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区上海电信100m

上海电信100m  时间:2021-05-13  阅读:()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通信基础设施专项规划(2020-2025)2020年4月目录一、总则1(一)规划背景1(二)规划内容3(三)规划期限3(四)规划范围4二、通信基础设施发展概况5(一)通信基础设施发展概况5(二)优劣势分析7三、临港新片区城市总体规划9(一)发展定位9(二)区位优势9(三)产业布局10四、总体要求11(一)指导思想11(二)基本原则11(三)发展目标12五、需求分析17(一)智慧城市场景需求18(二)工业互联网需求24(三)现代服务需求29(四)公众通信服务需求34(五)临港发展信息通信需求36六、规划方案39(一)加快打造上海新一代信息通信枢纽39(二)持续建设引领全球的通信网络发展示范区42(三)推进计算和内容资源向用户端部署49(四)布局横向整合的智能感知设施51(五)建设先进集约均衡的空间承载设施54七、规划实施策略73(一)加强组织领导73(二)争取政策支持73(三)做好规划衔接74(四)优化建设环境74(五)创新管理理念75(六)落实安全责任76附录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部分通信基础设施汇总表77附录二名词解释84一、总则(一)规划背景"网络强国"和"制造强国"扎实推进,带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全面发展.
实施"网络强国"和"制造强国"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
2015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并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列为重点任务,同步推动网络强国建设.
党的十九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等国家层面会议多次强调两个强国建设,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两个强国的提出和深入实施为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

上海市积极落实两个强国战略,陆续出台了《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十三五"规划》、《关于创新驱动发展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的若干意见》、《上海智能制造行动计划(2019-2021)》等政策文件,聚焦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条主线",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临港新片区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引领发展、示范带动作用突出.
2019年7月,国务院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标志着临港新片区正式设立.
设立临港新片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进一步扩大开放重大战略部署,彰显我国坚持全方位开放、主动引领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鲜明态度.
按照《总体方案》部署,临港新片区要进行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的全方位高水平开放,统筹发展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的重要枢纽、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的重要跳板、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通道、参与国际经济治理的重要试验田,有针对性地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制度建设,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2019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要求"以上海临港等地区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打造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为落实《规划纲要》和《总体方案》,上海市印发了《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高质量发展实施特殊支持政策的若干意见》(简称《特殊支持政策》),提出促进新片区高质量发展、实施特殊支持政策的五十条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布局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应用".
随后,临港新片区公布了2020年36条工作要点,将"以5G基础设施建设助力智慧城市建设"纳入重点工作,全面推动《总体方案》、《特殊支持政策》及"自动适用"的各项政策尽快落地.

信息通信技术加快融合创新,推进新型基础设施不断演进升级,为数字转型注入强大动力.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国内外经济形势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路,在国家层面的会议中多次进行讨论研究.
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新型基础设施的概念,指出要"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2019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围绕下半年经济工作部署,要求"加快推进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201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围绕2020年重点工作,提出"加强战略性、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和"稳步推进通信网络建设".

新型基础设施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以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新阶段.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正在加速走向深度融合,以5G和F5G为核心的新型通信基础设施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的重要使能设施,工业互联网、智能计算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发展将激发更多新增需求,对实体经济产生全方位、深层次、革命性的影响.
我国推广新型基础设施部署,将有助于把握住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契机,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数字化转型新动能.

(二)规划内容根据临港新片区发展定位、产业布局、城市功能布局,在分析各个功能区业务发展需求、网络能力需求、设施部署需求的基础上,结合通信基础设施发展趋势、布局架构,提出国际通信设施、光纤通信设施、无线通信设施、计算和内容设施、智能感知设施等各层面发展规划,以及通信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方案(包括通信局房、移动通信基站、通信管道、光交接箱等)和规划实施策略.

(三)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6年,自2020年至2025年.
(四)规划范围临港新片区规划范围为上海大治河以南、金汇港以东以及小洋山岛、浦东国际机场南侧区域,面积为873平方公里.
先行启动区包括南汇新城、临港装备产业区、小洋山岛、浦东机场南侧等区域,面积为119.
5平方公里;核心承载区主要指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管辖范围,面积为386平方公里;战略协同区主要指新片区范围内的奉贤、浦东、闵行区域,面积约为456平方公里.
本次规划按照"整体规划、远粗近细"原则,聚焦119.
5平方公里先行启动区范围,按照区域内产业布局、城市功能布局进行详细规划;对于386平方公里核心承载区给出规划原则和参考模型.
图1-1临港新片区区位图二、通信基础设施发展概况(一)通信基础设施发展概况上海是全国核心信息通信枢纽之一,拥有互联网交换中心、骨干直连点、国际关口局、海缆登陆站、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等重要通信基础设施.
临港处于上海东部,整体上处于城市通信网络边缘.
截至2019年12月底,临港主要通信基础设施情况如下:在通信综合局房和互联网云计算数据中心方面,拥有综合局房1个,建筑面积约2万平米,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东方有线等企业正在规划综合局房.
临港目前有互联网云计算数据中心2个,一处为中国移动临港数据中心一期,建筑面积约5.
9万平方米,一处为上海有孚临港数据中心一期,建筑面积2.
3万平方米;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东方有线以及腾龙控股、商汤科技、上海奈盛等多家企业正在规划互联网云计算数据中心.
汇聚机房62个,用于部署服务于临港新片区的各类交换、数据和传输网元.

在城域网络方面,数据网已实现万兆链路直达上海核心节点,通过端局可以为用户提供万兆、千兆和百兆接入端口;传输网部署大容量波分系统(100GOTN和ASON)覆盖汇聚、接入节点,多路由、高带宽连接城市核心节点;本地传输网可满足短期内业务传送需求,后期根据流量增长情况按需扩容.
在固定宽带接入网方面,临港新片区已基本完成10G-EPON光网络全覆盖,千兆宽带网络覆盖用户26万,覆盖率超过99.
5%,部分端口已经具备万兆能力;政企专线已覆盖海昌极地海洋公园、中船瓦锡兰发动机、特斯拉中国、电巴新能源、临港智能制造研究院、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临港新片区企业、教育园区.

在移动通信方面,临港新片区已建设4G基站472个(合计逻辑站2335个),其中先行区已建设4G室外基站407个,并在重点区域建设了室内分布系统,基本实现了区域内连续覆盖;5G室外基站472个,其中先行启动区已建设5G室外基站158个,对人口密集区域先行覆盖,将随着临港新片区发展需要逐步建设5G网络.
临港新片区现有移动网络由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进行建设运营,目前移动通信网络已基本覆盖新片区,但根据运营企业对新片区投诉问题集中的区域进行测试的报告,由于之前的临港通信基础设施规划没有完全落实到位,部分区域的移动基站建设目标没有实现,目前新片区移动通信网络覆盖仍有薄弱之处,洋山岛及东海大桥、南汇芦潮港码头周边片区、南汇工业园周边片区、南汇滴水湖辐射圈、祝桥商飞周边片区、奉贤区海港新城、海港商贸城区域存在部分区域3/4G网络弱覆盖、室内覆盖不健全的问题.

在物联网方面,电信运营企业已在临港新片区建设NB-IOT站点1289个,基本实现室外连续薄覆盖,后续根据物联网业务需求及测试进行补充完善,室内场景按需建设.
在国际通信方面,临港新片区有2个国际海缆登陆站,共接入7条海缆.
其中,中国移动在临港新片区建有国际海缆登陆局,用于跨太平洋(NCP)海缆登陆,建筑面积为2127平方米,是国内首个国际海光缆与超大型数据中心一体化布局;中国联通在临港设有南汇登陆站,建筑面积10502平方米,共有7条海缆登陆,通往亚太、美国及欧洲方向.

在通信管道方面,目前临港新片区暂未实现市政道路全覆盖,管道覆盖率约为80%;具体来看临港新城、泥城镇等区域管道资源使用率较高需要扩容,奉贤片区道路管道覆盖率偏低,大团镇、书院镇等当前以农村为主体的区域,仍无管道资源部署.
光交主要覆盖临港新城、大团镇、万祥镇等区域,覆盖半径约750米,光交覆盖率偏低.

(二)优劣势分析临港新片区国际通信基础设施处于国内领先位置,拥有南汇、临港两个海缆登陆站,共接入7条海缆,通过海缆系统可连接亚太、美国及欧洲方向,便于开展国际互联网、国际专线等国际通信业务,有利于支撑临港新片区国际创新协同、离岸业务等全方位高水平开放.

但整体而言,临港新片区通信基础设施处于城市网络边缘,能够满足原来人口密度、产业密度相对较低情形下的通信需求,但难以支撑临港新片区未来发展定位,主要体现在:一是网络层级低、网络覆盖不均衡.
临港新片区通信网络在上海城域网汇聚层以下,无核心网络节点.
4G网络覆盖不均衡,室内覆盖不健全,洋山岛及东海大桥、芦潮港码头周边、南汇工业园周边、滴水湖辐射圈、祝桥商飞周边、海港新城、海港商贸城区域4G覆盖有待改善.

二是数据中心及局房可用面积不足.
目前临港区域仅有2个IDC数据中心,1个综合局房,现有数据中心的机架数量远远无法满足新片区发展新兴业务所需的数据计算和存储需求.
三是通信管道覆盖率低于上海市区覆盖平均水平.
临港新片区管道和光交未实现市政道路管道全覆盖,重点段落资源匮乏、覆盖深度不足,部分区域管道出口少、断点多、过路资源少.
三、临港新片区城市总体规划(一)发展定位新片区按照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开放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到2025年,建立比较成熟的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制度体系,打造一批更高开放度的功能型平台,集聚一批世界一流企业,区域创造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经济实力和经济总量大幅跃升;到2035年,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成果,打造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配置的核心功能,成为我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

(二)区位优势临港地区是长三角区域重要节点区域,地处长江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发展带交汇处.
临港新片区位于上海东南角,杭州湾"海上大通道"北端,苏沪浙沿海铁路通道中段,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直接腹地,北临浦东国际航空港,南接洋山国际枢纽港,具有重要的区位优势.

图3-1临港新片区区位优势(三)产业布局根据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发布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产业地图》,临港新片区重点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绿色再制造七大前沿产业,新型国际贸易、跨境金融服务、航运服务、信息服务、科技创新服务五大现代服务业.

前沿产业区:集成电路、智能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绿色再制造、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国际创新协同区:人工智能、智能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海洋科技创新、国际医疗服务;生命科技产业区:生物医药、智能新能源汽车;综合区先行区: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科技创新服务;特殊综合保税区:现代航运服务、新型国际贸易;现代服务业开放区:跨境金融服务、新型国际贸易、国际医疗服务;浦东机场南侧区域:航空航天、现代航运服务;小洋山岛区域:现代航运服务.
图3-2临港新片区重点产业布局图四、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设置临港新片区的重大战略部署,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的发展策略,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超前谋划,积极引入和探索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新标准、新理念和新模式,加快构建高速、智能、敏捷、安全的新型通信网络,打造城市通信基础设施标杆,赋能高端产业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形成上海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发动机,显著提高"五个中心"建设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打造立足长三角、面向亚太、通达全球的国际通信枢纽和国际信息港,护航全方位、高水平开放格局.

(二)基本原则1.
国际领先,创新驱动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坚持理念、制度、技术、产业创新,打造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产业高度集成和综合应用的典范.
改变传统建设模式,统筹考虑通信管道、基站站址及机房、传输线路、物联网传感器等设施的共建共享和资源预留.

2.
需求牵引,超前谋划坚持需求导向,立足产业发展对网络能力、网络安全和可扩展性的要求,提供覆盖完善、安全可靠、灵活扩展的通信网络环境.
梳理近期建设投入与远期经济社会效益的关系,建设规模、网络能力和技术选择适度超前,实现通信设施与城市建设有序、同步推进.

3.
统筹协同,共建共享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做好顶层设计,实现跨区域、跨部门、跨系统的统筹衔接.
对接新片区建设时序,推进社会公共资源共建共享,降低综合成本.
坚持绿色发展,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中采用绿色节能技术,减少能源损耗.

4.
自主可控,安全可靠采用先进自主的信息通信技术和设备,加强设施安全防护,控制安全风险.
优化网络架构,利用多层面的冗余可靠设计,提高城市通信基础设施的安全可靠性.
(三)发展目标紧密围绕临港新片区发展战略和功能定位,实现各类新技术和新应用的通信基础设施泛在部署,全面构建5G时代数字经济的发展底座,赋能各领域数字化转型.
4G/5G协同发展,5G网络不断提升广域覆盖和深度覆盖水平,光纤宽带网络持续演进升级,临港新片区各产业功能区的产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布局不断完善,在前沿产业功能区全面推进5G+工业互联网建设水平.
临港新片区在上海城市通信网中的地位逐步提升,在上海国际通信枢纽中的作用大幅提升,将临港新片区通信基础网络打造为相对独立的、采用新技术、新理念、新应用模式建设的精品示范网络.
全力支撑临港新片区经济社会高质量转型发展、建设具有较强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1.
基础构建阶段(2020-2022年).
重点是提升临港新片区在上海城市通信网中的地位,4G/5G协同发展,4G网络不断优化,5G网络规模部署,千兆光纤通信网络覆盖普及,在前沿产业功能区建设一批5G+工业互联网内网应用标杆.

(1)基础网络设施——光纤宽带网络.
实现宽带千兆到家庭、万兆到楼宇、百G到园区.
万兆宽带入户开始试点.
光纤通信网络在工业互联网中应用更加深入,工厂连接外部的互联专线、上云专线、上网专线带宽能力不断提升,工厂内部无源光网络技术应用更加普及.
2022年千兆宽带用户占比达到30%,固定宽带下载速率达到100Mbit/s以上,前沿产业功能区和高端服务功能区企业专线带宽普遍达到1G以上.
——移动通信网络.
4G/5G协同发展,4G网络实现全域覆盖,网络质量满足5G发展初期的兜底网络水平,5G网络实现规模部署,面向eMBB(增强移动宽带)场景,完成主城区、产业园区、大学校园、旅游景点5G网络覆盖,以及公共交通类(机场、地铁、车站、港口)和建筑楼宇类(大型场馆、商务楼宇、政府机关)等重点场所的室内分布系统建设.
热点地区用户下行平均速率达到100Mbit/s以上,基本满足4K/8K、VR/AR业务体验需求.

——骨干通信网络.
上海城市通信网核心节点在临港部署,改变目前临港边缘网络地位.
并新增一处海光缆登陆局,以临港为登陆点的国际光缆信息通道进一步丰富,成为亚太区域国际海底光缆的重要汇聚节点,上海一南一北互为补充的国际海缆登陆格局基本形成.

(2)通用能力设施——云计算数据中心.
初步构建云边协同的云计算数据中心架构,主要满足临港新片区各类产业功能区业务发展需求,云计算数据中心机架数量达到5万架,新建云计算数据中心综合能源效率指标(PUE)不超过1.
3,边缘计算机房规模达5个.

——物联网设施.
在先行启动区泛在部署共性智能感知设施,满足各类公共服务的共性需求,依据城市功能划分和产业分布,有针对性地部署具备特定功能的智能感知设施.
完成"海绵城市"感知设施部署.
物联网终端总连接数不少于4万个,建设综合杆数量不少于7000个.

——工业互联网.
以5G、光纤宽带协同推进企业内网建设,在集成电路、智能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领域推进5G技术与智能制造深度融合,打造5个以上5G+工业互联网内网建设标杆.

——车联网.
积极推动"AI+交通"场景落地,实现洋山港(一期)经东海大桥到深水港物流园区小批量试运行;推进陆上无人驾驶示范区建设.
2.
优化升级阶段(2023-2025年).
重点是进一步提升临港在上海通信网络中的地位,光纤到房间、光纤到机器、光纤到桌面的全光网络逐渐普及,万兆到家庭开始试点应用,5G网络提升室分系统建设规模,优化室内外网络覆盖广度和深度,面向产业互联网的网络功能开始全面应用.
5G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集成创新的通信基础设施体系全面建成.

(1)基础网络设施——光纤宽带网络.
光纤宽带网络持续演进升级,光纤到房间、光纤到机器、光纤到桌面的全光网络推广普及.
千兆宽带业务普及应用,万兆到家庭网络开始试点建设.
前沿产业功能区和高端服务功能区的企业以及大学校园百G专线开始普及.
千兆以上宽带用户占比达到60%,万兆到家庭端口占比达到10%,固定宽带下载速率接近200Mbit/s.
——移动通信网络.
5G网络实现全域连续覆盖,室外吸热补忙和室内深度覆盖水平持续优化,宏微协同、高低搭配、室内外结合的5G无线网分层立体覆盖网络全面建成.
面向工业互联网应用逐步从eMBB向mMTC和uRLLC延伸,5G+工业互联网内网建设全面普及,5G切片网络在产业互联网中开始推广应用.
热点地区用户下行平均速率达到200Mbit/s以上.

——骨干通信网络.
临港与上海其他区域及周边省份网络联通能力明显增强,争取在创新服务协同区、高端服务功能区建设直达上海国际业务出入口局的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满足临港新片区企业高级别跨境通信需求.

(2)通用能力设施——互联网云计算数据中心.
云边协同的云数据中心更加完善,互联网云计算数据中心在满足临港本地需求的基础上,逐步具备一定辐射周边能力,部分满足上海其他地区以及周边省份相近产业的互联网数据中心需求.
探索试点离岸数据中心,为建设具有较强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提供有力支撑.
到2025年期末,互联网云计算数据中心机架规模达9万架,边缘计算机房规模达7个.

——物联网设施.
建设NB-IOT和EMTC协同发展的连接网络,进一步完善感知设施部署,建设全域覆盖的智能感知网络,全面构建数字孪生城市底座.
物联网终端连接总数不少于10万个,建设综合杆不少于1.
5万个.

——工业互联网.
5G在工业企业内网中的渗透率大幅提升,逐步由无线连接功能向边缘计算、网络切片、时间敏感网络等专网功能演进,5G+工业互联网内网应用开始普及.
——车联网.
进一步完善道路网络覆盖和车路协同设施部署,积极推进全区智慧交通建设,覆盖临港重点道路和路段,并全面放开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
表4-1规划期内临港新片区通信基础设施各指标发展目标序号指标名称单位2019年2022年2025年(一)基础网络设施1城市平均宽带接入能力Mbps1503006002企业平均宽带接入能力Mbps30080015003千兆宽带用户占比%11%30%60%4万兆固定宽带用户占比%0.
01%5%10%55G基站站址数量个472223039246热点地区用户下行平均速率Mbps301002007综合局房个1558汇聚机房个62981219光缆交接箱个266247317347序号指标名称单位2019年2022年2025年10管道覆盖率%8085%90%(二)通用能力设施1、物联网12物联网终端连接数量万个-≥4≥1013NB-IOT基站数量个12891564188513综合杆万个-≥0.
7≥1.
52、工业互联网14国家级工业互联网标识二级节点个-2≥3155G+工业互联网内网建设标杆企业个-5≥103、互联网云计算数据中心16互联网云计算数据中心个25917互联网云计算数据中心物理机架数万架0.
95918边缘计算机房个-57注:2025年目标值为参考值,在2022年阶段完成后,根据目标完成情况及行业发展变化,采用滚动规划或修订的方式,相应调整规划目标值.
五、需求分析临港新片区先行启动区重点聚焦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绿色再制造等七大前沿产业和新型国际贸易、跨境金融服务、航运服务、信息服务、科技创新服务等五大现代服务业.
为满足产业发展需求,根据先行启动区各产业区布局特点,在前沿产业区、国际创新协同区、生命科技产业区、综合区先行区、特殊综合保税区应重点聚焦工业互联网需求,在现代服务业开放区、浦东机场南侧区、小洋山岛区域应重点聚焦跨境金融、现代航运等现代服务需求.
此外,还需统筹考虑城市治理、公众通信需求,将临港新片区对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需求按照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现代服务、公众通信四大类场景梳理,针对业务场景分析所需的具体通信资源.

表5-1先行启动区重点产业区需求类别对应表区域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现代服务公众通信标识解析智能制造研发创新智慧园区新型国际贸易跨境金融服务航运服务信息服务科技创新服务前沿产业区√√√√√√√国际创新协同区√√√√√√生命科技产业区√√√√√√综合区先行区√√√√√√特殊综合保税区√√√√√√现代服务业开放区√√√√√√√√浦东机场南侧区域√√√√√√小洋山岛区域√√√√√√(一)智慧城市场景需求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临港智慧新城,实现为民服务全程全时、城市治理高效有序、数据开放共融共享、经济发展绿色开源,需要以国际视野,把握智慧城市发展脉络,采用最前沿的技术和理念,赋能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全面推进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海绵城市、智慧建管、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社区等建设.

1.
场景通信需求(1)智慧政务需求临港新片区建设涵盖新片区管理机构、行业主管部门、区内企业和相关运营主体的一体化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率先试点"互联网+政务服务",需依托新片区4G/5G、光纤、云数据中心等通信基础设施,实现临港政务数据的汇聚交换和共享应用、各部门业务应用的集中管理和互联,打破"数据孤岛",构建具有系统性、创新性、引领性的"12345"政务服务体系,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新片区运行"一网统管",并借助平台技术手段,强化投资、贸易、金融、网络、生态环境、文化安全、人员进出、反恐反分裂、公共道德等重点领域监管,实现管理措施智能化、风险监测和动态预警全流程化和跨部门流程再造,全面提升政务服务和监管能力.

(2)智慧交通需求构建对外高效畅达、对内便捷绿色、管理智能便民的综合交通体系,打造高能级全球航运枢纽是临港新片区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此,临港新片区不仅需大力推进浦东国际机场、沪通铁路、市域铁路自贸区快线、浦东铁路电气化改造、S3高速公路、东海大桥、小洋山港口以及陆上无人驾驶示范区等诸多交通设施改造/建设工程,构建完善的陆海空综合交通网络,还需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无缝的4G/5G网络,实现交通基础设施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演进,包括:利用4G/5G网络和按需部署的智能交通设施、智能感知终端、车路协同设施等,实现临港主要城市道路、高速公路、轨道交通智能化,有效提高临港综合交通网络效率,缓解因临港居住与产业功能区分离造成的潮汐效应、降低交通货运物流成本;依托完善的5G网络环境,基于智能联网集装箱卡车,推进临港"AI+交通"场景,实现港铁联运规模化;依托物联网、车联网等新一代通信基础设施和国际通信设施,实现港口自动化、智能化、无人化,促进国际贸易和商品流通,降低国际贸易物流成本.

(3)智慧海绵城市需求临港作为上海首个国家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已实现了对26个已建住宅小区、36公里道路、500多公顷公园绿地等的海绵化改造,并建成集集成站、岸边站、管网流量计、雨量计、监测系统、决策系统、设施运维系统等为一身的临港海绵城市智慧管控平台.
当前,临港新片区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随着临港产业园区、住宅小区、城市道路、公园绿地的不断建设,需同步进行海绵化、智能化建设,采用视频监控、气温、雨量、液位、流量、水质等各种传感设施,实时感知城市雨水资源体系状态,利用4G/5G、NB-IoT等网络,实现感知信息的采集汇聚,为城市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的综合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实现临港水环境渗、滞、蓄、净、用、排等实时、智慧化管理.

(4)智慧建管需求2017年,临港新片区启动了"智慧临港BIM+GIS城市大数据平台",构建了临港数字孪生城市,实现了城市景观规划、大客流交通、安防应急等智慧应用.
为加强临港新片区城市精细化管理能力,进一步解决城市建设过程中因项目规模大、复杂度高、周期长、涉及面广等特点而带来的项目管理困难问题,实现对城市全要素、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需在"智慧临港BIM+GIS城市大数据平台"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临港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包括:利用新型测绘设备,采用无人船、无人机航拍等技术,实现对临港地理空间数据采集和多维建模;依托城市建管云平台,集成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土地征、转、拆、供、登记等业务应用,实现对城市生长过程、土地使用全周期、全要素、全过程智能化管理;基于在建筑内外部空间部署的各类传感器、监控设备,通过5G、NB-IoT等网络,与云平台协同,实现对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的跟踪和管理;依托云计算数据中心,构建"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信息平台,实现"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提升城市运行精细化管理水平.

(5)智慧医疗需求临港新片区推进智慧医疗建设,构建具有临港特色的医疗、健康体系,需要智慧医院、智慧养老、智慧院区三方面着手.
在智慧医院方面,利用区块链、边缘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构建高可靠、端到端、低时延医疗专网,提升新片区内医院"互联互通互认"网络能级,提升医疗资源调度能级.
基于在市级医院和区域医院专业部署的分布式数据中心,逐步完成医院核心业务系统上云,实现新片区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档案整合、医疗健康数据动态共享和统一管理;在智慧养老方面,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搭建智慧养老平台,形成医院、街镇双服务体系,诊疗在医院、康复在社区,将医疗健康、医生和社区志愿者有机结合,提升街镇医疗服务水平;在智慧院区方面,利用5G网络,及视频监控、门磁、照明控制等智能感知和控制终端,实现院区运行的智能化处理与控制,构建医疗园区在智能管控、科学决策、绿色节能、服务便捷的高效管理路径.

(6)智慧教育需求临港新片区已形成"两海两电一桥"大学城格局,汇聚了中央美院中法艺术和设计管理学院、上海交大中英低碳学院等高校,并集聚了上海中学东校、明珠小学、冰厂田幼儿园等中小幼学校.
新片区打造世界级智慧教育生态,需依托上述学校,利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从教育科研、校园生活服务、智慧校园等多维度场景推进智慧化演进.

在教学科研方面,利用光网、5G及智能摄像头、学生/教师终端等,基于云计算数据中心,构建覆盖全区的教育云平台,实现区内教育大数据的汇聚、智能分析和融合利用,支撑远程教学互动、AR/VR课堂、个性化学习、师生画像,科研管理、在线仪器监管、云上超算辅助等教育、科研应用,实现新片区内教育科研智慧化、协同化发展.
在校园生活服务方面,利用教育专网、互联网,基于云计算数据中心,构建全流程一体化网上公共服务大厅,为师生用户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并通过业务数据化实时掌握学校运行状况和变化趋势,支撑科学决策;应用二维码支付、人脸支付等设备,实现校园便捷支付.
在智慧校园方面,基于人脸识别视频监控设备,实现校园安防的智能化管理,打造平安校园;利用5G、NB-IoT等网络,及在线化的校区内设备设施,实现校园的日常监测与预警和光照等智能调控,践行绿色节能.

(7)智慧社区需求以滴水湖为中心,整个临港新片区将成为人口导入区,为加强临港治安管理,强化社区公共服务能力,需对临港已建小区进行智能化改造,对新建小区进行智能化同步建设,打造"5G+AIoT(智能物联网)"新型智慧社区,具体包括:依托光网和5G"双千兆",及人脸识别摄像头、传感器等设备,对社区环境、人群、公共设施等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实现智能安防、流动人员管理、物业管理、停车服务等;基于安防巡逻无人机,利用视觉识别技术,实现取证治理高空抛物、车身划痕、乱倒垃圾等社区顽症;借助新媒体平台,实现社区信息及社会信息上平台,服务社区居民.

2.
设施部署和能力需求智慧政务对通信基础设施的需求主要包括4G/5G、光纤等网络设施,用于承载智慧政务应用的云计算数据中心.
智慧交通对通信基础设施的需求主要包括4G/5G、V2X、光纤等网络设施,智能红绿灯、电子路牌、多功能杆塔等智能设备,路侧单元等车路协同终端,用于处理时延敏感性业务的多接入边缘计算节点,以及用于承载各类智慧交通应用的云计算数据中心.

智慧海绵城市对通信基础设施的需求主要包括4G/5G、NB-IoT等网络设施,用于采集城市水环境数据的水质监测、水位监测等传感设施,水泵等智能控制设备,多接入边缘计算节点,以及用于承载设备运维管理应用和智慧棉城城市业务应用的云计算数据中心.

智慧建管对通信基础设施的需求主要包括4G/5G、NB-IoT等网络设施,用于搭载新型测绘设备的无人车、无人机、无人船等设备,用于监测城市建筑运营状态的各类传感器,多接入边缘计算节点,以及用于承载智慧建管应用的云计算数据中心.

智慧医疗对通信基础设施的需求主要包括5G和光纤等网络基础设施,用于院区管理的视频监控、门磁、照明控制等设备,多接入边缘计算节点,以及用于承载医院核心业务和院区管理业务的云计算数据中心.

智慧教育对通信基础设施的需求主要包括5G、光纤等网络基础设施,学生/教师终端、支付终端等设备,人脸识别摄像头等智能感知设备,多接入边缘计算节点,以及用于承载教学科研、公共服务大厅、智慧校园管理等应用的云计算数据中心.

智慧社区对通信基础设施的需求包括5G、光纤等网络设施,人脸识别摄像头、安防巡逻机器人、传感器等设备,多接入边缘计算节点,以及用于承载智慧社区应用的云计算数据中心.
表5-2智慧城市通信需求对照表序号场景通信设施需求通信能力需求(参考)1智慧政务4G/5G、光纤等网络,云计算数据中心云业务:时延5-50ms,对于时延敏感性业务,响应时间50kbps,时延25Mbps,控制时延25Mbps,控制时延25Mbps,控制时延20Mbps(上行),>50Mbps(下行),时延100Mbps(上行),>600kbps(下行),时延要求50Mbps,通信时延50Mbps(上行),>50kbps(下行),时延100Mbps,时延20ms云游戏(显示要求1080p以上):接入速率≥200Mbps,时延50ms-100ms2家庭通信光纤宽带总体要求:千兆光纤到户CloudVR:接入速率>100Mbps,时延10ms-20ms智慧家庭(4K视频、智能组网、家庭存储、家电控制、安防报警):接入速率>370Mbps,时延20ms-40ms云游戏(显示要求1080p以上):接入速率>200Mbps,时延50ms-100ms云桌面(显示要求1080p):接入速率20-50Mbps,RTT<30ms3企业通信光纤等网络设施,云计算数据中心企业上云:接入速率100Mbps-10Gbps,保证网络低时延和0丢包,全路径线路冗余保障云业务:服务可用性达到99.
9%,响应时间小于0.
2s,满足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五)临港发展信息通信需求构建涵盖泛在感知设施、国内国际通信网络、计算存储资源,覆盖临港、连通长三角、辐射全球的通信基础设施是临港全面实现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公众通信等场景各类智慧应用、建设临港智慧新城必备的关键基础.

图5-1通信基础设施总体架构1.
发展国际通信基础设施的需求跨境金融服务、新型国际贸易、国际医疗服务等临港重点发展的现代服务业,重点聚焦国际市场,对带宽、时延等敏感性强,需基于临港现有网络基础,构建更加完善的涵盖海缆登陆站、国际海底光缆等国际通信基础设施,为临港现代服务业快速、平稳、健康发展营造优越的国际通信网络环境.

2.
发展新一代通信网络的需求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现代服务、公众通信等四大临港智慧新城场景的关键核心是人人互联、万物互联.
需利用5G、IPv6、光纤通信、物联网等技术,加快构建多技术融合、全域覆盖、按需接入、安全可靠的新一代通信网络,实现临港新片区全连接、周边高速互联,以互联驱动临港智能化发展,实现智慧应用触手可及.

3.
部署计算存储资源的需求智慧政务、智慧建管、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智能制造、现代服务、公众通信等涉及建设各领域用于承载大量业务应用的云平台.
需构建高质量的临港云数据中心,为上述业务应用提供海量数据存储、高性能智能计算、高并发处理服务.

智慧城市、智能制造、公众通信或涉及大连接和安全敏感性的业务,或涉及时延高敏感型业务,或涉及超高清视频、VR/AR、云办公高宽带业务.
需建设覆盖临港的边缘计算机房和CDN节点,将计算和存储资源下沉到边缘,就近提供边缘智能服务.

4.
布局横向整合的智能感知设施的需求临港智慧城市建设以人、城市部件、环境、地理空间等城市动态信息的实时感知、交互、控制为基础,需在临港统筹横向布局智能感知设施,构建覆盖临港的智能感知网络,对城市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实现公共安全、公共管理、公共服务智能化.

六、规划方案在临港新片区,根据先行启动区的八个重点产业区场景需求,统筹推进5G、光纤宽带、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数据中心及边缘计算等通信基础设施规划建设.
最后,按照各重点产业区产业布局特点、人口密度、道路交通和配套功能,对于接入汇聚机房、基站站址、光交等空间承载设施进行覆盖布局规划.

(一)加快打造上海新一代信息通信枢纽1.
助力上海建设亚太信息通信枢纽港根据国家试点推进的总体部署,按照"积极稳妥、试点先行、分步推进"的基本原则,在临港新片区试点研究离岸数据中心,构建开放的国际数据环境,吸引国际数据流量在临港集聚,推动国际数据港建设,积极申请试点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打造互利共赢的网间互联新生态,并助力上海建设辐射亚太、通达全球的国际信息通道,推进共建共享海缆登陆站资源,将临港新片区打造为联通世界的窗口,全面提升临港新片区的国际化信息通信服务水平,推动临港成为我国国际信息通信枢纽港的综合试验区.

加强国际光缆信息通道建设研究.
依托临港海缆登陆站,推动建设/扩容直达亚太各国、通达全球的海底光缆系统,加快推进SJC2等国际海缆建设,充分发挥上海南北互为补充的海缆通信格局,助力上海成为亚太区域国际海底光缆的重要汇聚节点.
充分挖掘和利用临港国际海缆登陆站的资源优势,探索试点国际海缆在登陆站内转接,提高过境非落地流量的传输质量和效率,吸引国际数据流量在临港转接,提升自贸区新片区和上海整体的国际数据汇聚能力.
加强行业引导,推动企业共建共享海缆登陆站资源,可以采用相互置换海缆登陆站电路引出权益等方式,保障各方平等接入.

开展离岸数据中心试点研究.
研究在临港新片区开展离岸数据中心业务的可行性,研究方案报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同意后开展试点工作.
吸引更多国际企业主体参与建设和运营,带动发展跨境电商、国际金融科技、离岸数据服务外包等关联业态,促进国际信息流量在临港集聚和落地,进一步提升临港的信息吸纳能力,助力上海亚太信息枢纽港建设.

探索构建开放的国际数据环境研究.
探索在临港国际创新协同区、前沿产业区、综合区先行区、生命科技产业区等片区开展国际互联网访问试点研究,方案报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同意后开展试点工作.
为新片区内企业访问国际互联网获取前沿学术资料、顶尖研发资源、最新动态咨询、权威统计数据和相关领域专业数据等提供便利,提高新片区国际化服务能力.
在临港新片区研究探索国际互联网访问监管模式,构建跨境数据流通安全评估体系,逐步建立对企业的数据备案和白名单管理机制,以企业为单位开展白名单认证直接接入国际互联网,对不同类别的企业和互联网应用数据采用不同等级的管理措施,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在安全的前提下促进数据跨境流动.

试点建设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积极申请在临港新片区试点建设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研究方案报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同意后开展试点工作.
鼓励我国运营商网络、互联网企业、本地互联网接入服务商、内容分发网络、数据中心网络以及各类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域名基础设施等多主体接入交换中心,打通供需双方网络通路,实现"一点接入、多点互通"的高效流量交换,完善上海市互联网网络架构,全方位提升本地网络互联互通与内容快捷传输能力.
支持临港新片区国家新型交换中心与国际通信枢纽建设结合,探索交换中心"独立"国际互联网出入口局模式,并基于交换中心逐步建立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互联网交换与转接中心.
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特点的新型交换中心建设运营模式,突出监督管理和服务模式创新.

2.
建设长三角新型基础设施区域连接枢纽配合临港新区发展定位和业务需求,提升新片区在上海及长三角网络架构的定位,加快部署新型基础设施,增强网络连通性和承载能力,推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加快标识解析在长三角地区的服务辐射能力.

新建上海市骨干网核心节点.
根据新片区的开发进程和业务需求变化,适时优化上海市城域网骨干网架构,在临港新片区增设网络核心节点.
扩容临港新片区与上海核心节点的连接带宽,以国际领先标准建设大容量、智能化的IP城域网,部署先进的高性能路由交换设备,支持数据的低时延、高性能的高速转发.
城域网设备及业务平台部署并开通IPv6/IPv4双栈,为用户分配IPv6地址,支持基于IPv6的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业务发展.
引入SDN/NFV技术,探索基于SDN/NFV新型城域网架构,实现资源智能管理、调度以及网络的弹性部署与快速配置.
按需部署虚拟专线VPN、QOS等服务保障功能.

提升网络连通性和承载能力.
充分利用S3高速公路、沪通铁路二期、沪乍杭铁路建设等有利条件,打造临港新片区与上海市及长三角三省一市连接的骨干光缆网络,配套建设100G/400G超高速传输系统,实现新片区与上海市内、长三角主要方向的超高速连接和智能调度.
优化上海市互联网组织架构,将临港新片区作为上海市互联网出口节点,分担省出口流量疏导.
建设至杭州等地直达链路,保证数据中心访问性能,提升互联互通质量,带动杭州湾及长三角区域信息联动.

合力建设长三角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
积极推进以"互联网+先进制造业"为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发展,充分发挥临港新片区工业基础扎实、基础网络优越、工业互联网发展迅速等优势,打造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工业互联网.
依托新片区,构建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打造更高开放度的工业互联网功能型服务平台;基于国家顶级服务节点(上海)的服务优势,实现上海、长三角地区乃至整个华东地区实现跨领域、跨行业、跨地域信息联通和交互,带动标识解析产业发展.
加快建设二级行业节点,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工业互联网标识识别、分类、检索的效率,利用临港新片区的产业集群优势,推动标识解析在工程机械、新材料、汽车、装备制造等区域优势行业的试点应用,实现供应链系统和生产系统间精准对接,以及跨地区、跨行业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促进信息资源集成共享.

(二)持续建设引领全球的通信网络发展示范区1.
完善全通达的光纤宽带接入网络按照国内国际领先,高标准打造地上地下全通达的超高速光网,率先建设真正的三网融合网络.
全面部署千兆光纤宽带业务,开展万兆接入试点,打造光纤宽带网络发展示范区.
加快端到端全光网络建设.
密切配合临港新片区空间布局,建设地上、地下全面覆盖的光纤网络,推动全光超高速宽带网络发展,大力推进光纤入户到房间、光纤进办公室到桌面、光纤进厂到机器,全面提升用户端到端网络能力和用户体验.
新片区构建以核心局所、汇聚机房等为中心,综合考虑家庭用户、企事业单位、园区、基站、行业应用等需求的综合接入光缆网络,全面通达,便捷接入.
结合新片区地下空间特点合理预留地下机房和光缆配线空间、以及光缆管道/槽道,合理布局满足地下空间公众通信和城市管理需要的地下光缆网.

推动超高速宽带接入能力升级演进.
采用领先光纤宽带接入技术,提供可以升级的宽带接入能力,千兆网络全面普及,万兆能力按需接入.
积极推进临港新片区各个功能区现有网络升级改造,为高带宽应用创新和推广提供基础网络保障.
初期采用10G-PON高速宽带接入技术,实现千兆入户,并可平滑升级到万兆.
中期引入NG-PON2宽带技术,满足部分用户超千兆带宽需求,以及5G微站回传等需求.
远期引入50G-PON、100G-PON技术,实现万兆接入按需配置.
推动临港新片区各个功能区全面普及千兆光纤宽带业务,开展万兆接入小区试点,部署万兆接入能力光纤网络,全面支撑VR/AR、8K、全息交互等业务应用场景,提升用户高质量业务体验,打造万兆接入示范区.

合理规划综合业务接入区.
结合临港新片区前沿产业区、国际创新协同区、生命科技产业区、综合区先行区、综合保税区、现代服务开放区、浦东机场、小洋山岛等不同功能区特点,充分考虑接入机房、OLT、接入汇聚光缆、光交接箱覆盖范围等网络现状,统筹机房、光缆和管道等通信基础设施规划原则和方案,合理划分综合业务接入区,量身打造具有临港新片区特色的有线通信网络.
综合业务接入区应无缝覆盖整个临港新片区,且不重叠,保证综合业务接入区内资源的唯一归属,住宅、产业园区、教育园区等成型区域不跨区.
按照密集城区覆盖3-4平方公里,一般城区覆盖5-10平方公里的范围划分.

2.
建设联通万物无线通信网络积极应用新型无线网络技术,全面推进新一代移动通信网(5G和4G+)、物联网(NB-IoT和eMTC为代表)等多网协同部署,构建泛在融合、联通万物的无线网络,以5G全覆盖为目标,以服务新片区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赋能产业发展,支撑临港新片区信息化建设和产业升级发展.

(1)打造领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以5G新空口演进为主,重点推进5G独立组网,综合利用宏站、微站(杆站)、室内系统开展低中高频混合组网,搭建宏微协同的多场景分层覆盖的立体网络架构,实现5G网络连续覆盖.
推动5G与4G协同发展,优化4G网络深度覆盖,持续推进4G网络在室内、地下场景及新建交通线路沿线的部署.

5G网络建设初期,重点面向eMBB场景,以中低频段组网(6GHz以下频段)为主,引入大规模天线、载波聚合等技术,优先选择与现有物理宏站共址部署,快速完成先行启动区的连续覆盖.
低频段以宏站为主形成覆盖层,提供无处不在的基本数据速率需求,承载低时延高可靠性,低功耗大连接业务.
中频段采用宏微协同方式作为容量层,实现网络深度覆盖,满足热点区域的高速率容量需求.
5G网络建设中后期,优化核心承载区和战略协同区的5G网络覆盖,完善uRLLC/mMTC场景部署,实现5G网络覆盖新片区全域.
探索开展高频段(26GHz/39GHz频段)组网试点,为热点区域提供数Gbps的极致峰值速率接入服务,承载工业控制、无人驾驶、远程医疗等超高速率业务.

在主城区和各类功能区的住宅小区、商务楼宇、休闲娱乐中心等生活服务区域搭建宏站、微站、室内系统三层网络架构,侧重完善现有网络语音和数据业务,满足用户高质量通信体验需求.
宏站实现室外广覆盖,微站满足室外热点的容量需求,室内系统满足室内网络覆盖和容量需求;在会展中心、大型商场、大型景区、大学城、医院等热点区域开展补点和分流,加强交通枢纽、大型场馆、宾馆酒店等重点场景的室内系统建设,持续推进5G网络深度覆盖.

在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前沿产业功能区实现5G网络覆盖厂房;在现代航运服务、跨境金融服务、国际贸易、科技创新服务等高端服务功能区实现5G网络覆盖商务楼宇和实验室;在小洋山港口和浦东机场南侧航运服务区实现5G网络覆盖码头、仓库等区域.
依托5G技术探索搭建园区内生产网络、办公网络、公共服务网络、视频会议专网,有效承载园区内物联网应用、车联网应用、安防监控等多类业务,为企业提供内部办公系统无线接入、生产要素和终端设备无线接入、内部人员互联网数据接入.
适时引入网络切片功能和uRLLC/mMTC场景,持续推进5G网络深度覆盖和热点覆盖,提供高带宽、高可靠的无线网络.

实现新片区内高速公路、高铁、城市轨道交通、桥梁等交通线路沿线及无人系统综合示范区的5G网络全覆盖,以宏站覆盖为主,面向eMBB场景,提供用户互联网接入和车路协同等车联网应用承载.
后期,逐步提高交通线路沿线5G站点密度,提升沿线5G网络容量,按需引入uRLLC和mMTC场景,有效承载自动驾驶、智慧交通等低时延、大连接业务.
5G站址充分利用既有的城市公共设施资源和市政杆路资源进行灵活部署.

2020年优先完善先行启动区域5G网络覆盖,以实现中心城区+政企大客户区域连片覆盖为目标,现有站址通过5G同址加站方式实现4G/5G协同部署,平均站间距达到一般城区覆盖水平,新增站址原则上以开通5G需求为主,局部热点区域通过反向开启4G方式实现4G容量补充覆盖.

(2)加快推动新型无线物联网络深度覆盖提升低功耗广域蜂窝物联网服务能力.
提升窄带物联网(NB-IoT)和增强移动物联网(eMTC)等低功耗广域物联网的连接能力,加快eMTC商用,优化完善NB-IoT、eMTC网络在地下综合管廊、城市建筑、交通网络等各类场景的深度覆盖,推动现有2G模组向NB-IoT、eMTC迁转,结合不同产业功能区的发展需求按需增加物联网基站数量.
积极引入网络切片和边缘计算等技术提供差异化物联网服务,鼓励基础电信运营商探索建设开放共享的NB-IoT网络,促进NB-IoT、eMTC与5G网络协同发展,构建开放、标准化的无线物联网资源群,实现物联网数据共享和集成创新.

完善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园区,以及浦东机场南侧、小洋山港口等区域的NB-IoT网络深度覆盖,智能制造产业园实现NB-IoT网络覆盖车间和生产线,小洋山港口和航运服务区实现NB-IoT网络覆盖码头、仓库、停车场等区域.
提升NB-IoT网络服务能力,加快NB-IoT技术在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垂直行业的广泛应用.
面向生产类场景提供低速率、低功耗传感设备接入,实现生产设备、材料、仪器仪表、检测设备等海量终端的数据实时采集、监测、分析和输出.
面向服务类场景提供智能楼宇控制、门禁控制、智能照明等业务.
面向物流类场景提供智能车辆管理、智慧停车、智能仓储、智能调度等业务.

搭建覆盖主城区及各功能区的民生区域的低功耗广域物联专网,形成泛在感知、智能接入的市政设施和网络连接设施,为数字孪生城区建设提供网络承载.
积极部署嵌入NB-IoT模组的感知终端,实现NB-IoT网络有效承载各类感知载体,实现新片区各基层单元应连尽连.
提供全域感知、智能连接的网络基础设施,积极引入云计算、边缘计算等功能,具备在网络边缘进行海量数据处理的能力.
鼓励基础电信运营商搭建涵盖云管端各环节的物联网络系统,建设分布式的区级和街镇社区级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赋能各类物联网应用,聚焦新片区城市精细化管理和社会治理领域,提升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加快车联网技术试点和应用推广.
积极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以及其他各类汽车厂区、自动驾驶试点区域的无线网络建设.
同步建设毫秒级网络时延的自动驾驶车联网场景测试示范场地,为智能辅助驾驶、自主泊车、无人驾驶等车联网应用提供部署环境.
加强智能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同步部署智能卡口、智慧信号灯、流量计量等智能设施.
积极推广基于4G和5G网络的C-V2X技术试点和应用,加快推动C-V2X跨芯片模组、跨终端、跨整车、跨安全平台应用试点,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北斗导航和高精度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探索建设路侧智能基站系统,助力C-V2X规模应用部署和产业体系成熟,打造智慧出行新样板.

3.
升级扩建大容量智能化城域网络延展大容量波分传输网.
根据新片区发展规划,逐步增强大容量波分政企专网覆盖,满足新片区内企业省际和国际专线接入传送需求.
同时,在芦潮港、临港信息大楼、海港等光缆资源丰富、业务集中的汇聚节点部署大容量波分系统.
在中远期,随着汇聚节点的增加,逐步部署网状网波分系统,对于一些业务量比较大的重要汇聚节点如芦潮港、临港信息大楼、海港、奉城、星火建设直达波长通道,满足大带宽业务的灵活接入功能,最终将波分传输系统网络延伸至临港新片区内所有接入局所.

构建智能化IP城域网.
根据临港新片区发展规划,优化城域网核心层、业务控制层和接入层的网络结构,全网开启IPv4/IPv6双栈,提供IPv4或IPv6的互联网访问服务,满足新片区内企业的不同需求.
核心层与5G核心网、云资源池、内容分发等节点互联互通;业务层路由器下沉到汇聚节点,实现互联网业务和专线业务区分服务;接入层能够提供从百兆到万兆灵活接入速率的宽带和专线接入服务,满足物联网、5G、云计算、行业应用等不同需求.
同时,逐步引入SDN/NFV技术,实现转发、控制分离,满足网络灵活部署、智能控制和业务快速开通.

4.
构建内外协同的工业互联网络加快推动工业互联网企业内外网络改造与应用,实现企业内网与基础电信企业外网协同发展,打造全国工业互联网企业内外网标杆.
基础电信企业在临港前沿产业区利用5G、光纤宽带、IPv6、云计算等新技术部署"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网络基础设施,加快提升网络支撑产业发展能力,实现企业间网络化协同.

鼓励临港新片区产业细分领域龙头企业与基础电信企业、设备制造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合作,针对本行业具体需求和企业规模,利用物联网、软件定义网络、工业无源光网络、边缘计算、标识解析等技术,建设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等垂直行业的工业互联网企业内网,并开展生产线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改造,提高生产设备联网率,探索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应用和商业模式.

(三)推进计算和内容资源向用户端部署1.
部署云边协同计算网络临港新片区产业立足于前沿产业、高端服务业,在充分调研和深度分析临港新片区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公众通信发展对信息通信基础设施需求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新片区对计算资源的需求,统筹布局云计算数据中心和边缘计算机房.

统筹部署云计算数据中心,在临港新片区核心通信机房或重要网络节点处规划建设云计算数据中心,作为智慧城市大脑,提供充足的虚拟化资源,承载持久化存储和大算力应用,并通过部署大数据分析平台和人工智能平台,分析、训练、优化业务规则或模型,提升边缘计算的智能性,与边缘计算在资源、数据、网络、业务、安全方面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合理布局边缘计算节点,在智慧城市、智能制造园区等场景中,靠近人、物或数据源头的网络边缘侧,合理部署边缘计算节点.
在临港新片区公共空间统一规划建设通用型边缘节点,支撑区域内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建管等应用大连接、低时延、海量数据处理;在学校、医院、智能制造等园区内按需建设专用小型边缘计算节点、一体化边缘计算服务器或嵌入式智能网关,保证行业数字化应用智能、数据隔离及安全隐私.

2.
优化布局内容资源(CDN)优化临港新片区CDN节点布局.
基于开放架构建设分布式CDN系统,实现内容分发网络能力下沉和分场景灵活部署,有效承载超高清视频、VR/AR、远程医疗、安防监控等业务,满足时延敏感型和高数据处理能力的业务需求.
持续开展CDN扩容,加大CDN本地内容缓存资源建设,积极引入云边协同的算力支持,支持CDN节点的互联化、自动化、智能化演进,推动CDN向下一代内容分发网络升级,把临港新片区打造成长三角区域的内容交换枢纽节点之一.
按照大容量、集中部署、标准化、松耦合、灵活开放的原则部署,采用双活方式在新片区部署两个CDN区域中心节点,优先覆盖先行启动区.
CDN区域中心节点承担内容资源存储、内网和外网用户内容分发及内容源互联互通功能.
持续扩容CDN区域中心节点的流媒体处理能力和存储容量,后期根据业务需求,逐步实现CDN区域中心节点覆盖核心承载区及战略协同区在内的新片区全域.
通过采用SDN、NFV技术在云计算数据中心、边缘计算节点平上台部署vCDN,同时推动现有CDN节点积极进行端局DC化改造.

推动CDN网络能力下沉.
优先在前沿产业、高端服务、创新协同三大功能区部署CDN边缘节点,完善短视频、直播、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云游戏等领域的内容分发网络体系.
规划期末期实现CDN节点下沉到居民社区、临港大学城,以及国际贸易、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科技创新服务、人工智能等产业园区,根据各功能区的人口发展和内容业务发展情况,分阶段设置CDN边缘节点,实现内容分发网络就近部署.
加强TOP100应用内容源的本地缓存和供给,加大本地内容应用资源建设.
吸引更多的主流CDN厂家在新片区部署本地节点,加强互联互通专线建设,提升内容访问质量.
积极引入云边协同等新技术推进CDN网络智能化升级改造,引入虚拟化CDN节点,提升网络资源利用率.
促进CDN与大数据、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技术融合,支持各类新业务灵活部署.

(四)布局横向整合的智能感知设施以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坚持"全域覆盖、集约建设、适度超前"的原则,在临港新片区统筹规划、系统部署城市感知设施,并以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感知设施智能化,激活全域全时段、多维度多层次、信息敏捷感知的新型智慧城市"神经系统".
依托5G、NB-IoT、万兆光纤网等新型智能网络打通"云-边-端"数据通道,并建设城市级物联网平台集中化管理城市感知设施,推进临港"物联、数联、智联"三位一体发展,驱动城市大脑做强,为政务、交通、民生、医疗、教育、社区等领域应用,以及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全面智能化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综合考虑临港新片区各功能区对智能感知设备部署需求的异同,将区分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分类推进智能感知设施科学部署.

1.
泛在部署共性智能感知设施统筹考虑临港新片区各功能区共性需求,在全区推进公共安全、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等智能感知设施部署.
全面推进智能安防、消防建设.
在社区、商务楼宇、校园、医院、工厂等地上封闭、半封闭空间以及地下管网、地下交通、地下停车场、地下防务设施等地下空间,遵照国家及相关行业标准,按需部署门磁、智能监控、温湿度传感、有害气体和烟雾明火监测与预警,以及水电气能耗监测等智能感知设施,服务安防、消防、减灾、能耗管理等.

加快智慧交通设施部署.
在临港高速公路、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立交节点、桥梁等开放空间,对已建路灯进行一杆多用改造,按需搭载视频采集、移动通信(5G微基站)、路侧单元、交通标志、气象监测、一键呼叫、信息发布等智能感知终端,并重点在居住、商务功能区与各产业区之间选择交通较为繁忙的路段,基于智慧灯杆、路侧单元、地基增强站等智慧交通设施,探索推进网联汽车、编队行驶等智慧交通场景落地,提高临港新片区各功能区间交通效率;按照国家相关标准,与两港大道快速化新改建和S3公路建设等工程,同步推进兼具智慧照明、通信、公共安全、环境监测、智慧交通、信息发布等一项或多项功能的智慧灯杆建设,实现新建交通设施百分百智能灯杆覆盖.

进一步推进智慧海绵城市建设.
与临港产业园区、住宅小区、城市道路、公园绿地等,同步规划部署视频监控、气温、雨量、液位、流量、水质等各种感知设施,并利用4G/5G、NB-IoT等网络,接入到临港海绵城市智慧管控平台,实现对临港水资源的实时监测和智能管理.

2.
分区布设个性智能感知设施依据城市功能划分和产业分布,有针对性地部署具备特定功能的智能感知设施,以满足公共服务、生态保护、教育、医养、生产制造、航运等各领域智能化发展.
推进城市功能区个性化智能建设.
在居住、商务功能区等公共场所推动部署集社区基层服务站、小型图书馆、电话亭、自动取款机、自动售货机、图文自动冲洗打印等于一体的智能服务综合体,为新片区居民提供智能、便捷、多样化的生活服务;在生态保护区,按照国家相关标准,集中化、网格化部署监控、土壤墒情、气象监测设施,实时动态监测生态环境数据,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实现生态环境管理;在教育功能区,支持学校建设教室智能感知设施,在校园空间部署图书借阅机、朗读亭等设施,服务个性化施教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助力临港智慧教育发展;在医疗养老功能区(社区养老、机构养老),部署紧急救助、生命感知、防盗报警等感知控制设施,推广便携健康监测和可穿戴设备,依托先进的感知、物联技术实现医养结合,打造集医疗、养老、护理、康复、临终关怀为一体的老年生活社区;在海陆空无人综合区,加快路侧通信设备安装,配合5G/LTE-V2X网络环境,打造国内场景最丰富,功能最完善的无人驾驶封闭场地,带动产业快速发展.
在居住、商务区、生态保护区、教育功能区的商业步行街、广场、学校、公园、景区等空间,网格化部署一体化智慧灯杆/杆塔及配套资源,助力城市精细化、智慧化治理.

优化产业区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环境.
在前沿产业区、国际创新协同区、生命科技产业区、综合区先行区的重点监管场所(施工现场、企业生产区、污染源等)部署有害气体、颗粒物、噪声监测感知设施,监督企业绿色低碳生产,同时在生产、制造等全场景推进智能监控及监测预警设施部署,提升安全生产、食药监管、应急指挥等安全保障能力;在小洋山港口部署地面传感器、雷达、监控等智能感知终端,助力港口智能化与无人化,实现智慧港口应用;在小洋山岛水域,推进水下观察网建设,与遥感观测卫星、无人调查船舶形成综合立体观测网络,实时动态感知海洋基础环境,助力临港"智慧海洋"建设.

(五)建设先进集约均衡的空间承载设施1.
合理布局的通信局所按照传统网络架构划分,通信局房按照功能一般分为综合局房、汇聚机房及接入机房三种类型.
在建设实际过程中,综合局房与数据中心、通信枢纽等共同建设形成综合局房.
而伴随5G、大数据、AI及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大量的新商业应用将催生出对边缘数据中心的海量需求.
5G时代数据种类、数据规模和数据形式的爆炸式增长进一步加速运营商ICT网络架构转型,全网朝着核心网云化、承载简化和无线基站小型化方向加速演进,核心网和承载网机房基础设施建设将逐步"DC化",同时呈现与云数据中心共站址,融合部署的趋势.
通信局所分布要均衡合理,适应机房DC化发展和建设趋势,满足临港新片区网络节点定位和长期业务发展要求.

(1)综合局房和云计算数据中心根据不同功能明确综合局房定位,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进行均衡布局.
综合局房用地和建筑面积应充分考虑远期临港新片区在网络中的定位、网络服务能力、以及通信网络集中化和云化演进趋势,充分考虑临港新片区在上海、长三角地区及全国网络中的定位,预留新片区作为上海新一代信息通信枢纽发展所需的机房用地、用房.
除了考虑满足生产性功能承载需求,还应同步考虑应急战备、公共服务等功能需求,预留相应的室内、室外空间.

综合局房宜相对分散布局,避免集中设置.
按照大容量、少局所(综合局房)、多业务接入、广覆盖的原则进行建设.
结合区域DC布局需求,综合局房用地应选择交通、供水、供电等条件较好的地区,优选有主干通信管道经过或方便进行电力和通信管道建设的地段,必须具备2个以上通信管道路由方向.
根据规划用途和建筑规模确定市电供电等级要求,保证电力供应,综合局房应具备可靠的双路电力供应.

统筹兼顾、集约共建综合局房.
综合局房布局和用地预留充分考虑多家基础电信企业的现实情况,采取提前规划、合理预留的方式进行建设,统筹兼顾各家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运营企业、有线广播电视运营企业以及行业监管需求,预留综合局房用地,鼓励共建或共享局房.
综合局房应结合城市空间与环境进行整体设计,全面引入绿色节能技术,打造低成本、高效率、绿色节能的绿色通信机房.
根据服务半径和服务能力在城市内合理规划,普通综合局房覆盖面积按30-40平方公里考虑.
不同运营企业核心通信机房宜申请用地单独建设,商业性数据中心、城市管理数据中心等避免集中设置,提前考虑通信管道、供电等基础资源配置,避免突发事件造成大面积通信故障.

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规划期内,在先行启动区根据综合局房的服务半径,规划期内新规划4处综合局房用地,建设综合信息通信枢纽机楼,除了满足新片区本地通信、有线电视需求外,同时兼做上海市、长三角地区和全国网络核心节点、国际通信枢纽;其中两处为海缆登陆站用地,满足10条海缆登陆需求.
远期,在前沿功能拓展区、创新协同功能拓展区、战略协同区规划适量的综合局房用地,实现本功能区业务的汇聚处理,同时提供应急通信保障、公共服务等功能,每处预留建设用地20000平方米.
应充分考虑利用现有基础电信企业机楼资源,适当进行改造升级,满足业务发展需要.

表6-1规划期内综合局房规划信息表序号名称状态占地面积(㎡)建筑面积(㎡)机房功能1中国移动综合局房已建与数据中心同址19595海缆登陆局、综合局房等2综合局房1规划1900012000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交换中心综合管理和质量监测系统、工业互联网综合管理系统、管局其他通信与互联网监管系统等3综合局房2规划1500010000海缆登陆局、综合局房等4综合局房3规划1500010000海缆登陆局、综合局房等5综合局房4规划1900012000有线电视内容局房、综合局房等注:占地面积按照10年期规划,机房按照实际需求分步建设,表格中数据为规划期内的建筑面积规模.
合理发展互联网云计算数据中心.
互联网云计算数据中心是临港新片区信息通信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接临港新片区内人工智能、装备制造、金融等重点产业的发展基础.
新片区将统筹规划互联网云计算数据中心及边缘计算机房,创建存算一体的数据中心资源高地.
以创新理念建设国际标准绿色数据中心,新建数据中心综合能源效率指标(PUE)不超过1.
3,打造先进标杆数据中心.

目前在临港新片区内已规划建设数据中心机柜约0.
9万个.
规划期内统筹考虑新片区互联网云计算数据中心布局,兼顾用地保障、电力供给,继续开展中国移动数据中心二期、有孚数据中心二期建设;同时,规划新建6处高算力、高密度、高安全、低时延的云数据中心,1处离岸数据中心试点(根据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审批情况开展),新增8.
1万个机柜,部分数据中心与综合局房同址建设.
每处数据中心需设置2座220KV变电站,提供2路600MVA的市电容量.

表6-2规划期内数据中心规划信息表序号名称状态占地面积(㎡)建筑面积(㎡)2019年机架数量(万)2022年机架数量(万)2025机架数量(万)1中国移动数据中心已建一期1665932538800.
71.
52.
52有孚数据中心已建一期35000580000.
20.
40.
53互联网云计算数据中心1规划1300002000000124互联网云计算数据中心2规划250005000000.
30.
65互联网云计算数据中心3规划500008000000.
516互联网云计算数据中心4规划6500010000000.
30.
87互联网云计算数据中心5规划150002000000.
20.
38互联网云计算数据中心6规划8500013000000.
71.
19离岸数据中心规划200001600000.
10.
2注:表格中数据为规划物理机架数量,如按照2.
5KW功耗标准机架估算,规划期末标准机架数量约24万个;离岸数据中心根据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审批情况开展.
(2)边缘计算机房、汇聚机房和接入机房集约共建边缘计算和CDN,从临港新片区整体层面统一规划边缘计算机房,可考虑与基础电信企业、有线电视运营企业的汇聚机房、电力企业变电站等站址资源共建,集约共建边缘计算机房,同时考虑CDN、5GCU等设备,共享空间、电力、网络等资源,助力临港创新协同绿色发展.
规划期内统筹考虑新片区边缘计算机房布局,规划期内规划7处边缘计算机房.
表6-3规划期内边缘计算机房规划信息表名称建设方式所属区域建筑规模(㎡)机房功能边缘计算机房1合建先行启动区3000边缘计算机房边缘计算机房2合建生命科技产业区2000边缘计算机房边缘计算机房3合建前沿产业区2000边缘计算机房边缘计算机房4合建特殊综合保税区2000边缘计算机房边缘计算机房5合建国际创新协同区3000边缘计算机房边缘计算机房6合建现代服务业开放区2000边缘计算机房边缘计算机房7合建综合区先行区2000边缘计算机房统筹考虑通信网络汇聚和接入功能.
汇聚机房和接入机房应根据城市通信网络发展目标,考虑固定、移动通信等多业务的统一承载要求进行总体布局,根据传送网基础网络架构统筹规划,尽量位于覆盖范围的中心区域,便于各类业务的接入.
在业务需求多、发展快的重点区域选取汇聚机房,并尽量位于其覆盖范围的中心区域,便于各类业务的接入.
接入机房建设应满足"多业务,就近接入"的发展需求,统筹考虑基站接入、光纤接入和近端计算接入需求.
接入机房按照上海市工程建设规划DGTJ08-2047《公共建筑通信配套设施》要求,与建筑物配套设施中心机房、电信间合设,同时也考虑与基站宏站机房合设,满足接入需求.
中心城区:可结合生活圈等单元结构及各级服务中心的公共设施用地规划,对通信网络设施、计算存储设施进行规划布局,统筹建设汇聚节点、接入节点.
汇聚机房不独立占地,采用附建式建设,在新建市政、商业商务、行政办公、工业园区等设施中应统筹考虑多家运营企业汇聚机房和接入机房的需求,预留机房空间,由企业按照购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使用.
预留作为机房的建筑空间楼面荷载要达到10.
0KN/m2以上,同时考虑电力和管线引入等配套设施.
汇聚机房布局跟需求密度相关,典型汇聚机房覆盖面积2-6平方公里,机房面积不小于240平方米.
现代服务业开放区、芦潮港社区、泥城社区、万祥社区、书院社区等密集城区汇聚机房覆盖面积2-4平方公里,前沿产业区、生命科技产业区、综合区先行区等工业园区汇聚机房覆盖面积3-6平方公里.
接入机房面积要统筹考虑光缆配线、基站接入和光纤接入等末端接入设备需求,住宅小区、商业楼宇、工业园区等应规划设置通信接入机房,接入机房的设置应满足多家通信企业接入的要求.

小洋山岛、生态功能区:在临港新区下辖公园、绿地、海岛、农村等地区,汇聚机房和接入机房采用独立占地方式建设,统一建设多家共享使用.
规划期末,临港新片区汇聚机房预计达到121个,其中先行启动区汇聚机房达到53个.
表6-4规划期内临港新片区汇聚机房规模区域规划城市建设用地(km2)汇聚机房规模(个)2019年2022年2025年临港新片区8736298121其中:先行启动区119.
5184153生命科技产业区47.
241013前沿产业区特殊综合保税区10.
54810国际创新协同区18.
831217现代服务业开放区综合区先行区小洋山岛区域18.
3245浦东机场南侧区域24.
75782.
分类部署的基站站址(1)基站站址规划思路和原则适应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趋势.
以不同制式移动宽带网络全覆盖为目标,按照共建共享对全区基站站址进行合理规划布局,优化建设模式、提高网络效率、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影响.
统筹4G/5G基站等建设需求,充分考虑5G频率特点,结合5G异构分层无线网络组织特点,合理布局宏微基站站址.
地铁、车站、大型场馆、地下活动空间等公共设施,以铁塔公司牵头,统一共建室内分布系统.
基站站址根据新片区开发强度和进度,统筹规划、分批建设.
根据现有实际情况,采用"先利旧、后新建"策略,优先利用现有站址资源,次选现有社会资源,升级改造现有站址资源适应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需要,新建站址综合考虑建站效果、社会效益等因素,选择综合最优的站址位置.

与城市环境和谐统一.
临港新片区城区基站站址规划应积极对接城市总体规划,符合城市风貌保护的发展要求,与人口、用地属性、地形地貌等方面有机融合.
城区室外基站宜采用附设于其他建筑物或构建物的建设方式,倡导移动通信行业与其他城市公共设施行业的共享,积极推进公共设施、商业楼宇等资源开放用于建设基站站址.
绿化带、广场、公园以等公共区域,可规划建设与环境融合的美化塔或多功能通信杆路,对生态控制区、旅游区域的基站,除对天线的美化外,还需对塔桅、机房等进行仿生态化处理.
鼓励基站形态创新,城市基站宜采用小型化、美观化、隐蔽化的建设方案,符合城市景观及市容、市貌要求,并与建筑物和周边环境相协调,采用节能减排措施与新能源.
按照城市精细化管理以及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的要求,坚持"能合则合"的原则,推进综合杆建设.

(2)室外站规划方案根据不同站型的覆盖特点,采用分层规划的方式,将5G网络分为布局层、补盲层和吸热层,高低结合、宏微结合,完善网络整体覆盖效果.
布局层作为主力覆盖层,按照责任站距进行部署,形成5G的基础覆盖结构;布局层应保持相对稳定,以提供持续稳定的基本连续覆盖保障.
在布局层形成的基础上,针对局部弱点盲点,补盲层采用宏站、微站、室内分布系统等多种覆盖方式,精准覆盖.
针对业务热点区域,以微站为主,宏站与分布系统为辅,吸热层聚焦目标区域的业务吸收,形成富有扩展弹性的网络容量承载网络.

规划期内优先完善先行启动区域5G覆盖水平,区域内天面资源和塔杆资源符合需求的站址同址加站实现4G/5G协同部署.
新增站址原则上以开通5G需求为主,局部热点区域可通过反向开启4G方式实现4G覆盖及容量补充覆盖.

5G高应用区.
综合办公、商业、产业园区等5G高应用区,满足工业物联网、高清视频、安防监控、智慧医疗,智慧家庭及智慧城市等业务应用.
5G基站站址设置标准为200-240米站间距进行设置,充分利用既有基站共址建设,新建基站站址优先结合公共建筑顶层空间设置.

重要场馆及活动区域.
居住区、体育场馆、大剧院、浦东车站、机场候机楼等重要场所及活动区域,具有人员流动大、用户密度高、业务需求大的特点要满足媒体与娱乐等5G应用.
5G基站站址设置标准为240-300米站间距进行设置,充分利用重要场馆及活动区域周边的公共设施资源,与建筑物结合建设,积极推进在原有杆体属性上叠加多种应用的综合杆建设,基站机柜优先利用场馆及活动区域既有建筑物空间.

道路交通线:结合道路规划,做好沪通铁路、沪乍杭铁路、东西联络线、南汇支线高速铁路交通网络,S3高速公路,两港大道快速路、轨道交通21号线、轨道交通19号线城市轨道交通、东海大桥、新片区骨干道路网等沿线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满足人员的使用需求以及无人驾驶等5G应用.
在城市建设区,5G站址充分利用城市公共设施资源,与既有建筑物等结合建设;在非建设区采用多种灵活方式进行基站建设,也要体现综合杆的意义.
基站机柜在城市建设区优先利用车站、码头、既有建筑物等空间.

表6-5重要交通线性工程沿线基站站址设置标准道路分类中心城区新城乡镇其他区域快速路/高速300-350300-400400-500600-800主干路300-350300-400400-500700-1000次干路300-350300-400400-500700-1000大型公园、生态空间:海岛、湿地、农村地区以及绿化带、广场、公园等公共区域,满足人员的使用需求以及高清安防监控、智慧游园、高清视频及自动驾驶等5G应用.
可规划建设与环境融合的美化塔或多功能信息杆路.
位于滴水湖、海昌海洋公园、鲜花港等生态控制区、旅游区域的基站,除对天线的美化外,还需对塔桅、机房等进行仿生态化处理.
5G基站站址设置标准为400-500米站间距进行设置.
基站机柜优先公园绿地内的建筑物空间,无可依托建筑时,基站机柜应小型化、美观化设置.
室内和地下空间:结合微站和室内分布系统,进行地铁、车站、大型场馆、地下空间等公共设施的覆盖.
重点加强对住宅楼宇、公共休闲场所、办公区、交通枢纽、地铁线路、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室内信号的深度覆盖.

表6-6不同城市功能区5G基站站间距参考标准(宏站)功能区中类功能区划分3.
5GHz站间距(米)4.
9GHz站间距(米)2.
6GHz站间距(米)700MHz站间距(米)居住及生活配套居住及生活配套功能250210350750综合功能综合功能260220360760就业及综合服务城市公共管理与服务功能230200330730综合办公和商业服务功能220190320720工业园区230200330730高等院校与科研功能230200330730城市保障支撑功能260220360760城市公园城市公园250210350750海岛、森林、湿地外围生态功能发展区7407008501600微站:依托微站自身"小、快、灵"的特点,宏微结合,分层架构,完善整体网络结构.
在5G宏站(底层覆盖层)覆盖的边缘区域及业务密集区域,通过微站杆站予以解决连续覆盖的补盲和热点区域的流量分担.
结合超密集组网,微站站距100-200米.
小微站挂高控制在8-15米,积极推进通信综合杆建设,在挂载基站设备外,还涵盖照明、大气监控、城市监控等综合功能,体现综合性和美观性.

由于规划期内通过天面整合和塔杆改造等方式实现4G/5G同址部署,故本规划中新增室外宏站站址资源仅考虑5G新增站址数量.
2022年预计临港新片区规划室外宏站站址达到2230个,其中先行启动区达到671个,规划期内临港新片区规划室外宏站站址达到3924个,其中先行启动区达到981个,新建基站站址共享率不低于75%.

表6-7规划期末临港新片区5G室外宏站规划站址规模区域规划城市建设用地(km2)现有物理站址2022年站址规模(个)2025年站址规模(个)临港新片区87347222303924其中:先行启动区119.
5158671981生命科技产业区47.
265377589前沿产业区特殊综合保税区10.
5104862国际创新协同区18.
831111150现代服务业开放区综合区先行区小洋山岛区域18.
332436浦东机场南侧区域24.
749111144基站建设时可根据站址条件以及网络需求选择是否配套机房或者采用拉远、一体化基站等形式.
在有机房建设需求的情况下,统筹考虑基站机房与接入机房的需求集约化建设,落地塔站一般会选择建设土建机房,楼顶站选择租用机房.
如无租用空间,且天面有足够空间时,可选用架设槽钢做室外机柜的形式.
需新建楼顶机房时,可选择建设彩钢板机房.
机房面积应满足规划站址建设需求.

表6-8典型基站机房面积参考值序号机房类型机房内径尺寸(m*m)机房面积(m2)可安装基站系统数量(套)1土建机房5*420625*31543彩钢板房5.
7*3.
821.
66644.
85*2.
8513.
8245室外机柜1*112表6-9典型站址用地参考值序号地面站机房与榙桅组合占地面积(平方米)适用场景1景观塔+室外机柜15-25景观要求较高城区2通信综合杆+室外机柜10-20景观要求较高城区3单管塔+室外机柜15-25景观要求较低城区4单管塔+自建机房50-60景观要求较低城区、城市郊区、城镇、农村5三管塔+自建机房50-80城市郊区、城镇、农村表6-10基站容量参考值运营企业1家2家3家通信设备总功率(kW)注15~710~1515~20市电容量需求(kW)注28~1015~2222~30自建变压器容量(kVA)注315~2030~4040~60注:1、通信设备总功率为电信企业通信设备运行平均功率之和;2、各站市电引入容量根据通信设备额定功率、所配蓄电池组容量等主要因素而不同,建设时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计算;3、市电引入采用自建变压器方案情况时考虑.
3.
建筑物内和地下空间站址规划方案由于5G使用频率较高,采用室外宏站打室内的覆盖方式不能很好的解决5G室内覆盖的问题.
因此5G时代室内覆盖将是重点,要加强微站和室内分布建设.
重点加强对住宅楼宇、公共休闲场所、办公区、交通枢纽、地铁线路、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室内信号的深度覆盖.

根据建筑物内和地下空间的形态、功能、用户行为等,可将室内空间划分为交通枢纽、大型场馆、公共场所、办公楼、宾馆酒店、商场超市、住宅小区、地铁隧道等场景.
表6-11室内覆盖场景划分序号场景分类细分场景1交通枢纽机场、客运站2大型场馆体育场馆、会展中心、会议中心3公共场所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歌剧院4办公楼写字楼、政府机关、医院5宾馆酒店宾馆、酒店6商场超市购物中心、超市、聚类市场7住宅小区别墅、多层、高层、城中村8地铁隧道地铁站厅、地铁站台、地铁隧道、高铁隧道、公路隧道微站和室内分布系统选址和预留:室内分布系统机房需求应纳入建筑物接入机房/弱电间等统筹考虑,或与电梯机房贴建,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就做好预留及设计.
室内分布系统机房应靠近所覆盖区域中心的位置.
建筑物单层面积小于3000平米时,各层建筑面积合并计算按每3000平米设置一处室分机房;建筑物单层面积大于3000平米时,每增加3000平米增设1处室分系统机房.
室分系统机房面积控制在10-12平米.

4.
统筹共建的光缆交接箱按照统一建设、共享使用方式进行建设.
随城市开发和道路施工同步规划建设光缆交接箱,新开发区域一次部署到位,方便宽带用户、基站、城市管理等信息点光缆接入,满足临港新片区长期规划需求.
新片区新建区域按照共建方式,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多家企业共用光缆交接箱平台或空间.

根据建设条件采取不同方式建设.
新建城区优选全地下或半地下方式建设,地下进出缆线需预留适当数量的管孔.
支持临港新片区探索将光缆交接功能纳入汇聚机房、小区接入机房、或公共设施用房内,具备光缆交接功能的机房可相应增大建筑面积.
受条件所限需地上室外独立设置的,应在公共绿地或靠近其他公共设施等稳定地带安装.
光缆交接箱宜采用落地方式安装,箱体按照统一风格进行规划建设,最大程度减少对城市景观影响.
临港新片区地下空间预留光缆配线空间.
光缆交接箱布局应与市政道路管道统筹考虑,落地光缆交接箱与附近人(手)孔之间应预留适当数量的管孔.

光缆交接箱的安装位置应接近用户分布中心,方便主干光缆和配线光缆、接入光缆的敷设.
光缆交接箱布局综合考虑人口、企业等因素,根据家庭和政企等客户密度、以及基站、监控等接入光缆需求,合理规划光缆交接箱规划密度.
现代服务业开放区等区域的商务商业、综合开发等城市中心光缆交接箱间距按300米考虑,每平方公里布设光缆交接箱11个,行政办公、文体教育、医疗卫生、工业园区、居住综合、文旅休闲、科技创新和高等教育等区域光缆交接箱间距按400米考虑,每平方公里布设光缆交接箱6个,公园和湿地等光缆交接箱功能需求纳入汇聚机房和接入机房统筹考虑.

规划期末,临港新片区光缆交接箱预计达到7347个,其中先行启动区光缆交接箱达到1976个.
表6-12规划期内临港新片区光缆交接箱建设规模区域规划城市建设用地(km2)现有光缆交接箱数量(个)2022年光缆交接箱箱址数量(个)2025年光缆交接箱箱址数量(个)临港新片区873266247317374其中:先行启动区119.
555311681976生命科技产业区47.
2308546907前沿产业区特殊综合保税区10.
5122217382国际创新协同区18.
8123280415现代服务业开放区综合区先行区小洋山岛区域18.
303991浦东机场南侧区域24.
70861815.
全面覆盖的通信管道(1)统筹规划通信管道通信管道是通信网络建设的战略性基础资源,在满足业务需求的同时适度超前储备资源.
通信管道要覆盖所有市政道路,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维护,一次性规划建设到位.
全面衔接市政设施.
通信管道规划应以城市用地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地下管线综合规划和通信网络规划为主要依据,与电力、水、气等城市地下管线规划相衔接,协同规划、协同建设.
通信管道规划要与地下综合管廊充分衔接,用于连接核心局所的主干信息通信管道纳入地下综合管廊统一考虑;在多层地下空间,在每一层为缆线敷设预留适量通信管道布放位置,各层之间、各层与综合管廊、综合管廊与地面之间预留联通管孔,便于缆线引接.

管孔容量充分预留.
城市信息管道容量应结合未来城市规划及信息技术发展充分考虑管孔容量.
管孔容量按照管道级别差异设置,充分考虑核心和汇聚局所周边通信管道容量设置.
充足预留,一次性建设到位,以适应未来城市发展需求.
管孔需求应充分考虑运营商网络发展需求、市政建设需求、党政军等其他部门企业需求以及智慧城市应用需求,并考虑今后城市发展对管道产生的需求,对管道资源进行的适当冗余.
管孔容量按照管道级别差异设置,充分考虑核心和汇聚局所周边通信管道容量设置.

与重要设施同步建设.
临港新片区范围内的新建道路、绿道、桥梁、隧道以及地下廊道等同步建设通信管道.
新片区外围铁路、城际轨道及周边区域高速公路、新区骨干道路等高等级公路同步建设通信管道.
对于新建的建筑物,楼外预埋通信管道应与建筑物的建设同步进行,并应与市政道路通信管道相连接.
可结合老城区改造、道路拓宽等市政工程同步进行管道扩容改造,进行通信管道的扩建和优化.

(2)临港新片区通信管道规划方案临港新片区范围规划通信管道形成骨干管道、主干管道、次干管道和一般管道四级通信管网体系.
骨干管道形成临港新片区与浦东国际机场、中心城区以及长三角重点城市之间周边区域之间的联络主通道,骨干管道成环成网.
规划期内,结合新片区城市发展规划,同步建设S3高速公路、两港大道快速路、沪通铁路二期、沪乍杭铁路、东西联络线、南汇支线临港新片区段公路、铁路管道覆盖.
新片区区内通信管道分为三类:主干管道、次干管道和一般管道.
主干管道是联系综合局房之间管道,沿城市主干道路敷设,次干和一般管道沿次干道路和一般道路敷设.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新片区范围内综合管廊路段在管廊内建设通信管道,无综合管廊路段随道路建设同步进行通信管道建设.

表6-13临港新片区通信管道管孔建设参考标准管道等级道路类型管孔规模骨干新片区外围铁路、城际轨道及周边区域高速公路、新片区内骨干道路12孔~24孔主干主要交通走廊,贯通城区大部、连接中心城各部分或郊区重要公路24孔~36孔次干城市内部区域间联络干道,兼有集散交通和服务性功能18孔~24孔支路/一般道路次干道与街坊内部道路的连接线,以服务功能为主的一般道路8孔~18孔对于枢纽、综合局房,出局管道应考虑双向出局.
新增的接入机房,出局管道有条件时尽量采用双向出局,条件不具备的,可采用单向出局.
出局管孔容量需要充分考虑各类通信业务需求,并且留有发展的富余量.
新建数据中心以及枢纽、核心、汇聚机房建议12~36孔双向出局管道.
光缆交接箱至市政管道建议敷设3~6孔标准孔管道.
规划期内,通信管道随市政道路同步建设,逐步提高市政道路管道的覆盖率,重点解决新片区内等管道出口少、断点多、过路资源少、重点段落资源匮乏、覆盖深度不足等问题.
推进信息架空线入地及合杆整治.
组织推动信息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消除安全隐患,优化市容市貌,发布信息通信架空线入地整治导则,推动道路信息架空线入地,内环内架空线入地率达到62%,整治路段信息杆基本消除,推进以道路照明设施为载体的合杆整治工程.

规划期内,新片区的管道具体建设规模根据新片区开发强度和进度而定,2022年管道覆盖率(管道长度/区域道路长度)达到85%,规划期末管道覆盖率达到90%.
七、规划实施策略(一)加强组织领导重视通信基础设施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将通信基础设施纳入到临港新片区总体规划,统筹组织实施.
根据国家关于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要求,结合新片区的管理特色,形成新片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联合推进机制,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通信行业主管部门、以及电信运营企业间的沟通协调,优化通信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政企联动流程,统筹土地规划、电力配套、节能环保、城市管理等部门的协同合作.

成立由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上海市通信管理局等方面联合组建的临港新片区通信基础设施管理办事处,发挥办事处在规划、设计、建设、验收各环节的作用,确保规划落地实施.
重点做到:(1)多规合一,在临港新片区各地块和经济区域规划时,同步靠前对接服务并提供通信基础设施规划,确保在土地出让前明确相关通信设施建设要求;(2)多图联审,在建设项目设计环节中,按照企业(客户)实际需求,将通信基础建设所需的空间、电力、管道、桥架等纳入整体设计;(3)一网通办,在建设环节中纳入通信基础设施的相关建设内容,并联简化现有通信建设的占绿、掘路等审批申请;(4)统一验收,在项目整体验收时根据通信基础设施的国家、上海的建设标准规范纳入统一验收范畴;(5)制度创新,加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护的制度创新,加大通信设施建设和保护力度.

(二)争取政策支持积极与国家相关战略规划进行对接,依托新片区发展定位,发挥临港双特优势,争取国家信息网络重大基础设施布局新片区.
一是争取工信部等相关部委和基础电信企业支持,建设完备的国际通信设施,打造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建成世界级亚太信息通信枢纽港;二是支持新片区打造数字特区,加快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先进建设和管理经验.

(三)做好规划衔接将铁塔、基站、通信局所、光缆交接箱和通信管道等通信基础设施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综合性规划,与道路交通、能源电力、地下管线、绿地规划等专项规划进行充分衔接,统筹建设.
在轨道交通、交通枢纽、风景区等公共设施、以及商业楼宇、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时,同步规划和建设配套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同时应结合区域规划,充分考虑为用于区域覆盖的汇聚机房、接入机房等预留建筑空间,与建筑物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

在市政道路及其防护绿地等市政设施规划建设时,统一为基站杆塔、光缆交接箱等通信基础设施预留位置和空间,全面统筹、综合建设.
统筹考虑配套电力和通信管线的引入需求,做好与电力规划和地下管线规划的衔接.

在地下空间开发中,统一规范地下空间信息通信设施建设模式,根据地下各层空间光纤通达、无线网覆盖需求和方案,配套预留地下汇聚机房、接入机房等空间,光缆交接箱可纳入接入机房统一考虑,配套敷设各层信息管道.

(四)优化建设环境保障建设通行权利.
开放政府机关、行政事业单位、高校、旅游景点等所属公共设施,以及绿地、路灯、道路、机场、车站、地铁等公共市政设施及公共场所资源,用于支持基站等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并提供通行便利,保障公平进入,禁止巧立名目收取进场费、协调费、分摊费等不合理费用.

保障电力引入.
充分保障核心局所的双路供电和容量可扩展性,协调电力部门和物业管理部门,简化电力引入手续,优惠通信用电费率,保障汇聚机房、接入机房以及基站等设施的市电引入.
简化审批手续.
在对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情况进行监督管理,保证规划建设合法合理的基础上,相关政府部门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加快权证办理.
制订鼓励政策.
政府主管和规划部门出台发展临港大型数据中心的专项政策,鼓励"高算力、高密度、低时延、高安全"的公共数据中心建设.
(五)创新管理理念深化集约建设.
加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集约建设和景观化设置,推动通信基础设施与城市公共设施的融合部署、统筹考虑,兼顾多方需求;通信汇聚机房、接入机房等与市政设施统一规模建设.
在保障安全和技术标准的前提下,加强电信企业与电力企业在电力杆路利用方面共享合作.
促进存量与增量网络资源的互通和共建,满足多运营主体同城发展的需求,减少重复建设,有效提高公共资源利用效率.

研究创新监管.
依托临港亚太信息通信枢纽的建设,积极研究在受控区域内采取特殊的互联网监管政策,探索建立对企业的数据备案和白名单管理机制,将不存在非法内容数据出入境的企业纳入白名单,对白名单内企业的数据采取"先放后审"的管理模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满足新片区面向全球发展金融、国际运输、科技创新等需要.

(六)落实安全责任建立主要领导挂帅的安全管理机制,推进安全管理科学化、安全运营社会化.
建立安全运营考核机制,充分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由网信、发改、经信、公安等部门参加的网络安全管理机制,实现政府的安全管理与企业的安全管理互通、联动.
建立专业的攻防处置流程和反应机制,打造新片区城市网络空间安全保卫专业队伍.

建立统一高效的网络安全风险报告机制、情报共享机制、研判处置机制,加强网络安全大数据挖掘分析,实现对网络安全风险的发生规律、发展动向、进展趋势做到准确把握.
完善政府和企业网络安全信息共享机制,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置预案,加强对网络与信息安全灾备设施建设的指导和协调,实现政府相关部门的有效联动,做好风险防范与应急工作.
完善信息系统定级备案、整改和监督检查工作,倡导行业自律,发挥社会组织和广大网民的监督作用.

落实重点技术产品和服务的网络安全审查制,全力保障国家关键通信基础设施安全,加强金融、能源、水利、电力、通信、交通、地理信息等领域关键通信基础设施核心技术装备威胁感知和持续防御能力建设.
安全防护工作形成建设标准和运行标准,纳入工程验收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
明确关键通信基础设施安全保护要求及运营单位负责人,实现全面落实全程追溯的责任追究机制.

Pacificrack:新增三款超级秒杀套餐/洛杉矶QN机房/1Gbps月流量1TB/年付仅7美刀

PacificRack最近促销上瘾了,活动频繁,接二连三的追加便宜VPS秒杀,PacificRack在 7月中下旬已经推出了五款秒杀VPS套餐,现在商家又新增了三款更便宜的特价套餐,年付低至7.2美元,这已经是本月第三波促销,带宽都是1Gbps。PacificRack 7月秒杀VPS整个系列都是PR-M,也就是魔方的后台管理。2G内存起步的支持Windows 7、10、Server 2003\20...

iON Cloud:七月活动,洛杉矶CN2 GIA线路85折优惠中,价格偏高/机器稳定/更新优惠码

iON Cloud怎么样?iON Cloud是Krypt旗下的云服务器品牌,成立于2019年,是美国老牌机房(1998~)krypt旗下的VPS云服务器品牌,主打国外VPS云服务器业务,均采用KVM架构,整体性能配置较高,云服务器产品质量靠谱,在线率高,国内直连线路,适合建站等用途,支付宝、微信付款购买。支持Windows server 2012、2016、2019中英文版本以及主流Linux发行...

racknerd:美国大硬盘服务器,$599/月,Ryzen7-3700X/32G内存/120gSSD+192T hdd

racknerd当前对美国犹他州数据中心的大硬盘服务器(存储服务器)进行低价促销,价格跌破眼镜啊。提供AMD和Intel两个选择,默认32G内存,120G SSD系统盘,12个16T HDD做数据盘,接入1Gbps带宽,每个月默认给100T流量,5个IPv4... 官方网站:https://www.racknerd.com 加密数字货币、信用卡、PayPal、支付宝、银联(卡),可以付款! ...

上海电信100m为你推荐
thresholdaltools下图搜狗浏览器2如时间选项无法打开请更改机动车diandian支持ipad重庆网通重庆网通上网资费目前是多少? 小区宽带接入类型的eaccelerator开启eAccelerator内存优化就各种毛病,DZ到底用哪个内存优化比较好。。。phpecho为什么在PHP中使用echo FALSE;什么也输出不了?应该如何输出FALSE?谢谢!联通iphone4联通iphone4好用吗谷歌sb在谷歌里搜SB为什么结果中第一个是百度
虚拟主机价格 美国服务器租用 免费域名解析 谷歌香港 tightvnc 湖南服务器托管 idc是什么 静态空间 卡巴斯基免费试用版 彩虹云 申请网站 网页提速 发证机构 卡巴斯基免费版下载 压力测试工具 linuxvi 台式机主机 广州服务器数据恢复 ibm服务器机柜 **tp服务器是什么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