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兰史诗《贝奥武甫》研究摘要:英格兰史诗《贝奥武甫》是英国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也是欧洲中世纪早期最完整、最优秀的史诗,它在英国文学史乃至欧洲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贝奥武甫》主要讲述了半人半神的英雄贝奥武甫降伏魔怪和斩杀毒龙的伟大事迹,具有神话色彩,可以看做是一部英雄神话史诗.
它主要颂扬了贝奥武甫的英雄主义精神,宣扬了基督教意识,同时也展现了盎格鲁——撒克逊时期英国的独特文化风貌.
本文主要从《贝奥武甫》的内容、情节和人物形象出发,旨在研究其包含的母题、隐喻修辞、文化礼节、宗教意识等,从而更深入的了解古英时期的社会制度和先民的价值取向以及对社会生活、伦理道德的基本认识.
关键词:神话史诗;母题;英雄主义精神;宗教意识;文化内涵TheResearchonEnglandEpicBeowulfAbstract:BeowulfisthelongestnarrativeepicinancientBritish,andthemostcompleteandexcellentepicatearlymedievalEuropeperiod.
ItplaysanimportantroleoccupiesinthehistoryofBritishliteratureevenintheEuropeanliterature.
BeowulftellsadramaticstoryaboutahreowhonamedBeowulfkilldemonsanddragon,whichhavemythologyfeatureandcanbetreatedasamythologyepicabouthero.
ItmainlypraiseBeowulf'sspiritofheroism,promotetheconsciousnessofChristianity,anddemonstratethespecialculturalfeaturesinEnglandintheperiodofAngloSaxon.
Thisessaymainlybasedonthecontent,plotandcharactersofBeowulf,aimstostudythisepic'smotif,metaphor,culturalritualandreligiousconsciousness.
Thatcandeeplyunderstandthesocialsystem,ancientpeople'svalueorientationandbasicunderstandingofsociallifeandmoralityinancientBritishperiod.
KeyWords:Mythologyepic;Motif;Spiritofheroism;Religiousconsciousness;Cultureconnotation目录前言.
1第一章《贝奥武甫》中的母题研究.
6第一节吃人的巨人母题.
6第二节女妖母题.
9第三节喷火的巨龙母题.
11一、中西方文化中"龙"形象的不同内涵.
12二、火龙与喷火的精怪.
14三、中西方屠龙传说.
17第四节降妖母题.
19第二章《贝奥武甫》中的隐喻表现与结构.
24第一节史诗中的隐喻意象.
24一、《贝奥武甫》中的隐喻性表达…24二、《贝奥武甫》中的英雄意象…25三、《贝奥武甫》中的魔怪意象…27第二节原型理论下的《贝奥武甫》分析.
29第三节《贝奥武甫》的结构分析.
32第三章《贝奥武甫》中的葬礼及其它礼仪.
36第一节《贝奥武甫》中的葬礼仪式.
36一、史诗中的海葬仪式…36二、史诗中的火葬仪式…37第二节《贝奥武甫》中的礼节.
40第四章《贝奥武甫》中的英雄主义精神和宗教意识.
42第一节《贝奥武甫》的英雄主义精神.
42一、"英雄"的定义及出现的意义…42二、贝奥武甫的英雄主义特征…43三、贝奥武甫与格萨尔王英雄主义精神的异同…45四、贝奥武甫的悲剧英雄色彩.
46第二节《贝奥武甫》的基督教意识.
48结语.
51参考文献.
52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著、论文…55致谢…561前言一、关于《贝奥武甫》史诗英格兰史诗《贝奥武甫》篇幅巨大,共有3182行,是古英时期最长的一首英雄叙事诗,它在现存的盎格鲁—撒克逊诗歌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有十分之一之多.
该史诗于公元6世纪时由盎格鲁—撒克逊人传入英国,最初是以口传形式流传,最后由一名基督教诗人在公元8世纪总结完成.
史诗的内容是神话传说与历史事件的结合,主要体现了氏族社会时期古日耳曼人的社会生活形态和思想意识.
史诗中的英雄贝奥武甫是生活在公元6世纪的高特人,主要讲述了他为了拯救陷于水深火热中的百姓而斩魔怪、杀毒龙的故事,在他身上体现了古英人民对于英雄的定义、期待和幻想.
史诗《贝奥武甫》虽然不及《荷马史诗》著名,但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不可忽视重要的地位.
从内容上看,《贝奥武甫》可分为两个部分:(第1—1904行)为贝奥武甫青年时期的英雄事迹①:丹麦国王赫罗斯加修建了一座高大宏伟的宫殿,命名为"鹿厅",供与部下宴乐使用,不料刚建好的鹿厅遭到了凶恶的怪物格兰道尔的袭击.
格兰道尔在鹿厅为非作歹,无恶不作,为祸十二年之久.
贝奥武甫在得知这个令人气愤的消息后,即刻率领十四位精壮的勇士前去支援,这一行为说明了贝奥武甫见义勇为、侠肝义胆的骑士精神.
因为在氏族部落时期,国家之间的斗争是极为残酷的,能与邻国和平共处且拔刀相助实在难能可贵.
从道义上来说,贝奥武甫能心系他国百姓的安危,就救民于水火之中,这是十分高尚的行为.
贝奥武甫到达丹麦后,国王热情的款待了勇士们.
宴乐过后,格兰道尔如期而至,经过一番激烈的徒手搏斗,天生神力的贝奥武甫扯断了怪物格兰道尔的一只胳膊,受了重伤的怪物垂死逃回自己的洞穴,等待死亡.
然而,第二天同样凶残的妖母在得知自己的儿子被贝奥武甫重伤后,气急败坏地前来宴乐厅寻仇,她抓走了一名勇士,贝奥武甫在找到女妖居住的沼泽地后与她在水中的洞穴拼力相搏.
贝奥武甫同女妖的战斗并不顺利,就在千钧一发之际,他急中生智,取下洞璧上挂着的一把神剑才把妖母杀死,胜利而归.
在同国王赫罗斯加告别时,他承诺:"假如在这世上还有别的机会让我一展身手,就像我先前建立战功那样,我会随时听从你的召唤.
在那大洋的彼岸,只要我有所耳闻,知道有某个邻国以武力相威胁,一①佚名著,陈才宇译.
贝奥武甫.
[M].
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年(本论文所引史诗部分皆出此版本).
2如你过去的仇敌那样前来侵犯,我定会率领一千名精兵为你排忧解难.
"(第1822~1830行)此承诺体现了他无私无畏的精神和对英雄这一荣誉的追求.
第二部分(第1905—3182行)为作为国王的贝奥武甫晚年的英雄事迹:贝奥武甫在为丹麦人民除害之后,凯旋回国.
好景不长,高特国的国王海格拉克父子先后在意外中丧生,英勇的贝奥武甫临危受命,继承了王位.
起初,国王海格拉克去世后,王后想让他做高特国的新国王,可是他却拒绝,专心辅佐海格拉克的儿子赫德莱德治理国家.
直到赫德莱德也因意外死去,他才即位为王,这一情节足以表现他广阔的胸襟和对国王尽忠的无私品质.
在他统治期间,高特国内出现了一条会喷火的巨龙.
巨龙因自己守护的金杯被一个无知贪婪的奴隶盗走,勃然大怒,开始向高特人进行疯狂的报复.
它口吐烈焰,焚烧村庄,屠杀人民,毁灭一切.
为了不负国家和人民的众望,贝奥武甫毅然决定再次披挂上阵,进入龙窟与其进行殊死搏斗.
在同火龙战斗时,贝奥武甫显得力不从心,结果不仅被巨龙喷出的火焰灼伤,还被火龙咬住脖子,中了巨毒.
在生命垂危的情况下,他仍然不愿放弃,战斗到最后一刻,最终在一名叫威格拉夫的年轻勇士的协助之下,火龙被斩杀,而悲凉的老英雄也因受伤过重献出了宝贵生命.
贝奥武甫在临终前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他嘱咐威格拉夫把火龙藏在洞穴里的宝物、黄金、珍珠等不计其数的财物分给他为之奋斗的人民,最终英雄的价值也得以体现.
从内容上看,《贝奥武甫》的故事具有神话传说的性质:英雄贝奥武甫三战魔怪,属于神话传说的典型叙事结构.
史诗中出现会吃人的巨人、喷火巨龙、邪恶的女妖等,在世界范围内的史诗中都是反复出现的母题,史诗讲述的故事也具有超现实的神话色彩.
从某种意义上说,《贝奥武甫》可以说是一部神话史诗,因此在研究该史诗时可以运用比较神话学的一些方法进行探究.
贝奥武甫虽具有神的特征,却并没有因自己的天生神力而妄自菲薄、目中无人,相反他处处表现的彬彬有礼,对国王赫罗斯加和王后始终恪守礼节,对自己的随从也谦逊低调.
可在同敌人搏斗的时候,他英姿勃发、万夫莫敌.
这种对朋友恭顺谦卑和对敌人的勇敢无畏精神成为后世骑士文学反复宣扬的主题.
因此,贝奥武甫不仅可以说是盎格鲁—撒克逊人心中的理想英雄形象,亦可看做是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位具有高尚道德的骑士.
黎民百姓之所以如此尊敬、爱戴和拥护贝奥武甫,正是因为他身上具有爱民如子、不畏艰险、勇敢无畏的高尚品质.
贝奥3武甫在人物角色上具有忠诚的模范骑士和理想的英明国王双重特征,史诗对这个主角人物的塑造,也体现了古英人民对于这两类人的品行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期待与渴望.
纵观整部史诗,对贝奥武甫这一人物形象刻画的十分生动形象,叙事场面也是十分宏大,展现了庄严的气氛.
而故事的结构层次分明,开头以丹麦王国的始祖葬礼开始,以贝奥武甫的的葬礼作为结束,首尾呼应.
重点讲述了贝奥武甫杀魔怪、斩毒龙这两件大事,前一部分在情节上复杂多变,描述的气氛也是热烈豪放,后一部分在情节上则较为单一,气氛也是低沉哀婉.
这种明显的对比旨在突出主人公在青年和老年两个不同时期的差别,同时也深化了这部叙事史诗的主题思想,即不屈不挠的英雄主义精神.
尽管作为神话英雄的贝奥武甫是虚构的,但根据学者考证,在历史上的确真实的存在贝奥武甫这样一个人物,他也确实是高特国王海格拉克的外甥.
根据记载,莱茵河下游弗罗西亚人的领地曾经遭到过别国的抢夺,而抢夺的人正是海格拉克所率领的船队,在当时这块土地属于法兰克王国的管制.
就在他们准备满载而归的时候,却忽然遭到了士兵的袭击,海格拉克也不幸死于战场之中.
贝奥武甫则幸运地从一名法兰克旗手中逃脱,返回到高特国.
这个事件发生于公元五二一年,与流传于法国的《法兰克史记》所记载的史实相符,史诗《贝奥武甫》中也穿插描写过相关内容的描写,可见这个人物的存在具有真实性.
可以说盎格鲁—撒克逊人从一个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的形象出发,在其身上加上神的特性,利用史诗塑造了贝奥武甫这样一个半神半人的形象.
贝奥武甫虽然具有神的特性,但他始终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神,他的活动范围还是在人间,而不是在一个超越自然的环境之中.
盎格鲁—撒克逊人之所以要赋予贝奥武甫神性,并且以口头传唱的方式世世代代加以歌颂称赞,是因为在贝奥武甫身上寄托着他们对英雄的美好期望和幻想渴望.
贝奥武甫这一形象不仅宣扬了他们的宗教意识和神话意识,还表达了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以及对社会生活和伦理道德的基本认识.
二、史诗《贝奥武甫》的研究现状目前学术界关于《贝奥武甫》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
国外的主要相关论著主要有ACriticalCompaniontoBeowulf(Orchard,Andy,Cambridge:D.
S.
BREWER,2003,p.
130),BeowulfandOtherOldEnglishPoems(Hieatt,B&Hieatt,A.
Kent,NewYork:TheOdysseyPress,1988,p.
35),4TheAudienceofBeowulf(DorothyWhitelock,Oxford:OxfordUP,1951,p.
5),ReadingBeowulf(EdwardB.
IrvingJr,Piladel-phia:UofPennsylvaniaP,1989,p.
8),AnAnthologyofBeowulfCriticism(LewisENicholson,ed,NotreDame:UofNotreDameP,1963,p.
225)等.
国内最早有梁实秋先生编纂的《英国文学史》(梁实秋,台湾协志出版社,1985)翻译了三分之二的内容,之后翻译的版本主要有《贝奥武甫·古英语史诗》(冯象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版)以及《贝奥武甫》(陈才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
王继辉的专著《论盎格鲁撒克逊文学和古代中国文学中的王权理念:与的比较研究》(王继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开了国内对《贝奥武甫》进行比较研究的先河.
国内优秀硕士论文《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转型》(董玮,2009年).
国内期刊论文则有王春雨的《的英雄观与英国文化传统》①,肖明翰的《中基督教和日耳曼两大传统的并存与融合》②,王继辉的《与魔怪故事传统》③,杨宏的《中世纪英雄史诗评析》④,刘乃银的《时间与空间:的结构透视》⑤,陈才宇的《试论的思想与艺术》⑥,陆莲枝《壮英史诗和的审美特色对比及其思维解读》⑦.
2007年该史诗由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翻拍成电影《贝奥武甫》,由雷·温斯顿、安东尼·霍普金斯和安吉丽娜朱莉主演,电影重现了贝奥武甫同魔怪格兰道尔、格兰道尔的母亲以及巨龙的三场斗争,场面宏大,在电影界获得了较高的口碑.
三、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1、注重文本读释.
本文立足于比较文学的相关理论来进行解析和阐证.
注重对史诗《贝奥武甫》情节的理解,包括对原著的研读,进一步发掘史诗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索史诗《贝奥武甫》的独特地位与影响.
作为英国文学史上文字记载的最早、最重要的史诗,《贝奥武甫》情节曲折并且具有较高①《外国问题研究》,2013年第1期②《外国文学评论》,2005年第2期③《外国文学评论》,1996年第1期④《黑河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⑤《外国文学》,1995年第2期⑥《杭州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⑦《社科纵横》,2010年第2期5的研究价值.
同样作为德国史诗《尼伯龙根之歌》中的主人公西格弗里特同贝奥武甫一样英勇无畏且具有相同的斩妖除魔的经历,他也屠杀了巨龙,刀枪不入,这与贝奥武甫有着相同之处.
而在《荷马史诗》的特洛伊战争中,身为特洛伊王子的赫克托耳在明知道大限将至时,依旧勇敢的只身出城与阿喀琉斯进行决斗,这就是悲剧英雄的宿命与贝奥武甫暮年征战火龙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通过这些英雄人物的比较分析,可以更好的理解贝奥武甫的性格特点以及其悲剧宿命的原因.
3、吸收比较神话学的相关理论释读《贝奥武甫》.
比较神话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视角很广泛,包括文化人类学、比较语言学、比较文学和比较宗教学等多门学科,是一门跨学科或"破学科"①的新研究领域.
它的发展原由是最初西方人想要找到对自身文化和身份认同的一种诉求.
把史诗《贝奥武甫》以神话的角度来研究,能够脱离文本的束缚,更加深入的了解先民的思想意识、社会制度以及价值观念.
目前笔者已研读过缪勒的《比较神话学》,叶舒宪先生的《金枝玉叶:比较神话学的中国视角》、《神话——原型批评》和《神话作为中国文化的原型编码》,深受启发.
因此,本文也试图通过研究《贝奥武甫》中的原型意象来探索中世纪时期的古文明,以比较神话学的方法从一个更为广阔的角度来追寻先民的文化和思想意识.
4、从母题学的视角考究史诗《贝奥武甫》.
本文主要抽取了史诗中出现的几个代表性母题进行分析,例如:魔怪母题、喷火巨龙母题、英雄降妖母题,从这些母题的分析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史诗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以及先民对世界的看法和价值体系.
①"破学科",是叶舒宪先生近些年提出的观点.
6第一章《贝奥武甫》中的母题研究对"母题"这个词的定义有很多,原型批评理论中的"母题"概念由国外引进,英文名称是motif,主要来自于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应用研究.
汤普森在他的《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对母题的具体定义做过如下解释:"一个母题是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在传统中的成分.
要如此它就必须具有某种不寻常的和动人的力量.
"①陈建宪先生对神话学中的"母题"的定义是:"母题是构成神话作品的基本元素.
这些元素在传统中独立存在,不断复制.
它们的数量是有限的,但通过不同排列组合,可以转换出无数作品,并能组合入其它文学体裁和文化形态之中,母题表现了人类共同体(氏族、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的集体意识,并常常成为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标识.
"②相比于汤普森的定义,陈建宪先生将母题和原型统一了起来,母题表现了人类共同体的集体意识,并且可以体现一个社会的文化内涵.
同一类母题在神话中的反复出现,必定体现了人类对某一元素的集体认知,因此作为神话中的最基本元素,对母题的研究就变得十分必要,这也是探索一个民族深层文化内涵的途径之一.
史诗《贝奥武甫》的情节充满了神话色彩,我们可以用母题研究的方法来对其进行分析,以便更深层次的探究其包含的文化意蕴.
笔者将史诗中出现的母题大概总结为吃人的巨人母题、女妖母题、喷火巨龙母题、降妖母题,下面即对这几个母题进行详细分析.
第一节吃人的巨人母题《贝奥武甫》中的巨人魔怪格兰道尔身材高大,外表十分丑陋,是巨人形象的典型代表,史诗中关于他的外形描写为:"另外一位外貌丑陋,踏着流放者疲惫的脚步,外表像个男子,只是身躯特别高大.
当地人一直管他叫格兰道尔"(第1351~1354行),他的习性是在夜间攻击人类:"魔怪对鹿厅早已虎视眈眈,白昼的光芒一旦变成黑暗,将所有的物体吞没,黑夜中憧憧鬼影——乌云下那黑色的幽灵将蠢蠢欲动,出来作祟行凶.
"(第646~650行)性格上他性格残暴、穷凶极恶:"只见这恶魔一刻也不迟缓,迅速抓住一个沉睡的武士,急切撕裂他的肢体,①[美]斯蒂·汤普森.
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499).
②陈建宪.
论比较神话学的"母题"概念.
[J].
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1).
7咬断他的锁骨,吮吸他的鲜血,吞食他的肌肉;转眼之间,他已把整具尸体从头到脚吃得一干二净.
"(第739~744行)由此可见他杀人不眨眼的特征和残暴的本质,令人不寒而栗.
在史诗的宴乐部分,贝奥武甫回忆同格兰道尔搏斗的场景时说到:"力大无穷的他于是来考验我,贪婪地把我抓住.
他的大手套高高垂悬,他的魔爪坚硬有力.
那手套采用妖法和龙皮缝制,皱皱巴巴的显得奇异无比.
穷凶极恶的魔鬼无缘无故想把我装进他的手套里.
"(第2084~2090行)这说明格兰道尔不仅拥有普通巨人拥有的蛮力,还拥有大手套这个武器,手套在神话传说中也通常是巨人用来擒敌的法宝.
尽管格兰道尔如此凶狠,在争斗中还是敌不过勇武过人的贝奥武甫:"围墙边传来一阵凄凉的哀鸣,听见的人一个个毛骨悚然.
原来,那上帝的仇人在唱悲歌,在唱败阵的丧曲——地狱的奴隶因痛苦而哀哀哭叫.
贝奥武甫一直牢牢地抓住他不放,他的神力真是盖世无双.
"(第784~790行)由此,格兰道尔被搓了锐气,元气大伤,狼狈脱逃,再也无法嚣张跋扈,这也从侧面烘托出主人公贝奥武甫的勇武神力.
希腊传说亦经常出现巨人形象,它们是丑陋而且怪异的,性格野蛮粗暴,拥有着强大的力量.
例如希腊神话中的独眼巨人波吕斐摩斯,拥有一百只眼睛的巨人阿尔古斯,还有拥有三头六臂的革律翁等等,这些巨人大多是凭仗着自己的巨大身躯和惊人的力量欺压人类,为所欲为.
而英雄们与之斗争的过程也曲折而又艰难,例如英雄赫拉克勒斯同巨人斗争的故事:"这些怪物面目狰狞,杂乱的长须,长发,身后拖着一条带鳞的龙尾巴,这就成了他们的脚.
……几年后,他们冲破了地狱,在帖撒利的田野上冒出来.
一看到他们,星星变色,连阿波罗都掉转了太阳车的方向……巨人们以山作梯一步步地朝着神祗的住地爬上去,手里拿着燃烧的栎木大棒和巨大的石块,像风暴一样向奥林匹斯冲击.
"①这则神话故事中的巨人有的拥有带鳞的尾巴,有的是蛇足.
性格凶残,疯狂且暴力,有大木棒和石块等作为武器,同英雄战斗的过程也是紧张曲折且扣人心弦,连太阳神阿波罗都心生胆怯,不过他们终是敌不过英雄赫拉克勒斯的神箭,败在他的手下.
可见邪不胜正也一直是神话故事宣扬的主题.
中国的文学作品中也常有巨人出现,例如清朝纪昀撰写的志怪小说《阅微草堂笔记》就有如下记载:①[德]古斯塔夫·施瓦布著刘超之,艾英译.
希腊神话故事[M.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152~154).
8"乌什回部将叛时.
城西有高阜.
云其始祖墓也.
每日将暮.
辄见巨人立墓上.
面濶逾一尺.
翘首向东.
若有所望.
叛党殄灭后.
乃不复见.
或曰.
是知劫运将临.
待收其子孙之魂也.
或曰.
东望者.
示其子孙.
有兵自东来.
早为备也.
或曰.
回部为西域向东者面南也.
示其子孙不可叛也是皆不可知.
其为乌什将灭之妖孽.
则无疑也.
"①"姚安公读书舅氏陈公德音家.
一日早起.
闻人语喧阗.
曰客作张珉昨夜村外守瓜田.
今早已失魂不语.
灌救百端.
至夕乃苏.
曰二更以后.
遥见林外有火光.
渐移渐近.
比至瓜田.
乃一巨人.
高十馀丈.
手执竹笼.
大如一间屋.
立团焦前.
俯视良久.
吾骇极晕绝.
不知其何时去也.
或曰罔两.
或曰当是主夜神.
案博物志载.
主夜神咒曰.
婆珊婆寅.
诵之可以辟恶梦.
止恐怖.
不应反现异状使人恐怖.
疑罔两为近之.
"②"泰安韩生.
名鸣岐旧家子.
业医有夤夜骑马赴人家.
忽见数武之外.
有巨人.
长十馀丈.
生胆素豪.
摇鞚径过.
相去咫尺.
即挥鞭击之.
顿缩至三四尺.
短发蓬松.
状极丑怪.
唇吻翕辟.
格格有声.
生下马执鞭逐之.
其行缓.
涩满跚地上.
意颇窘.
既而身缩至一尺.
而首大如瓮.
若不胜载殆欲颠仆.
生且行且逐.
至病者家乃不见.
不知何怪也.
"③《明史》中亦有云:"锡兰山,或云即古狼牙修.
梁时曾通中国.
自苏门答剌顺风十二昼夜可达.
……王所居侧有大山,高出云汉.
其颠有巨人足迹,入石深二尺,长八尺馀,云是盘古遗迹.
"④"万历四十四年正月,雨红黄黑三色雪,屋上多巨人迹.
"⑤这些文本中的巨人在外形上的共同点都是身材高大——"高十馀丈","大如一间屋","首大如瓮".
面貌丑陋——"短发蓬松,状极丑怪".
外表特征可以说和格兰道尔有着共同之处,不同的是有的巨人还具有特殊的能力,比如有点可以"身缩至一尺",他们大多隐居在深山之中,偶尔出现,祸患人间,令人生畏,被常人看做是"妖孽".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巨人形象往往可以看成是民间恶人的①[清]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
卷六[M].
北京:中华书局,2013(3287).
②[清]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
卷八[M].
北京:中华书局,2013(3373).
③[清]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
卷二十四[M].
北京:中华书局,2013(3792).
④[清]张廷玉等编.
明史.
卷三百二十六[M].
北京:中华书局,1974(8444).
⑤[清]张廷玉等编.
明史.
卷七十五[M].
北京:中华书局,1974(428).
9变形,残暴的巨人往往等同于社会上的一些邪恶势力,他们为非作歹,危害百姓,也给人民的生活带来困扰和伤害.
人们正是受到欺压才会将这些性格特征安到巨人身上,这些凶恶之徒也容易转化成为神话传说中凶恶的巨人形象的魔怪,以表达对他们的愤恨.
这也是先民潜意识中对恶人形象的一种投射.
中西方巨人的形象虽有个别差异,但总体上都是高大且面容丑陋,性格狂躁暴力,代表着邪恶势力,给百姓带来灾难,而英雄的出现将其征服,也体现了古代人民反抗意识的觉醒.
第二节女妖母题格兰道尔的母亲是史诗中唯一出现的女妖,她同样凶狠残忍且作恶多端:"格兰道尔的母亲,那个妖妇,那个恶魔,念念不忘她的悲伤,自从该隐杀害了自己的兄弟——父亲的儿子,她就不得不居住在可怕的水府,寒冷的水乡"(第1258~1262行),格兰道尔被贝奥武甫所伤之后,恼羞成怒的女妖决定铤而走险为儿子报仇,她回到鹿厅抓走一位武士后带回自己所居住的沼泽地,哀伤与焦虑重新笼罩回鹿厅.
于是贝奥武甫与勇士们一起去深潭中寻找格兰道尔的母亲,那里的环境阴森恐怖:"它的四周是一片结着冰霜的树林,古木盘根错节悬在水面上.
每天晚上,可以看见一个奇景:洪流上冒出火光.
人类的子孙,不管见识多广,都不知这潭有多深.
任何长角的雄鹿,即使被猎狗紧紧追赶,长途奔命后进入树林,也宁可将性命丧失在堤岸上而不愿跃入深潭中寻找庇护.
那里的确不是一个好处所!
当狂风卷起可怕的暴雨,潭中便浊浪翻腾,黑雾直升云端,直到天空变得阴阴沉沉,大地恸哭失声!
"(第1363~1376行)水中还有奇形怪状的水妖:"战斗的号角一声声吹响,全体战士就地坐下.
他们看见许多形状如蛇的怪物在水面上巡逻,堤岸上还躺着各种水怪,他们与大海上那些常常在清晨出来作祟,制造悲剧的蛇妖海兽没有两样.
"(第1423~1429行)对沼泽环境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妖怪横行的世界,侧面反应了妖母的黑暗、邪恶特征,不被救赎的本质.
格兰道尔的母亲是丑陋凶残的女妖代表,而希腊神话中同样生活在水中的女妖塞壬(siren),则与之截然相反.
女妖塞壬出现在奥德修斯在返回家乡的途中,同样是生活的水里的妖怪,塞壬并不像妖母那样使用蛮力,她们大多拥有美丽的外表,用美妙的歌声来迷惑人类:"途中第一个险遇发生在塞壬女妖们住的海岛10上.
她们专门以美妙的歌喉迷惑航海的人,被歌声吸引而想登陆的人总是遭到死亡.
……塞壬女妖们看到船只摇近,都变作媚人的美女,来到海岸上用甜蜜而清脆的嗓音唱到:来呀,奥德修斯,荣耀的希腊人,请停下来,倾听我们的歌声!
没有一只船能驶过美丽的塞壬岛,除非舵手倾听我们美妙的歌声.
"①这则神话故事中的女妖是以歌声为诱饵,引诱船上的英雄们丧失心智,从而对他们进行攻击.
相比之下,《贝奥武甫》中的女妖则是完全靠自身的力量,史诗中贝奥武甫与之周旋几个回合后还是无法伤害她的性命,可见女妖的法力比格兰道尔还要高超.
而就在千钧一发之际,贝奥武甫及时发现身后挂着的神剑,一剑击中了女妖的脖颈,这才化险为夷,同时神剑斩杀女妖后也发生了变化,"这时,那把沾满鲜血的神剑开始熔化,兵器变成了冰柱.
这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神剑竟然冰梭般化为乌有,就像天上掌管时令的父化解冻结的霜雪.
"(第1606~1611行),神剑熔化后只留下金色的剑柄,这一情节描写也为史诗的故事增添了浓重的神话色彩.
中国神话传说中女妖形象更是不胜枚举,这些女妖大多类似塞壬,靠美丽的外表引诱人类.
她们通常由动植物幻化成人形,性别为女者,大部分都为幻化成人形后的女妖魅惑人类,并与之相交.
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形象有《搜神记》中的阿紫:"后汉建安中,沛国郡陈羡为西海都尉.
其部曲王灵孝,无故逃去,羡欲杀之.
居无何,孝复逃走.
羡久不见,囚其妇,妇以实对.
羡曰:'是必魅将去,当求之'因将步骑数十,领猎犬,周旋于城外求索,果见孝于空冢中.
闻人犬声,怪遂避去.
羡使人扶孝以归,其形颇象狐矣,略不复与人相应,但啼呼'阿紫'.
阿紫,狐字也.
后十余日,乃稍稍了悟.
云:'狐始来时,于屋曲角鸡栖间,作好妇形,自称阿紫,招我.
如此非一.
忽然便随去,即为妻,暮辄与共还其家,遇狗不觉.
'云乐无比也.
道士云:'此山魅也.
'《名山记》曰:'狐者,先古之淫妇也',其名曰阿紫,化而为狐.
故其怪多自称阿紫.
"②这则传说中的阿紫即是狐狸化作的女妖,它变成美丽的女子后勾引王孝灵与之相交.
陈羡找到孝灵时,他已被女妖所迷惑,变得具有狐狸的特征,失去了心智,只会呼唤"阿紫".
可见女妖具有蛊惑人心的妖法.
①[德]古斯塔夫·施瓦布著刘超之,艾英译.
希腊神话故事[M].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609~610).
②[晋]干宝著,汪绍楹校注.
搜神记.
卷十八[M].
北京:中华书局,1979(222~223).
11"晋孝武太元五年,谯郡某县袁双家贫客作,暮还家,道逢一女,年一五六,姿容端正,即与双为妇,五六年后,家资甚丰,又生二男,至一岁,家乃巨富,后里有新死者,葬后,此女逃往至墓所,乃解衣脱钏挂树,便变形作虎,发冢,曳棺出墓外,取死人食之,食饱后,还变作人,有见之者,窃语其婿:'卿妇非人,恐将相害.
'双闻之不信.
经时,复有死者,辄复如此.
后将其婿共看之,述其实,后乃越县趋墟,还食死人.
"①故事里的袁双在归家途中偶遇容貌美丽的女子,遂与之成亲并育有子女,婚后他们的生活富裕,幸福安乐.
可好景不长,虎女"解衣脱钏挂数"变成为虎的行为被发现,并且食人的习性也暴露无遗.
这说明女妖在变为人形之后虽可同正常女性一样与人类繁衍后代共同生活,但妖的本性难改.
除此之外,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人与妖相恋的故事更是占据了大多数的篇幅,除了狐妖之外,还有花妖,鱼妖,蜂妖,鸟妖等女妖形象,这些女妖通常幻化为人形后都面容姣好,美若天仙,而大部分都是性格鲜明,善良可爱,也为人妖相恋的故事增添了浪漫色彩.
相比之下,《贝奥武甫》中的女妖则形象丑陋,她以凶残的暴力向男性英雄贝奥武甫发起挑战,而其它女妖或以肉体、美色、歌声为诱饵魅惑男性.
总之这些女妖的形象都是对女性身体的一种否定或者贬低,以此来巩固父权制下的社会价值体系.
女妖的形象也丰富了神话传说中的文化内涵,她们成为人类早期文化视域里的特殊产物,各类女妖形象的产生象征着男性权力下对女性身份的诠释和界定.
《贝奥武甫》中的女妖无论多么凶狠,最终还是被英雄所杀,她注定成为英雄建功立业过程中的牺牲品.
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女妖虽大多以温柔形象示人,但最终也是难逃原形暴露的命运.
可见神话传说中的女妖形象不可能为女性取得意识形态上的政治话语权,这是因为在早期人类的生活和生存斗争中,男性把对自然界的敬畏和恐惧转移到了与自然联系密切的女性身上,所以女妖在神话中往往是被丑化和嘲笑的对象,最终多以悲剧结局.
第三节喷火的巨龙母题史诗中的巨龙是宝藏的守护者,一名奴隶为了逃避主人的鞭笞误入龙窟避难,当他看到洞穴里的宝藏后便心生邪念,偷走了金杯回报给主人以免去刑罚,①[宋]李昉等编.
太平广记.
卷四百二十六[M].
北京:中华书局,2003(3467).
12结果惹怒了火龙,酿成大祸.
巨龙的习性是在夜晚出没:"白昼终于过去,毒龙喜不自胜;他不愿继续等待在陡峭的海岸,他要即刻出发,喷吐熊熊的火焰踏上征程.
"(第2306~2309行),它报复人类的行为十分残酷:"恶魔于是开始喷吐火焰,烧着了房屋;只见火光冲天,村民们惊恐万状.
可怕的飞龙存心要毁灭一切活着的生灵.
毒龙的暴行已经有目共睹,他把仇恨随处播布,战争的凶顽向高特的黎民百姓发泄怨毒,造成伤害.
每当天色放明,他又急急返回自己的巢穴.
他用熊熊燃烧的火舌包围当地的居民.
"(第2312~2322行)可以说火龙使得高特人民生灵涂炭,百姓不得安宁.
在这种情况下,英雄贝奥武甫虽然已是接近暮年,依旧勇敢的带着十一位勇士去寻找火龙进行决斗,结果在跟火龙大战几个回合后与之同归于尽.
关于喷火的巨龙母题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探讨:一、中西方文化中"龙"形象的不同内涵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明里,很早就有了"龙"的形象.
"龙"是刚健且神秘的,也是尊贵和吉祥的象征,我们常说自己是"龙的传人",可见龙是中华民族的标志.
但龙是先民想象出来的一种生物,它来自于远古的神话传说,与先民的图腾崇拜有关.
"龙,又称神龙,它是不存在于生物界的,而是汇集各种图腾崇拜特征的想象动物,是虚拟的神灵.
"①闻一多曾在《伏羲考》中对龙这一形象的形成做了阐释,"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兼并了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
这样看来,龙与蛇实在可分而又不可分.
并且既称之为龙,就已经承认了它是蛇类,'龙'在最初本是一种大蛇的名字.
……惟其龙蛇分不清,我们才能更确定龙是古代图腾社会的遗迹,因为我们知道,图腾的合并,是图腾式的社会发展必循的途径.
"②可见,龙在古代的中国是作为一种图腾崇拜而存在的,它是在蛇的基础上融合了其它动物的元素而成型,是氏族部落间图腾的合并.
而龙作为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一直以来就为人们所敬畏、尊崇.
龙在中国文化里主要扮演了图腾崇拜、皇权象征和祥瑞代表这三个角色.
在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炎、黄二帝就是两条龙,传说炎帝是人首牛身,成长于姜水边,因此以姜为姓.
而黄帝身材健壮,生长于姬水边,所以姓姬.
两个①杨东晨.
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与龙的形成[J].
衡阳:衡阳师专学报,1996,(02).
②闻一多.
伏羲考[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22).
13部落在发生战争的时候,炎帝变身为口喷烈焰的火龙,而黄帝则变身为喷水的水龙,后来黄帝在大将力牧率领的虎、熊、罴、貔、貅协助下,最终打败了炎帝.
在我国红山文化时期出土的典型器物"玉猪龙",距今约有5500年,比神话传说中炎黄两位黄帝生活的年代还要早,这足以说明先民对龙的崇拜由来已久.
《伏羲考》中认为龙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它是众多动物图腾的一种综合形象.
"①在上古氏族部落的战争中,只有实力雄厚,有较高声望的部落才会取胜,最终统一其它氏族部落成为他们的领袖.
以龙为图腾的"五帝"氏族部落,由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组成,再将对龙的图腾崇拜传到禹建立的夏王朝.
由此,"龙"的影响也开始绵延传开,其内容越来越丰富,影响也是越来越深远,龙也逐渐成为王权的象征.
历史上把帝王比作龙也是历来史书中时有的记载.
比如:《史记·高祖本纪第八》有记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
父曰太公,母曰刘媪.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
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
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②在这个文本里,刘媪梦见的是"神",然后太公看见的是"蛟龙于其上","蛟龙"是"神"的显现.
那么高祖刘邦的出生就是神的旨意,是人与龙的后代.
这个传说被写入史册,刘邦便可以"真龙天子"的身份扬名,统治天下.
在随后的朝代变更中,龙成为了皇帝统治百姓的工具,他们借助神话的力量在稳固自己的统治.
到了清朝时期,统治者还刻意把龙的图案绘在旗子上作为国旗,更是体现了龙的重要性.
除了象征王权,龙作为祥瑞的一面也不可忽视.
在中国民间,正月里有舞龙的风俗,端午节也有娱乐性质的龙舟大赛.
在婚嫁风俗上,新人结婚时男女家中要贴上"龙凤呈祥"的对联,俗语有"望子成龙"以表示对子女可以成才的深切期盼,更有"鱼跃龙门"表现用知识改变命运,登上人生高峰,这些都体现了龙是吉庆的代表.
总之,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龙经过千年的流传,已经永久的烙印在我们民族的记忆之中,如今龙的纹饰、图案、雕像处处可见,说明龙文化对中华民族影响之深远,不可撼动,这也是我们民族心理、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
①闻一多.
伏羲考[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25~26).
②[汉]司马迁.
史记.
卷八《高祖本纪第八》[M].
北京:中华书局,1959(341~343).
14与中国相反,西方世界里的龙往往是邪恶的象征.
西方对于龙的定义是:"传说中的一种怪物.
通常被想象成一只巨大的蜥蜴,长着蝙蝠的翅膀,身披鳞片,能吐火,也有人把它想象成一条蛇,有带刺的尾巴.
"①,"一种传说的动物,一般被描绘成怪异的、有翅和鳞的蛇或蜥蜴,头具有盔冠,爪强大.
"②可见西方人眼中的龙往往是一种面目狰狞的蛇怪形象.
而在希腊语中drakōn指的就是大蛇的意思,任何一种蛇都可以用这个词表示,包括龙,这与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提到龙和蛇本来就有密切联系的观点相一致.
古希腊人一般把龙想象成一种大蛇,或者是多头蛇,例如希腊神话中的许德拉就是九头巨蛇的形象,关于金苹果的传说中也提到了一只永不睡眠的百首巨龙,相传赫拉与宙斯结婚的时候,大地女神盖亚送给他们一棵金苹果树,巨龙的主要任务就是在阿特拉斯的圣园里看守这棵珍贵的金苹果树.
综上可见,西方人眼中龙的形象往往是以蛇为原型,但又比一般的蛇更为丑陋,更加狰狞恐怖,是魔鬼和邪恶的象征.
而在这些神话故事中,龙斗士具有杰出的守护能力,它本领超凡,可以喷火摧毁一切,又有翅膀可以飞翔,这比作为爬行动物的蛇更为高级.
可见在西方神话中龙虽然代表邪恶却是称职的护卫者,在他们心中龙具有杰出的守护本领.
二、火龙与喷火的精怪《贝奥武甫》中的龙是欧洲文学中经常出现的典型形象,具有看守宝物的职责,同时有强烈的好奇心、报复欲望、会喷火、有毒等显著特征.
史诗中的火龙对财宝有着不可侵犯的占有欲,一旦遭到掠夺,便会丧失理性,对人类进行攻击.
在外观上,火龙的体型巨大,身形修长,能够飞行,其生活习性是只有在晚上出没.
西方传说中的龙通常喷火,从火龙口中所吐出的火焰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喷火龙是西方最具代表性的龙的典型.
英国斯宾塞所著的史诗《仙后》中火龙的同样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红十字骑士同火龙的战争在整部作品中是很重要的一个情节:"这里的龙是邪恶之王撒旦的化身,全身长满铜鳞,翅膀硕大如船帆,有力的尾巴长着致命的蛰刺,而且可以口吐烈焰.
……巨龙多处受到打击,红十字骑士也伤痕累累,最后承受不了巨龙吐出的烈火、浓烟、臭气的袭击,退守一个泥泞之地后倒在一棵生命树旁.
"③①莫迪默·阿德勒主编.
不列颠百科全书·百科简编.
第3卷(英文版)[M].
1975(652).
②王同忆主编译.
英汉辞海[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0(1561).
③刘立辉.
斯宾塞《仙后》与西方史诗玄幻的叙事传统[J].
重庆: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06).
15这里的巨龙形象同《贝奥武甫》中的火龙形象几乎一致,身材高大且口喷火焰,不同的是这里的龙多了致命的蛰刺,《贝奥武甫》中的龙是口喷毒液.
骑士和火龙的战斗过程也同样是十分精彩,红十字骑士虽伤痕累累但仍旧努力战斗,战争虽然惨烈却最终都在英雄的坚持不懈下获得胜利.
此后喷火巨龙的形象基本定型,一直沿用至今.
在现代,英国学者和作家托尔金风靡全球的作品《魔戒》系列就是受了史诗《贝奥武甫》的影响,小说中也描述了守护财宝的巨龙:"他们是邪恶与怨毒的产物,无论是肢体或是魔法都有很强的杀伤力,血液和唾液都有剧毒.
这些龙的性情古怪,渴望破怪和毁灭,而且具有贪婪、暴食、虚伪等特点.
他们心绪不稳,极易发作,就像从鼻孔里不断喷出火来一样.
"①《魔戒》系列中的火龙原型应就是《贝奥武甫》中的喷火巨龙,它们都有着看守财宝的习性,脾气暴躁,电影作品中的龙体型巨大,身上有龙鳞,会喷火,与史诗中的龙如出一辙.
而随着《指环王》和《霍比特人》系列电影的全球热播,喷火巨龙的形象也是家喻户晓,搬上荧幕后的龙也变得更为形象生动.
再看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火龙形象:"天不足西北,无阴阳消息.
锺山有龙,火上照天门,名火龙王毂苦.
行曰祝融,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空,日轮当午.
"②"石泰常州人,字得之,号杏林.
遇张紫阳得金丹之道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
是日,作颂曰:"雷破泥丸穴,真身驾火龙,不知谁下手打破太虚.
空尸解去后二年,易介复见杏林于罗浮山.
"③"二十四年十月,汉州什邡县井中有火龙腾空而去.
昶书兆民赖之四字,误以兆为赵十一月.
民讹言国家东迁于天水皆不祥也.
"④"龙一条从阁下蜿蜒而起,斗入云中,拖坍民房、楼观、寺庙数千馀间,直至城外,向东南入海而去.
是日黄浦客商渔户等船四百馀号,漂没者三十馀只.
亦见有黑龙四条追逐火龙,逾时而没.
后闻学中老门斗言,魁星阁下向有大蟒一头,其长数丈.
每于春夏之交,蟠据阁之绝顶,仰天吸露,已有年矣.
此火龙者,①舒伟.
托尔金的神话意识和神话想象[J].
杭州: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7(04).
②[宋]陆佃撰.
增修埤雅广要.
卷二十三[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654).
③[清]董谷士、董炳文同撰.
古今类传.
卷三[M].
济南:齐鲁书社,1996(678).
④[宋]张唐英.
蜀梼杌.
卷三十[M].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856-25).
16或即其化身耶"①在这几则故事中有的火龙是蟒的化身,有的可以腾空飞翔,有的可以作为仙人的坐骑.
它们都口吐烈焰,具有强大的破坏力,被视为不祥之物.
中外火龙的形象都是体型巨大,口吐火焰,可以飞翔.
不同的是中国的龙有的可以作为坐骑之用,而西方的龙完全是不祥之兽,且有毒性.
喷火历来是巨龙所拥有的最重要技能,在神话传说中除了龙还有其它会喷火的精怪形象出现,如希腊神话中的喀迈拉(Chimera),相传它是由妖怪之首堤丰和蛇怪厄客德娜所生,它的外形是一头狮首、羊身、龙尾的怪物,相传:"炽热的火焰从它三张大嘴中喷出,团团浓烟遮蔽了四周的一切.
珀伽索斯驮着柏勒洛丰飞上高空,柏勒洛丰从空中向喀迈拉射出一支接一支的箭.
喀迈拉愤怒地撞击着山岩,将一块块山岩撞崩了.
它疯狂地在山中奔跑着,所到之处一切都被它喷出的火焰焚毁.
"②它有三张大嘴可以喷射火焰,凡人遇上喀迈拉谁都无法逃脱,接近它的人也是必死无疑,有它出没的地方必然遭到摧毁.
它既吃动物也吃人,直到它被英雄柏勒洛丰杀死.
可见喀迈拉同巨龙一样有着可以喷火的能力,善于攻击且破坏力强大.
中国古代传说中也存在会喷火的精怪形象.
例如犼,犼是中国上古时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传说它性格凶猛,四肢强健有力,外形和狗相似.
其流传下来的典型形象是前腿直立、后腿左右分开蹲坐、抬头吼叫,有随时要跳跃之势,透着一种让人生畏威慑力和霸气,是贵族的象征:"东海有兽名犼,能食龙脑,腾空上下,鸷猛异常.
每与龙斗,口中喷火数丈,龙辄不胜.
康熙二十五年夏间,平阳县有犼从海中逐龙至空中,斗三日夜,人见三蛟二龙,合斗一犼,杀一龙二蛟,犼亦随毙,俱堕山谷.
其中一物,长一二丈,形类马,有鳞鬣.
死后,鳞鬣中犹焰起火光丈余,盖即犼也.
"③"读上谕.
戒慎恐惧.
化灾为福.
煌煌天语.
贯彻古今.
考雍正八年五月.
蛟水暴涨.
河决山东.
而附近民人多有淹没.
八月.
京师地震.
压伤甚多.
皇城御园皆倾圮.
延至九年正月复大动.
又闻山西地中出火.
烧毁民居.
海宁龙犼相斗.
发电伤禾.
是年春雨绵延.
沿河居民难以栖止.
河堤夜决.
海潮又漂没之.
①[清]钱泳.
履园丛话[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106).
②[俄]尼·库恩著,朱志顺译.
希腊神话[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94).
③[南朝梁]任昉.
述异记[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430).
17而圣慈高厚.
轸恤倍至.
他如蠲免历年额赋.
"①文中可以看出犼是状如马而有鳞的神兽,口中可以喷火,十分凶猛,并且能与龙进行斗争,胜之而食龙脑,可见其厉害.
喷火的神兽除了犼还有祸斗,传说祸斗也是外形与犬类似的妖兽,作为火神的随从,祸斗只吃火焰并且喷出的也是火焰.
相传雷神与火神在巡游的时候,祸斗就紧跟其后,雷神抛下雷斧在人间引发了大火后,饥肠辘辘的祸斗就趁机冲上前去吞食火焰来满足自己的胃口.
由于口吐火焰,祸斗所到之处也是经常会引发火灾,因此在古人眼中它也是不祥和灾难的象征:"祸斗状如犬,而食火粪复为火,能烧人屋.
"②"賨犬即贙,又有狡犬有鼩犬,异兽似犬者生,生祸斗.
两贵通典大秦国有賨出西海有养者似狗.
……太平广记祸斗如犬食火粪,亦为火能烧人屋.
白泽图台屋之精曰:两贵状如赤犬,见而以其名呼之使人目明.
"③无论是会喷火的巨龙还是会喷火的精怪,这些形象都反复出现在世界各地的神话传说之中,这说明人类对火具有相同的恐惧心理,是一种集体意识的呈现.
正是这样恐惧的心理才衍生出各种会喷火怪物的形象,而英雄的出现也体现了人类想要去克服恐惧,主宰自然的能动意识.
三、中西方屠龙传说西方的屠龙传说在各个国家传播的过程之中,不停的产生演变、发展,直至成为一种稳定的、典型的叙事模式.
这类故事中的屠龙英雄往往出身平凡,他的动机往往是要拯救被恶龙捉走的公主.
在杀死巨龙之后,英雄并没有顺利的迎娶公主,而是意外的出现冒名顶替者,不过最后的结果还是贪婪又邪恶的坏人的阴谋总是会被揭穿,英雄得以正名也如愿以偿的娶到了公主,圆满结局.
以19世纪中叶德国格林兄弟搜集的屠龙故事为代表,其中一个故事为《两兄弟》:传说两兄弟不满足做猎人,想外出闯荡.
一天,弟弟看到一座到处披挂黑纱,原来在城外高山上有一条恶龙,市民们必须每年向他进贡一位少女,否则它就要毁灭整座城市.
如今轮到公主去充当龙食,所以全城要为公主致哀.
年轻勇敢的猎手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同少年猎喷吐烈焰的七头龙搏斗,最后勇士砍下龙头并取走七①[清]萧奭.
清代史料笔记:永宪录[Z].
北京:中华书局,2007(876).
②[清]魏茂林.
骈雅训纂.
卷七下[M].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2100-56).
③[明]方以智.
通雅.
卷四十六[M].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172-400).
18个舌头,胜利而归.
结果在归途中勇士因精疲力竭而熟睡,国家的元帅趁机杀死勇士,割下龙头去冒充屠龙者.
幸运的是真正的屠龙勇士被善良的动物伙伴救活,他向国王出示七个龙舌作为斩杀巨龙的证据,揭穿了元帅的阴谋,国王处死元帅,把公主嫁给了勇士.
①这则屠龙故事增加了迎娶公主的情节,人物上还多了冒充屠龙英雄的反面角色,但所表达的主旨都是相同的,即屠龙英雄经过曲折的过程最终完成了屠龙的任务且具有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
欧洲屠龙故事不胜枚举,"它们都包含有核心龙穴脱险、冒名者、龙舌凭证和娶公主.
"②杀龙、屠龙也成为欧洲降妖除魔的季节日活动仪式,比较典型的有英国的"圣乔治"仪式,每年一度都要在富埃特和拉古萨举行屠龙的仪式,屠龙的文化习俗已经沉淀于欧洲文明之中.
这说明屠龙英雄的形象已经在欧洲地区被神化了.
而英雄之所以要去屠龙建业,必定有其原因,约瑟夫·坎贝尔在《千面英雄》中提到:"因为神话中的英雄不是'已成为'的事物的、而是'正在成为'的事物的卫士;他所杀死的毒龙正是'现状'的妖魔:即紧紧抓住不放者,也就是'过去'的保有者.
英雄从碌碌无名的状态脱颖而出,可是拥有权位的敌人十分强大而不容忽视;他之所以成为敌人、成为毒龙、成为暴君,是因为他把自己的地位所赋予的权力作为谋取个人私利的手段.
他之所以成为紧紧抓住不放者,不是因为他保有'过去',而是因为他'保有'……只有当村庄和城市在世界上大量出现之时,人形英雄的时代才开始.
许多原始时代遗留下来的妖怪仍然潜伏在边沿地区;出于恶意或由于绝望,这些妖怪与人类为敌,必须把它们清除掉.
"③可见英雄的使命就是要捍卫和维护社会秩序,屠龙杀怪是他们不可逃脱的宿命.
中国的佛经故事里有关于屠龙的故事,相传:"海有邪龙,好妃光颜,化为梵志,讹叉手箕坐,垂首静思,有似道士惟禅定时.
王睹欣然,日采果供养.
龙伺王行,盗挟妃去……龙即兴风云,以拥天日,电耀光海勃怒,霹雳震乾动地.
……霆耀电光,王乃放箭,正破龙胸.
龙被射死,猴众称善.
"④这则故事描述了一位国王因战事与自己的妃子隐居在山林之中,结果一天趁着他不在家,他的元妃被海中的一条邪龙掳走.
后来国王与猕猴联手,同恶龙斗①[德]格林兄弟.
格林童话全集[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226~234).
②[美]斯蒂·汤普森.
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31).
③[美]约瑟夫·坎贝尔著,张成谟译.
千面英雄[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345).
④参见季羡林.
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295).
19争,放箭射中恶龙,最后夺回元妃,圆满结局.
另外元杂剧中也有关于降龙的故事:"(冲末扮二郎引众上,开云)喜来折草量天地,怒后担山赶太阳.
我是那五十四州都土地,三千里外总城隍.
吾神姓赵名昱,字从道,幼年曾为嘉州太守.
嘉州有冷、源二河,河内有一健蛟,兴风作浪,损害人民.
嘉州父老,报知吾神.
我亲身仗剑入水,斩其健蛟,左手提健蛟首级,右手仗剑出水,见七人拜降在地,此乃是眉山七圣.
吾神自斩了健蛟,收了眉山七圣,骑白马白日飞升.
灌江人民,就与吾神立庙.
奉天符牒玉帝敕,加吾神为灌江口二郎之位清源妙道真君.
"(《二郎神醉射锁魔镜》·第一折)①《封神演义》中,哪吒闹海的传说也是屠龙故事的典型:"哪吒本是玉皇大帝驾下大罗仙,身长六丈,首戴金轮,三头九眼八臂,口吐青云足踏盘石,手持法律,大罅一声,云降雨从,乾坤烁动.
因世间多魔王,玉帝命降凡,以故托胎于托塔天王李靖.
母素知夫人,生下长子金吒,次木吒,师三胎哪吒.
生五日,化身浴于东海,脚踏水精殿,翻身直上宝塔宫.
龙王以塔殿故,怒而索战.
帅时七日,即能战,杀九龙.
老龙王无奈何而哀帝,帅知之,截战于天门之下,而龙死焉.
"②这两则故事中的龙都生活在水中,主管降水的智能,却兴风作浪,是邪恶的代表,最后都被英雄所斩杀,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恶势力的反抗精神.
西方人之所以会有屠龙的观念,是因为其文化和思维与中国人是不尽相同的.
如上文所述,在中国对龙的图腾崇拜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也是从最初对蛇的禁忌习俗演变而来的,由于人们对蛇具有恐惧、禁忌的态度,想象出一种像蛇的动物,并对其进行了改造和加工,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龙的形象也成了吉庆、尊贵的象征,从对蛇的禁忌转变为对龙的崇拜.
而西方人一直把蛇视为邪恶的象征,作为同类的龙在各个神话传说中的形象也是凶残、恶毒的,屠龙故事的广泛流也表明他们力图去征服这一怪物.
在英文表达里蛇怪可以用"dragon"一词表示,我们翻译成"龙",是因为在形象上它与中国传说中的龙存在着某些相似之处.
但是这两者又有着本质的区别,代表的文化涵义是截然不同的,这也是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表现,需要我们去区别对待.
①王季思编.
全元戏曲.
第七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110).
②《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外二种)[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8).
20第四节降妖母题无论在神话还是史诗中,降妖母题都是经常出现的.
降妖就是与妖魔进行斗争,这也是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的原因之一.
贝奥武甫之所以为先民所崇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完成了斩妖除魔的伟业.
反观传于世界的英雄传说,降妖几乎是所有被神话了的英雄所必须的经历,只有经过降妖除魔的过程,拯救万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英雄的形象才真正的树立起来.
因此要研究一部英雄史诗的传世意义,就必须着眼于主人公的丰功伟绩,进而分析其英雄形象.
上文提到汤普森的关于"母题"的定义,不仅仅是故事中最小的持续因素,还要具有不寻常的某种非凡的性质,即母题本身应该具有感动人的力量.
英雄的降妖除魔本身就是一个不寻常的事件,也只有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能去实现,它象征了人与大自然的不懈斗争,所以降妖母题也频频出现在众多文学作品之中.
降妖故事的独特性和打动人心的地方,正是在于英雄的整个冒险过程带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触.
在这个过程中,英雄会遇到各种超自然和匪夷所思的妖魔怪物,每一次战斗都是一种冒险经历,读者正是从中获取一种英雄体验和共鸣,笔者认为这也是当今魔兽冒险类网络游戏盛行的原因.
古希腊神话中有大量降妖故事,降妖成了衡量一个英雄是否勇武的试金石.
以希腊神话中的英雄赫拉克勒斯的十二件英雄事迹为例,十二件事迹中有九件是降伏妖怪的故事典型:1、战胜刀枪不入的尼米亚雄狮.
2、杀死九头蛇许德拉,并用其毒血染了自己的箭头.
3、活捉厄律曼蒂亚的公猪.
4、生擒赛里尼亚的金角铜蹄的赤牝鹿.
5、驱逐斯蒂菲勒斯湖畔长着铜爪、铜翅和铜嘴的怪鸟.
6、是降伏狂奔于克里特岛的疯牛.
7、驯服色雷斯国王狄俄墨得斯的吃人的马.
8、猎获住在世界尽头的哲里恩的牛.
9、到冥府并把三个头的看门狗刻耳柏洛斯带回人间.
①赫拉克斯勒在这九件英雄事迹里所降伏都是以凶猛的野兽为主体形象,以动物的形象出现,并且在此基础上添加了一些超自然的能力,成为妖怪的主要特性.
比如《贝奥武甫》里的毒龙是可以喷火的,有的怪物还可以掀起狂风,亦或是喷吐有毒的液体,还有的是形体上的巨大,面目的狰狞,例如九头蛇和独眼的巨人等等.
同时,这种对古代自然灾害对人类的伤害也存在于世界各地的传说当中,例如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就有:"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①F·R·法内尔著,杨建译.
神话中的英雄赫拉克勒斯[A]//文化译丛[J].
天津:天津外国语学院,1984(02).
21兼覆,地不周载:火滥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①"猛兽"和"鸷鸟"和上文所说的怪鸟恶兽类的妖怪可以归为同一个类型,因此这类的妖怪在全世界神话传说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山海经》中亦有很多以动物为原型的神兽出现,例如:"《山海经》有兽名夔,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管,声闻五百里.
"②相传夔是一种只有一条腿的怪兽,身形如牛,全身是灰色的,没有长角.
它的吼叫声像雷声一样震耳欲聋,后来为黄帝所用,用它的皮制成鼓,鼓声响彻五百里之外,威慑天下.
"又当康,兽名.
《山海经》钦山有兽焉,其状如豚而有牙,其名曰当康.
"③当康是一种栖息在山中的野兽,外形像猪,却长着獠牙,它发出的叫声就像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相传在庄稼要获得丰收的时候,它就跑出来啼叫,通知人们丰收将至.
"廉应劭曰:飞廉神禽能致风气.
晋灼曰:飞廉鹿身,头如雀有角而蛇尾豹文.
河图曰:风者天地之使乃告号令.
"④飞廉又称风伯,它外形奇特,长着鹿一样的身体,身上有豹子一样的花纹.
头如孔雀,头上的角峥嵘古怪,尾巴如蛇.
它的主要职责就是致风.
"小次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厌见则大兵.
"⑤朱厌是一种凶狠的神兽,外形像猿猴,白头红脚,相传这种神兽一出现,天下就会出现战乱,是不详之兽.
这些都是以自然中的动物为原型的神兽类妖怪的代表.
随着妖怪神兽等异类与人的对立关系的产生,以降妖为主要体裁的小说也开始出现,《搜神记》中就记载了大量的英雄降妖故事:"南阳西郊有一亭,人不可止,止则有祸.
邑人宋大贤,以正道自处.
尝宿亭楼,夜坐鼓琴,不设兵仗.
至夜半时,忽有鬼来,登梯与大贤语,目磋齿,形貌可恶.
大贤鼓琴如故,鬼乃去.
于市中取死人头来,还语大贤曰:'宁可少睡①[汉]刘安.
淮南子.
卷六览冥训[Z].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87).
②[清]张玉书编,王引之校注.
康熙字典[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244).
③[清]张玉书编,王引之校注.
康熙字典[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774).
④[宋]洪兴祖.
楚辞补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203).
⑤[清]张玉书,陈廷敬等编.
佩文韵府.
卷八十八[M].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2012-1221).
22耶'因以死人头投大贤前.
大贤曰:'甚佳.
吾暮卧无枕,正遇得此.
'鬼复去.
良久乃还,曰:'宁可共手搏耶'大贤曰:'善'.
语未竟,鬼在前,大贤便逆捉其腰.
鬼但急言:'死'.
大贤遂杀之.
明日视之,乃老狐也.
自是亭舍更无妖怪.
"①这则故事中,狐妖与宋大贤进行了三次较量,最终以宋的胜利结束.
刻画了宋大贤坚持正道,镇静自若的英雄形象.
"正道自处",说明在争斗中英雄的沉着冷静,这与贝奥武甫的制敌策略有着相同之处,同时也点名了邪不胜正的主题思想.
"东越闽中,有庸岭,高数十里.
其西隰中,有大蛇,长七八丈,大十余围,土俗常惧.
东治都尉及属城长吏,多有死者.
祭以牛羊,故不得祸.
或与人梦,或下谕巫祝,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
都尉令长,并共患之.
然气历不息.
共请求人家生婢子,兼有罪家女养之.
至八月朝祭,送蛇穴口.
蛇出,吞啮之.
累年如此,已用九女.
尔时预复募索,未得其女.
将乐县李诞家,有六女,无男,其小女名寄,应募欲行,父母不听.
寄曰:'父母无相,惟生六女,无有一男,虽有如无.
女无缇萦济父母之功,既不能供养,徒费衣食,生无所益,不如早死.
卖寄之身,可得少钱,以供父母,岂不善耶'父母慈怜,终不听去.
寄自潜行,不可禁止.
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
至八月朝,便诣庙中坐.
怀剑,将犬.
先将数石米糍,用蜜灌之,以置穴口.
蛇便出,目如二尺镜.
闻糍香气,先啖食之.
寄便放犬,犬就啮咋,寄从后斫得数创.
疮痛急,蛇团踊出,至庭而死.
寄入视穴,得其九女骷髅,悉举出,咤言曰:'汝曹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
'于是寄女缓步而归.
越王闻之,聘寄女为后,拜其父为将乐令,母及姊皆有赏赐.
自是东治无复妖邪之物.
其歌谣至今存焉.
"②这则故事中的李寄虽为女性,却有胆有谋,斩杀蛇怪,也是英雄降妖故事的典型.
在对付蛇妖的过程中,李寄先是用"米糍"引诱蛇妖出洞,再用依靠剑和狗的帮助来杀掉蛇妖,说明她不仅有过人的勇气,还有克敌的智谋.
这个故事的情节类似于西方"龙穴脱险"故事的叙事手法,最后英雄都与皇室联姻,而故事发生的闽中地区与海外联系较为便利,这说明该传说可能受到外来故事的影响,也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依据.
①[晋]干宝编,汪绍楹校注.
搜神记[M].
北京:中华书局,1979(223).
②[晋]干宝编,汪绍楹校注.
搜神记[M].
北京:中华书局,1979(231~232).
23尼尼安·斯马特曾说:"远古人类在面对强大的神圣力量时将会产生敬畏感——亦即那种超自然的经验……当他们在草原上潜步追踪斑马时,或者在一起计划下一次狩猎大象时,或者当他们在火堆旁懒洋洋地晃动,想象他们作为一个群体的遭遇时,所有这些都可能帮助他们形成自我意识,使他们感到人类是与周围的环境相分离的.
他们可能对乞力马扎罗山脉周围或阿尔卑斯山下划破天际的闪电感到恐惧和敬畏:猛烈的冰雹也可能会让他们胆怯.
……因此他们很可能在自我意识中考虑过世界的创始问题,……并为此编出一个关于其起源的神话.
"①我们可以看到神话是由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感产生的,因为有敬畏感,才会思考身边的世界,并且用艺术的形式把这份敬畏感表达出来,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会以各种神或者妖怪的形象展现出来,因此神话中的英雄和妖怪都可以看做是人类早期对自然敬畏的对象.
在神话故事中,我们经常看到毒龙、巨蛇、雄狮、疯牛等等野兽类的妖怪,这类妖怪身上都还存在着自然生物的属性,在它们身上我们看到的也是邪恶的自然力量,所以这类以真实生物为原型的妖怪形象更多的是隐含着人类对远古时期自然灾害的痛苦的集体记忆.
在远古时期,毒蛇猛兽,飞鸟毒虫,这些都是危害人间的生物,先民很容易对这些生物有着无法抹灭的记忆,而出现在传说中的各类有着生物原型的妖怪正是对这种早期伤害的一种表达.
这些妖怪不论具有多么超自然的能力,最终都被英雄所降伏,不论是《贝奥武甫》还是其它民族的英雄史诗抑或民间传说,最后的结果都是英雄最终会打败妖怪,使得百姓重回安宁,这也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意识和对人类主观能动性的肯定.
综上所述,对史诗文化进行研究就必然对史诗中出现的母题进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关注的是母题的叙事模式、母题的分类以及母题类型的研究.
而对母题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探究出蕴含在母题中的深层文化内涵.
从一个个史诗中的母题中,可以看懂古代先民的思想观念、思维逻辑、原始信仰、习俗仪式、社会制度等等,是我们了解并且认识古代人类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的珍贵资料.
史诗母题研究所具有的这个认识价值和文化价值,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①[英]尼尼安·斯马特著高师宁等译.
世界宗教[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2).
24第二章《贝奥武甫》中的隐喻表现与结构第一节史诗中的隐喻意象一、《贝奥武甫》中的隐喻性表达史诗《贝奥武甫》作为现存最重要的古英语文学作品之一,有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它讲述了英雄贝奥武甫传奇而又精彩的一生,史诗中描写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有尊贵威严的国王、英勇无畏的骑士、高傲自大的宠臣、自私贪婪的盗贼、凶狠残暴的魔怪等,这些形象就是一个个意象,串联起来最终构成了《贝奥武甫》这样一个精彩纷呈的关于英雄冒险故事.
史诗中对各类形象栩栩的刻画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充满隐喻的世界,同时也为后人通过文学作品去了解古英国的风土人情和文明礼仪提供了很好的文本依据,堪称文学界的一部经典之作.
正因为"文学是对于人类历史和人物言论的记录,是对本体精神的追索和显影,是人类意义存在的幻想性实现.
"①从一部民族史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想要表现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形态和思想价值观念,也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发展历史、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文化体制等等.
而经典的传世佳作更具备鲜明的时代性和超越时空的独特性,能反映出作者对于自己所处时代的思考和观察,以及对事物的理解和思想的追求,《贝奥武甫》正是这样一部作品.
史诗《贝奥武甫》在开端部分介绍了丹麦人祖先希尔德的葬礼以及丹麦早期的历史,还描绘了国王赫罗斯加所住宫殿鹿厅的豪华和安乐的生活,然后开始叙述格兰道尔袭击了鹿厅,进而引出了英雄贝奥武甫的形象,接着英雄同魔怪的斗争使整部史诗进入情节上的高潮.
在《贝奥武甫》史诗成形的时代,正是盎格鲁—撒克逊人四处征战并且征服了凯尔特人建立起新制度的全胜时期,所以整部史诗所传递的是具有英国特色的尚武精神和骑士文化,表现了英国文化的发展轨迹.
取得胜利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在英国土地上扎根以后,必然会对周遭的环境和新的生活做出反映、观察与思索.
在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低下的古代,人们对于周围自然产生的神秘现象有着敬畏心理,同时又无法解释,于是就会从潜意识里衍生出像格兰道尔和喷火巨龙那样的妖怪形象.
有妖魔就必然有降妖的英雄,贝①梁平.
文学经典的存在与启示[A]//《名作欣赏》[J].
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1(156).
25奥武甫也就应运而生,这是对英雄自然的呼唤,是当时先民内心对英雄崇拜的心理投射.
《贝奥武甫》并不是某一个人创作的作品,而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经过时间的沉淀创作出来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所象征的也是那个时代人们普世的价值体系和美好愿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书写了古英国的独特人文风情,史诗中用大量的隐喻意象来展现了英国独特的文化.
"隐喻认知观不仅体现着一种语言现象,而是一种思维方式,人类通过隐喻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想象世界,人类在隐喻中生存.
"①说明隐喻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语言表达,更是一种思维模式,我们要看到透过字面意义下作者想要表现的深层含义.
《贝奥武甫》就是以隐喻的视角展现了古英时期独特的文化特色并流传下来,经久不衰.
文学是文化传播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文学作品中的隐喻意象恰恰能更真实的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
由于古人们对应于大自然中很多神秘的现象无法做出解释,所以对自然抱有幻想和想象是人类共同的天性,无论何种民族.
这种思维不仅仅存在于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脑海中,同样中国人的思维想象中也有着共同之处,他们都想象着在宇宙维度里总有拥有特殊能力的神仙存在,这些神仙掌控着生杀大权或者具有超越人类能力范围的特殊法力.
中国的《山海经》、《淮南子》里就记录着各种造型奇特、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西游记》、《封神榜》中也有各路神仙各司其职,纵观中国古代的志怪故事,妖怪最后总是会被英雄降伏,这与《贝奥武甫》中贝奥武甫总能战胜邪恶的魔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者的区别在于,由于中英两个民族的思维方式的差异,对意象的表达也一定会有各自的独特之处,尤其是表现在史诗中的两大主角:英雄贝奥武甫和他所制服的魔怪身上.
二、《贝奥武甫》中的英雄意象首先作为英雄形象的贝奥武甫杀魔怪、斩巨龙,为民除害,具有侠义精神.
史诗中的贝奥武甫出身高贵是国王海格拉克的外甥,同时具有杰出领导能力和勇气,在同时代的人当中可谓是卓绝超凡.
当他听说格兰道尔肆虐的暴行时,他命人马上为他准备好一艘快船,在高特人中精心挑选了一批最勇敢的勇士,共十五人前去丹麦支援赫罗斯加.
赫罗斯加在鹿厅很设酒宴款待了十五个勇士,之后勇士们等待着格兰道尔的到来.
此时贝奥武甫豪迈地说:"我敢说,论勇气,论本①叶琼琼.
论穆旦诗歌语言的隐喻性[J].
山西:山西大学学报,2011,(1).
26领,我都不在格兰道尔之下;因此,我将不用剑取他的性命,尽管那样做对我确实保险.
虽然他穷凶极恶,但他不懂得如何使用武器跟我作战,不知道如何把我的盾牌劈成碎片.
因此,今天晚上我们要把剑抛在一边——如果他敢徒手作战——就让万能的上帝,神圣的主来主持公道,决定荣耀的归属.
"(第677~687行)这段话体现了他对取得战斗胜利的决心和自信,英雄的豪气尽显无遗.
与格兰道尔的战斗和他预期的一样顺利,贝奥武甫将格兰道尔牢牢抓住后迅速出击,把格兰道尔的肩膀豁开一个大口,筋肉绽开,锁骨也被拉断,可见英雄的天生神力!
争战的光荣最后属于贝奥武甫,格兰道尔只得带着致命的创伤回到沼泽地.
接着格兰道尔的母亲前来报仇,在动身去寻找女妖前,贝奥武甫说:"请不必悲伤,智慧的国王!
与其哀悼朋友,不如为他报仇.
人生在世,谁都不免一死,要死就让他死得轰轰烈烈,对于一个武士来说,那样的死才是他人生最美好的事.
动身吧,王国的保护人,让我们马上出发勘探妖母的行踪,我向你保证:不管她逃到哪里,无论她钻入地下,还是躲进深山,抑或潜入海底,都要把她找出来.
"(第1384~1394行),在贝奥武甫眼中武士的价值就是要为国王尽忠,誓死追随,即便是牺牲自我也是无尚光荣,这体现了他作为英雄所必须具备的骑士精神.
随后贝奥武甫兑现了自己的诺言,他只身进入潭底同女妖作战,最终用神剑杀死了女妖.
之后贝奥武甫接受国王赫罗斯加的馈赠且凯旋回国,没多久他就成为了国王,在他统治的五十年间,国家安定繁荣.
然而一只会喷火的巨龙打破了这片宁静,原来这只巨龙是一处宝藏的守护者,一个奴隶偶然间误入了龙穴并对宝藏起了贪念,偷走了其中的金杯.
巨龙醒来后发现宝物被偷,勃然大怒,开始喷火毁坏城市、殃及无辜.
此时,已进入暮年的贝奥武甫不顾年事已高依旧披挂上阵,为了他的人民出战,在出战前他又一次做了表率决心:"我年轻时曾身经百战;如今我年事已高,但作为人民的庇护者,只要作恶者胆敢从地洞里爬出,我就一定向他挑战,让我的英明千古流传.
"(第2511~2515行),然后他还嘱咐同行的勇士说:"我不想使用刀枪对付那条长虫,如果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办法,我定会与他徒手相搏,就像当年与格兰道尔争战那样.
但这一次我得防范熊熊的烈焰,沸腾的毒气,因此,我只得自己披挂整齐.
我绝不会在墓冢的守护者面前后退半步,我与他将遭遇在绝壁,一任命运的裁决.
我对自己充满信心,用不着与人联27手战胜顽敌.
请你们披盔戴甲全副武装,等待在墓冢边,看看血战之后我和他谁能保住自己的性命.
这次冒险你们不必参与,除了我自己,任何人都用不着为了人间的荣耀跟这恶魔斗力争胜.
我有勇气去夺取金银财宝,否则就让可怕的血战使你们失去自己的国王.
"(第2517~2537行),在最后与巨龙的争斗中,贝奥武甫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年龄而心生胆怯,依旧怀有一颗为自己的人民奋战到底的决心,并且坚持着要同巨龙单打独斗、为荣誉而战,最后不幸的是在与巨龙的搏杀中自己也受重伤而亡.
这一情节反映了当时英国的精英文化和个人主义精神,这在当时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统治的部落制晚期尤为明显.
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不仅具有超人的胆识和魄力,地位往往也是高人一等的.
我们可以看到莎士比亚剧中的主人公也往往是出身贵族,这也是英国精英文化的传承表现.
贝奥武甫在战斗中总是固执的要凭一己之力攻敌,哪怕是进入已力不从心的暮年也勇于和喷火恶龙搏斗,直到生命的终结.
这体现了古英传统文化中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英雄主义价值观和自由独立的处事准则.
英国人对基督教有着虔诚的崇尚,他们信仰上帝,而上帝又要求他们严于律己,相信自己,传播爱与平等,懂得忏悔,最终死后才会到达天堂.
贝奥武甫的行为正是当时英国先民个人主义的体现,毕竟在盎格鲁——撒克逊时期,人民面临着恶劣的自然和社会条件,想要生存,就必须有顽强的意志力和战胜一切的决心,贝奥武甫这个英雄人物也应运而生,他的勇气和魄力就是当时的杰出代表.
然而,与之截然不同的是中国受到的是儒教、道教、佛教文化影响较为深远.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是天人合一,阴阳协调,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里不推崇过度的强调个人主义,往往视自己是社会的一员,谦逊进取,稳重自持是中国人传统美德,"满招损,谦受益"也是自古以来中国人的行为准则.
在中国的经典文学中英雄人物往往都不是个人的一枝独秀,而是注重团队集体意识,例如《隋唐英雄传》,《水浒传》.
同时在中国文学作品中,老人往往是作为谋士的形象出场,例如姜子牙、诸葛亮等,很少驰骋战场,而贝奥武甫接近暮年还力战巨龙,这点也是中西文化的不同.
三、《贝奥武甫》中的魔怪意象《贝奥武甫》中的魔怪意象也体现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史诗中的格兰道尔母子的形象都是邪恶丑陋,性格也是凶狠残暴.
格兰道尔在进入鹿厅后"铁环紧28扣的大门被他用手一碰就摇晃起来,他于是杀气腾腾地把门拉开,然后就怒气冲冲地踏上闪闪发光的地板.
他的眼睛像一团燃烧的火焰,发出恶浊的光芒.
……只见这恶魔一刻也不迟缓,迅速抓住一个沉睡的武士急切撕裂他的肢体,咬断他的锁骨,吮吸他的鲜血,吞食他的肌肉,转眼之间,他已把整具尸体从头到脚吃得一干二净.
"(第722~744行)这段描写言简意赅,准确的叙述了格兰道尔力气之大和杀人不眨眼的特质.
格兰道尔的母亲也非善类,其凶残程度比起格兰道尔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她得知格兰道尔为贝奥武甫重伤之后,凶狠贪婪的妖母决心为儿子报仇.
她趁着丹麦人沉睡之际,袭击了一名丹麦武士,等到贝奥武甫率领众勇士来到沼泽地时,"他发现眼前一丛丛树木都朝向一边悬垂在灰白的壁岩上,多阴森的森林,下面一口深潭,血水在那里沸腾.
所有的丹麦人,包括丹麦人的朋友,无数王公贵族一个个叫苦连天,心如刀绞.
原来,在水潭边的岩石上,他们发现了伊斯切尔的头颅!
"(第1414~1421行)同样,身为财宝守护者的火龙在得知自己保护百年的宝藏被偷后也是怒不可遏,残忍的本性暴露无遗,它喷吐火焰烧毁了房屋和高特人的宫廷,存心要毁灭一切活着的生灵.
贝奥武甫与之战斗时,"魔怪张开大口从石窟中喷出一股浓烟.
脚下的大地在震颤,墓冢下,高特的国王挥舞他的坚盾奋力抵抗可怕的敌人.
"(2556~2560行)在交手两次之后,"那百姓的屠夫,可怕的火龙,念念不忘自己的仇恨,觑准机会第三次向勇士发动进攻.
他吐着火,用尖利的毒牙咬住国王的脖子,生命的鲜血喷涌而出,流遍了他的全身.
"(2690~2693行)贝奥武甫正是在被火龙咬伤后伤口开始发热、膨胀,侵入胸口的毒素发作,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无论是格兰道尔母子还是喷火巨龙,史诗中妖怪的形象都是邪恶又狰狞的,对待人类也是凶狠残忍又不择手段.
它们所代表的是邪恶的力量,是先民潜意识里对自然畏惧的产物,是邪恶事物的物化表现.
不过,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对同一个意象的形象和理解也会有着天差地别.
最明显的就是上文提到的龙的意象,在西方文化中,龙是邪恶、欺骗的代表,在《圣经》中引诱夏娃偷食禁果的是一条蛇,它亦是龙的同类,龙在西方世界传说里大部分都是以负面的形象出现,欧洲各地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关于屠龙的传说.
但是在中国,龙被视为祥物,象征着繁荣与幸福,它大部分是作为神明的形象出现,龙王下管海洋,上通神界,具有呼风唤雨的本领.
由此可见,同一个形象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语境里所代表的是29不同的意象,中国文化中的龙绝不会是《贝奥武甫》中的喷火妖怪,这也是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别所在.
第二节原型理论下的《贝奥武甫》分析《贝奥武甫》很早就以口传形式流传于日耳曼民族聚居的地方,在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不列颠之后,这部史诗也随着征服者的足迹扎根新的土壤,并且一直流传至今.
史诗在八世纪的时候就已初具文字规模,现在人们所看到的文字手稿相传是十世纪时的某个僧侣所修订.
同《荷马史诗》一样,《贝奥武甫》的作者并不是某一个人,而是经过游吟诗人的传播并且集体创作,最后加以整理才成为今日看到的手稿,因此可以说史它所描绘的场景是盎格鲁—撒克逊时期人们生活的缩影,其主角贝奥武甫形象的树立亦是古英人民集体意识的呈现.
从文化层面来说,它讲述的英雄除妖故事具有民间神话传说的性质,是对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民间文化认同的一个标志.
从心理学角度来理解,贝奥武甫的英雄魅力不仅仅是作为古英人民民族英雄这个框架之中,更是契合了古代先民的勇敢无畏的精神和反抗邪恶势力的理念,是一种对自然反抗的心理投射,因此可以把贝奥武甫作为一个原型人物进行分析,以便更好的去理解这部史诗的文化意义.
一个民族的史诗得以流传,必然是这个民族集体努力的结果,它也必然承担着这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因此需要从集体意识中来寻找先民最初的思维方式.
研究原型意义,首先要明白集体无意识的定义.
荣格所提出的"集体无意识"出现在很多神话和人类历史的原始记忆中,特别是关于人与神在时间和精神上的交汇地带.
集体无意识并非是个体的,无论是赋予一个形象以神性还是人性,都会对个体和社会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荣格对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的定义是:"集体无意识是人类心理的一部分……集体无意识主要是由'原型'所组成的.
与集体无意识的思想不可分割的原型概念指心理中的明确的形式的存在,它们总是到处寻求表现.
神话学研究称之为'母题'……我所说的原型——从字而上讲就是预先存在的形式——并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某种在其他知识领域中已被认可和命名了的东西.
……集体无意识并不依赖个人而得到发展,而是遗传的.
它由各种预先存在的形式即原型所组成,这些原型只能次生性地变为意识,给某些心理内容以确定的形式.
"①可见集体无意①叶舒宪.
神话——原型批评[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104~105).
30识是一种人类心理的普遍存在,而非某一个独立个体,那么它所代表的也必定是一个种族、一群人或者一个集体的思维意识和心理感应.
而原型是超验的,它是在很久以前就存在的一种形式,众多反复出现的"原型"、"母题"构成了人类的集体无意识.
原型是植根在人类集体无意识中的产物,是一种存在于集体间的遗传,是早已存在人类潜意识中根深蒂固的东西.
简单的说原型就是代表着人类多次重复的经验,而原型和神话传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种族记忆或集体无意识是潜藏在每个个人心底深处的超个人的内容,因而研究这些内容势必使荣格从个别的病例转向了神话和民间文学.
……在荣格的早期著作中,这种实体被叫做'原始意象'(primodialimages)或'优势遗传物'(dominants),后来则正式命名为'原型'(archetypes)原始意象或原型作为集体无意识的结构形式,主要由那些被抑制的和被遗忘的心理素材所构成,它们在神话和宗教中得到最明显的表现,但也会自发地出现在个人的梦和幻想中,它们的存在为艺术和文学提供了基本的创作主题.
"①在荣格的理论体系中,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一种压抑在人类集体内心的心理素材和片段.
这些原型通过神话或者民间传说为载体,来反应先民最原始的集体经验和思维意识.
贝奥武甫这个英雄的形象正是体现了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原始心理,在社会动荡不安的古代,种族间的战争也是频频发生.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类才渴望去改变周遭的环境,在人们的心中也迫切需要一个无私无畏英雄形象的诞生.
贝奥武甫这一原型英雄意象可以说是存在于先民的集体意识之中,经过时间的沉淀应运而生,并且以带有神话性质的史诗为载体流传至今.
贝奥武甫拥有超于常人的神力,沉着冷静,史诗中斩杀格兰道尔母子和喷火巨龙的英雄事迹让人钦佩.
同时,他对自己的要求很严苛,力求完美,坚持为了荣誉而战,即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坚持到最后一刻,这些品质都是一个完美的英雄形象所必须具备的,具有典型意义.
神话学中的原型指的是一种形象,这些形象是具有其象征意义的,而并不是形象本身.
原型也可以说是一种隐喻,作为一个原型的贝奥武甫形象,在此时并不是历史上的贝奥武甫真人,他成为了一个隐喻,一个符号,一个可以供后世崇拜的英雄代表.
只不过真实的贝奥武甫是不可能完成战胜妖怪和杀火龙这①叶舒宪.
神话——原型批评[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7).
31两件任务的,其神性是盎格鲁—撒克逊人所赋予的,作为一个代表性的英雄原型形象,寄托了先民对世界的看法和认知以及对伦理道德的基本认识.
将荣格的心理学研究应用在文学研究中,那么原型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神话形象.
人类或许无法真实的感受到原型的存在,它们只能出现在潜意识之中,显现为神话形象,所以神话可以说是使处于潜意识中的原型变得明白易显的一种媒介.
他认为真正的艺术是并不是某个人创造的,而是植根于人类普遍的集体无意识之中.
他把神话原型和人类的心理结构相联系,把它看成是人类先天心理现象的投射,人类内心世界的表现,那么贝奥武甫的形象就可以看做是人类对自然反抗心理的一种心理投射.
这种投射真实的反应在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中,具有不自觉性.
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的非自觉现象也可以用神话原型批评的自我显现来解释,创作的过程,亦是一个对原型的激活过程.
"一旦原型的情境发生,我们会突然获得一种不同寻常的轻松感,仿佛被一种强大的力量运载或超度.
在这一瞬间,我们仿佛不再是个人,而是整个族类,全部人类的声音一齐在我们心中回响.
"①所以当读者读到了作品中的原型时,会产生触动与共鸣,也就是内心深处的"集体无意识"的一种体现.
由于作家运用原始的意象进行叙事和情节的描写,其本身的观念就加到了读者的身上,使得个人的命运成为全人类的命运,从而唤醒和及其了人们身上积蓄的所有力量,"保证了人类能够随时摆脱危难,渡过那漫漫长夜.
"②史诗《贝奥武甫》正是这样一部作品,诗中一共描述了贝奥武甫同反派魔怪的三场争斗,争斗的过程曲折紧张、扣人心弦,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站在主人公的立场思考问题,仿佛身临其境般的享受着每一个故事情节,同时也为主人公最后悲壮的命运扼腕叹息,这就是原型形象带给我们的冲击.
《贝奥武甫》是一部口传史诗,其创作过程是经过无数先民共同认同的,最终形成的这部文学手稿也必定是代表着那个时代的声音,透过这部史诗我们看到的整个古盎格鲁—撒克逊人民的集体意识,他们对于英雄的定义和理解,对普世世界观的定义以及思想形态意识.
此时,贝奥武甫这个神话形象代表的不再单单是一个英雄人物,而是原始人类的一种集体意识的反映,以便让后世更好的去倾听来自遥远时代的声音,并且从中找到共鸣.
在原型理论下,贝奥武甫的英雄形象便成为了先民的一种集体心理投射,他①荣格.
论心理分析与诗歌的关系[A]//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375~376).
②同上32成为了英雄的代表,通过一个人物形象的呈现使后世读者得到共鸣,这就是文学艺术的感染力,同时也是英雄史诗带给我们的感动.
第三节《贝奥武甫》的结构分析《贝奥武甫》中以同魔怪的三次斗争为故事的主要情节框架,中间穿插了丹麦与高特民族的历史传说,向后世展示了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祖先古代日耳曼人在氏族社会的生活面貌.
从整体上看,叙事的结构有些松散,是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的融合,但是史诗所反映的主题是崛起与衰落,荣耀与死亡,形成了很明显的二元对立的结构,穿插的故事也与主题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而使史诗具有了完整统一的结构.
史诗《贝奥武甫》在开头描写了丹麦国王以希尔德的生平事迹和葬礼,这与结尾贝奥武甫的葬礼首尾呼应,突显了史诗的悲剧色调和死亡主题,在结构上也形成了时间与空间交错的一种美.
在生产力不够进步的时代,人类依旧对周围的事物做出反应并且通过各种方式记录并流传下来,史诗就是其中之一.
史诗可以说是先民的思想投射,可以真实的反映一个民族和地区的意识形态,在一部史诗中,人类将自己对世界的感知和意识形成一套自己的体系强加给世界,最终建立起最早的世界体系.
史诗中的隐喻、象征和神话传说都是透过表象来体现世界本质的手段,而"结构"则是史诗中的永恒主题,史诗试图阐释人与人以及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和共存模式,结构主义学派则是将一个个的个体抽离出来,回归到对关系本身的纯粹研究上来.
远古时期流传至今的史诗必然是出自人类想要去认识世界亦或是解释现象的意识反射,而结构主义者们企图用一种清晰的结构意识来解释存在世界的各种现象并建立起一个个独立的系统.
因此用结构主义的方法来审视史诗,分析并建立关于史诗情节的系统对史诗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贝奥武甫》的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具有神话色彩的英雄贝奥武甫为了丹麦人的安居乐业而战胜了魔怪格兰道尔和其母亲的故事,这一部分彰显了其年轻时的骑士精神.
第二部分描述的则是贝奥武甫在晚年依旧顽强英勇的斩杀了为祸人民的火龙直至壮烈牺牲.
整部史诗都体现了英格兰祖先为了民族的生存与繁荣,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抗争.
这种抗争既是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也是对本民族内部的矛盾展开.
从结构主义者的视角来看,世界的本质就是事物之间的种种联系,因此要研究一部史诗必须从隐匿在故事情节深处的因素以及这些33因素之间的相关联系,而不是单纯的着眼于对人物的性格和情节的简单分析.
《贝奥武甫》中描写了众多个性不一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可以被归纳为以下几类:1、英雄.
2、魔怪反派.
3、赠予者(即英雄所报效的主人、对英雄的功绩进行奖赏者).
4、协助者(追随英雄并帮助其完成伟业的人).
5、伪英雄.
在史诗中,英雄的形象自然是贝奥武甫,他勇武过人,具有非凡的勇气和决心,完成了斩妖除魔的伟业,为人民的安居乐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魔怪反派对应的史诗中出现的三个主要怪物:格兰道尔、格兰道尔的母亲和会喷火的巨龙.
赠予者对应的是丹麦国王赫罗斯加,贝奥武甫正是对他进行效忠并受到了至高荣誉的奖赏.
协助者对应的是追随贝奥武甫一起完成伟业的勇士们.
他们在战斗中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贝奥武甫手下的武士这时也都挥舞手中的宝剑上前助阵,只要力所能及,他们会全力以赴,希望保护他们的首领,著名的王子的安全.
"(第794~798行)伪英雄则是安佛斯,在鹿厅盛宴这个章节中描写了安佛斯对贝奥武甫的能力提出质疑并且挑衅,因为他不愿意看见别人比他更为荣耀,他说:"如果你胆敢在格兰道尔身边待上一个晚上,我可以预见你的结局一定很不幸——尽管你在别的争战中一次次保住了性命.
"(第525~528行)事实证明他是如此的愚昧可笑,自不量力,等到贝奥武甫杀掉魔怪后,他也羞愧难当,变成了一言不发的哑巴,也正是他的这一反面形象从侧面烘托了贝奥武甫的高尚无畏.
《贝奥武甫》的故事也主要由这五类人展开.
故事的核心主体是英雄,协助者的任务是辅助英雄完成伟业打败魔怪反派.
赠予者成为英雄斩妖除魔伟业的主要动力并提供支持和成功之后的荣耀奖赏.
在此意义上,国王赫罗斯加和十一个勇士可以归于同一类之中,即完成伟业的助手这一角色.
而格兰道尔、格兰道尔的母亲、喷火巨龙和安佛斯都是与英雄对立的反面角色,可以统一归为敌人的范畴之中.
以上这些就是构成史诗《贝奥武甫》故事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构成了文本的一个个角色模式,以这些角色为基础,人物和人物之间通过建立不同的组合关系,进而展开故事情节,最后构架起整个史诗的主要结构.
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音素是语言的最小单位,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词语正是由不同音素间的组合来进行区分、分辨.
神话与语言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神话是在特别高的层面上运转的语言……实际上从它赖以不停运转的语言背景中成功地'脱离'了出来.
……1、神话,正像是语言的其余部分一样,是由一些34构成单位组成的;2、这些构成单位以在其他一些水平上——即音素、词素和义素——来分析语言时出现的构成单位为前提,但它们与后者仍然是不同的,正像后者自身之间有差别一样,这样构成单位属于一个更高也更为复杂的秩序.
"①他们认为对语言的分析要通过对构成语言的细小单位因素、词素和义素的整体把握,而神话可以看成是更为高级的语言运转,它同语言一样由一些基本单位构成、组合,不同的是它比语言更为复杂.
但是我们研究神话的时候,可以借助结构主义的理论来深层剖析,从复杂的结构中把一个个神话因素抽离出来,进行分类总结,以更好的探究神话的本质.
《贝奥武甫》的故事结构可以看成是具有相同性格或者立场的人物进行聚合,而建立起人物之间的关系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最终完成整部神话史诗的横向构架.
根据格雷马斯的行动元模式理论,组合的规则主要有以下几种:1、契约性结构,包括契约的建立和中止、分裂或者重新统一等;2、表演性结构,包括艰难的考验、斗争、任务的执行情况等;3、分离性结构,包括迁移、离别、到达等.
在史诗《贝奥武甫》中,契约性结构的建立是贝奥武甫受国王赫罗斯加所托去斩妖除魔,双方虽是一种君臣关系,但贝奥武甫却以保护人民安居乐业为己任,在答应国王的要求时双方的契约也就此建立.
史诗中贝奥武甫与三魔怪进行曲折搏斗的宏大场面以及胜利后国王进行赏赐和欢宴等事件描写是表演性结构的精彩体现,为史诗增添了趣味和故事性.
而史诗的开端部分英雄贝奥武甫离开高特家乡奔赴丹麦的情节描写则是属于分离性结构.
《贝奥武甫》的史诗情节从总体上验证了结构主义者的这三种归纳总结.
这三者是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的,一旦其中的一个环节发生改变,必然影响到后面情节的推动发展.
例如如果贝奥武甫与国王赫罗斯加的契约没有建立,那么史诗后面的情节将无法展开,魔怪会继续横行.
如果在表演性结构中同魔怪的斗争产生意外,那么也不会有奖赏的情节出现.
因此《贝奥武甫》可以看成是对固有角色的一种模式重构,这些角色形象的设定就如同一个个因素,通过一定的规则进行组合,从而完成了"结构"的过程.
正如列维—斯特劳斯所说,研究神话的意义并不存在于构成神话的各种孤立①[法]列维—斯特劳斯.
神话的结构研究[A]//叶舒宪译.
结构主义神话学[C].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5).
35的要素之中,而是存在这些孤立要素的组合方式之中.
同语言学一样,对神话模式的研究,也要注重寻找神话中的一个个最小关系单位,并把它们结合起来成为"神话素".
对神话的研究也要从整体结构出发,考察神话是如何通过"神话素"这个最小关系单位相互作用关系并且进行结构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叙事模式.
《贝奥武甫》是英格兰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史诗,它反映了先民的智慧和思维,从结构主义的角度来分析,它在不同角色模式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关系的组合使得一个关于英雄的故事万古流芳,是结构主义解析的一个典型性文本.
36第三章《贝奥武甫》中的葬礼及其它礼仪第一节《贝奥武甫》中的葬礼仪式一、史诗中的海葬仪式史诗《贝奥武甫》中描绘了几场葬礼的场面,而葬礼总是与死亡相伴.
史诗最开篇的时候描写了丹麦国王希尔德的主要贡献和身世,然后描写了他的海葬:"时限一到,希尔德一命归天,这位勇士回到了主的身边;遵照他的嘱咐,亲密的伙伴们把他抬到海边,这位丹麦人的朋友,可敬的国王,曾经发号施令,长久地治理过这个国家.
港口停泊着国王自己的灵船,船身结着一层冰,正准备起航;他们将可敬的首领抬进船舱,就这样,这位项圈的赐予者荣耀地靠近桅杆.
他的身边堆着来自四方的无数财宝;我从未听说世上有哪只航船曾经载过那么多的武器和甲胄,那么多的战刀和锁子甲;他的胸前还摆满金子银子,它们将随着他一道远远地漂流,进入大海的怀抱.
他们把礼物慷慨地送给国王,那都是人民的财物,想当初,襁褓中他独自漂洋过海,带来一船财宝,这次他带走的礼品绝不比那次少.
在他头顶,他们还树起一面锦旗,然后才让海水把他卷进海洋.
(第26~48行)希尔德王的尸体被放入一只曲颈木船里,船上由甲胄和刀剑装饰,并有大量的黄金、珠宝和一面金线绣成的战旗作为陪葬品,小船随波而行,驶入大海,英雄也就此远去.
这场海葬显示出丹麦人民对国王的敬重,国王伴着无数财宝和荣誉象征的兵器、锦旗等随波而去,也可就此安息.
在我国海葬有两种,一种是置棺木于海滩,利用涨潮将尸体连同棺木一起冲入大海,实行海葬.
一种是将死者火化后,以骨灰撒入大海之中,而海葬仪式主要存在于我国藏民族之中.
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也有对水葬的描写,其中《格萨尔王传——英雄诞生》这一章有如下描写:"过了一段时间,猴子菩萨和罗刹女的长子东·喇察格保的后裔中生了三个儿子,他们长大后和东方玛嘉帮喇山神议亲,玛嘉将三个女儿分别许配给喇察格保的三个儿子,他们各自建立帐篷,分成三户居住.
但在一次搬家中,爸爸被凶狼围困咬死,老三儿子找到爸爸的尸首背回途中,见一条像苍龙似的河水流过,于是他将尸首葬了下去.
"①另外,在①赵秉理.
格萨尔学集成(第五卷)[C].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1005).
37《门岭大战》中也有对水葬的描写:"我丹玛、巴拉、辛巴三部人马中,死伤数百名,尕代、巴茂、超同三部人马损失了十八人左右.
尸体除堂孜外全部投入水中.
"①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在藏族地区水葬针对的主要是意外死亡的人,这是由于在藏族地区水资源比较匮乏,在藏族人的心中水具有去污的作用,水葬则可以使人的灵魂得以洗涤、净化,去向更神圣的地方.
无论是《贝奥武甫》中的海葬还是《格萨尔王》中的水葬,都体现了对逝者的敬重和对灵魂得以安息的希冀.
二、史诗中的火葬仪式跟海葬相比,火葬在史诗中的描绘更加详尽.
史诗中贝奥武甫来到丹麦王赫罗斯加的鹿厅,在重创为害鹿厅的怪物格兰道尔以后,赫罗斯加为贝奥武甫举办了宴会庆祝.
席间丹麦的吟游歌手唱出了这样一个故事:当半丹麦人席乃夫率领手下在其妹夫辅里西王费恩那里做客的时候,受到了弗里西人的攻击,在战争中,费恩的儿子和席乃夫阵亡.
双方在停战后,举行了隆重的火葬仪式.
葬礼的描写为:"葬礼准备就绪,闪光的金子从仓库搬出.
丹麦最杰出的武士抬上了柴堆.
人们不难看见柴堆上堆着许多盔甲,一件件血迹斑斑,上面野猪的徽章闪闪发光——那么多人重伤而亡,那么多人在血战中毙命.
希德贝尔然后吩咐下属把她儿子的尸体也抬上柴堆,一道进行焚化.
王后悲悲戚戚,哀声地歌唱.
武士的尸体高居在柴堆之上.
死亡的火焰在山丘上咆哮着直冲云天.
头颅一个个开始熔化,由于伤口绽开,血珠四下飞溅.
火焰——那贪婪的精灵——吞噬了一切,吞噬了双方的阵亡者,他们的勇力从此化为乌有.
"(第1107~1124行)柴堆上有铠甲、铁盔和黄金,费恩的王后、席乃夫的妹妹希德贝尔命令将儿子的尸体也抬上柴堆,和其舅舅的尸体并肩放在一起,同时和敌对双方战死的士兵一同进行火葬,席尔白在一旁边哭边唱着哀歌,整个场面十分的悲戚惨淡.
史诗主人公贝奥武甫的火葬是葬礼描写的高潮部分:"伟人的陪葬不可太吝啬,应有整个宝藏,无数的黄金;他的生命的代价换来的一切都得随他一起火化,让烈焰把那些财宝吞噬殆尽.
任何人都不得保留这些财宝作为纪念,任何漂亮的少女都不可把项圈挂上自己的脖子.
既然英雄的主公已经弃绝人间的幸福与欢乐,他的子民别想再活得快活,他们将一个个离乡背井.
不管天气多么寒冷,他①赵秉理.
格萨尔学集成.
(第五卷)[C].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3680).
38们一大早就得把长矛紧紧地握在手上.
唤醒武士的声音不再是清越的竖琴,而是乌鸦的聒噪,它们在气数已尽的人身边低飞,向老鹰叙述它们的经历,夸耀自己如何与狼争夺尸体.
"(第3010~3027行)"然后,高特人遵照国王的遗愿为他的葬礼架起一座柴堆,高大无比,那上面还挂着头盔、圆盾和闪亮的胸甲.
他们失声痛哭,在柴堆正中放下伟大的国王,他们敬爱的英雄.
武士们在山岗上把葬礼的火点燃,乌黑的浓烟在火舌上升腾,熊熊的大火怒吼着,与哭泣声混合在一起.
风势逐渐减弱,直到大火分解了尸骨,柴堆中心一片通红.
人们心情沉重,为国王的死表示深切哀悼.
一位束发老妇为贝奥武甫唱起凄凉的歌曲,一遍又一遍哭诉她的忧虑,担心敌人的侵犯,无数的杀戮,战争的恐怖,百姓的凌辱和掳掠即将来临.
滚滚的浓烟此时已消失在蓝天.
"(第3139~3155行)整个过程通过使者转述贝奥武甫的遗言,再用白描式的语言在鲸鱼崖顶,由各路高特贵族输送的木柴堆成了一个巨大的柴堆,层层叠叠地挂满了头盔、盾牌、铠甲等物品,陪葬品中不仅有大量武器还有黄金.
英雄的尸体被放在柴堆正中,众人失声痛哭,一旁的高特妇人绑起了头发,一遍又一遍地唱着挽歌,浓烟四起,烈焰吼叫,屠龙英雄就此离开了众人.
在对贝奥武甫实行火葬以后,按照英雄的遗嘱还进行了土葬,将英雄的尸骨埋藏在鲸鱼崖顶.
高特人用10天的时间建造了一座高高的坟墓,厚厚的石墙内封存了贝奥武甫的骨灰,墓室里还放进了大量的项圈、金环连同在屠龙后从龙穴找到的所有财宝.
12名高特贵族之子骑上骏马环绕陵墓一周以示对国王的哀悼.
周围的人们也唱起了悲歌,用来赞颂一代豪杰,贝奥武甫的全体部下也异口同声的对国王发出赞叹,这座高陵被称为"贝奥武甫陵".
在我国,火葬仪式也很早就出现了,从文献关于火葬习俗的记载来看,这一古老的葬俗仪式是先流行于少数民族的.
《墨子·节葬下》有记载:"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
"①这段话中的仪渠地址就在甘肃庆阳县西南.
《荀子·大略篇》有云:"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檬也,而忧其死不焚也.
"②《庄子·逸篇》中也说:"羌人死,焚而扬①《墨子》[M].
北京:中华书局,2007(87).
②方勇译注.
荀子[M].
北京:中华书局,2011(204).
39其灰.
"①《北史·突厥传》载:"死者停尸于帐,子孙及亲属男女各杀羊马,陈于帐前祭之,绕帐走马七匝,指帐门,以刀割面,且哭,血泪具流,如此者七度乃止,择日取亡者所乘马,及经服用之物,并尸俱焚之.
"②可见从秦代的仪渠人,以及古代的羌族和突厥各族很早就有火葬的习俗.
到了宋代,火葬已经在我国很多地方流行成风.
《清波杂志》也称:"浙右水乡习俗:人死,虽富有力者,不辨蕞尔之士以安厝,亦致焚如僧寺,利有所得.
"③这说明在当时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穷人还是富裕人家,都盛行火葬.
中国古代火葬的实行与佛教的盛行有关,佛教教规中要求僧侣死后要进行火葬,而且认为火是"善"和"光明"的象征,实行火葬是一种净化灵魂,减少罪孽的葬法.
《格萨尔王》中也有对火葬的记录.
《霍领大战》中有云:"这时,岭国军营上下致哀,已将贾察的遗体就地火化,用白石垒砌了一个大石头堆,上面插满了白色经幡.
人们在香烟缭绕中默默地扎营过夜,谁都在一眼不眨地望着天上的皓月,念叨着为国捐躯的英烈——贾察霞尕儿"④这段描写的是格萨尔的弟弟贾察霞尕儿的葬礼,他也是藏族地区的英雄统帅之一,为国捐躯之后人们用火葬处理了他的尸体,也体现了人民对他的敬重.
火葬仪式的过程也是庄严盛大的,例如《霍领大战》:"第二天一早,岭国就举办了盛大的法事,把昂琼的遗体焚化了.
大家望着那一缕直上的青烟,沉默无话,只有山谷的风在低吟,使气氛更加庄严肃穆.
年幼英武的昂琼之死,是那样剧烈地震撼着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的波涛.
"这个场面描写与《贝奥武甫》中的火葬场景有相似之处:在葬礼的过程中参加仪式的人都怀着沉重的心情唱起了哀歌,也都注重对环境的描写和人们对英雄死后无尽悲痛的心情.
此外,史诗中还有一些人死后与乌鸦、秃鹰、灰狼等鸟兽联系的一起的情节.
例如贝奥武甫死后,帮助其屠龙的勇士威拉夫命令使者将战报传回高特人的宫廷.
使者开始预言贝奥武甫死后,高特人的仇敌以定会来寻仇,那时候尸体的四周会有聒噪的乌鸦出现,向秃鹰夸耀它丰盛的宴席,同灰狼抢夺,掏空尸体.
这些象征着死亡和不详动物的出现渲染了一种压抑的气氛,更增添了为死亡所笼罩的悲凉感.
①方勇译注.
庄子[M].
北京:中华书局,2010(68).
②[唐]李延寿.
北史.
卷九十九[M].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045-32)③[宋]周辉撰.
清波杂志[M].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476).
④王兴先.
格萨尔论要.
[M].
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1(175).
40第二节《贝奥武甫》中的礼节史诗中的细节描写可以看出古日耳曼民族也是十分注重礼节的,尤其是君臣之间,同中国古代的君臣之道有着相似之处.
史诗中说到贝奥武甫率领一众勇士来到丹麦拜见赫罗斯加,大臣乌夫加奉命来到大厅门口,传达了国王的旨意:"东丹麦国的首领,我的胜利之主吩咐我向诸位传话:他认识你们的祖先,你们此番不畏艰难渡海前来,他谨向大家表示热烈的欢迎.
现在你们不必脱下身上的盔甲就可以直接面见赫罗斯加.
但盾牌与长矛暂且留在这里,等会见结束再听便处理.
"(第391~398行)但是赫罗斯加听闻是贝奥武甫求见,命人要求其不必脱下盔甲,这个见面的礼节说明了丹麦人对贝奥武甫的信任,也说明赫罗斯加作为国王求贤如渴的心情和对英雄的尊重.
贝奥武甫在鹿厅请命征战魔怪格兰道尔之前,曾说到"如果我打败了,就请把我这一身漂亮的盔甲派人交还给海格拉克国王,因为它是雷塞尔的馈赠,威兰德的杰作.
命中注定的事,你无法抗拒.
"(第451~455行)这个情节说的是贝奥武甫如若战死沙场便把盔甲作为信物送回国,这在中国的一些小说中也有类似情节,英雄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不幸牺牲,身首异处,其手下往往会把盔甲之类的信物带回,以做纪念.
贝奥武甫在来到丹麦国后,国王在鹿厅举办了盛宴,有专门的侍臣敬酒,吟游诗人唱歌以及王后敬酒.
"这时有一位执勤的侍臣端上一只镂金的大酒杯,给他们倒上美酒.
吟游诗人则放声歌唱.
丹麦人与高特人一起饮宴作乐,那气氛好不欢畅.
"(第494~498行),"这时,打扮得珠光宝气的王后维瑟欧彬彬有礼地上前与众人见面,高贵的夫人首先把酒敬给东丹麦王国的卫士,祝愿他欢欢喜喜享用美酒,永远受人民的爱戴.
胜利的国王高高兴兴地接过酒杯一饮而尽.
丹麦人的主妇,佩金戴银的王后然后端着金制的酒杯走上前来,向在座的新老侍臣一一敬酒,直到她满面春风,款款来到贝奥武甫跟前.
她以优雅的言词,向这位高特人的首领致意,感谢上帝使她了却心愿,使她能够信赖可靠的英雄,帮他们铲除祸患.
骁勇的武士从欧维瑟手中接过酒杯,他已经做好准备,随时可以参战.
"(第612~630行)如此热情的款待和周到的安排,体现了国王赫罗斯加对贝奥武甫的重视,也为后来贝奥武甫的忠诚和拼死战斗埋下伏笔.
在贝奥武甫打败怪物格兰道尔以后,国王赫罗斯加对其进行赏赐馈赠,送了41他四件宝物和骏马、马鞍作为奖赏.
"作为胜利的嘉奖,哈夫丹之子赠给贝奥武甫一面描金的战旗,一个头盔和一副护胸甲.
许多人还看见一把珍贵的宝剑送到英雄手里.
"(第1020~1024行),"百姓的庇护者又传下命令,将八匹骏马牵进宴乐大厅.
其中一匹的马鞍上珠宝琳琅满目,装饰得格外漂亮.
这马原来是国王自己的坐骑,想当年,哈夫丹之子就骑着它冲杀的战场.
即使尸横遍野,声名显赫的国王也从不停鞭歇马.
英格子民的保护者把这名驹连同马鞍,送给了贝奥武甫,并嘱咐他好好受用这两件宝物.
就这样,著名的国王,财产的保护人用良马和珍宝慷慨地酬谢了勇士的丰功伟绩——说句实话,这样的做法论礼节已够到家.
"(第1035~1049行)以上礼节的描写可以看出国王赫罗斯加对贝奥武甫的器重和信任,在那个物质条件还比较匮乏的时代,财富是地位和荣誉的象征,能得到国王的馈赠和财宝的分享是一个勇士价值的最高体现形式之一.
国王对财富的分配馈赠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形式,亦可以看成是一种文明的现象,财富的赠与成为对骑士精神肯定的一种形式.
42第四章《贝奥武甫》中的英雄主义精神和宗教意识第一节《贝奥武甫》的英雄主义精神一、"英雄"的定义及出现的意义社会的发展使得民间传说中各种魔怪形象不断涌现,有魔怪必然就有斩杀魔怪的勇士英雄出现.
因为魔怪的种种恶行已经危害到人类的生活和发展,所以考虑到对生存的基本要求,铲除魔怪的英雄形象也便在人类的心灵中应运而生.
在神话传说中,英雄同魔怪的搏斗,最后结局往往都是魔怪被消灭,英雄取得最终的胜利,百姓重新回到安宁平静的生活.
在整个斩妖除魔的过程中,英雄自然成了当之无愧的主角,而魔怪的存在反衬了英雄的伟大和神力.
英雄的存在具有非凡的意义,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承受着来自严酷自然环境的生存压力,可是原始人类不仅没有因此止步前进,而是在同自然的抗争中逐步积累着自己的文明创造,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自由,最终成为自然的主人,万物之灵长.
而这个不断进化的过程需要一种手段进行记录和传播,于是便有了神话传说的产生.
在神话中,有很多反映人类以自己的文化创造与自然作斗争的文化英雄形象,这类英雄的主角往往是具有神性的人类,虽然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神的特点,可他们始终是"人"的力量的代表者.
"由于文化英雄们的发明创造以及斩妖杀怪的光辉业绩,给原始人类的社会生活带来了空前的安定感,因此,初民过去对于自然之神的敬仰与赞颂,也同样地加诸于他们的文化英雄身上.
"①贝奥武甫就是典型的例子,他斩妖除魔的故事带有神话的传奇色彩,可他的活动空间始终还是在人间,他是人类的代表,史诗中出现的魔怪则象征着可怕的自然力,贝奥武甫的胜利意味着人类对自然的征服.
英雄往往都是追求理想,实现自身价值的典范.
这种追求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冲动,也可以说是英雄们与生俱来的品质.
他们为了证明其存在的价值,勇于冒险,斩妖除魔,维护和平,用自己的行动来捍卫英雄的声誉,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
神话中的英雄们都是不畏艰辛,勇往直前的勇士,也是社会秩序的捍卫者,他们除暴安良,奋勇杀敌同魔怪拼死厮杀,为的就是百姓安宁,正是这些震古烁今的伟绩,才使得他们受到人们的歌颂、敬畏,因而才有了与他们相关的神话传①陈建宪.
神祗与英雄:中国古代神话母题[M].
北京:三联书店,1994(143~144).
43说代代相传.
《贝奥武甫》主要讲述的就是贝奥武甫斩妖除魔的英雄事迹,其英雄英雄形象十分鲜明生动,却又因最后的结局是与火龙同归于尽而充满着悲情色彩.
无论是被人格化的神还是半人半神的形象,都是人们想要用精神改造客观世界能动性的表现,体现了先民的崇拜情怀.
在神话传说中,但凡英雄必定有过人之处,有凌云之志和气吞山河的气势,还要有拯救天下苍生的雄心.
英雄还有异于常人的非凡能力和坚强的意志,他们必定经历了更多的艰辛,义无返顾地踏上征程,走向荣誉之路,因为他们深深的知道:"神明规定人们在到达'卓越'的大门之前必定要流尽血汗.
到那里的路途遥远,初时的道路也很艰险.
但只要到达了这个高度,便可从心所欲,虽然到达这个高度要费尽艰辛,努力登攀.
"①英雄的伟大人格正是体现在战斗性上,正是有了这一系列的战斗、历险,才成就了史诗中英雄.
英雄的伟大之处和存在的意义不仅在于他拯救了天下苍生,更是因为英雄种种的伟大事迹体现了人的价值,是先民对人类力量的自信的一种表现.
早期生活在恶劣自然环境中的先民们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对大自然的一切都觉得十分神秘并保持畏惧的心态,正是在这种畏惧的心态中衍生出了对英雄的崇拜.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逐渐地认识到自己的力量,神话英雄也随之产生.
不管是斩杀魔怪还是在战场上奋勇杀敌,都表现出英雄的雄伟魄力和人生价值,也更加明确地表达了对人性力量的肯定和赞美.
二、贝奥武甫的英雄主义特征史诗《贝奥武甫》描写了主人公英勇无畏、大公无私且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的英雄主义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贝奥武甫具有超于常人的勇力和魄力.
史诗中出现的魔怪都是凶残暴力的,要打败它们必然需要过人的力量,这也是成为英雄的必备条件.
在同魔怪格兰道尔战斗时,贝奥武甫表现了其神力,"贝奥武甫眼明手快,他一使劲反而将恶魔的手臂紧紧抓住.
罪恶多端的魔鬼很快发现,在世间,在这广袤的大地上,他从未遇见有谁的臂力能与他比匹相当.
"(第148~153行)尽管作为魔怪的格兰道尔有魔法护身,任何刀刃对他都丝毫起不了作用,没有一件武器,没有一把宝剑可以伤害到这个作恶多端的怪物,可是面对贝奥武甫,格兰道尔注定逃不过死亡的命运.
格兰道尔虽然凶狠成性,力大无穷,可是经过几个回合的争斗,贝奥①[古希腊]赫西俄德著,张竹明、蒋平译.
工作时日与神谱[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51).
44武甫徒手将其制服,足以看出他的神力和勇敢.
在拥有力气的同时,贝奥武甫并不是一位只靠武力的莽夫,从他身上还看到了沉着冷静和崇高的责任感,这是英雄的精神内涵.
例如在同妖母打斗的第二回合,被激怒的女妖用利爪死死地掐住了贝奥武甫的脖子,他无力支持而倒了下去,妖母乘胜追击骑在了贝奥武甫身上,抽出明晃晃的刀要为儿子报仇.
就在危险的关头,英雄贝奥武甫并未乱了阵脚,而伺机发现了挂着的甲胄后有一把古代巨人锻造的神剑,挥起神剑,不顾一切的砍向女妖,最终结束了其性命,这说明了贝奥武甫的沉着冷静,机智从容.
此外,在去战火龙之前他十分清楚林中的木头经不起烈焰的燃烧,于是命人用上等的钢铁铸造了一面坚固的盾牌前去应战,也看出其有勇有谋的性格.
(二)对荣誉的追求和对国王的忠诚是贝奥武甫英雄精神的另一个重要表现.
在同格兰道尔的战争结束后,"经过这场血战,丹麦人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来自远方那智勇双全的勇士为赫罗斯加的大厅铲除了孽障,使它免遭毁亡.
此次夜战使贝奥武甫感到十分自豪,因为这位高特人的首领兑现了自己的诺言,从而将丹麦人长期忍受的痛苦与悲伤,那无法回避的重重灾难一概予以消除.
"(第823~833行)可见为赫罗斯加尽忠,遵守诺言杀掉祸害鹿厅的格兰道尔是贝奥武甫进行战斗的主要动力.
此外在和妖母战斗时也体现了这一点,在打斗的初期贝奥武甫使用的剑根本无法伤害女妖的性命,但是为荣誉而战成为他战斗最主要的动力:"然而,这位海格拉克的外甥仍牢记自己的荣誉,意志坚定,勇气未丧半分.
只见他怒气冲冲把锋利的宝剑丢过一边,他信得过自己的力气、那一双强劲的手.
任何男子汉想建千秋武功,他就是榜样.
他此刻毫不在乎自己的存亡.
"(第1529~1536行)这说明他把荣耀看得比财富更为重要.
在早期的人类社会中,评判一个人地位的主要标准往往是财富的多少,因此古代的战争多以抢夺或获取财富为目的.
获取奖赏和财富也成为英雄斗争的主要目的,而贝奥武甫更看重的是对荣誉的追求以及履行为国王斩妖除魔的契约.
史诗中贝奥武甫在战胜妖母之后,独自进入妖母居住的大厅,在那里有很多财宝供他挑选,可是他却只带走了格兰道尔的头颅,"愤怒的战士要他还清这笔血债,然而,他发现格兰道尔躺在地上已经咽气,因为鹿厅那一仗给了他致命的打击.
恶魔已死,那具硕大的尸体还得再挨一刀:贝奥武甫砍下了他的头颅.
"(第1585~1590行),他之所以这么做,因为这是他胜利的象征,是属于他的荣耀.
在他杀了火龙后的弥留之际,他45说:"为了眼前这些玮宝明珠,我要感谢万能的主,光荣的王,永恒的上帝,是他庇护我在临终前为自己的人民获得这么巨大的一笔财富.
我用自己的残生换来这一切,你务必拿它去供养百姓.
"(第2794~2800行)此时财宝对他来说已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财富,而是身为一个国王对自己子民的体恤之心,一种心怀天下的荣誉证明,为荣耀而战才是他人生的终极追求和价值体现.
三、贝奥武甫与格萨尔王英雄主义精神的异同所谓英雄主义指的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为了国家或者民族的利益而奋战争取甚至是牺牲自己的性命.
在中国的藏传史诗《格萨尔王》中也描述了格萨尔王这样一个英雄角色,这部史诗作为中国的三大民族史诗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叙事规模和内容上的详实丝毫不逊色于西方的英雄史诗.
该史诗成形于11世纪前后,当时的藏族人民处在社会动荡之中,藏族人民也受尽剥削和压迫,因而需要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也需要一个领袖带领他们脱离苦海.
传说中的格萨尔王是观音菩萨向阿弥陀佛请求派来降魔的英雄,她祈求:"无论如何,也得派一个去降妖伏魔,保护生灵,做黑头人的君长.
"①格萨尔降临人间是受了神明的伟大指示,是一种使命.
同贝奥武甫一样,格萨尔王也具有通天的本领,并且也完成了降妖除魔、救人民于苦难之中的任务,最终重返天庭.
但是与《贝奥武甫》不同的是,《格萨尔王》中还有其它比较突出的英雄人物的形象,例如嘉察协噶、老总管、丹萨,正是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且与格萨尔王有着共同的目标,才得以众志成城的完成伟业,这部史诗中体现的是一种集体英雄主义的价值观.
这是由于藏族人民处在一个高原的生活环境当中,生活闭塞与外界的联系也较少,尽管高原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可长期以来的与世隔绝也形成了藏族人民与世无争、团结友爱的价值观,所以史诗中所体现的集体主义意识和民族意识很强.
虽然史诗中的主角是格萨尔王,但其它英雄人物的形象也很鲜明,格萨尔王所成就的伟业各英雄也是功不可没,强烈的集体英雄主义始终贯穿着整部作品之中.
与贝奥武甫悲剧性命运不同,格萨尔王在经过斩妖除魔、完成造福人类的使命之后,重返天庭,依旧做天神之子.
之所以是圆满的结局,与长久以来人们大团圆式的生活向往有关.
这也与中国古代的长久以来的民族心理有关,在史诗中,藏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生活苦不堪言,此时迫切需要一个英雄来拯救他①王沂暖,华甲译.
格萨尔王传[M].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68).
46们,以满足人民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人们正是通过这种圆满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安慰,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也是中国人民所坚信的因果论,王国维曾说:"又吾国之文学,以挟乐天的精神故,故往往说诗歌的正义,善人必令其终,而恶人必罹其罚.
"①,正是由于自古以来中国人们就有对一种对圆满的崇尚,追求一种完美的整体性,注重天人合一,所以才赋予格萨尔王一个圆满的结局,这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不懈追求和对真、善、美的向往.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贝奥武甫和格萨尔王同样作为拯救百姓的英雄,身上都具有半人半神的特征,且拥有超强的领导能力和王者风范,有勇有谋,坚持不懈.
不同的是史诗《贝奥武甫》反映的英雄贝奥武甫注重的是个人英雄主义精神,这是西方普遍的自我主义价值观的体现,以人为主,追求的是自由和平等,强调的是人权以及人类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
贝奥武甫拥有的是氏族部落时期社会的英雄主义价值观念,对勇士来说忠诚和荣誉是其毕生追求,而作为君主要有崇高的使命感和牺牲精神,这样其伟业才能永久的存在于后世的记忆之中,获得永生,成为永垂不朽的英雄.
当然格萨尔王故事的集体主义精神也是无可厚非的,虽然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英雄精神的表现形式和命运不同,但英雄的价值都在两部史诗中得到了充分证明,即降伏魔怪,以人民安居乐业为己任.
四、贝奥武甫的悲剧英雄色彩贝奥武甫的英雄主义还体现在他的牺牲精神上.
在接近暮年的贝奥武甫并未把喷火的巨龙放在眼里,他不屑于动用浩荡的大军,准备自己单独的与之决一死战.
尽管他久经沙场、神勇依旧,但毕竟年事已高,在与火龙大战三个回合后,还是与其同归于尽.
可是正如他所说,这场斗争是为了荣誉而战,为了自己的臣民而战,此时他的个人生命已经融入到集体利益之中,完成了为人民除害任务的同时自己的价值也得以体现,最终英雄的惨死也为整部史诗增添了悲情的色彩.
在同火龙的斗争中,贝奥武甫随行的武士却临阵脱逃,"这十个背盟的懦夫在主公危难的紧要关头不敢手持武器挺身而出.
"(第2847~2849行)后来国王逝去,帮助屠龙的武士威格拉夫不禁指责这些缺乏勇气的士兵,说:"凡是诚实的人都会说,我们的主公曾经赏赐你们金银财宝,以及你们手上的这些作战武器.
他还常常在宴乐厅向赴宴者分发头盔和盔甲,那都是普天下最珍贵的礼物,然而,在①王国维.
红楼梦评论[A]//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C].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96).
47争战降临他身上的时候,这一切算是白白给扔了!
你们的行为真让人痛心!
"(第2864~2872行)这也从侧面说明贝奥武甫是一位爱民如子的好国王,体恤下属,然而最终遭到了背弃,这也是英雄悲剧的地方.
在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充斥着各式各样的英雄形象,尤其是史诗中的英雄更是当之无愧的的扮演着救世主的角色,除了贝奥武甫之外还有格萨尔王、罗兰、伊戈尔、西格弗里特等等,这类英雄几乎都具有自己的弱点,也相同的具有悲剧的命运,在这里我们称之为悲剧英雄.
悲剧英雄的悲惨结局有的是身体上的缺陷引起的有的则是身份上的无奈.
德国史诗《尼伯龙根之歌》中的主人公西格弗里特同贝奥武甫一样英勇无畏且具有相同的斩妖除魔的经历,他也屠杀了巨龙,刀枪不入,"我知道,他除此之外还赢得过许多殊荣.
相传,他曾经亲手杀死过一头凶猛的巨龙,皮肤因沐浴过龙血变得像鳞甲一样坚硬,从此刀枪不入,这一点他已经多次亲自证明.
"①但是在他的背后也有一处致命弱点,这同他是战神奥丁之后有关.
希腊传说中奥丁虽然神力无边,是爱瑟神族的主神,却只有一只眼睛.
相传奥丁为了把智慧带进诸神的世界里,独自一人前去拜访别人都不敢接近的智慧之泉,想亲自尝一口泉水.
而负责看守智慧之泉的就是巨人让他用自己锐利的右眼来交换,为了智慧之泉,奥丁终于永远失去了一只眼睛取得了鲁纳斯的智慧,从此失去右眼也便成了他的永久缺陷.
希腊神话中的阿喀琉斯也是具有身体缺陷的典型代表,在《伊利亚特》中阿喀琉斯是特洛伊战争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英雄之一,如此勇武的英雄却有着致命的弱点——脚后跟.
相传阿喀琉斯是海洋女神忒提斯和凡人英雄珀琉斯所生,海洋女神想要他长大后也成为神,于是每到晚上就把阿喀琉斯放在天火中燃烧,试图烧掉其身上的人类成分,以成为真正的神.
然而这一幕有一天被珀琉斯暗中看到,他不禁大叫起来,结果使得阿喀琉斯的脚后跟没有浸到河水,从此脚后跟也成了他的唯一致命之处.
在后来的特洛伊战争中阿喀琉斯表现神勇,刀枪不入,协助希腊军取得多次胜利,但最终还是被太阳神阿波罗的太阳箭射中脚踵而亡.
除了身体的缺陷,更让人觉得悲情的是英雄身份上的无奈,很多英雄之所以为后世敬仰铭记就是因为他们身上的悲剧色彩.
而大多数英雄正是在战争中自我价值才得以体现.
对普通人来说,或许不需要为战争而活,也不需要牺牲自己来①佚名著安书祉译.
尼伯龙根之歌[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23).
48成全别人,但是对英雄来说,他们就必须这么做,这是一种宿命,也是身份使然.
在《荷马史诗》的特洛伊战争中,阿喀琉斯因为自己私人原因可以拒不出战,帕里斯在败仗后回来抱着自己哥哥的脚,而身为特洛伊王子的赫克托耳在明知道大限将至时,依旧勇敢的只身出城与阿喀琉斯进行决斗.
这就是英雄的宿命,身份的约束,他身为王子,必然不能怯懦,不能逃避,只有迎面而上.
因为他担负着全特洛伊城人民的责任,所以就必须竭尽全力的来承担这与生俱来的使命.
贝奥武甫亦是如此!
尽管他年事已高,面对火龙的攻击已经力不从心,可他肩负着人民的重托,不能临阵脱逃,不得不拼尽全力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耗尽最后一分力气,完成伟业,为他的英雄生涯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第二节《贝奥武甫》的基督教意识民间诗歌的集体性就是集体性本身,没有必要再从集体性中去分离个体性的因素.
然而,随着历史的演变和时间的流逝,必然会对史诗的创作带来不可小觑的影响,尤其是对像《贝奥武甫》这种以集体创作为基础,最后又以某个僧侣最终修订定稿的文学作品,更需要引起重视.
《贝奥武甫》的主人公生活的时期基督教并未盛行,在氏族社会中起主导作用的依旧是异教思想.
而史诗最终成稿时社会环境已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封建土地所有制代替了早期的氏族制度.
公元五九七年,在罗马教皇的指示下,圣奥古斯丁率一众僧侣来英传教,由此开启了英国从多神教向一神教信仰的时代.
渐渐地基督教在英国得以迅速传播并取得了国教的主导地位,教会的势力也日益强大,甚至可以与封建贵族平起平坐.
此时,经过僧侣之手最后定稿的《贝奥武甫》自然而然的烙上了时代的印记,僧侣在整理编纂的过程中,必然把口头流传的史诗内容同基督教宣传的教义相融合,因此在作品中体现了强烈的宗教意识.
作品中不仅宣扬了上帝的救世思想,还对异教的信仰进行了贬低.
史诗中反复提到上帝是主宰一切的命运之神,作为上帝的造物主创造了一切,仁慈而又万能.
"万能的主如何创造大地,让田野充满阳光,周围出现海洋,如何胜利地创造出太阳与月亮,让它们以明清的光辉照耀人寰,如何用树木和绿叶装点世界;如何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生命,让他们能够生活,能够呼吸.
"(第92~98行),而史诗中对异教的态度是一种不信任,面对怪物的侵袭,对异教的信仰无济于事,只有万能的主能够解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他们还常常向异教的49神灵奉献牺牲,祈求那灵魂的屠宰者伸出援助之手把他们拯救,使他们摆脱灾祸.
对偶像抱着幻想属于他们的陋习;他们的心里只想着地狱,不知道有主宰者,不知有仲裁者,不知有万能的主,不知如何赞美天堂的保护者——那光荣的王.
这是何等不幸啊!
陷于困境的人竟然让自己的灵魂投入到烈火的怀抱,受失望的煎熬,而不改弦更张!
这样的人有福了!
他们在死后寻求主的庇护,把安宁的希望寄托于天上的父.
"(第175~188行)"命不该绝的人显然有主的庇护,即使经过大灾大难,也能安然无恙.
"(第2291~2292行)"智慧的武士以为自己冒犯了永恒的主,违背了上帝规定的戒律.
他在胸中涌起阴郁的思绪,这在他还是平生第一次.
"(第2328~2332行)这都体现了英格兰人对上帝的虔诚信仰.
史诗中还定义魔怪格兰道尔及其妖母是该隐的后裔.
"这恶魔的名字叫做格兰道尔,他是塞外的漫游者,占据着荒野与沼泽;这可恶的怪物统治着一片鬼魅出没的土地,那里是该隐子孙的庇护所,自从该隐残杀了亚伯,自己的兄弟,永恒的主就严惩了他的后裔.
主厌恶这样的仇杀,由于这桩罪恶,主把他驱逐到荒无人烟的边鄙.
从此,那里孽生了大批妖孽,其中有食人魔、精灵、怪物,还有巨人,他们长期与上帝抗争,上帝给了他们应有的报应.
"(第102~114行),而格兰道尔之所以要攻击鹿厅也是因为鹿厅的游吟诗人在歌颂上帝的伟大和神圣,格兰道尔被杀死后史诗中写到"他已必死无疑,在沼泽地的兽穴里,那异教的灵魂交出了自己的生命.
"(第850~851行),由于格兰道尔被看做是异教徒,为非作歹,最终不得善终落得被杀死的下场.
同样"格兰道尔的母亲,那个妖妇,那个恶魔,念念不忘她的悲伤,自从该隐杀害了自己的兄弟——父亲的儿子,她就不得不居住在可怕的水府,寒冷的水乡,由于那桩罪恶,他命中注定被剥夺人世间的幸福生活,流放在荒野.
"(第1258~1265行).
在《圣经》中该隐杀害了自己的兄弟,身上背负着不可饶恕在罪孽.
上帝为了惩罚他,将他逐出人类家庭聚居的地方,后来他自己建造了一个城市,相传其后代也继承了他好勇斗狠的特征.
最后随着诺亚洪水的出现,末日到来,不正义的人要遭遇毁灭,作为该隐的后裔也随之失去了踪迹.
史诗中把两个怪物描写成该隐的后裔,其邪恶和善于攻击人类的凶狠特征也得到了解释,同时也体现了史诗作者对基督教义的虔诚信仰和对异教徒的贬低之情.
主教与异教的矛盾现象已经成了史诗的特色之一,为史诗增加了宗教基调,50也可见它是一部蕴含着基督教义的作品.
史诗中的魔怪格兰道尔是该隐的后代,他和他的水妖母亲是邪恶的代表,贝奥武甫则象征着正义和善良,贝奥武甫的胜利也寓意着邪必定不能胜正.
另外会喷火的巨龙在教会的寓言里象征着魔鬼撒旦,杀死了火龙也象征着耶稣基督战胜了魔鬼撒旦,贝奥武甫也理所当然的扮演了救世主的角色.
史诗中多次出现"上帝""万能的主"等词语,体现了对基督教义的崇拜.
而英雄死后依然有仇杀存在,也体现了对人类悲剧命运的担忧,有人类的地方就有原罪和杀戮,只有上帝才能拯救人类,消灭邪恶.
51结语史诗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学形式之一,具有起源古老、主题严肃、叙事宏大、内容丰富等特点,是先民对于世界的认知反应,也是人类祖先解释自然、反剖自身、拓展思维的智慧结晶.
《贝奥武甫》经过漫长的流传和广泛的传播,它的身上必定沉积了古英人民的思维意识和价值标准.
作为欧洲中世纪早期最完整、最优秀的史诗,它在整个英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意义.
从内容上看,作为一种严肃的文学体裁,史诗多是以民间传说为主或者是歌颂英雄故事的长篇叙事诗,它所涉及的主题主要有历史事件、宗教、民族战争、神话传说等,多用虚构和宏大的叙事手法塑造英雄的形象,充满了想象和神奇的色彩.
本文主要探讨了史诗中出现的吃人的巨人、邪恶的女妖、喷火巨龙、悲剧英雄、英雄降妖等几个母题,并讨论了它们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从而更好的去体会在氏族社会时期先民的文化生活和社会背景.
从表达手法上看,史诗主要用了隐喻的手法来歌颂史诗经久不衰的英雄主题.
《贝奥武甫》中的英雄主角贝奥武甫有勇有谋,为荣誉和人民的安定生活而战,具有典型的西方骑士精神,可以说是英雄原型的典范.
而史诗中的巨人格兰道尔与其妖母传说是该隐的后代,喷火巨龙在西方世界里也是邪恶的代表,这三个怪物作为魔怪的原型也体现了西方文化中对邪恶力量的定义和形象外化.
从结构上看,《贝奥武甫》以同魔怪的三次斗争为故事的主要情节框架,中间穿插了丹麦与高特民族的历史传说,向后世展示了古代日耳曼人在氏族社会的生活面貌.
在结构主义视角下,史诗中的人物形象可以分成小的因素单位,以这些角色为基础,人物和人物之间通过建立不同的组合关系,进而展开故事情节,最后构架起整个史诗的主要结构.
从风俗礼节和宗教精神分析,史诗《贝奥武甫》反映了古英时代的独特风貌和风土人情,尚武的英雄主义精神以及对基督教的虔诚崇拜.
本文主要从史诗的内容、情节和人物形象出发,通过同其它史诗的对比,来探究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所表现的先民的文化制度、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对伦理道德的基本认识.
在当代《贝奥武甫》仍在全世界范围内盛行不衰,成为学习研究英国文学的必读经典作品之一,其神话情节也对后世的文学作品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由风靡全球的《指环王》系列可见一斑.
史诗《贝奥武甫》的文化价值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弱,其独特价值还值得我们继续研究和学习!
52参考文献:(一)专著类[1][晋]干宝著,汪绍楹校注.
搜神记[M].
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2][南朝梁]任昉.
述异记[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430).
[3][汉]司马迁.
史记[Z].
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4][汉]刘安.
淮南子[Z].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宋]李昉等编.
太平广记[M].
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6][宋]陆佃撰.
增修埤雅广要[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7][宋]洪兴祖.
楚辞补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8][宋]周辉撰.
清波杂志[M].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
[9][清]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M].
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
[10][清]董谷士、董炳文同撰.
古今类传[M].
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版.
[11][清]钱泳.
履园丛话[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2][清]萧奭.
清代史料笔记:永宪录[Z].
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13][清]张玉书编,王引之校注.
康熙字典[Z].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14]佚名著,陈才宇译.
贝奥武甫[M].
南京: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
[15]季羡林.
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6]胡经之.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7]汤普森.
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M].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
[18]叶舒宪.
神话——原型批评[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9]李赋宁,何其莘.
英国中古时期文学史[M].
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
[20]朱光潜.
西方美学史[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21]候维瑞.
英国文学通史[M].
上海: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2]李赋宁.
英国文学论述文集[M].
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年版.
[23]刘炳善.
英国文学简史[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3[24]冯象译.
贝奥武甫.
古英语史诗[M].
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版.
[25]耿占春.
隐喻[M].
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
[26]孟昭毅,黎跃进.
外国神话史诗民间故事鉴赏辞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
[27]袁珂.
中国神话传说词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版.
[28]闻一多.
伏羲考[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29]潜明兹.
史诗探幽[M].
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30]虞建华.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1]毕桪.
民间文学教程[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2]王兴先.
格萨尔论要[M].
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33]陈建宪.
神祗与英雄:中国古代神话母题[M].
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版.
[34]贺麟.
文化与人生[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35]佚名著,安书祉译.
尼伯龙根之歌[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36]王同忆主编译.
英汉辞海[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0年版.
[37]王沂暖,华甲.
格萨尔王传[M].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8]包惠南,包昂.
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年版.
[39]叶舒宪.
结构主义神话学[C].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版.
[40]赵秉理.
格萨尔学集成[C].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1]王国维.
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C].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42][古希腊]赫西俄德著,张竹明、蒋平译.
工作时日与神谱[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43][德]古斯塔夫·施瓦布著,刘超之、艾英译.
希腊神话故事[M].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版.
[44][俄]尼·库恩著,朱志顺译.
希腊神话[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
[45][德]格林兄弟.
格林童话全集[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46][意]伊·卡尔维诺.
意大利童话(上)[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47][美]约瑟夫·坎贝尔著,张成谟译.
千面英雄[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54[48][英]托马斯·卡莱尔著,张志民等译.
论英雄和英雄崇拜[M].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年版.
[49][英]T.
S.
艾略特.
基督教与文化[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50][英]尼尼安·斯马特著,高师宁等译.
世界宗教[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1][英]戴维·库伯著,郭贵春、安军译.
隐喻[M].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二)论文类[1]刘亚湖.
原始史诗里的隐喻和象征[J].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2,(03).
[2]王继辉.
《贝奥武甫》与魔怪故事传统[J].
外国文学评论,1996,(01).
[3]杨东晨.
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与龙的形成[J].
衡阳师专学报,1996,(02).
[4]郎樱.
史诗的母题研究[J].
民族文学研究,1999,(04).
[5]金朝霞.
《贝奥武甫中》的英雄主义与基督徒意识[J].
河南大学学报,2001,(41).
[6]王继辉.
再论《贝奥武甫》的基督教精神[J].
外国文学,2002,(05).
[7]肖明翰.
《贝奥武甫》中基督教和日耳曼两大传统的并存与融合[J].
外国文学评论,2005,(02).
[8]韩伟.
《格萨尔》史诗幻变母题研究[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5,(02).
[9]王景迁.
东西方英雄史诗中的人本主义比较研究[J].
中国藏学,2007,(02).
[10]舒伟.
托尔金的神话意识和神话想象[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7,(04).
[11]刘立辉.
斯宾塞《仙后》与西方史诗玄幻的叙事传统[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06).
[12]陈建宪.
论比较神话学的"母题"概念[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1).
[13]杨宏.
中世纪英雄史诗《贝奥武甫》评析[J].
黑河学院学报,2010,(01).
[14]叶琼琼.
论穆旦诗歌语言的隐喻性[J].
山西大学学报,2011,(03).
[15]陈敬玺.
弥尔顿与英语史诗简论[J].
长安大学学报,2012,(01).
[16]张奕.
《贝奥武甫》:英雄时代的价值观念及宗教融合[J].
唐山学院学报,2012,(01).
55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著、论文《浅谈文学无用论》,发表于《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3卷第1期),2014年2月,第一作者.
56致谢本论文是在导师王政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开题、框架设计、资料整理、格式修改直至到最后文章的定稿,这个过程中王老师给予了我最大的帮助和支持.
王老师对学生态度随和亲切,总是及时为我答疑解惑、指点迷津,帮助我开拓思路,丰富了我的知识体系.
老师在治学上态度严谨,一丝不苟,更是值得我去学习.
生活中,王老师也是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
在此,向王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也愿您身体健康、桃李满天下!
在三年的研究生学习期间,还要感谢文学院的各位老师们给我的教诲,正是你们严谨的教学使我有了很大的进步.
从你们身上不仅学到了专业的学科知识,还领悟到为人处世之道,这些必将使我终身受益,也鞭策我在日后不断地努力提高自己.
此外,还要感谢我的室友和同学们,感谢你们在这三年给我的欢乐和美好回忆,令我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充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最后,要特别对我的父母道一句感谢.
感谢你们二十余年的辛苦付出和养育之恩,正是你们的关怀和鼓励,成为我完成学业最大的动力.
日后我定会努力,他日定当反哺.
学生:马嫣然
bgp.to对日本机房、新加坡机房的独立服务器在搞特价促销,日本独立服务器低至6.5折优惠,新加坡独立服务器低至7.5折优惠,所有优惠都是循环的,终身不涨价。服务器不限制流量,支持升级带宽,免费支持Linux和Windows server中文版(还包括Windows 10). 特色:自动部署,无需人工干预,用户可以在后台自己重装系统、重启、关机等操作!官方网站:https://www.bgp.to...
提速啦(www.tisula.com)是赣州王成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云服务器品牌,目前拥有在籍员工40人左右,社保在籍员工30人+,是正规的国内拥有IDC ICP ISP CDN 云牌照资质商家,2018-2021年连续4年获得CTG机房顶级金牌代理商荣誉 2021年赣州市于都县创业大赛三等奖,2020年于都电子商务示范企业,2021年于都县电子商务融合推广大使。资源优势介绍:Ceranetwo...
特网云官網特网云服务器在硬件级别上实现云主机之间的完全隔离;采用高端服务器进行部署,同时采用集中的管理与监控,确保业务稳定可靠,搭建纯SSD架构的高性能企业级云服务器,同时采用Intel Haswell CPU、高频DDR4内存、高速Sas3 SSD闪存作为底层硬件配置,分钟级响应速度,特网云采用自带硬防节点,部分节点享免费20G防御,可实现300G防御峰值,有效防御DDoS、CC等恶意攻击,保障...
超级解霸2012为你推荐
UNIDOENVIRONMENTALANDSOCIALSAFEGUARDSPOLICIESANDPROCEDURES桌面chromeTelewizjamedia三星itunes文件127支持ipad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win7关闭445端口win7系统怎么关闭445和135这两个端口重庆宽带测速重庆电信测速我的网速溢出ipad如何上网IPAD4怎样上网?
空间域名 查域名 代理域名备案 ipage hawkhost优惠码 百度云100as linkcloud unsplash 个人免费空间 40g硬盘 权嘉云 怎么测试下载速度 Updog google台湾 下载速度测试 web应用服务器 qq金券 徐州电信 云销售系统 umax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