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为翠峰涌”谈起——谈苏轼山水诗中
的动静观、理趣和安畅的情怀
中国分文学研莞
从''山为翠峰涌''谈起
一一
谈苏轼山水诗中的动静观,理趣和安畅的情怀
O徐冠镧
摘要:苏轼性好山水,写有数量可观的山水诗,研究者从中总结了其"尚动""尚变"的自然观和旷达的气概
然他们大多未能结合北宋的思想背景来谈苏轼山水诗.本文试图在北宋理学思潮的大背景下探讨苏轼的动静观和诗
中的理趣,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考察其山水诗中体现的安畅横旷的豪迈情怀.
关键词:苏轼山水诗以小喻大节奏
苏轼在《郁孤台》中说:"山为翠峰涌,水作玉虹
流."这是一个典型的"东坡式"比喻,以灵动写庄重,而
不失磅礴之雄壮;以沧海之一瞬写亘古之永恒,在凝固中,
似可听到水流即将坠落的声响.但这句诗却与宋朝朱熹的说
法颇为相近:
群山皆为波浪之状,便是水泛如此.只不知因
什么时凝了,初间极软,后来方凝得硬.„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说法可谓借鉴了前人的成
果,即北宋理学可能已有这种山水观.那么苏轼和北宋理学
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我们知道苏轼对理学颇有微词.他在《杭州召还乞郡
状》中说:"臣又素疾程颐之奸,未尝假以色词,故颐之党
人无不侧目." 《宋史纪事本末》也载:"颐在经筵,多用
古礼,苏轼谓其不近人情,深疾之,每加顽侮."理学家以圣人的标准要求世人,但是有人只在形式上遵循圣人之道,内心并无圣人之德.苏轼因这一弊端故"深疾之".但他对程颐的不满仅在于程颐处处效仿古礼,不近人情,并没全面否定理学.理学作为北宋最兴盛的社会思潮,其影响是方方面面的.
对苏轼山水诗研究较有代表的有陶文鹏和冷成金两位先生.陶先生以苏轼诗文,创作理论研究苏轼,贴切专精而无暇旁及社会思潮.冷先生虽对佛禅与自然有所发挥,却未能深入,全面.另有学者研究苏轼思想渊源,推至老庄,却未能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
●一
宋明理学早在唐代就已萌芽.韩愈大倡孟子之书,成为道学家之先驱.后代学者遂以其言为泰山北斗.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说:"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苏轼对韩氏也有很高的评价,说其"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浩然而独存"[.韩愈之文之道也
影响了苏轼山水诗创作.且看苏轼《游金山寺》 :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闻道潮头
一
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
出没随波涛.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微风万顷靴纹
细,断霞半空鱼尾赤.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
深黑.江中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怅然归卧
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
怪警我顽.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这显然受了韩愈"以文为诗"的影响.诗题"游金山
寺",已显散文化倾向,以下从所思,所见,所感铺开.前
八句登高远眺,触景生情,勾起乡思;中间八句写傍晚和夜间江景;末六句阐发辞官归田的意愿,颇有章法可云.程千帆《宋诗精选》评价此诗"笔次骞腾,兴象超妙,而依然层次分明"_3l.
另外,苏轼也承袭韩诗力"求奇重势"的特点.如"是
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江中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描写奇崛惊心.后人将韩愈,苏轼并称为"韩海苏潮"_4],谓其文如潮如海,波澜壮阔.苏轼"以文为诗"诗作也同样气势磅礴.
陶文鹏认为,苏轼笔下的景物大都有动态和生气,即使描写相对静止或缓慢移动的山水,他也能大胆地想象,以飞动之笔创造出气势胜天的意境.㈣的确,"尚动"是他一贯的主张. 《策略》中他说:"天之所以刚健而不屈者,以其动而不息也.惟其动而不息,是以万物杂然各得其所而不乱." 《答谢民师书》中他说:,"求物之妙,如系风捕
影." 《腊月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中说:"作诗火急如追捕,清景一失后难摹."故他的山水诗明显不同于l于孟山水诗,他的诗句大都充满了灵动之感,如"满岗乱石如群羊","白雨跳珠乱入船".
但苏轼的"尚动"是由"静观"而来的"尚动". 《送
参寥诗》中他说:"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在《朝辞赴定州论事状》中也言:"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毕陈于前."他还将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静常斋"以"趋寂之指南"_6_.他在《苏式易传》中说得更清楚:"方其动而止之,则静之始也;方其静而止之,则动之先也."这和道学家"有静必有
动,有动必有静"_7说法非常相近.周敦颐《通书》中也有类似观点:
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动而无动,静而
无静,神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
也.物则不通,神妙万物.
《太极图说》中还说:"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以虚静不动之心观外物变换,也即苏轼的"静故了群动".但虽苏轼的动静观与道学家有相通之处,苏轼并非道学家,而是诗人.他对世界万物非常好奇,对自然强烈热爱,所以他能以虚静开阔的胸襟收纳万物变换之象,并快意纵笔,一泻事物之翕张开合.
四
众所周知,宋诗重理趣,苏轼在《滟灏堆赋》中也认为万物"千变万化,而有必然之理."正如《西斋》中所言"仗黎观物化,亦以观吾生",他的观物说理,其实都是说自身,即自身与万物归于一理.他在《苏氏易传》中讲得更清楚:"天地与人理也." 《濠州七绝》 (观鱼台)中
说:"若信万殊归一理,子今知我我知鱼."在苏轼看来,天地万物归为一理,此理又体现在山川河流,虫鱼鸟兽等每个具体事物之中.这又和道学家"大而化,则己与理一"之说颇为相近,后朱熹说得更明白:"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
一
太极."_8太极则是天地万物之理.
但苏轼的说理诗和理学家又有很大不同.如周敦颐《书仙台观壁》 :
到官处处须寻胜,惟此合阳无胜寻.赤水有山
仙甚古,跻攀聊足到官心.
此诗虽题为山水诗,其实并无描绘山水景物,"合
阳","官心"等词透露出强烈的理学气息.诗人将重点从山水转移到其关注的理上了.又如朱熹《观书有感》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
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此诗重在阐明巨船在水中不用推移力就能自在行的道理,对于春水,巨舰都未形象描绘,故丝毫没有山水诗的味道.而苏轼则不然.刘熙载《艺概》评苏轼之"理"重在"趣"上,即用形象思维说理或发议论,故虽言理,并不枯燥.如他着名的《题西林壁》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
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此诗虽说理,但重心却是写景,我们可从苏轼形象化的国古代文学研究
表述中触摸到一个真实的庐山.
离,似近似远. ''忽"字尽显时问之快,有突然之间变换天一„,
„,
中国分文学研宠
后半句则将视线由远处移回四周,写青山与船之间
的关系,水波荡漾,船儿随之摇晃,从船上看山,便觉青山似乎也随着船一起起伏波动."久"指出舟行时间之长,周行速度之慢.下半句正好和上半句形成节奏对比,富有顿挫和张力.另外还有如:
入峡初无路,连山忽似龛.(入峡》 ,苏轼
诗集:卷1)
苍崖忽相逼,绝壁凛可悸.(Ⅸ巫山》 ,苏轼
诗集:卷1)
忽逢孤塔迥,独向乱山明.(大秦寺》 ,苏
轼诗集:卷5)
风浪忽如此,吾行欲安归.( 《发洪泽中途遇
大风复还,苏轼诗集:卷6)
忽惊飞雪穿户牖,迅速不复容遮防.(十
月十六日记所见》 ,苏轼诗集:卷6)
六
苏轼山水诗"安畅"的气概在空间上表现为"以小喻
大"的联想和横旷的画面.
苏轼擅长用小的东西比喻大的山川河流.如:
何年僵立两苍龙,瘦脊盘盘尚倚空.( 《登玲
珑山》 ,苏轼诗集:卷10)
'微风万顷靴纹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游金
山寺》 ,苏轼诗集:卷7)
归来平地看跳丸,一点黄金铸秋桔.(送杨
杰》 ,苏轼诗集:卷26)
回头望西北,隐隐龟背起(((万山》 ,苏轼
诗集:卷2)
南望斜谷口,三山如犬牙.(是日至下马蹲
憩于北山僧社„„,苏轼诗集:卷4)
以小喻大,小大互通,是苏轼在空间上的伸缩,其实也
是苏轼内心空间的写照.他以自由的心观外在的物,突破了外在框架,而这正是常人难以达到的境界.因为事物突破常规,被无限放大后,会对习以为常的世界产生压迫感,让人很难产生审美愉悦.而苏轼却对这些比喻信手拈来,可见其内心无限的宽广.这种宽广更明显地体现在其诗展现的横旷的画面中.如:
落日衔翠壁,暮云点烟鬟.[12
诗人赋落日"衔"的动作,将落日与翠壁联系成为一体,组成了一副宏大的画面.还有如"过关无百步,旷荡吞楚薮"m中的"舂","峥嵘倚绝壁,苍茫瞰奔流"_l4中的"瞰".
苏轼将原本分隔的事物连成一体,营造出横旷的画面.苏轼山水诗中写得更多更好的,则是以看似"碍"的方式写横旷.如:
乱山横翠嶂,落月澹孤灯.ll5
青山层峦叠嶂,这本已具有很强的画面感了.而苏轼却说乱山"横"在"翠嶂"之中,乍读之似乱山之"横"阻碍了原本的翠嶂,导致画面之不整.细想,"横?"的乱山是画三面的有机组成部分,自然界并不整齐划一,层层翠嶂中,正呈
蚕
皇
200911
因有几块乱石"横"在其中,才更显自然界之雄奇,画面之宏大.相似的还有:
铁檐横半空,俯瞰不计丈.(( 《出峡,苏轼
诗集:卷1)
白浪横江起,槎牙似雪城.(新滩》 ,苏轼
诗集:卷1)
千重横翠石,百丈见游僚.(壬寅二月,有
诏„„》 ,苏轼诗集:卷3)
湖上潇潇疏雨过,山头蔼蔼暮云横.( 《九月
中曾题二小诗于南溪竹上„„》 ,苏轼诗集:卷4)
终南太白横翠微,自我不见心南飞.(((二
月十六日与张,李二君游南溪„„,苏轼诗集:
卷5)
山水景物的节奏快慢是他内心的节奏快慢,空间大小的伸缩也是他内心空间的伸缩.山水的穷极变换,收放自如与其内心吻合.这种"万物皆备与我"的心态一览无余地体现在《送运判朱朝奉入蜀》中:
霭霭青城云,娟娟峨嵋月.随我西北来,照我
光不灭.我在尘土中,白云呼我归.我游江湖上,
明月湿我衣„„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思想中充盈的自由精神.他以这
种自由精神安畅在山水中,安畅在其横旷心灵空间中.正如张载所言:"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
七
当然,这种在时空上的自由并非苏轼独创.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等诗句已体现了时间上的迅疾.还有他的"天姥连天向天横","却顾来时径,苍苍横翠微",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中的"横","含"和"泊"字也同样勾
勒出横旷的画面.另外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中的"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明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登太白峰》中的"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等,也体现了苏轼"白云呼我归","明月湿我衣"的自由豪迈之情.但是苏轼山水诗与李白杜甫山水诗仍不相同.杜甫因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中晃动着动乱时代的影子,及"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忧伤和苦闷.李白则多用夸张手法展现其飘飘欲仙的逸气,让人觉得他生活的世界也是"别有天地非人间".而苏轼展现的是他的旷达与安畅,他生活的世界是人间.
八
苏轼评吴道子画说:"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_1.这也是对苏轼山水诗最好的评价.他"以静观动",故了然万物之法度;"以动写静",故常能出新.他
于山水中总结天地万物之通理,且加以形象地表述,故其理甚妙.他的安畅让他自由徜徉于山水景物之中,展现其豪放的情怀.
沉郁顿挫
中国古代文研莞
悲壮苍凉
一一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0谢朝坤
摘要:辛弃疾的代表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风格,并不能简单地概括为豪放.结合辛弃写作此词的
背景和细致分析这首词的内涵,我们便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此词并非一首激情澎湃,斗志昂扬的豪放之文,而是
一
首沉郁顿挫,悲壮苍凉之作.
关键词: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豪放沉郁顿挫悲壮苍凉
辛弃疾之词,风格豪放,气势雄浑,境界开阔,己成为
不刊之论,是学者所共识的,但论及最能代表其风格的作品
时,众人皆推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殊不妥.
这首词,虽有豪放之因素,但细究可发现,此词风格非"豪
放"一词所能全面概括.从整体上来看,此词并非一首激
情澎湃,斗志昂扬的豪放之文,而是一首沉郁顿挫,悲壮
苍凉之作.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于宋宁宗开禧二年即公
元1205年,当时,独揽军政大权的韩伲胄准备对金用兵,同
时召回闲置几达二十年之久的辛弃疾,先后任以浙东安抚使
和镇江知府.在镇江任上,壮志未泯,一心主战的辛弃疾积
极备战,屡次向当政者提出良策,又对韩一意孤行,轻敌冒
进深感忧虑.不久,韩以为北伐成功指日可待,盖世功勋唾
手可得,便欲排除异己,独享其成,遂捏造"好色贪财,淫
行聚敛"的罪名,逼迫辛弃疾弃职而走.眼看故国恢复无
望,报国壮志难酬,年逾花甲的作者蹒跚登上北固亭,怅望i'.„ii' .„i●_„_.„'_„._„i_.„'_„_„_.„__一?_一
注释: .
Justg是一家俄罗斯VPS云服务器提供商,主要提供南非地区的VPS服务器产品,CN2高质量线路网络,100Mbps带宽,自带一个IPv4和8个IPv6,线路质量还不错,主要是用户较少,带宽使用率不高,比较空闲,不拥挤,比较适合面向非洲、欧美的用户业务需求,也适合追求速度快又需要冷门的朋友。justg的俄罗斯VPS云服务器位于莫斯科机房,到美国和中国速度都非常不错,到欧洲的平均延迟时间为40毫秒,...
公司成立于2021年,专注为用户提供低价高性能云计算产品,致力于云计算应用的易用性开发,面向全球客户提供基于云计算的IT解决方案与客户服务,拥有丰富的国内BGP、三线高防、香港等优质的IDC资源。公司一直秉承”以人为本、客户为尊、永续创新”的价值观,坚持”以微笑收获友善, 以尊重收获理解,以责任收获支持,以谦卑收获成长”的行为观向客户提供全面优质的互...
hostkvm本月对香港国际线路的VPS、韩国CN2+bgp线路的VPS正在做7折终身优惠,对日本软银线路、美国CN2 GIA线路、新加坡直连线路的VPS进行8折终身优惠促销。所有VPS从4G内存开始支持Windows系统,当然主流Linux发行版是绝对不会缺席的!官方网站:https://hostkvm.com香港国际线路、韩国,7折优惠码:2021summer日本、美国、新加坡,8折优惠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