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第三次国土调查

yy空间登录  时间:2021-01-21  阅读:()

技术细则山东省第三次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二〇一九年三月I目录1总则.
11.
1目标任务11.
2作业依据11.
3土地分类21.
4调查精度31.
5数学基础41.
6基本调查单位41.
7调查单元41.
8计量单位51.
9统一时点52调查界线及控制面积确定.
52.
1界线组成52.
2调查界线52.
3控制面积62.
4陆海分界线63准备工作.
73.
1组织准备73.
2制定实施方案73.
3资料收集与整理83.
4设备准备133.
5调查表格准备143.
6田坎系数测算143.
7坐标系转换153.
8地类转换153.
9地类样本采集174土地权属调查.
184.
1调查内容18II4.
2调查方法与要求195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205.
1调查内容205.
2调查方法205.
3调查流程215.
4图斑举证255.
5重要问题的处理306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396.
1调查内容396.
2调查方法406.
3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416.
4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456.
5城乡土地利用现状图斑衔接476.
6重要问题的处理487海岛调查.
508专项用地调查与评价.
518.
1耕地细化调查518.
2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调查518.
3永久基本农田调查528.
4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和耕地分等定级调查评价528.
5开发区内土地利用调查528.
6城市开发边界及生态保护红线内土地利用调查528.
7自然保护区及国家公园内土地利用调查538.
8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成果更新538.
9采煤塌陷地调查成果更新538.
10其他专项用地调查549数据库建设.
549.
1数据库基本内容549.
2数据库建设流程与方法55III10统计汇总.
5910.
1面积统计6010.
2数据汇总6111统一时点更新.
6111.
1更新方法和要求6111.
2数据库增量更新6211.
3更新图斑举证6311.
4地类核查与数据库质量检查6312成果编制.
6412.
1调查成果6412.
2报告编写6812.
3图件编制6913成果检查.
7213.
1检查内容7213.
2检查验收程序7513.
3省级数据库质量检查与入库7714附则.
77附录1省级专项调查图层属性结构.
781.
1批准未建设土地属性结构781.
2耕地等别属性结构791.
3开发园区属性结构791.
4城市开发边界属性结构801.
5生态保护红线属性结构811.
6自然保护区要素属性结构821.
7权属争议区属性结构82附录2国土分类面积汇总表及有关统计表851为保障全省第三次国土调查工作(以下简称三调)顺利开展,统一技术标准和技术要求,优化作业流程,根据《国务院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山东省第三次土地调查的通知》及国家和省有关技术要求,特制订本细则.
1总则1.
1目标任务依据第三次国土调查工作分类,利用遥感、测绘、地理信息、互联网+等技术,统筹利用现有资料,以正射影像图为基础,查清全省各类土地的地类、面积和权属状况,全面掌握全省城乡各类用地的地类分布及利用状况;开展海岛调查,查清海岛范围、地类、面积等;开展国家规定的耕地细化调查、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调查、永久基本农田调查、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和耕地分等定级调查评价,同步完成省级部署的采煤塌陷地、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区等专项调查与评价;建立互联共享的覆盖省、市、县三级的集影像、地类、范围、面积和权属为一体的国土调查数据库.

1.
2作业依据本细则引用的文件,标注日期的,以标注日期版本为准;未标注日期的,以最新版本为准.
GB/T21010-201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13989-2012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与编号;2GB/T15968-2008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GB/T28407-2012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226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TD/T1055-2019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TD/T1056-2019县级国土调查生产成本定额;TD/T1001-2012地籍调查规程;CH/T1008-2001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1:50000数字高程模型;CH/T9008.
3-2010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500、1:1000、1:2000数字正射影像图;《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实施方案》;《国土调查数据库标准》;《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国家级核查技术规定》;《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县级调查成果报送要求》;《山东省第三次国土调查实施方案》.
1.
3土地分类第三次国土调查采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分类》(以下简称工作分类).
工作分类以GB/T21010-2017为基础,对部分地类进行了细化和归并,如对商业服务业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3等地类进行归并或细化,具体分类的编码、名称及含义见《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以下简称《技术规程》)附录表A.
2.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按《技术规程》附录表A.
3归并.
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按《技术规程》附录B归并.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图式见《技术规程》附录C.
1.
4调查精度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采用优于1.
0米分辨率覆盖全省的遥感影像资料;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原则上采用优于0.
5米分辨率的航空遥感影像资料,鼓励采用优于0.
2米分辨率的航空遥感影像资料.
最小上图图斑面积.
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建设用地和设施农用地实地面积200㎡,农用地(不含设施农用地)实地面积400㎡,其他地类实地面积600㎡;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时各地类最小上图面积与农村土地调查等同.
41.
5数学基础1.
5.
1平面坐标系统大地基准: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1.
5.
2高程系统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1.
5.
3投影方式投影方式: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
1:2000、1:5000比例尺标准分幅图或数据按3度分带.
1.
5.
4分幅及编号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各比例尺标准分幅及编号应执行GB/T13989-2012标准,分幅采用国际1:1000000地图分幅标准,各比例尺标准分幅图均按规定的经差和纬差划分,采用经、纬度分幅.
标准分幅图编号均以1:1000000地形图编号为基础采用行列编号方法.
1.
6基本调查单位完整的县级行政辖区.
市县可根据机构设置和职能分工细分调查区域,如各类开发区等,但最终调查成果应按照完整行政区划入库.
1.
7调查单元以图斑为基本单元开展调查.
单一地类地块,以及被行政区、城镇村庄等调查界线或土地所有权界线分割的单一地5类地块为图斑.
所有地类要素在数据库中均以图斑表达.
对飞地的调查,一般按照"飞出地调查、飞入地汇总"的原则开展.
1.
8计量单位长度单位采用米(m),保留1位小数;面积计算单位采用平方米(m2),保留2位小数;面积统计汇总单位采用公顷(hm2)和亩,均保留2位小数.
1.
9统一时点第三次国土调查统一时点为2019年12月31日.
2调查界线及控制面积确定2.
1界线组成调查界线以省界线、零米等深线(即经修改的低潮线)和各级行政区界线为基础组成.
调查界线仅用于面积统计与汇总,与之不相符的权属界线予以保留.
2.
2调查界线2.
2.
1零米等深线(含海岛),依据主管部门最新海洋基础测绘成果确定.
确需调整的,由县级依据最新遥感影像,将新修建人工岸(港口、码头)、围填海造地等变化图斑落实到标准分幅图上,并组织相关材料,逐级上报山东省第三次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三调办)审核,并经国务院第三次全国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全国三调办)批准备案后方可调整.
62.
2.
2县级及以上调查界线应继承最新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界线,如需进行界线调整,市域范围内经市县两级民政部门同意并出具意见,由三调办逐级上报;跨市域范围的,经相关市县两级民政部门同意并出具意见,由三调办逐级上报省三调办,由省三调办协调省民政部门同意后报全国三调办批准后方可调整.
2.
2.
3乡(镇)级调查界线,原则上继承最新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界线.
确需调整的,经县级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由市级三调办组织认定后报省三调办备案.
2.
3控制面积2.
3.
1依据国土调查确定的坐标系、比例尺和调查控制界线,制作标准分幅控制界线图.
调查区域控制面积为本调查区域内所有整幅和破图幅面积之和,破幅面积依据调查界线在标准分幅所占比例计算各自面积,不因辖区内部图斑变化而导致辖区面积发生变化.
2.
3.
2依据标准分幅控制界线图制作本调查区域《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计算本调查区域控制面积.
省内市、县级行政区域调查界线标准分幅矢量界线和控制面积,由省级统一制作和下发.
省三调办依据三调确定的坐标系、比例尺、各级界线调整数据以及国家下发的省级控制界线制作标准分幅数字化县级调查界线图.
2.
4陆海分界线7海岸线即陆海分界线以大潮平均高潮线为准.
省三调办组织开展海岸线调查,调查成果经法定程序发布后,下发市、县两级,以单独图层形式录入数据库中,为后续自然资源管理提供支撑.
3准备工作3.
1组织准备(1)健全机构.
成立市、县(市、区)第三次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及第三次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三调办"),负责本辖区内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及日常管理工作.
(2)选取队伍.
依据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选择信誉好、技术强、有实力的专业队伍承担第三次国土调查工作,做好技术保障工作.
(3)技术培训.
市、县(市、区)负责本辖区内国土调查管理人员与技术队伍再培训,确保调查工作技术标准统一.
重点加强地类认定、影像判别、设备使用、软件操作的培训.
3.
2制定实施方案市、县两级根据省级工作要求,编制本级实施方案,用于指导本级工作开展,县级实施方案报市三调办备案后实施.
实施方案主要内容应包括:(1)调查区基本概况、目的和意义、目标和任务、工8作原则、调查范围等;(2)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宣传培训、时间进度、经费预算;(3)技术路线与技术方法,包括资料及使用情况、调查精度与比例尺、内业数据处理方法、外业调查技术流程和方法、建库技术流程和方法;(4)成果质量控制,调查主要成果及项目保障措施.
3.
3资料收集与整理3.
3.
1基础调查资料(1)遥感影像资料.
2014年以来的航空、航天遥感图件和数据等资料.
(2)基础地理资料.
基础地理信息框架数据、地理省情监测数据、地形图、数字高程模型(DEM)等基础资料.
3.
3.
2权属调查资料(1)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成果.
(2)不动产登记成果.
(3)《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和《土地权属争议原由书》等土地权属调查资料.
(4)城镇村庄地籍调查成果.
(5)国有荒山、荒地、河流、滩涂等确权登记资料.
(6)以往调查未处理或历史遗留的土地权属争议情况.
(7)农业农村部门完成的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成果.
9(8)与本次调查有关的其他权属调查资料.
3.
3.
3地类调查资料(1)基础资料.
收集以往调查形成的各类土地调查数据库及不动产登记数据库等资料.
(2)交通资料.
收集本调查区域铁路、国道、省道、县道和乡道等图件、矢量数据和文字报告等资料.
(3)水系资料.
参考国家湖泊、河流、水库名录,收集本调查区域第三次水资源调查评价及其他湖泊、水库、河流和干渠的图件、数据、数据库和文字成果等资料.
(4)耕地、林地、草地和湿地等相关调查资料.
收集农业农村、林业和畜牧等部门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第九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年度林地变更调查、草地资源清查、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等相关调查获取的图件、数据、文字报告和数据库成果等资料.
(5)海域海岛调查资料.
收集国务院批准的《中国海域海岛标准名录》、海岸线调查及海岛调查的数据库、文字成果等.
3.
3.
4其他土地管理资料(1)基本农田资料.
收集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数据库、图件和文字报告等资料.
(2)土地利用规划资料.
收集本调查区域的各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图件和文字报告等资料.
10(3)建设用地审批资料.
收集本调查区域建设用地审批的图件、数据和文字报告等资料,以及建设用地审批备案信息.
(4)土地供应资料.
收集本调查区域土地供应的批准文件及相关资料.
(5)土地整治等相关资料.
收集本调查区域增减挂钩项目、工矿废弃地复垦项目及土地开发复垦和整治项目的图件、数据和文字报告等资料,以及项目备案信息.
(6)土地执法资料.
收集本调查区域的违法用地和拆除复耕等土地执法相关资料.
(7)开发区边界资料.
结合开发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评价工作,收集本调查区域开发区的审批文件、实际管辖范围等相关资料.
(8)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界线资料.
收集本调查区域地质公园、森林公园、国家公园等以及省级以上(含省级)自然保护区界线相关资料.
(9)城市开发边界资料.
收集本调查区域有关城市开发边界的图件、数据和文字报告等资料.
(10)生态保护红线边界资料.
收集本调查区域有关生态保护红线边界的图件、数据和文字报告等资料.
(11)采煤塌陷地资料.
收集本调查区域有关采煤塌陷地的相关资料.
11(12)关于矿产资源、风能项目、光伏项目、高尔夫项目、火电工业用地等相关资料.
3.
3.
5资料整理将收集的基础数据及国家下发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按照方案的内业数据处理要求,对数据的坐标系、投影信息、格式进行转换,提取用于本次调查的数据信息.
将城镇地籍数据、不动产登记数据等资料进行数据整理与上图,提取城镇规划及各功能区范围.
将国家下发的土地利用图斑(A类、B类)进行初步分析,对数据的属性、格式等进行处理与转换,应用于纸质底图制作或加载到外业调绘设备中.
表3-1各单位收集材料及用途一览表单位资料清单资料用途民政部门最新行政区划、行政区域界线、地名地址库等成果资料主要用于土地权属调查生态环境部门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区等成果资料主要用于专项调查住建部门城乡规划、美丽乡村、村庄规划等规划成果资料主要用于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交通运输部门道路、机场等交通用地资料主要用于判定公路、农村道路、机场等及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水利部门河流、水工建筑、水库名录、"河长制"成果等调查成果资料主要用于水库、河流等边界范围确定及湿地调查农业农村部门耕地、草地等农用地调查和备案资料、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成果资料主要用于专项调查林业部门林地、湿地调查等成果资料主要用于细化调查海洋部门海岸线、海域海岛调查资料主要用于细化调查开发区开发区范围界线等资料主要用于专项调查1213表3-2自然资源部门收集材料一览表数据来源资料明细说明国家下发数据优于1米分辨率正射影像最新影像2016年度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基础数据库内业图斑任务图斑地方收集数据历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用于现状地类判定参考等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成果用于地类判定及权属调查不动产登记数据库用于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城镇村地籍调查数据库用于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海岸线和海岛调查成果用于海域海岛调查港口码头、围填海造地等用于调整调查界线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用于专项调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于确定城镇村范围界定耕地分等定级等数据成果用于专项调查土地审批、土地供应等数据用于判定地类及专项调查中心城区大比例尺地形图用于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整治、增减挂钩等资料用于地类判定采煤塌陷地调查成果用于专项调查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用于专项调查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及地理省情监测最新成果;0.
05米、0.
2米正射影像用于地类判定、线状地物图斑化、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3.
4设备准备3.
4.
1外业调查设备采用带有定位功能的设备开展外业调查,满足内外业一体化调查建库工作需求.
3.
4.
2移动举证设备"互联网+"实地举证的移动举证设备应具备方向传感器、坐标定位和网络功能,为保证定位点与图斑相对位置,14设备定位误差应小于10m.
3.
4.
3其他调查设备包括手持激光测距仪、全站仪、钢尺、皮尺等其他调查设备.
3.
5调查表格准备制定调查表格,可采用纸质版或电子版,表格样式详见《技术规程》附录G.
3.
6田坎系数测算3.
6.
1坡度图制作省级组织重新制作全省坡度图,将坡度图与耕地图斑叠加,确定耕地图斑的坡度级.
坡度≤2°的调查为平地,其他分为梯田和坡地两类.
耕地坡度分级代码见表3-3(上含下不含):表3-3耕地坡度分级及代码坡度分级≤2°2°~6°6°~15°15°~25°>25°坡度级代码3.
6.
2耕地田坎系数测算坡度小于等于2°时,耕地田坎系数为0.
坡度大于2°时,测算耕地田坎系数.
田坎系数由市、县三调办配合省三调办统一组织测算.
省级统一制作,内业选取样方,外业实地测量,通过三维航空摄影进行验证,统一测算形成各坡度级的田坎系数.
测算方案及结果报全国三调办备案后,下发县(市、区)使用,15田坎系数测算表见《技术规程》附录I.
3.
7坐标系转换山东省第三次国土调查均使用国家参数转换的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数据.
对于使用山东省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坐标转换软件(省级参数)转换的数据,与影像套合有偏移的,根据影像纹理进行地类边界调整.
3.
8地类转换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分类》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及《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17的对应关系,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分类》一级类分类为基础,形成三者对应转换关系如下表.
表3-4《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第三次国土调查工作分类》对应关系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分类》(一级类)《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分类》(二级类)《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17(二级类)《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二级类)编码名称编码名称编码名称编码名称00湿地0303红树林地0303红树林地031有林地0304森林沼泽0304森林沼泽0306灌丛沼泽0306灌丛沼泽032灌木林地0402沼泽草地0402沼泽草地041天然草地0603盐田0603盐田062采矿用地1105沿海滩涂1105沿海滩涂115沿海滩涂1106内陆滩涂1106内陆滩涂116内陆滩涂1108沼泽地1108沼泽地125沼泽地01耕地0101水田0101水田011水田0102水浇地0102水浇地012水浇地0103旱地0103旱地013旱地02种植园用地0201果园0201果园021果园0202茶园0202茶园022茶园0203橡胶园0203橡胶园023其他园地0204其他园地0204其他园地03林地0301乔木林地0301乔木林地031有林地16《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分类》(一级类)《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分类》(二级类)《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17(二级类)《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二级类)编码名称编码名称编码名称编码名称0302竹林地0302竹林地0305灌木林地0305灌木林地032灌木林地0307其他林地0307其他林地033其他林地04草地0401天然牧草地0401天然牧草地041天然草地0403人工牧草地0403人工牧草地042人工牧草地0404其他草地0404其他草地043其他草地05商业服务业用地05H1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0501零售商业用地051批发零售用地0502批发市场用地0503餐饮用地052住宿餐饮用地0504旅馆用地0505商务金融用地053商务金融用地0506娱乐用地0507其他商服用地054其他商服用地0508物流仓储用地0604仓储用地063仓储用地06工矿用地0601工业用地0601工业用地061工业用地0602采矿用地0602采矿用地062采矿用地07住宅用地0701城镇住宅用地0701城镇住宅用地071城镇住宅用地0702农村宅基地0702农村宅基地072农村宅基地08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08H1机关团体新闻出版用地0801机关团体用地081机关团体用地0802新闻出版用地082新闻出版用地08H2科教文卫用地0803教育用地083科教用地0804科研用地0805医疗卫生用地084医卫慈善用地0806社会福利用地0807文化设施用地085文体娱乐用地0808体育用地0809公用设施用地0809公用设施用地086公共设施用地0810公园与绿地0810公园与绿地087公园与绿地09特殊用地09特殊用地0901军事设施用地091军事设施用地0902使领馆用地092使领馆用地0903监教场所用地093监教场所用地0904宗教用地094宗教用地0905殡葬用地095殡葬用地0906风景名胜设施用地088风景名胜设施用地10交通运输用地1001铁路用地1001铁路用地101铁路用地1002轨道交通用地1002轨道交通用地1003公路用地1003公路用地102公路用地17《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分类》(一级类)《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分类》(二级类)《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17(二级类)《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二级类)编码名称编码名称编码名称编码名称1004城镇村道路用地1004城镇村道路用地103街巷用地1005交通服务场站用地1005交通服务场站用地1006农村道路1006农村道路104农村道路1007机场用地1007机场用地105机场用地1008港口码头用地1008港口码头用地106港口码头用地1009管道运输用地1009管道运输用地107管道运输用地11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101河流水面1101河流水面111河流水面1102湖泊水面1102湖泊水面112湖泊水面1103水库水面1103水库水面113水库水面1104坑塘水面1104坑塘水面114坑塘水面1107沟渠1107沟渠117沟渠1109水工建筑用地1109水工建筑用地118水工建筑用地1110冰川及永久积雪1110冰川及永久积雪119冰川及永久积雪12其他土地1201空闲地1201空闲地121空闲地1202设施农用地1202设施农用地122设施农用地1203田坎1203田坎123田坎1204盐碱地1204盐碱地124盐碱地1205沙地1205沙地126沙地1206裸土地1206裸土地127裸地1207裸岩石砾地1207裸岩石砾地3.
9地类样本采集在全面开展调查工作前,对本区域涉及的所有地类,选取典型图斑,进行地类样本采集工作,以规范和统一土地分类标准.
(1)地类样本采集任务:各县级在开展外业调查工作前,使用举证软件,开展全地类典型样本图斑采集工作.
(2)样本选取:结合影像判读和外业调查工作,同时开展.
依据影像内业选取样本图斑,或通过外业实地调查选18取;选取地类单一、特征明显的典型图斑作为地类样本,尽量保持样本影像特征和实地利用特征的一致性;样本地块的边界应重新勾绘,不宜直接采用地类图斑的原始边界.
勾绘形状以矩形为主,尽量保证地类单一.
(3)样本图斑拍摄要求:每个地类至少选择2个典型图斑,每个图斑拍摄1-3张全景照片、1-3张局部近景照片、1-3张利用特征照片,尽可能保持地类样本照片的完整性、单一性、典型性、清晰性,远近协调,合理分配空白和实体所占空间布局,尽量提高艺术美感,准确、美观地反映地类特征.
(4)地类样本审查:省三调办收到县级地类样本图斑成果后,负责组织对地类样本认定标准进行规范性审查,并及时将地类样本审查结果反馈各县,以统一地类认定标准,规范各地调查工作.
省级审查结果向全国三调办备案后,将作为省级和国家级核查县级国土调查成果的依据.
4土地权属调查4.
1调查内容将已完成的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和城镇国有建设用地范围外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成果落实在国土调查成果中,结合相关资料,对发生变化的开展补充调查.
以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成果为基础,进一步摸清土地权属争议状况,建立专题土地权属争议管理图层.
对市、县、乡三级19行政管理范围与实际不符且无权属争议的图斑,参照2.
2要求调整.
4.
2调查方法与要求(1)依据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成果和其他相关登记成果,以及合法有效的土地权属调查成果,将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城镇国有建设用地范围外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界线落实在国土调查成果中.
城镇内部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界线不调查上图,但城镇内部街道(乡镇级)行政界线调查上图.
(2)权属调查原则上以行政村为基本单位.
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到村民小组的,村民小组的权属界线可作为单独图层入库,且不得分割图斑界线,不改变原国土调查数据库结构.
对权属界线发生变化的,按照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不动产权籍调查相关规定,开展权属界线补充调查.
(3)乡镇界和村界,以影像为底图,可对比国家下发年度变更调查的界线和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界线,界线一致的保留;界线因调查精度不一致的,采用精度高的界线,两者差异较大的,进行核实后按程序调整.
乡镇界、村界与县级界线接边处,原则上县级界线保持不变,调整乡镇界和村级界线.
行政区代码和行政区名称采用民政部门提供数据,形成行政区图层.
(4)在权属界线上图中,因成图精度等客观因素,部分权属界线与遥感影像产生位移的,可根据《土地权属界线20协议书》记载转绘至遥感影像相关位置,避免产生细小图斑.
(5)根据收集的权属争议材料,对争议地块进行实地调查核实.
已解决的争议地按照权属调处结果更新权属层,一时难以解决的土地权属争议,参考历史资料划定工作界线,建立专门的权属争议管理图层.
5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5.
1调查内容以县(市、区)为基本单位,按照统一的调查技术标准,以国家提供的调查底图为基础,实地调查每块图斑的地类、位置、范围、面积等利用状况,查清辖区内耕地、种植园、林地、草地等农用地的数量、分布及质量状况,查清城市、建制镇、村庄、独立工矿、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湿地等各类土地的分布和利用状况.
5.
2调查方法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主要采用综合调绘法.
综合调绘法即内业判读标绘、外业调查举证和内业整理建库相结合的调绘方法.
以全国三调办下发的调查图斑为基础,将调查底图套合土地调查数据库,叠加自然资源管理数据及相关自然资源专业调查数据,制作外业调查数据.
将外业调查数据导入带定位功能的移动外业调查设备或打印外业调查纸图,用于开展外业实地调查工作.
实地逐图斑调查地类,调绘图斑边界,21记录图斑编号、地类编码、权属单位和其他属性信息.
对土地调查数据库或不一致图斑信息与实地地类和边界一致的直接标记,记录相关调查信息;对实地地类、边界与基础库或内业判读信息不一致的,进行实地调绘.
对影像未能反映的新增地物进行补测.
5.
3调查流程225.
3.
1调查底图制作县级以全国三调办下发的调查图斑为基础,叠加自然资源管理数据及相关自然资源专业调查数据,在土地权属区的基础上,进行线状地物图斑化、内业图斑边界勾绘和各地类预判.
5.
3.
1.
1线状地物图斑化线状地物图斑化是对铁路、公路、农村道路、河流和沟渠等线状地物由线转面的过程,即以影像为底图,参照公路网、水系图等资料,在权属层的基础上进行线状地物图斑化工作.
(1)基础数据库中线性的面状图斑.
基础数据库中的图斑边界与影像纹理相符时,采用基础数据库中的地类界线;与影像纹理不相符时,以影像为主,调整地类图斑边界.
(2)基础数据库中线状地物.
道路用地按照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乡道等顺序,依次根据影像进行图斑矢量化,水工建筑用地、河流水面、干渠等也依次根据影像进行图斑矢量化.
基础库中为农村道路的,参照功能用途、道路宽度等因素重新判定地类.
农村道路和沟渠根据贯通性、是否硬化、宽度等因素综合分析进行上图.
对于线状地物与实际地物符合程度高,且线状地物多为铁路、公路等规则图形的区域,将线状地物缓冲成区参考影像修正.
对于线状地物与实际地物符合程度较低,线状地物多为不规则23河流、沟渠等区域,根据影像数据直接勾绘线性图斑,形成地类图斑的基础框架.
(3)国有的线性图斑.
以影像纹理为依据判定图斑的地类界线,地类界线与权属界线相符时以权属界线作为图斑的地类界线(差异较小时,为避免碎图斑,仍以权属界线作为地类界线);地类界线与权属界线不一致时,以影像纹理为主勾绘图斑的地类边界.
5.
3.
1.
2其他图斑勾绘以国家下发影像为底图,叠加农业、林业、水利等资料,参照国家下发的图斑,在线状地物图斑化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其他图斑的勾绘工作.
因线状地物图斑化和上图精度引起与国家下发图斑边界不一致的,要根据影像调整图斑边界,地类信息在继承国家下发信息基础上,进一步转换、细化.
内业无法确定图斑边界和地类的,进行预标注,外业调查核实后重新上图入库.
5.
3.
1.
3国家下发图斑的分析图斑勾绘过程中对国家下发图斑逐图斑进行内业分析.
A类图斑与影像对比分析,对图斑的范围及地类与影像纹理完全一致的,直接标记,继承国家下发图斑信息,细化完善地类编码等相关调查信息;对图斑的范围或地类与影像纹理不一致的,根据影像初步界定图斑边界,预判图斑地类和属性标注,并纳入外业调查.
24B类图斑与影像对比分析,提取需要自主变化图斑,提取图斑全部纳入外业调查.
国家下发图斑的范围、地类与影像纹理完全一致的,继承国家下发图斑信息.
图斑勾绘完成后形成覆盖全域的地类图斑.
5.
3.
1.
4调查底图输出生成图斑预编号、权属单位名称等国土调查记录表规定的图斑信息,制作外业调查数据.
将外业调查数据导入外业调查设备或打印外业调查纸图.
5.
3.
2外业调查与补测依据内业预判调绘结果,实地逐图斑调查,核实图斑边界,记录图斑编号、地类编码、权属单位和细化标注等其他属性信息.
综合分析调查区内土地利用情况和遥感影像特征,研究确定外业调绘路线,实地调查所有图斑,做到走到、看到、问到、记到、拍到.
对实地地类、边界与基础库或内业判读信息一致的直接标记,记录相关调查信息;对实地地类、边界与基础库或内业判读信息不一致的,进行实地调绘.
对影像和基础库一致的图斑进行常规性巡查,对影像未能反映的新增地物,要逐图斑调绘.
有条件地区采用仪器补测法使用高精度测量设备进行补测,条件不具备的地区也可采用简易补测法.
补测时,根据影像上的明显地物点找实地位置的补测地物点,补测地物点相对邻近明显地物点距离中误差,平地、25丘陵地不得大于2.
5m,山地不得大于3.
75m,最大误差不超过2倍中误差.
调查的权属界线和地类界线要求位置准确,表示规范.
调查精度与影像对比,调绘、转绘的各种明显界线与数字正射影像图(DOM)上同名地物的移位不得大于图上0.
3mm,不明显界线不得大于图上1.
0mm.
外业调查要填写《国土调查记录表(电子手簿)》,记录图斑地类、权属和其他属性信息.
5.
3.
3调查接边省级和市级负责组织其辖区范围内市级和县级调查单位的调查接边工作.
依据影像辅助实地调查,对不同行政区界线两侧公路、铁路和河流等重要地物进行接边,确保重要地物的贯通性;对影像反映明显的地物界线进行接边,保证同名地物的一致性;对地类、权属等属性信息进行接边,保证水库、河流、湖泊、交通等重要地物调查信息的一致性.
当行政界线两侧明显地物接边误差小于图上0.
6mm、不明显地物接边误差小于图上2.
0mm时,双方各改一半接边;否则双方应实地核实接边.
5.
4图斑举证在开展外业调查的同时,县级可对需要举证的图斑开展初次举证工作.
265.
4.
1图斑举证要求(1)使用带卫星定位功能和方向传感器的移动设备,利用省级统一下发的"互联网+"举证软件,实地采集图斑实地坐标、拍摄方位角、拍摄时间、实地照片及举证说明等综合信息并形成加密举证数据包,报送至省级举证平台.
(2)县级需要举证的图斑:实地调查与举证现状地类与国家内业判读地类不一致的图斑、影像未能反映的补充调查的新增地物图斑、重点地类变化图斑.
(3)重点地类变化图斑原则上需实地举证.
包括相对于原土地调查数据库新增的建设用地和设施农用地、原有耕地内部二级地类发生变化的图斑,以及原有农用地调查为未利用地的图斑.
(4)可不举证的情形:调查地类与国家判读地类一致的,可不举证;对调查认定地类与影像特征明显一致的,如湖泊水面等,可不举证;对遥感影像特征能够准确认定为住宅小区、规模化工厂、水工建筑等新增建设用地图斑,可不举证;涉及军事用地的图斑不举证;对城镇村庄内部涉及建设用地细分类型的图斑,可不举证;对于由于纠正精度及图斑综合等原因造成的偏移、不够上图面积或狭长地物图斑,可不举证;对未硬化且未贯通的农村道路未调查上图的,可不举证.
对同一条道路或沟渠等线状地物的图斑,可选择典型区位实地举证,其他地段备注说明.
无人类生活活动的区27域,影像可以判断地类的图斑,可不举证.
5.
4.
2举证照片拍摄要求(1)举证照片应在实地拍摄,拍摄方向正确,要求能够举证说明调查地类与影像特征不一致区域的土地利用情况.
(2)举证照片包括图斑全景照片、局部近景照片、建(构)筑物内部和农用地及未利用地的利用特征照片三类,每个图斑拍摄1-2张全景照片、1-3张局部近景照片、0-1张利用特征照片.
5.
4.
3举证流程5.
4.
3.
1县级举证图斑制作省三调办对国家下发的A类不一致图斑进行数据脱密处理后,录入"山东省在线举证与核查云平台管理系统",以县为单位下发举证图斑任务到县级客户端.
县级可先行开展内业图斑判定、整理工作,确认需要自行增补的举证图斑,即不在省三调办下发的A类不一致图斑范围之内的图斑.
使用"山东省在线举证与核查云平台管理系统县级客户端"进入"图斑管理"功能选择自行增补举证模块,根据界面中提示下载在线举证数据包制作工具,制作增补图斑后由县级管理人员录入系统,形成县级外业调查图斑.
5.
4.
3.
2县级任务接收与分发28县级移动端安装在线举证软件,进行用户注册,登录山东省在线举证与核查云平台管理系统县级Web端,进行设备审核.
县级Web端接收到在线举证任务数据后,结合影像查看各图斑并进行初步信息判定,也可下载图斑情况记录表,批量维护图斑信息,确认图斑是否需要举证,将确认需要举证的图斑按照分组派发至相关移动端,组织开展外业调查举证工作.
5.
4.
3.
3县级外业调查举证县级登录移动端App,下载任务图斑数据及影像地图后,进入地图浏览,打开GPS,定位所在位置,刷新当前位置周围的任务图斑.
找到任务图斑位置,进行实地调查举证.
调查举证完成后,保存提交县级Web端即可.
移动端在外业调查中判定为不举证的图斑,标例外后可选择相应未举证原因直接提交Web端.
5.
4.
3.
4县级举证成果审核外业调查举证完成后,县级通过Web端进行审核,检查举证照片是否符合拍摄要求及图斑外业信息填写的完整性、准确性.
对于不需要举证的图斑,将"是否举证"选择为"否"并检查填写的未举证原因是否合理,针对军事用地等无法进入区域可在Web端标记为例外.
各图斑审核通过后将举证数据包上传到市级Web端进行审核.
5.
4.
3.
5市级举证成果管理与审核29市级登录山东省在线举证与核查云平台管理系统Web端接收县级提交成果,并查看全市的县级在线举证工作进度,对工作进度较慢的县(市、区)进行工作调度.
检查县级在线举证图斑是否全部完成、举证照片是否符合拍摄要求.
举证不合格的,退回到县级补充举证或重新举证,直至举证图斑全部合格.
市级审核完后,以县为单位将举证包通过市级Web端上报到省级审核.
省三调办将在市级正式提交成果后,关闭初次举证窗口,以此时点的举证照片为依据开展地类核查.
5.
4.
3.
6省级举证成果审核省级登录Web端接收市级上报的县级成果进行审核,检查举证照片是否符合拍摄要求,对存在问题的,退回到县级补充举证或重新举证,直到县级举证图斑全部审核通过.
对举证核查中仍有疑问的图斑,采用实时"在线互联"或外业实地核查两种方式进行审核.
5.
4.
3.
7在线互联登录山东省在线举证与核查云平台管理系统省级Web端,开始任务图斑在线互联预约,将任务图斑下发到移动端.
移动端领取在线互联预约任务图斑后,Web端发送视频互联通知,等待移动端接受,开始视频互联.
5.
4.
3.
8外业核查省级移动端安装在线举证软件,进行用户注册,登录山30东省在线举证与核查云平台管理系统省级Web端,进行设备审核.
将省级初步审核有疑问的任务图斑标记为"外业核查",然后将图斑按照单个或多个分发至相关的省级移动设备,进行外业核查.
市级和县级建设在线举证与核查云平台的,由市三调办向省三调办提出申请,与省级平台开通接口.
5.
5重要问题的处理5.
5.
1地类认定依据《工作分类》,按照图斑的实地利用现状实事求是认定地类.
5.
5.
2关于地类图斑划分及表示的要求地类图斑是第三次国土调查的基本单元.
单一地类的地块,以及被行政区、城镇村庄等调查界线或土地权属界线分割的单一地类地块为图斑.
当图斑的各种界线重合时,依调查界线、土地权属界线的高低顺序,只表示高一级界线.
5.
5.
3耕地标注调查为耕地的图斑,根据耕地图斑的实际利用情况,标注种植属性.
原则上不因标注种植属性而分割耕地图斑,对一块耕地内有多种种植情况时,按主要种植情况标注.
标注属性主要包括:耕种(GZ)、休耕(XG)、临时种植园木(YM)、临时种植林木(LM)、临时种植牧草(MC)、临时坑塘(KT)、林粮间作(LLJZ)、观赏园艺(GSYY)、速生林木(SSLM)、31绿化草地(LH)和未耕种(WG).
a.
耕种主要是指耕地上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临时种植花卉及苗圃等),包括耕作层未被破坏的非工厂化的大棚、地膜及临时工棚等用地;休耕是指有计划地"休养生息"的耕地;临时种植园木、临时种植林木、临时种植牧草、临时坑塘属性是指耕作层未被破坏,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林粮间作是指对于退耕还林工程范围内,尚未达到成林标准的.
b.
观赏园艺是指在耕地上临时种植盆栽观赏花木等不利于耕作层保护的园艺植物;速生林木是指在耕地上临时种植速生杨、构树、桉树等不利于耕作层保护的经济林木的;绿化草地是指利用耕地进行绿化装饰,以及种植草皮出售不利于耕作层保护的;未耕种是指不在休耕范围内,可直接恢复耕种的无种植行为的耕地(包括轮歇地).
c.
对于退耕还林工程范围内尚未达到成林标准的,调查为耕地并标注"林粮间作"属性.
对其他林粮间作区域,达到最小上图面积的,按现状调查.
d.
对在耕地范围内,必须采用工程措施才能恢复耕种的坑塘(包括用海水或人造咸水养殖的坑塘)、种植园、林地、多年撂荒等,按照实地现状调查为坑塘、种植园、林地等,不得按耕地调查.
5.
5.
4建设用地标注a.
建设用地调查图斑属性标注相应的城市(201)、建32制镇(202)、村庄(203)、采矿用地(204)、特殊用地(205)或各类独立工业用地的地类编码.
城市(201)、建制镇(202)、村庄(203)范围按照集中连片的原则划定,所对应范围界线按照单独图层方式录入国土调查数据库.
对城市、建制镇和村庄范围内的工业用地分别标注为"201A"、"202A"和"203A".
工业用地要按火电(HDGY)、煤炭(MTGY)、水泥(SNGY)、玻璃(BLGY)、钢铁(GTGY)、电解铝(DLGY)等类型进行标注.
b.
对于已拆除的存量建设用地,按实地现状调查.
拆除图斑未复耕(或复绿)且原地类为20x地类的,可按空闲地调查,标注20x属性;未拆除到位的拆除图斑,为违法用地拆除恢复原地类的,按原地类调查,对其占地范围以单独图层的方式存储在数据库中,拆除图斑原地类为耕地的,按耕地调查,并标注"未耕种"属性;不论拆除图斑的原地类是否是20x地类,实地已是农用地,一律按实地利用现状调查,不能标注20x属性;如拆除图斑的原地类不是20x地类,不能标注20x属性.
c.
城镇外部的采矿用地、特殊用地等,按实地利用现状调查,并标注204/205属性.
原有204/205范围内的耕地、林地等,分别调查为耕地、林地等地类,不标注204/205属性.
d.
原有农村居民点范围内的耕地、林地等农用地图斑按33现状调查,标注203属性;村庄周边耕地、林地等,达到上图面积的,按现状调查,不标注203属性;如原地类是203且确属农村宅基地范围的,可标注203属性;空闲地、公园绿地等按实地利用现状调查,标注203属性.
e.
城镇城乡结合部大片的林地、水面等应按现状调查,不标注201或202属性;城镇内部的农用地等应按现状调查,标注201或202属性;城镇内部的公园及其附属的林地、绿地、水面等按公园与绿地调查,标注201或202属性.
5.
5.
5种植园用地标注对原林业部门调查的林区内的种植园用地,按现状调查为种植园用地,原地类为林地的,标注林区内的种植园用地(LQYD)属性.
5.
5.
6草地细化调查标注对于灌木覆盖度大于等于30%小于40%的草地图斑,标注灌丛草地(GCCD)属性.
5.
5.
7关于可调整地类本次调查不再新认定可调整地类.
对原有可调整地类图斑,实地现状为耕地的,按耕地调查并进行标注;对于现状为种植园、林木、坑塘等非耕地的,经所在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与农业农村两部门共同评估认为可以恢复成耕地的,可继续按可调整地类调查,并按种植园用地、林地、坑塘等地类进行汇总统计;对于实地已为种植园、林木、坑塘等且34经两部门评估难以恢复成耕地的,按实地现状调查,不得再保留可调整地类的属性.
5.
5.
8关于各类自然资源保护区范围界线各类自然资源保护区等范围界线,按照单独图层方式录入国土调查数据库.
5.
5.
9关于军事用地调查军事用地调查依据自然资源部与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关于做好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中军用土地调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开展.
军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由军队单位负责组织实施,按照《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和统一的分类标准,实地调查军用土地每块图斑的地类、位置、范围、面积等利用状况.
军事禁区外围安全控制范围和作战工程安全保护范围内的非军用土地调查,由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当地人民武装部联络军队相关单位配合完成,军地双方也可协商共同组织实施.
军用土地权属调查,由当地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军队单位配合,在保证第三次国土调查工作进度和质量的前提下,在日常工作中积极予以推进.
武警部队土地资源统一纳入军用土地调查范围.
5.
5.
10关于设施农用地调查依据《工作分类》和《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进一步支持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27号)35等有关要求,开展设施农用地调查,严禁随意扩大设施农用地范围.
未拆除到位(推平或混有瓦砾)的设施农用地不得按建设用地调查.
原地类为设施农用地的,可按设施农用地调查;原地类为耕地的,按耕地调查,并标注"未耕种"属性.
原地类为其他农用地的,应按原地类调查.
5.
5.
11关于临时用地调查临时用地指因建设项目施工和地质勘查需要临时使用国有土地或者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
对于实地为临时用地的,应维持原地类不变.
临时用地的占地范围以及批准文号以单独图层的方式存储在数据库中,临时用地原地类为耕地的,按耕地调查,并标注"未耕种"属性.
5.
5.
13关于光伏用地调查光伏用地分为发电配套设施用地、办公管理用地和光伏板用地,对发电配套设施用地及办公管理用地按建设用地调查,对光伏板用地按原地类调查,光伏板区的占地范围以GFBQ图层存储在数据库中.
5.
5.
14关于农用地调查为未利用地等对于将原地类为农用地调查为其他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等未利用地的,水田调查为水浇地或旱地、水浇地调查为旱地等耕地内部二级类变化的,各地必须实地举证,由市三调办审核后报省三调办,经省三36调办审核后形成省级报告,连同相关部门证明材料报至全国三调办.
省级报告包括原因说明、涉及的县级单位名称及面积、省级核实情况及汇总面积等.
5.
5.
15关于湿地调查全国三调办下发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图斑作为湿地调查的指引,县级按照《工作分类》,实地调查地类.
其中,8公顷以上的湿地要逐图斑核实,8公顷以下的湿地也要通过实地调查上图.
5.
5.
16关于线状地物调查5.
5.
16.
1线状地物调查要求(1)所有需要上图的道路、沟渠、河流等线状地物,应根据外业调查结果和影像特征重新矢量化,以图斑的形式表示.
(2)原则上线状地物边界应依据影像特征调绘,对宽度较小的农村道路或沟渠等影像不能准确调绘的,可按照原有单线线状地物的走向和宽度以图斑的形式上图.
用地范围不确定的在建道路,暂不调查.
(3)农村范围内,宽度2-8米(上下均含)的道路,调查为农村道路或公路用地;大于8米的道路或纳入乡镇级及以上级别道路网规划的道路,一律按公路调查.
(4)对城镇村庄内部道路用地,调查城镇村庄内部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其他道路可与相邻图斑合并.
37(5)对于堤坝上修建的堤路,按水工建筑用地调查.
5.
5.
16.
2线状地物边界认定和宽度量算(1)河流水面河流水面调查是指将常水位岸线调绘在调查底图上,参考水利部门的资料综合确定河流水面.
河流的常水位岸线与近期影像基本一致;特殊情况下,可参照近期地形图等资料标绘常水位岸线.
河流滩涂(内陆滩涂)指的是河流的常水位岸线与一般年份的洪水位线(不是历史最高洪水位)之间的区域,调查时,可按实地现状或在当地了解情况或向水利部门咨询调绘或标绘.
滩涂建设工厂、码头的,按建设用地调绘.
其它已经利用的按照现状地类确定.
当河滩不能够依比例尺调绘时,可综合到河流水面中.
河流水面、滩涂和堤的边界认定和宽度量算参照下图:(2)铁路或公路对铁路或公路用地进行确权调查时,参考权属范围,按照实地现状进行调查,道路范围界线与审批范围界线不一致的,不得直接采用道路审批范围界线调查上图;当没有确权资料时,参照影像,按照实地现状进行调查.
铁路、公路的地面行树A洪水位常水位行树B耕地滩滩堤河流水面38边界认定和宽度量算参照下图:当A处为1行树木时,可综合到铁路(公路)用地中,多行且不在征地范围内按林带或林地调查,不得调查成耕地.
征地范围内的树木不得按林地调查.
当B处范围外相邻耕地时,且B处不能够依比例尺调绘时,B可综合到铁路(公路)用地中.
如果A、B、C在铁路或者公路征地范围内必须按道路调查.
C处范围当不能够依比例尺调绘时,C可综合到A中或综合到D中.
(3)农村道路和沟渠没有堤的沟渠以实际沟渠边界为准;有堤的沟渠将堤包含在沟渠范围内;有行道树的,将行道树包含在路、沟范围内;紧邻耕地的道路和沟渠以耕地边界为准;道路图斑包含道沟的,道路宽度包含道沟.
农村道路和沟渠的边界认定和宽度量算参照下图具体如下:D行树A铁路行树B耕地沟渠C地面宽度地面图a无堤沟渠地面宽度地面图b有堤沟渠395.
5.
16.
3线状地物图面表示要求(1)道路、河流等线性地物被权属界线分割的,按不同图斑上图.
线性地物只有在权属、坐落、走向、地类均一致的情况下,方可划为一个图斑.
(2)对于线状地物交叉的,上部的线状地物连续表示,下压的线状地物断在交叉处.
线状地物穿过隧道时,线状地物断在隧道两端.
(3)权属性质不同的地物交叉时,保持国有地物的连续,集体地物断在相交处;权属性质相同的地物交汇时,主要地物连通表示,其他地物断开表示.
6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6.
1调查内容充分利用地籍调查和不动产登记等成果,结合城市规划与基础测绘正射影像资料,参考地理省情监测等数据,对城市、建制镇、村庄内的土地利用现状开展细化调查,查清城镇村庄内部商业服务业、工业、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地面宽度地面图C有行树行树行树耕地宽度耕地A图d紧邻耕地图e耕地耕地道沟道沟路基道路宽度AB40和特殊用地等地类的土地利用状况.
积极创造条件,推进城镇村补充地籍调查.
城镇村补充地籍调查工作按照《地籍调查规程》国家标准(TD/T1001-2012)执行.
确实不具备条件的,完成土地利用现状细化调查任务.
6.
2调查方法同5.
2.
416.
3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6.
3.
1技术路线426.
3.
2调查底图制作6.
3.
2.
1调查范围与界线的确定参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及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确定的城市(201)及建制镇(202)范围和边界,依据城镇开发边界、城市规划范围线、城镇地籍调查范围线以及行政界线和道路、河流等明显的线性要素,结合影像及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初步调绘城市和建制镇建成区的调查范围.
实地核查调查范围是否合理,结合影像和实际情况修正城镇边界,划定第三次国土调查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范围界线,并作为城市和建制镇内部调查控制面积的依据.
6.
3.
2.
2绘制城镇基础框架利用城镇规划、地籍调查或正射影像等数据,采用转换、抽取或数字化等方法,勾绘城镇土地调查区内的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公园与绿地、空闲地等,构建城镇土地利用框架.
绘制城镇基础框架方式如下:(1)使用现有城镇地籍数据库或地形图现有城镇地籍数据库、不动产登记数据库或地形图现势性强的,参照高分正射影像图,在城镇地籍数据库、不动产登记数据库或地形图中分别抽取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公园与绿地和空闲地,与正射影像图调整修正之后,作为城镇基础框架.
对于城镇地籍数据库或地形图缺失和未覆盖的部分,参照影像确定城镇基础框架.
43(2)使用城镇规划数据在最新的正射影像图基础上套合城镇规划、城镇地籍数据、不动产登记数据,按照工作分类,对比分析已有正射影像地物特征一致性,参照正射影像图调整修正之后,作为城镇基础框架.
(3)使用正射影像图城镇规划数据、城镇地籍数据库、不动产登记数据库和地形图等难以利用时,可以参照现有的正射影像图数字化提取城镇土地利用框架数据.
在提取城镇土地利用框架数据时,依据工作分类与影像特征,确定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公园与绿地和空闲地等地类框架.
6.
3.
2.
3城镇内部地类继承与转换提取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和不动产登记数据中的宗地层,在宗地层中建立"工作分类"字段,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工作分类的对应关系进行地类转换,转换后的地类编码填写到属性字段"工作分类"中.
地类转换关系详见表3-4.
对地类相同的宗地进行归并,作为转绘(勾绘)土地利用图斑的参照数据.
6.
3.
2.
4转绘(勾绘)城镇土地利用图斑城镇土地利用框架数据制作完成之后,城市(201)、建制镇(202)被划分成很多土地利用区.
在土地利用区中,参照高分正射影像,套合地籍调查数据、不动产登记数据或44城镇规划功能分区,依据宗地用途和工作分类,初步判定宗地的土地利用类型,合并土地利用类型一致的宗地形成城镇土地利用图斑.
另外,在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中,2010年以后变更的图斑,多为已批建设用地,年度变更调查时已更新属性字段权属性质、权属单位名称和批准文号,可参照变更调查数据库中的权属单位名称或根据批文查找档案,判定土地用途.
对于城镇地籍调查数据缺失和未覆盖的部分,可以参照天地图、百度地图、国家级在线核查(举证)软件已有地名地址等方式预判城镇土地利用图斑,也可以由熟悉当地现状情况的工作人员指认地块,确认土地用途.
6.
3.
2.
5调查底图内业分析与调整参考城市地形图单位注记、土地审批、不动产登记、土地供应、土地整治、国土执法监察和其他相关资料,核实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图斑的准确性.
针对核查发现的问题,修正城镇土地利用图斑边界和地类属性等内容.
对于参考数据信息与图斑信息基本一致的图斑,以影像为依据,对图斑边界等内容进行修正,形成验证图斑,并进行外业验证;对于根据参考数据信息无法判断的图斑,标记为核实图斑,开展外业调查核实,核实后统一修改完善.
6.
3.
3地类调查与核实6.
3.
3.
1制作电子外业调查底图45将遥感影像图、经内业处理的地类图斑、城镇调查边界、验证图斑、核实图斑分类打包切片导入外业调查设备中.
6.
3.
3.
2外业验证、核实与补充调查外业验证:对于验证图斑,在乡(镇、街道)和国土所工作人员的配合下,验证图斑的现状地类与内业预判地类的一致性,如无法确定,则开展实地外业核实;外业核实:对于核实图斑以及需外业核实的验证图斑进行外业实地核实,填写核实后地类;补充调查:对于内业调查底图制作中没有勾绘,现状已有明显建设痕迹的图斑进行补充调查,实地调查图斑的范围、地类、面积等,并拍摄照片进行举证.
6.
4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6.
4.
1技术路线参考6.
3.
1.
6.
4.
2调查底图制作6.
4.
2.
1调查范围与界线的确定参照第二次土地调查及历年变更调查确定的村庄(203)范围,根据影像及现状实际情况划定新的范围边界.
6.
4.
2.
2勾绘村庄土地利用图斑已经完成村庄地籍调查(农村宅基地及集体建设用地调查)的区域,在村庄地籍调查成果的基础上,采用转换、抽取等方法,对照正射遥感影像,转绘村庄土地调查区内的公46用道路(街巷用地)、农村居民点(农村宅基地)、水塘(坑塘水面)、林木(公园与绿化)等,形成覆盖全部调查区的村庄土地利用图斑.
没有村庄地籍调查成果的区域,直接利用正射遥感影像,依据影像特征和现状,勾绘村庄土地调查区内的公用道路(街巷)、坑塘(坑塘水面)、林木(公园与绿地)等,形成覆盖全部调查区的村庄土地利用图斑.
6.
4.
2.
3调查底图内业分析与调整参考地形图单位注记、土地审批、不动产登记、土地供应、土地整治、国土执法监察和其他相关资料,核实村庄土地利用现状图斑的准确性.
针对核查发现的问题,修正村庄土地利用图斑边界和地类属性等内容.
对于参考数据信息与图斑信息基本一致的图斑,以影像为依据,对图斑边界等内容修正,形成验证图斑,并进行外业验证;对于根据参考数据信息无法判断的图斑,标记为核实图斑,开展外业调查核实,核实后统一修改完善.
6.
4.
3地类调查与核实6.
4.
3.
1制作电子外业调查底图将遥感影像图、经内业处理的地类图斑、村庄调查边界、验证图斑、核实图斑分类打包切片导入外业调查设备中.
6.
4.
3.
2外业验证、核实与补充调查同6.
3.
3.
2.
476.
4.
3.
3图斑举证同5.
46.
5城乡土地利用现状图斑衔接6.
5.
1衔接内容以调查底图为基础,衔接城乡土地利用现状图斑,重点做好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范围与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范围、国有土地图斑与国有土地图斑、国有土地图斑与集体土地图斑、集体土地图斑与集体土地图斑、城镇道路图斑与农村道路图斑等界线位置和属性内容的衔接.
6.
5.
2衔接方法(1)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范围、界线与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范围、界线,以及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现状图斑和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图斑,均应无缝衔接.
(2)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一体化建库,城镇调查范围线不切割图斑,确保城镇土地利用图斑和农村土地利用图斑的相互衔接与协调.
(3)建库时参照最新遥感影像,对于城镇调查范围边界内外影像一致、地类不一致的须单独核实,重新修正城镇调查边界与图斑的地类.
(4)铁路用地、公路用地、河流水域贯穿城镇和农村部分连续表示,不划入城镇村用地.
贯穿城镇的公路为市政道路的,按照城镇村道路用地调查.
48(5)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范围边界内道路与外部农村道路相互连通时,道路应断开,各自划定独立的图斑,道路相接处采用同一节点,保持道路表现时的完整性.
(6)在衔接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现状图斑与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图斑时,应遵循低精度图斑界线服从高精度图斑界线的原则,在误差允许范围内,还应综合考虑图斑衔接的圆滑性和协调性.
6.
6重要问题的处理6.
6.
1城镇村调查范围划定(1)城镇村范围按照集中连片的原则划定,除道路、河流用地外,不宜切割用途、权属相同的图斑.
城镇村庄周边新增建设用地,划入到城镇村范围内;城镇村周边的工业、仓储用地等划入到城镇村范围内.
(2)城乡结合部已与城区连片的村庄划入到城镇范围内;城乡结合部与城区间有大片农用地间隔,属于独立村庄的,不划入城镇范围,划入村庄范围.
(3)城镇村周边大片农用地不许划入城镇村范围.
(4)城镇内已拆迁的村庄划入到城镇范围内;城镇外已经拆迁但未复耕复绿的村庄,按照基础数据库中边界划定村庄范围;城镇外已经拆迁并已复耕复绿的村庄,不再划定村庄范围.
(5)国有道路、河流等大型线状图斑贯穿城镇村庄时,49应保持线状地物的连贯性.
(6)划定后的城镇村范围线总体合理平滑美观,单独成图层,并且范围内图斑标注"城市(201)、建制镇(202)、村庄(203)"属性.
6.
6.
2城镇范围内地类调查(1)特大型的企事业单位,内部土地利用类型明显不同且分割的界线(如市政道路、河流等)明显的,可以依据工作分类划分成多个图斑.
(2)城镇内部的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等市政道路用地按照城镇村道路用地图斑调查.
(3)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住宅小区等内部道路不单独调查,归并到座落图斑.
(4)临街门面等,归并到城镇道路外的相邻图斑.
(5)城镇内部符合上图面积要求的耕地、种植园、林地、草地、水域、其他土地图斑等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6)拆除图斑已拆除且复耕或复绿的建设用地,按实际现状调查;拆除图斑未复耕或复绿且原地类为20x地类的,按空闲地调查,标注20x属性.
(7)与主干道毗邻的厂区,进入厂区的道路直接归并到绿化带中,不单独作为一个图斑调查;与主干道不毗邻的厂区,进入厂区的道路单独调查.
(8)公园与绿地范围内的图斑不再细化.
506.
6.
3村庄范围内地类调查(1)村庄内部的主干路、次干路和贯通村庄的沟渠作为村庄内部土地利用框架.
村庄内的道路认定为城镇村道路用地,村庄内部的其他道路用地可归并到相邻图斑.
(2)对于村庄内房屋排列规则、道路街巷整齐,无法区分村内主要道路的,可将明显道路进行调查;对于村庄内房屋排列散乱,道路杂乱无章、无规划的村庄,选取贯通性强、宽度较大的道路进行勾绘,对于特别散乱无序的村庄,为保证图斑美观,只调绘主要的城镇村道路.
(3)村庄内部超过上图面积的耕地、种植园、林地等土地按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图斑调绘;房前屋后不够上图面积的空地、晒场、树木及宅基地之间的通道等可归并到相邻的宅基地图斑.
(4)村庄内部符合上图面积的水塘宜按照使用特征,以储存生活用水为主的水塘可归并到相邻的建设用地图斑,以储存农业生产用水为主的水塘应调绘坑塘水面.
(5)穿越村庄的公路、河流、铁路等,不宜作为村庄内部的图斑进行调绘.
7海岛调查对照国务院批准的《中国海域海岛标准名录》开展海岛调查与统计,补充调查新增海岛数量与地类面积.
海岛范围调查至零米等深线.
有常住居民的海岛,应实地调查.
其他51海岛,调查底图覆盖到的,调绘至底图上.
调查底图覆盖不到的,依据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提供的海岛数据确定其位置,对海岛的名称、地类和面积等进行统计汇总.
无居民海岛,确认土地类型,按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现状分类调查汇总,并填写无居民海岛现状调查汇总表(见技术规程附录J.
2).
8专项用地调查与评价耕地细化调查、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调查、永久基本农田调查、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和耕地分等定级四个专项为国家专项调查;开发区内土地利用调查、城市开发边界及生态保护红线内土地利用调查、自然保护区及国家公园内土地利用调查、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成果更新、采煤塌陷地调查成果更新为省级专项调查(以下简称"省级专项调查").
8.
1耕地细化调查参考二调不稳定耕地调查成果,结合水利、林业等相关部门资料,根据耕地的位置和立地条件,对河流、湖泊常水位线以上、洪水位以下的耕地,标注河道耕地、湖区耕地;对林区范围内林场职工自行开垦的耕地标注为林区耕地;对受荒漠化沙化影响的退化耕地标注为沙荒耕地;对受石漠化影响的耕地标注为石漠化耕地.
调查时不因耕地细化而分割图斑,一个图斑两种属性时以面积大的图斑属性为主.
8.
2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调查52调查范围为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建设用地批准范围界线内图斑.
根据收集的资料细化查清批准用地范围内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的数量、类型、分布及权属状况,并按照附录1.
1标注相应属性.
8.
3永久基本农田调查结合永久基本农田调整完善资料,将最新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和基本农田储备区落实到国土调查成果中,查清永久基本农田范围内土地的地类、分布、面积等实际利用状况.
8.
4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和耕地分等定级调查评价将最新的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和耕地分等定级调查评价成果落实在国土调查数据库中.
该专项调查工作依据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和耕地分等调查评价专项工作方案和技术要求开展.
8.
5开发区内土地利用调查依据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关于开发区设立的批复文件,将国家级、省级开发区边界落实至国土调查数据库中,掌握开发区审批范围和管辖范围,查清范围内土地的利用类型、分布、面积等状况,建立开发区专项调查数据库.
8.
6城市开发边界及生态保护红线内土地利用调查从自然资源、规划、环保等部门收集城市开发边界线、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保护红线批准界线、永久基本53农田划定范围线等资料.
根据收集的资料,确定城市开发边界及生态保护红线内土地利用现状,整合土地利用图斑、开发边界、开发边界内其他信息数据,建立城市开发边界及生态保护红线内土地利用现状专项图层.
8.
7自然保护区及国家公园内土地利用调查将省级以上(含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国家公园范围落实至国土调查数据库中,查清范围内土地利用类型、分布、面积等状况,建立自然保护区及国家公园专项图层.
8.
8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成果更新以最新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为基础,结合土地开发整治、各类保护区划定、生态保护及建设占用等情况,更新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图层,全面查清可开垦土地、可复垦土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的面积、类型、权属和分布情况.
对土层厚度60cm以上的纳入国家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成果,土层厚度在30-60cm的列为省级耕地后备资源成果并单独标注.
8.
9采煤塌陷地调查成果更新以全省2014年采煤塌陷地专项调查评价成果为基础,结合土地复垦、土地整治、耕地保护、土地征收、近期塌陷等情况,形成最新的采煤塌陷地调查成果,将其范围落实至国土调查数据库中,查清范围内土地的利用类型、分布、面积等状况.
548.
10其他专项用地调查各市根据工作需要,可开展河道及水利工程管理、矿产资源、风能、光伏、高尔夫、火电工业等专项调查,形成各专项调查数据库.
9数据库建设国土调查数据库主要包括土地权属、土地利用、自然资源专项调查(永久基本农田、城市开发边界及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区及国家公园界线等)的矢量数据、基础地理、DOM、元数据等信息.
9.
1数据库基本内容9.
1.
1国土调查数据库国土调查数据库由主体数据库和元数据组成.
主体数据库由空间数据库、非空间数据库组成;元数据由矢量数据元数据、DOM元数据等组成.
9.
1.
2数据库管理系统国土调查数据库建设中应同步建设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可以管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权属调查数据、专项用地调查数据、遥感影像等栅格数据和与之关联的属性数据,支持国土调查公开数据格式,具有数据导入导出、格式转换、编辑处理、查询、统计、汇总、制图、输出,以及更新等功能,可实现各级国土调查数据库之间的互联共享和及时更新.
559.
2数据库建设流程与方法9.
2.
1技术路线9.
2.
2数据整理检查整理调查阶段采集的矢量数据、属性数据、栅格数据和元数据,分类存放并进行质量检查修改.
(1)矢量数据对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权属调查和专项用地调查矢56量数据进行拓扑处理,建立拓扑结构,检查各矢量要素在图层内、图层间的相互关系.
(2)属性数据对调查的地类、权属、标注属性及专项用地调查进行梳理检查,检查各属性字段的值域符合性和逻辑一致性,对外业调查记录表等信息与矢量数据挂接,检查图数一致性.
并对其他属性数据进行校验和逻辑错误检查.
(3)栅格数据整理国家下发遥感影像和自行收集的高分影像.
(4)元数据按照《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TD/T1016)整理检查收集到的数据信息,保证数据项要求齐全,内容正确、无误.
9.
2.
3数据库分层数据库结构、空间要素分层及属性结构定义按照《国土调查数据库标准(试行)》,建立相关图层文件,用于存放入库的要素信息,以统一数据标准.
省级专项调查图层属性结构参照附录1.
9.
2.
4建立数据字典依据《国土调查数据库标准(试行)》定义的相关属性字段名、值域以及数据描述等建立土地调查数据库运行所必需的数据字典.
主要包括地类编码、行政区和权属单位等数57据字典.
9.
2.
5数据入库对地类图斑及相关调查信息进行整理,可以利用建库软件批量入库.
根据更新后的最新权属数据与地类图斑的空间关系,更新地类图斑的权属信息.
利用建库软件将耕地细化调查、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调查、永久基本农田调查、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和耕地分等定级调查评价、开发区内土地利用调查、城市开发边界及生态保护红线内土地利用调查、自然保护区及国家公园内土地利用调查、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成果更新评价、采煤塌陷地调查成果更新等专项调查数据分图层入库.
9.
2.
6数据属性维护(1)图斑编号以行政村为单位,对地类图斑从左往右,自上而下,按照"弓"字形进行批量编号.

(2)耕地坡度级及田坎系数耕地坡度分级时,原则不打破图斑界线,一个图斑确定一个坡度级.
当一个图斑含有两个以上坡度级时,原则上以面积大的坡度级为该图斑坡度级;但不同坡度级界线明显的,也可依界线分割图斑并分别确定坡度级.
耕地坡度≤2度的不调查田坎,坡度2度以上耕地的田坎以田坎系数表示,田58坎不能按图斑或单线表示.
(3)代码编码规则坐落单位代码及权属单位代码均采用19位编码,细化到位行政村一级,后7位用"0000000"表示,其中第七、八、九位代码构成,按照国家标准GB10114-88《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码规则》编制.
其中,第七位为类别标识,以"0"表示街道,"1"表示镇,"2和3"表示乡,"4至9"表示其他单位;第八、九位为该代码段中各行政区划的顺序号.
具体划分如下:①001―099表示街道的代码;②100―199表示镇的代码;③200―399表示乡的代码;④400―999表示其他单位的代码.
第十、十一、十二位代码构成,为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的代码,用3位顺序码表示,具体编码方法如下:①居民委员会的代码从001―199,由小到大顺序编写;②村民委员会的代码从200―399,由小到大顺序编写.
对既不属于居委会也不属于村委会的区域,原则上按其相邻的居委会或村委会的代码编制,实在无法归入时:相当于居委会的区域从400―499,由小到大顺序编写;相当于村委会的区域从500―599,由小到大顺序编写.
当权属单位与坐落单位一致时权属单位代码与坐落单59位代码一致.
原则上同一权属单位的代码在县级调查区内唯一.
土地权属区的坐落单位代码、地类图斑的坐落单位代码按照《国土调查数据库标准》执行,地类图斑的权属单位代码编码规则同土地权属区的权属区代码.
(4)面积计算对地类图斑、权属、基本农田保护图斑等图层相关面积字段进行自动计算以及平差处理,面积全部采用椭球面积计算.
图斑面积及图斑地类面积:图斑面积与图斑地类面积一致,按田坎系数扣除的耕地图斑面积除外;按田坎系数扣除的耕地图斑地类面积为耕地图斑面积减去按系数扣除的田坎面积.
田坎面积:等于耕地图斑面积与田坎系数的乘积.
(5)其他属性各空间要素图层的属性按照《国土调查数据库标准(试行)》进行填写.
9.
2.
7成果输出在全面完成国土调查数据建库工作后,进行数据库质量检查,检查合格后根据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库建设要求,输出相应成果数据.
省级专项调查面积汇总表参照附录2.
10统计汇总6010.
1面积统计各市、县(市、区)采用省里统一下发的建库软件,以县级行政辖区为单位,统计调查界线范围内的土地(含飞入地),进行各类数据的汇总,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权属调查、海岛调查和专项调查基础上,开展相关分析工作.
10.
1.
1各级面积统计逻辑基本要求(1)县级辖区控制面积包含陆地控制面积和岛屿控制面积(无岛屿的县该面积为0),等于全县所有图斑面积之和(地类图斑层的图斑面积字段汇总值).
(2)陆地控制面积应等于陆地村级单位控制面积之和,以及陆地地类图斑面积之和;岛屿控制面积应等于海岛村级单位控制面积之和,以及岛屿地类图斑面积之和.
(3)乡级控制面积等于各村级单位控制面积汇总值.
10.
1.
2土地利用现状及权属状况统计包括通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土地权属调查获取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权属性质、耕地坡度分级、图斑标注等成果的统计,见《技术规程》附录L.
10.
1.
3海岛调查统计包括对海岛的名称、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和面积等的统计.
10.
1.
4专项统计包括耕地细化调查、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调查、永久基本农田调查、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和耕地分等定级调查61评价、城市开发边界及生态保护红线内土地利用调查、开发区内土地利用调查、自然保护区及国家公园内土地利用调查、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和采煤塌陷地调查等专项调查结果的统计.
10.
2数据汇总10.
2.
1在县级国土调查面积统计基础上,逐级开展市级、省级汇总.
10.
2.
2无县级归属的海岛参与省级汇总.
11统一时点更新主要任务包括土地利用和土地权属变化情况的调查,以及国土调查数据库的更新.
11.
1更新方法和要求11.
1.
1总体要求统一时点更新仅对从完成调查时间到统一时点之间的变化部分进行变更,对未发生变化的部分不得擅自变更.
调查界线未发生变化时,国土调查控制界线和面积不得改动.
11.
1.
2更新方法一般地区采用综合调绘法和实地补测的方法.
11.
1.
3调查底图制作国家采用2019年度9至12月份卫星遥感数据制作统一时点DOM,与三次调查DOM和国土调数据库套合,提取新增建设用地图斑.
以县级行政辖区为调查单元,在统一时点更新62正射影像图上套合新增建设用地图斑,制作统一时点调查底图.
11.
1.
4内业比对县级组织收集有关土地利用、土地权属以及相关专项调查等方面变化的数据资料.
利用国家下发调查底图与三次国土调查数据库套合对比,参考2018年度和2019年度变更调查国家下发的遥感监测图斑,提取其他地类变化图斑.
结合土地整治、用地审批、执法监察等各类用地管理信息,在内业预判的基础上确定需要举证变更图斑,制作统一时点调查工作底图和数据.
11.
1.
5土地权属更新要求和方法同4.
2.
11.
1.
6土地利用现状更新方法和要求同5.
2和6.
2.
11.
2数据库增量更新11.
2.
1更新内容空间数据更新.
包含调查界线、权属界线、地类数据及专项用地调查数据的更新.
属性数据更新.
由空间范围更新带来的属性数据更新以及其他属性更新.
11.
2.
2更新方法以统一时点前形成的县级国土调查数据库为基础,依据内外业成果,更新数据库,提取变化图斑,并依据变化图斑汇总变化信息,生成更新数据包.
6311.
2.
3数据库更新要求数据库更新采用的基础数据库与更新数据包,应符合数据库更新有关标准与技术规定.
数据库更新过程中,涉及发生变化的图形,应保证变化前总面积与变化后总面积完全一致.
未变化的图形面积不得改变.
更新后的数据库所有地类面积之和,应等于相应调查区域、权属单位控制面积,同时等于更新前数据库汇总总面积.
数据库更新所生成各项统计汇总表,应保证图数一致、符合汇总逻辑要求,同一数据在不同表格中应一致.
专项调查数据的更新,采用整图层更新的方法,将相关信息更新之后,作为单独图层存储.
数据库更新后,应进行数据库质量检查与汇总,检查要求参见13.
1.
3.
11.
3更新图斑举证国家内业提取的变化图斑,以及其他更新的图斑,在外业调查时原则上需实地举证.
更新图斑举证要求同5.
4.
11.
4地类核查与数据库质量检查利用DOM、举证照片和相关资料,检查更新图斑地类、边界、范围和属性是否真实准确.
对未按照要求拍摄举证照64片的图斑,以及图斑地类(或标注属性)与DOM和实地举证照片不一致的,认定为错误图斑.
对照实地现状,对国家内业提取图斑的位置、范围、地类等逐一进行核实;对于统一时点前已拆除的国家内业提取图斑,维持原地类不变.
对国家内业提取图斑之外的变化图斑,应实地准确核实变化图斑的位置、地类、范围等,对确实发生变化的,按照实地地类进行更新.
对地类核查认定的错误图斑进行整改.
对确属调查错误的,修正调查结果;对举证材料不完备的,补充相关举证材料,并对整改成果再次进行核查.
对复核结果仍有疑问的,开展外业核查.
对复核和外业核查确认错误的,直接修改数据库.
12成果编制12.
1调查成果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主要包括:数据成果、图件成果、文字成果和数据库成果等.
12.
1.
1县级调查成果12.
1.
1.
1外业调查成果原始调查图件;调查底图及相关调查记录表;土地权属调查有关成果;65田坎系数测算资料.
12.
1.
1.
2图件成果土地利用现状图件;土地利用遥感影像图(可选)城镇村庄土地利用现状图件;耕地坡度分级等专题图;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耕地细化调查、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调查、耕地质量等级和耕地分等定级及省级专项调查的专题图件;各类自然资源专题图;海岛调查专题图.
12.
1.
1.
3数据成果各类土地分类面积数据;各类土地的权属信息数据;城镇村庄土地利用分类面积数据;耕地坡度分级面积数据;耕地细化调查、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调查、耕地质量等级和耕地分等定级及省级专项调查等数据;海岛调查数据.
12.
1.
1.
4数据库成果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库;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共享应用平台.
6612.
1.
1.
5文字成果第三次国土调查实施方案;第三次国土调查工作报告;第三次国土调查技术报告;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库建设报告;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分析报告;城镇村庄土地利用状况分析报告;第三次国土调查监理报告;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核查报告;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库质量检查报告;耕地细化调查、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调查、耕地质量等级和耕地分等定级及省级专项调查成果报告;海岛调查成果报告;各类统计汇总表.
12.
1.
2市级、省级汇总成果12.
1.
2.
1数据成果各类土地分类面积数据;各类土地的权属信息数据;城镇村庄土地利用分类面积数据;耕地坡度分级面积数据;耕地细化调查、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调查、耕地质量等级和耕地分等定级及省级专项调查面积数据.
67海岛调查数据.
12.
1.
2.
2图件成果土地利用现状图件;市级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图件;耕地坡度分级等专题图;耕地细化调查、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调查、耕地质量等级和耕地分等定级及省级专项调查的专题图;各类自然资源分布图;海岛调查专题图.
12.
1.
2.
3文字成果第三次国土调查实施方案第三次国土调查技术细则(省级)第三次国土调查工作报告;第三次国土调查技术报告;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分析报告;耕地细化调查、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调查、永久基本农田调查、耕地质量等级和耕地分等定级及省级专项用地调查等成果报告;省级田坎系数测算报告;省级耕地坡度情况分析报告;海岛调查成果报告.
12.
1.
2.
4数据库成果68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库;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共享应用平台.
12.
2报告编写12.
2.
1工作报告主要内容包括:调查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基本概况,以及调查的目的、意义、目标、任务,组织实施、工作过程和保障措施,完成的主要成果,经验与体会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等.
12.
2.
2技术报告主要内容包括:调查的技术路线与技术方法、技术流程、质量检查及保障措施,调查中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新技术应用及实际效果等内容.
12.
2.
3数据库建设报告主要内容包括:数据库建设流程、软硬件配置、数据库内容与功能、维护与更新等.
12.
2.
4成果分析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结构、各类土地的分布与利用状况、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年度变更调查成果的对比,以及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政策、措施与建议等.
12.
2.
5基本农田状况分析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基本农田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和保护状况,基本农田实际面积与划定和保护面积的对比分析,69分析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对做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提出的合理化建议.
12.
2.
6城镇村庄土地利用状况分析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对城镇村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判土地利用的集约节约程度,预测变化趋势.
12.
2.
7专项用地调查专题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对耕地细化调查、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调查、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和耕地分等定级调查评价、城市开发边界及生态保护红线调查、采煤塌陷地调查以及其他细化调查的阐述,运用的基础资料,与相关部门的结合,调查结果及问题分析等.
12.
2.
8数据库质检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对数据库的完整性、图形正确性、属性正确性、逻辑一致性等的检查及修改情况.
12.
2.
9主要包括:有关文件、补充的技术要求、重要的会议纪要、有关图表,成果应用报告等.
12.
3图件编制12.
3.
1图件编制要求(1)图件编制基本要求体现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的科学性、完整性、实用性,显示制图区域的行政版图状况和地形、地貌特点.
70正确反映制图区域的土地利用现状分布规律和分布特点,土地分类按《工作分类》执行,地类图斑的表示应有明确的定量指标,定性、定位正确.
正确反映该区域的各类土地分布状况,反映各专题要素与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
(2)图件编制整饰要求采用地类符号和普染底色表示耕地、种植园、林地、草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图中的各种线划粗细、符号大小、用色、各种注记大小、字体、用色参照《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土地分类图式、图例确定.
为了满足壁挂用图的要求,对主要线状地物(例如:铁路、公路、单线河流、干渠等)的线划可适当加粗,对地类用色在色系不变的前提下色调深浅应予以适当调整,对占地面积大的地类色调可适当淡化,对占地面积小的地类可适当深化,以便使图面色别、色调协调、柔和又层次分明.
地类图斑小,地类符号表示不下时应加引线,引出表示.
图上各种线划圆滑合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符号注记清晰易读,图面整洁,色泽鲜艳,色调深浅搭配良好,层次清楚,图面布局得当,美观大方.
12.
3.
2图件编制内容(1)数学要素主要包括经纬网及注记,公里网注记,平面坐标、高程71系统、地图投影与数据库保持一致,地图比例尺根据制图区域制定.
各级行政区土地利用现状图比例尺应根据各地的面积、形状、幅面确定,乡级土地利用现状图的比例尺一般为1:1万或1:2.
5万;县级土地利用现状图的比例尺一般为1:5万-1:10万;市级土地利用现状图的比例尺一般为1:10万-1:25万等;省级土地利用现状图比例尺为1:50万.
(2)专题内容主要表示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分布状况,还应表示省、市、县(市、区)、乡镇界和图上面积大于1cm2农、林、牧、渔场界,表示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乡公路及具有重要作用的农村道路,注记县、乡、行政村名和主要河流、湖泊、水库,主要道路名称等.
(3)辅助要素包括图名、图例、位置图、内外图廓、花边、直线比例尺、数字比例尺、编图说明、编图单位等.
在主图外图廓内还应表示主要河流、主要道路、居民地等,道路应构成道路网,水系应构成水系网.
12.
3.
3图件编制方法以国土调查数据库为基础,利用计算机辅助制图技术,采用人机交互方法,实施县级土地利用彩色挂图的编制.
在编绘时,应遵循先水系,再居民地、交通、境界、地类、各种注记的顺序进行,以便处理好各制图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72省级、市级土地利用挂图以下一级土地利用挂图为基础,利用计算机辅助制图技术,采用缩编、综合取舍等手段编制而成.
综合后的各类要素应与原图基本保持一致,形状相似,并能反映出不同地区地类的分布规律与土地利用特点.
选取河流、水库、湖泊、坑塘和干渠,支渠适当选取;选取铁路、县乡以上公路,平原区的农村道路可适当选取,山区农村道路尽量选取.
道路选取要构成道路网,河流、沟渠选取要构成水系网.
选取行政界和图上面积大于成图比例尺最小上图面积的农、林、牧、渔场界,确定市、县、乡镇人民政府驻地和行政村村委会驻地位置,标注相应符号,加注相应名称.
境界线弯曲小于0.
5*0.
6mm时一般应舍去拉直.
按照国家、省市的相关要求,绘制内外图廓、花边、标注公里数和经纬度、图例、位置图、图名、编图说明,编制主图外图廓内的制图内容等.
各级专题图以同级土地利用挂图为底图,套合专题信息编制而成,其编制范围、比例尺与同级土地利用挂图一致.
13成果检查13.
1检查内容成果检查主要包括地类核查、专项检查、数据库质量检查及汇总成果检查.
13.
1.
1地类核查73依据《工作分类》,利用省级地类核查软件,将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库与原土地调查数据库以及国家内业提取结果进行叠加,发现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库与原土地调查数据库或国家内业提取结果不一致的图斑.
利用遥感影像、举证照片和相关资料,逐图斑检查地类、边界、范围和属性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以县(市、区)为单位,对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库与原土地调查数据库地类一致的图斑,按照面积等距的方法抽取不少于1000块图斑进行检查,差错率大于等于1%,视为不合格;对国家下发的内业不一致图斑入库情况全面检查,差错率大于等于1%,视为不合格;对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库中的自主调查图斑进行全面检查,差错率大于等于1%,视为不合格.
对于不合格的单位,要求市级组织县级全面整改,直至合格.
13.
1.
2专项用地检查检查国家和省部署的各类专项用地调查评价成果的专项数据上图与划定依据范围的一致性及与现状利用图层的逻辑一致性.
13.
1.
3数据库质量检查数据库质量检查的对象主要是第三次国土调查形成的各类数据成果,使用数据库质量检查软件,按照数据库质检规则,对国土调查数据库进行质量检查,不合格的数据,逐74条修改完善,直至检查合格.
检查内容主要包括:数据版本正确性、逻辑一致性、拓扑正确性、属性数据准确性、汇总数据正确性、数据库更新正确性六个方面.
13.
1.
3.
1数据版本正确性检查利用相关技术手段,检查数据版本是否正确,是否经过相关审核与检查程序,并核实前后版本变化信息.
检查数据的完整性,检查覆盖范围、图层、数据表、记录等成果是否存在多余、遗漏内容;检查数据有效性,能否正常打开、浏览、查询.
13.
1.
3.
2逻辑一致性检查检查数据图形和属性表达的一致性,包括图层内图形和属性描述的一致性,以及图层之间数据图形和属性描述的一致性等.
13.
1.
3.
3拓扑正确性检查检查要素图形空间位置的正确性,以及图层间和图层内是否存在重叠、相交、缝隙等拓扑错误.
13.
1.
3.
4属性数据准确性检查检查要素属性描述的正确性.
13.
1.
3.
5汇总数据正确性检查检查由数据库汇总所得的各类汇总表表内数据逻辑、表间汇总逻辑,以及表格汇总面积和数据库汇总面积的一致性.
13.
1.
3.
6数据库更新正确性检查75检查更新数据包中变化的图斑与原图斑的逻辑关系、空间关系,属性继承关系、面积衔接关系等内容的正确性与一致性.
13.
1.
4汇总成果检查汇总成果检查主要内容包括表格、报告及图件三个方面.
所有表格须严格按照国家及省级要求组织填写;图件须严格按照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图式编制.
表格检查.
检查表格的数量、格式、内容的正确性、规范性及完整性;表格与矢量的一致性;各类汇总表表内数据逻辑、表间汇总逻辑;纸质材料与电子表格的一致性.
报告检查.
检查文字报告的完整性、准确性、条理性、规范性;文字报告与表格及图件相关内容的一致性.
图件检查.
检查图件的完整性、准确性、规范性,主要包括图件比例尺的适当性、图内外要素表达的符合性、图幅整饰规范性等;检查图件与表格及报告相关内容的一致性.
13.
2检查验收程序为了保证国土调查成果的真实准确,确保全省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质量,建立县级自检、市级预检、省级全面检查、全国三调办核查确认的检查验收制度.
13.
2.
1县级自检县级组织对调查成果进行100%全面自检.
利用全国统一的数据库质量检查软件检查数据库及相关表格成果的规范76性与正确性,重点检查地类认定、图斑划分、线状地物上图、基本农田上图、权属调查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等,检查应对质量问题、问题处理及质量评价等内容进行全程记录,编写自检及整改报告,报市级检查和汇总.
13.
2.
2市级预检市级组织对县级调查成果进行复查,重点是各项调查成果内容是否齐全,各类面积统计与控制面积是否吻合,地类认定、图斑划分、线状地物上图、权属调查资料是否齐全完整,基本农田上图是否符合规范,专题调查情况是否正确,复查情况应做详细记录,形成市级检查报告后报送省级检查.
13.
2.
3省级全面检查省三调办负责组织全面检查.
在调查成果完整性和规范性检查的基础上,重点检查成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根据第三次国土调查要求,利用遥感影像和"互联网+"实地举证照片,采用内、外业结合的方式,全面检查县级报送成果的图斑地类、边界、属性标注信息等与遥感影像、举证照片和实地现状的一致性.
对存在问题的图斑,省三调办责成市级组织修改完善.
对通过核查的县级调查成果,利用全国统一的数据库质量检查软件,检查数据逻辑一致性、空间关系正确性、面积准确性及相关汇总表格成果的规范性等内容,检查不通过的,要求县级完善数据库质量.
77根据检查结果,组织成果整改,编写省级检查报告,将省级检查通过的县级调查成果及检查记录报送全国三调办.
13.
3省级数据库质量检查与入库国家级核查通过后,省级组织专业技术队伍,对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进行省级数据库质量检查.
按照省级数据库建设的要求,将数据成果统一录入三调省级国土调查数据库,实现全省成果的集中管理与应用.
14附则各地可根据本地实际需要,对本细则未尽事宜制定补充规定,但不得与本细则相抵触,并报省三调办备案.
78附录1省级专项调查图层属性结构1.
1批准未建设土地属性结构表1批准未建设土地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名:PZWJSTD)序号字段名称字段代码字段类型字段长度小数位数值域约束条件备注1标识码BSMChar18M2要素代码YSDMChar10M3图斑编号TBBHChar16M4县级行政区划代码XJXZQHDMChar6M5县级行政区划名称XJXZQHMCChar100M6项目编号BZXMBHChar255C7项目名称BZXMMCChar255C本表注18批准文号BZPZWHChar70C本表注29批准日期BZPZRQDate8C本表注310业务类型PZYWLXChar10M11批准用途PZYTChar5M本表注412批准面积PZMJFloat152>0C单位:m213图斑面积BZTBMJFloat152>0M图斑椭球计算面积,单位:m214新增建设用地面积BZXZJSYDMJFloat152>0C单位:m215占用耕地面积BZZYGDMJFloat152>0C16批而未用类型PEWYLXChar4本表注5M17备注BZVarCharO注1:批准的农转用项目名称.
注2:批准的农转用项目批准文号.
注3:批准的农转用项目批准时间.
注4:按《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附录A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分类执行,填写最末级分类.
注5:值域范围(PEWG、GEWY);PEWG指批而未供;GEWY指供而未用.
791.
2耕地等别属性结构表2耕地等别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名:GDDB)序号字段名称字段代码字段类型字段长度小数位数值域约束条件备注1标识码BSMChar18M2要素代码YSDMChar10M3单元编号DYBHChar19M4地类编码DLBMChar5M5地类名称DLMCChar60M6扣除地类编码KCDLBMChar5M7扣除地类面积KCMJFloat152≥0O单位:m28图斑地类面积TBDLMJFloat152>0M单位:m29自然等指数ZRDZSInt5>0M10自然等ZRDInt2[1.
.
15]M11利用等指数LYDZSInt5>0M12利用等LYDInt2[1.
.
15]M13经济等指数JJDZSInt5>0M14经济等JJDInt2[1.
.
15]M15备注BZVarCharO1.
3开发园区属性结构表3开发园区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名:KFYQ)序号字段名称字段代码字段类型字段长度小数位数值域约束条件备注1标识码BSMChar18M2要素代码YSDMChar10M3开发园区名称KFYQMCChar100M批准名称4开发园区类型KFYQLXChar3M5开发园区性质KFYQXZChar10见本表注2M6开发园区特征KFYQTZChar10见本表注3M7开发园区面积KFYQMJFloat152>0,本表注1M单位:m28备注BZVarCharO注1:国家或省批准的开发园区面积.
注2:填写主区或发展方向区.
注3:填写工业主导型或产城融合型.
80表4开发园区管辖范围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名:KFYQGX)序号字段名称字段代码字段类型字段长度小数位数值域约束条件备注1标识码BSMChar18M2要素代码YSDMChar10M3开发园区名称KFYQMCChar100M批准名称4开发园区类型KFYQLXChar3M5开发园区性质KFYQXZChar10见本表注2M6开发园区特征KFYQTZChar10见本表注3M7开发园区管辖面积KFYQGXMJFloat152>0,本表注1M单位:m28备注BZVarCharO注1:国家或省级开发园区实际管辖面积.
注2:填写主区或发展方向区.
注3:填写工业主导型或产城融合型.
注:标识码:a)第一层为县级行政区划代码,采用GB/T2260中规定的数字代码6位数字码.
b)第二层为层代码,采用4位数字码(5110)c)第三层为要素标识码顺序号,采用8位数字码,码值:00000001~99999999要素代码:50010100001.
4城市开发边界属性结构表5城市开发边界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名:CSKFBJ)序号字段名称字段代码字段类型字段长度小数位数值域约束条件备注1标识码BSMChar18M2要素代码YSDMChar10M3城市名称CSMCChar100M4县级行政区划代码XJXZQHDMChar6注1M5城市开发面积CSKFMJFloat152>0M单位:m26设立时间SLSJDate8M7备注BZVarCharO注1:县级行政区划代码填写6位县级行政区代码.
811.
5生态保护红线属性结构表6生态保护红线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名:STBHHX)序号字段名称字段代码字段类型字段长度小数位数值域约束条件备注1标识码BSMChar18M2要素代码YSDMChar10M3县级行政区划代码XJXZQHDMChar6M4类型代码LXDMChar2M5数量代码SLDMChar4本表注1M6名称MCChar200M7人口数量RKSLInt80本表注2O单位:人8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保护目标STGNYBHMBVarChar本表注3O9地理位置DLWZVarChar本表注4M10区域面积QYMJFloat154M单位:km211生态系统与植被类型STXTLXYTZChar100O12主要人为活动类型RWHZYHJWTChar10本表注5O13生态环境问题STHJWTVarCharO14管控措施GKCSVarCharO15设立时间SLSJDate8M16备注BZVarCharO注1:数量代码表示某一类型生态保护红线的地块序号,从0001开始顺序编号.
注2:人口数量至红线区块内的常住人口数.
注3: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保护目标包括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维护、重要生态系统或保护物种等.
注4:地理位置应注明红线边界各拐点经纬度坐标,清晰描述所处的具体位置.

注5:主要人为活动类型包括种养殖、放牧、旅游等.
821.
6自然保护区要素属性结构表7自然保护区要素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名:GJGY、ZRBHQ、SLGY、FJMSQ、DZGY、ZRYCBHQ、SDGY、YYSSYD、SCZZBHQ、QTJZKFQ)序号字段名称字段代码字段类型字段长度小数位数值域约束条件备注1标识码BSMChar18M2要素代码YSDMChar10M3保护区名称BHQMCChar100M4保护区地理位置BHQDLWZVarCharM5保护区级别BHQJBChar6M填写"国家级"、"省级"、"市级"或"县级"6批准机关PZJGChar100M7批准时间PZSJDate8M8保护区面积BHQMJFloat152>0M9备注BZVarCharO1.
7权属争议区属性结构表8权属争议区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名:QSZYQ)序号字段名称字段代码字段类型字段长度小数位数值域约束条件备注1标识码BSMChar18M2要素代码YSDMChar10M3权属争议区编号QSZYQBHChar30M4权属争议类型QSZYQLXChar20M5权属争议涉及单位QSZYQSJDWChar100M6争议面积ZYMJFloat152>0M7原由书编号YYSBHChar30M8原由书YYSVarCharM9证明材料ZMCLVarCharM10调解处理材料TJCLCLVarCharM11材料索引表CLSYBVarCharM12变更记录号BGJLHChar100M13变更日期BGRQDate8M14项目号XMHChar20M831.
8耕地后备资源属性结构表9耕地后备资源图斑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名:GGJHBTB/SJHBTB)序号字段名称字段代码字段类型字段长度小数位数值域约束条件备注1标识码BSMChar18M2要素代码YSDMChar10M3区域类型QYLXChar10M4区域代码QYDMChar2M5图斑编号TBBHChar8M6耕地后备资源级别GDHBZYJBChar8M填国家级或省级7评价结果PJJGChar4M8耕地后备资源类型代码ZYLXDMChar7注:1M9耕地后备资源类型名称ZYLXMCChar14M10地类编码DLBMChar5M11地类名称DLMCChar60M12图斑面积TBMJFloat152>0M单位:m213权属性质QSXZChar2M14权属单位代码QSDWDMChar19M15权属单位名称QSDWMCChar60M16坐落单位代码ZLDWDMChar19M17坐落单位名称ZLDWMCChar60M18生态条件STTJChar2见注2C19年积温NJWChar2C20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NJSLHGGTJChar2C21土壤污染状况TRWRZKChar2C22排水条件PSTJChar2C23土层厚度和母质条件TCHDHMZTJChar2C24地形坡度DXPDChar2C25盐渍化程度YZHCDChar2C26土壤质地TRZDChar2C27土壤PH值TRPHZChar2C28耕作便利度GZBLDChar2C注1:类型代码及名称填写允许值域:HBF0602(可复垦采矿用地)、HBK0404(可开垦其他草地)、HBK1105(可开垦沿海滩涂)、HBK1106(可开垦内陆滩涂)、HBK1204(可开垦盐碱地)、HBK1108(可开垦沼泽地)、HBK1205(可开垦沙地)、HBK1206(可开垦裸地)、HBK1207(可开垦裸地)注2:如果新增耕地后备资源需根据耕地后备资源的评价指标进行评价.
注:标识码:a)第一层为县级行政区划代码,采用GB/T2260中规定的数字代码6位数字码.
b)第二层为层代码,采用4位数字码(5130)c)第三层为要素标识码顺序号,采用8位数字码,码值:00000001~99999999要素代码:5001030000841.
9采煤塌陷地属性结构表10采煤塌陷地属性结构描述表(属性表名:CMTXD)序号字段名称字段类型字段长度小数位数值域约束条件备注1行政区代码INT6M见本表注12行政区名称Char20M见本表注23图斑编号Char10M见本表注34地类编码Char5见本表注4M5地类名称Char60见本表注4M6权属性质Char3M7图斑面积Float152>0M8图斑地类面积Float152>0M9产区类型Char3见本表注5M注1:行政区代码填写6位县级行政区代码.
注2:行政名称填写县级行政区名称.
注3:图斑编号命名格式为6位县代码+4位编号.
注4:地类编码和名称按《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附录A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分类执行,填写最末级分类.
注5:值域范围(0、1);0指绝产区;1指减产区.
85附录2国土分类面积汇总表及有关统计表表1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用途情况统计表单位:公顷(0.
00)、亩(0.
00)第页共页行政区域批而未供小计湿地(00)其中商业服务业用地(05)其中工矿用地(06)其中住宅用地(07)其中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08)其中名称代码合计盐田(0603)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05H1)物流仓储用地(0508)工业用地(0601)采矿用地(0602)城镇住宅用地(0701)农村宅基地(0702)机关团体新闻出版用地(08H1)科教文卫用地(08H2)公用设施用地(0809)公园与绿地(0810)填表人:填表日期:检查人:检查日期:填表要求:1.
本表中合计面积与一级类面积之和相等.
各一级类面积与对应二级类面积之和相等.

2.
县级汇总,填表至行政村、街道,汇总至乡镇和县.
各乡镇之间空一行,县合计在首行.

3.
市(地)级汇总,依据县级相应汇总表填写.
填表至乡镇或县,汇总至县和市(地).
各县之间空一行,市(地)合计在首行.

4.
省级汇总,依据市(地)级相应汇总表填写.
填表至县,汇总至市(地)和省,各市(地)之间空一行,省合计在首行.

表1(续)单位:公顷(0.
00)、亩(0.
00)第页共页批而未供特殊用地(09)交通运输用地(10)其中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1)其中铁路用地(1001)轨道交通用地(1002)公路用地(1003)城镇村道路用地(1004)交通服务场站用地(1005)机场用地(1007)港口码头用地(1008)管道运输用地(1009)水工建筑用地(1109)填表人:填表日期:检查人:检查日期:86表1(续)单位:公顷(0.
00)、亩(0.
00)第页共页供而未用小计湿地(00)其中商业服务业用地(05)其中工矿用地(06)其中住宅用地(07)其中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08)其中盐田(0603)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05H1)物流仓储用地(0508)工业用地(0601)采矿用地(0602)城镇住宅用地(0701)农村宅基地(0702)机关团体新闻出版用地(08H1)科教文卫用地(08H2)公用设施用地(0809)公园与绿地(0810)填表人:填表日期:检查人:检查日期:表1(续)单位:公顷(0.
00)、亩(0.
00)第页共页供而未用特殊用地(09)交通运输用地(10)其中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1)其中铁路用地(1001)轨道交通用地(1002)公路用地(1003)城镇村道路用地(1004)交通服务场站用地(1005)机场用地(1007)港口码头用地(1008)管道运输用地(1009)水工建筑用地(1109)填表人:填表日期:检查人:检查日期:87表2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现状情况统计表单位:公顷(0.
00)、亩(0.
00)第页共页行政区域批而未供小计其中名称代码合计湿地(00)红树林地(0303)森林沼泽(0304)灌丛沼泽(0306)沼泽草地(0402)盐田(0603)沿海滩涂(1105)内陆滩涂(1106)沼泽地(1108)填表人:填表日期:检查人:检查日期:填表要求:1.
本表中合计面积与一级类面积之和相等.
各一级类面积与对应二级类面积之和相等.

2.
本表中合计面积与表1中合计一致.
3.
县级汇总,填表至行政村,汇总至乡镇和县.
各乡镇之间空一行,县合计在首行.

4.
市(地)级汇总,依据县级相应汇总表填写.
填表至乡镇或县,汇总至县和市(地).
各县之间空一行,市(地)合计在首行.

5.
省级汇总,依据市(地)级相应汇总表填写.
填表至县,汇总至市(地)和省,各市(地)之间空一行,省合计在首行.

表2(续)单位:公顷(0.
00)、亩(0.
00)第页共页批而未供耕地(01)其中种植园用地(02)其中林地(03)其中水田(0101)水浇地(0102)旱地(0103)果园(0201)茶园(0202)橡胶园(0203)其他园地(0204)乔木林地(0301)竹林地(0302)灌木林地(0305)其他林地(0307)填表人:填表日期:检查人:检查日期:88表2(续)单位:公顷(0.
00)、亩(0.
00)第页共页批而未供草地(04)其中商业服务业用地(05)其中工矿用地(06)其中住宅用地(07)其中天然牧草地(0401)人工牧草地(0403)其他草地(0404)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05H1)物流仓储用地(0508)工业用地(0601)采矿用地(0602)城镇住宅用地(0701)农村宅基地(0702)填表人:填表日期:检查人:检查日期:表2(续)单位:公顷(0.
00)、亩(0.
00)第页共页批而未供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08)其中特殊用地(09)机关团体新闻出版用地(08H1)科教文卫用地(08H2)公用设施用地(0809)公园与绿地(0810)填表人:填表日期:检查人:检查日期:89表2(续)单位:公顷(0.
00)、亩(0.
00)第页共页批而未供交通运输用地(10)其中铁路用地(1001)轨道交通用地(1002)公路用地(1003)城镇村道路用地(1004)交通服务场站用地(1005)农村道路(1006)机场用地(1007)港口码头用地(1008)管道运输用地(1009)填表人:填表日期:检查人:检查日期:表2(续)单位:公顷(0.
00)、亩(0.
00)第页共页批而未供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1)其中河流水面(1101)湖泊水面(1102)水库水面(1103)坑塘水面(1104)沟渠(1107)水工建筑用地(1109)冰川及永久积雪(1110)填表人:填表日期:检查人:检查日期:90表2(续)单位:公顷(0.
00)、亩(0.
00)第页共页批而未供其他土地(12)其中空闲地(1201)设施农用地(1202)田坎(1203)盐碱地(1204)沙地(1205)裸土地(1206)裸岩石砾地(1207)填表人:填表日期:检查人:检查日期:表2(续)单位:公顷(0.
00)、亩(0.
00)第页共页供而未用小计其中湿地(00)红树林地(0303)森林沼泽(0304)灌丛沼泽(0306)沼泽草地(0402)盐田(0603)沿海滩涂(1105)内陆滩涂(1106)沼泽地(1108)填表人:填表日期:检查人:检查日期:91表2(续)单位:公顷(0.
00)、亩(0.
00)第页共页供而未用耕地(01)其中种植园用地(02)其中林地(03)其中水田(0101)水浇地(0102)旱地(0103)果园(0201)茶园(0202)橡胶园(0203)其他园地(0204)乔木林地(0301)竹林地(0302)灌木林地(0305)其他林地(0307)填表人:填表日期:检查人:检查日期:表2(续)单位:公顷(0.
00)、亩(0.
00)第页共页供而未用草地(04)其中商业服务业用地(05)其中工矿用地(06)其中住宅用地(07)其中天然牧草地(0401)人工牧草地(0403)其他草地(0404)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05H1)物流仓储用地(0508)工业用地(0601)采矿用地(0602)城镇住宅用地(0701)农村宅基地(0702)填表人:填表日期:检查人:检查日期:92表2(续)单位:公顷(0.
00)、亩(0.
00)第页共页供而未用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08)其中特殊用地(09)机关团体新闻出版用地(08H1)科教文卫用地(08H2)公用设施用地(0809)公园与绿地(0810)填表人:填表日期:检查人:检查日期:表2(续)单位:公顷(0.
00)、亩(0.
00)第页共页供而未用交通运输用地(10)其中铁路用地(1001)轨道交通用地(1002)公路用地(1003)城镇村道路用地(1004)交通服务场站用地(1005)农村道路(1006)机场用地(1007)港口码头用地(1008)管道运输用地(1009)填表人:填表日期:检查人:检查日期:93表2(续)单位:公顷(0.
00)、亩(0.
00)第页共页供而未用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1)其中河流水面(1101)湖泊水面(1102)水库水面(1103)坑塘水面(1104)沟渠(1107)水工建筑用地(1109)冰川及永久积雪(1110)填表人:填表日期:检查人:检查日期:表2(续)单位:公顷(0.
00)、亩(0.
00)第页共页供而未用其他土地(12)其中空闲地(1201)设施农用地(1202)田坎(1203)盐碱地(1204)沙地(1205)裸土地(1206)裸岩石砾地(1207)填表人:填表日期:检查人:检查日期:94表3开发区范围土地利用现状情况统计表(审批范围)单位:公顷(0.
00)、亩(0.
00)第页共页填表人:填表日期:检查人:检查日期:填表要求:1.
本表中合计面积与一级类面积之和相等.
各一级类面积与对应二级类面积之和相等.

2.
县级汇总,填表至行政村,汇总至乡镇和县.
各乡镇之间空一行,县合计在首行.

3.
市(地)级汇总,依据县级相应汇总表填写.
填表至乡镇或县,汇总至县和市(地).
各县之间空一行,市(地)合计在首行.

4.
省级汇总,依据市(地)级相应汇总表填写.
填表至县,汇总至市(地)和省,各市(地)之间空一行,省合计在首行.

表3(续)单位:公顷(0.
00)、亩(0.
00)第页共页填表人:填表日期:检查人:检查日期:行政区域合计湿地(00)其中名称代码红树林地(0303)森林沼泽(0304)灌丛沼泽(0306)沼泽草地(0402)盐田(0603)沿海滩涂(1105)内陆滩涂(1106)沼泽地(1108)耕地(01)其中种植园用地(02)其中林地(03)其中水田(0101)水浇地(0102)旱地(0103)果园(0201)茶园(0202)橡胶园(0203)其他园地(0204)乔木林地(0301)竹林地(0302)灌木林地(0305)其他林地(0307)95表3(续)单位:公顷(0.
00)、亩(0.
00)第页共页草地(04)其中商业服务业用地(05)其中工矿用地(06)其中住宅用地(07)其中天然牧草地(0401)人工牧草地(0403)其他草地(0404)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05H1)物流仓储用地(0508)工业用地(0601)采矿用地(0602)城镇住宅用地(0701)农村宅基地(0702)填表人:填表日期:检查人:检查日期:表3(续)单位:公顷(0.
00)、亩(0.
00)第页共页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08)其中特殊用地(09)机关团体新闻出版用地(08H1)科教文卫用地(08H2)公用设施用地(0809)公园与绿地(0810)填表人:填表日期:检查人:检查日期:表3(续)单位:公顷(0.
00)、亩(0.
00)第页共页交通运输用地(10)其中铁路用地(1001)轨道交通用地(1002)公路用地(1003)城镇村道路用地(1004)交通服务场站用地(1005)农村道路(1006)机场用地(1007)港口码头用地(1008)管道运输用地(1009)填表人:填表日期:检查人:检查日期:96表3(续)单位:公顷(0.
00)、亩(0.
00)第页共页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1)其中河流水面(1101)湖泊水面(1102)水库水面(1103)坑塘水面(1104)沟渠(1107)水工建筑用地(1109)冰川及永久积雪(1110)填表人:填表日期:检查人:检查日期:表3(续)单位:公顷(0.
00)、亩(0.
00)第页共页其他土地(12)其中空闲地(1201)设施农用地(1202)田坎(1203)盐碱地(1204)沙地(1205)裸土地(1206)裸岩石砾地(1207)填表人:填表日期:检查人:检查日期:97表4开发区范围土地利用现状情况统计表(实际管辖范围)单位:公顷(0.
00)、亩(0.
00)第页共页填表人:填表日期:检查人:检查日期:填表要求:1.
本表中合计面积与一级类面积之和相等.
各一级类面积与对应二级类面积之和相等.

2.
县级汇总,填表至行政村,汇总至乡镇和县.
各乡镇之间空一行,县合计在首行.

3.
市(地)级汇总,依据县级相应汇总表填写.
填表至乡镇或县,汇总至县和市(地).
各县之间空一行,市(地)合计在首行.

4.
省级汇总,依据市(地)级相应汇总表填写.
填表至县,汇总至市(地)和省,各市(地)之间空一行,省合计在首行.

表4(续)单位:公顷(0.
00)、亩(0.
00)第页共页填表人:填表日期:检查人:检查日期:行政区域合计湿地(00)其中名称代码红树林地(0303)森林沼泽(0304)灌丛沼泽(0306)沼泽草地(0402)盐田(0603)沿海滩涂(1105)内陆滩涂(1106)沼泽地(1108)耕地(01)其中种植园用地(02)其中林地(03)其中水田(0101)水浇地(0102)旱地(0103)果园(0201)茶园(0202)橡胶园(0203)其他园地(0204)乔木林地(0301)竹林地(0302)灌木林地(0305)其他林地(0307)98表4(续)单位:公顷(0.
00)、亩(0.
00)第页共页草地(04)其中商业服务业用地(05)其中工矿用地(06)其中住宅用地(07)其中天然牧草地(0401)人工牧草地(0403)其他草地(0404)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05H1)物流仓储用地(0508)工业用地(0601)采矿用地(0602)城镇住宅用地(0701)农村宅基地(0702)填表人:填表日期:检查人:检查日期:表4(续)单位:公顷(0.
00)、亩(0.
00)第页共页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08)其中特殊用地(09)机关团体新闻出版用地(08H1)科教文卫用地(08H2)公用设施用地(0809)公园与绿地(0810)填表人:填表日期:检查人:检查日期:表4(续)单位:公顷(0.
00)、亩(0.
00)第页共页交通运输用地(10)其中铁路用地(1001)轨道交通用地(1002)公路用地(1003)城镇村道路用地(1004)交通服务场站用地(1005)农村道路(1006)机场用地(1007)港口码头用地(1008)管道运输用地(1009)填表人:填表日期:检查人:检查日期:99表4(续)单位:公顷(0.
00)、亩(0.
00)第页共页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1)其中河流水面(1101)湖泊水面(1102)水库水面(1103)坑塘水面(1104)沟渠(1107)水工建筑用地(1109)冰川及永久积雪(1110)填表人:填表日期:检查人:检查日期:表4(续)单位:公顷(0.
00)、亩(0.
00)第页共页其他土地(12)其中空闲地(1201)设施农用地(1202)田坎(1203)盐碱地(1204)沙地(1205)裸土地(1206)裸岩石砾地(1207)填表人:填表日期:检查人:检查日期:100表5城市开发边界内土地利用现状情况统计表单位:公顷(0.
00)、亩(0.
00)第页共页填表人:填表日期:检查人:检查日期:填表要求:1.
本表中合计面积与一级类面积之和相等.
各一级类面积与对应二级类面积之和相等.

2.
县级汇总,填表至行政村,汇总至乡镇和县.
各乡镇之间空一行,县合计在首行.

3.
市(地)级汇总,依据县级相应汇总表填写.
填表至乡镇或县,汇总至县和市(地).
各县之间空一行,市(地)合计在首行.

4.
省级汇总,依据市(地)级相应汇总表填写.
填表至县,汇总至市(地)和省,各市(地)之间空一行,省合计在首行.

表5(续)单位:公顷(0.
00)、亩(0.
00)第页共页填表人:填表日期:检查人:检查日期:行政区域合计湿地(00)其中名称代码红树林地(0303)森林沼泽(0304)灌丛沼泽(0306)沼泽草地(0402)盐田(0603)沿海滩涂(1105)内陆滩涂(1106)沼泽地(1108)耕地(01)其中种植园用地(02)其中林地(03)其中水田(0101)水浇地(0102)旱地(0103)果园(0201)茶园(0202)橡胶园(0203)其他园地(0204)乔木林地(0301)竹林地(0302)灌木林地(0305)其他林地(0307)101表5(续)单位:公顷(0.
00)、亩(0.
00)第页共页草地(04)其中商业服务业用地(05)其中工矿用地(06)其中住宅用地(07)其中天然牧草地(0401)人工牧草地(0403)其他草地(0404)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05H1)物流仓储用地(0508)工业用地(0601)采矿用地(0602)城镇住宅用地(0701)农村宅基地(0702)填表人:填表日期:检查人:检查日期:表5(续)单位:公顷(0.
00)、亩(0.
00)第页共页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08)其中特殊用地(09)机关团体新闻出版用地(08H1)科教文卫用地(08H2)公用设施用地(0809)公园与绿地(0810)填表人:填表日期:检查人:检查日期:表5(续)单位:公顷(0.
00)、亩(0.
00)第页共页交通运输用地(10)其中铁路用地(1001)轨道交通用地(1002)公路用地(1003)城镇村道路用地(1004)交通服务场站用地(1005)农村道路(1006)机场用地(1007)港口码头用地(1008)管道运输用地(1009)填表人:填表日期:检查人:检查日期:102表5(续)单位:公顷(0.
00)、亩(0.
00)第页共页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1)其中河流水面(1101)湖泊水面(1102)水库水面(1103)坑塘水面(1104)沟渠(1107)水工建筑用地(1109)冰川及永久积雪(1110)填表人:填表日期:检查人:检查日期:表5(续)单位:公顷(0.
00)、亩(0.
00)第页共页其他土地(12)其中空闲地(1201)设施农用地(1202)田坎(1203)盐碱地(1204)沙地(1205)裸土地(1206)裸岩石砾地(1207)填表人:填表日期:检查人:检查日期:103表6生态保护红线内土地利用现状情况统计表单位:公顷(0.
00)、亩(0.
00)第页共页填表人:填表日期:检查人:检查日期:填表要求:1.
本表中合计面积与一级类面积之和相等.
各一级类面积与对应二级类面积之和相等.

2.
县级汇总,填表至行政村,汇总至乡镇和县.
各乡镇之间空一行,县合计在首行.

3.
市(地)级汇总,依据县级相应汇总表填写.
填表至乡镇或县,汇总至县和市(地).
各县之间空一行,市(地)合计在首行.

4.
省级汇总,依据市(地)级相应汇总表填写.
填表至县,汇总至市(地)和省,各市(地)之间空一行,省合计在首行.

表6(续)单位:公顷(0.
00)、亩(0.
00)第页共页填表人:填表日期:检查人:检查日期:行政区域合计湿地(00)其中名称代码红树林地(0303)森林沼泽(0304)灌丛沼泽(0306)沼泽草地(0402)盐田(0603)沿海滩涂(1105)内陆滩涂(1106)沼泽地(1108)耕地(01)其中种植园用地(02)其中林地(03)其中水田(0101)水浇地(0102)旱地(0103)果园(0201)茶园(0202)橡胶园(0203)其他园地(0204)乔木林地(0301)竹林地(0302)灌木林地(0305)其他林地(0307)104表6(续)单位:公顷(0.
00)、亩(0.
00)第页共页草地(04)其中商业服务业用地(05)其中工矿用地(06)其中住宅用地(07)其中天然牧草地(0401)人工牧草地(0403)其他草地(0404)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05H1)物流仓储用地(0508)工业用地(0601)采矿用地(0602)城镇住宅用地(0701)农村宅基地(0702)填表人:填表日期:检查人:检查日期:表6(续)单位:公顷(0.
00)、亩(0.
00)第页共页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08)其中特殊用地(09)机关团体新闻出版用地(08H1)科教文卫用地(08H2)公用设施用地(0809)公园与绿地(0810)填表人:填表日期:检查人:检查日期:表6(续)单位:公顷(0.
00)、亩(0.
00)第页共页交通运输用地(10)其中铁路用地(1001)轨道交通用地(1002)公路用地(1003)城镇村道路用地(1004)交通服务场站用地(1005)农村道路(1006)机场用地(1007)港口码头用地(1008)管道运输用地(1009)填表人:填表日期:检查人:检查日期:105表6(续)单位:公顷(0.
00)、亩(0.
00)第页共页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1)其中河流水面(1101)湖泊水面(1102)水库水面(1103)坑塘水面(1104)沟渠(1107)水工建筑用地(1109)冰川及永久积雪(1110)填表人:填表日期:检查人:检查日期:表6(续)单位:公顷(0.
00)、亩(0.
00)第页共页其他土地(12)其中空闲地(1201)设施农用地(1202)田坎(1203)盐碱地(1204)沙地(1205)裸土地(1206)裸岩石砾地(1207)填表人:填表日期:检查人:检查日期:106表7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现状情况统计表单位:公顷(0.
00)、亩(0.
00)第页共页填表人:填表日期:检查人:检查日期:填表要求:1.
本表中合计面积与一级类面积之和相等.
各一级类面积与对应二级类面积之和相等.

2.
县级汇总,填表至行政村,汇总至乡镇和县.
各乡镇之间空一行,县合计在首行.

3.
市(地)级汇总,依据县级相应汇总表填写.
填表至乡镇或县,汇总至县和市(地).
各县之间空一行,市(地)合计在首行.

4.
省级汇总,依据市(地)级相应汇总表填写.
填表至县,汇总至市(地)和省,各市(地)之间空一行,省合计在首行.

表7(续)单位:公顷(0.
00)、亩(0.
00)第页共页填表人:填表日期:检查人:检查日期表7(续)行政区域合计湿地(00)其中名称代码红树林地(0303)森林沼泽(0304)灌丛沼泽(0306)沼泽草地(0402)盐田(0603)沿海滩涂(1105)内陆滩涂(1106)沼泽地(1108)耕地(01)其中种植园用地(02)其中林地(03)其中水田(0101)水浇地(0102)旱地(0103)果园(0201)茶园(0202)橡胶园(0203)其他园地(0204)乔木林地(0301)竹林地(0302)灌木林地(0305)其他林地(0307)107单位:公顷(0.
00)、亩(0.
00)第页共页草地(04)其中商业服务业用地(05)其中工矿用地(06)其中住宅用地(07)其中天然牧草地(0401)人工牧草地(0403)其他草地(0404)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05H1)物流仓储用地(0508)工业用地(0601)采矿用地(0602)城镇住宅用地(0701)农村宅基地(0702)填表人:填表日期:检查人:检查日期:表7(续)单位:公顷(0.
00)、亩(0.
00)第页共页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08)其中特殊用地(09)机关团体新闻出版用地(08H1)科教文卫用地(08H2)公用设施用地(0809)公园与绿地(0810)填表人:填表日期:检查人:检查日期:表7(续)单位:公顷(0.
00)、亩(0.
00)第页共页交通运输用地(10)其中铁路用地(1001)轨道交通用地(1002)公路用地(1003)城镇村道路用地(1004)交通服务场站用地(1005)农村道路(1006)机场用地(1007)港口码头用地(1008)管道运输用地(1009)填表人:填表日期:检查人:检查日期:108表7(续)单位:公顷(0.
00)、亩(0.
00)第页共页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1)其中河流水面(1101)湖泊水面(1102)水库水面(1103)坑塘水面(1104)沟渠(1107)水工建筑用地(1109)冰川及永久积雪(1110)填表人:填表日期:检查人:检查日期:表7(续)单位:公顷(0.
00)、亩(0.
00)第页共页其他土地(12)其中空闲地(1201)设施农用地(1202)田坎(1203)盐碱地(1204)沙地(1205)裸土地(1206)裸岩石砾地(1207)填表人:填表日期:检查人:检查日期:109表8自然保护区类型面积汇总表单位:公顷(0.
00)、亩(0.
00)第页共页行政区域合计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湿地公园饮用水水源地水产种植资源保护区其他类型禁止开发区名称代码填表人:填表日期:检查人:检查日期:填表要求:1.
本表中合计面积与各项面积之和相等.
2.
县级为最小汇总单元.
3.
市(地)级汇总,依据县级相应汇总表填写.
填表至乡镇或县,汇总至县和市(地).
各县之间空一行,市(地)合计在首行.

4.
省级汇总,依据市(地)级相应汇总表填写.
填表至县,汇总至市(地)和省,各市(地)之间空一行,省合计在首行.

表9权属争议区调查情况汇总表单位:公顷(0.
00)、亩(0.
00)第页共页行政区域权属争议区合计块数权属争议区总面积权属争议区类型所有权争议使用权争议国家与集体集体与集体名称代码争议块数争议面积争议块数争议面积争议块数争议面积填表人:填表日期:检查人:检查日期:填表要求:1.
本表中合计面积与各项面积之和相等,合计块数与各分项块数之和相等.

2.
县级为最小汇总单元.
3.
市(地)级汇总,依据县级相应汇总表填写.
填表至乡镇或县,汇总至县和市(地).
各县之间空一行,市(地)合计在首行.

4.
省级汇总,依据市(地)级相应汇总表填写.
填表至县,汇总至市(地)和省,各市(地)之间空一行,省合计在首行.

110表10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分类型统计表单位:公顷(0.
00)、亩(0.
00)第页共页行政区代码行政区划名称合计可开垦土地可复垦土地小计可开垦其他草地可开垦沿海滩涂可开垦内陆滩涂可开垦盐碱地可开垦沼泽地可开垦沙地可开垦裸地小计可复垦采矿用地填表人:填表日期:检查人:检查日期:填表要求:1.
本表中合计面积与各小计之和相等,各小计与各分项面积之和相等.

2.
县级为最小汇总单元.
3.
市(地)级汇总,依据县级相应汇总表填写.
填表至乡镇或县,汇总至县和市(地).
各县之间空一行,市(地)合计在首行.

4.
省级汇总,依据市(地)级相应汇总表填写.
填表至县,汇总至市(地)和省,各市(地)之间空一行,省合计在首行.

表10(续)单位:公顷(0.
00)、亩(0.
00)第页共页国家级耕地后备资源合计可开垦土地可复垦土地小计可开垦其他草地可开垦沿海滩涂可开垦内陆滩涂可开垦盐碱地可开垦沼泽地可开垦沙地可开垦裸地小计可复垦采矿用地填表人:填表日期:检查人:检查日期:111表10(续)单位:公顷(0.
00)、亩(0.
00)第页共页省级耕地后备资源合计可开垦土地可复垦土地小计可开垦其他草地可开垦沿海滩涂可开垦内陆滩涂可开垦盐碱地可开垦沼泽地可开垦沙地可开垦裸地小计可复垦采矿用地填表人:填表日期:检查人:检查日期:表11采煤塌陷地土地利用现状情况统计表单位:公顷(0.
00)、亩(0.
00)第页共页行政区域合计其中基本农田面积其中其中湿地(00)其中名称代码绝产区减产区红树林地(0303)森林沼泽(0304)灌丛沼泽(0306)沼泽草地(0402)盐田(0603)沿海滩涂(1105)内陆滩涂(1106)沼泽地(1108)填表人:填表日期:检查人:检查日期:填表要求:1.
本表中合计面积与一级类面积之和相等.
各一级类面积与对应二级类面积之和相等.

2.
县级汇总,填表至行政村,汇总至乡镇和县.
各乡镇之间空一行,县合计在首行.

3.
市(地)级汇总,依据县级相应汇总表填写.
填表至乡镇或县,汇总至县和市(地).
各县之间空一行,市(地)合计在首行.

4.
省级汇总,依据市(地)级相应汇总表填写.
填表至县,汇总至市(地)和省,各市(地)之间空一行,省合计在首行.

趣米云月付460元,香港CN2云服务器VPS月付低至18元

趣米云早期为做技术起家,为3家IDC提供技术服务2年多,目前商家在售的服务有香港vps、香港独立服务器、香港站群服务器等,线路方面都是目前最优质的CN2,直连大陆,延时非常低,适合做站,目前商家正在做七月优惠活动,VPS低至18元,价格算是比较便宜的了。趣米云vps优惠套餐:KVM虚拟架构,香港沙田机房,线路采用三网(电信,联通,移动)回程电信cn2、cn2 gia优质网络,延迟低,速度快。自行封...

舍利云30元/月起;美国CERA云服务器,原生ip,低至28元/月起

目前舍利云服务器的主要特色是适合seo和建站,性价比方面非常不错,舍利云的产品以BGP线路速度优质稳定而著称,对于产品的线路和带宽有着极其严格的讲究,这主要表现在其对母鸡的超售有严格的管控,与此同时舍利云也尽心尽力为用户提供完美服务。目前,香港cn2云服务器,5M/10M带宽,价格低至30元/月,可试用1天;;美国cera云服务器,原生ip,低至28元/月起。一、香港CN2云服务器香港CN2精品线...

香港云服务器最便宜价格是多少钱一个月、一年?

香港云服务器最便宜价格是多少钱一个月/一年?无论香港云服务器推出什么类型的配置和活动,价格都会一直吸引我们,那么就来说说香港最便宜的云服务器类型和香港最低的云服务器价格吧。香港云服务器最便宜最低价的价格是多少?香港云服务器只是服务器中最受欢迎的产品。香港云服务器有多种配置类型,如1核1G、2核2G、2核4G、8到16核32G等。这些配置可以满足大多数用户的需求,无论是电商站、视频还是游戏、小说等。...

yy空间登录为你推荐
p图软件哪个好用p图软件哪个好杀毒软件哪个好什么杀毒软件比较好呢??集成显卡和独立显卡哪个好集成显卡和独立显卡那个好?手机浏览器哪个好手机什么浏览器最好用朗逸和速腾哪个好朗逸和新速腾哪个性能更好点?录音软件哪个好什么软件用来录音更好?二手车网站哪个好想买个二手车,去哪买比较好电陶炉和电磁炉哪个好电磁炉跟电陶炉哪个好车险哪个好汽车保险买哪个公司的好美国国际东西方大学明尼苏达大学(是莫瑞斯分校)和美国东北大学 应该去哪一个 是这个方面的专家回答啊!有偏见性的不要说!
传奇服务器租用 lamp 京东云擎 debian源 typecho 全站静态化 域名转向 bgp双线 股票老左 泉州电信 lol台服官网 共享主机 国外代理服务器软件 彩虹云 空间购买 监控服务器 防cc攻击 阿里云邮箱申请 脚本大全 以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