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帝国cms教程
帝国cms教程 时间:2021-04-12 阅读:(
)
称雄华尔街称雄华尔街内容简介最早阅读彼得林奇的著作还是十几年前的事,当时我对这位美国富达公司麦哲伦基金经理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他强调日常生活经验有助于股票投资,比如,你可以通过对家门口百货店或餐饮店业务兴旺与否的观察,来选择这家公司的股票.
对大多数无缘调研上市公司又重视基本面的投资者来说,这可是个福音.
.
声明本书内容系书仓用户从网络中收集,利用书仓在线制作、转换服务生成,存放于书仓,仅供个人收藏、学习使用.
其制作、收藏者承诺不把此内容用于商业用途.
也请借阅者勿公开传播以及应用于商业用途.
书仓网仅止为个人或者机构提供在线内容制作、转换、存储等服务.
书仓网上所有非epubsys帐号下的内容均为个人使用行为.
书仓(Shucang.
com),旨在为阅读者弥合数字时代电子化阅读中的各种障碍,从而让个人获得随时、随地、随意阅读与拥有数字内容的惬意体验.
目前,书仓网提供的功能有:1、在线的电子书报制作工具;2、在线电子书转换;3、在线电子书、文章存储分享;4、在线阅读;5、手机在线阅读;6、支持各种不同阅读软件、阅读器的电子书下载;可以处理的格式包括epub、mobi、chm、txt、doc、pdf等.
在线版:http://www.
shucang.
com手机版:http://shucang.
com/m目录版:http://www.
shucang.
com/s/index.
php注:比如iphone/itouch的Stanza,已经把书仓放在默认书库中,如果没有看到,可以手工添加目录版地址.
称雄华尔街作者:[美]彼得·林奇推荐序勤奋的兔子(1)推荐序勤奋的兔子(2)推荐序勤奋的兔子(3)推荐序勤奋的兔子(4)推荐序勤奋的兔子(5)译者序(1)译者序(2)序言(1)序言(2)序言(3)平装版序言(1)平装版序言(2)目录引言(1)引言(2)引言(3)业余投资者比专业投资者业绩更好(1)业余投资者比专业投资者业绩更好(2)业余投资者比专业投资者业绩更好(3)业余投资者比专业投资者业绩更好(4)业余投资者比专业投资者业绩更好(5)业余投资者比专业投资者业绩更好(6)业余投资者比专业投资者业绩更好(7)业余投资者比专业投资者业绩更好(8)周末焦虑症(1)周末焦虑症(2)周末焦虑症(3)周末焦虑症(4)周末焦虑症(5)周末焦虑症(6)周末焦虑症(7)基金选择之道(1)基金选择之道(2)基金选择之道(3)基金选择之道(4)基金选择之道(5)基金选择之道(6)基金选择之道(7)基金选择之道(8)基金选择之道(9)基金选择之道(10)基金选择之道(11)基金选择之道(12)基金选择之道(13)基金选择之道(14)基金选择之道(15)基金选择之道(16)基金选择之道(17)基金选择之道(18)基金选择之道(19)麦哲伦基金选股回忆录:初期(1)麦哲伦基金选股回忆录:初期(2)麦哲伦基金选股回忆录:初期(3)麦哲伦基金选股回忆录:初期(4)麦哲伦基金选股回忆录:初期(5)麦哲伦基金选股回忆录:初期(6)麦哲伦基金选股回忆录:初期(7)麦哲伦基金选股回忆录:初期(8)麦哲伦基金选股回忆录:初期(9)麦哲伦基金选股回忆录:初期(10)推荐序勤奋的兔子(1)最早阅读彼得·林奇的著作还是十几年前的事,当时我对这位美国富达公司麦哲伦基金经理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他强调日常生活经验有助于股票投资,比如,你可以通过对家门口百货店或餐饮店业务兴旺与否的观察,来选择这家公司的股票.
对大多数无缘调研上市公司又重视基本面的投资者来说,这可是个福音.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又重读了几本林奇自己写的以及别人写他的书,发现了许多过去没有注意的地方.
勤奋得令人惊讶林奇非常勤奋,他每月走访公司40~50家,一年500~600家,当然这是《新金融大亨》的作者约翰·雷恩观测到的结果.
在《战胜华尔街》一书中写到,林奇在1982年回答电视台主持人的问题"什么是你成功的秘密"时说:"我每年要访问200家以上的公司并阅读700份年度报告.
"不管怎样,这个数量是够惊人的.
林奇不仅调研美国的上市公司,而且还到海外去寻找好股票,他曾坦承:"除了约翰·坦普,我是第一个重仓持有国外股票的国内基金经理".
在1985年9月中旬的一次国际调研活动中,林奇花了3周时间调研了23家上市公司,收获颇大.
他在瑞典去了该国最大的公司沃尔沃,而瑞典唯一的一个研究沃尔沃汽车的分析员竟然没有去过该公司.
当时,沃尔沃的股价是每股4美元,而沃尔沃每股现金已高达4美元.
林奇的妻子卡罗琳也到了欧洲,但他俩却不能同去威尼斯,因为在那儿林奇找不到一家值得拜访的上市公司.
林奇的痴迷劲可想而知.
结婚20年,林奇只度过两个专门假期,他曾对约翰·雷恩回忆自己是如何度假的:"我去日本,花了五天的时间考察公司,在香港见到卡罗琳,于是我们在中国逗留了大约两三天,然后我考察曼谷的公司,又在曼谷观光,接着我飞往英格兰,在那里用了三四天考察公司.
那是一段美好的时光.
"卡罗琳肯定不会认为那是"一段美好的时光".
也许他们有契约吧,1990年年中,林奇告别了麦哲伦基金,解甲归田了.
林奇在位期间的一些数据让人惊讶-他一年的行程达10万英里,也就是一个工作日要走400英里.
早晨6:15他就乘车去办公室,晚上19:15才回家,路上一直都在阅读.
每天午餐他都跟一家公司洽谈.
他大约要听取200个经纪人的意见,通常一天他要接到数十个经纪人的电话,每10个电话中他大约要回一个,但一般只交谈90秒钟,并多次提示一些关键性的问题.
他和他的研究助手每个月要对将近2000个公司调查一遍,假定每打一个电话5分钟,那么就需要每周花上40个小时.
与林奇相比,中国的基金经理们一定会汗颜.
我敢肯定,中国目前最勤勉的基金经理的工作强度顶多是林奇的1/3,而一般的经理也就是林奇的1/10左右,甚至更少(如果哪位基金经理认为我的估计错了,请和我联系,我一定公开认错).
匪夷所思的交易第二个让我惊讶的事情是林奇买卖股票特别多而且特别快.
林奇大约持有1400种证券,其中最大的100种代表着的一半总资产,最大的200家则代表着总资产的2/3.
在一个普通的工作日中,他的交易大约是买进5000万美元,同时卖出5000万美元,也就是说,他每天卖出100种股票,也买进100种股票(由3位交易员负责),而且林奇的交易只有不到5%是大于10000股的:在我所买的股票中,3个月之后,我仅对其中不到1/4的股票感到乐观,因此如果我碰到了10种股票,我会愉快地把10种都买进来,然后再进行调查研究.
也许我会不喜欢其中的那几种,并但我会继续持有我喜欢的几种,增加它们的量.
林奇的投资组合永远都在变,许多证券仅保持一两个月,他觉得自己的工作越出色,周转率就越高.
这又是个逆反投资的例子,许多专家都批判股市出现的高换手率是投机高涨的数量表征,许小年就曾通过中国股市和美国股市换手率的比较,指出前者严重投机.
推荐序勤奋的兔子(2)这也难免,一般的投资专家最多同时经营20~30种股票,而林奇投资数千种股票,确实有点匪夷所思.
也许有人会说,是因为麦哲伦基金规模巨大,林奇才这么做.
这有一定的道理.
在1977年林奇担任麦哲伦基金经理的第一年,1800万美元的盘子,组合包含了41种股票,但换手率是343%,而且其后3年的换手率都达到300%.
林奇对此的解释是,麦哲伦对新客户封闭买进,却遭到大约1/3的赎回,他为了换股,不得不抛出老股票.
1981年麦哲伦基金的规模是1亿美元.
1982年林奇被称为"过去10年中最成功的共同基金经理",他取得了305%的收益率,麦哲伦成了一只4.
5亿美元的基金.
在3个月内,他购买了166只股票.
1983年中期,林奇的投资组合中有450只股票,而年底就达到了900只,资产升值至16亿美元.
如此多的股票构成的组合是否会成为一个指数基金,从而由"主动型基金"变成"被动式基金"而无法战胜市场林奇认为绝不会如此.
他举例道,包含900只股票的投资组合,其中700只股票的资产总和还不到基金总资产的10%.
那为什么要少量持有这点头寸呢林奇的解释是:1)公司本身盘子非常少,即使他持有达到投资上限(总股份的10%),其总量也极少;或者2)他也不能确信这些公司是否真的值得投资,而买这点股票,只不过是为了解公司情况提供方便罢了.
这是一种很新颖的思路:投资之后再进行调整.
若调查后觉得好,就加码买进,不行就抛掉.
一般来说,林奇"事后诸葛亮"的概率是10%,也就是他考虑10家公司后,会对一家公司真正感兴趣.
放手一搏的过人胆量第三个让我惊讶的地方是林奇选择重仓股的做法.
林奇是基金经理,当然要组合投资,可他更看重重仓股对基金的贡献.
他说:"如果你有5种股票,3种下跌75%,一种上涨了10倍,一种上涨了29%,那么这5种股票仍然会令你干得很出色……因为这么做,你在上涨10倍的这种股票上赚足了钱,远远抵消了你那些下跌50%、75%甚至90%的股票所带来的损失.
"在选股方面,林奇和巴菲特一样,讲究常识,对高科技股一般不碰,碰了也不那么成功.
不过,在选择时机上,他并不"常识",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汽车工业不景气,股市对此反应恶劣,尤其是美国的第三大汽车厂商克莱斯勒被预期破产,股价只卖每股2美元,但林奇却开始看好汽车业.
他先调研了福特公司,但发现克莱斯勒更好,因为单单是公司有超过10亿美元现金这件事,就至少使它两年内不会破产.
于是,1982年春夏之交,他大量吃进克莱斯勒股票,占整个麦哲伦基金5%的资产,这是证监会所允许的最大持股比例.
按林奇的说法,如果法规允许的话,他会把基金资产的10%~20%都投在该公司上.
克莱斯勒后来快速上涨,林奇又在福特和沃尔沃上建仓,一直到这3只股票价值占麦哲伦总资产的8%,加上绅宝和丰田,汽车股作为一个板块,占到基金总资产的10.
3%.
在整个1984年,林奇一改从前频繁交易的做法,坚持买入-持有战略,基金的前10位股票的数量一直没有多少变化,其中就包括上述5只汽车股.
最终,林奇从福特和克莱斯勒两只股票上分别赚到了超过1亿美元的利润,加上从沃尔沃赚来的7900万美元,造就了麦哲伦基金出众的业绩.
通常认为,重仓股容易出现流动性问题,尤其是小盘股,但林奇可不这么看,他认为要找能成长3倍乃至10倍的股票,从道·琼斯指数股中找比从一般小公司中找难多了.
小盘股确实"交易清淡",不一定能在5天内买入或卖出,可是林奇认为,做股票就等于找对象,容易离婚并不是好理由.
如果你一开始就做出了明智的选择,就不要想着放弃.
而如果不是这样,无论如何你都会一团糟.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流动性都不会将你从痛苦和磨难中拯救出来,反而还很可能因此而失去一大笔财富.
推荐序勤奋的兔子(3)林奇举了20世纪70年代初的大热门股宝丽来的例子,它在1973年一年内就损失了90%的市值.
宝丽来是家大公司,流动性很好,谁都有把握在短时间内出售大量股票,而且它下跌了3年,任何人都有机会离场,但为什么最后还是有几个专业投资人士没有离场呢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汽车股露出败象,所以1987年,林奇减少了汽车股的仓位,到了1991年,汽车股票从它们前期高点下落50%之多.
由于中国汽车股在2003年和2004年也经历了大喜大悲,林奇的这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吸取.
看好中国汽车股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它也会重复中国彩电业在90年代中期的故事,产品持续产畅两旺,在中国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
如果我们仔细琢磨林奇下面的一番话,可能犯的错误会小些:经常被误认为是蓝筹股的汽车类上市公司是典型的周期性股票.
买入一家汽车类股票并把它捂在手里25年,就像是飞跃阿尔卑斯山一样,你可能会从中获得收益,但无法像登山者那样享受到全部上山下山的乐趣.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汽车股不是消费类股票,不是家电股,它是典型的周期性股票.
由于2003年和2004年也是中国周期性股票大行其道而又因宏观调控分崩离析的阶段,所以,我们对刚刚过去的经历并不陌生.
又由于中国主流投资界的"国际化估值"理论对市盈率异常重视,因此普遍的观点都认为低于市盈率的周期性股票很安全.
事实上,周期性股票的市盈率并非越低越好.
林奇对此深有体会:当一家周期性公司的市盈率很低时,那常常是一个繁荣期到头的信号.
迟钝的投资者仍然抱着他们的周期性股票,以为行业依然景气,公司仍然保持高收益,但这一切转瞬即变.
精明的投资者已经在抛售这些股票,以避免大祸.
当一大群人开始抛售某只股票时,价格只可能往一个方向走.
股价一下降,市盈率也随之下降,使这些周期性股票看起来比以前更有吸引力,但这只是一种将让你付出昂贵代价的错觉.
不久,经济就会陷入停滞,周期性公司的收益会出现惊人的下降.
在更多的投资者急于脱手股票时,股价将急转直下.
在市盈率很低的时候买入收益已经增长了好几年的周期性股票,是短期内亏损你一半资产的有效办法.
林奇的最后一句话道出了许多投资周期性股票的中国人近一年来也在面对的处境.
相反,高市盈率对周期性股票未必是坏消息,通常这意味着企业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不久其经营情况就会改善,收益会超过分析人员的预期,基金经理将急切地开始买入这只股票.
这样,股价就会上升.
由于周期性股票一旦启动便会涨个不停,所以大家都跃跃欲试.
可是根据林奇的经验,也因为周期性股票的实质是预期游戏,要从它们身上赚钱倍加困难,"最大的危险就在于买得太早,等不及上涨又去抛掉".
林奇认为自己投资周期性股票的成绩是中等偏上.
在这一点上,投资周期性股票类似在"赌"大势反转,寻找大底同样充满着艰难和挑战.
不过,区别在于,如果你是铜、铝、钢铁、汽车或造纸之类周期性行业中的"内部人",那么是可以一试这类股票的,而能找到大底并行动的人则是凤毛麟角.
慧眼识股的高手林奇时代的麦哲伦基金的另一只重仓股房利美也值得一述.
不同股票有不同的买法.
有些股票是因为"没什么其他股票好买了,买点这个";有些是"可能这股票有潜力",也买了;还有些股票是"现在买入过两天抛出";有些股票则是"替丈母娘买点"的,还有人"替丈母娘,叔叔、伯伯和外甥侄女们买的",有的是"卖了房子买进股票",甚至"把房子游艇全卖了,就是要买这只股";最厉害的是"房子游艇全卖了还不算,要叫丈母娘,叔叔、伯伯、和外甥侄女们也跟着卖,然后拿了钱去买这只股票".
推荐序勤奋的兔子(4)林奇认为,房利美正是最后说的这一类股票.
留意美国经济的人,应该知道房利美这家住房抵押贷款公司.
它于1938年由美国国会创建并获得政府信用支持,后来在60年代初实现私有化,其主要职能是购买抵押贷款资产,然后将基金打包成债券出售给投资者.
2004年,房利美爆发会计财务丑闻,2005年4月初,老谋深算的格林斯潘一改过去模棱两可的态度,坚决要求限制房利美和另一家住房抵押贷款公司房地美的规模,因为两家公司的规模已接近全国住房贷款的1/4,而它们却在利率和提前偿付方面存在重大风险.
这已不是房利美第一次面临危机了.
20世纪70年代,房利美的经营模式是"短借长贷",以较低的利率借入资金,用这些钱买入高利贷的长期按揭贷款,赚取利差受益.
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短期利率跃升至18%~20%,但公司在70年代购买的长期借款利率为8%~10%,利差收益反而为负值,于是股价从1974年的每股9美元跌到1981年的每股2美元,并传言即将破产.
也就在这时,房利美结束了"短借长贷"的行为,采用了包装抵押贷款,创造了一种"按揭支持证券"然后卖掉的盈利模式.
这样,当时的房利美从中获得了很高的佣金收入,并把利率风险转嫁给了新的买主.
林奇投资房利美的过程十分曲折.
他1997年在每股5美元时建立了头笔仓位,但很快就抛掉它,只赚了一点钱.
1981年房利美的股价跌到了2美元,1982年投资市场因公司领导人和经营模式的变革,股价从每股2美元反弹到每股9美元,这是典型的周期性股票走势.
1983年,房利美真正开始盈利,股价却如一潭死水.
1984年底,房利美占麦哲伦基金总资产的0.
37%,而股价却跌了一半,从每股9美元跌至每股4美元.
1985年,林奇觉得房利美的历史负担问题解决得差不多了,增仓至2%,房利美成为进入麦哲伦基金持仓前十位的股票,而房利美的股价也已从每股4美元反弹到每股9美元.
1986年,林奇将房利美持仓量收缩到1.
8%,而房利美股价又从每股8美元涨至每股12美元,公司盈利也从去年的每股0.
52美元提升至每股1.
44美元.
1987年,房利美股价震动颇大,这也和当年的股灾有关,股价从每股12美元上升到每股16美元,后又跌到每股12美元,再回到每股16美元,最后在10月份的大暴跌中跌至每股8美元.
这时麦哲伦基金持有2%~2.
3%的仓位.
1988年,林奇将房利美增加到基金总资产的3%,而公司每股盈利已达2.
14美元.
1989年,林奇发现巴菲特也持有220万股房利美股票,便在年底加仓房利美至基金资产的5%,这又是重仓股的最高限额.
这一年,公司股价终于从每股16美元涨到每股42美元.
1990年,房利美因海湾战争影响,股价从每股42美元跌至每股24美元,后又涨到每股38美元.
到1991年林奇离开麦哲伦之后,后任经理萧规曹随,仍保持该股票的头号持有仓位,房利美股价则从每股38美元涨到了每股60美元.
由于富达公司旗下的其他基金也同样重仓持有房利美股票,结果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它们获得了超过10亿美元的利润.
这在金融史上都是破纪录的事.
面对今天凄风苦雨中的房利美,林奇会再度出手吗我们不清楚,可是,从当年林奇投资房利美的经历来看,他能获得这样的成功绝非偶然,因为这时,林奇从活跃的兔子变成了耐心的乌龟.
确实,林奇对投资房利美的描述让人想起了另一位著名的基金经理和价值投资大师约翰·奈夫的经典故事.
从资历来看,约翰·奈夫是林奇的前辈,他在1964年便执掌威灵顿公司旗下的温莎基金,一直到1995年退休,而一直到1983年,林奇的目标便是赶超这只全美第一的温莎基金.
奈夫比林奇做基金经理早了13年,却晚离开4年.
在30余年的投资生涯中,他的投资业绩的每年平均值都超过市场报酬率3%以上.
从复利效果看,每年3%,只要24年,原本的投资便会倍增.
如果投资人在1964年投资1美元,那么到奈夫退休时已是55.
46美元.
推荐序勤奋的兔子(5)奈夫曾津津乐道一个有关花旗银行的投资故事.
1987年,由于jp摩根的股价大涨,让只有7~8倍市盈率的花旗银行显得很有吸引力,于是温莎基金便大举买进,但低市盈率反映了投资人忧虑花旗对拉丁美洲国家的放款可能会恶化的担心,而公司的亏损也创了纪录.
到了1990年年初,温莎基金买了更多的花旗股票,仍与市场舆论逆向操作,那一年,花旗的股价是每股14美元,温莎基金的平均持股成本是33美元,而且在所有温莎基金投资的股票中,只有花旗的盈利不如预期,奈夫反而在这时加仓,这是需要勇气的.
1991年,花旗已使市场绝望,人们开始破口大骂.
《商业周刊》把花旗形容为"噩梦",《机构投资人》在报道花旗的文章中全页插有死鱼的照片,众议院银行委员会主席暗示花旗可能技术性破产.
到1991年底,花旗股价只有每股8美元.
温莎基金此时持有2300万股花旗,有5亿美元资产被套牢,但奈夫自称"压根儿没想到在报酬率令人满意之前卖出持股",他相信花旗盈利很快将上涨回升,枯木逢春.
1992年初,花旗银行股盈利和股价果然明显回升,到1992年底,温莎基金竟反败为胜,在花旗股票上赚足了利润.
奈夫和林奇回忆起来能讲述得如此细微乃至有点沾沾自喜,恰是因为反向投资或逆势操作有极大的风险,并需承受沉重的压力.
更何况执著和固执在绝大多数时候难于区分,甚至可以说它们是一种现象的两种描述而已.
所以,在事后我们得记住这只勤奋且幸运的兔子的一番忠告:流行的说法是"利空买入,利好卖出",这句话可能会产生误导.
有利空消息时买入股票可能会造成惨重损失,因为坏消息通常会变得越来越多.
有多少人在听到英格兰银行的利空消息之后买入,然后眼睁睁地看着股价从每股40美元跌到每股20美元,又从20美元跌到10美元,再从10美元跌到5美元,从5美元跌到1美元,最后跌到0,直至吞掉他们100%的投资呢"最后,我要提及的是,《战胜华尔街》是国内一些出色的投资者们的必读书,但坊间已少见.
此次机械工业出版社又推出了该书的新版,我深信它会赢得更多读者的青睐.
张志雄value杂志主编2007年7月译者序(1)彼得·林奇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全球最佳基金经理",被美国基金评级公司评为"历史上最传奇的基金经理".
林奇1977年接管麦哲伦基金,1990年激流勇退宣布退休.
在林奇管理麦哲伦基金的13年间平均复利收益率达到29%,总投资收益率高达27倍,创下了有史以来最高基金业绩的神话.
在人们的眼中,彼得·林奇是一个选股天才,仿佛拥有点石成金的金手指,彼得·林奇对投资基金的贡献,就像乔丹之于篮球,"老虎"伍兹之于高尔夫;他将整个基金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把选股变成了一种艺术.
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个管理140亿基金的专业投资者,1990年专门为业余投资者写作了一本书《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oneuponwallstreet),讲述一套简单易懂的业余投资者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战胜专业投资者的投资成功之道.
连林奇本人也没有想到这本书竟然在随后的10年间重印30次并且销量超过100万册,成为最畅销也是最受业余投资者欢迎的投资经典名著之一.
3年之后,即1993年,林奇又出版了一本《战胜华尔街》(beatingthestreet),这本书又成为当年美国第一畅销书籍.
林奇的这本新书《战胜华尔街》究竞有什么不同凡响之处,竟会让成千上万的投资者对它如此钟爱有加呢这也正是读此书时的疑问.
读过之后,我找到了答案.
我认为《战胜华尔街》之所以会得到众多投资者的青睐,关键在于它记录了林奇本人是如何具体实践自己的投资方法的,它讲述了具体如何选股,具体如何管理投资组合,从而连续13年战胜市场.
可以说,《战胜华尔街》是林奇专门为业余投资者写的一"本林奇股票投资策略实践指南".
本书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部分,是第4~6章,这是林奇管理麦哲伦基金13年的投资自传.
在这一部分,林奇回顾了从1977~1990年自己管理麦哲伦基金的传奇历程的三个阶段:从0.
18亿到1亿美元的初期、从1亿到10亿美元的中期以及从10亿到140亿美元的晚期.
这部分让我明白了林奇之所以能够连续13年战胜市场的3个主要原因:(1)林奇比别人更加能够吃苦林奇每天早晨6:05就出门;一天要看的资料有三英尺高;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加班到很晚才回家;连周六也要待在办公室看资料,而不是在家陪妻子和女儿;甚至晚上睡觉做梦梦见的也是股票而不是妻子.
(2)林奇比别人更加重视调研以获得第一手资料林奇对上市公司的访问量(包括上市公司到富达访问、林奇到上市公司实地访问以及参加投资研讨会)逐年上升,1980年214家,1982年330家,1983年489家,1984年411家,1985年463家,1986年高达570家.
林奇发现,如果长此以往的话,即使用上所有的周末和假日,他平均每天也差不多要访问2家上市公司.
林奇最强调的是对上市公司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你自己不对上市公司进行调查研究,进行仔细的基本面分析,那么拥有再多的股票软件和信息服务系统也没有用.
"(2)林奇比别人更加灵活林奇强调:"在选股上,灵活性是关键.
因为股市上总是能找到一些价值被低估的公司股票.
"林奇从早期的重点选择小盘快速成长股,到后期重仓投资大盘蓝筹股,尤其是汽车公司这样的周期股,并进军海外市场、投资外国上市公司股票,林奇不断根据市场情况以及基金规模情况灵活调整自己的选股策略.
同时,林奇从早期的频繁买卖换股,到后期的长期持有,不断灵活调整自己的投资组合管理策略.
本书最实用的部分,是第7~21章,这是林奇特意为投资者提供的21个选股经典案例,可以说是林奇选股的具体操作指南.
他用占全书一半多的篇幅,记录了1992年自己在《巴伦》周刊推荐的21只股票的选股过程,其中包括给上市公司打电话、思考、计算等.
其中最详尽的是第18章对房利美的分析.
译者序(2)这一部分的重要意义在于,林奇讲述了他从麦哲伦基金经理的位置上辞职以后,作为一个业余投资者,他本人具体是如何选股的.
此外,林奇也用实际案例告诉我们,对于零售业、房地产业、服务业、萧条行业、金融业、周期性行业等,分别应该抓住哪些要点.
在这本书中,林奇之所以用这么长的篇幅来描述自己作为基金经理的选股过程和选股案例,是想告诉大家:"选股根本无法简化为一种简单的公式或者诀窍,根本不存在只要比葫芦画瓢照着做一用就灵的选股公式或窍门.
选股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但是过于强调其中任何一方面都是非常危险的.
"林奇这样总结他的选股方法:"我选股的方法是,艺术、科学加调查研究,20年来始终不变.
"也许有些人会说: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按照林奇说的那样,进行详细的阅读分析和大量的调查研究,那么选股数量简直太少了!
林奇告诉我们,选股成功并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作为一个业余选股者,根本没必要非得寻找到50~100个能赚钱的好股票,只要10年里能够找到两三只赚钱的大牛股,所付出的努力就很值得了.
资金规模很小的投资人可以利用"5股原则",即把自己的投资组合限制在5只股票以内.
只要你的投资组合中有一只股票上涨10倍,那么即使其他4只都没有涨,你的投资组合总体上也能上涨3倍.
"看过林奇的上一本书《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你会明白选择一只大牛股对你的投资组合有多么重要,你会知道自己能够学习到的林奇选择大牛股的方法是什么.
而看过林奇这本《战胜华尔街》之后,你会明白林奇本人在管理麦哲伦基金时是如何选择出一只又一只大牛股的,你还能看到林奇辞职后作为一个业余投资者如何选股的21个详细经典案例.
可以说,彼得·林奇的这本《战胜华尔街》,既是一个世界上最成功的基金经理的选股回忆录,又是一本难得的选股实践教程和案例集锦.
林奇在讲述自己选股心得的过程中,还总结出了20多条投资法则,并在本书最后归纳为"25条黄金投资法则",这些都是林奇用一生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凝结出来的投资真谛,每一个投资者都应该牢记于心.
相信这些林奇用自己一生的选股经历,手把手教你如何正确选股、如何避免选股陷阱、如何选出涨幅最大又最安全的大牛股.
肯定能够帮助你在股市迷宫找到正确的方向.
林奇之所以用心良苦地把自己一生的投资经历和具体的选股过程,毫无保留地公开于众,是想告诉我们,在选股上,业余投资者只要能充分利用自身的相对优势,在选股方面就完全能够比华尔街的专业投资者做得更好.
在此,我要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使我非常荣幸能够有机会翻译此书,希望本书能够帮助更多的业余投资者更好地学习和应用彼得·林奇先生的成功选股之道,让自己的选股业绩比专业投资者更加优秀.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时间关系,我与徐晓杰翻译了本书序言和、1~12章和书后的"25条黄金投资法则"其余章节由吴炯、李国平、梁彩云完成.
欢迎大家来信交流指正.
刘建位2007年7月22日于上海序言(1)1990年5月31日,咔哒一声,我关掉了科特龙(quotron)证券行情报价机,走出了我在富达麦哲伦基金的办公室.
到这一天为止,我已经在麦哲伦基金工作了整整13年.
回首往事,13年之前的1977年5月,我刚刚掌管麦哲伦基金时,吉米·卡特刚刚就任美国总统,并且他承认自己心中仍然对女性充满了渴望.
其实当时我心里也充满了渴望,不过和总统先生不同的是,我所渴望的是股票.
最后我统计了一下,我管理麦哲伦基金期间买过的股票总数高达15000多只,而且其中很多股票还买卖过好多次.
怪不得大家都说,从来没有见过一只林奇没有喜欢过的股票,结果搞得我以股票多情种而闻名天下.
我的离职确实十分突然,但也绝非一时冲动心血来潮.
1985年,道琼斯指数冲破2000点的指数大关时,我自己也冲破43岁的年龄大关了.
人到中年,还要追踪关注上万家上市公司股票,已经让我感到为这份工作付出的个人代价实在太大.
尽管我管理的基金投资规模已相当于厄瓜多尔整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这让我很有成就感,也很风光,但是我为此也付出了惨重的个人生活代价.
我无法享受经常与家人相伴的幸福时光,无法享受看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的天伦之乐.
孩子们长大时变化可真快,简直一个星期一个样,几乎每个周末她们都得向我自我介绍,这样我这个平日只顾忙于投资却根本不沾家的老爸才能认出来谁是谁.
当你开始把freddiemac(房贷美)、salliemae(沙利美)、fanniemae(房利美)这些公司股票简称和家里孩子的名字混在一起时,当你能记得住2000只股票代码却记不住家里几个孩子的生日时,那你很可能已经变成一个工作狂,在工作中陷得太深而难以自拔了.
到了1989年,原来1987年所发生的股市大崩盘早已成为往事,此时股市又再度平稳前行,我的妻子卡罗琳,还有我的宝贝女儿玛丽、安妮和贝思为我举办了一个生日晚会,庆祝我的46岁生日.
在生日晚会进行到一半时,我心头忽然一震.
我突然想起来,我的父亲就是在他46岁时离开人世的.
当你意识到自己竟然已经比父母活得还要长寿时,你就会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原来自己和他们一样也要离开人世.
你才开始意识到,自己能够活着的时间实在是非常短暂,而之后的死亡却将会是无比漫长的.
你开始反思为什么自己以前不懂得珍惜宝贵的生命时光,不多花一些时间陪孩子们去参加学校里的体育比赛、去滑雪、去看橄榄球赛.
你会提醒自己,再也不要当一个工作狂了,因为没有人在临终时会说:"我真后悔没有在工作上投入更多的时间!
"我也曾经试图说服自己不要离职继续工作,我给自己找的理由是:孩子们已经长大了,不再像小时候那样需要我那么多的照顾了.
但在我心里十分清楚,事实上正好相反.
在她们一两岁刚会走路的时候,会整天摇摇晃晃到处乱跑,把家里弄得一团糟,当父母的就得不停地收拾残局.
但是跟着刚会走路的小孩屁股后面收拾东西,要比长大后辅导照顾他们轻松多了.
你想想看,天天辅导小学生那些我们这些大人早已经忘得一干二净的外语或数学作业有多烦,无数次开车送他们去学打网球或壁球有多累,一次又一次在成长过程中安抚他们刚刚受到挫折打击的脆弱的心又有多难.
要想与孩子身心成长的步调保持一致,父母就必须花上很多周末的时间,去听孩子们喜欢的流行歌曲,绞尽脑汁记住那些摇滚乐队稀奇古怪的名字,陪着他们去看大人们自己根本不愿看的影片.
这些事情我都做过,但只是偶尔做过几次而已.
每到周六,我不是呆在家里而总是呆在办公室里,不是陪伴孩子而是陪伴着堆积得像喜马拉雅山一样高的文件资料.
极少数情况下,我也会带孩子们去电影院或比萨店,但我的初衷却不是带孩子玩,而是为了股票投资来进行实地调研.
正是孩子们的推荐才让我知道了比萨时光大剧院(pizzatimetheater)和墨西哥快餐店琪琪(chi-chi誷).
不过我后悔的是,当初真不该买了前一家公司的股票,当初也真不该没买后一家公司的股票.
序言(2)到如今的1990年,玛丽15岁了,安妮17岁了,贝思也7岁了.
玛丽已经到一所寄宿学校读书,每隔两周才能在周末回一次家.
这个秋季,她一共踢了7场英式足球赛,可我只去看过1场.
我平时实在是太忙,以至于我们家的圣诞贺卡足足晚了三个月才寄完.
我们专门为孩子们准备了一本纪念册,结果呢,积累了一大堆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很有意义的事件记录,却没有时间整理粘贴到纪念册里.
即使是在那些我没有加班的日子,我也很少能早些回家.
我参加了一些慈善组织或是市民组织,我自愿提供义务服务,所以我经常得抽空参加某一家的会议,为此只好牺牲与家人相聚的时间了.
大多数情况下,这些组织都把我安排到它们的投资委员会里.
为一个高尚的目标来选股无疑是世界上最有意义的一种工作,但问题是,一方面麦哲伦基金的工作压力持续增加,同时社会上对我参与公益事业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
当然我的孩子们的家庭作业也越来越难,需要的课程和课外活动也越来越多,作为家长每天需要开车接送她们所花的时间自然也越来越多.
而与此同时,我做梦梦见的都是股票,而不是我的妻子卡罗琳.
我和她最浪漫的约会也不过是在开车进出门时打一个照面而已.
在每年一次的例行体检时我只好向医生坦白,我唯一的运动就是吃过饭剔剔牙.
我惊讶地发现,过去的一年半里,我竟然没读过一本书,过去两年里,我看过三场歌剧:荷兰飞人(theflyingdutchman)、波西米亚人(labohe`me)和浮士德(faust),却连一场足球赛也没看过.
这让我得出了第1条林奇投资法则:如果你看歌剧与看球赛的次数之比是3:0,你就应该意识到你的生活肯定有些地方出问题了.
到了1990年年中,我终于醒悟,这份工作再也不能干下去了,我想起了那位与我们基金同名的航海英雄费迪南德·麦哲伦(ferdinandmagellan).
他也是提前退休,隐居到一个偏僻的太平洋小岛,可是我发现他后来被当地愤怒的土著人撕成了碎片,他这种退休后的悲惨遭遇让我犹豫再三.
为了避免遭到同样的悲惨遭遇,被成千上万愤怒的基金持有人们撕成碎片,我专门会晤富达基金公司的老板内德·约翰逊(nedjohnson),还有经营主管加里·伯克海德(garyburkhead),讨论如何让我安全平稳地离开基金管理的工作职位.
我们的讨论十分坦诚和友好.
内德·约翰逊建议我继续留下来,由我担任富达旗下所有基金的团队领导者.
为了减轻我原来管理120亿美元基金的巨大工作压力,他答应让我管理一个规模更小的基金,比如1亿美元.
但是尽管新的小基金的规模只是我原来管理的老基金的百分之一,但按照我的个性,我仍然会像管理原来的大基金一样倾注同样多的精力,我仍然会每个周末都在办公室度过.
因此我婉言谢绝了我的老板的建议.
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在管理麦哲伦基金的同时,我还为几家大公司管理着一个10亿美元规模的员工养老基金,包括柯达、福特汽车和伊顿百货(eaton),其中柯达的份额最多.
我管理的这个养老基金想怎么投资就怎么投资,没有任何投资限制,因此投资业绩记录比麦哲伦基金还要好.
比如,这个养老基金能够将其5%以上的资产投资于一只股票,而根据法规规定共同基金就不能如此.
不管我是不是离开富达基金公司,柯达、福特汽车和伊顿百货三家公司都希望我能够继续为他们管理养老基金,但我还是谢绝了他们的好意.
除富达基金公司以外,我还收到了无数邀请,由我出面组建一家林奇基金,成为一家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封闭式基金.
那些准备参与组建基金的发起人对我说,只需在几个大城市搞一次时间短暂的路演,发售数十亿美元的基金份额绝对不成问题.
从基金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封闭式基金的吸引力在于,无论投资业绩多么糟糕,基金都永远不会失去它的客户.
序言(3)那是因为封闭式基金只能交易而不得赎回,和在证券交易所交易的默克制药(merck)、宝丽来(polaroid)等股票一样,每一个封闭式基金卖方都有一个对应的买方,所以基金份额总数和上市公司股份总数一样是保持不变的.
然而,对于麦哲伦基金这样的开放式基金来说,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开放式基金持有人想退出基金,就可以向基金要求赎回,基金就必须根据基金单位净值支付相应的现金,基金份额相应减小.
一旦一家开放式基金不再受到市场青睐,投资者就会纷纷赎回基金,把资金转移到这家基金的竞争对手,或者干脆退出股市投入货币市场,这家基金规模很快就会大大缩水.
这就是为什么开放式基金经理根本无法像封闭式基金经理那样夜夜安稳入睡的根本原因.
搞一个规模为20亿美元并在纽约股票交易所挂牌的林奇基金,就像一家流通股本为20亿美元的上市公司一样,能够长期稳定地持续下去(除非我犯了一连串的重大错误赔光了所有的钱),我可以每年稳拿0.
75%的管理费(相当于每年1500万美元),一年又一年,年年都可以如此.
单单就赚钱而言,这个主意太有诱惑力了.
我可以雇些助手来选股,把工作时间减到最低程度,让我有足够的空闲时间打打高尔夫,多陪陪老婆孩子,有空再去看看波士顿红袜队、凯尔特人队的球赛,当然还有《波希米亚人》等歌剧.
不管我的投资业绩战胜市场还是落后于市场,我都可以拿到同样丰厚的管理费收入.
但是这个安排仍有两个问题尚未解决:第一,我对战胜市场的渴望程度远远超过我对落后于市场的容忍程度;第二,我一直相信基金经理应该自己独立来选股而不依靠别人.
因此,即使是管理这样一个可以保证丰厚收入的封闭式基金,我还是会重新回到和原来管理开放式基金一样的工作狂状态,即使是周六也照样会一天到晚待在基金办公室里,在成堆的年报中迷失真正的自我;依然是和以前一样,只是一个钞票越赚越多但是时间却越来越少的可怜家伙.
我曾经听说,有很多的百万富翁庆贺自己错过了本可以更加富有的机会.
我过去一直对此非常怀疑,能够对大赚一笔的诱人机会说不,这可是很少人能够享受得起的奢侈.
如果你够幸运,和我一样赚了相当多的钱,当赚的钱多到一定程度,这时候你就必须做出一个选择:是继续为了赚更多的钱而生存,辛辛苦苦一辈子只是金钱的奴隶呢,还是让你赚的钱为你服务,从此成为金钱的主人,让自己享受更多的人生幸福呢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的小说里,写过一个非常贪心的农夫的故事.
有个魔鬼答应这个农夫,一天之内,他用脚能圈下来的土地,就全部属于他了.
这个农夫拼命跑了几个小时,就圈到了好几平方公里的良田.
这些土地他一辈子都种不完,足以使他和他的家庭好几代子子孙孙都过上富裕的日子了.
这个可怜的家伙已经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
他想停下来他想圈的地已经足够大了,再继续跑下去圈更多的地,对自己又有何意义呢但是他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
他继续跑啊跑啊,总想抓住这次机会尽量多圈一些土地,直到最后他再也跑不动了,精疲力竭倒地而死.
这正是我希望自己能够避免的悲惨结局.
平装版序言(1)本书精装本出版之后,反响很大,各大报刊发表了大量评论,各大电台晚间电话热线节目中也有很多人打电话发表评论.
这次平装本出版,正好给了我一个对这些评论进行回应的机会.
我发现,在精装本中我极力强调的几个重要问题,那些评论者们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反倒是那些我根本无意论述的问题,却引起了评论者的浓厚兴趣.
因此,我很高兴为这次平装本出版专门写一个新的序言,重点澄清大家对本书的三个误解.
我要澄清的第一个误解是,有些评论者说我写这本书,如同是职业棒球超级明星贝比·鲁斯在对一大批业余棒球选手高谈阔论,让人误认为,业余投资者完全可以和职业投资者一比高低.
把我比作是职业棒球超级明星贝比鲁斯,虽然是抬举我,却是错误的.
首先,我其实经常是要么被三振出局,要么滚地球被封杀出局,我倒是很像小说《斯瓦特魔鬼》(sultanofswat)中的那个业余棒球选手.
其次,我一直认为,业余棒球选手,或者说散户、普通投资者、一般投资大众,根本不应该去模仿那些专业人士.
我在本书想要告诉大家的是:尽管都是打棒球,但职业棒球选手和业余棒球选手根本不会在同样级别赛场上比赛.
尽管都是在股市中投资,但管理共同基金和养老基金的基金经理人和普通业余投资者也根本不是在同样的投资赛场进行对抗.
专业机构投资者得遵守许多这样那样的限制性规定,在投资中束手束脚,而业余投资者却自由得很,几乎是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作为业余投资者,不像专业投资者那样必须分散投资于许多只股票,完全可以集中投资于少数股票,而且可以利用比专业投资者多得多的业余时间来调查研究上市公司.
如果一时找不到有吸引力的好股票,业余投资者完全可以空仓,抱着现金等待机会,而专业投资者却没有这样的自由.
业余投资者也根本不需要与其他人比较业绩高低,而专业机构投资者每个季度都得公布投资业绩,不得不经常面对与同行比较的巨大压力,又有哪个业余投资者需要这样做呢根据美国投资俱乐部协会(naic)提供的证据表明,由于业余投资者没有那些束缚专业投资者的限制,完全可以做得比专业投资者好得多.
美国投资俱乐部协会的会员包括全美各地1万多家投资俱乐部,这些投资俱乐部的成员都是普普通通的业余投资者.
美国投资俱乐部协会的数据表明,1992年有69.
4%的业余投资者战胜了市场,投资业绩高于同期标准普尔指数.
一半以上的投资俱乐部在过去5年中有4年战胜了市场.
这表明,业余投资者通过充分利用自身相对于专业投资者的优势,在选股方面做得越来越好.
如果你作为一个业余投资者选股相当成功,往往是因为你充分利用了自身的独特优势.
业余投资者之所以选股相当成功,原因在于自己独立进行了研究分析,买入了那些被专业机构投资者忽略的好公司的股票.
各地互助性储蓄银行(mutualsavingsbank)和储蓄贷款协会的股票涨幅很高,这强有力地表明,业余投资者投资于身边十分熟悉的公司股票往往会有很好的投资回报.
我要澄清的第二个误解是,许多评论认为,林奇鼓吹每个人都应该自己进行投资,用计算器分析数据,阅读财务报表,实地调研上市公司,然后去买股票.
事实上,我认为,数以百万的美国人根本不适合买卖股票,比如,那些对公司调研毫无兴趣的人、看到资产负债表就头晕的人、翻翻公司年报只会看图片的人.
最糟糕的投资莫过于投资于那些你根本一无所知的公司股票.
不幸的是,美国十分流行的业余消遣之一就是盲目投资于自己一无所知的公司股票.
还是拿体育运动来打个比方吧:如果一个人发现自己并不擅长打棒球或冰球,他肯定会扔掉球棒或冰鞋,换换玩别的试试,也许打打高尔夫,也许去集邮,也许养花种草,肯定不会自找罪受继续玩自己并不擅长的.
但是即使一个人发现自己选股很不在行,却还是不会放弃,他会继续继续待在股市中,亏钱也不放弃.
平装版序言(2)那些不擅长选股的人喜欢给自己找个借口说,不过是玩玩股票,就像打打球一样消遣消遣而已.
这些抱着"玩玩股票"这种态度的人,根本不愿意费事做任何研究,只追求涨涨跌跌中一时的快感.
这个星期买这只股票,下周再换另一只股票,或者再弄弄期货和期权-就是玩玩,追求的只是一种刺激和快感.
把玩玩股票作为业余爱好,简直会有难以置信的破坏性后果.
这些玩玩股票的人在别的方面可是十分认真,比如说他们为了计划好一次旅行,会花上好几个星期的时间,研究旅行指南,比较不同航线,以求既玩得好,又花钱少.
但是他们却会想都不想,一念之间,就把整整10000美元投到一家自己一点也不了解的公司股票上了.
这些人在度假安排上如此认真仔细,在股票投资上却如此盲目疏忽,他们选股的过程实在是太粗心、太草率了,简直是拿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不当回事.
我特别想要说一下的,就是这些股市玩家们,他们一直跟着感觉走,一直在玩玩而已,却一直在一输再输.
这些人只是因为感觉ibm股价回调得过头了,就以每股100块的高价买入,期待反弹赚上一把.
或者他们只是听别人说某家生物技术公司或者赌博公司的股票是热门股就会想也不想地去跟进买入.
如果说他们玩玩股票扣除损失还剩下几个钱的话,也会由于他们凭着感觉玩外汇期货,或者只是由于感觉下个月股市会涨就去玩股票指数期权,把所有的钱都输个精光.
最后,他们会更加相信,股市就是一个大赌场,其实是他们玩玩的态度和只凭感觉的选股把投资变成了赌博,很多这样的盲目投资就把股市变成了赌场.
我要澄清的第三个误解是,有些评论说,林奇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让投资者自己独立投资而不要买股票投资基金.
我本身就是管理股票投资基金的,正是基金给了我那么多成就和收入,我有什么理由要诋毁生我养我的基金呢事实上,对那些不想自己费心费力做研究选股的人来说,股票投资基金是最理想的投资渠道.
过去那些投资股票基金的人都获得了相当好的回报,未来投资回报肯定仍然会相当好.
根本没有任何规定说你不能同时投资股票和基金,也根本没有什么规定说你不能同时投资好几家基金.
即使是投资一只业绩暂时落后于大盘的基金,长期来看,你也可能会取得良好的回报.
因为短期投资业绩很难预测,所以你一定要有耐心.
除非你确信,不管短期是涨是跌,你都会耐心地长期持有好几年,否则你就不要投资股票基金.
我非常高兴地发现,数据表明,在股市大跌时,比如1987年股市崩盘,个人投资者已经学会理性和更加成熟,不再恐慌抛售股票和基金,而是坚定持有甚至继续买入.
1989年道琼斯指数大跌200点,1990年曾大跌500点,股市大跌期间引发一片恐慌,但在这两次股市大幅调整行情中,事后统计结果表明,投资大众买入多于卖出.
这样看来,投资大众已经开始逐步接受我所宣传的投资理念,股市回调不过是像冬天的暴风雪一样平常罢了,根本不是什么世界末日,因此不必恐慌性抛售股票逃离股市.
不过,很明显,大家并没有逐步接受我极力宣传的另一个投资理念,即长期而言股票的投资收益率要比买债券或者银行存款高得多.
最近我沮丧地发现,在富达基金新开的养老金账户中,只有很少比例的资金投资于纯股票投资基金,而大部分是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债券基金或者股票收入型基金.
历史数据表明,从长期来看,把所有的资金全部投资于股票的收益要远远高得多.
而养老金相对于其他资金是最适合于长期投资股票的,因为这笔钱通常可以一直投资10~30年享受长期增值.
目录序第1章业余投资者比专业投资者业绩更好/1第2章周末焦虑症/1第3章基金选择之道/1第4章麦哲伦基金选股回忆录:初期/1第5章麦哲伦基金选股回忆录:中期/1第6章麦哲伦基金选股回忆录:晚期/1第7章艺术、科学与调研/1第8章零售业选股之道:边逛街边选股/1第9章房地产业选股之道:从利空消息中寻宝/1第10章超级剪理发记/1第11章沙漠之花:低迷行业中的卓越公司/1第12章储蓄贷款协会选股之道/1第13章近观储蓄贷款协会/1第14章业主有限合伙公司/1第15章周期性公司/1第16章困境中的核电站:cms能源公司/1第17章山姆大叔的旧货出售:联合资本ii公司/1第18章我的房利美公司纪事/1第19章后院宝藏/1第20章餐饮股把你的资金投入到你的嘴巴所到之处/1第21章6个月的定期检查/125条股票投资黄金法则/1后记引言(1)想多赚钱就买股票吧按理说,退休的基金经理只有资格提提投资建议,而不是著书立说.
然而看到大部分人继续钟情于投资债券的现实,我不得不再次著书立说.
显而易见,我在上一本书《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中,曾试图一劳永逸地证明,把钱投资于股票的收益率,要远远高于投资债券、大额定期存单或货币市场基金.
他们肯定是一边看书一边打了瞌睡.
不然的话,为什么到现在全国90%的投资资金都还是投在这些收益率远远低于股票的债券、大额定期存单或货币市场基金上呢回首20世纪80年代,这是现代股票历史上投资回报率最好的第二个黄金10年,仅次于50年代那10年.
但是在这10年间美国家庭财产投资于股票的比例却下降了!
事实上,这一比例一直在持续下降.
60年代为40%,80年代下降到了25%,再到90年代下降到只有17%.
不可思议的是,尽管在此期间道琼斯指数和其他股票指数上涨了4倍,一大批投资者却把资金从股市上抽走了.
即使是投资于股票投资基金的资金比例,也从80年代的70%下降到了90年代的43%.
那么多家庭本可以将大部分资产投资于收益率高得多的股票却不投,个人乃至于整个国家财富未来本可以大幅增长却不能,这简直是一种灾难,看到这种情况,我怎么能坐视不理,怎么能听之任之.
因此,在本书的开始,我还要接着我在上一本书中所强调的观点继续说:如果你想要自己的资产未来比现在增值得更多,那么你就应该把大部分资产投资到股票上.
即使是未来两年、3年,甚至5年是大熊市,股市跌得让你后悔根本不应该买股票,你仍然应该把大部分资产投资到股票上.
只要你看看20世纪股市的回报水平,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应该如此.
整个20世纪期间,几乎都是熊市,更不用说还有经济衰退,但结果仍然无可争议地表明:最终股票都是大赢家,投资于股票或股票投资基金的收益率,远远超过债券、定期存单或货币市场基金.
在我提出以上观点以后,我所找到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是:《爱伯森sbbi年鉴:1993》(ibbotsonsbbiyearbook,1993)第1章第16页,在标题"1926~1989年的每年平均投资收益率"以下内容中的统计数据.
这份数据概括总结了每年将资金投资于标准普尔500股票指数、小盘股、长期政府债券、长期公司债券、短期国库券的收益率水平.
具体数据见表0-1.
表0-120世纪各年代平均年投资收益率(单位:%)20世纪20年代①30年代40年代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标准普尔50019.
20.
09.
219.
47.
85.
917.
5小盘股-4.
51.
420.
716.
915.
511.
515.
8长期政府债券5.
04.
93.
2-0.
11.
45.
512.
6长期公司债券5.
26.
92.
71.
01.
76.
213.
0短期国库券3.
70.
60.
41.
93.
96.
38.
9通货膨胀率-1.
1-2.
05.
42.
22.
57.
45.
1①20年代按照1926~1929年计算.
数据来源:ibbotsonsbbiyearbook:1993假如我们之中真有一位超级投资天才,他就会在20世纪不同的年代选择收益率最高的品种进行投资:20年代把所有的资金全部投资标准普尔500股票,30年代全部投资长期公司债券,40年代全部投资小盘股,50年代又全部投资标准普尔500股票,60年代和70年代又全部投资于小盘股,80年代再次投资标准普尔500股票.
如果有人跟随这种投资天才指引的投资策略操作的话,早就成了亿万富翁,在法国美丽的海滨享受着奢华的生活.
如果我也有这种神通,能够提前知道不同投资品种的业绩表现,我自己肯定也会这样操作了,也早就成为亿万富翁了,可惜事后看,应该怎么做最好,一清二楚,人人都能做事后诸葛亮.
而当事前看时,股市谁也说不准,所以至今没有一个人是股市中的事前诸葛亮.
引言(2)我本人从未遇到过任何一个这种步步踩在准点上发了大财的人,因此我们中的绝大多数投资人都是智力平平的平常人,这种投资天才只能是凤毛麟角,寥若晨星.
的确,我们这些普通人根本没有办法提前预测出,究竟未来哪些年代会十分罕见地出现债券投资收益率高于股票.
但是,20年代的统计数据表明,债券投资收益率很少超过股票,在1926~1989这7个年代中,只有30年代债券投资收益率过股票(70年代二者基本持平),因此,那些专注于股票的投资者就拥有很大的优势:一直持有股票的投资者,就有6:1的机会,能够比那些一直持有债券的投资者取得更高的收益率.
而且,即使在那些罕见的债券收益率高于股票的年代,债券投资者所获得的超额收益率,也完全无法比得上在股票收益率高于债券的其他年代股票投资者获得的超额收益率,比如40年代和60年代.
在1926~1969年的整整43年间,投资1000美元到长期政府债券,最终能够增值到160万美元.
而同样是1000美元投资到标准普尔500股票,最终会增值到2550万美元.
因此我总结出了第2条林奇投资法则:那些偏爱债券的投资人啊,你们可知道不投资股票错过的财富有多大.
图0-11926~1989年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增长但是大多数人仍然偏爱持有债券而不是股票.
数以百万的投资人本可以投资股票,取得高于通货膨胀率5%~6%的高收益率,可他们却偏偏热衷于投资债券获得利息,但债券投资率只不过略高于甚至低于通货膨胀率.
买股票吧!
哪怕这是你阅读我这本书得到的唯一收获,我辛辛苦苦写这本书也算值得了.
至于应该投资大盘股还是小盘股,或者说如何选择最好的股票基金(这些话题我们在后续章节会讨论),全部都是次要的,关键在于,一定要买股票!
不管是大盘股、小盘股,还是中盘股,只要是买股票,都行.
当然,前提是你能够用理性明智的态度来选择股票或股票基金,而且在股市调整时不会惊慌失措地全部抛空.
促使我写这本书的第二个原因是,我想进一步鼓励业余投资者的信心,继续坚持独立选股这种回报丰厚的业余活动.
在上一本书中,我曾说过,业余投资者只要花少量时间,研究自己比较熟悉的行业中的几家上市公司,股票投资业绩就能超过95%的管理基金的专业投资者,而且会从中得到许多乐趣.
许多基金管理人都觉得我的这种观点简直是胡说八道,一些人甚至称之为"林奇的超级大牛皮".
然而,我辞去麦哲伦基金经理后,这两年半的时间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业余投资者比专业投资者更有优势.
为了说服那些不相信这一观点的人,我搜集了更多的证据.
这些证据在本书第1章"业余选股者比专业投资者业绩更好的证据"里可以找到.
其中一个案例是,在波士顿地区一所圣阿格尼斯(st.
agnes)教会学校里,一群七年级的学生们,创造了两年的优异投资业绩纪录,即使是华尔街专业投资人士也自叹不如,羡慕不已.
另外,许许多多成年人业余投资者宣称,多年来他们的投资业绩连续超过了管理基金的专业投资者.
这些成功的选股者,分布在由全美投资者协会支持的数百个投资俱乐部中,他们的年投资收益率和圣阿格尼斯教会学校的学生们的纪录一样令人赞叹.
两组业余投资者有一个共同特点:与许多被高薪聘用的基金经理们所使用的复杂选股方法相比,他们的选股方法简单得多却有效得多.
不论你用什么方法选择股票或者股票基金,最终是成功或是失败,取决于你有没有坚韧不拔的勇气,抛开一切顾虑,坚定长期地持有股票,直到最后成功.
决定股票投资者命运的,不是分析判断的智力,而是坚韧不拔的勇气.
那些神经脆弱、过于敏感的投资人,不管头脑多么聪明,股市一跌就会怀疑世界末日来临,吓得匆忙抛出,这种人总是再好的股票也拿不住,再牛的股票也赚不到钱.
引言(3)每年年初,《巴伦》杂志都会发起一次专门会议,邀请最著名的投资专家对未来一年的股市进行预测,并在杂志上全文刊登会议记录.
我很荣幸地也被邀请参加.
如果你购买了我们推荐的股票,你肯定已经赚钱了.
但是如果你只关注我们对于未来股市走势和经济发展趋势的意见的话,你会被吓得未来好几年都不敢持有股票了.
本书第2章会讨论这种"周末焦虑症"的投资陷阱以及如何避免这一陷阱.
在第3章"如何选择基金",我想告诉大家如何选择基金.
尽管从内心而言,我一直都把自己看做是一个选股者,但是辞去麦哲伦基金经理职位以后,我才有机会来讨论如何选择基金,而我作为基金经理时对这一问题不得不回避.
如果我还在基金管理行业干的话,关于如何选择基金,不管我说什么,都让人觉得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或者是变相宣传自己所在的基金来吸引客户.
现在我已经退出江湖,我谈论如何选择基金,相信不会有人再这样指责我了.
最近,我在帮助一家新英格兰地区的非营利性组织(由于与本书主题无关故隐其名),设计一个新的投资组合策略.
首先,我们确定了将多少比例的资金投资于股票,多少比例的资金投资于债券,其次是在股票和债券这两类中如何具体选择投资对象.
每对夫妇在讨论家庭投资组合时也要进行同样的决策,因此我会详细描述我们是如何进行投资组合管理决策的,以供大家参考.
第4、5、6章是我的投资回忆录,在过去13年的时间里,经历了9次股市大跌,回顾我是如何管理麦哲伦基金的.
这种回顾,使我得以重新反思过去的投资经历,帮我弄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取得了投资成功.
尽管我亲身经历,但有些结论连我本人也非常吃惊.
在投资回忆录这部分,我尽量集中讲述我选股的方法体系,而少谈我的投资业绩有多么好.
也许从我偶尔少数的几次成功和无数次的失败中,你可以得到一些选股的经验和教训.
第7章~第20章占本书最多的篇幅,我会逐一详细讨论21个选股案例,这些是我于1992年1月在《巴伦》杂志上向大家推荐的股票.
在本书前面我讨论的主要是投资理论,在后面讨论这21只股票时我向大家展示的是我在选股过程中所做的详细笔记.
通过这些笔记,我想尽可能非常详细地分析自己的选股模式,其中包括如何识别出盈利希望很大的投资机会以及如何研究分析股票.
我用来说明林奇选股成功之道的这21只股票,基本上覆盖了投资者经常投资的主要行业和股票类型,包括银行业、储蓄贷款协会行业、周期性行业、零售业、公用事业等.
我特意把章节安排成每一章专门讲述一种行业的股票案例.
最后在第21章"每6个月重新检查一次"中,讲述定期重新检查、分析投资组合中每一家公司基本面的过程.
其实,关于选股,我并没有什么绝招可以教给大家.
世界上根本没有那种一选对股票就会响的铃.
无论你多么了解一家公司,也不能保证投资这家公司的股票肯定能赚钱.
但是如果你清楚地了解决定一家公司盈利还是亏损的关键因素,那么你投资成功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在本书中我列出了许多决定公司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
在这本书中,我提出了许多林奇投资法则,特别醒目地用黑体字标示,当然,前面你已经看到过两条了.
这些投资法则中许多都是我从多年投资生涯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我为之付出的代价可是相当昂贵,而各位读者在这里可以一分钱不花就能得到它们.
(需要说明的是,我在本书后半部分中所讨论的21只股票,在我研究分析的过程中,股价是一直在变化的.
例如,pier1公司,我刚开始研究这只股票时股价是7.
50美元,而到后来我在《巴伦》杂志推荐这只股票时股价已经变成8美元.
由于讨论的时间不同,我可能在书中某一地方说pier1公司股价为7.
50美元,而在另外的地方说股价是8美元.
书中还有其他股票的股价也有类似股价前后不太一致的地方,请大家理解.
)业余投资者比专业投资者业绩更好(1)业余选股是一门日渐衰亡的艺术,利用业余时间自己研究选股的投资者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人把资金委托给基金经理等专业投资者进行选股,就好像自己动手做蛋糕的人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人花钱去店里买包装好的现成的蛋糕.
一大批基金经理通过帮投资者管理投资组合获得了高薪,就像萨拉·李公司(saralee)通过帮客户做蛋糕赚了大钱一样.
正如人们自己做的蛋糕往往比买来的更加好吃,人们自己选股往往也会比专业投资者业绩更好,那么为什么人们不做本可以自己做的事呢我对此感到十分困惑.
当我本人还是一名基金经理人的时候,这个问题让我困惑;我现在辞去基金经理的职位,成了非专业投资者,只是在业余时间进行投资,这个问题更加让我困惑.
在20世纪80年代的大牛市期间,业余时间自己选股的投资者人数锐减,经过这轮大牛市后就更加稀少.
对此我实在是百思不得其解.
我想来想去,原因之一可能是,财经传媒的大肆宣传使得我们这些基金经理也成了明星一族,而实际上大部分是浪得虚名.
现在股市投资明星变得像摇滚明星一样声名显赫,给业余投资者们一个错觉,自己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业余投资者,怎么可能比得过这些投资天才般的专业投资者呢这些专业投资者可是有着工商管理硕士(mba)的光彩学历,穿着世界名牌,西装革履光彩照人,用着最先进的股票电脑分析系统.
大多数业余投资者根本不敢自己业余选股,和这些投资天才般的专业投资者一比高低,而是决定向专业投资者投降,把自己辛辛苦苦攒的钱来买股票基金,交给基金经理们来管理.
结果如何呢75%的基金投资业绩甚至连市场平均水平也达不到,这一事实证明,那些基金经理人也不怎么样,根本不是业余投资者所想象的投资天才.
不过业余投资者锐减的最主要原因肯定是自己选股赔钱.
只要干一件事,既能让自己快乐,又能让自己有成就感,人们肯定会一直干下去.
要不为什么人类一代又一代养儿育女乐此不疲与此类似,要不为什么人们喜欢收集棒球卡、古董家具、老式鱼饵、邮票和古币为什么有些人喜欢买下二手房屋重新装潢后再高价出售都是因为做这些事情既能让人得到快乐又能赚到钱.
因此,那些投资者之所以不再继续利用业余时间自己来选股,就是因为赔钱赔怕了.
通常来说,在社会各阶层中,往往是比较富裕、比较成功的人最先把钱投入股市,这些人在学校读书时成绩优异、名列前茅,进入社会工作后也是春风得意.
但是这些在学习和工作上非常成功的人士,在股票投资上却经常一败涂地.
在学校经常得到优秀成绩的人在股市中却很容易业绩不及格.
那些买卖期货和期权及想预测未来走势、判断最佳买卖时机的人,就更亏得一塌糊涂.
大多数投资人都是在自己投资亏得很惨后,只好转向投资基金.
那么是不是从此之后这些人就金盆洗手再也不做股票了呢那可不是.
一旦在路边听到什么小道消息,或者在公交车上听到什么传闻,或者偶然在报纸杂志上看到什么股评,都可能让他们为一个盈利前景十分可疑的机会而心潮澎湃,又会用投资基金之外的闲钱来玩玩,赌上一把.
现在股市投资中,一个最新的现象是,投资人对自己的钱区别对待,投资基金的那些钱是正儿八经,要严肃认真对待,而另一部分钱则是自己随便选些股票玩玩而已.
这种用闲钱来玩玩股票的态度,进一步助长了业余投资人自己选股的轻率.
很多投资人找个提供佣金优惠的证券营业部开个股票账户,把老婆或老公不知道的私房钱放进去,抱着玩玩股票的态度,非常轻率地胡选股票乱赌一把.
随着选股作为一项严肃认真的业余爱好的日渐消亡,那些重要的选股必备技能,比如如何评估公司的业务、盈利能力、成长性等,如同失传的祖传秘方一样也日渐被人遗忘.
另一方面,随着关注公司基本面信息的业余投资者越来越少,证券公司营业部也就越来越不愿主动提供这些信息.
至于那些股票分析师则天天忙着为那些机构投资者提供服务,哪里有空为普通投资大众普及投资知识呢业余投资者比专业投资者业绩更好(2)但是,证券公司的电脑信息系统却越来越完善,系统收集整理了大量的上市公司信息,可以根据投资者的要求生成各种形式的非常有用的投资分析资料.
大概一年前,富达公司研究部主管里克·斯皮兰(rickspillane)曾走访了几家最好的证券公司,了解其上市公司信息数据库和电脑股票筛选功能的情况.
股票筛选功能(screen)就是电脑自动筛选出一组符合某些共同标准的股票名单,例如过去20年股利持续增加的股票.
对于那些想专门研究某一类型股票的投资人来说,这种电脑股票筛选功能非常有用.
史密斯·巴尼证券公司(smithbarney)的阿尔贝特·伯纳扎第(albertbernazati)介绍说,他们公司的信息数据库可以提供2800家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每家公司的内容都长达8~10页.
美林证券的股票筛选指标有10种之多.
《价值线投资调查》(valuelineinvestmentsurvey)能够提供基于股票估值的价值筛选(valuescreen).
嘉信证券(charlesschwab)所提供的名为"均衡者"(theequalizer)的数据服务也让人印象深刻.
然而供给虽然非常丰富,需求却非常不足,所有这些服务却很少有投资者使用.
美林证券的汤姆·瑞利(tomreilly)在一份报告中说,他的客户中只有不到5%的人会在投资中充分利用电脑股票筛选功能的便利.
雷曼兄弟公司的乔纳森·史密斯(jonathansmith)指出,雷曼公司为普通散户提供的电脑数据库信息服务90%都无人使用.
在早些年代,当更多的业余投资者自己独立进行投资时,股票经纪人本身充当了这些散户非常有用的信息数据库.
许多老式的经纪人对某一行业或者某些公司非常熟悉和了解,能够指导客户正确地买入和卖出股票,深得客户信任.
当然有些走极端的人甚至把老式经纪人推崇为相当于随时可以提供出诊服务的医生.
但现在的情况却与过去大不相同了,公众意见调查的结果表明,股票经纪人的受欢迎程度竟然连政客和二手汽车推销商也比不上.
过去的经纪人相当注重独立研究,而现在的经纪人则越来越依赖公司统一提供的信息.
新一代的经纪人除了推销股票以外,还要推销很多其他的证券投资产品,包括企业年金、有限合伙人、避税策略、保险、大额定期存单、债券基金和股票基金等.
他们必须对所有这些"产品"都有所了解,最起码要达到能够把它们推销出去的程度.
股票经纪人要完成那么多销售任务,本身既没有时间,也没有意愿去深入追踪研究某些行业,如公用事业、零售商业或者汽车行业.
而且,由于自己独立研究来选股的客户越来越少,因此几乎很少有客户需要经纪人提供选股建议,经纪人乐得轻松,何必自找苦吃呢事实上,经纪商最主要的佣金收入来源早已不是股票了,而是更多来源于其他地方,比如投资基金、股票承销、期权交易等.
自己进行研究来选股的客户越来越少,提供选股指导服务的经纪人也越来越少,加上用闲钱玩玩股票、像赌博一样投机的气氛越来越浓,再加上财经传媒对基金经理人投资水平的大肆吹捧,难怪投资大众们会觉得,想要依靠自己独立研究选股来战胜市场,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但是,你可不能对圣阿格尼斯学校的学生们这样说,因为这些学生们的选股业绩比专业投资者更出色.
圣阿格尼斯学校学生们的惊人选股业绩表1-1是一个1990年选出的14只股票组成的投资组合,业绩是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业绩水平的一倍以上.
想知道取得如此优秀业绩的投资组合基金经理人是谁吗你肯定想不到,他们是位于马萨诸塞州的阿灵顿(arlington,波士顿郊区)的圣阿格尼斯学校的一群充满活力的七年级学生.
带领这些学生们进行模拟炒股的是他们的老师琼·莫里西(joanmorrissey),她想要证明一下,不用专门的电脑股票行情报价系统,不需要沃顿商学院的mba学历,甚至由于年纪太小连驾照也不能考,像七年级学生这样的业余投资者,照样可以在股票投资上比专业投资者做得更出色.
业余投资者比专业投资者业绩更好(3)当然这些学生们只是模拟选股,你在理柏(lipper)报告或《福布斯》杂志上看不到对他们出色投资成绩的报道.
但是圣阿格尼斯学生们的模拟投资组合在两年内取得了70%的收益率,远远超过了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26%的收益率水平.
同时,圣阿格尼斯学生的投资业绩超过99%的基金经理的业绩.
而那些基金经理们尽管业绩不高,却由于专业为客户选股能够获得相当可观的职业报酬,这些小孩子们尽管业绩很高,却一分钱也赚不到,唯一的收获是能够和老师一道享用一顿免费的午餐,再看一场免费的电影,不过孩子们已经非常满足了.
表1-1圣阿格尼斯学生们的投资组合公司名称1990~1991年投资收益率(%)沃尔玛164.
7耐克178.
5迪士尼3.
4雷米特68.
8(续)公司名称1990~1991年投资收益率(%)l.
agear-64.
3彭太克53.
1盖普(gap)320.
3百事可乐63.
8金狮食品146.
9托普斯55.
7索万拉食品-38.
5ibm3.
6nynex-0.
22美孚19.
1投资组合总收益率69.
6标准普尔500指数收益率26.
08注:投资组合总投资率对应的期限是从1990年1月1日~1991年12月31日.
我是看了一本送到我办公室的剪贴簿,才知道他们竟然取得了如此优异的选股业绩表现.
在剪贴簿里,这些七年级的学生不但列出了他们选择的股票,而且给每一只股票画了漂亮的插图来分析和解释选择这家公司股票的理由.
这使我得出了第3条林奇投资法则:千万不要对任何公司业务无法用蜡笔简单描述清楚的股票进行投资.
所有成年人,不管是业余投资者,还是专业投资者,都应该严格遵守这一投资原则.
这些成人投资者习惯于忽视那些业务模式简单清晰容易理解且盈利较好的公司,而青睐于那些业务复杂难懂风险很大且亏损的公司.
只要遵循投资于业务简单易懂的公司股票这一原则,肯定会让投资者避开很多风险很大的垃圾股,比如登斯-派克公司(dense-pacmicrosystems),制造生产存储模块(memorymodules),谁能用一只蜡笔简单描述清楚这家公司的业务吗后来它的股价从16美元一直跌到25美分.
为了表示对圣阿格尼斯学校模拟选股小组优异业绩的祝贺(这个小组学生人数是莫里西女士社会学选修课班级人数的1倍),也为了学习他们选股的成功秘诀,我邀请他们到富达基金高级经理餐厅共进午餐.
这个餐厅还是第一次用比萨饼招待客人.
在午餐会上,在圣阿格尼斯学校已经任教25年的莫里西女士介绍了她是如何组织学生们模拟选股的.
她每年都把全班学生分组,每4人一组,每组拥有25万美元的虚拟资金,然后各小组进行选股比赛,看哪个小组业绩最好.
每个小组都给自己起了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比如"金手指"、"股神"、"股林女侠"、"赚钱机器"、"股林盟主",甚至还有个小组叫"林奇帮".
每个小组选出一只最喜欢的股票,然后各个小组的选股集合在一起,汇总到剪贴簿里,这样一个模拟投资组合就形成了.
为了了解有关的基本面信息,学生们学会了阅读财经报纸《投资者财经日报》(investor誷businessdaily).
他们找出一些具有潜在投资吸引力的公司名单,然后逐个进行研究,分析公司盈利能力,比较不同公司的相对优劣.
然后,他们坐在一起,开会讨论,最后决定选择哪些股票.
其实学生们的选股程序与许多基金经理们的差不多,事实上他们对这套程序并不比孩子们熟练多少.
莫里西女士说:"我试着向学生们强调这样的投资组合原则:每个组合中至少应该分散投资于10家公司,而且其中一两家要能提供相当不错的分红.
但是,学生们决定选择一只股票之前,必须能够清楚解释说明这家公司的业务是怎么回事.
如果他们不能向全班同学说明这家公司提供什么服务或是生产什么产品,他们就不能买入这只股票.
只买自己了解的公司股票,不懂不做,这是我们的一个基本选股原则.
"对于很多的专业人士来说,只买你所了解的公司股票,是一种十分精明的投资策略,可惜他们平时却忽略了认真贯彻执行这一选股原则.
业余投资者比专业投资者业绩更好(4)彭太克(pentech)国际公司生产彩色笔和记号笔,圣阿格尼斯的学生们十分了解这家公司.
他们最喜欢用的是彭太克公司生产的一种两用笔,一端是可以用来写字的水笔,另一端是用来做标记的荧光笔.
这种笔最早是莫里西女士向班上同学推荐的.
这种笔非常受欢迎,有的孩子甚至还用它来标注自己选择的股票.
很快学生们就决定深入研究分析彭太克公司.
当时这家公司股价只有5美元,学生们还发现这家公司没有长期债务.
同学们印象很深的是,这家公司生产的两用笔是一种非常优秀的产品,从其在本校学生中受欢迎的程度推测,很可能在全国所有学校里都会非常畅销.
从他们的角度来看,这家公司股票的另一个有利因素是,与吉列公司相比,彭太克公司还不那么出名,没有吸引大家的注意.
吉列公司大名鼎鼎,生产比克笔和好消息牌剃须刀,孩子们是在父亲的卧室里看到的.
为了得到我这个投资"同行"的帮助,圣阿格尼斯学校这些模拟选股的"基金经理"们特意送给我一只彭太克牌子的笔,建议我认真研究一下这家优秀的公司.
我真希望我当时采纳了孩子们的建议.
我真后悔自己听了他们的推荐后却没有采取行动去研究,结果错过这只几乎翻了一倍的好股票,它从5.
125美元开始最高上涨到9.
5美元.
这些在选股上独具慧眼的孩子们在1990年还发掘了以下多只大牛股:沃尔特-迪士尼公司,两家生产运动鞋的公司(耐克公司和l.
a.
gear公司),盖普公司(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买过盖普的衣服),百事公司(他们从百事可乐、必胜客、肯德基炸鸡和frito-lay这4种不同的渠道了解了百事公司)以及托普斯公司(topps,做棒球卡的公司).
莫里西女士说:"我们学校七个年级的同学之间非常热衷于交换这些棒球卡,因此在买入托普斯公司股票上,没有一个学生提出反对意见.
而且托普斯生产的棒球卡,孩子们真的非常喜欢买.
孩子们觉得,买托普斯的棒球卡,同时自己也为这家公司贡献了一部分利润.
他们的其他选股还有:沃尔玛公司,选股理由是,他们在一盘叫做"富豪们的生活方式"的录像带上看到,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谈到投资有利于发展经济;nynex和美孚石油公司,选股理由是分红很高;雄狮食品(foodlion)公司,选股理由是经营良好,净资产收益率高,并且在那一盘介绍山姆·沃尔顿的录像带上也介绍了这家公司.
莫里西女士说:"最让我们吃惊的是,1957年雄狮食品公司首次发行股票时,在北卡罗来纳州的索尔兹伯里市,有88位居民各自投资1000美元买了10股.
这1000美元购买的10股股票现在市值已经增加到了1400万美元.
你相信吗那88个人全成了千万富翁.
这件事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过了一年后,很多与股票相关的事情他们都忘了,但他们都一直记得雄狮食品股票把1000美元变成1400万美元的故事.
"学生们模拟投资组合中唯一失败的选股就是ibm,我不说你也知道,那些成年的专业基金经理人20年来一直青睐这只著名的大公司股票,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在内,成年投资者们一直买进ibm股票,但结果却让他们一直后悔买进这只股票.
基金经理们明知ibm股票不赚钱却买入的原因不难理解:ibm是一只人人皆知且一致认可的著名大公司的股票,即便亏了钱,也没人会责怪基金经理.
圣阿格尼斯的孩子们试图模仿华尔街的基金经理们,才选了ibm,情有可原,这个错误可以原谅.
我完全预料得到,那些专业投资者肯定会对圣阿格尼斯学生们的投资业绩提出种种批评和置疑:1)"这只是用虚拟的资金进行摸拟投资,根本不是用真的钱进行真实投资.
"的确如此,但是那又怎么样事实上,那些基金经理们应该感到庆幸,幸亏孩子们并没有真的进行投资-否则的话,孩子们的业绩远远超过基金经理们,肯定会把他们的饭碗抢了,数十亿的美元也许离开基金转给这些孩子们进行管理了.
2)"任何人都能选出这些股票.
"果真如此,为什么事实上并不是任何人都选了这些股票呢3)"这些孩子们不过是运气好而已,他们每组选择的股票乱凑在一起正好整体表现很好而已.
"业余投资者比专业投资者业绩更好(5)也许他们运气的确好,但是在莫里西女士的班上,有些小组自己选出的小型投资组合的业绩比这个全班所有小组选股形成的大组合的纪录更好.
1990年度的选股冠军小组由安德普·卡斯提昂尼、格雷格·拜拉奇、保罗·尼赛尔、马特·基廷4人组成,他们选择的股票及其理由如下:迪士尼100股每个孩子都能告诉你为什么要买这只股票.
kellogg100股这家公司的食品我们都喜欢吃.
托普斯300股有谁没有交换过这家公司的棒球卡啊麦当劳200股人人都得吃麦当劳啊!
沃尔玛100股发展速度很惊人.
索万拉(savannah)食品100股从《投资者日报》上看到的.
吉非·鲁伯(liffylube)5000股当时股价太便宜了.
哈斯布罗(hasbro)600股这可是一家玩具公司啊.
泰柯(tyco)玩具1000股理由同上.
ibm100股大人们都选这只股票.
国民比萨:600股没有人能拒绝比萨饼的诱惑.
新英格兰银行1000股这么低的股票还能再跌到哪儿去最后那只股票-新英格兰银行我也买了,亏了不少钱,所以我完全能够理解他们的这个失误.
不过,孩子们选得最好的两只股票国民比萨和泰柯玩具赚了大钱,远远可以弥补在新英格兰银行股票上的损失.
有了这两只上涨4倍的大牛股,任何一个投资组合业绩都会大幅提升.
安德普·卡斯提昂尼是在浏览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名单时发现的国民比萨公司,然后他接着对这家做了一些研究.
第一步发现股票十分重要,但第二步深入研究则更加关键,很多成年投资者总是漏掉深入研究这关键的一步.
1991年度的选股冠军小组是凯文·斯宾拉里、布里安·胡佛、戴维·卡蒂和特伦斯·凯尔南的4人小组,他们把虚拟资金分配投资到以下股票:菲利普-莫里斯(philipmorris)、可口可乐、德士古(texaco)、雷神(raytheon)、耐克、默克、爆炸娱乐(blockbuster)和花花公子.
孩子们选择默克和德士古,是因为分红优厚.
不过他们选择花花公子的理由和公司基本面情况无关,尽管他们的确注意到,这本杂志发行量很大,并且还有一条有线电视网络.
在海湾战争期间,当时莫里西女士的学生们给驻扎在沙特阿拉伯的美军写信,他们和罗伯特·斯威西尔(robertswisher)少校建立了固定的通信联系,这让全班的孩子开始关注雷神公司.
因为少校向孩子们描述了伊拉克的飞毛腿导弹击中美军部队营地时的恐怖情景.
当孩子们得知雷神公司制造的爱国者导弹能够拦截飞毛腿导弹时,他们几乎迫不及待地马上开始研究这只股票.
莫里西女士说:"雷神公司生产能够挽救斯威西尔少校生命的导弹,能够了解这样一家公司的财务状况,这让孩子们很得意.
"圣阿格尼斯学生们畅谈选股成功秘诀圣阿格尼斯的学生们参观了富达基金,在经理餐厅吃了比萨,还向我推荐了彭太克这只让我后悔没买的大牛股.
他们回去之后,作为回敬,邀请我到他们学校发表演讲,并参观他们的教室,也就是他们进行模拟选股的投资管理部.
我参观了这所有百年历史的学校,从幼儿园到八年级一应俱全,他们送了我一盒他们自己录制的录音带.
这盘录音带记录了他们的选股心得和投资策略,其中一些是我曾向他们提出的投资建议,他们之所以重复一次,目的是提醒我自己也要牢记这些建议.
其中部分内容如下:"嗨,我是罗瑞.
我记得你告诉过我们,在过去70年里,股市出现过40次大跌,因此投资者一定要做好长期投资的准备……如果我投资,我就会把钱一直投在股市里.
""嗨,我是费里西提.
我还记得你讲的西尔斯百货公司的故事,当美国开始出现第一批购物中心时,西尔斯就已经在其中95%的购物中心开设分店了……现在如果我选股,我已经知道应该把钱投到有巨大增长空间的公司股票.
"业余投资者比专业投资者业绩更好(6)"嗨,我是吉姆.
我记得你说过,当凯玛特百货公司进军所有大城市的时候,沃尔玛却做出了更好的决定,进入所有小城市,因为在那里根本没有任何竞争对手.
我还记得你说过你是山姆·沃尔顿颁奖典礼的演讲嘉宾,我看到,昨天沃尔玛股价60美元,他们宣布每10股送10股.
""我是威利.
我只想说,我们知道中午有比萨饼吃的时候,高兴坏了.
""嗨,我是斯蒂夫.
我想告诉你,是我说服了我们小组购买耐克公司股票.
我们每股56美元买进,现在股价是76美元.
我喜欢耐克,我有很多双耐克鞋,穿着舒服极了.
""嗨,我们是吉姆、马林和杰克.
我们记得你告诉过我们,可口可乐一直表现平平,直到5年前他们推出了健怡可乐,成年人从喝咖啡和茶改喝健怡可乐.
最近,可口可乐在84美元的价位上进行拆股,现在经营得很不错.
"在录音带的最后,七年级全体参加摸拟投资的学生们,齐声重复以下投资格言,这些是我们都应该牢记在心的,即使在洗澡时也要念念不忘,因为牢记这些格言能够防止犯下投资错误:好公司经常每年提高分红.
股票投资赔钱只需很短时间,但是赚钱却要花很长时间.
股票投资并非赌博,但前提是你购买股票的依据是你认为公司经营很不错,而不是因为股价很不错.
你能从股市上赚大钱,但也能在股市上赔大钱,这一点我们已经亲身体验.
买入任何一家公司股票之前,一定要先做好研究.
投资股票,务必牢记适当分散投资.
你应该分散投资于几种不同的股票.
因为在每5只你买的股票之中,可能会有1只表现非常好,有1只表现非常糟,另外3种表现一般.
不要对1只股票固执己见,要保持一个开放的心胸.
不要随便挑一只股票就算了,你得先研究再投资.
买公用事业股很不错,因为分红相当丰厚,但是成长股才能让你赚大钱.
仅仅根据1只股票股价已经下跌,并不能判断它不会进一步下跌.
长期而言,买小公司股票更赚钱.
不要只图股价便宜就买一只股票,买股票的前提应该是你十分了解这家公司.
莫里西女士下了很大功夫提倡业余投资者独立选股,除了她的学生之外,她还发动她的同事们组成了一家投资俱乐部,取名为"华尔街神话投资俱乐部".
这个俱乐部有22名成员,包括我(名誉会员),也包括斯威希尔少校.
华尔街神话投资俱乐部已经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投资业绩,但是还比不上学生们的业绩.
莫里西女士说:"我查看了我们这些大人的投资业绩之后,我不得不向其他老师承认,这些孩子们选的股票确实比我们选的好.
"10000个业余投资俱乐部的出色业绩全国投资者协会的总部坐落在密歇根州的皇家橡树公园(royaloak),它们提供的资料证明,只要严格遵守投资纪律,和前面的孩子们一样,成年业余投资者也可以战胜市场.
全国投资者协会代表了10000家选股俱乐部,并出版一种投资指南和一份月刊,帮助业余投资者提高投资水平.
在整个80年代,在投资者协会注册登记的大多数俱乐部会员的投资业绩都超过了标准普尔500指数,而同期3/4的股票基金没有跑赢大盘.
1991年,61.
9%的投资俱乐部超过或与标准普尔500指数持平,1992年69%的投资俱乐部超过或与标准普尔500指数持平.
这些俱乐部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他们按照一个固定的时间表定期进行投资,由此避免了对市场是涨是跌的无用猜测,并且杜绝了一时冲动的买入或卖出造成的破坏性后果.
投资者通过养老金账户或其他养老计划,每月定期定额投资,这种严格的自我约束会让他们和那些俱乐部一样获益匪浅.
根据我的要求,富达基金技术部门做了以下统计,结果证实了定期定额投资确实相当有效.
如果在1940年1月31日你投资1000美元购买标准普尔指数,52年后你的1000美元投资将会增值到333793.
30美元.
当然这只是一个理论上的计算而已,因为1940年那时还根本没有指数基金,但这样的理论计算,可以让你明白指数投资的好处有多大.
业余投资者比专业投资者业绩更好(7)如果你在这52年期间,每年的1月31日都定期定额追加1000美元,52年后,你所投资的52000美元将会增值到3554227美元.
如果你够有勇气,可以在每次股市下跌超过10%后,再追加1000美元.
这52年中股市下跌10%以上共有31次,这样加上每年年初投资的1000美元,你的总投资为83000美元,经过52年后会增值到6295000美元.
由此可见,如果执行一个定期定额投资计划,而且不管股市涨跌如何都始终坚持,你就会得到非常丰厚的回报,而如果在大多数投资者吓得纷纷卖出股票时再追加投资,你就会得到更加丰厚的回报.
投资者协会的10000家俱乐部自始至终严格遵守定期定额投资的铁律,不管是1987年10月股市崩盘之后,还是关于世界末日即将来临以及银行系统即将崩溃的预言铺天盖地的时候,他们完全无视这些恐慌性言论,继续坚持买入股票.
单独进行投资的业余投资者可能会被吓得全部抛出股票,过后则后悔不迭.
但是在投资俱乐部里,不经大多数人投票通过,不得进行任何投资操作.
委员会集体决策制度往往并非一件好事,但是在这种情形下,集体决策却制止了个人可能恐慌性卖出股票的愚蠢投资行为.
投资俱乐部成员共同投资的业绩好于个人账户单独操作,集体决策是一个重要原因.
投资俱乐部每月聚会一次,要么在某个成员的家里,要么在当地旅馆租一间会议室.
在聚会上他们互相交换看法,决定下次买什么股票.
每个会员负责研究一到两家公司,并追踪公司最新动态.
这样可以避免选股时无根无据胡想乱猜.
开会时没有人会站起来说:"我们应该买某某公司的股票,因为我坐出租车时听司机说这只股票肯定会赚钱.
"当你知道你推荐的股票会影响到你朋友们的钱包的话,你就会认真做好研究.
投资俱乐部取得良好业绩的最主要原因是,他们购买的都是管理良好的成长股,这些公司有着辉煌的经营历史,盈利逐年增长;这类公司里面很容易产生大牛股,过10年涨上10倍、20倍,甚至30倍都不稀奇.
经过40年的投资生涯,投资者协会总结出了很多投资经验和教训,就像我在管理麦哲伦基金期间得到很多经验教训一样.
其中一个投资经验是,如果你选择5家成长性公司股票,你会发现其中有3家公司表现和你预想的差不多,有1家公司由于预想不到的麻烦表现非常令人失望,第5家公司却会给你出乎意外的惊喜,给你创造惊人的丰厚回报.
既然你不可能事先知道哪种股票表现比预期的更好,哪种股票会比预想的更糟,所以投资组合中不要少于5种股票.
投资者协会称之为"最少5只股票原则".
投资者协会出版了《全美投资者协会投资手册》,编辑很客气地给我送了一本,其中有几条重要的投资格言,值得所有业余投资者牢记于心.
你可以在收拾家务的时候思考这些格言,在你给股票经纪人打电话前再反思一遍,非常有用:不要买太多股票,多了你就无法及时了解每一家公司的最新动态.
定期投资.
你应该确定两点:第一,公司的每股销售额和每股收益增长率是否令人满意;第二,股价是否合理.
最好要认真研究分析公司的财务实力和债务结构,以确定万一出现几年经营糟糕的情况是否会妨碍公司的长期发展.
买入或不买入一只股票的依据应该是,公司成长性是否符合你的要求以及股价是否合理.
理解创造过去销售增长的因素,有助于你准确判断过去的销售增长率未来能否继续保持下去.
为了帮助投资人更加深入学习投资技巧,投资者协会除了提供投资者手册以外,还提供一套家庭投资学习课程,教业余投资者如何计算收益增长率和销售增长率,如何根据收益判断股价过高、过低还是合理,如何阅读财务报表,分析公司是否有足够多的资金熬过困难时期.
对于那些喜欢进行数字研究,愿意掌握一些更加复杂的研究方法的投资者来说,这是一套非常有益的入门课程.
业余投资者比专业投资者业绩更好(8)投资者协会还出版一种名为《提升投资业绩》(betterinvesting)的月刊,推荐一些前景看好的成长性公司,并定期提供有关最新报告.
周末焦虑症(1)投资股票要赚钱,关键是不要被吓跑.
这一点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每一年都会有大量关于如何选股的书出版,但是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力,看再多的投资书籍,了解再多的投资信息,都是白搭.
炒股和减肥一样,决定最终结果的不是头脑,而是毅力.
如果你买了股票基金,根本不必分析公司和追踪股市行情,这种情况下,你了解的信息越多,反而可能越有害.
有些投资者,既不考虑经济形势未来发展好坏,也不关心股市未来涨跌如何,每天乐呵呵的,该干啥干啥,唯一做的就是有规律地定期投资买股票.
而另外一些投资者成天研究股市,试图寻找最佳投资时机,当他觉得对未来股价走势很有信心时就买入,当他觉得对未来股价走势很没有信心时就卖出.
你猜猜,那些根本不关注股市走势只是定期买入的投资者,与那些天天研究股市走势判断最佳投资时机的投资者,谁的投资业绩会更好也许你想不到,前者更高.
每年我都会想起这个投资教训.
因为每年年初,我都会和一帮著名的投资专家受邀参加一年一度的《巴伦》杂志主办的投资圆桌会议,这些投资专家们会发表对未来经济走势和股市走势非常忧虑的看法,这总是让我想起越忧虑未来经济走势和股市走势反而投资业绩越不好的投资教训.
1986年以来,我每年都参加这个圆桌会议.
每年1月,我们这些投资专家就会齐聚一堂,在这个时间长达8个小时的圆桌会议上,畅谈投资心得,发表投资高见,大部分讨论内容会发表在随后3期的《巴伦》周刊上.
由于《巴伦》杂志属于道琼斯公司所有,办公室就设在道琼斯综合大楼,从大楼上可以俯瞰曼哈顿南端的哈得逊河右岸.
大楼大厅全用大理石装饰,高高的天花板,完全可以与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媲美.
你可以通过一条类似于国际机场上用的移动步道进入大厅.
大楼有一个非常严密的安全保卫系统,第一道关卡是一个服务台.
在服务台,你需要出示你的身份证,说明你的来访目的.
服务台检查允许你进入大楼后,会给你一张通行卡,你得把通行卡出示给保安,然后才能进入电梯.
经过所有这些程序之后,你就可以搭乘电梯去你要去的楼层了,在楼层还有一个门口,你必须用一张信用卡一样的卡片才能打开门.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你最后会发现自己终于到达了举办圆桌会议的会议室.
不过,所谓圆桌会议用的桌子,其实并不是圆的.
那张桌子以前是u形的,但后来组织者拆掉了其中的一边,于是桌子就成了一个巨大的三角形.
投资大师们分别坐在两个斜边上,《巴伦》杂志的人坐在底部进行提问.
会议主持人是《巴伦》杂志的编辑艾伦·埃布尔森(alanabelson).
艾伦·埃布尔森是一位很有智慧的作家,他对财经界的贡献,就像多萝西·帕克(dorothyparker)对浪漫文学的贡献一样大.
我们头上的屋顶上吊着麦克风和一排13个1000瓦的聚光灯.
聚光灯一会儿开,一会儿关,以配合摄影师拍照.
有一个摄影师在13英尺远的地方使用变焦镜头进行抢拍,另一个穿着护膝的女摄影师则在我们身边爬来爬去,从我们鼻子底下向上拍特写镜头.
除了这些摄影师以外,房间里还有许多《巴伦》杂志的编辑、音响师和技术人员,他们中有些人藏在一面玻璃墙的后面.
我们头顶上的灯泡热得发烫,简直能把鸡蛋孵出小鸡.
对于我们这群上了年纪已经两鬓灰白的基金管理人来说,这么一大帮工作人员手忙脚乱,搞这么大动静,这么大场面,好像有些过了,但是我们的确因此名声远扬.
尽管偶尔新增一个人,或者减少一个人,但出席《巴伦》杂志投资圆桌会议的投资大师阵容基本保持不变.
其中包括:马里奥·加贝利(mariogabelli)和迈克尔·普赖斯(michaelprice),他们两个管理的都是获得高度评价的"价值"基金,最近这类基金再次风行;约翰·内夫(johnneff),来自于先锋温莎基金公司(vanguardwindsorfund),我1977年刚开始管理麦哲伦基金时,他就已经是一名传奇基金经理了;保罗·图德·琼斯(paultudorjones),是一位商品期货奇才;菲力克斯·朱洛夫(felixzulauf),一名国际银行家,总是忧心忡忡,不过据我所知,在他的瑞士同胞中已经算是一个极度的乐观主义者了,因为瑞士人总是对什么都忧心忡忡;马克·帕金斯(marcperkins),投资管理专家,他还是一名银行业分析师的时候,我就认识他了;奥斯卡·谢弗(oscarschafer),专门投资发生"特殊情况"的公司股票;荣·巴伦(ronbaron),他专门寻找华尔街人士根本不理睬的那些冷门股票;阿奇·麦卡拉斯特(archiemacallaster),一个场外交易市场的精明投资专家.
周末焦虑症(2)在1992年的圆桌会议中,保罗·图德·琼斯的位置由摩根士丹利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巴滕·比格斯(bartonbiggs)取代,他是一个具有全球视角的猎股高手.
马克·帕金斯从1991年开始出席圆桌会议,他取代了吉米·罗杰斯(jimmyrogers).
罗杰斯已经连续5年参加会议,不过他放弃了华尔街生活,选择了骑摩托车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横穿中国.
我听到的最新消息说,罗杰斯已经用船把摩托车运到了秘鲁,并且正骑着摩托车在安第斯山脉下奔驰,即使是离最近的证券公司营业部也有一千英里之遥.
(后来他曾在一个晚间电视访谈节目上露面)大多数人建立友谊的基础,是一起上大学、参军或者暑期露营.
而我们这些管理投资的人建立友谊的基础是股票.
我一看到荣·巴伦就会想到革桥服装(strawbridge&clothier)这只股票,有一段时间我们俩都持有这只股票,并且两人都过早抛出.
为了对付埃布尔森的唇枪舌剑,这几年来,我们不得不努力锻炼,提高机智应对、快速反击的回答能力.
在《巴伦》杂志后来刊登出来的会议内容中,埃布尔森的发言并不署名,只是用"巴伦"或"问"来代表,但他本人的妙语连珠的确值得赞赏.
以下这些对话中,除了谢弗的回答之外(我引用他是因为他的回答可与埃布尔森媲美),其他都是埃布尔森占了上风.
吉米·罗杰斯:我买了一家欧洲公司股票,名字叫施泰尔-戴姆勒-普赫(steyr-daimler-puch)公司,这家公司已经连续亏损好几年了.
埃布尔森:那这家公司还有其他值得投资的地方吗·埃布尔森(问奥斯卡·谢弗):能否讲个短一点的东西·谢弗:我先讲一个长一点的,然后再讲个短一点的,你不会觉得烦吧·埃布尔森:和平时差不多.
埃德·古德诺(edgoodnow,前小组成员,推荐菲律宾长途电话公司股票):我知道这家公司在菲律宾有些省份的服务不太好.
其中一个问题是,很难找到愿意爬到电线杆上修电线的工人,因为他们有时会被狙击手当做靶子射击.
但是除此之外,这家公司的业务经营得非常不错.
埃布尔森:你是不是说,投资这只股票,相当于远距离射击,风险很大,成功希望却很小彼得·林奇:我仍然喜欢我一直推荐的储蓄与贷款行业股票,也就是房利美公司股票,它还有很大的空间.
埃布尔森:哪个方向向上还是向下·约翰·内夫(推荐德尔塔航空):在航空业,大家错失(missing)……埃布尔森:或者说差一点就错失(near-missing)……迈克尔·普赖斯:我们现在的持仓情况是,真实股票(realstocks)可能占到基金总资产的45%.
埃布尔森:另外的55%都是不真实的股票(unrealstocks)·马里奥·加贝利:正如你所知道的那样,我已经连续20年推荐林氏广播公司(linbroadcasting)了.
埃布尔森:糟糕的是你推荐的这只股票一直都不灵!
马里奥·加贝利:我要谈的是,用一个多角度的方法来解决一个多角度的问题.
埃布尔森:拜托,马里奥,我们这个杂志只是一本通俗杂志.
约翰·内夫:在过去的8次经济衰退中,如果你的投资在一个季度的前两个月也那样大幅下跌的话……我说的这些都是假设.
埃布尔森:你说的其他东西也是这样!
圆桌会议从中午开始,分为上下两节.
第一节是谈谈我们对金融市场的宏观看法,主办方希望我们讨论未来经济发展大趋势,世界末日是否会来临等.
这个部分让我们这些投资专家们也感到头大.
这种宏观性的讨论有没有必要,值得分析.
因为这种宏观性讨论比比皆是,一到周末,在餐桌上,在健身俱乐部里,或者在高尔夫球场上,成千上万普普通通的业余投资者经常会讨论宏观经济和大盘走势,我们这些投资专家能谈出来的东西,与业余投资者们并没有什么不同,我们在这方面并不比他们高明.
到了周末,人们有了大把的空闲时间,就会开始思考从电视或是报纸上看到的悲观消息.
怪不得那些送报的总是用塑料袋子包裹着报纸,这或许有着某种暗示:报纸上刊登的内容有害,应该远离.
周末焦虑症(3)一旦我们把报纸从塑料袋里拿出来,就会犯下错误,因为我们一读报马上就会面对各种认为人类未来前景惨淡的各类报道:全球变暖、全球变冷、前苏联对西方的威胁、苏联解体、经济衰退、通货膨胀、文盲、医保费用高涨、预算赤字、人才外流、种族冲突、有组织犯罪、无组织犯罪、性丑闻、贪污丑闻、性和金钱交织的丑闻,等等,甚至体育版的内容也能让你感觉恶心.
关注这类新闻,对于不投资股票的人来说,只不过是会感到心情压抑,但是对股票投资者来说,却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习惯.
如果投资者读报后认为,艾滋病将消灭一半的消费者,而臭氧层遭到破坏将会消灭另一半的消费者,或者是,热带雨林消失将使西半球变成新的戈壁沙漠,在此之前(如果不是在此之后的话),所有现在的存款和贷款系统将会崩溃,城市和郊区将全部毁灭,那么,还有谁还愿意继续持有股票呢你当然绝不会坦白地承认:"我决定卖掉手头上盖普公司的股票,因为周末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一篇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文章.
"但正是由于许多投资者在周末看了报刊上悲观性文章后的类似逻辑推理,才往往会造成周一的时候卖出股票的单子如波涛汹涌.
难怪,历史上股票出现最大跌幅的日子总是在周一,这都是周末焦虑症造成的.
同时,每年12月股市往往会下跌,一方面是由于到了年底有很多人抛出赔钱的股票用亏损来抵减应交所得税,另一方面是由于12月份有一个圣诞长假,数以百万的投资者们有很多的空闲时间看电视看报纸,那些悲观的新闻报道让他们格外担心世界未来的命运,周末焦虑症升级成了年末焦虑症,两方面的因素综合在一起,难怪12月股市总是会下跌.
普通投资者会有周末焦虑症,我们这些投资专家在每年巴伦圆桌会议的第一节上也会有类似焦虑症状,对未来宏观经济走势忧心忡忡.
在1986年,我们担心的包括:货币供应量m1相对于m3的比率,格莱姆·鲁德曼(grammrudman)的削减赤字一揽子计划,西方七国会议结果,还有"j曲线效应"能否开始有效减少贸易赤字.
在1987年,我们担心的包括:美元大幅贬值,外国公司在美国市场上大肆倾销,两伊战争是否会引发全球性石油短缺,外国人不再购买美国的股票和债券,消费者贷款负担过重而无力购买商品以及里根总统不能参加竞选谋求第3次连任等.
并非所有参加巴伦投资圆桌会议的投资专家们在所有的时候都忧心忡忡.
有些人比其他人忧虑得多一些,有些人这一年很忧虑,但下一年却变得很乐观.
我们这些投资专家中也还有一两个,经常对未来抱着十分乐观的态度,让总体而言十分悲观的圆桌会议气氛稍稍多了一点轻松.
事实上,1987年,我们这些投资专家对宏观经济前景和股市走势是最为乐观的,但正是在这一年发生了著名的1000点暴跌.
唯一在这一年发出警告的专家是吉米·罗杰斯,1988年他继续警告说全球股市即将面临崩溃.
罗杰斯以准确预期出股票将会下跌就做空而出名,但尽管他提前发出了看空后市的警告,在巴伦年会上却并没有推荐当年或下一年应该卖空哪些股票.
想要取得投资成功,就不要让周末焦虑症影响到自己的投资策略.
尽管我们这帮投资管理人,掌管着客户的数10亿美元的巨额资金,在市场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但是在一年又一年的巴伦投资圆桌会议上,对于未来到底是会发生全球性经济衰退还是经济复苏,却总是无法形成一致意见.
在1988年巴伦投资圆桌会议上,正好是1987年10月股市暴跌1000点的两个月后,我们对于未来的忧虑达到了极点.
我们刚刚经历过了一次股市大崩溃,于是很自然地会推测,明年很可能还会再来一次股市暴跌.
这让我总结出第4条林奇投资法则:你无法从后视镜中看出未来.
朱洛夫先生在1988年投资圆桌会议上发言时一开始就断言:"1982~1987年的股市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这还是那一天圆桌会议上最乐观的说法.
在1988年投资圆桌会议上,我们争辩的是,到底未来会出现一个一般的熊市,使道琼斯股票指数大跌到1500点甚至更低,还是会出现一个毁灭性的大熊市,"干掉金融圈内大部分从业人士和全世界大部分投资者"(这是吉米·罗杰斯的忧虑),并导致一场"像30年代那样的全球大萧条"(这是保罗·图德·琼斯的预言).
周末焦虑症(4)除了忧虑将会发生毁灭性大熊市和全球大萧条之外,我们还担忧贸易赤字、失业问题以及预算赤字.
在准备参加巴伦圆桌会议之前,我本来就已经忧虑得很,晚上很少能够睡个好觉,圆桌会议之后,我的睡眠更糟了,一连做了3个月的恶梦.
1989年的圆桌会议比1988年的气氛要轻松一点,尽管朱洛夫先生说,按照中国农历,这一年是蛇年,而蛇可是一种不祥的征兆.
可是到了1990年召开圆桌会议时,原先大家一再预言将会发生的经济大萧条却根本没有发生,而且根本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将会发生,道琼斯指数不但没有暴跌,反而上涨到了2500点.
然而,我们又找出了一些新的应该逃离股市的理由.
房地产业崩溃了,我们忧虑的灾难表上又多了一项.
让我们感到忧虑不安彻夜难眠的是,股市已经连续7年上涨(1987年10月虽然发生了暴跌,可是年底收盘还是略高于1986年),未来股市肯定不可避免将会下跌.
我们现在担心的是,过去这7年股市行情太好了!
即使是我的那些经过许多大风大浪都不会轻易被吓倒的朋友们,也已经在讨论应该把钱从银行里取出来,藏到家中,因为他们担心那些货币中心银行也可能破产,整个国家银行体系可能崩溃.
1990年的悲观情绪甚至超过了1980~1982年.
1980~1982年那时候投资者对股票失望至极,简直是谈股色变,只要有人提到股票,其他人就会把话题转开,宁愿谈论地震、葬礼,甚至是波士顿红袜队毫无希望获得冠军.
到了1990年,人们对股市的反感,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避而不谈,他们甚至会非常急切地告诉你为什么看空股市.
我本人就真的碰见过,坐车时出租车司机向你推荐债券,理发时理发师吹嘘说自己买入了看跌股票期权,押宝股市会大跌,这样看跌期权就会大幅增值.
我本来以为,像理发师这样的人,根本没有听说过看跌期权是什么玩意儿,但是现在他们居然用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工资进行如此复杂的交易.
华尔街著名投资大亨伯纳德·巴鲁克(bernardbaruch)曾经说过,当擦鞋童都买股票的时候,就是应该全部抛出的时候了.
如果他的观点正确的话,那么,连理发师都买入看跌期权押宝股市将会大跌的时候,应该就是买入股票的大好时机了.
我收集了1990年秋季的一部分报刊,给各位读者重现一下当时的投资大众对于股市的态度有多么低迷,以下这些大字标题还算是比较乐观的呢:"这次大裁员给专业人士打击沉重"-《华尔街日报》,10月4日"你的工作还能保得住吗"-《新闻周刊》,11月25日"艰难度日"-《纽约时报》,11月25日"房地产市场崩盘"-《新闻周刊》,10月1日"高租金使年轻人无能力租房"-《商业周刊》,10月22日"房地产不景气严重打击房屋改建企业"-《商业周刊》,10月22日"房地产崩溃危及金融机构"-《美国新闻》,11月12日"3年前自东北部开始的房地产业衰退已经扩展到全国范围"-《纽约时报》,12月16日"赤字预案提交国会结果难料,即使通过也难包治百病"-《华尔街日报》,10月1日"不知美国经济还会衰退多久"-《华尔街日报》,12月3日"消费者放眼未来只有失望"-《商业周刊》,12月10日"焦虑时代的生存指南"-《新闻周刊》,12月31日"美国还有竞争力吗"-《时代周刊》,10月29日"你的银行能幸存下去吗"-《美国新闻》,12月12日"你还有竞争力吗美国人正在落后,如何奋起直追"-《商业周刊》,12月17日雪上加霜的是,美国在海湾地区的沙漠中还有一场战争要打.
新闻媒体云集五角大楼的新闻发布室,数百万观众第一次知道了伊拉克和科威特的地理位置到底在哪里.
军事战略专家们在争论不休,伊拉克军队如果使用生化武器,美军会伤亡多少士兵.
伊拉克军队人数在全世界排名第4,而且训练有素,他们蹲伏在加固的地下碉堡里,而这些碉堡隐藏在漫天的沙丘之中.
周末焦虑症(5)对于伊拉克战争巨大的忧虑和恐惧,让大家本来就十分悲观的未来预测,只能是雪上加霜,伤口撒盐.
到1991年1月15日,我们这些投资大师又聚到一起参加巴伦投资圆桌会议时,关于对伊战争中美军阵亡人数究竟会有多么巨大这一阴影仍然笼罩在我们心头.
在我们"经济之花即将凋谢"为主题的讨论中,本来平时就忧心忡忡的朱洛夫比平时更为悲观沮丧.
他预言道琼斯将会暴跌,暴跌到2000点,比1987年暴跌的最低水平更低,而迈克尔·普赖斯认为会大跌500点左右,马克·帕金斯甚至认为道琼斯将会暴跌到1600~1700点.
我则认为,最糟糕的情况是经济将会出现大衰退,如果战争如某些人预料的那样可怕的话,股指就会暴跌1/3.
不过,你知道,能够参加一年一度的巴伦投资圆桌会议的,肯定是非常成功的投资专家,因此你完全可以推测,我们这些久经考验、训练有素的投资专家,肯定形成了一套严格的投资纪律规范,使我们能够避开那些悲观情绪的影响,采取正确的投资行动.
我和所有美国人一样,非常清楚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对伊军事行动有可能演变成一场旷日持久、血流成河的战争灾难.
但同时,作为一个选股者,我的投资直觉让我不禁注意到,投资者竞相疯狂抛售,使得很多股票惊人地严重低估.
由于我已经辞去麦哲伦基金经理职务,退休在家,所以我不能再像管理麦哲伦基金时那样,上百万股地大量买入,但是我可以操作自己的个人账户,于是我在自己的账户上增持股票,同时也为我帮忙管理的一些慈善信托和公共基金增持股票.
1990年10月,《华尔街日报》注意到,我在个人账户上增持了w.
r.
格瑞斯(w.
r.
grace)和莫里森-纳德森公司(morrison-knudsen)的股票,我本人在这两家公司担任董事.
我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乔其特·杰森(georgettejasen)说,"这只股票只不过是我"增持的10只股票中的两只而已……如果这些股票再跌,我还会进一步增持.
"就像在我退休之后就买入麦哲伦基金一样,我又继续在个人账户上增持了2000份麦哲伦基金.
对于一个训练有素的选股者来说,在一片悲观气氛中,反而为寻找赚钱机会很大的股票提供了买入良机.
这时,报纸上的标题都是悲观沮丧的,道琼斯平均指数从夏天到初秋大跌了600点,连出租车司机都在推荐债券,基金经理人持有的现金占基金总资产的比例高达12%,而和我一起参加巴伦投资圆桌会议的投资专家中至少有5位预言将会发生严重的经济衰退.
当然,我们现在都已经知道,伊拉克战争根本不像某些人预言的那样恐怖(除非你是伊拉克人),股市不仅没有下跌33%,相反,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了30%,道琼斯指数上涨了25%,小盘股更是上涨了60%.
所有这一切,竟然使得1991年成了最近20年来最好的大牛市.
如果你稍一留意我们这些投资专家们发出的悲观预言的话,你肯定会被吓得全部抛出股票了,那样你可就错失1991年这次大涨了.
更有甚之,过去6年以来,如果你一直密切留意我们在巴伦投资圆桌会议上对于未来宏观经济的悲观预测,你肯定已经被吓得抛出股票逃离股市,错过了现代历史上这次持续6年的最强劲的大牛市行情.
而那些一直根本不听也不理睬各种世界末日论的乐观派投资者,始终坚决买入或持有股票,那么投资就会增值3~4倍.
下次如果听到有人告诉你,日本将要破产,或是一颗流星将要击中纽约证交所,那么你一定千万要记住我上面所说的投资教训,千万不要为之过度忧虑,否则就会错失一次很好的投资机会.
"忧虑和恐惧让股市阴云密布",这是《巴伦》杂志在1991年投资圆桌会议后的那期周刊的标题,但是谁能想到,没过多久,股市就出现了一个巨大反弹,道琼斯指数创下历史新高.
大局观说起来很简单:"嗯,下次股市下跌的时候,我一定毫不理会那些悲观消息,我要趁机逢低买入一些超跌的股票.
"但是做起来并不简单.
因为每一次危机看起来都好像要比上一次更严重,要想做到对悲观消息置之不理越来越难.
避免由于悲观消息而被吓得抛出股票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每个月都定期定额买入股票.
很多人在他们的401(k)退休计划中以及在投资俱乐部中就是这么做的.
毫无疑问,他们定期定额投资的这笔资金的收益率,与他们凭着对未来股市走势好坏的直觉判断而在股市中进进出出的那笔资金相比,肯定要好得多.
周末焦虑症(6)跟着感觉走的选股方法,最大的毛病是,在股市大涨600点后,股票已经被高估,人们反而会感觉股市还会涨得更高,因而会在高位买入,结果股市调整而被严重套牢;而在股市大跌600点后,股票普遍被低估,人们反而感觉股市还会跌得更低,结果后来股市反弹而错失低价买入良机.
如果你不是严格地按照每月定期定额买入股票的话,你就得找出一种办法,让自己能够始终坚定对股市的信心.
坚定信心和选择股票通常都不会放在一起进行讨论,但是选择股票的成功依赖于坚定的信心.
你也许是世界上最厉害的财务分析专家或者股票估值专家,但是如果没有信心,你就会容易相信那些新闻报道的悲观预测,在股市恐慌中吓得慌乱抛出.
即使是你可能把自己的资金投入到一个相当不错的投资基金,但是如果你没有信心,你就会在恐慌害怕时抛出,但毫无疑问这时卖出的价格往往是最低最不划算的.
我所说的是的信心是什么样的呢那就是始终相信美国会继续存在发展下去;相信人们继续正常地生活,和往常一样在早晨起床穿裤子时先穿一条腿再穿另一条腿,生产裤子的公司会继续为股东赚钱;相信老企业终将丧失活力而被淘汰,沃尔玛、联邦快递、苹果电脑等新的充满活力的企业将取而代之;相信美利坚人民是一个勤奋工作且富于创造力的民族,甚至相信即使是对于那些雅皮士,尽管拥有待遇优厚的专业工作和富裕的物质型生活方式,如果懒惰不努力的话,也会被大家严厉指责.
每当我对目前的大局(bigpicture)感到忧虑和失望时,我就会努力让自己关注于"更大的大局"(theevenbiggerpicture).
如果你期望自己能够对股市保持信心的话,你就一定要了解"更大的大局"这个概念.
"更大的大局"是从更长更远的眼光来看股市.
历史长期统计数据告诉我们,在过去70年里,股票平均每年投资收益率为11%,比国库券、债券、定期存单高出一倍以上.
尽管20世纪以来发生了各种大大小小的灾难,曾经有成千上万种理由预测世界末日将要来临,但是投资股票仍然要比投资债券的收益率高一倍以上.
用这种大局观来看股市,坚定信心,长期投资股票,收益率肯定要高得多.
而听信那些新闻评论员和经济咨询专家的悲观预言,相信经济衰退即将到来,吓得全部抛出股票而投资债券,收益率肯定要比坚定信心长期投资股票要低得多.
此外,在股票投资收益率战胜其他投资品种的这70年间,曾经发生过40次超过10%的大跌.
这40次大跌中,有13次属于令人恐怖的暴跌,跌幅超过33%,其中之一就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暴跌,1929~1933年的股市大崩盘.
我相信,1929年股市大崩盘给人们留下的痛苦记忆如此惨重,远远超过了其他因素的作用,使数以百万的投资者从此远离股市,转而投向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
尽管过了60年,但这场超级大股灾仍然使人们对股票市场充满恐惧,甚至包括我们这一代在1929年时还没有出生的人也闻股色变.
如果说,远离股市是由于投资者患上了一种股市大崩盘后的创伤综合症,那么为此付出的经济代价也太高了.
所有那些把钱投资于债券、货币市场、储蓄账户和定期存单以躲避下一次股市大崩盘的投资者,他们60年远离股市所错过的投资回报,再加上通货膨胀导致的货币贬值,所有这些由于拒绝投资股票而产生的财富损失,要比即使发生他们所经历过的最严重的股市大崩盘造成的财富损失都要大得多.
因为在1929年那次著名的股市大崩盘之后,经济大萧条接踵而来,于是人们就把股市崩盘和经济崩溃联系在一起.
至今我们仍然相信,股市崩盘将会引发经济崩溃.
这种错误观念在公众心目中一直根深蒂固,尽管后来事实证明并非如此.
比如,1972年的股市暴跌程度完全可以与1929年股市大崩盘相提并论,非常严重(业绩优异的墨西哥风味快餐连锁店公司塔科贝尔(tacobell)公司的股价从15美元跌到只有1美元!
),但是却并没有引发经济崩溃.
1987年的股市暴跌也没有经济崩溃.
周末焦虑症(7)也许未来还会有更大的股市暴跌,但是既然我根本无法预测何时会发生股市暴跌,而且据我所知,和我一起参加巴伦投资圆桌会议的其他投资专家们也无法预测,那么何以幻想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提前做好准备免受暴跌之灾呢在过去70多年历史上发生的40次股市暴跌中,即使其中39次我提前预测到,而且在暴跌前卖掉了所有的股票,我最后也会后悔万分的.
因为即使是跌幅最大的那次股灾,股价最终也涨回来了,而且涨得更高.
股市下跌没什么好惊讶的,这种事情总是一次又一次发生,就像明尼苏达州的寒冬一次又一次来临一样,只不过是很平常的事情而已.
如果你生活在气候寒冷的地带,你早就习以为常,事先早就预计到会有气温下降到能结冰的时候,那么当室外温度降到低于零度时,你肯定不会恐慌地认为下一个冰河时代就要来了.
而你会穿上皮大衣,在人行道上撒些盐,防止结冰,就一切搞定了,你会这样安慰自己-冬天来了,夏季还会远吗到那时天气又会暖和起来的!
成功的选股者和股市下跌的关系,就像明尼苏达州的居民和寒冷天气的关系一样.
你知道股市大跌总会发生,也为安然度过股市大跌事前做好了准备.
如果你看好的股票随其他股票一起大跌了,你就会迅速抓住机会趁低更多地买入.
1987年股市暴跌之后,道琼斯指数曾经一天之内下跌了508点,那些投资专家们异口同声地预测股市要崩溃了,但是事后证明,尽管道琼斯指数暴跌1000点之多(从8月份指数最高点计算跌幅高达33%),也没有像人们预料的那样股市末日来临.
这只不过是一次正常的股市调整而已,尽管调整幅度非常大,但也只不过是20世纪13次跌幅超过33%的股市调整中的最近一次而已.
从此之后,虽然又发生过一次跌幅超过10%的股市大跌,也不过是历史上第41次而已,或者这样说,即使这次是一次跌幅超过33%的股市大跌,也不过是历史上第14次而已,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在麦哲伦基金年报中,我经常提醒投资者,这种股市回调不可避免,总会发生的,千万不要恐慌.
每当股市大跌,我对未来忧虑之时,我就会回忆过去历史上发生过40次股市大跌这一事实,来安抚自己那颗有些恐惧的心,我告诉自己,股市大跌其实是好事,让我们又有一次好机会,以很低的价格买入那些很优秀的公司股票.
基金选择之道(1)人们之所以投资共同基金,是因为这样就可以免除自己进行投资决策的种种烦忧了.
因为有基金经理管理,投资者再也不用自己来选股了,但是投资基金也有新的烦恼-现在是不用考虑选什么股票了,但却得考虑选什么基金!
根据最新统计,截止到1992年底,美国基金总数高达3565家、,其中1266家是股票基金,1457家为债券和收入基金,566家是应税货币市场基金,276家是短期市政债券基金.
而在1976年,美国仅有452家基金,其中278家是股票基金.
基金层出不穷、蓬勃发展的步伐没有任何停止的迹象.
基金品种日益增多,有全国性基金和地区性基金,有对冲基金和行业基金,有价值基金和成长基金,有单一基金和混合基金,也有反向基金和指数基金,甚至还有专门投资基金的基金.
不久我们或许还可以看到全能基金以及投资于基金的基金的基金.
你问华尔街上所有基金公司的最新的紧急情况指的是什么就是为了避免公司盈利突然下降,再发行一家新基金!
目前,我们已经跨越了美国基金业历史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基金数量的总和已经超过了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数量的总和.
如果考虑到上市公司中有328家实际上也是基金(参见本章关于封闭式基金的介绍),基金数量超过股票数量的程度就会更加显著.
在基金多得让人眼花缭乱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合适的基金进行投资呢·设计投资组合两年前,美国新英格兰地区一些业绩不佳的投资者,就向我们提出了如何设计投资组合的问题.
我在前面说过,我们几个投资专家受一个非盈利机构之邀,帮助他们重新设计过投资组合.
和其他非盈利机构差不多,这家机构也是不断需要更多的资金.
他们的投资,多年来都是由一位基金经理负责,资金分别投资于债券和股票,和大多数投资者没什么两样.
在我们向这家机构建议如何调整投资组合的过程中,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和一般投资者调整投资组合时所面对的问题完全一样.
第一个问题,我们需要确定债券和股票在投资组合中所占的比例是否必须改变.
这个问题很有趣.
在所有的投资决策中,最初对追求增值的股票与追求稳定收入的债券的组合比例分配决策,对于一个家庭未来能够拥有多少财富影响最为深远.
对我自己的家庭而言,我开始变得比过去稍微加重了债券投资,因为我现在退休后就没有薪水了,所以需要投资更多的债券以保证稳定的收入才行.
不过我仍然把大部分资产投资在股票上.
然而现在大部分投资者的投资错误在于,在追求稳定收入的债券上投资太多,在追求资本增值的股票上投资太少.
现在这个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1980年美国共同基金投资者中,选择股票型基金的有69%,可是到1990年时反而下降到只有43%.
如今全美共同基金总的资产规模中债券及货币市场基金所占的比例高达75%左右.
投资者越来越喜欢债券,对政府当然是好事一桩,因为政府需要永不停步地发行国债以筹集资金弥补财政预算赤字.
可是债券对投资者的未来财富增长并不是什么好事,他们本来应该去买股票才对!
我在引言中早说过了,股票投资收益率比债券高得多,过去70年来股票平均每年投资收益率达10.
3%,而长期国债投资收益率只有4.
8%.
股票投资收益率远远高于债券的原因显而易见.
随着上市公司规模越来越大,盈利越来越多,作为股东分享到的利润也就越来越多,得到的股息也随之增长.
由于股息是决定公司股票价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如果拥有一个在10年或者20年股息持续增长的股票组成的一个投资组合,你想不赚钱都很难.
1991年出版的《穆迪上市公司股利手册》(moody誷handbookofdividendachievers)是我最喜爱的枕边书,上面就罗列出了这种股利持续增长的公司.
从这本书中我了解到:有134家上市公司保持了20年股利连续增长的纪录,还有362家公司保持了10年股利连续增长的纪录.
因此,一种简单的投资策略就是,从穆迪上市公司股利排行榜中挑选股票,只要这些公司的股利持续保持增长,就尽可能长期持有.
普特南基金管理公司的普特南股利增长基金(putnamdividendgrowth)就是坚持这种根据股利增长情况进行选股的投资.
基金选择之道(2)上市公司经常定期提高股利来回报股票持有人,与此相反,即使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美第奇家族(medicis)时代,历史上从来没有一家公司会主动提高利息来回报债券持有者.
债券持有人从来不会得到像股票持有人一样的待遇-被邀请参加年度股东大会;一边吃着点心,一边听着公司高管们汇报过去一年的经营业绩情况;然后提出问题让公司高管们予以回答.
当债券发行人的业绩良好时,债券持有人也不会获得任何额外报酬.
债券持有人最多能得到的只是归还他借给公司的本金,而本金的实际价值还会由于通货膨胀而缩水.
债券之所以如此广受欢迎的一个原因是,美国的大部分资产都是老年人持有的,而这些老年人倾向于依靠利息来维持生活.
有收入能力的年轻人则被认为会将资金全部投资于股票,到年老时再转而依靠利息收入来维持生活.
然而这种"年轻人适合买股票而年老人适合买债券"的投资原则早已经过时了,因为现代人的平均预期寿命比过去明显提高了.
如今,一个身体健康的62岁老人,预期寿命是82岁,他还能再活20年,因此他得准备未来20年的生活费用支出,而且还得再忍受20年的通货膨胀,眼看着他的积蓄的购买力由于通货膨胀而持续下降.
那些本来指望靠债券和大额定期存单过上幸福晚年的老人,现在会发现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他们退休后还要承担未来20年的生活费用,要想维持原来的生活水平,他们必须投资一些成长股,使自己的资产组合保持一定的增值速度.
否则,利率这么低,即使是拥有巨额资产组合的老年人也难以完全依靠利息来维持生活.
在这种情形下,全国的老年人都不得不问:"仅仅依靠持有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的3.
5%的利率水平,我怎么能够维持生活"估算一下,一对退休夫妇的全部财产有50万美元,全部投入到大额存单或短期债券上,我们来看看结果会怎样.
如果利率下降,他们不得不将到期存单按新的较低利率续存,他们的利息收入就会急剧下降;如果利率上升,他们的利息收入上升,但是由于通货膨胀率也会上升,他们利息收入的购买力也会相应缩水.
如果他们将50万美元的全部资产都投资于利率为7%的债券,他们每年能够获得35000美元的稳定利息收入.
但是如果通货膨胀水平为5%的话,这35000美元利息收入的购买力将在10年内缩水一半,15年内缩水2/3.
因此,他们退休后-早晚会有那么一天,这对普通的夫妇可能被迫取消一些外出旅行,或者将不得不在利息收入以外再动用一些本金以支付生活费用.
但本金减少了,就意味着未来利息收入会减少,计划留给孩子们的遗产也会减少.
除了非常富有的家庭,不投资股票,根本不可能长久维持高质量的晚年生活水平.
显然,投资股票的资金数量,取决于投资者手里有多少钱可以用于股票投资以及未来过多久他们需要收回这笔资金进行消费.
我的建议是,在投资组合中,最大限度地增加股票投资的比例.
我对这家非盈利机构提出了同样的投资建议.
在此之前,在他们的投资组合中,股票投资和债券投资各占一半比例.
债券部分(投资于5~6年期限的债券)的收益率是9%,而股票部分的股息率是3%,因此整个投资组合总的投资收益率为6%.
正常情况下,债券都是被持有到期,并按票面值收回本金.
因此,占投资组合一半的债券投资根本没有什么成长性.
占投资组合另一半的股票投资部分除了3%的股息率之外,预期每年增值8%.
(从历史上来看,股票的年平均投资收益率大约是11%,其中,3%来自于股息,另外8%来自于股价上涨.
当然,股价上涨最主要的原因是公司不断地提高股息水平,这使得股票更具有投资价值.
)由于占资产组合一半的股票投资每年增值8%,占投资组合另一半的债券投资根本没有什么升值,因此整个资产组合只具有4%的年增长率,而这仅能够抵消通货膨胀率而已.
基金选择之道(3)如果我们对资产组合进行调整,情况会怎样呢持有更多的股票,持有更少的债券.
在最初的几年内,这个非盈利机构将会暂时牺牲一些收入,但是,股票价值的长期增长以及股票股利收入的大幅增长,将远远超过这些短期的损失.
调整投资组合中股票和债券的比重后,资本增值会提高,现金收入会减少,详细情况请见表3-1.
鲍伯·贝克威特(bobbeckwitt)按照我的要求计算了这些数据,他后来成了富达资产管理者基金(fidelityassetmanagerfund)的基金经理,投资业绩相当出色.
表3-1股票与债券的相对优势年末债券价值债券收入年末股票价值股票收入总收入年末资产总值方案一第1年$10000$700--$700$10000100%债券第2年10000700--70010000第10年10000700--70010000第20年10000700--7001000020年总共1000014000--1400010000方案二①第1年500035054001505001040050%债券,第2年520036456161625261081650%股票第10年7117498768630079814803第20年105347371137764713842191120年总共10534104221137768641728621911方案三第1年--1080030030010800100%股票第2年--1166432432411664第10年--2158960060021589第20年--46610129512954661020年总共--46610137291372946610①为了保持债券与股票50/50的比率,必须定期调整投资组合,即追加资金必须不断投资于债券以与不断增值的股票平衡.
贝克威特是我们公司的数量分析专家之一.
这些数量分析专家思考问题的方式非常复杂,他们所使用的概念根本不是我们大多数线性思维的人所能理解的,他们说的话也只有那些同行才听得懂.
但贝克威特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他随时可以跳出数理分析的专业语言模式,用普通的语言和我们这些普通人进行交流沟通.
贝克威特在表中分析了3种投资方案,每种方案都是投资10000美元,债券利率为7%,股票股息率为3%,股价每年增值8%.
第一种方案是,10000美元全部投资于债券,20年后共获得利息收入14000万美元,并收回10000美元本金.
第二种方案是,股票和债券各投资5000美元,20年后债券利息收入为10422美元,股票股息收入6864美元,期末投资组合资产总值为21911美元.
第三种方案是,10000美元全部投资于股票,20年后股票股息收入为13729美元,再加上股价增值,期末投资组合资产总值为46610美元.
由于股票股息收入不断增加,到最后全部投资于股票的股息收入会比全部投资于债券的利息收入还要多.
因此20年后第二种方案的固定收益,比第一种方案全部投资于债券的固定收益还要多3286美元.
而在第三种方案中,投资者全部投资于股票在固定收益方面只比第一种方案只减少了271美元,但换来20年的股价巨大增值.
若再进一步深入分析,你会发现即使需要固定收益,也没有必要购买债券.
这是一个相当激进的结论,来自于贝克威特根据我的要求进行的另一套分析资料,具体结果请见表3-2.
表3-2100%投资于股票的策略假定期初股息率为3%,其后股息和股票价格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每年投资者最低生活消费支出为7000美元.
(单位:美元)年限年初股票价值股息收入年末股票价值消费支出年末资产价值110000030001080007000104000基金选择之道(4)21040003120112320700010844031084403250117200700011337041133703400122440700011884051188403570128350700012491061249103750134900700013165071316503950142180700013913081391304170150260700014744091474404420159230700015666010156660470016919070001668901~10年总计3733070000166890111668905010180240700017825012178250535019251070001908501319085057302061207000204850142048506150221230700022038015220380661023801070002376201623762071302566307130256630172566307700277160770027716018277160831029933083102993301929933089803232808980323280203232809700349140970034914011~20年总计70660768203491401~20年总计·107990146820349140注:表中所有金额取整到10美元.
假设你有100000美元可以进行投资,每年需要7000美元来维持现有的生活水准.
一般人往往会认为,购买债券才能保证得到稳定的固定收益.
而如果你并不这么做,反而采取一种近乎疯狂的举动-全部投资于股息率只有3%的股票,结果将会如何呢为了维持1:1的投资组合比例,就必须定期调整投资组合.
也就是说,如果股票价值上涨,就必须将一部分资金从股票转移到债券投资上.
第一年股息率3%的股息收入只有3000美元,根本无法应付你一年7000美元的消费支出,你怎么填补这个窟窿呢你只能卖掉价值4000美元的股票.
假设股价每年上涨8%,因此到年底你的股票投资会增值为108000美元,抛掉4000美元的股票后,还剩104000美元.
第二年股息收入增长到3120美元,你只需卖掉3880美元的股票就可以保证一年7000美元的消费支出了.
以后每年股息收入越来越多,需要卖掉的股票金额也就相应越来越少.
到了第16年,股息收入超过7000美元,就不必再卖股票了.
20年以后,你的100000美元本金已增值到349140美元,如果再加上这20年间你的146820美元的生活消费支出,你的投资组合资产总值几乎是最初的5倍.
好了,我们又再次得出股票优于债券的证明,即使你需要固定收益来支付生活费也是如此.
可是我们需要考虑一个让人担心的意外因素,那就是股价波动并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规律,根本不可能每年都上涨8%,有时甚至连续下跌好几年.
以股票投资代替债券投资的投资者,不但要经受住一次次的股价下跌调整的打击,而且为了弥补股息收入的不足还要卖出股票,有时还不得不在非常沮丧的低价位上抛售.
全部投资股票,如果刚开始时就不幸地碰上股市回调,整个投资组合出现亏损,投资者为了支付生活费用,不得不亏本卖出股票,这时心理负担肯定会特别沉重.
投资者总是担心,全部投资股票,万一碰上股市暴跌,把老本赔个精光,那可根本输不起.
即使你已充分明白表3-1和表3-2的计算,而且也相信长期而言把资金全部投资于股票是最明智的投资决策,可是由于非常恐惧股市暴跌、输个精光,所以宁愿投资债券.
尽管少赚一些,却睡得安心多了.
让我们做个悲观的假设,你刚刚把资金全部投入股市,第二天就碰上大跌,一夜之间就损失25%,一下子1/4的财产不见了.
你当然会痛骂自己,后悔不已,但是只要你坚持不卖掉股票,长期持有,最终结果一定还是比全部投资债券要好很多.
贝克威特用电脑程序计算表明,20年后,你的投资组合会增值到基金选择之道(5)185350美元,几乎是你投资债券20年后收回的100000美元本金的2倍.
或者让我们假设,你碰上了更加糟糕的情况:经济衰退持续20年,股市持续低迷,股息率和股价涨幅根本达不到我们预计的8%,都只有预计水平的一半.
这肯定是现代金融史上持续时间最久的大灾难,但如果你仍然全部投资股市,每年从中取出7000美元现金来维持生活,20年后你手中还有100000美元,结果和投资债券是完全一样的.
如果当时我向那家非盈利机构进行建议时,手上有贝克威特的这些分析数据就好了,我就可以说服他们一分钱也不要投资债券了.
最后我们做出决策,提高股票的投资比例,至少这样做是向正确方向迈出了一步.
债券和债券基金决定了投资组合中股票和债券的投资比例后,下一步就要确定如何进行债券投资.
我个人并不热衷于债券投资,所以这部分讨论内容会相当简短.
你们应该都看得出来,我明显比较偏好股票,不过稍后再来讨论我最热衷的股票投资,现在先来讲讲债券.
一般人认为债券投资最能确保本金安全,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人们往往以为,买债券十分安全,能让你晚上睡得安稳,而买股票,风险很大,会让你半夜惊醒.
购买利率8%的美国30年期国债很安全吗除非这30年期间通货膨胀能维持在较低的水平,才能说保证安全.
万一通货膨胀率上升为两位数,那么国债价格就至少会下跌20%~30%.
这种情况可让人进退两难:如果卖掉债券,必然会亏损;如果一直持有30年到期为止,本金肯定能够拿回来,但现在这些本金的购买力却只有原来的一部分而已.
红酒或棒球卡也许时间越久越升值,但货币却是会越来越贬值,例如1992年美元贬值得只有1962年美元购买力的1/3.
(在此需向大家说明的是,市场上饱受轻视的货币市场基金,其业绩表现并不像大家所以为的那样糟糕.
目前通货膨胀率为2.
5%,而货币市场基金平均收益率为3.
5%,至少你的实际收益率还有1%.
如果利率上涨,货币市场基金收益率也会跟着上涨.
当然啦,我并不是说仅仅靠货币市场基金3.
5%的收益率就能让你过上好日子,但至少你不用担心亏掉老本.
现在许多货币市场基金,收取的申购费都很低,这使得它们更加具有投资吸引力.
况且现在的低利率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因此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比长期债券更加安全.
)另一个关于债券投资的错误观念是,购买债券基金比直接投资债券更加安全.
如果说是投资公司债券或垃圾债券,毫无疑问这个说法是正确的,因为通过基金来分散投资于不同的公司债券,可以把债务人违约风险限制在更低的水平.
但是债券基金也根本无法防范利率上扬的风险,而投资长期债券最大的风险就是利率上升.
利率一开始上升,债券基金和期限相同的个别债券价值下跌得一样惨.
你可拿出一些钱,购买垃圾债券基金,或者购买那些同时投资公司债券和国债的债券基金,这些基金的收益率会比投资某一只债券要好.
我怎么也想不通,怎么会有人把所有资金都投资在中期或长期国债基金上.
可是很多人的确就是这样做的.
目前投资于美国国债基金的资金规模高达千亿美元以上.
我这样说,可能会让我失去一些债券基金部门的朋友,不过我还是要说.
国债基金存在的目的到底何在,真是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投资者如果购买中期国债基金,每年还要向基金公司支付0.
75%的申购费,以供基金公司支付薪资、审计费用及制作年度报告等.
而如果直接去购买7年期国债,就根本不用支付任何额外费用,收益率肯定比购买国债基金要高.
你可以透过证券公司,或直接向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下属的各地银行,直接购买国债或国库券,不必支付什么手续费或佣金.
3年期国库券最低购买金额为5000美元起,10年及30年期国债最低购买金额只要1000美元.
国库券利息是期前支付,直接从国库券购买金额中扣除,国债利息则自动转存入购买者的证券账户或银行账户,一点都不用你操心.
基金选择之道(6)那些推销员会说,国债基金由专业经理人来操作,能够在最佳时机适时买入卖出,风险比较低,收益率比较高.
说得好听,可是这种情形很少出现.
纽约债券承销商ghc公司的研究报告得出结论,从1980~1986年,债券基金收益率一直低于单个债券,有时一年收益率竟落后2%之多.
而且债券基金期限越长,相对单个债券的业绩表现也越差.
专家管理债券基金能够获得一些超额收益,但还不够补偿投资者申购债券基金为这些专家付出的管理费用成本.
ghc公司的研究报告同时指出,许多国债基金宁愿牺牲长期的总收益率,以拉高当前的收益率.
对此我没有证据加以支持或者反驳,但我可以确定,直接投资7年期国库券,7年后一定能取回本金;但购买中期国债基金就不一定能够保证你足额收回本金.
你出售时的基金单位价格由当日债券市场行情决定,而行情随时都在波动,有可能你只好低价卖出,承担亏损.
在人们追捧债券基金的狂热中还有一点让我百思不得其解,那就是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愿额外支付管理费,来购买国债基金和所谓的吉利美(ginniemae)基金.
购买一只持续战胜市场的股票基金,支付申购费用情有可原,因为你的投资收益弥补申购费用绰绰有余.
购买一只美国30年期国债或吉利美债券,和购买其他品种的国债或吉利美债券根本没有什么区别,那些基金经理人极少能够取得远远超越同行的优异业绩.
事实上,收取申购费的债券基金与不收申购费的债券基金,投资业绩几乎完全一样.
由此我总结出了第5条林奇投资法则:根本没有必要白白花钱请大提琴家马友友来放演奏会录音.
最后在我们的建议下,这家非盈利机构一共聘请了7位基金经理来管理债券投资:2位传统债券基金经理负责大部分债券投资资金,3位基金经理负责可转换公司债券投资(本章稍后讨论),另外2位基金经理专门负责垃圾债券投资.
如果你买对了垃圾债券,收益率也会非常可观,不过我们可不想在垃圾债券上下大赌注.
股票及股票基金从某一方面来说,股票基金和股票没什么两样,赚钱的唯一办法就是要长期持有不动.
长期持有需要坚强的意志.
那些经常会因恐慌而抛售股票的人,投资股票基金可能也会恐慌、抛售,最后都赚不到什么钱.
即使是业绩最好的股票基金,在大盘回调整理时也可能反而比大盘跌得还惨,这种情况十分常见.
在我管理麦哲伦基金期间,有9次股市回调10%,而我管理的麦哲伦基金净值比大盘跌得更低,但是反弹时也比大盘涨得更高(对此我稍后会详细说明).
要想从这些大反弹获利,你就得紧抱基金不放.
我担任麦哲伦基金经理时,经常在基金年报"致持有人的信中发出警告说,麦哲伦基金这艘巨轮也有可能在股市波动的惊涛骇浪中沉没.
我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是,如果某种坏事情发生会让人们烦恼不安,一旦人们事先有所心理准备,那么这种坏事情即使发生了,人们也不会惊慌失措.
我想,大多数人在股市大跌中能够保持冷静,坚决持有,但有些人肯定做不到.
沃伦·巴菲特曾经警告投资者,那些无法看着自己的股票大跌、市值损失50%却仍然继续坚持持有的投资者,就不要投资股票.
这个观点也同样适用于股票基金的持有人.
那些无法忍受基金净值短期内减少20%~30%的人,就不该投资成长型股票基金或一般的股票型基金.
这类投资者比较适合既持有股票也持有债券的平衡型基金,或资产配置型基金.
这两种基金的业绩波动都要比纯股票型基金小一些,不过最后收益率也要少一些.
目前美国市场上投资基金种类繁多,股票型基金就多达1127种,令人眼花缭乱.
对此我提出了第6条林奇投资法则:既然要选择一只基金,就一定要选择一只业绩优秀的好基金.
选择一只好基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过去10年来,75%的美国股票型基金连市场的平均业绩水平都赶不上,几乎年年落后于大盘.
事实上,一个基金经理的业绩只要能够与大盘指数持平,就在所有基金经理排名中高居前1/4.
基金选择之道(7)很奇怪的是,入选指数的就是那些股票,而这么多基金公司买卖的也是那些股票,但基金投资业绩却比不上指数,这是一个现代证券市场之谜.
大多数基金经理连市场的平均业绩水平都赶不上,这听来似乎不可思议,但实际情况的确如此.
1990年基金再次输给标准普尔500指数,这已经是基金连续输给市场的第8年!
这种奇怪的现象原因何在,目前无人能知.
第一种说法是,基金经理们其实根本不会选股,如果把计算机扔了,单纯依靠往股票一览表上掷飞镖乱选一气,选股业绩反而会更好.
第二种说法是,华尔街上的羊群效应非常盛行,大部分基金都是市场追随者,基金经理只是表面上假装追求超越市场的卓越业绩,实际上一辈子只求与指数持平就心满意足了.
可悲的是,这帮基金经理实在是太才华横溢了,以至于连与大盘指数保持同步这样超级简单的工作都做不好,可能就像那些才华横溢的大作家,尽管满腹才华,却拼凑不出来一本极其幼稚、粗糙的畅销书.
第三种说法算是比较客气的,认为基金表现之所以不如指数,主要是由于指数-尤其是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成分股近年来越来越集中于大盘股,而这些大盘股最近几年涨幅惊人.
在20世纪80年代,想击败市场比70年代难得多了.
20世纪80年代,许多入选标准普尔500指数成分股的上市公司卷入并购风潮之中,并购使公司股价飞涨,相应带动指数大涨.
此外,外资大笔涌入美国股市,专挑名声显赫的大公司大盘股,进一步加大了指数上涨的动能.
20世纪70年代的情形正好相反,那些著名的大公司(如宝丽来、雅芳、施乐以及一些钢铁公司、汽车公司)由于自身业绩糟糕,其股票市场表现也相当糟糕.
绩优成长公司(如默克公司)业务持续繁荣成长,但由于其股票价格过于高估,股价却并没有怎么上涨.
因此,那些刻意避开这些大公司股票的基金经理反而相对于市场取得了巨大的优势.
第四种说法是,指数型基金大受欢迎,反过来推动指数成分股本身涨得更高.
由于越来越多的大型投资机构投资指数基金,越来越多的资金涌入指数成分股,使其股价大涨,导致指数基金业绩表现胜过其他股票基金.
这是不是意味着,想要在数百家主动管理型基金中选出一只业绩优异的好基金,比百里挑一还要难上几倍不如干脆选一家或几家指数型基金紧抱不放,这样做更省事且更赚钱我和迈克尔·理柏(michaellipper)讨论了这个问题,他在基金业内首屈一指的权威专家.
他根据一大批主动型股票基金的业绩计算得到股票型基金平均业绩水平,然后与标准普尔500指数股利再投资的业绩水平进行比较(标准普尔500指数本质上就是一个指数型基金,扣除极低的指数型基金管理费就相当于指数型基金业绩水平).
二者比较结果见表3-3.
表3-3股票型基金与标准普尔500指数业绩对比过去10年中有8年标准普尔500指数业绩胜过股票型基金,但长期而言股票型基金略占一点点优势.
年度股票型基金平均业绩(%)标准普尔500指数股利再投资(%)19929.
17.
6199135.
930.
41990-6.
0-3.
1198924.
931.
6198815.
416.
619870.
95.
2198614.
418.
7198528.
131.
71984-1.
26.
3198321.
622.
6198226.
021.
61981-0.
6-4.
9198034.
832.
5197929.
518.
6197811.
96.
619772.
5-7.
1197626.
723.
9197535.
037.
21974-24.
2-26.
51973-22.
3-14.
7197213.
219.
0197121.
314.
31970-7.
23.
9基金选择之道(8)1969-13.
0-8.
4196818.
111.
0(续)年度股票型基金平均业绩(%)标准普尔500指数股利再投资(%)196737.
223.
91966-4.
9-10.
0196523.
312.
5196414.
316.
5196319.
222.
81962-13.
6-8.
7196125.
926.
919603.
60.
5累计总收益表现(%)1960~19922548.
82470.
5资料来源:lipperanalyticalservices,inc.
理柏的研究结果表明,指数基金业绩领先于一般股票型基金平均业绩,而且往往领先幅度相当大.
如果1983年l月1日用100000美元投资于先锋500指数基金(vanguard500indexfund),然后一直持有不动,到1991年1月1日就会增值到308450美元.
若投资一般的股票型基金,却只能增值到236367美元.
指数基金连续8年战胜主动型股票基金,直到1991年才输了一次.
如果以30年时间来看,主动型股票基金总的投资收益率为2548.
8%,被动型指数基金总的投资收益率为2470.
5%,相差无几,前者略高一点点.
可见,投资者费时费力,拼命想挑选出一个好基金、选个最优秀的基金经理,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努力全部都是白费.
只有少数几家基金能够持续战胜市场(稍后详述),除非你很幸运找到了其中一家,否则花再多的精力和时间来研究如何挑选好基金都是白费气力.
这是另一种扔飞镖选股票的投资方法,干脆把整个靶子都买下来-购买所有指数成分股,哪个股票涨都不会错过.
连基金研究权威理柏个人也认为,要想研究出来到底哪个基金经理将会是未来战胜市场的超级明星是根本不可能的.
前面的证据已经告诉我们这种努力是白费气力.
可是在华尔街上人性的力量始终想挑战事实,投资者总是永远不停地在成千上万个基金中寻寻觅觅,想要找出一只持续战胜市场的基金明星.
我和几位同事也想要发起这种挑战,为前面提到的非盈利机构选择一位优秀的基金经理.
我们花了好几个小时审阅75位基金经理候选人的个人简历及业绩记录,从中挑选出了25位进行面试.
后来我们决定同时录用几位基金经理,每人分别管理一部分投资组合.
你只要同时投资于几种不同投资风格和不同投资理念的基金,就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
我们基于以下的一些想法才这样操作:股市变化无常;环境变化无常;某种投资风格的基金经理或某种类型的基金,不可能在所有情况下都能战胜市场.
股票如此,基金同样是如此.
谁知道下一次投资机遇会出现在哪里所以不如采取中庸之道,同时购买各种不同的基金,这样才能稳稳当当地赚钱.
如果你只买一种基金,可能你会碰到基金经理表现失常、业绩不佳的困境,或者该基金选的全是一些不受市场青睐的股票.
例如,一只价值型基金或许过去3年业绩优异,但随后的6年却表现一塌糊涂.
1989年10月19日华尔街股市大崩盘以前,价值型基金连续8年战胜市场,而同期成长型基金却连续输给市场.
1987年之后成长型基金连续战胜市场,但1992年却输给了市场.
基金品种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
为了方便讨论,我把最重要的几种基本类型简介如下:资本增值型基金:基金经理各类型股票都可投资,不拘泥于特定投资观念.
麦哲伦基金就属于这种基金.
·价值型基金:选股的主要标准不是盈利能力,而是公司的资产价值,例如天然资源开采公司、房地产公司、有线电视公司、输油管道公司及饮料罐装公司等.
这种价值型公司,大多数为了购置资产承担很高的负债.
他们追求的目标是,还清债务后公司大赚一笔.
·绩优成长型基金:主要投资于中盘和大盘绩优股,这类公司在业内地位稳固,成长良好,增长速度稳定,盈利每年至少增长15%以上,因此周期型股票、缓慢增长型蓝筹股都不包括在内.
基金选择之道(9)·新兴成长型基金:主要投资小盘股.
好几年来小盘股一起落后于市场,1991年突然开始以很大优势战胜市场.
·特殊情况基金:投资那些正常情况下并没有什么特别吸引人之处,但突然发生某种事件改变了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股票.
知道你持有的基金属于什么类型,能够帮助你正确判断是否要继续持有.
马里奥·加贝利的价值型基金连续落后大盘4年,但这并不表示就应该放弃.
1992年这只基金业绩就开始大幅反弹.
一旦价值型股票不受市场青睐,加贝利、库尔特·林德纳(kurtlindner)或迈克尔·普赖斯等这些价值投资高手的业绩肯定好不了,根本比不上那些投资于市场追捧的成长股的成长型基金.
要公平地比较基金业绩优劣,必须将同一类型相互比较.
如果多年来加贝利的业绩一直胜过林德纳,你肯定要一直抱紧加贝利的基金.
但是如果几年来加贝利的业绩一直不如著名的成长型基金经理约翰·坦普尔顿(johntempleton),也不能因此就指责加贝利做得不好,因为在这几年,所有价值型基金表现都不如成长型基金.
同样地,如果去年黄金行业股票平均下跌了10%,黄金行业股票基金也相应下跌10%,这种情况下再指责这个基金经理是非常不尽情理的.
如果自己手中持有的一只基金业绩表现不佳,人们最自然的反应就是抛了这只表现差的,换成另一只表现更好的基金.
但如果根本不考虑这类基金的整体表现情况、失去耐心、更换基金,就会犯下另一个错误-这些人往往恰是在最不应该更换基金的时候更换了基金,其实此时他们抛弃的价值型基金刚开始触底反弹,而他们要买入的成长型基金则刚开始见顶回调走下坡路.
事实上,在价值型基金普遍表现不佳的时候,某一只价值型基金却表现特别优异,但这并不值得高兴(成长型或其他类型基金同样如此).
因为这可能是这只基金的基金经理不再钟情于价值低估型股票,转而投资一些大盘蓝筹股或公用事业股.
也许是价值型股票的表现普遍低迷,让基金经理极度受挫,实在受不了了,干脆改变投资网络.
这种基金经理缺乏严格的自律,也许短期业绩会风光一时,但只是短暂的,最终必然会牺牲长期业绩.
一旦价值型股票开始回升,这个基金经理却没有投资多少价值型股票,结果基金持有人支付管理费是来购买价值型基金的,但当价值型股票上涨时却享受不到相应的大幅增值.
那些经验老到的基金投资人会仔细研究一只基金的年度报告或半年度报告,以检查这只基金购买或者准备购买的股票是否与基金的投资风格相吻合.
例如,在价值型基金中不应该会有微软公司的股票.
评判基金经理的操作,大放一通马后炮,这已经超出一般投资者的能力范围,但却是我们这些股票投资狂热爱好者最喜欢做的事.
基金全明星队为了提高投资胜算,确保我们的资金能够在合适的时间投资到合适的对象上,我们最后为这家非盈利机构挑选了13家不同的基金和基金经理,其中包括:1位价值型基金经理、2位绩优成长型基金经理;2家特殊情况基金、3家资本增值型基金、1家小盘成长型基金、1家专门投资股利持续增长型公司的基金以及3家可转换债券基金(后面详述).
我们认为,这样挑选不同的明星基金和明星基金经理组成一只全明星队,应该每年都能战胜市场.
这种全明星队里会出现一些超级明星,其优越表现可以弥补另外一些基金或基金经理的一般表现,从而使我们能够战胜大多数个别基金经理都难以战胜的指数.
一般业余投资者也可以简单模仿这个全明星投资策略.
你可以把资金分成6部分,分别买入上述5种类型基金,再加上一只公用事业基金或一只混合型基金(equity-to-incomefund).
后面这两种基金在股市大幅震荡行情中,非常有助于你的整体业绩保持稳定.
基金选择之道(10)1926年到现在,小盘成长型股票一直大幅领先于标准普尔500指数,所以在小盘成长型基金上投资一定比例肯定是个好主意.
你可以在投资主动管理型基金的同时投资一些指数基金,其中包括:覆盖了绩优成长型股票的标准普尔500指数基金,覆盖了小盘成长型股票的罗素2000指数基金以及投资价值型股票的加贝利资产基金(gabelliasset)、林德纳基金(thelindnerfund)或普赖斯的灯塔基金(mutualbeacon),还有投资资本增值型股票的麦哲伦基金(在这儿顺便给我管理过的基金打个广告).
最简单的做法是:把资金分为6等份,等额买入6只不同类型的基金,这样就大功告成了.
如果有了新的资金,想再增加投资,重复以上过程即可.
比较复杂一些的做法则是:调整各种不同类型基金在投资组合中所占的比重,把新的资金投入到那些表现已经落后于市场的基金.
但这种方法只限于新追加投入的资金.
由于个人投资者还要考虑所得税问题(慈善机构免缴所得税),所以最好不要频繁买进卖出、在不同的基金之间频频换来换去.
那么如何判定哪些类型的股票表现已经落后于市场了呢1990年秋天为那家非盈利机构拟定投资计划时,我们也讨论了这个问题.
那时我认为一部分大盘成长股,例如百时美公司、菲利普-莫里斯公司和雅培制药公司(abbottlabs)等,股价都已经涨到了让人头晕目眩的新高,股价已经明显高估,将来肯定面临大跌或至少也会出现相当大的回调.
在第7章我会进一步解释我是如何判断股价涨跌的.
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成分股都是典型的制药或者食品行业大盘股.
另一方面,道琼斯指数成分股则绝大多数是周期型公司股票,纳斯达克指数和罗素2000指数的成分股则主要是小盘成长型公司,如连锁餐饮公司和高科技公司等.
回顾过去10年期间标准普尔500指数和罗素2000指数的表现,就能看出大盘股与小盘股的波动模式有何不同.
首先,小盘成长型股票震荡远远要比大盘股激烈得多,小盘股走势如同小麻雀忽上忽下,大盘股走势则如雄鹰平稳翱翔.
其次,小盘股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折腾后,最终收益率还是赶上了大盘股.
1986~1990年这5年,小盘成长型股票只上涨了47.
65%,而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大涨了114.
58%,相对而言大幅落后.
但是到了1991年,小盘成长型股票却成功反超大盘股,短短一年间罗素2000指数就飙升至62.
4%,有些小盘成长型基金表现更出色,涨幅高达70%,甚至80%.
显然,小盘成长型股票已经连续5年表现不佳的1990年,却是加仓投资小盘成长型股票的大好时机.
如果当时大家经常阅读《巴伦》周刊、《华尔街日报》等专业报刊,留意到各类指数的相对表现,就可能会抓住这个在低谷时买入小盘成长型基金的良机.
还有一个有效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弄清楚,到底应该投资小盘股还是大盘股,那就是追踪t.
rowe普莱斯投资公司的新地平线(newhorizons)基金.
新地平线基金创立于1961年,专门投资于小盘股.
该基金投资的小盘股如果市值增长超过一定规模,这只股票就会被从投资组合中剔除掉.
新地平线基金的业绩表现,就是你观察小盘成长型股票的一个晴雨表.
图3-1是t.
rowe普莱斯公司定期公布并更新的一份图表,用来比较新地平线基金投资的小盘股和主要由大盘股构成的标准普尔500指数的相对市盈率水平.
由于小公司成长性一般高于大公司,所以小盘股市盈率通常也高于大盘股.
由此我们可以从理论推断,新地平线基金持股的市盈率水平,应该一直高于标准普尔指数.
图3-1新地平线基金与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市盈率相对水平资料来源:t.
rowe普莱斯投资公司.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正是图3-1十分有用的地方.
某些时候小盘成长型股票非常不受市场青睐,股价十分低迷,新地平线基金持股的市盈率甚至下跌到与标准普尔500指数相同的水平,这种情况非常罕见(二者相对市盈率等于1).
基金选择之道(11)另外一些时候,小盘成长股受到市场狂热追捧,股价高得非常不合理,新地平线基金持股平均市盈率将会高达标准普尔500指数的2倍(相对市盈率为2.
0).
从图3-1可以看出,过去20年来只有1972年和1983年这两年的市盈率相对水平突破2.
0,但这两次突破2.
0之后小盘股都大跌了好几年.
事实上,1983~1987年的大牛市期间,小盘股大部分时间都没有什么表现.
因此,当新地平线基金和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市盈率相对水平值逼近于可怕的2.
0时,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暗示:此时应该避开小盘成长型股票,而专注于投资大盘股.
由图3-1还可以明显地看出,买入小盘成长型股票的最佳时机,就是市盈率相对水平下降到1.
2以下的时候.
当然,要利用这个投资策略来赚钱,你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因为小盘股大跌之后,需要好几年的时间才能重新积蓄能量,然后还需要几年的时间才会再次全面大涨.
例如在1977年的时候,小盘股在此之前已连续上涨一两年了,华尔街普遍认为小盘股行情已经快到尽头了,此时应该抛掉小盘股,换成大盘股了.
可那时我是一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轻基金经理,我根本不理会市场上的主流看法,坚决重仓持有小盘股;而正是这个决策,使麦哲伦基金后来连续5年一直跑赢大盘.
在成长型基金和价值型基金的对比选择上,也可以用这种方法.
理柏投资分析服务公司编制两种基金指数,一种是30家价值型基金构成的价值型基金指数,另一种则是由30家成长型基金构成的成长型基金指数,每期《巴伦》周刊上都会刊登.
1989~1991年间,理柏成长型基金指数暴涨了98%,而价值型基金指数的涨幅只有36%.
价值型基金已经相对落后多年,此时你反而应该买进价值型基金了,因为它们反败为胜,东山再起的时候快要到了.
寻找基金冠军不管是价值型基金、成长型基金,还是资本增值型基金,我们如何才能选择出一家远远战胜其他竞争对手的基金冠军呢大部分投资人是根据基金过去的业绩情况进行判断的.
他们研究《巴伦》周刊上刊登的定期追踪基金业绩的理柏基金指南或是其他类似的基金业绩信息,追踪基金过去1年、3年、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历史业绩记录.
现在分析基金历史业绩表现,已成全美流行的业余消遣.
投资人花费几千小时来做这件事,相关讨论基金历史业绩表现的书籍和文章铺天盖地.
但所有这些投入,除了极少数情形之外,绝大多数毫无用处,只是浪费时间.
有人以为只要买过去一年业绩表现最好的基金就行了,看看谁是理柏基金排名表上一年期业绩的第一名,然后买入这家基金就行了.
这样挑选基金的方法是非常愚蠢的.
一年期业绩排名表的冠军基金,往往是那些押宝于某个热门行业或者几只某类热门股,结果交了好运中大奖了.
否则凭什么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以如此大的优势遥遥领先再过一年,这个好赌的基金经理肯定就不会那么好运了,他的基金很可能就从第一名变成最后一名了.
就算用过去3年或5年的历史业绩记录来选择未来的基金冠军,也往往是不灵验的.
美国《投资远见》杂志(investmentvision,现更名为worth)上的一篇研究报告指出,从1981~1990年,如果每年选择过去3年期历史业绩最佳的基金进行投资,结果会落后标准普尔500指数2.
05%.
如果采取类似的方式,选择过去5年期业绩最佳的基金进行投资,只会比标准普尔500指数领先0.
88%.
选择过去10年期业绩最佳的基金进行投资,只会比标准普尔500指数领先1.
02%.
如此微弱的领先优势,连支付买入卖出基金的手续费都不够!
如果专门选择5年期或10年期历史业绩最佳的基金,然后连续持有5年,结果又会如何呢前者只不过和标准普尔500指数持平而已,后者反而会落后标准普尔500指数0.
61%.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投资教训:不要白白浪费太多时间去研究基金的历史业绩记录.
当然,这并不是说,你不应该挑选一个有着长期良好历史业绩表现的基金.
坚决长期持有一个业绩持续稳定且投资风格也持续稳定的基金,远远胜过在不同的基金之间换来换去、随波逐流.
基金选择之道(12)还有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是,基金在熊市表现如何这也是相当复杂的一个问题.
有些基金在下跌行情中跌得更惨,但在反弹行情中涨得却也更高;另外一些则跌得少但涨得也少;还有一些是跌得多而且涨得少.
最后这一种基金我们要尽量回避.
关于基金在熊市的表现,一个非常好的信息来源是《福布斯》杂志每年9月份刊登的《福布斯》基金名人堂(forbeshonorroll).
想登上《福布斯》基金名人堂相当困难,起码要有多年的投资历史,要经历过两个牛市和至少两个熊市.
《福布斯》杂志会根据基金在牛市和熊市的表现分别进行评级,从最高的a到最低的f.
《福布斯》基金名人堂会列出以下信息:基金经理的姓名,管理时间,管理费率,持股市盈率水平以及10年平均收益率.
要想进入《福布斯》基金名人堂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根据其评级来挑选基金是相当可靠的.
选择一个在牛市和熊市表现评级是a或b的基金,肯定错不了.
目前美国共有1200余只股票型基金,其中只有264家的历史能够追溯到1978年或更早.
在这264只基金中,到现在每个年度都能保持盈利的只有9家:凤凰成长型基金(phoenixgrowth)、美林资本增值a基金(merrilllynchcapitala)、美国投资公司基金(investmentcompanyofamerica)、johnhancock国王基金、cgm共同基金、全国基金(nationwide)、eatonvance投资者基金、派克斯世界基金(paxworld)以及奥马哈收入型基金(mutualomahaincome).
其中表现最好的是凤凰成长型基金,自从1977年以来复合收益率高达20.
2%,这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业绩记录.
这9家基金中,有8家每年上涨13%甚至更高.
收取申购费基金与免收申购费基金申购费是指购买基金时支付的手续费.
购买基金是否需要支付申购费,也是投资者选择基金时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
收取申购费是不是就意味着这只基金很好呢未必如此.
有些十分成功的基金收取申购费,但有些同样十分成功的基金却并不收取申购费.
如果你准备长期持有一只基金好几年,那么2%~5%的申购费就无足重轻.
因此,你不应该因为收取申购费就拒绝购买一只好基金,同样也不应该由于免收申购费就购买一只差的基金.
基金的管理费和其他开支的多少,当然会影响其整体业绩表现,这正是收费极低的指数基金的优势所在.
在比较不同主动管理型基金的业绩表现时,投资人完全可以忽略这些费用.
因为在计算年度业绩表现时,这些费用会从中扣除,也就是说,在比较业绩时已经考虑了费用因素.
还有一些人也担心基金规模大小对业绩的影响,尤其是我管理的麦哲伦基金.
1983年麦哲伦资产超过10亿美元时,我第一次听到"规模太大难以成功"这种说法.
后来麦哲伦基金规模增长至20亿、40亿、100亿美元,一直到我离开时达到140亿美元,我一次又一次听到"规模太大难以成功"的说法.
莫里斯·史密斯(morrissmith)接手后,麦哲伦基金增长到了200亿美元,我想肯定还有很多人说"规模太大难以成功".
随着麦哲伦基金规模日益壮大,这些冷言冷语总是一再出现.
史密斯刚接管麦哲伦基金时,《波士顿全球报》(thebostonglobe)马上开辟了一个名为"莫里斯·史密斯观察"(morrissmithwatch)的专栏,其实真正用意是"观察史密斯如何因基金规模太大而大栽跟斗".
可是史密斯管理的麦哲伦基金在1991年业绩表现上佳,《波士顿全球报》只好撤掉了这个本来打算幸灾乐祸看笑话的专栏.
但还是有很多人在大弹"基金规模太大难以成功"的老调.
如今史密斯离开了,杰夫·维尼克(jeffvinik)接任,继续管理这家规模过大却依然十分成功的麦哲伦基金.
基金规模过于庞大的确有一些不利因素.
这就像一个体形庞大的橄榄球后卫球员,每天只吃几块小蛋糕是根本无法保持体力的,必须吃下一大堆东西才能够获得足够的营养.
管理规模庞大的基金的基金经理们面临着类似的困境.
尽管那些小盘股表现相当不错,但却无法购买到足够的数量使得基金整体业绩能够有所提高.
大型基金将不得不购买一些大盘股的股票.
然而,即使是购买大盘股,规模庞大的基金也将花几个月的时间才能买到足以影响基金整体业绩的数量,而要卖出足够的数量则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
基金选择之道(13)大型基金的这些不利因素,都可以利用高超的投资管理技巧来加以克服.
迈克尔·普赖斯的股票共同基金(mutualshares)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该基金已不再对外开放,普赖斯还管理着灯塔共同基金).
而接替我管理麦哲伦基金的史密斯,也证明了他对巨无霸基金照样可以管理得十分成功.
在结束这部分讨论之前,我们将继续讨论其他4种类型的基金:行业基金、可转换债券基金、封闭式基金,以及国家基金.
行业基金行业基金大概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
1981年,富达公司首次推出了一批行业基金,投资者只要支付很低的手续费,就能在不同行业基金之间进行转换.
如果投资者非常看好某个行业,例如石油,却没有时间研究石油行业里面哪家公司最值得投资,那么投资石油天然气行业基金是一个最简单易行的办法.
可是对那些老是变化无常的投机者而言,行业基金并不是一个可以根据第六感进行投机获利的工具.
尽管他们有时想这样做,却难以成功.
也许某一天你的第六感告诉你油价马上要大涨,可是事实证明油价却大跌.
在你的猜测完全错误时,即使你不是买入埃克森石油公司这只个股,而是买进石油天然气行业基金,也照样无法免受亏损.
最适合投资行业基金的投资者,是那些特别了解某一种商品或者某一个行业的人,比如珠宝商、建筑商、保险精算师、加油站老板、医生或科学研究人员等.
他们有着很好的条件,能够及时掌握行业内的最新信息,比如贵金属价格、木材价格、石油价格、保险费率、政府对一种新药的审批或生物科技即将开发出哪些市场前景良好的产品等.
如果能够在合适的时机投资合适的行业,你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大赚一笔.
1991年富达生物科技行业基金的投资者就是如此幸运,一年赚了99.
05%.
不过这种暴利涨得很快,跌得往往也很快.
富达生物科技行业基金在1992年前9个月就大跌了21.
5%.
高科技行业基金从1982年中期至1983年中期都是涨幅榜的冠军,但随后的几年却是跌幅榜的冠军.
过去10年来,医疗保健业、金融服务业以及公用事业是涨幅最大的行业,而贵金属行业则是跌幅最大的行业.
从理论上讲,在股市上,每个行业最终都有东山再起之日,所以我现在开始对持续低迷的黄金行业股票发生兴趣.
我刚接管麦哲伦基金的前几年,金价飞涨,以至于普通百姓都不敢去医院看牙医,不是怕疼,而是怕镶一个金牙价钱太贵.
当时在各类基金中,黄金行业基金是业绩表现最好的,可是它们的名字却是诸如"战略投资"(strategicinvestments)、"国际投资者"(internationalinvestors)、"联合服务"(unitedservices)之类,根本没有黄金两个字.
一些外行人望文生义,总会把这些黄金行业基金同一般的股票型基金混淆,这种混淆让我受到很多误解.
当时理柏的5年期基金业绩排行榜上,有一只黄金行业基金经常压在我管理的麦哲伦基金头上,可是很多投资者只看名字根本不知道那其实是一只黄金行业基金.
在一般投资者看来,这意味着有些基金经理股票投资做得比我更好.
他们哪里知道,事实上那些排名第一的基金全部是专门投资黄金行业的基金.
不过,这些黄金行业基金很快风光不再,从理柏基金业绩排行榜的前几名消失了,最近几年更是跌落到最后几名.
截止到1992年6月的10年期间,美国表现最差的10只基金中,有5家就是黄金行业基金.
在这10年期间,共同基金平均涨幅高达3~4倍,而黄金行业股票涨幅只有可怜的15%.
即使投资货币市场基金或美国储蓄国债,收益率也比投资黄金行业基金要高.
然而,早在古埃及和印加帝国时代之前,那些远古时代的人们就非常喜欢黄金,所以我怀疑,最近这次黄金市场低迷并不代表它今后不能重现往日的荣耀.
我参与了一家慈善机构,他们也持有一些黄金行业股票,这使我有机会参加了最近由几位非常著名的黄金行家举办的一场报告会,他们告诉了我一些黄金市场的重要情况.
在20世纪80年代,尽管世界最大黄金产国南非的黄金产量大幅下降,但美国、加拿大、巴西及澳洲等地的黄金产量却在大幅增加,世界黄金产量总体上也在大幅增加,这就形成了黄金市场供过于求的状况,再加上当时的前苏联共和国大量抛售黄金,也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供应过剩的局面.
但是他们不相信这样的局面将会持续很久.
基金选择之道(14)因为新的金矿很快就会采完,而且与此同时,连续十余年金价低迷不振,使得金矿开采者不愿意再勘探和开采新的金矿.
这种情况如果再持续5年,肯定会形成一个非常有利于金价上涨的态势,那就是在黄金供给减少的同时,珠宝饰品行业和工业需求却在上升.
而且一旦通货膨胀率上升到两位数,人们肯定又会大量购买黄金来进行保值.
另外,还有一个"中国利好因素"会推动金价上涨.
中国人均收入水平正在不断升高,可是却没有什么大件商品好买-无论是汽车、电器这些大件耐用消费品还是房地产供应都很缺乏.
为了缓解矛盾和释放巨大的购买力,中国政府当局正在着手允许居民持有黄金.
这一政策将会为世界黄金市场提供全新的需求.
而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可能复制中国的做法,进一步增加黄金市场的新需求.
目前美国共有34家黄金行业基金,有些黄金行业基金专门购买南非金矿开采公司的股票,其他一些黄金行业基金则专门操作南非以外的金矿开采公司的股票.
有几只基金是混合型基金,一半投资黄金行业股票,另一半投资国债.
这种黄金国债混合型基金,最适合那些既担心经济大萧条又担心恶性通货膨胀即将到来的超级胆小敏感的投资者.
可转换债券基金可转换债券基金可以让投资者享受到双重好处:既享受中小盘股收益的高成长性,同时又享受债券收益的稳定性.
可惜投资者对这种基金认识不够.
一般来说,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大都是规模较小的企业,利率通常也比一般债券要低.
投资者之所以愿意接受较低的利率,其目的是为了能够将来以事先约定的价格将可转换债券转换为普通股.
一般而言,转换价格比目前股票的价格要高20%~25%.
一旦股票市价涨到转换价格以上,可转换债券就值得转换为股票了.
在此之前,投资者还能获得利息.
因此,尽管一只股票市场价格波动性很大,可能跌得很猛,但对应的可转换债券价格的波动性却相对小得多.
因为价格一旦下跌,利率就会相对升高,因此可转换债券比较抗跌.
在1990年时,与可转换债券对应的普通股平均下跌了27.
3%,但可转换债券只下跌了13%.
不过投资可转换债券,可能还是会碰到一些投资陷阱,所以可转换债券最好留给专家替你打理.
业余投资者可以从众多可转换债券基金中选择一只被市场低估的基金进行投资,肯定会获得良好的回报.
目前一只管理良好的可转换债券基金的利息收益率约为7%,比股票平均3%的股息收益率高多了.
例如其中的佼佼者之一,普特南可转换债券收入成长信托基金(putnamconvertibleincomegrowthtrust),过去20年来总投资收益率为884.
8%,远远超过标准普尔500指数,也只有极少几只主动型股票基金能够与之相比.
我们为新英格兰的那一家非盈利机构选了3家可转换债券基金,是因为当时可转换债券价格看起来被低估了.
我们如何判断出来的呢一般来说,普通的公司债券的利率应该比可转换债券高出1.
5~2个百分点.
如果这个利差扩大,表示可转换债券价格过于高估;如果这个利差缩小,则表示可转换债券价格过于低估.
1987年在10月份股市大崩盘以前,普通公司债券的利率竟然比可转换债券高出4%,这表明可转换债券价格高得实在太离谱了.
可是到了1990年10月海湾战争引发股市暴跌时,同一家上市公司发行的可转换债券利率反而比公司债券要高出1%.
这实在是非常罕见的投资可转债的良机,此时不买更待何时!
因此一个投资可转换债券的良好策略是:当可转换债券和公司债券的利差缩小时(比如2个百分点或更低),买入可转换债券基金;当利差扩大时,卖掉可转换债券基金.
封闭式基金封闭式基金就像股票一样在交易所挂牌交易.
目前全美共有318家封闭式基金上市交易.
封闭式基金规模不同,种类很多,包括封闭式债券基金、地方政府债券基金、一般股票型基金、成长型基金或价值型基金等.
基金选择之道(15)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如麦哲伦基金)的最大差别是前者是静态的,其基金份额一直保持固定不变.
封闭式基金投资者如果要退出,只能将其持有的基金份额出售给其他投资者,就像出售一只股票一样.
而开放式基金的份额则是动态的.
有新的资金买入,基金份额就会增加相应的数量;投资者如果卖出,也就是他持有的份额要求赎回,基金总额就减少相应的数量.
基本上,封闭式基金的投资管理和开放式基金没什么区别,不过封闭式基金的基金经理在工作职位上相对而言有着更多的保障.
封闭式基金不会像开放式基金那样由于巨额赎回而大幅缩水,因此基金经理不必为规模缩小操心.
导致封闭式基金经理丢掉职位的唯一原因是投资管理太糟糕,导致基金净值大幅下跌.
一般而言,管理封闭式基金的基金经理,就好像获得终身聘书的大学教授一样,都可以安安稳稳干一辈子,除非是犯下非常严重错误的特殊情况下才有可能会被解聘.
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到底哪一类更好或者更差,到目前为止我还没看到一个有明确结论的研究报告.
就我个人的一般观察表明,两种基金都没什么特别的优势.
在《福布斯》基金名人堂中,表现优异的基金,既有封闭式的也有开放式的,可见基金业绩好坏与其是封闭式还是开放式关系不大.
封闭式基金吸引人的一个特点是,封闭式基金交易方式和股票一样,其价格波动也和股票一样,其市场价格和资产净值相比,有时会出现折价,有时会出现溢价.
因此,在股市大跌时,那些寻找便宜货的投资者,就可能趁机低价买入那些相对于基金单位净值折价幅度很大的封闭式基金,等待市场反弹大赚一笔.
国家基金有许多封闭式基金非常有名,因为它们是投资于某个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国家基金.
国家基金是投资整个国家,而不仅仅是投资一些公司,听起来似乎更加富有想象力.
如果你在意大利看着美丽的幸福喷泉(trevifountain),喝着意大利美酒,吃着意大利比萨饼美食,那么再固执的家伙也会愿意投资意大利国家基金.
我在这里给基金销售人员出个好主意:如果在国外各大旅馆房间电话上注明国家基金的免费业务咨询电话,肯定会接到很多单子!
目前全美至少有75家国家基金和地区基金.
随着原来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纷纷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国家基金数量肯定会进一步增长.
最近在迈阿密就推出了两家古巴国家基金,其投资着眼点在于古巴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快速增长.
国家基金作为一项长期投资工具,最吸引人的地方是,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成长都比美国更快,因此它们的股市也会比美国涨得更快.
在过去的10年中,事实的确如此.
即使是我管理的麦哲伦基金,投资国外公司股票赚钱的概率明显高于投资美国本土公司股票.
不过要想在国家基金投资上取得成功,你必须有长期投资的耐心,还要有逆向投资的决心.
投资者常常误以为国家基金能够短期快速赚大钱,这往往会成为那些想一夜暴富者的投资陷阱.
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德国基金和它后来分离出来的新德国基金.
这两只国家基金之所以选择投资德国,是基于以下的看法:柏林围墙倒塌了!
德国统一了!
东德和西德的德国人互相拥抱,全世界的人都为之欢呼,原来强大的德国将要复兴了,这肯定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投资德国的好机会.
随着柏林墙的倒塌,由于一种多年压抑的情绪的释放,人们会幻想一夜之间整个欧洲大一统都不再只是个遥不可及的梦.
1992年东西德统一那个神奇时刻的到来,使人们以为欧洲各国长久以来的冲突和矛盾会在一夜之间全部化解:法国人和德国人相拥和好,英国人也会和法国人、德国人握手言欢,意大利会放弃自己的货币里拉,荷兰人会放弃本国货币荷兰盾,实行欧洲货币单一化.
整个欧洲将会进入统一、和平、繁荣的梦幻时代!
我个人觉得,这种情况下很容易预期相信经营进出口业务的pier1进口公司股价会大幅反转.
基金选择之道(16)当柏林人踩着柏林墙的瓦砾载歌载舞欢庆时,由于疯狂抢购,德国基金和新德国基金的买入价格竟然比基金单位净值高出了25%!
这些国家基金一夜暴涨,并没有什么实质性利好支撑,只不过是大家对德国经济未来会非常繁荣一厢情愿的愿望而已.
(最近也出现对于朝鲜南北统一的过度预期,我认为这也会导致一个类似的短暂市场狂热.
)然而过了6个月之后,投资者终于注意到两德统一后面临的问题非常之多,于是过度的热望变成了过度的失望,德国基金价格又跌到单位净值的20%~25%以下,而且从此之后一直处于折价状态.
1991年,当大家对德国统一之后的发展前景仍然非常狂热乐观的时候,德国股市表现却相当糟糕.
但到了1992年上半年,当德国各种坏消息纷纷传来之时,德国股市反而节节上涨.
即使对于身在德国境内的德国人来说,这种情况也很难预测,更何况是我们这些远在国外的旁观者呢可见,一只国家基金的最佳买入时机,就是在其普遍不被看好的时候,以20%~25%的折价买入.
德国迟早都会迎来经济复兴的,那些在低迷时低价买入德国基金的投资者,到时候一定笑得合不拢嘴!
事实上,国家基金也存在不少缺点,例如管理费、手续费通常相当高.
另外,仅仅基金投资的公司业绩良好并不足以保证基金投资收益良好,还牵涉到很多其他因素.
那些有问题的国家汇率必须与美元高度相关,否则的话你投资国家基金所赚的钱很容易在外币兑换时被吃掉.
还有如果这个国家政府出台损害企业盈利的新税或行业管制法规,也会让你亏得很惨.
还有基金经理也得好好做研究,才能及时追踪国外公司和市场状况的变化.
国家基金的基金经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不是只是去那个国家旅游观光一两次,有一个旅游护照能够证明他去过那个国家还是曾经在那个国家生活过几年、工作过几年,在当地的大企业里面有很多联系,能时时追踪这些企业的最新发展情况对于美国和其他各国的优劣比较,我个人有些话要说.
最近很多美国人都认为外国的月亮更圆,外国的东西都比美国好:德国人工作效率更高,生产的汽车最好;日本人工作更努力,生产的电视机最好;法国人最有生活情趣,做的面包最好吃;新加坡人教育水平高,生产的硬盘质量最好.
可是根据我多次到国外考察的经验,我得出的结论是,美国仍然拥有全球最优秀的公司,以及投资这些最优秀公司的最优秀的制度体系.
欧洲是有些大型集团公司,相当于美国的绩优蓝筹股,但是欧洲并没有美国那样大量的成长型公司.
正是因为成长型公司太少,所以它们的股价往往过高.
例如有一家法国化妆品公司欧莱雅,是我妻子卡罗琳在百货公司的香水专柜"实地调研"发现的.
我对这家公司的股票很感兴趣,可惜市盈率已高达50倍,实在太贵了!
我可以十分确定地说,在美国盈利连续20年保持增长的公司有的是,但在欧洲想找一个盈利连续10年保持增长的,都很不容易.
在欧洲,即使绩优蓝筹股也很少有收益连续增长几年的纪录,但在美国却十分常见.
关于外国企业的信息披露,也是过于粗糙简略,经常会误导投资者.
只有在英国才有一些类似于华尔街那样对上市公司的追踪分析.
在欧洲大陆,证券分析师都十分少见.
我在瑞典只找到一位证券分析师,可是他竟然连沃尔沃汽车公司都没去拜访过,要知道在瑞典,这家公司的地位相当于通用汽车或ibm在美国的地位.
欧洲上市公司的"盈利预测",大部分不是预测,而只是想象.
我们在美国经常指责分析师的盈利预测大部分都是错误的,但是与欧洲分析师的预测水平相比,几乎算得上是神准!
我在法国的时候,读到了一篇对马特勒(matra)集团公司的分析报告,把那家集团公司说得要多好有多好.
抱着非常乐观的期望,我去拜访了马特勒集团公司.
他们派了一个公司发言人向我介绍集团各个部门的发展情况,结果大部分都是坏消息:第一个部门面临毁灭性的竞争,第二个部门发生了预料不到的损失需要核销,第三个部门又有罢工,等等.
最后我说:"这听起来根本不像我在分析报告中所看到的这家公司,报告中说你们公司今年盈利会增长两倍呢!
"他惊讶地瞪着我直发呆.
基金选择之道(17)如果你能够自己下功夫研究,欧洲公司的追踪研究信息极少,反而是你投资这些企业的一种有利条件.
例如仔细研究沃尔沃汽车公司后,你会发现这家公司的股价只相当于每股流动现金,严重被低估.
这正是我管理麦哲伦期间在国外股票投资上做得非常成功的主要原因.
在美国要想寻找到一只严重低估的好股票非常困难,因为市场上同时有1000多个比你更加聪明的家伙,也在时时盯着同样的股票.
但在法国、瑞士或瑞典,情况却并非如此,那些国家的聪明人都在研究伟大的古罗马诗人维吉尔或伟大的哲学家尼采,却没有人愿意研究沃尔沃汽车公司或雀巢公司.
那么日本这个国家又怎么样呢日本在资本主义世界称雄,日本人总是过度工作,日本人买下了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买下了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很快还要买下美国西雅图水手职业棒球队,可能有一天日本人还会买下华盛顿纪念碑.
但是,如果你和我一道去日本调研过之后,你就会发现,那些所谓日本的经济状况根本不像他们吹嘘的那样超然出众.
日本称得上是全世界最有钱的国家,可是日本老百姓连维持日常生活需求都困难.
在日本,一个苹果就要5美元,一顿不上档次的晚餐就要100美元.
每天挤着地铁上下班,一个半小时还没有走出东京地区.
这个超级大都市比整个罗得岛还要大.
上班路上挤在地铁里闷得发呆,只好做做白日梦,幻想自己能够到夏威夷旅游,痛快地花钱享乐.
可是他们只能待在日本,辛苦工作一辈子,偿还100万美元的住房贷款-如此昂贵的房子只不过是1000平方英尺的鸽子笼罢了!
如果他们卖掉了这套房子,也只能再买一套还是100万美元的鸽子笼,要不然就是一个月花费15000美元租一套公寓.
日本人的困苦处境让我想起了一个笑话.
有个人吹牛说,自己养过一条价值100万美元的狗,别人问他:你怎么知道你的狗值这么多钱他说他后来用这条狗换了两只价值50万美元的猫.
日本人觉得他们很有钱,或许是因为他们曾经有一只50万美元的猫,还有一个50万美元的高尔夫球场会员证,然后最近用它们换成了一些价值高达100万美元的股票!
美国赫顿(e.
f.
hutton)证券公司的广告语说:"赫顿投资提建议,人人洗耳恭听.
"而这与日本证券公司地位相比可差多了,在日本大概可以这样说:"野村证券发指令,人人唯命是从!
"投资人完全信任证券公司,证券公司的投资建议简直被奉为圣经.
我想只要证券公司推荐,即使这只股票是一只价格高达50万美元的猫,投资者也会去买.
日本投资者这么轻信,结果造成惊人的股市奇观,市盈率高达50倍、100倍甚至200倍,股价高得如此离谱,以至于我们这些外国旁观者根本看不懂,最后只好归因于日本的文化特征.
事实上,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股市也出现类似的奇观,股价也是高估到惊人的水平,如果把通货膨胀因素考虑进去,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指数足足用了22年,直到1991年才真恢复到1967年市场最高峰时的股价水平.
日本股市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幕后操纵行为,而在美国华尔街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这种形象就已经消声匿迹了.
在日本,大型投资者从证券公司那里能够得到保底承诺,如果他们投资亏了钱,证券公司会赔给他们.
如果美林证券公司或史密斯·巴尼证券公司也这样做出保底承诺的话,美国投资者对股票的信心肯定会大增.
1986年我第一次到日本,就听说日本股市受到操纵.
当时是富达公司的东京代表处邀请我去的,这个代表处共有80位员工.
以前亚当·斯密曾写过一本书《金钱游戏》(themoneygame),其中一章专门描写了富达公司创始人约翰逊.
后来这书在日本翻译出版后,富达公司在当地就开始变得非常出名了.
尽管如此,后来还是经过多次书信和电话联系,我才有机会安排访问了多家日本公司.
访问之前,我先拿到了各家公司的年报,请人从日文翻译成英文,详读后提出了我想问的一些问题.
我把在美国拜访上市公司的那一套也搬到日本,先说个无伤大雅的笑话让气氛放松放松,再提出一些有事实和数据支撑的问题,表明我在此之前下了一番功夫进行研究.
基金选择之道(18)日本公司做事非常刻板,会谈进行好像仪式或典礼,咖啡一直不停地倒,鞠躬鞠个不停.
有一次在某一家公司拜访时,我问了一个关于资本支出的问题,我用英语来说只用了15秒,可是翻译人员用了足足5分钟才转述给日方人员,对方用日语回答了足足7分钟,最后翻译人员告诉我的答案却只有一句话:"1.
05亿日元.
"日语真是一种非常繁琐的语言.
后来我又拜访了一位有名的证券经纪人,更加深了我认为股市被操纵的看法.
他一直在讲一只他最看好的股票,我忘了叫什么名字,交谈之中他不断提到一个数字,好像是10万日元,我搞不清楚这个数字指的是什么,是销售收入、利润或是其他指标,于是我问他到底是指什么.
结果他告诉我这是他预测一年后这只股票的价格.
一年之后,我核查了一下这只股票的价格,果然就是他说的10万日元!
对于一个进行基本面分析的分析师来说,日本公司简直是一场噩梦.
许多日本公司资产负债状况非常糟糕,盈利很不稳定,股价高估得离谱,市盈率高得简直是荒谬无比!
即使是金融史上最大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日本电话公司也是如此.
一般来说,碰到国营电话公司进行私有化改制上市,我是迫不及待地抢着要买入它们的股票(参见第17章),但日本电话公司却是例外,我可不敢碰.
日本已非发展中国家,居民也不会抢着装电话,因此日本电话公司业务及盈利并不会快速成长.
日本电话公司是一个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的受到政府管制的公用事业公司,有些像分立之前的美国老贝尔电话公司,每年大概会增长6%~7%,但不可能达到两位数的高增长速度.
1987年日本电话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价格高达每股110万日元,当时我就在想,这么高的股价完全是疯了,但是后来竟然又上涨了3倍!
按照日本电话公司现在的股价计算,其股票市盈率高达3000倍左右.
日本电话公司一家公司的股票市值高达3500亿美元,比整个德国股市所有股票的市值总和还要高,比《财富》世界500强排名前100的企业市值总和还要高.
日本电话公司如此高估的股价,让我觉得不但是国王根本没穿衣服,连百姓的衬衫都脱光了.
首次公开发行的股价110万日元还算便宜呢,1987年美国股市大崩盘后,日本政府两次高价发行日本电话公司的股票,分别为每股225万日元及190万日元.
但后来日本电话公司股价一路大跌,当我写这本书的时候每股只有57.
5万日元,与1987年首次公开发行的股价相比,下跌了85%.
如果是美国华尔街的投资者损失相应的市值总额,相当于《财富》世界500强前100名的大企业全部倒闭了!
然而即使每股暴跌到57.
5万日元,日本电话公司股价市盈率仍高达50倍,股票市值仍然超过美国的菲利普-莫里斯公司.
而菲利普-莫里斯可是美国市值最大的公司,而且收益连续增长30年!
我们听说,日本投资者只关心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量,对收益反而很少关心,或许是因为收益根本没有多少的原因吧.
日本企业花起钱来就像烂醉如泥的水手,尤其是在并购企业和购买房地产上.
结果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大幅增加,还有巨额的债务需要偿付,因此公司现金流量很高,但收益却很低,这就是日本公司的典型特征.
研究日本股市的人会声称,偏爱现金流量是另一个日本文化特征,可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特征都不会是偏爱亏损!
用100万元买一只狗、50万元买一只猫,这样的公司大幅亏损,借钱给这些公司的日本银行也麻烦缠身.
在日本经济中,投机所扮演的角色,比在美国重要得多.
美林证券公司在最风光的那几年,也从没有进入过《财富》500强企业中的前100名,但日本前25名的大企业中,曾经一度有5家证券公司同时上榜,而且另外5~10家是银行.
美国银行在贷款给赖克曼家族(reichmanns)和特朗普家族(trumps)开发房地产项目上犯了愚蠢的错误,为此广受批评.
然而,即使是这些最愚蠢的房地产贷款也有一定的抵押担保.
而日本银行却根本不要求任何抵押担保就给商务办公楼开发项目进行贷款,而这些房地产项目即使是在最为乐观的情况下,收到的租金也只够支付日常开支而已.
基金选择之道(19)在最近日本股市大调整之前,价钱便宜、值得投资的股票只有日本小公司股票.
在我看来,这些小公司是日本未来经济成长和繁荣的关键,如同小公司在美国经济中一样非常重要.
过去日本股市疯狂上涨的大牛市前期,这些小公司股票被市场所忽略,而我却重点在购买这些小公司股票.
后来这些小公司股票价格也和其他股票一样,上涨到疯狂的地步,我就全部抛出了.
考虑衡量所有因素之后,我宁愿投资一只稳健的美国小盘成长型股票基金,也不愿投资股价高得离谱的日本股市.
我把共同基金投资策略总结如下:·尽可能把你的大部分资金都投资到股票型基金上.
即使你需要固定收入,也可持有支付股利的股票,用股利作为固定收入,偶尔再抛出一些股票做为补充,长期而言要比你投资债券赚得多.
·如果你一定要投资国债,就直接向财政部买,而不要购买国债基金,因为这样你是白白支付基金管理费,却什么好处也得不到.
·弄清楚投资的股票基金是什么类型,同一类型相比较才能正确衡量业绩相对表现.
苹果只能和苹果比较,价值型基金只能与价值型基金比较,而不要因为一只黄金行业基金业绩表现不如另一只成长型股票基金,就牛头不对马嘴地大加指责.
·最好把资金分散投资于3~4种不同类型的股票基金(如成长型、价值型、小盘成长型等),这样不管哪类股票赶上市场热点,你都不会错失良机.
·如果你想追加投资,先增持那些连续落后大盘好几年的基金类型.
·根据历史业绩表现来寻找未来业绩表现最好的基金,即使不是全然无用,也肯定是非常困难的.
投资者应该重点关注于那些表现持续稳定的基金,并坚持长期持有.
频繁地把资金在不同基金中换来换去,需要支付很高的手续费等费用,会使投资者的资产净值受到损失.
麦哲伦基金选股回忆录:初期(1)最近,我收拾了一下我的办公桌,清理掉最近刚收到的一大堆"红鲱鱼",从布满灰尘的书架上取下厚厚一大摞麦哲伦基金年报,希望弄清楚过去13年来我到底是如何管理这家基金的.
在此过程中,我得到了富达基金公司电脑专家盖伊·塞兰德罗(guycerundolo)、菲尔·塞耶(philthayer)和杰奎斯·佩罗德(jacquesperold)的帮助,特别是杰奎斯·佩罗德,他把我赚大钱的股票和赔大钱的股票列成了一张表打印出来.
这张表的分析结果比我想象的还要有启发意义,甚至连我自己也对一些结果感到吃惊.
大家原先普遍认为麦哲伦基金成功主要是来自于投资小盘成长股,但事实表明并非如此.
我之所以在此回顾总结过去13年管理麦哲伦基金的投资经验教训,是因为我希望我的回顾总结能给其他基金经理们和业余投资者们提供一些投资实务操作的参考,使他们能够从我的投资失误中吸取一些教训,或者告诉那些很有兴趣想了解我的人们,到底我的选股方法中什么有效,什么无效.
我把这些回顾总结材料分为3章,分别讲述我管理麦哲伦基金的早期、中期和晚期.
我的写作风格就像外交家写的回忆录,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样便于组织材料,而不是因为我这个选股者一生中有什么值得骄傲自大的丰功伟绩,要写回忆录自夸.
我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选股者而已,现在从基金经理职位上退下来仍然是.
富达基金公司并不是一家上市公司.
如果富达基金公司是上市公司的话,我想我肯定会很早就建议大家买入富达基金公司的股票,因为过去一直亲眼看到每天都有新的资金潮水般涌入,亲眼看到富达旗下一只又一只新的基金成立,而且我还亲身体验到公司管理者有多么聪明能干,第一代管理者是约翰逊先生,然后第二代是他的儿子内德·约翰逊(nedjohnson).
一开始麦哲伦基金并不是我创立的,而是由内德·约翰逊先生在1963年创立的,当时叫富达国际投资基金(fidelityinternationalfund).
但是后来肯尼迪总统对海外投资征税,迫使所有国际投资基金的经理们纷纷卖掉持有的海外上市公司股票,转而购买美国国内上市公司股票.
在接下来的两年中,这一基金虽然名字是国际基金,事实上却是一只国内基金,直到1965年3月31日最后更名为麦哲伦基金.
当时麦哲伦基金投资最大的重仓股是克莱斯勒,20年后这家公司从破产边缘走向复苏,又成了我管理麦哲伦基金时投资最多的重仓股.
这个投资案例证明,对于有些公司你永远也不要失去信心而放弃.
在麦哲伦基金成立时,我还只是波士顿大学的一名学生,周未去打工做高尔夫球童.
这一时期是基金业的黄金时代,几乎每一个人都想购买基金.
就连我的母亲,一个只有少量积蓄的寡妇,也被这一阵基金狂热所影响.
一个晚上做兼职基金推销员的学校教师极力劝说她购买富达资本基金(fidelitycapital).
让她感兴趣的是,这只基金是一个中国人管理的,因为她相信东方人头脑非常聪明.
这里所说的这位中国人就是蔡至勇(gerrytsai),他和管理富达趋势基金(fidelitytrend)的内德·约翰逊并称为那个时代基金经理中的绝代双骄.
如果不是这个基金推销员告诉我母亲的话,她可能永远也不知道管理富达资本基金的基金经理是一个中国人.
当时基金推销员队伍规模庞大,遍布全国,他们中大部分人是兼职,他们不停地给各家各户打电话推销基金,就像那些推销真空吸尘器、保险、墓地以及百科全书的推销员一样.
我母亲接受了一个每月永续投资200美元的终生投资计划,她想以此来保障我们家未来经济上衣食无忧.
但是她事实上并没有每月投资200美元的财力.
不过富达资本基金业绩表现优异,在50年代增长了2倍,在60年代的前6年里又增长了1倍,超过了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
股市变幻无常,风险莫测.
尽管如今的人们很难相信这一点,因为最近这些年股市持续上涨,但是,股市会突然大幅向下调整,而且调整会持续很长时间,哪怕实际上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
股市惨跌让那些报纸杂志根本不愿提到股市,在鸡尾酒会上再没有人吹嘘自己的股票表现如何如何好,投资者持股的耐心受到了严峻考验.
那些仍旧坚决持股的投资者开始感到非常孤独,就像一个度假者在旅游淡季的风景区只能发现自己形单影只一样.
麦哲伦基金选股回忆录:初期(2)1969年,当我受雇成为富达公司的股票分析师的时候,股票市场正好即将要进入萧条.
当时,股价已经到达了顶峰,接着就掉头向下,1972~1974年发生了股市大崩盘,这次股市崩盘是继1929~1932年股市大崩盘之后最严重的一次股市暴跌.
突然之间,没有人再愿意买基金,原来狂热购买基金的投资者变得毫无兴趣.
基金业极度萧条,以至于原来规模庞大、人数众多的基金推销员队伍不得不解散.
这些推销员又重新回到他们推销基金之前的老本行,去推销真空吸尘器或者汽车石蜡.
人们纷纷撤出股票投资基金,而把钱转投到货币市场基金和债券投资基金.
富达公司发行了一些货币市场基金和债券投资基金,从这些基金中赚了很多钱,足以维持另外少数几只当时不受欢迎的股票投资基金的生存.
这些生存下来的股票基金不得不和其他股票基金在吸引客户上激烈竞争,因为当时对股票还感兴趣的投资者就像濒临灭绝的动物一样,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不断减少.
当时股票投资基金之间的投资风格区别很小.
许多股票基金都叫做"资本增值基金"(capitalappreciationfund),这是一种很模糊的说法,能够给基金经理们很大的回旋余地,他们可以购买各种股票而不受限制,包括周期型股票、公用事业股票、成长型公司股票、特殊情况股等.
尽管每一只资本增值基金的股票投资组合并不一样,但是对于基金推销员来说,这些基金产品看起来都差不多.
1966年,富达麦哲伦基金资产规模为2000万美元,但是到了1976年,由于投资者赎回,资金不断流出,基金规模减少到只有600万美元.
这样一个只有600万美元规模和基金管理费为0.
6%的基金,每年基金管理费收入一共只有3.
6万美元,连付电费都不够,更不用说支付员工的工资了.
为了产生规模经济效应以节约成本,在1976年,富达公司把规模为600万美元的麦哲伦基金和另外一只规模为1200万美元的艾塞克斯基金(essex)合二为一,艾塞克斯基金是投资者对基金不感兴趣的一个牺牲品.
该基金曾经一度资产规模高达1亿美元,但是由于其熊市中业绩表现十分糟糕,以至于亏损很大,税前可抵减亏损总额高达5000万美元,不过这也正是该基金吸引麦哲伦基金进行合并的主要原因.
由于麦哲伦基金在1969~1972年在迪克·海伯曼(dickhaberman)和内德·约翰逊共同管理期间以及在1972年后海伯曼管理期间业绩都相当出色,所以富达公司的管理层和托管人认为麦哲伦基金能够通过合并艾塞克斯基金来减免税收.
合并后的新基金赚到的第一个5000万美元利润将不用缴税.
这就是1977年我被任命为麦哲伦基金经理时所面临的形势:两只基金合二为一,资产规模1800万美元,5000万美元的可抵税亏损,极度糟糕的股票市场,数量很少且迅速减少的基金客户,而且由于麦哲伦基金已经封闭,停止对投资者开放,所以无法吸收新的客户.
一直到4年以后,也就是1981年,麦哲伦基金才重新开放,人们才可以购买麦哲伦基金.
如此之长时间的基金封闭使传媒产生了普遍误解.
大家猜测是麦哲伦基金设计了一个非常聪明的策略,先封闭直到基金积累了一个良好的业绩记录之后再行推出,这样就可以刺激基金销售.
麦哲伦基金经常被认为是基金业内所谓的开创新概念的试验田之一,富达公司给了格外延长的试验时间.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富达公司一直很想吸引更多的客户来买基金.
但是我们不得封闭麦哲伦基金的真正原因是,缺乏对销售基金感兴趣的机构.
当时基金业极度萧条,以至于证券公司都撤销了基金销售部门,这样即使有极少数人有兴趣买基金,也找不到销售基金的销售人员.
不过我相信,我管理麦哲伦基金的前4年期间不再开放,不是坏事,反而是好事.
这段对外封闭的日子,使我可以安静地学习投资,不断进步,即使犯了一些错误,也不会因广受关注而难堪.
基金经理人和运动员有一个共同之处:让他们慢慢成长,他们未来长期的表现会更好.
麦哲伦基金选股回忆录:初期(3)我做股票分析师期间,所熟悉的股票范围包括大部分纺织业、钢铁行业和化工行业的股票,所有这些公司只不过相当于股市中上市公司总数的25%,因此对我来说,管理一家可以购买任何股票的资本增值基金,会感到过去的研究积累明显不足.
好在我在1974~1977年间担任过富达基金公司研究部的经理,也是投资委员会成员之一,这些工作使我对其他行业也有所了解.
1975年,我就开始帮助波士顿一家慈善机构管理投资组合,这是我第一次获得基金投资管理的直接经验.
我把我的上市公司调研日志当做最宝贵的宝贝珍藏,就像意大利风流文学家卡萨诺瓦(casanova)珍藏他与情人约会的日记一样.
翻开我的上市公司调研日志,让我回想起1977年10月12日,我拜访了通用影业公司(generalcinema),当时这家公司肯定没有给我留下什么深刻印象,因为这只股票后来并没有出现在我的买入清单上.
当时,这只股票的价格不到1美元,然而今天却已经上涨到了30多美元,你可以想象一下,错过一只上涨30倍的大牛股会让我多么心痛.
(这个30美元的股价已经根据公司送股情况进行复权处理,在本书其他地方你看到的股价也进行了同样的复权调整.
因此,你在这里看到的股票价格也许跟股票行情走势图上的股价不一致,但本书中的盈利和亏损数据绝对准确无误.
)我的上市公司调研日志中记载了很多这样错过的投资机会,但是股票市场是非常仁慈的,它总是给笨人第二次机会.
在上任的第一个月,我整日忙于换股,卖出我的前任青睐的股票,换上我自己青睐的股票,并且还要不停地抛出股票变现,以应对投资者不断赎回基金的现金支出需要.
到1997年12月底,我的重仓股包括:康格里默(congoleum)公司我一共持有51000股,市值高达833000美元.
当时这对于麦哲伦基金来说,是一笔很大的投资,当然在10年后麦哲伦基金规模突破百亿后这样的投资额简直微不足道)、全美(transamerica)人寿保险公司、联合石油公司和安泰(aetna)人寿保险公司.
此外,我发掘并买入的股票还有:汉尼斯(hanes)公司我妻子对这家服装公司生产的l誩ggs连裤袜简直迷疯了),塔科贝尔连锁快餐公司(tacobell,在我向我的第一个交易员查理·曼斯费尔德(charliemaxfield)下单买入时,他不禁吃惊地问:这是什么公司,是墨西哥电话公司吗),房利美(一共购买了30000股).
我之所以青睐康格里默公司,是因为这家公司发明了一种新的聚乙烯基薄膜地板材料,没有接口缝隙,可以像地毯一样整块铺到厨房里.
除了生产地板材料以外,这家公司还利用生产预制房屋的组合式生产技术,为国防部制造小型驱逐舰,据说这种小型驱逐舰的发展前景很好.
而我之所以选择塔科贝尔公司的股票,一是因为它的墨西哥煎玉米卷味道太棒了,二是因为美国90%的人们还没有吃过这种美食,三是因为这家公司有着良好的业绩记录和稳健的资产负债表,四是由于这家公司的总部办公室像普通车库一样简陋.
这让我总结出了第7条林奇投资法则:公司办公室的奢华程度与公司管理层回报股东的意愿成反比.
我最初所选股票包括:康格里默公司、凯撒钢铁公司、mission保险公司、拉昆塔汽车旅馆、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塔科贝尔快餐公司、汉尼斯公司等.
这些公司除了都是上市公司之外,没有其他任何共同点.
从一开始,我就为自己选股如此多种多样而感到不可思议,最值得注意的是我并没有选择化工行业公司,而我做分析师时研究得最深入的就是化工行业上市公司.
1978年3月31日,我接管麦哲伦基金10个月之后,麦哲伦基金1977年的年度报告出炉了.
年报的封面是一张详细的古代南美洲海岸地图,上面标出了各个海湾和河流的名字,边上有三艘西班牙帆船,大概就是麦哲伦率领的舰队,向着好望角行驶.
在随后几年里,随着基金规模越来越大,投资也越来越复杂,封面设计反而变得越来越简单.
不久海湾和河流上的西班牙名字去掉了,而且舰队也从三艘帆船减为两艘.
麦哲伦基金选股回忆录:初期(4)我重新翻看了这份1978年3月出炉的麦哲伦基金年报,年报表明,基金在1977年净值增长了20%,而同期的道琼斯平均指数却下跌了17.
6%,标准普尔指数下跌了9.
4%.
麦哲伦基金之所以如此成功,当然有一部分原因是我这个菜鸟基金经理人的功劳.
在致基金持有人的信中,我总是尽可能简单地向投资者解释我的投资策略,我这样阐述:"减持汽车、航空、铁路、公用事业、化工、电子和能源行业股票,而增持金融、电视、娱乐、保险、银行、消费品、旅馆和租赁行业的股票.
"就这样简单几句,就概括了我如何让这只资产规模仅有2000万美元的基金10个月内投资近50种股票的投资策略.
事实上我从来没有过一个全面的选股策略.
我选股完全是凭经验,像训练有素的猎犬依靠嗅觉搜索目标一样,从一家公司到另一家公司不断搜索.
我更多关注的是一个特定公司"故事"的具体细节,比如为什么一家拥有电视台的公司在今年将比去年利润更高·我却并不太关心我的基金在电视广播行业上的资产配置比例是过高是过低.
为了更多了解详细情况,我就会去拜访一家电视台的管理人员,他会告诉我电视台业务正在明显好转,他还会告诉我最主要竞争对手的公司名字.
然后我会核实所有细节问题,而结果往往是我没买这家电视台公司的股票,而改买了第二家电视台公司的股票.
我在所有行业中寻找合适的股票投资目标,这表明,即使选股人对众多行业都只是略知一二,其实也没什么关系,照样可以成功选股.
由于麦哲伦基金是一只资本增值基金,于是我就有权购买任何投资品种,包括各种各样的国内股票、国外股票,甚至是债券.
如此广泛的投资选择余地,对于我这种像猎犬一样到处搜索好股票的投资风格简直是如鱼得水.
我并不把自己限制于成长型基金经理那样的投资风格.
当所有成长型股票被过分高估时(这样的事情每隔几年就会发生一次),成长型基金经理就不得不继续购买股价已经明显过高的成长股,否则他的基金就不能保持成长投资这种风格了.
他只能瘸子里面挑将军,在一大堆股价过高十分危险的成长股里挑选相对最好的了.
而我却根本没有这样的烦恼,我可以随意挑选我想投资的任何股票,比如说,我发现成长股过高,我就可以不理成长股,而去寻找被低估的周期股;我会发现铝价正在上涨会推动美国铝业(alcoa)公司的业绩反弹,其股价也将会大幅反弹.
1978年1月,我在基金年报中这样向持有人们描述投资策略:"麦哲伦基金的投资组合主要包括3类公司:特殊情况公司、被低估的周期型公司以及小盘和中盘成长型公司.
"如果说这种解释不能清楚完整地描述我们范围很广的选股策略的话,一年后我们的解释更加详细:麦哲伦基金的目标是通过投资五类相对具有吸引力的股票实现资本增值.
这5类股票包括:小盘和中盘成长型公司、发展前景正在改善的公司、股价过低的周期型公司、股息收益率较高且不断提高分红的公司以及其他所有真实资产价值被市场忽视或者低估的公司……而在未来某个时间,国外股票也有可能在基金投资组合中占到相当大的比例.
其实所有这些解释可以简单归纳为一句话:只要是证券市场上交易的股票,麦哲伦基金都可以买.
在选股上,灵活性是关键.
因为股市上总是能找到一些价值被低估的公司股票.
在我管理麦哲伦基金的早期,赚钱最多的两只股票都是大型石油公司:美国加州联合(unocal)石油公司和皇家荷兰石油公司.
你可能会以为一只规模仅有2000万美元的小基金会集中投资于小盘成长股,而不太会投资于那些盘子很大的大型石油公司.
但是我发现皇家荷兰石油公司业绩正在大幅好转,而华尔街显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于是我就趁低买入了这只反转型股票.
在麦哲伦还是一只小不点儿的基金的时候,我曾把15%的资金都投在了公用事业股上.
我持有波音公司和托德造船公司(toddshipyards)这两只大盘股的同时,还持有国际服务公司(servicecorporationinternational)这家像麦当劳一样全国连锁的丧葬服务公司的股票.
大家都普遍认为麦哲伦基金的成功归因于大部分投资于成长股,但我其实从未将一半以上的资金投资于成长股.
麦哲伦基金选股回忆录:初期(5)许多基金经理人在投资态度上总是防守,防守,再防守-先是买入股票,然后一旦这些股票表现不好时,不愿割肉,于是继续持有,并想方设法找出各种新的借口给自己持有这些烂股票辩护(华尔街的许多基金经理把很大一部分精力仍然用在想方设法给自己业绩不好找借口上).
而我在投资上总是进攻,进攻,再进攻-不断地寻找价值低估更厉害、赚钱机会更大的股票,来替换掉我手中现有的赚钱机会相对较小的股票.
1979年股市行情一片大好,标准普尔指数上涨了18.
44%,而麦哲伦基金表现仍然远远超越大盘,增值了51%.
在基金年度报告中,我像去年第一次写年报一样,又得绞尽脑汁向持有人们解释我如何取得这么好的投资业绩,这次我这样说:"增持旅馆行业、餐饮行业和零售行业股票.
"连锁快餐业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这一行业非常容易了解.
如果一家连锁餐饮店在一个地方搞得很成功,它很容易在另外一个地方顺利地复制在上一个地方很成功的经营模式.
我发现塔科贝尔墨西哥风味连锁快餐公司在加州开设了许多家分店,在取得了成功以后,就向东部继续拓展,在公司不断扩张的过程中,公司盈利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长.
我购买了克莱克-拜瑞尔(crackerbarrel)的股票,不久之后我拜访了位于佐治亚州迈肯镇的克莱克-拜瑞尔乡村餐厅.
我当时正好飞到亚特兰大去参加罗宾逊-汉弗瑞公司主办的一次投资研讨会,决定顺便拜访一下这家餐厅.
在出租车上我看了看地图,这家餐厅所在的迈肯镇离我所住宿的亚特兰大市中心酒店只有几英里的路程.
然而,这几英里的路程却好像比100英里还要漫长,在交通高峰期,我本来打算只花很短时间顺路去看看,却花了3个小时才走完几英里的路程,不过最后我的努力还是没有白费,我吃到了美味的鲶鱼晚宴,并对克莱克-拜瑞尔的整个业务经营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家公司的股价后来上涨了50倍,为麦哲伦基金赚了很多钱,曾被我列入50只最重要股票的名单.
我对另一家同样位于亚特兰大地区的自助建材超市也做了实地调查,这家超市的名称叫家得宝(homedepot).
在家得宝建材超市,店员们服务热情礼貌,非常专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他们的螺丝、螺栓、砖和灰泥等各种建材商品琳琅满目品种极其丰富,而且价格十分便宜.
在这里,普通家庭那些自己装修的业余油漆工具和水电工具都可以称心如意地买到,而再也不用到价格又贵、品种又少的社区小油漆店和小五金店去受气了.
这时的家得宝还只是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其股价也只有25美分(根据后来拆股进行了调整),亲眼目睹了这家建材超市十分红火的业务之后,我就买入了这家公司的股票,可惜1年后我对它又失去了兴趣,就把股票卖掉了.
回头看看家得宝15年来的涨幅,真让我感到终生遗憾.
看看图4-1,家得宝建材超市的股票在15年内从25美分上涨到了65美元,上涨了260倍,我是一开始就抓住了这只大牛股,但却没有看出它会有如此之大的发展潜力,结果没有一直握住股票,以至于与这只上涨260倍的大牛股失之交臂.
图4-1家得宝建材超市公司要是家得宝超市就开在我家的新英格兰地区,要是我对建材比较了解,知道飞利浦螺丝刀和葡萄酒开瓶器的区别,也许我就会准确判断出这家公司的巨大增长潜力,而不会过早卖出这只大牛股了.
另一只大牛股玩具反斗城(toys襌·us),我也是买入后不久就抛出了.
这两只过早卖出的大牛股是我投资生涯中最糟糕的两次卖出决策.
虽然没有从家得宝建材超市这只大牛股上赚到很多钱,但是麦哲伦基金的投资业绩在1980年仍像1979年一样成功,而且还更高一些,投资收益率高达69.
9%,而同期标准普尔指数却只上涨了32%.
而我最近投资仓位最大的是赌场行业(准确地说是goldennugget公司和国际度假中心公司(retortsinternational))、保险业和零售业.
我十分看好便利店的发展,又一下子同时买了hop-infoods、pic誑·save、shop&go、stop&shop、sunshinejr.
等很多商业连锁行业的股票.
麦哲伦基金选股回忆录:初期(6)回顾我担任麦哲伦基金经理前几年的投资时,我很吃惊地发现,当时基金的换手率非常高:第1年换手率343%,当时基金投资组合中有41种股票,随后3年的换手率是300%.
从1977年8月2日我出售了30%的持股开始,我就一直在以惊人的频率不停地买进卖出,每个月在我的投资组合中都会有石油公司、保险公司和消费品公司的股票不断进进出出.
1977年9月我买入了一些周期型公司股票,到11月份我又把它们抛掉了.
也是在那年秋季,我买入了房利美公司和汉尼斯公司的股票,第二年春季又把这两只股票卖掉了.
我的第一大重仓股从康格里默公司换成了西格诺(signal)公司,然后又换成了mission保险公司,后来又换成了托德造船公司,再后来又换成了庞德罗萨(ponrosa)牛排店.
pier1公司也曾出现在我的投资组合中,后来又消失了;另一只名字很有趣的股票"第四阶段"(佛费斯,four-phase),也是这样出现后又消失了.
看上去我似乎每个月都要买进卖出佛费斯公司的股票,直到最近这家公司被摩托罗拉公司兼并(后来摩托罗拉为此后悔不已),所以我才不得不停止了频繁买卖这只股票.
我只是模糊记得这家公司的业务跟计算机终端有关系,但我过去和现在始终都说不清楚它到底是做什么的.
幸运的是我从未在我不了解的公司上投入太多资金,尽管很多科技公司就位于我们公司附近的波士顿地区128大道上.
大部分情况下我突然改变投资方向,并不是由于投资策略发现重大转变,而是我在拜访上市公司过程中,发现一些新的好公司股票,比我手里持有的股票更加让我喜欢.
我可能两家公司都喜欢,都想持有,但对一只不断被赎回的小规模基金来说,我可没有那么多资金来满足这样的奢望.
我就得先卖掉旧股票,才能有钱去买进新股票,而我总是不断想要买进一些新的好股票,于是我就不得不不断卖出那些老股票.
似乎每一天我都会发现一些新的好股票,比如circlek、houseoffabrics等,这些新的好股票看起来比昨天我持有的那些老股票发展前景更加激动人心.
频繁买进卖出股票,使我写基金年报时不得不费尽心思,因为我得让阅读我的年报的投资者们认识到,我频繁买进卖出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合情合理的,而不是乱搞一通.
我在某个年度会这样阐述我的投资策略:"麦哲伦基金的投资重心,已经从股价已经被高估的周期型公司股票,转向那些销售和盈利有望实现较大增长的非周期型公司.
"而到了下一年的年报,我会换一种说法:"麦哲伦减持了那些业绩会受到经济放缓影响的公司股票,因此,基金仍将继续大幅增持价值被低估的周期型公司.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这些年度报告,反思我过去的投资,我发现,许多股票过去我只持有了几个月的时间,其实应该持有更长一些的时间.
这并不意味着对所有股票都要无条件忠诚长期持有,而是说对于那些投资吸引力变得越来越大的公司,要一直坚决长期持有,而不应该短期持有后就过早卖出.
那些我过早卖出而后悔万分的公司包括:阿尔伯逊公司(albertson),一只超级成长股,后来上涨了300多倍;玩具反斗城公司,也是一只超级成长股,pic誑·save,已在前面提过;华纳通信公司,我悔不该听一个技术分析人士的胡说八道而过早抛掉这只大牛股;还有联邦快递公司,我在5美元时买进,而过了不久它涨到10美元时就赶紧抛出了,但是两年后眼睁睁地看它上涨到70美元.
这种抛掉好公司股票买进差公司股票的事,对我来说,简直是家常便饭、司空见惯,因此我常常自嘲这样做是"拔掉鲜花浇灌杂草".
这句话已经成了我的一句名言.
有天晚上,投资才能和写作才能都举世闻名的沃伦·巴菲特打电话跟我说,他想在他的年报上引用我的这句话,希望我能同意.
巴菲特竟然会在他写的年报中引用我的话,这真让我感到万分荣幸.
据说,很多人以11000美元的高价买一股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目的仅仅是为了能够得到一份巴菲特写的年报,这使得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年报成了有史以来最昂贵的"杂志".
麦哲伦基金选股回忆录:初期(7)与上市公司共进午餐整整4年,麦哲伦基金对新客户封闭,同时基金又被严重赎回(大约1/3),我不得不抛老股票,才能有资金去购买新股票.
这4年买进卖出大量股票,使我熟悉了各种各样的公司和行业,也因此逐渐懂得了是哪些因素导致这些公司或行业涨涨跌跌.
那时候,我并没有意识到,我正在接受一种训练,正是早期的这种管理一只2000万美元小基金的训练教会了我日后如何管理一只几十亿美元规模的大基金.
从早期管理小基金的过程中,我所得到的最关键的一个投资经验是知道了自己独立研究有多么重要.
我亲自拜访了几十家上市公司的总部,通过参加地区性投资研讨会又了解了几十家上市公司,而且每年都有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来到我们富达基金公司和我们进行交流(80年代早期每年大约就有200家).
富达公司开始采取了一种新的午餐安排:与上市公司共进午餐.
这取代了我们原先的午餐习惯-与办公室里的朋友共进午餐;或者与我们的股票经纪人共进午餐,边吃边谈打高尔夫球或是看波士顿红袜队的比赛.
当然和股票经纪人及公司内的好友一起吃饭,气氛肯定会相当融洽,但对于投资而言,肯定不如和上市公司高管或者负责证券事务和投资者关系的人员一起吃饭更有价值,因为和上市公司边吃边谈能让你了解许多行业和公司的最新情况.
和上市公司共进午餐,很快就扩展到共进早餐和晚餐,发展到后来,在富达基金公司的餐厅里,几乎可以和标准普尔500指数中任何一家上市公司一起边吃边谈.
每周,尼德利·查克斯(natalietrakas)都会打印出一份"菜单",就像学校让孩子们带回家的那种菜单(周一吃意大利通心粉,周二吃汉堡),不同的是我们的"菜单"上列出的并不是菜名,而是来访的上市公司名单(周一是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或是家得宝建材超市,周二是安泰保险公司、富国银行(wellsfargo)或者schlumberger等),你往往同时有好几家公司可以选择共同进餐.
既然我根本不可能参加所有的这种边吃边谈的通气会,那就只能有所选择.
于是我选择自己没有投资过的上市公司一起吃饭,目的是了解一下由于不投资这些公司股票而没有关注到的那些重要信息,比如说,如果我对石油行业了解不足,那我肯定会参加与某家石油上市公司的午餐,这样边吃边谈能够让我很快了解到这个周期型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
那些直接或者间接参与某一行业的人士总会知道或获得某些行业的相关信息,不论是供应方,还是销售方.
以石油行业为例,比如油轮销售人员是供应方,加油站的老板或者相关设备供应商都会亲眼看到这个行业正在发生什么变化,从而能够充分利用这种优势,提前抓住投资机会.
波士顿可以说是一个基金之都,这个城市聚集了许多基金公司,因此经常会有很多上市公司到波士顿来,这使我们每年不用出差离开这座城市,也照样可以与数以百计的上市公司见面.
每当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增发或者业绩推介时,这些上市公司高管和财务人员就会到波士顿进行一场又一场路演,与许多机构投资者进行交流,其中肯定会包括普特南基金公司、惠灵顿(wellington)基金公司、麻省理财公司、波士顿道富投资公司和富达基金公司.
富达基金除了邀请上市公司共进早餐、午餐、晚餐之外,还鼓励分析师和基金经理们下午到会议室里和上市公司有关人士一起喝喝下午茶,闲聊一下,这也是了解上市公司信息的一种补充渠道.
经常是那些前来富达基金拜访的上市公司人士在喝下午茶时,主动和我们的分析师和基金经理闲聊起来,但是也有许多场合是我们主动邀请他们一起喝下午茶边喝边聊.
当一家上市公司主动想要向我们讲述它们的故事的时候,通常情况下这家公司同时也正在向华尔街上所有其他投资者讲述同一个故事.
因此如果我们主动先邀请一家公司来进行交流,那么这种交谈就可能会让我们比别人早一步知道某些重要信息,所以这种交流更有意义.
麦哲伦基金选股回忆录:初期(8)我会花一个小时的时间与一个来自西尔斯百货的人交谈,以了解有关地毯的最新销售情况.
也许和壳牌石油公司的一位副总裁交流,他会向我简述一下石油、天然气以及石油化工市场的最新情况(和壳牌石油公司人士交谈时得到的一个及时信息,让我及时卖掉了一家乙烯公司的股票,不久之后这只股票暴跌).
一位来自凯普尔(kemper)保险公司的人士会告诉我保险费率最近是涨是跌.
10次这样的闲谈,其中可能有两次会让我发现一些重要的信息.
我个人养成了一个定期交流的习惯,每隔一个月与每一个主要行业的代表人士至少交谈一次,以免漏掉这一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信息-比如行业开始反转或者有其他的华尔街投资公司忽略掉的这些行业的最新动态.
这种与上市公司交流的习惯,是我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投资预警系统.
在和上市公司的交谈中,我最后总是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你最敬佩的竞争对手是谁·"当某一家上市公司的总裁承认它的一个竞争对手做得一样好或更好时,这就是对竞争对手实力的最高认可.
结果往往是我并没有买我交流的这家公司的股票,反而去买了他们十分敬佩的竞争对手公司的股票.
我们所寻找的信息既不是仅有少数人才知道的秘密,也不是不可泄漏的机密,与我们交流的上市公司很乐于与我们分享他们所知道的信息.
我发现大部分的上市公司代表们都十分客观和坦率地谈论他们的公司在经营中的优势、劣势.
当公司业务不景气时,他们承认现实,而且告诉我们他们认为什么时候业务会好转.
对别人的动机,特别是在和金钱有关系时,我们人类总是怀疑又怀疑,还要再冷嘲热讽一番.
但在我几千次与想让我们基金购买它们股票的上市公司人士的会面交谈中,对我撒谎让我上当受骗的情况很少很少.
事实上华尔街的骗子可能要比大街上的骗子少得多.
要记住,你是从我这里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的!
这并不是因为华尔街上的金融业人士比大街上的商贩们更接近于善良诚实的天使,恰恰相反,正是由于投资者普遍不信任上市公司,所以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sec)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极其严厉,上市公司的所有公开披露信息都会受到证监会的严格审查,根本不允许任何上市公司说谎.
就算是侥幸上一次说谎蒙混过关了,等到下一次公司披露季度报告时也会真相大白.
我总是留心注意用笔记下所有我在午餐和会议上遇见的上市公司人士的名字.
其中很多人,之后几年我都会经常打电话和他们交谈,结果他们都成为了我很有价值的信息来源.
一年后我又再次拜访了他们.
尤其是对于那些我不太熟悉的行业,这些上市公司的行业内部人士可以教会我在分析这些行业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时应该关注哪些要点,应该关注哪些核心问题.
在与安泰保险公司、旅行者(travelers)保险公司和康健(connecticutgeneral)人寿保险公司的高管人员会面之前,我对保险业一无所知.
短短两天时间的交谈,这些保险公司的高管给我上了一堂关于保险行业的速成课.
我的保险知识水平肯定永远无法达到那些保险专业人士一样的程度,但是我学会了如何识别那些导致保险公司盈利上升或下降的因素,这样我就能发现一些关键的问题.
(我曾经说过,保险专业人士应该利用他们的这种专业优势,放着自己熟悉的保险业公司股票不投,而去投资那些自己根本一窍不通的铁路或垃圾处理行业股票,这岂不是白白浪费自己的优势吗如果说无知是福,代价未免太高了.
)谈到保险业,在1980年3月,我把基金25.
4%的资金都投在了保险业股票上,不是财产保险公司,就是意外伤害保险公司.
由于我购买了非常多的保险行业股票,而当时保险业股票在股市非常受冷落,所以保险业协会邀请我参加,并请我作为保险业最好的朋友在保险年会上发表一次演讲.
不过要是他们知道我在仅仅一年之后会抛出所有保险业股票转向银行业股票,也许就不会邀请我了.
麦哲伦基金选股回忆录:初期(9)当时是1980年,正值卡特总统执政的末期,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为了抑制经济过热,猛踩刹车,把利息率提高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在这种形势下,尽管银行业增长前景非常好,但是银行股居然以低于账面价值的市场价格在销售.
我并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拍着脑袋一想,利率提高银行股会如何如何,于是发现银行股被严重低估的;而是在一次亚特兰大举行的由罗宾逊-汉弗瑞投资公司主办的一次地区投资会议上发现的.
事实上,当时我开始考虑银行股,并不是在这次会议之上,而是在会议之外.
参加这次投资会议时,一个又一个根本没有经营历史记录又没有盈利的上市公司的介绍,让我听得烦死了,于是趁着会议中间暂停休息的时候,我就溜了出来,顺便去附近的第一亚特兰大银行拜访一下.
这家银行连续12年都取得了很高的收益率,盈利能力远远高于那些正在会议上猛吹自己的许多上市公司.
显然,投资者们都忽略了这家业绩优异的银行,而在5年后,当这家银行与北卡罗来纳州的瓦乔维亚银行(wachovia)合并时,股价上涨了30倍.
华尔街总是非常关注那些在生死边缘垂死挣扎,要么生存,要么死亡的上市公司股票,却往往对实力雄厚、业绩稳定的银行股不感兴趣,像第一亚特兰大银行,股票市盈率只有市场平均市盈率水平的一半.
自从听说第一亚特兰大银行的情况的第一天起,我对这些业绩良好的地区性银行兴趣大增,但同时我也非常迷惑不解,为什么市场对这么好的银行股根本没什么兴趣随便问问任何一个基金经理,图4-2、图4-3和图4-4中涨势如虹的股票是哪家公司的股票,他很可能会说是沃尔玛公司、菲利普莫里斯公司,或者是默克制药公司.
这些股票走势图看起来都像快速成长型公司持续上涨的走势,谁又能想到竟然会是传统的银行股呢·图4-2中,股价在10年内上涨了10倍的,是瓦乔维亚银行的股票走势,图4-3是明尼波利斯西北银行的股票走势,图4-4是底特律nbd银行公司的股票走势.
图4-2注:证券研究公司授权使用此图.
图4-3注:证券研究公司授权使用此图.
图4-4注:证券研究公司授权使用此图.
我仍然感到吃惊的是,像nbd这样的银行,连续多年一直保持着15%的盈利增长速度,与像pepboys或者dunkin誅onuts这样快速增长型公司的业绩增长速度一样高,但是市场给这些业绩同样快速增长的银行股的市盈率却非常低.
可能市场普遍认为银行属于成熟的公用事业,想当然地认为银行只会像老牛拉破车一样,增长率很低,根本不可能会有很高的增长率,这实在是错得太离谱了.
这些地方性银行股票在市场上的错误定价给麦哲伦基金创造了许多极好的低价买入机会,这也正是为什么麦哲伦基金在银行业的仓位上要比其他投资者高出4~5倍.
其中我所喜欢的一只银行股从2美元上涨到了80美元,你想知道是哪家银行吗五三银行公司,听听这名字,有多么让人讨厌,可我一看就会忍不住想买进,因为我发现名字越让人讨厌,股票越有可能被低估.
另一只我喜欢的银行股是meridian银行,已经好多年没有投资者拜访过这家银行总部了.
还有一只银行股是凯科银行(keycorp),这家银行有一套"霜冻地带"(frostbelt)经营理论,即通过收购小型银行,专注于在高山寒冷地区开展业务,因为这些地区的人们普遍很节俭,也很保守,很少会贷款违约,这家银行因此业务相当红火.
不过我在银行股上赚钱最多的还是地区性银行,如图4-2、图4-3和图4-4所示的那3家.
我总是寻找那些有着雄厚的储蓄客户基础,且在贷款上效率很高又很谨慎的商业银行.
在后面第6章表6-2中列出了麦哲伦基金最重要的50只重仓银行股票.
买了一家银行的股票,又会让我了解到另一家银行,于是我就这样一家接一家地买入银行股,到1980年底我已经把基金9%的资金投资在了12家不同的银行股上.
麦哲伦基金选股回忆录:初期(10)在1981年3月份推出的年度报告中,我非常高兴地指出,麦哲伦基金增值近100%,与1980年3月相比,麦哲伦基金净值已经增长了94.
7%,而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却只上涨了33.
2%.
尽管麦哲伦基金的业绩表现连续4年都战胜了市场,但是基金持有人数却仍然在持续下降,在这4年期间基金份额被赎回了1/3.
我无法确定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但据我猜测,可能是因为合并艾塞克斯基金而成为麦哲伦基金持有人的人们,本来并不愿意加入麦哲伦基金,于是他们等到大部分的损失得到弥补之后就马上赎回套现了.
即使是投资一只非常成功的基金,投资人也可能会亏钱,尤其是当这些基金投资人只凭情绪决定买入还是卖出基金的时候.
由于大量赎回抵消了投资利润积累,所以麦哲伦基金的资产管理规模增长严重受阻.
刚开始是2000万美元的资产规模,本来经过4年投资组合市值增长4倍,基金资产规模应该增长到8000万美元,但是实际上却只有5000万美元.
在我刚刚担任基金经理的1978年和1979年这前两年,基金持股数目是50~60家;在1980年中期,麦哲伦基金持股总数增长了130家;但是到1981年由于基金份额赎回大量增加,我不得不又把持股数目减少到90家.
1981年麦哲伦基金合并了塞拉姆(salem)基金,我们的麦哲伦舰队又增加了一艘帆船.
这只基金以前曾经叫做道氏理论基金,是富达基金公司旗下另一只经营不善的小型基金.
塞拉姆基金的投资亏损也形成了亏损税收抵减的优惠.
在1979年首次宣布合并之后的两年里,沃伦·卡西(warrencasey)负责管理这家基金,尽管他的投资做得非常出色,但是这家基金仍然由于规模太小而根本无法收支平衡,没有任何经济效益.
直到合并塞拉姆基金之后,麦哲伦基金才重新开始向公众开放,进行申购.
麦哲伦基金经历了这么长的封闭时间才重新开放,可想而知,当时面临的销售形势并不理想.
富达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内德·约翰逊决定,不再采取10多年之前从公司外部聘请推销员挨家挨户推销基金的做法,而是由富达公司内部销售人员来销售基金.
在我们第一次发行基金时,申购费率为2%.
由于市场反应非常好,后来我们不得不把申购费率提高到3%,以减缓市场的抢购.
不过后来我们又决定刺激销售,于是在3%申购费率的基础上,给予在60天以内申购的投资者以1%的优惠.
不过这次促销大行动差点由于一个工作失误而功亏一篑.
这个失误是我们在公告上印错了联系电话号码.
当对申购基金感兴趣的投资者们拨通这个错误的电话号码时,他们自然都认为是在给富达基金公司销售部门打电话,结果却发现是一个眼科耳科医院的电话.
一连好几个星期,这家医院不得不一再向打错电话的人解释自己并不是一只共同基金.
这真是糟糕透了.
在原有的资产规模基础上,加上与塞拉姆基金合并,再加上新发行的基金份额,麦哲伦基金资产规模在1981年首次突破了1亿美元大关.
在这个时候我们刚刚引起了公众的一些兴趣,但结果如何呢股市这时却发生了崩盘.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的,当人们刚开始感到投资于股票比较安全的时候,股市就会来一次大调整.
但是尽管股市大跌,1981年麦哲伦基金还是取得了16.
5%的投资收益率.
毫不奇怪,股市大跌让麦哲伦基金有了一个好的开始.
在1978年,我所持有的前10大重仓股的市盈率在4~6倍之间,而在1979年,1978年我所持有的前10大重仓股的市盈率只有3~5倍.
当一个好公司的股票的市盈率只有3~6倍时,投资者几乎不可能会亏损.
在管理麦哲伦基金的前几年里,我喜欢的都是所谓的二线股,是中小型公司的股票,包括零售业和银行业股票等,我在前面已经谈过了.
在70年代末期,基金经理们和其他投资专家们一直对我说,中小型公司股票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大盘蓝筹股的时代就要到来了.
幸亏我没有听取他们的建议.
大盘蓝筹股既没有什么令人激动的发展前景,股价水平也比二线股要贵上1倍多.
小,并不仅仅是一种美丽,更重要的是能带来盈利.
目录封面关于本书声明书仓介绍称雄华尔街正文2正文3正文4正文5正文6
buyvm的第四个数据中心上线了,位于美国东南沿海的迈阿密市。迈阿密的VPS依旧和buyvm其他机房的一样,KVM虚拟,Ryzen 9 3900x、DDR4、NVMe、1Gbps带宽、不限流量。目前还没有看见buyvm上架迈阿密的block storage,估计不久也会有的。 官方网站:https://my.frantech.ca/cart.php?gid=48 加密货币、信用卡、PayPal、...
月付/年付优惠码:zji 下物理服务器/VDS/虚拟主机空间订单八折终身优惠(长期有效)一、ZJI官网点击直达ZJI官方网站二、特惠香港日本服务器香港大埔:http://hkdb.speedtest.zji.net/香港葵湾:http://hkkw.speedtest.zji.net/日本大阪:http://jpsk.speedtest.zji.net/日本大阪一型 ...
韩国云服务器哪个好?韩国云服务器好用吗?韩国是距离我国很近的一个国家,很多站长用户在考虑国外云服务器时,也会将韩国云服务器列入其中。绝大部分用户都是接触的免备案香港和美国居多,在加上服务器确实不错,所以形成了习惯性依赖。但也有不少用户开始寻找其它的海外免备案云服务器,比如韩国云服务器。下面云服务器网(yuntue.com)就推荐最好用的韩国cn2云服务器,韩国CN2云服务器租用推荐。为什么推荐租用...
帝国cms教程为你推荐
操作httpphpcms模板phpcms模板下载后如何安装mediawikiwiki,wikipedia与mediawiki三者的区别iprouteEigrp 的管理距离是多少啊搜狗360360浏览器为什么不能让我自动登录了特朗普吐槽iPhone华为余承东吐槽iPhone X,除了贵啥优点都没有zhuo爱大涿爱— 金鱼花火 、 歌词给我翻译过来。!discuz伪静态Discuz! X3.0 到底能不能伪静态?门户怎么伪静态?dedecms采集织梦后台怎么采集图片谷歌新漏洞安卓上黑客给你发一个MP4代码短信手机就会被控制的那个漏洞现在谷歌有出第二段补丁吗?
美国vps租用 息壤主机 kdata debian源 绍兴高防 卡巴斯基永久免费版 老左正传 183是联通还是移动 adroit 绍兴电信 网站加速软件 免费个人网页 域名和主机 创速 免备案cdn加速 大化网 网站防护 七十九刀 sonya windowsserver2008r2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