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激情香水

激情香水  时间:2021-02-27  阅读:()
浙江大学面向世界引领未来——浙江大学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工作方案二〇一七年八月I摘要长期以来,浙江大学立足区域经济发展,主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和区域创新创业资源优势,以工业转化研究院、国家大学科技园、紫金众创小镇以及工程师学院的建设为依托服务国家战略布局及区域经济发展,以基于创新的创业(Innovation-basedEntrepreneurship,IBE)为特色,构建一流高校创新创业全链条教育体系,体现创新、创业、专业教育的紧密融合,形成创新创业的"浙大模式",显现了以"强创新、广覆盖、重投入、高产出"为标志的建设成果.
新的时代背景下,浙江大学进一步明确"创新型"大学建设的办学定位.
一是要围绕创新人才培养,培养拔尖创新创造型人才,引领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二是要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及全球挑战重大需求,推进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培育重大文化传承与创新成果.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文件"国办发【2017】54号"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办公厅文件"发改办【2017】1111号"的精神,浙江大学进一步强化双创工作主体责任,组建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在切实抓好双创育人功能的前提下,有力推动源头创新,扎实推进技术革新,全面服务学校创新技术成果的孵化落地,充分发挥研究型、创新型大学优势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社会进步和区域经济发展,切实保障双创示范基地的建设工作顺利推进.
II目录第一部分基础条件4一、学校概况.
4二、工作基础.
5第二部分总体思路22一、战略定位.
22二、实施路线.
22三、基本原则.
23四、建设目标.
24第三部分主要任务27一、提升双创育人质量27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31三、完善社会服务网络33四、构建全球链接网络35第四部分政策举措37一、强化双创人才培养37二、加速科研成果转化38三、完善体制机制改革40第五部分重点工程43一、创新创业教育43III二、双创教育国际化46三、成果转化平台48第六部分保障措施50一、组织保障.
50二、经费保障.
50三、制度保障.
51四、责任体系.
51第七部分相关52一、指标设置.
52二、相关文件.
55三、拟出台的文件57四、拟出台相关政策57五、共建情况.
594第一部分基础条件一、学校概况浙江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高等学府.
现有12大学科门类,设有7个学部、36个专业学院(系),1个工程师学院、2个中外合作办学学院、2个独立学院.
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国家专业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6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1个,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4个.
建有7个校区、7家高水平附属医院.
现有专任教师3500余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4100余人、硕士研究生15000余人、博士研究生9500余人,外国留学生6300余人,其中学位留学生3400余人.
近年来,浙江大学各项事业保持了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学校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整体实力稳居国内大学前列,国际声誉跻身世界百强.
浙江大学坚持"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的办学定位,始终围绕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坚持"六高强校"战略,将人本作为内涵发展的本质要求,强化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全面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创新科技人才支撑;秉承"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办学理念,把社会服务作为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瞄准战略必争,不断优化布局、增强能力、5提高质量、扩大影响,取得了丰硕的工作成果,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
二、工作基础(一)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加强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建设一是优化顶层设计,不断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整体规划.
学校从"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角度,以企业家精神培育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特色,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教师科研成果转化紧密融合,将师生共同创业实践与区域社会发展紧密融合,并在学校教育教学大讨论的基础上,形成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方式,并纳入学校综合改革方案、"十三五"发展规划以及"双一流"建设方案.
二是健全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组织领导和部门联动机制.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副书记为副组长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创新创业学院为枢纽,本科生院、研究生院、学工、研工等部门以及院系形成合力的协同教育体系;建立以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国家大学科技园、工程师学院以及紫金众创小镇等为支撑的实践孵化体系,共同助力师生创新创业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构建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促进校内外创新创业资源会聚交融,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和创造力.
(二)强化"四创融合",构建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浙江大学着力打造创新创业认知和价值教育、素质与能力教育、实习与实训教育、实践与孵化教育环环相扣的拔尖创新人才6培养模式.
建设高水平开放性的创新教育实践平台,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改革,构建国家、省、校院、社会企业"四级"科研训练创新实践平台体系和多层次、多类型的大学生学科竞赛平台与体系.
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紫金创业元空间、e-WORKS创业实验室、高新创业苗圃、良渚创业育成中心、紫金众创小镇以及工业研究院与区域经济紧密融合的八大平台等,建设多元化的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推动创业教育实践.
建设促进思创融合的特色示范基地,推进专业院系结合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开展创客空间建设,促进具有创新创业激情的学生与教师科研成果转化的结合,实现创意、创新、创造、创业的"四创融合".
(三)创造一流科研成果,构建高强辐射的科学研究平台浙江大学科研整体实力稳居国内大学前列,近年来科研经费、国际论文及引用、国家发明专利等主要科研指标持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16+X"科研联盟建设成效显著,"超重力离心模拟与试验装置"等大科学工程取得积极进展,涌现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和人文社科研究成果.
"十二五"以来,浙江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5项、二等奖34项,获奖总数居全国高校第二.
近四年,学校获中国三大专利9144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6504项,持续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构建一体化全链条创新生态系统浙江大学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主政浙江期间对浙大提出的"以服务求发展、用贡献求辉煌"要求,成立由校党委书记、校长任7主任,全体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组成的科研成果转化促进委员会,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统筹构建实施融原始创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产业化为一体的全链条创新生态系统.
一是立足浙江,积极参与浙江省科创平台建设.
对接浙江省委省政府建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战略,打造紫金众创小镇,发挥学校科技与人才优势,助推政产学研协同发展.
二是初步形成点面结合的全国技术转移网络.
确立了"长三角战略必争、珠三角和京三角战略合作、中西部和东三省战略互动"的合作战略,构建了"2小时对接应答,4小时辐射响应"工作网络布局.
在全国20个省份建立了95家浙江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分支机构和9个工业技术研究院.
开展国际化技术转移合作,深入参与共建中国-葡萄牙先进材料联合创新中心,组建浙江大学嘉兴(海宁)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与海外4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服务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三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
从组织、人事、奖励等方面制定一系列保障和支持政策和措施,激发学校整体协同创新能力,充分保护创新成果,更大体现创新价值,合理分享创新收益.
出台《关于全面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浙江大学育成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管理办法》和《浙江大学关于实施创新驱动促进成果转化的若干意见》,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文件及配套政策,激发了教师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8(五)坚持"高端引领",打造全球融合的发展格局浙江大学实施声誉提升和国际化发展战略,制定了教育对外开放规划,着力打造了若干高水平国际合作办学品牌项目,通过一系列国际合作,加快融入国际教育和创新网络.
一是携手美国百森商学院(全美创业管理专业排名第一)、法国里昂商学院(欧洲创业管理排名第一),联合启动全球首个创业管理联培硕士项目(GEP),迄今面向全球18个国家和地区举办6期,并于2013起连续3年承办由世界企业家论坛(WEF)发起的世界青年创业论坛(JWEF).
2010年,GEP以其极具创新性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获"十年最具创新国际合作项目"奖.
二是联合世界名校,整合政府、企业等社会资源,建设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工程师学院、浙大-帝国理工合作基地、宁波五位一体校区等国际化教育平台,与世界一流大学开展教育、科研和成果转化的合作,进一步服务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国际化的创新创业人才.
三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经评估审核后正式批准在浙江大学设立创业教育教席,成为迄今为止该组织在亚太地区设立的唯一的创业教育领域的教席项目.
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育局合作举办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业教育国际会议";2014年作为创始成员联合发起成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业教育联盟",并作为主席单位建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创业教育联盟".
9四是与斯坦福大学联合成立"浙江大学全球创业研究中心",与斯坦福大学、隆德大学、硅谷孵化器联合成立"浙江大学硅谷创业实验室",举办"中国创业"国际夏令营,连续4年召开国际创新创业学术研讨会;定期选派学生参加"金砖五国公益创业"峰会,还与苏格兰、美国、新西兰、韩国等各国学生联合参加REAP项目等,形成全球融合的创新创业发展格局.
(六)双创成果凸显,育人实效获社会认可和中央领导肯定学校积极构建以"双创育人"为核心理念的全链条式培养体系,始终坚持以"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IBE)"为方向引领,培育创新创业素质,打造"资智融合"的六创协同体系,融通四个课堂,在全球视野和学而优则创的文化氛围中不断推动师生创业的目标实现.
同时通过大力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紫金众创小镇、工程师学院、全国技术转移转化基地等,主动融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为区域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为浙大师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创新创业教育的"浙大模式"辐射全国,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新华网、人民网、浙江日报、浙江卫视等均从各角度报道了浙江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良好的双创业绩,获得社会高度认可和中央领导肯定.
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英国时,实地视察了浙江大学-帝国理工学院联合数据科学实验室即创新创业枢纽群时,对浙大与帝国理工合作予以充分肯定.
2014年11月,李克强总理来浙江大学考察,对话创业学子,高度肯定了浙大学子的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
10近四年,学校新签四技合同11802项,合同金额超过47亿元,其中,技术开发合同3957项,合同金额超过31亿元,技术转让合同328项,合同金额2.
3亿元.
2016年,学校作为牵头单位获得9项国家科技奖,其中6个项目近三年新增产值517亿元,新增利润68亿.
2016年以来完成220项科技成果转化,累计转化金额1.
35亿元.
从1998年举办第一届"蒲公英"创业计划大赛至今,浙江大学双创教育取得丰硕成果.
《大力推进SRTP和学科竞赛、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等实践教改项目,三次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学校先后获评"创新创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以及国家双创示范基地.
PitchBook发布了2006年1月至8月独角兽创始人本科阶段学校排名,浙江大学名列全球第九.
2016年11月,胡润百富校友榜发布,浙大以38人排名第一.
据不完全统计,A股160多家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为浙大校友.
近年来学校在国际国内的各项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中屡获优异成绩,(见表1、表2),2014年以来,学校从0到1孵化的学生创业团队,累计有40余个团队成功获得市场投资,总金额达5亿多元人民币(见表3),近几年涌现出自主创业团队200多个(见表4).
11表1浙江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工作获奖情况年份奖项项目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大力推进SRTP和学科竞赛、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构建研究性学习"四大平台",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学科竞赛激发学生活力之浙江二十载探索实践》2012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2015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2016教育部"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2017教育部"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表2浙江大学学子在国际国内双创活动中的优异表现年份赛事名称比赛成绩2004第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1项、银奖1项2005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2006第五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1项2007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2008第六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1项、银奖1项2009GSVC全球社会创业大赛首届中国区决赛获得"thebestgrowing"、"优胜奖"2009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2项、三等奖4项2010"赢在常熟-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优秀组织奖、一等奖、优秀指导教师奖2010首届全国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大赛"恩佩克"创业团队获铜奖20102010"海峡杯"两岸大学生创业计划邀请赛紫竹创业团队获季军、最佳人气奖2010第七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优秀组织奖、全国银奖3项2011第35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球总冠军2011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1项、三等奖4项2012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1项2012"海峡杯"两岸大学生创业计划邀请赛金奖1项122013世界大学生机器人竞赛小型组冠军2013"海峡杯"两岸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查好友"创业团队获大赛金奖2013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2014世界大学生机器人竞赛小型组冠军2014"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主体赛:全国金奖4项、银奖2项;专项赛:全国金奖4项2014"北极光-清华"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赛ICOIN微公益团队夺取大赛金奖2014"新尚杯"高校大学生创业邀请赛全国金奖1项,银奖1项2015第二届全球重大挑战峰会"空气洗手装置"项目获大会竞赛单元唯一金奖2015国际公益创业峰会(俄罗斯)峰会冠军2015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集体奖第一名,金奖2项,其中一支团队获全国总冠军,一支获"最具商业价值奖"单项奖2015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2016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集体奖第二名,金奖3项,银奖1项,同时一支团队获"最佳创意奖"单项奖.
2016"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5项,专项赛金奖1项,铜奖2项2016"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金奖2项,银奖1项2016第44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最高金奖;特别大奖2017第45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特别嘉许金奖1项;金奖1项银奖1项2017"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兼全国总冠军1项,银奖2项2010-至今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之最高奖2次表3部分获得市场投资创业团队一览序号团队名称负责人1口袋题库周伟2回车电子易昊翔3启真科技张泽丰4树洞科技罗清璟135易露营沈爱翔611点11分杨泱7利珀科技白云峰8镝功科技赵滂博9IZJU鲍曜10玫果科技夏鲁枭11云造科技邱懿武12屹华教育吴镓成13葱课何东青14皮秒科技蒋明达15云格子铺郭洋16广场舞平板电脑方惠17宇泛智能苏亮亮18微信书舒浩19极爱网络江一水20半群网络赵雪21宕恩电子梁跃曦22萌橙科技钱家欢23舒跑网络陈文慧24其乐科技豆佳25宠物管家顾寒欣26撕撕乐水性健康甲油熊亚林27一豆科技豆帅28时间泡凌子昂29聚好玩赵滂博303D打印李景元31家用智能精油纯露机王涌32家用智能酿果酒机蔡蕊屹33杭州譬道设计众创空间方子硕34光珀科技白云峰35云象区块链黄步添1436哈球团队程章37TIPLX张乐凯38家箱鲍曜39宠物电商张泽丰40云梯科技周伟41Catch摄影平台赵滂博42时印科技李景元表4近年主要创业团队一览序号团队名称负责人1杭州所乐科技有限公司朱闻琪2i大学张立营3杭州嗅嗅科技韩晔4爱你的干果店阿卜杜艾尼5苏巴提云电台艾呢·阿卜来孜6杭州利珀科技有限公司白云峰7momo旅行柏颂8iZJU鲍曜9犀像光电卞殷旭10电子商务在线纠纷解决新模式(ODR)卜胜琼11无叶电吹风蔡斌12"乐在优装"墙面艺术曾泽栋13蜡笔校讯陈敏14纳米光催化技术的应用陈诗慧15跃健康陈文慧16微霸信息科技团队陈欣佳17Ulifestyle创新工坊陈振邦18易问卷池益源19手机游戏创业公司池涌20浙大圈新媒体平台邓金花1521沐途丁洪22"布扣子"网-二手书网上交易、分享平台董春晖23时光牙刷董琳24"吃货圈"秀厨艺餐饮连锁董友鑫25防沉汤勺&防滑筷子董泽宽26其乐科技豆佳27"查好友"组织通讯录系统杜雷28杭州恒耀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樊任横29青芒科技樊钰30"冰与火之歌"系列风味豆干冯思敏31旺果生物科技高贵民32杭州立知源科技公司高俊峰33izone(爱租)高帅34基于健康食品社区导购电子商务网站——圆象街高涛35新型应变梁式动态土压力无限实时检测系统高轶36'枇杷の豆'保健饮料古扎努尔·艾斯卡尔37优快020商务平台郭乾乐38云格子铺闲置物品交易平台郭洋39葱课何东青40here发型APP候登峰41App-FreeMarket朱琴思42皮秒科技蒋明达43《一生》之《学术人生》华骁44基于数字化可信社区的智慧城市公共服务平台黄步添45ELINC郁林黄佩46怡萃草本无糖压片糖黄文洁47"爱浙里"司仪团队卓何佳48植物源明胶替代物的开发与产业化姜浩1649"未拆之礼"艺术生活馆姜建波50愫行主义丝绸明信片聂小涛51"御坂妹妹"萌娘移动设备管家周秉亮52凯氏定氮法蛋白质含量测定的全自动智能化分析仪器解正阳53屹华教育吴镓成54followme智行箱李淼易55不折不扣S高校推广平台郑宇洁56天然氨基酸聚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推广李启文57金属奶粉罐微漏全自动检漏机李威58光纤实时定位活检针项目李晓童59菜博士城市阳台李鑫60配送宝李梓玉61练家菇品练建俊62求策网梁偲63唯动科技梁跃曦64O2O模式(在线支付下享受)下的城市内聚会订制平台林桥65基于智能代步机的租赁系统运营和推广林如诗66林子里的花林怡含67启浙信息凌子昂68"瓶乐"塑料瓶自动回收一体机刘步展69杭州斯聪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刘晨70有偿家电清洁服务郑健敏71智能插座刘宁72现代食堂移动点餐系统刘启发73杭州贝尔尼尼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刘然74防水卷材焊接机刘硕75物联网电采暖系统刘旭晖76留学互助联盟SOCU刘越越77绿色风车生态服务柳思1778水果无损检测及分级处理机器的推广柳子易79"田园影像"农业文化传媒罗诚80智能止酣眼罩郑大巍81OneFi校园一键连网罗清璟82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吕振华83"求是果园"校园水果马超84梦想定制——大学生美妆精品与护理养肤推荐平台马延昭85基于集成化菌株选育的工业污水处理张云武86行走的厨房:农基地运营服务+物联网涉农电商项目马跃87水性健康甲油产品的研发销售毛红兵88电液控制系统研发及制造聂勇89雏鹰新型家教服务欧阳旭90为学潘戈91FindMe电子寻物器潘海涛92IMAP定向素拓潘乔纳93爱地道潘柔94杭州超越设计咨询机构庞晟立95杭州时印科技李景元96杭州赞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齐朝辉97Undeewood森林主题休闲吧邱涵98云造互联网在线定制与科技设计邱懿武99智能健康卫士(老年版)周柯吉100新第欧根尼杭州第一站读书俱乐部阮佳胤101易露营沈爱翔102觅校缘沈芳103基于纳米催化技术的皮肤物理抗菌剂沈正成104农用纳米技术的应用石峰105蜗Camp石雨翔106FUN·U郑金堆18107微信书舒浩108微旅游宋翰章109基于细胞传感器的海洋水产品毒性分析系统苏凯麒110iPrint:远程打印平台苏亮亮111广安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孙厚勤112移动端游戏及创新应用的开发孙天昊113DNA陶江鹏114有机废弃物微家畜高效转化与高值利用工程腾昌运115喝彩网佟世天116需求导向型浙江地区"互联网+新材料"科技服务平台王柏村1173D打印王彬118杭州缇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江一水119微子管理团队王玘珏120在线等王容基121闪配科技王宇昊122创新式体验式培训App"I破冰"王子聪123按摩催乳仪邬栋京124新型人性化闹钟的研发与推广赵志林125政府机关公务车辆使用管理系统吴涛1263D虚拟现实眼镜吴震127云信片项琳128建筑在线教育平台项星玮129Hi闹钟(木客鸟)肖忠湘130iTravel谢梦巧131撕撕乐水性健康甲油熊亚林132基于大数据分析挖掘技术的内容推荐引擎徐精忠133宕恩科技梁跃曦134四木团队许皓然135立体设施无公害蔬菜培育许贾俊19136先疯网络ADage许京轩137浙学堂王钲皓138+1:基于地理位置的匿名社交应用鄢龙139小飞图文云端的打印店杨飞洪140基于图像识别的智能系统的推广与实现杨桐141半群网络赵雪142"11点11分"杨泱143唧唧——杭州手机全方位服务O2O平台姚钦文144英佛创业教育叶超145全躺型轮椅终端健康数据采集与管理(瑞智零压轮椅)叶风146叶小姐的蜂蜜社群型互联网轻养生品牌叶雅露147智能穿戴应磊148喔图——专业活动摄影平台袁峰149九加九酒窖定制服务项目袁连光150尘埃落定詹梦洋151面向个人与小型组织的外部时间管理(时欣)张豪152香水1号店张慧蓉153杭州优卓科技有限公司——口袋题库张莆154PIECEBIN/折纸垃圾篓张雨尘155面对面--校内知识活化与即时互动(三人行)张振振156油画及衍生品的网络和落地综合交易系统赵莎157杭州一七零七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王泽超158"爱交艺"艺术品线上交易平台邬栋京159喝彩物联——基于HTML5的WEBOS物联终端系统刘冉起160Mo:一款基于众包服务的智能助理杨颖161阳光陪护O2O(APP)侯登峰162萌橙TAG万物百科钱家欢163悦众筹韩雅珺164高校信息化平台——i大学徐晨光20165心晴管家代建俊166Ifootball罗振威167蜜蜂帮忙安装维修项目林子翔168杭州金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吴金琪169COMING宠物管家(O2O本地服务及宠物智能穿戴设备)张炜170韩柳书院章昱171嗨校园app卢伟江1723D虚拟试衣项目徐鹏飞173蒙学故事绘—AR早教互动读本的研发与推广郭芙蓉174樱桃设女性设计师项目何挺175一款专注于大学生结伴游玩的应用黄祥岳176DUK达客周晗177来淘车李乐178指匠夏天一179ADage广告工作室许京轩180绿测万事屋环保科技公司谷超181松鼠科技创新设计吴旭宁182NOUS家居一条龙王驰迪183RingUs:多人多任务活动的同步调度和现场执行管理软件顾凌竹184"时间旅人"行知平台田露185练练——个性化健身减肥专家陈培军186"果果鲜"创意包装果蔬直送电商平台黄允磊187基于ECG检测的医疗运动健康系统刘思阳188必果:城市社区水果电商刘浩189丰记传统文化创意食品(定胜糕系列)齐雅卿190精准医学时代的DMD关怀计划朱锴治191快速无痕愈合创伤药许谦豪192抗菌亲水导尿管的研发与销售牟哲贤193智能医疗LED手术无影灯朱林靖21194对老年痴呆说不叶培武195物联三农崔昕196智能化鱼类疫苗注射机粱仍昊197功能性小麦面粉及其产品研发与产业化王昊198大福广场舞平板郭曼玉199公共充电宝胡晓迪200Catch影像服务平台孙佳明201便携式脑电波采集及应用开发马烨榕202高效新型除草机推广项目吕东杰203基于互联网的饮料瓶智能回收系统江世超204空气洗手机赵人娴205浙江大学ICOIN微公益计划王璐逸206水上运动一体化服务胡帮207"律尚云端"法律中介服务平台设计汪雨蕙22第二部分总体思路一、战略定位面向"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围绕"双一流"建设目标、形成特色鲜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面向世界前沿建设一流的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分层分类、综合协调的创新创造型人才培养格局,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弘扬求是创新精神,激发创新创造源泉,积极融入全球教育和创新网络.
树立一流的目标、本着一流的意识、坚持一流的标准,将一流的要求贯穿于创新创业工作全过程,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做出一流贡献,塑造一流环境,全面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水平.
二、实施路线结合浙江大学"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办学特色定位和方向,注重"内涵发展、质量优先",聚焦专业化建设和特色课程建设,发挥现有创新创业支撑条件优势,以"高水平、强辐射、有担当、重效益"为出发点,全面实施时代高才培养战略.
通过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加强学科交叉会聚,加速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动学科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互联互通,构建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和多元服务平台,建立与世界一流大学地位相称的高水平双创服务模式.
23进一步坚持"以服务求发展、用贡献求辉煌"的理念,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把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与增强社会服务功能有机统一起来,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围绕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战略布局,实施"两边两路、一个核心"战略,开展与沿边资源大省、濒海经济强省的战略合作互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串接联通浙大"西迁之路"各地合作,全方位服务浙江省"八八战略",不断优化社会服务布局.
浙江大学双创示范基地的建设,倡导"顶层设计与双一流建设相结合、围绕核心与学科专业建设相结合、服务产业与整体布局相结合"的理念,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服务学生成长为根本,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学科发展为支撑,聚焦师生校友创业及成长、合作企业转型升级,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机结合,形成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战略发展模式.
持续推进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三、基本原则注重科教融合、实践导向、创业引领,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学校"时代高才"培养的深度融合,高度统筹和集聚社会、政府、企业、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全面系统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实践和国际化工作.
24坚持素质理念,追求价值引领;坚持创新为基,注重创业引导;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实践训练;坚持虚实结合,强化集聚功能;坚持国际合作,重视开放办学.
努力打造以浙江大学人才和科技为依托的泛浙江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充分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内部良好基础、悠久文化传承,打造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适应教育变革要求、回应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诉求的创新创业新模式、新平台、新空间.
四、建设目标浙江大学双创示范基地将统筹和集聚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顺应大势、啮合趋势、把握形势、发挥优势,逐步构建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与国际教育无缝对接、以创新成果为依托、以培育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基本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激发双创思想、塑造双创精神、厚双创文化、丰硕双创成果.
始终坚持开放、开环、开源的理念,抓住双创人才培养与科技成果转化两个重点,全面融入学校一流大学建设,聚焦学校和外部世界的互动,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秉承联动、包容、共享的理念,聚焦学校内部的协调,优化人才队伍体系,完善特色办学系统,努力实现学校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学合作、成果转化、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激发全校师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将浙江大学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成为高标双创人才的摇篮、高强自主创新的载体、高效服务转化的基地、高端25国际合作的平台,努力开创具有浙大特质、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新局面.
具体通过3年努力,到2019年将实现以下发展目标(具体发展指标参见第七部分相关):1.
培育一批创新创业拔尖人才.
着力抓好双创人才培养制度、创新人才培养范式、创新文化创业精神、人才评价体系、双创教育体系等的建设和完善工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不断涌现各行各业的开拓者及领军人才.
2.
孕育一批创新创业教育成果.
实现对2017级及以后本科生的一课堂教育全覆盖;新孵化初创团队、新培育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新设立创新创业选修课程、新产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成果、新出版创新创业教材各一批.
3.
建设一批重大基地.
着力抓好浙大紫金众创小镇、浙大工程师学院、浙大—帝国理工联合基地、浙大国际联合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研究院等的建设和发展工作,新增双创实习基地50家.
4.
.
出台一批重要政策.
着力抓好教师兼职创业和离岗创业政策的制定,在教师分类管理中凸显创业型教师地位;着力抓好师生协同创业项目各类支持政策的制定,以科技成果创业转化为基础,以师生协同为路径,推动自主创业人才的培养.
5.
催生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形成一体化产学研机制体制,激发师生从事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热情,建立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机制,加强部门协同,打造开放式、网络化科研联盟组织,26构建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和技术转移平台,催生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27第三部分主要任务浙江大学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精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紧紧围绕"双一流"建设,构建集人才培养、原始创新、成果转化与地方服务为一体的开放式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从全方位提升双创育人质量、加快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加强创新创业服务以及对全国和区域经济的服务与辐射等方面加强服务"双创"工作,突显以下四个方面的中心任务:一、提升双创育人质量人才培养是"双一流"建设的第一要务,全方位提升双创育人的质量和内涵是浙江大学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最根本的任务.
浙江大学立足"创新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为使命,重点围绕创新人才培养和拔尖人才塑造,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强化科教融合和实践育人、提升人才培养体系内涵.
1.
创新人才培养范式.
结合办学定位、面向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修订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标准,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
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在主辅修、本研结合层面推出"系列工科+管理、外语等"学科交叉复合的新型专业培养范式,引领催生新技术和孕育新产业,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将创新教学管理应用于创新创业教学,在学校"新工科"建设过程中,建立创新创业教学过程质量保证体系,通过28研究创新创业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强化"全链条式"创业教育,推动创业意识激发,创业技能培育,创业项目优化,创业融资对接和创业公司落地.
2.
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建设覆盖创业通识课程、辅修课程、证书项目、MBA创业方向、研究生创业项目(GEP)、博士阶段创业方向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设计和开发2学分(以理论学习为主)的公共课程,综合使用MOOC、网上学习、面授指导等多种教学方式.
为浙江省乃至全国各类创业学院开设和创建包括《创业基础》《创业模拟》和《创业学原理与方法》等系列课程的数字化教学平台.
同时,加强创业理论学习和创业实践学习的融合,促进学生的创业体验.
3.
实施四课堂融通计划.
以一流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强化第一课堂的主体地位,丰富第二课堂以学生社团、文体竞赛、学术活动等为载体的校内实践,拓展第三课堂的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强化第四课堂的海外研修、国际交流、联合培养项目实施,推动四个课堂的衔接与融汇.
学校还将探索3学分(2学分理论学习+1学分实践活动)的课程新模式,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东西方中心、欧洲华商理事会、首尔国立大学等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在美国、法国、韩国、泰国等国家设立创业教育实习实践基地,通过组织"国际大学生创业教育训练营",努力开辟创业学习、实践和体验的"第四课堂".
通过开展点面结合、课内外结合的灵活培养方式,形成四课堂融通的特色教育生态系统,建立开放性为特征的全方位育人体系.
294.
注重双创教育差异化.
针对不同学生特点,建立多样化、层次化、差异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面向全体学生,构建全方位创业教育体系,强化意识教育,开展创业启蒙教育;针对有志创业学生,构建多资源创业教育平台.
强化创业教育培训、强化项目实训,强化创业咨询、强化创业导师结对工作.
针对在校创业团队,构建高层次创业教育合作.
强化协同合作,完善校内外众创空间建设.
强化成果对接,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与教师科研成果转化对接平台.
强化高端对话,组织优秀学生赴海外进行创业成果学习交流.
5.
强调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
进一步完善双创育人机制,凝练创新创业教育特色,培育创新创业教育品牌,充分发挥浙江大学综合性、创新型、研究型大学多学科优势,坚持以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IBE"---Innovation-basedEntrepreneurship,在创业教育中,突出创新的引领作用,强调创业要以创新为基础和支撑)为方向引领,打造从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到创新型企业孵化一体化、全链条的创业教育模式,构建以科技创业、基于创新的创业为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通过提供优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活动、资源,培养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6.
进一步促进科教融合.
推进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融合,通过探究、实践、创造、改进等多种途径,让学生在专业教育中不断培育创新思维和意识.
构建高水平、多样化、网络化的开放性创新教育实践平台,完善"四级"大学生科研训练创新实践体30系和多层次、多类型的大学生学科竞赛体系.
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类平台资源、科学技术、基础设施,促进各类创新创业资源反哺学生,让学生深入到科研训练创新实践体系,提升育人效果;强化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特色,构建教学实验室、科学研究平台、校外高水平基地相融合的科教实践创新模式.
立足高水平创新创业活动,加强学生创业精神培养,支持学生在学期间开展各类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和竞赛活动,让学习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延伸.
7.
加快推进相关学科建设.
在全国首批"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全国首个"创业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国内高校率先开展创业教育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基础上,加强对创新创业管理和创业教育等相关学科的扶持,建设创新创业与战略学系、全球创业研究中心等,加大对相关学科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的力度,支持创新创业教育与管理领域的研究工作,为进一步促进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发挥重要的作用.
8.
加强双创教育师资培育.
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明确相关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加强对教师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考核评价.
将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的重要内容,建立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
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就业指导专兼职教师队伍,探索校友、企业家"导师带徒"的模式,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形成学校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
319.
加强双创基地建设.
支持建设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研究院、校院共建联合实验室、创业社团、创业实验室和创业苗圃,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全面推进专业院系双创实验室平台建设,建设一批双创实验室平台建设示范基地(计划2017年-2018年建成6个示范基地),打造完善的服务于师生创新创业的支撑平台.
吸引社会捐赠、创投公司、政府基金等设立创新创业基金,扶植一批科技含量高、创意水平高、有市场前景的大学生创业孵化企业,形成良好的创业制度和文化环境,大力推动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拓展学生挂职锻炼和实践实习基地的范围与数量.
10.
加强双创文化建设.
强化地缘基因和求是创新文化传承,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继续抓好校院两级创业类学生社团与学生组织的培育与指导工作,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形成诚实守信、崇尚创业创新、勇于创业创新、激励创业创新的价值导向和校园文化氛围.
加大双创表彰力度、宣传力度,树立创业创新榜样,把创新创业精神、创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贯穿教育全过程.
建立健全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发挥信用体系作用,强化和推进创新创业工作的育人效果.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科学研究水平是凸显学校竞争优势的重要表征,也是一流大学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能力指征.
科学研究在浙江大学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是首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人才的重要支撑,也是推动大学科学研究服务社会32的重要支撑.
浙江大学将深刻把握全球范围基础研究、科技发展、产业变革前沿趋势,进一步激发师生学术创新进取精神,完善科研组织方式和运行管理机制,构建全链条、开放式的大科研体系和创新网络,优化学科-人才-科研互动融合的创新系统内结构与外网络,完善学术评价和创新激励机制,营造会聚交融、共生共享的创新文化环境,促进校内外创新创业资源会聚交融.
11.
用重大原创科研成果来支撑基于创新的创业.
服务国家重大科技发展战略,围绕全球重大科技问题,凝练一批大跨度研究领域,给予预研支持,并积极组织力量参与国家和国际大科学项目合作.
构建"质量优先导向、分类分层分段、合作成果共享"的新型科研评估体系,加大对承担重大项目、获得国家奖、省部一等奖、发表高引论文、出版精品力作的奖励力度,完善教师校内兼聘办法,优化教师跨学科的学术评价和成果共享机制.
12.
推动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坚持鼓励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相结合,面向科学前沿,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促进学科、人才、科研的融合互动.
积极参与建设大科学创新工程,培育建设国家级平台,提升学校承担国家重大科学任务能力.
在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建设基础上,构建国家、省级和学校三级科技创新中心体系,启动实施一批重大交叉研究项目,以科技创新团队、交叉研究中心、核心学科为支点,打造面向国际前沿、面向国家目标、面向区域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多样化科技共同体.
3313.
构建完善"泛浙大"创新平台体系.
面向2030,加强战略研究,推进国家实验室筹建、国家重大基础设施等工作,继续推进"16+X"科研联盟建设,牵头国家大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和标志性创新成果.
凝练战略研究主题,促进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创新,加大力度推进科研国际合作,提高科研内涵品质,形成一批"浙大特色、中国方案"的标志性成果.
14.
推行产学研长效合作模式.
积极推动科技人才与项目一体化转移,鼓励专家和企业以技术顾问形式建立长期合作模式.
强化研究生入企工作实践制度.
重点对接央企、龙头和成长性企业,推进浙江大学与央企(大企业)紧密战略合作关系,创办校企合作基金,建立校企研发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平台,探索构建长效合作载体.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产业发展规划,深入探索产学研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
进一步拓展研究院载体建设,积极推进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完善技术转移中心的全国布局.
三、完善社会服务网络社会服务能力是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关键的一环,是集中把学校育人成果与科研成果推向社会,实现大学服务社会发展功能的重要体现.
浙江大学围绕"两边两路、一个核心"战略格局,发挥多学科综合性优势,集中力量推进与重点区域、重点城市、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的紧密对接,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力争形成若干标志性的社会服务大项目、大平台和示范区域.
3415.
构建开放共享平台.
将学校创新创业技术和支撑服务资源平台化、网络化,完善开放共享机制,发挥资源优势,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
进一步统筹协调创新创业高级智力资源,为国家提供战略服务、向社会提供创新创业管理咨询、人才队伍培养等服务.
依托浙江大学工业转化研究院全国布局的95家技术转移中心,开展创业能力培养讲座,营造创业文化氛围,为创业者提供技术咨询与商业模式指导.
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创业教育联盟、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在杭高校众创空间联盟,进一步加大对创新创业研究与培训的力量,面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在校创业团队以及社会上的初创团队开展高品质培训,加大对西部地区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帮助.
16.
探索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发展新模式.
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协同体系建设,探索"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工业产区"三区联动的体制机制和模式创新,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不断完善成果转化的政策和平台,充分发挥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研究院、创新技术研究院、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协同作用,探索构建"科技服务平台-科技大楼-产业孵化园-网络化"四位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新载体,持续优化科技成果转化载体布局,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
17.
提升科研服务创新链的终端能力.
构建完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为一体的链式协同机制;打造开放式、网络化的科技联盟组织,推进政产学研合作的协同创新,布局建设一35批辐射全国的重大科技研发平台和技术转移机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和国家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推动与省属高校、研究院所之间成果交流.
结合浙江大学和其它研究单位已有技术转移网络体系,协同推动成果转化和应用,建立"泛浙大"技术转移网络体系和成果推广体系,提高技术转移效率和效益.
四、构建全球链接网络国际化是开放式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浙江大学将继续优化全球战略布局,实施一系列提升学校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深化与世界顶尖大学、学术机构和国际组织的战略合作,搭建高端国际合作平台,构建完善国际化产学研合作网络,加快推进国际化进程.
18.
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研究.
在以往形成研究积累和优势的基础上,继续申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自然科学基金一般(面上)项目及重大攻关项目,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及出版机构发表高水平研究成果,巩固浙江大学在创业教育、创业管理等研究方面的国内领先地位,扩大研究成果的国际影响力.
整合浙江大学的国际资源,联合国际科研机构,努力打造国际化的成果转化平台.
力争引进更多海外高新技术产学研项目,吸引更多国际知名企业或机构,引进更多海外高层次人才,提供更多国际性创业交流培训及创业实践服务,带动提供大量就业岗位.
19.
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
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业教育教席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创业教育联盟为平台和载体,不断加强和推进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亚太地区36教育局、驻华代表处、终身学习研究所等机构的业务合作关系,承担和举办有关创业教育的会议及活动,尤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业教育网络(EE-Net)的有关活动;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在不同国家的创业教育教席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20.
构建面向未来的国际教育体系.
优化全球战略基地布局,创新中外合作办学制度模式.
与世界一流大学或一流学科开展深度合作,加快国际联合学院建设,推进先进教育理念、教改经验、教学资源向本部辐射推广.
建设浙江大学海外教学科研基地,充分对接高水平伙伴院校,发挥海外办事机构的资源链接作用,完善国际化产学研合作网络,推动浙大学术成果走出去,树立浙江大学国际教育的品牌形象.
37第四部分政策举措坚持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愿景,把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作为培养"时代高才"的重要内容,把科教兴国的责任担当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紧密结合,在各项管理制度中凸显对师生社会服务和创新创业活动的激励.
一、强化双创人才培养1.
健全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坚持把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突破口,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全面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
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重要指标纳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修订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标准,细化创新创业素质能力要求.
建立健全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发挥信用体系作用,强化和推进创新创业工作的育人效果.
2.
创新教学管理有效联动体制.
在创新创业学院的统筹协调下,建立本科生院教务处、研究生院培养处、党委学工部以及和党委研工部、团委、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与各专业院系有效联动的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优势特点,明确落实各部门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的职责分工,紧密合作,联动提升.
将创新创业工作作为衡量专业院系改革发展业绩的重要工作指标,充分发挥院系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作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制度化、常态化.
383.
推进四课堂融通人才培育机制.
优化整合培养模式,注重培养体系顶层设计,深化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通,完善交叉复合和拔尖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机制.
紧密围绕创新创业教育目标,通过开展点面结合、课内外结合的灵活培养方式,建立集基础性、层次性和开放性为一体的全方位卓越人才培养体系.
推进四个课堂衔接融汇,进一步贯通整合培养路径.
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
二、加速科研成果转化4.
深化科研创新机制体制改革.
积极适应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形势的新要求,优化科研工作管理机制,完善科研领导或咨询机构的统筹协调、战略谋划和宏观指导的职能.
充分发挥院系主体作用,形成"学校-院系-研究所"三级有机联动的科研工作格局.
及时对接国家有关鼓励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教师创业的政策,进一步促进双创师资队伍和人才队伍流动,激发全校师生围绕自身技术基础和优势进行创业的激情,激励教师从事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转化、参与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鼓励和支持本科生、研究生自主创业,支持教师"阳光"创业,形成教学科研活动与成果转化活动间的有效对接.
在不改变职务科技成果权属的前提下,支持成果完成人向学校申请3年内免费许可实施其完成的职务科技成果.
395.
建立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体制.
建立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体制,加强和促进校内外相关机构和部门间协调合作,形成品牌鲜明、优势互补、协同作战、系统化、一体化的产学研体制机制.
建设科学技术研究院、人文社科研究院,对接国家重大需求,规划重大项目,孕育重大创新成果.
通过地方合作处、工业转化研究院、国家大学科技园、紫金众创小镇等部门和机构,形成集科研成果转化孵化一体化的服务支撑体系,更好地服务科技成果孵化落地.
支持师生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已有可供转化科研成果的社会服务与技术推广岗教师全职或兼职到学校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国家大学科技园、紫金众创小镇等学校成果转化和高水平产业化平台直接从事技术成果转化和创业.
发挥科技成果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6.
健全创新创业指导体系.
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加强对学生创新团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指导,对自主创业的师生及其团队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
健全持续化信息服务制度,建立地方、学校两级信息服务平台,实时提供国家政策、市场动向等信息,并做好创业项目对接等服务.
积极组织创业培训,研发适合师生特点的创业培训课程,建设网络培训平台.
编制专项培训计划,与具备条件的教育培训机构、行业协会、群团组织、企业联合开发创业培训项目,引导师生识别创业机会、捕捉创业商机.
407.
打造创新创业支撑平台.
通过强化国家大学科技园、紫金众创小镇等机构的服务功能、引进中介服务结构,逐步建立由"一个基础服务平台"、"五个增值服务平台"组成的创业创新支撑服务体系.
其中,"一个基础服务平台"是指由工商注册、税务登记服务和科技物业服务,以及会议、餐饮、商务交流等配套服务等基础服务组成的基础服务平台.
"五个增值服务平台"是指由项目申报服务、创业辅导服务、投资融资服务、公共技术服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服务五个增值服务所组成的特色化增值服务平台.
三、完善体制机制改革8.
建立开放共享机制.
发挥学校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地优势,建立健全运营机制和管理模式,面向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开放大型仪器设备、加工测试平台等科技资源,为创业者提供高质量科技服务.
深化与杭州未来科技城的合作,推进技术转移中心、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医学中心等载体建设,加快建设"浙江大学青山湖科技研发园",启动建设科技成果展示中心、可持续能源研究院、浙江加州国际纳米技术研究院产业创新园和医学影像装备研发基地等一批重大平台,建立相应的机制,鼓励以上重大平台开放技术服务,为创业者、初创企业和中小微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实现多方互利共赢.
依托浙江大学科技成果馆展示窗口和求是新闻网站,面向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宣介科技成果.
依托浙江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梳理科技成果,面向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和企业进行推介.
419.
改革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
学校将进一步改革成果转化受益分配机制,完善企业孵化的利益分享制度,使学校科研人员对接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提供科技服务的获得资金收入,在提高科技团队骨干人员、主要发明人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兼顾高校、科技转化中介人员积极性的前提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所得收入由学校、成果完成人所在院系(所)和职务发明完成人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根据市场机制和各方贡献协商确定,充分激发师生的创业热情.
10.
健全人才双向流动机制.
完善人才引进工作体系,实施"学术大师汇聚工程""百人计划""博士后千人队伍三年建设计划"等,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打造一支接轨国际的高水平科研技术人才和成果转化人才队伍,推进学校科技队伍体系建设,激发教师队伍创新创业的动力和活力;积极参与浙江省"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探索实施选聘优秀科技企业家、高级工程师担任"创业教授",强化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规范兼职、离岗创业教师申请流程,明确兼职、离岗创业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落实离岗创业教师的各项激励和支持政策,鼓励教师离岗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促进高新技术人才双向流动.
11.
建立教师多通道发展机制.
通过教师分类管理改革,完善多通道发展机制,增设主要承担科技推广、研究开发、工程设计与咨询服务等创新创业活动的"求是特聘推广岗",鼓励教师积极从事高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建立"市场价值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评价模式,改革对从事高新技术成果推广和转化的科研人员的42评价标准、评价机制和评价方法;借助于第三方评价和市场化收益方式激励参与市场化成果转化和企业经营,激发调动广大教师从事技术服务、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积极性.
倡导创业反哺人才培养、提升问题导向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形成"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原始创新"相互支撑的良性互动机制.
12.
加大双创政策扶持.
制定和完善学分转换、保研激励、休学创业、资金与空间扶持等政策,支撑服务师生双创.
出台、完善《浙江大学关于研究生在学期间停学创业的暂行规定》《浙江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浙江大学教师科研成果转化政策》《浙江大学本科学生研究与创新奖学金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通过学分转换、保研激励、休学创业、资金与空间扶持、知识产权管理等政策激励,进一步激发全校师生创新创业热情.
43第五部分重点工程为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充分发挥浙江大学作为综合型、研究型大学的优势,立足创新型人才培养,集聚校内外资源,打造高水平、多样性创新创业平台,建立开放共享机制,全面启动"双创"行动计划,依托重大创新平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学科发展优势,探索大学校区-科学园区-工业产区三区联动的体制机制,构建融原始创新、技术研发和成果产业化为一体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为催生更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浙江大学拟定了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国际化以及科技成果转化与服务三个模块的共19个项目作为做好示范基地建设的重点工程,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引领全国发展的"双创"示范基地.
一、创新创业教育1.
双创师资队伍.
引进国际高层次人才,发挥海外联络处在国际优质智力和高端学科人才引进的作用,与杭州未来科技城等机构合作,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实施百名教师干部赴省市挂职计划,选派干部教师挂职省厅和地方区市,深化校地合作,服务国家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推广人才驿站计划,举办高层次人才联谊活动、高层次人才智力引进洽谈会、海外留学人员创业行等活动推广宣传人才驿站,发挥人才蓄水池作用.
442.
创新创业学院.
统筹集聚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积极探索与专业教育融合,师生校友协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进一步激发全校师生的创新创业热情,着力培育一批具有企业家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创业精英和行业领袖.
构建校内多重双创实践平台,推进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交叉创新平台建设,提供多元化专业出口模式,创新双创人才和多样化多层次学位出口培养范式;推进工程训练中心建设,建好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加强3D创客中心建设,促进全国创客教育基地联盟工作;进一步改造浙江大学本科生电子工程训练中心,为学生提供电子信息基本训练,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提供技术支持;推进机器人科教实践基地建设,建立一套循序渐进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和实践培训体系.
3.
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计划新增50个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以实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科技服务等方式的实践基地.
在校企联合研发平台、合作平台等基础上设立创新创业中心及实践基地,争取政府、企业等支持设立创新创业基金.
推广"互联网+"复合型人才培训计划,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开展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训.
4.
院级双创实验室.
在21个校院两级多学科综合性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基础上,重点建设10家左右的校院两级双创示范实验室,为科研训练、学科竞赛、校内实习、毕业设计提供全方位服务.
455.
创客空间.
建设好紫金创业元空间、ideabank创客空间等学生创业孵化空间.
在紫金港校区西区新建包括路演区、展示区、创客咖啡区、培训区、联合办公空间、加速器以及设计加工区等功能齐全、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的创客空间.
6.
中国创业网络虚拟平台.
一方面将面向浙江大学,充分利用学校引进全球最知名的在线课程平台——美国Blackboard在线课程平台,建设高水平"创业教育"网络示范课程,形成以MOOC教学、线上答疑互动与线下实习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模式.
另一方面,面向国内有关高校,计划与中国移动咪咕数字传媒公司合作,共同开发和建设"创业教育"系列网络学习课程和学习资源,以有效解决校内外创业教育师资、课程及教学资源匮乏问题.
此外,该平台还将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业教育网络为渠道,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开发和建设创业教育的英文网站及相关课程和学习资源,更好服务于创业教育"走出去",扩大浙江大学创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7.
科技创业中心.
打造以科技创业、基于创新的创业为特色的新型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通过提供优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活动、资源,培养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创业精神.
3年内打造15-20门具有浙大特色与优势的创新创业教育成体系的精品课程与系列讲座,培育12-15位国内一流并与国际一流接轨的优秀青年师资和教学管理人员.
46二、双创教育国际化8.
工程师学院.
遵照"政府主导、校企协同、复合交叉、国际合作"的办学思路建设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浙江工程师学院).
工程师学院将积极推进工程领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按照"高层次、高素质、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理念,探索应用型、复合型、创新性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着重加强工程实践训练、产学协同和国际合作,大力建设具有一流水平的工程创新训练与创业实训中心,积极推动校企协同培养模式创新,切实开展与法国巴黎综合理工学院、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等世界高水平工程院校多种形式的国际联培项目合作,为浙江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工程科技人才与国际工程技术创新支撑.
9.
国际联合学院.
与世界一流大学开展教育、科研和成果转化的合作,进一步服务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国际影响力,加快浙江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进程.
浙江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应用数据科学联合实验室、中国学中心、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和浙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联合学院已正式成立,未来将继续推动设立若干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交叉研究中心和成果转化机构.
10.
创新创业教育国际论坛.
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创业教育联盟,加强与国际组织、国内外学校、文化机构、企业交流与合作,定期举办举办高水平、品牌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国际论坛,加快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对接和融合,逐步形成自身特色与国际影响.
4711.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中国创业教育联盟.
加强与国际组织、国内外学校、文化机构、企业交流与合作,通过学术研究、信息交流、教育培训与咨询服务等,共同打造中国创业教育合作平台,大力推动中国创业教育、创业群体可持续发展,建设创业型社会.
12.
创新、创业与全球领导力硕士项目.
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打造全新科学硕士培养项目,为来自于国际知名高校,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优秀本科毕业生量身打造,旨在培养拥有全球经营视野,深谙中国管理理念,不断追求创新成就的未来商业领袖.
13.
浙江大学-帝国理工学员联合基地.
基地位于帝国理工西校区,是浙江大学与帝国理工学院两校全面合作的大平台,基地将发挥与世界著名高校"零距离"互动的优势,开展高质量科学研究和创新人才培养,在重大前沿科技领域的联合研究、优质师资共享与学生联合培养、跨国技术转移及企业孵化等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
14.
《创业教育》国际学术期刊.
与国际著名学术出版机构Springer公司开展合作,联合推出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要聚焦的英文学术期刊《创业教育》(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
预计2018年开始正式出版第一期刊物.
该刊将成为浙江大学在创新创业领域传播高水平研究成果和最佳实践经验的重要平台,以及发挥学术影响的重要渠道.
48三、成果转化平台15.
机器人研究院.
立足于"政产学研用"的深度合作,致力于建设我国机器人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区"、机器人高端专业人才"集聚区"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试验田",以机器人技术研发、技术成果转化与机器人产业培育,以及开展高水平机器人技术创新研究、高效率技术成果转化为核心任务,培养造就机器人行业急需的交叉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16.
创新创业研究院.
发挥浙江大学学科、人才和科技优势,主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支持和推动广大师生和校友创新创业.
整合汇聚校友等创新创业资源,统筹做好研究转化、项目策划、创新创业基金募集等工作,进一步提升学校创新创业工作层次和水平.
17.
紫金众创小镇.
以国际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新标杆为建设目标,整合以浙大为核心的国际产学研合作资源,通过政产学研、金介媒用的深度合作,打造以知识产权交易为核心的众创服务平台、产业技术研发服务平台等核心支撑,成为国际合作与技术转化的大平台、中小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区和师生联合创业的梦工场.
全面支持师生创业、中小企业研发、国内外人才引进与技术合作.
18.
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含国家大学科技园).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构建融原始创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产业化为一体的全链条创新生态系统,坚持将"高定位、高水平、高标准"的要求贯穿工业技术转化的49全过程,扎实推进尖端成果产业化,进一步深化政产学研合作,促进军民融合发展,支持师生创新创业.
发挥国家大学科技园在产业发展中的孵化示范作用,与中心城市科技城建立创新创业联盟,互联互通、协同创新、合作共赢.
19.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含农推中心).
坚持"世界一流大学"和"服务三农"有机融合,构建农科教紧密结合的综合社会服务平台.
打造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引领支撑新农村建设的综合性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平台,模式创新和战略咨询的服务平台,实现从源头创新到产业应用的科学技术支撑;从政策研究到模式创新的理论支撑;从专业人才培养到职业农民培训的人才队伍支撑;从体制创新到机制创新的政策研究与咨询体系支撑.
50第六部分保障措施为确保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浙江大学将进一步强化组织保障,加强经费支持,完善制度和责任体系,充分激发学校各级组织以及全校师生创新创业的动力和活力.
一、组织保障成立浙江大学双创示范基地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分管副书记、创新创业学院院长担任执行组长,分管科研、教学、人事的副校长为副组长,学校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工作.
成立浙江大学双创示范基地工作小组,组长为分管副书记、创新创业学院院长,执行组长为党委学工部部长、创新创业学院常务副院长,副组长为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工业转化研究院院长担任,成员为校内相关各部门.
工作小组负责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任务的具体推进和督促落实,其日常事务由创新创业学院代为执行.
二、经费保障为加快推进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浙江大学启动"双创"行动计划,并将"双创"行动计划作为学校双一流建设重要任务加以推进和落实.
在学校单列常规创新创业教育经费年均2500万元基础上,额外给予创新创业学院双一流建设1000万元的经费支持.
同时积极拓展社会捐赠、政府扶持等资金来源,设51立学生创业无偿扶持基金,积极对接社会天使投资人、风险投资机构、政府扶持资金等各类资金,全面推进高校"智本"与产业"资本"深度融合.
2015年7月至今,浙江大学获社会各界捐资150000万元,用于学校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大学生创业活动的支持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奖励等双创工作.
三、制度保障进一步细化师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的指导性意见,明确教师离岗创业和学生休学创业方面的支持性政策.
重点支持师生协同的创新创业团队建设,对于师生协同创业项目和团队予以资金、政策、场地方面的特殊优惠.
进一步将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向科研人员和成果转化管理人员下移.
打造集基础环境、资金扶持、技术服务、人才集聚等内容的全过程、全方位的创新创业孵化服务链,支持和服务师生创新创业.
四、责任体系双创示范基地领导小组承担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的领导责任,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小组和创新创业学院承担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的主体责任.
明确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各相关成员单位与各院系的主体责任,将创新创业工作作为衡量各成员单位工作及各专业院系(学园)领导班子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明确要求各成员单位及专业院系设立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本单位深化创新创业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不断推进引领全国的双创示范基地建设.
52第七部分相关一、指标设置表1社会贡献发展指标指标类别指标项目2020年发展目标成果转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总数及其转化率保持全国高校第一知识产权交易额位居全国高校第一专利转化率100个技术转移收入明显提升技术市场交易额显著增加大学科技园入驻企业总数全国前列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总数增30%大学科技园毕业企业数增30%高校学生创业实习人数增50%大学科技园园区企业总收入增30%入园企业转化科技成果数增30%全国优秀国家大学科技园增30%圆正控股孵化大学生创业项目A类农业服务人才队伍建设70人+30人(外延)试验示范基地建设30个区域分中心建设20个产业研发基地12个基层农技人员培训7500人浙江省优秀科技特派员20人次公益性服务超30000人次医疗服务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重点专科数位居全国高校前医联体和合作医院覆盖区域辐射全国并产生较大影响教育服务高端品牌培训项目培训人次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咨政与智库获省部级以上应用采纳的成果超过120个/年53表2国际影响发展指标指标类别指标项目2020年发展目标国际顶尖高校战略合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海外著名高校30所海外著名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从2个提升到4-5个国际科研合作国际科研合作论文比例达到35%以上留学生教育学位留学生比例达到10%学生海外交流本科生海外交流率达到75%以上博士生海外交流率达到90%以上高被引学者数量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学者上榜人数居全国高校前列表3双创重点工程整体进度安排指标体系启动初步建成基本建成双创育人体系2017年2018年2019年成果转化体系2017年2018年产学研合作体系2017年2018年双创服务平台建设2017年2018年体制机制建设2017年2018年表4双创育人重点工程进度指标类别指标项目启动初步建成基本建成多层次课程体系建设2017年2018年2019年创新创业学院2017年2018年院级双创实验室2017年6个2018年10个机器人科教实践基地2017年2018年紫金港西区创客空间2000m2018年2019年54创新创业基地(新建50家)2017年完成20%2018年完成70%2019年完成100%中国创业网络虚拟平台2018年2019年表5双创社会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工程进度指标项目启动初步建成基本建成机器人研究院2017年2018年2019年创新创业研究院2017年2018年2019年紫金众创小镇2017年2018年工业转化研究院2017年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2018年2019年2020年新农村发展研究院2017年2018年表6双创全球网络建设重点工程进度指标项目启动初步建成基本建成工程师学院2017年2018年国际联合学院2017年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创业教育联盟2017年2018年全球创新、创业与领导力项目2017年2018年2019年国际学术期刊《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springer)2017年2018年55二、相关文件1.
浙江大学关于做好2016级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通知2.
浙江大学本科生第二、三、四课堂学分管理办法(试行)3.
浙江大学第二课堂活动计分方法4.
浙江大学第三课堂活动计分方法5.
浙江大学第四课堂活动学分认定方法6.
浙江大学本科生参加学科竞赛的若干规定7.
关于成立浙江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领导小组及专家委员会的通知8.
浙江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9.
浙江大学"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实施细则10.
浙江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项目管理办法11.
浙江大学本科生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12.
浙江大学各类第二课堂活动分数(素质拓展分)计分方法13.
浙江大学"中控教育基金"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经费管理(试行)办法14.
浙江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5615.
中共浙江大学委员会办公室浙江大学校长办公室关于成立浙江大学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16.
浙江大学关于成立浙江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及负责人任命的通知17.
中共浙江大学委员会浙江大学关于全面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18.
关于支持和鼓励教师从事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工作的若干政策19.
中共浙江大学委员会浙江大学关于实施创新驱动促进成果转化的若干意见20.
浙江大学科技队伍体系建设方案21.
浙江大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暂行)22.
浙江大学关于教师和干部挂职锻炼的相关政策规定23.
中共浙江大学委员会浙江大学关于成立浙江大学创新创业研究院的通知24.
中共浙江大学委员会浙江大学关于成立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的通知25.
中共浙江大学委员会办公室浙江大学校长办公室关于调整校级议事协调和临时机构及负责人的通知[2017]12号16浙江大学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委员会:主任:吴朝晖57副主任:郑强严建华罗建红26.
浙江大学科研联盟管理暂行办法27.
浙江大学关于教师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管理暂行办法三、拟出台的文件1.
浙江大学本科生专项实习项目管理办法2.
浙江大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改革项目管理办法3.
本科生休学创业制度4.
创业实践学分认可制度5.
中共浙江大学委员会办公室浙江大学校长办公室关于成立浙江大学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6.
浙江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四、拟出台相关政策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激发教师的创新活力和创业热情,支持教师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学校将进一步规范教师的兼职和创业行为.
1.
优先支持教师到紫金众创小镇、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学校成果转化和高水平产业化平台以及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582.
教师完成教学科研等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可以因工作原因需要兼职的.
兼职教师除享受学校所聘岗位的工资及津贴外可以获得合法兼职收入,兼职收入原则上归个人所有.
兼职教师服务兼职单位的工作成果和创造的社会经济效益可作为职称评审、岗位聘任、聘期考核等的依据之一.
3.
教师确因有科技成果转化需要的,可向学校申请离岗创业.
离岗创业教师人事关系保留在所在学院(系),占所在学院(系)教师的定编定岗名额.
创业教师与学校签订缴薪留职离岗创业协议,期限不超过3年.
离岗创业教师要求提前解除离岗协议或离岗创业期满终止离岗协议返回的,可提前2个月书面报告所在学院(系),本聘岗期内,按离岗时的岗位进行聘任4.
教师离岗创业期间,参加所在学院(系)的年度考核,以科技成果转化情况、社会经济效益情况以及企业出具的意见确定考核等级,考核合格正常晋升工资等级.
创业业绩突出的,可确定为优秀等级,不占所在学院(系)考核优秀指标.
教师离岗创业期间,服务企业的工作成果和创造的社会经济效益可作为职称评审、聘期考核等的依据之一.
5.
离岗创业教师到学校优先支持的平台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单位应缴纳的各类社会保险费用由学校承担.
6.
离岗创业教师到学校优先支持的平台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可申请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所在学院(系)统筹安排和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适当保留校内实验室、办公室.
59五、共建情况1.
2012年,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同浙江泰隆慈善基金会签订协议,接受其向基金会捐赠200万元人民币,设立"浙江大学仩泰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
2.
2013年5月,浙江大学同余杭区人民政府签订协议,余杭区人民政府5年内共出资1000万元人民币,与浙江大学合作共建浙江大学良渚创业育成中心.
3.
2014年1月,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同杭州市高新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签订协议,高新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3年内共出资300万元人民币,与浙江大学共建虚拟创业园(高新创业苗圃).
4.
2014年9月,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同杭州新东方进修学校签订协议,接受其向基金会捐赠100万元人民币,用于设立"新东方创业奖学金".
5.
2015年,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同江苏协鑫阳光慈善基金会签订协议,接受其捐赠50万元人民币设立"创鑫奖"奖励基金.
6.
2015年7月,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同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签订协议,接受其向基金会捐赠的500万元人民币"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浙报-阿里大学生新媒体创新创业基金".
7.
2015年12月,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同上海丰瑞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协议,接受其向基金会捐赠1000万元人民币,用于设立"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紫金创业元空间基金".
608.
2016年1月,中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捐资60万元人民币,支持浙大建工学院设立中天奖助学金以及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和实践创新基金.
9.
2016年3月,浙江诺倍威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捐资6万元人民币,设立"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诺倍威创新奖".
10.
2016年6月,北大博雅转化医学研究院暨英科博雅集团有限公司捐资100万元人民币,支持浙江大学医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的建设.
11.
2016年9月,锦绣富春集团有限公司捐资50万元人民币,支持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建设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
12.
2016年10月,浙江捷昌线性驱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捐资1000万元人民币设立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捷昌驱动大学生创业创新专项基金.
13.
2016年11月,海南新腾实业有限公司捐资30万元人民币,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捐资100万元人民币,上海恩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捐资25万元人民币,上海恺屿科贸有限公司捐资17万元人民币,设立浙江大学医学创新基金支持浙江大学医学创新研究中心(筹)的建设和发展.
14.
2016年9月,杭州凯泰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捐资100万元人民币,设立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杭州凯泰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专项基金,支持管理学院、经济学院联合举办"凯泰资本杯"浙江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6115.
2016年11月,上海润达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捐资25万元人民币,海南鲁海医药有限公司捐资150万元人民币,上海桓仁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捐资40万元人民币,上海翼慧贸易商行捐资18万元人民币,12月,华东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器材化剂分公司捐资30万元人民币,设立浙江大学医学创新基金,支持浙江大学医学创新研究中心的建设和发展.
16.
2016年12月,宁波展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捐资250万元人民币,宁波雄汇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捐资350万元人民币,杭州律恒贸易有限公司捐资220万元人民币,天津泰康科技有限公司捐资180万元人民币,支持浙江大学医工信学科交叉医学创新平台的建设和发展.
17.
2016年12月,上海立健尔华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捐资40万元人民币,上海辉漪贸易有限公司捐资25万元人民币,设立浙江大学医学创新基金,支持浙江大学医学创新研究中心的建设和发展.
18.
2017年4月,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捐资300万元人民币,设立"浙江大学临床医学创新基金",专项用于支持浙江大学临床医学创新研究中心(筹)的建设与发展.
19.
2017年5月,浙江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与中国电信杭州分公司签订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合作协议,助力优秀创业人才的教育和优秀创业项目的培育孵化.
20.
2017年5月,浙江浙大网新集团有限公司捐资1000万元人民币,设立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管理学院创新创业基金.
6221.
2017年5月,杭州浙大未来创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捐资120000万元人民币,设立"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紫金港未来创新发展基金".
22.
2017年5月,杭州浙大未来创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捐资20000万元人民币,设立"浙江大学紫金港未来创新创业基金".
23.
2017年5月,浙江五洲新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000万元人民币,设立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五洲新春创业创新专项基金.
24.
2017年6月,杭州雅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捐资4000万元人民币,设立"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雅喵创新创业基金".
浙江大学二〇一七年八月

丽萨主机:美国CN2 GIA精品网/KVM/9折,美国原生IP,最低27元/月

丽萨主机怎么样?丽萨主机,团队于2017年成立。成立之初主要做的是 CDN 和域名等相关业务。最近开辟新领域,新增了独立服务器出租、VPS 等业务,为了保证业务质量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中美之间的 CN2 GIA 国际精品网络,三网回程 CN2 GIA,电信去程 CN2 GIA + BGP 直连智能路由,联通移动去程直连,原生IP。适合对网络要求较高的用户,同时价格也比较亲民。点击进入:丽萨主机官方网站...

易探云:香港物理机服务器仅550元/月起;E3-1230/16G DDR3/SATA 1TB/香港BGP/20Mbps

易探云怎么样?易探云(yitanyun.com)是一家知名云计算品牌,2017年成立,从业4年之久,目前主要从事出售香港VPS、香港独立服务器、香港站群服务器等,在售VPS线路有三网CN2、CN2 GIA,该公司旗下产品均采用KVM虚拟化架构。目前,易探云推出免备案香港物理机服务器性价比很高,E3-1230 8 核*1/16G DDR3/SATA 1TB/香港BGP线路/20Mbps/不限流量,仅...

亚洲云-浙江高防BGP.提供自助防火墙高防各种offer高防BGP!

 亚洲云Asiayun怎么样?亚洲云Asiayun好不好?亚洲云成立于2021年,隶属于上海玥悠悠云计算有限公司(Yyyisp),是一家新国人IDC商家,且正规持证IDC/ISP/CDN,商家主要提供数据中心基础服务、互联网业务解决方案,及专属服务器租用、云服务器、云虚拟主机、专属服务器托管、带宽租用等产品和服务。Asiayun提供源自大陆、香港、韩国和美国等地骨干级机房优质资源,包括B...

激情香水为你推荐
外网和内网内网和外网是什么意思啊??最新qq空间代码QQ空间代码无线路由器限速设置wifi怎么设置限速怎么在qq空间里添加背景音乐怎么在QQ空间里免费添加背景音乐????依赖注入什么是侵入性?还有依赖注入?1433端口怎么开启本机1433端口不兼容软件和电脑不兼容会怎样?神雕侠侣礼包大全神雕侠侣陈晓礼包兑换码怎么获得怎么点亮qq空间图标怎么点亮QQ空间的图标怎么点亮qq空间图标QQ空间图标怎么点亮?
shopex虚拟主机 服务器租用托管 vps侦探 日本软银 godaddy域名优惠码 91vps 空间登入 丽萨 腾讯数据库 重庆联通服务器托管 建站论坛 美国服务器 hosts文件修改 paypal登陆 招聘瓦工 阿里云主机 戴尔主机 元旦促销方案 天玑创梦独角兽1期 彩虹云点播破解版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