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性间道

性间道  时间:2021-03-21  阅读:()
注ICS93.
020P22湖北省地方标准DB42DB42/T681—2011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hedesigningspecificationoflandrenovationproject2011-01-05发布2011-03-01实施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42/T681—2011I目次前言.
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24总则.
64.
1规划设计原则.
64.
2工程类型区及工程模式.
65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规范规划.
65.
1项目规划依据.
65.
2项目规划内容.
65.
3项目区规划.
75.
4项目分析.
85.
5总体布局.
95.
6土地平整工程规划.
105.
7灌溉与排水工程规划.
125.
8田间道路工程规划.
245.
9其他工程规划.
265.
10村庄整治.
275.
11原有工程设施利用.
275.
12项目区外相关设施规划.
285.
13规划方案选择.
285.
14权属调整.
306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规范设计.
306.
1项目设计依据.
306.
2项目设计内容.
306.
3资料收集.
316.
4土地平整工程设计.
326.
5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
376.
6渍害田改造工程.
546.
7泵站工程.
566.
8机井工程.
636.
9蓄水池.
676.
10渠系灌排建筑物.
676.
11水闸.
70DB42/T681—2011II6.
12渡槽.
736.
13倒虹吸.
766.
14涵洞(管)776.
15跌水和陡坡.
786.
16田间道路工程设计.
806.
17桥梁设计.
826.
18其他工程设计.
836.
19村庄整治.
866.
20原有基础设施利用.
866.
21施工组织设计.
877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的成果要求.
877.
1规划设计成果.
877.
2规划设计图件编制.
88附录A(规范性附录)平原、丘陵地区土地整治田块布置.
100附录B(规范性附录)不同地貌类型土地整治规划设计.
102附录C(规范性附录)土地利用布局图例.
103附录D(资料性附录)土地整治工程布局图例.
105附录E(资料性附录)常用建筑材料符号表.
100DB42/T681—2011III前言本标准由湖北省国土整治局提出.
本标准由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湖北省国土整治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夏早发、詹发友、陈跃进、吴新群、卢荣安、张艳、莫蓉、冯欢、张红霞、黄宁、杨卫伟、江广翠、刘强、王建国、周新章、鄢治国.
DB42/T681—20111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湖北省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的术语和定义、总则、规划、设计、成果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湖北省范围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引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383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749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GB8978水综合排放标准GB/T16453.
1-200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GB/T20203-2006农田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50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3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T50085-2007喷灌工程技术规范GB50162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50201防洪标准GB/T50265-1997泵站设计规范GB50286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T50363-2006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50485-2009微灌工程技术规范JTGB0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D60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SL73.
1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基础制图SL73.
2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水工建筑图DB42/T681—20112SL73.
3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勘测图SL73.
4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水力机械图SL73.
5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电气图SL73.
6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水土保持图SL73.
7防汛抗旱用图图式SL/T154-1995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井管标准SL191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204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52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6机井技术规范SL265水闸设计规范LYJ002林业工程制图标准DB42/T682-2011土地整治项目工程建设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土地整治basicfarmland土地整治是指采取工程、生物等措施,对一定区域内的低效利用和利用不充分的土地进行整理,对生产建设破坏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复垦,对未利用土地进行开发,以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的活动.
3.
2平原plain陆地上海拔高度相对比较小的地区称为平原.
它是陆地上最平坦的地域,海拔一般在200m以下,地面坡度在2°以下.
平原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它以较小的起伏区别于丘陵,以较小的高度区别于高原.
3.
3丘陵hill丘陵是陆地上起伏和缓、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
一般都比较破碎、低矮,顶部浑圆,坡度和缓,地面坡度在2°以上,没有明显的脉胳,多为山地向平原的过渡地带,是山地久经侵蚀的产物.
3.
4土地利用结构landusestructure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3.
5土地平整landarrangement为使灌水均匀并满足机耕等要求而进行的田面整平工作.
DB42/T681—201133.
6表土剥离peelingofsurfacesoil是指对待平整的田块表面肥沃的土层进行剥离的过程.
3.
7格田casefield田面水平、四周被土埂包围的田块.
3.
8水平梯田horizontalterrace为保持水土、种植作物而将缓坡地(一般小于25°)改成水平的台阶式田地.
3.
9坡式梯田slopingstyleterrace坡式梯田是指在坡面上每隔一定距离,沿等高线开沟筑埂,把坡面分割成若干等高带状的坡段,除开沟和筑埂部分改变了小地形外,其他坡面部分原状不动的一种形式的梯田.
3.
10灌溉制度irrigationscheduling按作物需水要求和不同灌水方法制定的灌水次数、灌水时间、灌水定额及灌溉定额的总称.
3.
11灌水定额irrigationquotaoneachapplication单位灌溉面积上的一次灌水量或灌水深度.
3.
12灌溉定额irrigationquota作物播种前及全生育期单位面积的总灌水量或灌水深度.
3.
13综合灌水定额comprehensivequotaofirrigationwater灌区内同一时期各种作物灌水定额按种植面积的加权平均值.
3.
14灌溉设计保证率insuranceprobabilityofirrigationwater在工程设计使用期内,能保证正常灌溉供水年数所占的百分数.
3.
15灌溉设计典型年typicalyearforirrigationdesign灌溉工程设计中,根据灌溉设计保证率的要求和来水、用水情况所选定的实际代表年份.
3.
16灌溉用水量irrigationwateruse需从水源引入的灌溉用水量,包括作物正常生长所需灌溉的净水量、渠系过水损失水量和田间灌溉损失水量.
3.
17渠道水利用系数waterefficiencyofcanal渠道水利用系数是指某一级渠道净流量与毛流量的比值.
3.
18灌水率(灌水模数)irrigationmodules单位灌溉面积上的灌溉净流量,也称灌水模数.
3.
19续灌continuousirrigation灌溉时上一级渠道同时向所有下一级渠道连续供水的配水方式.
DB42/T681—201143.
20轮灌rotationalirrigation上级渠道向下级渠道轮流供水的工作方式3.
21地面灌溉surfaceirrigation采用漫、沟、畦等地面设施,对作物进行灌水的方式.
3.
22地下灌溉subsurfaceirrigation水量通过地面以下的设施渗出并浸润耕作层土壤的灌水方式.
3.
23明沟排水系统opendrainsystem由田间排水沟网、泄水沟系、沟道上的建筑物、排水泵站和容泄区等部分组成的排水系统.
3.
24暗管排水系统subsurfacepipedrainsystem由田间排水暗管(吸水管)、地下集水管(沟)和附属设施等组成的排水系统.
3.
25暗管排水subsurfacepipedrainage利用埋设在地表以下的管道,排除农田土壤中多余水分的排水措施.
3.
26喷灌sprayirrigation喷灌是利用管道把压力水送到灌溉地段,通过喷洒装置喷到空中,分散成细小的水滴,均匀散布在田间的灌水方法.
喷灌系统还可用于田间施肥和喷洒农药.
3.
27微灌microirrigation微灌是灌水量小的局部灌水技术,一般包括微喷灌、滴灌和渗灌.
3.
28渠首引水工程intakewithapproachchannel进水闸、溢流坝前设引渠的取水方式.
3.
29有坝取水intakewithdam修建拦河坝调节河流水位的灌溉取水方式.
3.
30塘坝pondorpool拦截和贮存当地地表径流的蓄水量不足10万m3的蓄水设施.
3.
31泵站设计流量designdischargeofpumpingstation根据灌溉、排水标准,灌溉、排水面积及调蓄能力等因素确定的泵站单位时间内管道通过的水量.
3.
32泵站设计扬程designheadofpumpingstation根据泵站进、出水池设计水位差及相应的管道水头损失所确定的扬程.
3.
33泵站净扬程waterheadofpumpingstation泵站进水池水位与出水池水位的差值.
3.
34进水池suctionsumpDB42/T681—20115为水泵或进水管(流)道工作提供良好进水流态的设施.
3.
35出水池outletsump连接出水管(流)道和灌、排干渠或容泄区、主要起消能稳流作用的池型衔接建筑物.
根据出水管管口出流方向与池中水流方向是否一致,出水池分为正向出水池和侧向出水池.
3.
36渡槽aqueductflume输送渠水跨越山冲、谷口、河流、渠道及交通道路等的桥式交叉输水建筑物.
3.
37涵洞culvert埋设在填土下面具有封闭形断面的过水建筑物.
3.
38倒虹吸invertedsiphon以倒虹吸形式敷设于地面或地下用以输送渠道水流穿过其他水道、洼地、道路的压力管道式交叉建筑物.
3.
39跌水drop联接两段不同高程的渠道、使水流直接跌落的阶梯式落差建筑物.
3.
40陡坡chute联接两段高程不同的渠道、其底坡地质条件好且大于临界坡的陡槽式落差建筑物.
3.
41水闸gate由闸墩支撑的闸门控制流量、调节水位的中、低水头水工建筑物.
3.
42节制闸regulatingsluice为调节上游水位、满足下一级河(渠)道分水要求,并可控制下泄流量而拦河(渠)修建的水闸.
3.
43分水闸diversionsluice干渠以下各级渠道首部控制分水流量的水闸.
3.
44检查井inspectionwell便于检查排水暗管运行情况而布设在管路上的井式构筑物.
3.
45田间道fieldvehiclelane田块与交通干支道、乡村道路或其他公路连接的道路,主要为货物运输、作业机械向田间转移等生产操作过程服务.
3.
46生产路fieldlane为人工田间作业和收获农产品服务而修建的人、畜和小型机械通行的道路.
3.
47机耕桥vehiclebridge连接支、斗沟(渠)两侧的田间道,能通行耕作机械和运输车辆的桥梁.
3.
48人行桥footbridgeDB42/T681—20116又名生产桥,在连接支、斗沟(渠)两侧的生产路时,能通行人、畜和小型机械的桥梁.
3.
49截流沟interceptingditch沿排水区域边界修建的用于拦截上游坡地径流的排水沟.
3.
50谷坊checkdam在水土流失地区的山沟中,用土、石、混凝土或编篱等修筑的用以固定沟床、减小流速、拦蓄泥沙、防止水土流失的设施.
4总则4.
1规划设计原则4.
1.
1项目规划设计应符合DB42/T682-20114.
1的规定.
4.
1.
2项目规划设计应根据项目区社会需求、经济建设需要和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等,确定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的具体目标,并应符合下列要求:a)增加有效耕地面积;b)提高耕地质量,增加粮食产量;c)促进土地集约利用;d)缓解人地矛盾;e)配套工程基础设施;f)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g)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h)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
4.
2工程类型区及工程模式工程类型区及工程模式划分应符合DB42/T682-20115.
1、5.
2的规定.
5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规范规划5.
1项目规划依据根据项目立项批复文件及可行性研究报告,经过对项目区实地调查研究,编制项目规划.
5.
2项目规划内容5.
2.
1项目规划的目标和任务.
5.
2.
2项目分析.
5.
2.
3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5.
2.
4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村庄整治及其他工程规划.
DB42/T681—201175.
2.
5充分利用原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合理配置工程设施.
5.
2.
6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
5.
2.
7权属调整原则及调整方案.
5.
2.
8项目规划方案的实施计划和措施.
5.
3项目区规划5.
3.
1项目区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a)项目合法;b)项目区所在位置原则上位于批准的土地整治备选片范围内;c)基本设施条件具备;d)资源和环境条件具备;e)无权属问题;f)投资方向合理;g)申报单位符合规定;h)基本控制指标(建设规模、单片规模、新增耕地率等)宜符合下列规定:1)项目建设规模、单片规模及片数宜符合表1的规定;2)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地区,项目区单片规模和总片数可适当放宽;3)新增耕地率一般不低于3%.
表1项目建设规模地貌建设规模(公顷)单片规模(公顷)总片数丘陵300~1000≥300≤3平原500~2000≥500≤3注:项目区建设规模不包括项目区内不动工面积.
5.
3.
2项目区界定5.
3.
2.
1项目区边界应以明显地物为界线,也可以有明显地物的行政界线为项目区边界.
若行政界线与明显地物不重合时,应以明显地物为主;若行政界线与明显地物重合时,则两者皆可作为项目边界.
5.
3.
2.
2项目区的四至关系应明确,并写出四至关系的名称.
5.
3.
2.
3项目边界每个拐点应有拐点坐标,图廓四周应有图廓坐标,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标注.
5.
3.
2.
4项目范围指项目所涉及的行政乡(镇)、村.
若项目区包括多个片区,则应明确每一片区的范围,项目范围应落实到图和规划文本上.
5.
3.
2.
5项目区大地坐标应为项目区边界最外围东西南北处所标示的大地坐标;如项目区分成几片,应明确每一片区范围的大地坐标.
5.
3.
2.
6项目区地貌类型分为平原和丘陵.
DB42/T681—201185.
3.
2.
7项目分为重点项目、示范项目.
5.
4项目分析5.
4.
1项目合法性分析项目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以及土地整治备选片的要求一致,土地整治项目经过依法审批.
5.
4.
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5.
4.
2.
1分析已利用土地(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的数量及其占项目区建设规模的比重.
5.
4.
2.
2土地利用结构必须根据最新地籍变更结果,按最新的土地分类进行统计.
5.
4.
3新增耕地潜力分析5.
4.
3.
1通过合理规划减少非耕地类面积、降低田埂系数、开发未利用地增加耕地.
5.
4.
3.
2项目区内有几个片区时应分别分析新增耕地来源和数量.
5.
4.
3.
3对于项目区开发的未利用地,必须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
5.
4.
4水资源平衡分析5.
4.
4.
1水资源平衡分析应根据水土资源评价成果、土地利用结构、作物种植结构、灌溉制度、灌溉用水量等进行综合分析和方案比较,择优选用,并以此确定灌排工程规模.
5.
4.
4.
2水资源平衡分析应包括下列内容:a)灌溉水源分析:1)河川径流;2)地面径流和地下水.
b)需水量分析:1)村民生活需水量;2)农业灌溉需水量;3)牲畜用水需水量.
c)可供水量分析:以现有蓄、引、提等水利工程可提供的水量为基础,并将不同发展水平年规划期间可能兴建的水利工程设计供水量,计入可供水量.
1)可利用地表径流流量——水库来水量——塘堰可供水量通常采用下列两种方法进行估算:复蓄系数法;DB42/T681—20119塘堰径流法.
2)地下水量3)客水量客水主要指项目区的过境水可提供的引、提水能力.
d)水资源平衡分析:1)现状水平按不同保证率年份分析总需水量及可供水量,进行供需平衡计算,得出余缺水量.
2)远景水平按不同保证率年份分析总需水量,算出在现状基础上增加的需水量.
在总需水量中列出农业灌溉需水量、当地工业生产需水量、当地居民生活需水量、畜牧业需水量、林业需水量和渔业需水量,经过供需平衡汇总后,算出余缺水量.
经分析确定项目区的灌排方式.
5.
4.
5土地适宜性评价分析采取综合分析和主导因子(主导限制因子)相结合的方法对项目区内的未利用地、毁损废弃地和需整治土地进行评价;耕地开垦费项目必须进行此项评价.
5.
4.
6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土地利用限制因素是对可以通过工程措施加以改善的自然因素进行分析.
一般情况下,自然限制因素包括旱灾、涝灾、风害、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土壤潜育化.
耕地开垦费项目必须进行此项评价.
5.
4.
7环境影响分析5.
4.
7.
1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应关注水利、道路等工程设施建设的生态合理性,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性、使用效率及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协调性,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本着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并举的原则,建立起良好的生态体系.
5.
4.
7.
2土地整治应针对因兴建整治项目工程可能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价,从环境角度论证项目区工程建设的可行性,并对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及环境保护措施.
5.
4.
8公众参与方式分析5.
4.
8.
1包括与个人交流、与镇(乡)村组和组织领导交流、会议交流和其他交流.
5.
4.
8.
2公众参与最后应用书面形式,将有公众参与人员和机构名单的有效证件附于规划报告中.
5.
5总体布局5.
5.
1项目的总体布局应在综合分析项目区各种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资源条件的基础上,按照土地整治的要求和各种自然灾害治理的原则,对田、水、路、林、村统一规划,合理利用水土资源.
5.
5.
2对土地平整工程、水源工程、灌排工程,各种建筑物、承泄区、道路、林带、居民点、输电线路、管理设施等进行合理布置.
DB42/T681—2011105.
5.
3根据项目区地形特点,农业生产条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生态环境要求等,对项目区内基本农田和田间道路、灌溉与排水用地等各类用地进行统一规划,确定用地比例、面积和具体位置,选定土地利用结构的最佳方案,确定各种地类的布局及分布范围.
5.
5.
4项目区内田块布局应满足机耕要求,耕作方向满足作物最佳生长要求.
5.
5.
5项目区水利设施建设的数量、等级和位置应根据满足灌排要求及其外围的水文条件和水资源情况及已有的水利设施,按照便于运行管理的原则,经分析论证确定.
5.
5.
6山区、丘陵区应遵循高水高用、低水低用的原则,采用"长藤结瓜"式的灌溉系统,并宜利用天然河道与沟溪布置排水系统.
平原地区干、支渠灌排合一、斗、农渠宜分开布置灌溉系统和排水系统.
平原地区应重点组织排水并切实保证排水通畅.
5.
5.
7排水承泄区应充分利用江河湖泊,并应与项目区内排水分区以及排水系统的布置相协调.
排水干沟与承泄河道的交角宜为30°~60°.
5.
5.
8项目区田间工程应根据各分区特点选择若干典型区,分别进行布置.
5.
5.
9项目区内交通道路、桥涵的类型和位置应根据项目区外围已有的交通设施状况和区内地形、水利干沟渠布局情况确定,并与田间工程相协调.
5.
5.
10项目区居民点布置应服从项目区总体规划要求,并应少占耕地,选择地基坚实、地势较高、水源条件较好和交通便利的地点.
居民点宜按原有的自然村进行改建.
同时对村庄进行合理整治.
5.
5.
11项目区生态防护林和景观生态的布局、规模、结构、树种和数量应结合项目区的气候条件、主导风向和风的强度来确定,并充分利用渠、沟、路旁空地种植树木.
5.
5.
12项目区的输电线路和通讯线路应根据项目区总体布局的需要,在征求电力部门和邮电部门意见基础上进行选线布置,并提出专项规划.
5.
5.
13项目区各项工程之间应相互匹配协调,工程应在结构上安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
5.
5.
14总体布局时应充分考虑对原有基础设施的利用和改造.
5.
5.
15应避免或减少土地权属调整.
5.
6土地平整工程规划5.
6.
1一般规定5.
6.
1.
1田面平整,符合灌排水要求.
不同的灌水技术要求的坡度不同,平整土地应以此为标准,严禁出现倒坡的情况.
水稻格田要求田面高差≤5cm.
5.
6.
1.
2适宜机械耕作.
田块长以300m~700m为宜,田块宽度以100m~300m为宜,从目前的生产情况出发,考虑到田间渠系布设、平整工作量以及田间管理的方便,适当考虑机耕要求,土地整治平整以格田为主,长度以60m~140m为宜,宽度以30m~50m为宜;低丘岗地改造项目格田长度以50m~100m为宜,宽度以5m~40m为宜.
5.
6.
1.
3合理设计分配土方,就近挖填平衡,运输线路没有交叉和对流,使平整工程量最小,劳动生产率最高.
在平整田块内应力求尽可能移高填低,使填挖土方量基本平衡,总的平整土方量达到最小.
在此基础上,应使同一平整田块内的平均土方运距最小.
5.
6.
1.
4表土剥离的厚度一般20cm~30cm,表土还原率应达到80%~90%.
DB42/T681—2011115.
6.
1.
5进行平整的田块,其填土所填虚土将会有一定的沉降,因此,在填土处应留有填土厚度20%左右的虚高,保证虚土沉实后达到田面的标准要求.
5.
6.
2平整田块选择5.
6.
2.
1平整田块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a)田块地形高低起伏,布局凌乱;b)田块影响机耕操作、灌溉与排水或总体布局.
5.
6.
2.
2废弃坑塘、沟渠平整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a)沟、渠、路规划后,失去蓄、灌作用的坑塘或沟渠;b)废弃不用的、污染或病虫害的坑塘或沟渠.
5.
6.
2.
3空心村平整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a)零星的居民点;b)占地面积大,多低矮平房的空心村.
5.
6.
3田块规划5.
6.
3.
1整理后的田块应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田间机械作业和水土保持,满足灌溉排水要求和防风要求.
5.
6.
3.
2田面高程规划应符合下列要求:a)因地制宜,填挖土方量最小;b)与灌溉与排水工程规划相结合,以防涝为主的农田,田面设计高程应高于常年涝水位0.
2m以上,地下水位较高的农田,田面设计高程应高于常年地下水位0.
8m以上;c)耕作田块田面高程应满足农作物排渍的要求,即田面高程≥(田块最高地下水位高程+设计排渍深度),水田设计排渍深度可取0.
6m,旱地设计排渍深度可取0.
8m.
5.
6.
4梯田规划5.
6.
4.
1梯田田块规划应符合下列要求:a)梯田应规划在25°以下的阳坡坡地上;b)对离水源、村庄近的坡地,应优先考虑修筑梯田,实行大弯就势,小弯取直,集中连片;c)在宽阔的缓坡地区一般以道路或者灌排渠系为骨架布设梯田耕作区,田间道路应与等高线平行或正交,尽量和沟渠结合,宜将耕作区规划呈矩形或梯形;d)山丘陡坡区,通常以同坡向的坡面为单元或者以侵蚀沟的沟缘线来划分耕作区,耕作区的形状因地势而异;e)田面长边应沿等高线布设,梯田形状呈长条形或带形;f)要尽量适应机械耕作和灌溉要求;g)埂坎稳定、少占土地;DB42/T681—201112h)梯田规格及埂坎形态应因地制宜,视地形、地面坡度、机耕条件、土壤的性质和干旱程度而定.
梯田应尽量集中,并考虑防冲措施;i)规划时,坡度在10°以下旱地为坡式梯田或水平梯田,10°以上旱地为水平梯田.
5.
6.
4.
2陡坡区梯田的规划应符合下列要求:a)丘陵区的坡耕地(坡度一般在15°~25°),按陡坡区梯田进行规划;b)需有从坡脚到坡顶、从村庄到田间的道路.
田间道路面一般宽3m~4m,人行道1m~2m,田间道比降不超过8%,比降超过8%的地方,道路采用"S"形,盘绕而上;生产路比降不超过15%,超过15%的陡坡区则需修建台阶;c)田块布设需依山坡地形,大弯就势,小弯取直,田块长度尽可能在100m~200m,以便利耕作;d)梯田区不能全部拦蓄暴雨径流的地方,应布置相应排、蓄工程;在山区上部有地表径流进入梯田区处,应布置截水沟等小型蓄排工程,以保证梯田区安全.
5.
6.
4.
3缓坡区梯田的规划应符合下列要求:a)在河谷川台地上的缓坡耕地(坡度一般在3°以下,少数可达5°~8°),按缓坡梯田进行规划、设计;b)以道路为骨架划分耕作区,在耕作区内布置田面宽(20m~30m)、地坎(宜为1m)地埂的梯田,田面长100m~300m,便利中、小型机械耕作和自流灌溉;c)一般情况下耕作区为矩形或梯形.
5.
6.
5田块布置平原、丘陵地区土地整治田块布置见附录A.
5.
7灌溉与排水工程规划5.
7.
1灌溉水源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a)要考虑水源地的位置,尽量位于项目区的最近最高的地方,最好能够实现自流灌溉,减少抽水灌溉;b)要考虑水源没有污染源,保证水质好,能够灌溉;c)要尽量利用地表径流,慎用地下水;d)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水源;e)要收集必需开采地下水的井灌区的水文、地质资料以及试验数据,减少风险,降低成本.
5.
7.
2蓄水工程规划5.
7.
2.
1蓄水工程形式的选择应根据地形、土质、用途、建筑材料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确定.
5.
7.
2.
2蓄水工程应与集流工程以及供水和节水灌溉设施统一布置,宜与农业措施相结合,有条件时,蓄水工程的布置应尽量利用其他水源作为补充水源.
5.
7.
2.
3利用公路路面集流时,蓄水工程位置应符合公路的有关技术要求,汇流沟或输水渠的修建不得破坏公路原有排水系统.
DB42/T681—2011135.
7.
2.
4蓄水池进口前应设拦污栅.
利用天然土坡、土路、场院集流时,应在进口前修建沉砂池.
5.
7.
2.
5坡地蓄水池一般布置在谷地,以便利用坡面汇流蓄水,单个蓄水池蓄水量在500m3以下为宜.
5.
7.
2.
6"长藤结瓜"式灌溉系统应选定位置较高、库容较大的水库作为骨干水库,应充分利用非灌溉期和丰水年的来水,充蓄库、塘、堰.
5.
7.
3抽水站规划5.
7.
3.
1规划要求有:a)灌溉抽水站的布置方案应根据地形条件,供电条件以及行政区划和管理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b)项目区内的小型灌溉抽水站宜采用分散布置,一般以村或组为单位进行布设为宜,排水站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宜集中布置;c)高差不大的小型灌区,应采用集中供水,即由一个抽水站和一个斗渠控制整个灌区的灌溉面积,抽水站从进水池经过压力管道,一次扬水至灌区最高点.
支渠布置在灌区最高处,农渠垂直等高线布置,将水从抽水站通过各级渠道送至整个灌区;d)在坡度较陡或地形上有明显台地等变化的地区应采用分级供水,即将灌区分为几个小灌区,每个小灌区由一个抽水站和一条斗渠控制.
若干个小抽水站,逐级由低向高供水;e)当水源集中且灌区沿供水方向呈长条形应采用高地渠供水方式,即将全灌区分为几个小灌区,每个小灌区均没有布置在本灌区范围内的支渠,由抽水站向整个灌区集中供水,分别由相互独立的压力水管进行输水.
它们位于同一个机房内,共同使用一个进水池;f)当灌区沿水源流向呈长条状,坡度较大取水又不能集中时应采用分散供水方式,将全灌区分为几个小灌区,分别由几个独立的、互不联结的抽水站供水,每个小灌区有其独立的抽水系统,支渠仍然布置在各个灌区的最高处,是土地整治采用较多的一种抽水方式;g)排涝抽水站的布置,应根据圩区面积的大小,排水出路和行政区划等条件具体确定.
当圩区面积较小,地势平坦,沟港少时,可采取一圩一站,排灌结合(指灌排装机结合,圩内灌排渠分开);当圩区面积较大,地势平坦,沟港多时,可采取集中排涝,分片灌溉形式.
若圩区地面高差大,则应分片设站,高水高排,低水低排.
部分面积过大的沿江滨湖地区,局部圩心洼地必须先通过内排站将涝水排入圩区河湖,经河湖调蓄后再排入外江.
5.
7.
3.
2抽水站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a)由河流取水的灌溉泵站,当河道岸边坡度较缓,宜采用引水式布置,并应在引渠渠首设进水闸;当河道岸边坡度较陡时,宜采用岸边式布置,其进水建筑物前缘宜与岸边齐平或稍向水源凸出;b)由渠道取水的灌溉泵站,宜在渠道取水口下游侧设节制闸;c)由湖泊取水的灌溉泵站,可根据湖泊岸边地形、水位变化幅度等,采用引水式或岸边式布置;d)由水库取水的灌溉泵站,可根据水库岸边地形、水位变化幅度及农作物对水温要求等,采用竖井式(干室型)、缆车式、浮船式或潜没式泵房布置;e)在具有部分自排条件的地点建排水泵站,泵站宜与排水闸合建;当建站地点已建有排水闸时,排水泵站宜采用正向进水和正向出水的方式;DB42/T681—201114f)灌排结合泵站,当水位变化幅度不大或扬程较低时,可采用双向管道的泵房布置形式;当水位变化幅度较大或扬程较高时,可采用单向管道的泵房布置形式,另建配套涵闸,但配套涵闸与泵站之间应有适当的距离,其过流能力与泵站机组抽水能力相适应;g)供水泵站的布置形式,应符合GB50013的规定;h)建于堤防处且地基条件较好的低扬程、大流量泵站,宜采用堤身式布置;而扬程较高或地基条件稍差或建于重要堤防处的泵站,宜采用堤后式布置;i)从多泥沙河流上取水的泵站,当具备自流引水沉沙、冲沙条件时,应在引渠上布置固沙、冲沙或清淤设施;当不具备自流引水沉沙、冲沙条件时,可在岸边设低扬程泵站,布置沉沙、冲沙及其他排沙设施;j)在深挖方地带修建泵站,应合理确定泵站的开挖深度,减少地下水对泵站运行的不利影响,并应采取必要的通风、采暖和采光等措施;k)紧靠山坡、溪沟修建泵站,应设置排泄山洪和防止局部滑坡、滚石等的工程措施.
5.
7.
3.
3抽水站选址应符合下列要求:a)抽水站的位置应适中.
从灌溉要求考虑,站址应设在灌区较高的地方,以控制尽可能大的灌溉面积,从排涝要求考虑,站址宜选在灌区较低的地方,并靠近容泄区,以扩大控制面积,提高排涝效益.
灌排两用站则应选在靠近低田的地势较高位置,有利于排涝,又照顾到灌溉;b)站址地形要使抽水站工程和灌排渠系布置方便,经济合理,要靠近水源,水质好,宜于灌溉,水量充足,即在枯水季节能保证抽水灌溉;c)灌溉取水口或排涝出水口,应设在不冲不淤的稳定平直河段上,基础应坚实稳固,避免流沙或淤泥层;d)机房基础应在地下水位以上;e)站址应选在交通方便,靠近村居的地方,以便于施工、维修和管理,电力排灌站址应靠近电源,输电线路短及引进方便的地方;f)高扬程提水灌溉工程,按灌区的地形、分区、提蓄结合等因素确定一级或多级设站.
多级设站时,可结合行政区划与管理要求等,按整个提水灌溉工程动力机装机功率最小的原则确定各级站址;g)项目区新建灌溉抽水站单机功率一般控制在90KW以内,新建排涝站单机功率一般控制在155KW以下.
5.
7.
4挡水溢流坝5.
7.
4.
1坝址位置应能控制绝大部分灌溉面积.
5.
7.
4.
2在多泥沙河流上,坝址位置应选在河床稳定地段.
在弯曲河道上应选在弯道的凹岸;在顺直河道上,取水口应位于主流靠近河岸的地方.
5.
7.
4.
3坝址应选在河岸坚固,高度、宽度适宜的河段,避免增加渠道及坝体工程量.
5.
7.
4.
4坝址地质较好.
一般岩石地基最好,其次是砂卵石和坚实的粘土.
淤泥和流沙不宜作为坝址.
5.
7.
4.
5当河流有支流汇入时,坝址位置宜选在支流汇入口的上游,以免受支流泥沙的影响.
DB42/T681—2011155.
7.
4.
6土地整治项目拦(沟)河挡水溢流坝高度控制在2m以下,长度最大不超过25m.
5.
7.
5塘堰5.
7.
5.
1塘堰一般根据蓄水容量大小可分为小塘、大塘.
小塘为蓄水容量(库容)在1万立方米以下的塘堰,大塘(家塘)为蓄水容量(库容)在1万立方米~10万立方米之间的塘堰.
5.
7.
5.
2在灌区下游、多级提水灌区,以及干旱缺水、缺少骨干工程和"水利死角"地区,要多建新塘、大塘.
5.
7.
5.
3在口小、肚大、底平、位置较高的山谷修建山塘.
5.
7.
5.
4在冲的顶部修冲顶塘.
大冲可沿冲节节建塘,层层拦蓄,高塘高蓄高灌,低塘低蓄低灌.
在塘坝中应布设分层分级取水竖井和卧管,方便使用.
5.
7.
5.
5沿排水沟、撇洪沟沟尾和沟侧修建塘堰.
5.
7.
5.
6沿灌区渠尾和渠侧建反调节塘.
5.
7.
5.
7利用荒地、废弃地、低洼沼泽地、低产地以及取土塘建塘.
5.
7.
5.
8项目区内现有重要塘堰改造优先.
5.
7.
5.
9塘堰选址应符合下列要求:a)地形条件好.
位置高,塘容大,自流灌溉面积大;淹没占地少,有适宜修建溢洪口位置;工程简单,土方和配套建筑物少;费工省,用工少;b)地质条件好.
工程安全可靠,渗漏损失小,能蓄住水;c)水源条件好.
集水面积大,来水丰富,无严重污染源、淤积源;d)靠近灌区.
"塘跟田走",连接渠道短,输水损失少;e)施工、交通及管理方便.
附近有合适的筑塘土料,取土方便,最好能利用挖塘土筑塘埂;f)行政区划单一,归属权界定清楚;g)有人畜用水要求的,尽量靠近村庄,也可选择位置较高处,能自压给水.
5.
7.
5.
10塘堰的容积应尽可能拦蓄灌区多年平均地表径流,以充分利用灌区水资源,一般采用复蓄系数法来确定,其计算公式如下:V=W/N式中:V——塘堰有效容量,万立方米W——塘堰多年平均年来水量,万立方米N——复蓄系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般用1.
5~2.
0.
5.
7.
5.
11新建塘堰坝高以5m以下为宜,塘坝主坝长度不应超过50m.
5.
7.
6渠首引水工程5.
7.
6.
1渠首引水工程设计应根据河(湖)水位、河(湖)岸地形、地质条件和灌溉对引水高程、引水流量的要求,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采用无坝引水或有坝(闸)引水方式.
DB42/T681—2011165.
7.
6.
2当河(湖)岸地形较陡、岸坡稳定时,渠首工程采用岸边式布置;当河(湖)岸地形较缓或岸坡不稳定时,可采用引渠式布置.
5.
7.
6.
3渠首工程的总体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a)引水设计高程适宜,灌溉供水量充足,且管理运用灵活、方便;b)引水口通畅、稳定,必要时对与其相连接的上、下游河(渠)段进行整治;c)各个建筑物布置相互协调;d)多泥沙河流上的渠道,采取有效的防沙措施,防止推移质泥沙和过量的悬移质泥沙进入渠道.
5.
7.
6.
4无坝引水口位置的正确选择,对保证向灌区不断供水及减少泥沙入渠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确定取水口位置时,须详细了解河岸的地质情况、河道洪水特点、含沙量情况及河床迁变规律,并应符合以下规定:a)河、湖枯水期水位应能满足引水设计的要求;b)引水口宜选在河岸坚固、河流弯道的凹岸中部偏下游处.
在弯道段河势不稳定的情况下,可根据高、中、低水位时不同弯曲半径所形成的弯道形态,采取必要的防洪护岸措施;c)在有分汊的河段上不宜布设引水口,必需时应选择比较稳定的汊道,并对河道进行整治,将主流控制在该汊道上;d)在没有适宜弯道而必须从河道直段引水时,引水口应选在河岸兼顾、主流靠近引水口、河床稳定、水位较高和流速较大的地段;e)无坝引水渠首引水口位于水面宽阔或水面坡降较陡的不稳定河段时,可顺水流方向修建能控制入渠流量的导流堤.
导流堤与水流之间的夹角宜取10°~20°,必要时应经水工模型试验;f)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引水口必须选在凸岸,则应选在凸岸中部偏上游处;g)引水口的水位高程除保证干渠有一定的纵坡外,尚使整个灌区大多数农田能自流灌溉.
5.
7.
6.
5无坝引水渠首的引水角宜取30°~60°,引水口前沿宽度不宜小于进水口宽度的2倍.
5.
7.
6.
6无坝引水渠首进水闸闸前设计水位,应取河、湖历年灌溉期旬或月平均水位进行频率分析,选取相应于灌溉设计保证率的水位作为闸前设计水位,也可取河、湖多年灌溉期枯水位的平均值作为闸前设计水位.
5.
7.
6.
7无坝引水渠首进水闸设计流量,选取相应于灌溉设计保证率的流量作为进水闸设计流量.
5.
7.
6.
8有坝引水工程适用于河道的水量比较丰富,但水位较低,不能保证自流灌溉,或引水流量较大,无坝引水不能满足要求,需拦河筑坝,雍高水位,满足灌溉引水的情况.
5.
7.
6.
9有坝引水的坝址选择除参照挡水溢流坝坝址的选址要求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a)采取侧面引水、正面排沙的有坝(闸)引水渠首,其进水闸应位于溢流坝一端或两端的河岸上,冲沙闸宜紧靠进水闸布置.
在多泥沙河流上,还应在进水闸前设置拦沙坎;在冲沙闸前设置导流墙分隔的沉沙槽,并在闸后设置冲沙槽;DB42/T681—201117b)有坝(闸)引水渠首位于水量较丰沛的多泥沙河流,或坝(闸)上、下游水位差较大时,可采取表层引水、底部冲沙廊道排沙的引水方式.
底部冲沙廊道可布置在进水闸前的沉沙槽内,其顶部与进水闸底槛齐平,末端由冲沙闸控制;c)有坝(闸)引水渠首位于山区多泥沙河流、且要求引水流量较大时,可利用河势和有利地形采取人工弯道引水方式.
人工弯道宜布置在引水渠首段.
其中心线宜与河道上泄洪闸的中心线成40°~45°夹角;弯道的曲率半径可取水面宽度的5倍~6倍,长度不宜小于弯道曲率半径的1倍~1.
4倍,弯道底部坡降宜缓于河道底部平均坡降.
在弯道末端可按正面引水、侧面排沙的方式布置进水闸和冲沙闸.
冲沙闸中心线宜与进水闸中心线呈35°~45°夹角;d)有坝(闸)引水渠首位于河道狭窄、河岸较陡的山区河流,可采取隧洞引水方式.
进水闸可设在隧洞进口处.
在多泥沙河流上,也可在隧洞出口处设置沉沙槽,其末端可按正面引水、侧面排沙的方式布置进水闸和冲沙闸;e)有坝(闸)引水渠首位于大粒径推移质较多、水面比降较陡的山区河流时,可采取在溢流堰堰顶设底栏栅引水方式.
溢流堰堰顶高程宜高于河床多年平均高程的1.
0m~1.
5m,底栏坡度宜取1/10~1/5.
5.
7.
7田间排灌沟渠规划5.
7.
7.
1规划要求包括:a)田间排灌沟渠布置主要是对田间斗、农级固定沟渠以及田块内的沟渠进行的规划布置,通常采用沟渠相邻布置或相间布置形式;b)平原地区斗沟渠可采用排灌合一的布局方式,农沟、农渠采用排灌分家的布局方式;c)丘陵地区斗沟渠采用排灌分家的布局方式,农沟渠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排灌合一或排灌分家的布局方式;d)规划布置渠道时,应同时考虑排水沟的布置,避免相互干扰,尽量不打乱原有排水系统;e)渠线宜短而直,并应有利于机耕,避免深挖、高填、穿越村庄及其他障碍物;f)在血吸虫病害区,引水口应修建沉螺池,并护砌50~100m渠道;g)斗渠的控制面积不宜强求一致,在丘陵区一般以自然河、沟为斗渠的边界,在平原区,斗渠长度宜为1000m~3000m,间距以300m~700m为宜,最大不超过1000m,新建渠道(或排水沟)上口宽不宜超过25m,农渠长度宜为100m~700m,间距宜为100m~300m,并应与田块宽度相适应;h)斗沟应根据治理区的地形条件,按照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就近排泄、力争自流的原则;i)斗沟应结合灌溉渠系和田间道路进行布置,在地形平坦的地区宜采用与灌溉渠道相同的双向排水形式;在倾斜平原地区宜采用与灌溉渠道相邻的单向排水形式;j)斗沟原则上应沿低洼积水线布设,并尽量利用天然河沟,使建筑物与土方工程量最少;k)斗、农沟宜相互垂直连接,以使水流平顺;l)斗、农沟的线路应选取在有利于沟坡稳定的土质地带,若必须通过不稳定土质地带时,应进行沟坡防塌措施处理;DB42/T681—201118m)斗沟及其以下的固定排水沟的布置,要考虑地形、行政区划、地界、机耕等要求,宜与区内灌溉系统、道路网、林带相结合.
尽量使沟道顺直,上下级相互垂直,形成便于耕作的地块;n)斗沟的沟深还应满足降低和控制地下水位的要求;o)有外水入侵处应布置截流沟,将外水引入排水干沟或直接排至承泄区;p)尽量减少灌排渠系及其建(构)筑物数量、并尽可能避免与道路等其它农田设施的交叉,保证流态稳定,水流通畅;q)灌排渠系布置不影响机耕和交通要求;r)斗渠、农渠宜防渗衬砌;s)渠道上配水、灌水和交叉建筑物,以及斗沟、农沟上的交叉和控制建筑物,应配备齐全.
5.
7.
7.
2平原地区田间排灌沟渠规划应符合下列要求:a)沟渠可根据地形条件采用平行相间布置或平行相邻布置.
地形复杂地区可因地制宜布设;斗沟断面应满足排涝要求,农沟沟深应满足控制地下水位要求;b)旱作区渠道与排水沟可采用纵向或横向布置.
灌水沟畦坡度小于1/400时,宜选择横向布置;大于1/400时,宜选用纵向布置;c)水稻区的格田长边宜沿等高线布置.
每块格田均应在渠沟上设置进排水口.
如受地形条件限制必须布置串灌串排格田时,其串联格田数量不得超过三块.
5.
7.
7.
3丘陵山区田间排灌沟渠规划应符合下列要求:a)岗田区一般采用沿丘陵的山脊方向、在岗田高处布置斗渠,在斗渠两侧布设农渠,达到排灌结合.
对于地块较宽的岗地,可采用垂直于等高线方向布设农渠,格田呈长方形;而对于地块较为狭长的岗田,则采用垂直于等高线方向布置农渠,格田呈扇形;b)塝田区一般采用平行于等高线方向布置斗渠,农渠则垂直于等高线方向沿田块短边布置,布置农渠时需考虑采用跌水相衔接,并采用双向控制;c)冲田田间渠系的布置一般依地形条件而异,在比较狭窄的冲田区(山垄宽100m),除在两侧山脚布设排水沟外,可在冲田的中间加开一条灌排两用的中心渠,控制两侧冲田的排灌水;d)水流流速大于1m/s的斗农沟应进行断面护砌.
5.
7.
8地下排灌工程规划5.
7.
8.
1规划要求包括:a)地下渠道是埋设在地下的输水管道(或称暗管),具有不占耕地、渗漏少、灌水方便、调节水温、便于交通和有利机耕等优点.
地下渠道分为有压和无压两种.
无压地下渠道用于地面坡面陡、水源充裕的地区,可直接开挖暗渠或涵洞,也可先开挖明渠而后砌筑盖板或拱式暗渠.
无压渠道多用于丘陵地区,有压地下渠道,使灌溉水借压力输水至田间,适用于抽水灌区和机井灌区;DB42/T681—201119b)地下渠道灌溉区范围,主要与当地地形、作物、抽水设备以及水源条件有关,为便于灌溉管理,范围不宜过大,一般相当于自流灌溉区的斗渠或农渠的控制范围;c)地下渠系布置的主要原则与明渠基本相同,但应注意以下几点:1)渠道位置要适中,斗渠要力求能两边分水,使输水线路最短;2)渠道走直线,使水头损失小;3)渠道线路应与道路布置相结合,做到渠上筑路,路下引水;4)地下渠道的平面布置有两边分水式和一边分水式,两边分水式适用于没有明显坡度的平坦地区,斗渠布置在灌区中间,在斗渠上每隔一定距离,建一分水池,在分水池两边布置农渠,在斗渠上每隔一定距离,建分(出)水联合建筑物.
一边分水式适用于有一定坡度的地段,斗渠可以沿高地一边布置,在斗渠一侧布置农渠.
5.
7.
8.
2地下暗管排水工程规划应符合下列要求:a)暗管排水系统的分级与管道类型、规格等,应根据排水规模、生产发展水平、地形、土质、管材来源、运输和敷设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b)暗管排水系统所用管材质量应符合GB50288的规定;c)暗管排水系统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平原区暗管的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地形平坦区宜采用吸水管布设在集水管(沟)两侧呈正交或锐角斜交的形式;在缓坡地区利用灌排相邻的排水沟为集水沟时,宜采用吸水管布设在集水沟一侧呈正交或锐角斜交的形式;——平原区的吸水管宜采用等间距布设,并与地下水流向垂直或呈较大夹角;——在水田或水旱轮作区,一条吸水管宜布设在同一田块内,当相邻田块的高程相近和种植作物相同时可串田布设.
2)山丘区暗管的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冲垅田内的吸水管宜大体上沿地形等高线、等间距布设,集水沟应视地形条件,可在农田中部或环田布设;——梯田里坎处吸水管的条数及其间距,应视里坎的受渍宽度和程度及吸水管的作用范围而定;——田块内有泉水影响时,应首先查明泉眼位置和水量,设置导泉暗管(涵).
把泉水直接导入集水管(沟).
必要时应在泉眼处设置反滤暗井,并与导泉暗管连通.
然后再根据需要布设田间吸水管.
3)检查井一般应设置在管道交接处、管路转角和比降突变处,以及穿越沟、渠、路的两侧或下游一侧.
当管道较长时,每隔200m~300m处应设置一个检查井;4)水田或水旱轮作地区的吸水管出口为明沟时,通常应按调控排水要求逐条或多条联合设置控制口门.
对于地形平坦和作物种类相同的地段,宜在集水管(沟)出口设闸进行分区排水控制;DB42/T681—2011205)暗管排水治理区无自流排水条件时,应视工程具体情况,采取集中或分片抽排;6)吸水管的起始端距灌溉渠道不宜小于3m.
5.
7.
9水闸5.
7.
9.
1在灌溉渠道轮灌组分界处、渠道分出流量较多、渠道断面变化较大以及下级渠道水位要求较高的地点应设节制闸.
土地整治项目水闸单孔宽度不超过3m,启闭力不超过10t.
5.
7.
9.
2在临近分水闸或泄水闸的渠道下游,可根据需要设节制闸,以便联合运用.
5.
7.
9.
3在塘堤向渠道引水口处、分水渠道的进口处应设分水闸.
5.
7.
9.
4在排水沟出口应设排水闸,闸的中心线宜与渠道(排水沟)中心线重合.
5.
7.
9.
5排水闸闸址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a)外河水位要尽量满足汛期自流排水;b)要考虑地基基础条件,选在土壤坚实、基础地质条件好的地点;c)排水口处的外江、外河,应注意防止淤积和风浪冲刷,避免选在迎流顶冲的危险地段,要选择有顺直稳固的河槽和堤岸;d)排水口处分外江、外河应承纳全部渍涝水量,而不影响附近其他工程原有的效益及重要建筑物的安全;e)小圩垸可以集中建闸排水,大圩垸可适当分散建闸排水.
5.
7.
10渡槽5.
7.
10.
1渠道与道路、河流、山谷等障碍物交叉而且不便修建倒虹吸或涵管时,可采用渡槽直接渡水.
5.
7.
10.
2渡槽轴线应短而直,进、出口应与上、下游渠道平顺连接.
5.
7.
10.
3渡槽总跨度不超过30m,单跨不超过6m.
5.
7.
10.
4渡槽与公路桥结合时,槽身布置应满足公路交通的要求;渡槽跨越通航河流、公路或铁路时,槽下净空应满足航运和交通的要求.
5.
7.
10.
5渡槽可根据地质条件、上部荷载、水流冲刷影响等,选用刚性基础、柔性基础、桩基础或沉井基础.
5.
7.
10.
6渡槽选型应符合下列要求:a)渡槽型式分为梁式、拱式、桁架拱式,渡槽型式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地形、地质、跨度、高度、当地材料和施工条件等因素,以使结构安全、造价合理、工期缩短,并便于施工;b)渠道跨越处地形平坦,架高不大时,宜采用梁式渡槽,以利于施工、方便预制装配;c)渠道跨越窄深山谷且两岸地质条件较好时,宜采用拱式渡槽;d)渠道跨河且架空高大时,宜采用大跨度的拱式或桁架式渡槽;e)丘陵、平原地区的软基土,宜采用轻型结构的梁式渡槽.
5.
7.
11倒虹吸DB42/T681—2011215.
7.
11.
1倒虹吸是渠系建筑物中的交叉建筑物,在下述情况下应选用倒虹吸:a)渠道通过障碍物不宜建渡槽或涵管,且有交通或通航要求;b)渠道流量较小,水头充裕,含沙量小,穿越较大河谷;c)渠路交叉,而净空较小.
5.
7.
11.
2倒虹吸的上下游水位差应大于0.
2m~0.
3m,进、出口的渐变段长度可分别为上、下游渠道设计水深的3倍~5倍和4倍~6倍.
出口渐变段可结合设置消力池,其下游渠道应护砌3m~5m长度.
5.
7.
11.
3埋式倒虹吸在穿越河流时,应埋入设计洪水冲刷线0.
7m以下;穿越渠沟、道路时,应埋入沟渠底面或道路路面以下1m;穿越其它障碍物时,埋入深度不得低于0.
7m.
5.
7.
11.
4倒虹吸宜布设在地形较缓处,应避免通过可能产生滑坡、崩塌及其他地质条件不良的地段.
5.
7.
11.
5倒虹吸轴线在平面上的投影宜为直线,并与河流、沟渠、道路中心线正交,进、出口应与上、下游渠道平顺连接.
5.
7.
11.
6直径在1m以上较大倒虹吸进口段应设闸门和拦污、拦沙设施,闸门后应设通气孔(管),必要时出口应设沉沙、冲沙设施.
5.
7.
11.
7倒虹吸可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和穿越河流、沟渠、道路的具体情况等,选用地埋式或桥式.
5.
7.
11.
8地埋式倒虹吸应埋于地面以下0.
5m~0.
8m;穿越河流时,应埋于洪水冲刷线0.
5m以下;穿越沟渠、道路时,应埋于沟渠底面或道路路面以下1m.
5.
7.
11.
9倒虹吸通过宽浅河道,而河流洪枯水位变化较大、河流淤积较厚或布置桥式倒虹吸有困难、与道路及沟渠交叉而又不能跨越,宜采用地埋式倒虹吸.
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地埋式倒虹吸又可分为曲线型、竖井式、半倒虹式三种.
a)倒虹吸跨越河谷或山沟,两者高差较大,且铺设管道得岸坡比较平缓(土坡m≥1.
5~2.
0,岩石≥1.
0),宜采用曲线型倒虹吸,即倒虹吸的管道沿坡面的起伏爬行铺设,成为曲线型;b)倒虹吸通过岸坡较陡、风化层较厚,或与道路、水渠交叉高差较小时,可采用竖井式;c)倒虹吸穿越渠道、河流而两者高差不大,且压力水头较小、两岸坡度平缓宜采用半倒虹式.
5.
7.
11.
10渠道通过较深的复式断面河道或窄深河谷,应采用桥式倒虹吸以降低管道承受的压力水头,减少水头损失,缩短管身长度,并可避免在深槽中进行管道施工的困难.
5.
7.
11.
11倒虹吸横断面宜采用圆形,流量大、水头低时,也可采用矩形.
5.
7.
11.
12倒虹吸可根据流量、水头、建筑材料及施工条件等,选用承压混凝土管、钢筋混凝土管、钢套筒混凝土管、承压塑料管或钢管.
5.
7.
12涵洞5.
7.
12.
1填方渠道跨越沟溪、洼地、道路或渠道穿越填方道路时,可在渠下或路下设置涵洞.
5.
7.
12.
2涵洞轴线宜短而直,并宜与沟溪、道路中心线正交,进、出口应与上、下游渠道平顺连接.
5.
7.
12.
3涵洞有控制灌排水位或挡御外水要求时,应在进口或出口设置闸门.
5.
7.
13跌水和陡坡DB42/T681—2011225.
7.
13.
1跌水一般布置在挖方渠道上,尽可能与分水闸、泄水闸一起整体布置.
5.
7.
13.
2陡坡布置应满足跌差较大,土质较好的条件.
5.
7.
13.
3跌水与陡坡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a)跌差在0.
5m~1.
5m,宜采用单级跌水;b)落差在1.
5m~3m,应选用陡坡,陡坡坡降1:2.
5~1:5;c)跌差超过3m,宜采用连续多级跌水的形式.
5.
7.
14喷灌工程5.
7.
14.
1干管应沿主坡度方向布置,尽量通过地块中间,在地形变化不大的地区,支管应与干管垂直,并应尽量沿等高线布置.
5.
7.
14.
2支管不可过长,应便于移动,地块宽度应与支管长度相等或成整数倍,且最大不超过80m,首尾压力差不超过20%H(H表示喷头工作压力).
5.
7.
14.
3泵站应尽量布置在整个喷灌系统的中心,以减少输水的水头损失.
5.
7.
14.
4喷灌系统根据轮喷的要求,设有适当的控制设备,一般每根支管应装有闸阀,修建阀门井.
5.
7.
15竖井工程5.
7.
15.
1机井规划应符合下列要求:a)机井规划应在项目区总体布局的基础上进行;b)应优先开采浅层地下水,严格控制开采深层地下水;c)在长期超采引起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地区,应限量开采;对已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地区,应停止开采;d)在规划区内应避免污染地下水,保护生态环境;e)应节约用水,采用节水技术和设备;f)应作出不同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并择优选定;g)灌溉用水应符合GB5084的规定;生活用水应符合GB5749的规定,实行优质优用.
5.
7.
15.
2机井规划必须对地下水资源作出水量和水质评价.
地下水资源评价的主要对象应为矿化度小于2g/L的地下水,必要时对2g/L~5g/L的微咸水也应作出评价.
地下水质量评价,应按GB/T14848执行.
5.
7.
15.
3井群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a)地下水水力坡度较陡的地区,应沿等水位线交错布井;地下水水力坡度平缓的地区,应按梅花形或方格形布井;b)地下水水量丰富的地区,可集中布井;地下水水量较贫乏的地区,可分散布井;c)地面坡度较陡或起伏不平的地区,井位应布设在高处;地面坡度较平缓的地区,井位宜居中布置;DB42/T681—201123d)沿河地带,可平行河流直线布井;湖塘地带,可沿湖塘周边布井;e)井群布置应与灌排渠沟或管道系统、道路、林带、输电线路的布置相协调;f)井的布置应考虑含水层与地下水的流向.
在地形平坦的井区应按网格布置;地下水天然水力坡降较大的地区,井网应垂直地下水流向布置.
5.
7.
15.
4井灌区管网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a)田间固定管道用量不应低于90m/hm2;支管间距,单向布置时不应大于75m,双向布置时不应大于150m;出水口(给水栓)间距不应大于100m,宜用软管与之连接进行灌溉,若给水栓是单向控制,则最大畦田长度应小于100m;若给水栓是双向控制,则最大畦田长度应小于50m;输水软管(或输水垄沟)最大长度应小于75m;给水栓控制的最大面积为1.
5hm2;b)单井出水量在20m3/h~30m3/h左右时,控制面积50亩~100亩,可以在畦宽为0.
8m~1.
2m范围内同时只灌一个畦田.
干管、支管为同一管径,管道可采用"一"字形或"L"形布置;c)单井出水量在30m3/h~60m3/h左右时,控制面积100亩~200亩,可以在畦宽为1.
2m~2.
5m范围内同时只灌一个畦田.
干管、支管仍为同一管径,管道可采用"一"字形或"T"形布置;d)单井出水量在60m3/h~100m3/h左右时,可以采用干管、支管为相同管径,支管与种植方向垂直,管道可采用"工"、"土"、"王"、"梳齿"或"S"形布置;e)为克服上述多种管网压力变化的不足,环状管网也有较为广泛的应用,普遍采用的是单井单环网.
5.
7.
16灌排电气工程5.
7.
16.
1确定电力排灌设备总容量、受载系数和同时率,计算负荷量.
合理布设变电站,确定主变容量和电压等级,确定馈线分布、负荷分配及保护方式,保证经济、有效、安全供电.
5.
7.
16.
2电力排灌设备总容量是指将各种工作制不同的排灌用电设备的标定功率换算到统一工作制下的额定功率,在对电力排灌设备进行分组计算时应考虑以下条件:a)三台及以下,计算负荷等于其设备功率的总和;三台以上时,其计算负荷应通过计算确定;b)类型相同的用电设备,其总容量可以用算数加法求得;c)类型不同的用电设备,其总容量应按有功和无功负荷分别相加确定;d)单个灌溉机组的功率不得超过90kw,单个排水机组功率不超过155kw.
单座排水泵站总功率不超过1000kw.
高压线路架线距离应在2公里以内.
5.
7.
16.
3计算电力排灌设备负荷量时应综合考虑架线距离及用电设备的功率,一般采用30min的最大负荷作为按发热条件选择电器设备或导线的依据.
5.
7.
16.
4正确地选择电气设备是保证电气主接线和配电装置达到安全、经济运行的重要条件.
在进行电气设备选择时,应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积极而稳妥地采用新技术、选择合适的电气设备.
5.
7.
16.
5变压器应靠近电力排灌设备,变压器与电力排灌设备之间的距离宜不超过20m.
变压器的主变容量满足泵站动力用电和照明用电要求,低压电压一般不低于380V.
5.
7.
16.
6配电线路应遵循以下原则:DB42/T681—201124a)保证安全的要求;b)线路应沿(或平行)沟路渠布置,保证田块规则,便于耕作,并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c)项目区内单个泵站或变电设备的低压架空配电线路最大距离不得超过0.
2公里并保证电压降在5%以内,电杆高度应小于9m为宜;d)应采用避雷器和断路器等保护装置,确保线路运行安全;e)多方案应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择优选择.
5.
8田间道路工程规划5.
8.
1路线布置5.
8.
1.
1尽量少占农田,不宜破坏已有的各项建设工程.
5.
8.
1.
2平原地区,道路尽量短顺平直,在易受洪水浸没的地段,应尽量把路线置于高处,对常年积水洼地,应绕行或抬高路基.
在丘陵地区,应随地形变化而适当的弯曲.
5.
8.
1.
3道路布局应与田、林、村、渠、沟等布局相协调,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5.
8.
1.
4原有道路可利用的,应尽量维修利用,维修后的道路应达到相应的设计标准.
5.
8.
1.
5田间道布局应形成网状,具有完善的通达度,杜绝断头路.
5.
8.
1.
6项目区内外的主要道路应贯通,且与村庄干道相连.
5.
8.
2田间道5.
8.
2.
1田间道除用于运输外,还起田间作业供应线的作用.
其应能通行农业机械,平原地区一般采用5m路面,丘陵地区一般采用3m和4m的路面,田间道路面宽度不超过6m.
5.
8.
2.
2规划路基宽度应与项目区周边道路宽度相适应,但路基宽度最大不应大于7m.
5.
8.
2.
3土地整治项目田间道一般路面为泥结碎石路面,通村庄的田间道路根据项目区周边实际情况可铺设水泥路面.
5.
8.
2.
4田间道路面两侧路基应大于等于0.
5m,以便植树,或做成路肩.
5.
8.
2.
5主要田间道服务于一个或几个耕作田区,如有可能应尽量结合干支道布置,在其旁设偏道或直接利用干支道;如需另行配置时,应尽量设计成直线,并考虑使其能为大多数田区服务;当与其他田间道相交时,应采用正交,以方便畜力车转弯.
5.
8.
2.
6横向田间道一般应沿田块的短边布置.
在旱作地区,横向田间道也可布设在作业区的中间,沿田块的长边布设,使拖拉机两边均可进入工作小区以减少空行.
5.
8.
2.
7在有渠系的地区,要结合渠系布置.
宜按以下三种方案,横向田间道布置在斗沟靠农田一侧应符合图1(1)规定,横向田间道布置在斗渠与斗沟之间应符合图1(2)规定,横向田间道布置在靠近斗渠的一侧应符合图1(3)规定.
DB42/T681—201125图1横向田间道布置图5.
8.
2.
8梯田田间道多设置在沟边、沟底或山脊线上,宽3m~4m,转弯半径不小于8m.
5.
8.
2.
9如山底坡缓,路呈斜线形;如山高坡陡,路可成"S"形、"之"字形或者螺旋形迂回上山,在道路末端修建回车道.
见图2所示.
图2梯田田间道路布置图5.
8.
2.
10为方便错车,在田间道上每隔100m~200m设置一个错车道,错车道的位置应在行车视线内.
5.
8.
3生产路5.
8.
3.
1生产路一般设在田块的长边,其主要作用是为下地生产与田间管理工作服务.
5.
8.
3.
2平原区一般采用2m~3m路面;丘陵区一般采用1m~2m的路面.
5.
8.
3.
3规划路基宽度应与项目区周边道路宽度相适应,但路基宽度最大不应大于4m.
5.
8.
3.
4平原区旱地应不受灌溉条件的限制,田块宽度在300m以上的情况下,每个田块可设一条生产路.
如果田块宽度较小,应为100m~200m,可考虑每两个田块设一条生产路.
5.
8.
4下田埠下田埠的规划应满足机械和人力下田耕作,每个田块设置一处下田埠,宽度3m~4m,可采用板式或涵管结构.
5.
8.
5桥梁5.
8.
5.
1应根据道路工程所要跨越的河道、沟渠来确定位置,应注意建桥后保障行洪要求.
5.
8.
5.
2应选在河流的顺直部分及河道的稳定地段,以利桥的安全.
DB42/T681—2011265.
8.
5.
3桥位方向应与道路方向一致,避免斜交.
5.
8.
5.
4机耕桥、人行桥最大规划全长不应超过30m,单跨不超过6m,宽度与连接道路路面一致.
5.
9其他工程规划5.
9.
1农田防护林工程5.
9.
1.
1田块、沟渠、道路与防护林等项目的配置必须综合考虑并有机结合.
5.
9.
1.
2在旱作区,在田间道两侧植树,开排水沟,形成一路两林四沟,沟起排水、护林的作用.
为减少林带对作物遮阳,主要田间道和辅助田间道东西走向时,林带栽在道南,南北走向时,林带栽在道西,但在坡地上,道路应布置在林带上方,以保持路面干燥.
5.
9.
1.
3在灌溉区,一般田间道与林带设在灌水渠与排水沟之间,这样渠沟位于所服务田块的一侧,可以减少渠、沟与道路之间的交叉工程物,同时林带对路沟渠均起到良好的防护作用.
有一路两林两渠两沟的形式,也有一路两林一渠一沟的形式.
5.
9.
2治坡工程5.
9.
2.
1当坡面下部是梯田或林草,上部是坡耕地或荒坡时,应在其交界处布设截水沟.
5.
9.
2.
2当无措施坡面的坡长太大时,应在此坡面增设截水沟.
增设截水沟的间距宜为20m~30m,应根据地面坡度、土质和暴雨径流情况,通过设计计算具体确定.
5.
9.
2.
3蓄水型截水沟基本上沿等高线布设,排水型截水沟应与等高线取1%~2%的比降.
5.
9.
2.
4当截水沟不水平时,应在沟中每5m~10m修一高20cm~30cm的小土挡,防止冲刷.
5.
9.
2.
5排水型截水沟的排水一端应与坡面排水沟相接,并在连接处做好防冲措施.
5.
9.
2.
6排水沟一般布设在坡面截水沟的两端或较低一端,用以排除截水沟不能容纳的地表径流.
排水沟的终端连接蓄水池或天然排水道.
5.
9.
2.
7排水沟在坡面上的比降,根据其排水去处(蓄水池或天然排水道)的位置而定,当排水出口的位置在坡脚时,排水沟大致与坡面等高线正交布设;当排水去处的位置在坡面时,排水沟可基本沿等高线或与等高线斜交布设.
各种布设都必须做好防冲措施(铺草皮或石方衬砌).
5.
9.
2.
8梯田区两端的排水沟,一般与坡面等高线正交布设,大致与梯田两端的道路同向.
一般土质排水沟应分段设置跌水.
排水沟纵断面可采取与梯田区大断面一致,以每台田面块度为一水平段,以每台田坎高为一跌水,在跌水处做好防冲措施(铺草皮或石方衬砌).
5.
9.
2.
9蓄水池一般布设在坡面局部低凹处,与排水沟(或排水型截水沟)的终端相连,以容蓄坡面排水.
5.
9.
2.
10蓄水池的分布与容量,根据坡面径流总量、蓄排关系和修建省工、使用方便等原则,因地制宜具体确定.
一个坡面的蓄排工程系统可集中布设一个蓄水池,也可分散布设若干蓄水池.
5.
9.
2.
11蓄水池的位置,应根据地形有利、岩性良好(无裂缝暗穴、砂砾层等)、蓄水容量大、工程量小,施工方便等条件具体确定.
5.
9.
2.
12谷坊可以按建筑材料的不同分为几种类型,主要有土谷坊、石谷坊、混凝土谷坊等.
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
DB42/T681—2011275.
9.
2.
13谷坊坝址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a)谷口狭窄;b)沟床基岩外露;c)上游有宽阔平坦的贮沙地方.
5.
9.
3防护植草5.
9.
3.
1在有水土流失的荒地上采取人工种草措施,以防治水土流失.
5.
9.
3.
2人工种草防治水土流失的位置确定如下:a)陡坡退耕地,撂荒、轮荒地;b)沟头、沟边、沟坡;c)土坝、土堤的背水坡、梯田田坎;d)资源开发、基本建设工地的弃土斜坡;e)河岸、渠岸等地.
5.
10村庄整治村庄整治包括村前屋后的沟渠硬化、村前塘堰整治、村前村中路面硬化、村庄环境整治(包括公共晒谷场硬化、下水道工程、村庄绿化、堆沤池、无冲水公共厕所、墙体靓化)等.
5.
11原有工程设施利用5.
11.
1项目区内原有工程设施,在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中,凡是不影响规划的总体布局且可以修复利用的,应充分地修复利用.
5.
11.
2在不影响项目区整理规划方向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原有沟渠,以减少工程费用.
5.
11.
3与规划设计相符尚可利用的,应疏通修复;与现有规划严重不符,没有利用价值的废弃沟渠,可以考虑填埋平整以增加耕地.
5.
11.
4对于项目区内原有的干、支、斗级沟渠,废弃大沟渠和废弃坑塘的填埋平整,应秉承公众参与的原则,充分征求当地人民群众的意见.
5.
11.
5对于有泄洪功能而暂时废弃的沟渠,不得填埋.
5.
11.
6在可利用的原有沟渠上且可修复利用的原有水工建筑物(包括水闸、跌水、陡坡)应予以修复利用.
5.
11.
7对于渡槽、倒虹吸、涵洞等交叉水工建筑物的利用应考虑以下两方面:a)规划后的交叉条件是否存在;b)建筑物是否可以修复利用.
5.
11.
8在老井灌区,应将原有的机井纳入规划内容,提出合理配套、挖潜和测试改造方案,充分发挥原有机井的潜力,降低井灌成本.
DB42/T681—2011285.
11.
9对原有灌溉抽水站或排水抽水站应尽量利用.
若水泵、电动机(单机功率宜在155kw内)设备老化则须对其进行更新,对泵房、进出水口须维修加固和更新改造.
5.
11.
10项目区内原有公路一般不宜改变线路,渠道和排水沟应尽可能沿原有道路或平行道路布置,以减少交通建筑物,并利于田块规整.
5.
11.
11项目区内新近修建的、不影响总体规划布局的原有一般田间道或生产路等道路应考虑修复利用.
5.
11.
12原有防护林应予以充分利用,严禁毁坏;若防护林严重影响项目区的沟、路、渠以及田块的布置,应向林业管理部门申请批准后利用.
5.
11.
13原有水土保持工程应在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下修筑,若不是因为生产条件的改变而废止,应充分利用.
5.
12项目区外相关设施规划5.
12.
1位于项目区外且与项目区相连的2公里以内的原有灌排骨干渠系,是项目区主要灌溉水源或排水出路,因老化严重淤塞损坏,可进行疏竣、修复、改建,恢复引水或排水功能.
5.
12.
2位于项目区外同时又是项目区重要的灌排建筑物,如拦水溢流坝、抽水站、排水站、进水闸、渡槽、倒虹吸、涵管及塘坝等,因年久损坏、设备老化,可进行修复、改建、设备更新.
5.
12.
3位于项目区外2公里以内,属于项目区重要灌溉水源和排水出路的位置,经过方案比较和充分论证,可新建拦水坝、抽水站、排水站、引水闸、泄水闸及塘坝.
5.
12.
4位于项目区外2公里以内,为项目区对外连接的主要干道,因损坏严重,可进行修复利用.
5.
12.
5位于项目区外2公里以内,与外界主要道路未连通,可新建田间道.
5.
13规划方案选择5.
13.
1土地平整工程方案选择5.
13.
1.
1土地平整方案有整体平整和局部平整,在实施土地平整实践过程中由于整体平整工程量大,需要的工期长,而且有很多本不需要平整的地方进行平整,因而在土地平整时不予采用.
5.
13.
1.
2土地平整主要是指局部平整包括田块平整和格田平整,根据土地平整的要求,既要满足要求又要平整的工程量最小,考虑到施工地域和施工条件的限制一般采用格田平整.
5.
13.
1.
3在选择土地平整方案时,不能同时满足以上要求的应结合具体情况、以经济实用为准,因地制宜综合选用方案.
5.
13.
1.
4在进行土地平整工程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a)应考虑项目区的地形,平原地区和丘陵地区分别考虑.
平原地区可以考虑采用局部平整中的田块平整,丘陵地区根据地形特点可以采用小的格田平整;b)应考虑方便项目区的农田灌排等水利工程设施,土地平整最好保证灌水处位于高地,实现项目区自流灌溉;容泄区处于最低位置,保证水能自流排出,从而节省灌排的人力、物力和运行费用;c)要考虑整理后的田块适宜种植作物的特性和当地传统种植习惯;DB42/T681—201129d)在确定项目区土地平整方案时,最好能实现项目区土方挖填内部找平;e)在进行土地平整时,可以采取表土剥离的方法保护农田耕作层.
5.
13.
1.
5废弃坑塘和沟渠的平整采用就地平整的方法,平整分为降低田块高程余土填埋平整和外运土填埋平整两种.
具体过程是降低田块的设计高程,使挖填方之差等于或者略大于田块内要填坑塘的所需土方,最终以填方作为平整土方量,填挖方差作为填埋相应田块内废弃坑塘沟渠的填埋土方.
另外一种方法是由于各种原因降低田块高程不经济的,可以采用外运土填埋,从项目区外运土来填埋,而且要求有25cm的表土耕作层.
5.
13.
1.
6废弃居民点的平整可以采用就地平整的方法,最好和废弃沟渠配合平整,降低废弃居民点的高程,多余的土用来填埋地势较低的地方,然后从其它耕作层较厚的田块取表土进行平整.
使项目区的填挖土方尽量平衡.
5.
13.
2灌溉与排水工程方案选择5.
13.
2.
1在进行灌溉与排水工程规划时,不仅要考虑灌溉水源、灌溉渠系布置、排水沟系布置及容泄区等灌排本身因素,还要避免沟渠之间的交叉,沟渠与道路的交叉以及水工建(构)筑物与道路等工程的交叉问题,做到既经济,又合理.
5.
13.
2.
2灌溉渠道的结构选择可以为U形槽,也可为矩形渠.
U形槽渠道输水能力强,但施工技术要求高;矩形渠节约土地,但对其材质要求较高,单位造价高;梯形渠道占地面积大,土壤较好的质地可直接修土质渠道,造价低.
规划时,可在综合考虑灌溉方式、资金与出地率约束的基础上选择.
5.
13.
2.
3灌溉方式选择可采用续灌与轮灌.
续灌要求输水斗渠的横断面较大,但农渠的横断面减小;轮灌要求输水斗渠的横断面较小,但农渠的横断面增大.
在进行方案择优时,考虑作物灌溉制度和灌溉定额的同时,主要考虑斗渠与农渠的总投资额来决定.
若要实行喷滴灌,则可在方便施工、有利生产的条件下,考虑半固定式喷滴轮灌及干管与支管的变径问题,降低投资.
5.
13.
2.
4沟渠布置方式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a)平原地区田间沟渠系,可以采用灌排相邻、相间或沟渠兼用布置;b)丘陵地区田间沟渠系、岗田间农渠垂直于等高线沿塝田短边布置,可为双向控制和灌排兼用;c)冲田沟渠系布置可随地形在山坡来水较大的一侧沿山脚布置排水沟;山坡来水较小,地势较高的一侧,布置灌排两用渠,兼排山坡或塝田来水;d)在开阔的冲田地区,可在两侧塝脚布置排水沟,在冲田中间布置灌排两用渠,控制两侧冲田.
5.
13.
3田间道路工程规划选择在进行田间道路工程规划方案选择时应符合下列要求:a)尽量利用已有的等级公路或乡镇公路;b)设计的路面宽度满足当地农业生产的机械作业和出行的要求;c)保证项目区的机械设备的运输和当地的防洪排涝工作顺利开展;d)提高土地利用率,尽量"路行田块间,田在路两边",节约道路用地.
5.
13.
4其他工程规划选择DB42/T681—201130其他工程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和其他条件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在规划方案选择时应符合下列要求:a)防护林防风的大小与方向;b)林种选择可与当地的生产与生活相结合;c)水土保持选择的工程措施应投资省,效益大,水土保持效果显著.
5.
14权属调整5.
14.
1权属调整原则5.
14.
1.
1坚持公开、公平、透明、合理的原则.
5.
14.
1.
2坚持"参与整理各方原有面积基本不变"的原则,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5.
14.
1.
3坚持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原则.
5.
14.
2权属调整方案5.
14.
2.
1土地整治项目工程完成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对整治后的土地进行综合评价,作为整理后土地分配方案修正的依据.
5.
14.
2.
2土地整治后的农用地分配,坚持参与整治各方土地总面积不变和集中连片、便于利用的原则,参照土地综合评价结果,按项目区内各组织的原有土地比例,以典型田块为基本单元,根据路渠等线状地物重新调整权属界线,确认边界四至,埋设界桩.
5.
14.
2.
3土地整治后新增耕地可由原所有权主体承包给种粮大户或单位使用,实行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招标承包,但原所有权主体内有个人和单位拥有优先承包权.
5.
14.
2.
4县(市)、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根据土地分配结果进行权属调整,权属调整工作完成以后,依据[1995]国土资发第184号通知进行权属变更登记与核发土地证书.
5.
14.
2.
5涉及所有权调整的,由县(市)、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整治前的权属调整协议重新勘定地界,并登记造册,发放土地所有权证书.
5.
14.
2.
6涉及农民承包地调整的,由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据整治前与承包人签订的协议重新调整并登记造册.
5.
14.
2.
7针对部分乡镇农民经商办厂、原土地多转由他人耕种的状况,在尊重原土地承包者意愿的基础上,实行"留包转耕"的形式,明晰土地权属;整治后的土地根据整治前确认的土地面积按比例进行确权.
承包权不变,耕作权统一转包给种田大户.
5.
14.
2.
8土地权属变更后,要及时进行变更登记.
6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规范设计6.
1项目设计依据项目所在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组织相关部门及专家对项目规划方案进行评审后,依据本规范和国家相关行业规范进行项目设计.
6.
2项目设计内容DB42/T681—2011316.
2.
1确定工程设计的目标、任务.
6.
2.
2土地平整工程设计.
6.
2.
3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
6.
2.
4田间道路工程设计.
6.
2.
5其他工程设计.
6.
2.
6村庄整治工程设计.
6.
2.
7原有基础设施的改造利用设计.
6.
2.
8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6.
3资料收集6.
3.
1工程技术资料6.
3.
1.
1土地平整相关资料包括田块平整度、耕作层厚度、梯田区田坎材料等.
6.
3.
1.
2灌溉与排水设施资料包括沟渠、水工建筑物的利用状况、材料、建筑物参数等.
6.
3.
1.
3道路工程资料包括桥梁、田间道、生产路的利用状况、材料、建筑物参数等.
6.
3.
1.
4其他工程资料包括防护林、水土保持工程、草皮护坡、病虫害防治、土壤改良等相关资料.
6.
3.
1.
5村庄整治工程资料.
包括村庄内部道路及周边道路情况,村庄内部排污沟及排水出路现状,村前村后塘堰现状,空心村现状等.
6.
3.
1.
6水文气象资料包括降水量、蒸发量、气温、日照、积温、无霜期、冰冻、湿度、风力、风向、冰雹、河道的水位、流量、含沙量、水质及河道的特征(如长度、坡度、面积、流势等)等.
6.
3.
1.
7地形资料包括项目区地形组成(如山区、丘陵、平原、湖泊、洼地等)、植被、地势以及水土侵蚀状况等.
6.
3.
1.
8水文地质资料包括地下水类型、埋深、各含水层特征与厚度、水的化学性质、储量等.
6.
3.
1.
9工程地质资料包括构造、地层、岩性、地震记载、承压力等.
6.
3.
1.
10土壤资料包括土壤类型、理化性质、分布状况、土壤图、土壤盐碱化分布图等.
6.
3.
1.
11水文手册及水资源计算有关资料.
水文图表、作物灌溉制度、十年一遇一日或三日暴雨量、径流系数、农业灌溉、排水试验成果等.
6.
3.
1.
12水利区划报告、农业区划报告、交通规划等.
6.
3.
2社会经济资料6.
3.
2.
1统计年鉴.
6.
3.
2.
2乡镇社会经济统计年报.
6.
3.
2.
3水利设施管理资料,项目区内现有的各类水利工程设施近几年来管理维修及效益变化情况.
6.
3.
2.
4其他特定资料.
指各种设计标准条件下的相关资料.
DB42/T681—2011326.
3.
3图件资料6.
3.
3.
1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图1:10000.
6.
3.
3.
2项目区实测现状图1:1000~1:5000.
6.
3.
3.
3项目区规划图1:1000~1:5000.
6.
3.
3.
4县、乡土地利用规划图1:10000~1:50000.
6.
3.
4资料分析整理6.
3.
4.
1原始资料的审核应审查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计量单位的规范性等.
6.
3.
4.
2数据资料初步计算、整理、汇总.
6.
3.
4.
3对土地整治项目区的自然条件、土地质量、社会需求、经济建设需要、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等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工程设计的目标、任务和要求.
6.
4土地平整工程设计6.
4.
1耕作田块设计根据规划要求,耕作田块设计要素见附录B.
6.
4.
2平原地区耕作田块内部设计6.
4.
2.
1平原地区水田内部宜采用格田形式.
格田设计应保证排灌畅通,灌排调控方便,并满足水稻作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水份的需求.
格田内部凹凸高差在±5cm以内,长度宜保持在60m~140m,宽度在30m~50m.
格田之间以田埂为界,田埂应采用土质,埂高宜为25cm~30cm,埂宽宜为30cm~40cm.
6.
4.
2.
2平原地区旱地田面坡度应限在1:1000以内.
6.
4.
3梯田设计6.
4.
3.
1梯田布局应符合下列要求:a)梯田的设计应根据地形、坡度、土质等具体情况,以方便耕作,节省用工、保证田坎安全为原则,上下左右兼顾,采取大弯就势,小弯取直的办法,尽量集中;b)梯田类型的选取,应综合考虑地形、土壤、气候和生产基础等因素,因地制宜.
6.
4.
3.
2水平梯田田坎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a)梯田田坎设计原则:1)保水性能高;2)便于田间通行;3)安全稳定;4)占地少;5)用工省;6)因地制宜选择田坎材料.
DB42/T681—201133b)梯田田面宽度、田坎高度、田坎占地宽、田坎占地各要素(如图3所示)可通过下列公式计算:田面宽度:)(ctgctgaHB田坎高度:田坎占地宽:ctgHb2田坎占地(%):式中:L——斜坡距离,m;B——田面宽,m;b——田坎占地宽,m;d——田埂顶宽,m;D——田埂底宽,m;H——田坎高,m;图3水平梯田断面图h——田埂高,m;——地面坡度(°);——田坎侧度(°);c)梯田田坎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土质粘着力愈小或田坎愈高,田坎外侧应愈缓,水平梯田断面尺寸应符合表2规定.
田坎稳定性要求按力学方法计算;%10022bBbctgctgaBaLHsin222图1水平梯田断面图DB42/T681—201134表2水平梯田断面尺寸参考值表地面坡度θ(°)田面净宽B(m)田坎高度H(m)田坎坡度α(°)1°~5°10~150.
5~1.
290°~85°6°~10°8~100.
7~1.
890°~80°10°~15°7~81.
2~2.
285°~75°15°~20°6~71.
6~2.
675°~70°20°~25°5~61.
8~2.
870°~65°注:本表中的田面宽度和田坎坡度适用于土层较厚地区和土质田坎,土层较薄地区其田面宽度应根据土层厚度适当减少.
2)田边蓄水埂可设计为高0.
3m~0.
5m,顶宽0.
3m~0.
5m,内外坡比约1:1;在多雨地区,梯田内侧应有排水沟,其具体尺寸根据各地降雨、土质、地表径流情况而定.
d)水平梯田土方量计算挖填方相等时单位面积水平梯田土方量计算:HV5.
1249式中:V——每公顷梯田的平整土方量,m3;H——田坎高,m.
计算土方量时,当梯田宽度超过挖掘机机臂或填挖量不相等时,应计算土方搬运工程量,符合GB/T16453.
1-2008的规定.
6.
4.
3.
3坡式梯田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a)等高沟埂间距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1)每两条沟埂之间的斜坡田面(BX)应有足够的宽度,以满足耕作的需要;2)根据地面坡度情况,一般是地面坡度越陡,沟埂间距越小;地面坡度越缓,沟埂间距越大;3)根据地区降雨情况,一般是雨量和强度大的地区;4)沟埂间距应小些,雨量和强度小的地区沟埂间距应大些;5)根据耕地土质情况,一般是土壤颗粒中含砂粒较多、渗透性较强的,沟埂间距应大些;土质粘重、渗透性较差的,沟埂间距应小些;6)具体设计时,根据以上几方面不同条件,经综合分析,确定沟埂间距.
同时可参考当地水;7)梯田断面设计的BX值,并考虑坡式梯田经过逐年加高土埂,最终变成水平梯田时的断面,应与一次修成水平梯田的断面相近.
b)等高沟埂断面尺寸的确定:1)沟埂的基本形式应采取埂在上、沟在下,从埂下方开沟取土,在沟上方筑埂,以有利于通过逐年加高土埂,使田面坡度不断减缓,最终变成水平梯田;DB42/T681—2011352)埂顶宽30cm~40cm,埂高50cm~60cm,外坡1:0.
5(如图4所示),内坡1:1;3)土埂应能拦截两埂坡面所产生的地表径流与泥沙,多雨地区土埂不能全部拦蓄的,应结合坡面小型蓄排工程,妥善处理多余的径流与泥沙;4)当土埂上方由于泥沙淤积导致容量减少时,应及时从下方取土加高土埂,保持初修的尺寸和容量.
图4坡式梯田断面图6.
4.
4田面高程设计6.
4.
4.
1地形起伏小、土层厚的旱涝保收农田田面设计高程根据土方挖填量确定.
6.
4.
4.
2以防涝为主的农田,田面设计高程应高于常年涝水位0.
2m以上.
6.
4.
4.
3地形起伏大、土层薄的坡地的田面高程应因地制宜.
6.
4.
4.
4地下水位较高的农田,田面设计高程应高于常年地下水位0.
8m以上.
6.
4.
4.
5耕作田块田面高程应满足农作物排渍的要求,即田面高程≥(田块最高地下水位高程+设计排渍深度),水田设计排渍深度可取0.
6m,旱地设计排渍深度可取0.
8m.
6.
4.
5田面平整标准6.
4.
5.
1满足田面平整度的要求,平整后水田格田田面凹凸高差应控制在±5cm以内;旱地田面坡度应限制在1:1000以内.
6.
4.
5.
2满足相邻田块高差的要求,田块高差应根据自然地形来确定并考虑满足灌排的要求.
平原地区相邻田块高差宜为0.
2m~0.
3m;丘陵地区的田块高差的设计除了要满足灌排要求外,还要有利于水土保持和表土利用,相邻田块的高差应小于2m,以0.
5m~1.
5m为宜.
6.
4.
5.
3满足单个田块内部挖、填土方尽量平衡的要求,田块平整整体上是要做到单个田块内部土方挖、填方平衡,挖方等于填方,但对于要通过田块平整余土填埋坑塘的,应使挖方大于填方,挖、填方之差等于或略大于要填坑塘所需要的土方,余土用于填塘,预算时用填方作为平整土方,以防与废弃坑塘填埋土方重复计算.
6.
4.
5.
4满足田面高程规划设计的要求,平整的格田或田块在规划图上应标注设计高程.
6.
4.
6土地平整方法6.
4.
6.
1土地平整主要包括田块平整和格田平整,根据土地平整的要求,既要满足要求又要平整的工程量最小,考虑到施工地域和施工条件的限制一般采用格田平整.
DB42/T681—2011366.
4.
6.
2废弃坑塘和沟渠的平整采用就地平整的方法.
具体过程是降低田块的设计高程,使挖填方之差等于或者略大于田块内要填坑塘的所需土方,最终以填方作为平整土方量,填挖方差作为填埋相应田块内废弃坑塘沟渠的填埋土方.
另外一种方法是由于各种原因降低田块高程不经济或不能满足灌排布局要求,可以采用外运土填埋,从项目区外运土来填埋,而且要求有25cm的表土耕作层.
耕作层以下土层碾压参考湖北省土地整理工程质量检验标准4.
4.
1.
5执行.
6.
4.
6.
3废弃居民点的平整可以采用就地平整的方法,最好和废弃沟渠配合平整,降低废弃居民点的高程,多余的土用来填埋地势较低的地方,然后从其它耕作层较厚的田块取表土进行平整,使项目区的填挖土方尽量平衡.
6.
4.
7土方调配6.
4.
7.
1挖方与填方平衡,在挖方的同时进行填方,减少重复倒运.
挖(填)方量与运距的乘积之和尽可能为最小,即运输路线和路程合理,运距最短,总土方运输量或运输费用最小.
6.
4.
7.
2合理保留表层耕作土,避免因取土或弃土降低耕地质量.
分区调配应与全场调配相协调,避免只顾局部平衡,任意挖填而破坏全局平衡.
6.
4.
7.
3土方调配应考虑近期施工与后期利用相结合.
工程分期分批时,先期工程的土方余额应结合后期工程的需要而考虑其利用数量堆放位置,以便就近调配,堆放位置应为后期工程创造条件,力求避免重复挖运,先期工程若土方不足时,可以由后期工程的余土补充.
6.
4.
7.
4调配应与地下构筑物的施工相结合,若地下设施需要填土,应留土回填.
调配区划分还应尽可能与大型地下建筑物的施工相结合,避免土方重复开挖.
6.
4.
7.
5选择恰当的调配方向、运输路线.
做到施工顺序合理,土方运输无对流和乱流现象,同时便于机械化施工,使土方机械和运输车辆的功效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6.
4.
7.
6土方调配步骤如下:a)划分调配区,在平面图上先划出挖填区的分界线,并在挖方区和填方区适当划出若干调配区,确定调配区的大小和位置.
划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调配区的划分应与平整田块的平面位置相协调,并考虑它们的施工顺序;2)调配区的大小应满足土方施工用主导机械的行驶操作要求;3)调配区的范围应和土方工程量计算用的方格网相协调,通常可由若干个方格组成一个调配区;4)当土方运距较大或场地范围内土方不平衡时,可考虑就近借土或弃土,此时一个借土区或一个弃土区可作为一个独立的调配区.
b)计算各调配区的土方量并标明在图上;c)计算各挖、填方调配区之间的平均运距;d)确定土方最优调配方案:注:对于线性规划中的运输问题,可以用"表上作业法"来求解,使总土方运输量为最小值,即为最优调配方案.
miijnjijXLV11DB42/T681—201137e)绘出土方调配图应根据以上计算,标出土方调配方向、土方数量及运距(平均运距再加施工机械前进、倒退和转弯必需的最短长度).
注:土方运距是按机械行走的最短路径计算的,并不是简单的量几何中心的直线距离,例如汽车运土运距是按汽车行走的最短田间道长度计取的.
6.
4.
8耕作层剥离土地平整时,为保护耕作层土壤免遭破坏,在土地平整前将耕作层土壤先移开,待土地平整后再回填.
田块内部高差在30cm以内时,土地平整前可不进行表土剥离.
需要进行剥离的田块,表土层剥离厚度一般以0.
2m~0.
3m为宜.
6.
4.
9表土回填率指将表土收集并用作开发整理后耕地耕作层的表土占开发整理前总表土的体积之比.
一般要求达到80%~90%.
表土回填按推松土计算.
6.
4.
10土地平整计算方法选择6.
4.
10.
1土方量计算方法,可采取土地平整传统的计算方法:方格网法、横断面法、散点法和田块归并法.
6.
4.
10.
2土地平整计算方法的选择原则:a)计算可采取根据地形、平整田块的形状、土地平整挖填深度和图件精度来选择;b)量计算方便、准确.
6.
4.
10.
3土地平整计算方法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a)地形比较复杂、田块平面形状比较方正的情况下,适宜选择方格网法;b)地形起伏变化较大地区,或者挖填深度较大又不规则的地区适宜选择横断面法;c)地形虽然有起伏,但变化比较均匀,不太复杂的地形适宜选择散点法;d)地形较平坦,但田埂凌乱,经整理后形成标准田块,适宜选择田块归并法.
6.
5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6.
5.
1一般规定6.
5.
1.
1灌溉与排水工程中涉及到的各种建筑设施均应符合相关技术规范.
6.
5.
1.
2灌溉与排水工程中涉及到的各种建筑设施的防洪标准均为20年一遇,排涝标准均为10年一遇.
6.
5.
1.
3灌溉与排水工程中建筑设施的结构形式应根据工程特点、作用和运行要求,结合当地建筑材料来源和施工条件等因地制宜选定.
6.
5.
1.
4灌溉类建筑设施应按设计流量设计,按加大流量验算;排水建筑物可只按设计流量设计.
6.
5.
1.
5对各种可替代性单项工程的选择应该充分考虑因地制宜和经济合理的原则.
6.
5.
1.
6充分利用原有灌排水系.
对于项目区内原有的干、支、斗级沟渠,与规划设计相符尚可利用的,应疏通修复;与现有规划严重不符,没有利用价值的废弃沟渠,可以考虑填埋平整以增加耕地.
废DB42/T681—201138弃大沟渠和废弃坑塘的填埋平整,应秉承公众参与的原则,充分征求当地人民群众的意见.
对于有泄洪功能而暂时废弃的沟渠,不得填埋.
6.
5.
1.
7要求灌得进,排得出.
灌溉要确保有水源,排水要确保有出路.
为了切实保证水源和排水通畅,可以对项目区外一定距离内的重要引水渠道和排水通道进行修复疏通.
6.
5.
1.
8沟渠布局时要充分比较论证各种方案,尽量避免排灌死角.
6.
5.
1.
9湖北省江汉平原地区,原有灌排系统多采用灌排合一方式,且较为完善,根据充分利用原有水利设施和因地制宜的原则,斗沟渠宜采用灌排合一的布置方式.
农沟渠一般要求灌排分离,必要时根据具体情况可采用灌排合一渠的布置形式.
丘陵地区的沟渠布置要根据地形,既可灌排分离布置,又可灌排合一布置.
6.
5.
2灌溉工程技术要求6.
5.
2.
1灌溉应符合以下规定:a)灌溉工程参照GB50288执行;b)灌溉保证率以正常供水年的年数占总年数的百分比表示,可采用经验频率法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p——灌溉保证率,%;m——灌溉设施能保证正常供水的年数;n——计算系列的总年数.
土地整治工程根据不同的地形地类和灌溉方法,按照灌溉水资源供需状况确定灌溉保证率,具体要求如表3所示.
表3灌溉设计保证率表地形地类灌水方法灌溉设计保证率(%)平原水田地面灌溉85~95旱地地面灌溉80~90喷灌、微灌90~95丘陵水田地面灌溉80~90旱地地面灌溉75~85喷灌、微灌90~95注:作物经济价值较高的地区,宜选用表中较大值;作物经济价值不高的地区,可选用表中较低值.
c)灌溉工程永久性水工建筑物防洪标准应按照SL252的相关规定执行.
根据土地整治工程建筑物级别为4~5级,土地整治灌溉工程永久性水工建筑物的防洪标准设为20年一遇;d)灌溉水质标准1)以地面水、地下水或处理后的城市污水与工业废水作为灌溉水源时,其水质均应符合GB5084的规定;%1001nmpDB42/T681—2011392)灌区内外农田、城镇及工矿企业排入灌排沟渠的地面水和污水水质必须符合GB3838和GB8978的规定;回灌地下水的水质除应符合上述规定外,尚应符合GB5084的规定;3)在作物生育期内,灌溉时的灌溉水温与农田地温之差宜小于10℃,水稻田灌溉水温宜为15℃~35℃.
6.
5.
2.
2灌溉制度参照表4执行:表4作物灌溉制度基本要素表项目类型水稻旱作早稻中稻晚稻棉花玉米小麦泡田定额m3/亩60~9080~12040~60每次灌水量m3/亩20~3025~4020~4030~4030~5030~70灌水延续天数7~87~107~87~107~107~10灌溉定额m3/亩湿润年份200~300250~400250~35030~10040~10090~150中等年份250~350350~450300~40050~150100~150120~220干旱年份300~400400~650350~50080~200150~200200~3006.
5.
2.
3灌水率灌水率应分别根据灌区各种作物的每次灌水定额逐次进行计算.
作物的净灌水模数的计算公式为:式中:q——作物的净灌水模数,m3/s/亩;m——作物净灌水定额,m3/亩;a——该作物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t——每天灌水时间,一般自流灌溉取24h,提水灌溉取20h~22h;T——允许灌水的延续天数,d.
6.
5.
2.
4水资源平衡分析根据灌区天然降水和外来水源形成的有效供水和灌溉需水过程推算补水过程.
最终求得最大月需水量和年总补水量,进而求得水源工程的最大引水流量和总引水量.
水资源平衡分析详见5.
4.
4.
6.
5.
2.
5灌溉方法与灌水技术a)我省灌溉方法主要有地面灌溉、畦灌、微畦灌等,基本农田主要采用地面灌溉、淹灌、沟灌、畦灌.
丘陵地区也有采用低压管道灌溉;b)喷灌设计应符合GB/T50085的规定;微灌设计应符合GB/T50485的规定;低压灌溉灌溉设计应符合GB/T50363的规定.
tTam3600qDB42/T681—2011406.
5.
2.
6淹灌a)淹灌主要适用于灌溉水稻及冲洗改良盐碱地.
淹灌根据作物不同生育期,应符合淹灌水层标准;b)淹灌设置应为:1)平原格田形状一般呈长方形或方形,宽30m~50m,长120m左右,面积0.
2hm2~0.
4hm2;2)丘陵区格田平行等高线布置,宽5m~40m,长50m~100m,面积0.
025hm2~0.
4hm2,田埂高度0.
5m~1.
5m,宽度0.
3~0.
5m;3)我省少量需要冲洗改良盐碱土的地区,多采用长50m~100m,宽10m~20m,面积0.
05hm2~0.
2hm2的格田.
6.
5.
2.
7喷灌的技术指标主要有:a)喷灌强度喷灌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喷洒在单位面积上的水量,即单位时间内喷洒在灌溉土地上的水深,用mm/h表示.
具体技术要求用平均喷灌强度来表示:Aqp1000,lbA式中:η——喷灌水的有效利用系数,一般取0.
90~0.
95;p——单个喷头的平均喷灌强度,mm/h;q——单个喷头的流量,通过选择喷头型号确定,m3/h;A——单个喷头控制面积,m2;l——喷头间距,m;b——支管间距,m.
喷灌强度与土壤的类型有关,喷头允许最大喷灌强度应符合表5规定.
表5允许喷灌强度土壤类别允许喷灌强度(mm/h)砂土20砂壤土15壤土10粘土8b)喷灌均匀度喷灌均匀度是指在灌溉面积上水量分布的均匀程度.
固定式喷灌系统设计喷洒均匀系数要高于0.
8.
具体技术要求用喷洒平均系数来表示:000pppKDB42/T681—201141式中:K——喷洒均匀系数;0p——喷灌强度的平均偏差;p0——整个喷灌系统的平均喷灌强度;pi——各点的喷灌强度;n——观测计算喷灌强度的点数.
喷灌均匀度还可以通过选择的喷头所能喷射的设计射程进行组合,图形既不能出现空白,也不能过分重叠,这样组合良好的图形也满足喷灌均匀度.
c)喷灌雾化度1)喷灌雾化度的具体技术要求常用水滴直径和设计雾化指标来表示;2)水滴直径是指落在地面或作物叶面上的水滴直径.
一般要求远处平均水滴直径为1mm~3mm;3)设计雾化指标一般用反映水滴直径大小的雾化指标来表示,在实践中常用H/d的值来量化确定.
H指喷头的工作压力,以米为单位;d指喷头直径,以毫米为单位.
设计雾化指标的取值要求应符合表6.
表6设计雾化指标作物种类喷头型号雾化指标(H/d)备注蔬菜PY115≥6000PY130以上不宜用于蔬菜PY120≥5000PY130≥1000大田作物PY130≥3000PY140≥25006.
5.
2.
8微灌其特点是将灌溉水加压、过滤,必要时连同化肥一起通过低压管道(多为塑料管)直接送到每一棵作物的根部附近,并通过施水器(滴头、微喷头等)将水散布在作物的根区,湿润根部的土壤.
6.
5.
2.
9微灌系统的水利用系数可高达95%以上.
6.
5.
3渠道设计6.
5.
3.
1渠道设计应参照GB50288执行.
6.
5.
3.
2灌溉渠道分为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毛渠五类渠道.
农渠是灌区内最末级的固定渠道,毛渠是临时渠道,一般由农民根据田块耕种及分割情况灵活布置,部分为了突出土地整治的田间布局的示范作用的典型田块可列入项目投资范围,毛沟毛渠在丘陵区应采用相邻布置,平原地区宜采用相间布置,以节约占地.
npppnii100DB42/T681—2011426.
5.
3.
3土地整治工程主要改善斗渠和农渠两级渠道,在项目区连片建设面积大于1万亩,并且水源或泄水等出现重大障碍的情况下,可以对部分支沟支渠进行维护.
6.
5.
3.
4田间排灌沟渠的控制范围如表7所示:表7田间排灌沟渠控制范围参考值沟渠类别控制面积(亩)长度(m)间距(m)斗500~30001000~3000300~700农15~300100~700100~300注:平原地区选用较大值,丘陵地区选用较小值,旱作区选用大值,水田区选用小值.
6.
5.
3.
5灌溉方式有续灌与轮灌两种.
斗渠多实行续灌;农渠实行续灌也可轮灌,但通常采用轮灌设计.
6.
5.
3.
6经衬砌硬化的斗、农两级渠道水利用系数经验数据应符合表8规定.
表8渠道水利用系数表(衬砌斗、农渠)地形地类灌水方法渠道水利用系数平原水田地面灌溉0.
85~0.
90旱地地面灌溉0.
70~0.
90喷灌、微灌0.
90~0.
97丘陵水田地面灌溉0.
75~0.
85旱地地面灌溉0.
70~0.
85喷灌、微灌0.
90~0.
976.
5.
3.
7渠道横断面应根据灌溉面积,沿线地形、地质条件、施工难易程度以及边坡稳定的需要等因素,按接近水力最佳断面的要求进行设计.
6.
5.
3.
8土渠、石渠宜采用梯形断面,混凝土渠宜采用矩形、U型断面,预制水泥块(板)渠道宜采用梯形断面.
6.
5.
3.
9渠道材料应根据渠道类型、断面结构、流速流量、施工难易程度、使用寿命及当地的实际条件等因素确定.
一般斗渠多用浆砌石或混凝土材料,浆砌石宜做成梯形断面,混凝土宜做成矩形断面,农渠多用混凝土材料,宜做成矩形、U型断面,现浇混凝土必须振捣,预制块衬砌必须先做水泥砂浆找平层,以保证使用寿命.
考虑到砖的冻胀性和使用寿命等因素,尽量少采用砖做渠道衬砌材料,同时必须考虑当地材料来源和习惯做法.
6.
5.
3.
10渠道具体材料和衬砌厚度的关系,应符合表9规定.
DB42/T681—201143表9渠道材料和衬砌结构的适宜厚度表防渗衬砌结构类别适宜衬砌厚度(cm)土料灰土、三合土10~20砌石浆砌块石30~40浆砌卵石15~20埋铺式膜料(土料保护层)塑料薄膜0.
018~0.
022膜料下垫层(粘土、砂、灰土)3~5膜料上土料保护层(夯实)40~60混凝土现场浇筑(未配置钢筋)8~15现场浇筑(配置钢筋)10~15预制铺砌(包括U型槽)5~8砌砖水泥砂浆砌砖,面层水泥砂浆抹面12~376.
5.
3.
11刚性材料渠道防渗层应设置伸缩缝.
砌缝宜用梯形或矩形缝,缝宽1.
5cm~2.
5cm.
防渗渠道在边坡防渗层顶部应设置混凝土压顶,宽度为15cm~30cm,厚度为6cm~10cm.
6.
5.
3.
12防渗渠道伸缩缝间距,应符合表10规定.
表10防渗渠道伸缩缝间距防渗渠道类别防渗材料和施工情况纵向伸缩缝间距(m)横向伸缩缝间距(m)土料灰土,现场浇筑三合土或四合土,现场浇筑583~54~6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现场浇筑素混凝土,现场浇筑素混凝土,预制铺砌107106~105~86~10砌石浆砌石只设置沉降缝(5~20)6.
5.
3.
13末级固定渠道底宽不小于0.
3m~0.
5m.
6.
5.
3.
14渠底比降应符合以下规定:a)在坡度均匀的渠段内,两端渠底高差和渠段长度的比值称为渠底比降.
土渠的渠底比降应符合表11选择;表11土渠渠底比降参考表地形渠道级别渠底比降平原斗渠1/2000~1/5000农渠1/1000~1/2000丘陵斗渠1/2000~1/5000农渠1/400~1/2000b)根据地形情况,硬化渠道的渠底比降可适当放宽,丘陵地区最大可达1/50.
在局部坡度大的地方,应设置跌水或陡坡连接上下渠道.
6.
5.
3.
15渠床糙率系数渠床糙率系数n是反映渠床粗糙程度的技术参数.
设计时可参考下列表12、表13、表14选择.
DB42/T681—201144表12土渠糙率系数表流量范围(m3/s)渠槽特征糙率系数n>1平整顺直,养护良好0.
0225平整顺直,养护一般0.
0250渠床多石,杂草丛生,养护较差0.
02751.
512~1515~2020~306.
6.
2.
4排水管道的比降应满足管内最小流速不小于0.
5m/s的要求.
管内径小于100mm时比降可取1/300~1/600;管内径大于100mm时,比降可取1/1000~1/1500.
地形平坦地区吸水管首末端高差不宜大于0.
4m,如比降不符合上述要求,可适当缩短吸水管长度.
6.
6.
2.
5排水管材选择.
过去多为竹管、瓦管、陶土管、混凝土管和水泥管等,现在也可采用塑料管,有光滑硬塑料管和双螺旋波纹塑料管两种.
6.
6.
2.
6滤水层应符合下列要求:DB42/T681—201156a)管壁进水的暗管,在整个管周围做滤水层;由接头缝隙进水的暗管,仅在接头处做滤水层;b)滤料可用秸秆、锯末、稻草、稻壳、棕皮、煤渣、粗砂、砾石和小卵石等;c)外包滤料的渗透系数应比周围土壤大10倍以上;d)外包滤料的厚度可根据当地实践经验选取.
散铺外包滤料的压实厚度,在土壤淤积倾向较重的地区,不宜小于8cm;在土壤淤积倾向较轻的地区,宜为4cm~6cm;在土壤无淤积倾向的地区,可小于4cm.
6.
6.
2.
7检修井应符合下列要求:a)吸水管长度超过200m或集水管长度超过300m时宜设检修井;b)集水管穿越道路或渠、沟的两侧应设置检修井.
集水管纵坡变化处或集水管与吸水管连接处也应设置检修井;c)检修井间距不宜小于50m,井径不宜小于80cm,井的上一级管底应高于下一级管顶10cm,井内应预留20cm~30cm的沉沙深度;d)明式检修井顶部应加盖保护,暗式检修井顶部覆土厚度不宜小于50cm.
6.
7泵站工程6.
7.
1泵站设计应符合GB/T50265的规定,还应符合GB50288的相关规定.
泵站主要建筑物的设计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
6.
7.
2固定式泵房类型按基础型式分为分基型泵房、干室型泵房、湿室型泵房.
6.
7.
2.
1分基型泵房宜安装卧式离心泵或混流泵机组,机组容量较小,用于小流量高扬程的灌溉泵站.
6.
7.
2.
2干室型泵房用于泵房部分挡水的灌排泵站.
6.
7.
2.
3湿室型泵房用于平原区低扬程较大流量排水泵站.
6.
7.
3自流灌溉困难,分布分散,面积较小的地块宜采用移动式抽水方式,需要设置抽水平台和集水池.
6.
7.
4配套安装连接管,修建出水池,并做好出水池与灌溉渠道的连接.
6.
7.
5泵房结构布置必须满足泵房内机电设备布置、安装、运行和检修的要求,并应符合通风、采光、防火、防噪声等要求.
6.
7.
6湖北省土地整治项目用于灌溉和排水的水泵,主要有离心泵、混流泵和轴流泵,机井中使用的水泵多为多级离心泵和潜水泵.
各种泵型的主要特点见表25,应根据项目区的具体情况来选择.
DB42/T681—201157表25常用泵型特点泵型离心泵混流泵轴流泵电动潜水泵比转速40~300300~500>500____扬程(m)10~2005~301~153~65口径(mm)40~600100~700150~80040~400流量流量小,从零流量到大流量均能运转流量较大,从零流量到大流量均能运转流量大,不能在小流量区运行,在小于设计流量60%以下运转时性能很差流量较大轴功率变化具有上升型功率曲线,零流量时功率最小具有平坦的功率曲线,电机始终能满载运行具有陡降型功率曲线,零流量时功率最大_____效率变化高效率范围广,能适应扬程变化高效率范围广,能适应扬程变化高效率范围窄,扬程变化后效率很快降低高效率范围广,能适应扬程变化气蚀性能气蚀性能好气蚀性能好气蚀性能差气蚀性能好结构与重量同口径时,结构复杂,重量大,价格贵同口径时,结构简单,重量较大,价格较贵同口径时,结构简单,重量轻,价格便宜同口径时,结构简单,重量轻,体积小维修保养较易较易较麻烦较易适用范围丘陵灌溉、机井提水灌溉排水皆宜平原排水为主机井提水、深水取水、灌溉排水皆宜(不建泵房)6.
7.
7泵站动力设备6.
7.
7.
1根据所选水泵的特点与性能,确定电动机的额定电压、单机容量.
6.
7.
7.
2动力机主要有电动机和柴油机两种.
动力设备选型主要依据水泵的转速、轴功率、传动方式、能源供应条件和泵站运行要求等,优先采用电动机,偏远分散的泵站可采用柴油机.
6.
7.
7.
3泵站选用的动力机与主泵应配套合理.
200kW以下的电动机额定电压一般采用380V,土地整治一般单机容量控制在155kw以下为宜.
高压线路架线距离应在2公里以内.
6.
7.
7.
4所需动力机的功率N机也可用下式计算:,柴油机,电动机传机传机75102HQrKNHQrKN式中:N机——所需动力机的功率,电动机的单位为千瓦,柴油机的单位为马力;r——水的容重,kg/m3;Q——水泵流量,m3/s;H——水泵总扬程,m;DB42/T681—201158η——水泵效率,可查不同型号水泵性能资料获得;η传——传动效率,一般取0.
9~0.
98;K——备用功率系数,根据水泵轴功率的大小而定,电力机可采用1.
05~1.
3,柴油机可采用1.
15~1.
5,具体取值参照表26:表26备用功率系数K值表水泵轴功率5~1010~5050~100>100K(电动机,千瓦)1.
3~1.
151.
15~1.
101.
10~1.
051.
05K(柴油机,马力)1.
5~1.
31.
3~1.
21.
2~1.
151.
156.
7.
8排灌用泵主要采用直接传动方式.
各种传动方式传动效率参照表27.
表27传动效率表传动方式联轴器直联齿轮减速液力偶合器平皮带三角带斜齿轮1级伞齿轮1级行星齿轮1级传动效率1.
00.
95~0.
970.
93~0.
960.
95~0.
980.
95~0.
970.
9~0.
950.
9~0.
966.
7.
9泵站电气设备设计6.
7.
9.
1确定电力排灌设备总容量、受载系数和同时率,计算负荷量.
合理布设变电站,确定主容量和电压等级,确定馈线分布、负荷分配及保护方式,保证经济、有效、安全供电.
6.
7.
9.
2变电设备范围包括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母线、电力电缆等.
6.
7.
9.
3电力泵站中一般使用配电变压器.
变电器容量选择应根据泵站内电机容量和照明用电的数值,参照表28选取,也可用经验公式计算:)(25.
1MSNS式中:S——变压器计算容量,kVA;∑N——泵房内电动机总功率,kW;SM——站内外照明等电器的总负荷,kW.
表28变压器容量选取表电机与照明功率(KW)变压器容量(KVA)电机与照明功率(KW)变压器容量(KVA)1200.
03081~1200.
02541~800.
02021~410.
01530>30>30耕作层剥离厚度(cm)20~3020~3020~30表土回填率(%)80%~90%80%~90%80%~90%土地翻耕遍数(次)111土壤有机质恢复程度(%)≥85≥85≥85DB42/T681—2011103附录C(规范性附录)土地利用布局图例表C.
1给出了土地利用布局图例.
表C.
1土地利用布局图例DB42/T681—2011104DB42/T681—2011105附录D(规范性附录)土地整治工程布局图例表D.
1给出了土地整治工程布局图例.
表D.
1土地整治工程布局图例DB42/T681—2011106DB42/T681—2011107附录E(规范性附录)常用建筑材料符号表表E.
1给出了常用建筑材料符号.
表E.
1常用建筑材料符号表土工织布橡胶砖砌体二期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浆砌干砌条石浆砌干砌块石混凝土夯实土天然土壤岩石1110987654321图例名称序号图例名称序号

Sharktech云服务器35折年付33美元起,2G内存/40G硬盘/4TB流量/多机房可选

Sharktech又称SK或者鲨鱼机房,是一家主打高防产品的国外商家,成立于2003年,提供的产品包括独立服务器租用、VPS云服务器等,自营机房在美国洛杉矶、丹佛、芝加哥和荷兰阿姆斯特丹等。之前我们经常分享商家提供的独立服务器产品,近期主机商针对云虚拟服务器(CVS)提供优惠码,优惠后XS套餐年付最低仅33.39美元起,支持使用支付宝、PayPal、信用卡等付款方式。下面以XS套餐为例,分享产品配...

wordpress简洁英文主题 wordpress简洁通用型高级外贸主题

wordpress简洁英文主题,wordpress简洁通用大气的网站风格设计 + 更适于欧美国外用户操作体验,完善的外贸企业建站功能模块 + 更好的移动设备特色模块支持,更高效实用的后台自定义设置 + 标准高效的代码程序功能结构,更利于Goolge等国际搜索引擎的SEO搜索优化和站点收录排名。点击进入:wordpress简洁通用型高级外贸主题主题价格:¥3980 特 惠 价:¥1280安装环境:运...

月神科技 国内上新成都高防 全场八折促销续费同价!

月神科技是由江西月神科技有限公司运营的一家自营云产品的IDC服务商,提供香港安畅、香港沙田、美国CERA、成都电信等机房资源,月神科技有自己的用户群和拥有创宇认证,并且也有电商企业将业务架设在月神科技的平台上。本次带来的是全场八折促销,续费同价。并且上新了国内成都高防服务器,单机100G集群1.2T真实防御,上层屏蔽UDP,可定制CC策略。非常适合网站用户。官方网站:https://www.ysi...

性间道为你推荐
摩拜超15分钟加钱摩拜共享单车要交多少钱押金?梦之队官网NBA梦之队在哪下载?同ip网站查询服务器禁PING 是不是就可以解决同IP网站查询问题百度关键词价格查询百度关键词排名价格是多少rawtools佳能单反照相机的RAW、5.0M 是什么意思?51sese.com谁有免费看电影的网站?www.7788dy.com回家的诱惑 哪个网站更新的最快啊haole10.com空人电影网改网址了?www.10yyy.cn是空人电影网么www.vtigu.com破译密码L dp d vwxghqw.你能看出这些字母代表什么意思吗?如果给你一把破以它的钥匙X-3,联想ww.66bobo.com这个WWW ̄7222hh ̄com是不是真的不太易开了,换了吗?
qq域名邮箱 合租服务器 景安vps highfrequency pw域名 海外服务器 linkcloud 59.99美元 轻博 tightvnc 警告本网站美国保护 合租空间 北京双线 共享主机 免费美国空间 河南移动m值兑换 微软服务器操作系统 vip域名 爱奇艺会员免费试用 最漂亮的qq空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