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终结者官网

终结者官网  时间:2021-05-07  阅读:()

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二〇一三年七月目录专业简介1历史学专业(师范类)培养方案2历史学专业知识体系结构表8《中国古代史》知识单元和知识点9《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知识单元和知识点12《中国近代史》知识单元和知识点13《中国现代史》知识单元和知识点14《中国当代史》知识单元和知识点16《世界古代史》知识单元和知识点17《世界近代史》知识单元和知识点18《世界现代史》知识单元和知识点20《世界当代史》知识单元和知识点22《中国经济史》知识单元和知识点24《中国思想史》知识单元和知识点25《中国文化史》知识单元和知识点27《中国政治制度史》知识单元和知识点28《史学概论》知识单元和知识点30《中国史学史》知识单元和知识点31《西方史学史》知识单元和知识点32《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知识单元和知识点34《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大纲35《中国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45《西方史学史》课程教学大纲52《历史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61《史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66《中国史学史》课程教学大纲72《中国文化史》课程教学大纲78《中国现代史》课程教学大纲82《世界古代史》课程教学大纲88《世界当代史》课程教学大纲101《世界现代史》课程教学大纲112《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上、下)》课程教学大纲125《中国近代史》课程教学大纲128《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教学大纲131《中国当代史》教学大纲136《中国经济史》教学大纲140《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大纲143专业简介历史学(文史类;师范本科,学制四年,授历史学学士学位)本专业培养热爱祖国,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具有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历史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够在中等学校进行历史学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

专业主干课程: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当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中国历史要籍选读、史学概论、教育心理学、教育概论、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历史学专业(师范类)培养方案一、学制与学分学制:四年学分:178二、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历史学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具有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能够在中等学校进行历史学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

三、业务基本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接受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史实及史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专业工作和历史学教学和研究的基本能力.
四、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1.
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对有关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了解.
2.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分析方法,具备从事历史研究的初步能力和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
3.
熟悉古文字学、史料学、历史地理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及教育法规,能够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历史教学基本理论,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和从事历史教育和研究的基本能力.
4.
了解国内外历史学发展及历史研究与教学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五、主干学科中国史世界史六、主要课程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学概论、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教育心理学、教育概论、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七、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专业考察、教育实习、读书报告、学术前沿讲座、创新创业能力训练.
八、相近专业汉语言文学、哲学.
九、毕业与授予学位本专业学生须按培养方案要求修读各类课程,总学分达到178学分,方可毕业.
本专业所授学位为历史学学士.
十、教学安排一览表(见附表一)十一、实践环节安排表(见附表二)十二、课外安排一览表(见附表三)十三、学时、学分汇总表(见附表四)附表一教学安排一览表课程性质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考核方式学分理论学时实验时数课外时数各学期周学时分配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一、通识课程A103040401形势与政策查264A103040402基础试340162.
5A10304040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340162.
5A103040405概论1试340162.
5A103040406概论2试340162.
5A105020101大学英语1试4644A105020102大学英语2试4644A105020103大学英语3试4644A105020104大学英语4试4644A104020101体育1查1322A104020102体育2查1322A104020103体育3查1322A104020104体育4查1322A104020105军事理论查116161A108060501大学计算机基础试332163A105010101大学语文试2322A103040407井冈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查116161A100000001就业指导查12810A107150100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查2322A303040408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查232A3通识Ⅰ任选课查696B108060502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试332163B107010100高等数学C试3483B106010104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1试3483B106010105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2试3483B106010103史学概论试3483B106010114中国文化史查2322B106010125中国政治制度史查3483合计7211323217017.
51811.
5112.
52.
5应选学分A1=44A3=8B1=20注:"课程性质"栏A表示通识Ⅰ课程(A1为必修,A2为限选,A3为任选);B表示通识Ⅱ课程(B1为必修,B2为限选,B3为任选).
续前表课程性质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考核方式学分理论学时实验时数课外时数各学期周学时分配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二、学科基础课程C106010106中国古代史试4644C106010106中国古代史试4644C106010107世界古代史试4644C106010109世界近代史试5805C206010108中国近代史试4644C206010110中国现代史试4644C206010111世界现代史试4644C206010112中国当代史试4644C206010113世界当代史试4644合计3759289884应选学分C1=17C2=20注:"课程性质"栏C表示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大类平台课程)(C1为必修,C2为限选,C3为任选).
续前表课程性质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考核方式学分理论学时实验时数课外时数各学期周学时分配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三、专业方向课程D107150101教育心理学试3483D104010101教育概论试2322D104010181课程与教学概论查2322D106010128历史课程与教学论试3486D104010401现代教育技术试2322D105010102普通话查1161D105010100三笔字查132D106010101中国经济史试3483D106010102中国思想史试3483D206010138历史教学设计与实践查2324D204010186班级管理查1161D204010165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查2324D206010115中国史学史试3483D206010116西方史学史试3483D306010128中国科技史查2322D306010129中国历史地理查2322D306010131隋唐五代史查2322D306010132明清史查2322D306010134美国史查2322D306010135西方文化史查2322D306010136宋明理学专题查2322D306010137区域经济史专题查2322D306010123方志学查2322D306010145江西区域史试2322D306010146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试2322D305010163公关礼仪查1322D305010341口语表达艺术查1161D305010164企业文化宣传查1161D306010147历史学家的技艺与修养查2322D304010146现代教育思想查116模块一三选一2D304010138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查1162D304010162基础教育改革专题研究查0.
581D304010187研究性学习指导查0.
581D304010188课堂管理查232模块二4D304010191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查1162D304010192教育心理统计与测量查232模块三4D304010193SPSS统计应用查1162合计3962432137182610应选学分D1=20D2=11D3=8注:"课程性质"栏中D表示专业方向课程(D1为必修,D2为限修,D3为任修).
附表二实践环节安排表序号课程号名称学分学期周数地点备注100000005军训112校内200000003社会实践14校外300000002毕业实习16716校外406010150学年论文262校内500000006毕业论文888校内600000007创新创业能力训练21-6合计3032附表三课外安排一览表序号课程名称或内容学时周学时学期开课对象1"基础"课外1611本专业2"原理"课外1613本专业3"概论"课外3215~6本专业4"形势与政策"课外6411~8本专业5"井冈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课外1611本专业6"就业指导"课外101~8本专业7"军事理论"课外161本专业8专业考察1612本专业合计186附表四学时、学分汇总表类别课程性质课内学时总学分实践教学学分必修课学分选修课学分限选任选通识课程通识Ⅰ844527448通识Ⅱ32020120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大类平台课程)592371720专业方向课程62439120118小计238014891013116实践环节(不含实验课)/3030///合计2380178391013116历史学专业知识体系结构表知识领域子知识领域对应的课程编码名称编码名称编号名称H.
CH中国历史H.
CH.
CAH中国古代史06010106中国古代史06010104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106010105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2H.
CH.
CMH中国近现代史06010108中国近代史06010110中国现代史06010112中国当代史H.
WH世界历史H.
WH.
WAH世界古代史06010107世界古代史H.
WH.
WMH世界近现代史06010109世界近代史06010111世界现代史06010113世界当代史H.
SH专门史H.
SH.
CEH中国经济史06010101中国经济史H.
SH.
CHI中国思想史06010102中国思想史H.
SH.
CHC中国文化史06010114中国文化史H.
SH.
CHP中国政治制度史06010125中国政治制度史H.
HT史学理论H.
HT.
HT史学理论06010103史学概论H.
HT.
HH史学史06010115中国史学史06010116西方史学史H.
ETP教学理论与实践H.
ETP.
HTA.
中学历史教学理论与应用06010128历史课程与教学论04010101教育概论07150101教育心理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单元和知识点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知识单元知识点编码描述序号描述060101060601010606010106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H.
CH.
CAH.
01中国历史的学习与研究1中国历史发展的自然基础和人文特征.
2中国古代史的演进历程3学习和研究中国历史的方法H.
CH.
CAH.
02史前史与传说时代1中国古人类的进化链2石器时代3史前文化的各种类型:4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化5黄帝、炎帝与传说时代H.
CH.
CAH.
03夏与商:中华文明的开端1世界文明史上的中华文明2探索中的夏文化3从"大同"到"小康":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的成立4商的起源与盘庚迁殷5青铜时代6商文明:甲骨文、宗教观念、科学H.
CH.
CAH.
04西周与春秋:中国历史上的Feudalism时代1周的起源与周朝的建立2周公制礼作乐3"封邦建国"与宗法制度农村公社与井田4春秋时代的列国争霸5步入铁器时代6老子和孔子H.
CH.
CAH.
05从战国到秦:大一统中华帝国的建立1各国的变法2百家争鸣:群星灿烂的时代3秦的大一统及其地理基础4秦始皇: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H.
CH.
CAH.
06西汉与东汉:帝国规制的完备化1大一统帝国的重建2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3汉武帝:中央集权体制的强化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5王莽改制6光武中兴7清议与太学生运动8丝绸之路9小农经济的发展10科学技术的新成就H.
CH.
CAH.
07魏晋南北朝:国家分裂、各民族的冲突与融合1从东汉末的割据到三国鼎立2西晋:从"禅让"故事到"八王之乱"3东晋:北伐与偏安4魏晋风度与玄学5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汉胡互化6北魏文明太后、孝文帝的改革与汉化7均田制与府兵制8门阀政治9艺术与科学H.
CH.
CAH.
08从隋到盛唐:统一王朝的再建1隋的统一与创制2隋的"国富"与"国祚短促"3从唐的建立到贞观之治4从武则天到唐玄宗:唐的极盛5盛唐文化与文明H.
CH.
CAH.
09再陷分裂:从唐的衰落到五代十国的割据1唐玄宗的腐化与安史之乱的爆发2藩镇割据与刘晏、杨炎的财政改革3宦官与党争4从唐亡到五代更迭,十国割据5从柴荣的改革到赵匡胤的统一H.
CH.
CAH.
10走进新时代:北宋1北宋的立国方针与官僚政治2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3传统农业的新发展和商业的繁荣4契丹和西夏的兴起5宋对辽、西夏的妥协6女真的兴起与辽、北宋的灭亡H.
CH.
CAH.
11南宋与金的对峙1南宋的建立与绍兴和议2举棋不定的和与战3经济重心南移的最终完成4两宋的文化与科学H.
CH.
CAH.
12元朝的大统一1蒙古的兴起与混一亚欧的大蒙古国2蒙古对中国的统治3农业的恢复发展与商业的繁荣4科学与文化H.
CH.
CAH.
13明朝的统治1明朝的建立与社会制度重建2"胡蓝之狱"与皇权的强化3靖难之役与郑和下西洋4商品经济的高水平发展与倭寇问题5张居正与万历中兴6晚明的党争7崇祯:攘外与安内的两难选择H.
CH.
CAH.
14夕阳无限好——清王朝的兴与衰1清军入关与南明的抗清运动2清朝的政治制度3康熙之治4从雍正到乾隆5人口压力与社会危机6明清的学术与文化《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知识单元和知识点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知识单元知识点编码描述序号描述06010104、06010105中国历史要籍选读(上、下)HCHCAH引言1课程性质2学习内容3学习要求与学习方法章一:中国古代史籍史概述1古代史籍之产生期:先秦2发展期:汉魏六朝3繁盛期:唐宋3衰落期:元明清章二:纪传体史1纪传体史籍概述2纪传体史文选章三:编年体史1编年体史概述2编年体史文选章四:典制体史1典制体史概述2典制体史文选章五:纪事本末体史1纪事本末体史概述2纪事本末体史文选章六:史评、史论、史考1史评史考史论概述2文选《中国近代史》知识单元和知识点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知识单元知识点编码描述序号描述06010108中国近代史H.
CH.
CMH.
01绪论1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2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问题3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两种基本范式4主要参考书目H.
CH.
CMH.
02千古变局: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社会的开端1战前的中国与世界2罪恶的鸦片贸易与正义的禁烟斗争3鸦片战争的经过及中国失败的原因教训4战后的中国社会H.
CH.
CMH.
03天平天国运动与第二次鸦片战争1起义的酝酿与爆发2太平天国前期军事3天平天国政权的制度与政策4第二次鸦片战争与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5天京变乱和太平天国后期的政治经济状况6湘淮军、太平天国后期军事及其最后失败H.
CH.
CMH.
04洋务运动与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1太平天国失败后的形势2洋务运动3新的阶级力量的出现H.
CH.
CMH.
05边疆危机、中法战争、中日战争1边疆危机2中法战争3中日甲午战争H.
CH.
CMH.
06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1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危机2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兴起3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H.
CH.
CMH.
07辛亥革命的胜败1清末新政2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兴起3清末立宪运动4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中国现代史》知识单元和知识点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知识单元知识点编码描述序号描述0601011006010110中国现代史中国现代史H.
CH.
CMHH.
CH.
CMH导言1中国现代史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2学习中国现代史的目的和意义3学习中国现代史的态度和方法4学习中国现代史主要参考书目第一章: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北洋政府统治下的中国2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第二章:国民革命北洋军阀的末路1军阀势力的演变国民革命高潮的掀起2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的大发展3国民革命的失败4国民革命时期的文化和军阀统治下的少数民族第三章: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苏维埃革命的开始1国民党政府"统一"全国中国革命的低潮2苏维埃革命的开始3国民党军阀的混战中间政派的活动4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扩大第四章: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过渡1九一八事变全国抗日民主浪潮兴起2国民党法西斯统治的加强和官僚资本的形成,抗日民主运动的继续发展3苏区革命的深入和严重挫折,红军长征4华北事变和一二九运动5西安事变全国团结抗日形势的形成6三十年代中前期的中国文化和少数民族第五章:抗日战争1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正面战场的抗战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2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敌后战场成为重要战场3太平洋战争爆发,敌后军民艰苦奋战,国民党统治日趋腐朽4大后方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战线的论争5抗战文化运动的发展少数民族的抗日斗争6抗日战争的胜利第六章:国民党统治的崩溃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裁方针2全面内战爆发人民解放军的战略防御3国民党南京政权的覆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第七章:民国时期的文化和科技成就1哲学史学经济学社会学2自然科学3文学《中国当代史》知识单元和知识点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知识单元知识点编码描述序号描述06010112中国当代史H.
CH.
CMH.
01中国当代史研究述评1什么是当代史2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当代史3中国当代史的特点4中国当代史研究的困境H.
CH.
CMH.
02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49、10—1956、8)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国民经济的恢复2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H.
CH.
CMH.
03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56、9—1976、10)1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与困窘3国民经济的调整与经济状况的好转4"左"倾错误的再度发展与调整任务的完成5"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全国动乱局面的形成6"文化大革命"的持续、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及其受挫H.
SH.
CMH.
04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探索(1976、10—)1在徘徊中前进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3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与贯彻5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世界古代史》知识单元和知识点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知识单元知识点编码描述序号描述06010107世界古代史H.
WH.
WAH第一章世界历史引论1引论第二章原始社会:人类历史的开端1人类的起源2原始公社3原始文化4野蛮与文明第三章奴隶社会史导论1导论第四章古代东方史1古代埃及2古代两河流域3古代波斯4地中海东岸的古代文明5古代印度第五章古代希腊罗马史1古代希腊2古代罗马第六章封建社会史导论1导论第七章中古时代的基督教世界——欧洲诸国1日耳曼人的迁徙2法兰克王国3劳役制庄园与行会城市4十字军东征5西欧诸国6东欧诸国第八章中古时代的伊斯兰世界——亚非欧大陆的中央地带1阿拉伯—伊斯兰文明的起源2哈里发国家3伊斯兰教的发展4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繁荣5中古后期的伊斯兰世界第九章华夏文明的周边区域1朝鲜2日本3蒙古(自学)4越南(自学)第十章近代的曙光——15和16世纪的西欧社会1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的萌生2新航路的开辟与西方早期的殖民侵略3文艺复兴4德国的宗教改革与农民战争《世界近代史》知识单元和知识点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知识单元知识点编码描述序号描述0601010906010109世界近代史世界近代史H.
WH.
WMHH.
WH.
WMH序言1为什么要学习世界近代史2《世界近代史》的起止年限和分期3世界近代史的主要内容4学习的方法和要求第一章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世纪东方的中国和日本1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2文艺复兴3宗教改革4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516世纪的中国和日本第二章17世纪迄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117世纪英国革命1689年—1742年的英国2欧洲大陆的封建专制制度317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东方诸国的衰落4西欧列强的海外殖民扩张及其后果第三章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1776—1849)1美国革命2法国大革命3拿破仑帝国4维也纳会议与19世纪前半期的革命运动第四章工业革命工人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一国际1英国工业革命2工业革命的扩散3工人运动的发展4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第五章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世界市场的形成1欧美的民族民主运动改革运动2自由主义思潮3日本明治维新4资本主义入侵下的亚非拉诸国第六章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世界连结成为整体1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2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趋向3列强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世界现代史》知识单元和知识点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知识单元知识点编码描述序号描述0601011106010111世界现代史世界现代史H.
WH.
WMHH.
WH.
WMH第一章:导言1课程体系及分期、内容2分期"基本争鸣3基本要求4基本文献及参考书第二章:第一次世界大战1战前国际关系2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三章:十月革命1十月革命的历史背景2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3新生苏维埃政权巩固政权的措施4十月革命之总结第四章: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和社会主义建设2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3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苏联的对外政策第五章:战后欧洲革命风暴1原因和特点解析2德国十一月革命3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的兴亡4共产国际(1919、3---1943、6、9)第六章:两次大战期间亚、非、拉美民族民主运动1背景及特点2概况第七章:凡一华体系及二十年代国际关系1凡—华体系的形成2二十年代国际关系第八章:"相对稳定"时期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相对稳定"之概论2二十年代的美国第九章: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下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三十年代大危机2罗斯福新政3三十年代的英、法4日、德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第十章:走向大战1局部战争2大国绥靖3大战的迫近第十一章:第二次世界大战1大战的全面爆发2大战的转折3大战的全面胜利4大战的总结《世界当代史》知识单元和知识点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知识单元知识点编码描述序号描述0601011306010113世界当代史世界当代史H.
WH.
WMHH.
WH.
WMH第一章:两大阵营对立的战后世界1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2美苏"冷战"3两大阵营的形成与对峙第二章:第三次科技革命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历史背景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第三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恢复和发展1美国2西欧诸国3日本4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新现象第四章: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改革的开始1南斯拉夫率先迈出改革的步伐2赫鲁晓夫揭开了苏联体制改革的序幕3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的开始第五章: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1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概述2战后初期的亚洲3战后初期的非洲4战后初期的拉美5亚洲6非洲7拉美第六章:世界战略格局的多极化趋势1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2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和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3第三世界力量的壮大4美苏争霸态势的演变第七章:70年代以来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概述2美国3西欧4日本第八章: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与巨变1苏联的经济政治改革与解体2东欧国家的经济政治改革和巨变3剧变后的俄罗斯和东欧第九章:第三世界在斗争中发展1概论2亚洲3非洲4拉美第十章: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终结180年代美苏关系的重大转折2雅尔塔体制的瓦解3向世界多极化新格局的过渡4转型期的矛盾与冲突《中国经济史》知识单元和知识点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知识单元知识点编码描述序号描述06010101中国经济史H.
SH.
CEH.
01导论1什么是经济史2中国经济史的起源与发展3中国经济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H.
SH.
CEH.
02传统社会的经济发展轨迹1先秦时期(公元前3世纪以前)2秦汉时期(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3魏晋南北朝时期(3―6世纪)4隋唐五代时期(6—10世纪)5宋辽金元时期(10—14世纪)6明和清前期(14—19世纪前叶)H.
SH.
CEH.
03传统社会经济结构的特征1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2小农经济的"内卷化"3传统市场机制的特点4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H.
SH.
CEH.
04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增长1近代中外经济增长的比较2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3近代经济发展的形态特征及相关性分析H.
SH.
CEH.
05近代中外经济关系的变化1条约口岸制度与市场开放2流通领域的制度转型3外资企业的示范效应4农村经济结构的局部松动H.
SH.
CEH.
06近代国有经济的演变1洋务运动时期的官办工矿业2清末国有经济体系的初步形成3北洋时期国有经济的停滞4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家垄断经济的形成5近代国有经济制度的效应H.
SH.
CEH.
07近代民营经济的发展1清末民营经济的起步2近代民营工商业的发展3统制经济下民营经济的衰败H.
SH.
CEH.
08财政金融的近代化1近代财政体制的演进2外债与列强对华财政的控制3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的发展4币制改革的曲折历程H.
SH.
CEH.
09交通通讯的近代化1近代交通通讯体系的初步形成2新式交通对近代经济的影响《中国思想史》知识单元和知识点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知识单元知识点编码描述序号描述0601010206010102中国思想史中国思想史H.
SH.
CHI.
01绪论1对象与范围2地理环境条件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展开H.
SH.
CHI.
02天·地·人1天下四方2上帝、祖先与神灵崇拜3巫史文化与"礼"的诞生4天命与人事之间5"礼崩乐坏"与"士"的崛起H.
SH.
CHI.
03轴心时代(一):儒家1所谓轴心时代2"儒"的起源与孔子3孟子和荀子4修齐治平之道H.
SH.
CHI.
04轴心时代(二):道家与法家1道家的起源2老子3庄子4法家H.
SH.
CHI.
05轴心时代(三):墨家与阴阳家1墨家2阴阳五行思想与阴阳家H.
SH.
CHI.
06走向一统1一统思想的尝试:《吕氏春秋》2有为与无为之间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H.
SH.
CHI.
07经学与谶纬神学1董仲舒:王道本天2今古文经之争与《白虎通义》3"儒效":理论与实际4谶纬神学H.
SH.
CHI.
08魏晋风度与玄学1儒家纲常名教的衰落2魏晋风度3魏晋玄学H.
SH.
CHI.
09道教与佛教1道教的兴起2道教的发展及其合法化3佛教的传入及其中国化4中国佛学5三教合一H.
SH.
CHI.
10盛衰之间:迷惘与探求1隋唐大一统时期的思想界2柳宗元与韩愈:重建社会秩序3儒家道统说与孟子升格运动H.
SH.
CHI.
11走进新时代1时代主题:重文轻武与积贫积弱2思想的转型:范仲淹与王安石3兴儒与排佛:理学"宋初三先生"H.
SH.
CHI.
12天理与人心1理学的形成:北宋五子2天理与人心之间:朱熹与陆九渊3朱陆之争与理学观念的传播H.
SH.
CHI.
13理想与现实之间1义与利之间:北宋党争的思想基础2困境中的浮沉3理想与现实之间H.
SH.
CHI.
14天理之下1走向圣坛2深入大众3修齐治平之道H.
SH.
CHI.
15良知与良能1天理何在2良知与良能3良知何在4"百姓日用即道"H.
SH.
CHI.
16困惑与批判1理学的时代困境2罗钦顺与王廷相3东林学派4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H.
SH.
CHI.
17权力、思想与知识1理学:名实之间2政统与道统之间3知识与思想之间4"悲风骤至"H.
SH.
CHI.
18欧风美雨之中1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2"师夷长技以制夷"3传统与现实之间《中国文化史》知识单元和知识点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知识单元知识点编码描述序号描述06010114中国文化史H.
SH.
CHC第一章文化和文化史1关于文化2关于文化史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和特质1关于文化类型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第三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刚健有为2贵和尚中3崇德利人4天人协调(天人合一)第四章中国的礼乐文化1巫史文化与礼乐文化的关系2礼文化3乐文化第五章中国的宗教文化1宗教要说中国的宗教文化第六章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1政治文化研究的内容2中国政治文化的元典问题第七章中国的士文化1士的发生史2道统与政统问题第八章中国的学术文化1中国学术文化研究的内容2经学问题《中国政治制度史》知识单元和知识点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知识单元知识点编码描述序号描述0601012506010125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制度史H.
SH.
CHP.
01绪论1几个有关概念2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两种形式3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内容4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5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概况6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参考资料7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8参考书目H.
SH.
CHP.
02第一章:前封建时代和封建时代1前封建时代2封建时代的过渡——夏3封建时代的确立——商4封建制的盛世——西周H.
SH.
CHP.
03第二章:"官僚"帝国的时代——从春秋战国到秦汉1官僚制帝国时代的过渡——春秋战国2法家帝国——秦3王霸之道——汉H.
SH.
CHP.
04第三章:贵族与皇权——三国两晋南北朝1三国:贵族政治浮出水面2九品中正制和"户调式"与门阀政治3门阀政治阴影下的西晋分封复古4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与职能分工的初现5地方官制与行政区划的演变6军队私人化的走向7门阀政治的政治文化与门阀政治的末路H.
SH.
CHP.
05第四章:考试帝国——隋唐1隋朝的创制2三省六部和集体宰相制3科举制度4唐代的官吏任用考核制度5隋唐时期的监察体系6府兵制及其畸变7隋唐的地方政府体制8隋唐的司法制度H.
SH.
CHP.
06第五章:军阀政体——五代十国1武化结构与秩序2失掉了文治精神的文官体系3缺乏道德维系导致的制度性动荡H.
SH.
CHP.
07第六章:精致繁复的网状王国——两宋1繁复的中央行政机构2宋代的地方官制3宋代的科举与学校制度4宋代官员的人事制度5宋代的兵制H.
SH.
CHP.
08第七章:草原帝国——金、元1金朝的政府特色2猛安谋克制度3元朝的大汗与皇帝制度4元朝的中央行政体系以及决策机制5元朝的地方行政系统6投下分封制度7社会等级与政治文化8元朝的兵制H.
SH.
CHP.
09第八章:绝对王权——明清(1860年之前)1政治中枢的变迁2明代的中央行政机构3明代的地方行政体系4明代的学校与科举制度5明代的兵制6明代皇室的特务机构7明朝的监察制度8明朝独特的宗藩制度9清代的中枢决策及其机构10清朝的皇帝继承制度11清代的内务府和太监机构12清代的中央行政机构13清朝的八旗绿营兵制14清朝的朝贡与理藩体系15清朝的地方行政及其运作H.
SH.
CHP.
10第九章:转型的阵痛——晚清1清朝政治格局的转换2勇营制度和新式海军3总理衙门和总税务司4戊戌维新变革的制度意义5清末新政《史学概论》知识单元和知识点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知识单元知识点编码描述序号描述06010103史学概论H.
HT.
HT第一章历史、历史学和历史观1历史、历史学和历史科学2历史科学的主要特点3历史科学的作用4历史科学工作者的基本素养第二章历史学从潜科学到科学1唯物史观的创立2科学分析社会基本矛盾3正确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第三章历史发展规律及发展动力1历史发展的辩证法2历史主义第四章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1详尽占有资料,从事实中引出结论2理论指导于历史研究的意义3理论和史料的统一第五章史料的搜集1史料的种类及搜集途径2档案资料的搜集3地方志书有关资料的搜集4类书及辑佚书第六章史料的辨伪、考据、校勘与整理1史料辨伪的基本方法2考证的基本方法3校勘的方法4整理史料的方法第七章新史学方法1分析和综合研究法2历史比较法与类比法3历史归纳法和演绎法4历史研究中的具体和抽象5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的统一第八章历史编纂学1史著的内容与形式2史学著作的体裁3历史事实的表达4史著编著的技巧第九章史学和其它学科的关系1史学和其他人文社科学的关系2史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中国史学史》知识单元和知识点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知识单元知识点编码描述序号描述06010115中国史学史H.
HT.
HH第一章绪论1史与史学2史学与史学史第二章中国史学的起源与发生1口述史与甲骨文史2先秦史官与《尚书》《春秋》《左传》第三章传统史学的形成——秦汉史学1秦汉史学的特点2司马迁,班固史学思想的差异第四章传统史学的发展——魏晋南北朝史学1史学迅速发展的原因2史学发展的主要表现第五章传统史学的繁荣——隋唐五代史学1唐代设馆修史2刘知几《史通》3杜佑《通典》第六章传统史学的鼎盛——宋辽金元史学1宋朝史学繁荣的表现2《资治通鉴》与《通鉴》学3郑樵与《通志》4元修宋辽金三史第七章传统史学的衰落和启蒙色彩史学的产生——明清(鸦片战争以前)史学1明代前中期史学的衰落2明朝后期私人修史的兴起3清初经世致用史学4乾嘉史学5章学诚的史学理论第八章中国近代史学1龚自珍的史学2民族危机中的史学3近代维新派的史学成就4梁启超的新史学5新史学思潮及其影响下的史学6近代考古学对史学的影响7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西方史学史》知识单元和知识点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知识单元知识点编码描述序号描述0601011606010116西方史学史西方史学史H.
HT.
HHH.
HT.
HH前言1西方史学史的含义、研究对象2西方史学发展的概况3学习西方史学史的意义和方法4主要研究资料介绍第一章古希腊史学1古希腊史学的诞生2古典时代与希腊化时代的希腊史学第二章古罗马史学1共和时期的罗马史学2早期帝国时期的罗马史学3古典史学的覆亡与基督教史学的兴起第三章基督教史学1西欧基督教史学2东罗马帝国的史学第四章文艺复兴时期的史学1意大利人文主义史学2欧洲其他国家的人文主义史学第五章近代西方史学(上)1英国理性主义史学2启蒙时期的法国史学318世纪德意志、美国和俄国史学第六章近代西方史学(下)119世纪上半期的西欧史学219世纪下半期的西欧史学319世纪下半叶美国和俄国史学第七章近代西方历史哲学1历史哲学的兴起2近代法国历史哲学3近代德意志历史哲学第八章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史学1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史学实践3早期马克思主义历史研究第九章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早期西方史学观念的转型1批判的历史哲学2新史学的萌芽3分析的历史哲学第十章年鉴学派的社会科学历史学1社会科学历史学的形成2社会科学历史学的鼎盛3社会科学历史学的变化第十一章社会科学历史学在西方的扩展1英国的社会科学历史学2美国的社会科学历史学3德国的社会科学历史学第十二章20世纪晚期以来西方史学的新探索1社会科学历史学面临的挑战2史学观念的更新3史学方法的变化《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知识单元和知识点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知识单元知识点编码描述序号描述06010128历史课程与教学论E.
CIT.
CITH.
CTH.
01历史课程论1历史课程的沿革与发展2现代历史课程理念3历史课程目标4历史课程结构5历史课程标准6历史课程内容7历史课程资源E.
CIT.
CITH.
TH.
02历史教材论1历史教材的含义与基本类型2历史教科书的编写3历史教材的使用E.
CIT.
CITH.
IDH.
03历史教学设计1历史教学目标设计2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3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安排4作业的设计E.
CIT.
CITH.
ITH.
04历史教学论1历史教学的基本理论2历史教学组织形式3历史教学方法4历史教学技能5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E.
CIT.
CITH.
TEH.
05历史教学评价1教学评价概述2学生历史学习评价3历史教师教学质量评价E.
CIT.
CITH.
TPTH.
05历史教师论1历史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2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3历史教师的备课与说课《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大纲(历史系一年级用)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中国古代史》是历史学系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要使学生打好牢固的历史专业基础,认识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各朝的政治,经济制度的特点,了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主要人物和主要的文化成就,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史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科研动态和研究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通过对中国古代史的学习,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继承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为弘扬祖国文化,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努力奋斗.
二、教材以张岂之主编的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中国历史》为教材,同时以十院校编写的《中国古代史》,樊树志《国史概要》,翦伯赞、郑天挺的《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谭骐骧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为辅助教材.

三、要求学生应集中精力学好教材和老师授课的内容,阅读指定的参考书,纯熟地掌握中古史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注意培养自己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本大纲开列的教学参考书仅供参考,目的是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复习题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四、教学安排本学期总授课时108节,课堂讨论两节,市内参观1天(市博物馆、青原山静居寺).
期末复习辅导两节.
五、必读参考书1、《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恩格斯著,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2、《中国大陆上的远古居民》,贾兰坡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78年.
3、《旧石器时代考古》,王幼平著,文物出版社,2000年.
4、《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文物出版社,1984年.
5、《新中国考古五十年》,文物出版社编,文物出版社,1999年.
6、《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著,三联书店,1999年.
7、《农业发生与文明起源》严文明著,科学出版社,2000年.
8、《文化人类学》,童恩正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9、《中国通史》第二卷《远古时代》,白寿彝总主编,苏秉琦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10、《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
11、《中国通史》第三卷《上古时代》,白寿彝总主编,徐喜辰,斯维至,杨钊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12、《中华远古史》王玉哲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13、《西周史》,杨宽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14、《春秋史》,顾德融,朱顺龙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15、《战国史》杨宽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16、《中国青铜时代》,张光直著,三联书店,1999年.
17、《东周与秦代文明》,李学勤著,文物出版社,1984年.
18、《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著,中华书局,1995年.
19、《秦汉史》,翦伯赞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
20、《中国通史》第三卷(上下册),白寿彝总主编,上册白寿彝、高敏、安作璋主编,下册白寿彝、廖德清、施丁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21、《秦汉史》,林剑鸣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22、《剑桥中国秦汉史》〔英〕崔瑞德、鲁惟一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23、《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著,中华书局,1993年.
24、《三国史》,何兹全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25、《魏晋南北朝史纲》,韩国磐著,人民出版社,1983年.
26、《魏晋南北朝史略》,何兹全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
27、《魏晋南北朝史》(上下册),王仲荦著,上海人民出版社,上册1979年,下册,1981年.
28、《六朝史》,张承宗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29、《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30、《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唐长孺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
31、《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万绳楠整理,黄山书社,1987年.
32、《隋唐五代史》,吕思勉著,中华书局,1959年.
32、《隋唐史》,岑仲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年.
33、《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34、《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著,中华书局,1977年.
35、《府兵制考释》,谷霁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
36、《唐五代赋役史草》,张泽咸著,中华书局,1986年.
37、《北朝隋唐的均田制度》,韩国磐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38、《唐代科学制度研究》,吴宗国著,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
39、《唐代礼制研究》,任爽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40、《唐律研究》,乔伟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
41、《五代史略》,陶懋炳著,人民出版社,1985年.
42、《中国通史》第七卷(上下册),白寿彝总主编,陈振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43、《辽史简编》,杨树森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
44、《简明西夏史》,李蔚著,人民出版社1997年.
45、《金史简编》,张博泉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
46、《元朝史》(上下册),韩儒林主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
47、《剑桥中国辽宋夏金元史》,〔德〕傅海波,〔英〕崔瑞德编,史卫民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48、《行省制度研究》,李治安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
49、《明清史》,李洵,薛虹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
50、《明史》(上下),汤纲、南炳文著,上海人民出版社,上册,1985年,下册1992年.
51、《明史新编》傅衣凌主编,杨国桢,陈支平著,人民出版社,1993年.
52、《明代国家机构研究》,王天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53、《南明史》,顾诚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
54、《明代赋役制度史》,唐文基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55、《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美〕珀金斯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
56、《中国十大商帮》,张海鹏、张海瀛著,黄山书社,1993年.
57、《徐光启》,王重民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58、《清代全史》(十卷本),王戎笙总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1993年.
59、《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册),〔美〕费正清、刘广京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60、《清代地方政府司法职能研究》,吴吉远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61、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62、汤因比《历史研究》63、金应熙《国外关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评述》64、主要史学刊物.
主要有《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国农史》、《史学月刊》、《史林》、《史学集刊》,以及重点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第一章导言:中国历史的学习与研究一、中国历史发展的自然基础和人文特征.
二、中国古代史的演进历程.
三、学习和研究中国历史的方法.
第二章史前史与传说时代一、中国古人类的进化链1、人类的起源2、中国古人类的进化链二、石器时代1、石器时代的概念2、中国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三、史前文化的各种类型: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化1、农业革命2、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3、河姆渡文化四、黄帝、炎帝与传说时代1、三皇五帝的传说2、中华文明的起步3、禅让传说与中国国家的起源第三章夏与商:中华文明的开端一、世界文明史上的中华文明1、世界四大古文明及其特征2、黄土与中华文明二、探索中的夏文化1、传说中的夏文化.
2、夏文化考古与二里头文化3、关于大禹治水问题三、从"大同"到"小康":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的成立1、儒家典籍中的"大同之世"和"小康之世"2、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的成立四、商的起源与盘庚迁殷1、传说中的商的起源2、早期商史与盘庚迁殷3、殷墟考古4、商的政治社会结构与饮酒风气问题5、《奥尔梅克文明的起源》五、青铜时代1、青铜时代的概念2、商代的青铜器制作及其政治社会意义3、商代的社会与经济六、商文明:甲骨文、宗教观念、科学1、甲骨文的发现及其意义2、商代的巫术文化3、商代的科学成就第四章西周与春秋:中国历史上的Feudalism时代一、周的起源与周朝的建立1、传说中的早期周史与农业文明2、周灭商及其原因分析反思二、周公制礼作乐1、周公及其东征2、"礼"与"乐"三、"封邦建国"与宗法制度1、"封建"的含义2、西周的封邦建国3、宗法制度4、西周的政治制度四、农村公社与井田1、西周的"邑""里"与农村公社问题2、井田制的问题五、春秋时代的列国争霸1、西周的衰落与平王东迁2、春秋五霸3、春秋争霸的特征与意义六、步入铁器时代1、从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2、铁器的推广与农业革命3、工商业的发展变化七、老子和孔子1、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特点2、老子的思想3、孔子的思想第五章从战国到秦:大一统中华帝国的建立一、各国的变法1、从春秋到战国的社会变化2、魏国的变法3、楚国的变法4、秦国的商鞅变法5、其它国家的变法二、百家争鸣:群星灿烂的时代1、百家争鸣含义与时代背景——稷下学宫——"士"的演变与百家争鸣2、儒家:孟子与荀子3、墨家4、道家:庄子与逍遥游5、法家:"法"、"术"、"势"三、秦的大一统及其地理基础1、合纵与连横2、秦统一的措施3、秦统一的地理基础四、秦始皇: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1、皇帝制度及其理论依据2、三公九卿制与郡县制3、巩固统一的政策措施1)建造驰道与直道2)建筑长城3)开边与移民4)焚书坑儒5)统一文字、度量衡等第六章西汉与东汉:帝国规制的完备化一、大一统帝国的重建1、秦末农民战争与楚汉之争2、西汉的建立与刘邦剪除异姓王问题3、"汉承秦制"与郡国并行体制问题二、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1、汉初对统治方略的重新探索2、黄老思想3、文景之治三、汉武帝:中央集权体制的强化1、吴楚七国之乱与王国问题的解决2、汉武帝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3、汉武帝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的军事措施4、汉武帝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5、社会矛盾的激化与"轮台罪己诏"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从"无为"到"有为"的变化2、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今古文经学及其争议4、"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五、王莽改制1、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2、王莽其人3、王莽改制的内容4、王莽改制失败的原因六、光武中兴1、刘秀与东汉的建立2、光武中兴:简政以安民,进贤以励治,集权以统一3、谶纬神学的盛行七、清议与太学生运动1、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2、清议与党锢之祸八、丝绸之路1、"丝绸之路"的概念2、汉对西域的经营与"丝绸之路"的开拓3、"丝绸之路"九、小农经济的发展1、小农经济2、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3、东汉豪强的地主经济十、科学技术的新成就1、天文历算1)盖天说、浑天说与宣夜说2)落下闳、耿寿昌、张衡3)太初历4)《周髀算经》2、张仲景和华陀3、造纸术的发明第七章魏晋南北朝:国家分裂、各民族的冲突与融合一、从东汉末的割据到三国鼎立1、道教与黄巾起义2、汉末地方割据势力的混战3、曹操统一北方4、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5、九品中正制二、西晋:从"禅让"故事到"八王之乱"1、"汉魏故事"与西晋的统一2、占田制与课田3、从英雄时代到小人时代:竹林七贤问题4、八王之乱与西晋的灭亡三、东晋:北伐与偏安1、东晋的建立与侨置州郡制度2、门阀士族的腐朽3、东晋的北伐祖逖庾亮桓温4、淝水之战与东晋的苟安四、魏晋风度与玄学1、魏晋风度2、玄学五、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汉胡互化1、五胡十六国2、胡人汉化问题3、中原汉人对接受胡人文化吸收六、北魏文明太后、孝文帝的改革与汉化1、北魏的建立2、文明太后的改革措施1)正式颁布官吏俸禄制度2)颁布均田令3)实行三长制4)实行租调制3、孝文帝的改革与汉化七、均田制与府兵制1、均田制2、府兵制八、门阀政治1、宋、齐、梁、陈的更替2、士族和庶族九、艺术与科学1、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莫高窟)2、祖冲之3、贾思勰与《齐民要术》第八章从隋到盛唐:统一王朝的再建一、隋的统一与创制1、隋的建立及其儒学和佛学基础2、隋的制度创新1)创立三省六部制.
2)创立科举制及其意义3)整顿地方基层组织,建立户籍制:"大索貌阅"与"输籍法"二、隋的"国富"与"国祚短促"1、隋的"国富"及其原因2、隋炀帝的作为及其悲剧1)营建东都洛阳.
2)开凿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及其意义3)经营西域4)"天下死于役,而家伤于财"三、从唐的建立到贞观之治1、关陇贵族的兴起与唐的建立2、"玄武门之变"3、唐太宗李世民的制度建设"贞观之治"1)加强官僚机构,提高政治效能2)重视官员的培养和选拔3)加强法制建设4)"贞观之治"四、从武则天到唐玄宗:唐的极盛1、武则天其人及武周政权的建立2、武则天的政治和经济措施3、从武则天到唐玄宗4、唐玄宗的改革与开元盛世5、社会经济的安定繁荣五、盛唐文化与文明1、唐诗艺术的繁荣2、音乐舞蹈等艺术的新发展3、书法艺术繁荣4、佛教和佛学繁荣第九章再陷分裂:从唐的衰落到五代十国的割据一、唐玄宗的腐化与安史之乱的爆发1、唐玄宗的腐化2、政局的败坏与外重内轻局面的形成3、安史之乱的爆发与平定4、安史之乱的影响二、藩镇割据与刘晏、杨炎的财政改革1、藩镇割据与河北三镇2、刘晏的财政改革3、杨炎的财政改革与两税法4、"四镇之乱"与泾原兵变5、唐宪宗的削藩斗争与"元和中兴"三、宦官与党争1、宦官专权与永贞革新2、牛李党争3、唐的灭亡四、从唐亡到五代更迭,十国割据1、唐代晚期的社会危机2、从庞勋起义到黄巢起义3、唐的灭亡与五代更迭4、十国割据与南方经济的发展五、从柴荣的改革到赵匡胤的统一1、周世宗柴荣的改革措施2、北宋的建立与统一全国第十章走进新时代——北宋一、北宋的立国方针与官僚政治1、北宋概说:走进新时代2、北宋的立国方针3、北宋的集权与官僚政治4、"三冗"问题的积累与积贫积弱现象二、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1、范仲淹与庆历新政2、王安石变法1)王安石其人2)王安石变法的内容A:理财诸法B:整军诸法C:《三经新义》与科举、教育诸法3)王安石变法的评价问题4、元佑更化三、传统农业的新发展和商业的繁荣1、农业的新发展:苏湖熟、天下足2、商业革命面面观1)城市的繁荣2)商业的发达与纸币的产生3)宋代商业的运行网络四、契丹和西夏的兴起1、契丹的兴起2、辽的二元体制3、投下军州问题4、西夏的兴起与西夏的文化五、宋对辽、西夏的妥协1、宋辽战争与澶渊之盟2、宋夏战争与宋夏和议六、女真的兴起与辽、北宋的灭亡1、女真的兴起与金的建立2、猛安谋克制度3、宋徽宗与北宋的腐化4、宋金海上之盟与辽的灭亡,西辽的建立5、"靖康之耻"北宋的灭亡第十一章南宋与金的对峙一、南宋的建立与绍兴和议1、南宋的建立与金灭南宋的努力2、岳飞抗金与南宋政权的初步稳定3、绍兴和议与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1)岳飞被害原因分析2)绍兴和议二、举棋不定的和与战1、秦桧的结局与岳飞的平反2、隆兴北伐与隆兴和议3、韩侂胄与"开禧北伐"、"嘉定和议"三、经济重心南移的最终完成1、北方移民的大量南下为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2、"苏湖熟,天下足"格局的形成3、刊印农书和劝农文的热潮4、手工业的发展与瓷都景德镇的崛起5、海上交通与对外贸易的繁荣6、临安的繁荣四、两宋的文化与科学1、理学的兴起与反理学思想1)理学兴起时代背景与历史文化背景2)理学的先驱韩愈与"道统"说的提出3)理学"宋初三先生"4)周敦颐与《太极图说》5)张载的思想6)程灏程颐的贡献7)理学集大成者朱熹8)陆九渊与心学的形成9)陈亮、叶适对理学的批判2、繁荣的文学艺术1)"文以载道"与唐宋八大家2)宋词的繁荣3)宋诗的成就3、科学技术新成就第十二章元朝的大统一一、蒙古的兴起与混一亚欧的大蒙古国1、蒙古的兴起与成吉思汗的创制2、蒙古的扩张与混一亚欧的大蒙古国的建立3、蒙古的扩张与中西文化的交流二、蒙古对中国的统治1、蒙古对南宋的进攻2、元的建立与元灭宋文天祥抗元3、元的政治制度与行省制度4、元的民族分化政策:人分四等十级三、农业的恢复发展与商业的繁荣1、元政府恢复发展农业经济的政策措施1)司农司的劝课农业的措施2)村社制度2、农业的恢复与发展1)农业科技著作的大规模刊发与王桢的《农书》2)农业生产的进步和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3、黄道婆与棉纺织业的发展4、商业与大都、临安城市经济的繁荣5、海上交通与国际贸易的繁荣四、科学与文化1、郭守敬的科学成就2、元曲的繁荣第十三章明朝的统治一、明朝的建立与社会制度重建1、元末农民战争与朱元璋的崛起2、明初社会政治和经济秩序的重建1)《大明律令》的颁行2)科举制度3)恢复和稳定社会经济的措施4)黄册和鱼鳞图册二、"胡蓝之狱"与皇权的强化1、"胡蓝之狱"2、丞相制度的废除与君权相权矛盾彻底解决3、内阁的设立与职能的演变4、明代的特务政治5、明代的地方政府机构6、朱元璋的严厉肃贪三、靖难之役与郑和下西洋1、"靖难之役"2、郑和下西洋及其评价四、商品经济的高水平发展与倭寇问题1、商品性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2、商业的繁荣与货币问题3、地方商帮的形成4、市镇经济的繁荣5、走私贸易的繁荣与所谓的"倭寇"问题五、张居正与万历中兴1、极端君主专制的内在矛盾与朱批、票拟制度2、明代的宦官专权问题3、张居正改革1)政策措施2)张居正的悲剧六、晚明的党争1、万历的怠政2、所谓的东林党问题3、晚明党争的内容与后果七、崇祯:攘外与安内的两难选择1、明末农民战争2、后金的兴起与清的建立3、攘外与安内的两难选择明的灭亡4、明亡原因分析第十四章夕阳无限好——清王朝的兴与衰一、清军入关与南明的抗清运动1、明朝的灭亡与清军入关2、南明诸政权的抗清斗争及其覆灭3、郑成功收复台湾二、清朝的政治制度1、清朝的政治体制2、八旗制度3、议政王大臣会议及其废除4、军机处三、康熙之治1、清初稳定社会经济秩序的措施2、康熙之治1)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诸措施2)加强君主专权,维护国家的安定统一a、平定三藩之乱b、统一台湾c、平定准噶尔叛乱d、遏制沙皇俄国的扩张:《尼布楚条约》的签定3)思想文化建设四、从雍正到乾隆1、雍正:"为治之道在于务实":1)严惩结党和清查钱粮亏空和积欠2)摊丁入地3)开豁贱籍4)改土归流2、乾隆:盛极而衰1)十全武功:开拓和巩固边疆地区的军事行动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消耗了大量财富2)前期的政治稳定与后期的政治腐败3)浩大的文化建设工程与《四库全书》的编纂3、康雍乾盛世五、人口压力与社会危机1、"人口爆炸"人口的相对过剩2、人口爆炸的原因3、洪亮吉的人口论4、人口压力与社会危机六、明清的学术与文化1、明清文字狱问题2、阳明心学的兴起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李贽4、西学东渐5、乾嘉学派《中国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课程简介中国思想史是对从先秦至民国时期的思想发生发展的基本历程以及对主要代表人物和其思想进行较为系统的说明的历史.
主要考察我国先民跨入文明社会的门槛之后形成的原始宗教思想意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近代新学以及中国历史上两大教派佛教、道教等各种思想思潮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考察它们发展演变的轨迹,并分析其原因和社会影响.
它是历史学专业必修专业基础课程.

2、教学目的要求本课程的设置是针对具有较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古代汉语典籍识读能力,并具有了一定的理论水平的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专门课,对于培养学生历史研究能力,史学论文撰写能力以及形成中学教师所必备的知识结构而言,它是必不可缺的基础课.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中国思想史发展的历史线索、中国思想史上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从而达到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初步理解,增强该专业学生对中国传统思想的认知、解读能力和进行思想再创造的原创力.

3、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思想史发展历程的基本线索,把握主要代表人物的基本思想内容.
尤其是对轴心时期中国古代思想大师及其元典的解读,分析其本土特色和历史地位;了解两汉时期古今文经学的对立及其实质;更新对魏晋玄学的认识;把握宋明理学对中国思想境界的提升;探讨佛、道二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及三教合流的趋势;正视近代思想的嬗变,从而对中国学术史的流变有所认识,并提高其理论思维水平;使学生获得进行新的思想创造的思想资源与思想启示,获得关于宇宙人生的启迪,更深刻地理解人生的意义,提升其精神境界.

4、指定教材[1]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2]张岂之著,中国思想史,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
5、教学参考书[1]侯外庐著,中国思想通史(第二版),人民出版社,1980年.
[2]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3]李泽厚著,中国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
6、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与方法第一节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与范围1、思想与思想史2、中国思想史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分析1)中国思想史与中国哲学史2)中国思想史与中国学术史第二节中国思想史起源与发展变迁的基础条件1、研究方法回顾2、中国的历史地理环境与中国思想的起源与发展3、农业文明与中国思想的起源与发展第三节中国思想史的特点1、重伦理和政治、重辩证思维和"天人合一"思维模式2、重经学形式第四节学习研究研究中国思想史的意义1、训练培养民族记忆力2、复兴民族文化的必须第五节学习研究中国思想史的方法问题1、学习和研究思想史必须与社会史的学习与研究相结合2、认真研究思想家的生平,细致阅读研究其著作3、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特别是要提高哲学、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理论素养第二章中国思想的起源与初步展开:巫与史第一节引言:人类思想的起源:巫术、宗教和迷信1、文化人类学上的巫与史2、巫史与思想的起源第二节中国考古发现的上古时期的巫术、宗教和迷信中国考古发现中的的上古中国人的方位观念和天人关系观念.
玉的意义"天地差序格局"战争与君主专制思想产生的社会渊源第三节上帝、祖先与神灵崇拜上帝的概念内涵及其与西方的不同"天"的概念及其信仰祖先崇拜自然神崇拜忠孝观念的起源第四节巫与史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1、巫史的职能和治社会地位2、巫史对中国思想史的的影响3、巫史与中国礼文化传统的形成第三章走向轴心时代第一节引言:所谓轴心时代1、雅斯贝斯(KarlJasbers)的"轴心时代"概念2、轴心时代中国的思想特点第二节社会秩序的重建:"天命"与"敬天保民"1、周灭商与天命思想的形成2、敬天保民思想的形成3、"天命"与"敬天保民"和理论与实际:巫术的意义4、礼乐文化的形成第三节"礼崩乐坏"与"士"的崛起礼崩乐坏与人们对"礼"的内涵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反思周王室垄断的知识和技术散落民间"士"阶层的崛起与轴心时代的开始稷下学宫第四章轴心时代(一):儒家第一节引言:"儒"的起源1、关于"儒"的起源2、"儒"的源对孔子及其后世的儒家学者的影响.
第二节孔子孔子生平及著述礼的意义仁的意义教育思想及其意义第三节孟子和荀子儒家的分裂孟子的人性论及其对人格力量的高扬孟子的仁政说及其意义荀子的人性论"群"与礼法的形成及其意义第五章轴心时代(二):道、法、墨诸家思想第一节道家1、"道"的观念的起源2、老子的思想1)老子其人2)辩证法3)政治军事哲学与人生哲学4)小国寡民与无为而治3、庄子的思想1)庄子其人2)齐万物与逍遥游4、道家思想的影响第二节法家1、法家的思想发端2、战国前期至中期法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从李悝到商鞅3、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1)韩非子生平与著述2)韩非子的主要思想4、法家变革思想的教训与历史影响第三节墨家墨家思想的起源墨子的思想兼爱、非攻尚贤、尚同明鬼、天志非命3、儒墨思想的内在矛盾及其影响第六章轴心时代(三):阴阳五行与方士第一节巫术的哲学化之一:阴阳五行思想上古中国人的方位观念与阴阳五行思想的起源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及其影响第二节巫术的哲学化之二:《周易》关于《周易》的起源《周易》思想:辩证法与循环论3、《周易》思想的深远影响第三节方士的社会地位和影响方士的概念巫术的运用与方士的社会地位第四节轴心时代的结束与《吕氏春秋》第七章经学时代第一节汉初黄老之学1、汉代初期黄老之学的勃兴1)黄老之学的形成及其谱系2)汉初的政治社会现实与统治者对黄老学的推崇3)黄老学派集大成著作:《淮南子》2、黄老之学的历史作用第二节独尊儒术与董仲舒1、思想主流由"道"而"儒"的转轨2、董仲舒1)董仲舒生平及著述2)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天人感应与正名论3、董仲舒思想的历史影响4、独尊儒术与走进经学时代第三节两汉今古文之争1、两汉今古经文之争1)今古经文之争的由来2)今古经文之争的主要分歧2、今古经文之争对经学及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第四节道教的形成和道教思想1、道教的产生1)道教的思想渊源2)道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及主要派别2、道教的主要派别及其代表著作1)太平道与《太平经》的哲学思想2)符箓派与《想尔注》的宗教哲学3)金丹派与《周易参同契》的卦爻象征模式3、道教的发展与成熟第五节谶纬神学1、谶纬兴起及其流行2、《白虎通》3、桓谭、王充对谶纬神学的批判第七章魏晋风度与魏晋玄学第一节魏晋风度从英雄时代到小人时代魏晋风度第二节玄学思潮的兴起及其特征1、名法思潮的兴起;2、玄学思潮的兴起;玄学的特征"正始之音":何晏;王弼的玄学体系1、何晏的玄学思想2、王弼的玄学思想第四节竹林七贤及其思想1、所谓竹林七贤2、阮籍3、嵇康第五节"中朝名士"及其思想向秀的思想郭象的思想第六节魏晋玄学的理论贡献与社会影响1、魏晋玄学与道2、教魏晋玄学与佛教3魏晋玄学与文学第七节玄风劲吹下的的经学1、郑学与王学2关于南学与北学问题第九章道教与佛教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时的道教1、丹鼎派2、道教改革3、三教合流第二节佛教的传入1、佛教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魏晋时人的理解1)佛教的创立与基本教义2)传入中国及主要派别2、早期主要派别及其代表人物1)"般若"学与六家七宗格义2)中观派与僧肇3)慧远以"业报"为核心的佛学理论4)涅槃佛性论与竺道生第三节范缜与魏晋南北朝反宗教思潮1、魏晋社会的人生态度与生死观2、形神问题:反宗教思潮的理论着眼点3、反宗教情绪的高涨与范缜的《神灭论》第四节隋唐时期佛教的兴盛1、隋唐佛教兴盛的社会背景1)统治阶层的大力提倡2)佛教的本身的理论及中国化2、隋唐佛教主要宗派及其思想1)天台宗2)华严宗3)禅宗4)净土宗5)唯识宗第十章天理与良心第一节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其教条化1、隋唐时期的儒学的发展2、《五经正义》与儒学的教条化第二节疑古思潮的兴起与孟子升格运动1、疑古思潮的兴起2、孟子升格运动3、韩愈的"道统"说与宋明理学的先声第三节理学的兴起与初步发展1、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及条件2、宋初三先生3、周敦颐及其《太极图说》4、张载的"关学"5、邵雍的《皇极经世》第四节程朱理学1、二程生平及其著述2、二程的理学思想3、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1)朱熹其人2)朱熹的主要著述3)朱熹的主要思想分析第五节程朱理学的官学化理学在宋代的遭遇元代的理学元代理学的官学化的完成第六节陆王心学1、陆九渊的生平及其"心即理"的思想1)陆九渊"心即理"命题的基本内涵2)陆九渊"心即理"说与朱熹"性即理"的区别3)朱陆及其影响2、阳明心学1)王阳明的生平与思想发展阶段2)"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说;3)"致良知"与"知行合一"论3、阳明学的传播和发展1)江右王门学派2)浙中王门学派3)南中王门学派4)泰州王门学派第十一章回归与反叛第一节实学的兴起1、王学末路与明灭的震撼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对理学的批评与改造3、实学的兴起第二节清代朴学的兴起及主要流派1、朴学的兴起及其社会背景分析2、朴学的主要流派1)惠栋与吴派2)戴震与皖派3、清代朴学的评价第十二章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第一节"悲风骤至"与"开眼看世界"1、悲风骤至2、龚自珍、3、魏源4、林则徐第二节农民的"天国"梦想:中国思想史中的太平天国1、关于拜上帝会2、关于《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第三节从"自强""求富"到"恃商为本"1、曾国藩的理学经世思想2、"自强"、"求富"的洋务思潮3、早期的维新思潮第四节兴民权、开议院1、维新变法的灵魂和设计师——康有为2、维新运动时期崛起的思想家和宣传家——梁启超3、维新运动时期的激进思想家——谭嗣同第五节"物竞天择,适者生存"1、《天演论》与中国近代的进化主义思潮2、严复:传播西学,批判中国专制文化传统3、严复的教育救国与文化回归第六节传统文化对西学东渐的反抗1、洋务运动时期的保守思潮2、关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问题3、从反洋教斗争到义和团运动第七节维新、立宪与革命1、清末新政与立宪运动2、革命思潮的兴起3、吴樾与革命恐怖主义思潮第八节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1、孙中山及其三民主义思想2、章太炎的民族主义思想第九节五四新文化运动与近代思想史的结束《西方史学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TheHistoryofWesternHistoriographyTeachingPrograms执笔人:叶芳编写日期:2013年6月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编号:060101162.
课程性质/类别:D2专业方向课/限选课3.
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4.
适用专业:历史本科专业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西方史学史》是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基础课程,以本科生为讲授对象.
西方史学史的研究对象是研究人们(主要是历代历史学家)对历史所作出的种种思考,其一是向历史学专业的学生系统地介绍西方史学发生、发展的过程;其二是在这种系统介绍的基础上或过程中,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剖析,揭示包括西方史学在内的历史科学的发展规律.
从而在西方历史学发展的长河中,疏凿源流,辨证因果,探求原委,以寻取历史学自身发展的规律.
同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进行科学研究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科学素质.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前言(1学时)教学内容(一)西方史学史的含义、研究对象1、历史学(History)和史学史(HistoryofHistoriography)2、西方史学史的研究对象:历史学家(Historians)、历史著作(Works)、历史学的社会地位(二)西方史学发展的概况1、古典史学/ClassicalHistoriography(公元前5世纪—5世纪)2、中世纪史学/HistoriographyinMiddleAge(5—14世纪)3、近代史学/ModernHistoriography(14—20世纪初)4、现代史学/ContemporaryHistoriography(20世纪—)(三)学习西方史学史的意义和方法(四)主要研究资料介绍基本要求学习目的:了解《西方史学史》课程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了解西方史学史研究的概况;认识西方史学发展的一般特点.
学习要求:掌握学习和研究西方史学史的历史分期及其发展概况.
重点:西方史学史的历史分期及其发展概况.
难点:西方史学史研究的方法作业思考题1、如何理解西方史学史的研究对象2、简述西方史学史的历史分期及每一时期的主要发展概况.
案例分析西方史学史研究的意义与方法古希腊史学(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古希腊史学的诞生一、自发的历史记忆二、古希腊史学的准备三、古希腊史学的开端第二节古典时代与希腊化时代的希腊史学一、里程碑式的历史家希罗多德二、卓越的历史家修昔底德三、古典时代晚期及希腊化时代的史学基本要求:1、学习目的:一是了解西方历史学与神话(Myth)的关系;二是了解希腊史学对后世西方历史学的影响.
2、学习要求:掌握希罗多德(Herodotus)、修昔底德(Thucydides)、色诺芬(Xenophon)等人史学思想与史学成就.
3、重点: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的史学思想和方法.
4、难点:希腊人本主义思想对史学的影响;希腊哲学对希腊史学的影响.
作业思考题1、《荷马史诗》对希腊史学的贡献.
2、希罗多德史学成就及其思想.
3、修昔底德史学成就及其思想.
4、色诺芬的史学成就与特点.
5、以希罗多德与修昔底德为例,简述希腊史学人本思想的发展.
案例分析神话、史诗与历史学的关系古罗马史学(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共和时期的罗马史学一、罗马史学的诞生与伟大的史家波里比乌斯二、拉丁史学的出现与恺撒的《高卢战记》三、罗马社会转型期的深沉记录者——撒路斯提乌斯第二节早期帝国时期的罗马史学一、奥古斯都时代史学的繁荣二、元首制时期史学的低落三、元首制时期史学的再繁荣第三节古典史学的覆亡与基督教史学的兴起一、帝国西部最后的古典二、走向基督教史学三、奥古斯丁的基督教历史哲学基本要求:1、学习目的:一是了解罗马历史学与希腊史学的关系;二是了解罗马史学发展概况.
2、学习要求:掌握老伽图、恺撒、撒路提乌斯、李维与塔西佗等人史学思想与史学成就;掌握西方古典史学的传统.
3、重点:撒路提乌斯、李维和塔西佗的史学思想和方法.
4、难点:罗马史家道德垂训思想的发展演变;西方古典史学的传统.
作业思考题:1、高卢战记.
2、李维史学成就及其思想.
3、塔西佗史学成就及其思想.
4、波里比阿的史学成就与特点.
5、结合希腊罗马史学试述西方古典史学传统.
案例分析:罗马史学与希腊史学的关系基督教史学(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西欧基督教史学一、格雷戈里的《法兰克人史》二、英格兰史学之父——比德三、基督教史学中晚期的几位代表第二节东罗马帝国的史学一、早期拜占庭史学二、中期拜占庭史学三、拜占庭史学的衰亡基本要求:1、学习目的:(1)了解历史研究的转型以及基督教与历史研究的关系;(2)了解基督教史学家如何借助历史研究为现实社会服务.
2、学习要求:(1)掌握基督教史学的特点、基督教史学家的代表人物与基督教史学的贡献;(2)正确理解历史研究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3、重点:基督教史学的历史考察4、难点:宗教与历史学的关系作业思考题:1、圣·奥古斯丁、鄂图在基督教史学上的地位.
2、中世纪欧洲史学的特点及其评价.
3、普罗科匹阿斯的史学成就.
案例分析:中世纪欧洲史学的特点文艺复兴时期的史学(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意大利人文主义史学一、人文主义史学的奠基二、马基雅维利与他的史作《佛罗伦萨史》三、比昂多与瓦拉的史学贡献第二节欧洲其他国家的人文主义史学一、法国人文主义史学二、英国人文主义史学三、尼德兰与德意志的人文主义史学基本要求:1、学习目的:正确认识文艺复兴时期古典史学人本史观的复归;了解宗教改革时期西方史学发展的状况;了解博学派史学家对史学研究的贡献.
2、学习要求:掌握人文主义史学的成就;掌握宗教改革时期重要史学家的史学成就和影响.
3、重点: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史学成就;新教与旧教的史学对基督教史学体系的修正;博学派史学.
4、难点:人本主义思潮对史学的影响;历史编纂体例和历史解释理论的发展;游记、地理志和非欧地区历史研究对象对基督教世界史模式的冲击.
作业思考题:1、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史学的主要成就.
2、如何认识马基雅维里的史学思想3、波丹的史学思想4、博学派的史学特点5、圣摩尔僧团及其史学成就案例分析:文艺复兴与历史学的关系以及人文主义对历史研究的影响;如何看待博学派与历史研究的关系近代西方史学(上)(5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英国理性主义史学一、大卫休谟二、爱德华吉本三、威廉罗伯逊第二节启蒙时期的法国史学一、孟德斯鸠二、伏尔泰三、狄德罗和"百科全书派"启蒙思想家第三节18世纪德意志、美国和俄国史学一、德意志哥廷根学派二、独立战争和美国史学的产生三、俄国启蒙史学基本要求:1、学习目的:了解理性史学发展的状况;正确认识理性主义史学的成就和局限.
2、学习要求:掌握理性时代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和史学成就.
3、重点:启蒙思潮和进步观念对史学的影响;历史研究重心的转移和编纂范围的扩大;孟德斯鸠的社会历史研究方法.
4、难点:世界通史写作的出现.
作业思考题:1、理性主义史学的特点2、简评"地理环境决定论"3、爱德华·吉本的史学成就.
4、哥廷根学派的贡献.
案例分析:地理环境是否能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近代西方史学(下)(5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19世纪上半期的西欧史学一、法国大革命与法国阶级斗争史观二、兰克和兰克学派三、英国自由主义史学第二节19世纪下半期的西欧史学一、从普鲁士学派到世纪之交的德国史学二、法国实证主义史学的产生和发展三、英国资本主义鼎盛时期的史学第三节19世纪下半叶美国和俄国史学一、南北战争后的美国史学二、特纳和边疆学派三、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后的史学基本要求:1、学习目的:了解历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的条件;19世纪历史学在不同国家发展的概况了解19世纪欧美史学流派的演变;了解19世纪西方学者对古代东方文明的研究状况;认识各个史学流派之间的辩证关系.

2、学习要求:19世纪历史学发展的特点;历史学在不同国家发展的概况.
3、重点:法国的阶级斗争史学;德国的客观主义史学;蒙森的罗马史研究;4、难点:如何理解历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阶级斗争史学作业思考题:1、评兰克和兰克学派的史学思想、方法及其影响.
2、蒙森的罗马史研究3、普鲁士学派的史学成就4、法国阶级斗争史学主要成就5、格罗特的希腊史研究6、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美国史学概况.
案例分析:1、历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2、如何理解阶级斗争史学3、案例:格罗特的希腊史研究为什么会在学术上存在不足近代西方历史哲学(5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历史哲学的兴起一、历史和历史哲学二、历史哲学的兴起与维科的《新科学》三、马克思和一般历史哲学理论第二节近代法国历史哲学一、爱尔维修二、卢梭三、孔多塞第三节近代德意志历史哲学一、康德二、赫尔德三、黑格尔基本要求:1、了解历史哲学发展状况.
2、掌握历史哲学家的主要思想;意大利、德国的历史哲学.
3、重点:维柯的历史哲学4、难点:历史哲学与历史学的关系.
作业思考题:如何理解维柯、康德、孔多塞的历史哲学思想.
案例分析:历史哲学对历史研究的影响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史学(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一、唯物史观的产生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三、马克思《历史学笔记》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史学实践一、马克思对1848年法国革命的研究二、恩格斯对1848年德国革命的研究三、列宁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三节早期马克思主义历史研究一、法国的社会主义史研究二、德国的工人运动史研究三、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基本要求:1、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形成2、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基本内容3、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4、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作业思考题: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案例分析:同上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早期西方史学观念的转型(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批判的历史哲学一、狄尔泰的史学即理解二、克罗齐的史学即哲学三、柯林武德的史学即思想的重演第二节新史学的萌芽一、"兰普雷希特争论"二、鲁滨逊的新史学三、贝尔的历史综合思想第三节分析的历史哲学一、亨佩尔的"普遍规律在历史中的作用"二、"覆盖律模型"三、有关"覆盖律解释模型"的争论基本要求:学习目的:了解传统史学理论和方法的危机;新旧史学更替的轨迹.
学习要求:正确认识批判历史哲学流派的认识论革命思想;掌握分析历史哲学的兴起过程及其对历史解释的研究成果.
重点:批判的历史哲学和新史学的萌芽.
难点:分析的历史哲学作业思考题:如何理解"史学即理解".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新史学的兴起与主要内容.
如何用"覆盖律模型"解释历史.
案例分析:理解"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年鉴学派的社会科学历史学(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科学历史学的形成一、第一代的理论创新二、费弗尔的历史研究三、布洛克的历史研究第二节社会科学历史学的鼎盛一、《地中海》与"长时段"二、《资本主义》三、《法兰西的特性》第三节社会科学历史学的变化一、总体史学的衰落二、"从地窖到顶楼"三、系列史的第三层次基本要求:1、学习目的:了解新历史学和历史研究的社会科学化趋向,年鉴学派史学.
2、重点:年鉴学派的史学思想和成就.
3、难点:人类学和社会学对史学的影响,年鉴学派的史学.
作业思考题:年鉴学派的史学思想和成就案例分析:年鉴学派着重研究的理论、方法和领域第十一章社会科学历史学在西方的扩展(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英国的社会科学历史学一、马克思主义史学二、地方史三、经济社会史第二节美国的社会科学历史学一、心理史学二、新经济史三、新政治史和新社会史.
第三节德国的社会科学历史学一、批判史学二、社会史学派三、计量社会史基本要求:学习目的:了解社会科学历史学的发展,西方各国社会科学历史学的发展情况.
重点:英国社会科学历史学难点:美国的社会科学历史学、心理史学.
作业思考题:1、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成就;2、社会科学对现代历史学的影响;案例分析:当代西方史学的发展与中国的历史学研究第十二章20世纪晚期以来西方史学的新探索(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科学历史学面临的挑战一、社会科学历史学的局限二、"历史叙事的复兴"三、后现代主义史学的兴起第二节史学观念的更新一、生态史观与环境史二、人类学与新文化史三、社会性别与社会性别史第三节史学方法的变化一、新叙述史二、微观史三、日常生活史基本要求:学习目的:了解20世纪以来西方史学的新发展,了解新史学的史学观念和史学方法.
重点:当代全球化理论、后现代理论对历史学科史学观念和史学方法的影响.
难点:如何理解历史叙事的复兴作业思考题:怎样评价西方历史理论中关于全球史理论的争论案例分析:当代西方史学的发展与中国的历史学研究四、教学安排建议1.
作业练习见各章内容2.
案例分析见各章要求3.
专题研讨怎样阅读史学名著五、课程考核1.
考核形式及成绩评定办法分为期末考试和平时考核相结合的办法.
其中期末考试:50%-60%,平时考核:40%-50%.
2.
本课程考核的基本要求期末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西方史学发展演进的历史进程、对史学家及其著作的了解程度,以百分制计分.
平时成绩的考核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以下几种方法中的某几种:考勤、作业、资料翻译、读书报告等.

六、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先行后续关系本课程的先行课程:《世界史》、《史学概论》.
要求学生对世界通史和基本史学理论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开设的课程.
其后续课程为《西方文化史》等.
七、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
教材:于沛、郭小凌、徐浩,《西方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张广智编著:《西方史学史》(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
参考书:01.
徐浩、侯建新:《当代西方史学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02.
[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杨豫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03.
何兆武主编:《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近现代西方史学著作选》,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04.
何兆武、陈啟能主编:《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05.
罗凤礼主编:《现代西方史学思潮评析》,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06.
张文杰等编译:《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07.
《史学理论丛书》编辑部编:《八十年代的西方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08.
杨豫、胡成著:《历史学的思想和方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09.
[香港]鲍绍林等著:《西方史学的东方回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0.
[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史学家:历史神话的终结者》,马俊亚、郭英剑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
徐崇温著:《用马克思主义评析西方思潮》,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12.
[法]J.
勒高夫、P.
诺拉:《新史学》,姚蒙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13.
[美]詹姆斯哈威鲁滨孙著:《新史学》,齐思和等译,商务印书馆,1989.
14.
[意]贝奈戴托克罗齐著:《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傅任敢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15.
[英]R.
G.
柯林武德著:《历史的观念》,何兆武、张文杰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6.
[英]A.
J.
汤因比:《历史研究》(12卷,1934—1961年),曹未风等译(简本,上、中、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
17.
[英]卡尔波普:《历史决定论的贫困》,杜汝楫、邱仁宗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18.
[美]悉尼胡克:《历史中的英雄》,王清彬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19.
[英]托马斯卡莱尔:《论英雄和英雄崇拜》,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
20.
[英]A.
J.
汤因比:《文明经受着考验》,沈辉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21.
[美]G.
G.
伊格尔斯:《历史研究国际手册:当代史学研究和理论》,陈海宏、刘文涛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22.
[美]G.
G.
伊格尔斯:《欧洲史学新方向》,赵世玲、赵世瑜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23.
[法]布洛克:《历史学家的技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24.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杜章智、任立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25.
陈启能:《西方史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26.
JW汤普森编著:《历史著作史》(4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27.
张广智:《西方史学通史》(6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Historycurriculumanddidactics执笔人:昌庆钟编写日期:2013年6月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编号:060101282.
课程性质/类别:专业方向课/必修课3.
学时/学分:60学时/3学分4.
适用专业:历史教育专业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第一,了解当前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及课堂教学的概况,掌握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历史教学的基本技能.
第二,初步掌握进行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能够进行教学反思,尝试写作历史教学论文,通过教学研究提高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水平.
第三,具备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素养、能力,能够在工作以后马上进入角色,承担历史教学任务,并能在工作中进一步学习和提高.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一)前言(1学时)1.
主要内容:(1)《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目标;(2)《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内容;(3)怎样学好《历史课程与教学论》课程2.
基本要求了解本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主要内容和学习本课程的基本方法.
3.
自学内容略读《历史教学论》教材,了解本课程主要的学习内容.
(二)第一章历史课程论(20学时)1.
主要内容(1)历史课程的沿革与发展什么是历史课程在中学设置历史课程的价值取向我国历史课程的设置当代世界历史课程的发展趋势21世纪初的我国历史课程改革(2)现代历史课程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转变教学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建立综合评价体系(3)历史课程的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历史课程与教学目标(4)历史课程的结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结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结构(5)历史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含义历史课程标准的功能历史课程标准的特点(6)历史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概念课程内容的本质课程内容的呈现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内容的组织(7)历史课程资源历史课程资源的含义与类型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2.
基本要求(1)了解我国历史课程的沿革和设置,当代世界历史课程的发展趋势,我国历史课程的改革.
(2)了解历史课程的新理念.
(3)了解初、高中历史课程方案.
(4)理解熟练掌握历史课程标准.
(5)理解什么是历史课程内容,掌握历史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与历史课程资源开发的相关原理与方法.
3.
自学内容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版.
4.
课外实践(1)结合初、高中历史新课程实验教科书,探讨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与把握.
(2)结合初、高中历史新课程实验教科书,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设计某课文教学目标.
(3)结合初、高中历史新课程实验教科书,探讨对历史课程内容的理解,思考如何处理历史教科书与历史教学内容的关系.
(4)结合初、高中历史新课程实验教科书某课文的教学,探讨如何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三)第二章历史教材论(6学时)1.
主要内容(1)历史教材的含义与基本类型历史教材的含义;中学历史教材的基本类型.
(2)历史教科书的编写确立新的教科书观念;历史教科书编写的基本要求;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体裁;历史教科书的结构;当前历史教科书存在的几个问题.
(3)历史教材的使用重新认识教材内容;历史教科书的使用.
2.
基本要求(1)理解历史教科书的新理念,认识当前历史教科书存在的问题;(2)了解历史教科书的体裁与结构,学会如何有效地使用教科书;3.
自学内容臧荣: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源丛书·必修1,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
课外实践结合高中历史必修课教材,探讨如何依据课程标准要求设计某篇课文的教学内容.
(四)第三章历史教学设计(9学时)1.
主要内容(1)历史教学目标设计从"三项任务"到"三维目标"历史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内涵解析历史新课程教学目标的表达历史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思路(2)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新课程倡导的教材观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3)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安排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教学过程的设计(4)作业的设计作业设计的原则作业的构思作业设计案例2.
基本要求(1)学会如何设计教学目标;(2)学会如何选择与确定教学内容;(3)学会如何设计教学过程;(4)学会如何设计历史作业.
(5)在掌握以上各部分内容设计基础上,能够设计某篇课文的完整教案.
3.
自学内容宾华《中学历史教学设计研究》,长春出版社,2012年出版.
何成刚、夏辉辉、张汉林《历史教学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
课外实践学生开展教学设计训练.
(五)第四章历史教学论(18学时)1.
主要内容(1)历史教学的基本理论历史教学的本质历史教学过程历史教学原则历史教学模式(2)历史教学组织形式历史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历史课堂教学历史课外活动横跨课堂内外的活动探究式教学(3)历史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图示法讨论法辩论法史料研习法角色扮演法各种历史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4)历史教学技能导入技能讲授技能提问技能板书技能小结技能(5)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互联网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2.
基本要求(1)掌握历史教学的基本理论;(2)了解历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3)认识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4)把握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与技能;(5)掌握现代化的历史教学技能与手段.
3.
自学内容中学历史高级教师编写:《谈历史教学技能》,北京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何成刚《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华东师大出版社,2008年版.
观看历史教学课例视频,体会历史教学的教学基本方法与技能.
4.
课外实践学生试教,大家听课评课.
(六)第五章历史教学评价(3学时)1.
主要内容(1)教学评价概述什么是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功能教学评价的类型21世纪历史教学评价的新进展(2)学生历史学习评价评价的类型评价的程序与方法(3)历史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教学质量评价方法教学质量评价标准2.
基本要求(1)了解教学评价的功能、类型,以及21世纪历史教学评价的新进展(2)掌握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3)掌握如何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
3.
自学内容黄牧航《历史教学与学业评价》,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4.
课外实践学习编制一张高考历史模似试卷.
学会如何听课与评课.
(七)第六章历史教师论(3学时)1.
主要内容(1)历史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历史教学三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历史教师与学生的关系(2)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积累历史教师的史学研究历史教师的教学知识历史教师的教学研究(3)历史教师的备课与说课2.
基本要求(1)了解中学历史教师角色与地位(2)了解中学历史教师需要具备的专业素养(3)了解中学历史教师的备课(4)了解中学历史教师如何说课3.
自学内容傅建明《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与方法》,华东师大出版社,2007年5月版.
李赫《初中历史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版.
4.
课外实践开展学生说课训练.
四、教学安排建议1.
作业练习(1)撰写课程论文:传统历史课堂教学与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的比较;(2)分阶段开展历史教案内容的设计;(3)设计某篇课文的完整教案,为试教做准备.
2.
案例分析除前言部分外,所有章节内容都结构中学历史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3.
专题研讨(1)历史教学目标的设计;(2)历史教学内容的设计;(3)历史教学提问的设计.
4.
实验安排安排部分学生试教.
五、课程考核1.
考核形式及成绩评定办法(1)考勤与作业:40%-50%(2):期末考试:50%-60%2.
本课程考核的基本要求着重考核学生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能力,以实践能力的考核为主.
六、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先行后续关系本课程的先行课程:课程与教学概论.
教育实习.
七、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
教材:闫桂琴《中学历史教学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2.
参考书:[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3]佐藤正夫:《教学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4]朱汉国:《新编历史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5]何成刚《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华东师大出版社,2008年版.
《史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IntroductiontoHistoriography执笔人:肖云岭编写日期:2013年6月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编号:060101032.
课程性质/类别:B1通识Ⅱ课/必修课3.
学时/学分:42学时/3学分4.
适用专业:历史本科专业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一是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全面认识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以增加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二是促进学生初步了解和具体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加强学生研究历史的基本能力和基本功,为其步入历史研究的殿堂打下牢固的基础.

史学概论是一门对各种具体的历史研究活动及其内在规律进行探索的科学.
要学习和研究历史,就必须掌握或了解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
而《史学概论》则是致力于解决上述问题的一门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论水平、历史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及加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和了解.
该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能力.
主要是提高学生对历史及历史学的基本认识,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及运用唯物史观考察人类历史运动过程的能力,以及史料的搜集、整理、辩伪、考据、校勘的能力,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历史编纂学,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历史、历史学和历史观教学要点:历史,历史学,历史科学的基本概念、内容,历史科学在认识上的特点,历史科学的作用及历史科学工作者的基本素养.
教学时数:4学时第一节历史、历史学和历史科学一、何谓历史二、何谓历史学三、何谓历史科学第二节历史科学在认识上的主要特点一、认识对象的特点二、认识过程的特点三、认识检验的特点第三节历史科学的作用一、认识现在必须了解过去二、历史经验可供借鉴三、历史是生活的教科书第四节历史科学工作者的基本素养一、逐步掌握史学理论二、培养良好的史德三、培养多方面的基本功考核内容:1、历史科学的作用.
2、历史科学工作者的基本素养.
3、历史认识的检验方法.
4、名词:历史历史学历史科学第二章历史学从潜科学到科学教学要点:了解唯物史观创立的过程、内容及其在历史研究中如何运用唯物史观.
明确认识物质生产活动是一切历史活动的基础,辩证分析和研究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深刻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正确理解和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研究历史.

教学时数:4学时第一节、唯物史观的创立一、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内容二、唯物史观在历史研究中的正确应用第二节科学分析社会基本矛盾物质生产活动是一切历史活动的基础二、辩证分析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三、从社会存在解释历史上的社会意识第三节正确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考核内容:1、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意义.
2、在历史研究中如何分析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3、在历史研究中如何正确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4、名词: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唯物史观第三章历史发展规律及发展动力教学要点:促进学生了解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学习和运用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学习和研究历史过程,掌握历史主义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之中.
教学时数:2学时第一节历史发展的辩证法一、矛盾形成历史运动二、历史发展中的渐进与飞跃三、历史发展是螺旋式的上升运动四、历史发展的必然与偶然第二节历史主义一、历史主义的概念二、发展的观点三、联系的观点四、具体分析的观点考核内容:1、何谓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包括哪些内容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包括哪些基本观点3、名词:历史主义第四章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教学要点:史论结合之内涵与方法.
促进学生了解和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史论结合,弄清其必要性和具体方法.
教学时数:2学时第一节详尽占有资料,从事实中引出结论一、详尽占有史料的重要性二、全面分析史料,尊重客观史实三、摆正史料学与历史科学的关系第二节理论指导对于历史研究的意义一、搜集资料需要理论指导二、分析和评价历史现象需要理论指导第三节理论和史料的统一一、反对唯史料论和以论代史的错误倾向二、运用史论结合指导学习和研究实践考核内容:1、详尽占有史料的重要性.
2、史料学与历史科学的关系.
3、何谓史料学史料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4、何为史论结合5、名词:寓论于史史料学第五章史料的搜集教学要点:史料、史料学、目录学、中国古代书目、档案资料的搜集、地方志书资料、类书资料、辑佚书资料,了解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途径和整理、掌握运用史料的方法.
教学时数:4学时第一节史料的种类及搜集途径一、无文字记录的史料的搜集二、古籍文献资料的搜集—目录学概述第二节档案资料的搜集一、档案资料的种类及其史料价值二、各档案馆所藏的重要档案资料三、私家档案第三节地方志书有关资料的搜集一、何为地方志书二、重要的地方志书第四节类书及辑佚书一、何为类书二、重要的类书及其史料价值三、何谓辑佚书四、辑佚书的史料价值考核内容:1、史料搜集和整理的重要意义.
2、无文字记录的史料的基本内容、价值.
3、掌握目录学的意义.
4、中国古代的书目.
5、中国古代的史部书分作多少个子目,各子目书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
6、经、子、集部书的史学价值.
7、中国历史上管理档案的专门机构.
8、竹简的发现及其史料价值.
9、地方志书的使用价值.
10、类书及辑佚书的使用价值.
11、名词:史料目录学正史载记甲骨文竹简札类书辑佚史料学第六章史料的辨伪、考据、校勘与整理教学要点:史料辨伪、考据、校勘、搜集与整理的基本方法;通过上述途径获得大量可靠而真实的历史资料,为进一步研究历史打下基础.
教学时数:5学时第一节史料辨伪的基本方法一、何为史料辨伪二、史料辨伪的九种方法第二节考证的基本方法一、孤证二、互证第三节校勘的方法一、对校法二、本校法三、他校法四、理校法第四节搜集史料的基本方法一、按目录寻求史料二、逐书寻求史料三、根据引注寻求史料四、按类抄录笔记和卡片第五节整理史料的方法一、按性质分门别类地整理史料二、按时间先后整理史料考核内容:1、辨伪的基本方法2、考证的基本方法3、校勘的基本方法4、搜集史料的方法5、整理史料的方法6、名词:辨伪考证校勘第七章新史学方法教学要点:了解和掌握历史研究的新方法,以促进学生运用辩证逻辑的思维方法,正确认识历史现象,深刻探求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要求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历史研究的各种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历史学习和研究中.
分析法,综合法,阶级分析法,比较法,类比法,归类法,归纳法,演绎法,抽象法,逻辑法等历史研究方法.
难点是如何将其具体运用于研究实践中去.

教学时数:4学时分析和综合研究法一、分析法二、阶级分析法三、综合研究法第二节历史比较法与类比法一、比较法二、类比法历史归纳法和演绎法一、归纳法二、演绎法第四节历史研究中的具体和抽象一、具体与抽象---人类认识历史的方法二、抽象法第五节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的统一一、历史方法的基本特征二、逻辑方法的特征三、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的统一考核内容:1、分析法及其具体方法2、综合研究法、历史比较法,归纳法,演绎法3、名词:分析法比较法归纳法第八章历史编纂学教学要点:正确掌握史学著作的编写方法,要求学生按此方法编写历史论文.
了解史著内容、形式、体裁、及历史事实表述方法、史著编纂的技巧等.
教学时数:2学时第一节史著的内容与形式一、史著的内容二、史著的形式三、史著编纂形式的演变第二节史学著作的体裁一、编年体二、纪传体三、纪事本末体四、章节体五、其他体裁第三节历史事实的表达一、时间因素的表述二、地理因素的表述三、人物的表述第四节史著编著的技巧一、史著结构二、史著的语言三、标题、引证、注释、附录考核内容:1、史著编纂形式的转变2、史学著作的体裁3、历史事实表述方法4、史学著作的结构5、名词: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章节体注释附录引证第九章史学和其它学科的关系教学要点:史学和哲学、文学、考古学、历史地理、自然科学等各学科的关系;利用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推动史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教学时数:2学时一、史学和哲学的关系二、史学和考古学的关系三、史学和民族学的关系四、史学和历史地理学五、史学和文学六、史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考核内容:1、史学和考古学的关系2、史学和民族学的关系3、史学和历史地理学的关系4、名词:历史地理学民族学考古学四、教学安排建议以课堂讲授为主;对于理论性较强的问题适当采用学生课堂讨论、教师讲评的方式;对于实践性较强的问题如史料的搜集与整理等内容,有条件时可安排学生课余时间进行实践,课堂交流实践的心得体会.
1.
作业练习见各章考核内容.
2.
案例分析中西方进入近代社会历史进程原因分析.
3.
专题研讨历史的客观性.
五、课程考核1.
考核形式及成绩评定办法本课程属于考试课程,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40%-50%,期末成绩占50%-60%.
2.
本课程考核的基本要求具体要求见考试大纲.
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学校统一制订的各项课堂纪律,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参与课堂讨论和交流,课后按时完成作业;有关情况将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
六、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先行后续关系本课程的先行课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要求学生对中国及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有较清晰的了解;本课程可与《中国现当代史》、《世界现当代史》等课程同时开设.
七、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
教材:《史学概论》编写组:《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2.
参考书:1、庞卓恒:《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杜经国等:《历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3、葛懋春:《历史科学概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4、吴泽:《史学概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5、启良:《史学与神学》,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
6、崔粲:《历史教学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史学史》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HistoryofChineseHistoriography执笔人:肖云岭编写日期:2013年6月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编号:060101152.
课程性质/类别:D1通识Ⅱ课/限选课3.
学时/学分:42学时/3学分4.
适用专业:历史本科专业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中国史学史》旨在介绍中国历史上的史家,史著,史官制度,分析历代史家记述史事的观点,方法,阐明中国史学的源流演进过程并揭示其发展规律,以便使学生掌握中国史学史的基础知识,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掌握中国史学史课程的研究对象及主要任务,了解该课程的主要参考书.
教学时数:4学时一、史,史学,史学史1、史①过去之"史"②现今之"史"2、史学①定义②史学的萌芽与形成③"史学"一词的产生3、史学史第二章中国史学的起源与发生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掌握先秦时期史学萌芽与初创的基本知识;掌握先秦时期的史家,史著,史官制度.
教学时数:8学时一、口述史事和三代史诗1、刻木,结绳2、口述史事的特点3、三代史诗二、甲骨文与历史记载1、甲骨文有一些包含了时间,地点,人物,活动,这初步具备了历史记载在记事方面的要求.
2、甲骨文字内容丰富,为后人研究当时的社会情况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3、甲骨文字还有助于考订文献,辨明史实.
三、先秦史官1、史官名氏2、史官职责3、史官职名①周之五史②左史,右史四、《尚书》1、简介2、《尚书》的真伪①"伪古文"的问题②"今文"中的"伪"3、《尚书》中所体现的周公思想五、《春秋》1、简介2、《春秋》体现了神意史观3、关于《春秋》的"微言大义"六、《左传》1、简介2、《左传》作者①刘歆伪造《左传》说②一般认为作者是左丘明3、《左传》与《春秋》的关系第三章传统史学的形成——秦汉史学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秦汉时期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所取得的开创性成就;掌握这一时期史学的特点;掌握司马迁,班固等人的史学著作及史学思想.
教学时数:8学时一、秦汉史学的特点1、创立中国史学中纪传体的史书体裁①什么是纪传体②纪传体为什么会初创于西汉2、直笔传统①先秦良史②《史记》,《汉书》皆为"实录"③《史记》,《汉书》能直笔,后世史家为何难以做到3、创立了通史和断代史两种体例①"通史"创立的条件②断代史为何产生4、天命史观①司马迁的天命观②班固的天命观二、司马迁,班固史学思想的差异在《汉书司马迁传》中,班固批评司马迁说:"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
"思考:马,班学术思想差异的具体表现(儒道,游侠,货殖)思考:造成马,班学术思想差异的主要原因(家世,学术渊源,时代背景)思考:班固对司马迁的批评是否准确(即如何理解班固对司马迁的批评)1、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2、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3、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第四章传统史学的发展——魏晋南北朝史学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封建史学形成独立,完整,多样化学科体系的重要时期;掌握该阶段史学迅速发展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教学时数:6学时一,史学迅速发展的原因1、各政权对撰修史书的重视2、世族门阀制度的形成,刺激了史学的发展3、历代政府重视对文献典籍的搜集和保存4、纤维纸普遍用于书写,为史学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5、佛教的传入,玄学的兴起,使得人们的思想从经学的禁锢中解脱出来,原来附属于经学的史学得以迅速发展二,史学发展的主要表现1、史书数量增加2、史学地位的提高――独立学科体系的建立3、官,私修史成风,私修史书多且优于官修.
4、史书体裁丰富,史学向多途发展①纪传体A、陈寿《三国志》B、范晔《后汉书》②编年体――东晋袁宏《后汉纪》③地方史,历史地理A、常璩《华阳国志》B、郦道元《水经注》C、杨炫之《洛阳伽蓝记》第五章传统史学的繁荣——隋唐五代史学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隋唐五代史学发展的基本知识;掌握唐代设馆修史的成就;掌握刘知几,杜佑的史学成就.
教学时数:5学时一、唐代设馆修史1、唐初设馆修史的原因2、唐代设馆修史的成就①修撰了大量的起居注,实录,国史②八部正史3、设馆修史的弊病二、刘知几《史通》1、简介①刘知几生平②《史通》的内容③《史通》问世的前提条件2、刘知几的历史编纂理论①关于历史编纂的内容.
②关于编纂体例③关于修史制度.
④关于史才问题⑤关于撰述原则.
⑥关于文字表述三、杜佑《通典》1、简介2、写作动因3、《通典》的内容及其所体现出的杜佑的史学思想①杜佑对封建社会基本结构的认识相当深刻,高度重视社会经济②杜佑治史,就是要经世致用,以挽救岌岌可危的唐王朝③杜佑从巩固封建统治的角度出发,特别强调礼,乐的重要性第六章传统史学的鼎盛——宋辽金元史学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宋辽金元史学发展的基本知识;掌握《资治通鉴》与《通鉴》学;掌握郑樵的史学思想;掌握元修三史义例之争.
教学时数:5学时一、宋朝史学繁荣的表现1、修史机构完善2、史学名家辈出;史书数量空前增多3、史书体裁日趋完善4、历史文献学的发展二、《资治通鉴》与《通鉴》学1、《资治通鉴》的编修助手及编修方法①编修助手②编修方法2、《资治通鉴》的姊妹篇①《稽古录》②《资治通鉴目录》③《资治通鉴考异》④《通鉴举要历》3、《通鉴》学①撰写当代编年史②续补《通鉴》③改编《通鉴》④注释,研究《通鉴》三、郑樵与《通志》1、郑樵简介2、《通志》的内容3、郑樵的史学思想①主通明变,提倡编写通史②注重"自得","独断之学",提倡修史成"一家言"③强调据事直书,反对"欺人之学"的所谓《春秋》褒贬之法④主张史书"纪实迹",削去"欺天之学"的五行相应之说⑤倡导求实的学风,反对空谈义理和专务辞章之学四、元修宋辽金三史1、三史义例之争①什么是三史义例问题②争论的主要观点③脱脱对三史义例的裁定2、三史的修撰及特点第七章传统史学的衰落和启蒙色彩史学的产生——明清(鸦片战争以前)史学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明清史学的基本知识;掌握明清各阶段(明朝前中期、明朝后期、清朝前期、清朝中期)史学的主要特点.
教学时数:4学时一、明代前中期史学的衰落1、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2、几部重要的官修史书①《元史》②《明会典》③《永乐大典》二、明朝后期私人修史的兴起1、兴起的原因2、谈迁《国榷》与李贽《藏书》、《续藏书》三、清初经世致用史学1、顾炎武与《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2、黄宗羲与《明夷待访录》3、王夫之与《读通鉴论》四、乾嘉史学1、产生的原因2、乾嘉史学的特点①官方控制历史撰述和史学评论②私家治史力求考证古史,"博古而不通今"③治学态度严谨、方法比较科学五、章学诚的史学理论1、系统阐发"《六经》皆史"说2、强调"史德"3、主张将史籍区分为"撰述"与"记注"两类4、提出改革旧史裁,创立新史体5、系统论述方志学理论第八章中国近代史学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近代史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从而认识到史学与民族国家的密切关系.
教学时数:5学时一、龚自珍的史学二、民族危机中的史学三、近代维新派的史学成就四、梁启超的新史学五、新史学思潮及其影响下的史学六、中国近代考古学对史学的影响七、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四、教学安排建议以课堂讲授为主;对于理论性较强的问题适当采用学生课堂讨论、教师讲评的方式;对于实践性较强的问题如史料的搜集与整理等内容,有条件时可安排学生课余时间进行实践,课堂交流实践的心得体会.
1.
作业练习见各章基本内容.
2.
案例分析中国近代史学的演进3.
专题研讨传统史学体例之优劣五、课程考核1.
考核形式及成绩评定办法本课程属于考试课程,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40%-50%,期末成绩占50%-60%.
2.
本课程考核的基本要求具体要求见考试大纲.
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学校统一制订的各项课堂纪律,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参与课堂讨论和交流,课后按时完成作业;有关情况将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
六、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先行后续关系本课程的先行课为《中国历史》和《中国历史要藉选读》,要求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有较清晰的了解;本课程可与《古代汉语》、《西方史学史》等课程同时开设.
七、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
教材:白寿彝:《中国史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
参考书:[1]王国维:《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年版.
[2]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3]王树民:《中国史学史纲要》,中华书局1997年版.
[4]尹达:《中国史学发展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5]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6]钱穆:《中国史学名著》,三联书店2000年版.
《中国文化史》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HistoryofChineseCulture执笔人:肖云岭编写日期:2013年6月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编号:060101142.
课程性质/类别:B1通识Ⅱ课/必修课3.
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4.
适用专业:历史本科专业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本课程旨在通过教学,有选择地介绍、探讨中国文化最主要的内容、特征,使学生对中国文化有一个基本而又系统的了解,为进一步认识、研究中国文化打下基础.
中国文化自古文史哲不分家,通过本课程教学,丰富学生的文化史知识,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和把握,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在文史哲方面融会贯通.
学习本课程,采用讲授与讨论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将在导引学生初步解读中国文化基本状态的基础上,拓展、增进学生的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素质修养,提升对中国国情的理性认识和文化传承再造的责任.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文化和文化史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文化学中的大、小文化概念,主要的文化研究学派;把握文化一词在中国的古典意义、文化演进的基本特点、文化史研究的价值意义.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重点:文化的概念;文化史研究的价值意义教学难点:文化与历史的关系一、关于文化1、文化界说的多维现象2、相对认可的文化定义3、重要的文化研究学派二、关于文化史1、文化史概念及文化与历史的关系2、文化史研究的对象与方法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和特质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文化类型的概念;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特质及表现.
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重点:文化类型;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教学难点:对文化类型的判断一、关于文化类型1、文化类型概念及研究价值2、中国文化类型判断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1、大陆民族文化2、农业社会文化3、宗法制度文化第三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文化精神"概念;把握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四大要素.
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重点: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教学难点: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四大要素的把握一、刚健有为1、《周易大传》与孔子2、刚健有为的思想价值和人文影响二、贵和尚中1、"大和"和"和合精神"2、中和观3、重和去同观三、崇德利用1、崇德和利用2、崇德利用的人文影响四、天人协调(天人合一)1、天人合一的内容2、中国古代的天人观3、天人合一精神的影响第四章中国的礼乐文化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了解巫官文化和史官文化的兴替、礼乐文化的起源概况;把握礼文化完备的四大阶段、礼的功能作用、乐教表现、"三礼"、礼法综合为治的理念.
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重点:巫史文化;礼文化;乐文化教学难点:巫史文化与礼乐文化的关系一、巫史文化与礼乐文化的关系1、巫官文化的表现和典型代表2、史官文化的兴起和道德人文理性二、礼文化1、礼的起源与礼文化的完备2、礼的功能作用3、礼经和礼仪制度4、礼法综合为治的理念和实践三、乐文化1、乐文化的起源2、乐礼相结合的原因3、乐教的表现和影响第五章中国的宗教文化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了解宗教的基本理论和宗教学主要学派、中国传统宗教的基本特点;把握人文宗教的精神影响、社会功能、道教盛衰和佛教立足的原因.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重点:人文宗教;中国的宗教文化及其影响教学难点:人文宗教的精神影响一、宗教要说1、宗教起源与人学特征2、人文宗教的精神作用和社会功能3、宗教学的主要学派二、中国的宗教文化1、中国古代宗教的基本特点2、道教成为中国一大宗教的原因3、佛教立足中国并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第六章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政治文化的概念、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观念结构、行为模式;把握仁政观、德礼观、官僚政治、元典概念、世界轴心期理论.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重点:政治文化的内容;政治文化的"元典"问题教学难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观念结构、价值取向一、政治文化所要研究的内容1、政治文化和传统政治文化的概念2、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观念结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二、中国政治文化的元典问题1、"元典"概念2、元典的创制时代及特征3、中国的政治文化元典第七章中国的士文化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了解中国知识分子的发生发展史、公共知识分子的品格要求;把握中国传统"士"的行为特点、"道统"与"政统"问题.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重点:中国传统士阶层的行为特点教学难点:道统与政统问题一、士的发生史1、传统"士"的涵义2、士阶层形成的历史途径3、中国传统士阶层的行为特点二、道统与政统问题1、道统2、政统3、道统与政统关系的历史面貌第八章中国的学术文化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了解中国学术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经学概况;把握"国学"、"通学"、"经学"概念、中国传统学术的基本特点和影响、经学的流变.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重点:中国传统学时的基本特点;经学的流变教学难点:经史关系的流变一、中国学术文化研究的内容1、关于"学术"的概念2、关于"通学"问题3、关于"国学"4、最早的学术目录5、学术流变和分期6、传统学术的基本特点二、经学问题1、经学概念和经学研究的价值2、经博士与经典领域的扩张3、经学流派概况4、经史关系的流变四、教学安排建议以课堂讲授为主;对于理论性较强的问题适当采用学生课堂讨论、教师讲评的方式;对于实践性较强的问题如史料的搜集与整理等内容,有条件时可安排学生课余时间进行实践,课堂交流实践的心得体会.
(一)作业练习第一章习题:1、文化学中的大、小文化指的是什么2、简述重要的文化研究学派及其主要贡献.
3、文化与历史有何关系第二章习题:1、什么是文化类型了解文化类型有何研究价值2、简析大陆民族文化的特质.
3、简析农业社会文化的特质.
4、简析宗法制度文化的特质.
第三章习题:1、什么是"文化精神"2、简述刚健有为的思想价值和人文影响.
3、简述"大和"和"和合精神".
4、简述"天人合一"的内容与思想影响.
第四章习题:1、简析巫史文化与礼乐文化的关系.
2、简述礼法综合为治的理念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3、简答乐教的表现与影响.
第五章习题:1、人文宗教有什么精神作用和社会功能2、简答中国古代宗教的基本特点.
3、分析佛教立足中国并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
第六章习题:1、什么是政治文化2、"元典"指什么3、简析中国政治文化的元典问题.
第七章习题:1、简析士阶层形成的历史途径.
2、简述中国传统士阶层的行为特点.
3、什么是"道统",什么是"政统",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第八章习题:1、"学术"指什么2、什么是国学它的研究内容是什么3、简述经史关系的流变.
(二)案例分析中国元典时代于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三)专题研讨中国文化的近代化与现代化五、课程考核1.
考核形式及成绩评定办法本课程属于考试课程,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40%-50%,期末成绩占50%-60%.
2.
本课程考核的基本要求具体要求见考试大纲.
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学校统一制订的各项课堂纪律,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参与课堂讨论和交流,课后按时完成作业;有关情况将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
六、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先行后续关系本课程的先行课为《中国历史》、《中国历史要藉选读》和《世界历史》,要求学生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有较清晰的了解;本课程可与《西方文化史》等课程同时开设.
七、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
教材:冯天瑜:《中国文化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
参考书:[1]谭家健主编《中国文化史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2]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8年.
[3]陈登原《中国文化史》,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1998年版.
《中国现代史》课程教学大纲"ModernChineseHistory"CourseTeachingSyllabus执笔人:黄惠运编写日期:2013年6月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编号:060101102.
课程性质/类别:C2学科基础课程/限选课3.
学时/学分:64学时/4学分4.
适用专业:历史学本科专业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中国现代史》是历史系本科专业基础课,讲述的是1919——1949年的中国历史,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现代中国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基本的历史知识,史料性、考证性、教育性和借鉴性性是其显著特征.
根据课程特征和历史系本科培养目标,确定本课程总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为――(1)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现代中国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基本的历史知识.
这是学好这门课程的前提.
(2)指导学生精读本时期历史文献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文集,作出自己的初步分析.
这是学好这门课程的重点.
(3)指导学生提高查找相关文献、资料的能力,提高学史治史的基本能力,努力掌握学科最新学术动态,在此基础上写出有一定水平的中国现代史论文.
这是学好这门课程的实践检验.
(4)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分析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特点,揭示现代历史发展的规律,用全部中国现代史说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这一历史的结论、伟大的真理.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导言(2学时)1.
主要内容:(1)中国现代史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2)学习中国现代史的目的和意义(3)学习中国现代史的态度和方法(4)学习中国现代史主要参考书目2.
基本要求(1)重点掌握中国现代史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
(2)明确学习中国现代史的目的和意义.
(3)端正学习中国现代史的态度与方法.
3.
自学内容:了解中国现代史学科建设问题,学习中国现代史主要参考书目.
4.
课外实践:登录并下载"爱问共享资料"、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国知网等.
第一章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6学时)1.
主要内容:第一节北洋政府统治下的中国一、军阀割据纷争局面的出现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第二节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二、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一、北洋军阀政府权力的更迭二、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三、孙中山的继续奋斗和国共合作的酝酿四、民众革命运动的发展2.
基本要求(1)学习了解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2)学习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3)掌握北洋军阀的纷争和政府的更迭;(4)了解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的兴起.
3.
自学内容:陈独秀《敬告青年》、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大宣言、二大宣言.
4.
课外实践:网上参观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南湖船上的曙光,观看电影《建党伟业》.
第二章国民革命北洋军阀的末路(8学时)1.
主要内容:第一节军阀势力的演变国民革命高潮的掀起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二、国共合作建立后革命运动的开展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初步形成第二节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的大发展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二、反对蒋介石军事独裁的斗争第三节国民革命的失败一、四一二蒋介石反革命政变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二、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严重危害三、七一五汪精卫分共国民革命的失败国民革命时期的文化和军阀统治下的少数民族一甲寅派和现代评论派引起的文化论争二收回教育权运动三国民革命时期少数民族的革命斗争2.
基本要求: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及意义;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内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初步思想;北伐战争的胜利和蒋介石、汪精卫的反革命政变.
3.
自学内容:学习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
4.
课外实践:搜集资料,分析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
第三章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苏维埃革命的开始(12学时)1.
主要内容:第一节国民党政府"统一"全国中国革命的低潮一、"二次北伐"和东北"易帜"二、中国革命的低潮第二节苏维埃革命的开始一、南昌起义八七会议二、苏维埃口号的提出第三节国民党军阀的混战中间政派的活动一、国民党各派军阀的大混战二、中间政派、中国托派的活动与主张第四节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扩大一、各地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中国革命道路理论二、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和红军反"围剿"斗争2.
基本要求:了解国民党政权的阶级性质;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理论;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路线;中间派的主要政治主张与活动.
3.
自学内容:学习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文章,学习井冈山精神.
4.
课外实践:参观井冈山精神展览馆、东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
第四章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过渡(10学时)1.
主要内容:第一节九一八事变全国抗日民主浪潮兴起一、九一八事变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三、一二八事变和淞沪抗战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第二节国民党法西斯统治的加强和官僚资本的形成抗日民主运动的继续发展一、国民党法西斯政权的强化二、日本帝国主义向关内侵略扩张长城抗战三、抗日民主运动的持续发展第三节苏区革命的深入和严重挫折红军长征一、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产生二、第五次反"围剿"长征的准备三、遵义会议与长征的胜利四、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第四节华北事变和一二九运动一、华北事变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确定第五节西安事变全国团结抗日形势的形成一、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二、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及其《关于根绝赤祸之决议》三、中国共产党巩固和平争取民主实现抗战的斗争第六节三十年代中前期的中国文化和少数民族一、国民政府的"党化教育"政策二、新生活运动与本位文化建设三、关于"西化"问题的讨论四、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五、文学革命运动的发展六、少数民族的革命斗争2.
基本要求:了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过程及具体政策的变化;国民党政府"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推行及其破产;遵义会议的历史地位;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的形成;西安事变的历史地位及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3.
自学内容:评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历史地位、学习苏区精神、长征精神.
4.
课外实践:观看电影《长征》、《西安事变》.
第五章抗日战争(16学时)1.
主要内容:第一节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正面战场的抗战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一、七七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三、《抗战建国纲领》与中间集团的抗战主张四、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沦陷区伪政权的建立第二节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敌后战场成为重要战场一、相持阶段初期正面战场的作战二、敌后战场成为重要战场三、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四、皖南事变第三节太平洋战争爆发敌后军民艰苦奋战国民党统治日趋腐朽一、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二、敌后军民的艰苦奋战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正面战场国民党统治日趋腐朽第四节大后方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战线的论争一国民政府的新县制建设二西南、西北经济的开发三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四民族工商业和农业的困境与凋敝五思想战线的论争《中国之命运》的发表第五节抗战文化运动的发展少数民族的抗日斗争一文艺大众化和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抗战文化运动的发展三国民党强化文化管制四少数民族的抗日斗争第六节抗日战争的胜利一、敌后战场转入局部反攻二、美帝国主义扶蒋反共三、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2.
基本要求:了解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目的及罪行;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方针、政策;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两面性表现;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和重大意义.
3.
自学内容:学习毛泽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著作、延安精神.
4.
课外实践: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第六章国民党统治的崩溃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0学时)1.
主要内容:第一节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裁方针一、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党派的三种不同的建国方针二、重庆谈判国统区人民的反内战三、停战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四、国民党准备发动全面内战解放区准备自卫战争第二节全面内战爆发人民解放军的战略防御一、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军事进攻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二、"制宪国大"国民党在政治上走上绝路反蒋的第二条战线形成三、中间路线的宣传及破灭第三节国民党南京政权的覆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三、国民党的"行宪国大"国统区民主运动的深入发展四、战略决战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五、国民党南京政权的全面崩溃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2.
基本要求:了解共产党打败蒋介石的战略战术;三种建国方针的内容;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政治主张和经济政策;《共同纲领》的内容和新中国建立的伟大意义.
3.
自学内容:学习毛泽东"两个务必"论述、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
4.
课外实践:参观西柏坡纪念馆.
第七章民国时期的文化和科技成就1.
主要内容:第一节哲学史学经济学社会学一、哲学二、史学三、经济学四、社会学第二节自然科学一、中国科学社二、中央研究院三、自然科学成就第三节文学一、文学革命二、文学流派三、文学创作成就2.
基本要求:了解民国时期的文化和科技成就.
3.
自学内容:学习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
4.
课外实践:观看电影《建国大业》、《开国大典》.
四、教学安排建议1.
作业练习(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及伟大意义(2)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3)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4)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实现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这一伟大历史转变的(5)如何评价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6)为什么说敌后战场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7)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8)新民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2.
案例分析关于两次国共合作的思考3.
专题研讨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4.
实验安排用2课时参观东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
五、课程考核1.
考核形式及成绩评定办法本课程属于考试课程,考试题型通常有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等.
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40%-50%,期末成绩占50%-60%.
2.
本课程考核的基本要求具体要求见考试大纲.
学生必须严格按照历史学培养方案,加强专业学习;认真遵守课堂纪律,认真记课题笔记、完成作业、通读教材和复习备考;主要考察学生掌握中国现代史基本知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先行后续关系本课程的先行课程为《中国近代史》,后续课程为《中国当代史》,是一门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专业必修课程.
七、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
教材:《中国现代史》陈廷湘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中国现代史》王桧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
参考书:[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毛泽东文集》等[2]魏宏运主编《中国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胡华(后王淇、陈志凌)主编《中共党史人物传》,陕西人民出版社,至1995年已出100卷[4]星火燎原编辑部编《解放军将领传》,解放军出版社1984[5]李新主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6]张宪文主编:《中华民国史》[7]张岂之总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8]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参考资料》[9]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10][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1]许纪霖:《中国现代化史》[12]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12卷近代后编[13]魏宏运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14]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印:《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世界古代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AncientHistoryofWorld执笔人:叶芳编写日期:2013年6月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编号:060101072.
课程性质/类别:C1学科基础课/必修课3.
学时/学分:64学时/4学分4.
适用专业:历史本科专业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世界古代史是历史学专业课程的基础课,本课程全面系统地阐述人类起源至1500年以前世界历史发展历程.
主要内容为世界各国文明的起源,世界古代时期各地区的历史概貌,世界从分散走向一体的历史进程以及世界古代时期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等.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世界古代史的基本史实,了解世界古代史的发展过程,明确其发展的基本线索及特点,探索其发展的规律.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世界历史引论(2学时)教学内容:一、历史二、历史学三、世界历史的宏观框架和演进趋势基本要求:1、认识过程的哲学原则.
2、吉萨的金字塔与底比斯的神庙构成古代埃及历史的缩影.
3、紫禁城与传统民居四合院构成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缩影.
4、"911"飞机与纽约世贸大厦的撞击.
5、世界历史的实质与历史演进的深层背景.
第二章原始社会:人类历史的开端(8学时)第一节人类的起源教学内容:一、人类关于自身起源的认识过程:从神话宗教到科学探讨二、人类起源的三个阶段三、人种的差异四、原始社会的历史分期基本要求:1、人区别于动物的两个层面.
2、从猿到人的演进及其非连续性.
第二节原始公社教学内容:一、血缘家庭公社二、母系氏族公社三、父系氏族公社基本要求:1、家庭的界定.
2、氏族的特点.
3、公社的内涵.
4、原始社会的婚姻形态.
5、原始公社的演进及其非连续性.
第三节原始文化教学内容:一、原始人的自然知识二、文字的雏形三、原始艺术四、原始宗教基本要求:1、文化的广义界定与狭义界定.
2、文字与文明.
3、宗教的特定内涵.
4、原始宗教的特点.
第四节野蛮与文明教学内容:一、原始社会的一般特征二、原始社会的解体征兆三、文明的标志基本要求:1、原始社会的血缘性、公有性和民主性及其相互关系.
2、原始社会解体的逻辑进程.
3、文明的历史内涵.
第三章奴隶社会史导论(2学时)教学内容:一、上古时代奴隶制的基本形态二、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关系与社会结构三、奴隶制社会的历史地位基本要求:1、奴隶的界定.
2、奴隶制的基本形态.
3、奴隶制相对于原始社会的历史进步性.
4、奴隶制社会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非必然性.
第四章古代东方史(10学时)第一节古代埃及教学内容:一、尼罗河文明的起源二、从古王国到新王国——法老的时代与僧侣的时代三、后期埃及——古代尼罗河文明的衰落四、古代埃及文化基本要求:1、地理位置的相对闭塞性与历史进程的相对连续性即非中断性.
2、法老统治的时代及法老与国家的同一性.
3、金字塔与古王国时期的政治文化.
4、新王国时期僧侣势力的膨胀.
5、阿蒙霍特普四世的改革.
第二节古代两河流域教学内容:一、古代两河流域的早期文明二、古巴比伦王国三、亚述帝国四、新巴比伦王国五、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基本要求:1、苏美尔人城邦的特点.
2、苏美尔文明的历史地位.
3、埃及与两河流域的比较.
第三节古代波斯教学内容一、伊朗高原的自然环境与早期历史二、阿黑门尼德王朝三、安息王朝四、萨珊王朝基本要求:波斯帝国阿黑门尼德王朝的主要历史遗产.
第四节地中海东岸的古代文明教学内容:一、赫梯二、腓尼基三、巴勒斯坦基本要求:1、腓尼基人的商业文化.
2、犹太教.
第五节古代印度教学内容:一、自然环境二、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三、雅利安人国家的兴起四、孔雀王朝与贵霜帝国五、种姓制度六、婆罗门教七、佛教八、古代印度文化基本要求:1、哈拉巴文化.
2、种姓制度.
3、婆罗门教.
4、佛教.
第五章古代希腊罗马史(6学时)第一节古代希腊教学内容:一、爱琴文明与荷马时代二、古风时代三、古典时代四、希腊化时代五、古希腊文化基本要求:1、古希腊人的扩张.
2、雅典与斯巴达.
3、希波战争与伯罗奔尼撒战争.
4、亚历山大东征与亚历山大帝国的历史遗产.
5、古代希腊文化.
第二节古代罗马教学内容:一、意大利半岛的早期历史二、罗马共和国三、罗马帝国四、古代罗马文化基本要求:1、罗马共和国前期的社会矛盾.
2、罗马的扩张.
3、罗马共和国后期的社会矛盾与政治危机.
4、基督教的兴起.
第六章封建社会史导论(2学时)教学内容:一、中世纪二、封建主义三、封建化四、封建社会的历史起源五、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六、封建社会的地租形态七、封建社会的历史地位八、中世纪的开端与结束九、所谓历史的中心基本要求:1、中世纪的历史内涵.
2、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3、封建地租的主要形态与演进趋势.
4、封建社会的历史地位.
第七章中古时代的基督教世界(12学时)第一节日耳曼人的迁徙教学内容:一、日耳曼人的古代历史二、日耳曼人迁徙的基本进程三、日耳曼人迁徙的历史后果基本要求:日耳曼人迁徙的社会背景、基本内容和历史遗产.
第二节法兰克王国教学内容:一、墨洛温王朝二、加洛林王朝基本要求:1、法兰克王国的封建化.
2、采邑改革.
第三节劳役制庄园与行会城市教学内容:一、劳役制庄园二、行会城市基本要求:1、劳役制庄园的时空范围与基本特征.
2、行会.
第四节十字军东征教学内容:一、历史渊源与社会背景二、基本进程三、历史影响基本要求:西欧封建主义的扩张.
第五节西欧诸国教学内容:一、英国二、法国三、德国四、意大利五、西班牙基本要求:1、英国与法国的议会君主制.
2、英法百年战争.
3、德意志东进运动.
第六节东欧诸国教学内容:一、拜占廷二、俄罗斯三、波兰与捷克基本要求:1、查士丁尼的统治.
2、基辅罗斯与莫斯科公国.
第八章中古时代的伊斯兰世界(10学时)第一节阿拉伯—伊斯兰文明的起源教学内容:一、古代中东的地理环境与历史传统二、查希里叶时代的阿拉伯社会三、穆罕默德在麦加四、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基本要求:1、伊斯兰教兴起的社会背景.
2、穆罕默德时代阿拉伯国家的演进历程.
第二节哈里发国家教学内容:一、哈里发国家的扩张二、哈里发国家的变迁基本要求:1、哈里发国家扩张的社会动因、战争进程与历史遗产.
2、麦地那时代、倭马亚时代与阿拔斯时代哈里发国家的异同.
第三节伊斯兰教的发展教学内容:一、哈瓦立及派的兴衰二、什叶派的演变三、逊尼派思想体系的确立四、苏非主义基本要求:1、哈瓦立及派的由来、政治思想和宗教倾向.
2、什叶派的起源、宗教政治思想和主要分支.
3、苏菲主义的宗教思想与宗教实践.
第四节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繁荣教学内容:一、社会氛围二、主要成就三、历史地位基本要求: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第五节中古后期的伊斯兰世界教学内容:一、德里苏丹国二、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崛起基本要求:1、德里苏丹国的统治制度.
2、奥斯曼土耳其人的扩张.
第九章华夏文明的周边区域(4学时)第一节朝鲜教学内容:一、自然环境二、早期历史三、新罗时代四、高丽时代五、李朝基本要求:朝鲜封建土地制度的演进趋势.
第二节日本教学内容:一、早期历史二、大化改新三、从班田制到庄园制四、从天皇制到幕府政治基本要求:1、大化改新.
2、幕府政治.
第十章近代的曙光(8学时)第一节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的萌生教学内容:一、技术的进步二、分工的扩大三、手工工场基本要求:手工行会与手工工场的比较.
第二节新航路的开辟与西方早期的殖民侵略教学内容:一、社会背景二、主要内容三、历史影响四、早期殖民掠夺基本要求:十字军东征、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比较.
第三节文艺复兴教学内容:一、中世纪欧洲的宗教文化二、时代特征与人文主义思想三、主要成就基本要求:人文主义的时代特征与社会性质.
第四节德国的宗教改革与农民战争教学内容:一、历史背景二、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三、农民战争基本要求:统治模式与反抗模式.
四、教学安排建议1.
作业练习第一章世界历史引论一、什么是历史二、什么是历史学三、历史学是不是科学四、如何理解世界历史的宏观框架五、世界历史表现为怎样的演进趋势六、如何理解人类社会诸多层面的历史运动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二章原始社会一、人类关于自身的起源经历了怎样的认识过程二、如何理解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三、人类的起源经历了哪些阶段四、人种是如何划分的五、如何理解原始社会的历史分期六、如何理解家庭的历史内涵家庭的演进经历了哪些阶段七、何谓原始公社原始公社是如何演进的八、何谓群婚何谓辈份婚、族外婚和对偶混九、辈份婚、族外婚、对偶混的更替与原始社会组织形式的演进两者之间具有怎样的内在联系十、原始社会的一般特征是什么十一、原始社会是如何解体的十二、如何理解文明的历史内涵第三章奴隶社会史导论一、何谓奴隶二、奴隶制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三、上古时代奴隶制的基本类型有哪些四、上古时代奴隶的来源和社会构成五、如何理解上古时代奴隶制社会的阶段说与类型说六、如何理解奴隶制社会的历史地位第四章古代东方史一、尼罗河对于埃及古代历史有何影响二、比较古王国与新王国,说明古代埃及政治生活的演变趋势.
三、阿蒙霍特普四世宗教改革的背景、内容和结果.
四、埃及古代文化的主要成就.
五、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范围与历史内容.
六、苏美尔-阿卡德时期城邦政治的主要特点.
七、《汉谟拉比法典》的基本内容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八、亚述帝国奴隶制的特点.
九、新巴比伦王国的扩张及统治政策.
十、大流士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
十一、琐罗亚斯德教的创始人、经典和主要教义.
十二、菲尼基人对于人类文化的主要贡献.
十三、犹太教形成的历史环境与神学思想.
十四、西亚古代文化的主要成就.
十五、何谓哈拉巴文明哈拉巴文明在古代印度历史中居于怎样的地位十六、古代印度种姓制度是如何产生的种姓制度在古代印度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十七、婆罗门教包括哪些经典婆罗门教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十八、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基础和基本教义.
十九、古代印度文化的主要成就.
第五章古代希腊罗马史一、古代希腊世界的地理范围及其特点.
二、后人是如何发现爱琴文明的三、比较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说明其在希腊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四、比较爱琴文明与荷马时代,说明两者的异同.
五、公元前8-6世纪的希腊处于怎样的历史阶段六、公元前8-6世纪希腊海外殖民的背景、范围、性质和影响.
七、比较提秀斯改革、梭伦改革与克利斯提尼改革,说明雅典国家形成的历史轨迹.
八、比较雅典与斯巴达,说明两者的相同处与不同处.
九、公元前5世纪希腊社会的时代特征是说明十、希腊波斯战争的起因、进程与结局.
十一、雅典民主政治建立在怎样的经济社会基础之上有何具体表现其性质如何十二、说明古典时代雅典奴隶制经济的特点.
十三、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起因、进程及其对希腊社会的影响.
十四、比较希腊波斯战争与伯罗奔尼撒战争,说明两者的异同.
十五、亚历山大东征的背景、经过与历史遗产.
十六、比较希腊古典时代的文化与希腊化时代的文化,说明希腊文化的历史进程.
十七、古代罗马世界的地理范围及其特点.
十八、罗马共和国前期平民与贵族之间矛盾的起因、经过与历史后果.
十九、罗马人的扩张进程与统治政策.
二十、罗马共和国后期的社会矛盾与战争危机.
二十一、基督教产生的社会背景与早期思想.
二十二、基督教的合法化及奥古斯都教父学的主要内容.
二十三、古代罗马文化的主要成就.
第六章封建社会史导论一、如何理解中世纪的历史内涵二、如何理解封建主义的基本特征三、封建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四、封建社会起源于怎样的历史背景五、封建社会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进程中处于怎样的历史地位六、封建地租的主要形态与演进趋势.
七、比较封建地租与资本主义地租的异同.
八、如何理解世界中古史的开端与结束九、如何理解世界历史的中心移动为何说所谓的"欧洲中心论"与历史事实不符第七章中古时代的基督教世界——欧洲诸国一、日耳曼人迁徙的社会背景、基本内容与历史遗产.
二、法兰克王国的封建化包括哪些历史内容三、采邑改革的背景、内容与影响.
四、西欧劳役制庄园的时空范围与基本特征.
五、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的原因和途径.
六、西欧中世纪城市的特征.
七、行会的起源、构成、性质和历史地位.
八、十字军东征的社会背景、基本过程和历史影响.
九、比较英国与法国的议会君主制,说明两者的相同处与不同处.
十、英法百年战争的起因、进程和结局.
十一、德意志东进运动的背景、进程、统治政策和历史后果.
十二、德意志教俗之争的内容与性质.
十三、中世纪意大利的历史特点.
十四、比较5世纪前后的西罗马与东罗马,说明两者在历史道路方面的相同处与不同处.
十五、如何评价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的内外政策.
十六、拜占廷帝国衰落的历史进程.
十七、基辅罗斯国家封建化的主要特点.
十八、莫斯科公国兴起的背景和经过.
第八章中古时代的伊斯兰世界——亚非欧大陆的中央地带一、古代中东的地理环境与历史传统.
二、查希里叶时代阿拉伯半岛的社会状况.
三、伊斯兰教城市的历史背景.
四、麦加时期伊斯兰教的社会性质.
五、穆罕默德时代阿拉伯国家的演进历程.
六、麦地那哈里发时代伊斯兰扩张的社会动因、基本进程和历史遗产.
七、比较麦地那哈里发国家、倭马亚哈里发国家与阿拔斯哈里发国家,说明三者的相同处与不同处.
八、阿拔斯时代哈里发国家解体的背景与进程.
九、哈瓦立及派的由来、政治思想与宗教倾向.
十、什叶派的起源、宗教政治思想与主要分支.
十一、苏菲主义的宗教思想与宗教实践.
十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十三、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演进的社会氛围.
十四、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主要成就与历史地位.
十五、德里苏丹国的统治制度.
十六、德里苏丹国时期印度的社会矛盾.
十七、奥斯曼土耳其人的扩张.
第九章华夏文明的周边区域一、比较新罗时期、高丽时期与李朝时期的统治政策,分析朝鲜封建社会的演进趋势.
二、比较丁田制、田柴科与科田法,分析朝鲜封建土地制度演进的历史轨迹.
三、日本大化改新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与历史地位.
四、奈良时期与平安时期日本封建土地制度的变化.
五、比较部民制、班田制与庄园制,说明日本古代土地制度的演进趋势.
六、比较贵族制、天皇制与幕府政治,说明日本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趋势.
第十章近代的曙光一、15-16世纪西欧历史的时代特征.
二、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一般特征的比较.
三、比较手工行会与手工工场,说明两者的相同处与不同处.
四、新航路开辟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与历史影响.
五、比较十字军东征与新航路开辟,说明两者的相同处与不同处.
六、比较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说明两者的相同处与不同处.
七、早期殖民掠夺的内容与特点.
八、中世纪西欧宗教文化的主要表现.
九、人文主义的社会性质与时代特征.
十、文艺复兴的主要成就.
十一、比较德国的宗教改革与英法两国的宗教改革,说明其相同处与不同处.
十二、分析马丁路德改革的宗教纲领与政治纲领.
十三、比较马丁路德的宗教政治思想与闵采尔的宗教政治思想,说明两者的相同处与不同处.
2.
案例分析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起源和演变3.
专题研讨1、如何理解世界历史的宏观框架和演进趋势2、比较十字军东征与新航路开辟,说明两者的相同与不同处五、课程考核1.
考核形式及成绩评定办法本课程属于考试课程,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40%-50%,期末成绩占50%-60%.
2.
本课程考核的基本要求具体要求见考试大纲.
要求学生保证出勤.
预习为先,课前思考.
博采众家之长,兼容并蓄,经过独立思考而形成独到见解,避免简单照搬他人的结论.
注重教学互动.
注重能力、水平和人格素养的全面提高.
遵循从个别到一般和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强调形而下与形而上的有机结合,启发学生对于历史现象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六、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先行后续关系本课程为大一新生第一学期的课程,后续课程为《世界近代史》.
七、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
教材:杨共乐、彭小瑜,《世界史·古代卷(上、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
2.
参考书:一、一般参考文献:《世界史·古代史编》,刘家和、朱寰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林志纯、郭守田主编,商务印书馆.
《世界文明史》,伯恩斯著,商务印书馆.
《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世界史纲》,韦尔斯著,人民出版社.
《外国史学名著选》,吴于廑主编,商务印书馆.
《外国历史名人传》,朱庭光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历史著作史》,汤普逊著,商务印书馆.
"精粹世界史"系列丛书,中国青年出版社.
《中外历史年表》,翦伯赞主编,中华书局.
TheWorldTo1500:AGlobalHistory,byL.
S.
Stavrianos,Prentice-Hall,1970.
TheWorldSince1500:AGlobalHistory,byL.
S.
Stavrianos,Prentice-Hall,1971.
WorldCivilizations,byE.
M.
BurnsandP.
L.
Ralph,NewYork,,1974.
二、原始社会史参考文献:《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
《古代社会》,摩尔根著,商务印书馆.
《原始社会史》,林跃华主编,中华书局.
《人类自然史》,吴汝康著,科学出版社.
《世界上古史纲》,林志纯主编,人民出版社.
三、古代东方史参考文献:《世界上古史纲》,林志纯主编,人民出版社.
《古代东方史》,阿甫基耶夫著,人民出版社.
《埃及古代史》,费克里著,商务印书馆.
《高级印度史》,马宗达著,商务印书馆.
《希伯来文化》,朱维之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
《东方社会经济形态史论》,吴泽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东方社会政治形态史论》,刘学灵著,上海远东出版社.
《古代王权与专制主义》,施治生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外国学者论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四、古代希腊罗马史参考文献:《古希腊史》,塞尔格叶夫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古代罗马史》,科瓦略夫著,三联书店.
《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罗斯托夫采夫著,商务印书馆.
《希腊波斯战争史》,希罗多德著,商务印书馆.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修昔底德著,商务印书馆.
《罗马史》,李维著,商务印书馆.
《欧洲文化的起源》,兹拉特夫斯卡雅著,三联书店.
五、中世纪欧洲参考文献:《中世纪经济社会史》,汤普逊著,商务印书馆.
《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汤普逊著,商务印书馆.
《中世纪欧洲生活和劳动》,布瓦松纳著,商务印书馆.
《欧洲中世纪简史》,霍莱斯特著,商务印书馆.
《亚欧封建经济形态比较研究》,朱寰主编,东北师大出版社.
《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马克尧主编,学林出版社.
《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马克尧著,人民出版社.
《欧洲经济史》,齐波拉著,商务印书馆.
《日耳曼尼亚志》,塔西陀著,商务印书馆.
《高卢战记》,恺撒著,商务印书馆.
《法兰克人史》,格雷戈里著,商务印书馆.
《论日耳曼人的古代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
《马尔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
《法兰克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
《十字军东征》,扎波罗夫,三联书店.
《英国史》,蒋孟引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英国封建社会研究》,马克尧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简明不列颠经济史》,克拉潘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法国通史》,张芝联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德国史》,洛赫著,三联书店.
《俄国历史概要》,波克罗夫斯基著,人民出版社.
《俄国通史简编》,孙成木等著,人民出版社.
《西洋文化史纲要》,雷海宗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拜占廷学研究》,陈志强著,人民出版社.
《基督教史纲》,杨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六、中世纪伊斯兰世界参考文献:《阿拉伯通史》,希提著,商务印书馆.
《阿拉伯通史》,纳忠著,商务印书馆.
《历史上的阿拉伯人》,路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爱敏著,商务印书馆.
《伊斯兰各民族与国家史》,布罗克尔曼著,商务印书馆.
《伊朗史纲》,伊凡诺夫,三联书店.
《中东史》,费希尔著,商务印书馆.
《中亚史》,王治来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伊斯兰教简史》,马茂德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伊本·白图泰游记》,宁夏人民出版社.
《黄金草原》,麦斯欧迪著,青海人民出版社.
《道里邦国志》,胡尔达兹比赫著,中华书局.
《阿拉伯封建形态研究》,哈全安著,天津人民出版社.
《古典伊斯兰世界》,哈全安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七、华夏文明的周边区域参考文献:《简明日本古代史》,王金林著,天津人民出版社.
《日本历史》,井上清著,天津人民出版社.
《朝鲜通史》,朝鲜科学院,三联书店.
《越南史略》,明峥著,三联书店.
《世界征服者史》,志费尼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史集》,拉希丁著,商务印书馆.
八、近代的曙光参考文献:《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布克哈特著,商务印书馆.
《意大利文艺复兴》,朱龙华著,商务印书馆.
《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布罗代尔著,三联书店.
《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戚美尔曼著,商务印书馆.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
《世界当代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theHistoryofContemporaryWorld执笔人:李传利编写日期:2013年6月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编号:060101132.
课程性质/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课3.
学时/学分:64学时/4学分4.
适用专业:历史教育专业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第一,使学生熟悉世界当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世界通史的现代部分有宏观的总体把握.
这是学好这门课程的前提.
第二,指导学生掌握这一时期的主要史实,并按照史学理论作出自己的初步分析.
这是学好这门课程的重点.
第三,指导学生提高查阅并初步分析相关历史文献资料的能力,提高能力,努力掌握学科最新学术动态,在此基础上写出有一定水平的世界现代史的课程论文.
这是学好这门课程的实践检验.
第四,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一)第一章两大阵营对立的战后世界(6学时)1.
主要内容第一节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一、战后世界形势概述1、西方资本主义国家2、苏联以及社会主义国家3、亚非拉国家二、资本主义世界力量的增长1、西欧、日本经济军事实力下降2、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三、社会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1、苏联成为世界军事政治强国2、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二节美苏"冷战"一、美苏从盟友到对手1、战后初期美国的全球战略2、战后初期苏联的外交战略3、最初的冲突与猜忌二、"冷战"的全面展开1、伊朗、希腊、土耳其问题2、美国"遏制战略"3、杜鲁门主义第三节两大阵营的形成与对峙一、美国的全球性进攻态势1、马歇尔计划2、北大西洋公约组织3、第四点计划4、美国建立亚太地区军事体系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1、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建立2、经互会的建立3、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缔结4、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三、冷战中的危机与战争1、柏林危机与德国的分裂2、朝鲜分裂与朝鲜战争2.
基本要求第一,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国际关系结构第二,掌握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以及冷战的特点、3.
自学内容:三次柏林危机4.
课外实践:收集相关冷战的档案资料(二)第二章第三次科技革命(2学时)1.
主要内容第一节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历史背景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军备竞赛的刺激二、国际经济的激裂竞争三、国家的宏观管理和协调创造的条件第二节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一、科学技术取得划时代的成就1、原子能的开发与利用2、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利用3、空间技术的发展4、新型材料的开发和利用5、生物工程技术的诞生和应用二、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新特点1、多种学科相互渗透、科学日趋整体化2、科学技术日趋社会化3、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加速化一体化第三节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1、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3、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2.
基本要求第一,掌握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发展进程及其特点第二,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历史意义3.
自学内容:原子能的开发与利用4.
课外实践:原子能技术的发展历史(三)第三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恢复和发展(8学时)1.
主要内容第一节美国一、美国经济的发展变化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2、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和经济重心的西移3、混合联合型企业的兴起4、战后美国的经济危机二、联邦政府的社会经济政策1、杜鲁门的"公平施政纲领"和"就业法"2、艾森豪威尔的"中间道路"3、肯尼迪的"新边疆"4、约翰逊的"伟大社会"三、美国的政治状况1、大财团对国家政治的干预加强2、忠诚调查和麦卡锡主义3、工人运动4、黑人民权运动5、侵越战争及其社会影响第二节西欧诸国一、英国1、工党政府的建立及其"福利国家"政策2、保守党再度执政及其国内政策3、三环外交二、法国1、法兰西第四共和国的建立2、经济复兴3、困扰法国的殖民战争4、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三、联邦德国1、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建立2、民主化改革3、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与经济的崛起四、意大利1、共和国成立和民主化改造2、"三党政治"下的意大利政局3、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第三节日本一、美国单独占领日本二、战后初期的民主改革三、战后初期的工农运动四、旧金山体制的建立第四节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新现象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二、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三、国际分工体系的新变化四、国际资本流向的变动五、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关系中相互依赖的加强2.
基本要求第一,主要掌握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较快的"黄金时代"第二,一般掌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3.
自学内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新变化4.
课外实践:了解美国战后的"黄金时代"(四)第四章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改革的开始(6学时)1.
主要内容第一节南斯拉夫率先迈出改革的步伐一、苏南冲突和情报局开除南共的决定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第二节赫鲁晓夫揭开了苏联体制改革的序幕一、斯大林逝世前的苏联政治经济状况二、马林科夫的短暂执政和赫鲁晓夫执掌党政领导权三、赫鲁晓夫领导时期苏联政治经济的调整和改革四、赫鲁晓夫下台第三节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的开始一、历史背景二、波兹南事件和波兰哥穆尔卡的改革三、十月事件和匈牙利改革的开始四、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五、罗、保、民主德国、阿等国概况2.
基本要求第一,掌握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历史背景第二,掌握苏联赫鲁晓夫改革以及东欧其他国家改革的过程3.
自学内容:苏联与东欧国家改革的经验教训4.
课外实践:苏联赫鲁晓夫改革(五)第五章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6学时)1.
主要内容第一节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概述兴起背景不同类型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道路第二节战后初期的亚洲一、东南亚二、南亚1、蒙巴顿方案和印、巴分立2、印度、巴基斯坦三、西亚1、独立浪潮2、两种类型的现代化道路3、伊朗的摩萨台改革4、以色列国的建立与第一次中东战争第三节战后初期的非洲一、战后初期的非洲殖民格局二、非洲诸国的独立运动三、埃及的现代化起步第四节战后初期的拉美一、拉美的民族独立运动二、民族解放政府的初步尝试1、危地马拉阿本斯政府改革2、玻利维亚人民起义和政府改革第五节亚洲一、越、老、柬民族解放战争的持续发展二、东南亚的现代化起步1、印尼、菲律宾、泰国2、东南亚国家联盟三、印度的内政和外交四、中东地区的政治变动1、伊拉克的七月革命2、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成立3、第三次中东战争4、阿拉伯国家联盟第六节非洲一、独立浪潮1、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和第二次中东战争2、黄金海岸独立3、几内亚独立4、1960年"非洲年"及其后的独立运动二、独立后的现代化道路1、埃及的"阿拉伯社会主义道路"2、塞内加尔的"民主社会主义道路"3、刚果的"科学社会主义道路"4、科特迪瓦的"农业现代代"道路5、喀麦隆的"部放、地区与统一、平衡发展战略"三、泛非主义和非洲统一组织成立第七节拉美一、古巴革命与加勒比地区诸国的独立二、各种类型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三、其他类型的现代代道路2.
基本要求第一,主要掌握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和性质.
第二,一般掌握民族民主运动的典型事件和民族思潮3.
自学内容:蒙巴顿方案4.
课外实践:了解印度与巴基斯坦问题的由来(六)第六章世界战略格局的多极化趋势(8学时)1.
主要内容第一节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一、美国经济霸权地位的动摇1、美元危机的原因及表现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二、西欧的经济力量增长1、欧共体的建立2、西欧一体化的进展三、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四、美、欧、日关系的变化1、戴高乐的独立外交2、联邦德国的"新东方政策"3、英美特殊关系的结束4、日美经济竞争和日本反对美国控制的斗争第二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和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歧和论战1、国际共运内部分歧的由来2、《莫斯科宣言》3、中苏两党的公开大论战二、中苏关系的破裂和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第三节第三世界力量的壮大一、第三世界力量的兴起1、亚非会议2、不结盟运动3、"七十七国集团"二、第三世界力量的壮大1、大国控制联合国状况的改变2、南南合作的发展3、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4、中国独产自主外交的新发展第四节美苏争霸态势的演变一、美苏合作与争斗1、赫鲁晓夫谋求苏美合作2、肯尼迪时期的美苏关系二、美苏战略地位的变化1、尼克松主义2、美苏"缓和外交"3、苏联的全球战略攻势2.
基本要求第一,主要掌握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原因及主要表现第二,一般掌握战后列强实力变化、社会主义阵营分化、第三世界力量的兴起3.
自学内容:对国际关系理论的认识.
4.
课外实践:布雷顿森林体系(七)第七章70年代以来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8学时)1.
主要内容第一节概述一、1974-1975年经济危机1、石油危机2、"滞胀"的特点二、各国解救危机的对策1、供应学派和贷币学派2、西方保守主义政治思潮三、80年代末以来经济发展新特点1、网络经济2、经济全球化的发展3、区域集团化四、80年代末以来政治发展新特点1、新保守主义思潮2、"第三条道路"的兴起第二节美国一、从尼克松到卡特1、尼克松的经济政策和"新联邦主义"2、水门事件3、从福特到卡特二、从里根到布什1、里根经济学2、美国经济的缓慢复苏3、布什入主白宫三、克林顿时代第三节西欧一、英国、1、保守党希思政府2、撒切尔主义3、梅杰上台4、布莱尔及工党政府二、法国1、蓬皮杜政府2、从德斯坦到密特朗政府3、希拉克政府三、联邦德国1、勃兰特政府的成就与挫折2、联邦政府的经济稳定3、基督教民主联盟再次执政4、德国的统一5、施罗德时代四、意大利政治与经济新发展第四节日本一、70年代以来的日本经济二、70年代以来的日本政局三、日美同盟前提下的"多边自主外交"四、中日关系的新发展2.
基本要求第一,了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发展特征及原因.
第二,一般掌握"滞胀"以及各国的应对措施.
3.
自学内容:供应学派和贷币学派4.
课外实践:西方保守主义政治思潮(八)第八章: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与巨变(6学时)1.
主要内容第一节苏联的经济政治改革与解体一、勃列日涅夫执政和新经济体制改革1、政治体制的变化和改革2、经济发展战略的变化3、新经济体制改革4、农业方面的改革措施二、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领导时期的调整措施1、安德罗波夫时期的整顿和调整2、契尔年科的短暂执政三、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1、执政初期的决策和措施2、改革方针的确立3、政治体制的"根本改革"4、经济改革与经济危机5、"八一九"事件6、苏联的解体第二节东欧国家的经济政治改革和巨变一、东欧国家改革的深入二、东欧巨变第三节剧变后的俄罗斯和东欧一、俄罗斯的复兴1、经济的震荡和复苏2、政治体制的重构3、俄罗斯与独联体4、车臣战争二、东欧诸国的演变1、经济的转轨2、政局的演变3、民族分离与冲突2.
基本要求第一,主要掌握苏联与东欧国家改革的概况第二,一般掌握苏联与东欧国家巨变的过程3.
自学内容:对苏联与东欧国家改革与巨变的认识4.
课外实践:"八一九"事件的影响(九)第九章第三世界在斗争中发展(6学时)1.
主要内容第一节概论第二节亚洲一、中东地区的现代化道路及其问题1、产油国的现代化2、非产油国的现代化3、石油输出国组织4、第四次中东战争与埃以和平条约5、两伊战争与海湾战争6、巴勒斯坦建国与巴以和解的进展7、阿富汗建立共和制与抗苏民族战争二、东亚和东南亚的发展1、亚洲"四小龙"2、东盟经济的发展3、柬埔寨的抗越战争4、越南的革新开放三、80年代以来印度的政治经济发展1、政台格局的多元化及其问题2、经济改革第三节非洲一、新一轮独立浪潮1、安哥拉内战的结束2、南非种族隔离制的废除二、80年代以来非洲经济与政治的发展与问题1、政治多元化与民主化浪潮2、经济困境与调整第四节拉美一、民族独立运动的深入发展1、尼加拉瓜反独裁斗争2、巴拿马收复运河主权3、阿英马岛战争4、孔塔多集团及其"拉美主义"5、共同反对海洋霸权的斗争二、现代化道路的发展与调整1、古巴的社会主义改革2、智利的新自由主义改革3、委内瑞拉的"民众主义"的重生2.
基本要求第一,重点掌握第三世界民族独立后的发展特点第二,一般掌握石油输出国组织、海湾战争等历史事件3.
自学内容:如何看待各国现代化发展模式4.
课外实践:了解两伊战争与海湾战争(十)第十章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终结(8学时)1.
主要内容第一节80年代美苏关系的重大转折一、里根政府的对苏战略1、从"卡特主义"到"里根主义"2、"星球大战"计划二、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外交1、"新思维"的提出2、苏联调整对外政策第二节雅尔塔体制的瓦解一、东欧摆脱苏联的控制1、东欧剧变后苏东关系的逆转2、东欧与西方的新关系二、德国的统一与欧洲的重组1、德国统一引出的问题2、华约与经互会的解散3、《新欧洲巴黎宪章》第三节向世界多极化新格局的过渡一、大国关系的调整1、美国的全球新战略2、美、欧、日关系的再调整3、北约东扩与俄罗斯4、中国的和平发展二、区域性合作的发展1、欧盟2、东盟3、亚太经合组织4、北美自由贸易区三、联合国的改革1、联合国地位和作用的加强2、联合国面临的挑战3、联合国改革议程第四节转型期的矛盾与冲突一、经济全球化与南北矛盾1、全球化的加速2、南北矛盾3、南北矛盾与合作二、地区性冲突1、非洲部族冲突2、艰难的巴以和平进程3、海湾危机与海湾战争4、科索沃战争三、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威胁1、核扩散2、民族分离主义3、伊斯兰原教旨主义4、恐怖主义2.
基本要求第一,主要掌握世界格局变化的因素及影响第二,一般掌握两级格局终结过程及重要历史事件3.
自学内容:"星球大战"计划4.
课外实践:如何看待雅尔塔体制的瓦解四、教学安排建议以课堂讲授为主;对于理论性较强的问题适当采用学生课堂讨论、教师讲评的方式;对于实践性较强的问题如史料的搜集与整理等内容,有条件时可安排学生课余时间进行实践,课堂交流实践的心得体会.
1.
作业练习见各章基本内容.
2.
案例分析冷战的起源与启示3.
专题研讨世界当代史的发展重大问题五、课程考核1.
考核形式及成绩评定办法本课程属于考试课程,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40%-50%,期末成绩占50%-60%.
2.
本课程考核的基本要求具体要求见考试大纲.
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学校统一制订的各项课堂纪律,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参与课堂讨论和交流,课后按时完成作业;有关情况将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
六、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先行后续关系本课程的先行课程:世界现代史七、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
教材:《世界史》(当代史编)吴于廑齐世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
参考书:[1]王斯德:世界当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刘金质:冷战史,世界知识出版社[3]周尚文等编: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4]高放: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世界现代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theHistoryofModernWorld执笔人:李传利编写日期:2013年6月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编号:060101112.
课程性质/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课3.
学时/学分:64学时/4学分4.
适用专业:历史教育专业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第一,使学生熟悉世界现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世界通史的现代部分有宏观的总体把握.
这是学好这门课程的前提.
第二,指导学生掌握这一时期的主要史实,并按照史学理论作出自己的初步分析.
这是学好这门课程的重点.
第三,指导学生提高查阅并初步分析相关历史文献资料的能力,提高能力,努力掌握学科最新学术动态,在此基础上写出有一定水平的世界现代史的课程论文.
这是学好这门课程的实践检验.
第四,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一)第一章导言(2学时)1.
主要内容:第一、课程体系及分期、内容1、关于"世界史"概念2、关于"世界现代史"概念3、学科体系:何谓"学科体系":"是一种学科的研究成果,反映研究者对该学科内在联系即规律的概括.
故而一种学科可以出现几种体系,不过是不同学者的见仁见智而已,乃属正常现象.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北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P2)(1)、国际学术界:(2)、中国学术界:4、主题及开端第二、"分期"基本争鸣1、国外代表性观点2、中国史学界对世界现代史的分期也不尽相同.
2.
基本要求(1)关于世界现代史功能(2)关于世界现代史研究方法(3)关于世界现代史教学目的3.
自学内容:了解相关不同版本的教材情况4.
课外实践:熟悉使用"爱问共享资料"、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国知网等(二)第二章第一次世界大战(6学时)1.
主要内容:第一节战前国际关系:一、列强之间的争霸和各自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1、概况:2、性质: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
3、表现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1、普法战争后的欧洲局势:2、近东问题和柏林会议3、"三国同盟"的形成(1789--1882)4、"三国协约"的形成(1892—1904--1907)三、列强的军备竞赛1、目的:战胜对手2、内容:四、巴尔干成为欧洲的火药库第二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大战的爆发(1914、7、28)1、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1914、6、28)2、大战的爆发二、战争初期双方的力量对比和战略计划1、力量对比(1)、兵力(2)、物力(3)、人力(4)、战略地位2、战略计划(1)、1905年"史里芬计划".
(2)、协约国作战的基本点三、战争的性质四、战争的进程:1914、7、28—1918、11、111、战争前期:1914—1916,同盟国主动(1)、1914年的战争进程(2)、1915年战争的进程(3)、1916年的战争进程(关键)2、战争后期:1917—1918、11(1)、交战各国的危机(2)、1917年的战争进程和美军参战(3)、战争的结束五、大战影响1、浩劫.
2、革命.
3、削弱和打击了帝国主义力量.
4、引发了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国联"成立.
5、推动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教训:1、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现代帝国主义战争的根源.
2、战争是无情的,和平是宝贵的.
2.
基本要求第一,重点掌握战前的国际关系和一战的影响.
第二,一般掌握历史名词和战争的过程3.
自学内容:学习一战相关的回忆录4.
课外实践:撰写一战相关的评论文章(三)第三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6学时)1.
主要内容第一节十月革命的历史背景一、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时代前提)二、俄国首先爆发社会主义革命的国内因素1、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的薄弱环节(国情)2、一战期间俄国经济政治危机的不断加深(战争引起革命)3、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主观前提)三、二月革命及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形成1、俄国的二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二十世纪初的三次革命之一:1905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2、革命后俄国的国内形势:第二节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一、社会主义革命路线的制定1、列宁的"四月提纲"及革命和平发展的方针2、临时政府的政治危机(1)"四月示威"(2)"六月示威"(3)"七月示威"二、布尔什维克党对武装起义的准备1、"七月事变"与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2、布尔什维克党的武装起义方针和准备三、十月革命的胜利1、彼得格勒武装起义2、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及其在全国的胜利进军第三节新生苏维埃政权巩固政权的措施1、政治措施: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2、经济措施:剥夺剥夺者,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早期的社会主义实践)3、文化教育措施(1)、夺回新闻出版阵地.
(2)、加强对科技的领导.
(3)、改革旧的教育制度.
4、军事措施:建立红军,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叛乱5、外交:退出帝国主义战争----签订《布列斯特和约》(1)、背景:(2)、签订:(1917、12、3—1918、3、3)(3)、评价:第四节十月革命之总结一、特点:二、历史意义:三、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四、关于十月革命的"性质"和"道路"问题1、性质:2、"道路"问题2.
基本要求第—,主要掌握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及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第二,一般掌握十月革命的过程、特点及巩固政权的措施.
第三,提升对制度完善的理性认识3.
自学内容:解读苏联十月革命相关的档案4.
课外实践:撰写十月革命相关的认识性评论文章(四)第四章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6学时)1.
主要内容第一节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和社会主义建设一、内战结束后苏联的国内形势二、新经济政策的提出和实施1、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2、政策的提出及基本内容:3、新经济政策的实质:(理论和实践)4、评价:三、苏联的成立和列宁的去世1、苏联的建立2、列宁的晚年思想及其评价(1)晚年思想:(2)对列宁晚年思想的评价:第二节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一、社会主义工业化1、工业化方针的制订2、工业化的任务和三个"五年计划"(1)、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使工业产值大大超过农业产值.
(2)、在国民经济结构中使社会主义工业成分大大超过资本主义工业成分.
(3)、在工业体系中使重工业比重大大超过轻工业比重.
3、成就、经验和问题二、农业集体化运动1、方针的提出2、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进程:(1927、12---1937)3、成就:4、评价第三节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苏联的对外政策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特征(一)、政治体制的形成1、党内斗争:2、1936年宪法的颁布(三部半宪法:1924、1936、1977、88年删除第六条即共产党的领导地位)3、政治体制的主要内容和特征:集权(方法是战斗命令式)(二)、经济体制的形成(三)、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其评价二、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的对外政策2.
基本要求第一,主要掌握20—30年代苏联的两大历史性转变和苏联模式.
第二,一般掌握新经济政策、大清洗、1936年宪法、外交等事件和史实.
3.
自学内容:苏联模式的历史选择性及评价4.
课外实践:撰写关于苏联模式的认识的评论文章(五)第五章战后欧洲革命风暴(6学时)1.
主要内容第一节原因和特点解析一、原因1、一战的影响2、对策失当3、十月革命胜利的推动和影响二、特点分析1、广泛性:整个欧洲,在瑞士、芬兰、挪威也出现了苏维埃政权.
2、与十月革命联系紧密,相互联系性强.
3、水平较高.
第二节德国十一月革命一、德国革命前夜的国内形势1、政治形势:阶级矛盾的尖锐化2、经济形势:走向崩溃3、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右派占主导二、革命的过程(1918、11、3—1919、5、1)1、第一阶段2、第二阶段3、第三阶段(三)、总结1、性质:2、意义:3、经验教训:第三节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的兴亡(1919、3、21----8、1)一、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成立二、共产党的诞生(1918、11、20)和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三、苏维埃政权被颠覆的原因第四节共产国际(1919、3---1943、6、9)一、共产国际建立的前提: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2、革命形势的发展:需要一个革命中心,造就更好的干部.
3、推动世界革命的需要:这主要是从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角度来看的.
二、国际的建立1、准备2、建立三、活动1、初期活动(1919、3---1922)2、中期活动(1923---1928)3、后期活动(1929--1943)四、共产国际的历史贡献和失误1、贡献2、失误:2.
基本要求第一,主要掌握无产阶级革命获得胜利的条件和世界革命的理论和实践.
第二,一般掌握德国革命、共产国际等历史事件.
3.
自学内容:墨索里尼率先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原因4.
课外实践:撰写法西斯主义与运动的相关评论文章(六)第六章两次大战期间亚、非、拉美民族民主运动(6学时)1.
主要内容第一节背景及特点一、史学动态1、关于运动的"动力"问题2、关于运动的"领导力量问题"3、关于"反殖民主义斗争的方式和道路"问题4、关于"性质"问题第二节概况一、朝鲜的"三·一起义"1、起义的原因2、起义的概况(1919、3、1---1919、8—9月)3、起义的性质、失败的原因和意义二、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三、土耳其凯末尔革命(1918---1923年)四、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2.
基本要求第一,主要掌握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和性质.
第二,一般掌握民族民主运动的典型事件和三大典型民族思潮.
3.
自学内容: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4.
课外实践:撰写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解放运动的小评论文章(七)第七章"凡一华"体系及二十年代国际关系(6学时)1.
主要内容第一节"凡—华"体系的形成一、巴黎和会及凡尔赛体系的形成1、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对比的变化和争霸A、大英帝国的衰弱与它的争霸计划B、法国的实力下降C、美国的强大D、意大利的计划E、日本的野心2、巴黎和会(1919、1、18---6、28)(1)、大会的召开(2)、争夺与勾结3、《凡尔赛和约》与凡尔赛体系(1)、签订:《协约国和各参战国对德和约》(2)、凡尔赛体系的形成和实质.
(3)、评价:二、华盛顿会议及华盛顿体系的形成1、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2、华盛顿会议的召开(1921、11、12—1922、2、6)3、凡—华体系的实质第二节二十年代国际关系一、苏联外交之胜利(一)、帝国主义国家孤立和封锁苏俄政策的破产1、热那亚会议(1922、4、10---5、19)2、《拉巴诺条约》的签订(1922、4、16)3、海牙会议(1922、6、15—7、20)(二)、意义二、德国的复兴要弄清五个问题:复兴的背景、标志、过程、原因、经验.
三、国联载军和"非战公约"的签订1、军备竞赛和裁军会议2、"白里安—凯洛格非战公约"2.
基本要求第一,主要掌握凡—华体系的本质(暂时妥协)、命运.
第二,一般掌握战后列强实力变化、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及德国问题.
3.
自学内容:对国际关系理论的认识.
4.
课外实践:撰写凡—华体系的相关评论文章(八)第八章"相对稳定"时期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6学时)1.
主要内容第一节"相对稳定"之概论一、原因分析1、经济原因A、战争经济的转轨.
B、生产合理化运动的广泛开展.
2、技术原因3、政治原因4、国际关系原因二、表现:三、评价:第二节二十年代的美国一、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1、工业发展:2、资本输出的增长二、保守主义的政治生活1、工人斗争趋向低潮.
2、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公开挑战.
如萨柯—范齐蒂案3、政府迫害共产党组织.
三、二、三十年代发达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1、表现2、发展的特点及原因(1)、特点:实质上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深化.
A、不平衡性.
美国赶上英德,处于领先地位.
B、科学与技术相互渗透和综合,出现了科学技术化与技术科学化的趋势.
C、效果明显:大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原因:A、政府推行了有利于科技发展的政策.
B、企业重视科研开发.
2.
基本要求第一,主要掌握相对稳定时期的主要特征及原因.
第二,一般掌握柯立芝繁荣、英法左翼政权的史实.
3.
自学内容:生产合理化运动4.
课外实践:撰写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经济与社会方面的评论文章(九)第九章: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下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8学时)1.
主要内容第一节三十年代大危机一、危机的原因1、根源2、直接原因二、危机的爆发及发展1、爆发2、发展三、危机的特点1、普遍性特点2、破坏性大特点3、持久性特点4、持续性特点四、危机的影响1、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
2、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
3、导致了统治机制的改变,加速了大战的到来.
第二节罗斯福新政一、美国的经济危机和胡佛政府反危机的失败二、罗斯福和"罗斯福新政"1、罗斯福简介(1882--1945)2、罗斯福当选为总统3、"新政"的提出及其理论依据4、罗斯福"新政"的内容(1)、财政金融的整顿和改革.
(2)、调节工业生产(重点及核心).
(3)、限制农业生产.
(4)、调和阶级矛盾.
(5)、调整对外关系.
5、对新政的评价第三节三十年代的英、法一、三十年代的英国经济和外交1、工党的第二次上台执政和经济危机对英的打击2、三十年代英国的对外关系(1)、内部关系的调整:(2)、处理与法西斯国家的关系二、三十年代的法国经济和外交1、三十年代法国的经济2、三十年代法国的政治(1)、法西斯组织应运而生并猖獗活动,威胁了政府的存在.
(2)、内阁更替无常.
(3)、绥靖政策的推行.
第四节日、德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一、远东战争来源地的形成及日本军事法西斯专政的建立1、日本的军国主义传统与战争策划2、经济危机对日本的打击3、法西斯势力的不断扩大(动力)4、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和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日本蓄意制造"九一八事件"(2)、"伪满洲国"的成立及战争策源地的形成5、日本军事法西斯专政的建立:1936年"226政变"二、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三十年代经济危机对德国的影响2、希特勒和纳粹党3、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希特勒的上台4、纳粹独裁体制的形成5、扩军备战6、外交2.
基本要求第一,三十年代经济危机的影响第二,罗斯福新政、德日法西斯专政.
3.
自学内容:罗斯福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4.
课外实践:撰写罗斯福新政的相关评论文章(十)第十章走向大战(6学时)1.
主要内容第一节局部战争一、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意埃战争的背景:2、经过(1)、准备、酝酿阶段(2)、正规战阶段(3)、游击战阶段3、意埃战争失败及后来胜利的原因、后果:A、失败的原因:B、后来取胜的原因:C、后果:二、日本全面侵华:1937、7、71、背景分析2、过程3、影响三、西班牙内战和德意武装干涉1、西班牙人民阵线政府的建立(1936)2、佛朗哥的叛乱和德意法西斯的武装干涉(1936、7、18—1939、3、28)3、英、法的"不干涉政策"和世界人民对共和国的支援(1)、英法的"不干涉"政策(2)、世界人民的支持4、共和国被颠覆第二节大国绥靖一、英法的"不干涉政策"二、德国吞并奥地利(1938、3)1、计划2、前奏3、经过:4、影响三、慕尼黑阴谋(1938、9)与捷克斯洛伐克的沦亡1、"苏台德问题"和五月危机(1)、"绿色方案"实施的原因(2)、借口:民族问题—苏台德问题2、慕尼黑会议和"慕尼黑协定"3、"慕尼黑阴谋"的实质、后果和教训(1)、实质(2)、恶果(3)、教训:第二节大战的迫近一、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二、英、法、苏三国莫斯科的谈判(1939、3、18—8、21)1、背景分析2、过程:三个阶段(1)、外交接触阶段(2)、政治谈判阶段(3)、军事谈判阶段3、会谈破产的原因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1939、8、23)1、背景分析2、苏德谈判及条约的签订3、影响A、使苏联获益B、英法外交的失败C、打乱了德意日三国的战略计划和部署,加深了他们之间的矛盾D、使德国获得了最大的好处E、加速了二战的爆发,而且不可避免4、评价2.
基本要求第一,重点掌握绥靖政策的内涵及表现.
第二,一般掌握西班牙内战、慕尼黑阴谋等历史事件.
3.
自学内容::三十年代外交的评价4.
课外实践:撰写关于三十年代欧洲外交的评论文章(十一)第十一章第二次世界大战(6学时)1.
主要内容第一节大战的全面爆发一、德波战争:二战的开始二、英法的"宣而不战"三、"威塞尔演习":占领丹麦和挪威四、德国进攻西欧:占领卢森堡、荷兰、比利时和法国五、不列颠空战六、德意进攻巴尔干七、非洲战场的开辟八、德国突袭苏联:巴巴罗萨计划的实施九、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第二节大战的转折一、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二、欧洲战场的转折1、斯大林格勒战役2、库尔斯克会战三、北非战场的转折1、阿拉曼战役2、"火炬"计划—北非登陆3、北非战场的结束四、太平洋—远东战场的转折1、中途岛之战2、瓜岛之战第三节大战的全面胜利一、意大利退出大战1、"哈斯基计划"2、意大利投降二、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三、苏联红军的十次突击四、诺曼底登陆五、雅尔塔会议六、德国投降七、波茨坦会议八、日本投降第四节大战的总结一、二战的根源:1、凡—华体系是种子.
2、垄断资本是根本.
3、法西斯势力是动力.
4、绥靖政策是催化剂.
二、性质:有三种意见:1、彻底的反法西斯战争.
2、前期为争霸,后期为反法西斯战争.
3、两重性.
三、影响:1、打破了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出现了两极格局.
2、使社会主义冲出一国范围,出现了两大阵营.
3、使美国成为超级大国.
4、使民族解放运动得到了发展,冲击了殖民体系.
四、意义1、削弱了帝国主义.
2、社会主义得到了发展.
3、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
4、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2.
基本要求第一,主要掌握战争根源及影响.
第二,一般掌握战争的过程及重要历史人物、战役.
3.
自学内容::二战中的重大战役4.
课外实践:撰写二战相关评论文章四、教学安排建议以课堂讲授为主;对于理论性较强的问题适当采用学生课堂讨论、教师讲评的方式;对于实践性较强的问题如史料的搜集与整理等内容,有条件时可安排学生课余时间进行实践,课堂交流实践的心得体会.
1.
作业练习见各章基本内容.
2.
案例分析二战的起源与启示3.
专题研讨世界现代史的发展重大问题五、课程考核1.
考核形式及成绩评定办法本课程属于考试课程,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40%-50%,期末成绩占50%-60%.
2.
本课程考核的基本要求具体要求见考试大纲.
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学校统一制订的各项课堂纪律,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参与课堂讨论和交流,课后按时完成作业;有关情况将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
六、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先行后续关系本课程的先行课程:世界近代史;后续课程:世界当代史七、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
教材:《世界史》(现代史编)吴于廑齐世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
参考书:[1]《世界现代史》张建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世界现代史》,王斯德高教出版社[3]《二十世纪世界史》上下卷李植楠湖北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上、下)》课程教学大纲执笔人:李进编写日期:2013年6月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编号:06010104-052.
课程性质/类别:通识课/必修课3.
学时/学分:96学时/6学分4.
适用专业:历史学专业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1、了解中国古代史籍发展简史,熟悉历代要籍的作者、体例、内容及成就等概况;2、积累并掌握一定的古汉语基础知识(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和历史文献学基础知识,具备阅读古代史籍的基本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引言教学要求:了解、熟悉本课程的学习内容与基本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课程性质;学习内容与学习要求;学习方法;章一、史籍史概况教学要求:了解、熟悉古代史籍史之基本线索、各历史阶段主要史体及其重要史籍;熟读先秦选文.
课时安排:20课时;教学内容:一、先秦:史籍产生期1、史籍之产生2、古代史籍之分类3、先秦主要史籍介绍与选读:《尚书》、《逸周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世本》、《竹书纪年》二、汉晋南北朝:史籍发展期1、六朝史籍发展之原因2、六朝史籍之种类与数量三、唐宋:史籍繁盛期1、繁盛原因2、史体创新与史籍质量3、史籍种类与数量四、元明清:史籍衰落期1、衰落原因2、史籍种类与数量章二、纪传体史教学要求:了解纪传体之体例结构及其优缺点;熟悉纪传体正史书目;熟读选文;课时安排:40课时;教学内容:一、概述1、纪传体史之产生与发展:2、纪传体史之发展:3、体例结构与优缺点二、文选1、《史记》:《食货志》(汉初经济史)《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汉初诸侯兴衰)2、《汉书》:《艺文志》:"诸子起于王官"说(胡适"诸子起于救时之弊"说),道、儒、墨、法之价值理念与学术志趣《百官公卿表序》:3、《隋书》:《牛弘传》:史籍"六厄".
文献史重要史料.
4、《晋书》:《刘毅传》:九品制的弊端(政治、士风士气),权力监督之缺失与权力腐败,请托、关系,人情社会.
5、《宋史》:《王安石传》:王安石改革之背景、性质(新旧党争)与评价(与民争利,国家主义倾向)章三、编年体史教学要求:了解、熟悉编年体体例特点,熟悉编年体史籍发展过程;熟读选文.
课时安排:9课时;教学内容:一、概述1、编年体史之产生2、发展3、体例优缺点二、文选《资治通鉴》:《党锢之祸》:党争与士知识分子之道德人格及道义精神;《司马光论正闰》:史学之客观求实精神,超越正统论(权力合法性).
章四、典制体史教学要求:掌握典制体之概念,熟悉典制体史籍发展过程及重要史籍;熟读选文.
课时安排:16课时;教学内容:一、概述1、典制体之起源2、典制体之确立3、典制体之发展二、文选1、《通典》:《田制》(土地制度)2、《通志》:《总序》3、《文献通考》:《总序》章五、纪事本末体史教学要求:了解纪事本末体之体例,熟悉其主要史籍;熟读选文.
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内容:一、概述1、产生2、发展二、文选《通鉴纪事本末》:《杨氏之宠》章六、史论、史评与史考教学要求:掌握史论、史评、史考之概念,了解相关史家之史学成就;熟读选文.
课时安排:10课时;教学内容:一、概述1、史论2、史评3、史考二、文选《秦始皇》:社会政治历史之理与势《封建论》《书教下》四、教学安排建议作业练习词性辨析、白文标点、撰写解题.
五、课程考核1.
考核形式及成绩评定办法闭卷考试;平时成绩占40%-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60%.
2.
本课程考核的基本要求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学校统一制订的各项课堂纪律和考试纪律,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参与课堂讨论和交流,课后按时完成作业.
有关情况将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
六、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先行后续关系本课程为"中国古代史"课的辅助课程,与"古代史"课同时并行.
七、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
教材:《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赵淡元主编,高教社版2.
参考书:[1]《中国历史文选》,张大可等主编,陕西人教社版;[2]《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张玉彬主编,吉林文史社版.
《中国近代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ThemodernhistoryofChina执笔人:肖海艳编写日期:2013年6月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编号:060101082.
课程性质/类别:C2课/专业基础课3.
学时/学分:64学时/4学分4.
适用专业:历史学专业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1.
掌握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1840-1911年)期间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发展脉络和主要历史事实;2.
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地分析和说明近代历史发展过程;3.
能够克服"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客观地臧否近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4.
尊重历史、认识现实,培养和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国家共同体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一)绪论(4学时)1.
主要内容:(1)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2)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3)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两种基本范式.
2.
基本要求(1)了解中国近代史的上下限;(2)了解建国后有关中国近代史的分期;(3)了解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的形成过程.
(二)千古变局: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社会(10学时)1.
主要内容:(1)战前的世界与中国;(2)罪恶的鸦片贸易和正义的禁烟斗争;(3)鸦片战争的经过和失败原因和教训;(4)战后的中国社会.
2.
基本要求(1)史学界对鸦片战争及林则徐、琦善研究的分歧.
(2)中英双方诸项条件的对比、鸦片战争的大致过程.
(3)鸦片战争前后思想领域的变化和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
3.
自学内容:鸦片战争的经过(三)太平天国运动(16学时)1.
主要内容:(1)起义的酝酿与爆发(2)太平天国前期军事(3)天平天国政权的制度与政策(4)第二次鸦片战争与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5)天京变乱和太平天国后期的政治经济状况(6)湘淮军、太平天国后期军事及其最后失败2.
基本要求(1)太平天国起义的全过程.
(2)太平天国的思想和宗教.
(3)太平天国政权的特点.
(4)曾国藩及其思想.
湘淮军的兴起及其对十九世纪后期中国的影响.
(5)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大致过程.
(四)洋务运动与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8学时)1.
主要内容:(1)太平天国失败后的形势;(2)洋务运动;(3)新的阶级力量的出现.
2.
基本要求:(1)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举办企业的活动.
(2)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和主张.
(3)与洋务派对立的保守派的思想和主张.
(五)边疆危机、中法战争与中日战争(8学时)1.
主要内容:(1)边疆危机(2)中法战争(3)中日战争2.
基本要求:(1)十九世纪后期的边疆危机.
(2)中法战争的起因、过程及影响.
(3)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原因、经过及其结果.
(六)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8学时)1.
主要内容:(1)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危机(2)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兴起(3)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2.
基本要求:(1)甲午战后的瓜分危机.
(2)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在维新运动时期的基本政治思想及其活动.
(3)维新运动和百日维新的过程.
(4)义和团的起因、发展过程和失败.
(5)清政府对义和团的对策及清政府保守派与义和团的关系.
(6)东南互保及其影响.
(七)辛亥革命的胜败(10学时)1.
主要内容:(1)清末新政(2)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兴起(3)清末立宪运动(4)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2.
基本要求:(1)同盟会纲领的主要内容.
(2)辛亥革命时期章太炎、邹容、陈天华的思想和他们的主要著作.
(3)晚清新政、预备立宪的主要内容,学术界新近的研究趋向.
(4)立宪派立宪运动的内容及其经过.
(5)《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安排建议1.
作业练习(1)绪论部分:问答题: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两种基本范式是什么他们大致形成的过程如何(2)第一章:名词解释:林则徐、《南京条约》、魏源问答题:试评清政府的闭关政策;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第二章:名词解释:洪秀全、厘金制度、北京政变问答题:《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怎样看这两个文献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有什么影响(4)第三章:名词解释:李鸿章、容闳、王韬、福州船政局、同文馆.
问答题:你如何理解中体西用有人认为改革开放是"新洋务运动",你怎么看(5)第四章:名词解释:《烟台条约》、北洋海军问答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主权的影响.
(6)第五章:名词解释:《天演论》、《新学伪经考》、公车上书问答题:在中国近代史上,戊戌维新和义和团运动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评述它们的基本主张和得失.
(7)第六章:名词解释:《苏报案》、保路运动、华兴会、国会请愿运动问答题:比较辛亥革命、戊戌变法、洋务运动的异同;谈谈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它在20世纪的中国占有何等地位.
2.
案例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以张之洞的汉阳铁厂为例.
3.
专题研讨:(1)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2)甲午战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4)改良派与革命派争论的实质.
五、课程考核1.
考核形式及成绩评定办法考核方式分为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两种,平时考核包括考勤、作业(小论文)、讨论等多种形式,占总成绩的40%-50%.
期末考核采用闭卷笔试方式,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全卷满分为100分,考试分数占总成绩的50%-60%.

2.
本课程考核的基本要求大学本科专业课程考试应体现学术性,一方面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一方面探讨教师的教学效果.
要求学生对于本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在努力求索历史真相的前提下,重在融会贯通、理解、思考和创新,同时以学到的历史知识分析现实社会、分析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并训练和开拓自己的思想能力,不必纠缠细枝末节,切忌死记硬背.

六、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先行后续关系《中国近代史》上接《中国古代史》的清朝部分,下接《中国现代史》的五四运动.
七、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
教材:李侃、李时岳等著:《中国近代史:1840-1919》(第四版),中华书局1994年版.
2.
参考书:(1)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岳麓书社1999年版,"旧籍新刊丛书".
(2)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美)徐中约著,计秋枫、朱庆葆译:《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第6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年版.
(4)郭廷以:《中国近代史纲》(第3版,上下册),格致出版社2009年版.
(5)(美)费正清著,刘尊棋译:《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
(6)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8)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鸦片战争至义和团运动),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9)(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0)唐德刚:《晚清七十年》,岳麓书社1999年版.
(11)唐德刚:《袁氏当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陈志让:《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3)(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14)(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HistoryofChinesepoliticalsystem执笔人:肖海艳编写日期:2013年6月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编号:060101252.
课程性质/类别:B1课/通识必修课3.
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4.
适用专业:历史学专业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1.
掌握前封建时代至晚清(1840-1911年)期间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线索、发展脉络和核心制度;2.
能够克服"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客观地臧否中国政治制度;3.
尊重历史、认识现实,培养和提高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一)绪论(2学时)1.
主要内容:(1)几个相关概念(2)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两种范式(3)研究内容和特点(4)研究概况和参考资料(5)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6)参考书目2.
基本要求(1)掌握政治、政治制度、政治制度史的概念(2)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二)第一章(4学时)1.
主要内容:(1)前封建时代(2)封建时代的过渡——夏(3)封建时代的确立——商(4)封建制的盛世——西周2.
基本要求:(1)理解封建制(2)了解宗法制与分封的关系(三)第二章(4学时)1.
主要内容:(1)官僚制帝国时代的过渡——春秋(2)法家帝国——秦(3)王霸之道——汉2.
基本要求:1.
了解秦朝建立与法家的关系2.
分辨秦汉与西周政治制度的最大区别(四)第三章(6学时)1.
主要内容:(1)三国:贵族政治浮出水面(2)九品中正制和"户调式"与门阀政治(3)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与职能分工的初现(4)地方官制与行政区划的演变(5)军队私人化的走向(6)门阀政治的政治文化与门阀政治的末路2.
基本要求:(1)了解九品中正制的实质及其与门阀政治的关系(2)理解和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贵族政治的特征.
(五)第四章(8学时)1.
主要内容:(1)隋朝的创制(2)三省六部和集体宰相制(3)科举制度(4)唐代的官吏任用考核制度(5)隋唐时期的监察体系(6)府兵制及其畸变(7)隋唐的地方政府体制(8)隋唐的司法制度2.
基本要求:(1)了解隋朝创制的基本架构(2)理解唐朝宰相体制的特点(3)理解府兵制废弛的原因(4)分析和思考藩镇割据出现的原因(六)第五章(2学时)1.
主要内容:(1)武化结构与秩序(2)失掉了文治精神的文官体系(3)缺乏道德维系导致的制度性动荡2.
基本要求:(1)了解五代军阀统治的基本方式(2)了解军阀政治的权力架构(七)第六章(6学时)1.
主要内容:(1)繁复的中央行政机构(2)宋代的地方官制(3)宋代的科举与学校制度(4)宋代官员的人事制度(5)宋代的兵制2.
基本要求:(1)了解宋代中央政府设置的主要特点(2)了解宋代科举制度取士特宽的原因(3)思考与分析宋代支弱干强的政治制度的优劣(八)第七章(4学时)1.
主要内容:(1)金朝的政府特色(2)猛安谋克制度(3)元朝的大汗与皇帝制度(4)元朝的中央行政体系以及决策机制(5)元朝的地方行政系统(6)投下分封制度(7)社会等级与政治文化(8)元朝的兵制2.
基本要求:(1)了解猛安谋克制度的实质(2)了解元朝决策机制的特点(3)了解元代行省制的特点(4)了解元代等级制的实质(九)第八章(8学时)1.
主要内容:(1)政治中枢的变迁(2)明代的中央行政机构和地方行政体系(3)明代的学校与科举制度(4)明代的兵制(5)明代皇室的特务机构(6)明代的监察制度(7)明朝独特的宗藩制度(8)清代的中枢决策及其机构(9)清朝的皇帝继承制度(10)清代的内务府和太监机构(11)清代的中央行政机构和地方行政机构(12)清朝的八旗绿营兵制(13)清朝的朝贡与理藩体系2.
基本要求:(1)了解明代内阁的本质(2)了解明代宦官专权的制度原因(3)了解明代中央行政体系的特点(4)分析八旗兵蜕化的原因(5)理解清朝的朝贡体系(6)了解明清地方政治的运作(十)第九章(4学时)1.
主要内容:(1)清朝政治格局的转换(2)勇营制度和新式海军(3)总理衙门和总税务司(4)戊戌维新变革的制度意义(5)清末新政2.
基本要求:(1)思考与分析洋务运动与晚清政局的关系(2)思考和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3)了解清末改革的地方自治是怎么回事3.
自学内容:第九章有关晚清的政治制度,在《中国近代史》课程中已经涉及的部分四、教学安排建议1.
作业练习(1)绪论:名词解释:制度政治制度政治制度史(2)第一章:名词解释:服内服外嫡庶宗法制六艺礼崩乐坏问答题:谈谈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特点及关系.
(3)第二章:名词解释:郡县制察举征辟尚书台二千石司隶校尉南北军春秋折狱问答题:谈谈你对西汉分封制的见解;汉朝的兵制是怎样解决效率与忠诚矛盾的汉朝在中国官僚体系的发育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4)第三章:名词解释:九品中正制门阀政治玄学中书省门下省问答题:"户调式"的本意是什么为什么其结果与制定者的主观愿望相反西晋分封的初衷是什么为什么会引发"八王之乱"何为"士家制"为什么要采用此制(5)第四章:名词解释:三省六部政事堂进士科府兵上番团结兵节度使问答题:谈谈隋朝创制的基本框架;唐朝官员任用与考核制度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府兵制为什么会最终废弛中唐为什么会出现藩镇割据(6)第六章:名词解释:杯酒释兵权三司使枢密院府州军监特奏名磨勘禁军问答题:宋代中央政府设置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宋代外轻内重的格局如何体现在地方建制上宋代强干弱枝的政治制度有何优劣(7)第七章:问答题:2.
猛安谋克制的实质是什么元朝的决策机制有什么特点投下分封制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个制度促进了元朝的短命(8)第八章:名词解释:内阁秉笔太监司礼监南书房朝贡体系绿营问答题:明朝废相的恶果军机处是个什么样的机构明清地方政治是怎样运转的(9)第九章:名词解释:同文馆总税务司资政院预备立宪新建陆军问答题:戊戌变法的制度意义是什么清末新政对于中国的制度现代化有什么价值2.
案例分析明朝皇权专制加强的原因,以《大明王朝》为例.
3.
专题研讨(1)汉制承秦制的主要表现.
(2)唐代科举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3)宋代军事战斗力虚弱的原因.
五、课程考核1.
考核形式及成绩评定办法考核方式分为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两种,平时考核包括考勤、作业、讨论等多种形式,占总成绩的40%-50%.
期末考核采用开卷笔试方式,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全卷满分为100分,考试分数占总成绩的50%-60%.

2.
本课程考核的基本要求大学本科专业课程考试应体现学术性,一方面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一方面探讨教师的教学效果.
要求学生对于本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在努力求索历史真相的前提下,重在融会贯通、理解、思考和创新,同时以学到的历史知识分析现实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并训练和开拓自己的思想能力.

六、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先行后续关系《中国政治制度史》可以说是从中国古代史至晚清史抽出政治制度这一专题的历史.
七、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
教材: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
参考书:(1)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李治安、杜家骥:《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3)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4)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周良宵:《皇帝与皇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6)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01年版.
(7)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8)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91年版.
(9)马克垚:《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10)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1)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2)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3)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华书局1963年版.
(14)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15)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1982年版.
(16)关文发、颜广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7)余华青:《中国宦官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8)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华东师大出版社1988年版.
(19)左言东:《中国古代官制》,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20)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当代史》教学大纲执笔人:刘义程编写日期:2013年6月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编号:060101122.
课程性质/类别:专业基础课/专业大类平台课3.
学时/学分:64学时/4学分4.
适用专业:历史学专业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中国当代史》是历史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规律和历史进程,并从中吸取经验、智慧和力量,正确地把握未来,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凝聚力,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学习和掌握治国安邦的理论,坚定地投身于祖国的现代化建设.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序论:中国当代史研究述评[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当代史这门课程的研究对象、学科内涵、基本特点以及当前国内外中国当代史的研究现状与研究趋势.
一、什么是当代史二、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当代史三、中国当代史的特点四、中国当代史研究的困境第一章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49、10——1956、8)[教学要求]要求学生熟悉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8月三大改造完成期间,即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国家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理解发生这种转变的历史必然性和必要性.

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二、全国大陆统一的实现三、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四、全国财政经济的统一五、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六,抗美援朝战争七、土改运动和镇压反革命运动八、"三反"、"五反"运动九、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和教育改革十、三年经济恢复的成就第二节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一、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二、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农业和手工业的合作化运动四、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五、反对高岗、饶漱石分裂党的斗争六、思想文化领域的批判运动七、三大改造的完成八、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九、外交工作的新成就第二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56、9——1976、10)[教学要求]要求学生重点掌握1956年9月—1976年10月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所遭遇到的曲折历程,直至发生"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希望能够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同时认识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

第一节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一、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二、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四、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第二节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与困窘一、反冒进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二、"大跃进"和全民大炼钢铁三、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四、文化教育领域的"左"倾错误五、对"左"倾错误的初步纠正六、庐山会议与"反右倾"斗争七、严重经济困难局面的出现第三节国民经济的调整与经济状况的好转一、农村政策的调整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制定与工业的调整三、科学、教育、文化政策的调整四、七千人大会五、国民经济的继续调整六、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第四节"左"倾错误的再度发展与调整任务的完成一、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观点进一步系统化二、"四清"运动三、思想文化领域的批判运动四、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五、十年建设成就第五节"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全国动乱局面的形成一、"文化大革命"的起因和导火线二、"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三、红卫兵运动的兴起四、"全面夺权"与二月抗争五、"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的系统化六、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七、"斗、批、改"运动在全国全面展开八、林彪集团的阴谋活动及其失败第六节"文化大革命"的持续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及其受挫周恩来的纠"左"努力二、国民经济的回升与畸形发展三、外交工作的新突破四、中共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五、"批林批孔"运动六、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召开七、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与全面整顿八、"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九、四五运动十、粉碎"四人帮"第三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探索(1976、10——)[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进程,理解现实中国的国情,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第一节在徘徊中前进一、揭批"四人帮"二、"两个凡是"的提出和经济建设中的新冒进三、中共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四、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五、教育和科技战线"左"倾错误的纠正六、国民经济的初步恢复第二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二、全面平反冤假错案三、调整国民经济四、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突破五、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改革六、"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七、外交工作的新局面八、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召开第三节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一、中共十二大的召开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展四、沿海经济特区的开发建设五、"一国两制"构想与对外政策的调整六、整党和精神文明建设七、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第四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与贯彻一、中共十三大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二、国民经济治理整顿的开始三、一九八九年政治风波四、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五、治理整顿和"七五"计划的完成六、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开始执行七、对外经济合作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八、外交工作的新格局第五节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一、邓小平南巡谈话二、中共十四大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初步概括四、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教材:[1]杨先材主编:《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2]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3]郭大钧主编:《中国当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参考书:[1]《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20册),中央文献出版,1992~1998年.
[2]陈明显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
[3]杨一凡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
[4]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上、下卷),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
[5]张顺清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
[6]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海南出版社,2007年.
[7]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裴坚章主编第一卷(1949~1956),王泰平主编第二卷(1957~1969)、第三卷(1970~1978),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1999年.

[8]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史要》,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年.
《中国经济史》教学大纲执笔人:刘义程编写日期:2013年6月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编号:060101012.
课程性质/类别: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3.
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4.
适用专业:历史学专业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中国经济史》是历史学专业必修专业基础课程.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从原始社会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状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的产生与演变、经济发展与政治文化的相互关系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等知识与理论,并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认识和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和规律,运用历史上的财政经济原则、经济见解及政策为现实社会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导论[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明确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对象、方法和意义,了解国际国内学术界关于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基本现状、热点问题、主要动向.
一、什么是经济史二、中国经济史的起源与发展三、中国经济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第一章传统社会的经济发展轨迹[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明确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律和基本特性.
一、先秦时期(公元前3世纪以前)二、秦汉时期(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三、魏晋南北朝时期(3―6世纪)四、隋唐五代时期(6—10世纪)五、宋辽金元时期(10—14世纪)六、明和清前期(14—19世纪前叶)第二章传统社会经济结构的特征[教学要求]本章主要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剖析中国传统经济的形态,特别是对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要求学生把握中国传统经济的运行机制及其演变特点.
一、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二、小农经济的"内卷化"三、传统市场机制的特点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第三章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增长[教学要求]根据近代经济增长的周期理论,结合制度变迁对近代经济作综合分析,了解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征及其演变趋势.
一、近代中外经济增长的比较二、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三、近代经济发展的形态特征及相关性分析第四章近代中外经济关系的变化[教学要求]重点了解鸦片战争以后中外经济贸易冲突、中外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中国传统经济带来的影响.
一、条约口岸制度与市场开放二、流通领域的制度转型三、外资企业的示范效应四、农村经济结构的局部松动第五章近代国有经济的演变[教学要求]重点掌握洋务运动以来国有经济的产生、发展历程及其特点,以及近代国有经济制度的效应.
一、洋务运动时期的官办工矿业二、清末国有经济体系的初步形成三、北洋时期国有经济的停滞四、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家垄断经济的形成五、近代国有经济制度的效应第六章近代民营经济的发展[教学要求]主要讲述清末以来民营经济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以及民营经济衰败的历史演变进程.
一、清末民营经济的起步二、近代民营工商业的发展三、统制经济下民营经济的衰败第七章财政金融的近代化[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中国近代财政金融体制的演变过程,金融市场的发育、发展历程及其特征.
一、近代财政体制的演进二、外债与列强对华财政的控制三、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的发展四、币制改革的曲折历程第八章交通通讯的近代化[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中国近代交通通讯的产生过程、特点及其对近代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近代交通通讯体系的初步形成二、新式交通对近代经济的影响四、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教材:[1]章开沅主编:《中国经济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2]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3]王玉茹主编:《中国经济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2、参考书:[1]朱伯康:《中国经济通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2]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编:《中国经济通史》(九卷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
[3]曹贯一:《中国农业经济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4]童书业:《中国手工业商业发展史》,齐鲁书社,1981年.
[5]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上、下),人民出版社,2001年.
[6]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上、中、下),人民出版社,2000年.
[7]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8]弗兰克:《白银资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TheModernHistoryoftheWorld执笔人:叶芳编写日期:2013年6月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编号:060101092.
课程性质/类别:C1专业课/必修课3.
学时/学分:80学时/5学分4.
适用专业:历史本科专业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世界近代史涵盖了从1500年到1900年的世界历史进程、嬗变的整个过程,是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发展和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基本成型的历史,也是世界各地区、各个国家打破隔绝状态,最后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的历史.
世界近代史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学生掌握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了解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学会用正确的方法研究具体历史问题,使学生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础理论等方面得到相应的提高.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序言(2学时)教学内容:一、为什么要学习世界近代史二、《世界近代史》的起止年限和分期三、世界近代史的主要内容四、学习的方法和要求基本要求:1、要求学生掌握《世界近代史》的起止年限、分期和主要线索,2、要求学生了解学习《世界近代史》的重要性,3、要求理解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第一章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世纪东方的中国和日本(1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一、地理大发现和商业革命的背景二、地理大发现的过程三、近代早期的殖民征服四、商业革命第二节文艺复兴一、总述二、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三、西欧诸国的文艺复兴四、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第三节宗教改革一、宗教改革的背景二、马丁路德与德国宗教改革三、德国农民战争路德教派的确立四、加尔文教与瑞士的宗教改革五、英国的宗教改革六、天主教的反宗教改革运动第四节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一、法国专制制度的形成二、英国都铎王朝的专制制度三、俄国留里克王朝专制制度的巩固四、西班牙的专制制度五、尼德兰革命第五节16世纪的中国和日本一、明代中国专制统治的强化二、16世纪封建统治重建中的日本基本要求:1、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大发现的过程;掌握马丁路德与德国的宗教改革;掌握尼德兰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2、要求学生了解地理大发现的前提和条件;了解宗教改革的背景;加尔文教与瑞士的宗教改革;英国的宗教改革;要求学生了解意大利和欧洲其他国家文艺复兴时的艺术家、政治思想家、科学家要求学生了解法国、英国、俄国和西班牙专制制度的形成3、要求学生理解加尔文教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理解早期的殖民侵略、商业革命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学生理解西方专制制度与民族国家的关系;要求学生理解文艺复兴时的人文主义精神.
第二章17世纪迄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1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17世纪英国革命1689年—1742年的英国一、革命前的英国二、革命的开始与第一次内战(1640-1642)三、平等派与第二次内战四、共和国与护国公制五、旧王朝复辟和1688年"光荣革命"六、17世纪的英国第二节欧洲大陆的封建专制制度一、典型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法国二、分崩离析与经济落后的德意志三、封建农奴制的俄国四、波兰、瑞典和丹麦第三节17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东方诸国的衰落一、明末清初的中国二、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三、莫卧儿帝国四、奥斯曼帝国的强盛与衰落第四节西欧列强的海外殖民扩张及其后果一、荷、法、英诸国的海外殖民扩张二、西方世界优势的形成三、世界地区联系的加强基本要求:1、要求学生掌握长期议会、新模范军、1688年"光荣革命"、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要求学生掌握彼得一世改革、普鲁士的兴起、三十年战争2、要求学生了解两次内战;长老派、独立派、平等派之争;17世纪英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要求学生了解法国的投石党运动、路易十四的统治、科尔伯的重商主义、奥地利的开明专制、普鲁士的开明专制、俄国的开明专制;了解世界联系的加强和全球文化交流;东西方差距的加大3、要求学生理解克伦威尔的护国政体;清教运动在英国革命中的作用;理解普鲁士精神;波兰的衰落和灭亡;要求学生理解殖民主义的双重性第三章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1776—1849)(1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美国革命一、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特点二、美利坚民族的形成与启蒙思想的传播三、矛盾的激化武装斗争的开始宣布独立四、艰苦的战争光辉的胜利五、杰斐逊与民主改革六、《联邦宪法》第二节法国大革命一、制度的危机二、三级会议和革命爆发三、"八九年原则"和旧法国的改造四、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五、雅各宾专政六、热月党与督政府第三节拿破仑帝国一、雾月政变二、从执政府到帝国三、帝国的盛衰四、帝国的覆灭第四节维也纳会议与19世纪前半期的革命运动一、维也纳会议神圣同盟对于革命运动的镇压二、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三、1848年欧洲革命基本要求:1、要求学生掌握美国独立战争的过程;1787年联邦宪法;要求学生掌握法国和欧洲的启蒙运动;巴黎人民的三次武装起义;资产阶级的三个革命派别;三级会议、《1791年宪法》、雅各宾派的恐怖统治、热月政变;要求学生掌握雾月政变、法国抗击七次反法同盟的战争;要求学生掌握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法国的二月革命;六月起义2、要求学生了解独立前北美殖民地的特点;美利坚民族的形成;要求学生了解制宪议会、立法议会、国民公会、《人权宣言》、"八九原则"、督政府的政策;要求学生了解拿破仑帝国的成立、盛衰;要求学生了解维也纳会议和最后议定书;神圣同盟的建立和活动3、要求学生理解美国政治制度的特点——三权分立;要求学生理解雅各宾派的恐怖统治、热月政变、法国的对外战争;要求学生理解拿破仑战争的双重性;拿破仑帝国的性质;要求学生理解维也纳会议的正统原则第四章工业革命工人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一国际(10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英国工业革命一、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二、工业革命的过程三、社会影响第二节工业革命的扩散一、法国工业革命二、美国工业革命三、德国工业革命四、俄国工业革命第三节工人运动的发展一、社会问题的凸现二、工业文明的批判三、工人运动的发展四、欧洲早期三大工人运动五、工人阶级的形成第四节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二、第一国际三、巴黎公社基本要求:1、掌握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前提及社会影响,掌握第一国际的成立和主要贡献.
2、理解工业革命在欧美各国的特点,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及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实践活动.
3、了解工人运动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第五章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世界市场的形成(1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欧美的民族民主运动改革运动一、英国1832、1867年的改革二、德国的统一三、意大利统一四、俄国1861年改革五、美国内战第二节自由主义思潮一、从人权理论向自由主义的演变二、主要的自由主义学说三、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四、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第三节日本明治维新一、明治维新的背景二、1867年—1868年革命戊辰战争三、明治维新第四节资本主义入侵下的亚非拉诸国1、亚洲2、非洲3、拉丁美洲基本要求:1、熟练掌握英国1832、1867年的改革的背景、过程及影响;德国统一的三次王朝战争以及统一的意义;克里米亚战争和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美国南北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2、理解英国自由主义政治与两党制;德国统一的背景和"普鲁士道路";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实质;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主要成就.
3、了解意大利统一;亚非拉诸国抗击外国侵略的斗争.
第六章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世界连结成为整体(10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其特点和影响二、1871—1900年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三、垄断组织的形成与发展四、垄断组织产生的原因及影响第二节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趋向一、政治发展趋向二、社会立法三、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四、欧美工人运动第二国际五、1871—1900年的国际关系第三节列强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一、亚洲诸国二、非洲三、拉丁美洲基本要求:1、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垄断组织的形成及特点;西方两党制的形成和实质;第二国际的建立和成就;19世纪后期国际关系的发展,两大军事集团的初步形成;2、理解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主要国家的发展趋向;3、了解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政治思潮的主要观点及代表人物;各国的社会立法;亚非拉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四、教学安排建议1.
作业练习16世纪的中华文明与欧洲文明之比较王权国家之间的战争在现代国际社会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克伦威尔与拿破仑异同分析2.
专题研讨资本主义是什么为什么西欧会首先发生资本主义五、课程考核1.
考核形式及成绩评定办法考核形式是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
其中期末考试占50%-60%,平时成绩40%-50%.
2.
本课程考核的基本要求具体要求看教学大纲.
要求学生保证出勤.
课前预习思考,课中积极思考,注重教学互动,注重独立思考能力、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等能力的提高.
遵循从个别到一般和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强调形而下与形而上的有机结合,启发学生对于历史现象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远程登录VNC无法连接出现

今天有网友提到自己在Linux服务器中安装VNC桌面的时候安装都没有问题,但是在登录远程的时候居然有出现灰色界面,有三行代码提示"Accept clipboard from viewers,Send clipboard to viewers,Send primary selection to viewers"。即便我们重新登录也不行,这个到底如何解决呢?这里找几个可以解决的可能办法,我们多多尝试。...

incogne$2.5/月t芬兰VPS,AMD Ryzen、1Gbps带宽

IncogNet LLC是个由3个人运作的美国公司,主要特色是隐私保护,号称绝对保护用户的隐私安全。业务涵盖虚拟主机、VPS等,支持多种数字加密货币、PayPal付款。注册账号也很简单,输入一个姓名、一个邮箱、国家随便选,填写一个邮箱就搞定了,基本上不管资料的真假。当前促销的vps位于芬兰机房,全部都是AMD Ryzen系列的CPU,性能不会差的!5折优惠码:CRYPTOMONTH,支持:BTC,...

CYUN专注海外精品服务器资源 国庆钜惠 最低5折起 限量促销

国庆钜惠 最低5折起 限量促销CYUN专注海外精品服务器资源,主营香港CN2 GIA、美国CERA、美国高防服务器资源,实体公司,ISP/IDC资质齐全,客服配备齐全。本次针对国庆推出非常给力的促销活动,旗下所有平台同享,新老客户同享,限时限量,售完截止。活动截止时间:2021年10月9日官网地址:www.cyun.net参与机型:香港CN2 GIA云服务器、香港双程CN2云服...

终结者官网为你推荐
开启javascript怎么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支付宝蜻蜓发布刷脸支付加盟,支付宝蜻蜓刷脸设备出后,微信也出了青蛙刷脸设备,感觉很有前景,大伙觉得呢?美要求解锁iPhone怎么用爱思手机助手解锁苹果手机?重庆网站制作请问重庆那一家网站制作公司资信度比较好?技术实力雄厚呢?加多宝和王老吉加多宝和王老吉什么关系 王老吉和加多宝哪个正宗传奇域名谁能帮忙查查传奇的IP和域名可信网站可信网站认证怎么做?贵不?价格大概是多少?佛山海虹海虹蒸多长时间灌水机什么是论坛灌水机?在哪里可以下载到呢?论坛版块图标论坛版块图标怎么设置?放图片的链接吗?还是?
域名升级访问中 草根过期域名 新世界机房 hkbn cloudstack 老左博客 evssl证书 万网优惠券 蜗牛魔方 上海域名 速度云 免费美国空间 卡巴斯基免费试用 重庆双线服务器托管 吉林铁通 双线机房 华为云盘 cloudlink 免费的asp空间 国外的代理服务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