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
(1)异:孟子,人性善;实行仁政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人性恶;用礼乐法度来规范人的行为。
共同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2+2+2分)
(2)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2分)
(3)美德即知识;美德由教育而来。
(4分)
(4)人性恶(人性自私);通过法律对人性加以规范和引导。
(2分)
试题分析:(1)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人??????之性恶”,二者人性论表面相反,其实都是体现儒家主张教化的主张,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
(2)王阳明在认识论上提出“致良知”,认为良知在心中,“不假外求”,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学说。
(3)概括材料信息即可,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美德。
(4)汉密尔顿认为人性本恶,应该用法制进行遏制。
点评:中国古代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看似矛盾的观点其实都是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一致的思想,主张教化的作用,认为通过教化,可以改变人性,可以为统治阶级服务;古代的苏格拉底也强调善,但是认为通过知识即可获得善;近代西方的学者则是更多的体现的是法治的理念。
人性本善?人性本恶?
其实人心善恶只是社会的定性,因为好人有好人的做事原则,恶人有恶人做事的理由,就象胜者王侯败者贼贼一样,恶人恶到胜利也能成为令百姓崇敬的王侯,好人最后失败也得上历史的审判台。
关于荀子提出人性本恶的论点
1.学好与学坏或者说善与恶.
所谓善,是指人与生俱来具有可以为善的根,分别可以为仁、义、礼 和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的「四善端」.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各种性恶,都是建基于感觉欲望上。
好利、疾恶、耳目之欲等,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潜在性。
若顺这些性的恶端发展,便衍生出争夺生而辞让亡、残贼生而忠信亡、yl生而礼义文理亡、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bao等恶行。
徐复观先生云:克就本心之发的四端上讲,它是有定向,而这定向是善的。
但四端只是端,只是几希;而其为善,也只是可以为善,即是有为善的可能性,但并无为善的必然性,其受环境的影响更为容易。
首先 学坏本身就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 而一般我们所说的坏基本都可以冠以"通过不正渠道达成yw的满足"这一定义的.现世浮夸的fq 法zhi的不健全 心理和wenhua的叛逆 可能是导致这种现象盛行的主因- - 因而大家会出现学坏比学好更容易的想法 毕竟在法zhi和德zhi均BU健全的社会 钻空子走捷径比比皆是 ;另一种学坏 是属于自我放逐么? for examplefzl ^ ^?扯远了
2.荀子之性恶说
荀子云: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
荀子以薄愿厚、恶愿美、狭愿广、贫愿富、贱愿贵,推论人类因为性恶,才会愿意为善,如果人性本善的话,实在不必为善。
但是人性可以是无善无恶,也可以是兼具善恶,这视乎我们如何定义.
善恶属于德性范畴,是后天形成的
人性属潜在性,是先天的,是可发展的。
虽然善恶的人性观念是人类赋予的,但人本身毕竟具有善恶的自觉和可塑造性。
人性同时包含动物性和社会性,然后得到发展,最后衍生出各种善恶行为。
人性具有「善」和「恶」这两个原素。
只不过每人本性里的善恶比例不同:或善比恶多,或恶比善多,或善恶相若。
人性的善与恶,不一定是互不兼容的。
so所谓人性本恶是不科学的
我的讲话完了- -
人性最大的弱点是什么?
人性最大的弱点之一就是懒惰,而懒惰是拖延的温床。
人们都有这样的经历,清晨闹钟将你从睡梦中惊醒,想着该起床了,同时又感受着被窝的温暖,一边不断的对自己说该起床了,一边又不断的给自己寻找借口"再等一会儿",于是又躺了五分钟,十分钟……
凡事等明天处理的态度就是拖延,拖延就是一种很坏的习惯。
现在就该打的电话等到一两个小时之后,今天该做的事情拖到明天完成,这个月度的报表拖到下个月,这个季度该达到的进度要等到下个季度……种种情况都是因为懒惰在作怪,懒惰是人的本性。
当我们想做某事的时候,往往积极的想法在先,但又经常会冒出"我是不是可以……"的念头,这样懒惰就出现了,战争就开始了。
一旦开战,胜负很难预料。
对付懒惰需要坚强的意志力及马上行动,让懒惰没有可乘之机。
人性本恶的事例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张人性本恶的是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比孟子小70多岁。
孟子死时,荀子才10多岁,还是个儿童呢。
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
既有逻辑,不像孟子信口雌黄;又有论证,不像孟子胡搅蛮缠。
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
与“性”相对的是“伪”。
“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
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
他认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
”荀子明确把人性限定为人的自然属性:“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而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伪”,是人的社会属性。
他认为:性是恶的,伪是善的。
如何使人由恶变善呢?荀子认为要通过后天的礼仪教化来“化性起伪”:“人之性恶,其性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仁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化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由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他认为:凡人都是好色好利、憎丑恨恶的,这些都是人性本恶的表现,如顺其自然发展,社会就会充满争夺、残暴、淫乱。
因此,必须用师法教化、礼仪规范来使人向善,但善不是“性”,而是“伪”。
荀子对孟子的“性善论”给予了批判:“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
’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在荀子看来,孟子的性善论和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知良能说,是不了解性和伪的区别。
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本善,荀子主张本恶。
在人性向善的方法上,孟子主张通过教化,扶植和培养善的萌芽,使善性得以发扬光大;荀子主张通过教化,限制恶的趋势,使人性之恶向善转化。
人之初是善是恶?
依孔孟之道应当是"人本善论"即人生来就是一心向善的.
依韩非子当是"人本恶论"说人声来就是追逐名利的,心地险恶得很
依我的意见"人本无善恶"人一生下来就像一张白纸,需要后天的修为和外界条件来促成人趋向于善或者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