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3及网站

3及网站  时间:2021-05-25  阅读:()
2017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16.
9.
1-2017.
8.
31)二〇一七年十一月第2页,共计49页目录一、学校基本情况.
3二、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4(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服务面向.
4(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5(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情况及本科生所占比例.
7(四)本科生生源质量情况8三、师资与教学条件.
9(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
9(二)生师比.
11(三)本科课程主讲教师情况.
12(四)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教学情况.
12(五)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13(六)教学行政用房、图书、设备、信息资源及其应用情况.
13四、教学建设与改革.
16(一)专业建设.
16(二)课程建设.
20(三)教材建设.
23(四)教学改革.
24(五)实践教学、毕业论文(设计)以及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32五、质量保障体系.
36(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36(二)学校领导班子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情况.
36(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37(四)日常监控及运行情况.
38(五)开展本科专业评估,推进专业认证39六、学生学习效果.
39(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39(二)学生毕业和获得学位情况40(三)本科毕业生升学、就业情况.
40(四)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42(五)毕业生成就.
43七、特色发展.
44八、问题与对策48第3页,共计49页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坚持立德树人,大力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推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向应用型转变,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技术师范大学,积极为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先进省作出贡献.
一、学校基本情况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是一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首批广东省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
"十二五"期间,被广东省委省政府列入省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坐落于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和改革开放前沿地广州,创办于1957年,前身为广东民族学院,首任院长是著名老一辈革命家罗明同志.
2002年更名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现有校本部、西校区、北校区、白云校区等4个校区,占地面积1537亩.
学校现有民族学、控制科学与工程、新闻传播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涵盖19个二级学科方向,1个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教育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教育硕士、工程硕士(电子与通信工程硕士)等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学校是"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和"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研究生招生培养单位,有"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等9个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学校设置有64个本科专业,拥有2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和1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国家级和省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各1个,4门国家级和32门省级精品课程.
学校拥有一支学术水平较高、爱岗敬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现有教职工1400人.
其中专任教师841人,正高职称教师125人,副高职称教师306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1.
25%;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81人,占专任教师的33.
41%.
现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第四届新世纪巾帼发明家(优秀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提名人物、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南粤优秀教师(南粤教坛新秀)、"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对象、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培养对象.
学校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21131.
1万元,图书馆藏书约220.
61万册.
建有广东工业实训中心;建设有20个省厅级以上科研平台(包括1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广东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2个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2个国家级和8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和13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项目、7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第4页,共计49页省级重点建设项目.
与顺德区人民政府、广物汽贸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知识产权局等分别共建了广东顺德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校企合作人才培育基地、广东技能人才知识产权实训基地.
"民族发展研究中心""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获批"广东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
与广东工业大学共建了1个国家发改委工程实验室联合实验室.
学校作为广东"职教母机"和职业教育研究和职教师资培养培训"重镇",致力于培养高素质职教师资和应用型人才,发挥培养培训职教师资的母机作用,先后被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省教育厅选定为"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院校""国家民委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广东省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广东省中职校长培训中心""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广东省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等.
学校是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单位.
学校学生近三年来在"挑战杯"系列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等国内外高水平学科竞赛中屡获大奖,共获省级以上奖励1000余项,获"全国第三届黄炎培优秀学校奖""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多次获广东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六十年来,学校虽数易其名,沧海桑田,却始终不渝,薪火相传,秉承"厚德博学、唯实求新"校训精神,坚持"面向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特色发展"办学定位,积极搭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机互通的"立交桥",努力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技术师范大学.
二、本科教育基本情况(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服务面向学校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围绕"面向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特色发展"的基本办学定位,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办学定位和发展内涵.
办学类型定位:教学型应用性的技术师范大学.
办学目标定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技术师范大学.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开展国际教育合作,积极开展职教师资和技术技能人才培训.
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双师型"职教师资和应用型人才.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广东,面向华南,辐射全国,服务现代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第5页,共计49页(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学校现有64个本科专业,63个招生专业(见表1所示),涵盖了工学、理学、管理学、艺术学、文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学等八大学科(见图1所示).
其中,24个工学类专业,4个理学类专业,13个管理学类专业,11个艺术学类专业,6个文学类专业,3个经济学类专业,2个法学类专业,1个教育学类专业;26个师范类专业及专业方向.
已初步形成了多学科交叉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格局.
表1学校本科招生专业一览表学院序号所在学院专业数量专业序号专业名称师范标识开设时间所在校区1计算机科学学院5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者兼招1994年校本部2软件工程2005年3物联网工程2012年4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两者兼招2006年5电子商务两者兼招2003年2电子与信息学院46电子信息工程两者兼招1992年校本部7应用电子技术教育两者兼招1999年8通信工程2002年9网络工程2006年3光电工程学院210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2004年校本部11光源与照明2016年4美术学院812动画2005年校本部13美术学(师范)师范2006年14视觉传达设计(师范)师范2001年15环境设计2001年16服装与服饰设计2001年17服装设计与工程2010年18工艺美术(师范)师范1998年19产品设计2001年5音乐学院220音乐学(师范)师范2007年校本部21舞蹈学(师范)师范2016年6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222数学与应用数学两者兼招1977年校本部23信息与计算科学2002年7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424学前教育师范2007年校本部25应用心理学两者兼招2012年26教育技术学两者兼招2001年白云校区27数字媒体技术两者兼招2012年8机电学院528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2014年西校区29机械电子工程两者兼招2004年30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两者兼招2003年第6页,共计49页学院序号所在学院专业数量专业序号专业名称师范标识开设时间所在校区31工业设计2005年32产品设计(2020年止)两者兼招2001年9法学与知识产权学院133法学2006年白云校区10管理学院834工商管理1992年白云校区35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师范1995年36人力资源管理2003年37市场营销2006年38物流管理两者兼招2003年39公共事业管理2006年40行政管理2005年41劳动与社会保障2011年11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342车辆工程2008年白云校区43汽车服务工程2011年44交通运输2016年12自动化学院545自动化两者兼招2006年白云校区46测控技术与仪器2004年47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两者兼招2000年48智能电网信息工程2013年49建筑电气与智能化2010年13文学与传媒学院450汉语言文学两者兼招1977年白云校区51新闻学2014年52网络与新媒体2014年53广播电视编导2006年14财经学院854税收学2006年白云校区55金融学2008年56国际经济与贸易2004年57国际商务两者兼招2006年58财务管理2006年59财务会计教育师范1997年60会计学1992年61审计学2015年15外国语学院362日语2010年校本部63英语两者兼招1995年白云校区64商务英语2013年16国际教育学院265国际商务2012年校本部66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13年备注:1.
民族学院的"民族学"专业无本科生;2.
"产品设计"专业分属"机电学院"和"美术学院"2个学院.
3.
"两者兼招"是指既招师范生也招非师范生.
第7页,共计49页表2学校招生专业对应学科门类一览表序号学科门类专业名称专业(个)1工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应用电子技术教育、网络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工业设计、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智能电网信息工程、数字媒体技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交通运输、光源与照明242理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教育技术学、应用心理学43经济学税收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34管理学国际商务、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会计学、财务管理、财务会计教育、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审计学135文学汉语言文学、英语、日语、商务英语、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66教育学学前教育17法学法学18艺术学广播电视编导、服装设计与工程、动画、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工艺美术、音乐学、舞蹈学11图1学校招生专业所涵盖学科门类(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情况及本科生所占比例截止至2017年8月30日,学校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生15826人,普通专科生271人,硕士研究生501人,留学生177人.
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的比例为93.
89%,见表3所示.
第8页,共计49页表3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情况及本科生所占比例全日制在校生类别学生数(人)普通本科生15826普通专科生271硕士生501留学生177普通预科生80合计16855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的比例93.
89%(四)本科生生源质量情况2017年,学校面向广东、山西、广西、湖南、海南、江西、贵州、甘肃、新疆、内蒙古、山东等11个省、自治区共招录新生1641人.
其中:普通本科生1036人(文科169人、理科681人,艺术186人),本科插班生555人,普通专科生50人(文科28,理科22人),新疆免费师范生23人,喀什定向生20人,内蒙古少数民族预科班80人.
根据省内二本批次投档分数排名,学校基本与去年持平,其中广东文科类出档线为513分,理科类出档线为475分,分别高出省线95分和115分,见表4所示;学校在湖南、海南、江西、甘肃等外省招生录取分数线均接近各省份的重点本科录取分数线.
生源数量较去年都有大幅提升.
表4学校2017年广东省内招生录取分数情况表科类省录取最低分学校录取最低分超过省招生录取分数二批文科41851395二批理科360475115二批文科(民族生)38041232二批理科(民族生)32036141二批美术文化280/术科210文化325/术科228文化45/术科18二批音乐文化250/术科190文化370/术科252.
2文化20/术科62.
2三批文科(民族生)3603600三批理科(民族生)3003000学校2017年生源平均分最高的前五位专业和报考热度最高的前五位专业的情况,见表5所示.
第9页,共计49页表5学校2017年生源平均分及报考热度最高专业情况表序号生源平均分最高的前五位专业报考热度最高的前五位专业理科专业文科专业理科专业文科专业1汉语言文学(师范)英语(师范)汉语言文学(师范)英语(师范)2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商务英语商务英语商务英语3商务英语学前教育金融学金融学4软件工程财务会计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财务会计教育5教育技术学(师范)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前教育三、师资与教学条件(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1.
专任教师数量及结构截至2017年8月,学校共有专任教师841人.
专任教师的职称、学位、年龄、学缘等结构较为合理.
(1)专任教师职称结构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级职称教师125人,占14.
86%;具有副高级职称教师306人,占36.
39%;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共计431人,占51.
25%.
见表6所示.
表6学校专任教师职称结构专任教师总数正高副高中级初级及未定级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81411914.
62%29436.
12%34141.
89%607.
37%(2)专任教师学位结构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81人,占33.
41%;具有硕士学位教师438人,占52.
08%.
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共计719人,占85.
49%.
见表7所示.
表7学校专任教师最高学位结构专任教师总数博士硕士本科本科以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84127433.
66%42151.
72%10512.
90%141.
72%(3)专任教师年龄结构学校专任教师中45岁以下教师529人,占62.
90%;46~55岁教师282人,占33.
53%;55岁以上教师30人,占3.
57%.
见表8所示.
第10页,共计49页表8学校专任教师年龄结构专任教师总数35岁及以下36~45岁46~55岁56岁及以上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84117921.
99%34242.
01%26532.
56%283.
44%(4)专任教师学缘结构学校专任教师中,以教师最高学位的学缘统计,外校毕业教师774人,占92.
03%;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教师51人,占6.
06%;见表9所示.
表9学校专任教师最高学历学缘结构专任教师总数本校外校具有留学经历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841141.
72%75092.
14%506.
14%2.
师资队伍建设措施(1)积极做好人才引进工作,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和生师比,队伍整体实力明显加强.
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组织实施1次公开招聘,共引进专任教师31人,其中教授级工程师1人,副教授2人,博士20人,博士后3人.
另柔性聘任"特聘教授"9人,均为二级和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其中两位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2)开展教学科研骨干和青年骨干教师培训.
学校选派15名中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境)外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为期半年的访学研修;支持一批优秀青年教师参加国内访学进修,17名中青年教师成功纳入教育部和省教育厅2017年国内访问学者计划.
另有1名教师入选国家公派高级研究学者项目,有3位教师入选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地方合作项目.
(3)开展校级青年英才等遴选活动.
为发挥优秀人才的引领作用,学校先后出台了《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青年英才(科研)选拔及管理办法(试行)》《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青年英才(教学)选拔及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对评选出的"青年英才"每月给予特殊津贴,培养期4年.
目前我校共遴选出青年英才19人.
(4)加强校本培训和网络培训.
依托学校教学发展中心,组织60名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网络精品课程培训;组织35名教师参加岗前培训;组织35名教师参加创新创业培训;组织15名教师参加师培中心各类培训,培训效果良好.
(5)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选派10名教师到企业行业接受培训和挂职锻炼,以提高教师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水平;落实广东省"互聘千人计划"工作,选派10名教师到中小学、中职学校、法院、新闻单位等进行挂职锻炼或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受到聘用单位广泛好评.
第11页,共计49页(6)支持教职员工提高学历学位.
目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8人.
8位教师在国内一流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学习.
目前,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300人,占总数28.
20%,占比逐年上升且上升速度较快.
(7)高度重视师德建设.
坚持抓师德建设不动摇,成立了师德建设委员会,制订了《教师师德建设工作实施细则(试行)》《学术纪律处分规定》等文件,在职称评审、评优评先、年度考核等工作中坚持"师德一票否决制".
以实施《教师师德建设工作实施细则(试行)》为抓手,将师德建设贯穿于教师培养、培训、管理全过程.
2016年9月开展了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月活动,通过开展学习活动、宣讲师德楷模事迹、师德座谈等多种形式,提高教职工的职业道德素质.
(8)发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作用,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
发展中心与学校的师培中心及创新创业学院协同举办了一系列面向本校教师的培训交流活动,通过举办沙龙活动等为教师提供教学服务,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解答教师教学中的疑惑,解决遇到的困难等,取得了较好效果.
(二)生师比2016年9月到2017年8月,学校大力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共引进专任教师31人,较好地改善了生师比.
截至2017年8月,学校有专任教师841人,外聘教师221人,折合在校生人数19756人,生师比为20.
76:1.
见表10所示.
表10学校生师比情况表项目数量百分比(%)专任教师注2总计841/其中:具有硕士学位43852.
08具有博士学位28133.
41双师型28734.
13具有工程背景222.
62具有行业背景303.
57外聘教师总计221/其中:境外教师73.
17折合在校生数注119,756/生师比注320.
76/本科课程授课校内教师数971/注:(1)折合在校生数=普通本、专科(高职)生数+全日制硕士生数*1.
5+全日制博士生数*2+留学生数*3+预科生数+进修生数+成人脱产班学生数+夜大(业余)学生数*0.
3+函授生数*0.
1(不包括自考生);(2)"专任教师"指具有教师资格、专职从事教学工作的、只属于教学单位的人员3.
生师比=折合在校生数/教师总数(教师总数=专任教师数+外聘教师数*0.
5);(3)数据来源于2017年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数据.
第12页,共计49页(三)本科课程主讲教师情况学校本科课程主讲教师841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占85.
49%,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33.
41%;具有"双师双能型"教师339人,占专任教师的40.
32%.
学校主讲教师中,现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规划评审组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巾帼发明家优秀奖1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1人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提名人物"1人,"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1人,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2人,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1人,广东省教学名师1人,广东省劳动模范1人,广东省会计领军(后备)人才1人,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教师1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南粤教坛新秀)30人,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对象9人,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培养对象15人.
(四)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教学情况学校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把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并严格执行.
2016~2017学年,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89.
04%;主讲本科课程的副教授占副教授总数的92.
11%,见表11所示.
教授、副教授除承担本科生课堂授课任务外,还积极指导本科生的专业实习、教育专业、学科专业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
表11学校教授和副教授讲授本科课程情况类别总人数项目授课人数百分比(%)课程门次(门次)百分比(%)课程门数(门)百分比(%)学校//6,376/2,050/教授146授课教授13089.
046379.
9932315.
76其中:公共必修课1913.
01861.
35190.
93公共选修课149.
59360.
56180.
88专业课10974.
665158.
0828613.
95副教授317授课副教授29292.
112,01231.
5676337.
22其中:公共必修课6921.
774837.
58452.
2公共选修课226.
94540.
85251.
22专业课22972.
241,47523.
1369333.
8注:(1)教授、副教授的总人数不含外聘人员;(2)授课人数百分比是与教授(副教授)总人数的比值;课程门(次)数百分比是与学校课程门(次)数的比值;(3)数据来源于2017年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数据.
第13页,共计49页(五)教学经费投入情况2016年,学校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合计5,029万元,较好地满足了人才培养需要.
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35,015.
29万元(20,488.
14万元与学费收入14,527.
15万元之和)的比例为14.
36%(指标要求≧13%);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2525.
13元/人(指标要求≧1200元人民币),见表12所示.
2016年,学校本科专项教学经费为4,035.
1353万元,见表13所示;学校本科536.
3127万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269.
29元,见表14所示;学校本科实习经费166.
1057万元,生均本科实习经费291.
06元,见表15所示.
表12学校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年度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元)本科学生数(人)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人)2016年50,290,452.
47199162,525.
132015年50,964,600199482,554.
872014年45,328,200198472,283.
88表13学校本科专项教学经费年度2016年2015年2014年本科专项教学经费(元)40,351,35343,082,90025,460,700表14学校生均本科实验经费年度本科实验经费(元)本科生人数(人)生均本科实验经费(元)2016年5,363,12719916269.
292015年4,558,40019948228.
512014年3,575,20019847180.
14表15学校生均本科实习经费年度本科实习经费(元)参与实习本科毕业生数(人)生均本科实习经费(元)2016年1,661,0575707291.
062015年1,746,4005738304.
362014年1,021,1003445293.
4(六)教学行政用房、图书、设备、信息资源及其应用情况1.
教学行政用房与运动场第14页,共计49页表16学校教学行政用房情况表项目学校情况总面积259,047.
45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平方米)224,450.
75其中教室(平方米)92,524.
4图书馆(平方米)36,649.
85实验室、实习场所(平方米)55,527专用科研用房(平方米)16,895.
24体育馆(平方米)18,660.
7会堂(平方米)4,193.
56行政用房(平方米)34,596.
7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平方米/生)15.
37注:数据来源于2017年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数据.
2.
图书资料学校图书馆包括校本部、白云校区及西校区三个分馆.
截至2016年年底,馆藏纸质图书总量为220.
61万册,中外文纸质报刊5300余种;馆藏电子图书132.
77万余册,中外文电子期刊2.
07万余种,见表17所示;学校生均图书量111.
67册,见表18所示.
学校引进了CNKI中国知网、SpringerLink等20余种大型全文数据库.
通过资源共享、文献传递等方式,师生读者可获取60多种中外文数据库资源,电子图书逾300万种,硕博论文等电子期刊279.
04余万篇.
表17学校现有电子图书和电子期刊情况表年度电子图书种数电子期刊种数合计2016年1,327,56820,7491,348,3172015年1,300,00016,7001,316,700表18学校生均图书量统计表年度纸质图书总量(册)折合在校生数生均图书量(册)2016年2,206,06219,756111.
672015年2,142,26225,15285.
173.
教学仪器设备学校在不断增加实验室硬件设备投入的同时,也积极推进实验教学中心的整合共享,强化实验教学模式的多元创新,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和效率,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目前,学校已建有广东工业实训中心、计算机实第15页,共计49页验教学中心、电子与信息实验实训与创新中心等18个实验实训与创新机构.
其中建有省级教学平台13个.
其中,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总数9个,包括广东工业实训中心、职业教育师范技能训练中心、数字传媒实验中心、电子与信息实验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电气工程综合训练中心、机械工程实验中心、经济管理职业技能实验教学中心、美术与设计实验教学中心;另有4个省级教学平台,包括电气工程虚拟演练重点实验室、基于资源共享的工业中心二期工程、高等职业技术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中心、基于资源共享的工业中心二期工程.
在2016~2017学年度,学校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对实验教学设施投入,先后更新、新增了一批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整合各校区实验资源,建设共享平台,进一步优化实验室布局,充分保障实验教学需求,持续改善实践教学环境.
截至2017年8月30日,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为23,523.
94万元,生均1.
19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1,597.
85万元,见表19所示.
表19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情况表项目学校情况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万元)23,523.
94生均(万元)1.
19当年新增(万元)1,597.
85当年新增所占比例(%)7.
29注:数据来源于2017年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数据.
4.
信息资源及其利用情况(1)积极推进教学手段信息化学校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进行全面深度的融合,支持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和参加各类信息化教学大赛.
2017年立项建设20门混合式教学改革试点课程;教师获39项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竞赛奖项,21项广东省计算机教育软件评审奖项,23项省级以上微课教学竞赛奖励.
(2)持续优化教学管理信息化学校坚持以校园信息化推动教学管理现代化,开发或引进"本科综合教务管理系统""成绩单自助打印""PMLC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库管理"等系统或平台,实现了教务网络化、智能化管理.
(3)大力实现教学资源信息化学校自主开发了"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有"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网""精品课程展示平台""网络教学平台""网络课程资源中心";引进了"THEOL在线教育综合平第16页,共计49页台""'超星学习通'移动学习平台",丰富和完善了课程数字化资源,有效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平台,实现了人才培养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4)大力加强校园建设信息化学校进一步深化数字校园建设,2017年,完成了校内重点信息系统的整合对接,实现校内师生的统一身份认证,实现了校内应用系统的"单点登录".
学校启动了协同办公系统、数字迎新系统、网上办事大厅、移动校园APP、财务信息化平台等一系列重点信息系统,进一步提高了学校在校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使用网站群系统重新建设了新的学校门户网站、新闻网,以及50多个二级网站,统一了开发技术,完善了网站的功能,同时提升了学校二级网站的网络信息安全防护水平.
完善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扩充校园网出口带宽,在现有基础上增加联通网络出口带宽1000M,校园网总出口带宽达到5300M.
完成白云校区学生活动中心、第二食堂及三栋学生宿舍的弱电工程项目建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学校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管理,完善重点信息系统的计算机等级保护备案,部署网络安全运维管理系统、网络入侵防御系统、运维安全审计系统和数据库安全审计系统等网络安全防护设备,提升网络安全防护水平,完善网络安全规章制度和人才队伍建设.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学校围绕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职教师资和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依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立德树人,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突出内涵建设为重点,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以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为抓手,实施专业结构动态调整,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强化实践教学,完善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体系,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全面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专业建设学校按照"社会急需、错位设置、群落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总体原则,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产业需求对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以及学科发展的需求,主动对接新经济发展战略,改造传统专业、设立复合型新专业、培育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构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布局,逐步形成了专业结构基本合理、基础性学科专业发展稳定、品牌特色专业优势明显、专业内涵建设逐步深化的专业建设与发展模式.
1.
制定专业建设规划第17页,共计49页为做好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顶层设计,2016年以来,学校先后出台《"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加强理工类学科建设实施方案》《全面推进应用型转型发展、持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实施方案(2017-2020)》等文件,明确了学校"十三五"期间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思路、目标、内容和措施.
一是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根据学校发展定位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限制专业总数、撤销部分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以及增设社会急需的新专业,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提高理工科专业比例;二是推进专业向应用型转型,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紧密对接产业链,推动专业向应用型转型发展,创新产教融合实现形式,支持校企共建学院与专业,推进高校与科研机构、行业企业、事业单位融合式全流程协同育人;三是推进专业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培育一批特色专业.
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的综合改革,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引导专业特色发展,培育一批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
2.
开展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学校为主动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改造传统专业,整合相近专业,提升优势专业,增设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等措施,不断调整和优化本科专业结构.
2016年下半年,学校以一级学科为引领,按照"优先发展职教师资类专业和理工类学科专业、适度压减了人文社科类学科专业"的原则,整合现有学科专业资源、调整院系设置,进一步理顺了各二级学院的学科专业归属,取得了明显成效.
2017年7月,申报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等2个新专业.
3.
加强校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教学团队建设为继续突出与产业行业对接,推进各专业在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进行综合改革,2017年,学校遴选6个专业进行综合改革试点,见表20.
为构建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团队合作的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2017年,学校遴选建设15个校级教学团队,见表21.
表20学校2017年校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一览表序号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所在学院1应用电子技术教育杨舰电子与信息学院2汽车服务工程徐伟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3数字媒体技术袁南辉李端强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4税收学周清财经学院5物联网工程陈荣军计算机科学学院6音乐学尹新春音乐学院第18页,共计49页表21学校2017年校级教学团队立项建设一览表序号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所在学院1自动控制类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宋海鹰自动化学院2电路与电子基础课程群教学团队向丹工业实训中心3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教学团队肖蕾自动化学院4汽车工程专业创新教学团队杜灿谊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5光电类主干课程教学团队冯明库光电工程学院6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团队陶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7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徐玲外国语学院8数学与应用数学教学团队肖黎明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9基础力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李纬华机电学院10网络与新媒体教学团队刘光磊文学与传媒学院11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团队李春英计算机科学学院12普通物理教学团队任光明光电工程学院13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机械制造课程群教学团队罗永顺机电学院14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课程群教学团队吴小立管理学院15知识产权教学团队郭洪波法学与知识产权学院4.
遴选与建设应用型转型试点专业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关于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切实推进学校转型发展、特色发展,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按照学校应用型转型发展工作任务的具体要求,遵循"整体设计、分批实施、典型示范"的原则,遴选发展前景好、专业建设基础好、与社会需求符合度高、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吻合度高的专业进行应用型转型改革试点.
2017年4月,投入专项资金370万元,遴选了首批15个专业(理工科专业30万元/年,文科类专业20万元/年)开展应用型转型试点(见表22),要求各试点专业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全面建立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的体制机制,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与实践.
表22学校2017年应用型转型试点专业建设项目一览表序号专业名称所在二级学院首批资助经费(万元)1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学院302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303财务会计教育财经学院20第19页,共计49页序号专业名称所在二级学院首批资助经费(万元)4学前教育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205音乐学音乐学院206动画美术学院207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学院308网络工程电子与信息学院309光源与照明光电工程学院3010市场营销管理学院2011广播电视编导文学与传媒学院2012商务英语外国语学院2013机械电子工程机电学院3014汽车服务工程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3015法学法学与知识产权学院20合计3705.
重视新专业建设,提升新办专业办学水平学校重视新专业内涵建设,采取系列措施,提升新办专业办学水平.
一是采取调整、培养和引进并举措施,加强新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二是加强新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三是严格新专业的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商务英语"两个新专业接受广东省学位办增列学士学位授权点的评估,均一次性通过验收.
6.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2016年,学校被广东省教育厅确定为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为切实推进学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着力提高职教师资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制定了《关于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6版)的原则意见》《关于修订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的补充意见》,启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6版)的修订工作.
2016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特点:(1)着眼办学定位,凸显办学特色.
一是围绕学校办学定位,要求各专业在调研的基础上,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引入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明确职业面向与职业岗位(主要就业岗位和发展岗位);二是重构优化课程体系,按照"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含教育教育平台)、创新创业平台、实践教学平台"五个平台构建课程体系,突出应用型和职教师范特色.
(2)契合培养需求,强塑实践能力.
一是对各专业毕业要求总学分调低20%左右,增加学生自主学习和开展科创活动的课外时间;二是强化实践育人环节设计,增加实践教学比重,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的20%,理工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的30%.
(3)紧跟时代发展,培养双创意识.
一是完善融入专业教育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各专业创新创业系列课程不少于10个学分,其中:必修和公共选修类学分课程第20页,共计49页各4学分,专业类的创新创业选修课程不少于2学分;二是设置创新创业课外科技实践学分,强化创新创业实践.
7.
专业建设成效学校以"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等项目为载体,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建设"美术与设计类"等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专业、"教育技术学"等综合改革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等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
截至2017年8月,学校拥有国家级省级优势专业43个,见表23所示.
其中,国家级各类型优势专业4个,省级各类型优势专业39个.
表23学校优势专业建设情况一览表级别项目类别数量专业名称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装潢设计与工艺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工艺美术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美术与设计类专业(美术学、工艺美术、视觉传达设计)小计4——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1教育技术学、环境设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商管理、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财务管理、汉语言文学、机械电子工程、网络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8软件工程、财务会计教育、通信工程、英语、视觉传达设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自动化特色专业8电子信息工程、汉语言文学、装潢设计与工艺教育、会计学、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卓越人才培养计划5汉语言文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会计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财务会计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电子商务、电子与信息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2智能电网信息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机电类专业、通信类专业小计39——合计43——(二)课程建设1.
制定课程建设规划2016年,学校出台了《"十三五"课程建设规划》等文件,明确了"十三五"期间各阶段课程建设的目标、任务、措施及效果.
主要包括:一是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重构课程体系,构建适应高素质职教师资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二是积极推第21页,共计49页进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三是加强MOOCs及SPOCs课程建设;四是推动微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2.
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学校制定了《课程建设管理规定》《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公共选修课管理规定》等系列文件,推进课程建设规划得到有效执行.
(1)加强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建设学校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构建和建设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精品课程体系.
2016年,《计算机控制技术》《会计学基础》2门课程获批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项目.
2017年,《电子商务创新与创业》获批广东省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项目,《琉璃工艺类课程群》获批广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建设项目.
学校2017年立项建设有15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引进了"THEOL网络教学综合平台""超星泛雅在线教学服务平台",加强课程信息化建设及共享,鼓励教师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网络课程,立项建设有20门混合式教学改革试点课程.
见表24所示.
表24学校2016~2017学年优质课程立项建设情况一览表项目类别序号课程名称负责人级别立项时间爱课程网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1电子学科教学法杨舰国家级2017年2班主任与德育教育张辉国家级2017年创新创业教育课程1电子商务创新与创业赵剑冬省级2017年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1琉璃工艺类课程群赵婷婷省级2017年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计算机控制技术唐德翠省级2016年2会计学基础唐际艳省级2016年校级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祁伟校级2017年2网页设计周洁校级2017年3工程材料王敏校级2017年4工业机器人技术杨永校级2017年5资产评估理论与实务陈芸校级2017年6新闻英语张艳校级2017年7金工设计周敏校级2017年8应用光学仇云利校级2017年9税法与税务会计唐霏校级2017年10高等数学娄曼丽校级2017年11三维高级动画设计黄爱民校级2017年混合式教学改革试点课程1office高级应用之VBA实战伍银波校级2017年2建筑模型制作与工艺曾丽娟校级2017年3三维高级动画设计黄爱民校级2017年4书籍设计张锋美校级2017年5广东文化英语视听说张仁霞校级2017年6基础英语王瑛校级2017年7商务基础英语谭雯婷校级2017年8英语课程设计张彦琳校级2017年第22页,共计49页项目类别序号课程名称负责人级别立项时间9审计学周阿立校级2017年10资产评估陈芸校级2017年11管理文献阅读与研究方法孙敏校级2017年12中国茶艺张海燕校级2017年13咖啡调制任泉香校级2017年14WEB程序设计张倩校级2017年15摄影技术黄芳明校级2017年16现代教育技术实验金涛校级2017年17flash动画耿英华校级2017年18新概念创业实战彭炜锋校级2017年19单片机原理与应用陈华竣校级2017年20线性代数王春安校级2017年(2)持续推进公共基础课的改革2017年3月,为进一步推进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学校出台了《关于推进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性意见》,要求承担"思政类、大电类、数学类、物理类、计算机应用类、英语类、师范类、创新创业类"等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单位,按照"开展分类培养,模块化管理、适应不同专业发展的需求;实施分级教学,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级学生发展的需求;实行教考分离,集体备课、提高学习质量与教学质量"的改革思路,改革公共基础课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提高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3)加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学校采取自建与引进相结合方式,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现已经开设有163门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
(4)修订完善教学大纲2017年3月,学校组织修订了包括理论课程、实验或实训课程、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年论文、专业实习、教育实习、毕业实习等课程教学大纲,涵盖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所有课程.
同时,对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大电类课程等公共基础课制定了分级分类的教学大纲.
实行课程负责人、系(教研室)、教学院(部)多层审核制度,确保教学大纲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大纲对人才培养的引领作用.
3.
课程数量与结构满足教学需要,优质课程资源建设成效显著(1)课程数量与结构2016~2017学年,全校开设2050门课程,其中,公共必修课75门,公共选修课107门、专业课1868门,分别占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的3.
66%、5.
23%、91.
12%;全校课程规模为6376门次,其中,公共必修课1574门次、公共选修课251门次、专业课4551门次,分别占全校开课总门次的24.
69%、3.
94%、71.
38%.
第23页,共计49页(2)优质课程资源建设成效显著2017年,学校于2013年获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的《电子学科教学法》和《班主任与德育教育》两门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全部建成,被教育部正式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有效期5年,并在"爱课程"网免费向社会开放,这标志着我校在国家级高水平课程建设,特别是国家级"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课程"建设上了一个台阶,进一步扩大了学校在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方面的影响力.
截至2017年8月,学校已建成获批各级各类优质课程资源400门.
其中,国家级优质课程4门、省级优质课程34门、校级优质课程362门.
获批国家级和省级精品开放课程总数,位居广东省同类院校前列,见表25所示.
表25学校优质课程资源建设情况级别课程类别门数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2慕课1小计4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8精品视频公开课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1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质课程2小计34校级精品开放课程87混合式教学改革试点课程20重点建设课程111双语教学课程26优秀课程门118小计362合计400(三)教材建设学校高度重视教材选用管理与建设工作,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教材选用程序和鼓励自编特色教材的制度和措施.
在教材征订过程中,严格教材审查和选用程序,教材坚持选用近三年出版的高质量教材,各类课程积极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十二五"全国规划教材、省部级优秀教材等.
2016~2017学年,学校选用教材1654部,其中省部级以上规划、获奖教材数836部,占50.
54%;近三年出版的教材数771部,占46.
61%.
2016年,学校教师主编出版19部教材.
第24页,共计49页(四)教学改革1.
出台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2017年3月,为全面推进学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以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为突破,着力提高职教师资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制定出台了《全面推进应用型转型发展、持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实施方案(2017-2020)》.
该方案提出,紧紧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及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要求,通过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进一步巩固与强化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地位,形成激发全校师生内生动力的优良育人生态环境;持续推进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实现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的高素质职教师资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优化教学管理体制,健全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该方案,提出了实施"专业结构调整优化与建设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工程""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工程""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工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程""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改革工程""职业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工程""师资队伍建设及教学能力提升工程""本科教育教学考核机制改革工程"等"十大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工程",进一步促进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2.
持续深化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为主动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职教师资和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搭建校际协同育人平台,深化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探索创新创业培养机制,完善国际合作办学机制,不断探索与实践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1)坚持"校企校"协同培养"双师型"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紧紧围绕学校"面向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特色发展"的办学定位,以"协同育人"理念为先导,实施"校企校"协同育人的"三三三"人才培养模式.
即,利用三基地,实施三导师培养具有"三证书"的高素质"双师型"职教师资人才.
一是实施三级卓越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依托国家级、省级、校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建立健全学校与企业、中职学校的协同培养机制,"校企校"协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组织教学团队、共建实践基地、开展教学研究、评价培养质量;通过入校后二次选拔方式,遴选优秀学生报读职教师范专业,组建卓越职教师资班,面向中职学校着第25页,共计49页力培养素质全面、基础扎实、技能娴熟,能够胜任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教师.
二是实施"3+2"专升本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选择"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率先在省内开展"3+2"专升本的"双师型"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创新性地实现了"本科院校、高职院校、行业企业、中职学校"的协同培养,将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优势与技术师范本科院校的学科专业、技术师范教育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培养了"本科+技师+教师"的"双师型"职教师资人才.
(2)实施"校行企校"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实施"高职-企业-本科"协同培养模式学校9个专业先后与省内7所高职院校分别开展四年制(2+2)和"三二"分段(3+2)、五年一体化贯通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见表26所示.
该培养模式,主要发挥本科院校学科优势、师资优势与高职院校实训和企业资源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共同组成教学团队开展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共同开展技术应用开发、企业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以满足高职学生职业发展需要,增强学校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表26学校开展"高职-企业-本科"协同培养模式试点专业名单项目类别序号学校试点专业名称对口试点高职院校高职院校专业名称获批时间四年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试点项目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2014年2会计学会计2014年3服装与服饰设计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皮具艺术设计2015年三二分段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项目4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2014年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2014年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2014年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5年5电子信息工程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2014年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2014年6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2014年7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备工程技术2016年8学前教育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学前教育2016年9通信工程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移动通信技术2017年二是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取得突破性进展.
2016年,学校获批"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第二批合作院校.
学校申报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工程专项"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以广东省高校排名第一名通过国家评审立项.
第26页,共计49页学校充分利用行业企业资源联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
例如,与中兴通讯共建产教融合创新基地,构建与创新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南方传媒集团建立新岭南文化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培养传媒应用型人才;与广物汽贸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与广州华南资讯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有213个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文件精神,创新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汇聚企业资源支持高校专业综合改革和创新创业教育,根据教育部发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公布有关企业支持的2017年第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名单的函》(教高司函〔2017〕37号)文件,学校共获批14项教育部2017年第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数位列全省本科高校第三位,见表27所示.
表27学校获批教育部2017年第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名单序号项目编号项目类型项目名称支持公司负责人所属单位1201701044034实践条件建设虚拟仿真网络安全实验室蓝盾信息安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尹颖禹电子与信息学院2201701030013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高校创业实训基地北京神州泰岳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许玲院办3201701067051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嵌入式创新设计竞赛广州粤嵌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杨南粤工业实训中心4201701055003大学生实习实训项目学前教育大学生顶岗教育实习广东天波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孙文云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5201701081063大学生实习实训项目财税\审计大学生实习实训项目北京正保会计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蔡文英财经学院6201701030019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改革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北京神州泰岳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许玲院办7201701063021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改革创新应用型财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蔡军财经学院8201701063022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改革财务共享时代高效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陈芸财经学院9201701067010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改革嵌入式系统及应用广州粤嵌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詹彤工业实训中心10201701046061师资培训青年骨干教师3D打印技术应用培训班北京凌阳爱普科技有限公司李丽自动化学院11201701081025师资培训"互联网+"时代下会计转型及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研修班北京正保会计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丁绒财经学院12201701021023实践条件建设大数据智能计算与安全性应用研究方向实践条件建设珠海世纪鼎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赵慧民计算机科学学院13201701047031实践条件建设面向产教融合的大数据智能分析联合实验室北京普开数据技术有限公司肖政宏计算机科学学院第27页,共计49页序号项目编号项目类型项目名称支持公司负责人所属单位14201701052020实践条件建设基于业务财务税务一体化的财会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厦门网中网软件有限公司江炼财经学院三是实施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满足我国及广东省经济全球化对高端会计人才的需求,学校开办"会计学专业创新试验班",实施学校与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企业联合培养机制,设置"通用+专用"课程体系,采用"专业教育"与"国际执业能力教育"接轨、"国内学历教育"与"国际学历教育"结合的培养模式,致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型及创新型"的高端会计人才.
(3)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学校2016年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建立了校外就业创业实习基地135个、创业基地15个、广州市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创业(孵化)合作基地1个、白云校区创新创业培育与孵化基地,不断探索与实践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构建了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了课外科技实践学分和10个创新创业教育学分,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全过程;积极承担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举办"创业大讲堂",定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积极培育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4)继续开展国际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开展"教育管理与发展学士学位"培养项目.
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六所大学,在国际商务等7个专业,以"2+2"的方式进行课程或学分互认,联合培养"2+2"双学位国际人才.
通过开展国际联合培养模式,引进了国外的师资、课程、教材等优质资源,提升了本科生跨文化交际与沟通能力.
3.
实施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加强应用型转型专业建设为进一步优化配置学校学科专业调整后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有效推进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升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关于推进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性意见》(广师院〔2017〕108号)精神,决定实施"公共基础课程综合改革工程",下拨专项建设经费,对"思政类、大电类、数学类、物理类、计算机应用基础类、英语类、师范类、创新创业类以及体育类"等九大类公共基础课程实施改革.
2017年4月,遴选了15个专业进行应用型转型改革试点,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课程内容、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与实践.
4.
强化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第28页,共计49页学校按照"总体规划、分类建设;科学分配、公平公开;分类资助、创优扶特;加强管理、注重绩效"的原则,探索建立完善校级、省级和国家级三级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体系,以校级质量工程项目为基础,遴选推荐建设情况良好、特色明显的项目申报省级、进而申报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
2016年,学校获批7项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见表28.
表28学校2016年获批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一览表序号项目名称项目类别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1工业设计特色专业鄢莉机电学院2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张先勇自动化学院3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张进广东工业实训中心4计算机控制技术精品资源共享课唐德翠自动化学院5会计学基础唐际艳会计学院6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精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实践教学基地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周莉机电学院7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江高镇中小学校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黄文浩文学院自2009年以来,学校共获批广东省质量工程建设项目170项,涵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教学团队、精品开放课程等,见图所示2.
图2学校获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情况学校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以及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多个项目上实现了突破.
截至2017年8月,学校共获批8项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见表29.
第29页,共计49页表29学校获批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一览表序号项目名称项目类别立项时间1班主任与德育教育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2017年2电子学科教学法2017年3工艺美术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3年4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州华南资讯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基地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013年5魏晋风度精品视频公开课2014年6基于"TLD-T"理念的美术与设计类卓越中职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2014年7汉语言文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8装潢设计与工艺教育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5.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为全面落实《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方案(2016-2020年)》和《全面推进应用型转型发展、持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实施方案(2017-2020年)》,促进学校更好地向应用型转型,不断提高职教师资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培育优秀教学成果,学校2016年申报获批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3项,见表30.
2017年,学校组织开展校级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申报工作,共立项43项,见表31.
学校不断总结各类教研项目成果和不足,优化项目管理,提升项目质量,加大推广成果应用.
表30学校2016年获批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一览表序号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项目类别1基于区域经济转型发展需求的专业结构调整研究与实践许玲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综合类项目)2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研究与实践---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为例戴青云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相关研究和实践张进4应用型高校新形势下内部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与监测体系建设王永超5基于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汽车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杜灿谊6以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环境设计专业应用型课程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研究曾丽娟7多专业融合的汽车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孔春玉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一般类项目)8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李春英9基于数学实验的数学专业分析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梁海华10基于产教融合的机械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罗忠辉第30页,共计49页序号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项目类别模式改革与实践11电视包装类课程整合优化与实践耿英华12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课程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研究张艳13面向互联网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学改革研究孙敏表31学校2017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一览表序号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项目类别1"互联网+"时代下微课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工程材料》课程为例王敏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重点项目)2基于网络和移动云平台的混合教学改革研究伍银波3基于微课的大学英语拓展课翻转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张仁霞4翻转课堂结合TBL教学模式在设计材料与工艺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罗向兼5引入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标准和校企合作的无损检测课程建设与改革韩新莹6运用微课开展线性代数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林沛7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改革与实践陈月明8基于混合教学的光电信息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戴军9基于项目模块化和工作过程的视觉传达设计(师范)专业工作室制梯级课程体系建设杨璇10面向"智慧交通"的交通运输专业新型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李锋11运用微课、慕课开展代数类课程混和式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黄凤英12《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孙文云13摄影与摄像课程混合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黄芳明14互联网+时代基于智慧课堂的职教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模式研究王芹磊15基于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天线与电波传播课程的改革探索与实践范艺16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机械原理》课程微课资源开发及学习过程评教方式的实践及研究邓雯苑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一般项目)17通过供给侧结构调整,提升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作用的实践研究赵振有18过程性考试评价方式在《运筹学》课程中的研究与实践汤志康19基于在线评判系统的程序设计学习行为模式分析及教学模式探索欧阳佳20电子设计创新能力精英训练营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柳秀山21《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肖苏华22数字艺术与平面设计课程的优化与实践王竹君23会计学专业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调研分析报告彭志成第31页,共计49页序号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项目类别24形成性评价导向的应用文写作课程考核模式研究曾艳25服装设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设计运营一体化"工作室"课堂模式的探索鹿新杰26Matlab数学实验课程中学生过程性评教机制的研究与实践唐四云27基于多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质量过程性评价模式探索与实践付辉28在课堂外创建学习社群的探索郑丹霞29引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电子技术实验教学创新与实践马锐军30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与改革余翔31装饰琉璃课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赵婷婷32基于商业生态理论构建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生态圈彭炜锋33数学建模与大学数学教学的融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陈艳美34建设"纳米光子学导论"为应用性课程的改革探索林旭升35基于学生基础实践课过程性评教机制的研究与实践邹胤36以社会需求能力为导向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调研体系研究李薇37基于美术学师范专业基础课程的学生考试评价方式研究与实践吕欣欣38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实验实训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盘茂杰39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胡若40基于视频案例的教学技能实训课程改革张淑玲41应用型本科转型背景下我校《政治学原理》考核评价方式改革的研究唐斌42微课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罗伟权43基于MOOCs的翻转式商务基础英语课程构建谭雯婷45基于课程特点的考试评价方式的研究与实践代旭旭46面向创新创业教育的电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的向英47教师绩效评估机制研究与实践杨永48自动化专业工程认证工作研究与实践宋海鹰49教学改革项目管理系统功能扩展与性能调优黄经赢6.
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1)开展新式教学法培训.
学校举办系列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培训会,选派教师参加"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混合式教学法"等专题培训.
鼓励与引导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探索实施项目式、情景式、体验式、CDIO工程教育模式、问题式学习(PBL)、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BL)和"大班上课、小班讨论"等符合课程特点和学习规律的教学方法;鼓励小班教学,逐步增加小班教学课程比例,实施专业核心骨干课小班教学,加强师生沟通交流,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第32页,共计49页(2)推进"互联网+教学".
学校制定《"十三五"课程建设规划》《关于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构建与完善了校级、省级和国家级三级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体系,遴选、培育一批以应用、开放与共享为目标的网络教学示范课程、视频公开课、慕课、微课程等多种形式的在线开放课程,推进小班化、探究式、启发式、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改革,不断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与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
(3)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试点.
学校不断推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以混合式课程建设为载体,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支持教师根据专业和课程特点,开展翻转课堂、MOOCs、SPOCs、手机课堂等线上教学与线下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改革.
2017年,依托THOEL网络教学平台、超星泛雅慕课平台等网络平台,立项建设《三维高级动画设计》等20门混合式教学改革试点课程.
(五)实践教学、毕业论文(设计)以及学生创新创业教育1.
实践教学(1)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等文件精神,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见表32所示),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将实践能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各专业高度重视学生专业实习和教育实习,选派优秀教师进行指导,严格按教学计划完成各项实习任务.
为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建立相对稳定并具有示范性和创新性的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2016~2017学年度学校各学院新建设实践教学实习基地102个,其中教育实习基地24个,专业实习基地78个.
2017年学校开展校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立项建设工作,新增17个校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项目.
表32各学科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统计表学科门类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学科门类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法学28.
37%经济学25%工学29.
14%理学24%管理学29.
53%文学31%教育学27%艺术学30%(2)以学科专业竞赛为载体,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做好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项目计划,落实《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6年广东省本科高校大学生相关学科竞赛工作的通知》(粤教高函〔2016〕37号),按照《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管理的有关规定(试行)》(广师院第33页,共计49页〔2013〕120号),由各教学单位报送2016年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项目计划,教务处根据各教学单位所报送计划和学院2016年学科竞赛经费预算情况,确定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47个项目为2016年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资助项目.
2016年全校学生共获得省级以上奖项299个.
其中,国家级奖项:特等奖1个,一等奖19个,二等奖29个,三等奖33个;省级奖项:特等奖1个,一等奖56个,二等奖69个,三等奖91个.
2016年,学校共组织参加了第八届师范生技能大赛之讲课比赛、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2016年美国数学建模竞赛、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2016年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2016年(第九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2016年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2016年"挑战杯·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第四届广东省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2016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省级以上学科赛竞及校内比赛的工作组织.
成绩比较突出的有:机电学院丘国鑫小组获得2016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暨国际公开赛全国亚军(特等奖);计算机科学学院黄春眉小组作品《广东衣路由你科技有限公司》获得省级竞赛金奖;曹炜东小组作品《广州一对一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获得省级竞赛金奖;计算机科学学院刘童团队获得第七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软件创业团队赛全国二等奖;电子与信息学院石威智小组获得2016年"挑战杯·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省级金奖;机电学院方育韩等获得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四个组别的一、二等奖;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戴嘉玮小组获得2016年(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决赛二等奖、广东赛区一等奖;计算机科学学院姚虹莹获得2016年美国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等等.
2.
毕业设计(论文)学校下发了《关于加强2017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各二级学院根据学科和专业特点自主制定相关细则和要求,做好2017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各工作环节.
为加强学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学术道德教育与建设,严格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资格审查,开展2017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检测工作,通过PMLC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系统,随机抽取检测了各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总人数的20%的毕业设计(论文).
第一批次随机抽取检测通过率为92.
7%.
2017届共有毕业设计(论文)篇数5722篇,指导老师613人,涉及涵盖了文学、工学、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共76个专业(含方向),其中新增加了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心理学三个专业.
3.
创新创业教育学校高度重视双创工作,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以立体化课程品牌为核心,创建校政企合作模式,全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通过"营造生态环境—第34页,共计49页输入丰富资源—转换实践活动—输出优异成果"四个协调进化环节,逐步构建起以"校政企"三方共建为坚实基础的双创教育生态,取得明显成效.
(1)完善工作机制,构建全员育人格局,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制度保障一是实施"一把手工程",全面落实协同联动机制.
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工作,实施"一把手工程",成立了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小组,由学校党委书记和院长任组长,分管院长任副组长,形成"领导主抓、部门联动、院系为主、全员参与"的创新创业工作机制,定期研究部署相关工作,创新创业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学校还依托广东职教师资培养培训联盟,与广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市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广州青创科技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携手培养应用型双创人才,全面落实"校政企"协同联动机制.
二是完善工作制度,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学校制定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办法和规定,构建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制度体系,先后出台了《创新创业与技能竞赛学分认定与管理办法(试行)》《合作共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办法(试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管理办法》等12项管理制度,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各个环节提供制度保障.
学校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合理布局、形成合力"的要求,整合校内外资源,建构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校内以创新创业学院为枢纽,教务处、学生处、科研处、财务处、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研究生处、团委、工业中心、发展规划处、人事处等职能部门、15个二级学院及其实验实训与创新中心,形成了全员参与、协同联动的良好工作局面.
校外包括政府、行业和企业.
校内外在"全链条式"创新创业体系中形成了系统合力.
图3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2)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教学体系改革,为创新创业教育奠定坚实基础第35页,共计49页学校逐步构建了以公共必修课为主体、公共选修课为辅助、线上课程为亮点、各类活动为补充、数字化学习平台为依托的立体化课程体系.
其立体化体现为:将双创教育贯穿大学四年,结合专业和年级,多模式、精准化.
以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为先行课程,解决学生职业定位,职业目标问题,与创新创业课程形成一个完整嵌套的链条.
同时,创新创业课程又植根于各学院专业课程中,根据不同专业的差异性,各专业开设创新实践课程,并成立实验实训与创新中心.
在专业教育各教学环节中,通过优化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等,注重启发学生创新意识、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推进教学、科研及实践的紧密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将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学术研究成果、学科竞赛获奖及社会服务等,设置相应奖励学分并可与相关课程学分实现互换,推动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如图4,学校将创新创业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图4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框架学校双创教育取得明显成效,就业创业效果显著,总体就业率达95%以上,用人单位与学生就业的满意度逐年提升.
学校双创教育得到社会的肯定和赞扬,主流媒体先后对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效与做法进行宣传报道;2016年"第一棒"共青团广东省委学校部网站报道学校"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主抓"三线"的工作情况,并同时在"团中央"网站刊载,旨在全省高校中树立典型,推动全省高校双创工作稳步发展;2017年《中国教育报》要闻版报道学校创新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第36页,共计49页五、质量保障体系(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学校坚持本科教学中心地位,将本科教学作为高校基础和根本工作.
从工作机制、教学制度建设等方面确保教学中心地位.
学校的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与总结、领导重要讲话均强调教学中心地位.
1.
工作机制明确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学校党政领导定期召开党委会议与院长办公会议,研究教学改革与发展重点工作,2016-2017年对学科专业调整方案、"青年教学骨干"选拔与培养办法、白云校区产教融合工程实训基地建设、推进转型发展、实施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方案、推进我院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性意见等多项工作做出决策和部署;每学期开学第一天校领导集中进行教学检查,每学期初召开全校教学工作会议,布置本学期教学工作;每年召开一次教学科研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全面总结教学科研工作,表彰先进单位和个人;建立了校领导联系二级学院制度和听课制度,每位校领导定点联系二级教学单位,经常深入教学一线调研,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教学制度保障人才培养中心地位2016-2017学年,学校进一步梳理、修订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集中修订了《教学管理要点》(广师院〔2016〕380号)、《教学指导委员会章程》(广师院〔2016〕381号)、《教学成果奖励办法》(广师院〔2016〕386号)、《学分制实施办法》(广师院〔2016〕387号)、《本科专业设置与建设管理规定》(广师院〔2016〕397号)、《教学质量优秀奖评选办法》(广师院〔2016〕398号)、《学生课堂教学质量管理评价办法》(广师院〔2016〕400号)等20余项文件,从教学制度的建设上保障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二)学校领导班子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情况学校党政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教学,始终把本科教学工作置于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上.
学校的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年度工作总结、每学期开学中层干部扩大会议校长报告都强调了教学的中心地位.
校长办公会议经常研究教学工作及时作出决策和部署,一年来,共研究学科专业调整、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教学管理等教学相关议题共12次.
学校领导坚持听课制度,经常深入教学基层单位开展调研,及时掌握教学工作动态,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
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积极推动并参与重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如教育部财政部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项目、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基于区域经济转型发展需求的专业结构调整研究与实践""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研究与实践第37页,共计49页——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为例""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与职教师资的模式研究与实践探索""卓越职教教师培养探索与实践"等.
(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学校已逐步形成和不断完善由教学督导员、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全体人员参加的、全方位的、立体化的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督导体系,将目标管理、过程管理、反馈调控和不断改进创新贯穿于教学质量监控的全过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如后图所示)图5学校教学质量控制体系学校根据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工作的质量标准,以此作为出发点,构建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监控对象上,既强调对教学过程(包括课堂理论教学、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论文(设计)、课程考核等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又重视对教学建设(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及各种教研教改活动)的质量监控;在监控方式上,既强调对教学工作的过程监测与检查,又重视对教学活动效果的考核与评估;在监控机制上,既强调对来自学生、教师、督导、领导、用人单位及社会等各种渠道信息的收集、统计与分析,又重视信息的反馈与决策部门教学质量调控意见、措施的检查落实;在监控手段上,既强调对各种教第38页,共计49页学问题的调研与教学事故的通报处理,又重视对各种教学先进的表彰与教学工作优秀的奖励.
(四)日常监控及运行情况学校多种渠道进行教学质量监控,通过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坚持课堂教学评估、领导和教师听课、同行评议和学生信息员工作等制度,规范教学过程,形成由教学检查、教学督导、听课、学生网上评教、学生信息反馈组成的信息反馈体系,为实施教学质量控制提供信息支撑,促进教学工作质量的提高.
1.
开展常规性教学检查学校在本年度每学期开学初组织以教学保障为重点的教学检查,学期中进行以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进度为重点的检查,学期末进行以抓考风考纪为重点的检查;及时处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确保正常的教学秩序.
2.
组织教学督导有计划地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抽查学校组织校级督导及引导各教学单位的二级督导重点听取各专业中学生评教成绩前10%及后10%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听取学生教学信息员反映教学效果不佳老师的课程、听取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及精品视频公开课的课堂教学情况.
2016~2017学年,学校29名督导共听课1196节,遇到教学效果不理想的课程,及时下发了《教学督导建议书》,让授课教师认识到问题,努力改善并提高教学水平.
督导听课制度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3.
收集并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学校一方面通过学生信息员收集教学信息,2016~2017学年共聘任学生教学信息员514名,一年来收集教学信息表6212份;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召开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等渠道,收集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教学管理部门针对师生反映的重要教学问题,及时反馈给各有关单位及相关老师,并督促切实解决问题.
4.
开展对试卷及毕业论文(设计)的检查教务处每学期开展对试卷及毕业论文(设计)的专项检查,组织专家对考核环节的出题、评卷、归档,以及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选题、成绩评定、教师指导等情况进行认真详细的检查,并将检查的结果及时反馈给有关单位整改.
2017年是迎接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一年,特此加大了教学档案检查的力度.
例如,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教务处共组织了七次的试卷、毕业设计(论文)、实验实训、实习(教育实习)等相关教学档案自查互查、校级督导抽查的专项工作.
其中教学单位互查工作中抽查并评阅近三学年试卷共461套,近两届毕业论文(设计)共427份.
校级教学督导组抽查工作中共组织校级督导抽查了共20个教学单位近三学年试卷480套,第39页,共计49页近两届毕业设计(论文)177份.
通过多次的专项工作,大大提高了教学档案归档及试卷论文批阅的规范性(五)开展本科专业评估,推进专业认证1.
开展本科专业评估为建立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常态监控机制,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于2017年5月31日至6月2日对学校全部64个专业开展评估工作,邀请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47位省内兄弟院校评估专家深入学校四个校区,在前期审读64个受评专业自评报告、专业基础数据表及支撑材料的基础上,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对学校人才培养的保障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五个度审查受评专业的基本情况,通过进校听取专业汇报、考察走访、文卷审阅、深度访谈等途径,从专业定位与目标、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体系、专业特色等方面进行审查.
专业评估期间,专家组共听课183门,查阅试卷315份,毕业设计(论文)513份,深度访谈教学管理人员326人、专任教师285人、学生382人,走访实验实训室197间,根据相应的评估标准对受评专业的真实情况开展评价,提出审核意见.
经过这次全面的专业评估,对学校的各个专业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检查和诊断,积极推进了学校学科专业的建设与管理.
2.
推进专业认证学校已起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遴选办法》,计划在"十三五"期间逐步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师范专业认证.
为进一步加强工程教育专业的建设,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学校2017年积极同台湾IEET工程教育认证驻粤秘书处联系,已提前在软件工程、网络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技术等专业开展IEET宣传及辅导工作,组织老师参与工程教育认证学习.
2017年累计为专业认证投入专项建设经费80万元.
2017年11月,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学会发布《关于公布2018年IEET工程及科技教育认证专业名单的通知》,我校自动化专业、软件工程专业通过申请,将按照IEET驻粤联络处的安排开展后续建设工作.
六、学生学习效果(一)学生学习满意度2016-2017学年,学校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9312份,收回有效问卷9312份,调查结果见表33.
第40页,共计49页表33学校2016~2017学年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统计表项目满意基本满意一般不满意1.
对于现在所学的专业你感到2109人(22.
65%)4590人(49.
29%)2264人(24.
31%)349人(3.
75%)2.
对你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包括选修课程)感到1693人(18.
18%)5104人(54.
81%)2067人(22.
20%)448人(4.
81%)3.
对学校的学习氛围感到1924人(20.
66%)5529人(59.
38%)1533人(16.
46%)326人(3.
50%)4.
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你对自己1590人(17.
08%)5146人(55.
26%)1991人(21.
38%)585人(6.
28%)5.
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满意度1977人(21.
23%)4755人(51.
06%)2201人(23.
64%)379人(4.
07%)如表33所示,学生对于现在所学的专业感到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占71.
94%,对所学的专业觉得一般的占24.
31%,不满意所学专业的学生占3.
75%;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觉得满意和基本满意的72.
99%,认为不满意的占4.
81%.
对于学校的学习氛围和自己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大部分学生表示满意,其中对学校的学习氛围满意和基本满意的为80.
04%,对知识运用满意和基本满意的为72.
34%,认为不满意学校的学习氛围和自己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分别为3.
50%和6.
28%.
对于教师课堂教学满意占21.
23%,基本满意占51.
06%,觉得一般占23.
64%,不满意的占4.
07%.
(二)学生毕业和获得学位情况学校2017届毕业生5666人,本科生获得毕业证书人数为5613人,毕业率98.
97%,其中5559人取得学士学位,毕业生学位授予率为98.
10%.
见表34所示.
表34学校本科专业学生毕业率及学位授予率届别应毕业人数(人)实际毕业情况授予学位情况实际毕业人数(人)毕业率(%)学位授予数(人)授予率(%)2017届5666561399%555998%注:毕业生数是指上学年度具有学籍的学生完成教学计划规定课程,考试合格,取得毕业证书的学生数.
(三)本科毕业生升学、就业情况2017年,学校共有5664名本科毕业生(非师范生3580人,师范生2084人),实际参与就业5612人,未正常毕业50人,转入港澳籍4人.
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出发点,提升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水平,积极拓第41页,共计49页展就业市场发展,健全就业跟踪反馈,取得了较好成绩.
截止2017年9月1日,学校2017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5.
37%,见表35所示.
表35学校2017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届别应就业人数(人)实际就业人数(人)初次就业率(%)2017届5666561295.
37备注:数据截至2017年9月1日.
1.
重点就业行业保持稳定随着学校生源质量和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重点就业行业保持稳定.
2017届已就业的5352名毕业生中,教育行业(含升学和出国、出境)有1323人,占比24.
72%;制造业800人,占比14.
95%;计算机、互联网、电信等信息服务业961人,占比17.
96%;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215人,占比4.
02%;保险金融业381人,占比7.
12%;商务服务业542人,占比10.
13%.
2.
升学深造人数稳中有进2017届毕业生中,学校有133名同学考取了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武汉大学、暨南大学、四川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国内重点大学的硕士研究生;55名同学被香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昆士兰大学等境外大学录取为硕士研究生.
毕业生升学深造比例为3.
35%,较2016年增长0.
27个百分点.
3.
就业去向以非国有单位为主2017年学校本科毕业生中,208名学生进入机关、部队、党群及政法系统单位;25名学生参加国家地方基层就业项目(其中西部计划2名、三支一扶23名);5名学生光荣应征入伍(其中直招士官2名学生);3952名学生进入企业单位,其中,国有企业386名,非国有企业3301名,教育培训机构225名,自由职业40名学生,49名学生自主创业;925名学生进入各级各类事业单位(教育系统869名学生,非教育系统56名学生);188名学生选择升学和出国、出境,见表36所示.
表362017届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流向序号行业性质就业人数占毕业生总数比例备注1机关、部队、党群及政法系统等单位2083.
71%2国家地方基层就业项目250.
45%含西部计划、三支一扶3应征入伍50.
09%4事业单位611.
09%5中专(技校)2113.
76%6高等教育380.
68%含高职高专、独立院校、民办院校第42页,共计49页序号行业性质就业人数占毕业生总数比例备注7高中210.
37%8初中1252.
23%含完全中学9小学3937.
00%10幼儿园340.
61%11民办普教学校420.
75%12教育培训机构2254.
01%13国有企业3866.
88%14非国有企业330158.
82%15升学1332.
37%16出国、出境550.
98%17其他灵活就业400.
71%18自主创业490.
87%19未就业2604.
63%4.
毕业生就业区域以珠三角为主学校已就业的5352名毕业生中,2714名学生在广州就业的,占毕业生总数的50.
71%;659名学生在深圳就业,占毕业生总数的12.
31%;410名学生在佛山就业,占7.
66%;210名学生在东莞就业,占毕业生总数的3.
92%;总计有75.
76%的毕业生在珠三角地区就业,较2016年下降3.
45个百分点,见表37所示.
表372017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情况表序号就业区域就业人数比例序号就业区域就业人数比例1广州市271450.
71%12汕尾市240.
45%2深圳市65912.
31%13韶关市340.
64%3佛山市4107.
66%14珠海市881.
64%4东莞市2103.
92%15肇庆市541.
01%5中山市1633.
05%16梅州市510.
95%6汕头市651.
21%17潮州市500.
93%7惠州市1061.
98%18湛江市551.
03%8清远市1051.
96%19茂名市440.
82%9揭阳市440.
82%20云浮市210.
39%10河源市490.
92%21阳江市200.
37%11江门市470.
88%22其他地区3396.
33%(四)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学校通过实地走访、电话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毕业生就业质量和用人单位满意度进行跟踪调查.
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来看,学校毕业生总体上思想道德素质好,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实际操作能力强,团队协作能力好,人职匹配度高.
其中,第43页,共计49页随机发放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表1800份,回收1741份,回收率96.
7%.
评价内容主要包含有"思想表现、敬业精神、工作态度、专业知识、团队合作精神、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学习能力、工作业绩、整体评价"等12项指标,评价层次有"满意、比较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各项指标"满意"和"比较满意"的百分比如下:思想表现占97.
20%,敬业精神占98.
30%,工作态度占98.
39%,专业知识占95.
99%,团队协作精神占93.
93%,适应能力占97.
10%,创新能力占89.
38%,组织管理能力占90.
69%,沟通协调能力占94.
38%,学习能力占97.
85%,工作业绩占95.
72%,整体评价占97.
87%.
见表38所示.
表38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满意度调查统计表调查项目调查结果(对应每项填写具体数字)满意(%)比较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思想表现127173.
18%42124.
02%492.
80%00.
00%敬业精神130875.
09%40423.
21%291.
70%00.
00%工作态度133976.
89%37421.
50%281.
61%00.
00%专业知识103759.
56%63636.
43%683.
91%00.
00%团队合作精神118067.
80%45526.
13%1066.
07%00.
00%适应能力133176.
52%35920.
58%492.
8%20.
10%创新能力95855.
04%59934.
34%18410.
62%00.
00%组织管理能力100557.
78%57332.
81%1619.
21%20.
10%沟通协调能力112364.
45%52029.
93%965.
52%20.
10%学习能力130074.
71%40223.
13%392.
15%00.
00%工作业绩102158.
62%64637.
10%744.
28%00.
00%整体评价122170.
15%48227.
72%382.
13%00.
00%(五)毕业生成就学校2017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的巴·孟根其其克是一名来自于新疆地区的蒙古族学生,在校期间她刻苦学习、热心助人,不仅获得校级"优秀学生干部"和"优秀三好学生称号",还被选拔为全国大学生代表团中的一员赴日本进行交流学习,毕业后她揣着一颗平常心回到了家乡,成为阿勒泰地区的一名中职教师.
钟彦是2017届物联网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曾主持过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毕业时他不仅收到了广东电信、广东电网等大型国企的录用通知书,还接到了英国利兹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澳门大学的研究生录取通知,最终入读澳门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
电子与信息学院2017届网络工程专业的赵景聪利用微信公众号开发出外餐订单系统、购物商城系统、微信游戏系统、群发消息系统等多款第三方平台功能,通过满第44页,共计49页足在校学生和校园商区企业之间的需求,不仅在校期间成立黄橙绿橘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还吸纳了多名毕业生和在校生加入,实现创业带动就业.
七、特色发展——"校企校"协同培养"双师型"职教师资人才近来年,学校紧紧围绕"面向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特色发展"的办学定位,以现有的国家级、省级、校级的职教师范专业为依托,探索并实践了学校与行业企业、中等职业学校的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并实施了"教学做-教互融(TLD-T)"的"三三三"式的"双师型"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
即,利用"三基地"、组建"三导师",采用"教学做-教"教学模式,培养具有"三证书"的"双师型"职教师资人才,见图6所示.
图6"校企校"协同培养的"三三三"人才培养模式(一)构建"校企校"三位一体的职教师资协同培养机制为解决职教师资培养体制机体障碍和壁垒,解决职教师资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培养与就业相脱节的问题,学校不断探索组建了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职教师资培养单位)、行业企业(师范生校外专业实践基地和中职毕业生用人单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师范生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及师范生用人单位)"三轮驱动"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合作共同体,形成了大学(University)、行业企业(Enterprise)和中等职业学校(School)的"三位一体"(UES)的职教师资协同培养机制.
自2009年以来,学校开展"校企校"协同培养职教师资人才的具体形式包括:第45页,共计49页1.
通过二次选拔,组建卓越职教师资班依托"美术与设计类专业"国家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机械类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财务会计教育专业""汉语语言文学专业"等省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建立健全学校与行业企业、中职学校的协同培养机制,"校企校"协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组织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教学研究、评价培养质量;通过入校后二次选拔、设立面试环节等多样化的方式,遴选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攻读职教师范专业,组建卓越职教师资班,着力培养一批素质全面、基础扎实、技能娴熟,能够胜任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双师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
2.
通过专升本,组建"3+2"职教师资班自2009年起,学校选择专业建设基础好、与中职教师需求适应度高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5个专业,率先在省内开展"3+2"专升本的"双师型"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在该模式下,高职生经过三年专科阶段学习,已具有中高级技能证书的优秀毕业生,通过严格的专升本考试进入我校,按专业单独编班、再进行两年制的本科阶段学习.
该培养模式创新性地实现了"本科院校、高职院校、行业企业、中职学校"的协同培养,将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优势与技术师范本科院校学科专业、技术师范教育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培养了一批"本科+技师+教师"的"双师型"职教师资.
2012年起,学校遴选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12个专业,进一步开展"3+2"专升本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的综合改革、探索与实践.
2014年,《"3+2"专升本双师型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获得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3.
通过转段考核,组建"三二分段""五年贯通培养"职教师资班学校与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等六所高等职业院校联合开展高职本科协同育人,实施五年一体化贯通培养"双师型"职教师资人才的新模式,彻底解决了培养主体单一、四年学制不足、行业企业和中职学校缺位的问题.
该模式实现了高职、中职、行业企业,全方位、五年全过程参与"双师型"职教师人才培养工作,显著地提高我校职教师资人才的职业竞争力与培养质量.
(二)组建"校企校"联盟式的"三导师制"教学团队为提高职教师资的培养质量,实施了由我校教师与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中职骨干教师"协同教研""双向互聘",以及我校优秀的在读职教师范生与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中职学校教师进行"岗位互换"的协同新机制;创建"校校"、"校企"置换培训等多种方式,培养与培训了一批"双师双能型"的"三导师制"(高校教师+企业实践教师+第46页,共计49页中职学校教师)的职教师资队伍;培育和组建形成了"专业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职业教育教师通识课程群"教学团队和"职业教育教师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
(三)协同探索确定"双师型"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标准根据广东省产业升级转型和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校企校"(UES)协同研制出《中职"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培养方案与培养质量评价标》,由此确定了"双师型"职教师资人才的培养标准为:培养"专业性、职业性和师范性"融合化的职教师资.
(四)实施"教学做互融"的"三三三"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校企校"协同培养的教学理念,学校不断加强与行业企业、中等职业学校的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并实施了"教学做-教互融(TLD-T)"的"三三三"式的"双师型"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
即,利用"三基地"、组建"三导师",采用"教学做-教"教学模式,培养具有"三证书"的"双师型"职教师资.
具体如下:1.
三基地.
"三基地"是指"校内实践基地+校外专业实践基地(企业)+校外教育实践基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2.
三导师.
"三导师"是指"校内导师+校外专业导师(企业导师)+校外教育(中职学校导师)".
"校内导师",由我校聘请责任心强、专业水平高的具有副高级职称以上的教师担任,负责指导日常学习和第二课堂活动.
"企业导师",由学校从校外专业实践基地单位中聘请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担任,主要负责职教师范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中职学校导师",学校从与我校共建校外教育实践基地的中职学校中聘请专业负责人和骨干教师等担任,主要负责职教师范生的执教能力培养.
3.
三证书.
学校职教师范专业着力培养"三证书""一体化"的职教师资人才.
"三证书"是指职教师范生在毕业前需获得"学历学位证书+教师资格证书+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
"一体化"是指职教师范生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专业操作技能;既具有在中职学校从事相关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能力,又具备指导中职学生开展技能训练的能力.
(五)协同开发"五模块""三特色""四能力"的课程体系"校企校"协同开发"通识教育模块+专业核心基础课程模块+专业与技能模块+教师教育教学模块+集中实践教学模块"等五模块的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突出"知识、素质和能力"协调化、"专业性、职业性和师范性"融合化、"见习、实训和实习"一体化,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执教能力、教研能力".
第47页,共计49页图7"五模块""三特色""四能力"的课程体系(六)协同构建"三贯通""四层次""多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校企校协同构建了"课内实践-课外实践-校外实践"的"三贯通"、"单项课程实训—综合实训—创新创业实训—研究型实训"等"四层次"、"认知见习—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多方位递进式、"四年一贯、理实互嵌、赛训结合、习考并举、全程渗透"的实践取向的实践教学运行体系,为我校职教师范生提供了企业和中职学校的真实的工作场境和教学情境,保证在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的同时,大大提高我校职教师范生的实践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图8"三贯通""四层次""多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七)实施协同培养的"教学做-教"(TLD-T)教学模式第48页,共计49页根据中职学校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创新提出了以职教师范生能力培养为重点,紧密结合学校职教师范专业的"专业性、职业性和师范性"的人才培养标准,采用"校企校"(UES)协同培养的"TLD-T"(教学做→教)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即教(教师教学)—学(学生学习)—做(学生实践)—教(学生教学).
在该教学模式下,在我校完成"教"与"学",即"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学生在行业企业完成"做",即学生在行业企业进行专业实习或实践;在"教学做"的基础上,让学生在中等职业学校完成"教",即学生在中等职业学校进行教育实习或实践.
经过四年学习与实践,培养的职教师范生能在中等职业学校完全胜任"教"(教师从教能力).
该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教学做"中会"做"(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会"教"(从教能力),从而实现了"专业性"、"职业性"和"师范性"的有机融合.
八、问题与对策(一)问题1.
办学定位的引领作用不够突出学校办学定位的引领作用不够突出.
主要表现在:一是学校由民族学院转型,后又经历多校合并,融合发展,统一思想的难度较大,经过20多年的发展,尽管学校坚持了确定的办学定位和目标,教职工也逐渐接受和理解,但对办学定位传承与发展理解认识不够深入、思想统一不够,从引领学校整体性、长远性发展的战略高度,凝聚共识,还需进一步加强.
二是学校在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以及相应的资源分配制度、学术晋升制度也并不完全能支持学校的办学定位,需要进行优化与调整.
2.
师资队伍存在结构性矛盾学校教师数量、结构和机制与办学目标存在差距.
一是学校师资总量不足,存在结构性矛盾.
学校专任教师数量相对不足,生师比过高;教师的职称结构整体偏低.
28%的35岁以上教师仅为讲师;"双师型"教师占比不高,且缺乏制度化、高强度的学校支持.
二是教师队伍在各专业中的分配不平衡,存在结构性矛盾,部分专业生师比偏高,而部分专业生师比又偏低.
3.
专业结构布局不合理学校部分专业契合地方经济发展不够,专业结构有待优化.
一是由于近年来专业数量增长较快,现有63个本科招生专业,专业数量偏多;二是由于院校合并,转型时间不长,人文社科类存量专业改造不足,师范类、理工类等增量专业发展不足,师范类专业(方向)占41.
27%,理工类专业占44.
40%,专业结构布局不合理,人才培养与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契合度不高、支撑度不强;三是由于学校尚未形成和实施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专业设置有增无减,专业退出、调第49页,共计49页整和整合力度不够,专业数总体过剩与急需发展专业短缺共存,部分新增专业与已有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上存在"同质化"现象,办学能力较弱,学生专业思想不够稳定,部分专业人才培养水平不高,就业率偏低.
(二)对策1.
大力宣传和完善相关制度,发挥办学定位的引领作用加强学校发展战略顶层设计,大力宣传和广泛讨论,提高全校师生对学校办学定位的认同感;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在全校开展教育教学思想、教育教学观念大讨论,集思广益,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学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提高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与办学定位的契合度;修订或重新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规格,提高各专业培养目标与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总目标的契合度;围绕学校办学定位与发展目标,重新梳理、修改和制定教学、科研、资源分配和学术晋升等方面的制度文件,从制度上支持与强化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
2.
内培外引,优化教师数量与职称结构学校在"十三五"期间将彻底解决师资总量不足和专业生师比不均衡问题;构建具有一定规模,能满足人才培养需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实施教师分类管理,建立以教学为导向的教师发展机制,完善健全教师评价考核体系,构建教师积极投入教育教学工作的长效激励机制;构建系统的服务教师职业发展体系,实施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支持计划,完善适合各类人才发展的成长和竞争机制,形成系统化、制度化、多元化、常态化的教师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提升的培养体系.
3.
深化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在2016年完成了学科专业整合、院系设置调整,为开展专业结构调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十三五"期间的接下来几年内,学校需进一步健全专业调整优化机制,切实开展专业结构动态调整工作.
一是继续深化"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改革,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调整优化机制,把社会需求和主流行业就业率作为专业布局结构调整与招生计划安排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完善学生处(招生就业办)、教务处和各二级学院的联动机制,定期沟通交流反馈,提高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
二是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根据产业结构、行业结构、职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变化,结合各学科专业建设水平、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专业招生与就业情况及第三方评估机构调查结果,对办学基础弱、服务面向窄、培养质量低、就业前景差、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专业,限制招生、停止招生、专业合并直至撤销,确保学校的专业数量处于合理区间、专业结构布局日趋优化.

美得云(20元)香港特价将军澳CTG+CN2云服务器

美得云成立于2021年,是一家云产品管理服务商(cloud)专业提供云计算服务、DDOS防护、网络安全服务、国内海外数据中心托管租用等业务、20000+用户的选择,43800+小时稳定运行香港特价将军澳CTG+CN2云服务器、采用高端CPU 优质CN2路线 SDD硬盘。香港CTG+CN22核2G3M20G数据盘25元点击购买香港CTG+CN2​2核2G5M30G数据盘39元点击购买香港CTG+CN...

日本CN2独立物理服务器 E3 1230 16G 20M 500元/月 提速啦

提速啦的来历提速啦是 网站 本着“良心 便宜 稳定”的初衷 为小白用户避免被坑 由赣州王成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赣州提速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运营 投资1000万人民币 在美国Cera 香港CTG 香港Cera 国内 杭州 宿迁 浙江 赣州 南昌 大连 辽宁 扬州 等地区建立数据中心 正规持有IDC ISP CDN 云牌照 公司。公司购买产品支持3天内退款 超过3天步退款政策。提速啦的市场定位提速啦主...

Megalayer美国独立服务器配置及性能速度综合评测

Megalayer 商家在之前也有记录过,商家开始只有提供香港站群服务器和独立服务器,后来也有增加到美国独立服务器,以及前几天也有介绍到有增加香港VPS主机。对于香港服务器之前有过评测(Megalayer香港服务器配置一览及E3-1230 8GB服务器评测记录),这里申请到一台美国独立服务器,所以也准备简单的评测记录。目前市场上我们看到很多商家提供VPS或者云服务器基本上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是独立服...

3及网站为你推荐
经济开发区127developedandroid支持ipad支持ipad支持ipadwin7关闭135端口如何关闭135端口,关闭它有什么影响么?chromeframe无法安装chrome frame,求助迅雷雷鸟迅雷会员每日免费抽奖,抽中迅雷的雷鸟披肩了,要钱吗ipad无法加入网络我的IPAD无法加入网络微信5.0是哪一年的微信支付是哪一年才出来呢?
大庆服务器租用 cn域名备案 万网域名管理 美国主机论坛 国外空间服务商 360抢票助手 debian源 免费网站申请 外贸空间 上海电信测速 国外在线代理服务器 德隆中文网 lamp兄弟连 supercache ssl加速 国外代理服务器 美国代理服务器 cloudflare nano ddos攻击器下载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