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互联网调查

互联网调查  时间:2021-04-18  阅读:()

新媒体和中国的政治表达范士明中文提要本文的目的在于讨论互联网和网络舆论在中国的发展及其政治含义.
本文认为,互联网技术有利于信息的扩散和公众的政治表达,不等于说它可以自然而然地侵蚀国家权力或者引发西方式的"民主".
对于互联网带来的政治变化必须置于具体的历史、文化和制度背景下,并且考虑政府利用信息技术的反作用.
就中国而言,网上舆论促进了信息开放、政治参与、决策民主化,对于缩短政府与公众的距离和释放社会压力也有一定作用.
中国政府也通过对于网络信息的主动引导和被动管理,相对有效地维护了政治安全.
所以在中国没有必要把互联网和中国政府对立起来.

关键词:中国新媒体网络舆论民主政治安全ThispaperistodiscussthenewmediaanditspoliticalimplicationsinChina.
ItarguesthatwhiletheInternetpromotesinformationdisseminationandpublicexpression,itisnotaninherentlydemocratizingtechnology,detrimentaltotheruleofwhattheycallauthoritarianstates.
ThechangebroughtbytheInternethastobereviewedunderspecifichistorical,culturalandinstitutionalcontext,andbecounter-balancedbystatereaction.
InthecaseofChina,theInternetplaysapositiveroleinpromotingtheopennessofinformation,politicalparticipationandpublicsupporteddecisionmaking.
TheChinesegovernmenthoweverisalsoeffectivelymanagedthenetopinionthroughactiveandreactivemethodsandmaintainspoliticalsafety.
Keywords:China,theInternet,netopinion,democracy2005年4月初,下面一段话通过电子邮件、在线聊天系统QQ、MSN和手机短信在北京迅速流传:05年4月9日在中关村海龙举行抗日大游行,希望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能够参加,此次是精过部分爱国学生自发组成,在中关村海龙门前开始集会,要求销售日本电子产品的经销商停止日货销售.
全国各地拒绝日货情绪高涨,而首都却无动于衷,因此爱国学生自发组成,扩大宣传,一起来到中关村这个繁华地区,示威游行,拒绝日货,拒绝日本电子产品,爱国行为不违法,(但是要防止有人想利用学生搞暴乱,乱了社会)请大家放心,界时通知北京电视台现场直播.
组织者预计招集人数2万人,进行示威.
要让全世界人知道咱们中国人还是条东方巨龙.
为了爱国行为,请各位爱国朋友传达至20人上以上,谢谢!
4月9日,大约2万人走上了街头.
尽管官方媒体对此次游行保持沉默,全国其它地方的人们还是知道了北京发生的事件,因为网上充斥着关于这次游行的报告、图片和讨论等.
网络上的情绪唤起更热烈的反响,在接下来的一周,深圳、上海、成都等城市也发生了涉日游行.
中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匆忙应对.

这次涉日游行只是互联网在中国被用来表达公众情绪的事例之一.
现在,网络空间里的意见在中国的公共话语中异军突起.
中国的一位媒体研究者在一份主流报纸上说:"这在几年以前都是难以想象的事.
网民们空前活跃,无论对于国内事件还是国际事件,网上的舆论都迅速形成,政府和公众人物都不能忽视".

互联网是否在改变中国政治如果是肯定的,又是如何和向哪个方向改变如何看待网络上日益扩大的舆论空间和政府正在加强的干预本文所要讨论的就是互联网与中国的政治表达.
互联网的政治表达作用和政府对于网罗舆论的管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机会,理解新媒体和国家间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讨论五个方面:媒体与国家――新媒体的中国背景;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论作为政治表达;网络舆论的政治和社会作用;中国政府对于网络舆论的管理.
本为认为,网络舆论作为中国公众情绪一种真实、广泛然而并不全面的表达,对中国的政治讨论和决策的重要性正在增加.
但是,就此断言互联网将在中国促发西方式的民主恐怕一厢情愿,言之尚早.

新媒体的中国背景西方有人坚信,互联网天生就是促进民主化的技术,对于他们所说的威权国家会造成危害.
这种新媒体带来的新闻、观念和形象会给威权国家的统治造成不利于政府而更有利于普通人的政治和社会变化.
例如,美国前总统里根说:"技术变革会让政府控制民众获取的信息变得日益困难,微电子芯片将推倒集权巨人".
柏林墙倒塌的时候,有些关于传真机和卫星电视的传说似乎从某种程度上证实了里根的说法.
所以,在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在国会声称"技术进步和民主的兴起将互相促进"时,对互联网可以带来西方民主化的期望又再次高涨起来.

不过,在互联网的扩展和出现西方式民主之间要发现因果关系并不容易.
媒体研究学者卡拉希尔(ShanthiKalathil)和鲍尔斯(TaylorC.
Boas)在给卡内基基金会的研究报告中明确指出,并没有有分量的学术成果证实互联网会对威权统治造成破坏.
民主化与互联网的普及率存在关联关系,不过在这种关联关系中,是互联网的普及取决于政治变化,而不是相反.
这些研究实际上提出了在发展中国家互联网发展与国家变化的重要课题.
新媒体真的能改变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吗假设互联网会导致信息的更加开放和民主化,那会是什么程度的变化又需要什么条件要回答这些问题,恐怕必须将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国家作出的反应置于一国具体的国情之下加以分析,而不能想当然地一概而论.
就中国而言,至少要考虑历史背景和中国的新闻理念.

中国有句古话"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形容舆论表达的多样.
不过,实际上,中国历史上这种生动的情况经常是昙花一现,更多的是对政治表达和传播的控制.
以言治罪的事例屡见不鲜,焚书坑儒、文字狱的故事广为人知.
新中国建立前后,都有言论控制让人噤若寒蝉或者颂歌一片的情况.
莫谈国事,一度是知识分子的经验,也是老百姓的信念.

当代中国的新闻理念不仅反映了中国的历史传统,也受到19世纪中期以来民族复兴这一目标的强烈影响.
如果说新闻言论自由的呼吁凝聚了20世纪初自由主义者的启蒙共识,那么新闻媒体应该服务于富国强兵这一民族主义目标最终还是占了上风.
政府因此有权利进行新闻管制.
出于结束内忧外患的需要,新闻媒体一直被政治领袖看作是进行政治动员、政治组织、政治教育的工具,而不是西方自由主义所谓的监督政府的"看门狗"(watchdog).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观念部分地反映了现代中国的这一主题.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明确指出,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要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公众对政府和政策的支持.
改革开放以后,尽管媒体被鼓励发挥一定的监督作用,但上述理念并未改变.
新闻工作者发表政治上不正确的言论会受到批评.
中国领导人坚信,新闻媒体必须牢牢掌握在党的手中,服务于政治稳定大局和民族复兴大业.
中国的新闻教科书主张新闻自由不是绝对的,要让位于社会和政治责任.

中国的互联网作为新媒体是在上述背景下出现的.
所以,谈论互联网在中国带来的信息开放及其政治影响,都不应该脱离这一背景.
所谓"压制论者"试图否认互联网给中国带来的信息开放及其政治作用,对于新媒体带来的变化置之不理;另一方面,所谓"革命论者"则夸大互联网的民主化功能,对于政治传统和文化等造成的限制视而不见.
实际上,这两种看法都是不全面的.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是在1994年4月.
此后,即便有网络经济泡沫,网络产业还是迅速发展.
2003年,《福布斯》杂志评选网易公司总裁、时年30多岁的丁磊作为中国最富有的人,标志着网络经济达到一个高峰.
实际上,支撑这种"眼球经济"的重要力量是成千上万的网民.
他们不仅造就了丁磊这样经济上的富翁,也让互联网在政治上日益重要.

根据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的统计,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增长迅速,2006年1月已经超过1.
11亿人,与国际互联网连接的带宽和上网计算机总数也增长迅速(见表1、2、3).
其含义是,越来越多的中国网民可以越来越方便地与国内外网站和网民联络.

表1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时间人数97年10月98年7月99年7月00年7月01年7月02年7月03年7月04年7月05年1月06年1月620,0001,175,0004,000,00016,900,00026,500,00045,800,00068,000,00087,000,00094,000,000111,000,000表2中国与国际互联网连接的计算机数量时间数量97年10月98年7月99年7月00年7月01年7月02年7月03年7月04年7月05年7月06年1月299,000542,0001,460,0006,500,00010,020,00016,130,00025,720,00036,030,00041,600,00049,500,000表3中国都是什么人在上网2006年1月的统计再次表明,中国的网民大多是城市里受过教育的年轻人,并且以男性居多.
一半以上的上网者在30岁以下,80%多的网民小于35岁.
85%以上受过高中教育,学生占网民的1/3强.
农村上网人口只占网民的1.
4%.
(见图1、2、3,表4).
网民的构成对于理解网络舆论的代表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图1网民性别分布图2网民年龄分布图3网民的教育程度表4网民的职业分布学生企业单位工作人员学校教师及行政人员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工作人员35.
1%29.
7%7.
3%6.
6%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自由职业农民无业6.
5%4.
1%1.
4%6.
9%退休其他(包括军人)1.
8%0.
6%中国的网民在网上作什么调查结果是,他们周平均上网15.
9小时,主要是获取信息和进行通讯联络.
(见表5).
98.
5%网民把互联网作为重要的获取信息渠道,从而使互联网在形成意见方面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82.
6%的网民主要浏览国内中文网,4.
7%浏览国内英文网,7.
0%浏览境外中文网,还有5.
6%浏览境外英文网.
主要的中文门户网如新浪、网易、搜虎等是中国网民最经常访问的网站.
表5不过,互联网在不仅仅是获得信息或者自娱自乐的工具,它也是大家表达自己和相互交流的地方.
根据中国互联网中心的调查,电子邮件、聊天室、BBS、以及短信平台等都是网民们最经常使用的在线交流方式.
主要的中文网站鼓励大家在新闻后面跟贴、发表评论,以此多向交流吸引更多的人上网,提高点击率.
例如,2003年,哈尔滨宝马车撞人案在网上的跟贴评论超过了100万条.

2001年美国"九一一"事件后24小时,强国论坛上就发表了12000条评论.
总之,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发展和网民的迅速增加使中国的舆论形成和传播出现了新局面.
互联网不仅是网民们收集信息的渠道,也是舆论表达的新平台.
由此产生了"网络舆论"这个词汇.
虽然很多国家的网民都是用户联网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是中国的网络舆论还是有一些特点,反映出中国独特的建构中的公共域和社会政治经济趋向.
或许这可以叫做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舆论.

网络舆论作为政治表达中国的网络舆论最开始受到关注是1998年的黄丝带活动.
当时,国内外华人表达他们对于发生在印尼的迫害华人的事件的愤怒.
1999年5月,中国驻前南斯拉夫使馆被轰炸,网上的抗议声强烈异常,人民网于是建立第一个传统主流媒体网站的BBS,后来成为著名的"强国论坛".
此后,公众使用互联网讨论社会、政治问题变得非常普遍.
中国互联网调查中心的数据显示,中国网民对在线表达越来越感兴趣,经常访问BBS的人2001年为9%,2005年上升为23%.

前面提到,BBS和新闻跟贴是网上舆论表达的两种主要形式.
一项研究表明,BBS上议题的形成不是简单地跟从传统媒体,而是以原创为主.
(见图4).
网上的热门讨论和有意思的意见再以电子邮件、QQ、MSN和其它方式转发出去,形成更广泛的传播.
当某一种网上意见变得十分强烈时,可能升级为网上签名请愿等活动.
例如,2003年的孙志刚案就是如此,网民的强烈反应导致更大范围的讨论,最终导致"城市收容条例"的废除.
在2004年反对日本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时,据称2个月内网上就收集了4000万以上的签名.

图4资料来源:陈彤旭邓理峰:BBS议题的形成与衰变—对人民网强国论坛的个案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年第一期很多中国人对于网络提供的政治参与功能寄予厚望.
在调查中,60.
8%的网民和61.
5%的非网民认为通过使用互联网,人们会有更多的机会批评政府;79.
2%的网民和77.
4%的非网民认为互联网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政治;72.
3%的网民和73.
3%的非网民认为政府官员通过网络可以更好地了解公众的想法;还有71.
8%的网民和69.
7%的非网民认为互联网提供了更多的表达意见的机会.
另一项国际调查显示,60%以上的中国被调查者认为,通过使用互联网人民可以对于政府事务有更大的发言权,而参加调查的其它9个国家都不认为如此.

(见图5).
图5资料来源:郭亮: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对民意的影响,2004年4月6日在耶鲁大学的演讲对于网络舆论这样一种较高的期望,以及网络舆论的兴起,恐怕都与中国政治传播的现状有关.
首先,正如有人指出的,正式的、制度化的渠道(如人大)在把普通人的意见反映到政治过程时做得不够好.
其次,传统媒体更多地代表政府官员或者精英阶层的意见,大众的声音被边缘化了;而且它们的舆论监督作用也还不够.
即便是传统印刷和电子媒体更热心地表达公众的关切,它们也会受到守门作用(gate-keeping)、单向传播、时间空间以及互动不足的局限.
而相比之下,通过互联网的表达更方便、开放、平等、互动,可以让大众随时展示他们的快乐、失望、激动和愤怒.

的确,网络舆论经常情绪化.
网络空间里不乏理性和明智的意见,但是网上讨论也经常充满尖刻和偏激.
有人因此用批判现实主义或者民族主义形容在网上态度强硬的网民,把他们叫"愤青".
还有人用"集体极化"定义网上的偏激现象.
网上为什么充满了愤怒恐怕原因十分复杂,涉及社会学、心理学以及政治学等等.
不过,要看到网民对于国内问题的不满和愤怒丝毫不亚于他们在国际事务上的情绪,所以说中国政府在鼓动网上民族主义是缺乏根据的.
实际上,网上表达极端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一位美国作者写到:"如果你到美国的网络聊天室访问,会觉得人人都有种族偏见".
极端化需要关注,它也是需要对网络舆论进行管理的理由.
但是如果以此压制网络舆论,不啻于因噎废食,不如通过更加开放舆论环境将其边缘化.

对于网络舆论,更重要得在于理解其代表性.
其一,相当多的人承认网络舆论是网民真实想法的反映,具有真实性.
"匿名和隐身可以让大多数人表达真实想法","帖子里有原汁原味儿的民意",互联网提供了开放的论坛,让在传统媒体上无法表达的公众有了可以表达的机会.
其二,网络舆论也有广泛性.
中国的网民已经超过1亿2千万,而且还在继续增长.
在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上网人口已经超过当地人口的30%.
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少数".

他们在一些问题上的看法代表性勿需质疑.
但是,网络舆论的代表性也是不完整的.
中国存在显而易见的数字鸿沟,网民只占总人口的约1/10,大多数网民又是城市年轻人.
网民在年龄、教育背景、等方面组成高度同质化,所以他们的意见不能被认为自然而然地代表其他人群.
而且,经常访问BBS的网民又是网民中的少数.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调查,经常在BBS或聊天室发表意见的网民只占10.
8%;38.
8%的网民很少表达自己的意见,24.
9%的人只是观看别人的评论,自己并不发表评论;另有25.
5%干脆就不访问聊天室或者BBS.
此外,部分网上舆论有偏激的倾向,这部分舆论声音很大,反面的意见容易形成"沉默的螺旋",没有得到充分表达.
网络舆论的政治和社会影响尽管代表性有局限,网络舆论的社会和政治作用基本还是正面的.
网上舆论有利于社会正义和稳定,公众的政治参与度提高了,政府事务因此更具有开放性、透明度和效率.
互联网是一个减压阀,让人们把不满和怨气发泄出去.
研究显示,一旦情绪得以疏缓,BBS上面关于某个话题的讨论就逐渐减弱,社会结构就不太会受到冲击.
社会冲突的研究也支持这样的看法.
如果我们考虑到在中国正式的制度化的渠道尚不能满足普通大众的政治表达,那么减压阀的说法对维护社会稳定就尤其显得有意义.

网络舆论也有益于推动社会正义.
例如,关于孙志刚案的在线讨论使政府和立法机构感到巨大压力,并且在2003年修改了相关法律.
对于另一起刘涌案,高涨的网络舆论中,最高法院罕见地推翻了地方法院的判决.
虽然有法律学家质疑程序的合理性,但实质正义得以伸张.
在这几起案件中,网络舆论与传统媒体相互作用,通常是新媒体引领传统媒体.

网络也促进了更加广泛的政治参与.
当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互联网发出声音的时候,正式的机制对网络舆论显示了包容.
例如,46岁的周宏宇可能是第一个建立网页与选民互动的人大代表.
他曾经提出21个议案,其中一半来自网民的建议.
中国主要的门户网以及主流媒体网站则经常邀请网民就各种各样的国内外问题进行网上投票.
很多政府部们也对自己的表现采取网上评估,而且结果公开.
2003年,深圳市市长举行了一场广为人知的会面,邀请该市一位网民就城市面对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交流意见,因为后者在网络上写了一篇相关文章引起轰动.
政治参与的扩大使政府更加注意公众的意见,政府事务透明度提高,效率改善.
以非典为例,网络在揭示真相和推动有效负责的反应方面功不可没.

网络舆论现在已经成为决策的一部分.
决策者可以从网上收集信息、决策方案和政策反馈.
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在2003年春天非典时都表示他们从网上得到信息,并且对其中好的建议表示赞赏.
公众的强烈不满导致当时的卫生部长下台.
政府机构现在已经系统而不是零散的利用网络舆论中的信息,并且发布网络信息简报.
2003年12月,外交部长李肇星用了105分钟与网民交流.
他坦诚,网上的观点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特别是关于中国外交是软是硬的讨论让他更加深入的思考.

当然,网络舆论也不都是正面的和建设性的.
传言、人身攻击、非理性和不负责任的言论经常出现.
BBS和聊天室总有耸人听闻的或者让人不安的消息,这些比计算机病毒还可怕.
玩世不恭以及民族主义的想法赢得叫好声.
正常的法律程序由于网上舆论可能面对巨大压力.
极端的舆论可能制约政府的某些决策.
网络有时还成为不法者的武器,例如黑客行为.
所以,网络舆论的表达增加了政治的开放度,但还不能完全等同于建设性的民主手段.

中国政府对于网络舆论的管理中国政府对于网络舆论的反应既有鼓励,也有不安.
网络舆论是政府把握社会的脉搏,但如果脉搏跳动过于剧烈,就需要给它吃点药.
但中国政府开出的药剂并不致命.
国外有人认为中国政府想法设法想窒息网上表达是一个误解.
比方说,有一位中国研究者到著名的搜索引擎google上打入英文中国互联网(Chinainternet),他得到342万个结果.
他发现,在前100个结果中,80%都是关于中国政府压制控制互联网的.
但是他说,了解中国的人都知道,没有中国政府的推动,互联网在中国这么快的发展是不可能的.
西方有一种想当然的假设,认定互联网会对威权国家形成难以克服的威胁,而实际上,中国政府正在适应信息时代的到来,并且体会着其中的好处.

美国也有学者写到:"没有证据证明新媒体正在严重破坏(中国的)国家的权威,或者形成了不得的政治挑战.
"中国政府对于互联网的发展和公众利用互联网是非常鼓励的.
信息化不仅被视为经济手段,也是重要的社会和谐和改进政府作为的手段.
比方说,各地大力推进的电子政务就提高了政务的透明度、效率和反馈.
如本文上面所述,网络还在政府官员和公众之间建立了难得的直接沟通的渠道.

不过,网络表达在政治上也有危险.
不实信息会到处播散,网络舆论时而情绪化或者走向偏激,网络舆论观点分散、立场多样,党和政府的舆论引导更加困难,国内外政治团体利用网络从事颠覆活动等.
这些都需要加以管理.
不过,政府对于网络舆论的管理的底线不在于全盘控制,而在于政治安全.

管理的措施有主动和被动或者说"疏"与"堵".
疏导的办法之一是强化主流媒体的网站和国内外信息源竞争,以形成有利于政府舆论引导的环境.
从2000年开始,8个中央级、24个地方级的媒体网站被指定为重点网站从政府得到扶持.
这些网站每天提供24000条新闻,日访问量超过5千万次.
其中的新华网、人民网、央视国际等,是世界上受访最多的前100家网站.

另一种方法是提倡网上"健康的"讨论.
如果不是这样,中国网上那些BBS和聊天室不可能雨后春笋般出现.
最有名的是人民网的强国论坛.
当出现重要事件或者新闻时,各大网站会邀请政府官员或者专家学者与网民交流,引导舆论.
甚至招聘、培训专门的网络评论员做这样的工作,以让网上讨论理性.
疏导良于围堵,最好的办法是在大规模的群众情绪形成以前把情绪化解掉.

"堵"的方面基本包括三种:一是用访防火墙或其他措施屏蔽某些网站,包括色情或政治上有害的网站.
其次,过滤删除BBS和聊天室中的有害政治性信息.
根据中国法规,BBS和聊天室需要有专门的网络管理员,负责监控讨论,维护内容的清洁.
他们的职责是把不好的信息很快从网上拿掉.
不过这取决于他们自身的判断力.
第三,商业网络运营商要自律.
例如,2003年12月,30多家中国网站内容提供商签署了协议书,防止有害信息损害社会稳定.
中国政府的管理有效吗答案取决于意愿和期望值.
如果中国政府的目标是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那么目前看来管理还是卓有成效的.
不过,如果管理的目标是造就舆论的一致或者彻底扫除对政府不利的信息,那么这样的目标似乎从未达到.
例如,调查表明,中国网民知道代理服务器的比例相对较高,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年轻的网民知道如何设法绕过防火墙等,取得国内轻易不能得到的信息.

结论中国的网络舆论方兴未艾.
网上的声音虽然时而刺耳喧闹,但公众有了更好的机会表达自己了.
网络舆论总的来说对中国社会、政治的发展利大于弊.
网上讨论导致了更大的信息开放、政治参与和得到公众支持的决策.
政府和公众的信息不平衡得到某种程度的纠正.
BBS和聊天室离地讨论构筑了新的公共空间、释放社会压力、政府和民众间的距离在网上缩短了,虽然可能又是意味着新的摩擦.
如果"兼听则明",我们没有理由把政府置于网络的对立面.
实际上,中国政府也是鼓励在合乎规则的条件下通过网络表达舆论.

新媒体虽然促进了信息流通和更多的政治讨论,目前还不能证实互联网侵蚀了中国政府的权力.
新的信息技术一方面有利于公众的表达,另一方面也被政府用来强化对网络舆论的监管,这样新的媒体-国家间的平衡形成了.
中国政府通过复杂的技术,以及政府、非政府部门和跨国公司的合作,可以保护政治安全和政府的权威.
"兴建大规模的传播基础设施不等于一定催生民主革命,除了公民参与(功能),网络也是一种娱乐平台,这个平台是国家权力和商业伙伴有条件地搭设的.
"可见,这样的观点再次支持了本文开始时所说的,在政治变化和互联网的相互作用中,决定性的是前者决定后者,而不是相反.
西方的研究总是对互联网对于威权国家的颠覆作用兴趣甚浓,把网络表达和政权的稳定对立起来.
但是,互联网的扩散会在发展中国家导致西方式的民主或者严厉压制的想法都是缺乏根据的.
事实表明,互联网在中国正在发挥作用,在党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民主.

MOACK:韩国服务器/双E5-2450L/8GB内存/1T硬盘/10M不限流量,$59.00/月

Moack怎么样?Moack(蘑菇主机)是一家成立于2016年的商家,据说是国人和韩国合资开办的主机商家,目前主要销售独立服务器,机房位于韩国MOACK机房,网络接入了kt/lg/kinx三条线路,目前到中国大陆的速度非常好,国内Ping值平均在45MS左右,而且商家的套餐比较便宜,针对国人有很多活动。不过目前如果购买机器如需现场处理,由于COVID-19越来越严重,MOACK办公楼里的人也被感染...

快云科技,免云服务器75折优惠服务器快云21元/月

近日快云科技发布了最新的夏季优惠促销活动,主要针对旗下的香港CN2 GIA系列的VPS云服务器产品推送的最新的75折优惠码,国内回程三网CN2 GIA,平均延迟50ms以下,硬件配置方面采用E5 2696v2、E5 2696V4 铂金Platinum等,基于KVM虚拟架构,采用SSD硬盘存储,RAID10阵列保障数据安全,有需要香港免备案CN2服务器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快云科技怎么样?快云科技好不...

onevps:新增(支付宝+中文网站),香港/新加坡/日本等9机房,1Gbps带宽,不限流量,仅需$4/月

onevps最新消息,为了更好服务中国区用户:1、网站支付方式新增了支付宝,即将增加微信;原信用卡、PayPal方式不变;(2)可以切换简体中文版网站,在网站顶部右上角找到那个米字旗,下拉可以换中国简体版本。VPS可选机房有:中国(香港)、新加坡、日本(东京)、美国(纽约、洛杉矶)、英国(伦敦)、荷兰(阿姆斯特丹)、瑞士(苏黎世)、德国(法兰克福)、澳大利亚(悉尼)。不管你的客户在亚太区域、美洲区...

互联网调查为你推荐
机构间常设委员会用户appletoupianaoeiu后面是什么?yixingjia通配符的使用方法抢米网什么意思抢小米手机购物车什么叫淘宝购物车颁发的拼音发字的多音字组词小型汽车网上自主编号申请如何从网上自选车牌号300051三五互联170号段和三五互联什么关系网络u盘有没有网络U盘 5G的 就像真的U盘一样的?就像下载到真U盘一样的 到自己电脑直接复制就可以拉的啊
中文域名申请 enom 服务器评测 海外服务器 美国主机代购 特价空间 最好看的qq空间 ibrs 500m空间 亚洲小于500m qq数据库下载 阿里云浏览器 股票老左 鲁诺 免费网页申请 常州联通宽带 域名与空间 百度云加速 论坛主机 免费php空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