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巴蜀自古号称"天府"古代称为巴蜀的四川,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文物古迹、众多的民族风情、优美的自然风光、特有的地理位置和多彩的自然资源.
"天府之国"美称之由来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乃与秦塞通人烟.
……——李白《蜀道难》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蜀道难》诗中描绘了古代巴蜀交通的艰难.
据考证:在远古洪荒时期,四川是烟波浩渺的大海,到4亿年前的志留纪末期发生了世界性的地壳运动,使四川脱离海水,由海变陆而形成盆地.
到中生代,四川盆地又变成了"巴蜀湖",也是煤、油、气、盐形成的时代.
到白垩纪后,巴蜀湖逐渐缩小为"蜀湖",以后岷江等河流的泥沙流入湖中堆积,就形成了现在的成都平原.
又由于地壳的挤压与褶皱运动,四川东部形成东西走向的平行排列的山脉,这些山脉被河流切割成许多峡谷,形成了长江三峡、嘉陵江和大宁河小三峡等著名的旅游景点.
位于长江、黄河之间的四川,既是我国西部南北交通的要道,又是我国南北文明的汇聚区.
四川吸收了两大流域文化的精华,形成一种既与中原文化有某些联系,又与之下尽相同的文化体系,广汉县三星堆出土文物等可以印证.
四川处在青藏高原至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是西部牧业民族和东部农业民族交往融台的地方,也是人才萎荤的地方,这里既留下了多彩多姿的民族民俗,也留下了名人如李白、杜甫、诸葛亮等人的祠馆、传说或有关习俗.
川西成都平原和川东浅丘陵的土壤肥沃、气候温暖、雨量充足,适合于发展农业生产;长江、嘉陵江、岷江、沱江等流经四川盆地,给百姓带来舟揖、灌溉、渔业之利;盆地有丰富的盐、气、煤、铁等资源,盛产柑桔、油桐、漆树、花椒、苹果等经济林木和大熊猫、牛羚、金丝猴等异兽珍禽;在辽阔的草原上,又是马、牛、羊等的放牧、繁殖的好地方.
巴蜀先民在首领太皞氏、廪君、蚕丛、鱼凫、杜字、鳖灵等率领下,开沟排涝、播种粮食.
到秦昭王时,蜀大守李冰父子组织蜀郡百姓兴修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更有利于灌溉和航运,使四川农业"无寸土之旷,岁三、四收",使巴蜀地方"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粮食年年丰收,手工业发达,经济实力日益雄厚,获得了"扬一益二"(扬指扬州,益指成都地区)的赞誉,更获得了"大府之国"的美称.
飘香醉人的美酒在中国酒文化发展史上,四川的酒占有重要地位,形成了以五粮液、沪州老窖大曲、剑南春、全兴大曲、郎酒等五大中国名酒为代表的名牌酒系,它们不仅是四川的名酒,也是中同十大名酒中的五朵金花,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自古以来,由于酿酒的原料、水性、土质和气候条件的得天独厚,使得川酒兴盛发展起来.
在春秋时期,剑南春的产地绵竹县已经有了酿酒.
到了唐代,传说诗人李白用貂裘换得美酒剑南烧春,因而流传下了"唐时宫廷酒,今日剑南春"的美名;文君酒的产地邓味县,古时称为临邛,酿酒业相当发达.
在汉代,临邓酒远近闻名,文君酒得力于临邓酒的传承发展,有"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坤仍是卓文君"的赞誉;郸县的郸筒酒工艺独特,口感醇正,得到社甫、陆游等大诗人的赞赏;尤其在宜宾、沪州等地,酿名酒更甚,五粮液、庐州老窖大曲酒香扑鼻,实有"四百年沪州老窖飘香,七十年国际金牌不倒"的美名.
如今的四川,县县有酒厂,除了上述"五朵金花"名酒外,还有绵竹大曲、沱牌曲酒、成都头曲、崃山二曲、文君曲酒等一批部优、省优的名酒脱颖而出,四川被誉为盛产美酒的故乡.
四川酿好酒与爱喝酒的习俗紧密相连.
一年四季,人们不论是春种秋收、修房盖屋,或是婚嫁丧葬、做寿请客,都离不开喝酒.
除夕之夜一家人要喝"团年酒",正月间亲友会聚要喝"春酒".
到栽秧时节,人们喝"栽秧酒",到夏收、夏种时则喝"开镰酒"、"收镰酒",到了秋收时节要喝"丰收酒".
此外还有"寿酒"、"婚酒"、"满月酒"等等.
喝酒的习俗多,卖酒的酒店也少不了.
过去,四川酒店以小和多著称,漫步大街小巷,常见酒摊、酒店;路过郊野村落或渡口旁边,也少不了卖酒的鸡毛店和幺店子.
通常是酒店与腌卤店相互融合,还兼卖面食.
约友几人围坐一张桌子,摆上儿碟小菜,每人斟酒一杯,慢饮咀嚼、慢饮细品.
蜀人饮酒多讲究慢品、慢饮、少饮、细饮,尤其是老人相聚共饮或个人独酌时,更是徐徐举杯、慢饮细品,边吃边摆龙门阵.
下酒菜可丰可俭,或卤肉、麻辣兔丁、凉拌心肺之类,或炒或盐煮的花生、黄豆等,都是下酒的佳肴.
如今,全国性的糖酒交易会多次在成都举行,各省、市容商及外国商人都云集四川交易、订货,显示出了川酒的诱人魅力与发展前景.
美不胜收的川菜驰名天下的川菜,不仅四川人喜欢,就是外地人也喜欢.
只要你品尝了各式各样的川菜,了解了川菜的历史和烹饪艺术,一定会赞不绝口.
早在西晋,左思《蜀都赋》中的"金垒中坐,肴隔四陈,觞以清醥,鲜以紫鳞"赞赏的就是川菜.
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四川,也对川菜、川酒的魅力赞不绝口:"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
南宋诗人陆游自蜀返浙后,学蜀人煎茶,吃蜀式猪肉,"便觉此身如在蜀".
明、清以来,大量外籍官员人川,厨师随行,把各地的饮食习俗与名馔佳肴带进四川,川菜名厨吸收南北各家烹饪之长,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烹饪技艺,逐渐形成独放异彩的川菜菜系,与鲁菜、淮扬菜、粤菜并称为我国四大菜系.
由三蒸九扣菜、大众便食菜、家常风味菜和民间小吃菜组成的川菜风味体系,以清鲜醇浓并重,以清鲜见长;因广集民间风味,又以麻辣兼备著称.
川菜的烹饪方法多种,以干烧、于煸、小煎、小炒驰名.
川菜的选料范围广泛,以兽、禽、鱼、鲜菜为主,更讲究造型、色彩,善用刀工、雕刻和点缀.
川菜讲究综合用味,突出主味,掌握好麻、辣、酸、甜、咸五种调味品,便可"五咪调和百味出"和"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创造出许多色、香、味、形兼而有之的精美绝伦的名菜.
如在传统名菜基础上创新而成的"孔雀开屏"、"熊猫戏竹"、"花好月圆"等工艺菜,常常出现在宴席上.
其中构思新颖、用料调味讲究的"熊猫戏竹"工艺菜,以鸡蛋、鸡脯肉、香肠、火腿、蘑菇、发菜、香菜、红白萝卜等为原料,配以清汤做成,使烹饪特技与雕刻工艺相结合,集青山翠竹与珍贵熊猫情景交融于一盘,大饱了食者的眼福、口福.
川菜回锅肉的味道,咸鲜回甜,香嫩微辣,爽而不腻,是下酒的好菜,民间流传有"入蜀不吃回锅肉,等于没有到四川"的说法.
来源于盐都自贡的水煮牛肉,滑嫩可口、麻辣味厚,最能体现川菜麻、辣、烫的特点.
还有用烹制鲜鱼的调料和办法来烹制的鱼香肉丝,有咸、甜、酸、辣、香、鲜各种味道,显示出川菜味多且广的特色.
川菜还讲究制汤,有清汤、奶汤、红汤、鱼汤、毛汤等.
各种汤又有各种汤的香味与色彩,所以流传有"川戏的腔,川菜的汤"的说法.
川菜的历史悠久,已历经千年,至今已有3000多个品种、数百种名菜,要想吃遍各种川菜很难.
但是,只要吃过回锅肉、水煮牛肉、鱼香肉丝等菜,就可以大致领略川菜的风味了.
请君入川好好品尝各种川菜吧!
别具特色的川剧由民间小戏、歌舞、杂艺等发展成的川剧,是中国地方戏曲中最大的剧种之一,它流行于四川各地和邻省地区,深得人们的喜爱.
在明代,川剧作为一种有特色的剧种就已经出现.
著名学者和诗人杨升庵在编写剧本、选择表演形式和丰富唱腔等方面,为川剧的兴起作出了贡献.
但在明末清初的长期动乱中,川剧的发展受到极为严重的影响和制约.
准确地说,川剧的正式形成是在清朝中期.
因为在明朝末年,各省移民大量进入四川.
随着移民的到来,江西的戈阳腔、江苏的昆山腔、安徽的徽调、湖北的汉调、汉中的二黄、山(西)陕(西)的秦腔等剧种也传人四川,和四川民间的花灯戏同时流行各地.
这些外来剧种必然要受到四川语言、风土人情、习俗和观众欣赏要求的影响.
由于各剧种的艺人经常同台演出,彼此交流技艺,于是一种具有共同风格的新剧种一一川剧就在这种环境和条件下产生了.
川剧有昆曲、高腔、弹戏、朗琴和灯戏五种声腔,各种声腔都用四川地方语言演唱,以锣鼓、唢呐等乐器伴奏.
闲四川方言道白、念唱的川剧,通俗易懂、风趣诙谐,词汇丰富优美,文学性很强;川剧的表演生动,唱腔美妙,富有浓郁的乡上气息.
传统川剧的品种、剧目繁多,流传有"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列国"的说法,仅现存的文字剧目就多达1700个;在品种方面,有历史戏、神话戏、传说戏、时装戏、文戏、武戏、文武兼备戏、喜剧、悲剧、正剧、闹剧、悲喜剧等.
在较为独特的川剧声腔中,以高腔最有代表性.
高腔通过帮腔、打击乐、演员的唱做等表现出来,曲牌丰富、唱腔动听、动作优美、语言风趣、伴唱富有特色.
如高腔中的"'帮腔"是唱段的首句和未句由第三者在幕内帮唱,也可以由演员重唱;"飞句"更别有风味,当剧中人物内心感情激荡,想说又不便启齿表述时、则由幕内第三者代唱,类似电影的"画外音".
初看者对这突如其来的"飞句"一时有些不适应,但多看后则会体会出"个中"的奥妙来.
以写意为主的川剧表演,其待点是:虚实结合、以神传形、神形兼备.
川剧的各行当部有一套唱、做、念、打四功和手、眼、身、法、朱五法的表演程式,还有手、脚、腰、腿各种基本功,如文功、武功、扇子功、翎子功、水发、水袖、手绢、折子等都各有套路.
川剧的"变脸"、"踢眼"等特技与剧情、人物紧密结合,使剧情发展曲折有趣,人物个性鲜明、形象,剧情生动、感人而引人入胜.
过去在巴蜀各地,城乡百姓都爱看川剧,有人为看戏愿走几十里路,愿站几个钟头.
文人雅士也喜好川剧,他们整理剧目或创编剧本,如著名的川剧作家黄吉安等.
在四川,每逢香会、庙会时都要演川剧,在众多会馆、行帮中唱川剧;肩钱人家的寿庆、婚丧仪式中也离不开川剧.
在民间的祈雨、除凶煞等活动中,也要请川戏班子来唱"打叉戏".
长期的演出实践,造就出一代又一代的川剧艺术家,如著名的"戏状元"岳春、"戏圣"康芒林等.
新中国成立后,川剧艺术更是蜚声海内外.
川剧团多次到北京、沈阳、武汉、上海、广州、昆明等城市演出,获得各界人士高度赞赏.
从1959年起,川剧团先后到过东欧的波兰、前捷克斯洛伐克、前东德、保加利亚等国家和香港访问演出,获得了中外观众的喜爱与好评.
为了培养川剧演出人才和丰富川剧艺术,在成都成立了"四川省川剧学校"和"四川省川剧研究所",并向全国发行《川剧艺术》杂志,相信川剧艺术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川茶自古多特色川茶的历史悠久,早在西周时期,巴蜀地区已有人工栽培的茶树了.
秦汉时,巴蜀地区的茶树逐渐增多.
西汉未年,巴蜀先民已经能够简单地加工茶叶,并出现了茶叶市场.
到唐代,在全国产茶的7个区31个州中,四川占了8个州,川茶大量外销.
至宋代,巴蜀地区各处多是成片的茶园,川茶的产量仍居全国首位,年产量达1500万千克左右.
在宋以前的封建王朝就实行了以茶治边的政策,川茶大量运输到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
到来王朝,更是借茶马互市来羁驭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以保证战马的需要.
到明代和清代,川茶产量落后于江苏、浙江.
新中国诞生后,川茶生产迅速发展,种茶地区达150多个县,年产量名列全国前茅.
四川人饮茶的刁俗很早就有了.
先秦时,巴蜀先民已有饮茶习尚,这个时候北方还没有种茶、饮茶的刁俗.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知有茗饮之事",饮茶之风后渐渐传入中原,盛行全国,这说明巴蜀茶文化的影响之大.
川茶自古多特色.
在唐代,蜀中有八大名茶,即"雅州之蒙顶,蜀州之味江,邛州之火井,嘉州之中峰,彭州之堋口,汉州之扬村,绵州之善目,利州之罗村.
"其中以蒙顶、味江地方的川茶最出名.
茶博士陆羽在《茶经》中10多处写到川茶,历代诗人对川茶也多以吟咏.
川茶的品种较多,有红茶、绿茶、沱茶、茉莉花茶等.
四川的红茶又叫川红,分工夫红茶和红碎茶两种,茶叶品质优良,远销欧美,多次在国际上获奖.
川东人喜欢喝沱茶,川西人则爱喝茉莉花茶.
蒙顶茶是川茶中的最佳品种.
传说在西汉时,名山县人吴理真在蒙顶山上种了7棵茶树,在不断的实践中培育出了"雷呜"、"雾钟"、"雀舌"等名茶,据《名山县新志》载:蒙顶茶茶叶细长而嫩,味甘而清,色黄而碧,多饮长寿,又曰"仙茶".
在唐代初期,蒙顶茶被列为"贡茶",以后又在蒙顶山上专辟"皇茶园".
每年春天,名山县具官斋戒沐浴后,择吉日上山,焚香膜拜.
采茶精制后装人银瓶,运送到京都供皇帝品茗,因而获得了"蜀上茶称圣,蒙山味独珍"、"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的赞颂.
据药物分析,茶中含有茶色素、多种维生素、茶单宁、芳香油等成分,具有兴奋中枢神经、增强心肌与血管壁弹性的作用,还可抑制大肠杆菌、链球茵和肺炎菌,有帮助消化、减少疾病的功能.
茶能够调节新陈代谢、帮助减肥和补充营养等,因而被世界医学界公认为是"原子时代的理想饮料"和"当代最佳饮料".
到21世纪,茶将成为世界"饮料之王".
星罗棋布的茶馆四川的茶馆多,特别是成都、重庆两市的茶馆更多,城里有,乡下有,大街有,小巷有",棋园内有,公园里也有.
四川的茶馆可以说是星罗棋布.
过去四川人在街口上相见时总爱说:"拐拐上喝茶!
"可见四川的茶馆之多.
四川茶馆有自己的特色,放茶杯的桌子不高,旁边摆上有靠背、有扶手而又柔软的竹椅子,坐下去很舒服.
喝茶的茶具由茶盖、茶碗、茶船三件头组成,其中除茶船由金属所制外,茶盖、茶碗都是瓷器.
这种三件头茶具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呢!
传说在唐代德宗建中年间,西川节度使兼成都尹崔宁的小女儿在饮茶时,很怕杯子烫手,便叫婢女把茶杯放在盘子上.
由于盘大杯小,容易倾倒,又叫人用蜡把茶杯底固定在盘子上,这样茶杯不容易倾倒了.
崔宁知道后,命工匠用漆环代替蜡来固定杯底,并派人送去给丞相.
丞相看了感到奇特,命名为茶托子.
后来又经过工匠的不断改进,茶托子成了现在的形状,像船样托住茶碗,因此简称为茶船.
用三件头泡茶的好处很多:茶碗大小合适,掺开水时茶叶可以充分翻滚、搅匀;茶盖盖得不严,既保温又透气,还可用茶盖来搅动茶水、调匀茶味.
盖着茶盖喝茶,还可以避免茶叶人口;茶船托稳茶杯,既好端起又好放下,还不烫手.
由于有这么多的好处,所以四川的茶馆至今仍然用三件头泡茶.
茶馆里的"堂倌"泡茶、掺开水的动作干净利落,技艺娴熟高超.
当来喝茶的茶客坐走后,堂馆一千提着水壶,一手夹着一摞茶具,来到茶桌前一挥手,茶船子满桌开花,巧妙地散落在各个茶客的面前.
紧接着,堂棺把已放好茶叶的茶碗依次放在各个茶船内,左手扣住茶盖,右手提壶倒开水,茶泡好后,只见桌上没洒一滴水.
四川茶馆的种类多,有老茶馆、新茶馆、城郊茶馆、农村茶馆、棋园茶馆等等.
成都过去的老茶馆如春兰茶社、大安茶社等,其内部摆设虽旧,但要领略四川的风土人情,老茶馆是最合适的地方.
老艺人爱在老茶馆里打围鼓,说书人也爱在老茶馆里讲评书,到老茶馆里喝茶,会感受到浓郁的乡土气息.
新茶馆环境优美、设备齐全,除了继承传统的服务项目外,还增添了冷饮、糕点等食品;新茶馆的现代色彩较浓,人们不论白天或晚上去,都可以边喝茶边看电视.
新茶馆收费虽然高些,但青年人喜欢光顾.
城郊茶馆有的设在河边,有的设在树荫下,空气清新、风景优美,是养鸟人爱去的地方.
泡上一杯茶,宠鸟挂在树枝上,一边喝茶一边逗小鸟呜叫,这也是一种享受和乐趣.
棋园茶座是棋艺爱好者切磋棋艺的好地方,它的布置另有一番风味,经常吸引外地客人或港澳台胞前来喝茶、观棋.
四川茶馆既是休息娱乐的场所,又是聚会、洽谈的地方,具有文化娱乐和社交等多种功能.
如果你是外省来四川的客人,请抽空来坐一坐四川的各类茶馆,就会对四川人喝茶的乐趣有所体会.
幽默诙谐的四川话四川话和川戏、川菜一样,都带有浓厚的四川味.
成都人爱说"巴适"、"伸抖"、"莫来头"等,重庆人常说的是"卿格"、"对头"、"息儿"等,外省人听了就"槁下醒豁"(搞不懂),有的同语还是一同多义呢.
如:这件衣服给小张穿肯定已适.
(合适)他能说会道,说起话来句句巴适.
(得体)她把家务事安排巴适才来.
(妥当)新买的沙发床,睡起硬是已适.
(舒服)小天把病人照顾得很已适.
(周到)一个"巴适"词汇,就有合适、得体、妥当、舒服、周到等多种意思,体现了一词多义的特点.
四川后属于北方话系统,基本词汇大多相同,但有的词语含义不一样,这是由于四川人大量引用外来语并赋以新意,使这些词语具有特殊的意思和用法,丰富了四川后的词汇.
如一个"白"字,就有多种意思:茶白了(没有味道)白味(不放调味品)白火石(没本事者)白墨(即粉笔)白瓦瓦(指味太淡)白日清光(大白天)白眼饭(无菜佐食)白眉白眼(无缘无故)又如"幺"字,除了"幺妹"、"幺儿"、"幺爸"、"幺爷"等外,还有么师(旧时旅馆服务人员)、幺台(结束或小食)、幺店子(农村路边小店)、幺姑儿(排行最小的姑娘)、幺不倒台(下不了台或了不起)等.
再如"扯"字,有扯伸(拉直、痛快)、扯风(发癫痈病或造谣惑众)、扯拐(故意捣乱或出了故障)、扯筋(吵架)、扯客(爱开玩笑者)、扯绊(拖累)、扯把子(吹牛、说谎)、扯敞子(围观)、扯垛子(说谎)、扯怪叫(闹别扭)、扯回销(给回信)、扯噗鼾(打鼾)、扯闲条(闲聊)、扯谎捏白(说谎话)、扯筋角逆(吵嘴打架)、扯指拇(扳指头算,引申为经济困难)等等.
电影《抓壮丁》和电视剧《凌汤圆》中的四川话,十分地道典型,充分显示了四川人的乐观、幽默和爱"涮坛子"(开玩笑)的性格,看过上述电影和电视剧的人们,无不被逗得哈哈大笑.
蜀锦与养蚕我国是世界上养蚕、蝉丝、织绸最早的国家,2000多年前,精美的丝织品就远销国外,有"东方丝国"的美誉.
古代称为"蜀"的四川,植桑、养蚕的历史悠久,"蜀"就是"蠋"(野蚕)的象形字.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释道,"蜀"是"葵中蚕";而"葵"在《尔雅音义》中解释为"桑",说明"蜀"和"桑"的密切关系.
四川很可能因为种桑养蚕业发达,才被人们称力"蜀国".
传说在若干万年前的人皇时代,四川西部的岷江上游气候温和,林木野桑茂盛,野蚕很多.
有一个"不晓文字,未有礼乐"的古老氏族,在长期劳动的实践中,发现一种野蚕结的茧可制成柔软的衣、物等,人们便称这种虫为"蝎"或"蜀",甚至把"蜀"作为本氏族崇拜信仰的"图腾".
到轩辕黄帝时代,蜀人已知养蚕,并把养蚕术传到附近部落.
从此,蜀氏族的养蚕业发达,人们称教民养蚕的首领为"蚕丛王".
据袁珂先生考证:蚕丛的丛(樷),其木就是桑树,蚕丛氏即蚕桑氏,关于他"教民养蚕"在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故事:传说在4000多年前的高辛氏时代,蜀地有一位勤劳美丽的姑娘.
一次,姑娘的父亲在打仗时被敌方俘虏,只有他的坐骑跑了回来.
姑娘思念父亲悲伤过度一病不起,姑娘的母亲当众发誓说:"准能救回我的丈夫,就把女儿许配给他!
"姑娘其父的马挣断僵绳跑了出去,几天后驮回了姑娘的父亲.
从那以后,这匹马整天鸣叫,不饮不食.
姑娘的父亲感到奇怪,姑娘的母亲说出了当众发誓的情况.
姑娘的父亲说:"誓是对人发的,马救我回来功劳大,应当好好饲养,但女儿不能嫁给马.
"马听了挣断缰绳就跑,被姑娘的父亲射死并剥下了马皮.
一天,马皮突然卷起姑娘腾空飞去,最后停歇在一棵树上.
姑娘变成虫儿,食树叶后吐出柔软的丝,再结成茧子.
人们用它做成衣物,称它为蚕茧,叫这种树为"桑",就是"丧"的意思,称姑娘变的蚕为"马头娘".
以后,每年到养蚕季节,人们都要祝福祈祷"马头娘"女神,祝愿蚕茧丰收.
从考古发现,巴蜀与山东、苏北一样,从秦汉以来都是我国古代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
在汉代,成都已是四川丝织生产比较集中而发达的地区.
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用织锦打比方来回答如何作赋;在扬雄的《蜀都赋》中,生动地描绘了四川织锦业的发达和其花色品种的繁多.
那时已有锦官的设置,并有锦官署、锦官城、锦城、锦江、蜀锦、濯锦楼等称呼,说明了蜀与养蚕业的密切关系.
二、多彩风情数蜀都成都是古代蜀国的都城,从2000多年前的蜀汉,到前蜀、后蜀等许多朝代,都是重要的城市.
这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
成都城的名字多成都最早的名字叫"蜀王城".
从古蜀国的出土文物考究,成都北门的文殊院一带,可能是古代蜀国蜀王城的中心区.
在北较场五担山,有蜀王妃的墓家、石镜和王女墓;在西北桥、罗家碾、百花潭附近,也先后发现不少古蜀国的墓群.
在羊子山土台发掘的城墙,高约10米,说明蜀王城城他的规模不小.
到公元前311年,秦惠王改蜀国为郡,由郡守张若和张仪指挥建筑"秦城".
城围6公里,城墙高七丈(古时的一丈相当于现在的六尺多),城下修有仓库,城墙上有观察哨所、垛楼和碉楼,城内修了街道和官府衙门.
整个秦城由太城和少城两部分组成.
秦城又叫"龟城".
传说张仪指挥修城墙屡垮,后发现一乌龟绕城而行,便按其足迹修筑,果然牢固,因此叫龟城.
到汉代,在成都织锦业最集中的地方设置官署,任命锦官,修筑了"锦宫城".
据东晋李膺《益州记》载:"锦城在益州南,笮桥东,流水南岸,昔蜀时故锦官处也,号锦里,城塘犹在.
"推想其城旧址,很可能就在现在的百花潭公园一带.
又因唐、宋诗人多以"锦江"、"锦城"作为成都的象征,所以成都又有"锦城"的称呼.
到汉末至蜀汉时期,在锦官城的西面修建了"车官城",是车官衙门的所在地.
当时盐、铁、蜀锦等生产都具有相当规模,成都是西南地区物资集散地和交通枢纽,靠车马运输同外地交流,设车官统一管理车辆的制造、修理和调配使用,修建的车官城也就因此得名.
在唐代,由西川节度使高骄主持修建的城叫"罗城",于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开始扩建,城墙周长12.
5公里,高达二人六尺,共有10道城门,城墙上面有楼、橹、廊、庞5600多间,是规模较大的一次扩建.
后唐明宗天成二年(公元927年),西川节度副使孟知祥想割据四川称霸一方,在罗城外修建了一座"羊马城",城周长21公里,高一丈七尺,墙基宽二大二尺,共有9道城门.
因打仗需要大量的粮食和肉食,粮食充足而肉食不易征集,所以修筑羊马城用来饲养牛羊马匹.
公元934年,孟知祥称后蜀皇帝,不久病死,由第三子孟昶继位.
盂昶喜爱芙蓉花,动用大批人力,在成都城墙上下遍种芙蓉.
每到芙蓉花开季节,红芙蓉、白芙蓉、醉芙蓉、五色芙蓉等竞相开放,花繁似锦,上下相映,使成都更加美丽,成都又获"芙蓉城"的美称.
至今成都人对芙蓉花仍怀有深厚的感情,依然称成都为"芙蓉城"或"蓉城".
明代洪武十一年,由蜀郡指挥使赵清等在罗城基础上扩建了"明城",城墙都加高八尺,周长近15公里,有5道城门,在明末时毁于战火.
康熙年间,四川巡抚在明城废墟上重建了"清城",城墙高三丈,宽一丈八尺,周长6公里长;城区面积南北长3.
5公里长,东西宽4.
5公里多.
在城西南角隔出一座给八旗官兵及家属居住的"满城",城周长2公里多,有5道城问,其范围约在如今的西大街、八主街、东城根街、君平街、包家巷的区域内.
辛亥革命后,满城被称为"少城".
据说:"成都"这名字的来源,是在早期开发建设城市时,"一年而所居成聚(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的发展速度下而取名为"成都"的.
酒乡成都古已驰名据《华阳国志》载:蜀王开明九世定都成都后,就开始酿造"醴酒"了.
醴酒是一种不滤酒糟的甜酒,用来祭把祖先和鬼神.
在彭县(今更名为彭州)竹瓦乡,出土了两批蜀国贵族用过的青铜酒器;在成都百花潭中学内,出土了战国的镶嵌铜壶,壶上有一幅宴乐图,描绘蜀国贵族边饮酒边欣赏舞蹈的场面.
当时蜀国的贵族都爱喝酒,促使成都的酿酒业发展很快.
到汉代,成都的酿酒业进一步发展.
汉代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和妻子卓文君曾在临邓县(今邛崃县)开店卖酒.
成都土桥东汉墓中有一块画像石,上面刻有"酿酒图",描绘了一座酒坊的情景,满载粮食的牛车来到酒房,妇女忙着取井水,有人在大烧锅前烧人,育人在5个大酒坛内舀酒,成群的家禽家畜在四周吃酒槽.
这幅"酿酒图"反映了当时成都酿酒业的兴盛.
在唐代,成都烧酒很有名气,这种蒸馏酒可能就是杜甫说的"浓无敌"蜀酒.
到宋代,出现了"锦江春"酒,它是用薛涛井的水精心酿制而成的.
到清朝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王氏兄弟两人在成都东门外水井街大佛寺旁边开设"福升全"酒坊,继承"锦江春"的传统,用薛涛井中的水酿酒,被人称为"薛涛酒",大受人们欢迎.
为了扩大经营,"福升全"酒坊老板在城内暑袜街一口明代古井旁边新建一座酒坊,取名"全兴成".
酒坊吸收成都名家酒坊的长处,根据粮食、水源、气候等条件,对"薛涛酒"的制作工艺进行加工改造,酿造出几种好酒,统称为"全兴酒",满足了不同层次饮君子的需要.
"全兴酒"甘醇、浓香、爽口、绵甜,超过"薛涛酒".
"全兴成"的工匠不满足己取得的成绩,他们继续摸索、不断提高,总结出一套独特、精湛的酿造工艺,把成都的酿酒技术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为名酒"全兴大曲"的产生奠定了坚实雄厚的技术基础.
"全兴大曲"问世后,历年来都被评为四川省的名酒,在全国第二届评酒会上,跨进了全国名酒的行列.
它属于大曲浓香型,是58"一60°的高度酒,酒液无色,清彻透明,酒香浓郁,和顺回甜,以其"曲香、醇和、味净"的特殊风味享有盛名.
它的包装选用方形酒瓶,装演精致,美观大方,是馈赠亲友、宴请宾客的上等饮料,是全国名酒"十朵金花"之一.
成都在历史上曾酿造出清醇、酴酒、临邛酒、郫筒酒、乳酒、烧酒、锦江春、竹叶青、薛涛酒、全兴酒和全兴大曲等许多名酒,因而获得"佳酿之乡"的美称.
"人日"游草堂过去,成都人在春节期间,喜欢出游郊野,如大年初一游武侯词、丁公祠、望江楼,初七人日游草堂.
据《荆楚岁时记》云:"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
"所以,农历正月初七就被称为"人日".
在四川的一些地方,如剑阁县等地,人们在人日这天还要过小年.
成都人"人日"游草堂的习俗,是从晚唐时期开始的.
据说,成都人"人日"游草堂刁俗与唐朝大诗人杜甫有关.
杜甫旅居成都时,在好友高适及表弟王十五等亲友的资助厂,在西郊浣花溪边修建一草堂居住.
公元761年"人日"这天,在蜀州(今崇庆县)任刺史的高适想念杜甫,写了一首题为《人日寄杜二拾遗》的诗赠寄社甫,诗中有"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其诗情长谊深,思念之情笃厚.
当时杜甫可能忙于他事,未能及时作诗答谢.
后来杜甫离开四川去潭州,整理文稿时重读已故好友高适的这首诗时,见物思人,潜然泪下,挥毫而作《追酬故入高蜀州人日见寄》诗:"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诗久零落.
今晨散秩眼忽开,迸泪幽吟事如作.
"两位诗人之间的深厚情谊深深地感动着后人,后来人们便特地选择"人日"去草堂游览,以资纪念诗人间的深笃友情.
久而久之形成习俗,从晚唐起传承下来.
古陵犹存王建墓在成都西郊,即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招待所的对面,有一座供游人参观的古代陵墓,是1000多年前前蜀皇帝王建的坟墓.
河南许州人工建,在唐朝军队当小军官.
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前夕,他随皇帝逃到成都,得到唐僖宗的赏识和提拔.
他当了利州(广元)刺史后,扩大势力,打败其他军阀,占领了成都,被唐朝封为蜀王.
唐朝灭亡后,公元907年秋天,王建在成都称帝,国号大蜀,历史上称为前蜀.
王建重视人才,注意考核官员,发展教育.
特别是下令减少田租捐税,鼓励农民从事"农桑之业",使农业得到发展,粮食连年丰收,栽桑种茶的百姓则更多;商业更加繁荣;社会安宁,没有大的战乱,使成都在分裂动乱的五代十国时期,成为最安定、最繁荣的地区之一.
王建墓分力前、中、后三室,全长23.
4米,墓室顶部是半圆形,由14道石拱券组成;中室力主室,有石砌的棺台,上面放置棺木;棺台正前面和左右两个侧面有浮雕人物24人,2人跳舞,余者演奏琵琶、签、苗、筝、鼓等乐器,组成宫廷乐队;后室有御床,上放王建的石雕坐像.
坟墓的外面封土,像个圆形大土包,底部直径约80米,高15米以上,不知内情的入是难以辨认的.
王建墓的建筑艺术和出土文物,都为研究前蜀的社会历史和蜀先民的生产、生活习俗,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实物资料.
青羊宫花会坐落在成都市西郊百花潭附近的青羊宫,古时又叫青羊肆或青羊观,是成部较大的道教宫观,人们可以在宫里摸青羊、赶花会、观彩灯.
青羊宫建于唐朝,在清代重建,主要有灵祖楼、八卦亭、大汲殿(三清殿)、斗姥殿等建筑.
三清殿内供有二清仙的贴金塑像.
两边各有6尊塑像,被称为12金仙.
殿内还有单角、双角铜羊各一只.
单角铜羊由鼠耳、牛鼻、虎爪、兔背、龙角、蛇尾、马嘴、羊胡、猴颈、坞眼、狗腹、猪臀等动物肢体部分组成,怪异特殊.
传说铜羊是太上老君的爱物,它能治百病,人们有了病痛.
只要到青羊宫去摸摸铜羊的相应部位,再摸自己的痛处,就能"手到病除".
其实,这铜羊以是古蜀先民的艺术构思和冶金技术的结晶,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此外,宫内还有一块高两米、宽一米多的石碑,上面刻有"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的像.
在附近还有一块"支机石".
传说是天上的织女织布时用来垫织布饥的,这些都为古老的青羊宫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在唐代,成都已有花市,其中又以青羊宫花市最大.
明、清时,青丰宫花市义增加了农副产品贸易,这使得青羊宫花市规模更大了.
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民间称之为花朝节.
届时,人们到青羊宫花市购花或游赏.
这一大又是道教始沮李老君的生日,道教信徒都要来青羊宫给太上老君进香朝拜.
因此,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前后,城里郊外的男女老少与善男信女们,都来青羊宫逛花市、赶庙会,年年如此,便逐渐形成一种传统的节日盛会习俗.
到了清代光绪年间,官府在青羊宫花市举办劝业会,扩大场地、延长会期,让各县商家来展销商品,并正式定下"青羊宫花会"名称.
到民国初,青羊宫花会又增加了武术擂台赛,戏剧、曲艺艺人也前来表演,使得游客倍增.
川菜馆和四川的名小吃店在此摆摊设点,让游人既饱眼福又饱口福.
青羊宫花会更加繁荣,遐迩闻名于省内外了.
新中国诞生后,在青羊宫的基础上建成了青羊宫花园.
90年代初,又把它分为文化公园和青羊宫两个公园.
每年的节日盛会照常举行,形式与内容上更加丰富多采.
望江楼·薛涛井在成都东门外九眼桥附近的锦江旁边,有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的墓冢.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女诗人,在清朝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起,修建了崇丽阁(望江楼)、吟诗楼、浣笺亭、濯锦楼、五云仙馆、清婉室等.
新中国成立后,又进行整修扩建,从省内外引进100多种竹子种于此地,万竿绿竹别具特色.
进入望江公园,是一条长长的翠竹夹道,给人以阴凉舒适之感.
夹道尽头有池水环绕的假山,绕过假山,穿越回廊,眼前矗立着壮丽的崇丽阁(又称望江楼),是园内的主要建筑.
它高约39米,共有四层,上两层是八角形,下两层为四方形.
楼顶翘角尖端系有铜铃,登顶眺望,景色尽收眼底.
在崇丽阁南侧有一口井,原名叫玉女津,传说明代献王朱椿指定取这口井的水来造纸,模仿制成唐代薛涛造制的五色诗笺,后来把这口井改名叫"薛涛井".
在崇丽阁的两边修建有吟诗楼和濯锦楼,也是后人为了怀念诗人薛涛吟诗、濯锦的生活而兴建的.
从吟诗楼向西南走,不远处是枇杷门巷,也是仿薛涛故居修建的.
穿过枇杷巷,来到五云仙馆、清怨室、浣笺亭,有清代雕刻的薛涛石像,有后人纪念薛涛的诗,有竹石盆景等.
望江公园的园林布局及馆堂名称处处和薛涛有关,实际上是纪念女诗人薛涛的公园.
据考证,薛涛生于中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卒于大和六年(公元832年),终年63岁.
她是长安入,童年随父来成都.
她自幼敏慧开朗,八九岁知声律、会作诗.
一次,父亲考她才学,指着庭院井边一株梧桐吟诗两句:"庭除一古桐,耸干人云中.
"要薛涛续成一首绝句,薛涛立即作答:"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
"其诗才敏捷令人惊叹不已.
不久其父去世,生活开始艰难坎坷.
16岁时入乐籍(卑下身份),20岁时被韦皋罚赴松州(四川松潘县).
到38岁时被人称为女校书,40岁时爱上诗人元稹,但因元稹爱情不专,薛涛遂终生未嫁.
她晚年移居碧鸡坊,死后葬于今望江公园后面.
相传薛涛作诗500首,最早的《锦江集》诗集失传.
在清代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全唐诗·薛涛》中选入其诗89首;198年出版的《薛涛诗笺》共收入其诗91首,是比较完整的一个本子.
历代文学评论家对薛涛诗的评价都较高,并为她的艰难处境鸣不平,把"薛涛井"和"杜甫草堂"部看作是成都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
蓉城小吃开奇葩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成都小吃,是正宗川菜的一个组成部分.
不少川菜筵席往往由汤菜、冷盘和名小吃共同组成.
小吃芽插在大菜之间,既小巧精致,又香甜可口,起到调节胃口、赏心悦目的作用.
成都小吃以选料精、做工细、花样品种多、物美价廉而受欢迎.
它的品种数以百计,有面食、术食、肉食三大类.
龙抄手、钟水饺、担担面、韩包子、三义园牛肉煎饼、铜井巷素面、小宠包子、凉面、蛋烘糕、油茶、馓子、赖汤圆、郭汤圆、珍珠圆子、三友凉粉、金玉轩醪糟、红河凉粉、锅魁、陈麻婆豆腐、洞子口凉粉、古月胡三合泥、叶儿粑、蒸蒸糕、马蹄糕、糖油果子、三大炮、张鸭子、夫妻肺片、王胖鸭子、香风味、利宾筵等最有代表性.
据说担担面、蒸蒸糕是从走街串巷的小担叫卖发展起来的,如今虽已改成坐堂经营,人们依然沿用旧的名称.
其实,成都名小吃一般都是由小商小贩经过长期经营实践创制出来的.
它们有的以色鲜味美取胜,有的以形状可爱吸引人,有的以高超的传统技法吸引顾客,就是它们的招牌也别具特色,具有鲜明的地方性.
钟水饺有红油、清汤两种,红油水饺以甜红酱油作调料,突出甜咸鲜味和红油蒜泥香味;清汤水饺则清鲜味美,细嫩可口.
龙抄手的馅嫩、皮薄,汤味鲜浓,有原汤、鸡汤、海味、清汤、红油等多种.
龙抄手最初由"浓花茶社"的几个伙计创制,一是取"浓"字谐音,二是取"龙凤呈祥"之意.
又如麻辣味小吃中的怪味鸡块,其调料有红油、花椒粉、窝油、麻酱、香油、白糖等10多种,吃起来香味浓烈、味中有味.
类似的还有怪味免肉、怪味葫豆、凉拌肚条、麻婆豆腐、夫妻肺片等.
腋卤制品中的王胖鸭子、张鸭子、挂炉鸡等,同样令人胃口大开.
还有被称为"三大炮"的食品,是制作师傅从掌盘内扯下三坨糍粑打在案板上,"叭叭叭"连响三声后准确地滚落到案板前装有豆面的大簸箕内,吸引了人们围观并品尝.
经营成都小吃的店铺,从早到晚不打烊,人们在大街或小巷随时都可品尝到香美可口、经济实惠的小吃,欢迎来成都品尝一番,定会带给你惊喜和愉悦.
"麻婆豆腐"川味香"麻婆豆腐"又叫"陈麻婆豆腐"或"陈麻婆饭铺",它在成都小吃中很有名.
据说麻婆豆腐传到日本后,被制成袋装快食的"麻婆豆腐".
属于川味家常名菜的"陈麻婆豆腐",其历史悠久.
在情代咸丰未年,有位叫陈春富的人,在成都北问外万福桥头开了"陈兴盛饭铺",卖米饭和素菜.
老板娘因小时候出天花,留下痘疤在脸上,所以人们你她为陈麻婆.
夫妻俩男的跑堂,女的掌灶,配合得很默契.
饭铺附近有座大的粮油仓库,挑夫们运粮油到此已近中午,要在这里歇脚吃饭.
陈麻婆了解到脚夫们要吃得辣、吃得麻、吃得烫,就用较多的花椒、辣椒烧豆腐,做出的豆腐麻、辣、烫、嫩、香.
红彤彤的豆腐端上桌,脚大们吃后无不交口称赞.
从此这道豆腐菜远近闻名,连成都的老往户也前来品尝,生意十分兴隆.
人们叫它"陈麻婆豆腐",是为了和其他饭铺的烧豆腐相区别.
这种称呼不仅没有恶意,而且还带有亲切感,赞赏的是老板娘烧豆腐的高超手艺.
"陈麻婆豆腐"的主要特色是在豆腐和牛肉的制作上.
该店制作的"吊浆豆腐"细嫩、洁白,煮好的豆腐不烂不碎、成块好看,吃进口里又烫又香;豆腐中的牛肉颗粒均匀,香酥可口,再配上原汤、红油,放入适量的辣椒、花椒烧烩,就成了味道鲜美的"陈麻婆豆腐".
"麻婆陈氏尚传名,豆腐烧烩味最精.
"随着"麻婆豆腐"的名气增大,省内外的川菜饭馆也做起了麻婆豆腐,而且在50年代还传到了日本.
虽然无儿无女的陈麻婆早已去世,但她烧烩豆腐的烹饪技艺被后人传承下来,始终保持了原有的特色,历经100多年而长兴不衰.
佼佼"赖汤圆"在成邵众多汤圆店行业中,"赖汤圆"算得上是"佼佼者",每天从早上营业到深夜,供应近万碗汤圆.
50多年前,有位叫赖源鑫的人,在成都总府街摆了个"赖汤圆"摊子卖"鸡油汤圆",虽受顾客欢迎但名气并不大,后来发生的两件事使"赖汤圆"的名声陡然大振.
一"是有辆时髦出租轿车撞了"赖汤圆"的摊子,撞死了一名工人,赔了几百块银元,当地报纸连续几天报道,引来许多人看现场,使"赖汤圆"的招牌家喻户晓;二是此后不久赖家租赁了郭姓人家的铺面,"赖汤圆"店重新开张后,郭姓房东的女儿也来帮忙跑堂.
有人投槁报社,说"赖汤圆"聘摩登女郎跑堂服务.
消息登报后顾客纷纷前来看摩登女郎,"赖汤圆"的名气也越传越大了.
传说虽有所依据,但其中有夸张渲染的成分.
如果没有超群的制作技艺,"赖汤圆"的名声也不会流传至今.
"赖汤圆"店专门选用马家寺一带出产的粒大、形圆、粘性强的优质糯米,磨出的粉子雪白、细腻、滋润;店主坚持当天出货当天卖,使汤圆没有馊气、酸味;经过煎、熬、炒、拌的制作,使汤圆芯子下锅后不散籽、不化水,保持了原有的香味;店主按不同季节掌握煮汤圆的火候.
待汤圆煮好端上来,如蘸着芝麻酱吃,香味则更浓.
"赖汤圆"的芯于有黑芝麻、白芝麻、花生、核桃、玫瑰、冰桔、枣泥、洗沙、樱桃等10多个品种,有时一碗4个汤圆的味道各不相同.
许多汤圆店受"赖汤圆"的启发,在制作技艺上也有自己的创造和特色,如北大街的郭汤圆、同仁堂滋补药店的人参鸡油汤圆也很受顾客的欢迎,也是汤圆店中的佼佼者.
"夫妻肺片"增食欲"夫妻肺片"是典型的川味凉拌菜,但它的用料不是猪肺或牛肺,不能望文生义地遐想.
"夫妻肺片"到底是什么呢是经过精心调制的凉拌牛肉.
那么,为什么人们把凉拌牛肉称为"夫妻肺片"呢在30年代,成都顺城街有一对夫妻,男的叫郭朝华,女的叫张田正,每天夫妻二人走街串巷,叫卖用卤水煮过的牛肉、牛杂.
牛肉、牛杂拌上酱油、海椒油、芝麻等佐料后,其颜色金红发亮、麻辣鲜香,很受人们欢迎,有"车行半边路,肉香一条街"的赞美.
这个卤菜因是用牛肉、牛心、牛舌、牛肚、牛头肉等切成片杂苔在一起,人们称之为"荟片".
"荟"与"肺"的音近相谐,有好事者就称之为"夫妻肺片".
夫妻俩干脆就势写成"夫妻肺片"的招牌挂在推销车上,渐渐地全成都都晓得顺城街的"夫妻肺片"了.
"夫妻肺片"的制作特点是:精选肉料,香料恰当,厚薄匀称,搅拌入味.
选用的肉料要经过细致地剔刮洗净,按不同部位分别下锅煮熟、晾于;掌握好卤、煮的火候,牛肉的颜色殷红,牛心、牛舌要嫩并呈淡红色,牛肚要白嫩、脆性,牛头肉要切得片薄、透亮;吃时垫些芹菜或葱段,用红油、花椒粉、芝麻、味精、香油、酱油等佐料一起搅拌,颜色油亮、香味扑鼻、麻辣回甜、油润爽口,使人胃口大开、食欲大增.
挑花和蜀绣四川民间挑花的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朝代就已经面世,至今仍然为人们所喜爱.
过去在土法生产的单色布上,人们用线挑绣各种图案来美化生活.
那时四川姑娘从小学习挑花,十来岁就能在围腰、枕套上挑出图案和花朵,挑花成了衡量女子是否能干的标准.
民间有"谁家女儿巧,要看挑绣好"的说法,挑花技艺好的姑娘会获得人们的称赞.
川西郫县素有"挑花故乡"的美称,妇女多以挑花、刺绣为业.
四川的藏族、羌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也喜爱挑花,如羌族姑娘在衣服的斜襟、袖口、下摆等处挑上花朵,既美观又耐用.
在色调上,大多采用青、蓝、白色的平纹布作挑花底料.
在深色布上,大多用白线挑花,这样使得色彩对比度强烈.
挑花图案大多与人们的生活相连,如花草虫鱼、飞禽走兽.
也可不受构图的限制,大胆夸张、自由发挥.
人们常用花、果、粮等图案象征农业丰收:用双鱼图案表示吉庆有余;用鱼、水、荷花的图案表示和谐;佛手和桃子的图案象征福(佛)寿(桃)满堂.
民间挑花艺术的繁荣为蜀绣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蜀绣是运用独特的绣技,用彩丝在软缎上刺绣而成.
蜀绣和江苏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广东的粤绣并列为中国四大名绣.
蜀绣以细腻严谨的针法,清秀淡雅的色彩,流畅优美的线条,中国水墨画的格调,构成特有的艺术风格,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
蜀绣的历史悠久,2000多年前就已经流传了,东晋的《华阳国志》中把蜀绣誉为蜀中之宝.
至清代道光年间,成都的科甲巷、九龙巷有蜀绣作坊近百家,形成了专门的蜀绣行业.
蜀绣来自民间,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虽然蜀绣老艺入几乎多是男子,但在以往被称为"深门闺秀"的青年妇女中,有许多人能把自己精心设什的图案绣在嫁妆、衣物和馈赠给别人的礼品上.
蜀绣的品种多、用途广,可用于日用品上,一般偏重于实用,如绣于被面、床单、枕套、坐垫、靠垫及妇女、儿童喜爱的生活用品等上,图案鲜明、颜色美丽、装饰性强,深受人们的喜爱,可作为高级馈赠礼品;蜀绣还可作为艺术欣赏品,其构图受中国画的影响,多取材于名画家的人物、山水、花鸟画,绣工精细,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一般制成屏风、壁挂等陈设品.
蜀绣育上百种精巧针法绣技,如衣锦纹满绣、线条绣、双面绣、双面异色异形异针绣等.
陈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四川厅内的"芙蓉鲤鱼"、"沪定桥"、"熊猫"、"金丝猴"等蜀绣作品,就是成都蜀绣厂的工人精心绣制的.
蜀绣不但行销国内,而且还远销美国、法国、日本、罗马尼亚、秘鲁等国家及港、澳地区.
"游百病"习俗早先年间,成都有个风俗,就是正月十六日游城墙,据说这样可以免生百病,所以又叫"游百病".
正月十六这一天,人们"周游城垣,夜放花炮,过厚脸年".
为什么会有这个习俗呢传说很久以前,成都被一支敌军包围,城里的大小官员被吓得屁滚尿流.
老百姓们拿起刀枪棍棒,奔上城墙守城.
长久夫修的城墙、碉楼和城垛早已破破烂烂的了,怎能抵挡得住敌军的进攻呢不知谁大吼一声:"快挖土加固城墙!
"大家立即响应,挖土的挖上、担土的担土、抬土的抬土,很快整修加高了城墙,因日夜劳累,很多老百姓闹春瘟卧床不起了.
正月十六日清晨,敌军又来攻城,城墙上守卫的士兵、百姓奋勇抵挡、拼杀,阻止敌军攻上城来.
可是城墙上才堆上的浮土松软,很不牢固.
有人大喊:"快上城墙夯土!
"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全城男女老少,连害春瘟的病人也跑上城墙,齐心协力夯起上来.
守城的士兵和老百姓顿时勇气倍增,奋勇杀敌,把冲上城墙的敌人都杀退了,敌军头领见状吓得赶快收兵逃跑,全城军民欢庆守城胜利.
那些害春瘟的入和大家在城墙上一起夯土、吼跳,个个出了一身大汗,病也好了.
从此成都人认为正月十六是个吉祥日子.
到城墙上走一走,既观赏了郊外的风光,又能消灾去病,渐渐形成了"游百病"习俗.
文翁"石室"育新人在西汉景帝末年,庐江郡舒县(安徽舒城县)人文翁任蜀郡守.
当时成都地区的经济相当繁荣,但文化比较落后,留下的陋俗颇多.
文翁决心改变这种状态,使蜀地的经济、文化同时都发展.
他从发展教育入手,选出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小吏10多人,送到京城长安学习,请博士帮助培养,几年后,这批青年学成回来,文翁委以办学的重任.
在成都城内设立"官学",招收各县优秀子弟入学.
这是在全国第一个创办的地方官学.
因为这所学校的校舍主要是用石头建造的,所以人们称之为"石室"或"玉室"(现今成都市内的石室中学就是当年办学所在处).
学校的教师主要由从长安学习回来的青年担任.
为使学生安心学习文化,文翁免除了他们应服的谣役.
文翁要求学生认真攻读法律、政令和儒家的四书五经,更重视提高学生的实际办事能力.
如要求学生到衙门见习办事,文翁每次到各县去巡视,也要带上几个学生当助手.
学习结业后,成绩优秀的学生分派到郡里或县里当小吏;差一点的学生也有适当的安排,让他们到基层去管理民事,鼓励农民种好田地、栽桑养蚕、发展副业,使四川"得以大治".
家长们见孩子学习后有地位、有出路,都引以为荣.
几年后当地的风气大变,人们都争着送自家的干弟入学.
汉武帝时,由于四川"石室"官学成绩显著,诏令全国各郡都仿照四川"石室"兴办地方官学,从此全国各地遂有了官学.
文翁兴学·使蜀都的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学习空气日益浓厚,教育质量和文比水平逐渐赶上全国最先进的地方.
在东汉献帝初平年间(公元190—193年),"石室"校舍遭火烧毁.
当时的蜀郡大守高联派人修复原石室,又新建一石室和周公礼殿,到晋代武帝太康年间(公元28O—289年),郡大守张牧下令,在周公礼殿的四面墙壁上,绘画了上古以来的君臣和七十二贤人的像.
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尊封孔子为文宣王,周公礼殿改称为文宣王殿,后来人们称之"文庙",至今还称之为"文庙街".
宋仁宗皇年间(公元1049—1053年),王紊令从石室的文宣王殿摹写壁画7卷,共143幅画像;南宋高宗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席盖又摹写石室壁画168幅.
明朝未年,石室壁画遭兵焚尽.
清代康熙年间,约17世纪末,按察使刘德芳在石室旧址兴建起锦江书院.
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废书院办新学,改名"石室中学".
到新中国成立前,又改名为"成属联中",以后又改名为"成都市第四中学".
到90年代,又恢复"石室中学"的校名,现在是成都市的重点中学之一.
三、川西坝子好风光川西坝子是成都平原的通俗称呼,它是四川、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冲积平原,面积9100平方公里.
这里气候宜人、土壤肥沃、物产富饶.
在秦代,都江堰建成后,免除了洪涝、干旱灾害,变水害为水利,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沃野千里,世号陆海"的膏腴之地.
川西坝子古迹众多,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都很丰富,是四川重要的旅游地区.
古蜀王陵"望丛祠"在成都西北方向,离成都21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古老而又美丽的郫县县城.
该县城的历史悠久,早在古蜀国开明王朝迁都成都之前,最早的蜀王望帝杜字就在郸县建立了国都.
贤明能干的古蜀国国上望帝杜手,亲自带领百姓与毒蛇猛兽搏斗,披荆斩棘向大自然开战,教民务农,生活逐渐好转,人口兴旺起来.
但成都平原地势较低,一遇大雨就泛滥成灾.
为除水患,杜字跋山涉水考察,终于发现是眠江上游流下的水,进入成都平原后流不出去而造成水灾.
杜字带领百姓挖山劈石,使岷江水绕过平原向东流去,减轻了水患对成都平原的威胁.
杜字还命丞相鳖灵去疏通巫峡.
鳖灵治水有功,望帝社字把王位禅让给他,鳖灵建立了开明王朝,自称为丛帝.
传说望帝杜字死后变成杜鹃鸟,蜀人怀念他,把蜀国都城称为"社鹃城"或"鹃城".
人民缅怀望帝、丛帝的功德,给他们立祠奉祭.
望帝柯最早设在灌口(今都江堰市),丛帝祠设在郸县城郊.
南齐时,将望帝词迁回郸县.
到北宋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邑令赵可度派人将两帝祠合在一起,遂称为"望丛祠".
以后历代王朝都拨资修整,所以古蜀国王陵至今依然完好,成为后人瞻仰的古老陵园.
"望丛祠"占地五六十亩,内有望帝、丛帝墓冢,西为望帝陵,东为丛帝陵,两帝的陵墓都高10多米,上面长有207株高大茂盛的柏树,是唐代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种植的.
在殿字陵墓之间有大小水池环绕,流水瀑漏,水面倒映着"稻荪楼"、"听鹃楼"等楼台亭阁.
路边畦里广种着四时花卉,在蓝天、绿树、亭树、鲜花和溪水的环境里,"望丛祠"显得古老而又年轻,肃穆庄严而又富于诗情画意.
饲前正壁上写有"望丛词"三个大字,在两个侧门匾额上各书有"德垂揖让"、"功在田畴"的对联,这是后人对两帝功绩的总结.
祠内还保存有记载史学家司马光诞生于郸县的石碑.
祠后不远处是北宋郸县诗人张俞的故居,他留下了"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蚕妇》诗)的千古绝唱.
历代都有名人诗客到"望丛祠"凭吊,缅怀望丛二帝的功绩.
如汉代的杨雄,唐代的李白、杜甫,宋代的范成大,明代的杨慎等,他们留下了不少感人的诗文.
在民间,至今还流传着望丛二帝的许多传说,反映了人民缅怀二帝功绩的深厚之情.
蜀人不打杜鹃鸟不打杜鹃鸟是四川人世代相传的规矩,为什么会有这种习俗呢杜鹃鸟最爱吃毛虫,对庄稼、树木的生长起着很好的保护作用,它是一种益鸟,人们应该好好保护它,但这并不是四川人世代相传不打杜鹃鸟的主要依据.
这个习俗的主要依据是民间流传的一个传说:很古的时候,郫县是古蜀国的国都.
国王杜字带领百姓盖房屋、开田园、栽桑养蚕、种稻播麦,日子过得还不错.
不幸的是岷江时发大水,冲坏庄稼、房屋,一时难以治服水患.
不久,有个叫鳖灵的人来到蜀国,向国王杜字提出整治洪水的计划.
杜字封鳖灵为丞相,让他带人去巴东除妖怪,疏通壅塞的长江水.
鳖灵带了兵丁和工匠来到巫山,经过六天六夜的激战,捉住凶狠的龙蛇;又经过九天九夜的恶战,逮住狡猾的精怪.
经过九九八十一天的开凿,疏通了夔门峡、巫峡和西陵峡,使巴蜀的洪水流入长江.
杜字见鳖灵年轻能干,便把王位让给鳖灵,自己隐居到西山去了.
鳖灵继位后称为丛帝,又叫开明王.
起初,他还带领百姓去开凿金堂峡,为民治水患.
以后他慢慢变了,不仅不关心百姓的疾苦,而且还加重百姓负担.
杜字听说后很着急,从西山来郸县要见丛帝.
百姓知道后都跟在杜字的后面,越走人越多,到郸县时,已成了望不到头的大队伍了.
丛帝得到消息登城楼望见杜字带着人群涌来,以为是来夺王位的,便下令关城门.
杜字和百姓喊哑了嗓子,仍然不见城门开.
杜字变成杜鹃鸟飞进王宫,向丛帝大叫:"民贵呀!
民贵呀!
"正在喝酒的丛帝听见鸟儿叫心烦,摔出酒杯正砸在鸟嘴上.
不顾疼痛的社鹃鸟仍然不停地叫着,这样日日夜夜不停地叫,叫得嘴里流出了血.
由于杜鹃鸟儿是爱民的国王杜字变的,百姓见了都保护,千百年来都是这样,于是形成了不打社鹃鸟的习俗.
望丛歌会情意长历史悠久的"望丛祠"是为了纪念古蜀国望帝社字和丛帝鳖灵而修建的.
历代各朝官吏都要定期到此举行凭吊祭把活动,从清代道光二十二年开始,每年都要举行两次:一次在三月初三,拉开了春耕生产的序幕;另一次在九月初九,以庆况农业丰收.
每年"开水节"前,川西道地方官员和省水利官员必先到"望丛祠"祭记二帝后,再到都江堰举行"开水节".
特别是在每年的端阳节或大端午,川西坝的农民爱来游"望丛祠".
农民歌手们相聚赛歌,以此来表示对二帝为民治水、兴农夺丰收伟大功绩的缅怀,久而久之形成一种习俗.
到了赛歌会期间,方圆数十里的男女老少纷纷到"望丛祠"纵情高歌.
歌的内容有缅怀二帝的,有歌颂新生活的,有交流劳动生产经验的,有倾诉爱恋之情的等等.
在唱法上,有单唱、合唱、对唱等,歌唱者中既有一般农民群众,也有农民歌手.
如晨光乡的农民歌手彭大兴,早在1955年已75岁高龄时上台演唱,在四川省民间音乐汇演中获奖;又如农民歌手郭根寿,虽然已年过花甲,他的金嗓子般的歌声依然优美动听,他连续4年在望丛歌会上获奖;再如年轻的农民歌手袁成英,她演唱的歌儿还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过呢!
望丛赛歌会吸引了干千万万的人来观看,县城里所有饭铺的生意都十分兴隆.
中午过后,那些还没有过够"歌痛"的农民们,又三三两两地来到望帝、丛帝陵墓旁,或到亭子里纵情对歌,一直唱到日落西山、华灯初上时节,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由于赛歌会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望丛赛歌会的时间也由原来的一天增加到三天.
活动项目除赛歌外,还有川戏、武术、魔术表演、古书画展览、望丛书画展、摄影展览、花草展销、信鸽展销、名小吃展销、副食供应、图书借阅、图书展销等等,正如民歌所唱:大田栽秧行对行,端阳赛歌乡对乡.
歌唱家乡生活美,歌唱农家幸福长.
郫筒酒·郫县豆瓣古时,郫县不仅是古蜀国的国都,而且还有许多别具特色的地方特产,如郫筒酒、郸县豆瓣等.
什么叫郫筒酒郫筒酒是怎么酿出的呢据清代同治年间的《郫县志·政迹》载:"山涛晋初为郸令,常刳竹筒酿酪酝酒,郫筒之名由是而起.
"比较详细的说法是仇兆鳌注引《华阳风俗录》云:"郸县有竹筒池,池旁有大竹,郸入到其节,倾春酿于筒,苞以藕丝,蔽以蕉叶,信宿香达于林外,然后断之以献、俗号郸筒酒.
"在民间流传着郫筒酒的生动传说:魏末晋初,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到郸具做了县令.
一天晚上,他在花园内发现有一圆,一方两口井,感到奇怪.
师爷说:"这两口井是早先古蜀国人为怀念鳖灵夫妻来于井里而挖的,称为鸳鸯井.
在方并中打水,圆井的水动;在圆井里打水,方井的水动.
"山涛一听有趣,叫衙役试试,果然如此,而且打上来的水香气扑鼻.
山涛叫人舀了碗井水倒进酒罐里,马上有一股香气从酒罐中飘出来,再一喝,比京城的酒还香.
从此.
山涛就夭夭在这里用井水勾兑酒喝.
一天,山涛去乡下,忘了带酒.
在路上他看到老汉、老婆婆,大嫂、娃娃的手中部各自拿了一节竹筒,觉得稀奇.
师爷回答:"老汉拿竹筒装的是水烟;老婆婆卞的竹筒尾用来装菜油的;大嫂拿的竹筒是用来装荷包蛋送给丈夫的;小娃娃拿的竹筒是用来装尿,好拿回去肥田的.
"山涛听后受到启发,再下乡就叫人把勾克好的酒装进竹筒,走一路喝一路,感到比碗装的酒还要清香.
不过,装了几次后,清香味就逐渐没有了.
山涛想出个点子:叫人把水井边长的大竹钻个洞,把勾兑好的酒灌进竹筒中后,洞口用芭蕉叶塞好.
过了一天一夜,锯下竹子,扯开笆蕉叶,一股别有风味的清香飘出来,连衙门外过路的人都闻到了,纷纷来看用竹筒酿的酒.
山涛派人把竹筒酒送给京城的朋友.
获得朋友的夸奖好评,称之为"山公酒".
由于是用郸县的竹筒装的酒,所以人们普遍称之为"郸筒酒".
在四川人的生活中,做家常便饭少不了一样调味品——豆瓣,尤其数"郸县豆瓣"为最佳.
如做家常肉丝千张、牛肉未炒芹菜、毛肚大锅、青豆烧鸭条、家常热味时子、粉蒸牛肉、魔芋烧鸭、炒野鸡红、大蒜烧鳝鱼、干偏鳝鱼丝、家常鳝鱼、豆瓣鱼、豆瓣时子、豆腐鱼、麻辣豆腐、家常豆腐等菜时,都离不开"郸县豆瓣".
特别是做回锅肉、盐煎肉、烧家常豆腐、豆瓣鱼等,更是离不开"郫县豆瓣".
无菜时用豆瓣下饭,也是很可口的.
豆瓣在烹调中起着调味、提色、压腥气等作用.
"郸县豆瓣"主要用葫豆瓣、辣椒、盐等精制而成,但它的选料和工艺独树一帜.
"郫县豆瓣"的辣味重、油润鲜红、辣椒块大、回味香甜,是川味食谱中常用的调味佳品.
它的香味醇厚,但没有加一点香料:它的色泽油润,却未加任何油脂,主要靠原料优良和加工精细才达到色、香、味俱佳的标准.
"郫县豆瓣"制作的历史不短,在清代道光年问,郸县就有了几家豆瓣作坊.
经过100多年的革新提高,其制作工艺日益完善,到三四十年代已闻名全川.
新中国成立后,"郫县豆瓣"得到大力发展,年产量达到数百万斤,近年来,由于川菜走向世界,作为配套原料的"郫县豆瓣"也随之行销于世界上的许多国家.
李冰与都江堰2000多年前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的经济效益,被赞誉为世界上最完备的水利工程和一大奇迹.
在秦昭王时期,李冰被任命力蜀郡守.
他精通天文地理,熟悉治水方法,是著名的水利专家.
上任后,他发现成都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但常患水旱灾害,影响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贫困.
李冰总结了蜀国治水的经验教训,组织人力、物力,兴修起大规模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大型的综合水利工程都江堰,由渠首与灌溉渠网两大系统工程组成.
渠首在今都江堰市城西的蜗江之中,有分水堤坝(又叫鱼嘴)、主瓶口(又叫灌口)和飞沙堰三个主要部分.
分水堤坝在岷江江心,前端像鱼嘴一样,把岖江干流分为内江、外江,内江供给灌溉用水,外江是岷江的主流.
用人工劈开玉垒山的灌口即宝瓶口,形成一个引水口,从宝瓶口引人的水通过四条宽大的干渠和密如蛛网的支渠、毛渠,浸润成都平原.
这四大干渠实际成为四条河流,既可灌溉田地,又可排泄洪水,还可行舟驶船、放送竹子和木料.
在分水堤坝和宝瓶口之间,筑一道低矮的堤坝,称为飞沙堰.
一到涨水季节,内江过量的洪水和大量泥沙便从飞沙堰翻滚到外江去,确保了灌溉区的安全,起泄洪道的作用.
所以,分水堤坝、宝瓶口、飞沙堰被称为都江堰渠首的三大主体工程.
人们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当地的鹅卵石、竹子.
用竹子编成长笼,里面装满鹅卵石,放入江水中垒成堤坝.
用这种方法筑堤,不仅安全可靠、节省开支,而且还便于翻修更新,成功地解决了建堤、分水的材料与技术问题.
人们还竖立石人作水文标尺观测水位,首创了"水竭不至(石人的)足,盛不没(石人的)肩"的要则.
李冰还率众整治了南安(乐山)与焚道(宜宾)两地的河道,避免了岩石和暗礁对航船的危害,使岷江中下游的水路畅通无阻.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地址选择最佳、设计科学,是中外水利建筑史上的一项杰作,充分显示了李冰的过人才智.
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的水、旱灾害基本消除,使川西坝子成为沃野千里、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李冰,世代受到人民的崇敬,川西民间称他为"川主"神,在许多地方还修建了川主庙.
相传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李冰的诞辰日,每年的这一天,来川主庙祭祀的人络绎不绝.
伏龙观的来历伏龙观在都江堰离堆北端,是离堆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三面临水,建筑巧妙,从前殿至后殿逐级升高.
后殿的最高处是观澜亭,可以眺望索桥、鱼嘴和两岭雪峰.
殿内有许多书画题词、诗文碑刻,还有李冰石刻雕像.
雕像高2.
9米,重4.
5吨,建于东汉建宁元年(公元168年),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
伏龙观的称谓是怎样来的呢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在秦朝的时候,川西坝子闹水灾,李冰叫儿子二郎去调查.
二郎来到玉垒山,遇到一一位老婆婆,这位老婆婆说岷江出了条孽龙,动不动就发洪水害人.
每年六月二十四日,人们要送猪、牛、羊祭把它,还要献上童男童女.
二郎告别了老婆婆,走了几步回头一看,老婆婆不见了,才知道是神仙来点化他.
二郎回去向父亲李冰说了调查的情况,父子二人商定去收拾孽龙.
六月二十四日那天,李冰在江神庙内摆好祭坛,摆上供品,请吹鼓手吹吹打打,亲自给孽龙献祭供品.
不久孽龙来了,他一进庙门,看到童男童女不像娃娃,其中一个还长有三只眼睛.
孽龙心虚想溜,装扮成童男童女的二郎和煤山弟兄追了上去.
孽龙往河里逃,变成水鸭子往二峨山飞去,二郎就变成老鹰去追;孽龙钻进山弯深潭,想从暗河逃跑,二郎坐在暗河出口处假装洗脚,孽龙钻出,二郎使劲用脚一夹,可惜慢了一点;孽龙钻入水中变成鱼儿.
二郎变成鱼老鸹去追;孽龙冲上岸变成大蜈蚣,二郎变成大公鸡来啄蜈蚣;孽龙最后放烟雾逃跑,跑到青城山变成游山大汉.
这时孽龙的肚子很饿,见路边有个卖面的店于,赶忙进店买面吃.
老婆婆端出一大碗面,孽龙几口就吃完了还想再吃一碗.
突然,孽龙的肚子痛起来,头上直冒冷汗,恶心想吐.
二郎追来了,孽龙一急,"哇"地吐出面条,但面条变成了铁链子,铁链子的另一头钩在孽龙的心尖尖上,老婆婆抓住铁链子交给二郎.
孽龙还想逃跑,使劲滚到沟边,二郎拽住铁链子一扯,孽龙现出原形.
二郎牵着孽龙从王婆岩龙洞子地道押到离堆脚下的伏龙潭,锁在潭底的铁柱子上,叫它吐水灌田.
百姓为了纪念李冰和二郎的功劳,在离堆上修起一座庙,叫它"伏龙观".
都江堰"开水节"过去,都江堰有严格的岁修制度.
每到冬天枯水季节便筑堤断水,维修都江堰.
维修好后,到第二年的清明节春灌时,举行隆重而热闹的"开水节".
开水春灌是涉及农业丰收的大事,开水仪式一般都由省里的高级官员当主祭官,如总督、巡抚等.
到民国时,主祭宫则由省府或水利厅的主要官员担任.
在"开水节"的前一天,主祭官和有关人员先到郸县"望丛祠"祭祀望帝、丛帝.
"开水节"的清晨,主祭官带领参祭人员,抬着供品,吹打奏乐,到"二王庙"祭祀李冰父子.
在"二王庙"祭祀后,还要去杨泗庙祭把历代维修都江堰的有功人员,最后要到江边红帐祭棚内祭祀江神、河伯.
最热闹的场面是砍鸨权放水.
杩杈是都江堰的传统工具之一,是把三根木料用竹绳绑成等边三角架,运到河中依次安放,在盘杠上平摆压盘木,放上鹅卵石使其稳定.
然后在迎水面绑堰梁、插签子、搪上竹笆,运来粘土紧靠竹笆倒入迎水面,直到不漏水为止.
将若干个杩杈串连,就可截流堵水.
到放水的时刻,主祭官下今后鸣礼炮三响.
这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河工们奋力砍断鱼嘴前杩杈上的绳索,河滩上的人群用力拉绳,杩杈解体倒下,江水如万马奔腾,汹涌而下.
两岸人群狂欢跳跃,许多年轻人跟着水跑,不断用石头甩到流水前面,以"打头水"来祈福消灾;人们在堰头放下鸭子,下游的年轻人便争抢"水头鸭"以求幸福;老婆婆们也争舀"头水"敬神,祈祷神灵保佑丰收;主祭官要立即乘车或骑马赶在水头之前先到达成都,相信这样可使开放之水当年灌溉有余,否则当年之水不够灌溉.
新中国成立初期,仍保留了都江堰"开水节"的习俗,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举行.
直到90年代,才又恢复了都江堰"开水节"的庆典,仪式比以前更隆重、更热闹、更有风趣,许多精彩的场面在四川省和成都市的电视中都播出过,让许多未能亲临"开水节"现场的人们也能一饱眼福.
药王与川芎川芎都江堰市的著名特产,是活血行气、法风止痛的中医良药,可医治风寒、风热、气虚、血虚、血瘀头痛、经闭腹痛、胸胁胀痛、疮疡肿痛、风湿痹痛等内科、妇科、外科疾病.
四川芎的产量在全国居于首位.
川芎这味良药是如何发现的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传说在唐朝初年,道教学者、医学家、药王孙思逸寻方采药,从终南山云游到四川灌县,住在青城山丈人峰下面的一座小山上.
药王天天带徒弟上山采药,半年多就采了好几百种药.
秋凉了,山上冷,徒弟劝师父下山,药王却不愿离开广出药材的青城山.
一天,师徒二人看见一只母鹤带着几只小鹤在戏水,忽然小鹤大叫起来,只见那母鹤耷拉着脑袋,浑身发蔫.
药王叫徒弟去把病鹤抱来看看,突然从松林里飞出一群大鹤,衔着病鹤的翅膀飞走了.
药王说:"这鹤病得不轻呀!
""师父,明天一早我把"还魂散"给鹤送去.
"药王摇摇头.
"那就再配点青城灵芝.
"药王又摇摇头.
"这些药都是师父的百验金方,药到病除,怎么不行呢"药王笑了笑说:"仙鹤有病仙鹤治,用不着我穷道士.
"第二天一早,师徒二人又来到青松林,只见病鹤还在呻吟.
不久,几只仙鹤飞来,从它们嘴里掉下几片叶儿,像红萝卜秧,药王叫徒弟拣来收好.
隔一天他们再来时,已听不到病鹤呻吟了,不久几只仙鹤飞来,从嘴里掉下一些花像雪莲花,药王又叫徒弟拣起收好.
第四天他们再到青松林时,病鹤已能活动身子了.
几只仙鹤飞来,嘴里又掉下两坨根,好像何首乌,药王又叫徒弟拣好收起.
徒弟又劝师父下山,药王说:"不是下山,是住到青松林来.
"徒弟怕师父受凉生病,药王说:"我们吃点苦,病家福无边,不然怎么能采到灵丹妙药呢"说得徒弟脸红,赶忙去搬行李.
师徒二人在松林内与鹤作伴.
日子长了,药王才看清楚了仙鹤常去的混元顶峭壁上的石洞.
师徒二人攀藤上去,看到那里有一片绿茵茵的苗,与仙鹤嘴里衔的相同.
药王高兴地又看又闻又尝,那药苦中带甜、芳香扑鼻.
在终南山时他们也曾见过这种药材,但没有这里的根块大、香味重、药性浓,药王断定是活血通经、法风止痛的良药.
药王试着用这种药给人治病,果然灵验.
药王叫徒弟去附近的几个道观,请众道长来观赏此良药.
大家决定先试种,结果长得很好.
第二年收药时,大家请药王给药取名字,药王说:"青城是神仙洞府,川西第一.
这药又是来自天穹,真是川西第一山,穹苍降良药,就取名'川芎'吧.
"后人尊崇药王,在灌县城内建有药王宫,在青城乡建有药王庙.
每年阴历四月二十八日,宫里、庙里都举办药王会,男女老少都来敬供药王.
抚琴台在邛崃县文君公园里,有个地方叫"绿漪阁",传说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抚琴定下终身大事的地方.
相传在汉武帝时期,临邛县(邛崃县)县令王吉,约好友司马相如来临邛玩.
司马相如来后,吟诗作赋玩得很开心.
一天,王吉告知司马相如,临邛的绅士久慕其大名,很想见见面,今天专门在卓王孙家设宴请你.
王吉又对司马相如说了些悄悄话,然后二人带着书僮去赴宴.
卓王孙家高朋满座,司马相如和王吉一到,大家围拢过去问好,吃饭时推他俩坐上席.
大家边喝酒边谈心,不知不觉都有些醉意了.
忽然王吉站起来说:"今天大家难得聚会喝酒,长卿不仅文章写得好,而且琴也弹得好,我们何不请他弹一曲呢"大家齐声说好.
王吉又说:"好到是好,可惜长卿的琴没有带来.
"卓王孙叫丫环把女儿卓文君的琴捧出来.
司马相如见了连声说:"好琴、好琴,但不知这琴叫什么名字"卓王孙高兴地说:"这是小女文君的绿漪琴.
"司马相如坐到琴前说:"今天我就在这里献丑了.
"琴声响起,司马相如边弹边唱.
悦耳的琴声、歌声使大家听得如醉如痴,连酒、菜都忘了喝、忘了吃.
一曲弹完,司马相如假装酒醉伏琴而睡.
客人们说:"卓翁,司马相如已醉了,先把他扶进去睡吧.
"王吉也说:"卓翁,我们今天没有带马车来,只好打扰府上了,你看行吗"这一下,卓王孙心里很矛盾.
留客吧,家中有新寡的女儿文君,不方便;不留客吧,县太爷都发话了,不好驳回,只好勉强留司马相如在家过夜.
当客人走后,司马相如也不"醉"了.
他叫书僮摆好琴,边弹边唱起来.
万籁俱寂、琴声婉转、歌声意浓,他要把深深的爱慕之情向一个人倾述.
果然,歌声、琴声把正在赏月的卓文君吸引住了.
她静静地听着司马相如的弹唱,听得心驰神往而流连忘返.
听着听着,禁不住叹起气来.
丫环了解卓文君的心事,便说:"小姐,你平时说司马相公人品好、有才气,今晚只隔一道门,怎么不去见他一面呢"卓文君含羞地说:"听他弹琴唱歌,果然才华出众、抱负远大.
现在虽说不得志,将来必有前程.
"她的脸突然红起来:"我听得出来,他今晚的琴是为我而弹的……"话未说完,门突然开了,司马相如含笑地站在她面前.
卓文君又羞又怕,却又不想离开,心里好像灌进了冰糖水.
她心一横,壮起胆子行了一礼,与司马相如一起进了屋.
司马相如为卓文君而来,卓文君喜欢司马相如,两人的话说不完,越谈越觉得相见恨晚,舍不得分开了.
不知不觉鸡叫五更,天已灰蒙蒙地发白.
卓文君几次嘴里说告辞,脚却不愿移动一步;司马相如也觉得情长夜短,不忍这么快就与心上人分离.
时间老人在催促他们快快做出决断:要么天一亮就分离;要么一不做二不休.
终于他俩决定立即私奔成都.
第二天一早,奴仆禀报了小姐与司马相如私奔的事情,卓王孙气得吹胡子瞪眼,见绿漪琴还在,抓起来就砸,边砸边骂是绿漪琴作怪.
据说这以后,这里长的竹子表面都有一条条像琴丝样的花纹,人们叫它"琴丝竹".
司马相如弹琴的地方也被称为"抚琴台".
桂湖与杨升庵在距离成都市20公里的新都县城里,有一座树木葱笼、池内开满荷花,园内遍地桂树,具有我国江南园林风光的桂湖公园.
它以荷花开罢桂花香的特色著称.
盛夏酷暑,千万朵荷花在他中怒放,满湖飘香;中秋季节,金风送爽,几千株金桂、银桂、丹桂、月桂争香斗妍,十里飘香.
最早,桂湖公园是明代文学家、诗人杨升庵的故居.
他在这里度过了20多个春秋,并在这里沿湖种植了许多桂树.
桂湖是因他写的《桂湖曲》送友诗而得名的:君来桂湖上,湖水生清风.
清风如君怀,洒然秋期同.
君去桂湖上,湖水映明月.
明月如君怀,怅然何时辍.
湖风向客清,湖月照人明.
别离俱有忆,风月重含情.
含情重含情,攀留桂枝树.
珍重一技才,留连千里句.
明年桂花开,君在雨花台.
陇禽传语去,江鲤寄书来.
到明朝后期,桂湖因无人管理而逐年淤积.
清朝乾隆年间,桂湖被收为官有,改成农田.
到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才又改田为湖辟为公园.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多次整修扩建,现桂湖公园面积达70多亩,其中湖面20多亩,楼台亭阁近20处,桂花树4000多株.
每年仲秋,游人来桂湖赏桂花,俗称"桂花会",届时公园内熙熙攘攘、十分热闹.
1980年,新都县人民政府将桂花定为县花,确定8月30日至10月6日为"桂花会".
杨升庵名慎,字用修,生于明代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卒干明代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
他从小聪明,被人称为"神童".
传说他6岁时,一次在池塘洗澡,路过的县令叫衙役把他的衣裤挂在路边的一株大树上,然后出了一句"千年古树为衣架"的上联,杨升庵当即对出下联:"万里长江作澡盆".
县令惊得目瞪口呆,赶紧叫人取下衣裤归还,并邀他到县衙里作客.
12岁时,一次,他观看父亲和朋友下棋,父亲叫他以观棋为题作诗,他略加思索就吟出:兵卒冲千里,将军坐九宫.
追风看跃马,吉日想车功.
士相围城固,江河天堑雄.
笑谈翻几局,月白映灯红.
在场的人无不称赞他即兴创作的五言诗.
24岁时杨升庵中状元,被任命为翰林院修撰和经筵讲官.
他不畏宦官专权,直言屡谏,触怒嘉靖皇帝,被罢官流放到云南永昌卫(今云南保山县),直至72岁时死于云南.
杨升庵的诗流传下来的有2000多首,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广泛,风格与技巧独树一帜,不愧为明代杰出的诗人.
他还对许多学科都有深入研究,他一生撰写、整理的著作有400多种,如《全蜀艺文志》、《云南通志》、《丹铅总录》等,成为明代的第一流学者.
杨升庵为人刚直不阿,关心人民疾苦,深受人民爱戴.
新都县老百姓在清朝道光九年(公元1839年)在桂湖内修建了升庵祠,现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杨升庵被流放地云南也保留了许多杨升庵的遗迹.
唐场豆腐乳在成都街上,不论是大的食品商场还是小的商店,都卖有一种色泽油润、鲜香回甜、咸淡适度的大邑县唐场乡出产的地方名特产——"唐场豆腐乳".
不仅四川人喜欢吃,而且还把它作为走亲访友时必带的土特产送给亲友品尝.
人们品尝后都觉得清香、可口.
相传在清朝末年,成都府有个制台大人打摆子(患疟疾病),吃饭无味.
有个师爷去大邑唐场乡的表嫂家走亲戚,回来时把她做的又香又可口的家常豆腐乳装了一小油篓,带回来献给了制台大人.
香喷喷的豆腐乳引起制台大人的食欲,每顿饭都要吃一些.
吃了两天嘴也不苦了,胃口也开了,病也好多了.
制台大人问那师爷,这豆腐乳怎么这么好吃师爷说:"这种豆腐乳的做法与众不同,先把豆腐压得很干,再撒上盐晒干或风干,再炕一炕,拌上陈年豆瓣、海椒和镜缸菜油,密封一年,才可以开罐取出来吃.
"制台大人要师爷请他的表嫂谭大娘到衙门来做豆腐乳.
谭大娘来后,不论怎么做,做出的豆腐乳总是没有唐场带来的豆腐乳好吃.
制台大人问其原因,谭大娘说:"做法和佐料都一样,可能是推豆腐的水不同.
我家院子里有口井,水又清又甜,好像还有一点菊花香味,磨出来的豆腐又细又嫩又绵软.
"制台大人想了一下说:"这好办,明天你就回家去,我给你一点银两专门做豆腐乳,做好了就送到衙门来.
"谭大娘答应后回家去了.
以后制台大人每逢请客吃饭,除了上各种荤菜外,总要添上一碟豆腐乳,客人吃了都说好.
人们都知道了谭大娘做的豆腐乳好吃,去谭大娘家买豆腐乳的人越来越多,谭大娘就找了几个帮工,开了个专做豆腐乳的小作坊,正式挂出"谭记唐场豆腐乳"的招牌,产品畅销成都、大邑,还远销到了各府县.
100多年来,唐场豆腐乳一直是大邑县有名的土特产品.
新中国成立后,唐场豆腐乳义荣获了中国商业部优质产品称号.
1988年2月亚太地区博览会上,唐场豆腐乳获得国际商界人士好评.
1989年1月唐场豆腐乳还荣获首届中国博览会金质奖.
恭喜发财过去,人们相互祝愿时总爱说:"恭喜发财".
现在,这句祝福语又成了时髦的话.
"恭喜发财"这句祝福语是怎么来的呢传说在很早以前,有位老人叫张恭喜.
一天,他儿子挖地时挖到一块金砖,父子俩都很高兴.
金砖上刻有"张恭喜、李发财"几个字.
张恭喜老人不贪财,他要去找叫李发财的人平分金砖.
张恭喜就装作叫花子去找.
一天,张恭喜来到一个村子,听两个人在摆龙门阵.
只听他们说:"喂,今天李发财家娶媳妇,去吃酒不"张恭喜赶忙上前问清了李发财家的住处.
李发财家正忙着办喜事,家人见来了个叫花子,想赶快打发走叫花子.
李发财这人好客,把叫花子请进家吃酒.
晚上,李发财又和叫花子同睡一床,并挽留多住几天.
张恭喜对李发财悄悄地说了来由,并从身上摸出了金砖.
李发财忙说:"哎呀!
老弟,你捡到的钱财我怎么能要呢"两人互相推让都不要.
最后,李发财只好说:"老弟,金砖上面既然有我们两人的名字,我们就平分吧.
"他俩用刀砍金砖,不仅没把金砖砍开,而且金砖还不知跳到哪里去了,找了好久也没找到.
两人也不后悔,像没有发生过这件事似的,李发财还挽留张恭喜再住几天.
几天后,他俩路过一堆烂砖头时,发现那块金砖在砖堆上.
再仔细看,发现烂砖头里还有很多金砖,所有金砖上都刻有他俩的名字.
他俩这回发了大财.
以后人们就把"恭喜发财"作为人们相见时爱说的祝福语了.
绵竹年画年画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绘画艺术,贴年画是春节期间的一种习俗.
每到新年,人们将年画贴在门上或客厅里,增添了节日气氛.
贴年画的习俗在中国尺有3000年的历吏,是从古时的桃符、门神发展来的.
绵竹县盛产绵竹,它是造纸的好材料,绵竹县因而被称为"竹纸之乡".
绵竹年画在清末光绪年间就已经兴盛.
目前绵竹县有2大画市、300多家作坊,年产量1200多万份,行销西南、西北各省区和印度、缅甸、越南及东南亚一些国家.
绵竹年画的传统制作方法是:先由画师起稿,经过稿落墨、刻板,在粉笺纸上印出轮廓线,再以手工彩给、描线,最后开像而成.
绵竹年画的总体风格是质朴、粗犷、泼辣,具有浓厚的四川乡土特色.
它的品种有红货、黑货两大类.
红货是彩绘而成,黑货是单色的拓片.
其种类有门画、斗方、横披、中堂、屏条等,近似中国书画的分幅.
其上等品种是"朋展明挂".
"明展"指用近似色层并置;"明挂"即在画完成后,以白粉贴在原来线条旁边勾勒,这样使形象更饱满,色彩更丰富明快,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还有被行家称道的"填水脚",它是民间画工在做完老板的活儿后,利用颜料洗碗水和破残纸头急就而成.
这类画气势磅礴、笔法雄健,显得更粗犷泼辣、洗练传神.
这类作品数量极少,是绵竹年画中的珍品.
绵竹年画的题材广泛,既有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戏曲故事,也有民间歌舞、劳动场面和现代生活,反映出民众希望福寿吉庆、子孙兴旺、万事如意、富裕荣华的愿望.
它常用象征、寓意、借鉴等手法,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劝戒喻比,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特别是现代艺术家们对年画的内容与题材有很多的创新,创作出了一大批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年画,赋予绵竹年画新的生命力.
罨化池与陆游在距离成都市40多公里的崇庆县县城内,有一个风景秀丽的罨化池公园.
公园内以一汪碧波粼粼的他水为中心,池中小山上建有亭阁,由一拱桥与他岸相连.
池水周围是钟乳石筑成的险峰、洞壑、假山群,小路弯弯曲曲,富有九曲通幽之感.
沿岸广植花木,古树参天.
园内亭阁、水榭、回廊、石山、荷池秀巧玲珑,极富中国园林特色.
池中八角亭优雅秀丽,同蓝天、绿树、小桥、红花交相辉映,身临其间使人心旷神恰、流连忘返.
特网云特网云为您提供高速、稳定、安全、弹性的云计算服务计算、存储、监控、安全,完善的云产品满足您的一切所需,深耕云计算领域10余年;我们拥有前沿的核心技术,始终致力于为政府机构、企业组织和个人开发者提供稳定、安全、可靠、高性价比的云计算产品与服务。官方网站:https://www.56dr.com/ 10年老品牌 值得信赖 有需要的请联系======================特网云美国高防御...
ihostart怎么样?ihostart是一家国外新商家,主要提供cPanel主机、KVM VPS、大硬盘存储VPS和独立服务器,数据中心位于罗马尼亚,官方明确说明无视DMCA,对版权内容较为宽松。有需要的可以关注一下。目前,iHostART给出了罗马尼亚vps的优惠信息,罗马尼亚VPS无视DMCA、抗投诉vps/2核4G内存/40GB SSD/100M端口月流量2TB,€20/年。点击直达:ih...
螢光云官網萤光云成立于2002年,是一家自有IDC的云厂商,主打高防云服务器产品。在国内有福州、北京、上海、台湾、香港CN2节点,还有华盛顿、河内、曼谷等海外节点。萤光云的高防云服务器自带50G防御,适合高防建站、游戏高防等业务。本次萤光云中秋云活动简单无套路,直接在原有价格上砍了一大刀,最低价格16元/月,而且有没有账户限制,新老客户都可以买,就是直接满满的诚意给大家送优惠了!官网首页: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