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蚂蚁海外加速器永久免费版

蚂蚁海外加速器永久免费版  时间:2021-01-14  阅读:()

1、沐浴春风再上台阶本刊编辑部今年是《集美校友》创刊75周年、复刊15周年.
按编辑部原来的打算,本不想大张旗鼓地搞纪念活动.
未曾想,许多朋友十分热心,纷纷来信来电询问,有的还寄来贺信、纪念文章、题词,表示祝贺.
这倒使我们觉得不搞一点庆祝活动(哪怕是最简单的形式)似乎有点对不起这些热心的朋友们.
这些年来,我们编辑出版《集美校友》,真切地感受到了广大校友对这份刊物的关爱之心,他们关注着她的成长,为她倾注了心血.
《集美校友》的这个节日是校友们的喜庆之日.

《集美校友》本着"联络校友情谊,传递学村信息"的宗旨,能在几年内上了几个台阶,是与广发校友的支持和关心分不开的.
校友的慷慨解囊,作者的不吝赐稿,读者的热情执教,是我们这个刊物得以成长、发展的重要支柱.
《集美校友》是大家的园地,是广大校友继承嘉庚精神、弘扬"诚毅"校训的成果.
当然,我们也热切地期待着广大校友对《集美校友》更进一步的支持.

为纪念《集美校友》的这个节日,同时也为了感谢朋友们的一番美意,我们特在本期"我与《集美校友》"栏目中选登了一组文章、来信和题词.
我们编辑部将以创刊75周年、复刊15周年作为新的起点,以各界老前辈以及新老朋友们的厚爱作为对我们今后工作的鼓励和鞭策,竭尽全力,把《集美校友》办得更好!

2、《集美校友》刊物史略本刊资料室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学校,十分重视建立校友会和办好校友会的刊物.

1920年5月22日,集美学校就成立了校友会,并由校长担任会长.
在成立大会上,陈嘉庚校主亲临致辞.
成立集美学校校友会,旨在团结教育界为教育事业共同奋斗,也是为了筹划教育经费及征集教材等工作.
校友会成立后的当年10月,即由范毓桂主编《校友会杂志》(不定期)1册,发表了本校概括及一些校友的文学作品.
次年元旦,又由范毓桂及黄鸿翔主编《校友会旬报》(旬刊),编发了本校消息及校友文学作品共4册.
在此基础上,1942年2月,又以《集美校友》为刊名出版,后坚持到1947年因故停刊.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集美校友会经批准于1980年9月9日恢复活动,由颜西岳、黄长溪担任名誉理事长,陈村牧担任理事长,叶振汉、柯栋梁、邓远帆担任副理事长,柯栋梁兼秘书长.
在第一次理事会上,决定恢复出版《集美校友》会刊、《集美校友》"复刊词"中表明:"《集美校友》的使命就是沟通和加强海内外校友与母校的联系;发扬母校创办人陈嘉庚先生爱国爱乡、倾资兴学的精神,群策群力把母校办得更好.
"初期,编务工作主要由张咏青、陈少斌、林锦伙等负责.
刊物恢复出版后,始终得到陈村牧理事长的关怀和支持.
1984年1月4日,集美校友会产生第二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陈村牧、颜西岳、黄长溪、蔡启瑞,理事长叶振汉,副理事长柯栋梁、邓远帆、黄德全(兼秘书长).
理事会推举张咏青、吴玉液、王伯兰、陈文藻、陈水扬、任镜波等组成《集美校友》编委会,由张永清任主编.
1984年12月3日,谢高明接任集美校友会理事长,召开常务理事扩大会,决定《集美校友》定为双月刊.
1988年8月,张咏青赴港定居,经过编委会推举由任镜波担任主编,白少山、郑如赐为副主编.
经过边委会的多方努力,从1989年第3期起,《集美校友》开始使用内部刊号.
后经向国家出版主管部分申请,又获准从1991年第4期起使用国内统一刊号,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此时向国家出版主管部门申报的"集美校友社"和《集美校友》编辑部的成员是:顾问陈村牧、谢高明、白冲、萨兆钤、张咏青,社长兼主编任镜波,副社长陈忠信、卢俊钦、朱晨光,副主编白少山(1992年,因工作调动,改为顾问)、郑如赐(1993年,因在原单位退休,改为顾问).
从1993年第3期起,刊物又获准增加了一个国际标准看好及使用期刊条形码.
根据任镜波的要求,从1994年起,改由集美校友总会理事长王毅林兼"集美校友社"社长,几年来《集美校友》始终以"研究嘉庚思想,弘扬诚毅精神,传播集美文化,反映特区风貌"为己任.
自1989年以来,先后担任《集美校友》编委的有任镜波、白少山、郑如赐、陈忠信、卢俊钦、朱晨光、李铭坤、严作揖、陈立明、陈清淮、林泽洪、张琦、郭正安、颜瑛瑛、蒋玉钦、刘子奋、徐章栋、赵宁先、周邵生、冯沿江、林永新、林茂今、陈成春、吴子东、梁振坤、郑伟强等.
1990年3月3日,泉州集美校友会、泉州集友实业社为支持办好《集美校友》刊物,首捐刊物基金人民币10万元.
王毅林兼任社长后,又多方筹措和发动,使刊物基金有了进一步发展.
近年来,《集美校友》刊物质量日益稳定、提高.
1993年12月全省侨刊乡讯评比时,《集美校友》获优秀奖.
1995年6月,主编任镜波、责编朱晨光被全国侨联表彰为全国侨刊乡讯优秀工作者.

3、林庆士校友来函《集美校友》编辑部转任镜波主编:从贵刊1、2期(合刊)上读到集美校友总会发出的"致集美校友的一封信",号召各地校友给予《集美校友》以支持和帮助,本人已从邮局汇去人民币1000元,捐为《集美校友》基金,尽我的一点义务.
我的家族自集美学校开办以来,已有四代人在集美航海及侨校服务并求学过,对于陈校主倾资兴学的精神无限钦佩.

《集美校友》是弘扬陈校主"诚毅"精神,联络集美校友情谊的纽带,希望能越办越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祝工作顺利集美海院退休教师林庆士8.
144、陈根本先生海外来鸿张克芬女士:收到转来征订《集美校友》月刊书信一封,非常乐意支持校友总会所发动的建立集美校友基金会.
兹决定加入赞助订户行列,祈代登记.
本人经常回乡省亲,壹仟元人民币当尽速面交,免挂.

祈劳将本人一点意见转呈编辑部,兹希望《集美校友》能报导一些有关国内、省内重要建设发展新闻,尤其是厦门特区、集美方面的情况,以便让海外校友们能尽快了解近况.

祝安好陈根本手上5.
45、林怀来信细读了近期《集美校友》,深感此刊近来的确越办越好,无论四封彩图还是排版装潢都有明显进步.
尤其今年1、2期(合刊)的封面封底,不仅鲜艳夺目,而且十分务实,校友们看到老三届聚会盛况,一定感慨万千.
《人物广角》广泛地介绍著名校友情况,我都爱看;《文苑》一栏有新的突破,象"爱众寓言"选,十分新奇.
此刊既无固定资金,又无专职编辑,能够办得这么好,真令人钦佩林怀7.
266、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白蓝以研究嘉庚思想,弘扬诚毅精神,传播集美文化,反映特区风貌为己任的《集美校友》,是宣传"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陈嘉庚先生爱国爱乡倾资兴学思想的好杂志,是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的好刊物.
它反映了在嘉庚精神培育下的莘莘集美学子拳拳爱国之心、殷殷报国之情、振兴中华之至.
它是集美学校对外开放的窗口,是传播集特区天地之灵人文之美的文化传统、沟通学校与校友之间深厚情谊的桥梁和纽带,也是我的良师益友.

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都是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其爱国主义思想哺育着两校师生.
集美学校以"诚毅"为校训,而"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则是对厦门大学更高的要求,要把厦门大学办成"南方之强"是嘉老的遗愿.
前两年,笔者报导了几位原集美校友、厦门大学的教师,如中科院院士、著名化学家蔡启瑞,中科院院士、化学部常委、著名教授张乾二,中国海关史拓荒者陈诗启教授,诗人、书法家骆炳南老师等.
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都滋润着嘉庚思想的雨露,沐浴着爱国主义的阳光,他们是集美校友中的佼佼者,我尊敬他们.
我写他们的事迹的过程,也是向他们学次的过程.
我拜集美校友为师,向集美校友学习,发挥余热,老有所为.
今后我将为办好《集美校友》杂志,继续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集美校友》复刊15周年之际,特此致以热烈的祝贺,祝《集美校友》越办越好.
并对边委会全体同时给予我的关怀和帮助,深表敬意和谢忱.

7、鹧鸪天《集美校友》创刊75周年嘉祝骆炳南"民族光辉"旗帜明,周年七五苦耘耕.
弘扬集美嘉庚志,抒发兴华爱国情.

挥彩笔,播心声,万千师友共嘤鸣.
喜看开放雄风劲,更上高楼望大瀛.
8、缅怀先贤同申欢庆——怡和轩俱乐部百年庆典侧记任镜波新加坡怡和轩俱乐部,是一个令人心往神驰的地方.
1988年10月,我陪国家教委和交通部的几位同志,在当时集美航专的"育志轮"上考察,船停泊新加坡的港口时,我们曾抽空登岸从集装箱码头不行到武吉巴梭路43号,瞻仰嘉庚先生在这里叱咤风云的故居.
没想到7年后的今年10月,我又有了一次机会,重新踏上这个花园般的城市.
集美大学校长黄金陵教授、集美大学高级顾问张楚琨、集美大学水产学院副院长黄惠馨教授以及笔者,应怡和轩俱乐部主席孙炳炎先生的邀请,来参加他们举办的怡和轩俱乐部百年庆典.

走近俱乐部便能感受到她热烈的节日气氛.
门口对联"怡色迎宾贤达聚,和轩敦谊雅风扬",上面悬挂着巨幅红布条,上书:"谨订于1995年10月18日(星期三)为本俱乐部成立100周年大庆,是晚举行联欢宴会,敦请我国总统王鼎昌阁下为大会贵宾".
门前摆满了五彩缤纷的祝贺花篮,这些花篮都是新加坡社会名流和著名社团赠送的.
俱乐部是三楼布置了"怡和轩俱乐部100周年历史文物展"、"中国著名微刻家沈明勋作品展"和"北京小画家胡子鹏、卢易斯、齐郑旺作品展".
由于我们10月17日才从厦门飞抵新加坡,没赶上这些展览的开展式.
听说10月15日那天,新加坡前总统黄金辉博士主持了开幕仪式,十分热闹.

历史文物展是怡和轩俱乐部纵横捭阖整世纪,辉煌业绩照汗青的历史画卷.
该俱乐部是1985年10月成立的.
最早的会所设在达士敦山28号,后迁到翠兰亭38号,1927年才迁到现址.

怡和轩俱乐部创立之初,开风气之先,打破帮权藩篱,吸收各帮精英入会,是时适逢中国辛亥革命前夕,孙中山以新加坡为其在南洋的革命基地,组织同盟会新加坡分会,分会陈楚楠、张永福、林义顺等都是同盟会的中坚人物.
民国成立初期,国贫民困,会有们踊跃捐输财物、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各界组织星华筹赈会于怡和轩俱乐部,陈嘉庚先生被举为主席.
翌年,南洋各地侨领齐集新加坡,筹组南侨筹赈总会,作为南洋各地筹赈会的领导机构.
陈嘉庚先生为主席,仍以怡和轩俱乐部为大本营,筹赈会曾招募三千余名南侨机工,派往滇缅公路夫妻惊险的运送军用物资的艰巨任务.
怡和轩俱乐部成为全南洋抗战救亡运动的枢纽、战后新马华人开始关注身份问题.
怡和轩俱乐部与时并进,在战后继续发扬其无党无派,关心国家、民族及社会的精神,积极参与争取公民权,发动选民登记,救灾以及文教等活动.
新加坡独立后,它对各项社会福利,文教和医药服务活动的赞助不遗余力.
怡和轩俱乐部迄今仍为一个重要的华人社团,它在新加坡社会的经济与文化生活中占相当的地位.
"集侨贤于一炉,寓娱乐于公益"是怡和轩精神的精华.
这种崇高的精神贯穿于它整个世纪的活动.

庆典活动的高潮是18日晚上的千人宴会,100张宴席沿着会所前的旷地摆开.
晚宴上,原定由王鼎昌盛总统为俱乐部的历史纪念碑主持揭幕仪式,因他临时有国事不能来,便派社会发展部高级政务不再庄日昆前来主持.
俱乐部主席孙炳炎在致词中说:"怡和轩俱乐部成立迄今已历100周年,100年前,它是以意见专供会员们娱乐消遣的会所而为英殖民当局批准成立的.
但是,本会会员在娱乐之余不忘公益,积极参与本区域和新加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铁别是在二战期间,本俱乐部在主席陈嘉庚先生的领导下,发动一场空前绝后的反战运动,写下怡和轩俱乐部历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今天举行百年庆典,将这一珍贵历史遗产通过纪念特刊、百年历史文物展览等形式,保存并展示新加坡人面前,这将是极具意义的工作,它不仅让人们缅怀过去,更为珍惜现在,开拓未来.
"在晚宴会上,福建会馆合唱团、新加坡东方艺术团和来自中国的歌唱家、杂技演员等表演了精彩的节目,掌声一阵接着一阵.
当怡和轩俱乐部副主席李有仁向华社自助理事会、同济医院、中华医院、广惠肇留医院捐赠慈善义款10万元时,全场爆发了更加热烈的掌声.

这次怡和轩俱乐部的百年庆典,在新加坡影响很大.
《联合早报》、《联合晚报》、《新明日报》连续好几天发表了《怡和轩俱乐部一百周年庆典特刊》和各界社团人士的祝贺.
来自各地的嘉宾有150多人,其中绝大多数来自中国福建、广东、北京、贵州、辽宁、吉林等省、市.
怡和轩俱乐部历任的七位总理、主席中,有四位都是集美人,而且任职时间达92年,或许是由于这个缘故,这次被邀请的集美人士比较多,除了我们集美大学的4各人以外,还有集美校友会副主任陈永水、集美区的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周冬月、陈永健、林志民、胡家榕、陈月莲、孙吉龙等.
集美大学还向怡和轩俱乐部百年庆典赠送了四件礼品,一是黄金陵校长《贺怡和轩百岁华诞》的署名文章;二是黄校长亲自题写的"藏龙卧虎地,安邦济事楼"的条幅;三是闽南风光的中国山水画;四是《集美大学画册》.
这些情深意重的礼物,深受主人的欢迎.
孙炳炎先生接过礼物,紧握黄校长的手,连声称谢说:"感谢集美大学,感谢黄校长,怡和轩俱乐部与集美大学都是弘扬嘉庚精神,我们目标一致,心连心.
"怡和轩俱乐部第37届董事会孙炳炎,副主席李有仁、总务苏英民、副总务林源利、财政叶谋彬、副财政洪宝兴、董事陈笃山、陈威廉、林鸿谟、李坤成、林清如、成立超、李嘉兴、陈帅池、吴添乐、潘国驹、肖桂林等都是热心人,早在两年前就决定举办这次庆典活动.
今年6月,他们又成立以林源利为主席的庆典工委会,同心协力筹办庆典活动的各项事务.
事实说明,他们举办的庆典活动非常成功,达到了"群策群力,同申欢庆;缅怀先贤,策励来者"之目标.
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那首由李金泉作词、沈炳光作曲、福建会馆合唱团演出的中速、庄严有力《怡和轩颂》——"怡和轩,怡和轩,百年来,赖群贤,寓娱乐,于团结,办教育,作慈善.
陈公嘉庚,一身当先,领导筹赈,救亡抗战.
陈公嘉庚,一身当先,领导筹赈,救亡抗战.
如今天下太平,待从头,为我国,写下灿烂史篇.
写下灿烂史篇.
"9、怡和轩:辉煌的百年史[新加坡]区如柏历史最悠久的华人俱乐部怡和轩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华人俱乐部之一.
它不仅是富商消闲的地方,还与时代共呼吸,曾领导新华社会,甚至东南亚华人社会支持辛亥革命,支持抗日,并作为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的总部.

1945年光复后,南侨总会仍旧以怡和轩为会址支持如果如荼的亚非国家反殖民地运动.
50年代,在争取公民权及创办南洋大学的重大事件上,怡和轩也曾扮演重要角色.

一个世纪前的9月,一群福建帮精英林和坂、陈祯祥、李清渊、林推迁、陈若锦、陈明源、颜永成、林文庆等发起成立了一个公余消闲的俱乐部,他们根据1889年的新加坡社团条例,向政府申请成为免注册社团,于是.
政府于10月8日在宪上报正式公布.
此后,怡和轩便以10月18日为周年纪念日.

于同盟会有密切关系怡和轩创办初期的会所设在监光仔内(即达士敦山DxuxtonHill)28号,首任总理(即主席)是林推迁,在他主持怡和轩时期,会友林义顺、张永福及陈楚楠等都是同盟会的中坚人物,怡和轩也因此而与同盟会有密切关系,怡和轩曾接待过孙中山.
武昌起义后,福建会馆筹组保安会.
中华民国成立初年,新加坡中华商务总会(即今中华总商会)发动为中华民国捐款,救济贫困老百姓,怡和轩会友大力支持.

1911年怡和轩搬迁到客纳街(ClubStreet.
俗称翠兰亭大门内)38号,在总理推迁的店铺瑞盛号附近.
林推迁当时的洪门首领,他的生日恰是农历正月初一,他的"兄弟们"于每年正月初一至元宵在怡和轩前搭起戏台,为"大哥"祝寿演戏,非常热闹.

1923年2月11日林推迁逝世后,陈嘉庚当选为总理.
1924年,陈嘉庚改修章程,规定总理不得连任3年,并废除帮派,吸收各籍贯人士入会.
潮州帮的林顺义还在1927年、1931年至1932年担任总理.
至1947年才卸任.

树立新风范陈嘉庚支持怡和轩后树立新的作风.
如,禁止抽鸦片;星期六晚上举行的宴会准8时入席;在会所内举行宴会或便饭,一律用公匙公筷,以示卫生;并设立图书馆,培养阅读风气等.

1925年2月,怡和轩搬入武吉巴梭路43号现在的会所.
由于林义顺是国民党的重要人物,南京政府的政要如胡汉民、汪精卫、孙科、伍朝枢等来新时,怡和轩都设茶会或宴会招待,各社团也参与招待来自中国的政要,非常热闹.

1928年5月,中国山东省发生济南惨案,日军屠杀中国军民,后来更杀害与日本交涉的中国特使蔡公时等.
怡和轩在陈嘉庚领导下发起筹组山东惨祸筹赈会,掀开了新华社抗日救亡的序幕.
此后,怡和轩与各社团对日本侵华作出强烈反应,召开侨民大会,抵制日货等,引起了金文泰总督的不满,指示华民政府司兀敏关闭怡和轩.
刚刚上任为华民政务司帮办的孙崇瑜,劝说兀敏不可执行.

他说,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新华反日情绪高涨,如果关闭怡和轩将是火上添油,一发不可收拾.
兀敏同意孙崇瑜的看法,但又不敢抗命,只好在1932年4月22日公布取消怡和轩的免注册社团地位,于5月4日批准怡和轩为注册社团.

展开筹款抗日活动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陈嘉庚发起成立的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委员会(简称"星华筹赈会")以怡和轩为总部,展开筹款抗日活动,1938年10月,东南亚各地的筹赈会在新加坡召开大会,并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委员会(简称"南侨总会"),又以怡和轩为总部.
从此,怡和轩成为海外华人支援中国抗日的大本营.

1945年10月,陈嘉庚从印尼避难回返新加坡,他继续担任怡和轩主席两年(1946-1947).
1948年陈六使出任怡和轩主席,陈嘉庚于1949年到中国定居.

战后,虽然怡和轩没有直接投入社会活动,但由于历届主席、理事及会员同时也是中华总商会的会长(如陈六使、高德根及孙炳炎)或董事,因此,由总商会发动的各种社会活动如救灾工作,争取公民权运动,争取华文教育平等地位,创办南洋大学等都曾在怡和轩酝酿和讨论.

新加坡独立后,怡和轩仍旧致力于慈善公益事业,对社区及慈善福利事业作出贡献.

曾接待尼赫鲁怡和轩曾接待过许多中国政要.
最轰动的是1946年3月19日接待印度民族领袖尼赫鲁,那时候印度还未摆脱英国殖民地而独立.

这一天下午,本地印度人在惹兰忽刹足球场举行欢迎大会,欢迎尼赫鲁到访.
据3月20日报章报道,约10万人出席欢迎大会.
南侨总会兼怡和轩的领导人陈嘉庚、林文庆、连瀛洲、黄奕欢等都出席欢迎会.

当晚,南侨总会兼怡和轩主席陈嘉庚在怡和轩设宴欢迎尼赫鲁.
陈嘉庚在致词时说:"尼赫鲁先生不是印度大官,也不是印度的大富翁,我们欢迎他的原因是在乎他的伟大人格.
他受尽艰难困苦,为印度民族求解放,为数万万人民谋幸福,早为全世界人道主义者所同情,也为我中华民族所敬仰……"尼赫鲁此行的目的是争取海外人士的支持.
1947年6月,英国终于在印度人民的强大压力下,推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公布了印尼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邦的"蒙巴顿方案".
同年8月15日,印巴分治,结束了英国在印度190年的殖民统治.
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布为共和国.

陈嘉庚是一位民族主义者,他不仅关心中国,也关心和支持各地的反殖民地主义斗争.
他从爪哇回返新加坡后,致函在万隆的印度尼西亚临时政府主席苏加诺,表示他已经以华侨领袖的名义,通知当地华人与印尼人保持密切友好的关系.
他也期望苏加诺同样地通知印尼人与华人友好,促进两民族之间的友谊.

(陈少斌摘自陈守本先生提供的1995年10月8日《新加坡联合早报星期刊》)10、祝贺怡和轩百年华诞黄金陵在这秋高气爽、兰桂飘香的日子里,我们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踏上了美丽芬芳的星岛,朝拜这令我们向往已久的圣殿.
有幸在这神圣的节日里,出席这神圣的庆典,我们感到无比兴奋与荣光.
在这里,情允许我代表集美大学,对庆典的隆重举行表示热烈的祝贺!
衷心祝愿大会圆满成功!

怡和轩,虽然只是一个华人民间俱乐部,但她却象一块磁铁一样,把东南亚千万人仁志士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在南洋华侨史上、在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历程中扮演着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
特别是在陈嘉庚先生领导的24年内,更是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正义壮歌,写下一页页荡气回肠、感天动地的壮丽史诗!
1928年济南惨案发生之际,陈嘉庚先生带领怡和轩的会友们挺身而出,抗议日军暴行,并发起山东筹赈会.
掀开了星马华人抗日救亡运动的序幕;芦沟桥事变暴发后,怡和轩更一跃成为南洋社会抗日活动的总枢纽,1938年10月,"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成立,总部便设在怡和轩.
自此,这里便成为陈嘉庚领导南洋华侨、华人支援祖国抗日的总指挥部.
1100万华侨紧密团结在陈嘉庚周围,抵制日货,筹款募捐,组织劳工,宣传抗日,以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支援中国抗战.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这意义上说,怡和轩是为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从而在怡和轩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怡和轩也因此成了一个名震全球的进步社团,成了南洋华人的精神中枢.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缅怀怡和轩这段光荣的历史,就是为了进一步弘扬这种扶正祛邪、无畏无惧的凛然正气.

在这个神圣节日里,我们无比欣喜地看到:经历了百年沧桑的怡和轩,依然是那样富有朝气,富有活力.
我们衷心祝愿她永远成为南洋华人匡扶正义、扬驱恶的精神中枢,祝愿她青春永葆,魅力长在!
衷心地期待她继续为新加坡、为南洋的华人社会作出杰出的贡献,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再倾殷殷之情!
同时,我们热忱期待所有怡和轩的会友们,携手联心,为发展陈嘉庚先生的事业、为扩大中国与新加坡的学术文化交流而诚心诚志,执着永毅,再创辉煌!

愿陈嘉庚精神永驻人间!
愿怡和轩精神永放光芒!
11、陈嘉庚先生二三事林两德五十年代的集美学村以风景优美、文明卫生闻名海内外.
集美校园的整洁、幽静与陈嘉庚先生爱国兴学、注重文明卫生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

"卫生整洁是文明的体现"1959年"8·23"大台风给集美学村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台风过后各校迅速组织维修和大扫除.
9月末第一天下午,嘉庚先生带人到各校视察.
来到水产学校食堂门外,发现一堆堆维修后留下的土头,他立即把食堂工作人员叫来,用拐杖指指土堆说:"十年大庆来临,你们也是国家主人,也是学校主人,垃圾乱堆,光彩吗卫生整洁是文明的体现.
看你们怎么办!
"厨工们没等陈老讲完,立即动手清除土堆.
陈老看到大家行动起来了,才慢慢步上福东楼教室,看到学生刚清洗完教师,陈老指指地板说:"地砖红光照人,算很清洁.
"随后,从口袋里摸出一张白纸,走到窗台前,用纸拭拭玻璃,然后,把在场的学生叫到身边说:"玻璃是为采光安装的,玻璃不干净光线就会不足,影响看书,你们快用干布再擦一遍.
"学生们立即动手重新操作一遍,陈老这才愉快地点头离去.

"走廊挂衣服不雅观"记得是1956年冬天的一个星期日,有些学生将衣服披挂到福东楼.
上午10点来钟,陈老拄着拐杖与二位校委的干部路过福东楼,发现走廊上的披挂,立即止步对二位干部说:"楼上走廊不准晒衣服已规定多年,现在还挂万国旗,太不雅观了,立即叫人收.
"当时我们几位新生也在路边,正尊敬而又好奇地想听听陈老先生讲些什么,一听到这话便快步溜上三楼,一边手下自己的湿衣服,一边快速转告其他同学.
半个小时后校委会派人来了,走廊上的披挂已所剩无几,来人收走了剩下的几件衣服带回校委会.
当天上午,学校总务处主任黄赖英来世亲自到陈老面前做了检讨才要回了学生的衣服.
从此以后,走廊上披挂衣服的事就再也没有发生过.
陈老的一句一话,维护了一项校规.

"一草一木都是宝"1957年夏的一天,我们几位纠察队员正在校园观察看防空疏散地形.
那天集美建筑队正在扩建从道南堂到校委会的道路,几位建筑工人挖下了路边阻碍施工的几棵杂树.
正好陈老先生路过此地,他蹲下身怜惜地抚摸着其中一棵齐人高的苦练树,把工人招呼到身边,语重心长地说:"一草一木都是宝啊!
毁林容易植树难.
集美的树是靠精心维护才有了今天的光景,你们快快再栽好树.
今后凡清工地挖下的树都要就近栽活.
"工人们会意,立即在路边空地上挖穴栽好,陈老和气地表示"多谢合作",这才愉快地离去.

12、还历史之原貌——校歌中"中心"一词辨析陈振群凡是集美学校的校友对《福建私立集美学校校歌》即便不会唱也很熟悉.
这首歌问世七十多年来,歌词中『诚毅二字心中藏』一句,有两种唱法.
大约是在七十周年校庆(一九八三年)以前,一直是用『诚毅二字中心藏』,此后有人也许以为『中心』是由『心中』一词误传所致,就该为『心中』.

管见以为,汉语在诗文中为了押韵或对仗,某些词字可以颠倒.
例如『东亚』有时写成『亚东』,『华南』有时写成『南华』.
『辞源』对『中心』的释义是:心脏局腹中央,故曰中心.
《诗·五风·黍离》:『行迈扉扉,中心摇摇.
』《易》:『中心愿也.
』《诗》:『中心好之.
』都是『心中』写成『中心』.
大量事实说明,『中心』就是『心中』.
由此可见,原作的『中心』并无错误,根本不必改为『心中』如果说二者有所不同的话,那就是『心中』仅仅指『心里』,而『中心』即指『心里』还指事物之中央(核心)的、主要的部分.
『四面无附枝,中心有通理.
』(白居易诗)就是这种含义.
现在常说的『中心人物』、『中心思想』、『政治中心』、『问题的中心』等等,是『中心』的第二含义.

综上所述,『中心』含义比『心中』深一层,它指的是心中的主要部分,心脏的中央.
因此,把『中心』再改回为『中心』,不仅含义更妙,且尊重原作,保持了历史原貌.

13、陈村牧先生近况最近有不少校友来电、来函,关心陈村牧先生的身体和生活状况.
为此,我们特意拜访了村牧先生和他的家属.

陈村牧先生已有九十高龄.
他虽然不能走动,但饮食正常,视力和听力都很好,还能同家人一样看电视.
平时,由他的子女、孙儿轮流陪伴、护理.
有人来看望他的时候,他特别高兴.
他八十七岁的老伴傅丽端女士身体很好,仍主持家务,照顾着先生.
半年前,也就是7月19日夜晚,村牧先生因为下床不慎摔到了,右眼和两膝摔伤,有大量凝血.
第二天上午,集美校友总会得知情况,即派人帮助护送村牧先生前往中山医院康复病房住院检查.
经检查,除外伤之外,筋骨内脏均未受损.
大家都说:"村牧先生是好人命大!
"陈村牧先生住院期间,市委、市政委的领导和各界人士都非常关心.
7月21日,市委书记石兆彬到病房看望陈村牧先生时,对医生说:"对陈老要精心照顾和治疗.
"8月4日,厦门市市长洪永世也到病房看望陈村牧先生,并指示中山医院要认真护理,有什么困难可直接向他反映,以求解决.
集美学校委员会和集美校友总会的领导陈永水、陈忠信、王毅林、谢高明、黄德全,省金胞联谊会的领导许文辛,市政府的老领导施能鹤、李金龙,集美中学的领导徐胜年、冯沿江等,以及集美老校友陈诗启、周帼英、彭垂拱、任镜波等,都曾先后前往医院看望牧老.
在印尼的李尚大校友闻讯后,曾托他在香港的女儿专程前往医院看望.
香港集美校友陈武搏也来医院看望.
李陆大校友也从海外来电问候.

在中山医院医务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陈村牧先生仅在医院住了24天,便于8月14日平安出院了.

他出院后,就在家中会见了台湾谢信用校友、郭秀芳之子郭振年、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吴吟韶、集美大学党委书记王建立等.
在教师节期间,市教委、集美中学、集美校委会、集美校友总会以及集美大学的领导都向他表示慰问.

陈村牧先生,现在仍很关心集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他听说陈嘉庚先生的外孙李成义先生和集美的老校友李尚大、陈铁逵等都给集美大学捐了巨款,非常高兴.
他说:"集美大学才办起来,要靠大家帮助.
"14、漫话元旦邱云飞元旦,顾名思义,就是一年初始之日.
我国古代意义上的"元旦"和今天的"元旦"不同.
古代的"元旦"指的是我国夏历的正月初一.
现今的"元旦",指的是阳历新年的第一天.

从语法上讲,元旦是各合成词,"元"是第一或开始的意思,"旦"是太阳初升的意思.
我国历代对农历正月初一的说法不尽相同.
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谓之"元正";晋代庚阐《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唐时李适在《元旦退朝观军仅归营》中称为"元朔".
至于"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
"宋代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
一岁节序,此为之首.
"如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已经根据公历把元旦当作岁首.
但,还有些国家和民族仍沿用传统历法,有不同的元旦节.
如埃及的"涨水元旦".
据说在公元前4000年,埃及人在夜晚观察星象,发现天狼星和太阳一同升起时,尼罗河水就开始上涨.
于是,埃及人就把这一天当作元旦.
印度和巴基斯坦都在阳历3月中旬过"涂红粉元旦".
过节这天,人们手拿红粉包出门,见了亲友,便互相将红粉涂在对方的额头上.
菲律宾是以民族英雄何塞·何萨尔就义的日子——公历12月30日在作为元旦、生活在北极地区的爱斯基摩人,以气候的变化作为岁首的根据.
因此,他们的元旦没有固定的日子,当美丽的写话第一次从空中飘扬下来时,这一天就是元旦.

15、老黄牛小石头格言——开拓者的点滴常福老黄牛:勤奋的人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无不被老黄牛那忍辱负重、理头耕作的精神所感动.
集美大学党委书记王建立,常以"老黄牛"自勉.
说来也巧,1992年,他在省党校学习时,党校发给他一个保温杯,杯上就印着一头牛.
偶然巧得,他视之为宝,一直把杯子放在办公桌上,一喝水便看到牛,想起牛,想到牛的勤奋品格.

王书记工作起来,确实象一头牛,有一股拼劲.
每天,他早出晚归,中午,就靠在办公椅上打个盹.
有时赶写材料,晚上熬夜,两眼通红,可第二天仍然抖擞精神准时上班.
集美大学首任党委书记,担子重,创业难,但他为弘扬嘉庚精神,实践"诚毅"校训,在集美学村这块曾孕育万千学子的土地上,默默耕耘,甘当老黄牛.
他不知疲倦,上任以来基本上没有过正常的休息日.
王书记感慨地说:谁教我属牛呢,五百年前就与牛有缘了!

小石头:铺路的人小石头,河边路旁,无处不见,随手可得.
王书记与小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爱石、惜石、藏石.
他收藏的许多小石头,皆纯然天成,无人工之作.
他乡异石,奇形异状,五花八门,真让人眼花缭乱.
书记对每一块小石头都有一个故事,一番解说.
他每到一处,必觅一石作为纪念.
有北京石、海南石、川北石、宁波石、武夷山石……天南海北,品种繁多,实在珍贵极了.

一进客厅,便一眼看到"石鞋".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书记风趣地说,"穿上石鞋,走遍天下.
"更为珍贵的是一块"鸡下蛋石",一石两面,一面象鸡——中国版图,一面形蛋——宝岛台湾.
一水相隔,一脉相承,造型惟妙惟肖.
堪为收藏珍品,无价之宝.

小小石头,满地都是,又极普通,谁都可以得到,但有心人得之却不一般,对其内涵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王书记说:"石小志在高山峰顶,铺在道旁脚下.
石头是最硬的,不管把他扔到哪里,它不变颜色,不减分量,照样是那么坚硬,刚强.
"书记自喻铺路石,愿做万丈高楼的一块小小奠基石.
这不禁让人想起叶圣陶先生在《古代英雄的石像》中关于小石头的一段话:我们集合在一块儿,铺成真实的路,让人们在上面高高兴兴地走.

教育事业的需要,他被推到集美大学党委书记的位置上.
他一到学村,便亲自登门拜访了集美学校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陈村牧等,还拜访了远在北京的乃昌伯等人,听取他们对办好集美大学的意见和建议.
他十分尊重这些学村前辈,称他们是教育界的宝贵财富,同时,他也很注重培养年轻干部.
他说:年轻干部.
他说:年轻人要多锻炼,多经风雨,多见世面,百炼才能成钢.
总之,为了开创学村新局面,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为了事业后继有人,他乐做集大的铺路人.

格言:有情趣的人王书记兴趣广泛,想象丰富,言谈幽默而又平易近人.
和他在一起,你会感到心情舒畅,能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学到书本上所学不到的许多知识.
他平时善于收集一些方言俗语、警世佳句.
这些词句都非常有意义,富有哲理性.
书记经常海阔天空地给我们说词解字,有时还如雷贯耳,有时温存尔心,言之有道理,听之受教益.
对工作,他常说:安于其位,乐于奉献;对作风,他提倡:一生廉洁,两袖清风;对捐资助教者,他强调:不管多少都欢迎,不论多少都留名;对人之议论,他自勉:不被议论所左右,要为议论所清醒;对学生,他常以"人生两大事.
学会做人和做事"与之共勉.

王书记热爱生活,经验丰富,知识面广.
他见鸡论鸡,看镜说镜.
他引用典故,析说鸡有五德:文、武、勇、仁、信.
鸡冠为文,鸡爪为武,斗鸡为勇,啄食喂儿为仁,准时报晓为信.
他说,镜的含义深刻:照镜,可正衣冠.
又从镜的谐音联系到"敬",敬业奉献;"静"平心静气;"净",净化环境;"竞",勇于竞争;"劲"鼓足干劲.
他谈"心":"心"字的书写形式可以表义,"心"的中点写高了,义为提心吊胆;"心"的中点写低了,就是放心无事.
以形表义,借此分析人的内心世界,十分生动、形象.
和他一起工作,紧张之余,听他谈笑风生,真是受益匪浅,启发甚多.
他真是一位富有情趣的人.

16、卢嘉锡的故事杨剑良原著周继新改编我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卢嘉锡1915年10月生于厦门.
自幼聪明好学,4岁便随任塾师的父亲启蒙上学.
10岁在厦门市小学国文会考中获得第3名.
15岁考取厦门大学本科.

在大学里,卢嘉锡学习非常刻苦,他同时念化学和数学两个系的功课,成绩都很好.
念大学三年级时,父亲不幸去世,家中突然失去主要的经济支柱,学费无着,他就到厦门省立一中代课,自己挣钱继续学业.
1934年,卢嘉锡大学本科毕业,母校化学系和教学系都争着这位19岁的高材生任教,这样,他做了化学助教.
这时,他立下了科学救国的志愿,开始为争取出国而拚博.

1937年,卢嘉锡考取第五届中英庚子赔款公费留学.
赴英前,中英庚款公费董事长朱家骅接见留学生时问卢嘉锡:"你对将来学成之后有什么想法"卢嘉锡说:"回国从事教育和科学研究报效国家!
"1937年8月17日,卢嘉锡离沪赴英,正值日寇进攻淞沪.
战火纷飞,兵荒马乱,大轮船进不了海港,旅客只能先由英国兵舰从上海码头送到吴淞口,再换乘油轮.
在船上,有些外国人讥骂中国留学生是"战败国的赔款学生".
卢嘉锡十分气愤,驳斥道,"庚子赔款"原是侵略者强加给我国的不平等条约的产物!
"中英庚款",说到底是中国留学生花自己国家的钱.

9月24日,卢嘉锡到了伦敦大学,开始实现他科学救国理想,攻读物理化学和放射性化学.
两年后,他获得了物理化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
后来,横渡大西洋,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跟随著名科学家鲍林从事结构化学研究.
在旅居美国6年多时间里,他在X射线晶体结构研究及其实验技术,燃烧与爆炸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1944年,卢嘉锡参与美国军事科研.
当时,海战一般以TNT烈性炸药摧毁敌舰.
可这种炸药吃硬不吃软,啃不动富于纤维的木船,日寇以木船出击而猖獗一时.
卢嘉锡研制出一种特性炸药,炸得日寇樯橹灰飞烟灭.

留学使卢嘉锡步入人生事业的第一高峰期.
但他始终念念不忘深陷于战争磨难中的祖国,便没有忘记出国留学时曾立下的誓言.
二战结束,卢嘉锡再也无心在美国逗留下去.
1945年冬,而立之年的卢嘉锡断然辞去他在加州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的工作,踏上回国的航程.

还在美国马里兰时,卢嘉锡就街道厦门大学萨本栋校长的邀请,希望他回国后到母校任教.
卢嘉锡回国到达上海后,浙江大学竺可桢校长和胡刚副院长又邀请他到浙大授业.
情义难舍,卢嘉锡只好两头受聘.
两校轮换任教的那几年,正式卢嘉锡报效祖国,崭露才华,蜚声讲坛而成为名教授的重要时期.
他学识渊博,见解独到,善于表达,形象趣谐.

抗战虽然胜利了,但时世维艰,物价飞涨.
卢嘉锡也被五口之家的生活重担压得透不过气来.
这时他收到在集美具体指导他研究工作的休斯博士言,建议他居家迁美.
但卢嘉锡不为所动.
在生活无以为继之时,他和许多教授们一样,设法变卖家当.
最后,家里断炊了,夫人吴逊玉忍痛取出结婚时互瞻为纪念、分别时刻上他俩名字的一对戒指,换回一袋米.

国民党准备撤离大陆前往台湾前夕,曾派人软硬兼施劝卢嘉锡到台湾,甚至把安排好的船票塞到他手上,遭到卢嘉锡的断然拒绝,他坚决留在大陆并参加护校工作.

1949年,新中国成立.
这对满怀报国热忱的卢嘉锡来说,内心的喜悦是难以用言语来表达的.
1951年,他欣然送年仅14岁的长子嵩岳参军,投身"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运动.
卢嘉锡更从新旧社会的强烈对比和亲自经历中加深了对共产党的认识.
1956年卢嘉锡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12月,卢嘉锡被任命为厦门大学副校长.
在任8个月后,他又受命到福州创办福州大学和福建结构所前身的一些研究所.
时值3年困难时期,条件十分艰苦.
但卢嘉锡含辛茹苦不言苦,把命运紧紧地绑在事业上.

卢嘉锡为事业而奋不顾身,在文革期间,却成了"罪名"而被赶出试验室.
除接受审查批斗之外,他每天还必须打扫实验大楼的走廊和厕所.
即使在"斯文扫地"的日子里,卢嘉锡也从未停止学术思考.
1937年,他提出了关于固氮酶活性中心结构"网兜"模型.

当人们迎来改革开放的新世纪曙光时,1981年5月,第四次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大会上,卢嘉锡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长.
后来,他又相继担任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和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现任)等职.
但作为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的名誉所长,他仍主持着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过度金属院子簇化合物化学"项目的研究.

年逾古稀的卢嘉锡的座右铭是"吾日三省吾身:为四化大局某而不忠乎与国外同行交流学术而乏创新乎奖掖后进而不落实乎"17、华文经济价值之管见李若兰要讨论这个问题,必须先回顾一下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历史.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海外华文教育曾有过一段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
二战以后,尤其是五十年代以来,便一直走下坡路.
究其原因,主要与当地政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早期的海外华文教育,从私塾到现代学校,都是以保存中华文化为中心的,其教学内容同当地的经济发展的需要没有任何联系,华文教育与当地的政治、经济完全脱节.
学生上华校不是为了获得谋生手段,而只是为了接受中华文化,不致数典忘祖.
这也是与当时殖民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华人所处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相适应的.
二战以后,各殖民地国家独立,民族经济发展较快,华人的经济地位和社会结构也必然发生相应变化.
华人子女不再从事父辈职业(劳工或小商贩),而是争取成为专业人员.
而当地政府民族政策又限制了华人子女进入当地大学的机会,因此,富裕人家的子女纷纷出国留学.
为了适应当地形势的变化,让子女有一个好前途,华文学校大多数采用双语教学,既以华语为教学媒介语,也用英语或居住国语为媒介语,许多家长也纷纷让孩子接受当地的学校教育和西方教育.
这就是海外华文教育逐渐倒退的原因.
另外、当地政府出自政治的需要,在政治上采取排华政策,对华文教育采取打杀、限制等政策,所以在一些国家,海外华文教育近于消亡或完全消亡.

但二战以后的半个世纪以来,海外华人社会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其中最明显的事实是海外华人包括东南亚华人极其后代,已经融入当地社会,积极参与脱离殖民统治的新兴的国家建设.
这些国家也希望看到华人成为其中的一分子,纷纷让他们成为公民,海外华人地位大大改变,参与居住国的政治生活也越来越普遍.
这些转变,明确地表明他们已经断绝了同祖籍国的政治关系.
他们在政治上从认同中国,转而认同居住国.
另外,新移民减少,在当地出生的华人二三代占华人总人口的比列越来越大,在文化认同方面,与先辈已有很大的差异.
这些变化,必然促成华人所在国政府改变其对本国华人和华文教育的限制政策.

自七十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的国民经济建设日新月异,其发展令世人瞩目.
中国是一个有很大吸引力的大市场.
世界各国,尤其是中国周边国家,都看到这个大市场,纷纷来中国开展各种经济贸易活动.
但由于有些国家长期开展各种经济贸易活动.
但由于有些国家长期对华文华语的限制,照成华文华语人才奇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华语地区的经贸往来.
客观事实表明,华文与发展经济往来密切相关.

事实上,华文的经济价值,已为国外许多政治家企业家所重视,其直接原因是因为华文华语在这些国家的经济价值日益明显.
因为是否懂得华文华语将直接影响到本国商业贸易和投资洽谈.
下面的材料很说明问题、1989年泰国吸纳外资占前四位的是日本(43%)、美国(13%)、香港(11%)和台湾(10%),而通用华文华语的港台总占21%,位居第二位,且一直持增长之势.
在东南亚"四小龙"中就有四分之三(香港、台湾、新加坡)是使用华文华语的,韩国国内学汉语的人达28万,在日本也有近百万人在学汉语,对华文华语限制最严的印度尼西亚政府,为了吸引台资,破例准许在首都雅加达开办两所华文学校,供台商子女就读.
马来西亚一位副部长称,"华文华语的商业价值已经得到肯定,我们需要精通华文华语的人才,成为大马与远东经济挂钩的先锋".
在柬埔寨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不学中文就没有办法做生意,赚不到钱.
"因此,许多国家先后放宽了对当地华文学校教育的限制,鼓励大学和民间发展华文教育.
华文学校的学生成分也发生了变化,以马来西亚为例,全国有3.
5万非华族学生在华文小学学习,其中巫裔学生就有2.
5万人左右,马来西亚教育部的一位副部长语言,到二十一世纪,华文将成为马来西亚三大民族的共通语文,并非只有华族使用.
在柬埔寨,学中文的一半是华人,一半是柬埔寨人.
现在全世界有六十多个国家的一千多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参加中国的汉语水平考试(HSK)的人越来越多.
1995年达3.
5万人.

由此看来,培养华文华语人才,以发展同中国或通用华语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往来,已成为许多国家的既定政策.
这就是七十年代以来出现持续不断的"汉语热"的原因,也是海外华文教育复苏的土壤和气候.

但是,在新形势下的海外华文教育,不同于以前的华文教育.
首先,海外华文教育应该成为当地国民教育的一部分,为所在国的发展培养人才,使学生获得在居住过谋生的本领.
其次,当今华人子女都以当地语言为沐浴,华文华语学校是第二语言.
因此,必须以第二语言教学的原则来研究华文学校的华语教学,尤其是教育思想、教材内容、教学方针等方面都必须适应这一需要.
第三,必须更新观念,把华文教育看成是可以兼有文化和经济价值的事业,改变华文教育只以华人为对象的方针,而把它看成是可以兼容其他民族的教育,不仅仅是华族的教育,也不仅仅是侨民教育.

中国是汉语的故乡,是世界华语教学的基地.
国内的对外华文教学和理论研究也应更新观念,不能默守过去的以文化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这是因为,由于改革开放,外部世界与中国的经济交流、贸易往来急速增加,各国政府的贸易部门和企业界急需大批懂华文华语的人才,华语的经济价值只会看涨.
因此,我们的培养目标、教材编写、课程设置等方面,都要考虑到学习对象的需要,教学内容更有实用价值并符合实际.
我们的教育行政领导和教师也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既要有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面的知识,也要有国际经济发展和经济活动方面的常识,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在更广阔的领域得到更快的发展.

18、培育文明福萌桑梓——安溪培文师范十年校庆任镜波10月29日是安溪培文师范10周年校庆.
这一天,培文师范的校园里红旗招展,锣鼓喧天,就象虎头山在欢呼,蓝溪水在唱歌.
金城楼前,我们看到了国家教育委员会的贺电:"欣悉培文师范学校十周年庆典,国家教育委员会谨致祝贺,并请转达对施金城先生捐资兴学的谢意!
"同时还看到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光英、卢嘉锡和全国人大侨委主任、全国侨联主席杨泰芳的题词.

培文师范位于安溪龙门山美,创办于1985年7月3日,是由这个乡的旅外侨亲施金城独资创建的.
它是一所属中等普通师范学校,学制三年.
10年来已为安溪、南安、永春、石狮、晋江、惠安等县、市培养了1404名小学教师.
目前,在校教职工103人,其中专任教师68人,中高级职称教师16人,学生850人,学校占地面积150亩,建筑面积2.
5万平方米,建有金城楼、综合楼、学生宿舍、教工宿舍、膳厅、霭花康乐中心(体育馆),并修建了标准田径场.
确实是一所环境幽雅、设备齐全的中等师范学校.

庆祝会就在"霭花康乐中心"前的田径场举行.
虽是已过"霜降"接近"立冬"的季节,但大家情绪十分强烈,为了一个个精彩发言所吸引.
林永生校长在报告中说:"学校自创办以来,获省、市、县集体荣誉奖54次.
1991年获泉州市'文明学校'光荣称号;教师获各级各类奖励179人次,发表论文或作品300多篇(幅);学生获市级以上奖励232人次,发表习作37篇.
毕业生中有52人被评为县、市优秀教师,有46人走上小学或学区的领导岗位.
在今年全省中师第五届(金城杯)田径运动会上,一举夺得男子甲组第一、女子甲组第一和男女团体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并有10人次打破省中师17项记录,其中有9项创中师最高记录.
"他兴奋地说:"忆往昔,十年光辉历程,培文师范发达兴旺;看今朝,同心同德,辛勤耕耘,丰收在望;看未来,让奉献浇灌高尚,让勤奋创造辉煌!
"庆祝会上,海外来宾李尚大先生的即席讲话最引起人们的兴趣.
他说:"我平时参加社会活动都不爱讲话,今天我是自己要求讲话.
施先生办学是实践他的人生信条'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他选择办释放,这是非常对的.
发展教育,首先要有合格的教师.
有的人钱很多,拿一点作一点好事,让人讲好话.
陈嘉庚就是跟这种人不一样,他是倾资兴学.
施先生也和陈嘉庚一样,是用自己的全部力量来办学.
他常常是这笔钱投下去了,下一步的前还不懂得在哪里我去过他的店,店里没有冷气,一套电风扇还是很旧的,一开起来就'笃、笃、笃'地响.
他的太太很好,积极支持他把前都用于办学.
他的儿子也很好,结婚的时候只换一张床,其余家俱都没有买新的,很支持他爸爸、妈妈办学.
施先生办学能做到成功,也得到安溪县各级领导的支持,他们能理解海外同胞的苦心.
俗话说,量大福大,施先生还准备把中专办成大专,我祝他成功,祝他长寿百岁!
"在庆祝会上,省教委副主任马长冰还赠给学校一块省教委授予的"无吸烟校"的光荣匾.
会有有关人员告诉我们说:"今年7月5日,施先生当着省教委副主任林瑞昌等领导的面倡议全校教职工都戒烟,实现无吸烟校,并愿意提供100万元人民币作为奖教基金.
学校领导立即于当天晚上召开动员大会.
动员会后,全体教职工热烈响应,8月30日,学校成立禁烟领导小组.
9月15日开始实施'无吸烟校'章程.
10月24日,安溪县委检查组检查验收后,宣布培文师范为全省中等释放学校首所'无吸烟校'.
"我们在了解他们创建"无吸烟校"的过程中,还听到一段关于林校长戒烟的故事.
林永生校长原也是各"大烟筒",1992年春节前的一天,年逾古稀的乡贤施吾州先生对他说:"我看你抽烟抽的太厉害,一有害自己的身体健康,二不利于师范事业.
你身为校长,若把烟戒掉,那禁止师范生喜宴就能令行禁止.
"林校长觉得有理,就下决心戒烟,从那以后人们再也没见到林校长吸烟了.
由于他那身教重于言教,学校的禁烟运动果真收到好的效果.

在培文师范,我们还听到许多关于校长、老师们乐业敬业的故事.
在返回的路上,我倚车窗眺望,欣赏沿路那"树不秋冬尽放花"的景色,回味着在培文师范的美好的感受.
原来他们是从施先生的办学宗旨"培育文明"中取了"培文"两字为校名,而且把"文明"作为校训"文明、求实、奋进、创新"八字为首.
"培文"十年,已经结出丰硕的文明之果.
培师正是施先生伉俪培育文明种子的园林,在这个园林的上空,将永远飘扬着一面弘扬陈嘉庚精神的旗帜!

19、航海学院举行纪念陈嘉庚先生创办航海教育七十五周年庆祝活动侧记航海学院为了弘扬陈嘉庚先生的爱国精神,总结学院的办学成功,航海学院于10月20日至21日,举行纪念陈嘉庚先生创办航海教育七十周年庆祝活动.

庆祝活动丰富多彩,寓义深刻.
20日上午,在福南堂举行庆祝大会.
整个会场充满了隆重热烈的气氛.
主席台前上方挂着"纪念陈嘉庚先生创办航海教育七十五周年暨祝集美航海学院校庆七十五周年大会"的大横幅,台上帷幕中央悬挂着学院会徽,两旁是1920-1995的大字年号和10面鲜艳的红旗,台前摆放着绚丽的盆花和花篮.

参加庆祝大会的有来自交通部、省、市的领导,海内外的校友,航运界同仁,兄弟院校领导以及热心支持航运教育的朋友近四百人并师生员工近二千人.

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始.
交通部教育司副司长薛庆祥首先宣读了交通部的贺电,接着滕元良院长发表讲话.
他首先缅怀学院创办人,已故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的光辉业绩.
回顾了航海教育七十五年来艰辛而辉煌的历程,尤其是近五年多来,学院所取得的可喜进展.
滕院长最后指出,提高毕业生素质是高等院校贯彻《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根本性工作,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使航海类专业与国际接轨,重视人才需求信息,加强技能训练和英语交流能力的培养,使我院毕业生受到航运企业的欢迎,在世界船员劳务市场中占一席之地.
在大会上,各方面的来宾代表讲话之后,厦门市有关领导向赞助航院建设的十多个航运企业授匾和办法书.
最后是捐建实验室、教室的企业领导向学院使用单位领导授牌.
大会在校铜管乐队演奏的《集美学校校歌》声中结束.

当日下午,在学院的大操场上举行了大型的军事校阅活动.
参加校阅的共有21个方队1000多名学生,分别进行阅兵式、分列式和军事表演.
在校阅中,全体学生严整军容、严明的纪律、整齐的步伐和饱满的精神,博得来宾、校友的阵阵掌声.

翌日,航海学院分别举行了校企领导座谈会,校友联谊会换届及校友座谈会,学术报告会,组织来宾校友参观学院分部、集美学村和海沧还发去等活动.

校庆期间,校园的夜晚灯火辉煌,使美丽的集美学村更增添了几分喜庆.
学院举行的文艺联欢晚会和大型游园活动更使来并、校友和师生员工沉浸在欢快的节日气氛之中.

20、朱一天先生答友人编者按:本刊1995年第1、2期(合刊)刊登了朱一天先生《谈我心脏病康复的体会》一文,介绍了他多年来战胜心脏病的经验和方法后,许多校友给本刊编辑部来信,询问朱先生住址,以便就一些具体问题向朱先生请教.
本刊即于1995年第3期公布了朱先生的地址.
此后,朱先生接到大量咨询信件.
现应本刊之约,朱先生将来信中所提问题归纳为十个方面,公开答复友人.

如何掌握"虎头老鼠尾"的量和次数答:这要根据每个人病情恢复的具体情况而定.
首先是用量问题.
我是属于严重气虚症的心脏病,所以,开始每次用西洋参20克、田七10克、新鲜大猪心1个.
我用的虎头是大的,而一般患者,虎头只要西洋参10~12克就行了.
其次是次数问题.
我每周服用2次,持续一年多,但较轻的患者就不必服用这么长时间.
我将病情好转情况划分为"明显好转、大好转、基本好"几个阶段,并根据不同阶段适当减少用量和次数.

在采用"验方"的时候,可否继续服用原治疗心脏病的西药或中成药答:根据我的实践和服用这个"验方"的一百多例气虚症心脏病的西药或中成药.
但到了大好转阶段,可逐渐减少服用西药或中成药的用量和次数.
到了基本好时,可完全停服原西药或中成药,只服"验方"就行了.

划分"明显好转、大好转、基本好"的依据是什么答:以患者对自身症状的感觉和心电图测定为依据.
4.
患者心脏病的各种症状都消失了,是否仍要继续服用"验方"答:为了做好保健,还是每旬或每半月服用一次为宜.
当遇上大喜大悲刺激或劳累过度时,更须这样做.
如遇这种情况,最好是每周服用一次,但其用量一般以洋参6~8克、田七3~4克,约半市斤重的新鲜小猪心一个就行了.

5.
现市场上国产"洋参"很多,能用吗答:最好是购买质量好的,如购买质量较差的,便要适当加量,以保证治疗效果.

6.
采用什么炊具炖"验方"较合适答:漳州市患者近年来都采用容量为1升的电子瓦罉.
瓦罉内先放进八成水,中间放置一个瓷碗,碗内装"验方",不必加冷开水,,碗上用大茶缸盖加盖,再盖上瓦罉盖,以保证密封.
炖的时间以3小时为宜.
待温度退至中温时再服用.
服用时,先饮热汤,再将整个猪心(包括其中的洋参和田七)吃掉.
个别患者不敢食猪心中的洋参和田七,是很可惜的.

7.
材料中介绍西洋参是整条塞入猪心管道的,那么,田七应如何装进去答:先将天气加工成小碎块状.
作法是先装入田七,后塞入洋参,再用猪心的瓣膜盖上猪心管口,最后用粗绒线将猪心捆扎紧.

8.
服用"验方"后数小时内,会感觉口干,这是否正常答:这时好现象,这说明"验方"发挥了功效.
如感觉不到口干,就说明属于严重气虚症.
一般情况下,十几个小时后,口干的感觉就会自然消失.
口干时,应多饮些白开水.

9.
服用"验方"后应忌食什么事物答:为避免影响"验方"疗效,在12小时内暂停食用白萝卜和饮浓茶.
10.
服用"验方"会不会引起血压上升答:根据医学专家对动物的测验,证实西洋参还有降血压和增强免疫力的功能.

21、向海内外校友介绍《新三字经》在与众多海外校友的交往中,我们了解到,许多海外华侨欲让子女尽早接受华文教育,从小了解祖国历史文化,但又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教材.
为此我们特将目前国内较为流行的少儿教材《新三字经》介绍给大家,以期向海外校友提供一点这方面的帮助.

众所周知,我国旧时有一本《三字经》.
它用三字一句的形式,通过介绍知识,叙述历史,讲解故事,传播儒家思想,灌输中华传统美德.
但因内容陈旧,已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的要求.
最近,一本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组织专家学者编写而成的《新三字经》出版面世了.
《新三字经》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道德规范和现代文明修养熔于一炉,把教育性、知识性、可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它借用千百年来我国人民乐于传诵、适合青少年接受能力和审美情趣的三字经形式,重新组织了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内容.
它主要以"在家做个好孩子,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各好公民"为主调,通俗易懂,琅琅上口,韵律调协,抑扬顿挫,易读易记.

以下是《新三字经》的全文.
新三字经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俱可塑若不教行乃偏教之道德为先昔贤母善教子孟断机岳刺字养不教亲之过教不学儿之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理为人子方少时尊长辈习礼仪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能让梨小孔融手足谊记心中孝与悌须继承长与幼骨肉亲亲养儿多辛苦报春晖寸草心亲有教儿恭听做错事即改正亲有过谏其改情意切语和蔼家务事乐担承洗碗筷扫门庭家爱我我爱家扒此心爱中华晨早起理容装齐抖擞上学堂朝霞艳国旗升凝眸立添豪情新时代育新人德智体美与劳首德育倡四有沁心田新苗秀求知识甘勤苦昔苏秦锥刺股强体魄闻鸡舞矫如龙健如虎诗书画歌舞曲辨美丑分清浊常劳动多磨炼经风雨见世面惜校誉敬师长爱学友守规章知而行可成器全发展莫偏废求学者贵恒心磨铁杵可成针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缀海有边山有路学无涯不停步人渐长入社会我如粟民如海遵法纪讲公德勤工作尽职责刘少奇论修养身作则人敬仰周恩来济世穷甘尽瘁矢为公朱老总先士卒扁担情世传颂乐助人有雷锋少索取多奉献焦裕禄好公仆一身死万民哭人相处贵诚谦待人宽律己严笃友谊管与鲍重道义择善交三人行有我师见人善即思齐己不欲勿施人己欲达则达人见危难勇相帮救溺童司马光罪与恶源于贪种苦果终自尝汉杨震拒受金廉洁者世同钦爱公物重公益胸坦荡全大局阅古今国与家成由俭败由奢青少年行莫差纵私欲等泥沙论人际应知礼态度好语言美重环保草芊芊绿世界碧云天我中华礼仪帮讲文明国运昌华厦史似长河五千年豪杰多秦始皇四海一汉武帝拓疆域唐太宗贞观治清康熙多建树苏武节骨铮铮直谏镜有魏征范仲淹怀天下宋包拯锄横霸岳家军复河山文天样寸心丹戚家军倭胆寒郑成功复台湾举先贤难尽说如薪火传不绝近百年列强欺烧圆明割我地我志士拍案起反侵略雪国耻林则徐销鸦片三元里民血战冲敌舰邓世昌试维新康与梁到近代出伟人垂史册立功勋先行者孙中山倡民主帝制翻建共和扶农工怀博爱望大同毛泽东闹革命率工农奋长缨驱日冠掀三山新中国屹东方总设计邓小平拨乱流反于正倡改革勇开放龙腾飞民安康思往事心潮涌明国情知任重我传统最悠久根基厚枝叶茂孔孟出儒学立重教育说仁义老庄起墨韩兴曰百家各争鸣孙武子兵法精传中外久弥新楚屈原赋离骚投汨水品格高司马迁撰史记不掩恶不虚美李太白诗之仙一斗洒诗百篇杜少陵诗之圣民疾苦寄深情苏辛词关王曲艺苑花香馥郁曰三国曰西游曰水浒曰红楼四小说誉神州此瑰宝流传久鲁迅笔力千钧震聋聩醒民魂郭沫若沈雁冰文坛上各峥嵘我先贤聪且慧发明多功至伟造纸术创在前印刷术世居先指南针黑火药华夏人首创造浑天仪张衡制圆周率祖冲之精医道汉华佗传织机黄道婆李时珍编本草徐霞客探险奥今科技高尖精裂原子放卫星研物种探基因计算机妙通神加速器转如电游太空光子箭学术界聚群英如天河闪银星华罗庚孙冶方钱学森李四光好榜样在前头勇攀登上层楼文化高虎添翼求富强争朝夕我疆域广无垠黄土地育斯民从昆仑到海滨山和水皆可亲有五岳有五岭或雄峻或秀挺黄河阔长江长珠水秀龙江壮数宝岛首台湾连大陆情相关古长城气势雄古运河帆樯通都江堰水患息丝绸路联西域国境内多民族究其数五十六百千年共一家同携手建中华龙传人遍海外赤子情终不改观风云看世界进则昌退则败好儿女细思量读此经当自强乘长风冲天起振中华齐努力22、集美大学"双休日"采风徐文锋"双休日"一实行,同学们普遍感到能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加了许多.
我们集大的学生是怎样来"打发"这两天的呢带笔者给您慢慢道来.

学真本事"过级去",这时许多集大学生的常用语.
在高年级,呼声最高的是过英语六级.
的确,在当今开放的世界里,掌握了一门外语就等于拥有一件强大的武器,不仅实用而且十分必要.
几位海院的学生这样说:"我们学航海专业的,以后要经常跟老外打交道,不学好英语,可能连饭碗都端不牢,为了当船长,不得不努力呀.
"计算机过"级"、珠算过"级",对很多学生亦有很大的诱惑力,特别是财院的学生对此尤为热衷.
会"玩"电脑的同学总是令大会羡慕.
"一个电脑盲很难跟得上时代,将来学计算机必定象学英语一样成为迫切需要.
"这可是大会众口一词的说法.

还有许多同学利用这两天时间抓紧课外自学股票、期货等热门专业.
一位财院的学生打趣地说:"有什么办法呢今后要养家糊口啊,没点真本事怎么行!
"说完又埋头看他的《股票投资》去了.

现今的大学生大都明白优胜劣汰的道理,一种强烈的紧迫感促动他们捧起了书本,即便是周末亦不敢放松.
这算是集大"双休日"的主旋律了、浪漫情怀响晴的日子里,跨上一只小背包,男、女生们踩着单车来到郊外,轻松一下一周来紧绷着的心弦,尽情享受大自然的风和日丽.
报一把吉他,坐在龙舟湖畔,轻轻地拨动琴弦,面对平如展镜的湖面,吐露心声,抒发感情;找一幽静之所,二个人在黑白世界里行军布阵,互斗兵法;爱好体育运动的,在这两天可以算过足了瘾;喜欢书法、绘画的,正好抓紧时间拜名师、访艺友,有时还背上画夹到郊外写生;执着于文学创作的,赶紧将一周来的灵感与所得认真整理,抄正,然后虔诚地投进邮筒,默默祈祷远方的编辑们笔下超生……更多的同学还是将目光瞄准了图书馆.
"打工"去"打工"对于大学生来说已不陌生.
双休日里,有的同学走出校门,过大街穿小巷,搞推销,拉广告,或者做家教,直接地进入社会体验生活.
有些同学"生意"做大了,腰间还别其了BB机,这两天也正好出去联系"业务".

有位师院中文系女生如是说:"我做家教已经一年多了,做的是点工,礼拜六、礼拜天差不多是全天班.
我也不是缺钱花,只是想体验一下当老师的滋味.
干了这么久感觉挺好的.
"这时绝大多数同学做家教的动机,当然也有部分同学是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才干上这一行的.

还有些颇有经济头脑的,在这两天四处跑动,忙得不亦乐乎.
他们利用地区间的某些商品的差价,从外地买进,然后在校内卖出,从中获利颇丰.
水院以为经营此道多年的同学笑着告诉我们:"我觉得大学生不应只会读书,象牙塔固然可爱,但外面的世界更精彩.
"听说他这几年来挣了好几千元,是属于在社会上较能"混"的那一种,有些同学还当起了"校园经纪"呢.

大学生下海该褒该贬,且不加评说,而某些学生在经商方面的初步成功,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老板们的盛大节日周末也是大小歌舞厅、录相厅和酒店、餐馆老板们格外开心的日子,因为周末来关顾的大学生要比平时多出几倍.

在大学生中,尤其是高年级学生中,"舞"林高手还真不少见.
一到周末,海院、水院、财院的舞厅常常"爆满",可见跳舞者众.
去录相厅、电影院消磨时光的学生也占很大比例,他们一般是结队而行,有些同学连看二、三场录相,甚至整个晚上都"泡"在里头.
大学生喝酒,也是有讲究的.
某某拿了奖学金,不请客那是葛朗台;某某毕业,大家为他饯行,不吃一顿显然没面子;某某过生日,不请三五位朋友饭店一聚,也说不过去……分析这些"舞棍"、"影迷"、"酒鬼"的特点,或者是已经上瘾,戒之不易;或者是闲得无聊,无奈为之;或者是怀有某些其他动机等等.
当然,其中很大一部分人知识在周末消遣一番而已,但也不排除某些"瘾"较大者,不仅周末跳、周末看、周末喝,而且平时也是如此,令人担忧!

其他"星期五闹通宵,星期六睡大觉,星期天逛街道",是一些同学的"必修课",他们对双休日的反应是从欣喜到茫然,甚至有些不知所措.
更有患者还得了"周末恐惧症".

如果星期五也没排课的话,那可就是连放三天假了.
有的同学说:"睡了两天,到了星期一还想睡,人都睡懒了.
"的确,人如果整天没事干,那不变懒才怪!
这些人不想读书,又没有安排其他活动,也只好吃了睡,睡醒了又去吃,要是早餐起晚了,正好省下一顿早餐.

还有那些热恋中的大学生们,趁着这两天时间,认认真真地过起了两人生活,他们一起散步,一起看电影,一起吃饭,俨然一对"小夫妻".

如此"打发"时间者,在集美大学生中虽仅占一小部分,但不能不引起人们警惕.

六点思索一位名人曾说过:"环境有时比素质更重要.
一般院校与重点大学相比,其差距在两个方面最为显著——图书馆和计算机房.

重点大学的图书馆一般设施都较好,有明亮的容量足够的自习室和供学生查阅的大量资料和图书.
而集大由于各院校较为分散,特别是各分校新建不久,图书馆的图书偏少且偏旧,而且供学生自习、查阅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够,因为学生对图书馆的利用率不高.

重点大学的机房不仅全周开放,机票价格低廉,而且周末还可以"玩"通宵",许多同学都在机房"泡".
而集大在这一方面显然不具备条件.
本来计算机就偏少,加上有机房的院校又举办各种面向社会的电脑培训班,使得电脑室根本不可能做到每天向学生开放,学生只有在上电脑课时才有上机的机会,至于没有开电脑课的,就根本不可能接触到计算机了.

当然,在许多方面,集大也有具备困难.
但这些问题也是刻不容缓的啊.
要想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抓学生素质的培养是根本的途径.
而作为要向国际名牌大学迈进的集美大学的学生,理应实实在在地发扬"诚毅"精神,充分利用双休日,努力学习,提高个人四肢.

"志当存高远".
如此,集大必强!
23、陈嘉庚的故事(连载之十六)陈彬49.
善无止时夜深人静,白日炎热喧嚣的新加坡已进入梦乡.
陈嘉庚忙了一整天,处理完总公司、世界各地分公司的日常事物后已有几分倦意.
可他还伏在案上,象印刷厂的校队员一样,对着原稿,一个字一个字地校队着一本书为《验方新编》的药书.

"人民关天,马虎不得.
"他一边校阅,一边自语道,"要真出了什么差错,行善不成反造孽,贻误社会,我罪非小.
"原来,他在处理信件时,发现一封寄自厦门的信.
信中说,他寄赠的《验方新编》有误,内中某药只需二钱,而书中却印成二两,关系至重,请细核查,云云、读完此信,陈嘉庚想;处方配量不当是会出事的,轻者病上加病,重者要出人命.
有一处出错,就难保其他地方不错.
于是,他开始细细查对,果然又发现若干处与原稿不符,显然是印书局之过!

《验方新编》是陈嘉庚出资印制,分赠给各地的济世药书.
说起印赠此书,还有一段很长的故事.

那还是陈嘉庚二十几岁的时候,当时,他还在父亲经营的顺安米店做事.
一天他在朋友家看到一本其珍藏的药书,书名叫《验方新编》,朋友说该书是友人所赠,无处可买.
书中对各种疾病都开了对症的药方.
许多方子都是单方一门,且均以常见的中国草药配就,无须名贵药材.
这样的药书,最适于缺医少药的乡村使用.
陈嘉庚少年时目睹家乡瘟疫流行的惨景,亦备尝有病无处延医求药之苦,遂心生一念:要是每个村社都有这样一本书多好!
那书的编著署名鲍相璈.
书内注明:"版存日本横槟中华会馆,任人印送.
"后经过一番了解和印证,证明该书所集验方确实有效.
陈嘉庚便筹款托香港朋友到日本定印,前后几次,共印六、七千册、书面标明"同安集美陈家奉送".
书印好后,免费寄赠各地,反应甚佳,纷纷来信索取.

这样陆续印赠延续了许多年.
后来,陈嘉庚便出资在国内外登广告征集各种验方.
果然,收获不少,只一月,就收到验方千余.
陈嘉庚又请有经验的老中医一一验证,编辑整理,补入原来的《验方新编》中.
书稿编就,即交上海世界书局印刷.
书印出后,就在福建和南洋各地分送,供不应求.
谁料到,内中竟然有错.
幸得这位厦门朋友来信指出,才得以发现.

陈嘉庚校对了一会,又发现几处错误.
他太累了,不想再看下去,便掩卷关灯就寝.

第二天,他吩咐找人对全书详加校对,又发现了不少错处.
他交代对寄出的书作善后处理,但寄出的书太多,又太散,收回已经不可能了,只能把错处列出,通过各种途径予以更正.

后来,陈嘉庚又组织专人对新旧方详斟酌校对,对全书进行修订,交陈嘉庚公司所属印刷厂印刷.
他原计划再印五、六万册,分赠福建各地,大村二、三册,小村一、二册,可惜,天不从人愿,因企业收盘,加上以后的战乱,书未印成,连书稿都丢失了.
以后,他多次想补救,但始终无法实现.
善事未止于至善,陈嘉庚为此抱憾不已.

50.
虎口著书一天早晨,天还没大亮,黄丹季突然被一阵隆隆的车辆声惊醒.
他急忙起身,从窗口往外一看,日本宪兵已把屋子团团围住.
不一会,门口传来粗野的敲门声、撞门声.
黄丹季一时慌了神,他担心校主的安全,生怕他正在著述的《南洋回忆录》手稿被抄,暴露陈嘉庚的身份,招来横祸,撞门声一阵紧似一阵.
慌乱中,黄丹季抬头看了一下墙上的挂钟,时针正指在5点10分.
他的心似乎安了一些,因为他知道,每当这个时候,老人已外出散步了,不在屋里.
他出来开门,迎面几个日本宪兵象一群饿狼似地扑了进来,对着黄丹季嚎叫道:"你的,荷兰人的是!
"黄丹季还未及开口,同来的一个印尼人用印尼语说:"错了,错了,不是四号,是二号!
"鬼子兵又嚎叫着冲了出去.
一场虚惊总算又过去了.
象这样的事发生了不知多少次.
黄丹季等校友为校主担了多少惊,受了多少怕.
一有风吹草动,他们便寝食不安,忙着迁移,想对策.

陈嘉庚每次都劝他们不要为他着急.
他说:"人生自古谁无死!
万一不幸被捕,敌人必强迫我作汉奸,替他们说话,我决不从,那时,我将一死以谢国家.
我这么大一把年纪了,死也不算夭寿,你们千万不要着急.
再说,人都有各气数,末日未至,何必担心;末日已到,担心何益.
"1942年2月,陈嘉庚逃离新加坡,匿居印尼爪哇.
先住在玛琅巴蓝街四号,后迁至巽勿仿村一僻静居处.
因是逃难时的居所,陈嘉庚给起了个名,叫"晦时园".
校友黄丹季一家跟他住在一起.

1943年3月,他开始笔写回忆录.
黄丹季怕他因此招来危险,劝他搁笔,待胜利后再写.
陈嘉庚答道:"过去,自己觉得平生对社会、对国家,没做什么有益事业,所以一直没有记载.
回国慰劳后,所见所闻,都很重要,觉得不可不记,我曾嘱咐李铁民记录,但遗漏不少.
作为个人,我微不足道,但千千万万华侨在祖国危难之时所做的贡献,不该让其泯没.
这些事,我不记载,别人很难代替.
我现在写下,还可以留下来;如果不写,万一被敌人抓去了,我必一死报国,就没有东西留给后人了.
"他给这部回忆录定名为《南侨回忆录》.

陈嘉庚在敌人的不段搜捕下,冒着极大的危险,用一年又一个月时间,至1944年4月,写完《南侨回忆录》全稿.
脱稿时,他在回忆录的末尾写了一首诗,以明心志.
其中有四句云:爪哇避匿已两年,潜踪难保长秘密.
何时不幸被俘虏,抵死无颜谄事敌.
他是在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为华侨写史立传.
51.
最后的岁月1957年春,陈嘉庚常常感到头痛、疲乏,睡眠也不好.
但他还是坚持着赴京出席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

一天早晨,在火车上,同行的庄明理突然发现陈嘉庚的右额角上有一个包.
那时,他们并不在意.
到京后,陈嘉庚头痛仍未减轻,额上的包更明显了.
他不肯上医院检查,知识从随身带着的《验方新编》中抄了一副医治头痛、头风的药方,交随行人员去买药.

第二天,早晨的时候已过,还未见陈嘉庚起床.
服务员上楼请他用餐,到房间一看,陈嘉庚和衣躺在床上,昏迷不醒.
大家急忙把他送进医院.

原来,他是药物中毒.
他抄的验方中有一味药"川乌头:半生半熟".
配药员不懂药性,把一般熟川乌头和一半生川乌头合在一起,研成粉,代替"半生半熟的川乌头".
而生川乌头是有毒的.

经急救,陈嘉庚醒了过来.
医生又对他的包作了化验,确诊为"鳞状上皮癌".
经手术和放射,病情得到控制.

陈嘉庚会集美半年后,发现视觉出现双影,又到上海华东医院治疗,肿瘤复得控制.
1961年3月,脑血管发生障碍,病情日渐恶化.
中央保监局加强对陈嘉庚的治疗和护理工作.

即使是在这个时候,陈嘉庚仍然每天考虑着国家大事,想着集美和华侨博物馆的建设.

"给集美校委会发了电报……""阿东要调集美,要我帮忙.
告诉他干部调动是政府部门的事,不要用私亲关系.
""你们说说,美帝国主义最后会怎么个倒法""陈老,您好好休息,不要多想事情.
"医护人员劝他.
"做人怎能不想事情呢!
"陈嘉庚不以为然地回答.
他似乎听到脚步声,"是睡呀请他进来.
""是我呀,嘉庚先生!
"黄炎培走到他窗前,亲切地说.
"黄先生,我太惭愧了.
你我年轻相差不过三、四岁,你能跑来跑去,为人民服务,我常年在病榻上,真对不起老百姓.
"陈嘉庚感慨地说.

"先生贡献太多了.
国内国外,那么多人是先生一手培养起来的.
新中国的成就,有先生的大贡献.
"黄炎培说.

"惭愧…….
"陈嘉庚连声说.
他又进入昏迷状态.
6月22日晚上,庄明理到陈嘉庚寓所看他,陈嘉庚对庄明理说:"明理,我一生在全国旅行了三次:一次是1940年,我找到了毛主席、共产党.
以后两个都是你陪着我的,我看到了新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能杆上这个时代,真高兴.
"他的声音很微弱,气也有些接不上来.
停了一会,又继续说:"政府让我参政,这些年,没做什么.
……不懂政治,又不懂国语……"庄明理止住他:"嘉庚叔,你又说这些了.
郭老不是说'心通胜于言通'吗!
"庄明理辞了陈嘉庚,刚要踏进家门,家人告诉他:"嘉庚叔警卫员来电话,请你马上再去一趟".

庄明理连家门也没进,掉头便走,来到陈嘉庚身边.
庄明理不敢惊动他,轻轻移步.
忽然他听到陈嘉庚在叫他的名字.
他赶忙走过去,问道:"嘉庚叔,有什么事吗"陈嘉庚说:"你走后,我又想起几件事:我死后,把我运回集美安葬,叶落归根,这是第一件.
第二件,人总是要死的,死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国家的前途.
中国有两派,旧的一派是国民党,这一派很坏;新的是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
国民党过去做尽坏事,他们逃到台湾去了.
那些人一生自私自利,假公营私,现在还捣乱,要多开国家不少前.
我们应尽早解放台湾,台湾必归中国.
第三件事是集美学校一定要继续办下去……".
陈嘉庚断断续续坚持着得把话说完.

第二天,6月23日上午10点,陈嘉庚病情突变,人已昏迷,手足抽搐.
医生诊断为脑溢血.
周恩来总理和彭真副委员长赶来探望.
总理指示采取一切措施抢救,精心护理.

"嘉老病变前有什么交代吗"周总理关切地文.
庄明理把陈嘉庚的三项交待向总理汇报.
总理说:"第一点,应按嘉老的意愿办理.
第二点,解放台湾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嘉老临难不俱,关心台湾回归祖国,他的爱国精神给广大华侨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他的愿望一定会实现.
嘉老如醒来,请告诉他台湾回归祖国一定要实现,请他放心.
第三点,集美学校一定会照嘉老的意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的更好,请他放心.
"陈嘉庚在弥留之际,有时似乎有所知觉,庄明理便把总理的话慢慢地告诉他,陈嘉庚脸上出现宽慰的表情.

1961年8月12日,陈嘉庚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88岁.
24、船长和他的妻陈利锋"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是人的胸怀.
"哦,海!
天空!
!
胸怀!
!
!
这就是他们呵——我尊敬的船长和他的妻.
我没有见过他们,我也不知道他们的名姓和其它.
漫长的航程终于结束,船长带着满身的疲倦与兴奋和他的船员们回来了,在他看到每一个船员与家属团聚之后,在他把被人们遗忘了的水龙头管好之后,在他把礼物送到孩子和父亲手里之后,他想他将不会被任何人和事打扰,他要去见他的妻.

轻轻地掀开垂在尼龙绳上还滴着水的蚊帐,船长的妻再也掩藏不住内心的喜悦,她微笑了.
他也微笑了.
心与心交织,情与情相融.
千万的温存的活语,怎比得上此时一个热烈的眼神哟!

然后,这深情的注视还未来得及迸出火花,船长便接通知到公司开会去了,他又义无反顾地接受了运载危险品的任务.

夜深了,妻默默为他收拾行装!
那挂在墙上的曾被妻划去许许多多等待的日子的日历似乎也在叹息.
妻只要默默地收拾着他的行装……又是一次难熬的等待,妻病了.
又一个艰苦的航程结束了,船长终于回来了.
可是他再也见不到他的妻.
病魔夺取了她年轻而热情的生命.

要走了,在她还来不及再吻一吻儿子的时候,在她还来不及对他说句温存的话的时候,在她还来不及把爱细细品尝的时候,无奈地走了.

船长又开始了新的远航.
25、乡思孙长军鹧鸪为黄昏唱起葬歌落红无语与残阳为伴携起萧风驱走湖底山影欢乐应是一掬泪水在水一方总忆起故人橹声再也摇不出芦笛的悠扬断桥残日一如既往地倾听……星星渔火闪烁在别人家的新窗棂上隔世乌立于梦的指头执着地啁啾无视寒山寺千年的钟声月光穿行水中目光撤去欲网一些昨日鲜美却捞起一块痛苦的石头异乡为异客不知何时归斟满一杯浓酒祝故乡繁荣26、人子——童年廖树陶人子,今天我要用最朴素优美的诗句在花叶的每一河流上放下你童年的折叠船当它启航的时候我将想到驳壳枪想到在发黄的书页里的古代黄帝的肖像想到那些永远不存在的实际上的王子和公主们想到胸前佩着的红领巾想到星星们的滑雪舞曲想到我们画的永远做着鬼脸的拙劣而迷人的头像还有那些会变的小精灵竹竿做的寒光闪闪的弯刀也想到你和耗子弟弟的游戏和五个人隆重婚礼我没有哥哥但我有永远前进的小货车我没有姐姐但在我们三个人的庞大的骑兵团里我是个夏伯阳式的将军集合起蚂蚁的大军冲锋,向着一个三寸高地我甚至没有爸爸妈妈但我是一个古代公主在天花板上摹仿古代人的笑我的小船能驶进每一个地方——驶进你洁白的前额驶进你无限广阔的眼睛驶进你天真无邪的幻想里在那里,时间的铁锚把我抛向——童年,这一轮金色的弯月我沿着每一山峦书写了你每一笔都绕着长青藤连着小太阳成了实际上的小船它启航了河为它唱着一支最纯朴的曲子27、海水渐去魏宁(在二十年代的一天一位拄棍老人欲把校界划到印斗山)印斗山四面临海是您将鳌园的丰碑化成它的翔翼在浔江之滨在杏林湾畔……海水渐去鳌园的环海里沉睡着一个难园的梦印斗山的双翼又托起育人的学林埋着您身躯的原是大海中的嶙峋驻留您英灵的仍是旧日浸泡着的沃土看哪——举手翘望的大鳌和高挂金字校牌的学园都因您而博大壮美神圣28、千秋一帜张吾闽——《黄羲画集》出版面世陈因黃羲(1899-1979),祖籍南安,生于仙游.
初名文清,后名文倩(黄宾虹所改),字可轩.
是中国古典人物画画家、美术教育家黃羲先生少时受李耕、李霞先生的启蒙,1922年毕业于集美学校(遗稿《心影墨痕》即写当年在集美时的学生生活),1923年考入上海美专,边求学边鬻画.
上海美专毕业后,黃羲又入上海新华艺专深造.
1933年,黃羲回母校集美任教.
1936年应黄宾虹教授之邀,参与审鉴故宫南迁之书画.
1940年再返集美母校,后又到仙游任教.
1979年病逝于家乡仙游.
黃羲先生遗作会在北京、浙江厦门等地展出,其作品会被收入大型画册《仙游画家》.
1987年,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黃羲先生十八描教学范本》.

巨型画册《黃羲画集》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学院副院长宋忠元教授主编并亲撰写序言,黃羲先生公子画家黄国培(黄羡)编辑,收入黃羲作品中的佳作、精品101幅及其画稿、手稿、年谱等,刘海栗大师题签并题词.
题词的还有蒋抱一(印尼,原于右任秘书)、马来西亚美协主席李家邀、新加坡著名诗人和书法家潘受、浙江美院教授王伯敏.
《黃羲画集》还收入台湾王博优先生的《画缘》、林懋义先生的《高山流水》、黄国培先生的《追思我的父亲》等文章.

黃羲先生两度在母校集美从事美术教学,校友黄永玉教授在《蜜泪》中写道"黄先生教国画,谈掌故,使孩子们正确认识传统,掌握传统基本技法.
"一股校友包树棠(笠山)教授在《嘉辰(1940年)冬季将去清溪,治长句,书似文倩同事兄两政》诗中,概述了当年他和黃羲先生在集美的生活以及对黄先生艺事的评价.
全诗如下:蛟湖亲炙晚笑堂,一变窠臼意飞昂.
新罗山人稍晚出,暮年泛宅居钱塘.
三家绝技并诗字,康乾画史盛吾乡.
私淑仙游有二李,虔为咬湖奉心香.
君师二李见流别,少日已自露锋芒.
囊笔风尘访艺去,海上君遇黄山黄.
放眼直欲隘天地,古今滔滔归评量.
我昔识君故垒畔,重来沧瀛嗟生桑.
邂逅故人清溪腹,居诸不觉三年长.
剡藤描摹林和靖,孤山铁骨摩风霜.
盘中苜蓿差自给,系囊时复分鹤粮.
添得小童柱仗立,高斋伴对如欧阳.
我意习静君能识,临岐为我增行装.
报君以诗倘相忆,盘陀归路千松苍.
诗的上半部分写黄羲的启蒙老师李耕、李霞继承了清代名画家黄慎(蛟湖)、上官周(晚笑堂)和华岩(新罗山人),其中尤以黄慎更受其崇尚.
这三位画家都是闽西人,包树棠也是闽西人,故称"吾乡".
诗中还反映了黄羲少时学画才华显出.
接着写黄羲在上海师事黄宾虹大师(黄宾虹为安徽人,故曰黄山黄),作为黄宾虹的助手,黄羲参与故宫南迁书画审鉴,古今评量,眼界大开.
诗的下半部分写包黄交往,两度在集美学校共事,其中在安溪三年,1940年底,包先生将返闽西,黄羲作"梅妻鹤子"的林和靖画送行,喻示当年生活之清苦.
诗中描述了画中除主要人物之外,还有一小童拄扙站一边.
包先生说他将这画悬于书斋,面对着读书就如夜读的欧阳子.
最后感谢黄先生十分了解自己的性格,所赠之画就如自己好静的心境,表示别后友谊长存长相忆念.
诗的情感质朴厚重,一如包黄两位的为人.

《黄羲画集》还刊登了1949年春黄羲在福州举办个人画展时,画家陈子奋先生表达自己的观感的一首诗:人物谁能方崔陈莆阳文中与波臣.
此外复有廮瓢子,先生廮瓢之替人.
大笔折苇细鼠尾,所贵瘦硬能传神.
十年结想忽把晤,兴采谈吐机生春.
出示大作百余福,神奇精妙雄无论.
海内艺林久寂寞,千秋一炽张吾闽.
崔子忠、陈洪绶、吴彬(文中)、曾鲸(波臣)都是明代人物画很有影响的画家(吴彬、曾鲸是莆田人),廮瓢子即"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
诗中把黄羲与他们相提并论,可见这评价是极高的.
诗中"大笔折苇细鼠尾,所贵瘦硬能传神"两句直接赞赏黄羲笔墨的特色,接下来四句写看画的感受和黄羲的谈吐,"海内艺林久寂寞"反映当时艺术节的萧条,"千秋一炽张吾闽"一句收拾全文,给予黄羲以高度评价.

《黄羲画集》八开本,典雅大方,是欣赏、教学、收藏的珍贵资料.
以个人画集而论,大约也堪称当前八闽之冠.

29、值得讴歌的华侨师范人物——介绍《师范群英光耀中华》第21卷(华侨卷)大型丛书《师范群英光耀中华》近日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面世了.
该丛书共21卷24册,680万字,收录了600多位师范人物和100多所师范院校.
该丛书人物众多,取材广泛,史料翔实,气势恢宏.
该丛书的出版不仅仅是一曲师范人物的颂歌,而且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套不可多得的好教材.

海外华侨、华人素有兴学助教、尊师从教的优良传统.
为了集中体现以著名侨领陈嘉庚为代表的一批海外华侨、华人及归侨"园丁"们在中国师范教育事业中作出了不可没灭的贡献,丛书编委会特意精心编选了第21卷——华侨卷,并把它放在丛书最后一册,作为压轴大戏,使整套丛书玉璧生辉.

压轴戏的确不同凡响.
洋洋33万字收录了与师范教育有关的归侨、侨眷及华侨、华人共39位和一所华侨师范学校(国力第二侨民师范学校).
作者以饱蘸激情的笔墨,从不同角度,以纪实手法记录了这些师范人物的爱与恨、欢乐与痛苦以及他们对生活道路的抉择,对理想的探索和追求.
反映了他们放弃海外优越生活,不怕吃苦,不求名利,甘愿学师、尊师、做师的崇高精神风貌,揭示了一个个有血有肉、丰富多彩、感人肺腑的华侨师范人物的内心世界,讴歌了他们热爱教育事业,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甘洒热血写春秋"的赤子之心.

华侨卷记录了中国老一辈侨领从"教育教国"走向革命之路的历程和一生倾资办学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侨界巨擘陈嘉庚先生,作为华侨卷的开篇.
该卷介绍了八九位为中国教育和革命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著名侨领.
他们当中,有热心创办师范普及乡村教育的旅日侨商吴锦堂;有卖画募捐办学扶助农工的国民革命先驱何香凝;有曾办过厦门女师的"永爱中华此志不渝"的爱国侨领庄希泉;有一生从教桃李满天下的著名华侨教育家张国基等.
其中鲜为人知的是当年与陈嘉庚、聂云台齐名,被誉为"办学三贤"之一的吴锦堂.
他早年赴日经商,不仅在日本热衷于办学兴教,而且在本世纪初便在家乡浙江省慈溪县东山头捐资创办了锦堂学校(后改为锦堂师范),开创了华侨兴办乡村师范教育之先例.
孙中山先生曾亲笔手书"热心公益"的匾额授予吴锦堂、华侨卷不仅是老一辈侨领杰出贡献的记录,也是一曲当代归侨"园丁"的颂歌.
该卷几乎占了一大半篇幅真实地介绍了18位工作在大学、中学、小学等不同教育岗位上的归侨教育家.
他们大都有海外关系,本可以留在海外与亲人团聚,过舒适安乐的生活,但他们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放弃了一切优越条件,毅然决然回到母亲的怀抱.
因为他们有海外关系,所以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动乱岁月,不同程度地受到冲击,有的甚至还惨遭迫害,但是他们始终没有动摇自己当初回国从教的选择.
当海外亲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劝他们出国时,他们却坚持留下,因为他们心中眷恋的是连着祖国希望的三尺讲台和朝夕相处的学生们.
他们热爱教育事业,几十年如一日,在教书育人及科学研究园地里勤勤恳恳、辛辛苦苦、任劳任怨地耕耘,像蜡烛一样默默无闻地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他们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一崇高的称号.
人民不会忘记他们的名字:我国第一位系统研究台湾高山族的人类学家厦门大学教授林惠祥、情萦集美德高望重的教育家陈村牧、曾亲聆鲁迅教诲从一个普通汽车售票员成长为湖南大学校长的朱凡、我国管乐事业的奠基人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洪潘、为祖国师范教育无私奉献的四平师范学院教师邓云、"一生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原集美航海专科学校校长振汉.
被福建省评委"优秀教育世家"(五代从教)退而不休办《乡讯》的莆田师专教师宋元模、毕生从教成绩卓著的全国教育希望劳动模范江西省樟树市清江中学教师方惠美、自愿请战进深山以苦为乐以教为荣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云南省文山州一中教师余礼报、从军统特务到全国优秀教师的黑龙江省九三局一中英语教师钱宇年、坚持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创立"读写结合法"的全国劳动模范广东省湖州市浮洋镇六联小学教师丁有宽……上述这些为人师表的园丁们自然是值得人尊重和拥戴的,而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烈们更受人民崇敬和缅怀,华侨卷就收入了这样两位民族女英雄李林、苏丹.

李林系印尼归侨,14岁时回国读书,曾就读于集美幼稚师范,是一位名符其实的优秀师范人物,只有她没有从教而是走上了革命之路.
1940年4月16日,她以身殉国时年未满25岁,还怀有三个月的胎儿.

苏丹,1926年出生在广东揭阳.
青年时代报考国立第二侨民师范学校,立志从事华侨教育事业.
苏丹的事迹同李林一样惊天动地,感人至深,所不同的是,苏丹没有死在日本帝国主义屠刀下,而是倒在国民党的枪口下,苏丹从侨师毕业后,亦投笔从戎,先后在香港和内地从事地下活动.
1948年受共产党派遣任江南支队指导员.
1949年被捕遇害.

李林、苏丹两位巾帼英雄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使华侨卷增强了感染力,突出了"情恋桑梓、魂系中华"的主旋律,同时也使这套被誉为"爱国主义教材"的丛书大为增色.

最后,还应向读者说明的是,苏丹烈士就读的学校是华侨卷收录的唯一一所华侨师范学校——国立第二侨民师范学校.
这所学校是1942年国民政府在陈嘉庚先生倡议下位培养东南亚华侨学校师资而创办的.
当时创办了两所,另一所是设在福建的国立第一侨民师范学校(现改为厦门师范学校,见该丛书第五卷),一所是设在广东的国立第二侨民师范学校(1949停办).
这两所学校为后人研究华侨教育史提供了珍贵史料.

《师范群英光耀中华》丛书由原教育副部长臧伯平当然编委会主任,著名教育家张建、顾明远、潘懋元等担任顾问.
原全国侨联主席庄炎林专门为华侨卷题了辞:"师范育群英,桃李满天下".

记录生活(二)网华晓春道别的那个清晨我没握紧你的手你象一尾鱼滑进水里漂到时间之外我昼夜都在结网思念的材料太韧太长还很乱费尽心血撒到所有记忆的河潭捞回的多是湿漉漉的水草我的网呵,眼总是太疏织得太宽守月张颖分别是甜蜜的忧伤为什么——孤独寂寞总是同路彷徨咬紧双唇数着满天的星子守着月嫦娥拥着玉兔儿出走辉煌的月宫从此清落飘落下的是美丽的等待31、架设海峡两岸的虹桥——《曾良奎画集》读后感蔡祖卿怀着喜悦的心情,我反复翻阅了最近在台湾出版社付印的集美校友、泉州籍画师曾良奎的精湛作品——《曾良奎画集》.
不仅为其色彩斑斓的画面所吸引,被其磅礴的画风所震撼,更深深地感受到哪细腻的笔触.

曾良奎先生,泉州人,早年就读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美术系,嗣后又长期在集美中学担任美术教师.
在那集山水之美集人文之美的环境中,曾良奎先生钟灵毓秀,凭着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凭着他对人物素描和速写娴熟的基本功,利用假期,深入闽赣山村,以追光摄影之笔,到处采访写生,他走遍长江南北,黄河上下,寻师访友,求教切磋,勤学苦练.
他利用课余闲暇,经常走访附近渔村,摄取素材,创作出大量反映闽南渔村生活的速写、长卷以及其他许多艺术精品.
1956年,他的作品《你送肥来我运菜》便入选第二届全国国画展览会.
遗憾的是,正当风华正茂的曾良奎施展艺术才华之时,不幸遭遇"史无前例"的政治风暴,肉体上和精神上均遭严重摧残达十年之久,他的大部分作品亦随之"风流云散,一别如雨"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十年浩劫"结束后,曾良奎先生拖着备受摧残的身躯回到故乡蓬门荜户,在满目疮痍的画室,意外地从破碎的杂纸堆里发现了残存的几幅旧作(即本画集收录的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期的11幅作品).
这给他极大的鼓舞.
于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他重整旗鼓,挥毫泼墨,创作出《国画家李耕》等十余幅人物画(见本画集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期作品).
这本劫后余生的画集,几句了曾良奎先生青春时期奋发进取的精神,也凝结了他晚年以病弱之躯辛苦耕耘的心血和他关山重越用于攀登艺术巅峰的坚强意志.
惟壮年之作,皆付阙如,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曾梁奎先生一生的坎坷经历.

纵观这本以人物为主,间或山水的画集,读者不难看出这样几个特点:一是作者严谨的作画态度.
曾良奎崇尚蒋兆和的水墨人像表现手法,融西画明暗关系于中国画人像的表现技法,运用笔墨挥洒自如,一丝不苟.
观察细微,造型准确,理法严谨有序,创作出许多形神兼备、惟妙惟肖的人物画像.
如《弘一法师造象》、《作家巴金像》等作品.
二是作品面向生活,贴近生活,来自生活,高于生活.
在集美时,曾良奎经常深入渔村,画了大批速写,再经过精心构思,巧妙剪裁,终于创造出国画长卷《剖蠔图》等具有浓郁闽南风土气息的画作.
三是作者重视速写,能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典型对象的形、神、韵,而后加工,形成佳品.
如《赶集归来》、《歇工》、《万里淦波潢渡》等.
四是造像古今辉映,图文并茂.
画集除收入现代人物画外,还收入1987-1988年所创作的四幅古典人物画,即古代四美女图《贵妃出浴》、《西施浣纱》、《昭君和亲》和《貂蝉拜月》.
从这四幅古典人物画看,作者的构思、布局、落笔、线条、着色等均独具匠心,可见作者即擅长于现在人物造像,对古典画作也有深厚的功力,可谓古今佳作交相辉映.
在这些古今人物画像中,作者均配适当诗文,使人更增添一份美的享受.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画集的问世,皆得力于海峡彼岸知名人士庄亨岱先生.
庄先生亦为泉州人,是曾良奎先生的中学同窗挚友、在海峡两岸人为得阻隔长达半个世纪之日,其离土怀乡之思未曾或释,眷念故友之情亦未曾或忘.
在他得悉曾良奎同窗的画集苦于无力付梓之时,立即伸出援助之手,不仅慷慨解囊,还亲自为其作序,又为其商请台湾资深人士陈立夫先生和政要将彦士分别为画册的封面、扉页题署和题签,共同为弘扬中华文化处理.

美中不足的是,本画集未收入曾良奎先生精雕细作的珍品《陈嘉庚先生造像》(见封三).
五十年代,曾良奎先生在集美任教师,曾为校主陈嘉庚先生写像,并承其亲笔签名留念.
后该像毁于"浩劫",曾先生耿耿于怀,未能永释.
为缅怀陈嘉庚先生为振兴中华倾资兴学的伟大功绩,曾良奎奈于1992年重新为陈嘉庚先生造像.
画作成功之后,正逢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学校80周年大庆,他便将此画捐给泉州集美大学校友会献给了集美母校.
这就是本画集未能及时收入该作品的原由所在.
现该珍品陈列于厦门集美陈嘉庚故居大厅正中.

32、调寄鹧鸪天吴作人老师周年祭吴斌溪岸行吟不了愁,鹧鸪曲罢泪盈眸.
一从天马招魂后,长忆相携梦里游.
花易落,谁长流,伤心忉怛几时休!
衷情诗赋黄泉寄,路隔黄泉何处由注:集美中学退休教师吴作人先生于1994年10月3日在厦门溪岸街寓所逝世,享年八十岁.

33、悼念林耀华林鹤龄耀华早年就读于集美师范.
毕业后执教集美小学和闽南各校,为传播新教育思想,改造旧教学法,推行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手脑并用,起了作用.
他学识渊博,精通历史,熟悉地方掌故,听他谈古论今,臧否历史人物,纵谈名人轶事,逸趣横生,确是一种精神享受.

1938年秋,我在长汀厦大完成最后一学年毕业,他则在大田集美商校任职.
抗战胜利前一年,我在永春毓斌中学工作,聘他任国文教师.
不久,他有一位任县长的朋友,要请他去当教育科长.
他深知我需要他协助,学校正缺国文教师,离不开他.
他淡泊明志,不慕名利,宁可放弃一般人所羡慕的教育科长而仍留校任教,这是何等高尚的敬业精神!
抗战胜利后我到福建教育厅工作,他仍在校任教直至退休.
他退休后,仍发挥余热留校工作多年,深得教师和社会人士敬重.

新中国成立后,我和耀华都各忙自己的工作,很少通信,但两人仍心心相知.
在那风雨如磐的十年浩劫年代,他和我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1971年,我回乡省亲,组织上对我还未完全落实政策,算是"灰人",而他却敢首先来看我.
我问他怎么不怕受"污染",他笑着说:"怕就不来,来则不怕.
群众眼睛是雪亮的,您有什么问题不好解决我想组织上很快就会给您落实政策的.
"古人有言"人之相知,贵相知心",他是知我者.

人生的聚散与离合似乎都有缘分.
他与同窗好友林启东、郑智鸾阔别五十多年,天各一方互相渴念,而又无由知道彼此情况.
前年,林启东、郑智鸾回国探亲,特地来厦门访问母校,拜访老校长陈村牧先生.
第二天朋友们聚在一起,无意间,谈起耀华,他俩喜出望外.
智鸾高兴得跳了起来说:"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连忙问明住址驱车看望.
启东说,乍见认不出来.
这也难怪,当年都是青年,而今已至耄年.
互道姓名,惊喜欲狂.
有说不尽的话,道不完的情.
自那次良晤之后,断了线的风筝又接上.
今年12月份是智鸾的华诞,耀华给我一信.
并附祝智鸾荣寿律诗一首.
他很客气,要我润饰并联名寄贺.
不料他还未收到我的回信便悄然离世了.
我把贺词寄给智鸾,她痛感失去故人,不胜悲伤,来信说要请人将这首诗书裱悬挂,以谢故人感情,纪念与耀华毕生交往的情谊.

34、悼好友耀华启东我给耀华的信,好几个月未接回复,深以为念.
他为人谨慎,当不会搁置朋友的信不回.
内心正忐忑不安,忽接幼时同学鹤龄兄来信,告耀华已于1995年7月16日,在永春医院病逝.
真是晴天霹雳,我木鸡般呆立良久,眼泪不由夺眶而出.

我和耀华,是1926年在永德留集同学会开会时认识的.
1928年,日本造成"五三"惨案,他率领永德留集同学组织宣传队回乡宣传,我是队员之一.
看外表,华是个瘦弱恬静的人,但做起事来富有魄力,办事认真,勤于工作,深得全队队员钦敬.
我于他因会务关系,接触较多,慢慢地成为相知朋友.
他仅长我两岁,而就学识为人论,我距离他很远.

当年耀华就集美高级师范,我则在四年制师范,同属师范部,宿舍毗连在一起.
我们在集美相处三年,常在一起散步、聚谈,国家、校事、家事、私事毫不拘束.
游泳池畔,操场上……,无不留下我们的脚印.
他很健谈,话闸一开,风趣盎然,听之不厌,受益匪浅.

人生没有不散的筵席,耀华毕业了.
离别前,我请他在岑头街美可香小菜馆吃炒面和内羹汤,聊作饯行.
这晚因为不是假日,小菜馆有顾客无几,我们对坐桌旁,尽可畅所欲言.
平日相聚,我们总是滔滔谈个不停,这晚反而少有言谈.
人之有情.
惜别自然不免.
但他离校后,须面临新生活的挑战,这该是他最关心的话题.
所以,我问他:"工作都找妥了没有"他似乎在沉思什么,经我一问,眼盯着我,答道:"只要不太过挑剔,大概没有问题.
"接着反问我:"你毕业后又什么打算"我略思一会说:"升学是无可能,找份工作作罢.
"他关切地对我说"最好到南洋和你哥哥在一起,从商从学,机会多多.
"临别的聚谈,时间好象过得特别快,店伙已在等候关门休息,我们也只得回宿舍.
第二天一早,他便告别集美了.
也许是忙于工作,离校后未曾给我们信息.
几年后,我便偕内人到马来亚吉隆坡华校任教,至满头白发退休.
於此几十年时间里,我们时常打听耀华的消息,毫无所闻,大感失望.

1991年,我和内人到厦门探访亲友.
当要离厦往港的前一天中午,定居厦门的老友位中兄,在一酒家请吃午饭,同席几位都是族亲好友.
我问起耀华的行踪,与耀华同事多年的鹤龄兄,知道耀华现居厦门,可不知他的住址,于是他立即起身去打电话给耀华的一位在厦大任教的表侄陈诗启教授,详查耀华的住处,我一听耀华在厦门,真是喜出望外.

席散,我们按鹤龄兄的指点,径直来到耀华清静幽雅的住所.
耀华的太太玉衡女士开门,我们鱼贯入室.
举目一望,建筑式样,和星马的四房式组屋差不多.
这时耀华正在大厅看书,我叫一声"耀华兄!
"他不禁一愣,抬头望望.
岁月已改变了我们的容貌,他不认识我们了.
内人马上走进他身旁说:"他是启动,我是智鸾,我们来探望您呀!
"他听了如梦初醒,再三端详,不由笑出声来说:"原来是你们呀!
怎没事先告知.
"说着便立即起身和我们热烈握手,传回了离别几十年互相关心的情意.
六十年的岁月,可以消磨我们的青春,却没法拉走我们高贵的友谊!

耀华兄虽年事已高,然词锋之健仍不减当年.
他说:"自与你们分别后,我先后再集美、永春任教.
期间,爱妻鲜桐去世时,儿女幼小,要父兼母职.
有时儿女在夜半啼哭,从梦中醒来,要起身冲奶给他喝,哄他安睡.
要照顾儿女日常生活,要授课,要批改课卷,忙得透不过气来.
在文革时,还罚看更守夜……"他那沉痛血泪交织的往事,用悲愤的语气滔滔陈述,句句刺痛我心,老天太不公平了,怎把这遭遇落在他身上!

久别重逢,自由无尽的新言旧语要相互倾诉.
但我们的行程早就安排好了,不得不向他告辞.
他急忙地说:"才要开始作长话,怎这么快便走"我说:"我们来厦已有一个星期了,三小时前菜知道你的住址,得以赶来看你.
我们有个女儿在香港大学任教,所以,经常来港探访.
港厦之间交通便利,来日再作长谈.
"他听了或许不以为然,可也无话说.
我们就依依难舍地握手道别.

那次分手后,至今也有五个年头了.
我们虽未再晤谈,然常通书信,聊慰远怀.
他最后给我们的信,是1995年3月9日写的,还附寄几首小诗,看来他的精神不错.
讵料他竟撒手人寰!
六十年的分离,短暂的鹭江重逢叙旧,竟成永别!
3月9日的信,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墨迹,今后再也听不到他那风趣的谈吐,再也见不到他拿热情的诗文了!

呜呼!
35、《陈嘉庚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册》在京举行首发式孙孚凌讲话孙起孟王兆国万国权等出席福建省政协10月12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陈嘉庚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册》首发式.

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孚凌在会上讲话.
他说,陈嘉庚先生的一生是高尚的一生、光辉的一生.
他努力推动华侨爱国大团结,鼓励、引导广大华侨支援祖国建设,并为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统一大业奔走呼号,临终前还念念不忘"台湾必须归中国".
他毕生抱定"救国兴学"的信念,倾其资产,克俭克勤,创办厦门大学、集美学村和南洋诸多花纹学校,还资助闽南各地兴办中小学.
特别是在他企业受挫、资金拮据的情况下.
仍百折不饶,矢志不渝,几十年如一日,办公益、兴教育,谱写了一曲壮丽的人生乐章.
孙孚凌指出,我们要以陈嘉庚先生为楷模,学习他一生紧跟时代步伐,矢志追求真理、热爱祖国的崇高精神,努力学习,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而奋斗.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孙起孟,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兆国、万国权,彭冲、方毅、杨成武以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等出席了纪念册首发式(本刊通讯员)36、新籍华人黄望青传记出版真挚生动地记述著名新加坡籍华人、东南亚知名人士黄望青传纪《从鼓浪屿到新加坡——一位外籍华人的历程》,近期已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

黄望青先生1913年3月出生于厦门鼓浪屿,三十年代毕业于厦门大学法学院经济系,在缅甸做过店员,后定居新加坡.
他在东南亚献身抗日斗争,曾两度虎口逃生.
战后,黄望青先生活跃于东南亚工商金融界,曾出任新加坡驻日本、韩国特命全权大使,荣任新加坡广播局首届主席,为新加坡的振兴作出过贡献.
退休时72岁.
1985年~1990年间,黄望青先生多次访华讲学,被中国多所大学聘为名誉顾问或教授,厦门大学亦亦会聘他为"客座教授".

本书作者,厦门大学信息管理中心主任、研究馆员朱立文先生长期致力于华侨历史人物研究工作,成果卓越,被收入《中国图书馆界名人录》、(邓绍康)37、1994-1995年度集友陈嘉庚教育基金会颁奖大会在集美轻工学校举行1994-1995年度集友陈嘉庚教育基金会颁奖大会于10月21日在集美轻工学校"诚毅"大礼堂举行.
市基金会及有关部门领导和集美学村各校师生代表共二千余人参加了颁奖大会.
大会由集美学校委员会副主任、基金会理事陈忠信主持,市委统战部部长、基金会理事长陈耀中在大会上勉励获奖师生弘扬嘉庚精神,勤奋工作、努力学习,争取更大成绩.

本年度荣获突出贡献奖的有:师院詹士华、海院王裕厚、水院王艺磊、体院黄顺和、中学胡训生.
庄芬兰等135位优秀教职工获得奖教奖,何璐婧等420为同学获得奖学奖.
祁力红等8位同学获得"鼓励优秀生报读师范院校奖".
海院叶跃前老师荣获"留学获硕士学位并返校服务奖".

集友陈嘉庚教育基金会是香港集友银行股东为纪念该行创建人陈嘉庚,于1989正式成立的.
每年向集美学村各校(包括轻工、水校)的优秀师生颁奖一次,本年度是集友陈嘉庚教育基金会第七次向集美学村优秀师生颁奖.

颁奖大会结束后,举行了首届集美学村卡拉OK大奖赛.
财院李爱国老师荣获本次大赛一等奖;师院刘军、中学陈永秋同学获二等奖;黄美吉、陈秋途、余姿、林丽珊、谢卫东获三等奖.
(本刊记者)38、集美陈嘉庚研究会'95年会在航海学院举行集美陈嘉庚研究会1995年年会,于10月22日在集美大学航海学院隆重召开.
出席大会的有来自惠安、同安、泉州、厦门、集美等地的代表300多人,大会由陈嘉庚研究会会长曾讲来主持,李连亭教授致欢迎词,谢高明、陈少斌、施若谷等先后作了专题发言.
最后陈嘉庚研究会副会长傅子玖教授布置了1996年陈嘉庚研究会年会将要研究的课题,并公布了荣获"陈嘉庚教育优秀工作者"的会员名单.
(陈瑞荣)39、简讯12月21日,集美区宣传部和厦门市作协联合举办长篇传记小说《陈嘉庚》研讨会.
参加研讨会的有市作协、党校、厦大、集大的作家学者共40余人.
《陈嘉庚》一书是集美大学傅子玖教授在多年收集素材的基础上创作的.
(王德胜)集美中学吴网柿老师因病长期卧床,家境十分困难.
中学师生纷纷伸出捐助之手慷慨解囊,体现了诚挚的同事之谊、师生之情.
(李文钦)以日本(财)放远大学教育振兴会会长、原文部事务次官、前东京国立博物馆馆长井内庆次郎为团长的日本友好访问团一行五人,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国际联络部不在林佐平的陪同下,于11月6日上午来航院参观访问,航院副院长李连亭教授及其他有关人员热烈接待了客人,李教授向客人介绍了学院情况,并就有关问题与客人进行了座谈.
(航院办)1995年,集美中学高中学生邱海韬被免试保送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深造.
王真珍、陈俊英、梁建秀三位同学被保送进福建师范大学学习.
(中学办)集美水专、水校校友会二届五次常务理事会于10月27日在集美水产学校召开,会议决定由林永佳接任原秘书长赵志成(已故)的职务,并增补阮基成、郑碧宣担任副秘书长.
同时决定于1996年10月召开第三次校友代表大会,并成立了洪天来为组长、王寿珠、陈植、林两德、林永佳伟副组长的筹备组.
(爱文)集美中学高中廿三组同学于1995年10月17日至20日回母校举行了欢乐的建组50周年庆典活动.
这是该组同学阔别母校40多年后回母校举行的最盛大的一次聚会.

40、集美区今年一至十月外资引进情况今年一至十月,集美区批准引进外资企业有20价,项目总投资3958.
24万美元,注册资本2672.
64万美元.
合同利用外资计2565.
44万美元.
其中台资企业16家,总投资2499.
96万美元,注册基本1832.
963万美元,合同利用台资1781.
76万美元.

据调查统计,今年一至十月,集美区又又20价外资企业开工投产.
总投资5652.
55万美元,实际到资2890万美元,实际到资1585万美元.

截止今年十月止,全区200余家外资项目中开业投产累计111家.
投资总额达到19480.
36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2373.
95万美元,到资累计13980.
25万美元.
其中台资企业开工投产66家,投资总额11170.
79美元,到资累计9199.
15万美元,台资企业项目履约开工率56.
89%,到资率为61.
31%.

41、厦门TDK有限公司在集美开工投产市引进外资的重点项目之一,目前集美区最大投资项目——厦门TDK有限公司经过一年的工程建设,于1995年10月27日正式投产.
坐落在集美区后溪镇东垵村的厦门TDK有限公司,系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与相关东电化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的外商独资企业,主要生产电容器、电源用变压器和电脑用磁头等.
一期工程总投资2000万美元,厂区占地面积33300平方米,员工1600人,年产值可以达10亿元人民币.

目前厦门TDK有限公司又继续投资1000万美元,用于二期工程建设.
二期项目投产后,年产值将达19亿元人民币.

42、厦杏摩托有限公司13家协作厂集体落户集美北部新区11月9日,厦门厦杏摩托有限公司13家协作厂集体与集美区签订投资项目合同,在集美北部工业区共征地21.
26万平方米,项目合同利用外资6000万美元.

厦杏摩托有限公司是台湾庆丰集团与厦门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合资经营的摩托车制造企业,三申公司、亨利公司、庆浓公司等13家协作厂将为厦杏摩托提供车身外壳、润滑油、皮带等配件产品.

香港 E5-2650 16G 10M 900元首月 美国 E5-2660 V2 16G 100M 688元/月 华纳云

华纳云双11钜惠出海:CN2海外物理服务器终身价688元/月,香港/美国机房,免费送20G DDos防御,50M CN2或100M国际带宽可选,(文内附带测评)华纳云作为一家专业的全球数据中心基础服务提供商,总部在香港,拥有香港政府颁发的商业登记证明,APNIC 和 ARIN 会员单位。主营香港服务器、美国服务器、香港/美国OpenStack云服务器、香港高防物理服务器、美国高防服务器、香港高防I...

青果云(59元/月)香港多线BGP云服务器 1核 1G

青果云香港CN2_GIA主机测评青果云香港多线BGP网络,接入电信CN2 GIA等优质链路,测试IP:45.251.136.1青果网络QG.NET是一家高效多云管理服务商,拥有工信部颁发的全网云计算/CDN/IDC/ISP/IP-VPN等多项资质,是CNNIC/APNIC联盟的成员之一。青果云香港CN2_GIA主机性能分享下面和大家分享下。官方网站:点击进入CPU内存系统盘数据盘宽带ip价格购买地...

Linode十八周年及未来展望

这两天Linode发布了十八周年的博文和邮件,回顾了过去取得的成绩和对未来的展望。作为一家运营18年的VPS主机商,Linode无疑是有一些可取之处的,商家提供基于KVM架构的VPS主机,支持随时删除(按小时计费),可选包括美国、英国、新加坡、日本、印度、加拿大、德国等全球十多个数据中心,所有机器提供高出入网带宽,最低仅$5/月($0.0075/小时)。This month marks Linod...

蚂蚁海外加速器永久免费版为你推荐
国内域名注册。中国域名都在哪里可以注册?国内域名注册国内最靠谱的域名注册商是哪个?美国虚拟空间请问租用美国虚拟空间,需不需要遵守美国的法律?linux主机Linux主机 VS. Windows主机,您选择哪一个?网站空间域名网站制作 域名和空间海外域名怎么挑选合适的国外域名?虚拟空间哪个好虚拟内存设在哪个盘最好jsp虚拟空间自己组建jsp虚拟主机运营,技术方面有哪些要求?韩国虚拟主机香港虚拟主机和韩国虚拟主机比较,哪个更好?虚拟主机系统什么是虚拟主机?
com域名空间 域名估价 便宜服务器 外国域名 mobaxterm 双11抢红包攻略 howfile 最好的免费空间 如何用qq邮箱发邮件 美国凤凰城 lamp什么意思 带宽测试 服务器托管价格 国外免费网盘 tracker服务器 百度新闻源申请 wannacry勒索病毒 asp简介 卡巴斯基官方下载 性能测试工具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