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寄生虫竞争奥斯卡

寄生虫竞争奥斯卡  时间:2021-04-22  阅读:()

学校简介宁波大学是一所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新兴地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浙江省、教育部、宁波市共建高校,国家海洋局与宁波市共建高校,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
1986年由世界船王包玉刚先生捐资创立,邓小平同志题写校名.
建校之初,由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原杭州大学五校对口援建,高起点地开始了办学历程.
1992年列为全国高校招生第一批录取院校;1995年首批通过原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1996年,原宁波大学、宁波师范学院和浙江水产学院宁波分院三校合并,组建新的宁波大学;2000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省重点建设大学;2011年,国家海洋局与宁波市共建宁波大学;2012年成为浙江省、教育部、宁波市共建高校;2015年入选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得到了众多海内外"宁波帮"和"帮宁波"人士的大量帮助和广泛支持,经过几代宁大人的艰苦创业和不懈奋斗,目前综合实力已进入全国高校百强行列.

宁波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其学科涵盖经、法、教、文、史、理、工、农、医、管、艺等十一大门类,设有24个学院,建有7个省一流A类学科、6个省一流B类学科;据ESI公布的数据,工程学、临床医学、化学、材料科学、动植物科学5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前1%.
现有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75个本科专业.
2019年,我校原有的7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对应调整为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交通运输等6个专业学位类别.
学校具有研究生免试推荐权、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公派来华留学生资格及港澳台学生招生资格.
截止2019年9月,现有各类研究生7200余人,其中博士生300余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2826名,其中教学科研人员1843名.
现有正高职称人员401名,副高职称人员783名,博士学位人员1158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加拿大院士2名,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名,国家级特优人才16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名,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7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15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4名,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名,国家、省级突出贡献专家10名,省特级专家1名、钱江学者特聘教授13名,省级特优人才18名.

学校坚持"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教育理念,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拥有国家特色专业6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项目3个、国家卓越人才培养计划2项、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1个、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教育部来华留学英文授课品牌课程2门、教育部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6个.
研究生教育质量位列全国百强行列.
学校是国家大学生自主创业教导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单位.
2017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8年被评为"浙江省普通高校示范性创业学院"和"浙江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
学生就业率位列省属本科高校前列,是"全国就业工作典型高校50强"高校.

学校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注重学术和科技创新,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牵头单位)1个、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级成果推广机构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技术中心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2个、浙江海洋高效健康养殖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1个、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1个、国家体育总局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8个、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浙江省重点专业智库1个、浙江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1个、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浙江省高校新型智库2个、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研究基地.
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实现了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大奖项的全面突破;社科研究水平位居全国高校前10%行列;获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十大优秀案例,2017年度获全国唯一面向政产学研金用结合的最高荣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2018年度获全国技术市场领域最高奖项"金桥奖".

学校大力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已与70多个国家180多所院校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
与法国昂热大学合作共建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现有中澳MBA、中美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中加汉伯项目等3个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建有12个本科、17个硕士和7个博士层次的国际化专业;与冰岛大学、马达加斯加塔马塔夫大学合作建立了孔子学院.

学校与港澳台交流日益频繁,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开展了校际学术及学生交流与合作;与台湾中原大学、台湾海洋大学、云林科技大学、台湾东吴大学等30所台湾高校签订了校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协议.
1993年,首开两岸大学生交流互访先河,甬台两地大学生互访24次;与香港中文大学开展的甬港两地大学生互访研修活动被列为教育部"万人计划"项目.

学校主校区位于宁波高教园区北区,另有梅山校区、植物园校区等多个校区.
学校占地3036亩,校舍总建筑面积97.
46万平方米.
学校现有固定资产总值22.
2亿元,仪器设备总值9.
8亿元;建有浙江省高校高等教育数字资源中心宁波分中心,图书馆面积5.
1万平方米,现有纸质图书251万册、电子图书230万册,拥有2家直属附属医院(其中1家正在筹建中)、10家非直属附属医院和9家教学医院.

今天的宁波大学,正秉承"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校训和"兼容并包、自强不息、务实创新、与时偕行"的宁大精神,努力向着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迈进.
目录一、2020年招收面向港澳台地区博/硕士研究生招生章程1二、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6三、博士学位点介绍13四、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107五、硕士学位点介绍124001商学院125002法学院136003教师教育学院152004体育学院166005人文与传媒学院169006外国语学院176009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184010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188011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192012海运学院195013海洋学院207014医学院211026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231036音乐学院234037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235038宁波大学昂热大学联合学院/中欧旅游与文化学院240039食品与药学学院246040数学与统计学院248069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512020年招收面向港澳台地区博/硕士研究生招生章程一、报考资格(一)考生所持身份证件须符合以下条件:1.
港澳地区考生,持香港或澳门永久性居民身份证和《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或《港澳居民居住证》;2.
台湾地区考生,持在台湾居住的有效身份证明和《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或《台湾居民居住证》.
(二)考生学业水平须符合以下条件:1.
报考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硕士生)须具有与内地(祖国大陆)学士学位相当的学位或同等学历.
2.
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博士生)须具有与内地(祖国大陆)硕士学位相当的学位或同等学历.
(三)品德良好、身体健康.
(四)有两名与报考专业相关的副教授以上或相当职称的学者书面推荐.
(五)报法律、教育管理、临床医学等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还须符合以下条件:1.
报考法律专业学位的人员,报考前所学专业为非法学专业的,仅能报考法律(非法学)专业;报考前所学专业为法学专业的,仅能报考法律(法学)专业.
2.
报考教育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需满足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或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或大学本科结业后,达到大学本科毕业同等学历并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或获得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后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

3.
报考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代码105开头的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限5年制普通全日制临床医学专业、影像医学专业、医学检验(医学学位)或麻醉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报考.
已经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人员不得报考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正在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人员不建议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如报考,需按照培养方案重新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二、招生报考点受教育部委托,下列5个报考点负责港澳台研究生招生宣传、报名和初试的组织工作.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联系人:秦彦超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5号,邮政编码:100081电话:(010)68945819,图文传真:(010)68945112广州:广东省教育考试院联系人:陈瑶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中山大道69号,邮政编码:510631电话:(020)38627813,图文传真:(020)38627826香港:京港学术交流中心联系人:钟惠娟地址:香港北角英皇道83号联合出版大厦14楼1404室电话:(00852)28936355,图文传真:(00852)28345519澳门:澳门高等教育辅助办公室联系人:邝子欣地址:澳门罗理基博士大马路614A-640号龙成大厦5-7楼电话:(00853)28345403,图文传真:(00853)28701076上海:同济大学(研究生院)联系人:黄建业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1239号,邮政编码:200092电话:(021)65982683图文传真:(021)65988292三、报考类别及招生人数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不限.
四、招生办法及程序(一)报名面向港澳台地区招收研究生报名工作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
所有参加港澳台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考生均须进行网上报名,并现场确认网报信息和缴费.
网上报名的技术服务工作由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负责,联系电话:010-82199588.
现场确认工作由各报考点负责组织进行.
1.
网上报名要求:(1)网上报名时间:2019年12月1日至12月15日,全天24小时接受网上报名.
(2)考生应在规定报名时间登录"面向港澳台招生信息网"(网址:http://www.
gatzs.
com.
cn/)"浏览报考须知,并按教育部、报考点以及报考招生单位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并上传电子照片.
报名期间,考生可自行修改网报信息.
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修改报名信息.

(3)考生应认真了解并严格按照报考条件及相关要求选择填报志愿、准确填写个人网上报名信息并提供真实材料.
考生因不符合报考条件及相关要求、网报信息填写错误或填报虚假信息造成后续不能现场确认、考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4)考生只能填报宁波大学的一个学科专业或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具体招生专业详见《宁波大学2020年面向港澳台地区招收研究生专业目录》.
2.
现场确认(1)所有考生均应按报考点要求进行现场确认报名信息,现场确认须在2020年1月10日前完成,具体时间请关注报考点公布的信息,逾期不再补办.
(2)考生现场确认时应按规定提交本人网上报名编号、有效身份证件、学士学位证书或硕士学位证书(应届毕业生可于录取前补交,但须提交应届在读证明原件)或同等学历文凭,由报考点工作人员进行核对.

(3)考生应对本人网上报名信息和电子照片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
报名信息经考生确认后一律不作修改,因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考生自行承担.
(4)考生按报考点要求缴纳报考费.
(5)报考点打印《考生报名信息确认表》,考生签字确认后交报考点留存.
(6)考生按报考点要求提交相关报名材料副本.
(三)打印准考证考生应当在2020年3月20日至4月19日期间,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面向港澳台招生信息网"下载打印准考证.
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个人有效身份证件参加初试和复试.
(四)初试报考我校硕士研究生,考试科目为一门外国语(满分值为100分)和两门业务课(满分值均为150分)或一门业务课综合(满分值均为300分);报考博士研究生,考试科目为一门外国语(满分值为100分)和两门业务课(满分值均为100分).

初试方式均为笔试,每科考试时间为3小时.
1.
初试地点:北京市:由北京理工大学安排广州市:由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安排香港:由京港学术交流中心安排澳门:由澳门高等教育辅助办公室安排上海:由同济大学安排2.
初试时间:2020年4月18日至19日.
时间以北京时间为准,上午9:00-12:00,下午14:30-17:30.
(五)复试复试是研究生招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考查考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能力倾向、创新精神及综合素质等,是研究生录取的必要环节,复试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我校在复试前对考生的身份信息、学历(学位)证书(或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报名材料及考生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对不符合规定者,不予复试.
推荐信由考生在复试时直接递交我校.
参加复试的考生名单、复试内容、方式等由我校另行通知.
复试地点:宁波大学(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818号)或宁波大学植物园校区或宁波大学梅山校区.
复试时间:2020年5月中旬,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考生体检工作由我校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要求,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的要求执行.
复试后拟录取考生应到我校医院或其他二级甲等以上(含二级甲等)医院进行体格检查,具体体检时间另行通知.

(六)录取我校根据考生的报名资料、初试和复试成绩、体检结果等,综合审查后择优确定录取名单.
录取标准原则上与内地(祖国大陆)考生相同.
录取通知书于2020年6月由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寄发考生本人.
录取名单纳入教育部学籍学历电子注册范围.

新生应于2020年9月中旬前报到入学.
具体时间由我校在"入学通知书"中注明.
新生报到时,由我校对新生入学资格进行复查,不符合入学条件者,取消入学资格.
新生应按时报到,如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时报到者,须书面向我校请假,未请假或者请假逾期的,除因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以外,视为放弃入学资格.
根据就读专业的不同,博士生的基本学制为4年,硕士生的基本学制为2-3年.
课程学习合格、学位论文答辩通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者,可获相应的学位证书.
五、违规处理对在报名、初试、复试、录取中有违规或作弊行为的考生,有关部门视不同情况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教育部有关规定给予处理.
对弄虚作假者,不论何时,一经查实,即按有关规定取消报考资格、录取资格、学籍、学历、学位.

六、奖学金及学费政策我校按照《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港澳及华侨学生奖学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科教〔2017〕139号)及《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台湾学生奖学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科教〔2017〕140号)规定,接受港澳台地区研究生申请有关奖学金.

其他奖学金评选根据我校相关规定执行.
港澳台研究生的学费标准同内地(祖国大陆)研究生.
博士研究生学费标准为1万元/学年,硕士研究生学费标准见:http://graduate.
nbu.
edu.
cn/zsgz/xxfw1/xfyjz.
htm.

七、相关信息链接(一)招生简章(含:招生说明、专业目录和学位点介绍)见:http://graduate.
nbu.
edu.
cn/zsgz/gatzs1.
htm.
(二)考试大纲等见:http://graduate.
nbu.
edu.
cn/zsgz/xxfw1/zymlycksm.
htm.
(三)导师信息见:https://tutors.
eol.
cn/web/index/indexbservice_id=36&type=1.
(四)各招生学院联系方式:http://graduate.
nbu.
edu.
cn/zsgz/xxfw1/xylxfs.
htm.
(五)本招生章程与国家相关政策如有不符,以国家政策为准.
(六)报名咨询招生单位代码及名称:11646宁波大学单位地址: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818号(邮编:315211)联系电话:0574-87600226,876009136联系人:蒲老师,赵老师电子邮箱:yanzhao@nbu.
edu.
cn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代码)专业名称及研究方向指导老师初试科目同等学力加试科目备注040数学与统计学院(0574-87600620)0701数学070100数学(一级学科)01基础数学02应用数学03计算数学04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屈长征楼森岳奚李峰李本伶王金平李彪曹炜李传忠王小苗①1201英语②2610泛函分析③3813抽象代数1、高等几何2、概率论拟招生8人(含普通招考、硕博连读)001商学院(0574-87600363)0701数学070100数学(一级学科)05统计与数量经济丁元耀金祥荣唐绍祥周新苗①1201英语②2610泛函分析③3813抽象代数1、高等几何2、概率论拟招生1人(普通招考)009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0574-87609961)0801力学080100力学(一级学科)01工程力学02固体力学03传热传质与流体力学04动力学与控制*王骥*周风华*董新龙*王永刚*邓益民*杜建科*束学道*李淑欣*崔玉国*陈建康*陈江瑛朱珏王焕然王宗宝于爱兵缪馥星马廷锋谢超彭文飞娄军强王英①1201英语②2601数学物理方程或2602概率论与数理统计③3801弹性力学或3802流体力学或3803结构力学或3804高等工程热力学1、塑性力学2、应力波基础拟招生9人(含普通招考、硕博连读、"申请-考核"制)加"*"导师可接收"申请-考核"制考生.
"申请-考核"制笔试科目:力学综合基础011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0574-87600337)0801力学080100力学(一级学科)06结构工程与岩土力学*柳俊哲*朱志伟*郑荣跃*李玉顺*王新堂*刘干斌*李俊华朱瑶宏祝会兵布占宇王艳朱剑锋①1201英语②2601数学物理方程或2602概率论与数理统计③3801弹性力学或3802流体力学或3803结构力学或3804高等工程热力学1、塑性力学2、应力波基础拟招生4人(含普通招考、"申请-考核"制)加"*"导师可接收"申请-考核"制考生"申请-考核"制笔试科目:力学综合基础012海运学院(0574-87609541)0801力学080100力学(一级学科)05船海工程与动力学袁金良冯志敏杨国华杨忠振金安君况敏白勇①1201英语②2601数学物理方程或2602概率论与数理统计③3801弹性力学或3802流体力学或3803结构力学或3804高等工程热力学1、塑性力学2、应力波基础拟招生2人(普通招考)010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0574-87609499)0809电子科学与技术080900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01物理电子学02电路与系统03微纳电子与集成电路04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夏银水*戴世勋*汪鹏君*吴柯*胡建平*简家文王伦耀*金庆辉*黄季甫董建峰周亚训俞建成*王训四林常规郭智勇王荣平吴大朋张跃军郑雁公吕业刚陈伟伟丁传凡*孔祥燕①1201英语②2604半导体器件或2605光电子学或2606高级数字系统设计③3810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基础或3811信息功能材料或3817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或3823半导体物理1、模拟集成电路的分析与设计2、CMOS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或1、光纤通信2、光电材料及器件拟招生8人(含普通招考、硕博连读、"申请-考核"制)加"*"导师可接收"申请-考核"制考生"申请-考核"制笔试科目(三选一):2604半导体器件或2605光电子学或2606高级数字系统设计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081000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01通信与信息系统02信号与信息处理03移动计算与人机交互04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05生物医学信息处理06量子信息与通信*邵枫陈芬*蒋刚毅彭宗举史旭华*郁梅金明闻路红*李有明*刘太君王刚*王让定叶羽敏历伟宋少青李星舒杰干宁唐科奇陈红兵韩磊姜淑娟*聂秋华潘建国沈祥谭瑞琴夏海平*徐铁峰战洪飞刘柏嵩钱江波陈华辉李小波*刘箴*赵杰煜*郭立君段香梅梁先庭周骏诸跃进郭俊明段世伟王钦文步世忠沈昊伟王萍张晓宏赵玉芬①1201英语②2603随机过程或2605光电子学或2612C语言程序设计③3807数字通信或3808数字信号处理或3809智能数据处理或3812光通信理论与技术或3814生物信息及医学图像处理或3824生物信息学1、信息论与编码近代信号处理或1、组合数学2、高级算法设计或光纤通信光电材料及器件拟招生21人(含普通招考、硕博连读、"申请-考核"制)加"*"导师可接收"申请-考核"制考生"申请-考核"制笔试科目(二选一):2603随机过程或3808数字信号处理013海洋学院(0574-87600891)0908水产090800水产(一级学科)01水产养殖02渔业资源*丁德文*陈剑平*严小军*王春琳*崔朝霞*苏秀榕*徐晖*陈炯*李成华*史西志*王日昕*王丹丽*叶央芳*母昌考*朱冬发*孙雪*张德民*陈海敏*竺俊全*周歧存*徐永健*徐年军*徐继林*徐善良*燕飞*薛良义*陆新江*陈相瑞*郑忠明SlavaSEpstein①1201英语②2607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③3815水产养殖学或3816细胞生物学1、普通动物学2、普通生态学拟招生30人(含普通招考、硕博连读、"申请-考核"制)加"*"导师可接收"申请-考核"制考生"申请-考核"制笔试科目:2607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001商学院(0574-87600363)、002法学院(0574-87609243)0908水产0908Z1渔业经济管理01渔业资源经济与管理02水产贸易与渔业管理03渔业经济理论与政策*钟昌标*沈满洪*汪浩瀚*胡求光*李加林*范柏乃*杜碧升①1201英语②2608资源与环境经济学③3818经济管理理论与应用1、经济学原理2、管理学原理拟招生4人(含普通招考、"申请-考核"制)加"*"导师可接收"申请-考核"制考生"申请-考核"制笔试科目:3818经济管理理论与应用04渔业环境资源保护政策与法律*郑曙光*钭晓东*龚虹波*曲波039食品与药学学院(0574-87604387)0908水产0908Z2水产资源综合利用01水产安全与质量控制02水生生物技术03水产资源高值化利用潘道东杨文鸽吴祖芳王鸿飞邵兴锋欧昌荣王再杰许凤周成旭何山①1201英语②2607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③3819微生物学或3820食品化学1、生物工程2、水产品化学拟招生4人(普通招考)026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0574-87609984)0908水产0908Z3渔业工程与材料01渔业装备与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02海洋仿生材料03渔业水环境材料技术郭智勇李砚硕胡军李星夏海平唐科奇①1201英语②2609材料化学基础③3821分析化学1、有机化学2、高等仪器分析拟招生1人(普通招考)012海运学院(0574-87609541)0908水产0908Z4渔业设施与装备01渔业物流技术与设施02养殖设施与装备03渔业节能减排技术与装备郑彭军陈振雷姜桂艳葛红霞①1201英语②2613理论力学③3825运筹学1、弹性力学2、有限元法基础拟招生1人(普通招考)014医学院(0574-87609593)1002临床医学100200临床医学(一级学科)01内科学Δ邓在春Δ郭俊明Δ廉姜芳Δ毛玉山Δ叶孟Δ张莉娜Δ张晓宏Δ周建庆Δ步世忠陈晓敏陈勇丁小云Δ季林丹蒋健敏罗群欧阳桂芳汪建华夏时畅Δ徐进许国章叶国良俞敏俞万钧郑建军①1201英语②2611医学分子生物学③3826病理生理学1、免疫学2、高级生物统计学拟招生8人(含普通招考、硕博连读、直接攻博拟录取1人)限医学相关专业考生报考加"Δ"导师可招收定向和非定向博士研究生;其他导师只招收定向博士研究生02外科学Δ程跃Δ李宏Δ陆才德Δ翁国斌Δ竺亚斌陈骏萍戴晓宇高翔洪晓明胡勇蒋国强李青峰刘铁龙陆勤康马琪马维虎庞清江邵国丰杨路章一新03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Δ刘昱Δ沈昊伟Δ周文华Δ陈晓薇胡珍玉阮列敏Δ张俊芳张林04耳鼻咽喉科学沈志森沈毅05儿科学Δ裴仁治狄亚珍06急诊医学蔡挺李子龙博士学位点介绍070100数学(一级学科)数学一级博士学位点包括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与数量经济等5个研究方向.
基础数学于200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依托浙江省和宁波市重点学科,设有基础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于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依托浙江省和宁波市重点学科,设有应用数学研究所和非线性科学研究中心.
2018年数学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一级学科博士点.
数学学科是浙江省重点学科和宁波市一流学科,数学与应用数学是浙江省"十三五"优势专业和宁波市重点学科.

该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15名、教授12名、硕士生导师24名、副教授26名,其中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3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优秀教师1名、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和浙江省151人才3名.

近年来,学科在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分支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特别在数学物理、分形几何、微分几何、数论、组合数学、非线性偏微分方程、随机微分方程、非线性波、几何测度论、计算流体、代数和密码学等领域完成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发表在Adv.
Math.
,Comm.
Math.
Phys.
,Arch.
Ration.
Mech.
Anal.
,Trans.
Amer.
Math.
Soc.
,J.
Funct.
Anal.
,Proc.
R.
Soc.
Lond.
Ser.
A,Math.
Z.
,Nonlinearity和J.
Math.
PureAppl.
等国际著名期刊上.
近五年来,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多项面上项目,参与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发表了12篇ESI高被引论文.
01基础数学基础数学是宁波大学数学学科的传统优势方向,涵盖数论、代数、微分几何、数学物理和分析等主干研究方向.
学科成员在数学物理、微分几何、分形几何、数论、代数群及表示论、非线性分析和偏微分方程等领域完成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发表在JDG,Adv.
Math.
,Trans.
Amer.
Math.
Soc.
,Math.
Z.
,J.
NumberTheory和JDE等国际著名期刊上.
学科带头人及成员多次受邀在重要的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近5年培养的研究生发表SCI论文30余篇.
02应用数学本方向主要从事水波、物理、海洋、金融和光学等领域中非线性系统的建模、分析、可积性、对称性及其应用的研究,形成了一个结构合理,包含多名优秀中青年教师的研究团队,在非线性波及其应用、非线性可积系统、非线性系统的对称和应用偏微分方程等方面,完成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工作,在CMP,ARMA,JFA,JMPA,Nonlinearity和Calc.
PDEs等期刊发表了多篇高质量论文,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和普遍引用.
本方向还致力于开展交叉学科研究,发展数学方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海洋灾害中的数学问题,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
近5年培养的研究生发表SCI论文40余篇.

03计算数学计算数学是宁波大学数学学科的特色方向,主要从事非线性系统的建模和计算、计算流体力学、数值优化及其在信息科学中的应用、数值代数和密码学、组合优化及算法、组合设计、符号计算和计算几何等方面的研究.

近年来,完成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发表在CAGD,IEEETIT,Proc.
R.
Soc.
Lond.
Ser.
A,J.
Math.
ImagingVision,Lett.
Math.
Phys.
,Comm.
Comput.
Phys.
等国际著名期刊上.
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多次受邀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和多所著名大学作报告.
04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本方向主要从事随机分析、几何测度论、金融数学、保险精算和随机控制的理论及应用的研究,形成了包含多名优秀中青年教师的高水平学科团队.
在几何测度论、随机分析、随机微分方程、金融数学、大偏差原理及最大值原理、保险精算、最优投资及衍生品定价理论等方面完成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成果,发表在JFA,AnalsofOper.
Research.
,Nonlinearity,J.
Theor.
Prob.
,IME等国际主流期刊上.
05统计与数量经济统计与数量经济学科方向是应用数学与经济学交叉的重要学科领域,是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社会经济规律、特征、内涵的既相对独立又相互递进的研究分支.
是在经济理论的分析基础上,利用数学方法和统计技术,研究经济数量统计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交叉学科.
通过经济数学与统计模型来研究各类经济关系.
其中统计领域更侧重经济数据的采集、生成和传输,运用数理统计学分析经济数据背后的经济现象以及复杂经济系统的规律,数量经济领域则更侧重对构建于统计学基础上的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为经济研究和经济工作提供方法与实证支撑,在应用上为改进经济计划和经济管理服务.

学位点负责人屈长征教授:兰州大学博士,主要从事非线性数学物理和非线性波的研究,分别于1985年、1988年和1993年在兰州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之后在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和香港中文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200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近年来,主要从事非线性可积系统的几何性质、孤立波的稳定性和解的奇性等方面的研究,在国际著名杂志CMP,ARMA,JFA,JMPA,Adv.
Math.
,Nonlinearity,JNS和Calc.
PDEs等期刊发表了多篇高质量论文,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和普遍引用.
曾多次赴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西班牙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和访问,并被邀请在一些重要的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报告.
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高校博士点和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等基金的支持.
研究成果曾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二等奖(2001年,2005年)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1998年).

奚李峰教授:浙江大学博士,现任浙江省应用数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现场统计学会理事、浙江省数学会理事,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0)、浙江省高校教学名师(2008)、浙江省优秀教师(2007)、浙江省151人才第二层次(2006)、宁波市杰出专家(2004)、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03)、宁波市4321人才第一层次(2002).
曾获得浙江省青年科技奖、宁波市科技进步奖、省市教学成果奖等.
目前主要从事分形理论、复杂网络等领域的研究和开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主持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1项,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其中SCI/EI收录100余篇.

李本伶教授:浙江大学博士,浙江省数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主要研究领域为微分几何,研究方向为Finsler几何及黎曼几何,在希尔伯特第四问题的正则性情形、Finsler度量的射影性质及应用等问题上作出了一系列成果.
主持完成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在Adv.

Math.
,Diff.
Geom.
Appl.
,Sci.
ChinaMath.
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
2017年入选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
已培养硕士研究生9名,3名毕业生获得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及优秀论文奖.

曹炜教授:四川大学博士,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概率统计系本科毕业.
2002.
09-2007.
06,四川大学数学学院信息安全专业硕博连读,获理学博士学位.
2009.
01-2010.
12,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博士后站.
2014.
08-2015.
07,美国Clemson大学访问.
主要研究方向:数论、有限域及其应用.
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20篇被SCI检索.
主持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上海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和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3项).
所获荣誉奖励包括:刘应明奖学金(首届)、四川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并入选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
欢迎热爱数学研究特别是对代数与数论感兴趣,并有志于进一步深造的同学报考.

李彪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
主持完成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3项省部级项目,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
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100多篇,发表的SCI论文SCI他引1000多次.
研究工作集中在数学物理、Lie群及其在微分方程中的应用、数学机械化等领域.
曾获大连理工大学优秀研究生奖,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博士后二等奖,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学术论文类)二等奖,浙江省教育厅高校科研成果三等奖,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2005),宁波市432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2006),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一项(2013).

王金平教授:武汉大学博士,主要从事逆问题及其应用、图像重建与处理等领域的研究.
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
曾被多次邀请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并作报告.
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学术会议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SCI收录20多篇.
研究工作集中在非平行束探测模式建立有效的解析反演、迭代法正则性及收敛、ML-EM等算法的加速与精确实现、非均匀衰减的补偿及重建算法.

王小苗副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博士.
主要从事组合设计与编码理论的研究.
主持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
在IEEETrans.
Inform.
Theory和J.
Comb.
Designs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获2013-2014年度宁波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
2015年曾访问意大利佩鲁贾大学和罗马一大.
李传忠副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1982年出生,2011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联合培养博士.
从事数学物理尤其非线性可积系统领域的研究,美国数学评论(MathematicalReviews)评论员、德国数学文摘(ZentralblattMATH)评论员.
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和面上项目各一项,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两项,主持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
2014年获宁波大学青年学术创新奖,入选2015年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计划,2017年入选宁波大学浙东青年学者计划.
近6年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数学物理SCI期刊(如JNS,NPB,LMP,JGP,JPA,JMP,PRE等)上发表SCI论文50篇,其中独立作者,第一作者或唯一通讯作者SCI论文40篇.

唐绍祥教授:吉林大学数量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浙江数量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宁波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宁波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基地主任,宁波市重点学科数量经济学负责人,宁波大学数量经济学学位点负责人.
2008年开始先后担任华侨大学、西北农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金融计量、数量经济方法应用、宏观经济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
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多项省部级科研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4项,省部级课题十余项,出版专著5部,在《财贸经济》、《世界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权威及一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

金祥荣教授:1983年兰州大学经济系毕业获学士学位;1986年获复旦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
现为宁波大学商学院特聘院长,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浙江省经济学会荣誉会长,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
曾任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书记.
曾获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浙江省高校教学名师.
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经济研究》、SSCI等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

周新苗教授:上海财经大学数量经济学博士,英国诺丁汉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现任宁波大学商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学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技术创新与战略管理研究中心常务理事,中国数量经济学会理事、之江青年学者协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数量经济学会理事、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
获得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科研奖项7项,获得浙江省研究生教育学会第一届教育成果奖一等奖、宁波市研究生学术节优秀指导教师奖.
长期致力于金融风险、数量经济学方法应用、金融安全及产业安全研究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以上课题数余项,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财贸经济》等核心期刊发表高级别学术论文40余篇.

丁元耀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专业经济学博士.
多年来一直承担研究生的《中级计量经济学》、《数量经济学前沿》、《金融计量与风险管理》等课程的教学和建设工作,本科生的《统计分析》(双语、全英文、留学生班)、《统计学原理》《计量经济学》(中文班、全英文班、留学生班)、《中级计量经济学》等课程的教学和建设工作.
研究领域为风险资产定价、资产配置优化、委托代理机制设计.
参与完成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浙江省社科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项目20余项,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重点项目各一项,主持完成宁波市重点基地的教研课题《计量经济学课程》.
在QuantitativeFinance、JournalofIndustrialandManagementOptimization、QualityandQuantity、MathematicalMethodsofOperationsResearch、《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SCI收录6篇,SCI/EI收录3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篇,多项研究成果获得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
联系地址: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818号宁波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邮政编码:315211联系人:米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0620E-mail:miduo@nbu.
edu.
cn080100力学(一级学科)宁波大学力学学科于2007年6月开始招收博士生.
建校之初,学科在朱兆祥教授和王礼立教授的带领下,重点发展了爆炸力学和冲击动力学,近年来又大力发展了压电器件力学和近海工程结构力学的跨学科研究.
学科依托浙江省"重中之重"计划和教育部冲击与安全工程重点实验室,经过20余年研究积累,部分科研成果曾获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3年宁波市科学技术二等奖、2006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
力学学科建设长期受到浙江省"重中之重"和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等计划支持,并于2017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建有力学一级博士学位点.

力学博士生导师均有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科学研究经历,科研成果丰富.
力学学科有丰富的学术交流活动,每年有大量的国际知名学者来校作报告,开展学术合作.
在本学科研读的研究生所有科研方向均有国家级科研项目支持,有较多的国际学术交流机会,能快速进入力学研究的领域前沿.

目前本学科形成了覆盖力学学科主要领域的研究方向:01工程力学02固体力学03传热传质与流体力学04动力学与控制05船海工程与动力学06结构工程与岩土力学学位点负责人王骥教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钱江学者"特聘教授,宁波市压电器件技术重点实验主任,曙光-宁波大学高性能计算联合实验室主任,宁波大学力学博士点负责人,主要从事压电声波谐振器的设计和分析理论的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和宁波市的多个科技项目,在SC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授权美国和中国发明专利多项,获日本精工爱普生(SeikoEpson)公司科研二等奖.
兼任中国力学学会电子电磁器件力学专业工作组的创建组长,国际期刊StructuralLongevity的主编,IEEE的三个学术会议的技术程序委员会委员,国际电工委员会(InternationalElectrotechnicalCommission)第49技术委员会的专家和国家和地方多个部门和项目的技术评审专家,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和兼职博士生导师,并多次应邀在国际会议和科研机构做大会报告和邀请报告.
周风华教授:日本东京大学博士,"钱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冲击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冲击与安全相关研究.
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3项,浙江省科技厅创新团队项目1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国外专利2项,国内专利6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项1项,宁波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
兼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北京理工大学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冲击动力学专业组组长,曾任日本航空宇宙技术研究所特别研究员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科学家.

董新龙教授:中国科技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材料和结构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动态响应、爆炸力学、冲击工程、机械零件失效分析方面的研究及教学工作.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2项,市厅级项目4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和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兼任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冲击动力学组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工程安全与防护分会理事和宁波市材料学会理事.

王永刚教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博士,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材料与结构的冲击动力学行为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防基础科研项目1项,省市级项目多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宁波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邓益民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设计理论与方法、注塑成型优化等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人才项目1项,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项目1项,省市及企业项目多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获宁波大学荣华学者奖励计划一等奖和宁波大学首届阳光教授奖等荣誉.

杜建科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入选浙江省特优人才,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宁波市"432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力学学会全国优秀力学教师,"力学"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工程力学"和"车辆工程"专业负责人,主要从事先进材料与结构多场耦合力学,智能材料与先进结构,复杂介质与结构的波动力学,增材制造工艺与结构力学等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承担多项企业研发项目,在SCI/E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他引500余次),获宁波大学阳光教授奖励,宁波大学荣华学者一级奖励,省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
兼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浙江省力学学会理事,浙江省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大学生力学竞赛组委会主任委员,IEEE超声研讨会技术程序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电子电磁器件工作组副组长.
朱珏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英国伯明翰大学和美国南卫理公会大学访问学者,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主要从事材料与结构的冲击动力学行为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3项,市级项目1项,在国内外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

束学道教授:燕山大学博士,宁波市"甬江学者"特聘教授,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宁波市重点高层次人才,宁波大学"安中"讲座教授,浙江省零件轧制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机械工程"学科带头人和学位点负责人.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6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70多篇,撰写专著6本,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机械工业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秦皇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河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宁波市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
兼任国际边界元学术委员会委员,白俄罗斯楔横轧学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应用科技》期刊副主编,浙江省"十二五"重大专项和成果转化工程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议专家,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评议专家.

李淑欣教授:华东理工大学博士,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访问学者,宁波市"甬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金属材料和结构的腐蚀疲劳、接触疲劳、摩擦磨损性能以及动态冲击下材料组织改变机理的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基金2项,在SCI/E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获得省部级奖项3项.
兼任全国材料学分疲劳分会理事,全国材料学会疲劳分会结构强度青年委员会委员.
崔玉国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博士,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主要从事微/纳米定位技术,精密测试技术研究.
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厅市级科研项目5项,其他项目5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5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

陈建康教授:北京大学博士,宁波大学"浙东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发展混凝土材料的力学/化学耦合作用下的细观力学理论和导电高聚物材料压阻效应的应力波结构效应等研究.
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重点项目子课题1项,"973"项目2项,在SC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编学术会议文集1部,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二完成人),全国工科院校"弹性力学"讲课比赛一等奖,"全国优秀力学教师"称号,中国力学学会全国徐芝纶力学优秀教师奖.
兼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浙江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华东地区基础力学学会副理事长等学术职务.

陈江瑛教授:浙江大学博士,美国普度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主要从事冲击动力学,工程材料的静、动态力学性能,压电材料弹性力学等研究.
主持国家和省级基金10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
兼任华东基础力学与工程应用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力学学会会员.

于爱兵教授:天津大学博士,法国ENSAMdeMetz博士后,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主要从事机械加工技术与摩擦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科技项目3项,在SCI/E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出版科研著作4部,主编高校教材2本,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项,获得河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兼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磨粒加工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业金属切削刀具技术协会切削先进技术研究分会理事.

谢超副教授:湖南大学博士,入选"浙东青年学者"培养计划,浙江省青年英才,多功能、智能材料与结构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高性能轻质合金的多尺度力学问题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教育部博士点青年基金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项,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在SC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及宁波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

马廷锋副教授:清华大学博士,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访问学者,宁波市"领军与拔尖人才"第三层次,台晶电子(宁波)有限公司技术顾问,主要从事聚焦于智能材料(压电、铁电等)与结构的力学分析和器件设计等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2项,浙江省公益性应用研究计划项目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航)开放基金1项,在SC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4篇,获得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和宁波大学徐望月特别奖.

王焕然副教授:宁波大学博士,主要从事高导无氧铜、LY12铝、镁铝合金,基础稀土材料(镧、钕、镨钕),钕铁硼等金属材料的动态本构关系,材料的层裂强度及损伤演化以及材料动态压缩下的失效准则等研究.
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企业单位委托项目多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

王宗宝教授: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博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访问学者.
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浙江省优秀博士后、宁波市领军与拔尖人才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为高分子材料加工、高分子结构演变与调控、高分子材料力学性质与结构关系等.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部级项目6项,作为核心骨干参与国家重点863、973等项目.
近年来在国际著名专业杂志发表SCI论文60余篇,总影响因子大于200.
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7项已经成功转化至企业作为工业化工艺,授权PCT专利1项.
多次负责和作为核心骨干参加企业合作项目,成功开发高浓度的高强高模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冻胶纺丝、湿法锂电池隔膜制备、微孔橡塑渗灌管等工业化工艺.

彭文飞副教授:北京科技大学博士,中南大学博士后,香港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助理研究员,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运载工具零/构件的轻量化成形制造等方面的研究.
主持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5项,市厅级项目3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浙江省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
兼任宁波市机械工程学会副秘书长.

缪馥星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博士,主要从事结构动态响应,结构抗冲击和防护,柔性电子器件的抗冲击,能源材料力学性能,结构振动和响应分析领域以及回传射线矩阵法的算法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理)/科研计划各1项,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2项,浙江省重中之重力学学科项目3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获宁波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
兼任国际知名期刊CompositeStructures、InternationalJournalofMechanicsScience、MathematicsandMechanicsofSolids、JournalofSandwichStructuresandMaterials以及国内期刊《振动与冲击》、《力学季刊》审稿人,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会员,浙江省力学学会固体力学委员会委员、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会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会员等.

王英副教授:浙江理工大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机构学及机械系统动力学等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省部级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

娄军强副教授:浙江大学博士,宁波大学博士后,美国休斯敦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智能柔性结构的主动变形控制,仿生机器人及振动主动控制等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6篇,授权发明专利8项.

柳俊哲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主要从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相关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发明专利授权10件,主编著作6部.
兼任中国建筑学会防护与修复材料及应用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高等学校建筑材料学科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硅酸盐学会固废分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耐久性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教育与人力资源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墙体保温材料及应用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材测试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非金属建筑材料微观测试与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东北林业大学博士生导师,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博士生导师.

朱志伟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国家级特优人才,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基金委市政排水领域的工业研究讲席教授,主要从事城市可持续排水,城市下水道优化设计和运行,河网的水力水质模拟和水质改善,水工构筑物的设计运行优化及对鱼类生境的影响,以及空气/水/砂多相流等研究.
主持和参与国家水专项嘉兴市"河网城市雨水径流污染控制与生态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和863项目"供水系统安全保障与智能调控技术"课题,荣获美国土木工程协会的SamuelGreeley奖和KarlHilgard奖,加拿大土木工程协会的CamilleDagenais奖、DonaldStanley奖和ThomasKeefer奖等.
郑荣跃教授:国防科技大学博士,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院长,宁波大学教学名师,"土木工程"一级学位硕士点负责人,土木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土木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土木工程浙江省"十三五"优势专业建设项目负责人,"结构力学"省精品课程负责人,主要从事结构动力学、土动力学、结构可靠性与工程风险分析、建设工程管理与信息化方面的教学科研.
承担过包括国家"863"项目、国防预研项目、国家"921"项目等在内的课题近20项,围绕本地建筑业发展、建筑工业化、建筑信息模型与建设行业信息化管理开展广泛的社会服务活动.

李玉顺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博士后,日本东京大学访问学者,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土木工程"一流学科负责人,主要从事组合结构及新型建筑结构体系的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和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各1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2件,获宁波市巾帼科技人才奖.
兼任中国建筑学会木结构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理事,中国钢结构协会房屋建筑钢结构分会理事.

王新堂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结构工程博士,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宁波市"43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宁波市高校名师培养对象,主要从事钢结构、组合结构、结构抗火及新型结构体系等领域的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主编教材2部,参编1部,授权发明专利6项,独立完成宁波斗门桥(钢管桁架拱桥)及宁波诺丁汉大学文体馆钢结构屋盖设计,获宝钢全国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青岛市青年科技奖,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等.
兼任宁波市钢结构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钢结构协会理事,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钢结构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省钢结构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钢结构协会稳定与疲劳分会常务理事,钢结构教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防火技术分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结构抗火专业委员会委员,宁波市土木建筑学会常务理事,宁波市建设工程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空间结构》编委,《宁波大学学报》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议专家及多个省市自然科学基金评议专家等职.

刘干斌教授:浙江大学博士,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工程",宁波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多物理场土力学、土动力学、桩基工程、隧道与地下工程等领域的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出版专著2部,主持参与编制浙江省市地方标准7部,近5年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宁波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4项.
兼任浙江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桩基工程学委会、地下工程学委会委员.

李俊华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和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主要从事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装配式结构和结构抗火等研究.
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获省、市科技进步奖5项,获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奖,宁波市青年科技奖等.
兼任中国钢结构协会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理事,中国钢结构协会防火与防腐分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结构抗火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村镇防灾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抗震加固改造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朱瑶宏教授:宁波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享国务院特殊津贴,浙江省、宁波市突出贡献专家,滨海城市轨道交通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轨道交通与地下空间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曾任铁道部第四工程局副局长,杭州湾大桥工程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宁波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总工程师,主要从事铁路、公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和研究工作.
主持完成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的施工和建设管理,近十年主持完成软土基坑、软土盾构等多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其中"盾构法类矩形地铁隧道关键装备及设计施工技术研究",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篇,出版专著教材3部,授权发明专利14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0项.

祝会兵教授:上海大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访问学者,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主要从事智能交通、交通安全、施工路段及瓶颈路段交通优化与管理,桥隧连接段交通优化等研究.
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和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3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宁波市科技进步奖1项,参与获宁波市科技进步奖4项.
兼任《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杂志编委.

布占宇教授:浙江大学博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访问学者、博士后,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宁波市重点学科"土木工程专业桥梁与隧道"方向负责人,主要从事工程结构抗震、抗风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浙江省科技厅公益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兼任JournalofCivilConstructionandEnvironmentalEngineering、《亚太土木工程与建筑》等期刊编委,美国混凝土协会ACI会员.
王艳副教授:浙江大学博士,日本京都大学访问学者,宁波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环境岩土工程领域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方面的相关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厅市级项目2项.
兼任浙江省污染地块调查评估和治理修复项目评审首批专家库成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青委会委员.

朱剑锋副教授:浙江大学博士,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海洋软土本构及数值模拟,软土固化,边坡稳定性分析等方面的研究.
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省部级教研项目1项,厅市级科研项目3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项,获省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温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作为第一指导教师指导本科生获得全国"挑战杯"三等奖和浙江省"挑战杯"一等奖各1项.
兼任浙江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本构理论与数值分析分会委员和世界交通运输大会(WTC)公路工程-路基岩土-路基工程防灾减灾委员.

袁金良教授:瑞典隆德大学博士,英国海洋工程及科技学会会士,浙江省特优人才,宁波"3315高端创新团队"负责人,"船海工程与动力学"博士学位点负责人,曾任瑞典隆德大学能源科学系全职教授,主要从事新能源利用和储能关键技术的基础及应用研究,包括燃料电池、新型二次电池、风能、太阳能、波浪能等新能源和储能设备的关键材料和器件的制备技术、流-固耦合力学、性能标定和多尺度数字仿真技术、系统集成和性能强化技术等.
主持完成了欧盟研究基金会高级基金项目(EuropeanResearchCouncilAdvancedGrant)和瑞典研究基金会(SwedishResearchCouncil)等项目8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等多项项目,在SC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发表会议论文100多,出版专著和合著各2部,在"燃料电池模拟"领域的多个主题SCI文献检索中被列为世界顶尖作者,近期发表的两篇论文也被WebofScience列为ESI高被引论文(HighlyCitedPapers),获得了包括瑞典瓦伦堡基金会奖,Energies等国际期刊的优秀编辑奖、最佳论文奖在内的诸多奖项和荣誉.
兼任世界海事大学和中科院等多所院校兼职教授,浙江造船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新能源和传热传质领域重要国际杂志副主编、编委等.

冯志敏教授:副书记,浙江省重点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船舶自动化与机电控制方向负责人,主要从事船舶动力装置振动与控制,海洋结构工程及装备的状态监测,过程控制与故障诊断,结构动力学理论、仿真与试验等研究.
主持承担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7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2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宁波市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称号,培养研究生获浙江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校优秀学位论文6篇,指导研究生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等银奖、铜奖各2项.
兼任中国航海学会船舶机电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等学术职务.

杨国华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博士,浙江省重点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负责人,浙江省"151"第二层次人才,主要从事能源高效利用与燃烧污染物控制技术以及关键技术中的多场-多相耦合力学理论等研究.
主持完成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1项,国家九五攻关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5项,正在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出版著作4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宁波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3项,获发明专利授权18项,培养研究生获浙江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
兼任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科技奖励评审专家,教育部海洋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环保专项)专家组成员,中国能源学会理事.

杨忠振教授:日本名古屋大学博士,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入选者,主要从事交通工程方面的研究.
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正在承担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1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出版著作3部,1998年在世界交通大会上获优秀论文奖,2009年与博士生联名获世界航运经济学家学会最优秀论文奖.
兼任中国物流学会常务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国际学术期刊(SSCI)MaritimeEconomicsandLogistics编委,世界航运经济学家学会(InternationalAssociationofMaritimeEconomics)会员.
金安君教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国家级特优人才,浙江省特聘教授,江苏省双创人才,广东省珠海市高层次人才,中国华能集团首席科学家及其清洁能源研究院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所客聘教授,主要从事光热发电、太阳能、温差发电、燃料电池、超级电容锂电池储能等研究,涉及应用物理、半导体、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
近年来,主持完成了多项省部级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在SCIENCE等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获得欧美和中国的多项奖项和荣誉.
曾任美国NASA科学家、中国复旦大学教授、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研究员,并在美国应用材料公司、科林研发公司科技管理岗位任职多年.

白勇教授:日本广岛大学博士,挪威科技大学和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博士后,国家级特优人才,浙江省"百人计划"专家,挪威技术科学院院士,美国造船与轮机工程师协会会士,主要从事海洋工程结构,海洋管道与立管,工程风险分析和安全评估,复合材料管,海洋石油水下生产系统,海洋工程钻井机械,海洋风能与潮流能,水下无人机器人及动力定位系统等研究.
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英文学术专著8本,中文合著8本.
曾任"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评审,"青年千人计划"通讯评审,"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评审,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评审,浙江工业大学人才类项目评审,福建"百人计划"评审,宁波杭州湾新区高层次人才评审.

况敏副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浙江大学博士后,入选宁波大学"浙东青年学者"培养计划,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宁波市"领军与拔尖人才"第三层次,"聚焦1125"郑州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主要从事能源清洁高效燃烧和污染物排放控制方面的研究工作.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浙江省"仪器科学与技术"重中之重学科人才培育计划项目1项,参与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8篇,授权发明专利近20项,开发出解决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W"火焰炉高效低氮燃烧技术,并将其在2台新建的600MW超临界"W"火焰锅炉上完成工业示范,打破国外公司对我国W火焰锅炉领域的垄断,针对燃煤/垃圾/生物质工业锅炉开发的低氮燃烧技术已进入工业推广阶段.
兼任美国化学会会员,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Energy、Energy&Fuels、EnergyConversionandManagement、AppliedEnergy、Asia-PacificJournalofChemicalEngineering、和AppliedThermalEngineering等多个SCI学术刊物特约评审专家.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联系人:任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9961邮编:315211E-mail:renyinping@nbu.
edu.
cn080900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宁波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拥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一级博士学位授予点,依托"电子科学与技术"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和浙江省重点学科.
学科发展可追溯到1956年建立的原宁波师范学院,后在宁波三所高校所合并的相关电子类专业基础上组建而成.
现已具有物理电子学、微纳电子与集成电路、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四个稳定的学科方向.
形成了一支包括国家级特优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省杰出青年获得者等在内的45人高水平师资队伍,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18人,副高级职称教师18人,博士生导师23人;拥有包括教育部"111"创新引智基地、海洋信息感知与传输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浙江省光电探测材料及器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红外材料及器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在内的省部级科研平台6个;近三年,承担国家级项目28项,其中国家基金重大仪器专项1项、重点项目3项,到账纵向经费3063万,人均65万;在IEEETrans.
Ind.
Electron、IEEETrans.
Circ.
Syst.
I、IEEETrans.
PowerElectronT.
、OpticalLetters.
、NanoLetters等刊物发表SCI/EI论文349篇;授权发明专利134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二等奖以上4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项;授予硕士学位151人,在相近学科培养博士14人,获浙江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

学位点负责人夏银水教授:英国Napier大学博士,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点负责人,现任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宁波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负责人,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IET会员、IEEE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电路与系统分会委员、信息论分会委员,宁波市智能家电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宁波市电子行业协会副会长.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多项,并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浙江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教育部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和留学回国基金等项目多项.
研究成果多次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在国际和国内高级学术刊物或重要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被SCI/EI/ISTP检索的论文有80多篇.
授权和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多项.
主要研究方向为低功耗集成电路设计、电子设计自动化、SoC设计、IP核设计、能量俘获系统等.

戴世勋研究员:材料学博士、物理学博士后.
国家级特优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和宁波市"43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
现为宁波大学浙江省光电探测材料及器件重点实验室主任,红外材料及器件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主任.
长期从事红外光功能玻璃及特种光纤基础及应用研究,相继主持1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重点基金项目1项)、1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项目和1项浙江省杰青等20余项科研项目,累计发表SCI论文200余篇,SCI检索他人引用2000余次,H-指数26;出版学术专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52件;制定国家标准4项;获2014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二).
担任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172(光学和光电子学)/SC3(红外材料)分会国际专家、全国光学材料和元件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非氧化物及新光学玻璃会议国际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材料与试验团体标准委员会(CSTM)光电材料及产品领域委员会光学玻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理事、中国光学学会光学材料分会理事、中国硅酸盐学会特种玻璃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激光杂志社青年编辑委员会常务委员等.

汪鹏君教授:博士,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人员、重点资助培养人员;被授予国家"享受政府特贴人员"、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宁波市有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称号;当选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神经网络与计算智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电路与系统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浙江省发明协会副会长、宁波市电子学会副会长;担任《电子科学学刊》、《电子与信息学报》和《科技通报》等刊物编委.
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等国家级项目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浙江省科技厅、教育部博士后基金委等项目20余项.
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列第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列第三),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均列第二)、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均列第一),宁波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列第一)等.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IEEE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100余篇.
已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包括美国发明专利10余项.
主要研究方向为低功耗高信息密度集成电路设计技术、信息安全芯片设计技术、电路设计综合和优化技术、多媒体音视频和数码技术及其相关理论等.

吴柯教授: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国家工程学院博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和工程院两院院士,国际电子和电气工程协会(IEEE)会士(FELLOW),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电气工程系终身教授,加拿大国家射频和微波重点实验室主任和世界著名的Poly-Grames研究中心创始人,中国国家重点毫米波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IEEE国际会议的组织委员或顾问委员及分组主席,是IEEE-Trans.
MTT、IEEE-Tans.
AP、IEEE-MGWL等许多期刊的编委.
2014年,领衔5G技术研发团队加盟宁波大学,项目入选宁波"3315计划".
主要研究方向为混合和单片多层基片多层基片集成电路和天线、用于解决导波问题的新型场理论和设计模型、行波光电器件和加载光纤射频系统、高频智能材料的研究和应用、毫米波空间功率合成和准光技术的研究、多功能软件雷达和无线射频接收机的开发和应用等技术等.

胡建平教授:现任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所长,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并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厅基金等项目多项.
研究成果多次获宁波市科技进步奖.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IEEE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60余篇.
已授权发明专利多项.
主要研究方向为低功耗集成电路设计、专用集成电路设计等.

简家文教授: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学位点博士毕业,曾任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宁波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和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
当选中国硅酸盐学会固态离子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气湿敏学会理事、中国传感器敏感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浙江省科技厅重大攻关项目1项及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厅基金等项目多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30余篇.
已授权发明专利17项.
与多家企业进行技术合作,已经入校横向课题经费200余万元,主要研究方向为敏感材料与传感器、传感器信号采集、处理及测量仪表的设计等.

王伦耀教授:现任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
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入选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
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合作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市厅级项目多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
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70篇,其中SCI、EI检索40多篇,已授权发明专利13项.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低功耗数字逻辑单元电路设计、数字电路逻辑综合与优化、可逆逻辑电路设计等.

金庆辉教授:博士,主要开展海洋环境监测传感器及系统研究,长期从事微纳传感器方面的研究,在微流控芯片、纳米生物传感、微纳电化传感器及物联网系统研究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主持和参加多项国家863、973、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
开发了水质监测系列传感器及物联网系统,成功应用于二次供水水质、化工厂污水水质,水源地水质的在线监测和预警;研发出了系列用于临床肿瘤早期检测、传染病检测芯片,及尿蛋白检测微系统和配套试剂盒用于肾脏病变的快速诊断,获得微流控芯片应用方面的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尿蛋白检测仪》;开发了新型冠心病快速检测方法及配套仪器和试剂,为临床血脂代谢紊乱相关疾病的检测提供了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
在本领域主流期刊Labonchip、BiosensorandBioelectronics、Electrophoresis、JMEMS、Sensor&ActuatorB等发表SCI收录文章80余篇,申请和授权专利30余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5年度,排名第5)和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度,排名第二)各1项,培养博硕士研究生20余名,其中1名学生获国家奖学金,多名学生获各级奖励等.

黄季甫教授: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博士,1994~1995年在蒙特利尔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5~2010年期间在加拿大、美国Harris,M/A-COM,2Wire等通信设备和微波公司工作,担任资深首席工程师和系统设计师.

2010年加盟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美国分公司,任高级微波构架师,2011年批准为中央组织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专家和授予国家特聘专家称号.
2015年作为宁波市"3315计划"创新A类团队核心人员加入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担任教授,博士导师.
黄季甫教授在加拿大和美国二十多年里一直致力于电磁场的数值计算和微波/毫米波理论和技术的研究.
在工业界二十余年工作期间,领导开发了二十多种无线通信新产品,并广泛开展了无线和微波系统的研发、生产和管理工作.
加入宁波大学后,从事研究毫米波移动通信的前沿技术,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宽带通信与新型网络"重点专项项目.

董建峰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曾在美国能源部Ames国家实验室C.
M.
Soukoulis教授研究组做高级访问学者1年.
先后主持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等.
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其中有50多篇论文被SCI收录,13篇论文发表在高影响因子(IF>3)期刊上(其中6篇第一作者、5篇通信作者),已被SCI期刊论文引用900余次,其中1篇第一作者论文被选为ESI3%高被引论文.
曾获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奖和宁波市科学技术奖各1项(第一获奖人),2016年度宁波大学乐歌创新奖励基金"教师创新奖"("学生高级别科研成果指导类").
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电磁波(光波)在手征超介质中的传输、电磁波隐身、负折射率材料、手征介质波导等.

周亚训教授:博士,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各2项,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次.
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00余篇,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多项.
指导研究生多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宁波大学"卓创"科研成果和学位论文奖.
主要研究方向为稀土掺杂宽带光纤放大器和玻璃光纤材料,以及数字图像处理(信息隐藏).

俞建成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质谱方向的精密仪器和系统集成.
主持国家重大仪器开发专项、国家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多项.
孵化质谱方向高科技企业1家,获得"一企一策"重点支持,入选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优秀企业和宁波市最具投资价值企业.
研制出新型的质谱离子源,该产品为世界首创,申请专利10项,实现宁波大学首次成果转化1050万元.
研制出中国首台商品化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仪,获得2012年中国自主创新金奖、2011年BCEIA金奖、2010年科学仪器优秀新产品.
研制出中国首台商品化实验室离子阱气相色谱质谱仪,获得2011年科学仪器优秀新产品、2013年国内首台套产品.

王训四研究员: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光学工程博士,获2017年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支持,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第三层次人才,浙江省优秀青年教师,浙江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美国光学学会会员,浙江省光电信息工程专业教学组成员,2012-2013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CREOL,UCF)访问学者;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其中青年、面上、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各1项),浙江省和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多项,参与973、863、重大国际合作、重大仪器专项或省部级项目10余项.
在Laser&PhotonicsReviews、OpticsLetters、JournalofLightwaveTechnology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SCI论文104篇,SCI他引八百余次,H因子14,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作邀请报告多次;获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排名第五),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长期从事光纤通信、红外光学材料、光纤传感等方面的研究.

林常规研究员:法国雷恩大学材料学博士,德国洪堡学者,宁波大学王宽诚青年学者,浙东青年学者,入选高等学校"院士结对培养青年英才计划".
曾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科技进步二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科研工作主要集中于特种玻璃材料光功能开发及其器件化研究方面,包括玻璃晶化机理、光功能玻璃陶瓷材料、红外玻璃材料、基于硫系玻璃的红外光学系统等.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防科工局军工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4项.
以第一/通讯作者在Prog.

Mater.
Sci.
,NanoLett.
,Appl.
Phys.
Lett.
,Opt.
Lett.
,J.
Am.
Ceram.
Soc.
等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42篇(中科院分区一、二区论文28篇),SCI被引900余次,H因子17,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
郭智勇教授:浙江省级优秀教师暨省高校优秀教师,浙江省高校教坛新秀,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宁波市优秀教师,宁波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教授".
1994年7月~2005年7月在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工作11年,2005年8月至今在宁波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工作.
近五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省级项目1项.
长期从事功能化生物纳米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应用、电化学与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现场快速检测技术等方向的研究工作.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Anal.

Chem.
、Chem.
Commun.
、Biosens.
Bioelectron.
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已获授权发明专利20项.
获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
指导的研究生获浙江省优秀硕士论文3项、校优硕士论文4项.
王荣平教授:中科院物理所博士,长期在国外从事氧化物薄膜、硫系玻璃结构特性调控以及相关光学器件的研究工作,主持多项澳大利亚国家级科研项目,累计发表SCI论文160余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10次(包括2次大会报告),出版AmorphousChalcogenide:AdvancesandApplications专著一本,国外期间先后指导3名博士后,6名博士生.
2017年到宁波大学高等技术研究院工作,从事红外材料结构和物理特性以及相关光学器件的研究工作.
吴大朋教授:1977年10月生,南京大学化学本科、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析化学博士、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电子工程博士后.
针对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生化分析、缉毒反恐、工业在线分析需求,开展科学仪器、微流控芯片、色谱研究,从样品制备、高效分离、高灵敏检测全流程,实现复杂体系超痕量物质的精准检测.
已发展了系列样品前处理装置、超高效分离芯片、高灵敏检测器、集成化分析器件、专用环境监控设备,显著提升了分析方法的选择性、灵敏度、分析速度与可靠性.
特别在环境超快速VOCs、SVOCs自动分析、毒品现场分析、垃圾焚烧烟气在线监测、便携生物毒素检测、超痕量植物激素检测、活体药物代谢监测等方面做出了系统性的工作.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科技部等国家部委项目4项、企业横向项目10余项.
已在AnalChem、LabonaChip、J.
Chromatogr.
A、Talanta等发表SCI论文5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授权16项).
并为"江门中微子实验"、"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植物激素作用分子机理"、"高灵敏电喷雾离子源"、"水中SVOCs自动监测装备"、"地下水VOCs自动监测装备"等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配套开发分析设备.

张跃军副教授:博士,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员(IEEEMember)、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宁波市电子学会会员.
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星火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公益项目1项,市厅级项目多项,参与国家"核高基科技重大专项"课题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
研究成果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宁波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指导研究生获得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1项、创"芯"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等.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IEEE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20余篇.
已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包括美国发明专利3项.
主要研究方向为低功耗高信息密度集成电路设计技术、信息安全芯片设计技术、忆阻器和人工智能芯片设计技术等.

郑雁公副教授:博士,主要开展气体传感器、电子鼻及其相关的电介质材料和信号处理算法方面的研究,在气敏材料,气敏结构,传感器阵列及其算法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主持和参加多项国家重点和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
现为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员(IEEEMember),SCI期刊Sensors编委,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会员.
在本领域主流期刊SensorsandActuatorsA:Physical,IEEESensorsJournal,Sensor&ActuatorB等发表SCI收录文章20余篇,申请和授权专利10余项,获辽宁省自然科学论文类一等奖.
指导的研究生获校优硕士论文,省新苗人才计划、校级优秀毕业生、校曹光彪研究生科研成果奖、校学生科研基金10余项.

陈伟伟副教授:女,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入选浙江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浙江省151人才工程,是"电子科学与技术"省一流学科骨干成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
近年来主要围绕硅基光电子器件以及硅基光电集成等方面开展了深入探索研究.
近几年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1项、浙江省科技厅项目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项目各1项、厅市级项目多项.
目前已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已在OpticsLetters、JournalofLightwaveTechnology、OpticsExpress、IEEEPhotonicsTechnologyLetters、IEEEPhotonicsJournal等本领域主流SCI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受邀ICSICT国际学术会议报告,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受理发明专利多项,指导研究生获得宁波大学"卓创"学位论文和宁波大学优秀学位论文.

吕业刚副教授: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微电子学博士,德国洪堡学者,浙江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浙东青年学者.
2018年获得宁波大学青年学术创新奖一等奖,2017年宁波大学"最受欢迎的青年教师".
主要从事可重构相变集成光电器件的相关研究,研究兴趣包括:(a)片上集成全光非易失性相变器件;(b)相变薄膜及相变存储器;(c)硫系纳米线及光电探测器件.
已在NanoLetters,AppliedPhysicsLetters等知名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70余篇,获得授权国家发明10余项,为期刊Insight-Physics的编辑部成员.
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中德合作互访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项及市厅级项目1项.
丁传凡教授:理学博士,现任宁波大学质谱技术与应用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质谱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质谱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委员等.
主要研究领域为质谱仪器,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
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新型质谱仪器及其分析方法,质谱学方法研究分子间若相互作用等.
先后发表SCI论文100余篇,申请和获得美国,日本,欧盟以及中国专利近50项.
先后主持的科研项目有:国家"十二五重大仪器设备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仪器专项项目","复旦大学-日本岛津公司"合作项目等.
曾获2010,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年仪器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16年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银奖等.
2018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孔祥燕教授:女,博士.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
2005年8月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05年9月至2010年3月在日本大阪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先后聘任为日本科学技术振兴协会(JST)研究员和GlobalCOE特任研究员;2010年4月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工作,2011年3月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
2018年11月进入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
主要从事弱磁传感器及其在生物磁探测、无损检测、地球物理等领域的应用研究.
研制国内首套多通道心磁图仪并推进临床应用和产业化.
在AppliedPhysicsLetter,SuperCond.
Sci.
Technol.
,IEEE、PhysicaC等国内外杂志共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通信作者SCI收录论文32篇.
申请国内专利60余项,授权25项.
2016年获得上海市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奖特等奖.
为IEC-TC90WG14委员、中国电子学会超导电子学分会会员、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IEEECCCSCmember.
主要研究方向为弱磁探测技术及其应用、磁传感器、微纳器件及工艺、电磁场仿真等.
01物理电子学该学位点在电子、通信、光学、材料等多学科交叉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电子和通信光器件的发展前沿,主要围绕新型电子和光子通信器件领域,开展新型红外光纤、波导、薄膜、微纳光子器件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主要博士生导师:戴世勋、董建峰、周亚训、王训四、郭智勇、王荣平、林常规、吕业刚、丁传凡02电路与系统该学位点主要围绕芯片能量自供给、新型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嵌入式电子系统、智能仪器仪表、多媒体信息系统等领域,开展新型电子和传感器件及电子集成系统的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
主要博士生导师:夏银水、汪鹏君、简家文、金庆辉、俞建成、陈伟伟、吴大朋、孔祥燕03微纳电子与集成电路该学位点主要围绕新型微纳器件、低功耗芯片、电子设计自动化、IP核、模拟集成电路、数模混合芯片领域,开展新型微纳器件和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的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
主要博士生导师:夏银水、汪鹏君、胡建平、王伦耀、张跃军、郑雁公04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该学位点主要围绕电磁场理论和微波光波技术,包括电磁场理论与应用、光波导理论与技术、微波毫米波技术与系统、微波毫米波集成技术、光波技术、光器件与光传感技术及其应用等几个主要研究方向.
主要博士生导师:戴世勋、董建峰、周亚训、吴柯、黄季甫联系地址: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联系人:尤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9499邮编:315211E-mail:cise_zs@nbu.
edu.
cn081000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点是宁波大学首批一级博士点之一,博士点依托"信息与通信工程"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已形成一支由加拿大两院院士1人、国家级特优人才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人、浙江省特优人才1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重点、第一层次资助/省杰出青年获得者4人构成的高水平研究生导师队伍.
学位点已形成了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移动计算与人机交互、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生物医学信息处理、量子信息与通信等6个稳定的学科方向,同时拥有博士后流动站.
依托"海洋信息感知与传输"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海洋信息感知与通信"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多媒体通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新型通信与信息技术"国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新型通信技术与系统"教育部引智基地、浙江省移动网络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嵌入式系统联合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光电探测材料及器件重点实验室等学科平台,近5年本学位点新增各级纵向项目108项,包括国家级纵向项目58项,纵向项目总经费达3327万元,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
发表SCI/EI收录论文600余篇.
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0余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科研奖项.

学位点负责人邵枫教授:浙江大学博士,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6)、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7)、浙江省特优人才、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员(2011)、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员(2015)、宁波大学首批"浙东青年学者"(2015)、宁波大学"浙东学者"(2018),现任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博士点负责人、浙江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海洋信息感知与通信"团队负责人,SCI期刊IEEEAccess和PLOSONE编委、中国计算机学会多媒体专委会委员、中国图象图形学会多媒体专委会委员、中国图象图形学会青工委委员等.
近年来主要围绕三维视频系统的采集、编码、显示等核心环节的高效表示与处理问题进行深入探索研究,提出针对三维视频数据的感知、编码和评价模型,取得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
先后负责承担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科研项目.
发表SCI论文50余篇,包括以第一作者发表国际权威期刊IEEETrans.
/Journal(IEEETIP、IEEETCYB、IEEETMM,IEEECSVT)论文30多篇,2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
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其中4项发明专利成功实现技术转让.
研究成果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等科研成果奖励.
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媒体信号处理与通信、三维视频信号处理与压缩、图像与视频质量评价等.

徐铁峰教授:浙江大学凝聚态专业博士,加拿大McGill大学物理系访问学者(1998.
12—2000.
06).
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新型功能材料及其制备科学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的学科方向带头人.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物理化学博士点兼职博士生导师,国际非氧化物玻璃及新型光学玻璃协会专家顾问委员会理事,中国光学学会光学材料专委会理事,中国物理学会《物理学报》、《中国激光》、《中国物理快报》、《中国物理B》、《光学学报》、《中国光学快报》等刊物特邀评审专家,JournalofNon-CrystalSolids、JournalofSolidStateChemistry、OpticalMaterials等国际学术刊物评审人.
近5年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SCI论文50余篇,论文累计引用近千次;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
曾主持承担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攻关、宁波市创新团队等50多个科研项目.
先后发表研究论文209篇,论文累计引用近1000次.
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
曾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长期从事光学和凝聚态材料方面的研究,在过高温超导电性、强关联电子体系、介观体系量子输运、反演问题和数字图象处理等方面的研究,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光电子学和光纤通信技术、红外玻璃材料、材料三阶非线性、光通信器件、微波光子学等方面的研究.

蒋刚毅教授:韩国Ajou大学博士,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重点资助对象、宁波市有突出贡献专家,2003年起兼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现为浙江省嵌入式系统联合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宁波市新型数字电路与系统重点实验室主任;全国信息与电子学科研究生教育学会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传媒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电子学会电路与系统专委会副主委、中国计算机学会多媒体专委会常委.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国家级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浙江省杰青等省部级科研项目;合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
在IEEE汇刊、SignalProcessing、FutureGenerationComputerSystems等本领域重要SCI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获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其中,18项专利技术成功转让.
作为第一完成人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奖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项、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作为主要成员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与三等奖各1项.
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媒体信号处理与通信、高动态范围视频系统、3DTV/自由视点视频系统、图像与视频质量评价、视觉计算与应用等.

赵杰煜教授:英国伦敦大学博士,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中国图像图形学会理事、中科院计算所兼职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图像图形技术和机器学习领域的研究,包括三维形变目标处理、自然交互、聚类分析、计算机视觉的研究及其在工业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主持完成973重大基础研究前期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专项1项,以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浙江省杰青等多项省部级项目.
在专业期刊ACMTrans.
onGraphics、NeuralNetworks、MachineLearning、《中国科学》、《计算机研究与发展》、《软件学报》、《自动化学报》及国际会议NIPS、IEEEICIP、IEEEICNN等发表论文百余篇.
郭立君教授: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博士,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学位点负责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培养对象,主要从事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等领域的研究,包括:稀疏表示、图模型及其应用研究;基于3D重构的姿态估计;行人再识别以及生物医学图像分析等.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科技厅创新团队自主设计项目以及宁波市科技项目多项.
在SignalProcessing:ImageCommunication、Neurocomputing、MultimediaToolsandApplications、《软件学报》、《自动化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电子学报》等期刊和IFIP等国际会议发表40余篇学术论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项.
聂秋华教授:浙江省特级专家、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博士生导师,200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获教育部高校优秀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优秀完成人员.
现为ChinesePhysicLetter、《物理学报》等刊物担任特约评审员.
长期从事光纤通信技术和红外硫系玻璃材料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在光纤参数精密测量、特种光纤制备、光纤激光器和光纤放大器、密集波分复用无源器件、稀土掺杂玻璃材料光谱性质和大尺寸硫系玻璃制备及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近年来,主持承担国家重大国际合作项目、973重大基础研究前期专项、973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获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培养博士生和硕士生30余名;主持完成的相关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二等奖1项,宁波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
主持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

王让定教授:博士,宁波大学纵横智能软件研究所所长,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宁波市突出贡献专家.
兼任中国体视学学会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开放系统专委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学会多媒体信息安全专委会委员,浙江省高校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省高校计算机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浙江省计算机应用与教育学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IEEETransactionsonInformationForensicsandSecurity、SignalProcessing、《电子学报》、《光电工程》等学术期刊稿件评阅人.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6项(在研1项),参与国家基金联合重点1项(在研),浙江省重大攻关项目1项,浙江省自然基金重点1项,宁波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项,教育部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115基金和省、市面上基金等项目多项,并承担多项与宁波市经信委委托的项目、多项宁波水表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产学研项目.
1项研究成果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成果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和三等奖,3项成果分获宁波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在国际和国内学术刊物或重要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检索的论文有80多篇.
授权国家发明专利有30多项.
主编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各1部.
主要研究方向为大数据处理与数据内容安全,信息隐藏与隐写分析,数字取证,嵌入式系统开发等.

李有明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博士,通信工程专业负责人.
1998-2004年分别在香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以色列Bar-Ilan大学等单位工作.
近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厅、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专项课题等多项.
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2009年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负责人2012年获宁波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IEEETransactions汇刊发表期刊论文30余篇,其它各类期刊文章100余篇,其中2007年发表在IEEETrans.
SignalProcessing的文章被IEEECommunicationsSociety评为BestReadingPaper.
主要研究方向为无线宽带通信、水声通信、无线传感网与定位等.
刘太君教授: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UniversityofMontreal)博士,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UniversityofCalgary)博士后、兼职研究员,IEEE高级会员.
1991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排名第3).
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浙江省重大专项重点国际合作项目1项、与美国安捷伦、华为海思、陕西烽火、铁路通号、浙江卡恩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横向合作项目多项.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IEEE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90余篇.
已授权美国发明专利1项(排名第1),授权中国发明专利8项.
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射频技术、功放非线性建模和线性化技术、高效功放技术、宽带射频前端技术、射频识别(RFID)技术、光纤无线电(ROF)技术、移动物联网技术、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

闻路红教授:博士,浙江省特优人才,宁波大学科学仪器创新团队负责人、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干细胞、试管婴儿、公共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相关的高端仪器装备核心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涉及微流控芯片、显微成像操控、高精度位移控制、质谱检测、生物传感、图像识别等多种技术领域.
领导团队承担了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基金委重大科学仪器项目和1项国防重点项目,科研资金充足.
近3年,获得包括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奖在内的3项省部级科技奖励,申请专利86项,发表学术论文18篇.
牵头创办了宁波大学第一家学校占股的高新技术企业—宁波华仪宁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功转化多款国际一流水平的高端仪器,目前公司已发展成为宁波市高端仪器装备自主创新和产业化的代表企业,拥有超过100人的创新队伍,为团队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充分的产业化平台支撑.
主要社会职务:宁波市政协委员、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认证专家(仪器类专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等.
欢迎对机器视觉、大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算法、自动控制、机器人等软硬件研究开发感兴趣的同学报考.

王刚副教授:男,2006年7月获山东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士学位,2011年12月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博士学位,2012年1月以学术骨干身份加入宁波大学,2014年1月到4月作为副研究员在香港中文大学作短期访问,2018年6月到2019年6月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密苏里大学访问,"浙东青年学者"获得者.
主要研究方向为无线网络中的定位和跟踪、凸优化方法在通信及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和面上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项目.
获2014年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3年宁波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5-2016宁波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2013-2014宁波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2013-2014宁波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奖项,至今已发表论文近40篇,其中在IEEETransactionsonSignalProcessing、IEEETransactionsonWirelessCommunications、IEEETransactionsonVehicularTechnology、IEEETransactionsonAerospaceandElectronicsystems、IEEESignalProcessingLetters、IEEECommunicationsLetters等通信和信号处理领域一流国际期刊以第一作者/通信作者发表论文24篇,合计他引次数1000余次,2018年被评为IEEESeniorMember.
金明副教授:本硕博均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曾任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副研究员,现任通信工程系副主任,入选浙江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工程,是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浙江省科技专家.
近年来主要围绕无线通信中的频谱资源共享、频谱感知、信道估计、干扰抑制、物联网物理层接入技术、NOMA(非正交多址接入)等5G/6G技术开展了深入探索研究.
近几年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浙江省科技厅项目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项目各1项、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其它项目5项;另外以第2参与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
发表SCI论文40余篇,包括权威期刊IEEETSP、IEEETWC、IEEEIoT-J、IEEETVT、IEEEWCL、IEEECL、通信学报、电子与信息学报、电子学报等论文30多篇,合计引用次数超过600次(所有论文,凡是有研究生参与工作的论文均以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发表).
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和宁波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各1项、宁波大学青年学术创新奖2项、宁波市教学成果三等奖、宁波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宁波大学教学创新一等奖各1项.
指导学生成果丰富,获"挑战杯"学术科技竞赛浙江省一等奖,指导的研究生获校优秀学位论文并被推荐参评省优秀学位论文,获宁波市研究生学术节金奖,获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二等奖5项.

郁梅教授:女,韩国Ajou大学博士,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宁波市4321人才工程.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1项,以及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省部级项目.
已在本领域重要核心期刊和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SCI期刊收录70多篇,获国家发明专利40项.
作为第一完成人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市厅级科技进步奖3项,获宁波市青年科技奖;作为主要成员获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奖二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三等奖2项.
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媒体信号处理与通信、三维视频信号处理与压缩、高动态范围视频处理、图像与视频质量评价、视觉计算与应用等.

彭宗举教授:四川大学硕士、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博士,2011-2012年在美国德州农工大学(TexasA&MUniversity)做访问学者.
现任宁波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研究所所长,电子与通信工程硕士学位点负责人,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和浙江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是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图象视频通信专业委员会委员.
近年来主持和承担了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项目,在Neurocomputing、JournalofVisualCommunicationandImageRepresentation、IEEETransactionsonConsumerElectronics、DigitalSignalProcessing、SignalProcessing:ImageCommunication、EURASIPJournalonImageandVideoProcessing、通信学报、中国图象图形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9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
指导的研究生获校优秀学位论文并被推荐参评省优秀学位论文、获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二等奖等.
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媒体信息处理与通信、视频压缩与传输、3D视频系统、视觉计算与应用等.

史旭华教授:女,博士,中国自动化学会过程控制、大数据技术专委会委员,浙江省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
长期从事复杂生产过程建模、控制与优化、机器人控制研究.
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及科技项目4项,参与中石化企业科研项目多项,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期刊以及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40余篇,被SCI/EI收录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

陈芬教授:女,博士,2013-2014年在加拿大康卡迪亚大学做访问学者.
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等省级项目6项,在DigitalSignalProcessing、SignalProcessing:ImageCommunication、JournalofVisualCommunicationandImageRepresentation、AppliedOptics、光电子.
激光、光学精密工程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检索30余篇,已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
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宁波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宁波大学教学成果奖、宁波大学教学创新奖、宁波大学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奖等5项.
指导学生成果丰富,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4项、省级竞赛奖3项,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比赛获得省金奖1项,指导的研究生获校优秀学位论文并被推荐参评省优秀学位论文、获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二等奖等.
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媒体信号处理与通信、3DTV/自由视点视频系统、视觉计算与应用、图像与视频质量评价等.

刘箴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虚拟现实、情感计算、计算机动画算法、严肃游戏、人机交互、自然语言处理等方向的研究.
曾经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员.
主持和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基础前期研究专项、科技部863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在VirtualReality、Simulation、ComputerAnimationandVirtualWorlds、Computer-AidedDesign、《计算机研究与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等国内外主流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出版著作1部,获多项软件著作权.
担任过国内外多个期刊、学术会议、各类项目的评审专家,是多个学术组织的成员.

陈华辉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数据库、数据挖掘和大数据处理相关领域的研究,包括流数据处理、数据过滤、近似查询、社交网络等.
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多项省、市级科研项目,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研究.
在本领域高级别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了近50篇学术论文.

钱江波教授:博士,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分布式计算与系统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计算机教育研究会理事.
主要从事分布式计算、数据科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包括计算优化、数据过滤、近似查询、数据挖掘、机器学习、逻辑电路设计等.
主持过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市级科研项目,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研究.
在本领域高级别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了一批论文,包括IEEETrans.
onComputers、IEEE/ACMTrans.
onNetworking、IEEETrans.
onParallelandDistributedSystems等,其中50余篇被SCI和EI检索.
是国内外高水平期刊IEEETC、IEEETPDS、IEEETVLSI、《电子学报》、《计算机学报》、《自动化学报》等审稿人.
研究成果获专利授权6项,市科技进步奖1项.
刘柏嵩研究员:工学博士.
现任宁波大学研究生院研工部部长;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浙江省计算机学会、宁波市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高校数字图书馆项目技术组组长.
近年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3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哲社规划、浙江省报刊总社数字出版项目、宁波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专项课题等多项.
完成中国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的标准制订与规范出版,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专著3部,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项.
主要研究方向为知识工程与语义Web、个性化推荐与大数据分析、移动互联网应用等.

李小波教授:博士.
主要从事人工智能、生物信息学和肿瘤病理学等方面的研究.
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生物信息学与人工生命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生物信息学专业组委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计算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人工智能学会理事,浙江省生物信息学会理事,丽水市计算机学会理事长等多项学术兼职.
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项,在研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项等.
在包括BMCMedicine、JournalofCellScience、Genes、ChineseJournalofCancerResearch、BiochemicalandBiophysicalResearchCommunications、Omics:AJournalofIntegrativeBiology等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第一完成人成果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独立完成人成果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创新奖三等奖.
战洪飞教授:浙江大学博士,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博士后、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后.
现任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处处长,机械工程一级硕士点制造系统工程方向负责人.
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分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管理研究分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组委会委员,浙江省发明协会.
工业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JournalofInformation&KnowledgeManagement(JIKM)、PhysicaA(StatisticalMechanicsandItsApplications)等国际学术期刊评审人,宁波大学科协秘书长,宁波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1项;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浙江省公益性研究计划项目2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学术会议发表论文60多篇,申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20余项,主持横向科研项目2项.
曾获宁波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阳光教授"、"徐望月管理特别奖"、"师德先进个人"、"三育人先进个人"、"最受师生喜爱的书记"等称号.
主要研究方向制造业信息化、知识管理、工业企业大数据、产品协同设计、分散网络化制造、工作流管理、复杂网络、产业集群等.

谭瑞琴研究员:女,材料物理化学博士,2002年8月至2006年3月任日本筑波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AIST)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2012年3月至8月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先端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16年7月-2017年1月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系访问学者.
2007年7月入职宁波大学,2009年11月晋升研究员,获2015年度宁波大学阳光教授称号.
现主要从事光电功能纳米材料、功能半导体和薄膜器件相关方向研究,如半导体型气敏传感器研究、太阳电池中透明导电纳米薄膜及多晶硅功能层研究、光电功能纳米材料制备、特性及应用研究等.
先后主持国家级项目3项,省级项目1项,市厅级项目2项,省重中之重学科开放基金项目1项.
已发表SCI论文一百余篇,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二十余项.

沈祥研究员:物理电子学博士,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第二层次培养人员,宁波大学首届"浙东青年学者",现为宁波大学浙江省光电探测材料及器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高研院红外材料及器件实验室负责人.
长期从事光电功能材料、功能薄膜器件相关研究,如非晶硫系薄膜的相转变、光稳特性,硫系光波导制备及传输特性研究等.
相继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和3项市厅级项目.
参与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宁波市创新团队等多项项目.
在国内外SCI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0余件.
曾获得国家科技发明奖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第十三届宁波市青年科技奖等荣誉.

夏海平研究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工学博士,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兼职博士生导师,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主要为第一作者与通讯联系作者),被SCI与中国科技期刊引用600多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
先后主持与参加了多项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厅与浙江省自然基金等项目.
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三等奖与宁波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目前主要从事稀土掺杂大尺寸优质氟化物单晶体生长、超细均匀纳米粉体的批量制备、特种光功能玻璃的研制及其2-5μm中红外发射、白光发射、上转换与下转换等光谱性能的研究,探索上述新型固体材料在中红外激光器、LED、太阳能硅光伏电池、生物传感器件及其医学等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陈红兵研究员:工学博士,1989年、1997年在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所、上海光机所分别获理学硕士、工学博士学位,1999年在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完成博士后研究,先后在西安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宁波大学在职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现任宁波大学无机材料研究所兼晶体材料实验室负责人.
长期从事光电信息功能材料的研究,以大尺寸单晶生长技术为重点,研究开发光电功能单晶的生长、性能及其应用,涉及闪烁晶体、铁电晶体、压电晶体、激光晶体等,力求发展高性能单晶材料在光电子产业领域的应用.
曾主持973计划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军工专项课题、浙江省重大科技计划等纵向项目十余项,主持产学研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项目十余项.
迄今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曾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二等奖等,近年来自主研发单晶材料技术成果获得产业化应用,其成果转化入选教育部《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优秀案例》.
目前是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培养人选,担任全国核心期刊《人工晶体学报》编委、中国硅酸盐学会晶体生长与材料分会理事.

韩磊教授:1977年7月生,现任宁波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宁波市化学会常务理事.
1996-2000年曲阜师范大学化学系本科,2000-2005年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硕博连读,获物理化学博士学位,导师为著名化学家洪茂椿院士.
2005-2006年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化学系博士后,导师为冯萍云教授.
2009-2010瑞典斯德哥摩大学材料与环境化学系博士后,导师为邹晓冬教授.
2006-至今在宁波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工作.
研究特长包括光电敏感功能导向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可控制备,微纳米无机-有机复合材料的组装及在能源转化和存储方面的应用研究.
荣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宁波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宁波大学"阳光教授"奖等.
入选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国家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1项、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2项、宁波市社会发展攻关项目1项等.
作为主要科研骨干参与"973"前期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多项.
目前已在J.

Am.
Chem.
Soc.
、Chem.
Commun.
、Inorg.
Chem.
、Cryst.
GrowthDes.
、DaltonTrans.
、Eur.
J.
Inorg.
Chem.
、ChemPlusChem、Inorg.
Chem.
Commun.
等国际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110多篇,已被他引2500多次,引用超过50次以上17篇,单篇最高引用231次,2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并被归入其学术领域中最优秀的1%之列.

舒杰教授:浙江省省级优秀教师暨省高校优秀教师、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员、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人员、宁波大学首批浙东青年学者.
现从事能源化学与器件的研究,特别是可充电电池、超级电容器、燃料电池及其材料的研究与开发.
主持或参与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20余项.
获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宁波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宁波市发明创新大赛发明创新奖优胜奖、宁波大学青年学术创新奖、宁波大学课堂教学优秀奖和教学创新奖等奖项10余项.
现任美国化学会会员,担任四家国际期刊编委,曾受邀为六十多家国际期刊担任审稿人,在国际期刊上已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参与出版学术著作2本、教材1本.

李星教授:1969年8月25日生,现任宁波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纳米材料与新能源器件创新研究团队"负责人,宁波欧美同学会理事,宁波市化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会员;入选浙江省"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浙江省"钱江人才资助计划"、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荣获宁波大学"阳光教授"荣誉称号.
2004年6月获中科院研究生院物理化学专业博士,2004.
7-2005.
12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06年1月宁波大学材化学院讲师,2006.
6-2007.
4英国杜伦大学(DurhamUniversity)博士后、ResearchFellow,2007.
4-8月西班牙萨拉戈撒大学(ZaragozaUniversity)、阿拉贡材料科学研究所访问学者,2007.
8-至今在宁波大学材化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际合作研究基金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1项、浙江省科技厅"钱江人才计划"基金1项、浙江省自然基金1项、福建省科技厅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基金1项、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多项.
作为主要学术骨干先后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及面上项目.
获宁波大学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宁波市年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2项.
目前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30多篇,包括Angew.

Chem.
Int.
Ed.
、J.
Mater.
Chem.
A、Nanoscale,Chem.
Commun.
、ACSAppl.
Mater.
Interfaces、Sens.
ActuatorsB、Mater.
TodayEnergy、Inorg.
Chem.
Front.
、Electrochim.
Acta、J.
Electroanal.
Chem.
、Langmuir、Cryst.
Growth&Des.
、Eur.
J.
Inorg.
Chem.
、CrystEngComm.
、MaterialsLetters、Inorg.
Chem.
Commu.
、ThinSolidFilms、Inorg.
Chem.
Acta、J.
SolidStateChem.
、J.
Coord.
Chem.
、OpticalEngineering、Synth.
React.
Inorg,Metal-org.
,Nano-metalChem.
、J.
Chem.
Crystallogr.
、《发光学报》、《无机化学学报》、《强激光与离子束》等研究论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0多项,已授权40项.
主讲课程:物理化学、结构化学、配位化学等.
研究兴趣与方向:光电信息功能材料、纳米储能材料、催化材料、类分子筛多孔材料、MOF基小分子晶体功能材料等.
联系信息:Email:lixing@nbu.
edu.
cn;Telephone:0574-87600869;个人主页:http://www2.
nbu.
edu.
cn/lixing/.
干宁教授:1974年10月生,《冶金分析》杂志编委.
南京大学化学系本科,南京大学分析化学博士学位,南京大学生物学博士后.
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等国留学多年,包括: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博士后,并获得欧盟地平线2015项目和玛丽居里奖学金资助.
2004年至今在宁波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工作.
研究特长包括:1)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电子研究,特别是基因测序微流控生物芯片研发.
2)固相微萃取-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3)脂蛋白分离材料及蛋白质质谱研究.
荣获宁波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科技进步三等奖,宁波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宁波大学"阳光教授"奖等.
入选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151人次第三层次,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1项、浙江省科技攻关或自然科学基金6项、宁波市科技计划项目6项等.
目前已在AnalChem,ACSAppliedMaterialandSurface,JofMaterialChemA,ChemEngineerJ,BiosensorandBioelectronics,SensorandAcuratorB等国际核心生物电子分析类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80多篇,其中一区或TOP期刊收录30多篇,影响因子在5.
0以上论文30多篇,已被他引2120多次,单篇最高引用78次,1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之列.

唐科奇教授:美国耶鲁大学博士,现任宁波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院长,国家级特优人才.
主要研究工作包括:新型生物质谱离子源的开发与应用,新型离子光学系统"离子漏斗"的技术应用,新型质谱在系统生物学、蛋白质性质、相互作用等方向上应用、质谱技术在火星探测应用方面的研究.
迄今为止,已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00篇,他引5000多次,H因子达45,授权专利30余项,著作8本(BookChapters),并获多项国际科技大奖,其中包括:4项R&D100奖,3项美国联邦实验室最高科技奖,1项美国能源部优秀导师奖,1项美国宇航局科技奖,7项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杰出贡献奖,3项FLC(联邦实验室联合体)卓越技术转让奖.
专利技术转让产生了近10亿美元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

潘建国教授:1971年6月生,浙江省材料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化工学会常务理事、宁波市化学学会常务理事、宁波市化学学会高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1994年7月~1997年6月在福州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攻读硕士学位,1997年7月~2001年8月在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承担科研工作,2001年9月~2004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2004年7月到宁波大学从事科研教学工作.
研究的方向涉及光电功能材料的合成与生长、结构与性能等方面,主要开展了功能晶体材料的设计、合成和生长的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3项、省自然基金2项、浙江省攻关项目2项、市厅级项目3项.
作为主要承担人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宁波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各1项.
近期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获国家专利5项.

姜淑娟教授:女,1979年5月生,南京大学物理化学博士,美国杜克大学(DukeUniversity)博士后.
发表包括AdvancedMaterials,AngewandteChemieInternationalEdition,ACSNano,Energy&EnvironmentalScience及AppliedCatalysisB等国际高水平论文26篇,其中SCI一区论文13篇,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10篇,大于20的论文2篇,大于30的论文1篇,总引用次数1300余次,其中3篇被评为ESI高被引论文.
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项目4项.
主要研究方向为光电功能材料.
叶羽敏副教授:博士,毕业于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生物系统工程系,2007-2010年全职受聘于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任研究工程师,2012-2014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博士后研究员,2014年以"学术骨干"海外人才引进形式受聘于宁波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获得人社部海外留学人员科研项目择优资助,浙江省"钱江人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一项.
从事功能性聚合物薄膜研究,主要包括纳米材料、有机电子薄膜、生物医学高分子薄膜、以及自清洁功能薄膜等方向.
科研成果发表在Small、JournalofMaterialsChemistry等国际知名期刊上,一作与通讯作者累计影响因子达70,担任JournalofEngineering-NanoscienceandNanotechnology开放期刊副主编,RSCAdvances期刊EditorialReviewBoard成员,JournalofMaterialsChemistry等国际知名期刊审稿人.
历伟副教授:现任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
入选浙江省科协育才工程、宁波大学浙大青年学者.
获得宁波大学王宽诚育才奖.
2011年7月至今在宁波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工作.
近五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联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省市厅级项目5项.
长期从事烯烃聚合反应工程和高性能聚烯烃材料的研究,近年来主要从事催化反应技术与高性能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开发与应用.
近五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J.

Catal.
,Chem.
Commun.
、IECR.
,Polymer.
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已获授权发明专利10项.
宋少青副教授:1981年11月生,南京大学物理化学博士,日本大阪大学访问学者,一直从事太阳能燃料转化和环境污染治理领域研究,目前已发表ACSNano、AppliedCatalysisB:Environmental、Nanoscale、ChemicalEngineeringJournal、ACSSustainableChemistry&Engineering等国际高水平SCI论文35篇,总引用次数850余次,两篇论文被评为ESI高引论文,影响因子大于14的论文11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博士后面上项目1项,博士后特助项目1项.

王钦文教授:博士,二级教授,浙江省151人才第一层次重点资助对象,浙江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浙江省及宁波市重点学科(生物学)负责人.
中国衰老与抗衰老学会理事、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浙江省生理学会副主委、浙江省神经科学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抗衰老学会副主委、浙江省病理生理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宁波市行为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宁波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兴趣为学习记忆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一直专注于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AD)的研究,在Aβ对突触可塑性调制方面及AD的表观遗传学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进行抗AD新药的药理研究及开发.
申请专利16项,研发预防AD产品3个,设计了结合中西医药保健、运动、心理认知训练手段为AD患者提供早期预防及康复服务的综合方案.
发表论文百余篇,包括在JNeurosci、Brain等著名期刊上的SCI论文.
总影响因子超过300.
论文单篇引用率超过400次,总引用次数达3000余次,被包括Nature在内的国际顶级杂志引用.
主持国家级项目7项(重点基金1项),省部级项目4项,市厅级项目4项(重点专项1项),国际合作1项,其他多项.
作为第一申请人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学术二等奖1项等.
作为主要教师参与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双语示范课程1门,是国家级教学团队骨干成员,获宁波市优秀留学人才、宁波大学阳光教授、宁波大学优秀中青年教职工指导教师称号及宁波大学徐望月教学奖.
带领的研究组共获得包括20余项国家级基金在内的80余项课题资助,发表SCI论文二百余篇,团队获宁波市巾帼文明岗、宁波大学三育人优秀团队及宁波大学优秀独立学科方向团队.

步世忠教授:医学博士,宁波大学糖尿病研究中心主任,宁波市"糖尿病防治新技术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
宁波市"3315"高层次海外人才.
1995年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本科与硕士毕业于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曾长期在瑞典Ludwig癌症研究所以及美国南卡医科大学和波士顿大学工作,2012年回国.
主要研究方向:糖尿病及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糖尿病肿瘤生物信息学等.
主要研究经历: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
发表SCI论文50余篇,总影响因子100余分,被引1000余次.

段世伟研究员:博士,1976年生,籍贯湖北.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
曾在芝加哥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新加坡临床科学研究院担任高级研究员,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高级访问学者,并于2010年11月作为学术带头人引进至宁波大学.
段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医学遗传学及药物基因组学领域,有着扎实的遗传学、基因组学及系统生物学研究背景.
他在医学遗传学、药物基因组学及系统生物学研究领域发表200多篇文章,影响因子总和近1000点,文献引用率达到5000多次,H指数为38.

沈昊伟教授:"钱江学者"特聘教授,医学院生理学与药理学系主任.
2001年于日本东北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精神医学专业).
先后在日本东京精神医学研究所、美国南卡罗莱纳医科大学神经科学系、北京大学医学部担任助理研究员、助理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精神疾病及药物成瘾的神经生物学研究.
擅长行为心理学、神经精神药理学、神经电生理学等技术手段.
近年来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JNeurosci、Neuropsychopharmacology、Neuron、PNAS.
.
在研项目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面上项目)、973及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项目)、相关部委委托研究经费等资助.
沈昊伟课题组的研究内容包括利用神经电生理学手段采集神经信号,从神经环路、神经编码和突触传递的角度解释精神分裂症和成瘾行为的神经机制.

张晓宏教授:女,1972年生,医学博士,宁波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硕士点负责人,宁波大学医学院预防医学系副主任.
浙江省营养学会理事,宁波市营养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预防医学会毒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宁波市拔尖人才与领军人物第二层次,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SCI杂志NutritionResearch、Mini-ReviewsinMedicalChemistry、ActaBiochimicaetBiophysicaSinica等营养国际权威期刊审稿专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多项省部级和市厅级科研课题.
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近20篇,参编《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食品毒理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案例版)》、《预防医学(第三版)》、PreventiveMedicine,MedicalStatisticsandEpidemiology等多部教材.
从事营养学教学、科研工作10余年.
主要研究方向:免疫代谢生物医学信息处理;代谢病分子营养学研究;肥胖相关肠肿瘤饮食防治研究;天然食物成分的抗肿瘤作用研究.

王萍副教授:女,细胞生物学博士,专业技术五级岗位.
从事肿瘤的发生和分子机制研究10余年,在以细胞骨架及其相关蛋白为重点,探究细胞形态改变及其调控机制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以及以转录因子CREB为核心,探究上游信号通路、下游靶基因与肿瘤发生的关系等方面有显著性成果.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钱江人才计划项目1项和市自然科学基金4项.
成果先后获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二等奖、厅市级科研成果一等奖,第十二届宁波市青年科技奖等.
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4篇,其中IF为6.
4和5.
1各1篇.
先后荣获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第一层次和宁波大学"阳光教授"等称号.
担任MolecularBiologyReport、Cancerletters和Cancer等国际著名期刊审稿人.
郭俊明教授:1965年9月出生,医学博士,浙江省病理生理学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宁波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宁波市"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诊治新技术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
2000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2005年-2006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癌生物学博士后;2010年6月至9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访问教授.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核糖核酸专业委员会理事、浙江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宁波市营养学会常务理事.
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和重点资助人才.
曾获宁波大学"十佳教授"、"教学名师"等称号.
主要研究方向:肿瘤分子诊断、非编码RNA与肿瘤、肿瘤生物信息学.
主要研究经历: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级科研项目5项和厅市级科研项目7项等科研项目.
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和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共4项等.

赵玉芬教授:女,化学博士,中科院院士.
宁波大学新药技术研究院院长.
1971年在台湾清华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75年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获得化学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生命有机化学,有机磷化学,生命起源,药物化学,化学生物学.
主要研究经历:主持973项目(子课题)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
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3项,美国专利授权1项,德国专利授权1项,日本专利授权1项.
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500余篇,出版著作8部.
诚招计算机,统计,化学,生物背景的博士生,利用生物信息学和大数据处理技术系统研究药物的药理机制.

诸跃进教授:南京大学物理系博士,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访问学者.
浙江省高校物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物理学会副理事长.
主要从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软凝聚态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在Adv.

EnergyMater.
、ACSnano、Phys.
Rev.
B等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4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17项.
主持了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获浙江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浙江省自然科学二、三等奖各1项.

周骏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应用物理系博士,香港城市大学电子工程系光子学研究中心博士后,先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意大利国家研究理事会(CNR)自动控制研究所、新加坡微电子研究所及南洋理工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光子学研究中心、美国华盛顿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应用物理实验室从事访问研究.
任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光学学会、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员,美国TheScientificWorldJournal,OpticsSection编委.
长期从事非线性光子材料、光子器件设计与制备和金纳米材料表面等离子体特性研究.
在OpticsLetters,OpticsExpress等国内外权威刊物发表论文114篇,获第三世界科学院通讯表彰(TWASNewsletter,Feb.
2002),获省级科技进步奖3次,宁波市"劳动模范".
段香梅研究员:女,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博士,意大利材料物理研究院(INFM)博士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物理系lecture.
AppliedSurfaceScience、Nanotechnology等国际核心学术期刊的审稿人.
近年来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
主要研究方向: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模拟方法从事材料及表面的研究,窄禁带半导体低维结构的自旋调控;共掺杂型高居里温度稀磁半导体的电子结构设计、磁性调控.

梁先庭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全国量子力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与光电子分会委员(专家),台湾成功大学客座专家,中国科学院兼职博导.
主要研究方向为:量子信息与量子通信;生命系统中能量与信息传输.
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项,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
在Phys.

Rev.
(A、B、E)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01通信与信息系统主要从事以信息传输、信息网络及信息处理为主体的无线与移动通信系统与应用研究,包括新一代移动通信中的多载波传输技术、多天线MIMO技术、信道自适应技术、抗干扰技术、认知技术、无线资源管理和跨层优化设计技术、移动互联网及智能终端技术、智能射频系统、射频功放线性化技术等.

主要博士生导师:李有明、王让定、刘太君、闻路红、王刚、金明、唐科奇02信号与信息处理主要从事面向网络通信的信号检测与获取、视音频处理与传输、智能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包括:视音频信息的检测与分析、处理、编码与传输、重建与显示,视觉计算与机器视觉,高动态图像与视频处理、三维视频/自由视点视频系统,数字体视显微系统及信号处理等的理论与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主要博士生导师:蒋刚毅、邵枫、郁梅、彭宗举、史旭华、陈芬03移动计算与人机交互主要从事无线环境下计算机或智能终端设备的数据传输及资源共享,并进行系统与用户互动的技术与应用研究,是移动通信和计算技术的交叉领域,目标是将有用、准确、及时的信息以多模态、虚拟化、智能化等交互方式提供给用户,具体研究包括移动服务、时空数据管理、大数据处理、传感器网络与信息融合、自然交互、视觉感知、移动终端图形图像技术、增强现实、情感计算、信息隐藏与隐写分析、数字内容安全、智能仪表的信息处理等.

主要博士生导师:赵杰煜、刘箴、陈华辉、钱江波、郭立君、刘柏嵩、李小波、战洪飞04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该学位点在通信、光学、材料等多学科交叉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先进通信光器件的发展前沿,主要围绕新型光子通信器件领域,开展新型红外光纤、波导、薄膜、微纳光子器件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主要博士生导师:聂秋华、徐铁峰、沈祥、谭瑞琴、夏海平、陈红兵、韩磊、舒杰、李星、干宁、潘建国、姜淑娟、叶羽敏、历伟、宋少青05生物医学信息处理主要从事以生物和医学信息如医学影像、基因组等医学数据为研究对象,借助于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以及认知科学技术,挖掘和揭示相关生物本质和医学疾病规律的一门交叉学科.
具体研究包括医学影像分析、影像与结构信息、影像大数据处理、计算机辅助诊断、生物医学决策、功能基因组分析等.

主要博士生导师:郭立君、赵杰煜、王钦文、步世忠、段世伟、沈昊伟、张晓宏、王萍、郭俊明、赵玉芬06量子信息与通信量子信息与通信是研究各种量子相干特性、量子计算、量子编码和量子信息传输等,并探索量子信息技术在现代通信中的应用,以及相应器件的设计、制造、测试和应用等.
该研究方向是由量子力学、信息科学、光学等多学科相结合形成的交叉学科专业,研究内容较为广泛.

主要博士生导师:诸跃进、周骏、段香梅、梁先庭联系地址: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联系人:尤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9499邮编:315211E-mail:cise_zs@nbu.
edu.
cn090800水产(一级学科)宁波大学水产学科最初由浙江水产学院水产系和宁波师范学院生物系合并组建而成,迄今已有60年历史.
水产学科于1998年获得"水产养殖"二级硕士学位点,2006年获得"水产"一级硕士学位点,2007年获得"水产养殖"二级博士学位点,2010年获得"水产"一级博士学位点,2012年获得"水产"博士后流动站.
学科依托的水产养殖专业2007年获批为国家特色建设专业点.
水产学科为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B类学科、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和浙江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
学科拥有水产养殖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浙江海洋高效健康养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水产学科学位点现有博导30人,硕导52人.
2013-2018年,学位点教师承担国家级项目100余项,省部级项目80余项,获科研经费近亿元,发表高级别学术论文共计1000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500多篇;获奖成果共计2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奖13项;申请发明专利400多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65项;获得国家认定水产新品种4个,科研成果转让或被采用的有15项,直接经济效益5亿元.

学位点拥有6个主要研究方向:(1)水产遗传育种与繁殖:研究水生动植物性状遗传规律、育种和繁育技术,开展养殖品种的繁殖、生长、抗病、抗逆的特性研究,建立与其相配套的高效遗传选育与培育扩繁技术和理论.

(2)水产养殖模式与技术:研究满足水产养殖与环境协调发展、适用于不同水生养殖对象的绿色、新型和高效养殖模式,研究科学投饵的技术和策略,探索保障水产品优质、高效、安全和可持续产出的水产养殖新理论与技术.
(3)水产动物免疫与病害防控:研究病原生物(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的入侵机制、致病机制以及免疫逃逸策略,宿主对病原的应答以及免疫调控网络,病原与宿主的互作以及共同进化等,开发水产动物疾病的新型防控技术.
(4)水产营养与饲料:水产动物摄食和消化吸收的生理机制、水产动物营养高效率利用的分子机制,开展水产动物生长和繁殖的营养调控研究,建立鱼类肉质的营养调控理论与技术,进行水产饲料添加剂研究与应用.
(5)水产生态与环境:研究水体污染因素的生态毒理学和胁迫效应,渔业生态环境变化及极端环境因素对渔业生物的影响及调控机制,渔业生态环境衰退的监测、评价技术、预警措施及修复对策等科学问题,从而为防止渔业水域的荒漠化,保证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6)渔业资源与利用:人类活动及全球环境变化等对渔业资源的影响,探索在自然水域放流和增值经济水生动植物恢复渔业资源的技术和途径.

学位点负责人王春琳教授: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重点资助,现任国家教育部高校水产类专业教指委员会委员、中国水产学会理事、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理事、浙江省"十二五"农业新品种示范成果转化工程咨询专家、"海水养殖产业"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共同负责人、"海洋蟹类产业"宁波市第一层次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
先后主持了国家级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3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重大星火项目1项、国家重点星火项目1项、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1项、国家863计划子课题1项;研究成果获省部、市厅级科技奖5次;发表论文97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SCI论文17篇、国内一级刊物论文8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2项、申请发明专利7项.
E-mail:wangchunlin@nbu.
edu.
cn.
丁德文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洋生态-环境科学与工程专家、寒区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专家.
1965-1991年,从事寒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
我国寒区工程热学奠基者,创立了冻土热学学科,创造性地解决了高原冻土路基稳定性、超深人工冻结凿井的热土工艺、冻土区地下管线保温-防腐优化结构及高原冻土区第一条长距离热水回流式供水技术.
1992年-现今,从事海洋生态环境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工程设计工作.
开辟了我国工程海冰学的研究方向;率先开展海洋生态环境的复杂性与非线性问题研究工作.
"十一五"期间发起组织了"海岸带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团队",从事"海岸带系统科学与工程"学科构建工作,并研究"人海关系调控技术系统"的构建.
"十二五"期间发起并组织进行"人类生态系统生态学"学科构建工作.
先后参加或主持省部级以上基础和技术科学及重大工程实施等科学研究2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自然科学、科技进步奖12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编、译)6部.

陈剑平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宁波大学植物病毒学研究所所长,宁波大学中国乡村振兴政策与实践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省部共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危害因子与风险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农业农村部植保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省植保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和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副理事长,农业农村部科技委常委,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评估组组长,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病毒病防控岗位科学家,浙江省科协副主席,浙江省大湾区建设院士专家顾问团成员.
长期从事植物病毒基础和应用研究,首次在禾谷多黏菌体内发现大麦和性花叶病毒和大麦黄花叶病毒,为真菌传播植物病毒提供了直接证据,揭示了真菌与其传播病毒的内在关系,为真菌传植物病毒研究和防治奠定了基础.
先后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欧盟、国家高新技术研究计划(863)、国家重大基础科学研究计划(973)和国家转基因生物育种重大专项等40多个项目,在植物病毒种类鉴定、病毒与禾谷多黏菌介体关系、病毒致病和植物抗病分子机制、病害发生规律和防控技术、脱毒植物组织培养苗种产业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原创性的工作.
发表论文380多篇(其中SCI收录190余篇),主编专著10部、参编4部;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部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8项,二等奖5项.

严小军研究员:现任浙江海洋大学书记.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学专业理学博士,日本农林水产省国立食品综合研究所博士后.
首批国家级特优人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浙江省特级专家,全国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9年当选欧亚科学院院士.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水产学科评议组委员,教育部教育指导委员会海洋科学专业副主任委员.
曾获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
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
累计发表论文SCI收录160余篇,累计引用3000余次,是2014-2018年度ElsevierScopus发布农业与生物领域中国高引作者.
出版专著6部,其中独立撰写的《GCMS在海洋生物生化分析研究中的应用》(科学出版社,2009)为该领域第一本专著.
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0多项.
主要研究方向:(1)海洋藻类生物化学及其生态效应;(2)海洋生物活性物质;(3)海洋渔业资源食物链特征及过程.

崔朝霞教授:宁波大学二级教授,曾留学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澳大利亚CSIROLiveIndustries.
近年来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包括面上项目及青年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浙江省重大科技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
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了SCI论文80余篇,近五年发表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SCI论文42篇,其中23篇发表在Q1区期刊;出版专著1部;获得授权专利5项.
荣获2011年"青岛市海外归国人士创业创新杰出成就奖",2013年"青岛市巾帼科技创新英才"、2013年"第九届青岛市青年科技奖"、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国家级特优人才.
社会兼职:国际甲壳动物学会会员、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理事.
研究方向:(1)围绕海洋经济蟹类遗传育种开展分子标记和功能基因的研究;(2)围绕海洋蟹类遗传资源开展种群遗传结构和基因组学的研究.
E-mail:332466425@qq.
com.
苏秀榕教授:博士,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浙江省五一巾帼标兵等荣誉称号获得者,浙江省食品科学与工程学会理事,中国食源性微生物战略联盟理事.
主要从事水产品病害快速检测和疫病暴发风险监控技术、水产品重金属危害因子防控技术和水产品高值化高质化加工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近5年,主持国家科技兴海-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项目、国家自然基金、浙江省科技厅重大科技专项等项目30余项,累计资助经费2100余万元.
发表研究性论文101篇,其中SCI收录32篇,EI收录30篇;授权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23件,累计专利成果转化566.
2万元;作为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培养博士研究生5人,硕士研究生32人,指导本科生获"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大赛"国家银奖.
E-mail:suxiurong@nbu.
edu.
cn.
徐晖教授:主要从事基于植物源农用活性化合物为先导的结构优化,构效及作用机理研究.
宁波大学学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浙江大学博士、巴黎十一大药物化学博士后.
曾在江苏扬子江药业集团担任课题组长从事药物研发.
2008年破格晋升教授及聘为博士生导师,2011年至今聘为三级教授.
现为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植物化感作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植保学会农药学分会委员.
重要药物化学刊物Mini-ReviewsinMedicinalChemistry的编委.
《农药学学报》第六届编委会委员.
以第一完成人于2017年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技奖一等奖及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各1项.
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9年获第十二届中国药学会-施维雅青年药物化学奖.
2010年获第九届"陕西青年五四奖章"提名奖,2010年获第十二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基金.
先后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重点等1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以第一(通讯)作者先后在JournalofAgriculturalandFoodChemistry、Chemistry-AEuropeanJournal、ACSSustainableChemistry&Engineering、Eur.
J.
Med.
Chem等农药学重要刊物上全文发表SCI论文100余篇.
现已培养15名博士研究生,45名硕士研究生.
E-mail:rencyj2019@126.
com.
陈炯研究员:2002年2月毕业于浙江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
2002年3月至2007年4月,在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工作,同年破格晋升研究员.
2007年5月至今在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工作,浙江省专业技术二级岗.
主要从事动物应激与分子免疫学研究.
任海洋学院副院长、省政协委员、省部共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副主任、教育部"应用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ZoologicalResearch杂志编委、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浙江省动物学会常务理事和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生物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主持国家973计划前期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Communications等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SCI收录9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授权发明专利24项;获批2个国家水产新品种(大黄鱼"东海1号"和香鱼"浙闽1号");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
获中国青年科技奖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国家级特优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重点资助对象.
E-mail:jchen1975@163.
com.
李成华研究员:博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命学部会评专家、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棘皮动物分会理事,中国水产学会鱼病专业委员会委员(理事),浙江省动物学会理事;国际学术期刊FrontiersinMolecularImmunology主编,FrontiersinGenetics、《水产学报》和《大连海洋大学学报》编委.
先后获得曾呈奎海洋青年科技奖、中国水产学会首届青年科技奖、浙江省151第二层次培养人员、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工程第一层次、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浙江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人才工程资助.
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重点基金和浙江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等科研项目.
目前主要从事海洋生物分子免疫学、病害防治和分子设计育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刺参免疫相关miRNA发掘和功能研究以及病原微生物治病机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FrontiersinImmunology、Genetics、ScientificReports、JournalofHazardousMaterials、Developmental&ComparativeImmun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20余篇,他引1800余次,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项;指导研究生获得浙江省优秀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多人次.
E-mail:lichenghua@nbu.
edu.
cn.
史西志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养殖环境健康与水产品安全方面的研究,尤其在化学污染物多残留快速、精确定量检测及污染物控制机理等方面,丰富和拓展了相关学科理论基础,研究成果在检测机构业务化工作及水产品加工企业质量监控中得到了应用.
已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子任务)等20余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
在Biosens.

Bioelectron.
(IF=9.
518)、Anal.
Chem.
(IF=6.
35)、Sensor.
Actuat.
B-Chem(IF=6.
393)、FoodChem.
(IF=5.
399)、J.
Hazard.
Mater.
(IF=7.
65)等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件;参编教材和专著各1部.
先后获得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浙江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第十三届宁波市青年科技奖等人才工程资助;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二等奖2项(第1完成人)、浙江省自然科学学术奖二等奖1项(第1完成人)、宁波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第1/2完成人)、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CAIA奖)三等奖1项(第2完成人).
E-mail:shixizhi@nbu.
edu.
cn.
王日昕教授:宁波大学"甬江学者"特聘教授,"十一五"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农业新品种选育技术)专家组成员、浙江省"十二五"水产养殖育种专项专家组成员、"海水养殖产业"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之一.
先后主持了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6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重点星火项目2项、国家支撑计划子课题1项.
研究成果获省部、市厅级科技奖3次;发表论文86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SCI论文38篇、国内一级刊物论文16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
E-mail:wrx_zjou@163.
com.
王丹丽教授:1985年毕业于浙江水产学院海水养殖专业获农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动物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
2007/2011/2012/2017/2019,赴荷兰、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和韩国进行学术交流.
2014/12-2015/6,美国芝加哥大学访学.
现任水产养殖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1)水产动物分子生物学;(2)甲壳动物生殖模式及相关功能基因研究;承担主要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衰老相关蛋白调控蚤状溞生殖模式的机制研究"和"基于miRNAs转录组的Tbx4/Tbx5基因表达与银鲳腹鳍缺失的相关性研究"、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CHK1和KSPI基因在隆线溞生殖转化中的调控机制研究"、省部级实验室/开放基金"红鳌鳌虾苗钟生长光调控的生理与分子机制"研究、参与宁波市重大择优委托科技攻关项目"银鲳规模化繁育关键技术研究"等多项研究;在SCI和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
E-mail:wangdanli@nbu.
edu.
cn.
叶央芳研究员:2019年入选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人员第一层次.
1992年毕业于原浙江农业大学环保系,获学士学位.
1999年获浙江大学微生物学硕士学位.
1999年-至今在宁波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期间,于2001-2004年在浙江大学攻读博士,获微生物学博士学位;于2007-2009在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做博士后;于2013-2014在英国帝国学院做访问学者.
目前主要致力于海水蟹的抗逆性代谢机理及其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
现已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4篇.
这一系列工作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受邀担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组学分会理事.
目前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省自然科学基金两项,宁波市各类基金三项;参与各级别基金类项目若干项.
已获授权专利近十项.
E-mail:yeyangfang@nbu.
edu.
cn.
母昌考教授: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资助对象,入选宁波市拔尖创新型人才第一层次.
先后主持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3项.
主要从事三疣梭子蟹人工繁育与高效养殖技术及其机理研究,多项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研究成果获省部、市厅级科技奖5次;发表论文5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
E-mail:muchangkao@nbu.
edu.
cn.
朱冬发教授:海洋生物学专业理学博士,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新世纪151工程人选,宁波市43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浙江省细胞学会理事.
研究方向为水产动物发育生物学,主要从事甲壳动物性别分化、性腺发育和蜕皮生长的分子机理和受精的细胞学研究.
近年来,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浙江省科技厅课题1项.
在Gene、Animalreproductionscience、ComparativeBiochemistryandPhysiologyPartA、FishandShellfishImmunology、MitochondrialDNAPartA、水产学报、ActaOceanologicaSinica等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曾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宁波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
指导研究生获浙江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1篇.
E-mail:zhudongfa@nbu.
edu.
cn.
孙雪研究员:2003/06于中国海洋大学博士毕业;2003/07-至今,在宁波大学海洋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期间2015/03-2015/09,在美国南密西西比大学访问学习.
曾获得"浙江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和"宁波市领军拔尖人才工程"资助.
主要研究方向:藻类功能基因与组学分析;藻类抗逆生理及植物激素功能;微藻养殖与碳代谢.
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市级科研项目10多项;主持/参与授权发明专利4项.
讲授植物学、基因工程、藻类生物技术、生理学等本科课程,海洋科学研究进展、现代生物技术等硕士研究生课程.
E-mail:sunxue@nbu.
edu.
cn.

张德民教授:博士,农产品质量安全危害因子与风险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生物与水域生态健康团队负责人.
中国微生物生态学会顾问主任,浙江省海洋学会常务理事.
长期从事微生物生态学和微生物资源学研究,研究方向:(1)国际上首次应用二代测序技术研究养殖环境—(水体及肠道)微生物群落—对虾健康三者之间的动态互作关系,揭示了微生物组在对虾养殖系统中的核心作用,发现了与对虾健康密切相关的一些重要细菌科属,建立了基于对虾微生物群落的对虾病害预警的方法和技术,目前正在开展新一代微生物制剂系列产品研发和对虾生态养殖产中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的工作;(2)系统揭示了浙北近岸海域浮游性细菌、古菌、真核微生物的分布特征和互作关系,解明了近岸养殖活动密集区耐药基因分布特征和关键影响因子,揭示了象山港网箱养殖活动对浮游细菌群落的干扰特征,并明确了养殖区赤潮爆发全周期中浮游细菌和真核微生物的演替规律和构建机制.
先后主持承担国家863(首席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宁波市重大项目等10余项,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二区或Top期刊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
E-mail:zhangdemin@nbu.
edu.
cn.
陈海敏研究员: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
主要承担和主持了国家科技部星火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一系列国家、省市的重大科研项目2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2008年国家海洋创新成果奖二等奖、2008年宁波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0年宁波市青年科技奖各1项;以第三排名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四排名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77篇,其中SCI论文28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3项.
E-mail:chenhaimin@nbu.
edu.
cn.
竺俊全教授:1985年毕业于浙江水产学院水产养殖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2001年于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08年于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养殖专业获农学博士学位.
1985-1995年,在浙江水产学院水产系任教;1996年起至今,在宁波大学海洋学院任教.
2001年以来,主持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市局级及地方横向科研项目40余项,合作承担了国家级、省及市局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其中国际SCI期刊论文40余篇,国内一级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合作编著4部,编制地方标准3项;获发明专利4项,获省级科技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迄今已为社会培养研究生30多人.
主要研究方向:(1)分子细胞生物学:水产动物精卵发生及相关功能基因作用的分子机制、水产动物抗逆(耐低氧、抗毒、抗寒等)相关功能基因的作用机制;(2)水产动物育种学及养殖学:水产经济动物繁育、育种及增养殖技术,经济鱼类种质细胞(精子、胚胎)超低温冷冻保存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研究.
E-mail:zhujunquan@nbu.
edu.
cn.
周歧存教授: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海水蟹营养需求与饲料"岗位科学家.
研究方向为水生经济动物营养生理与饲料学.
1990年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养殖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养殖专业,获农学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海洋生物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
多年来一直从事海水鱼、虾蟹、贝类营养生理与饲料开发等研究工作,主持国家基金项目2项,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支撑计划、国家(农业部和海洋局)公益性行业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课题20多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8项.
在国内外知名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70多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0项,指导研究生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7项.
于2007年及2009年分别赴英国斯特林大学(StirlingUniversity)和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TexasA&MUniversity)访问.
为中国水产学会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委员会委员;并担任国际刊物JournaloftheWorldAquacultureSociety(SCI收录期刊,2008-2018)副主编.
E-mail:zhouqicun@nbu.
edu.
cn.
徐永健教授:博士,世界水产学会会员,中国动物学会水产动物行为学分会专家组成员,浙江省151第三层次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1)养殖环境与资源生物学;(2)水产动物行为与行为生态学;(3)微环境养殖技术开发.
曾参与国家973、国家重点基金、国家支撑计划、908专项等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星火计划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浙江省基金等20多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近100篇,获国家专利21项,出版专著1部,参编2部.
提出微环境养殖概念,并开展海马的微环境养殖实践.
现为JWAS、AquacultureResearch、水产学报、中国水产科学、中国海洋药物等刊物审稿人.
曾获国家海洋局海洋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奖二等奖等.
2014-2016年,作为宁波市海马养殖科技特派员团队负责人服务地方企业,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2018年度宁波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指导教师.
E-mail:xuyongjian@nbu.
edu.
cn.
徐年军研究员:2002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之后一直在宁波大学工作;2005-2006和2016年去美国访学.
现任宁波大学海洋学院藻类生理生化团队负责人、浙江省海洋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宁波市生物学会理事长、中国海洋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中国水产学会高级会员.
目前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课题1项,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国家基金国际会议项目2项,为国家基金委生命学部会评专家.
为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获得者、宁波市领军拔尖人才、宁波大学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
先后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包玉刚包兆龙留学生奖学金、宁波大学王宽诚育才奖等.
主要研究方向:(1)海藻新种质选育及生物活性物质分析;(2)海藻逆境分子生理及其植物激素响应规律;(3)微藻养殖及活性物质积累代谢机理;(4)海洋藻类生态效应.
在ScientificReports、MarineDrug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20多篇,其中SCI收录50多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项.
讲授植物学、植物生理学、药物分析、海洋生物资源利用、仪器分析、海洋科学等课程.
目前指导博硕士研究生20多名.
E-mail:xunianjun@nbu.
edu.
cn.

徐继林研究员:国家贝类产业体系"双壳类营养与饲料"岗位科学家,宁波大学海洋学院"贝藻种质资源与增养殖研究所"团队负责人.
研究方向:(1)贝类苗种繁育和养殖;(2)海洋微藻生理生化研究;(3)海洋生物脂类风味营养学研究.
精通各种色谱质谱原理,建立了一系列针对海洋生物生长发育、生理生态的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并以这些方法为基础系统研究了饵料脂类物质在海洋生物食物链传递过程中的转化效应和对相应生物食品风味营养的影响机制,在饵料微藻的扩繁技术研发和应用、滩涂贝类苗种繁殖和规模化养殖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主持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科技部星火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项目二十余项,发表SCI收录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主持或参与的项目获得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和学会奖10余项,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宁波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
另外,获得"宁波大学徐望月特别奖"、"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奖"、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老师奖、"宁波大学服务地方突出贡献奖"和"宁波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E-mail:xujilin@nbu.
edu.
cn.
燕飞研究员:博士,省部共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危害因子与风险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农业农村部、浙江省植保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浙江省植物病理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是国家现代农业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绿色防控岗位科学家.
研究工作主要围绕我国重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病毒病害开展病毒致病机机理以及植物寄主抗性机制研究.
发现来源于水稻条纹病毒(RSV)的siRNA导致病症发生的分子机理;明确osa-miR171b在RSV侵染中的作用;发现植物HSP70蛋白参与RSV复制;分析了RSV非编码间隔区的转录终止功能、p3蛋白对白叶枯病与稻瘟病的抗性作用、pc4蛋白的定位特点、水稻体内与RSV侵染相关的新miRNA等.
明确了上海、浙江等5省市的蔬菜上发生的病毒病种类、危害与发生现状;构建了多个蔬菜病毒侵染性克隆;针对发生严重的豆科MDV病毒病开展致病机制和绿色防控研究,成效显著.
主持完成973前期专项、农业部重大专项课题、农业行业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多项,发表SCI论文6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
E-mail:yanfei@nbu.
edu.
cn.
薛良义教授:主要从事水产生物技术研究.
198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动物学专业,后在浙江大学获博士学位.
先后在美国耶鲁大学生态与进化生物学系和马里兰大学海洋生物技术中心从事访问研究.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以及浙江省科技厅和宁波市科技局等来源的多个项目,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主编教材2部,参编3部.
作为主要成员参与的项目获浙江省教委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宁波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各1次.
主要研究领域:经济鱼类基因资源开发与利用,近年来侧重研究鱼类生长相关基因的功能及调控.
曾获得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宁波大学徐望月特别奖、宁波市高校名师培养对象等荣誉称号.
迄今已为社会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30多人,其中留学生4人.
E-mail:xueliangyi@nbu.
edu.
cn.
徐善良教授:1983年毕业于浙江水产学院海水养殖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2006年获上海海洋大学农推硕士学位;2004/2012/2017年分赴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学术交流.
宁波市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宁波市水产苗种专家组专家,"循环海水育苗与养殖科技服务团队"首席专家,是我国研究银鲳繁育第一人.
曾任水产养殖系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海洋经济动物繁育理论与规模化苗种生产技术工艺研究;承担主要课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miRNAs转录组的Tbx4/Tbx5基因表达与银鲳腹鳍缺失的相关性研究"、省科技厅/公益技术项目"海水围塘虾、蛏循环套养高产技术研究"、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厚壳贻贝规模化繁育技术示范推广"和宁波市重大科技专项"东海银鲳产业化前期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在SCI和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获国家专利授权30余项;同时,在水产养殖技术示范推广及育苗工程的规划设计方面成绩显著,尤其在海水鱼类和滩涂贝类苗种培育技术上处于浙江省领先.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排名4),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宁波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各1项(排名3).

E-mail:xushanliang@nbu.
edu.
cn.
陆新江教授:毕业于浙江大学,2009年入职宁波大学.
先后在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院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学.
研究领域集中在鱼类免疫学.
针对鱼类免疫系统特有现象进行研究,阐明白细胞源趋化因子2(LECT2)调控免疫系统的机制,发现鱼类多拷贝免疫基因存在功能分化.
发表SCI论文45篇,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Commun(IF:12.
1)、JExpMed(IF:13.
9)、FrontImmunol(IF:5.
5)、JImmunol(IF:4.
5)、DevCompImmunol、FishShellfishImmunol等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22篇.
论文总被引540次,其中被Cell、NatCellBiol和NatCommun等权威刊物他引共360次.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17项.
获得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资助、入选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浙江省科协育才工程等人才工程.
现任二区SCI期刊FrontImmunol编委,中国生理学会比较生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E-mail:lxj711043@163.
com.
陈相瑞教授: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1979年生于山东青岛,2009年博士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
国际原生动物学会(ISOP)会员、中国动物学会原生动物学分会理事.
主要从事原生动物生物学研究,包括纤毛虫物种多样性及分子系统学、原生动物生态学及生物地理学等.
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2020-2023,异毛纲纤毛虫原生动物研究;2016-2019,吸管虫的分类学与系统学研究;2011-2013,杭州湾湿地中纤毛虫原生动物的多样性与区系研究),省市级各类项目4项.
迄今在ZoologicalJournaloftheLinneanSociety,JournalofEukaryoticMicrobiology,EuropeanJournalofProtistology等国际主流刊物上首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科技论文33篇.
多次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如2011年日本琵琶湖浮游生物调查,2011-2012年沙特国王大学访问,开展红海-波斯湾原生动物多样性研究,2014年韩国蔚山大学访问期间对济州岛潮间带生物多样性调查,2017-2018年英国利物浦大学访学,参与气候变暖对土壤微型生物群落影响的研究.
在研究生指导工作中,以保证学生成材为培养的第一宗旨.
如卢同学(2016毕业)发表SCI论文4篇,获亚洲原生动物会议学术报告一等奖,现博士就读于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UniversityofDuisburg-Essen),马同学(2018毕业)发表SCI论文2篇,获全国原生动物会议学术报告一等奖,现博士就读于中国海洋大学.
E-mail:xiangruichen@126.
com.
郑忠明教授:2009年于中国海洋大学获博士学位,2010年在美国奥本大学作为访问学者做研究.
浙江省生态学会理事.
近年来承担多项与水域生态相关的国家及省市级科研项目;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16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制定宁波市地方标准1项;主要研究方向:水域生态学、水产养殖生态学、环境微生物学等.
主要在研项目:(1)浙江省公益技术研究计划:"缢蛏-龙须菜-生物膜"海水养殖废水生态处理系统营养盐通量过程的研究;(2)国家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环境):东海重要生物资源极其关键栖息地评估新技术(东海典型海区生物资源与环境效应评价及生态修复);(3)国家农业农村部项目:钱塘江渔业资源调查及禁渔效果评估.
E-mail:zhengzhongming@nbu.
edu.
cn.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研究生办公室联系人:邵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0891邮编:315800E-mail:shaojuan@nbu.
edu.
cn0908Z1渔业经济管理"渔业经济管理"是2013年根据国家学位管理有关规定,依托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以及公共管理和法学等省、市重点学科,发挥学科交叉优势,在2010年获批的"水产"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博士点,所在学院为商学院和法学院.
本学科除具有"水产"一级学科博士点的支撑平台外,还拥有"国际贸易学"、"金融学"、"民商法学"和"公共管理"等四个省重点学科,以及浙江省高校新型智库"东海研究院"和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商经济法学"等中央、部省、市共建学科等10余个平台.
研究方向有:(1)渔业资源经济与管理:在全球渔业发展背景下,运用现代资源环境经济学,以及相关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与管理问题,寻求解决对策.
(2)水产贸易与渔业管理:在渔业国际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背景下,研究水产贸易对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其相关政策和法律问题,为渔业管理创新提供支持.
(3)渔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交融背景下,研究渔业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的经济原因,分析和评估渔业经济管理绩效,为渔业政策提供经济理论支持.
(4)渔业环境资源保护政策与法律:综合海洋生态学、生物资源学、制度经济学等学科,研究渔业环境资源保护和管理的政策与法律,为渔业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制度支撑.
本二级学位点负责人钟昌标教授,近五年来,学位点承担各类项目200余项,项目经费3000多万.
其中:国家级项目20余项,含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国家自然重点基金1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权威期刊20余篇,学位点教师先后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科)奖一、二、三等奖多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多项,部分研究成果应邀以国家社科基金《成果要报》和科技部《软科学要报》等形式,呈党和国家领导人作为重要决策参考.
形成了一支规模合适、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富有影响的学科团队.

钟昌标教授:博士,宁波大学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国家级特优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学部和地学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浙江省国际贸易学会副会长,浙江省重点学科国际贸易学负责人.
2005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浙江省优秀博士后.
主持了包括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重点等系列项目.
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等学术期刊发表200余篇学术论文,专著《公平与效率:区域协调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入选全国成果文库.

沈满洪教授:博士,宁波大学校长,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级特优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第一层次及重点资助人选、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生态经济研究团队带头人.
兼任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生态经济促进会会长长等.
长期从事资源经济、环境经济、生态经济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海洋生态损害补偿制度及公共治理机制研究——以中国东海为例"、"健全水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及实现机制研究"等各类课题60多项;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人民日报》等期刊、报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出版《环境经济手段研究》、《水权交易制度研究》等专著30余部,主编《海洋生态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教材4部;获得各类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5项,其中一等奖3项;获省部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的成果要报20余件.

汪浩瀚教授:博士,宁波大学副校长,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员、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宁波市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学科负责人,兼任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审专家.
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科技部软科学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目前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互动机制及政策调适",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国际贸易问题》、、《经济学动态》、《经济科学》、《经济评论》、《经济地理》等期刊发表论文7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
近几年来,先后获得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指导研究生两次获得浙江省优秀学位论文.

胡求光教授:博士,宁波大学商学院教授,经济系系主任,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东海研究院副院长.
兼任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理事,中国海洋学会海洋经济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海洋生态经济专业委员会理事,浙江省农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
主要从事涉海(涉农)产业理论及政策,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国际贸易,海洋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学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以及浙江省哲社重大招标等多个项目研究.
作为子课题负责人之一参与两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研究工作.
在《中国农村经济》、《经济地理》、《农业经济问题》、《国际贸易问题》等学术期刊发表80余篇学术论文,部分得到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出版专著四部.
获得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高校优秀成果奖8项,指导6位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
获得浙江省委车俊书记、高兴夫副省长等领导肯定性批示的研究成果5项.

李加林教授:南京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后,浙江省高校重点智库"东海研究院"副院长.
入选浙江省151人才第一层次、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第一层次,宁波大学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负责人,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
长期从事海洋生态经济、海岸带资源环境演化与遥感监测等方面的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其中重点基金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
在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Sustainability、地理学报、地理研究、经济地理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专著10余部,获得市厅级以上科研奖项10项.
研究成果获原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副省长高兴夫等的肯定性批示.

范柏乃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省人大常委,九三学社浙江省委员会副主委,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非公经济人士浙江研究基地执行主任,中国神经管理与神经工程研究会副理事长,《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杂志特约副主编.
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人员,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教育部社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和国家自科项目等近100项课题研究,发表论文18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23部,荣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3次)、三等奖,全国统战理论政策研究创新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3次),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项奖励.
研究成果荣获中央主要领导、中组部领导、浙江省委书记、省长和多位副省长40余次的重要批示.

杜碧升副教授:博士,浙江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员、宁波大学浙东青年学者、宁波大学阳光教授、宁波大学胡岚优秀博士奖获得者.
丹麦奥胡斯大学博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学者、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访问学者.
国际学术组织InternationalSocietyforInventoryResearch执委委员.
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浙江省哲社项目等多项.
国际学术组织INFORMS会员.
国家自科管理学部评审专家.
研究方向为供应链管理、库存控制、定制化运营优化、随机学习等.
在EJOR、IJPE、IJERPH、IEEE等国际权威杂志和会议发表学术论文数篇,在INFORMS、ISIR、EURO等国际会议宣读论文.
作为匿名评审人多次为EJOR、Omega、IJPE、CIE、IJL等国际权威期刊审稿.
指导研究生发表SSCI、SCI和EI检索论文数篇,指导的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

郑曙光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经济法学专业联合培养博士生导师,省级一流学科法学--经济法学方向负责人,2007年获得省级教学名师,2014年获"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15年获评第三届"浙江省十大中青年法学专家"和宁波市人民政府"甬城英才",2016年获"浙江省杰出教师".
长期从事经济法学(含渔业法与渔政管理)教学、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国家项目4项,其中1项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主持经济法学国家级精品课程3项,主持省部级重大攻关项目、重点项目与一般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与教材11部,发表论文70多篇,6项研究成果获得省级人民政府、市级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奖与教学成果奖,2项软科学研究成果入选国家级《软科学要报》.
社会兼职有:全国商法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省人大立法专家咨询员、浙江省法制办专家咨询员、宁波市人大法工委法制咨询员、宁波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浙江省金融法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竞争法研究会副会长.
涉及渔业经济与管理研究领域主要是渔业法与渔政管理,曾出版专著《渔政管理学》,出版教材《渔业法规》,在《中国渔业经济研究》等刊物上发表渔业经济与管理相关论文10多篇.

钭晓东教授:宁大/厦大博导;澳大利亚MACQUARIE大学博士后.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中达环境法青年学者、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省151人才(第一层次)、省五个一批人才,省十大中青年法学家.
浙江省高校重点智库"东海研究院"执行院长.
讲师、副教授、教授皆为破格评任.
任IUCN高级认证专家、中国环境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科学环境法学会常务委员、浙江省环境法学会副会长、省哲学社科评审专家等.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1项,一般1项),所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项目(结题优秀).
另外,主持教育部社科基地重大招标、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等十余项省部级以上课题研究.
参与国家级研究课题多项(如参与亚洲银行项目TA4357(G)/China/CapacityBuildingtoCombatLandDegradation等重大课题).
先后在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SCI一区),ChinalegalSciences、《管理世界》、《教育研究》、《光明日报》(理论版)、《现代法学》、《法学》、《法学评论》、MacquarieJournalofInternationalandComparativeEnvironmentalLaw、《学术月刊》等权威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八十多篇,多次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经济法学》等论点摘编及全文复印.
曾获浙江省哲学社科成果一等奖,入选国家社科成果文库,指导学生获国家挑战杯二等奖等标志性成果.
成果入选《教育部简报(高校智库专刊)》,2016,被教育部、国办采用,上报有关领导传阅的成果采纳;成果获浙江省袁家军省长,浙江省人大副主任茅临生、浙江省副省长熊建平,时任浙江省委常委/温州市委书记等重要领导批示等.
主持或参与系列国家及地方立法等.

曲波教授:博士,宁波市甬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省高校优秀科技人才第一层次.
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东海研究院"秘书长,宁波市社会科学(文化研究工程)研究基地"宁波市东海研究基地"主任.
中国国际法学会、中国海洋法学会、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理事、北部战区法律专家组专家、海南省南海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
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2项结项等级为优秀和良好)、教育部项目、省社科基金、中国法学会等各类项目20余项.
出版著作及教材7部.
在《中国法学》、《当代法学》、《法学杂志》等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
获各级别奖项20余项,其中省部级奖项8项,相关研究成果被国家领导人批示、被外交部等部委采纳.

龚虹波教授:博士,宁波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之江青年学科,宁波市领军与拔尖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宁波市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带头人,宁波大学公共管理学科负责人.
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博士,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渔业经济与海洋环境治理.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浙江省社科规划重点课题和浙江省自然基金课题等省部级以上课题多项.
在《中国行政管理》、《社会科学战线》、《中国高教研究》、《公共管理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多篇.
其中《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1篇,SSCI、SCI、EI核心转载各1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3篇,撰写并出版学术著作一部.
曾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全国第二届新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二等奖、宁波市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同时,还担任了宁波市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宁波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兼职顾问.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商学院研究生办公室联系人:朱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0363邮编:315211E-mail:zhuhuaize@nbu.
edu.
cn0908Z2水产资源综合利用"水产资源综合利用"学科创建于1958年的水产加工与贮藏专业,2001年起招收硕士研究生,其所属的一级学科"水产"学科在201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一级博士学位授点.
目前本学科拥有"海洋生物技术"国家与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动物蛋白食品精深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健康食品与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食品科学与工程浙江省重点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浙江省一流学科(B)"、"宁波市重点学科(A)"、"中澳食品与健康联合研究中心"等平台,共有仪器设备2000多万元.

学位点方向有:(1)水产安全与质量控制:开展重要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病原的鉴定与检测,水产养殖环境化学污染物的检测、水产品的药物残留快速检测、加工过程有害物质及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技术研究;(2)水生生物技术:开展主要水产种类与天然水生生物资源的生化成分分析、生物活性功能以及重要功能基因解析、益生菌种类及其益生作用机理等研究;(3)水产资源高值化利用:以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开发和功能化加工为出发点,研究水产品保鲜加工与产品质量控制基础理论,研究海洋生物资源蛋白质、脂质、多糖、活性肽等功能因子的制备技术及其构效关系.

该学位点现有博导11人.
近五年来,主持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0余项,其中国家级60项,总到账经费达4000余万元;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SCI/EI论文300余篇,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5项.
转让或被采用的科研成果已达30余项,由此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5000万元/年以上.

学位点负责人潘道东教授:宁波大学食品与药学学院执行院长,浙江省动物蛋白食品精深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食品科学与工程浙江省一流学科带头人,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肉类加工岗位科学家,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省食品学会副理事长.
获浙江省高校"钱江学者"特聘教授、江苏省"333人才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及"六大高峰人才"、宁波市优秀教师及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奖等荣誉称号,校学术和学位委员会委员.
一直从事肉类加工与质量控制技术、乳酸菌及其功能因子等方面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主持完成了国家科技部"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0余项省部级以上项目的研究工作.
研制的水禽肉精深加工及其副产物综合利用、乳酸菌及其发酵产品开发等系列集成技术已在多家企业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取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40余件,其中20件已经获得成功转移转化.
出版科技书籍3部,发表SCI论文90余篇.
研究成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二等奖、浙江省二等奖及江苏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等奖项.

吴祖芳教授:工学博士,宁波大学食品与药学学院食品生物技术与安全研究所所长.
美国密苏里大学生物工程系、荷兰瓦赫宁根大学食品科学系高级访问学者.
现为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乳酸菌分会理事,宁波市食品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成都益生菌泡菜产业化工程技术中心首席专家.
主要从事微生物生物技术在农产品、水产品精深加工中的应用,传统发酵食品(酒类、饮料等)加工分子机理与质量安全,乳酸菌资源开发与食品中应用及产品益生功能评价等方面的科研工作.
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和省重点项目1项,正在承担浙江省重点研发项目1项及多项企业委托项目等.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科研论文1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40余篇;主编或副主编教材及专著3部,授权发明专利11项,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第一完成人)2项,等.
通讯地址:宁波市梅山保税港区七星南路169号,宁波大学梅山校区,邮编:315800.
联系方式:13615745518,E-mail:wzfwpf@163.
com,wuzufang@nbu.
edu.
cn.

邵兴锋教授:宁波大学食品与药学学院副院长.
2008年6月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13年7月至2014年8月,美国CornellUniversity园艺系访问学者.
一直从事果蔬采后贮藏与保鲜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重点研究果蔬可溶性糖代谢机制与品质劣变、植物精油等绿色保鲜技术与机制.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际科学基金(IFS)、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JournalofAgriculturalandFoodChemistry、FoodChemistry、HorticulturalResearch、PostharvestBiologyandTechnology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含ESI高引论文1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
先后入选浙江省杰青、省151人才第二层次、省院士结对英才培养计划等.
兼任SCI期刊PlantGrowthRegulation编委,浙江省食品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产后病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杨文鸽教授:博士,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工学博士,伦敦大学国王学院访问学者.
浙江省动物蛋白食品精深加工重点实验室、宁波市健康食品和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食药学院水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研究所所长.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子任务、科技部星火计划、省自然科学基金、省/市重大科技攻关等项目,并作为主要负责人完成多项国家"863"项目、科技部重大专项、农业部"948"项目等.
主要以海洋生物资源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水产食品化学、水产品保鲜与精深加工技术、水产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水产食品营养与健康、海洋生物功效因子和功能食品开发等,核心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5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10多项,参编《食品化学》教材1部.
荣获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宁波市优秀班主任、宁波市优秀共产党员、2015年最美宁大人--最受学生欢迎的教授、宁波大学"王宽诚育才奖"等.
主要研究方向为水产食品化学、水产品保鲜加工与高值化利用、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水产食品营养与功效因子.
通信地址:浙江省宁波市梅山保税区七星南路169号,宁波大学梅山校区.
E-mail:yangwenge@nbu.
edu.
cn.

王鸿飞教授:男,生于1964年3月.
现工作于宁波大学食品与药学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
自1985年参加工作以来,长期在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是浙江省151人才工程人员,曾多次获得校级以上教学科研成果奖等.
承担《现代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及原理》等多门博/硕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及《食品工艺学》等多门本科生课程的教学工作.
主要科学研究方向为:果蔬加工及其综合利用、食品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开发、功能食品及其功能因子的研究、水产资源综合利用等.
特别是在果蔬中活性物质(黄酮类物质、多糖、功能性油脂)的提取分离、功能性及其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具有优势.
主持或参加了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等20余项.
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其中SCI/EI收录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
出版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果蔬贮运加工学》(主编)、出版国家面向二十一世纪《果品与蔬菜加工工艺学》(参编)、《食品机械与设备》(副主编)、"十五"规划高校教材等5部.

周成旭研究员:藻类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
中国海洋大学学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硕士.
美国马里兰大学和加州大学访问学者.
长期从事微型藻类的生物学、生理生态学研究、以及微藻生物质和功能物质应用、有害赤潮、环境毒理学、海水养殖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
建立了中国沿海典型养殖水域原生微藻种质库及关键数据库;对重要经济微藻、水产养殖饵料微藻和环境微藻的生物学关键问题、生活史特征、细胞增殖、环境关系与生态风险等方面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发表近百篇学术论文,其中SCI收录30余篇,获第一完成人发明专利授权4项、软件著作权1项.
主持完成国家及省部级项目9项,以学术骨干参与并完成各级别多种项目,是农业部贝类产业技术体系研究骨干.
曾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宁波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等奖项.
主要研究方向为:微藻生物技术、生理生态学与生物化学;微型藻类的保藏和应用;有毒有害藻华;海水养殖生态学.

何山教授:2009年获浙江大学化学系化学博士学位.
2009-2011年在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
现任李达三海洋生物医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从事海洋微生物药物研究开发.
曾受邀在2015年全国海洋药物学术年会上作题为《海洋天然产物高效制备新方法研究》的大会报告.
已在SCI收录国际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100.
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
入选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宁波市领军拔尖人才计划、宁波大学特聘浙东青年学者、浙江省药学会海洋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
PADI国际认证进阶开放水域潜水员,每年在东海和南海采集海洋药用生物样本.
获2018年宁波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与学生关系融洽,实验室管理人性化,注重个性化培养,以学生个人发展为中心.
往届毕业生一半继续深造博士,一半在药企工作,出路均优.

欧昌荣教授:博士.
德克萨斯女子大学访问学者,俄勒冈州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博士后,浙江省"151"人才计划培养对象,浙江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食品学会理事;宁波食品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
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自然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钱江人才计划项目、浙江省自然基金、市科技局重大项目等各级项目30多项,发表科研论文60多篇,其中SCI、EI收录15篇,授权发明专利6项;参与编写著作1部.
主要研究方向为:1)水产品加工贮藏新技术应用,通过超高压、植物精油结合智能包装保持水产品品质,利用生物技术对传统糟鱼食品进行工业化改造;2)食品风味化学,针对不同食品基质开发相应分析技术,并将其应用于水产食品风味形成机理及控制,水产食品品质及安全评价;3)水产品安全检测及质量控制,针对水产食品中生物胺、麻痹性贝类毒素、污染物、外源性非法添加、食品掺伪等情况研究相应的检测技术及控制方法,并针对水产品物流运输过程中的品质、安全进行智能检测及控制.

许凤副教授:博士.
2012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获果蔬采后生理和贮藏保鲜方向博士学位.
2015-2016年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
一直从事果蔬贮藏与保鲜的研究工作,目前主要以宁波地产特色果蔬(青花菜、费菜、草莓等)为对象,重点研究果蔬采后衰老与叶绿素代谢调控机制,创新性地引入果蔬采后糖代谢变化和衰老与细胞程序性死亡(PCD)的相关研究,运用多种采后处理手段,调控果蔬的糖代谢,系统阐述了果蔬采后衰老的发生机制以及衰老与PCD之间的关联;同时从不同果蔬的功能性营养品质形成与调控等方面,关注果蔬中生物活性物质(如萝卜硫素、黄酮、花青素和γ-氨基丁酸)的形成和代谢途径,对果蔬在贮藏和加工过程中营养品质的调控机制以及富集技术的示范应用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星火项目1项,浙江省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1项,浙江省公益项目1项和宁波市公益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3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3篇,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项.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食品与药学学院研究生办公室联系人:慕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4387邮编:315800E-mail:muyanjuan@nbu.
edu.
cn0908Z3渔业工程与材料"渔业工程与材料"是201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在水产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
目前本学科依托宁波市"新型功能材料及其制备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为科技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产业战略联盟"理事单位,拥有浙江省"材料科学与工程"重点一级学科、浙江省"新材料的绿色制造与应用"重点创新团队、宁波市"3315""特种高分子新材料及应用"全球创新团队和宁波市"3315""节能环保型分子筛膜材料与系统关键技术"全球创新团队.
该学位点研究方向有:(1)渔业装备与材料:通过对高分子材料的分子设计、结构调控、多尺度加工、疲劳失效机理与寿命预测等研究,为深海养殖网箱、远洋渔网、轻量鱼竿等先进渔具,海洋作业动力机械、电力供应、通信设施等渔业装备提供核心材料及其加工技术.

(2)海洋仿生材料:通过对水生生物的材料学研究,主要从事仿生材料的分子设计与人工合成、仿生材料多层次结构的调控与表征、仿生智能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等.
(3)渔业水环境材料技术:主要研究功能化生物纳米材料制备、光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制备、光电化学行为机理、光电化学仪器构建及其在渔业水环境检测、监测与保护中的应用.
学位点负责人郭智勇教授:医学硕士,化学博士.
浙江省级优秀教师暨省高校优秀教师,浙江省高校教坛新秀,宁波市优秀教师,宁波市领军与拔尖人才第一层次.
近5年,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省科技厅项目1项;作为主要成员,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科技部973计划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科技厅项目2项.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Anal.

Chem.
、Chem.
Commun.
、Biosens.
Bioelectron.
、Electrochem.
Commun.
、Electrochim.
Acta等SCI期刊上,发表SCI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项;2项科研成果分获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二等奖、三等奖.
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光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制备、光电化学行为机理、光电化学方法开发与仪器构建、生物纳米材料合成,及其在海洋致病菌、食品污染物、重金属、生物标志物如肿瘤标志物和miRNA等检测方面的应用.

主要学术带头人李砚硕教授:物理化学博士.
科技部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德国洪堡学者,欧盟玛丽居里学者.
近5年,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宁波市3315高端创新团队项目1项、国内外企业横向合作项目多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ence、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NanoEnergy、Chem.
Commun.
、J.
Membr.
Sci.
等相关领域top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0余篇,SCI引用3000余次;授权发明专利5项,实现了分子筛膜的万吨年级工业应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二完成人).
主要研究兴趣包括:以多孔框架材料的计算机辅助筛选与设计、可控化学制备与材料成型、应用性能测试与表征等研究为核心;以多孔框架材料的骨架动态行为,复合框架材料中的分子协同传递,框架材料的空间设计和缺陷调控等基础研究为特色;综合物理化学,化学工程,计算化学,结构化学,材料科学等多学科研究手段;面向最具挑战性的化学分离过程,开展全要素的应用基础研究.

唐科奇教授:美国耶鲁大学博士,现任宁波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院长,国家级特优人才.
主要研究工作包括:新型生物质谱离子源的开发与应用,新型离子光学系统"离子漏斗"的技术应用,新型质谱在系统生物学、蛋白质性质、相互作用等方向上应用、质谱技术在火星探测应用方面的研究.
迄今为止,已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00篇,他引5000多次,H因子达45,授权专利30余项,著作8本(BookChapters),并获多项国际科技大奖,其中包括:4项R&D100奖,3项美国联邦实验室最高科技奖,1项美国能源部优秀导师奖,1项美国宇航局科技奖,7项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杰出贡献奖,3项FLC(联邦实验室联合体)卓越技术转让奖.
专利技术转让产生了近10亿美元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

胡军教授:1997年博士毕业于美国普度大学化学系,导师RobertR.
Squires教授,研究的是气相离子反应和串联质谱.
1997-1999,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员,导师MaryeAnneFox教授,研究的是生物纳米材料及其纳米光学性质.
1999年成为美国阿克仑大学化学系助理教授,2006晋升为副教授,终身教授,2007年任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糖组学学会会员.
2012年12月被聘为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首任医学检验室主任,并于2014年入选江苏省"双创人才",任蛋白质组学中心主任;2017年被任命为所总工程师,同年应聘宁波大学任材化学院安中讲席教授,质谱研究院研究员,并入选浙江省创新创业千人计划.
在阿克仑大学期间,建立了以仿生生物膜为核心的微离子通道,生物纳米芯片的电化学、光谱、和微质量生物传感器,以及新型荧光探针等生物分析科研平台.
发明了多种新型功能材料,包括光致变色,场效应及超分子动态传感材料和分子器件.
其中葡萄糖传感液晶材料已被用来开发糖尿病血糖的无创检测产品,开创了纳米粒子表面的有机光化学以及相关的反应活性中间体的理论和催化应用的研究.
作为课题负责人获得NSF和NIH多项联邦科研经费支持,总资助金额达460万美元.
在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能源部等机构从事生物和临床分析方面微小企业创新研发奖SBIR(STTR)基金的评审,本人也获得科研商品化方面的多项产业化开发奖.
回国后的主要业绩包括:(1)转化了14项的干化学尿试剂POCT产品,每年产生100万以上的经济效益;(2)完成了肝素抗体检测试剂(不规则IgG);(3)凝血溶血全功能谱仪的设备和试剂研究已经成功实现产品转化;(4)蛋白质生物标志物、新型荧光分子探针的研究,主持并完成了科技部863蛋白组学子课题:"用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的能量转移时间分辨荧光分子标记技术".

李星教授:中科院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博士生导师,宁波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纳米材料与新能源器件创新研究团队"负责人,宁波欧美同学会理事,宁波市化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会员;入选浙江省"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浙江省"钱江人才资助计划"、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荣获宁波大学"阳光教授"荣誉称号.
2004.
6月获中科院研究生院物理化学专业博士,2004.
7-2005.
12月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06.
1月宁波大学材化学院讲师,2006.
6-2007.
4月英国杜伦大学(DurhamUniversity)博士后、ResearchFellow,2007.
4-8月西班牙萨拉戈撒大学(ZaragozaUniversity)、阿拉贡材料科学研究所访问学者,2007.
8-至今在宁波大学材化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际合作研究基金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1项、浙江省科技厅"钱江人才计划"基金1项、浙江省自然基金1项、福建省科技厅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基金1项、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多项.
作为主要学术骨干先后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及面上项目.
获宁波大学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宁波市年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2项.
目前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30多篇,包括Angew.

Chem.
Int.
Ed.
、J.
Mater.
Chem.
A、Nanoscale、Chem.
Commun.
、ACSAppl.
Mater.
Interfaces、Sens.
ActuatorsB、Mater.
TodayEnergy、Inorg.
Chem.
Front.
、Electrochim.
Acta、J.
Electroanal.
Chem.
、Cryst.
Growth&Des.
、Langmuir、Eur.
J.
Inorg.
Chem.
、CrystEngComm.
、MaterialsLetters、Anal.
Methods、Inorg.
Chem.
Commu.
、ThinSolidFilms、Inorg.
Chem.
Acta、J.
SolidStateChem.
、J.
Coord.
Chem.
、OpticalEngineering、Synth.
React.
Inorg,M.
、J.
Chem.
Crystallogr.
、《发光学报》、《无机化学学报》、《强激光与离子束》等研究论文100多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0多项,已授权40多项.
主讲课程:物理化学、结构化学、配位化学等.
研究兴趣与方向:近海域重金属离子检测、水环境中农药小分子残留检测、海洋仿生材料、光电信息功能材料、纳米锂电储能材料、分子基功能材料等.

夏海平教授:工学博士,研究员.
1967年生于浙江舟山,198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1997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7-1999年在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材料工学科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9年7月回国后来宁波大学工作到至今.
来宁波大学工作后,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浙江省科技厅重点攻关项目2项、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1项、浙江省重点基金1项等多项国家与省级项目.
长期从事光电子发光材料与器件的研究.
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近400多篇(主要为第一/通信作者),大多为SCI与EI收录论文,被SCI与中国科技期刊引用1000多次.
作为参加人员于1993年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作为主持人于2010年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海洋与渔业材料方向招收的博士研究生将致力于以下方向的研究:1.
用于海洋与渔业照明的新型LED发光材料及器件的研究;2.
用于海洋生物与环境探测的新型发光材料与探测器件的研究;3.
新型有机-无机复合海洋生物材料的研制.

学位点目前拥有超过5000平方米的专业实验室和液质联用仪、高温及低温凝胶色谱仪,各类流变仪,原子力、场发射扫描、透射电镜显微设备,核磁共振仪、小角X光散射仪、物理吸附仪、有机蒸汽吸附仪、膜分离中试平台等的先进研究设施.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材化学院研究生办公室联系人:郝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9984邮编:315211mail:haotingting@nbu.
edu.
cn0908Z4渔业设施与装备"渔业设施与装备"是2015年根据国家学位管理有关规定,依托船舶与海洋工程、交通运输工程以及水产学科等省、市重点学科,充分发挥学科交叉优势,在2011年获批的"水产"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博士点,所在学院为海运学院.
本学科除具有"水产"一级学科博士点的支撑平台外,还拥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和"交通运输工程"浙江省重点学科,拥有国家道路交通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宁波大学分中心、宁波海洋研究院等学科平台,是"浙江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协同创新中心"的主要成员单位,拥有浙江省重点、优势专业——航海技术、宁波市重点专业——轮机工程、浙江省特色专业——物流管理、宁波市服务型教育重点专业——航运与港口物流等各类支撑平台.
拥有一支富有创新精神、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拥有挪威科学院院士1名,领军人才5名;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3名;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员1名、第三层次培养人员5名;交通部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1名,宁波市"3315"团队1个,"3315"个人1名,泛"3315"个人1名,宁波市"甬江学者"1名;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第一层次人选1名、第二层次人选1名、第三层次人选3名,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人员1名,浙江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名,宁波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人员1名,宁波市高校名师1名、培养对象1名,省重点学科带头人2名.

该学位点有3个研究方向:(1)渔业物流技术与设施:以水产品流通过程优化组织为中心,重点研究水产品的绿色储运技术与设施,水产品物流配送及相应的冷链运输技术.
主要开展以下两个方面研究:高效水产品物流配送体系研究,水产品储运新技术和优化研究.

(2)养殖设施与装备:养殖装备方面,针对水产养殖集约化、自动化、工厂化的发展需求,重点研究工厂化水产养殖装备、生态工程控制和深水网箱养殖等智能化机电装备,以实现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智能化水产养殖系统,提高养成品质量和风险控制能力.
主要开展以下两个方面研究:水产养殖水体监测与净化系统研究、水产养殖机电装备研究.
渔业设施方面,重点研究现代渔业结构物设计制造新理论和新方法,包括养殖装备结构的流体与结构性能和强度;渔业设施制造新工艺技术;渔业设施环境载荷与结构响应以及渔业设施设计制造系统技术经济分析等.
主要开展以下两个方面研究:现代渔业设施运动性能研究,渔业设施设计制造理论与方法研究.

(3)渔业节能减排技术与装备:以渔船节能减排问题为核心,重点开展渔船余热利用和排放污染控制技术与装备的研究,主要开展以下两个方面研究:渔业船舶余热回收技术与装备研究、渔业船舶尾气净化和船舶油污水处理技术与装备研究.

本学位点负责人为郑彭军教授,现有博士生导师4人.
近五年来,该学位点的老师共主持承担纵向科研项目200余项,其中国家级20余项、省部级40余项;承担横向科研项目300余项,各类科研项目获资助项目经费达4500余万元.
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收录8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

郑彭军教授: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博士,宁波大学海运学院院长.
宁波市拔尖领军人才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南安普敦大学客座教授.
是教育部高等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专家组成员,交通部通航安全评估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评审专家.
从事智能运输和智慧物流系统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港航技术、水产品供应链、通航安全和环境等.
主持欧盟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863子课题1项,浙江自然基金1项,国家海事局、浙江海事局、政府和横向课题80余项.
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发表研究论文近130余篇,大多被SCI、EI或ISTP收录,包括在交通领域顶尖期刊《交通研究》发表论文.
担任包括IEEETransactionon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TransportationResearch、TransportPolicy在内的九种国际权威交通学术刊物论文评审人,担任包括WorldCongresson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IEEE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Conference、TransportationResearchBoardAnnualMeeting在内的六种交通领域主要国际会议论文评审人.
联系方式:zhengpengjun@nbu.
edu.
cn.
陈振雷教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工学博士,国家级特优人才.
曾任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发动机事业部高级工程师、三一重机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发动机研究院副院长、试验检测中心副主任.
研究领域:发动机、挖掘机等高端制造CAE仿真与试验检测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包括船舶与海洋工程机械的结构强度、流场、噪音虚拟仿真与试验检测,工程问题质量提升与成本控制解决方案,工程机械节能减排解决方案.
现承担省工业支撑计划等3项政府项目,产学研合作单位包括三一重机、三一重起、三一动力、玉柴动力、山东巨明、宁波方太、龙口中宇、宁波轨道交通等十余家大中型企业,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发动机研发CAE云计算服务中心开发、发动机CAE仿真与测试研究、工程机械节能减排解决方案研究等.
多次获得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总工程师奖等技术发明奖及相关专利,回国后获得江苏省双创人才、浙江省特优人才等荣誉.
在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及三一重机有限公司期间参加或负责了多款发动机研发,均取得成功.
完成的发动机数字化样机CAE仿真专家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成的三一重机液压挖掘机整机(含工作装置、平台、下车)强度分析CAE仿真流程,突破了挖机设计仅依赖测试的成本高、周期长的弊端,达到了节约成本、提升质量、缩短研发周期等目标,该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6年5月入职宁波大学以来完成或正在完成11个横向课题,在JournalofMechanicalScienceandTechnology、JournalofAerospaceEngineering等刊物上发表4篇SCI论文,在《宁波大学理工版》、《机械强度》、MaterialsScienceForum、《岩土工程技术》等刊物发表论文8篇.
联系方式:chenzhenlei@nbu.
edu.
cn.
姜桂艳教授:先后被评为吉林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交通部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以和吉林省高级专家.
担任EI检索系统收录期刊评审专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奖励等网络评审专家.
主要研究领域为:道路交通运输的规划、管理以及信息化、智能化等领域.
近年来,负责完成包括"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项目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目标导向课题、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等在内的省部级及以上项目13项.
出版本领域专著1部、教材1部,发表本领域学术论文107篇(其中EI和ISTP检索系统收录66篇),获得发明专利4项.
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
联系方式:jiangguiyan@nbu.
edu.
cn葛红霞教授:2009年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计划,《物理学报》和ChinesePhysicsB受聘审稿人.
2007年获得浙江省教育厅"高校优秀青年资助计划",博士论文获得"2007年度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2008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
研究领域包括交通流建模、密度波分析、交通控制、行人流等.
2007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向智能交通系统的交通流建模与密度波分析"已顺利结题;2010年和2015年分别获得国家基金委数理学部和管理学部面上基金立项资助,前者已结题;完成了浙江省教育厅和宁波市自然基金课题各3项,正在主持浙江省自然基金一项,参加了一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2006CB705502)中的一项子课题.
迄今为止,已撰写交通方面SCI论文80多篇,合计引用近千余次.
指导研究生三十余名,均有SCI论文发表.
指导的研究生多次获"浙江省优秀毕业生"和"宁波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
联系方式:gehongxia@nbu.
edu.
cn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海运学院研究生办公室联系人:谢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9541邮编:315211E-mail:xieyinqiong@nbu.
edu.
cn100200临床医学(一级学科)本学位点所依托的临床医学学科是浙江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和"十三五"一流学科,2015年进入ESI前1%.
学位点师资队伍精良,学科基础扎实.
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有硕士研究生导师309人,博士研究生导师60人,28人次入选国家及省级高层次人才,51%教师有海外教育或工作经历.
学位点近年来还选送120人赴伦敦大学学院进行临床教学培训,46人赴哈佛大学等海外知名高校访学.
11家附属医院(2家直属三甲),开放床位1万余张,建有9个省重点扶持学科、13个省区域专病中心、5个国家级规培基地、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及13支省市创新团队.

本学位点临床优势明显,科研特色鲜明.
曾完成浙江省首例肺移植,近五年成功完成肝、肾移植近300余例;年完成冠脉介入治疗1800余例、射频消融术1500余例和断肢(指)再植2000余例.
在毒品成瘾及复吸机制和综合干预、阿尔茨海默病病理机制与防治、消化道肿瘤早筛与诊治等方向特色明显.
近五年主持国家级项目87项(重点2项)和省部级项目108项,科研经费达1.
8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及省部级科技奖16项;授权发明专利34项,发表论文1032篇(SCI论文422篇,ESI高被引论文7篇),出版教材和专著29部.

本学位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优秀的医疗人才,同时作为省重点建设大学的牵头学科,已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临床医学教育体系.
学位点负责人周文华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入选省新世纪151人才第一层次,现任Psychopharmacology杂志编委及省神经科学学会副理事长.
主要从事阿片类药物的成瘾以及共患精神疾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以及药物依赖的防治研究.
在国内较早开展了阿片类药物等精神依赖以及复吸机制研究,发现了多个与药物复吸相关的中枢位点和药物成瘾的干预靶点.
自主开发并建立了国内最大的大鼠静脉自身给药研究平台并在国内推广应用.
主持国家基金8项(联合重点1项)、省教育厅和市创新团队3个,参与国家973项目和"十二五"支撑项目等3项.
发表SCI论文70篇,引用超过1000次.
主持获得省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2011),参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主要承担博士研究生《神经生物学》等课程.

邓在春主任医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学科带头人,宁波市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卫生监督协会职业健康分会委员、浙江省呼吸医师协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COPD学组委员,宁波市重点学科(呼吸病学)负责人,宁波市呼吸系统疾病防治临床指导中心负责人,先后独立培养硕士研究生10名、协助培养临床博士研究生3名,擅长肺癌的早期诊断与综合治疗、气道阻塞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难治性肺炎及肺部疑难杂症的处理,在国内首次提出"吸虫性胸膜炎"和"肺大泡相关性肺癌"概念并发表论文;在宁波市呼吸慢病中心资助下,在国内首先开展海岛老年居民慢阻肺患病状况及诊治现状调查研究,相关研究论文已被CanadianRespiratoryJournal接受,在国际上首先开展慢阻肺急性加重的预警研究,并于2019年1月在英国RespiratoryMedicine(IF3.
2)杂志发表相关研究论文.
先后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SCI论文10余篇,主编学术专著《实用肺科临床读片》一部,先后荣获宁波市科技进步奖二项、省医药科技奖一项,担任多个杂志编委和审稿人.

郭俊明教授:男,医学博士.
临床医学和信息与通信工程等专业的博士生导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肿瘤学和流行病等专业的硕士生导师.
浙江省病理生理学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宁波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宁波市"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诊治新技术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
2000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2005年-2006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癌生物学博士后;2010年6月至9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访问教授.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核糖核酸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分会理事、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标志物专委会非编码RNA与肿瘤专家组副组长、浙江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
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和重点资助人才.
曾获浙江省优秀教师暨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宁波大学"十佳教授"、"教学名师"等称号.
研究方向:肿瘤分子诊断、非编码RNA与肿瘤.
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级科研项目8项和厅市级科研项目7项等科研项目.
"外周血中微量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细胞的分析及其临床应用"、"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阐明常见营养成分的抗癌机制"、"新型天然化合物芦荟大黄素的抗癌机制"和"胃癌相关短链非编码RNA的鉴定、功能分析及临床诊断价值"等成果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排名第一);另获厅市级科研成果奖一等奖2项等.

廉姜芳主任医师:心血管内科主任,宁波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宁波市医学会心电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内科专业负责人,主任医师,教授,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美国ThomasJefferson医学院兰肯医院访问学者.
从事心内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30年,擅长心血管常见病、疑难危重病诊治.
主要研究方向是离子通道病和冠心病发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近5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浙江省级科研课题3项,宁波市重点科研课题2项,参与科研项目20项.
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29篇.
主/参编专著3部.
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宁波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奖三等奖和宁波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二等奖.
先后被评为浙江省高层次卫生创新人才、宁波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宁波市第一层次领军创新人才和首批宁波市优秀中青年卫生技术人才.
获得宁波市优秀留学人才奖和宁波市巾帼科技人才奖.
目前担任浙江省康复医学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浙江省预防医学会-高血压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宁波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副主任委员,宁波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慢性病专业副主任委员,宁波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为宁波大学医学院重中之重学科、优势学科、创新团队学术骨干.

毛玉山主任医师:男,医学博士,现任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1992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6年制本科,同年开始大内科临床一线工作,1998-199年进修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此后从事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的临床诊治和研究,1999年浙江大学法律本科自学考试毕业,获法学本科学历,2005年获得复旦大学在职研究生临床医学硕士学位,2006年访问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内科部,2007年通过国家司法考试,获法律职业资格证,2010年第二军医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内分泌学临床医学博士学位,2012年成为宁波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2013-2014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TheJohnsHopkinsHospital)任访问学者,2018年成为宁波大学首批临床医学博士生导师.
学术兼职方面,曾是浙江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青年委员会的首位宁波委员,目前为浙江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委员、宁波市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宁波市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临床上擅长于诊治内分泌和大内科的疑难或少见病,尤其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状腺、性腺和垂体病变、痛风/高尿酸血症等有独到经验,现有十余个经典病例可撰写SCI论文;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或中华级论文20余篇,发表科普文章百余篇,曾获卫生部"健康知识传播奖";承担课题多项,研究方向为血糖、血脂、血压、尿酸等代谢异常和甲状腺、性腺功能异常等对心脑血管病的影响;已培养在职硕士研究生6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名,目前在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人,全日制研究生在读期间获得过诸如宁波市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内科学分会的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等成绩,其中一位临床专业硕士生在读期间发表了4篇SCI论文.

叶孟教授:男,肿瘤学博士,主任医师,宁波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肿瘤内科主任,浙江省肿瘤防治联盟副主席,浙江省免疫学会肿瘤免疫与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细胞生物学会医学细胞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化疗专业委员会常委,浙江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宁波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分会主任委员,宁波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秘书,宁波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委员.
研究方向:多年来主要从事胃肠、肺、乳腺等各类肿瘤内科治疗,如化疗、生物治疗、晚期肿瘤姑息治疗和化疗毒副反应的处理,及对肿瘤发生、发展及耐药的病理学研究.
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3项,顺利完成宁波市科技相关项目6项.
获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奖2项,市科学技术奖1项;发表论文67篇,其中SCI论文48篇,其中单篇最高影响因子6.
537,引用次数44次.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项,其中3项已授权.
参编《肿瘤化疗的毒副反应和防治》、《肿瘤内科诊治策略》.
培养硕士研究生13名(其中7名毕业工作,5名在读).

张莉娜教授:女,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美国密西西比大学医学中心访问学者.
医学院预防医学系主任,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硕士点负责人,浙江省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理事,浙江省预防医学会慢性病防控专业委员会理事,浙江省预防医学会伤害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理事,宁波市预防医学会常务理事,宁波市医学会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宁波市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主要研究方向为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学及其诊制研究.
近年来,承担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公益项目、浙江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宁波市社会发展攻关项目、宁波市择优委托等项目10余项.
在各类项目的资助下,开展了高血压、糖尿病等相关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因学研究,在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诊治靶点、交互作用分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作为主要完成者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厅级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撰写及参编著作6本;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
从事临床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教学、担任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硕士点负责人多年,擅长医学科研设计及其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

张晓宏教授:女,医学博士,宁波大学医学院预防医学系副主任.
浙江省营养学会理事,宁波市营养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预防医学会毒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宁波市拔尖人才与领军人物第二层次,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SCI杂志BMCcancer、TherapeuticAdvancesinChronicDisease、BAOJPharmaceuticalSciences等期刊审稿专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多项省部级和市厅级科研课题.
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近20篇,参编《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食品毒理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案例版)》、《预防医学(第三版)》、PreventiveMedicine,MedicalStatisticsandEpidemiology等多部教材.
从事营养学教学、科研工作10余年.
主要研究方向:消化道疾病、代谢综合征的诊治与实验研究.
目前主持的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均为结肠上皮构造与功能的营养调控相关研究.

周建庆主任医师:原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院长.
1993-1994年赴日本神户市立中央市民病院进修和学习.
现任浙江省医师协会副会长、宁波市医学会副会长、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委、宁波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等.
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
获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宁波市"43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人员、宁波市"十大名医"、浙江省优秀院长等称号.
长期从事心血管内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
在浙江省内率先开展食道心超检查术,在宁波市内率先建立第一个标准的心导管室,在市内率先开展左右心导管检查、左右心室及主动脉造影术、冠状动脉造影术、双腔起搏术、自动除颤起搏术、先心封堵术,为宁波市介入心脏学开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先后三次被评为宁波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带领科室被评为市级医学重点学科,2015年被评为浙江省省市共建医学重点学科.
目前为宁波市心血管介入质控中心委托单位主任,宁波市第二层次创新团队带头人.
获得省、市及国家级多项课题支持,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
发表SCI文章25篇,主编专著1部.
获省科技奖、省医药卫生创新奖、市科技进步奖多项.
主持了多项国家和浙江省继续教育项目.

步世忠教授:男,医学博士.
宁波大学糖尿病研究中心主任,宁波大学糖尿病及相关疾病研究团队负责人,宁波"3315"创新人才.
临床医学本科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医疗系;硕士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内科学,内分泌专业;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妇产科学,生殖内分泌专业.
曾在瑞典Ludwig癌症研究所及美国南卡医科大学和波士顿大学医学院从事医学研究10余年.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和宁波市科技创新团队项目.
已在Cancer,Apoptosis,JBC,Endocrinology,ActaDiabetol,FASEBArthritisRheum,ClinEpigenetics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5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
主要方向是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发病机制以及糖尿病与肿瘤的关系.
陈晓敏主任医师:男,医学硕士,现任宁波市第一医院院长、宁波大学医学院内科学硕士点负责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宁波市突出贡献专家,美国心脏病学会资深委员(FACC),宁波市重点学科心血管病学学科带头人,浙江省和宁波市共建心血管病学学科带头人、浙东心血管病专病区域中心负责人,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委、冠脉介入学组组长,宁波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委、宁波市医学会起搏与电生理学会主任委员.
近年来,带领团队围绕冠心病及新型P2Y12受体抑制剂展开深入的研究,在实践中应用于临床抗栓治疗,并取得的显著的成绩,目前有关研究成果已经居于国内领先地位.
在血小板抵抗相关基因遗传及冠心病相关基因方面共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15篇,两次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奖及宁波市科技进步奖.

陈勇主任医师:男,宁波市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内科学硕士,宁波市医学重点扶植学科带头人.
2008年、2011年连续两届宁波市优秀中青年卫技人才.
目前担任中国医师协会风湿科医师分会痛风学组委员,浙江省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常务委员、骨质疏松与骨矿盐分会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风湿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浙江省免疫学会风湿免疫专委会理事副主任委员;宁波市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疼痛分会委员.
从事一线临床工作近30年,尤其擅长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症等风湿性疾病的临床诊治.
先后在上海仁济医院风湿病免疫科及德国KlinikumBadBramstedt进修,近年来承担省市级科研课题共11项.
在国内外医学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
主要研究方向:1.
痛风的遗传学研究及诊疗技术,目前主持完成《基于iTRAQ技术的原发性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蛋白标记物筛选及其易感基因分析》等4项省厅级课题研究,在省内较早应用双能CT结合关节超声早期诊断痛风,并建立有效个体化多模式治疗,设立痛风专病门诊,多次在省内各地交流、得到同行的充分肯定.
2.
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及其治疗的研究,曾主持完成《RNA干扰抑制HIF-1α表达对胶原诱导关节炎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的等厅市级课题研究工作,市内率先开展了"云克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新技术,在难治性类风湿治疗中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3.
干燥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研究与诊治,目前已完成省中医药项目《嘌呤受体P2X7R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BMC表达的临床意义及芍药苷对其的干预作用》,发表SCI论文2篇;主持开展了新项目"血清APRIL、BAFF检测联合涎腺超声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丁小云主任医师:1998年7月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内科学消化专业,医学博士,现任宁波市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宁波医学会消化分会主任委员,宁波市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学会消化分会常务委员.
浙江大学医学院硕士生导师.
专长消化系疑难病诊治和危重疾病抢救以及消化病的各种内镜下诊治技术,擅长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及内镜微创治疗技术,超声内镜诊疗技术,贲门失弛缓症内镜治疗(POEM)以及消化道狭窄梗阻扩张与支架术等.
在市内最早开展应用放大染色内镜、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联合超声内镜发现和诊断早期消化道肿瘤,在此基础上率先开展了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癌前病变(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及早期癌,粘膜下挖除术(ESE)、隧道内镜切除术(STER)及全层切除术(EFR)治疗消化道粘膜下肿瘤(平滑肌瘤、间质瘤)等一系列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内镜微创治疗技术.
科研方面主要从事消化道肿瘤发病机制的基础研究以及早期消化道肿瘤内镜诊治的临床研究.
目前承担和完成相关课题10项,其中省部级以上课题1项;共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发表SCI论文12篇、中华级一级核心期刊15篇;获得市厅级奖项3项.
自2007年获得招生资格,共完成培养14名硕士研究生,其中全日制9名,同等学力申硕5名;目前正在培养的硕士研究生6名.

季林丹副教授:女,浙江大学博士、中科院博士后,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美国德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人类遗传学中心访问学者.
2019年入选"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
主要从事常见疾病的遗传机制研究.
以第一完成人获得2018年宁波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以第二完成人获得2014年浙江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和2013年宁波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公益技术研究项目、浙江省教育厅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和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
担任AdvancedScience,Infection,GeneticsandEvolution等SCI杂志审稿人.
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发表SCI收录论文20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超过15,累计影响因子近100,累计他引超过300.
蒋健敏研究员:女、博士,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浙江省公共卫生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长期从事公共卫生科技教育研究和实践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传染病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管理研究,分管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病原微生物检验检测、实验室生物安全等业务工作.
主持完成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卫生部、及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等多项研究工作,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主编出版著作10余部,主持的《蜱传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农村常见病防治卫生适宜技术转化体系构建与示范应用研究》等研究成果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特等奖、一等奖等多项.
现任浙江省重大科技研发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咨询专家组人口健康组副组长,浙江省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防痨协会理事长,浙江省预防医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罗群主任医师:女,专业技术2级,宁波市第二医院肾内科主任,肾脏病研究所所长.
肾脏病浙东专病区域中心学科带头人.
现任宁波市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宁波市康复医学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肾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浙江省透析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东肾脏病协作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血液净化专家组成员、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肾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肾脏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是OxfordMedicalCaseReport审稿人,《现代实用医学》编委.
2000年在宁波市率先开展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抢救危重病人.
2008年在宁波市率先开展新型生物标志物早期诊断急性肾损伤;2012年牵头完成宁波市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调查.
2016年牵头成立宁波市肾脏康复专业委员会,开展肾康复工作.
参加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1项,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5项;举办国家级继教班10期,省级继教班6期,培养研究生12名.
获国家卫计委"终末期肾病患者腹膜透析治疗可及性及其基层管理模式探索项目—先进个人"、"浙江康复突出贡献奖"、宁波市"三八红旗手"、"宁波市第二届十佳青年医师"等称号.
研究领域有:1.
急性肾损伤早期诊断及机制研究:支撑课题5项,文章22篇,成果获2011年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三等奖,2012年宁波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在2016、2017年美国肾脏病年会上壁报交流5篇.
2.
糖尿病肾病防治机制研究:支撑课题4项,文章20篇,成果获2017年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二等奖,2018年宁波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欧阳桂芳主任医师:女,血液科主任,浙江大学医学院、温州医学院和宁波大学医学院兼职教授,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分会委员,浙江省抗癌协会理事,浙江省肿瘤免疫治疗委员会副主委,宁波市老年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委,中华医学会宁波分会血液学分会副主委,宁波市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副主委,浙江省抗癌协会常委,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委,浙江省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委员,中国民族医学血液分会理事.
宁波市首届中青年优秀人才、宁波市优秀学科带头人,浙江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在宁波市率先开展了异体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HLA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及异基因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等10余项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新技术.
发表论文60余篇,参编著作3部.
主持科研项目11项,其中国家863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重大项目一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项目1项,宁波市社发择优委托项目(重大)1项.
主办国家级继续教育3项.
省级继教1项,获浙江省卫生厅科技进步奖3项,浙江省科委科技进步奖1项,宁波市科委科技进步奖5项.
领导的血液科是宁波市唯一的浙江省卫生厅重点扶持临床学科,同时是"浙东地区血液病重点专科",是宁波地区唯一的中华骨髓库非亲缘造血干细胞移植(采集、移植)定点单位.

汪建华主任医师:宁波大学附属医院影像中心主任,宁波市医学影像学重点学科带头人,医学博士,浙江省151人才.
担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影像专委会常委,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影像专业委员会常委,浙江省数理学会核医学分会常委、浙江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委员,宁波市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
英国伦敦大学和美国南加州大学访问学者.
从事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临床工作近二十年,在肺小结节早期筛查、消化系统疑难疾病诊断和CT精准引导肿瘤射频消融等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科研方面主攻胰腺病功能与分子影像,在重症胰腺炎继发感染早期靶向显像、胰岛细胞PET/CT定量成像以及胰腺癌靶向诊疗一体化等方面研究成果较突出.
近五年主持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2项,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级基金2项,省部级基金1项,市厅级5项.
发表一级及SCI论文50余篇.
主编专著2部,参编1部.
主编《影像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必读》为国内少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影像学教材之一.
《PET/CT及综合影像新技术在胰腺病变诊断及临床决策中的价值》获中央军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省部级),《新型多巴胺D2受体显像剂18F-Fallypride显像定量评估胰源性疾病胰岛细胞数量的研究》获省医药卫生科技奖二等奖1项,宁波市科技进步奖1项.
指导研究生获得浙江省放射学会英语论文比赛二等奖,发表影响因子5分以上SCI论文.

夏时畅主任医师:男,浙江医科大学预防医学本科毕业,长期从事健康教育、流行病学和卫生管理研究.
浙江省"151"人才,浙江省传染病流行病学学科带头人.
现担任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
1983年7月至2000年6月在省卫生防疫站工作,曾担任省健康教育所副所长、所长.
2000年7月至2007年6月担任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
2007年7月至2012年6月担任省公卫办常务副主任、省卫生厅药械处处长兼药械采购中心主任、疾病预防控制处处长2012年至2019年2月担任省疾控中心主任、省公共卫生研究院院长.
承担省卫生厅科研项目、科技厅重大专项、省部共建科技项目,发表论文60余篇,SCI论文20余篇,专著20余本,专利2项,作为主持人和主要参与者获得省卫生厅、省科技厅、卫生部和国家科技成果奖10余项.

徐进教授:男,浙江大学博士、中科院博士后,美国德州大学休斯顿健康医学中心访问学者、香港中文大学李嘉诚医学中心高级访问学者.
2010年入选"浙江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011年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2012年入选"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2013年入选"浙江省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主要从事环境医学研究,包括环境-基因交互作用、环境适应性进化和环境毒理学.
以第一完成人获得2014年浙江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013年宁波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公益技术研究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浙江省教育厅、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和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WorldJournalofHypertension编委,PLoSOne、Toxicology、FoodandChemicalToxicology等十余本SCI杂志审稿专家.
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SCI收录论文近50篇,累计影响因子近100,累计他引超过500.
许国章主任医师:男,现任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学博士.
本科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德国海德堡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
担任《中国公共卫生管理》副主编、《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国公共卫生》等国内多家权威杂志编委;担任中华预防医学会理事、中华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学分会常务委员、浙江省预防医学会常务理事、宁波预防医学会会长,系宁波市政府突出贡献专家和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现场流行病学学科带头人.
研究方向为疾病流行病学.
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文章10余篇;主编专著10余部,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现场流行病学》(第三版)、《现场流行病案例教程》系高等院校教材;主持(参与)课题获科技成果奖20余项,其中省(部)级二、三等奖10余项.

叶国良主任医师:男,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浙江省区域专病中心(浙东消化内科)主任、宁波市医学重点学科胃肠病学科带头人、中国医师协会基本消化内镜医师培训基地主任;兼任宁波市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常委、食管胃曲张静脉诊治学组副组长、浙江省康复医学会胃肠营养专业副主委、浙江省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消化心身联盟浙江省委员会常委理事、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消化内镜创新发展分会理事.
擅长消化道早癌内镜诊治、消化道出血诊治、胆胰疾病内镜诊治、消化道狭窄微创治疗、消化内镜新技术应用等,在国内较早开展消化道肿瘤早诊早治工作,多次受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内镜手术演示;近年完成厅市级课题3项,现主持省、市级项目2项、参与国自然、省自然项目各1项,发表论文30多篇,获得省厅科技奖3项;曾先后获得"宁波市优秀中青年卫生技术人才"、"宁波市白求恩式医务工作者"、"宁波市五一劳动奖章".
2016年获得"第十届中国医师奖";2018年获"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
2018年引进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李兆申院士专家团队成立李兆申院士工作站,可联合培养研究生.

俞敏主任医师:男,医学硕士,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浙江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办公室副主任.
是中华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学分会常务委员、伤害预防控制分会常务委员,浙江省预防医学会常务理事、慢性病预防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伤害预防控制专业委员主任委员,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编委、预防医学杂志副主编.
主要从事慢性病预防控制与研究工作,擅长流行病学监测与调查设计,涉及慢性病监测、社区预防、大型自然人群队列、疾病负担研究及伤害预防等专业领域.
主持项目曾获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目前主持国家精准医学重点研发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2项,近3年来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0篇,主编和参编有关学术著作5部.

俞万钧主任医师:宁波市鄞州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宁波市重点(扶植)学科呼吸病学学科带头人,宁波市首届"优秀医师奖"获得者.
目前担任浙江省内科学会委员,浙江省呼吸病学会委员,宁波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宁波市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宁波市呼吸病学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任职.
从事呼吸内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30余年,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和科研能力,在宁波市最早开展超声支气管镜技术、硬质支气管镜技术、硅酮支架置入术等先进诊疗技术,在肿瘤介入诊治及重症抢救等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
作为抢救小组组长成功救治6例危重症H7N9禽流感.
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星火计划、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计划、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市级以上课题研究10余项,共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10篇,中华系列杂志及一级杂志论文6篇,三项课题获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三等奖,一项课题获宁波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发明专利2项.

郑建军主任医师:男,硕士,主攻研究方向为肿瘤与分子影像学及影像大数据.
皖南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1991年起从事X线、CT、MRI等放射影像诊断工作,在肿瘤早期诊断和疑难疾病影像诊断积累了较丰富经验,擅长肿瘤早期诊断、多学科协作及个体化诊治方案制定,擅长CT和MRI检查技术规范及新知识新技术临床应用.
近5年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省医药卫生重大项目、市社发领域重大科技专项等10余项,其中省部及市重大项目各1项;发表SCI和专业期刊论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文章6篇,参编教材4部,以主要完成人获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入选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第二层次培养对象,获"宁波市劳动模范"、2018年宁波市卫生名医等称号.
兼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大数据与医学人工智能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乳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骨关节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浙江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预防医学会肿瘤预防与控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数理学学会乳腺疾病智能诊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宁波市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等职.

程跃主任医师:男,宁波市第一医院泌尿肾病中心主任.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会全国委员、泌尿系结石专业组副组长.
中国尿石症联盟副主任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宁波市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主任委员.
浙江省二级教授,宁波大学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
擅长于泌尿系结石的微创治疗.
先后获宁波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宁波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中国泌尿外科结石领域最高奖——"钻石奖",两次获得《中华泌尿外科杂志》"最佳论文奖".
发表论文120余篇,主编专著4部.
是《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编委,《鹿角型肾结石诊断治疗指南》副主编.
《输尿管结石诊断治疗指南》主编.
宁波市特殊贡献专家奖获得者.

李宏主任医师:男,民革党员,现任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副院长,兼任浙江省抗癌协会副理事长,浙江省医学会微创外科分会副主委、宁波市医学会普外分会主任委员,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兼职教授等.
从事普外临床工作30余年,是宁波地区普外科技术的权威,尤擅肝、胆、胰等外科疾病的微创治疗,并在普外科急诊危重病人的处理上也有较高造诣.
1992年参加省援藏医疗队,在西藏日喀则地区医院工作1年半,后因工作出色,成为继任队长,圆满完成援藏任务.
回甬后,在宁波率先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基础上的胆总管探查和取石术等,手术范围逐渐扩展至胃、肠、肝脏及胰腺.
目前腹腔镜下联合门静脉切除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复杂肝胆胰手术处于国内领先.
同时注重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使科室成为市腹腔镜技术的领头羊;协助兄弟科室开展腹腔镜手术,例如1996年在省内率先开展了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
在科研教学方面,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多项省市科研项目,发表20余篇论文,获得3项专利,获得4项省市科技进步奖.
每年至少举办1期国家/省级继教班,在省市内获得良好响应.
作为宁波大学医学院硕士生导师,目前带有在读研究生6名,已毕业9人.
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浙江民革骄傲人物,宁波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宁波市首批优秀中青年卫计人才,宁波民革"十大杰出党员"称号,宁波市文卫系统"十大岗位明星"荣誉称号,宁波市"十大青年科技创新奖",宁波市"十佳"青年医师荣誉称号,卫生系统市级青年岗位能手,民革全省基层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陆才德教授:系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东部医院普外科主任,肝胆胰外科主任,宁波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一级硕士学位点负责人,现任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委员、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外科技术创新与推广分会副会长,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外科分会、省器官移植分会和省外科医师协会常务委员,宁波市医学会外科分会主任委员.
长期从事肝胆胰肿瘤的临床诊治和基础研究,年施行各类肝胆胰外科手术300余台.
2003年至今主刀实施肝移植220余例,极大地促进了宁波市肝胆胰外科水平和整体医学水平的提高.
作为宁波市医疗卫生品牌学科"肝胆胰疾病诊疗中心"和宁波市科技创新团队学科带头人,先后在国内外一流杂志上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被SCI收录14篇,主编出版教材1部.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称号、中国医师奖、宁波市首批医疗卫生优秀学科带头人、宁波市卫生名医奖、省市两级劳动模范称号等;取得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奖2项,宁波市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

翁国斌主任医师:兼职教授,硕士,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第一层次专家,宁波市首批优秀中青年卫生技术人才,担任浙江省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委员、宁波市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宁波市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海峡两岸泌尿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宁波大学泌尿肾病研究所所长,《中华器官移植杂志》编委,曾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学中心访问,研修腹腔镜等微创泌尿外科技术及胰腺、胰岛、肾脏移植技术.
1995年8月开始从事泌尿外科、肾移植工作,擅长腹腔镜等微创技术治疗肾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等泌尿系肿瘤和泌尿系畸形等疾病,尤对肾门旁及肾实质内特殊部位肿瘤的保肾手术、前列腺癌根治术的保留性功能和尿控技术、膀胱癌根治手术等方面积累了较好经验;擅长疑难肾移植手术、移植肾各类复杂并发症的内、外科处理.
在浙江省较早开展胰肾联合移植技术,实行浙江省最小年龄供体供肾DCD肾脏移植手术,宁波市最先开展夫妻间活体肾移植、腹腔镜下活体取肾技术;累计实施肾脏移植800余例次,肾移植规模和疗效达到国内较高水平.
主持、参与研究省、市各级课题15项,重点开展移植肾慢性失功、肾脏肿瘤的系列研究,对免疫高敏患者的预处理方案和IVIG的应用、肾癌分子靶向治疗等系列研究达到国内较高水平,近年来在《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中华器官移植杂志》、Oncotarget、InternationalJournalOfMolecularMedicine等专业期刊上发表高水平专业论文40余篇,其中SCI论文十余篇,获得科技成果四项.
先后从事医院管理、教学、研究工作达30年,曾赴国内外的20多所大学或医院考察、交流,通过理论探讨与认真实践,在宁波市首先引入现代医院"3维"管理工具合成化应用、"围评价期"医院评价模式;县、乡、村卫生管理一体化、6S现场精细化管理、JCI国际认证,具有丰富的医院管理经验.

竺亚斌教授:女,宁波大学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胚学系主任,南方医科大学和中科院材料所兼职博士生导师.
2003年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2003-2006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任ResearchFellow.
是浙江省151新世纪人才工程、宁波市4321人才培养计划等培养对象,浙江省杰出青年团队项目负责人.
曾先后获宁波市五一劳动奖章、宁波市首届"巾帼科技人才奖"、宁波市"十大优秀留学人才"和"优秀科技工作者"、宁波大学阳光教授等荣誉称号.
在2009年由第三世界科学院和妇女科学组织联合主办的"地区青年女科学家"评比中,获得亚洲地区生命科学领域青年女科学家称号.
竺亚斌博士长期从事生物医学材料、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等领域的研究,先后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7项,已授权11项;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高级别科研论文70余篇,曾获宁波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二、三等奖.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浙江省杰出青年团队项目、浙江省钱江人才项目、宁波市国际合作项目、及宁波市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社发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与附属医院合作项目等若干项.

陈骏萍主任医师:女,现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麻醉疼痛中心主任,并兼任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舒适化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及胸科麻醉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麻醉质量管理学组及输血与血液保护学组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麻醉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麻醉分会副主任委员及疼痛分会常务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麻醉分会副会长、宁波市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宁波市医学会常务理事、宁波市第二轮优秀中青年卫生技术人才;并担任AnesthesiaandAnalgesia《中华麻醉学杂志》《麻醉安全与质控》《浙江医学》《现代实用医学》等审稿专家.
主要从事疼痛的发病机制及临床干预与转化、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的研究.
近年来已主持省市级课题10余项,其中"高龄患者术后疼痛和认知功能障碍中枢机制、临床干预及推广"获得2018年宁波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8年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奖三等奖;"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相关策略和技术应用"获得2015年度宁波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6年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奖二等奖;主编和参编专著10余部,获批国家专利4项,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0余篇.

戴晓宇主任医师:皖南医学院医学院肿瘤硕士生导师,宁波二院肛肠外科学科带头人.
现任浙江省中医学会肛肠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抗癌协会专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肛肠外科学会专业常务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肛肠学会专业委员,宁波市医学会肛肠外科分会主任委员.
2010年,与复旦大学上海肿瘤医院合作成立了大肠癌诊治合作中心.
2012年,首次在省内开展"全国大肠癌MDT工程"培训班.
2013年,建立市临床特色重点专科.
2014年,开展亚专科特色小肛肠.
2014年,建立了肠癌生物样本库,2015年,与中山六院合作,聘请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任东林教授作为我院客座教授,建立宁波地区痔瘘合作组.
2016年,同11家三甲医院一起参与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丁克峰教授开展临床多中心研究.
2017年,组建了省级MDT团队.
2018年正式加入"中国大肠癌规范化治疗千人培训计划",成立千人计划培训基地及精英班设计培训基地,组建示范中心和培训中心,建立专科医生认证标准,推广专科医生培养机制培训中心,资质认定并挂牌,同年,成为了第一批肿瘤(消化系统)多学科诊疗试点医院名单.
2019年,参与启动中国医师协会MDT专委会"星火计划"暨"肠想胃来"胃肠道肿瘤MDT学术交流会.
与此同时科室新增的HIFU海扶刀,启动临床肿瘤微无创治疗新项目——高能聚焦超声肿瘤综合治疗系统.
建立省内首家肠道肿瘤精准标本库,建立肿瘤原代细胞培养体系及活体肿瘤小鼠移植瘤模型标本库等.
同时先后承担参与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浙江省重大专项,浙江省自然基金,宁波市重大专项,宁波市自然基金及中国科学院宁波市华美医院华美基金科研项目共22项,发表SCI论文12篇,中文期刊30余篇,申请专利8个.

高翔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浙江大学硕士生导师,宁波市第一医院副院长,宁波市第一医院神经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获宁波市优秀中青年卫生技术人才、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培养人员、宁波市十佳职业道德标兵、宁波市卫生名医奖等专家称号.
现任中国抗癫痫协会全国理事、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全国委员、浙江省医学会航海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宁波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等.
他从事神经外科医疗工作20余年,开展重型颅脑疾病的治疗以及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胶质瘤、垂体瘤、颅底脑膜瘤、脊髓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同时开展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的微血管减压手术及顽固性癫痫的手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近五年承担着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课题1项,省市级课题6项,并参与《现代神经外科学》等多项著作的编写,发表专业SCI论文10篇,获得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奖二等奖2项,宁波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

洪晓明主任医师:男,外科学教授.
鄞州第二医院副院长兼普通外科学科带头人.
目前担任浙江省医学会外科分会委员.
浙江省微创外科学会委员浙江省抗癌协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抗癌协会胃癌专委会胃癌外科学组常委、浙江省抗癌协会肝胆胰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宁波市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副主委、鄞州区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
主要从事胃肠外科、肝胆胰外科、甲乳外科和腹壁疝外科的临床研究,擅长胃肠、肝胆、肿瘤外科等普外科疾病的诊治,尤其是腹腔镜技术在浙江省内处于领先水平.
在省内较早开展腔镜甲状腺手术、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手术、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腹腔镜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所做手术视频在省内及全国视频大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
带领普通外科团队囊括"浙江省县级医学龙头学科"、宁波市医学类"院士工作站"等殊荣,主持开展"腹腔镜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研究"、"快速康复理念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应用效果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等多项省级、市级科研项目,并在Canadianjournalofsurgery、peptide、BiomedicalResearch、中华类杂志等国际、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余篇,参与出版专著《当代外科学》.
主持多项国家级、省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
1999年荣获浙江省江山市"十佳医生"称号;2001年荣获浙江省"衢州市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称号;2002年获得浙江省"江山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2005年荣获了宁波市鄞州区"文化强区建设优秀工作者"称号:2012年获鄞州区"优秀人才"称号;连续6年荣获"鄞州区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胡勇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留美学者,民建市委会委员,首届甬城英才奖"宁波市突出贡献专家","宁波市十大杰出青年",荣获宁波市第十一届青年科技奖,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才,宁波市领军和拔尖型第一层次培养人才,宁波市委、市政府领导结对重大人才平台(项目)和专家人才.
荣获"浙江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获得"感动宁波海归"荣誉称号.
浙江省卫生厅首届医坛新秀,宁波市政府人才津贴,宁波市欧美同学会理事,鄞州区留学归国人才创业共促会常务理事、宁波市第十届、第十一届青年联合委员会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肢残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SICOT中国部数字骨科学会首届委员,宁波市医学会骨科分会委员兼秘书,宁波市康复医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常委,宁波市医学会医学鉴定专家库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非融合学组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青年专家学组委员,北美脊柱协会(NorthAmericanSpineSociety,NASS)会员、国际颈椎研究学会(CervicalSpineResearchSociety,CSRS)会员、脊柱外科杂志编委、中华创伤杂志通讯编委、《中国脊柱脊髓杂志》青年编委.
在国际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主刊杂志发表论文,影响因子45.
217.
以第一作者身份分别在Spine、EuropeanSpineJournal、JournalofNeurosurgery:Spine、《中华医学杂志》、《中华骨科杂志》《中华外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等杂志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20篇,中华级论文40余篇,英文论著20篇.
参加编写专著8部.
作为课题第一申请人,承担省部级课题10余项,参加编写专著8部.
作为项目第一完成人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10项:其中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宁波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等.
主要研究方向:脊柱外科基础与临床.

蒋国强主任医师:教授,宁波市骨外科重点学科带头人、临床重点专科脊柱外科共同负责人、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医学会骨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药物医院骨科永远脊柱外科主任经常.
任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脊柱外科委员、中国老年学会脊柱关节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肢残康复脊柱微创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胸腰椎学组及椎间盘修复与重建委员、中国生物材料学会骨科脊柱修复材料与技术专委会副主委、中国国际保健协会脊柱委员.
中华医学会浙江省分会骨科委员、浙江省骨科医师协会常委、省骨科分会脊柱外科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浙江省脊柱外科委员、中国老年学会脊柱关节浙江省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常委、浙江省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损伤微创委员、浙江省运动医学脊柱学组副组长、宁波市医疗鉴定专家库成员、宁波市劳动力鉴定专家组成员、宁波市保健专家成员.
任《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编委、《中华骨科杂志》通讯编委、《中华创伤杂志》特约审稿人、《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常务编委、《医学参考报骨科学频道》编委、《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编委等.
1985年第四军医大学毕业,1991年研究生毕业,1994年创建宁波三院骨科,历任骨科主任、脊柱外科主任、脊柱外一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2000年始到国外(澳大利亚、美国、欧洲诸国等)短期研修及学术交流.
2005年在美国UCLASantaMonica骨科医院研修,师从国际著名脊柱外科专家、AOspine主席JeffryWang教授.
主导硕士研究生20余名,以负责人举办国家级及省级继教班十次,宁波大学国际骨科三江论坛九届,宁波市中西医结合骨伤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2届.
开展省自然基金、省重点平台项目、市自然基金等课题研究.
发表4篇SCI文章,10余篇中华级及一类期刊文章,主编我国第一部《老年脊柱外科学》,参编5部专著,获宁波市科技进步奖一次、浙江省医药卫生创新奖二次.

李青峰主任医师: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主任、副院长;教授;国家级特优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长期以来致力于整复外科临床和基础研究,先后主持"国家中长期科技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十二五支撑计划"等20余个项目的研究工作.
在严重创伤修复、体表器官再造、再生医学等治疗上,提出和建立了多项有影响的创新思想和治疗方法.
在Lancet、Ann.
Surg、StemCell.
等发表通讯、论文200余篇,成果编入多部本专业国际专著.
其团队先后获得国际实验显微外科学会(ISEM),Z.
RobertAward奖、美国整复外科学会(ASPS)年度BestPaper奖、美国ASAPS年度IBP-Award,以及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现为中国医师协会整形外科分会名誉会长、美国整复外科协会(AAPS)外籍Fellow、美国APS、ASJ等杂志编委、美国移植重建外科学会发起会员(FoundingMember,ASRT)等.
其所在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在国际上享有广泛声誉.
一直蝉联全国"最佳专科"和"科技影响力"排名第一.
其团队累计完成各类创伤修复手术数万例,先后主持了"大兴安岭灭火英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等重大社会事件的伤者救治,获国家领导人和卫生部的嘉奖.

刘铁龙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副教授.
1997年毕业第二军医大学临床医学系,2006年长征医院骨科博士毕业,2008年进入解放军总医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现任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医院副主任医师兼骨科研究所副所长,长征医院骨科医院院长助理,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军骨科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长期以来,在骨肿瘤及脊柱外科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熟练主刀高难度的脊柱肿瘤、退变、结核、创伤、畸形等手术.
所在团队对于脊柱肿瘤的切除例次、切除率及疗效方面达到国内领先及国际先进水平.
参编、出版专著十余部,发表论著40余篇,其中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近30篇;参与国家"863"计划、全国重点研发计划、全军"十一五"重大专项等多项科研课题研究,第一完成人身份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项,全军重点课题2项,全国博士后基金、博士后特别资助金,上海市自然基金,上海市2017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上海市卫生局面上项目,长征医院研究型医师计划等各一项.

陆勤康主任医师:男,教授,专业技术二级,宁波市鄞州人民医院(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鄞州医院)院长.
在省内外眼科领域有较高的声誉.
"浙江省省市共建眼科学重点学科、浙江省区域专病中心(眼科)、宁波市眼科学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
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视光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眼科分会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康复医学会视觉功能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浙江省医学会眼科分会常务委员,宁波市医学会眼科分会主任委员,宁波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医学技术精湛,从事临床、教育、科研工作31年.
在眼科疑难杂症的诊治,尤其在各类白内障扭动超乳手术、各种角膜病及移植术、玻璃体视网膜疾病诊治手术等方面有较深造诣,在省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
2003年宁波市首例开展深板层全厚板层角膜移植术;2008年宁波市首例开展Intrepid同轴-微切口白内障扭动超声乳化手术(已施行各类白内障手术6万余例);2011年浙江省率先开展高速微创玻璃体切割术;2014年浙东首例开展飞秒激光屈光性白内障手术;2015年国内首例开展ALCONVERON白内障自动影像导航系统引导下的精准白内障手术;2016年实施浙东首例三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术等.
开展的穿透性角膜移植+青光眼+白内障+人工晶体四联手术等十余项新技术填补了宁波市、浙东地区空白,使无数复杂、难治病人重见光明.
2015年,自筹资金援助新疆库车,为贫困白内障患者行复明手术100余例;2017年3次援黔,共复明贫困白内障患者110余例.
科研及教学硕果累累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SCI总影响因子18.
64分,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主编眼科专著1部.
主持国家、省、厅局级课题10余项,其中5项分别获省厅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
2010年独立主办宁波市眼科界第一个国家级继教项目,至今已主办8个国家级、6个省级继教项目.
作为硕士生导师培养宁大和温医大硕士研究生17名(已毕业7名).

马琪主任医师:男,医学博士,宁波市第一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宁波市泌尿系疾病转化医学研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宁波市领军与拔尖人才第二层次(2015-2020年).
马琪博士主要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方向:(1)泌尿系肿瘤的临床综合治疗与全程管理;(2)酪氨酸激酶受体RON在泌尿系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靶向治疗研究;(3)天然药单体在泌尿系肿瘤治疗中的作用;(4)前列腺癌浸润、转移及耐药机制研究.
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市厅级项目4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第一或通讯),其中SCI收录10多篇(第一或通讯);专著2部;参与《前列腺癌化疗安全共识》、《中国前列腺癌患者基因检测专家共识(2019版)》等专家共识讨论与编写;作为主要研究者参加国际与国内多中心临床试验4项.
目前担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前列腺癌专家委员会会员、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生物治疗专委会委员、浙江省免疫学会临床免疫专委会委员、浙江省生物信息学会肿瘤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浙江省细胞生物学会理事、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泌尿外科专委会委员、宁波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泌尿外科专委会委员.

马维虎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宁波市第六医院脊柱外科主任.
北美脊柱协会(NASS)委员、国际AOSPINE协会会员,SICOT中国会员及脊柱微创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微创工作组委员和脊柱微创疼痛学组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科专业委员会脊柱分会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常委,浙江省骨科学会委员,宁波市骨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宁波市康复医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学会骨伤专业委员会脊柱学组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骨伤专业委员会常委、浙江省老年学会脊柱与关节疾病学会委员、浙江省抗癌协会骨与软组织肿瘤学组委员、浙江省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损伤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畸形学组委员,等.
担任《中华骨科杂志》英文版OrthopaedicSurgery、《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等编委.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发表文章8篇,作为共同完成者共获得国家专利10项,在《中华骨科杂志》等发表论文200余篇参与编写《当代脊柱外科内固定图谱》等书四部.
已主持省市级多项科研项目,获取得十余项省市级科技进步奖.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后路枕骨髁螺钉固定技术的数字化定位与有限元分析研究》等课题多项.
获宁波市优秀留学人才奖、宁波市江东区优秀人才奖、宁波市卫生局优秀中青年技术人才称号、宁波市医疗卫生"双优人才"奖、宁波市江东区政府特殊津贴、宁波市4321人才工程第一批人才、江东区优秀科技人员称号,2016年被评为宁波市劳动模范,2018宁波市侨界创业创新特别贡献奖等.

庞清江主任医师:男,教授.
1995年博士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1998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0年作为宁波市"科技兴市1号工程"人才专家引进至宁波市第二医院工作至今,200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宁波市第二医院骨科中心主任、骨科研究所所长、宁波市关节疾病临床特色重点专科负责人.
庞清江教授是宁波市首批专业技术二级岗位获得教授,曾获甬城英才——宁波市卫生名医奖.
目前主要学术兼职有:浙江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关节学组组长;浙江省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副会长;浙江省老年学会脊柱关节疾病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学会运动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宁波市医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宁波市康复医学会骨科康复专业分会主任委员;宁波市骨科质量控制中心常务副主任,宁波市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医学专业副主任委员,以及《中华骨科杂志》、《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临床骨科杂志》、《现代实用医学》等多本杂志编委.

庞清江教授曾多次赴国外著名医学中心进修与交流,在四肢大关节及脊柱外科临床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擅长关节疾病诊治与人工关节置换,已成功完成关节置换数千余例.
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SCI15篇,累计影响因子33分),主编著作5部,参编著作9部,先后主持了香港大学中国脊髓损伤网络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计划平台重点项目,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宁波市社会发展科技项目,宁波市临床特色重点专科等课题.
获卫生部、省、市级及医学院科技进步奖十余项,获专利3项.
2005年开始招收宁波大学外科学硕士研究生,目前已毕业12人,在读3人.
研究方向:1.
四肢大关节人工关节置换的基础与临床;2.
脊柱疾病的微创治疗;3.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基础与治疗.

邵国丰主任医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心胸外科主任,省专业技术二级岗位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任市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主委,省医学会胸心外科分会副主委,市心脏大血管疾病诊疗中心主任,市医学会常务理事、脏器移植分会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瓣膜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胸心外科分会华东协作组常委、省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常委、国家心血病专家委员会微创心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
为宁波市优秀学科带头人,浙江省优秀医师奖获得者,"中国名医百强榜"冠心病外科上榜名医,宁波市首届卫生名医奖获得者,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曾先后到柏林德国心脏中心、澳大利亚悉尼逊文森医院心脏外科进修,医技精湛.
擅长各种大血管外科、冠状动脉搭桥术、危重瓣膜病外科、复杂先心病矫治、心肺移植各类心脏手术,同时擅长肺癌、食管癌、纵膈肿瘤等各类普胸手术.
开展了大量高难度、高风险心脏手术,填补了多项省市医学空白.
同时积极开展心肺移植工作,已成功完成全省第二例宁波市第一例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手术、全省第一例肺移植手术.
带领心胸外科发展成为浙东地区心脏外科中心、浙江省心脏外科三强之一,华东地区著名学科之一.
现心胸外科已成为省市共建重点学科、省区域专病中心、市临床医学品牌学科、市首批临床特色重点专科.
主持或参与完成了30余项科研项目的研究,目前在研项目10余项,包括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省医药卫生科技平台项目,市社会发展重大择优委托科技攻关、科技创新团队,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
现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的分子机制及早期诊断标记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基因诊断平台的建立及其早期诊治研究;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分子机制、个体化治疗及新技术的开展.
现已有14项获省市各级成果奖,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22篇SCI论文.

杨路主任医师:教授;获评浙江省151人才工程.
现任浙江省医学会激光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眼科分会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眼保健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眼科学委员、宁波市康复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宁波市医学会眼科学副主任委员、宁波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学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编委;主要研究方向:白内障、青光眼及玻璃体疾病.
从事眼科临床及基础研究20余年,已累计成功完成白内障相关眼科手术8万余例,是国内该领域临床经验和案例丰富的专家之一.
为宁波大学眼科学重点学科带头人,搭建了"眼损伤机制研究"的实验平台并筹建宁波大学眼科研究所.
研究资金充足,在研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等各级课题以及横向合作课题10余项.
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近3年发表10余篇(SCI6篇).
获得市级科技成果二等奖2次.

章一新主任医师:男,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形外科行政副主任,重建显微外科专科中心主任,瘢痕综合治疗专科主任.
兼任亚太瘢痕医学协会(APSSM)主席,亚太创面协会(AWCA)学术执委等职,任JournalofPlasticandReconstructiveSurgery(PRS,IF:3.
784)、JournalofReconstructiveMicrosurgery,(JRM,IF:2.
2)、BurnsandTrauma,(IF:2.
43)杂志编委、《中华显微外科杂志》副总编.
2006年-2007年美国杜克大学整形中心访问学者,2015年入选第一届上海市教委高原高峰学科建设—临床医学(I类高峰)"研究型医师"(双百人计划),2018年"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2018年入选美国重建显微外科学会(ASRM)"GodinaTravelingFellowAward"(每年全球评选一名,是显微重建外科界的奥斯卡奖,中国大陆第一次获得).
在国际上提出了重建显微外科中的"经济学"理论——即"开源节流"学说,近5年主持了多项国家(973子课题1项,国自然3项)和地方自然科学基金及纳米专项课题研究(瘢痕领域).
以第一/通讯作者SCI收录80余篇,影响因子250多分,中文文章80余篇.
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生导师,2014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
已培养博士生8名、硕士生7名,国际fellow8名.
刘昱教授:神经科学博士,现任宁波大学医学院执行院长.
1999年7月于华西医科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药学专业),2005年9月于美国WakeForest大学获神经科学博士学位,2007年6月于美国WakeForest大学完成精神药理学博士后工作.
浙江省"151"人才第三层次、宁波市"3315"海外高层次人才、中国毒理学会药物依赖性毒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身分会成瘾组委员、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学会理事、浙江省神经科学学会第二届理事、"双一流"建设高校国际交流分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多个省市的科技项目、SCI期刊论文评审专家等.
主要从事药物依赖及共患精神疾病的预防、治疗和机制研究.
主持建设一门浙江省精品在线开放建设课程.
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多项浙江省和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加宁波市"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和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
主持完成波大学—宁波市康宁医院老年精神疾病治疗康复共建平台和宁波大学-宁波酶赛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药物研发合作平台.
发表SCI论文30多篇.
作为第一指导教师,获得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以第一发明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指导研究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
副主编/参编机能学实验教程等教材.

沈昊伟教授: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宁波大学医学院生理学与药理学系主任.
国家禁毒委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毒理学会药物依赖性分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神经精神药理学分会委员.
1992年毕业于广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01年于日本东北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精神医学专业).
先后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日本东京精神医学研究所、美国南卡罗莱纳医科大学神经科学系、北京大学医学部分别担任医师、助理研究员、助理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精神疾病及药物成瘾的神经生物学研究.
擅长行为心理学、神经精神药理学、神经电生理学等技术手段.
发现成瘾药物导致神经可塑性损伤及谷氨酸传递紊乱是复吸的重要机制,为成瘾药物的神经精神药理学提供重要的基础理论.
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JNeurosci、Neuropsychopharmacology、Neuron、PNAS.
在研项目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面上项目)、973及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项目)、相关部委委托研究经费等资助.
沈昊伟课题组的研究内容包括利用神经电生理学手段采集神经信号,从神经环路、神经编码和突触传递的角度解释精神分裂症和成瘾行为的神经机制.

陈晓薇副教授:女,美国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ofIowa)神经科学博士,美国神经学会和国际疼痛学会会员,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
2004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生命科学学士学位.
2009于美国爱荷华大学医学院获得神经科学博士学位,导师为G.

F.
Gebhart(国际疼痛协会IASP前任主席).
2006-2010年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UPMC)的痛觉研究中心担任研究助理,2008年获得第十二届国际痛觉大会的会议奖励.
2010加入宁波大学医学院.
2010年至今,已发表SCI论文近30篇(影响因子最高为20),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Pain(IF5.
6),JournalofNeuroscience(IF6.
0),FrontiersinPharmacology(IF4.
4),RegionalAnesthesia&PainMedicine(IF5.
1)等SCI期刊上发表10余篇论文.
论文最高单篇引用次数超过100次.
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多项市厅级科研项目,宁波市重大精神疾病转化医学创新团队子课题负责人.
以参与人身份获浙江省2011年度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宁波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指导研究生获得浙江省中西医结合会议青年医师优秀论文演讲比赛一等奖,多次指导本科生获得浙江省生命科学竞赛奖项和浙江省新苗计划.
参编医学基础教材(中文)两部,中英文双语教材一部.
申报药物发明专利两项.
实验室研究方向主要为1.

慢性痛及其共患病(如焦虑、抑郁、认知障碍)的突触传递机制、胞内信号通路和神经环路机制方面的研究.
2.
新型镇痛药物的筛选和机制研究.
胡珍玉主任医师:宁波市康宁医院院长,宁波市康精神病学重点学科带头人,宁波市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及睡眠障碍诊疗中心带头人、宁波市睡眠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现任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兼睡眠心理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儿童精神病学组委员,中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儿童学组副主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协会精神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病学分会委员、西部精神医学会神经医学心身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联盟理事长、浙江省精神病学会儿童学组组长,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协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康复医学会物理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康复医学会睡眠障碍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宁波市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顾问,宁波市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
长期从事精神疾病、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睡眠障碍、心理卫生问题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
先后获得中国医师协会优秀精神科医师,浙江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宁波市白求恩式医务卫生工作者等荣誉,主持、参与国家及省市级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科技成果获得省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市科技进步四等奖1项.
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近20篇.
主编、参编专著6部.
胡老师做好临床、科研工作的同时,特别注重研究生培养、注意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特长,悉心指导科研,关心学生生活,深受学生好评.

阮列敏主任医师:女,心理学教授,浙江大学临床医学学士,澳大利亚LATrobeUniversity硕士.
现任宁波市第一医院党委书记,为国家卫计委科技专家,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浙江省心理危机干预组专家,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常务委员,宁波市医学会副会长,兼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宁波市心理卫生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宁波市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副会长等.
从事临床一线及医院管理工作30余年,在焦虑抑郁、睡眠障碍、强迫症以及精神相关疑难危重系统性疾病的诊治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到的见解.
率先在市内综合医院中开展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开设心身病房,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和睡眠诊治中心,开展个体及团体心理治疗、生物反馈治疗、音乐治疗、沙盘治疗、多导睡眠监测、小睡实验、呼吸机滴定及其他物理治疗等,并积极推广.
带领学科成为市医学重点学科,首批"中国心身医学整合诊疗中心"、"中国心身医学教育联盟基地"、"浙苏闽心身医学专科联盟"及"精神医学专科联盟"成员单位,为宁波乃至浙江省心身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积极的贡献.
先后被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市巾帼科技人才,市服务人才先进个人,市首批优秀中青年卫计人才,省卫生系统优秀共产党员,荣获中国医院优秀院长、中国医院优秀CIO、最具领导力中国医院院长等称号.
获省部级、市厅级重大等科研基金9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10篇,主编/参编著作近10本,荣获省市级科学技术奖5项.

张俊芳教授:女,博士,被评为浙江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宁波市重点高层次人才,是浙江省病理生理重点实验室、宁波大学行为神经科学研究中心主要成员,为中国生理学会会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会员,浙江省老年学学会抗衰老专业委员会会员.
近年来一直从事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等发病机制研究及治疗靶点的寻找,主要采用膜片钳、场电位、多通道等神经电生理手段,结合细胞培养、分子生物学和整体动物行为学等技术,探讨认知功能障碍及情绪障碍等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的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东南大学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2项和浙江省教育厅高校科技项目1项.
已在JNeurochem、BehavBrainRes、NeurobiolLearnMem、Synapse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张林教授:博士,现为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心理学研究所所长.
博士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访问学者.
兼任宁波大学积极老龄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心理学会老年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认知科学学会社会认知分会理事.
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
主要从事老年人认知干预,认知老化与行为决策,以及特殊群体社会适应问题的研究.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项,以及浙江省社科基金等多项科研课题.
在ComputersinHumanBehavior、FrontiersinPsychology、DisabilityandHealthJournal、以及《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等权威中英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2部,教材1部.
《态度与行为:社会不赞许行为心理机制》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浙江省社科联优秀成果奖、省高校科研优秀成果以及其他厅市级科研成果奖3项.

沈志森主任医师:教授,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甬城十大名医,宁波市优秀学科带头人.
现任中科院大学博导、宁大耳鼻咽喉科学博导、宁大硕导、浙大硕导.
宁波市耳鼻咽喉疾病诊疗中心主任、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宁波大学耳鼻咽喉科博士及硕士学位点负责人、宁波大学耳鼻咽喉科学教研室主任.
省市共建重点学科带头人,宁波市首批品牌学科带头人,宁波市临床特色重点专科带头人.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会常委、浙江省医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学会副主委、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喉科分会副主委、宁波市医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学会主委、长三角城市群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协同发展战略联盟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副主席.
从事耳鼻咽喉科专业30余年,年均手术量1000台以上,2017年达1200台,其中82.
5%为三四类手术,国内率先开展双侧人工耳蜗同时植入治疗神经耳聋、舌瓣重建下咽,开展多种游离组织瓣重建咽喉头颈部缺损.
面神经及耳鼻相关的颅底外科国内先进,听力重建及睡眠呼吸暂停手术治疗省内领先.
先后主持完成省级课题2项,省部共建培育项目1项,顺利完成宁波市重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2项,宁波市创新团队1项,其他市级课题3项.
以第二承担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
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2015年),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2013年及2017年),市厅级科技进步二等、三等奖10项;发表论文72篇,其中SCI论文25篇(影响因子合计约54.
543),2篇论文获宁波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和三等奖.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其中1项已授权.
参编《当代外科学》.
培养博士研究生1名(优秀毕业生)、硕士研究生25名(其中17名毕业).

沈毅主任医师:男,医学博士.
宁波大学附属李惠利医院耳鼻咽喉头颈疾病诊疗中心副主任、宁波市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任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客座教授、澳大利亚耳科研究所研究员、JAMA等12份SCI期刊审稿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议专家、浙江省科技专家库评审专家、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浙江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委员、宁波市老年医学会耳聋与眩晕分会副主任委员.
入选浙江省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第一层次)、宁波市优秀留学人才.
业务专长:耳显微外科.
擅长耳科疾病的诊治,尤其对中耳炎、传导性耳聋等耳科手术有独特的技术专长.
研究方向:耳科组织工程学、听觉医学与听觉重建.
2009年澳大利亚耳科研究所访问学者.
2010-2014年在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获澳大利亚政府"SIRF全额博士奖学金"资助.
2019年澳大利亚Perron转化医学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在耳科组织工程学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发表SCI论文18篇,获"Frontiers2012会议最佳学术海报奖"、"西澳大学最佳学术论文奖"、"澳大利亚耳研所ValerieAlder最佳研究奖"、"浙江省2015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奖项.
裴仁治主任医师:男,副院长,教授.
曾获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省优秀党员、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宁波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宁波人大代表.
从事血液病尤其是白血病等血液肿瘤的临床诊疗工作已逾30年,专业技术精湛,临床经验丰富,创新能力突出,创建并引领的血液科,曾连续四度蝉联"宁波市重点学科",在全市率先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新技术、新项目数十项,累计开展各种造血干细胞移植390余例,诊治白血病、淋巴瘤及骨髓瘤等数千例.
血液肿瘤诊疗技术及疗效达国内先进水平,其中儿童白血病疗效达到省内领先,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疗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甬城百姓免受四处奔波之苦,即可享受方便、高效、质优的医疗服务.
作为温州医科大学、宁大医学院等4所学校的兼职教授和硕导,先后招收培养硕士生13名,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市级课题23项,其中13项获省市科技成果奖.
其骄人业绩及学术水平在业界享有盛誉.
他是多个国家级学术团体的委员,也是省医学会、中西医结合学会和抗癌协会血液病分会等五个学/协会常委、副主任委员,是现任宁波医学会血液分会主任委员.

狄亚珍主任医师:于1997年创建了浙江省首家小儿风湿免疫专科,填补了浙江省小儿风湿免疫专科的学科空白.
是宁波市首批临床特色重点专科(小儿风湿免疫科)学科带头人,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风湿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风湿免疫病学专业委员会儿科学组全国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风湿免疫病学专业委员会浙江省分会常委,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学会委员,全国儿童风湿病协作组成员,浙江省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委员,浙江省免疫学会风湿免疫临床专业委员会常委,浙江风湿免疫病医联体联盟常务理事,宁波市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副主委,宁波市医学会儿科分会委员.
从事儿科临床工作30余年,尤其擅长小儿风湿免疫性疾病(包括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幼年脊柱关节病、强直性脊柱炎、川崎病、过敏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儿童白塞氏病、幼年特发性皮肌炎、儿童高尿酸血症等)的临床诊治,并且开展了B超引导下关节腔穿刺注射长效激素和生物制剂等新技术研究.
主持并参与科研项目10余项,科研获奖5项,包括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三等奖3项,宁波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项.
一共发表SCI文章7篇,《中华风湿病学杂志》6篇,其余30余篇论文发表在国家一级期刊和二级期刊,获奖论文近20篇.
同时开展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2项,已培养小儿风湿免疫专业研究生10人.

蔡挺主任医师:宁波市第二医院院长.
任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再生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副主委、浙江省数理医学学会理事、浙江省医学会急诊分会委员、宁波市医学会急诊分会主委.
入选宁波市"432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选,曾获评省级青年岗位能手、宁波市政府十佳杰出青年称号、宁波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宁波市突出贡献专家、宁波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浙江省优秀院长、浙江民革骄傲人物.
长期致力于研究急危重病的监测与治疗、常见病原微生物的流行病学、耐药机制和临床治疗以及生物治疗的研究.
在严重感染、严重创伤,器官功能衰竭、休克、心肺复苏、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快速响应、急性中毒的临床诊疗、毒物快速检测与分析、院内急救系统创建等领域卓有建树.
为省区域专病中心和市医学重点学科带头人,构建了"院前急救—急诊—ICU—急诊病房—康复病房"区域急诊一体化救治服务体系新模式,将依赖型、支援型急诊模式向自主型急诊转变,执掌宁波市唯一的集急性传染科、烧伤外科、血管外科及颌面外科为一体的创伤、重大灾害及急性传染病救治中心.
该中心在急重症感染的精准治疗、四肢组织修复重建、心肺复苏的临床救治、生物样本库及实验研究等方向特色鲜明.
断肢(指)再植(20例/年)和皮瓣修复(500例/年)及毒物检测与机制研究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域优势.
相关领域主持省市级课题15项,发表SCI论文9篇,影响因子约17.
1分,其他论文32篇,获省市级科技奖励6项,其他奖励5项,拥有发明专利1项,出版著作2部.

李子龙主任医师:余姚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宁波市心肺脑复苏重点实验室主任,宁波大学医学院急诊医学研究所所长,浙江省二级岗位人选,中国创伤培训优秀讲师,余姚市卓越医生.
1995年任急诊科主任,当时急诊科仅1名医生、9名护士、2张抢救床、年急诊人次4万,发展至今拥有73名医生、143名护士、4个病区、229张床位、年急诊人次44万、年抢救人次4.
5万.
近5年,以第一/通信作者发表论文18篇,其中中华系列13篇,SCI2篇,主持市厅级课题3项,2017、2015年分别获得宁波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
现任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委员会常务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委员会副会长,浙江省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委员会常务委员.
目前学科拥有浙江省急诊医学区域专病中心、宁波市重点扶植学科、浙江省县级医院龙头学科、王正国院士工作站等平台.
他实现了院前—院内—EICU无缝衔接及一站式救治模式,成为全国领先的急诊发展模式,《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次专题介绍,此模式明显缩短对急危重病的救治时间,目前抢救成功率达99.
16%;组建团队自主开发完成危重病人管理软件,近2年重大医疗纠纷发生率为0;2016年申报成功宁波市心肺脑复苏重点实验室,为全省县级医院唯一能建立大动物模型的实验室;对本市26家医疗单位开展持续培训,基本达到全市急救能力的规范化、同质化、数字化;通过互联网+搭建区域云抢救平台,初步建成余姚市急救网络体系,为全国首创;与中国医师协会合作开展CTCT-B,负责制定针对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标准化创伤培训课程;为提高市民自救互救能力,开展"白金十分钟急救大讲堂"活动,迄今共培训196场,受训近万人次,并于2016年组织团队研发院前自救互救APP,探索数字化时代区域急救医疗保障体系.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联系人:赵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9593邮编:315211E-mail:ndyxy9593@163.
com2020年面向港澳台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代码)专业名称及研究方向招生人数初试科目复试专业课科目同等学力加试科目学制备注001商学院(0574-87600363)020200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01区域经济学不限制①201英语一②303数学三③811宏微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统计学原理3年02金融学金融学国际金融、证券投资学03产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经济学原理、发展经济学04国际贸易学国际贸易实务经济写作、国际经济学05数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原理、概率统计120200工商管理(一级学科)01会计学不限制①201英语一②303数学三③812管理学会计与审计理论中级财务会计、审计学3年02企业管理企业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企业战略管理03技术经济及管理统计学原理技术经济学、运筹学025400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01国际商务理论与政策02国际商务管理03国际商务营销不限制①204英语二②303数学三③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商务英语西方经济学、经济写作2.
5年025100金融硕士专业学位01投资决策与风险管理02普惠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03资本运作与公司金融不限制①204英语二②303数学三③431金融学综合金融专业基础西方经济学、证券投资学2.
5年002法学院(0574-87609243)030100法学(一级学科)01法学理论不限制①201英语一②621综合课1③821综合课2立法学国际公法、中国法制史同等学力考生仅限法学专业毕业.
3年02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宪法学03刑法学犯罪学04民商法学商法学05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学06经济法学经济法学07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08国际法学国际经济法学120400公共管理(一级学科)01行政管理不限制①201英语一②622社会科学研究方法③820公共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公共政策、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3年02土地资源管理土地经济学03教育管理与政策教育管理学0351法律硕士专业学位035101法律(非法学)不限制①201英语一②398法硕联考专业基础(非法学)③498法硕联考综合(非法学)无不加试3年035102法律(法学)不限制①201英语一②397法硕联考专业基础(法学)③497法硕联考综合(法学)无民法学、刑法学2.
5年003教师教育学院(0574-87609279)040100教育学(一级学科)01教育学原理不限制①201英语一②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注:02方向考生:要求具有教育学、心理学、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科学、英语或小学教育学科背景,且同等学力考生需取得教师资格证.
教育概论中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3年按方向复试排名录取.
所有方向同等学力考生需以第一署名作者身份在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一篇教育学相关学术论文.
02课程与教学论(下设理论、语文、数学、英语、化学、科学和小学教育七个方向)课程与教学论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03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园课程、儿童发展心理学04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学05成人教育学教育管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06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与实践(含动态网页制作、二维动画制作、三维动画制作等,可任选一项)教学设计、教育心理学040200心理学(一级学科)01基础心理学02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3应用心理学不限制①201英语一②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学基础与研究方法基础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注:同等学力考生需在复试时提供六门本科核心课程合格成绩单: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学.
以及发表一篇心理学相关学术期刊的论文.
3年不招收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医学和数学专业之外的其他跨专业考生.
0451教育硕士专业学位045101教育管理不限制①204英语二②333教育综合③833教育管理管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3年045103学科教学(语文)不限制①204英语二②333教育综合③834语文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心理学、古代汉语原则上要求考生具有汉语言文学专业背景.
045104学科教学(数学)不限制①204英语二②333教育综合③835数学教学论大学数学基础教育心理学、数学分析原则上要求考生具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背景.
045106学科教学(化学)不限制①204英语二②333教育综合③836化学教学论化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心理学、化学教材分析原则上要求考生具有化学(师范)专业背景.
045108学科教学(英语)不限制①204英语二②333教育综合③837英语教学论英语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综合英语原则上要求考生具有英语专业背景.
045110学科教学(地理)不限制①204英语二②333教育综合③842地理教学论自然地理学教育心理学、中学地理教材分析原则上要求考生具有地理专业背景.
045114现代教育技术不限制①204英语二②333教育综合③838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与实践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045115小学教育不限制①204英语二②333教育综合③841小学课程与教学论中国小学教育史教育心理学、现当代文学045116心理健康教育不限制①204英语二②333教育综合③839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咨询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要求考生有师范生专业背景.
045118学前教育不限制①204英语二②333教育综合③840学前教育史学前教育学幼儿园课程、儿童发展心理学045400应用心理硕士专业学位01临床心理与健康促进02学生发展与生涯教育03特殊人群与社区服务不限制①204英语二②347心理学专业综合心理咨询与社会心理学基础咨询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3年004体育学院(0574-87600456)040300体育学(一级学科)01体育人文社会学不限制①201英语一②641体育学综合理论体育基础理论与应用(笔试)①综合(面试)体育概论、体育心理学3年02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概论、运动生物力学03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心理学、运动训练学04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概论、民族传统体育概论045200体育硕士专业学位01体育教学不限制①204英语二②346体育综合综合(面试)①专项技能测试体育概论、运动训练学2.
5年02运动训练不限制005人文与传媒学院(0574-87600653)050100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01文艺学不限制①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②651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③851汉语言文学方向专题文学评论与写作古典诗词赏析、外国文学3年0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语言学概论03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概论04中国古代文学文学鉴赏05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史06文艺与新传媒媒介文化评论广告学概论、数字媒体艺术概论060200中国史(一级学科)01史学理论与史学史02专门史(含中国艺术史研究)03中国古代史04中国近现代史05中外关系史不限制①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②313历史学基础中国历史文选史学概论、世界近代史3年0453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01汉语教学与研究02文化研究与传播03汉外对比与汉语教学不限制①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②354汉语基础③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现代汉语与对外汉语教学中国文化概论、现代汉语3年055200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01融媒体新闻与大数据传播02广告与品牌传播03影视文化传播不限制①204英语二或203日语②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新闻与传播业务综合新闻编辑学、媒介管理学3年006外国语学院(0574-87600369)050201英语语言文学01英国文学02美国文学03文学理论与批评不限制①240日语(二外)或241德语(二外)或242法语(二外)②661基础英语③861英汉互译英美文学高级英语、高级听力3年050204德语语言文学01德语文学02德汉互译研究03德语语言与文化不限制①240日语(二外)或242法语(二外)或244英语(二外)②663现代德语③863德汉互译德语文学高级德语、高级听说3年050205日语语言文学01日语语言学02日本文学03日本文化不限制①241德语(二外)或242法语(二外)或244英语(二外)②662基础日语③862日汉互译日本文学与文化高级日语、高级听说3年050211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1普通语言学(英语语言学)02应用语言学03对比语言学不限制①240日语(二外)或241德语(二外)或242法语(二外)②661基础英语③861英汉互译语言学高级英语、高级听力3年0502Z1翻译学01翻译理论研究02文学翻译研究03应用翻译研究不限制①240日语(二外)或241德语(二外)或242法语(二外)②661基础英语③861英汉互译翻译理论基础高级英语、高级听力3年0502Z2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01比较文学研究02比较文化研究03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研究不限制①240日语(二外)或241德语(二外)或244英语(二外)②664比较文学(汉)③861英汉互译或862日汉互译或863德汉互译中外文学基础高级英语(或日语或德语)、高级听力(英语或日语或德语)3年0551翻译硕士专业学位055101英语笔译不限制①211翻译硕士英语②357英语翻译基础③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翻译实践英汉互译、高级听力2.
5年055102英语口译不限制009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0574-87609961)080100力学(一级学科)01固体力学02流体力学03工程力学04动力学与控制不限制①201英语一②301数学一③891理论力学(甲)材料力学大学物理、机械设计基础3年080200机械工程(一级学科)01机械电子工程02机械设计及理论03车辆工程04制造系统工程05塑性成形工程不限制①201英语一②301数学一③892机械原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设计、材料力学3年085500机械硕士专业学位0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02机械电子工程03机械设计及理论04车辆工程不限制①204英语二②302数学二③892机械原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设计、材料力学3年010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0574-87609499)080900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01电路与系统02物理电子学03微纳电子与集成电路04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不限制①201英语一②301数学一③911电子线路(模拟电路+数字电路)或912信号与系统或913大学物理电路原理①电磁场与电磁波②半导体物理③C程序设计⑤光学(从1-5中任选一门,不得与初试科目相同)计算机导论、电路原理、光纤通信、光电材料及器件(四选二)3年081000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01通信与信息系统02信号与信息处理不限制①201英语一②301数学一③911电子线路(模拟电路+数字电路)或912信号与系统或913大学物理通信原理①数字信号处理②光学(从1-3中任选一门,不得与初试科目相同)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光纤通信、光电材料及器件、电路原理(五选二)3年08120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01大数据处理技术02自然人机交互技术03网络信息安全04图像处理与识别不限制①201英语一②301数学一③916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①数据库技术②计算机网络(从1-3中任选一门,不得与初试相同)③上机测试(必选)计算机导论、电路原理3年085400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01电子与通信工程不限制①204英语二②302数学二③911电子线路(模拟电路+数字电路)或912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①数字信号处理②C程序设计(从1-3中任选一门,不得与初试相同)计算机导论、电路原理、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光纤通信、光电材料及器件(六选二)3年02集成电路工程①204英语二②302数学二③911电子线路(模拟电路+数字电路)或912信号与系统或913大学物理电路原理①电磁场与电磁波②半导体物理③C程序设计(从1-4中任选一门,不得与初试科目相同)03计算机技术①204英语二②302数学二③916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①数据库技术②计算机网络(从1-3中任选一门,不得与初试相同)③上机测试(必选)04光电信息技术①204英语二②302数学二③911电子线路(模拟电路+数字电路)或912信号与系统或913大学物理电磁场与电磁波①激光原理②通信原理③C程序设计⑤光学(从1-5中任选一门,不得与初试科目相同)011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0574-87600337)081400土木工程(一级学科)01岩土工程02结构工程03市政工程04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05桥梁与隧道工程不限制①201英语一②301数学一③923材料力学或925流体力学(03方向选925流体力学,其他方向选923材料力学)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①市政工程综合(03方向限选市政工程综合,其他方向选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土力学、理论力学、给排水工程(三选二)3年085900土木水利硕士专业学位01土木工程不限制①204英语二②302数学二③923材料力学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或工程项目管理(二选一)理论力学、土力学3年02市政工程①204英语二②302数学二③924水力学市政工程综合给水排水管网系统、普通化学03水利工程环境与水力学综合012海运学院(0574-87609541)082300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01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02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03载运工具运用工程04交通安全与环境不限制①201英语一②301数学一③934交通运输工程学或935航海学或936管理学原理智能运输系统①集装箱多式联运组织与管理(二选一)港口管理、国际航运管理3年082400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01轮机工程02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03港航技术与管理工程04热能动力与新能源不限制①201英语一②301数学一③931工程热力学或933理论力学或934交通运输工程学工程热力学①理论力学②流体力学③机械设计基础⑤智能运输系统自选1门(但不得与初试科目相同)工程热力学、理论力学、流体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港口管理、国际航运管理(自选2门,但不得与初试、复试科目相同)3年085900土木水利硕士专业学位04船舶与海洋工程01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02船舶工程安全技术与机电控制03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与制造04港航技术与管理工程05热能动力与新能源不限制①204英语二②302数学二③931工程热力学或933理论力学或934交通运输工程学工程热力学①理论力学②流体力学③机械设计基础⑤智能运输系统自选1门(但不得与初试科目相同)工程热力学、理论力学、流体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港口管理、国际航运管理(自选2门,但不得与初试、复试科目相同)3年086100交通运输硕士专业学位01交通安全与环境02载运工具运用工程03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04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不限制①204英语二②302数学二③934交通运输工程学或935航海学或936管理学原理智能运输系统①集装箱多式联运组织与管理自选1门港口管理、国际航运管理3年013海洋学院(0574-87600891)070703海洋生物学不限制①201英语一②741生物化学1③941分子生物学海洋生物学植物生理学、普通动物学3年071000生物学(一级学科)01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02水生生物学03发育生物学04微生物学05植物学不限制①201英语一②741生物化学1③941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3年090800水产(一级学科)01水产养殖03渔业资源不限制①201英语一②743农学基础数学或744农学基础化学③943水产动物学与基础生态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动物生理学3年095100农业硕士专业学位01渔业发展不限制①204英语二②340农业知识综合二③946渔业领域技术综合渔业经济学渔业领域水产基础、景观生态学3年02农村发展不限制①204英语二②342农业知识综合四③947农村与区域发展技术综合农村政策学014医学院(0574-87609593)100201内科学01心血管内科学02呼吸内科学03消化内科学04肾脏内科学05内分泌内科学与代谢疾病06血液内科学07风湿内科学08神经内科学不限制①201英语一②750临床医学综合内科学生理学、病理学3年限医学相关专业报考.
100202儿科学01新生儿医学02重症医学03心血管04肾脏风湿不限制①201英语一②750临床医学综合儿科学生理学、病理学3年限医学相关专业报考.
100205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01临床精神病学02儿童精神病学03会诊联络精神病学04社区精神卫生研究05心身医学不限制①201英语一②750临床医学综合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生理学、病理学3年限医学相关专业报考.
100207影像医学与核医学01放射诊断学02介入放射学03超声诊断学04影像核医学不限制①201英语一②750临床医学综合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病理学、系统解剖学3年限医学相关专业报考.
100208临床检验诊断学01临床微生物学02临床免疫学03临床生化及分子生物学04临床细胞学05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与耐药检测不限制①201英语一②750临床医学综合临床检验诊断学生理学、病理学3年限医学相关专业报考.
100210外科学01肝胆胰外科学02胃肠外科学03心胸外科学04神经外科学05骨外科学06泌尿外科学07甲状腺乳房外科学08血管外科学不限制①201英语一②750临床医学综合外科学病理学、系统解剖学3年限医学相关专业报考.
100211妇产科学01微创妇科学02妇科肿瘤学03围产医学不限制①201英语一②750临床医学综合妇产科学病理学、系统解剖学3年限医学相关专业报考.
100212眼科学01白内障(与晶状体病学)02青光眼03玻璃体视网膜疾病04角膜与屈光05小儿眼科与斜视06眼底病不限制①201英语一②750临床医学综合眼科学病理学、系统解剖学3年限医学相关专业报考.
100213耳鼻咽喉科学01咽喉头颈外科学02耳科学03鼻科学不限制①201英语一②750临床医学综合耳鼻咽喉科学病理学、系统解剖学3年限医学相关专业报考.
100214肿瘤学01肿瘤分子生物学02肿瘤内科学03肿瘤外科学04肿瘤放射治疗学不限制①201英语一②750临床医学综合肿瘤学生理学、病理学3年限医学相关专业报考.
100401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01慢性病流行病学及其统计方法02传染病流行病学03现场流行病学04生物信息学不限制①201英语一②751预防医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医学统计学、社会医学3年限预防医学(五年制)或卫生统计学或生物统计学专业报考.
100402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01职业与环境流行病学02职业与环境毒理学03职业与环境危害评价不限制①201英语一②751预防医学职业与环境卫生学医学统计学、社会医学3年限预防医学(五年制)专业报考.
100403营养与食品卫生学01慢性病分子营养学02营养流行病学03食品毒理学不限制①201英语一②751预防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医学统计学、社会医学3年限预防医学(五年制)专业报考.
1051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105101内科学01心血管内科学02呼吸内科学03消化内科学04肾脏内科学05内分泌内科学与代谢疾病06血液内科学07风湿内科学08神经内科学不限制①201英语一②306临床医学综合能力内科学临床技能操作3年本专业限5年制普通全日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报考.
已经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人员不得报考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正在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人员不建议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如报考,需按照培养方案重新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105102儿科学01新生儿医学02重症医学03心血管04肾脏风湿不限制①201英语一②306临床医学综合能力儿科学临床技能操作3年本专业限5年制普通全日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报考.
已经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人员不得报考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正在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人员不建议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如报考,需按照培养方案重新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105105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01临床精神病学02儿童精神病学03会诊联络精神病学04社区精神卫生研究05心身医学不限制①201英语一②306临床医学综合能力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3年本专业向限5年制普通全日制临床医学专业或精神卫生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报考.
已经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人员不得报考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正在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人员不建议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如报考,需按照培养方案重新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105107影像医学与核医学01放射诊断学02介入放射学03超声诊断学04影像核医学不限制①201英语一②306临床医学综合能力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临床技能操作3年本专业限5年制普通全日制临床医学专业或影像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报考.
已经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人员不得报考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正在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人员不建议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如报考,需按照培养方案重新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105108临床检验诊断学01临床微生物学02临床免疫学03临床生化及分子生物学04临床细胞学05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与耐药检测不限制①201英语一②306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临床检验诊断学3年本专业限5年制普通全日制临床医学专业或医学检验(医学学位)本科毕业生报考.
已经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人员不得报考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正在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人员不建议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如报考,需按照培养方案重新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105109外科学01肝胆胰外科学02胃肠外科学03心胸外科学04神经外科学05骨外科学06泌尿外科学07甲状腺乳房外科学08血管外科学不限制①201英语一②306临床医学综合能力外科学临床技能操作3年本专业限5年制普通全日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报考.
已经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人员不得报考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正在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人员不建议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如报考,需按照培养方案重新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105110妇产科学01微创妇科学02妇科肿瘤学03围产医学不限制①201英语一②306临床医学综合能力妇产科学临床技能操作3年本专业限5年制普通全日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报考.
已经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人员不得报考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正在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人员不建议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如报考,需按照培养方案重新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105111眼科学01白内障(与晶状体病学)02青光眼03玻璃体视网膜疾病04角膜与屈光05小儿眼科与斜视06眼底病不限制①201英语一②306临床医学综合能力眼科学临床技能操作3年本专业限5年制普通全日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报考.
已经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人员不得报考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正在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人员不建议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如报考,需按照培养方案重新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105112耳鼻咽喉科学01咽喉头颈外科学02耳科学03鼻科学不限制①201英语一②306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耳鼻咽喉科学临床技能操作3年本专业限5年制普通全日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报考.
已经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人员不得报考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正在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人员不建议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如报考,需按照培养方案重新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105113肿瘤学01肿瘤分子生物学02肿瘤内科学03肿瘤外科学04肿瘤放射治疗学不限制①201英语一②306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肿瘤学3年本专业限5年制普通全日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报考.
已经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人员不得报考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正在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人员不建议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如报考,需按照培养方案重新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105116麻醉学01脑功能与认知02自体输血与血液保护03围术期重要脏器保护04围术期超声技术05急慢性疼痛的诊疗不限制①201英语一②306临床医学综合能力麻醉学临床技能操作3年本专业限5年制普通全日制临床医学专业或麻醉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报考.
已经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人员不得报考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正在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人员不建议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如报考,需按照培养方案重新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105117急诊医学01院前、现场急救02医院急诊科急诊患者的处置03急诊ICU监护救治04灾害医学应急处置05中毒救治和预防不限制①201英语一②306临床医学综合能力急诊医学临床技能操作3年本专业限5年制普通全日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报考.
已经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人员不得报考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正在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人员不建议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如报考,需按照培养方案重新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026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0574-87609984)070300化学(一级学科)01物理化学02无机化学03有机及分析化学04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不限制①201英语一②681无机化学或683有机及分析化学③881物理化学综合化学有机化学、高等仪器分析3年085600材料与化工硕士专业学位01材料工程01高分子与复合材料02薄膜材料与表面工程03无机功能材料04能源与环境材料05生物医学材料06质谱技术及生化应用07中国陶瓷材料不限制①204英语二②302数学二③882高分子物理或883材料科学基础综合材料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或金属学原理3年036音乐学院(0574-87609452)130200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01中国音乐研究不限制①201英语一②654中西音乐史③854音乐作品分析与论文写作民族音乐学(民族音乐学方向)①中国音乐史(中国音乐史方向)(任选其一)音乐基础理论、视唱练耳3年复试环节:1.
声乐或钢琴科目考生面试需现场演唱或演奏;2.
作曲理论科目考生面试需演奏钢琴练习曲(相当于车尔尼练习曲299或以上难度)和乐曲(奏鸣曲快板乐章)各一首.
3.
音乐教育各下设方向面试中,需进行10分钟左右的主科试讲.
02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学(音乐教育学方向)①作曲理论(作曲技术理论与教学方向)②声乐(声乐教学研究方向)③钢琴(钢琴教学研究方向)(任选其一)135100艺术硕士专业学位(音乐)01声乐不限制①204英语二②654中西音乐史③854音乐作品分析与论文写作声乐表演音乐基础理论、视唱练耳3年复试环节:1.
声乐科目考生面试需现场演唱;2.
作曲科目考生需演奏钢琴练习曲(相当于车尔尼练习曲299或以上难度)和乐曲(奏鸣曲快板乐章)各一首.
3.
学科教学科目考生需进行10分钟左右的音乐教学案例说课,且声乐演唱、钢琴或器乐演奏也需任选一项进行面试,曲目自选.
02音乐创作作曲03音乐教育学科教学037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0574-87609554)130500设计学(一级学科)01艺术设计及其史论(含陶瓷艺术设计及史论)02工业设计及其理论不限制①201英语一②766设计史论③966快题设计专业设计造型基础、设计表达3年135100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艺术设计)04服装与工业设计05人居环境设计06视觉传达与媒体设计不限制①204英语二②767专题设计③965艺术设计评论专业设计造型基础、设计表达3年038中欧旅游与文化学院/宁波大学昂热大学联合学院(0574-876005579)070500地理学(一级学科)01自然地理学02人文地理学0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04海岸海洋地理学不限制①201英语一②762地理学综合(考试内容为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③962地理信息系统概论遥感概论中国地理、区域分析与规划3年120200工商管理(一级学科)04旅游管理(中法合作)01国际旅游02滨海旅游03文化与遗产旅游不限制①201英语一或252法语②303数学三③812管理学旅游基础理论旅游地理学、旅游经济学3年085900土木水利硕士专业学位05测绘与遥感工程01海岸带测绘与遥感工程02资源环境监测与管理工程03空间利用与规划管理工程不限制①204英语二②302数学二③962地理信息系统概论遥感概论中国地理、区域分析与规划3年039食品与药学学院(0574-87604387)083200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01食品科学02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不限制①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②302数学二③942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工程原理3年095100农业硕士专业学位03食品加工与安全01果蔬产品加工02畜禽产品加工03水产品加工04农产品贮藏05食品安全控制技术不限制①204英语二②341农业知识综合三③948食品加工与安全技术综合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化学3年086000生物与医药硕士专业学位01食品工程01农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02水产品加工贮藏工程03食品质量控制与检验检疫技术04食品生物工程技术不限制①204英语二②302数学二③942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工程原理3年040数学与统计学院(0574-87600620)070100数学(一级学科)01基础数学02应用数学03计算数学04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不限制①201英语一②671数学分析③871高等代数综合数学高等几何、概率统计3年069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0574-87600703)070200物理学(一级学科)01理论物理02凝聚态物理03光学04光电子学05固体电子物理不限制①201英语一②672普通物理(电磁学、光学)③872量子力学普通物理(力学、热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高等数学3年硕士学位点介绍001商学院0202应用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是宁波大学重点建设的五个高峰学科之一.
1998年获批国际贸易硕士点,2011年获批一级学科硕士点.
"十二五"获批2个省重点学科,"十三五"获批2个省优势专业,2016年成为省一流学科A类.
应用经济学不仅作为高峰学科的支持、支撑学科,而且被列入优先发展进入全国前10-30%的重点学科之一.
目前,应用经济学学科设有区域经济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数量经济学和国际贸易学等5个二级方向.

该学科根植于宁波创业创新这块肥沃土壤,坚持"凝练方向、突出特色、强化创新、提升内涵"的发展主线,秉承"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宁大校训,营造"敬畏法律、诚信至上、市场为本、厚德载物"的创业创新文化,着力跟踪应用经济学科研究前沿,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以弘扬"宁波帮"精神和培养"新甬商"为已任,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引领城市文明为目标,以科学研究为引领,充分发挥宁波创业创新之城的浓厚文化和宁波大学创业创新的独特优势,积极培养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级研究人才.

本一级学位点现有专任教师74人,其中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浙江省特优专家1人,钱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第一层次3人、第二层次1人、第三层次7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培养对象3人,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3人;包玉刚讲座教授5人;兼职硕导75人.

近5年来获得国家级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其他国家级纵向项目37项,省部级纵向项目71项;发表A类期刊学术论文46篇,B类58篇,C类122篇;获批部级社科基地1个,省级协同创新基地1个;获批厅市级创新团队1个;出版著作38部;获得部省级科研奖励9项,厅市级13项;服务地方经济,获73项政府横向课题,37项非政府横向课题,为民营企业提供了50余篇咨询报告,为政府编写了40余项发展规划,报送了60余项政策建议,其中29项获得了部省级领导的肯定性批示,一批研究成果被采纳,及时转化为公共政策和社会生产力.

此外,学科还设有共享科研平台9个,包括3个部级平台(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重点学科项目"应用经济学"、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现代商科综合实验平台"以及国家体育局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宁波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3个省级平台(浙江省高校创新团体"金融创新与经济转型"、浙江非公经济研究基地以及浙江省社科重点智库"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和3个市级平台(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际贸易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以及城市经济研究中心),为本学位点建设提供较为全面的师资、学科方向、研究生培养经验和平台.

应用经济学硕士点负责人:章勇敏教授,男,1967年生,教授,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
现任宁波大学商学院金融学教授,应用经济学学科带头人,"一带一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教育部"海外高层次人才"称号,浙江省特优专家及"钱江学者"特聘教授.
曾担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与宁波诺丁汉大学博导,共指导了2名博士后,10名博士生,39名硕士生.
在金融、管理、经济、数学、物理等多个领域取得重要成果,共出版了2部专著,撰写80多篇论文,主持了10多个大型研究课题,并获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能源部、英国外交部等机构的2000万科研经费的支持.
组织了6次大型金融国际会议,并获得了200万来自政府与业界的赞助.
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及著名学术机构发表60多次的主旨演讲.
并担任了国际金融与银行学会2017亚洲年会的大会主席及第六届期货与衍生品国际学术论坛主席.
多次应邀担任各级政府与多个机构的学术委员会成员、专家组成员及智囊顾问.
多次接受国内外著名媒体的采访与报道.
担任国际著名金融期刊JournalofFuturesMarkets与EmergingMarketsFinanceandTrade的客座主编及InternationalJournalofSocialScienceandManagement的副主编.
同时,也在国际顶级金融期刊JournalofBankingandFinance、QuantitativeFinance及JournalofFuturesMarkets等担任论文评审.
区域经济学方向带头人:杨丹萍,女,1968年出生,浙江宁海人,教授,现任宁波市重点研究基地"区域经济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宁波市协同创新中心"港口贸易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宁波市文化创新团队"港口经济圈研究团队"核心成员,宁波大学商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区域经济学方向负责人,区域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国际商务方向硕士生导师.
长期致力于区域经济与国际贸易方向的研究工作.
主持国家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1项,以排名第二完成国家科技部部市合作重大项目1项,主持省部级项目3项,主持市级及政府委托项目50余项.
其中2项课题成果获原宁波市市长(现任浙江省副省长)毛光烈批示,并获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课题成果在宁波市政府主办的《参阅》中全文转载.
出版著作3本,参与出版著作4本,在《管理世界》、《财贸经济》、《国际贸易问题》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金融学方向带头人:赵丙奇,男,1972年生,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财政部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金融学、企业管理和工商管理专业硕士导师.
研究领域:金融风险与管理、民间金融、企业投融资管理和企业战略与创新管理.
荣获浙江省"之江青年"、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和宁波市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科研成果曾获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二等奖,宁波市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指导学生科研作品获全国挑战杯一等奖1项,浙江省特等奖1项.
在《国际贸易问题》、《财经科学》、《社会科学战线》、《经济体制改革》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1项,国家软科学项目1项、教育部课题1项,农业部课题2项,浙江省软科学课题3项,市厅级课题4项;参与完成国家重大课题2项,参与完成世界银行课题1项,参与完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2项,省部级、市厅级课题10余项.

产业经济学方向带头人:胡求光,女,1968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东阳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博士毕业,浙江大学博士后出站.
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商学院经济系系主任,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东海研究院副院长.
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海洋经济学以及国际贸易及国际商务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现为渔业经济管理博士生导师,产业经济、国际贸易、国际商务、MBA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持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浙江省社会科学重大基金1项,国家社科重大基金子课题2项;出版专著4部;在《中国农村经济》、《经济地理》、《农业经济问题》、《国际贸易问题》等期刊发表80余篇学术论文,部分得到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曾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以及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等8个奖项.
成果获得浙江省委书记、省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浙江省农业厅等单位采纳或领导批示7项.

国际贸易学方向带头人:钟昌标,男,1964年出生,教授,江西兴国人.
南京大学区域经济学博士毕业,吉林大学/中国社科院、复旦大学博士后.
全国劳动模范,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百千万工程人才,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浙江省151工程第1层次人才,获得过安子介国际贸易专著奖等多项省部级科研奖.
现任宁波大学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国际贸易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学、区域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的教学与科研,主持过多项国家哲学社科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著有《国际贸易与区域发展》、《转型期中国区域市场分割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研究》、《区域协调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作用研究》等10多部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China&WorldEconomy、SocialSciencesinChina、《财贸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中国农村经济》、《中国软科学》、《中国工业经济》、《国际贸易问题》等数十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100余篇学术论文.
数量经济学方向带头人:唐绍祥,男,1958年生,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副理事长.
华侨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宁波大学"数量经济学"和"金融学"硕士生导师.
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副理事长.
华侨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宁波大学"数量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和"金融学"硕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数量经济分析和经济博弈分析.
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国家教育部项目、国家科技部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社科规划办项目多项;科研成果获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二等奖2项、浙江省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宁波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在国内核心学术期刊《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世界经济》、《财贸经济》、《经济学动态》、《经济地理》、《中国软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

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现设有5个方向:01.
区域经济学;02.
金融学;03.
产业经济学;04.
国际贸易学;05.
数量经济学.
01区域经济学:该方向依托宁波大学商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和经济系、国贸系、金融系等系所,拥有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港口经济协同创新中心"、宁波市2011协同创新中心"港口贸易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宁波市重点研究基地"区域经济研究基地"、宁波市文化创新团队"港口经济圈研究团队"等多个研究平台.
现有导师13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8人.
主要学术带头人有钟昌标教授、金祥荣教授、杨丹萍教授、陈永红教授、杨丽华教授、王启仿副教授、丛海彬副教授、陈钧浩副教授等等.

本方向以地处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城市、国际港口城市为立足点,形成了明确的地域特色,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
着重于新经济地理学、区域分工与合作、区域创新理论的研究,开展国际贸易与区域发展、区域差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创新系统等研究.
(2)港城经济.
以长三角港口群和长三角城市群为主要研究对象,紧密结合国家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和浙江省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等重大战略决策,开展港城互动的理论与实践、港航物流服务体系、海洋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优化等研究.

02金融学:该方向现有指导教师16人,其中教授9人.
主要学术带头人有唐绍祥教授/博士、潘彬教授/博士、燕小青教授/博士、周新苗教授/博士、丁元耀教授/博士、邱波教授/博士、章勇敏教授/博士和张琴教授/博士.

近年来,该方向紧跟国内外金融学发展前沿,密切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开展学术研究,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承担国家、省部级等各级科研项目40多项;多项成果获得市级以上奖项.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金融理论与政策.
本研究方向主要着重于金融的宏观方面和规范的理论研究,包括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货币供求、开放条件下的内外均衡等理论与政策运用问题.
(2)金融市场与风险管理.
本研究方向的特色在于运用信息经济学、博弈论、计量经济分析以及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等理论和方法,研究投资组合优化与风险资产定价、银行风险管理、企业并购风险控制、企业危机风险管理等理论与应用问题.

(3)农村金融研究.
本研究方向运用金融与经济关系最新理论及方法,以协调发展为主线,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研究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关系的中国形态及政策运用.
03产业经济学:该方向现有指导教师14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7人.
主要学术带头人有沈满洪教授/博导、汪浩瀚教授/博导、胡求光教授/博导、谢慧明教授/博士等.
导师队伍中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第一层次、第二层次,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人才工程,此外还有渔业经济管理博士生导师和中国社科院兼职博士生导师.

近年来,本方向教师近年出版相关著作50余部,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财贸经济》、《中国工业经济》、《经济地理》等期刊、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30多篇论文被被SSCI、EI检索或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研究成果获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和三等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等20余项.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项、国家科技部软科学项目2项以及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等省部级项目30余项.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现代产业组织与管理:重点研究市场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企业行为和市场构造以及对产业进行规划、组织、协调、沟通和控制等过程的管理.
主要涉及产业组织与企业制度、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和产业管理体制和产业管理模式等;(2)产业发展理论与产业结构优化:重点研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变动规律、影响因素、产业转移、资源配置、发展政策等问题.
主要涉及产业分类、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产业成长与产业集群和产业政策选择等;(3)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重点研究通过绿色财税制度和绿色产权制度的改革推进传统产业循环化和清洁化、新兴产业高新化和轻型化.
以绿色发展为主线,着力探究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生态化及生态经济化,推动产业经济转型升级.

04国际贸易学:该方向现有指导教师18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9人,主要学术带头人有钟昌标教授/博士、杨丽华教授/博士、张海波教授/博士、杨丹萍教授/硕士、胡求光教授/博士、叶劲松副教授/博士、陈钧浩副教授/博士、陈岩副教授/博士等.

近年来该方向研究团队承担了"新时代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区域性市场与国际竞争力研究"、"外资进入速度与节奏对内资企业绩效影响研究"等一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世界经济》等国内外期刊发表系列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论文;获得安子介国际贸易奖、国家商务部优秀成果和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多项成果奖.

国际贸易学是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为宁波大学三个首批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之一.
该方向研究团队广泛了解和接触沿海地区发展实际,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一带一路"与区域发展;(2)国际贸易与要素流动效应;(3)港口贸易与产业转型发展.
形成以下研究特色:①将国际贸易理论研究重点从国家和行业层面转向企业层面,特别注重研究民营企业在我国外经贸中的地位和作用;②将新贸易模型引入企业投融资决策,实现国际贸易模型和公司金融模型的有效对接;③结合新兴经济体对外投资的新特点,拓展传统国际投资理论边界.

05数量经济学:该方向现有教授6名,副教授5名.
主要学术带头人唐绍祥教授/博士、汪浩瀚教授/博士、丁元耀教授/博士、王朝晖教授/博士、周新苗教授/博士等.
近年来,本方向紧跟数量经济学前沿,密切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世界经济》等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研究论文150余篇,多篇被SSCI收录.
出版著作20多部.
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多项成果获得市厅级以上奖项.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经济系统分析与优化方向,研究经济系统各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和变动规律,运用计量经济模型、计算机工具分析和解释现实中的经济问题,预测经济系统的变动趋势,提供决策支持.
(2)经济博弈分析及应用方向,研究非对称信息博弈的理论及其在激励机制设计、绩效评价、产业竞争、社会保障、高校管理等方面的应用.
(3)金融计量与风险管理方向,研究揭示金融市场价格规律及其成因,分析金融市场发展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发展金融市场风险控制和防范的新方法.
联系地址:宁波市风华路818号宁波大学商学院联系人:朱淮泽联系电话:0574-87600363邮编:315211邮箱:zhuhuaize@nbu.
edu.
cn1202工商管理工商管理是获宁波市第四批与第五批连续资助的重点建设学科.
2003年,本学科获批企业管理硕士点,是宁波大学及宁波市获得的第一个管理学类硕士点.
目前,工商管理学科设有会计学、企业管理、技术经济与管理3个二级硕士点.

工商管理学科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可以追溯到1986年宁波大学建校之初的"工商经济"专业.
本学科扎根于宁波这块商业沃土,又融入"宁波帮"商业文化的基因,紧密跟踪学术研究前沿,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工商管理学科秉持"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办学理念,以人才培养为己任、以科学研究为引领、以服务地方为目标,秉承"兼容并包、自强不息、务实创新、与时偕行"的宁大精神,充分发挥地方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在工商管理高级人才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本学科拥有专任教师54人,其中浙江省151人才工程3人,浙江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1人,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3人,包玉刚讲座教授1人.
现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39人,硕士生导师37人,博士学位获得者43人,具有较强的教师科研队伍.

近5年来本学科已获得各类纵向研究项目近200项,其中国家级纵向项目30项,省部级纵向项目55项,厅市级31项,其他级别78项;发表一级期刊以上论文78篇,其中SCI和SSCI检索30余篇;获批部级社科基地1个,市级协同创新基地及社科基地各1个;获批厅市级创新团队1个;出版著作24部;获得部省级科研奖励1项,厅市级7项,其他局别5项;服务地方经济,获58项政府横向课题,36项非政府横向课题,为民营企业提供了20余篇咨询报告,为政府编写了30余项发展规划,报送了20余项政策建议,一批研究成果被采纳,及时转化为公共政策和管理举措.

工商管理学科还设有共享科研平台4个,包括1个部级平台(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现代商科综合实验平台),1个省级平台(中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研究基地)和2个市级平台(宁波港口贸易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宁波市区域经济研究基地),为本学科的建设提供了师资、学科方向和研究生培养经验及平台.

工商管理学位点负责人:彭新敏,男,1979年出生,教授,江西万年人,企业管理和技术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浙江大学企业管理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英国伯明翰大学访问学者,商学院企业管理研究所负责人.

彭新敏教授是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员、浙江省第一期"之江青年社科学者"、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科带头人、宁波市领军与拔尖人才第二层次培养人员、第五批宁波市宣传文化系统"六个一批"理论人才、宁波市鄞州区新创会第一届理事会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荣获浙江省首届五星级教师、浙江省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坛新秀、浙江省第四届、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优秀奖、宁波市第七届高等教育成果二等奖、宁波市第13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奖项.

彭新敏教授主要从事"后发企业创新与追赶"的研究,在国内外期刊及高水平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包括《ChineseManagementJournal》、《管理世界》、《科研管理》、《科学学研究》等学术期刊,其中2篇论文被SSCI收录、22篇论文被EI收录,是国内核心期刊《科学学研究》、《南开管理评论》的审稿专家;出版专著1部、编撰《管理学》教材1本;主持了4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包括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软科学,1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教育部2项、中国博士后基金1项、省自然基金2项、省社科规划5项)以及10余项市厅级科研项目,并具有良好的企业管理咨询经验,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0余名.

企业管理方向带头人:张聪群,男,教授/博士,浙江省企业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核心企业创新驱动产业集群升级的机理与模式研究(15BGL030)",主持完成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3项;出版专著2部,其中《产业集群互动机理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11月)2009年获宁波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4篇.
2016年获宁波大学王宽诚育才奖.
主要研究领域为产业集群与中小企业创新管理.

会计学方向带头人:俞雅乖,女,1976年生,教授,四川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博士后.
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和宁波市学科带头人.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Lubar商学院和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Asper商学院访问学者.
指导硕士研究生20多名,曾获浙江省优秀毕业研究生称号.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项、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面上资助项目1项、浙江省哲社规划重点项目1项和常规项目5项、厅(市)级项目多项;出版专著3本;在《管理世界》、《经济地理》、《经济学家》、《农业经济问题》等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文章多篇,并获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获中央统战部全国统战理论政策研究创新成果一等奖、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

技术经济及管理方向带头人:韩明华,女,1973年出生,教授,管理学博士,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完成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3项,省教育厅、市哲社规划、市软科学课题5项,作为主要人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参与完成了多项省部级、市厅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10余项.
发表SSCI、SCI检索论文2篇,EI检索论文5篇,在《情报科学》、《经济体制改革》、《华东经济管理》、《统计与决策》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1部,并荣获2015年宁波市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企业智能化发展、服务经济、电子商务等.

工商管理现设有3个方向:01会计学;02企业管理;03技术经济与管理.
01会计学:该方向现有教学科研人员14人,其中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5人,具有博士学位7人,有国外学习经历教师11人,本方向近年来累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省部级课题多项,出版专著10部,在《会计研究》、《审计研究》、《财务与会计》、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会计年鉴转载收录.
本方向立足于理论与实务并重,旨在培养具有从事会计职业所需的高尚职业品质和牢固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开拓创新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的理论与应用型高素质会计专门人才.
目前本学科在国家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资本市场与公司理财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研究特色.

会计学科以国家发展、区域经济和学科特色为需求导向,以案例研究、比较分析、实践应用等为重点研究方法,形成了学术与专业、研究与应用并重发展的学科特色,主要研究内容有:(1)资源环境会计与审计.
本方向基于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结合绿色发展、绩效考核和激励问责等理论,集中研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以及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环境责任审计评价等;(2)管理会计与企业决策.
本方向基于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和具体方法,以财政部全面推进管理会计应用试点为契机,不断推进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应用;(3)公司金融与公司治理.
本方向基于委托代理和股权结构等理论,对公司金融和公司治理结构等企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应用于公司的资金管理和治理结构,从而探索推进公司治理结构优化的策略.

02企业管理:该方向现有教授(研究员)13名,副教授12名,一批年轻优秀博士使本学科团队充满活力,学术梯队结构合理,学术氛围浓厚.
近年来,本方向紧跟企业发展前沿,密切结合企业改革和发展实践,依托浙东中小企业研究基地,突出中小企业管理特色,围绕企业战略与创新管理、企业信息化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主要领域开展研究,在各种权威及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50多篇,出版著作20多部,主持和参与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软科学项目及省部级项目50多项,各类横向项目70多项,多项成果获得市(厅)级以上奖励.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企业战略与创新管理;(2)企业信息化管理;(3)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03技术经济与及管理:该方向现有教授(研究员)4名,副教授6名,具有博士学位9人,有国(境)外学习经历教师8人.
该方向注重技术经济学与管理学相结合,在研究过程中注重通过技术性手段对各种方案进行经济分析、对比、论证和优化,旨在培养具有技术经济理论研究和分析能力、并能将决策有效地付之于实施的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近年来,本方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软科学项目及各类省部级研究项目10余项,在《管理世界》、《科研管理》、《情报学报》、《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发表SSCI、SCI、EI检索期刊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多部.
并与多家企业展开科学研究合作,建立了多个学科研究和教学实习基地.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资源优化配置理论与方法;(2)技术经济评价及创业管理;(3)商业数据分析及管理变革.
联系地址:宁波市风华路818号宁波大学商学院联系人:朱淮泽联系电话:0574-87600363邮编:315211邮箱:zhuhuaize@nbu.
edu.
cn0254国际商务宁波大学国际商务(MIB)是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依托浙江省重点学科国际贸易学(A类).
学位点现有专职导师75名,其中教授33名,副教授33名,其中大部分具有博士学位或海外留学背景;学位点现有校外兼职导师20余名,均具有丰富的国际商务实践经验.
学位点负责人为商学院国际贸易研究所所长杨丽华教授/博士,专职导师主要有金祥荣教授/硕士、钟昌标教授/博士、杨丹萍教授/硕士、胡求光教授/博士、张海波教授/博士、陈永红研究员/博士、叶劲松副教授/博士、丛海彬副教授/博士、陈岩副教授/博士、汪琦副教授/博士、王启仿副教授/博士、楼朝明副教授/博士、陈钧浩副教授/博士、董楠楠副教授/博士等等.

宁波大学国际商务(MIB)项目,以宁波-舟山港和宁波外向型经济发达优势为依托;以建立在港口网络基础上的国际贸易及衍生的国际物流、国际投资、国际营销为行业需求;以长三角众多外贸型企业、港口物流企业、货运代理企业、各类银行、政府及事业单位的国际商务业务部门为就业方向;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跨学科融合、港城经济地域特色鲜明的高层次、复合型、外向型、应用型国际商务专门人才.

学位点设有3个研究方向:(1)国际商务理论与政策;(2)国际商务管理;(3)国际商务营销.
联系地址:宁波市风华路818号宁波大学商学院联系人:朱淮泽联系电话:0574-87600363邮编:315211邮箱:zhuhuaize@nbu.
edu.
cn1251工商管理(MBA)宁波大学工商管理(MBA)是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2011年顺利通过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教学合格评估.
该学位点是目前浙东南地区唯一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工商管理(MBA)专业学位授予点.
招生对象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专毕业5年以上或大学本科毕业3年以上的在职人员.

宁波大学MBA项目以商学院为依托,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校训,把握时代脉搏,结合宁波区域经济的特点,秉承宁波商帮文化,以"传承宁波帮精神,缔造新甬商辉煌"为使命,以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的管理精英为己任,致力于培养理论与实务并重、能力与学历相当,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商业战略眼光,理解所处区域经济特点和尊崇商道文化,具有务实创新创业精神和卓越执行能力的实务型高级工商管理人才.

学位点依托于商学院工商管理和应用经济学2个一级学科,现有专职教师137名,其中教授25名,副教授51名,博士88人,大部分指导教师具有丰富的工商管理实践经验.
此外,学位点还聘请一批具有卓越经济管理能力的政府官员和丰富企业管理经验的企业家担任校外兼职导师.
学位点负责人为彭新敏教授.

学位点现设四个研究方向:01创业创新管理;02人力资源管理;03财务与金融管理;04供应链管理.
联系地址:宁波市风华路818号宁波大学本部严信才楼101室邮编:315211联系人:朱铭联系电话:0574-87600903;87609201E-mail:zhuming@nbu.
edu.
cn0251金融(专业学位)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简称MF.
是2018年获批的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依托金融学浙江省重点学科、应用经济学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学科条件优越.
宁波大学金融硕士主要致力于培养金融分析师、风险管理师、金融企业优秀从业人员与管理者等专业化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学位点实行双导师制度,学术导师侧重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行业导师侧重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学位点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体现精干实用、针对性强;在教学方式上突出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实践性、操作性;专业实践活动依托校内金融创新服务中心、金融技能培训中心两大实训基地及校外金融实践教学单位,实现真实实践场所与仿真实训场所融为一体.

学位点现有专任教师33名,其中教授18名,副教授7名,大部分具有博士学位或曾在国外高校学习进修,具有扎实的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经历;学位点现有兼职行业教师29名,均具有丰富的金融行业实践经验.
学位点负责人是张琴教授/博士,主要骨干教师有唐绍祥教授/博士、汪浩瀚教授/博士、章勇敏教授/博士、潘彬教授/博士、赵丙奇教授/博士、周新苗教授/博士、燕小青教授/博士、丁元耀教授/博士、王朝晖教授/博士、胡亮教授/博士、邱波教授/博士.

学位点现设三个研究方向:01投资决策与风险管理;02普惠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03资本运作与公司金融.
联系地址:宁波市风华路818号宁波大学本部严信才楼101室邮编:315211联系人:朱铭联系电话:0574-87600903;87609201E-mail:zhuming@nbu.
edu.
cn002法学院0301法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法学学科1986年在北京大学法律系对口援建下设立.
2001年,获批民商法学硕士点;2006年,获批经济法学硕士点;2007年,获批法律硕士(JM)专业硕士点;2011年,获批法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目前,法学学科设有理论法学、宪法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等8个二级硕士点.
法学学科在"水产"一级学科博士点下,与其他学科共建"渔业经济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招收"渔业环境资源保护政策与法律"方向博士生;另与中国社科院法学所联合培养博士生.
法学学科招收法学(国际法)本科生、法学硕士生、渔业环境资源保护政策与法律方向博士生等三个层次的国际学生.

拥有浙江省唯一的法学"一流学科(A类)","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法学"、浙江省重点学科——民商法学;浙江省首届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法学专业教学团队;浙江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浙江省新型高校智库——"东海研究院"(入选中国CTTI来源智库,中日韩黄东海战略联盟核心支撑平台之一)、"中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研究基地"(均与其他学科共建),设有"法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中心"(宁波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社科院共建).

现有专任教师66人,教授15人,副教授19人,博士50人.
其中国家百千万人才/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浙江省"万人计划"人文社科领军人才1人,浙江省"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浙江省"五个一批人才"1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培养人员11人,浙江省"十大中青年优秀法学专家"2人,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浙江省杰出教师1人,浙江省优秀教师1人,浙江省教坛新秀1人.

自2015年来,法学一级学科学位点教师共获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项(其中重大招标课题1项);获立省部级项目41项;各级各类项目到账经费合计1311万元.
本学位点教师发表高级别论文84篇,出版专著23部,编著11部.
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其中,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获商务部商务发展研究成果奖二等奖1项.
同时,法学教师的研究成果被厅市级以上采纳及批示共20项,其中,被省部级采纳与批示各10项.

01法学理论本方向结合国内外法理学发展趋势,依托全面依法治国与法治浙江建设需求,培养具有法治精神与法治理念的学术型与应用型相结合的法治人才.
培养方向有现代法理学、法律社会学与网络法学.
有教师7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2名,讲师4名,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近年来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课题14项,出版专著、教材6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本方向负责人何跃军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社会学、法律经济学、地方治理创新与法治发展等.
现为宁波大学法学院副院长.
兼任中国法律逻辑专业委会第26届执行会长、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理事;浙江省法律逻辑专业委会副秘书长等.
获评浙江省之江社科青年学者、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带头人、宁波市重点高层次人才.
中国台湾辅仁大学法律学院访问学者,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法律学院访问学者,美国匹兹堡大学法律学院研修学者.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5项,其他市厅级项目多项,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3部,教材副主编1部,获得包括浙江省社科联青年优秀成果三等奖在内的科研奖励10余项.

学术负责人谢小瑶副教授,浙江大学法学博士,剑桥大学访问学者.
浙江省法理法史学会理事,2013年入选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2017入选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宁波市领军与拔尖人才培养工程.
主要研究领域西方法哲学、表达权理论、司法裁判理论.
在《法制与社会发展》、《环球法律评论》、ComputationalEconomics、InternationalJournalofEnvironmentalResearchandPublicHealth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有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SSCI、SCI转载或收录.
曾获得宁波市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宁波市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浙江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等各类科研教学项目多项.

学术骨干陈策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会员、浙江省法律文化研究会理事.
曾任校长专职秘书,宁波大学发展改革办公室副主任.
有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挂职锻炼经历.
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宁波市文化研究工程项目等多项课题.
在《浙江社会科学》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出版专著2部.
先后获宁波大学胡岚优秀博士基金奖励;被评为"宁波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青年教师"、宁波大学法学院"我最喜爱的老师"等.

联系地址: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818号宁波大学法学院联系人:蔡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9243邮编:315211E-mail:caijiaqin@nbu.
edu.
cn02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方向适应依法治国的时代需要和依法治省、依法治市的地方要求开展宪法学、行政法学以及地方法制建设研究,在人大监督制度研究、基本权利保障研究、行政区划研究、地方治理创新与地方立法研究等方面形成了学科研究特色.
本方向设有三个研究方向:(1)宪法学;(2)行政法学;(3)人权法学.

本方向现有教师6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2名,讲师2名.
近5年来,获得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10余部,发表论文60余篇.
方向负责人董茂云教授,法学博士,宁波大学法学院理论法学研究所主任,复旦大学兼职博士研究生导师.
兼任中国法学会比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法学会宪法与地方立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研究主要领域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司法制度、香港基本法等.
主持(包括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港澳基本法委员会委托项目1项,教育部项目2项.
近期的代表性成果有专著《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研究》、论文《人大监督法院的新思路》(获2017年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

学术负责人何永红教授,法学博士,浙江省法学会宪法与地方立法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法学会监察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主要研究领域为宪法基础理论、地方治理创新与法治发展.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项,省重点教材"行政法"建设项目1项,代表性成果有专著《基本权利限制的宪法审查——以审查基准及类型化为焦点》,出版个人专著4部,发表论文30余篇.

学术骨干石绍斌副教授,法学博士,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浙江省政协理论研究会理事、浙江省法学会宪法与地方立法学研究会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行政区划、地方立法、协商民主、公私合作以及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等.
主持国家和省部级课题15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30余篇,多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学术骨干朱全宝副教授,法学博士,美国威廉与玛丽大学访问学者,宁波大学法学院理论法学研究所副所长,浙江省法学会宪法与地方立法学研究会理事,挂职宁波市鄞州区检察院副检察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宪法权利、行政公益诉讼.
主持司法部、教育部等课题多项,在核心刊物上等发表论文多篇,1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获民政部课题成果三等奖一项.

联系地址: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818号宁波大学法学院联系人:蔡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9243邮编:315211E-mail:caijiaqin@nbu.
edu.
cn03刑法学刑法学方向以保护人权与惩治犯罪为价值取向、以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推进"海洋强国""陆海统筹"等国家战略为已任,主要开展中国刑法、经济刑法、海上刑法及犯罪学与刑事政策学研究.
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本学科与浙江省及宁波市的多家公检法机关、律师事务所及海警等执法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学术合作与人才培养平台,近年来在经济刑法、海上刑法等领域形成了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特色.

本方向现有教师5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1名,讲师2名,五名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
近年来,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著作近10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司法部、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省社科基金等省部级课题近10项.
近五年获得科研经费90余万元,其中纵向项目经费有80余万元,横向科研经费10余万元.

方向负责人赵微教授,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博导(刑法方向),曾指导过硕士研究生50余名、博士研究生10余名.
兼任国际刑法学协会中国分会理事、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刑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海洋法学会理事、浙江省监察法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务.
1986年以来一直从事刑法学、犯罪心理学教学工作,重点研究共同犯罪、犯罪主观心理要件、暴力犯罪、海上交通犯罪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出版《海上国际犯罪研究》《水上交通犯罪的理论与实务》《海事犯罪立法与司法研究集锦》等著作.
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海上交通事故刑法规制研究》《海上国际犯罪研究》等省部级以上课题五项,在研国家基金课题《车船交通运输风险预防性刑法研究》.
在《中国法学》等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多次被《新华文摘》等刊物摘编论点或转载全文,多次获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三等奖.

学术负责人张亚平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访问学者.
曾挂职担任开封市龙亭区检察院副检察长、开封市公安局控申支队副支队长.
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自由刑变更执行研究》等课题多项,出版个人专著《法国刑事执行法》《自由刑变更执行研究》等3部,合著、参编教材等多部,在《法律科学》等法学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有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转载.
多次获得省级、厅级科研成果优秀奖、学校优秀教学质量奖一等奖、二等奖.

学术负责人李娜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刑法学,曾指导硕士研究生20余名.
兼任浙江省刑法学研究会理事、浙江省犯罪学研究会理事、浙江省诉讼法研究会理事.
长期从事刑法理论与实务研究工作,近年来重点关注金融犯罪和青少年犯罪问题.
曾入选国家"双千计划",挂职宁波市海曙区检察院检察长助理.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金融犯罪高发地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路径探析》,主持完成教育部课题、浙江省软科学课题各1项,主持完成各类厅局级课题多项.
出版专著《论金融安全的刑法保护》《社会管理创新视野中的金融犯罪防控》《政府法制与法治浙江》等3部.
曾获厅局级奖励两项.
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联系地址: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818号宁波大学法学院联系人:蔡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9243邮编:315211E-mail:caijiaqin@nbu.
edu.
cn04民商法学民商法学是浙江省、宁波市、宁波大学重点学科,在民商法基础理论、电子商务法、公司法、知识产权法和票据法等领域具有重要学术影响.
近年来,主持各类科研项目11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项,教育部、司法部、省哲社规划基金等省部级项目44项;总经费达190多万元;发表论文13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科研奖励20余项.
本方向现有教授5名、副教授10名、讲师8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0名.
方向负责人张炳生教授,法学博士,中国社科院联合博导、国家特色专业(法学)、省优势专业负责人,省一流学科(A类)负责人,省人大常委会地方立法专家库成员,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中国国际经济贸易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在《中国法学》等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等科研项目10余项,获司法部、省人民政府科研和市厅级科研成果奖多项.

学术负责人郑孟状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出版专著4部(其中合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软科学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和其他课题10余项,是国内票据法研究领域知名专家,获省市级科研成果奖多项.

学术负责人蒋万来副教授,宁波市政法委专家委员,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
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理事和浙江省科技法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博士后,伦敦玛丽女王大学访问学者.
主要从事民法学和知识产权法的教学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及其他课题5项.
发表20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专著2部.

学术负责人孙建江副教授,法学博士,加拿大McGill大学访问学者,主持译著《魁北克民法典》,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多项科研成果奖.
学术负责人郭站红副教授,法学博士,社会学博士后,台湾中正大学访问学者,入选省"151"人才工程.
出版专著、译著4部.
发表核心期刊论文近40篇,成果被《新华文摘》等转载多篇.
主持省部级等课题10余项,获省市级科研成果奖多次,获教育部法律硕士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联系地址: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818号宁波大学法学院联系人:蔡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9243邮编:315211E-mail:caijiaqin@nbu.
edu.
cn05诉讼法学诉讼法方向依托浙江省作为沿海大省的经济先发优势以及宁波舟山港作为世界第一大港地缘优势,将诉讼基础理论、诉讼实践和司法改革作为研究重点,学科发展分布均衡,各专业方向协同并进、各有侧重、各有所长,形成了融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培养高素质法律人才的法学教育特色,在科学研究、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继续发展的能力和自我创新的潜力.
方向设有三个研究方向:(1)民事诉讼法;(2)刑事诉讼法;(3)行政诉讼法.
近5年来,本方向主持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5部,各种科研奖励10余项.

本方向现有教授2名、副教授2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名.
方向负责人蒲一苇教授,法学博士,中国社科院联合博导、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省诉讼法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地方立法专家库成员、省级精品课程《民事诉讼法》负责人、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宁波大学教学名师.
出版专著、教材多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市级等课题10余项,获得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浙江省哲社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是国内民事诉讼法研究领域的优秀中青年学者和专家.

学术负责人吴建依教授,长期从事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方面的研究,出版专著、教材5部,发表论文30多篇,主持省、市社科课题10余项;学术负责人潘申明副教授,法学博士,长期从事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学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学术负责人夏雨副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
联系地址: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818号宁波大学法学院联系人:蔡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9243邮编:315211E-mail:caijiaqin@nbu.
edu.
cn06经济法学经济法方向紧贴浙江、宁波以及其他发达地区先试先行的"国家示范区"、"金融、保险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区"等创新性改革实践,形成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市场监管法、金融法、涉外经济法学科发展特色.
近年来,主持国家、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及政府与地方合作课题40多项,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
经济法学科为市级重点学科,经济法课程获得国家精品课程和资源共享课程,经济法国家公开视频课程在全国上线.
本方向设有三个研究方向:(1)市场监管法;(2)金融法;(3)涉外经济法.

本方向有教授3名,副教授2名.
方向负责人为郑曙光教授,学术方向负责人李学兰教授,研究领域为行业自治与经济法制;学术方向负责人赵意奋教授,研究领域为金融创新法制建设.
方向负责人郑曙光教授,是宁波大学渔业经济管理专业博导,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法学专业联合培养博导,省级一流学科"法学"—民商经济法方向负责人,先后获得"省教学名师奖","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十大中青年法学专家""甬城英才"、"浙江省杰出教师"、"浙江省万人计划特支人才"荣誉称号.
主持国家级项目4项,经济法学国家级精品课程3项,省部级重大攻关项目、重点项目与一般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与教材10部,发表论文80多篇,6项研究成果获得省级人民政府、市级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奖与教学成果奖,2项软科学研究成果入选国家级《软科学要报》.
社会兼职有:全国商法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省金融法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竞争法研究会副会长.
研究领域为经济法基本理论、经济组织设立与运行制度、市场准入与退出法律制度、产权交易与资本市场运行法律问题、产业组织与自然垄断产业法律制度、渔业法规与渔政管理.

联系地址: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818号宁波大学法学院联系人:蔡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9243邮编:315211E-mail:caijiaqin@nbu.
edu.
cn07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浙江省一流学科(法学A类)的三大重点支柱学科及方向之一.
本方向紧密联系针对浙江省与宁波大学的特点与现有的基础,本学科以环境法基本理论、国际环境法、海洋生态文明法律制度为主要研究方向,结合长三角先发地区的实际需求,力求在浙江这一特定地区所具有的经济发达、开放度高、环境法治问题先发的实际和特点,通过加强硕士研究生培养、青年教师的帮带,培养年富力强的后备学科带头人和高层次环境法人才,力求链接"长三角"、辐射海西与浙南,力求成为地方可持续发展法治的重点智库,并在全国形成重要影响力.

本方向有教授4人,讲师1人,具有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教师2人.
方向负责人为钭晓东教授,学术方向负责人为蔡先凤教授、龚虹波教授.
本方向拥有浙江省首批重点专业智库(东海研究院)平台,已形成一支层次结构合理、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大部分都有出国留学、高端访学、项目研究等经历,具有国际视野.
近几年来,科研成果显著,特色鲜明,研究居国内领先水平.
有国家百千万人才/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务院政府津贴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浙江省"万人计划"人文社科领军人才1人等高端人才,入选国家环境损害鉴定专家库,近5年来,共发表论文80余篇,获得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4项(其中重大招标课题1项、重点1项),教育部社科基地重大招标1项,浙江省重大招标项目1项等,已获得国家哲学社科成果文库、浙江省哲学社科成果一等奖等重大标志性成果.

方向负责人钭晓东教授,现为法学院院长,中国社科院联合博导、厦大博导(海洋法方向)、宁大博导(渔业环境资源政策法律方向),澳大利亚MACQUARIE大学国际法博士后,吉林大学理论法研究中心理论法学博士后.
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国家环境损害鉴定专家库、国家生态环境部环境执法大练兵评审专家、浙江省高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151"人才(第一层次)、浙江省"五个一批"人才、浙江省十大中青年法学家、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浙江省高校教指委委员,中国环境法学会常务理事等.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3项(国家社科重大招标1项、国家社科重点1项、国家社科一般1项)等.
先后在SSCI、SCI一区,ChinalegalSciences、《管理世界》、MacquarieJournalofInternationalandComparativeEnvironmentalLaw等权威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90多篇,多次被《新华文摘》等全文转载.
获浙江省哲学社科成果一等奖2次,入选国家社科成果文库等标志性成果.
获浙江省委书记、省长等重要领导批示等.
主持或参与10余部国家及地方立法.

联系地址: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818号宁波大学法学院联系人:蔡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9243邮编:315211E-mail:caijiaqin@nbu.
edu.
cn08国际法学国际法方向紧密联系浙江省这一沿海大省、宁波市是我国第二大港、浙东商贸中心、海事法院所在地和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我国首批电子商务试点城市的实际和特点,在国际电子商务法研究方面起步较早,成果显著,特色鲜明,研究居国内领先水平;近年来,海洋法、国际投资法、国际商事仲裁法的研究发展迅速,居全国先进水平.
近3年来,本方向教师主持各类科研项目近5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司法部、省哲社规划基金等省部级项目10余项;总经费达100多万元;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8部;科研奖励10余项.
本方向现有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2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8名.
方向负责人刘满达教授,中国社科院联合博导、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中国国际法学会理事、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国际经济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贸促会/国际商会调解中心宁波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地方立法专家库成员.
出版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5项,获得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是国内网络与电子商务法研究领域知名的中青年学者和专家学术负责人曲波教授,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宁波市政府甬江学者特聘教授、东海研究院秘书长、宁波市东海研究基地主任.
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等项目10余项,在《中国法学》、《当代法学》、《当代亚太》等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获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等各级奖项10余项,研究成果被外交部等部门采纳.
学术负责人尹力副教授,长期从事国际私法、国际商事仲裁与调解的研究,主持省市级项目多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30余篇,获省市级奖多项;学术负责人谢晓彬副教授长期从事国际私法、国际投资法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及部省级项目近10项,出版专著、教材4部,在《政法论坛》、《法学》、《政治与法律》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获省市级奖多项.
联系地址: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818号宁波大学法学院联系人:蔡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9243邮编:315211E-mail:caijiaqin@nbu.
edu.
cn0351法律硕士035101法律(非法学)/035102法律(法学)法律硕士专业硕士点(JM),包括035102法律(法学)和035101法律(非法学),2007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旨在培养具有良好政治思想素质,具备坚实的法学基础理论素养,熟练运用法律知识和法律方法,能够面向立法、司法、监察、行政、律师、公证及经济管理、金融事务等部门、行业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法律专业人才.
本专业硕士点师资力量雄厚,并聘请实务经验丰富的实务导师为学生授课,直接指导学生科研及实务操作.
开设有各主要法学学科课程,培养学生法学理论素养和实务能力;开设实务教学课程,由实务经验丰富的教师和聘请的实务导师为学生讲授实务工作经验,培养其实务工作能力.

本方向共享法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拥有浙江省唯一的法学"一流学科(A类)",拥有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法学、浙江省重点学科——民商法学;拥有浙江省首届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法学专业教学团队;建有浙江省新型高校智库——东海研究院、中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研究基地、法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中心,校院两级校外实践基地20余个.

现有专任教师66人,教授15人,副教授19人,博士50人.
其中国家百千万人才/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浙江省"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浙江省"五个一批"人才1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培养人员11人,浙江省"十大中青年优秀法学专家"2人,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2人,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浙江省杰出教师1人.

法律硕士方向负责人暨中心主任张亚平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刑法学博士,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访问学者.
曾挂职担任开封市龙亭区检察院副检察长、开封市公安局控申支队副支队长.
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自由刑变更执行研究》(2013年)等课题多项,出版个人专著《法国刑事执行法》(法律出版社出版)《自由刑变更执行研究》(法律出版社出版)等3部,合著、参编教材等多部,在《法律科学》《现代法学》《法商研究》等法学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有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转载.
多次获得省级、厅级科研成果优秀奖、学校优秀教学质量奖一等奖、二等奖.

法学理论学科方向共有教师6名,其中副教授2名,讲师4名,6名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
学科负责人何跃军副教授,博士,现为宁波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法学博士后(在站).
兼任中国法律逻辑专业委员会第26届执行会长、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理事;浙江省法律逻辑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浙江省法学会法律文化研究会理事;浙江省法学会三农法治研究会理事等.
获评浙江省之江社科青年学者、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带头人、宁波市重点高层次人才.
中国台湾辅仁大学法律学院访问学者,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法律学院访问学者,美国匹兹堡大学法律学院研修学者.

宪法与行政法学学科方向现有教师6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2名,讲师2名.
学科负责人董茂云教授,法学博士,宁波大学法学院理论法学研究所主任,复旦大学兼职博士研究生导师.
兼任中国法学会比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法学会宪法与地方立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曾于1999年12月获上海市法学会首届"上海市优秀中青年法学家"(共十位)称号,曾主持教育部"九五"规划项目《法院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制与法制中的作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政治文明与司法公正的互动关系研究》;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香港澳门基本法委员会委托项目《香港特别行政区司法制度(一)》;教育部项目《中国宪法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适用》,成果获2002年司法部优秀法学教材与研究成果著作类二等奖.
刑法学学科方向现有教授2名,副教授1名,讲师2名.
学科负责人赵微教授,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博导(刑法方向).
兼任国际刑法学协会中国分会理事、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刑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海洋法学会理事、浙江省监察法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务.
1986年以来一直从事刑法学、犯罪心理学教学与科研工作,出版《海上国际犯罪研究》《水上交通犯罪的理论与实务》《海事犯罪立法与司法研究集锦》等著作.
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海上交通事故刑法规制研究》《海上国际犯罪研究》等省部级以上课题五项,在研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车船交通运输风险预防性刑法研究》.
在《中国法学》《法律科学》《政治与法律》《法学》《法学家》等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多次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刊物摘编论点或转载全文,多次获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三等奖.

民商法学学科方向现有教授5名、副教授10名、讲师8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0名.
学科负责人张炳生教授,法学博士,中国社科院联合博导、国家特色专业(法学)、省优势专业负责人,省一流学科(A类)负责人,省人大常委会地方立法专家库成员,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中国国际经济贸易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在《中国法学》《政法论坛》《法律科学》等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1项,一般课题1项,省部级及其他科研项目10余项,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浙江省人民政府科研成果奖二等奖各1项,宁波市人民政府和浙江省教育厅科研成果奖一等奖各1项.

诉讼法学学科方向现有教授2名、副教授2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名.
学科负责人蒲一苇教授,清华大学法学博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社科院联合博导,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省诉讼法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地方立法专家库成员、省级精品课程《民事诉讼法》负责人、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宁波大学教学名师.
主持和参加多项课题的研究,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合著与教材5部.
曾先后获得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浙江省师德先进个人、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浙江省哲社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宁波大学"教学名师"、宁波大学"阳光教授"等奖项和荣誉.

经济法学学科方向现有教授3名,副教授2名.
学科负责人郑曙光教授,宁波大学渔业经济管理专业博导,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法学专业联合培养博导,省级一流学科"法学"—民商经济法方向负责人,先后获得"省教学名师奖","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十大中青年法学专家""甬城英才"、"浙江省杰出教师"、"浙江省万人计划特支人才"荣誉称号.
主持国家级项目4项,经济法学国家级精品课程3项,省部级重大攻关项目、重点项目与一般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与教材10部,发表论文70多篇,6项研究成果获得省级人民政府、市级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奖与教学成果奖,2项软科学研究成果入选国家级《软科学要报》.
社会兼职有:全国商法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省人大立法专家咨询员、浙江省法制办专家咨询员、宁波市人大法工委法制咨询员、宁波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浙江省金融法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竞争法研究会副会长.
研究领域为经济法基本理论、经济组织设立与运行制度、市场准入与退出法律制度、产权交易与资本市场运行法律问题、产业组织与自然垄断产业法律制度、渔业法规与渔政管理.

环境与资源法学学科方向现有教授4人,讲师1人,具有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教师2人,依托有浙江省首批重点专业智库(东海研究院)平台.
学科负责人钭晓东教授,宁波大学法学院院长,中国社科院联合博导、厦大博导(海洋法方向)、宁大博导(渔业环境资源政策法律方向),澳大利亚MACQUARIE大学国际法博士后,吉林大学理论法研究中心理论法学博士后.
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国家环境损害鉴定专家库、国家生态环境部环境执法大练兵评审专家、浙江省高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151"人才(第一层次)、浙江省"五个一批"人才、浙江省十大中青年法学家、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浙江省高校教指委委员,中国环境法学会常务理事等.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3项(国家社科重大招标1项、国家社科重点1项、国家社科一般1项)等.
先后在SSCI、SCI一区,ChinalegalSciences、《管理世界》、MacquarieJournalofInternationalandComparativeEnvironmentalLaw等权威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90多篇,多次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全文转载.
获浙江省哲学社科成果一等奖2次,入选国家社科成果文库等标志性成果.
获浙江省委书记、省长等重要领导批示等.
主持或参与10余部国家及地方立法.

国际法学学科方向现有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2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8名.
学科负责人刘满达教授,中国社科院联合博导、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中国国际法学会理事、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国际经济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贸促会/国际商会调解中心宁波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地方立法专家库成员.
出版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5项,获得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204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是201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学术型硕士学位授予点.
学位点下设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教育管理与政策三个学科方向.
该学位点依托单位公共管理系(研究所)拥有浙江省、宁波市、宁波大学三级重点学科、专业.
学位点充分发挥宁波大学"双一流"、省属重点高校建设的优势,聚揽精英,构筑平台.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8名,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3人,有博士学位教师21人,占75%.
学术领军人才1名,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名;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培养人员3名,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名,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2名,宁波市领军与拔尖人才2名.
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起草成员1人,为十七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进行讲解1人,中央军委集体学习授课1人.
多次在中国人才问题50人谈圆桌会议作报告;人才战略观点4次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文摘转载引用.
学位点拥有三个宁波市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多个社会实践基地,依托两个浙江省新型高校智库平台和陈剑平院士领衔的新乡村建设研究院.
学位点充分发挥师资和平台优势,致力于培养既立足于地方公共管理实践、又接轨于国际公共管理学界,既掌握先进的公共管理学理论、又具有一定实务能力的公共管理高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

该学位点学术研究氛围浓厚、学术队伍的研究能力突出.
近5年来,本学科研究人员撰写118篇高级别学术论文,其中有19篇发表于《政治学研究》《管理世界》《教育研究》等国内权威期刊,6篇发表于国外SSCI、SCI来源期刊;30篇发表于国内一级核心期刊.
本学科研究人员注重地方服务,近年来有20多人次报告获得中央、省市级政府部门采纳或领导干部批示.
近3年来,学位点主持各类科研项目近100项,其中国家自然、社科基金项目10项,教育部、司法部、省哲社规划基金等省部级项目30项;总经费达200多万元;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
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现有3个学科方向:01.
行政管理;2.
土地资源管理;03.
教育管理与政策,1个专业硕士点:1252公共管理(MPA).
学位点负责人龚虹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行政管理本科,浙江大学政治学理论硕士,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博士,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访问学者.
现任宁波大学法学院副院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与地方政府治理.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浙江省社科规划重点课题、一般课题和浙江省自然基金课题等省部级以上课题多项.
在《中国行政管理》《社会科学战线》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多篇.
其中《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1篇,SCI、EI核心转载各1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3篇.
撰写并出版学术著作一部.
参与国际合作项目《欧盟宪法与地方治理》,研究报告《欧盟宪法的原则及其意蕴》在国际会议上宣读交流.
曾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全国第二届新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二等奖、浙江省公共管理学会年会论文二等奖、浙江省社科联青年优秀成果二等奖、宁波市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入选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育项目、宁波市领军与拔尖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宁波市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带头人称号等.

学科方向负责人赵振宇教授,硕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哈尔滨工程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出站,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
现任宁波大学教育督导与教学评估中心主任,教育部高校师资网络培训中心特聘教授,浙江省公共管理学会副会长.
在《管理世界》《经济体制改革》《学习与探索》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专著和教材3部,2011年荣获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7年入选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
此外,获得全国MPA优秀教师、浙江省研究生教育成果二等奖、宁波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以及宁波市师德先进个人等各级教学科研奖励20余项.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民政部软科学、省软科学、省教改等多项国家、省部级教科研项目,《管理沟通》入选教育部高校师资网络培训计划和中国地方高校慕课(UOOC)联盟.
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等各级领导的重要批示.

学科方向负责人徐军伟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宁波大学化学教育本科,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厦门大学教育学博士,现担任宁波大学人事处处长,有较为丰富的高校管理与政策研究的工作经验.
主要研究方向是区域高等教育、高等学校管理、独立学院办学等.
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浙江省哲学社科重点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等各一项;主持地方教育规划与区域发展政策研究横向课题两项.
曾主持完成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作为第二负责人完成全国教育规划课题研究工作;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课题.
曾获得2010年宁波市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一项.
在《中国高教研究》《教育发展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研究与发展管理》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多篇文章被《人大复印》(高等教育)转载.
有多篇调研报告获省领导肯定性批示,相关政策建议被教育主管部门采纳.

本学位点注重与域外、境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的优势学科合作,在学术研究、学生培养等方面进行密切交流.
学位点还聘请了前美国行政管理学会会长、现任美国公共生产力研究所所长MarcHolzer(马克霍哲)、复旦大学竺乾威教授等9位国际公共管理著名学者,联手打造一流的公共管理英才平台.
联系地址: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818号宁波大学法学院联系人:蔡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9243邮编:315211E-mail:caijiaqin@nbu.
edu.
cn1252公共管理硕士(MPA)公共管理(MPA)是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旨在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掌握系统的公共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具备从事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分析的能力、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公共管理专门人才.

根据MPA教育培养的目标与要求,立足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开设了政府管理、公共事业与社会管理课程两个方向.
政府管理方向主要面向从事行政管理与决策事务的公务员群体,旨在把MPA学员培养成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现代治理理念,具备扎实的政府管理能力的行政管理人才.
公共事业与社会治理方向主要面向来自事业单位和社会管理领域的公职人员,旨在把MPA学员培养成熟悉公共事业管理业务,掌握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技能的现代管理人才.

MPA学位点负责人及中心主任叶笑云教授,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公共管理博士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社会学,研究领域包括信访制度、社区治理、社会组织等.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国家科技部软科学重大项目子课题、浙江省社科规划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多项.
主持编写了《村镇社区整体性治理的北仑实践》《社区协同治理_招宝山街道基层社会治理研究》,参与编写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在宁波的实践》《责任政府建设-宁波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服务型政府:宁波市公共事业管理创新研究》《中国政府建设与发展报告2012包容性发展与政府建设》等多部著作,在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了《现代政治的困境及其"救赎"——析韦伯的政治家"责任伦理"思想》《现代国家视角中社会包容的内涵探析》《现代国家视野中的社会包容价值探析》《农民民意表达机制创新的浙江经验研究》等多篇文章.

研究方向负责人龚虹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宁波大学法学院副院长.
主要研究领域为政府改革政策执行与政策网络分析,在政府改革政策执行研究上取得创新性成果.
研究方向负责人赵振宇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宁波大学教育督导与教学评估中心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为城乡治理与土地政策,围绕城镇化中发生的土地冲突及农民工住房保障等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
联系地址: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818号宁波大学法学院联系人:蔡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9243邮编:315211E-mail:caijiaqin@nbu.
edu.
cn003教师教育学院0401教育学(一级学科学位点)教育学一级学科为浙江省重点学科、一流建设学科,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设有6个方向: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教育技术学,1个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教授19人,副教授35人,博士34人.
近年来获国家级课题30余项,省部级课题60余项(重点课题7项),获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三等奖3项,全国教育科研成果奖(教育部)三等奖1项,省哲社奖1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发表论文600余篇,出版专著30余部.

教育学一级学科负责人贺国庆教授,长期从事外国教育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1996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已培养博士生三十余人.
现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副理事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史学科组成员,2011年任教育部马工程教材《西方教育思想史》首席专家(排名第二).
近5年,主要著作有《战后美国教育史》《外国职业教育通史(上下卷)》(获省第十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发表论文十余篇.

联系地址: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616号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联系人:解老师电话:0574—87609279邮编:315211E-mail:jsjyyjs@nbu.
edu.
cn01教育学原理教育学原理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教育理论专门知识,熟悉教育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具有较雄厚的相关学科知识修养、较强的教育研究能力,能根据教育理论和实际需要选定有价值的、前沿性的研究课题,并能运用基本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教师、研究和管理人员.
近年来,该方向教师团队以项目负责人的身份承担了课题3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余项.
目前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厅市级项目10余项.
出版著作10多部,发表论文60余篇.
获浙江省、教育部成果奖(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8项.
目前该方向下设教育基本理论与基础教育改革、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2个研究方向.

教育基本理论与基础教育改革方向从教育实践变革入手,开展教育基本理论的创新性研究.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基础教育改革、教科书发展与演进、浙东文化与教育、教育生活史等.
该方向学术带头人为熊和平教授,教育学博士,宁波市人文社科青年学术骨干培养对象,出版学术专著2部,当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获得浙江省哲社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2项,第五届教育部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
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中国教育报》(理论版)等发表论文80余篇.
承担硕士生课程《教育研究方法论》《课程哲学》.

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方向,主要研究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所获得的专业领域的成长机制与规律.
探求适合中小学为主、兼顾高等院校的教师成长实践策略,力图立足于学校教育现实,建立一系列教师发展的实践模型.
本方向的研究领域及其特色包括:一是以教师的教育改革行为研究为切入点,丰富教师发展理论.
二是以教师的身份与角色的转变为切入点,建构了当代教师专业发展中新型身份的确立机制及其理论基础.
该方向学术带头人吴黛舒教授,教育学博士,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获得浙江省哲社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第七届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在《教育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一般项目2项,主持和参与其他各级各类研究项目20余项.
承担硕士生课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教师发展论》.

02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主要培养具有变革力的研究型中小学教师,各级教研室、教科院所、培训机构的研究与管理人员以及其他教育事业的创新型专业人才.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团队拥有专任教师30余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20人,博士13人,长期致力于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学科课程与教学、教师专业发展以及课程评价等领域的研究,服务于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与评价改革.
近年来承担国家、省部级等课题5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CSSCI收录10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获省部级等各级奖励10余项.

该方向负责人郑东辉教授,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育学博士,全国课程学术委员会理事,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
主要从事课堂评价、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开发以及家庭作业等研究,在《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全球教育展望》《课程教材教法》《教师教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2本,主编教材1部,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级课题3项、厅市级课题10余项,获省市级科研成果奖励近10项;主持在研1项国家社科基金和1项省级课堂教学改革项目以及3项横向课题.
课程与教学论下设理论、语文、数学、科学、化学、小学教育和英语等七个研究方向.
课程与教学论理论方向学术带头人为郑东辉教授.
该方向致力于课程与教学基本问题、课堂学习与评价、基础教育改革中的教师发展等问题的研究.
近年来,该方向研究人员在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教师评价素养等领域产生了许多具有地区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主持完成2项国家级项目和6项省部级以上课题,主持在研省级和厅市级课题10余项;在《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期刊上发表文章100余篇,部分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研优秀成果奖.
多年来,该方向积极为地方教研部门、大学教务部门、中小学校输送了大批优秀的专业人员.

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方向主要从事语文课程、教材、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长期以来,该方向在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该方向教师在国家级和省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主持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等各种科研项目多项.
多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奖励.
该方向学术带头人为冯铁山教授,教育学博士,获评宁波大学首届最美导师、浙江省优秀教师,中国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主要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师教育以及德育原理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
近二十年一直致力于"新诗教"实验、诗意语文、诗意德育以及诗意语文教师形象塑造等系列课题研究.
在《教育研究》《思想战线》《课程教材教法》《语文建设》等权威期刊和核心期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9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主编教材3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各1项,省哲社规划重点课题1项,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省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3项,获得省市级科研成果奖励10余项.

课程与教学论数学方向主要从事数学课程、教学、学习、评价与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研究,为我国数学教育研究领域培养具有专业知识扎实、富有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独立开展数学教育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基础教育输送高层次的数学教师.
该方向学术带头人为邵光华教授,教育学博士,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数学学习理论、数学思想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在《教育研究》《心理学报》《课程教材教法》《比较教育研究》《教师教育研究》《数学通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8部,获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哲社科研优秀成果二等、三等奖5项,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6项,其他课题20余项等.

课程与教学论科学方向主要研究我国基础教育科学课程、教学、评价改革以及科学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科学教育实践与研究领域培养具有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富有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独立开展科学教育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该方向学术带头人为周勇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高级访问学者,长期从事科学教育理论、科学与化学课程设计与实施、科学与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及其他课题多项,出版学术专著《综合科学课程开发范式论》与《新课程下的评价观与评价策略》,主编与参编学术著作5部,在《教育研究》《全球教育展望》《教育科学》等核心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高质量学术论文.

课程与教学论化学方向主要研究我国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教学、评价改革以及化学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化学教育实践与研究领域培养具有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富有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独立开展化学教育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该方向学术带头人为王存宽教授,现任宁波市化学学会副秘书长兼高校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全国科学教育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化学教育理论、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目前主持全国教育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课题1项,浙江省新世纪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项,浙江省重点教材1部,宁波市哲社课题1项、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项,宁波大学重点教学研究课题1项等.
在《教育研究》《化学教育》《化学教学》等专业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编教材2部.

课程与教学论小学教育方向主要研究小学课程与教学理论、小学生学习心理、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小学课堂教学、小学各学科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旨在培养具有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文理兼融、学有专长、理论与实践并重、能够独立开展小学学科教育教学研究的综合性高级专门人才.
小学教育方向拥有教授3名,副教授8名,既有多年的小学教育专业领域研究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小学教师培养的实践经验.
近年来,该方向教师在国家级和省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7部,主持完成各类课题多项,有6项课题研究成果获省市级以上优秀成果奖.

课程与教学论英语方向主要研究中小学英语课程、教材、教学及教师专业发展.
既重视对外语教育教学理论发展的跟踪、把握与探讨,又注重对理论指导下的英语课堂教学实践的分析,旨在培养专业知识扎实、教学技能强、富有创新与专业思维、能够独立从事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该方向教师主持国家级以及省部级项目10多项,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
学术带头人为张光陆教授,教育学博士,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主要从事英语教学、课堂话语分析以及英语教师教育研究;先后在《课程.
教材.
教法》《教育发展研究》《全球教育展望》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50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译著2部;独立完成的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级一般课题1项,教育部重点课题1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项,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1项,市厅级课题多项.

03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学致力于学前教育基本理论、社区与儿童家庭教育、儿童发展与儿童教育、学前教育管理、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学前教育质量、幼儿学习品质、早期教育、幼儿园课程、幼儿学习问题及学前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
近年来,该方向教师主持、主研国家社科、省部级以及企事业委托课题30多项,出版专著、译著及专业教材等20余部,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90多篇.
其中,有10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复印.

该方向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专任教师13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7人,博士7人.
该方向学术带头人为陶志琼教授,现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哲学分会常务理事.
先后在《学前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教育科学》《教育学报》《教育发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南京社会科学》等核心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有6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出版专著、译著13部,主持和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和省部级、厅市级课题及企事业委托项目10余项.

04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高等教育管理和教学的理论基础,具有开阔社会科学学术视野和掌握现代高等教育教学及管理知识技能,毕业后能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科学研究工作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近年来该方向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20余项,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获得省部级社科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6项,省高校人文社科成果一等奖6项.

该方向拥有教授5人,副教授4人.
学术带头人为刘希伟教授,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国家社科基金管理学课题2项,教育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后期资助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浙江省哲社重点及一般等省部级项目4项.
在《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中国教育学刊》《比较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社会科学战线》《清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教育学文摘》等全文转载或转摘.
曾获2013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学术专著《清代科举冒籍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获《中华读书报》2012年度"百佳图书";入选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

05成人教育学成人教育学致力于成人教育学科体系建设、成人教育转型发展、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探索.
长期以来,在成人教育学科建设、成人高等教育治理和质量保证体系、成人院校转型、社区教育模式探讨和老年教育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研究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近年来,该方向在《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主持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等各种科研项目20多项.
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科研成果获省政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其它奖项20余项.

目前,该方向拥有教授2名,副教授3名.
学术带头人为乐传永教授,现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人教育学科组成员、教育部研究生学科评估专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评审专家;兼任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常务理事、全国成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等.
在各种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7部,获国家级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政府优秀成果一等奖4项、二、三等奖3项,其他各种获奖20余项.
主持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课题多项.
该导师马启鹏教授、孙立新副教授、博士等都承担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和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在《教育研究》等国家级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多项.

06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学致力于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数字化学习环境与资源、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长期以来,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
近几年,该方向教师在《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开放教育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著作多部,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等各种科研项目20多项,获得省部级等各类优秀成果奖4项,指导研究生获首届全国全日制教育硕士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目前,该方向拥有教授1名,副教授4名.
学术带头人为徐晓雄教授、教育技术学博士,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荣获全国第四届教育硕士优秀教师称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访问学者.
长期从事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与实践、信息化教学设计、教育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等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和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多项课题,出版著作3部,在《教育研究》《电化教育研究》《开放教育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学术骨干王海燕副教授,教育技术学博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计算机辅助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与上海外国语大学共建的"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中心"特聘专家,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育研究院访问学者,荣获全国第六届教育硕士优秀教师称号.
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关注新媒体环境下的教与学以及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在《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出版著作1部,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2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项,主持和参与厅市级课题10余项.

0402心理学(一级学科学位点)宁波大学心理学科始建于2001年,2003年获批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获批应用心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10年获批心理学一级学科授权点.
同时,拥有教育硕士(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和应用心理两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现为宁波市重点建设学科A类(2018~2020)、宁波大学学科发展规划与重点建设学科(2019~2022).

近年来,心理学科以健康心理学方向为重点,围绕当前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坚持以基础研究带动应用研究的学科建设原则,已形成"社会认知与人格"、"健康心理学"、"社会性发展与品德教育"和"决策过程与经济心理学"四个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学科方向,在社会认知和健康心理学领域开展了大量工作,部分研究领域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现有专任教师总数23人,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6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为83%.
其中,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表彰的首届高校优秀教师1人,浙江省151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人选1人,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1人.
共主持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13项、省部级科研课题28项;在国外SSCI或SCI期刊发表论文16篇,国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2篇,被CSSCI、CSCD收录及人大复印转载论文54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5部(《心理与教育测量》列入国家规划教材,2014);代表性成果"海洛因戒除者的行为冲动性:基于DDT和IGT任务反应模式的探讨"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成果三等奖(2013)和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9);"行为表征水平与心理距离间不具自动化联接特性:来自图片-词汇Stroop范式的实验证据"和"态度与行为:社会不赞许行为的心理机制"分别获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5;2017)".
该学科建有先进的心理学专业实验室,拥有NeuroScan64导脑电记录系统和BP公司64导脑电记录系统各1套,以及眼动追踪系统(EyeLink2000)和便携式眼动追踪系统(Tobii120)、多参数生物反馈仪(BioGraphInfiniti)和生物反馈记录系统、道路交通模拟驾驶舱系统和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等大型仪器设备,完全能够满足本学科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
学位点高度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已经培养毕业研究生106名,其中5篇硕士论文获浙江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08,2010,2012,2013,2017),课外学术科技作品获浙江省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特等奖1项(2017)、一等奖1项(2013)、二等奖1项(2015),研究生第一作者发表高级别学术论文60篇,在SSCI/SCI期刊发表论文4篇、一级核心期刊论文16篇、二级核心期刊论文40篇.
先后有10余名研究生毕业后考取了国内985、211著名高校(如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等)博士研究生.

联系地址: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616号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联系人:解老师电话:0574—87609279邮编:315211E-mail:jsjyyjs@nbu.
edu.
cn01基础心理学基础心理学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功底和熟练的实验研究技能的心理学高级专门人才,为国内外心理学博士培养基地输送优秀生源,并为社会机构输送心理学及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招生方向"社会认知与人格"主要探讨人类社会认知过程的基本规律及其与人格因素的关系,旨在揭示人格特质对人类认知及行为过程的调节机制.
其研究重点集中于两个领域:其一是关于人类社会认知过程及其脑机制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其二是关于特殊人群(如吸毒群体、心理异常群体、残疾人群体等)认知过程及其人格调节机制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支撑上述研究的主要在研课题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海洛因戒除者的行为控制功能及其对海洛因使用行为的自动化加工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部表情加工的场景效应及其认知机制"、"基于他人受益信息的社会交互意图识别"以及"社会群体线索对行为预测的影响及其认知机制"等.

02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主要培养在教育领域和科研部门从事儿童青少年和老年教育与科研的高级心理学人才,并为国内外心理学博士培养基地输送优秀生源.
该方向目前设有"学习心理与教学过程"和"社会性发展与学校教育"两个研究生培养方向.
前者旨在探讨个体学习过程及影响因素、学习与行为的关系,以及学与教的心理及其在教学过程的作用,后者旨在探讨社会性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以及学校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支撑上述研究的主要在研课题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儿童汉语阅读能力的发展轨迹及影响因素追踪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机制与干预对策研究"与"普及高中教育背景下高中多样化分类管理机制研究"等.

03应用心理学应用心理学旨在培养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中从事心理学应用研究与开发的高级专门人才,并为国内外应用心理学博士培养基地输送优秀生源.
该方向目前主要设有"经济与管理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两个研究生培养方向.
前者旨在探讨经济与管理活动中人们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涉及组织学习、消费及广告心理、行为决策三个稳定且具特色的领域;后者主要开展人类病理性心理与行为的形成及其机制的基础研究以及各类心理干预技术的应用研究,以为增进人类心理幸福提供心理学依据.
支撑上述研究的主要在研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风险决策遵循整合模型还是启发式模型基于信息加工过程的检验(标题里有个问号)"、"不公平感知后的信任受损及其修复研究"与"多人冲突注视线索的选择性追随及其认知机制",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聋哑阅读中词汇识别过程特点:眼动与脑电的证据",以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负性背景情绪影响跨期选择的认知神经机制"和"人际信任对人际冲突信息加工的影响机制研究"等.

0451教育硕士宁波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点是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
以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中小学及幼儿园教育工作者为目标,主要研究方向有教育管理、学科教学(语文)、学科教学(数学)、学科教学(化学)、学科教学(英语)、学科教学(地理)、现代教育技术、心理健康教育、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等研究方向.
该学位点所属教育学学科是浙江省重点学科、浙江省一流建设学科、宁波市重点学科.
该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专职教师60余人,兼职导师50余人,其中正教授20余人,副教授3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者30余人;近年来承担国家级课题20余项,省部级等课题100余项,总经费500余元,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360余篇,其中CSSCI收录100余篇,出版著作30余部,并获省部级等各级奖励10余项.

联系地址: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616号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联系人:解老师电话:0574—87609279,0574—87609274邮编:315211E-mail:jsjyyjs@nbu.
edu.
cn045101教育管理教育管理方向主要从事基础教育行政管理、中小学学校发展、中小学校内部各类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该方向负责人为孙玉丽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教育管理美学理论、学校发展范式和教育政策分析.
学术专著《自由实践的教育管理——美学的视角》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在《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教育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教育学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参与研究了多项国家级课题,主持研究了2项省部级,其他课题多项.

第二负责人(主要负责非全日制研究生)为徐建平博士、副教授,长期从事教育政策与法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参与国家《义务教育法》等法律以及宁波市《学前教育促进条例》等地方教育法律法规的研究和起草工作.
在《教育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文章20多篇,特别在现代学校制度研究方面取得一定成果,曾荣获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多项奖励,先后获得省哲社规划课题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资助,出版的《学校:在政府、市场与社会之间》入选国内首批教育管理博士文库,主编《教育政策与法律》等教材.

045103学科教学(语文)学科教学(语文)方向主要从事语文课程、教材、教学理论与实践、语文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等研究.
近年来,该方向教师在国家级和省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著作10余部,主持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等各种科研项目多项,多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奖励.
该方向负责人为冯铁山教授,教育学博士,宁波大学首届最美导师,曾任省重点专业语文教育专业负责人.
主要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师教育以及德育原理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
十余年一直致力于"新诗教"实验、诗意语文、诗意德育以及诗意语文教师形象塑造等系列课题研究.
在《教育研究》《思想战线》《课程教材教法》《语文建设》等权威期刊和核心期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8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主编教材3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各1项,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省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3项,获得省市级科研成果奖励10余项.

045104学科教学(数学)学科教学(数学)方向主要从事数学课程、教材、教学、学习、评价等领域的研究,主要培养卓越型中小学数学教师.
该方向教授2名,副教授3名,近年来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多部.
该方向负责人为邵光华教授,教育学博士,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数学通报》等核心期刊发表数学教育论文70余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曾获国家高等教育成果二等奖1项,省高等教育成果一等奖1项,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研优秀成果奖5项,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6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及省部级课题6项.

045106学科教学(化学)学科教学(化学)方向主要研究我国基础教育化学课程与教学改革以及化学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我国化学教育与研究领域培养具有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富有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独立开展化学教育研究的高素质化学教师.
该方向负责人为周勇教授,教育学博士,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高级访问学者,长期从事科学与化学课程设计与实施、科学与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及其他课题多项,出版学术专著《综合科学课程开发范式论》与《新课程下的评价观与评价策略》,主编与参编学术著作5部,在《教育研究》《全球教育展望》《教育科学》等核心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高质量学术论文.

045108学科教学(英语)学科教学(英语)方向主要从事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教材与教学实践问题研究,主要培养高素质中小学英语师资.
近年来,该方向教师主持国家级以及省部级项目10多项,在《课程教材教法》、《比较教育研究》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
目前该方向有教授2名,副教授2名.
该方向负责人为张光陆教授,教育学博士,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主要从事英语教学、课堂话语分析以及英语教师教育研究;先后在《课程.
教材.
教法》《教育发展研究》《全球教育展望》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50篇,出版专著2部、译著2部;独立完成的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级一般课题1项,教育部重点课题1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项,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1项,市厅级课题多项.

045110学科教学(地理)学科教学(地理)方向主要培养掌握地理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工作能力,能够从事基础教育领域地理教学和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素质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近5年来,该方向教师主持省级以上项目2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项,在《地理教学》《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和《地理教育》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
目前该方向有教授3名,副教授5名.
该方向负责人为高超教授,地理学博士,主要从事地理教学、中学地理教材分析以及地理教师教育研究,先后在《中国地质教育》《地理教学》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3部,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课题多项.

045114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方向主要从事数字化学习环境与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教材与教学研究、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等.
近年来,该方向的教师在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著作多部,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等各种科研项目20多项,获得省部级等各类优秀成果奖4项.
目前该方向有教授1名,副教授4名.
该方向负责人为徐晓雄教授、教育技术学博士,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荣获全国第四届教育硕士优秀教师称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访问学者.
长期从事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与实践、信息化教学设计、教育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等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和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多项课题,出版著作3部,在《教育研究》《电化教育研究》《开放教育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045115小学教育小学教育方向主要研究小学课程与教学理论、小学生学习心理、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小学课堂教学、小学各学科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旨在培养具有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文理兼融、学有专长、理论与实践并重、能够独立开展小学学科教育教学研究的综合性学术型专门人才.
该方向的负责人是娄亚敏副教授,主持省部级课题多个、出版教材多部.
有十多年管理小学教育专业的经验,为2015年度校王宽诚育人奖获得者.
本方向的导师团队人员众多,有数学、语文、英语、科学、管理等学科方向的导师组成,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如邵光华、冯铁山、郑东辉、孙玉丽、张光陆等教授领衔指导.
近年来,该方向的主要导师在国家级和省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0部,主持完成各类课题20多项,有6项课题研究成果获省市级以上优秀成果奖.
现正承担和主持国家、省部级课题项目多项.

045116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方向主要从事学习心理与教学过程、社会性发展与学校教育以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本方向现有专任教师总数23人,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6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为83%.
其中,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表彰的首届高校优秀教师1人,浙江省151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人选1人,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1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名,宁波大学浙东青年学者2名.
近年来,本方向教师共主持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13项、省部级科研课题28项;在国外SSCI或SCI期刊发表论文16篇,国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2篇,被CSSCI、CSCD收录及人大复印转载论文54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5部(《心理与教育测量》列入国家规划教材,2014);代表性成果"海洛因戒除者的行为冲动性:基于DDT和IGT任务反应模式的探讨"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成果三等奖(2013)和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9);"行为表征水平与心理距离间不具自动化联接特性:来自图片-词汇Stroop范式的实验证据"和"态度与行为:社会不赞许行为的心理机制"分别获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5;2017).
045118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方向主要从事学前教育原理、社区与儿童家庭教育、儿童数学教育、儿童特殊教育、儿童体育游戏、儿童艺术教育等研究,具体表现在学前教育、教学理论、学前教育管理、幼儿园活动组织与实施、园本课程研发与实施、学前教育质量、幼儿学习品质、早期教育、早期阅读、幼儿美育、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师幼互动、同伴互动、幼儿学习问题及学前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方面.
学前教育方向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专任教师13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7人,博士7人.
近年来,该方向的教师主持、主研省、部级、国家社科以及修企事业委托课题30多项,出版专著、译著及专业教材等共20余部,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90余篇.
其中,有10余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复印.
该方向学术带头人为陶志琼教授,现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哲学分会常务理事.
先后在《学前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教育科学》《教育学报》《教育发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南京社会科学》等核心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有6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出版专著、译著13部,主持、主研国家级和省部级、厅市级课题及企事业委托项目10余项.

0454应用心理硕士宁波大学应用心理硕士专业学位点是201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
该学位点旨在培养具有良好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能将心理学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应用于学校教育、心理健康和社区服务等领域,适应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该学位点隶属心理学一级学科,目前主要有临床心理与健康促进,学生发展与生涯教育,特殊人群与社区服务三个主要研究方向.
学位点现有专业研究人员23名,教授(含研究员)7名,副教授6名,硕士研究生导师13名,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占总人数的83%.
其中,浙江省人民政府首届高校优秀教师1名,浙江省151人才第二层次人选和浙江省之江青年学者1名,浙江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1名,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名,宁波大学浙东青年学者培养对象2人.
近年来,本学科方向教师共主持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13项、省部级科研课题28项;在国外SSCI或SCI期刊发表论文16篇,国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2篇,被CSSCI、CSCD收录及人大复印转载论文54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5部(《心理与教育测量》列入国家规划教材,2014);代表性成果"海洛因戒除者的行为冲动性:基于DDT和IGT任务反应模式的探讨"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成果三等奖(2013)和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9);"行为表征水平与心理距离间不具自动化联接特性:来自图片-词汇Stroop范式的实验证据"和"态度与行为:社会不赞许行为的心理机制"分别获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5;2017).
联系地址: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616号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联系人:解老师电话:0574—87609279,0574—87609274邮编:315211E-mail:jsjyyjs@nbu.
edu.
cn004体育学院0403体育学宁波大学体育学院从2003年开始招收和培养体育学硕士研究生.
10多年来,我院硕士研究生教育得到长足发展,现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包括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4个研究方向.
同时与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波兰商学院、英国西苏格兰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匈牙利西部大学等10多所国外(境外)高校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和合作研究的机制.
2011年"体育学"获批为"十二五"浙江省重点学科,2014年"体育人文社会学"获批宁波市第四批重点学科,2016年"体育学"被列为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2018年"体育学"被列为宁波市重点学科(A类).
体育学在2016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科整体水平得分"档次位于B-,省内参评高校位列第二,其中"科学研究水平"一级指标列同类学科第15位.
2018"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于2018年11月1日正式发布,体育学学科排名共有59所大学上榜,宁波大学体育学位列第12名.
根据邱均平等编著的《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8-2019)》,体育学一级学科排名百分比为17%(20/117).
学位点现有导师和助理导师44人,其中正高职称占50%;45岁以下教师占43.
18%;具有博士学位的占52.
27%;具有海外经历教师25人.
近五年,主持国家级项目1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4项,到账科研经费近千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7大检索系统发表论文109篇,师均2.
93篇;出版学术专著20部;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5项.
拥有国家特色专业1个、国家精品课程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

学位点负责人、博士生导师顾耀东教授,国际足球科学学会理事,亚洲运动生物力学学会秘书长,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员;SCI源刊JournalofMedicalImagingandHealthInformatics特邀主编,SCI源刊JournalofSportsScience、SportsBiomechanics编委,近年来在SCI,SSCI,EI收录期刊以及国内权威期刊发表核心学术论文7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横向科研项目等12项,累计科研经费300余万元;获宁波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

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丛湖平教授,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委员、《体育科学》和《中国体育科技》杂志编委,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员.
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5部、主编《体育统计学》《体育经济学》等全国统编教材5部.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研究项目、国家体育总局社科类软科学研究项目、省哲社科研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5余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项.

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李建设教授,宁波大学大健康研究院院长,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运动生物力学》负责人.
2001年获"我最喜爱的浙江大学老师十佳",2006年获"浙江省高校教学名师".
曾任亚洲运动生物力学学会主席,兼任中国运动生物力学学会副主任委员,宁波市体育科学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等.
长期从事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与测量技术、体育装备技术研发的研究.
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奥运攻关项目、科技厅重大课题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等14余项,重大横向项目4项,科研总经费达300余万元;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项.

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陈小平教授,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能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赛艇协会副主席,国家体育总局奥运备战办公室科技组组长.
近年来承担国家科技部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科技部子课题及省部级项目等16余项,总经费达600余万元;出版专著3部,译著2部,核心学术论文70余篇,获第29届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个人贡献奖,体育科学技术奖等.

学术带头人陆亨伯教授,全国教师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浙江省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社会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特色专业、省优势专业、市品牌专业"体育教育"负责人.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全国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等8项;《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制度选择与效益评价研究》《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后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均衡》的成果获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教材著作4部.

学术带头人林岭教授,国家体育总局奥运科技攻关专家组成员,国家柔道队队科研团队负责人,国家体育总局柔道协会科研委员会主任.
2018年被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聘为国家越野滑雪队教练组长,带领国家越野滑雪队进行综合科学化训练创新,为我国越野滑雪队在北京冬奥会上实现历史性突破提供科技助力,并主持2018年科技部"科技冬奥"重大专项攻关项目子课题一项及体育总局"越野滑雪项目综合创新科学化训练"购买服务专项课题等.
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化训练与训练创新、应用心理学、生理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解决训练学问题、认知心理学、大众锻炼与身心健康关系等.
近年来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3项、体育总局奥运攻关及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省部级项目20余项,"民警阳光健康工程"重大横向项目3项,浙江省戒毒局"吸毒人员身心康复操"横向项目1项等,其中10余项科研成果被政府批示采纳.
项目总经费达400余万元;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近50篇,其中二级以上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曾获全国体育科技先进工作者,体育总局颁发的奥运会科技攻关与服务科研项目"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突出贡献个人奖2项等十几项省部级奖项等.

以学科建设为契机,以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为抓手,突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近五年来,学生公开发表高级别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在中文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7篇,被SCI/EI收录的学术期刊论文30余篇;获得各级各类课题70余项,其中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项,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15项;资助150余人次学生到国外(境外)高校交流学习、孔子学院支教的志愿者项目和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等.
2016届、2017届硕士毕业生考上博士9人,其中清华大学2人,北京体育大学2人,上海体育学院1人,1人获新西兰政府全额奖学金赴奥克兰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人获得全额奖学金赴波兰罗兹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人赴匈牙利罗兰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连续五年研究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

学术带头人、硕士生导师孙德朝教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会员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体育协会常务理事、全国高等院校体育专业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中国体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海南省高层次拔尖人才,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体育与科学》、《体育学刊》、《成都体育学院学报》、《西安体育学院学报》、《首都体育学院学报》等体育类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巴蜀身体图符研究"17BTY013,"藏彝走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符号研究"14BTY077),主持省(部)级及省厅级科研项目15项;获得省(部)级科研二等奖1项.

本学位点4个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和特色:体育人文社会学方向:主要研究领域为体育经济与管理.
特色:(1)我国体育产业政策选择、效应评价、赛事及区域体育产业发展形成的研究特色为相关部门制定规划提供决策支持;(2)我国体育公共管理与治理,为政府体育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智力支持.

体育教育训练学方向:主要研究领域为运动训练科学化理论与实践.
特色:(1)给国家队运动员提供科学化训练、综合诊断和评价指导;(2)高校高水平运动员人才培养.
运动人体科学方向:主要研究领域为运动与健康.
特色:(1)运动与健康装备的研发;(2)高水平运动员心理疲劳机制.
民族传统体育学方向:主要研究领域为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与传承.
特色:深挖和弘扬特殊地域内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民族(族群)传统文化遗产,研究身体活动与地方性文化遗产相关性,探讨身体活动对文化衍生和文明发展的指向性和本源性.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体育学院413办公室联系人:沈彩莲联系电话:0574—87600456邮编:315211mail:shencailian@nbu.
edu.
cn0452体育硕士2009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授权招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依托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宁波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中央财政资助"运动人体科学专项实验室"和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
学院与国家体育总局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浙江省体育局和国内外知名体育用品企业建立了稳定持久的合作关系,并以校内跨学科整合研究资源为核心,以社会相关团体合作研究为基本方式,形成了具有开放型合作研究的学术团队特征.
在运动(技)机能测量评价与运动装备研发、运动训练理论与应用、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本学位点现有教授20人,副教授14人,博士学位教师占比41%.
近5年来在科研成果方面取得的业绩:国家级项目15项,省部级项目44项;省部级成果奖6项,出版学术专著20部;发表高级别论文109篇,其中权威期刊《体育科学》论文18篇,被SCI、SSCI、EI收录的学术论文70篇.
建有4600㎡的实验综合大楼,有5个学科专用实验室和3个学科专用工作室,有Con-trex等速训练系统、KistlerLnstrumenteAG三维测力系统、Novelemed测力板、pedar足底压力测试系统、Novel测力台、Cosmed心肺功能仪、SIMIMotion运动解析系统等大型研究设备和与国家体育总局联网的图书资料室.
本学位点招生领域为体育教学(同时招收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运动训练.
体育教学:从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的角度提出了"教体结合"的组织结构、互动的耦合方式以及实现"教体结合"的阶段性方案,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与机制和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形成了特色,与全省部分重点中学建立实习基地并聘请中学特级教师为本方向兼职导师.

运动训练:近年来以运动生物力学和运动医学为支撑学科,在人体运动机能及运动损伤的测量评价、运动鞋结构减震及足踝保护设计等方面形成了特色.
同时应用灰色系统方法构架了运动竞技研究中的数据处理系统,在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调控的机制与技术、大学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体系与管理模式创新等方面形成了特色.
与浙江省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及省内各级运动学校合作办学,并聘请知名教练担任兼职导师.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体育学院413办公室联系人:沈彩莲联系电话:0574—87600456邮编:315211E-mail:shencailian@nbu.
edu.
cn005人文与传媒学院0501中国语言文学中文学科始建于1956年,2004年获现当代文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获汉语言文字学和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设有宁波方言与文化研究中心、现代传播研究院等科研平台.
现有教授16人,副教授2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5人.
学科负责人赵树功教授,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151人才第一层次培养人员,宁波大学浙东学者.
出版著作7部,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库1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一般项目和后期项目4项,获省部级学术奖励一等奖1次,其他2次.
其成果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古代文学研究年鉴》等转载、摘编、收录.

中文学科下设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与新传媒等研究方向.
01文艺学现有3个研究方向:文艺美学;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西方文论.
以文学理论、文学范畴、文艺美学等为研究对象,在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以及西方文学理论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一批较有影响的成果.
赵树功教授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著有《中国古代文才思想论》、《气与中国文学理论体系建构》等7部著作,获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3次,省优秀成果学术进步奖1次,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次.
尹德翔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西文学关系、现代传记,已出版专著《东海西海之间——晚清使西日记中的文化观察、认证与选择》、《晚清海外竹枝词考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课题1项、省规划课题1项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
葛体标副教授,主要从事西方文论和比较诗学研究,著有《法则:现代危机和克服之途》,获校、市学术成果一等奖各1项,省社科成果奖三等奖1项,主持国家社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各1项.
薛显超博士从事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主持省部级教研、科研项目各1项,发表文章10余篇,部分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周景耀博士主要致力于诗学、儒学与跨文化研究,著有《文学政治学的建构——百年来文学与政治论争研究》(合著),主编《斯文:张栻、儒学与家国建构》.

0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现有3个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篇与语用、汉语教学.
主要研究现代汉语词汇、语法、篇章、修辞,汉外语比较,汉语母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等.
沈怀兴教授主要从事语言理论和词汇学研究,著有《汉语商论》《联绵字理论问题研究》《现代联绵字观念的危害》,整理并出版古籍四种,参编字典词典各1部;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
聂仁发教授主要从事汉语语法和篇章研究,著有《现代汉语语篇研究》《汉语主语和话题问题研究》,主编《汉语通论》,参编《现代汉语描写语法》等;在研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
阮咏梅教授主要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和方言研究,著有《温岭方言研究》,主编《新中国风——对外汉语中高级阅读教程》等;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
何清强教授主要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在研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和浙江省哲社规划项目各1项.

03汉语言文字学现有3个研究方向:近代汉语、中古汉语、汉语方言.
在明清俗字俗词语、中古汉语词汇、赣方言及吴方言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已经形成一定特色.
周志锋教授为浙江省语言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近代汉语、语文辞书及吴方言研究,先后出版《大字典论稿》《明清小说俗字俗语研究》《周志锋解说宁波话》《训诂探索与应用》等专著4部,另有合著3部,发表论文150多篇.
宋闻兵教授主要从事中古汉语词汇研究,著有《〈宋书〉词语研究》等.
都兴宙教授主要从事近代汉语及音韵研究,著有《敦煌变文韵部研究》《近代汉语杂识》等.
肖萍教授主要从事汉语方言研究,著有《江西吴城方言语音研究》《余姚方言志》《鄞州方言研究》等.
田启涛副教授主要从事汉语词汇史及道教文献语言研究,在《中国语文》《汉语史学报》《宗教学研究》《敦煌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和古委会项目各1项.

04中国古代文学现有3个研究方向: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区域文化与文学.
在唐代文学、明清小说、地域文化与文学、古代文学文献学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形成一定特色.
张如安教授长期从事区域文化与文学的研究,在《文学遗产》《文献》等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70余篇,有4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出版著作8部.
李亮伟教授长期研究山水文学,在各级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最新出版《由拳集校注》.
李建华副教授主要从事隋唐文学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发表论文30余篇.
张萍副教授从事古典戏曲小说等的研究,参与编纂《清车王府藏戏曲全编》,获第七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二等奖.
张骁飞副教授从事唐宋文献考订,著有《王应麟文集研究》.
杨凤琴副教授从事古代诗歌研究,著有《戴表元研究》等.

05中国现当代文学现有3个研究方向:20世纪中国文学文类研究、20世纪中国文艺思潮与流派、区域文化与文学批评.
本方向研究涵盖了20世纪中国文学、区域文学、文化批评等,具有较强的学科交叉性和应用性.
方向负责人为南志刚教授.
该方向共有10名教师,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3人,拥有博士学位7人.
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专业特长互补.
近5年(2014-2018)来,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中国哲学史》《文艺争鸣》《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人大复印资料)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和文学评论46篇,出版学术专著7部,获得省市级教研和科研奖励6项.
学科积极服务于地方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在区域文化与文学批评领域取得了一批成果.

06文艺与新传媒现有3个研究方向:新媒体文艺理论与批评、新闻与文艺传播、文化创意产业.
本方向以新媒体传播背景下的文艺传播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培养文艺学与传播学跨界复合型人才.
宁海林教授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视觉传播理论与应用研究,著有《阿恩海姆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研究》、《新闻图像在现代传播中的作用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发表论文40余篇.
贺雪飞教授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传播学会副会长,近年来主持及参与多项省部级课题,发表论文近30篇,两次荣获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二等奖.
张斌宁副教授主要从事电影与视觉文化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徐君康副教授,浙江省传播学会理事,主要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主持省规课题、省教育规划课题、省社联课题各1项,发表论文近30篇.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联系人:金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0653邮编:315211E-mail:jingaojie@nbu.
edu.
cn0602中国史历史学科始建于1982年,2003年获专门史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该学科既是浙江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宁波大学浙东文化研究院"的主要学术力量,也是浙江省重点文化创新团队"海洋文化研究创新团队"的主要依托单位.
此外,"宁波市浙东文化研究基地"、"宁波市民国文化研究基地"都落户在该学科;宁波市政府与中国社科院的战略合作项目"浙东文化与宁波文化大市建设"也是以该学科为主要支撑的,该学科4位教授因此而先后成为中国社科院的博士生导师.
现有教师30名,其中教授9名、副教授11名,29人拥有博士学位.
学科带头人龚缨晏教授,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第二层次培养人员、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副会长、国际制图协会地图文化遗产数字化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史、地图学史、浙江历史文化之研究,先后出版《鸦片的传播与对华鸦片贸易》、《求知集》、《浙江早期基督教史》、《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等论著.
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早期欧洲地图上的中国"和多项省级课题.
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天一阁所藏文献分类整理与研究".

中国史学科下设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外关系史五个方向.
01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内设史学理论、中国史学史、中国方志学史三个方向,分别由钱茂伟教授、童杰副教授、沈松平副教授负责.
该方向重在通过对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史学典籍的研究,正确评析各历史阶段的史学思想和史学流派.
主要研究领域有:六朝史学、明清浙东史学传统、中国文化史中的地方史志、公众史学与当今史学发展潮流、海洋文献整理与研究.
这些研究内容,既与宁波地域文化密切相关,又属于国际前沿学术问题,而且还与今天的地方史志编纂密切相关,因此,本方向的主要特色在于地域性、前沿性、实践性.
主要优势有:1.

地域优势:与宁波本土的地域文化密切相关;2.
社会资源优势:国家规定,每隔几年必须编纂地方志史,同时,地方政府及部门每年都要编纂大量的史志类著作,这就为该方向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包括研究课题,人员培训、毕业生聘用等.
开设的必修课程有史学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中国史学史研究、方志发展史研究.

02专门史内设区域社会变迁、区域文化史、区域政治与对外关系三个方向,分别由张伟教授、李小红副教授、谷雪梅副教授负责.
该方向侧重研究浙东区域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及区域社会变迁史研究.
主要研究领域为"浙学"研究.
主要研究新时代背景下浙学的文化思考,总结浙学发展的经验与教训,考察浙学的传承与创新、浙学与外来文化的冲突与交流、浙学建设的专业化和大众化等重要议题.
这些研究内容,既与浙江地域密切相关,又是国际前沿学术问题,还涉及到许多学科,因此,该方向主要特色在于:地域性、前沿性、文化性.
主要优势在于:1.
地域优势:与浙江地域文化密切相关,包括浙江历史文化的发展,浙东学术与浙西学术的兴起与演变;2.
跨学科优势:本方向立足浙东大地,将文献学、佛学、考古学、艺术史、文物保护等学科综合在一起,从纵横两个维度考察区域社会、文化、政治与对外关系的历史变迁与演进.
开设的必修课程有区域经济史研究、区域文化史研究、区域社会史研究.

03中国古代史内设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宋元史、明清史三个方向,分别由尚永琪教授、唐燮军教授、贾庆军副教授负责.
该方向围绕不同时段的历史进程、疆域变迁、制度文明、民众生活、思想文化等内容,系统研究先秦至鸦片战争的中国历史,全面揭示中华民族的融合和中华古代文明演进的历程.
主要研究领域有:①佛教的中国化及地域化.
主要研究佛教是如何融入中国文化的,并且在不同的地区(特别是浙东地区)是如何形成特色的.
②浙东学术文化研究,包括黄震、王阳明、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等著名思想家.
这些研究内容,既与宁波地域密切相关,又是国际前沿学术问题,还涉及到许多学科,因此,该方向主要特色在于:地域性、前沿性、综合性.
主要优势在于:1.
地域优势:与宁波地域文化密切相关,包括宁波历史文化的发展,宁波佛教的兴起与演变;2.
跨学科优势:本方向将文献学、佛学、考古学、艺术史、文物保护等学科综合在一起,形成鲜明特色.
开设的必修课程有古代史学科史、古代社会史文献研读、中国古代史专题研究.

04中国近现代史内设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及社会变迁、近现代中外关系和思想文化交流、民国史三个方向,分别由王瑞成教授、陈君静教授、孙善根研究员负责.
该方向系统研究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并侧重于探讨该时期浙江的政治、社会、经济、财政金融、对外关系、思想文化.
主要研究领域有:以宁波为典型的近代城市转型问题,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民国人物,"宁波帮"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地位.
这些研究内容,既与宁波地域密切相关,又属于国际前沿学术问题,而且还与宁波大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着么,因此,本方向的主要特色在于地域性、前沿性、现实性.
该方向主要优势在于:1.
地域优势:与宁波本土的地域文化密切相关;2.
海外资源优势:宁波大学是海外宁波帮人士创办的,本学科与海外宁波帮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开设的必修课程有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研究、中国近现代经济与社会史研究、近现代中国对外关系史研究.

05中外关系史内设东亚交通史、日本史、东亚文化史三个方向,分别由龚缨晏教授、刘恒武教授、周莉萍副教授负责.
该方向侧重研究中国古代与东亚关系史、近代以来中欧关系史、中美关系史研究.
主要研究领域有:以宁波为重点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以东海为中心的海洋史研究,以稀见外文文献为基础的中西关系史研究.
这些问题,既与宁波地域密切相关,又属于国际前沿学术问题,还涉及到中外文献、考古文物、艺术造型、海洋地图等众多学科,因此,主要特色在于:地域性、前沿性、综合性.
主要优势有:1.
地域优势:与宁波本土的地域文化密切相关;2.

外语优势:该方向教师不仅能够熟练运用英语、日语、韩语、法语、拉丁语、意大利语等外语进行研究,而且能够熟练辨认英文、法文、日文、拉丁文、意大利文的手稿,这在国内高校中是很少见的.
开设的必修课程有中外关系史研究、日本史研究、中国基督宗教史.

宁波大学中国史学科是宁波市唯一的从事历史文化研究的学科,承担了宁波市关于历史文化方面的几乎所有重要项目.
中国史学科的地方史志研究在省内是唯一的,在国内有较大影响.
中国史学科每年都承担了大量的浙江省中学师资培训工作,受到了省教育厅及众多中学教师的好评.
此外,中国史学科还支撑了浙江佛学院的办学,为其提供人才支撑.
近年来,中国史学科不断加快国际化步伐,先后与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日本早稻田大学、日本静冈县立大学、韩国庆北大学等建立了长期学术交流、合作关系.

近5年来,中国史学科成员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近代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文献》、《清史研究》、《史学史研究》、《学术月刊》、《社会科学战线》、《宗教学研究》、《浙江社会科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期刊发表论文200多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专著50余部.
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外译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4项,国家社科基金常规项目及青年项目6项.
此外,中国史学科还获得省哲社重大招标课题1项,省部级重点项目3项,省部级常规项目10余项.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联系人:金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0653邮编:315211E-mail:jingaojie@nbu.
edu.
cn0453汉语国际教育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MasterofTeachingChinesetoSpeakersofOtherLanguages,简称MTCSOL)是国家教育部于2007年正式批准的旨在培养符合汉语国际教育新形势需要,能在中国或其他国家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传播中华文化的高层次应用型汉语教学专门人才而设立的专业硕士教育项目.

宁波大学于1997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具有20余年汉语国际教育的办学历史,学校拥有一支高学历、高职称、具有国际视野的汉语国际教育师资队伍.
同时拥有汉语言文学及汉语言本科专业,并于2018年获得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MTCSOL)招生资格.
该学位点中外学生兼招,营造中外学生同堂的汉语国际教学氛围,是目前宁波地区唯一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授予点,也是浙江省为数不多的汉语中外人才培养优质资源基地.
宁波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依托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优势,同时融通宁大教育学、外语等学科优势,利用学院中外合作办学平台及国内外优质师资力量,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思维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具备汉语及文化教学传播能力,能够胜任汉语国际教育及相关行业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该学位点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在发展研究生的汉语教学能力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
学位点在冰岛、马达加斯加等国分别建有孔子学院和汉语教学点,在国内拥有留学生本科专业和留学生语言进修生,具有良好的海内外实习条件.

学位点现有教师25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0人,已取得博士学位的教师21人,绝大部分教师具有国外著名高校留学或访学经历,也有多人担任海外孔子学院院长或教师.
近几年,学位点教师主持国家、省部级基金项目20多项,横向项目30余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著作10余部;研究成果获得各级优秀成果奖10多项.

学位点负责人:毛海莹,博士,教授,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中华文化传播、文艺民俗学等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1项、省哲社项目及省教学改革项目共2项,在研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30余篇,曾在美国、法国等指导汉语国际教学.
骨干教师:阮咏梅,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汉语方言学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发表多篇论文,主编《新中国风——对外汉语中高级阅读教程》等;何清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二语习得、英汉语言对比等,在研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和浙江省哲社规划项目各1项,发表多篇论文;聂仁发,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汉语本体研究、汉语语法等;刘恒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跨文化交际、中外文化交流史等;肖萍,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现代汉语教学与研究.

学位点下设三个主要研究方向:(1)汉语教学与研究;(2)文化研究与传播;(3)汉外对比与汉语教学.
各方向负责人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科研能力强,且有担任孔院院长或丰富的海外汉语及文化教学经历.
其他一线教师教学认真负责,杜娅林、李花等副教授具有多年汉语国际教学的广泛经验,汪居扬、王林哲、丁薇等博士具有指导汉语实践实习的丰富经验.
学位点还聘请了国内外知名汉语学者、高校国际汉语教育专家、国际学校高管及相关外事部门领导10余人作为兼职导师.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联系人:金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0653邮编:315211E-mail:jingaojie@nbu.
edu.
cn0552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科成立于1996年,2013年获"文艺与新传媒"硕士学位授予权,2018年获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授予权.
本学位点致力于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新闻宣传部门、地方新闻媒体、广告公司等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新闻传播观念、熟练掌握现代新闻传播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学位点依托宁波大学与宁波市委宣传部、宁波教育局、宁波广电集团、宁波日报集团共建的新闻传播学院、现代传播研究院科研平台开展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培养工作.
学位点下设3个研究方向:(1)融媒体新闻与大数据传播;(2)广告与品牌传播;(3)影视文化传播.

本学位点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9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2人.
学位点负责人宁海林教授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传播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视觉传播理论与应用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发表论文40余篇.
"融媒体新闻与大数据传播"方向负责人李乐副教授,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2项,已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2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20多篇.
"广告与品牌传播"方向负责人王丽教授,主持教育部课题1项,浙江省教育厅课题2项,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知识产权专利32项.
"影视文化传播"方向负责人傅海副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获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和一等资助,发表学术论文29篇,兼任复旦大学国家创新基地研究员.
此外,本学位点还聘任了多位宁波广电集团、宁波日报集团等业界专家为兼职硕导.

近年来,学位点成员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社会科学战线》、《浙江社会科学》、《当代传播》、《中国出版》等期刊发表论文200多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专著11部.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联系人:金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0653邮编:315211E-mail:jingaojie@nbu.
edu.
cn006外国语学院0502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外国语言文学学位点是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
2005年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获批成为"外国语言文学"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0年新增翻译专业硕士点(MTI),2010年"英语语言文学"二级学科通过省级重点学科验收,同年获批浙江省高校创新团队("英语海洋文学与国际交流"创新团队).
本学科是浙江省"十二五"重中之重学科、浙江省"十三五"一流学科、浙江省重点大学建设学科、宁波大学五个"高峰学科"之一.

本学科现有专任教师66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40人、博士41人、在读博士5人,所有教师均有海外留学背景.
师资队伍中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钱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甬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5人、省级特优专家1人、省"151人才工程"入选专家12人、宁波市学科带头人4人、博士生导师(含合作导师)9人.

近年来,新增国家社科基金课题39项(其中国家社科重大课题子课题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2项,中华学术外译课题1项),教育部课题26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31项,学科团队成员在A&HCI、SSCI和CSSCI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覆盖国内外语类全部核心期刊;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论、译、编著200余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部省级教学科研成果奖10余项.

根据《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7-2018)》,宁波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研究生教育在全国参评的223所高校排名第21位(9.
4%),在浙江省属高校同类学科中名列第一.
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宁波大学外语学科评估成绩为B.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负责人屠国元,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现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翻译硕士(MTI)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外文局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翻译专业学位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翻译硕士(MTI)教指委与中国译协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兼职教师认证委员会委员、全国翻译硕士(MTI)教指委与中国译协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习基地(企业)认证委员会委员、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等.
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及省部级教学科研项目26项,发表论文110篇,出版论(译、编)著29部,获省部级教学科研奖励20项.

目前,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设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学、日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等6个学术型研究方向(二级学科学位点)和1个翻译硕士(MTI)专业学位点(含英语笔译和英语口译2个方向).

050201英语语言文学英语语言文学是200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依托"外国语言文学"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浙江省高校创新团队("英语海洋文学与国际交流"创新团队),拥有英语文学研究所和海洋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旨在培养英美文学及英语语言与文化研究与教学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经过多年积累,本学科在英语海洋文学研究领域形成特色,并在英美小说理论与批评、英美青少年文学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近年来,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CambridgeQuarterly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55篇,出版论、译、编著(教材)57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
学位点现有教授5名、副教授5名,其中博士6名.
学位点负责人王松林教授,博士,2002-2003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2014-2015年爱丁堡大学访问学者;现为"外国语言文学"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负责人、"甬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英国英语协会理事(FEA)、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副秘书长、浙江省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外国文学系博士生合作导师.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6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论、译、编著(教材)15部.
研究兴趣为现代英国小说、英美文化批评和海洋文学.

学位点主要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有段汉武教授、陶久胜教授、段波教授、方英教授、张陟副教授、贺安芳副教授、程文博士等.
学位点有3个研究方向:(1)英国文学;(2)美国文学;(3)文学理论与批评.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联系人:邹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0369邮编:315211E-mail:zouping@nbu.
edu.
cn050204德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硕士点为201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设置的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依托"外国语言文学"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拥有德语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旨在培养德语文学与文化研究和教学的高级专门人才.
近5年来,学位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文章20多篇,出版论、译、编著(教材)30部,主持及参与国家社科基金3项,省部级课题2项.

学位点现有教授1名,副教授2名,博士4名.
学位点负责人张芸,博士,教授.
1999年获德国埃希斯泰特天主教大学博士,2004年起任硕士生导师,2007年起任学科教授;2005年德国拜罗伊特大学访问学者,2009年德国哥廷根大学访问学者.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1项,其他项目4项,出版学术著作2部,译著7部,在《外国文学评论》《鲁迅研究月刊》《山东社会科学》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该学位点主要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有陈巍副译审、蔡玳燕副教授、冯芳博士等.
学位点有三个研究方向:(1)德语文学;(2)德汉互译研究;(3)德语语言与文化.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联系人:邹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0369邮编:315211E-mail:zouping@nbu.
edu.
cn050205日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是200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依托"外国语言文学"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下设日本研究所,旨在培养日本文学与文化研究、日语教学和翻译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近年来,在日本现当代文学、中日文化比较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特色.
学位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译)著20余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

学位点现有副教授4名,博士6名,在读博士2名.
学位点负责人李广志副教授,现为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中日关系史、日本文化及民俗学等,1990年内蒙古大学外语系日语专业毕业,硕士毕业于日本岩手大学,2015年日本关西大学亚洲文化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编著、教材8部,译著夏目漱石的《我是猫》;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日本遣唐使研究.

学位点学术骨干有杨建华副教授、郑乐静博士、蔡凤香博士、李雪博士、冯英华博士、黄利斌博士、陈雯博士等.
学位点下设3个研究方向:(1)日语语言学;(2)日本文学;(3)日本文化.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联系人:邹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0369邮编:315211E-mail:zouping@nbu.
edu.
cn050211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是200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依托"外国语言文学"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浙江省一流学科,拥有理论语言学研究所和应用语言学研究所,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外语语言学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近5年来,学位点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9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课题15项;获得包括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在内的学术成果奖10余项.

学位点现有教授10名、副教授12名,其中博士11名.
学位点负责人于善志,博士,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合作导师.
兼任中国二语习得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文体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省高师英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
英国剑桥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英国埃塞克斯大学语言学系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应用语言学、理论语言学、文体学.
主持及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目前主持及参与国家基金项目5项;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当代语言学》《现代外语》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
获浙江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浙江省高校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多项奖项.

学位点主要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有杨成虎教授、罗思明教授、林立红教授、吴燕京教授、桂林教授、王红阳教授、苗丽霞教授、陈建平教授、周岚教授、黄大网副教授、丛迎旭副教授、赵莉副教授、余玲丽副教授、张立飞副教授、朱秀杰博士、黄蓓博士等.

学位点下设3个研究方向:(1)普通语言学(英语语言学);(2)应用语言学(含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专门用途英语(ESP)理论与实践);(3)对比语言学.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联系人:邹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0369邮编:315211E-mail:zouping@nbu.
edu.
cn0502Z1翻译学翻译学学位点为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设置的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以"外国语言文学"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浙江省一流学科为依托,拥有浙江翻译研究院,培养翻译理论与实践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近年来,学位点在《中国翻译》《外国语》、Babel、Meta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论、译、编著(教材)65部.
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省部级课题20余项,获得省级以上教学、科研奖励10项.
学位点现有教授5名、副教授7名,其中博士5名.
学位点负责人屠国元,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现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社部)全国翻译硕士(MTI)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外文局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翻译专业学位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等.
学位点负责人的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及省部级教学科研项目26项,发表论文110篇,出版论(译、编)著29部,获省部级教学科研奖励20项.

主要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有辛红娟教授、贺爱军教授、廖晶教授、南佐民教授等.
学位点有3个研究方向:(1)翻译理论研究;(2)文学翻译研究;(3)应用翻译研究.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联系人:邹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0369邮编:315211E-mail:zouping@nbu.
edu.
cn0502Z2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是外国语言文学下设的二级学科,依托"外国语言文学"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东文化研究院)以及浙江翻译研究院,拥有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所,旨在培养具有跨文化视野、跨学科素质的具有对外文化传播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近年来,学位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在《中国翻译》《国际汉学》《光明日报》等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著(译、编)作50余部;成果多次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新华文摘》等全文转载/摘录,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

学位点现有教授4名、副教授4名,博士9名.
学位点负责人辛红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中国典籍文化对外传播、英美文学译介研究.
先后获长沙铁道学院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中南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南京大学翻译学博士学位,中南大学哲学博士后.
2008-2009年赴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比较文学系翻译研究中心开展富布莱特研究项目,获优秀富布莱特研究学者称号.
芙蓉百岗教学明星、人文社科杰出青年学者、升华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湖南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浙江省高等学校"钱江学者"特聘教授.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学会会员、上海交通大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宁波大学浙江翻译研究院执行院长、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审专家、《孔学堂》英文编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翻译协会对外话语体系研究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翻译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先秦史学会国学双语研究会常务理事.
主持国际合作交流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教育部社科基金课题2项,中国博士后基金课题1项、省级教学、科研课题10余项;获省级教学、科研奖12项.
在《中国翻译》《国际汉学》《对外传播》等知名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80篇,出版论、译、编著(教材)30余部.

主要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有贺爱军教授、杨成虎教授、张芸教授、刘恒武教授、尹德翔教授、葛体标副教授、李广志副教授、郑乐静博士、李婵博士等.
学位点有3个研究方向:(1)比较文学研究;(2)比较文化研究;(3)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研究.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联系人:邹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0369邮编:315211E-mail:zouping@nbu.
edu.
cn0551翻译硕士(硕士专业学位点)宁波大学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是2010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第三批翻译专业学位授权点.
该学位点以国家特色专业(英语)、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以及"外国语言文学"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为依托,旨在培养掌握相关翻译领域的理论知识,具有扎实的英、汉双语基本功和较强的翻译实践能力,能够承担语言服务产业相关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据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中国科教评价网2017年9月《中国研究生教育分学科(专硕)排行榜》最新数据显示,该学位点在全国203所开设翻译硕士专业的学校中排名第16位.

本学位点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优良.
师资团队现有教授18名,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教授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名,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宁波市甬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省级教学名师1名,市级教学名师3名.
本专业教师中现有3人被评为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9人被列入浙江省151人才工程,3人被列入宁波市4321拔尖人才工程.

近5年来,专任教师在Babel,Semiotica,Meta,《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翻译》等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译著30余部,专著10余部,参与编纂大型词典2部,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
专任教师承担的宁波市政府外文网站连续八年获全国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政府网站评比第一名.
此外,宁波大学MTI教育中心还常年邀请知名的学界、业界专家学者以讲学、授课、指导等多种形式前来交流,聘任了一批口笔译资深专家担任翻译硕士业务指导教师.

学位点负责人辛红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中国典籍文化对外传播、英美文学译介研究.
先后获长沙铁道学院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中南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南京大学翻译学博士学位,中南大学哲学博士后.
2008-2009年赴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比较文学系翻译研究中心开展富布莱特研究项目,获优秀富布莱特研究学者称号.
芙蓉百岗教学明星、人文社科杰出青年学者、升华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湖南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浙江省高等学校"钱江学者"特聘教授.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学会会员、上海交通大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宁波大学浙江翻译研究院执行院长、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审专家、《孔学堂》英文编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翻译协会对外话语体系研究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翻译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先秦史学会国学双语研究会常务理事.
主持国际合作交流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教育部社科基金课题2项,中国博士后基金课题1项、省级教学、科研课题10余项;获省级教学、科研奖12项.
在《中国翻译》《国际汉学》《对外传播》等知名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80篇,出版论、译、编著(教材)30余部.

该学位点主要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有屠国元教授、贺爱军教授、廖晶教授、黄大网副教授、陈文安副教授、符荣波副教授等.
宁波大学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下设两个专业方向:(1)055101英语笔译;(2)055102英语口译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邮编:315211联系人:邹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0369电子邮件:zouping@nbu.
edu.
cn009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0801力学宁波大学力学学科2010年获批成为力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7年获批力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建有冲击与安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浙江省重点实验室.
本学科始建于1986年建校之初,在朱兆祥教授和王礼立教授的带领下,学科突出力学与材料相结合,开展材料在冲击载荷下的动态力学响应、应力波传播特性等研究,在国内外形成自身特色,曾任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学科自1994年来一直为浙江省重点学科,经过30余年发展,学科领域不断扩大,近年来电磁固体力学与声波器件力学、近海结构工程力学等跨学科研究及应用开发领域不断发展,为中国力学学会电子电磁器件力学工作组的创建组长单位,2008年获批成为浙江省"近海冲击与安全工程"重中之重学科.
部分科研成果曾荣获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6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
2013年获得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2016年获得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本学科以力学基础理论研究为先导,方法和技术研究为重点,面向防护工程、电子器件、工程材料、近海工程、机械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等交叉领域开展研究工作,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应用问题,系统开展应用基础理论和关键工程技术研究.
学科瞄准国际前沿,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
学科在爆炸与冲击动力学、压电声波器件研究方面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学术声誉.

力学学位点现有专任教师51人,其中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学校"浙东学者"特聘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12人,教授1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7人.
学位点覆盖力学学科的4个二级学科研究方向:(1)工程力学(方向负责人:董新龙教授);(2)固体力学(方向负责人:杜建科教授);(3)动力学与控制(方向负责人:王骥教授);(4)流体力学(方向负责人:陈建康教授).

学位点负责人:董新龙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固体力学专业硕士、博士毕业.
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高级访问学者.
主要从事材料和结构冲击动力学、材料动态破坏等方面的研究及教学工作.
主持和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科技项目及其它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80余篇,参与编著《材料动力学》研究生教材.
曾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宁波市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奖项,现为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专业委员委员.

本学位点导师信息请关注校研究生院网站http://tutor.
eol.
cn/web/112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联系人:任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9961邮编:315211E-mail:renyinping@nbu.
edu.
cn0802机械工程机械工程学科2017年获批成为一级学科硕士点,是在原有"机械电子工程"(2003年获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2006年获批)两个二级学术硕士学位点和"机械工程"工程硕士学位点(2009年获批)的基础上发展成长起来的.
其中"机械电子工程"二级学科是浙江省重点学科A类(2005年)、"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二级学科连续两次获批宁波市重点学科(2007年,2012年)、"机械工程"一级学科是"浙江省十二五"重点学科(2012年).
机械工程学科依托浙江省零件轧制成形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机电工程训练示范中心、宁波市数字化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宁波市回转零件高精度轧制成形技术研究"重点创新团队,近五年获国家级项目29项、省部级项目43项;发表SCI/EI论文208篇、获授权发明专利86项;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学科以机械工程为核心,紧密结合高速发展的机械制造业需求,研究零件楔横轧/斜轧/环轧/旋压近净成形与成性新工艺与新技术、工具/模具再制造,电定位平台、压电微夹钳等智能器件的新构型,结构疲劳强度、概念设计方法、表界面摩擦磨损、机械对称性理论、增材制造产品的设计理论等,面向敏捷制造的生产计划与控制,汽车多功能材料与智能结构等广泛技术领域展开研究.

机械工程学位点现有专任教师52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1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4人.
教师中包括教育部教指委委员1人、浙江省高校教学名师1人、浙江省杰青基金获得者2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9人(其中第二层次2人)、宁波市甬江学者2人、Elsevier高被引学者2人(2014-2016连续3年).

学位点现设有5个研究方向:(1)塑性成形工程(方向负责人:束学道教授);(2)机械电子工程(方向负责人:崔玉国教授);(3)机械设计及理论(方向负责人:李淑欣教授);(4)制造系统工程(方向负责人:战洪飞教授);(5)车辆工程(方向负责人:杜建科教授).

学位点负责人:束学道教授,博士生导师,甬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省杰青获得者,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第二层次,宁波市领军与拔尖人才第二层次.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宁波市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十二五重大专项专家组成员,《应用科技》杂志副主编.
在回转零件轧制形性协同控制技术、新型冶金技术与装备、边界元数值方法及其在轧制工程上的应用等领域开展应用型基础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浙江省基金重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7项,以主要完成人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5项;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奖3项.
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7项;发表学术论文188篇,其中EI、SCI收录近90篇,撰写出版《异型截面环形件轧制技术及应用》、《楔横轧理论与成形技术》、《楔横轧多楔同步轧制理论与应用》等专著6部.
承担冲压模具、材料成形技术基础本科生课程及机械工程设计导论、零件轧制成形技术等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任务.

本学位点导师信息请关注校研究生院网站http://tutor.
eol.
cn/web/112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联系人:任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9961邮编:315211E-mail:renyinping@nbu.
edu.
cn0855机械(专业学位硕士)机械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2009年获教育部批准,是"浙江省十二五"重点学科.
学科依托浙江省零件轧制成形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机电工程训练示范中心、宁波市数字化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宁波市回转零件高精度轧制成形技术研究"重点创新团队开展工作.

学科立足于机械工程领域,紧密结合学科优势和行业需求,开展应用基础研究.
学位点现有以下4个研究方向:(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先进成形与精密制造技术、特种轧制与加工、制造系统与智能制造等;(2)机械电子工程:主要研究领域涉及精密驱动、机电系统控制、信号与图像处理等;(3)机械设计及理论:研究领域涉及机械设计方法、产品性能仿真、多学科设计与优化、机械结构强度与可靠性等.
(4)车辆工程:主要研究汽车多功能材料与智能结构,汽车振动与噪声分析,汽车碰撞与安全性等.
学位点现有专任教师70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22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2人.
教师中包括教育部教指委委员1人、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浙江省高校教学名师1人、浙江省杰青基金获得者2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9人(其中第二层次2人)、宁波市甬江学者2人、Elsevier高被引学者2人(2014-2016连续3年).

近五年获国家级项目38项、省部级项目48项;发表SCI/EI论文258篇、获授权发明专利91项;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学位点负责人:束学道教授,博士生导师,甬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省杰青获得者,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第二层次,宁波市领军与拔尖人才第二层次.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宁波市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十二五重大专项专家组成员,《应用科技》杂志副主编.
在回转零件轧制形性协同控制技术、新型冶金技术与装备、边界元数值方法及其在轧制工程上的应用等领域开展应用型基础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浙江省基金重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7项,以主要完成人省部级以上科技奖5项;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奖3项.
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7项;发表学术论文188篇,其中EI、SCI收录近90篇,撰写出版《异型截面环形件轧制技术及应用》、《楔横轧理论与成形技术》、《楔横轧多楔同步轧制理论与应用》等专著6部.
承担冲压模具、材料成形技术基础本科生课程及机械工程设计导论、零件轧制成形技术等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任务.

本学位点导师信息请关注校研究生院网站http://tutor.
eol.
cn/web/112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联系人:任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9961邮编:315211E-mail:renyinping@nbu.
edu.
cn010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0809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一级硕士学位授予点,是浙江省一流建设学科(A类)、浙江省重点学科、宁波市重点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
学科发展可追溯到1956年建立的原宁波师范学院,后在宁波三所高校所合并的相关电子类专业基础上组建而成.
目前,本学位点已形成了微纳电子与集成电路、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四个稳定的学科方向.
形成了一支包括国家级特优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省杰出青年获得者等在内的45人高水平师资队伍,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18人,副高级职称教师18人,硕士生导师45人;拥有包括教育部"111"创新引智基地、海洋信息感知与传输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浙江省光电探测材料及器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红外材料及器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在内的省部级科研平台6个;近三年,承担国家级项目28项,其中国家基金重大仪器专项1项、重点项目2项,到账纵向经费3063万,人均65万;在IEEETrans.
Ind.
Electron、IEEETrans.
Circ.
Syst.
I、IEEETrans.
PowerElectronT.
、OpticalLetters.
、NanoLetters等刊物发表SCI/EI论文349篇;授权发明专利134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二等奖以上4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项;授予硕士学位151人,在相近学科培养博士14人,获浙江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

学位点负责人夏银水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Napier大学博士,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点负责人,现任宁波大学信息学院院长,宁波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浙江省一流建设学科A类)负责人,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IET会员、IEEE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电路与系统分会委员、信息论分会委员,宁波市智能家电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宁波市电子行业协会副会长、宁波市物理学会副理事长.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多项,并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浙江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教育部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和留学回国基金等项目多项.
研究成果多次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在国际和国内高级学术刊物或重要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被SCI/EI/ISTP检索的论文有80多篇.
授权和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多项.
主要研究方向为低功耗集成电路设计、电子设计自动化、SOC设计、IP核设计、能量俘获系统等.

学位点共有导师37人,其中教授10人,研究员2人.
学位点现有4个研究方向:01电路与系统、02物理电子学、03微纳电子与集成电路、04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本学位点导师信息请关注校研究生院网站http://tutor.
eol.
cn/web/112联系地址: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联系人:尤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9499邮编:315211E-mail:cise_zs@nbu.
edu.
cn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是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一级硕士学位授予点,依托于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博士点,是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通信与信息系统二级硕士学位授予点于2001年获批,信号与信息处理二级硕士学位授予点于2005年获批.
学位点拥有"海洋信息感知与传输"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海洋信息感知与通信"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多媒体通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新型通信与信息技术"国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新型通信技术与系统"教育部引智基地"、浙江省移动网络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嵌入式系统联合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光电探测材料及器件重点实验室等.

学位点负责人邵枫教授:浙江大学博士,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6)、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7)、浙江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8)、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员(2011)、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员(2015)、宁波大学首批"浙东青年学者",中国电子学会青年科学家俱乐部多媒体技术与虚拟现实专委会委员、中国图象图形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通讯委员,担任PLOSONE(SCI期刊)编委.
近年来主要围绕三维视频系统的采集、编码、显示等核心环节的高效表示与处理问题进行深入探索研究,提出针对三维视频数据的感知、编码和评价模型,取得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
先后负责承担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科研项目.
发表SCI论文50余篇,包括以第一作者发表国际权威期刊IEEETrans.
/Journal(IEEETIP、IEEETCYB、IEEETMM,IEEECSVT)论文20多篇.
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其中4项发明专利成功实现技术转让.
研究成果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等科研成果奖励.
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媒体信号处理与通信、三维视频信号处理与压缩、图像与视频质量评价等.

学位点共有导师47人,其中教授17名,研究员3人,包括加拿大两院院士、国家级特优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国家优青等.
学位点现有2个研究方向:01通信与信息系统、02信号与信息处理.

本学位点导师信息请关注校研究生院网站http://tutor.
eol.
cn/web/112联系地址: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联系人:尤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9499邮编:315211E-mail:cise_zs@nbu.
edu.
cn08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201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一级硕士学位授予点,是浙江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2003年获批计算机应用技术二级硕士学位授予点,2011年获批移动计算与人机交互博士点.
学位点依托教育部工程中心、教育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重点实验室和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等.

学位点在数据科学、机器学习、机器视觉、自然计算、人机交互、图像处理、虚拟现实、数字娱乐、信息隐藏与隐写分析、数字取证、数字内容安全、无线网和传感网、移动计算、数据挖掘、模式识别、信息融合与处理等多个领域开展深入研究.
近五年承担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等20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IEEETransactions等国际权威期刊上,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等.
学位点强调产学研相结合,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努力为社会提供特色鲜明、深受欢迎的应用型计算机技术专业人才.

学位点负责人钱江波教授,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浙江省计算机教育研究会理事.
主要从事数据库、数据科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包括查询优化、数据过滤、近似查询、数据挖掘、机器学习、逻辑电路设计等.
主持过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多项省、市级科研项目,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研究.
在本领域高级别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了一批论文,包括IEEETrans.
onComputers,IEEE/ACMTransactionsonNetworking,IEEETrans.
onParallelandDistributedSystems等,其中40余篇被SCI和EI检索.
是国内外高水平期刊IEEETC,IEEETPDS,IEEETVLSI、《电子学报》、《计算机学报》、《自动化学报》等审稿人.
研究成果获专利授权6项,市科技进步奖1项.
学位点共有导师27人,其中教授12名,研究员2名.
学位点现有4个研究方向:大数据处理技术、自然人机交互技术、网络信息安全和图像处理与识别.
本学位点导师信息请关注校研究生院网站http://tutor.
eol.
cn/web/112联系地址: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联系人:尤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9499邮编:315211E-mail:cise_zs@nbu.
edu.
cn0854电子信息电子信息学位点是201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是浙江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学位点拥有教育部工程中心、教育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工程技术中心和宁波市重点实验室等.
承担和完成973/863、国家重大仪器专项和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

学位点负责人王伦耀教授,浙江大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宁波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入选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
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合作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市厅级项目多项.
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70篇,其中SCI、EI检索40多篇,已授权发明专利10多项.
作为主要参与者曾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市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低功耗数字逻辑单元电路设计、数字电路逻辑综合与优化、可逆逻辑电路设计等.

学位点科研力量雄厚,共有导师111人,其中教授39人,研究员7人,包括加拿大两院院士1人、国家级特优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4人等.
现有4个研究领域:(1)电子与通信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在无线通信传输、宽带接入、无线射频技术、移动互联网业务内容软件、移动终端软件等领域开展前沿理论研究和工程技术应用,以及在视频传输和播放技术、位置服务、物联网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领域进行技术研究和工程技术开发.

(2)集成电路工程集成电路工程在集成电路设计、电子系统设计与应用、嵌入式系统设计和应用、传感器与物联网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与应用等方向开展了研究.
(3)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在机器学习、机器视觉、大数据挖掘技术、数据安全、语音与数字图像取证;图像处理、虚拟现实、数字娱乐;终端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设计;信息融合与处理、智能系统与控制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

(4)光电信息技术光电信息技术在光纤通信、微纳光存储、红外激光、先进光子材料及器件、新型电磁功能器件、先进传感技术等多个领域开展了深入研究.
本学位点导师信息请关注校研究生院网站http://tutor.
eol.
cn/web/112联系地址: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联系人:尤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9499邮编:315211E-mail:cise_zs@nbu.
edu.
cn011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0814土木工程本学位点于200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开始招收结构工程硕士研究生,2011年获批为土木工程一级硕士学位点.
学位点设于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是土木工程浙江省一流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5年来,本学位点获得国家级项目40余项,省部级项目60余项,发表各类论文5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300余篇,获省部级奖项10余项,发明专利50余项.

本学位点现有硕士生导师40名,其中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16人,副教授23人.
1人为国家特聘专家,13人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和"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人才培养计划.
本学位点建有结构工程实验室、土工实验室、建材实验室、火灾实验室、环境实验室、流体力学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建筑总面积达3398㎡,设备总值超3000万元.
拥有"国家级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国家级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两个国家级实验教学平台.

土木工程一级学位点负责人为郑荣跃教授,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浙东学者.
学术领军人朱志伟院士,国家特聘专家,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基金委市政排水领域的工业研究讲席教授.
一级学位点下设01岩土工程、02结构工程、03市政工程、04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05桥梁与隧道工程等5个研究方向.

岩土工程方向负责人为熊勇林副教授,工学博士、博士后,浙东青年学者.
学术骨干有朱瑶宏教授、刘干斌教授、王艳副教授等.
研究方向包括多物理场土力学、软基处理与基础工程、地下工程及信息化技术.
研究重点为多物理土力学理论及应用、环境岩土工程、软基处理、桩基工程、软土地下工程、岩土工程信息化技术等.

结构工程方向点负责人为李俊华教授,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
学术骨干有王新堂教授、李玉顺教授、王万祯教授、章子华副教授等.
研究方向包括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组合结构、桥梁结构,研究重点为探索钢结构、组合结构、以及新型结构的设计、计算理论与实验.

市政工程方向点负责人为吕文洲副教授,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才.
学术骨干有朱建林教授、高华生副教授、于旭彪副教授等.
研究方向包括给、排水工程、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城市道路交通工程与交通流理论、建筑环境与设备.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方向负责人为柳俊哲教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耐久性专业委员会委员.
学术骨干有严蔚教授、李俊华教授、贺智敏副教授等.
研究方向包括结构抗灾性能研究与损伤识别、工程结构振动控制与噪声防治、土木工程材料及其耐久性、城市建设防灾减灾.

桥梁与隧道工程方向负责人为丁勇教授,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学术骨干有祝会兵教授、布占宇教授、诸葛萍副教授、谢文副教授等.
研究方向包括桥梁结构设计理论与施工技术、桥梁振动与控制、桥隧检测加固技术与可靠性分析、桥梁隧道及其连接线运营与管理.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联系人:周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0337邮编:315211E-mail:zhouchen@nbu.
edu.
cn0859土木水利本学位点设有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市政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和测绘与遥感工程5个领域,分设于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海运学院、联合学院.
本学位点现有硕士生导师90名,其中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19人,副教授38人,讲师33.
1人为国家特聘专家,13人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和"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人才培养计划.
近5年来,本学位点以浙江省重点学科为平台,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宁波市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等100余项,发表各类论文5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300余篇,获省部级奖项10余项,发明专利50余项,编制地方标准10余部.

水利工程领域负责人为朱志伟教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国家特聘专家.
学术骨干有浙江省特优专家谷汉斌教授等多名教师.
研究方向包括城市水文与水资源管理、城市水利及水环境治理、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和近海工程及水环境工程.
研究重点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城市防洪排涝及防灾减灾、城市水环境的维持改善与治理、排水系统内的水动力学问题、河口海岸及近海工程的水动力环境等.
本方向拥有现代化的实验室与先进的测量仪器,注重学生国际视野与多学科交叉能力的培养.

土木工程领域负责人为刘干斌教授,浙江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多物理场土力学、桩基工程及地下工程等方向的研究.
主持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SCI、EI收录80余篇,出版专著3部,授权发明专利4项;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1项、三等奖2项;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主持、参加编制浙江省、宁波市地方标准10部.

市政工程领域负责人为朱建林教授,主要从事污水处理及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市级重大项目2项,作为主要参与人参加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国家"863"计划1项,发表论文80多篇.
本领域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给水处理理论与技术、污水和废水处理理论与技术、给水排水管网系统优化与设计、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及资源化技术、城市道路交通工程与交通流理论及建筑环境与设备等.

本学位点是与土木水利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工程专业性学位,毕业生可以在建筑建材业、交通运输业、水利水电业、安全防护业等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设计、制造、管理等工作.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联系人:周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0337邮编:315211E-mail:zhouchen@nbu.
edu.
cn012海运学院0823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学位点)交通运输工程是201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依港涉海优势显著,以航运和港口为核心,水陆并举,为省内唯一的交通运输类省重点学科.
拥有与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排名第一的东南大学等联合创建的"现代城市交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道路交通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分中心等高级别平台.

学位点主要开展高级驾驶辅助船舶通航安全与环境风险评估系统、船舶航行安全与应急管理、服务供应链优化、港口集疏陆路交通信息化管理与控制、港口与国际航运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
学位点现有4个研究方向:(1)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2)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3)载运工具运用工程;(4)交通安全与环境.

学位点现有教授11名、副教授9名、讲师22名,其中博士27名、硕士16名.
近5年学科成员主持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38项,年均科研经费858.
2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72篇,被SSCI、SCI、EI收录112篇,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3项,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项,国家规划教材1部;学科的国际化师资比例、留学生占比、全英文国际化课程比例等均处省内领先.

郑彭军教授:学位点负责人兼交通安全与环境方向负责人,高层次回国人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客座教授.
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第一层次人才,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专家组成员,交通部通航安全评估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评审专家.
主要从事智能交通、智慧物流和港航技术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交通系统、通航安全与环境、物联网港航技术应用、水产品供应链等.
现承担欧盟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863子课题1项,国家海事局、浙江海事局、政府等横向课题80余项.
回国前曾主研和参与完成英国工程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EPSRC)等基金项目3项:欧盟(EC)项目5项,英国交通部(DFT)和工业界资助项目9项.
获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省航海科技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发表研究论文130多篇,大多被SCI、EI或ISTP收录,包括在交通领域顶尖期刊TransportationResearch发表论文.
冯志敏教授: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方向负责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担任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宁波市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主持承担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6项.
在《中国机械工程》、《农业机械学报》、《振动与冲击》等国家核心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5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2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2项.
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
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6名,获浙江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校卓创学位论文等8篇.
指导研究生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等银奖、铜奖2项.

姜桂艳教授: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方向负责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依托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项目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与面上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目标导向课题、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排名第二、第四和第四)、省部级科技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均排名第四)和二等奖2项(排名第四和第六)以及省级教学一等奖1项(排名第二),发表学术论文136篇(其中SCI和EI收录89篇),获得发明专利4项.

刘桂云教授: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方向负责人,博士,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交通运输与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水路运输与工程教学指导分委会委员,浙江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151人才"第三层次人员、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员、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
主要从事港口现代化管理、港口物流管理、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近几年,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基金、省重点软科学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政府部门及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100余项,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2部.
获"全国先进生产力理论与实践成果奖著作奖"一等奖1项"中国港口科技奖"三等奖1项、浙江省航海科技奖一等奖1项,获政府批示2项.
杨忠振教授: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方向负责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广岛大学客座教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入选者.
曾任TamanoConcultantCo.
,Ltd研究员,日本名古屋产业科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大连理工大学交通规划研究所所长,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科研副院长和交通规划研究所所长,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和日本名古屋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2017年作为"浙东学者"被引进到宁波大学,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任中国物流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学术期刊MaritimeEconomicsandLogistics(SSCI)编委、交通运输工程学报(EI)编委、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港航经济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航运经济学家学会(InternationalAssociationofMaritimeEconomics)正会员、东亚交通研究会(EASTS)会员,以及国内外交通工程、运输经济、港航运输与物流等领域多家权威交通学术刊物论文评审专家.
主要从事交通运输设施规划、交通运用管理、区域物流与综合运输系统设计、港口规划与生产调度优化管理、综合运输网络分析、城市物流、交通环境负荷和商业设施规划选址等方面的研究.
主持承担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商业中心空间分布及其对城市交通影响的基础分析"、"道路交通环境负荷分析模型及削减对策的基础研究"、"大型企事业外迁下的城市圈土地利用与交通运输系统优化研究"、"港口管理与运营的理论与方法"),2项教育部博士点项目("交通设施规划新方法研究"、"集装箱港口腹地划分理论研究")、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00多项城市港航物流与交通管理部门的科研项目.
在国内外交通领域学术期刊TransportationResearchPartA,TransportationResearchPartE,TransportPolicy,MaritimePolicyandManagement,MaritimeEconomiesandLogistics,JournalofTransportGeography,InternationalJournalofShippingandTransportLogistics,《管理科学学报》、《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和《中国航海》等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SCI、SCI论文50余篇,EI论文30余篇.
出版著作《通规划理论研究前沿》、《购物中心选址及其交通影响评价》、《公交导向开发策略及其在大连市的应用研究》.
在港航运输与港航物流经济管理领域,个人学术业绩国际排名第五(2017年韩国仁荷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联合统计报告).
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第4届钱学森城市学金奖"城市交通问题"征集评选活动优秀奖、第十五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009年国际航运经济学家学会(IAME)年会最优秀论文奖等.

本学位点的硕士毕业生可以在港口、航运、交通、海洋工程、海事、船舶、机电、能源、环保等领域的行业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设计、制造、管理等工作.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海运学院联系人:谢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9541传真号码:0574-87605311邮编:315211E-mail:xieyinqiong@nbu.
edu.
cn0824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学位点)船舶与海洋工程是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012年获批浙江省重点学科.
本学位点有正高职称18名,博导11名,硕导41名.
拥有挪威科学院院士1名,国家专家3名,浙江省级专家1名;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人选第二层次人员1名、第三层次培养人员5名;交通部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1名,浙江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名,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人员1名、宁波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人员1名,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第一层次人选1名、第二层次人选1名、第三层次人选1名.

近5年来,本学位点以浙江省重点学科为平台,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宁波市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等100余项,取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宁波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厅市奖项5项;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获发明专利授权18项,国家财政部和省财政厅专项实验室各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拥有"浙江省船用动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浙江省船用动力企业研究院"、"智能监测与控制实验中心"、海底电缆研究中心"、"宁波国际航运研究院"等5个高级别平台,具有较好的科研条件.

学位点现有4个学科方向:(1)轮机工程:形成了两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包括: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主要研究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节能减排理论与技术,包括船舶动力装置能量综合利用、新能源、节能技术、海洋能源利用、柴油机性能优化与排放控制、船舶柴油机高效低排放燃烧、废气净化、船舶压载水和舱底油污水处理等.

船舶工程安全技术与机电控制:主要研究船舶与机电设备安全运行的理论与技术,研究船舶动力装置、船舶柴油机、船舶辅机、船舶电站等主要关键设备的运行参数状态自动监测和过程控制,研究大型机械结构物的状态监测、故障诊断理论和工程应用等.

(2)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与制造:主要研究船舶设计新理论与新方法,船舶制造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船机制造新技术,船舶阻力、推进、操纵性、耐波性等方面理论、方法及应用技术,多体挠性结构系统的水弹性响应、海洋管线结构多体系统几何非线性动力响应、海洋浮体系泊系统的流体非线性机理等.

(3)港航技术与管理工程:主要研究港口与港口集疏运体系,通航安全、港航物流与信息化技术、智能港航系统与技术、海上应急相关的管理和处置理论技术,港口经营和管理技术与方法、国际航运管理理论与方法等.

(4)热能动力与新能源:主要研究液化天然气、天然气-重油双燃料、以及新型燃料(如可燃冰、氢气)在低中高速船舶柴油机中的高效燃烧过程,船舶热量的换热强化与梯级利用,新型高效的船舶辅助设备,船舶高效储换能技术,船舶尾气颗粒物与NOx、SO2超低排放控制技术,燃料电池、新型二次电池、风能、太阳能、波浪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技术中涉及的基础化学、电化学反应、传递过程、关键材料和装备、系统集成技术中存在的关键科学及技术问题.

杨国华教授:学位点负责人兼轮机工程方向负责人,博士,博士生导师,浙江省重点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负责人,浙江省"151"第二层次人才,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科技奖励评审专家、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环保专项)专家组成员,中国能源学会理事.
主要从事能源高效利用与燃烧污染物控制理论与技术.
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1项,国家九五攻关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5项,正在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
获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2010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2009年度宁波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3项,获发明专利授权20项,培养研究生获浙江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
出版著作4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多篇.

冯志敏教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担任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省重点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机电控制方向负责人.
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宁波市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称号.
主要研究领域为船舶动力装置振动与控制、海洋结构工程及装备、渔业设施与装备的状态监测、过程控制与故障诊断等.
近年来主持和承担国家科研项目3项,部省级项目6项.
在《中国机械工程》、《农业机械学报》、《振动与冲击》等国家核心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5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2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
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
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6名,获浙江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校卓创学位论文等8篇.
指导研究生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等银奖、铜奖2项.

陈振雷教授: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与制造方向负责人,博士,博士生导师,中组部国家创新类特聘专家、宁波大学教授.
曾任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发动机事业部高级工程师、三一重机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发动机研究院副院长、试验检测中心副主任.
研究领域:发动机、挖掘机等高端制造CAE仿真与试验检测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包括船舶与海洋工程机械的结构强度、流场、噪音虚拟仿真与试验检测,工程问题质量提升与成本控制解决方案,工程机械节能减排解决方案.
现承担省工业支撑计划等3项政府项目,产学研合作单位包括三一重机、三一重起、三一动力、玉柴动力、山东巨明、宁波方太、龙口中宇、宁波轨道交通等十余家大中型企业,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发动机研发CAE云计算服务中心开发、发动机CAE仿真与测试研究、工程机械节能减排解决方案研究等.
多次获得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总工程师奖等技术发明奖及相关专利,回国后获得江苏省双创人才、浙江省特优人才等荣誉.
在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及三一重机有限公司期间参加或负责了多款发动机研发,均取得成功.
完成的发动机数字化样机CAE仿真专家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成的三一重机液压挖掘机整机(含工作装置、平台、下车)强度分析CAE仿真流程,突破了挖机设计仅依赖测试的成本高、周期长的弊端,达到了节约成本、提升质量、缩短研发周期等目标,该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6年5月入职宁波大学以来完成或正在完成11个横向课题,在JournalofMechanicalScienceandTechnology,JournalofAerospaceEngineering等刊物上发表4篇SCI论文,在《宁波大学理工版》、《机械强度》、MaterialsScienceForum、《岩土工程技术》等刊物发表论文8篇.
郑彭军教授:港航技术与管理工程方向负责人,高层次回国人员,博士,博士生导师,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客座教授.
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第一层次人才,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专家组成员,交通部通航安全评估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评审专家.
主要从事智能交通、智慧物流和港航技术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交通系统、通航安全与环境、物联网港航技术应用、水产品供应链等.
现承担欧盟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863子课题1项,国家海事局、浙江海事局、政府等横向课题80余项.
回国前曾主研和参与完成英国工程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EPSRC)等基金项目3项:欧盟(EC)项目5项,英国交通部(DFT)和工业界资助项目9项.
获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省航海科技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发表研究论文130多篇,大多被SCI、EI或ISTP收录,包括在交通领域顶尖期刊TransportationResearch发表论文.
袁金良教授:热能动力与新能源方向负责人,博士,博士生导师.
曾任瑞典隆德大学能源科学系全职教授,现任宁波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博士生导师,兼任英国海洋工程及科技学会会士、教育部海洋工程类指导委员会委员、船舶机电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省特聘专家、宁波"3315高端创新团队"负责人,世界海事大学和中科院等多所院校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新能源和传热传质领域重要国际杂志副主编、编委等.
研究内容为新能源利用和储能关键技术研究,包括燃料电池、新型二次电池等新能源利用和储能设备的关键材料和器件的制备技术、流-固耦合力学、性能标定和多尺度数字仿真技术、系统集成和性能强化技术等.
回国前,完成了欧盟研究基金会高级(EuropenResearchCouncilAdvancedGrant,ERC)基金项目1项,主持了瑞典研究基金会(SwedishResearchCouncil)基金等国家级项目7项.
项目资金总额累计200多万欧元.
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宁波"3315高端创新团队"等项目.
针对新能源动力系统中多物理场和化学反应的强耦合的复杂过程,已开发不同尺度的研究和设计方法,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其开发的研究方法和取得的成果经常被国际同行用作基准解来进行验证和校核.
在世界顶级期刊发表高水平SCI论文140余篇,出版专著2部、合著2部;WebofScience他引平均80次/年;在ESI"燃料电池模拟"领域的多个主题被列为国际顶尖作者.
已经培养了6名博士后、10名博士生、8名副博士,多已晋升为高级职称.
获得了包括瑞典瓦伦堡基金会奖、国际SCI期刊的优秀编辑奖、最佳论文奖在内的诸多奖项和荣誉.

本学位点的硕士毕业生可以在船舶、航运、海事、海洋工程、机电、能源、环保、热能动力、新能源等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设计、制造、管理等工作.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海运学院联系人:谢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9541传真号码:0574-87605311邮编:315211E-mail:xieyinqiong@nbu.
edu.
cn0861交通运输(专业硕士学位)交通运输是201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专业硕士学位点,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依港涉海优势显著,以航运和港口为核心,水陆并举,为省内唯一的交通运输类省重点学科.
拥有与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排名第一的东南大学等联合创建的"现代城市交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道路交通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分中心等高级别平台.

学位点主要开展高级驾驶辅助船舶通航安全与环境风险评估系统、船舶航行安全与应急管理、服务供应链优化、港口集疏陆路交通信息化管理与控制、港口与国际航运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
学位点现有4个研究方向:(1)交通安全与环境;(2)载运工具运用工程;(3)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4)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学位点现有教授11名、副教授9名、讲师22名,其中博士27名、硕士16名.
近5年学科成员主持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38项,年均科研经费858.
2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72篇,被SSCI、SCI、EI收录112篇,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3项,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项,国家规划教材1部;学科的国际化师资比例、留学生占比、全英文国际化课程比例等均处省内领先.

郑彭军教授:学位点负责人兼交通安全与环境方向负责人,高层次回国人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客座教授.
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第一层次人才,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专家组成员,交通部通航安全评估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评审专家.
主要从事智能交通、智慧物流和港航技术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安全与环境风险评估、物联网港航技术应用、水产品供应链、交通应急管理及智能交通系统评价等.
现承担欧盟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863子课题1项,国家海事局、浙江海事局、政府等横向课题80余项.
回国前曾主研和参与完成英国工程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EPSRC)等基金项目3项:欧盟(EC)项目5项,英国交通部(DFT)和工业界资助项目9项.
获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省航海科技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发表研究论文120多篇,大多被SCI、EI或ISTP收录,包括在交通领域顶尖期刊TransportationResearch发表论文.
冯志敏教授: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方向负责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担任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宁波市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主持承担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6项.
在《中国机械工程》、《农业机械学报》、《振动与冲击》等国家核心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5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2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2项.
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
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6名,获浙江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校卓创学位论文等8篇.
指导研究生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等银奖、铜奖2项.

姜桂艳教授: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方向负责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依托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项目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与面上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目标导向课题、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排名第二、第四和第四)、省部级科技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均排名第四)和二等奖2项(排名第四和第六)以及省级教学一等奖1项(排名第二),发表学术论文136篇(其中SCI和EI收录89篇),获得发明专利4项.

刘桂云教授: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方向负责人,博士,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交通运输与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水路运输与工程教学指导分委会委员,浙江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151人才"第三层次人员、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员、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
主要从事港口现代化管理、港口物流管理、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近几年,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基金、省重点软科学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政府部门及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100余项,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2部.
获"全国先进生产力理论与实践成果奖著作奖"一等奖1项"中国港口科技奖"三等奖1项、浙江省航海科技奖一等奖1项,获政府批示2项.
杨忠振教授: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方向负责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广岛大学客座教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入选者.
曾任TamanoConcultantCo.
,Ltd研究员,日本名古屋产业科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大连理工大学交通规划研究所所长,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科研副院长和交通规划研究所所长,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和日本名古屋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2017年作为"浙东学者"被引进到宁波大学,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任中国物流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学术期刊MaritimeEconomicsandLogistics(SSCI)编委、交通运输工程学报(EI)编委、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港航经济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航运经济学家学会(InternationalAssociationofMaritimeEconomics)正会员、东亚交通研究会(EASTS)会员,以及国内外交通工程、运输经济、港航运输与物流等领域多家权威交通学术刊物论文评审专家.
主要从事交通运输设施规划、交通运用管理、区域物流与综合运输系统设计、港口规划与生产调度优化管理、综合运输网络分析、城市物流、交通环境负荷和商业设施规划选址等方面的研究.
主持承担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商业中心空间分布及其对城市交通影响的基础分析"、"道路交通环境负荷分析模型及削减对策的基础研究"、"大型企事业外迁下的城市圈土地利用与交通运输系统优化研究"、"港口管理与运营的理论与方法"),2项教育部博士点项目("交通设施规划新方法研究"、"集装箱港口腹地划分理论研究")、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00多项城市港航物流与交通管理部门的科研项目.
在国内外交通领域学术期刊TransportationResearchPartA,TransportationResearchPartE,TransportPolicy,MaritimePolicyandManagement,MaritimeEconomiesandLogistics,JournalofTransportGeography,InternationalJournalofShippingandTransportLogistics、《管理科学学报》、《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和《中国航海》等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SCI、SCI论文50余篇,EI论文30余篇.
出版著作《通规划理论研究前沿》、《购物中心选址及其交通影响评价》、《公交导向开发策略及其在大连市的应用研究》.
在港航运输与港航物流经济管理领域,个人学术业绩国际排名第五(2017年韩国仁荷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联合统计报告).
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第4届钱学森城市学金奖"城市交通问题"征集评选活动优秀奖、第十五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009年国际航运经济学家学会(IAME)年会最优秀论文奖等.

本学位点的硕士毕业生可以在港口、航运、交通、海洋工程、海事、船舶、机电、能源、环保等领域的行业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设计、制造、管理等工作.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海运学院联系人:谢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9541传真号码:0574-87605311邮编:315211E-mail:xieyinqiong@nbu.
edu.
cn0859土木水利专业硕士学位04船舶与海洋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是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领域.
本学位点有正高职称教师18名,博导11名,硕导41名.
拥有挪威科学院院士1名,国家专家3名,浙江省级专家1名;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人选第二层次人员1名、第三层次培养人员5名;交通部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1名,浙江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名,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人员1名、宁波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人员1名,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第一层次人选1名、第二层次人选1名、第三层次人选1名.

近5年来,本学位点以浙江省重点学科为平台,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宁波市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等100余项,取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宁波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厅市奖项5项;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获发明专利授权18项,国家财政部和省财政厅专项实验室各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拥有"浙江省船用动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浙江省船用动力企业研究院"、"智能监测与控制实验中心"、海底电缆研究中心"、"宁波国际航运研究院"等5个高级别平台,具有较好的科研条件.

本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领域形成了以下5个方向:(1)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主要研究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节能减排理论与技术,包括船舶动力装置能量综合利用、新能源、节能技术、海洋能源利用、柴油机性能优化与排放控制、船舶柴油机高效低排放燃烧、废气净化、船舶压载水和舱底油污水处理等.

(2)船舶工程安全技术与机电控制:主要研究船舶与机电设备安全运行的理论与技术,研究船舶动力装置、船舶柴油机、船舶辅机、船舶电站等主要关键设备的运行参数状态自动监测和过程控制,研究大型机械结构物的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理论和工程应用等.

(3)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与制造:主要研究船舶设计新理论与新方法;船舶制造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船机制造新技术;船舶阻力、推进、操纵性、耐波性等方面理论、方法及应用技术;多体挠性结构系统的水弹性响应、海洋管线结构多体系统几何非线性动力响应、海洋浮体系泊系统的流体非线性机理等.

(4)港航技术与管理工程:主要研究港口与港口集疏运体系,通航安全、港航物流与信息化技术、智能港航系统与技术、海上应急相关的管理和处置理论技术;港口经营和管理技术与方法、国际航运管理理论与方法等.

(5)热能动力与新能源:主要研究液化天然气、天然气-重油双燃料、以及新型燃料(如可燃冰、氢气)在低中高速船舶柴油机中的高效燃烧过程,船舶热量强化换热与梯级利用,新型高效的船舶辅助设备,船舶高效储换能技术,船舶尾气颗粒物与NOx、SO2超低排放控制技术,研究燃料电池、新型二次电池、风能、太阳能、波浪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技术中涉及的基础化学、电化学反应、传递过程、关键材料和装备、系统集成技术中存在的关键科学及技术问题.

杨国华教授: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方向负责人,博士,博士生导师,浙江省重点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负责人,浙江省"151"第二层次人才,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科技奖励评审专家、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环保专项)专家组成员,中国能源学会理事.
主要从事能源高效利用与燃烧污染物控制理论与技术.
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1项,国家九五攻关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5项,正在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
获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2010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2009年度宁波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3项,获发明专利授权20项,培养研究生获浙江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
出版著作4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多篇.

冯志敏教授:船舶工程安全技术与机电控制方向负责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担任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宁波市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称号.
主要研究领域为船舶动力装置振动与控制、海洋结构工程及装备、渔业设施与装备的状态监测、过程控制与故障诊断等.
近年来主持和承担国家科研项目3项,部省级项目6项.
在《中国机械工程》、《农业机械学报》、《振动与冲击》等国家核心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5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2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
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
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6名,获浙江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校卓创学位论文等8篇.
指导研究生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等银奖、铜奖2项.

陈振雷教授: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与制造方向负责人,博士,博士生导师,中组部国家创新类特聘专家、宁波大学教授.
曾任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发动机事业部高级工程师、三一重机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发动机研究院副院长、试验检测中心副主任.
研究领域:发动机、挖掘机等高端制造CAE仿真与试验检测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包括船舶与海洋工程机械的结构强度、流场、噪音虚拟仿真与试验检测,工程问题质量提升与成本控制解决方案,工程机械节能减排解决方案.
现承担省工业支撑计划等3项政府项目,产学研合作单位包括三一重机、三一重起、三一动力、玉柴动力、山东巨明、宁波方太、龙口中宇、宁波轨道交通等十余家大中型企业,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发动机研发CAE云计算服务中心开发、发动机CAE仿真与测试研究、工程机械节能减排解决方案研究等.
多次获得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总工程师奖等技术发明奖及相关专利,回国后获得江苏省双创人才、浙江省特优专家等荣誉.
在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及三一重机有限公司期间参加或负责了多款发动机研发,均取得成功.
完成的发动机数字化样机CAE仿真专家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成的三一重机液压挖掘机整机(含工作装置、平台、下车)强度分析CAE仿真流程,突破了挖机设计仅依赖测试的成本高、周期长的弊端,达到了节约成本、提升质量、缩短研发周期等目标,该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6年5月入职宁波大学以来完成或正在完成11个横向课题,在JournalofMechanicalScienceandTechnology,JournalofAerospaceEngineering等刊物上发表4篇SCI论文,在《宁波大学理工版》、《机械强度》、MaterialsScienceForum、《岩土工程技术》等刊物发表论文8篇.
郑彭军教授:港航技术与管理工程方向负责人,高层次回国人员,博士,博士生导师,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客座教授.
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第一层次人才,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专家组成员,交通部通航安全评估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评审专家.
主要从事智能交通、智慧物流和港航技术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安全与环境风险评估、物联网港航技术应用、水产品供应链、交通应急管理及智能交通系统评价等.
现承担欧盟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863子课题1项,国家海事局、浙江海事局、政府等横向课题80余项.
回国前曾主研和参与完成英国工程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EPSRC)等基金项目3项:欧盟(EC)项目5项,英国交通部(DFT)和工业界资助项目9项.
获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省航海科技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发表研究论文120多篇,大多被SCI、EI或ISTP收录,包括在交通领域顶尖期刊TransportationResearch发表论文.
袁金良教授:热能动力与新能源方向负责人,博士,博士生导师.
曾任瑞典隆德大学能源科学系全职教授,现任宁波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博士生导师,兼任英国海洋工程及科技学会会士、教育部海洋工程类指导委员会委员、船舶机电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省特聘专家、宁波"3315高端创新团队"负责人,世界海事大学和中科院等多所院校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新能源和传热传质领域重要国际杂志副主编、编委等.
研究内容为新能源利用和储能关键技术研究,包括燃料电池、新型二次电池等新能源利用和储能设备的关键材料和器件的制备技术、流-固耦合力学、性能标定和多尺度数字仿真技术、系统集成和性能强化技术等.
回国前,完成了欧盟研究基金会高级(EuropenResearchCouncilAdvancedGrant,ERC)基金项目1项,主持了瑞典研究基金会(SwedishResearchCouncil)基金等国家级项目7项.
项目资金总额累计200多万欧元.
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宁波"3315高端创新团队"等项目.
针对新能源动力系统中多物理场和化学反应的强耦合的复杂过程,已开发不同尺度的研究和设计方法,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其开发的研究方法和取得的成果经常被国际同行用作基准解来进行验证和校核.
在世界顶级期刊发表高水平SCI论文140余篇,出版专著2部、合著2部;WebofScience他引平均80次/年;在ESI"燃料电池模拟"领域的多个主题被列为国际顶尖作者.
已经培养了6名博士后、10名博士生、8名副博士,多已晋升为高级职称.
获得了包括瑞典瓦伦堡基金会奖、国际SCI期刊的优秀编辑奖、最佳论文奖在内的诸多奖项和荣誉.

本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领域的毕业生可以在船舶、航运、海事、海洋工程、机电、能源、环保、热能动力、新能源等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设计、制造、管理等工作.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海运学院联系人:谢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9541传真号码:0574-87605311邮编:315211E-mail:xieyinqiong@nbu.
edu.
cn013海洋学院0710生物学(一级学科学位点)宁波大学生物学源于1988年创建的宁波师范学院生物系,1996年宁波师范学院并入宁波大学,201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一级硕士学位授予点,同年,院士领衔的植物病毒学加入生物学科,已形成拥有生物技术省重点建设专业、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实验省级教学示范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浙江省海洋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等科教平台的综合性学科.
本学科现有专任教师60人,其中,博导20人,硕导4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万人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浙江省特级专家等省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19人.

本学科坚持围绕陆生和水生动植物健康和人类营养,发挥浙江优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世界科技前沿,形成4个主要研究方向:"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水生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
其中"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为优势方向.
在鱼类先天免疫调控、水域微生物致病机制及生物病害快检与流行预警等领域的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自2015年以来,本学科教师共承担各级纵向科研项目260项,总经费7277余万元,师均年经费33万元,其中省部级以上125项,总经费3946余万元.
发表论文484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37篇;授权专利91项,其中发明专利56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6项.

本学位点负责人陈炯,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和"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重点资助对象,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比较免疫学团队负责人.
主要从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
主持国家973前期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20余项.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收录论文8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册,参编3册,获发明专利23项.
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和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
已培养毕业博士5名,硕士26名.
曾获中国青年科技奖、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浙江省青年科技奖等荣誉称号.

学位点拥有5个主要研究方向:(1)微生物学:以陆生和水生动植物病原及环境微生物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农作物和水生生物健康及生态环境安全,聚焦"环境-微生物-经济动植物"三者关系,研究动植物抗病害、病害发生的微生物学及环境响应机制,形成了微流控芯片等各种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业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及生态系统健康评判等研究特色,研究达国际先进水平;方向负责人陈剑平院士.
(2)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立足地区生物资源特点,以高新技术分析平台为技术手段,主要开展海洋生物优良性状(快长、抗逆等)相关基因挖掘、分子起源、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形成了鱼类免疫分子调控机制领域的研究特色;方向负责人陈炯研究员.
(3)水生生物学:以水生动植物生理、行为和水域生态学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我国东海海域特色水生动植物资源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形成了水生藻类生理、水生经济动物行为学和原生动物多样性等研究特色;方向负责人徐年军研究员(4)发育生物学:以东海区域特色经济动植物为研究对象,致力解决制约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性理论和技术问题,形成了水生生物受精细胞学、甲壳动物蜕皮及卵巢发育内分泌调控等研究特色;方向负责人陆新江教授.
(5)植物学:主要开展植物健康生物学及生理生化研究;方向负责人燕飞研究员.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研究生办公室联系人:邵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0891邮编:315800E-mail:shaojuan@nbu.
edu.
cn0908水产(一级学科学位点)宁波大学水产学科最初由浙江水产学院水产系和宁波师范学院生物系合并组建而成,迄今已有60年历史.
水产学科于1998年获得"水产养殖"二级硕士学位点,2006年获得"水产"一级硕士学位点,2007年获得"水产养殖"二级博士学位点,2010年获得"水产"一级博士学位点,2012年获得"水产"博士后流动站.
学科依托的水产养殖专业2007年获批为国家特色建设专业点.
水产学科为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B类学科、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和浙江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
学科拥有水产养殖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浙江海洋高效健康养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学科水产(硕士)学位点现有博导21人,硕导52人.
2013-2018年,学位点教师承担国家级项目100余项,省部级项目80余项,获科研经费近亿元,发表高级别学术论文共计1000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500多篇;获奖成果共计2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奖13项;申请发明专利400多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65项;获得国家认定水产新品种4个,科研成果转让或被采用的有15项,直接经济效益5亿元.

学位点负责人:李成华,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瑞典乌普萨拉大学(UppsalaUniversity)博士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命学部会评专家、国家级特优人才、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棘皮动物分会理事,中国水产学会鱼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动物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国际学术期刊FrontiersinMolecularImmunology主编,FrontiersinGenetics、FrontiersinMolecularBiosciences编委.
先后获得曾呈奎海洋青年科技奖(2018年)、中国水产学会首届青年科技奖(2016年)、浙江省151第二层次培养人员(2016年)、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015年)、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工程第一层次(2015年)、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4年)和浙江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13年)等人才工程资助.
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重点基金和浙江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等科研项目.
目前主要从事海洋生物分子免疫学、病害防治和分子设计育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刺参免疫相关miRNA发掘和功能研究以及病原微生物治病机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FrontiersinImmunology(IF=6.
062)""Genetics(IF=5.
054)"、"ScientificReports(IF=5.
022)"、"JournalofHazardousMaterials(IF=5.
143)"、"Developmental&ComparativeImmunology(IF=3.
218)"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个人H指数26;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项;指导研究生博士生获得浙江省优秀学位论文.
备注:优秀学生经考核可硕博连读.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研究生办公室联系人:邵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0891邮编:315800E-mail:shaojuan@nbu.
edu.
cn070703海洋生物学海洋生物学是200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以浙江省属高校重中之重学科"应用海洋生物技术"和浙江省第五批重点学科"水产养殖"为依托.
拥有生物芯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宁波分中心、"海洋生物技术与工程"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全国科技兴海技术转移宁波中心、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海洋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等学科平台.
本学位点有23名教师,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2人;正高职称8人,副高职称4人;78.
26%具有博士学位,26.
1%具有海外经历,73.
1%教师在45周岁以下;拥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人才2人.
近5年来,获批科研项目129项,总经费4486.
45万元;学位点教师发表学术论文255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20篇;;获各类奖项8项,其中省部级奖励2项,其它科研奖6项;获授权专利110项.

学位点负责人陈海敏,研究员、博士,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主要承担和主持了1项国家科技部星火重大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一系列国家、省市的重大科研项目.
以第一完成人获得2008年国家海洋创新成果奖二等奖;2008年宁波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0年宁波市青年科技奖各1项.
以第三排名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四排名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77篇,其中SCI论文28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3项.

学位点现有2个研究方向:(1)海洋藻类生物学,方向负责人为陈海敏研究员.
(2)海洋动物生物学,方向负责人为徐继林研究员.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研究生办公室联系人:邵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0891邮编:315800E-mail:shaojuan@nbu.
edu.
cn0951农业硕士01渔业发展渔业发展的研究方向有:(1)养殖技术推广及应用(2)渔业资源养护与利用(3)水生动植物疾病防控.
渔业发展领域硕士生导师有正高级职称33人,副高级职称36人.
其中,有省市特聘教授3人,省151人才工程12人.
渔业领域依托的海洋学院在水产学科建设方面显示了强劲的势头,自主创新成果显著.
.
近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获得省级科技一等奖1项,其他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2项,厅市级奖22多项;多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获得国家级资助各类研究项目60余项,省部级及市级项目200余项,总经费达到6000余万元;发表SCI、EI收录的研究论文300余篇、国内一级核心刊物论文800余篇,编写学术专著和教材20余部.
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0多项;转让或被采用的科研成果20余项,每年产生的经济效益在5000万元以上,社会效益显著.

02农村发展农村发展领域依托全院各个团队,尤其是涉农学科,师资为全院的教授、副教授和博士,导师均具有丰富的培养经验和较强的社会影响力.
近年来,主持农业科技领域的国家基金10余项,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50多项,科技部项目5项,承担浙江省和宁波市政府、企业委托的课题100余项.
在农业类权威期刊发表和出版论文(论著)200余篇,被SCI收录多篇.
学位点现有3个研究方向:(1)农村社会发展.
(2)农村经济发展.
(3)农村公共管理.

学位点负责人:母昌考,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资助对象,入选宁波市拔尖创新型人才第一层次.
先后主持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3项.
主要从事三疣梭子蟹人工繁育与高效养殖技术及其机理研究,多项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研究成果获省部、市厅级科技奖5次;发表论文5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研究生办公室联系人:邵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0891邮编:315800E-mail:shaojuan@nbu.
edu.
cn014医学院1002临床医学临床医学是省重点专业和优势专业、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和"十三五"一流学科.
2003、2006、2011年分获外科学、内科学、临床医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获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点.
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位列第40,2019年顺利通过医学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位列专业组第4位,2015年进入ESI前1%.
现有11家附属医院(2家直属三甲),建有9个省重点扶持学科、13个省区域专病中心、4个国家级规培基地、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及13支省市创新团队.
临床优势明显,科研特色鲜明.
近五年主持各类项目200余项,总科研经费达9000余万.
目前,在心血管内科学、普通外科、心胸外科、颅底外科等方向形成了特色和优势.

学位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为培养高层次临床人才不断努力,建立创新实践基地以期提高临床研究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00201内科学内科学是200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目前承担科研项目9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共建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其他省市级课题80余项,总经费达1100余万元,其中纵向经费600余万元;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9项,市、厅局级科研成果奖6项;近5年共发表论文400多篇,SCI收录和引用22篇,20余篇发表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近3年出版专著(译著)5部.

心血管内科学目前为国家卫计委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国家认证胸痛中心,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认证药物临床实验机构,浙江省区域专病中心(浙东)、浙江省和宁波市"省市共建重点学科"、宁波市临床特色重点专科、"宁波市医学重点学科",血液病学为"浙江省重点扶持学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等学科目前均为"宁波市重点学科".
该学科方向拥有强大的导师队伍,有4个市级重点实验室.
学位点负责人陈晓敏教授为FACC(美国心脏病学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委、宁波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委、宁波市医学会心电生理分会主任委员,2010年被授予"宁波市突出贡献专家",多次被评为宁波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目前拥有科研经费500余万元,近年来在陈晓敏等教授带领下,学科在重大心血管疾病发病分子遗传机制研究、心房颤动射频消融研究和房颤致病基因筛选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近两年来在抗血小板药物基因组学、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机制和检测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学科近3年获厅、市级奖5项.
学位点共同负责人廉姜芳教授为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宁波市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主任.
从事心内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30年,擅长心血管常见病、疑难危重病诊治.
尤其在恶性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抗栓及房颤抗凝的药物治疗具有很深造诣.
近年来,参与科研项目20项,主持国家自然基金3项,省攻关项目1项,省自然基金2项.
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31篇,主编专著1部.
学位点共同负责人叶国良主任医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浙江省区域专病中心(浙东消化内科)主任、宁波市医学重点学科胃肠病学科带头人,擅长消化道早癌内镜诊治、消化道出血诊治、胆胰疾病内镜诊治、消化道狭窄微创治疗、消化内镜新技术应用等,近年完成厅市级课题3项,现主持省、市级项目2项、参与国自然、省自然项目各1项,发表论文30多篇,获得省厅科技奖3项.

该学位点下设8个研究方向:(1)心血管内科学;(2)呼吸内科学;(3)消化内科学;(4)肾脏内科学;(5)内分泌内科学与代谢疾病;(6)血液内科学;(7)风湿内科学;(8)神经内科学.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联系人:赵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9593邮编:315211E-mail:ndyxy9593@163.
com100202儿科学该学位点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合理、学历层次较高.
目前拥有浙江省医坛新秀1位,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第二层次1位,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第三层次3位,宁波市优秀卫技人才1位.
该学科为首批浙东区域专病中心建设单位,宁波市重点建设学科,宁波市临床特色专科小儿肾脏疾病和小儿风湿免疫疾病建设单位,近5年共主持省部级项目1项,参与卫生部临床重大课题2项,市厅级课题25项,共获得科研经费300余万.
近5年来发表SCI收录论文8篇,一级期刊论文60余篇,其中中华系列论文30余篇.
科研成果获得宁波市科技进步奖、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奖和浙江省中医药科技奖7项.

学位点负责人邱海燕,主任医师,现任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师分会儿科分会副会长,宁波市医学会儿科分会主任委员,宁波市科技创新服务团队首席专家,《中国医师进修杂志》编委,主持市社发择优委托重点项目1项,其他市厅级项目2项,参与省市级课题多项,拥有科研经费100余万元.
近年来,在先天性心脏病防治、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及儿科适宜技术推广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
学位点共同负责人李志飞,主任医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尤其擅长儿童神经系统的治疗及新生儿危重症的救治.
在儿童抽动症、多动症方面的治疗独树一帜.
主持市及部级课题2项,第一作者在国内核心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数10篇.

该学位点设4个研究方向:(1)新生儿医学;(2)重症医学;(3)心血管;(4)肾脏风湿.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联系人:赵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9593邮编:315211E-mail:ndyxy9593@163.
com100205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合理、学历层次较高.
目前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位,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位,宁波市有突出贡献专家1位,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3位.
近5年承担科研项目近4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共建协作项目7项、市创新团队2项、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其他省市级课题10余项,总科研经费达2600余万元;获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排名第二)、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市厅局级科研成果奖5项;近5年共发表论文200多篇,SCI收录50余篇,中华系列及一级核心期刊多篇,出版专著10部.

本学位点的学科团队由宁波市第一医院、宁波市康宁医院、宁波市精神病院、宁波市戒毒研究治疗中心等单位的学术骨干组成,该学位点拥有强大的导师队伍与科研教学团队.
学位点负责人阮列敏教授为浙江省医学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宁波市医学会副会长,宁波市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宁波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宁波市第一批优秀中青年,为宁波市重点学科心身医学学科带头人,拥有学科建设及科研经费500余万元,率先在我市综合性医院开展心理咨询门诊、心身病房、心理咨询中心、睡眠中心及精神医学联络会诊工作等,近三年来主编及参编专著7本;负责省市级科研项目共9项.

该学位点设5个研究方向:(1)临床精神病学;(2)儿童精神病学;(3)会诊联络精神病学;(4)社区精神卫生研究;(5)心身医学.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联系人:赵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9593邮编:315211E-mail:ndyxy9593@163.
com100207影像医学与核医学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目前承担科研项目30余项,总经费近360余万元人民币;获省市级科研成果奖5项;近5年共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多篇发表于SCI杂志,十多篇发表于中华系列杂志,参与编撰专业论著2部.

学科方向中影像科为宁波市医学重点学科,宁波市医学影像研究所、宁波市临床放射质控中心挂靠单位.
学科方向负责人汪建华主任医师,宁波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宁波大学医学影像与核医学研究院院长,附属医院影像中心主任,中华放射学磁共振专委会青委,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影像专委会常委,临床擅长腹部与骨骼肌影像诊断,主攻胰腺疾病功能分子影像学研究,主编出版专著3部,主持或参与省级以上课题5项,获得科技进步奖3项,发表论文50余篇.
《FrontierinOncology》,《中华放射学杂志》,《中国骨伤》等专业杂志审稿专家.
该学位点设4个研究方向:(1)放射诊断学;(2)介入放射学;(3)超声诊断学;(4)影像核医学.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联系人:赵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9593邮编:315211E-mail:ndyxy9593@163.
com100208临床检验诊断学本学位点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目前承担科研项目近20项,其中科技部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项目名称:幽门螺杆菌动力异质性和胃肠粘膜定植性的关系;项目编号:LZ14H200001),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其它厅市级项目13项,总经费达370余万,省部级科研成果奖7项,市、厅局级科研成果奖4项,横向课题10余项,总经费191多万.
近5年被SCI收录和发表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如:《中华检验医学杂志》和《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论文共20多篇.

学位点负责人谷海瀛教授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博士生导师、宁波市重点高层次人才、长沙市人民政府"3635"计划领军人才.
中国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临床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担任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等杂志编委、《医学参考报》微生物学与免疫学频道主编.
先后发现"谷氏细菌"、"吉林链梭菌"、"海南假单胞菌"三种新菌;发明一种新的细菌鞭毛染色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成功研制出"细菌鞭毛谷氏染色液试剂盒";首创膜过滤法液体培养细菌鞭毛染色;首次证实铜绿假单胞菌是双鞭毛菌,推翻了近一个世纪以来,关于铜绿假单胞是单鞭毛菌的观点.
首创幽门螺杆菌快速分离培养、鉴定药敏试验新方法,药敏试验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十分重要作用,依据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进行治疗在总体上能降低医疗费用,显著提高治疗根除率,避免滥用抗生素造成的耐药菌株流行,防止"超级细菌"的产生.
该项目在H.

pylori培养、分型、药敏试验取得了巨大突破性进展,分离培养时间缩短为48h~72h,药敏试验时间缩短为24h,可以报告30种抗生素MIC试验结果,已在国内多家医院开展了此项技术,幽门螺杆菌谷氏快速分离培养、鉴定、药敏试验试剂盒应用培训班,国家级I类继续医学教育项目(项目编号2018-01-06-016)在2018年12月开班.
作为大会主席连续主持中国临床微生物学大会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论坛(国家级I类继续教育项目)八届.

该学位点下设5个研究方向:(1)临床微生物学;(2)临床免疫学;(3)临床生化及分子生物学;(4)临床细胞学;(5)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与耐药检测.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联系人:赵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9593邮编:315211E-mail:ndyxy9593@163.
com100210外科学外科学是200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
该学科方向在临床、科研、教学等方面师资力量雄厚、梯队合理;目前承担科研项目近9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其它厅市级项目80余项,总经费1000余万;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项,市、厅局级科研成果奖10余项;近5年共发表论文200多篇.

学科方向依托"普通外科"、"心胸外科"、"颅底外科"等宁波市级重点学科,宁波市心脏外科中心,宁波市器官移植研究中心,宁波市首批临床特色重点专科,宁波市医疗卫生品牌学科.
学位点负责人李宏主任医师,宁波市李惠利医院副院长,宁波大学医学院博道、硕导师,宁波市医学会普外分会主任委员,浙江省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医师在线·内镜专刊》第一届编委会副主编,《中国现代医生》杂志编委.
从事普外临床工作30余年,是宁波地区普外科技术的权威,尤其擅长腹腔镜外科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在科研学术方面,获得7项省市级项目基金,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4篇;获得3项专利.

该学位点设8个研究方向:(1)肝胆胰外科学;(2)胃肠外科学;(3)心胸外科学;(4)神经外科学;(5)骨外科学;(6)泌尿外科学;(7)甲状腺乳房外科学;(8)血管外科学.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联系人:赵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9593邮编:315211E-mail:ndyxy9593@163.
com100211妇产科学本学位点在临床、科研、教学等方面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结构合理.
近5年来承担科研项目20多项,其中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市级社会发展计划项目1项、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项目5项、宁波市医学科技计划项目2项,科研经费总数达167万;获厅、市级科研成果奖7项;近5年共发表论文74篇,2篇被SCI期刊收录,多篇发表在中华系列杂志及其他一级杂志,合编或参编专著5部.

学位点中围产医学为浙江省和宁波市共建扶植学科,妇科学为宁波市医疗卫生重点建设学科,妇产科学为浙江省首批县级医学龙头学科.
学位点负责人张宜生主任医师为浙江省生殖与计划生育学会委员,宁波市生殖与计划生育学会副主委,宁波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分会副主委,擅长高危孕产妇的管理和诊治、生殖内分泌疾病诊治、不孕不育和微创手术.
承担市级课2项,发表SCI论文2篇.
学位点共同负责人张晶,妇产科副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一科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分会盆底与盆腔疼痛学组委员、秘书;浙江省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青年委员;浙江省预防医学会盆底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妇科内镜学组青年委员.
在国内外杂志发表了专业论著二十余篇,其中SCI论文11篇.
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8项.

该学位点设3个研究方向:(1)微创妇科学;(2)妇科肿瘤学;(3)围产医学.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联系人:赵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9593邮编:315211E-mail:ndyxy9593@163.
com100212眼科学本学位点已拥有一批高学历、高层次、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青年学科骨干,现已逐步形成一支年富力强、团结有为、奋发向上的学科梯队,医、教、研综合实力已逐步跨入省内先进行列.
学术骨干均为教授(主任医师),其中有2位博士,另有在读博士1位.
包含浙江省省市共建眼科学重点学科1个、浙江省区域专病中心(眼科)建设单位1个、宁波市眼科学重点学科1个,宁波市眼视光中心1个.
获得了国家科技部星火计划课题立项1个;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立项课题1个;浙江省卫生厅及宁波市科技局立项课题10余项,其中宁波市社会科学发展重大项目1项.
本学科近年在SCI收录的国际学术刊物和国内中华眼科杂志等I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获省厅局级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共5项.
许多研究成果已在临床中推广应用,社会效益明显.
每年主办国家级、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硕士点牵头单位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鄞州医院眼科为浙东地区眼病防治的中心、浙江省眼科医院宁波院区.
本学科目前已拥有国际上最先进的手术和检查治疗仪器设备.

学位点负责人陆勤康教授、主任医师,专业技术二级,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鄞州医院院长.
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视光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眼科分会委员,浙江省眼科分会常务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康复医学会视觉功能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宁波市医学会眼科分会主任委员.
2013年获"宁波市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017年获"宁波市五一劳动奖章".
2010年成功申报并独立主办宁波市眼科界第一个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至今已连续主办8个国家级继续医学教学项目和6个省级继续医学教学项目.
学位点共同负责人杨路教授,主任医师,浙江省"151"人才第三层次,宁波市"4321"人才第二层次.
《中华预防》杂志编委,浙江省医学会激光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委员,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近3年发表9篇,其中SCI论文4篇,在研课题5项,获得市局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该学位点设6个研究方向:(1)白内障(与晶状体病学);(2)青光眼;(3)玻璃体视网膜疾病;(4)角膜与屈光;(5)小儿眼科与斜视;(6)眼底病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联系人:赵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9593邮编:315211E-mail:ndyxy9593@163.
com100213耳鼻咽喉科学本学位点系集临床、科研、教学于一体的省市共建重点学科,宁波市临床特色专科,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合理、主任医师18名,博士5名,副主任医师26名.
目前承担科研项目1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级课题5项,宁波市重大科技攻关项1项、宁波市科技创新团队1项、其他省市级课题近10项,总经费达450多万元;承担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5项,省级继续教育4项;获市、厅局级科研成果奖14项,其中2015年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近5年共发表论文150多篇,SCI收录和引用28篇,11篇发表在中华系列杂志,参与出版专著(译著)1部,发明专利6项;目前研究生已毕业12名,在读10名.

学位点中有咽喉头颈外科、耳科学、鼻科学,特别是咽喉头颈外科学拥有强大的导师队伍,有3个实验基地,其中一个为宁波市重点实验室.
学位点负责人沈志森教授为浙江省医耳鼻咽喉科专业学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喉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宁波市耳鼻咽喉科专业学会主任委员.
现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宁波市耳鼻咽喉疾病诊断治疗中心主任、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宁波市首届十大名医.
宁波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二级岗位教授,拥有科研经费450多万元.
近年来,在咽喉头颈外科及耳鼻相关颅底外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开展15项重大新技术新项目,发表SCI论文17篇(影响因子合计33.
79),获厅、市级奖11项,其中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该学位点设3个研究方向:(1)咽喉头颈外科学;(2)耳科学;(3)鼻科学.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联系人:赵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9593邮编:315211E-mail:ndyxy9593@163.
com100214肿瘤学肿瘤学在临床、科研、教学等方面师资力量雄厚、梯队合理;本学科在肿瘤分子病理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研究水平处于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
本学科包含宁波市医疗卫生重点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各1个,宁波市创新团队1个,首批市优秀中青年卫技人才1人.
获得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本学科近年在SCI收录的国际主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省科技奖三等奖2项、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奖一等奖1项、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一等奖1项.
许多研究成果已在临床中推广应用,社会效益明显.

附属医院已成为浙东地区肿瘤防治的中心.
本学科自确立为校重点学科以来,拥有投资共计800余万元的"疾病分子诊断中心"和"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具备良好的科研条件.
学位点负责人叶孟教授,肿瘤学博士,主任医师,宁波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兼附属医院副院长,浙江省医学会肿瘤营养与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数理医学学会肿瘤精准诊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宁波市"4321人才工程"人才,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省市自然基金和博士基金,发表论文50余篇,3项主持课题获浙江省教育厅科研成果三等奖和浙江省医药卫生进步奖三等奖,参编肿瘤学专著2本.
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17年,擅长各种实体肿瘤的标准化、规范化和个体化化疗、生物治疗,对晚期肿瘤的姑息治疗以及肿瘤化疗毒副作用的处理经验丰富.

该学位点设4个研究方向:(1)肿瘤分子生物学;(2)肿瘤内科学;(3)肿瘤外科学;(4)肿瘤放射治疗学.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联系人:赵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9593邮编:315211E-mail:ndyxy9593@163.
com1004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于2011年获批一级硕士学位授予点.
该硕士学位点与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联合招生,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等方面长期保持密切联系与合作,师资力量雄厚、学术队伍结构合理,形成了重大疾病流行病学及统计分析方法研究、环境有害因素的致病机制及防制和营养与慢性病防制三个主攻方向.
近5年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其中SCI论文200多篇,获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80余项,总科研经费达3000余万,获得各级科技奖励20多项.
合作培养单位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和研究的最高机构,为省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和指导中心、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现场流行病学实习基地.

该学位点确立了"学科-专业-基地"联动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以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实践基地为平台,以创新性教育活动为主线,以学科组织、导师引领、科研主导、环境激发为手段,着力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学位点负责人张莉娜教授,公共卫生学院院长.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美国密西西比大学医学中心访问学者,浙江省"三育人"先进个人.
浙江省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宁波市预防医学会常务理事,宁波市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主要研究方向为慢性病流行病学研究.
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级项目8项,厅局级科研项目10余项.
获各级科技进步奖7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撰写或参编著作5本,近年来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

100401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是200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现隶属于2011年获批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学位点中的学位点.
该方向与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宁波市卫生监督所联合招生,在科研、教学等方面师资力量雄厚、学术队伍结构合理;有稳定的科学研究方向,近五年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得到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资助,经费达1000余万,获得省部级及市厅级科技奖20多项.
合作培养单位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全省疾病预防控制和研究的最高机构,为省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和指导中心,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现场流行病学的实习基地,拥有雄厚研究力量、良好的设备和研究现场.

学位点依托浙江省病理生理学重点实验室、省级精品课程、P3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省应急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病毒研究所和病原微生物检测所等专业平台.
学位点负责人董长征副教授为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卫生统计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生物信息学会理事、浙江省预防医学会卫生统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高校统计教育学组组长、宁波市预防医学会卫生统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先后主持国家、浙江省和宁波市等各级科研项目10多项,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0多篇.
该学科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等方面长期保持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学科教学与学术骨干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已有多年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经验.

该学位点设4个研究方向:(1)慢性病流行病学及其统计方法;(2)传染病流行病学;(3)现场流行病学;(4)生物信息学.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联系人:赵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9593邮编:315211E-mail:ndyxy9593@163.
com100402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是隶属于2011年获批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学位点中的学科方向,与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招生,拥有雄厚的科研力量、良好的科研设备和研究现场.
以浙江省病理生理学重点实验室、省级精品课程、P3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省应急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病毒研究所和病原微生物检测所等专业平台为依托,该学科方向在科研、教学等方面已拥有一支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科学研究方向稳定的学术队伍.
近五年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200多篇,获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经费达800余万,获得省部级及市厅级科技奖10余项.

该学科方向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等方面长期保持密切联系与合作,学科方向负责人徐进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浙江省151人才计划和宁波市领军拔尖人才计划,浙江省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宁波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宁波市青年科技奖,发表sci收录论文5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150,累计他引超过1000.
该学科方向教学及学术骨干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均有多年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经验.

该学科方向设3个研究方向:(1)职业与环境流行病学;(2)职业与环境毒理学;(3)职业与环境危害评价.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联系人:赵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9593邮编:315211E-mail:ndyxy9593@163.
com100403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隶属于2011年获批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学位点中的学位点.
该学位点与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招生.
该学位点依托于浙江省病理生理学重点实验室、省级精品课程、P3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省应急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病毒研究所和病原微生物检测所等专业平台,拥有雄厚的研究力量和良好的设备和研究现场.
在科研、教学等方面师资力量雄厚、学术队伍结构合理,有稳定的科学研究方向.
近五年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180多篇,得到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资助,经费达900余万,获得省部级及市厅级科技奖10多项.

学位点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等方面长期保持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学位点负责人张晓宏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营养学会理事,宁波大学医学院预防医学系副主任;宁波市营养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宁波市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第二层次,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担任多个SCI期刊杂志的审稿专家.
先后主持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市厅级项目多项,发表SCI论文近30篇,获省级科技进步奖1项,副主编教材2部.
学位点的教学与学术骨干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和多年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经验.

该学位点设3个研究方向:(1)慢性病分子营养学;(2)营养流行病学;(3)食品毒理学.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联系人:赵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9593邮编:315211E-mail:ndyxy9593@163.
com105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临床医学是省重点专业和优势专业、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和"十三五"一流学科.
2003、2006、2011年获外科学、内科学、临床医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获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点.
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位列第40,2019年顺利通过医学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位列专业组第4位,2015年进入ESI前1%.
现有11家附属医院(2家直属三甲),建有9个省重点扶持学科、13个省区域专病中心、4个国家级规培基地、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及13支省市创新团队.
临床优势明显,科研特色鲜明.
近五年主持各类项目200余项,总科研经费达9000余万.
目前,在心血管内科学、普通外科、心胸外科、颅底外科等方向形成了特色和优势.

学位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为培养高层次临床人才不断努力,建立创新实践基地以期提高临床研究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05101内科学内科学是200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
本学位点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目前承担科研项目9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共建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其他省市级课题80余项,总经费达1100余万元,其中纵向经费600余万元;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9项,市、厅局级科研成果奖6项;近5年共发表论文400多篇,SCI收录和引用22篇,20余篇发表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近3年出版专著(译著)5部.

心血管内科学目前为国家卫计委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国家认证胸痛中心,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认证药物临床实验机构,浙江省区域专病中心(浙东)、浙江省和宁波市"省市共建重点学科"、宁波市临床特色重点专科、"宁波市医学重点学科",血液病学为"浙江省重点扶持学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等学科目前均为"宁波市重点学科".
该学科方向拥有强大的导师队伍,有4个市级重点实验室.
学位点负责人陈晓敏教授为FACC(美国心脏病学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委、宁波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委、宁波市医学会心电生理分会主任委员,2010年被授予"宁波市突出贡献专家",多次被评为宁波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目前拥有科研经费500余万元,近年来陈晓敏教授等带领下,学科在重大心血管疾病发病分子遗传机制研究、心房颤动射频消融研究和房颤致病基因筛选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近两年来抗血小板药物基因组学、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机制和检测方法等方面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学科近3年获厅、市级奖5项.
学位点共同负责人廉姜芳教授为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宁波市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主任.
从事心内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30年,擅长心血管常见病、疑难危重病诊治.
尤其在恶性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抗栓及房颤抗凝的药物治疗具有很深造诣.
近年来,参与科研项目20项,主持国家自然基金3项,省攻关项目1项,省自然基金2项.
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31篇,主编专著1部.
学位点共同负责人叶国良主任医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浙江省区域专病中心(浙东消化内科)主任、宁波市医学重点学科胃肠病学科带头人,擅长消化道早癌内镜诊治、消化道出血诊治、胆胰疾病内镜诊治、消化道狭窄微创治疗、消化内镜新技术应用等,近年完成厅市级课题3项,现主持省、市级项目2项、参与国自然、省自然项目各1项,发表论文30多篇,获得省厅科技奖3项.
该学位点下设8个研究方向:(1)心血管内科学;(2)呼吸内科学;(3)消化内科学;(4)肾脏内科学;(5)内分泌内科学与代谢疾病;(6)血液内科学;(7)风湿内科学;(8)神经内科学.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联系人:赵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9593邮编:315211E-mail:ndyxy9593@163.
com105102儿科学该学位点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合理、学历层次较高.
目前拥有浙江省医坛新秀1位,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第二层次1位,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第三层次3位,宁波市优秀卫技人才1位.
该学科为首批浙东区域专病中心建设单位,宁波市重点建设学科,宁波市临床特色专科小儿肾脏疾病和小儿风湿免疫疾病建设单位,近5年共主持省部级项目1项,参与卫生部临床重大课题2项,市厅级课题25项,共获得科研经费300余万.
近5年来发表SCI收录论文8篇,一级期刊论文60余篇,其中中华系列论文30余篇.
科研成果获得宁波市科技进步奖、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奖和浙江省中医药科技奖7项.

学位点负责人邱海燕,主任医师,现任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师分会儿科分会副会长,宁波市医学会儿科分会主任委员,宁波市科技创新服务团队首席专家,《中国医师进修杂志》编委,主持市社发择优委托重点项目1项,其他市厅级项目2项,参与省市级课题多项,拥有科研经费100余万元.
近年来,在先天性心脏病防治、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及儿科适宜技术推广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
学位点共同负责人李志飞,主任医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尤其擅长儿童神经系统的治疗及新生儿危重症的救治.
在儿童抽动症、多动症方面的治疗独树一帜.
主持市及部级课题两项,第一作者在国内核心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该学位点设4个研究方向:(1)新生儿医学;(2)重症医学;(3)心血管;(4)肾脏风湿.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联系人:赵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9593邮编:315211E-mail:ndyxy9593@163.
com105105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本学位点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合理、学历层次较高.
目前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位,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位,宁波市有突出贡献专家1位,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3位.
近5年承担科研项目近4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共建协作项目7项、市创新团队2项、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其他省市级课题10余项,总科研经费达2600余万元;获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排名第二)、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市厅局级科研成果奖5项;近5年共发表论文200多篇,SCI收录50余篇,中华系列及一级核心期刊多篇,出版专著10部.

本学位点的学科团队由宁波市第一医院、宁波市康宁医院、宁波市精神病院、宁波市戒毒研究治疗中心等单位的学术骨干组成,该学位点拥有强大的导师队伍与科研教学团队.
学位点负责人阮列敏教授为浙江省医学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宁波市医学会副会长,宁波市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宁波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宁波市第一批优秀中青年,为宁波市重点学科心身医学学科带头人,拥有学科建设及科研经费500余万元,率先在我市综合性医院开展心理咨询门诊、心身病房、心理咨询中心、睡眠中心及精神医学联络会诊工作等,近三年来主编及参编专著7本;负责完成及在研省市级科研项目共9项.

该学位点设5个研究方向:(1)临床精神病学;(2)儿童精神病学;(3)会诊联络精神病学;(4)社区精神卫生研究;(5)心身医学.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联系人:赵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9593邮编:315211E-mail:ndyxy9593@163.
com105107影像医学与核医学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目前承担科研项目30余项,总经费近360余万元人民币;获省市级科研成果奖5项;近5年共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多篇发表于SCI杂志,十多篇发表于中华系列杂志,参与编撰专业论著2部.

学科方向中影像科为宁波市医学重点学科,宁波市医学影像研究所、宁波市临床放射质控中心挂靠单位.
学科方向负责人汪建华主任医师,宁波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宁波大学医学影像与核医学研究院院长,附属医院影像中心主任,中华放射学磁共振专委会青委,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影像专委会常委,临床擅长腹部与骨骼肌影像诊断,主攻胰腺疾病功能分子影像学研究,主编出版专著3部,主持或参与省级以上课题5项,获得科技进步奖3项,发表论文50余篇.
FrontierinOncology,《中华放射学杂志》,《中国骨伤》等专业杂志审稿专家.
该学位点设4个研究方向:(1)放射诊断学;(2)介入放射学;(3)超声诊断学;(4)影像核医学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联系人:赵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9593邮编:315211E-mail:ndyxy9593@163.
com105108临床检验诊断学本学位点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目前承担科研项目近20项,其中科技部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项目名称:幽门螺杆菌动力异质性和胃肠粘膜定植性的关系;项目编号:LZ14H200001),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其它厅市级项目13项,总经费达370余万,省部级科研成果奖7项,市、厅局级科研成果奖4项,横向课题10余项,总经费191多万.
近5年被SCI收录和发表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如:《中华检验医学杂志》和《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论文共20多篇.

学位点负责人谷海瀛教授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博士生导师、宁波市重点高层次人才、长沙市人民政府"3635"计划领军人才.
中国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临床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担任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等杂志编委、《医学参考报》微生物学与免疫学频道主编.
先后发现"谷氏细菌"、"吉林链梭菌"、"海南假单胞菌"三种新菌;发明一种新的细菌鞭毛染色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成功研制出"细菌鞭毛谷氏染色液试剂盒";首创膜过滤法液体培养细菌鞭毛染色;首次证实铜绿假单胞菌是双鞭毛菌,推翻了近一个世纪以来,关于铜绿假单胞是单鞭毛菌的观点.
首创幽门螺杆菌快速分离培养、鉴定药敏试验新方法,药敏试验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十分重要作用,依据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进行治疗在总体上能降低医疗费用,显著提高治疗根除率,避免滥用抗生素造成的耐药菌株流行,防止"超级细菌"的产生.
该项目在H.

pylori培养、分型、药敏试验取得了巨大突破性进展,分离培养时间缩短为48h~72h,药敏试验时间缩短为24h,可以报告30种抗生素MIC试验结果,已在国内多家医院开展了此项技术,幽门螺杆菌谷氏快速分离培养、鉴定、药敏试验试剂盒应用培训班,国家级I类继续医学教育项目(项目编号2018-01-06-016)在2018年12月开班.
作为大会主席连续主持中国临床微生物学大会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论坛(国家级I类继续教育项目)八届.

该学位点设5个研究方向:(1)临床微生物学;(2)临床免疫学;(3)临床生化及分子生物学;(4)临床细胞学;(5)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与耐药检测.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联系人:赵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9593邮编:315211E-mail:ndyxy9593@163.
com105109外科学外科学是200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
该学科方向在临床、科研、教学等方面师资力量雄厚、梯队合理;目前承担科研项目近9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其它厅市级项目80余项,总经费1000余万;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项,市、厅局级科研成果奖10余项;近5年共发表论文200多篇.

学科方向依托"普通外科"、"心胸外科"、"颅底外科"等宁波市级重点学科,宁波市心脏外科中心,宁波市器官移植研究中心,宁波市首批临床特色重点专科,宁波市医疗卫生品牌学科.
学科方向负责人李宏主任医师,宁波市李惠利医院副院长,宁波大学医学院博、硕导师,宁波市医学会普外分会主任委员,浙江省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医师在线·内镜专刊》第一届编委会副主编,《中国现代医生》杂志编委.
从事普外临床工作30余年,是宁波地区普外科技术的权威,尤其擅长腹腔镜外科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在科研学术方面,获得7项省市级项目基金,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4篇;获得3项专利.

该学位点设8个研究方向:(1)肝胆胰外科学;(2)胃肠外科学;(3)心胸外科学;(4)神经外科学;(5)骨外科学;(6)泌尿外科学;(7)甲状腺乳房外科学;(8)血管外科学.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联系人:赵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9593邮编:315211E-mail:ndyxy9593@163.
com105110妇产科学本学位点在临床、科研、教学等方面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结构合理.
近5年来承担科研项目20多项,其中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市级社会发展计划项目1项、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项目5项、宁波市医学科技计划项目2项,科研经费总数达167万;获厅、市级科研成果奖7项;近5年共发表论文74篇,2篇被SCI期刊收录,多篇发表在中华系列杂志及其他一级杂志,合编或参编专著5部.

学位点中围产医学为浙江省和宁波市共建扶植学科,妇科学为宁波市医疗卫生重点建设学科,妇产科学为浙江省首批县级医学龙头学科.
学位点负责人张宜生主任医师为浙江省生殖与计划生育学会委员,宁波市生殖与计划生育学会副主委,宁波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分会副主委,擅长高危孕产妇的管理和诊治、生殖内分泌疾病诊治、不孕不育和微创手术.
承担市级课2项,发表SCI论文2篇.
学位点共同负责人张晶,妇产科副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一科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分会盆底与盆腔疼痛学组委员、秘书;浙江省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青年委员;浙江省预防医学会盆底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妇科内镜学组青年委员.
在国内外杂志发表了专业论著二十余篇,其中SCI论文11篇.
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8项.

该学位点设3个研究方向:(1)微创妇科学;(2)妇科肿瘤学;(3)围产医学.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联系人:赵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9593邮编:315211E-mail:ndyxy9593@163.
com105111眼科学本学位点已拥有一批高学历、高层次、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青年学科骨干,现已逐步形成一支年富力强、团结有为、奋发向上的学科梯队,医、教、研综合实力已逐步跨入省内先进行列.
学术骨干均为教授(主任医师),其中有2位博士,另有在读博士1位.
包含浙江省省市共建眼科学重点学科1个、浙江省区域专病中心(眼科)建设单位1个、宁波市眼科学重点学科1个,宁波市眼视光中心1个.
获得了国家科技部星火计划课题立项1个;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立项课题1个;浙江省卫生厅及宁波市科技局立项课题10余项,其中宁波市社会科学发展重大项目1项.
本学科近年在SCI收录的国际学术刊物和国内中华眼科杂志等I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获省厅局级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共5项.
许多研究成果已在临床中推广应用,社会效益明显.
每年主办国家级、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硕士点牵头单位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鄞州医院眼科为浙东地区眼病防治的中心、浙江省眼科医院宁波院区.
本学科目前已拥有国际上最先进的手术和检查治疗仪器设备.

学位点负责人陆勤康教授、主任医师,专业技术二级,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鄞州医院院长.
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视光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眼科分会委员,浙江省眼科分会常务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康复医学会视觉功能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宁波市医学会眼科分会主任委员.
2013年获"宁波市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017年获"宁波市五一劳动奖章".
2010年成功申报并独立主办宁波市眼科界第一个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至今已连续主办8个国家级继续医学教学项目和6个省级继续医学教学项目.
学位点共同负责人杨路教授,主任医师,浙江省"151"人才第三层次,宁波市"4321"人才第二层次该学位点设6个研究方向:《中华预防》杂志编委,浙江省医学会激光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委员,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近3年发表9篇,其中SCI论文4篇,在研课题5项,获得市局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该学位点设6个研究方向:(1)白内障(与晶状体病学);(2)青光眼;(3)玻璃体视网膜疾病;(4)角膜与屈光;(5)小儿眼科与斜视;(6)眼底病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联系人:赵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9593邮编:315211E-mail:ndyxy9593@163.
com105112耳鼻咽喉科学本学位点系集临床、科研、教学于一体的省市共建重点学科,宁波市临床特色专科,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合理、主任医师18名,博士5名,副主任医师26名.
目前承担科研项目1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级课题5项,宁波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项、宁波市科技创新团队1项、其他省市级课题近10项,总经费达450多万元;承担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5项,省级继续教育项目4项;获市、厅局级科研成果奖14项,其中2015年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近5年共发表论文150多篇,SCI收录和引用28篇,11篇发表在中华系列杂志,参与出版专著(译著)1部,发明专利6项;目前研究生已毕业12名,在读10名.

学位点中有咽喉头颈外科、耳科学、鼻科学,特别是咽喉头颈外科学拥有强大的导师队伍,有3个实验基地,其中一个为宁波市重点实验室.
学位点负责人沈志森教授为浙江省医耳鼻咽喉科专业学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喉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宁波市耳鼻咽喉科专业学会主任委员.
现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宁波市耳鼻咽喉疾病诊断治疗中心主任、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宁波市首届十大名医.
宁波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二级岗位教授,拥有科研经费450多万元.
近年来,在咽喉头颈外科及耳鼻相关颅底外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开展15项重大新技术新项目,发表SCI论文17篇(影响因子合计33.
79),获厅、市级奖11项,其中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该学位点设3个研究方向:(1)咽喉头颈外科学;(2)耳科学;(3)鼻科学.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联系人:赵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9593邮编:315211E-mail:ndyxy9593@163.
com105113肿瘤学肿瘤学在临床、科研、教学等方面师资力量雄厚、梯队合理;本学科在肿瘤分子病理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研究水平处于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
本学科包含宁波市医疗卫生重点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各1个,宁波市创新团队1个,首批市优秀中青年卫技人才1人.
获得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本学科近年在SCI收录的国际主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省科技奖三等奖2项、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奖一等奖1项、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一等奖1项.
许多研究成果已在临床中推广应用,社会效益明显.

附属医院已成为浙东地区肿瘤防治的中心.
本学科自确立为校重点学科以来,拥有投资共计800余万元的"疾病分子诊断中心"和"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具备良好的科研条件.
学位点负责人叶孟教授,肿瘤学博士,主任医师,宁波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兼附属医院副院长,浙江省医学会肿瘤营养与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数理医学学会肿瘤精准诊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宁波市"4321人才工程"人才,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省市自然基金和博士基金,发表论文50余篇,3项主持课题获浙江省教育厅科研成果三等奖和浙江省医药卫生进步奖三等奖,参编肿瘤学专著2本.
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17年,擅长各种实体肿瘤的标准化、规范化和个体化化疗、生物治疗,对晚期肿瘤的姑息治疗以及肿瘤化疗毒副作用的处理经验丰富.

该学位点设4个研究方向:(1)肿瘤分子生物学;(2)肿瘤内科学;(3)肿瘤外科学;(4)肿瘤放射治疗学.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联系人:赵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9593邮编:315211E-mail:ndyxy9593@163.
com105116麻醉学该学位点在临床、科研、教学等方面师资力量雄厚、梯队合理、学历层次较高,宁波市优秀中青年卫技人才2位,宁波市"432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1位,学科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省部级2项,厅市级30余项.
获市、厅局级科研成果奖3项.
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SCI收录论文30余篇;中华及一级刊物30余篇;申请国内专利13项;主编及参编专著20余部.

学位点依托"浙东麻醉区域专病中心"、宁波市重点扶植学科、多家院级重点学科,与各临床专科紧密合作,努力打造成为围术期枢纽学科.
学位点负责人陈骏萍主任医师,宁波市第二轮优秀中青年卫生技术人才,现任宁波市第二医院麻醉疼痛诊疗中心主任,宁波市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委员,以及国内和省内多项学术兼职,多年来一直从事临床麻醉和疼痛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诊治,在血液保护和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研究方向取得较大进展.
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SCI收录论文20余篇;中华及一级刊物2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5项;主编及参编专著10余部.
学位点共同负责人潘志浩,主任医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麻醉科主任,从事麻醉学医教研工作二十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麻醉经验.
尤其擅长心胸血管麻醉、器官移植麻醉、老年危重病等工作,目前担任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心血管麻醉分会委员,舒适化医疗分会委员;在中华等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市级课题3项,参编专著2本:《围术期血液保护》和《血液保护学》.
作为主要参与者获宁波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该学位点设5个研究方向:(1)脑功能与认知;(2)自体输血与血液保护;(3)围术期重要脏器保护;(4)围术期超声技术;(5)急慢性疼痛的诊疗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联系人:赵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9593邮编:315211E-mail:ndyxy9593@163.
com105117急诊医学本学位点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目前承担科研项目省部级项目5项、市厅级项目8余项;近5年共发表论文80多篇,SCI收录和引用18篇,29余篇发表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近3年出版专著(译著)9部,获得专利7项.

急诊学位点目前为国家级巾帼文明岗,省级青年文明号,"宁波市重点学科".
该学位点拥有强大的导师队伍,学位点负责人蔡挺教授为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再生医学专业分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急诊学会常委、浙江省医学会感染学分会委员、宁波市医学会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分会主委、宁波市医学会急诊学会副主委、宁波市医学会感染学分会副主委、宁波市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会主委.
入选宁波市"432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选,曾获评省级青年岗位能手、宁波市政府十佳杰出青年称号、宁波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宁波市突出贡献专家、宁波市优秀科技工作者.
先后获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三等奖4次,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申请专利2项,近年发表SCI论文8篇,影响因子总计约13.
7分,其他论文16篇.
学位点共同负责人邓在春,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从事呼吸病专业基础与临床研究30年,擅长于呼吸系统疑难杂症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长期从事于慢性呼吸道疾病规范化诊治的普及与推广工作,精于肺部感染病原微生物的流行病学、耐药机制研究,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2项.
目前为宁波市重点学科带头人,获经费资助300万.
发表SCI论文20余篇和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主编学术专著《实用肺科临床读片》1部,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现任美国《Chest》杂志中文版杂志执行编委、《中国药房》杂志编委和审稿专家.
获省级医药卫生进步二等奖1项,省级医药科技奖二等奖1项,宁波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该学位点设5个研究方向:(1)院前、现场急救;(2)医院急诊科急诊患者的处置;(3)急诊ICU监护救治;(4)灾害医学应急处置;(5)中毒救治和预防联系地址:宁波大学医学院联系人:赵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9593邮编:315211E-mail:ndyxy9593@163.
com026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0703化学201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宁波大学设立化学一级硕士学位授予点,该学位点依托宁波市新型功能材料及其制备科学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系浙江省材料科学与工程重点一级学科、浙江省材料物理与化学重点学科、宁波市无机化学重点学科.

学位点现有教授(研究员)28人、副教授(副研究员)37人,博士学位获得者88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国家级特聘教授1名、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浙江省特优人才入选者3名、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4名、第三层次9名、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名、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11名.
近五年(2014~2018),学院主持承担各级各类项目288项,在266项纵向项目中,主持"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2项,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7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项;承担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攻关等省级课题60项;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及重要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817篇,其中SCI和EI收录论文744篇;人均SCI论文和TOP期刊论文发表数量一直位于全校前列,其中,SCI论文占全校SCI论文的约20%,Top期刊文章已占到SCI文章的29.
3%,论文年均增长率为23.
1%.
授权专利735项,其中发明专利371项.
拥有长期深厚的学科积累,化学、材料科学两大学科均已进入全球ESI前1%.
该学位点建立了设备先进分离材料的化学合成、材料制备及表征、分析测试等专业实验室,拥有价值达6976.
9多万元的各类仪器设备.

学位点负责人李砚硕教授曾在南京大学和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分别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先后在德国汉诺威大学、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宁波大学在职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目前是宁波大学"学术领军"教授、安中讲座教授、先进分离材料团队负责人,宁波市"3315"创新创业团队负责人.
曾获得2017年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2016年国家优秀青年基金、2016年欧盟玛丽居里学者、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二完成人)、2009年德国洪堡学者.
长期从事节能环保型膜分离过程和膜反应过程、纳米孔功能薄膜的合成与表征、分离膜传递特性的测量和建模等,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形成了包含分子筛膜合成装置、分子筛膜合成方法、分子筛膜组件以及分子筛膜工艺在内的系列自主知识产权.
完成了从百吨年级实验室小试到万吨年级工业试验这一从实验室走向工厂的关键跨越,为我国节能减排事业的推进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迄今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Sicence、Angew.

Chem.
Int.
Ed.
、JACS、Adv.
Mater.
、J.
Membr.
Sci.
上发表论文55余篇,授权发明专利9项.
本学位点的主要研究方向为:(1)物理化学;(2)无机化学;(3)有机及分析化学;(4)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其学科特色在于体现有机/无机化学与材料科学的交叉,主要发展无机固体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能及其应用的研究;有机物及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性能及其应用研究.
既有探索新颖有机\无机物的合成以及晶体结构的基础研究,又有突出有机\无机复合功能材料制备科学的应用基础研究,部分研究课题延伸到新材料应用技术领域.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联系人:郝老师、胡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9984邮编:315211E-mail:chxytj@126.
com0856材料与化工01材料工程2018年国务院学位办要求对工程学位领域调整,将材料工程专业调整为材料与化工工程一级专业硕士工程类别.
为了适应国内外对具有工程解决问题能力的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的迫切需求,材料工程是2014年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依托宁波市新型功能材料及其制备科学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浙江省"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重点学科、浙江省"新材料的绿色制造和应用"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宁波市特种高分子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宁波市膜材料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现有设备总值5500万元;2017年下半年,学校投入4000万元新建科研平台--宁波大学质谱技术及应用研究院,新建部分共享科研平台--宁波大学新药技术研究院.

学位点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128人(其中校外实践基地兼职导师77)人.
其中教授29人,副教授37人、海内外名校博士88人;其中长江学者1名、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名、浙江省"151人才工程"5名.

学位点拥有一批材料工程研究的一流设施,包括分子膜大型成套制备装备,无水无氧操作及多台聚合反应器等合成设备,橡胶加工设备,晶体生长设备,非晶纳米晶制备设备,医药材料制备设备,能源材料制备设备;以及先进的分析测试设备,如高温及低温凝胶色谱仪、流变仪、原子力及场发射扫描显微设备、小角X光散射仪、力学性能测试设备,各类光谱、色质联用、元素分析、综合热分析、电化学、高效液相色谱等相关大型仪器.
学位点目前承担国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项目、浙江省科技攻关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宁波市科技重点项目、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课题,近五年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88项,到款科研总经费6800万元,其中横向到款经费1000万元.
近年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0余篇,其中SCI和EI收录论文740余篇,2017年学位点所在材料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1%.
充足的科研经费和众多的制备和分析表征设备为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提供了良好条件.
学位点重视硕士研究生在新材料领军企业进行实习实践,建立了15个企业科研院所实践培养基地,聘任了40多位兼职导师,包括国家级特优创业类专家在内的高科技企业掌门人联合培养研究生.
学位点负责人刘新才教授,1994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刘新才教授是宁波市2025科技创新专家委员会成员,是国家重大专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博士基金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通信评审专家.
1989年西北工业大学铸造专业博士毕业.
一直从事稀土永磁材料、金属材料的研究,获1989年航空航天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年国家发明三等奖、2008年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宁波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研究方向:针对浙江磁性材料、金属材料共性关键技术难题,主要研究稀土永磁材料新的制备技术、金属材料的加工制备技术.
主持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国家A类)、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专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省重大科技专项(省部A类)、航空预研项目、省高新技术试点工程项目、宁波市重大攻关项目(市级A类)等课题18项,申报发明专利31项.

材料工程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为:01高分子与复合材料、02薄膜材料与表面工程、03无机功能材料、04能源与环境材料、05生物医学材料、06质谱技术及生化应用、07中国陶瓷材料.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联系人:郝老师、胡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9984邮编:315211E-mail:chxytj@126.
com036音乐学院音乐学院成立于2015年5月,原为艺术学院,是浙江省重要的应用型和理论型音乐人才培养基地,现有"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学位点负责人是宁波大学音乐学院院长、乌克兰国家教育部特聘博导,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荷兰、日本国际音乐比赛评委俞子正教授.

学位点现有教授5名、副教授10名,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2人、在读博士2人;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浙江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人才计划"入选者1人,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宁波市3315人才计划入选者1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1人;聘请中央音乐学院王次炤教授、著名歌唱家胡晓平为包玉刚讲座教授,聘请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担任特聘教授、兼职教授.
学位点目前有纵向课题46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年度项目1项,文化部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2项,博士后基金1项,省哲社规划一般与后期资助项目6项,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创新团队类建设项目1项,宁波市文化创新团队项目1项;课题经费20万以上的横向项目3项;在AsianMusic、DownBeat、《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学》、《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等A&HCI、CSSCI和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60篇,其中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舞台艺术》收录.

1302音乐与舞蹈学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中国音乐研究和音乐教育两个学科方向.
学位点培养方向以对中国音乐特别是"非遗"音乐、立足本土和面向国际的"研究与传承"为本学科的特色和优势.

1、中国音乐研究方向涵盖音乐学和作曲技术理论及创作.
以中国音乐特别是浙江省"非遗"音乐的民族音乐学研究为基础,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注重吸收"非遗"音乐元素的创作,拓展现当代作曲技法研究.
建立"浙东音乐研究"特色研究基地.

2、音乐教育方向为音乐教育学研究和教学论研究两个层面的研究,音乐教育学理论研究层面涵盖所有音乐教育领域,探索现代音乐教育的理论及其方法.
音乐教学论研究方向依托音乐课程论、声乐、钢琴、音乐创作等专业研究方向,研究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理论及其实践.
宏观的音乐教育学理论研究与具体的教学论研究融为一体是该方向的特色.
13510艺术硕士"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目前下设声乐、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三个学科方向.
1、声乐方向立足传统,中西兼学、发展民族的声乐文化,培养具有系统专业知识和高水平演唱能力的高层次演艺人才.
2、音乐创作方向基于传统作曲技法,拓展现当代作曲技法,融创作、教学和展演为一体,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紧密结合、兼容并蓄、音乐艺术与现代科技相辅相成.
培养作曲领域专门人才.
3、音乐教育方向以教育为职业导向,致力于培养从事音乐教育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是本领域最具职业化特色的方向,也是本学科的基础.
音乐教育学科教学方向同时包括声乐、钢琴等专业的研究,形成培养"综合+专长"的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联系地址: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616号宁波大学音乐学院联系人:申老师、俞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94520574-87609543邮编:315211mail:ln_shen@163.
com、opera1600@163.
com037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1305设计学:学位点介绍:设计学是宁波大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2018年获批,下设"艺术设计及其史论"和"工业设计及其理论"两个方向,是宁波地区唯一的设计学硕士学位授权点.
本学科秉承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名誉院长潘公凯先生"设计就是生产力"的理念,依托宁波大学"新生活方式设计研究院"、"潘公凯建筑艺术设计工作室"等平台,围绕宁波的区域特色和综合性院校的优势,以探索设计史的发展规律和研究设计原理及理论为主线,秉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注重设计在社会发展及信息时代背景下的特质,加强设计与传统文化、信息技术、管理学、市场学、制造技术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探求新的设计表达形式和设计语言、市场及设计价值规律.
近5年来,学位点在《文艺研究》、《新美术》、《装饰》、《美术观察》等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承担国家级、省部级以上项目18项,参加省级各类展览并获奖20余项,获批专利近300项,其中发明专利10余项.

学科负责人介绍:周至禹教授,博导,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潘天寿艺术思想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艺术设计理论与设计教育界资深专家,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曾任中央美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出版《自然探美》《其土石出》等专著和设计基础教材50余部,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北京市精品教材3部,《艺术设计思维训练教程》获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第二届优秀教材一等奖;在《美术》《美术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5篇;研究生课程《设计色彩研究》入选全国设计教育学术研讨会《研究生教育课程展》;版画作品曾获全国美展铜奖,海报、版画等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大英博物馆以及日、美、德等国内外重要展馆收藏.

各方向负责人:艺术设计及其史论(含陶瓷艺术设计及史论)方向负责人:梅娜芳,1982年生于浙江余姚.
钱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2001-2011年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师从范景中教授10年,学习中国美术史和西方美术史.
博士论文"墨的艺术:《方氏墨谱》和《程氏墨苑》"获浙江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广西美术出版社"中国美术学博士文库".
截至2018年,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出版专著1部,译著3部,在《新美术》《美术观察》等核心期刊发表论/译文近20篇(5篇CSSCI).

工业设计及其理论方向负责人:沈法,1973年8月出生,副教授,硕导,江南大学设计艺术学硕士,武汉理工大学在读博士,英国NottinghamTrentUniversity访问学者.
主要从事工业设计及理论的研究、教学和实践.
主持完成"浙江省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等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其中重点2项;发表"民间竹器物的形式特征及本原思想研究"等论文18篇,在《软科学通报》发表对策建议稿1篇;出版专著1部,教材4部;获批专利36项;设计作品获得Redot、Idea奖各1项;承担制定《宁波市工业设计与创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宁波市创意设计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等系列文件,决策建议获得副省长的肯定和批示,成果《宁波市工业设计产业发展规划与战略研究》获省社科联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学位点各方向介绍:设计学下设2个研究方向:01艺术设计及其史论;02工业设计及其理论.
01艺术设计及其史论(含陶瓷艺术设计及史论)方向:本方向植根于浙东文化的艺术设计理论研究,基于历史悠久的浙东文化,研究该区域器具物品、人居环境所呈现的艺术设计及相关文化特征,并汲取西方经典,从传统中探寻新的设计语言.

02工业设计及其理论方向:本方向紧密结合地方区域特色,研究产业转型升级、产品创新设计及其理论,与多家企业建立实践基地,在产品创新设计及产业对策研究方面形成独特优势.
1351艺术(艺术设计领域)学位点介绍:艺术硕士(艺术设计领域)是宁波大学专业硕士学位点,2018年获批,下设"服装与工业设计"、"人居环境设计"和"视觉传达与媒体设计"三个方向,是宁波地区唯一的艺术设计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位点秉承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名誉院长潘公凯先生"设计就是生产力"的理念,依托宁波大学"新生活方式设计研究院"、"潘公凯建筑艺术设计工作室"等平台,围绕宁波的区域特色和综合性院校的优势,主动对接国家和地区的战略需要,注重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创新,注重行业接轨,培养家电、服装、城市设计、新农村建设等领域,具有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开阔跨界的创新思维、敏锐的市场意识、突出的实践能力的创新、创业与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

学位点负责人介绍:徐仲偶,硕导,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版画院副院长,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中国书画院四川分院副院长,曾任中央美院城市设计学院院长.
主要从事视觉艺术方面的研究和教学.
在《美术研究》、《美术观察》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篇;《中西互补、多元并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作品《土地》获全国第十届美展银奖,作品获全国第十一届版画展铜奖、波兰国际版画双年展奖等奖项;在四川美术学院展览馆(1989)、美国马里兰州艺术学院(1994)、美国费城彻登汉姆艺术中心(1994)、香港世界画廊(2002)、德国弗赖拉辛美术馆(2006)、德国托尔画廊(2009)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个展.
9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大英博物馆、布什总统图书馆等收藏.
各方向负责人:服装与工业设计方向负责人:刘云华,女,出生于1978年2月,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专业博士后、宁波市哲学社科青年学科带头人、宁波服装博物馆特聘研究员,于《新美术》、《装饰》等高级别刊物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专著《红帮裁缝研究》荣获浙江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出版"十一五"规划教材《服装商品企业理论与实践》;获批各级科研项目,其中"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西文化碰撞下的红帮裁缝研究"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红帮地方文化精神研究"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红帮裁缝海洋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研究"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

服装与工业设计方向负责人:谢质彬,男,生于1969年2月,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
东北大学机械二系本科毕业,北京理工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硕士毕业.
研究方向:产品设计与开发、设计管理,发表40多篇论文,为数十家企业完成产品设计与开发科研项目100余项,主持完成了国家火炬计划、科技部创新基金、香港特别行政区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及市厅级科研项目3项,获得发明等专利20多项,完成专著1部,主编教材4部.

人居环境设计方向负责人:陶锋,男,出生于1978年4月,江南大学设计艺术学硕士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士、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和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建筑学院访问学者.
本人致力于传统人居场所与认知关系的动态研究,近年来共主持省部级项目1项、市厅(局)级项目6项、校级项目3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绿色廊道与宁波生态景观艺术》一文发表于《新美术》期刊,获批专利40余项.

视觉传达与媒体设计方向负责人:周艳,2000年7月至今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任教,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家居设计系主任,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负责人,从事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和科研工作.
主持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1项,完成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项;在国内一级出版社主编教材5本,指导学生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0项,指导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各类专业设计比赛中获得包括全国一等奖在内的50多项国家奖和80多项省级奖.

学位点各方向介绍:学位点下设3个方向:(1)服装与工业设计(2)人居环境设计(3)视觉传达与媒体设计.
(1)服装与工业设计:基于服装、家电等宁波支柱产业,依托"中国制造2025"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以新生活方式设计研究院为平台,充分与国际知名院校开展合作,在服装、电子产品等时尚产品设计及产业对策研究方面优势和特色明显.
该方向获国家艺术学专项1项,省部级项目9项;科研成果获省级奖2项,获副省长批示1项,宁波市领导批示1项,被政府采纳5项;负责编制市工业设计产业所有文件;作品获Reddot、IF等国际设计奖5项;专利3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

(2)人居环境设计:以宁波市作为城市设计示范城市为契机,依托人居环境研究所和潘公凯建筑艺术设计工作室,在美丽城镇建设、公共艺术等人居环境研究与实践方面优势和特色明显.
本方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软科学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7项;科研成果获省级奖3项;张殿发教授的人居环境研究专题在央视10套播出8集,共时长约4小时,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美丽城镇建设成果被市各级政府采纳19项;设计成果获国家级奖12项;近五年,科研到账经费1206万.

(3)视觉传达与媒体设计:以宁波市作为品牌之都为基础,依托品牌设计研究中心和数字媒体工作室,动画和插图装帧艺委会委员各1名,主要研究领域和特色为品牌策划和设计、新媒体视觉艺术研究与实践.
该方向获得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省级教研项目3项;艺术设计成果获全国美展入围和优秀奖3项,获得"群星奖""兰亭奖"各1项,入选中国美协、中国书协等国家级协会主办的展览30余项;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设计奖39项.

联系方式联系地址:浙江宁波江北区风华路616号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联系人:郑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9554邮编:315211E-mail:zhengfangying@nbu.
edu.
cn038宁波大学昂热大学联合学院/中欧旅游与文化学院0705地理学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是在宁波大学2006年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人文地理学硕士学位点基础上,于2018年获批升为一级学科硕士授权单位,现有4个二级学科: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海岸海洋地理学.
地理学一级学科为浙江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宁波市重点学科A类,学科建设有浙江省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东海研究院等多个省部级研究基地.

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现有教授7人,副教授18人,博士35人.
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一支年富力强、结构合理、凝聚力强、积极向上的教学和科研团队,近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与青年项目18项,省部级课题50余项(重点课题4项),获浙江省高校科研、宁波市社科成果奖5项,发表论文近600篇,出版专著30余部,出版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海洋生态经济学》、普通高等学校地理与城乡规划类专业教材3部.

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负责人、博士生导师李加林教授,南京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后,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访问学者,入选浙江省151人才第一层次、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第一层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其中重点基金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主要从事海岸带资源环境、遥感与GIS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在SCI/SSCI及国内各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8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获得市厅级以上科研奖项10项,多项成果获得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

学术带头人、硕士生导师高超教授,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自然地理学博士、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气候变化与水文水资源、旱涝灾害风险评估等方面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荣获2015年河南省水利科学进步一等奖(排名第1).
发表SCI源刊论文20篇、中文核心期刊70余篇,出版专著2部.

学术带头人、硕士生导师马仁锋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经济地理学博士后、英国利兹大学访问学者、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科带头人"(第四批,海洋经济学),现任宁波大学昂热大学联合学院暨中欧旅游与文化学院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主任、浙江省高校新型智库(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型城市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项、浙江省社科基金4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参与完成的浙江省、宁波市主要领导人批示的咨询报告3份,在中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独著出版《创意产业区演化与大都市空间重构》《文化创意产业动态及其空间效应》《浙江省自然资源资产评估及其地域管制》等专著、编写教材3部,获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三等奖共3次,宁波大学2016-2017年教学成果奖(本科类)二等奖(排名第2),宁波大学2018年青年学术创新奖(人文社科类)二等奖(排名第1),宁波大学阳光教授等荣誉.

学术带头人、硕士生导师孙伟伟副教授,宁波大学地理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同济大学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业博士,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美国马里兰大学和密西西比州立大学访问学者.
从事遥感智能分析与海岸带遥感健康监测技术研究,近五年来发表SCI/EI期刊论文46篇,SCI二区以上论文18篇,TOP论文8篇,涵盖IEEETGRS、ISPRSJP&RS、IEEEJSTARS和RS等国际著名遥感期刊;大会口头报告6次;获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7项,主持厅市级课题10余项;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客座教授,超过20个国际知名遥感SCI期刊的特约审稿人,IEEE、IEEEGRSS和AGU会员;研究成果获得"同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宁波大学阳光教授"和"宁波大学胡岚优秀博士基金"等荣誉;入选宁波大学2015年首届"浙东青年学者"、2017年首届"王宽诚青年学者"、2017年"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宁波市领军与拔尖人才"等多项人才计划.

学术带头人、硕士生导师沙龙滨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博士、丹麦奥胡斯大学博士后、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海洋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特聘研究员.
主要从事古气候、古海洋环境变化,以及南北极高纬地区的古海冰变化和反演.
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4项,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完成欧盟第七框架计划、中国南北极专项计划等国内外重大课题;在QuaternaryScienceReviews,Paleoceanography,EarthandPlanetaryScienceLetters,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Holocene,JournalofQuaternaryScience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多篇论文;研究成果获得"华东师范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国家海洋局极地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
学位点以学科建设为契机,以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为抓手,突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近五年来,学生公开发表高级别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在中文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20篇,被SCI/EI收录的学术期刊论文10余篇;获得各级各类课题30余项,其中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项,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15项;资助100余人次学生到国外(境外)高校交流学习和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等.
近3年硕士毕业生考上博士多人,如中山大学3人、武汉大学1人、浙江大学2人、南京大学3人、华东师范大学3人、南京农业大学1人;连续五年研究生就业率均在100%.

本学位点4个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和特色:01自然地理学方向:本学科方向关注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环境的作用,并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探讨人类与自然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全球变化对自然资源环境的影响等问题;在自然资源评价、全球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评估等3方面优势明显.

02人文地理学方向:本学科方向聚焦海岸海洋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基本规律,紧扣滨海地区土地利用、产业集群、城镇演变、社区建设的前沿理论与方法等开展课题研究与人才培养,在海洋经济与区域发展、土地利用与规划、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海洋旅游地理与规划等方面优势明显.

0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方向:本学科方向致力于3S技术集成理论与方法的探索研究,围绕滨海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滨海城市健康发展、滨海生态环境保护中遇到的问题开展相关课题研究与人才培养;在3S技术集成理论与方法、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遥感数据智能处理与解译、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等方面优势明显.

04海岸海洋地理学方向:本学科方向关注人类活动对海岸带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作用及海洋环境演变,并应用地球系统的原理,探讨人类与海岸带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全球变化对海岸带资源与生态环境及海洋环境的影响等问题;在海岸带环境演化与管理研究、海洋沉积动力过程研究、海洋生物及环境演变等方面优势明显.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中欧旅游与文化学院联系人:严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5579邮编:315211E-mail:yanyue@nbu.
edu.
cn125400旅游管理(MTA)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asterofTourismAdministration,简称MTA)是国家教育部于2010年正式批准的与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BA)和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PA)同类型、同层次,旨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旅游专门人才的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项目.
宁波大学于2014年获得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TA)招生资格.
该学位点是浙东地区目前唯一的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
宁波大学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TA)教育依托宁波大学昂热大学联合学院暨中欧旅游与文化学院的学科优势与国内外优质师资力量,利用学院的中国与欧洲合作办学平台,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思维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创业创新能力和旅游职业素养,能够胜任当代旅游业及相关行业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该学位点与欧洲公立高水平旅游院系、旅游企业与机构合作紧密,与法国昂热大学等机构连续合作举办的中欧旅游论坛已成为中欧之间最主要的旅游学术交流平台.

学位点现有专职教师16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已取得博士学位和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12人,绝大部分教师具有国外著名高校留学或访学经历;聘请了国内外知名旅游学者、旅游企事业单位高管及旅游行业管理部门领导24人作为兼职教授.
近几年,学位点教师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等基金项目30多项,横向项目近50项;在权威、核心等各类期刊上发表论文近150篇,出版著作20余部;研究成果获得各级优秀成果奖10多项.

学位点负责人:周春波,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旅游经济学、旅游企业治理研究.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研究项目5项,在国家一级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一部,在《经济管理》《旅游学刊》《社会科学家》等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其中一篇被人大复印资料《旅游管理》全文转载,另一篇被《新华文摘》论点摘编.
同时兼任《旅游学刊》等期刊匿名审稿专家.

学位点主要研究方向有:(1)旅游规划与管理;(2)旅游企事业管理;(3)遗产管理与旅游开发.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中欧旅游与文化学院联系人:严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5579邮编:315211E-mail:yanyue@nbu.
edu.
cn1202工商管理04旅游管理(中法合作)2013年8月,教育部批准宁波大学与法国昂热大学合作举办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项目;2017年3月,教育部批准设立非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宁波大学昂热大学联合学院,旅游管理(中法合作)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项目纳入联合学院招生.
旅游管理(中法合作)专业硕士研究生经中法两校联合培养3年(2年国内、1年法国),符合条件者可在毕业时同时获得宁波大学和昂热大学的研究生文凭和硕士学位.
本方向依托昂热大学旅游与文化学院的优质教学资源,中欧国际旅游综合实验室(财政部专项)、市特色专业(宁波市教育局)、市品牌专业(宁波市教育局)、省特色专业(浙江省教育厅)、市高校重点专业(宁波市教育局)、校一流专业与国际化专业(宁波大学)等资源平台,致力于培养拥有国际视野和开放思维,具备独立人格、自由思想,掌握坚实、系统的旅游管理专门知识,了解旅游管理学科国内外发展动态的跨文化、复合型的高端人才.

方向现有中外教授8人、副教授11人.
近5年来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国家旅游局,浙江省社科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30项,国际合作项目10项,科研总经费已近400万元.
本方向中外教师已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近20部,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市厅级以上科研奖,以及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
截至目前,本方向已连续组织举办八届中欧国际旅游论坛(分别在中国、欧洲与非洲国家举行)和一届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旅游高等教育研讨会(第二届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旅游高等教育研讨会将于2019年11月举行).

本方向负责人苏勇军,博士、副教授,法国昂热大学旅游与文化学院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海洋旅游、海洋历史文化等研究.
先后主持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3项(其中重点1项),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项目攻关计划项目1项,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市软科学研究项目等厅级项目10余项.
出版《浙江滨海旅游发展报告》《浙江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等专著4部,在《浙江社会科学》《中国高教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2项,获得市青年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学校青年学术创新奖三等奖各1项.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昂热大学联合学院联系人:严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5579邮编:315211mail:yanyue@nbu.
edu.
cn0859土木水利05测绘与遥感工程宁波大学测绘与遥感工程是宁波大学土木水利专业一级硕士学位授予点2019年下设的领域之一,2020年开始招生.
它以满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土木水利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测绘与遥感工程领域在数字地球与数字中国建设、地理国情监测、国土空间规划信息集成与应用等重大实际应用需求为驱动,培养具备陆表测量、海洋观测、资源环境信息采集与测量、遥感测量与专题地图制作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国家基础测绘、城市管廊等大型工程运营管理、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勘察-规划-监测-评估与管理、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等方面工作的身心健康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海岸带测绘与遥感工程、资源环境监测与管理工程、国土空间规划与管理工程等.
该领域依托的宁波大学昂热大学联合学院/中欧旅游与文化学院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的地理学学科是"浙江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宁波市A类重点学科".
该方向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专职教师30人,其中正教授6人,副教授17人,近3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25项,在SCI/EI期刊如ISPRSJournalofPhotogrammetryandRemoteSensing,IEEETransactionsonGeoscienceandRemoteSensing,RemoteSensing及国内权威期刊《水利学报》《遥感学报》《测绘学报》《城市规划》《中国土地科学》《地理学报》等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20部,目前在海岸带信息集成与应用、遥感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具明显特色与优势.
该领域负责人为孙伟伟副教授,同济大学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工程专业工学博士,武汉大学博士后,美国马里兰大学和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遥感智能解译与海岸带监测技术、地理时空大数据挖掘与智能分析等研究工作,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发表SCI/EI期刊论文数十篇;主要学术骨干由李加林教授、高超教授、邹逸江教授、张殿发教授、叶明副教授、冯添副教授、冯秀丽副教授、任丽燕副教授、乔观民副教授、马仁锋副教授、杨晓东副教授、杨刚博士等组成.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中欧旅游与文化学院联系人:严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5579邮编:315211E-mail:yanyue@nbu.
edu.
cn039食品与药学学院0832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学位点)食品科学与工程是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一级硕士学位授予点,以教育部应用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动物蛋白食品精深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宁波市健康食品与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中澳食品与健康联合研究中心为基地,以食品科学与工程浙江省一流学科(B)、宁波市重点学科(A)为载体,以食品科学与工程等本科专业为支撑.

近五年来,主持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0余项,其中国家级60余项,总到账经费达4000余万元,人均年到账经费超15万元;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SCI/EI论文300余篇,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5项.
转让或被采用的科研成果已达30余项,由此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5000万元/年以上.

该学位点导师队伍中有教授11人(含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副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学位19人,50%以上教师具有海外经历.
一级学科学位点负责人为潘道东教授,食品科学方向负责人为邵兴锋教授,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方向负责人为杨文鸽教授.
该学位点的成员,积极与企业合作,广泛开展水产品、水禽肉类产品、乳制品和果蔬的贮藏、加工和高值化利用等工作,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食品与药学学院研究生办公室联系人:慕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4387邮编:315800E-mail:muyanjuan@nbu.
edu.
cn0951农业硕士(专业学位)03食品加工与安全食品加工与安全学位点依托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团队,现有果蔬产品加工、畜禽产品加工、水产品加工、农产品贮藏、食品安全控制技术等研究方向.
该领域导师队伍中有教授11人(含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副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学位19人,50%以上教师具有海外经历.
近五年来,主持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0余项,其中国家级60余项,总到账经费达4000余万元,人均年到账经费超15万元;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SCI/EI论文300余篇,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5项.
转让或被采用的科研成果已达30余项,由此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5000万元/年以上.
在水产品、水禽肉类产品、乳制品和果蔬的精深加工和贮藏保鲜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水禽肉类加工"、"新型乳制品加工"、"特色水果贮藏保鲜与加工"、"水产品中抗生素和农药残留检测"及"鱼糜、鱼粉清洁高值化生产"等技术已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累计产值达20多亿元人民币,产生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有力地支持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食品与药学学院研究生办公室联系人:慕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4387邮编:315800E-mail:muyanjuan@nbu.
edu.
cn0860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01食品工程根据国务院学位办关于对已有的工程硕士、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进行对应调整的通知要求,将原有食品工程领域调整至生物与医药类别中.
食品工程领域现有农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水产品加工贮藏工程、食品质量控制与检验检疫技术、食品生物工程技术等研究方向.
该领域导师队伍中有教授11人(含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副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学位19人,50%以上教师具有海外经历.
学位点设农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水产品加工贮藏工程、食品质量控制与检验检疫技术、食品生物工程技术等研究方向.
近五年来,主持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0余项,其中国家级60余项,总到账经费达4000余万元,人均年到账经费超15万元;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SCI/EI论文300余篇,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5项.
转让或被采用的科研成果已达30余项,由此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5000万元/年以上.
近5年共获100多项发明专利授权,科研获奖12项.
在水产品、水禽肉类产品、乳制品和果蔬等精深加工和高值化利用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水禽肉精深加工、功能乳品开发、水产品高值化加工和下脚料的综合利用、鱼糜鱼粉清洁高值化生产"等技术已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累计产值达20多亿元人民币,产生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有力地支持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联系地址:宁波大学食品与药学学院研究生办公室联系人:慕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4387邮编:315800E-mail:muyanjuan@nbu.
edu.
cn040数学与统计学院0701数学(一级学科学位点)数学一级硕士学位点包括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四个二级学科.
基础数学于200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依托浙江省和宁波市重点学科,设有基础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于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依托浙江省和宁波市重点学科,设有应用数学研究所和非线性科学研究中心.
2018年数学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一级学科博士点.
数学学科是浙江省重点学科和宁波市一流学科,数学与应用数学是浙江省"十三五"优势专业和宁波市重点学科.

该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15名、教授12名、硕士生导师24名、副教授26名,其中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3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优秀教师1名、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和浙江省151人才3名.

近年来,学科在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分支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特别在数学物理、分形几何、微分几何、数论、组合数学、非线性偏微分方程、随机微分方程、非线性波、几何测度论、计算流体、代数和密码学等领域完成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发表在Adv.
Math.
,Comm.
Math.
Phys.
,Arch.
Ration.
Mech.
Anal.
,Trans.
Amer.
Math.
Soc.
,J.
Funct.
Anal.
,Proc.
R.
Soc.
Lond.
Ser.
A,Math.
Z.
,Nonlinearity和J.
Math.
PureAppl.
等国际著名期刊上.
近五年来,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多项面上项目,参与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发表了12篇ESI高被引论文.
01基础数学基础数学是宁波大学数学学科的传统优势方向,涵盖数论、代数、微分几何、数学物理和分析等主干研究方向.
学科成员在数学物理、微分几何、分形几何、数论、代数群及表示论、非线性分析和偏微分方程等领域完成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发表在JDG,Adv.
Math.
,Trans.
Amer.
Math.
Soc.
,Math.
Z.
,J.
NumberTheory和JDE等国际著名期刊上.
学科带头人及成员多次受邀在重要的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近5年培养的研究生发表SCI论文30余篇.
02应用数学本方向主要从事水波、物理、海洋、金融和光学等领域中非线性系统的建模、分析、可积性、对称性及其应用的研究,形成了一个结构合理,包含多名优秀中青年教师的研究团队,在非线性波及其应用、非线性可积系统、非线性系统的对称和应用偏微分方程等方面,完成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工作,在CMP,ARMA,JFA,JMPA,Nonlinearity和Calc.
PDEs等期刊发表了多篇高质量论文,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和普遍引用.
本方向还致力于开展交叉学科研究,发展数学方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海洋灾害中的数学问题,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
近5年培养的研究生发表SCI论文40余篇.

03计算数学计算数学是宁波大学数学学科的特色方向,主要从事非线性系统的建模和计算、计算流体力学、数值优化及其在信息科学中的应用、数值代数和密码学、组合优化及算法、组合设计、符号计算和计算几何等方面的研究.

近年来,完成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发表在CAGD,IEEETIT,Proc.
R.
Soc.
Lond.
Ser.
A,J.
Math.
ImagingVision,Lett.
Math.
Phys.
,Comm.
Comput.
Phys.
等国际著名期刊上.
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多次受邀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和多所著名大学作报告.
04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本方向主要从事随机分析、几何测度论、金融数学、保险精算和随机控制的理论及应用的研究,形成了包含多名优秀中青年教师的高水平学科团队.
在几何测度论、随机分析、随机微分方程、金融数学、大偏差原理及最大值原理、保险精算、最优投资及衍生品定价理论等方面完成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成果,发表在JFA,AnalsofOper.
Research.
,Nonlinearity,J.
Theor.
Prob.
,IME等国际主流期刊上.
导师简介屈长征教授,宁波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兰州大学博士,主要从事非线性数学物理和非线性波的研究,分别于1985年,1988年和1993年在兰州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之后在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和香港中文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200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近年来,主要从事非线性可积系统的几何性质、孤立波的稳定性和解的奇性等方面的研究,在国际著名杂志CMP,ARMA,JFA,JMPA,Adv.
Math.
,Nonlinearity,JNS和Calc.
PDEs等期刊发表了多篇高质量论文,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和普遍引用.
曾多次赴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西班牙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和访问,并被邀请在一些重要的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报告.
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高校博士点和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等基金的支持.
研究成果曾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二等奖(2001年,2005年)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1998年).

奚李峰教授,宁波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浙江大学博士,现任浙江省应用数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现场统计学会理事、浙江省数学会理事,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0)、浙江省高校教学名师(2008)、浙江省优秀教师(2007)、浙江省151人才第二层次(2006)、宁波市杰出专家(2004)、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03)、宁波市4321人才第一层次(2002).
曾获得浙江省青年科技奖、宁波市科技进步奖、省市教学成果奖等.
目前主要从事分形理论、复杂网络等领域的研究和开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主持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1项,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其中SCI/EI收录100余篇.

李本伶教授,宁波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浙江大学博士,浙江省数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主要研究领域为微分几何,研究方向为Finsler几何及黎曼几何,在希尔伯特第四问题的正则性情形、Finsler度量的射影性质及应用等问题上作出了一系列成果.
主持完成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在Adv.

Math.
,Diff.
Geom.
Appl.
,Sci.
ChinaMath.
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
2017年入选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
已培养硕士研究生9名,3名毕业生获得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及优秀论文奖.

曹炜教授,宁波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四川大学博士,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概率统计系本科毕业.
2002.
09-2007.
06,四川大学数学学院信息安全专业硕博连读,获理学博士学位.
2009.
01-2010.
12,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博士后站.
2014.
08-2015.
07,美国Clemson大学访问.
主要研究方向:数论、有限域及其应用.
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20篇被SCI检索.
主持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上海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和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3项).
所获荣誉奖励包括:刘应明奖学金(首届)、四川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并入选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

李彪教授,宁波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
主持完成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3项省部级项目,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
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100多篇,发表的SCI论文SCI他引1000多次.
研究工作集中在数学物理,Lie群及其在微分方程中的应用,数学机械化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曾获大连理工大学优秀研究生奖,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博士后二等奖,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学术论文类)二等奖,浙江省教育厅高校科研成果三等奖,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2005),宁波市432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2006),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一项(2013).

王金平教授,宁波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武汉大学博士,主要从事逆问题及其应用、图像重建与处理等领域的研究.
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
曾被邀请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并作报告.
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学术会议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SCI收录20多篇.
研究工作集中在非平行束探测模式建立有效的解析反演、迭代法正则性及收敛、ML-EM等算法的加速与精确实现、非均匀衰减的补偿及重建算法.

王小苗副教授,宁波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副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博士.
主要从事组合设计与编码理论的研究.
主持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
在IEEETrans.
Inform.
Theory和J.
Comb.
Designs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获2013-2014年度宁波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
2015年曾访问意大利佩鲁贾大学和罗马一大.
李传忠副教授,宁波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副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1982年出生,2011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联合培养博士.
从事数学物理尤其非线性可积系统领域的研究,美国数学评论(MathematicalReviews)评论员、德国数学文摘(ZentralblattMATH)评论员.
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和面上项目各一项,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两项,主持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
2014年获宁波大学青年学术创新奖,入选2015年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计划,2017年入选宁波大学浙东青年学者计划,重点培养争取入选国家级领军人才计划.
近6年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数学物理SCI期刊(如JNS,NPB,LMP,JGP,JPA,JMP,PRE等)上发表SCI论文50篇,其中独立作者,第一作者或唯一通讯作者SCI论文40篇.
联系地址: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818号龙赛理科楼北楼宁波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邮政编码:315211联系人:米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0620E-mail:miduo@nbu.
edu.
cn069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0702物理学(一级学科学位点)该学位点设有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光电子学、固体电子物理5个学科方向.
其中,理论物理是200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2006年又获批凝聚态物理、光学两个二级硕士点;2011年又批准了光电子学、固体电子物理两个二级硕士点.
理论物理依托浙江省重点学科和宁波大学非线性科学研究中心,设有理论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依托浙江省一流学科和宁波市纳米材料重点实验室,设有凝聚态物理研究所、计算物质科学研究所、新能源研究所;光学依托浙江省重点学科和宁波大学优势特色学科,下设光学研究所;光电子学依托浙江省重点学科和宁波大学优势特色学科,设有1光电子技术研究所;固体电子物理依托浙江省重点学科,设有微电子与固体电子研究所.
学院现有正高教师23人,副高教师22人,博士学位58人.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钱江学者2人,浙江省世纪151人才10人等.
近10年以来,学院教师主持承担各项科研项目180余项,其中国家级80余项,省部级40余项,纵向科研经费合计1亿元.
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浙江省科技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2项.
在Phy.
Rev.
Lett.
、Nat.
Commun.
、Adv.

Funct.
Mater.
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
01理论物理该方向以量子场论、非线性科学以国际前沿课题为研究对象.
重点开展灾害天气、气候中的数学问题,场论(弦论、引力、宇宙学等),低维强关联系统,物理学中的对称性及相关代数,探讨物理系统的内在规律,从而达到认识自然,服务社会的目的.

目前该方向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专项基金"、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基金"、教育部"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基金"、教育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科研项目20余项,科研经费400余万元,先后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多篇.

该方向现有教授8名、副教授5名、讲师5名,其中博士10名.
该方向负责人楼森岳教授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首批人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学家,Commun.

Theor.
Phys.
和Chin.
Phys.
Lett.
编委.
主持完成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在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
发表的论文已被引用约2900余篇次.
学科带头人潘孝胤研究员,宁波大学"钱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凝聚态理论中的量子耗散系统,量子场论和量子力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及相关应用等研究工作,在国内外重要物理期刊上包括Phys.
Rev.
Lett.
J.
Chem.
Phys.
,Phys.
Rev.
A等发表论文40余篇.
工作得到过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的支持.
该方向现有4个研究方向:(1)非线性物理与数学物理;(2)量子场论和粒子物理;3)引力理论与量子宇宙学;(4)相对论量子信息;(5)量子关联物质.
02凝聚态物理该方向主要研究由大量粒子组成的凝聚态物质的结构间相互作用和粒子的运动规律、动力学过程以及它们与物理性质之间的联系,新型材料的设计制备.
目前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30余项,科研经费600余万元,先后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
该方向现有教授10名,副教授3名,讲师5名.
方向负责人段香梅,博士生导师,现任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协联成员,中国计算材料分会委员兼副秘书长,浙江省物理学会理事,荣获2019年宁波市"四有"好老师荣誉称号.
先后在意大利材料物理研究院、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及工作多年.
主要从事计算凝聚态物理的研究,涉及第一原理计算方法和量子模拟;材料改性设计与和理论预测.
与国内相关的研究组及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地的一流研究团体都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近年来,主持五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浙江省"151"第二层次人才项目等.
在Appl.

Phys.
Lett.
,Phys.
Rev.
B等国际高级别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
该方向现有4个研究方向:(1)软凝聚态物理:聚电解质体系自组装、纳米药物结构、胶体动力学;(2)计算凝聚态物理:关联电子系统的数值计算方法及其应用,新型高温超导体的理论预测,低维体系的结构、性质及其应用;(3)纳米材料与器件:高介电常数复合薄膜,低维极性材料的物理效应与应用;(4)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新型低成本太阳能电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等.

03光学该方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高等学校中青年教师重点培养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科研经费500余万元,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30余篇.
建有设备总值近600万元的实验室.
该方向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其中博士7人.

该方向负责人楼慈波副教授近年来主要从事人工微结构的制备及其中的光动力学过程研究,同时研究缺陷晶格在全光器件中的潜在性应用;近年又在矢量光场调控方面开展了比较好的研究工作.
先后在国外包括物理类顶尖杂志PhysicalReviewLetter和光学类顶尖杂志OpticsLetters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和参与发表非线性光学研究领域论文三十余篇.
负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一项,主要参与国家973计划两项;获2007年中国重要光学成果奖,饶毓泰基础光学二等奖.
梁先庭教授主要从事光合作用系统能量与电荷传输机理、生物质实验光谱的理论重构与解读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多项国家与省市自然科学基金,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有一定影响的研究论文60余篇,是全国量子力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与光电子分会委员(专家),被聘为台湾成功大学客座专家,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
陶卫东教授主要从事飞秒激光双光子微加工方面的工作.
以主持人身份主持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一项,参与国家科技部973、省基金、省教委项目多项.
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如Opt.

Lett.
、Chin.
Phys.
、物理学报等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
黄水平副教授研究方向集中在光电检测和薄膜光学领域;徐华副教授,从事超构材料研究,围绕柔性超构材料制备、微纳光学结构设计及应用,系统开展了超构材料和微纳结构在可见、红外乃至太赫兹波段的应用和仿生研究.
迄今,已发表SCI学术论文30余篇,授权美国专利1项,中国发明专利多项;已主持和参与完成和在研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
汤世伟博士主要从事电磁特异介质和微纳米光学的研究工作,研究的课题主要包括特异介质对光和电磁波相位、振幅、偏振、频率等性质的调控研究,特异介质的有效媒质理论和应用研究,特异介质在非线性光学和谐振腔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主持或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目前已经在Advancedmaterials,ACSNano,Small,PRB,LabonaChip,ScientificReports,OE,OL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6篇.
程泂博士在光机械系统中的量子效应研究方向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
从2009年至2019年光学硕士点共有60余人毕业取得硕士学位.
其中三分之一以上毕业生去德国、加拿大、芬兰、中国香港、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东南大学等科研院所继续深造,约三分之一毕业生进入大中型企业(如华为、中芯等)从事与光学相关的管理与技术工作,少量学生直接成为高校与中学教师.

该方向现有多个稳定的研究方向:(1)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2)微纳光学加工;(3)薄膜光学;(4)光学超材料;(5)原子与分子光谱;(5)矢量光场调控;()光机械系统中的量子效应04光电子学该方向主要研究方向为光电子功能材料合成与制备、光电子器件设计与制备、光学传感与生物检测技术、微纳光电子学理论与应用.
目前该方向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项目、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科研经费470余万元,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8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7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7项.
其中,光电子技术方向有设备总值近800万元的实验室,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方向以宁波市光电子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具有总价值1000多万的设备可用于研究和产品开发.

该方向现有教授3名、副教授3人,讲师2人,其中博士8人.
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周骏教授,在光电子功能材料和光电子技术的应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在国际高水平杂志OpticsLetters,AppliedPhysicsLetters、Talanta和IEEEPhotonicsLetters等刊物发表论文110多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4项,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项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项目、留学回国人员基金项目和宁波市国际合作计划项目等多项,2009年获得宁波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0年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姜涛副教授从事光电子材料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宁波市科技项目,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如ScientificReport、Nanoscale、Analyst等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研究成果得到同行专家的广泛好评.
黄水平副教授从事光电检测和薄膜光学方向研究,参与和承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宁波市科技项目多项;顾辰杰博士在国内外一直从事微电子领域的研究工作,在国际高水平杂志如JournaloftheAmericanChemicalSociety、ScientificReport、Nanoscale、Analyst、ACSAppliedMaterials&Interfaces等发表论文多篇.
顾辰杰博士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技项目,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如Nano、SemiconductorResearch等发表研究论文多余篇,研究成果得到同行专家的广泛好评.
曾就任台湾联华电子新加坡分公司图像传感器部门主任工程师,期间主持背照式CMOS图像传感器中PN结表面缺陷钝化和彩色滤光器的研究,在半导体器件设计和工艺制造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2011年至2017年光电子学硕士点毕业的学生,大部分在国内外高校继续深造或者做研究助理,如加拿大、爱尔兰、中国香港、中国科学院、天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一部分毕业生进入光电子企业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或者在高校与中学任教.

该方向现有4个研究方向:(1)光电子功能材料合成与制备:光电子功能材料的合成表征与特性测量;2)光电子器件设计与制备:半导体COMS器件设计、制备与特性测量;(3)光学传感与生物检测技术:生物物理学、生物光学传感检测技术、生物光子传感器设计及其产品开发,开展食品、药品和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4)微纳光电子学:新型微电子、光电子器件的原理、设计与微纳制备技术研究.

05固体电子物理该方向主要培养既具有扎实的固体电子物理基础知识又具备在固体电子材料与固体电子器件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该方向主要研究电子(或空穴)在固体材料和器件中的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固体电子材料(特别是新型固体电子材料)的结构、性能及制备,固体电子器件(尤其是新型固体电子器件)的设计、制造、测试和应用等.
目前该方向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7项,以及人才工程科研项目2项,科研经费总计480万元.
本方向团队近五年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90余篇.
其中,光电子技术方向有设备总值近800万元的实验室,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方向以宁波市光电子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具有总价值1000多万的设备可用于研究和产品开发.

该方向现有教授和研究员7名(其中包括浙江省钱江特聘教授1名),副教授4名,讲师5名.
本方向所有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
方向负责人王能平研究员是浙江省钱江特聘教授,近年来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人才工程等多个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先后在Phys.

Rev.
Lett.
,NanoLett.
,Phys.
Rev.
A,Phys.
Rev.
B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
学术骨干罗来慧教授入选宁波大学'浙东青年学者培养对象',已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科研项目,近年来在ACSAppl.
Mater.
Interface,J.
Mater.
Chem.
C,Appl.
Phys.
Lett.
,J.
Appl.
Phys.
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学术骨干张京教授主持科研课题多项包括国家自然和省科学基金各1项,市自然科学基金2项.
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的制备、性能、稳定性与机理方面共发表SCI论文40余篇,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Adv.

Energy.
Mater.
发表论文3篇等知名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17篇.
学术骨干胡子阳副教授主要是从事光电材料与器件制备和相关物理机理的研究,已主持完成了国家、省和市级别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科研项目,近年来在ACSAppl.
Mater.
Interface,J.
Mater.
Chem.
C,Appl.
Phys.
Lett.
,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他引超过千次,授权发明专利5项.
高淼副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博士后基金各一项,近年来在Phys.
Rev.
Lett.
,Phys.
Rev.
B,J.
Phys:Condens.
Matter,EPL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该方向现有如下3个研究方向:(1)低维结构材料与纳米电子器件:研究碳纳米管场效应晶体管、石墨烯、以及纳米线中的电子输运性质;用分子束外延(MBE)技术制备半导体量子点,研究其光学特性,以及用DNA纳米技术来制备具有独特性能的纳米结构;研究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方法及其应用;研究在光的作用下,表面以及吸附于表面的分子的激发态性质.

(2)光伏材料与太阳能电池:研究氧化物光催化剂的能带调控理论,以期提高材料对可见光的响应;太阳能电池的设计和制备,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界孔膜制备技术及与之相关的基本物理化学问题、界观尺度电荷转移及其传输机制的研究,新型电解质的探索及其电子转移与传输基础研究,高效、稳定、低成本柔性电池研究以及电池组装技术.

(3)电子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新型介电材料、压电陶瓷、铁电材料的制备技术和方法,探讨各种电子功能材料的结构、性质、物理机制等基础问题,并探索其在电子材料元器件、新型传感元器件等方面的应用.

提速啦 韩国服务器 E3 16G 3IP 450元/月 韩国站群服务器 E3 16G 253IP 1100元/月

提速啦(www.tisula.com)是赣州王成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云服务器品牌,目前拥有在籍员工40人左右,社保在籍员工30人+,是正规的国内拥有IDC ICP ISP CDN 云牌照资质商家,2018-2021年连续4年获得CTG机房顶级金牌代理商荣誉 2021年赣州市于都县创业大赛三等奖,2020年于都电子商务示范企业,2021年于都县电子商务融合推广大使。资源优势介绍:Ceranetwo...

Contabo美国独立日促销,独立服7月€3.99/月

Contabo自4月份在新加坡增设数据中心以后,这才短短的过去不到3个月,现在同时新增了美国纽约和西雅图数据中心。可见Contabo加速了全球布局,目前可选的数据中心包括:德国本土、美国东部(纽约)、美国西部(西雅图)、美国中部(圣路易斯)和亚洲的新加坡数据中心。为了庆祝美国独立日和新增数据中心,自7月4日开始,购买美国地区的VPS、VDS和独立服务器均免设置费。Contabo是德国的老牌服务商,...

六一云互联(41元)美国(24元)/香港/湖北/免费CDN/免费VPS

六一云互联六一云互联为西安六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旗下产品。是一个正规持有IDC/ISP/CDN的国内公司,成立于2018年,主要销售海外高防高速大带宽云服务器/CDN,并以高质量.稳定性.售后相应快.支持退款等特点受很多用户的支持!近期公司也推出了很多给力的抽奖和折扣活动如:新用户免费抽奖,最大可获得500元,湖北新购六折续费八折折上折,全场八折等等最新活动:1.湖北100G高防:新购六折续费八折...

寄生虫竞争奥斯卡为你推荐
企业邮局系统什么邮件系统最适合企业?uctools新浪UC下载地址flashfxp用Flashfxp上传网站的具体步骤mysql下载Navicat for mysql怎么安装中国企业信息网全国企业信息公示系统怎么查询企业信息支付宝调整还款日月底30号用花呗到时候下个月什么时候还款?美要求解锁iPhoneiPhone连接Mac的时候出现提示需要解锁iPhoneflashfxp下载怎么用flashFXP下载空间内容补贴eset本公司www
花生壳动态域名 最便宜虚拟主机 n点虚拟主机管理系统 便宜服务器 韩国俄罗斯 idc测评网 css样式大全 镇江联通宽带 毫秒英文 cdn加速原理 微软服务器操作系统 www789 lamp兄弟连 免费网络空间 umax 双11促销 cdn加速技术 傲盾代理 crontab 极域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