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svchost占用内存过高  时间:2021-01-16  阅读:()

3《大学囯文》课程考试大纲3《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考试大纲4《现代汉语》课程考试大纲5《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大纲7《广告学原理》课程考试大纲9《新媒体概论》课程考试大纲11政法学院13《民法学》课程考试大纲13《刑法学》课程考试大纲18经济与管理学院28《管理学》课程考试大纲28《财务会计》课程考试大纲37《会计学基础》课程考试大纲43《市场营销学》课程考试大纲49《旅游学概论》课程考试大纲51《西方经济学》课程考试大纲54《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考试大纲56《现代企业管理》课程考试大纲58《综合英语》课程考试大纲61《英语视听》课程考试大纲64《综合商务英语》课程考试大纲65《商务英语视听说》课程考试大纲68音乐与舞蹈学院69《声乐》课程考试大纲69《器乐》课程考试大纲69《技能展示》课程考试大纲69《美术》课程考试大纲69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70《C语言程序设计》考试大纲70《数据结构》课程考试大纲75《数学分析》课程考试大纲78《高等代数》课程考试大纲81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84《模拟电路》课程考试大纲84《信号与系统》课程考试大纲88《画法几何及土木工程制图》课程考试大纲90《理论力学》课程考试大纲92《建设项目管理》课程考试大纲93《电工技术》课程考试大纲94《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考试大纲96《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课程考试大纲100《理论力学》课程考试大纲102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104《有机化学》课程考试大纲104《生物化学》课程考试大纲107生命科学与资源环境学院109《动物生理学》课程考试大纲109《兽医微生物学》课程考试大纲124《动物繁殖学》课程考试大纲128《动物营养学》课程考试大纲138《植物学》课程考试大纲145《植物生理学》课程考试大纲150《植物学》课程考试大纲163《植物生理学》课程考试大纲168《环境监测》课程考试大纲172《环境科学概论》课程考试大纲178医学院182《人体解剖学》课程考试大纲182《护理学基础》课程考试大纲193《系统解剖学》课程考试大纲202《生理学》课程考试大纲220美容医学院230《人体解剖学》课程考试大纲230《美学与医学美学》课程考试大纲241美术与设计学院248《素描》课程考试大纲248《创作(设计)》课程考试大纲249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大学囯文》课程考试大纲一、教材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大学国文》,姚电、康丽云、胡毓智主编二、考试范围及要求1、考试范围《采薇》、《湘夫人》、《春江花月夜》、《临洞庭湖赠张丞相》、《闺怨》、《梁甫吟》、《月夜》、《长恨歌》、《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定风波·莫听穿林》、《踏莎行·雾失楼台》、《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沈园二首》、《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雨巷》、《别赋》、《三戒(并序)》、《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刘姥姥进大观园》、《西厢记·拷红》、2、基本要求1)能结合课文的有关段落进行分析论述;2)掌握每篇课文的主要观点(或主旨)、思想内容等;3)了解课文相关的作家作品等文学基本知识;4)领会课文的主要写作特点或艺术表现手法;5)赏析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或富于艺术表现力的精彩词句与段落.
三、试卷题型:(一)选择题(二)名句赏析(三)简答题(四)分析题《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考试大纲一、考试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上册),朱栋霖、朱晓进、吴义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第二版.

二、主要内容1、五四文学革命2、五四文学思潮与论争3、新文学社团流派4、20年代小说概述5、叶绍钧许地山6、郁达夫7、《呐喊》、《彷徨》8、20年代新诗概述9、郭沫若10、徐志摩闻一多11、田汉12、周作人朱自清等的散文13、左翼革命文学思潮14、30年代小说概述15、老舍的小说创作16、《骆驼祥子》17、《子夜》18、巴金的小说创作19、《激流三部曲》20、《边城》21、30年代新诗概述22、戴望舒、卞之琳23、解放区文学思潮24、《围城》25、张爱玲26、赵树理孙犁27、艾青28、九叶诗派三、考试题型1、填空;2、名词解释;3、简答题;4、论述题;5、分析题.
《现代汉语》课程考试大纲一、考试教材《现代汉语》(增订六版)(上、下册),黄伯荣、廖序东主编,高校教育出版社二、考试内容第一章绪论1、现代汉民族共同语2、现代汉语七大方言3、现代汉语的特点第二章语音第一节1、语音的性质2、语音单位3.
汉语拼音方案第二节普通话的辅音和声母第三节普通话的元音和韵母第四节1、调值和调类2、普通话的声调第五节汉语音节的特点、结构和拼写规则第六节1、变调2、轻声3、儿化第三章文字第一节汉字的特点第二节1、汉字形体的演变2、现行汉字的形体第三节1、构造单位:笔画、部件和整字2、笔顺3、造字法第四节汉字的整理:繁简字和异体字第四章词汇第一节1、词汇单位:语素、词和固定短语2、词的构成第二节词义的性质和构成第三节义项第四节同义词的辨析第六节现代汉语词汇的构成1、基本词汇2、一般词汇第七节熟语第五章语法第一节语法单位第二节1、划分词类的标准2、现代汉语的基本词类3、实词第三节虚词第四节1、短语及其分类2、短语的划分3、多义短语第五节句子成分1、主语谓语2、动语宾语3、定语4、状语5、补语6、中心语7、独立语第六节单句1、单句句型2、常用句式分析3、句式转换4、句类5、单句句子成分划分第七节常见的句法失误分析第八节1、复句的类型2、多重复句划分第六章修辞第四—八节、辞格三、考试形式及题型1.
考试形式为闭卷2.
题型为:填空、选择、判断、分析辨析题、改错题、简答题《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大纲考试要求熟悉传播学基本理论知识,认知传播演进的历史规律、传播的各种类型和媒介发展,掌握传播符号的运用,理解传媒受到的控制及影响受众的因素,能熟练运用传播学相关理论知识分析传媒事件和传媒现象,解析大众传媒和网络传媒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试题要求有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和材料分析题,试题覆盖面要求广泛.

考试内容1.
传播学诞生(1)传播学兴起背景(2)传播学的先驱者2.
传播的演进(1)传播的定义(2)传播演进的历史阶段(3)传播演进的历史规律3.
传播的材料(1)信息的特点(2)符号的分类(3)符号的传播功能4.
传播类型(1)自我传播(2)人际传播(3)群体传播(4)组织传播(5)大众传播(6)网络传播5.
传播者(1)把关人理论(2)媒介制度6.
传播内容(1)内容的娱乐化倾向(2)大众文化特征(3)大众文化理论7.
传播媒介(1)报纸、广播、电视的媒介特征(2)网络的媒介特征(3)麦克卢汉的媒介观点8.
受众(1)受众概念和特点(2)受众的行为动机(3)选择性行为(4)影响因素9.
传播效果研究(1)枪弹论(2)沉默的螺旋理论(3)创新扩散理论(4)议程设置理论(5)知识沟理论(6)涵化理论(7)第三者效果三、试卷结构(1)填空题(2)名词解释(3)简答题(4)论述题(5)材料分析题四、参考书目1.
《传播学概论》,胡正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2.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广告学原理》课程考试大纲考试要求掌握广告学的基本理论、原理;掌握广告的运作规律;掌握广告活动的主体、客体及相关理论;熟悉广告信息和广告媒介的基本知识;记住广告效果测定和广告管理的相关知识.
考试以闭卷形式进行,题型多样化,要求考生具备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试内容1.
广告概论现代广告的概念广告的构成要素2.
广告基本原理(1)广告定位的概念(2)广告定位理论发展的四个阶段(3)USP理论的功能(4)4P理论的内容(5)4C理论的内容3.
广告运作规律(1)广告策划的含义(2)广告策划的主要内容(3)广告策划的一般程序4.
广告主体(1)四种广告组织类型(2)广告代理制的涵义(3)广告代理制的内容5.
广告信息(1)广告信息的构成(2)广告主题的涵义(3)广告主题的构成要素(4)广告创意的方法(5)广告文案的构成6.
广告媒体(1)户外媒体的优势(2)媒体计划的涵义(3)互联网广告的发展趋势7.
广告客体(1)广告客体的特点(2)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3)消费者行为的涵义(4)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5)网络广告受众的新特点8.
广告效果的测定(1)广告效果的主要特征(2)广告传播效果测定的三部分内容(3)网络广告效果测定的三种层次9.
广告管理(1)广告管理的特点(2)广告管理的四个体制三、试卷结构(1)填空题(2)名词解释(3)简答题(4)论述题材料分析题四、参考书目《广告学概论》(第三版);陈培爱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新媒体概论》课程考试大纲考试要求重点掌握新媒体基本理论知识,理解新媒体的特征、规律,把握其发展脉络,认识其发展现状,从"技术—传媒—社会"三维视角考察新媒体.
需要熟悉新媒体内容的创意传播,特别注重新媒体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试题要求有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试题覆盖面要求广泛.
试卷总分100分.

考试内容:新媒体的内涵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产业平台构成新媒体的内涵解析新媒体网络三种基础物理网络及其优劣势三种媒体网络网络融合的内涵新媒体的内容运营新媒体发展带来的内容改变新媒体内容的特征新媒体内容管理流程新媒体内容获取方式新媒体内容集成新媒体内容分发新媒体的业务运营新媒体业务的特点新媒体基本业务分类与分析交叉和关联业务跨网业务终端与新媒体终端的内涵四大类型智能终端智能终端与新媒体的内容运营智能终端与新媒体的业务运营智能终端与新媒体广告营销新媒体广告经营新媒体广告的特点新媒体广告形态新媒体广告的运营模式新媒体广告的量化评估指标体系广播电视新媒体广播电视新媒体变革环境广播电视新媒体的五大类别互联网新媒体互联网媒体化发展的三个阶段互联网新媒体的业务构成互联网媒体的内容运营新媒体发展趋势新媒体最新发展技术新媒体最新传播形态宏观与微观背景下的新媒体发展现状及趋势试卷结构(1)填空题(2)名词解释(3)简答题(4)论述题(5)材料分析题参考书目周艳,《新媒体理论与实务》,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年匡文波,《新媒体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政法学院《民法学》课程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民法学是全国高等教育法学专业本科阶段十六门核心课程之一,是法学专业与知识产权专业的主干课,是针对一年级本科生开设的学科基础课.
《民法学》以民法法源、民法解释、民法研究方法为研究对象,探索民法体系的构成、完善和发展,对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推动我国的法制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掌握民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体系、基本原理以及若干基础性制度,初步领会民法的精神,培养民法思维,学会从民法的角度、运用民法的原理与规范解决民事问题,同时为其它民法的特别法、经济法、民事诉讼法等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指导思想和考核方法本考试大纲以民法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案例分析为基本考核要求,考核学生掌握民法的基本原理和民法思维方法的情况,并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初步具有运用法律思维方法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到实践运用的跨越,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

民法学的考试采取笔试形式.
题型为名词解释、简答题、案例分析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法条分析与论述题等,实行百分制.

三、考试要求要求考生全面理解《民法学》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民法基本理论与民法思维方法,学会用理论及方法综合分析具体的法律问题,从而达到能够解决具体的法律问题的能力.

本大纲所列考试内容按要求程度的不同,分为"掌握内容"、"熟悉内容""了解内容"三个层次.
掌握内容为重点内容,学生必须通过反复学习与思考达到牢固掌握、熟练描述、准确指认和联系实际应用的程度.
熟悉内容则要求学生达到一般的认识和了解.
了解内容与大纲中未要求的内容属参考内容.

四、所用教材王利明主编:《民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
五、参考资料1、王利明,《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2、杨立新:《中国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要义与案例解读》,中国法制出版社2017年版.

六、考试内容第一章民法总论第一节:民法概述1.
民法的调整对象(掌握)2.
民法的性质(熟悉)3.
民法与其他部门法之间的关系(了解)4.
民法的渊源(了解)5.
民法的基本原则(掌握)6.
民法的适用(了解)第二节:民事法律关系1.
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掌握)2.
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掌握)3.
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掌握)第三节:民事权利1.
民事权利的概念、特点和分类(了解)2.
民事权利的取得、变更和消灭(掌握)3.
民事权利的行使(熟悉)4.
民事权利的救济(掌握)第四节:民事义务与民事责任1.
民事义务与民事责任概述(熟悉)2.
民事责任的种类(了解)3.
民事责任的免责事由(了解)第五节:民事主体1.
自然人(掌握)2.
法人(掌握)3.
非法人组织(掌握)第六节:民事法律行为1.
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特征和分类(了解)2.
意思表示(掌握)3.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和生效(掌握)4.
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熟悉)5.
无效民事法律行为(熟悉)6.
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熟悉)7.
民事法律行为被宣告无效或者被撤销的法律后果(熟悉)8.
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熟悉)第七节:代理1.
代理的概念和法律特征(熟悉)2.
代理的种类(掌握)3.
代理权的行使(掌握)4.
无权代理(熟悉)5.
表见代理(掌握)6.
代理关系的终止(了解)第八节:时效1.
时效制度概述(了解)2.
诉讼时效(掌握)3.
除斥期间(掌握)第二章:人格权1.
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掌握)2.
姓名权、名称权(掌握)3.
名誉权(熟悉)4.
隐私权(熟悉)5.
肖像权(了解)6.
隐私权(了解)第三章物权法第一节:物权法概述1.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掌握)2.
物权的变动(掌握)3.
物权公示的方法:不动产登记和动产交付(掌握)4.
物权的确认请求权与物权请求权(熟悉)第二节:所有权1.
所有权概述(了解)2.
所有权的种类(熟悉)3.
所有权取得(掌握)七、试卷结构与题型(一)笔试考试笔试试题从名词解释、简答题、是非题、单选题、多选题、案例分析题、法条分析题、论述题等八种题型随机选择五种题型考试.
其中:名词解释题,属于主观性试题,重在考察考生在理解基础上的识记能力的一种题型.

简答题是一种主观性试题,主要考查考生记忆、理解和简单应用能力.
论述题是一种综合性和理论性较强的考试形式,它的主要目的是考察考生的分析能力、论证能力归纳提炼能力和表达能力,是要看考生能否理解法律理论.

案例分析题是对现实中发生案例重新整理后进行的解读,是一种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考试形式,它的主要目的是考察考生的分析能力、运用能力、表达能力,是要看考生能否具有法律思维.

3.
试题难度试题按其难度分为容易题、中等题和较难题,其分值比例约为2∶6∶2.
八、题型示例(一)名词解释题1、民事权利能力2、代理(二)简答题1、监护权的概念与特征2、民事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区别(三)论述题1.
试述民法的原则及其相互关系.
2.
论有瑕疵意思表示及其法律效果.
(四)案例分析题1.
2016年8月大鹏饭店与著名画家甲签订了一份委托甲本人创作大型壁画一幅的合同.
双方约定,甲在2016年12月以前交付该壁画,大鹏饭店支付甲20万元的报酬.
2016年9月,甲因出国讲学,遂委托儿子乙代为完成了该幅壁画,大鹏饭店支付了全部报酬.
问:(1)甲能否委托他的儿子代理其创作并说明理由(5分)(2)乙的行为是否属于无权代理并说明理由(5分)(五)单选题1、根据民法原理可以推知,().
A.
婴儿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不是从出生之时开始,而是从具有意思能力之时开始B.
权利能力像人的视力和听觉一样,为人的自然属性C.
如果一个人不从事经营活动,则从事经营活动的权利能力不产生,应该认为,人仅有部分行为能力,还有部分权利能力D.
自然人的身体状况不影响权利能力,行为能力经常因权利主体的身体状况而受到影响2、关于民事法律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
民事法律关系只能由当事人自主设立B.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即自然人和法人C.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不作为D.
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均由法律规定《刑法学》课程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刑法学是为法学、知识产权等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具有鲜明的实用性.
本次考核学生对刑法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各种具体制度与规则的理解和掌握,对有关刑法学理论的新动态、新观念的了解,考核学生按照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刑法学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指导思想和考核方法本考试大纲以刑法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案例分析为基本考核要求,考核学生掌握刑法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及我国刑法的基本精神和具体规定,并学会运用刑法理论并根据刑法规定,分析和解决实际刑事案件中的问题.

刑法学的考试采取笔试形式.
题型为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判断题、案例分析题与论述题等等,实行百分制.

三、考试要求要求考生全面理解《刑法学》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有关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对刑法基础理论、犯罪论、刑罚论、罪刑各论等内容从理论到原理、方法融会贯通,能够运用刑法学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运用法律语言表达的能力.

本大纲所列考试内容按要求程度的不同,分为"掌握内容"、"熟悉内容""了解内容"三个层次.
掌握内容为重点内容,学生必须通过反复学习与思考达到牢固掌握、熟练描述、准确指认和联系实际应用的程度.
熟悉内容则要求学生达到一般的认识和了解.
了解内容与大纲中未要求的内容属参考内容.

四、所用教材马工程《刑法学》编写组,贾宇主编,《刑法学(上)、(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

五、参考资料1.
张明楷著,《刑法学(上)(下)》(第五版),法律出版社,2016年.
2.
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第九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
六、考试内容第一篇刑法基础理论第1章刑法概说1.
刑法的概念、性质、任务.
(了解)2.
刑法的机能、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
(熟悉)3.
罪刑法定原则的具体要求,解释刑法的各种方法,刑法的适用范围.
(掌握)第二篇犯罪论第2章犯罪概说1.
犯罪的分类.
(了解)2.
刑法关于犯罪概念的规定,犯罪的本质特征与法律特征之间的关系.
(熟悉)3.
犯罪的基本特征.
(掌握)第3章犯罪构成1.
犯罪构成理论的发展与模式.
(了解)2.
犯罪构成的概念,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的关系,犯罪构成的分类.
(了解)3.
构成要件要素的分类,犯罪构成的特点,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具体犯罪构成要件的确定方法,犯罪客体.
(熟悉)4.
作为,不作为,因果关系,刑事责任能力,刑事责任年龄,故意,过失,事实认识错误,期待可能性,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
(掌握)第4章正当行为1.
正当行为的概念、特征与种类(了解)2.
正当防卫、紧急避险以及其他正当行为的本质与成立条件.
(熟悉)3.
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特殊正当防卫.
(掌握)第5章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1.
犯罪未完成形态的概念及其与完成形态的关系.
(了解)2.
犯罪预备、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的成立条件,各种犯罪形态的刑事责任.
(熟悉)3.
未完成形态的成立条件.
(掌握)第6章共同犯罪1.
刑法规定共同犯罪的意义.
(了解)2.
共同犯罪的概念及其与犯罪构成的关系,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共同犯罪的不同形态,共犯人的分类,共同犯罪的特殊问题.
(熟悉)3.
共同犯罪的法律规定与共同犯罪理论.
(掌握)第7章单位犯罪1.
单位犯罪的概念与性质.
(了解)2.
单位犯罪的成立条件.
(熟悉)3.
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
(掌握)第8章罪数1.
区分罪数的意义.
(了解)2.
罪数的区分标准与区分方法.
(熟悉)3.
实质的一罪、法定的一罪、处断的一罪的特征与处理原则,罪数理论.
(掌握)第三编刑罚论第9章刑罚要说1.
刑罚的概念.
(了解)2.
刑罚的特征.
(熟悉)3.
刑罚目的的具体内容,特殊预防与一般预防的关系.
(掌握)第10章刑罚种类1.
主刑和附加刑的概念与特点.
(了解)2.
管制、拘役、没收财产刑的基本内容.
(熟悉)3.
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的适用条件以及罚金刑的适用方法.
(掌握)第11章刑罚裁量1.
量刑概念、原则,从重、从轻、减轻与免除处罚的基本含义以及量刑的酌定情节.
(了解)2.
一般累犯的成立条件,自首、坦白和立功的处罚,缓刑制度的具体内容.
(熟悉)3.
量刑的法定情节,累犯、自首、坦白与立功的成立条件,累犯和缓刑的关系,数罪并罚的方法.
(掌握)第12章刑罚执行1.
减刑的种类,减刑和改判的差别,假释的意义.
(了解)2.
减刑和假释的概念,减刑的限度与幅度、减刑的程序与减刑后的刑期计算方法.
(熟悉)3.
减刑和假释的实质条件,假释的考验期限与假释的撤销条件.
(掌握)第13章刑罚消灭1.
刑罚消灭的概念、赦免的概念与我国特赦制度的特点.
(了解)2.
刑罚消灭的事由,时效的概念.
(熟悉)3.
追诉时效的计算方法,特别是追诉时效的中断和延长.
(掌握)第四编罪刑各论第14章罪刑各论概说1.
刑法分则体系的概念与特点.
(了解)2.
罪状、罪名、法定刑的概念与分类.
(熟悉)3.
法条竞合的表现形式及其处理原则.
(掌握)第15章危害公共安全罪1.
危害公共安全罪概述.
(了解)2.
以下各罪的概念与犯罪构成:爆炸罪,失火罪,破坏交通设施罪,破坏电力设备罪,破坏易燃易爆设备罪,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罪,帮助恐怖活动罪,准备实施恐怖活动罪,劫持船只、汽车罪,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危险物质罪,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丢失枪支不报罪,危险物品肇事罪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
(熟悉)3.
如何理解公共安全(掌握)4.
以下各罪的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放火罪,投放危险物质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交通工具罪,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劫持航空器罪,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盗窃、抢夺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罪,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交通肇事罪,危险驾驶罪,重大责任事故罪.
(掌握)第16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1.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概述,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走私罪的概述,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的概况,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的概况,金融诈骗罪的概况,危害税收征管罪的概况,侵犯知识产权罪的概况,扰乱市场秩序罪的概况.
(了解)2.
以下各罪的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生产、销售劣药罪,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医用器材罪,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罪,走私假币罪,走私文物罪,走私贵重金属罪,走私国家禁止进出口的货物、物品罪,走私淫秽物品罪,虚报注册资本罪,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妨害清算罪虚假破产罪,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为亲友非法牟利罪,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国有资产罪,出售、购买、运输假币罪,变造货币罪,高利转贷罪,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罪妨害信用卡管理罪,窃取、收买、非法提供信用卡信息罪,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违,法发放贷款罪,吸收客户资金不人账罪,对违法票据予以承兑、付款、保证罪,金融凭证诈骗罪,信用证诈骗罪,抗税罪,逃避追缴欠税罪,伪造、出售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罪,非法出售增值税专用发票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假冒专利罪,销售侵权复制品罪,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虚假广告罪,串通投标罪,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
(熟悉)3.
以下各罪的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生产、销售假药罪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走私武器、弹药罪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伪造货币罪持有、使用假币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洗钱罪、集资诈骗罪贷款诈骗罪票据诈骗罪信用卡诈骗罪保险诈骗罪、逃税罪骗取出口退税罪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假冒注册商标罪侵犯著作权罪侵犯商业秘密罪、合同诈骗罪非法经营罪强迫交易罪.
(掌握)第17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1.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的概况.
(了解)2.
以下各罪的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过失致人重伤罪,猥亵儿童罪,强迫劳动罪,雇用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非法搜查罪,非法侵入住宅罪,暴力取证罪,虐待被监管人罪,侵犯通信自由罪,私自开拆、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罪,破坏军婚罪,虐待罪,虐待被监护、看护人罪,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组织未成年人进行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罪.
(熟悉)3.
以下各罪的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故意杀人罪,过失致人死亡罪,故意伤害罪,强奸罪,强制猥亵、侮辱罪,非法拘禁罪,绑架罪,拐卖妇女、儿童罪,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诬告陷害罪,侮辱罪,诽谤罪,刑讯逼供罪,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重婚罪,遗弃罪,拐骗儿童罪.
(掌握)第18章侵犯财产罪1.
侵犯财产罪的分类.
(了解)2.
以下各罪的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挪用资金罪挪用特定款物罪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熟悉)3.
如何理解侵犯财产罪的保护法益(掌握)4.
如何理解财物(掌握)5.
如何理解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掌握)6.
以下各罪的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抢劫罪,盗窃罪,诈骗罪,抢夺罪,侵占罪,职务侵占罪,敲诈勒索罪,故意毁坏财物罪.
(掌握)第19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1.
扰乱公共秩序罪的概况,妨害司法罪的概况,妨害国(边)境管理罪的概况,妨害文物管理罪的概况,危害公共卫生罪的概况,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概况,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的概况,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罪的概况,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罪的概况.
(了解)2.
以下各罪的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组织作弊罪,代替考试罪,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聚众冲击国家机关罪,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罪,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传授犯罪方法罪,聚众淫乱罪,引诱未成年人聚众淫乱罪,盗窃、侮辱、故意毁坏尸体、尸骨、骨灰罪,开设赌场罪,妨害作证罪,非法处置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罪,破坏监管秩序罪,骗取出境证件罪,提供伪造、变造的出入境证件罪,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罪,故意损毁文物罪,抢夺、窃取国有档案罪,妨害传染病防治罪,非法组织卖血罪,强迫卖血罪,污染环境罪,非法捕捞水产品罪,非法狩猎罪,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赃罪,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强迫他人吸毒罪,容留他人吸毒罪,协助组织卖淫罪,引诱幼女卖淫罪,传播淫秽物品罪,组织播放淫秽音像制品罪.
(熟悉)3.
以下各罪的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妨害公务罪,招摇撞骗罪,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聚众斗殴罪,寻衅滋事罪,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伪证罪,虚假诉讼罪,窝藏、包庇罪,窝藏、转移、收购、销售赃物罪,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脱逃罪,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偷越国(边)境罪,倒卖文物罪,医疗事故罪,非法行医罪,盗伐林木罪,滥伐林木罪,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非法持有毒品罪,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组织卖淫罪,强迫卖淫罪,传播性病罪,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
(掌握)第20章贪污贿赂罪1.
贪污贿赂罪的概况.
(了解)2.
以下各罪的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单位受贿罪,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介绍贿赂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私分国有资产罪.
(熟悉)3.
以下各罪的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贿罪,行贿罪.
(掌握)第21章渎职罪1.
渎职罪的概况.
(熟悉)2.
以下各罪的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执行判决、裁定失职罪,执行判决、裁定滥用职权罪,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徇私舞弊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放纵走私罪,不解救被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罪,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熟悉)3.
以下各罪的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徇私枉法罪,私放在押人员罪,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罪.
(掌握)七、试卷结构与题型(一)笔试考试笔试试题从单选题、多项选择、名词解释、简答题、判断题、、案例分析题、与论述题等七种题型随机选择五种题型考试.
其中:名词解释题,属于主观性试题,重在考察考生在理解基础上的识记能力的一种题型.

简答题是一种主观性试题,主要考查考生记忆、理解和简单应用能力.
案例分析题、论述题是一种综合性和理论性较强的考试形式,它的主要目的是考察考生的分析能力、论证能力归纳提炼能力和表达能力,是要看考生能否具有法律职业者的专业思维.

3.
试题难度试题按其难度分为容易题、中等题和较难题,其分值比例约为2∶6∶2.
八、题型示例(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法定刑的规定,未被我国刑法采取的是A.
绝对确定的法定刑B.
绝对不确定的法定刑C.
相对确定的法定刑D.
以上都不正确2、乙因妻与其离婚怀恨在心,一日晚,向其妻一人所居住的一独立院落扔掷一枚自制炸弹,导致其妻因脚动脉被炸伤,失血过多而死亡,对乙应定A.
故意杀人罪B.
过失致人死亡罪C.
爆炸罪D.
投放危险物质罪(二)多项选择题1、甲驾驶车辆在城市主干道不慎将乙撞成重伤,负事故主要责任,由于抢救乙的医疗费不断增加,甲感到很紧张遂到寺庙中祈祷乙快点死去.
在其祈祷后的第二天,乙死亡.
关于甲的行为的认定说法错误的有A.
过失致人死亡罪B.
交通肇事罪和故意杀人罪C.
过失致人重伤罪和故意杀人罪D.
交通肇事罪2、某晚,甲穿着警服,冒充交警,骗租到女个体司机王某的夏利出租车.
当车行至市郊时,甲持假枪抢走王某的现金5000元,并一脚将其踹出车外,导致王某重伤,随后将车开走.
本案属于抢劫罪法定加重情节的有哪些A.
持枪抢劫B.
冒充军警抢劫C.
抢劫致人重伤D.
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三)判断题1、刑罚分为主刑与附加刑.
()2、遗弃罪是真正不作为犯.
()(四)名词解释题1、重大责任事故罪2、自首(五)简述题1、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2、准抢劫罪的成立条件(六)论述题1、试论婚内强奸是否构成强奸罪2、试论述我国刑法的空间效力(七)案例分析题甲为了骗取保险金.
花1万元买来一辆二手名牌轿车,通过在某国有保险公司担任业务员的好友乙经办,向该保险公司谎报轿车价值为20万元,投保车辆盗抢、毁损险.
之后,甲找中学生丙(15岁),给丙5000元报酬,请丙将停在甲自家平房前的轿车烧毁.
丙问为什么,甲说那是邻居的车,要烧毁报复邻居.
丙说没问题,10天以内解决.
丙拿钱带上同学丁(15岁)一起吃喝、上网吧.
丁问丙哪来这么多钱,丙告以实情,并请丁帮忙.
丁答应,并搞来一大瓶汽油放在丙家,准备点火用.

此间,甲担心轿车离自己家太近,烧车会烧到自家和邻居的房屋,就打电话告诉丙放弃烧车,并让丙将5000元钱退回.
丙已将钱花去大半,无法偿还,听后十分着急,一边答应停止行动,过几天退钱,一边通知丁就在当晚行动.
丁答应,约定当晚在烧车地点会合.
晚上,丙带上汽油瓶到烧车地点,丁因害怕未去.
丙久等丁未果,遂决定单独行动.
丙将汽油泼车上,点火烧车,然后躲在一边察看动静.
丙见火越烧越大,十分害怕,急忙打电话报火警,并急叫附近四邻灭火.
由于丙报警、叫喊人救火及时,仅烧毁轿车、烤糊了附近该轿车的几间房屋的门窗和屋顶,未造成其他后果.

事后,甲向保险公司索赔,保险公司派乙核定险损事故.
乙明知甲虚报保险标的价值、恶意制造了这起保险事故但考虑是朋友关系,还是给其出具了保险事故评估证明,致使保险公司全额赔付甲20万元保险金.

案发后,乙在审讯期间主动交代:在3个月前曾利用职务上使得虚构一起车险事故,从本公司骗领到5万元赔款,据为已有.

问:(1)甲、乙、丙各构成何罪(2)丁的行为是何种犯罪形态请简要说明理由.
(3)根据本案给出的事实,指出哪些被告人具有何种法定量刑情节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学》课程考试大纲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周三多《管理学原理》(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编著:《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许庆瑞主编,《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斯蒂芬·P·罗宾斯著,《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著,《管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W·H·纽曼,小C·E·萨默著,《管理过程——概念、行为和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该课程是教育部制定的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管理类专业的共同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学科,主要是从一般理论、一般原理、一般特征的角度对管理活动加以研究,从中找出管理的一般规律性.
另外,该课程是介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性学科,十分强调实践性.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法为指导,掌握在管理过程中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理解在管理过程中应遵循的思路和原则,掌握课程中学习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并能够加以灵活运用,增强管理能力.
为达到上述目的,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做到理论性、系统性与实践应用性的结合,针对我国的管理实践,同时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的管理经验.

三、学时分配章节课程内容学时1管理获得与管理理论62管理道德与企业的社会责任43全球化与管理24信息与信息化管理25决策与决策方法46计划与计划工作27战略性计划与计划实施48组织设计49人力资源管理210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411领导概论412激励413沟通214控制与控制过程215控制方法216管理的创新职能217企业技术创新218企业组织诚信2合计54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中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当加以案例分析和讨论.
五、教学内容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1.
基本内容管理的定义,管理的职能,管理者的角色,管理者的技能,中国早期管理思想,外国早期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行为科学"学派,"管理科学"学派,"决策理论"学派,对现代管理理论的再思考,新经济时代的管理思想变革.

2.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明确管理学的基本问题,弄清管理学的理论体系,掌握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理解管理的职能和管理者角色,掌握西方早期管理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解科学管理理论的实质,理解"行为科学"学派、"管理科学"学派和"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观点和内容,理解我国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并学会把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应用到我国企业管理之中.

3.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管理的职能;管理概念的理解;管理者的角色西方传统管理思想和现代管理思想的内容.

(2)教学难点: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科学管理理论的实质.
4.
教学建议可考虑结合案例来理解管理和管理职能,可采用比较的方式对各派理论进行分析论述.

第二章:管理道德与企业社会责任1.
基本内容伦理道德的真谛,伦理道德的管理学意义,有关相关的道德观:功利主义的伦理观、权利至上的伦理观、公平原则的伦理观、综合社会契约的伦理观.
道德管理的特征、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

2.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符合道德的管理的特征以及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理解符合道德的具体企业行为,学会应用如何改善企业的道德行为.

3.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道德管理的特征,改善道德行为的途径,管理道德行为的具体体现.

(2)教学难点:管理道德行为的具体体现.
4.
教学建议可以结合案例从正反两个方面使学生了解管理道德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企业的行为不符合管理道德对企业带来的危害,加强学生对管理道德的认识.

第三章:全球化与管理1.
基本内容全球化内涵,全球化管理的环境因素,全球化管理者的关键能力,全球化经营的进入方式决策,全球化经营的组织模式,全球化经营的领导风格.

2.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全球化的内涵,掌握全球化管理的环境因素,了解全球化管理者的关键能力,掌握全球化经营的进入决策方式,了解全球化经营的组织模式及全球化经营的领导风格.

3.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全球化管理的环境因素,全球化内涵,全球化经营的进入方式决策.

(2)教学难点:全球化经营的进入方式决策.
4.
教学建议案例分析法.
第四章:信息与信息化管理1.
基本内容信息的定义,对信息的评估,有用信息的特征,信息的管理工作(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传播、利用、反馈),信息系统的要素,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

2.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信息的定义和有用信息的特征,重点掌握信息的管理工作及信息系统的要素.

3.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信息系统的要素和信息的管理工作.
(2)教学难点:信息的管理工作,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
4.
教学建议可以在课前请同学谈谈现在社会都有哪些不同的信息技术,以及这些不同的信息技术对组织、对社会的影响,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总结.

第五章:决策与决策方法1.
基本内容决策的定义、原则与依据,古典决策理论,行为决策理论,当代决策理论,决策的过程与影响因素,决策的方法.

2.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决策理论的演变过程,掌握决策过程和影响一i尿素,理解决策的方法.

3.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决策的类型,决策的过程,决策的方法.
(2)教学难点:有关活动方向的决策方法,有关活动方案的决策方法.
4.
教学建议可以举若干决策方法的例子来分析.
第六章:计划与计划工作1.
基本内容计划的概念,计划与决策,计划的性质,计划的类型,计划编制过程.
2.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对计划工作的性质和计划编制过程有一个了解,掌握不同类型的计划3.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计划工作的性质;制定计划的程序;计划、预测和决策的关系.

(2)教学难点:程序性计划和非程序性计划.
4.
教学建议可考虑让学生通过制定大学学习计划来实践.
第七章:战略性计划与计划实施1.
基本内容战略环境分析(外部一般环境、行业环境、竞争对手、企业自身、顾客),战略性计划选择,目标管理基本思想,目标的性质,目标管理的过程,滚动计划法的基本思想,滚动计划法的评价,网络计划技术的基本步骤,网络图,网络计划技术的评价.

2.
教学基本要求战略管理是当今企业面临的重要管理课题之一,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对战略计划的制定有一个初步认识.
对计划的组织实施的各种手段,如目标管理、滚动计划法和网络计划技术有一定的认识和把握.

3.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战略环境分析,战略选择,目标管理,网络计划技术(2)教学难点:战略环境分析,战略选择,网络计划技术4.
教学建议本章为核心内容,应结合案例详细讲解,网络计划技术较难,建议加以适当练习.

第八章:组织设计1.
基本内容组织设计的必要性分析,组织设计的任务和原则,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原则,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形式,组织层级化与管理幅度,集权与分权,授权.

2.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对组织有一个基本认识,掌握组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运用于实践之中.

3.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组织设计的原则,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部门化的各种形式及其区别区别,集权的弊端,分权及其实现途径.

(2)教学难点:组织设计的原则,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制度分权与授权的区别.

4.
教学建议可以本学校的组织结构或者某一组织的结构为例来讲解.
第九章:人员资源管理1.
基本内容人力资源计划的任务和过程,员工的招聘的标准,员工招聘的来源与方法,员工培训的目标,员工培训的方法,管理人员培训的方法,绩效评估的作用,绩效评估的程序与方法.

2.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人员配备的工作内容和程序,理解人员配备的原则,着重掌握管理人员选聘、考评和培训的内容、方法以及注意的问题.

3.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管理人员选聘、考评和培训的工作程序与方法.
(2)教学难点:彼得原理.
4.
教学建议可举例说明人员配备的原则,课堂模拟管理人员的选聘.
第十章: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1.
基本内容组织变革的动因,组织变革的类型和目标,组织变革的内容,组织变革的过程与程序,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其管理,组织变革中的压力及其管理,组织冲突及其管理,组织文化的概念、特征、功能及其塑造.

2.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组织变革的动因,组织变革的类型和目标,组织变革的内容,着重掌握组织变革的过程与程序,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其管理,组织文化的塑造途径.

3.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着重掌握组织变革的过程与程序,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其管理,组织文化的塑造途径.

(2)教学难点: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其管理.
4.
教学建议通过组织变革成功与失败的企业案例作对比分析讲解.
第十一章:领导概论1.
基本内容领导和管理,领导的作用,领导权力的来源,领导风格的类型,领导特性理论,领导行为论,领导情景论.

2.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领导的内涵和领导的基本理论,为将来在实践中能更好地发挥领导职能的作用.

3.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管理方格理论,权变理论.
(2)教学难点:管理方格理论,权变理论.
4.
教学建议重点介绍在不同环境下的有效领导方式和方法.
第十二章:激励1.
基本内容激励的概念与对象,激励与行为,激励产生的内因与外因,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成就需要理论,X理论和Y理论,公平理论,期望理论,强化理论,激励实务.

2.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领导必须善于适用激励手段,了解激励的有关理论和方法.

3.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激励理论,激励实务.
(2)教学难点:公平理论,激励模式.
4.
教学建议可结合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进行介绍,并结合自身进行需要与激励分析.
第十三章:沟通1.
基本内容沟通及其作用,沟通的过程,沟通的类别,组织沟通,有效沟通的障碍,有效沟通的实现,组织内冲突的原因,冲突的管理,有效谈判的实现.

2.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沟通对领导及管理者的重要性,明确沟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沟通过程,沟通的类别,非正式沟通及其管理,有效沟通的障碍.

(2)教学难点:沟通过程,有效沟通的障碍.
4.
教学建议可运用一个有关沟通的教学小游戏进行介绍.
第十四章:控制与控制过程1.
基本内容控制的必要性和基本原理,控制的类型,有效控制的要求:适时控制、适度控制、客观控制、弹性控制,控制过程:确立标准、衡量工作成效、纠正偏差.

2.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理解和掌握控制的基本理论、类型、方法、过程和要求,进而发挥控制职能在管理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3.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控制的过程和类型,有效控制的要求.
(2)教学难点:控制的类型.
4.
教学建议通过比较不同类型控制的优缺点来使学生掌握控制的类型.
第十五章:控制方法1.
基本内容预算控制:预算的编制,预算的种类,预算的作用及缺点;生产控制:对供应商的控制,库存控制,质量控制;财务控制方法:比率分析,经营审计,统计分析,综合控制方法:标杆控制,平衡积分卡控制.
2.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理解和掌握预算控制,生产控制,财务控制及其标杆控制等方法.

3.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预算控制,生产控制,财务控制.
(2)教学难点:预算控制,财务控制.
4.
教学建议通过比较不同控制方法的特点来使学生掌握控制的方法.
第十六章:管理的创新职能1.
基本内容作为管理基本职能的创新,创新与维持的关系及其作用,创新的类别与特征,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目标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机构和结构创新、环境创新,创新的过程,领导创新,创新管理的技能,工作流程的再造.

2.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创新也是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了解创新的职能和内容,把握创新的过程和组织.

3.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创新职能的内容,创新的过程,创新的管理.
(2)教学难点:创新的过程和管理.
4.
教学建议可用提问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第十七章:企业技术创新1.
基本内容创新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内涵,技术创新的贡献,技术创新的源泉:意外的成功或失败、企业内外的不协调、过程改进的需要、行业和市场结构的变化、人口结构的变化、观念的改变、新知识的产生,创新基础的选择,创新对象的选择,创新水平的选择,创新方式的选择.

2.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技术创新的内涵,掌握技术创新的源泉与战略选择.

3.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技术创新的内涵,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技术创新的源泉.
(2)教学难点: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
4.
教学建议可通过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案例来进行分析.
第十八章:企业组织创新1.
基本内容企业制度创新:企业制度及其分类、企业制度结构选择及特征、企业制度创新;企业层级结构创新:层级结构及其基本类型,层级结构及其特征,层级结构的改造;企业文化创新:企业文化的功能及其反功能,工业社会中的企业文化特点,知识经济与企业文化创新.

2.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工业社会中的企业制度创新、层级结构创新及企业文化创新,掌握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企业制度创新、层级结构创新及企业文化创新.

3.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企业制度创新、层级结构创新及企业文化创新.

(2)教学难点: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企业制度创新.
4.
教学建议可通过企业组织创新的成功案例来进行分析.
《财务会计》课程考试大纲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教材:朱清贞主编,《中级财务会计》,江西高校出版社,2018年2、参考书:国家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2017年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是一门必修课,是会计学专业知识结构中的主体部分.
该课程的任务是介绍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实务,培养学生从事财务会计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达到会计师应具备的会计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小计讲课试验上机讨论/习题第一章总论22第二章货币资金314第三章存货314第四章金融资产628第五章长期股权投资7512第六章固定资产314第七章无形资产22第八章投资性房地产22第九章流动负债516第十章非流动负债314第十一章所有者权益44第十二章收入、费用和利润224第十三章财务报告628第十四章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22合计561672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重点要结合案例分析.
五、教学内容第一章总论1、基本内容:第一节财务会计概述第二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第三节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与会计基础第四节财务会计的基本要素第五节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财务会计的概念,特征及对象3、教学重点难点:财务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4、教学建议:结合实例重点讲解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第二章货币资金与交易性金融资产1、基本内容:第一节货币资金概述第二节库存现金第三节银行存款第四节其他货币资金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银行的结算方式3、教学重点难点:银行存款的核算,其他货币资金的核算.
4、教学建议:通过直观法讲解银行结算方式第三章存货1、基本内容:第一节存货概述第二节存货的初始计量第三节发出存货的计量第四节计划成本法第五节存货清查第六节存货的期末计量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存货的分类,掌握存货的计价3、教学重点难点:材料存货的核算;存货的清查,委托加工物资和库存商品的核算4、教学建议:结合实际讲解计划成本法第四章金融资产1基本内容:第一节金融资产概述第二节交易性金融资产第三节持有至到期投资第四节货款和应收款项第五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的基本理论3、教学重点难点:应收账款的核算、坏账准备的核算,坏账准备的核算,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核算.

4、教学建议:通过T字型账户讲解坏账准备的核算第五章长期股权投资1、基本内容:第一节长期股权期投资概述第二节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第三节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第四节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置及转换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长期股权投资的基本概念3、教学重点难点: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法和权益法的核算4、教学建议:结合证券市场实例讲解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第六章固定资产1、基本内容:第一节固定资产概述第二节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第三节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第四节固定资产的处置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固定资产的基本概念3、教学重点难点:固定资产初始计量的核算、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的处置、清查及减值的核算4、教学建议:联系实际讲解本章内容.
第七章无形资产1、基本内容:第一节无形资产概述第二节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第三节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第四节无形资产的处置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无形资产的基本内容3、教学重点难点:无形资产初始计量,后续计量.
4、教学建议:联系实际讲解本章内容.
第八章投资性房地产1、基本内容:第一节投资性房地产概述第二节投资性房地产的初始计量第三节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第四节与投资性房地产有关的后续支出第五节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和处置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投资性房地产的概念3、教学重点难点:投资性房地产初始计量,后续计量.
4、教学建议:结合实际讲解投资性房地产的核算第九章流动负债1、基本内容:第一节流动负债概述第二节短期借款第三节应付及预收款项第四节应付职工薪酬第五节应交税费第六节其他流动负债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流动资产的基本分类3、教学重点难点: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及应付票据的核算,应交税费的核算4、教学建议:结合税法讲解应交税费的核算第十章非流动负债1、基本内容:第一节非流动负债概述第二节借款费用第三节长期借款第四节应付债券第五节长期应付款第六节预计负债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非流动负债的基本分类3、教学重点难点:长期借款的核算,应付债券的核算4、教学建议:联系实际讲解应付债券的核算.
第十一章所有者权益1、基本内容:第一节所有者权益概述第二节实收资本第三节资本公积第四节留存收益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所有者权益的基本概念及分类3、教学重点难点:资本公积核算,留存收益核算4、教学建议:结合实例讲解所有者权益的变动趋势第十二章收入、成本和费用及利润1、基本内容:第一节收入第二节费用第三节利润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收入、成本和费用及利润的基本概念3、教学重点难点:成本和费用核算4、教学建议:联系实际讲解本章内容.
第十三章财务报告1、基本内容:第一节财务报告概述第二节资产负债表第三节利润表第四节现金流量表第五节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第六节财务报表附注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财务报表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3、教学重点难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4、教学建议:联系实际讲解本章内容.
第十四章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1、基本内容:第一节会计政策变更第二节会计估计变更第三节前期差错更正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会计政策变更的基本概念3、教学重点难点:会计估计变更,前期差错更正4、教学建议:联系实际讲解本章内容.
《会计学基础》课程考试大纲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林斌主编,《基础会计学》,江西高校出版社,2016年陈少华主编,《会计学原理》,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刘峰主编,《会计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课程性质:《会计学基础》是面向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理论课.

课程任务:本课程主要研究会计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开设本课程旨在帮助初学者理解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熟练运用会计学的基本方法,较扎实地掌握会计学基础的知识体系,为以后各专业会计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业务技术处理的初步能力.
为此,本课程应当完成以下任务:第一、学习基本理论,明确会计的目标、内容、基本职能及其重要性.
为理论知识的提高打下初步基础;第二、学习基本知识,使学生对会计学科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第三、加强学生会计基本方法和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目的:《会计学基础》是一门研究会计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我们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中、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等专业会计的重要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旨在帮助初学者理解和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熟练运用会计学的基本方法,较扎实地掌握会计学基础的知识体系,为以后各专业会计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业务技术处理的初步能力.

教学要求:根据本课程的性质及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1)通过学习,初步了解会计是人类生产实践和经济管理的产物;明确会计在企业管理和整个社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从而对会计学科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3)加强学生会计基本方法和技能的培训,熟练运用基本方法处理一些常见的经济业务.
努力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时分配章节课程内容学时1总论42会计要素、会计基本等式、会计科目与会计账户43复式记账44企业基本经济业务的核算165会计凭证46会计账簿47财产清查48财务报表49会计核算组织程序4合计48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学生刚进入大学,第一次接触会计学课程,基础为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深入浅出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内容第一章总论1.
基本内容第一节会计概述第二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第三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第四节会计核算的基础第五节会计的任务与方法2.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会计学基本概念、会计对象、基本职能、任务、作用和目标;了解会计的产生、发展及特点、属性3.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会计对象、会计基本职能及会计属性(2)教学难点会计的对象和会计基本职能4.
教学建议理论分析为主第二章会计要素、会计基本等式、会计科目与会计账户1.
基本内容第一节会计要素第二节会计基本等式第三节会计科目第四节会计账户2.
教学基本要求理解会计等式的基本原理,为深入学习会计的基本方法奠定理论基础;明确会计要素的含义和分类;明确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的概念,以及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会计要素、会计等式的基本内容、账户的性质.
(2)教学难点会计等式的基本原理、账户的性质、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4.
教学建议讲授法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第三章复式记账1.
基本内容第一节复式记账的原理第二节借贷记账法2.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复式记账的原理、熟悉账户的基本结构、借贷记账法的概念和基本内容,掌握会计分录的概念及编制会计分录的方法;掌握试算平衡的原理及如何编制试算平衡表.

3.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账户的基本结构、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内容(2)教学难点编制会计分录的方法、试算平衡的原理及如何编制试算平衡表.
4.
教学建议讲授法与经济业务举例相结合第四章企业基本经济业务的核算1.
基本内容第一节企业的基本经济业务第二节筹资业务的核算第三节生产准备业务的核算第四节产品生产业务的核算第五节产品销售业务的核算第六节财务成果的核算2.
教学基本要求理解和掌握工业企业资金筹集业务、供应过程业务、产品生产过程业务、产品销售过程业务以及财务成果业务的具体核算内容,从而提高运用设置账户、借贷记账方法处理企业各种经济业务的熟练程度.

3.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工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2)教学难点借贷记账方法在工业企业中的运用4.
教学建议讲授法与案例分析、讨论相结合第五章会计凭证1.
基本内容第一节会计凭证概述第二节原始凭证第三节记账凭证第四节会计凭证的传递与保管2.
教学基本要求明确会计凭证是进行会计核算的依据这一基本问题;掌握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的基本技能;熟悉会计凭证的含义及种类;熟练掌握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填制要求与填制方法.

3.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会计凭证的含义、分类、基本内容及填制方法、审核以及会计凭证的传递和保管.

(2)教学难点会计凭证按不同的标志进行分类以及凭证的审核.
4.
教学建议讲授法与会计实验相结合第六章会计账簿1.
基本内容第一节会计账簿的意义与种类第二节会计账簿的设置与登记第三节登记会计账簿的规则与错账更正第四节对账、结账及账簿的保管2.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会计账簿的含义、会计账簿的设置和会计账簿的种类;掌握运用账簿登记经济业务的基本技能;熟练掌握序时账簿、分类自由式簿的格式以其登记方法,账簿的登记规则,错账的更正方法和结账与对账的方法3.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会计账簿种类、账簿的格式与登记、记账规则、错账的更正以及结账和对账(2)教学难点会计账簿的记账规则、错账的更正以及结账和对账4.
教学建议讲授法与会计实验相结合第七章财产清查1.
基本内容第一节财产清查的意义与种类第二节财产清查的方法第三节财产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2.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财产清查的含义与种类;熟练掌握在实地盘存制和永续盘存制下确定期末存货数量、期末存货成本的基本方法,以及财产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方法.

3.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存货的盘存制度,财产清查的方法,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2)教学难点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实地盘存制和永续盘存制确认存货成本和清查结果的处理4.
教学建议讲授法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第八章财务报表1.
基本内容第一节财务报表概述第二节资产负债表第三节利润表第四节现金流量表第五节所有者权益变动表2.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财务报表的定义和作用;掌握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的基本编制方法3.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财务报表的种类、内容、基本要求和编制方法(2)教学难点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4.
教学建议讲授法与会计实验相结合第九章会计核算组织程序1.
基本内容第一节会计核算组织程序概述第二节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第三节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第四节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第五节多栏式日记账核算组织程序第六节日记总账核算组织程序第七节通用日记账核算组织程序2.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意义和种类,以及在不同的会计核算组织程序下的账务处理步骤;掌握专用记账凭证编制方法的基础上,掌握汇总记账凭证和科目汇总表的编制方法.

3.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各种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内容、步骤和编制方法.
(2)教学难点各种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编制方法.
4.
教学建议讲授法与会计实验相结合《市场营销学》课程考试大纲一、考试教材吴健安主编,《市场营销学》(精编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二、主要内容第一章市场营销导论第一节市场和市场营销第二节市场营销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章市场营销哲学第一节市场营销哲学及其演进第二节以全方位营销促进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第三章企业战略与营销管理第一节战略与战略规划第二节总体战略第三节经营战略第三节市场营销规划与组织管理第四章市场营销环境第一节市场营销环境的含义及特点第二节微观营销环境第三节宏观营销环境第五章购买者行为分析第一节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和参与者第二节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第三节组织市场与购买行为分析第六章市场营销调研与预测第一节市场营销信息系统第二节市场营销调研第三节市场需求的测量与预测第七章目标市场营销战略第一节市场细分第二节市场选择第三节市场定位第八章竞争性市场营销战略第一节竞争者分析第二节市场领导者战略第三节市场挑战者战略第四节市场追随者与市场利基者战略第九章产品策略第一节产品与产品组合第二节产品生命周期第三节品牌和包装策略第四节新产品开发第十章定价策略第一节影响定价的主要因素第二节确定基本价格的一般方法第三节定价的基本策略第四节价格调整及价格变动反应第十一章分销策略第一节分销渠道的职能与类型第二节分销渠道设计与管理第三节批发商与零售商第四节物流策略第十二章促销策略第一节促销与促销组合第二节人员推销策略第三节公共关系第四节营业推广第五节广告策略《旅游学概论》课程考试大纲一、教材:龚鹏主编,《旅游学概论》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年二、课程内容第一章认识旅游学第一节旅游学的概念第二节旅游学的研究现状第三节旅游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与任务第四节旅游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认识旅游第一节旅游的概念第二节旅游的基本属性与基本特点第三节旅游活动的类型与特征第三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古代旅行活动第二节近代旅游与旅游业的开端第三节现代旅游业发展第四章旅游者第一节旅游者的概念第二节旅游者形成条件第三节旅游者的类型与特点第五章旅游资源第一节旅游资源的概念第二节旅游资源的分类第三节旅游资源的调查第四节旅游资源的评价第五节旅游资源的开发第六节旅游资源的保护第六章旅游产品第一节旅游产品的概念第二节旅游产品的分类第三节旅游产品的开发第四节旅游产品的销售第五节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第七章旅游业第一节旅游业概述第二节旅行社第三节旅游饭店第四节旅游交通业第五节旅游景区第六节旅游购物业第七节旅游娱乐业第八章旅游市场第一节旅游市场概述第二节旅游市场细分第三节世界旅游市场第四节中国旅游三大市场第九章旅游体验第一节旅游体验概述第二节旅游体验的核心要素第三节旅游体验的满足过程第四节旅游体验的实现第十章旅游效应第一节旅游效应概述第二节旅游经济效应第三节旅游社会文化效应第四节旅游环境效应第十一章旅游组织第一节国家旅游组织第二节国际旅游组织第三节中国旅游组织第十二章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第一节可持续发展理论第二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内涵第三节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西方经济学》课程考试大纲一、参考书目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第七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马工程教材,《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7年二、主要内容第一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第一节需求曲线第二节供给曲线第三节供求曲线的共同作用第四节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第二章:效用论第一节无差异曲线第二节预算线第三节消费者均衡第四节消费者的需求曲线第三章:生产论短期生产: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第二节长期生产:最优生产要素组合的选择第四章:成本论第一节短期成本曲线第二节长期成本曲线第五章:完全竞争市场第一节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第二节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第三节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短期供给曲线第四节完全竞争厂商和行业的长期均衡第六章: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第一节垄断第二节垄断竞争第三节寡头第四节不同市场的比较第七章:生产要素价格和收入分配第一节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第二节完全竞争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第三节从厂商的需求曲线到市场的需求曲线第四节劳动供给曲线和工资率的决定第五节土地供给曲线和地租的决定第六节资本的供给曲线和利息的决定第七节洛论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第八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第三节价格水平及其衡量第四节失业及其衡量第九章:产品市场的均衡第一节均衡产出第二节凯恩斯消费理论第三节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第四节乘数论第五节三部门经济收入的决定第六节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第七节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第十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的共同均衡第一节投资的决定第二节IS曲线第三节LM曲线第四节IS-LM模型第十一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第一节总需求曲线及其变动第二节总供给曲线及其变动第四节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第五节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外来冲击的反应第十二章: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第一节失业第二节通货膨胀第十三章: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第一节国际收入与汇率第二节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第三节固定汇率下的国际收支调整第四节浮动汇率下的国际收支调整第十四章:宏观经济政策第一节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第二节财政政策第三节货币政策第四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局限性和协调第五节供给管理政策《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考试大纲一、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王耀中洪联英主编《新编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7月第1版,2019年2月第3次印刷)二、课程性质和任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其中《国际贸易理论》部分主要是研究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和贸易利得等问题,并揭示其中特点与运动变化规律,《国际贸易实务》部分是主要研究国际商品交换的具体过程的学科,也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通过这该专业核心主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和分析世界经济和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现实问题,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各种国际贸易现象和问题,把握国际贸易的走势进而做出正确的决策,学会在进出口业务中,既能正确贯彻我国对外贸易的方针政策和经营意图,确保最佳经济效益,又能按国际规范办事,使我们的贸易做法能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做到同国际接轨.

三、课程内容主要考核知识点第一章国际贸易导论第一节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第二节国际贸易的分类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第一节古典贸易理论第二节新古典贸易理论第三章国际贸易政策第一节保护贸易政策第二节自由贸易政策第四章关税措施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第一节关税的特点和作用第二节关税的种类第三节非关税壁垒的种类第四节区域贸易安排的主要形式第五章国际贸易术语第一节贸易术语概述第二节主要贸易术语第六章商品的品名、品质、数量和包装第一节商品的品名与品质第二节商品的数量与包装第七章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第一节国际货物运输方式及运输单据(包含班轮运输费用的计算、及海运提单)第二节国际货物保险(包括单独海损与共同海损的条件及区别、我国海运货物保险险别)第八章国际货款的收付第一节托收第二节信用证四、考试形式及题型1、考试形式为闭卷2、题型为:选择(含单选和多选)、简解答、计算题、案例分析题(论述题)、3、分值分布:《国际贸易理论》30-40%;《国际贸易实务》60-70%《现代企业管理》课程考试大纲使用教材:何荣宣主编《现代企业管理》第一版,北京理工大学出出版社,2016,ISBN:9787568214650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该课程是教育部制定的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经济学及工商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也是我院财务管理、工商管理专业的共同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学科,主要从事一般理论、企业管理制度、企业战略管理、生产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管理及创新管理的研究.
该课程是介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性学科,十分强调实践性.

二、考试要求掌握企业管理的基本职能,理解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各职能的基本内容.
三、考试内容第一章现代企业管理概述第一节现代企业及管理第二节现代企业原理及方法第三节现代企业组织管理第四节企业管理基础工作与管理现代化2.
考试基本要求:考生掌握现代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与基础知识.
第二章现代企业制度1.
基本内容:第一节企业制度第二节现代企业制度及其特征第三节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第四节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公司形式的选择2.
考试基本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现代企业制度有哪些内容及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公司形式的选择.

第三章现代企业战略管理1.
基本内容:第一节企业战略与战略管理第二节企业外部环境分析第三节企业竞争战略及其选择与实施第四节企业战略评价与控制2.
考试基本要求:考生了解什么战略,什么叫战略管理、如何对进行外部环境分析,如何使用SWOT分析法,什么叫一般竞争战略,如何进行战略管理.

第四章现代企业生产运营管理1.
基本内容:第一节生产运作管理第二节企业质量管理第三节企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2.
考试基本要求:学生掌握生产运营管理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及质量管理基本内容.
第五章现代企业市场营销管理1.
基本内容:第一节市场营销相关含义第二节企业的市场营销环境第三节如何选择目标市场第四节品牌决策和包装决策第五节产品组合策略第六节价格策略第七节渠道策略第八节促销策略2.
考试基本要求:考生掌握如何进行市场分析,如何细分与目标市场选择及4P理论.
第六章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1.
基本内容:第一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概述第二节企业人力资源的招聘与选拔第三节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第四节培训与开发第五节绩效管理与薪酬管理第六节员工安全与劳动关系管理2.
考试基本要求:考生掌握人力管理的基本原理,了解职位分析与描述、人力资源的招聘与选拔、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和劳动关系管理等内容.
第七章财务管理1.
基本内容:第一节财务管理概述第二节筹资管理第三节投资管理第四节财务分析2.
考试基本要求:考生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能投资、筹资和财务分析进行简单的分析.

第八章现代企业创新管理1.
基本内容:第一节企业创新概述第二节企业创新战略第三节技术创新战略第四节学习型组织第五节知识管理第六节柔性管理2.
考试基本要求:考生掌握创新也是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了解创新的职能和内容,把握创新的过程和组织.

四、考试类型1、单项选择题2多项选择题3、判断题4、计算题5、案例分析题外国语学院《综合英语》课程考试大纲《综合英语》是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综合语言技能课,是英语专业专科段学生参加专升本考试的必考专业科目.
该科目的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是否有资格进入本科层次学习的重要依据.

一、考试目的此项考试旨在全面检查学生是否达到该课程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各项要求,考核学生综合运用各项语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项考试既检测学生的英语应用单项技能,也检测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知识的能力.

二、考试范围考试的范围包括基础阶段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检测学生阶段性应掌握的内容以及学习情况.

考试内容该科目考核英语语法词汇、翻译、阅读和写作等内容,要求考生英语能力能达到英语专业四级水平.
主要考试题型包括词形转换、语法和词汇、改写或释义句子、翻译(中英互译)、完型填空、阅读理解和作文等.
具体说明如下:1.
语法和词汇(1)本部分考试要求考生通过基础英语课,阅读课和其它途径认知词汇5500—6500个(含第二级要求的4000—5000个),正确而熟练地运用其中的3000—4000个及其最基本的搭配.

(2)要求考生掌握并能运用参考书目规定的语法内容,包括主谓一致关系,表语从句、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等句型,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用法,动词不定式和分词的用法,各种时态,主动语态、被动语态和构词法.
并熟练掌握主语从名、同位语从句、倒装句和各种条件句;初步掌握句子之间和段落之间的衔接手段.

(3)测试形式包括词形转换、语法和词汇多项选择题、改写或释义句子、完型填空等.

2.
阅读能读懂难度相当于美国Newsweek的国际新闻报道;能读懂难度相当于JaneErye的文学原著.
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住要点,并能运用正确观点评价思想内容.
阅读速度为每分钟120—180个单词,理解准确率不低于70%.
能在5分钟内速读1000个词左右,中等难度的各类体裁的文章,掌握文章的大意.
测试形式包括阅读理解,由数篇阅读材料组成,每篇材料后有若干道题,学生应根据所读材料内容,从每道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的答案.

3.
翻译能独立完成课程中的各种翻译练习,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表达流畅.
测试形式包括中译英和英译中.

4.
写作要求根据所出的题目和列出的写作提纲写一篇150词左右的短文.
能做到内容切题、完整、条理清楚,文章结构严谨,语法正确,语言通顺恰当.

测试形式为主观题型作文,题目主要属于记叙文、说明文或议论文的范围.

四、试卷总分及试卷结构试卷题型比例如下表:题目序号名称题型1词汇客观题2单选题客观题3改写或释义句子主观题4翻译题主观题5完形填空客观题6阅读理解客观题7写作主观题五、考试方式考试为笔试,考试方式为闭卷.
六、参考书目1.
《新编英语语法教程》(第六版),章振邦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2.
《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二版)第1--4册,杨立民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年版.

《英语视听》课程考试大纲《英语视听》是为高等学校英语师范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综合语言技能课,是英语师范专业学生参加专升本考试的必考专业科目.
该科目的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是否有资格进入更高层次学习的重要依据.

一、考试目的此项考试旨在全面检查学生是否达到该课程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各项要求,考核学生基本听力技能和在各类环境中正确理解并恰当使用英语的能力.
考试既检测学生的英语听力技能,也检测学生在各类环境中正确理解并恰当使用英语语言知识的能力.

二、考试范围考试的范围包括基础阶段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检测学生阶段性应掌握的内容以及学习情况.

三、考试内容本考试内容涵盖专科阶段各学期的《英语视听》课程的重要词汇、文化、语言等知识点;检测考生是否达到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否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公平、公正、科学地考察学生基本听力技能和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本考试题型采取客观题和主观题相结合的形式.
客观题主要考查应试者在各类场景下能够多大程度上听懂不同题材、内容和风格的语篇(含英语为母语及非母语的口音),旨在检测学生对语言及文化基础等知识的掌握;主观题主要考查应试者能否综合运用所习得的英语语言技能和文化知识对所听到的不同语体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辨别,旨在检测学生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和文化知识的能力.

听力材料来源于各类真实场景中的对话、讨论、独白、访谈、新闻或演讲等,语速为每分钟约120词,口音可以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和英语为非母语的.

四、试题总分及结构考试采取客观题和主观题相结合的形式,题型包括选择、判断、填空、问答、复述、听写等.

五、考试方式和时间考试为笔试,考试方式为闭卷.
六、参考书目施心远主编,《听力教程》第3版第1、2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7年《综合商务英语》课程考试大纲《综合商务英语》是为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综合语言技能课,是商务英语专业专科段学生参加专升本考试的必考专业科目.
该科目的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是否有资格进入本科层次学习的重要依据.

一、考试目的此项考试旨在全面检查学生是否达到该课程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各项要求,考核学生综合运用各项商务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项考试既检测学生的英语应用单项技能,也检测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知识的能力和商务知识的能力.

二、考试范围考试的范围包括基础阶段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检测学生阶段性应掌握的内容以及学习情况.

三、考试内容本考试内容涵盖专科阶段各学期的《综合商务英语》课程的重要词汇、语法结构、英汉互译等知识点;检测考生是否达到《综合商务英语》课程所要求的商务文章阅读理解能力水平和书面表达能力.

本考试内容共有七个部分:词汇、单选、填空、商务英语翻译(中翻英)、完形、商务英语阅读、写作.

1.
词汇题测试目的:本题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解商务英语单词,能否正确理解单词的含义.

测试要求:根据所给单词英文释义及其首字母拼写出正确的单词.
本题为客观题,题型为词汇题.
2.
单选题测试目的:本题检测学生运用英语语言知识的综合能力.
测试要求:根据题目要求选出空格处所缺内容.
本题为客观题,题型为选择题.
3.
填空题测试目的:本题考察学生对商务英语基础词汇和词组的应用能力.
测试要求:根据句子所给语境填写相应词汇或词组.
本题为客观题,题型为填空题.
4.
翻译题测试目的:本题考察学生通过所掌握的英语语言知识和商务知识进行中译英的能力.

测试要求:译文要求忠实原文、语法正确、表达较流畅地道.
本题为主观题,题型为翻译.
5.
完形填空测试目的:本题考察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知识和商务知识的能力.
测试要求:根据所给短文内容,填写文中挖空的成分.
本题为客观题,题型为完形填空题.
6.
阅读理解测试目的:本题旨在测试学生通过所掌握的应用语言知识、商务知识以及跨文化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
既要求准确的理解能力,也要求有一定的阅读速度.

测试要求:利用文章所提供的信息,结合题目进行细节判断和推理,并选出正确答案.

本题为客观题,题型为选择题.
7.
写作测试目的:本题旨在测试学生的商务英语书面表达能力以及英语语言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测试要求:内容完整、切题,衔接自然,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句法灵活多变,文字通顺,语法正确,格式正确.

本题为主观题,题型为写作.
四、试卷结构试卷题型比例如下表:题目序号名称题型1词汇客观题2单选题客观题3填空题客观题4翻译题主观题5完形填空客观题6阅读理解客观题7写作主观题五、考试方式和时间考试为笔试,考试方式为闭卷.
六、主要参考书目1.
《商务英语综合教程》王立非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8年;2.
语法、阅读、写作部分参考相关书目.
《商务英语视听说》课程考试大纲《商务英语视听说》是商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参加专升本考试的必考科目.
该科目的考试成绩是衡量专科学生是否有资格进入本科层次学习的重要依据.

一、考试目的此项考试旨在全面检查学生是否达到该课程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各项要求,考核专科阶段学生基本听力技能和综合运用各项商务知识能力.
考试既检测学生的英语听力技能,也检测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知识的能力和商务知识能力.

二、考试范围考试的范围包括基础阶段《商务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检测学生阶段性应掌握的内容以及学习情况.

三、考试内容本考试内容涵盖专科阶段各学期的《商务英语视听说》课程的重要词汇、文化、语言及商务等知识点;检测考生是否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否有商务意识、商务实践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为了公平、公正、科学地考察学生基本听说技能和综合运用各项商务知识能力,本考试题型采取客观题和主观题相结合的形式.
客观题主要考查应试者在真实的商务情景下能够多大程度上听懂不同题材、内容和风格的语篇(含英语为母语及非母语的口音);旨在检测学生对英语及商务基础知识的掌握.
主观题主要考查应试者能否综合运用所习得的英语语言技能和国际商务知识对所听到的不同语体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辨别,旨在检测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商务知识的能力.

听力材料来源于一般商务场景中的对话、讨论、独白、访谈、新闻或演讲等,语速为每分钟约120词,口音可以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和英语为非母语的.

四、试题结构考试采取客观题和主观题相结合的形式,题型包括选择、判断、填空、问答、复述、听写等.

五、考试方式和时间考试为笔试,考试方式为闭卷.
六、主要参考书目1.
姜荷梅主编,《商务英语视听说教程》第1册、第2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7年.
音乐与舞蹈学院《声乐》课程考试大纲考试内容:现场演唱中外艺术歌曲或歌剧咏叹调(含中外优秀民歌)一首考试时限:6分钟之内考试重点:通过中外歌曲的演唱,检验学生的歌唱艺术技能技巧掌握程度,学生对作品思想情感的理解、作品风格的把握及作品表现的完整程度.

考试难点:考核学生临场发挥能力和对作品的理解.
《器乐》课程考试大纲考试内容:现场演奏(民族乐器、西洋乐器任选一项)音乐作品一首考试时限:6分钟之内考试重点:检验学生对乐器演奏技巧的掌握程度、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表现能力和对作品风格的把握能力.

考试难点:考核学生临场发挥能力和对作品演奏的熟练度及连贯性.
《技能展示》课程考试大纲考试内容:现场自选展示(声乐、器乐、舞蹈)作品一首考试时限:6分钟之内考试重点:检验学生对艺术的感知力和理解表现能力及对作品风格的把握能力.

考试难点:考核学生临场发挥能力和对作品展示的熟练度及连贯性.
《美术》课程考试大纲考试内容:现场手工制作一个作品考试时限:1个小时之内考试重点:检验学生对美术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及动手能力考试难点:考核学生临场发挥能力和对美术技能展示的熟练度.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C语言程序设计》考试大纲(一)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二)考试要求:闭卷考试(三)教材及主要参考书苏小红孙志岗陈惠鹏等编著:《C语言大学实用教程》(第4版)电子工业出版社(四)主要内容第1章C语言程序设计概述1.
基本内容1.
1程序和程序设计语言1.
2C语言的发展及其特点1.
3C语言程序的基本结构2.
基本要求了解程序和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概念,掌握C语言程序的基本结构.
3.
重点难点C语言程序的基本结构.
第2章数据类型、运算符与表达式1.
基本内容2.
1C程序常见符号分类2.
2数据类型2.
3常量2.
4变量2.
5常用运算符及表达式2.
6赋值和表达式中的类型转换2.
基本要求掌握C语言中各种基本数据类型;理解常量、变量的概念;掌握标识符的命名规则;掌握符号常量的定义;掌握变量定义和初始化;掌握算术运算符,关系运算符、逻辑运算符、赋值运算符和逗号运算符的含义及优先级与结合性;掌握各种表达式的求值;掌握不同类型数据间的转换与运算;掌握关系表达式和逻辑表达式及各种混合表达式的求值.

3.
重点难点变量的定义和使用,变量占内存空间情况;各种运算符的含义及优先级和结合性;各种表达式求值;增1和减1运算符、强制类型转换.

第3章顺序程序设计1.
基本内容3.
1C语句分类3.
2表达式语句3.
3复合语句和空语句3.
4基本的输入/输出操作2.
基本要求掌握C语言语句的种类;掌握赋值语句的功能和表达方法;掌握数据输入、输出的格式控制;掌握字符的输入输出函数3.
重点难点表达式与表达式语句的区别;赋值语句的使用;scanf语句的正确使用;数据输入、输出函数的格式控制.

第4章程序的控制结构1.
基本内容4.
1算法及其描述方法4.
2顺序结构4.
3选择结构4.
4循环结构4.
5流程转移控制语句2.
基本要求理解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掌握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掌握if语句的三种基本形式和嵌套使用;理解条件运算符的功能和作用;掌握用switch语句实现多分支选择结构;掌握for、while、do-while语句格式,并能用它们实现循环及循环嵌套,掌握三种循环的区别和联系;掌握break与continue语句的使用;3.
重点难点if语句的三种基本形式及其应用;条件运算符的使用;当型循环和直到型循环的区别和联系;各种实现循环的语句的执行过程、执行步骤和相关参数量的变化情况;两种流程转移控制语句break和cotinue的区别.

第5章函数1.
基本内容5.
1函数的定义与使用5.
2变量的作用域和存储类型5.
3函数封装5.
4预处理指令2.
基本要求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定义和调用;理解函数的类型和返回值;熟练使用函数编程;掌握函数的形式参数与实际参数的区别;理解函数的参数传递;掌握函数的嵌套调用和函数递归调用;理解局部变量和全局变量及变量的存储类别、变量的作用域和生存期;理解内部函数、外部函数的概念.

3.
重点难点函数的定义;函数的参数传递与返回值;函数的嵌套调用、递归调用;变量的作用域与存储类型;模块化原则.

第6章数组1.
基本内容6.
1数组类型的应用场合6.
2数组的定义、引用和初始化6.
3向函数传递一维数组6.
4向函数传递二维数组6.
5字符数组2.
基本要求掌握数组的定义和引用并能够灵活运用;掌握数组作为函数参数的函数的定义和调用;掌握字符数组的定义和使用;掌握使用字符数组来处理字符串;掌握字符串处理函数的使用.

3.
重点难点一维数组和二维数组的定义和引用;字符串的复制、比较、连接和长度函数.

第7章指针1.
基本内容7.
1指针的概念7.
2数组与指针的关系7.
3指针数组7.
4函数指针2.
基本要求理解指针的概念;掌握指针变量的定义和使用;掌握指向简单变量的指针和指向数组的指针使用;掌握指针变量和简单变量作为函数参数的区别;掌握指针数组;掌握指向字符串的指针变量的定义和使用.
了解指向函数的指针.

3.
重点难点指针变量的定义和使用;指针变量和简单变量作为函数参数的区别;字符数组和字符指针;指针运算.

第8章结构体与共用体1.
基本内容8.
1结构体类型与结构体变量8.
2结构体数组8.
3向函数传递结构体8.
4动态数据结构8.
5共用体2.
基本要求掌握结构体类型的定义、结构体类型变量的定义、初始化及引用方法;掌握结构体数组的定义和使用;掌握结构体变量、结构体数组和结构体指针作为函数参数;掌握关键字typedef的使用;了解结构体类型和共用体类型的变量占用内存情况;了解链表的意义和实现.

3.
重点难点结构体类型的声明;结构体类型变量的定义、初始化及引用;访问结构体变量成员的方法;结构体变量、结构体数组和结构体指针作为函数参数.

第9章文件1.
基本内容9.
1文件中的流9.
2文件9.
3基本文件操作9.
4高级文件操作2.
基本要求了解文件的概念;掌握文件类型指针、掌握文件的打开与关闭;理解文件的读写.

3.
重点、难点文件的打开方式和文件关闭;文件的读写.
《数据结构》课程考试大纲(一)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二)考试的基本要求: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数据结构的基本算法.
要求考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清华大学出版社王红梅、胡明、王涛等主编《数据结构(C++版)》第2版(四)课程主要内容一、绪论考试内容数据结构抽象数据结构数据类型抽象数据类型算法算法的特性算法设计的要求时间复杂度空间复杂度考试要求了解数据结构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地位和在程序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了解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术语.
掌握算法的描述和分析算法.
二、线性表考试内容线性表线性表的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线性结构的特点线性表的基本操作(初始化,插入,删除等)考试要求了解线性表的基本特点和逻辑结构.
掌握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
掌握线性表的基本操作.
三、栈和队列考试内容栈栈的特点栈的表示和实现栈的基本应用队列队列的特点队列的表示和实现队列的应用考试要求了解栈和队列的特点.
了解栈和队列的应用.
掌握栈和队列的各种表示和实现方式.
掌握栈和队列的基本操作.
四、树和二叉树考试内容树的结构定义和存储结构树的基本术语二叉树的定义和基本操作二叉树的性质二叉树的存储结构二叉树的遍历线索二叉树哈夫曼树及应用考试要求了解树和森林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掌握二叉树的各种存储结构及基本操作.
掌握二叉树的线索化.
掌握哈夫曼树的构造方法和应用.
五、图考试内容图的定义图的基本概念图的存储结构图的遍历图的最小生成树拓扑排序关键路径最短路径考试要求了解图的特点和图的基本概念.
了解图的基本应用.
掌握图的各种存储结构.
掌握图的深度优先和广度优先搜索遍历算法.
掌握图的最小生成树算法.
学会利用拓扑排序解决问题.
掌握关键路径和最短路径算法及应用.
六、查找考试内容查找表关键字查找顺序表的查找有序表的查找哈希表哈希函数的构造方法处理冲突的方法查找性能的分析考试要求了解各种查找表和查找树的特点和查找性能.
掌握查找表和查找树的查找方法.
掌握哈希表的构造方法、查找过程、处理冲突的方法.
能熟练分析各种查找算法的特点.
七、内部排序考试内容排序直接插入排序折半插入排序2-路插入排序表插入排序希尔排序快速排序简单选择排序树形选择排序堆排序归并排序基数排序考试要求掌握各种插入排序算法及性能.
掌握快速排序算法及性能.
了解选择排序算法过程及性能.
了解基数排序算法过程及性能.
掌握归并排序算法及性能.
能够熟练比较各种算法的性能.
《数学分析》课程考试大纲(一)适用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升本),信息与计算科学(专升本)(二)适用教材:华东师大《数学分析》(上、下册)一、函数、极限与连续1、正确理解确界定义及确界原理.
2、掌握基本初等函数及其特性.
3、理解数列极限定义并掌握收敛数列的性质.
4、了解单调有界定理及柯西收敛准则.
5、理解各种情形的函数极限定义,并掌握函数极限性质.
6、正确使用两个重要极限.
7、掌握无穷小量及无穷大量及其阶的比较.
8、理解函数连续性概念并能对间断点正确分类.
9、正确使用连续函数在闭区间上的重要性质.
10、了解实数完备性的六个基本定理.
二、导数、微分及其应用1、正确掌握导数、微分的定义及几何意义.
2、会使用各种求导法则和微分法则求导数和微分.
3、会求高阶导数以及由方程所确定的隐函数的导数.
4、理解并掌握微分学的三大中值定理.
5、正确使用洛比达规则求各类不定式极限.
6、掌握泰勒公式及马克劳林公式并能求一些初等函数的展开式.
7、能使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极值、最值、凸性及拐点等几何特性.

三、不定积分、定积分及其应用1、理解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牢记基本积分公式.
2、熟练掌握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
3、掌握有理函数、三角函数有理式及某些无理函数的积分方法.
4、理解定积分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
5、掌握定积分的性质及微积分学基本定理.
6、熟练掌握定积分的分部积方法和换元积方法.
7、理解非正常积分概念及掌握一些收敛判别法.
8、利用积分求平面图形、旋转曲面的面积.
9、能求已知截面面积的立体体积及曲线的弧长.
四、级数理论1、掌握级数收敛、发散的概念及了解级数收敛的柯西准则.
2、熟练掌握正项级数敛散性的各种判别法.
3、理解绝对收敛、条件收敛及其关系,并了解一般项级数的判别法(Leibniz法,Abel法、Dirichlet法).

4、理解函数列、函数项级数的一致收敛性概念,并掌握相应判别法.
5、正确理解一致收敛函数列及一致收敛函数项级数性质.
6、熟练掌握幂级数的收敛,绝对收敛,条件收敛等概念,并正确计算幂级数的收敛半径,收敛区间,收敛域.

7、掌握幂级数的逐项求导、逐项积分,并能求幂级数的和函数.
8、掌握泰勒定理并能将初等函数展开成幂级数.
9、了解傅里叶级数的概念及傅里叶级数的收敛定理.
10、掌握以2π为周期或以2L为周期的函数的傅里叶展开以及奇偶函数的傅里叶级数.

五、多元函数的极限、连续、微分学1、正确理解二元函数的极限、累次极限及其关系.
2、理解二元函数的连续定义.
3、熟练掌握偏导数、全微分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理解可微与偏导数之间关系,掌握可微的条件.

4、熟练掌握复合函数求导的链式法则及复合函数全微分求法.
5、掌握并能计算方向导数、梯度.
6、能正确计算高阶偏导数,理解泰勒定理,并能正确计算二元函数的极值.

7、理解隐函数概念,初步掌握隐函数存在唯一性定理,学会计算隐函数的导数.

8、初步掌握隐函数组定理及反函数组定理,学会计算隐函数组的导数.
9、正确计算平面曲线的切线与法线方程,空间曲线的切线与法平面方程,曲面的切平面与法线方程.

10、熟练掌握拉格朗日乘数法求条件极植.
六、多元函数积分学1、理解二重积分的概念及几何含义及可积条件、二重积分性质.
2、正确地将二重积分化为累次积分,并会使用极坐标变换计算二重积分.

3、理解含参量积分的概念,了解含参量积分的积分法与求导法.
4、掌握三重积分的概念,并正确计算三重积分.
5、能使用重积分求曲面的面积、物体重心等.
6、了解二重积分的可积性问题及二重积分变量代换定理.
7、理解含参量非正常积分的一致收敛概念及判别准则,掌握含参量非正常积分的连续性、可微性及可积性.

8、掌握第一型曲线积分与第一型曲面积分的概念及计算.
9、掌握第二型曲线积分与第二型曲面积分的概念及计算.
10、熟练掌握格林公式,理解曲线积分与路径的无关性.
11、掌握高斯公式与斯托克斯公式并理解其含义.
《高等代数》课程考试大纲(一)适用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升本),信息与计算科学(专升本)(二)适用教材:北大数学系编《高等代数》多项式1、理解数域的概念;掌握连加号Σ的应用.
2、理解和掌握一元多项式的定义、运算及运算性质,多项式的整除的概念及性质,最大公因式、互素的概念,多项式的带余除法和辗转相除法.

3、理解和掌握因式分解与数域的关系,不可约多项式、重因式,多项式函数的概念,因式分解及唯一性定理,复系数多项式与实系数多项式的因式分解定理及标准分解式,有理系数多项式不可约的判定(艾森斯坦因判别法).

第二章行列式1、理解排列、逆序、奇偶排列的概念;掌握对换与排列的关系.
2、理解和掌握n级行列式的定义、基本性质,矩阵的概念及矩阵的初等变换;熟练应用基本性质计算n级行列式.

3、理解和掌握行列式按行(列)展开,余子式与代数余子式的概念,范德蒙行列式,克兰姆法则及其应用.

第三章线性方程组1、掌握线性方程组的消元法2、理解和掌握n维向量的定义、基本运算和运算的性质,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和线性无关性及其判定,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秩及其等价关系,矩阵的秩及充要条件.

3、掌握线性方程组有解判别定理;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和基础解系;非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

矩阵1、掌握矩阵的概念、运算和运算定律,几种特殊矩阵(对角矩阵、对称(反对称)矩阵、数量矩阵等),矩阵乘积的行列式与秩.

2、理解和掌握可逆矩阵的定义及简单性质,伴随矩阵及求逆矩阵的方法.

3、理解和掌握初等矩阵的定义,矩阵的等价,初等矩阵与初等变换的关系,初等变换求逆矩阵的方法.

二次型1、掌握二次型的矩阵与秩,二次型与对称矩阵的对应关系,二次型的等价与矩阵的合同.

2、理解和掌握标准形的定义,化二次型为标准型的配方法和合同变换法,复系数二次型的规范型,实系数二次型的规范型及惯性定理.

3、理解和掌握正定二次型(正定矩阵)的概念,实二次型(实对称矩阵)正定的充要条件;掌握负定、半正定、半负定、不定二次型(矩阵)的概念.

线性空间1、理解和掌握线性空间的定义与简单性质,线性空间中的维数、基与坐标的概念,基变换与坐标变换,过渡矩阵的概念.

2、理解和掌握线性子空间的定义及其判定,扩基定理,子空间的交与和运算及其性质,维数公式,子空间的直和及充要条件.

3、掌握线性空间同构的定义及充要条件.
线性变换1、理解和掌握线性变换的定义、运算及运算性质,线性变换的矩阵,坐标变换公式,线性变换在不同基下的矩阵,矩阵的相似关系,过渡矩阵的概念.

2、理解和掌握特征值、特征向量、特征多项式的定义、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求法,相似矩阵定义和性质.

3、掌握属于不同特征值的特征向量之间的关系,特征子空间的维数与所属特征根重数关系,矩阵可对角化的条件.

4、理解和掌握不变子空间的定义,不变子空间与矩阵可对角化的关系,线性变换的值域与核,线性变换的秩与零度的关系.

欧几里得空间1、掌握欧氏空间的定义和简单性质,柯西—布涅柯夫斯基不等式,向量的长度、夹角、距离、度量矩阵的概念及性质,欧氏空间的同构.

2、理解和掌握向量正交基的概念,正交向量组的性质,施密特正交化方法,正交矩阵的概念及简单性质;标准正交基的过渡矩阵与正交矩阵的关系.

3、理解和掌握正交变换的定义和基本性质,正交变换的等价命题,正交变换的类型,子空间的正交概念,实对称矩阵特征值的性质,用正交替换变二次型为标准形的计算方法.

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模拟电路》课程考试大纲一、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二、考试的基本要求:要求考生掌握电子技术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技能,了解电子技术发展的概况及前景,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康华光主编,《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第五版),高教出版社四、试卷题型:1、选择题2、填空题3、判断题4、分析计算题五、课程主要内容第一章绪论考试内容第三节: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考试要求:了解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定义,能区分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第二章运算放大器考试内容第二节:理想运算放大器第三节:基本线性运放电路第四节:同相输入和反相输入放大电路的其他应用考试要求1、熟练运用虚短与虚断概念对运放进行分析计算2、初步了解运放的平衡电阻问题.
3、虚短虚断概念使用的条件第三章二极管及其基本放大电路考试内容第一节:半导体的基本知识第二节:PN结的形成及特性第三节:二极管第四节:二极管的基本电路及其分析方法第五节:特殊二极管考试要求1、能区分硅与锗二种半导体材料的优劣2、熟练掌握PN结的形成过程与导电原理3、熟练掌握PN结在不同偏置电压下的反应4、熟练掌握PN结的伏安特性及二极管的主要参数5、掌握二极管的等效电路分析方法6、重点掌握稳压管和变容管的工作状态,了解发光二极管与光电二极管的知识第四章三极管及放大电路考试内容第一节:三极管第二节:基本共射电路第三节: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第四节: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稳定问题第五节:共集与共基放大电路第六节:组合放大电路第七节: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仅需掌握RC电路的频率响应和三极管的高频小信号模型考试要求1、掌握三极管的电流分配规律,能熟练使用三极管的特性曲线2、熟悉温度对三极管的影响结果,并能判断三极管的工作点是否稳定3、了解三极管的图解分析,重点掌握三极管的等效电路分析方法4、对比三种基本放大电路的性能,并掌握三种电路在放大电路中各自起何作用5、了解组合放大电路的二种分析方法,重点掌握复合管的复合原则、复合后的处理及复合原因6、掌握RC电路的相频特性,三极管的频率特性,重点掌握通频带的定义及三极管的高频等效电路第六章模拟集成电路考试内容第一节:模拟集成电路中的直流偏置技术第二节:差分式放大电路第三节:差分式放大电路的传输特性第四节:集成运放,仅需了解741型集成运放第六节:模拟乘法器考试:1、掌握三种基本电流源各自的优点与缺点2、掌握电路中三种耦合方式阻容耦合、变压器耦合与直接耦合各自的优缺点3、掌握集成电路的特点,为什么集成电路只能选择最差的直接耦合方式,采用直接耦合会带来什么问题,如何解决4、掌握差分放大器四种输入与输出组合下的分析计算方法,尤其要掌握射极电阻在差模输入与共模输入下的不同处理方式5、了解差分放大电路的传输特性,即何种情况下差放工作于线性区何时工作于非线性区6、掌握双平衡式模拟乘法器X与Y输入端的动态范围,了解乘法器的应用第七章、反馈放大电路考试内容第一节:反馈的基本概念与分类第二节: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四种组态第三节:负反馈放大电路增益的一般表达式第四节: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第五节:深度负反馈条件下的近似计算考试要求1、掌握反馈的组成框图2、熟练掌握反馈正负及组态的判断方法3、熟练掌握负反馈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4、掌握深负反馈下放大电路的近似计算方法第八章功率放大电路考试内容第一节:功率放大电路的一般问题第二节:射极输出器-甲类放大的实例第三节:乙类双电源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第四节:甲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考试要求1、掌握线性功放的分类方法2、掌握线性功放提高效率的措施3、掌握功放的主要参数及计算方法4、OTL与OCL的比较第九章信号处理与信号产生电路考试内容第五节:正弦波振荡电路的振荡条件第六节:RC正弦波振荡电路第七节:LC正弦波振荡电路考试要求1、掌握正弦振荡的平衡条件与起振条件2、掌握正弦振荡的产生原理3、掌握正弦波振荡器的分类,掌握各振荡器的频率高低4、能快速判断一个电路能否振荡5、熟悉RC串并联网络及LC并联谐振电路的频率特性6、熟悉石英晶体的等效电路及工作状态7、掌握电容三点式的二个改进型电路即Clapp与Sillar振荡器的改进过程《信号与系统》课程考试大纲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考试教材郑君里主编,《信号与系统》(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三、考试内容第一章:绪论1.
基本内容:1.
1信号与系统1.
2信号的描述、分类和典型示例1.
3信号的运1.
4阶跃信号与冲激信号1.
5信号的分解1.
6系统模型及其分类1.
7线性时不变系统1.
8系统分析方法2.
基本要求:掌握信号的分类及概念,掌握典型信号的特性,熟悉信号的基本运算与变换,掌握阶跃信号和冲激信号的定义及性质,掌握系统的概念及分类,掌握线性时不变系统的特性.

第二章:连续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1.
基本内容:2.
1引言2.
2微分方程的建立与求解2.
3起始点的跳变——从0-到0+状态的转换2.
4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2.
5冲激响应和阶跃响应2.
6卷积2.
7卷积的性质2.
基本要求:熟练线性系统掌握微分方程的建立与求解;掌握系统全响应的两种分解方式:自由响应和强迫响应,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并了解卷积的定义,熟悉其性质,能够运用卷积积分法求解线性时不变系统的零状态响应.

第三章:傅里叶变换1.
基本内容:3.
4傅里叶变换3.
5典型非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3.
6冲激函数和阶跃函数的傅里叶变换3.
7傅里叶变换的基本性质3.
8卷积特性(卷积定理)3.
9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3.
10抽样信号的傅里叶变换3.
11抽样定理2.
基本要求:熟练掌握傅里叶变换的求解方法及基本性质,并能够运用傅里叶分析方法对信号进行频谱分析,熟悉时域和频域抽样定理.

第四章:拉普拉斯变换、连续时间系统的s域分析1.
基本内容:4.
1引言4.
2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收敛域4.
3拉氏变换的基本性质4.
4拉普拉斯逆变换4.
5用拉普拉斯变换法分析电路、s域元件模型4.
6系统函数H(s)4.
7由系统函数零、极点分布决定时域特性4.
11线性系统的稳定性2.
基本要求:理解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收敛域的概念,熟练掌握和运用拉普拉斯变换的性质;熟练掌握利用系统函数H(s)求响应,并根据系统函数的零极点分布情况分析系统稳定性.
第五章:傅里叶变换应用于通信系统——滤波、调制与抽样1.
基本内容:5.
1引言5.
2利用系统函数求响应5.
3无失真传输5.
4理想低通滤波器2.
基本要求:熟练掌握利用系统函数求响应念;四、考试题型选择题,计算题.
《画法几何及土木工程制图》课程考试大纲(一)适用专业:土木工程、工程管理(二)考试的基本要求:要求考生掌握投影法的基本理论,能够运用正投影法来图示空间形体及图解空间几何问题.
了解房屋建筑制图相关标准.

(三)教材及主要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朱育万、卢传贤等主编,《画法几何及土木工程制图》第四版(四)课程主要内容一、点考试内容第1-3节内容考试要求能根据点的空间坐标,绘制点的投影图.
能根据点的投影图判断点的空间位置及两点的相对位置.
能根据点的两投影作第三投影.
二、直线考试内容第1-5节内容考试要求已知直线的两投影会作第三投影.
根据投影图,判断点是否在直线上.
根据投影图,会求直线的实长和倾角.
根据投影图,能判断直线与投影面的相对位置关系(投影面平行线、投影面垂直线、一般位置线).

根据投影图,能判断两直线是相交、平行还是交叉关系.
三、平面考试内容第1-3节内容.
考试要求掌握平面的几何元素表示法.
迹线法不作要求.
根据投影图,能判断平面与投影面的相对位置.
根据投影图能判断直线或点是否属于平面.
能根据要求作平面上的点或直线.
四、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相对位置考试内容第1-3节内容考试要求能根据投影图判断线与面、面与面相对位置(平行、相交、垂直).
五、多面体考试内容第1-4节内容.
考试要求根据形体的投影及其表面的点或直线的一个投影,作出其另外两投影.
参考例题5-1、5-2.

能完成被特殊位置平面剖切棱柱、棱锥的三投影.
参考教材例题5-5、能绘制出直线与多面体表面相交的交点的投影(掌握直线积聚或者多面体表面积聚的情况).
参考教材例题5-7、例题5-8.

六、制图基本知识考试内容《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50001-2017)中关于图纸幅面和标题栏、图线、比例、尺寸标注的一般规则.

考试要求了解制图标准对上述内容的规定.
《理论力学》课程考试大纲一、适用专业土木工程专业二、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建筑力学第一分册《理论力学》,重庆建筑大学编三、考试范围及要求第一章静力学基本知识与物体的受力分析掌握静力学公理、能熟练的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和画受力图汇交力系掌握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解析法一般力系的简化理解力对点的矩力对轴的距力偶力向一点平移平面一般力系的简化,熟练掌握物体重心的计算一般力系的平衡能熟练运用平面一般力系平衡方程进行有关计算点的运动学掌握用直角坐标法及自然法研究点的运动刚体的基本运动掌握转动刚体上各点的速度和加速度的求解质点运动微分方程理解质点运动微分方程、质点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动量定理熟练运用动量定理、质心运动定理进行有关计算动量矩定理熟练运用动量矩定理进行有关计算动能定理熟练运用动能定理进行有关计算四、试卷题型:(一)选择或判断题(二)受力分析题(三)计算题《建设项目管理》课程考试大纲一、适用专业工程管理专业二、考试教材《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第二版),杨兴荣,姚传勤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年7月第二版.

三、考试范围及要求1、考试范围(1)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含义,常见的工程项目组织结构模式,项目经理的主要职责;(2)成本控制的内容,成本控制的措施,赢得值法,成本分析中的因素分析法;(3)进度计划的编制方法,进度计划的调整与优化;(4)工程项目质量形成的影响因素,建设工程竣工验收的内容工程质量保修的规定,质量事故产生的原因;(5)工程安全事故分类等级,建设工程安全事故的处理原则,安全检查,文明施工包含的具体工作(6)招标方式的确定,评标,合同文件的优先顺序,隐蔽工程检查,合同计价方式,工程索赔2、基本要求(1)通读考试教材;(2)考试范围重点掌握;(3)练习近三年二级建造师考试《建设工程施工管理》真题四、考试形式及题型1.
考试形式为闭卷2.
题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电工技术》课程考试大纲(一)适用专业:自动化(二)考试要求:了解电路的作用和组成部分、电路模型,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掌握电阻串联的等效变换、电压源与电流的等效变换、支路电流法、叠加原理、戴维宁定理等电路的分析方法.
了解电阻、电感、电容等元件的特点,掌握换路定则、RC电路的响应、RL电路的响应以及三要素法.
掌握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
掌握三相电源、星形负载和三角形负载中的电压和电流的关系.
了解变压器的基本结构,掌握变压器的工作原理以及电压、电流等关系.

(三)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秦曾煌主编《电工学(第七版上册)电工技术》高教出版社(四)课程主要内容第一章: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1.
基本内容电路的作用与组成部分;电路模型;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欧姆定律;电源有载与空载等工作;基尔霍夫定律;电路中电位的概念计算等.

2.
考试要求掌握电路的作用与组成部分、欧姆定律、电源有载与空载等工作特点、基尔霍夫定律、电路中电位的计算等.

第二章:电路的分析方法1.
基本内容电阻串并联连接的等效变换;电压源与电流源及其等效变换;支路电流法、结点电压法;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等.

2.
考试要求掌握电阻串并联连接的等效变换、电压源与电流源及其等效变换、支路电流法、结点电压法、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等分析方法.

第三章:电路的暂态分析1.
基本内容电阻元件、电感元件与电容元件;储能元件和换路定则;RC电路的响应;一阶线性电路暂态分析的三要素法;微分电路与积分电路;RL电路的响应等.

2.
考试要求掌握电阻元件、电感元件与电容元件的特点;储能元件和换路定则;RC电路的响应;一阶线性电路暂态分析的三要素法;微分电路与积分电路;RL电路的响应等.

第四章:正弦交流电路1.
基本内容正弦电压与电流;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单一参数的交流电路;RLC串联的交流电路;阻抗的串联与并联;功率因数的提高;非正弦周期电压和电流等.

2.
考试要求掌握正弦电压与电流;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单一参数的交流电路;RLC串联的交流电路;阻抗的串联与并联;功率因数的提高;非正弦周期电压和电流等.

第五章:三相电路1.
基本内容三相电路;负载星形联结的三相电路;负载三角形联结的三相电路;三相功率等.

2.
考试要求掌握三相电路特点;掌握负载星形联结的三相电路和负载三角形联结的三相电路以及三相功率的计算等.

第六章:磁路与铁心线圈电路1.
基本内容磁路及其分析方法;交流铁心线圈电路;变压器;电磁铁等.
2.
考试要求掌握变压器副边电压调整率与负载性质、负载的大小的关系,掌握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使用的注意事项.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考试大纲(一)适用专业:自动化(二)考试要求:掌握数字电路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常用数字电路元器件及各种数字逻辑部件的应用,能熟练掌握其功能测试方法.
掌握常用数字逻辑部件的逻辑功能及正确使用;掌握与、或、非三种基本逻辑门及各种复合逻辑门的逻辑功能及应用实例;掌握逻辑分析与设计的基本方法.
掌握组合逻辑电路中几种基本电路的扩展应用,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与简单时序电路的设计方法;掌握D/A,A/D转换器的基本原理,熟悉它们的应用;熟悉半导体存储器工作原理.

(三)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康华光主编《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四)课程主要内容第一章数字逻辑概论1.
基本内容1、数字电路与数字信号2、数制3、二进制的算术运算4、二进制代码5、二值逻辑变量与基本逻辑运算6、逻辑函数及其表示方法2.
考试要求掌握与、或、非的基本逻辑运算,从逻辑问题的描述中建立起逻辑函数;理解数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换、8421BCD码以及格雷码的表示方法;了解数字信号的特点及表示方法.

第二章逻辑代数与硬件描述语言基础1.
基本内容1、逻辑代数2、逻辑函数的卡诺图化简法2.
考试要求掌握逻辑函数的代数变换和化简法、逻辑函数的卡诺图化简法;理解常用逻辑代数的基本定律和基本规则.

第三章逻辑门电路1.
基本内容1、MOS逻辑门电路2、TTL辑门电路3、射极耦合逻辑门电路4、砷化镓逻辑门电路5、逻辑描述中的几个问题2.
考试要求掌握基本逻辑门(与、或、与非、或非、异或)、三态门、OC门的逻辑功能,逻辑门的主要参数及其在应用中的接口问题;理解二极管、BJT的开关特性;了解TTL门电路、CMOS、NMOS逻辑门电路原理,正负逻辑的规定和变换.

第四章组合逻辑电路1.
基本内容1、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2、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3、组合逻辑电路的竟争冒险4、若干典型的组合逻辑集成电路5、组合可编程逻辑器件2.
考试要求:掌握用逻辑代数和卡诺图对组合逻辑电路进行分析和设计,编码器、译码器、数据选择器、数据分配器的功能及应用,半加器和全加器的逻辑表达式和电路图;理解数值比较器的功能及集成数值比较器位数扩展,串行进位加法器和超前进位集成4位加法器原理;了解组合逻辑电路中产生竞争冒险和原因和消去竞争冒险的方法,集成算术/逻辑运算单元,常用MSI功能器件功能表的阅读方法,并能应用于设计电路的连接.

第五章锁存器和触发器1.
基本内容1、双稳态存储单元电路2、锁存器3、触发器的电路结构和工作原理4、触发器的逻辑功能2.
考试要求:掌握RS、JK、D、T触发器的逻辑功能及描述方法;理解基本RS、同步RS、主从、边沿触发器的动作特征,CMOS触发器的逻辑功能及动作特征,RS、JK、D、T触发器之间功能的相互转换;了解基本RS触发器,同步RS触发器,主从触发器,边沿触发器的电路结构,触发器的脉冲工作特性和集成触发器的主要参数.

第六章时序逻辑电路1.
基本内容1、时序逻辑电路的基本概念2、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3、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4、异步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5、若干典型的时序逻辑集成电路2.
考试要求掌握同步、异步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时序逻辑电路逻辑功能的描述方法,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二进制计数器、BCD码十进制计数器、移位寄存器、的逻辑功能及其应用,用MSI器件设计N进制计数器的方法;理解常用时序逻辑功能器件的电路组成及工作原理;了解时序逻辑电路的结构及特点.

第七章存储器1.
基本内容1、只读存储器2、随机存取存储器2.
考试要求掌握只读存储器(ROM)的分类和实际应用,可编程阵列逻辑器件(PAL)应用;理解随机存取存储器(RAM)的分类,电路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其容量的扩展;了解目前市场上RAM的器件.

第八章脉冲波形的变换与产生1.
基本内容1、单稳态触发器2、施密特触发器3、多谐振荡器4、555定时器及其应用2.
考试要求掌握多谐、单稳、施密特MSI器件的逻辑功能及主要指标计算,555定时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理解多谐振荡器、单稳触发器、施密特触发器和555定时器的电路组成和工作原理,石英晶体振荡器的电路组成和工作原理;了解集成单稳触发器、施密特触发器的应用及主要参数的计算.

第九章数模与模数转换器1.
基本内容1、D/A转换器2、A/D转换器2.
考试要求掌握D/A转换电路组成和分类及输出方式,倒T型电阻网络D/A转换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理解权电流型D/A转换器的工作原理;了解D/A转换器的主要技术指标和集成D/A转换器及其应用;掌握A/D转换的一般工作过程,并行比较型A/D转换器,逐次比较型A/D转换器,以及双积分型A/D转换器的工作原理.

《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课程考试大纲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一、内容及要求(一)画法几何部分第一章制图基本知识1、机械制图国家标准部分.
(1)识记图框格式、理解比例的定义、了解线条的画法和应用.
(2)熟知并严格执行尺寸基本注法的规定.
2、常见的绘图工具和仪器用法.
熟练地使用三角板、圆规等工具仪器绘制平面图形.
3、几何作图.
掌握平面图形的分析、画法及尺寸注法.
第二章投影法概述和点的投影1、掌握点在两投影面及三投影面体系第一分角中的投影.
2、能根据两点的投影图判定两点的相对位置(左、右、前、后、高、低).

3、会判定重影点的投影和其投影的可见性.
第三章直线的投影1、掌握各种直线对投影面相对位置及其投影特性.
2、掌握直线上点的投影特性及点分线段成定比的投影规律和作图.
3、能识记两直线平行、相交、交叉的投影特性,会求解两直线平行、两直线相交的作图问题.

4、能领会一边平行于投影面的直角的投影特性,并运用上述投影特性图解空间距离问题.

第四章平面的投影1、掌握平面的投影表示法及平面对投影面的各种相对位置的投影特性和作图.

2、能熟练掌握在平面上取点、取线的作图方法.
第五章直线与平面及平面与平面能根据题设的几何条件求解直线与平面的交点和平面与平面的交线问题,并判别可见性.

第六章平面与立体表面交线1、能根据投影关系画出常见的平面立体和曲面立体的三面投影图.
2、能熟练运用辅助直线或辅助纬圆法在平面立体、曲面立体的表面上取点、取线.

3、熟练掌握特殊位置平面与轴线为投影面垂直线的圆柱、圆锥、圆球、圆弧回转体表面相交求截交线的方法,并截切后的立体投影及判别可见性.

第九章两曲面立体相交1、能领会两立体相交时相贯线的基本性质.
2、掌握利用立体投影积聚性和在立体表面上取点的方法求作相贯线.
3、掌握辅助平面的选取条件、选取范围以及求相贯线的方法.
第十章组合体的视图和尺寸1、能根据形体分析方法画出组合体的三面投影图.
2、能运用形体分析法正确、完整、清晰地标注组合体的尺寸.
(二)机械制图部分第十一章机件形状的常用表达方法1、掌握剖视图中剖面符号、剖视图标注的画法和规定.
2、能熟悉用常用的剖切法获得的剖视图的规定画法.
主要应熟记用单一剖切方法获得的剖视图的画法和标注方法.

3、掌握两种断面图的标注方法和画法.
第十四章螺纹、齿轮、弹簧和焊接件等的规定画法1、熟练掌握内外螺纹的单个画法和装配画法的各种规定并能熟练掌握螺纹的标注方法(指常见的普通连接螺纹).

2、能正确地画出(达到能默画的水平)螺栓连接、双头螺栓连接、螺钉连接的装配图(三个视图)第十五章零件图1、能根据零件的结构特点进行形体分析.
2、能较合理地标注零件图尺寸,并了解尺寸公差及形位公差的含义.
3、掌握零件表面粗糙度代号的基本含义及其在图样上的标注.
第十六章装配图1、能综合应用机件的各种表达方法,把部件的结构形状及其零件间的相对位置表达清楚,绘制装配图.

2、能在装配图上正确地有选择地注入装配图的尺寸.
3、会按照看装配图的方法和步骤正确地阅读装配图.
二、主要参考书:《机械制图》朱家骏主编,江西高校出版社三、考试形式:闭卷《理论力学》课程考试大纲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一、基本要求(一)静力学掌握物体在力系作用下的平衡规律.
包括物体的受力分析,力系的等效与简化,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掌握摩擦平衡的有关问题.

(二)运动学掌握机构运动分析的基本理论、概念和方法及其应用.
包括点的复合运动理论、刚体的平面运动理论.

(三)动力学掌握在动力作用下研究物体运动效应的理论和方法及其应用.
重点是动力学三大定理二、基本内容(一)静力学1理解静力学公理的应用、约束的性质、力偶的性质、平面力系的平衡条件(平面汇交力系、平面平行力系、平面力偶系);能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能解决刚体系统的平衡问题(平面力系).

2理解空间力系的平衡条件.
3摩擦平衡问题(二)运动学1能利用直角坐标法和弧坐标法求解点的运动方程、速度和加速度.
2理解刚体的平移运动和定轴转动的特点.
3理解牵连点的概念;对具体机构能选择适当的动点、动系,判断出绝对运动、牵连运动及相对速度;会使用速度合成定理和牵连运动为平移的加速度合成定理解决问题.

4理解瞬心的概念,能利用基点法、投影法、速度瞬心法计算常见的平面机构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

(三)动力学1能理解并熟练计算动力学中各基本物理量(动量、动量矩、动能、势能等).

2熟练掌握动力学普遍定理(包括动量定理、质心运动定理,对绕固定(点)轴的和对质心的动量矩定理、动能定理)及相应的守恒定理,能正确选择和综合应用这些定理求解质点、质点系的动力学问题.

三、主要参考书目《理论力学》朱炳麒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四、考试形式:闭卷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有机化学》课程考试大纲一、考试大纲的性质有机化学是药学类专业的必修的基础课程,也是报考药学类专业"专升本"考试科目之一,为了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二、考试内容(一)有机化学理论基础1、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烷烃、烯烃、炔烃、二烯烃、脂环烃、芳烃、卤代烃、醇、酚、醚、醛、酮、醌、羧酸、羧酸衍生物、硝基化合物、胺)的系统命名,2、熟悉杂环化合物(母体、音译法)的命名,3、熟悉一些常见有机化合物的俗名4、应用现代价键理论理解分子结构与其物理、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5、有机分子结构的表示方法.
6、有机立体化学问题:构造异构、构型异构(顺反异构、旋光异构)和构象异构.
烯烃顺反异构体的构型命名.

9、偏振光与旋光性.
10、手性和对称因素,手性碳原子的表示方法(DL表示法和RS表示法).
11、化学次序规则.
乙烷、丁烷、环己烷以及取代环己烷的典型构象和优势构象.
纽曼(Newmann)投影式,费歇尔(Fischer)投影式.
12、单糖的开链结构和氧环式结构(哈沃斯(Haworth)透视式),单糖的优势构象式.

13、单糖的αβ的判定法,呋喃型与吡喃型、变旋现象.
15、诱导效应、共轭效应、空间效应并合理解释有机化合物的性质规律,例如分子极性大小、酸碱性强弱、化学反应活性次序、芳香族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等.

(二)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反应1、烷烃的卤代反应及卤代反应历程(自由基取代反应历程).
2、烯烃中碳碳双键的加成反应,亲电加成反应历程;氧化、还原反应.
3、马尔可夫尼可夫(Markovnikov)规则.
4、炔烃中碳碳三键的加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端炔的取代反应.
共轭二烯烃的1,2-加成反应和1,4-加成反应、双烯合成反应.

5、环烷烃的取代反应.
环烷烃的小环加成开环反应.
6、芳烃的亲电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氧化反应、侧链氧化.
7、定位效应的应用.
8、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消除反应及扎依切夫(Saytzeff)规则.
9、格氏(Grignard)试剂的制备.
10、卤代烯烃与卤代芳烃中卤素的活泼性.
SN1与SN2、E1与E2反应历程.
11、醇的酸性.
12、醇羟基的取代反应.
13、醇的脱水反应.
醇的氧化反应.
14、酚的酸性,与三氯化铁的呈色反应.
芳环上的取代反应.
15、酚的氧化反应16、醚键的断裂,17、佯盐的形成,过氧化物的生成.
18、醛酮羰基的亲核加成反应及亲核加成历程.
19、烃基上α-H的卤代反应(包括卤仿反应),20、羟醛缩合反应,氧化与还原反应.
α,β-不饱和羰基的1,4-加成反应.
21、羧酸及取代酸的酸性.
22、α-H的卤代,还原反应.
23、羟基酸的脱水反应.
24、羧酸衍生物的水解、醇解和氨解,羧酸衍生物的还原反应.
25、酯缩合反应.
26、酰胺特性,酸碱性.
27、霍夫曼(Hofmann)降解反应.
28、胺的碱性,成盐反应,酰基化及磺酰化反应.
29、与亚硝酸的反应.
30、单糖的互变异构化反应,氧化反应,成苷反应,成脎反应与显色反应.
31、还原性二糖及非还原性二糖的结构特征与特性.
32、α-氨基酸的两性离子和等电点,与水合茚三酮的显色反应.
(三)各类基本有机化合物的合成1、分子骨架的构建,各类有机官能团的相互转换,基团的保护.
2、典型试剂(格氏试剂、羰基试剂)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三、试题类型由化合物的系统命名,写出化合物的结构式,判断题,选择题,写出反应主要产物或反应条件,用化学方法鉴别化合物,解释实验事实,有机合成,推测结构等题目组成.

四、主要参考书高等学校教材《有机化学》(第五版),汪小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

《生物化学》课程考试大纲一、考试大纲的性质生物化学是药学类专业的必修的基础课程,也是报考药学类专业"专升本"考试科目之一,为了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二、考试内容(一)、蛋白质化学:1.
蛋白质的分类、元素组成及特奌;2氨基酸的结构与分类;3肽鍵;一级结构和高级结构;4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二)、核酸的化学1分类、组成;2DNA一级结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3tRNA的高级结构;4理化性质.
(三)、酶:1酶的化学本质、组成、活性中心、同工酶和变构酶;2作用机理;3.
影响因素;4分类和命名.
(四)、糖的代谢:1糖酵解、TCA、关鍵酶及调节、ATP的生成;2糖原合成与分解、限速酶;3糖异生途径及其调节.
(五)、脂类代谢:脂肪酸β氧化、酮体;脂肪酸合成的部位、原料及基本途径.
(六)、生物氧化:氧化磷酸化、ATP的生成方式、ATP的贮存和利用.
(七)、氨基酸代谢1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2α-酮酸代谢,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3.
一碳单位.
(八)、核苷酸代谢:核苷酸从头合成及补救合成的原料、调节、基本途径.
(九)、DNA的生物合成1.
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2.
半保留复制;3.
逆转录及逆转录酶.
(十)、RNA的生物合成:转录的原料、模板、酶、基本过程及转录后加工.
(十一)、蛋白质合成1合成原料,三类RNA在合成中的作用,遗传密码;2蛋白质合成及翻译后加工.
三、试题类型考试试卷由名词解释、填空题、判断题、单选题、多选题、简答题、计算题等题型组成组成.

四、主要参考书高等学校教材《生物化学》(第四版),朱圣庚、徐长法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

生命科学与资源环境学院《动物生理学》课程考试大纲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杨秀平、肖向红、李大鹏主编,《动物生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动物生理学》是研究动物机体基本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它以动物的器官、系统为中心向细胞、分子水平及整体、环境水平延伸,并向相关学科渗透,是生命科学中的核心基础理论课程之一,是动物医学、动物科学、生物科学及生物技术等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动物生理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动物在适应环境变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包括行为、各器官系统、细胞及其组成物质分子在内的活动变化与机制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了解《动物生理学》的理论在动物医学、动物生产、动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等实践活动中的作用;了解《动物生理学》和其它相关学科间的相互关系及该学科发展的前沿热点问题,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今后从事《动物生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打下宽厚的基础理论.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要学好《动物生理学》,学生必须先学习并具备动物学、动物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细胞生物学、动物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基础知识.
而《动物生理学》同时又为生命科学各专业相关后续课程如动物病理学、药理学、动物遗传学、育种学、繁殖学、动物生产学、动物营养学等提供基础理论.
因此,在《动物生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做到:1、以现代《生理学》发展的观点审视和重新组织《动物生理学》教学内容,使其教学内容中的概念、名词解释及专业术语、语言的应用都应符合现代《动物生理学》迅速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在讲解《生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生理学》向其它学科的延伸和它们与生产实践的密切关系,通过多种方式与途径扩展教学内容,能及时反映当代《生理学》的新成就,保持课程的新颖性和超前性,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学习的兴趣.

2、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示、表现生命活动机制,使微观现象直观化、复杂过程系统化、简单化,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还应不断注重传授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式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3、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既重视课堂教学,也要重视课后复习和阶段性、期末的总复习.
特别是总复习是促进学生建立机体机能整体性观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概括和推理能力的必经阶段,应做好辅导工作.
适当组织一些讨论、答疑或课程论文.
并随时注意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三、学时分配章节课程内容学时绪论2第1章细胞基本功能12第2章血液4第3章血液循环4第4章呼吸4第5章消化与吸收6第6章能量代谢及体温2第7章排泄与渗透压调节4第8章神经系统4第9章内分泌4第10章生殖与泌乳2合计48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动物生理学是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它与生命科学各专业许多后续课程紧密相关,为这些课程提供理论基础.
所以,教学中要注意与这些课程的相互联接,注意在有重复内容上不同的侧重点,做到交叉不重复,各有侧重但又不脱节.
同时动物生理学又是一门实验科学,所以要尽量通过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对动物有关生命活动的规律及机制有深刻的理解.
讲授时要形象生动,理论联系实际,避免呆板的灌输式教学,可以采取提问、课堂讨论、写课程论文等形式来学习本课程.
鼓励学生设计实验、创新思维,提高综合素质.

五、教学内容绪论1.
基本内容:0.
1动物生理学研究对象与任务0.
1.
1动物生理学研究对象和任务0.
1.
2动物生理学的三个研究水平0.
1.
3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自学)0.
1.
4学习动物生理学的目的和方法(自学)0.
2生理功能的调节及其调控0.
2.
1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0.
2.
1.
1神经调节0.
2.
1.
2体液调节0.
2.
1.
3自身调节0.
2.
2动物生理功能的控制系统0.
2.
2.
1非自动控制系统0.
2.
2.
2反馈控制系统0.
2.
2.
3前馈系统2.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0.
1.
1掌握1、动物生理学的三个研究水平2、动物生理机能的调节方式及其特点3、反馈调节系统的调节机制与生理意义0.
1.
2熟悉1、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2、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3、学习动物生理学的目的与学习方法4、机体机能自动调节的基本原理0.
1.
3了解1、非自动控制系统及其生理意义2、前馈控制系统及其生理意义3.
重点难点:动物生理机能的调节方式;反馈调节系统的调节机制.
第一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
基本内容:1.
1细胞物质转运功能1.
1.
1细胞膜的结构1.
1.
2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1.
1.
2.
1被动转运1.
1.
2.
2主动转运1.
1.
2.
3出胞与入胞式转运1.
2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1.
2.
1由离子通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1.
2.
2由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1.
2.
3酶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1.
3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1.
3.
1细胞的兴奋性和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1.
3.
2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1.
3.
2.
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1.
3.
2.
2生物电现象产生的机制1.
3.
3动作电位的引起和它在同一个细胞上的传导1.
3.
3.
1阈电位及动作电位的引起1.
3.
3.
2局部兴奋与局部电位1.
3.
3.
3兴奋在同一个细胞上的传导1.
4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1.
4.
1经典的突触传递1.
4.
1.
1突触结构1.
4.
1.
2经典的突触传递过程1.
4.
2接头传递1.
4.
2.
1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的传递1.
4.
2.
2神经——平滑肌和神经——心肌接头传递1.
4.
3电突触1.
5肌肉的收缩1.
5.
1与收缩功能有关的骨骼肌细胞超微结构1.
5.
1.
1肌原纤维1.
5.
1.
2肌管系统1.
5.
2骨骼肌的收缩原理和兴奋收缩耦联1.
5.
2.
1肌丝滑行理论1.
5.
2.
2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1.
5.
3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1.
5.
3.
1单收缩(自学)1.
5.
3.
2单根肌纤维收缩的总和(自学)1.
5.
3.
3影响肌肉收缩的因素1.
5.
4.
平滑肌的收缩1.
5.
4.
1平滑肌的收缩1.
5.
4.
2平滑肌的兴奋——收缩耦联2.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1.
1.
1掌握1、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中的被动转运、主动转运机能及作用机制2、由离子通道、G蛋白偶联受体、受体酪氨酸激酶介导的细胞跨膜信号转导过程3、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机制4、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过程及兴奋性的周期变化5、骨骼肌的收缩,滑行理论,兴奋——收缩偶联的机制1.
1.
2熟悉1、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特征2、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1.
1.
3了解1、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2、骨骼肌的超微结构3、平滑肌的结构和特性3.
重点难点: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骨骼肌的收缩原理和兴奋收缩耦联.

第二章:血液1.
基本内容:2.
1血液2.
1.
1体液、细胞外液、内环境和内环境稳态2.
1.
2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2.
1.
2.
1血浆渗透压2.
1.
2.
2血浆的酸碱平衡2.
1.
3血液的机能(自学)2.
2血细胞生理2.
2.
1红细胞生理2.
2.
2白细胞生理(自学)2.
2.
3血小板生理(自学)2.
3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2.
3.
1血液凝固2.
3.
2纤维蛋白溶解2.
4血型2.
4.
1红细胞凝集与血型2.
4.
2输血原则2.
4.
3动物的血型及其应用2.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2.
1.
1掌握1、内环境及内环境稳态的基本概念2、血液的理化特性及重要生理意义3、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及其主要机能和生成的调节4、生理性止血过程及血液凝固的机制5、血型及输血原则,ABO血型系统及交叉配血的试验2.
1.
2熟悉1、体液和血液的组成及血量的概念2、血浆蛋白、白细胞的生理机能及血小板的生理特性3、抗凝系统、纤维蛋白的溶解与抗纤、溶过程4、Rh血型系统2.
1.
3了解1、不同动物红细胞形态及生成所必需的原料和因素2、动物的血型及应用意义3.
重点难点:内环境和内环境稳态;红细胞生理;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第三章:血液循环1.
基本内容:3.
1心脏的原血功能3.
1.
1心脏泵血功能的周期性活动3.
1.
2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3.
1.
3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3.
1.
4心脏泵血功能的储备3.
2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3.
2.
1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3.
2.
2心肌的生理特性3.
3血管生理3.
3.
1血管的种类与功能(自学)3.
3.
2血流动力学——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3.
3.
3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3.
3.
4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3.
3.
5微循环3.
3.
6组织液与淋巴液的生成3.
4心血管活动的调节3.
4.
1神经调节3.
4.
2体液调节3.
4.
3局部血流调节3.
4.
4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3.
5器官循环3.
5.
1冠脉循环3.
5.
2肺循环3.
5.
3脑循环2.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3.
1.
1掌握1、心动周期、心泵血机能及机制,心泵血机能(心输出量)的调节及影响因素2、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及其形成机制,心肌的生理特性及其影响因素3、动脉血压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4、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交感缩血管神经的作用5、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3.
1.
2熟悉1、心泵血机能的评价2、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及影响因素3、各类血管的机能特点及血流动力学,组织液的生成及影响因素4、微循环的结构与生理机能5、延髓心血管中枢及其紧张性活动6、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3.
1.
3了解1、血液循环的进化和循环方式2、心泵血机能贮备,心音、正常心电图波形3.
重点难点: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肌的生理特性;微循环;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
第四章:呼吸1.
基本内容:4.
1呼吸器官的通气活动4.
1.
1哺乳类肺通气4.
1.
2禽类的肺与气囊通气活动(自学)4.
1.
3两栖及爬行类的肺通气活动(自学)4.
2气体交换4.
2.
1气体交换原理4.
2.
2气体交换的运输4.
3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4.
3.
1氧及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存在形式4.
3.
2氧的运输4.
3.
3二氧化碳的运输4.
4呼吸运动的调节4.
4.
1神经调节4.
4.
2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4.
5呼吸运动的适应4.
5.
1潜水动物的适应4.
5.
2高山适应2.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4.
1.
1掌握1、呼吸的全过程及呼吸器官的机能2、肺通气的原理3、肺换气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4、肺容量与肺通气量5、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氧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6、肺牵张反射和化学感受性呼吸调节4.
1.
2熟悉1、呼吸道的机能2、禽类肺与气囊通气活动,两栖类和爬行类的肺通气活动3、CO2解离曲线及何尔登效应4、呼吸中枢的概念,呼吸基本节律的形成机制4.
1.
3了解1、呼吸的概念2、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防御性反射3、潜水动物和高山动物的适应性反应3.
重点难点: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呼吸运动的调节.
第五章:消化与吸收1.
基本内容:5.
1概述5.
1.
1消化方式5.
1.
2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5.
1.
3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5.
1.
4消化道的神经支配5.
1.
5胃肠激素5.
2摄食5.
2.
1摄食的方式5.
2.
2动物采食的调控5.
3口腔内消化(自学)5.
3.
1唾液的分泌5.
3.
2咀嚼5.
3.
3吞咽5.
3.
4嗉囊内的消化5.
4胃内消化5.
4.
1胃液的分泌5.
4.
2瘤胃内的微生物消化5.
4.
3胃的运动5.
5小肠内的消化5.
5.
1胰液的分泌5.
5.
2胆汁的分泌(自学)5.
5.
3小肠液的分泌(自学)5.
5.
4小肠的运动5.
6大肠内的消化5.
6.
1大肠液的分泌(自学)5.
6.
2大肠内的微生物消化5.
6.
3大肠的运动与排粪5.
7吸收5.
7.
1概述5.
7.
2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5.
8消化机能的整体性(自学)5.
8.
1消化器官机能的整体性5.
8.
2消化机能与机体其他机能的相关性2.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5.
1.
1掌握1、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2、胃液、胰液的成分、作用以及分泌的调节3、胃排空及其控制4、瘤胃内的消化代谢过程5、瘤胃内气体的产生与排出5.
1.
2熟悉1、胃肠激素的作用2、胃肠各运动形式的概念及生理意义3、唾液的性质、成分、作用,唾液分泌的调节及咀嚼和吞咽4、胆汁的成分和作用,分泌的调节5、瘤胃的运动及其调节6、瘤胃内微生物生存的条件7、糖、脂质和蛋白质消化产物的吸收过程5.
1.
3了解1、消化的方式,消化管平滑肌的一般特性,消化管的分泌机能2、瘤胃内的微生物种类及其特性3、瘤胃内微生物的共生3.
重点难点:胃液的分泌;瘤胃内的微生物消化;胰液的分泌;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第六章:能量代谢及体温1.
基本内容:6.
1机体能量的来源及消耗(自学)6.
1.
1能量的来源与消耗6.
1.
2能量代谢的测定6.
1.
3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6.
1.
4基础代谢和静止能量代谢6.
1.
5生产代谢6.
2动物的体温及其调节6.
2.
1动物的体温(自学)6.
2.
2动物的产热和散热过程6.
2.
3体温调节6.
2.
4动物的休眠(自学)2.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6.
1.
1掌握1、能量的来源与消耗2、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3、动物体温及其调节机制4、动物的产热与散热过程6.
1.
2熟悉1、基础代谢及其影响因素2、静止能量代谢、生产代谢及其影响因素3、调定点学说6.
1.
3了解1、能量测定的方法与原理2、恒温动物对环境温度的适应性3、动物休眠时的生理活动及生理意义3.
重点难点: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动物体温及其调节机制;动物的产热与散热过程.
第七章:排泄与渗透压调节1.
基本内容:7.
1尿的生成7.
1.
1肾的功能解剖特征7.
1.
2尿的生成7.
2尿生成的调节7.
2.
1影响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因素7.
2.
2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及分泌作用的因素7.
3尿的排放7.
4动物机体的水盐平衡和渗透压调节7.
4.
1脊椎动物的其他渗透调节器官7.
4.
2尿液的浓缩与稀释7.
4.
3鱼类渗透压调节(自学)7.
5动物体的酸碱平衡7.
5.
1体液的缓冲作用7.
5.
2呼吸器官在酸碱平衡调节中的作用7.
5.
3肾脏在酸碱平衡调节中的作用7.
5.
4鱼类的酸碱平衡(自学)7.
6脊椎动物含氮废物的排泄2.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7.
1.
1掌握1、尿生成的基本过程和与尿生成有关的肾结构特征及生理意义2、影响尿生成的因素及尿生成的调节3、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分泌中各种物质转运过程的相互关系7.
1.
2熟悉尿液的浓缩与稀释的机制及其与动物机体内水盐平衡的关系7.
1.
3了解动物的排泄途径、除肾以外的其他排泄器官和尿的排空过程3.
重点难点:尿生成的调节;动物机体的水盐平衡和渗透压调节.
第八章:神经系统1.
基本内容:8.
1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8.
1.
1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8.
1.
2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及其生理意义8.
1.
3神经递质8.
1.
4神经递质的受体8.
2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8.
2.
1反射及反射弧8.
2.
2反射中枢内兴奋的传递8.
2.
3中枢抑制8.
2.
4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8.
3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8.
3.
1感受器的定义和分类(自学)8.
3.
2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8.
3.
3眼的视觉功能(自学)8.
3.
4耳的听觉功能(自学)8.
4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8.
4.
1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8.
4.
2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8.
4.
3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8.
4.
4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8.
4.
5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8.
5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8.
5.
1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特征8.
5.
2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8.
5.
3自主神经的中枢调节8.
6脑的高级神经活动8.
6.
1条件反射8.
6.
2动力定型(自学)8.
6.
3神经活动的类型(自学)8.
6.
4觉醒与睡眠(自学)2.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8.
1.
1掌握1、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2、中枢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3、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8.
1.
2熟悉1、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及感觉器官的机能2、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机能3、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8.
1.
3了解脑的高级神经活动3.
重点难点: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条件反射.

第九章:内分泌1.
基本内容:9.
1概述9.
1.
1脊椎动物的内分泌系统9.
1.
2激素9.
1.
3抗激素9.
1.
4内分泌学研究发展简史9.
2下丘脑9.
2.
1下丘脑与垂体的关系9.
2.
2下丘脑激素的种类及生理作用9.
2.
3调节下丘脑肽能神经元的递质9.
3垂体9.
3.
1神经垂体9.
3.
2腺垂体9.
4甲状腺9.
4.
1甲状腺激素的合成9.
4.
2甲状腺激素的贮存、分泌、转运和代谢9.
4.
3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9.
4.
4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9.
5甲状旁腺与调节钙、磷的激素9.
5.
1甲状旁腺和甲状旁腺激素9.
5.
2甲状腺C细胞和降钙素9.
5.
3甲状旁腺素、降钙素和1,25-二羟维生素D3分泌的调节9.
6肾上腺9.
6.
1肾上腺皮质激素9.
6.
2肾上腺髓质激素9.
7胰岛9.
7.
1胰岛分泌的激素9.
7.
2胰岛激素分泌的调节9.
8其他内分泌腺及激素9.
8.
1松果体9.
8.
2胸腺9.
8.
3前列腺素9.
8.
4尾下垂体9.
8.
5胃肠道激素9.
8.
6瘦素9.
9信息素(外激素)(自学)9.
9.
1昆虫的外激素9.
9.
2甲壳动物的外激素9.
9.
3鱼类的外激素9.
9.
4哺乳类的外激素2.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9.
1.
1掌握1、内分泌系统及其重要生理机能2、激素的一般特征3、含氮类激素、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4、下丘脑与脑垂体的内分泌机能及其作用5、重要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9.
1.
2熟悉1、动物体的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激素的英文缩写2、激素传递化学信息的方式3、激素分泌的主要调控途径9.
1.
3了解1、其他内分泌腺的激素和重要作用2、外激素的概念3.
重点难点:含氮类激素和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下丘脑与脑垂体的内分泌机能及其作用;甲状腺素、肾上腺激素、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第十章:生殖与泌乳1.
基本内容:10.
1性腺的功能10.
1.
1睾丸10.
1.
2卵巢10.
2哺乳动物的生殖活动10.
2.
1生殖周期10.
2.
2排卵和排卵后黄体10.
2.
3受精与授精10.
2.
4妊娠与分娩10.
3鱼类的生殖活动(自学)10.
3.
1鱼类的促性腺激素及其分泌调节10.
3.
2卵的生长和最终成熟10.
3.
3排卵与产卵10.
3.
4人工诱导排卵10.
3.
5鱼类的生殖周期10.
4泌乳10.
4.
1乳腺的发育及其调节10.
4.
2乳的分泌(自学)10.
4.
3乳的排出2.
教学基本要求:作为动物医学、动物科学等专业,因后期课程有家畜繁殖学、育种学或产科学与本章的内容重复,因此以讲解有关的基本概念为主.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10.
1.
1掌握1、雄性动物睾丸的内分泌机能及睾丸机能的调节2、雌性动物卵巢的内分泌机能10.
1.
2熟悉雌性动物卵巢周期性活动的调节10.
1.
3了解1、睾丸的生精作用和卵巢的生卵作用2、妊娠与分娩的基本过程,妊娠的维持与激素的调节3.
重点难点:睾丸的内分泌机能及睾丸机能的调节;卵巢的内分泌机能;生殖周期;乳腺的发育及其调节.

《兽医微生物学》课程考试大纲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陆承平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年第五版ISBN978-7-109-17286-9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兽医微生物学是动物医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与病理学、传染病学等课程有广泛的联系,与动物医学临床密切相关.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掌握兽医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为诊断、防治动物的疾病和人畜共患病,保障人类的食品安全与卫生、保障畜牧业生产,保障动物的健康及生态环境免于破坏服务.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是学习动物传染病学与动物性食品卫生学等课程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研究微生物与动物疫病的关系,介绍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和动物医学临床中的主要病原微生物.
要求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及一些主要的常见的病原微生物的微生物学特征.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1、基本内容:第一节微生物与微生物学第二节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微生物与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特点和类群,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3、教学重点难点:微生物的基本特点和类群4、教学建议:有兴趣的同学可多了解现代微生物学的发展.
第二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基本内容:第一节细菌的形态第二节细菌的基本结构第三节细菌的特殊结构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细菌的基本形态和基本结构、特殊结构的成份及功能,掌握细菌衰老型、细菌的多形性、菌落、菌苔、纯培养、荚膜、芽胞等基本概念.
了解细菌的细胞质内容物、L型细菌和细菌革兰氏染色机制.

3、教学重点难点:细菌的基本形态和基本结构、特殊结构的成份及功能.

4、教学建议:通过实验让学生对微生物有感性认识.
第三章细菌的生长繁殖和生态1、基本内容:第一节细菌的营养与代谢第二节细菌的生长繁殖第三节细菌的生化试验第四节微生物生态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细菌的营养要求、生长繁殖所需条件和繁殖方式及细菌的生长曲线,熟悉常见培养基、细菌的营养类型,了解细菌生化试验的原理和常见类型.

3、教学重点难点:细菌的营养要求、生长繁殖所需条件和繁殖方式及细菌的生长曲线4、教学建议:通过细菌的培养实验加深知识的理解.
第四章消毒、灭菌与兽医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1、基本内容:第一节物理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第二节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第三节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第四节兽医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消毒、灭菌、防腐、无菌等基本概念,掌握常见物理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和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了解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3、教学重点难点:常见物理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和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4、教学建议:联系实际进一步理解外界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第五章微生物的感染与致病机理1、基本内容:第一节微生物细菌的致病性和毒力第二节细菌的毒力因子及分泌系统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分泌系统、细菌毒力的增强与减弱,掌握致病性、毒力、侵袭力、外毒素、内毒素等概念,熟悉细菌致病性的确定、构成毒力的因素、内外毒素的特性.

3、教学重点难点:细菌致病性的确定、构成毒力的因素、内外毒素的特性.

4、教学建议:联系生产实践进一步掌握细菌致病性的确定、构成毒力的因素、内外毒素的特性.

第六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1、基本内容:第一节微生物的遗传第二节微生物的变异第三节菌种的退化、复壮和保藏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微生物的遗传主变异的机理和类型,掌握菌种的退化、复壮和保藏.

3、教学重点难点:菌种的退化、复壮和保藏.
4、教学建议:在了解微生物的遗传主变异的机理上认识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第七章细菌的分类与命名1、基本内容:第一节细菌的分类第二节细菌的命名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细菌分类的常用单位、细菌命名的方法,了解细菌分类的体系和方法,熟悉细菌的鉴定程序.

3、教学重点难点:细菌分类的常用单位、细菌命名的方法.
4、教学建议:结合常见的微生物掌握细菌分类的常用单位、细菌命名的方法.

第八章细菌学各论1、基本内容:第一节革兰氏阳性球菌第二节肠杆菌科第三节弧菌科第四节巴氏杆菌及相关属第五节革兰氏阴性需氧杆菌第六节革兰氏阳性无芽孢杆菌第七节革兰氏阳性产芽孢杆菌第八节分支杆菌属及相似属第九节螺旋体第十节霉形体第十一节立克次体及衣原体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常见病原微生物的主要微生物学特性,熟悉其微生物学诊断,了解其致病性和免疫防治.

3、教学重点难点:常见病原微生物的主要微生物学特性.
4、教学建议:联系临床掌握常见病原微生物的主要微生物学特性.
第九章真菌学1、基本内容:第一节真菌概述第二节病原真菌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真菌的生物学特性、真菌的致病性、真菌病的诊断与防治,了解真菌的分类,熟悉常见的病原真菌.

3、教学重点难点:真菌的生物学特性、真菌的致病性.
4、教学建议:结合临床了解常见的病原真菌.
第十章病毒学1、基本内容:第一节病毒学总论第二节病毒学各论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病毒的基本特征、病毒的结构和组成、病毒的复制,掌握细胞病变、细胞凋亡、空斑形成、包涵体等概念;熟悉常见病毒的主要微生物学特性,了解病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和病毒的致病机理.

3、教学重点难点:病毒的基本特征、病毒的结构和组成、病毒的复制,常见病毒的主要微生物学特性.

4、教学建议:结合兽医临床掌握常见病毒的主要微生物学特性.
《动物繁殖学》课程考试大纲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
朱世恩主编,《家畜繁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年2.
周虚主编,《动物繁殖学》,科学出版社,2018年3.
杨利国主编,《动物繁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4.
张忠诚主编,《动物繁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动物繁殖学》是动物科学的专业基础课,是动物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本门课程为必修课.
《动物繁殖学》是研究动物(哺乳类动物和鸟类)繁殖规律和动物繁殖技术的一门学科,家畜繁殖技术是动物生产的核心技术之一,本门课程的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系统掌握动物繁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创造性解决动物的生殖过程中面临的不育和不孕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人工控制技术创造性地提高动物的繁殖效率,以提高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动物繁殖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在动物生产和生物工程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的目的要求是使学生能够掌握和运用家畜的生殖生理普遍规律去指导家畜的繁殖实践;使学生掌握现代繁殖技术及其基本的操作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为提高畜群繁殖力和改进畜群品质而工作的能力.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动物繁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技术,深刻理解和领会动物繁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在动物科学和生物工程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动物生殖生理和动物生殖调控的基本技术,如精液采集及精液冷冻保存技术,人工授精技术,同期发情技术,超数排卵技术,胚胎移植技术,熟悉动物克隆,胚胎工厂化生产以及转基因动物技术的基本程序,了解动物繁殖技术新进展及其在动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中的应用前景.

三、学时分配章节课程内容学时绪论2第一章家畜的生殖器官2第二章生殖激素12第三章雄性动物生殖生理6第四章雌性动物生殖生理6第五章受精与早期胚胎发育6第六章妊娠与分娩6第七章人工授精6第八章家畜的繁殖力2合计48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要求,教师要认真备课,不断更新和修改教案.
学生上课认真听讲,并做笔记,课下要及时复习.

五、教学内容绪论1.
基本内容家畜繁殖学课程的性质,家畜繁殖学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2.
教学基本要求熟练掌握家畜繁殖学的概念、主要内容、与育种工作的密切关系,以及繁殖学的发展方向.

3.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动物繁殖学在动物科学和生物工程中的应用,难点是动物繁殖学与其他学科的广泛联系.

4.
教学建议讲授与多媒体演示、实验相结合.
第一章:家畜的生殖器官1.
基本内容第一节公畜的生殖器官一、睾丸和阴囊二、附睾三、输精管四、副性腺五、尿生殖道六、阴茎七、包皮第二节母畜的生殖器官一、卵巢二、输卵管三、子宫四、阴道五、外生殖器六、生殖器官的系膜和血管2.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公母畜生殖器官解剖和组织构造,形态大小及机能.
公畜睾丸和母畜卵巢的组织构造.

3.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雌性动物生殖器官的起源,发生与发育,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形态,位置,组织结构与功能,雄性动物生殖器官的基本组成,雌性动物生殖器官的基本组成,睾丸,附睾,输精管,阴囊,副性腺以及阴茎,尿生殖道,包皮的位置,组织结构及功能,难点是雄性动物生殖器官的起源,发生与发育,雌性动物生殖器官的起源,发生与发育.

4.
教学建议讲授与多媒体演示、实验相结合.
第二章:生殖激素1.
基本内容第一节概述一、内分泌与动物繁殖二、调节繁殖机能的器官和组织三、生殖激素的种类第二节神经激素一、下丘脑激素二、催产素三、松果腺激素第三节促性腺激素一、垂体促性腺激素二、促乳素三、胎盘促性腺激素第四节性腺激素一、性腺类固醇激素二、性腺肽类激素第五节前列腺素和外激素一、前列腺素二、外激素2.
教学基本要求明确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对生殖机能调节的概念.
明确自上而下的调节控制和自下而上的反馈作用,掌握主要生殖激素的互相关系.

3.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了解激素的种类、功能、产生的器官.
难点为理解激素的作用机理,特别掌握各种激素的临床应用.

4.
教学建议讲授与多媒体演示、实验相结合.
第三章:雄性动物生殖生理1.
基本内容第一节雄性动物生殖机能的发育和性行为一、睾丸下降二、初情期前雄性生殖机能的发育三、初情期、性成熟和适配年龄四、性行为第二节精子的发生和精子的形态一、精子的发生二、精子在附睾内的转运、成熟和贮存三、血液-睾丸屏障四、精子的形态和结构第三节精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一、精液的合成和排出二、精液的主要化学成分三、精液的生理作用四、射精各阶段精液组成的变化五、精液的生物物理学特性第四节精子的代谢和运动一、精子的代谢二、精子的运动三、环境条件对精子的影响四、精子的凝集2.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公畜性成熟的生理特性和影响因素、了解公畜性行为链,如何利用这些知识提高公畜的利用效果.
了解精子发生过程和特点,精子产生的速度,正确掌握采精频率.
了解附睾的功能,认识精子的显微和显微结构.

3.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雄性生殖生理、影响因素、精子的产生机理和形态结构、精液的组成及化学成份、呼吸代谢、运动.
难点为理解精子代谢特点,射精的机理,影响精子的环境因素.

4.
教学建议讲授与多媒体演示、实验相结合.
第四章:雌性动物生殖生理1.
基本内容第一节雌性动物生殖机能的发育和成熟一、生殖器官的演进二、性发育与性成熟第二节卵子的发生与卵泡发育一、卵子发生二、卵泡发育与排卵三、黄体的形成与退化第三节发情和发情周期及其影响因素一、发情周期的概念和类型二、发情周期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主要生理特征三、影响发情周期的因素第四节发情周期中机体生理变化和激素调节一、卵巢上的卵泡和黄体的运动二、生殖道变化三、行为变化四、发情周期中生殖激素的变化五、母畜发情周期的调节机理第五节乏情与异常发情一、季节性乏情二、生理性乏情三、产后发情四、异常发情第六节家畜发情周期特点与发情鉴定一、几种家畜发情周期特点二、发情的鉴定方法三、家畜的发情鉴定第七节发情控制一、诱导发情二、同期发情三、排卵控制2.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母畜的初情期、性成熟的生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了解卵子发生的特点及其同卵泡发育的关系,掌握生长全过程中各级卵泡的形态和生理特征.
明确发情和发情周期的有关概念.
掌握发情周期中机体的生理和形态变化,尤其是发情期的主要特征.

3.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了解雌性动物的性活动变化、发情周期的划分,卵泡发育的全过程,卵的成熟、卵子的发生与形态,正常发情与乏情.
难点为卵子的结构与卵泡的结构和成熟,正常发情时间、乏情的机理及病理诊治、发情控制的方法原理.

4.
教学建议讲授与多媒体演示、实验相结合.
第五章:受精与早期胚胎发育1.
基本内容第一节受精一、配子的运行二、配子在受精前的准备三、受精第二节胚胎的早期发育、胚泡迁移和附植一、胚胎的早期发育二、妊娠的识别三、胚泡的附植第三节胎膜、胎盘、胎儿循环和营养学特点一、胎膜和胎水二、胎盘三、胚胎发育各阶段的营养学特点2.
教学基本要求要求了解配子的运动以及配子在受精前的准备.
重点掌握精子受精的具体过程和相关反应.

3.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了解受精地点,理解受精过程、受精位置、影响因素.
难点为受精前精子的获能,单精子受精的原理,胚胎的发育,胎膜的种类等.

4.
教学建议讲授与多媒体演示、实验相结合.
第六章:妊娠和分娩第一节妊娠的维持和妊娠母畜的变化一、妊娠的维持二、妊娠母畜的主要生理变化三、妊娠期第二节妊娠判断一、妊娠诊断的意义二、妊娠诊断的方法第三节分娩预兆和分娩发动一、分娩的机理二、分娩的预兆及种间特点第四节分娩和助产一、分娩过程二、助产第五节产后恢复和仔畜的护理一、产后期二、产后母畜的护理三、对新生仔畜的护理第六节分娩控制一、概述二、各种家畜的分娩控制第七节泌乳一、乳腺的基本结构二、乳房的种间差异三、乳腺的发育四、泌乳的发动和维持五、排乳2.
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妊娠的一般生理特征,胚胎发育和生长的基本规律.
重点掌握妊娠的识别、建立和维持的调节机理及其种间特点.
为妊娠诊断奠定理论基础.
妊娠诊断一节可适当介绍某些新技术的原理,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实习仍以直肠检查、阴道检查、外部观察等掌握方法为主要内容.
掌握分娩发动的调节机理,产力的来源,胎儿同产道的关系,助产的原则.
分娩预兆、分娩过程的观察和助产方法等内容尽可能在实践中解决.
对难产只作一般介绍.

3.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了解妊娠维持的原理,分娩的机理,仔畜的护理.
难点为妊娠的维持原理,分娩的发生机理等.
乳汁的分泌及增加产奶的方法.

4.
教学建议讲授与多媒体演示、实验相结合.
第七章:人工授精1.
基本内容第一节概述一、人工授精的概念及在家畜生产中的意义二、人工授精的发展概况三、人工授精的基本技术环节第二节采精一、采精前的准备二、采精方法三、采精频率第三节精液品质检查一、外观评定二、实验室检查三、其他检查第四节精液的稀释一、精液稀释的主要成分二、稀释液的种类和配制三、精液稀释方法和稀释倍数第五节精液的保存一、液态精液保存二、精液的冷冻保存第六节输精一、输精前的准备二、输精要求三、输精方法四、影响受胎率的因素2.
教学基本要求本章的特点是技术性、实践性强,主要应通过实践教学掌握家畜人工授精的各个技术环节.
理论教学可侧重阐述技术的理论基础和技术评价,尤其是精液稀释保存方面的理论基础,如稀释液的常用成分及其功用、精液常温保存中酸抑制原理、低温保存中防冷冻休克问题,冷冻保存中冰晶化和胞液浓缩的伤害及其防护,冷冻保护剂和降温升温速率的影响等等.
适当介绍人工授精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实践意义.

3.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理解人工受精的作用,了解采精的操作程序和注意事项,稀释的原理和方法.
难点为掌握精液的评定的指标和方法,稀释液的要求,各种保存精液的方法的原理,稀释的方法,输液的操作.

4.
教学建议讲授与多媒体演示、实验相结合.
第八章:家畜的繁殖力1.
基本内容第一节繁殖力一、繁殖力的概念二、家畜的正常繁殖力三、评定繁殖力的指标与方法第二节繁殖障碍一、引起繁殖障碍的原因二、雄性动物繁殖障碍三、雌性动物繁殖障碍第三节提高畜群繁殖力的措施一、在育种中重视和加强繁殖性能的提高二、加强饲养管理三、加强繁殖管理四、推广应用繁殖新技术五、控制繁殖疾病2.
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评定繁殖力的方法,了解畜群的正常繁殖力,能够运用饲养管理、生殖生理、繁殖技术、产科病防治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去努力提高畜群的繁殖力.

3.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掌握家畜繁殖力的评定指标和计算方法.
难点为繁殖障碍.
4.
教学建议讲授与多媒体演示、实验相结合.
《动物营养学》课程考试大纲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周安国、陈代文主编《动物营养学》中国农业出版社第三版杨凤主编《动物营养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畜牧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讲述动物营养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动物生存和生产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各种营养物质的生理或生物学动能.

2、研究各种动物的适宜营养并确定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量.
3、了解营养传给与动物体内代谢速度,代谢特点、动态平衡、动物生产特性和效率之间的关系.

4、揭示各类动物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利用率,评定饲料的营养价值,阐明影响营养物质利用效率的因素.

三、学时分配章节课程内容学时1动物与饲料的化学组成22动物对饲料的消化23水的营养24蛋白质的营养35碳水化合物的营养36脂肪的营养27能值28矿物质营养29维生素营养310饲料添加剂311各类营养物质的相互关系312营养需要及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研究方法313营养需要与饲料标准314动物的采食量315营养与环境216维生素的营养需要217生长肥育的营养需要218繁殖的营养需要219泌乳的营养需要220产蛋的营养需要2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在讲授动物营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时,按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和适用性的原则,力求内容全面、系统和由浅内深.
为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中,突出某些章节内容的规律性和特殊性.

五、教学内容第一章:动物与饲料的化学组成1、基本内容:(1)动物与饲料(2)动植物体的化学组成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动物与饲料之间相互关系,差别与内在联系.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阐述动物与植物的相互关系、动植物体的化学组成,动物饲料中主要营养物质,难点是动物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分类方法.

4、教学建议:理论教学与营养物质的测定相互结合.
第二章:动物对饲料的消化1、基本内容:(1)饲料的可消化性(2)动物的消化力与饲料的可消化性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动物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有利于合理对动物传给饲料,科学认识动物营养过程,提高饮料利用效率.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动物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不同消化方式,各种动物消化饲料的特点;难点是消化试验.

4、教学建议:进行消化试验实习第三章:水的营养1、基本内容:(1)水的性状和作用;(2)动物体内水的平衡及调节;(3)各种动物的需水量及饮水品质.
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水的性状特点、生理作用、代谢平衡、水的需要和卫生.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水的生理作用、水的卫生及动物缺水的危害;难点是水的代谢平衡.

4、教学建议:选择某种动物每日需水量的测定.
第四章:蛋白质营养1、基本内容:(1)蛋白质的组成和作用;(2)蛋白质的消化吸收;(3)蛋白质、氨基酸的代谢;(4)蛋白质、氨基酸的质量与利用;(5)非蛋白质的利用.
2、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蛋白质是最主要的营养物质,阐述各类动物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代谢的过程及其特点和影响因素.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各类动物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特点、蛋白质、氨基酸的质量与利用,其难点是蛋白质品质的评定方法、氨基酸的代谢.

4、教学建议:进行氨基酸互补作用的饲养实验.
第五章:碳水化合物的营养1、基本内容:(1)碳水化合物及其营养生理作用;(2)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和代谢;(3)纤维的利用.
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碳水化合物的组成、性质、营养生理作用、代谢利用过程和效率.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动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与吸收,反刍动物瘤胃中的微生物发酵机制;挥发性脂肪酸的吸收与利用.

4、教学建议:用不同质量的饲料喂乳牛产乳效果试验.
第六章:脂肪的营养1、基本内容:(1)脂类化学及其作用;(2)脂肪的消化、吸收和代谢;(3)必需脂肪酸.
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动物对脂肪的消化、吸收、代谢和脂类的营养意义.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脂肪的性质,脂肪的消化与吸收;难点:脂肪代谢.
4、教学建议:幼子动物添加脂肪饲料试验.
第七章:能值1、基本内容:(1)能量来源及能量单位;(2)饲料能量在动物体内的转化;(3)动物能量需要的表示体系;(4)饲料的能量效率.
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能值的有关概念和影响因素.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饲料能量在动物体内的转化;难点:动物能量需要量的确定.

4、教学建议:用不同能量的饲料饲喂动物生长效果试验.
第八章:矿物质营养1、基本内容:(1)矿物质营养概述;(2)常量元素营养;(3)微量元素营养.
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动物体内不可少的矿物质元素的分布,营养生理功能、吸收代谢特点,缺乏种中毒的危害.

3、教学重点难点:常量矿物元素钙、磷的营养生理功能、吸收和代谢,微量元素铜、铁、锌、锰、硒、碘的营养功能和缺乏症.

4、教学建议:到养殖场进行矿物元素缺乏症的观察.
第九章:维生素营养1、基本内容:(1)脂溶性微生物;(2)水溶性微生物.
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各种微生物的特性、生物学功能,掌握动物缺乏微生物的表现及典型症状、微生物来源影响微生物需要的因素.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动物缺乏微生物的典型症状;难点是维生素缺乏症的区别.
4、教学建议:到动物养殖场对维生素缺乏症的观察.
第十章:饲料添加剂1、基本内容:(1)抗生素;(2)酶制剂;(3)其它饲料添加剂.
2、教学基本要求:重点讲述抗生素、益、酶制剂等饲料添加剂的主要种类及其作用特点、应用效果、使用方法和发展方向.

3、教学重点难点:各类添加剂的合理应用.
4、教学建议:添加剂应用效果对比试验.
第十一章:各类营养物质的相互关系1、基本内容:(1)能量和其它营养物质的关系;(2)蛋白质、氨基酸与其它营养物质的关系;(3)矿物质与维生素的关系.
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主要营养物质间的相互关系,说明养分平衡的重要性.

3、教学重点难点:能量与蛋白质、矿物质与维生素的关系4、教学建议:第十二章:营养需要及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研究方法1、基本内容:(1)化学分析法;(2)消化实验;(3)平衡于试验;(4)生长实验;(5)比较屠宰试验;(6)其它实验技术.
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评定饲料养分利用率及营养需要量中常用的消化实验、平衡实验、饲养实验、比较屠宰实验等.
通过这些方法和技术的认识与了解,掌握研究方法常用的实验设计原理和操作技术.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消化试验、饲养试验的原理及试验设计方法;难点是平衡试验的操作技术.

4、教学建议:学生到养殖场进行饲养实验、实习.
第十三章:营养需要与饲料标准1、基本内容:(1)饲养标准;(2)饲养标准的内容和应用.
2、教学基本要求:对饲养标准的基本特性、内容及其表达形式、应用原则和意义进行全面了解.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饲养标准的应用;难点是营养需要的评定原理与方法.

4、教学建议:结合饲养实验,根据饲养标准设计的动物饲粮进行对比试验.

第十四章:动物的采食量1、基本内容:(1)采食量的概念和意义;(2)采食量的调节;(3)影响采食量的因素.
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采食量的概念和意义,影响采食量的因素及在生产上的应用.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随意采食和限制采食在动物饲养中的意义.
4、教学建议:进行动物随意采食和限制采食的对比试验.
第十五章:营养与环境1、基本内容:(1)热平衡与温热环境;(2)温热环境对动物营养的影响;(3)动物营养与环境保护.
2、教学基本要求:主要阐述温热环境对动物营养的影响,了解保护环境的营养措施.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温热环境对动物营养的因素.
4、教学建议:进行天冷、天热对动物生长实验.
第十六章:维生素的营养需要1、基本内容:(1)维生素需要的概念及意义;(2)动物维生素状态下的营养需要;(3)影响维生素需要的因素.
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动物维生素营养需要的概念和确定维生素营养需要的基本方法及影响维生素营养需要的因素.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维生素需要对动物生产的指导作用;难点是动物维生素状态下营养需要的确定方法.

4、教学建议:用体重大的、体重小的蛋鸡进行饲养对比试验.
第十七章:生长肥育的营养需要1、基本内容:(1)生长的生理基础;(2)生长肥育的营养需要;(3)生长肥育的饲料利用效率.
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动物生长发育和机体养分沉积规律,影响机体发育及养分沉积的因素,以及动物对各种养分需要量的确定原理及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动物的生长规律及影响动物生长因素;难点是动物生长肥育营养需要的确定方法.

4、教学建议:进行动物生长肥育实验.
第十八章:繁殖的营养需要1、基本内容:(1)营养与动物繁殖;(2)繁殖周期中母畜及胎儿的营养生理规律;(3)繁殖母畜的营养需要;(4)繁殖公猪的营养需要.
2、教学基本要求:阐述营养对繁殖周期各阶段所影响的基本规律和繁殖周期中母畜和胎儿的营养生理规律.

3、教学重点难点:妊娠期的营养需要特点及需要模型.
4、教学建议:动物繁殖现场实习.
第十九章:泌乳的营养需要1、基本内容:(1)乳的成分及影响因素;(2)乳的形成;(3)泌乳的营养需要.
2、教学基本要求:阐述泌乳规律,营养对泌乳的影响及泌乳的营养需要.
3、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泌乳力的营养措施.
4、教学建议:到乳牛场或母猪饲养场现场实习.
第二十章:产蛋的营养需要1、基本内容:蛋的成分、形成和营养因素的影响;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蛋的组成、形成生理、营养对蛋形成的影响、产蛋的营养需要和影响营养需要的因素.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产蛋的营养需要和影响产蛋的因素.
4、教学建议:到蛋鸡场现场实习.
《植物学》课程考试大纲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
马炜梁主编,《植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2.
贺学礼主编,《植物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7年3.
李春奇主编,《植物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年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植物学是研究植物各类群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发育规律、遗传特性、分类方法以及植物和外界环境间多种多样关系的科学.
它的基本任务是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如粮食短缺、能源紧张、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和平衡失调、生物多样性减少等,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同时,还进行植物的种类、群落、区系和应用价值等的调查、鉴定、分类和综合,为人类造福.
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为学好专业后续课奠定必要的基础,另一方面为基础教育改革,培养实施素质教育的合格生物学师资做好准备.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植物学是生物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它由种子植物形态解剖、植物分类(包括孢子植物分类和种子植物分类)两大部分组成.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植物学后,认识植物的细胞、组织、器官的形态特征以及功能,掌握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形态解剖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技巧,熟练地运用分类学的原则、原理,识别和鉴别植物.
并要求学生初步了解植物各大类群及其相互之间的亲缘关系和系统发育的规律.
这将为学生以后学习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植物资源学、花卉学、果树栽培学、植物地理学等打下基础.

三、学时分配章节课程内容学时1植物细胞62植物组织23根44茎65叶46营养器官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27被子植物花的构造和发育88种子和果实4总计36四、教学内容第一章:植物细胞1.
基本内容:植物细胞的基本特征;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植物细胞后含物;植物细胞分裂、生长、分化和死亡.

2.
教学基本要求:要求重点掌握植物细胞的结构、功能及有丝分裂、无丝分裂的概念和意义,理解植物体的复杂结构和生命活动,是以细胞结构的复杂性、细胞内部生理活动的多样性和相关性为基础的.

3.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其各部分的功能.
难点:有丝分裂、无死分裂.
4.
教学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多用模型、标本、实物、幻灯片、投影片、录像片、VCD、多媒体课件等形象化和具有立体感的教具,增进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

第二章:植物组织1.
基本内容:植物组织及其形成;植物组织分类;植物组织的演化、复合组织和组织系统.

2.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组织的概念以及类型,掌握不同组织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和特点,以细胞和组织的知识为基础,从解剖上来认识被子植物的根,茎,叶这些营养器官.

3.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各种类型组织的结构特征及其功能、维管系统中的木质部和韧皮部这两个主要组成部分.

难点:各类分生组织的组织学特征及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关系、维管系统中的木质部和韧皮部这两个主要组成部分.

4.
教学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多用模型、标本、实物、幻灯片、投影片、录像片、VCD、多媒体课件等形象化和具有立体感的教具,增进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

第三章:根1.
基本内容:根的生理功能;根的一般形态;根尖结构及其生长动态;根的初生生长和初生结构;根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根与土壤微生物的共生关系;根的变态.

2.
教学基本要求:要求重点掌握根的结构和发育过程,了解根的形态和生理功能,掌握根瘤菌和菌根概念,了解其对植物根生理活动的意义;理解根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

3.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根的形态类型和结构特征.
难点:根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的关系.
4.
教学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多用模型、标本、实物、幻灯片、投影片、录像片、VCD、多媒体课件等形象化和具有立体感的教具,增进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

第四章:茎1.
基本内容:茎的功能;茎的形态;茎尖结构及其生长动态;茎的初生生长和初生结构;茎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茎的变态.

2.
教学基本要求:要求重点掌握茎的结构和发育过程;了解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裸子植物三者结构的异同;了解茎的各种形态和生理功能;掌握根和茎的初生结构、次生结构的异同,理解茎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的辩证关系.

3.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单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结构.

难点:木栓形成层的产生及其结构、维管形成层的产生及其活动、茎的生理功能、输导,支持,贮藏.

4.
教学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多用模型、标本、实物、幻灯片、投影片、录像片、VCD、多媒体课件等形象化和具有立体感的教具,增进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

第五章:叶1.
基本内容:叶的功能;叶的组成;叶的发生和结构;叶的衰老和脱落;叶片结构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2.
教学基本要求:要求重点掌握叶的结构和发育过程,了解叶的形态和生理功能以及落叶和离层,理解叶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

3.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叶组成、单叶和复叶、双子叶植物叶的结构、单子叶植物叶的结构.

难点:叶片结构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4.
教学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多用模型、标本、实物、幻灯片、投影片、录像片、VCD、多媒体课件等形象化和具有立体感的教具,增进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

第六章:营养器官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1.
基本内容:营养器官间维管组织的联系;营养器官主要生理功能的联系;影响营养器官形态结构的环境因素.

2.
教学基本要求:要求重点掌握枝与叶之间维管束的联系、植物体内有机营养物质的运输及分配,了解影响营养器官形态结构的环境因素.

3.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水分在整个植物体内运输的途径、有机物质运输的途径.
难点:营养器官的生长相关性.
4.
教学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多用模型、标本、实物、幻灯片、投影片、录像片、VCD、多媒体课件等形象化和具有立体感的教具,增进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

第七章:被子植物花的构造和发育1.
基本内容:花的组成和发生;雄蕊的发育与结构;雌蕊的发育与结构;开花、传粉与受精.

2.
教学基本要求:重点掌握花的形态结构、发育及生殖过程;理解双受精过程及其生物学意义.
3.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花的组成、花序、花药的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胚珠的发育和胚囊的形成、被子植物的双受精作用.

难点:花程式、花图式、开花、传粉.
4.
教学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多用模型、标本、实物、幻灯片、投影片、录像片、VCD、多媒体课件等形象化和具有立体感的教具,增进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

第八章:种子和果实1.
基本内容:种子;果实的发育和结构;植物个体发育和被子植物生活史2.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果实和种子的类型、形态结构.
3.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胚、胚乳、种皮的发育,果实的发育和结构.
难点:植物个体发育,被子植物生活史.
4.
教学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多用模型、标本、实物、幻灯片、投影片、录像片、VCD、多媒体课件等形象化和具有立体感的教具,增进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

《植物生理学》课程考试大纲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
《现代植物生理学》.
李合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4版,2019年2.
《植物生理学》潘瑞炽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3.
《植物生理学》武维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植物生理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的专业课程,是数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化学等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集中体现,并与分子生物学、环境生物学和生物物理等新兴学科的发展密切相关.
其中还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人文和素质教育思想内容.
本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强,对大学生生物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生物科学综合能力的培养及素质教育必不可少,在生物科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植物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有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牢固掌握植物生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树立辨正唯物主义观念,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素质高、适应性强的生物科学专业人才.
[1]表示"了解";[2]表示"理解"或"熟悉";[3]表示"掌握";表示自学内容;表示略讲内容三、学时分配章节课程内容学时绪论绪论2第1章植物的水分生理4第2章植物的矿质营养4第3章植物的光合作用10第4章植物的呼吸作用6第5章植物同化物的运输2第6章细胞信号转导2第7章植物生长物质4第8章植物的生长生理8第9章植物的生殖生理4第10章植物的成熟和衰老生理4第11章植物的抗性生理4总计54四、教学内容绪论基本内容:植物生理学的定义、内容和任务[2];植物生理学的产生和发展[1];植物生理学的展望[1];重点:植物生理学定义、内容及重要学术名人、史实难点:植物生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一章植物的水分生理第一节植物对水分的需要基本内容:植物的含水量[2];植物体内水分存在的状态[2];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3];重点:水分的生理作用难点:自由水、束缚水含义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二节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基本内容:水分跨膜运输的途径[3];水分跨膜运输的原理[3];细胞间的水分移动[2];重点:水势与细胞水势难点:水势的定义及细胞水势的组成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三节根系吸水和水分向上运输基本内容:土壤中的水分[1];根系吸水[3];水分向上运输[1];重点:影响根系吸水的土壤条件难点:主动吸水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四节蒸腾作用基本内容: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部位和指标[3];气孔蒸腾[2];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3];重点:蒸腾作用的概念与指标;影响蒸腾作用的条件难点:气孔运动的机理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五节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基本内容:作物的需水规律[2];合理灌溉的指标[1];节水灌溉的方法[1];重点:作物的需水规律;合理灌溉增产的原因难点:水分临界期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二章植物的矿质营养第一节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基本内容:植物体内的元素[1];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的确定[3];植物必需矿质元素的生理作用[2];作物缺乏必需矿质元素的诊断方法[1];重点:植物必需元素及必需矿质元素的生理作用难点:植物必需矿质元素的生理作用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二节植物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基本内容:生物膜[1];离子的跨膜运输[2];重点:离子的跨膜运输难点:离子的跨膜运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三节植物体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基本内容: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的特点[3];根部对土壤中矿质元素的吸收[3];影响根部吸收矿质元素的条件[3];叶片对矿质元素的吸收[1];重点:影响根部吸收矿质元素的条件难点:根部对溶液中矿质元素的吸收过程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第四节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基本内容:矿质元素运输的形式[2];矿质元素运输的途径[2];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利用[2];重点:矿质元素运输的形式难点:矿质元素的利用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五节植物对氮和磷的同化基本内容:氮的同化[2];磷酸盐的同化[1];重点:硝酸盐的代谢还原难点:氮的同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六节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基本内容:作物的需肥规律[1];合理追肥的指标[1];发挥肥效的措施[1];重点:作物的需肥规律难点:发挥肥效的措施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三章植物的光合作用第一节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基本内容:光合作用的概念[3];光合作用的重要性[3];重点:光合作用的重要性难点:光合作用的概念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二节叶绿体及其色素基本内容:叶绿体[2];光合色素的化学特性[2];光合色素的光学特性[2];叶绿素的合成及降解[1];重点:光合色素化学特性和光学特性难点:光合色素化学特性和光学特性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三节光合作用过程基本内容:原初反应[3];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2];碳同化[3];C3、C4与CAM植物的光合特性比较[1];重点:原初反应、碳同化难点:原初反应、C4途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四节C3、C4与CAM植物的光合特性比较基本内容:叶片结构[2];生理特性[2];重点:C3、C4与CAM植物的生理特性比较难点:C3、C4与CAM植物的生理特性比较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五节光呼吸基本内容:光呼吸的途径[2];光呼吸的生理功能[3];重点:光呼吸定义及途径难点:光呼吸的生理功能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六节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基本内容:外界条件对光合速率的影响[3];内部因素对光合速率的影响[1];重点:外界条件对光合速率的影响;光合速率难点:净光合速率与真正光合速率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七节植物对光能的利用基本内容:植物的光能利用率[2];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1];重点:植物的光能利用率及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难点: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四章植物的呼吸作用第一节呼吸作用的概念和生理意义基本内容:呼吸作用的概念[3];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2];重点:呼吸作用的概念及生理意义难点: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二节呼吸代谢途径基本内容:糖酵解[3];发酵作用[1];三羧酸循环[3];戊糖磷酸途径[2];重点:呼吸代谢途径难点:呼吸代谢途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三节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基本内容:电子传递链[3];氧化磷酸化[3];末端氧化酶[2];重点:呼吸电子传递链和末端氧化酶难点:呼吸电子传递链和末端氧化酶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四节呼吸过程中能量的贮存和利用基本内容:贮存能量[1];利用能量[2];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2];重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难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五节呼吸作用的调节和控制基本内容:巴斯德效应和糖酵解的调节[3];三羧酸循环的调节[2];腺苷酸能荷的调节[2];重点:糖酵解的调节;三羧酸循环的调节难点:糖酵解的调节;腺苷酸能荷的调节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六节呼吸作用的指标及影响因素基本内容:呼吸作用的指标[3];内部因素对呼吸速率的影响[1];外界条件对呼吸速率的影响[2];重点:外界条件对呼吸速率的影响;呼吸作用的指标难点:外界条件对呼吸速率的影响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七节呼吸作用与农业生产基本内容:呼吸作用与作物栽培[1];呼吸作用与粮食贮藏[1];呼吸作用与果蔬贮藏[1];重点:呼吸作用与粮食、果蔬贮藏难点:呼吸作用与粮食贮藏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五章植物同化物的运输第一节同化物运输的途径基本内容:运输途径和方向[3];运输的速率和汁液成分[1];重点:同化物运输的途径难点:同化物运输的途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二节韧皮部装载基本内容:质外体途径装载[2];共质体途径装载[2];重点:韧皮部装载的途径难点:共质体途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三节韧皮部卸出基本内容:同化物卸出途径[2];依赖代谢进入库细胞[1];重点:同化物卸出途径难点:同化物依赖代谢进入库细胞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四节韧皮部运输的机理基本内容:压力流学说[2];胞质泵动学说[1];收缩蛋白学说[1];重点:压力流学说难点:同化物运输的机理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五节同化物的分布基本内容:配置[2];分配[2];重点:配置与分配概念难点:配置与分配概念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六章细胞信号转导第一节信号与受体结合基本内容:信号[2];受体[2];重点:信号与受体定义难点:信号与受体定义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二节跨膜信号转换基本内容:双元系统[1];受体激酶[1];重点:跨膜信号转换概念难点:跨膜信号转换过程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三节细胞内信号转导形成网络基本内容:第二信使[1];蛋白质可逆磷酸化[1];蛋白降解[1];重点:Ga2+/CaM在信号转导中的作用难点:IP3/DAG在信号转导中的作用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七章植物生长物质第一节生长素类基本内容:生长素的种类和化学结构[2];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和运输[2];生长素生物合成和降解[1];生长素的信号转导途径[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和应用[3];重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应用难点:生长素的信号转导途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二节赤霉素类基本内容:赤霉素的结构和种类[2];赤霉素的分布和运输[2];赤霉素的生物合成与代谢[1];赤霉素的信号转导途径[1];赤霉素的生理作用和应用[3];重点:赤霉素的生理作用和应用难点:赤霉素的信号转导途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三节细胞分裂素类基本内容:细胞分裂素的种类和化学结构[2];细胞分裂素的分布和运输[1];细胞分裂素的生物合成和代谢[1];细胞分裂素的信号转导途径[1];细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3];重点: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和应用难点:细胞分裂素的种类和化学结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四节乙烯基本内容:乙烯的分布、生物合成和代谢[1];乙烯的信号转导途径[1];乙烯的生理作用和应用[3];重点:乙烯的生理作用和应用难点:乙烯的生物合成及代谢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五节脱落酸基本内容:脱落酸的化学结构和分布[2];脱落酸的生物合成、代谢和运输[1];脱落酸的信号转导途径[1];脱落酸的生理作用[3];重点:脱落酸的生理作用和应用难点:脱落酸的生物合成和代谢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六节其他天然的植物生长物质基本内容:油菜素甾醇类[1];水杨酸[1];茉莉酸[1];多胺[1];重点:其他天然的植物生长物质的生理作用难点:其他天然的植物生长物质的生理作用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七节植物生长调节剂基本内容:植物生长促进剂[1];植物生长抑制剂[1];植物生长延缓剂[1];重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生理作用难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生理作用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八章植物的生长生理第一节种子萌发生理基本内容:种子萌发的生理生化变化[2];种子的寿命[1];重点: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种子萌发的生理生化变化难点:种子萌发的生理生化变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二节细胞生长生理基本内容:细胞分裂生理[1];细胞伸长生理[1];细胞分化生理[1];重点:细胞分化的生理难点:细胞伸长的生理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三节植物营养器官生长基本内容:营养器官的生长特性[2];影响营养器官生长的条件[2];重点:营养器官的生长难点:植物生长大周期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四节植物生长的相关性基本内容:根和地上部的相关性[3];主茎和侧枝的相关性[3];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相关性[3];重点:植物生长的相关性难点:根和地上部分的相关性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五节植物的光形态建成基本内容:光敏色素的发现性质[2];光敏色素的生理作用[1];重点:光敏色素的性质难点:光敏色素的性质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六节植物的运动基本内容:向性运动[2];感性运动[2];生理钟[1];重点: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难点:生理钟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九章植物的生殖生理第一节幼年期基本内容:幼年期的特征[1];提早成熟[1];重点:幼年期及其特征难点:幼年期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二节成花诱导基本内容:春化作用[3];光周期现象[3];重点:春化作用、光周期现象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难点:春化作用、光周期现象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三节花原基和花器官原基的形成基本内容:花原基的形成[1];花器官原基的形成[1];影响花器官形成的条件[1];重点:影响花器官形成的条件难点:花器官原基的形成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四节受精生理基本内容:花粉的成分、寿命和贮存[2];柱头的生活能力[1];外界条件对授粉的影响[2];花粉萌发花粉管伸长[1];受精后雌蕊的代谢变化[2];自交不亲和性[1];重点:花粉的寿命与贮藏;外界条件对授粉的影响;受精后雌蕊的代谢变化难点:受精后雌蕊的代谢变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十章植物的成熟和衰老生理第一节种子成熟生理基本内容:主要有机物的变化[3];其他生理变化[2];外界条件对种子成熟和化学成分的影响[1];重点:主要有机物的变化难点:外界条件对种子成熟和化学成分的影响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二节果实成熟生理基本内容:果实的生长[2];呼吸跃变[3];肉质果实成熟时的色、香、味变化[3];果实成熟时植物激的变化[1];重点:呼吸跃变;肉质果实成熟时的色、香、味变化难点:呼吸跃变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三节植物休眠的生理基本内容:种子休眠的原因和破除[3];延存器官休眠的打破和延长[1];重点:种子休眠的原因难点:种子休眠的原因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四节植物衰老的生理基本内容:衰老时的生理生化变化[2];影响衰老的条件[1];植物衰老的原因[1];重点:衰老;衰老时的生理生化变化难点:植物衰老的原因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五节植物器官的脱落基本内容:环境因子对脱落的影响[2];脱落时细胞及生化变化[1];脱落与植物激素[1];重点:环境因子对脱落的影响难点:脱落时细胞及生化变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第十一章植物的抗性生理第一节抗性生理通论基本内容:逆境对植物的伤害[2];植物对逆境的适应[2];重点:基本概念难点:植物对逆境的适应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二节植物的抗冷性基本内容:冷害过程的生理生化变化[2];冷害的机制[1];影响冷害的内外因素[1];重点:冷害的定义;逆境对植物的伤害难点:冷害过程的生理生化变化及机制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三节植物的抗冻性基本内容:植物对冻害的生理适应[2];冻害的机制[2];内外因素对植物抗冻性的影响[1];重点:冻害及植物对冻害的生理适应难点:冻害的机制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第四节植物的其他抗性基本内容:植物的抗热性[1];植物的抗旱性[2];植物的抗涝性[1];植物的抗盐性[2];植物的抗病性[1];重点:植物的抗旱性;植物的抗盐性难点:干旱对植物的伤害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植物学》课程考试大纲一、目的及要求植物学是生物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研究植物界各类群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发育规律、遗传特性、分类方法以及植物和外界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的基本任务是认识和揭示植物生命活动的规律,从细胞、器官到整体水平的结构与功能,以及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等.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植物学后,认识植物的细胞、组织、器官的形态特征以及功能,掌握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形态解剖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技巧,熟练地运用分类学的原则、原理,识别和鉴别植物,并初步了解植物各大类群及其相互之间的亲缘关系和系统发育的规律.
这将为学生以后学习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花卉学、果树栽培学等课程打下基础.

二、大纲内容第一章绪论1.
考核要求:⑴了解生物分界的原则和现状.
⑵掌握"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和"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的意义及学名的正确书写.

(3)掌握学名的书写规程.
(4)了解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以及植物学与今后工作的关系.
2.
考核内容:生物分界原则;植物命名规则;学习《植物学》的意义.
第二章植物细胞和组织1.
考核要求:⑴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⑵了解植物细胞中各类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⑶了解植物细胞分裂的三种方式及特点.
(4)了解细胞分化的生物学意义.
(5)了解植物细胞全能性的生物学价值.
(6)掌握种子植物组织的类型及特点,各类组织在完成特定生理功能过程中的相互依赖与配合.

2.
考核内容:相关内容的概念.
植物细胞的结构、功能及有丝分裂、无丝分裂的概念和意义.
理解植物体的复杂结构和生命活动,是以细胞结构的复杂性、细胞内部生理活动的多样性和相关性为基础的.
组织的概念以及类型.
掌握不同组织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和特点.

第三章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1.
考核要求:⑴了解营养器官其结构与功能和生长环境的相互关系.
(2)了解根尖的分区及形态结构与其功能的一致性.
(3)掌握双子叶植物根和茎的初生结构特点.
(4)单子叶植物根和茎的初生结构的特点.
(5)掌握茎生长变粗过程中形态与结构的变化.
(6)掌握叶的基本结构及不同生态环境下叶在形态、结构与功能上的适应性变化.

(7)了解叶迹、叶隙、枝迹、枝隙的形成过程及特征;熟悉根与茎维管组织过渡区的转变方式.

(8)营养器官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及顶芽与腋芽的相互关系.
理解"根深叶茂,本固枝荣"的辩证关系.

(9)了解营养器官的经济价值.
2.
考核内容:相关内容的概念.
各营养器官的初生与次生结构特点与功能,以及与生长环境的相互关系.
营养器官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辩证关系,"根深叶茂,本固枝荣"的辩证关系.
营养器官的经济价值.

第四章种子植物的繁殖器官1.
考核要求:⑴了解花是适于繁殖的变态短枝,它由花柄、花托、花被、雄蕊群和雌蕊群构成,并可发育为果实和种子.

(2)掌握花药和花粉粒的结构,了解小孢子的形成及经过两次有丝分裂产生精子的过程.

(3)掌握花药和花粉粒的结构,了解小孢子的形成及经过两次有丝分裂产生精子的过程.

(4)掌握双受精过程及其生物学意义.
(5)掌握种子和果实的形成过程、种子的结构和果实的主要类型,了解种子和果实对传播的适应.

2.
考核内容:相关内容的概念.
各繁殖器官的结构特点与功能.
双受精过程及其生物学意义.
种子和果实的形成过程、种子的结构和果实的主要类型.
种子和果实对传播的适应.

第五章藻类植物1.
考核要求:⑴了解藻类是一群起源早、植物体结构和繁殖方式简单、大多水生的原植体植物.

(2)藻类植物的分门主要依据:植物体的形态,细胞核的构造,细胞壁的成分,载色体的形状和结构、所含色素的种类,贮藏物类别,鞭毛的有无、数目、着生位置和类型,繁殖方式及生活史类型等.

(3)认识各门藻类的代表种类及特点.
(4)了解藻类植物繁殖方式的多样性、原始性及演化规律.
(5)藻类植物生活史类型的多样性与系统演化的关系.
(6)了解藻类植物在分类系统上的位置.
(7)通过学习理解植物界由水生向陆生,低等向高等,简单向复杂的演化规律.

(8)藻类植物的经济用途及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2.
考核内容:相关内容的概念.
藻类植物的分门主要依据,代表种类及特点.
藻类植物在分类系统上的位置.
理解植物界由水生向陆生,低等向高等,简单向复杂的演化观律.
藻类植物的经济用途及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第六章菌类1.
考核要求:⑴了解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经济意义.
(2)了解细菌的主要特征及分类地位.
(3)通过对真菌各代表种类的了解,掌握真菌门的主要特征.
(4)了解真菌门五个亚门的特征及代表种类.
(5)掌握钩状联合、锁状联合、子囊及子覆酒子、担子及担孢子的形成过程及不同点.

(6)了解真菌的经济价值.
2.
考核内容:相关内容的概念.
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经济意义.
细菌的主要特征及分类地位.
真菌门的主要特征及代表种类.
真菌的经济价值.

第七章地衣1.
考核要求:⑴了解地衣是由真菌和藻类组合而成的复合有机体.
(2)了解壳状地衣、叶状地衣和枝状地衣3种地衣的形态,异层地衣和同层地衣2种类型的结构.

(3)了解地衣产生粉芽和珊瑚芽等营养繁殖方式,有性生殖仅共生的真菌独立逬行,以共生的子囊菌产生子囊泡子或共生担子菌产生担抱子的方式完成.

(4)了解地衣分泌的地衣酸在岩石风化过程中的作用.
2.
考核内容:相关内容的概念.
地衣的繁殖方式.
地衣分泌的地衣酸在岩石风化过程中的作用.

第八章苔藓植物1.
考核要求:⑴掌握苔藓植物的世代交替过程.
(2)掌握苔藓植物"根"、"茎"、"叶"的特点.
(3)了解苔藓植物归属于高等植物的依据.
(4)了解苔藓植物精子具鞭毛、受精作用离不开水的生物学意义.
(5)了解苔藓植物的3个门.
(6)了解苔藓植物起源的两种解释.
2.
考核内容:相关内容的概念.
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苔藓植物精子具鞭毛、受精作用离不开水的生物学意义.
苔藓植物起源的两种解释.

第九章蕨类植物1.
考核要求:⑴掌握蕨类植物是"孢子体世代占优势的有胚孢子植物"的含义.
(2)掌握中柱的主要类型及其进化意义.
(3)了解蕨类植物的生活史"不产生种子、受精作用离不开水"在进化过程中的地位.

(4)熟悉蕨类植物门5个亚门各自的特征.
2.
考核内容:相关内容的概念.
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苔藓植物精子具鞭毛、受精作用离不开水的生物学意义.
苔藓植物起源的解释.

第十章植物的系统发育1.
考核要求:⑴了解植物进化中各个"代"和"纪"的顺序及其相关的植物类群.
(2)掌握植物界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大的进化规律.

(3)了解植物有性生殖方式的进化方向.
(4)了解系统发育与个体发育的相互关系.
2.
考核内容:相关内容的概念.
植物界大的进化规律.
植物有性生殖方式的进化方向.
系统发育与个体发育的相互关系.

第十一章裸子植物1.
考核要求:⑴掌握裸子植物世代交替的特点.
(2)掌握裸子植物不同于蕨类植物、被子植物的生活史特点.
(3)理解胚珠形成种子的意义.
(4)熟悉苏铁纲、银杏纲、松柏纲、红豆杉纲和买麻藤纲的代表植物及其特征.

(5)了解裸子植物可能的起源与演化路线.
2.
考核内容:相关内容的概念.
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与生活史.
胚珠形成种子的意义.
苏铁纲、银杏纲、松柏纲、红豆杉纲和买麻藤纲的代表植物及其特征.
裸子植物可能的起源与演化路线.

第十二章被子植物1.
考核要求:⑴掌握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孢子体高度发达,配子体极度简化并寄生于孢子体;具有真正的花;胚珠包藏在子房内,发育为种子和果实;有双受精现象,胚乳的染色体为3n.

(2)掌握被子植物的形态术语,并在实践中掌握检索表的使用.
(3)掌握重点科及其相关科的特征.
(4)熟悉被子植物的系统演化及各类群之间的演化关系.
2.
考核内容:相关内容的概念.
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与生活史.
代表植物及其特征.
被子植物的系统演化.

第十三章植物对环境的适应1.
考核要求:⑴了解不同环境下植物的多种适应性.
(2)了解植物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有改变还境的反作用.
(3)了解植物与周围生物(尤其是昆中)的密切关系.
(4)了解不同生物相互作用的各种形式,特别是它的最高形式.
2.
考核内容:相关内容的概念.
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植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植物与周围生物的关系.

三、考试范围基本理论:30%;基本知识:30%;分析与综合运用:40%四、参考资料马炜梁主编,《植物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
贺学礼主编,《植物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植物生理学》课程考试大纲一、目的及要求了解植物生理学概念的基本内涵及其所研究的主要内容;了解植物体内的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的基本情况和过程,了解这些代谢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理解外界条件对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影响;了解植物逆境种类及其对植物的危害,理解植物抗逆性的生理基础,掌握提高植物抗逆性的原理、途径和方法;理解植物生理学是重要的专门基础课,为后续课程如耕作、栽培、遗传育种等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理解植物生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研究植物生命活动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理论联系实际,掌握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二、大纲内容绪论1.
考核要求:(1)了解植物生理学的定义、内容和任务(2)了解植物生理学的产生和发展(3)了解植物生理学的展望2.
考核内容:植物生理学的发展史;学习《植物生理学》的意义.
第一章植物细胞的超微结构与功能1.
考核要求:(1)了解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大细胞类型(2)了解高等植物细胞特点(3)明确原生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4)了解细胞壁、胞间连丝和生物膜的机构与功能及生物膜的结构假说与模型(5)掌握植物细胞亚微结构与功能(6)理解植物细胞的基因表达和植物细胞全能性2.
考核内容:细胞壁和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细胞的全能性及胞间连丝.

第二章植物的水分生理1.
考核要求:(1)掌握以及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2)掌握自由能、化学势、水势的基本概念(3)理解植物细胞的水势组成,明确水势差是植物细胞间的水分移动原因(4)了解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及其影响因素(5)掌握植物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和方式.
气孔蒸腾通常是蒸腾的主要方式(6)了解植物需水规律以及合理灌溉的生理指标及灌溉方法2.
考核内容:水分的作用;水势;吸水机理与过程;影响植物吸水的外界条件;合理灌溉机理.

第三章植物的矿质营养1.
考核要求:(1)了解植物体内的必需元素和确定方法(2)了解作物的缺素诊断(3)掌握植物细胞对溶质的吸收及运输(4)掌握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及其影响因素(5)了解植物的氮源、硝酸盐的还原和氨的同化(6)了解植物作物需肥特点以及合理施肥的生理指标2.
考核内容:研究植物矿质营养的方法;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及其生理作用;植物细胞和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和分配;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

第四章制植物的光合作用1.
考核要求:(1)了解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和光合作用总反应式的确定(2)了解叶绿素和光合色素(3)掌握关和作用的机理和反应阶段(4)掌握光合碳同化的类型(5)理解影响光合作用的内外因素(6)掌握光能利用率及其对作物生产的重要性2.
考核内容:光合色素;光合作用的机制;光呼吸;同化物的运输与分配;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光合作用与作物生产.

第五章植物的呼吸作用1.
考核要求:(1)了解呼吸作用概念及其生理意义(2)了解呼吸代谢多条路线理论的意义(3)掌握呼吸代谢的生化途径(4)了解呼吸作用中的能量代谢和呼吸代谢的调控(5)理解呼吸作用的生理指标及其影响因素(6)掌握植物呼吸作用与农业生产的关系2.
考核内容:呼吸作用概念及其生理意义;呼吸代谢途径的多样性;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呼吸代谢能量的贮存和利用;呼吸代谢与物质代谢;呼吸作用的调节;呼吸作用的指标及影响因素;呼吸作用和农业生产.

第六章植物生长物质与细胞信号转导1.
考核要求:(1)了解植物生长物质的概念和研究方法(2)掌握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五大类植物激素的生理效应和作用机理(3)理解其它植物生长物质生理效应和作用机理(4)了解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5)了解植物生长物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和注意事项2.
考核内容:细胞信号转导;植物生长物质的概念和种类;生长素类;赤霉素类;细胞分裂素类;脱落酸;乙烯;其它天然的植物生长物质;植物激素的相互作用;植物激素和生长调节剂在农业上的合理应用.

第七章植物的生长生理1.
考核要求:(1)了解植物生长、分化和发育的概念(2)了解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及其控制因素(3)了解植物组织培养的意义和基本过程(4)掌握种子萌发的特点与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5)掌握植物的生长特性、生长的相关性以及环境因素对生长的影响(6)了解植物的运动特性2.
考核内容:种子的萌发;植物生长的周期性;植物生长的相关性;外界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光形态建成与光受体;植物的运动.

第八章植物的生殖生理1.
考核要求:(1)了解植物春化作用的概念、光周期现象的发现和它们的类型(2)掌握植物通过春化的条件和春化作用的机理(3)了解光周期诱导的机理(4)了解光敏色素在成花诱导中的作用(5)掌握春化作用和光周期理论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6)了解花器官形成和性别表现2.
考核内容:幼年期与花熟状态;成花诱导生理;成花启动和花器官形成生理受精生理.
第九章植物的成熟和衰老生理1.
考核要求:(1)了解植物受精生理和影响受精的因素(2)了解种子的发育,胚和胚乳的发育(3)了解果实发育和成熟(4)了解植物的体眠、种子和芽的休眠(5)了解植物的衰老过程及其调控(6)了解植物器官的脱落及其调控2.
考核内容:种子的发育和成熟生理;果实的生长和成熟生理;植物的休眠;植物的衰老生理;器官脱落生理.

第十章植物的逆境生理1.
考核要求:(1)了解植物抗逆生理概念(2)了解植物在逆境下的形态变化与代谢特点(3)了解低温、高温、干旱、水涝、病虫和盐害对植物的危害(4)了解病植物抗寒性、抗热性、抗旱性、抗涝性、抗病性、抗虫性和抗盐性的生理机理(5)了解环境污染对植物生长的危害与加强环境保护(6)了解抗逆生理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及提高作物抗逆性的途径2.
考核内容:逆境生理通论;抗寒性;抗热性;抗旱性与抗涝性;抗病性与抗虫性;抗盐性;环境污染与植物抗性;抗逆生理与农业生产.

三、考试范围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四、参考资料李合生主编,《现代植物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王忠主编,《植物生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年邹琦主编,《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王忠顾蕴洁主编,《植物生理学复习思考题》,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潘瑞炽,董愚得主编,《植物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曹仪值,宋占午主编,《植物生理学》,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参李宗霆,周燮主编,《植物激素及其免疫检测技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余叔文,汤章城主编,《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科学出版社,2012年《环境监测》课程考试大纲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奚旦立等编《环境监测》,(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不环境保护局,环境监测分析方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必修课,它应用化学、物理、生物等方法手段,通过对环境污染物的分析、检测,准确、及时、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污染治理、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水质监测、空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弃物监测、土壤与生物污染监测以及环境监测质量保证,该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水质、大气、土壤、城镇垃圾等污染监测的基本原理、技术方法和监测过程中的质量保证等.

二、教学目的要求《环境监测》为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
在理论教学中,要注重结合我国农业环境监测现状,力求反映当前国内外农业环境监测发展趋势,突出我国农业环境监测特点,要求学生掌握水体、大气、土壤等重要农业环境要素污染监测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掌握环境监测过程中的主要质量保证措施.
在实验技能方面,通过课程教学和课程实习,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主要环境监测项目的监测方法、监测技能和数据处理技术.

三、学时分配章节课程内容学时1绪论22水和废水监测83大气和废气监测64固体废物监测25土壤环境质量26噪声控制47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68复习讨论2实验32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实验教学为主,在实验教学中,先让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再通过课程实习,使学生掌握农业环境的综合监测方法,再结合环境质量评价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监测的环境进行正确评价.
在课程考试方面,应注重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五、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1.
基本内容:第一节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第二节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第三节环境标准2.
教学基本要求:1、环境监测的分类方法和分类;2、环境监测的一般过程;3、环境监测特点;4、环境标准的分级和分类.
3.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环境监测的内容、标准难点:使学生了解本课程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4.
教学建议以讲授为主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1.
基本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第三节水样的采集和保存第四节水样的预处理第五节物理性质的检验第六节金属化合物的测定第七节非金属化合物的测定第八节有机化合物的测定第九节水质污染生物监测第十节底质监测第十一节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2.
教学基本要求:1、地面水体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2、工业废水排放源采样点位的布设和采样类型的确定;3、用萃取法处理水样时,萃取率的计算;4、分光光度法分析水样中重金属的基本原理;5、用于测定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综合指标(COD、BOD、TOD、TOC)的含义以及在数量上的区别.

6、高锰酸盐指数和化学需氧量在应用和数量上的区别.
3.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色度、浊度、溶解氧、COD、BOD、pH等的监测方法难点:COD、BOD的监测方法及水与废水中污染物的现代分析方法4.
教学建议讲授为主、兼适当讨论第三章大气和废气监测1.
基本内容:第一节大气污染基本知识第二节大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订第三节大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仪器第四节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质的测定第五节颗粒物的测定第六节大气降水监测第七节污染源监测第八节大气污染生物监测法第九节标准气体的配制2.
教学基本要求:1、制订空气污染物监测方案的程序和主要内容;2、进行空气质量常规监测时,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对监测点位的优化和选择;3、空气采样器的基本组成和各部分的作用,影响采样器效率的因素;4、分光光度法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原理;5、重量法测定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TSP)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原理;6、烟道气监测中对采样点的要求以及确定采样点遵循的原则;7、静态配气法和动态配气法的原理以及优缺点3.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SO2、NxOy、TSP、IP的监测方法难点:大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集仪器,SO2、NxOy、TSP、IP的监测方法4.
教学建议讲授为主、兼适当讨论第四章固体废物监测1.
基本内容:第一节工业有害固体废物的定义和分类第二节固体废物样品的采样和制备第三节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第四节生活垃圾的特性分析2.
教学基本要求:固体废物的分类和定义;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方法;生活垃圾的特性、处置方式及其监测重点;垃圾渗沥水的主要来源和主要成分;毒理学试验对评价固体废物毒性的意义.
3.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工业有害固体废物的定义和分类、有害特性监测与毒理学研究的方法、生活垃圾的特性难点:有害特性监测与毒理学研究的方法、生活垃圾的特性4.
教学建议以讲授为主第五章土壤质量监测1.
教学内容第一节土壤基本知识第二节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第三节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加工管理第四节土壤样品的预处理第五节土壤污染物的测定2.
教学基本内容1、土壤的组成和基本性质;2、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对土壤的分类以及各类土壤的功能和保护目标;3、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类型及监测内容;4、土壤样品进行预处理的目的以及预处理方法的选择;5、常见分析仪器用于土壤重金属分析的基本原理.
3.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土壤的基本性质,采样点的布设,土壤环境质量评价难点:土壤样品的预处理4.
教学建议以讲授为主第六章环境污染生物监测1.
基本内容第一节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第一节空气污染生物监测第一节污染生物监测第一节生态监测2.
教学基本要求1、污水生物系统法监测河水水质污染程度的原理;2、用指示植物监测空气污染的基本原理;3、贝克生物指数法、生物种类多样性指数法评价水质优劣原理的区别;4、污染物进入动、植物体后,主要的分布和蓄积规律;5、生态环境监测的目的意义.
3.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和空气污染生物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难点: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4.
教学建议讲授为主、兼适当讨论第七章噪声控制1.
教学内容:第一节声音和噪声第二节声音的物理特性和量度第三节噪声物理量与主观听觉的关系第四节噪声测量仪器第五节噪声标准第六节噪声监测第七节振动及测量方法2.
教学基本要求1、环境噪声监测的基本任务;2、各声学物理量的含义及表述方法;3、计权声级、等效连续声级的物理含义及在环境噪声测量中的作用;4、如何进行噪声的相加和相减;5、使用声级计进行环境噪声测量的步骤;6、如何使用类累计百分声级处理一组噪声测量数据.
3.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声音的物理量度,噪声物理量的计量方法以及声级计的工作原理;难点:噪声物理量与主观听觉的关系.
4.
教学建议讲授为主、兼适当讨论第十章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1.
基本内容:第一节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第二节监测实验室基础第三节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表述第四节实验室质量保证第五节标准分析方法和分析方法标准化第六节环境标准物质第七节环境监测管理第八节质量保证检查单和环境质量图2.
教学基本要求:环境监测中开展质量保证的主要内容;环境监测实验室认证和认可的必要性;标准物质的特点及在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中的作用;实验室质量控制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监测实验室之间协作实验的目的;准确度、精密度、灵敏度、检测限和测定限的含义及在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中的作用;如何绘制监测质量控制图,监测质量控制图怎样控制监测数据.
3.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与管理难点: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与结果表述、环境监测管理4.
教学建议讲授为主、兼适当讨论《环境科学概论》课程考试大纲课程编号:n11091130课程名称:环境科学概论/IntroductionToEnvironmentalScience学时:32学分:2适用专业:环境科学开课学期:1开课部门:生命科学与环境资源学院先修课程:考核要求:考试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王岩、陈宜俍主编,《环境科学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年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环境科学概论是一门学习环境科学知识的入门课程.
通过全面介绍环境科学的有关知识,使学生对环境及环境科学的有关的基本概念、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有所了解,增强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教学目的与要求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激发学生热爱环境保护事业的热情和学习环境科学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将来从事环境保护工作奠定基础.
该门课程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认识环境科学的性质、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和方法;了解全球环境状况及环境变化规律;了解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认识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一般规律;了解污染物控制、环境综合治理主要技术方法;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学时分配章节课程内容学时1绪论22大气环境43水体环境44土壤环境45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和利用46环境质量评价27环境规划与管理28全球环境问题49资源、能源、人口与环境410可持续发展与环境2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重视环境科学理论体系和基本知识的论述,使学生在概要了解环境科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掌握基础理论和关键的知识点,提高自身的环境素质和基本能力,以利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五、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1.
基本内容: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科学的概述,环境的组成和结构2.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本章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全球环境状况及环境变化规律3.
教学重点难点: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环境的组成和结构教学建议:使用案例研究、问题与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有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第二章:大气环境1.
基本内容:大气的结构和组成,大气污染和污染源,大气环境中污染物的化学转化,大气环境中污染物的扩散,大气污染物综合防治与管理2.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本章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全球环境状况及环境变化规律3.
教学重点难点:大气污染和污染源,污染物的扩散4.
教学建议:使用案例研究、问题与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有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第三章:水体环境1.
基本内容:水体环境概述,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转化,水环境污染控制及管理2.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本章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全球环境状况及环境变化规律3.
教学重点难点: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4.
教学建议:使用案例研究、问题与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有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第四章:土壤环境基本内容:土壤的组成与性质,土壤环境污染及其特点,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化学农药对土壤的污染,污染土壤的防治与修复2.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本章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全球环境状况及环境变化规律3.
教学重点难点:土壤污染的特点及类型,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4.
教学建议:使用案例研究、问题与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有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第五章: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和利用基本内容:固体废物的来源和分类,固体废物的污染及其控制,城镇垃圾的处理、处置和利用2.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本章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全球环境状况及环境变化规律3.
教学重点难点:固体废物的分类及特点,城镇垃圾的处理、处置和利用4.
教学建议:使用案例研究、问题与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有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1.
基本内容:概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影响评价2.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本章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全球环境状况及环境变化规律3.
教学重点难点:环境影响评价4.
教学建议:使用案例研究、问题与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有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第七章:环境规划与管理1.
基本内容:环境规划,环境管理2.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本章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全球环境状况及环境变化规律3.
教学重点难点:环境规划的意义和作用,环境管理的基本原理4.
教学建议:使用案例研究、问题与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有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第八章:全球环境问题1.
基本内容: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破坏,海洋污染2.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本章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全球环境状况及环境变化规律3.
教学重点难点: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荒漠化4.
教学建议:使用案例研究、问题与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有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第九章:资源、能源、人口与环境1.
基本内容: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人口,中国人口发展状况,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2.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本章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全球环境状况及环境变化规律3.
教学重点难点:能源,中国人口发展状况4.
教学建议:使用案例研究、问题与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有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第十章:可持续发展与环境1.
基本内容:环境与发展前景展望,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施2.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本章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全球环境状况及环境变化规律3.
教学重点难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及实施4.
教学建议:使用案例研究、问题与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有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医学院《人体解剖学》课程考试大纲绪论熟悉人体解剖学的任务并了解其范围,分科及发展前沿.
了解人体解剖学发展简史.
掌握人体解剖学标准姿势、轴、面和方位术语.
了解正常、异常、变异和畸形的一般概念.

第一篇运动系统熟悉运动系统的组成(骨、骨连结、骨骼肌),了解其基本功能:支持、运动杠杆、枢纽、动力保护.

第一章骨学第一节总论一、了解骨骼的概念二、熟悉骨的分类.
掌握骨的一般形态、构造和功能.
熟悉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了解骨的生长发育,表面形态及可塑性.
了解骨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的一般配布.

第二节中轴骨熟悉中轴骨的组成及分部.
一、躯干骨掌握椎骨的一般形态、结构分部和功能,掌握各部椎骨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功能特点.
掌握肋骨的一般形态、分部、结构和功能.
了解第一肋骨和第二肋骨的形态特征、掌握胸骨的形态结构与分部.
二、颅掌握颅的位置、组成、分部和功能.
1、分离颅骨:掌握脑颅与面颅诸骨的名称、位置并了解其分部.
2、颅的整体观:熟悉颅顶的外面观与内面观.
掌握颅底内面观三个颅窝的境界及重要结构.
掌握颅底外面观.
熟悉眶的构成、形态及其孔裂、掌握骨性鼻腔的组成及鼻旁窦的开口位置.
掌握新生儿颅的特征并了解其生后变化.
3、掌握中轴骨的重要体表标志——第七颈椎及胸椎棘突、骶角、骶管裂孔、颈静脉切迹、胸骨角、肋弓、剑突、枕外隆凸、舌骨等.

第三节附肢骨掌握附肢骨的组成及形态结构特点与功能的关系.
一、上肢骨:掌握上肢带骨锁骨与肩胛骨的形态、结构与位置.
掌握自由上肢骨肱骨、尺骨、桡骨的形态、结构与位置,熟悉腕骨,掌骨及指骨的基本形态、位置和排列.
二、下肢骨:掌握下肢带骨髋骨的组成、形态、结构与位置.
掌握跗骨的排列及其基本形态,了解跖骨、趾骨的基本形态,位置与排列.
三、掌握附肢骨的重要体表标志——肩胛冈、肩胛骨下角、肩峰、锁骨、肱骨大结节、肱骨内外上髁、桡骨头、尺骨鹰嘴、桡骨与尺骨茎突、豌豆骨、掌骨头、髂嵴、髂前上棘、骼后上棘、坐骨结节、大转子、髌、胫骨粗隆、腓骨头、内外踝、跟骨结节、舟骨粗隆.

第二章关节学第一节总论:熟悉骨连结的形态分类并了解其功能意义.
熟悉直接连结的分类,掌握间接连结或关节的基本构造、辅助结构、运动并熟悉其功能、分类以及稳固性与运动灵活性的辨证关系.
了解关节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的一般配布.

第二节中轴骨骼的连结:一、躯干骨的连结:了解椎骨的连结概况、掌握椎间盘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意义.
掌握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黄韧带的位置、附着与功能.
掌握椎骨关节突关节的基本结构及各部的特征.
了解其它韧带的位置.
掌握脊柱的组成、分部正常弯曲及功能、了解各方面观的形态及运动特点.
熟悉肋与脊柱和胸骨的连结.
熟悉骨性胸廓的外形与各径.
掌握胸廓上、下口形态及组成.
了解骨性胸廓的年龄性变化时性别特征.

二、颅的连结:熟悉颅的连结主要形式一缝,掌握颞下颌关节的结构和运动.

第三节附肢骨的连结:掌握胸锁关节、肩关节、肘关节、桡腕关节、拇指腕掌关节、骶髂关节、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的形态结构特点及运动.
了解其它关节的形式和运动.
掌握足弓的构成及其功能.

第三章肌学第一节总论掌握骨骼肌的形态、结构、起止和作用.
熟悉肌群的配布原则和相互关系,了解重力在肌运动中的作用,了解肌的命名原则,辅助装置及其血管神经的配布.

第二节躯干肌了解躯干肌的分部和分层概况.
一、背肌:了解背部浅、深层肌的位置和组成,了解背部筋膜的位置和配布、掌握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骶棘肌)的位置外形、起止.
二、颈肌:了解颈肌的位置、分群、各群肌的组成和功能.
掌握胸锁乳突肌和前斜角肌的位置与基本作用.
三、胸肌:了解胸上肢肌、胸固有肌的位置和组成.
掌握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肋间内、外肌的位置、起止概况和基本作用.
四、隔:掌握隔的位置、外形、结构特点(中心腱、三个裂孔、薄弱区)和功能.
五、腹肌:熟悉腹前外侧肌群的位置、分层和组成.
掌握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模肌和腹直肌的起止概况,形态特点、所在部位和基本功能.
熟悉腹直肌鞘的组成和特点,熟悉腹股沟管及腹横筋膜的组成及位置,了解腹后肌群的位置、组成和作用.
六、盆底和会阴肌(见生殖系)七、掌握躯干肌的肌性标志: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骶棘肌)、胸大肌、腹直肌和胸锁乳突肌.

第三节头肌:一、表情肌:了解表情肌的组成、熟悉其分布特点和功能.
二、咀嚼肌:掌握咀嚼肌的组成、咬肌、颞肌的位置、起止及作用.

第四节上肢肌:了解上肢的分部.
分群、分层和排列概况.
一、上肢带肌:了解肩带肌的位置、组成和功能,掌握三角肌和大圆肌的位置、起止概况和作用.
二、臂肌:了解臂肌的分群和组成及作用.
掌握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位置、起止概况和作用.
三、前臂肌:了解前臂肌的分群、分层排列和作用.
掌握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尺侧腕屈肌、指浅屈肌、指深屈肌、拇长屈肌、旋后肌的位置、起止概况及作用,熟悉前臂其它各肌的位置与作用.
四、手肌:熟悉手肌的分群和各肌的位置与作用.
五、掌握上肢肌的肌性标志(三角肌、肱二头肌、桡侧腕屈肌腱、掌长肌腱、尺侧腕屈肌腱、拇长展肌腱、拇短伸肌腱和指总伸肌腱.
)了解腋窝、三边孔、四边孔、肘窝和腕管的组成与境界.

第五节下肢肌了解下肢肌的分部.
分群、分层和排列概况.
一、髋肌:了解髋肌的位置、组成和功能,掌握臀大肌和髂腰肌的位置、起止及作用,熟悉梨状肌的位置.
二、大腿肌:了解大腿肌的分群和各群肌的组成与功能,掌握肌四头肌、缝匠肌、长收肌、大收肌、肌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的位置、形态特点,起止概况和作用.
三、小腿肌:了解小腿肌的分群和各群肌的组成及功能,掌握胫骨前肌、趾长伸肌、足母长伸肌、腓骨长、短肌和小腿三头肌的位置、起止概况与作用,了解小腿肌后群深层各肌的位置与作用.
四、足肌:了解足肌和足底肌的分群、位置与作用.
五、掌握下肢肌的肌性标志(臀大肌、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腱、半腱肌腱、半膜肌腱、小腿三头肌和跟腱、足背的趾长伸肌腱和踇长伸肌腱)、熟悉股三角、收肌管和腘窝的组成、境界.

第二篇内脏学第一章总论熟悉内脏的概念(范围、结构特点、主要功能),了解内脏各系统之间以及与身体其它系统之间的关系.
了解内脏的一般形态和构造.
掌握胸腹部的标志线和腹部的分区.

第二章消化系统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第一节口腔:了解口腔的分部及其境界,了解唇、颊和腭的形态,掌握口咽峡的构成.
熟悉乳牙和恒牙的牙式,掌握牙的形态和构造,掌握舌的形态和粘膜特征,了解舌肌的一般配布和功能,掌握颏舌肌起止、位置和作用,掌握大唾液腺的形态、位置及导管开口部位.

第二节咽:掌握咽的位置、分部以及各部的形态结构和交通,熟悉各扁桃体的位置和功能,了解咽壁的构造.

第三节食管:掌握食管的形态、位置及狭窄部位(包括距切牙的距离),了解食管的构造.

第四节胃:掌握胃的形态、位置、了解胃壁的构造.
第五节小肠:熟悉小肠的分部,掌握十二指肠的形态、位置、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特征、空肠、回肠的位置、形态及各结构特点、了解肠壁的构造.

第六节大肠:掌握大肠的分部及结肠的分部、位置及形态结构特点、掌握盲肠和阑尾的位置、形态和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掌握直肠的形态、位置和构造.

第七节肝:掌握肝的形态(分叶、肝门)、位置(成人、小儿)、熟悉其毗邻,了解其主要功能和肝段的概念,熟悉其体表投影.
掌握胆囊的形态、位置、及胆囊底的体表投影,了解胆囊的功能,掌握输胆管道的组成,胆总管及胰管的汇合,开口部位及胆汗的排放途径.

第八节胰:掌握胰的形态、位置、了解其主要功能.
第三章呼吸系统熟悉呼吸系统组成、功能及呼吸道的结构特点第一节鼻:熟悉外鼻的形态结构、掌握鼻腔的分部及各部形态结构、掌握鼻旁窦的位置及开口部位,了解各窦的形态特点.

第二节咽与喉:咽(见消化系统)掌握喉的位置、主要体表标志,熟悉其功能性别差异及年龄变化,了解喉的软骨、连结及喉肌的位置和作用,掌握喉腔的形态结构、了解活体喉口和声门的形态变化.

第三节气管与主支气管:掌握气管的位置及形态构造特点,掌握左右主支气管形态差异.

第四节肺:掌握肺的形态、位置和分叶、熟悉肺内支气管和肺段的概念.
第五节胸膜:掌握胸膜和胸膜腔的概念,掌握胸膜的分部及胸膜的位置、熟悉胸膜和肺的体表投影.

第六节纵隔:了解纵隔的概念、熟悉纵隔的区分及其组成.
第四章泌尿系统熟悉泌尿系统的组成、了解其主要作用.
第一节肾:掌握肾的形态、构造及位置.
熟悉肾的被膜与毗邻、了解肾段的概念及肾的体表投影.

第二节输尿管:掌握输尿管的形态、分部、各部的位置及在盆部(尤为女性)的主要毗邻,掌握输尿管的狭窄.

第三节膀胱:掌握膀胱的形态、位置,了解膀胱壁的构造,掌握膀胱三角的界限、结构特点、主要意义,了解膀胱位置及毗邻关系.

第四节尿道:掌握女性尿道的形态特点和开口部位(男性尿道见男性生殖系统).

第五章男性生殖系统熟悉男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及其主要功能.
第一节内生殖器:掌握睾丸及附睾的形态和位置、熟悉睾丸和附睾的构造.
了解睾丸的下降概况,掌握输精管的形态特征,分部和行径,熟悉射精管的合成、行径、位置及开口部位,了解精囊腺的形态和位置,掌握前列腺的形态、位置及主要毗邻.
熟悉前列腺的分叶、被膜及年龄变化,了解尿道球腺的位置和腺管的开口.

第二节外生殖器:熟悉阴囊的形态构造,掌握阴茎的分部及构造,熟悉海绵体的构造,阴茎皮肤的特点.
掌握男性尿道的分部,各部形态、结构特点、三个狭窄、三个膨大和两个弯曲.

第六章女性生殖系统掌握女性生殖器的分部、各部所包括的器官,了解其功能.
第一节内生殖器:掌握卵巢的形态、位置及固定装置,了解其形态构造的年龄变化,掌握输卵管的位置,分部及各形态结构特点.
了解其功能,掌握子宫的形态,分部位置和固定装置,了解子宫壁的构造及其年龄变化,掌握阴道的形态位置以及阴道穹的组成与毗邻.

第二节外生殖器:熟悉外生殖器的形态结构,掌握阴道口及尿道口的位置.
乳房:掌握女性乳房的形态和构造特点.
了解其一般位置.
会阴:掌握会阴的概念和分部.
第七章腹膜掌握腹膜和腹膜腔的概念,熟悉其功能,熟悉腹膜与膜、盆腔脏器的被覆关系.
掌握大网膜、小网膜、网膜囊、网膜孔的位置.
掌握小网膜的分部,了解大网膜的构成和功能,了解各系膜的名称、位置和附着.
熟悉各韧带名称、位置和构成.
掌握十二指肠悬韧带及肝、胃的韧带名称和位置.
掌握直肠子宫陷凹和直肠膀胱陷凹的位置.

第三篇脉管学掌握脉管系的组成,熟悉其形态特点,了解其主要功能第一章心血管系统第一节总论:掌握心血管系的组成,了解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
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概念,了解血管吻合和侧支循环的概念.

第二节心脏:掌握心脏的位置、外形、心脏各腔的形态结构、房间隔与室间隔的形态结构,熟悉房间隔、室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末闭的常见部位了解心壁的构造,掌握心纤维骨骼,掌握心传导系的组成位置和功能、掌握左、右冠状动脉的起始、行程、重要分支(前后室间支、旋支、窦房结支和房室结支)的分布区域.
了解心大、中、小静脉的收集范围、行程、注入部位、掌握冠状窦的位置与开口,熟悉心脏的体表投影,掌握心包的构成及心包裸区的部位.

第三节动脉:掌握动脉的概念,了解动脉在人体中的分布规律.
一、肺循环的动脉:掌握左、右肺动脉的行径及动脉韧带的位置.
二、体循环的动脉:(一)升主动脉:掌握升主动脉的起止、位置和分支(二)主动脉弓:掌握主动脉弓的起止、位置和三大分支1、颈总动脉:掌握左、右颈总动脉的起始、位置和行径.
了解其体表投影.

掌握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的形态位置与功能概况.
掌握颈外动脉主要分支的行径和分布,熟悉颈内动脉颈部的行径.

2、锁骨下动脉及上肢的功脉:掌握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的起止、行程和分布并了解其体表投影.
熟悉掌浅弓,掌深弓的组成,分布和体表投影.
(三)主动脉胸部:掌握胸主动脉的起止和行程、掌握肋间后动脉的行径和分布,了解支气管动脉管和食管动脉的行径.
(四)主动脉腹部:掌握腹主动脉的起止,行径和分支,掌握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及其分支的起始,行程和分布范围,熟悉肠动脉的配布特点.
了解隔下动脉、腰动脉和肾上腺动脉的分布.
掌握肾动脉、睾丸动脉或卵巢动脉的行程和分布(五)髂总动脉:掌握髂总动脉的起止和行径,掌握子宫动脉,阴部内动脉的行径和分布,了解髂内动脉其它分支的分布概况,掌握髂外动脉、股动脉、月国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的起止、行程和分布.
熟悉股深动、腹壁下动脉、腓动脉的起始、行径和分布,了解足底内外侧动脉的行径、足底弓的组成.

了解股动脉的体表投影.
掌握颞浅、面、颈总、锁骨下、肱、桡、股和足背动脉的搏动点及常用压迫止血点.

第四节静脉:掌握静脉的概念,静脉系的组成及静脉的结构特点.
了解几种特殊静脉(硬脑膜静脉窦、板障静脉和导静脉等)的特点.
一、肺循的静脉:了解左右肺静脉的行径.
二、体循环的静脉:1上腔静脉系:掌握上腔静脉、头臂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腋静脉、肱静脉的起止、行径及主要属支.
掌握颅内外静脉的交通以及颈外静脉的行径,了解上肢其它深静脉.
掌握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的行径及注入部位.
掌握奇静脉的起止、行径.
了解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的起止、行径.
了解椎静脉丛的位置、交通和结构特点.
2下腔静脉系:掌握下腔静脉、髂总静脉、髂内静脉、髂外静脉、股静脉和腘静脉的起止和行径.
掌握肾静脉和睾丸静脉(卵巢静脉)的行径.
了解下腔静脉和骼外静脉的其它属支以及盆腔各静脉丛的位置.
掌握大隐静脉的起始、行径、注入部位及其属支、掌握小隐静脉的起始,行径,注入部位.
了解下肢浅深静脉的交通支.

第五节胎儿的血液循环和生后变化:了解胎儿血液循环的特殊途径和出生后的变化.

第二章淋巴系统第一节概述:掌握淋巴系统的组成,各部的结构和配布特点,了解淋巴的回流因素和侧支循环.

第二节人体的淋巴导管:掌握胸导管的起始,行径,注入及其收集范围,掌握右淋巴导管的组成、注入及收集范围.

第三节人体各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掌握九条淋巴干的形成和收集范围,掌握局部淋巴结的概念.
一、头颈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掌握下颌下、颏下、颈浅、颈深淋巴结群的分布部位、收集范围与淋巴输出去向.
了解头颈部其它淋巴结群的位置.
二、上肢的淋巴管和淋巴结:掌握腋淋巴结的分群,各群的分布和收集范围,了解上肢其它淋巴结的位置.

三、胸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了解胸壁和胸腔内各主要淋巴结群的位置,掌握肺门淋巴结的位置和收集范围.
四、腹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掌握腹腔淋巴结群的分布及收集范围.
了解腰淋巴结,肠系膜上淋巴结、肠系膜下淋巴结的分布和收集范围.
五、盆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了解髂外淋巴结的分布和收集范围,掌握髂内淋巴结骶淋巴结的分布和收集范围.
六、下肢的淋巴管和淋巴结:掌握腹股沟浅,深淋巴结的分布及收集范围,了解腘浅淋巴结的分布和收集范围.

第四节人体一些器官的淋巴回流:熟悉乳房、子宫、肺、食管、胃、肝、直肠等器官的淋巴回流.

第五节脾:掌握脾的形态位置,了解脾的主要功能.
第六节胸腺:了解胸腺的形态和位置第四篇感觉器官第一章概述熟悉感受器与感觉器的关系,了解感受器的功能及其分类第二章视器第一节眼球熟悉眼球的外形、掌握角膜、巩膜、虹膜、睫状体和视网膜视部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掌握眼前房、后房、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的形态、位置及房水循环途径.

第二节眼副器熟悉眼球辅助装置的组成和功能.
熟悉眼睑的形态和构造,掌握结膜的形态结构及层次,掌握泪器、泪腺和泪道的形态、位置和开口.
掌握眼球外肌的名称、位置和作用,了解眶脂体、眼球筋膜及眼的血管、神经.
第三章前庭蜗器熟悉前庭蜗器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
第一节外耳熟悉外耳的组成,掌握外耳道的形态、位置、分部及幼儿外耳道的特点,掌握鼓膜的形态、分部及位置.

第二节中耳熟悉中耳的分部、掌握鼓室的形态(六个壁及其主要结构).
位置和交通了解听小骨的名称;连结及主要作用.
了解鼓膜张肌和镫骨肌的作用.
掌握咽鼓管的形态、特征、开口位置、作用和幼儿咽鼓管的特点.
掌握乳突小房和乳突的位置.

第三节内耳熟悉内耳的分部和分部关系,掌握骨迷路与膜迷路的形态结构.
了解声波的传导途径.

第五篇神经系统第一章总论了解神经系在机体内的作用及地位,掌握神经系的区分及两系的组成分部和相互关系.
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
掌握反射的概念及反射孤的组成.
掌握灰质、白质、皮质、神经核、纤维束、神经节、神经、神经内膜、神经束膜、神经外膜的概念.

第二章周围神经系统第一节脊神经掌握脊神经的构成、区分、纤维成分和分支,熟悉其分布概况.
,一、颈丛:了解颈丛的组成、位置、分布概况皮支的浅出部位和分布范围.
掌握膈神经的组成,行径和分布.

二、臂丛:掌握臂丛的组成和位置.
掌握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腋神经的起始、行径、主要分支的直始部位和分布概况,了解其受损后运动及感觉障碍主要表现.
掌握肌皮神经、胸长神经、胸背神经的位置和分布.
了解肩胛上神经、肩胛下神经、肩胛背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及前臂内侧皮神经的分布概况.

三、胸神经前支:掌握胸神经前支在胸腹壁的行径、分布范围及其皮支分布节段性平面.

四、腰丛:了解腰丛的组成和位置.
掌握股神经的组成、行径、主要分支及分布概况.
熟悉髂腹下、髂腹股沟、闭孔、股外侧皮神经的行径及分支概况.

五、骶丛:了解骶丛的组成和位置,掌握坐骨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腓浅神经、腓深神经的发起、行径、皮支分布区及所支配的肌群、了解其受损后的感觉动运障碍的主要表现.
熟悉阴部神经的行径、主要分支、分布.

第二节脑神经掌握脑神经的名称、顺序、连接脑的部位、是出颅的部位、纤维成分及分布概况,了解其受损后的主要表现.
一、了解嗅神经的功能性质与分布区.
二、掌握视神经的功能性质,行径和视交叉概况.
三、掌握动眼神经的纤维成分、行径、支配的范围及副交感纤维的分布和机能;了解睫状神经节的部位,性质.
四、掌握滑车神经的分布.
五、掌握三叉神经的纤维成分、三叉神经节的位置、性质、三大主支在头面部皮肤的分布区.
掌握眼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的主要分支、行径及其分布概况.
六、掌握展神经的行径和分布.
七、掌握面神经的纤维成分、行径、主要分支的分布概况,了解翼腭神经节和下颌下神经节的性质和位置.
八、掌握迷走神经的纤维成分、主干行径及其各种纤维成分的分布范围.
掌握喉上神经、喉返神经(左、右)的径与分布.
了解迷走神经前、后干在腹腔的分支及分布概况.
十一、掌握副神经主干的行径及分布概况.
十二、掌握舌下神经的分布概况.

第三节内脏神经熟悉内脏神经的区分(内脏运动神经、内脏感觉神经)和分布.
一、内脏运动神经:了解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神经的主要区别,掌握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的概念,并了解其主要功能.
(一)交感神经:掌握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部位及交感干、椎前节的位置、组成、了解灰、白交通支的性质.
熟悉交感神经节前节后纤维各三个去向.
1、掌握颈上节的位置、节后纤维分布概况,了解颈中节、颈下节的位置、节后纤维分布概况.
2、掌握内脏大、小神经及其联系、分布概况.
3、掌握胸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分布概况.
4、掌握骶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分布概况.
5、了解交感神经节前,后纤维节段性分布概况.
(二)副交感神经:掌握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部位1、颅部:掌握动眼神经内副交感节前纤维的起始,换神经元部位、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的分布及机能.
熟悉面神经、舌咽神经副交感节前纤维的起始及节后纤维的分布概况.
掌握迷走神经副交感节前纤维的起始与分布概况.
2、骶部:掌握盆内脏神经的分布概况.
(三)掌握内脏运动神经对内脏器官的双重神经支配概念以及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
(四)了解各主要内脏神经丛的部位分布.
二、内脏感觉神经:了解内脏感觉神经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特点.
三、了解内脏神经的中枢及其传导途径.
四、了解牵涉性痛的概念.
五、了解眼、心脏、肺及支气管、胃肠道、膀胱、子宫、血管等的内脏运动神经支配概况.

第三章中枢神经系统第一节脊髓一、脊髓的外形:掌握脊髓的形态、位置、上下端平面和分布、脊髓与脊神经根形态特征,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掌握脊髓灰质、白质的构造概况及其分部,了解中央管的位置.
掌握灰质前、后、侧角的主要核团(前角运动神经元,中间外侧柱、骶副交感核、胶状质、后角边缘核、后角固有核、胸核.
)了解灰质前角a和r运动神经元的概念及灰质细胞构筑分层的(Rexed)的概念.
掌握脊髓白质主要上行纤维束(薄束、楔束、脊髓丘脑束)的起止、走行、位置和功能.
了解脊髓小脑前后束.
掌握脊髓白质主要下行纤维(皮质脊髓前、侧束、红核脊髓束和前庭脊髓束)的位置、起止和功能.
了解顶盖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和内侧纵束.
了解脊髓固有束的位置和功能.
了解脊髓的功能和主要反射.
第二节脑:掌握脑的位置和分部、了解脑干和大脑的概念.
一、脑干:掌握脑干的外形、菱形窝及第四脑室、脉络丛的概念.
掌握延髓、脑桥、中脑内部结构的名称、位置及主要特点(延髓的两个交叉、第四脑室的敝开和下橄榄核的出现;脑桥划分为基底部和被盖部:中脑出现顶盖和脚底等).
掌握脑神经在脑干内的排列关系及功能.
了解其它主要核团(薄束核、楔束核、下橄榄核、红核、黑质等)的位置.
掌握脑干内重要重要纤维束(锥体束、脊髓丘脑束和内侧丘系)的位置.
了解脑干网状结构.
二、小脑:掌握小脑的位置、外形分叶.
了解小脑皮质的分层及传入、传出联系概况.
熟悉小脑中央核、主要纤维联系及小脑的功能.
三、间脑:掌握间脑的位置、外形、分部和第三脑室.
了解间脑的分部.
了解丘脑内核团的划分概况,掌握特异性核团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了解上丘脑和底丘脑的概况.
掌握下丘脑的主要核团并了解其主要纤维联系和功能.
熟悉下丘脑与垂体的关系.
四、端脑:掌握大脑半球的外形;、分叶及主要沟回.
熟悉基底核的组成和位置、掌握纹状体的组成、了解其纤维联系和功能.
了解大脑半球内的主要纤维概况,掌握在内囊中的主要投射纤维束的排列位置关系.
了解大脑皮质的分层和分区.
掌握大脑皮质躯体感觉区、视区、听区、躯体运动区的位置、形态特点和功能定位,掌握大脑皮质语言中枢中枢的位置、熟悉嗅脑、味觉和平衡觉区在大及皮质上的位置.
了解侧脑室的形态与脉络丛,了解边缘系统的组成和联系概况.

第三节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一、感觉传导通路:1本体感觉传导通路:掌握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包括皮肤的精细或辫别性触觉)的起止、行径、纤维束在中枢内的位置及交叉平面,各级神经元胞体在中枢所在部位以及向大脑皮质投射的部位.
了解非意识性本体感觉通路.
2、痛、温度和粗略触觉传导通路:掌握躯干、四肢及头面部痛、温度和粗略触觉传导通路的起止、行程、纤维束在中枢内的位置及交叉平面,各级神经元胞体在中枢所在部位以及向大脑皮质投射的部位.
3、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掌握视觉传导通路的组成、行程及向大脑皮质的投射.
掌握瞳孔对光反射路径.
4、听、平衡和嗅觉传导通路:了解听、平衡和嗅觉传导通路,二、运动传导通路:1、锥体系:掌握锥体系的组成、行径、交叉及对各运动核的支配情况.
熟悉上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的概念.
了解锥体系受损后随意运动障碍的主要表现.
2、锥体外系:了解锥体外系的组成、纤维联系概况和功能.

第四节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一、脑和脊髓的被膜:掌握脊髓被膜的组成、形态特征,掌握硬脑膜的构造特点、形成物及硬脑膜窦,掌握海绵窦的位置、内容及交通.
了解其它硬脑膜窦的位置和交通.
了解蛛网膜、齿状韧带;蛛网膜下池、蛛网膜颗粒、软脑膜和脉络丛.
二、脑和脊髓的血管:掌握颈内动脉、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行径及其主要分支的分布范围.
掌握脑底动脉环的组成.
了解脊髓动脉的来源,分布特点.
了解脑的浅、深静脉的主要属支以及脑和脊髓静脉的回流概况.
三、脑脊液及其循环:掌握脑室以及脑脊液的产生及循环途径.
四、脑屏障:了解脑屏障的概念.

第六章内分泌系统了解内分泌腺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功能概念.
掌握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垂体、松果体的形态和位置.

参考书目:1、系统解剖学(本科),人卫第八版,主编:柏树令2、系统解剖学(本科),高教第三版,主编:徐达传3、宜春学院医学院解剖教研室编写的多本复习题集.
《护理学基础》课程考试大纲第一章绪论1.
基本内容:课程的地位和基本任务;课程的学习内容及学习目的;课程的学习方法及要求.

基本要求:(1)了解《基础护理学》的地位(2)熟悉基础护理学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及要求(3)掌握《基础护理学》的基本任务(4)运用所学知识能按要求严肃、认真地进行实验室学习和临床学习3.
重点难点:重点:《基础护理学》的基本任务;基础护理学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难点:《基础护理学》的学习方法及要求4.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李小寒、尚少梅主编《基础护理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6月赵国琴,黄一凡主编,《护理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8月姜安丽主编《新编护理学基础》(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8月姜安丽主编《新编护理学基础》(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5月李小萍主编,《基础护理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1月第二章环境1.
基本内容:环境与健康;医院环境.
2.
基本要求:(1)了解环境的含义和分类(2)熟悉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医院环境的分类(3)掌握环境与护理的关系,医院环境的特点及调控(4)运用所学知识为病人创造一个舒适和安全的治疗环境3.
重点难点:重点:环境与护理的关系,医院环境的调控难点: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医院环境的特点第三章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1.
基本内容:医院感染;清洁、消毒、灭菌;手卫生;无菌技术;隔离技术.
2.
基本要求:(1)了解医院感染形成的基本条件(2)熟悉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的原因;医院感染发生的条件;消毒灭菌的方法,清洁、消毒、灭菌的概念;隔离种类及措施、隔离原则;传染病区隔离单位的设置(3)掌握医院感染的概念与分类;医院清洁、消毒、灭菌工作;无菌技术的概念及操作原则;标准预防和隔离的概念;隔离区域的划分标准及隔离要求(4)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洗手与手的消毒;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隔离技术基本操作方法;操作规范,态度认真,遵循无菌和隔离原则3.
重点难点:重点: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压力蒸汽灭菌法;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常用无菌技术;隔离原则;隔离技术难点:常用化学消毒剂;常用无菌技术病人入院和出院的护理1.
基本内容:病人入院的护理;病人的卧位;运送病人法;病人出院的护理;人体力学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2.
基本要求:(1)了解病人入院的程序,担架运送法(2)熟悉病人入病房后的初步护理;分级护理概念;卧位的分类,轮椅运送法、平车运送法,病人出院前的护理;出院当日的护理及出院后的护理,人体力学与护理操作(3)掌握分级护理内容,舒适卧位的基本要求,常用卧位适用范围(4)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病人床单位的准备,常用卧位的摆放,操作规范,正确运用人体力学,护患安全3.
重点难点:重点:铺备用床、暂空床、麻醉床及为卧床病人更换床单,各种常用卧位的姿势及适用范围难点:人体力学的运用原则,病人入院护理,运送病人法第五章病人的安全与护士的职业防范1.
基本内容:病人的安全;护士的职业防护.
基本要求:(1)了解护理职业防护的意义、护理职业防护的有害因素及对人体的影响(2)熟悉安全环境、保护具、职业暴露、护理职业暴露、职业防护、护理职业防护、护理职业风险的概念(3)掌握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锐器伤、化学药物职业暴露及汞泄漏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4)运用所学知识正确选择和科学使用保护具,能进行各种护理职业防护,针对常见护士职业安全危害提出有效的防护措施,从而减少护士的职业危害;态度认真、严谨、操作规范3.
重点难点:重点:常见病人安全问题、护士职业安全危害提出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难点:护士职业安全与防范第六章病人的清洁卫生1.
基本内容:口腔护理;头发的护理;皮肤的护理;会阴部护理;晨晚间护理.
2.
基本要求:(1)了解晨晚间护理的目的和内容及会阴部护理(2)熟悉口腔护理、头发护理、皮肤护理及会阴部护理的目的及评估内容;常用的口腔护理溶液及其作用(3)掌握压疮发生的原因、高危人群及好发部位;压疮、剪切力的概念;口腔护理、皮肤护理操作的注意事项;压疮各期的临床表现,预防压疮的护理措施(4)运用所学知识能为病人进行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压疮的治疗和护理及会阴部护理,操作过程中,做到态度认真、严谨、方法正确、操作规范、动作轻柔、过程完整、关爱病人3.
重点难点:重点:口腔卫生指导及特殊口腔护理的方法,压疮发生的原因、预防措施及护理原则难点:压疮发生的原因、预防措施、分期及护理原则第七章休息与活动(自学)1.
基本内容:休息与睡眠;活动.
2.
基本要求:(1)了解休息的意义和条件,睡眠的生理,关节活动练习的目的(2)熟悉住院病人睡眠睡眠的特点及影响睡眠的因素,病人活动的意义(3)掌握促进休息和睡眠的护理,活动受限的原因及对机体的影响,肌力和机体活动能力的判断(4)运用本章所学知识,为病人制定一份活动和娱乐的合理计划3.
重点难点:重点:休息和睡眠的护理,活动受限的原因及对机体的影响难点:睡眠的生理,肌力和机体活动能力的判断第八章医疗与护理文件1.
基本内容:医疗与护理文件的记录和管理;医疗与护理文件的书写.
2.
基本要求:(1)了解医疗与护理文件记录的意义及记录原则;医疗与护理文件的管理要求(2)熟悉长期医嘱、临时医嘱与备用医嘱;各种表格的特点与作用(3)掌握医疗与护理文件的病历排列顺序,正确处理各种医嘱及填写方法,三测单、护理观察记录单、病室报告及护理病历的内容和书写要求(4)运用所学知识,完整准确地绘制一份体温单,正确处理各种医嘱3.
重点难点:重点:医疗与护理文件的管理要求,病历排列顺序及书写方法,各种医嘱处理.

难点:医嘱处理方法第九章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1.
基本内容:体温的评估与护理;脉搏的评估与护理;血压的评估与护理;呼吸的评估与护理.

2.
基本要求:(1)了解生命体征生理变化,缺氧程度的判断标准、氧气表结构与功能(2)熟悉生命体征的异常变化,体温过高、体温过低、稽留热、驰张热、间歇热、不规则热、心动过速、心动过缓、间歇脉、脉搏短绌、洪脉、细脉、交替脉、水冲脉、奇脉、高血压、低血压、呼吸过速、呼吸过缓、深度呼吸、潮式呼吸、间断呼吸、胸叩击、体位引流、吸氧法和吸痰法的概念,吸氧和吸痰适应证,吸氧副作用及预防方法(3)掌握生命体征的正常值,生命体征异常的护理,测量生命体征、吸氧、吸痰的注意事项(4)运用本章所学知识正确和记录测量生命体征、完成装卸氧气表、氧气吸入法、吸痰法、换算氧浓度与氧流量、调节吸痰器负压.
操作中,做到态度认真、操作规范、数值准确、关爱病人3.
重点难点:重点:生命体征的观察、测量及异常时的护理.
促进呼吸功能的护理技术难点:促进呼吸功能的护理技术、正确测量和记录生命体征第十章冷、热疗法1.
基本内容:概述;冷、热疗法的应用.
2.
基本要求:(1)了解影响冷、热疗法效果的因素,冷湿敷法(2)熟悉冷、热疗法目的,冷、热疗法的效应,湿热疗法(3)掌握应用冷、热疗法的禁忌,全身冷疗法,冰袋、热水袋的使用(4)运用本章所学知识能正确实施冷、热疗法,态度严谨,操作规范、正确、认真,保护病人3.
重点难点:重点:冷、热疗法的禁忌,全身冷疗法,冰袋、热水袋的使用.
难点:冷、热疗法的目的、方法、应用第十一章饮食与营养1.
基本内容:概述;营养善的评估;医院饮食;一般饮食护理;特殊饮食护理.
2.
基本要求:(1)了解人体营养的需要,营养评估过程并能及时正确判断病人的营养状况,病人的一般饮食护理(2)熟悉营养素治疗饮食试验饮食食欲管饲饮食鼻饲术要素饮食胃肠外营养的概念;要素饮食特点、应用方法、注意事项(3)掌握医院饮食种类、适用范围、饮食原则及用法,鼻饲法的操作(4)运用所学知识正确指导高热、胆结石、大面积烧伤、肝硬化腹水、急性肾炎、糖尿病、胃大部切除术后、结肠瘘、便秘等饮食种类和原则,正确实施鼻饲法,操作规范,责任感强,关心、尊重病人3.
重点难点:重点:试验饮食的临床意义及使用方法,鼻饲法的操作难点:营养评估,医院饮食,特殊饮食护理第十二章排泄1.
基本内容:排尿护理;排便护理.
2.
基本要求:(1)了解粪便、尿液观察的主要内容;男女尿道的解剖特点(2)熟悉便秘、粪便嵌塞、腹泻、大便失禁、肠胀气、排便改道、灌肠法、多尿、少尿、无尿、膀胱刺激症状、尿潴留、尿失禁、导尿术等概念;肛管排气法及口服高渗溶液清洁肠道的操作过程和注意要点(3)掌握导尿术,留置导尿术,膀胱冲洗,各种灌肠的操作技术;(4)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分析引起便秘、粪便嵌塞、腹泻、大便失禁、肠胀气、排便改道、尿潴留、尿失禁的原因,并为病人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为留置导尿管的病人制定预防尿路逆行感染的护理计划,完成导尿术及灌肠术并做到态度严谨、无菌观念强、操作规范、动作轻柔、过程完整、关爱病人3.
重点难点:重点:排尿异常的护理,排便异常的护理,导尿术,灌肠法难点:排尿异常的护理,排便异常的护理,导尿术,灌肠法第十三章给药1.
基本内容:给药的基本知识;口服给药法;注射给药法;雾化吸入法;药物过敏试验;局部给药.

2.
基本要求:(1)了解给药的基本知识;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2)熟悉常用药物的种类及常用医嘱的外文缩写,给药途径和给药原则;药物保管的要求及静脉注射失败的原因,口服给药、注射法、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内注射、静脉注射、雾化吸入、过敏反应及破伤风抗毒素脱敏注射法的概念(3)掌握注射的原则,各种注射术的定义、目的、常用部位及取位方法,药物过敏试验及试验药液配制方法,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预防措施及过敏性休克的处理措施.
破伤风抗毒素脱敏注射的原理和方法,雾化吸入术(4)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完成各种注射术的操作;准确配制青霉素皮内试验液;雾化吸入术;操作过程中做到态度认真负责、严格查对、方法正确、过程完整3.
重点难点:重点:口服给药法,注射给药法,药物过敏试验药液配制方法及过敏反应的处理难点:各种注射法,药物过敏试验及皮试液配制方法,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表现、预防及处理第十四章静脉输液与输血1.
基本内容:静脉输液;静脉输血.
2.
基本要求:(1)了解输液的原理,常用溶液种类及作用,颈外静脉插管法与锁骨下静脉插管法,血制品的种类及血型和相容性检查(2)熟悉静脉输液输液微粒交叉配血试验ABO血型Rh阳性成分输血自体输血概念;输液微粒污染;输液泵的应用;自体输血.
静脉输液的目的;静脉输血的目的、适应证和禁忌证(3)掌握临床补液原则和输血原则;输液速度与时间的计算,常见输液故障及排除,静脉输血的原则和输血前的准备;输液反应和输血反应的原因、症状及护理(4)运用本章学习的相关知识准确识别常见的输液、输血反应并采取预防和处理措施;独立完成密闭式周围静脉输液术的操作,做到态度认真、操作规范、动作连贯、爱护病人.

3.
重点难点:重点:周围静脉输液和输血操作方法,输液反应和输血反应及护理难点:输液反应和输血反应的原因、症状及护理第十五章标本采集1.
基本内容:概述;各种标本的采集.
2.
基本要求:(1)了解标本采集的意义,常用尿标本防腐剂的作用及用法(2)熟悉临床上常用血液、痰、尿、粪便标本的种类(3)掌握标本采集的原则,临床常用标本的采集方法及注意事(4)运用所学知识能独立完成各种标本采集,方法正确、操作规范3.
重点难点:重点:血液、尿、粪便标本采集方法、要点及注意事项难点:各种标本的采集方法第十六章疼痛病人的护理1.
基本内容:疼痛概述;影响疼痛的因素;疼痛的护理.
2.
基本要求:(1)了解疼痛的分类、影响疼痛的因素、疼痛发生机制(2)熟悉疼痛、痛觉、痛反应、疼痛耐受力的概念,疼痛对个体的影响、疼痛评估的内容和方法(3)掌握疼痛的护理原则、疼痛的控制标准、三阶梯镇痛疗法的基本原则和内容(4)运用所学知识能正确评估疼痛的程度并采取控制疼痛的有效措施3.
重点难点:重点:疼痛的护理原则、三阶梯镇痛疗法的基本原则和内容难点:疼痛对个体的影响、疼痛评估、疼痛发生机制第十七章病情观察及危重病人的管理1.
基本内容:病情观察;危重病人的管理;常用急救技术.
2.
基本要求:(1)了解病情观察的目的和要求,抢救工作的管理与抢救设备(2)熟悉病情观察、嗜睡、意识模糊、昏睡、昏迷概念;各类病人病情观察的重点及危重病人的护理要点(3)掌握病情观察的方法和内容,洗胃溶液及禁忌药物(4)运用本章所学知识,在规定时间内独立为模拟病人实施自动洗胃机的操作,做到态度严谨、操作规范、动作轻柔、关爱病人3.
重点难点:重点:病情观察,常见的抢救技术,危重病人支持性护理难点:病情观察,常见的抢救技术第十八章临终护理1.
基本内容:临终关怀;濒死及死亡;临终病人及家属的护理;死亡后护理.
2.
基本要求:(1)了解临终关怀的概念及意义,临终关怀的发展状况(2)熟悉临终病人的生理变化及护理要点,临终病人的心理反应及护理要点,临终病人家属心理反应及护理要点(3)掌握临终关怀的概念,死亡的诊断标准和死亡过程的分期,尸体护理(4)运用护理程序为临终病人及家属提供护理服务,模拟完成尸体护理,做到态度严肃、动作连贯.

3.
重点难点:重点:临终关怀的概念及理念,临终病人各阶段的心理变化及护理要点,临终病人的生理变化及护理要点,尸体料理的方法难点:临终病人的生理、心理变化及护理,尸体料理的方法《系统解剖学》课程考试大纲绪论[掌握]1、解剖学姿势与人体的轴与面[熟悉]1、人体解剖学的方位术语.
[了解]1、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地位、分科、发展简史和学习方法.
2、人体的分部和器官系统.
3、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第一章:骨学[掌握]1、掌握骨的构造.
2、骨的一般形态、构造3、椎骨的数目、一般形态与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4、胸骨的形态结构与分部.
5、肋的组成、肋骨一般形态与分部.
6、上肢带骨诸骨的位置和形态.
肱骨、尺骨、桡骨的位置和形态、7、髋骨的位置、组成与形态结构.
股骨、胫骨、腓骨、髌骨的位置与形态结构.

8、颅底内面观的三个颅窝的境界及重要结构(包括重要的孔、裂).
骨性鼻腔的构成及其与鼻旁窦的关系;[熟悉]1、躯干骨的组成、颅的组成与分部.
2、脑颅骨与面颅骨的名称、位置3、上肢骨的重要体表标志:肩胛冈、肩峰、肩胛骨下角、锁骨、肱骨大结节、肱骨内外上踝、桡骨头、尺骨鹰嘴、桡骨与尺骨茎突、豌豆骨和掌骨头等位置.

4、下肢骨的重要体表标志:髂嵴、髂前上棘、髂结节、髂后上棘、坐骨结节、耻骨结节、大转子、股骨内外上髁、髌骨、胫骨粗隆、腓骨头、内外踝、跟骨结节、舟骨粗隆、第5跖骨粗隆等.

[了解]1、骨的分类和骨的表面形态.
2、骨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3、骨的发生、发育和可塑性.
4、肋软骨及第1、11、12肋的形态特征.
5、颅的顶面观、后面观;颅底的外面观;眶的组成、形态及其孔、裂.
新生儿颅的特征及生后变化.

6、腕骨、掌骨和指骨的形态、位置和排列.
跖骨、趾骨的形态、位置与排列.

第二章:关节学[掌握]滑膜关节的基本构造、辅助结构、功能和运动脊柱的组成.
椎骨间连结和椎弓间连结的位置、构造与功能3、胸廓的组成和功能.
颞下颌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
4、肩、肘、桡腕关节及拇指腕掌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
5、髋关节、膝关节与踝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
骨盆的组成、正常方位与分部[熟悉]1、骨连结的定义与分类.
2、纤维连结、软骨和骨性连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脊柱的正常弯曲.
4、髋骨的连结形式与坐骨大、小孔5、足弓的构成、形态、功能和维持足弓的因素.
[了解]1、纤维连结、软骨和骨性连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滑膜关节的分类以及血管、淋巴管与神经的配布.
3、椎骨的连结概况,寰椎与枕骨、枢椎的连结4、脊柱各面观形态及脊柱的运动特点.
5、肋与脊柱、胸骨的连结.
胸廓的年龄变化与性别差异.
6、颅骨的连结形式.
7、骨盆的性别差异和运动及上、下肢其他关节的成与运动.
第三章:肌学[掌握]1、骨骼肌形态、构造2、咬肌、颞肌的位置、起止和作用.
3、胸锁乳突肌和斜角肌群的位置与作用4、斜方肌、背阔肌与竖脊肌的位置、形态、起止、作用5、腹前外侧肌群的位置、分层及其形态特点、起止、作用.
了解腹后肌群的位置、组成和作用.

6、膈肌的位置、形态、起止、分部与作用.
掌握膈肌的裂孔的名称、位置及通过结构.

7、三角肌、大圆肌的位置、起止和作用.
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位置、起止与作用.
前群肌和后群肌的分层、组成、共同起止概况与共同作用.

8、髂腰肌、臀大肌的位置、起止和作用.
股四头肌、缝匠肌、长收肌、大收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的位置、形态特点、起止概况和作用.
胫骨前肌、趾长伸肌、拇长伸肌、小腿三头肌位置、起止概况和作用.

[熟悉]1、肌起止、配布、作用、命名法、辅助装置及血管神经.
2、颅顶肌、眼轮匝肌、口轮匝肌、颊肌的位置形态特点与作用3、胸上肢肌、胸固有肌位置与组成.
前锯肌、肋间内、外肌的位置、起止、作用.

4、腹直肌鞘、白线、腹股沟管、海氏三角的位置和形态特点.
5、腋窝、三、四边孔、肘窝和腕管的组成、境界和内容.
6、梨状肌上、下孔、股三角、收肌管的境界、位置和内容.
[了解]1、面肌的组成、配布特点和作用.
咀嚼肌的组成.
2、颈肌的位置、分群、各群肌的组成和作用.
3、躯干肌的分部、背肌的分层概况、背部筋膜的位置和配布、腹肌配布概况与分群、腹后肌群的位置、组成和作用.
了解腹部筋膜的概况.

4、上肢肌的分部,上肢带肌的位置、组成,臂肌的位置、分群与各群肌组成与功能.
前臂肌的位置、分群.
手肌的分群、组成和作用概况.
上肢筋膜的概况.

5、下肢肌的分部.
髋肌的位置、分群、组成和功能.
大腿肌的分群、各群肌的组成和作用.
小腿肌的分群和各群肌的组成和作用.
足背肌和足底肌的分群、位置和作用.
下肢筋膜的概况.

内脏学第四章:总论[掌握]胸部标志线和腹部的分区.
[了解]内脏的概念、范围及各系统的主要功能.
内脏的一般结构.
第五章:消化系统[掌握]1、咽峡的组成.
2、乳牙和恒牙的数目、名称和牙式.
3、口腔腺的位置、形态及腺管的开口位置.
4、咽的位置、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结构与交通.
5、食管的形态、位置、分部及狭窄部位(包括距切牙的距离).
6、胃的位置、形态、分部.
7、十二指肠的形态、位置、分部及形态特征.
8、大肠的分部及结肠形态特征.
盲肠及阑尾的形态、位置、结构和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
9、肝的形态(分叶、肝门)和位置(成人、小儿).
[熟悉]1、上、下消化道的组成.
2、舌的形态、粘膜特征,颏舌肌的位置、起止和作用.
咽的淋巴环的组成及各扁桃体的位置和功能.

3、空肠、回肠的位置、形态及空肠起端的标志,4、结肠的分部及各部的位置.
掌握直肠、肛管的形态、位置、构造.
5、.
胆囊的形态、分部、位置、功能及胆囊底的体表投影.
肝外胆道的组成、开口部位及胆汁的排泄途径.

6、胰的形态、分部、位置.
胰的功能[了解]1、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口腔的境界与分布.
唇、颊和腭的形态3、牙的形态、分类和构造及牙周组织的构成、功能4、舌肌的一般配布和功能.
5、咽壁的构造.
食管的构造.
胃壁的构造.
6、小肠的分部,空、回肠肠壁的构造特点.
7、肝的毗邻与肝的主要功能、体表投影及肝的分叶、分段的概念.
第六章:呼吸系统[掌握]1、鼻旁窦的位置和开口部位.
2、喉腔的形态结构与分部.
3、气管的位置、分部和结构特点.
左、右支气管形态特征.
4、胸膜及胸膜腔的概念.
胸膜的分部及胸膜隐窝的位置.
[熟悉]1、上、下呼吸道的组成.
2、鼻腔的分部及形态结构3、喉的位置与主要体表标志.
4、喉口及声门的围成.
5、肺的形态、位置、分叶.
6、纵隔的概念、境界、分部(四分法)及各部的内容[了解]1、呼吸系统的组成、功能2、肺内支气管以及肺段的概念.
3、胸膜和肺的体表投影.
4、鼻旁窦的形态特点.
5、喉的软骨、连结及喉肌的位置和作用.
6、鼻的形态结构第七章:泌尿系统[掌握]1、肾的形态、位置、构造.
2、女性尿道的形态特点和开口部位(男性尿道见男性生殖系统).
3、膀胱的形态、位置、分部以及膀胱三角的位置和粘膜特点.
输尿管的形态、分部及各部的位置与在盆部(特别是女性)的主要毗邻.

[熟悉]1肾的被膜及肾的固定、2、输尿管的狭窄部位.
3、肾段的概念和体表投影.
[了解]1、泌尿系统的组成与功能2、膀胱位置的年龄变化和膀胱壁的构造.
第八章:男性生殖系统[掌握]1、睾丸的形态与位置.
2、附睾的形态、分部与位置.
3.
输精管的形态特征、行径、分部与结扎部位.
精索的形态、位置与组成.

4、前列腺的形态、位置与主要毗邻,5、男性尿道的起止、分部、各部形态结构特点、三个狭窄、三个扩大和两个弯曲.

[熟悉]1、男性生殖器的分部,各部所包括的器官,并熟悉其功能.
2、阴囊的形态与构造.
睾丸下降的简况以及睾丸与精索的被膜.
3、阴茎的形态、分部及构造.
[了解]1、睾丸、附睾的结构与功能.
2、射精管的合成,行径与开口部位.
3、精囊腺的形态、位置与功能.
4、前列腺的分叶、被膜及年龄变化.
5、尿道球腺的位置、形态和腺管的开口部位.
6、海绵体构造与阴茎皮肤的结构特点.
第九章:女性生殖系统[掌握]1、卵巢的形态、位置及固定装置.
输卵管的位置、分部、各部的形态结构特点、结扎输卵管常选用的部位以及确认输卵管的结构标志.

2、子宫的形态、分部、内腔、位置和固定装置.
3、阴道的形态、位置、毗邻以及阴道穹的组成、分部[熟悉]1、女性生殖器的分部、各部所包括的器官,并熟悉其功能.
2、阴道前庭的位置及其内的开口.
3、盆膈和尿生殖膈的位置、组成及穿过的结构.
坐骨直肠窝的位置、境界和内容.

4、女性乳房的形态和构造特点,及其一般位置.
[了解]1、卵巢的构造、功能及年龄变化.
2、子宫壁的构造和年龄变化.
3、外生殖器的形态、结构.
4、会阴的概念、界限和分部,了解狭义会阴的概念.
5、肛门三角的肌肉:了解肛提肌、尾骨肌和肛门外括约肌的形态、位置和作用.

6、尿生殖三角的肌肉:了解会阴深横肌、尿道括约肌以及其余各肌的位置与作用.

7、会阴筋膜:了解会阴筋膜的概况.
第十章:腹膜[掌握]腹膜和腹膜腔的概念,.
小网膜的位置与分部.
大网膜的位置、形态、构造与功能.
[熟悉]网膜孔与网膜囊的位置与交通.
陷凹的名称、位置.
3、腹膜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了解]1、各系膜和韧带的名称、位置.
2、腹膜的功能.
脉管系统第十一章:心血管系统[掌握]心脏的位置与外形,心脏各腔的位置、形态、分部、内面结构.
心瓣膜的名称、位置、形态与功能冠状窦的位置与开口部位.
心的左、右冠状动脉的起始、行径、分支与分布范围.

主动脉的起止、行径、分部及各部的位置、主要分支与分布范围.
3、左、右颈总动脉的起始、行径、位置颈外动脉的行径及其主要分支的行径与分布.
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的形态、位置与功能4、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桡、尺动脉的起止、行径以及主要分支、分布5、肠系膜上、下动脉的行径及分支的行径与分布.
腹腔干、肾动脉、睾丸或卵巢动脉的行径与分布.

6、子宫动脉的行径、分布.
7、髂外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后动脉、足背动脉的起止行径与分布8、掌握上腔静脉的组成、起止、行径.
掌握头臂静脉的组成与行径.
掌握颈内静脉的起止、行径和主要属支(面静脉、下颌后静脉、甲状腺上、中静脉).
掌握颅内外静脉的交通.
掌握锁骨下静脉和腋静脉的起止、行径与颈外静脉的行径.

9、掌握下腔静脉、髂总静脉、髂内外静脉、股静脉和腘静脉的起止、行径.
掌握肾静脉和睾丸(卵巢)静脉的行径和注入部位.

10、门静脉的组成、行径、属支、收集范围、注入部位、结构特点及其与上、下腔静脉系间的吻合部位与交通途径.

[熟悉]1、心血管系统的组成,心、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与功能.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与功能.
血管吻合形式和侧支循环的概念.

2、心传导系统的组成、位置与功能.
心包的构造与心包腔.
3、肺动脉干与左、右肺动脉的行径及动脉韧带的位置4、胸主动脉的起止、行径及其分支(壁支和脏支)的行径与分布.
5、腹主动脉的起止、行径和分支6、髂总动脉的起止、行径.
7、静脉系的组成及静脉的结构特点.
8、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的行径、注入部位.
了解奇静脉起止、行径、注入部位.

[了解]1、心脏的毗邻,心壁的构造以及房间隔、室间隔缺损的常见部位,大、中、小静脉的行径.
心脏的体表投影.

2、颈内动脉在颈部的行径.
3、掌浅、深弓的位置、组成、分支、分布和体表投影.
4、肠动脉的配布特点.
5、髂内动脉的分支、分布.
6、腹壁下动脉、股深动脉、腓动脉、足底内、外侧动脉的行径与分布.
足底弓的位置与组成.
股动脉与足背动脉的体表投影.

7、几种特殊静脉(硬脑膜窦、板障静脉等)的结构特点.
8、了解左、右肺静脉的行径与注入部位.
9、了解奇静脉起止、行径、注入部位.
了解半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的起止、行径、注入部位.
了解椎静脉丛的位置、交通和结构特点.

10、了解下腔静脉和髂外静脉的其他属支以及盆腔各静脉丛的位置.
第十二章:淋巴系统[掌握]1、掌握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的起始、组成、行径、注入部位和收集范围.

2、掌握下颌下、颏下、颈外侧浅、深淋巴结的位置、收集范围与输出淋巴管的注入部位.
掌握颈干的形成、收集范围和注入部位.

3、掌握腋淋巴结的分群、各群的位置和收集范围.
4、掌握肺门淋巴结的位置与收集范围.
5、掌握腹股沟浅、深淋巴结的位置、收集范围和注入部位.
6、掌握脾的形态、位置.
了解脾的功能.
[熟悉]1、熟悉淋巴系的组成、各部的结构和配布特点.
2、熟悉锁骨下干的形成、收集范围与注入部位.
3、熟悉支气管纵隔干的形成、收集范围和注入部位.
4、熟悉腰干和肠干的形成、收集范围和注入部位.
[了解]1、了解淋巴的回流因素和侧支循环.
2、了解头颈部其它淋巴结群的位置和收集范围.
3、了解肘淋巴结的位置、收集范围.
4、了解胸壁和胸腔内各主要淋巴结群的位置.
5、了解腘浅淋巴结的位置、收集范围和注入部位.
6、了解髂内、外淋巴结、髂总淋巴结的位置,收集范围和注入部位.
7、了解腰淋巴结、腹腔淋巴结、肠系膜上、下淋巴结的位置和收集范围.

8、了解食管、胃、直肠、子宫、乳房的淋巴引流.
9、了解胸腺的形态、位置和功能.
感觉器第十三章:概述第十四章:视器[掌握]掌握眼球的构造(掌握角膜、巩膜、虹膜、睫状体和视网膜视部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掌握眼房、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的形态、位置和功能).

2、掌握结膜的分部.
掌握泪腺和泪道的形态、位置和开口.
掌握眼肌的名称、位置和作用.

[熟悉]1、熟悉视器的组成与功能.
2、熟悉房水的产生部位、循环途径和功能.
[了解]1、了解眼球的外形.
2、了解眼副器的组成与功能.
了解眼睑的形态与构造.
3、了解眼动脉的起始、行径、主要分支(视网膜中央动脉)与分布.
了解眼上、下静脉第十五章:前庭蜗器[掌握]1、掌握鼓室的构造(六个壁上的主要结构)、位置和交通,掌握鼓膜的位置、形态和分部.

2、掌握咽鼓管的形态、开口、功能和幼儿咽鼓管的特点.
3、掌握骨迷路的分部、形态.
掌握膜迷路的位置、形态、分部、内容与功能.
掌握位置感受器和听觉感受器的名称、位置和功能.

[熟悉]1、熟悉外耳道的构造、形态、位置、分部及幼儿外耳道的特点.
2、熟悉乳突窦和乳突小房的位置.
[了解]1、了解前庭蜗器的组成与功能.
2、了解外耳的组成.
3、了解中耳的组成.
了解听小骨的名称、位置、连结和作用.
了解鼓膜张肌和镫骨肌的作用.

4、了解内耳的位置、组成.
5、了解声波的传导途径.
神经系统第十六章:总论[掌握]1、掌握灰质、白质、皮质、髓质、神经核、神经纤维、纤维束、神经节、神经的概念.

[了解]1.
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在人体各系统中的地位与功能.
2.
了解神经元构造、分类.
了解神经纤维构成及分类.
了解神经胶质的分类功能.

第十七章:中枢神经系统[掌握]1、掌握灰质前、后、侧角的主要核团[前角运动细胞、中间外侧核、骶副交感核、后角边缘核、胶状质、后角固有核、胸核(背核)].

2、掌握脊髓主要的长上行纤维束(薄束、楔束、脊髓丘脑束)的位置、起止和功能;3、掌握脊髓主要的长下行纤维束(皮质脊髓前、侧束,红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的位置、起止和功能;4、掌握延髓、脑桥、中脑的外形以及各部发出脑神经的名称、位置与数目.

5、掌握脑干内脑神经核的名称、性质、位置与功能.
6、掌握脑干内重要的上行纤维束(内侧丘系、三叉丘系、脊髓丘系、外侧丘系)与下行纤维束(皮质脊髓束与皮质核束)的位置与功能.

7、掌握背侧丘脑的位置.
背侧丘脑的构造与核团的划分.
掌握特异性核的纤维联系与功能.

8、掌握后丘脑的位置、结构与功能.
9、掌握端脑的外形、大脑半球的分叶及大脑半球各面的主要的沟与回.

10掌握纹状体的组成,纤维联系与功能.
11、掌握内囊的位置、分部、各主要投射纤维束在内囊中的排列位置关系以及内囊损伤后的临床表现;12、掌握大脑皮质内第Ⅱ躯体运动区、第Ⅱ躯体感觉区、视区、听区的位置与形态特点和功能定位.

[熟悉]1、熟悉脊髓的位置、形态、上、下端水平、表面沟、裂、膨大.
2、熟悉脊髓灰、白质配布的形式及各部名称.
3、熟悉脑的位置与分部.
4、熟悉脑干的位置与组成.
5、熟悉第四脑室的位置、形态与交通.
6、熟悉脑干内非脑神经核的主要核团(薄束核、楔束核、脑桥核、红核、黑质)的位置、功能.

7、熟悉小脑的位置、外形、三对小脑脚和分叶.
8、熟悉间脑的位置、外形与分部.
第三脑室的位置、形态与交通.
9、熟悉下丘脑的位置与主要核团的位置、功能.
10、熟悉端脑的位置.
11、熟悉大脑皮质语言中枢的位置;[了解]1、了解脊髓节的概念、数目及其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2、了解脊髓中央管和终室的位置.
3、了解前角内细胞概念.
了解脊髓灰质细胞构筑分层(Rexed)的概念及其与灰质内各主要核团的对应关系.

4、了解白质内纤维的分类.
了解脊髓小脑前、后束的位置、起止和功能;了解顶盖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和内侧纵束.
了解脊髓固有束的位置和功能.

5、了解脊髓的功能.
了解脊髓反射的概念以及牵张反射、屈曲反射的途径和功能.
了解脊髓横断与半横断的表现.
了解脑干内部构造的概况.

6、了解菱形窝的组成、位置与形态结构.
7、了解脑干网状结构的位置、网状结构神经元的特点与功能.
8、了解小脑的内部结构(小脑皮质、中央核与髓质).
了解小脑皮质的细胞构筑特点和纤维联系与功能.
了解小脑损伤典型表现.

9、了解间脑腹侧部的露于脑底的结构.
10、了解上丘脑与底丘脑的概况.
11、了解下丘脑与垂体的关系.
了解下丘脑的功能.
12、了解侧脑室的位置、形态、分部与交通;了解基底核的位置与组成.
了解大脑半球髓质的概况.
了解大脑皮质(新皮质)的分层和分区.
了解平衡区、味觉区、嗅觉区的位置.
了解边缘系统的组成、联系概况与功能.

第十八章:周围神经系统[掌握]1、掌握脊神经的组成、性质、配布纤维成分与分支.
2、掌握膈神经的组成、行径和分布.
3、掌握胸长神经、胸背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腋神经的行径、分布.

4、掌握坐骨神经的行径、主要分支(胫神经、腓总神经、腓浅、深神经)与分布.

5、掌握腓总神经的行径、位置和腓浅、深神经的分布概况.
了解胫神经、腓总神经损伤后,运动及感觉障碍的主要表现.

6、掌握脑神经的名称、顺序、性质、连接脑的部位和进出颅部位.
7、掌握视神经的性质、连脑部位、进出颅的部位和分布部位.
8、掌握动眼神经的性质、连脑部位、行径、出颅部位、纤维成分及各自的分布与功能.

9、掌握三叉神经的性质、纤维成分、连脑部位、三叉神经节的位置与性质以及眼神经、上、下颌神经的性质、进出颅部位、行径、主要分支与分布概况.

10、掌握面神经的性质、连脑部位、行径、出颅部位、纤维成分、主要分支(鼓索神经与腮腺丛分支)与分布.

11、掌握舌咽神经的性质、连脑部位、进出颅部位、行径、纤维成分、主要分支(舌支、咽支、颈动脉窦支)与分布.

12、掌握迷走神经的性质、纤维成分、连脑部位、进出颅部位、主干行径、主要分支(喉上神经、喉返神经、前干、后干)的行径与分布.

13、掌握舌下神经的性质、连脑部位、出颅部位与分布.
其损伤后的表现.

14、掌握交感神经的组成(中枢部—低级中枢的部位;周围部—交感神经节,交感干、由交感神经节发出的分支和交感神经丛).
掌握交感干的位置、组成.

15、掌握副交感神经的组成(中枢部—低级中枢的部位;周围部—副交感神经节和副交感神经丛).
副交感的分布(颅部—掌握动眼神经内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的起始及节后纤维的分布16、掌握迷走神经内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的起始及节后纤维的分布概况.
掌握盆内脏神经内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的起始及节后纤维的分布概况).
掌握内脏运动神经对内脏器官的双重支配概念.
掌握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
掌握内脏神经丛的组成与分布形式.

[熟悉]1、熟悉周围神经组成和神经节、神经的概念.
2、熟悉浅支的浅出部位与分布概况.
3、熟悉臂丛的位置、组成.
4、熟悉胸神经前支在胸腹壁的行径、分布概况及其皮支分布的节段性.

5、熟悉脊神经分布的节段性规律及皮神经分布的重叠性.
6、熟悉滑车神经的性质、连脑部位、行径、出颅部位与分布.
7、熟悉展神经的性质、连脑部位、行径、出颅部位与分布范围.
8、熟悉前庭神经与蜗神经的性质、连脑部位、进颅部位与分布范围.
9、熟悉副神经的性质、连脑部位、出颅部位、行径与分布.
10、熟悉内脏运动神经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的概念和内脏运动神经的纤维成分.

11、熟悉颈交感干位置;颈上节的位置与节后纤维分布概况;[了解]1、了解神经节分类、性质和周围神经的结构、溃变、再生的概况.
2、了解脊神经前、后的性质与分布概况.
3、了解颈丛的位置、组成、分支分布概况.
了解颈丛深支的分布概况.
4、了解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和腋神经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了解其余各神经的分布概况.

5、了解腰丛的位置、组成.
掌握股神经的行径、主要分支与分布.
了解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闭孔神经、股外侧皮神经的行径与分布.

6、了解骶丛的位置、组成.
了解坐骨神经的常见变异和体表投影.
掌握胫神经的行径和分布概况.
了解臀上下神经、股后皮神经和阴部神经的行径、主要分支与分布.

7、了解脑神经纤维成分和分布概况.
8、了解嗅神经的性质、连脑部位、进出颅的部位和分布部位.
9、了解睫状神经节的位置与性质.
10、了解三叉神经损伤或受刺激后的主要表现.
11、了解翼腭神经和下颌下神经节的位置与性质.
12、了解耳神经节的位置与性质.
13、了解喉上神经与喉返神经损伤后表现.
14、了解内脏神经的分布范围和区分.
15、了解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主要区别.
16、了解灰、白交通支的概念.
了解交感神经节前、节后纤维去向的概况.

17、了解交感神经在人体的分布概况(颈部—颈交感干:了解颈中节、颈上节的位置与节后纤维分布概况.
胸部—掌握胸交感干的位置;内脏大、小神经及其联系、分布概况.
腰部—掌握腰交感干的位置与节后纤维分布概况.
盆部—掌握盆交感干的位置与节后纤维分布概况.
了解交感神经节前、节后纤维分布的一般规律).

18、了解面神经、舌咽神经内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的起始及节后纤维的分布概况;了解各主要内脏神经丛(心丛、肺丛、腹腔丛、腹主动脉丛、腹下丛)的位置和分布.

19了解内脏感觉神经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
20、了解牵涉痛的概念.
21、了解眼球、心脏及内脏的神经支配.
第十九章: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掌握]1、掌握躯干、四肢本体感觉(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各级神经元胞体的位置、传导束在中枢内的位置及投射大脑皮质的部位2、掌握躯干、四肢与头、面部痛、温觉通路的组成、各级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纤维束在中枢内位置以及投射大脑皮质的部位.
头面部痛、温觉和粗略触觉传导通路的要求内容同躯干、四肢.

3、掌握视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各级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及投射大脑皮质的部位.
掌握瞳孔对光反射途径.

4、掌握锥体系的组成与功能.
掌握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的起止部位、行径、交叉及对各运动核的支配情况.

[熟悉]1、熟悉视觉传导路和瞳孔对光反射路径不同部位受损后的表现.
2、熟悉运动传导通路神经元的组成及上、下神经元胞体的位置.
[了解]1、了解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的分部.
2、了解躯干、四肢本体感觉(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的组成,纤维束在脊髓内的位置及投射至小脑的部位.

3、了解听觉、平衡觉及内脏感觉传导通路.
了解皮质脊髓束及皮质核束损伤后的表现.
了解上、下神经元损伤后的表现.

4、了解锥体外系的组成、纤维联系概况和功能.
5、了解重要的化学通路的分类概况.
第二十章: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掌握]1、掌握脊髓三层被膜的名称、位置、形态结构特点.
掌握硬膜外隙与蛛网膜下隙的位置、内容.

2、掌握脑三层被膜的名称、位置、形态结构特点及硬脑膜窦.
3、掌握颈内动脉在颅内的行径及其主要分支(后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其发出的皮质支、中央支)的行径与分布.
掌握椎动脉与基底动脉的行径及其主要分支(大脑后动脉)的行径与分布.

4、掌握大脑动脉环的位置、组成与功能.
5、掌握脑脊液的产生部位和循环途径.
[熟悉]1、熟悉海绵窦的位置、内容物与交通.
2、熟悉蛛网膜下隙的位置、内容.
了解蛛网膜下池的概念.
3、熟悉脑的动脉的来源及其分布范围.
[了解]1、了解硬脑膜窦的位置与交通.
2、了解其它分支与分布概况.
3、了解脑的静脉的特点和大脑浅、深动脉的位置、主要属支和回流.
4、了解脊髓动脉来源与分布特点.
了解脊髓静脉配布特点和回流概况.
5、了解脑屏障的组成及功能.
第二十一章:内分泌系统[掌握]掌握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垂体、松果体的形态和位置和功能.

[了解]了解内分泌腺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功能概念.
参考书目:1、系统解剖学(本科),人卫第八版,主编:柏树令2、系统解剖学(本科),高教第三版,主编:徐达传3、人体解剖学(专科),人卫第四版,主编:吴先国4、宜春学院医学院解剖教研室编写的多本复习题集.
《生理学》课程考试大纲一、考试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白波主编《生理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王庭槐主编《生理学》第九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二、考试题型名词解释,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三、考试内容第一章绪论1.
基本内容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整体水平的研究.

内环境与稳态: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体内的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负反馈控制系统.
2.
考试要求掌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生理功能的三种调节及其特点;正、负反馈的概念.

熟悉:生理学研究对象、任务;反射弧五个基本环节、反射概念;反馈控制系统.

了解: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非自动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
基本内容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细胞膜的结构概述.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单纯扩散;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经载体易化扩散、经通道易化扩散);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同向转运和逆向转运).
一般介绍出胞和入胞.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参与G蛋白耦联受体跨膜信号转导的信号分子(G蛋白耦联受体、G蛋白、G蛋白效应器、第二信使);G蛋白耦联受体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受体-G蛋白-AC途径、受体-G蛋白-PLC途径).
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细胞的静息电位;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细胞的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动作电位的传导.

组织的兴奋和兴奋性:兴奋和可兴奋细胞;组织的兴奋性和阈刺激;细胞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

肌细胞的收缩: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横纹肌的兴奋-收缩耦联;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横纹肌细胞的微细结构;横纹肌的收缩机制.

2.
考试要求掌握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组织的兴奋和兴奋性,兴奋的引起和传导机制,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兴奋-收缩耦联,骨骼肌收缩的力学分析.

熟悉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骨骼肌细胞内的信号转导,肌肉收缩的机制,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

了解细胞膜的结构,骨骼肌的超微结构.
第三章血液1.
基本内容血液的组成:血浆;血细胞;血量.
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液的比重;血液的粘度;血浆渗透压(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等渗溶液和等张溶液);血浆的pH值.

血细胞生理: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
红细胞生理: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红细胞的生理特性与功能;红细胞生成的原料及调节;红细胞的破坏.

白细胞生理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血小板的生成和调节;血小板的破坏).

生理性止血:止血的基本过程.
血液凝固:凝血因子;凝血的过程;血液凝固的控制.
纤维蛋白的溶解:纤溶酶原的激活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降解;纤溶抑制物.

血型与输血原则:红细胞血型ABO血型系统①ABO血型的分型,②ABO血型系统的抗原,③ABO血型系统的抗体,④ABO血型的遗传,⑤ABO血型的鉴定;Rh血型系统①Rh血型的发现和分布,②Rh血型系统的抗原与分型,③Rh血型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输血的原则.
2.
考试要求掌握血细胞比容的概念和血液的理化特性,三种血细胞的数量,红细胞的生理特性,红细胞生成所必需的原料和因素以及生成调节,血液凝固与抗凝以及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输血的原则.

熟悉生理性止血,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和功能.
了解血液的基本组成,血量和血浆的化学成分,造血过程的调节,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功能.

第四章血液循环1.
基本内容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静息电位,动作电位①去极化过程,②复极化过程.
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机制:浦肯野细胞,窦房结细胞①去极化过程,②复极化过程,③4期自动去极化(Ik、If、ICa-T).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征兴奋性:影响兴奋性的因素①静息电位或最大复极电位水平,②阈电位水平,③引起0期去极化的离子通道性状;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①有效不应期,②相对不应期,③超常期;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活动的关系.

自动节律性:心脏的起搏点①抢先占领,②超速驱动压抑;影响自律性的因素①最大复极电位与阈电位之间的差距,②影响4期自动去极化的速度.
传导性:心脏内兴奋传播的途径和特点;影响传导的因素①结构因素,②生理因素(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邻近未兴奋部位膜的兴奋性).

体表心电图:正常心电图各波和间期的意义.
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肌的收缩特点:对细胞外Ca2+的依赖性;"全或无"式收缩等.
心脏泵血过程和机制:心动周期的概念:心脏的泵血过程:心室收缩期①等容收缩期,②射血期(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心室舒张期①等容舒张期,②心室充盈期(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
心房在心脏泵血活动中的作用;心音的产生.

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心脏的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每分心输出量和心指数.

心泵功能的贮备:搏出量贮备;收缩期贮备;舒张期贮备;心率贮备.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前负荷静脉回心血量①心室充盈期的持续时间,②静脉回流速度,③心包内压,④心室顺应性;射血后心室内的剩余血量;后负荷;心肌收缩能力;心率.

血管生理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弹性贮器血管;分配血管;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交换血管;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容量血管;短路血管.

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动脉血压:动脉血压的形成;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①心脏每搏输出量,②心率,③外周阻力,④主动脉和大动脉的顺应性,⑤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

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外周静脉压.
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①体循环平均充盈压,②心脏收缩力量,③体位改变,④骨骼肌的挤压作用,⑤呼吸运动.

微循环的组成;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方式组织液的生成;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心脏的神经支配①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②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③支配心脏的肽能神经元;血管的神经支配①缩血管神经纤维,②舒血管神经纤维(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脊髓背根舒血管神经纤维,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

心血管中枢:延髓心血管中枢①缩血管区②舒血管区③传入神经接替站④心抑制区;延髓以上的心血管中枢.
心血管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①动脉压力感受器,②传入神经和中枢联系,③反射效应,④生理意义.
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体液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

器官循环冠脉循环:冠脉循环的解剖特点;冠脉血流的特点;冠脉血流量的调节①心肌代谢水平对冠脉血流量的影响,②神经调节,③激素调节.
2.
考试要求掌握心脏的泵血功能及调节,各类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形成机制,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中心静脉压,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与体液调节,冠脉循环的特点和调节.

熟悉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了解心电图各波段的意义,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
第五章呼吸1.
基本内容肺通气肺通气的动力:呼吸运动①呼吸运动的过程,②呼吸运动的形式(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肺内压;胸膜腔内压.

肺通气的阻力:弹性阻力和顺应性①肺弹性阻力和顺应性(肺静态顺应性曲线、比顺应性、肺弹性阻力来源),②胸廓弹性阻力和顺应性,③肺和胸廓的总弹性阻力和顺应性.
一般介绍非弹性阻力①跨壁压,②肺实质对气道壁的外向放射状牵引作用,③自主神经对气道管壁平滑肌舒缩活动的调节作用,④化学因素的影响.

肺通气功能的指标肺容积和肺容量:①潮气量,②补吸气量和吸气贮备量,③补呼气量和呼气贮备量,④残气量;肺容量①深吸气量,②功能残气量,③肺活量、用力肺活量和用力呼气量,④肺总量.

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肺通气量;无效腔和肺泡通气量.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基本原理气体的扩散:气体的分压差;气体分子量和溶解度;扩散面积和距离;温度.

肺换气:肺换气过程;影响肺换气的因素;呼吸膜的厚度;呼吸膜的面积;通气/血流比值.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氧的运输:Hb与O2结合的特征;氧离曲线;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pH和PCO2;温度;2,3-二磷酸甘油酸;其他因素.
二氧化碳的运输CO2的运输形式:碳酸氢盐;氨基甲酰血红蛋白.
CO2解离曲线;O2与Hb的结合对CO2运输的影响.
呼吸运动的调节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呼吸中枢(脊髓、低位脑干、高位脑).
呼吸节律的形成.
呼吸的反射性调节: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①化学感受器,②CO2、H+和O2对呼吸的调节,③CO2和O2在调节呼吸中的相互作用;肺牵张反射①肺扩张反射,②肺萎陷反射.
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2.
考试要求掌握: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基本肺容积、肺容量和肺通气量,肺换气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氧容量,氧含量,氧饱和度的概念,氧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呼吸的反射性调节,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熟悉: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呼吸中枢,呼吸节律形成的假说.
了解:呼吸的概念及其三个环节.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1.
基本内容概述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一般生理特性.
电生理特性消化腺的分泌功能消化道的神经支配1.
内在神经.
2.
外来神经.
消化器官功能活动的激素调节—胃肠激素胃内消化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和碳酸氢盐;内因子胃液分泌的调节刺激胃液分泌的内源性物质①乙酰胆碱,②促胃液素,③组胺;抑制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①头期胃液分泌,②胃期胃液分泌,③肠期胃液分泌;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

胃的运动及其控制小肠内消化胰液的成分和作用蛋白水解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
胰液分泌的调节胆汁成分和作用胆汁分泌与排放的调节.
小肠液的分泌;小肠的运动形式:分节运动;蠕动;移行性复合运动.
吸收的部位吸收的途径与机制①跨细胞途径,②细胞旁途径;吸收的机制①被动转运,②主动转运,③入胞和出胞.
小肠的吸收功能:糖的吸收、蛋白质的吸收、脂类的吸收;水的吸收、无机盐的吸收、维生素的吸收.

2.
考试要求掌握:胃液、胰液和胆汁的分泌及其调节,胃的排空及其控制,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熟悉消化道平滑肌的基本电节律,胃肠神经支配及其作用,胃肠激素及其作用.

了解:消化的两种方式,大肠内消化.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1.
基本内容能量代谢食物的能量转化:三磷酸腺苷的合成与分解是体内能量转化和利用的关键环节.

几种主要营养物质的能量转化:糖;脂肪;蛋白质.
能量代谢的测定与能量代谢测定有关的基本概念:1)食物的热价;2)食物的氧热价;3)呼吸商.
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基础代谢、基础代谢率的概念体温及其调节体温正常值;体温的正常变动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主要的产热器官;机体的产热形式①战栗产热②非战栗产热.
散热过程散热的方式①辐射,②传导,③对流,④蒸发(不感蒸发、发汗);汗液;汗腺与汗腺活动;循环系统在散热中的作用.

体温调节温度感受器外周温度感受器;中枢温度感受器.
体温调节中枢.
温度调定点学说.
2.
考试要求掌握:食物热价,氧热价,呼吸商的概念,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体温的概念及其正常变动,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

熟悉:体温调节机制.
了解: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基础代谢率的测定方法.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1.
基本内容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肾单位的构成、球旁器、滤过膜的构成、肾的神经支配和血管分布.
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肌源性机制;管-球反馈.
肾血流量的神经和体液调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有效滤过压;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囊内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血浆流量、滤过系数).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肾小管与集合管中物质转运的方式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各种物质的重吸收与分泌:Na+、Cl(和水的重吸收;近端小管;髓袢;远曲小管和集合管;HCO3(的重吸收和H+的分泌;NH3的分泌与H+、HCO3(的转运;K+的重吸收和分泌;钙的重吸收和排泄;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尿生成的调节:肾交感神经的作用;血管升压素:体液渗透压,血容量,其他因素.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组成成分:血管紧张素Ⅱ的功能;醛固酮的功能.
肾素分泌的调节肾内机制;神经机制;体液机制.
心房钠尿肽、其他激素尿的排放:膀胱和尿道的神经支配;排尿反射2.
考试要求掌握尿生成(滤过、重吸收和分泌)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尿生成的调节.
熟悉肾血液循环的特征及肾血流量的调节,尿液的浓缩和稀释机制.
了解尿的生成和排出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中的意义,排尿反射.
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1.
基本内容感受器的分类和一般生理特性,感受器的换能作用和感受器的适应,感受器的阈值和适宜刺激.

眼的视觉功能:眼的折光成象原理,简化眼,眼的调节反应,近点和远点的概念,眼的折光能力异常和调节异常.
视网膜的结构特点,视网膜的两种换能系统.
视干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视锥细胞的换能和颜色视觉.
视力,暗适应和明适应,视野,双眼视觉.

耳的听觉功能:外耳和中耳的传音功能,鼓膜和听骨链的作用,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耳蜗的感音功能,耳蜗的结构要点,基底膜的振动和行波理论,耳蜗生物电现象和微音器电位.

前庭器官的功能:前庭器官的感受细胞,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和生理功能.
前庭姿势调节反射,自主神经反应,眼震颤.

2.
考试要求了解各主要感觉器官的功能,掌握感觉器官的一般生理特性,光与声音的感受原理.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1.
基本内容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神经纤维分类、神经冲动传导特征),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和神经的营养作用;突触结构、分类,突触传递原理与过程,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电突触传递和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神经递质和受体:递质和调质的概念,递质的共存,递质的代谢.
受体的概念,受体的分类,突触前受体.
主要的递质和受体系统:乙酰胆碱及其受体;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及其受体.
反射弧中枢部分的活动规律: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
中枢抑制:突触后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回返性抑制);突触前抑制.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丘脑前的传入系统,丘脑的核团,感觉投射系统.
大脑皮层感觉代表区:体表感觉、本体感觉、内脏感觉、视觉、听觉、嗅、味觉的代表区;痛觉生理:痛觉感受器、皮肤痛、内脏痛与牵涉痛.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脊髓和脑干运动神经元;脊髓对姿势的调节:脊休克,屈肌反射,对侧伸肌反射和牵张反射.
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脑干网状结构的易化区与抑制区,去大脑僵直的概念.
大脑皮层的运动调节功能:大脑皮层运动区;运动传导系统及其功能.
基底神经节的运动调节功能:新纹状体的功能结构与细胞;直接通路和间接通路;与基底神经节损害有关的疾病.
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小脑的功能分区与纤维投射;前庭小脑、脊髓小脑、皮层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自主神经系统(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结构特征、功能及其特点.
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脊髓和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新皮层、边缘叶及边缘系统的功能.

脑电活动:自发脑电活动和脑电图;皮层诱发电位.
觉醒与睡眠:觉醒状态的维持,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睡眠的时相,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

脑的高级功能:人类的学习和记忆:学习的形式,人类的条件反射和两种信号系统,记忆的四个连续阶段;大脑皮层的语言功能: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皮层语言功能的一侧优势.

2.
考试要求掌握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了解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和神经的营养作用;掌握突触传递的概念、过程、突触后电位的两种形式、突触传递的特点;熟悉电突触传递和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的概念;掌握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掌握突触后抑制的概念、分类和生理意义,熟悉突触前抑制的概念;了解脊髓的感觉功能;掌握丘脑的两类感觉投射系统;熟悉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皮肤痛、内脏痛与牵涉痛;掌握脊髓及低位脑干对肌紧张与姿势的调节;熟悉小脑、基底神经节及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掌握自主神经系统特征和功能;掌握下丘脑的生理功能;了解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第十一章内分泌1.
基本内容激素的概念和作用方式,激素的分类,激素细胞的作用机制,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激素分泌的调控.
下丘脑和垂体的内分泌:下丘脑调节肽,腺垂体激素:生长激素、催乳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神经垂体激素:血管升压素的生理作用,缩宫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的调节.

甲状腺内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代谢,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功能的调节.

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和维生素D3的作用与分泌调节.
胰岛内分泌:胰岛素的生理作用,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胰高血糖素、生长抑素的产生与作用.

肾上腺内分泌:肾上腺皮质结构特点与激素分泌,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与分泌的调节;应激反应;下丘脑-腺垂体对肾上腺皮质功能的调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糖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和腺垂体的反馈调节.
肾上腺髓质激素的生理学作用,应急与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2.
考试要求了解内分泌系统在调节主要生理过程中作用与作用原理,掌握下丘脑、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胰岛等的内分泌功能及其调节.

第十二章生殖1.
基本内容男性生殖:睾丸的生精作用和内分泌功能;睾酮的生理作用;睾丸功能的调节.

女性生殖:卵巢的生卵作用和内分泌功能;雌激素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卵巢周期性活动的调节;月经周期.

2.
考试要求掌握性腺的主要内分泌功能与生殖过程的主要环节.
美容医学院《人体解剖学》课程考试大纲绪论熟悉人体解剖学的任务并了解其范围,分科及发展前沿.
了解人体解剖学发展简史.
掌握人体解剖学标准姿势、轴、面和方位术语.
了解正常、异常、变异和畸形的一般概念.

第一篇运动系统熟悉运动系统的组成(骨、骨连结、骨骼肌),了解其基本功能:支持、运动杠杆、枢纽、动力保护.

第一章骨学第一节总论一、了解骨骼的概念二、熟悉骨的分类.
掌握骨的一般形态、构造和功能.
熟悉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了解骨的生长发育,表面形态及可塑性.
了解骨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的一般配布.

第二节中轴骨熟悉中轴骨的组成及分部.
一、躯干骨掌握椎骨的一般形态、结构分部和功能,掌握各部椎骨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功能特点.
掌握肋骨的一般形态、分部、结构和功能.
了解第一肋骨和第二肋骨的形态特征、掌握胸骨的形态结构与分部.
二、颅掌握颅的位置、组成、分部和功能.
1、分离颅骨:掌握脑颅与面颅诸骨的名称、位置并了解其分部.
2、颅的整体观:熟悉颅顶的外面观与内面观.
掌握颅底内面观三个颅窝的境界及重要结构.
掌握颅底外面观.
熟悉眶的构成、形态及其孔裂、掌握骨性鼻腔的组成及鼻旁窦的开口位置.
掌握新生儿颅的特征并了解其生后变化.
3、掌握中轴骨的重要体表标志——第七颈椎及胸椎棘突、骶角、骶管裂孔、颈静脉切迹、胸骨角、肋弓、剑突、枕外隆凸、舌骨等.

第三节附肢骨掌握附肢骨的组成及形态结构特点与功能的关系.
一、上肢骨:掌握上肢带骨锁骨与肩胛骨的形态、结构与位置.
掌握自由上肢骨肱骨、尺骨、桡骨的形态、结构与位置,熟悉腕骨,掌骨及指骨的基本形态、位置和排列.
二、下肢骨:掌握下肢带骨髋骨的组成、形态、结构与位置.
掌握跗骨的排列及其基本形态,了解跖骨、趾骨的基本形态,位置与排列.
三、掌握附肢骨的重要体表标志——肩胛冈、肩胛骨下角、肩峰、锁骨、肱骨大结节、肱骨内外上髁、桡骨头、尺骨鹰嘴、桡骨与尺骨茎突、豌豆骨、掌骨头、髂嵴、髂前上棘、骼后上棘、坐骨结节、大转子、髌、胫骨粗隆、腓骨头、内外踝、跟骨结节、舟骨粗隆.

第二章关节学第一节总论:熟悉骨连结的形态分类并了解其功能意义.
熟悉直接连结的分类,掌握间接连结或关节的基本构造、辅助结构、运动并熟悉其功能、分类以及稳固性与运动灵活性的辨证关系.
了解关节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的一般配布.

第二节中轴骨骼的连结:一、躯干骨的连结:了解椎骨的连结概况、掌握椎间盘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意义.
掌握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黄韧带的位置、附着与功能.
掌握椎骨关节突关节的基本结构及各部的特征.
了解其它韧带的位置.
掌握脊柱的组成、分部正常弯曲及功能、了解各方面观的形态及运动特点.
熟悉肋与脊柱和胸骨的连结.
熟悉骨性胸廓的外形与各径.
掌握胸廓上、下口形态及组成.
了解骨性胸廓的年龄性变化时性别特征.

二、颅的连结:熟悉颅的连结主要形式一缝,掌握颞下颌关节的结构和运动.

第三节附肢骨的连结:掌握胸锁关节、肩关节、肘关节、桡腕关节、拇指腕掌关节、骶髂关节、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的形态结构特点及运动.
了解其它关节的形式和运动.
掌握足弓的构成及其功能.

第三章肌学第一节总论掌握骨骼肌的形态、结构、起止和作用.
熟悉肌群的配布原则和相互关系,了解重力在肌运动中的作用,了解肌的命名原则,辅助装置及其血管神经的配布.

第二节躯干肌了解躯干肌的分部和分层概况.
一、背肌:了解背部浅、深层肌的位置和组成,了解背部筋膜的位置和配布、掌握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骶棘肌)的位置外形、起止.
二、颈肌:了解颈肌的位置、分群、各群肌的组成和功能.
掌握胸锁乳突肌和前斜角肌的位置与基本作用.
三、胸肌:了解胸上肢肌、胸固有肌的位置和组成.
掌握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肋间内、外肌的位置、起止概况和基本作用.
四、隔:掌握隔的位置、外形、结构特点(中心腱、三个裂孔、薄弱区)和功能.
五、腹肌:熟悉腹前外侧肌群的位置、分层和组成.
掌握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模肌和腹直肌的起止概况,形态特点、所在部位和基本功能.
熟悉腹直肌鞘的组成和特点,熟悉腹股沟管及腹横筋膜的组成及位置,了解腹后肌群的位置、组成和作用.
六、盆底和会阴肌(见生殖系)七、掌握躯干肌的肌性标志: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骶棘肌)、胸大肌、腹直肌和胸锁乳突肌.

第三节头肌:一、表情肌:了解表情肌的组成、熟悉其分布特点和功能.
二、咀嚼肌:掌握咀嚼肌的组成、咬肌、颞肌的位置、起止及作用.

第四节上肢肌:了解上肢的分部.
分群、分层和排列概况.
一、上肢带肌:了解肩带肌的位置、组成和功能,掌握三角肌和大圆肌的位置、起止概况和作用.
二、臂肌:了解臂肌的分群和组成及作用.
掌握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位置、起止概况和作用.
三、前臂肌:了解前臂肌的分群、分层排列和作用.
掌握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尺侧腕屈肌、指浅屈肌、指深屈肌、拇长屈肌、旋后肌的位置、起止概况及作用,熟悉前臂其它各肌的位置与作用.
四、手肌:熟悉手肌的分群和各肌的位置与作用.
五、掌握上肢肌的肌性标志(三角肌、肱二头肌、桡侧腕屈肌腱、掌长肌腱、尺侧腕屈肌腱、拇长展肌腱、拇短伸肌腱和指总伸肌腱.
)了解腋窝、三边孔、四边孔、肘窝和腕管的组成与境界.

第五节下肢肌了解下肢肌的分部.
分群、分层和排列概况.
一、髋肌:了解髋肌的位置、组成和功能,掌握臀大肌和髂腰肌的位置、起止及作用,熟悉梨状肌的位置.
二、大腿肌:了解大腿肌的分群和各群肌的组成与功能,掌握肌四头肌、缝匠肌、长收肌、大收肌、肌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的位置、形态特点,起止概况和作用.
三、小腿肌:了解小腿肌的分群和各群肌的组成及功能,掌握胫骨前肌、趾长伸肌、足母长伸肌、腓骨长、短肌和小腿三头肌的位置、起止概况与作用,了解小腿肌后群深层各肌的位置与作用.
四、足肌:了解足肌和足底肌的分群、位置与作用.
五、掌握下肢肌的肌性标志(臀大肌、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腱、半腱肌腱、半膜肌腱、小腿三头肌和跟腱、足背的趾长伸肌腱和踇长伸肌腱)、熟悉股三角、收肌管和腘窝的组成、境界.

第二篇内脏学第一章总论熟悉内脏的概念(范围、结构特点、主要功能),了解内脏各系统之间以及与身体其它系统之间的关系.
了解内脏的一般形态和构造.
掌握胸腹部的标志线和腹部的分区.

第二章消化系统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第一节口腔:了解口腔的分部及其境界,了解唇、颊和腭的形态,掌握口咽峡的构成.
熟悉乳牙和恒牙的牙式,掌握牙的形态和构造,掌握舌的形态和粘膜特征,了解舌肌的一般配布和功能,掌握颏舌肌起止、位置和作用,掌握大唾液腺的形态、位置及导管开口部位.

第二节咽:掌握咽的位置、分部以及各部的形态结构和交通,熟悉各扁桃体的位置和功能,了解咽壁的构造.

第三节食管:掌握食管的形态、位置及狭窄部位(包括距切牙的距离),了解食管的构造.

第四节胃:掌握胃的形态、位置、了解胃壁的构造.
第五节小肠:熟悉小肠的分部,掌握十二指肠的形态、位置、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特征、空肠、回肠的位置、形态及各结构特点、了解肠壁的构造.

第六节大肠:掌握大肠的分部及结肠的分部、位置及形态结构特点、掌握盲肠和阑尾的位置、形态和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掌握直肠的形态、位置和构造.

第七节肝:掌握肝的形态(分叶、肝门)、位置(成人、小儿)、熟悉其毗邻,了解其主要功能和肝段的概念,熟悉其体表投影.
掌握胆囊的形态、位置、及胆囊底的体表投影,了解胆囊的功能,掌握输胆管道的组成,胆总管及胰管的汇合,开口部位及胆汗的排放途径.

第八节胰:掌握胰的形态、位置、了解其主要功能.
第三章呼吸系统熟悉呼吸系统组成、功能及呼吸道的结构特点第一节鼻:熟悉外鼻的形态结构、掌握鼻腔的分部及各部形态结构、掌握鼻旁窦的位置及开口部位,了解各窦的形态特点.

第二节咽与喉:咽(见消化系统)掌握喉的位置、主要体表标志,熟悉其功能性别差异及年龄变化,了解喉的软骨、连结及喉肌的位置和作用,掌握喉腔的形态结构、了解活体喉口和声门的形态变化.

第三节气管与主支气管:掌握气管的位置及形态构造特点,掌握左右主支气管形态差异.

第四节肺:掌握肺的形态、位置和分叶、熟悉肺内支气管和肺段的概念.
第五节胸膜:掌握胸膜和胸膜腔的概念,掌握胸膜的分部及胸膜的位置、熟悉胸膜和肺的体表投影.

第六节纵隔:了解纵隔的概念、熟悉纵隔的区分及其组成.
第四章泌尿系统熟悉泌尿系统的组成、了解其主要作用.
第一节肾:掌握肾的形态、构造及位置.
熟悉肾的被膜与毗邻、了解肾段的概念及肾的体表投影.

第二节输尿管:掌握输尿管的形态、分部、各部的位置及在盆部(尤为女性)的主要毗邻,掌握输尿管的狭窄.

第三节膀胱:掌握膀胱的形态、位置,了解膀胱壁的构造,掌握膀胱三角的界限、结构特点、主要意义,了解膀胱位置及毗邻关系.

第四节尿道:掌握女性尿道的形态特点和开口部位(男性尿道见男性生殖系统).

第五章男性生殖系统熟悉男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及其主要功能.
第一节内生殖器:掌握睾丸及附睾的形态和位置、熟悉睾丸和附睾的构造.
了解睾丸的下降概况,掌握输精管的形态特征,分部和行径,熟悉射精管的合成、行径、位置及开口部位,了解精囊腺的形态和位置,掌握前列腺的形态、位置及主要毗邻.
熟悉前列腺的分叶、被膜及年龄变化,了解尿道球腺的位置和腺管的开口.

第二节外生殖器:熟悉阴囊的形态构造,掌握阴茎的分部及构造,熟悉海绵体的构造,阴茎皮肤的特点.
掌握男性尿道的分部,各部形态、结构特点、三个狭窄、三个膨大和两个弯曲.

第六章女性生殖系统掌握女性生殖器的分部、各部所包括的器官,了解其功能.
第一节内生殖器:掌握卵巢的形态、位置及固定装置,了解其形态构造的年龄变化,掌握输卵管的位置,分部及各形态结构特点.
了解其功能,掌握子宫的形态,分部位置和固定装置,了解子宫壁的构造及其年龄变化,掌握阴道的形态位置以及阴道穹的组成与毗邻.

第二节外生殖器:熟悉外生殖器的形态结构,掌握阴道口及尿道口的位置.
乳房:掌握女性乳房的形态和构造特点.
了解其一般位置.
会阴:掌握会阴的概念和分部.
第七章腹膜掌握腹膜和腹膜腔的概念,熟悉其功能,熟悉腹膜与膜、盆腔脏器的被覆关系.
掌握大网膜、小网膜、网膜囊、网膜孔的位置.
掌握小网膜的分部,了解大网膜的构成和功能,了解各系膜的名称、位置和附着.
熟悉各韧带名称、位置和构成.
掌握十二指肠悬韧带及肝、胃的韧带名称和位置.
掌握直肠子宫陷凹和直肠膀胱陷凹的位置.

第三篇脉管学掌握脉管系的组成,熟悉其形态特点,了解其主要功能第一章心血管系统第一节总论:掌握心血管系的组成,了解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
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概念,了解血管吻合和侧支循环的概念.

第二节心脏:掌握心脏的位置、外形、心脏各腔的形态结构、房间隔与室间隔的形态结构,熟悉房间隔、室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末闭的常见部位了解心壁的构造,掌握心纤维骨骼,掌握心传导系的组成位置和功能、掌握左、右冠状动脉的起始、行程、重要分支(前后室间支、旋支、窦房结支和房室结支)的分布区域.
了解心大、中、小静脉的收集范围、行程、注入部位、掌握冠状窦的位置与开口,熟悉心脏的体表投影,掌握心包的构成及心包裸区的部位.

第三节动脉:掌握动脉的概念,了解动脉在人体中的分布规律.
一、肺循环的动脉:掌握左、右肺动脉的行径及动脉韧带的位置.
二、体循环的动脉:(一)升主动脉:掌握升主动脉的起止、位置和分支(二)主动脉弓:掌握主动脉弓的起止、位置和三大分支1、颈总动脉:掌握左、右颈总动脉的起始、位置和行径.
了解其体表投影.

掌握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的形态位置与功能概况.
掌握颈外动脉主要分支的行径和分布,熟悉颈内动脉颈部的行径.

2、锁骨下动脉及上肢的功脉:掌握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的起止、行程和分布并了解其体表投影.
熟悉掌浅弓,掌深弓的组成,分布和体表投影.
(三)主动脉胸部:掌握胸主动脉的起止和行程、掌握肋间后动脉的行径和分布,了解支气管动脉管和食管动脉的行径.
(四)主动脉腹部:掌握腹主动脉的起止,行径和分支,掌握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及其分支的起始,行程和分布范围,熟悉肠动脉的配布特点.
了解隔下动脉、腰动脉和肾上腺动脉的分布.
掌握肾动脉、睾丸动脉或卵巢动脉的行程和分布(五)髂总动脉:掌握髂总动脉的起止和行径,掌握子宫动脉,阴部内动脉的行径和分布,了解髂内动脉其它分支的分布概况,掌握髂外动脉、股动脉、月国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的起止、行程和分布.
熟悉股深动、腹壁下动脉、腓动脉的起始、行径和分布,了解足底内外侧动脉的行径、足底弓的组成.

了解股动脉的体表投影.
掌握颞浅、面、颈总、锁骨下、肱、桡、股和足背动脉的搏动点及常用压迫止血点.

第四节静脉:掌握静脉的概念,静脉系的组成及静脉的结构特点.
了解几种特殊静脉(硬脑膜静脉窦、板障静脉和导静脉等)的特点.
一、肺循的静脉:了解左右肺静脉的行径.
二、体循环的静脉:1上腔静脉系:掌握上腔静脉、头臂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腋静脉、肱静脉的起止、行径及主要属支.
掌握颅内外静脉的交通以及颈外静脉的行径,了解上肢其它深静脉.
掌握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的行径及注入部位.
掌握奇静脉的起止、行径.
了解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的起止、行径.
了解椎静脉丛的位置、交通和结构特点.
2下腔静脉系:掌握下腔静脉、髂总静脉、髂内静脉、髂外静脉、股静脉和腘静脉的起止和行径.
掌握肾静脉和睾丸静脉(卵巢静脉)的行径.
了解下腔静脉和骼外静脉的其它属支以及盆腔各静脉丛的位置.
掌握大隐静脉的起始、行径、注入部位及其属支、掌握小隐静脉的起始,行径,注入部位.
了解下肢浅深静脉的交通支.

第五节胎儿的血液循环和生后变化:了解胎儿血液循环的特殊途径和出生后的变化.

第二章淋巴系统第一节概述:掌握淋巴系统的组成,各部的结构和配布特点,了解淋巴的回流因素和侧支循环.

第二节人体的淋巴导管:掌握胸导管的起始,行径,注入及其收集范围,掌握右淋巴导管的组成、注入及收集范围.

第三节人体各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掌握九条淋巴干的形成和收集范围,掌握局部淋巴结的概念.
一、头颈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掌握下颌下、颏下、颈浅、颈深淋巴结群的分布部位、收集范围与淋巴输出去向.
了解头颈部其它淋巴结群的位置.
二、上肢的淋巴管和淋巴结:掌握腋淋巴结的分群,各群的分布和收集范围,了解上肢其它淋巴结的位置.

三、胸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了解胸壁和胸腔内各主要淋巴结群的位置,掌握肺门淋巴结的位置和收集范围.
四、腹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掌握腹腔淋巴结群的分布及收集范围.
了解腰淋巴结,肠系膜上淋巴结、肠系膜下淋巴结的分布和收集范围.
五、盆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了解髂外淋巴结的分布和收集范围,掌握髂内淋巴结骶淋巴结的分布和收集范围.
六、下肢的淋巴管和淋巴结:掌握腹股沟浅,深淋巴结的分布及收集范围,了解腘浅淋巴结的分布和收集范围.

第四节人体一些器官的淋巴回流:熟悉乳房、子宫、肺、食管、胃、肝、直肠等器官的淋巴回流.

第五节脾:掌握脾的形态位置,了解脾的主要功能.
第六节胸腺:了解胸腺的形态和位置第四篇感觉器官第一章概述熟悉感受器与感觉器的关系,了解感受器的功能及其分类第二章视器第一节眼球熟悉眼球的外形、掌握角膜、巩膜、虹膜、睫状体和视网膜视部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掌握眼前房、后房、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的形态、位置及房水循环途径.

第二节眼副器熟悉眼球辅助装置的组成和功能.
熟悉眼睑的形态和构造,掌握结膜的形态结构及层次,掌握泪器、泪腺和泪道的形态、位置和开口.
掌握眼球外肌的名称、位置和作用,了解眶脂体、眼球筋膜及眼的血管、神经.
第三章前庭蜗器熟悉前庭蜗器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
第一节外耳熟悉外耳的组成,掌握外耳道的形态、位置、分部及幼儿外耳道的特点,掌握鼓膜的形态、分部及位置.

第二节中耳熟悉中耳的分部、掌握鼓室的形态(六个壁及其主要结构).
位置和交通了解听小骨的名称;连结及主要作用.
了解鼓膜张肌和镫骨肌的作用.
掌握咽鼓管的形态、特征、开口位置、作用和幼儿咽鼓管的特点.
掌握乳突小房和乳突的位置.

第三节内耳熟悉内耳的分部和分部关系,掌握骨迷路与膜迷路的形态结构.
了解声波的传导途径.

第五篇神经系统第一章总论了解神经系在机体内的作用及地位,掌握神经系的区分及两系的组成分部和相互关系.
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
掌握反射的概念及反射孤的组成.
掌握灰质、白质、皮质、神经核、纤维束、神经节、神经、神经内膜、神经束膜、神经外膜的概念.

第二章周围神经系统第一节脊神经掌握脊神经的构成、区分、纤维成分和分支,熟悉其分布概况.
,一、颈丛:了解颈丛的组成、位置、分布概况皮支的浅出部位和分布范围.
掌握膈神经的组成,行径和分布.

二、臂丛:掌握臂丛的组成和位置.
掌握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腋神经的起始、行径、主要分支的直始部位和分布概况,了解其受损后运动及感觉障碍主要表现.
掌握肌皮神经、胸长神经、胸背神经的位置和分布.
了解肩胛上神经、肩胛下神经、肩胛背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及前臂内侧皮神经的分布概况.

三、胸神经前支:掌握胸神经前支在胸腹壁的行径、分布范围及其皮支分布节段性平面.

四、腰丛:了解腰丛的组成和位置.
掌握股神经的组成、行径、主要分支及分布概况.
熟悉髂腹下、髂腹股沟、闭孔、股外侧皮神经的行径及分支概况.

五、骶丛:了解骶丛的组成和位置,掌握坐骨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腓浅神经、腓深神经的发起、行径、皮支分布区及所支配的肌群、了解其受损后的感觉动运障碍的主要表现.
熟悉阴部神经的行径、主要分支、分布.

第二节脑神经掌握脑神经的名称、顺序、连接脑的部位、是出颅的部位、纤维成分及分布概况,了解其受损后的主要表现.
一、了解嗅神经的功能性质与分布区.
二、掌握视神经的功能性质,行径和视交叉概况.
三、掌握动眼神经的纤维成分、行径、支配的范围及副交感纤维的分布和机能;了解睫状神经节的部位,性质.
四、掌握滑车神经的分布.
五、掌握三叉神经的纤维成分、三叉神经节的位置、性质、三大主支在头面部皮肤的分布区.
掌握眼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的主要分支、行径及其分布概况.
六、掌握展神经的行径和分布.
七、掌握面神经的纤维成分、行径、主要分支的分布概况,了解翼腭神经节和下颌下神经节的性质和位置.
八、掌握迷走神经的纤维成分、主干行径及其各种纤维成分的分布范围.
掌握喉上神经、喉返神经(左、右)的径与分布.
了解迷走神经前、后干在腹腔的分支及分布概况.
十一、掌握副神经主干的行径及分布概况.
十二、掌握舌下神经的分布概况.

第三节内脏神经熟悉内脏神经的区分(内脏运动神经、内脏感觉神经)和分布.
一、内脏运动神经:了解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神经的主要区别,掌握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的概念,并了解其主要功能.
(一)交感神经:掌握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部位及交感干、椎前节的位置、组成、了解灰、白交通支的性质.
熟悉交感神经节前节后纤维各三个去向.
1、掌握颈上节的位置、节后纤维分布概况,了解颈中节、颈下节的位置、节后纤维分布概况.
2、掌握内脏大、小神经及其联系、分布概况.
3、掌握胸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分布概况.
4、掌握骶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分布概况.
5、了解交感神经节前,后纤维节段性分布概况.
(二)副交感神经:掌握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部位1、颅部:掌握动眼神经内副交感节前纤维的起始,换神经元部位、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的分布及机能.
熟悉面神经、舌咽神经副交感节前纤维的起始及节后纤维的分布概况.
掌握迷走神经副交感节前纤维的起始与分布概况.
2、骶部:掌握盆内脏神经的分布概况.
(三)掌握内脏运动神经对内脏器官的双重神经支配概念以及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
(四)了解各主要内脏神经丛的部位分布.
二、内脏感觉神经:了解内脏感觉神经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特点.
三、了解内脏神经的中枢及其传导途径.
四、了解牵涉性痛的概念.
五、了解眼、心脏、肺及支气管、胃肠道、膀胱、子宫、血管等的内脏运动神经支配概况.

第三章中枢神经系统第一节脊髓一、脊髓的外形:掌握脊髓的形态、位置、上下端平面和分布、脊髓与脊神经根形态特征,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掌握脊髓灰质、白质的构造概况及其分部,了解中央管的位置.
掌握灰质前、后、侧角的主要核团(前角运动神经元,中间外侧柱、骶副交感核、胶状质、后角边缘核、后角固有核、胸核.
)了解灰质前角a和r运动神经元的概念及灰质细胞构筑分层的(Rexed)的概念.
掌握脊髓白质主要上行纤维束(薄束、楔束、脊髓丘脑束)的起止、走行、位置和功能.
了解脊髓小脑前后束.
掌握脊髓白质主要下行纤维(皮质脊髓前、侧束、红核脊髓束和前庭脊髓束)的位置、起止和功能.
了解顶盖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和内侧纵束.
了解脊髓固有束的位置和功能.
了解脊髓的功能和主要反射.
第二节脑:掌握脑的位置和分部、了解脑干和大脑的概念.
一、脑干:掌握脑干的外形、菱形窝及第四脑室、脉络丛的概念.
掌握延髓、脑桥、中脑内部结构的名称、位置及主要特点(延髓的两个交叉、第四脑室的敝开和下橄榄核的出现;脑桥划分为基底部和被盖部:中脑出现顶盖和脚底等).
掌握脑神经在脑干内的排列关系及功能.
了解其它主要核团(薄束核、楔束核、下橄榄核、红核、黑质等)的位置.
掌握脑干内重要重要纤维束(锥体束、脊髓丘脑束和内侧丘系)的位置.
了解脑干网状结构.
二、小脑:掌握小脑的位置、外形分叶.
了解小脑皮质的分层及传入、传出联系概况.
熟悉小脑中央核、主要纤维联系及小脑的功能.
三、间脑:掌握间脑的位置、外形、分部和第三脑室.
了解间脑的分部.
了解丘脑内核团的划分概况,掌握特异性核团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了解上丘脑和底丘脑的概况.
掌握下丘脑的主要核团并了解其主要纤维联系和功能.
熟悉下丘脑与垂体的关系.
四、端脑:掌握大脑半球的外形;、分叶及主要沟回.
熟悉基底核的组成和位置、掌握纹状体的组成、了解其纤维联系和功能.
了解大脑半球内的主要纤维概况,掌握在内囊中的主要投射纤维束的排列位置关系.
了解大脑皮质的分层和分区.
掌握大脑皮质躯体感觉区、视区、听区、躯体运动区的位置、形态特点和功能定位,掌握大脑皮质语言中枢中枢的位置、熟悉嗅脑、味觉和平衡觉区在大及皮质上的位置.
了解侧脑室的形态与脉络丛,了解边缘系统的组成和联系概况.

第三节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一、感觉传导通路:1本体感觉传导通路:掌握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包括皮肤的精细或辫别性触觉)的起止、行径、纤维束在中枢内的位置及交叉平面,各级神经元胞体在中枢所在部位以及向大脑皮质投射的部位.
了解非意识性本体感觉通路.
2、痛、温度和粗略触觉传导通路:掌握躯干、四肢及头面部痛、温度和粗略触觉传导通路的起止、行程、纤维束在中枢内的位置及交叉平面,各级神经元胞体在中枢所在部位以及向大脑皮质投射的部位.
3、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掌握视觉传导通路的组成、行程及向大脑皮质的投射.
掌握瞳孔对光反射路径.
4、听、平衡和嗅觉传导通路:了解听、平衡和嗅觉传导通路,二、运动传导通路:1、锥体系:掌握锥体系的组成、行径、交叉及对各运动核的支配情况.
熟悉上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的概念.
了解锥体系受损后随意运动障碍的主要表现.
2、锥体外系:了解锥体外系的组成、纤维联系概况和功能.

第四节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一、脑和脊髓的被膜:掌握脊髓被膜的组成、形态特征,掌握硬脑膜的构造特点、形成物及硬脑膜窦,掌握海绵窦的位置、内容及交通.
了解其它硬脑膜窦的位置和交通.
了解蛛网膜、齿状韧带;蛛网膜下池、蛛网膜颗粒、软脑膜和脉络丛.
二、脑和脊髓的血管:掌握颈内动脉、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行径及其主要分支的分布范围.
掌握脑底动脉环的组成.
了解脊髓动脉的来源,分布特点.
了解脑的浅、深静脉的主要属支以及脑和脊髓静脉的回流概况.
三、脑脊液及其循环:掌握脑室以及脑脊液的产生及循环途径.
四、脑屏障:了解脑屏障的概念.

第六章内分泌系统了解内分泌腺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功能概念.
掌握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垂体、松果体的形态和位置.

参考书目:1、系统解剖学(本科),人卫第八版,主编:柏树令2、系统解剖学(本科),高教第三版,主编:徐达传3、人体解剖学(专科),人卫第四版,主编:吴先国4、宜春学院医学院解剖教研室编写的多本复习题集.
《美学与医学美学》课程考试大纲一、医学审美知识与技能单元细目要点要求第一章概论第一节医学美学学科概论医学美学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医学美学学科的任务、核心和目标3.
医学美学学科的体系结构4.
医学美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掌握了解了解了解第二节美容医学学科概论1.
美容医学学科的定义、对象和学科基础2.
美容医学学科的基本任务和实施范围3.
美容医学学科的美学特点4.
美容医学学科的审美意义和要求5.
美容医学工作者审美素质的训练掌握熟悉了解了解了解第三节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整体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古代朴素医学美学思想与美容医学技艺的萌发国外现代美容医学技术发展梗概3.
我国当代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的兴起与发展4.
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整体学科是社会文明的产物了解了解掌握熟悉第二章美学概要第一节美学与美的概念、本质及基本形态1.
美学与美的概念2.
美的本质3.
美的特征4.
美的基本范畴5.
美的基本形态掌握掌握掌握熟悉熟悉第二节形式美及其法则1.
形式美的基本含义2.
形式美的特征3.
构成形式美的感性因素4.
形式美法则的应用掌握熟悉掌握掌握第三节审美与美感1.
审美的概念2.
审美的特征3.
审美主客体及其内在机制体4.
审美的功能5.
美感的一般概念6.
美感的产生和形成7.
美感的认识论本质掌握掌握熟悉掌握掌握了解了解第三章医学美学基本理论第一节医学美1.
医学美的基本内涵2.
医学美的基本形态3.
医学人体美4.
医学环境美5.
医学感性美6.
医学理性美7.
医学美的本质和特征掌握掌握掌握熟悉熟悉了解熟悉第二节医学形式美的研究1.
医学形式美的欣赏与创造2.
人体比例美的学说3.
黄金分割的数学内涵4.
黄金律的医学美学意义5.
黄金分割律与人体美的关系6.
√2规律与人体美7.
曲线与人体形态的轮廓美了解掌握了解熟悉掌握掌握掌握第三节医学审美与医学美感1.
医学审美的含义2.
医学审美的基本范畴3.
医学审美的主要特点4.
医学美感的概念和特点5.
医学审美需要及其特点6.
医学审美需要层次7.
医学美感的生理-心理学基础掌握了解熟悉掌握了解掌握了解第四章医学人体美学的概述第一节医学人体美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1.
人体美的概念和特点2.
人体美学与医学人体美学3.
医学人体美的特点4.
现代医学人体审美观5.
医学人体美学的研究方法掌握熟悉掌握熟悉了解第二节健康与疾病对人体美的影响1.
健美人体的内涵2.
健美人体的基本特征3.
疾病对人体健美的影响4.
审美活动与身心健美5.
生命活力美是人体健美的核心掌握掌握熟悉了解掌握第三节容貌是人体审美的核心部分1.
容貌的审美功能2.
容貌的静态美特征3.
容貌的动态美特征4.
容貌美感的个性特征掌握熟悉熟悉了解第五章人体的整体形态美第一节头面轮廓美1.
头型美2.
面型的解剖结构3.
面型轮廓的特征4.
面型的形态轮廓5.
面型的分类6.
面型美的比例关系7.
面型美的多样性特征8.
发型的美学功能与意义9.
发型与脸型10.
女性不同脸型的发型梳妆熟悉熟悉掌握熟悉掌握掌握熟悉了解了解了解第二节人的体型美1.
体型的分类与标准2.
健美体型的基本标准3.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美"标准4.
身材是体型概念的集合5.
影响体型美的主要因素熟悉掌握熟悉掌握掌握第三节人的体姿美1.
人体各部位的基本位置2.
四肢形态位置3.
基本静态姿势4.
体位5.
人体各部分的基本动作6.
基本动态姿势了解了解掌握了解了解熟悉第六章容貌各部位的美第一节眉与眼的美1.
眉的美学功能和意义2.
眉的美学观察和分型3.
眼的美学功能和意义4.
眼的美学观察及分型熟悉掌握熟悉掌握第二节鼻与耳的美1.
鼻的美学功能及意义2.
鼻的美学观察与分型3.
耳的美学功能及意义4.
耳的美学观察和形态5.
外耳的分型熟悉掌握了解熟悉了解第三节唇、牙与颏的美1.
唇的美学功能和意义2.
唇的美学观察和分型3.
牙齿的美学功能4.
牙齿的美学意义5.
牙及牙列的分型6.
理想的牙齿7.
颏的美学意义8.
颏的美学观察及分型熟悉掌握熟悉熟悉熟悉了解熟悉掌握第四节颈与躯干的美1.
颈部美2.
肩部美3.
背部美4.
胸部的整体形态美5.
乳房美6.
腰部美7.
腹与脐部美8.
骨盆部熟悉熟悉熟悉熟悉掌握熟悉熟悉熟悉第五节四肢的美1.
上肢的美2.
下肢的美熟悉熟悉第七章医学职业审美活动第一节医学审美教育与修养医学审美教育与修养的含义医学审美教育和修养的目的和任务医学审美教育与修养的主要内容医学审美教育和修养的实施熟悉掌握熟悉掌握第二节医学审美创造医学审美创造的概念医学审美创造的作用医学审美创造的思维结构医学审美创造的形式医学审美创造的特点医学审美创造的制约因素熟悉熟悉了解掌握熟悉掌握第三节医学审美评价医学审美评价的概念医学审美评价的意义医学审美评价的作用医学审美评价的标准医学审美评价标准的基本内容医学审美评价实施中的审美主体条件外科与美容外科中的审美评价内科诊疗中的审美评价护理中的审美评价熟悉熟悉掌握了解熟悉了解了解了解了解二、试卷结构与题型(一)笔试考试笔试试题均为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五种题型,选择题分为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的形式为四选一,即在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多项选择题的形式为四项中选择二项或二项以上的正确答案.
填空题是在空格内填上缺失的内容使考题的意思完整正确.
名词解释题,属于主观性试题,重在考察考生在理解基础上的识记能力的一种题型.

简答题是一种主观性试题,主要考查考生记忆、理解和简单应用能力.
论述题是一种综合性和理论性较强的考试形式,它的主要目的是考察考生的分析能力、论证能力、归纳提炼能力和表达能力,是要看考生能否具有美容医学职业者的专业思维.

3.
题型比例单项选择题约10%,多项选择题约20%,填空题约15%,名词解释约15%,简答题20%,论述题20%.

4.
试题难度试题按其难度分为容易题、中等题和较难题,其分值比例约为2∶6∶2.
5.
试卷内容比例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的概论部分约10%,美学基本知识概要部分约20%,医学美学基本原理部分约40%,医学人体美学部分约30%.
三、题型示例(一)单项选择题示例1、美作为研究对象,它的第一层次是()A、审美性质B、审美对象C、美的本质D、美的根源2、美作为美来看,是指美的()A、性质与本质B、性质与根源C、本质与根源D、对象与本质3、形式美是美的形式与美的什么的统一()A、内容B、本质C、根源D、快感4、美的内容决定美的()A、内容B、本质C、根源D、形式(二)多项选择题1、医学审美教育的基本任务有哪些()A、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现实世界(自然和社会)以及医学形式的审美感受能力、鉴别能力、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B、帮助人们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C、使人们热爱真、善、美,追求文明、高尚、积极的生活,并具备这样的能力,从而使身心健美.

D、提高医务人员自身素质2、医学审美教育的实施途径有哪些()A、家庭美育B、学校美育C、社会美育D、道德教育3、要使审美教育有效的实施,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A、树立医学审美教育的理念B、将医学审美教育看作实现整体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C、全面了解受教育者内心的审美需求,因材施教D、要有医学伦理学概念4、医学审美教育有哪些意义()A、重视和加强医学审美教育是现实之必须B、有利于教育方针的全面落实C、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D、避免美容医疗纠纷产生(三)填空题1、医学美学的学科体系结构分为四个组成部分:和_2、美容医学的分支学科有美容外科、及物理美容等.
3、美容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体形美以及、其体形美的一切医学技能和设施及其基础理论.

4、美容医学的基础学科,主要有_和_基础三个方面.
(四)名词解释题1、医学美学:2、容貌3、医学人体美4、艺术人体美:(五)简答题1、美的基本形态有哪些2、美的基本范畴3、美的特征是什么4、滑稽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六)论述题1、学习了有关美的知识和概念,你对美有了什么样的认识你今后在美容事业中应该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为美容者服务2、为什么说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整体学科是社会文明的产物,用你自己的观点分析说明.
你怎么样学好该课程3、人体美是黄金律天然集合,说明了人体的天然美.
你在美容工作中如何更好地工作,体现出人体的黄金律天然美四、参考书目1、韩英红主编.
医学美学第2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欧阳学平主编.
医学美学概论.
人民卫生出版社.
美术与设计学院《素描》课程考试大纲一、目的和要求素描考试是我院专升本各专业考生的必考科目.
重点是测定考生的造型基本功和对结构、形体、空间、质感等造型基本要素的认识、理解和表现的能力.
要求考生能敏锐地观察和准确地表现对象的造型特征,并在构图、体积感、空间感、质感及画面的整体关系的处理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和表现能力.

二、考试内容石膏头像写生:依据指定对象对其写生考试三、画具和材料1、作画工具:自带铅笔、炭笔、炭条、炭棒;2、自带画夹(或画板);3、试卷用纸:8开素描纸(由考场提供).
四、评分标准试卷按水平高低分为四个等级A(128分以上)造型和透视准确,表现手法熟练,线条生动,形式感强,构图合理.
B(128-105分)造型和透视较准确,线条较为生动,表现手法较熟练,画面效果较好.
C(105-90分)造型和透视基本准确,线条表现手法不是很熟练,形式感不是很明显,形象明显概念化.

D(90分以下)造型和透视不够准确,线条表现生涩,构图不很合理,画面效果较差.
五、考试时间安排:180分钟《创作(设计)》课程考试大纲一、目的和要求创作(设计)考试重点测定考生的综合思维、创造能力和专业素质.
二、考试内容与要求命题创作(设计).
各专业方向统一命题,要求考生根据自己对考题的认识和理解,发挥创造的想象力,完成一幅创作(设计).
表现形式不限.

三、画具和材料1、作画工具:铅笔、尺、签字笔、色彩颜料或其它创作(设计)所需工具材料(一律自带);2、自带画夹(或画板)、画架;3、试卷用纸:8开素描纸和草稿纸(由考场提供).
四、评分标准:试卷按水平高低分为四个等级A(128分以上)有独特创意,切合题意,造型优美,构图具有形式美感,表现技法熟练,画面效果完整.

B(128-105分)有一定创意,较为切合题意,造型较美观,构图具有一定的表现力,表现技法较熟练,画面效果较好.

C(105-90分)基本切合题意,画面表现手法不是很熟练,形式感不够强,画面效果一般.

MechanicWeb免费DirectAdmin/异地备份

MechanicWeb怎么样?MechanicWeb好不好?MechanicWeb成立于2008年,目前在美国洛杉矶、凤凰城、达拉斯、迈阿密、北卡、纽约、英国、卢森堡、德国、加拿大、新加坡有11个数据中心,主营全托管型虚拟主机、VPS主机、半专用服务器和独立服务器业务。MechanicWeb只做高端的托管vps,这次MechanicWeb上新Xeon W-1290P处理器套餐,基准3.7GHz最高...

UCloud:美国云服务器,洛杉矶节点大促,低至7元起/1个月

ucloud美国云服务器怎么样?ucloud是国内知名云计算品牌服务商家,目前推出全球多地机房的海外云服务器。UCloud主打的优势是海外多机房,目前正在进行的2021全球大促活动参与促销的云服务器机房就多达18个。UCloud新一代旗舰产品快杰云服务器已上线洛杉矶节点,覆盖北美和亚太地区,火热促销中, 首月低至7元,轻松体验具备优秀性能与极高性价比的快杰云服务器。点击进入:ucloud美国洛杉矶...

提速啦(69元起)香港大带宽CN2+BGP独享云服务器

香港大带宽服务器香港大带宽云服务器目前市场上可以选择的商家十分少,这次给大家推荐的是我们的老便宜提速啦的香港大带宽云服务器,默认通用BGP线路(即CN2+BGP)是由三网直连线路 中国电信骨干网以及HGC、NTT、PCCW等国际线路混合而成的高品质带宽(精品带宽)线路,可有效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适用于绝大部分应用场景,适合国内外访客访问,域名无需备案)提速啦官网链接:点击进入香港Cer...

svchost占用内存过高为你推荐
网站虚拟主机创建网站要虚拟主机吗全能虚拟主机免费的虚拟主机不可以修改网站?海外服务器租用国外服务器租用vps主机vps主机用途有哪些?域名主机域名和主机名之间的区别是什么php虚拟空间普通网站需要多大空间?本人新手php学习者,想买个虚拟空间用来放自己做的一些企业站,只是练习用途北京虚拟主机租用北京云主机租用哪家资质正规,价格便宜,服务好?要真云主机不要那种vps的假云主机,机房要在北京的!windows虚拟主机在windows上怎么安装虚拟机长沙虚拟主机长沙双线虚拟主机湖南稳定双线虚拟主机湖南双线主机租用推荐一个?安徽虚拟主机安徽众仁联合科技有限公司是做什么的啊??
vps优惠码 duniu 免费网络电视 丹弗 adroit 免费申请网站 酷番云 万网空间购买 卡巴斯基免费试用版 服务器维护 帽子云排名 qq金券 114dns 电信宽带测速软件 腾讯网盘 中国电信宽带测速 hdsky 开心online restart 时间服务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