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浪子成神

浪子成神  时间:2021-03-21  阅读:()

马可福音目录马可福音1:1-3马可福音1:4-13马可福音1:14-34马可福音1:35-2:12马可福音2:13-3:6马可福音3:7-19马可福音3:20-35马可福音4:1-34马可福音4:35-41马可福音5:1-20马可福音5:21-43马可福音6:1-6马可福音6:7-56马可福音7:1-23马可福音7:24-8:26马可福音8:27-9:13马可福音9:14-29马可福音9:30-50马可福音10:1-16马可福音10:17-31马可福音10:32-52马可福音11:1-26马可福音11:27-12:44马可福音13:1-37马可福音14:1-26马可福音14:27-52马可福音14:53-72马可福音15:1-32马可福音15:33-47马可福音16:1-20马可福音1:1-3马可福音是四本福音书中最简短的.
但很可能它是最早写成的,也许是在保罗死前就已写成,最迟不晚於耶路撒冷被毁.
爱任纽(Irenaeus)肯定的说,本书是在保罗和彼得死後写的.
但最近的研究,把它放得早一点,就是主後六十三年以前写成的.

教父们的见证一致同意,本书受到了彼得的影响.
事实上,本书可能是彼得在讲道中论到有关耶稣的事,由他的朋友马可所记录的.
这个观点也得到了最近学术研究的支持.
马可所记的资料,实际上都已包括在马太福音内.
这两本福音书的差别不在内容,而在方法.
马可所用的方法特徵是直接、简洁,有时有点粗率,又带有某些亲临其处的味道,所以读来在外表、手势、和说话习惯等许多细节上,使我们对主有最活泼的感受.

就新约所能提供的资料看,这本福音书作者的历史,是最有趣味的.
他的犹太本名是约翰,马可是他拉丁文的姓.
按照路加在使徒行传(12:12)中的记录,他的母亲是耶路撒冷一个富有的妇女,显然是彼得的朋友.
五旬节以後,早期的基督徒就在她家聚集,在彼得前书一节经文中(5:13),我们知道马可是彼得属灵的儿子,也就是说,他是在这位大使徒带领之下认识主基督的救恩.
他也是巴拿巴的表弟.
马可第一次在新约历史中的出现,是随同保罗和巴拿巴由耶路撒冷前往安提阿.
然後他又随同他们从事第一次传道旅行,不过在别加又突然离开他们.
为甚么我们不知道.
有趣的是,大部分解经家都以为,他是怕所面对的同工,所以才回家去.
但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他是因为怕才回家的.
後来,保罗和巴拿巴再次开始传道旅行时,为这事发生争论,二人并因此而分手.
原来巴拿巴希望再带马可同行,但保罗反对,因为马可曾「离开他们」.
可能就是因为这句话,人们才认为,马可回家是出於害怕.
虽然保罗不肯,巴拿巴却愿意带他同行.
很可能巴拿巴没有错,保罗也没有错.
所以对马可的这问题,我们还是存疑好了.
後来他真的和巴拿巴往居比路去,并和保罗一同在罗马,成为他的「同工」和安慰者.
从彼得前书的经文看,我们推测他曾陪伴这位使徒到巴比伦去.
他最後一次出现,是在提摩太後书,保罗吩咐提摩太把马可带到罗马去.

一般意见都同意,本书是马可在罗马写的,对象主要是外邦人.
请注意,这本福音书根本没有提到犹太人的律法,引用旧约经文也只有两次,其中之一出现在这个简短的引言里.
他又常常对犹太人特殊的词汇和习惯加以解释,假如是写给犹太人的,他大可不必如此.
不过这一点无关紧要,它对本书所要介绍的主耶稣没有任何影响.

伯尔纳(Bernard)对这本福音书有一段很精辟的描述,他说:这是一部行动的、迅速的、活泼的、生动的福音书.
一开始作者即记载主正式公开服事的生涯,然复以快速的方式,带领我们一个接一个看到他所行的大能奇事,但对细节方面的记录仍很逼真.
本书最明显的特徵,乃在於他胜过眼晴看得见的有形世界和看不见的无形世界之能力,这一点持别从他赶鬼的事上可以看出来.
彼得对哥尼流所讲的那段话,恰可用来形容这本福音书:「神以圣经和能力膏拿撒勒人耶稣……他周流四方,行善事,医好凡被魔鬼压制的人.
」所以,马太给我们描绘的弥赛亚画像是王,他的身分是高贵的,他的职分是尊严的,他的使命带著恩慈.
而马可给我们描绘的弥赛亚画像是仆人,除掉了他一切的尊贵,惟独献身於他的工作.
我们首先要思想的是,第1章头三节这短短的一段经文.
我要用一种比较不拘束的方式,来研读这本福音书,就是不受目前分:分的限制.
这段经文虽然简短,却是整部福音书的关键,所以我们必须好好的思想它.
其实这段经文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段落.
马可的记录是从第4节的「约翰来了」开始的.
他的故事是由约翰的出现开始的.
经过详细的研读,我认为马可最後所写的,很可能就是开头的这一段.
在他写完了这个故事以後,又回过头来写这一段序言.
我们若研读马可这生动而奇妙的记录,跟随我们主迅速踏过他在世上服事工作的路径时,往往都会觉得喘不过气来.
在这段序言中,他写道:神的儿子,耶稣基督福音的起头,正如先知以赛亚书上记著说,看哪!
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前面预备道路.
在旷野有人声喊著说,预备主的道!
修直他的路!
马可首先宣告,他所写的乃是按照先知以赛亚所记的「神的儿子耶稣基督福音的起头」.
然後他立刻引用一句先知的宣告,不是出自以赛亚,而是出自希伯来人最後的一个先知玛拉基,「看哪!
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前面预备道路.
」接著他又引用先知以赛亚的一个预言,这个预言所论到的是福音的起头,「在旷野有人声喊著说,『预备主的道!
修直他的路!
』」为了了解玛拉基那句宣告的背景,我们必须翻开他的书.
「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我前面预备道路.
」接下去的预言是,「你们所寻求的主,必忽然进入他的殿;立约的使者,就是你们所仰慕的,快要来到.
」在这预言中提到了两个使者,「立约的使者」和在「立约使者」前面预备道路的那个「使者」.
马可所引用的经文,只有提到那位为「立约的使者」预备道路的使者.

然後他又回到了起先所讲的,就是按照先知以赛亚所记的「神的儿子耶稣基督福音的起头」,并从以赛亚书第二部分的序言中,引用一段话:有人声喊著说,在旷野预备耶和华的路,在沙漠地修平我们神的道……报好信息给锡安的阿……报好信息给耶路撒冷的阿!
(赛40:3,9)读以赛亚书第40章到该书结束,可以找到神的仆人.
这一大段圣经启示了神受苦的仆人,不过同一位神的仆人最终将得胜,并且是从痛苦中赢得胜利.
这本书接著就记录了福音的起头.
按照马可的理解,这福音的起头是记录在以赛亚书里的.

我们已经说过,马可的资料很可能都是从彼得而来的.
彼得前书(1:24,25)也引用以赛亚书的同一段经文: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他的美荣都像草上的花,草必枯乾,花必凋谢,惟有主的道是永存的.
接著他又说,「所传给你们的福音就是这道.
」这里,我们看到了马可福音的精神:这福音书是神的儿子耶稣基督福音的起头,是出发点,这也正如先知以赛亚所记的.
而这段简短的经文,乃是以下所记诸事的总序言.
「起头」一词所指的不是这段经文,不是约翰的事工,也不是耶稣的事工,而是整个福音.
从这本福音书,我们所读到的是整个福音的起头的故事.
在这里,马可所记的是,以赛亚所预告的福音如何成为历史的事实.
对於这一点,从路加所写的第二本书之序言,我们可以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提阿非罗阿!
我已经作了前书,论到耶稣开头一切所行所教训的.
」他的「前事」是论到「开头」的,显然路加福音所记的就是「福音的起头」.

这里提到以赛亚书,可以让我们看到接著所记一切事的精神,也构成了以属灵的意义解释这些事的关键.
以赛亚所预告的,耶稣都成就了.
以赛亚预先看到:走到安慰的道路,惟一的方法是耶和华藉著他受苦又得胜的仆人之来临,对付了罪,并把公义带进来.
这里所记的,是福音如何在人类历史中成为事实.

在这里,我们只要注意两点就够了.
第一,所讨论的超越题目;第二,这本书的特别主题.
超越的题目是「神的儿子耶稣基督的福音」.
「福音」一词的意思是甚么用「福音」一词来翻译希腊文的这一个字,从许多方面看是最恰当不过的.
马克利尔博士(Dr.
Maclear)指出,在古希腊文中,这个字原来是指赏给带来好消息者的礼物,後来演变成是指为好消息而献上的感恩祭,最後是用来指好消息本身.
新约使用这一个字时,都是指最後的这个意义.
「福音」本身就是救恩的信息,是安慰的信息,是盼望的信息,是喜乐的信息.
这个信息激发诗人、音乐家无穷的灵感.
这个信息绝对没有任何定罪的成分.
传福音不是定罪.
福音是给罪人的好消息,是从罪中得救赎的信息.

这一个字在福音书中不常出现,但它的出现,可以使我们看到这书的主题.
马可写了开头的这段话以後,这个字立刻出现了两次.
马可告诉我们,耶稣开始在加利利传道,是「宣传神的福音」,就是从神而来的福音.
只有马可告诉我们,耶稣开始传道时,不但说「神的国近了,你们当悔改」,他还加上「信福音」.
出现这两次以後,这个字直到在该撒利亚腓立比,彼得认耶稣为基督时,才再出现.
那里也是马可所独有的记录,耶稣呼召门徒要舍己,为他的缘故,也为「福音」的缘故,背起十字架.
接著,在那些阴暗的日子中,当他教训门徒,并朝著十字架前进时,他再次使用了同样的这句话,「为我和福音」的缘故.
在记录妇人用香膏膏耶稣的那一件美事时,这个字又出现了一次.
当时门徒误解那个妇人,认为她浪费.
他说,「普天之下,无论在甚么地方传这福音,也要述说这女人所作的,以为记念.
」最後一次是出现在这本福音书的最後一章,他吩咐门徒「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
」「福音」一词带有音乐,带有盼望,带有安慰,带有欢喜.
这是一首可以振奋人心,鼓舞勇气的歌;福音就是好消息.

开始时的「神的儿子耶稣基督」的福音,这一词已经把一切都包括在里面了.
我们开始研究这本福音书时,这几个字立刻提醒我们,基督本身乃是这福音的中心点,也是这福音的圆周.
不管这一首永恒的音乐,是由多少不同音符所组成的和音,总是以他为中心,以他为依归.
这本福音书的作者,在开始时就用一个旧约的名字「耶稣」来称呼他,这并不是随便用的.
这个名字把他放在我们所能了解的层次上,因为在名为耶稣的这个人身上,我们和他降世所要启示的神之间,才有一个接触点.
没有他,虽然我能看到他管理宇宙的能力,但我仍是失丧的,因为我无法把握住那不可测透的真理.
没有他,不管人如何对我述说神的奇妙和奥秘,我仍然无法了解神.
「神的福音」如果不是用我所能了解的语言说出来,如果不是用我这有限的能力所能观察到的,这福音对我仍然不是福音.
马可是从神开始应验他众仆人的预言著手.
这一本福音书吸引人之处,在於通过它,我们可以跟随耶稣,与他同行,看他的手势,听他讲话的习惯.

藉著「基督」这个称号,马可让我们看到神执行救恩的方法.
宣告这救恩就是宣告好消息.
基督就是弥赛亚、受膏者.
「耶稣」这个名字,让我们看到他是加利利的乡下人;「弥赛亚、受膏者」这个称号,让我们看到他是被圣灵所膏的.
因著圣灵的恩膏,使他有能力可以服事,使他有能力可以死,因为他是藉著这永远的圣灵将自己献上的.

「神的儿子」是一个伟大的词句.
这个伟大的词句也可以提醒我们,人能够看到他会流泪、会表现出人的欢笑,他也可以看见人类忧伤的悲剧.
但是从他的眼睛中,也流露出永恒神性的光辉.
耶稣,受膏者,神的儿子.
这是那一位奉差遣,被圣灵所膏,又有父神本质者的福音.
他所说的就是福音.
他所作的也是福音.
福音是关於耶稣、受膏者、神的儿子的好消息.
然而,有的人在传扬福音时,却彷佛没有甚么喜乐的音符.
其实它应该是集一切最美妙音符而成的音乐.
一切有价值的音乐都是因这福音的感动而写的.

这就强调了这本福音书的特别主题.
我们不应在这福音书中找福音的哲学,即使找也找不到.
在这福音书中,我们也找不到说明,可以让我们了解神用甚么方法,使这福音成为可能.
福音的全部内容,以及最後的应用,在这里只有一些暗示,而没有直接的说明.
这就是「起头」.
以赛亚预告了这福音,那些希伯来人对古代的预言,再没有比这个更熟悉了.
保罗传扬这福音.
马可很可能知道这事.
我们差不多可以肯定的说,这本福音书是在罗马写的.
所以,请想一想,保罗写一封信到罗马,里面包括了对这福音的说明和这福音的哲学.
他写道,「我不以福音为耻,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因为神的义正在这福音上显明出来;这义是本於信,以致於信.
」接著他又对这福音加以解释.
很可能马可在写这本福音书以前,已经读过这封信.
马可到罗马,并和保罗一起住在罗马,而这封罗马书在保罗未到罗马以前,就已经寄到了.
所以马可写完彼得所述说的故专,就以福音如何开始为序,这福音是以赛亚所预告,彼得所述说,而保罗在他信中所加以解释的.
这就是福音的起源,记录了所预告的如何在历史中成为事实.

我们研读这本福音书的目的,是要观察耶和华的仆人耶稣基督神的儿子,而不是要观察他四周的人.
我们要看他的心路历程,看他对待那些亲近他的人的态度,看他怎样藉此启示自己.
马太所写的是王,以及他建立国度的方法.
路加所写的是完美的人,以及他是普世的仆人职分.
约翰所写的是他隐藏的神圣奥秘.
或者说,马太写的是基督,路加写的是耶稣,约翰写的是神的儿子.
马可在这本福音书中所描绘的,则是耶稣,是基督,又是神的儿子,他是神的仆人,是这福音的创造者.
我们若思想他,就可以认识这福音.

马可福音1:4-13「耶稣来」(可1:9),这是马可福音第一段经文的钥字.
正如我们已经讲过的,这本书的主题是「神的儿子,耶稣基督福音的起头」.
这故事就循著对耶和华的仆人所作的描述发展下去.
一直到在该撒利亚腓立比,彼得认耶稣为基督以前,在早期的这些记录中,他一律被称为「耶稣」.
在该撒利亚腓立比,彼得承认他是「基督」以後,「基督」这个头衔出现了五次:一次是耶稣用来称呼自己(9:41);一次是他论到自己与大卫的关系时,用来称呼弥赛亚(12:35);一次是他提醒门徒要防备假「基督」(13:21);一次是大祭司质问他的身分时提到的(14:61);最後一次,是他临死以前,大祭司讥诮他时用到的(15:32).

「神的儿子」这个称号,在该撒利亚腓立比以前,被用了两次,且都是出自污鬼.
除此之外,只有大祭司质问他时,才再用到这个称号.
那时大祭司质问他,「你是那当称颂者的儿子基督不是」他回答,「我是.
」这个称号最後出现,是在他被钉十字架时.
当耶稣死时,百夫长说,「这人真是神的儿子.
」若要真正了解他早期的生涯,我们必须以「耶稣」这个名字所代表的一切来认识他,我们必须先把因为知道他是基督、是神的儿子而产生的那种心理态度摆在一边.
「基督」是一个既神圣又奥秘的头衔.
其实,若要更完整的了解这个头衔的意义,我们就必须先按当时那些人眼中所看到的他,看他是拿撒勒人耶稣.

本段经文中,我们有\cs14「福音的起头」开始时的情形.
马可以生动活泼的几句话,描写了施洗约翰的事工.
这位施洗约翰就是玛拉基所预告的那位为弥赛亚开路的先锋,他的使命也由以赛亚加以描述了.
然後他简短、迅速、但生动的记录了拿撒勒人耶稣、耶和华的仆人实际从事他奉差来完成的事工以前,所经历的那些阶段.

他用「从加利利的拿撒勒」一词指明过去,然後就记录他受洗、受膏、受试探的事实.
这就是「福音的起头」开始的情形.
这些事实对於他的服事工作具有特别意义,所以他才记录下来.
我们也要按这次序和这关系来思想这些事实.

「耶稣从加利利的拿撒靳来.
」在那里,他「虚己」成为众人中的一分子,生活了三十年之久.
人看他时,也看不出他和其他人有甚么不同.
人也看不出他的身分有何深刻的奥秘,更看不出为了他的服事工作,他曾受过甚么膏.
他的名字是当时最普遍的名字之一,「耶稣」乃是希腊文,相当於希伯来文的约书亚.
很可能当时在拿撒勒,在耶路撒冷,以及整个犹太人地区,有许多人都叫作约书亚.
这个名字和其他的名字并无不同之处.
他的头上没有光圈,他身上没有甚么奇特之处,他只是众人中的一个.

他从拿撒勒来.
这个地方,甚至连那个最敬虔、敦厚.
心地单纯的拿但业都说,「拿撒勒还能出甚么好的么」他所来自的加利利,犹太人通常都轻蔑的称之为「外邦人的加利利」.
对耶稣来说,拿撒勒是他由童年长大到成人的地方,是他在身量和智慧上成长的地方,也是神和人喜爱他的心不断增长的地方.
不但如此,拿撒勒也是他亲身体验世人生活的地方.
在那里,他必须履行普通人与神交通的责任.
这是一种奇妙而神秘的交通,和其他人的经验有所不同.
然而,这样的交通,其实也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
在拿撒勒,六日他都辛劳的作工,但是-逢安息日,他都「照他平常的规矩」,和其他的人一同到会堂去崇拜、研读律法,听人讲解律法.
在那里,人们被带进一种亲近神的气氛中,可以感受到耶和华他们祖宗的神之同在.
在拿撒勒,他度过了一段作为木匠的忙碌日子.
他学会使用工具,以制造牛轭和,以建造房子.
他是一个普通的工人,肩负一般人都有的责任,也经历了一般人的经验.

但是,对他而言,拿撒勒不止是这一切,拿撒勒更是一个安静的地方,是一个隐居、一个默想的地方.
从「人喜爱他的心」这句话可以看出,当时他并没有受到人批评和反对的困扰.
在那些安静的年间,他从十二岁的童年长到三十岁.
和那些童年时生长在乡村,不受城市繁忙压迫的幸运儿一样,他有机会可以深入思想.

「耶稣来」,他从这一切中间出来,并且他是在「那时」出来的.
那时,因为约翰的事工,犹太地有个奇妙的属灵复兴.
当时耶路撒冷四周地区,那些骄傲,以自己为中心的人,因为这事工,内心受到长久以来所未曾有的感动.
人们蜂拥出来,听这个奇异刻苦的传道人.
而他彷佛用鞭子鞭挞他们,用开了他们的良知,呼召他们悔改.
他们既悔改了,就纷纷从犹太地和耶路撒冷出来,受他的洗,承认他们的罪.
就在这一个属灵的复兴时刻,这位年轻的木匠就离开拿撒勒,来了.
在这一天,福音的曙光已经临到.

他来受洗、受膏、和受试探.
我们研读这福音,就是要按照它的特色:「简短」,来讨论这些事.
他来受洗.
为了要了解他来受洗的意义,我们必须记住约翰事工中的一般事实.
约翰所传的是悔改预备得赦罪,而不是悔改使罪得赦.
除了耶稣的事工,没有人的罪能得赦免.
约翰所作的事工,叫人悔改,目的只是为未来另一个赦罪的事工作预备.
这就是何以马可在这里比马太更强调约翰的信息之原因.
约翰自己宣告说,「有一位在我以後来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弯腰给他解鞋带也是不配的.
我是用水给你们施洗,他却要用圣灵给你们施洗.
」约翰的洗是伴随著悔改的一个记号,但圣灵的洗就不止是一个记号了,而是一种能叫生命更新与重生的能力.
因著这能力,人的罪才能得赦,才能开始一种新的生命.
约翰的事工在於使人悔改,预备使罪得赦免,并宣告,那一位能够满足罪得赦免一切必备条件的基督就要来临.
耶稣来,就是为著这一个赦罪的事工.

「他受……洗.
」这里我们看到一个最奇异的事实,如果约翰的洗是内心悔改的外在记号,那么耶稣来受洗,我们当如何解释马大告诉我们,约翰看到他来,就望著他说,「我当受你的洗,你反倒上我这里来么」我们要知道,约翰说这话时,还不知道他就是弥赛亚.
约翰自己明白宣告,在看到圣灵降临在耶稣身上以前,他还不知道他就是弥赛亚.
耶稣曾说过,从许多方面看,约翰是希伯来人漫长历史中最伟大的先知,凡妇人所生的,没有一个大过约翰.
这位约翰有清楚的道德洞察力,像众先知一样,能够毫无畏惧的直视聚集在他四周围的群众.
约翰看著这位来受他洗的耶稣,就说,不,这是悔改的洗礼,我在这里是为那些悔罪的人施洗.
我自己必须受你的洗,你竟然到我这里来.
这是他以先知的立场,承认并宣告耶稣是无罪的.

那么,他又为甚么受洗呢他以悔改的人之身分受洗,他受的洗也是悔改的洗,他受的洗也是认罪的洗.
但他不是为自己悔改,他认的也不是自己的罪.
在那个时候,他把自己与那些成群结队前来受洗的人联合,他与他们在知罪、悔罪、认罪上联合.
在他受洗的时刻,我们看到了神仆人最庄严、最奇妙的形像.
他从拿撒勒安静而孤寂的环境中出来,背负起人类罪恶的重担,将之当为自己的罪.
他所作的,正如圣经所说的,「他为我们成为罪.
」因此「耶稣来」,是在人们广泛关心内心改变的时刻,他把自己与罪人联合,以使罪人能与他联合.
因此,正如马太告诉我们的,他自己说,「我们理当这样尽诸般的义.
」除非有悔改,就不能尽诸般的义.
悔改能使人称义,悔改也是称义的条件,但是悔改本身并不能产生义.
他悔改、认罪,象徵了他是无罪的,却与有罪的人联合,目的是为使他无限的爱、怜恤、公义能归给罪人,因为他已承担了他们的罪,忍受了他们的忧患.
这是无限的奥秘,超越我们能力所能了解的.
他如此来受洗,表示他服事的方法是与罪人联合,被列为罪犯之列,如此他就可以担当多人的罪.
这是以赛亚论到神的仆人时所说的话.

接著发生了甚么「他从水里一上来,就看见天裂开了,圣灵彷佛鸽子降在他身上,又有声音从天上来说:『你是我的爱子,我喜悦你.
』」「一上来」一词表明天上对他洗礼所代表的一切,有立即的反应.
只有路加宣告在天开启圣灵降临时,耶稣正在祷告.
他进到水里受洗,全身浸入水中,又从水里出来上了岸,就在那里祷告.
在那时,他立刻接受了使命.
他也为此使命献上自己.
他的受洗是他献身的举动,圣灵的降临是神将他分别为圣的举动.
并不是说,此时此刻是拿撒勒人耶稣第一次接受圣灵.
他整个人都是受圣灵的服事照顾.
他的肉身生活都受到圣灵奥妙与大能的事工之支持.
他在拿撒勒那几年所度过的也都是被圣灵充满的生活.
但是,这次的圣灵降临是新的,有分别为圣的作用,对他与对我们,都含有奇妙的意义.
圣灵的恩赐以一种全新的意义,全新的重要性,和全新的能力赐给神的这一位仆人.

在全部圣经中,只有这里提到圣灵以特别的形式显现.
他以鸽子的形状降临,这是拿撒勒人耶稣无限温柔,无限驯良的象徵记号.
後来耶稣教导门徒时,曾经说,「你们要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
」这里象徵的是耶稣的驯良.
如果要完成他所献身的事工,驯良乃是必备的条件.

但是,在肉身上说,他是希伯来人的後裔.
这种象徵性的记号对希伯来人还有比驯良更深远的意义.
鸽子是最低贱的人所献的祭物.
所谓最低贱并不表示献祭者内在的价值,而是指他的能力.
最贫穷的人若不能以别的牲畜为祭,可以用鸽子作他们的赎罪祭.
圣灵以鸽子的形状降临,和神的儿子「虚己」的真理有奇妙的吻合.
这是象徵他把驯良和献祭带给了最贫穷阶层的人.
在他受膏的那时刻,他接受了能力,可以从事他所献身的事工,因此应验了以赛亚的预言,「看哪,我的仆人,我所扶持,所拣选,心里所喜悦的,我已将我的灵赐给他.
他必将公理传给外邦.
他不喧嚷,不扬声,也不使街上听见他的声音.
」天父也认可了他.
天上的声音响在他的灵里,别人是否能听到我们无法知道.
神所说的话直译是,「你是我的儿子,我所喜爱的,我很喜悦你.
」藉著他受洗的象徵,他已经表明自己献身於一切受苦和受死的奥秘.
然後,天上有声音说,「你是我的儿子,我所爱的.
」後来,在他的事工中,有一天他自己曾说,「我父爱我,因我将命舍去.
」在那献身的时刻,他的天父为他作见证,宣告神接受他献身的举动.
这献身的举动,表明他要藉著(并超越)悔改,又藉著脱罪重生,和更新,使人完全成义.

天上的声音又说,「我很喜悦你.
」以赛亚很久以前就已写下,「我所拣选,我所喜悦的」等句.
马可又在此宣告了这就是以赛亚所预告的「福音的起头」的故事,这就是福音的起头.
在这里我们看到,他已面对他的使命;已接受了神所赐的能力,以完成这使命;又已在灵里得到了证实,就是他所作的乃是与神合作.
如此他来了,不但要与罪人联合,并要得到神一切能力资源,以完成这使命.

最後,他来受试探.
在这里我们又看到了马可惯用的特徵.
马可写道,「圣经就把耶稣催到旷野里去.
」马太和路加都提到他受圣灵引导到旷野受试探的事实.
但是马可用了一个特别的字,圣灵就把耶稣「催到」旷野里去.
照字面翻译是,圣灵把耶稣「赶到」旷野里去,这和後来用於指耶稣把鬼赶出去的「赶」字相同.

如果我们看到这事属世一面的事实,就可以更了解其属灵一面的价值.
如果我们从属人的一面来看这故事,就更能体会到作者的原意.
从「圣灵就把耶稣催到旷野里去」,圣灵把他丢出去,圣灵把他赶出去,我们可以看到一幅生动的画面.
拿撒勒人耶稣匆忙的,迅速的进到旷野里去.
他不止是从容不迫的,而且迅速的,毫不停留的进到旷野,就好像东西被丢出去无法停止一样.
从他的受洗可以看出,他灵里的决定;从他的受膏,也可以看出,他藉以完成他使命的那些能力之来源.
现在他急忙的面对仇敌,不是带著轻举妄动的灵,而是带著安静、预知的灵.
因为这是一个真正的试探.
圣灵在他受膏以後,催他去面对那破坏、剥夺、毁灭人性的邪恶势力.

马可这里所记最重要的,不是他在旷野四十日然後受试探,而是「在旷野四十天受撒但的试探」.
马可没有特别指明他受的是甚么样的试探,不过我们可以说,他所受的试探即马太和路加所记的那些试探.
从马太和路加所记的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魔鬼用来试探人的种种方法.
今天人受的试探虽然千变万化,但是都可以归纳入撒但对耶稣的几种试探中.

他开始传道时说,「神的国近了;你们当悔改,信福音」.
神的国近了.
这个宣告显示了他事工中最迫切的愿望.
为甚么他进入水中受洗因为要尽诸般的义.
「义」是属灵王权的建立,是神国的建立.
为了达到这目的,他必须对付当时该地的情况,当时人的需要和失败.
这个国度必须是一个面包的国度,可以满足人物质上的需要.
但它也必须无限的超越这个层次.
它必须是与神相交的国度,能对付人属灵的本质.
它又必须是一个美丽荣耀的国度,在它最终得建立之时,神属性中最高的美都要成就.

耶稣来要建立这个国度,并受试探四十日之久.
因著饥饿,他被试探去怀疑神是否真正的照顾他,因著摆在面前巨大工作,他受试探去试试自己可能隔离神的指引多远,能采取多少主动,他受试探去试试这世界的国度并其荣耀与华美,是否可以不必经过他洗礼所象徵之方法而达到.

激发他献身於这事工的原因有三,即:信、望、爱.
四十日之久,他受试探去怀疑「爱」,去和「信」挣扎,去疑惑「望」.
四十天之後,这些东西变为非常凶恶,非常具体,非常可怕.
这真是一个货真价实的试探.
我知道,长久以来神学家和学者就已在争论耶稣能不能犯罪.
可是除非他真正尝过受试探的滋味,他就没有受过试探;除非他感受到试探者的诱惑,就没有面对过真正的试探.
这样的试探历时四十天之久,从不间断.

结果如何呢马可的描写很生动.
和马太与路加不同,他绝口不提耶稣的得胜,只有简单的说,他「与野兽同在一处,且有天使来伺候他.
」许多解经者说,「与野兽同在一处」意思是要表明当时的可怕光景.
我的看法却不是如此.
希腊文「与……同在一处」的介系词所表明的是最迫切的连系,是联成一体的.
他「与野兽同在一处」,但野兽对他并不野.
他乃是神所造的人之典型,实现了神最初造人的意愿,可以完全而有效的管理低等的受造物.
野兽对其他的人野,但是在旷野环绕他的时候,它们知道他是自己的主人.
它们不是以他为神,而是以他为完全无罪的人看他.
他「与野兽同在一处」.
-一次我到动物园参观,总希望可以和狮子们玩一玩.
在将要降临的国度中,狮子要与羔羊同卧,小孩要领它们玩.
那时,它们的兽性都要消失了.
他「与野兽同在一处」.
这乃是道德上的得胜.
他乃是那些低於他的受造之物的主.
天使也伺候他,这是一种提示性的言语.
如此,他就被看为属神的人,虽然受到了试探却仍完全.

如此,「耶稣从加利利的拿撤勒来」.
在那里,他度过了三十年「虚己」的生涯;在那里,有三十年之久,他放弃了统辖一切的主权,这主权在他的奥妙里,原属他所有;在那里,有三十年之久,他顺服父母,也受到属人的一切限制.
他降生为人,发现人都在犯罪.
他成为他们的一分子,与他们一同悔改,一同受洗.
他来到神面前,神以圣灵膏他,作为回答并印证他崇高的旨意.
他来到撒但面前,与他发生冲突,并制服了他.

我最好引用一段以赛亚的话作为结束,「看哪!
我的仆人,我所扶持、所拣选、心里所喜悦的,我已将我的灵赐给他,他必将公理传给外邦.
」这是耶和华在耶稣降临以前几百年论到他的话,而在耶稣出现时,耶和华又说,「你是我的儿子,我所爱的,我很喜悦你.
」马可福音1:14-34和马太路加一样,马可从耶稣离开犹大,在加利利从事更公开、更积极的传道工作起,开始记载耶稣的事工.
当时约翰已经被囚.
马可福音1:13,14之间,相距约有一年.
在这段期间,我们的主行了第一批神迹,说了起初的教导,并在犹大和加利利各地旅行.
那些神迹是在加利利和耶路撒冷行的,而那些教训主要是在犹大讲的.
史多克博士(Dr.

Stalker)称这一年为「默默无闻的一年」.
关於这一年的事迹,只有约翰有记载.
本段头两节(14,15)乃是从耶稣到达加利利直到彼得在该撒利亚腓立比认耶稣为基督止,这一段期间的导言.
这一段期间的事工记载在马可福音头八章,我们的主可能没有到过耶路撒冷,只在加利利各地游行,并以迦百农为他一切活动的基地.
本段其余的部分(16-35)记录了他公开服事早期所发生的一些事件.

现在我们要研究本段经文,看看主怎样工作.
吸引我们注意的第一件事是,耶稣离开犹大前往加利利的时间.
那时,约翰已「下监」.
这一位在耶稣前面的伟大先锋,从某一个角度来看,在一年以前已经完成他的使命.
因为他已指明了耶稣就是将要来的那一位,他不配弯腰给他解鞋带.
不过,显然他仍继续传扬天国已经近了的信息,并呼召人悔改.
後来,他被希律囚禁,因此他的声音被制止了,他的公开事工完全结束.
在这个时候,耶稣离开犹大,进入加利利,就是进入希律所管辖的地区.
他不逃避危险,反而进入危险地区,他并不因为约翰被囚下监,就想逃避这危机,反而挺身进入把约翰下监的这个人所管辖的地区.
人也许可以制止先知的声音,但他们无法拦阻神的道.

第二件重要的事是,他进入加利利时的宣告,「宣传神的福音」.
请注意,不是「神国的福音」,而是神的福音.
这是指明福音的来源.
「神的福音」是由神而来的福音,这福音是神要赐给人的.
这就是他在加利利所传的信息.
实际上,这也是他一生所传信息的主要内容.
不是指责人,威胁人,而是传布好消息.
有一次他曾说,「不要想我……要告你们.
」又说,「有一位告你们的,就是你们所仰赖的摩西.
」他又说,「我来本不是要审判世界.
」又说,「乃是要拯救世界.
」他来传好消息.
不错,有的时候他指责人的罪.
但请注意,几乎毫不例外的,主若必须指责一个人,他必先用比喻的教导,迫使听到的人在他面前责备自己,发现自己的罪状,定自己的罪.
他的使命不是要指责人,也不是要威胁人.
他的使命是要宣告神的好消息.

然後,马可接著指出福音的内容,和基督呼吁人时所用的辞句,「日期满了,神的国近了!
」这就是耶稣所要传扬的神的福音全部内容之缩影.
日期满了,预备阶段已经完成,为福音的传扬所必须作的最後一件事已经作完,神的国近了.
神的国已经来到人间,临近人,人已经可以进入了.

他以所传的这福音作基础,不断的发出呼吁.
这呼吁包括两方面:第一,「你们当悔改!
」按照字义翻译是,你们要再想一下,改变你们的心吧!
对付你们生命中所渴望的那些,改变你们的观念.
回想一次,「悔改」这个字本身没有忧伤的含义.
我承认,一个人若不觉得忧伤,就没有办法悔改;但是另外还有个字可译为悔改,那个字就真的含有忧伤的意思.
耶稣不用那个字,约翰也不用那个字.
这里所用的悔改,是要人再想一次,要人改变他们的观念,因为人一切的行为都由观念而来,而人的品格乃表现在行为上.
你们当悔改!
你们当再想一次!

悔改乃是建立神国所必须的信息.
但是,福音并不仅止於此.
他呼吁的最後部分不只是「悔改」,而是「信入福音」.
不单是信福音,很多人相信福音,但他们没有信入去.
耶稣的呼吁不只是在理智上接受福音,而是要安息在福音里,投身在福音里.
他的呼召乃是要让人的心在福音里找到平安.

这就是他所传扬的一切信息之主题:好消息,神的国近了,人已经可以得著了.
而随著所传的好消息,他呼吁人要悔改,再想一次,归回神的国,改变自己的生命,建立和神的国真实的关系.
然後,要安息在这福音里.
人若决定这样去作,他已经可以这样去作了.

这一段引言已经奏出了以後耶稣一切教导的主调.
这段引言集中焦点於神的这位受膏的仆人,在世为人时所经历的一切路径,所从事一切活动上.
开始研究接下去一段经文所记载的事件以前,我们应该记住,在他前往迦百农的路上还发生过一件事,这件事只有路加福音有记载.
耶稣来到拿撒勒,进入他从童年以来就已熟悉的会堂.
在那里,他拿起先知以赛亚的书卷宣读了奇妙的弥赛亚预言,「主的灵在我身上,因为他用膏膏我.
」在他童年的会堂里,在那些对他的肉身最熟悉的人中间,他说出了这段恩典的话.
他们都觉得希奇.
然而,他们却想杀他.
他们把他带到山崖,想要把他推下去.
他却用一种神秘、奇妙、令人莫测的能力,从他们中间直行过去,脱身了.

在前往迦百农城的路上,他路过海边,打鱼的船都停靠在那里.
他呼召四个人跟随自己,即:西门、安得烈、约翰和雅各.
他们都认识他.
至少在一年以前,他们就遇见过他,并巳跟随他至少几个礼拜之久.
直到在撒玛利亚,他才把他们解散,让他们各自回家去.
而他却独自上耶路撒冷去.
现在他呼召他们,对他们说了一句意义深长的话,「来跟从我,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
」就在这种情形下,他来到了迦百农.

然後,马可用他特有的笔调,记录了在迦百农第一个安息日的故事(1:21-35).
他记录了耶稣在早晨、在中午,和在晚上所作的事.
早晨他在会堂里,下午他在屋里,晚上他在外面的街上.
那天早晨,他到会堂去.
我们可以想像迦百农会堂中崇拜的情形和仪式:宣读祝福,唱哈利路亚赞美诗,宣读当天的妥拉(Torah即律法)日课,然後宣读当天的先知书日课,最後耶稣起来教训人,他讲话的内容没有记录,但我们可以听到他话语的主调.
他宣传福音,讲到神的国,告诉他们神的国近了.
他呼吁他们当相信那福音.
他们的崇拜突然受到了一个被污鬼所附的人的搅扰.
他喊叫说,「我们与你有甚么相干」「你来灭我们吗」「我知道你是谁乃是神的圣者.
」耶稣转过身来,对他说,「不要作声,从这人身上出来吧!
」那污鬼立刻就出来.
群众都觉得惊讶,彼此对问说,「这是甚么事是个新道理阿!
」如此,他的教导因他的能力而得到了加强.
教导和医病,这是他那天早晨所作的.

那天下午是在西门的家里度过的.
西门、安得烈、雅各,和约翰与他同去.
一抵达,他们就告诉他,西门的岳母发烧.
耶稣到她面前,扶起她来,烧就退了.
那些人想像不到这个发高烧的妇人,竟然在当天下午就可以在家中忙来忙去服事他们.

那天早上的教训和医病,名声很快就传遍全城.
群众聚集在西门家门口.
天晚日落的时候,他们把被鬼附的男女抬来,求他医治.
耶稣出去,医治了许多人,又赶出许多鬼.
那一天就此结束,他就休息了.
第二天早晨,天未亮的时候,耶稣就起来,安安静静的,不吵醒其他还在睡觉的人,离开迦百农的家,上到城外旷野的山上,在那里祷告.

这就是所发生的一些事件.
现在让我们仔细的看耶稣,注意他如何工作.
有四点必须注意的.
第一,我们看到他面对他的工作.
这就是马可所没有记载的,他早先在拿撒勒所作的工作.
我们又看到他离开拿撒勒,抵达迦百农,也注意到他呼召了第一批门徒.
第二,我们看到他与人群接触.
第三,我们看到他和魔鬼的冲突.
第四,我们看到第二天清晨,他与神的交通.
耶稣开始他的事工时,他到人群当中来,藉著悔改的洗与人联合;他也到神面前来,在受洗之後,接受父的认可;然後,他进入那恶者的世界中,受试探,并胜过了试探.
现在,我们看到他再一次以神仆人的身分来到人群中;也再一次进入被魔鬼管辖的范围中,在这范围中,魔鬼专制的辖制了人类的灵魂和生活,他又再一次来到与神安静密切的交通中.

我们先看到他面对他的工作.
在进入迦百农途中,他呼召了门徒跟随他.
拿撒勒人已经拒绝了他.
他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同乡父老却不接纳他.
现在工作摆在他面前,他又呼召了四个人.
神的这位仆人感受到在拿撒勒遭受拒绝的痛苦,希望在服事神的事工中,有人与他配搭、相交.
他对西门和安得烈,对雅各和约翰说,「来跟从我,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
」他是人子,是人类的救主,他心里最强烈的愿望乃是建立神的国.
除了人以外,没有别的能够干扰他这愿望.
但是,为了建立神的国,他不能毁坏人类.
他论到他来到这世界的目的时说,「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
」他需要人的帮忙.

他所呼召的是甚么样的人呢西门是一个冲动、任性的人,缺乏对自己情绪的控制.
至於他的第一个犹太籍门徒安得烈,还有雅各和约翰两兄弟,却大为不同.
一个是诗人、幻想者,有吸引力的人;另一个是安静、默默无闻的人.
而对这些人,他说,「来跟从我,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
」「得人如得鱼」,他使用这个象徵性的说法,因为他们都是打鱼的人.
对於其他的人,他可能不会用这种说法.
对早期的其他门徒,他也不用这种说法.
他的门徒中,有的是农夫.
因此,他说的是庄稼已经熟了,他说的是去收割.
他按著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象徵说法.
他呼召的原则乃是,要人把一切能力献身於他的大事工中.
我们看到耶稣需要同工,这表示一个事实,人若愿意,他就能够装备他们与他同工,完成他所呼召他们去作的事工.

在安息日,我们看到耶稣在那奇妙的环境下对付人.
他教导他们,医治他们.
在他公开服事的那些日子,他和往常所养成的崇拜习惯一样,进入会堂教导人.
会堂乃是真心相信只有一个神,并愿意敬拜这神的犹太人聚集之处.
在其他地区,会堂成为分散的犹太人集会的地方.
在迦百农、在拿撒勒,以及在那些距离圣殿较远的城市,犹太人都在安息日同一个时间聚集,使用同一种仪式崇拜神.

研究会堂的崇拜,不但非常有趣,也很有帮助.
附带一提,我们发现在会堂崇拜的人,不可面向东边.
这些会堂通常面向西边.
不但是因为按照以西结的预言,面向东边有拜偶像的危险,另外还有一个象徵意义,藉此教导他们在崇拜中,他们所要仰望的,不是虔诚的来源,而是虔诚的目的.
这是一种宣教的态度.
耶稣进入这些会堂,遵守他们的习惯,参加崇拜,这也是他从童年到长大所遵行的.
不过,现在他进入会堂,目的是教训人.
毫无疑问的,他所到之处,都有这样教导人的机会.
因为当时各会堂都欢迎游行的拉比在他们的会堂中教导人.
他就利用会堂,利用这机会对聚集的群众传福音.

特别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他所获得的果效.
在迦百农第一个安息日的教导以後,众人都惊讶,因为他教导他们带有权柄,不像其他的文士.
这个对比太鲜明了,是人们所预料不到的.
这种鲜明的对照,不但在这个安息日发生,後来又发生了一次.
所谓鲜明的对照是指耶稣的教训和当时一般人所习惯聆听的教训之间的差别.
他教训他们带有权柄,和他们的文士不同.
当时文士乃是具有权威的牧师.
他们的地位使他们有权教导律法,讲解律法,说明天国,强调神的统治与管辖,教导人怎样把神的统治法则应用於生活中.
形成鲜明对照的,不是他们所说的话,而是在於所得的果效.

我们不同意爱德赛恩(Edershein)的看法,他认为耶稣的权威在於他的外表举止上.
我并不是说,他的举止没有尊严.
我相信从肉身上看,耶稣是世界上所有人类中最荣美的一个.
不错,他的脸孔多经忧患,但是他形体和外表的完美,比希腊雕刻家梦寐以求的最完美人体还更美.
但他的权威不是来自他的外表举止,也不在於他所说的话.
因为他所说的话,没有一句是未曾被说过的,他所说的-一个字都可以在旧约中找到.

那么,他的权威何在在於他所说的事情是出於他的口,因为他能把真理的信念传达给人的心.
他除去一切隐藏的事,不用任何破坏性的讲解,结果真理就抓住了人心.
这不是从律法来的权威,不是从外表举止来的权威,而是从永恒真理来的权威.
而这永恒的真理是由那位绝对完美的人所说出来的.
这就是到那时为止,耶稣所拥有的权威.
而最奇妙的是,这权威以後还继续保存下去.
试从他的教训,他的伟大宣言或他所说的普通话语,挑选一两句,听听看,然後问,这话真的吗人们对耶稣之教训惟一的批评是,他教导人追求完全,可是他的教训行不出来.
对於他的教训是否正确,是否合乎真理,人们倒没有甚么疑问.
人的心总是会对真理发出响应的.
他所讲的是永恒的权威,是纯粹的真理.
过去如此,现在也如此,人无法逃避.
他所说的话有些引起我们的自省,有些责备我们.
我们想要逃避,但是我们知道他是对的.
这是耶稣真理最终性的最佳证据.
他的权威是末时的权威.
但是,我们必须记住,如果他的话语的记录遗失了,它的权威就会减低.
基督的权威不是来自我们对基督的看法,因为我们对他的看法明天可能就会有改变.
基督的权威来自他实际所说的话语.
这话语的记录已经为我们奇妙的保存下来.
今天基督对我们之所以有权威,绝对离不开他的话语.

我们观察他在第一个安息日的活动,他的这种权威吸引了我们.
这是属於真理的权威,出自永恒,直接对人心灵的深处说话.
不论人性变得多迟钝,发育多么不完全,还是可以听到,也可以了解这声音,并且可以承认这声音的权威.

在教导之後,他又医病.
他医病的事工有两方面:心灵方面,他医好被鬼附著的人;身体方面,他叫人身体的一切力量复原.
耶稣所行的这些神迹,并不违反自然法则,而是恢复自然法则.
那人被鬼附著,这才是不自然.
所以耶稣对污鬼说,「不要作声,从这人身上出来吧!
」彼得的岳母发高烧,这也是不自然的.
所以「耶稣进前拉著他的手,扶她起来,热就退了.
」他没有违反自然法则,而是恢复自然法则.

如此,我们看到神的仆人走上服事的道路.
他先教导人,因为这最能摸到人的心灵深处.
然後他医治人的心灵和身体,恢复其自然的情形,使人可以过著丰盛的生活.
本段经文最後的一件事,充满了美感.
按照希腊文,「次日很早,天未亮的时候,耶稣起来,出去,到一个旷野的地方,并在那里祷告.
」这显示了耶稣作事谨慎,有计划.
「祷告」一词含义比祈求深刻得多.
这表示不只求神的恩赐,而是渴望神.
追求神自己,渴望他所能赐给的一切.
若要明白这句话,若要观察他那天早晨把所拣选的四个门徒,和所医治的那些人留在城里,而独自进入旷野的事,我们不能不问,他和神交通的性质.
马可福音一开始的宣告是,按以赛亚所记的,「福音的起头」.
以赛亚伟大预言的第二部分有一段话可以光照那天清晨耶稣祷告的事.
这段预言在描述神的仆人,「主耶和华赐我受教者的舌头,使我知道怎样用言语扶助疲乏的人.
主-早晨题醒,题醒我的耳朵,使我能听,像受教者一样.
主耶和华开通我的耳朵,我并没有违背,也没有退後.
人打我的背,我任他打.
人拔我颊的胡须,我由他拔.
人辱我吐我,我并不掩面.
主耶和华必帮助我,所以我不抱愧;我硬著脸面好像坚石,我也知道我必不至蒙羞」(赛50:4-7).
这段经文指出了那天清晨基督与神相交的性质.
愿我们仔细的思考.

马可福音1:35-2:12本段经文开始所记的,就是西门和其他的门徒追上了耶稣,打断他的晨更祷告的事.
马可所用的词句非常奇特.
他说,他们追赶他,追上了他.
这表示他们寻找他时,心中的焦急和迫切.
早晨醒过来,他们发现耶稣不在迦百农的房子内时,几乎起了恐慌.
找到了,他们就对他说,「众人都找你!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前一天那一个奇妙的安息日,他在迦百农教导人,医治被鬼附的人,医治彼得的岳母,以及黄昏时他们把病人、被鬼附的人带到他面前,而他从容不迫的医治疾病、赶出污鬼,这些事所产生的果效.

从本段经文,我们看到主对他门徒这句话的回答,以及跟著所发生的事.
他与神的交通被打断,但他并不介意.
他们对他说,迦百农的人都在等他时,他只有安祥的对他们说,「我们可以往别处去,到邻近的乡村……因为我是为这事出来的.
」从这事实可以学到一个很大的功课:和神交通最大的价值是预备我们与人交通.
真正与神交通的人,绝不自私,而是在人需要帮助时,愿意随时被打断.
他们迫切的、焦急的寻找他,深怕他跑掉了,直到找著他为止.
然後,他们又迫切的对他说,众人都在找你.
他敞开他的耳朵,倾听神的话,在这隐密的地方与神相交.
他的灵里并没有受到搅扰,他也没有责备这些人.
他以极大的爱看他们,温柔的说,我们到别处去吧!
到邻近的乡村,我也好在那里传道,因为我是为这事出来的.
这里「乡村」一词,值得我们注意.
这个字在新约其他地方都没有出现过.
译为「乡村」,不大达意.
这是指一个小镇,四周围没有围墙,而只是藉会堂把附近居民聚在一起的地点.
他告诉他们,他必须要到别的乡村去.
他已经到迦百农来.
迦百农坐在黑暗和死亡的阴影下.
在那里,在黑夜中,他已经开始他的事工.
但是迦百农不应把他留下来,其他的乡村也需要他的帮助.
不只大城市,加利利其他各地的大城小镇都需要他.
不只大城小镇,没有城墙的乡村也需要他.
他本是为这事出来的.

在迦百农的这个安息日,为他更广泛的服事工作预备了道路.
在会堂里发生了那些事以後,「耶稣的名声就传遍了加利利四方」.
马可用简单的一句话就把我们主第一次周游服事的事情记录下来.
「於是在加利利全地进了会堂,传道、赶鬼.
」此外没有详细说明.
接著他记录了两个具有说明性的事件:洁净长大麻疯的人,和赦免一个瘫子的罪并医治他.
这两件事紧接在那一句简短的宣告後面,具有说明整个事工的意义.

洁净大麻疯的事件,发生在山脚下,时间在他登山宝训的宣言之後.
马可所记的不是王或律法的颁布者,而是神的大仆人.
他是祭司,又是救主.
因此,他没有记录耶稣登山宝训的宣言.
在他祷告被打断之後,到医治大麻疯的期间,耶稣作了不少旅行.
这段期间所发生的事,可以参看马太的记录.
我们发现人们从多么远,多么广泛的地方聚集到他那里,跟随他.
他们从犹大,低加波利,约但河外前来.
人们到处跟从他.
耶稣看到了这么多的群众,就和门徒上山去,坐下来教训他们,并且给他们这一段登山宝训,就是他国度的宣言.
紧接著马太记录这个长大麻疯的人来到他面前得医治.
耶稣不在迦百农的期间发生了一件事,原来这一位长大麻疯的人得洁净以後,没有听耶稣的话,反而把这事传扬开了.
所以耶稣回到城里时,人们已经把那个瘫子带到他屋里,他就赦免了他的罪,并医治了他.

我们要试著观察主自己,不要被他四周围的人,和他所作的事,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
让我们思想这段经文,看看甚么事激发他的服事工作,并从这段经文的上下文来看他事工的性质和能力.
从这两件事,我们对主这个人可以有所认识.
让我们听他所说的话,「我是为这事出来的.
」我们要从「出来」看他事工的动机,其次我们要从「为这事」看他事工的性质和能力.

首先,我们要思想这些字的意义.
「出来」一词可以有两种解释,从迦百农出来,或从神出来.
他的话可能是指地理上的,也可能是指属灵的,永恒的.
虽然有许多解经者采用第一种意义,但我看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自然的解释.
我同意摩利逊(Morison)的看法,他说,「这样的解释……突然的、武断的把经文意义降低了.
」除此之外,这样的解释也不合故事的内容.
耶稣离开迦百农不是为了去传道,而是为了去祷告.
他那天清晨出去,不是要寻找群众,而是要离开群众.
他那么早出去,不是要进城,而是要离开城市.
他出去是要与神相交.

我所接受的是第二种解释.
在这里,神的仆人用最简单的话,显明了一个事实.
他在这世上的一切服事工作,都依靠在一件事实上,就是他是由神出来的.
那时,他正与神相交,神让他的耳朵听到了奥秘的事,就是神对这一位「虚己」的仆人所说的话.
现在他说,我是为这事出来的.

这种解释也和其他地方,特别是约翰所记的,以及马可福音所启示的神的仆人相符合.
按马可所记,我们的主除去了他的尊贵,脱下了他的紫色袍,穿上了奴仆的衣服,从事他的服事工作.
但是经常不断的,我们可以从一些线索中看到,神的这位仆人也是神的儿子.
马可福音的主调在一开始就已显明「神的儿子耶稣基督福音的起头」.
这真理还是继续和谐的发展下去.
因为一切低微的事都和他的大能综合在一起.
在这些故事中,我们看到他是「虚己」的,但也是被一切神性所充满的.
腓立比书中的「虚己」,和歌罗西书的「丰满」,在本福音书中揉合成一体.

我们从他受洗时神的认可,从会堂中污鬼可怕而痛苦的喊叫,「我知道你是谁,乃是神的圣者.
」从他制服魔鬼的能力,从他那个安息日的黄昏所行的奇妙工作,从这一切事,都可以看出他的能力、尊贵和荣耀.
这不可能属人所有.
现在在这清晨,天破晓前,清凉的空气中,他实际上是对那些不安的门徒说,虽然众人都在寻找我,我不要回到迦百农,因为还有别的人在等著我,我必须去对他们传道,因为我是为这目的而出来的.
不管他们是否完全了解他的意思,从他这句话的尊贵本质,可以看出他把自己的旅程、教训、和沿途所作的事,都与神永恒的旨意和计划,与他的使命建立起直接的关系,「我是为这事出来的.
」约翰记载说,有一次耶稣对那些批评的人说,「我是从父出来的.
」後来,在楼上吃晚餐,他对门徒论到他整个使命的内容时,又说,「我是从父出来的,我从父出来,到了世界,我又离开世界往父那里去.
」在其他地方他也说过类似的话.
我们要按他自己的话,来了解「我是为这事出来的.
」这位「虚己」的耶稣已从神出来,神没有离开他.
从某种意义上看,他也没有离开神.
因为有一次他自己曾说,「其实我不是独自一人,因为有父与我同在.
」这并不是说到他的神性,而是说到他的人性.
作为一个人,他一生中神都未曾离开他.
作为一个人,他在世生活时,拥有我们所有一切与神交通的特权.
他活出与神相交的生活,好叫-一个人也能如此生活.
他从父出来,「虚己」,把一切的丰富、荣擢、和他与神永恒而分不开的奥秘关系抛在後面.
可是,注意观察他,他一再使用神性的力量,这力量是超越权威的力量,不是为他自己的益处,而是为别人的益处.
这一点认明了这个深奥而奇妙的主题.
他从神而来,在这里我们发现了他旨意的力量.
他事奉的力量根植於这位仆人完全把自己抛弃在那位差遣他的父身上.
他游行各地,并不是带著自己神性的尊严,而是带著他所服事的父的权威尊严.
他在这世界有一个目的.
耶稣从不怕孤单,不怕旷野荒凉的地方.
他完全了解,在他完成使命,工作结束以前,没有任何事务能伤害他.
他对敌人说,「我的时候还没有到.
」这不是指神而言,因为神没有「时候」的分别,在他永远是「现在」.
这是论到那位认识神的仆人的话.
他在各处游行时,清楚的了解自己使命所带有的权威.
他知道他在这世界有一个目的.
在清晨很早的时刻,他就起身离开,不搅扰其他还在睡觉的人,到一个旷野的地方,在那里祷告.
他以一个面对巨大事工的人之身分祷告.
他知道不久他就必须让那些人欺凌他,拔他的须,鞭打他的背.
神与他交通那即将临到的受苦,他决心接受,毅然面对那目标,「因为我是为这事出来的.
」这句话是他信心的主调,是他能力的秘诀,揭露了他作为一个神得胜仆人的能力.

接著就是实际的应用.
他说,他要去传道,去宣传福音,去宣告好消息.
这包括口说,也包括实际工作.
他要到最接近的城镇,用他的话语和工作传扬福音.
他要到伯赛大、格拉森、大玛努他、马加丹,从事带有能力和祝福的事工.
虽然按表面上来说,这事工是失败的,但从属灵上看却是成功的.

接著我们要思想他服事工作的性质和能力.
这是在他游行加利利各地时所显示出来的,特别显示在这两件事情上.
他所说的「这事」是指传扬或宣告福音,以及赶鬼.
马可用一句很有启示性的话,概括了他的服事工作,「在加利利全地,进了会堂,传道、赶鬼.
」他指出神的这位仆人离开与神相交的地方以後,在人群中,在那恶者的世界中所作的事.
他在祷告中与神的相交虽被打断了,但他却不介意.
然後,他遍游各城各乡「传道、赶鬼」.
他和人的关系,可以从「传道」一词看出来.
他与地下世界的恶者之关系,可以从「赶鬼」一词看出来.
他传扬神的福音.
神的福音包括两点:第一,神的国是一个事实;第二,神的国近了.
通过他自己,神的国已经近了,这乃是他传给人好消息时的特别语气.
他到各地传扬这天国和福音.

他藉著赶鬼显明这天国的福音.
没有其他的福音书像马可这样,明显他引起读者注意基督胜过那恶者的这种能力.
马可所注意到的第一件事是他在会堂里赶鬼.
无疑的,他也医治病人,马太就特别指明这一点.
可是在观察神的仆人时,马可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是他先在祷告中建立与神的关系,然後他才出去工作.
其次是他与人的关系,这关系是藉著宣告神的国度和福音而表明出来的.
最後是他胜过地下世界中那恶者的能力.
这能力是从赶鬼表明出来的.

我们要先看那个长大麻疯的人.
他的举动包含两方面,就是健康方面和洁净方面,并显示出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他先洁净这个长大麻疯的人,然後打发他去见祭司,并且特地嘱咐他献上摩西所吩咐的礼物.
第二件事,他医治瘫子.
在这里又看到了刚才所提的两方面.
首先是洁净方面,「你的罪赦了.
」其次是健康方面,「拿你的褥子行走.
」从整体来看这两个事件,不要注意个人,也不要注意主四周的人,只要注意他怎样以神仆人的身分工作.
这样,我们从这两件事件,就可以看到洁净和健康两方面,以及两者之间明显的相互关系.
第一件事,他医治一个长大麻疯的人,又打发他去见祭司,献上祭以履行律法的义务,这是和洁净有关的.
第二件事,他赦免了那瘫子的罪,恢复了他灵里的洁净,然後在那些批评他的人面前又恢复了这人的健康.
藉著这样表明了灵里的洁净和身体的健康两者之间的关系.
这个长大麻疯的,是耶稣在山上发表登山宝训的宣言以後,在山下见到耶稣的.
只有马可告诉我们,耶稣见到这个长大麻疯的,就「动了慈心」.
有时我们对新约所用的某些辞句太熟悉了,反而忽略了其真正意义.
「耶稣动了慈心!
」让我们看看,他在这个长大麻疯的人身上所看到的是甚么这样我们就可以比较了解他动了慈心的意义.

请看那个人所患的麻疯病已发展到甚么阶段.
那时他的身体已经腐坏到没有盼望的阶段,虽然扭曲可怕,但已可以算为洁净.
关於长大麻疯的律法,记载於利未记13章;14章.
我们主所说的律法,也就是指这段经文.
这律法给予祭司的一切指示,先是如何分别真麻疯病和假麻疯病.
然後是如何对待那些真正长了大麻疯的人.
在这病发展的最初几个阶段中,他必须被隔离.
最後病发展到皮肤变白,病人全身都是麻疯时,他就算洁净.
因为从传染的角度来看,他就不必再被隔离,那时他又可以和其他的人同住.
虽然他已经死了,但是却不会传染别人.
这个人就是处於麻疯病的这个最後阶段.
在我们主公开服事的生涯中,後来又遇到十个长大麻疯的人.
他们不能接近他,只能远远的站著喊叫.
他们是不洁净的麻疯病人,是在麻疯病的初期,所以必须被隔离.
这个人却挤在人群中,无疑的,其他的人一定厌恶他,但是不必怕被传染.
他接近基督,由於全身腐坏,浑身发白,对自己完全没有希望;对社会,他也没有任何价值.

耶稣动了慈心.
他的慈心可以从接下去所发生的事看出来.
「耶稣动了慈心!
」但不是轻看这人.
他不但没有退缩,反而往前进了一步,伸手摸他,按手在他那完全败坏的白色皮肤上.
耶稣这么作并没有破坏律法,因为这人的麻疯传染的阶段已经过去了.
无论如何,他可以这么作,因为他超越律法之上,他里面的洁净并不是消极的,而是更积极的.
从这个肉体败坏的人,发出一个可怜的哀求呼声,「你若肯,必能叫我洁净了.
」耶稣立刻进前,伸手摸他,说,「我肯!
」不要怀疑我愿不愿意.
「我肯,你洁净了吧!
」他的大麻疯立刻得到洁净,不是得到医治.
新约从没有说过,大麻疯得医治,总是说得洁净,这是一个含义更深奥的字.

然後,他被打发去见祭司,回到代表古代制度的人面前.
这古代制度预表了後来神的国.
他要顺服有关大麻疯的律法.
要了解这事在道德和属灵上的含义,我们必须思想有关麻疯病的律法.
按古时的制度,如果一个人大麻疯得洁净,他必须经过一些仪式.
献祭是表示他从道德的污秽中得洁净.
耶稣说,「去把身体给祭司察看.
」这句话把这人的肉体得洁净或得健康,和他属灵的洁净联结在一起.
因此不用哲学的高言阔论.
基督显明了一个事实,在他一切事工中,他认清了物质上的受苦和限制,与属灵上的无力和败坏有著相连的关系.

同样的事情也可以在第二个事件看到.
「拆了房顶」几个字翻译得不太达意.
这个字的意思是,他们打破了房顶,拆掉了上面的东西,把那个人连同所躺卧的褥子都缒到耶稣面前.
我们还是要小心的观察他所作的事.
他看著那人说,「小子,你的罪赦了!
」这是一句绝对的话,是神的话.
文士所说的话是正确的,他们说,「除了神以外,谁能赦罪呢」但是他们的另一句话却错了,他们说,「这个人为甚么这样说呢他说僭妄的话了.
」他们不认识他.
他宣告说,原来单单属神所有的这权柄,已经赐给他了,因为他是人子.
这里,「人子」的头衔头一次在这福音书中出现了.
这个头衔使他与其他的人联系在一起,同时也表明了他与神的关系.
他是「虚己」的人,放弃神子的权柄和属性,把自己限制在人性范围之内,作为执行神工作的完美器皿.
他们质问他时,他就向他们显示了洁净之後所带来的物质方面的结果,也就是恢复了那人的健康和身体的能力.
这就是属灵洁净的事实证明,也是他赦罪权柄的直接结果.
这事只有通过人子才能成就.
「因为我是为这事出来的.
」从这一切,我们可以看到神的儿子「虚己」的价值.
这乃是透过他使神丰盛的救赎活动得以运行的条件.
他「虚己」来到世界,现在成为传扬和执行天国和福音之能力的器皿.
要把他所作的事工,作我们服事工作的榜样,实际上有困难.
但我们可以从本段经文归纳出:他显明了祷告与能力之间的关系.
他清晨祷告,接下去是这祷告所带来的後果.
祷告是倾听神讲些甚么,同意神所讲的话,祈求神赐给能力以遵行他的话.
忽略了这些事,我们遇到了世上长大麻疯的人,瘫痪的人,就无能为力.
神经常藉著人的「虚己」,把他的丰盛倾倒出来,以祝福别人.
最後,祷告乃是操练「虚己」的功课,预备我们的心,作为流通的管道,使神的能力通过我们,完成他在这世界上的旨意.

马可福音2:13-3:6这是一段令人伤心的经文,从这段经文我们看到,反对的行动已经达到高潮.
我们思想了在迦百农第一个安息日以後的第二天清晨,耶稣与他父的交通.
我们提到以赛亚的预言,也看到神唤醒他的仆人,听他旨意的奥秘.
我们也看到神的仆人,决心任人鞭打他的背,拔他的须.
然後,他带著勇气面对一切反对,以成就他神的旨意.
以赛亚那段预言所提示的,可以在这段经文中得到证明.
耶稣从祷告的地方下来,走遍了加利利各地,有一大群的人跟著他.
马可简单的记载了这事,然後又记录了医治长大麻疯的,和医治瘫子两件事作为说明.

那事工是在人不断反对的情形下执行的.
他宣布瘫子的罪得赦之时,文士们首先发难反对他,和他理论.
现在,按照时间上的次序,马可记录了四件事,特别显明反对势力的增长和本质.
这些事件的价值都超越我们所能了解的范围.
-一件事都藉著他待人的方法表达了有关主自己的真理.
我们现在先注意这节经文所宣告的反对的高峰,「法利赛人出去,同希律一党的人商议,怎样可以除灭耶稣.
」然後,我们要看对他的反对,以思想一下耶稣在这种情形下所持的态度.

这反对可以从他们所批评的四句话清楚的看出.
请注意,这些批评的话如何步步升高,直到高峰.
「他和税吏并罪人一同吃喝么」(2:16)「约翰的门徒和法利赛人的门徒禁食,你的门徒倒不禁食,这是为甚么呢」(2:18)「他们在安息日为甚么作不可作的事呢」(2:24)「众人窥探耶稣……意思是要控告耶稣.
」(3:2)第一句批评的话不是对主,而是对他的门徒说的,内容是关於主.
第二、三句话内容不是关於主,而是关於主的门徒,是对主说的.
无疑的,是要对他表示,他对他们有不良的影响.
最後一句不是记录他们所说的话,而是记录了一个生动的事实.
他们又一次出现在会堂中.
按照路加所记,是在一个礼拜以後,这些人带著恶意安静的观察他,要看看他是否治病,意思是要控告他.

这些批评,第一次是发生在他呼召利未(即马太)後在他家里坐席时.
原来耶稣经过那里的时候,看见利未坐在税关上,就对他说,「你跟从我来.
」利未立刻跟从了他.
事情是不是发生在同一天,我们不知道.
但是我们知道一个事实,马太就邀集了一些他的同辈朋友,请他们吃饭,好让他们有机会遇见耶稣.
我们的主接受了马太的盛意招待.
事实上,他反而成了招待马太这些老朋友们,就是税吏和罪人们的主人.
当时宗教界人士最厌恶这些人.
法利赛人就是指责他和这些罪人以及不洁净的人来往.

我们知道这些法利赛人受到传统束缚的事实.
但是,我们也应该知道,他们在这件事情上,也是很为难的.
假如他们指责的不是耶稣,而是别人,他们的言论可能很正确.
我们主曾好几次与税吏罪人同坐席,这只是其一.
他坐在他们中间,不表示赞许.
也没有轻视他们的态度.
他是税吏和罪人的共同朋友.
从这些犹太人在这里以及在其他地方对他的批评,我们看到耶稣令人惊讶的一幅画像.
耶稣和这些人一同坐席,对这些人却没有任何优越感、赞许或轻视的态度.
他们指责他蓄意和这些罪人作朋友.
按他们看,这些都是不洁净的人.

第二句批评的话是发生在禁食的事上.
从这里所用的动词时态,我们可以看到,这不是一个一般性的问题,而是专指某一个特别的禁食日.
那时约翰的门徒和法利赛人的门徒都禁食,惟独耶稣的门徒没有.
基督的敌人就来到他的面前,他们显然迷惑不解,就提出这个一般性的问题.
不过,这个一般性的问题是针对当时的情况而发的.
他们指责他以及跟随他的人不够严肃,不够庄重.
他的门徒的表现很愉快很喜乐.
他们应该禁食,却忽略了.
这是他们的第二个批评.

第三件事发生在麦田.
他的门徒行路的时候,不但掐了麦穗,而且根据其他福音书的记载,还用手搓了吃.
这是他们第三个批评的背景.
他们指责主允许他的门徒在安息圣日作属世的事.
最後一个批评,又是安息日发生在一个会堂里.
在那会堂里有一个人枯乾了一只手.
圣经所记的事件,有很多看来是偶然的,其实含有很美的意思.
他的敌人窥探,要找把柄指责他.
不过,这些人却在无意中给了他一个最高的赞美.
他一进会堂,他们立刻把他拥到一个最需要帮助的人身边,而不是拥上会堂中的首位.
他们预期他会为这个枯乾了一只手的人作某些事情.
他们恨他,但是对他很了解.
他们窥探他,要找机会指责他.

在他们反对基督的事上,现在又加入了一个新的因素.
他们的反对,竟用一种最令人惊讶的方式表达出来,就是法利赛人竟然与希律党的人聚集商议.
他们原是这个国家中两个互相敌对的政治党派,经常互相对立的死对头.
现在,他们竟然聚在一起.
希律党拥护罗,马政府,因为这样,希律的宝座就可以维持住.
法利赛人却反对罗马的轭.
这两个党派之间的争吵,不但次数繁多,而且很激烈.
可是,这次法利赛人却出去同希律党的人商议.
他们为著同样反对耶稣,而把政治上的歧见抛到了一边,他们商议怎样可以除灭耶稣.

现在我们要观看主,注意他在这一切反对中所持的态度.
他如何在这些不同形式的批评中,致力维护他的使命,和他事工的意义.
直到这些人出去一同商议怎样除灭他时,他才抽身离开他们.
他们从四个方面来指责他:第一,是属於道德上的不当,他们指责他与税吏和罪人一同坐席;第二,是不够庄重的态度,他们指责他鼓励门从违反传统,不禁食;第三,是不关心神圣的和属世之分别,他们指责他允许门徒在安息日作那不该作的事,就是掐麦穗;最後,他们没有出声,但是心怀恶意.
这些人宣告他们确信他连一点价值都没有,应该把他毁灭.

首先,他们指责他在道德上的不当.
我们的主藉著象徵性的说法立刻承认,和他一起同坐的那些客人在道德上是有缺陷的.
这可以从他回答的话「康健的人用不著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看出.
如此,他立刻显明,他知道与自己同坐的这些人属灵和道德上的疾病.
他对罪恶的敏感并不比这些敌对他的人差.
他的回答乃是,他认识这些人;他们的恶行和他们放荡的生活,他都知道.
毫无疑问的,法利赛人反对这些人是有足够理由的.
他们是低贱的人.
耶稣承认他们道德上的缺欠.
可是他安安静静的,不加任何辩论,就表现出他拥有医生的权柄和能力.

如此,他拒绝了对他道德上不当的指责,他宣告他也很关心道德上的问题.
他之所以在那里,乃是为要医治这些人的属灵疾病.
他显明一个事实,他之所以和那些人同坐,降卑到与他们相同的水平上,而没有优越感,不赞许他们,也不轻视他们,原因乃是他也恨恶法利赛人所反对的那些事.
可是他拥有法利赛人所没有的东西.
他有医生的医病能力.
事实上,他们批评他道德上不当时,他的回答等於宣告,神已经把医治人灵魂的事交托给他.
为了医治他们,他必须与他们有接触.

请注意看我们主对付第二个批抨的方法.
他们是指责门徒的态度不够庄严.
禁食总是一件极其严肃的事,而当时他们又把律法所规定的禁食次数加倍了.
禁食时,人们身穿麻衣、头上蒙灰、不洗脸、穿著哀丧的衣服、表情哀伤、严肃而安静.
他们提出这一项指责时,无疑的正是该守禁食的日子.
可是,耶稣的门徒既不披麻,也不蒙灰,他们不禁食.
所以这些人就指责耶稣没有认清生命的严肃性.

耶稣立刻采用结婚的比喻回答这个批评.
他把自己当作新郎,并且宣告新郎还与陪伴之人同在的时候,他们不能悲伤.
他使用这个比喻,是为门徒们的喜乐态度作辩护.
当时东方的国家结婚喜庆为期长达七日,新郎所有的朋友都充满欢喜快乐,欢欣歌唱.
那些人指责他的门徒对禁食的态度不对,认为他们对生命的严肃性没有知觉.
耶稣并没有否认.
他承认,但是说,「新郎和陪伴之人同在的时候,陪伴之人岂能禁食呢」接著他附带的又承认一个事实,就是将来某个日子,新郎将要被取走.
那时,他们就要伤心禁食.
译「取走」比「离开」达意,原文是被举起、被抓走.
这是一个含义深远的字,含有悲剧、暴力的成分.
他选用这个字,等於知道了那些人窥探他时心中所怀的企图.
这个字也表明他知道这些人的敌意,最终将使他被取走,被用暴力举起来.
他看著这些批评他的人,知道他们的敌意会发展到甚么程度.
他所说的话意思是,这些门徒不久的将来必要禁食,因为那时新郎要被敢走,离开他们.
这个宣告是偶然而发的,而不是最终真理的宣告.
从属灵上讲,我们绝无悲伤之处,因为新郎并没有被取走离开我们,他永远与我们同住.
因此,我们对生命的整个态度不应该是那些禁食的人所持之态度,而是那些坐在永恒筵席中的人之态度.

接著,我们的主立刻用新布与旧衣,新酒与旧皮袋两个比喻来说明这一点.
新布不能补旧衣,因为新布会把旧衣扯破.
新酒不能装在旧皮袋,因为新酒会把旧皮袋爆裂.
我们主讲这话,意思是宣告他来是要开创一个崭新的虔诚生活和经验,这是必须用新方法来表达的.
不用禁食,而用筵席;不用穿麻衣,而要穿紫色袍;不要永远严肃悲伤,而要永远欢喜快乐.
如此,一方面他承认,也了解他们批评那些跟随他的人之意思.
他们批评他门徒生活喜乐,拒绝禁食.
另一方面他也承认,会有伤心的日子临到他们.
他藉著一个比喻预告一件事实,就是不久就要有欢喜快乐的歌声赐给人,那时人们永远不必再被麻蒙灰.
那时麻衣将转变成国王所穿的紫色袍.
禁食的一切理由都被毁灭,永恒的筵席即将开始.

对他的第三个指责是,他不分辨神圣的和属世的.
「他们在安息日为甚么作不可作的事呢」掐麦穗本身没有错,搓麦子吃也不是罪,错是这些人认为门徒们受到耶稣的影响,把圣日和属世的事混淆不清,他们不知道神圣的事必须和属世的事加以分开.
无论在甚么情况下,在神圣的事面前,属世的事都要让位.
这是他们的批评.
我相信,今天有许多人虽然自认了解耶稣基督和他的教训,仍然持有类似的看法.

所以,让我们留心看他如何回答他们.
顺便一提,从他所引用的例证,可以看出他了解门徒之所以作那事的理由.
他们饿了,没有食物可吃,「大卫和跟从他的人缺乏饥饿之时……进了神的殿,吃了陈设饼,又给跟从他的人吃.
」从这个例证,首先可以看到他了解门徒在安息日掐麦穗,用手搓了吃的原因.
肚子饿是很自然的事,只有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故事,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基督在这里教训的真义.

然後藉著两句话,他说明门徒的举动,也解释为甚么有这举动.
藉此他也指明那些人所作的,就是把属灵和属世的分开是错误的.
人的一切存在都是神圣的,不只是属灵的本质,他的道德和知识能力也是神圣的,他的身体生命也同样是神圣的.
对食物的需求是一种健康的需求,而健康的需求就是神圣的需求.
因为「健康的」和「神圣的」是两个意义相同的名词.
需要食物是健康的表现,所以是神圣的.
肉身所需求的东西,基本上都是神圣的.
错误之所在乃是,人用不当的方法以满足肉身的需求.
对食物的需求是神圣的,是圣洁的,否则神可以安排人在安息日不会饿.
人在安息日也会饿,这事实证明,需要吃东西也是神圣的.
没有人能避免这种需求.
我们的主承认,人的一切存在都是神圣的.
然後他把安息日的整个律法用简短的一句话说出来.
诚然,安息日是神圣的,可是安息日为甚么神圣呢因为安息日是为人而设立的,人不是为安息日而设立的.
安息日是为了人,为了服事人的需要而设立的.
安息日之神圣乃在於此.
遵守安息日最终的理由,乃是因为安息日可以服事人类.
是的,安息日是神圣的,但它是为人而设立的.
惟有能够服事人的需求,安息日才是神圣的.

人子来不是要受人服事,乃是要服事人,所以他乃是安息日的主.
正如他服事人,安息日也必须服事人.
所以在安息日必须从事服事於人的工作.
门徒们在安息日肚子饿,这是健康的,是神圣的,因此不应该因为安息日而使他们得不到肉身所需要的东西.

当然,一切有知识的人都知道,为了满足需要所作的事,和为了满足欲望所作的事之间是有差别的.
欲望并不是出於基本的需要.
我们必定要分辨在安息日甚么是该作,甚么是不该作的,不管人认为应该分别出来崇拜神,并且安息的安息日是七日的第一日,或七日的第七日.

我们的主回答他们指责他没有把神圣的事和属世的事加以区别的方法是,他扩大了神圣的领域,把人和人基本的需要带进这领域中.
因为人是神圣的,所以安息日才是神圣的,因此凡是神圣健康的需求,都和崇拜的时刻一样是神圣的,都必须遵守.

最後,我们要看在会堂里的一幕,他们对他的敌对不再用言词表达,这更危险,因为他们都安静不说话.
他们的敌对使他们要寻找机会攻击他,窥探他.
他们知道会堂里有一个枯乾了一只手的人,他们要看他是否医病,这样就可以找到控告他的藉口,可以合法的逮捕他,除掉他.
我们的主如何应付呢我们首先要注意,他给予那些人他们所要的机会,他医治了那人.
然後再注意,他迫使他们面对那实际而令人惊愕的不同动机.
甚至现在我们思想这事,还是觉得惊愕.
请注意,非常留心的看他为这些人所提出的不同选择.
他对他们说,「在安息日行善、行恶、救命、害命,那样是可以的呢」我们若把这句话应用在自己身上,才能体会到它是何等令人惊愕.
我们可能会说,难道我们只有这两种选择吗没有一个中庸之道吗因为这是安息日,我们不愿对那人行善,可是我们也诚心不愿那人受害.
我们不想杀那人,然而我们并不觉得今天应该伸手拯救他.
难道没有一个折衷的方法基督实际上是说,在人类的无能和需要的面前,没有中间路线.
在人需要的时候,要么我们对他行善,若不行善就是伤害他.
我们若帮助他就救了他,不然就是杀了他.
这是一个严厉、坚定,并且是必要的标准.
它还是一个令人惊奇的标准,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的路上,有一个人被强盗打伤了,躺在路旁.
若是采取消极的态度,看看他,又从路的另一边走过去.
这样作增加了伤者的痛苦,他对於伤者的继续受苦就负有责任.
在人类痛苦的面前,在这种伤残者的面前,只有一个选择.
事实上耶稣是说,我应该怎么办你们在观察,要控告我,我应该对那人行善呢或是我有能力可以帮助他,却任由他再受苦二十四小时呢我应该救他或杀他我应该如何选择他的行动并不需由这些人来决定.
他对那人行善救了他.
虽然是在安息日,但他们的态度是在伤害他,在杀他.
虽然这是安息日,但他们在跨进会堂的时候,就有一种不圣洁的联盟,想要毁灭他.

如此,我们的主反驳了他们的批评,护卫了他使命一贯的真正意义.
他来要医治属灵的疾病,他来要赐给人一个永远充满喜乐的理由,他来要扩大神圣的领域,对人启示人是神圣的,一切仪式之所以神圣,必须是因为他们对於人类有好处,他来到人中间要救他们,而不是要伤害他们或杀他们.

以上所思想的内容,可以为我们开启实际应用的大门.
当时人对主的批评,今天是否同样可以拿来批评我们呢但是另一方面,我们还要问,如果他们真的也如此批评我们,他们的理由和当时对耶稣的批评一样吗我们是否曾经因为和罪人相处,而被指责道德上不当我不得不说,我相信今天基督教会发展所受的拦阻,今天基督教会荒凉的光景,往往都是因为基督教会高高在上,远离犯罪的男女我们还在建造我们的圣所,制订我们的标准,安排我们的计划.
而我们对那些犯罪的人说,你们如果到我们这里来,我们就会帮助你.
主的方法却是去和他们同坐,既不赞许,但也不轻视他们.
我们如果照他这样去作,可能要冒很大的危险.
如果我们胆敢这样作,有人就会说我们和犯罪的人相处,我们的道德和灵性已经陷在危机中.
然而,我怕教会不常受到这样的批评.

我们是否因为在主里的喜乐而被批评缺少庄重是的,我们可能因为别的原因喜乐,而被批评缺少庄重,我觉得这样的批评往往是很有道理的.
从某一个角度看,我怕我们真的缺乏庄重.
当时门徒们并不是因为享受时代的潮流而喜乐,他们喜乐是因为与耶稣同在.
人们批评他们缺少庄重,就是因为他们这样的喜乐.
今天我们是否也因在主里的喜乐而被批评呢相反的,我们似乎很少体会到主的喜乐.
我问一个在中非洲生活了二十三年的朋友,他回伦敦後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甚么他说,「伦敦人失去了微笑.
我站在桥上,我和人群一齐行走,我观察匆忙来往的人,他们似乎都很忧伤.
」今天教会的光景不也如此吗那些自称为基督徒的人,并没有因为在主里的喜乐而被批评缺乏庄重.
他们所缺乏的是在主里的喜乐,而这种光景的外在表现,就是他们被日常生活中的事务重重的压住.

再说,我们是否因为把属世的事带进属灵的领域,而被批评没有把神圣的事和属世的事加以分别人们批评我们忽略安息日,可能他们批评得对.
我不敢说甚么,我不敢论断.
你们对我说,有人在安息日,在周末出去开车兜风、打高尔夫球.
坦白的说,我不想为这些人立下甚么规条,我只能诚实的同情他们,但并不赞许他们.
我能为他们祷告.
但是除非他们的心里热爱主,期盼亲近敬拜他,他们去兜风,去打高尔夫球,我不觉得意外.

我的问题不在於教会以外的人,我的问题在於教会里面的人.
我们受批评是因为把属世的带进神圣的领域中,或是把神圣的事务属世化我相信按著这个原则自我反省,对我们很有帮助,可以对我们自己的生活有纠正和启发的作用.

再说,这世界的人是否因为我们指责他们没有价值而说我们没有价值呢这就是神儿子的故事.
基督的品格,基督的态度,基督对那个枯乾了一只手的人的旨意,使那些人恨他.
他们说,他没有价值,实际上是因为他们自己没有价值.
我们是否曾经因为同样的理由而被批评为没有价值真正与基督相交,必须能带领我们在外面表现上和内心经历上,有与他同在的亲密关系.
如果我们殷勤的在信心上加添这里所包含的一切东西,无论他往何处,我们都必跟随,无论他作甚么,我们都必遵行,我们一切情感都将受他怜悯的管制.
这就是说,无可避免的,我们要被误解,像他被误解一样;我们要被恨恶,像他被恨恶一样;我们要受逼迫,像他受逼迫一样.
但是,这更是说,通过我们,人类的需要可以得到满足,可以得到拯救,就像通过基督所成就的一样.

我们这段默想最大的价值是,它启示了神的仆人基督的荣耀.
若是我们愿意尽我们该有的本分去服事人,我们就必须与他相交.
谁能像你,如此恬静,如此明亮,你是人子,你是万光之光!
谁能像你,如此耐心,经过仇敌的世界!
谁能像你,如此谦卑忍受,人的辱骂、责诟;如此温柔、饶恕、虔敬、高超,在卑微中如此荣耀.
哦!
在这亮光中,我要去,照亮沿路一切仇敌;哦!
我神,容我一路,追随你脚踪!
马可福音3:7-19当时对神仆人的反对,并不是普遍性的,也不是一般人都反对他.
我们主对人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他在他们当中施行大能的工作,和显示得胜的能力.
法利赛人和希律党人联合商议要除灭他时,他就退到海边去.
马可在这里又用几句简单的话,把许多事综合在一起.
群众越来越多,从四面八方一齐拥来.
不但加利利人群起跟从他,也有人从犹大地北上,其中有一些是从耶路撒冷来的,甚至还有人远从以士买就是以东地来的.
也有从约但河外就是通常称为比哩亚的地区来的,还有从推罗西顿来的.
人们从各个地方聚集来,耶稣的名声传播得很广.
他们来听他的话,看他工作,分享他慷慨赐给人的各种好处.
那些有病的人在人群中拥挤接近他,希望能摸到他,得著他的医治.
不论他到何处去,污鬼都承认他是神的儿子.
而他总是吩咐污鬼静默不可出声,并把他们从所附之人的身上赶出去.
为了要避免人群的拥挤,他登上了一条小船.
很可能他就是从那条船上教训人,并且用那条船航行到别的地方去.
这是从故事本身推论出来的.

就在这时候,他选择了他的使徒.
登上了山,他就从门徒中召了十二个人来.
这是一个预备的行动,在他被拿受苦的时刻临到以前,他先预备这些人作更广泛的工作.
在犹大的时候,人们已经表现出对他的敌意.
所以约翰被拿下监以後,他就离开那里,开始在加利利的事工.
在他前往迦百农途中,路过拿撒勒时,人们又表现了对他的敌意.
在迦百农有些人也对他有敌意,最初是文士和法利赛人批评他赦免人的罪.
这种敌意不断增长,现在法利赛人和希律党人竟然会同商议要除灭耶稣.
他知道时刻一到,他们的企图就将成功,因为这是按神的旨意和他的预知所定的.
而在那个时刻未到以前,他必须扩大事工的范围.
因此,他就呼召了一些人,使他们和他自己有更密切的合作,这样他们就可以在他离世,以及圣灵降临以後,从事更大的事工.

因此,本段经文的故事之价值就在於他从门徒中设立几个人,和他自己有更特别的关系,和他自己一同从事特别的服事.
他所有的门徒都已经为他作见证.
那些效忠於他的人,把他的名声传扬到各地方去.
他们述说耶稣为他们所成就的事.
我们完全了解,耶稣的旨意是,他的门徒都要为他作见证,直到未时.
然而,他还是必须从早期门徒之中拣选一些人,和他自己建立特别的关系,和他一同服事.

我们要注意三件事:第一,他拣选十二人,是「随自己的意思时叫来」的;第二,他设立他所拣选的人是「要他们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们去传道,并给他们权柄赶鬼」;第三,十二个人中他还作出分别.
三个人他特别给他们取名,其他的则没有.

首先,论到我们主拣选十二个人.
我特地使用「拣选」一词,以使我们看到一个中心事实.
这个事实非常重要.
马可的话是,「耶稣上了山,随自己的意思叫人来,他们便来到他那里.
」假如这句话我们按照时间次序加以重排,中间的部分「随自己的意思」应该是最早的;其次是「叫人来」,他呼召那些已经受拣选的人;是後是「他们便来到他那里」,就是那些被拣选又蒙呼召的人.

「随自己的意思」,就是照著他所喜欢的去作.
这个字意思是由主观的喜好而发出的动作.
在新约中还有一个字意思和这个字很接近,可是含义却有差别.
这个字通常翻成「意愿」,是指被动的,经过客观的思考所产生的结果,就是考虑到一些外在的因素,然後决定所要采取的行动.
马可在这里所用的不是这个字,马可所用的宇表示自我的决心,自我的主权.
就是说,他的选择是出於他里面的喜好,「随自己的意思.
」他没有受到外在的影响.
任何人都不可能影响他作这样的拣选.
没有人能够推托说他的能力不够,而改变他的旨意.
他的选择是从里面发出的选择,是发自他自己主权的选择.
因此,他必然要为自己所作的选择负一切责任.
他就随自己的意思设立十二个人.
这是最基本的事实.

他的选择出自他无限的智慧和理解.
他呼召他们不是出於他们自己的要求.
所以他呼召他们时,他们也不可能提出抗议,说自己能力不够.
他要肩负一切责任.
他随著自己意思选择了那些人,就呼召他们到他面前来.
这个呼召先把他们从一切的责任中释放了,然後又加给他们一个严肃的责任.
他把他们从一切责任中释放开来.
如果有甚么错,那是他的错,他们不必负责.
如果他们有甚么缺点,他必须对付,医治这些缺点.
他们不必负责任.
他们不是自己选择要作他门徒的.
最後,在逾越节的谈话中,耶稣用无限的温柔对他们说了一段奇妙的话,他说,「不是你们拣选了我,是我拣选了你们,并且分派你们去结果子,叫你们的果子常存.
」这一段话,无疑的对这些人至终所从事的事工具有无限的安慰.
我们也可以安然从事他所托付的工作,因为我们可以对他说,主,并不是我们拣选作这件事,所以你必须负责.

不过,那个呼召也给予他们一个非常肯定,非常真实的责任,使他们必须完全信靠他拣选的智慧.
这些人实在很需要这一点,特别是在恐惧失败,动摇否认的时刻.
这个呼召也使他们必须顺服他的命令,向他的权能投降.

想一想这一切所可能带来的安慰.
真的,这一群人真是三教九流的综合体,没有几个人是有能力的,没有几个人是有智慧的.
他们之中有些人有优点,能吸引别人注意,有些人却默默无闻,不希望被人知道.
然而他们都是他所选择的.
他是为了自己工作的益处而拣选他们.
他拣选他们,因为他们已经拥有他所需要的能力.
他拣选他们,因为他们有能力可以承受他所供应的力量.

胡顿(R.
H.
Hutton)在他的《神学论文》一书中有一段狠有趣的文字:这些被拣选的使徒,自己也误解了他们的主.
彼得承认耶稣是基督之後,耶稣说訑的教会要建立在这磐石上.
可是接著他就成了试探者,要叫他的主绊跌,因为他对主说了不是从神而来的话,而是从人来的话.
约翰也两次受斥责,一次是因为他报复心太强,另一次是因为他有浅见的野心.
犹大的卖主早就被预告,所有的十二个门徒都受到警告,在基督受审判时,他们都要跌倒.
这个警告,以及对彼得个人的失败所作的预告,都不可能是在事件发生以後才写的.
换句话说,福音书从头至尾,我们可以看到,基督有意特别拣选这些不重要的人.
别人无法用这些人组织成一个伟大的团体,惟有基督供应力量,并继续不断供应,这团体才能存在.

这一初都是真的.
他拣选了这些人,其中有些人确实全然无资格从事他的工作.
他知道自己能够赐力量给他们,以完成他所托付的工作.
不过,他所拣选的人也有些具有很好的能力,他可以分别为圣,加以使用.
这个原则我们永远不可忘记.
我曾经听人说过,神特意拣选那些全然没有能力可以完成他工作的人,加给他们力量以完成他的工作.
我不完全赞同这种说法.
神既创造人,要使用人来完成他的工作,他的方法不会离谱这么远的.
我常常听人说,慕(D.

L.
Moody)是没有演讲的天然恩赐.
我否认这一点.
最了解慕迪的人都同意,假如他不是作传道人,一定可以成为在议会中滔滔不绝的人,一个演讲家,一个可以用锋利口才横扫千军万马的人.
神使用了他的这个能力,分别为圣并洁净他的能力,用火充满他,赐给他属神的异象,使他成为十九世纪最有力的布道家.

所以,我们主选择这些人时,他了解自己的能力,也燎解他们的能力,他也知道他们会对他有多少顺服,以及藉著在圣灵里的相交,能够把自己交托他们多少.
他发现他们里面有最适於作他工作的品质.
接著我们要思想,马可所告诉我们的,他选择这些人所要去作的事.
他设立他们要作两件事:第一,要他们常和自己同在;第二,可以差遣他们出去传道,并且赐给他们权柄赶鬼.
第一,与他自己同在.
这是最初的、预备的、基本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他设立他们与自己同在.
「同在」这个词直接的意思是,进入与他更密切的交往,不过其中的细节并没有记录,所以我们无从得知.
他呼召他们受特别的训练,这个特别训练的内容包括与他亲近.
我个人以为从这个时候开始,他用更多时间和他们私下相处,并且比以前更完全的把自己交给他们.
同时他也开始偶尔离开众人,特地和门徒单独相处.
这种情形在他公开服事的末期更加明显.
他设立他们,要他们常和自己同在.

不过,这还没有完全包括「与自己同在」一词的含义.
「与自己同在」,希腊文所用的介系词很有启发性.
这个介系词所表示的,是最亲密的关系.
这种关系毫无例外的,也是不能避免的,最後会产生两者之间非常密切的相像,结果也使他们成为真正可以被他使用的器皿.
他们成为他可以随意使用的人物.
在五旬节奥秘中,他们实际上成为他身上的肢体,被他的智慧所管理,被他的感情所感化,被他的意志所控制.
他设立他们,要他们常和自己同在,也包含了这意思.

在耶稣最後的伟大祷告中,他也使用了这个介系词.
首先他说,「现在求你使我同你享荣耀,就是未有世界以先,我同你所有的荣耀.
」由这里的两个「同」字,可以看到与自己「同」在的「同」字之价值.
他又说,「我与他们同在的时候,因你所赐给我的名,保守了他们,我也护卫了他们,其中除了那灭亡之子,没有一个灭亡的.
」他再说,「我在那里,愿你所赐我的人也同我在那里,叫他们看见你所赐给我的荣耀.
」我知道,把教义建立在介系词上是很不安全的.
但是这个介系词具有特别的启发性,并且从我们的主在那伟大的祷告中所用的这个介系词,我们可以看到他与父的联合,也可以看到他在世之日把自己交托给他的门徒.
我们还可以看到他对他们永远的旨意,就是要他们与他同在,看见他的荣耀,不但将来在天,现在在地与他一起劳苦、得胜时就可以看见.

他设立他们与自己同在以後,又分派他们出去传道,给他们权柄赶鬼.
藉此他们与他、与人、与恶者的世界的关系就显明了.
他们与他自己的关系就是他设立他们作他的使徒.
「使徒」一词原来的意思是指被分别出来的人,後来指奉差遣出去的人.
这里这个字的含义是,他只差遣那些被分别出来的人,这就是他与他们的关系.
不管他们到那里去,不管他们作甚么,不管他们说甚么,他们都是他的使徒,分别出来归他,并且藉著被分别出来而得的力量,他们被差遣出去.

他们被差遣出去传道.
这里传道一词指的是报信者的工作.
这是希腊文中一个很普通的字.
从荷马以来,这个字是指国王、法官、大臣、军队的总司令,以及其他拥有公众权威的人所派出来之信差所作的工作.
这个字永远带著一种正式的、有权威的意思.
众人都要听,并要服从.
他差派这一群混杂,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智慧的人出去传道.

还有,他差遣他们出去,给他们权柄赶鬼,是权柄而不是能力.
能力永远属於他所有.
他们有权柄奉他的名说话,这样他们就可以使用他的能力去赶鬼,制服那属恶者的世界.
他设立他们,这里所用的「设立」这个字,希腊文可以解作诗歌,含义很优美而带有诗意.
保罗在写给以弗所的信中说,「我们原是他的工作.
」这里所用的「工作」和「设立」是同一个字源,所以也可以翻成我们原是他的「诗歌」.
他的工作永远是一件美丽的东西,一件有用的东西.
他「设立」他们,用的就是这个字.
他们被设立是非常正式,而且是超越正式之上的.
这是一种加给能力的举动,他所设立的就是他的工作.

这两方面都有能力的秘诀存在.
他设立他们与自己同在,而因为他设立他们与自己同在,他们必须够资格与他相交.
也正因为他设立他们去服事,他们必须获得能力以从事他们的工作.
无可避免的,他们的工作必是艰难的.

现在,我们要看最後一点,这也是有趣又有启发性的一点,就是他所作的区别.
他给彼得、雅各、和约翰另取名字.
这件事显示了他的权威,也表示他们将来要成为甚么样的人.
他给彼得取名的事情,我们都很熟悉,许多人都思想过这个题目.
他是在初次遇到彼得时,就给他取这个具有预言性的名字.
当时彼得被引来见耶稣,耶稣看到了彼得就说,「你是约翰的儿子西门,你要称为矶法(石块).
」後来,在该撒利亚腓立比,彼得认耶稣为基督时,耶稣又再一次看著他说,西门巴约拿,你是有福的.
他称他为石块.
石块是能力和坚固的象徵,然而彼得却是他们当中最善变,最犹豫不决的人.

请注意,如果彼得作不到,耶稣就不会给他取这个名字.
彼得这个人真正的本性,和耶稣所取的这个名字并没有冲突.
冲突的是这个人的经验,而不是他的本性.
在新约中彼得是一个很有天然恩赐的人,所有天然恩赐都可以在他身上找到.
他是一个有智慧,有感情的人.
他的意志力量很坚强.
然而,他却是软弱的,脆弱的.
他具有一切天然恩赐,可是却缺乏凝结力和统一力,因为他缺少一个可以把这一切融合在一起的原则.
耶稣对他说,我拣选你,西门,我设立你与我同在,我设立你去传道、赶鬼,我又要给你取一个名字,表明你将要成为怎样的人.
离了基督,彼得不能成为石块.
不过,成为石块的这些因素都已存在,基督所作的只是把他生来具有的天然恩赐集合在一起,并供给他所缺少的那样东西,就是把这一切优点融合在一起的原则.

耶稣给雅各和约翰,取名叫半尼其.
一般人想像中都以为,这是因为他们本来的个性而取的名.
事实上,耶稣给他们取名的原则,和彼得是一样的.
他给他们取名也是表示将来他们要成为甚么样的人.
半尼其意思是雷子,这是用一种诗歌的形式描写他们的力量和热诚.
能力已经存在,不过这两兄弟有很大的差别.
约翰是诗人、作梦者、多异象.
雅各我们知道的很少,不过,从我们所知道的这少许资料,我们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安静沉默的人.
基督看见这两个人的能力,就给他们取名叫半尼其,雷子.
雅各因为忠心於他的主,甘愿牺牲,後来死在希律的剑下.
而约翰後来在拔摩海岛看到了异象,并且记录下来.
这两兄弟真是货真价实的雷子.

还有一些人没有另取新名,其中有些人我们认得.
安得烈是第一个问道者;腓力是耶稣所呼召的第一个门徒;巴多罗买无疑的就是拿但业,是心里没有诡诈的;马太是税吏.
还有一些新名字,我们在思想马可福音时,还没有提到过.
不久我们就要看到,多马是一个善疑的人;另外还有一个名叫雅各的人,我们对他没有认识;达太,後来在楼房上讲了一句话;另一个西门,是奋锐党人.
奋锐党是当时惹事最多的政治党派,这个人成了基督徒,无疑的也把他的热心带进门徒之中.
我们对这婆人的认识仅只如此.

是的,还有另外一个人,一个悲剧性的人物犹大.
和其他的人一样,他蒙拣选,受呼召,被设立与他同在,去传道并有权柄赶鬼.
神为我作见证,我真不知道怎样讲这件事.
这是一件骇人而严肃的事实,他设立一个人要与自己同在,这人竟然没有与他建立密切而奥妙的交往;他设立一个人要去传道,不知道这人有没有开始传道,不过他很快的就终止,改而出卖他的主;他设立一个人要去赶鬼,这个人不但没有赶鬼,反而让撒但进入他心里.
我以为在这里讲甚么话都是多余的.
所以,我还是让我们自己个别私下思想这件事.

同一位主,今天仍然直接拣选、呼召、设立他所要用的人.
我们不能自己选择作他的使徒,必须是由他拣选我们,否则我们无法服事.
我不能自己拣选作宣教士或传道人,必须是由他拣选我.
这个事实可以叫我们得安慰,因为他的选择总是正确的,他的呼召总是清楚的.
他呼召我,我必知道,如果他呼召了我,就是他已经拣选了我.

我越来越想不透,为甚么他呼召了我可是,我知道他确实呼召了我.
这个事实使我有安息,有平安.
现在,谈到一个严肃的问题.
我已经强调了一个事实,就是没有人能凭自己选择要作宣教士或传道人,必须是由他所拣选的.
但是,这就令人想到一个严肃的问题,有没有可能他呼召了,他拣选了,而人却不顺服我相信,这是今天-一个地方的青年基督徒都应该慎重自问的问题.
我不能去找青年人,请他们去作宣教如他们不能自己选择作传道人或宣教土.
但是,我能,我也常常问他们,神的呼召有没有临到他们.
神的呼召可能在清晨安静灵修中临到,也可能在属神的人严肃的宣教聚会中临到.
可是他们太忙碌了,因此就设法说服自己,使自己相信这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呼召.
他们只听从这时代、这世界、今世利益所发出的声音.

年轻人!
基督教会里面的弟兄们!
姊妹们!
你不能自己选择去事奉,可是如果他拣选了你,呼召了你,临到你身上的责任是何等的严肃.
我愿你们都为此快乐,因为他若呼召你,就表示他已经拣选了你.
你的责任只是顺服,真正负责的是他.
如果有错误那是不可能的.
如果你里面有甚么难处,他知道,他要负责对付这些难处.
赞美神,他有能力对付它们.
因为他拣选世上软弱的,要叫那些强壮的羞愧.
他拣选世上愚拙的,要使有智慧的羞愧.
他拣选无有的,为要废掉那有的.
我们的责任只是顺服他的呼召.

马可福音3:20-35「耶稣进了一个屋子」(可3:20),这句话既把这两段经文分开,又把它们连接起来.
前面一段经文记录了他把十二个门徒分别出来.
这一段经文则记录了以後接著所发生的几件事.
这十二个人被主拣选、呼召和设立.
在他们被差遣出去传道,有权柄赶鬼以前,他们就已经在一种新的而特别的意义上与他同在.
但从这时开始,他教训的深度很明显的比以前更深入一层.
他的行动一方面使那敌对他的势力更加清楚的显明出来,另一方面也显明了他的能力胜过他们.
从本节开始到6:6止,马可记录了这十二个人与他同在时的一些事.
6:6以後所记录的是十二个人奉差遣出去的事.

在山上严肃的设立典礼以後,主和十二个门徒进入了一个屋子,这可能是西门和安得烈的家.
他似乎把这个屋子作为他的家和工作总部.
有一个译本把这句话译成「耶稣回家」,这种译法很有启发性.
这句话直接翻译是「耶稣进入屋中」,没有指明是进入一间屋子,或那间屋中.
这句话的意思含有「家」的味道.
在希腊文中,这里所用的「屋子」一词,从来不单单用於指建筑物,而是用以指有人住的建筑物.
有时指圣殿,因为这是神住的地方;有时指有人居住在内的房子.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耶稣回家」.
而群众立刻又聚集过来,他们的需求很大.
他和门徒甚至连饭也顾不得吃.
从马可的记述可以看到一个奇妙的启示,就是耶稣的吸引力很大.
另外也可以看到他的自我牺牲,不管他在那里,他们都带著病人、苦难、他们的伤心.
他们的愁烦,聚集到他面前来,而他也牺牲自己帮助他们.

马可没有为我们记录下当时所发生的一切事.
其他的福音书比较详细的记录了当时的教训.
不过,马可给我们记录了两件事,说明耶稣所遭遇到的反对:一方面的反对来自他的亲属,虽然出自善意,但还是一种反对;另一方面的反对来自他的仇敌,当然没有善意,而是充满了恶意.

为了要有效的研究这段历史,很重要的一件事是,我们要了解马可记录的方法,和他对於事件的排列次序.
他记录一个事实,说到他的亲属听到他所作的事,就来找他,拉住他(20,21).
无疑的,这是指他的母亲和弟兄.
「耶稣的亲属」直译是「从他身边来的人」,就是与他有亲属关系的人.
他们听说他不顾自己,舍命帮助拥挤的群众,就说,「訑癫狂了!
」於是他们就动身去找他,拉住他.
他们可能是从拿撒勒动身出发的.
可能当时有关他的消息和他正在从事的活动,已经传到了拿撒勒他们的耳中.

就在这些亲属前往迦百农的途中,马太和路加都告诉我们,在那屋子里,他医治了一个被鬼附的人.
马可没有记录此事.
这件事引起从耶路撒冷来的文士对他和他工作的攻击,说他是靠鬼王别西卜赶鬼.
耶稣听到这些攻击之後,正在教训人时,他的母亲和兄弟就到达了.
马太说,「耶稣还对众人说话的时候」,不料他母亲和弟兄就到达了.

所以,我们要看这一段经文所启示的对耶稣的反对.
首先,讲到从他敌人而来的反对,这反对是因著法利赛人的攻击显明出来的.
然後,是从他的亲属而来的反对,这是因著他母亲和弟兄到达时显明出来的.

前一章我们已经看到,我们的主在加利利时所遭遇的反对.
第一次反对是在迦百农的屋子里显露出来的.
当时,他对一个人说,「你的罪赦了!
」他们就说,他说了僭妄的话.
除了神以外,谁能赦罪呢这个批评是很恰当的,假如他正如他们所想的那样,只不过是一个人而已,那么他们的批评是完全正确的.
除了神以外,没有人能赦罪,这是第一次显明出来的反对.

第二次显明出来的反对,是在利未的家.
他们批评他和罪人作朋友.
并且又藉著批评他的门徒不禁食,来间接的批评他.
接下去的反对是在麦田里,他们指责他的门徒破坏安息日,因为他们在行路中舍了掐穗.
这里反对的高潮是在会堂里.
他们窥探他,要找机会控告他.
而耶稣也把他们所寻找的机会给了他们,因为他医治了那个枯乾一只手的人.
因著这一次的医病,结果法利赛人和希律党人结成同盟,一同商议怎样可以除灭耶稣.

就在他们组成联盟以後,到目前我们所思想的这些事情发生以前,发生了许多大事.
群众从北到南,从东到西,纷纷由各地来跟随他.
他行了许多大神迹,而马可所特别强调的(我们以後还要详细讨论),乃是他胜过邪灵的权柄.
在我们主的事工中,经常都有赶鬼的特别事情发生.

在思想对耶稣的批评和反对以前,我们要提醒自己,这里并没有甚么新的事情发生,所发生的只不过是他又赶出一个鬼,又有一个人得到了医治,恢复了健康.
他又再一次彰显了能力,不是违反自然律,而是恢复自然法则.
因此,我们发现,法利赛人在这一点上的批评,并不是因为有甚么新事,而是因为他们一心恨我们的主.
他们一直在窥探寻找机会.
这些从耶路撒冷来的文士,现在开口说话了.

还有,请注意看,这故事中所记下他们的批评包括了两方面.
这一点是重要的,因为我们的主对他们这两方面的批评的回答有很大的区别.
马可所记的,使这一点更加明显.
他们说,「他是被别西卜附著.
」又说,「他是靠著鬼王赶鬼.
」他们的批评,第一是关於他个人,第二是关於他的工作.
关於他个人,他们说,「他是被别西卜附著.
」关於他的工作,就是他赶出鬼的那工作,他们说,「他是靠著鬼王赶鬼.
」我们主的回答,首先对付他们批评的第二点,就是他的工作;然後用最严肃的态度,对付他们批评的第一点,就是关於他个人.
我们不必详细讨论他们的批评.
他们说,他被别西卜附著.
「别西卜」一词真正的含义我们不了解.
很可能它的意思只是「屋主」,用以指整个邪灵的世界,和这地下世界是属於一个主所掌管.
假如是这样的话,它的意思很简单,是「诸鬼之王」,就是和他们後来所说的「鬼王」同样的意思.
通常一般人都把它译为「脏鬼」.
不过,他们批评的意思是明显的.
他们宣告说,耶稣是被撒但所附著的,所控制的.
他们说他的举动和一切邪灵之来源有关.
他们指责他被邪灵,就是不洁净的灵,一切不纯洁的主和来源所附.

从对他个人的批评很容易就演进到对他工作的批评.
因为第二点乃是第一点的结果.
「他是靠著鬼王赶鬼.
」这句话很狡猾.
实际上,他们宣告的是,他所行的一切赶鬼是在玩弄人和玩弄邪灵,目的只为他个人的野心.
他们说,他的举动并不是出於好意,他所作的也不是出於真正的怜悯.
他并不是出於同情那些被鬼所附的人才赶鬼,而是因为他本来也属於邪灵的世界中之一员.
为了吸引人对他的注意,为了获得个人的声望,他才这样玩弄世人,也玩弄邪灵的世界.

现在,我们要看耶稣的回答.
我们要看他、听他,因为他是神的仆人,要看他在这故事中所表现的超越.
他首先对付他们批评中的第二点,就是关於他的工作.
他从反面和正面来回答他们.
首先指出他们的理论站立不住,接著清楚说明他自己能力的秘诀.

他指明他们的理论站立不住.
他宣告说,他们的话是错误的.
他们了解,撒但的动机是妄自尊大.
但是,他们对於撒但的方法却全然无知.
他们说,撒但为了妄自尊大而玩弄邪灵的世界,这正表现出他们不认识撒但的方法.
我们主的话显示了他全然明白仇敌的狡诈.
由於他说的这话我们太熟悉了,反而往往看不出里面的含义.
他提醒他们,撒但不会攻打撒但,因为这样只有把他自己的国度打破了,他就无法达成自己的野心.
如果一个家庭自相分争,那家就站立不住.
他特别提到「家」,针对他们指责中含有他与邪灵世界是同一家人的意思.
一家自相分争,那家就站立不住.
「若撒但自相攻打分争,他就站立不住,必要灭亡.
」如此,他立刻指明他们的批评是错误的.
他们只知道邪灵世界的狡猾,却全然不燎解撒但的方法.

这个回答也把整个邪灵世界暴露出来.
後来使徒保罗写道,「我们并非不晓得他的诡计.
」这些人对於撒但的手段一无所知,现在他把撒但的诡计显明出来.
因著我们主的事工,就把撒但的诡计明显的摆在人的眼前.
从这里我们也看到基督显明一个事实,就是撒但正利用这些人试图欺骗世人,隐瞒他的诡计,最终的目的是要控制他们.
他们说,他赶鬼是撒但自相攻打,这是撒但要欺骗世人隐瞒他的诡计.
我们主的回答既诚恳又清晰,目的是要止住他们的反对,更要清楚的指明,清楚的启示一个事实,撒但的心永远是不真实的,撒但的工作永远以说谎为基础,而他的谎言既欺骗人也亵渎了神.

但是,他对这批评的回答并不止於此.
他用一段话宣告了他得胜的秘诀.
不过,在这里我们只谈他这段话的真正价值.
他使用一个比喻说,一个壮士只能被比他更强壮的人打败.
我们的主用这种方法宣告,他比那壮士更强壮.
那位壮士就是撒但,就是那邪灵世界的主,他控制著一切敌对他的势力.
但是他们眼睛所见,耳朵所听,施行奇事的这一位耶稣,在那个时候公开宣告,他比那个壮士更强壮.
他们因为不能了解他,而心中恨他,他们也不能诚实的跟从他.
他又宣告说,他所行的赶鬼工作,都是靠自己的力量,而他的力量胜过整个邪灵的世界.

接著他对付他们批评的第一点,这一点更严重.
他用很严肃的话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世人一切的罪和一切亵渎的话,都可得赦免.
凡亵渎圣灵的,却永不得赦免,乃要担当永远的罪.
」因为是永远的罪,所以永远得不到赦免.
我们没有理由认定,这些人真的犯了那罪,但是他们已经跨近危险区,他们正在接近那罪.

让我们用一个日常可见的例子来思想我们主的意思.
我们人犯罪,得罪他弟兄,归根究底是因为误解了对方的动机.
得罪我弟兄而永远不能得赦鬼,乃是因为我故意误解他的动机.
如果我们记住这一点,就可以免去许多愚荔的错误.
人可以批评我的方法,可以指责我的行为和我的言语不符合之处,我也可能试图指正他的作为不符合他的言语.
我可以评论那些在政治上或宗教上和我持不同观点的人,说,我认为他的政策完全错误.
但,我没有权柄说,他的动机不纯,不洁或错误.
神是看人心里动机的神.
他只有根据动机衡量一切.

如果我们人类彼此关系中把这事看得这么重大,那么我们就可以了解,我们的主为甚么在这里说了这么严厉的话.
他们现在指责的是他的动机.
他们侵犯了他内在的、秘密的.
心灵深处的圣所,要追究他作这些事的理由.
他们所作的和那些侵犯别人心灵深处的人所作的一样.
他们把自己的污秽、歪曲的价值观都带了进去,在不知不觉间,他们用它来解释耶稣那样作为的理由,然後再根据这理由批评他.
和魔鬼结成同盟的是他们,而不是他.
事情经常都是这样的,我-次听到一个人在批评另一个人的动机时,心中总是怀疑那个人一定是在把自己的动机投射在对方身上.

这些人现在侵入了他心灵深处的领域.
他们以前对他的反对都是有关他的方法,这一次却侵入了动机的领域,而在耶稣,这个领域乃是由圣灵所充满.
除非和神的圣灵有交通,他不随便旅行,任意休息,凭自己的意思吃喝.
除非有神一切救赎世人的愿望在催迫著他,他绝不随己意医治病人.
除非靠著神的手,他不赶鬼.
这些人指责他活动的动机,是靠著与那全然污秽、一切不洁净的源头的同盟,我们可以预料到,他必会有如此严厉而郑重的抗议.
不是为了他自己,而是为了永恒的权柄,为了构成神国根基的原则.
他们已经进入危险区,接近亵渎圣灵的程度.
亵渎圣灵的罪,只有那些把自己卖身於不圣洁事物的主的人才会犯.
他们看到了善,也不知道,反而说行善的这个人是和别西卜同盟的.
这就是永远的罪.
这罪的本性永远无法改变,所以无法得著赦免.
我们没有理由相信,那些人最後已经犯了这罪.
不过,他们也距离不远了.
那个时候,和往常一样,我们主所看到的是他以後更大的事工,就是在他钉十字架、复活、升天、和五旬节以後,他在我们这些人生命中所从事的事工.
他为著五旬节以後的圣工,将比他在世之日吏广泛,更深入,更奇妙而喜乐.
耶稣举口,看到将来圣灵要丰富倾倒在这些人身上的日子,这些人要以属灵的能力,继续他的工作,不受空间的限制.
他说,到了那些盼候,有些人可能犯一种永远得不到赦免的罪.

现在,我们要继续看来自他亲属的反对.
我们已经说过,按照字面的意思,「他的亲属」意思是指从他旁边来的人,就是指与他有血亲关系的,也就是他的母亲和兄弟.
附带一提的,我们可以注意到一件有趣的事.
这是在迦拿之後,马利亚第一次露面.
在迦拿的婚筵上,耶稣曾对她说,我与你有甚么相干这句话表示,在他里面有些东西,是当时马利亚所不了解的;这里也是他弟弟们在他早年事工中和他从迦拿到迦百农去以後,第一次在福音书中出现.
现在,他们来找他.
他们的问题是,他癫狂了.
这是因为他们看他无休无止的工作而得来的结论.
他们的批评并非针对他所作的某件事,而是说他作得太多了.
他们不关心他的动机,这方面他们连问都不问.
他们到那里去,乃是相信这人是舍己要完成自己伟大动机,他甚至没有时间可以吃饭休息,他一定是癫狂了.
他们的意思是好的.
他们希望救他,要他节制.
为了这原因,他们不辞跋涉之苦,走了多远我们不知道,可能远从拿撒勒赶来.
如果我们能用我们的感情来衡量耶稣的感情(我想我们是可以这么作的,因为他成了人,有人的性情),我们就可以了解,这样的反对比来自耶路撒冷那些文士的反对更厉害、更难对付.
那一方面的反对是恶意所产生的结果;这一方面的反对却是出於爱心所造成的後果.
前者是出於那些和他的圣洁格格不入的人的反对;後者是出於那些想要救他不作愚味事的人对他的关怀.

耶稣四围看十二个门徒,看那些与他同在的人.
你猜,他看到的是甚么下面的故事就要回答这个问题.
他看到的这个人,将要被恐惧所困,又懦弱,并要在深夜里发咒起誓,说不认识他;他看到的其他这十个人,最後也要在自己痛苦的时候都逃离他.
但他也看到这些人生命深处的一个事实,就是看到他们动机的领域.
他看到他们献身於神与他自己.
他看到他们所可能遭遇的一切失败.
但是,他也知道他们将如何胜过这一切.
他探索到人无法探索的领域,接著就说,看啊!
我的弟兄,为我的患难而生的;看啊!
我的姊妹,为信任我、同情我而生的;看啊!
我的母亲,为安慰我、抚爱我而生的.
「凡遵行神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亲了.
」如此,他启示了一种属灵的关系,这关系无限地超越了血缘的关系.
他宣告说,在这些门徒里面,他找到了真正的安慰和同情,而不是在那些想要救他,使他不再不休不眠尽他责任的亲人里面找到.
他的安慰是在那些要与他一同走过同一道路的人里面,虽然这些人有一段时间要离开他,但是,他们会再回头.
再不久,他们就要为自己配得为他的名受羞辱而觉得喜乐.
这是一个崇高的关系,马利亚和他的弟弟们最後也都将与他建立这种关系,不过,不是在目前.

就和他在世时一样,我们主今天已经胜过了这种反对.
经过两千年来不断累积的见证,今天没有一个神志清醒的批评者敢於说,他是与魔鬼同盟的,或说他是癫狂的.
然而,今天的困难是在另一方面,人们不相信魔鬼,也不相信赶鬼的多.
不过,请记住,因为这是关系重大而有价值的事实,虽然有些人不能相信这些事,但是,我们这些人还是真诚的相信.
虽然那些人不相信圣经中的某些部分,想要把它摧毁,但他们对主仍然尊敬,绝不说他与魔鬼同伍,或说他癫狂.

然而,今天人们仍然以同样的原则,继续反对他的门徒.
这批评的第一点很少人敢於提出.
我们不再受到指责,说,我们是与魔鬼共谋的.
可是即使时至今日,人们仍然狡猾的指责我们,说我们从事的基督徒服事工作的动机是出於自大.

第二点批评更狡猾,也更顽强.
我们的朋友批评我们,说,「他发疯了!
」甚至在教会里面,还有一个明显的事实存在,亲属关系往往会拦阻基督徒的服事工作.
今天,人们常常热衷於某些事务,为之赴汤蹈火而不惜.
可是若以同样的精神用在属灵方面,人们就批评说,他发疯了.
那些献身於科学,孜孜不倦,鞠躬尽瘁的人,没有人会说他发疯;一个军人身先士卒,勇猛非凡,为国牺牲,也没有人说他发疯;探险家出生入死,也没有人说他发疯;生意人为了积聚更多的财富,而废寝忘食,也没有人说他发疯.
然而,若有人牺牲自己服事人的灵魂,人们就说他发疯.

愿这些人得安慰,因为他们是与神同工的.
同时愿他们也决心努力,继续与人子保持这种最高的亲属关系.
因为他们献身於神的旨意,他们就不会拦阻他的牺牲服事,也不求拯救自己,反而与他同行坎坷窄路.
虽然今生的寿数也许短暂,但他们将发现永恒的生命.

马可福音4:1-34这段经文的主题是主用比喻教训人.
这也是马可福音4章头三十四节的特别内容.
这经文含有三个天国的比喻:撒种的比喻、种子长大的比喻、和芥菜种的比喻.
本段经文开始和结束时都宣告说,我们的主用比喻教导人,「耶稣就用比喻教训他们许多道理.
」「耶稣用许多这样的比喻,照他们所能听的,对他们讲道.
若不用比喻,就不对他们讲.
没有人的时候,就把一切的道讲给门徒听.
」本段经文中,有两处经文提到他使用这方法的原因和目的(10-12节,21-25节).
第一处经文含义不清,产生了一个困难.
我们应该先谈谈这个困难,然後我们要仔细思想它.
最後,我们希望可以由这里引伸出一些教训.

困难是由於马可所记录的事实而造成的.
他说,我们的主用比喻教训人.
很明显的,从那时开始,我们的主才在他的公开服事中采用这种方法.
以前他与群众说话,都没有用过这种方法,但从那时开始一直到他公开服事的结束,他几乎没有用过别的方法.
在此以前,他曾使用过一些比喻作例子.
例如,他对撒玛利亚妇人讲话时.
提到生命的活水直涌到永生;同一个地方,他又对门徒讲到庄稼已经熟了;在拿撒勒他使用了一句比喻的格言说,「医生,你医治自己吧!
」另外,他又对门徒说,「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
」在登山宝训时,他使用比喻作象徵,提到盐、光、盖房子等等.

三本福音书都一致记载,耶稣所讲的第一个完整比喻是撒种的比喻.
我们要认清一个事实,在耶稣对世人的事奉工作中,从那时起一直到结束,他都用比喻教训他们.
正如马可特别记载的,「若不用比喻,就不对他们讲.
」所以,在这里我们应该问,他为甚么采用这种方法这样我们才能按马可所记,跟随耶稣走过他公开服事的历程.

为了要燎解他使用这方法的理由,我们应该提醒自己,在耶稣服事工作中这段时间的光景,以及他所处的环境.
这个时候对他的反对已经越来越明确,敌意越明显.
我们已经看到反对的不断增高.
在加利利的服事工作中,最先的反对是发生在迦百农的一间房子里面.
当时他赦免人的罪,文士就责问他说,他是何许人能够赦免人的罪因为除了神以外,没有人能赦罪.
然後,在利未的家里,他们又批评他与罪人同坐,又允许他的门徒不遵行禁食的仪式.
再後来,在麦田里,他们又批评他允许门徒掐麦穗,饱足饥饿.
在另一个安息日,他在会堂里医治了枯乾了一只手的人,结果法利赛人和希律党人一齐商议怎样可以除灭耶稣.
最後,在迦百农的房子里,他们正式宣告,他是被别西卜附著,又说他是靠鬼王赶鬼.
那时,他用前所未有的严厉话语回答他们.

我们的主就是在这种反对的气氛中从事他的服事.
从首领而来的敌意和反对不断增高,无疑的也影响到聚集在他四周的人群.
我们看到,他在会堂里怒目看四围那些人,心中充满愤怒,原因是「忧愁他们的心刚硬」.
在我们目前研读的经文中,这一句宣告的意味非常深远.
他们的心刚硬反对他,所以他才开始使用比喻教训人.
他有一个确定的目的.

这就使我们想到这段困难的经文.
离开了群众,「无人的时候,跟随耶稣的人,和十二个门徒,问他这比喻的意思.
耶稣对他们说,神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若是对外人讲,凡事就用比喻;叫他们看是看见,却不晓得;听是听见,却不明白;恐怕他们回转过来,就得赦免.
」凡是细心研读这段经文的人,总会觉得很难领会其意义.
困难是在於字面显然的意义,就是说主采用比喻的方法,目的要叫他们看是看见,却不晓得;听是听见,却不明白;免得他们回转过来得到赦免.
对付这个困难有两种方法.
有些敬虔、诚恳、真诚、和忠心的解经者解释这段经文时,说耶稣的目的真的就是如此.
虽然我们不能了解,虽然我们读起来心中不舒畅,虽然这段经文和神在基督里整个的启示不和谐.
但是,我们还是要接受这段经文是真实的.
因为某种理由,当时我们的主就采用这种教训方法,目的是要拦阻这些人得到赦免.

对付这困难的另一个方法是宣布说,这段经文不真实,是错误的,所以不可靠,应该删除.
对我来讲,第二种方法是不合理的.
可是,对第一种方法,我要问,这困难是出於经文本身的真义,或是出於长久以来对这段经文的误解我们仔细思想这问题时,要先考虑到一些事.
第一,马可的记录是经过省略了,特别这段经文省略得很厉害.
路加所记载的同一段经文,省略得比马可更简短,所以,路加也有同样的困难,虽然表面上看来没有那么严重.
但是,关於我们主开始使用比喻的方法,以及他的解释,马太的记录就比较完整.

第二,因为这个原因,这三段经文必须配合解释,才能明白我们主所说的话.
把他们的见证小心的合并在一起,我们就可以对我们主的教训有更完整的了解.
最後一点,马可所记的主题,在这段经文中并没有完全记完(10-12节).
我们必须配合第二段经文(21-25节)来了解.
第二段经文也讲到我们主使用比喻法的理由.
先看这段经文本身.
我们首先注意到的是门徒的问题.
从他们的问题看来,他们注意到我们的主在这里使用新的方法教训人的事实,不过他们并没有觉得有何困难.
当时他上了一条船,吩咐门徒划出海外一段距离,然後在船上坐下,对聚集在岸边的群众讲了第一个完整的比喻,就是撒种的比喻.
他讲完了,马可记说,「无人的时候,跟随耶稣的人和十二个门徒问他这比喻的意思.
」这段话记录很正确,意义却有点暧昧.
马太的记录只是,他们问他为甚么用比喻.
这句话显示了一个事实,就是这些人注意到他是采用比喻教训人,所以无人的时候,(可能那时他们还在船上,)他们就在私底下问他,为甚么他这样作他立刻就用这段话回答他们的问题.

他回答的第一部分说,「神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若是对外人讲,凡事就用比喻.
」这话启示了他当时的意愿就是只用比喻教训人.
我们应该记住刚才已经说过的一个事实,(这不但有趣,而且是有价值是重要的,)就是马可所记耶稣的话比路加完全,却比马太简短.
他们三个人所记互有出入,但是基本肯定的一点是,三本福音书的作者都同样说,「神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若是对外人讲,凡事就用比喻.
」这奥秘、这隐藏的事、这秘密的事、这深奥的事,就是这些事的终极意义,只有叫你们知道.
可是,对外人只有用比喻,用图画给他们看.
他们问他,为甚么用比喻他首先说,采用不同的方法,是因为人与他的关系不同.
对他的门徒,他可以把秘密对他们说,让他们知道奥秘的事.
对外人,因为他们没有燎解能力,所以不能用明确的话对他们讲奥秘,对他们启示秘密或深奥的事.
因此,对他们使用比喻法是必要的.

接著我们的主说明他采用比喻法的原因.
假如我们只读马太的经文,我敢说我们就不会有甚么困难.
让我们读一下:所以我用比喻对他们讲,是因他们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见,也不明白.
在他们身上正应验了以赛亚的预言说,「你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因为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发沉,眼睛闭著,恐怕眼晴看见,耳朵听见,,心里明白,回转过来,我就医治他们.
」这里的回答,是强调我们的主启示了他使用比喻法的原因.
他采用这种方法,是因为围绕著他的人,有眼睛却看不见,有耳朵却不明白,他们的心也不了解.
因为他们的心蒙了油,结果就瞎眼、耳聋、迟钝.
他们故意关起他们的耳朵,闭起他们的眼睛,否则他们就可以回转,得到医治;否则这亮光应该能够引导他们归回神;否则耶稣所宣告的真理,应该可以叫他们心里知罪.
他们却故意闭起他们自己的眼睛,因此使用比喻法不是要他们眼瞎,而是要他们再次得看见;不是要避免他们来得赦免,而是要重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这意思在马太的记录里非常清楚,然而在马可的相关经文中却没有这么明显,所以让我们再来看马可所记的第12节:「叫他们看是看见,却不晓得;听是听见,却不明白;恐怕他们回转过来,就得赦免.
」我们必须问一个问题,这句话和马太相同吗马太所记的是,「因他们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见,也不明白.
」马可所记的是,「看是看见,却不晓得;听是听见,却不明白.
」他们两人各自记录的都是耶稣所讲的话,所以必须互相参照解释.
我们是否应该采用马太所记的,就是说,他采用比喻的原因,是因为这些人看却看不见,听却听不到;或是应该采用马可所记,就是说,他在这里采用比喻原因,是因为他们看是看见,却不晓得,听是听见,却不明白从表面上看来,他们两人所记的,含义不可能是相同的,所以我们应该用谁来解释谁呢我相信,在这里应该用马太解释马可,因为马太的记录和基督在世使命的整个事实相一致.
他来不是为审判,也不是叫人不能看见而不得存活;他来是为了怜悯,为了使人能看见而存活.
然而,我个人也不以为,这样就是说,他们两人所记互相骶触.
我相信,马可所记的耶稣的话很简略,我们的困难完全出於他记录的简略.

让我们再看马可所记的特别词句,「他们看是看见,却不明白.
」我们的主用比喻的方式,对这些人表达有关神国的真理,这样他们可以看见,却不明白.
他把神国的奥秘对这些人隐藏,他所隐藏的不是神国的事实.
他用比喻的方式对这些人传达神国的真理,叫他们听是听见,却不明白那深奥隐藏的神国奥秘.
换句话说,我们的主现在采用这种方法,是因为他们心灵的态度叫他心中愤怒,而这愤怒是由伤心所带来的.
他看到他们心里刚硬,拒绝听他的教训,结果他就采用这种方法,让他们看到他们所能看的,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却把那些深刻奥秘的事,就是那些可以叫他们跌倒,使他们离开他的事隐藏起来.

接著的问题自然是,「恐怕他们回转过来,就得赦免」这半句话当如何解释呢这是引用经文的一部分,所以我们不能把「恐怕」和我们的主所说的理由连接在一起,而须把它和原来的经文连接起来.
他所引用的经文,马太有完整的记录,马可却没有.
「恐怕」不是指基督或神的举动,而是指人自己的举动.
不是因为恐怕他们得赦免,他才采用比喻法,而是因为他们关闭自己的眼睛,所以他才采用比喻法,否则他们就可以得赦免.
这个「恐怕」并不表示耶稣使用比喻法的目的,而是表示因为人心里的态度,而使基督不得不用比喻法.

还有一个问题,为甚么他把奥秘对这些人隐藏起来他对群众讲完了比喻的教训以後,又对门徒讲解一切的事.
为甚么他要把奥秘对群众隐藏起来呢这一点,本章的第二段经文很有价值(21-25节).
这里我们又看到第一段经文的两个特点,就是「听」与「看」.
灯是给人看的,真理是给人听的.
我们主故意宣告说,把奥秘对群众隐藏,目的是为了终极的启示.
那些心里刚硬敌挡基督所宣告的伟大事物,并且闭起眼睛的人,基督现在用比喻吸引他们.
这比喻对他们并没有显明奥秘或深奥的事.
不过,比喻本身对这些奥秘和深奥的事还是真实的.
他定下这限制,不是要使人迷惑,而是要光照人.
如果他们被比喻所吸引,关心到这些隐藏的事,他们就可以得到终极的启示.

讲完比喻以後,他立刻说,「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这是对群众说的.
而在对门徒说话时,他又重复一次,「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比喻隐藏了奥秘,也没有把真理和生命的基本原则明白宣告出来.
然而,听到比喻的人要按著自己所能领受的程度领受它.
「用甚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甚么量器量给你们.
」他们听道的态度决定了最後的结果.
他们怎样衡量比喻,就用同样量器衡量给他们.
如果他们诚恳的听,虽然比喻暂时隐藏了奥秘,但是藉著比喻他们可以找到通到奥秘的道路.
我们的主现在采用这方法,不是避免这些人归回他自己,或归回神,而是因为在公开教训中这是惟一可能吸引他们的方法.
若是直截的把荣耀的真理对他们显明,他们必然不能接受,所以他才采用这方法.

耶稣解释的最後一句话很重要,「因为有的,还要给他;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这句话马太把它放在整段经文的前面,马可却把它当作这段经文的结论.
这句话表明了门徒和群众之间的分别.
门徒是「有的」;这些人是「没有的」.
门徒之所以有,乃是因为他们顺服於他,因此奥秘能够给他们.
但是,对那些与他没有关系,不顺服他最初的教训的人,如果现在他们拒绝比喻的教训,最後甚至连他们所有的也要被夺去.

如此,我们的主开始采用一种新方法.
他使用比喻,不是要避免人到他的面前来,而是要吸引他们,嬴取他们.
藉此他就启示了使用比喻的好处.
除了用这方法以外,人还能相信吗後来这些人充满敌意,再度严酷地批评他和税吏、罪人一同吃喝时,我们主就以三个比喻回答他们:失羊的比喻、失银的比喻、浪子的比喻.
如果说耶稣使用这些比喻是要避免人归回父,那是不可想像的.
他用比喻是要吸引那些不能接受明显真理的人.
对那些不肯相信他牧者事工之意义的人,对那些不肯相信他所宣告神对人之关心的人,对那些不肯相信他所宣告关於父之事情的人,他就使用比喻说明他的使命,不是要避免他们到自己面前来,而是要催促他们的脚步,吸引他们亲近神.

最後,让我们作一个总结.
基督对付背逆的人的方法,是把奥秘的事隐藏起来,用具有启发性的比喻让他们看.
这些人心里已经蒙了油,听觉迟钝,眼睛又瞎了,如果他把奥秘直接说明出来,不但会把他们吓坏,也可能叫他们跌倒.
如果他们对比喻所发的邀请有回应,遵著比喻所启发的方向走,他们必然可以发现自己真正面对了奥秘.

因此,比喻永远是一扇开向奥秘的大门.
奥秘本身并不在比喻里说明,深刻而基本的秘密也没有在比喻中宣告出来.
但比喻都与这一切有关.
人若肯思考比喻里所表达的图像之含义,他们必然会追问.
若他们追问,必然可以得到回答,而这答案必然可以引导他们超越比喻所表达的图像之含义,抵达其背後的事实.
这样通过比喻就可以进入生命的奥秘.

让我补充一点,比喻在神的计划中有比我们主所讲的更广大,更持久的用法.
在他的公开服事中,他开始采用比喻,一直用到结束.
这种比喻法并不新鲜,而是早已存在的.
不管这句箴言的真正意义如何,希西家的人所誊录的这句箴言有重大的意义,「将事隐秘,乃神的荣耀;将事察清,乃君王的荣耀」(箴25:2).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原则.
这句话讲出了神持久的方法.
将事隐秘,乃是神的荣耀.
他先这么作,因为隐秘的事是人最初看不见,不了解,也不能接受的事.
他用比喻当布把它们遮盖起来,而王的荣耀是把事察清.
人若能够遵著比喻所启示的方向,察明事物的中心事实,这就表明他真有作王的资格.
不论何时,他若如此追求,那把事隐秘起来的神,就会把启示赐给他.

这就是神在一切创造中的方法.
将事隐藏是神的荣耀.
讲想一想,神创造了大地,却将多少有关大地的物对人隐藏起来.
我们生活在个发现的世代.
发现是甚么意思新的发现永远是新的启示.
王的荣耀是将事察清.
既然神所隐藏的,他们都要察清,他又何必隐藏呢为甚么他现在仍然隐藏呢因为人还没有预备好可以接受一切的启示,他们必须通过他所赐的线索,设法寻找隐藏的事.

还有一个例子,这是更高超、更奇妙,也是最终的例子.
这个例子我们最熟悉,可是也最奥妙,「从来没有人看见神,只有在又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
」耶稣是最终的比喻.
让记下了这些话的约翰把这事告诉我们.
他说我们亲眼看见他,亲手摸过他,然後我们发现了这奥秘,就是生命之道,就是神的道.

耶稣四围观看,看到了那些人的心蒙了油,又刚硬,他转而使用比喻.
而他自己乃是最高超的比喻.
他讲的比喻,就像他道成肉身一样,是为了使人背逆的心归向神.
这位神若非道成肉身,人们就无法、也不愿认识他.
耶稣给他们讲比喻,呼吁他们背逆的心归回自己.
然而最终他们还是会拒绝他.
这是神一所用的方法.

但愿我们效法他的方法.
不要把我们信仰的奥秘强加在那些不愿相信的人身上,虽然他们真是需要救恩.
先不必要求那些心蒙了油,耳聋、眼瞎的人接受有关神启示和赎罪的道理.
这些他们不能了解.
让我们使用与奥秘有关的比喻吸引他们,而我们所用的比喻都必须把人导入这些奥秘中.

马可福音4:35-41「这到底是谁连风和海也听从他了」(可4:41),这是一个因大大惧怕而发出的问题.
马可所用的词句读来非常活泼生动,「他们就大大的惧怕.
」就是说,他们非常非常的害怕.
他们怕,不是因为风浪,而是因为风浪被平静了.
他们原来对风浪的惧怕,现在被因风浪骤然止息而产生的更大的害怕所取代.
从他们发问的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到主所行的事对这十二个人所产生的结果.
平静风浪的神迹,只有这十二个人看到.
他设立他们与自己同在,并且特别训练他们,不久以後他要差遣他们出去工作.

马可非常小心的把平静风浪这件事,和他用比喻教训人的那一天连结在一起.
那一天教训完众人以後,耶稣吩咐他的门徒渡海到对岸去.
他们遵照他的吩咐,立刻准备好起行.
马可生动的记载说,「耶稣仍在船上.
」换句话说,他原来就在船上,没有任何改变,也没有为渡海到对岸作任何特别准备.
他根本没有离开船.
耶稣仍在船上,很可能表示,经过一天工作,他已经劳累疲倦.
群众拥挤他,而他又全神贯注於用比喻教训他们.
接著又在私底下对门徒讲解他的教训.

在那安静沉寂的夜晚,这条船离了岸.
不久他们就遇到了风浪.
直到今天,那一带海面仍然经常有这种骤然而来的大风浪.
这种风浪,起因是山里的强风积聚得太大,所以一吹来,几乎可以把整个大海翻转过来.
马可在这里所用的词句,显示出这一次的风浪特别凶猛,不同於普通的时候.

而耶稣却在船尾枕著枕头睡觉,门徒们充满了恐惧.
毫无疑问的,风浪一定格外凶猛,因为这些人善於航海,知道怎样控制船只,如今竟然无计可施.
最後,他们只有来找正在睡觉的耶稣,摇醒他,对他说,「夫子,我们丧命,你不顾么」於是,耶稣从睡眠中醒过来,他安祥的望著波涛泅涌的海水,带著怒气「斥责风」.
这是一个很强烈的字眼,有人把它翻译成,「他胁迫风.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他斥责了风,然後又对海说,住了吧!
静了吧!
奇妙的是,大自然突然发生了改变,风立刻止住.
通常海浪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平静下来,现在,竟立刻平静了.
「平静」这个希腊文,意思是用强力把海浪压平.
整个海面和四周围的山,突然显出一片平安、宁静.
然後耶稣望著门徒,对他们说,「为甚么胆怯,你们还没有信心么」而这些门徒忘掉了刚才对风浪的惧怕,反而起了一种更大的惧怕.
这奇特的惧怕抓住他们,这种惧怕是由他们心中的畏服而产生的.
他们彼此对问说,「这到底是谁,连风和海也听从他了」这故事在许多方面具有启发性.
差不多-一个传道人迟早都会讲到这段经文,有些人甚至经常用这段经文讲道.
然而,这故事永远是那么清新、动人、有力.
这故事如此的充满启发性,使许多诗人受到感动,写下许多诗歌,表达对这事的敬畏.
这故事也可以给予那些正在经历狂风暴雨打击的人新的力量,新的喜乐.

这件事对十二个门徒的第一个价值,可以从他们的问题看出,「这到底是谁,连风和海也听从他了」要了解他们的问题,我们必须细心观察他们所看到的事,就是那激发他们问这问题的事.
假定当天我们与他们一同在船上,经历他们所经历的,他们那天在耶稣身上看到了甚么,使他们发出这个问题这问题是新的问题,是因为看到新的现象而发出的问题.
现在,这些人与他同在已经有一段时间.
他们在许多不同环境下见过他,他们也听过他各种不同的语气声调.
可是,现在有些新的事情发生,使他们问,这人到底是谁第二,为了要了解他们,我们必须特别注意他们的问题.
这些话可以作为我们思考的方向.
第一,我们要用那天门徒的眼光来看耶稣.
第二,我们要从他们所问的问题来看这些门徒.
首先讨论那天门徒眼中所看的耶稣.
简单的说,他们看到他睡觉,他们看到他醒来.
他们看到他睡觉.
他们如此看他,我们也要如此看他.
他一直在教训人.
一天已经结束,黄昏的黑影已经遮盖他们.
他吩咐门徒渡海到对岸去,他们也立刻遵照他的吩咐,把船划离岸边.
他们看到他走到船後去,枕著枕头睡觉.
他们看到这个人疲倦了,感觉劳累了.
他们看到这个人因为涌不绝的人潮,以及反对势力的不断增长,已经感到疲惫不堪.
他睡觉了.
他需要睡觉,他也能入睡.
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也是一个需要身体健康、精神安宁的人.
请注意,门徒叫醒他时所说的话,「你不顾么」事实就是如此,他不必顾甚么,他心里平安.
从这里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在属灵上圣洁的人.
就是这些因素叫他睡觉.
一个人身体健康,精神上没有挂虑,与神和好,必然可以睡得著.

我们看到虽然耶稣在睡觉,他们摇他、叫他时,他就有了反应.
耶稣醒了.
当时狂风的吹打,巨浪的冲击都不能惊醒他;但是,他们用发抖的手摸他,用痛苦的声音呼喊,他就醒过来了.
他们对他说,「夫子,我们丧命,你不顾么」他就立刻醒来.
我们不必把这句话的含义解释得太高深.
这话只表现出他人性的荣耀,并不否定他的神性.
不过,这话可以帮助我们提醒自己常常忽略的一件事:耶稣具有完整的人性.
我们从作母亲的身上也可以看到一点这种人性的荣耀,就是沉睡中的母亲,因为婴孩的一声微细的叹息,就可以醒过来.
这种高超的母爱,在主身上完全的表达出来.
如此他醒过来了,他向外看著风浪,内心平静,他带著权威斥责风,对海说,「住了吧!
静了吧!
」我不想过分强调,不过可以顺便提一下一件有趣的事实,就是我们主在平静风浪的这件事上所用的方法,与他赶鬼的方法完全一样.
为了作比较,请再看他在迦百农第一个安息日早晨所发生的事.
那时一个污鬼搅乱他的教训,喊叫说,「拿撒勒人耶稣,我们与你有甚废相干,你来灭我们么,我知道你是谁,乃是神的圣者.
」耶稣听到他的话就责备他.
原文他所用的话,与他平静风浪所用的话完全一样.
这个事实很有启发性.
它似乎表示,这个风浪的性质与往日构扫约伯产业的那风暴一样,都是由空中掌权者而来的,就是在黑暗国度中运行的那邪灵发出的.
我不想为此提出特别的主张,我也不用教义来解释这事实.
不过,我不能了解为甚么耶稣显然用愤怒的语气对风说话,我不能了解为甚么他对海说,住了吧!
静了吧!
我相信他知道这风浪是因黑暗的灵,因这世界的邪灵而发生的.

不谈这事,让我们先看当时实际所发生的大事.
他斥责风,风就静了.
他吩咐海,海就整个被压平,大大的平静.
当他们心中正因为所发生的这奇妙的大事而害怕时,他们听到耶稣指责他们,「为甚么胆怯,你们还没有信心么」请注意这种奇异的发展.
门徒看到这个疲倦的人睡觉了.
他们又看到这个人具有如此无比的能力,甚至可以叫海浪翻腾的狂风止息,可以叫排山倒海的巨浪立刻平静.
这奇妙的大事使他们彼此问说,「这到底是谁」我们所知道的比那些人多.
我们可以从後来所发生的事件来了解这件事.
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所没有看到的,也可以看到他们所不能看的,就是我们可以观察他们这别人.
他们看到的是,这个人因为疲倦需要睡觉,却突然醒来斥责风浪,叫风浪止息.
我们看到的是甚么呢我们看到的是,这位全能者不但斥责风浪叫它止息,也对付了人的心灵,他说,为甚么胆怯.
换句话说,这句话启示了,神所对付的问题不是止息海上的风浪这问题,而是平息人心灵里的风暴的问题.
对神而言,这是比较困难的工作.
只要一句话,海上的风浪就立刻止息了.
但是,对这些人,他必须说,「为甚么胆怯,你们还没有信心么」这个问题让人回想起他引导他们的方法,他对他们说的事,他过去所作的事,以及他们所行走过的一切道路.
我们看到这位全能者在人心灵的面前受到了限制,不过,这不是终极的,也不是最後的.
在他完成以前,他也要带来平安.
不过,在这些人中他还没有完成这工作.
因为这时,我们看到这些人并没有因为平静风浪而带来心中的平安,反而带来新的惧怕.

现在让我们看看这些门徒,看看他们的问题所显示的是甚么.
我们必须注意他们刚刚经历过一个风浪,刚刚看到一个平静风浪的神迹.
首先,看看他们开始时的情形.
他们惊讶於他的智慧,经过一天用比喻教训人之後,他们热心的遵照他的吩咐,立刻把船划到海中.
然後骤然之间风暴临到了.
面临这风暴,他们最先是惧怕,忘掉了一切,因为他们已经陷入绝望的境地.
海浪打进船中,就要把它吞没.
看来一切都完了,他们没有救了,他们要沉没了,他们要死了,没有任何帮助,一切都完了.
於是,他们叫醒了他.
这里我们要留心看他们.
他们是在对他提出抗议,而不是期望他能作任何事.
通常我们解释这个故事,都说门徒们叫醒他,目的是要他平息风浪.
事实却不然.
当他止息风浪之时,他们反而大大的惊讶.
当时他们怎么说他们说,「夫子,我们丧命,你不顾么」我们必须小心的了解他们话中的意思.
他们抗议的不是他们要丧命了,他却不关心.
他们抗议的是因为他们都要死,他也不例外,而他却不关心.
他们说的「我们」不只指门徒,而是包括所有在船上的人.
他们所说的话是,我们都要丧命,你不顾么而不是说你不关心我们么他们的意思是船就要沉了,我们的生命就要灭亡,你心中一点不焦急么你的使命已陷入危机,我们都要沉到水中死了,明天早晨海水照样是湛蓝平静,谁会管到天国的事业就埋葬在这海底呢!
我们丧命你不顾么他们不是要求他作甚么事,而是抗让他的漠不关心.

然後,他醒过来.
他们看著他.
他们听到他愤怒的斥责,带著权柄的吩咐.
他们听到狂啸的风止息,他们看到滔天的巨浪被压平.
然後,更令他们惊讶的是,他转过身,责备他们,「为甚么胆怯,你们还没有信心么」这不是安慰,这是指责.
如果这件事是捏造的故事,这些人不会捏造出耶稣责备他们的话来.
他责备他们,并且他们都惊讶.
他们惊讶到大大的惧怕.
他们怕的不是风浪,而是风浪被止息,以及他对他们说的话.

听到他的责备以後,他们彼此说,「这到底是谁,连风和海也听从他了」这些事实表现了他有权柄斥责.
显然的,他有理由睡觉.
他们没有权利叫醒他,他们也应该知道自己没有权利叫醒他,否则,他就不会责备他们了.

这件事最终的价值何在这件事在我们主训练这些人的方法中占有甚么样的地位第一个价值,是在於他们所问的问题,就是他们看到了那些事实以後,从心中发出的问题.
他们发现在那紧张的风暴当中,在风浪平静止息之时,在他指责他们的时候,他们的主有一种权柄,一种能力,使他们看到自己还需要去接受更深入的门徒训练.
而那更深入的门徒训练就显明在这问题上,「这到底是谁」我们必须亲近他,我们必须对他有更多的燎解.

耶稣就是要藉著这一事件,带领这些人心灵产生这样的良好态度.
历世历代以来,他一再藉著风浪让人的心灵产生这种态度.
这种心里的态度使他们发出这个问题:「这到底是谁,连风和海也听从他了」这乃是他们经历这一次风浪的第一个价值.

第二个价值在於当天发生的那些事,就是他平静风浪和指责他们的这件事,对他过去和未来服事工作的影响.
这件事等於对他所说的一切话,盖上了权威的印记.
其中一点是,这事件印证了,也说朋了他所采用的比喻法.
那一天,他整天用比喻教训人.
他们问他,为甚么用这种方法.
他也回答了他们.
这里他用他们亲身的经历说明了他的回答.
这件事也是一个比喻,不是用话讲,而是用行为作出来,目的要说明并矫正他们的生活态度.
这个比喻是因为他们的迟钝才发出的.
他们看却是看不见,听却是听不到,也不明白,否则他们就不必叫醒他.
就是因为他们又瞎、又聋、又迟钝,他才藉著平息风浪作比喻教导他们,藉此说明了为甚么他似乎漠不关心,他睡觉的意义,以及为甚么不必叫醒他的原因.
然後,他责备他们,使这些人心中对这个比喻的教训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以权能施行了这个比喻性的举动,目的是要除去他们的迟钝,藉此证实他用比喻教训人的原因.
因此,藉著他所作的,他的教训就多加了一层权威性.

从此之後,这件事成为他们遭遇患难风浪时能力的来源.
不但对他们如此,对整个基督教会也是如此.
这段故事也是我们讲道、解经、唱诗、见证的题材.
你想,这些人能够忘记当天所看见的景象吗另外有一次,耶稣在晚上从海面上穿过风浪走到他们那里去.
那神迹也是单为他们行的.
这类深奥的奇迹不是行在众人面前,而是行在这些人面前.
海随时有起风浪的可能性,虽然它安静、平宁时,看起来是那么美.
海也是危机的象徵.
後来,使徒约翰看见异象写下了海最後的光景时说,「海也不再有了.
」再一次重复我们的问题,我们能想像到,当天与他同在船上的人能够忘怀那件事的属灵价值吗能够忘怀他在风浪中还可以高枕无忧吗他们能忘怀他们叫醒他时,他醒来,就把风浪平息了吗我不以为,他醒过来平静风浪,其本身对他们具有教训的价值.
我以为,他们那天的经历最主要的价值,是显明了一个事实,就是他们根本不必叫醒他,因为:天地海洋的主在船上,诸水不能吞灭这艘船.
他们当天必定学习到,在风浪息难的日子,如果他们呼叫,他就会平息风浪.
是的,不过他们所学的一个更深刻的功课是,没有任何风浪能破坏神的计划,虽然地狱的权势都被释放,虽然它有能力控制大自然、事件、人心、和世界的潮流,能鼓动它们酿成风浪,破坏基督睡觉的脆弱小船.
然而,这一切都没有用,只要有他同在,一切都会平安稳妥.

这是最深奥的功课.
我不敢说这些人已经完全学会这功课.
但是,无论何时他们遇见了失败,他就必帮助他们.
这件事的记忆,以及他的责备,必定会常在他们心中浮起.
基督在我船上,我可以傲笑风浪.
不必叫醒他.
有基督在我船上,我能对风浪傲笑吗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
但是,我应该能,我也希望能.
我相信这是生命中最深奥的功课,不管是个人的生命,或是国际的大事.
如果认识基督,人的心中不应该有恐惧.
我们可以肯定,-一次的风浪都有基督在其中.
在患难焦虑的时刻,他似乎睡著了,我们是否也要像这些人以及其他的人,到他跟前说,夫子,我们丧命,你不顾么你在作甚么请看你船外的四周,巨浪在怒吼!
我们有被吞灭的危险,-一件事似乎都不对劲.

这一切的恐惧其实都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值得的.
有主在风浪的中间,我们可以在他里面享安息,对著风浪傲笑.
这话论到世界,可能容易相信;论到我们自己的生命,可能没有那么容易相信.
这是一个奇怪的事实.
但是,这事实是真实的.
我们可以很轻易的把世界交托给他,可是要把自己交托给他,却不那么容易.
基督是否好像在睡觉不过,他是在那里.
如果我们要看最伟大的事,最好不要叫醒他.
如果他愿意止息风浪,那是好的.
但是,还有更好的事,就是看他如何经历这风浪!
这正是他希望这些人作的.
同样的,如果我们相信,我们就不应该有恐惧.

虽然将近两千年已经过去了,从某些意义上看,我们知道的比这些人多,但我们仍然不得不问,「这到底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安息的秘诀.
如果我们真正认识他,我们就必安静.
正如有人说的,虽然在风浪中,只要有神同在,就比在任何没有神同在的地方更安全.
这也是我们必须学习,必须托住的.
我们可以有平安!
我们可以与他合作!

马可福音5:1-20「有一个被污鬼附著的人,从坟茔里出来迎著他」(可5:2),这段经文一开始就把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我们的主对付被鬼附著的人这件事上.
从马可用这么多篇幅,详细记述这件事,就可以看出他特别重视赶鬼这类事件.
马太和路加也都记录了这个神迹,但相比之下都没有马可记得那么详尽.
在此之前,赶鬼的事情也曾经发生过.
在迦百农的第一个安息日早晨,耶稣也在会堂里医治过一个被污鬼附著的人.
当天日落的时候,他又医治了其他一些被鬼附著的人(1:23-27,32-34).
马可记载说,他在加利利全地同样的赶鬼(1:39).
.
马可宣告说,「污鬼无论何时看见他,就俯伏在他面前,喊著说,『你是神的儿子.
』耶稣再三的嘱咐他们,不要把他显露出来.
」在设立十二门徒的时候,他赐给他们权柄赶鬼(3:15).
还有,他在回答从耶路撒冷来的文士指责他赶鬼之时,曾经非常严肃的警告他们,因为他们污蔑他是靠著鬼王赶鬼(3:22-30),他们已接近那不能得赦免的罪了.

接下去就是这个重要的故事.
我们继续研读本福音书时,会一再的接触到这类赶鬼的事.
他差遣使徒出去时,赐给他们赶鬼的权柄(6:7-13);他医治叙利非尼基妇人的女儿(七25-30);在变像山下,他医治那害癫间病的孩子;约翰报告耶稣说,十二个门徒之外,有个不属於他们的人也奉他的名赶鬼(9:38);最後是抹大拉的马利亚,耶稣从她身上赶出七个鬼;并且按照马可所记,耶稣最後给门徒的吩咐之一,是他们可以奉他的名赶鬼(16:17).

在格拉森这件事上,作者显然有意详细讨论「赶鬼」这题目.
这件事从许多方面看都是很特出的,所以马可详尽的记录了一切.
惟有马太告诉我们,当时被鬼附的有两个人.
路加和马可只提到其中之一.
显然的,因为这故事本身非常出名,并且这个被鬼附著的人之得医治也特别奇妙.
原文的意思直译是,「在那里,有一个住在污鬼里面的人,从坟茔出来迎著他.
」摩利逊博士说,这句话所启示的意思是,污鬼在这人身上所表现的,反而比这人的人性更显著,更吸引人注意.
在这里我们的主面对了一个最可怕的被鬼附著的人.
由於这事的性质特别,并且经文又给与它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必须特别加以注意.
我以为我们应该先探讨被鬼附著的一般情形,然後再特别思想这故事.

圣经见证,灵界事物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
我不愿讲超越圣经的见证之外的东西.
整本圣经承认这个灵气世界存在的事实,并且也承认它们是存在於某种条件下,也有特别的目的.
还有,它们可以接近人.
福音书所记录的事实,就是人会被鬼附著,这是无可置疑的.
我们的主在地上服事时,也一再使用他的权柄赶鬼.
开始研究本福音书时,我介绍过的那位伯尔纳,曾经提到另一个事实,就是从马可福音似乎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启示是一步一步渐进的.

本事件发生以前,马可已经在我们心中留下一个印象.
我们的主经常遇到被鬼附著的男女,他也经常使用权柄和能力赶出这些鬼.
有些人反对这种看法.
他们说,这是因为我们的主不了解这些人的真相.
我不拟在此加以辩论,因为这牵涉到我们对基督论的看法.
而我个人不能接受他们对福音故事所下的这种定义或解释.
他们又说,没有所谓被鬼附著之事,他只不过是使用当时的人惯用的言语,其实他知道这些人并不是真正被鬼附著.
在我个人看来,这样的论点等於指责耶稣鼓励人迷信,我不能够接受这样的解释.
他们又说,这些记录所用的言语是福音书作者自己所加的,是他们对耶稣所作之事的解释.
他们用以记录的文字会使普通的人读来觉得他真的在跟魔鬼对话,事实却非如此.
他只是使一些发疯的人平静下来,给他们平安,门徒们就把他所作的事写成了现在圣经的内容.
对我来说,这样的观点等於摧毁了新约圣经作者之权威,使人不能相信新约中所记的任何事情.

这些反对意见既然都不成立,现在让我们来看这个问题.
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要分别「恶者」和「鬼」.
这两个名词有很大的区别,「恶者」是一个实际上存在的东西,在新约圣经中共出现三十次,-一次都是指撒但.
在教牧书信中出现了三次,都是当作形容词用来指恶人.
所以,在新约圣经中,一般来讲,恶者一词都是指那个奇怪的、神秘的、可怕的东西,就是撒但;「鬼」这个字也一再的被使用,这是当时很普通的一个字.
今天我们要解释这个字的意义可能有点困难,不过我们都知道在当时这个字的用法很普遍.
假如把我们自己限定在新约的范围内,我们可以发现,「鬼」这个字经常被当作「污鬼」,或「恶鬼」的同义词.

我们还要注意的第二点很重要,就是我们必须知道,按新约所启示的,恶者和鬼之间的关系.
前面我们讨论过,我们的主与从耶路撒冷来的文士争论,因为他们指责他靠著别西卜赶鬼.
别西卜在他们的观念中是鬼王.
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流行的一种观念.
我们要紧紧记在心中,我们的主当时是用最严肃的态度回答他们的指责,但他并没有纠正他们的这个观念.
他承认这个观念是正确的,并且根据这个观念与他们辩论.
他宣告说,如果撒但赶出撒但,那么他的国就要分裂.
他这话等於承认了他们的观念正确,就是有一个属於邪灵或魔鬼的世界,而这世界是被那位他们称为别西卜的鬼王所统治、管辖、控制的.

有一位使徒形容耶稣基督的事工为「周流四方,行善事,医好凡被魔鬼压制的人.
」这句话包括医治生病的和赶鬼.
这里所显示的观念是,这个世界是在这一个鬼的控制之下.
我们的主不反对这种看法.
他接受,并对付一切被鬼附的人,都是由这观念出发的.

在此要说明,新约中对於这些灵界事物到底是甚么,并没有明确的说朋.
旧的看法认为,他们是人的灵.
希腊哲学的观念是,他们是生活在远古「黄金时代」(译注:希腊传说中,人类早期无罪、快乐的一段时期)那些人的灵.
他们认为这些灵界的东西并不邪恶,因此他们中间也有人去拜鬼.
他们拜的并不一定是恶鬼,而是那些生存在黄金时代的人的灵.
这样的看法,经过修正以後,今天仍然被某些人接受.
另外有些人主张,这些灵界的东西都是亚当以前的人的灵.
这些人在创世记所记录的时代以前,就已经堕落了.
我提出这些看法,只是要表明人类虽有各种不同的猜测,至少都相信灵界物体的存在.
当然,我们在思想这题目时,一定要谨记新约关於这事的启示,就是这些灵界的东西经常在寻找一些可以让他们安息的物质,经常藉著某些东西活动并住在这些东西里面.
虽然圣经对这个题目没有完整的启示,可是经常也会显露出一些线索来.

还有一个普遍被接受的观念,就是这些灵界的东西,乃是在最早时期因犯罪而堕落的那些天使.
他们跟随路西弗,就是早晨之子,背叛神,与神为敌,後来成为空中掌权者的王、这世界的神.
新约对於这些灵界物体的存在,说得很清楚.
对於他们能接近人,也说得很清楚.
对於他们与人接触时,总是给人的生命带来破坏这事实,也说得很清楚.
新约为我们所描绘的被鬼附著的人,是一幅很可怕的光景.
所以,我们要先给「被鬼附著」一词加以定义.
我们常用的「被鬼附著」一词,在新约中并没有出现过.
新约所用的词句,正确的翻译应该是「鬼化的人」,或者可以称之为「鬼人」.
虽然我不愿大肆主张「被鬼附著」和「鬼化的人」两者之间截然的不同,但是我们还是要记住其中有所差别.
因为,今天我们说到「被鬼附著」时,里面有我们自己想像的含义,所以我们应该矫正观念,不要滥用想像.
要记住新约所用的话不是「被鬼附著」,而是「鬼化的人」,就是一个人被一个鬼或许多鬼所影响.
新约明白教训,人有被鬼附著的可能.

现代人的经历也见证了新约的真理,特别是那些在海外宣教的宣教士之经历.
他们见证说,他们确实遭遇到新约所描述的同样光景.
他们又见证另一个事实,就是他们发现基督的名字和能力,足以赶出这些鬼,使人得自由.

鬼附著人的目的,从鬼这方面来看,永远是要找一个工具.
鬼的力量是由外面得到的,而其结局也是可怕的.
新约从来没有说一个人被善鬼所附,只有说到被神的灵所充满.
也从来没有说,鬼附在一个人身上,目的是为医治、造福、光照那人.
圣经从来没有说到,人能和善良、纯洁而圣洁的灵相交,只有一个例外,就是撒母耳的灵向扫罗显现.

人如果被鬼附著,会显示出甚么样的光景第一,他要进入一个可怕孤独之地.
这个人住在坟茔里,住在死人的地方,远远的离开其他的人.
第二,他生活於可怕的,没有任何约束的情况下,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约束他.
第三,他的整个经历是日夜不安、整天喊叫.
第四,他伤害自己,用石头打自己.
最後,他搅扰了其他的人.
有一位福音书作者说,没有人能从他住的那条路经过.
这幅图像显示出,人被鬼附著後果是何等的可怕.

这故事对鬼本身有甚么启示呢这件事最具启发性的事是,鬼认识基督,也服他.
这个人远远的看见耶稣,就跑过去拜他.
「拜」这个字的意思是他顺服於耶稣,俯伏在他面前.
他所说的话显示出他在基督面前敬拜他的态度.
他所问的问题很奇怪,也令人惊讶,「耶稣,我与你有甚么相干」或者说,耶稣,我和你有何共同之处呢他用奇妙的称呼来称呼耶稣.
邪灵在基督面前经常都用「至高神的儿子」称呼他.
接著,他又提出一个请求,「我指著神恳求你,不要叫我受苦.
」还有一个几乎不近情理的请求,「再三的求耶稣,不要叫他们离开那地方.
」这是马可所用的词句.
路加所用的词句是「鬼就央求耶稣,不要吩咐他们到无底坑里去.
」最後,他们吵著说,如果把他们从这个人身上赶出来,就让他们进入猪群里去.
这表示,他们希望可以附在某些物质上面,以满足他们本性的需求.

请再读一遍这故事,以便观察基督如何对付这个鬼化了的人.
他们向他挑战说,我与你有甚么相干.
这话是鬼藉著那人说出来的.
耶稣回答他说,「从这人身上出来吧!
」这句话安祥但带著权威,那些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门徒都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迦百农会堂里第一个安息日早晨,门徒们看到他赶鬼时,也曾感到惊讶.
他们惊讶的不是赶鬼这件事,因为文士也可以赶鬼.
他们惊讶的是,他的外表安祥却带著权威,只凭一句话,鬼就立刻承认,并降服於他够权威.
这里的情形也一样.
他说,「污鬼阿!
从这人身上出来吧!
」只有这句话就够了.

其次,鬼就要求说,「我指著神恳求你,不要叫我受苦.
」基督问,「你名叫甚么」这里有一件事特别吸引了我们的注意.
仔细读过这段经文以後,我相信我们的主问的不是鬼的名字,而是那个人的名字,藉此以恢复那个人的自我意识.
我相信,他是以无限的温柔发出这个问题的.
这个人正在摆脱那个折磨他生命的鬼之可怕控制,主问他,「你名叫甚么」回答他的是邪灵.
不过,从这个答话中也可以看出,这人的痛苦和无助,「我名叫群,因为我们多的缘故.
」在我看来,起初答话的显然是那个人,因为他的自我意识已经被唤醒了.
「我名叫群,因为我们多的缘故.
」请注意,他说,「我名」表示他的自我意识已经清醒.
但是,很快的,那折磨破坏他生命的又回到他身上,「因为我们多的缘故.
」邪灵要求去附在猪群的身上,马可说,「耶稣准了他们.
」马太却记载耶稣说,「去吧!
」耶稣允许邪灵进入猪群,也是对他们的审判,因为这群猪被鬼附著以後,都在水里淹死了,这群鬼也堕入无底坑里去了.

我无意介入有关这群猪的辩论中.
我们只有说,耶稣的服事工作是在犹太人的地区进行的.
即使他是在希腊的城市中服事,耶稣所对付的也是以色列人.
藉著消灭这一群猪,他间接的指责了那些养猪的人,因为这一行业乃是圣经所严令禁止的.

主对这人最後所说的话是,「你回家去,到你的亲属那里,将主为你所作的是何等大的事,是怎样怜悯你,都告诉他们.
」这段话就把耶稣服事的整个目的表明出来,就是他怜悯人,把人从恶者的辖制之下救赎出来,这件事也显明了鬼附著人惟一的目的,就是要破坏人性.

最後的一幕却是令人伤心的,就是当地的人看见这事,就央求耶稣离开他们的境界.
他们看见那被鬼附著的人坐著,穿上衣服,心里明白过来.
可是他们宁可不要这一方面的益处,反而希望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干涉.
因此,我们看到基督又坐上了船渡回到另一边去.

我们思想的这一段故事,对我们有甚么价值我觉得圣经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对我们一定有价值.
第一个价值是,这故事揭露了邪灵的世界.
第二个价值是,它启示了我们的主有胜过这邪灵世界的权能.
但是,有人反对说,现在已经没有这一类故事了.
这结论下得太快.
我已经说过,宣教士在一些异教徒的地区所经历的见证是清楚而不可否认的.
我以为整个邪灵的现象是整体一致的.
现在人用「灵媒」取代「被鬼附著」.
可是,基督徒若以不屑的眼光来看邪灵的世界,或是把它当作无稽之谈,那就犯了大错.
邪灵的世界是真实的.
有些人真的能和灵界交往,他们可以从灵界得到问题的答案.
可是,如此一来,他们就被那灵控制了.
邪灵成为他们的主人,他们成为这些邪灵讲话的媒介.
人若如此被邪灵所制,就是被撒但所制,因为邪灵的范畴就是撒但的范畴.

退一步说,今天在英美等国虽然没有像福音书所记载那样被鬼附著的现象,我们还是要问,这本身是不是魔鬼的手段今天,福音已经传到英美这两个国家,在灵性知识的水平上,虽然还达不到真正基督徒应该有的水平,但这些国家总比那些福音还没传到的地区高得多.
很可能,在这些国家中没有被鬼附著的现象,本身就是撒但巧妙的诡计,在我们中间他伪装成光明的天使,邪灵伪装成神的灵来引诱人.

邪灵世界仍然存在,保罗的话仍然真实,「我们并不是与属血气的争战,乃是与那些执改的、掌权的、管辖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属灵气的恶魔争战.
」但是,另一方面,主的权能和权柄仍然胜过这一切.
因此,邪灵从外面接近我们时,我们有能力完全胜过他们,并且藉著他的名,我们有绝对的权柄和能力,可以把邪灵从人身上赶出去.
不过我们必须先和主有真实的关系.

容我再引用保罗在以弗所书里面所说的话,好叫我们在对付这邪灵的世界时,「要拿起神所赐的全副军装,好在磨难的日子抵挡仇敌.
」我们要不断与那看不见的势力和敌人争战,和那些被大仇敌所管辖的势力和权柄争战,直到最後的得胜.

如果我们认识了这仇敌,我们也必定要记住主的能力.
保罗写道,「我们并非不晓得他的诡计.
」这表示他对於邪灵世界有真正的认识,他用敏锐的眼睛看透了他们,也为我们记录下来.
这样的认识,乃是出於基督所赐的光照.

所以,我们研读这些故事时,不要把它当作是很久很久以前的古老故事,好像这些邪灵只有以前存在,如今已经不再有.
而是要认清,我们在地上实现神国的道路中,要不断与管辖这幽暗世界的恶魔争战.
我们主的权柄能管辖这幽暗世界.
只要我们信靠他、顺服他,在这方面我们也可以得胜有余.
请我们记住:地狱近在身边……但神更近,他用火环绕我们.
看哪!
信心的眼睛得光照,看到全山充满光明的火焰.
马可福音5:21-43「有一个管会堂的人名叫睚鲁…….
有一个女人……」(可5:22,25),从某些方面讲,在我们主事奉工作中所发生的事件里,没有比这段经文中这两个伤心的人之故事更美.
他们都设法找到耶稣,也都得到了安慰.

这两件事是发生在同一个故事里.
马太、马可和路加都同样记载,那个妇人模耶稣衣裳的时候,正是他前往睚鲁家的途中.
从睚鲁的眼光看,这妇人拦阻了他.
可是,从耶稣的立场看,这妇人使他更能帮助睚鲁.

这样把这两件事当作同一个故事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最高的启示,就是神的仆人对人的悲伤很敏感,并且也可以看出,他随时准备好,他迫切的希望对人的伤痛有所作为.
这段经文用最简单、最自然的方法,把这些受苦的人介绍给我们.
从自然的角度来读这故事,无可避免的,我们会对这两个受苦的人产生一切的同情.
由於我们自己都走过悲伤的道路,知道何谓痛苦,所以这个故事虽然历时已有两千年,我们对於睚鲁和这个妇人还是会立刻产生同情.
因为我们当中,也有很多人受过和他们同样的苦.

由於我们感情中有了这样的同情,便可以了解耶稣的态度,和他举动中的温柔和能力.
耶稣伸手帮助的结果,使这两个人杂乱而悲伤的心灵都有了平安和喜乐.
前面说过在格拉森的地区,我们的主用最奇妙的方法,表明了他胜过魔鬼的权能.
可是由於人类奇怪的天性,和不能解释的奥秘,当地的人要求耶稣离开他们的境界.
於是他就和门徒渡海回到对岸去.
他前不久才平静过这海面上的风浪.
在海的对岸,又有一大群人围著他聚集了,於是,他就继续工作.
马可在这里所用的字眼非常具有启示性.
他说,「许多人到他那里聚集.
」这个字的意思表示,人们向著他前推後挤的.
他不可能随意走动.
他们把他挤得紧紧的.
不久以後,他和睚鲁一起往前走,群众仍然拥挤著他,推他.
不是故意对他无礼,而是因为他们太渴望接近他.
这些群众充满了好奇和看热闹的心情,可是对耶稣心中的温柔和怜悯,以及宏大的爱完全一无所知.

门徒也与他同在.
他所设立的十二个门徒都与他在一起.
这故事和其他的事件一样,对於他们在他面前受训练,预备他们将来的工作都是很重要的.
他们心里对他是忠诚的,但是也充满了无知.
所以稍後,他问「谁摸我的衣裳」时,他们不能了解他的意思.
而後来,他叫那个小女孩复活过来时,他们也都觉得惊讶.

这是伟大的一幕,我喜欢在这里多讲一点.
如果我是一个画家,我希望能把当天的群众描绘下来.
他们当中有些人快乐,有些人忧伤.
母亲们也许把他们的小孩子高举过头,使他们在耶稣经过时可以看到他.
一些人在他四周不断拥挤著,想要排开众人,到耶稣面前去看看他.
这是一幅伟大的人类画像.

让我们暂时不要注意这些群众和门徒,先把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三个中心人物上:睚鲁、那妇人、和耶稣.
我们要很仔细的看睚鲁,了解他的伤心.
我们也要看这妇人,同情她的绝望.
这样我们就可以带著敬意来看我们的主,看看他对这些忧伤的人,对这些经历痛苦而孤独的人有何作为.

我们要先思想睚鲁和这小女孩的母亲.
这母亲没有和睚鲁一同来劝耶稣到她家去,她和一般作母亲的一样,留在家中,在女儿身边看护她的病.
这故事中,只有提到她一次.
而且,若不是出於耶稣的体贴,根本就不会提到她.
因为他到达这个家以後,特地带著女孩的父亲和母亲进到内房去.
不过,这里我们所看到的是睚鲁去找耶稣,而作母亲的则留在家中,在小女孩身边照顾她.

有多少人真正能够看到这些人呢有多少人能看出这故事中所显示出来的父母之爱呢这种爱是何等的希奇、神秘,不同於其他一切的爱.
这种爱有属於它自己的特质,它太细腻.
太微妙、太柔和了,我们无论用甚么词汇来描写它,总是觉得不够.

睚鲁使用了一个词句,充分表现出他的心意.
这个词句也表达了他的所有观念.
睚鲁说,「我的小女儿!
」哦!
我们可以爱所有的小孩,所有的小孩可能被看为是神差遣到我们面前来的小天使.
但是,这中间有差别.
父母的爱当中含有最惊人,也是最高尚的责任感.
如果有人对我说,你作这个,作那个,因为这是你的责任.
我会反问他,为甚么如果他回答,这是为了你自己的缘故.
我可能回答说,滚开,不要管我的事.
可是,如果他对我说,这是为了你家孩子的缘故,他就能征服我,能胜过我.
哦!
父母亲为孩子的那种痛苦的爱,可以叫作父母的人发抖.
「我的小女儿!
」这句话本身就是一幅图像.
路加透露了另个事实,她是一个独生女,只有十二岁.
「十二岁」在家庭中还是一个充满安详歌唱的年龄.
她已经长大到这个年龄,今天称之为少女期.
在这个年龄,他们要作人生最重大的选择,他们就要从蓓蕾转变成盛开的花朵,发展他们的一切潜力.
十二岁,多么可爱的年龄!

接著一句话,显示出悲伤的情况,「我的小女儿快要死了!
」这个家庭已笼罩了一层乌云.
家中不再有欢笑,不必再多加描述,睚鲁的表情已经表达了一切.
然後,我们转过头来看这妇人.
睚鲁的悲伤是深沉的,但是,这个女人的伤痛更深.
一个妇人生命中所接触到的最大的事情就是家庭、社会、和宗教,而这三者中家庭居首位.
我不愿意忽略掉另一件相关的事,就是社会.
我所用的社会一词不是指腐化败坏的社会,而是指真正的社会,指人们生活中的社交圈.
宗教的至圣所总是为真正具有女人德性的人而开的.
而在它的奥秘中,她将一再的发现别人所不知道的喜乐和经历.

现在看看这妇人,她受到了疾病的折磨,不但叫她虚弱,这病本身也可以毁灭她.
不过,这不足以说明她悲伤的痛苦.
我们必须按这妇人的年龄,和上面所提到的那些可以叫她的生命更美满,更华丽的事物,来看这个妇人.
在那个时代,患了血漏症的人都是要被怀疑的.
结果,按照他们族人所规定的法律,她必须离开丈夫,不能留在家中.
她必须被赶离社会,不能和以前的老朋友接触,也不可以参加会堂中的一切活动,更不可以进入圣殿的妇女之院.
这真是一个可怜的妇人.
按照我的了解,她的可怜不在於疾病本身得不到医治,而在於她无法享受到家庭的乐趣,以及无法过正常的社会和宗教的生活.
十二年之久,她经历了心灵、肉体、精神的痛苦.
她倾家荡产,想要恢复健康,都没有用.
为可很直截的写道,她「花尽了她所有的,一点也不见好,病势反倒更重了」.

在睚鲁的事情上,十二年阳光普照的快乐生活,因著那个小女孩的死亡,突然结束了.
在这妇人的身上,十二年的痛苦逐渐恶化,终於变成绝望.
现在,让我们观看主.
我们已经跟随他走过这些圣地.
我们和那些群众一样,对他教训人的智慧感到惊讶.
我们也在他面前看到他能力的彰显.
我们也看到他对付邪灵世界,赶鬼.
现在,我们要看他怎样对付这些伤心的人.

这两个人都来就近他,睚鲁带著公开的请求接近他,这妇人却在暗地里接近他.
睚鲁在人群中挤向他,用明确的话公开要求他帮助,这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听到的.
这妇人也接近耶稣,怎样去接近呢我不太清楚.
我们知道在拥挤买票的窗口前,要挤到前面去是何等的困难.
想一想,那一群饥渴的群众,拥挤著耶稣,而她是一个病了十二年虚弱不堪的妇人,她竟然能拥挤到耶稣的身边.
她来了,她安安静静的来,她摸他.
「摸」这个字事实上的意思并不是很仔细的摸,而是在绝望的情况之下「抓」一把.
这一个妇人在拥挤的群众之中,挤到耶稣面前,心里想如果我能摸他一下,碰他一下,我就必可得痊愈.
她就是怀著这种信心来到耶稣面前.

马可用很直截了当的方法,告诉我们睚鲁所提出的请求.
他的这种方法往往也具有启示性.
睚鲁提出这个请求以後,马可说,「耶稣就和他同去.
」请注意,耶稣立刻采取行动.
眶鲁从心中发出的呼声,打动了耶稣的心灵.
「我的小女儿快要死了!
」耶稣的同情心并不在小女孩,他不同情死去的人.
他同情的是活著的人,叫他动了慈心的,是她父母亲的痛苦.

在路上前进时,他受到了耽搁,这是我们要注意的第二件事.
他起身走了,但又停下来.
那个妇人摸了他,有能力从他身上出去,使她得痊愈,他就停下来.
为甚么他不继续往前走呢不单单是因为他要与那妇人讲话.
是的,他当然要与那妇人讲话.
不过另外他也知道睚鲁家的女儿已经死了,他也知道报信的人正在前来通报睚鲁的途中.
他停下来,藉著这件事要培养一个气氛,叫睚鲁能够相信.
因为他听到这消息时一定会觉得一切都太晚了.
他停下来,是为了睚鲁.
如果我是一个画家,要我描述睚鲁当时的光景,我一定把他描述成一个坐立不安的人.
为甚么他停留这么久我的女儿就要死了!

过了一会儿,对著那父亲心里重重的一击临到了,「你的女儿死了!
何必还劳动先生呢」所以马可写道,「耶稣听见所说的话,就对管会堂的说,『不要怕,只要信!
』」我们暂时不要管这件事的解释,先看看当时到底发生了甚么事.
耶稣刚对那个妇人说,「女儿,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的回去吧!
你的事病痊愈了.
」就在这时候,报信的人到达了,「你的女儿死了,何必还劳动先生呢」那时耶稣说,「不要怕,只要信!
」最绝望的一句话後面,紧接著就是这一句最安慰的话.
是的,但是睚鲁怎能相信他所说的这句话呢那个妇人身上发生了奇妙的事.
她宣告说,她只有摸了一下耶稣的衣裳,灾病就得到了医治.
而耶稣又吩咐她,「平平安安的回去吧!
」所以,耶稣在这里的耽搁,是有原因,有目的的.
他无论在何事上迟延,总有他的意思.
在他迟延之时,帮助就已临到.
在黑暗之中,光明就要出现.
对於我们的基督,这永远是真实的.

然後,他来到了这家.
我们不必对当时的情形多加描述.
当时的情景是如此悲惨.
请听他所讲的第一句话.
他就对他们说,「为甚么乱嚷哭泣呢孩子不是死了,是睡著了!
」这是神对死亡的看法,拉撒路死的时候,他也是说他睡著了,後来因为他们不能了解,他才明白的说,拉撒路已经死了.
他就是因为他们对死亡的无知,所以才采用他们所能了解的话.
他如此对在房子里的人说,「孩子不是死了,是睡著了.
」於是,从这故事里闪烁出他的尊贵和权柄.
那些人耻笑他,耶稣就把他们都撵出去.
只带著彼得、雅各、约翰和孩子的父母进到里面去.
他拉著小女孩的手,用亚兰话对她说,「大利大古米!
」意思是小女孩起来.
我相信普通的时候,耶稣是讲希腊话.
为甚么这里他突然之间改用亚兰话可能他使用的是这个家庭中的人通常用的话语,这表现出他深切的爱.
「小女孩,起来!
」这个翻译并不太好,他所用的话真正的意义是「小羊羔,起来!
」他拉著她的手说,小羊羔起来.

然後他就把她交还给她的父母亲.
可怜的小羊羔.
他把她交还给流泪、痛苦、和忧伤中的父母.
他把她从死里带回来,并不是为了同情她,而是为了同情她的父母.
总之,我们的小羊羔在他手中总比她以前的光景好.
叫他感动的是那位父亲的心.
於是他把女儿交还给他.
叫他感动的是母亲的心.
於是他把小可爱交还给她.
哦!
对这个小女孩,这事无疑的也有好处.
可是归根究底,他是把她带回来交还悲伤中的父母.

现在,我们要看看这妇人.
这里有一两件事是一切相联的,但我们很少注意到.
「他便觉得身上的事病好了……耶稣顿时心里觉得有能力从自己身上出去.
」这就是整个故事.
她摸他.
门徒对他说,你看众人拥挤你,还说谁摸我呢.
啊!
是的,我的弟兄们,好久以前奥古斯丁就说过一句话,「肉体拥挤他,信心摸到他.
」群众拥挤他,可是这个妇人的痛苦和需要却摸到了他.
群众出於好奇的拥挤,和有需要的人痛苦的触摸,那稣永远分辨得清清楚楚.

今天,他仍然能分别.
他永远发出同样的问题,「谁摸我」许许多多的人拥挤他、推他.
我们都真的对他有兴趣,我们都喜爱听有关他的事,我们都喜欢享受教会的崇拜仪式.
然而,感谢神,永远有些人可以摸著他,可以到他面前.
无论何时,一个人在绝望中,最後来到他面前,摸著他,他一定会回答.
需要的人的触摸,他可以感受得到,他也要立刻回应.

那时,那个摸他的妇人必须出面说明.
她必须承认,这不是为了自己的缘故,而是为了耶稣的缘故.
不过,最主要的还是为了睚鲁的缘故.
因此,在耶稣发出这个问题以後,她就出面,把整个事实说出来.
然後,耶稣看著她的眼睛说,「女儿!
」这是记载中耶稣仅有的一次使用这个亲密的称呼.
「女儿……平平安安的回去吧!
」正确的翻译是,「女儿……进入平安去吧!
」过去这十二年的时光都是一片荒凉的旷野,都是一片绝望的土地.
现在他说,「女儿,进入平安去吧!
」你已经离开了家,现在进入我的家吧!
你已经被社会排斥,现在进入与我一切的关系吧!
你已经被拒绝於宗教仪式之外,现在和这一位把你带到神面前的人相交吧!
「女儿,进入平安去吧!
」她离开了.
她到那里去可能回到家里,回到朋友当中,可能下个安息日回到会堂中.
详情如何,我不知道.
不过,我知道她进入平安去了.
即使会堂不再收容她,又有甚么关系她已经有平安,她是耶稣的儿女了.

这些故事有甚么永恒的价值呢这故事让我们明显看到,耶稣是极端的敏感.
「敏感」实际上是一个美丽的字限,可是,它还不足以表达耶稣的敏感.
耶稣的敏感包括迅速、立刻、充分、丰盛、宏伟的回应.
还有,这故事奇妙的启示了耶稣的理解.
我相信在人类之间的爱和友谊之中,「了解」是最奇妙的特质.
了解!
这就是耶稣停下来对那女人说话,帮助她的原因,这就是我们刚才所说过的他很敏感的原因.
「女儿!
」不用讲太多的话,可是後来的人为了讲解这段话,却必须费尽口舌.
可能在这段经文中最能代表他的了解之神圣记号的,是他最後的触摸.
他用手扶起那个死去的女孩,她听到他那像音乐的声音,她的生命就复原,而她就起身了.
然後他吩咐他们给她东西吃.
如果我们编造这个故事,我们一定不敢加上这句话.
即使现在,我们还是有点不敢相信.
但是,他是神,他知道这个小女孩不省人事那么久,清醒过来以後,有了新的生命,她一定是饿了,给她东西吃吧!
他温柔的手触摸了这小女孩冰冷的小手,他像音乐一般的声音把她的生命从遥远的地方带回来.
他并没有忘记她需要吃点东西.
哦!
耶稣何等的了解.

是的,但是你说,我的女儿死了!
我失去了她!
是的,但是你说,我生了病,却没有得到医治,我仍然在受苦中!
像这一类的话,我们要怎样回答呢我要带著崇高的敬意回答说,虽然我自己的女儿走了,他没有叫她复活.
虽然我们的疾病没有得到医治,我们还将再受漫长的痛苦,可是有一件事是肯定的.
从这启示中,我们已经看到他,知道他的心肠,所以我们确信他是同情我们的.

我们还要记住另外一件事.
虽然如此,还有更多的孩子被抚养长大.
不要把这些故事推到两千年前,神也把我家中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接去了.
作为一个父亲,我多么想保有她,可是她却已经去世了.
然而,我家中还有其他的女孩子,她们与我的关系也一样亲密,主把她们赐给我,她们都还与我同在.
他仍然触摸这些小手,把这些小孩子养大.
他仍然医治病人,他医治了许多身体脆弱的人.

因此,我们知道那些没有复活,没有得医治的人仍然在他的爱里面.
因此,无论对他们发生的是甚么事,对他们,对我们都是最好的.
他没有让我保有我的小女孩,他把她接去,然而那是最好的.
我不能十分了解为甚么,不过,我确定那是最好的.
如果他有那种能力,却不那么作,一定有他更美好的原因.

他能够让你家里生病的孩子活过来,可是如果他没有使用那能力,那必定是为了你,为了孩子更大的好处.
我们当为这些事感谢神,这位耶稣今天依旧存在.
他医治的衣裳,仍在我们痛苦的病床旁.
我们触摸他生命的宝座,就得以痊愈.
马可福音6:1-6这里所记的,是我们主第二次访问拿撒勒的事.
马太和马可所记的同是这一件事.
另外,路加所记的,是他刚开始在加利利公开服事时,第一次访问拿撒勒的事.
这两次的访问有显然的差别.
第一次访问拿撒勒时,没有门徒跟从,第二次马可特别说明,「门徒也跟从他.
」;第一次的访问他没有行任何神迹,这一次他按手在几个病人身上治好他们;第一次那些人愤怒的要把他从山崖上推下,他立刻离开那个地区,这一次他似乎在附近的乡村逗留了一段时间.

在第一次和第二次访问之间,他的名声已经滋长,他的能力也更奇妙的显明出来.
不久以前,他的母亲和弟弟曾从拿撒勒到迦百农去,劝他不要继续那样不眠不休的工作.
他们说「他癫狂了」.
出於对他的爱心,他们想说服他一同回拿撒勒去过安宁的生活.
可是他拒绝了.

现在,在差遣这十二个门徒出去以前,他带著他们与他一同回到拿撒勒,这十二个人和他一起,受他训练,以预备将来差他们出去工作.
由於他设立他们要从事特别的工作,所以他们必须与他同在,受特别的训练.
他们已经看过他如何运用他的能力,如何在人类经历中之-一部分作主宰.
然而,现在他们看到他处於一种「不得行甚么异能」的情况下.
这故事对他们是一个新的启示,让他们看见他所可能受到的限制.
他们曾经看到他在不同的情形下彰显了奇妙的能力,是那样自然的发出来,无往不利,而且不可抗拒.
可是,如今这能力却无法施行出来.
这也是他们受训练的一部分.

首先我们要了解这些拿撒勒人不信的表现、原因、和所造成的结果.
这个故事虽然简短,却显示了这些人对耶稣有些甚么样的认识.
他们试图把眼前的这个人和以前的他相连系起来.
他们现在就面对著他,面对著他口中所说的话,他所作的事,或者更可能的是从别人听到他所作的事.
然後他们开始思想他,他们是用过去几十年与他同生活对他的认识来思想他.

他们问两个问题.
第一,「这人从那里有这些事呢」第二,「所赐给他的是甚么智慧,他手所作的是何等的异能呢」第二个问题可以分开为:所赐给他的是甚么智慧他手所作的是何等的异能呢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加了解他们心中的思想.

两个问题:第一,「这人从那里有这些事呢」第二,这些是甚么事呢这是甚么智慧呢他所作的是甚么工作呢从接下去他们所问的问题,可以看出他们问头两个问题的理由.
「这不是那木匠么不是马利亚的儿子,雅各、约西、犹大、西门的长兄么他妹妹们不也是在我们这里么」这故事中的一切太自然了,自然得可悲!
拿撒勒是一座小镇,可能只有一万左右的居民.
像这样的小镀,左右邻居都互相认识,对别人的家务事也了解得一清二楚,可能还比对自己的家务事了解得更清楚.
因此,他们就论到耶稣说,他是一个木匠.
这个人我们认识得太清楚,他的母亲、弟弟、和妹妹们现在也都在我们中间.

现在我们把要思想的次序调转一下,先谈一谈他们後来所讲的这些话.
这些人对耶稣有甚么认识首先,他们认识他的家庭是拿撒勒一个最平凡的家庭.
他们认识他的弟弟,也认识他的妹妹.
他们也认识他是「马利亚的儿子」.
一年以前,他访问拿撒勒时,他们并没有讲这句话.
那时他们讲的是,「这不是约瑟的儿子么」如今他们却说,「这不是那木匠么不是马利亚的儿子么」我不敢过分强调,不过我还是要指出这个问题.
他们说他是马利亚的儿子,背後可能含有多少的怀疑和轻视任何人仔细读过这件事的记录,都可以感受到,这些人是在以一种叫人无法忍受的态度污辱耶稣.
有一次耶稣讲到他的父神,把他和他四周围那些人的父相对照时,他们对他说,「我们不是从淫乱生的.
」语气之间含有多少的轻蔑.
我相信马利亚的心被刀剌透,部分原因乃是她要忍受别人对她的这种可悲的误解,因为他们不了解人类所有历史中这一个最大的奥秘.

他们还认识他是「那木匠」,就是当他们的轭需要修理时,他们的犁头需要磨尖时,雇他来为他们工作的那个人.
他们的房子坏了,也是去雇这个木匠来修理,甚至有可能他们住的房子就是请这个木匠盖的.
这些就是他们对他的认识.

但是,现在他们对他还认识了一些其他的事.
他们知道他是一个行大能奇事的人,这是无法否认的.
也许他所行的大能工作,都是从别的地方传来的报导,不过至少他们知道他确实是一个有智慧的教师.
就在那个安息日,他们再次听他口中所讲的话,他们对於他的智慧都甚觉希奇.
现在仔细看这个故事.
注意基於他们对他的这样认识,这些人有甚么样的心理活动,以及他们接著所产生的心理态度.
我已经说过他们问了两个问题,他们说,「这人从那里有这些事呢」这人是指谁呢这人我们认识得太清楚了,他的弟弟和妹妹都在我们中间.
这人是个木匠,是马利亚的儿子.
他住在我们镇上,是我们中间的一个人,我们没有看到他额头上有甚么光圈,也没有看见甚么超自然的荣耀.
他只不过是和我们一样的人.
这样的一个人从那里有这些事现在再看第二个问题.
他的智慧是甚么智慧呢他所行的异能是甚么样的异能呢这些问题背後潜伏著一个怀疑,而最後这怀疑变成了他们的结论,就是说,他那令人希奇的智慧,叫他们惊讶的异能都是因为他与邪灵世界相交所产生的结果.
他的智慧是明显的,他行的异能也是众目共睹的.
他从那里得到这智慧呢他怎能行这异能实际上他们是在说,这些异能不是他所行的,他的智慧也不是自己的.
这一切的秘密何在呢假如他们的结论是,这一切的秘密在於他与神的相交,他是神的工具,神通过他施行了大能的工作,神又赐给他智慧的话语,那么他们就不会厌弃他.
他们厌弃他,因为他们的结论是,这一切的秘密,在於他与邪灵世界相交所产生的结果.

这种思想并不是新的,以前就有人如此讲过.
当时那些人指责他靠鬼王赶鬼,说他是邪灵世界的工具.
如今在拿撒勒我们也看到人们有著同样的思想路线.
他们问题背後所隐含的那个怀疑,已经成为他们的结论.
「他们就厌弃他.
」他们对他愤慨,他成为他们的绊脚石,叫他们跌倒.
他们对他愤慨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不愿顺服於他的智慧,不肯接受他所行的异能,因为他们自以为对他认识得太清楚了.
他们认定这些事不可能是从上头来的,而是从下面来的.
这就是这些拿撒勒人心中的思想.

现在我们要来考虑他们不信的原因.
他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论,答案并不难寻见.
我们可以从主在这里所讲的话中找到,也可以在他在耶路撒冷另一次类似的情形下,所讲过同样的话中找到.
不过那时他的对象不是他的乡亲,而是那些领袖人物.
然而他们所面对的问题是一样的.
为了要了解这种不信,我要同时引用他在这里所说的话,以及他後来在耶路撒冷所说的话.

「大凡先知,除了本地亲属本家之外,没有不被人尊敬的.
」这一句话我们常常引用,所以不必多讲.
不过,我要把他们心中丑陋的一面揭露出来.
我认为耶稣的话显示了他们不信的理由是出於嫉妒.
他们很难於承认这一个与他们没有分别的人,竟能比他们更优越.
这点不必多加解释我们都了解得太清楚了.
这是人性遗传下来丑陋的一面,历世历代都没有改变.
古时这罪性如何在拿撒勒人心中动工,今天仍然在人们心中强烈的动工.
这是人性的互相轻视,人总以为自己比别人高,总不能相信我们同辈中的一个人能当我们的教师.
我们对他太了解,因此我们不能相信他.

接著请观察拿撒勒人这种态度所显现出来的一些含义.
第一,很明显的,这种态度是不可理喻的.
事实摆在那里,他们承认他的智慧,他们知道他的异能,可是他们拒绝接受这是他的智慧和他的工作.
他们凭甚么理由如此拒绝呢请注意这种态度的错误.
对他们惟一可能的解释是把善当作恶,把这些善事当作是从邪灵而来的.
他们承认他的智慧,不过他们说,这智慧是由邪灵世界来的.
请再次听这些拿撒勒人的话,注意这样的批评实际上是批评到他们自己:他是我们当中的一个人,所以他不可能成为行善的工具.
如果他们深入一想,就可以知道他们是在定自己的罪.
这一个人不能够教训我们,因为他与我们一样.
为甚么不可以因为他的水平并不高过我的,假如这样,就没有人能够教训别人任何事了.
这个人是从我们村庄出去的,不能回到我们的村庄就教训起我们.
为甚么不能因为他是我们中间的一分子.
这样,整个村庄的人就没有办法行任何大多了.
哦!
这些拿撒勒人对耶稣如此的批评是很微妙的,在中知不觉间他们承认了自己的限制.

但是我们还没有触摸到更深入的一层.
在我看来,耶稣对这些粗鲁的村人非常温柔和忍耐.
在那里他并没有说到最深刻、最奥妙、最有启发性的事.
这些他都留到耶路撒冷去讲.
不久以後他去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无论在文化或知识水平上都比较高,不过那里的人所问的问题不是和拿撒勒人相类似,「这个人没有学过,怎么明白书呢」在拿撒勒这个偏僻的村庄,他们问的问题是,「这人从那里有这些事呢」在耶路撒冷他们问的方式不一样.
他们的问题是,这个人没有学过,怎么明白书呢.
用今天的话说,这个人没有上过美国哈佛大学,或英国牛津大学,怎能有这样的知识水平呢像这样的问题从来没有消失过,真是何等的可悲.
今天有些传道人还是必须在别人这样的批评之下工作,可能一直到世界的未了,这问题都不会消失.

但是让我们来到他们批评的背後,看看他们的批评令人惊讶之处.
这个加利利乡下人曾经叫拿撒勒人希奇,後来又叫大都市耶路撒冷的人希奇,而更叫他们希奇的是,他所论到的是他们思想范围之内的事.
慕迪开始在伦敦传道时,伦敦的人也厌弃他,因为他讲话带著浓厚的美国口音.
这只是一个例子而已.
耶稣到耶路撒冷去时,他讲话的口音并不特别显明他是来自乡村.
慕迪开始在伦敦讲道时,那些人厌弃他,因为他的话不合文法,或者根本没有文法.
耶稣到耶路撒冷去时,他们说,「这个人没有学过,怎么明白书呢」拿撒勒人和耶路撒冷的人,乡村的人和都市的人都有同样的问题,这人从那里有这些事耶稣在拿撒勒回答这问题时说,「大凡先知,除了本地亲属本家之外,没有不被人尊敬的.
」在耶路撒冷回答这问题时说,「我的教训不是我自己的,乃是那差我来者的.
人若立志遵著他的旨意行,就必晓得这教训或是出於神,或是我凭著自已说的.
」知道了耶稣两种不同的回答以後,现在我们暂时不要管那些大都市里的人,还是回到拿撒勒.
我们要问的问题是,他们不信的原因何在请记住这件重要的事,耶稣在耶路撒冷说,人若立志遵著他的旨意行,就必晓得这教训或是出於神,或是我凭著自己说的.
换句话说,凡是愿意遵行神旨意的,一定知道神的旨意是甚么.
耶稣所说过的话语中,大概没有比这句话更大胆的了.
他要人们经常注意,不论在甚么地方,一个人的心若是愿意遵行神的旨意,若听到了他的教训,一定可以辨认出来这就是神的声音.
他这句话已经显明了他们不信的原因.
他们生命的中心动机根本就是错误的.
这些人不单单没有遵行神的旨意而活;问题还不在於他们没有遵行神的旨意.
耶稣的话并不是说凡是遵行神旨意的人就必知道,而是说凡是「立志遵著他旨意行」的人就必知道.
这就是说,这个人也许还没有遵行神旨意,但是他已经立定了这样的志向.
基督说,对於这样的人我就可以用神的权威与他接触.
基督并不是说一个完全的人,而是说一个愿意达到完全的人,就可以知道神的旨意.
他说的话是针对里面的动机,心里的感情和愿望,而不管这人的心是否破碎、麻痹、瘫痪.
基督说,只要一个人有那种愿望,我就可以摸到他.
一个怀有这种愿望的人,就可以发现我的话语有神的权威.

这些拿撒勒人没有这种愿望,他们生命的中心动机根本是错误的.
他们不愿意遵行神的旨意,只求自己的喜悦,结果他们的眼睛瞎了,也就不能相信.
最後,他们的不信带来了甚么结果呢这里我们面对的是我们整个默想中最奥妙、最奇特、最严肃的事,「耶稣就在那里不得行甚么异能.
」他的无所不能的能力受到了限制.
为甚么在那里他不能行大能的事因为这些人生命中的愿望和动机已经把神排斥在外.
因此,他们的人性就降了格,他的智慧和他的工作光照他们时,他们反倒喜爱黑暗,匆忙的奔回黑暗中,拒绝接受那光.
因此,他们就再一次把神排斥在外了.
「耶稣就在那里不得行甚么异能.
」我们从新约中还看到一句与此有关的最吸引人的话.
他因为他们的不信而「诧异」.
他不是诧异他们的不信.
他诧异的是造成他们不信的原因.
假如你认为这两句话没有甚么差别,我可以立刻承认,从某一个角度来音,他所诧异的确实是他们的不信.
不过,他所诧异的不是那个事实本身,而是那事实的本质.
他们的不信,范围扩展得很广.
读到耶稣因他们的不信而希奇、而诧异时,我就在想他当时心中思想的到底是些甚么.
他诧异,因他完全了解他们的不信.
他诧异,因他知道他们不信的起因.
他诧异,因他知道这种不信可以叫神的大能受到限制.

旧约有一段经文可以清楚的光照这一点,虽然从某些角度看,该段经文和本故事没有关系.
耶利米在一个崇高的先知异象中讲到这件最令人惊讶的事,「我的百姓将他们的荣耀,换了那无益的神.
诸天哪,要因此惊奇,极其恐慌,甚为凄凉.
」这是耶和华说的,因为「我的百姓作了两件恶事,就是离弃我这活水的泉源,为自己凿出池子,是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
」耶利米这段惊人的经文的中心钥句,也是大胆的思想乃是,「诸天哪!
要因此惊奇.
」这话击打人的心,使人几乎喘不过气来.
诸天哪!
要因此极其恐慌,要因此甚为凄凉.
「他诧异他们的不信.
」这是神对於人的不信,对那种说不出的可怕愚味所感到的惊奇.

他们的不信所造成的最後结果是,他离开他们不再回来了.
可是请注意,他的恩典也有分别.
在那里有几个病人,他们带著渴望的眼睛盯著他看.
这些人的心渴望他,因此他就医治了他们.
在那里他不能行异能,可是他也作了精微的分别.
在那个心里坚硬不信的城里,他自己的能力无法彰显出来,可是在那里也有几颗脆弱的心颤抖的向著他,他就按手在几个病人身上医治了他们.

暂且不谈在拿撒勒发生的这个奇怪的故事,我们想一想现代人的不信.
现代人不信今天我们都有一点高举「现代人」一词,事实上我们对於「现代」的一切都有一种好感.
我对於现代的思想已经有一点厌倦,对於向现代思想不断焚香顶礼,渴望把我们信仰的内容和整本圣经的启示和现代思想加以调合的作法,也深感厌倦.

现代思想是甚么呢所谓「现代」一词是甚么意义「现代」的意思就是现在,就是此时.
英文的Modern是从拉丁丈(Modo)而来,最根本的意思就是「此刻」.
这个字有时可以翻译成「只有」(Only)或「但是」(But).
假定我们把现代换成此刻,那么现代思想就可以译成「此刻的思想」.
这种译法比较好,比较接近原意.
「现代」和「最终」是相对的.
「现代」这个字的来源和另外两个字有很密切的关系,就是Moderate(温和的)和Modest(庄重的).
不过这两个字现在已经和「现代」毫无关系.

不管现代思想是甚么,不管我们对现代思想怎么样焚香顶礼,我们必须记住人心中几个延续不断的因素.
我们必须记住人心智的活动中,动机占有非常重要而且永不改变的地位.
我们也必须经常记住,一切的心智活动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动机:真理的动机或诡诈的动机.
这两个动机的背後,前者是神,後者是自我.
所以现代思想和现代的不信,和以前拿撒勒人的不信极其相近.

现代不信的人对耶稣有那些认识那些具体的事实是无论信或不信的人都不能否认的呢第一,属灵的革命永远与耶稣有关.
第二,道德的更新永远与耶稣有关.
第三,物质的改善永远与耶稣有关.
我们在此使用了耶稣这个名字,我们还记得这个名字刚在新约出现时的情形.
然後再想一想,今天提耶稣这个名字时,人们对他存有何等崇高的敬意.
当初拿撒勒人以不屑的态度称呼这个名字,到今天人们对这个名字怀有敬意,这期间一切属灵的革命、道德的更新、物质的改善等都和这名字有关.

不过另一件事实是现代不信的人也必须承认的.
上面所提的三样事实都是与新约的耶稣有关,灵性的革命、道德的更新、物质的改善,这些都是新约中耶稣的福音传达之後所产生的结果.
这些结果不是教会组织所造成的.
这些属灵的、道德的、物质的结果,也不是因为某些神学家而产生的.
它们都是因为耶稣,就是福音书中的这位耶稣而产生的.
因为人读了福音书,看见了他,听到了福音书中的话才有这些结果产生.
这样的事实,历世历代以来一直都在继续发生.

记住这些事实,然後再看现代不信者的态度.
现代不信者承认属灵的革命、道德的更新、物质的改善等等头三样事实,却否认第四项事实,就是否认福音书所记耶稣的事.
但是请注意,这样的不信会把人导向何方.
他们并不犯拿撒勒人那样的错误,颠倒是非,把善当作恶.
今天再犯这样的错误就太过分了.
现代不信的人承认这些事实,却弃绝他,试图为这些事实寻找另外的原因.
他们看耶稣和福音书中的记录,就说,不!
不!
这些事实不可能是因这样的一个人而产生的.
他们心智活动的基础可以说是一方面否认一切超自然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否认自然的因素.
现代不信的人首先说,这些超自然的故事不是真的.
然而如此一来,现代不信的人就必须面对一个问题,就是这些事实摆在眼前,却找不到充分的理由来说明它们.
如果这位耶稣不是福音书中所介绍的那个样子:拥有我们的人性,但是又不同於我们的人性;与神无限的奥秘有密切的关系,但是也与我们人性经验有密切的关系,又超然於人性之外;如果他不是道成肉身,是从神的旨意和能力而生的,那么对於现代不信的人所说,这些结果不能由这样的一位耶稣产生的,我也不会觉得奇怪;对於他们最後的结论说,耶稣不可能真正存在过,我也不会觉得惊讶.

那么不信的人该怎么办呢现代不信的人要在属灵的黑暗中、道德的败坏中、物质的落後中寻找那把黑暗变成光明,把败坏变成美德,把落後变成进步的杽西.
现代不信的人,把自己陷入无法解脱的死巷中了.
.

现代人的不信会产生甚么样的结果呢就是「耶稣在那里不得行甚么异能.
」现代人的不信因为没有耶稣,所以就不能产生属灵的革命、道德的更新、物质的进步.
除非有崇高的道德观念,否则他们一切改善人性的尝试都是注定要失败的;除非有属灵的激励,否则他们的道德观念是注定要败坏的.

今天我们要提醒自己,所有的现代思想都以他的智慧为根基,所有现代历史都是由他的异能塑造的.
而这智慧存在於福音书所记录耶稣的话中,这样的智慧也存在於今天人所不信的异能中,存在於他所作、所教训的一切事中.

我们再问一次,这人从那里有这些事呢我们确信答案是在约翰所记耶稣自己回答的话语中.
请听耶稣的话,「我所作的事……便见证我是父所差来的.
」请再听他的话,「我的教训不是我自己的,乃是那差我来者的.
」然後藉著他古时所行的和所教训的,这些事一直在进行著,在启示各世代的思想家,产生最好的思想,也在促进各世代中最高的活动.
因著这些事,我们再次确定这一位拿撒勒人是神所差来的,因此他是这世界的救主.

马可福音6:7-56使徒聚集到耶稣那里,将一切所作的事,所传的道,全告诉他.
他就说,「你们来同我暗暗的到旷野地方去歇一歇.
」这是因为来往的人多,他们连吃饭也没有工夫.
他们就坐船,暗暗的往旷野地方去.
(可6:30-32)从这一段话里,我们读到使徒们第一次奉差出去传道是如何结束的.
这里面记录了他们的报告和所作的检讨,很可能是发生在四月.
十二使徒这一次奉差出去传道的事,马太、马可、路加分别都有记载,虽然所记都很简短,却很吸引人注意.
,马可和路加简单但正确的记录了事实,马太写了一些特别的事.
这件事本身不但吸引人注意,也是重要的.
简短就是它的价值之所在.
要思想这件事,最好从他们传道回来以後,聚集时所作的报告著手.
他设立了这些人作使徒,他们已经和他在一起,受训约有一年之久.
当初他从众门徒中拣选设立他们十二人,使他们与自己同在,目的是最後可以差派他们出去传道赶鬼,到现在已有一年.
在这段期间,他们知道自己正在受装备,预备将来奉差去作他的工.
他们已经观察了他怎样工作,听到了他所讲的话.
在这段期间,他们看到他的能力彰显在人类生命中的-一部分.
他们也观察到他轻易的医治人类肉体的软弱,带著威严赶鬼.
他们看到他充满权威在属灵的范畴中工作:赦免人的罪,给人的良心带来平安.
最後他们也看到他甚么事都不能作,他的能力受到了限制.
因为拿撒勒人的不信,他在那里就不能多行甚么异能.

然後时刻到了,他就差遣他们出去.
这些人一直都与他同在,现在他差派他们出去作为他的代表,说他所说的话,作他所作的事.
他们回来以後,就举行这次聚会.
所以让我们思想这些使徒的报告和主的反应,最後看看紧接著所发生的一些事,这些事就记载在本段经文中.

第一,先看使徒们的报告.
请注意,这不是精印的报告.
他们没有详细记录所作的事,也没有提到所去过的地方,也没有记录他们之中任何一个人所说的话,也没有记载任何有趣的话.
这是引人注意的第一个事实.

然而从这报告中,一些基要的事已经显明出来.
这件事是在马可6:6下半节开始的.
第7节立刻说明门徒是奉差遣出去的.
事实上第6节的分法不太理想.
该节最後一句话是「(他)就往周围乡村教训人去了.
」这是紧接在人弃绝他之後.
这句话孤孤单单的,根本不能成为一段,只人过是简短的一句话而已.
要了解这句话,我们必须参考马太福音9章末的那段经文.
那里对这件事有更详细、更长的记录.
马太的这段记录并非特别指某一次事件,而是泛指我们主的一般服事工作,就是马可这句话所讲的,他周游各地、传道、教训人的事.
在那段经文中,马太说耶稣走遍各城各乡,在会堂里教训人,宣讲天国的福音,又医治各样的病症.
而且他看到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囚为他们困苦流离,好像没有牧人的羊一般.
而马可所记的那句话,根本就没有说明耶稣差派使徒出去的原因.
从马太这段较详细的记录中,我们看到这些使徒奉派出去宣教的原因,就是天国的王怜悯他的百姓.
他看他们好像羊群没有牧人一般,是一群散漫、没有组织、没有真正原则的人.
牧者这个角色在圣经中,以及在东方人的文化中代表了王的地位.
在这里这位王被他自己家乡的人所弃绝,以後就在各城各乡巡行.
他看到许多的人困苦流离,好像羊没有牧人一般,他就怜悯他们.

这就是使徒奉派出去宣教的动机.
这就是耶稣看到这些人的需要後所产生的结果.
他呼召这十二人,预备他们,使他的工作范围可以很快的扩大.
他呼召他们,不但可以分享他的能力,也可以分担他的事工.
我们的主是在有限而困难的环境下劳苦工作的,为了要使更多的乡村、更多的人听到这信息,为了要使天国的信息传得更广,他差遣这十二人出去.
天国信息的宣告是有神迹奇事、赶鬼和医病随著的.

在这里我们也看到他们宣教使命的性质.
他们的室教使命与我们的宣敦使命有显著的差别,但是也有基本上的相同之处.
对他们来讲,他们的使命是有限的,他们的物质装备也是有限的.
不过,後来我们的主把这种情况完全的改变了.
论到他们应该怎样接受人的款待时,耶稣的教训也显示了他们的工作是暂时性的.
他们不要长期住在一个地方,而要很快的到别处去,这样可以更快的把福音传布到更广的地方.
同时马太也告诉我们,他们受到严格的限制,不可到外邦人中去,也不可进入撒玛利亚人的城.
他们的工作限於以色列家.
以上这些事是他们这次宣教使命与今天教会宣教使命不同之处.

但是,这次这些人奉派出去的宣教使命是最重要的一次.
他们是奉他的名出去的,因此他们具有使徒的身分,这是以前所没有的.
以前他们是门徒,现在他们成为使徒,就是奉他的名出去的,是他的代表.
他们已经分享他的权柄,因为他们拥有他的信息,也拥有他所赐的能力去作他的工.
他们奉派出去,有一个明确的信息,就是「天国近了」.
耶稣赐给他们特别的能力,可以胜过恶者的世界,并且能赶鬼、医病.

这些人是两个两个奉派出去的.
我们的主从来不差派一个人单独进入困难的工作环境中,我们却常常这样作,但这样作就违背了这一个基本的原则.
接著我们就要看马太福音的记录,看看他们两个两个的出去从事第一次宣教旅行的事.
这段经文充满了亮光,很有启发性.

对他们的工作,我们知道了些甚么圣经没有提到他们工作的地点,没有描述他们旅行的过程,没有记录他们所讲的话,没有指明日期,没有记录任何有趣的事.
然而我们还是看到了一些事.
第一,他们传道叫人悔改.
这样的宣告需要我们细细的思想.
这并不是说他们告诉人要悔改,而是说他们传道的结果使人产生悔改.
「叫人悔改」是一个简短的句子,里面却包括了个人的确信,诚恳的话语,辩论,和呼吁.
他们如此传道,叫人应该悔改.

他们出去是凭信心的.
除了主自己的话语以外,他们没有甚么东西可以证明自己拥有能力.
直到他们面对被鬼附著的人,才显明出他们真有这种能力.
在耶稣公开服事稍後的时间,他又差派七十个门徒出去.
他们回来时对自己工作的结果也感到惊讶.
他们充满喜乐的说,「就是鬼也服了我们!
」我们读到这件事,一定可以想像到,这十二个使徒初次出去,站在被鬼附著的人面前,吩咐鬼从那人身上出来时,也正是考验他们信心的时刻.

这里也显明了另外一件事,就是他们宣教工作所产生的结果.
他们的第一句话牵涉不广,比较广大的事实是在第二句话中宣告的.
他们的话总括了这次宣教的工作所产生的全部果效,「耶稣的名声传扬出来.
」结果「希律王听见了」.
那么使徒们第一次宣教的结果是甚么呢答案并不在於他们赶出几个鬼,圣经没有记载;也不在於他们治好多少病人,因为圣经也没有记载.
答案在於「耶稣的名声传扬出来」.
他的名声传遍了更多地方,因为他们工作的结果,他的名在更多的地方被高举.
三本福音书的作者都为我们记载一个中心事实耶稣的名声被传扬开来了,而希律因听到就害怕了.
我对於希律这个人的生平没有兴趣,提到他是因为与我们思想的内容有关.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两个证据,显明了使徒们的得胜.
第一个证据是「那稣的名声传扬出来」.
第二个证据是一切邪恶和罪孽的化身希律王,虽然仍然坐在宝座上,却害怕得颤抖了.
这就是所产生的结果.

思想这十二个门徒的报告时,我们要观察的第二件事是,他们把所作的一切,所教导的一切都告诉主.
请想一想,有六个报告,不是书面的而是口头的报告.
让我们看看,按照马太所记耶稣怎样把他们两个两个配成一对.

「西门……还有他兄弟安得烈.
」安得烈是耶稣的第一个门徒,西门是他的兄弟,也是由他带到基督面前来的.
他们两个人一起前往某地去工作,甚么地方我们不知道.
「西庇太的儿子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
」安得烈最初跟从主时,约翰和他在一起.
我认为接著他就去找雅各.
这只是我个人的猜想,不一定正确.
这一对兄弟一起被派出去.
他们作些甚么我们不知道.
我相信他们一定有一段火爆的时间,因为他们两个都是「半尼其」,雷子.

接下去的两个人是腓力和巴多罗买(即拿但业).
腓力实际上是耶稣所呼召的第一个门徒,这位腓力去找到了拿但业.
腓力是一个安静的人,经常在群众的外围帮助人,对陌生人寄以同情.
而拿但业是一个心里没有诡诈的人.
他们到甚么地方去我们不知道.
我相信他们两个人的报告,一定比前面那两对安静一点.

「亚勒腓的儿子雅各和达太.
」他们是甚么人没有人知道.
在我们主所拣选的人中,总有两三个默默无闲的人.
但是他却知道他们.
「多马和税吏马太.
」多马是一个善疑的人,他经常与事情保持一段距离,观察它,研究它.
马太的工作性质是保持记录.
他们一起出去,他们的报告如何我不知道.
还有另外一对,「奋锐党的西门」和「加略人犹大」.
奋锐党是当时一个激进派的政治组织.
现在这些人都回来了,也都各自提出报告.
告诉他,他们所作一切.
圣经没有给他们评分,也没有为他们所得的结果分等级.
他们只是把所作的事对他报告.
他们的信息都是从这位主接受的,他们的能力都是从他取得的,他们也只有对他负责.
他们所提出的报告可能各有不同.
我很高兴圣经没有把他们的报告记录下来,不然我们可能有一派的人主张采用雅各和约翰的方法,就是「半尼其」雷子的方法;另外有些人主张采取腓力和拿但业的方法,就是安静温柔的方法.
他们把一切的事报告给主,在他面前他们将发现他们需要各种不同的人,他们需要拿但业那样安安静静的人,也需要雅各和约翰那样有冲力的人.

现在我们要思想这段经文的第二件事,就是主的反应.
「他就说,『你们来同我暗暗的到旷野地方去歇一歇.
』」我们读这句话时要小心,免得太注重属灵的教训,而忽略了其中优美的因素.
当然,这句话有它的属灵意义和教训,但是要了解其真正意义,我们必须应用想像力,看看当时的情形.
我们要看耶稣的脸孔,看看他奇妙的眼睛.
我们知道他的眼睛永远是在观察,新约记录中充满了「耶稣举目观看」,「耶稣看」等等词句.
他一边听著他们的报告,一边看著这些人.
他注意到他们肉体的疲倦,於是说,「你们来同我暗暗的到旷野地方去歇一歇.
」我们不到那里去了!
我们不要再走路!
我们坐船吧!
我们渡海过去吧!
就这样他们走了.
他们的歇息是心理上的,他们暂时不用教训人,不必思想.
这是属灵的歇息,暂时不必再与那恶者的世界冲突,暂时不必祷告.

条件是甚么呢他们必须和他一同去,他们必须亲身去,他们必须离开,他们必须前往旷野.
从这里可以看到耶稣是何等了解人.
从这里也可以看到耶稣温柔的品格.
有些人不能了解这一点,因为他们身体健康,体格强壮,迫切要服事主.
他知道这些人疲倦了,於是他说,来歇一歇吧!
暂时不要再管宣教旅行的事,暂时不要多思想,不要祷告.
歇一歇!

假如这件事显明了他对人的了解和对人的关怀,我要更进一步说,这件事更显明了他无比的智慧.
这方面可能会叫我们中间一些人受到责备.
最近我读到下面一段文字:我们必须知道如何把工作放到一旁去,这不是说我们要懒惰.
就在你休息的时候,你心灵中一切的皱纹都得到了舒坦,你的心灵就可以伸张,有弹性,恢复活力,就像路旁的小草被践踏以後重新得到舒展,就像树叶被压碎以後重新变得翠绿.

但是他们到了旷野的地方时,发现群众已经在那里等候.
接著马可记录,这一位差派他们出去宣教的主,这一位接纳他们和他们的报告,又请他们歇一歇的主,看到了这一群人在等候他,心里就起了怜悯,因为他们就像羊群没有牧人一样.
当初激发他差派他们出去的那个原因,又在这一位王的心里燃烧著.
於是他不顾自己,开始教训这些群众.
门徒们甚么事都没有作.
他们在歇息,他们在观看他.
在他最後完成他的使命以前,他是不会有歇息的.
他们观看他.
他在回答别人对他的批评时曾说,「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
」他们再一次看到他不顾自己,毫不吝啬的把自己献给群众.
但是他们却在歇息.
哦!
是的,他们是在歇息.
我想我了解他们那一天的感受.
对於一个经常必须讲道的人,能有机会坐在乡村的小教堂中,听当地的牧师讲解神的话语,这就是歇息.
没有责任,只有安安静静的歇息.
哦!
是的,他们是在歇息.
过去我常以为他们没有歇息,但是仔细的一想,他们是在歇息,而他却没有.
他在世为人的期间,根本没有歇息的时间.

现在请看紧接著发生的两件事:给五千人吃饱,和耶稣在海而上行走.
那时天色已经晚了,耶稣一直在教训那些群众,现在他们的晚餐成为一个问题.
门徒们对他说,「请叫众人散开,他们好往四面乡村里去,自己买甚么吃.
」这是门徒们的声音.
他们说,「请叫众人散开.
」但是耶稣说,「你们给他们吃吧!
」然後门徒们又说话了,「我们可以去买二十两银子的饼给他们吃么」这句话实际上是带著抗议的意味.
耶稣说,「你们有多少饼」他们回答说,「五个饼两条鱼!
」他就说,「拿过来给我.
」结果群众都吃饱了,门徒们把零碎收拾起来,还装满了十二个篮子.

耶稣在海面上行走的事,关系到这些人在遵行他旨意时所遭遇到的事.
他催促门徒上船,先渡海回到对岸去.
他们就去了.
记住,耶稣旨意的道路是风浪的道路.
他差遣他们进入风浪中.
描写这次风浪的词句中有一句很强烈,「摇橹甚苦」.
为甚么他们不调转头回来呢风迎著他们的面吹来,逆风摇船很困难.
他吩咐他们回到对岸去,而风却从对岸吹过来.
对他们最简单的方法是,调转过头,在风的面前逃跑.
然而不!
他们不能这么作.
为甚么因为他吩咐他们往那个方向去.
他们因为顺服他的吩咐才「摇橹甚苦」.
但这也是他能力的道路.
他从後面赶上他们,他也是逆风向前行,但是风不能拦阻他.
海水也在他四围翻腾,但反而成了他得胜脚踪下的平坦大道.
不久之後,他上了船,风浪就止息了.

现在看看这些使徒,留意经文所记与他们有关的事.
他们十分惊奇.
为甚么惊奇马可说,「这是因为他们不明白那分饼的事.
」这些人是使徒,不是外人.
那么为甚么他们还不明白那分饼的事马可告诉我们这是因为他们心里还是愚顽,就是说他们心里迟钝,不能了解分饼的神迹.
结果他胜过了大自然,他们心里反而十分惊奇.

现在我讲这些的目的,是要让我们看看这些使徒.
当初他们宣教回来向他报告他们所作的和所教训的,这件事很有趣也很有启发性.
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也一样有趣、有启发性.
这些人是使徒,虽然他们曾经奉差遣出去宣教,回来以後面对这一大群饥饿的人,他们还是只能对主说,请叫众人散开,他们好往四面乡村里去买甚么吃.
耶稣吩咐他们作一件最自然的事时,他们又与他争论说,我们可以去买二十两银子的饼给他们吃么在耶稣控制了大自然,对他们彰显他的能力时,他们这些人却心里十分惊奇.
这些人却还不了解,这些人心里还是愚顽.
而他们却是使徒!
感谢神,我想现在我敢安心祷告了.
他们都是他所拣选的使徒,既然是他拣选的,就不会有错误.
思想过这一点以後,对我们最终的真理教训是甚么呢就是在我们一切的服事工作上要说,「哦!
耶和华!
愿一切荣耀都归给你!
不要归给我们,都归给你的名!
」是他拣选他们,何等的恩典!
是他装备他们,何等的奇妙!
是他使用他们,何等的希奇!
他给他们歇息.
在他们不能了解他分饼喂养饥饿群众的事,他们不能了解他胜过风浪的事时,他是何等耐心的忍受.
哦!
这是何等温柔、何等美丽的多.

我的结论是,他们宣教回来以後所作的报告,不值得印出来,永远不值得.
只要我们常常告诉主,我们作了那些事,教训些甚么就够了.
我们最好减少彼此报告自己为主所作的,和所教训的.
马可福音7:1-23马可福音7章头二十三节的经文,和第6章最後二十七节的经文恰成鲜明的对照.
第6章後二十七节的经文说到使徒聚集到耶稣那里,本章经文说到主的仇敌来到耶稣那里聚集.
这两段经文的开场白分别是,「使徒聚集到耶稣那里」,和「有法利赛人和几个文士,从耶路撒冷来到耶稣那里聚集.
」第一次的聚集是他朋友们的聚集,他们的使命是要帮助他.
第二次是仇敌的聚集,他们的目的是要拦阻他.

毫无疑问的,这个故事具有特别的奉要性.
现在聚集在主那里的这些人是正式由耶路撒冷派来的.
耶稣差遣十二个使徒出去宣教的事,已经重新吸引人对他的注意,甚至引起深居宫中的希律王之注意.
他在加利利境内的活动显然迅速扩展了,耶路撒冷的宗教领袖们心里不安,就差派一个代表团前来调查.
引起这次争论的虽然是一个小问题,但是却最具启发性.
从这里可以看到这些人所持的虔诚理想.
我们的主对付他们的方法也令我们注意,因为他以愤怒、讥讽、直截和斥责对付他们.
後来他又仔细的对门徒们解释他使用这些方法的意义.

在这件事情上,两个敌对的虔诚理想直接发生冲突,就是法利赛人和文士的虔诚理想和耶稣的虔诚理想起了正面冲突.
他们的理想是严格遵守遗传,而他的理想是简单的遵守神的诫命.
他门徒的习惯令那些人震惊;而那些人对於神的旨意置之不顾,也令他震惊.

从某种意义上看,这件事并不叫我们惊讶,因为我们现在已经明白,洗手的仪式显然没有甚么用处,所以看到我们的主指责他们,我们觉得很舒服.
但是我们这舒服的感觉中也有危险.
很可能我们这种舒服的感觉,是因为我们只是从表面去了解主的意思.
如果我们能看到那基本的原则,我们就会觉得惊讶,因为我们与那些人相去并不远.

假如我们的主今天以人的样式在我们中间出现,他也许不会对我们讲当日他对那些人讲的话,因为我们也不会像当日那些人一样提出对他的指责.
但是我相信许多自称为基督徒的人看到他时也会觉得震惊.
震惊的不是他所作的事,而是他所不作的事,就是不遵守某些教会的仪式.
这样讲,我们就可以更明白这件事真正的意义了.

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从耶路撒冷来的代表团和耶稣之间所发生的争论,以及从这争论中所显明出来的两种互相冲突的虔诚理想.
我们首先要思想遗传的历史和目的,其次要思想遵守遗传的起源,这也是耶稣在这件事中显露出来的.
最後要思想我们主让他们看到的,死守遗传所带来的结果.

所以我们先要问,在这事件中,在这气氛下所谓的遗传是甚么意思.
我们主在这里以及其他地方一再提到的遗传是指甚么他在公开服事中一直都反对这些遗传.
原来这些遗传是口头传下来的教训,目的是在说明、解释、应用那些写成文字的律法.
当时的犹太人教师中有些人宣称,口头的遗传是由摩西传下来的.
较早期的教师则主张遗传是由摩西时代的那些长老传下来的.
我不愿为这件事辩论,我只要说这两种说法都是没有根据的.

我们主在这里所指的遗传,以及那些人自己常常提到的遗传,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大部分都是由法利赛人而来的.
整个法利赛人的运动是在犹太人历史中发生的,至於确定的时间圣经没有记载.
这个运动是因为强烈的虔诚信念而产生的.
有人说,法利赛人原来是他们当时代最敬虔的人(这点可能我们不愿意承认).
那段时期,人们在耶路撒冷聚集在不同的领袖门下受教,并居住下来.
後来因为巴比伦和希利尼的影响经常威胁著这一群孤单的希伯来人,因此法利赛人就结成一个团体,使用各种方法,尽力维持犹太人和周围列国的不同之处.

在同一个时期,文士阶级也兴起来了.
文士和法利赛人经常连结在一起.
并不是所有文士都是法利赛人,也不是所有的法利赛人都是文士.
但是两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文士的工作是讲解神的律法,将之应用於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情况.
以色列入前来问他们,在这一点上、在这一件事情上,神的律法要我们怎么样作文士就对他们讲解神的律法.

渐渐的,他们就为新的环境定下一些新的教训,这些教训的数量因为生活环境不断复杂、改变而越来越多.
遣传原来的目的是要解释律法,把律法应用於各地不同的环境.
而第二层次的遗传目的是为了解释早期的遗传,怎样把早期的遗传应用於实际生活中.
而第三个层次的遗传是解释那解释原来遗传的遣传.
就这样,遗传不断的增加,最後在神的百姓和神的律法之中有了太多的遗传,人们反而看不到神的律法,事实上根本就把神的律法忘得一乾二净了.

耶稣基督就在这种虔诚生活的理想中出现了.
遣传的目的是要维护虔诚.
在这里我们必须作一种必要的区别,我们的主在这一段经文中也用很清楚的话,把人的遗传和神的律法加以区别.
甚至最高等的遗传也必须和神的律法加以区别.
神的律法必须分别出来,不要和人的解释混为一谈.
人的解释就是遗传.
神赐下律法,在那个敬虔、忠诚的世代,人们愿意顺服保护这律法,所以也对别人解释律法.
这就是遗传,是人的遗传,是人对律法的解释.

不谈希伯来人的背景.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这件事对我们没有甚么教训.
当然,在基督教世代刚开始时,基督教会里很少甚么遗传.
早期基督徒生活与最初的基督教运动有密切的关系,所以遗传很少.
这事实可以从使徒行传中看出来.
这卷书显现出他们在圣灵里的生活是自由的,这是最明显也是最令人希奇的事.
当然,我们不能只根据使徒行传就设立一个教会的教理.
使徒行传中根本没有拟定任何信经,我们也不能从这卷书的记录中演绎出某种崇拜礼仪.
圣灵是自由的灵,是爱心的灵,可以用一千种不同的方法显现,但是只有一个生命.
如果我们客观的读使徒行传,就可以得到一个深刻的印象,假如要找遗传,没有办法从这卷书中得到任何证明.

然而遗传还是进入了基督教会中,而且数目越来越多,其目的也是一样,为了要维持教会生命的活力和特质.
然而这些有系统的基督教会信仰的表白,只不过是信仰的系统表白而已,只不过是基督教会计多遗传之一而已.
不管动机何等真诚,作得多么好,都只不过是人为的解释而已.
某一个人、或某些人、或某个学派、或大公会议聚集在一起拟定教会的固定信仰告白时,他们是在订下他们的遗传,留下一些人的解释.
随著时间演进,一定会有某种形式的教会体制被制定出来,因为有些会把他们所相信的管理教会的正当方法写出来.
他们以为这样的体制最能把教会的生活和崇拜表达出来.
结果,因为遗传的差异,就产生了各种不同形式的教会生活.
近代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就是「公祷书」.
这是一个优越的作品,任何人参加过以该书为指导的崇拜,无不觉得自己真是被带进真正崇拜的气氛中.
但该书也是一个遗传,是由人所安排的一套崇拜仪式.

有时这些遗传以其他的方式出现,穿一样的衣服,讲一样的话,以致於现在神的教会充满了互相冲突,互相抵触的各种遗传,其数量并不少於基督时代希伯来人的遗传.
在这里还是要把神所赐的启示和这些人的遗传加以区别.
唯有神的启示才是最终的,有权威的.
而神的启示乃是旧约和新约.
旧约的解释在於新约,且不出新约之外;新约则启示了基督,并藉著使徒及其他人所写的书,宣告了基督徒服事的原则.
我们必须记住这种区别,遗传只是人对圣经的解释.
教会信经、亚他那修信经、尼西亚信经、或其他任何信经,都只不过是解释神的话语而已.
他们都出於崇敬的心,在必要的时刻把真理用当时的话语简单、明确的陈述出来.
不过不管如何,他们总是人的解释而已.

其次请注意,我们主对这些人所说的,是他们顺服这些遗传的起因,而不是遗传本身的起因.
他说,「你们是离弃神的诫命,拘守人的遗传.
」这是最令人惊讶的宣布.
在这话中他宣告,使人顺服遗传的运动乃是一种叫人离弃神诫命的运动.
直接针对某种情况所订的教训,若成为人必须严格遵守的遗传,那就是那恶的.
针对当时需要而拟定的信经,如果辖制了後世的人的思想,就是该咒诅的.
某种崇拜的仪式或教会的组织形式能适应某个时代的需要,却成为人心灵永远必须效法的标准,那就变成邪恶的了.
只有失去了与神直接的关系,人才会顺服於这些遗传.
如果生活在神直接的交通中,这个人的心灵永远不该顺服於人的解释.
属於神的全教会若在生活上与教会的头联合,若认识他的真理、公义和得胜的权能,就不会受到从人来的束缚,也不会受到教会职员所作的安排之限制.
我们不时看到一些属耶稣基督的教会团体,因为受到遗传的破坏,在几十年之间就消失无踪了.
最初藉著遗传控制人心灵的运动,就是把人带离与神立即而直接的交通的运动.

这种看法从耶稣的习惯中可以奇妙的得到印证.
注意他在世上的服事方法,从他听到那希伯来人先知的声音,从他自拿撒勒孤寂、宁静的生活中出来,公开教导世人开始,仔细注意他.
整个过程总括起来可以说,耶稣故意的、决心的、有系统的违反这些遗传.
把那些他对安息日的态度有关的事件集合起来,就可以看到他和宗教领袖冲突的第一个原因,是他违反了有关安息日的遗传.

然後请注意,虽然他们起而反对,咬牙切齿的恨他,他还是一而再的我行我素.
他在安息日行神迹医病,这就违反了他们的遗传,把他们的遗传放在脚下践踏.
他的作为使他们震惊,在他们看来,他对安息日的态度一点都不敬虔.

我并不是说我们的主破坏安息日,他从来不这么作.
他破坏的是他们对安息日的错误观念.
在习惯上、言语上、行为上、态度上,他坚决反对那些拦阻在人的灵魂与他们的神中间的遗传.
让我们暂时不要看这件事,只看这教训对我们有何用处.
请注意刚才的例子中的这些虔诚原则,仍然继续流传下来.
一个人若生活在神真实的交通中,一定不会同意别人为他预备一套信条来控制他的心.
我曾经说过,我能够根据新约,为-一种不同的教会体制作辩护,我的朋友们听了都觉得惊讶.
真的,我可以为浸信会作辩护,我也可以为长老制作辩护.
圣公会的体制,会众派的体制,我也一样可以为他们作辩护.
不过,我的辩护都是根据一个事实,就是生命表现的方式不只一个,生命表现的方式在不同的环境下,面临不同的需要时就会有所不同.
这样我永远不会因为教会体制与我的弟兄发生辩论.
虽然我相信某种体制比较恰当,但是我一定不可以让自己被教会的体制所控制,让它干涉到我与主耶稣基督生命的关系.
若是依靠教会体制,人的心灵就会受该体制的辖制而变得软弱、贫血.
人的心灵应该和神有立即而直接的交通.
我认为这一点对那些有固定崇拜仪式、穿同样衣服,讲同样话的教会特别重要.

基督的这个教训,强而有力的反对那种根据人为的信条,把某人从教会除名,不许他领圣餐的作法.
它反对根据教会的理由而排除一个人.
它反对以某种崇拜仪式为固定的标准,以致神的生命没有运行的余地.
它以耐心对著那些穿著特殊的服饰,使用特殊的词汇,以表示自己的圣洁,表示自己与基督的关系的人微笑.
这不是恶意讽刺的微笑,而是出自善意同情的微笑.

再说,耶稣以前所讲的这句话还有更深的含义.
在这里他不但显露顺服遗传乃是离开神的起源,同时他也用最令人惊讶的方法,显示了顺服遗传所带来的结果.
我们刚才所说的这一切都必须加以说明.
他违反遗传不是为了违反而违反,只有在遗传违反了它本来所要维护的律法时,他才违反这些遗传.

在这故事其余部分中,我们听到他所说的几件事,这几件事显明了他毫不留情的破坏人一切的遗传的真正原因.
他首先清楚的指出人的遗传违反了它自己的目标.
虽然洗手的次数比以前任何时候多,他们还是污秽的.
人内在的生命永远无法因为外在的礼仪而改变.
外在的礼仪只有是内在生命的表现时才有价值.
而内在生命的表现不能有固定的形式,所以人订出一个遗传说,吃饭以前要先洗手,它的价值何在呢除非这种洗手的外在仪式是内在属灵洁净的表现,否则它就没有任何价值.
洗礼这种外在的仪式如果是内在的不可见的恩典之表现,它就有用,这仪式也才是恰当的.
但是人若以为洗手礼、洗礼可以使他成为神的儿女,成为天国的後嗣,那他就被遗传控制了.
遗传破坏了他,也损坏了他所愿得到的信心.

不只这样,遗传也失去了它自己的目的.
遗传原来是为了解释并维护神的律法,结果反而污辱了它.
这里有一个我们很熟悉的实例,它对耶稣那个时代很具启发作用,对我们的时代也一样.
原来他们当时有一个遗传,就是一个人只要宣布说,他应该供养父母的钱已经作「各耳板」献给神,他就可以不必再供养他父母了.
请看耶稣所描绘的画像,一个人在物质上有供养他父母的责任,可是只要他宣布原来应供养父母亲的已经献给圣殿,就可以不负这责任.
哦!
耶稣何等的气愤,他如此责备,「这就是你们承接遗传,废了神的道.
」一个人若与神有正确的关系,就必须善尽奉养父母的责任,不应以对神的责任为藉口,而废弃了这责任.
然而遗传所教训的就是如此.
因此耶稣宣告说,人若拘泥於遗传,而失掉了怜悯,就成为这些人为解释的奴隶,怜悯之心的泉源也就因而枯竭了,人性中最美的部分也就因此被破坏了.
人若被遗传所控制,虔诚也要因而被毁灭.

这些书继续不断,不管遗传的动机多么高尚,不管某个教训对当时当地的需要有何等的价值,如果这遗传取代了神律法的地位,如果当时所制定的遗传妨害了人的心灵与神接触,如果真理的表白、教会的制度、或崇拜的仪式不能叫人与神直接交通,反而使人的心灵捕捉不到风向,破坏了生命的自由(这自由只有藉亲近神才能得到),那么不管这遗传当初的动机如何,它只有破坏作用.

最後让我们再看过去这件事的全景.
注意耶稣的诚恳态度,听他直接的话语,看他对遗传的愤怒责备.
然後我们要提醒自己,基督的虔诚观念是,要心灵直接顺服神的律法.
只有这样,心灵的生命才能得到满足.
我们应该致力建立起这种直接顺服神律法的关系,这样我们的生命才能得到满足.
我们主降世成为我们的救主,已经使我们有可能建立起这种关系.
不要忘了,这种关系也只有通过圣灵才能加以解释.

对生命的这种观念,虽是困难但也是容易的.
这种观念是困难的,因为对我们来说,按照一些规条去生活,比只有原则可循更简单;获得人的同意,比寻找神的旨意更简单;接受教牧人员、教皇、或大公会议的命令,也比寻找神的旨意简单.
我们在属灵的事情上不知何去何从,拿不定神的旨意时,往往会觉得倒不如去作天主教徒简单.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要作天主教徒,我们必须相信别人对我们说的话绝对无错误.
我们不能如此相信.
基督致力反对的就是这种有害的倾向.
我们必须个人直接与神相交,任何时候,我们若接受任何形式的遗传,或接受任何由遗传而来的权威,介入於我们的心灵与神之间,我们的心灵就受到亏损,就会贫血、软弱、生病.
所以,对生命持这种观念是困难的.

但是这种态度也是容易的.
因为一旦心灵敢於挣破束缚,完全不顾人的意见,只有与神同行,就可以发现一条生命的道路,一条能力的道路,一条喜乐的道路.
我再重复一次,只要人敢於挣破束缚,这一点是困难的.
我们受到遗传太大的压力,有些人不敢一个礼拜不上教堂,因为怕人们说他们不敬虔.
我相信有许许多多按固定时间举行的崇拜仪式,连耶稣基督自己都不会去参加.
如果我对我们今天的光景、现今世代的灵认识不错的话,今天我们最需要的是恢复人心灵的独立.
原来人受造是为著要忠於救主和万王之王,因为他使人们挣破遗传的捆绑与束缚,把他们带回到神的面前.

在人顺服於他的时刻,这世界将看到神的国和这位王的荣耀,让我们藉著成为他的奴仆,而作一个自由人.
让我们粉碎加在我们身上束缚我们的轭,担起他加在我们身上的轭.
让我们愿受他的捆绑,藉此实现我们的自由.

马可福音7:24-8:26这一段所记载的,是彼得在该撒利亚腓立比认耶稣为基督以前,他公开服事第二阶段期间最後的几件事.
从此之後,他就用新的方法,有新的教训.
本段的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记载耶稣在外邦人中的工作,这是一种新的事工,一定叫他的门徒和其他的人大为惊讶.
他离开他早先工作的地点,往北走,直走到推罗.
在那里他医治了一个叙利非尼基族妇人的女儿.
之後他继续往北走,再转向东北,来到西顿.
然後他折向南边,经过所谓十城之域的底加波利,在这些外邦人的地方行类似以前在希伯来人当中所行的事工.
这一切都记载在7:24到8:9.

本段的第二部分,由第8:10开始到26节,又把我们带回到敌对的气氛中.
他渡湖来到大玛努他境内,立刻就见到法利赛人与撒都该人,他们求他从天上显个神迹给他们看.
然後,他在门徒陪伴之下,再一次上船往湖那边去了.
在船上他警告他们要防备法利赛人和希律的酵.
这件简短的事以他们到湖的另一岸为结束,那是在东北岸,也是外邦人的地区,在那里他治好了一个瞎子.

「他所作的事都好!
」我是特意从这段经文选录而来的.
这句话是外邦人讲的,特别指耶稣在底加波利所行的医病神迹而言.
这些神迹马可没有记载,但马太却详细记录了.
外邦人的这句话指的是他开了聋子的耳朵,解开了哑吧的舌头.
因为他彰显了这些能力,这些外邦人就说,「他所作的事都好!
」虽然这句话是由外邦人口中借用而来的,但我并不觉得有甚么不对,因为外邦人的这句话也可以应用在更广泛的范围中.
用这句话来涵括这一切事件,作为耶稣公开服事的结论是恰当的.
我的目的就是如此.
现在我希望把注意力集中在他身上.

从这些事件,我们看到他与人性各种中同需要的关系.
我们要从这个角度看,而不要管种族的分别.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外邦人和犹太人之间的吩别,现在我们要注意在人类各种不同需要的面前,他所持的态度.
这样观察他,我们最後所得的结论是,「他所作的事都好!
」这些故事我们都听过,实际上我们都太熟悉了.
让我们再看一次,并且运用一点我们的想像力,观察在不同场合下所表现的人性的需求.
第一件是叙利非尼基妇人的事,马可和马太都详细记载了这事.
我们不要管其他细节,只要看这事的中心教训.
从这里看到的人性需要,是由一个悲伤的母亲发出的.
仔细的读这件事,读到所记载的这个妇人如何祈求耶稣赶出她小女儿身上的鬼时,我们一定会油然生出同情之心.
暂时不要注意主,以及这件事所牵涉到的一切困难,单单注意这个妇人为她女儿而生的痛苦.
这些福音书的作者都小心的指出这妇人的不利背景.
马可说这妇人是希利尼人,就是外邦人.
不只是希利尼人,而是叙利非尼基族的人.
马太没有说她是一个外邦人,也没有说她是叙利非尼基族的人,而使用一个更广泛的名词,说她是迦南族的妇人.
我们看著这个妇人,可以从她身上看到人性,从这母亲心中的痛苦,可以看到超越种族差异的一种更高尚的东西.
是的,她是一个希利尼人,不是希伯来人.
但是她是一个母亲.
是的,她是一个叙利非尼基妇人,是个迦甫族的妇人,是属於这个被咒诅的种族,但是她有一颗心,她有一颗作母亲的心.
在这里我们看到人性的一面,那是不受种族的限制,超越种族的差异.
从这妇人的哭声,我们听到了发自一个作母亲的心中之呐喊.

马可所记的次一件事是一个耳聋舌结的人.
这是个人的缺陷.
不过马可福音中所记载这件事的中心重点不在於人的缺陷,而在於这个人处於外邦人的地区,是由他的朋友带来见耶稣的.
圣经没有记载的,我们不能太肯定,但是我们可以注意到,这个人自己并没有对基督发出呼求.
他不是自愿来见基督,是他的朋友们带他来的,也是他们求耶稣按手在他身上的.

因此从某些意义上来看,这个人是这件事的主角.
但是我再看一次,我从这些人对这个朋友的同情,从这些在以色列人之外的人,这些和这个民族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身上,我看到了一些属於人性的东西,我看到了超越种族分别之外更高尚的东西.
不错,这些人是外邦人,但是他们也是人.
不错,这些人也可能属於迦南族,但是他们心中有同情.
这一点从他们不辞劳苦带这个朋友来见耶稣的事上,就可以看出来.

接下去的画面充满了生气,色彩和动作.
至少有四千人聚集在一起,我们看到这些人饥饿了.
暂时不要把饥饿两个字用属灵的角度来解释.
不错,给几千人吃饱的这件事有属灵的价值,但是我们要先从最根本的层次来了解.
这里的饥饿是身体的饥饿,需要食物来满足.
这些人饥饿是因为他们被耶稣所吸引,决心留在他面前所造成的结果.
请听基督的话,「因为他们同我在这里已经三天,也没有吃的了.
」这是一个真正的需要,是出於物质和身体的需要.
这些人饿了,这是健康人的现象,他们必须吃饱,得到满足,否则他们会在回去的路上昏倒,这是一种身体软弱的经历.

接下去的一件事截然不同.
这件事关系到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所派来的代表.
很肯定的,这些人是他们所派来的.
马可只有提到法利赛人,但是比较马太福音的记载,不但有助於了解整件事的始末,也使我们可以看到撒都该人也同时在那里要求他显一个神迹.
来见耶稣的这些人是谁呢他们都是当时的宗教领袖,是耶路撒冷的宗教教师,是百姓的属灵领袖.
他们的责任是对百姓讲解神的律法,把神的道路和旨意显明给人.

撒都该人和法利赛人之间彼此也互相冲突.
法利赛人代表了宗教上的属灵理想.
虽然他们用遗传束缚了这种理想,妨碍了属灵的工作,然而他们却代表了属灵的东西.
或者我们可以借用现代的话说,他们代表了宗教上超自然的一面.
另一方面,撒都该人是唯理主义者.
他们不相信有天使、灵魂、复活,以及一切超自然的东西.
撒都该人所信的是全然伦理性的宗教.
他们不承认伦理与属灵之间有甚么关系.
这两个互相敌对的党派所派出来的代表,聚集在基督面前,提出一个同样的要求.
他们要求他从天上显个神迹给他们看.

这件事最明显的启示是甚么就是这些人虽然在种族上有优越的地位,在属灵上却比不上其他的人.
如果再回想我们刚看过的叙利非尼基族妇人的事,这个启示就显得更清楚.
在那妇人的事上,我们看到人性的基本需要超越了一切社会和种族上的不利地位.
从这些人身上我们看到的是败坏、失败、和属灵的缺陷,虽然他们在宗教上占了有利的地位.
这些人要求一个神迹,其实他们已经看过他所行的神迹,他们也听过他的教训.
他们从犹大、从加利利到处跟踪他,看他施展大能,因他所作的而惊讶.
他们看过他医病,赶鬼,叫死人复活.
更奇妙的是,他能叫人脱离罪的权势,赦免人的罪,并用事实证明他的权柄和能力.
他们也见过他对付人物质上、心灵上,和道德上的各种疾病.
然而,这些人竟还要求他,「从天上显个神迹给他们看.
」再看下一件事.
这件事发生时耶稣单独和门徒在船上.
我认为他的谈话和对他们的警告,是在渡海到伯赛大途中讲的.
从这件事可以看到,这些忠心於他的人对他的不了解.
这些人爱主、忠心於主,後来他曾带著无限的恩慈说,「我在磨炼之中,常和我同在的就是你们.
」在他们渡海的途中,耶稣警告这一小群的门徒和使徒说,「要谨慎,防备法利赛人的酵.
」他们因他的话就立刻联想到食用的饼,他们说,「这是因为我们没有饼罢!
」他们的话是甚么意思我不知道.
我直在想,为甚么他们会把耶稣的话和饼连在一起如果根据主的回答来判断,似乎他们以为他在责备他们不够留心.
事实上他说,你们还看不到我能供应人的物质需要吗为甚么你们还为这奔担心呢我不是给五千人吃饱,又给四千人吃饱吗但我还是有些困惑,他们对耶稣所说的「法利赛人的酵」有甚么样的了解他们会不会想到是指法利赛人要在他们的饼中掺酵呢或是他们心中在猜疑,他说「你们要谨慎,防备法利赛人的酵」,意思是要给他们律法以外的一个新的礼仪呢答案如何,我不知道.
猜测没有甚么益处.
我实在看不出他所说的话和他们的思想之间有甚么关系,不过明显的事实是,耶稣所提出的显然是他们很需要的属灵上的警告,而他的门徒,那些忠贞爱他的人所想到的却是饼.

还有另一件事.
他们再度到达伯赛大时,有人带一个瞎子来见他.
这父是一个有缺陷的人.
这件事的中心价值在於显示了他朋友们的同情心,因为是他们把他带来见耶稣的.
现在我们再看这些事件.
那个妇人表现出了真实的人性和作母亲心中的痛苦.
耶稣怎么待她在思想他为她所作的事以前,让我们先看结果.
这样似乎有点本末倒置,但我认为有好处.
结果是那个作母亲的回到家中时所发现的事实.
她发现小女孩躺在床上,鬼已经被赶出去了.
为了要了解耶稣所作的,我们必须看这个小女孩的情形.
在她母亲离开时,她扭曲、挣扎.
然而过了一阵子,她安安静静的、祥和的躺在床上.
这是耶稣为她所成就的.
先看结果,这样对於整件事的过程就可以有更清楚的了解,这也是解决人生许多事情的方法!
我想是的,如果我们先看到了事情的结果,就不会在事情过程中感到那样的不安.

现在让我们很仔细的看他所用的方法.
看起来他很严格,看起来太严厉了.
他先是安静不出声,不回答这个作母亲的.
後来才对她说,「让儿女们先吃饱,不好拿儿女的饼去给狗吃.
」他真的说这些话吗请再听一次,注意他对她说的话,「让儿女们先吃饱!
」这句的意思显示了儿女们吃饱以後,其他的人也可以吃.

耶稣所讲的话中间有一个希腊文,我们无法用今天的话翻译出来.
他说,「不好拿儿女的饼去给狗吃.
」狗有很多种,巴勒斯坦地区也有很多种狗.
有些是凶猛,有野性,但是也有一些是家庭饲养的小狗.
它们等於家里的一分子,家中有它们住的地方.
主所用的这个「狗」字是指家庭中驯良的小狗.
所以讲到狗的时候,他的音调一定很柔和.
「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驯良的小狗吃.
」这话带有温柔的一面.
是的,今天我们觉得他用这样的话对她说,有点过分,可是请记得耶稣为这妇人所作的事.
把他所用的显然严厉的句子,和他实际上所作的并排在一起.
他把这妇人从错误的种族观念束缚中释放了出来.
她初次呼求耶稣时,把他当作犹太人的弥赛亚,「主阿,大卫的子孙,可怜我,我女儿被鬼附得甚苦.
」她是一个外邦人,却向希伯来人的弥赛亚求怜悯.
耶稣对她的回答就是根据这个理由.
既然她把他当作希伯来人的弥赛亚,求他怜悯,他的回答一定是,不.
因此,她必须被带领到一个地步,能出自最基本的人性对他呼喊,「主阿,不错,但是狗在桌子底下,也吃孩子们的碎渣儿.
」这时他才说,「因这句话,你回去吧,鬼已经离开你的女儿了!
」所以,虽然他表面上言辞严厉,却立刻赐给她作儿女的特权.
在保罗的加拉太书中有一句话比我所要讲的有更深的含义,这句话对我们主对付这妇人的事有奇妙的注解.
保罗说,「原来在基督耶稣里,受割礼不受割礼,全无功效,惟独使人生发仁爱的信心,才有功效.
」在这妇人的身上显明的正是如此.
因著仁爱,信心就发生功效.
基督对她说,拿儿女的饼丢给小狗吃不好.
信心因著仁爱就发生了功效.
他赐给她作为儿女的一切特权.

如此,我们的主表现了:在他里面一切种族的籓篱都被拆毁了,任何种族的特权都失去了功效.
人若凭信心把人性的基本需要带到他面前求,他就应允.
这是预表了後来使徒行传中彼得和其他的人所要学习的功课.

请再看他,我要把第一件事和最後一件事放在一起,因为从某些方面看,这两件事很类似.
他对付的两个人,一个是耳聋舌结的,一个是瞎子.
有一件事值得注意,那就是我们的主现在采用新的方法行神迹.
这是所有研究这两件事的学者都注意到的.
他领那耳聋舌结的人离开众人到一边去,用指头探他的耳朵,吐唾沫抹他的舌头,望天叹息,对他说,以法大,那人的耳朵就开了.
更明显的是他医治瞎子的事件.
他行这奇妙的事似乎是慢慢发展的:先吐唾沫在他眼睛上,按手在他身上,然後问他说,「你看见甚么了」那人回答说,「我看见人了,他们好像树木,并且行走.
」然後他又按手在他眼睛上,那瞎子才完全得复原.
从这两件事我们看到他的医病是渐进的.

耶稣使用这方法,我们不可像某些人一样,认为他的能力减退了;也不可像另外某些人一样,认为他采用新方法以後就把旧方法放弃了.
从这两个事件我们可以看到,耶稣在满足人类需要的方法上一个永远不变的事实.
这事实是,他因著人不同的需要而决定所用的方法.
我确信,如果我们完全燎解这两个人的情形,就一定可以知道他采用这方法的理由.
在这两件事上,耶稣适应这两个人的需要.
这事实也可以从那妇人身上看到.

在这一切事上,耶稣以他无限的丰盛满足人的需要.
从他来看,他不必使用任何方法就可以医病.
他可以不必叫那妇人等,就医治她的女儿.
然而他对付-一个来到他面前的人所用的任何方法,都是绝对必要的.
你可以再读一读福音书中的故事,看看耶稣如何对付-一个人的需要.
我现在所说的需要不是指属灵的需要,而是耶稣用神迹所满足他们的那些物质需要.
你将会惊讶的发现,他作事绝不重复使用同样的方法.
他对付人的方法变化无穷.
他医治各种瞎眼的人,方法也各不相同.
他赶鬼的方法也因人而异.
你若注意就可以看出其中的差别,而这些差别显示了人类需要的多样性,也奇妙的显示了我们的士可以适应人类各种不同的经验.

这一切同时显明了主,也表明了基督徒服事的真正方向.
如果要奉基督的名帮助人,我们就不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对待各种不同的人.
如果耶稣所行的物质上的神迹,对於基督徒服事都有属灵上的价值,那么我就知道我必须按照-一个人不同的属灵需要,设法用不同的方式帮助他.
如果我按同样的步骤,使用相同的方法,分别帮助他们,很可能根本就不能帮助他们.
同样方法从来不用两次以上.
表面看来他是改变,事实上他是不变的,他基本的原则永远不变,即:-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寂寞的、孤单的、独特的,因此必须分别对待.
基督从来不把人不加区别的一体对付,他个别的对待-一个人.

有人说神造了一个伟人以後,就把那模型丢掉,不再造第二个人.
我反对这种看法.
我也反对是,神造了某个人以後,舍不得把这模型丢掉,所以许许多多的人都照著那模型被塑造.
不,没有这回事!
这世界能有多少人可以独立、个别的站起来,像耶稣一样说,「我为此而生,也为此来到世间.
」很悲哀,这世界很少人发现「个别性」的伟大之处,以致於不能看到「个别性」,和「个人人格」的意义.

主给饥饿的群众吃饱,因为他们已经同他在那里有三天之久.
这里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则.
耶稣给他们吃,不是为了要让他们来听他的教训.
我们若想用聚餐请人来听福音,必然会失败.
这不是基督所用的方法.
我们在教会中附设学校,为青年人提供各种娱乐设备,吸引他们来参加查经班,也是注定要失败的.

在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要求神迹的事上,主拒绝了他们的要求.
第一,他们的动机错误.
第二,没有任何神迹可以叫他们心服.
他们已经看过许多神迹,却故意装作瞎眼没看见.
主对门徒讲话经常带著同情,但是在这里他们问了几个不太合宜的问题.
耶稣坚决而严格的责备了他们,但是请注意,他还继续带领他们往前进,直到他们了解他的意思.
在这些事件中,我观察我们的主,现在把我心中的印象综合起来:我的第一个印象是,-一件事情临到他时,他对那件事都有完全的了解.
第二个印象是,他有敏感的心,很能同情人,不管对他提出任何的需求,他都有很快的反应.
另外我还有一个印象,他坚守原则,他忠於神的国,这个原则绝不偏离分毫.
我最後的印象是,门徒失败时,他对他们的严格责备.
本段经文中的二个短词也很具启发性,这是我们想不到的.
他开聋子的耳时「望天叹息」.
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求他从天上显个神迹时,「耶稣心里深深的叹息.
」如此,我听到从他心中发出的两次叹息.
他是一个「多受痛苦,常经忧患」的人.
看哪!
这个人以满有医病的能力和生命的光从事服事工作,但不要忘了,这种服事工作代价是何等昂贵,十字架的原则最後在加略山上显明了,穿透一切,使他那世代的人认清了他,也使我们这个世代的人认清了他.

马可福音8:27-9:13前一章我们所思想的那些事件,生动的表明了神的仆人公开服事第二阶段结束时的光景.
其实这也是他比较正式而公开宣道的结束.
群众的兴趣已经被引起,他们已被预备好可以接受他的恩赐.
不但如此,他们也已经预备好要给他加冠冕,跟随他,以建立一个物质的国度,让他供应他们物质上的需要.
另一方面,领袖们却是极端固执的敌视他.
而门徒们属灵的领会力却是迟钝的,还需要他警告他们预防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
我们主服事的这个阶段,可以很恰当的用以赛亚预言中描述耶和华大仆人的那段经文来形容:我们所传的有谁信呢耶和华的膀臂向谁显露呢他在耶和华面前生长如嫩芽,像根出於乾地.
他无佳形美容,我们看见他的时候,也无美貌使我们羡慕地.
本章所要思想的经文,论到我们主服事工作中的一个危机,也论到一个新的开始.
我们主教导的事工可以分成两个不同的阶段.
他早期的教导重点在於宣告他的弥赛亚身分,让人明白他是应验预言的弥赛亚.
我们主教导事工中第二件重要的事,是让人知道弥赛亚必须受苦、受死,然後才得到冠冕.
了解古代预言的人都知道,弥赛亚含有这两方面的因素.
然而在那个时候他们对这事实却迷惑不解,所以有人宣告说,将要来的弥赛亚有两个人,一个是受苦的弥赛亚,另一个是在荣跃中降临建立国度的弥赛亚.

我们所思想的这段经文是一个分水岭.
这是一个危机的时刻,他刚结束了第一个阶段的教导工作,开始进入第二阶段,就是全心在他门徒的小圈子中工作.
9:1是整段经文的中心,我们主所讲的这句话,马太、马可、路加三本福音书都有记录,背景也都相同,虽然用词稍有差异.

论到马可福音9:1的经文,摩利逊博士说:「给新约分章节的那位先生,把第8:38和9:1分开时,可能他的精神已经很疲倦了.
」这里我们看到了圣经分章节的不智,虽然有些新的译本试图挽救一些错误的地方,可是分章的错误已经存在了.
请注意这些事件发展的过程.
耶稣向北走,直到该撒利亚的腓立比.
按照马可所记,他们经过了一些村庄,在某一个地点突然停下来,耶稣向他的门徒挑战,说,「人说我是谁」他们提出了答案.
然後他再次向属於他的这一小群人挑战,说,「你们说我是谁」接著胜利的时刻来到了,那是我们主工作所要达到的目标.
这也是一个蒙光照的时刻.
那时有一个人,就是彼得,宣告了他的大信心,「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
」接著彼得的话,我们的主又作了另一个宣告,「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
」这句话马可没有记录,是记在马太福音.
马太特别注重国度,所以把耶稣的这句话记录了下来.
在彼得承认基督和耶稣的宣告之後,我们主的教导就有了一个新的音调,「从此他教训他们说,人子必须受许多的苦.
」这里用「从此」一词含有强调的意思,在此以前他从未谈到即将临到的十字架和受苦的事.
在此以前他从未论到复活.
复活乃是加在十字架上的冠冕.
在此以前,他从未谈到第二次的再来.
这些事情都是从此之後开始教导的.
从此之後,他教导的基调乃是十字架.

这个事实使彼得心中产生了恐惧.
他出於爱心,对耶稣说,「主阿!
万不可如此,这事必不临到你身上.
」想不到主立刻以令人惊讶的严厉词句回答他.
不要忘了,他刚刚才称赞彼得的信心,这时却指责他,「撒但,退我後面去吧!
你是绊我脚的.
因为你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
」接著他就在十字架的阴影下教导门徒和群众.
他坚持十字架是必要的,整个事件结束时,他宣告说,「我实在告诉你们,站在这里的,有人在没尝死味以前,必要看见神的国大有能力临到.
」接著有六天安静的时间,然後是变像山事件,再後是他从山上下来,以及他在路上的谈话.
所以我认为9:1是本段经文的中心,因它把耶稣的教导综合起来,并且加以强调.
第一,神的国要大有能力临到.
请注意,这是耶稣关於教会的宣告,然而这个超越的国度只有藉著十字架的道路才能大有能力的临到.
「站在这里的」,这句话无疑的是指他自己的门徒,虽然也可能把其他的人包括在内,「在没尝死味以前,必要看见神的国大有能力临到.
」虽然还不完全,也不是最终的,但是神的国是要大有能力的临到.
这句话毫无疑问的是指一个事实,就是那些因十字架而畏惧退缩的人,最後将要了解,神的国只有藉著十字架的道路,才能大有能力的临到.

这立刻叫我们想到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中的一段话.
他的那段话和耶稣的这句话有最密切的属灵关系(林前1:18-25).
从保罗的那段话,我们要特别注意几个词句,「十字架的道理……神的大能.
」「钉十字架的基督……总为神的能力.
」「我实在告诉你们,站在这里的,有人在没尝死味以前,必要看见神的国大有能力临到.
」我们的主在这里所宣告的不是说,他周围的人真的可以在今生看到神的国度完完全全的降临.
这些人惊讶、希奇,对他所讲的奇妙新事迷惑不解.
所以他对他们宣告说,他们所害怕的事,虽然无可厚非,但是神的国度惟有经过十字架,才能大有能力的临到.

今天这还是个绊脚石,不只对犹太人,对其他许多的人也是如此;十字架的道理不只对希利尼人为愚拙,对其他许多人也是愚拙.
对於国度要以这样的方式来临的看法,今天仍继续困惑著这世界的哲学家.
这是「神的意思」,却是「人的意思」所反对的.
这是神得胜的方法,人到现在还不能了解.
今天他的门徒还往往是只顾念人的意思,胜过顾念神的意思.

为了要了解本段经文的意义和价值,我们要从更广泛的背景来思想.
第一,从国度的观念来思想;第二,从国度大有能力临到的观念来思想;最後要以一个问题作结束,就是这些人实际上如何看到神的国大有能力临到.

我们往往以为,或者我们的说法让人以为,在这里我们的主似乎偏离了他服事工作一向所关心的主题,就是在这世界建立神的国.
我们似乎以为,这里提到的「教会」、「十字架」、「第二次的再来」,都离开了国度的主题.
然而有件事是非常重要的,就是我们必须认清这些事和神国的目的都有一切的关联.
我们的主问这些人说,「人说我人子是谁」他的动机就是出於对国度的关心.
藉著这个问题,表明了他把人对他自己的看法当作是他服事工作中最重要的事.
他问的不是人对他所作的工之看法,他问的不是人对他所说的话之看法,他问的是,「人说我是谁」按照後来的发展,按照以前所发生的,我们看到他带著权威和尊贵向前进,我们立刻认识到他想要发现人是否认识他的超越性.
他并不满意他们给他的回答,最後他再问这一些小圈子内的人,「你们说我是谁」而要有一个人的回答承认他的超越性,他才能满足.
彼得的信心真正价值就在这里.
你不是施洗约翰、以利亚、或耶利米,你不只是一个先知,你不是一个必须期望另一个人的人,叩是所有其他人所期望的那个人.
你是最後最终的那个人,你是所要来临的光明.
你是人们望眼欲穿所期待的弥赛亚,是被膏的王和祭司.
主所要的就是这样的信心.
他的问题是王的问题.
所有先知论到弥赛亚的预言,都认为弥赛亚是王.
藉著他的降临,神的国度就可以被建立起来.
这个词真正的意思就是如此.
希腊文的「基督」是由「弥赛亚」一词转变而来的.
「弥赛亚」的意思是受膏者,这不是一个名字,「基督」也不是一个名字.
所以我们讲到敬拜基督时,请记住,这是一个头衔不是一个名字.
这是讲到永恒的神子所从事的使命和工作.
这是他职分的头衔.
他是王,他的使命是要把人赎回来,是要实现神的国.

如果我们听耶稣所作关於教会的宣告,这一点就更清楚,「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
」「我的教会」这是当时常用的一个名词,希伯来人用这个名词表示他们的神治政体,而希腊人则用这个名词来称呼统治他们城市的机构.
这个字充满了权威和权柄之观念.

我们主说,「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
」实际上所指的就是我要把「我的国度」建造在这磐石上.
他指的是他国度的实现.
这个国度的功用和目的要藉著他的教会显明出来.
和往常一样,耶稣在这里所最关心的还是国度的建立.

这里也显明了教会的根本功用.
「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
」教会是一个征服性的国度,把其他的一切国度都征服在脚下.
「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
」藉著教会,生活的道德标准得以建立起来,并显明给地上所有的国度看,直到一切都符合这标准,他们都成为我们神和他的基督的一个国度.
他最超越的观念是国度的观念.

这一段期间,人所看到的国度不是大有能力,而是软弱的;是一个理想,但还没有实现;是一个异象,但还没有得胜.
从他们的回答中论到别人对他的看法,可以看出这个国度的理想失败了.
绝大部分的群众还没有看到这个国度.
虽然有一个人得到了光照,承认他是弥赛亚,但是後来他又退步了.
这也显示了,当时所看到的国度还不是大有能力的.
耶稣提到他「必须」到耶路撒冷去,这个「必须」也说明了这个国度的软弱.
请注意,他所提到在耶路撒冷反对他的是一些甚么人:长老、祭司长、和文士.
这三个名词不是随便讲的,而是概括性的,包括了那一座城内一切有权柄的人.
长老是民事方面的领袖,祭司长是宗教方面的领袖,文士是道德方面的领袖.
那一座城内一切具有权威的人都起来反对他.
这个国度是软弱的,他就代表这个国度,他来就是为要建立这个国度.
当他进入全国生活的中心耶路撒冷时,他是进入了一个充满敌意和受苦的地区.
他必须受苦、受死.
这个国度是软弱的,这是本段经文所带给我们的画面.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幅画面,神的国大有能力临到的方法也已经颢明了.
首先,从主自己的宣告可以看出来.
在後来所发生的事件之亮光下,再听他宣告和解释这件事时,我知道耶稣所说的「必须」有更深一层的意义.
他说人子必须到耶路撒冷去受苦,这并不是说他是被环境所逼非得如此不可,也不是说他一定是那些反对者手下的牺牲品.
是的,这样的说法部分正确,但是它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
耶稣所说的「必须」含义比这个更深刻.

在福音书後面的使徒行传中,我们读到了彼得第一篇被记录下来的讲词.
这位彼得曾认耶稣为基督,却又在十字架面前退缩,因而受到了严厉的责备.
从他在五旬节所讲的这一篇证道中,我们发现了一段关於十字架的记录,充满了奇妙的亮光.
那一天,在五旬节圣灵临到、光照他几分钟(或几小时)後,彼得对耶路撒冷那些人讲论到十字架说,「他既按著神的定旨先见,被交与人,你们就藉著无法之人的手把他钉在十字架上杀了.
」请注意彼得的话.
彼得话中的第二部分是我们已经思想的第一点.
你们这些以色列人的首领,藉著无法之人的手,把他钉在十字架上杀了.
就是说,你们藉著外邦人的手,钉他十字架,杀了他.
是的,然而彼得现在在十字架中看到了更多的东西,因此他宣告说,他是「按著神的定旨先见被交与人」.
耶稣话中的「必须」并不是指著由环境而来的逼迫,而是指由神的旨意以及他与神合作而来的催逼.
耶稣话中的「必须」含有奇妙和奥秘的亮光.
这亮光显明了:甚至在这个时候,他不是一个即将被杀害的牺牲者,而是一个祭司,他以胜过一切环境、死亡的得胜者身分前进,目的是要完成一个目标,建立一个国度,和实现神的旨意.

这个「必须」的价值,从他藉著复活解释他的死亡而显明出来.
小久以後,从变像山上下来时,他们曾问他从死里复活是甚么意思.
这件事情吸引了他们的注意.
很奇怪的,他们似乎从不了解复活的意义,也不相信复活的事很快就可以临到.
林在他回答了他们的问题之後,他们对复活的态度还是和马大一样.
当耶稣对她说,「你兄弟必然复活.
」那时,她回答说,「我知道在末日复活的时候,他必复活.
」她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用这遥不可及的话来安慰我,我要的是他现在就复活.
我认为这些门徒也持有同样的态度.
他们认为复活是一件遥远的事.

我们不要忘了一个事实,在新约的记录中,耶稣提到他的十字架时,从来没有一次不提及他的复活.
人子必须上耶路撒冷、受苦、被杀,并且第三天复活.
这样的话并不像一些人所说的,「我被环境所逼,但我必须忠於原则.
虽然我必须死,我还是要往前进.
」不!
他的话显明了他用复活来解释他的死亡.
他知道他必须受苦、受死,但是他将再复活.
所以他的话语镇静.
坚定,令人惊讶.
从我们主这奥秘的言语,我们可以听到他权能的雷声,可以看到他的国大有能力的临到,虽然我们还不能完全了解.

他严严的责备彼得以後,又对群众述说如果他们要跟他一同建立神的国,就要背起十字架跟随他;最後他又讲到第二次在父的荣耀中同众天使降临的事.
在这一切的事上我们感受到权柄的音调,也看到我们的主知道,并且宣布神的国只有藉著十字架的道路,才能发生大能力.

接著就是变像山上的奇妙事件,门徒们看到主改变形像.
我们最好把「变像」一词改译为主「超越形像」.
他是自己超越本身的形像,以一种奇妙奥秘的方式完全改变,成为荣耀.
门徒们看到摩西和以利亚与他交谈.
马可没有告诉我们,但是另一个福音书的作者提到了这事.
他们听到他与这两个人谈论他自己去世的事,就是他在耶路撒冷将要成的事,也就是他要受苦、受死和复活的事.
後来门徒们说,「拉比!
我们在这里真好,可以搭三座棚,一座为你,一座为摩西,一座为以利亚.
」我们一直都在批评他们,说他们讲这话的动机是甚么.
但是我们忘了福音书的作者又告诉我们,他们不知道自己在作甚么,也不知道自己所说的是甚么,所以才会讲出这样的话.

现在请注意观察,从他们听到了这个声音对他们说,「这是我的爱子,你们要听他!
」这已经是六天後的.
六天前,他曾对他们讲论到十字架,可是他们却在十字架前退缩了.
我以为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谁能了解这样奇妙的奥秘呢人竟可以藉著死亡建立一个国度;人竟可以因被打败而得胜;人竟可以藉著十字架的道路而得冠冕.
谁能了解我们也很难相信!
这是一个革命性的思想.

他们在山上时的思想一定是:主,不要朝著十字架前进吧!
让我们留在这里,让我们在这里搭三座棚子,让我们留在这亮光中,在这荣耀中,在这圣洁的谈话中吧!
然而摩西、以利亚和他谈话的内容却是耶稣的死.
如果他们留在山上,这事怎能成就呢神的声音责备了他们,「这是我的爱子,你们要听他.
」变像山上最超越、最神圣的荣耀不是他所发射出来的荣耀,而是论到十字架的谈话,而是神的声音对他们谈话内容的认可.

这些人在他的死亡中,在他的复活中,以及在五旬节那天他们所经历的,他藉著圣灵的再临中,都看到神的国人有能力降临了.
他们在他的死亡中看到了神的国大有能力的临到.
虽然他们畏惧,他们有失败感,但请记住他们所看到的东西.
在那些日子,他们所看到的事他们不太了解,不过後来他们终於知道了.
这些事在他们心上留下了印象.
当时他们不了解这些事的价值,到後来才了解.
在这些最後的悲剧性的事件中,他们看到了这位不能被征服的王.
从他预告这些事的那时刻起,直到他最後的死之间所发生的-一件事,他们看到他带著权威、能力和尊贵昂然前进.
请记住这事,他的门徒之一犹大和祭司长设计要捉拿他的主,在这黑暗和恐怖的交易中,祭司长对犹大说,「当节的日子不可.
」犹人接受了三十两银子,交易完成了,他就带著钱离开了.
哦,可耻的勾当!
他回到耶稣的面前,受祭司长的吩咐,要等过完节期以後才出卖耶稣.
正当犹大和祭司长安排恶谋时,耶稣对他的门徒说,「过两天是逾越节,人子将要被交给人,钉在十字架上.
」犹大回到耶稣面前.
过了一会儿,耶稣看著他,对他说,「你所作的快作吧!
」他就出去,还在节期中就出卖了耶稣.
他死亡的时间不是祭司长安排的,而是耶稣自己安排的.

这个同样带著能力的活动,继续发展下去.
在那园子里,他们看到他.
从睡眠中醒过来时,他们听到他在经历了极其痛苦的时刻以後,回到他们中间对他们所说的话.
这些话都是带著王的威严说的.
他们在那园了里也看到一件希奇的事,我们读经续到这里往往轻易的读过,没有注息到这事.
犹大带著兵丁来捉他时,耶稣问他们说,「你们找谁」他们回答说,「找拿撒勒人耶稣!
」耶稣说,「我就是!
」耶稣一说我就是,他们就退後倒在地上.
为甚么我不能回答.
详细的情形我也不知道.
不过,我希望你们都记住这件事.
这些门徒看到了这希奇的景象,不知道发生了甚么事而使这些人退後倒在地上.
然後他们拿住耶稣,把他捆绑了,就带他走.
他们看到他经历了审判.
他们中间有些人看到了他的王者身分,看到了他在人的讥笑和审判中,严肃的坚持自己的弥赛亚身分.
他一直到最後都保持了王的身分,直到他说,「父阿!
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
」听到他这句话,我们回想到他很久以前所讲的另一句话,「那杀身体不能杀灵魂的,不要怕他们.
」在十字架四周的人杀了他的身体,可是他却把灵魂交托给神.
他以王的身分死.
我们又回想起他所讲的另一句话,「没有人奋我的命去,是我自己舍的.
我有权柄舍了,也有权柄取回来.
」这些事都是神国的大能力.
这些事都是希奇的事,奥秘的事,引人生疑的事.
人的心都会怀疑这些事的真正价值,不了解它们为何能如此.
这些都是带著能力的事,这是奇妙的奥秘,他以王者的身分在痛苦难过中死了,但他却是得胜了.
如此他们看到神的国大有能力临到,虽然还不是最终的,但确实是大有能力的.

然後论到复活,我不必多讲.
保罗论到复活时说,他「因从死里复活,以大能显明是神的儿子.
」彼得也宣告说,「他曾照自己的大怜悯,藉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重生了我们,叫我们有活泼的盼望.
」在那些复活的日子,在他所交托的大使命中,在他的其他显现中,他让他们看到了这国度不再是他们身外的理想,而是在他们身内运行的能力,正如他在楼上告诉他们的,直到他再来,直到保惠师的来临.

他如此在圣灵中降临了,於是这些人开始传道,於是他们看到这国度不再是软弱的,而是带著能力,胜过了那些带著敌意听他们话的人.
然後他们知道,这个国度大有能力临到乃是要通过十字架的道路.
这些人看到神的国临到,但却不完全临到.
我们读变像山上的记录时就犯了这个错误.
还没有完全,也还不是最後的,但神的国已经大有能力,可以制服抵挡它的人,可以朝著最後的荣耀勇往前进.
如此,也只有如此,神的国今天仍然大有能力的临到.
只有藉著十字架的道路,只有那些称呼主名的人愿意背起十字架时,神的国才能依旧大有能力的临到.
这事不容易相信,要照著去行更是不容易.
虽然我们身在基督教会里面,若不是常常需要听耶稣责备我们,「你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吗我们想要用人的方法,用人的政策,用人的计划,用人的制度来建立神的国.
神的国永远不能这样被建立起来的.
神的国只有藉著十字架的道路,才能大有能力的临到.

这段经文还含有一个可怕而严肃的意思.
我们的主虽然是对著群众说话,然而他也是说给那些属於他的人听的.
他并不是说,「你们都要看见神的国大有能力降临.
」他是说,「站在这里的,有人在没尝死味以前…….
」犹大就没有看到这国度大有能力的临到.
人心里对主的态度可以叫他看不到这国度大有能力临到.
虽然我们不会像犹大一样毁坏自己的生命,可是我们虽然活著,却看不到能力在我们里面运行.
如果我们能够看到亲近他,分担他的苦难的意义,那么这个国度就可以通过我们,大有能力的临到.

马可福音9:14-29「嗳,不信的世代阿,我在你们这里要到几时呢」(可9:19),这是从耶稣心中发出的呐喊,里面混杂著痛苦和愤怒,也含有造成他痛苦和愤怒的原因.
「我在你们这里要到几时呢」这个忧伤的问题显明了他的痛苦.
这就像古时以赛亚在葡萄园之歌中,宣告神对他百姓的关怀时那种忧伤的语调,「我为我葡萄园所作之外,还有甚么可作的呢」经过大约三年之久的公开服事,我们的主发出了这个问题,「我在你们这里要到几时呢」接著这个忧伤的问题,另外他又发出一个充满愤怒的问题,「我忍耐你们要到几时呢」这个问题显明了一个严肃的事实,他的忍耐是有限度的.

这一切的起因可以从他的第一句话中看出,「嗳!
不信的世代阿!
」他讲的是他公开服事的那个世代.
这话不只指责他的门徒而已,虽然他们也包括在他的指责之中;这话也不单单指责把孩子带到他面前的那个人,虽然他也属於那个世代;这话也不仅仅指责那些文士,虽然他们也不能置身事外.
我们的主公开服事的那个世代,整个气氛和精神都是不信的,都是没有信心的.
「嗳!
不信的世代阿!
」9:19是本段经文的中心.
第19节以前虽然只是几句简单的句子,却说明了耶稣从变像山下来时,在山脚所看到的许多事.
他看到一些文士和人辩论,他看到一个手足无措的父亲,一个被鬼附著的孩子和那些失败的门徒.
第19节以後,我们看到他如何对付这一切.
他叫那些文士哑口无言,他安慰了那个父亲,他医治了那个孩子,他教导了那些门徒.
经历过这些不信的气氛之後,就从他心里涌出这句话,「不信的世代阿!
我在你们这里要到几时呢我忍耐你们要到几时呢」嗳!
在这种气氛之下,我还能留在你们中间作我的事工多久呢我还能忍耐你们多久呢你们这种令人不能忍受的不信,到甚么限度为止呢我还能忍耐你们到几时呢这一切都是紧接著变像以後所发生的事.
福音书的作者们一致记载了这些事.
读任何一本福音书,我们都可以感觉到自己似乎从荣耀和奇妙光辉的高峰,一下子降到最低的深处.
我们与他站立在圣山上,看到了他的变像.
他那荣耀的光辉,不是罪人脆弱的眼目所能见的.
那荣耀太明亮了,甚至那三个门徒看见了,眼睛也都昏花,以至於讲出连他们自己也不了解的话来.
那荣耀太明亮了,以至我们永远无法了解在那山上所发生的事.
然後在山脚,我们看到了新约记录中那些最卑微的景象.
如果我们仔细的思想这事,就可以得到更令人惊讶的启示.
在那圣山上,神的声音论到耶稣说,「这是我的爱子.
」在那高山上,我们看到神的独生子在荣耀中.
下到山脚,我们听到那个父亲对耶稣说,「这是我的孩子,我独生的孩子,这是我独生的爱子.
」在荣耀山上的那一位,是天父的独生爱子;在山脚下的那一位,是人的独生爱子,被鬼附著的.
我们看到主从荣耀中下来,进入了那不信的气氛中,遇见了那个孩子.
我们要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山脚下所发生的事.

因此我们先思想背景:山上的事.
这样才可以清楚而正确的观察山脚下的奔.
这些山脚下的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前景.
这样把背景和前景对照之下,我们就可以发现山上和山脚之间的关系.
我们再回到那一段记录耶稣变像的经文,和那三个人一同观看山上的景象.
不过我们也要带著圣灵给他们的光照来看这景象.
圣灵的光照使这三个门徒後来可以述说在山上所发生的事.
彼得後来在他的书信中就宣告说,在那圣山上所发生的事对他们的意义,是古代预言的应验和证实.
因为在那里他们看到了神的能力通过耶稣临到并运行.
我暂时不用基督这个尊贵的头衔,也不用主这个高超的头衔,还是称呼他的名字耶稣.
因为耶稣这个名字代表他的人性,也是按著神的吩咐取的.
童年时期和青年时期,人们对他的认识和对他的称呼也是这个名字.
门徒们在见到他荣耀以前,也是如此称呼他.

在山上,耶稣完全而完美的灵已经得到胜利,制服了一切对他肉身上的、灵性上的、圣职上的试探.
他那属世的身体改变了,以适合超越今世的生活.
一个人若没有这种确切改变,就是他还没有看到圣山上的荣耀.
在那山上所发生的事也是耶稣私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不是在公开服事中发生的.

他从该撒利亚腓立比的群众中退出来.
我们不要相信古老的传说,认为耶稣是在他泊山上变像的.
他泊山并不在附近地区.
後来人们也在那山顶上建了一座城.
他变像的地点肯定是在黑门山,就是在黑门山脉中的一座山峰上,地点是在该撒利亚腓立比北方不远一个偏僻的地方.
他离开了群众,实际上他甚至把九个门徒留在山脚下,只带著三个人跟他上山.
变像的事是在私底下发生的,这留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印象.
我个人以为,即使当时没有一个门徒在场,这件事的真正价值也不受影响.
这是单独与耶稣私人的生活有关系的.
当然他们在场也有价值.
他们能看到那景象,本身就有价值,对他们後来的服事也有价值.
一般人认为这三个门徒被带到山上,是因为他们是门徒中的领袖,也是门徒中最好的三个人.
我不相信!
更可能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是十二个门徒中最软弱的三个,所以才被带上山.
请记住,并不是最坚强的圣徒才需要看到特别的异象.
最坚强的圣徒没有看到异象也没有问题.
上山去看到荣耀比留在山下处在文士和人群中更容易.

这些人有幸可以部分看到荣耀降临在耶稣身上,使他发光的景象.
我说「部分」,因为他们不能清清楚楚看到全部.
降到耶稣身上使他发光的那荣耀,并不是神性所发出的那荣耀,因为神性不会发生令人惊讶的景象,而且神性发出的荣耀也不是人的眼睛所能看到的.
人类能看到神的荣耀惟一的方法是用幔子遮住,或把它隐藏在人性里面.
我们主的神性荣耀并没有在变像时显明出来,而是以安静的方法,在他怜悯人,以及生活的许多小事上显明出来.

那么在那山上所发生的是甚么事呢在那弯像的时刻,拿撒勒人耶稣的人性达到最完全、最终的至善程度.
在那时刻,我们看到了人的生命的真象,这也是神为这世界原来的计划.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假如亚当不偏离神的吩咐,不犯罪,不堕落,他就可以永远不死.
可是在走完一生道路之後,他的形像也必须像耶稣那样变化,这样他才能够在永恒的来世中生活.
对这种来世的生命,我们知道的很少,在我们烦恼忧虑的时候,有时甚至会怀疑有来世的存在.
然而这种超越今世的生命确实存在,而且带有无限的奥秘.
在那个变化的时刻,人类的本质和性格要改变到至善的程度.
神以他无限的奥妙,在耶稣里面造出了一个新人.
在奥秘和无限纯洁中,他藉著圣灵怀胎,出生时根本无罪.
经过了他成长的岁月,直到这时,他面对过人所必须面对的一切试探.
他胜过了这些试探,不论是身体上的试探,灵性上的试探,最後他也胜过他圣职上的试探.
这一方面最後一次的试探是藉著彼得临到他的.
彼得对他说,愿神怜悯你,不要走十字架的道路.
耶稣严厉而坚决的对他说,撒但,退我後面去吧!
你是绊我脚的.
这是在对他圣职的试探中,他最後的得胜.

在登上变像山以前,他的生活已经得到了成全和满足.
他已经对付并且胜过了-一个试探.
历年来他所坚持保护的人性堡垒,全部安然无恙.
现在他就在他们面前安然变像.
现在他的生命得到成全,整个身体受到改变,使他可以过那超越的属地生活.
耶稣人性的生命就如此结束.
在耶稣的这一生中,他启示了神的旨意、神的理想.
现在在变像山上,他更表现出人性的典范.

那天他的样子看起来如何呢我们所知很少.
圣经的描写虽是很生动,也是最具启发性的,不过写福音书的马太、马可.
路加三个人都没有亲眼见过那一幕,他们只是从别人听到这件事,因此所描写的仅限於他的外表和衣裳.
路加所记的是他外貌的改变.
马太所记的是「脸面明亮如日头」.
至於他的衣裳,马太形容说,「洁白如光」.
马可说,「衣服放光,极其洁白,地上漂布的没有一个能漂得那样白.
」.
路加说,「衣服洁白放光」.
耶稣这个人超越的形体就是如此奇妙.

其次我们要看,耶稣在自己人性最终得胜的那个时刻所显示他心中最关心的事是甚么.
在他得到成全的那时刻,他得以和那些已经得成全的义人之灵相交通.
他们看到摩西和以利亚与他谈话,他进入了那超越地上的生命以後,就以人的身分与在他之前进入荣耀的那些人谈话.
那么他心中最关心的事是甚么呢他心中最关心的乃是他即将离世的事.
他的心一点都没有自己,所以虽然已经得到了生命的荣耀,他还是不为之所动.
他带著无限的怜悯回到山下,进入世界、进入黑暗中.
在他自己得胜的那个时刻,他却看到全地被恶者所辖制,所压迫,和它所带来的结果,就是人的痛苦.

当时与他同在山上的约翰,後来在他的书信中写道,全世界都卧在那恶者的手下受痛苦,被压制,遭折磨.
他和摩西、以利亚谈论到的是他自己的死.
他自己是属於人类的一分子,却又不同於凡人,因为他已得成全.
在得到冠冕的那个时刻,他就承担起救赎人类的这个责任,并且谈论到他即将离世的事.
他要打破监狱的大门,折断铁栏杆,分开海水,开出一条路让他们可以出来.
他谈到即将面临的十字架和复活.
这一位得到成全的人心中最高、最强的愿望乃是叫那些受苦的人也能得到成全,把国带回到神的面前,因为神是这个国惟一合法的王.

就在这时刻,神的声音出现了.
我们必须按照整个事件的气氛来解释神的声音.
「这是我的爱子.
」表明神对他已得成全的生命之认可.
这位人子藉著信心得到成全,所以同时也成为那些信实的人的领导者和保护者.
在变像山上的荣耀光辉中,这事实已得到了证明.
接著是对门徒们的命令,「你们要听他.
」意思是吩咐他们也要藉著信心得到成全.
一切教导的权柄都已经赐给他.
他既已谈论过离世的事,神的声音就说,「你们要听他.
」六天以前,当他说到十字架时,这些人怕听他的这话,不愿意讨论现在耶稣与摩西和以利亚所讨论的这些事.
现在神的这话又把他们带回到这老问题上,吩咐他们听他的话.

他们从高山上下到了山脚.
他看到了一切,只有叫他发出感叹,「嗳!
不信的世代阿!
我在你们这里要到几时呢」他所看到的不信是些甚么呢山脚下的那些景象所描写的,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不信.
那里有些文士,他们故意硬著心不信.
那里有一个作父亲的,他不信,不过并不是出於故意.
那里有一个男孩子,他不信,但不必对此负责.
那里整个气氛都是不信的气氛.

文士们正在责问门徒,「辩论」希腊文原来的意思是他们强烈的与他们争辩.
就这些文士来讲,这是最没有意义的事.
於是耶稣问了一个问题,「你们和他们辩论的是甚么」那个孩子的父亲立刻接口,把孩子的事情告诉他.
他们的问题,他们争论的题目就是这个孩子.
门徒们失败了,这是一个明显的事实.
门徒没有能力赶鬼.
那时耶稣不在场,那些人聚集在门徒四周笑他们,嘲弄他们,责问他们,与他们争论,因为事实明显的显示门徒们自己的不信.
在我们的主前往该撒利亚腓立比以前,最後的一幕乃是这些人要求他显一个神迹,他却拒绝了.
耶稣上山变像时,这九个门徒留在山下,而他们却失败了.
如果他们有眼睛可以看,有心思可以了解,有意志愿意相信,那么他们就必知道,我们的主已经一再的行了神迹,然而他们却不愿意这样作.
我们的主回到了那种充满批评、故意硬心不信的气氛中.

那位父亲知道门徒们的努力和他们的失败,就对耶稣说,「你若能作甚么,求你怜悯我们,帮助我们.
」接著他勇敢的呼喊,「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帮助.
」然而这些话只有显示了他的不信.
他不希望自己不信,宁可自己真的相信.
然而事实是他不相信.
他冒了一个险,他有心相信,然而却不相信.
我们的主就是进入这种气氛中.

还有,那个孩子,他对自己的不信不必负责.
这个孩子不信耶稣.
他不能信,因为他是在魔鬼的辖制之下,他没有能力运用信心.
孩子是信心、异象和盼望的象徵,如今他却被破坏、损毁、折磨以致於不能相信.
人不能指责这孩子,不过这事实还是一个悲剧:人性受到了毁坏.
人性最高的功用就是信.

然後,再者门徒们的不信.
六天已经过去了,这些人和耶稣之间整整保持了六天的沉默.
我们若要完全了解这一幕景象,就必须先了解前面所发生的事.
六天以前,这些人经过了一片乌云的日子.
那时我们主开始谈论到他受苦受死和复活的必要性,就是他即将受难又将复活的事.
虽然不是有意背叛他,然而他们却不能接受他的这个教训.
由於他们的不能接受,结果他们的能力就受到了亏损.
不要忘了,这些人曾经赶过鬼.
耶稣差派十二个人出去,他们回来时充满了喜乐.
为甚么因为他们赶鬼有成效.
然而现在事情有些不对劲,在他们和他们的能力之间似乎有了阻隔.
他们仍然忠心於他,照他所吩咐的留在山下等候他,仍然希望执行他的工作.
然而在这孩子的面前,他们却无能为力.
甚么地方出了差错在他们想靠信心赶鬼时,他们还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已经消失了.
耶稣离开他们上山去了,他们的信心好像也跟著离开了.
这也是後来我们主对他们所说的话之含义.
按马太记载,他说他们赶不出那鬼的原因,是他们的信心小;按马可记载,要胜过这样的鬼,非用祷告不可.

最後请我们再观察我们的主在这不信的山脚下的情形.
那天的冷酷、凄凉,使他非常失望,因而痛苦的从心中呐喊,「嗳!
不信的世代阿!
我在你们这里要到几时呢我忍耐你们要到几时呢」我们要很留意看经历了变像山上的事件以後,他所作的一切事.
在那山上他所作的选择,不是进入他自己人性生命最高的光景中.
在经历了生命的得胜之後,他又转身回到了人类当中,分担他们的重担,背负他们的忧伤和罪恶,亲自负起了人类的痛苦和苦难的责任.
浦记住,他从变像山上下来,这是再一次的降临.
这一次他也带著人性,和他第一次的降临一样奇妙.

请再读一次腓立比书2章,谲到砷的儿子「虚己」的那段宏伟的经文.
在那里我们看到他本有神的形像,拥有永恒神性的权柄,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倒空了一切,目的不是为自夸.
他的虚已非常奇妙,我们无法看透.
这种神性的「虚己」永远是个奥秘,我们永远无法测透.
现在请再看变像山上的耶稣,他倒空了自己的一切人性权柄,迈向山脚下的阴影和黑暗.
他在山脚下一切的活动,其动机和能力并不是因山上的得胜,而是因著在山上的「虚己」而来的;十足因为他在那里使他的人性达到极致,而是达到极致以後他又把那得到成全、变化和荣耀的人性,降卑到山脚的水平,进入到人性堕落的深处.
现在我们可以开始了解他的能力了.

首先他藉著一个问题让那些争辩中的文士哑口无言.
他间他们,「你们和他们辩论的是甚么」他们无话可答.
接著他又给这些人另一个机会相信.
首先他行了那个神迹.
如果他不能容忍一个世代的时刻已经临到,我们可以肯定的说,那必是一个最黑暗、可怕而忧伤的时刻.
那时甚至神也不能再作甚么了.
那时刻有可能来临,不要以为距离还远.
我们应当谨记於心,在我们生命中如果故意不信,那个可怕的悲剧性时刻就有可能临到,结果因著我们瞎眼、固执、背叛,基督最後必须说,「没机会了.
」但是除非他已经把最终的机会给我们,否则他不会这么作的.
这些文士们因为门徒的软弱而讥笑他们,批评他们.
随著也对主的能力发生了疑问.
他从山上下来,进入这些人中间,行了那个神迹把鬼赶出去,这是给他们另一个机会.

还有甚么事比他对付这个父亲的方式更美呢他还在痛苦当中,耶稣如何唤醒了他的信心那个父亲带著一种粗鲁无理的语气,对耶稣说,「你若能作甚么,求你怜悯我们.
」我们的翻译无法把那粗鲁的语气表达出来.
这些门徒已经失败了,在他们的主面前,这个父亲怀疑他到底能作甚么.
耶稣盯著他,说,「你若能,在信的人,凡事都能.
」请记住耶稣的话,「嗳,这不信的世代阿,我在你们这里要到几时呢我忍耐你们要到几时呢」这个人一定听到了,现在这个人说,「你若能……」耶稣的回答是,「你若能,在信的人,凡事都能.
」然後这个人说出了一个以前没有说过的优美的句子,一点不虚伪也不装假.
他说,「我信!
」这就是信心的开始.
但他还不确定,於是他接著说,「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帮助.
」这乃是所能有的最宏人的信心,也是信心的最佳操练.
往往有些人表面有信心,呼喊著,「主阿!
我信!
」背後却是隐藏著问题或怀疑.
不要让这样的信心控制我们,我们要呼喊,主阿!
我信不足,求主帮助.
当然,一个人若能从这故事学到教训,他必然马上就可以看到结果.
主尊重愿意相信的心愿.
那个人以最好的方法信了,而主立刻就有回应.
那一天他得到了一个忠实的信徒.
而那个人迫不及待的就把他心里一切事实说出来,「主!
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帮助.
」接著主转向他的孩子,把那鬼赶出去.

我们看到那个孩子被鬼附的悲剧.
孩子原是信心的象徵,如今却没有相信的能力.
现在请看所发生的事.
他把鬼赶出去,孩子躺在地上,脸色苍白,抽了一阵疯,看起来好像死了.
但耶稣拉著他的手扶他起来,他就站起来了.
我相信後来那个孩子信了耶稣.
主赐给了他童年,青年,也赐给了他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让他有异象,有信心.
我相信一直到末世,这孩子的信是建立在那一位把机会赐给他的耶稣身上.

接著他耐心的教导门徒.
按照马太所记,他告诉他们,不能把那鬼赶出去的原因是他们的信心太小.
在该撒利亚腓立比,他们的信心真大.
在山脚下,在他回来以前,他们的信心却瘫痪了.
所以他才宣告说,「非用祷告,这一类的鬼总不能出来.
」在那里祷告以最优美、最真实的意义被用上了.
祷告是信心的活动,祷告是人在耶稣里的安息,这安息最後是在神的旨意里,藉此使神的能力可以发挥出来.
如此这些人的信心恢复了,也可以正常的发挥功能了.

「嗳!
不信的世代阿,我在你们这里要到几时呢我忍耐你们要到几时呢」这句话我们可以体会到耶稣的痛苦.
「不信」叫他痛心,因为不信伤害了人.
还有甚么事比他自己门徒的小信更令他痛苦呢今天不是基督教会外那些好争论的文士,不是那些想要证明我们没有能力,那些讥笑我们的失败的人叫主伤心,最叫他痛心的乃是我们信心太小,无法行神迹,无法作出属灵的奇事.

最後,如果我不讲这一点,心里会不安.
我们看最後那个可怕而令人痛心的问题,「我忍耐你们要到几时呢」他对不信的忍耐是有限度的,有时他的这个问题似乎是对我们而发的,但也是对教会而发的.
所以让我们在一起对他说,「主阿!
我们信,但是我们信不足,求主帮助.
」马可福音9:30-50前面我们所思想的事件,是紧接著变像山上的经验之後所发生的.
在山下,我们看到被鬼附的孩子、慌乱的父亲、失败的门徒、和争论的文士.
我们的主一一的对付了他们.
他赶出那鬼,把孩子交还给他父亲,他告诉门徒失败的原因,他又叫文士哑口无言.

这里我们所要思想的第一段经文,记载了接下去所发生的事.
耶稣和门徒离开该撒利亚腓立比一带的地方,他带他们经过加利利,显然是绕道而行,走的是普通人比较不常走的路.
他的目的是,要在路上告诉他们,有关摆在他面前的受苦受死和复活等一切的事.
他们听他讲,可是不了解,而且很明显的是他们又不敢问他.

他们何等不了解他,这可以从接下去的故事看出来.
从经文里可以清楚的看到,除了耶稣教导他们的时间以外,门徒中间彼此争论谁为大.
这些事显明了一个可悲的事实,就是当他们的主试图吸引这些人对他的同情时,当他坚定的面向耶路撒冷前进他就要在那里受苦,他的使命要在那里进入高峰时,他们这些人却屡次在他讲话之间,对他提出同样的问题,问他他们当中谁是最大的.
我们可以想像得出,很可能是因为彼得、雅各、和约翰同他上了变像山,所以才引起这样的争论.
也许他们回到山下的那九个门徒那里时,曾表现出某种属灵的优越感,因为只有他们与主上出去.
不管事实如何,圣经告诉我们,他们争论谁为大.
最後他们到达迦百农时,主耶稣亲自提起这个问题.
这一段经文以後所记的,都与这个题目有关.
而其最後的高峰乃是,「你们里头应当有盐,彼此和睦.
」这句话是他对他们彼此的关系所讲的最後一句话.

为了更了解这句话的价值,我们必须用点时间了解这件事.
我们先从他们到达迦百农以後,主所发出的问题开始.
他在加利利早期的事奉工作,是以迦百农为他行动的基地,我们有理由可以相信,他住的是西门彼得的家.
他们进入屋里以後,耶稣问他们说,「你们在路上议论的是甚么」门徒们不作声,也没有人回答他,因为他们在路上争论的是他们当中谁最大.
他一发出这个问题,他们就体会到不应该在路上争论那些事,所以就不作声.
他们不作声表示他们不好意思,所以主接著就教导他们.
首先是讲到在他门徒中和在他国里谁最大的问题.
他这样说,「若有人愿意作首先的,他必作众人末後的,作众人的用人.
」我们主的意思不是说,一个人如果有抱负,就必须把他贬到默默无闻的程度.
他的话启示的是,在他的国里为大的真正秘诀,不是管辖别人,而是被别人管辖.
所以要为大必须服事人,服事人在他国里才是最大的.

如此讲了以後,他就给他们一个优美的实例.
读了这个实例,我们都不得不叹为观止.
他领一个小孩子到他们中间,然後把他抱在怀中,才继续说话.
他抱起的那个孩子不是特别预备的,而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可能是西门彼得的孩子.
然後他说,「凡为我名接待一个像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不是接待我,乃是接待那差我来的.
」接下来的那一段话还是不离这个题目,「约翰对耶稣说,『夫子,我们看见一个人奉你的名赶鬼,我们就禁止他,因为他不跟从我们.
』」约翰不是为著他所作的事夸口,他这话是在承认自己的失败.
从许多方血看,约翰乃是众使徒中最奇特的一个.
他有敏锐的洞察力,灵敏的直觉,在这里他立刻认清了自己作错了事.
约翰心里可能在想,如果接待一个普通的小孩,真的就是接受基督,也是接受神,而我竟禁止那个人奉他的名赶鬼,我该怎么办呢是的,他已经得到了光照.

我们的主首先对付约翰所认的罪,说,「不要禁止他,因为没有人奉我名行异能,反倒轻易毁谤我.
不敌挡我们的,就是帮助我们的.
凡因你们是属基督,给你们一杯水喝的,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不能不得赏赐.
」接著他又继续他那被打断的题目说,「凡使这信我的一个小子跌倒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这人的颈项上,扔在海里.
」他继续以最严肃的态度,说出这个令人扎心的教训,强调这个原则.
最後他说,「你们里头应当有盐,彼此和睦.
」在这样的背景下,让我们来思想这个命令.
要注意其中的两个句子,「你们里头应当有盐」和「彼此和睦」,这是互相关联的启示.
首先是产生和睦的盐,其次是盐所产生的和睦.

我们可以看到,这是新约中最难以解释的一段经文,特别是前面的几节,「因为必用火当盐,腌各人.
盐本是好的,若失了味,可用甚么叫它再咸呢」接著就是这个命令,「你们里头应当有盐.
」这命令是由上面的宣告和问题而发的.
我们若能按照上面所说的来解释这经文,就可以更了解我们主心中的意思.
虽然看之下,它们之间似乎没有甚么关联.
「你们里头应当有盐.
」不久以前他才说过,「必用火当盐腌各人.
」不止这里,他已经说过「不灭的火」和「革赫拿」(Gehena)(中文圣经作「地狱」)之类的名词.

我们主使用盐作比喻,所含的意义可以从前面那句话得到解绎,「必用火当监腌各人.
」这句话中「火」是用来解释「盐」.
虽然有人说,在别的地方「盐」曾经被引用作为别的含义,不过我很难同意这一点,因为我相信盐的用法经常与这里的意义有关系.
火可以烧毁那些会毁坏的东西,炼净那些不能被毁灭的东西.
我们要记得他是对听众讲的,他们对盐的含义有一种特别的观念.
他们完全了解他所用的是一个最强烈的比喻,这个比喻所显示的意思很可怕.

「革赫拿」又称「欣嫩子谷」,是耶路撒冷城外的一个山谷.
历史上真正有这个地点的存在.
所罗门首先在这山谷立一个祭坛,敬拜摩洛.
後来在犹大国更加败坏的那个时期,亚哈斯和玛拿西曾在欧山谷为摩洛献人为祭,直到约西亚改革时才停止.
约西亚在他的改革运动中作了一件事,就是摧毁敬拜摩洛的那山谷,把废物丢进其中.
从那时起,城中一切的废物、恶臭的东西都丢进那山行中毁掉.
所以革赫拿的目的,是为了洁净那城里的生活.
那不断燃烧的火,烧毁了一切肮脏、污秽的垃圾,这也是耶路撒冷城环境卫生上的实际需要.

这是一个强烈的象徵性比喻,我们的主并不是最先使用它的.
人甚么峙候开始使用这比喻,我们不知道.
但是革赫拿经常都是被用来形容人过完今生以後,在来世所要受到的惩罚之处,也就是地狱.
这是神所造的宇宙中最奇特、最神秘的一个地区,也是为了洁净这宇宙所不可缺少的.
耶稣论到地狱时说,「在那里虫是不死的,火是不灭的.
」这话第一层意思是指那个实际上的地名,也是他们一般生活所必须的那个垃圾焚毁场;向第二层意思是指道德和属灵的状况.
换句话说,「火」按照我们主在这里的用法,是指不与邪恶妥协的象徵.
革赫拿的火是神的圣洁.
最後耶稣对这些门徒说,你们里头应该有那样的火燃烧著,这样你们就可以彼此和睦.
「你们里头应当有盐.
」火毁灭那些会败坏的,却可以炼净那些不能被毁灭的.

再看盐的比喻,看看我们可以了解他的思想多少.
盐可以防止腐败,保持健康.
「健康」一词,背後含有卫生的意思.
「卫生」一词是指健康的条件,而健康就是圣洁的原则.
盐可以预防败坏、腐蚀,可以维持健康.
盐也有火的性质.
火焰可以无孔不入,烧毁-一种可毁坏的东西,目的是要使那些健康的因素有成长、发展、扩大的机会.
「你们里头应当有盐.
」肯先请注意这个相关的教训.
「凡使这信我的一个小子跌倒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这人的颈项上,扔在海里.
」基督这里呼召的,是要他们有服事的热诚以成全别人.
所以与其叫一个小孩子跌倒,不如横遭暴死还好.
他在这些惊讶的门徒面前高举一个理想,当时这个理想似乎和他们在路上争论的题目没有多少关系.
我相信他在谈话的时候,那孩子仍然在他怀中.
虽然这教训有属灵的意义,但是这里他也可能指的是不要伤害那些初信他,属灵生命还在孩童阶段的人.
他离孩童不远,孩童也离他不远.
他手中抱著那个普通的孩子,说,与其叫这个小孩子跌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那人的颈项上,扔在海里.

接著他立刻从这个相关的教训,就是要有服事的热诚的教训,转而谈论到个别的情形.
实际上他的宣告是,这种服事的热诚只有嫉恶如仇,把一切叫人偏离真理的东西连根拔除时才能产生.
实际上有犯罪动作的是手,但脚带领人走向邪恶的方向,眼睛叫人产生欲望,这一切都要对付清楚.
我们的主在这里呼召人要有这样灵里洁净的热情,如果必要的话,把手脚砍断,把眼睛挖出来.
这一切教训的中心思想是,要不惜一切代价保持洁净.
「你们里头应当有盐.
」但愿你们里面有火,就是那种烧毁罪和邪恶的火在焚烧.
主的意思就是,除非有这种可怕的圣洁之火在你里面焚烧,使你有一种热诚要摧毁生命中一切邪恶的事,否则你总逃脱不掉那最终的革赫拿,在那里火是永远不灭的.

我们的主对那些门徒们所说的话是,要逃脱那最终的革赫拿之火,惟一的方法是,要立志先让那火在你里面燃烧,以洁净你的灵魂.
这是基督的呼召,要人决志牺牲以求洁净.
希伯来书作者写道,「你们与罪恶相争,还没有抵挡到流血的地步.
」他的意思并不是敌人刺伤了他,以致於伤口流血.
这里所指的必然是客西马尼园的经历.
当时他「汗珠如大血点,滴在地上」.
精神的压力和痛苦太可怕,以致自然界的一切功能都停止了,并且急剧的变化了.
盐!
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字眼,它不只是表现了一种道德意义上的更新和得力,实际上它本身就是火,就是地狱里烧灭罪恶的那火.
所以为了要保持灵魂的洁净和纯洁,若是右手、右脚犯了罪,要把它砍断;右眼犯了罪,也要把它挖出来.

所以我们中间的和睦不是可以经特别安排而得到的,不是听别人的建议,捐弃个人的偏见就可以得到的.
强烈、持久而不受搅扰的和睦,必须建立在用火当盐来洁净了的基础上.
「先有洁净,才有和睦.
」我们的主用这一个显然希奇的教训,表明了在神圣的亮光中,他对他们在路上争论的题目的看法.
他显明了一个事实,他们的这些争论都是因为他们容忍邪恶以某种形式存在他们心中而产生的.
无论何处,那一些奉他名的、自称跟随他的、追随他脚踪的人,如果争论谁为大,就表示他们的背後有更深沉的疾病存在,不是普通人可以看出来的.
这现象显明了一个事实,在他们争论的底下是有属灵和道德上的疾病存在,这病无法用普通药物治好,必须用火当盐让它燃烧,把一切可毁灭的因素完全烧净.
火可以把能毁灭的东西烧掉,但是感谢神,火也可以让那些健全的因素有发展的机会.

现在我们要追溯引发耶稣讲这段话的因素,就是他们的争论,然後再看约翰的认罪和里血的含羞.
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盐所产生的和睦是甚么样的和睦.
我只要提到两点.
盐的作用,有先会使野心或抱负发生改变.
无论何处,这盐若发生功用,那种追求为人的野心就会死亡,而服事人与造就别人的热情就必产生.
请注意两者之间的差别.
在一切人类的生活和社会中,不论在那里,若有人有追求个人为大的野心,就必引起争论.
不论在那里,若有这种野心燃烧起来,就必摧毁和睦与真正的秩序.
这些人的问题是谁最大.
甚么地方有人产生了要为大的愿望,那地方却缺少的,就是我却讲的那种服事和造就别人的热情.
然而,若有人要为人,他必作众人末後的,作众人的用人.
这盐在生命里,迼火在灵魂里燃烧的时候,所产生的热情不是使用权威,而是要服事人.
当然没有人能在仔细读过这段经文後,而不觉得惭愧的.
教会思想到这些理想和耶稣的这个教训时,没有一个会不惊讶万分的.
因为我们认清了一个事实,在这方面我们行得太少了.
然而感谢神,无论在过去成是在今天,仍然有许多人心中有这种盐燃烧著,并产生了像神自己那样的洁净,而这些人最大的愿望是服事.
只要有这种服事的愿望,那么最小的孩童他们也肯接受.
任何地方若有这种服事的愿望,那里就不会有争论谁为人的问题.
任何地方若有这种服事的愿望,那里就有和睦.

但是这盐所产生的,不只使野心成抱负发生改变,它还可以扩大人交通的范围.
任何地方若有这盐发生功用,那里有关尊贵和地位的观念都会消失.
约翰的问题就在这里.
从他对主认罪这件事,我们看到了他心里高贵的一面.
他对主说,「我们看见一个人.
」那人不但试图赶鬼,而且真的把鬼赶出去了.
不是用异教徒的赶鬼方法,而是「奉你的名赶鬼,我们就禁止他,因为他不跟从我们.
」他不按正轨来,他不是教会所任命的职员,也没有甚么特别传承,他是外人.
魔鬼!
这是出自魔鬼的思想,我不後悔讲这么重的话.
一个人若以自己从主得来的特权和尊贵而排斥别人,那就是来自魔鬼的思想.
我们的主立刻严厉而尖锐的说,「不要禁止他,因为没有人奉我名行异能,反倒轻易毁谤我.
不敌挡我们的,就是帮助我们的.
」耶稣接著所讲的就是一个优美交通的观念.
「他不跟从我们.
」是的.
但是他是帮助我们的.
注意,耶稣用的是多数的代名词,把十二个门徒也包括在内.
不敌挡我们的,就是帮助我们的.

无论在那里,盐若在生命里血燃烧,尊贵和特权的观念就会死亡,结果就会扩大交通的范围,同时也会承认耶稣超越的尊名之伟大.
「凡为我名,接待一个像这小孩子的.
」这句话吸引住约翰,迫使他说,「夫子!
我们看见一个人奉你的名赶鬼,我们就禁止他.
」我们的主立刻回答他,他的答话和他刚才所说的内容和思想完全一致,「没有人奉我名行异能,反倒轻易毁谤我,」请注意这些话中都有「奉耶稣的名」一语.
接著耶稣讲的那句话也有「奉基督的名」一语,不过我们的翻译本没有把那话里的味道翻译出来.
「凡奉『你们是属基督的』之名,而给你们一杯水喝的.
」这话直译读来很不顺口.
我们译为「凡因你们是属基督的」,实际上意思是「凡奉这名而给你们一杯水喝」,而这名是指「你们是属基督的」.
「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不能不得赏赐.
」由此显明了耶稣之名的尊贵和超越.
那人虽然不跟从我,但是如果他奉我名赶出鬼,那么那个人就应该包括在我们的交通之中.
如此,交通的范围就扩大了,巡回传道的同工增加了.
但是除非这盐、这火渗透并洁净我们的生命,我们绝不会愿意承认这一点.

结束以前,请再看这吩咐,「你们里头应当有盐.
」这是针对个人的.
「彼此和睦」这是针对一般性的.
第一个吩咐是最崇高的;第二个吩咐是後果.
我们若要彼此有真正的和睦,当务之急是遵守前面的命令.
「你们里头应当有盐.
」可是请再读一遍前面经文的内容和问题,它们可以作为这个教训更广泛的背景.
只有根据这个人背景,我们才能了解这一个特别的命令.
前面经文的内容和问题是甚么呢「盐本是好的,若失了味可用甚么叫它再咸呢」这话含义更广,应用的范围也较大.
这话和以前耶稣所说过的宣言相符和,他说,「你们是世上的盐.
」耶稣这话包括了整个世界.
接著他就提醒我们,人里血都应该有盐,要把盐的影响力发挥在世界中,而只有我们里面有盐,只有我们彼此和睦时,才能叫盐的影响力发挥在世界上,我们才能作使人和睦的人.

这盐是火,这盐往往会叫人痛苦、难过,叫洁净的热情燃烧,不容许任何邪恶存在我们生命中.
我们对这盐认识多少惟有用火当盐,用盐当火,才能得到洁净.
而只有以这样的洁净作基础,我们才能彼此和睦.

马可福音10:1-16本段经文记录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法利赛人来见耶稣,问到关於离婚的问题,以及耶稣的回答.
第二件事是有人把小孩子带到他面前,以及耶稣接待他们的情形.
马太和马可都把这两件事放在一起,当作同时发生的.
这是有趣的,因为耶稣在这两件有上的教训,构成了对基督徒理想家庭的启示.
在没有思想到本段这两件所启示的理想之前,我们必须作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我们应该注意,这些事发生的时间是在耶稣服事工作的那一个阶段.
第二件事是,我们应该把这两个故事的中心事件和次要的事件加以分别.

第一件要注意的首是,在耶稣於迦百农屋中教导他的门徒,和本段经文所记录的这些事中间,他作了许多服事工作,马可都略而不记.
耶稣可能在这段期间两度上耶路撒冷.
他也曾经差派七十个人出去.
他们回来以後,他自己又在门徒陪伴之下到比哩亚去过.
本段经文记载的是他离开加利利,来到犹太的境界.
这是他被钉十字架以前,最後一次来到此地.
现在他终於肯定的走上了十字架的道路,这是他最後一段旅程的起点.
这件事对我们思想的主题很重要,我们看到神的仆人专心於救赎的工作,但并不忽略强调伦理生活的重要性.
这种伦理生活是建立在神对人性的意念和旨意之上,并且启示了人类社会真正价值之所在.
他面对十字架前进,他的心里充满了救赎世人的热诚,但他却从不降低神所要求的标准.

第二件要注意的事是,我们必须把中心的事件和次要的事件加以分开.
离婚的问题是次要的,门徒对小孩子的轻忽也是次要的.
这两个故事最主要的是:第一,我们的主对於婚姻这问题所作的教导;第二,我们的主所宣告关於一般小孩子的真雌.
我用「次要」一词,并不是说这些事不重要.
因为这些事是因著某些原因而发生的,所以我才说它们是次要的事,事实上也可以说是附带的事.
这里和以前一样,我们的主是根据中心和永恒的真理,来理解这些次要或附带的事.
这样的区别是重要的,因为按照中心事件来了解附带的事件,我们才能对它们有正确的认识.

我们暂且不管这些次要的事,等到结束时才再回头来谈它们.
我们要先存那些中心事件.
从这里我们可以存到基督对於真正理想的家庭之启示.
他首先论到婚姻的本质,其次论到有关孩子的一般真理.
关於婚姻的本质,他教训说,「但从起初创造的时候,神造人是造男造女.
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
既然如此,夫妻不再是两个人,乃是一体的了.
」这是基本的真理.
提出了这基本的真理,他才对付那次要的事件,「所以神配合的,人不可分开.
」论到关於小孩子的一般性真理时,他说,「在神国的正是这样的人.
」只要认清了这一个基本的真理,其他一切次要事件就可以用他的话来对付了.
他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
」如此,他根据关於小孩好的真理,对付了次要的事件,就是纠正了门徒的错误.

首先,思想我们主在这里对於婚姻本质的教训.
他所用的话语,是经过仔细选择的.
和我们主一向的教训方法一样,他没有说甚么新的东西,他只不过把当时的这些人带回到圣经面前.
他引用圣经的话教训他们.
从他的话,我们可以看到对於婚姻真理的三重启示:第一重启示是根据圣经,第二重启示是根据基督的教导,第三重启示是根据基督徒的标准.
他首先宣告基要的真理,「从起初创造的时候,神造人是造男造女.
」然後他就讲到关於婚姻的实际真理,「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
」最後,他讲到关於婚姻功用方血的真理说,「二人成为一体.
」藉著回答法利赛人的问题,我们的主把他们们思想,从他们自己的观点,以及对摩西律法的解释,引导回到圣经原始的精义.
耶稣的方法带有令人瞩目的尊严和权威.
他们说摩西允许他们离婚;耶稣说这是因为他们心硬的缘故.
然後他带领他们超越他们的解释,甚至超越摩西所记的律法,以及整个希伯来人的制度,让他们看到原始的、基要的事,就是神的心意和目的,「从起初创造的时候.
」甚至在他们的社会还没有形成以前,甚至在摩西没有写下律法以前(这律法反叫他们的心刚硬了),甚至在摩西颁布十诫,定下严格的规定以前,甚至在过去人类一切习惯形成以前,他带领他们回到万物的起源之时,回到「从起初创造的时候.
」让我们与他一同回到起初的时候,回到那些人都熟悉的那些事件中.
他引用他们所熟悉的圣经说:「我们要照著我们的形像,按著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神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衪的形像造男造女.
」这话是出自希伯来人的圣经,耶稣特别选择并引用这一段经文.
离婚,在耶稣的那个时代是个悲剧,在今天也是一个悲剧.
不过它是一个次要的事,我们还是先读关於婚姻的中心教训.
马可很留意耶稣所说的话.
他强调旧制度在这一方向的教训,那教训是,人乃是「一体」,而不是「个体」;人是双数,而不是两个个体.
人性完美理想在於父性和母性的连合.
从属灵上可以说,人性既不能单以男人代表,也不能单以女人代表,只能以男女的连合来代表.
男人有神的形像,不过只是部分而已;女人也有神的形像,不过也只是部分而已.
男人不能完全代表神的形像和神的样式,女人也不能完全代表神的形像和神的样式.
两省各带有某些部分神的形像和神的样式,但是在两者神秘的连合中,关於神的真理就完全显明了.
神不只是父,神也是母.
在神的实存中,那些基要的奥秘并不全部在男人的特性上显明出来,也不全部在女人的特性上显明出来.
所以把男女特性的最高层次连合在一起,这就显明了关於神的真理.
因为两者不能分开独立.
今天谈到离婚的问题,人很少注意到这一点.
但基督回答离婚的问题,却由这一点著手.
事实上耶稣的意思是说,如果要讨论离婚的问题,让我们先回到万物的起头,看看神创造的人性具有甚么意义.
从起初创造的时候,神造人是造男造女.

现代环境复杂,人常常不能领会这一点.
关於这一方向,马太所记耶稣的话很有意义.
我们不要忘记,耶稣讲这教训以後,又说,「这话不是人都能领受的,惟独赐给谁,谁才能领受.
」他知道这话不太容易了解,接著又说,「因为有人生来是阉人,也有被人阉的,并有为天国的缘故自阉的.
」从这些话可以看到,基督了解人类生活中的种种复杂条件,他就进入、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
有些人因为天然的原因守独身,有些人是因环境所迫守独身,有些人是为了神国的益处而自愿守独身.
然血神原来的目的是藉著男女连合而使人性得以完全.
我听到谈论女人的地位时,往往想对讲这些话的人说,女人没有地位.
而且我紧接著要加上一句,男人也没有地位.
只有男女连合成为一体才有地位.
所以女人有一半地位,男人有一半地位.
神造人是造男造女,这就是神思想和观念中对人性的永恒旨意.

我们的主接著又引用圣经的话,「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
」「因此」是指甚么呢我们再回顾耶稣所引用的创世记中的话,「那人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
」再看使徒保罗对这句话的解释,记在以弗所书中,「丈夫也当照样爱妻子,如同爱自己的身子,爱妻子便是爱自己了.
从来没有人恨恶自己的身子,总是保养顾惜,正像基督待教会一样……为这个缘故,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
」从耶稣所引用这句话原出处的前後文,和使徒对我们主之教训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到「因此」是指根本的连合.
这里牵涉到那个伟大的属灵宣告,就是神造人是造男造女.
神性的两方血分别在男女身上表现出来.
他们连合起来就是完整的人性,因为女人是要帮助男人、补足男人所缺少的那部分.
缺了这部分,男人就是一个不完整的器皿.
他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
使徒保罗在以弗所书那段经文中所说的,也是同一件事.
「因此」所指的,乃是那根本的连合.

那么实际上的经验又如何呢请记住耶稣所认可的,以及使徒保罗解释时所认可的,古代那最高的教训.
人要离开最亲近、最爱的父母,去与比父母更亲近、更爱的人相连合.
换句话说,按照神的这个理想,婚姻是要建立在相互的爱情上.
用现代人的说法,婚姻惟一的真正基础是两人之间超越的爱.
婚姻体验的根据是以爱心去爱另外一个爱心,其最高峰就是两人的连合,永远不能分开.
在这种以爱对爱的背後,乃是神造人的基本观念.
「神造人是造男造女.
」最後,我们的主引用经文说,「二人(要)成为一体.
」这种肉体的连合乃是属灵连合的神圣象徵,如果没有这种属灵连合的存在,婚姻是一场悲剧,是假的,是一切痛苦的来源.
请看这个理想的神圣性.
罗马天主教和希腊正教认为婚姻是一种圣礼,我想他们是对的.
罗马天主教称婚姻为圣礼,希腊正教称它为奥秘.
我希望你记住,保罗也称它为奥秘.
何谓圣礼这问题可能会引起争论,我不愿引起争论.
不过如果圣礼是指内在属灵恩典的外在可见表现,那么我要说,婚姻是诸圣礼中最高等的.

婚姻是神性表现和神性活动的一种方式.
如果忘掉了婚姻的根本意义,不服从婚姻的根本律法,婚姻会成为人类一切经验中最大的悲剧.
任何一个国家,不管在其他方面有何等强大的力量,如果忘记了神对婚姻的诫命,忘记了婚姻的意义,这个国家必定成为废墟.
在婚姻的问题上,神的教会应该回到基督的教训上,了解并遵守这教训,甚至受人耻骂也不退缩,这样教会所作的才会给他的同胞带来益处.

耶稣正对门徒讲这些话的时候,外血有人带孩子来,要亲近他.
这个故事我们都很熟悉.
在没有思想这故事以前,我们先看,关於这些孩子,耶稣所讲的最後一句话,「因为在神国的正是这样的人.
」首先请注意,这一句话是概括性的,指的是一般的小孩子,而没有甚么身分地位之别.
基督所讲关於孩子的这句话,对於那些幸福的孩子是真的,对於那些比较不幸福的孩子也是真的.
当天聚集的人三教九流的都有,那些群众是由四面八方跟随耶稣来的,甚么样的人都有.
并且他们随身带著小孩子,这些孩子并没有经过特别的选择,他们只是一般的孩子.
论到这些孩子,他说,「在神国的正是这样的人.
」记住这句话,「在神国的正是这样的人.
」他们都包括在内.
我们的主又用另一句话加以强调,「不要禁止他们.
」和「凡要承受神国的,若不像小孩子,断不能进去.
」我们的主宣告的是,不单单所有的小孩子都包括在他的国内,而且所有年纪大的人,若要进入他的国,也都必须变成小孩子的样式.
有人说,人所需要的不是往前走,而是向後退.
不是学会精明狡猾,而是恢复到像小孩子一样单纯.
我们主所教导的正是这个真理.

和使徒们一样,看到了这情景,我个人既惊讶又觉奇妙.
我们会以为当时他正在从事那么重要的工作,小孩子不应该到他面前去打搅他.
可是我们所看到的是,他把小孩子聚集在他面前,又说,这些小孩子是在天国里的,你们这些使徒、门徒,若希望进入我的国,必须和他们一样.

这些都可以应用到许多方曲,我只想提一点.
不管在公寓里、在各人家中,我们所看到的孩子,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显明他们是属神的.
我们有肉身的父管教我们,我们岂不更应该顺服我们灵里的父亲吗神是所有人灵里的父亲,他以一种令人惊讶而奇妙的奥秘,藉著人类的繁殖,将自己与人性连合起来.
所以不管在何处,母亲受孕、婴孩出生,神都在创造那个永恒的灵魂的事上有分.
论到这些小孩子,他说,「在神国的,正是这样的人.
」他的意思并非说,他们是完全的,而是指他们有潜力可塑造.
-一个人都有其独特之处,没有两个人是完全相像的.
从古代圣经中,我们可以引用一句常常被误会的话,「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
」这句话常被误解为,要教养孩童,使他走成年人认为所该走的路.
其实这话的意思是,要教养孩童,使他走神为这孩童所安排的道路.
要让他走自己的道路,按照他个人的能力和品格去走自己的道路.
不分男女,不论贫富,-一个孩童都有他个人独有的能力和特性.
有时我在想,今天人们太热衷於团体的观念.
这样的观念本身并没有错,但我们应该恢复强调个人的独特性,不然我们会变成一个只有号码的国家.
我们要记住,如果神给一个小孩子不可或缺的灵魂生命,这生命就有其潜在的能力,就有其独特性.

我们也当记住小孩子是容易被塑造的,他有实现其理想的可能性.
孩童的脸孔是灵魂之窗,不受世界控制力的拘束;像夏日平静的水池,因风而起涟漪.
他像一扇敞开的大门,随著岁月逐渐关闭;通过这敞开的大门,新鲜的思想得以自由进出.
也像一架静立的竖琴,等候乐师妙手的抚弹;柔和的琴弦可以发出,美妙和谐的音乐.
静止的池水随风起涟漪,敞开的大门得以自由进出;竖琴的丝弦发出美妙之音,孩童的脸孔正是如此.
这就是神的国,有被塑造的可能性.
哦!
何等的可悲,有些孩童所住的家庭,不是和风,而是摧毁一切的狂风暴雨.
而进出那大门的,尽是伤害、污秽,抚摸琴弦的,不是发出音乐的温柔之手,而是破坏那琴的手.
我恳求你们,看著这个神圣的理想.
只要这个理想得以实现,家就是天堂,抚养孩子就是神的工场.

现在我们回头看看那些次要的,或附带的事件.
首先,关於离婚的问题.
只要我们主所启示的婚姻之理想得以实现,离婚的事根本不必提,也是作梦都想不到的事.
他们问这个问题,正显示了耶稣那时代的人何等放纵.
当时对於离婚问题有两种看法.
第一种是煞买(Shammai)学派,属於严格派.
另一种是希列(Hillel)学派,属於自由派.
他们提出这个问题,是要耶稣决定那一学派对.
希列主张一些微小的理由就可离婚.
这些人问这个问题时,是有其历史背景存在.
他们可能想到那个邪恶的人物希律.
回答这个问题时,基督先提到摩西的律法,解释为甚么他允许人可以离婚.
然後他提出一个概括性的回答,「神配合的,人不可分开.
」不久以後,他们单独相处时,门徒们仍迷惑不解,再进一步问到这个问题.
他又回答他们,马可记录了他的答话.
他回答的内容含义必须按照登山宝训加以解释.
只有一个理由人可以离婚,就是犯了淫乱的罪.
我再次重申,神的教会为了神荣耀的缘故,为了人性的益处,应该坚持这个原则.

关於第二件次要的有.
一个属於某国度的人,自然可以去见那一国的王.
注意门徒们的错误,我们可能以为自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然向我看我们常有犯类似错误的危险.
在教会里我们不是常常把孩童的事工放在次要的地位我们仍然以为我们主要作的重要工作很多,所以不能够给孩童太多时间,太多注意力.

福音书中很少记载耶稣生气的事,这里是其中之一.
「耶稣看见就恼怒.
」下一次我们再引用耶稣所讲有关孩童的这一篇伟大的真理时,不要忘了小孩子可以打动他温柔的心.
那些拦阻孩童到他面前来的人,必会使他恼怒.
他宣告的有关孩童之伟大真理是,「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
」我们主的意思是,如果你们不拦阻,他们就会到我面前来.
如果他们不来,不是他们的错,面是你们的错.
我认为这样的说法是正确的.
如果孩童不能来到耶稣血前,一定是我们的错误,苦不是我们没有把基督介绍给他们,就是因为我们介绍基督时,没有正确的介绍.
哦!
让小孩子来见他,他们会跟从他的.
「不要禁止他们!
」然後他用手抱他们,按手在他们身上,祝福他们.
从这个时刻起,基督教成为一个最注重孩童的宗教.
为了满足基督的心,为了教会自己的好处,教会应该关怀儿童.
有一位学者曾经指出,「古典文献中从未提到孩童,基督教文献中却充满孩童.
」希望读者好好思想.

哦!
这个婚姻的理想若得以实现,有关孩童的这个真理若得以被接受,这样的基督化家庭是何等的荣耀.
愿神使这样的家庭大大的增加.
马可福音10:17-31本段经文记录的是,那位年轻的官来问耶稣关於永生的事.
但是我们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主身上,而不是在那少年的官身上.
当然我们也必须看他,并且也要观察故事的整个过程.
不过注意这些的目的,是要让我们留心注意耶稣在这里所讲的,那些吸引人注意的话.

几乎可以肯定的说,这件事紧接在主启示婚姻的真正理想,和关於孩童的真理之後.
前章我们已经看过马太和马可把这两件事连接在一起.
路加略去了法利赛人的问题,把耶稣关於婚姻的教训排在另外一个地方.
不过马太、马可、和路加三人都同样的把这个少年官的故事,紧排在我们主接待孩童那事的後面.
这样的安排不但有趣,也具有启发性.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少年人必定听见了耶稣所说的话,看到他所作的事,所以才以这样的方式来到基督面前.

他之前来,是出於高贵的动机,是出於内心真诚的愿望,和对自己的欠缺有著深刻的自觉.
请看他的问题,「良善的夫子,我当作甚么事,才可以承受永生」请看他的态度,他是一个年轻而富有的官,却当著这些加利利的乡下人面前,跪了下来,以最尊敬的态度对他说话.
从他的态度和言词,可以看出他具有优良的本性.

那年轻而富有的官所问的问题是,「良善的夫子,我当作甚么事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稣回答的第一部分是,「你为甚么称我是良善的,除了神一位之外,再没有良善的.
」他这话给许多解经者带来困扰.
有些人因为相信我们主的神性,读到了这句话,心中很是为难,因为这话的意思好像否认他个人的良善.
另一方面,也有些人立刻接受这句话的表面意思,用它作为证据,以证明耶稣从未宣告自己拥有神性.
史麦德尔(Schmiedel)在他那篇论到耶稣基督位格的论文中,承认我们的四福音书中有五个故事是真实的,本章的经文就是其中之一.
他认为这五个故事是真实的,因为在它们的内容中,耶稣都否认今天我们加给他的那些名词.
在此我们必须承认,假如耶稣这句话真是否认自己的良善,那么不可避免的结论是,他也否认自己的神性.

所以让我们思想一下他的话,致力寻找我们主对这少年的官所讲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这么作不单是为了我们理智上的好处,也是因为这句话和永生的这个人问题有重要的关系.
首先看这句话,「你为甚么称我是良善的,除了神一位之外,再没有良善的.
」我们先要了解的是这句话的明显意义.
三本福音书都记载了这件事.
马太所记耶稣的第一句话和马可、路加不同.
按马太所记,耶稣对这年轻人所说的话是,「你为甚么以善事问我呢只有一位是善的.
」而马可和路加两人所记的却完全一致.

这两种记录并不一样,含义自然也不相同.
马太所记录的,「你为甚么以善事问我呢只有一位是善的.
」不同於「你为甚么称我是良善的,除了神一位之外,再没有良善的.
」两者之间的差别,并不表明马可或路加所记的有问题,也不是说马太所记的不正确.
和其他的福音故事一样,这两种记录必须互相对照,才能了解耶稣的真正意思.
马太所记的是我们主回答那人的话之一部分.
马可和路加所记的又是另一部分.
至於这两部分的前後次序,我认为他先讲马可所记的那句话,然後再加上马太所记的.
不过把这两句话的次序对调,也并无不可.
两者的次序对於我下面的结论并没有实质的影响.

所以让我们以这样的次序看耶稣的整个回答:耶稣先讲马可所记的这句话,然後加上马太所记的那句话.
那少年人问他说,「良善的夫子,我当作甚么事,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稣回答说,「你为甚么称我是良善的除了神一位之外,再没有良善的.
你为甚么以善事问我呢只有一位是善的.
」这样很明显的可以看出,两者并无矛盾,事实上加上了马太的这句话,更强调了这个问题.
第一,「你为甚么称我是良善的」第二,「你为甚么以善事问我」而这两个问题後面都加上一个肯定的句子,「除了神一位之外,再没有良善的.
」读了耶稣的这句话,我们只有两个可能的结论:耶稣讲这句话,若不是否认自己的良善和神性,就是宣称自己的良善和神性.
只要以小孩子不惧怕的单纯态度,听耶稣的话,除了这两种可能的结论,不可能再有别的意思.
他对这少年人说,「你为甚么称我是良善的,除了神一位之外,再没有良善的.
」他的意思是否说,他不是神假如真的如此,那么他就不是良善的.
他的意思是否说,他是良善的假如真是这样,那么他就是主张自己是神.
除了这两种结论以外,再没有别的可能性.
所以他说这话的真正含义非常重要.

我毫不犹豫的接受第二种解释.
首先,我们若研究其他地方所记录的有关耶稣的生平和教训,就可以得到证明.
如果要举出四福音书对耶稣这个人的记载,最显明的一个特徵,首推他宣称自己的无罪.
对这一点,他的宣告坚决、毫不动摇.
从开始到结束,他口中从未说出承认自己有罪的话,这是我们从目前的记录中可以看到的.
他反而坚决的向批评他的人提出挑战说,「你们中间谁能指证我有罪呢」他一再坚决的宣称,自己的生活不单是要讨神的喜悦,实际上也已经讨神的喜悦.
,他说,「我常作衪所喜悦的事.
」「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来者的旨意.
」「我靠自己不能作甚么.
」「父怎样吩咐我,我就怎样行.
」「我的教训不是我自己的,乃是那差我来者的.
」,他安安静静的,不引起显然的争论,可是他坚决的宣告自己的无罪.
我认为,如果在这个地方他会说出与此相反的宣告,那是不可思议的.
如果有关他生平的其他记录证明他是无罪的,那么就得结论说,他不是在否认自己的良善,而是藉著这句问话要吸引人的注意.
他要使人注意他的良善.

我们必须小心的思想上下文对耶稣这句话之含义的见证.
我们可以从两方向来思想.
第一方血,从他答覆那少年人以後的那些对话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他对他的答覆;第二方面,从他对那些迷惑的门徒所作的说明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他所说的这些话的意思.

首先,我们要思想随著他答覆那少年人以後的那些对话.
耶稣讲了那些话以後,就对他提出一些衡量生活的标准.
我们知道十诫是刻在两块石板上的,第一块石板有四诫,第二块有六诫.
我们主在这里提出的标准和第一块石板无关,而是第二块石板上的六条诫命.
他用简洁的方式提到了这六条诫命,次序和十诫不同,不过内容并无差别.
「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不可亏负人,当孝敬父母.
」这样他总括了後面的六诫.
当时耶稣给这个人衡量他生活的标准,是属於人际的关系,就是关於一个人和他人相处的原则.

那少年人立刻回答,「夫子,这一切我从小都遵守了.
」这句话并不是空口说白话,而是事实.
按这标准,他曷谦卑、正直的.
这里我们要强调一下耶稣还没有提出来的标准,就是衡量人与神关系的标准.
请回想一下头四诫的属灵目的.
神给人的第一条诫命是只有一个神,而且人要以神看待他.
「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
」原文是在我面前不可有别的神.
意思并不是说,在神以前还有别的神,而是除了神以外不可以有别的神.
这诫命的意思是人要直接把神当作神.
第二条诫命是禁止人用任何东西,帮助自己敬拜真神,就是按照自己的想像雕刻真神的偶像.
这一条诫命扫除了任何介於人与神之间的中间物.
第一条诫命呼召人与神有直接的关系.
第二条诫命坚持人不可借助於任何事物,作为他与神之间交往的工具.
第三条诫命表示的是,人若遵守头两条诫命必然会有的结果,就是尊他的名为圣.
神的名一定会被尊重.
最後总括来讲,尊神的名为圣,会在把时间分别为圣上表现出来.
第四条诫命不单单论到安息日,他论到的是七日中的-一日.
神的要求是,六日你要劳碌工作,第七日你要休息.
工作的时间和崇拜的时间都要分别为圣,工作和崇拜同样都与他有关.

开始时,我们的主并没有对这少年人提到这种与神的关系之标准.
「他对耶稣说,『夫子,这一切我从小都遵守了.
』耶稣看著他,就爱他,对他说,『你还缺少一件,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
』」我们要非常小心的思想耶稣的话.
耶稣呼召那少年人彻底放弃一切.
顺服就等於崇拜.
我们引用耶稣呼召他的这句话时,常把它当作是温柔而又恩慈的话语.
这一点我们都很喜欢听,可是我们引用他这话时,若只强调它单纯和温柔的一面,这就有一个危险.
因为实际上他的话像皇帝、君主,像王一样有绝对的权威.
如果耶稣基督不是一个良善的人,如果他只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要求那少年的官这样作,就等於要求他破坏头四条诫命中的第二诫.
如果他不是一个良善的人,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人,那么他要求人完全顺服於他的权威和他的旨意,就是要求人破坏神的律法.
这样的话是真实的,可以应用於一切人的身上.
我有人性的权柄,我有我个人的权柄,我也有神所赐给我的属灵的权柄.
我不愿把这一切顺服於其他的一个人,加果他只不过是另一个人而已.
我不称任何人为主,我不称任何人是我属灵的父,我不同意把我自己的判断顺服於别人.
然而基督却吩咐这少年的官,「你还要来跟从我!
」这是一个像君王般的要求,他必须把全人交给他.

这是甚么意思基督把自己放在神的地位上.
今天有些敬虔的人说,他们不能称基督为「我的神」.
但是他们能说,基督在我心里占有神的地位.
关於这一点,我要提醒你,在你心里若把任何人放在神的地位上,而他不是神,那么你就把最危险的东西放在你的心里了.
当时,耶稣真的在那少年人心里,把自己放在神的地位上.
去变卖你一切所有的,一切捆绑著你的旧主人和你生活的方式,来跟随我!
用你荣耀的人性跟随我!
耶稣看著他,就爱他.
因为他看到他里面人性的荣耀,就说,你想找到你所追求的永生吗跟随那良善的吧!
这样你就是跟随神.
而你若要这样作,就必须跟随我.

接著我们要思想他给门徒的解释,他的解释可以证明我们上面的了解是正确的.
「耶稣周围一看」,就对门徒说,「有钱财的人进神的国是何等的难哪!
」门徒希奇他的话,耶稣又对他们说,「小子,倚靠钱财的人进神的国,是何等的难哪!
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
」我们注意到这段话中他三次提到「进神的国」.
这是他思想的主题.
他似乎是对门徒说,那人的困难在那里他拒绝作的是甚么他若拒绝跟从我,就是拒绝进神的国.
基督在他面前显明,他就是进入那国度的门,他自己就是神的国.
一个人若不回应他的呼召,就是拒绝进神的国.

门徒就分外希奇,对他说,「这样谁能得救呢」注意他的回答,「在人是不能,在神却不然,因为神凡事都能.
」我知道只根据原文的一个介系词而建立某种道理是很危险的,但是这里所用的这个介系词有重大的意义.
耶稣不是说,「对」神凡事都能,也不是说,神能作任何事,而是说,「在」神,凡事都能.
意思是说,一个人若藉著神,一切不可能的事都可以作成.
他不是说,神能作不可能的事,而是说,人藉著神就可以作一切不可能的事.
在人是不可能.
那个少年的官是从人来的,他按人的理想衡量自己的生命,按他们的标准来生活,所以就忧忧愁愁的走了.
他不能进入神的国.
然而基督的话似乎是说,我站在他面前,只要他顺服我,跟从我,那么藉著我,他就能进入我的国.
藉著神,他就可以作那不可能的事,进入我的国.

这话光照了彼得,他就问,「看哪!
我们已经撇下所有的,跟从你了.
」基督回答的话实际上似乎是说,一点都不错,你们已经撇去所有的跟从我了.
既然已经撇去所有的跟从我,你们就已经进入神的国了.
你们将可以发现,你们现在的财富远超过进来时所撇下的那一切.
这里他的教训具有启发性,也常常受到人的挑战.
人为基督的缘故放弃财富、弟兄、姊妹,真的可以得到百倍的报偿吗是的,我们对於为基督撇去一切,知道得太少太少了.
但是,我们对这事认识多少,就等於我们通过基督所拥有的东西有多少.
撇去了一个房子,但是另外有一百个门为我们敞开了.
失去了一个肉身的弟兄,但是得到了一千个灵里的弟兄,他们的爱比肉身的弟兄更深、更诚.
即使这样的解释不是真理,至少也大部分是正确的.
任何人为基督的缘故撇去一切,真正进入了他的国,都会发现在他国里的东西比他以前撇去的东西更宝贵、更奇妙、更实际.

那么,从整个故事看,耶稣这句话和那少年的官所问的永生问题有甚么关系呢人类普遍都在追求永生,这是远超过我们所能想像的.
我们记得传道书中那位传道者曾说,「(神)又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
」这句话所宣告的意义非常重大,也是十分真实的.
「(神)又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
」这句话对世界上-一个人都适用.
所有世人心里都渴望永生,虽然有千万种不同的表现,而且有些表现的方式是绝对的错误而不应该的,但是这种追求永生的愿望还是存在的.
我们认为这是人类的心灵绝对必要的一件东西.
追求永生的背後显明,人的灵魂并不受限於此时此地的这个会败坏的有限世界,而是属於广大无限的永恒.
「(神)又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
」这种渴望最高贵的表达方式,就是这少年的官所提出的问题,「我当作甚么事才可以承受永生」请记住,他是一个好人,天赋优秀,既富有又有地位.
他来到耶稣面前,显示他知道自己缺少某种东西,这也是耶稣基督用另一种方式对他所指出的东西.
生命,永恒的生命,重要的在於质,而不在量.
永生并不仅仅是一个永远无结束的生命.
永生包括了一切事物,并且主宰了这一切事物.
这也是各处各地的人都有的一个愿望.

但注意另一件事,若是以人类生命的层次追求永生,而不把它建立在更广大的事物上,那是毫无盼望,也是无法达到的.
前面我已经引用传道书中那位传道者的话,他说,「(神)又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
」接下去又说,「然而神从始至终的作为,人不能参透.
」这是绝望的呼号,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到人心的渴望,同时也可以看到人心的无能为力.
永生存在於世人心里,并在他心中产生一种愿望,希望能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希望能解释生命中种种奇怪的奥秘.
然而,正如这位传道者用他悲观的语调所说的,虽然神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但世人却找不到永生,所以就不能有安息.
即使在最高贵的人身上,这种渴望仍然存在.
这位少年人知道他缺少了某种东西.

现在我们可以把耶稣在这事件中的教训,和这种追求永生的愿望连系在一起.
何谓永生容我引用耶稣在另一个地方所讲的话,「认识你独一的真神……这就是永生.
」他们怎能认识独一的真神呢就是藉著「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
」我们的主宣告说,永生包括在人的灵魂与神之间的正当的关系中.
人若生活在与神有正确的关系中,他就是生活在永生里.
在同一句话中,我们的主也显示了一个事实,就是神用来接近那些追求永生的世人之方法是,通过他所差来的独生子耶稣基督.
神的独生儿子不管到那里,他都直接面对人的灵魂,他都以神的地位站在人灵魂的面前.
他把那位隐藏的神显明了,把遮掩神的幔子除去了,而让我们这些有限的人可以了解他,而且藉著这样的启示,也把这些有限的人包括在无限里面.
这个原则也是神的恩典.
当我们看到耶稣直接面对这位少年的官,对他说,「来跟从我!
」并且扫除了一切拦阻他来跟从他的东西时,我们就看到了他的恩典.

人类灵魂渴望寻找,渴望跟从的经验,乃是一种生命的经验.
这样在死亡中,人可以开始新的生命;在痛苦患难中,人可以歌唱;在四围黑暗中,人可以看到亮光,并且能够说:站在神的圣山上,有灿烂阳光在我心中,虽然山谷中有风暴,并有闪电与雷轰.
哦!
我神,与你同在我有平静,在这荣耀天空下,在我站立的高处,风暴和乌云都不能侵袭.
这就是永生,当然,藉著耶稣基督来到神面前的时候,就能找到这永生.
马可福音10:32-52在马可福音所记主耶稣基督的启示中,10:45乃是其中心经文.
这节经文像一颗完美的宝石,闪烁出荣耀的、美丽的光泽.
但它不同於宝石,它并不是反射外来的光辉.
它奇妙的光泽乃在於所宣告的真理,它的光泽存在於自己里面.
宝石本身不能带给黑暗亮光,这节经文却能从它本身发出亮光,照亮人性罪恶和人性需要的黑暗深渊.
然而要研究这节经文,要发现它的内在亮光,我们必须按照它的背景来解释.
它的大背景是整本马可福音,耶稣,神仆人的全部事迹从他开始时简短的介绍,到最後升天,并且在天上为那些属他的人代祷的描述这一切事迹都把亮光集中在这节经文上,使我们可以更了解这节经文的意义.
而这节经文的直接背景是马可福音10:32-52的这段经文.

耶稣以神的地位对付了那个少年的官以後,他又继续前往耶路撒冷的旅程.
在这里,马可简短清楚而生动的描写了继续这段旅程时的情形.
先是耶稣单独坚决的往前走,然後是心带讶异的十二个使徒远远的跟著,在他们後面又有一群心里害怕的人跟从著.
仔细的读这一段简短的描述,可以发现那种严肃的气氛紧紧的盘据在那些人的心里.
我们看到我们的主,这位多受痛苦、常经忧患的人,没有人了解他.
虽然这十二门徒紧紧跟随著他,但他们却没有一个人了解他.
他决心走这一条路,走向他受苦的高峰.
我们看到这十二个人虽然忠心耿耿,却愚鲁不开,对於他最近教导他们时的语调,感到讶异不解.
对於他最近所说的话,和所作的事,他们都迷惑.
最後我们看到那些群众带著神秘的感觉跟著他.
我们经常可以发现,群众如果看到某些奇异、古怪、超自然的、可怕的事物,心中都会充满一种畏惧和尊敬.

过了一段时间以後,他把十二门徒聚集在身边,不受群众的搅扰.
然後他用以前未曾有过的详细词句,对他们说明他所要遭遇到的一切事.
就在这种气氛之下,雅各和约翰提出他们所关心的问题.
耶稣用无限的恩慈,柔和的回答他们.
虽然十二个门徒中其余的人对他们所关心的问题都感觉不悦,然而主用很大的耐心指责那十个门徒.
就在指责他们的话语中,他说出了这一节经文,「因为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
」然後他们就继续向耶利哥前进.
出耶利哥时,他们看到了巴底买.

首先我们要思想这节经文本身,然後我们要按所发生的那些事件来了解这节经文.
首先思想这节经文本身.
这节经文像一首完美的音乐,带有它自己的信息.
这节经文的主调是具有革命性的,并且可以叫人产生盼望.
它是具有革命性的,因为人子来,并不足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
而这位人子乃是被膏为王、为主、为领袖的弥赛亚,最後的政权要落在他的肩头上.
两千年已经过去了,然而世界还不了解这一点.
甚至教会也才刚刚了解到,他这一句令人讶异的宣告之深刻意义.
不管如何,这句宣告的主调也是可以叫人产生盼望的.
「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
」在这一句伟大而恩慈的话背後,隐藏著奴隶的、压制的、暴虐的、一切破坏毁灭人性的黑暗阴影.
解释这节经文最好的方法是安静的默想.
我特别强调这点,先不要去理会那些详细的解释.

我先要强调的是讲话的这个人,然後再思想他所讲的话.
讲话的这个人是「人子」,这是我们主最喜欢用来称呼他自己的头衔.
我们可以注意到在福音书中,除了一次以外,没有人称呼他是人子.
而且这一次也是因为他用这名称的次数太多,所以他的敌人用同样的头衔来称呼他.
他们问说,「这人子是谁呢」同时也请注意,这些人听到「人子」这个头衔,也可以感觉到这是具有弥赛亚的意味.
在他那个时代,凡是虔诚的人都知道,这个头衔和弥赛亚有密切的关系.
他们听到他说自己是「人子」而不是「一个人子」,一定立刻会把这个头衔和先知书中所讲的弥赛亚连在一起,并且知道他用「人子」的头衔自称,是在表明他所负的弥赛亚使命.
「人子」是弥赛亚的一个头衔,这是一个事实.
我们的主显然喜欢这个头衔,所以常常用它.
这个头衔也使人注意到他人性的一面.
弥赛亚,一点儿郁不错!
但是他也是人子,他是全宇宙的主宰,然而他也和自己所管理、统辖的一切有密切的关系.
从一方面来说,他的权威是完全的,也是最终的.
在这一方向,他无限的超越了一般的人.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在凡事上他却与我们一样,经过试探.
他是一个多受痛苦,常经忧患的人.
他了解我们的饥饿,我们的疲倦,我们的眼泪,因为他是人子.

其次要记住,我们的主在这里使用这个头衔,和他最近对那少年的官所宣告的话有密切的关系.
他对那少年的官暗示了有关自己的一些重要事情.
在他面前,他把自己放在神的地位上,命令他跟从他.
这命令要他完全的、毫无限制的顺服.
而现在他则用「人子」这一个头衔来称呼自己,表示了他用来显明这基本真理的方法.
这两者之间并无冲突.
他说话时并没有放弃神子的绝对权威.
注意他的话是,「人子来.
」这里所用的动词表明,他在还没有来以前就已经存在.
他的尊贵、荣耀和奥秘,是人所无法了解的.
这一切都集中在他这个人身上.
他来了.
,他来有一个目的,而这个目的在他还没有来以前就已存在了.
所以我们所听到的声音是从永恒里发出来的,是由深处对深处而发的.
这声音是人子的声音.

现在我们要同样简短而概略的听听他的宣告,他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事.
」他是「虚己」的人,他把一切的抱负和他自己的益处都倒空了.
按照这个出自耶稣心中的宣告的含义,他对自己毫无抱负,他对自己的益处毫不关心.
他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不是要人们聚集跟随他、服事他、高举他、尊敬他,不是要逃避受苦或忧伤,不是要使自己喜乐和享受,「乃是要服事人.
」他「虚己」的第一件事是倒空他的抱负,而以神的事为中心.
「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
」直译应该是,「人子来不是要受服事,乃是要服事.
」我们主说,他来不是要受服事,乃是要服事.
他所指的不是服事人,而是服事神.
他来不是要受服事,他毫无自己的野心,从不关心自己的利益.
不过另一方面,他来却带著另一个抱负,这抱负乃是为神的荣耀,要讨神的喜悦,完成神的旨意.

藉此,我们看到了这一位人子在人类历史中奇妙的显明了.
他没有私己的野心,他不关心自己的益处,反以神为中心.
他只有一个超越、火热的渴望,就是在他的一切思想、言语、和行为上,能叫神的名得著荣耀,使他的国降临.
他来不是要受服事,乃是要服事.

假如这一段伟大的宣告停止在这里,我们只能以敬畏的心,站在这位「虚己」的耶稣面前,却仍听不到福音.
不过在他宣言的最後部分,我们听到了福音,福音的信息临到了我们的心灵.
这并不是附带的东西,而是这一位神的仆人内心的表露.
「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
」这也是为了荣神益人.
神藉著耶稣显明了自己,他的荣耀藉著人的得救赎、蒙医治、和复原而得实现.

让我们在这种背景的光照下,再看一次这一段伟大的宣告.
因为我们对本段经文的故事太熟悉了,所以谈谈对这段经文的一般印象,反而比详细的研究它对我们更有帮助.
「人子来,并不是要受服事,乃是要服事,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
」从本段经文的第一部分,我们看到了他服事的道路.
这道路在他对门徒所说的话中显明了,就是他必须上耶路撒冷受苦、被杀,但他要再复活.
後来雅各和约翰问他那个问题的时候,其他十个门徒也与他在一起.
我们看到了与他一同服事的那些人,也注意到他对付他们的方法.
最後,我们看到那个瞎子的呼声传到他的耳里.
乍看之下,这件事似乎和整段经文的思想不一致,实际上它们之间却有密切的关联,因为这件事是接著他所讲的话之後所作的一件服事工作.

关於本段经文第一部分所显示的他服事之道路,请注意他语气的坚决.
耶稣这时特别注意要吸引他门徒的思想,使他们把思想集中於他实际上就要受的苦,以及从受苦中所要得到的胜利.
我们要从整段经文来看基督所说的他服事之道路到底是甚么.
第一,他宣告他服事之道路是要前往当时那个一切反对神、破坏人的中心重镇耶路撒冷.
熟悉当时历史的人都知道,那时有三大世界权势存在:以罗马为中心的军事专制政治的权势;以希腊为中心的知识和商业兴旺的堕落权势;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的败坏的宗教权势.
耶路撒冷从某些意义上说,是这三个权势之中心,因为和人类生命有基要关系的,乃是宗教的权势.
这位人子向耶路撒冷前进,向对当时一切反对神的权势,也就是一切破坏人性的权势之集中地.
他以前常常上这座城市,他是何等的爱它.
他必须再去一次,他知道这一次,一切世上的权势都在那里等候他.
它们有一个明确而具体的目标,乃是要制止他的声音,毁灭他.

第二点,请注意这是一个奥秘.
他前往那个地方,要把那些邪恶权势的猛烈攻击集中在自己身上.
他以神的身分,决心前去感受这些敌对势力最终的反对.
他以人的身分,决心前往承受这些权势的毁灭.
这些权势是那些敌挡神的道路和旨意的权势,也是那些毁坏人性的权势.
以神的身分,他前往要把这一切权势的密集炮火集中在自己身上.
以历史的、肉眼可见的人之身分,他前往接受即将临到他身上的毁灭.

然而,服事的道路不仅仅是他前往那个敌对势力集中的地方,也不仅仅是他可以把那些猛烈的反对集中在自己身上.
他服事的道路是以绝不能被征服的能力,大步前进的道路,这也是一切敌对势力无法克服的能力.
所以,他不单单是前往十字架,也是前往接受加冕.
他不单单前往死亡,也是前往复活.
不单单前往围绕宝座四周的乌云和黑暗,也是前去和那作为宝座根基的荣耀和公义合作.
他能对这小群人说,第三天他将再复活.
他受苦的道路乃是以他那不可被征服的能力走出来的.
他的能力乃在於他完全接受神的旨意,在於他完全与神的活动合作.
而因为不需要倚靠其他的能力,所以这能力更加显得坚强.

如此,我们看到这位人子前往那些破坏毁灭人性的权势集中之地,因为它们是敌对神的.
我们看到他往前进,以便可以集中一切敌对权势猛攻,以自己的心灵亲自去体验它们.
但是请看他的眼光,从他的眼神可以看出,他有必胜的把握.
一切诡德的权势都反对他,他无路可逃.
他必须被鞭打、被压碎、被杀死.
不,还有一些道德的价值在支持著他的心灵,一些属灵的力量在使他得著史新.
他们杀害了他的身体,但是他们所能作的只是如此而已.
向他却要成为一个领导者,要把那些道德的价值和属灵的力量引导出来,使它们进入一个新的力量和生命中.
这就是人子服事的道路.

然後,我们要简单的看看这幅古老而熟悉的美丽图画,人物就是那些与他一同服事的人.
他们可分成两类,这是有意义的.
雅各和约翰属於一类,其他十人属於另一类.
请看这两个人,听听他们当天所说的话.
所有的解经者都指责他们两个人,我的看法却截然不同.
我不相信他们的话语是出自个人的野心.
他们说,「夫子,我们无论求你甚么,愿你给我们作.
」耶稣回答说,「要我给你们作甚么」他们脱,「赐我们在你的荣耀里,一个坐在你右边,一个坐在你左边.
」暂且不要批评他们,先想一想当峙的气氛.
「在你的荣耀里.
」然血,他即将彼吐唾沫,即将被鞭打,即将被嘲弄,即将被杀死.
是的,这一切他们都知道.
但是他们也知道,他即将进入他的荣耀里.
他们希望有分於他那荣耀的能力中.
哦!
他们真是伟大的人!
他们虽然不是完全理解,对他所要经历的事,对他所要经历的过程都一无所知,也不知道那苦杯,以及他所要受的痛苦之洗是甚么,但是他们相信,他必要进入他的荣耀里.

然後请注意他的恩典.
他允许他们有分於他的受苦.
事实上,他是在对他们说,尊贵的地位根本算不得甚么.
他说,他只能把这些属灵的地位给予那些已经准备好的人.
因为这些人虽然无知、不能了解,但他们已经见过他的荣耀,因为他们虽然在那黑暗的时刻,却仍然有信心要求与他同在荣耀里,所以他说,是的,我所喝的杯,你们也要喝,我所受的洗,你们也要受.

如果福音书的记录到这里为止,那就好了.
但并不如此,我们接下便看到了那十个门徒.
他们恼怒那两兄弟.
耶稣责备这十人是应该的.
虽然他们受责备,但这十人也是非常大方的.
他叫那十个门徒来,对他们说,你们不了解这件事,你们不了解这两个人.
「你们知道外邦人有尊为君王的治理他们.
」然後,他就不再和那十个门徒或那两个门徒作更多讨论.
最後他所说的一句话是,人子来不是要得到常人所想的那种君王的冠冕,人子来不是要在人群中高声发号施令,像世界上的统治者一样.
人子来是要脱去自己的尊贵,除掉他自己的王权,亲身负起奴隶服事的轭.
这样就可以高举别人,并藉著他所高举的那些人之爱心和忠心,而赢取最後的宝座.
实际上他对那十人和那两兄弟,以及历世历代以来的基督徒所说那句话的意思是,你们若要认识我的权威和能力,必须和我同走这条路.

接著是医治巴底买的事.
这件事就是在这种气氛下发生的.
首先我们听到这个乞丐呼号求助,以及门徒们责备他,不许他作声.
我们不但不该责怪门徒,反而应该了解他们.
除非我对这件事的解释完全错误,否则这些门徒心中是在说,耶稣要教导我们甚么,我们并不完全了解,但他所要教导的一定是大事.
他的心所牵挂的都是些大事.
我们不能管那个人,现在不能让一个瞎眼的乞丐打搅他.
但是耶稣却站住了,并且说,叫他过来.
於是他就医治了他.

从小事上可以看到一个人的伟大.
在本段经文中所显明的基督的伟大看法和目的,藉著这一件小事得到了证明.
在他前往耶路撒冷的路上,他竟然还能停下来,答应那瞎眼的乞丐之呼求.
我要更进一步说,假如他不肯医治这个乞丐,就等於否认了自己所作有关服事的教导.
不,假如他拒绝帮助那些在痛苦中呼求的人,就等於拒绝上十字架.
耶稣医治病人并不是一件随便的事.
他担当了我们的忧患,背负了我们的痛苦.
所以在他医病能力的背後,有他那测不透的救赎大功在支持著.

主现在正进入他的国度.
哦!
是的,外邦人今天问我们,你们的神在那里按人类的标准来看,世界历史中最黑暗的时刻,乃是他们把生命和荣耀的王钉在各各他罗马人刑具上的那一刻.
我们是否有雅各和约翰的异象我们是否仍然有信心,知道王一定要进入他的荣耀里虽然在时间的过程中,人性必须长期受苦,虽然无辜的人被当作有罪,但我们似乎能存到:真理虽常被置於死刑台,误谬虽常坐宝座,然而死刑台却影响未来,影响那未知之境,神站在阴影下,看顾保守属衪的人.
属於基督,有基督教信仰的人应该上到高处,扩展视野.
王正在进入他的国度!
「黎明之前黑暗最深,婴孩降生之前腹痛最剧.
」这就是基督徒的态度.
若要有分於他伟大的国度,条件是要先有分於他喝的杯、他受的洗、和他的服事.
我们在这一方面实际所认识的是何等微小!
我们所能认识的也是何等有限!
我们如何能够开始与我们的王真正冇分我们所遇到的第一个瞎眼的乞丐,就是我们的机会.
我们本地那些身分显然不重要,但确实需要帮助的人对我们呼求时,那就是我们的机会.
假如耶稣走过那个瞎眼的乞丐时,因为他思想的都是大事,而不肯帮助他,那么他就违背他降临世界的初衷.
他不能越过那人而不管,因为他充满了热诚,也因著这热诚使他甘愿上十字架.
愿神帮助我们,让我们出去,观看他荣耀的来临,分享他心灵的痛苦,下一次有人要求我们的帮助时,我们就把他的热诚实行出来.

马可福音11:1-26这段经文记载了一则奇异的故事:一棵无花果树,因为耶稣在树上找不到果子,说了一句,「从今以後,永没有人吃你的果子.
」隔日这树竟然连根都枯乾了.
我们说这故事奇异,因为它不寻常.
读者如果确信,这是耶稣生平工作中的实际记录,第一次读到这则故事,一定会觉得有趣,而又惊奇.
这故事中,有几点一直都叫解经者感到困扰.
我觉得这也是很自然的,因为耶稣通常不咒诅,也不毁坏.
但是,我马上要补充一句话,这也正是这一则故事主要价值之所在.
当年以赛亚斥责那些政客们暗中的阴谋,并宣告神的审判就要临到这个国家时,他提到了许多事,其中有一段是,「耶和华必兴起,像在毗拉心山.
衪必发怒,像在基遍谷,好作成衪的工,就是非常的工,成就衪的事,就是奇异的事.
」在神的计划中,审判要变成惩罚和管教,这也是必要的.
然而这还是神非常的工,是神奇异的事.
耶稣的这个举动,无疑的也是奇异的,而且显然也是本段经文之中心.

在思想这故事与前後经文之关系,并寻找它真正的价值和教训以前,我们要先观察这故事中的一两件事.
我们主运用他的能力,作纯粹破坏性的工作,这是绝无仅有的一次记录.
另外一次是他促成那群猪的死亡,不过那件事和拯救人有关.
这里这件事却是纯粹属於破坏性的.
人若批评我们的主为了达到教训学生的目的,而毁坏这棵无花果树,就有如批评人为了装饰圣诞树而砍下一棵树,或为了教植物学而剥下一片花瓣一样.
进一步说,我们没有理由可以假定我们的主真的作了那一件毁坏的喜.
我知道这段经文有其难解之处,但我认为按字面最简单、最明显的意思来了解,是最恰当的.
这棵无花果树上面是不应该有叶子的.
圣经曾经有「夏令以前初熟的无花果」之句.
不管无花果树在甚么时候结果子,一定是先有果子,後才长叶子.
察看福音书的记录,我们可以发现後来我们主曾经用这一个事实作比方,他说,「你们可以从无花果树学个比方,当树枝发嫩长叶的时候,你们就知道夏天近了」(可13:28).
无疑的,无花果树长叶子是在早春,在夏天临近以前.
看到树上付叶子,应该就可以找到初熟的无花果.
主却在那树上找不到果子.
这棵树有叶子,不但表示了它的早熟,也表示它不可能结果子.
这棵树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刚好适於作当时我们主所要教导的功课之实例.
我们所能知道的仅此而已,其他关於这故事的争论,我不拟加以任何的评语.

我们要先留意,这件事是发生在我们主服事工作的那一个时期.
那是他在地上生活的最後一周.
在本段经文中,我们看到有关最後那一周里三天的记录.
第一天,他胜利的进入耶路撒冷城,观看了圣殿,就於黄昏时回到伯大尼去.
第二天早晨,他和门徒进城时,在路上咒诅了这棵无花果树,然後才进入城里,并再进入圣殿,洁净了圣殿,黄昏他又出城去了.
第三天,他再回到耶路撒冷,路上门徒存到那棵无花果树连根都枯乾了.
本章所研究的内容,就以我们主用这一棵枯乾的无花果树作实例,来教导他们的记录作结束.

请我们记住,他最後这一次访问耶路撒冷,是正式的、严肃的,也是定罪的.
诚然,我们思想到主一生最後的这受难周,常常都会想到约翰所讲的这句话,「衪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倒不接待衪.
」提到受难周,我们想到的是他被弃绝,他自己的同胞曾经呼喊说:我们不要这人作我们的王.
这样想并没有错.
但是另一方向,不要忘了,受难周中所发生的事,不只是他的同胞弃绝他的时刻,也是他最後弃绝这个国家的时刻.
他以最严肃、最沉重的方式,让官长们都聚集在他面前,迫使旭们定自己的罪,宣布对自己的判决.
最後时刻来到,他就宣布弃绝地们.
请记住他所说的话,神的国要从你们挪去,交给结果子的国民.
这是耶稣所说最严肃而可怕的话.
以後我们还要看到他如何对付这些官长的记录.
这里我们要看的是他对付这些官长以前所发生的事.

首先,我们的主故意以行动激发群众注意他自己.
这是不寻常的.
因为通常我们读到的,是他逃避群众.
不管他到那里去,都有群众因为受他的教导和所行的神迹奇事之吸引,而拥挤在他周围.
他一向对那些群众没有敌意,不过,他总是离开他们,躲避他们,似乎故意要使他们更难以接近他.
他从未公开激发他们注意他自己,但是这次却不同了.
那时群众们聚集在一起,他原可以略过他们,避开他们们注意,悄悄的进入耶路撒冷,默默的在他自己的百姓中行走.
然向这次他却巧作安排,故意把群众的注意力集中在他身上.
所以在这里我们所看到的他,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胜利的进入耶路撒冷城的他.
这种说法一点也没有错,他是故意要促使全城的人都注意他,知道他进城的时间.

接著我们就读到这个象徵性的神迹.
这神迹是清晨在他门徒的眼前行的.
他用一句话,就毁灭了这棵不结果子的树.
他就藉著这神迹,教导自己的门徒.
因为第二天路过原地时,彼得告诉他,那棵无花果树已经枯乾了.
耶稣的回答,「你们当信服神.
」以下就是他教导的内容.

这段经文中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关系到全国性的,而毁灭这棵无花果树则是整段经文的中心,也是以行动象徵这段经文的意义.
我毫不怀疑我们的主行这神迹的目的就在此.
对这些故事的细节,我们都很熟,我不必再提.
我们要看以毁灭这棵树为中心的整幅画面,这样我们才可以了解耶稣行这神迹的中心教训何在.
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他以王的身分进城.
这也是一件新事,对马可福音来讲,也是不寻常的.
前此,马可福音向我们介绍了他是神的仆人,脱去了他王者的身分,除掉他的尊贵.
而关於他使命的整个真理,则浓缩在我们前面所思想过的那句宣言里,「人子来不是要受服事,乃是要服事.
」而在这里,同一个人,仍然是神的仆人,马可却让我们看到他吸引群众的注意,看到他是王,并且看到他以绝对的权威行动.
正如群众所呼喊的,他是奉主名来的,他是耶和华的代表,他是这百姓之神的代表.
他现在来是要面对全国.
过去他在对付那少年的官时,就已经个别的彰显出他有王的权柄.
现在他在这些人的面前,对全国彰显自己有神的地位.
他让他们注意到他进城的方式.
後来那些从加利利来的群众,引用他们当代的诗篇,唱出了超越的真理,「和散那,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
」这里他们所看到的是耶和华的仆人临到,要建立他的国度.
他自己曾经形容这个国度是「不是要受服事,乃是要服事」的国度.
这个国度是服事的国度,其中最高的地位是要以降卑服事人才能取得的.
这个国度是要建立在他用自己生命赎回的那些人身上.

如此我们看到他来了,他以柔和谦卑的威严来了,他脱去了人通常认为和王有关的一切东西.
他骑著驴驹来了.
我们常常听人说,骑驴驹是王的象徵.
但我们要记得,甚至在东方人中,王所骑的和负载的牲口也有区别.
我们主骑进城的驴驹是负载的牝口.
我认为从他进入耶路撒冷城的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他是以温柔、卑微、贫穷、可笑的方式进城的.
请不要以希伯来人的方式,要以罗马人的看法,想像一下罗马皇帝凯旋回京城的情形.
然後再看这个贫穷的行列.
他没有任何与王和尊贵有关的东西.
这是一个贫穷的行列,散在地面上的是人们身上所穿的衣服,是折断的棕树枝,围绕著他的是喊叫的加利利群众.
他以极其柔和的尊严,除去人类长久以来认为与王有关的那些东西,骑著驴驹进城了.
这是一个贫穷的游行行列.

他来是为审问.
第一天接近黄昏的时候,他进入圣殿,马可记载说,「耶稣……周围看了各样物件.
」这是审问的观看,调查的观看.
他有权审问、调查、观看这一切.
他有最高的权威可以调查观看这一切.
他也是带著无限的怜悯观看这一切.
他带著泪眼看这一切.
「耶稣……周围看了各样物件.
」他所看见的光景如何呢容我引用他第二天所讲有关圣殿的话,「你们倒使它(圣殿)成为贼窝了.
」圣殿的门的被破坏了.
在敬虔的外衣之下,这所建筑物已经变质.
圣殿的四围已经被兑换银钱的人占满了.
当时的作家所遗留下来的文献告诉我们,这些兑换银钱的人行为真是无法无天,所以他们在法庭上所作的见证不能被采纳.
他们以敬虔之名所讲的话也不被接受.
外邦人的院子挤满了献祭用的动物.
他们这样作显然是为了献祭上的方便,为了使他们的崇拜变得更容易.
这样作永远是危险的事,也违反了神的心意.
进而言之,他们这样作,更显示了百姓堕落的一个证据.

他发现属灵和道德的领袖都反对他,不接受他的理想,憎恨他对他们的干涉.
他们的信仰显然已经死亡,全国生命的真正原则已经消失.
我认为他对门徒说,「你们当信服神」时,意思指的就是这一点.
他并不告诉他们毁坏这棵无花果树的秘诀,而是告诉他们怎么样可以避免像这棵无花果树一样被毁灭,就是怎样得以保持生命的秘诀.
人子来到耶路撒冷作最後的调查时,他发现信仰已经消失,他发现只有叶子而没有果子.

现在在这种气氛之下,我们回头看这一件有关审判的中心举动.
我们不再谈论细节,只要思想这个举动的意义,以及我们主想要教训他门徒、和历世历代他的教会之功课.
他首先要教导的是,不结果子的必然要被毁灭.
生命是神所赐的,目的就是为结果子.
为了作最简单的说明,让我们回头看圣经的第一卷书,我们看到他造的树木是结果子的树木,各从其类,果子都包著核.
树木是为结果子的,这是一个象徵.
这真理贯穿整本圣经的教训,特别是对於古代的这些以色列人.
这个国家的生命是神所赐的,也是神所维持的,而她的目的是为结果子的.
我们读到诗篇作者论到葡萄树被栽种、被拆毁,因为不结果子被砍伐时的哀号(诗80篇).
我们也听到以赛亚书第5章的哀歌,那是耶和华因为他百姓的失败而发出的悲叹,「我指望结好葡萄,怎么倒结了野葡萄呢」关於这问题,这先知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解释,「衪指望的是公平,谁知倒有暴虐;指望的是公义,谁知倒有冤声.
」因为这个国家是神所创造,神所维持的,而生命自然的成长就是结果子.
这个国家既然不结果子,他就命定,「现在我告诉你们,我要向我葡萄园怎样行,我必撤去篱笆,使他被吞灭,折毁城垣,使他被践踏.
」我们主咒诅这棵无花果树的事,必然可以叫这一小群门徒回想到以前的这些事.
不管如何,如果不结果子,那棵树就必须被毁坏.
他以这棵树为象微,心中所想的却是这个国家.
几个世纪之後,他来到自己的地方,但是自己的人却不接待他.
因为他们不接待他和他的国度,因为他们不结果子,所以神所预备的器皿必须被毁灭.
那天早晨,门徒们所看到的是那棵树连根都枯乾了.
请注意,这些字虽然简单却具有神圣的象徵意义.

他们注意到这件事时,我们主就对门徒作解释.
他所作的解释,其中心价值是:信心乃是结果子的原则.
他们对他毁坏的能力之觉得惊讶,可以从这故事里而的简单话语看出来,「拉比请看看,你所咒诅的无花果树,已经枯乾了.
」他立刻回答说,「你们当信服神!
」他给他们一个秘诀,怎样才可以不被毁灭.
这秘诀也是怎样除去破坏这国度的方法.
接著他说,只要你们有信心,就可以对这座山说,你挪开此地,投到海里.
对於一个国家的生命来讲,信心若消失了,生命的原则也随著消失,结果子的能力也就没有了.
虽然如此,对这些人而言,如果他们要逃避被消灭,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你们当信服神!
」不久之後,耶稣就要把神国的大使命交托给他们,使他们和古时的这些百姓分别出来.
在这国家里面找不到果子,是因为他们已经没有生命了.
而他们之没有生命,乃是因为他们离弃了对神的信仰.

接著他吩咐他们要祷告,因为祷告是信心的表现.
他也让他们看到真正能表现信心的祷告,必然能表现出生命,这祷告必然充满怜悯、赦免,并且追求被赦免.
以爱洁净了的祷告是信心真正的操练.
如此,他把这些人面对面的带到了生命的中心秘诀上.
这些人是一切跟随他的人,也是整个神的教会的代表,神的国度之大责任就要交托给他们.
信服神乃是生命能结果子的秘诀.

我们是否各从其类,结我们所当结的果子,就是神亲自所创造、所支持的这种生命之果子呢当然在黑暗的日子我们可能有信心,在乌云密布的日子,在遭遇困搅之时,我们可能会考虑归回我们生命的历史及这历史的意义.
然而,在今天我们就应该十分严肃的自问:若人子今天来到我们中间,他能否找到果子感谢神,在新约里,还有其他用无花果作比喻的教训.
另外还有一个不结果的无花果树之比喻,它最後可怕的结局是:若结果子便罢,不然再把它砍了.
不过园主和管园的,也同意一件事,就是,「今年且留著,等我周围掘开土,加上粪.
」我们主私底下对他门徒的教导中,也说到了修剪、洁净,以便结果子更多的教训.
在这个比喻的亮光中,耶稣所行这个严肃的神迹的教训是,如果我们对他的管教没有反应,不学习毫无保留的顺服他的功课,我们都要和列国一样,连根都枯乾了.

马可福音11:27-12:44这一长段的经文可以浓缩成耶稣论那穷寡妇之奉献的那句话(可12:43).
这段经文所记的事件,发生在门徒们发现耶稣所咒诅的那棵无花果树连根都枯乾了以後.
这些事件马太记载的比较详尽.
马太省略了有关圣殿银库的事.
然而,现在我们却要先大略看看这些事件与发生在圣殿银库那件事的关系.

发生在银库的那件事之所以显得突出,是因为它在我们主服事期间那个最黑暗的时刻里,发出了明亮而美丽的光辉.
在那个时候,人子是他们激烈反对的目标,而他也运用他的权威,严肃而可怕的弃绝那个不结果子的国家.
这时只有一个贫穷而孤独的寡妇,还保持著对神坚强而活泼的信心.
她和那些想要毁灭人子的人恰成一个鲜明的对比.

我们先要看看这个充满了敌意的黑暗背景,然後再观察那个无名的妇人,最後思想我们主对她的态度.
我们思想的路线是:第一,人子和他的敌人;第二,那个崇拜中的妇人;最後,人子和他的朋友,就是那个妇人.

本段经文从头至屋可以看到人子在执行审判的工作.
审判的结果有二,不是定罪和惩罚,就是称赞和奖赏.
这要看人的心灵在这坚定不移的审判面前的态度而定.
这里从开始到结束,从最初他们对他的权柄发出挑战,到最後圣殿里的这一幕,我们存到我们的主以人子的身分坐在审判的位上,施行审判.

我们先看他在他仇敌中间的情形.
本段经文的这些事件我们都很熟悉.
为了对主有一个清晰的印象,我们要从整体来看这些事,因为这些事显明了他最後几天在世上服事工作的情形.
这一天,门徒发现那棵无花果树连根都枯乾了以後,耶稣又回到城里,进入圣殿.
仇敌们就对他提出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出於他们的不信,「你仗著甚么权柄作这些事给你这权柄的是谁呢」第二个问题不怀好意,敌人故意设下圈套,要抓他的把柄,「纳税给该撒可以不可以」第三个问题出自骄傲的唯理主义,那些撒都该人制造了一个故事,提出一个残酷的问题,说,在复活的日子,谁是这妇人的丈夫最後的问题是一个纯粹诡辩性的问题,那个律法师质问他关於律法的相对价值.
在这些问题中,我们看到耶稣不但没有陷入他们的圈套,没有被他们打击,反而是安静、平和、带著尊严的坐著施行审判,使反对他的人哑口无言.
最後圣经说,「从此以後,没有人敢再问衪甚么.
」整个过程以我们主的一个问题作结束,主的问题是斥责他们的假冒为善.

仇敌们的第一个问题是出於不信,是由那些在圣殿里拥有权威地位的人提出的.
他们承认他所作的事,但怀疑他的权柄.
他们知道他作了非常奇妙的事.
很可能他们的问题和前一天他洁净圣殿的事有关.
他们不得不承认,他的举动不同寻常.
他们不能理解,因为他有神秘的力量,可以把那些兑换银钱的人赶走.
至少在一段短期间内,他把被污秽的圣殿洁净了.
不过他们还是怀疑他的权柄.
我们的主对付他们的方法,可以从两方面来看.
他首先指出,因为他们没有诚诚实实的回答他所问有关施洗约翰的问题,所以他也不必回答他们.
但接著他还是回答了本来可以不答的问题.
他是用一个葡萄园的比喻来回答他们的问题.
他说到有一个主人一再派遣仆人前去收取葡萄园的果子,直到最後,派他的儿子亲身去了.
讲完这比喻时,他们发现他是在讲论到他们,是在描写他们国家的光景.
所以这比喻正好回答了他们的问题:他的权柄在於他是神的儿子.

可能过了一会儿以後,耶路撒冷两个敌对政治党派的人联合起来质问他.
这两个党派就是法利赛人和希律党人.
希律党当时主张,犹太国应顺服於罗马,因为希律是罗马所派任的分封王;而法利赛派则反对罗马人加在神百姓身上的轭.
这两个党派一直都在互相斗争,现在却联合起来,心怀恶意质问耶稣.
假如他回答,可以纳税给该撒,那么他就破坏了自己所宣称的弥赛亚身分.
昨天他才公开以弥赛亚的身分进城的,他还特意吸引人注意他的这个身分.
假如他说不可纳税给该撒,那么他们就可以叛国罪逮捕他.
请注意他们这个诡诈的问题,以及耶稣巧妙而真诚的回答.
这回答也是人应该遵守的生命原则.
耶稣说,「该撒的物当归给该撒,神的物当归给神.
」他的答案等於定了对他提出问题的这两个党派的罪.
有先定那些反对罗马统治的人的罪,因为他们并没有把当归给神的归给神.
因为他们将薄荷、茴香、芹菜献上十分之一,却忽略了人心灵中更重要的一面.
另一方面,这答案也定了希律党人的罪,他们主张应该纳税给该撒,然而心里的深处却和希律同谋,预备背叛该撒.
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这样作.
耶稣的回答使这两个党派都无言以对.

然後再隔一段时间,又有撒都该人用他们狂傲的唯理主义对他提出一个问题.
他们所编的例子内容很残酷,读他们的故事,很自然的令人感觉到一种不敬虔、轻浮.
他们对於来生、复活、和属灵的生命之真实性存有很大的疑问.
我们主的回答,首先扫除了他们所暗示的那些可能性.
他宣告,在天上人也不娶、也不嫁.
然後立刻深入对付撒都该人心底的问题.
他们否认人的不朽,不信复活,不承认灵的存在,也不相信有天使.
他提醒他们,在他们所研读的圣经里,神宣告自己是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
然後说,「神不是死人的神,乃是活人的神.
」这话彻底解决了他们的问题,并且向人保证,那些所爱的人虽然暂离,但他们仍然活著.
撒都该人再也没话好说.

然後群众中有一个人看到耶稣回答得好,就来到他面前提出自己的问题.
诫命中那是第一要紧他所问的不是要他把某条诫命和另一条诫命作比较,而是请他说明律法真正伟大的原则之所在.
这是一个真实的问题,也是一个诚恳的问题.
我们的主立刻回答,而是语气既不严厉,也没有责备.
他不从十诫,而从古代希伯来人律法中引述一句话,表明律法的中心原则,律法的真正价值和遵守律法的问题,「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要爱人如己.
」这人被吸引住了,并且讶异.
他承认这答案是绝对正确的.
然後就在四围的敌视之中,耶稣对他说了一句温柔的话,「你离神的国不远了.
」他敌人所发的问题到此结束.

接著我们的主提出了一个问题,照我们所知,没有人回答他的这个问题.
他的问题是他们对於他所宣称的弥赛亚身分存有甚么样的看法.
他说,「文士怎么说,基督是大卫的子孙呢……大卫既自己称衪为主,衪怎么又是大卫的子孙呢」这问题仍然存在,等候人们的回答,特别是对於他身分还有疑问的人.
只有两个可能的答案,就是大卫错了,耶稣只不过是我们众人中的一个;不然就得承认大卫这话是被圣灵感动而说的.
按肉体讲,他是大卫的後裔,按更深一层的奥秘讲,他是永生神的儿子.
他留给他们这个问题,警告听众要防备文士的假冒为善.

这个简短的综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耶稣生平中最後一幕,就是他出现於圣殿中时之气氛.
他常常到圣殿去.
请记住,我们刚刚所看过的那些事,最近所发生的那些事,他洁净圣殿的那奇妙的时刻,敌人仇视的紧张气氛.
他们心中的恨意不断高升,正等著机会要逮捕他、杀他.

现在请注意耶稣所作的最後一件事.
他离开圣殿的内院,来到外院,就是通称为妇人之院.
在那里摆了几个大银库,接受人们为祭司和穷人所作的奉献.
他在那里坐下来,他以充满了爱和渴望的眼睛,想在这荒凉的旷野中寻找一朵花或一颗果子,可以满足他的心.
他在银库附近等候,那是人们带礼物来奉献的地方,虽然人们常常忘记,但是它是一个神圣的记号.
人的心在那里,他的财宝也在那里.
我知道我引用的不正确,但我是故意这样改变的.
当然人的财宝在那里,他的心也在那里.
而同样的,他的心在那里,他的财宝也在那里.
在人一切奉献中,神的眼目在观看、衡量.

人子就在那里等候观看,假如不是他特别指出,要门徒注意,我们可能根本不会注意到这件事.
原来在人群中有一个妇人,一个贫穷而孤单的寡妇投了两个小钱入库.
他看到了所发生的事,就宣告说,那投两个小钱进去的妇人,是「把她一切养生的都投上了」.
不要怀疑这话的真实性.
人们想尽方法要证明,她并没有把一切养生的都投进去.
也有人想证明,我们主所说的话,不是这样的意思.
我们暂时不要讨论最後的这句话,先看她奉献的两个小钱.
这两个小钱是当时币制中最小的单位,合起来就是一个大钱.
假如当时有奉献名单公布,这两个小钱只不过是一点点的价值而已.
然而从这么多的奉献中,人子只选择这两个小钱,让历世历代的人知道这件事.

请看这两个小钱.
这两个小小的硬币是礼物的象徵.
我在这里所看到的,第一是信心的礼物,第二是牺牲的礼物,第三是属灵生命的礼物,最後是遵行律法的礼物.
我看到一个孤单的寡妇,出於内心的真诚而作了这件事.
这件事按她所知,没有人会注意到的,甚至她还可能竭力避免让别人看到.
但是,那一天在拥挤的人群中,我看到这个孤单的妇人,和那些困扰著我们主的人恰成一个鲜明的对比.
当时敌对他的势力已经联合起来,对他提出一些质问,这是我们上面已经简略讨论过的.
这些敌对势力站在一边,而站在另一边的,是那个穷寡妇,她投了两侗小钱进入银库.

这是一份信心的礼物.
对那妇人而言,圣殿是神的家.
她的礼物乃是她对神的忠心的象徵.
她和那个伟大的律法颁布者摩西一样,「恒心忍耐,如同看见那不能看见的主.
」假如不是耶稣特意指出,我们可能永远不会注意到这些硬币.
然而,这些硬币象徵甚么呢这是一个神圣的证据,证明了这个妇人对神的信心.
他咒诅无花果树,第二天,那树连根都枯乾了,门徒们对於那棵树那么快枯乾都觉得惊讶.
那时他告诉他们,这个国家若要逃避像这样的枯乾,秘诀是「你们当信服神!
」刚才在圣殿里,那些领袖们(他们也是管理这座城的首领)还在责问他,他的权柄从那里来的.
其实他们的问题正显明了他们对神没有信心.
可是,请看群众中的这个妇人,她投进库中的那两个小钱,正是她对神的信心之神圣象徵.

这也是一份牺牲的礼物.
「一切养生的」,这是何等大的奉献.
再同头看前面所发生的事,我看到了法利赛人和希律党人联合起来,质问耶稣有关纳税的问题.
纳税原来是人对於自己得到的权利和益处所该尽的义务.
我们可能反对纳税,或对某些税有疑问.
特别是对於课税的方式,我们的反对往往都是有充分的理由的.
但无论如何,纳税乃是我们为了国家的好处所应尽的个人义务.
纳税表示我们对於管理我们的政府机关之感谢.
他们的问题是,应不应该纳税给罗马政府.
他们的问题也是关系到礼物.
但是请注意,他们的问题是出於自私.
他们的问题含有占便宜的倾向,因为纳税关系到个人与国内其他同胞的关系.
所以这问题本身已经贬低了他们与其他同胞的关系.
然而,这个妇人,虽然对法利赛人所知不多,对他们所讨论的原则,对於法利赛人和希律党人之间的差异,认识不多,但她认清了自己与神的直接关系.
她所献的是一份牺牲的礼物.
她把「一切养生的」都投进银库.

再深一层看,这是一份属灵生命的礼物.
它是由异象带来的结果,也是内心感情的表现.
往往我们希望能把幔子拉开,对这件事知道得更详尽.
我们想知道那妇人住在甚么地方,如何生活,受了甚么样的苦,到底有多穷.
在这个大城市中,她只不过是一个孤单的寡妇,而当天她仅有的只是那两个小钱.
这两个小钱乃是她「一切养生的」.
到底是甚么促使她走进了妇人之院,把一切养生的都投进了银库异象!
她清楚的看见了,而她的心也对自己所看到的发出了响应.
她的举动表明了她属灵生命的光景,正好给唯理主义者当头棒喝.
她不接受撒都该人的哲学,就是要人以尘土为满足,只有生活在物质的层次上.
她藉著那举动,不知不觉的以神圣的爱全心回应所看到的异象.
她把自己一切养生的都奉献了,这表示她承认自己眼睛所看到的异象.

不只如此,这也是她遵行律法的礼物.
请听这个问题,「诫命中那是第一要紧的呢」她听到了耶稣的回答,「你要爱主你的神……爱人(邻舍)如己.
」这与她投进圣殿银库中的礼物又有甚么关系投进圣殿银库中的那些钱,都要分给祭司和穷人.
虽然有许多祭司败坏了,但请不要忘记,在这妇人单纯的心中,祭司乃是神的代表,他们代表人与神之间的关系.
穷人她是穷人中最穷的人,但是,那些穷人都是她的邻舍.
当她把两个小钱投进银库中时,她就遵行了全部律法.
她表达了对她的神的爱,也表达了对她邻舍的爱.
容我重复说一遍,耶稣在那里等候观看,在那黑暗荒凉的时刻,他看到了那个妇人在不知不觉之间履行了神一切的要求.
那妇人所献的两个小钱,正是她荣美生命的神圣象徵.
这正与当时的敌视气氛相反,并且也矫正了当时的敌视气氛.

最後我们要看的不是人子的敌人,也不是那个妇人孤独的崇拜,而是人子自己.
他不久以前才宣告自己是葡萄园主的儿子,奉派到葡萄园来收取果子.
园户已经恶待并杀死了在他之前来收取果子的人.
他也知道自己将会有同样的结局.
因为甚至在他还没有来到以前,园户巳经商量好,「我们杀衪.
」他最後的问题,对自己有更进一步的启示.
他是大卫的主,不错!
但他也是大卫的子孙,是从大卫的根而出的.
大卫从他而来,但按肉体上讲,他却是从大卫而来的.

这里我们要注意三件事.
第一,我们要注意他所看到的.
第二,我们要听听他对当天所看到之事物所作的评估.
最後,我们要提醒自己,他是一个甚么样的人,以及他所作评估的正确性.
首先,让我们注意他所看到的.
在这里马可很特别,他记录了,「耶稣对银库坐著,看众人怎样投钱入库.
,他看的不是投钱入库的众人,他看的不是人,他注意的是他们「怎样」投钱入库.
马可这样简单的、不加修饰的记录,显明了耶稣所独有的一件事.
他的看存法和其他人的看存法不同.
他观看的是甚么基督所看的是更深的一个层次,他看到背後的动机,看奉献的理由,看捐钱的原因.
这是他经常注意的.
他看众人「怎样」投钱入库.

在旧约早期历史中,有一篇伟大的诗歌,是一个妇人哈拿唱的诗歌.
在这诗歌中,她赞美神的管理说,「人的行为被衪衡量.
」这句话说明耶和华在衡量人所献的礼物.
在衡量礼物时,重要的是,神在另一边放上作平衡的是甚么东西.
他在观看众人怎样奉献.
他经常都这样观看.
怜悯而慈爱的主今天仍然如此观看人怎样奉献.
我们谈到教会机关的奉献徵信录时,,常常可以看到某些人捐了数目相当大的钱.
往往在最後出现的是无名氏捐XXX.
最优美的地方就在这里,人出自内心最深处的爱所作的奉献,不需要有名字的记录.
他今天仍在观看他们怎样奉献!

他在观看人,人却没有注意到他.
福音书中的记载,没有提到那妇人知道耶稣正在看她,也没有提到是不是有人告诉她这件事.
耶稣看到她献的礼物,看到她走过去了,然後才私底下把门徒们召集来,指出刚才所发生的事.
但耶稣没有对这妇人说甚么.
我相信她自己根本不知道这回事.
我相信直到离开这世界之日,她还是不知道.
一直到她进入永远的荣耀中,和主面对面时,她才会发现主已经把她所献的两个小钱,变成了永世中的黄金.

接著,请注意他对那奉献的评估.
,他对门徒指出这件事以後,又对他们说,「这穷寡妇投入库里的,比众人所投的更多.
」这真令人惊讶.
他并没有说这妇人作得太好了,他也不是说这妇人投进去的很多,他不是说这妇人投进去的和其他的人一样多,他说的是,「比众人所投的更多.
」那天,这圣殿的主坐在银库的旁边,点算人所奉献的礼物.
他一手拿著许多富有的人和平常的人所奉献的大笔礼物,另一手拿著的是那两个小钱.
而那两个小钱比众人所投的更多.
这样的算法我们不能了解,所以他恉出了理由,「他们都是自己有余,拿出来投在里头.
」自己有余,才拿出来!
哦!
这是何等的指责.

最後一件事是我们主所作的衡量之正确性.
他的衡量正确吗读者中若有作生意的人,请允许我在这里要作点金钱方面的计算.
两千年来神用这穷寡妇所作的奉献,鼓励人为神国所作的奉献之金额,远超过其他的奉献.
哦!
这三件事何等令人感动.
这件事鼓励了多少孤单、贫穷、和伤心的人作出同样的奉献.
这穷寡妇的两个小钱,本利相滚,越滚越大,所产生的结果何等巨大!
愿我们从这件事得到鼓励.
愿神帮助我们同样的奉献,也愿神用这故事的优美和动人的力量,改变我们奉献的态度.
我相信在聚会收奉献时,他都可以找到这样的两个小钱,把它转变成黄金.
但是另一方面,许多的奉献他可能会加上一句话,「自己有余才拿出来的!
」我不想,也不能在这里衡量人献给神的礼物.
但是我们应该常常记住,虔诚、政治、道德都应该包括在献给神的礼物中,我们要经常把这一切献给神.
奉献仍然是一个神圣的象徵记号.
真正的奉献包括了:满有生命活力的虔诚,高超的政治,真实的哲学,和完美的道德.

马可福音13:1-37人子在讲论过那个最严肃而又不可少的预言後,就用这一个最简短的命令,「要儆醒」总括了跟随他的人应有的一切责任.
要解释这个「要儆醒」的命令,一定得先思想这个预言.
所以我们要先了解我们要思想的大纲.

我们先要看一下耶稣的这个预言,然後再看这预言的教训对我们目前的情形之重要性.
最後我要强调「要儆醒」这个吩咐.
肯先让我们看一看耶稣的这个预言.
请不要忘记一个明显的事实,马太、马可、和路加三个人都记录了橄榄山上的这一个预言,并且他们三人都把这个预言放在耶稣服事的同一个期间,就是他在世上最後一周,服事生涯将近结束之时发生的.
关於这预言,马太所记的最详尽,马可和路加则同样只记录了这一段预言的部分.

在还没有整体的看这个预订以前,我们必须注意两件事,就是耶稣讲这预言的时机,和这预言的全部内容.
时机方面,耶稣已经进耶路撒冷.
他这次进城的方法和以前不同,他特意要引起别人对他的注意.
第一天他进城以後,又进入了圣殿周围看了各样物件,晚上回到伯大尼,单独过了安静的一夜.
第二天早晨,在回耶路撒冷的路上,他毁灭了那棵无花果树,然後再进入圣殿,用他奇妙的权柄洁净了圣殿,又和圣殿里的领袖们直接冲突.
接著他就在耶路撒冷作了最後的一件事:审判,那就是他坐在银库旁边观看人怎样奉献,并特别称赞了那个孤单的妇人所奉献的礼物.

按照马可所记,紧接著这些事後,他的门徒对他指出建造圣殿,用的是何等石头.
按照路加所记,门徒对他指出,这圣殿是用美石和供物装饰的.
这件事很有意义.
他以前和门徒们到过圣殿,为甚么直到这个时候他们才对他指出这一点他们之这样作,正表明了他们心里的态度.
他已经洁净了这圣殿,他已经弃绝了这圣殿,最後他说出了这圣殿不可逃避的命运,「必成为荒场」.
现在他们对他指出圣殿这座建筑物,他迅速而具体的预告,这殿要完全被毁坏,没有一块石头留在另一块石头上不被拆毁的.

然後他们离开圣殿和耶路撒冷城,上了橄榄山,到了一个地方.
福音书的作者告诉我们,他们就对著圣殿而坐.
也就是说,从这山上他们可以看到圣殿.
这些人对於他所说的话感到惊奇,所以对他提出了这个问题.
马可告诉我们,问这问题的有四个人.
他们的问题是,「甚么时候有这些事你降临和世界的末了有甚么预兆呢」我们主的预言就是回答这一个三重的问题.

我们要大略整体的看一下这预言的内容.
让我们翻到马太福音.
马太所记耶稣的预言可以明显的分成三段.
我们的主回答他们的问题时,首先纯粹从希伯来人弥赛亚的立场对他们讲话(太24:4-44).
这些预告论到的是以色列、希伯来百姓、希伯来人的弥赛亚,和古代制度下的神治政体.
到了马太福音24:45,他的谈话中段,插入了一个问题,「谁是忠心有见识的仆人」接下去的这一段(24:45-25:30),有了一个新的看法,所注重的不再是希伯来人的这个国家,而是基督徒的教会和这教会的责任.
25:31是另一段的开始,「当人子在衪荣耀里,同著众天使降临的时候.
」这一段所注重的不再是希伯来人的国家,也不再是基督徒的教会,而是全球性的,关系到列国的.
在中间这一段他从不讲到自己是人子,而在第一段结束时,他却用这描述性的头衔称呼自己.
到了第三段他又继续使用这头衔.

虽然乌云开始笼罩他,但是他的眼睛却看得清楚,他知道死亡随时可以临到,他的门徒问他,「甚么时候有这些事呢」指的是甚么时候圣殿要被拆毁.
「你降临和世界的末了有甚么预兆呢」这里我们看到主以从未有过的奇妙态度,安静的看著即将临到的世代.
他用古代以色列人的立场来看,然後再用他的新百姓(教会)的角度来看,最後以全世界列国的角度来看.

从这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同一个世代,那种透视不一定永远很清楚.
我们主所描述的并不是整个世代的历史过程,而只是重要事件的山峰.
正如我们站在最高的山顶上,看著眼前层层重叠的山峰,好像诸山峰中间没有甚么距离,然而我们若走到了前面一个山峰,就会发现原来两个山峰并不是重叠紧连在一起,中间有巨大的山谷隔开.
两个山峰之间的距离,可能有主第一次降临和第二次降临之间的距离那么远.
所以我们在研究这一类的预言时,要记住这种透视的观念.

马可福音第\cs312章没有记录耶稣预言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就是有关教会和列国聚集在主面前的事.
虽然马可只有记载第一部分,但是就这一部分而言,他记得比马太详尽.
所以让我们看看马可第13章,了解我们主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他对这问题的回答从第5节开始,第一段(第5-8节)记载了他开头的警告,这警告的重要性在接下去的几段经文还没有讲完,而是贯穿了我们主接著所讲的一切话.
他首先呼召门徒要忠心於他.
他具体的告诉他们,听见打仗和打仗的风声时不要惊慌,因为打仗和打仗的风声并不是末期的预兆.
最後他告诉他们,他们听到这些事情时,应该知道这正是生产前的阵痛,灾难的起头过了之後,就会有新生命的产生.

说完了这些以後,他接著开始对四周的人讲话,绐予他们个人性的教导(第9-13节).
在这段经文中,他告诉门徒,他们受逼迫的时间随时可能临到.
今天我们知道,这一段话在他们的历史中完全应验了.
我们也看到特别在那一段大逼迫的期间,主怎样藉著圣灵和他们同在,用能力和安慰支持著他们,那是实实在在的安慰.

接下去那一段(第14-32节)讲到两种危机.
第14-3节他所预告的那些事,在他们那个世代,耶路撒冷被毁时就已应验了.
接著他又说,「在那些日子,那灾难以後.
」我们可能会以为,「那些日子」是指紧接著他在第14-23节所讲的那些事结束以後发生的,然而实际上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两座山峰,中间有一些巨大的山谷隔开.

路加在这一点上说的更清楚,「他们要倒在刀下,又被掳到各国去,耶路撒冷要被外邦人践踏,直到外邦人的日期满了」(路21:24).
这一节短短的经文涵括了自耶路撒冷被毁一直到今天的历史.
耶路撒冷仍然被外邦人践踏,因为外邦人的日期还没有满.
可是请注意,路加接下去所讲的话和马可完全一致,「日月星辰要显出异兆.
」回到马可福音第24-32节,耶稣论到了耶路撒冷被毁以後的另一个危机,就是他第二次再临审判的事件.
最後他的教训记录於第33节到第37节,而以「要儆醒」为结束.
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他教训的开始和结束,都有「要儆醒」之词(中文第5节译为「要谨慎」).

至於耶稣的教训,首先请注意,这个预言清楚显明了一个事实:我们的主心中认定,从他的十字架到他再临的这一段时间,将要不断有冲突与动乱.
我们主对这个世代的看法,不是列国之间的相争可以藉著传扬他的福音而逐渐降低,也不是因为福音的传遍,最终全地都可得到太平.
有人说,这些预言是在事件发生以後才记载的.
但是我认为如果是事情发生以後才记录的,作者一定可以写得更详尽,更清楚.
我们主从来不期望,在这个世代中战争和动乱会有停止的一天.
他特意显明一个事实,就是一直到这世代结束时,地上都要充满了冲突与动乱.
事实上他在当时所作的预告,完全和古时以色列人大先知的预言相一致,就是说,这一个奇怪而奥秘的世代在接近末期时,要充满了残酷、流血、冲突、和斗争.
这事实也是古时希伯来人先见所无法了解的.

第二点要注意的是,在这预言中,我们清楚看到主宣告打仗和打仗的风声并不是末期的徵兆.
它既不是末期已近,也不是末期尚远的徵兆.
为了叫我们的心有平安,为了让我们今天的见证更清楚,基督徒应该记住一个事实,哈米吉多顿还没有来到.
原则上哈米吉多顿的事已经重复了好几次,可是最後的还没有来到.
约西亚王是在哈米吉多顿(米吉多)被杀的,撒迦利亚在他自己的世代也看到了哈米吉多顿的事,但哈米吉多顿还没有来到.
打仗和打仗的风声还不是哈米吉多顿的徵兆.
打仗和打仗的风声是神管制世界各种权势过程中的一部分,在这过程中,他要叫人的愤怒成就他最终的荣美,他把其余的人束在腰上,限制在他旨意范围之内.

接著请注意在这预言中我们主提出一个最严肃的警告,要人提防假基督和假先知.
他宣告在紧张的时刻,在打仗和打仗风声的时刻,在饥荒、地震、和灾难的时候,就会有假基督、假先知的兴起.
从那时直到现在,在教会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教会在情绪上受到最大压力的时候,人们对主的观念就会遇到最大的危险,而假基督、假先知也就不断的兴起.
我们主的警告最清楚不过,在这样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忠心於他,不可受到别人的引诱,去跟从那些自称是基督的声音的人,也不要去听那些宣告说,看哪!
基督在那里,或是基督在这里的人!

如果马可、路加、马太所记,我们主讲这预言所用的这些话语是真实的,那么他是在宣告末期临到以前会有的一些超自然现象:星星坠落、太阳变黑、月亮也不放光、天势都要震动,而那个时候,人子就要清楚的显现了.

在这预告中,我们主带有权威的说,这一切事都要成就.
「天地要废去,我的话却不能废去.
」这是一节伟大的经文.
这节经文所宣告的,可以应用在他一切的教训上.
不过,这里直接应用在他所预告的有关末期的这些事上.

请再注意,在耶稣所讲的这比喻中,有一个令人注目的事实,就是他坚持那日期没有人知道.
他亲口说,「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连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有父知道.
」接著他立刻又说,「你们要谨慎,儆醒祈祷,因为你们不晓得那日期几时来到.
」然後又重复叮咛,「所以你们要儆醒,因为你们不知道家主甚么时候来.
」他用这样的话,严肃的警告门徒,也警告我们,同时也警告整个世代的人,我们无法知道他来的日子.
关於耶稣再来的日期,这个预言一点也没有暗示,整本新约也没有任何线索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他再来的确切日期,他很清楚的说,「因为你们不知道.
」这一切把我们带到了他最後所作,有关他跟随者的责任之宣告.
这责任在最後这段经文中,一再的重复,而最後以「要儆醒」作结束.
我们主的意思实际上就以这句话为中心.
懂新约希腊文的人都知道,有两个希腊宇都可以译为「儆醒」,这两字并不相冲突,而是互相补充.
「你们要谨慎,儆醒祈祷」(第33节),这是第一个希腊字.
接著又说的,「所以你们要儆醒」(第35节),和最後所说的,「我对你们所说的话,也是对众人说,要儆醒」(第37节),用的是第二个希腊字.
这个字重复了两次.
我先要讨论的就是这个字.
这里「要儆醒」的意思是要保持清醒,是从正面来看的字眼.
(英文「儆醒」,中文可译为「儆醒」或「观看」,译者注.
)我们研究这个字,要了解它从何而来,为甚么在这个时候使用它.
我发现这个字的观念和市场有关.
「儆醒」的观念和在市场作生意的人经常要保持警觉有关.
在新约中有一段经文也同样用市场作比喻.
保罗在写给以弗所的信中说,「要爱惜光阴.
」这比喻取自市场.
一个作生意的人分秒时刻都要保持警觉,而同样其他作生意的人,也都经常保持迫切儆醒的态度.
因为他们的心都放在作生意上.

「要儆醒」一词包括了这一切意思.
把它用在个人的心灵上,意思是要把一切能力聚集在一起,保持敏锐的感觉,精神的清醒,这就是耶稣对这些人所说的话之意思.
他不是吩咐他们要爬上山顶,向东观看黎明曙光,他要他们保持儆醒的态度.
他要把他们安置在耶路撒冷和撒玛利亚,他要差派他们到地极去传道.
但他吩咐他们,无论到那里去,都要保持清醒,全神贯注.

「要儆醒」一词,以及我们主用它时的含义,由他所讲的那些教训解明了.
总括起来可以如此说:首先,他吩咐他们在对他忠心的事上要小心,要非常的小心.
「你们要儆醒!
」重复了两次.
免得有人假冒我的声音,假先知假借我的名,就把你们引入歧途.

第二,他吩咐他们要勇敢.
听到打仗和打仗的风声时不要惊慌,甚至一切仇敌将目标都集中在你们身上,你们受逼迫,受苦难时,也不要惊慌.
另外他又把儆醒和祷告连在一起,「你们要儆醒祷告.
」这里所用的「儆醒」是另一个希腊字,含义虽然相同,却从另一角度来看.
这是从反面来看的字眼,意思是不要睡觉,特别在祷告的事上不要睡觉.
这个希腊字很有趣,它特别被用来描写人心在崇拜时的态度,包括为某事而求,但不一定如此.
祷告并不一定要求任何事,所以为某事而求不能完全包括祷告的意思.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不断的为某事而求,但却没有这个字所表达的那种祷告.
这里的祷告是人的心在神面前的俯伏,这里的祷告是人的心向著神有渴慕的那种愿望.
我们的祷告可能不是常常都为某些事情而求.
我就是这样,有些日子我真不知道为甚么事祷告,但我可以用这个字所代表的含义来祷告,就是人的心对著神有渴慕.
在古代诗篇中这是一个伟大的字,当一个人的魂发出这样的呼声,「我的心紧紧的跟随你」时,这就是祷告.
今天我们要为甚么祷告有些事是我们不能求的,免得违背了神的旨意,但我们的心可以向著神敞开.
这个「儆醒」是不睡觉,心渴慕神.

还有一点,我把这一点摆在最後,因为基督把它摆在最後,但这并不是说这一点最不重要.
儆醒就是工作.
主虽已离开,但他已指定我们各人郤有明确的工作,-一个人的工作都不一样.
各人所作的虽然很小,联合起来就成为整体的荣耀.

我们要儆醒,第一要严肃而坚决的保持我们对主的忠心.
第二,心里要有勇气,不要因为战争和战争的风声而惊慌,甚至在受逼迫的时刻也不要惊慌.
第三,祷告生活不一定经常求主的第二次再临,使我们可以逃避某些不如意的事,而应该求他的国、他的荣耀、和他的旨意之成全.

最後,儆醒乃是工作.
抬头望天直等主再来的态度曾经受责备.
教会初期,那些人抬头望天时,就受到天使的责备,「加利利人哪!
你们为甚么站著望天呢这……耶稣……还要(再)来.
」不必惊慌,我们所必须作的只是实行他的吩咐,各人当作自己的工.

最後是我个人的话,这世界上所发生的一切事,我并不觉得惊讶,也不觉得震惊,神也一样不惊讶,不震惊.
这些事我们的主早就已经知道.
他看穿各世代,他知道敌挡他国度的那些力量有多强.
他的国度乃是公义、和平、喜乐.
这就是他国度里的秩序,先是公义,其次是和平,惟有因公义带来的和平所产生的喜乐,才有真正的价值.

马可福音14:1-26「情绪」是本段经文的主调.
我们研读时就可以感受到他们在情绪上的悬疑、压抑、表白、谨慎和勇气.
整个气氛充满了情绪上的感触.
要了解当时的情景,我们首先要注意到有关的人物:祭司长、文士、长大麻疯的西门、马利亚、犹大、门徒,还有中心人物耶稣.
看他们的脸孔,听他们讲的话,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语气中那种紧张的感觉,和冲突矛盾的情绪,愤怒和爱戴,敬虔和憎恶,邪恶的快乐与高贵的忧伤都汇集在一起.
聚集在人子身边的,有他的敌人和朋友,他们的情绪都受到了奇异的激动.

开始的几句话让我们看到,主的仇敌设计要杀害他.
这段经文的两个主要中心是两次的晚餐.
第一次晚餐耶稣是客人,第二次他是主人.
这两个场合相距六天.
约翰告诉我们,在伯大尼的那次晚餐,时间在逾越节前六天,而本段经文指出,祭司长和文士用诡计要杀害耶稣的时间,是在逾越节前两天,而第二次的晚餐则是在逾越节当天举行的.
结局快到了,不管他们知道多少,人家都有这样的感觉,因此他们的情绪特别活跃.
我们思想这段经文时一定要记住这一点.
这里我们看到耶稣仇敌心中的邪恶情绪,看到耶稣朋友心中复杂的情绪,也看到耶稣本身单纯的情绪.

让我们看耶稣的仇敌:一群人和一个人.
所谓一群人是指祭司长和文士;一个人是指犹大.
我们先看祭司长和文士这群人,注意他们,以了解他们的情绪.
我们看到他们充满了愤恨,他们感觉到畏惧,但是他们也快乐.
他们心中这三种不同的情绪,可以从这段经文中的故事清楚的看到.

他们,心中充满了对耶稣的恨.
我们不必多谈这一点,只要指出他们对他真是深恶痛绝就够了.
但是,有一样因素促使他们不敢有所行动.
他们有所畏惧,他们决心要行一样恶事,但是暂时不敢动手.
正当他们处在这种既深恶痛绝却又畏惧的情形下时,突然又有一种新的不圣洁的快乐出现在他们心中.

为甚么这些人如此恨耶稣因为在他整个公开事奉工作中,一直都在指责他们的理想.
理想永远与行为相关连,所以他的全部教训就是在指责他们的行为.
他事奉工作晚期,所指责的是他们没有好好牧养百姓.
功能上的失常永远与器官的失常有关.
有时医生告诉我们,某个器官的功能发生问题,但器官本身并无大碍,我们总觉得还稍可安慰.
可是你若追问,医生就会承认,功能上的失常总表示器官本身有问题.
指责这些人没有尽到应有的功能,就等於表示他的组织器官有问题.
在耶稣的服事工作中,特别是在末後的那一段时间,这些人被迫承认自己是败坏的,也没有尽到应有的功能.
他们对耶稣的恨乃是因为他揭露了他们的过失.

请注意,他们的恨恶等於是对耶稣的赞美.
一个人被某些人恨恶,有时乃是对他最高的赞美.
一个人的伟大不在於他的朋友,而在於仇敌所表现的.
我们看到这些人恨恶基督,可是他们的恨反而成为他额前的华丽装饰.

他们心中也有恐惧,不敢行他们想要作的事.
请读这句话,「当节的日子不可,恐怕百姓生乱.
」为甚么他们怕百姓生乱他们了解人类的良知,他们深深知道群众同意耶稣的理想,同意他所指责的他们之错误.
他们怕百姓生乱.
为甚么怕百姓生乱百姓生乱一定不好吗他们的惧怕纯粹出於自私.
在他们惧怕百姓生乱的背後,隐藏著他们对罗马的畏惧,怕失去了罗马人对他们的好感,怕丢掉了自己的官位.
这些人害怕百姓生乱,也是对耶稣的一种崇高赞美,因为这表示百姓喜爱、并相信耶稣所代表的一切.

关於这些恶人的情绪,最後要注意的一点是,追随耶稣的人当中有一个,就是使徒之中的一个,来告诉他们有方法可以杀掉耶稣,报他们的仇.
他们快乐了.
他们的快乐是因为那个人有诡诈的计谋.
这些人在道德上和属灵上教导百姓,可走自己却因那人的诡诈行为而快乐.
为了达到目的,他们竟可以不顾自己的道德教训.

现在我们要看本段经文所显示的,犹大这个人的情绪状态.
首先要注意一个事实,这段经文本身写得不太清楚,但参考其他福音书,特别是约翰所记的一段话,我们就可了然.
这个人的情绪受到了贪心的控制.
约翰的那段话显明了犹大的为人,约翰先记录了犹大问的问题,「这香膏为甚么不卖三十两银子周济穷人呢」接著他加上了一段话,「他说这话,并不是挂念穷人,乃因他是个贼,又带著钱囊,常取其中所存的.
」这里可以看出犹大心中最主要的动机是甚么.
「贪心」一词并不会叫人感到惊讶.
提到贪心一词,普通人不会脸红,也不会脸色变白.
可是贪心是诸罪中最可怕的罪.
十诫中只有一条能叫大数人扫罗承认自己的罪,这是他在罗马书中自己所承认的.
这一条就是,「不可贪心.
」他可以昂然站立在其他各条诫命之前,可是读到这条诫命,他惟有俯首认罪.
贪心是所有罪中最狡猾的一个.

请注意与犹大有关的事实,「他是个贼,又带著钱囊.
」是否因为他是个贼,所以才带著钱囊不,因为他有能力管理财务方面的事,所以才带著钱囊.
无疑的,在这一小群使徒中一切都很有秩序.
也许这是一件小事,不过我要指出,耶稣是秩序的主.
犹大的软弱就在於他的能力太强.
他的能力乃是他被任命为这一小群人管帐的原因,而他的软弱就在他的能力或他的刚强之内.
事情经常都是这样的.
使徒保罗曾经在一封信中如此宣告,「我甚么时候软弱,甚么时候就刚强了.
」他所讲的是一个人真理.
换另外一个方式,我们可以说,「我甚么时候刚强,甚么时候就软弱了.
」在人有能力的事上,经常都潜伏著试探.
具有管理金钱能力的人,经常都有可能犯欺诈的罪,虽然他不一定真的会欺诈.
要犯欺诈的罪,没有管理金钱能力的人也有可能,不过具有这种能力的人犯这罪的可能性比较高.
这事实过去如此,今天也如此.
因此犹大这一个被贪心所辖制的人,对我们是一个警惕,他的能力,他的刚强之处也正是他软弱之处.

可是如果我们再看他情感的本质,还有一件事更令我们惊讶.
他的贪心促使他作出这种卖主求荣的事,还不算很令人惊讶,更令人惊讶的是,他竟然能硬下心作出这样的事.
注意他的硬心.
这个人与耶稣一起生活,一起行走这么久,竟然还能作出这样的事.

再说,他的狡猾诡诈更令我印象深刻.
他选择的时间以及等候机会的方式都很狡黠.
他情感的本质是恨.
是的,他贪心、硬心、狡猾,这一切毫无限制的激动著他.
我们再看一遍本段经文,注意经文中所显示的有关情感方面的事.
这次我们要看耶稣的朋友.
我们要看的还是一群人和一个人,所谓一群人是指门徒,一个人是指马利亚.
看一下这群门徒在长大麻疯的西门家里,第一次晚餐时的情景.
无疑的这也是马大、马利亚、和拉撒路的家,西门必定与他们有亲属关系.
我们注意到的第一件事是他们生气,他们非常非常的气马利亚,他们且以为自己是在发义怒.
因为犹大那种似是而非的说法把他们导入了歧途,所以他们全然误解了这个女人的举动.
他们生气,因为在这么多穷人还有需要的时候,她竟如此浪费.
是犹大先指出她这么作是浪费的.
而他之所以这么讲,因为他心里有贼性存在.
他是个贼,常常带著钱囊.
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说法.
就其他门徒来说,他们生气并非出於他们的贪心,他们以为自己生气是最公义的,他们以为这女人太浪费了,这些钱原可用来周济穷人的.

再看一次这一群人,看他们在第二次晚餐时的情景.
他们不再快乐,而是忧愁满面.
因为他们有很大的恐惧,所以被笼罩在低沉的忧愁之下.
耶稣的一句话震惊了他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与我同吃的人要卖我了.
」那时-一个人都怕,都忧愁,所以一个一个的问他说,「是我吗」这是一个充满情感的时刻,也是一个表达忠诚的时刻.
耶稣问的这句话,迫使他们个别的与他面对面.
他们问的不是关於别人,而是,「主阿!
是我吗」在这个时刻-一个人都警觉到,尽管他们不喜欢,但他们-一个人都有卖主求荣的可能性.
我们看到他们被忧伤的情绪和恐惧的心灵所激动著.

现在让我们回到第一次晚餐的情景,看看马利亚.
我们又可发现,整个场面充满情感.
首先注意这个女人的理解.
那一天她看到,也了解了使徒们所没有看到,所不了解的事.
她过去曾经与耶稣有亲密交通的经验,路加记载了一次,约翰记载了另一次.
首先,路加所记载的是发生在阳光普照,诸事顺利的日子.
路加记录了她如何尽本分作了家事服事主以後,又坐在耶稣脚前听他的话.
在那个快乐的日子,这个女人分出一段时间,生在他的脚前,安静的接受教导,听主的话,赞美主.
另一次是约翰所记载的,那是发生在天色阴暗,心里忧伤的情况下.
拉撒路死了,被埋在坟里,在这种痛苦无助的光景下,她来到耶稣的脚前.
结果如何,我们都已知道.
而现在,这是他痛苦、孤独的时刻.
这个女人发现了耶稣的痛苦,别人却没有发现.
她心里有一个敏锐的直觉,这是别人所没有的.
她感受出耶稣心里遭遇的一切.
於是马利亚带著那瓶珍贵的真哪哒香膏,来到这位忧愁的人子脚前.
她能有这样的理解力,真是一件罕见的事,很少人拥有这种能力.
我有时认为,对别人最高的称赞,莫过於说那个人善於理解别人.

其次,她是一个激动的妇人.
有人认为激动是软弱的表现,其实激动是一种优点.
当然这要看为何事激动而定.
不过激动本身可好也可坏.
往往我们都以为激动或情绪化是不好的,结果反而蒙受不少损失.
这是一个激动的举止,不但不合时宜,出乎意料之外,而且从马利亚这方面来看也是不够端庄.
当然犹大不了解这一点,甚至使徒们也不了解.
马利亚这个举动是出於深厚的爱心,是不计算任何代价的,没有细心地先用数学,用机械的方式计算要付出多少,只是把最珍贵的礼物拿出来,倒在他的头上和脚上.

这是一个高贵的激动,是毫无保留的情感,而其最高的价值乃在於藉此她不但在理解上,在实质的合作上,都和耶稣有了真正的交通.
我们主称赞她的话不是随随便便说的.
他对门徒说这话时,也不是随随便便的,「我实在告诉你们,普天之下,无论在甚么地方传这福音,也要述说这女人所作的以为记念.
」这段话显明了和马利亚的举动有关的一个奇妙真理.
请注意,他把「这福音」和「这女人所作的」相提并论.
那时距离各各他的时间还有六天,这福音必须经历过十字架那测不透的黑暗和奥秘及复活的光辉之後才能完成.
而「这福音」,以及「这女人所作的」却要并存直到永远.
那敏锐的爱的直觉,那不计一切的爱的流露,是属神的.
这是与神的作为相交的举动.
而神的作为是要使全世界都得救赎.
在这里我们不要用知识的理解来看马利亚,而要从她的心来看她.

最後,我们要以最尊敬的态度来看本段经文所显示的耶稣.
本段经文所显示的耶稣纯粹是情感方面的.
从某些方面看,这里在知识方面没有记载甚么大事,但在情感方向有三件事使我印象深刻.
第一,在马利亚的事上表现了他对爱的欣赏.
第二,在犹大的事上表现了他对叛徒的责备.
最後,他为以後自己与门徒间的情感相交作了预备,这乃是设立晚餐的真正意义.

首先当我看我们的主时,我对於他对爱的欣赏有深刻的印象.
不要试图把耶稣对马利亚的态度淡化,这有损於我们对这个故事的理解.
让我们像小孩子一般单纯的来看这件事,看看它是怎么发生的.
那时他们正在长大麻疯的西门家里吃晚餐.
那是一个美妙的时刻,马大仍然忙著服事,从死里复活的拉撒路也坐在桌旁,门徒们围著主,在悟性上他们仍然不理解主最近教训中的奥秘.
接著这女人带著珍贵的香膏进来了.
请注意使徒间的交头接耳细语,以及耶稣突然、迅速、且几乎带著怒气的抗议,说,「由她吧!
为甚么难为她呢」不要怕照著耶稣的意思解释他的话.
我以为他的抗议正显明了他欣赏她的爱.
我们很难以理解,不过让我们试著来了解她这举动对他的意义.
从人性来说,那时这位耶稣正被盲目的怨恨所包围,而现在却发生了这个出於理解爱心的举动.
他正遭遇到种种拦阻他活动的企图,可是现在却发生这个热爱他的举动.
他正在这黑暗而孤独的地上,可是,看哪!
从一个女人的心底流出一道清洌的泉水,是为了满足基督流出的.
他看重这事.

请再看他在第二次晚餐时的情形.
仍然要小心,不要把这故事的力量消减.
他知道犹大心里背叛的意念,也知道他所安排要捉拿他的计划.
他憎恨这样的叛逆.
请尽力设法了解他的感受.
记住!
他的旨意是爱,可是在这条爱的道路上竟有这个恨的举动.
记住!
他的力量是为帮助人的,可是现在竟然有人试图拦阻他发挥这种力量.
请设法理解他对这世界的慈心,记住在他执行这慈心的道路上,竟然遇到了这个恶毒的行为.
这样,我们读到他对这背叛的举动所讲的严厉话语,以及他心灵里对这举动的憎恨时,就不会觉得惊讶.

这个叛徒离开逾越节的筵席後,耶稣就设立了这个新的、神圣的晚餐.
主的晚餐最高的价值是在情感上,而不是在知识上.
这些象徵的记号并不启示任何奥秘,只是提醒我们有关奥秘的事.
马可没有完全记录当峙主所说的一切话,但是在这方面我们还记得,他说过,「你们也应当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
」这个记念的举动可以再次激发我们的感受,再次唤醒我们感恩的心.
主的晚餐也是祝谢餐,祝谢餐的意思就是感恩.
分享主晚餐的基督徒男女都是感恩的祭司,献上赞美的祭.
我们的主设立晚餐时也看到末日,这样的预备也是因情感而作的.
这样安排是为了预备他自己与那些爱他的人之间,将来可以永远不断的相交.
因为藉此他们就可以记念他.

挂在墙上的相片,也许是你所爱的,远在他乡的母亲或儿女,其价值何在这相片的价值在提醒你记念他们.
看到了墙上的照片,你的心可以再受到一次新的提醒.
墙上的照片不是要教导你知识上的甚么东西,而是要激动你的情感.
所以在这最後的时刻,我们的主设立了这个简单的晚餐.
只要人真心遵守它,就可生动活泼的记念他,使我们的情感再次对他奔放.

这晚餐如何结束是以十二个人唱歌作结束.
耶稣和十一个门徒「唱了诗,就出来.
」请翻开诗篇,读一遍第一百十三篇到第一百十八篇,这些都是赞美的诗篇.
无疑的,耶稣和他的门徒唱的就是这些诗篇.
他们唱这些诗篇,只为了表达他们的情感.

哦!
情感的价值和力量何等大!
邪恶的情感杀了生命和荣耀的主,而他那纯粹的情感却拯救了那些杀人的凶手.
所以,我们应该谨慎保守我们的情感.
我们的情感受甚么控制受甚么所激发是自我吗或是基督假如是出於基督,我们就要相信并顺服我们的情感.
我们永远不要单单听从那些依照统计学,机械式计算出来的结论.
按照这些结论作出来的计划,必定是太过谨慎,放不开,碍手碍脚的.
我们应该敢於照基督所感动的,放开我们的心,尽情地用我们的情感赞美他.

也许我们会说,假如他今天就在我们当中,我们就能这么作,我们也会这么作.
哦,是的,他现在就在我们当中.
你看到那些遭遇不幸的人吗你感觉到基督在你心里的感动吗这为了你的好处,照著他在你情感中的感动去作吧!

马可福音14:27-52本段经文记载了紧接著发生的一连串事件.
这段记录显示出马可的特殊手法:非常简短,许多细节都被省略;可是又非常清晰,中心事件十分明显.
耶稣和他的门徒在一起唱为逾越节专用的诗,就是诗篇113篇-118篇,也是所谓哈利路亚诗篇.
我们可以很容易想像到,他们离开那楼房和城市前往橄榄山时,这些诗篇最後的几节一定还留在他们心中.
最後这几句话特别有意义.

耶和华是神,衪光照了我们,理当用绳索把祭牲拴住,牵到坛角那里.
你是我的神,我要称谢你,你是我的神,我要尊崇你.
你们要称谢耶和华,因衪本为善,衪的慈爱永远长存.
(诗118:27-29)他们从楼上下来,离开城市,前往安静的橄榄山.
在那里耶稣告诉他们,牧人要被击打,他们就要分散.
他们立刻提出激烈的抗议.
彼得是他们的发言人,表达了他们的共同看法和意愿.
接著他们前往客西马尼,於是那些神圣的事件就发生了.

接看是犹大的到达、耶稣的被拿、以及彼得用刀削掉大祭司仆人的一个耳朵.
耶稣抗议他们捉拿他的方法,却同意被捉.
那时所有的门徒都离开他逃走了.
马可附带记录了一件事,有一个少年人,可能不属於门徒中的一个,正在路旁一间房子中睡觉.
那一群人带著耶稣回城途中,把他吵醒了.
仙就赤身披著一块麻布,跟随耶稣.
群众想要捉拿他,他就丢掉那块麻布,赤身逃走了.

这里总共记载了七件事,其他福音书所记录的许多细节,在这里都被省略了,但是这七件事却组成了一个单元.
这段经文的基调是耶稣所讲的,「我要击打牧人,羊就分散了.
」最後的一个音符是悲剧性的叙述,「门徒都离开衪逃走了.
」本段经文最明显的是关於意志,前面我们所思想的那段经文,基本上论到的是情感.
这里我们看到人子和神的旨意之间那完美的关系.
他清楚的了解神的旨意,所以能把即将发生的事,明确的告诉门徒.
牧人将被击打.
他和神的旨意完全和谐,以致於我们看到他在与神相交中,敢於在神的面前把他对那黑暗时刻的畏惧说出来,虽然他已明白宣告这时刻的来临是无可避免的.
最後,我们看到他与神的旨意合作,虽然他反对他们的方法(捉拿他如同捉拿强盗),他还是让自己被他们捉拿了.
我们看到门徒们畏惧、害怕、逃走了,因为他们的意志被眼见的事,而不是被信心所控制.
另外,我们也看到耶稣的敌人按著他们的意志,作出他们自己的选择.
最後,我们看到不管他们如何,神的旨意还是得胜了,并且是藉著他们而得胜的.
他使他们的愤怒成为他的赞美;而那些不能成就他旨意,不能成为赞美他的,他就不使它们发生.

以耶稣在开始时所讲的话作为基调,我们首先要思想的是「牧人被击打」,其次是「羊就分散了」,最後要思想的是,被击打的牧人和分散的羊群.
首先我们思想牧人被击打.
我们主清楚的告诉这些人将要发生的事,「你们都要跌倒了.
」意思是说,你们因我的缘故都要跌倒了.
新的翻译本省略掉「因我的缘故」等字,可能是有充分理由的.
不过虽然原文没有这些字,意义还是很清楚的.
我们的主并不是在责备这些人,他只是告诉他们一个即将发生的事实,「你们都要跌倒了.
」并不是说,「你们都愿意跌倒.
」後者是指责他们,而前者只是说出一个事实.
在天还没有亮以前的黑夜中,他们所有的人都要因他的缘故跌倒.

说了这话以後,他又解释说,「因为经上记著说,我要击打牧人,羊就分散了.
」耶稣是引用撒迦利亚书的预言,「万军之耶和华说,『刀剑哪,应当兴起,攻击我的牧人,和我的同伴.
」这里他按照自己的习惯,也是新约作者的习惯,并不是逐字引用旧约圣经,但是经文的属灵真理还是保存了下来.
所以他说,他们都要跌倒,因为经上记著说,「我要击打牧人.
」牧人被击打,乃是羊群分散的原因.

这里他引用这段旧约的预言,指出即将临到自己身上,以及他门徒身上的一切事.
这预言宣告说,百姓的牧人将要被耶和华亲自击打.
藉著这段预言,我们深入了解了当时主的心意.
正如我们前面所看到的,他完全了解犹大已经离开,去接洽卖主的事宜.
他清楚的看到,他过去不断告诉门徒们的那些事,就是他必须上十字架的事,就要发生.
然而现在在这黑暗的时刻,他和门徒们同唱赞美诗章,「当用绳索把祭牲拴住,牵到坛角那里」时,他宣告,他的死并不是出於人恶谋的击打,而是出於神的击打,是出於耶和华的击打.

不管我们主在前往黑暗的客西马尼途中所说的这句话有多深奥的意义,请记住,他这句话是,「你们都要跌倒了.
」为甚么「因为经上记著说,我要击打牧人.
」记在那里记在古代的预言里.
那预言的背景如何「万军之耶和华说,『刀剑哪!
应当兴起,攻击我的牧人,和我的同伴.
击打牧人,羊就分散.
」这样我们看到主内心的深处,看到他并不是在人类残忍与恶意手下的一个牺牲者,而是行走在耶和华的道路中的.
行走在这道路中最激烈的痛苦和奥秘,乃是牧人要被耶和华亲自所击打.

可是,如果要根据古代这预言来解释我们主的教训,我们还必须把另一件事包含进去.
请再听撒迦利亚的话,「攻击我的牧人和我的同伴.
」所以我们主所面对的被击打,乃是和耶和华一同忍受的.
我们立刻可以想到,按照他自己的想法,他所面临的这个时刻并不是和神冲突的时刻,他并不是要藉所遭遇的痛苦的奥秘以改变神,使神对人类有一个新的态度、心意和旨意.
他所要面临的时刻是奇异的击打,和痛苦的奥秘.
而这一切都是在与神的相交中经过的,也是神对人类永不改变的慈爱和怜悯所带来的结果.
「因为经上记著说,我要击打牧人,羊就分散了.
」这里我们主作了一件他从不忘记作的事,他把自己受苦和因受苦而得到的能力联合在一起.
他藉著复活的光辉照亮了即将临到的十字架的一切阴影.
我们主-一次提副即将临到他的十字架,一定连带的提到即将临到的复活.
我们只能站在一边以崇拜的心,惊异的态度来看他所面对的奇异和黑暗的痛苦.
虽然他必须说到自己的受苦,虽然他必须说,他要受击打,而羊群因此要分散,可是他立刻接著说,「但我复活以後,要在你们以先往加利利去.
」被击打是走向得冠冕和得胜利的道路.
被击打和黑暗的时刻,是他们重新聚集的前奏,也是为这重新聚集所作的预备.
而在这重新聚集的事上,他要在他们之前引领他们.

如果在这时刻我们真看到基督内心深处的奥秘,我们看到的是他决心被击打,因为他知道这是耶和华的击打.
他也清楚的看到,藉此他可以进入一个更大的服事工作,可以进入最终的得胜,他的心所追求的就是这事.
我们所能作的最虔敬的事乃是,安静的思想客西马尼.
因为耶和华的击打是在那个园子里临到他的,牧人是在那里被击打的.

让我们以敬畏的态度观看他.
他把八个门徒留在那园子的入口,只带著三个人与他一同稍往前行.
然後又把那三个人留下来,自己单独进入那绝对的圣洁中.
我们要注意两件事:他与父的相交,他与父的合作.

这个客西马尼的故事乃是一完全相交的故事.
不信者(有时候信省也一样),常以批评的态度来论这事.
那些不信者单从人的理智,很精明的论这时刻,说,我们主在受苦的面前退缩了,,许多殉诡者都还不至於如此呢!

这不是一幅完全相交的画像吗其他还有甚么人能与伟大的神有如此完全的相交他甚至敢把-一个感受对神述说:他的恐惧、他的痛苦、他的忧伤.
他把这一切和那个最高的目标联在一起:阿爸父阿!
不要从我的意思,只要从你的意思.

这就是完全的相交.
神最恨恶的,莫过於听到人唱信靠顺服的歌,实际上心里却充满了背逆和不顺服.
在这样的时刻,他宁可听到我们述说自己的怀疑和恐惧.
这一幅画像最崇高之处是,人子把他自己心里的恐惧,和他愿意顺服於神的心意告诉神.
「父何!
求你将这杯撤去,然而不要从我的意思,只要从你的意思.
」这就是与神相交.

这样把意志降服於神,本身就是与神合作.
从这一幅画像中,我们所看到的不是一颗摇摆不定的心,而是那个牧人将自己降服於神的心,虽然他知道摆在前面的痛苦奥秘和黑暗,虽然他感觉到那沉重的杖击打在自己的身上,虽然他明白宣告自己的恐惧,然而他还是进入与神更亲密的相交,与神的合作中.

就我个人来说,我的领受只能到此,不能更接近了.
因为这光:「……太明亮,非罪人脆弱眼光所能见.
」它是因那大光而黑暗,这大光是我眼所不能看到.
但从他自己的记录,我知道这事实.
那时刀剑兴起,攻击牧者,就是攻击那位称为神同伴的人.

关於击打牧人这个奥秘,虽然我们看得非常不完整,但至少我们已经稍微一瞥,现在我们要转过来看这些分散的羊.
我们主指出,羊要分散的第一个迹象是,他们感觉中的那种虚假的安全感.
当时彼得说,我就是必须和你同死,也总不能不认你.
彼得说这话是出於真心,一点也不虚假.
在他所受的全部门徒训练中,彼得从未说过一句比这更美的话.
但耶稣对他说,天还没有亮以前,你要三次不认我.
彼得就极力否认.
我们也许会批评他,生他的气.
但是请不要忘记,耶稣没有生他的气,也没有责备他.
还有,请注意,不但彼得,众门徒也都是这样说.
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他们各人对耶稣的赤胆忠心.
他们以为靠著自己的意志力量,就可以对他忠心到底.
这个虚假的安全感是他们即将被分散的第一个迹象.

第二个迹象可以在客西马尼园里面看到.
耶稣正在祷告时,他们都睡著了.
身体的疲倦形成了理性上的迟钝和灵性上的软弱.
主对他们说,「你们心灵固然愿意.
」但他没有说更强烈的话.
让我们暂且不要想到这件事属灵的背景,先从人的水平来看这事件.
我们立刻可以看到,这些人能在如此情况下睡著了,正表现出他们对於他们的主所要遭遇到的那些事,没有充分的认识.
他们的理性迟钝,乃是因为他们灵性软弱的缘故.
一个妇人在她病重垂危的孩子面前,可以连续几个钟头、整夜、甚至好几昼夜不眠不休的照顾.
自己所爱的人遭遇到危险时,一个人也可以昼夜不眠.
然而这些门徒竟然在这时睡著了.
我不责怪他们.
我相信是他们的理性迟钝了,他们自己也无可奈何.
我相信这是他们的灵性软弱了,这也不是他们自己所能负责的.
但这个事实是明显的.
这是羊即将分散的第二个迹象.

第三个迹象是在他们醒来以後发生的.
首先由彼得发难.
他空有热心却无知识.
他在那个时刻还用刀,正如我们主特别对他说的,这是因为他不认识圣经,所以对他的主当时的遭遇没有真正的认识.
彼得用刀是要表示自己的忠诚和勇敢.
然而事实上,这正证明了他的恐惧.
他还没有进入那不能被征服的属灵领域里,所以才充满了害怕.
我们主现在就住在这不能被征服的属灵领域里,被他的弥赛亚职分和救赎工作的能力所充满.

最後他们逃走了.
「门徒都离开衪逃走了.
」思想到这件事,我们或者会以为彼得是带头逃走的一个.
但是更小心的看一次,我们将可发现,他是少数几个没有逃走的门徒之一.
他远远的跟著耶稣,门徒逃走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必责怪他们.
他们逃走并不是罪,也没有甚么不对的地方.
这是因他们无能为力.
我们主早就知道这一点,也对他们明说了,「你们为我的缘故,都要跌倒.
」如果说他们有错,他们性一的错误是没有信靠他对他们的判断和认识.
如果知道会有复活,那么要背负十字架就比较容易了.
如果在基督教信仰中,只有十字架而没有复活,这些人必定要逃走,而且逃得远远的.
後来彼得在他的书信中曾经写到,「衪曾照自己的大怜悯,藉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重生了我们,叫我们有活泼的盼望.
」在那天晚上,他们心中没有这盼望.
耶稣被捉去钉十字架的时刻,是人类心灵中最黑暗的时刻,所以这些人逃走是不可避免的.
人的心,人的理智,除非得到复活的光照,否则是无法了解十字架的.

让我们再一次看那被击打的牧人和那分散的羊群.
我们研究这段经文最美的事,是注意观察他对付他们的方法.
首先注意他如何预备他们.
他没有预期他们会在那园子里与他有相交.
他也对他们如此明说.
这并不是出於他的优越感,而是出於他有无限的怜悯,他对他们的能力有完全的认识.
他对他们所作的预备真奇怪,他预备他们逃走,预备他们否认他.
然而如果我们认识他,就不会觉得奇怪.
他事先告诉他们,所以不久以後那不可避免的事情发生时,他们就可以回想起他的话.
在那个时候,他不但预告了他们的失败,他也预言了即将来到的得胜.

要了解这故事的美,请读约翰的记录,从第13章开始,那里所记的是同样在这楼上发生的那些事件.
「西门彼得问耶稣说,主往那里去.
耶稣回答说,我所去的地方,你现在不能跟我去,後来却要跟我去.
彼得说,主阿,我为甚么现在不能跟你去我愿意为你舍命.
耶稣说,你愿意为我拾命么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
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你们信神,也当信我.
」你们问我,我往那里去,「我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我若去为你们预备了地方,就必再来接你们到我那里去.
」虽然你们里面有软弱,以致於你们不认我,但我还是要为你们作这些事.
这故事就如此进行下去.
牧人和羊群在一起,预备他们,宣告他们将失败.
但接著述说他的能力.
因此不久以後,在他们陷於最痛苦的深渊中时,他们有些东西可以抓住,可以藉此把他们拉出那深渊.

这一点之美妙不止如此.
如果我们注意他对他们的耐心.
更可领会到这美.
请听当他发现彼得睡著时,如何温柔的提醒他,「你睡觉么不能儆醒片时么」这话不是责备,而是提醒.
提醒他,以前他所说过的话.
提醒他,他曾经激烈的抗议耶稣的这句话.
「不能儆醒片时么」记住我们主在那时对他们的完全认识,「你们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
」请再注意,这最美的事,「第三次来,对他们说,现在你们仍然睡觉安歇罢.
够了,时候到了,看哪!
人子被卖在罪人手里了.
起来!
我们走罢.
看哪!
那卖我的人近了.
」如果只按表面这样读,就会产生一些困难.
许多解经家认为这段经文有困难,原因就在此.
他们说,主最後一次来到门徒那里,是用讥讽的语调对他们说,「睡觉吧!
」事实不然,他是对他们说,「现在你们睡觉安歇吧!
」他们真的继续睡觉,而他就在一旁看守著,让他们安睡.
从他允许他们仍然睡觉安歇的时刻到他们醒来之间有多久,我们不知道.
不过,一定有一段相当的时间.
他说,「现在你们仍然睡觉安歇吧!
够了.
」他的意思是,时刻还没有到,犹大还没来,所以你们现在继续睡,歇息吧!
然後,他在那里等候.
不久以後,他说,「等候到了,看琊!
人子被卖在罪人手里了.
起来!
我们走吧!
」从他允许他们继续睡觉到叫醒他们这段期间,那一幅情景十分宝贵.

如果我是画家,我一定尝试把那珍贵的景象描绘出来.
他们不能与他一同儆醒,他们睡意太浓了.
实际上他对他们说,去睡吧!
我看守你们.
而他们睡觉的时候,他真的就在他们身旁看守.
这位牧人即将被击打,十字架就摆在前面,可是他竟如此以耐心对待那些不能与他一同儆醒片时的人.
他让他们睡觉,自己却在一旁看守.
人子的脸,在弯腰祷告时,一定充满了痛苦.
可是在看守这些沉睡中的门徒时,一定满了最慈祥的爱的光辉.
在这最黑暗的时刻中,最美妙的事莫过於看到在客西马尼园中三个门徒正沉沉入睡,而他独自在一旁看守他们.
後来他们离开他逃走,但他却永不离开他们.
这样,他们也就可以永远不离开他.
「谁也不能从我手里把他们夺去.
」这一段经文之最重要的一点,是为我们启示了好牧者的形像.

哦!
真牧人啊!
我可能软弱,我也许会否认你,但让我跟随你吧!
你必带我安然经过,因为你是好牧人,你是大牧人,你是群羊的大牧者.
马可福音14:53-72从前面我们思想的那段经文,我们听到主和他的门徒同唱哈利路亚诗篇最後的一段,然後和他们出去,前往安静的橄榄山.
我们听到他的预告,就是说他们很快就要分散.
我们也听到门徒激烈的抗议.
我们带著敬畏的心,跟随他进入客西马尼园.
我们看到他把八个门徒留在入口处,只带著三个门徒往前走.
然後又把那三个门徒留在那里,自己再往前走,单独的在那里祷告.
我们看到他与父相交,他与父合作.
这经验的奥秘是无法测度的.
我们又看到犹大来了,人子被捉了.
我们看到十一个门徒逃走了,也看到那个没有被提到名字的少年人.
思想那段经文时,我们对於那牧人的恩典和荣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现在我们要思想,那一个卖主的黑夜里所发生的其余事件.
这段经文充满了痛苦、激动和不安.
首先,我们看到一群人很快的聚集起来.
这是不合法的.
大祭司、祭司长、长老、官长、以及整个公会的人都聚集在一起.
换句话说,当天晚上,他们就召开了「三合林」(公会).
这是不合法的.
按照律法规定,他们的公会,无论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可在晚上开会.

其次按律法的规定,公会开会的原因,若是为了审判某一个人,不可在当天定罪,定罪的时间要延後.
然而他们却在当天立刻决定判他死罪.
显然他们是有备而来的.
他们在等候他的被捉.
他们和那个卖他的门徒定了一个不圣洁的约.
他们完全了解犹大已经带那一群武装齐全的群众去捉拿他.
因此,他一被捉拿住,他们就在黑夜,在大祭司的家中迅速集会.

我们听到一些混乱不清的见证.
我们不知道这些见证人的见证是个别讲的,或是同时讲的.
如果他们是分别讲的,他们的见证是互相矛盾的.
看起来当时的光景不是按常规进行的集会,因为在正常的集会中,见证人要听彼此的见证,盘问对方,彼此争辩.

在大祭司对被捉犯人讲话之前,有一段严肃的安静时刻.
按照马太所记,大祭司要他起誓.
马可只有记载说,大祭司问他,「你是那当称颂者的儿子基督不是」,马太记录他的问话,说,「我指著永生神,叫你起誓告诉我们,你是神的儿子基督不是」这是按律法规定要求犯人起誓的正式仪式.
耶稣的回答是以严肃的起誓方式,说出他是弥赛亚,是那当称颂者的儿子.

紧接著的是一个混乱的场面.
大祭司在愤怒中又作出了一个不合法的举动,就是撕裂他的衣服.
利未记的律法明文规定,大祭司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无论情绪如何激动,都不可像外邦人那样撕裂衣服.
大祭司作了这个不合法的举动以後,紧接著是公会的人毫不留情的污辱基督.
他们吐唾沫在他脸上,又用衣服蒙住他的脸.
这是判他死刑的记号.
他们又用拳头打他,对他说,「你说预言吧!
」「告诉我们,打你的是谁」接著差役接过他来,用手掌打他.

同一个时间,在下边的院子里(可能是外院,中间有几个台阶隔开),差役、使女、兵丁在那里议论纷纷.
彼得也夹在人群中烤火取暖.
从接下去的记录可以看到,他的焦急不安,他的言行不当和他的否认主.

整个故事充满了骚动不安、狂热和痛苦.
但是其中还有一种能力的因素.
这能力和荣耀都集中在那个犯人耶稣身上.
他的能力首先显明在他虽默默无语,却显露出的尊贵庄严上,其次显露在他那深刻而含义深远的话语上.

我们,思想这段经文时,可以感受到其中充满了人类生活中那些最基要的因素;那里有情感,既强烈又敏锐的情感;那里有意志,已经决定了的意志.
不过,最明显的不是情感,也不是意志,而是知识.
本段经文所发出的问题,是关於造成人行为的原因.
这段故事显露了那些人心中之所以有那些观念的原因,而他们心中的那些观念就表现在他们实际的行为上.
这里要注意的,最重要的是观点、观念和存法.
假如我们能够看到那些迅速出现在我们眼前的人物之内心,我们可以感觉到他们强烈的情感、坚定的意志.
但是最重要的因素是显明了他们内心深处秘密的动机和观念.
就是因为有这些动机和观念,才发生了那些事.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研读这段经文,思想这段经文中所记录的那些事,我们肯先可能要说,「真理在街上仆倒了.
」这里我们看到那个世代的知识完全错了.
许多年以後,保罗写给哥林多教会书信中曾经提到这事,容我引用他的话.
他论到这世界的官长缺乏智慧时说,「这智慧世上有权有位的人没有一个知道的,他们若知道,就不把荣耀的主钉在十字架上了.
」这里我们也看到那位发咒起誓的门徒里面所发的光辉和爱心,虽然那时这光辉和爱心受到了遮蔽.

本段经文给人的第一个印象是,真理受到伤害、被打倒、被践踏在脚下、被破坏了.
但是从另一面看,我们可以发现真理从未像那时一样昂然屹立.
请看他先是安静,不讲话,连一句话也不讲,可是他的安静却是最好的演讲.
最後,我们听到他开口讲话了.
他用的辞句很简单,但很清楚,使人不致於误解他的含义.
因为他的话,所有的谎言都被戳穿了,最後那些人被迫必须在光天化日之下作他们所计划要作的事.
原先他们是打算在暗中行这些邪恶之事的.

从智慧或知识的立场来看这些景象,肯先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启示,就是官长的知识被贬低了;第二,彼得的知识受到污辱和伤害;第三,主本身的知识得到了胜利.
就官长们来说,他们基本的错误在於对整个案子心存偏见,这是十分明显的.
「祭司长和全公会寻找见证.
」目的不是要发现事实的真相,而是要「控告耶稣,要治死衪」.
这里可以明显的看出一些人在知识上的两面讨好.
他们聚集,表面的理由是为调查事实,实际的目的却是决心要杀害那个站在他们前面的人.
光不能照进他们的心.
他们已经下定决心,不惜任何代价要毁灭这个犯人.
他们容不下光.
人所说的任何话语都被他们歪曲了,用以达到治死他的目的.

我们要看看审判的过程,因为这过程显明了一些重要的事实.
这些人出於不良的动机聚集,目的是要治死那个犯人.
可是他们被迫不得不承认真理的权威.
否则他们何必寻找见证人,为甚么不随便下一个判决就执行他的死刑呢不!
他们还不敢如此作,他们必须寻找某些控告他的理由,而且这些理由必须看起来像真的一样.
他们必须找见证人,他们必须为自己所要作的事找到一个理由.
在不知不觉中,这件事反而成为邪恶的诡计对荣耀的真理之赞美.

是的,他们早就准备好,只要有任何可以支持他们的理由,他们就采用.
哦!
这是一件何等不圣洁的事,这是一幅何等可怕的图画.
可是这也奇妙的说明了人类的是非感,这种代代相传奇妙的是非感,是人类过去从来不能逃避的,将来也不能逃避的.
人若忘记尊重真理,人性就完全无望.

圣经只记载了一个见证人控告他的言辞.
我们不知道其他的见证人说些甚么.
无疑的,圣经所记的这些见证人的话,正表现出了他们心里的态度.
他站起来作假见证控告他说,「我们听见衪说,我要拆毁这人手所造的殿,三日内就另造一座不是人手所造的.
」这是一种以最邪恶形式出现的谎话,因为这见证虽不真实,但它里面也含有一点真实的东西.
我们记得丁尼生(Tennyson)说过一句名言,「全然的谎言,人会立刻加以反驳;半真半假的谎言,人最难提防.
」从某个角度来看,这个见证人的话没有一句是真的.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他的话是建立在某些事实的基础上.
(附带一提,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的话被人所紧记於心.
不止那些爱他的,连那些恨他的人也一样.
)在他公开服事的早期,第一次洁净圣殿时,曾有人问他,他凭甚么权柄作这事.
那时他回答他们,「你们拆毁这殿,我三日内要再建立起来.
」这是一句奥秘的话,当时听到的人不能了解,甚至他的门徒也要等到他复活後才能了解.
当时听他讲这话的那些人,不但不了解反而笑他,说,「这殿是四十六年才造成的,你三日内就再建立起来么」甚至按照他们所了解的,他所说的「殿」是指耶路撒冷城内的那座建筑物,请注意他的话是,「你们折毁这殿.
」不是他要拆毁这殿.
他所讲的是他们所要作的事,而不是他所要作的事.
他们所拥有的是拆毁的能力,而他所拥有的是建造的能力.
并且这建造的能力远胜过他们拆毁的能力.
「我三日内要再建立起来.
」今天我们知道他所说的「殿」是指自己的身体.
但他们不了解,他们只根据自己的理解,回想起三年前他所说的话.
请注意他们如何歪曲他的话.

马可两次记录了他们所作的见证「各不相合」.
虚假的见证必然不能相合.
为了遮掩一个谎言,必须说出其他几个谎话.
耶稣公开服事的年日,这些人观察了他的工作.
他们听他的话,看他的作为,他们完全了解他所宣告的.
这一点从大祭司的话可以看出来,「你是那当称颂者的儿子基督不是」假如他们不了解他所宣告的,又怎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然而,尽管们们听了他的话,看了他的作为,他们还是决心杀害他.
不管他们在理智上对他的话之荣美,对他的作为之恩慈,有如何肯定的确信,他们还是必须贬低、拒绝自己所确信的.
虽然他们心里有这样不良的态度,他们还是必须假装符合真理,试图寻找一个谎话可以杀害真理的主.

现在,让我们看这故事中最後的一件事,就是彼得的画像.
我们在彼得身上看到他是一个理智被光照了的人,是一个理智被光照以後又奇妙回应的人.
到底甚么事把彼得带到那外院呢是他自己心里的光把他带到那里的.
那光发出大光芒.
他认识他的主,他也认识他主的洞察力.
从第一次他兄弟安得烈带他面见基督时,他就知道耶稣的洞察力.
当时基督对他说,「你是约翰的儿子西门,你要称为矶法.
」在那时刻,彼得发现耶稣能了解他最深处的本性.
後来基督又对他那么有耐心,对他内心潜在的能力认识那么透彻.
彼得没有忘记这些事.
他知道这三年以来,主用无限的恩慈待他、领他、教他,带领他在爱心和颂赞上与主更亲近.
对彼得而言,爱心与颂赞乃是清楚的认识所产生的结果.

我们不要忘记,也不要低估了一个事实,就是六个月以前,彼得在该撒利亚腓立比曾经讲过现在大祭司所讲的那句话,「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
」那光仍然在彼得心里照耀.
他用那光所产生的爱来爱他的主.
就是他对主的这种爱,把他带到大祭司家的外院.
虽然彼得只是远远的跟著他,他究竟是跟随了他.
除了约翰以外,没有其他门徒这么作.
而约翰的情况不同,他这么作不必冒甚么险,因为他和大祭司有某种关系.
但彼得进入那里,则必须冒著大险.

我们也不要忘记,彼得曾拔刀砍了马勒古一刀.
他的动机是正当的.
有时正当的动机也会作出错误的事情.
摩西不能进入应许之地,就是因为他有一个正当的动机,却作了一件错误的年情.
我们越看清这一切,就越能了解当天所发生的事是何等可悲.
然而彼得竟然沦落到发咒起誓说,他根本不认识耶稣.

让我们把这两边所发生的事合并在一起来看.
耶稣和祭司长老所站的那个院子,地点可能比较高,也许和外院之间相距有几个台阶那么高.
按照马可所说,外院乃是「下边」的院子,兵丁、使女、和彼得就站在那里.
首先我们听此起彼落的假见证,接著大祭司要耶稣起誓.
耶稣起誓所说的,等於宣布彼得几个月以前所作的宣告是正确的.
其次在外院中的兵丁之间起了一阵耳语,然後听到一个使女以轻佻的笑声对彼得说话,你素来与他们是一夥的.
彼得的心一怔,就在使女的笑声中跌倒了.
不久之後,他又发咒起誓说,他不认识耶稣.
而他在外院发咒起誓的同时,耶稣也正在内院发咒起誓.
彼得住外院发咒包誓说,他不认识耶稣.
耶稣却在内院发咒起誓说,彼得以前所说的话是真实的.
这是何等鲜明的对照.

彼得对於自己的信心说了谎话.
他认识耶稣,不但如此,更奇妙的是他了解耶稣.
他违背了自己的爱.
这里我们看到罪人彼此此之间互相矛盾的实例.
他伤害了自己的心灵.
我们必须把这一点紧记於心.
彼得对耶稣的爱从不失败,他对耶稣的信心也从不失败.
基督对他说,「但我已经为你祈求,叫你不至於失了信心.
」他的信心也真的没有失去.
他的盼望失败了,盼望的光消失了.
他的勇气失败了,然而他的信,他的爱永不失败,永不跌倒.
这里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人,相信耶稣,又真心爱耶稣,否则他就不会跟著他到了外院.
他否认他的信仰,他的否认是句谎话;他否认他的爱,而他的否认是句谎话.
他自己的理智受到了污辱.
真理还在他里面,并没有真正的被毁灭,面是在污泥中打滚.

请再看引导他进入外院的那光.
虽然那光因他的说谎受到了污染,但它仍然继续存在,最终还是主宰了他.
最後的一件事不再是否认,而是眼泪.
这画像最後的一幕,不再是咒诅,不再是因使女的一句话而变成懦夫,最後的一募是他收拾衣服,匆匆的走出外血,进入黑夜里.
一个大男人竟然哭了.
另外一本福音书告诉我们,耶稣看了他,可能在大祭司所站的外院和仆人所站的内院之间只有一幅幔子隔开,而那时幔子又拉开了,所以两边可以互相看见.
耶稣是从内院向下看外院中的彼得.
而当时彼得必定也正看著耶稣.
我曾经听过一个人用这一段经文,讲道.
他说,「请不要忘记,耶稣向彼得看是多余的,假如彼得不也是正向著耶稣看的话.
」彼得向主观看,这事本身就是一个启示,正如主向彼得看一样.

耶稣看彼得到底有甚么意思,我不想多作解释.
不过我敢肯定说,他的意思,不是「我不是对你说过吗」虽然没有这么明显,但我也敢肯定耶稣的意思不是「彼得你为甚么这样待我为甚么如此伤害我」基督绝不自私,他看彼得时一定不会有这样的意思.
我以为他的意思是要对彼得说:「彼得你为甚么伤害自己」那时彼得就出去,哭了.
诗人有时讲到「泪眼模糊」.
有时流眼泪真的会叫人行不清楚.
我也哭过,有这经验.
不过这里他所流的眼泪不是叫他视线模糊,而是叫他看得更清楚.

彼得哭了,他的眼泪乃是他心灵对於他所信的真理怍了回应的明显证据,也是他的心灵对於他的爱作了回应的明显证据.
当他否认他的主时,这爱受到了残酷的污辱和伤害.
最後,我们要以尊敬的态度来看这幅画像中的中心人物.
虽然那是一个极其黑暗的时刻,他的理智表面上已被打败,可是实际上却得胜了.
他的理智没有被眨低,也没有被伤害.
真理拒绝和谎言作争论.
我们主在审判过程中,有时静默不言,有时却侃侃而谈.
作见证的人是在说话,他们曲解了他的话.
「你甚么都不回答么」大祭司问他.
而他连一句话也不答.
在谎言面前,真理静默不言,因为甚至连真理也不能叫谎话止息,但另外,谎话也分亳不能伤害真理.

但是当大祭司要他起誓回答时,他就开口了.
而他的回答在那施行审判的院子里产生了极大的後果.
大祭司问他说:「你是那当称颂者的儿子基督不是」他回答说:「我是!
」他这样回答等於把一切谎言讳避之处都摧毁了.
原来他们希望用那些谎言来掩饰自己.
请听大祭司的话,「我们何必再用见证人呢」他的回答把那种需要也扫除了,因为耶稣的回答迫使他们必须在光天化日下行那邪恶的事.
他们若要杀害他,所持的理由必须是因为他自称基督,而不是因为他们所捏造的虚假理由.
他的答话等於起誓说自己是弥赛亚,是那当称颂者的儿子.
他除去了一切作假见证的,把他们谎话的避难所都摧毁了.
这样人们就可看到,那些杀害神儿子的凶手是何等的可恶,因为他们杀他的原因是他们拒绝他是基督,而历史的事实已经证明他真是基督.

耶稣承认自己是基督以後,接著又说,「你们必看见人子坐在那全能者的右边,驾著天上的云降临.
」这宣告带著诗意,辞句借自先知但以理的书.
在那里预言到人子往天上去(不是到地上来),要坐在亘古长存者的右边,作为宇宙的统治者.
基督告诉这些人,他们将要看到的就是这件事.
不是他的第二次再临,而是他要坐在有权柄的地方.

最後一点对我们最有帮助.
在黑暗中那光所发出的最主要的光辉乃是,它让我们看到那个门徒心底深处的爱和忠诚,又让我们看到我们主的举动和恩慈,如何使那爱和忠诚在偏离之後还有一个新的机会回转.
在那卖主的黑夜里,最後所看到的一件事是彼得的眼泪.
在这些泪珠中,神脸上的光升起了.
这些光像彩虹一样发出光辉,彷佛在对那些曾经信他,爱他的人说,虽然你们一度愚昧,否认了我,我仍然要给你们开一条路,使你们可以归回.

马可福音15:1-32「衪救了别人,不能救自己」(可15:31),这句话是以色列人的那些宗教领袖祭司长讲的.
那时与他们在一起的还有文士等人.
马可特别告诉我们,他们是彼此在讲论这话.
但是,显然聚集在四周的百姓也可听到.
这句话显明了当时以色列人属灵和道德领袖们对耶稣的看法.
正如马可所特别记载的,他们讲这话是在讥诮他,是在戏弄他.

这一点从他们下面所说的话可以更清楚看到,「以色列的王基督,现在可以从十字架上下来,叫我们看见,就信了.
」这些话充满了轻蔑和污辱.
就在几个钟头前,耶稣曾经在大祭司面前严肃起誓,自称为基督,後来他又在罗马的总督彼拉多面前,同样严肃的自称他是以色列人的王.
让这位基督,这位以色列人的王从十字架上下来吧!
然後请再注意他们那种讥讽的语调,「叫我们看见,就信了.
」他经常呼召我们要信,又宣告说,除非我们信,否则我们要死在我们的罪中.
现在让他给我们一个证据,我们就可以相信.
这是一种轻视的话,这话残忍邪恶.
即使他们的话是真的,在这种情形下讲出这样的话来,也是令人难以想像,令人震惊的.
请注意,他们承认了一件事,「衪救了别人.
」那是一件事实.
甚至连他们也不否认.
在耶路撒冷,在全国各城、各乡,到处都有蒙他拯救的人:瘸子能行走,瞎眼的能欢天喜地的看到白日的光辉,哑吧能够说出赞美主的话,长久受重病折磨的男人,受血漏苦害的女人也得了医治.
「衪救了别人.
」他们不得不承认这事实,没有人能提出抗议.
既然如此,在这时刻,即使他不能救自己,他们也不应该讥笑他.
就算如同他们所相信的,他自称为弥赛亚这件事是不对的,他们也应该用比较合乎人情的话说,事情已过了,算了吧,让他安静的死吧!
然而却不然,虽然他们有文化的教养,他们还是如此残忍,在他频临死亡的边缘,他们竟还骂他,「衪救了别人,不能救自己.
」这些属灵和道德领袖所讲的话具有启发性.
它吸引我们注意当时耶稣的光景,它使我们看他并思想他.
这些话也具有另一个启发性,它们显明了这些讲话的人心中的无知.
他们讲这些话嘿是出於轻视、恨恶、和无知,但是在不知不觉间却说出了有关他的一个最崇高的中心真理,「衪救了别人,不能救自己.
」首先让我们以他们的立埸来看他,然後思想他们的双重错误,最後思想他们看见,却不了解所带来的结果.
首先我们要试图以当天那些人的立场来看他.
这段经文中有两个丑陋的词句.
他们所到的他是一个「被定罪」和「被处死」的人.
我们不必详细思想那些细节的事.
我越来越觉得,要了解发生在基督身上这些事,必须跟福音书的作者一样,以严肃、静默而尊敬的态度来看他.
福音书作者对於实际上他们怎样钉他十字架,没有详细的描写.
这些福音书的作者提到了这件事时,都轻描淡写的带过.
我彷佛觉得他们只是轻声的说,「他们钉他十字架.
」我希望历世历代的艺术家们也能保持这样的安静.
我希望这世界上根本没有耶稣被钉十字架的画像存在.

虽然我说我们不要思想太多细节方面的事,但我们不要忘了这阴暗的背景:他被定罪,他被处死,高高的挂在罗马人的刑具十字架上.
显然他是与其他两个罪犯一同被钉的.
这就是天他们眼中所看见的他.
他是一个被定罪的人.
最高的宗教法庭已经定他犯了亵渎神的罪.
他们要巴拉巴,不要他.
这是那些受到祭司们耸动的群众的要求.
这些群众普通的群众一样,浮躁不稳定.
愿神怜悯那些必须倚靠群众的人.
最後他们看见他交给政治上有权柄的人,就是本丢彼拉多的手中.

在他叫拉撒路从死里复活以後,同样的这一群祭司长和领袖们就聚集公会讨论.
他们讨论的题目是我们当怎么办呢-一个人都要跟随这个人去了,除非我们设法制止他的影响,我们就要失去了罗马政府所给予我们的权利和地位.
(至少他们心中是这么想的.
)住那个时候,大祭司该亚法曾说过,「你们不知道甚么,独不想一个人替百姓死,免得通国灭亡,就是你们的益处.
」约翰看到了更深一层的意义,因为他记录了这事以後,又有一句补充说明,「他这话不是出於自己.
」因为该亚法的话实际上的意思是,我们必须除掉他.
为了政冶上的原因,我们必须除去他.
就因为这个理由,他们才把他带到彼拉多那里.
也就是因为同样的理由,彼拉多把他交给他们.
他被定罪是为了他们政治上的利益所必须的.

如此,我们看到他和罪犯一同被钉在十字架上.
他被视为危害了罗马的统治,他被视为是神的敌人,对当时百姓有不良的影响.
这样,我们以当时那些人的眼光来看,他被处死了,他的身体被摧毁了,他的灵魂被除掉了,这世界已经除掉了他.
他的双脚在过去三年中,行走了那么漫长的路,他的双手曾经祝福了那么多人,触摸了那么多病人,使他们得著健康,使死人复活,使受苦的有欢乐.
他们绑住了他的这一双手,这一双脚,将其钉在十字架上.
他的耳朵一向敞开倾听人吐露苦楚,他的双眼一向流露出温柔和能力的光芒.
如今他被挂在那上面,耳朵渐渐沉重听不见,眼中的神采渐渐的消逝.
过去人们经常听到的声音,很快就静默下来了.
他们摧毁了他的肉身,除掉了他的灵魂.
撒都该人可能会否认他有灵魂的存在,法利赛人却相信他有灵魂.
不过他们以为他的灵魂已经进入阴间,就是那些死去的人居住的地方.
终於他们除掉了他.
就在那个时候,他们说,「衪救了别人,不能救自己.
」现在让我们看他们双重的错误.
首先是他们实际上的错误,其次是他们属灵上的错误.
论到他们实际上的错误,让我们暂时忘掉我们所了解的本段经史中所含有的那些属灵的意义.
读这段经文而要忘掉它的属灵意义,即使在最初的阶段,也有点不容易.
他们说,「衪救了别人.
」他们承认了这个伟大事实.
他们又说,他「不能救自己.
」这是一个强烈的宣告,但是他们错了.
即使他们的话真是由衷而发,他们也全然错了.
事实上耶稣在这段期间,可以很容易的救他自己.
他被挂在十字架上,并不是他们胜过了他,并不是他们抓住他,关住他,钉他十字架,鞭打他.
他被挂在十字架上并不是他们的胜利.
耶稣有三个方法可以逃避十字架.
他可以藉著和彼拉多办外交,来逃避十字架.
彼拉多真是诚心想寻找某个理由来释放他的,只要耶稣讲一句话就够了.
一句外交上的、策略性的话,就可以使彼拉多另作安排,而祭司们所作的那一切,就都是无法说服彼拉多去作他所作的事.
最後彼拉多必须那样作,乃是因为耶稣的安静,因为他那英雄式的安静.
在那时刻,耶稣确实对彼拉多说了一句话,那就是另一本福音书所记载的,耶稣说,「若不是从上头赐给你的,你就毫无权柄办我.
」他原来是可以逃避十字架的.

他另外还有一个方法可以逃避十字架.
我们若了解当时的气氛,就可以看到这个方法的可行性.
他可以藉著向群众提出他们所喜欢的呼吁而逃避十字架.
群众不久以後就呼喊说,「钉衪十字架!
钉衪十字架!
」这呼声不过是像鹦鹉一样.
他们只是重复他们所听到的话.
祭司长们已经诱劝了他们.
任何人只要知道在甚么时候,用甚么方式控制群众的情绪,就可以随心所欲的左右群众.
而那些群众这样呼喊了以後,个别回到家时,可能都会为他们所作的感到後悔.
群众是受到了祭司长们的诱劝,因为祭司长已经先耸动了他们.
假定耶稣先对群众发出呼吁,情况可能完全改观.
领袖们避免在当节的日子捉拿他,因为他们明白群众的心理.
他们说,「当节的日子不可,恐怕百姓生乱.
」他们清楚的知道,只要他站起来对群众开口说话,群众就会把祭司长赶到一边,把他拯救出来.
但他没有这么作,他没有救他自己.

论到这一点,我还必须更进一步的加以说明.
他并非与你我一样,全然只是一个人.
他不必藉著与彼拉多办外交,不必藉著向群众提出呼吁,还是可以因著神的震怒,神对他仇敌的毁灭而逃避十字架.
请听前此不久,他对一个门徒所说的话,「你想我不能求我父,现在为我差遣十二营多天使来么」我知道这样讲有点危险,我知道我的思想有限,可是我和撒都该人不一样.
我相信天使和灵魂的存在.
所以思想到眼前这一幕,我可以想像到天上的众使者,必然按耐不住要下来拯救他.
只要他的眼睛看一眼,他口中说一句带著能力的话,就可横扫彼拉多、众祭司和群众.
他本来是可以救他自己的.

这事的里面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就是他们属灵的错误.
他不能救自己,其实他的不能正是从他的能力而来的.
他的软弱正是他力量的结果.
由於他的刚强,他可以不救自己;由於他的刚强,他可以不和罗马总督办外交;由於他的刚强,本来他一呼吁就可把群众变成他的朋友,他却不这么作;由於他的刚强,他才能限制自己那无限的能力,降卑顺服.
他不能救他自己.

那么在软弱中如何表现出能力呢在无能之间如何表达出能力呢要回答这问题,我要指出有关主耶稣的一些事实,以便和刚才所提出的那些他可以逃避十字架的方法作对照.
他没有使用外交手段,却是与神合作.
虽然明知他所可能遭遇到的一切,他还是遵行真理,沿著永恒的道路前进,下定决心面向圣洁和光明的方向直奔.
这里我们进入了雾中,这里我们进入了奥秘里面.
然而通过那雾,却显露了光明;通过了那黑暗的奥秘,启示却来临了:他是在和罪相斗争,甚至到流血的地步.
因为那是神的道路,因为在神的计划中,他惟一的道路就是被杀死.
惟有藉著这样可怕的奥秘,才能毁灭罪恶.
他绝不想用任何方法逃避这道路.
不管那道路何等黑暗,那时刻何等奥秘,他还是与神合作,遵行基本的真理.
由於他的刚强,他才能软弱以致於死.

再说,从天然的层次来看,他显然可以藉著第二种方法逃避十字架,就是向群众提出呼吁.
他不这么仵,因为他的作为是不同於人的.
他和罪人有分别,他不受他们聪明的影响,不被他们多数人所左右.
为了罪人的缘故,他只能与神合作.
如果我们暂时不看这一幕,转而看人类历史经常出现的那些人,也许对这一点就能有更好的了解.
这些人必须走同样的道路,虽然他们所遭受的程度比不上耶稣,但是他们必须顺服的原则也没有两样.
这些人创造了他们的时代,他们使这世界的景况更光明、更美好、更纯洁.
这一类的人必须单独屹立,为了人类的好处,他自己必须和人类分离.
他们走上了新的髑髅地,因为在这髑髅地上,他们得到了启示.
同样的,耶稣离开了群众,他不要求他们的帮助.
他不向群众提出呼吁,这是为了他们的好处,为了以後可以从他们得著一个更真实的判断,更公义的支持和更神圣的赞同,他不对他们有任何的要求.
为了人类的好处,他必须单独践踏酒醡,他必须英雄式的和人类分离.

再则,如果我们真正要寻求得著他能力的秘诀,我们最後基本上还是必须在他的作为上找.
那一天,他原来可以因著神的震怒而发的毁灭举动,逃避十字架;然而因著神的爱,他甘愿接受十字架,为的是要成就神的救恩.
他仍然在神旨意的管理下活动.
我们可以看到,正如他拒绝用外交手腕,正如他为真理的缘故不与群众附合而昂然独立,这里他也是沿著基本而永恒的真理之路线前进.
这里他不是与神冲突,而是与神合作.
他不能救自己,因为他与神共同有一个双重的决心,就是决心要击打、败坏、毁灭罪恶;就是决心要医治、高举犯罪的人类,并使他们成为尊贵.
并不是他们的审判或是仇敌的残忍抓住了他,而是他丰盛的爱控制了他.
正因为他不能救自己,所以他才能救别人.

最後,我们要看他们所不了解的一件事.
他们亲口所说的那句话,正表达了全部的真理.
耶稣那态度带来的结果是甚么他救了别人.
也许把他们的话稍微改变一下,我们就可以更清楚看出这些人所不了解的那个基要真理.
我们并不是要改变他们的基本思想,我们只是要改变一下他们所用动词的时态而已.
他们说「衪救了别人」,这是过去式,是他们在回顾他所作的事.
「衪却不能救自己」,这是现在式,那时他们看到的是十字架上的他.
而现在我们向後看他在十字架的这一幕,我们用过去式说,「他当时不能救自己.
」但再看今天的情形却可以用现在式说,「他现在却在救别人.
」虽然他们不了解这一点,甚至门徒们当时也不了解.
但是不久以後光就来到了,而那些记录这些事的人,经常在字里行间表现出他们过去的无知和後来新得的光照.
事实上凡是蒙他拯救的人,都是他用那可以救自己的能力所拯救出来的.
他曾经开了瞎子的眼,医治了手枯乾的人,他叫患热病的人好过来,他恢复了人身体的健康.
但这一切都是因著他自己的怜悯和救赎而行的.
我再重复一次,新约的作者们後来才了解这一点.
我想到了马太所记的一段经文,那段经文中他记录了那一天黄昏在海边发生的事.
当时人们从各城各乡把病人带到他那里,他都一一医治了他们.
如果马太当天晚上就写下那记录,他的笔调一定会充满了惊奇和讶异.
但是後来马太看到了他以前所看不到的事.
(他是在基督复活以後才写下他的记录.
)他说耶稣治好了一切有病的人,然後加上一句,「这是要应验先知以赛亚的话,说,衪代替我们的软弱,担当我们的疾病.
」在他医治肉体疾病的背後,有主属灵的怜悯.
我以敬畏的心宣告,那一位拿撒勒人,若不是拥有被人讥笑辱骂时还可以不救自己的那种能力,就不能医治一个病人,无论是小孩或成人.

现在我们要思想他所看到的未来.
他不能救自己,因为他不愿救自己.
我们要问这件大事所产生的後果是甚么思想这事实,我们要把自己限制在这件事的气氛之内,要用软弱来衡量能力.
我们要再一次看他可以逃避十字架的三个方法,然後我们要思想从这三个天然的方法所产生三个超自然的结果.
他原可以藉著外交手腕逃避十字架,然而他却宁愿遵行简单的真理;他原可以藉著提出公开呼吁逃避十字架,然而为了要救赎全世界的人,他却不愿附和群众的要求;他原可以使用神震怒的能力逃避十字架,然而他却仅以神的爱和怜悯为念.

结果如何呢他把权威建立在真理的根基上,而不是建立在松懈的沙土上.
耶稣基督不是用外交手腕,也不是用妥协的方法管理人.
关於耶稣基督,一件最令人恐惧害怕,但也是最令人蒙福的事实乃是,他不与人妥协,他不用外交方法和人打交道.
他不会说你给多少,他就以多少回报.
他不会和人讨价还价.
在耶稣的统治下没有「外交」一词.
日子快到了,虽然还没有来到,但一定会来的.
那时授给基督徒的一切权柄都不是建立在外交上,而是在真理上.
按著基督徒对这宇宙的了解,对这世界的看法,最後的权柄都在於神.
那时一切的能力都是出於神,且是为了人的好处.
我不是说一切的外交都是不真实的,但是办外交常常有不真实的危险.
英国这个国家巳经办了很多外交关系.
但是我在想,如果能让一般人对整个国际有件的全部事实有完整的了解,英国的外交可以办得更好.
我们需要的是单纯的事实,而不是半真半假的陈述.
日子将要来到,事实上我们现在正缓慢的向著那日前进.
也许我们要经过各种灾难、激变、血、火和烟硝的阶段,他却要一路引导.
他就是那一位可以不救自己,却能救别人的人.

结果藉著这个举动,他预备群众用智慧和爱心来拥护他.
他预备了一群蒙赎回、被救拔的人,他们不久以後就要顺服於他真理的权威,尊他为主.
人很快就会被群众遗忘的.
人死了,还有谁会想念他,关心他.
一个先知过世以後,十年之内也许偶尔会有人在报纸上投书提醒人:他的坟墓被人忽略了.
如果一个人只有依靠群众的看法,愿神怜悯那人.
然而日子就要来到,那时各国、各族、各方、各民,人都要忘记他们中间的差别,同声高唱一首伟大的歌,就是赞美以马内利,万王之王,万主之主的歌.
但是,除非藉著他行走这条孤单的道路,否则那一日永远不能来到.

最後,他藉此使那些原来都要被灭亡的人能得到拯救.
那些人就是那些当地的人,因为惟有通过这些本地的人,才能了解普世的人.
就是那些环绕著十字架的人,那些钉他十字架的兵丁,那些对他高声喊叫的群众,那些祭司.
这些人之能得救,乃是因为他不救自己.
使徒行传中有一句话叙述到历史中的一小部分,这话很有趣,「神的道兴旺起来,在耶路撒冷门徒数目加增的甚多,也有许多祭司信从了这道.
」这些早先讥笑他,嘲弄他的人,他也使他们能得救.
这就是他伟大的得胜.

赞美神!
这就是福音.
他救了别人,却不救自己.
或者换一个方式说,为了救别人,他不能救自己.
他不能救自己,因为他决心要救别人.
如果我们称呼他的名,披戴他的记号,自称是基督徒,我们应该记得,这不仅仅是福音,这是律法,是法则.
这是传福音的不变原则.
对於-一个基督徒工作者,这也是真实的.
他为了要救别人,就不能救自己.
或者换一个方式说,惟有我们停止尝试救自己,才能走上救别人的道路.
这一点对政治家是真实的,对那些从事救难工作的人也是真实的,对主日学工作人员也是真实的,对讲道者也是真实的.

这一点对政治家是真实的.
一个政治家若只是为了救自己和自己的国家,他必定要失败.
如果一个政治家能够追求更大的好处,愿意牺牲自己,以造福更多的人,他就可以救别人.
对於那些从事救难工作的人,特别是医生和护士,我不必多说.
只有不顾惜自己的生命,他们才能牺牲服事那些有需要的人.
这一点对主日学工作人员是真实的,对讲道者也是真实的.
除非我们愿意自我牺牲,否则我们就无法在属灵真理上得胜,无法有所贡献.
有一位刚从神学院毕业的年轻传道人,对一位善於幽默讽刺的作家说,「你知道,讲道时我并没有付出甚么.
」那位幽默大师回答说,「那么,听者也得不到甚么!
」这是真实的,也是合乎圣经教训的.
如果我们要救别人,就不能救自己.
我们所必须面对的惟一问题是:我们是否足够刚强,能成为软弱足够坚强能够顺服能够变成无能,但却从这无能中发出更新的能力,造福人类马可福音15:33-47「又辊过一块石头来挡住墓门」(可15:46),这句话带著忧伤的语调,也使我们想起自己一些最失望的经历.
打开墓门,把尸体放进去,然後封闭墓门,还活著的人回家去,继续面对前面的日子,只是少了他们往日所爱的那人.
我们读到这一句话,「又辊过一块石头来挡住墓门.
」心中就会涌起这些哀戚的思想.

不要说这句话所引发的这些思想,只要想到躺在亚利马太约瑟那座从磐石凿出来的坟墓中的那具尸体时,我们心中那哀戚的思想就加重了千万倍.
这时候夜色已经逐渐笼罩著这一个园子.
这一个历史上最重大的日子就要结束了.
那天早上九点钟,他们把那位拿撒勒的先知钉上十字架.
他能救别人,却不救自己.
三个钟头之久,人类的愤怒汇集在十字架上的他.
中午时分,一阵超自然的黑暗笼罩了一切.
下午三点,他交出了自己的灵魂.
现在是黄昏时分了,亚利马太的约瑟和尼哥底母两个人洗净他的尸体,把他安放在坟墓里.
而抹大拉的马利亚和耶稣的母亲马利亚则在一旁观看.
完成了这些爱心的工作以後,约瑟就辊过一块大石头,把墓门挡住,「又辊过一块石头来挡住墓门.
」我们要暂时停住这里.
这里死亡得胜了,这世界没有基督了.
埋在那坟墓里的是甚么我们要试著来回答这问题,同时要一起思想那死去的美丽事物和死亡事实的丑陋.
首先,我们要看美丽事物的死亡.
「又辊过一块石头来挡住墓门.
」提到那已经死去的美丽事物,我所指的不是个人的,或感情上的事物,而是普遍的和基本的事物.
对当时的门徒而言,那些个人的和感情上的事物是最真实、最重要的,是他们个人的损失.
他们都有那种失落的感觉,那种感情上的激动.
在这一点上,我们对他们有最深的同情.
我们知道,在那种情景,在那种环境下,他们会有些甚么样的感受.
他们的感受我们太熟悉了,因为今天还是有那么多令人震骇的悲剧.
人们不会因死亡的悲剧太多,而看轻死亡,因为没有一个爱生命的人又能同时爱死亡,或者假装赞美死亡.
不管在甚么地方出现,死亡总是可怕、令人厌恶的.
但是这些门徒们所感受到的,是比个人的和感情的更大之事.
我们思想到的,也不是他们在个人和感情方面的感受.
我们所想到的是整个世界、整个世代、和整个生命.
在那坟里躺著的是耶稣的尸体.
生命受到挑战、污辱、和践踏,这是以前所未曾有过的.
无论我们对死亡的悲剧有甚么样的感觉,这里这种死亡是最可怕的方式.
因为这是人类坜史的中心,这个样式的死亡是没有别人所能比拟的.

我的问题是,躺在那坟墓里面的是甚么我以为我们可以藉著指出在这三天三夜中,这世界所失落的四样事物来回答这问题.
如果耶稣真的就那么完了,这世界将永远失落这四件事物.
我们在研读这本福音书时已亲眼看过这四样美好的事物,我们也亲耳听到这位被杀的人的音调.
我们因著对他的认识不断增加,而在属灵上触摸到,也把握住这四样美好的事物.
然而这一切美好的事物现在已经被杀了,现在死了,躺在那从磐石中凿出来的坟墓里了.

在那坟墓里躺著的,首先是一个已经死去的神的观念,其次是一个已经死去的人性理想,另外还有一个是已经死去的救赎热诚.
最後一样乃是一个已经死去的虔诚.
一个死去的神的观念.
在他上十字架以前不久,他门徒中有一个人,就是腓力,在楼上痛苦的喊著问他,「求主将父显给我们看,我们就知足了.
」耶稣回答他说,「人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
」按照我们研读这段圣经的原则,我们不拟讨论耶稣所宣告的真理,只接受这是他亲口所讲的.
现在我们要问,他身上所表达的有关神的观念是甚么他对神持有何种看法我们要的不是他教导中所表达的神的观念.
因为他不是说,凡听他教导的,就可以知道有关神的真理.
他是说,「人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
」纯粹从人的层次来看,我们主所讲的这句话,是宣告了一个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一个人因著自己是甚么样的人,就显露出他的神是怎么样的神.
-一个人都有一个神,不管他如何否认我们所信的那位神之存在,不管他如何坚持自己绝不向任何神屈膝崇拜,不管他如何宣称除了自己的意志以外,他不承认任何权威.
人的神乃是他毕生殚精竭虑所追求的目标.
他的神可能是黄金,可能是享乐,也可能是名望.
但是在-一个人生命的中心,都有一个主宰著他的某种观念、热情、愿望和企图.
这就是那人的神.
迟早这神将在那人生命中显明出来.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看,-一个人都可以说,「人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我的神.
」因为-一个人都会变得和他的神一样.

我知道当耶稣说,「人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
」这话时,他含有一层更深的意义,但是我们要先从这一层较浅的意义上著手.
在研读这一部简短的福音书时,我们从他身上看到了甚么我们已经看到他里面的恩典和真理,怜悯和公平,平安和公义.
然而这启示的奇妙之处并不在於耶稣所表现出的这些特别品质,而是在於这些品质在他里面联合成一体的事实.
过去人对神已经有相当程度的认识,知道他的真理、他的公平、和他的公义.
同样的,旧约时代已认识了许多他的恩典、怜悯与平安,这是认真研究古时希伯来人预言的人所不能不承认的.
但是在他身上这一切都联合成一体,而各自仍保持其独特的价值.

对於耶稣四周的这些人,他所启示的神之观念,其奇妙和令人讶异之处,乃是这些品质都在他身上融汇成一体.
约翰宣告说,「我们也见遏衪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
」他又用一个句子来说明他的意思就是,「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
」恩典、同情、怜悯;真理、公理、忠诚.
然而,这两者在他身上永远融汇在一起.
在他公开事奉的短短几年中,他不但藉著教导,更藉著他自己,把他对神的这种观念赐给这一小群的人.
这是一件难以形容的美妙的事,一件令人讶异的事.
虽然经过了两千年,虽然教会有那么多思想家,又那么虔诚,我们还是不得不承认教会仍然无法充分表达这事的美妙.
现在,关於神的这个观念,躺在坟墓中死了.
他们又辊过一块石头来挡住墓门.

第二,人性的理想也躺在那坟墓里死了.
再一次引用耶稣自己的话,他对人说,「跟随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
」他的意思是,人若跟随他,就可以从他里面看到人自己生命的光和荣耀.
他宣告,他自己的生活已经兑现了-一个人生命的真正意义.
从我们共同的人性回顾耶稣,我们在他里面看到甚么我们看到他既是一个属灵的人,又是一个有肉身的人.
我们看到他这个人会思想,会说话,会行动.
他时时刻刻感受到超越此时此地之外的超自然因素,和无限广大的永恒.
但同样明显的,他也感受到此时此地他手所摸、脚所踏的那些东西.
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人,虽然在人性中,但仍有极可畏的尊严,他的尊严深奥而明显.
我相信大家都会同意我的看法,就是在他面前没有一个人敢轻举妄动.
他就是有那么一种高高在上,令人不敢侵犯的威严.
但他也有一种温柔的特徵,使人们敢於亲近他,甚至税吏和罪人也敢到他面前,亲近他.

同样的,在这里人性的理想也在耶稣这个人身上被显明了.
耶稣所显明的人性的理想,并不在於他拥有别人所没有的特质,因为我们也曾在一些人身上看到属灵的特质,我们也曾和一些尊贵的人接触过,这些人也感受到超自然的事物,也有一些人拥有高贵的尊严,气质慑人,使人不敢轻举妄动;另一方面,我们也曾看到一些普通的人,他们生活在有限的此时此地,也曾看到那些温和、怜悯、和慷慨的人.
不过在耶稣里的理想人性,乃是把这些事融合在一起.
对他而言,神圣的和世俗的并不是两个背道而驰的范畴.
对他而言,一切世俗的事物都是神圣的,一切神圣的事物也都是世俗的.
在他来说,那些广大无限永恒的事物,乃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必须经常接触的.
我们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都要把它当作与永恒的事有关连来加以对待.
他的尊贵表现在柔和上;在他的柔和里,他的尊严显得有力.
这些人和他亲近、生活在一起达三年之久,虽然他暂离了他的神性,他的人性仍然高高在他们之上.
他有无限超越的奇妙,既令人生畏,又是优美的.
他启示了人类生命的可能性.
现在这个人死了,他们又辊过一块石头来挡住墓门.

还有一件事,因为我们自己心、灵、生命、和经验的缘故,这件事显得比其他一切更奇妙.
在这三年中,这些人看到了他这个人里面充满热望,就是赎回那些失丧者的热诚.
他一生的故事乃是,「人子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
」这是一个崭新的观念.
甚至连具有神圣的起源的希伯来宗教,既不了解也不传讲这观念.
而希腊哲学连作梦也想不到.
听到了这事,他们可能还会出声大笑,认为那全然是愚拙的.
在耶稣来临以前,人曾经有过极高的灵感,他们热烈的渴望要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这种热烈的愿望启发了许多艺术家创作的灵感.
他们渴望认识真理,这种渴望启发了一切哲学的思想.
他们致力於保存善,虽然他们的努力失败了,但他们的政府所尝试要作的,乃是要保存那些「善」.

就在这样的历史中,就在这些艺术家追求的目标中,在这些哲学努力的探索里,在政府组织所尝试去作的那些事中,我们在耶稣里面看到的,是他说:我在这世界的主要目的不是创造新的,不是要认识真理,不是要保存善;而是要扶持那精疲力尽的,使他成为新;触摸那假的,使它转变为真;把握那坏的,使它成为善.
「人子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
」只要我们不受个人狭隘偏见的影响,只要我们能从整体的经验来看人性,就是我们所认识的人性,就是充满了忧伤、叹息、创伤、疲倦、痛苦、心碎的人性,我们知道我们最需要的是甚么.
我们最需要的乃是一个可以按手在死亡之上,按手在枯萎的花上,能使他活过来,能使枯枝重新绽放美丽的花朵的人.
一个可以按手在贫穷、枯乾、没有价值的生命上,使他再一次变成美丽的人,需要一颗时时充满了神性的怜悯之心.
这就是耶稣所表现的热望.
他在那里死了!
他们又辊过一块石头来挡住墓门.

最终,我所看到躺在那坟墓里死的,不单单是一个关於神的观念,不单单是一个理想的人性,不单单是一个救赎的热望,而是一个虔诚的死亡.
我所指的是「虔诚」一词所能包括的最广义的、最概括性的范畴.
是指一个有根基、有组织、有最终目标的宗教.
这个宗教的根基乃是相信神,又相信人.
这个宗教的组织乃是爱心的组织,目的是为追求满足神的心,追求满足人类的福祉.
这个宗教最终的目标乃是盼望,在盼望神的荣耀里喜乐,在盼望人的荣耀里喜乐.

再一次论到拿撒勒人耶稣,他的虔诚之重点乃在於他成为人,又受到人性严格限制的这个事实上.
这虔诚是建立在对神和对人的信心上.
对神的信心我们不必多加讨论.
然而基督教不单单是对神有信心的虔诚,它也是对人有信心的虔诚.
如果我们自称相信神,却不相信人,我们就不是基督徒.
一个人若宣告说,人性本身是邪恶的,应该加以毁灭,这样的思想与基督教无关.
一个真诚的基督徒,不会把「没有希望」一词,用於任何人身上.
对耶稣而言,没有任何一个人是「没有希望」的,人类整体也是一样.
他相信人,他相信人到一个程度,甚至愿为他们死,为的是要叫人性中潜伏的、瘫痪了的可能性可以得到实现.
这就是他的虔诚的基本事实:相信神,又相信人.

他的目标如何实现藉著爱神和藉著爱人.
这里不需要多加讨论.
有人问他诫命中那一条是最大的他的回答包括了我们所能讲的一切,「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
」接著,「又当爱人如己.
」他对神的信心和对人的信心,是促使他行动的原因,这也是从他的爱发出的.
这一个站在他的同胞中间,後来又成为历史的中心的人,这个给人关於神的观念,又给人理想的人性,给人有关生命的新启示,又为人创造这种虔诚的人,他在那里他成为甚么样的人他们杀害了他,现在他躺在那里,没有人尊敬.
他们又辊过一块石头来挡住墓门.

现在我要进一步谈谈这些美妙事物死亡的丑陋性.
他关於神的观念被拒绝了.
在他的死亡中,既没有恩典,也没有真理;在那促成他死亡的行动中,既没有怜悯,也没有公平;在他死亡时,既没有给他平安,也没有给他公义.
一切反对神的事物,都联合起来,杀害了他.
所以,在他死的时刻,他有关神的观念被毁灭了.
他们钉他在十字架上.
因他们以实际的行动杀害他,因著这些人的意愿,神就离开了人类的生命.
这位耶稣的神、他思想中的神、以及他有关神的观念都全然被拒绝了.

他理想的人性躺在那里死了.
因著他的死,证明了他理想的人性是不可能存在的.
人讥笑这理想,人践踏这理想,人杀害这理想.
没有人要这理想的人性,结果,这理想就必须被抛弃.
当他们钉他在十字架上,又从十字架上取下他的尸体,并把他埋葬在坟墓里时,他们实际上是说:不!
我们不要这理想的人性,这不是我们所愿追求的理想人性.
正如他比喻中所说的,他们说,我们不愿意这个人作我们的王.
这不是我们愿意接受的理想人性.

思想这一点,还有一件事,比失去神的观念和理想的人性更可怕,这乃是救赎愿望的死亡.
救赎的愿望被拒绝了,这等於宣告说,人类根本是不值得去寻找,去救赎的.
这也是当时哲学家和智慧者所确信的.
再说,因为救赎人类的愿望是不可能作到的,所以任何这一类的尝试都是愚昧的.
把它丢掉吧!
我们不要它.
人类根本是没有价值的东西,是不值得去救赎的.
废物里怎能找到甚么有价值的东西如果耶稣没有降生在这世界,那么他们的看法是正确的.
因为这是办不到的,所以不值得去作.
寻找拯救失丧的人的这个热望死了,埋在坟墓里了.

结果就是虔诚的死亡.
因为他的死,他的被埋葬,根基被摧毁了.
假如这就是结局,我们就既不能相信神,也不能相信人.
有一则故事说,有两个人看著一幅描绘人们从十字架上取下基督尸体时情景的绘画.
那是一幅可怕的绘画.
有一个人看著那十字架,说:「我喜欢看这幅昼.
」另一个人说:「这幅画哦!
有很多人的信心会因这幅昼而被破坏.
」这话具有启发性.
假如那幅昼所描绘的就是结局,以後再没有别的事发生,我的信心也会因此受到破坏.
他们把那尸体放在坟墓里,又辊过一块石头来挡住了墓门.
看到了这幕情景,我怎能相信神的良善怎能相信人性还有甚么盼望结果,虔诚的动机连根枯乾了,因为如果我不能相信神,我怎能爱他因为我若不能相信人性,我怎能爱人最後必然的结果是,启发虔诚的灵感被熄灭了.
因为如果我不能相信神、爱神,也不能相信人、爱人,我的明天就没有盼望.
他们又辊过一块石头来挡住墓门.
那坟墓里有甚么东西在马可的记录里有某种东西比表面上所能看到的更具有意义.
约瑟求的是「耶稣的身体」,彼拉多给的是「耶稣的尸体」.
这两者之间大有分别,原文所用的两个字不一样.
约瑟所用的「身体」一词是指健康完整的肉身.
我相信马可是在彼得的指导下写这本福音书的,他用这两个字时,一定很小心.
他用来指「身体」的这个希腊文,在荷马时代,确实是用於指死去的肉体,但从海希奥德(Hesiod)以後,所有的希腊文献中,这个字都用於指活而健康的身体.
所以约瑟求耶稣的「身体」所用的这个字是带有敬意的,是指耶稣完整而优美的身体.
这个字是情人所喜欢用的字.
彼拉多很惊讶,以为耶稣还没有死,就派百夫长去查看.
百夫长证明耶稣已经死了,他就把耶稣的「尸体」交给约瑟.
这个字的意义是甚么是毁坏.
彼拉多交给约瑟的就是毁坏了的尸体.
他们放在坟墓里的,也就是这尸体.

这就是结局吗如果真的如此,我们就真的失去了关於神的观念、理想的人性、救赎的热诚、和整个虔诚.
如果这就是结局,我要说,以後一切人的死亡都是可怕的绝望.
如果这就是结局,坟墓只有加重这个可怕的失败.

我们必须思想到这些忧郁的情景,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後来所发生的事之意义.
然而,我们这一章所思想的内容也不能停在这里.
既然本章我们一再使用的这句经文,他们「又辊过一块石头来挡住墓门」.
我们要看,接下去这块石头和坟墓发生了甚么事.
圣经说,「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出太阳的时候,他们来到坟墓那里.
彼此说,谁给我们把石头从墓门辊开呢那石头原来很大,他们抬头一看,却见石头已经辊开了.
」因为那有说小出的荣耀之亮光来到,我们可以说,那关於神的观念并没有死,理想的人性还继续存在,寻找拯救失丧的人之热望仍然没有消失,我们的虔诚依旧屹立信,望,爱.
因此,我们的一切坟墓乃是在预告神最终的大胜利.

马可福音16:1-20本章头八节所记录的是,我们主被钉并埋葬以後,七日的第一日最初几个小时所发生的事件.
首先,我们看到在星期六晚上,也就是星期六下午六点以後,按犹太人的算法,这是安息日结束,也是七日第一日开始的时刻,有三个妇人买了香膏要去膏耶稣的身体.
这三个妇女中,有两个人亲眼看到耶稣的身体被安放在坟墓里.
买香膏的三个妇人是抹大拉的马利亚、雅各和约西的母亲马利亚、和撒罗米.
有趣的是,耶稣被钉时,这三个妇人也都远远的站著观看.
几个小时以後,在「清早出太阳的时候」,他们来到坟墓那里.
这里马可所记的「他们」是指第二个马利亚和撒罗米,因为约翰清楚的告诉我们,抹大拉的马利亚来得比较早,她在「天还黑的时候」,就已经来到.
抹大拉的马利亚也看到石头被辊开了,但是她没有等待,也没有进入坟墓里.
她立刻就跑去把这消息报给彼得和约翰.
显然的,他们两人没有和其他使徒住在一起.
这位马利亚告诉他们,有人把主从坟墓里挪了去.

虽然这件事有不同的记载,但并不互相抵触.
福音书作者一致强调的都是,这些人所期望的是甚么,他们所发现的是甚么,跟著而来的结果是甚么.
他们在前往坟墓的途中都还记得,他们曾亲眼看见,有人辊过一块石头来挡住墓门.
所以他们彼此说,「谁给我们把石头从墓门辊开呢」他们知道自己身体力量不够,那石头又太大,「那石头原来很大.
」他们自知无法辊开那石头.
但按马可所记,「他们抬头一看,却见石头已经辊开了.
」这两个妇人个性显然与抹大拉的马利亚不同,因为他们没有立刻下结论说,他的身体被挪了去.
可能觉得惊讶,然而他们很高兴,他们带著香膏进去,要膏耶稣死去的身体.

接著很希奇的事发生了,他们没有看到他们主死去的身体,反而「看见一个少年人坐在右边,穿著白袍」.
他们就甚惊恐.
那从天上来的守望者立刻对他们说,「不要惊恐,你们寻找那钉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稣,衪已经复活了,不在这里.
请看安放衪的地方.
你们可以去告诉衪的门徒和彼得说,衪在你们以先往加利利去,在那里你们要见衪,正如衪从前所告诉你们的.
」接著马可用简短的一两句话,生动的描写了那一幕.
这两个妇人就出来,从坟墓那里逃跑,又发抖、又惊奇.
按希腊文「惊奇」原意为狂喜.
他们又战兢、又狂喜,又充满了恐惧,所以他们逃跑了.

接著的十一节经文总括的记录了以後四十日中所发生的重要事件,直到主升天为止.
最後一节以简短,但概括性的宣告,说出了他升天以後的那些事:他们到各处去宣传福音,主和他们同工,用神迹随著他们,证实他们所传的道.

最後这十二节经文是经文批评学上争论的重点之一.
许多人认为,这段经文不是原始的经文.
我不想对这问题多加讨论,我只要说,这段经文确实有困难,所以才引起争论.
但,我强烈认为,它们是真正的原文,我这么相信是有外在和内在证据支持的.

回到经文本身,「石头已经辊开了.
」这句话不但使我们看到了「石头辊开」所表示的事实,也回答了前面那句「又辊过一块石头来挡住墓门」所产生的那种忧戚的伤感.
所以,让我们来思想「石头已经辊开」所表示的那事实,并注意因此所产生的那些结果.

「石头已经辊开」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事实,而是要表示另外一个更重要的事实.
石头被辊开是发生在复活以後.
石头被辊开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要让耶稣从坟墓走出来.
在那石头被辊开以前,他已经离开坟墓了.
马太对这事件的记录比较完整,他说当时忽然地大震动,有主的使者从天上下来,那使者相貌如同闪电,衣服洁白如雪.
看守坟墓的人,就是奉彼拉多的命令看守坟墓的那些兵丁,看到了那使者,就吓得浑身乱抖,甚至和死人一样.

天使的降临是为了辊开石头,不是为了让耶稣可以从坟墓里走出来,而是要让人看到他已经不在坟墓里.
石头被辊开之後,人看到里面有甚么一个空的坟墓,裹尸布放在那里,和当初缠裹基督死去身体时的样子一模一样.
而耶稣的裹头巾也另外放在一处卷著,就像当初卷在耶稣头上一样,这是约翰特别告诉我们的.
这里了解一下东方人的习惯对我们有帮助.
他们用以包裹尸体的细麻布很长,他们用细麻布包裹尸体的方法非常细心,有系统,甚至可以说很科学.
彼得和约翰往坟墓里看的时候,看到的那裹尸布正如当初包著他身体时的样子,一点也没有被弄紊乱,但是他的身体却不在那里.
正因为看到了这些裹尸布没有被弄紊乱情景,彼得和约翰才确信他已经复活.
如果这裹尸布已经被弄乱,或折叠得整齐放在那里,他们也许会以为有人解开这裹尸布,而把耶稣的身体偷走了,正如後来有些人所说的那样.
但是坟墓里那些丝毫不乱的裹尸布对这些人证明了他已经复活.

这就是石头辊开以後,他们所看到的事实一个空的坟墓,和没有被弄紊乱的裹尸布.
天使降临就是为保证这些记号,直到使徒们亲眼看到这见证.
这些记号一劳永逸的解决了我们的主是否真正从死里复活的问题.

那么这里所表示的事实是甚么呢这事实就是天使所宣告的,「你们寻找那钉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稣,衪已经复活了,不在这里.
」拿撒勒人耶稣已经从死里复活,已经从一切物质的捆绑中解脱出来,已经进入一种新的生命中.
他虽然和以前一样,但也完全不相同.
他已证明自己胜过了死亡,征服了坟墓.
这就是历世历代以来基督教的中心事实.
如果这不是真的,基督教就注定要灭亡.

这是基督教的中心事实.
除了藉著启示,人就无法解释这个事实.
然而神的启示从未解释复活的过程.
它所作的解释只是宣告说,神使他从死里复活了.
人是否相信这样的宣告,要看他对神的观念如何而定.
假如神只是他自己所造宇宙中的一个俘掳,就是说,他自己也受到他所创造的自然法则之控制,他无法超越自然法则之外,那么这事就无法发生.
不过,即使我们说,因为神不能超越自然法则,所以我们不能相信复活的事,我们也还必须先确定,我们已经认识一切自然法则,然後才能讲这样的话.
然而,神若比他所造的宇宙更大,换句话说,如果他是圣经所说的那位神,那位说有就有,命立就立,那位以他全能的话托住万物,那位能从无中造出万有,使一切美好的事物存在,那位能够对付空虚混沌的神,如果我们所信的是一位这样的神,那么即使他没有对我们解释复活的过程,我们还是可以安心相信这是一个事实.
神使他从死里复活了.

我还要进一步说,复活是一件只能靠信心接受,而不能被证明的事实.
我们不能用我们的小聪明,藉著机械,或数学的方法来证明复活.
我们永远无法证明这事实,过去也没人能证明,将来也没有人能.
照样,人不能藉著同样的方式来证明神,神是不能用数学或机械的方法来加以证明的.
甚至用哲学的推论也不能,除非我们的哲学是启示的哲学.
我们不能用理性证明复活,因此使徒如此写道,「你若口里认耶稣为主,心里信神叫衪从死里复活,就必得救.
因为人心里相信,就可以称义.
」只有头脑相信,绝不能产生道德和属灵的结果;惟有用心灵相信才能.
这样的信心乃是证明复活的信心.
除非有这样的信心,我们不能证明复活.
没有人认识耶稣从死里复活,除非他以毫无盼望的心灵,单单信靠他,并从他接受属灵、奥秘、内在的见证.
有这经验的人不会否认复活,对於别人批评复活的事实,他也会不屑一顾.
这样的人知道耶稣死了、被埋葬、又复活,并永远活著为人代祷.

复活这个事实,是人所不能解释,所不能证明的,但也只有无知的人才会否认复活的事实.
我这句话是带著同情说的,如果一个人否认复活,那是他的无知.
「无知」一词是由拉丁文来的,意思是「不知道」成「无知识」.
这样的人值得我们的尊重,因为他诚实的表达出对这事实的无知.
只是我们要了解,一个人的无知如果变成鲁莽时,就是一个人将他的无知当作他灵魂寄托之处的时候,一个人若让自己的无知成为他的避难所的时候,他就是自己无知的俘掳了.
-一个有知识的人都知道,无知不能成为人心灵永远的寄托.
无知不能证明复活的事实为假.
否认复活并不能推翻复活的事实.
他复活後又显现的事实,也是同样不能被否认的.

也许有人要说,「是的,但是这样说,你就能逃避你的困难吗你所作的只是引用其他事实来证明复活的事实为真,但是其他的那些事实也可能被驳斥,如同你所要证明的复活那事实被驳斥一样.
」我要问,根据甚么理由你说其他的那些事实也可能被驳斥呢拿撒勒人耶稣被钉十字架,是十分肯定的.
他从死里复活,以及他的显现,和其他我们深信不移的历史事实也同样的真实.
你若否认这些事实,就等於宣告一切历史都是不可靠的.

最後也是最概括性的事实,整个基督教所传的信息,就是他从死里复活的最终证据.
因为基督教的信息是建立在这信仰上,也是受到这事实所启发的.
如果没有复活,结果将如何就没有基督教会,没有基督教所传的信息,也没有基督教的影响.
这个孤单的拿撒勒人所代表的一切就都躺在坟墓里,被杀死了,并且又被一块石头挡住墓门.
他的门徒早就好像风前的糠秕,四处分散,整个运动早被消灭.
为甚么基督教会、基督教的信息、基督教的信仰一直存在因为他复活,并且一直活著.

我们接著要思想这石头被辊开的事实所产生的一些结果.
总括来说,这事所产生的结果是基督教.
现在我只能提出基督教中的几个方面加以讨论,我所要讨论的有三方面.
空坟墓以及基督复活的事实所带来的结果,第一是为他门徒转变了十字架的意义,第二是为他门徒以及其他的人证实了他的教训,最後是为他的门徒和以後的人解释了他这个人.
围聚在耶稣四周的人,就是他的门徒,他的使徒,和其他的门徒,他们是最先和耶稣这个人接触的.
在早期的日子里,耶稣的性格吸引了这些人,後来他们与他同行、与他交谈,他们认识了他的教训,最後他们认识了他的十字架.
复活转变了十字架的意义,证实了他的教训,也解释了他这个人.
他们以前的经验就是接触到他这个人,注意到他的教训,却在他十字架的面前觉得羞耻畏缩.
现在藉著复活的说明,他们看到十字架意义的转变,他们知道他的教导得到了证实,并且他们也接受关於他这个人最深刻、最奥妙之事实的奇妙启示.

复活转变了他十字架的意义.
请回想这些门徒起初如何害怕这十字架.
他们为他害怕十字架,他们也为自己怕十字架.
他们心中的害怕并不是没有理由的.
过去我常批评这些门徒对十字架的害怕,现在却不敢再批评他们了.
我过去常常从他们的害怕引绎出许多很好的功课,以帮助我们面对十字架.
现在我认为虽然我们还需要这些功课,但是用他们作例子是错误的.
越研究福音书以及这些人,我越同情他们对十字架的害怕.
我不以为彼得因为自私才说,「主阿!
万不可如此,这事必不临到你身上.
」这纯粹是出於他对主的爱.
他怕那十字架.
对他而言,耶稣被坏人残忍击打到死,是不可想像的事.

我想他们也为自己害怕,不过并不是出於他们的自私.
如果他即将死去,那么他们一切崇高的盼望又当如何呢他一直谈论到一个国度,如果他死了,这国度也就没了.
他们真怕那十字架.
从他的公开对他们宣告十宇架之事以後,他们难以忍受与他同行、与他交谈.
从他最後几个月与他门徒相处之记录,可以很清楚看到这一点.
他们所看到的只是十字架阴暗的一面,而他们所看到的也都是真实的.
在人类历史中,再没有比耶稣的十字架更羞耻的事.
没有别的能像耶稣的十字架那样清楚的,毫无错误的反映出人的心来.
哦!
好龌龊的十字架,全然邪恶的十字架.
如果我们没有体会到早期门徒对十字架的害怕的这一面,那么我们就错过了太多的东西.
十字架是一件可怕的东西.
门徒们看到这事真的发生时,看到残忍的人抓住他、击打他、鞭打他、杀害他时,他们觉得一切都完了,於是他们都逃跑了.

其次请注意这些人如何看到十字架的荣耀.
「我断不以别的夸口,只夸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十字架.
」这是那位未到产期而生的使徒保罗所写的一句话.
不过无论从那一方面看,他都不输於任何最重要的使徒.
他讲这句话是为所有的使徒发言的.
这些使徒为他而夸耀十字架,也为他们自己而夸耀十字架.
他们以自己配为那名受羞辱而喜乐.
到底是怎么回事原来复活使他们再三的回顾过去,那粗糙、残忍、邪恶的罗马刑具,因为神的爱由蓓蕾逐渐转变成盛开的花朵.
如果没有复活,除了残杀的悲剧以外,别无所有.
复活向这些人、也向我们、以及其他一切的人显明了一个事实,在那黑暗的时刻里,神使黑暗转为光明,通过死亡而进入生命,使被造之物得自由.
请看安放他的地方,「衪已经复活了,不在这里.
」「石头已经辊开了.
」我们应该再一次上各各他、上髑髅地、上那青翠的山上,把我们的知识、聪明都放在地上,惟有虚心的敬拜他.

还有,复活证实了他的教训.
我们可以把耶稣的教训综合成几方面:关於相对的价值,关於道德的标准,关於救赎的热望.
他三年之久的一切教训都是沿著这几方面发展的,律上加律,这里一点,那里一点.
他一切所教训的都与上面所讲的几方面有关.

关於相对的价值,他一贯坚持属灵的比物质的重要.
他要求人建立一种态度,就是先求神的国,这样他们所需用的一切就必加给他们.
他要求人不要怕那只能杀害身体不能杀害灵魂的人,因为他们只能杀人的身体而已.
他一贯对人宣告,属灵的比物质的重要,他也圣持要把物质化为神圣.
在耶稣的教导中,绝对没有诺斯底派(Gnostic)异端的观点,就是认为物质天生是邪恶的.
柏拉图认为只有从身体解脱,人才能解决罪的问题.
耶稣却保留了肉身.
他宣告说,神不但供应人的灵魂需要,他也喂养人的身体.
他又宣告说,身体和灵魂一样都是神圣的,因为身体乃是灵魂的殿.
他从来没有苦待自己的身体,他从来不折磨自己的肉身.
这种苛待己身的愚笨行为是基督教败坏以後所发明的.
他所过的一生,在肉身上、物质上,都是自然而优美的.
他们却捉住那健美的肉身,杀害他,又把他放在坟墓里.
但天使却说,「衪已经复活了,不在这里.
」藉著复活,他的教训得到了证实.

他不怕那些只能杀害身体的人,他清楚的知道,他们所能作的只是如此而已.
他的胜过死亡,证实了他所教训的属灵的重要性.
他的复活也证实了他认为物质是神圣的观念.
如果身体是邪恶的东西,他复活以後进入属灵的生命时,一定不会把肉身也带进去.
但是,他并没有把肉身留下来.
从那时直到现在,人类的身体都是神圣的,即使已经归於尘土也还一样.
当他再显现时,他那复活的肉身可以和他门徒一同吃煮好的鱼;可以在清晨,他门徒还在打鱼的时候,起火为他们预备早餐.
我要说,不要把约翰福音最後几章忽略了,因为这几章是不可少的.
他所教训的属灵的重要性、物质的神圣性,因为他的复活,都得到了证实.

再论到道德的标准,他曾经教导人圣洁的荣耀,他也宣称有权柄可以赦罪.
他站在人子之间,强烈坚持人要圣洁,然而他也可以对犯罪的人说,「你的罪已经赦免了.
」「没有人定你的罪么我也不定你的罪.
去罢!
从此不要再犯罪了.
」他所教导的两件事,表面上互相骶触:必须绝对的圣洁、罪可以得到赦免.
然而因著罪可以得到赦免,也使人在道德上得到新的动力.
藉著复活,他的这个教训得到了证实.
藉著复活,圣洁的荣耀被显明了.
彼得在五旬节那一日说,「衪原不能被死拘禁.
」为甚么因为在他里面没有罪.
而藉著他的复活,罪也被毁灭了.
可是不只如此而已,-一个人心里都要记住,藉著复活,罪得赦免的可能性也被证实了.
因为复活已经成为一个记号,向所有的人表明神已经接受耶稣救赎人类圣工的奥秘.
赦罪的实际体验乃是赐给人道德上的新动力.
如果一个人说,我已得到赦免,却仍继续犯罪.
我们知道,他里面没有真理.
如果一个人说,我已经得到赦免,我恨罪,我要离开罪,我有时还会跌倒失败,但是神帮助我,我要抵挡罪.
这样的人所说的是真理.
他得赦免的感觉就成为他道德的原动力,这一切藉著他的复活都得到了证实.

还有,他关於救赎热望的教训也得到了证实.
他曾经教导人牺牲之美,但是没有人相信他;他曾经宣告爱的力量,但人却杀害了他,并发现他脆弱的身体也是会死的,正如他们以轻蔑的态度所说的.
现在请看,他从死里复活了.
藉著这复活,证实了牺牲之美,也证实了牺牲生命最终的得胜.
在复活里面有奇妙的永恒之爱.
爱比死亡强,比坟墓有力.
前面我们说过,如果他死了,救赎的热望也就跟著丧失.
如今藉著他的复活,这热望又重新燃起,有光、有力、有美.

最後要谈的一点,从某些方面来看可能是最重要的,但是现在我们只能简单的讨论一下.
就是藉著复活,这些人对耶稣这个人有了新的解释.
在十字架以前,他们与他同走有多远他们与他行走了一段漫长的路程.
他们认识耶稣这个人是基督,他们接受他弥赛亚的职分,他们把他当作弥赛亚,跟随他,顺服他.
他们在知识上相信他是神的儿子,正如彼得在该撒利亚腓立比所宣告的,「你是永生神的儿子.
」但是知识上的确信,不能产生属灵和道德上的力量,他们还需要某种比知识更有力的东西.

现在如何我再引用一段保罗的话.
在他所写的伟大的罗马书中,讨论到耶稣时,他说,按著肉体,他是大卫的後裔,但「按圣善的灵说,因从死里复活,以大能显明是神的儿子.
」这里「显明」一词,意思是放在水平线上,以大能把神的儿子放在水平线上.
正如太阳从水平线上升起时,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同样的,现在人可以清楚的看到他是一个甚么样的人.
藉著复活,他们发现了有关他这个人最深奥的真理.
这一点可以从八天以後,在楼上的房间里,那一个诚实,但同时又伤心欲碎的不可知论者多马的的事例上看出来.
他在面对复活的耶稣时,不得不承认说,「我的主,我的神.
」从此之後,论到他,他们都尊他为「主耶稣基督」.

如此那块「石头已经辊开了」.
因此,我们看到他们「辊过一块石头来挡住墓门」时所产生的恐惧是不必要的,有关神的观念继续长存.
理想的人性不但安然无恙,也成为人可以达到的目标.
救赎的热望是可行的,并且历世历代以来一直都在推行著.
耶稣的虔诚得胜了,这虔诚以信为根基,以爱为组织的力量,以望为最终的目标.
因此,所有的墓石都是暂时的,最终都将被辊开.

VoLLcloud7折月付$3,香港CMI云服务器原生IP解锁,香港VoLLcloud

vollcloud怎么样?vollcloud LLC创立于2020年,是一家以互联网基础业务服务为主的 技术型企业,运营全球数据中心业务。VoLLcloud LLC针对新老用户推出全场年付产品7折促销优惠,共30个,机会难得,所有产品支持3日内无条件退款,同时提供产品免费体验。目前所有产品中,“镇店之宝”产品性价比高,适用大部分用户基础应用,卖的也是最好,同时,在这里感谢新老用户的支持和信任,我们...

Friendhosting(月1.35欧元),不限流量,9机房可选

今天9月10日是教师节,我们今天有没有让孩子带礼物和花送给老师?我们这边不允许带礼物进学校,直接有校长在门口遇到有带礼物的直接拦截下来。今天有看到Friendhosting最近推出了教师节优惠,VPS全场45折,全球多机房可选,有需要的可以看看。Friendhosting是一家成立于2009年的保加利亚主机商,主要提供销售VPS和独立服务器出租业务,数据中心分布在:荷兰、保加利亚、立陶宛、捷克、乌...

GigsGigsCloud:$16/月KVM-1GB/30GB/1TB/1.6T高防/洛杉矶CN2 GIA+AS9929

GigsGigsCloud是一家成立于2015年老牌国外主机商,提供VPS主机和独立服务器租用,数据中心包括美国洛杉矶、中国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日本等。商家VPS主机基于KVM架构,绝大部分系列产品中国访问速度不错,比如洛杉矶机房有CN2 GIA、AS9929及高防线路等。目前Los Angeles - SimpleCloud with Premium China DDOS Protectio...

浪子成神为你推荐
太空国家在载人航天领域排名前三的国家是什么?安徽汽车网中国汽车十大品牌firetrap流言终结者 中的银幕神偷 和开保险柜 的流言是 取材与 那几部电影的avtt4.comwww.5c5c.com怎么进入抓站工具公司网站要备份,谁知道好用的网站抓取工具,能够抓取bbs论坛的。推荐一下,先谢过了!www.585ccc.com手机ccc认证查询,求网址bbs2.99nets.com天堂1单机版到底怎么做baqizi.cc和空姐一起的日子电视剧在线观看 和空姐一起的日子全集在线观看yinrentangWeichentang正品怎么样,谁知道?javlibrary.com大家有没有在线图书馆WWW。QUESTIA。COM的免费帐号
虚拟主机评测网 com域名价格 国内vps 如何注销域名备案 uk2 java主机 ixwebhosting 好玩的桌面 ev证书 大容量存储 商务主机 稳定免费空间 免费网页申请 web服务器搭建 空间首页登陆 美国凤凰城 卡巴斯基官网下载 免费获得q币 web服务器 pptpvpn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