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目录第一部分调查背景2第二部分调查内容2第三部分相关说明3第四部分调查结果4一、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的宏观概况.
4二、网民行为意识调查结果.
13(一)网民个人信息.
13(二)网民对互联网的使用情况及满意度.
16(三)网民对互联网热点问题的回答.
18第五部分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分析报告.
21前言21内容摘要.
22一、中国互联网络宏观状况.
24二、网民特征结构.
36三、网民上网途径.
48四、网民上网行为.
53五、互联网发展地区差异分析.
58六、非网民状况.
61第六部分香港互联网使用现状调查报告.
67第七部分澳门互联网使用现状统计报告.
86第八部分调查方法103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方法.
103二、香港城市大学互联网研究计划调查方法.
106三、澳门互联网研究计划调查方法.
107第九部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支持单位.
108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一部分调查背景我国互联网网民人数、网民分布、上网计算机数、信息流量分布、域名注册等方面情况的统计信息,对国家和企业动态掌握互联网络在我国的发展情况,提供决策依据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997年,经国家主管部门研究,决定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联合互联网络单位来实施这项统计工作.
为了使这项工作制度化、正规化,从1998年起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决定于每年1月和7月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统计报告发表后,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被国内外广泛引用.
本次为第17次调查.
该项工作得到了信息产业部等国家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各互联网单位、调查支持网站以及媒体等也对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工作给予了支持与配合,保证了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二部分调查内容2005年12月第1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的主要内容为:(一)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的宏观概况包括:我国网民人数我国上网计算机数我国域名数及其地域分布我国网站数及其地域分布我国IP地址总量及其地域分布我国国际出口带宽总量(二)中国网民的相关情况包括:网民基本特征(如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收入状况等)网民对互联网的使用情况及满意度网民对互联网热点问题的回答2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第三部分相关说明1.
网民(互联网网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对网民的定义为: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至少1小时的中国公民.
2.
网站:指有独立域名的web站点,其中包括CN和通用顶级域名(gTLD)下的web站点.
此处的独立域名指的是每个域名最多只对应一个网站"WWW.
+域名".
如:对域名cnnic.
cn来说,它只有一个网站www.
cnnic.
cn,并非它有whois.
cnnic.
cn、mail.
cnnic.
cn……等多个网站,它们只被视为网站www.
cnnic.
cn的不同频道.
3.
上网计算机:指至少有1人通过该台计算机连入互联网络.
4.
关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划分如下:东部: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
5.
除非明确指出,本报告中的数据均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在内.
6.
本次调查统计数据截止日期为2005年12月31日.
3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第四部分调查结果一、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的宏观概况注:本部分题号前标注*号者为电话抽样调查结果.
(一)我国网民人数:*1.
网民总人数为11100万人,95%置信度下的置信区间为【10810万人,11390万人】.
*2.
按上网方式划分,如表4.
1所示:表4.
1不同方式上网网民数专线上网网民数拨号上网网民数宽带上网网民数2910万人5100万人6430万人注1:通过多种方式上网的网民被重复计入各种上网方式中,故各种方式上网网民数之和大于上网网民总数;注2:专线上网网民指通过以太网方式接入局域网,然后再通过专线的方式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注3:拨号上网网民包括ISDN网民;注4:宽带上网网民指使用xDSL、CableModem等方式上网的网民.
3.
按地域划分,如表4.
2所示:表4.
2分地域划分的网民数网民数(万人)占全国网民比例占本省人口比例广东148613.
4%17.
9%山东9888.
9%10.
8%江苏7907.
1%10.
6%浙江7076.
4%15.
0%四川6095.
5%7.
0%河北4864.
4%7.
1%上海4634.
2%26.
6%湖北4634.
2%7.
7%北京4283.
9%28.
7%福建3973.
6%11.
3%河南3963.
6%4.
1%辽宁3723.
3%8.
8%湖南3483.
1%5.
2%广西3303.
0%6.
7%黑龙江3162.
8%8.
3%陕西3142.
8%8.
5%安徽2762.
5%4.
3%4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续表网民数(万人)占全国网民比例占本省人口比例山西2692.
4%8.
1%云南2412.
2%5.
5%天津2292.
1%22.
4%吉林2011.
8%7.
4%重庆1891.
7%6.
1%江西1871.
7%4.
4%新疆1261.
1%6.
4%甘肃1251.
1%4.
8%内蒙古1161.
0%4.
9%贵州1091.
0%2.
8%海南690.
6%8.
4%宁夏320.
3%5.
4%青海290.
2%5.
4%西藏90.
1%3.
3%4.
除计算机外同时使用其他设备(移动终端、信息家电)上网的网民人数为610万人.
(二)我国上网计算机数:*1.
上网计算机总数为4950万台.
*2.
按上网方式划分,如表4.
3所示:表4.
3不同方式上网计算机数专线上网计算机数拨号上网计算机数宽带上网计算机数650万台2060万台2240万台(三)域名数:1.
域名总数约为2,592,410个,包括我国国家顶级域名CN和通用顶级域名(gTLD,如COM域名)两部分,其中CN域名为1,096,924个.
2.
按类别划分,如表4.
4、4.
5所示:表4.
4按类别划分的域名总数数量(个)占域名总数比例CN1,096,92442.
3%COM1,202,49746.
4%NET216,5338.
4%ORG76,4562.
9%合计2,592,410100.
0%5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表4.
5按类别划分的CN域名数数量(个)占CN域名数比例.
CN(二级域名)588,74853.
7%COM.
CN385,84735.
2%NET.
CN41,6023.
8%行政区域名.
CN37,1673.
4%GOV.
CN23,7522.
2%ORG.
CN15,7521.
4%EDU.
CN2,4540.
2%AC.
CN1,6020.
1%合计1,096,924100.
0%3.
按地域划分(不含EDU.
CN),如表4.
6所示:表4.
6按地域划分的域名域名总数CN域名数数量(个)占域名总数比例数量(个)占CN域名数比例广东434,83216.
8%170,84315.
6%北京356,46313.
8%195,08217.
8%福建246,2589.
5%105,6309.
7%上海234,9579.
1%104,0409.
5%浙江219,2908.
5%75,3796.
9%江苏198,4827.
7%67,5046.
2%山东124,4064.
8%47,6024.
4%四川91,1383.
5%23,9552.
2%辽宁76,6363.
0%27,8032.
5%河南55,6622.
2%21,9682.
0%湖北53,5902.
1%20,8911.
9%河北52,3252.
0%23,1362.
1%安徽42,3081.
6%14,3741.
3%湖南41,9941.
6%14,0971.
3%天津33,6401.
3%15,1901.
4%黑龙江33,2381.
3%11,4881.
1%陕西32,3301.
2%11,6971.
1%重庆26,9491.
0%10,8311.
0%广西24,3590.
9%9,2250.
8%江西23,8810.
9%10,1400.
9%吉林21,9560.
9%9,9550.
9%云南21,4180.
8%9,2430.
8%山西17,0690.
7%7,7000.
7%新疆13,0280.
5%4,6260.
4%6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续表域名总数CN域名数数量(个)占域名总数比例数量(个)占CN域名数比例内蒙古11,2580.
4%4,8790.
4%海南10,1630.
4%3,2620.
3%贵州9,7520.
4%4,6660.
4%甘肃8,8200.
3%3,2930.
3%宁夏5,5900.
2%2,7680.
3%西藏4,3320.
2%1,3110.
1%青海3,0030.
1%1,0630.
1%海外60,8292.
3%60,8295.
6%合计2,589,956100.
0%1,094,470100.
0%注1:地域分布是按域名注册单位所在地来划分的,海外是指通过海外域名注册服务机构注册的CN域名;注2:该表的分省数据中不含EDU.
CN数据;注3:按域名总数降序排列.
(四)网站数(包括.
CN、.
COM、.
NET、.
ORG下的网站):1.
我国网站总数约为694,200个.
2.
按类别划分,如表4.
7、4.
8所示:表4.
7按类别划分的网站总数数量(个)占网站总数比例CN299,53043.
2%COM315,91745.
5%NET60,5238.
7%ORG18,2302.
6%合计694,200100.
0%表4.
8按类别划分的CN网站数数量(个)占CN网站数比例.
CN(二级域名)143,79248.
0%COM.
CN119,25639.
8%NET.
CN13,1214.
4%GOV.
CN11,9954.
0%ORG.
CN6,1642.
1%行政区域名.
CN4,7861.
6%AC.
CN4160.
1%合计299,530100.
0%7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3.
按地域划分,如表4.
9所示:表4.
9按地域划分的网站数数量百分比北京128,96318.
6%广东115,11116.
6%浙江67,2069.
7%上海59,8378.
6%江苏53,8297.
8%福建36,7875.
3%山东28,5484.
1%辽宁22,6653.
3%河北17,3602.
5%湖北15,5862.
2%四川14,7692.
1%河南14,1092.
0%安徽12,0341.
7%湖南9,4011.
4%广西8,3551.
2%重庆8,1691.
2%江西7,8731.
1%天津7,2721.
0%黑龙江6,9781.
0%陕西6,7281.
0%山西5,2880.
8%云南5,1020.
7%吉林4,8000.
7%内蒙古3,2500.
5%贵州3,0520.
4%新疆2,8510.
4%海南2,7260.
4%甘肃2,5790.
4%西藏2,4590.
4%宁夏1,5500.
2%青海6860.
1%海外18,2772.
6%合计694,200100%注:地域分布是按域名注册单位所在地来划分的,海外是指通过海外域名注册服务机构注册的CN域名下的网站.
(五)我国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数:1.
国际出口带宽总量为136,106M,连接的国家有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德国、日本、8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韩国、新加坡等.
2.
按运营商划分: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70,622M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宽带中国CHINA169网)38,941M中国科技网(CSTNET)15,120M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4,064M中国移动互联网(CMNET)3,705M中国联通互联网(UNINET)3,652M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互联网(CIETNET)2M中国长城互联网(CGWNET)(建设中)中国卫星集团互联网(CSNET)(建设中)(六)我国IP地址数:1.
我国大陆IPv4地址总数为74,391,296个,合4A+111B+31C台湾地区IPv4地址总数为16,280,064个,合248B+106C香港特区IPv4地址总数为6,288,640个,合95B+245C澳门特区IPv4地址总数为144,640个,合2B+53C2.
我国大陆IPv4地址按地域划分,如表4.
10所示:表4.
10按地域划分的IPv4地址百分比广东10.
4%北京10.
1%江苏8.
1%浙江7.
8%上海6.
5%山东5.
8%四川4.
3%河南4.
2%辽宁4.
0%湖北3.
1%河北3.
0%重庆2.
8%黑龙江2.
8%福建2.
8%湖南2.
6%安徽2.
5%江西2.
4%天津2.
3%9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续表百分比吉林2.
2%云南1.
7%陕西1.
7%山西1.
5%广西1.
5%海南1.
5%贵州1.
1%新疆1.
0%内蒙古0.
7%甘肃0.
7%宁夏0.
4%青海0.
3%西藏0.
2%合计100%3.
我国大陆IPv4地址按分配单位划分,如表4.
11所示:表4.
11中国大陆地区IPv4地址分配表单位名称地址数折合数中国电信集团公司27,908,0961A+169B+216C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15,540,224237B+32C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10,805,248164B+224C国家信息中心4,194,30464B中国铁通集团有限公司2,818,04843B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1,875,96828B+160C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1,736,70426B+128C北京教育信息网服务中心有限公司917,50414B上海东方有线网络有限公司483,3287B+96C北京电信通电信工程有限公司472,0647B+52C华数电视通信控股有限公司393,2166B百灵信息科技有限公司327,6805B江西广电信息网络有限公司327,6805B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278,5284B+64C北京中电飞华通信股份有限公司278,5284B+64C济南广电嘉和数字电视有限责任公司270,3364B+32C中国科技网221,1843B+96C中国长城互联网204,8003B+32C长城宽带网络服务有限公司196,6083B广东金万邦科技投资有限公司184,3202B+208C柳州非凡电子有限公司172,0322B+160C10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续表单位名称地址数折合数深圳市天威视讯股份有限公司163,8402B+128C中电华通通信有限公司159,7442B+112C263网络通信股份有限公司154,6242B+92C北京世纪互联数据中心有限公司149,5042B+72C宁波网通信息港有限公司147,4562B+64C北京北大方正宽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139,2642B+32C中国有线电视网络有限公司139,2642B+32C大庆中基石油通信建设有限公司110,5921B+176C广州恒汇网络通信有限公司102,4001B+144C中企网络通信技术有限公司98,3041B+128C天津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77,8241B+48C北京通科信息技术开发公司73,7281B+32C北京博升拓网络技术有限责任公司73,7281B+32C北京畅捷无限通讯技术有限公司73,7281B+32C北京畅捷科技有限公司65,5361B中广亚广播信息网络有限公司65,5361B润迅通信集团有限公司65,5361B金汉王通信有限公司65,5361B重庆网通信息港宽带网络有限公司65,5361B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65,5361B四川省广播电视网络有限责任公司65,5361B中信网络有限公司65,5361B北京中关村信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65,5361B北京国研网络数据科技有限公司57,344224C北京首信网创网络信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49,152192C天津无限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49,152192C上海环球信息网络有限公司40,960160C神州在线通信有限公司40,960160C北京光环新网数字技术有限公司36,864144C上海科技网络通信有限公司34,816136C重庆广播电视网络传输有限责任公司32,768128C广东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32,768128C北京国都天信应用技术有限责任公司32,768128C广东盈通网络投资有限公司32,768128C陕西省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28,672112C广东恒敦通信技术开发有限公司26,624104C北京安莱信息通信技术有限公司24,57696C深圳市南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4,57696C上海闵行广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4,57696C网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0,48080C1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续表单位名称地址数折合数航天通信中心16,38464C广东金科信息网络中心16,38464C中国电信集团北方电信有限公司太原市分公司16,38464C深圳市信息网络中心16,38464C辽河石油勘探局通信公司16,38464C北京瑞通通信工程有限公司16,38464C东莞市博路电信科技有限公司16,38464C北京互联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16,38464C广西柳州市视通网络信息有限责任公司16,38464C创联万网国际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16,38464C上海市互联网络交换中心16,38464C北京电信发展总公司16,38464C华北石油通信公司信息中心16,38464C山西广电网络集团有限公司16,38464C东风通信技术有限公司16,38464C中广有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温州分公司16,38464C南京唐桥科技有限公司16,38464C广州市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16,38464C上海世纪互联信息系统有限公司16,38464C天津瑞鼎数字科技有限公司16,38464C佛山市视通宽带网络有限公司16,38464C广州光通通信发展有限公司12,28848C北京天地互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9,21636C其他单位1,575,68024B+11C合计74,391,2964A+111B+31C数据来源:AP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注1:APNIC是亚太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简称,负责亚太地区IP地址的分配与管理,在亚太地区许多国家拥有成员单位,网址是:http://www.
apnic.
net/;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作为经APNIC认定并由信息产业部认可的中国国家互联网注册机构(NIR),召集国内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ISP,组成IP地址分配联盟,目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分配联盟共有163家成员,IP地址持有量为15,959,040个,合243B+132C.
上表中大部分都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分配联盟成员单位;注2:IPv4地址分配表只列出拥有IPv4地址数大于32C的单位.
3.
我国大陆IPv6地址总数为19*/32+/48台湾地区IPv6地址总数为114*/32+/48香港特区IPv6地址总数为4*/32+/64澳门特区IPv6地址总数为2*/3212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4.
我国大陆IPv6地址按分配单位划分,如表4.
12所示表4.
12我国大陆地区IPv6地址分配表单位名称IPv6地址数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7*/32+/48北京英纳特网络研究所2*/3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32铁道通信信息有限责任公司/32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32中国科技网/32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32中国电信集团公司/32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32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32重庆网通信息港宽带网络有限公司/32北京电信通电信工程有限公司/32数据来源:AP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注:IPv6地址分配表中的/32是IPv6的地址表示方法,对应的地址数量是个,同样,/48对应的地址数量是96)32128(22=80)48128(22=个.
二、网民行为意识调查结果注:以下结果中题号前加注*者为电话抽样调查结果,没有*者为网上联机调查结果.
(一)网民个人信息*1.
网民的性别分布:男性占58.
7%,女性占41.
3%,如图4.
1所示:13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男性58.
7%女性41.
3%图4.
1网民的性别分布*2.
网民的年龄分布,如表4.
13和图4.
2所示:表4.
13网民的年龄分布18岁以下18~24岁25~30岁31~35岁36~40岁41~50岁51~60岁60岁以上16.
6%35.
1%19.
3%11.
6%7.
1%6.
8%2.
7%0.
8%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36~40岁7.
1%41~50岁6.
8%51~60岁2.
7%60岁以上0.
8%25~30岁19.
3%18~24岁35.
1%18岁以下16.
6%31~35岁11.
6%图4.
2网民的年龄分布*3.
网民的婚姻状况:未婚占57.
9%,已婚占42.
1%,如图4.
3所示:14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已婚42.
1%未婚57.
9%图4.
3网民的婚姻状况*4.
网民的文化程度分布,如表4.
14和图4.
4所示:表4.
14网民的文化程度分布高中(中专)以下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16.
2%30.
2%24.
4%26.
3%2.
4%0.
5%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硕士2.
4%博士0.
5%大学本科26.
3%高中以下16.
2%高中(中专)30.
2%大专24.
4%图4.
4网民的文化程度分布*5.
网民的职业分布,如表4.
15所示:表4.
15网民的职业分布学生企业单位工作人员学校教师及行政人员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工作人员35.
1%29.
7%7.
3%6.
6%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自由职业农民无业6.
5%4.
1%1.
4%6.
9%退休其他(包括军人)1.
8%0.
6%15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6.
家庭网民的个人月收入分布,如表4.
16所示:表4.
16家庭网民的个人月收入分布500元以下501~1000元1001~1500元1501~2000元2001~2500元2501~3000元21.
8%15.
7%13.
4%11.
8%6.
9%5.
9%3001~4000元4001~5000元5001~6000元6001~10000元10000元以上无收入5.
4%4.
5%1.
8%2.
3%2.
3%8.
2%(二)网民对互联网的使用情况及满意度*1.
网民上网的主要地点(多选题),如表4.
17和图4.
5所示:表4.
17网民主要上网地点家里工作场所网吧学校公共场所其他70.
5%37.
6%27.
0%19.
0%0.
8%0.
1%70.
5%37.
6%27.
0%19.
0%0.
8%0.
1%0%10%20%30%40%50%60%70%80%家里工作场所网吧学校公共场所其他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图4.
5网民主要上网地点*2.
除免费上网用户外的网民每月实际花费的上网费用:103.
6元注:此费用指的是上网费和用于上网的电话费,不包括其他的日常电话费用.
*3.
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15.
9小时16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4.
网民通常在什么时间上网(多选题),如表4.
18所示:表4.
18网民通常上网的时间段分布0点1点2点3点20.
6%7.
8%6.
4%4.
1%4点5点6点7点3.
0%2.
7%3.
1%4.
4%8点9点10点11点16.
0%26.
7%31.
2%29.
3%12点13点14点15点33.
3%34.
9%38.
4%38.
9%16点17点18点19点37.
1%33.
2%31.
1%44.
7%20点21点22点23点61.
1%60.
2%50.
0%31.
4%5.
网民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功能(多选题):浏览新闻67.
9%搜索引擎65.
7%收发邮件64.
7%即时通讯41.
9%论坛/BBS/讨论组等41.
6%获取信息(产品服务查询、工作信息查询、医疗健康服务查询、政府信息查询等)39.
8%在线音乐收听及下载(在线广播)38.
3%在线影视收看及下载(在线电视)37.
1%文件上传下载(不包含音乐、影视下载)33.
8%网上游戏33.
2%网上校友录28.
6%网上购物24.
5%网络聊天室23.
1%网上招聘18.
9%电子杂志16.
7%个人主页空间14.
2%博客(Blog,网络日志)14.
2%网上金融(包括银行、网上炒股)14.
1%网上教育14.
1%网上销售(含网上推广、网上拍卖)9.
9%短信息/彩信服务9.
5%网络电话(包括网上IP电话、PCtoPhone)6.
5%电子政务(网上投诉、网上审批、网上监督等)5.
1%网上预订(酒店、票务、挂号等)4.
6%征婚、交友、社区俱乐部3.
8%其他4.
0%17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6.
网民认为当前互联网在如下几方面的帮助程度,如表4.
19所示:表4.
19网民认为当前互联网的帮助程度有较大帮助有一定帮助一般有一定害处有较大害处学习49.
9%35.
9%12.
2%1.
5%0.
5%工作54.
4%32.
0%12.
8%0.
6%0.
2%生活41.
8%38.
0%18.
3%1.
7%0.
3%娱乐54.
5%27.
7%15.
6%1.
7%0.
5%7.
网民对当前互联网在如下几方面的满意程度及总体满意度,如表4.
20所示:表4.
20网民对互联网的满意度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很不满意网络速度6.
8%33.
9%39.
8%15.
0%4.
5%费用及收费规则4.
7%18.
7%43.
7%25.
2%7.
7%安全性4.
3%20.
2%44.
6%23.
0%7.
9%内容的真实性5.
2%25.
4%47.
4%18.
2%3.
8%内容的健康性4.
8%22.
7%47.
7%19.
2%5.
6%对个人隐私的保护5.
5%22.
7%45.
4%19.
3%7.
2%操作简便14.
1%46.
6%34.
0%4.
3%1.
0%总体满意度5.
0%40.
7%47.
3%6.
4%0.
6%8.
网民对互联网最反感的方面是:弹出式广告/窗口22.
1%网络病毒19.
9%网上收费陷阱12.
8%网络入侵/攻击(包括木马)11.
7%网上虚假信息9.
3%垃圾邮件8.
7%诱骗/欺诈/网络钓鱼6.
1%网上不良信息5.
1%隐私泄漏3.
7%其他0.
6%(三)网民对互联网热点问题的回答第1~2题为经常使用即时通讯工具的网民的情况:1.
除了使用文字聊天功能外,您还经常使用即时通讯软件的哪些功能(多选题):18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二人视频68.
6%二人语音61.
6%文件传输47.
9%在线游戏40.
0%网络硬盘39.
8%在线音乐38.
9%在线电视33.
6%搜索引擎功能31.
1%发短信/彩信25.
4%多人语音24.
3%视频点播18.
7%Blog/心情日记14.
8%多人视频14.
8%IP电话12.
9%其他0.
5%2.
半年中最常使用的即时通讯工具是否更换过:更换过12.
2%没更换过87.
8%第3~8题为有网上购物经历的网民的情况:3.
最近半年内网民通过互联网购买过的商品(多选题):图书、报纸、杂志及其他纸质出版物47.
2%音像制品(包括CD、DVD等)34.
4%电脑、电脑配件(如内存、硬盘)及电脑周边设备(如打印机、扫描仪等)29.
7%服装21.
9%手机18.
2%生活、家居用品及服务17.
8%MP3播放机17.
6%网络游戏用品(含游戏卡、虚拟道具等)17.
4%化妆用品15.
6%电脑软件15.
3%数码相机11.
2%IP电话卡、手机充值卡及其他点卡10.
6%付费订阅与付费会员服务10.
1%其他数码电子产品9.
4%体育用品8.
4%旅行票务与旅店预定服务7.
4%教育学习服务(付费注册网上学校、培训班等)7.
0%鲜花、蛋糕及其他礼品服务5.
7%办公用品5.
4%家电产品5.
1%医药、医疗保健用品及服务4.
0%19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食品2.
4%理财、保险类产品及服务2.
2%其他3.
4%4.
最近半年内平均购物次数:8.
4次5.
最近半年内进行网络购物的累计金额:0~100元8.
4%101~200元11.
3%201~500元23.
7%501~1000元19.
5%1001~2000元14.
7%2001~3000元9.
1%3001~5000元6.
7%5000元以上6.
6%6.
最近半年内是否在互联网上进行过需要实物配送的异地购物:有67.
1%没有32.
9%7.
采取哪种付款方式(多选题):网上支付61.
5%货到付款(现金结算)36.
1%银行汇款25.
8%邮局汇款18.
2%手机支付3.
5%其他0.
9%8.
一般通过什么方式得到购买的商品或服务(多选题):普通邮寄47.
8%EMS39.
3%其他快递37.
7%送货上门34.
1%网络下载、电子邮件传送13.
5%航空、铁路发运4.
4%其他1.
2%20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第五部分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分析报告前言受国家主管部门委托,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自1997年10月开始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至今已17次.
基于深入分析我国互联网、更深刻的揭示互联网在我国发展状况的诸如"谁、何时、在哪里、如何使用互联网、互联网的影响"等基础性问题的目的,以第17次和以前历次调查的数据为主要基础,完成本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分析报告.
和以往类似,本次分析报告撰写过程中主要采用了趋势对比、横向对比、纵向对比、分组、频数分析、相关分析、交叉分析等分析方法.
兼顾重点和全面,本次分析报告在内容上包括中国互联网络宏观概况、网民的结构特征、网民的上网途径、网民的上网行为、非网民状况等几个部分.
本分析报告中的数据主要来自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历次的调查数据,与全国人口有关的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年鉴等.
除非明确指出,本报告中的数据均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在内.
报告中拨号上网网民数包括ISDN上网网民数,宽带计算机数包括xDSL(ADSL等)、CableModem及其他宽带接入的上网计算机数.
由于时间和水平的原因,本分析报告可能存在不足、错误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对其他深入分析内容感兴趣的同志可与我们联系,联系方式是:电子邮件:cnnic-survey@cnnic.
cn电话:(010)58813030;(010)588129792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内容摘要2005年12月第1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的中国互联网络在整体上保持增长态势的同时,网民特征结构、上网途径、上网行为等各方面也出现了一些较为明显的变化.
宏观方面,我国互联网继续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态势.
其中网民数、上网计算机数分别达到了11000万人、4950万台,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了18.
1%和19.
0%;我国域名总数为2,592,410个,其中CN下注册的域名首次突破百万大关,达到1,096,924个,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53.
9%,成为国内用户注册域名的首选.
目前CN域名注册量在所有国家顶级域名中,稳居亚洲第一,在世界排名也从年初的第13位上升到目前的第6位.
我国网站总数达到了694,200个;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总量达到136,106M;我国大陆的IPv4地址数达到了74,391,296个,位居世界第三.
在网民的特征结构方面,男性、未婚、30岁以下、大学本科以下、月收入在2000元及以下(含无收入)网民的比例依然在网民各特征数据中占据主要地位,所占比例分别为58.
7%、57.
9%、82.
6%、70.
8%、70.
9%,其中未婚、30岁以上网民的比例与上年同期相比都有所上升,但男性网民比例、大学本科以下、月收入在2000元及以下(含无收入)网民所占比例与上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在职业方面,学生所占比例超过了总网民的三分之一,达到了35.
1%,其次是企业单位工作人员,占总数的29.
6%,排在第三位的是学校教师及行政人员,所占比例为7.
3%,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工作人员所占比例为6.
6%,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所占比例为6.
5%,其他职业的网民所占比例都在5.
0%以下.
在网民的上网途径方面,家里和工作场所仍然是网民上网的主要地点,所占比例分别为70.
5%和37.
6%,通过比较还发现,这两者之间的比例差距呈逐年增大的趋势;网民上网设备仍然主要采用台式计算机,比例达97.
2%,使用笔记本电脑上网的网民比例已经达到18.
2%;拨号上网网民、专线上网网民的数量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有14.
8%和4.
6%的下降,宽带(xDSL、CableModem等)上网网民数达6,430万,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50.
2%,在所有网民中比例已经达到57.
9%.
网民上网行为方面,网民一天中使用互联网时间的差异性较大,凌晨5点达到最低点,上网的网民比例为2.
7%;一天中上网时间段出现三个峰值:第一个峰值时间段为10点,网民上网比例为31.
2%,第二个峰值时间段为15点,网民上网比例为38.
9%,20~21点达到一天中的最高峰,网民上网比例均超过60.
0%.
与上年同期相比,各个时间段上网的网民比22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例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增幅最大的时间段是18~22点,均增加8个百分点以上;相比而言,4~7点上网的网民比例增幅最小,同比只有0.
5个百分点以内的增幅;网民平均每周上网15.
9个小时,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2.
7小时,增幅为20.
5%;网民每月实际花费的上网费用为103.
6元.
我国上网情况存在较明显的地区差异.
首先城乡之间网民数量及网民普及率差异巨大.
我国城市网民大约有9168.
6万人,城市网民普及率为16.
9%;而同期乡村网民1931.
4万人,网民普及率仅为2.
6%.
其次东中西部发展差异很大.
东部不仅在网民数量上占到了全国网民数的半数以上,在IPv4、域名数和网站数方面也遥遥领先于中西部.
东部IPv4数占全国总量的62.
4%,东部域名数和网站数分别占到了全国总量的78.
5%和79.
9%.
中西部互联网发展则基本持平.
非网民不上网的主要原因依次为:不懂电脑/网络,不具备上网所需的技能38.
7%,不具备上网条件(没有上网设备、当地无法连接互联网)29.
3%,没时间上网13.
2%,此外,觉得上网没用、不需要,年龄太大/太小,没有原因、不好说,不感兴趣等也是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比例在5.
0%~10.
0%之间.
在对未来半年的预期方面,1.
2%的非网民预期近半年内肯定上网,15.
1%的非网民预期近半年内可能上网,高达72.
5%的非网民预期近半年内肯定不会上网,另外11.
2%的非网民对近半年内是否上网没有明确的预期.
23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一、中国互联网络宏观状况网民人数、上网计算机数、域名数、网站数、网络国际出口带宽以及IP地址数等信息可以从整体上反映一个国家的互联网络发展程度和普及程度.
对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历次调查中这些基础性统计数据的深入分析,有助于从宏观的角度更深刻地认识互联网络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1.
网民人数截止到2005年12月31日,我国的网民总人数为11100万人,与上年同期调查结果相比,我国网民总人数一年增加了1700万人,增长率为18.
1%(如图5.
1所示),同1997年10月第一次调查结果62万网民人数相比,现在的网民人数已是当初的179.
0倍.
可见我国网民总数发展势头良好.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9400795059103370111002250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2000.
122001.
122002.
122003.
122004.
122005.
12万人图5.
1历次调查网民总数其中专线上网网民人数为2910万人,与上年同期的调查结果相比,专线上网网民人数一年减少了140万人,同比下降4.
6%;拨号上网网民人数为5100万人,与上年同期相比,拨号上网网民人数一年减少780万人,同比下降13.
3%;宽带上网网民人数为6430万人,与上年同期的调查相比,宽带上网网民人数一年增加了2150万人,增长率为50.
2%(如图5.
2所示).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我国网民总数和宽带上网网民人数迅速增长的同时,拨号上网网民人数、专线上网网民人数均出现了负增长.
24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万人专线上网网民数70712372023266030502910拨号上网网民数188626984512546858805100宽带上网网民数6601740428064302000.
122001.
122002.
122003.
122004.
122005.
12图5.
2历次调查不同上网方式网民人数分析网民人数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如图5.
3所示)可以看出,网民人数的增长有所减缓.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49.
8%75.
4%34.
5%18.
2%18.
1%0%20%40%60%80%2001.
122002.
122003.
122004.
122005.
12图5.
3历次调查网民人数增长率我国网民总数的快速增长已被世界所瞩目,但11100万网民在我国将近13亿的总人口中仅占8.
5%,与上年同期的7.
2%相比,有所提高.
这说明尽管我国的网民总数很大,增长速度较快,但互联网络的普及程度目前还很低,发展空间仍非常大.
25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2.
上网计算机数截止到2005年12月31日,我国的上网计算机总数已达4950万台,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了790万台,增长率为19.
0%(如图5.
4所示);是1997年10月第一次调查结果29.
9万台的165.
6倍.
可见我国上网计算机总数始终保持增长态势.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41603089208349501254892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2000.
122001.
122002.
122003.
122004.
122005.
12万台图5.
4历次调查上网计算机总数其中专线上网计算机数为650万台,与上年同期的调查结果相比,专线上网计算机数一年减少了50万台,同比下降7.
1%,是1997年10月第一次调查结果4.
9万台的132.
7倍;拨号上网计算机数为2060万台,与上年同期的调查结果相比,拨号上网计算机数一年减少了80万台,同比下降3.
7%,是1997年10月第一次调查结果25万台的82.
4倍;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宽带上网计算机数为2240万台,在所调查的不同方式上网计算机数中所占比例最高(如图5.
5所示).
通过调查结果可见,虽然上网计算机总数保持增长,但专线上网计算机数、拨号上网计算机数却出现了负增长,而宽带上网计算机发展迅速.
26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05001000150020002500专线上网计算机数141234403595700650拨号上网计算机数75110201480194521402060其他上网计算机数2005491320宽带上网计算机数22402000.
122001.
122002.
122003.
122004.
122005.
12图5.
5历次调查不同方式上网计算机数注:2005年以前的"其他上网计算机"中包含"宽带上网计算机".
与上年同期的调查结果相比,本次调查结果中上网计算机总数的增长率呈现了下降趋势,专线上网计算机数和拨号上网计算机数则出现了负增长(如图5.
6所示).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20%40%60%80%2001.
122002.
122003.
122004.
122005.
12上网计算机总数专线上网计算机数拨号上网计算机数图5.
6历次调查上网计算机数增长率3.
我国各类域名数本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中首次公布了我国各类域名总量的统计数据.
27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截止到2005年12月31日,我国域名总数(包括我国国家顶级域名CN和COM、NET、ORG等通用顶级域名)为2,592,410个.
从分类的角度来看,以COM结尾的英文域名总数为1,202,497个,占域名总数的46.
4%;以NET结尾的英文域名总数为216,533个,占域名总数的8.
4%;以ORG结尾的英文域名总数为76,456个,占域名总数的2.
9%;CN域名1,096,924个,占域名总数的42.
3%(如图5.
7所示),CN域名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顶级域名,世界排名从年初的13位上升到全球第6位.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NET8.
4%ORG2.
9%COM46.
4%CN42.
3%图5.
7我国域名分类分布从域名总数来看,我国域名总数由2004年12月的1,852,300个增加到2,592,410个,一年净增长740,110个,年增长率为40.
0%.
其中,由.
COM,.
NET和.
ORG组成的通用顶级域名总数在2005年内增长7.
5万个,年增长率是5.
3%;而以.
CN结尾的我国国家顶级域名总数在2005年内增长664,847个,增长量是国内通用顶级域名增长量的8.
8倍(如图5.
8所示).
由此可见,国家顶级域名CN已经成为我国新增域名的绝对主流,并成为用户注册域名时的首选域名.
28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个0%40%80%120%160%域名总数940329118738018523002592410gTLD域名数76078584734014202231495486CN域名数1795443400404320771096924域名总数增长率26.
3%56.
0%40.
0%gTLD域名数增长率11.
4%67.
6%5.
3%CN域名数增长率89.
4%27.
1%153.
9%2002.
122003.
122004.
122005.
12图5.
8我国历年域名总数增长情况具体分析我国CN下注册的域名数据将更加有利于对我国CN下注册域名发展情况的了解.
截止到2005年12月31日,我国CN下注册的域名数为1,096,924个,与上年同期调查的432,077个相比,一年增加了664,847个,增长率为153.
9%,同1997年10月第一次调查结果相比,域名总数已是当初4,066个的269.
8倍.
从分类的角度来看,以AC.
CN结尾的英文域名总数为1,602个,与上年同期调查的682个相比,一年增加了920个,增长率为134.
9%;以COM.
CN结尾的英文域名总数为385,847个,与上年同期调查的173,649相比,一年增加了212,198个,增长率为122.
2%;以EDU.
CN结尾的英文域名总数为2,454个,与上年同期调查的2,226个相比,一年增加了228个,增长率为10.
2%;以GOV.
CN结尾的英文域名总数为23,752个,与上年同期调查的16,326个相比,一年增加了7,426个,增长率为45.
5%;以NET.
CN结尾的英文域名总数为41,602个,与上年同期调查的20,145个相比,一年增加了21,457个,增长率为106.
5%;以ORG.
CN结尾的英文域名总数为15,752个,与上年同期调查的9,415个相比,一年增加了6,337个,增长率为67.
3%;以行政区域名结尾的英文域名总数为37,167个,与上年同期调查的15,765个相比,一年增加了21,402个,增长率为135.
8%;CN二级域名数为588,74829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个,与上年同期的调查的193,869个相比,一年增加了394,879个,增长率为203.
7%(如图5.
9所示).
整体而言,CN下注册域名数增长势头强劲.
从2004年12月到2005年12月的一年时间内,CN域名数量从43.
2万增长到109.
7万,实现了跨越性发展.
随着2005年我国互联网步入又一个发展黄金时期,社会对CN域名的需求也迅速增长.
而政策的利好调整和舆论的高度关注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CN域名的价值,政府和权威网站相继启用推广CN域名的标杆效应,掀起了企业对CN域名的保护性注册和应用高潮.
此外,CN域名投资群体也迅速壮大,使大量优质CN域名资源被注册.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020000040000060000080000010000001200000个AC.
CN68267317286666821602COM.
CN9622199123133796140779173649385847EDU.
CN112713541629191522262454GOV.
CN461558647796117641632623752NET.
CN132911404520234161892014541602ORG.
CN2596294395877369941515752行政区域.
CN35673317477432861576537167.
CN(二级域名)158072193869588748合计12209912731917954434004043207710969242000.
122001.
122002.
122003.
122004.
122005.
12图5.
9历次调查CN下注册的域名数从我国域名总数的地域分布可以看出,华北、华东、华南的注册域名比例为84.
2%,东北、西南、西北的注册域名,只占13.
3%,所占比例非常小(如图5.
10所示).
从CN下注册域名的地域分布可以看出,华北、华东、华南的CN下注册域名比例为83.
2%,东北、西南、30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西北的CN下注册域名比例同历次调查结果相类似,只占11.
2%,所占比例仍非常小(如图5.
11所示).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地区之间的互联网发展水平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华南23.
9%东北5.
1%西南5.
9%西北2.
3%华北18.
2%华东42.
1%图5.
10我国域名总数地域分布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0%10%20%30%40%50%华北41.
4%38.
6%37.
9%29.
4%24.
8%22.
4%华东25.
4%27.
4%24.
6%29.
6%32.
9%38.
9%华南20.
1%20.
6%20.
3%19.
4%20.
8%21.
9%东北4.
7%4.
6%4.
3%5.
0%5.
4%4.
4%西南4.
6%4.
4%3.
7%4.
9%4.
8%4.
6%西北2.
8%3.
1%3.
4%2.
7%2.
5%2.
2%2000.
122001.
122002.
122003.
122004.
122005.
12图5.
11CN下注册域名地域分布4.
网站数截止到2005年12月31日,我国网站数为694,200个,一年增加25,300个,增长率为3.
8%(如图5.
12所示).
3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从网站的域名类别分布来看,COM.
CN、NET.
CN下的网站数出现减少的情况,分别从上年同期调查的476,682、79,725个减少到本次调查的435,173、73,644个;其余的网站数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AC.
CN下的网站数为416个,一年增加51个,增长率为14.
0%;GOV.
CN下的网站数为11,995个,一年增加1,735个,增长率为16.
9%;ORG.
CN下的网站数是24,394个,一年增加2,190个,增长率为9.
9%;行政区域名下的网站数4,786个,一年增加1,908个,增长率为66.
3%;同CN下注册的二级域名数获得较快增长一致,.
CN下的网站数为143,792个,一年增加67,006个,增长率为87.
3%(如图5.
12所示).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0100000200000300000400000500000600000700000800000个AC.
CN403444425467365416COM(COM.
CN)221988215779291323411185476682435173GOV.
CN329446776148100511026011995NET(NET.
CN)318334730754156776927972573644ORG(ORG.
CN)6446720017831339132220424394行政区域.
CN144116931717209628784786.
CN(二级域名)6014676786143792合计2654052771003716005955506689006942002000.
122001.
122002.
122003.
122004.
122005.
12图5.
12历次调查网站数从网站数的地域分布可以看出,同历次调查网站数的地域分布一致,华北、华东、华南的网站数比例占85.
5%,仍占据主要地位;东北、西南、西北网站数所占的比例同以往调查结果相比没有太大变化,为11.
9%(如图5.
13所示).
同CN下注册域名的地域分布情况一致,这也说明我国地区之间的互联网发展水平存在差距.
32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0%10%20%30%40%50%华北28.
3%25.
1%24.
7%25.
8%23.
3%23.
4%华东39.
2%38.
1%36.
9%37.
1%40.
2%38.
3%华南21.
6%23.
0%25.
6%24.
5%25.
3%23.
8%东北4.
1%6.
1%5.
1%5.
1%4.
9%5.
0%西南4.
5%4.
8%5.
4%5.
1%4.
5%4.
8%西北2.
4%2.
9%2.
0%2.
4%1.
8%2.
1%2000.
122001.
122002.
122003.
122004.
122005.
12图5.
13历次调查网站数地域分布5.
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数截止到2005年12月31日,我国国际出口带宽的总容量为136,106M,与一年前的调查结果相比增加了61,677M,增长率为82.
9%(如图5.
14所示).
可见,我国国际出口带宽增长非常迅速.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7997598938027216136106744290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1200001400002000.
122001.
122002.
122003.
122004.
122005.
12M图5.
14历次调查我国国际出口带宽6.
IPv4地址数IPv4地址是与域名、网站紧密相关的互联网地址资源.
截止到2005年12月31日,中国大33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陆IPv4地址数已达74,391,296个,折合4A+111B+31C,在全球有限的IPv4地址数量中,中国IP地址拥有量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位居世界第三.
与一年前的调查相比增加14,445,568个,增长率为24.
1%(如图5.
15所示).
中国的IP地址资源近几年增长较快,在数量上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IPv4地址近几年的快速增长,反映出在我国的ISP已经对APNIC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IP地址分配政策和IP地址申请步骤较为熟悉,这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IP地址分配联盟对我国多个ISP的积极指导以及各ISP的积极配合是密不可分的.
本次报告第一次公布IPv4地址在我国各地区的分布状况(如图5.
16所示),同时也是全国第一次公布.
广东、北京、江苏、浙江、上海、山东等省市IPv4地址拥有量居全国前6位,其地址之和接近全国的一半,达到48.
7%.
由此可见,与我国域名、网站、网民的分布状况类似,我国IPv4地址的地域分布也同样存在不均衡现象.
此次公布的IPv4地址分地区统计从一个侧面更加深入的反映出了各地区网络基础设施的发展情况,经济发达地区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要比经济欠发达地区高出很多.
改变地区互联网发展不均衡的现象,需要加大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同时,欠发达地区对于IP地址分配政策和申请流程的不熟悉,也是造成IP地址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9002240414561285994572874391296010000000200000003000000040000000500000006000000070000000800000002002.
122003.
122004.
122005.
12个图5.
15历次调查我国IPv4地址数34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3.
1%4.
0%4.
2%4.
3%5.
8%6.
5%7.
8%8.
1%10.
1%10.
4%0.
0%2.
0%4.
0%6.
0%8.
0%10.
0%12.
0%广东北京江苏浙江上海山东四川河南辽宁湖北图5.
16我国IPv4地址的地域分布情况(前10名)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历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从1997年10月第一次调查到现在,我国互联网络在上网计算机数、网民人数、域名数、网站数、网络国际出口带宽、IP地址数等方面皆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基本上呈现出增长态势.
但是网民数和上网计算机数的增长率与上年同期相比都有所下降;域名数、网站数、网络国际出口带宽等方面快速增长;IP地址数也在数量上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但从地域分布上看,地区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所有这一切表明,我国的互联网络继续处于发展态势之中,但其中也存在一些不完全合理和不尽人意的地方,相信随着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推动,各项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网络应用服务的不断多样化和实用化,中国的互联网络必将得到更快、更合理地发展.
35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二、网民特征结构从上年的9400万网民到现在的11100万网民,网民数量持续增长.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和普及,网民的特征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深入分析、了解网民的特征结构,探求其变化趋势和规律,可以较好的把握住"谁在使用互联网"这一问题,从而更深入的理解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1.
网民性别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男性网民占58.
7%,女性网民占41.
3%(如图5.
17所示).
男性依然占据网民主体.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男性58.
7%女性41.
3%图5.
17网民性别与上年同期相比,男女网民所占比例略有变化.
男性网民占全体网民的比例从60.
6%下降为58.
7%;女性网民所占的比例上升为41.
3%(如图5.
18所示).
截止到2005年12月31日,我国男性网民6516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820万人,增长率为14.
4%;女性网民4584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880万人,增长率为23.
8%(如图5.
19所示).
在这一年女性网民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男性网民.
从普及率的角度来看,男性网民占我国男性总人口的9.
7%,女性网民占女性总人口的7.
3%.
我国互联网在男性中的普及程度仍然要高于女性.
这与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互联网普及率女性滞后于男性的趋势一致,如美国和韩国就是呈现这样的趋势.
但中国无论是男性网民普及率还是女性网民普及率,均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
36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0%20%40%60%80%100%女性30.
4%40.
0%40.
7%39.
6%39.
4%41.
3%男性69.
6%60.
0%59.
3%60.
4%60.
6%58.
7%2000.
122001.
122002.
122003.
122004.
122005.
12图5.
18历次调查网民性别分布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万人女性68513482405314837044584男性1565202235054802569665162000.
122001.
122002.
122003.
122004.
122005.
12图5.
19历次调查不同性别网民的数量2.
网民婚姻状况37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未婚网民占57.
9%,已婚网民占42.
1%(如图5.
20所示).
未婚者在目前仍然是我国网民的主体.
这与我国人口分布中已婚人口占据主体的情况不太一致.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未婚57.
9%已婚42.
1%图5.
20网民婚姻状况分布与上年同期相比,已婚网民所占比例下降了0.
7%,未婚网民所占比例相应有所增长(如图5.
21所示).
从绝对数看,已婚网民增加了649万人,达到4673万人,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率为16.
1%;未婚网民增加了1051万人,达到6427万人,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率为19.
5%(如图5.
22所示).
在这一年未婚网民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已婚网民.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0%20%40%60%80%100%已婚37.
1%43.
1%42.
2%43.
2%42.
8%42.
1%未婚62.
9%56.
9%57.
8%56.
8%57.
2%57.
9%2000.
122001.
122002.
122003.
122004.
122005.
12图5.
21历次调查网民婚姻状况分布38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万人已婚83514522494343440244673未婚1415191834164516537664272000.
122001.
122002.
122003.
122004.
122005.
12图5.
22历次调查不同婚姻状况网民的数量3.
网民年龄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5.
1%,其次是25~30岁的网民(19.
3%)和18岁以下的网民(16.
6%),1,30岁以上的网民所占比例都比较低,31~35岁的占到11.
6%,36~40岁的占到7.
1%,41~50岁的为6.
8%,还有3.
5%的网民在50岁以上(如图5.
23所示).
30岁及以下的网民占71.
0%,30岁以上的网民占29.
0%,网民在结构上仍然呈现低龄化的态势.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18岁以下16.
6%18~24岁35.
1%25~30岁19.
3%31~35岁11.
6%36~40岁7.
1%41~50岁6.
8%51~60岁2.
7%60岁以上0.
8%图5.
23网民年龄分布39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历次调查结果都显示,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最多,远远高于其他年龄段的网民而占据绝对优势,与上年同期相比,18~24岁的网民所占比例下降0.
2个百分点,25~30岁的网民所占比例上升1.
6%,18岁以下和31~35岁的网民所占比例均上升0.
2%,其他年龄段网民所占比例全部下降;从绝对数来看,18~24岁的网民数量增长578万人,25~30岁的网民数量增长479万人,18岁以下的网民数量增长301万人,31~35岁的网民数量增长216万人,36~40岁的网民数量增长74万人,41~50岁的网民数量增长40万人,51~60岁的网民数量增长27万人,60岁以上的网民数量下降15万人,属于正常的波动范围.
30岁及以下的网民达到了7881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357万人,增长率为20.
8%;30岁以上的网民达到3219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43万人,增长率为11.
9%(如图5.
24、5.
25、5.
26所示).
年轻网民依然是中国网民的主力军.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0%10%20%30%40%50%2000.
122001.
122002.
122003.
122004.
122005.
1218岁以下18~24岁25~30岁31~35岁36~40岁41~50岁51~60岁60岁以上图5.
24历次调查网民年龄分布40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0%20%40%60%80%100%30岁以下74.
9%67.
8%71.
9%70.
1%69.
4%71.
0%30岁以上25.
1%32.
2%28.
1%29.
9%30.
6%29.
0%2000.
122001.
122002.
122003.
122004.
122005.
12图5.
25历次调查网民年龄比例分布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02000400060008000万人30岁以下16852285424955736524788130岁以上565108516612377287632192000.
122001.
122002.
122003.
122004.
122005.
12图5.
26历次调查网民年龄数量分布按年龄分的网民普及率如图5.
27.
可以看出,网民普及率呈偏态分布,年轻人网民普及率偏高.
尤其18~24岁年龄段的人,10.
4%的人口中的网民占了所有网民的35.
1%,使这个年龄段的网民普及率高达28.
6%.
其次是25~30岁年龄段的人,上网比率为17.
1%.
这两个年龄段居民也是社会上最活跃的人群.
但由于年龄和教育水平的限制,年龄太小的居民和年龄太大的居民网民普及率均不高.
年龄段在18岁以下和41~50岁年龄段的居民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40%,这部分人显著拉低4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了我国的网民普及率水平.
但随着占人口1/4强的18岁以下人群的渐渐长大,近几年我国的网民数还会逐步增长.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5.
5%28.
6%17.
1%10.
1%6.
3%3.
9%2.
2%0.
6%0%5%10%15%20%25%30%18岁以下18~24岁25~30岁31~35岁36~40岁41~50岁51~60岁60岁以上图5.
27分年龄段网民普及率4.
网民文化程度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网民中文化程度为高中(中专)的比例最高,占到30.
2%,其次是本科(26.
3%)和大专(24.
4%).
文化程度为本科及以上的网民比例为29.
2%,文化程度为本科以下的网民比例达到了70.
8%(如图5.
28所示).
文化程度为本科以下的网民占据大多数.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高中(中专)30.
2%大专24.
4%本科26.
3%高中(中专)以下16.
2%硕士2.
4%博士0.
5%图5.
28网民文化程度分布42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与上年同期相比,文化程度为大学本科以下的网民所占比例略有增加,达到70.
8%.
从绝对数上看,文化程度为大学本科以下的网民增加了1345万人,达到7859万人,增长率为20.
6%;文化程度为大学本科及以上的网民增加了355万人,达到3241万人,增长率为12.
3%(如图5.
29、5.
30所示).
文化程度为大学本科以下的网民在这半年内的增长速度要高于文化程度为大学本科及以上的网民.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0%20%40%60%80%100%大学本科及以上41.
1%32.
9%30.
4%29.
8%30.
7%29.
2%大学本科以下58.
9%67.
1%69.
6%70.
2%69.
3%70.
8%2000.
122001.
122002.
122003.
122004.
122005.
12图5.
29历次调查网民文化程度分布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02000400060008000万人大学本科及以上92511091797236928863241大学本科以下1325226141135581651478592000.
122001.
122002.
122003.
122004.
122005.
12图5.
30历次调查不同文化程度网民的数量43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按学历分类的网民普及率如图5.
31所示,学历越高,网民普及率越高.
大专及以上网民普及率更是高达84.
8%.
但是占总人口3/4的学历是高中以下的居民,其上网比重仅有1.
8%.
这也充分说明了年龄和其受教育水平是影响人们是否上网的重要因素,正如调查结果,"不懂电脑/网络,不具备上网所需的技能"以38.
7%的比例成为阻碍人们上网的第一因素.
因此,要想提高我国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水平,必须注重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这将是一项长期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1.
8%20.
5%84.
8%0%10%20%30%40%50%60%70%80%90%高中(中专)以下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图5.
31按学历分类的网民普及率5.
网民个人月收入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个人月收入在500元以下(包括无收入)的网民所占比例最高,达到21.
8%,其次是月收入为501~1000元和1001~1500元的网民(比例分别为15.
7%、13.
4%),11.
8%的网民个人月收入在1501~2000元,个人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网民为29.
1%(如图5.
32所示).
低收入网民仍然占据主体.
44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
3%11.
8%21.
8%13.
4%8.
2%4.
5%15.
7%5.
4%5.
9%1.
8%2.
3%6.
9%0%5%10%15%20%25%无收入10000元以上6001~10000元5001~6000元4001~5000元3001~4000元2501~3000元2001~2500元1501~2000元1001~1500元501~1000元500元以下图5.
32网民个人月收入分布与上年同期相比,个人月收入2000元及以下的网民所占比例减少了9.
7%,为70.
9%.
从绝对数量来看,个人月收入2000元及以下的网民从7651万人增加到7870万人,增长率为2.
9%;个人月收入2000元以上的网民从1749万人增加到3230万人,增长率为84.
7%(如图5.
33、5.
34所示).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0%20%40%60%80%100%2000元以上19.
0%13.
5%15.
5%22.
4%19.
4%29.
1%2000元及以下81.
0%86.
5%84.
5%77.
6%80.
6%70.
9%2000.
122001.
122002.
122003.
122004.
122005.
12图5.
33历次调查网民个人月收入分布45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020004000600080002000元及以下1823291549946169765178702000元以上4274559161781174932302000.
122001.
122002.
122003.
122004.
122005.
12图5.
34历次调查不同个人月收入网民的数量6.
网民职业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网民中学生所占比例最多,达到了35.
1%,其次是企业单位工作人员,占总数的29.
7%,排在其后的是学校教师及行政人员,所占比例为7.
3%,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工作人员所占比例为6.
6%,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所占比例为6.
5%,自由职业者所占比例为4.
1%,其他职业的网民所占比例都比较小(如图5.
35所示).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1.
8%4.
1%0.
6%6.
5%6.
6%6.
9%1.
4%7.
3%29.
7%35.
1%0%10%20%30%40%其他(包括军人)退休农民自由职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工作人员无业学校教师及行政人员企业单位工作人员学生图5.
35网民的职业分布46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的网民仍然以男性、未婚者、30岁及以下的年轻人为主体,但与上年同期相比,女性网民增加1.
9个百分点,已婚者网民的比例、网民中30岁以上所占比例都有所下降;文化程度为本科以下的仍然占据网民的大多数,并且与上年同期相比,这一比例略有上升;从网民个人月收入来看,个人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网民所占比例较低.
学生仍然比其他职业的人要多,并且在网民总体中所占比例在上升.
47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三、网民上网途径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发展,我国网民在上网地点、上网设备以及上网方式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展和变化.
对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结果中这些数据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更加清楚地了解网民的上网途径,从而更全面地认识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情况.
1.
网民上网地点本次调查结果显示,70.
5%的网民在家里上网,37.
6%的网民在工作场所上网;27.
0%的网民在网吧、网络咖啡厅上网;还有19.
0%的网民选择在学校上网;0.
8%的网民在公共场所上网,0.
1%的网民在其他地点上网(如图5.
36所示).
可以看出,家里和工作场所仍然是网民上网的主要地点.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37.
6%27.
0%19.
0%0.
8%0.
1%70.
5%0%20%40%60%80%家里工作场所网吧网络咖啡厅学校公共场所其他图5.
36网民上网地点分布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近几次的调查数据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在家里上网的网民比例同上两次调查相比继续呈稳步增长趋势,从67.
9%、68.
5%增长到70.
5%;在工作场所上网的网民比例同上两次调查相比有所减少,从41.
1%、38.
0%减少到37.
6%(如图5.
37所示);在学校上网的网民比例从2004年12月调查的18.
2%增长到2005年6月的19.
0%,本次调查没有发生变化依然为19.
0%;在网吧上网的网民比例同前两次调查结果相比有所增长,从24.
5%、25.
3%增长到27.
0%;在公共场所上网的网民比例从2004年12月的0.
4%增长到2005年6月的48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0.
9%,本次调查略有下降,为0.
8%;在其他地点上网的网民比例从2004年12月的0.
5%减少到2005年6月的0.
1%,本次调查没有发生变化仍为0.
1%(如图5.
38所示).
这一方面说明随着家庭电脑的普及、小区宽带的铺设以及互联网使用成本的降低,越来越多的家庭接入了网络,相应地家里成为网民上网最主要的地点;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上网场所在不断扩展,上网条件在不断改善,上网变得更为便捷.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0%20%40%60%80%家中60.
3%61.
3%62.
6%66.
1%67.
9%70.
5%工作场所43.
9%45.
7%42.
5%43.
6%41.
1%37.
6%2000.
122001.
122002.
122003.
122004.
122005.
12图5.
37历次调查网民在家中/工作场所上网的比例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0%5%10%15%20%25%30%2004.
0620.
6%22.
0%1.
8%0.
1%2004.
1218.
2%24.
5%0.
4%0.
5%2005.
0619.
0%25.
3%0.
9%0.
1%2005.
1219.
0%27.
0%0.
8%0.
1%学校网吧公共场所其他图5.
38最近四次调查网民在学校、网吧等地上网的比例49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2.
网民上网设备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使用台式计算机上网的网民比例为97.
2%,使用笔记本电脑上网的网民比例为18.
2%.
可以看出,网民上网的主要设备是台式计算机,也有部分网民在使用计算机上网的同时使用移动终端、信息家电等设备上网.
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近10次的调查数据来看,在使用计算机上网的同时,使用移动终端、信息家电等设备上网的网民人数在逐渐增多,从1999年12月调查的20万人增长到现在的610万人,6年的时间内增长了590万人;与上年同期的调查相比增长了260万人,增长率为74.
3%(如图5.
39所示).
可以看出,尽管使用计算机上网的网民占绝大多数,但使用移动终端、信息家电等新上网设备的网民正在逐渐增多,说明网民的上网设备日趋多样化.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143506101531189201002003004005006007002000.
122001.
122002.
122003.
122004.
122005.
12万人图5.
39历次调查使用其他设备网民人数3.
网民上网方式网民的上网方式可以通过不同方式上网的网民数和不同接入方式的上网计算机数来反映.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11100万网民中,使用专线上网的网民人数为2910万人,使用拨号上网的网民人数为5100万人,使用宽带上网的网民数为6430万人(如图5.
40所示).
而在我国4950万台上网计算机中,通过专线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为650万台,通过拨号方式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为2060万台,宽带上网的计算机数为2240万台(如图5.
41所示).
从网民人数的情况来看,通过宽带上网的网民人数已经远远超过了通过其他两种方式上网的网民人数,而上网计算机的情况中,宽带上网计算机数首次超过了拨号上网计算机数.
50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9105100643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专线上网网民数拨号上网网民数宽带上网网民数万人图5.
40不同上网方式网民数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6502060224005001000150020002500专线上网计算机数拨号上网计算机数宽带上网计算机数万台图5.
41不同上网方式上网计算机数通过对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统计数据的计算,可以看出,在上网计算机数中,拨号上网计算机数所占比例为41.
6%,与上年同期调查的51.
4%相比,同比下降9.
8%;专线上网计算机数所占比例为13.
1%,与上年同期调查的16.
8%相比,同比下降3.
7%;宽带上网计算机数所占比例为45.
3%(如图5.
42所示).
可以看出,宽带上网计算机数所占比例已经超过拨号上网计算机数所占比例,更远远超过专线上网计算机数所占比例.
5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拨号上网计算机数41.
6%专线上网计算机数13.
1%宽带上网计算机数45.
3%图5.
42不同方式上网计算机数所占比例通过对网民数和上网计算机数的绝对数量、相对数量、增长率以及不同方式上网计算机数所占比例等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在网民的上网方式中,宽带上网方式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网民接受和使用,并渐渐成为网民上网的主要方式.
综上所述,网民上网的主要地点是家中,上网的首选设备是台式计算机,上网的主流方式已经由拨号上网过渡到宽带上网.
但是网民上网的场所正不断扩展,新的上网设备和上网方式正在逐渐被网民所接受和使用.
可以预计,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普及,网民的上网途径将不断扩展,人们将在多种场所、利用多种设备、通过多种方式,更方便地使用互联网.
52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四、网民上网行为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互联网,网民的队伍日益壮大,同时,经济条件逐步提高,互联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以及工作、学习节奏不断加快,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也越来越频繁.
通过分析网民使用互联网的行为习惯,可以较好的了解网民上网的一些基本特征以及互联网与人们日常学习、工作、生活的结合程度,从而更准确的把握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和普及现状.
1.
网民使用互联网的时间段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网民一天中使用互联网时间的差异较大:凌晨1点至早上7点是网民最少上网的时间,从早上8点起上网的比例急剧攀升,到上午10点达到一天当中的第一个高峰,有31.
2%的网民在这一时间上网,11点略有回落;从12点开始回升,回升态势一直持续到15点,并达到一天当中的第二个高峰,此时上网的网民比例为38.
9%;此后网民比例再次回落;19点后上网人数开始激增,20点达到一天中的第三个高峰,也是当日巅峰,61.
1%的网民在这一时间上网,21点以后上网人数急剧减少(如图5.
43所示).
可以看出,人们使用互联网的时间受日常生活作息时间的影响,上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本次调查结果与上年同期相比,各个时间段上网的网民比例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增幅最大的时间段是18~22点,均增加8个百分点以上;相比而言,4~7点上网的网民比例增幅最小,同比只有0.
5个百分点以内的增加.
由此反映出网民在正常的生活时间段内(7~22点)上网的时间段日趋集中,上网高峰日趋凸显(如图5.
43所示).
53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0%10%20%30%40%50%60%7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004.
122005.
12图5.
43近两次调查网民通常使用互联网的时间2.
网民上网时间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网民平均每周上网15.
9个小时.
与上年同期相比,网民每周上网小时数增加2.
7小时,增幅为20.
5%.
与历史同期相对比,网民每周上网时间的起伏较大.
2000年12月的调查结果显示,当时网民平均每周上网13.
7个小时,2001年互联网产业开始遭受网络经济泡沫的阴影,当年网民平均每周上网8.
5个小时;为有统计资料以来的最低点,此后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复苏,网民的上网时间开始显著回升;2002年较2001年同期同比增加1.
3小时,2003年较2002年同期同比增加3.
6小时,2004年与2003年基本持平,而2005年12月的调查结果显示网民平均每周上网15.
9小时,较2005年同期增加2.
7小时,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如图5.
44所示).
由此可见,近年来网民上网的时间保持递增趋势,反映出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越来越频繁,而互联网也逐渐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逐步显现.
54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13.
79.
815.
98.
513.
213.
4691215182000.
122001.
122002.
122003.
122004.
122005.
12小时`图5.
44历次调查网民每周上网小时数3.
网民每月实际花费的上网费用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网民每月实际花费的上网费用(不包括使用网络服务的费用)为103.
6元(注:此平均值为有上网费用支出的网民上网费用的平均值,并非所有网民上网费用的平均值,平均值计算时的基数中不含完全公费网民).
由此可以推出2005年全年的全国上网费用总规模已经超过1000亿元.
4.
网民上网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本部分数据源于联机调查),浏览新闻、搜索引擎、收发邮件成为网民最常使用的三大网络服务,三者的使用率分别为浏览新闻67.
9%、搜索引擎65.
7%、收发邮件64.
7%,这三大网络服务的使用率领先其后的第二阵营20个百分点以上.
使用率在30.
0%~50.
0%之间的网络服务构成了网民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的第二阵营,主要包括即时通讯41.
9%、论坛/BBS/讨论组41.
6%、获取信息39.
8%等,这其中也包括网络游戏,使用率33.
2%.
网上校友录、网上购物、网络聊天室等共同组成了网民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的第三阵营,使用率都在30.
0%以下(如图5.
45所示).
55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67.
9%65.
7%64.
7%41.
9%41.
6%39.
8%38.
3%37.
1%33.
8%33.
2%28.
6%24.
5%23.
1%18.
9%16.
7%14.
2%14.
2%14.
1%14.
1%9.
9%9.
5%6.
5%5.
1%4.
6%3.
8%4.
0%0%20%40%60%80%浏览新闻搜索引擎收发邮件即时通讯论坛/BBS/讨论组等获取信息(产品服务查询、工作信息查询、医疗健康服务查询、政府信息查询等)在线音乐收听及下载(在线广播)在线影视收看及下载(在线电视)文件上传下载(不包含音乐、影视下载)网上游戏网上校友录网上购物网络聊天室网上招聘电子杂志个人主页空间博客(Blog,网络日志)网上金融(包括银行、网上炒股)网上教育网上销售(含网上推广、网上拍卖)短信息/彩信服务网络电话(包括网上IP电话、PctoPhone)电子政务(网上投诉、网上审批、网上监督等)网上预订(酒店、票务、挂号等)征婚、交友、社区俱乐部其他图5.
45网民上网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5.
BT软件使用情况BitTorrent(俗称BT下载)是一个多点下载的源码公开的P2P软件.
调查结果如表5.
1所示,截至2005年末,中国网民中有27.
8%的人使用过BT软件,总规模约为3085.
8万人.
表5.
1BT软件使用比例使用过没使用过不知道27.
8%68.
7%3.
5%综上所述,网民绝对数量的增加以及各个时间段内网民上网比例的增长,使得在某时间56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点上网的网民数量快速增加,网民上网时间段日趋集中,上网高峰日趋凸显;网民每月实际花费的上网费用达到103.
6元;网民上网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是浏览新闻、搜索引擎、收发邮件;有27.
8%的网民使用过BT软件.
57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五、互联网发展地区差异分析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在互联网络飞速成长的背后隐藏着结构性和区域性发展差异.
研究这些差异,将对我国政府、社会全面了解我国互联网发展现状,制定相应发展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该部分分析均基于电话抽样调查结果.
1.
城乡上网情况比较2005年末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数据显示,城乡之间网民数量及普及率差异巨大,我国互联网发展结构性差异明显.
乡村网民普及率很低,乡村网民总规模为1931.
4万人,仅占相应乡村人口的2.
6%,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3.
我国城市网民大约有9168.
6万人,占城市人口的16.
9%.
由此可见,我国乡村网民数量只是城市网民数量的1/5,而乡村网民普及率仅是城市网民普及率的1/6.
这一水平相当于世界上网民普及率最低的非洲网民普及率.
2004年末统计数据显示,城乡人口比例为42%:58%.
为了提高58%这部分人口的上网水平,我国需要促进乡村互联网络的发展.
互联网在我国发展到现在,有些发达城市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比较高的水平,近期内不会再有大幅增长,比如北京、上海等.
但我国广大乡村的互联网普及率却非常低,因此仍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内中小城市、乡村将是我国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发展市场,网民的大幅增长将有赖于这些地区互联网的发展.
如图5.
46所示.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16.
9%2.
6%8.
5%0%3%6%9%12%15%18%城镇网民普及率乡村网民普及率全国网民普及率图5.
46城乡网民普及率比较58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2.
东中西部地区比较我国东中西部与网民数相关的部分数据分布对比情况.
东中西部的具体省份请参见第三部分相关说明.
东中西部经济差异很大,东部地区GDP占全国GDP的60%,这一经济状况也造成了东部地区互联网发展状况比其他地区好,网民数占到了总网民数的57.
8%,网民普及率则是其他两个地区的两倍.
如图5.
47、5.
48所示.
由于中西部人口和经济发展差异都不太大,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网民普及率相差也不大.
未来需要做的是进一步推进中西部地区互联网络的发展,减少互联网发展的地区性差异.
58.
4%57.
8%38.
0%24.
7%22.
1%33.
3%16.
9%20.
1%28.
7%0%10%20%30%40%50%60%70%80%90%100%GDP分布网民数分布人口数分布东部中部西部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图5.
47东中西部GDP分布、网民数分布和人口数分布比较13.
0%5.
7%6.
0%0%2%4%6%8%10%12%14%东部中部西部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图5.
48东中西部网民普及率比较东中西部一些与上网相关的基本数据情况如表5.
2所示.
这些数据都反映了东西部互联59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网发展的巨大差异.
从网民数量来看,东部的数量接近中西部总和的1.
4倍;IPv4地址数量则超过了中西部总和的1.
6倍;拥有域名数和网站总数的东中西部差距更大,东部接近中西部总和的4倍.
可以看出,东部拥有绝大部分的网络资源.
表5.
2东中西部上网基本数据分布情况网民分布IPv4分布域名数分布网站总数分布东部57.
8%62.
4%78.
5%79.
9%中部22.
1%21.
3%11.
5%11.
3%西部20.
1%16.
3%10.
0%8.
8%合计100.
0%100.
0%100.
0%100.
0%上网基本数据按人口平均的结果如表5.
3所示.
IPv4和人均拥有域名数方面,东部是中西部人均量总和的2倍以上,东部超过平均水平接近4个百分点,而中西部则不足平均数一半;差距最大的则是人均网站数,东部达到了中西部总和的20倍,而中西部不到平均水平的1/15.
这些数据充分表明,为了使我国互联网均衡发展,需要加大对中西部互联网的发展力度.
表5.
3东中西部人均上网基本数据情况网民普及率IPv4拥有率每万人域名数每万人网站总数东部13.
0%9.
4%40.
411.
0中部5.
7%2.
1%6.
70.
3西部6.
0%2.
0%6.
80.
2全国8.
5%5.
7%20.
05.
3综上所述,城乡之间和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均存在发展差异巨大的问题.
城乡之间网民数量及普及率差异巨大,2005年我国同期乡村网民数为1931.
4万人,网民普及率为2.
6%,乡村网民数仅是同期城市网民数的1/5,网民普及率仅是同期城市网民普及率的1/6.
东中西部发展差异很大.
东部网民数占到了全国网民数的57.
8%,超过了中西部网民数总和.
在IPv4、域名数和网站数方面更是遥遥领先于中西部.
东部IPv4数占全国总量的62.
4%,东部域名数和网站数分别占到了全国总量的78.
5%和79.
9%.
中西部互联网发展则基本持平.
60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六、非网民状况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网民人数已经从上年的9400万人增长到2005年的11100万人;网民人数占我国人口的比例从上年的7.
2%增长为目前的8.
5%,增长了1.
3个百分点,同时仍有超过90%的人口没有上网.
因此,对截止到2005年12月31日没有上网的人群(称之为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近半年内上网预期、预期近半年内肯定上网的非网民的部分特征进行分析,将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我国非网民状况、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一些参考.
1.
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与近半年内上网预期(1)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非网民不上网的主要原因有:不懂电脑/网络,不具备上网所需的技能,38.
7%的非网民选择;不具备上网条件(没有上网设备、当地无法连接互联网),29.
3%的非网民选择;没时间上网,13.
2%的非网民选择;觉得上网没用,不需要,9.
8%的非网民选择;年龄太大/太小,8.
6%的非网民选择.
此外,选择没有原因,不好说的非网民比例占到了7.
6%;不感兴趣、上网费用贵、担心受到伤害或不好的影响、家长/老师不许上网等亦是妨碍非网民上网的原因,分别有5.
2%、4.
1%、2.
1%、1.
3%的非网民选择(如图5.
49所示).
可见,不懂电脑/网络,不具备上网所需的技能是影响我国非网民不上网的最主要因素,目前仍有超过1/3的非网民由于此原因不能上网.
6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9.
3%13.
2%9.
8%8.
6%7.
6%5.
2%4.
1%2.
1%1.
3%38.
7%1.
5%0.
1%0.
1%0.
0%0%10%20%30%40%不懂电脑/网络,不具备上网所需的技能不具备上网条件没时间上网觉得上网没用、不需要年龄太大/太小没有原因,不好说不感兴趣上网费用贵担心受到伤害或不好的影响家长/老师不允许上网中文信息太少/不懂英语担心网上安全/隐私被泄漏上网速度太慢其他图5.
49非网民不上网原因与上年同期调查结果相比,在不上网的原因中,选择不具备上网条件(没有上网设备、当地无法连接互联网)和年龄太大/太小的非网民比例有所增加,选择其他原因的非网民比例均有所减少(如图5.
50所示).
具体情况为:选择不懂电脑/网络,不具备上网所需技能的非网民比例比上年同期低1.
4%;选择不具备上网条件的非网民比上年同期高3.
0%;选择没时间上网的非网民比例比上年同期低2.
7%;选择上网没用/不需要的非网民比例比上年同期低6.
3%;选择上网费用贵的非网民比例比上年同期低6.
4%;选择不感兴趣的非网民比例比上年同期低2.
0%;选年龄太大/太小的非网民比例比上年同期高1.
6%.
与历年同期相比,不懂电脑/网络,不具备上网所需的技能依然是非网民不上网的最主要原因.
62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5.
6%14.
3%10.
5%7.
3%5.
9%7.
4%18.
7%40.
8%27.
7%4.
5%14.
8%21.
3%37.
7%6.
8%7.
2%26.
3%7.
0%16.
1%40.
1%15.
9%8.
6%4.
1%9.
8%5.
2%13.
2%29.
3%38.
7%0%10%20%30%40%50%年龄太大/太小不感兴趣上网费用贵上网没用/不需要没时间上网不具备上网条件不懂电脑/网络,不具备上网所需的技能2002.
122003.
122004.
122005.
12图5.
50历次调查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2)非网民近半年内的上网预期本次调查结果显示,1.
2%的非网民预期近半年内肯定上网,15.
1%的非网民预期近半年内可能上网,高达72.
5%的非网民预期近半年内肯定不会上网,另外11.
2%的非网民对近半年内是否上网没有明确的预期,表示说不好(如图5.
51所示).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肯定不上72.
5%肯定上1.
2%有可能上15.
1%说不好11.
2%图5.
51非网民近半年内的上网预期63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2.
预期近半年内肯定上网的非网民部分特征(1)性别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预期近半年内肯定上网的非网民中男性与女性的比例为61.
8%和38.
2%;网民中男性占58.
7%,女性占41.
3%(如图5.
52所示).
结合网民与预期近半年内肯定上网的非网民中各自男女性别比例,可以预见,未来半年内我国网民的性别结构仍然是男性高于女性,而且一定时期内男性网民数量的增长仍将多于女性网民数量的增长.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网民男性58.
7%网民女性41.
3%预期近半年内上网女性38.
2%预期近半年内上网男性61.
8%图5.
52预期近半年上网的非网民与网民性别状况(2)年龄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预期近半年内肯定上网的非网民中,19.
0%的非网民年龄低于18岁,15.
0%的非网民年龄在18~24岁之间,11.
6%的非网民年龄为25~30岁,年龄在31~35岁、36~40岁、41~50岁的非网民分别为13.
6%、11.
8%、20.
1%,年龄在51~60岁的非网民比例为6.
2%(如图5.
53所示).
预期近半年内肯定上网的非网民中年龄低于30岁的所占比例为45.
6%,年龄高于30岁的所占比例为54.
4%,结合目前我国71.
0%的网民年龄在30岁以下,可以预见,未来半年内我国年龄低于30岁的网民比例会有所降低,30岁以上的网民比例将有一定增长.
64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19.
0%13.
6%20.
1%6.
2%15.
0%2.
7%11.
8%11.
6%19.
3%0.
8%2.
7%6.
8%7.
1%11.
6%35.
1%16.
6%0%10%20%30%40%18岁以下18~24岁25~30岁31~35岁36~40岁41~50岁51~60岁60岁以上预期近半年内上网的非网民网民图5.
53预期近半年上网的非网民与网民年龄状况(3)婚姻状况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预期近半年内肯定上网的非网民中已婚的比例为62.
4%,未婚的比例为37.
6%;我国网民中已婚的比例为42.
1%,未婚的比例为57.
9%(如图5.
54所示).
预期近半年内上网的非网民中有超过60.
0%的为已婚,可以预见,未来半年内我国网民中已婚网民的比例将继续增长.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网民已婚42.
1%网民未婚57.
9%预期近半年内上网的非网民已婚62.
4%预期近半年内上网的非网民未婚37.
6%图5.
54预期可能上网的非网民与网民婚姻状况综上所述,不懂电脑/网络是妨碍非网民上网的最主要原因;预期近半年内肯定上网或65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可能上网的非网民比例为16.
3%;在预期近半年内上网的非网民中,男性与女性的比例分别为61.
8%和38.
2%;已婚、年龄低于35岁的非网民超过一半.
可以预见,未来半年内我国网民人数的增长率会有所下降;网民中男性占多数的状况仍将继续;30岁以上的网民比例将有所增长;已婚网民所占比例会稍有增长.
66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第六部分香港互联网使用现状调查报告(2006年1月)香港城市大学传播研究中心67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第一部分相关说明1、网民:本调查采用了两种"网民"的定义.
其一是从2000年度香港调查起一直采用的"全球互联网研究计划"的定义("你现在是否使用互联网",简称WIP定义),以下部分内容将沿用此定义,以便与2000~2005年间的五次调查结果作比较.
其二是从2002年度起采用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定义("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至少1小时"),以便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结果作比较.
两种定义的统计结果略有不同,敬请读者引用时予以注明.
2、上网计算机:指家庭内连入互联网络的桌面电脑和手提电脑,但不计入可以上网的掌上电脑或带PDA功能的手机电话.
3、本调查由香港城市大学传播研究中心资助、祝建华教授负责.
本报告内容,并不代表香港城市大学.
4、本次调查统计数据截止日期为2005年12月31日.
68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第二部分调查结果一、香港互联网络发展的宏观概况(一)家庭上网计算机数表6.
1家庭上网计算机数家庭总数上网计算机总数拨号上网家庭数宽带上网家庭数*229万178万10万168万占家庭总数的比例78%4%73%占上网家庭的比例100%6%94%数据来源:香港互联网研究计划2000~200552%56%62%69%70%78%31%22%18%11%6%4%21%34%44%59%64%74%0%10%20%30%40%50%60%70%80%90%200020012002200320042005家中电脑可上网家中电脑可拨号上网家中电脑宽带上网图6.
1香港居民家庭上网情况注:宽带上网包括ADSL和CableModem方式,但不包括ISDN(计入拨号上网)和手机上网.
(二)网民人数1、按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定义计,在年龄为6~84岁之间的香港常住居69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民中,有400万为网民(即占对应总体653万中的61%),如考虑到抽样误差,实际网民可能在388万至411万之间.
2、按WIP定义计,在年龄为18~74岁之间的香港常住居民中,有329万为网民(即占对应总体539万中的61%),如考虑到抽样误差,实际网民可能在319万至338万之间.
26%33%40%45%54%61%49%53%10%16%1%1%1%2%3%6%0%10%20%30%40%50%60%70%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数据来源:香港互联网研究计划2000~200518~74岁成人图6.
2香港网民(WIP定义)逐年增长趋势70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二、网民行为意识调查结果注:本部分的"网民",如不注明为"WIP定义"(18~74岁),即按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定义(6~84岁)统计.
问题带*者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下抽样调查问题,不带*者为香港抽样调查问题.
(一)网民个人信息*1.
网民的性别:男性占51%,女性占49%,如图6.
3所示:47%46%45%47%50%49%51%50%53%55%54%53%0%20%40%60%80%100%200020012002200320042005数据来源:香港互联网研究计划2000~2005男性女性图6.
3网民的性别分布*2.
网民的年龄分布,如表6.
2和图6.
4所示:表6.
2网民年龄分布18岁以下18~24岁25~30岁31~35岁36~40岁41~50岁51~60岁60岁以上21%15%16%8%14%20%4%2%7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数据来源:香港互联网研究计划2000~200518岁以下21%18~24岁15%25~30岁16%31~5岁8%36~40岁14%41~50岁20%60岁以上2%51~60岁4%图6.
4网民的年龄分布*3.
网民的婚姻状况:未婚占56%,已婚占44%,18~74岁成年人的婚姻状况如图6.
5所示:49%53%52%52%51%53%47%49%48%48%47%51%0%20%40%60%80%100%200020012002200320042005数据来源:香港互联网研究计划2000~200518~74岁成年人未婚已婚图6.
5成年网民的婚姻状况分布72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4.
网民的文化程度,如表6.
3和图6.
6所示:表6.
3网民文化程度分布高中(中专)以下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55%10%7%24%4%数据来源:香港互联网研究计划2000~2005高中(中专)以下55%高中(中专)10%大专7%本科24%硕士、博士4%图6.
6网民的文化程度分布*5.
网民的职业分布,如表6.
4所示:表6.
4网民职业分布公务员、军警管理、科教文卫、公司职员工人、商业/服务业人员个体或私营劳动者学生退休、无业其它3%14%29%2%33%10%9%*6.
网民的家庭月收入,如表6.
5所示:表6.
5网民家庭月收入分布1万港元以下1~2万港元2~3万港元3~4万港元4万港元以上14%30%21%15%20%73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二)网民使用互联网情况和上网习惯*1.
网民上网的主要地点(多选题),如表6.
6和图6.
7所示:表6.
6网民主要上网地点家中单位学校网吧、图书馆等公共场所95%46%54%12%95%46%54%12%0%20%40%60%80%100%家中单位学校网吧、图书馆等公共场所数据来源:香港互联网研究计划2000~2005图6.
7网民主要上网地点*2.
网民每月用于连接互联网的费用(平均153港元、或20美元),如表6.
7和图6.
8所示:表6.
7网民每月连接互联网的费用(港元)低于50元51~100元101~200元201~300元301~400元401~500元500元以上8%19%59%12%2%0.
4%0.
1%74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数据来源:香港互联网研究计划2000~200551~100元19%101~200元59%低于50元8%401~500元0%301~400元2%201~300元12%500元以上0%图6.
8网民每月连接互联网的花费*3.
网民上网经验:2年以下5%2~4年13%5~7年36%7年以上45%*4.
网民连接互联网的方法(可多选),无线方式上网比例的变化如图6.
9所示:电话5%宽带88%有线电视5%无线(包括WLAN,GPRS,WAP,EDGE,3G)9%不知道2%75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9%5%4%8%5%7%0%2%4%6%8%10%200020012002200320042005数据来源:香港互联网研究计划2000~2005图6.
9网民采用无线方式上网的比例变化*5.
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14.
8小时*6.
网民平均每周上网天数:5.
5天*7.
网民通常在什么时间上网(多选题),如表6.
8和图6.
10所示:表6.
8网民上网时间分布1点2点3点4点5点6点9%6%3%2%2%1%7点8点9点10点11点12点1%2%3%16%19%18%13点14点15点16点17点18点17%19%20%22%24%21%19点20点21点22点23点24点21%25%33%40%36%27%76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21%25%33%40%36%27%21%24%20%17%22%19%18%19%16%3%2%1%1%2%2%3%6%9%0%10%20%30%40%5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数据来源:香港互联网研究计划2000~2005图6.
10网民每天24小时上网时间分布*8.
网民拥有E-mail账号平均值:2.
2个其中免费E-mail账号平均值:2.
0个*9.
网民平均每周收到电子邮件数(不包括垃圾邮件):27.
8封收到垃圾邮件数:57.
5封发出电子邮件数:12.
1封*10.
网民上网最主要的目的:获取信息50.
0%休闲娱乐22.
2%与人联络(如收发邮件、IM、SMS、聊天等)10.
7%学习9.
1%其它3.
7%网上银行、买股票、付帐等2.
1%获得各种免费资源(如免费邮箱、个人主页空间、各种免费资源下载等)1.
7%交友0.
5%网上购物0.
0%77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11.
网民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多选题):浏览网页49%电子邮箱24%20%网上聊天(如MSN、ICQ、YahooMessenger、chatroom等)18%新闻组16%网上游戏16%多媒体娱乐(如电影、音乐、广播、Flash等)12%网上教育7%其它7%BBS论坛、社区、讨论组5%网上银行4%软件上传或下载服务3%网上购物或商务活动3%网上招聘1%短信服务1%票务、旅店预定1%校友会网页0%视像(视频)会议0%网络电话0%搜索引擎*12.
网民在过去一年中是否通过购物网站购买过商品或服务:是:12%否:88%*13.
网上购物网民在过去一年中在网上实际购买过哪些产品或服务(多选题):休闲娱乐(如电影票、球票)24%计算机17%书籍13%纺织、服装9%家居、工艺品8%医疗、保健6%食品5%家电3%旅游(飞机、火车、饭店)1%其它5%78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14.
网民每周用于网上六种主要活动的时间,变化趋势如图6.
11所示:看网上新闻:0.
9小时收发电子邮件:2.
0小时参加网上聊天、讨论:0.
7小时搜寻与工作/学习有关的信息:2.
2小时搜寻与个人生活有关的信息:1.
7小时参加网上的游戏、娱乐:0.
9小时0%20%40%60%80%100%200020012002200320042005数据来源:香港互联网研究计划2000~2005看网上新闻收发电子邮件参加网上聊天、讨论搜寻工作/学习信息搜寻个人生活信息参加网上的游戏、娱乐图6.
1118~74岁网民上网时间分配15.
网民用于各种语言网站的时间占所有上网时间的比例,变化趋势如图6.
12所示:香港本地中文网站:64%香港本地非中文网站:6%海外中文网站:15%海外非中文网站:15%79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18%17%17%15%20%20%16%15%50%54%58%64%12%9%9%6%0%20%40%60%80%100%2002200320042005数据来源:香港互联网研究计划2000~2005海外非中文海外中文本地中文本地非中文图6.
12网民上网时间分配*16.
是否经常浏览/点击网络广告:经常浏览/点击1%有时浏览/点击4%很少浏览/点击29%从来不浏览/点击66%17.
在最近12个月中,是否因为上网而遇到(多选题):由于各种电脑病毒而遗失资料或耽误时间38%被人冒用信用卡付帐1.
4%被人盗用私人资讯或滥用私人账号5%三、香港非网民概况*1.
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多选题):不懂如何上网/对上网技术感到恐惧和困惑44%80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无计算机/无电话/电脑不能上网/电脑不够好17%无兴趣16%工作太忙,无上网10%年龄太老/小、健康问题9%语言问题/不懂英文7%觉得上网没用/无需要5%上网费用太贵1%担心孩子受到不好影响1%感兴趣的网站或信息太少1%担心网上安全1%病毒太多0%担心泄露私隐0%经常断线、网络繁忙、不容易登入0%传输速度太慢0%其它困难7%无困难7%不知道3%*2.
非网民预期上网时间,如图6.
13所示:1个月内3%1~3个月内2%3~6个月内3%6~12个月内3%1年以后3%不知道/无法预计6%根本不打算上网80%8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数据来源:香港互联网研究计划2000~20051~3个月内2%3~6个月内3%根本不打算上网80%6~12个月内3%1年以后3%不知道/无法预计6%1个月内3%图6.
13非网民上网预期3.
按WIP定义计,香港18~74岁成年人中的网民比例从2000年的40%,增加到2001年的45%、2002年的49%、2003年的53%、2004年的54%和2005年的60%,平均年增长率为8.
4%;与此同时,非网民的比例从2000年的60%,下降到2001年的55%、2002年的51%、2003年的47%、2004年的46%和2005年的40%,平均年减少率为7.
8%,如图6.
14所示.
40%45%49%53%54%60%17%12%13%11%7%7%43%43%38%37%39%33%0%20%40%60%80%100%200020012002200320042005数据来源:香港互联网研究计划2000~200518~74成年总体网民非网民(准备上网)非网民(不准备上网)图6.
14香港网民、非网民之比(按WIP定义计)82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4.
非网民因不上网而遇到的经历,如表6.
9所示:表6.
9不上网对非网民的影响从不很少有时经常因为不使用互联网而有过感到难堪的经历79%7%12%3%因为不使用互联网而有过有人鼓励您使用互联网的经历57%10%25%8%因为不使用互联网而有过被排斥在朋友的交流沟通圈之外的经历93%5%1%1%因为不使用互联网而有过在升学/就业/本单位内升职涨薪时处于不利地位的经历96%1%2%1%因为不使用互联网而有过别人说难以与您联络的经历96%2%2%1%四、网民与非网民对互联网的看法*1.
您是否信任互联网,如表6.
10和图6.
15所示:表6.
10对互联网的信任程度网民非网民总计完全不信1%2%1%不太信任9%14%11%半信半疑46%46%46%比较信任38%20%32%完全信任4%3%3%不知道/说不准1%16%7%83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1946384121446203160204060完全不信不太信任半信半疑比较信任完全信任不知道/说不准数据来源:香港互联网研究计划2000~2005网民非网民图6.
15网民、非网民对互联网信任度的比较2.
网上信息是否需要管理和控制,如表6.
11所示:表6.
11网上信息是否需要管理和控制网民非网民总计非常需要2%2%2%比较需要8%4%7%不太需要34%32%33%完全不需要51%41%47%说不准5%21%10%*3.
对互联网的作用和影响的看法,如表6.
12所示:表6.
12互联网的影响与对互联网的看发评价很不不太比较非常赞成赞成一半赞成、一半不赞成赞成赞成不知道/说不准使用互联网可以提高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效率1%6%6%50%34%3%在单位/学校/邻里中,会上网的人好像高人一等24%54%5%11%3%4%使用互联网容易结交不好的朋友5%26%9%35%18%6%84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续表很不不太比较非常赞成赞成一半赞成、一半不赞成赞成赞成不知道/说不准使用互联网容易暴露隐私5%23%10%38%18%6%使用互联网容易受不良信息影响4%22%9%40%20%6%4.
互联网在您的生活、工作/学习中有多重要,如表6.
13所示:表6.
13互联网的重要性评价网民非网民总计非常重要30%7%21%比较重要42%19%33%无所谓20%30%24%不太重要7%23%13%完全不重要1%12%5%不知道/难讲0%10%4%85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第七部分澳门互联网使用现状统计报告(2006年1月)张荣显anguswhc@umac.
mo王旭hsuwang@umac.
mo澳门大学澳门互联网研究计划86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第一部分相关说明1、网民:本调查采用了两种"网民"的定义.
其一是从2001年度澳门调查起一直采用的"全球互联网研究计划"的定义("你现在是否使用互联网",简称WIP定义),以下部分内容将沿用此定义.
其二是采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定义("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至少1小时"),以便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结果作比较.
两种定义的统计结果略有不同,敬请读者垂注.
2、上网计算机:指家庭内连上入互联网的桌面电脑和手提电脑,但掌上电脑或带PDA功能的手机电话不在此列.
3、本报告内容乃「澳门互联网研究计划」调查结果的一部分,该计划由澳门大学研究委员会及澳门基金会资助经费.
本报告内容,并不代表资助机构的立场.
4、本次调查统计数据截止日期为2005年12月29日.
87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第二部分调查结果一、澳门互联网络发展的宏观概况(一)家庭上网计算机数表7.
1家庭上网计算机数家庭总数上网计算机总数拨号上网计算机数*宽带上网计算机数*15.
3万9.
5万1.
9万7.
5万占家庭总数的比例62%12%49%占上网家庭的比例100%20%79%注:不包括租用专线、无线和手机上网.
数据来源:澳门互联网研究计划200657%59%62%30%23%12%27%35%49%0%10%20%30%40%50%60%70%200320042005上网计算机占家庭总数拨号上网计算机占家庭总数宽带上网计算机占家庭总数图7.
1历年上网计算机占家庭总数比例情况88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计算机联网方式20%79%39%51%78%60%47%22%1%1%2%0%0%10%20%30%40%50%60%70%80%90%2001(WIP)200320042005拨号上网宽带上网其他方式(包括租用专线、无线等)数据来源:澳门互联网研究计划2006图7.
2计算机联网方式变化情况(二)网民人数1、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定义计,在年龄为6~84岁之间的澳门常住居民中,有23.
3万为网民(即占对应总体44.
3万人口中的52.
7%),如考虑到抽样误差(±2.
3%),实际网民可能在22.
3万至24.
4万之间.
2、以WIP定义计,在年龄为18~74岁之间的澳门常住居民中,有17.
0万为网民(即占对应总体34万中的50%),如考虑到抽样误差(±2.
7%),实际网民可能在16.
1万至18.
0万之间.
89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数据来源:澳门互联网研究计划200633%39%46%15%10%8%7%52%51%46%53%40%0%10%20%30%40%50%60%2001(WIP)200320042005网民曾为网民一直为网民图7.
3澳门居民上网增长情况注:以下部分的"网民",如不注明为"WIP定义",即按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定义统计.
在编号中加注*者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电话抽样调查问题,不带*者为澳门抽样调查问题.
二、网民行为意识调查结果(一)网民个人信息*1.
网民的性别:男性占48%,女性占52%,如图7.
4所示:男48%女52%数据来源:澳门互联网研究计划2006图7.
4网民的性别分布90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2.
网民的年龄分布,如表7.
2和图7.
5所示:表7.
2网民的年龄分布18岁以下18~24岁25~30岁31~35岁36~40岁41~50岁51~60岁60岁以上28%20%14%9%11%13%4%1%18岁以下28%31~35岁9%25~30岁14%18~24岁20%51~60岁4%41~50岁13%36~40岁11%60岁以上1%数据来源:澳门互联网研究计划2006图7.
5网民的年龄分布*3.
网民的婚姻状况:未婚占65%,已婚占35%,如图7.
6所示:已婚35%未婚65%数据来源:澳门互联网研究计划2006图7.
6网民的婚姻状况*4.
网民的文化程度,如表7.
3和图7.
7所示:表7.
3网民的文化程度分布高中以下高中大专文凭/副学士大学本科硕士,博士33%35%9%20%3%9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高中以下33%高中35%大专文凭/副学士9%大学本科20%硕士、博士3%数据来源:澳门互联网研究计划2006图7.
7网民的文化程度分布*5.
网民的职业分布,如表7.
4和图7.
8所示:表7.
4网民的职业分布公务员管理阶层,专业人士,白领,文职人员蓝领,劳动工人,服务员自雇人士学生失学,退休,无业,家庭主妇其它5%33%13%1%39%7%1%数据来源:澳门互联网研究计划2006其它1%学生39%自雇人士1%蓝领,劳动工人,服务员13%管理阶层,专业人士,白领,文职人员33%公务员5%失学,退休,无业,家庭主妇7%图7.
8网民的职业分布92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6.
网民的家庭月收入(澳门元),如表7.
5和图7.
9所示:表7.
5网民的家庭月收入分布6千元以下6千~1.
2万元1.
2万~1.
8万元1.
8万~2.
4万元2.
4万元以上12%23%22%20%23%6千元以下12%6千~1.
2万元23%1.
2万~1.
8万元22%1.
8万~2.
4万元20%2.
4万元以上23%数据来源:澳门互联网研究计划2006图7.
9网民的家庭月收入分布(二)网民使用互联网情况和上网习惯*1.
网民上网的主要地点(多选题),如表7.
6和图7.
10所示:表7.
6网民主要上网地点家中单位/公司学校网吧,图书馆等公共场所不能确定88%27%18%16%4%93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88%27%18%16%4%0%10%20%30%40%50%60%70%80%90%100%家中单位/公司学校网吧,图书馆等不定数据来源:澳门互联网研究计划2006图7.
10网民主要上网地点*2.
网民每月用于连接互联网的费用(平均181港元、或23美元),如表7.
7和图7.
11所示:表7.
7网民连接互联网的花费(港元)低于51元51~100元101~200元201~300元301~400元401~500元500元以上2%24%47%18%7%1.
80%0.
80%2%24%18%7%1.
80%0.
80%47%0%10%20%30%40%50%低于51元51~100元101~200元201~300元301~400元401~500元500元以上数据来源:澳门互联网研究计划2006图7.
11网民连接互联网的费用分布94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3.
网民上网经验:2年以下16%2~4年48%5~7年20%7年以上16%*4.
网民连接互联网的方法(多选题):宽频85%普通电话线17%无线上网(包括WLAN、手机GPRS、WAP、WiFi)12%租用专线2%其它0.
4%不知道4%*5.
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13.
3小时6至17岁的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11小时18至84岁的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14.
3小时6.
网民平均每周上网天数:4.
8天.
*7.
网民通常在什么时间上网(多选题),如表7.
8和图7.
12所示:表7.
8网民上网时间分布1点2点3点4点5点6点14%9%5%3%2%2%7点8点9点10点11点12点1%2%10%13%12%12%13点14点15点16点17点18点11%14%15%18%21%24%19点20点21点22点23点24点27%40%48%54%42%32%95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数据来源:澳门互联网研究计划20060%10%20%30%40%50%60%200514%9%5%3%2%2%1%2%10%13%12%12%11%14%15%18%21%24%27%40%48%54%42%32%20049%6%2%1%1%1%2%3%8%9%7%7%7%9%10%14%20%20%24%39%52%53%37%26%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图7.
12网民的上网时间分布*8.
E-mail账号数:网民拥有E-mail账号平均值2.
4个其中免费E-mail账号平均值2.
2个*9.
网民平均每周收发电子邮件数:收到电子邮件数(不包括垃圾邮件)24.
7封收到垃圾邮件数23.
9封发出电子邮件数12.
0封*10.
网民上网最主要的目的(多选题):获取资讯80%与人沟通48%休闲娱乐40%网上新闻25%教育/学习11%下载或上载软件11%网上社区6%网上理财5%公共服务5%网上购物3%网上求职2.
7%网页制作1.
9%96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网上博彩1.
6%网上电话1.
2%售卖货品或服务0.
7%其它3%11.
网民看网上新闻的情况,如表7.
9所示:表7.
9网民看网上新闻的情况从不很少有时经常每日网民有否看网上新闻24%21%27%20%8%12.
网民看新闻的比例(多选题):本地新闻73.
8%香港新闻65.
4%中国内地新闻21.
7%台湾新闻19.
7%国际新闻30.
1%*13.
网民在过去一年中是否通过购物网站购买过商品或服务:是19%否81%*14.
网民在过去一年中在网上实际购买过哪些产品或服务(多选题):书籍28%旅游(飞机、火车、饭店)20%纺织、服装16%休闲娱乐(如电影票、门票)14%计算机10%家居、工艺品9%网上游戏8%家电7%网上博彩(足球、篮球等)5%股票买卖投资4%美容、护肤4%食品3%订阅网上信息/成为会员2%影音产品1%其它14%不定4%97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15.
网民每周用于网上六种主要活动的时间,如表7.
10和图7.
13所示:表7.
10网民每周用于网上主要活动的时间200320042005搜寻信息4.
14.
34.
8网上即时通讯(ICQ或MSN等)-1.
93.
2看网上新闻2.
02.
52.
5收发电子邮件1.
92.
72.
4玩网上的游戏1.
71.
11.
3参加网上聊天、讨论2.
30.
50.
834%33%32%15%21%17%19%17%16%16%14%8%9%19%4%5%21%0%10%20%30%40%50%60%70%80%90%100%200320042005搜寻信息网上即时交谈(ICQ或MSN等)看网上新闻收发电子邮件玩网上的游戏参加网上聊天、讨论数据来源:澳门互联网研究计划2006图7.
13网民的主要网上活动时间分布16.
网民平时主要浏览的网站(多选题):香港网站77%本澳网站40%台湾网站23%中国内地网站22%外国/海外网站15%其它1%98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17.
6~17岁网民平时主要浏览的网站(多选题):搜索引擎--Yahoo/Google等71%网上游戏网站29%娱乐网站25%MSN/ICQ22%学校网站19%CTM网11%其它网站11%新闻网站9%同学/自己做的网站6%不知道/很难说4%18.
网民使用政府部门网站的情况:每天都上7%一星期多次18%一个月多次24%一年多次17%绝少/从不30%不知道/很难说4%19.
网民使用政府部门网页的服务(多选题):查资料95%查询(用E-mail,留言版等)19%下载资料16%下载表格15%投诉(用E-mail,留言版等)3%其它6%三、澳门非网民概况*1.
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多选题):不懂上网/没有所需技能37%没有时间20%没有需要/没用途19%不感兴趣17%没有计算机/相关设备15%上网费用太贵6%不清楚/没有原因5%99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担心孩子受到不良影响4%父母不批准3%计算机不够先进2%中文信息太少/不懂英文1%担心网上安全0.
6%感兴趣的网站或信息太少0.
5%传输速度太慢0.
5%担心泄露隐私0.
4%病毒太多0.
3%想找的东西总是找不着0.
3%其它7%*2.
非网民预期上网时间:1个月内3%2~3个月内3%4~6个月内4%7~12个月内2%1年以后3%不知道/无法预计9%根本不打算上网76%*3.
非网民因不上网而遇到的经历,如表7.
11所示:表7.
11网络对非网民的影响从不很少有时经常因为不上网而有过觉得不合潮流的经历54%9%23%14%因为不上网而有过有人鼓励您使用互联网的经历72%7%15%5%因为不上网而有过被朋友排斥的经历95%3%1%1%因为不上网而有过对升学/工作不顺利的经历86%5%6%3%因为不上网而有过别人说很难与您联络的经历95%2%2%1%因为不上网而有过觉得比别人知道的时事新闻少的经历66%8%18%7%因为不上网而有过觉得生活上少了乐趣的经历77%6%12%5%100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四、网民与非网民对互联网的看法*1.
您是否信任互联网,如表7.
12所示:表7.
12对互联网的信任度网民非网民总计完全不信不太信任半信半疑比较信任3%18%51%22%3%19%22%13%3%19%36%17%完全信任1%2%1%不知道/说不准5%42%24%2.
网上信息是否需要管理和控制,如表7.
13所示:表7.
13对网上信息管理和控制的看法网民非网民总计完全不需要5%3%4%不太需要15%9%12%比较需要49%40%45%非常需要28%26%27%说不准3%23%12%*3.
对互联网的作用和影响的看法,如表7.
14所示:表7.
14对互联网作用和影响的评价很不赞成不太赞成一半赞成,一半不赞成比较赞成非常赞成不知道/说不准使用互联网可以提高生活效率2%13%10%53%15%8%使用互联网容易结交不好的朋友5%24%12%38%9%12%使用互联网容易暴露隐私6%33%11%32%5%15%使用互联网容易受不良信息影响4%24%10%42%10%10%使用互联网容易使人上瘾4%21%8%46%11%10%4.
网上信息的可靠程度,如表7.
15所示:表7.
15对网上信息可靠程度的评价网民非网民总计完全不可靠2%2%2%不太可靠42%36%39%比较可靠46%22%35%非常可靠2%2%2%不知道/很难说9%38%22%10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5.
网上信息的准确程度,如表7.
16所示:表7.
16对网上信息准确程度的评价网民非网民总计完全不准确0.
40%1%1%不太准确34%29%32%比较准确53%26%41%非常准确2%2%2%不知道/很难说11%42%25%6.
是否愿意在网上提供个人身份资料,如表7.
17所示:表7.
17是否愿意在网上提供个人身份资料网民非网民总计完全不愿意46%55%50%不太愿意40%22%32%比较愿意9%7%8%非常愿意1%2%1%不知道/很难说4%15%9%7.
是否愿意在网上提供个人信用卡资料,如表7.
18所示:表7.
18是否愿意网上提供个人信用卡资料网民非网民总计完全不愿意59%63%61%不太愿意28%15%22%比较愿意5%2%3%非常愿意1%0.
3%0.
4%不知道/很难说7%20%13%8.
是否愿意在网上提供个人感想资料(博客/网上日志等),如表7.
19所示:表7.
19是否愿意提供个人感想资料网民非网民总计完全不愿意23%37%29%不太愿意25%20%23%比较愿意43%21%33%非常愿意6%3%5%不知道/很难说3%20%10%102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第八部分调查方法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方法依据统计学理论和国际惯例,在前16次调查工作基础之上,本次调查采用了计算机网上自动搜寻、网上联机、电话抽样、相关单位上报数据等调查方法.
(一)域名数、网站数、IP地址调查1.
我国的通用顶级域名数及对应网站数:通过各通用顶级域名注册服务机构协助提供.
这些数据包括:所有通用顶级域名(gTLD)和有网站(即有WWW服务)的通用顶级域名(gTLD)总数、所有通用顶级域名(gTLD)和有网站的通用顶级域名(gTLD)按.
COM、.
NET、.
ORG分类的数目、所有通用顶级域名(gTLD)和有网站的通用顶级域名(gTLD)按注册单位所在省份分类的数目.
2.
我国的CN域名数及对应网站数:采用计算机网上自动搜索可得到如下数据:CN下的域名数及地域分布情况;CN下网站数及其地域分布情况.
3.
我国域名总数、网站总数:将以上(一)、(二)两部分的相关数据分别相加,即可得到我国的域名总数、网站总数、域名和网站的地域分布、网站分类数等数据.
4.
IP地址总数:IP地址分省统计的数据来自AP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IP地址数据库,数据统计方法是将两个数据库中已经注册且可以判明地址所属省份的数据,按省分别相加得到,由于地址分配使用是动态过程,所统计数据仅供参考.
(二)网上联机调查103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网上联机调查重在了解网民对网络的使用情况、行为习惯以及对热点问题的看法和倾向.
具体方法是将问卷放置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网站上,同时在全国各省的信息港与较大ICP/ISP上设置问卷链接,由网民主动参与填写问卷的方式来获取信息.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05年12月9日~12月31日进行了网上联机调查.
调查得到了国内众多知名网站、媒体的大力支持,国内许多知名网站均在主页为本次联机调查问卷放置了链接.
本次网上联机调查共收到调查问卷38,018份,经过有效性检查处理得到有效答卷24,068份.
(三)电话抽样调查电话抽样调查侧重于了解中国网民的总量、相关的特征及行为特点等.
1.
调查总体结合调查目的,网下调查的目标总体定义为:全国6周岁以上的居民.
从访问实施的角度,把目标总体细分为:1、全国有住宅固定电话的6周岁以上的人群(总体A),采用电话调查的方式;2、全国所有高等院校中的住校学生(总体B),采用电话调查的方式;3、没有住宅固定电话、但有小灵通的6周岁以上的人群(总体C1),采用电话调查的方式.
由于在实施中,总体A和C1无法区分,所以将其作为一个总体进行调查.
在对全国结果进行推断时,将总体A+C1和总体B的统计量应用加权公式进行汇总.
2.
总体A+C1抽样方法按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对总体A+C1按省进行分层.
抽样指标的确定从全国的情况来看,各省的城市住宅电话与乡村住宅电话的比例差异很大,由于城市与农村家庭的平均人口数差异很大,所以在用各省数据推断全国时,考虑的指标是"拥有住宅电话的人数(或称住宅电话覆盖的人数)";在确定各省中地市(此处的地市包括地级市和地区行署,每个地市下都包括城镇和乡村,以下简称地市州)的样本量时,采用地市州的"人口和经济指标"建立回归预测模型估计该地市州的住宅电话数目,并将该地市州的住宅电话数目作为抽样指标.
样本量综合考虑到调查的精度和费用、时间的要求,在保证网民人数最少的省的样本量104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能满足推断本省网民总数的基本要求下,置信度为95%,设计效应为2时,最大绝对误差为2.
2%.
由于各省的网民人数和占本省人口数的比例差异很大,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根据第15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结果,以各省网民人数为依据,算得每个省的样本量.
本次调查全国的样本量为32,106个.
省内各地市的抽样方法第一步:从精度上考虑,为使样本更接近自加权样本,在每个省中抽取全部的地市州.
省内各地市州的样本量,按各地市州住宅电话数目比例进行分配.
第二步:获得各地市州的所有电话局号,根据该地市州的局号生成电话号码库.
电话号码中除局号外的后四位,由随机数生成.
第三步:确定调查对象,在电话(包括没有住宅固定电话的小灵通)拨通后,把接听电话的人作为被访对象,询问家庭基本状况和他(她)本人上网(不上网)的有关情况、个人背景资料和家庭其他成员的最简要资料.
如果他(她)不上网,但家中有人上网,则再随机抽取一名上网的成员来接听电话,回答有关上网的问题以及自己的个人基本资料.
全国加权方法对全国的推断采用对各省的调查结果进行事后加权处理的方法.
通过以上方法确定了调查对象后,分别对有住宅电话的住户、没有住宅电话的小灵通用户进行电话访问,经过事后加权得出总体A+C1的调查结果;对于总体B(住校的高等院校学生),在第16次调查结果的基础上进行推断得出.
最后将这两部分调查结果综合加权计算以后即得到我国网民的总量、相关特征、行为特点等数据.
3.
抽样调查成功率按美国舆论研究协会(AAPOR)的成功率公式三计算,本次抽样调查的成功率为39%.
4.
数据预处理在数据处理之前,对数据中变量的取值、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等进行检查,对其中的不合格样本进行了核对、删除和补充,并对部分变量进行了事后编码.
在统计报告中有一些平均数(比如每周上网小时数等),在计算这些平均数前,首先采用以大于或小于平均数的三个标准差和检查观测量的各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等方法对数据中的异常值进行排除.
105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二、香港城市大学互联网研究计划调查方法(一)调查总体本调查的目标总体有两个,一是全香港有住宅电话的6~84岁常住居民并说中文者(包括广东话、普通话及其它方言,即与CNNIC的总体定义相同);另一个总体是在上述总体中18~74岁的成年人(与2000~2004年间调查参照的WIP总体定义相同).
前者用于与CNNIC调查结果相比较、后者则与2000~2004年间调查结果相比较.
(二)抽样方法样本量:为与CNNIC分省样本量相仿,本调查最后成功调查了1187人,在95%的置信度下,该样本的抽样误差2.
8%.
抽样方法:本调查沿用前四次所采用的"随机电话号码拨号"(RDD)的抽样方法.
首先通过电脑程序产生出10000余个随机电话号码,拨通查明为住宅电话后,要求在本户6~84岁的常住并说中文的成员中访问一名生日最近者.
如被抽中的电话无人接、抽中的被访者不在家或不便接受访问,访问员在不同的日期与不同的时段先后五次回拨.
调查成功率:按美国舆论研究协会(AAPOR)的成功率公式三(RR3)计算(详见AAPOR网址:http://www.
aapor.
org/default.
asppage=survey_methods/standards_and_best_practices/standard_definitions#response),本调查的成功率为33%,与2000~2004年度调查结果(分别为38%、35%、36%、33%和41%)相仿.
(三)加权方法:在统计分析之前,以香港2005年6月人口统计资料中性别与年龄的交叉分布为基数、对样本作了加权处理,使得样本与对应总体的性别与年龄的结构相同.
中秋节快到了,spinservers针对中国用户准备了几款圣何塞机房特别独立服务器,大家知道这家服务器都是高配,这次推出的机器除了配置高以外,默认1Gbps不限制流量,解除了常规机器10TB/月的流量限制,价格每月179美元起,机器自动化上架,一般30分钟内,有基本自助管理功能,带IPMI,支持安装Windows或者Linux操作系统。配置一 $179/月CPU:Dual Intel Xeon E...
Contabo自4月份在新加坡增设数据中心以后,这才短短的过去不到3个月,现在同时新增了美国纽约和西雅图数据中心。可见Contabo加速了全球布局,目前可选的数据中心包括:德国本土、美国东部(纽约)、美国西部(西雅图)、美国中部(圣路易斯)和亚洲的新加坡数据中心。为了庆祝美国独立日和新增数据中心,自7月4日开始,购买美国地区的VPS、VDS和独立服务器均免设置费。Contabo是德国的老牌服务商,...
小欢互联成立于2019年10月,主打海外高性价比云服务器、CDN和虚拟主机服务。近期上线了自营美国CERA机房高速VPS,进行促销活动,为客户奉上美国/香港八折优惠码:Xxc1mtLB优惠码适用于美国CERA一区/二区以及香港一区/二区优惠时间:即日起至10月底优惠码可无限次使用,且续费同价!官网:https://idc.xh-ws.com购买地址:美国CERA一区:https://idc.x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