优化结构,注重内涵,提高质量"的总体思路,在外部对比国内同类高校之间差距,加大内部调研力度的基础上,审慎对待、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合理编报本科招生计划.
建立以考生认可度、专业评价和办学质量、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导向的本科专业招生规模动态调控机制.
(二)进一步加强各专业内涵建设,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提升社会的认可度.
一要加强专业建设力度,调整专业结构,强化专业特色,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将招生规模与学科专业建设水平相关联的机制,提高专业对优秀生源的吸引力.
二要充分挖掘现有非医学类专业办学亮点、优势特色、就业去向等考生们关注的热点,提高非医学类的影响力.
三要引导各学院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加强与新生的沟通,提高非医学专业报到率.
(三)全方位加强招生宣传工作.
一要在积极宣传学校的同时,加大对各专业,特别是非医学类专业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学院的主导作用,有针对性的开展各专业招生宣传工作.
二要由"行政招生宣传"向"专家招生宣传"转变,招生宣传团队引入"专家讲专业",应对新高考改革下的按"专业"报考带来的压力.
三要实施90"分省到院"、"在校生母校行"等工作机制,深入到各个重点高中开展招生宣传工作,在提高学校影响力的同时,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报考.
四要充分发挥优秀教职工和杰出校友作用,邀请他们加入本科招生宣传团队,给予各类专业更有力的支持,扩大招生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5.
5.
2就业指导与服务能力需进一步提高一、问题描述院系就业工作专职人员尚未配备,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人员数量不足,学生就业观还需不断转变.
二、问题剖析(一)专职就业指导教师数量不足,兼职教师专业化水平和开展指导服务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师资较为薄弱,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二)部分学生就业观存在误区,不愿意到基层中小企业、边远地区就业,学生就业观念教育需进一步加强.
(三)各院系没有专职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辅导员老师肩负着就业工作,且专业化水平和开展指导服务工作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整改措施(一)加强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着力挖掘和开发教学资源,基于"供给侧"改革,转变教学方式,强化就业课程的实践教学,针对不同专业、不同阶段的学生需求因材施教,切实打造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课程体系.
(二)强化就业工作队伍和就业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是进一步加强院系级专职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人员的配备,积极开展各类培训,提升就业工作人员、专兼职教师的指导和服务水平.
另一方91面着力聘任行业专家、企业人力资源专家担任兼职就业导师,提升授课能力和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就业指导服务质量.
(三)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择业观教育.
课内通过政策宣传,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在新的形势下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帮助毕业生正确定位,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鼓励毕业生服务基层,服务辽宁.
课外通过开展政策解读会、基层就业典型人物宣讲报告会等活动激励和引导更多的毕业生更多的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四)高度重视毕业生调研工作,建立科学化、延续化调研体系.
一方面扩大调查对象覆盖面,在对在校生、应届毕业生调研的基础上吸纳更多的校友作为调研对象,定期全面了解职业发展状况.
另一方面重视网络调研形式在调研中的优势,建设涵盖学生和单位群体的调研平台,提升信息化水平.
高度重视调研结果,积极对结果进行分析,形成科学的调查报告,对学科建设发展、招生计划制定等作为参考,科学提升人才培养工作.
5.
5.
3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信息手段服务学生不够一、问题描述学生服务工作中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和工具的利用还不够充分,没有利用信息集成技术为学生提供便捷化的、一站式的指导和服务.
二、问题剖析(一)管理服务的信息化理念滞后.
由于管理上的惯性思维,服务学生更多的依靠传统方式方法,对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理念和技术手段的学习与应用不足.
(二)信息化网络一体化建设不足,信息孤岛现象明显.
2017年,学校现有网络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但各部门之间依然缺乏信息资源统筹建设和共享机制,导致在基础数据采集上多渠道重复采集,基础数据难以及时共享和充分利用.
92(三)网络信息监管亟需加强,网络信息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不足.
三、整改措施(一)更新工作理念,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服务学生.
在学生指导和服务中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开发APP手机软件等平台.
利用大数据关注学生群体行为及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二)打通信息壁垒,大力推进部门间数据共建共享.
引入社会资源,加大校园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网络平台建设力度.
做好各部门信息应用系统之间的信息对接和数据交换等流程设计,做到底层数据库共享,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全面提高学生指导与服务的信息化水平.
(三)统一组织规划,建设学生事务服务大厅.
将学业指导、就业指导、学生资助、生活服务等各项学生服务事务充分整合,构建网上网下相结合的"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大厅,为学生成长发展实施规范化指导服务.
(四)建设一支专业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及时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思想状况,为学生答疑解惑,积极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
5.
5.
4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长效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一、问题描述部分教师立德树人意识淡薄,只进行课堂教学,没有履行好育人的职责,认为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自己只承担所教授课程的教学任务,其他关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发展等方面的育人内容与本人没有密切关系,导致其对学生所承担课程之外的诸如思想引导、学术引领、学习方法、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缺93乏有效指导,服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与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长效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问题剖析(一)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虽已明确,育人体系虽已建立,但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对学生综合培养的重视与关注往往停留在会议和文件之中,后续的落实工作不到位.
学校围绕"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但在此过程中,没有实现顶层设计的有效贯彻与落实.
(二)部分教职工全员育人意识淡薄,对学校学生培养的目标与方向不清楚、不理解,对学生指导与服务的内涵与外延理解不准确、不全面,不明确自身在学生综合培养中的任务与责任,甚至片面地认为对学生的指导与服务仅是学生工作相关部门的任务,较少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职业发展等问题,参与学生管理服务的意识不强,缺乏对学生课余指导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部分教师利用新媒体开展学生指导与服务的意识不强,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给育人方式带来的变化,未能充分利用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开展学生指导和服务工作.
(四)教师教学、科研、医疗任务重,压力大,存在对学生课余指导和服务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相对不足的客观原因.
三、整改措施(一)狠抓落实,深入贯彻"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将学校制定的发展理念、人才培养方案与具体措施宣传落实到位.
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立德树人、全员育人意识,切实增强全体教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使全体教职员工都能明确自己在学生培养中的工作职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教书育人的模范.
(二)进一步完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健全"三全育人"工作机制,落实本科生导师制和班主任工作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学94生的学业辅导、职业规划和服务工作的评价,强化过程管理和量化考核,加强本科生导师和班主任的工作考核和效果评价,搭建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的沟通平台,完善沟通机制,给予学生全方位的指导和帮扶,形成全方位工作合力.
(三)进一步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体制机制.
拓宽学生反映意见的渠道、多方搭建反映民意的服务平台,让学生参与与之息息相关的决策和管理.
搭建校领导接待日等沟通平台.
制定有关学生权益的重要政策规定前,实行学生听证制度,并建立相配套的教学管理事务的公示制度、意见征询制度.
5.
5.
5学风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一、问题描述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不能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上,学习主动性差,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少数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观、对个人未来的发展规划缺少思考.
学风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宣传和落实不到位.
二、问题剖析(一)部分新生难以迅速适应从高中阶段的被动学习到大学阶段主动学习的转换,难以激发成长成才的内在动力.
个别学生存在学习与考试上的投机取巧心理,对大学学业在整个人生中的重要性没有清醒的认识.
(二)部分学生心理比较浮躁,急功近利,只重视专业课程学习,忽视通识类课程的学习,投入的时间精力不足.
(三)部分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够,只管"教",不管"学",缺乏课堂教学互动,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整改措施95(一)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进一步丰富入学季教育内容,邀请名师或优秀校友来校讲授学习方法,举办"榜样力量"标兵事迹报告会、学习经验交流会、校友座谈会等活动,帮助学生明确专业方向,牢固树立专业思想,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培养专业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各有侧重地开展分级指导,掌握大学的学习、生活特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大力加强学风建设.
加强优良学习习惯养成教育,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状况、思想状况、学习状况,实施分层次教育,有针对性、有侧重点地进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真正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加强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从新生入学就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和指导,引导他们以"完成学业、实现就业、体会创业"为宗旨,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力,提升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规划水平;加强考试管理,改革考试方法,以考风促学风;加大学风建设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报纸、广播、校内各级网站等媒体的作用,对在学风建设中成绩突出的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进行长期宣传报道,树立典型,充分发挥在学风建设中的示范表率作用.
(三)以教风促学风.
充分发挥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注重教育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交流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以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自我求知欲,培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加强教师课外辅导与答疑,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惑,增强学习信心.
要充分发挥辅导员和班导师的积极作用.
辅导员和班导师要经常深入到课堂、到宿舍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要落实各种学习管理与激励制度,如早操晨练制度、考勤制度和晚自习制度,结合学生奖惩评价制度,充分调动学96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形成和建立有利于学生良好学风发展的管理和激励机制.
976.
质量保障学校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不断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制度建设,吸引各类办学利益方参与教育评价活动,已经形成较为完善有效的本科教育质量监控运行、保障、监督和反馈机制,加强质量闭环管理,促进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6.
1教学质量保障体系6.
1.
1质量标准建设2007年,学校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在长期运行的各类教学管理制度基础上编制了《大连医科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标准.
2018年,学校进行了重新修订,规范为教学过程、教学管理、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保证与评价,共4大类12小类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涵盖教学各环节54个质量标准,为保障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
1.
2学校质量保障模式及体系结构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持续动态改进为动力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运行的PDCA体系(图6-1).
6.
1.
3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和制度建设一、组织建设根据目标性、系统性、全员性、全程性原则,构建了科学完善的"三层次、三过程、三职能"的质量保障体系组织架构,"三层次"即学校、学院、基层教学组织,"三过程"即顶层设计指导、教学过程实施、教育结果评价反馈,"三职能"即评价教学环节、评价教学管理、评价学生学习,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各级组织机构职能明晰(图6-2).
学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作为本科教学智囊团,对教学进行宏观指导与政策咨询,包括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98学改革及实施、教学管理制度的审核等本科教学重大事项.
各院(系、部)设有相应的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负责教学质量标准的微控与执行,管理组织各司其职,有效地监控教学质量.
图6-1学校教学质量保障运行PDCA体系结构图图6-2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组织机构图99学校本科教学评价委员会,作为本科人才培养的质控团,建立了以评教、评学、评管为目的的教学督导制度.
督导是来自教学一线的教师,深入到教学一线掌握教学情况,发挥监督检查作用,对教学活动进行宏观指导,改进教学现状,为学校教学管理提供有效信息,为学校领导提供决策依据.
主管教学校领导统筹,教务处和医学教育研究所组织专家制定教学质量标准;学生处研究制定学生综合测评标准;招生与就业处会同教务处研究制定毕业生质量调查问卷并组织实施.
职能部门通过召开教育评价工作会议、师生座谈会、学生评教、处长信箱,收集整理师生、教学督导、行管人员和校外利益方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相关职能部门、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本科教学评价委员会,为改进教学提供决策依据.
二级教学单位均由院长(主任)主抓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评价,并由教务部或办公室安排专人具体组织实施.
通过组织学生评教、专家督导、领导教学督察和座谈会等形式了解日常教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并上报上一级教育评价主管部门,再将结果反馈给教师和学生.
教研室作为教育评价的具体实施单位,既落实学院(系、部)的教育评价任务,接受上级单位反馈信息,又通过召开教学相长会、教研室主任听课、新教师试讲等形式收集一线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信息,反馈给上一级教育评价部门.
二、制度建设学校规范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和教学基本建设管理规章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健全,为教学有序运行、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与基础.
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能够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有效地保证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
100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围绕人才培养过程,对所有教学环节与组成要素进行系统分析,逐步明确教学质量控制的关键点.
出台了学校《教学管理章程》、《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教案与讲稿编写及其管理有关规定》、《备课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方案》等50多项教育评价相关制度.
2013年,又出台了《分段式综合考试方案》和《大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全员竞赛方案》,修订了《教师理论授课竞赛规定》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标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这些制度覆盖了教学管理、课程建设、教学制度建设、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和教风学风建设等,从制度上保证了医学教育各个环节质量监控的实施.
6.
1.
4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建设.
质量管理队伍包括校领导、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校院两级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校本科教学评价委员会、学院教学督导、院(系)教学领导、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等.
目前,学校领导有7人;学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0人,各院(系)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56人;委员由教学管理代表、教师代表、专家代表、学生代表,以及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代表组成.
学校本科教学评价委员会有委员33人,全部由教育专家组成.
各院(系)也设有院级教学督导.
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和院(系)教学管理人员,负责日常教学活动运行.
6.
2质量监控6.
2.
1自我评估及质量监控的内容与方式自我质量评估和质量监控是保证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学校构建了"专家评价系统、学生评价系统、教学管理系统"三个系统、贯穿全部教学活动的"三维立体"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图6-3).
101图6-3"三维立体"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专家评价系统:包括学校督导、院(系、部)督导、同行专家.
学校督导掌握学校宏观政策和导向,对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进行评价;同时向教学管理部门提供反馈信息,在树立良好教风和学风方面起监督与引导作用.
院(系、部)督导对本院(系、部)教学质量起到具体指导和检查作用.
同行专家对相近学科和专业发挥业务指导作用.
三个层面共同把好教学质量关.
学生评价系统:对学前学生、正在学习学生以及学业结束后的学生连续和动态的跟踪、调查,掌握学生学习质量,参考学生的建议和意见,改进教学和管理.
通过学生教学信息员填报《教师授课质量评价表》反馈任课教师授课情况,通过网上评教和二维码课堂随机评教,实现学生随时随地对教师评价.
学生评教侧重于对教师的工作态度和授课效果评价.
教学管理评价系统:包括校领导及学校教学督察、院(系、部)领导、教研室主任三个层面.
学校领导以教学检查和听课形式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院(系、部)领导监控本院(系、部)教学情况,保证本单位教学工作各环节符合学校总体要求;教研室主任随时对本教研室教学活动进行监控.
102为培养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推进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学校坚持开展毕业生调查、用人单位调查、评估机构调查和行业部门调查,反馈调整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
6.
2.
2自我评估及质量监控的实施效果一、专家评价系统近三年,学校本科教学评价委员会督导进行了2113学时的督导工作,累计评价教师1638人次,评价平均分92.
20分(表6-2).
表6-2近三年本科教学评价委员会工作情况年度评价教师人数评价教师人次专项督导学时数督导工作总学时数2015415827548812016177326375852017397485161646合计98916382522113二、学生评价系统近三年,全校本科生利用教务管理系统对两千余名任课教师进行了网上评教(表6-3).
表6-3近三年学生利用正方管理系统网上评教情况年度评价教师人数学生评教人次数201510511965552016591617362017628116579合计22703748702015-2016年,学校利用打分器,采用电脑评教软件,开展了外语教学专项评价,对加拿大EIE(EducationinEnglish)团队和本科外语教研室的公共英语教学进行评价(表6-4).
103表6-4学生利用打分器对外语教学进行评教情况学期被评教师人数学生评教人次数EIE本校2014-2015学年第2学期9-10302015-2016学年第1学期663732015-2016学年第2学期6101333合计211627362017年,学校研制开发"课堂即时评教系统",实现学生在课堂现场通过手机扫码评教.
同时,通过学生QQ群、微信群及电子邮箱,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向学校反映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教务处有专人随时在线解答问题,沟通协调相关工作.
三、教学管理评价系统学校成立了由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组织的教学督察组,执行教学督察任务,主要是督促检查教学和学风工作.
坚持开展新学期第一节课的教学督察听课活动,全校副处级以上干部全部参加,近三年累计611人次领导干部深入课堂开展教学督察,听课200余门次,提出建议167条,意见174条.
6.
3质量信息及利用6.
3.
1校内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情况每年对教学基本状态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和反馈,从学校基本信息、学校基本条件、教职工信息、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学生信息、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7大类进行统计,用数据直接反映学校教学基本状态,为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专业综合评价等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学校将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的69个表格按照7大类进行任务分解,由主管教学副校长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深入发掘和综合分析,实现对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实时建设和监控.
104此外,学校通过本科教学工作会等教学重大会议将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相关信息作为教学质量常态监测的重要内容发布,为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支撑.
6.
3.
2质量信息统计、分析、反馈机制一、质量信息统计、分析对各类质量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对督导评教,根据督导听课记录表进行统计,对学生评教,根据教务管理系统和现场评教软件数据行进统计;其他质量信息可以通过教务管理系统、QQ群(900余人在线,覆盖全校所有班级每个班级至少3名学生代表)、微信群、教务处微信公共平台多种方式上传,由专门人员负责实时在线统计.
二、质量信息反馈机制(一)教师反馈即时反馈:各类听课人员在听课后立即反馈给授课教师,学生二维码评教的评价结果现场立即获悉.
定期反馈:教务处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教师代表座谈会,召开教育专家、教师研讨座谈会,征集教育教学意见,反馈给教师和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解决人才培养和教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二)学生反馈坚持教学信息发布制度,并将有关教育教学管理规定印入《学生手册》发放给学生使用.
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网站、学校公众号、校报等途径及时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
定期组织召开学生座谈会和毕业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关于教育计划、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意见.
同时,通过组织主题班会、座谈会、班级交流会等多种形式,听取学生对学校教育管理、学生管理和后勤服务等方面的看法和建议.
对合理化建议及时采纳整改,对于条件不成熟等未能采纳的及时给予解释或限期整改.
105建立学生信息员制度.
依托学生自我教育委员会,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通过校长信箱、教务处和学生处处长信箱以及师生见面会等形式反映教育教学和学生关心的问题.
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对学校各项建设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管理者反馈校领导反馈:及时将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数据、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专业评价等监控结果反馈给校领导,为学校本科教学发展规划把握方向.
教学职能部门反馈:通过组织专题会议,及时将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数据、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专业评价等反馈给教学相关部门,协调解决问题.
教学单位反馈: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来自校院两级督导,专家、教师、学生、教育管理者,以及校外教学基地等相关利益方的反馈意见,通过本科教学改革工作会、教学院长会议、教师座谈会和书面反馈等形式,将有价值的教育教学管理信息传递给教师和相关管理部门,督促学院就教学工作中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方案,紧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6.
3.
3质量信息公开及年度质量报告自2012年起,定期总结和梳理全年的教学工作,形成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并在学校网站发布,接受社会的监督与评价.
重视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工作.
自2004年起,坚持开展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工作.
通过自身组织调查或借助第三方权威机构调查的方式,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现场座谈和电话访谈等形式,及时掌握毕业生动态,获取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为调整学校教育教学计划、服务教育教学改革和提升教育质量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学校每年公开发布系列招生情况公报,在学校网站公布各年度、各省份、各专业的招生录取情况,接受社会监督,为报考提供参考.
1066.
4质量改进6.
4.
1质量改进的途径与方法学校实施教学质量常态化管理,在教学督察、督导听课、学生评教等教学质量监控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及时反馈给相关二级学院(系),并督促相关学院(系)落实整改措施及跟踪整改情况.
2015年,学校对照国家审核评估的指标体系,加强本科教学质量体系建设,组建学校教学督导专家组,按照"定位与目标、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和质量保障,以及自选特色项目"等"6+1"项内容、24个要素、64个审核要点,对16个培养单位开展审核评估.
专家们听取自评汇报、查阅相关材料、考察办学条件、师生访谈、现场考察.
教务处收集、汇总、整理专家组反馈意见.
经专家组集体讨论,最终形成学校整体反馈报告1份和本科专业反馈报告20份,并经过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与各培养单位交换意见形成最终反馈稿.
随后召开"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反馈会",专家组就全校共性问题进行了集中反馈并给出合理化建议.
校领导就本次校内审核评估的整改工作进行了部署.
有效第带动了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提升.
6.
4.
2质量改进的效果与评价一、专业建设取得成效学校有临床医学、医学检验、药学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临床医学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临床医学、医学检验、药学、口腔医学和摄影专业5个省普通高等学校示范性专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3个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临床药学专业1个省重点支持专业,生物技术专业1个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临床医学专业1个课程体系国际化试点专业.
目前,21个本科办学专业中12个专业进过了2016年辽宁省教育厅本科专业综合评价.
结果如下:麻醉学专业排名第1(共4所107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排名第1(共4所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排名第2(共8所院校),医学影像学专业排名第2(共4所院校),口腔医学专业排名第2(共7所院校),药学专业排名第2(共5所院校),护理学专业排名第4(共11所院校).
2017年上半年,学校加强供给侧教育结构改革,组织申报了基础医学和精神医学两个新专业,目前已经获得教育部批准.
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现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2人.
近三年有30名教师在省级及以上教学比赛中获奖,其中特等奖1人、一等奖8人、二等奖10人、三等奖7人.
三、学生满意度持续提升开展学校工作学生满意度调查,鼓励学生参与学校各项工作的评议.
对数据统计分析并发布学生满意度白皮书,各部门根据学生满意度调查结果制定整改措施,向学生反馈整改结果.
近年,学生满意度逐年上升,从2014年的95.
11%,上升到2016年的99.
00%.
四、学生培养质量认可度2016年,第三方机构(新锦成)对2016届毕业生用人单位进行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工作表现的满意度为98.
85%,其中"很满意"占比为41.
05%,"满意"占比为46.
32%.
可见,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较高(图6-4).
图6-4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表现的满意度分布108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评价为我校毕业生的三大优势是:"专业技能和能力"(60.
61%)、"学习能力"(43.
94%)和"适应能力"(32.
58%)(图6-5).
图6-5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优势能力的评价分布6.
5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6.
5.
1质量监控体系落实与执行不到位一、问题描述学院(系、部)质量监控的意识不强,质量监控工作常态化、长效化执行不到位,对于青年教师的教学培养力度重视不足;新教师试讲、集体备课等教学基本环节执行不够扎实.
二、问题剖析(一)学院(系、部)承担的教学、科研、医疗等任务比较繁重,各方面工作压力较大,导致基层教学单位质量监控意识不足;同时,由于近年来学院领导、教研室主任的重新选聘,新进教师数量增加等原因,学校对于本科教学质量监控的培训不足,学院(系、部)对于本科教学质量标准和本科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具体落实不够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质量监控体系的执行效果.
(二)学院(系、部)在质量监控体系中发挥作用的意识薄弱.
学院(系、部)既是学校层面被管理的对象,又是二级管理的组织109者,一些教学单位管理不严,教学管理人员少,尤其是缺乏专职教学管理人员,主要靠校级部门进行质量监控,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整改措施(一)学校层面加强培训与监管.
学校将定期开展专项培训会,面向学院(系、部)领导和教研室主任深入讲解学校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强化质量监控意识,明确学院和教研室在质量监控体系中的职责,将相关的质量标准和规章制度印刷成册发放,并公布于学校网站,方便学习与使用.
同时,学校将不定期到学院走访调研,抽查学院落实与执行情况.
(二)学院层面加强落实.
学院(系、部)要协调教学、科研和医疗等关系,按照学校相关要求和标准,切实落实质量监控体系学院层面的各环节,保证质量监控体系顺畅运行.
同时,定期组织开展学院的青年教师试讲、优秀教师说课、优秀教案交流等活动,提高青年教师,特别是新入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三)教研室层面加强执行.
教研室要严格执行学校各项质量标准和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按照要求做好集体备课等环节,并做好相关档案建设.
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将新入职教师与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老教师"结对子",实现一对一帮扶,促进新入职教师快速成长.
6.
5.
2质量监控信息处理的效率不高一、问题描述教学督导评教结果只能在学期末或下一学期开学初进行统一地反馈,未能做到即时评、即时反馈;学生评教以期末集中评教为主,缺乏个性化评教.
因此,导致教师不能及时接收专家督导意见和建议,也未能随时了解学生对于教学的评价和反馈,不利于教师及时更正和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问题剖析110目前,学校的教学质量信息收集、整理、反馈的管理模式陈旧,督导听课信息的统计基于督导纸质评价的基础上,由人工录入电脑进行汇总.
学生期末集中评教虽是基于教务管理系统,但缺乏对于评教数据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
三、整改措施(一)学校将通过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平台提高质量监控信息处理能力,完善质量监控相关环节.
目前,学校正在筹建督导评教系统,设有管理端、督导端、学院端三个端口,可以实现督导利用终端设备(PAD)现场评教,评教信息即时上传数据库,管理端和学院端可以即时接收相关信息.
同时,管理端可以实时统筹督导工作情况,获取阶段性统计报告;学院端可以随时查阅针对本院教师的督导听课意见,并要求提交相应的反馈报告和整改意见.
从而,实现全校层面"督导-教务处-学院-教务处-督导"的闭环管理.
(二)充分利用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辽宁省本科专业评价平台,以及学校教育教学评价相关信息,科学统计分析质量监控信息,实时监控学校和学院本科专业办学情况,并予以及时反馈、持续跟踪和定期回访.
6.
5.
3质量监控管理的组织机构和专职人员薄弱一、问题描述学校尚未成立独立的质量监控监控的组织机构,专职工作人员数量少,年龄较大,开拓创新意识不强;质量监控工作体系内涵建设不扎实,质量监控信息的监控与利用不到位,对于学校本科人才培养发挥的作用不充分.
二、问题剖析(一)学校一直未建立独立的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组织机构,1999年,学校成立第一届教学督导团,由教务处承担相关工作;2010年,工作职能从教务处调整至医学教育研究所;2015年,再调111整回教务处,工作的稳定性较差.
目前学校的质量监控体系的管理职责主要挂靠在教务处,甚至没有独立的科级建制.
(二)学校从事专职教学质量管理的工作人员数量与结构不合理.
目前学校有2名人员专职负责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且年龄偏大,理念更新步伐较慢.
(三)学院(系、部)质量管理队伍薄弱.
部分学院未设立学院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评价委员会(督导团),而教学管理人员较少,未形成质量管理的合理梯队,缺乏学院层面上质量保障的监控与管理.
三、整改措施(一)设立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专职机构,强化教学质量评估机构功能,统筹全校质量保障工作,实现"管、办、评"分离,真正实现质量监控体系的闭环管理,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二)提升专职教学质量管理人员质量和数量,优化教学质量保障队伍配置,按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合理配备教学管理人员.
促进管理理念更新,加强业务水平提升,提升教学质量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实现传统的质量监控向质量保障转换,不断提升教学管理队伍的水平.
(三)加强对学院(系、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指导、监督和评价.
制定针对学院(系、部)和基层教学单位的规章制度,明确职责,强化意识,落实分级监控.
督促学院(系、部)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建设和加强二级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和督导团的建设,积极开展教学管理人员培训工作,加强质量意识建设,提升质量保障理念.
1127.
服务辽宁7.
1校企协同育人7.
1.
1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校企联盟建设和产学研合作认真贯彻落实《辽宁省加强校企联盟建设实施方案(试行)》和《辽宁省教育厅关于深入推进校企联盟建设的指导意见》,积极参与校企联盟建设.
2017年成立"大连干细胞与精准医学创新研究院",牵头34家单位组建"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协调创新医研企联盟";与美年大健康集团等积极推动大连"医养基地"建设.
目前我校已加入的校企联盟有5个,分别是:辽宁省健康医疗产业校企联盟、辽宁省中医药健康产业校企联盟、辽宁电子信息产业校企联盟、辽宁省现代制药产业校企联盟和辽宁省眼产业校企联盟,及时更新"辽宁省教育厅校企联盟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数据,准确及时发布学校的人才及科技供给信息.
加强"校地、校产、校企"合作.
2017年我校与大连市高新园区签署关于《开展科技创新战略合作的框架协议》;与旅顺口区签署《驻旅高校大学生创业联盟合作协议书》.
通过建立校地合作关系,为学校师生与企业合作搭建平台,争取优惠政策,同时进一步加强医院与区域政府的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临床转化.
7.
1.
2打造人才"供给-需求-供给"闭环,促进企业需求侧和教育供给侧要素全方位融合学校实行"引企入教"改革,健全学生到企业和医院实习实训制度等,推动企业多种形式参与办学,支持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把产业理念、技术和文化引入教学活动中.
学校先后与14家医院签署全方位合作协议;与大连美罗药业有限公司等40余家企事业单位达成教学基地建设协议.
为解决校企合作中"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学校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来协调全校的校企联113盟建设,其中1500平方米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医志园",采取"空间众筹"的方式吸纳企业参与基地的建设,把真正有热情参与学校产学研建设的联盟企业筛选出来.
目前已完成基础装修,已有两家企业共建的孵化空间投入使用,目前在孵项目25项.
7.
1.
3定向式行业培养,打造辽宁医药领域人才培养新模式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制订计划,结合实际嵌入相关专业课程和项目训练,实施"学校+企业(医院)"的双导师培训制,达成医学生能力培养目标.
目前学校校内创新创业导师数已达182人,校外指导教师18人;此外,还包括3名全职教师和157名兼职导师,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受到社会欢迎,目前产学合作共同建立53个校外实践实训基地.
2016年,学校筹备召开了"辽宁省校企协同创新联盟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暨大连医科大学医药科技成果专场对接会",吸引了20多家高校、企业和行业机构加入,积极促成学校与行业、师生与企业"双对接",建立起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分类分层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7.
2转型发展7.
2.
1根据地方(行业)发展、学校学科建设急需,新办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2017年我校主动申请新增本科"精神卫生"专业.
同时,结合我校承担辽宁省建设双一流院校"基础医学"学科的重点学科建设任务,我校积极申报"基础医学"专业.
目前,两个新专业已经正式获得教育部的批准,学校已经制定了2018年的专业招生计划.
学校将把以上两个个新建专业作为十三五期间,学校建设转型发展高校新建专业的重点打造专业.
1147.
2.
2主动根据人才培养现状、调整专业结构学校以辽宁省教育厅专业综合评价结果为指挥棒,结合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现状,主动调整专业结构和招生规模.
根据社会需求和实际情况,将"艺术学"专业的三个相关专业整体招生规模逐年调减,严格限制在本科招生规模的5%以内,每年招生不超过80名.
同时,依据专业综合评价排名,将该学科门类下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做出了减小班型招生、停止招生的决定.
根据学校办学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走势,对护理学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扩大了招生规模,对麻醉学、临床药学专业调减招生规模.
7.
2.
3全校调减2.
6万课时/学年,为推进教学改革留出巨大空间学生理论课时负担重,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更多的实践能力培养、接受创新创业教育,是影响教学方法改革、学习观念更新的重大瓶颈.
学校2016-2017学年,提出全面修订各专业的培养方案,配合绩效分配方案调整联动,一次性优化调整20%总课时,全校22个本科专业,从2017-18新学年开始,每学年全校调减共2.
6万个理论课学时.
大幅度减轻学生的课堂学业负担,使学生有精力参与更多的教学改革活动,也使学校有空间进行更多的教学改革设计.
此项重大改革措施,已经于在207-2018学年正式实施,教学秩序顺畅,获得师生的认同.
7.
2.
4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能力培养,重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专业转型的总体规划,学校引导各办学专业深入学习国家政策,转变人才培养理念,2016-2017年召开多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共对9个本科专业做了"强化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培养方案调整.
于2017-2018学年正式采用全新培养方案.
通过本年度的综合改革措施,学校目前21个本科办学专业中,有18个专业的试验及实践教学比重达到全部培养方案的11560%以上.
本轮培养方案的总体调整,学生的实践教学的比重大幅度提高.
真正体现了"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强化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目标.
7.
2.
5建设在线教学资源,实质性推行"线上自学+课堂理论"的教学模式本年度学校大幅度调减课时后,对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根据教研室对课程教学实施的需求,对调减下来的20%课时全面启动"在线自学+教师在线答疑"的教学模式.
2016-2017学年,投入专项经费65万元,以设立教改课题专项的形式,进行各专业主干课的在线教学资源建设,建设2500课时慕课在线学习资源.
同期,学校投入45万元购置的SPOC教学平台,经与我校教学改革理念深度融合、开发后,目前已正式上线,SPOC教学平台投入试运行,目前以各专业主干课为先行,推行"线上教学+课堂理论"教学相结合,降低课堂理论课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改革.
7.
2.
6加强校企联合培养、订单式培养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如护理专业设置3个专业人才方向培养方案,与用人单位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应用心理、法学专业与用人单位联合开设课程,将理论课堂转入实践一线授课;口腔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生物制药专业开展企业订单式培养.
7.
3创新创业学校是国家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单位,辽宁省第二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
是教育部批准的"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的实施高校",是"辽宁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
学校充分认识到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是加强学校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教育教学116质量、培养适合社会需求高质量人才的重要措施.
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建立六大体系,突出三项特色,积极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以创新创业促进省内就业,取得了优异成绩.
7.
3.
1建立六大体系,多举措保障创新创业一、设机构、立规章,建立创新创业制度体系(一)高度重视,落实有力.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辽宁省深化普通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等关于创新创业的文件精神,制定出台了《大连医科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大连医科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规划》等政策,使创新创业工作有章可循,来促进和保障创新创业工作有序进行.
每学期都召开会议都进行研究部署,推进创新创业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建立机构,运转高效.
2015年学校成立了以学校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领导组;2017年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各学院分别成立不同形式的创新创业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
二、多形式、强教学,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一)提高质量,全程培养.
学校人才培养方案采用"平台+基地""必修+选修""基础+临床""理论+实践"等形式,建立了跨学校、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个性化的育人体系.
(二)教育课程,形成体系.
学校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5门创新创业必修课,累计上课学生人数8131人.
2017年每周举办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讲堂,目前累计23次.
(三)精品教材,获得好评.
编写创新创业基础教育教材2本.
117三、抓协同、强实践,建立创新创业应用型培养体系(一)协同培养,机制创新.
学校从"理论结合实践、基础结合应用、科学精神结合人文精神、"5+3一体化"四个层次,形成层层递进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
与地方政府、驻连机构、企业等行业协会合作开展创新创业育人实践.
(二)实践活动,丰富多彩.
学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涵盖了"国际、国家、省、校、院"5级,在校内形成了"初赛、复赛、决赛"3阶段的集宣传、竞赛等体制的赛事流程.
(三)分类指导,效果明显.
学校开展"一对一"生涯规划、创新、创业咨询指导服务工作.
2017下半学期举办创新创业讲座和论坛11多场,5000多人次大学生聆听了报告.
四、重指导、全覆盖建立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一)健全体系,周到服务.
学校建立了项目论证和公司注册等较为完善的创业指导服务体系,为有创业意愿和已经创业的学生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一条龙"服务和技能培训.
(二)加强指导,学生满意.
学校和各二级学院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创新创业工作微信群"以及不同形式的"创业导师微信群、QQ群"等,及时发布创业项目指南.
(三)宣传政策,培养文化.
建立校和院二级联动的政策宣传网络.
利用微信新媒体,采用图表等方式,分时段、分类别推送创新创业政策措施和学生创新创业典型宣传,形成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五、多举措,重培养,建立师资队伍保障体系(一)专兼结合,数量满足.
学校校内创新创业导师数已达182人,校外指导教师18人;此外,我们师资队伍还包括3名全职教师和200名兼职导师.
118(二)教育培训,提高素质.
学校积极组织创业指导老师参加校内外创新创业师资培训,鼓励每个在岗教授、副教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全部要参加创新创业培训.
(三)考核评比,挂钩职称.
学校每年开展至少2次学校教学竞赛,同时由校教学督导组巡查听课,进行教学测评,把教师创新创业指导工作的业绩和职务评聘、考核奖励等挂钩.
六、建基地、搭平台,建立创新创业实践体系(一)校内平台,资源共享.
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辽宁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个.
在校区已建成2000平方米的创新创业孵化实体基地,已投入专项资金400万,用于项目资助和设备更新.
学校目前已经完成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专用场地基础装修,累计面积约1500平,将基地用地面积扩至3000平方米左右,构建出具有学校特色的创业孵化平台.
(二)实地平台,形式多样.
学校2016年建立了校级创业实践平台-1947创咖啡,开启了我校以实践带创业、以创业促就业的联动模式.
目前入驻全校各基地孵化项目404个,入驻学生1897人,覆盖学生比例24%.
7.
3.
2突出三项特色,多途径推动创新创业促就业特色之一:"三帮扶"扶持大学生实现更高质量的创业就业(一)全面提升中加强重点帮扶.
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培训,全面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帮扶.
学校近两年投入90万元的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帮扶,配备导师93名,每年每生给予2000元的创新资金.
(二)理论培养中加强实践孵化相帮扶.
学校创新创业理论教育实现全覆盖,在创新创业理论培养的基础上,把相对成熟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引入校大学生创业基地进行孵化,目前创办企业4家.
119(三)一站式服务中加强持续帮扶.
通过各级创新创业服务导师,为学生提供项目论证等一站式服务.
对优秀项目持续跟踪,重点帮扶,目前正在对项目进行筛选择优进入学校新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特色之二:"医学专业+创新创业"模式,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一)专业特色+学院创新创业品牌.
由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牵头,要求每个学院结合专业特色和优势,打造一项以上的创新创业竞赛品牌活动.
2017年荣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3项、省级71项、校级280项,给予专项经费支持共130余万元.
荣获省第四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展示项目1项;省第三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1项.
获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全国"挑战杯"赛三等奖3项;省"挑战杯"赛特等奖5项;获2017大连"星海之星"青年创业大赛高校组总决赛第二名,在校大学生创业项目二等奖1项,优胜奖1项.
(二)教学实践改革+教学考核评价办法.
采用研究性、讨论式、案例教学、项目与实务导向性教学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基于创造性思维的创新创业灵感突破.
学生自主获得与专业相符合的成果如发表的论文、挑战杯竞赛获奖、临床技能大赛获奖等记入学分.
特色之三:科技成果转化带动创新创业促就业(一)搭建科研实践平台,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科研立项着力孵化出一批具有一定学术层次和学术内涵的学生科研成果,并努力推进成果产业化或推动临床新技术应用,不断提升实践育人成效.
自2007年始,学校有2500人次在省级以上比赛中获奖,其中在全国"挑战杯"竞赛中获奖12项;辽宁省"挑战杯"竞赛中获奖442项,成绩位于辽宁省高校前列,医学院校首位.
120(二)科技转化项目推动学生创新创业工作.
学校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时,任命学校成果转化办公室工作人员在中心兼职,理顺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学生创业就业的工作机制.
在具有专业特色的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其中2015、2016年获全国总决赛一等奖,2013、2014以及今年2017年获全国总决赛特等奖.
7.
4跨校修读学分和国际合作7.
4.
1积极推动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推进跨校修读学分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进跨校修读学分,学校设立精品课程建设专项基金,致力于打造国家级精品资源课程的目标,组织学校建设省级精品资源课程的优秀教学团队,专项打造6门精品课程.
其中与外校联合建设《生理学》课程,已经于2017年录制完成.
2014年,学校成功申报辽宁省普通本科高校大学生在线学习跨校修读学分试点高校,正式启动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在线学习跨校修读学分试点工作.
我校19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全部达到上线标准,供省内高校学生选修,同时,教务处向本科学生开放选修所有辽宁省的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
7.
4.
2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开展合作高校间学生互换、学分互换学校积极开展教育国际化推进工程,搭建交流平台,拓展合作伙伴.
学校的留学生教育成绩突出,2011年即获批为辽宁省首批"教育部来华留学生教育示范基地".
曾多次荣获辽宁省"来华留学生教育"先进单位及"聘请国外知名专家"先进单位称号.
在以开展国际学生教育为依托,培育大批国际化视野的师资力量的同时,学校重视教育国际化战略对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作用,2014年,学校专题召开教育国际化大会,颁布《大连医科大121学"教育国际化推进工程实施方案"(2014-2020年)》.
2015年,学校第九次党代会确定"教育国际化"为学校的四大强校战略之一.
在此战略方针指引下,学校在学生国际交流、中外合作办学等领域大力开展高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扎实推进"教育国际化实施方案".
学校召开先后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恩波利亚、班尼迪克大学、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日本九州大学、千叶大学、冈山大学、爱媛大学等30多个国家的百余所学校和科研院所签订了交流合作协议,学生国(境)外交流包括学位攻读、学分互认双学位攻读、海外游学和临床实习等.
2015年派出本科生赴国外及港澳台交流29人,2016年为38人,2017年34人,其中教育部留学基金委资助优秀本科生项目派出为29人次.
学校于2016年设立学生国际交流专项资金,用于资助学生出国交流,2016、2017两个年度共拨付120万元.
7.
5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7.
5.
1校企融合育人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一、问题描述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不够紧密、相互间有距离,缺乏促进校企融合育人,协调合作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
二、问题剖析校企融合度不够,企业参与学校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
部分专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还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针对性、实践性特色,部分专业还没有形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相对应的独立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和技能与现代企业要求有差距.
不能达到直接上岗实习的要求;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没有把培养人才纳入企业价122值链中,把校企合作当成是选择人才的途径,而参与培养过程不予关注.
三、整改措施创新校企合作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实习就业基地、企业奖助学金资助奖励等常规校企合作形式基础上,充分发挥校企双方优势,通过深入引进企业进驻学校孵化基地,让学生在校内就可以从"课堂"走到"课外",从"理论"走进"实践".
企业选派创新创业导师,指导师生的实践和实习实训.
帮助学校建立实训课程体系;学校按照企业要求,将实训课程纳入整个教学体系当中.
也就是将创业培训向校园延伸,创新开发质量高、特色鲜明、针对性强的培训实训课程.
7.
5.
2校企合作形式和模式需要多元化发展一、问题描述学校与企业因合作共赢的初衷携手,但还仅仅停留在初级的简单合作,形式比较单一,多数以奖助学金或者设备投入为主,深度合作的师资队伍共建、教学内容共建、订单式人才培养等还该停留在纸面.
二、问题剖析目前校企合作不够深入,以设置企业奖助学金或在企业设立教学实习就业基地为主,合作形式较单一.
三、整改措施吸纳有科研合作背景的企业,通过"科技成果"共享提高校企双方育人的积极性.
抓住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有利契机,集中优质资源支持学校毕业生创业创新.
学校目前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作为工作重点,努力做好教学科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文章.
坚持产学研结合,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企业资源,引导高校教师走进企业,面向生产需要搞科123研,把企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作为科研的重点,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
1248.
特色项目传承发展大医精神,锐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两种精神,一种能力"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大连医科大学地处辽东半岛最南端,是中国共产党于1947年在东北解放区创办的正规医科高校.
建校初期,老校长沈其震从海外和国统区招聘一批知名学者来校任教,学校名师云集.
毕业生素以"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而享誉国内.
70余年来,几代大医人铸就了"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愈挫愈奋的进取精神,脚踏实地的勤奋精神,和衷共济的团结谨慎,无私奉献的爱校精神",形成了"团结、严谨、求实、创新"的校风和"甚解、敏行、明仁、济世"的校训.
历经南迁北归,浴火重生,学校先后为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三线建设和改革开放培养了大批医学人才,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基于高等医学教育规律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将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两种精神、一种能力".
医学科学精神是指对医学知识记忆理解基础上的综合、质疑和创新,其核心体现为求真、求实;医学人文精神是指关爱病人、敬畏生命,其核心体现为求善、求美;实践能力则是在扎实专业知识和良好职业素质基础上的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科研基本能力,其核心体现为临床、创新与发展.
这一目标的提出,既体现国家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的要求,也充分体现了国际医学教育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培养的基本要求.
2014年,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专家对我校的"两种精神、一种能力"的卓越医生人才培养模式予以充分肯定,并认为将"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放在同等地位作为培养目标要求是我校在国内高等医学教育领域的一大特色.
自2008年学校被批准为辽宁省教育规划重点研究基地"医学生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及"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基125地起,在大力推进的教学研究和改革成果的支持下,系统地从医学基础实验、医学专业实践、医学人文实践三个层次(图8-1),构建有利于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医学教育实践体系,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建立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考评体系,培养医学生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此教学成果获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图8-1"三层次、五模块"医学教育实践体系8.
1整合知识,改革教学方法,医学科学精神根基牢固医学科学精神是医学生培养最核心的内容.
学校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改革,在临床医学专业卓越班和"5+3一体化"培养开展基础医学7个系统和临床医学9个系统疾病的课程整合,加强学生的知识综合能力;开展PBL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改革,不断夯实医学科学精神的基础.
8.
1.
1积极推行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整合一、横向系统整合课程改革横向系统整合课程是学校临床医学五年制课程计划的重要改革内容,是以机体系统为核心,将多个传统学科教学内容横向整合,突出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系统整合课程包括基础医学系统整合课程和临床医学系统整合课程.
126基础医学系统整合课程包括呼吸、循环、消化、血液与免疫、泌尿与生殖、神经和内分泌共7个系统,整合课程十分注重基础与临床结合和PBL的应用.
临床医学系统整合课程打破了传统的内科学、外科学的学科界限,将知识进行系统横向整合,形成了呼吸、循环、消化、泌尿(含男性生殖系统)、内分泌代谢、神经、血液、风湿免疫和运动9个系统疾病.
系统整合侧重于对疾病的发病机制、诊疗与预防知识的传授,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纵向系统整合课程改革为了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基础与临床内容脱节,突出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学校还以神经系统为试点,将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组织学、病理学、药理学、神经病学和神经外科学的知识加以整合,形成基础和临床多学科融合的纵向系统整合课程《神经科学与疾病》.
8.
1.
2积极推行教师教学方法改革,引导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一、推进教师教学方法改革根据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要求,教师采用PBL等多种教学方法,践行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目前,PBL教学主要在系统整合课程教学中应用,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供助力.
同时,积极推行研究型学习.
学生以研究小组进入导师课题组,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术,通过实验设计、撰写计划书、实验操作、结果分析和总结论文等形式,达到研究型学习的目的.
二、引导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在教学方法改革的推动和引导下,强化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017年,对课程学时进行缩减的培养方案改革,更好地保障了学生自主学习,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同时,各类在线学习平台,提供了丰富、优质的在线学习资源.
127学生可随时随地登录,免费使用优质课程资源,结合教师布置的作业、案例分析等学习任务,进行主动学习、在线合作学习,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8.
2系统构建实验教学体系,夯实技能基础,启迪创新意识转变教学观念,以培养科学素养、科学思维、创新能力为目标,将教学改革服务于培养目标的具体落实,建立适合医学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基本医学技能,建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培养学生对医学知识记忆理解基础上的综合、质疑和创新.
8.
2.
1建立系统性、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一、医学机能学教学改革1997年,学校将传统的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以及药理学的实验教学内容加以整合,按消化、循环、呼吸和泌尿各系统的正常功能、病理功能,分析疾病发生机制、发展过程及药物治疗实验综合设计,探索构建了以器官或疾病为主线的整合实验课程,是国内最早建立《医学机能实验教学》的学校之一.
此项改革作为教学特色得到国内专家认可并广泛推广.
二、医学形态学教学改革2003年,学校对组织学和病理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融合,并增加部分解剖学教学内容,提出了"以疾病为主导、以病例为主线、以器官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理念,将传统教学内容调整为器官综合实验、病例分析和动物设计实验三部分,连续观察从正常到异常形态学变化,强化从基础到临床的联系,并创建形态学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三、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2007年,学校组织开展病原生物学的实验教学改革.
以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为中心,围绕病原的生物学特征、致病性及病原的诊断,128将原有的医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和医学免疫学三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开设了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程,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
8.
2.
2加强实验室建设,搭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一、加强实验室建设学校增加教学科研设施建设经费的投入,教学科研仪器总值已达3.
6亿元,不断更新、改善实验教学条件.
2009年至今学校围绕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建成7个适应医学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5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其中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和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全部面向学校本科专业学生开放.
二、搭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大力建设课程中心、基础医学"4A"教学平台、SPOC在线学习平台和图书馆FiF外语学习资源库、VIPExam考试学习资源数据库等信息化平台和学习资源.
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提供各专业的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课件、视频学习资源和测试试题等,供学生随时随地自学.
探索"线上自学、教师辅导+课堂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推进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的教师教学方法改革和学生学习模式转变.
8.
2.
3建立系统、完善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重视本科生的创新能力教育,建立由理论教学、课内实验和课外训练三模块组成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一、改革课程设置,优化和开设科学方法类课程增设《生物医学创新实验技术》、《创新性思维训练课程(PBL)》、《科研基本方法》和《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等课程,优化《医学文献检索》内容等,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主要过程和基本方法,夯实创新的理论知识基础.
129二、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训练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临床医学专业制定《大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导师制管理规定》,大力推行本科学生导师指导下的创新能力培养,其它专业也实施多种形式的导师制、双导师制或者班导师制,广泛推行研究型学习.
三、强化课外创新能力训练开展各类学生创新竞赛,配备科研指导教师,鼓励学生发表科研论文和申请专利,培育学生学术思维和创新意识.
出台创新创业激励制度,如学校《本科生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办法(试行)》和《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施意见》等规章制度,有力地保障了创新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
8.
3继承弘扬优良传统,实践动手能力突出参加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连续七年蝉联分区赛冠军,并于2013年、2014年和2017年三次获得全国总决赛特等奖,2015年、2016年两次获得全国总决赛一等奖,于2012年和2018年分别承办东北分区赛和全国总决赛.
此项竞赛是教育部高校十大赛事之一,每年100余所高校参赛,堪称医学生的奥林匹克,在此竞赛中屡创佳绩充分展示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和水平.
"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强,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欢迎",这个口碑已经在全国医学院校中得到认可.
8.
3.
1早实践、多实践、反复实践,推动培养模式转变紧紧围绕"两种精神、一种能力"的培养目标,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建立完善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着力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使学生尽早达到岗位胜任力.
"实践能力培训"贯穿整个医学生的课程培养体系.
新生一年级入学军训时,大医就开展急救培训,参观附属医院,开设《医学导论》、《早期接触临床》等课程.
从一年级开始,就安排学生到130基层社区卫生机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们早期得到良好的医学启蒙教育.
学校在全国首先确定了"三阶段"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模式,通过"实习前临床技能课程+实习期临床基本技能培训+实习后临床综合能力强化",将临床技能培训贯穿医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从而达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早实践、多实践、反复实践"的目的.
学校成功地建立了"竞赛"和"考核"相结合的临床技能评价体系.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拿到毕业证需要"过五关",即"临床技能课程考核+实习出科考核+实习中期考核+临床技能全员培训考核+毕业临床技能考核",在临床战场上身经百"考"的毕业生们练就了一身执业的"硬功夫".
8.
3.
2重教学、强师资、规范培训,提高临床教学水平学校各临床学院和教学医院重视教学工作有着优良的传统.
为了提高临床教师的带教意识和水平,各附属医院要求年青医师必须完成规范的三级学科临床轮转,轮转过程中要带教见习医生,轮转结束后要带教住院医生,并参与临床诊断学、外科手术学等课程的教学,同时兼任科室教学助理.
医院里设有教学督导团,统一规范年青教师的临床教学和技能操作,并定期进行考核指导.
学校每年都举行临床教师的教学能力大赛,很多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并在全国医学(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屡获佳绩.
各附属医院成立临床技能组、教师理论授课组、教学查房组等,定期进行全院教学培训及督导,开展示范性系统体格检查、病志书写、授课及教学查房等,促进广大教师的临床带教水平.
各附属医院还定期举办中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
医院还制定专门政策,将教学优秀及对教学有突出贡献的教师,与临床、131科研突出的人员给予同等待遇和奖励;对参加临床教学、竞赛培训的教师给予政策上的倾斜,提高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积极拓展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教学基地,努力带动提高教学基地的教学水平.
在建立完整的教学医院体系的基础上,重点开展非直属附属医院的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理论授课专项培训、临床教师教学能力竞赛和教学经验交流会等,确保教学基地师资队伍教学水平的稳步提升,学校不同教学基地间临床教学质量的基本均质化.
8.
3.
3增投入、筑基础、搭建平台,服务人才成长需要不断加大对教学的支持和投入,特别是在实践教学上投入巨大.
2014-2015年,仅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经费在实践教学上就投入了1250万元建设经费.
2007年,学校建成8292㎡的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包括诊断学实验室、手术学实验室、临床技能综合实验室、医学影像实验室、计算机模拟病例室等.
中心成立以来学校陆续投入5000余万元用于虚拟仿真教学模型设备及相关物品购置,充分保障了临床技能教学的需要.
2009年该中心获评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4获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在2013年成为东北地区首家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与考官培训基地(临床类别).
2018年1月,新建模拟医院已经交付使用,充分利用模拟设备、模拟病人、标准化病人、虚拟临床训练系统,对医学生进行系统的临床能力和职业素质训练,并实施科学的考核评估,持续推动学校临床实践教学改革的发展,为进一步彰显学校医学人才培养特色夯实基础.
学校注重实践教学的理念体现在教学和管理的所有环节,从校本部到附属医院.
从课堂到病房,都建立了一整套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
两所直属附属医院在空间资源极其紧张的条件下,均建立了现代化的临床教学技能培训中心,开展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132儿科、急救医学、护理学等多学科的训练.
对一些涉及病人隐私、有创的临床技能操作,如胸穿、腹穿、妇科检查、心肺复苏、导尿、洗胃等,一律先在临床技能培训中心进行模拟教学,先确认技术熟练、操作规范并通过考核后,再在临床实践中接触病人.
根据国家医学考试中心2016年底发布的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数据,大医学生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高达86.
51%,远远高于全国平均通过率73.
59%的水平,名列全国医学院校前列.
作为一所省属高校,我校正为辽宁新一轮全面振兴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民生支持.
8.
4全程医学人文培育,学生人文素养深厚高度重视医学人文教育,将培养医学人文精神列入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
出台了《大连医科大学强化医学生人文教育方案》,以"价值的认知、认同和践履"为主线,通过体系化的课内教育、常态化的人文渗透和系统化的课外人文教育活动,将医学人文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学校的"理念、情感、践行合一"教育模式得到了教育部高等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委员会肯定,2015年成为"教育部高等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于2016年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医学人文试题开发基地".
8.
4.
1构建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学校结合专业特点,整合医学人文课程,加强医学人文课程之间及与医学课程之间的内在关联,构建了必修-限选-选修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涵盖了医学人文全部的7门核心课程.
通过开设文学、哲学、艺术类选修课程,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和人文底蕴,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法律、伦理和医疗人性化三个层次突出医学人文教育.
8.
4.
2促进专业教育与医学人文有效结合133学校倡导专业教育全过程的医学人文渗透教育,要求全校教师在授课中每次利用2-3分钟时间,不断熏陶,渗透医学人文精神.
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向学生介绍动物伦理学、医学发展史和学校前辈的光荣事迹等,引领学生逐渐建立医学人文素养;在临床课程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医德熏陶和言传身教,加强学生医患沟通和医德医风的宣教,培养学生关爱病人和敬畏生命的大爱精神;在大学英语课也重点讲述大学规划、人文关怀及临终关怀等内容.
8.
4.
3实践教学中人文精神的践履医学是通过具体的医学实践传达对人类生命的关爱.
学校在临床教学与实践中,加强医疗的人性化,培养学生的医生仁爱之心,强化职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的培育.
在临床实践中,在第七学期的榜样寻觅和第八、九学期的医德践行等实践中,教师通过治疗时尽量减少诊疗技术对患者机体的损伤、为病人提供适宜和最佳的诊疗服务、重视对病人的照料、做好与病人的交流与沟通、履行知情同意原则与医学道德伦理规范、遵守医学法规和相关政策等方面,培养学生关心疾病,更尊重病人,不断深化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养成.
在临床技能培训环节,教授时刻向学生强调的是当下面对的是病人,不是单纯的模型设备;学校编制的《临床技能考核与评分标准》中人文和爱患是重要的评分要点.
临床实习前培训中人文教育已经从制度发展为文化,医学生授"白袍"仪式、护士授帽仪式,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人文精神洗礼.
深入的专业教育和人文渗透,逐渐强化学生人文素养提升.
8.
4.
4依托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学校整体规划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基地,每年开展"医学人文周"活动,建立了遗体捐献纪念馆、实验动物纪念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大黑石将军山公墓、《医学与哲学》杂志社等基地,依托基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成为培育医学生人文精神的第二课堂.
134一、"医学人文周"活动"医学人文周"是学校进行人文教育的一项系统长期工程,是培养师生医学人文精神,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打造我校医学人文品牌的重要载体.
"医学人文周"每年举办一届,助力学校实现"两种精神、一种能力"的培养目标,推动学校医学人文教育向实践中发展,宣传与弘扬医学人文情怀,强化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践行医学人文精神,营造了浓厚的人文文化氛围.
每次医学人文周活动国内外专家的讲座都是师生们医学人文学习的盛宴.
二、"无语体师"教育2006年,学校开展"无语体师"系列教育,通过解剖学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在第一学期"无语体师"启用仪式和告别仪式,向遗体捐献者献花默哀,参观遗体捐献纪念馆;第二学期"无语体师"祭奠仪式,让遗体捐献者"爱与善"的生命循环拉开医学生进入医学圣殿的序幕.
三、实验动物纪念,敬重生命开展对实验动物的慰灵仪式,旨在提示医学生尊重、善待和感恩实验动物,培养医学生的仁心仁术.
四、心理健康教育助力素质培养通过开展系列心理健康教育,如大学生心理导航教育、团体咨询工作、就业心理辅导、新生心理档案、咨询治疗、危机干预等活动,为医学人文精神培育提供坚实保障.
五、医学人文学术研究促进教学学校主办的《医学与哲学》是"中国核心期刊"、"国家中文核心期刊"双核心的医学人文学杂志.
学校充分利用这个平台,把握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医学社会学、卫生法学、医学心理学、人文教育和医学教育前沿论题,帮助师生紧跟医学教育趋势,特别是135医学人文知识与发展前沿,将学术研究成果更多更快地引入课堂,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
8.
4.
5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医学人文培育氛围学校通过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大学文化建设,并结合主题社会实践等活动,建设医学生奉献医学、回馈社会的载体.
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郭明义与大医学子面对面、红十字会训练营、爱心服务社会、社会志愿服务、义诊等活动,让医学生领悟生命的意义和真谛,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的大爱精神.
大爱精神和奉献意识在学生中蔚然成风,学生积极参加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活动,在东北三省高校,我校学生采集比例和捐献人数最多.

BuyVM老牌商家新增迈阿密机房 不限流量 月付2美元

我们很多老用户对于BuyVM商家还是相当熟悉的,也有翻看BuyVM相关的文章可以追溯到2014年的时候有介绍过,不过那时候介绍这个商家并不是很多,主要是因为这个商家很是刁钻。比如我们注册账户的信息是否完整,以及我们使用是否规范,甚至有其他各种问题导致我们是不能购买他们家机器的。以前你嚣张是很多人没有办法购买到其他商家的机器,那时候其他商家的机器不多。而如今,我们可选的商家比较多,你再也嚣张不起来。...

限时新网有提供5+个免费域名

有在六月份的时候也有分享过新网域名注册商发布的域名促销活动(这里)。这不在九月份发布秋季域名促销活动,有提供年付16元的.COM域名,同时还有5个+的特殊后缀的域名是免费的。对于新网服务商是曾经非常老牌的域名注册商,早年也是有在他们家注册域名的。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有针对新用户的可以领到16元的.COM域名。包括还有首年免费的.XYZ、.SHOP、Space等等后缀的域名。除了.COM域名之外的其他...

HostWebis:美国/法国便宜服务器,100Mbps不限流量,高配置大硬盘,$44/月起

hostwebis怎么样?hostwebis昨天在webhosting发布了几款美国高配置大硬盘机器,但报价需要联系客服。看了下该商家的其它产品,发现几款美国服务器、法国服务器还比较实惠,100Mbps不限流量,高配置大硬盘,$44/月起,有兴趣的可以关注一下。HostWebis是一家国外主机品牌,官网宣称1998年就成立了,根据目标市场的不同,以不同品牌名称提供网络托管服务。2003年,通过与W...

新机堂为你推荐
安徽汽车网安徽什么汽车网站比较好?今日油条联通大王卡看今日头条免流量吗?比肩工场比肩之意是什么意思百度关键词价格查询百度竞价关键词价格查询,帮忙查几个词儿点击一次多少钱,thankslunwenjiancepaperrater论文检测准确吗百花百游百花百游的五滴自游进程haokandianyingwang谁有好看电影网站啊、要无毒播放速度快的、在线等www.55125.cnwww95599cn余额查询789se.comhttp://gv789.com/index.php这个网站可信吗?是真的还是假的!关键词分析如何进行关键词指数分析
绍兴服务器租用 directspace 香港主机 新天域互联 什么是刀片服务器 admit的用法 服务器干什么用的 傲盾官网 免费申请个人网站 香港新世界中心 怎么建立邮箱 cxz 云服务器比较 酸酸乳 国外免费云空间 1美元 512内存 中美互联网论坛 服务器操作系统 crontab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