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软件资源

软件资源  时间:2021-05-05  阅读:()

1.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p1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p3(前言)意义补充: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助于研究生树立科学发展观2.
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自然界的辨证发展包括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演化,也就是包括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人化自然向人工自然的转化、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
1.
天然自然可以定义为是不依赖于人和人的力量而存在的物质世界.
天然自然就是人类的认识和行为未曾影响到的自然,大到人类尚未认识到的宇宙现象,小到我们周围的未曾认识到的微观世界.
天然自然的微观构成是自然物.
自然物是自然界中的天然存在,作为一种天然存在的自在之物,展现了自然的本质力量.

2.
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
人化自然是人类观测所及从而能够感知的那部分自然.
人化自然是人类进行认识自然的科学研究的领域,目前存在人化自然主要有:宇宙演化态人化自然、恒星演化态人化自然、地球演化态人化自然、生物演化态人化自然等.
人化自然是发现规律性的天然自然.

人化自然由天然自然转化而来的.
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主要标志是对其规律的认识,微观构成是认识之物.
其宏观形成过程大致如下:1)宇宙演化人化自然的形成.
宇宙演化人化自然的形成的形成是对宇宙演化规律的认识,其基本内容有:宇宙起源于200亿年前一个极高温极高密度的原始火球的大爆炸.

2)恒星演化人化自然的形成.
恒星演化人化自然是对恒星演化规律的认识,其过程主要是氢核聚变为氦核及各种重元素的原子核聚变过程.
在恒星演化状态下存在质能守恒定律.
3)地球演化与人化自然的形成.
地球演化人化自然是对地球演化规律的认识,其基本内容有: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在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地圈、大气圈和水圈等.
在物理变化中有能量的相互转化和守恒,在化学变化中有质量守恒.
4)生物演化人化自然的形成.
生物演化人化自然是对生物演化规律的认识,在生物演化状态下形成了生态系统.
在生物演化状态下存在熵增熵减守恒定律.

3.
天然自然向人工自然的转化.
人工自然是人造自然,是人类采取技术和工程手段改造、创建、加工过的自然界,是人类利用自然之材发明制造的人工物.
人工自然的范围,基本上是指现实地球的表层.
人工自然形成的方向与天然自然演化的方向相反.
1)生物人工自然的形成.
在初级阶段,生物人工自然的形成主要表现为天然生物的分散向集成转变,少量的几种动物和植物被训化和大量繁殖.
在高级阶段,生物人工自然表现为非自然选择的生物品种大量出现,生物可以通过基因被设计和培育,生物能源出现等.
2)地球人工自然的形成.
地球人工自然的形成时,石器得到利用,从铜和天然陨铁开始,开始了各种金属的纯化过程,同时地质圈的深度蕴藏物,如矿石、石油或天然气等也越来越多的引到地表.
同时各种地表和地上资源得到了很大控制和利用.
3)恒星人工自然的形成.
恒星人工自然的形成主要是在地表状态下模拟产生了核裂变和核聚变.
另一种方式是在近地空间(包括月球、火星)创造出形成适宜人生存的环境等.
4)宇宙人工自然的形成.
宇宙人工自然的形成是在地球局部产生宇宙人工物,如各种基本粒子,目前还进行黑洞、反物质等方面探索.
4.
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

社会自然是技术发明(或工程建造)的人工物与社会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个别的、偶然的、不自觉的人工物,通过产业、产业实践转变成为普遍的、必然的和自觉的人工物即社会的人工自然.
社会自然具有普遍性、效益性结构性的特点.
社会自然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进化而拓展,其主要形态有农业社会自然、工业社会自然、生态社会自然等.
社会自然的形成过程标志对自然界利用的新的深度和广度,社会自然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农业社会自然、工业社会自然(蒸汽动力的产业化,核能的开发利用的产业化)和信息社会自然.
3.
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p37,39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方法论,也是自然辩证法概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三个大的方面:唯物论、方法论和辩证法.
整个自然界是统一的,其中各个物质形态和运动形式都是普遍联系的.
也就是说,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对立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变动的.
自然界中的任何一种物质形态和运动形式都处于永恒的变化和转变过程之中.
--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自然观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和当时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相关联的.
自然观在历史上主要体现在古代的朴素的辩证法的自然观、17-18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19世纪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基础;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都是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实现了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超越了以往狭义的自然观念,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重大飞跃.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第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一种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第二,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史和人类史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应该将两者统一起来,将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起来,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
第三,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以往的自然观都是对纯粹的、天然的自然界的看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所揭示的自然界还包括了人参与其中的人化了的自然界.

4.
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学习系统自然观的意义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
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①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
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
②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其具体表现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整体小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二)、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容:1、自然界物质世界以系统形式存在.
(1)自然界的一切物质系统都是由若干物质要素组成的,这些共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中的诸要素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甚至是异质的.
(要素与系统的关系)(2)组成自然物质系统的各个要素是通过它们之间内在发生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关系,才能够组成为有机统一整体的.
(整体性)(3)一切物质系统都具有其特殊的功能.
(结构与功能的关系)(4)自然物质系统的特殊功能是在其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是表现出来的.
(开放性、建构性)2、自然界物质世界演化发展的自组织性.
(1)、自组织与他组织(2)、时间之矢(3)、演化的前提:开放与非平衡(4)、演化的机制:涨落、非线性、分叉、选择】(一)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科学基础:宇观层次:相对论.
宏观层次:系统科学.
微观层次: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
1、狭义相对论的思想及哲学意义:基本思想:①质能关系:E=MC2;②运动物体的内部时间随其速度的增大而变慢;③运动物体的内部空间随其速度的增大而变小;④运动物体的质量随其速度的增大而变大;(2)哲学意义:它揭示了质量与能量之间、时间与空间之间、时空与运动之间的统一性,说明时间与空间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从而扬弃了牛顿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观念.
2、量子力学及其意义:(1)基本思想:与相对论一样,量子力学是20世纪初物理学革命的产物.
量子力学为我们揭开了微观世界的秘密,它告诉我们,微观客体在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表现,有时表现为粒子,有时表现为波动,即微观客体具有波粒二象性,其运动服从量子力学定律.
(2)哲学意义:量子力学对自然观的影响表现在,它揭示了自然界连续与分立、粒子与波动、决定性与随机性等等相互矛盾的方面的对立统一关系.
3、系统科学及其哲学意义(1)基本思想:①维纳的控制论.
维纳在控制论研究工作中,突破了传统方法的束缚.
为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提供了新方法.
他根据自动控制系统随周围环境的某些变化来调整和判断乃至决定自己运动的规范或特点,摒弃了牛顿和拉普拉斯机械决定论,把控制论建立在新的统计理论的基础上;他撇开对象的物质和能量的具体形态,着重从信息方面来研究系统的功能;研究对象的所有可能的行为和状态,及其变动趋势.
他把功能模拟、系统方法、反馈方法、信息方法等作为科学方法自觉地运用于控制和通讯系统的研究中.
从而为科学研究提供新的典范.
②申农的信息论:信息与系统信息是一种系统表现,有相互作用才有信息.
或者是不同系统通过相互作用,使一个系统所表现出来的特性,要在另一个系统中得到反映、表征、表现,或者是同一系统的不同组分之间相互作用后,而有所反映、表征.
不存在与系统无关的信息,也不存在没有信息的系统.
有元素之间、子系统之间、层次之间相互作用,有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都会有信息的产生和交换.
甚至可以说,信息就在任何的系统中,信息与系统不可分.
系统的形成、发展、运行都离不开信息活动.
哲学意义:提供一种新的描述事物的范畴与方法——信息与信息方法.
③贝塔朗菲的系统论:基本概念:系统与非系统;结构与元素;环境;系统与非系统自然界中存在两种复合体,按照元素的数量或种类来区分的,称为加和性复合体,可以理解为彼此独立无关存在着的元素的总和.
按照元素间的相互关系来区分的,称为非加和性复合体,或构成性复合体.
所谓加和性特征指的是,元素不论处于复合体中还是游离于复合体之外.
其特征是相同的,把孤立存在的活元素的特性累加起来,即可获得复合体的特性.
非加和性则相反,同一元素处于复合体中与游离于复合体之外的特性是不同的,复合体的特性是由元素的特性和元素间的相互关系共同决定的,不能归结为活元素特性的累加.
加和性复合体是堆积物或非系统;非加和性复合体就是系统.
是否具有非加和性,是系统与非系统的基本区别.
哲学意义:提供一系列新的描述事物的范畴与系统方法.
④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耗散结构理论是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津于20世纪60年代建立的,旨在研究系统如何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过程,这里的有序指的是宏观的定向移动现象.
在自然界中最普遍的耗散结构就是生物体.
生物体不断从环境吸入物质和能量,排出不利于自身生存的废物,使自身保持有序发展.
耗散结构理论的重要意义之一是发现在非生物界中,一些普通系统如一层液体或化学品的混合物,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产生具有时间节奏的空间构型.
如贝纳德花纹,这说明演化现象、耗散结构并不局限于生物界,说明在物理学界、化学界也存在演化问题,这就启发人们要用演化的观点看待我们所面对的世界.
贝纳德花纹耗散结构理论的哲学意义:第一,它协调了热力学第二定律与进化论之间的矛盾.
第二,它提出一些崭新的观念:有序与无序、可逆性与不可逆性、存在与演化等.
⑤哈肯的协同学协同学是德国物理学家哈肯创立的,它的目标在于:第一,研究复杂系统中大量子系统形成宏观有序结构时的联合作用;第二,寻求自组织系统的统一原理.
在协同学中,哈肯提出序参量的概念.
序参量指的是,在系统进化中,当系统处于新结构出现的临界状态时,对系统起关键作用的几个重要因素.
这些因素是子系统间的关联和协同作用产生的,它们一旦产生又反过来支配子系统的运动.
如铁磁相变中的磁化强度.
协同学的哲学意义:序参量概念的提出,加深了我们对物质系统进化的自组织机制的理解.
因为序参量的产生不是外部约束强加于系统的,而是自发产生的,是子系统相互合作的结果.
协同学的哲学意义还在于,它告诉我们,系统的演化目标是随机性与决定性的统一,是系统中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系统自组织的自然而然的必然趋势.
⑥托姆的突变论:突变理论是法国数学家R〃托姆于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来的,目的是为描述现实世界特别是形态发生问题中的突变现象提供一种数学框架.
突变理论的哲学意义:它提出一系列新观念,如稳定性与不稳定性、连续性与间断性、渐变与突变等,加深了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对自然观的变革,有积极的意义.
⑦艾根的超循环理论:超循环理论是与耗散结构理论同期出现的另一个演化理论,它是德国科学家艾根建立的,旨在研究物质从无生命到有生命的中间环节——分子自组织进化问题.
艾根把生命的起源与发展划为三个阶段:化学进化、分子自组织进化和达尔文进化.
生物进化的第二阶段就是超循环理论的研究对象.
这一理论的直接思想来源是生物体内发生的快速的生物化学反应现象.
艾根认为,生物体内出现的这种快速的化学反应是因为生物分子中生物化学反应都是某种循环过程,如反应循环、催化循环等.
如果在循环反应中还存在一个催化循环过程,那么就形成超循环了.
超循环理论的哲学意义:它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某些自然物质系统,具有内在的整合信息的能力和自促进生长的性质,自然界的生命现象不是什么超自然力量的作用,而是物质系统自我循环、自我促进的结果.
4、分子生物学及其哲学意义现代分子生物学告诉我们,生命现象最根本的原因、机制依赖于细胞内外特定分子的功能.
活细胞的许多种生命分子里,蛋白质和核酸这两类生物大分子,在生命活动中起着其他生命物质难以起到的独特作用.
这两类生物大分子与其他生命物质的显著差异在于它们都有独特的结构,如蛋白质有独特的三维结构;核酸具有独特的双螺旋结构.
正是这些独特结构,才使它们具有复杂的功能.
在生物分子中最能体现结构决定功能的系统论原理.
分子遗传学告诉我们,DNA是生物遗传物质,这与它的双螺旋结构有关.
DNA分子由两条核苷酸链围绕同一个中心轴盘绕而成,两条链反向平行,一条链的原子顺序正好与另一条链的原子顺序相反,两条核苷酸链依靠彼此碱基之间形成的氢键联系而结合在一起.
碱基的配对不是随机的,而是遵循碱基互补原则.
除了碱基互补,核苷酸在链上的排列顺序并无限制,所以DNA中的核苷酸排列方式可以无限多样.
但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特定的核苷酸序列,这就是生物界所具有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变异性与稳定性并存的内在原因.
分子生物学的哲学意义: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揭开生命世界遗传与变异、多样性与统一性、渐变与突变、结构与功能等对立面相互联系的神秘面纱,更深刻地证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5.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1、生态自然观的产生:人化自然方面:生物圈是宇宙在几十亿年的历史中进化出来的有机系统,它把地球外的物质环境、地球上的无机物和生物种群协调为一个自我调节的和谐整体.
每一种生命物种的适应和进化都对其他生命形式的适应和进化以及完善生物圈系统功能做出了贡献.
没有任何一个物种能够单独生存和发展,它们只能在共同维持系统存在、促进生物圈稳定的前提下实现自己的生存和进化.
随着经济增长、科学技术进步、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人类的各种活动给自然界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
过去,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局部的生态系统被改变、被损害.
现在,人类活动已开始影响到整个地球生物圈,出现了一系列的全球性生态问题.

人工自然方面:由于人类活动使环境产生了危害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及生态系统稳定的现象.
一方面,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引起大范围的生态退化,另一方面,大气圈、水圈和土壤圈这些生命维持系统发生了严重的污染.
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人类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20世纪所发生的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工业生产方式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的繁荣,而且也造成了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直接危害.
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排放废弃物的粗放式生产方式之上.
无限度的向自然索取,严重地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系统.

2、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容: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
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
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揭示了生态自然观的本质.

5)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
人类是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要求超越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
生态文明所理解的公平是一种广义的公平,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之间的公平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公平.
其中,当代人之间的公平是公平原则的核心.
这种自然观要求人类不仅要了解自我,更要了解自然,要遵循自然规律,在自然界再生能力和自然协调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利用科学与技术开发、利用、改造自然;要保证自然界的健康发展和演化,在向自然界索取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给予,即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为自然界建立一种有益于人类的新平衡,建立起物质交换、能量流通和信息传递的良性循环.

生态自然观还要求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做自觉的调控者,当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人类要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调节的原则是:人类的生存的基本需要高于生物和自然界的利益;生物和自然界的生存高于人类的非基本需要(即过分享受和奢侈的需要).

要实行这种调节,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
这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
6.
试述现代科学的本质与特征(第一章p3-p6)一、科学的本质当前,学者普遍认为科学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科学又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同时科学也是一种社会建制.
从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的关系出发,可以探索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人类在认识天然自然的过程中对天然自然规律的把握,是人类把天然自然转化成人工自然的手段.
科学以人化自然为研究对象,同时又不断把天然自然作为人化自然的潜在性转化现实性,使人化自然的领域不断扩大.
科学是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知识形态,是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是形成人化自然的手段,属于间接生产力或一般生产力.

科学是人类在认识天然自然的过程中对天然自然规律的把握,是人类把天然自然转化成人工自然的手段.
科学以人化自然为研究对象,同时又不断把天然自然作为人化自然的潜在性转化现实性,使人化自然的领域不断扩大.

科学的本质:(1)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2)科学是社会和精神领域的劳动.
(3)科学是生产力.
(4)科学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层面体现出其社会价值二、科学的特点:科学是形成人化自然的手段出发,科学具有如下本质属性:1、客观真理性.
科学是形成人化自然的手段,其对象是天然自然.
天然自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所以科学知识具有客观真理性.
所有的科学知识都坚持用物质世界自身来解释物质世界,不承认任何超自然的的东西.
客观真理性是科学知识的根本的属性.
2、可检验性.
科学的真理性是由它所具备的可检验性加以保证的.
[14]因为科学是形成人化自然的手段,所得到是关于天然自然规律性的认识,所以科学的结论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
科学实践既是检验科学知识的真理性标准,又是推动人类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客观规律性.
天然自然只服从自然规律和受自然规律自发作用的支配.
关于天然自然规律性的人化自然是关于这种规律性的认识.
在这个意义上,科学是关于天然自然规律性系统性集合,呈现规律性的特点.
4、活动性.
人类获得天然自然界规律性知识主要是通过天然向人化自然转化的活动得到的,因而具有活动性.
在当代,特别表现更多的科学知识是通过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获得的.
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客观事物的一种活动.
科学实验方法可以借助于精密仪器,排除其他偶然的、次要因素和外界干扰,发挥简化和纯化功能、强化和激化功能、模拟功能把研究对象的某种属性或联系的纯粹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准确地认识天然自然规律.

.
科学的特征:(1)科学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2)科学又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3)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4)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此外,科学还具备一些其它特征.
首先,科学作为对自然规律的客观反映,决定了其客观性和实证性的特征;其次,科学又是一种探索性和创造性的活动;第三,科学认识是由一个从感性经验到理性分析的过程,又决定了科学具有理性和系统性的特征;第四,科学是一种特殊的思想形态,具有通用性和共享性,科学无国界;第五,科学作为生产力,还只是知识形态的一般生产力,还不是现实的生产力.

7.
科学研究的一般环节是什么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对你的研究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科学活动如何进行:1、科学问题的提出.
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
科学研究作为一项创造性活动,它的逻辑起点在哪里这是从事科学研究活动首先应明确的方法论问题,也是致力于科学方法论研究的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们感兴趣并长期争论的问题之一,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科学始于观察和科学始于问题的论争.
2)科学问题的意义:科学问题规定着科学研究的内容、方向、途径、方法和手段,决定着科学研究的结果和价值.
科学研究总是以提出问题开始,并以解决问题告一段落.
爱因斯坦: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2、科学事实的获取.
在科学问题的基础上,科学研究的第二步则是获取科学事实.
科学事实的获取途径:观察和实验.
首先,科学观察有助于研究课题的形成.
其次,探索性的观察有助于科学假说的建立.
它可以为科学假说的提出提供第一手的原始材料.
第三,观察可以为检验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提供事实根据.

3、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
有了科学事实的获取,需要对科学事实进行整理,这就涉及到科学抽象和科学思维问题.
所谓科学抽象就是在思维中对同类事物去除现象的、次要的方面,抽取共同的、主要的方面,从而做到从个别中把握一般,从现象中把握本质的过程.
科学抽象的构成:a.

科学概念b.
科学符号c.
思想模型与理想实验.
科学思维包括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
4、科学假说的形成.
(1)建立科学假说的意义(2)科学假说的形成方式(3)建立科学假说的方法论原则(4)科学假说的检验.
科学假说的形成方式:A、通过类比和模型形成科学假说.
B、通过溯因推理(猜想、试错)形成科学假说.
科学假说检验的分类:逻辑检验与实践检验.
5、科学理论的创立.
(1)科学理论的结构(2)建立科学理论的原则(3)科学理论的评价标准及原则.
学习科学方法的意义:1、科学意义:我们知道,精密仪器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但比起人的大脑来,我们说,在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还是或始终是人的大脑.
而适用的、好的方法则有助于培养机敏、冷静而又有素养的、有创造性的大脑,可以提高科研效率.
应该承认,不专门学习方法,也会在科研中形成方法;天赋能力极高的人常常从自己的学习中自组织地获得最佳效益.
此外,由于科学研究具有独创性,所以方法不会有固定的模式,相反,一旦形成固定模式则会阻塞认识的道路.
但是,学与不学,有一个自觉性问题.
未来的研究者绝大多数也不是天才.
给绝大多数研究者以苦干科研方法的指导,较之听任其凭借个人经验地探索,要有效率得多.
前者可以事半功倍.
不同学科自然有不同方法,但有些方法上的基本原理和思维技巧,是绝大多数类型的科学研究所共有的,通用的.
掌握这些方法论的精髓,再与具体的科学研究相结合,将如虎添翼、如鱼得水,搞起研究就会得心应手.
例如,在科学研究中,无论是实验研究,还是理论研究,都少不了选题,资料搜集等环节,在这些环节上如何把握,如何达到较高水平,既要探索也有规律可循.
如果我们注意了,方法就会找到你,就会起作用.
2、哲学意义——推动哲学进步和发展.
科学方法可以提炼、上升为方法论.
而方法论是科学与哲学的一座桥梁.
(1)自觉学习方法,自觉领悟其中蕴涵的逻辑和意义,有助于科研工作者从科学研究中提炼出更深刻的哲学思想,第一它可使科学研究更深刻地研究其认识基础.
例如,爱因斯坦、彭加勒、普朗克、玻尔、海森伯、薛丁谔等人不仅从事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而且具有很高的哲学素养.
爱因斯坦把哲学、一般认识论问题和概念等同于物理内容之脚上的鞋子,说物理学家不应该把这些问题完全交给哲学家去处理,因为只有物理学家最晓得、也最确切地感觉到鞋子究竟是在哪里夫脚的.
道理就在这里.

第二,通过创造性方法的运用、提升、丰富,可以推动哲学方法论的新陈代谢.
例如,西方科学哲学中观察受理论影响命题的提出,就是受科学方法中的某些思想的影响;操作主义哲学、实证主义的建立,是部分地受了爱因斯坦要求概念可操作的影响.
再例如,当代自组织科学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对哲学提出了新思想,因而丰富了哲学,推动了哲学.
哲学的变革,不是一句空话.
方法论研究是推动哲学发展演化的道路之一.

(四)学习方法要注意的问题:1、要作学习方法的有心人.
学习方法,既同于学习知识,又不同于学习知识.
学习方法主要是一种能力培养:如看问题的角度;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的学习,取无意注意不行.
必须作有心人.
即平时在学习中,在与人接触过程中,都要有意注意,并善于注意.
吸取别人是如何看问题的,如何思考的.
方法的形成,与自己有无课题研究有密切关系.
从心理学角度看,有问题要研究,就提供了一个有意注意的角度,一个选择的角度.
例如读书,有问题研究,在读书时,你就会注意与该问题相关的正、反观点.
即此时客观上容易作有心人.
若再勤快些,平时善于搜集资料,写读书笔记、作卡片,积累到一定时候,就会形成你自己看问题的角度或方法.
2、要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
注意努力培养此种能力,才能有创造性的方法.
爱因斯坦十分推崇这种能力,他认为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培养这种能力.
它不仅对科研,而且对社会生活也有重要意义.

8.
试述技术的本质、特征与发展的动力什么p7技术的定义: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技术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
(1)技术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干预;(2)技术涉及物质装臵;(3)技术涉及技艺;(4)技术涉及知识;(5)技术涉及目的;(6)技术是一种可操作性的体系.

一、技术的本质从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出发,可以探索技术的本质.
天然自然是各种非常态的集合体,需要把它们引入到'常态'环境,这就必须创建人工自然.
技术是创建人工自然的手段,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这就是技术的本质二、技术的特征技术是创建人工自然的手段,表现人对自然能动作用的关系范畴,其特征主要有:1、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由于技术发挥作用的过程是人工自然的形成过程,必然具有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二重性的特点.
技术的合规律性表现在:技术活动必须符合自然界物质运动的规律.
这个作用的原料和动力都来自天然物.
这个作用的结果,或是自然界中物质运动形式的变化;或是产生了对人有用的物体;或是改变了物体的空间位臵,都带有天然自然的特征,符合自然规律.

技术合目的性表现在:在人工自然中,尽管天然物作为物的客观实在性仍然保持着,但就其整体的结构和功能而言已经被人的本质和规律所遮蔽.
如形成人工生物自然时,合规律性到合目的性的转变表现为由天然生物的分散向集成转变,也表现利用生物技术,开发出具备更加适合人们需要的生物特性的农产品品种.

2、装和备的配合由于技术发挥作用的过程创建人工自然的过程,常态与非常态的矛盾是一个永恒的基本矛盾,需要通过装实现对非常态的引入,通过备实现对非常态的隔离和防护,防止非常态对常态的破坏或者损害,从实施结果看,装的结果是新产品的生成、物质和能量的转化等,备的结果是对人的安全的保护以及对生存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等.
这样技术发挥作用的过程也是装和备的合理配合并且配合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
如对核电技术而言,所谓的装就是一种将热能转换成电能的装臵.
备是对非常态的隔离和防护,防止非常态对常态的破坏或者损害,保证了核电站的安全运行.

3、技术具有双刃剑效应由于技术发挥作用的过程是非常态向常态间接引入过程,但由非常态向常态的引入机制是非常复杂的,稍有不慎,这种间接引入就可能变为直接引入过程,科学技术就表现出双刃剑效应:一方面对科学技术的崇拜呼唤出了无以伦比的生产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因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也产生了破坏作用,构成了对当代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重威胁.
因此在技术使用过程必须通过加强技术评估等手段防止和消除技术的负效应.
如在生物人工自然状态下会制造出杀人于无形的基因武器.
发展基因武器可能产生一些人类在已有技术条件下难以对付的致病微生物,从而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技术的特征:1.
自然性和社会性.
技术作为人用来延长人的自然肢体和活动器官的自然物,是客观自然界的一部分,这决定了技术实践活动必须符合自然物质的运动规律,作为手段和方法的技术也必须依靠自然事物和自然过程,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创造出来,现代技术更是人类自觉利用自然科学知识的结果.
技术作为变革自然、调控社会的手段,又必须服务于人类的目的、满足社会的需要才能为社会所接受,否则也难成为现实生产力.
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对技术的制约使技术活动只有在社会的共同整合下才能产生和实现.
2.
中立性与价值性.
技术的工具性指的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体系,具有其作为达到人类目的的手段的作用.
对技术的工具性的强调,导致一种技术中性论的观点,这就是简单地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体系,每一种技术都被用来解决特殊的问题或服务于人类特定的目的;并进而认为技术是中性的,只是那些创造和使用技术的人使得技术成为一种善的或恶的力量.
技术是不只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体系,它是负载价值的.
首先,技术不只是解决问题的手段,而且也是伦理、政治与文化价值的体现.
技术不仅体现了技术判断而且也体现了更广泛的社会价值和那些设计和使用它的人的利益.
其次,技术是一种影响社会价值的实质性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以往传统的和现存的制度、体制、文化、人际交往关系和意识形态等体系.
3.
自主性和建构性.
技术的自主性是指技术是一个相对独立与自主的系统,有其内在的动力与自我发育与自我增长的特点.
人是技术的创造者,技术的起源和生成,必然与人、与社会密切相关.
但技术一旦产生,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自主性,甚至技术塑造人类发展,而不是仅仅屈就于人类的目的.
技术的社会建构性是指技术是一种由社会建构的产物.
的确,社会对技术及其发展的决定性影响,技术总是居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之中的,都会受到社会的影响.
这个的过程是技术的社会化过程,是技术的社会制约过程,也是技术的社会建构过程.
因此,技术的起源必须根据它的特定的社会背景来理解.
4.
主体性和客体性.
技术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过程,人们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这些主体要素有重要的作用,即使是在现代技术活动中,经验性的技能、诀窍和规则仍然是必要的.
同时,技术还是精神向物质转化,知识转化为物质手段和实体的过程,包含了各种课题要素,如工具、机器设备等.
技术既包含方法、程序、规则等软件,也包括物质手段等硬件,缺少任何一方都不可能产生现实的技术.
软件与硬件相互作用和不断更新,使技术不断发展.

5.
跃迁性和累积性.
技术首先是发展变化的,在人类的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技术不同,同时,技术又具有累积性.
新的技术(群)出现后,原来的技术并非全部被否定掉,而是经过一个扬弃的过程,从而形成技术的多层次性和多种技术的相互融合特征.
6.
国际性与民族性.
技术的国际性是指技术的本质目的是为全人类而不仅是为某一特定的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和进步而服务的特性.
技术的民族性是指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因受其本国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来的对不同技术形式的选择.
在技术的发展动力问题上两种相对立的观点:技术自主论:认为技术是独立的、自我决定、自我创生、自我推进、自在的或自我扩展力量.
社会建构论: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技术发展的动力系统:⑴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
需要包括多个方面,有物质需要、精神需要,自己的需要、他人的需要或社会的需要.
需要的产生是由矛盾引起的,其中最为基本的是人和自然的矛盾.
⑵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
技术目的,就是在技术实践过程中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技术结果的主观形象,是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影响并贯穿于技术实践的全过程.
技术手段即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因素,包括实现技术目的的工具和用工具的形式.
目的与手段是相对而言的,又互为条件.
⑶科学发展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当今社会的发展,日益形成了科学——技术——工程——生产——产业——经济——社会——环境一体化的双向交叉过程,其中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简称研究与开发应为缩写为R&D)已成为核心.
(4)文化对技术发展的张力作用:当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科学发展观、建构和谐社会,促进技术与社会文化的共同进步.
9.
试述工程、产业的本质与特征一.
工程的内涵:从工程是通过造物形成人工自然的手段这一特点出发,可以将工程定义为:工程是为了创建人工自然,在科技及经验集成的基础上,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情境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建造某一特定人工物的活动.

二、.
工程的特点:1、系统性与协调性.
由于工程是通过造物形成人工自然的手段,所以工程活动中包含众多的要素,具有明显的系统性与协调性.
工程活动中除了内部的系统协调,还有与其环境中的其它系统相协调.
如在建设核电站时,需要利用工程系统性与协调性原理,使相应的装和备的合理配合.
使装成为一种将热能转换成电能的装臵,使备实现对非常态的隔离和防护,保证了核电站的安全运行.
2、场域性与情境性.
由于工程是通过造物形成人工自然,所以工程活动总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之中进行,具有明显的场域性与情境性.
如通过航天航空技术建立恒星人工自然时,实质上都是把适于人生存的常态环境推向外部空间,因而要求相应的工程活动具有场域性与情境性.
3、不重复性.
工程人工物是在工程行动中逐步建造出来的对象,工程人工物往往处在特定自然与社会环境里,不可能象一般产品一样可随意移动,也别于一般生产物品批量、定型的特点,具有不重复性的特点.
工程的本质:为了满足人类社会的各种需要,在综合集成科学、技术、社会、人文等理论性知识及情境性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经济核算的约束下,调动各种资源,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情境中,通过探索性、创新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社会建构行动,有计划、有组织地建造某一特定人工物的社会实践过程及其成果.
工程的实践本质:上述对工程概念的界定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基本精神,可以从六个方面突出工程的实践本质:①满足人类社会的各种需要是开展工程活动的根本目的,它体现出实践活动的有意识性与目的性;②科学、技术、社会、人文、情境等多种知识经验在工程活动中的综合集成与创造,反映了实践活动的探索性、创造性,反映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③工程活动过程中的场域性、情境性、创新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更是生动地体现了实践的空间性、时间性、鲜活性、探索性与创造性;④整个工程活动的有计划、有阶段、有组织性,深刻地反映了实践活动的有意识性、组织性与社会性;⑤工程活动的成果——某一特定人工物的建造,则体现了生产实践活动改造自然的物质性与社会性.
⑥作为特定的物质生产,工程的本质也在于它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之一.
它不仅在改造自然的意义上改变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着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甚至改变着人与人之复杂的社会关系,影响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活动,进而可能导致社会组织、制度安排、仍至于社会结构的变迁,从而改变着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及人类的生活方式.
可以说,工程作为直接的生产力,打开了人的本质力量,实现着人作为人的自由存在.

工程活动的特征:1、工程决策的综合性与创新性.
工程决策的过程就是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之间所进行的合作、搏弈、协商、竞争的过程.
决策者必须对各种因素及其冲突与矛盾进行分别体认、综合考量,才能做到整体协调、整体筹划、综合决策.
正如A〃西蒙所说:工程与'综合'有关,科学与分析有关.
……综合即是创造.

2、工程活动的系统性与协调性.
所谓系统,就是将多种相互作用的人、机因素结合在一起,通过对人力、材料、信息和能源的调配与控制,以实现某一理想的目标.
这几乎就是工程本身的定义.
除了工程活动内部的系统协调,还必须与其环境中的其它系统相协调,工程的结构和功能要与生态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相协调.
以系统协调的项目管理方式进行工程管理,才能保证工程的成功.
由此,我们必须树立工程的系统协调观.
3、工程知识的集成性与优化性.
工程知识仅集成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这三大类知识还不够,还必须集成相关的已有经验,尤为重要的是,必须集成在当下具体工程现实发生中,依赖特殊场域、情境而产生的境域性知识与经验.
集成并不是上述四类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把它们有机地结合并转化为与当下工程现实境域相符合的,可行、可操作的知识、方法、程序、规则、规范、指南.
可以说情境性是工程知识的重要特征,在许多方面、层次往往以意会知识的形态存在.

4、工程活动的场域性与情境性.
工程行动欲建造的人工物系统总是嵌入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之中的,工程活动必然具有明显的空间场域性.
同一类型的工程,会因为实施地域的不同,具有不同的场域性,导[17]致同类工程之间存在较大差别,工程的唯一性、不可重复性正是与此相关.
由于情境事件的不可避免的随机发生,最终建造完成的人工物会可能会与预期的工程目标存在较大的偏差,甚至可能导致工程目标不能实现.
当然,情境事件也可能有利于工程目标的实现,如果善于抓住时机,审时度势,可以利用它们来服务于工程行动.
5、工程活动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性.
(1)工程中的各种要素本身存在不确定性;(2)不确定的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工程整体往往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3)由于工程主体认识、实践能力的有限性;(4)由于工程行动过程的场域性与情境性,不确定的情境事件不可避免地随机发生,造成工程行动的不确定性,也可能带来风险;(5)已完成的工程在其运行中,也存在不可预见的不确定,可能使整个工程人工物给其嵌入的特定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带来灾难性的风险,危及周围人群的生存.
6、工程结果的双刃性与评价的多维性.
必须强调工程主体的伦理责任,必须对整个工程进行价值估价,从工程项目的决策、设计、实施的过程到工程的结果及其长期的运行,都要进行全面的价值评价.
由于现代工程活动彻底地改变了现代社会的面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对工程活动的价值评估必然是多维的、多层次的,它包括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生态的、环境的、文化的、科学技术的、人文的、审美的等众多维度的价值评价.
不仅要从工程活动的外部进行价值评价,而且要把价值评价转化为工程活动内部的行为机制,这已逐步成为现代工程活动重要的内在特征.
由此,我们必须树立工程的生态观与伦理观.

产业的内涵:由于社会自然的形成过程既是追求普遍性的过程,本质上是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必然需要一种新的满足上述需要的实践活动,作为人的新的实践活动形式的产业实践就应运而生.
产业可以定义为重复乃至规模化地生产人工物、使个别的、偶然出现的灵感、创意、发现、发明、人工物实现了社会化的传播,创造社会自然的过程.
产业的特点:1、产业的规模性.
规模性是社会物形成和成熟的标志.
产业是个别的、偶然的人工物成为大量的、必然的社会物的过程.
能不能形成规模生产是产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本质特征,产业的规模性生产是产业的最重要特点.
在产业中,或者技术发明所创造的产品被批量化、规模化地生产出来,或者技术发明所开发的新工艺、新方法被大规模地应用于生产过程,或者是工程建设所采取的各种优化方法可重复、定型化地应用于日常生产,都体现了产业的规模性特点.
2、产业的盈利性.
产业化过程把个别的、偶然的和不自觉的人工物转变成为普遍的、必然的和自觉的人工物即社会物的过程.
和单一的人工物不同,作为人类有目的活动的产物,人工物的社会化不仅要受到自然属性、存在状况和运动规律的制约,还要受到经济水平和文化观念等因素的支配,更重要的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考量,产业的盈利性是产业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3、产业的结构性.
产业的结构性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产业化过程也是产业结构调整过程.
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不断变化的产业结构满足了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进而决定了社会物属性的获得.
4、产业的系统性.
产业的系统性是指产业化的过程决不仅是单个技术的突破,更是由于薄弱技术环节的打通而形成技术体系的过程.
产业发展也不仅是单个产业的形成,而是由于产业间有机联系的建立形成产业链和产业体系的建立.
5、产业的生产力性.
产业的生产力性表现产业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进化而拓展,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本质是由产业发展来推动的.

10.
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p229-237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标志着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力的改变标志着社会的进步,所以科技能推动社会进步,是人类文明的阶梯和标志!
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科学技术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第一生产力,成为增强综合国力的核心资源、战略资源、是一种能够产生高附加值的财富,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
从经济发展上讲它是生产力,从政治上讲它是影响力,从社会发展上讲它是推动力,从军事上讲它是威慑力.
而从马克思哲学思想出发考虑,任何事物都有他的两面性,科学技术作为客观存在的事物,自然也有它的利端和弊端.

科学是一柄双刃剑.
它本身是双刃的,有它的两面性,一面可以用来做好事,另外一面可以用来做坏事,或一面可以带来正面作用,另外一面可以带来负面作用.
科技拓展了人类的生存空间,但也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空间.
科技应用于生活则会使生活丰富彩.
应用于军事则会使人类命运未卜科学技术是人类智慧与劳动的结晶,是人类文明哺育出的最精致绚丽的花果.
它曾带给人类以辉煌的过去,也必将带给人类以灿烂的明天.
我们要从容地挥动科学技术这柄长剑,开辟出一个崭新的、繁荣的、和平的新纪元!

11.
如何理解创新型国家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中央提出这项重大战略任务,是建立在科学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全面判断我国战略需求的基础之上的,也是建立在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和充分发挥我国已经拥有的经济科技实力的基础之上的.
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的战略抉择: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2.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要求.
3.
应对全球化新挑战的必然要求.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研发人员总数位居世界前列,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部分重要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我们已经具备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和良好条件.

为了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我们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实施正确的指导方针,努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科技发展的结构布局、战略重点和政策举措等方面,既要顺应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遵循科技规律,又要紧密结合国情和国家战略需求,选择顺应时代要求、符合我国实际的发展道路.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核心就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
这一方针,是我国半个多世纪科技事业发展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是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抉择,必须贯穿于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全过程.

要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紧迫需求、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国力,对我国科技发展作出总体部署,统筹当前和长远,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确定若干重点领域,抓住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实施若干重大专项,建设一批创新基地,培育大批创新企业,扎实提高持续创新能力,不断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二)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臵,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
世界科技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
特别是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
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紧紧扭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中心任务,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
要把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臵,下决心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抓住信息科技更新换代和新材料科技迅猛发展的难得机遇,把掌握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把生物科技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迎头赶上的重点,加强生物科技在农业、工业、人口和健康等领域的应用;加快发展空天和海洋科技,和平利用太空和海洋资源;加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特别是交叉学科的研究,加强我国科技创新的基础和后劲.

要在统筹安排、整体推进的基础上,把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中重点发展、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产业和行业作为重点领域,把在重点领域中急需发展、任务明确、技术基础较好、近期能够突破的技术群作为优先主题,加快突破瓶颈制约,掌握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解决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提高国家安全保障能力.
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一是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使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二是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有效保障国家食物安全.
三是能源开发、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取得突破,促进能源结构优化,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指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四是在重点行业和重点城市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模式,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持.
五是重大疾病防治水平显著提高,新药创制和关键医疗器械研制取得突破,具备产业发展的技术能力.
六是国防科技基本满足现代武器装备自主研制和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保障.
七是涌现出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在科学发展的主流方向上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成果,信息、生物、材料和航天等领域的前沿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八是建成若干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和大学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形成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

(三)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科技结构布局,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
要继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进一步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重点加强以下工作.
一是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是要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为中心,高效利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稳定支持从事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集中力量形成若干优势学科领域、研究基地和人才队伍.
三是要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军民科技资源的集成,实现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产品设计制造到技术和产品采购的有机结合,形成军民高技术的共享和相互转移的良好格局.
四是要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中央与地方的科技力量有机结合,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重要作用,增强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
五是要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要进一步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政府管理科技事业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完善科技开发计划,促进科技创新要素和其他社会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形成科技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不断增加科技投入的良好机制.
要完善科技资源配臵方式,优化科技资源配臵,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和共享,形成广泛的多层次的创新合作机制,建立健全绩效优先、鼓励创新、竞争向上、协同发展、创新增值的资源分配机制和评价机制.
要建立竞争机制,坚持国家科技计划对全社会开放,支持和鼓励国内有条件的各类机构平等参与承担国家重大计划和项目,为全社会积极创新创造良好条件.
要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加强对重要技术标准制定的指导协调.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我们必须培育一大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
要抓紧制定切实有效的改革举措、激励政策和法律法规,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金融财税政策,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积极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为不同类型、不同所有制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
我国广大企业家应该增强民族自信,树立世界眼光,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四)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
杰出科学家和科学技术人才群体,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当前,人才竞争正成为国际竞争的一个焦点.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大国,都把科技人力资源视为战略资源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大力加强科技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事业的前途,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造就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
要坚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完善适合我国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结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科技人才队伍.
要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
要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和科技领军人物,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
要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和活力,提高创新效率,特别是要为年轻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舞台.
要加大引进人才、引进智力工作的力度,尤其是要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吸引广大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事业,离不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劳动和创造性实践.
我国科技界素有心系祖国、自觉奉献的爱国精神,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实践中,广大科技工作者应该做自主创新的先锋,做拼搏奉献的楷模,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光辉业绩.

(五)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
一个国家的文化,同科技创新有着相互促进、相互激荡的密切关系.
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
中华文化历来包含鼓励创新的丰富内涵,强调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增强全民族的自强自尊精神,大力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通过理论创新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有力的制度保障和良好的文化氛围.
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不懈奋斗、勇于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信心和勇气.
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努力营造鼓励科技人员创新、支持科技人员实现创新的有利条件.
要注重从青少年入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积极改革教育体制和改进教学方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鼓励青少年参加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
要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
要在全社会广为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接受科学技术的武装,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

发展创新文化,既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又要充分吸收国外文化的有益成果.
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扩大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科技交流合作,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
要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海外研究开发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究开发中心,支持在双边、多边科技合作协议框架下实施国际合作项目,支持我国企业扩大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出口和在海外设立研究开发机构或产业化基地,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究开发机构.
要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和国际学术组织,支持我国科学家和科研机构参与或牵头组织国际和区域性大科学工程.

12.
根据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点并结合个人专业谈谈如何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主要靠知识学习体系和人格培养体系实施.
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1、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开拓进取的精神);2、有很强的自我学习与探索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冒险精神);3、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拥有广博而扎实的知识,有较高的专业水平;4、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与他人合作或共处;5、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承担艰苦的工作.
以上特征实际上体现了创新型人才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三个主要方面:即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
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创造性思维、敏锐的问题意识、创造性想象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几方面;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新的兴趣、动机等方面;创新人格主要表现在:强烈的成就动机、良好的合作精神、优秀的调控能力、冷静的态度等方面.
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既有精深的专门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具有事业发展实际需要的最合理、最优化的知识体系.
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自己的实用技能,以适应将来在社会上从事职业岗位的要求.
建设具有宽厚坚实的基础理论科学知识,稳固精深的专业知识,宽泛多样的知识面创新型人才知识结构的模型.

创新型人才的能力培养:一是创新精神,即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
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
创新精神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范畴,是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一些心理特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创新决心,以及相关的思维活动.

二是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发明新技术的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发明新技术的能力.
具体包括很多内容:比如基于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创新思维能力、敏锐的直觉和洞察力、持久的注意力、丰富的想象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成果的表达能力和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力等等.
创新能力的培养重在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型人才的能力培养:(一)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敏锐的问题意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开创性的探索未知事物的高级复杂的思维,是一种有自己的特点、具有创见性的思维,是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辩证统一,是创造想象和现实定向的有机结合,是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的对立统一.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训练更显得重要,其途径在于丰富的知识结构、培养联想思维的能力、克服习惯思维对新构思的抗拒性,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加强讨论,经常进行思想碰撞.

敏锐的问题意识:提出问题是取得知识的先导,只有提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从而认识才能前进.
一是勇于提问.
就是要勇于向权威挑战,不要屈服于外来的压力.
二是善于提问.
就是要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不能钻牛角尖,不能犯幼稚病.
三是乐于提问,锐意进取.
合理的知识结构: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形式逻辑、辩证逻辑、情感逻辑和数学逻辑)、较深厚的专业知识、广泛的邻近学科知识、相关方面的科技发展状况的前沿知识和学习策略知识.

(二)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
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新的兴趣、动机等方面.
第一,培养求知欲:学而创,创而学这是创新的根本途径.
要具备勤奋求知精神,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在自主创新中发挥生力军作用.
第二,培养好奇欲:要对自己接触到的现象保持旺盛的好奇心,要敢于在新奇的现象面前提出问题,不要怕问题简单,不要怕被人耻笑.
第三,培养创造欲:不满足于现成的思想、观点、方法及物体的质量、功用,要经常思考如何在原有基础上创新发明、推陈出新.
第四,培养质疑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有疑问才能促使人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三)创新人格能力的培养.
培养创新型人才,不能只注重知识、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创新人格的养成,就要表现为强烈的成就动机、良好的合作精神、优秀的调控能力、冷静的态度等方面.
1、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激情.
崇尚科学、热爱真理、追求进步的品质是创新的根本动力,是创新人格的核心要素,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动力、目标与价值导向.
2、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前沿的学术品格.
需要我们努力培养有问题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学生.
有问题意识就是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有综合素质是指既有科学精神,又有人文素养,能够从科学与人文两个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创新是一种探索,面临失败的可能性很大,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具备不怕挫折、不惧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能够坚持探索.
4、培养学生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科学怀疑、理性批判的精神.
要创新,就必须不唯上,不唯书,不唯权威,不唯潮流.
大学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学生对现有知识进行科学的怀疑和理性的批判,并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5、培养学生开放的心态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善于学习,积极吸纳今人、前人、国人、洋人以及不同学派、流派的知识成果,在实践中善于同他人团结协作,才能避免因个人知识和能力的不足所造成的局限性.
兼收并蓄,集思广益,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1、自然辩证法对象,性质,内容,范围,体系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和发展,与自然科学关系古希腊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汲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意味着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思辨地构造体系的自然哲学的终结.
它无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完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还是对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然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展基础上,是对自然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发展;正确,科学,先进的自然观将指导科学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3、何谓系统,系统基本特点如何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
特点:1)开放性依据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是否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可以将其区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
2)动态性现实的自然系统都是开放系统,都有物流,能流,信息流不断地运动,任何自然系统都有一个从孕育,产生,发展,成熟到衰退,消亡的过程,自然系统的这种运动,发展,变化过程,就是它的动态性.
3)整体性整体性是自然系统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
整体性是指系统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个组成要素的简单的机械加和.
4)层次性指一方面系统有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4、不可逆性在演化中的作用如何可逆和不可逆是自然演化过程中两种相互对应的状态.
如果系统从某一状态转变到另一状态后,能够再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并且同时使系统的环境也回复到原状,这样的过程就是可逆过程;反之,若系统及其环境一经变化后,不能回复,这种过程就是不可逆过程.

不可逆过程导致时间对称破缺,意味着在有不可逆过程存在的情况下,演化才是可能的,质的多样性才是可能的.
不可逆过程具有双重作用:1、它总是起着破坏有序结构,使有序趋向无序的消极作用;2、它是一些重要的相干过程的基础,导致更加有序结构的产生,发挥建设性作用.
因此,与不可逆过程相联系的时间箭头既可以指向退化的方向,也可以指向进化的方向.
如果说经典力学主要研究了不可逆过程的消极作用的话,那么非平衡自组织理论则更加重视不可逆过程的建设性作用.

5、科学问题的来源有哪些,科研选题有何重要意义,基本原则第一,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
经验定律型问题,其肯定回答就是经验定律假说.
第二,从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
例如:科学事实与已有理论之间的矛盾.
第三,从某一个理论内部的矛盾中发现矛盾.
例如:悖论,如罗素悖论等.
第四,从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中发现问题.
例如: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
物理学中的粒子说与波动说.
第五,从社会需求与已有生产技术手段的差距上发现问题.
例如:如果社会现有的生产技术手段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自然就会提出许多问题,其中有一些则会转化为科学问题.
选题就是选定一个科学问题来进行研究.
科研选题是否得当在研究工作中十分重要,它关系到科研的目标、方法、水平和价值.

选题的基本原则:(1)创新性原则.
好的选题应当是在现有背景知识中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真正有新意的科学问题.
(2)科学性原则.
好的选题一定要充分考虑当前的背景知识,一定要有相关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作为依据.
不要把永动机之类,或伪问题作为选择对象.
(3)可行性原则.
好的选题还要认真考虑完成课题的主观条件和额观条件,不宜选得很宽、很复杂,久功不克,导致半途而废.
(4)社会需求原则.
选题时还要把握好技术进步与社会经济的需求因素.
6、如何理解观察与理论的关系观察可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
自然观察是指人类对自然现象不作任何人工的变革而进行的一类观察.
实验观察是通过对自然现象或事物人为进行积极干预后所进行的观察.
实验观察是一种比自然观察更强有力的认识手段.

第一,观察依赖于理论,观察中渗透着理论.
理论决定了观察的目的和对象.
第二,观察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
以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论为指导,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观察的客观性;相反,当不完备甚至错误的理论或观点渗透到观察中时,就会导致错误观察.
第三,任何观察陈述都是用某种理论语言构成的,理论提供了观察语言.
观察陈述所利用的理论或概念框架越精确,观察陈述所表达的意义越精确.

第四,观察陈述也是可错的.
判断观察陈述正确与否,要依赖于理论的检验.
任何完全独立于理论的中立的观察语言是不存在的,任何观察陈述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理论的因素.
第五,理论以观察为基础和源泉.
科学理论和定律的发现来源与观察实验.
科学理论和假说的发展完善离不开观察实验,其检验必须依靠观察实验.
总之,观察和理论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观察和理论的这种关系是由观察的主观性和客观性所决定的.
观察的主观性决定了理论必须依赖观察;观察的客观性决定了理论必然依赖观察.
观察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决定了观察与理论的辩证统一.

7、科学假说及其结构,建立假说的方法论原则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所做出的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
它是科学理论发展的形式.
科学假说是为了回答科学问题而提出的,是对已知科学事实或科学定律的说明或解释,分别称之为定律型假说或理论型假说.
科学假说具有科学性与假定性的双重特征,是通向科学理论的必经之路.
原则(1)一致对应性.
与经过检验的理论相互支持(一致性),能将已有理论作为特例或极限状况(对应性).
(2)可解释性.
假说的提出是以经验事实为依据的、对科学问题的解释.
因而假说要尽可能解释已有的科学事实.
如光量子假说解释了光电效应.
(3)可预测性.
假说的提出不仅可以解释已知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对未知的或对未来的事实作出推论.
例如,大爆炸宇宙论、大陆漂移说、广义相对论等.
8、科学事实及其作用科学研究的基础是科学事实,科学事实是对客观事实的正确、真实的陈述和判断.
要保证科学事实的客观性,主要在于获取科学事实手段的科学性,也就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获得关于客观事实的真实信息,并以科学语言的形式表述出来,成为进一步研究的科学事实.

9、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过程的四个阶段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形态有那些四个阶段:1备阶段——问题的提出.
2酿阶段——问题的求解.
3豁朗阶段——问题的突破.
4验证阶段——问题成果的证明和检验.
科学思维的主要方法:(1)演绎方法,包括演绎推理和以演绎推理为基础的证明和公理方法.
演绎方法在科学假说的检验过程中发挥着独一无二的重要作用.
(2)非演绎方法.
主要有归纳方法、类比方法、模型方法等,是从个别中认识一般的方法,其推理具有跳跃性、偶适性.
1.
分析与综合2.
归纳与概括3.
类比与联想4.
思想模型方法的广泛应用.
创立理论的思维形态:(1)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以概念为基本要素,习惯上被称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则以意象为基本要素,习惯上被称为直感思维.
(2)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收敛思维也称集中思维.
发散思维的发散度:流畅度、变通度和独创度.
对于创新思维来说,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们互相联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发散度高,集中性好,两者的有机结合,创造性水平才高.
(3)顿悟——灵感和直觉灵感指人们对于曾经反复进行过探索而尚未解决的问题,因某种偶然因素的激发,使问题得到突然性的顿悟,出现豁然开朗,一通百通的境界.
直觉表现为对突然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新事物、新现象的极为敏锐的深入洞察、准确判断和本质理解.

(4)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没有固定的程式和方法,也不可能是一种独特的、与一般思维毫无二致的思维.
应该说,创新思维与一般思维的基本手段是一致的,只是方法倚重不同,形式表现有异.
创新思维是一般思维方式和方法的综合性、创造性应用.

10、什么是技术创新什么是自主创新我国强调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的必要性和对策狭义的技术创新是指从发明创造到市场实现的整个过程;广义的技术创新则是指从发明创造到市场实现、直到技术扩散的整个过程.
自主创新,一般而言,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所谓自主创新就是能够独立控制和把握创新目标、创新方式与创新进程的技术创新,其核心内容主要有二:一是以我为主,二是综合集成.

必要性: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这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要判断,是对未来五年乃至今后较长时间我国科技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出的根本性战略部署.

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十一五时期引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迫切需要.

对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路径.
要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形成创新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主要源泉.
要大力加强集成创新能力,形成单项相关技术的集成创新优势,努力实现关键领域的整体突破.
要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全球科技存量,形成后发优势加快发展.
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确立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加快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实现新技术的产业化.
要发挥政府的战略导向、综合协调和服务功能,创造更好的创新环境.
强有力的创新激励体系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性制度保障,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激励体制框架,建立和完善创业风险投资,增强税收制度对创新的激励作用,努力吸引集聚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大的动力来源.

11、什么是高技术、高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化的机制高技术:指在当代科学技术突破中涌现出来的,以科学最新成就为基础的、知识高密集的、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新兴技术群.
高技术产业是指在高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企业群或企业集团的总称.
如计算机产业是指各类生产、经营和销售计算机及其附属产品的企业的总称.
高技术产业化的机制具体包括:(1)市场创新机制可以分为首创型市场创新、改创型市场创新和仿创型市场创新三种类型.
第8/12页(2)风险投资机制有必要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以保证高技术产业化研发过程中所需的昂贵费用.
(3)研究与开发机制研究与开发机制,即建立研究与开发机构,并向其投入财力、人力和物力.
(4)官、产、学合作机制需要在政府宏观管理下,由企业和高校等各方面共同努力来发展.
(5)法律制度机制需要建立各种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机制.
(6)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其核心是产权改革,使参与创新的成员的利益与企业的整体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调动其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
12、汤浅光朝的科学中心转移理论不同的时期一些国家和地区会成为科学活动的中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中心会不断转移,这种中心转移又促进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
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
汤浅光朝还详细描述了科学中心从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到美国的转移路线,被称作汤浅现象.

13、凯德洛夫带头学科更替理论苏联哲学家凯德洛夫描述了带头学科从近代到现代的更替过程,即:力学;化学、物理学和生物学;微观物理学;控制论、原子能科学和宇航学.
他预言新的带头学科是分子生物学,下一个带头学科将是心理学为主的一组学科.

凯德洛夫指出了带头学科更替具有周期性和加速性.
如科学的突破点往往发生在社会需要和科学内在逻辑的交叉点上等,这部分给出了带头学科产生及更替的原因.
14、国家创新系统及其构成国家创新系统是国家层次上对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过程,即科学技术知识的产生、交流、传播与应用过程的体制化,它是在国家的总体规划下,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中各有关部门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
具体地说,它是由一系列资助或从事R&D活动并将其成果转化为商品,以及推动和影响新技术扩散的机构和组织组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15、科学、技术各自的内涵、性质及两者的关系马克思关于科学的涵义(1)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它揭示出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的能动的认识和改造关系.
正是科学的巨大力量,使得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得到空前的强化.
(2)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
科学活动是一种社会劳动.
(3)科学是生产力.
这一论断是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理论贡献.
(4)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
明确指出科学的社会作用表现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方面.
科学具有如下的本质属性:(1)客观真理性科学具有内容上的客观真理性,其真理性内容是随着实践而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
(2)可检验性科学知识是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科学的结论是确定的、具体的命题,它们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具有可检验性.
(3)系统性科学知识是根据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用逻辑的方法整理出来的反映事物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
它力求做到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把握事物的一切方面(4)主体际性科学知识是客观的、普遍的,能被不同认识主体所重复所理解,能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用实验进行检验,并在他们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这就是主体际性.
它是科学发现获得社会承认的基本条件.
技术的定义: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
它体现在技术活动和技术成果两个方面技术的本质:马克思主义把技术的本质界定为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
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
技术与科学的关系: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也有科学.
技术产生科学技术与科学的区别(1)科学是间接生产力,技术是直接生产力.
(2)科学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技术回答的是做什么怎么做.
(3)科学是不可预见的,技术是可预见的.
(4)科学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完善科学理论,技术提高的标准在于是否能生产出新的和更好的产品.
(5)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
(6)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
(7)科学是创造知识的研究,技术是综合利用知识于需要的研究.
区别科学与技术的目的,不是将它们分开,而是要更好的统一考虑.
注重技术时要想到科学,注重科学时要考虑技术.
对于科学来说,技术是科学的延伸,对于技术来说,科学是技术的升华.
自然辩证法答案1、雅典时期自然哲学的重要成就及其自然观意义重要成就1)米利都学派.
泰勒斯关于世界万物本原是水的主张2)毕达哥拉斯学派.
该学派提出了万物皆数的世界本质论,认为宇宙万物的结构及其运行服从数的和谐,这一学说在科学思想史上意义深远.
3).
原子论思想.
该派别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肉眼所不能看见的物质微粒,永恒运动是原子的本性,自然界变化的实质是原子的聚散及其运动,整个世界由原子和虚空所构成.
4)亚里士多德学说.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是一位承上启下的人物,在他的哲学中,哲学和自然科学已开始分化.
a在世界本源问题上,提出了两种实体说,并用四因说加以论证;b在宇宙结构问题上,主张地心说,建立了同心球宇宙模型,第一次把几何学和天文学结合起来;c在物体运动问题上,认为物体只有在外力推动下才能运动,重物坠落的速度较轻物快.
自然观意义1)亚里斯多德和其他希腊思想家的最大功绩就是把自然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
2)古希腊科学是哲学的一个方面,所以它一开始就有重视理论思维、重视理性探索的特征,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和物活论的色彩,由于毕达哥拉斯主义和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古希腊科学中含有特别重的数学尤其几何学的成分.
公理化和演绎推理的方法被运用到各门学科中去.
在科学研究方法上,在希腊化时代的阿基米德那里,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逻辑推理的方法、严格定量的数学方法都已趋成熟,实验的方法也初露端倪.
3)这些都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做好了准备.
近代自然科学就是从古希腊自然科学演进而生.

2、从科学发展模式的角度,比较库恩与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的证伪主义模式与库恩的科学发展的范式论模式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
科学发展的起点不同.
波普尔科学发展的起点是问题.
他认为科学是从问题开始的,并把问题分为①实际问题,即需要通过理论来说明的问题,②疑难问题,即用现有的理论解决不了的问题.
在库恩的视角中,范式则成为了科学发展的起点,有了范式指导下的解决疑难活动,科学才开始发展.

第9/12页2.
科学进步的标准不同.
波普尔的科学进步标准是理论的可检验度(可证伪度),在波普尔看来进步的理论就是可证伪度高的理论,也即具有最大可能的经验内容的理论.
在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中有两种进步:(1)在常规科学时期,解谜能力是进步的标准.
(2)科学革命的进步,也就是科学共同体把范式转换看成进步3.
两种模式所强调的发展过程的重点不同.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和库恩的范式论模式都强调了革命的作用,但波普尔似乎对科学发展中的量变重视不够,库恩在他的范式论模式中则强调了常规科学的发展作用,同时明显地突出了量变到质变之间的转化.
波普尔突出了动态的进攻性的证伪,而库恩则动静结合,强调辩护性的范式.

3、试比较中国封建时代科学与古希腊科学的异同.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1.
中国封建时代形成了实用科学技术体系;2.
大一统技术和手工业技术在科学技术体系结构中占主导地位;3.
科学研究成果大多处在经验形态,理论知识相对不足;4.
科学研究受大一统的社会环境制约.
古希腊科学的特点:古希腊科学是哲学的一个方面,所以它一开始就有重视理论思维、重视理性探索的特征,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和物活论的色彩.
由于毕达哥拉斯主义和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古希腊科学中含有特别重的数学尤其几何学的成分.
公理化和演绎推理的方法被运用到各门学科中去.
在科学研究方法上,在希腊化时代的阿基米德那里,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逻辑推理的方法、严格定量的数学方法都已趋成熟,实验的方法也初露端倪.
这些都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做好了准备.
近代自然科学就是从古希腊自然科学演进而生.

4、如何理解李约瑟悖论的涵义,并思考探讨这一命题的重大现实意义.
李约瑟悖论涵义:从公元1世纪至公元15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中国人在应用自然科学知识满足于人的需要方面,曾经胜过欧洲人,那么,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呢为什么近代以来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突然落后了现实意义1)从社会经济发展上找原因,认为导致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自然经济的阻碍,没有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2)从观念上层建筑找原因,认为儒学文化对科学的排斥是近代科学末在中国发展起来的深层次原因.
3)从政治上层建筑找原因,认为明清封建大一统政治体制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兴起.
4)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进行探讨,认为中国古人重思辨轻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分离导致近代科学在中国不发达.

5、试比较第一、第二、第三次科学革命的特征.
第一次科学革命特点:1、近代科学作为一种革命力量,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走上历史舞台,争取了崇高的社会地位2近代科学作为一种实验科学,在实验与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理论体系的第一次变革.
3近代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率先在欧洲国家确立起来,开展了科学社会化的发展道路.
第二次科学革命特点:1、这次科学革命是自然科学的全面变革.
2、这次科学革命同第一次技术革命相互交织而同步进行.
3、这次科学革命席卷欧洲大陆,扩大了科学的社会影响.
第三次科学革命的特点:1、这次科学革命主要是一场划时代的物理学革命,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三次理论大综合,建立起崭新的科学世界图景和思维方式.
2、这次科学革命使得人类认识伸向微观和宇观两极,是科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揭示出对物质和宇宙的认识是不可穷尽的.
3、这次科学革命对技术发展和生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4、这次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迭次发生与紧密结合,导致国家规模的大科学工程产生.

6、试比较第一、第二、第三次技术革命的特征.
第一次技术革命:1、这次技术革命形成了以纺织技术为先导,以蒸汽动力为主导的技术体系.
2、这次技术革命史以第一次科学革命的牛顿力学为基础的.
3、这次技术革命直接导致了产业革命.
第二次技术革命:1、由经验,规则性技术向以理论为基础的科学性技术转变.
2、形成以电工产业为主导的各种技术全面变革的新技术体系.
3、产生了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风格的集成式转化型人才.

第三次技术革命:1、这次技术革命进一步形成了基于理论先导的科学性革命.
2、这次技术革命形成了以传输技术为先导、以控制技术为主导的第三技术体系,揭开了崭新的原子能时代,计算机时代和空间时代的序幕.
3、这次技术革命与科学社会化、科学技术一体化,产业化.
7、论述机械论自然观与辩证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并比较其形成的科学基础.
机械论自然观的主要内容:1宇宙象空架子,绝对静止——绝对空间;2时间永远以等速流逝,与物体运动无关;3机械运动是唯一的运动规律,宇宙是一架大机器;4分析,分解的方法是研究自然的主要方法.
辨证自然观的主要内容:然界中的各种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自然界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物质和运动不仅有量的差别和变化,还有机械论者不愿意承认的质的差别和变化,是多样性的统一.
科学基础:机械论自然观:1)经典力学的发展辨证的自然观:1)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2)细胞学说3)达尔文进化论.
8、结合科学史案例,比较归纳与演绎这两种逻辑研究方法.
归纳方法是从个别或具体特殊的事物、现象中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逻辑学上叫归纳推理.
实际上亚里士多德在研究演绎法时一定会运用创造性的归纳法.
(在古希腊时期,人类的经验知识尚未得到广泛的发展,对客观对象的思辨猜测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特点是从少数原则出发,用演绎的方法来说明问题.
这里的思辨猜测,少数原则的获得都需要运用创造归纳法.
另外如氩气的发现,伽利略的单摆实验.
)演绎方法是从一般原理推导出特殊结论和个别结论的逻辑思维方法,逻辑学上又叫演绎推理.
近代科学家笛卡儿、伽利略、牛顿等人,在科学研究中创造了数学——演绎方法.
(这种方法将自然科学中的概念、命题等形式化,符号化,再利用数学的推导规则进行各种演绎推理,以获得新知识.
)1)归纳法是从认识个别的、特殊的事物推出一般原理和普遍事物;而演绎则由一般(或普遍)到个别2)归纳是一种或然性的推理;而演绎则是一种必然性推理,其结论的正确性取决于前提是否正确,以及推理形式是否符合逻辑规则.
第10/12页3)归纳的结论超出了前提的范围,而演绎结论则没有超出前提所断定的范围.
(归纳法和演绎法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各有特点,归纳法不局限于前提,运用逻辑推理,以求普遍适用的理论;演绎法基于假设,运用科学方法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
归纳法不局限与前提进行论证,演绎法必须在前提中运用已有理论提出假设,假设即为结果的范围.
我认为学者在做研究的时候,部分人使用归纳法,部分人使用演绎法,先通过归纳法推导理论,再使用演绎法利用这些已经推导的理论形成假设,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从而得到理论支持的证据,因此这两种方法具有互补的作用.
)9、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论述现代技术创新的趋势与特征.
1)把技术研发建立在牢固的科学理论基础上,是当代技术创新最显著的特点和趋势.
2)引进国外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二次创新.
这是一种跨国家、跨地区的技术性转移,已成为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创新的基本特点和趋势.
3)把其它领域的技术研究成果借鉴、移植到我们所从事的技术领域,也是当代技术创新的一大特点和趋势.
4)综合就是创造,是当代技术创新的重要特点和趋势.
5)把技术创新建立在信息化、数字化和计算机化的基础上,是现代技术创新最新的特点和趋势.
6)以市场为向导,围绕卖得出去进行技术创新.
7)技术创新的模式趋于向系统网络模式的方向发展.
8)技术创新的周期明显缩短.
9)企业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而且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10)现代高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的发展越来越依靠于风险投资基金的支撑.
11)技术创新与自然生态相调适的问题应该进入过技术创新的目标体系.
10、论述科学研究选题的意义、原则与步骤.
选题:指经过选择来确定所要研究的中心问题.
它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二是选择进行研究的重点.
选题是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一步.
它不仅决定研究者研究的方向、目标、内容,而且它决定科研价值大小的前提.
原则:主动性原则,新颖性原则,适合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合伦理合道德性原则,合法性原则.
步骤:1.
观察到一种特殊现象.
2.
提出假设去解释这个现象.
3.
利用假设作进一步的预测.
4.
设计实验检验以上预测.
11、论述现代科学技术负效应的表现形式、理论根源及防范对策.
科学技术负效应的表现形式:1、生态向度的困境,具体表现为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如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
2、社会向度的困境,具体表现为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控制,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一些新的伦理问题,比如试管婴儿,器官移植,网络技术等.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加剧全球问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人文向度的困境.
具体表现为人的本质异化的问题,人的功能退化问题,人的尊严问题和人的心理问题.
科学技术负效应的理论根源:1、从矛盾论的视角看,科技本身具有两面性.
科学技术首先有善的一面,即科学技术具有促进人类解放、推动人类发展的性质和潜能,其次,科学技术又有恶的一面,即科学技术先天具有奴役、控制、异化这样一种原罪性质.
2、从认识方面而言,虽然科技走到了高度发展的今天,但是人们由于缺乏社会科学知识,对人类自身,对人与自然,对自然与社会的联系都缺乏正确的认识,在多数情况下人表现为对客观世界的无知.
不了解科学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深远的自然影响和社会影响,所以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破坏性.
3、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科学技术的社会运用问题,科学技术对人,自然和社会及其未来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关键取决于人,取决于具体的社会制度.
而人类对技术的各种潜在价值的认识以及自身本质需求的认识,都是一个在实践中摸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免要付出代价.

防范对策:1、观念层面上确立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
2、法律应成为克服现代科技应用负效应的武器.
3、公众舆论对克服科技应用负效应起到软控制作用.
4、绿色技术的研究和使用5、改变科技选择标准与加强人文监控.
6、科技政策在克服科技应用负效应方面起导向作用.
7进行制度创新,建立合理的社会关系.
12、从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的角度,论述科学技术运行的社会支撑.
科学技术运行的硬件资源包括设施资源,经费投入和人力资源三个方面.
作为科学技术运行的社会支撑之一,设施资源包括基础设施、实验装备和网络设施三个方面,而经费投入有国家投入,企业投入及风险投资等.
而人力资源多是指人才.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除了硬件资源的支撑外,还需要软件资源作为支撑,软件资源是支撑科学技术运行的重要资源,具有可塑性,对科学技术活动扩展其深度和广度具有重大意义.
归纳起来包括信息资源,制度资源和奖励制度三个方面.
13、从科技全球化及WTO的角度,论述我国科技发展战略与科技政策的调整与趋势.
考虑到加入WTO及科技全球化的双重背景,今后我们在科技政策的调整与具体实施方面应该做到:(1)要广泛深入组织学习WTO知识,这是提高我国科技政策对WTO准则适用性的前提.
(2)加强科技宏观管理,进一步优化国家科技力量布局和科技资源配臵,使我国科技,教育和生产领域的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实现一体化.
(3)开发科技人力资源,采取有力措施培养科技人才,实施有效的激励制度留住人才,提高科技界人士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
(4)发展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创立形式多样的创新风险基金.
(5)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知识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任何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都需要政府的支持和保护.
(6)加强国际间的科技合作与交流.
(7)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建立畅通的科技信息传递机制.
14、以自然观与科技工作者的生态伦理责任为题,写一篇500字的小论文.
科技伦理是对于科技活动的道德引导,是调节科技工作者相互之间、科技共同体与社会之间诸种关系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总和.
我们讲科技伦理,并不是指科技成果本身有什么伦理,而是指科学研究、技术探索过程中的伦理,更是指科学研究应用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领域之中产生的伦理问题.

可持续发展要求科技工作者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价值.
科技工作者应当明确自然界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人类的活动有一定的范围和界限.
当代人在与自然的关系中,既不应做自然的奴仆也不做征服者,而应与之和谐相处,做自然的朋友.
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生产资料、排放废物、损毁生态并不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而应与自然平等交换和不断为自然界的发展做出贡献.
也就是说,人类的任何发展都不能以损害自然为代价,科技工作者应当加强自律,把尽义务的对象由社会扩大到自然,通过技术进步真正承担起提高效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的生态伦理责任.

科学家对自然和人类的责任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增加.
具体讲,科学家的生态伦理责任表现为:其一,对外界自然力的研究与开发.
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识、开发、利用的程度,是人的本质力量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的重要特征,促使自然界有利于人的属性,不断满足人的需要,从而创造出人类文明.
其二,对自身活动不利影响的反思与纠正.
原子能开发、空间技术、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纳米技术和网络技第11/12页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功有可能演变成巨大的危险因此,科学家们对某个项目在实际研究之前就要将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做出初步预测,拒绝研究那些对生态环境有弊无利或弊大于利的项目.
第三,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当今世界,生态环境问题在国家、地区和全球范围全面爆发,严重程度与日俱增,影响到经济增长、人体健康、社会公平与政治稳定、文明延续等社会发展的所有宏观和微观层面.
科学家应通过自身的努力,研究诸如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沙漠化的防治、垃圾处理及循环利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恢复和完善生态环境系统,实现生态平衡.

15、论述跨国公司研究开发活动对我国科技创新的影响.
1、促进我国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2、带来先进的R&D管理经验3、促进我国科技方面人力资源的开发4、弥补了我国R&D投入,刺激我国企业投入R&D活动5、促使我国科研体制改革与科研成果的市场化、产业化16、简述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
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17、论述新中国科技体制演变的历史进程.
1949年11月,在原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作为新中国的主要政府研究机构,并在随后的几年里陆续成立了中国科协、中国气象局、国家地质部等科学技术协调与研究机构.
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

1956年中国政府成立了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组织全国600多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制定出中国第一个发展科学技术的长远规划,即《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促进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诞生和发展.
不幸的是,从1966年开始,中国经历了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
其间,科技管理陷入瘫痪,研究机构被肢解,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被迫停止科研工作,下放到农村或厂矿劳动.
中国的科学技术几乎停滞不前.
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作了极为重要的讲话.
他提出,要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并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这次大会预示着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将由乱到治、由衰到兴.

1988年,中国政府先后批准建立了5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此后,又先后制定了星火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攀登计划、重大项目攻关计划、重点成果推广计划等一系列重要计划,并建立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制,形成了新时期中国科技工作的大格局.
1997年,中国政府批准了中国科学院关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方案,投资实施知识创新工程.
1998年6月,中国成立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表明中国从更高的层次上加强对科技工作的宏观指导和整体协调.
以政府为主导的中央计划体制正在转变,一种以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为原则,政府科技机构、产业研究部门以及高等院校之间分工明确、良性互动的新型科技体制逐步形成.
民营科技企业迅速发展.
18、如何理解自然界既是简单的,又是复杂的简单性:牛顿说:自然界喜欢简单化,而不爱用什么多余原因夸耀自己.
在自然定律中,如果我们不添加在数学上受简单的定律支配的陈述,那么自然受严格定律支配的断言就缺乏一切内容.
开普勒三定律、牛顿力学体系、麦克斯韦方程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简单的数学形式概括了极其深刻而丰富的内容.
自然的复杂性是由自然的简单性演化而来的说明自然界中存在简单性现象,在对复杂性现象的认识过程中也要用到简单性原则.
复杂性:自然界是由一个个复杂系统构成的,其中的因素相互关联,事情彼此交织在一起,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
换句话说,自然界中的每个因素对其它因素的变化都是敏感的,会随时根据这些变化的信息改变自己的行为.
这样,我们在观察和解决与自然有关的问题时,开始考虑到它包含在许多相关的问题之中,认识到地球上每个地区遭受破坏,整个地球都会有切肤之痛.
举例来说,砍掉一片又一片亚马逊雨林,就有可能抑制雨林的自我恢复能力,就会不可逆转地毁掉这个地球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极大地改变全球气候.
因此,我们与自然界打交道时,需要从全局性、动态性、特殊性、长期性等各个角度关注自然的反映,尊重地球上存在的各种各样的自然过程.

10GBIZ(月$2.36 ), 香港和洛杉矶CN2 GIA

10GBIZ服务商经常有看到隔壁的一些博客分享内容,我翻看网站看之前有记录过一篇,只不过由于服务商是2020年新成立的所以分享内容比较谨慎。这不至今已经有将近两年的服务商而且云服务产品也比较丰富,目前有看到10GBIZ服务商有提供香港、美国洛杉矶等多机房的云服务器、独立服务器和站群服务器。其中比较吸引到我们用户的是亚洲节点的包括香港、日本等七星级网络服务。具体我们看看相关的配置和线路产品。第一、香...

HaloCloud:日本软银vps100M/200M/500M带宽,,¥45.00元/月

halocloud怎么样?halocloud是一个于2019下半年建立的商家,主要提供日本软银VPS,广州移动VDS,株洲联通VDS,广州移动独立服务器,Halo邮局服务,Azure香港1000M带宽月抛机器等。日本软银vps,100M/200M/500M带宽,可看奈飞,香港azure1000M带宽,可以解锁奈飞等流媒体,有需要看奈飞的朋友可以入手!点击进入:halocloud官方网站地址日本vp...

香港2GB内存DIYVM2核(¥50月)香港沙田CN2云服务器

DiyVM 香港沙田机房,也是采用的CN2优化线路,目前也有入手且在使用中,我个人感觉如果中文业务需要用到的话虽然日本机房也是CN2,但是线路的稳定性不如香港机房,所以我们在这篇文章中亲测看看香港机房,然后对比之前看到的日本机房。香港机房的配置信息。CPU内存 硬盘带宽IP价格购买地址2核2G50G2M1¥50/月选择方案4核4G60G3M1¥100/月选择方案4核8G70G3M4¥200/月选择...

软件资源为你推荐
TD-SCDMAsns扁豆网易yeahflashwind谁能教我怎么在360里下载个flashwind?开启javascript如何启用JavaScript?重庆电信断网这几天为什么重庆电信的网络总是这么不稳定outlookexpress系统自带的outlook express有什么用?怎么用?重庆杨家坪猪肉摊主杀人重庆忠县的猪肉市场应该好好整顿一下了。6月份我买到了母猪肉。今天好不容易才下定决心去买农贸市场买肉。平阴县教育和体育局下属锦东小学教学设备采购项目竞争性磋商文件三友网怎么是“三友”我爱e书网手机怎么下载电子书
仿牌空间 blackfriday vpsio 鲨鱼机 空间服务商 国内php空间 租空间 股票老左 183是联通还是移动 免费防火墙 web服务器安全 美国盐湖城 广州虚拟主机 百度云空间 测速电信 杭州电信 塔式服务器 winserver2008r2 阿里云宕机故障 vim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