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13年第2期(总第117期)政策信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3年工作要点主任论坛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2011—2012年工作总结及2013年工作计划高文兵对环境类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与资源共建共享的思考·周琪委员访谈让学生鲜活起来·陆国栋研究报告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教改动态北京大学"拔尖计划"实施的具体举措和经验南开大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公能"特色的素质教育教学研究美、日开放教育资源考察与启示·胡树祥等建立校内专业评价机制提升专业竞争力·张静姜广峰工作简讯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理事大会暨第五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召开第八届"大学数学课程报告论坛"在南京召开第八届"大学物理课程报告论坛"成功举办第七届"大学化学化工课程报告论坛"在杭州召开第八届"电子电气课程报告论坛"成功举办版权声明本刊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内部刊物,所刊内容仅供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及相关人员阅读参考.
政策信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3年工作要点2013年高教司工作思路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高等教育专题规划和"高教质量30条",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深化本科教育综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协同育人机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健全质量保障体系,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1.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组织全司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实质,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与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精神和部党组重大决策部署结合起来,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把党的十八大精神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做好"高教质量30条"有关本科人才培养任务的落实工作,继续引导各地各高校深入开展教育观念和教学工作大讨论,交流夯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做法经验.
会同中宣部、团中央、中央电视台,举办以"贯彻十八大走向新辉煌"为主题的"五月的鲜花"大学生文艺汇演.
2.
进一步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和推广使用工作.
围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开展研究,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加快我部负责的重点教材编写工作进度,出版一批高质量的重点教材.
会同中宣部开展新出版重点教材骨干教师示范培训、重点教材推广使用情况专项督查,完善中央、地方、高校重点教材授课教师分级全员培训体系.
3.
全面实施本科专业新目录.
贯彻《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组织指导各地各高校对现设4万多个本科专业点进行对照整理.
完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公共服务与管理平台,做好年度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工作,指导各地各高校对新设专业进行年检,向社会公布高校新设置专业和特设专业布点现状,接受监督.
部署一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急需的相关学科专业.
会同学生司研究优化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布局结构.
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设置专业自主权,形成专业设置宏观监管新机制.
4.
组织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会同有关部门、部内相关司局落实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提出的各项改革发展任务,整合中央、地方、社会多方资源,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加快发展,促进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
继续实施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扩大团队式对口支援范围,继续推广支援高校、受援高校与国外高校交流合作的模式,对受援高校的教师和教学管理干部开展个性化培训,支持新疆高校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5.
实施好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重点支持100所左右有特色、高水平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夯实办学基础、改善教学条件、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指导入选高校落实建设规划,提升学校本科教学基础能力.
6.
做好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作.
在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份,"十二五"期间重点支持每个省份建设1所地方高水平大学,指导入选高校落实改革发展规划,增强入选高校综合实力,在区域内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7.
扎实推进试点学院综合改革.
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试点学院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导17所高校的试点学院充分运用政策,加大力度推进综合改革,重点在改革人才招录与选拔方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遴选、考核和评价制度,完善学院内部治理结构四个方面进行探索,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创造经验、提供示范.
坚持先行先试、重点突破、示范引领、成果可持续、经验可推广的原则,注重激发学校的内在动力,督促学校真做真改,实现体制机制新突破.
加强对试点学院改革的检查督导,实行动态管理.
8.
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建立健全国家、地方、高校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三级体系,促进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育人.
继续实施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研讨总结首届毕业生培养经验,推进拔尖学生选拔方式、因材施教模式、国际化培养途径等方面改革突破,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新机制.
深入推进"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落实高校和研究院所战略合作协议,促进科教资源优势互补和有机整合.
继续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扩大省级卓越计划实施范围,与行业部门联合开展质量评价.
深入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社会实践,落实高校与实务部门人员互聘"双千计划".
继续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重点深化面向基层的医学教育改革,做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
联合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筹备召开全国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工作会议,启动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推动建立农科教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深化高等艺术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艺术人才培养质量.
继续实施动漫高端人才联合培养实验班计划.
加强国际传播后备人才培养.
落实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推动高校创业教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
9.
加强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
完善国家、地方、高校本科教学工程三级建设体系,推进项目建设.
继续支持本科专业综合改革、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加强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资助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
跟踪指导各地各高校"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工作,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完成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申报、评审、表彰及获奖成果的宣传推广工作.
10.
建立健全本科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组织相关学科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92个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推动省、行业部门(协会)和高校联合制定专业人才评价标准,促进各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本校实际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完成教育部高等学校有关科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和评估专家委员会换届工作,进一步发挥各类专家组织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咨询、评价和指导作用.
11.
加强本科教学评估.
继续强化高校自我评估.
按照合格评估规划,稳步推进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在试点审核评估的基础上,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进一步完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状态数据采集方案,扩大数据采集试点范围.
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推动本科院校向社会发布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
成立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初步建立与国际医学教育实质等效的医学专业认证制度,继续扩大医学教育认证试点.
开展高等教育专项督导,对各省(区、市)保障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条件进行督查,确保各项投入到位、政策落实到位.
12.
做好共建工作和直属高校工作.
继续推进部门共建,完善共建地方高校布局.
推动共建长效机制建设,促进共建协议落实.
指导直属高校扩大社会合作、强化社会服务,构建共建各方更稳固、持久的合作关系,发挥共建工作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选取部分省市督查"985工程"重点共建协议执行情况.
重点推动共建高校较多的部门把共建协议落到实处.
跟踪督查直属高校"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
引导相关直属高校认真实施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方案.
筹备召开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23次全体会议.
13.
进一步提高司机关建设科学化水平.
按照部党组的统一部署,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落实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有关要求,积极开展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支部建设工作.
大力推进依法治教.
进一步转变管理职能,改进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方式,厉行勤俭节约,深入推进"2331"基层调研方案实施工作,确定2个重点调研专题,继续做好与3所高校的定点联系工作,处级以上干部结合本职工作做好专项调研、参加高校教务处处务会、联系指导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等3项工作任务,青年干部到高校进行1次蹲点调研.
全面落实廉政风险防控工作要求,加强对重点岗位、重点环节、重点工作以及教育行政管理过程中人财物的监督防范.
(转自教育部网站)返回目录主任论坛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2011-2012年工作总结及2013年工作计划高文兵(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南大学党委书记)一年来,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领导下,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要求和《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精神,突出研究、咨询、指导、评估和服务职能,积极倡导和推进创业教育,推进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促进了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工作的规范开展,工作的各个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内涵式发展中保证质量是最重要的,而保证质量的核心就是增强被教育者的素质.
我们的培养目标不是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所以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十八大报告中有三处与创业有关的内容,一处是在"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中指出:"鼓励创业"和"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一处是在谈到"人才问题"时,指出要"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第三处是对青年人讲的话,强调"支持青年创业".
在讲到青年创业时,不是单指创业行为,而是鼓励青年增强素质、提高能力、敢作敢为,就是在这个市场经济的潮头浪尖上将他们的理想、自信融为一体.
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我们必须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共同开创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良好局面.
一、2011—2012年工作回顾和总结完成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的制订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领导下,2011年2月成立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专家组,并先后分别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南开大学、黑龙江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召开专家组会议和专家论证会,研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的相关内容.
2011年5月在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年会期间,委员们就《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讨论稿)及"创业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讨论稿)进行分组讨论,深入探讨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相关问题,并取得一致意见.
历时近一年半的时间,2012年8月教育部出台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文件.
目前,专家组正在编写"创业基础"示范性教材.
《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五个方面的内容,为创业教育与教学工作确立了标准.
《基本要求》明确要求"各高校要把创业教育教学纳入学校改革发展规划,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评估指标,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制定专门计划,提供有力教学保障,确保取得实效".
《基本要求》的制定和实施有效地促进了高校创业教育教学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为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下一步工作明确了重点.
积极加强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建设在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内部建设方面,我们制订了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工作规范,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建立了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与相关高等学校的联系制度,加强内部沟通与工作交流.
2011年5月,在中南大学举行了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2011年工作年会.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刘贵芹在会上作重要讲话.
笔者代表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作2010年工作总结和对2011年度工作规划和部署.
会上,全体与会代表深入探讨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相关问题.
3.
积极开展全国创业教育状况调查研究为了引导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健康、科学、规范、可持续发展,2011年底至2012年6月我们组织开展了全国高校创业教育情况问卷调查,主要包括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创业实践活动开展等情况.
2011年5月底,笔者率全国创业教育调研组,先后到黑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就创业教育进行专题调研.
调研组成员包括副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副会长、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郑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史宗恺,副主任委员、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何向荣,教指委委员、江南大学党委副书记符惠明,以及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专家组成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秘书长、中南大学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主任杨芳等.
2012年12月初,笔者在温州地区就高校创业教育开展总体情况、组织机构、工作机制,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创业实践与实训基地建设以及与校外合作情况和创业教育创新举措等方面进行了实地调研.
通过调研,掌握了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手资料,了解了全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真实情况,对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整体上有了新的把握.
4.
积极搭建创新创业教育交流平台2012年5月,教指委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联合主办的"面向未来·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论坛在江苏省南通大学举办.
论坛旨在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精神,交流创新与创业教育经验.
2012年10月,在中南大学举办"全国高校创业教育专题研讨会",与会成员就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创业教育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交流高校创业教育特色经验,展示高校创业教育成果.
5.
举办全国创业教育骨干教师研修班2012年10月,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办,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和中南大学承办,举办2012年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
来自浙江大学、中山大学、江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全国43所高校的创业教育教师和工作者110人参加培训.
大家就创业理念、教学、实践和探索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6.
积极推动全国创业教育典型的培育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工作水平,2011年12月—2012年6月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联合举办了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优秀论文征文,创业教育特色经验材料征集、遴选,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和创业教育先进个人评选活动等工作.
二、2013年工作计划和安排2013年,教指委工作要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精神,不断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更新教育观念,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领导下,本着促进我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针,执行教育部布置的各项工作职责和任务,按照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章程》和"五年工作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以下各项工作:1.
科学规划,积极探索创业教育教学模式一是积极推进《基本要求》的实施.
该《基本要求》是各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与教学工作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工作成效的检验标准.
教指委将继续搜集调研国外先进的创业教育的专业计划、课程设置、课程开发编制以及教学过程等,为完善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提供借鉴,同时开展创业教育教学的相关研究工作,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
二是推进"创业基础"课程建设.
积极推进创业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高校积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加强"创业基础"课程内容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团队建设等课程建设工作.
促使各高校加强创业教育教学工作,争取建设一批国家、地方、高校"创业基础"示范课.
三是推进"创业基础"教材建设.
根据"一纲多本"的指导思想,按照《基本要求》精神,协助教育部组织编写具有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的高质量教材,指导和帮助高校编写符合自己学生适用的"创业基础"课程教材.
适时举办高校创业教育精品教材推荐和评选工作.
四是组织开展全国高校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
坚持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思路建设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并致力于提高师资队伍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在2012年举办骨干教师研修班的基础上,拟于2013年在"创业基础"示范教材出版以后适时举办师资培训.
适时组织骨干教师赴国外进行考察和调研.
举办创业教育论坛,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
2.
整合资源,形成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合力一是深化高校创业教育教学调研和指导项目.
为了充分发挥教指委"研究、咨询、指导、评估、服务"的职能,使教指委真正成为"教育部宏观管理教学工作的依靠力量、指导高校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的骨干力量、实现高校规范教学管理的推动力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引导力量",我们将在已开展的调研的基础上,继续派遣教指委成员深入到全国相关高校进行创业教育实地调研和指导;积极推进各个高校明确创业教育教学职责部门,做好组织协调,形成合力,做到机构到位、资金到位、课程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推进创业教育教学的实施.
二是组织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和个人评选.
典型引导是开展工作的有效方法,通过培育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
组织开展全国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活动,并使之成为全国创业教育的重要活动之一,是教指委促进创业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育质量提高的有效措施.
3.
优化机制,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学术研究一是组织发布全国创业教育研究课题指南.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等精神,发布"创业教育研究课题指南",组织全国创业教育教师和工作者进行科研课题的申报.
同时,组织专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审.
二是举办全国高校创业教育研讨或小型论坛.
通过搭建全国高校创业教育的交流平台,加强高校间的联系与信息交流,共同研讨国内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教指委的指导工作,扩大教指委的影响力.
在创业教育日益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在教育部领导下,开拓进取,科学规划,做好创业教育的研究、咨询、指导、评估和服务工作,全面推进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工作.
返回目录对环境类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与资源共建共享的思考周琪(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教授)2003年,教育部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
截止到2010年12月,共评审出3000多门国家精品课程,其中本科课程2000多门(含网络教育).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带动了8000多门省级精品课程(其中本科类5000多门)、8000多门校级精品课程(其中本科类6000多门)的发展,形成了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体系.
一、环境类精品课程建设现状截止到2010年底,环境类国家精品课程共建设了30门,涉及环境科学类、环境与安全类、环境生态类、文化素质教育类等.
环境类国家精品课程一览表序号一级学科二级学科课程名称所在学校课程负责人年份1理学环境科学类环境地学北京师范大学赵烨20102理学环境科学类环境科学北京大学朱彤20103工学环境与安全类水处理工程清华大学黄霞20104工学环境与安全类地下水污染与防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王焰新20105工学环境与安全类大气污染控制天津大学陈冠益20106农学环境生态类环境生物学浙江大学陈学新20107理学环境科学类环境化学武汉大学邓南圣20098理学环境科学类环境科学概论东北师范大学盛连喜20099理学环境科学类环境科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刘静玲200910理学环境科学类环境学基础南开大学鞠美庭200911工学环境与安全类环境化学及实验大连理工大学全燮200912工学环境与安全类环境监测清华大学余刚200913工学环境与安全类环境监测东华大学奚旦立200914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类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类人类生态学云南大学周鸿200915工学环境与安全类环境工程原理清华大学胡洪营200816理学环境科学类环境化学南开大学孙红文200817理学环境科学类环境海洋学中国海洋大学高会旺200818工学环境与安全类水污染控制工程同济大学周琪200719工学环境与安全类水污染控制工程桂林工学院张学洪200720工学环境与安全类污染控制微生物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任南琪200721理学环境科学类环境微生物学浙江大学郑平200722工学环境与安全类环境保护概论北京工业大学王淑莹200723工学环境与安全类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清华大学钱易200624工学环境与安全类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昆明理工大学宁平200625理学环境科学类普通生态学内蒙古大学杨劼200626理学生物科学类普通生态学云南大学段昌群200627工学环境与安全类水质工程学北京工业大学彭永臻200528理学环境科学类环境学南京大学左玉辉200529工学环境与安全类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清华大学郝吉明200430理学环境科学类环境化学浙江大学朱利中2004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引领下,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推动建设了一批省级精品课程.
许多高校也开展了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丰富了课程的门类,为各高校的环境类课程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精品课程建设也推动建设了一批高质量教材、电子教案、实践课程与毕业设计的参考资料、试题库等,不但提升了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精品课程建设推动了高校教学改革环境类精品课程建设单位均是课程教学水平较高的院校.
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各校打造了一批基于精品教学内容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建设了精品教材和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同时形成了优秀的教学团队,的确对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起到了示范作用.
精品课程建设使得教学资源建设模式发生转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教材的系列化、立体化与精品化受到广泛关注.
汇集了参编教师多年教学经验的精品课程内容和资源在网上免费开放,为各校任课教师提供了有效的教学资源,示范、引导和带动了各高校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促进了师资队伍教学水平的提高.
精品课程内容反映了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体现了科研成果和教学的融合,贯穿了对学生创新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丰富了教育教学理论,发表了一批高质量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论文,促进了高校环境类课程教学整体质量的提高.
三、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虽然环境类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还不能从整体上体现环境学科课程体系的精品化建设,还存在精品课程数量不足,覆盖面不够广,精品课程类型相对单一,部分网上课程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等问题.
首先,精品课程建设缺乏针对不同人才培养层次、类型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内容上过分注重知识的量化,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却未能突破形式化,还不能充分体现以学习者为本的教学实施过程,网上教学环节未能跟上,缺乏师生互动和在线交流.
由于教师团队的新老交替,使一些课程的维护与更新、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问题.
其次,由于网络资源标准不统一、质量参差不齐,教学设计、资源制作水平不够高,资源建设过程不够精致,开发更新不足,资源共享和使用效果不佳.
再次,缺乏有效的资源管理和评价体系,应用情况和用户评价没有提高到应有的重视程度.
四、对环境类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思考环境类专业内涵在不断发展、丰富,环境学科的发展对环境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精品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需要及时调整,不断从环境学科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总结,从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文化传承创新出发,把成熟的、具有共性的理论和知识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去,以适应对学生进行宽厚、系统的专业理论教学和良好的素质及能力培养的要求.
环境类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目标是要整体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因此,课程建设要强调优化结构、深厚基础,强化实践、寓教于研,交叉融合、突出特色,学思结合、蕴育文化.
在课程教学模式上也需要取得突破,要从教师灌输式向学生建构式学习转变,从知识传授型向探索发现式教学转变,从以讲授为主向研讨、项目、案例等形式转变.
要重视实践教学,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研究性实验与各种类型的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不同学科背景的院校应注重将环境学科理论体系融入教学实践中,并通过特色课程、特色教学,体现不同类型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
同时,开展合作教学、特色教学、个性指导等,开展双语教学实践,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和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过程中,要加强教师团队建设,使其在课程改革中发挥引领和指导作用.
要以开放的心态进行交流合作,从学校独立建设为主转向开放合作与联合共建,整合、集成优质课程教学资源.
要发挥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对高校教育教学的研究、指导、咨询、服务职能,利用教学交流研讨平台(例如大学环境类课程报告论坛、全国性课程教学研讨会与师资培训活动等),促进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步伐.
返回目录委员访谈让学生鲜活起来陆国栋(工程图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秘书长,浙江大学教授)1.
"学生"与"考生"的区别中国大学面对的学生与国外大学有很大不同,我们不能完全照抄照搬国外的做法,否则我们的学生不适应,我们的老师不习惯,结果或许并不理想.
国内教育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例题、习题到考题,都是常态结构问题,问题的构成是有规可循的,是可以找到答案的.
即使答案不是惟一,也有对错之分.
而往往我们需要面对的是非常态结构问题,问题的构成是无规可循的,有无答案是不确定的.
答案可能有多种,也可能没有对错之分.
国内的教育强调"传道、授业、解惑",有没有做到主要是传授了知识,授业、解惑好像做得不够.
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就够了吗不够,大人为孩子发现问题,然后交给孩子去解决,所有的问题都是已知世界的问题.
教育孩子解答已知世界的问题,只是解题能力,即解决已知世界问题的能力.
老师给的问题再高深、再玄妙,也比不上学生自由地启疑更有意义.
"考生"和"学生"有什么区别应试教育培养的是考生,是把有疑问的考生教得没有疑问了.
素质教育培养的是学生,是把没有疑问的学生教得有疑问,并围绕产生的新问题展开学习、思考、探索.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不过是数学或实验的技巧罢了.
具备了会学的能力,产生的问题越多,越能激发学生产生探索问题的主观能动性,越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发现问题在前,解决问题在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再发现问题,如此循环往复.
以产生问题为驱动,就定下了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基调,学生就有可能"活"起来.
2.
学生教育过程简析基于此,我发现中国大学教育三个基本问题:纵向维度——中国大学与中学区别不大;自我维度——大学之间的教学模式区别太小;横向维度——中国大学与国外差别太大.
反思我们从高中、本科到硕士、博士乃至博士后的教育阶段,可以看到:高中主要是在做课堂学习,加上一点点学科竞赛,那也是为了免试上大学.
到了本科,包括硕士、博士,一定要强调研究、应用,想办法把输入型的学习转换为输出型的应用,把被动学习、消极学习、应付性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参加学科竞赛和科研训练可能是比较有效的途径.
有一个现象是,大学有一些学生通宵玩游戏,但确实有一部分学生通宵投入到学科竞赛中.
中国小学界流行的口号: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句话极端错误,导致把高中压力压到初中,初中压到小学,小学压到幼儿园,幼儿园再到胎教.
但是,你如果胎教产生10000个神童,这10000个神童照样要通过考试,从1排到10000.
国外的情况是,小学学一点,中学多学一点,大学认真学.
我国的情况是,小学已经很努力了,中学更苦,高中最苦.
老师和家长常告诉学生的是,到了大学就可以轻松了.
如果到了大学真的轻松了,那我们的未来在哪里号称最优秀的几千万人在优美的校园里好好地玩吗或许可以说,我们的教育是"乱"在起跑线上,基础教育把人的思维禁锢了、灵性泯灭了、兴趣摧毁了,到了大学再活过来就很难了.
但我们还是必须做这个工作,因为很多人把考上大学作为人生的目标和理想,理想、目标都实现了,好像无事可做了.
3.
若干教育模式简析我把世界上的教育模式分为三种模式.
第一种是欧美模式,叫兴趣驱动,小孩要去学什么,家长都会很高兴,并且小孩不断在自我寻找兴趣点.
尤其是学生过了18周岁,成为公民,自主独立,家长不再干涉.
第二种是日韩模式,叫做压力驱动.
社会竞争压力传递到学生头上,学生在压力下成长也是好的.
我们呢,压力更大、竞争更激烈,但好像只有学业那部分的压力传递到学生那儿,其余的压力和竞争好像是由家长承担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同步承担,所以称之为功利驱动.
尤其是父母对子女的管束、约束太多,把学生当成是他们未完成事业的继续,当成是他们的私有财产.
我们的子女首先是社会人,其次才是家长的子女.
现实教育中存在"面子"的问题.
我们的教育好像从来就是挫折教育、失败教育.
从初中到高中,有一半的学生到职高去了,好像这一半的学生就失败了;到了普通高中不是重点高中,好像又是失败.
到了重点高中,在杭州要进前八所,到了前八所又希望进前三所.
所以,永远是不成功.
这就是教育的问题,不肯定、不鼓励、不激励,总是给你挫折的、失败的信息.
一些浙江大学的学生跟我说,高考我没考好,考好了就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了.
在他们看来,到了浙江大学仍然是失败的.
这让人无奈.
我们的GDP从关注总量到关注民生,关注人均GDP.
体育从举国金牌到关注全民健康.
我想,如果我们的教育从举国分数的体制走向关注学生成长、关注大家的成长,教育其实就大大成功了.
4.
关于大学教学改革(1)教学改革基本关系教与学是第一对基本关系.
教师要有精力、有办法、有热情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从而推动学生"活过来";学生自身要主动积极地学习,拥有活跃的思维,要想"活过来".
这样的话,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了.
但可怕的是,高中考进来的"考生",学了四年,"死"着出去了;或者稍好些,"半死不活"毕业了.
为什么不应该是"鲜活着"毕业呢第二,统一性与多样性是培养模式改革上的基本关系,涉及到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
通识课程启发思维,打开思路;基于中国实际,专业教育不可或缺.
第三,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是教学方法改革上的基本关系.
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应该关注知识背后的东西、关注发现知识的过程.
少讲一个知识点,没什么大不了;少讲若干知识点,地球不会停下来.
我们需要的是知识、素质、能力的综合培养,需要让学生学会方法、感受过程、激发兴趣.
高等教育有三大任务.
我觉得人才培养像农业,科学研究就像工业,社会服务就像商业.
人才培养真的像农业,大学四年只是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一个基础.
学生就像一个种子,需要土壤、水分、阳光、空气,至于未来长成什么样,完全取决于未来的发展.
(2)大学课堂若干模式教学有三种境界:一是读课,照本宣科,读PPT.
这时,PPT或许就是"骗骗他"的简称.
上课不能仅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
二是讲课.
我想,把课讲清楚是不够的,讲不清楚那是不对的.
讲清楚只是低层次的高水平,讲不清楚是低层次的低水平.
讲课要有互动,要能引发学生思考,才能使学生真正有收获.
三是说课.
面向教师,用10分钟时间,能把45分钟的课如何讲的问题说清楚.
要用"好教材",更重要的是要用好"教材"、用活教材.
所谓"药材好,药才好".
好教材不仅仅是干巴巴的知识点,而是体现了编者的教学思想、教学经验.
(3)大学课堂改革大学课堂要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更重要的是发现问题.
老师在课堂上少讲一点,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少学一个知识点没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才是重要的.
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考试办法需要改革.
例如,可以让学生自己出题、设计试卷,做出答案,然后写下出题目和做题目的体会,即自主命题、自我测试、自行评价,这叫"三自"模式.
再如,期中测验中前20%可以申请不参加期末考试;将作业与考试关联起来,等等.
5.
结束语从2010年开始,浙江大学推出了通识核心课程,大班上课、小班研讨、课外大量作业和阅读原典,学生反映收获很大.
我们正准备推出专业核心课和大类核心课,这些课要让学生大量投入、刻骨铭心.
显然,没有投入就没有回报,投入越多回报越多.
我们预期的教学改革将实现三个转变: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以课堂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以结果评价为主向以结果和过程评价结合转变.
以期逐步解决老师满堂灌的问题,解决过分重视课堂的问题,解决过分重分数的问题,从而让大学课堂与中学有质的不同,让我们的"考生"变为"学生",让我们的学生鲜活起来!
返回目录研究报告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一、本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食品生物化学是为高等学校食品科学和质量安全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研究食品原料的组成、结构、性质、形成和加工及在人体内代谢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其任务主要是从分子水平阐明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及其在生命活动中所进行的化学变化与其调控规律等生命现象的本质.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食品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其营养物质和感观质量的变化,理解和掌握食品各营养成分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及规律等相关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食品生物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奠定坚实基础.
二、本课程的教学基本内容与要求(一)理论教学部分1.
绪论2学时(基本内容)(1)食品生物化学的概述.
(2)食品生物化学的内容.
(3)食品生物化学在食品科学中的地位和发展前景.
(可选内容)(4)生物化学的学习方法.
2.
食品物料营养成分化学10学时(基本内容)(1)糖类化学.
单糖的概念、单糖的结构、构象、性质及食品中重要的单糖及其衍生物;双糖(蔗糖、麦芽糖、纤维二糖、乳糖);多糖,淀粉分子结构、淀粉的形态与内部结构、淀粉的性质及变性淀粉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糖元、纤维素的结构和性质、纤维素对人体的生理功能;果胶物质、果胶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分类,果胶物质在食品中的应用,其他低聚糖.
(2)脂类化学.
脂类的概念、分类和生物学功能,脂肪的概念、脂肪的结构和组成、脂肪的性质、油脂的乳化;类脂、磷脂(卵磷脂、脑磷脂)、固醇、蜡;油脂的自动氧化与热及其与食品品质的关系.
(3)蛋白质化学.
蛋白质的概念、组成、分类及生理功能;氨基酸的化学结构特点及分类,氨基酸的理化性质(物理性质:溶解度、熔点、旋光性、味感,化学性质:两性电离及等电点、与茚三酮的反应、与亚硝酸反应、与甲醛反应、与金属离子反应);蛋白质的结构:蛋白质的一、二、三、四级结构,与蛋白质结构有关的化学物质,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蛋白质的性质、蛋白质的两性电离和等电点,蛋白质的胶体性质,蛋白质的沉淀作用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蛋白质的变性作用及对食品品质的影响,蛋白质的呈色反应;蛋白质的提取,蛋白质的功能性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4)核酸化学.
核酸:核酸的一般概念、化学组成和分类,核酸的生物学功能;DNA的组成、分类及结构,RNA的组成、分类及结构;核酸的性质,核酸的一般性质、紫外光吸收性质:变性作用;核苷酸及其衍生物:腺苷三磷酸、环腺苷酸、次黄嘌呤核苷酸.
(可选内容)(5)琼胶、糖醇等功能性糖类物质,食用植物油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油脂和油质食品变质的主要原因.
3.
酶与维生素4学时(基本内容)(1)酶的化学本质、命名和分类.
(2)酶的组成及催化作用的特点.
(3)酶的作用机理:酶的活性中心,酶与底物分子的结合,降低分子活化能的因素,酶原及酶原激活.
(4)酶促反应速度: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酶浓度、底物浓度、温度、pH值、抑制剂、激活剂),酶活力测定.
(5)食品加工中常用的酶:淀粉酶、果胶酶、蛋白酶、脂肪酶、脂氧合酶、葡萄糖氧化酶;酶的改造与模拟.
(6)维生素的概念、分类及来源.
(7)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及维生素K.
(8)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
(可选内容)(9)磷酸吡哆醛、磷酸吡哆胺和生物素.
(10)酶制剂工业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4.
代谢总论2学时(基本内容)(1)代谢概述:新陈代谢的概念及分类,物质代谢,能量代谢.
(2)新陈代谢研究方法:同位素示踪法,代谢途径阻断和核磁共振波谱法等.
(3)各代谢之间的相互关系,代谢调节.
5.
糖类代谢和生物氧化6学时(基本内容)(1)糖类的消化吸收.
(2)糖酵解:概念,化学历程,化学计量,生物意义,丙酮酸的去路.
(3)三羧酸循环:丙酮酸氧化为乙酰CoA,三羧酸循环,三羧酸循环调控,生物学意义.
(4)磷酸戊糖途径:反应历程,化学计算与生物学意义,调控.
(5)单糖的生物合成:糖异生途径,其他途径.
(6)生物氧化概述:概念,自由能及氧化还原电位,高能磷酸化合物,生物学意义.
(7)电子传递链(呼吸链):概念,电子传递链,传递链抑制剂.
(8)氧化磷酸化:概念及类型,偶联部位,解偶联剂和抑制剂,氧化磷酸化的作用机理,线粒体穿梭系统,能荷.
(可选内容)(9)蔗糖和多糖的生物合成:糖核苷酸的作用,蔗糖的生物合成,淀粉(糖原)的合成,纤维素的生物合成.
(10)超氧负离子的生成6.
脂类代谢4学时(基本内容)(1)脂类的消化、吸收和转运.
(2)脂肪的降解:脂肪的酶促水解,甘油的降解与转化,脂肪酸的氧化分解.
(3)脂肪的生物合成:脂肪酸的生物合成,脂肪的生物合成.
(4)类脂代谢:磷脂的代谢,糖脂的代谢,胆固醇的合成与转化.
(5)食用植物油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油脂和油质食品变质的主要原因.
7.
蛋白质代谢4学时(基本内容)(1)蛋白质的酶促降解:蛋白酶,肽酶.
(2)氨基酸的分解与转化:脱氨基作用,脱羧基作用,氨基酸分解产物的去向.
(3)氨及氨基酸的生物合成:氮素循环,生物固氮,硝酸的还原作用,氨的同化,氨基酸的生物合成.
(4)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蛋白质合成体系的组成,蛋白质合成过程.
8.
核酸代谢6学时(基本内容)(1)核酸的分解代谢.
(2)核酸的合成代谢:碱基和核苷酸的生物合成,核酸的生物合成.
(3)代谢调控:DNA复制及调控,RNA的转录及转录水平调控,蛋白质合成及表达水平调控.
(可选内容)(3)核苷酸的降解:核苷酸的降解,嘌呤的降解,嘧啶的降解.
9.
矿物质代谢2学时(1)人体必需的矿物质.
(2)对人体有害的元素——重金属代谢.
10.
现代生物化学技术及在食品中的应用6学时(1)重组DNA技术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2)基因分析技术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3)蛋白纯化技术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二)实践教学部分1.
会使用常用的仪器、设备(如蛋白质消化装置、半微量蒸馏装置、索氏抽提器、电泳仪、可见光光度计、薄层层析等).
2.
会应用常规的检测分析方法测量糖类、脂肪、蛋白质和酶活性等参数,测定特性曲线.
3.
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实验和初步的设计实验的能力,能分析并排除一些简单的故障,正确地读取和记录实验数据,绘制曲线.
4.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树立实事求是和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根据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具有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能力.
5.
注意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安排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6.
了解一种检测分析软件,具备一定的解决食品品质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研究食品加工工艺质量管理、贮藏技术打下基础.
三、说明1.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是食品生物化学理论基础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高等学校本科有关专业学生学习食品生物化学专业基础课程达到合格标准的最低要求,是学校组织本课程教学(制定教学大纲、计划,编写教材等)的主要依据,也是进行食品生物化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
2.
"食品生物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理论教学部分中的基本内容为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的内容.
3.
"食品生物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只提出了教学内容的基本内容和可选内容,对于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等,学校可以自主安排.
亦可补充认为必要的以及新的内容,或按教学内容整合形成新的课程,以利于进行各种教学改革的尝试,形成各校的特色.
4.
课程学时建议(1)理论教学:45~50学时.
(2)实验教学:15~25学时.
5.
在课堂讲授、实验课、习题课与课外练习等教学环节中,应注意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并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际观点、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必须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定数量的实验.
返回目录教改动态北京大学"拔尖计划"实施的具体举措和经验北京大学教务部2009年,教育部开始在全国19所试点高校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以下简称"拔尖计划").
该计划的目标是,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优势基础学科基础上,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建立拔尖人才重点培养体制机制,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科学研究,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努力使受计划支持的学生成长为相关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才,并逐步跻身国际一流科学家队伍.
自项目启动实施以来,一直受到教育部、中组部、财政部的高度重视,从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方面得到了重点保障.
一、对教育部实施启动"拔尖计划"的基本认识1.
实施"拔尖计划"是贯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基础学科领域拔尖人才,促进我国基础科学研究水平提升,并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源泉和动力,同时为大力推进我国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的全方位创新,带动整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的国家战略举措.
北京大学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应抓住这一机遇,探索一条适合国情、适合校情、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特别是北京大学拥有的优良传统和雄厚的学科综合实力,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拥有12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使得北京大学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条件.
2.
教育部"拔尖计划"的实施应该与北京大学人才培养与教育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学校将计划的开展纳入到北京大学多样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整体战略中.
根据教育部精神,我们在校内启动了基础学科专业人才创新培养计划,该计划以教育部"拔尖计划"为契机,在北京大学基础学科领域逐步开展优秀学术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探索基础学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与新模式.
为此,北京大学除在教育部指定的学科启动了"拔尖计划"之外,还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在工学院和地空学院设立了两个校内基础学科专业人才创新培养试验项目.
同时,学校还组织了由文、史、哲、外语、考古等五个基础人文学科院系组成的"古典语文学"试验项目,初步形成了一个"6+2+1"的基础学科优秀学术人才培养的试验特区或平台.
我们希望通过教育部"拔尖计划"的示范与引领,带动全校基础学科优秀学术人才的培养,进而促进学校整体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3.
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是高端科学人才的培养与成长更有其科学规律,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
学校要遵循基础学科创新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在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模式、评价机制等一系列方面进行改革,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好的条件.
特别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全面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4.
北京大学本科生生源较优秀,在实施该计划的过程中,如何为广大学生的培养与发展提供机会与条件,让更多的学生受益,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学校相关学科在实施"拔尖计划"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开放的姿态,不仅采取了动态进出的遴选机制,而且在入选计划的学生规模上也进行了适度的扩大,如物理未名学子班每届有60余名学生.
同时,学校对"拔尖计划"整合的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也面向更多学生开放,为他们的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环境.
二、"拔尖计划"总体进展情况我校2009年9月首先确定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计算机科学等5个学科领域开展拔尖人才培养试验工作.
2010年9月,由城市与环境学院以及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组织的"环境科学"拔尖人才培养试验项目被纳入该计划.
至此,我校已拥有教育部拔尖学生培养试验项目组6个、学生320名,其中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项目已经遴选了3届学生,环境科学项目也已遴选了2届学生,人才培养工作正有条不紊地扎实推进.
北京大学高度重视"拔尖计划"的实施.
为了加强对计划实施的领导,学校成立了北京大学"基础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试验计划"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分别负责计划的总体设计与领导、学术规划与审核、组织实施与协调等工作.
相关院系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学术指导委员会,负责各个"拔尖计划"项目的具体执行.
学校教务长办公室牵头负责协调教务部、研究生院、人事部、财务部、国际合作部、实验室设备部、学工部、团委、图书馆、计算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以及后勤系统等职能部门,做好项目的管理与服务工作.
学校还在教务部设立"基础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试验计划"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计划工作委员会教学事务性工作以及与院系联络沟通等.
为确保该计划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已经形成了《北京大学关于实施教育部"基础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试验计划"的工作方案》,制定了《北京大学基础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试验计划经费管理办法》.
在经费投入方面,在教育部经费未正式下达之前,北京大学为项目开展先期投入了750万元的启动经费.
对于教育部下拨的专项经费,学校按照教育部有关"拔尖计划"经费管理的规定,由学校人事部、财务部和教务部共同拟订了《教育部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经费管理与使用细则(试行)》,并要求各项经费使用按照规定严格执行,确保经费用到人才培养工作的实处.
其中,教育部经费的80%直接拨付各个项目实施院系,20%用于开展与项目相关的校级教学平台课程的建设与开设,以及实验与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等.
三、"拔尖计划"具体实施情况"拔尖计划"的实施已成为北京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重点工作之一,各项目组在教育部文件精神的指导下,依据北京大学关于实施教育部"拔尖计划"工作方案的要求,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拟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各项目组根据计划,在学生遴选、课程建设、导师指导、国际化培养和管理改革等方面顺利开展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完善选拔机制各项目遵循高素质科学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结合各自学科特点,探索建立了动态选拔机制,在保证基本规模的基础上实现学生的流动.
在开展常规选拔工作的同时,各项目组注重总结经验,不断优化遴选机制.
化学项目组采取将面试、笔试以及平时成绩相结合的选拔方式,注重考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术兴趣与追求.
物理项目组尤其注重面试环节,着重考察学生对物理概念和思维方法的准确把握.
生物学项目组邀请美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学所所长王晓东院士亲自主持学生遴选、年度审核等面试环节,面向全校范围内有志于生命科学研究的学生,重点考察其在高等数学、普通化学、动物生物学、微生物学以及计算机、线性代数、有机化学等课程的学习情况,结合学生的科研兴趣与表现,通过简历初选和专家面试两个环节进行筛选.
而计算机科学项目组则提前从高中生中物色优秀后备人才,采取举办全国中学生信息学科夏令营的形式,通过大师讲座、学科导航等活动提升学生对信息学科的兴趣,并通过综合素质笔试、实践考核和面试选拔优秀营员,选拔出的优秀学生将在第二年进入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学习.
环境科学项目组在"城市与环境学院"及"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组织的联合委员会指导下进行项目的具体实施,选拔环节结合学生自愿与导师面试的原则,鼓励学术交叉和跨专业研究,从研究兴趣、综合能力等多方面遴选优秀学生进入计划培养.
(二)加强课程建设课程的组织与建设是拔尖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我们充分发挥北京大学的综合学科优势,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并注重在各项目中逐步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核心课程.
第一,各学科邀请国际知名的专家学者为项目组学生开设课程,让学生接受大师的熏陶,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
例如,数学项目组聘请中科院院士、著名数学家田刚教授担任其工作委员会的主任,他不仅负责指导项目实施,还为学生开设了"几何研讨班"课程.
此外,还邀请了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长江讲座教授、普林斯顿大学鄂维南教授主持"应用数学引论"课程,开课两年来广受学生欢迎.
物理学院院长、量子材料中心的"千人计划"学者谢心澄教授为项目组学生开设了"凝聚态物理理论讨论班",采取全新的授课形式,让学生深入凝聚态物理中极其重要又仍然非常活跃的一些专题进行讨论.
化学学院邀请到美国密歇根大学的B.
Coppola教授,为项目组的学生开设了小班英文授课的有机化学课程.
计算机科学项目自2009年以来利用暑期,邀请生物特征识别研究的领军人物、香港理工大学的张大鹏教授为学生讲授"生物特征识别"课程.
这些课程的授课教师都是该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能够在学术上更加深入地指导学生,介绍相关领域最前沿的学术成果,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学术创新能力.
第二,各个学科也积极发掘现有优质资源,将原有的一些高质量课程纳入到计划当中,并重新组织教师队伍,建立起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例如,计算机科学项目在开展了若干年的实验班教学队伍的基础上,进一步遴选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加入"拔尖计划"项目的教学队伍,集中力量建设了10门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全部采用小班教学模式.
项目组多次召开全体教师会和小范围的研讨,通过向实验班学生发放问卷、开展调查等方式,规划和设计实验班课程体系以及每门课程的实施方案.
在几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多门课程的教材已集结成书,预计于2013年出版.
第三,各学科项目组进一步加强教学方法改革.
如化学、生物等学科推进课程的国际化,邀请有海外授课经验的老师进行课程改革,采取全英文教材、全英文授课、加强课堂互动,为学生进行国际性的学术研究与交流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很多学科项目组采用小班授课模式,并开设讨论班与研究型课程,将以前传统的灌输式授课转变为启发式授课,促进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例如,物理学院即在学科前沿热点问题上采取了新的授课模式,采用教授引导、小组自学、学生报告、集体讨论、教师评价的形式,使学生"见习"创新过程、接受创新训练.
计算机科学项目开设的实验班课程强化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了更宽广的学术视野,了解到更多的高级技术专题,积极向更高的目标挑战.
第四,各项目组都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对学科前沿和日益兴起的交叉学科的掌握,邀请相关领域的学者专家开设课程,向学生介绍具体专业领域的理论前沿问题.
针对学科交叉领域,各个项目组注意利用北京大学作为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为学生灵活选课提供了便利条件.
例如,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院、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所有课程可以让学生互选并给予学分承认;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在导师指导下,在全校理科院系专业课范围内选择课程,并对现有的专业课程进行替换;对于已经在实验室进行科研实践并经导师审查认可者,可给予相关实验技能课程的免修.
此外,学校还特别强调夯实学生的基础,重点加强了理工类学科平台课建设,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中配置优秀的教师授课,同时,也加大对于实验课、习题课的支持,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强化导师指导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队伍是计划成功实施的关键之一.
学校注重为"拔尖计划"学生配备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队伍,采取多种措施以提高课程教学以及导师指导的质量.
学校高度重视"拔尖计划"实施过程中导师制的落实,把教书育人和能够对学生开展前沿性的科学研究进行帮助与指导作为导师遴选的重要标准.
通过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模式和组建导师团队等举措,确保导师对学生的有效指导.
例如,我校物理学院成立了以著名科学家、教育家陈佳洱院士为首席教授、王恩哥院士和刘玉鑫教授为首席助理的指导委员会,聘请一大批"千人计划"教授、"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一批富有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经验的教授组成导师团队,在原来实施的多模式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思路,实行"以模块化课程为依托、以科学研究为引导"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性训练为核心的培养方案,对"物理未名学子班"的学生进行培养.
其中,学校主管副校长王恩哥院士亲自担任导师,指导学生开展"碳纳米管的制备及其对水分解"课题的研究.
又如,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开展的导师团队计划、研究课程计划、大师接触计划,针对每个候选培养计划的学生,组成一个至少包括一名海外导师和一名本系有潜力的年轻教师的导师组,为学生提供了优秀的师资资源,以保证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培养.
为了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满足拔尖人才在前沿交叉学科的兴趣需求,生物学项目组扩大了学生的导师选择范围,不局限于生命科学学院,而是扩展到北京大学分子医学所、北京生命科学所、清华大学等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知名学者.
(四)加强国际化培养培养学生国际化的学术视野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必要环节.
学校积极推进学生的国际化培养,为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创造条件.
学校在让更多北京大学学生"走出去"的同时,也日益感受到将海外学生"请进来"的压力.
针对当前国际交流中外文课程课源不足的问题,学校目前正在大力建设本科国际化交流与培养教学平台,学校希望以此给学生创造更多国际交流与学习的机会.
各项目组充分发掘各方资源,通过不同途径,为学生提供参与国际交流的机会,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到国外一流大学了解相关学科的前沿发展.
学生国际交流活动包括:第一,支持学生赴国外及港澳台地区大学进行交流学习和科研实践.
通过暑期学校、交换学习等多种方式,支持学生进行国际交流.
例如,化学学院选派较优秀的学生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化学系接受为期6周的科研训练;物理学院派出学生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香港大学进行学习;生命科学学院则利用暑期,组织学生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等多所国外大学和研究所进行为期3个月的科研实践.
第二,支持学生参加国际学科竞赛和国际会议,在竞赛科研实践中锻炼学术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在国际会议中开拓学术视野.
其中,生命科学学院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数学学院派代表队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均取得了优异成绩.
第三,各项目组也积极邀请国内外知名教授专家讲学和交流,开阔学生视野,保证培养的学科前沿性.
例如,物理学院在2011年暑期邀请了24位知名学者为学生开展讲学和学习交流,其范围涵盖物理学各领域、大气科学以及核科学等多个专业方向,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计算机科学项目则通过开设"信息技术与信息化"名家讲坛,邀请大师来讲座,并积极邀请国际知名教授来学院开课,受到学生欢迎.
生命科学学院组织了诺贝尔奖得主系列讲座,为学生了解科研前沿进展、接受学术大师熏陶提供了有利条件.
(五)加强配套与支持工作除以上几项核心工作外,各项目组还开展了一系列配套工作,从学习生活各方面着手,充分动员各个职能部门的力量,保证项目良好运转,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与学术氛围.
例如,化学学院设立了化学学院毕业学生学术奖和年度荣誉奖(HonorsAwards)的评选,对优秀学生进行奖励;每周五下午主管教学副院长都会与约10位同学进行交流,详细了解学生对计划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计划内容和培养方案,使学生能得到更好的培养.
生命科学学院为参加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的学生专门开辟实验室,并采取了学生自主运营的全新模式.
物理项目组全天候开放基础物理教学实验室,让低年级同学在基础物理实验层面上尝试进行研究工作,尤其是使他们熟悉设计实验、搭建设备、测量取值、分析数据、撰写总结的全过程.
计算机科学项目组则强调对学生的科研训练,借鉴北京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要求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至少一个研究课题,完成结题论文和答辩,作为研究课程的必修学分.
在培养合作方面,北京大学联合四川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数学学科开展培养合作试点工作,目的是在各校制定的数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的基础上进行加强和提高,为此设立了"国家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实验计划四校联合暑期学校".
此外,数学学院与教育部数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了2011年度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工作交流会,10余所参加"拔尖计划"高校的数学学院院长和部分教指委委员参加了会议.
(六)学生取得的成绩参与项目的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加科研实践活动,在科研训练中撰写的论文在著名刊物上发表,在学科竞赛中也获得了佳绩.
例如据物理学院不完全统计,参与该计划的本科生已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了116篇论文,其中SCI收录的论文99篇.
四、存在的问题与下一步计划(一)存在的问题在"拔尖计划"实施的过程中,我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1.
除了教育部指定的试点学科之外,希望教育部能够考虑将"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所涵盖的学科以及基础文科重点领域的拔尖学生培养逐步纳入国家计划.
2.
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还有大量的问题有待我们去解决.
例如,在注重学生学术能力培养的同时如何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全面成长,在实施拔尖人才培养的流动机制过程中如何使部分流动出来的学生在学业上满足相关专业要求等,有待我们进一步地探索与实践.
3.
目前,在实施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各高校之间、各学科之间交流合作还不够.
我们希望通过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促进学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各大学所长,实行深度的合作,共同为国家培养更高素质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
(二)下一步计划在下一阶段,我们将在目前项目进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认真听取参与项目的师生对该计划实施的意见,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1.
按照学校各项目组的培养计划,继续开展好现有6个学科的学生培养工作.
工作的重点是聘请国内外高水平教师授课和导师对于学生的指导,通过讨论班和读书班以及学术讲座等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等.
2.
深化学校教学改革.
特别在课程建设方面,通过加强主干基础课、学科大类平台课、素质教育通选课以及研究型课程的建设,以及加强实习与实践等环节,为项目组的学生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与学习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
构建本科国际化交流与培养教学平台,将外文课程建设纳入北京大学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
重点建设一批高质量外文平台课程,在本科层面逐步建立与国际交流相衔接的开放式人才培养体系,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4.
认真总结项目开展以来的工作,及时发现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并予以解决.
特别要在学校的管理与运行机制、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调整与改革,以适应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工作的需要.
返回目录南开大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公能"特色的素质教育南开大学教务处南开大学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办学基础.
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文理并重、基础宽厚、突出应用与创新的特点,是一所覆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农、医、教、军、艺13个学科门类的研究型大学.
现有22个专业学院,设有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现代远程教育学院,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为主体,以留学生教育为拓展,适度发展成人教育及远程教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
面对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我校经过全面总结教育教学思想和办学经验,确立了新时期南开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因材施教、全面培养的原则,坚持"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扎实宽厚、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具有完善人格和卓越才干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着力培养未来在科技和文化领域具有国际影响的专家学者,以及优秀的政治、社会活动家与企业家等杰出人才.
一、深化改革,注重特色,求精求强自2003年南开大学第七次党代会以来,我校以求精求强、注重特色为指导,不断强化教育工作中的科学意识、创新意识、精品意识、服务意识和国际意识.
学校先后两次以"深化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题召开了教学工作会议,推进全校教学建设、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
人力投入.
2010—2011学年,我校承担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有1378人,约为全部专任教师的70%.
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到任课教师的近70%,包括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8人,天津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7人和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46人;国家级教学团队9个,市级教学团队10个.
2.
经费投入.
除一般性经费投入外,自2002年以来,学校专项投入3000多万元用于精品课程、双语课程、教材、专业建设、教改立项等质量工程专项建设;投入1000多万元、分7批建设了66个新专业;投入400多万元,资助校级教材立项309项,获得了教育部各类教材立项144项,形成了一批依托南开大学优势学科的品牌教材.
学校每年投入不少于100万元的本科生创新基金,用于开展"本科生创新科研百项工程"活动.
3.
课程建设.
全校每年开课总门数达到5380门,其中本科课程2627门,包括35门国家精品课程、天津市精品课47门、校级精品课270门.
有关基础素质与能力教育的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程学分数达46.
66%,学院公共必修课占20%,使同一专业学生的共同课程学分数达到了66.
66%.
教授主讲比例在30%以上.
目前,全校14门公共必修课中,6门是国家精品课程,2门是市级精品课,4门是校级示范精品课,整体"精品课率"达到86%.
学校将全校公共选修课划分为科技、人文、社科、艺体与实践4个模块,共计240多门,年度选修人数近20000人次.
公共选修课中有国家精品课程2门,教育部立项建设的视频公开课8门(其中3门已入选首批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市级精品课1门,校级示范精品课1门.
我校还组建了科学素质教育国家级教学团队,并获得2009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我校坚持举办"课外"的特殊"课程",包括"南开名人讲座"、"南开周末论坛"为品牌的系列学术讲座,具有鲜明南开大学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节、创新教育文化月等.
"南开周末乐坛"历经300余场而不衰.
初步形成了多轨育人模式,营造了校园文化氛围.
4.
专业建设.
全校现有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医9个本科专业门类,下设76个专业,涵盖人文社科类专业45个、理工医学类专业31个.
其中,有1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和20个天津市品牌专业.
1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分布在除医学以外的8个门类中,占专业总数的21%.
学校现有9个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分布于文、史、哲、经、理5个门类中;还有5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分属文、史、经、管、法、理6个门类.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是各专业的重要支撑.
2003年开始,商学、物理、数学等专业尝试按大类招生培养.
5.
实践教学.
学校42个本科教学实验室中,有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基础物理、生物、经济),8个天津市优秀实验室(分布在理、工、经、文、医5个门类).
学校重点扶持建设了一批面向本科教学的经济分析、金融分析、数字艺术、数字编辑、社会心理等文科实验室.
在全校76个本科专业中,68个专业有实验实践教学课程,有100多个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
从2002年起,学校设立专项基金,启动"本科生创新科研百项工程".
2007年"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开始实施,学校所有科研实验室和研究平台全面向本科生开放,逐步构建了以"国创"和学校"百项"为主,院系和导师为辅的本科生创新四级资助体系,形成了"一中心、两方面、三层次、四平台、多模块"创新教育和实践教学的新体系.
迄今,学校已投入经费近1000万元,资助了2639个项目,参与学生达到10000多人次,参与教师近3000人次;完成报告2869个,发表论文285篇,专利53个,开发软件、设计模型210个,研发实物103个,参加学术会议交流111人次.
目前,年资助项目400多项,参与学生1800余人,超过申报年级人数的一半.
6.
教学改革.
我校教学改革逐步深化,1985年实施《教学改革的九项措施》,1994年实施《学分制改革方案》,1996年制定《关于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和教学管理的九项措施》,2002年出台《贯彻落实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创新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5年出台《关于突出创新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措施》、《南开大学本科课堂教学规范》、《南开大学本科实验教学规范》、《南开大学本科实践教学规范》,2008年出台《关于加强实验教学,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10年制定《南开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年"工作实施计划》、《南开大学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暂行办法》、《南开大学本科生"创新研究与训练"课程管理暂行规定》.
我校相继开设了经管法复合型人才培养试点班、信息安全法学双学位试点班、金融双学位班、数学双学位班;与天津大学合办分子科学与工程、光电子技术科学本科专业,互开了金融、工商管理双学位班.
"学生创新科研计划"("百项工程"、"国创"项目)并轨列入教学计划.
2009年,我校启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是拔尖学生培养的试验"特区",目前已有4届通过选拔的学生进入新的教学计划开展个性化培养.
"十二五"期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批准的试点学院改革、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学生创新创业、综合技能培训、专业综合改革等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中.
7.
国际化.
2011年,我校接受长、短期外国留学生接近3000人.
通过与国外56所高校的交换生项目、国家留学基金项目、国外高校资助项目、与国外高校"3+2"或"4+1"学位合作培养项目等,本校学生出国留学超过500人.
二、全面实施"公能"特色的素质教育"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是南开大学始终坚持的育人特色.
2011年9月,南开大学第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我校的奋斗目标是:以高素质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努力成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素质教育的排头兵,走在教育改革创新的前列,走在学术研究创新的前列,走在服务社会发展的前列,走在文化传承创新的前列;基本形成"公能"特色的南开素质教育体系、有利于交叉集成创新的学科体系、前沿与需求导向的科学研究体系,形成公能兼济、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工队伍,基本建成津南校区并形成多区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显著提高管理服务和资源共享的水平与效率.
南开大学"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思路,第一条就是:育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
工作任务和重点第一条也是: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实施"公能"特色素质教育.
2011年底,学校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从大学的根本任务和使命——"育人为本"出发,出台了《南开大学素质教育实施纲要(2011—2015)》(以下简称《纲要》),启动了全面实施"公能"特色的素质教育的进程,并明确提出:实施"公能"素质教育是南开大学办学的基本战略.
实施"公能"素质教育,体现了南开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育人特色.
南开大学创办人张伯苓先生确立的"公能"特色校训与素质教育的理念、目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公"就是德,就是志向和责任,就是操守和品行,也包括职业道德操守,包括价值观、审美观等.
"能"包括生存之能、发展之能,特别是学习之能、实践之能、协作之能和耐苦之能,也包括专业之能.
"素质"与"质量"是同义的,志向、知识、能力、品行、体魄、心理等都是素质的要素.
"公能"特色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党的教育方针相一致,强调以"公能"为主线,促进知行合一,德、智、体、美的相互融合、协调发展.
张伯苓先生把"允公"放在"允能"之前,充分体现了与中央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为了全面实施"公能"素质教育,我校《纲要》特别强化了"一个优先,三个转变".
"一个优先"就是"教学优先","三个转变"包括:在办学观念上,从"学科为本"转变为"学生为本",即真正实现"一切以学生成长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学科是集教学、科研、队伍、基地等于一体的育人综合平台,学科建设要为"育人"服务.
育人是大学的根本任务,那么教学、科研、服务等都是为了育人,都要"以学生成长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教育内容上,从侧重"传授知识"转变为重在"提升素质",即要超越知识教育,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这不是否定知识的重要性.
知识的重要性恰恰在于它是提升素质的必要内涵和重要载体,"素质"是更高层次的概念,这就是全面的素质观.
既要给学生传授系统的专业知识,更要注意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使学生都能受到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锻炼,强化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在培养模式上,从"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教学相长",努力形成学生自觉学习的生动局面.
教育是"培养"学生而不是"加工"学生,培养是创造条件使之更好地自主生长,而加工则是靠外力使之变形.
"教"的重要性在于对"学"的启迪、引导、推进,激发学生学习研究的激情、全面发展的激情.
既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也要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学相长",强调"教"与"学"的互动.
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可以训练,素质则必须靠自主发展.
三、"公能"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校"公能"素质教育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和要求完全一致,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了配合"公能"素质教育,我校从原来的春秋两个学期各调整出两周,组成四周的夏季学期,以适应学生对选修课、学术交流、实习实践、创新创业、境内外游学等需要.
为了进一步培养一支"公能"兼备兼济、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学校组建了"教师发展中心",并且通过优化教学计划,创新评价体系,完善服务管理制度,落实并不断增加投入等,确保"公能"素质教育稳步推进、顺利实施.
返回目录教学研究美、日开放教育资源考察与启示胡树祥石鹏建郑家茂李静汪琼吴博2011年,教育部在多年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基础上启动了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作,旨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普及和共享,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在开放课程和开放教育资源建设方面,美国是当前欧美乃至全球的典型代表;在亚洲,日本继美国之后,也成立了开放式课程同盟.
美、日在开放教育资源建设和共享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在大规模的、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化的、基于质量保证的资源建设方面,在资源建设、发布、应用的软件、技术和标准方面,在推动资源发布的知识产权控制方面,均积累了诸多成功的经验.
为了深入了解美国和日本开放课程和开放教育资源建设及共享、运作情况,借鉴其先进经验,做好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2012年8月20—29日,教育部开放教育资源考察团一行6人,分别考察了美国和日本的有关高校及若干著名的开放课程资源(以下简称OCW)项目组,访问了美国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总部、Coursera公司,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程资源项目组(MITOCW)、edX项目组、培生教育集团(Pearson)、日本OCW联盟组织、京都大学等部门.
对于美、日开放课程资源项目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多个维度较为深入的考察,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美国、日本开放教育资源建设基本情况自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MIT)率先公开课程教学资源以来,在Hewlett等基金会组织的资助和推动下,开放课程资源运动快速发展,目前全球已有几百所高校推出了自己的OCW网站.
同时各国开放资源联盟也应运而生,并逐步形成了国际开放教育资源联盟组织.
通过10多年的发展,美国开放课程资源建设和运行呈现出多种模式和方式,并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开放、社会学习需求的变化,正开始向"开放教育"升级发展.
开放资源的建设模式、应用方式和运行等都在发生变化,已由原来的高校展示自身教学资源,向为教学、继续教育及社会学习者提供网络课程发展.
相关新的开放教育运行组织和机构也应运而生,如东海岸由MIT和哈佛联合成立的edX、斯坦福大学孕育的Coursera等等.
1.
目前美、日高校和相关机构开放资源建设的定位(1)学校实际教学资源的对外展示平台当一个学校的OCW项目是作为资源交流的平台建设时,其目标是展示校内真实发生的教学情况.
只要是在该校开设的课程,只要教师愿意公开,不论这位老师是否是知名教授,其课程都可以登上此平台.
这种定位可以避免OCW项目举步艰难的情况,脱去了审核课程质量的干系.
这样定位的OCW网站往往会将学校所有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公开,展示课程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MITOCW项目一开始就是定位于对外的资源交流平台,将全部课程的教学计划公开,包括教学大纲、课时安排、阅读清单、作业题、考试卷,后来才根据用户要求,逐渐增加了教学视频.
但在其为了满足自学者要求,替换了有知识产权的阅读材料后,其定位就开始"变质"了,不再是如实反映MIT教学现状.
日本各大学的OCW项目受MITOCW影响很大,也多是采取这第二种定位,除了公开一些经过知识产权审核的课程材料之外,也公开了全校所有课程的教学计划.
也正是因为定位于资源交流,京都大学OCW网站上便可以放置退休教授的最后一学期课程的录像,而无须对此审核,这些录像已成为其项目网站的一道亮色.
由于现在很多大学的OCW项目网站是单独制作的资源型网站,与学校实际使用的课程管理系统是两个软件,所以OCW网站上公布的教学计划往往并不是最新的.
而如果要真正做到准确反映学校课程的教学现状,就应该是通过大学校内使用的课程管理系统来公开各课程正在执行的教学计划,京都大学正打算这么做.
(2)学校优秀面授课堂的展示窗口(如美国的视频公开课)这个定位的典型代表是耶鲁大学的开放课程项目(http://oyc.
yale.
edu/),挑选的都是在常规教室发生的最优秀的课程,进行精心制作、深度展示.
在国内流行的哈佛大学的两门视频公开课也属于这种类型.
与耶鲁大学不同之处在于哈佛大学的视频公开课是由哈佛大学以外的第三方来策划和经营,比如"正义"课就是波士顿地区的教育电视台WGHB策划的类似中国"百家讲坛"的节目,所选取的课程采用的是社会大众听得懂的语言,有广泛的听众.
这点与我国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项目设计异曲同工.
这样的项目定位在执行时很有难度,也存在较大的风险:一方面什么样的课程能够代表学校的最高水准,挑选标准可能会难以统一,上线的课程也会被人品头论足;另一方面因为这样的定位要求教授的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有一定的观赏性,很多优秀教授可能不喜欢做这样的"教学表演",因此会谢绝参与.
(3)推动校内优秀教学资源的免费共享利用MITOCW项目组作为独立于MIT的运营机构,现在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多方"推销"MITOCW公开的教学资源,或者说是在MITOCW教学资源的共享利用方面做工作.
这包括:在各国、各地设置尽可能多的镜像站点,让MITOCW资源随处可见;为一些关键人群设计专门的资源,比如针对高中生按照AP课标定制裁剪出导论性课程;为自学者准备OCWscholar课程(与普通的MITOCW课程相比,其内容更有组织,所有内容都没有知识产权纠葛,有全套自测和考试题,但不增加内容的交互性,其网上学习小组功能是与第三方合作);还有给中小学科技教师准备的STE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andMathematics)课程资源,提供取自MIT课程的一些实验录像或迎新活动的一些有趣的比赛展示等.
类似的做法京都大学OCW项目组也采用了.
他们与一家杂志社合作,为高中生开辟了专版,提供世界著名教授到京都大学讲座的视频.
在OCW网站上放置公开的各类讲座视频是京都大学OCW网站的特色,扩展了OCW网站上资源的种类.
类似的开放资源在许多大学都有,只是不像京都大学是由一个组织负责,在同一个网站上展示.
由于对学校公开的优秀资源按照不同的用户需求进行深度加工或定制导航,工作量比较大,所以更多的大学推动本校优质资源的共享利用是通过增加资源的曝光率.
常见的做法包括:OCW网站有多语种版本;在Youtube上建立了大学专区,将视频放到Youtube上;加盟iTunesU项目,用户可以通过苹果公司的iTunes商店免费下载课程录像;新课程上线会通过twitter和facebook等社交软件宣传.
(4)在一个MOOCs(MassiveOnlineOpenCourses,大规模网上开放课程)平台上提供多所大学的优质课程成立于2012年3月并得到风险投资的Coursera公司,基于两位创始人在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四年MOOCs技术研究和教学实践,提出要让全球热爱学习的人都能够在Coursera平台上学到世界一流大学的课程.
与此对垒的是由MIT和哈佛大学投资、伯克利加盟的edX,也是希望只与各国一流高校联盟,实现上万人同修一门课的学习盛况.
edX公司总裁阿南特·阿加瓦尔(AnantAgarwal)教授说:edX的使命有3个:免费改进全球教育(希望教育10亿人——MITOCW项目目标);促进校内教学质量提高;研究网上教学规律(Improveeducationontheworldforfree;improvetheoncampuslearning;researchwhichworks,ornotworks).
这两家公司都刚刚起步,Coursera公司因为有4年积累,平台已经基本成熟,包括普林斯顿大学、密执根大学、斯坦福大学在内的33所大学已经加入,网上已有193门课程,150多万人注册,来自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Coursera的宣传攻势十分了得,在很短的时间有这么多人注册就是很大的成功.
大多数人都是注册后进来看看有什么的,并不是真正的学习者.
数据来自2012年9月23日其网站数据).
而edX的通用平台还在研制中,预计在2012年9月会上线7门课程,其中MIT课程3门,伯克利提供2门,哈佛提供2门.
关于MITOCW与edX、Coursera的区别,MITOCW外联部主任StephenE.
Carson先生如此解释:MITOCW公开的是MIT校园教学的课程,这些课程不是为网上学习而设计的,项目的目的只是为了展示MIT是怎样教学的,教学模式是什么,等等;所采用的是web1.
0的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有效的、多样化的网上教学形式成为可能.
edX/coursera要研究和实施的是全新的、纯粹网络化的课程,需要创建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每一门课程都需要花很大的精力去开发.
只有少量MIT课程会加入edX项目.
edX公司总裁阿南特·阿加瓦尔(AnantAgarwal)教授也指出:MITOCW和edX是两个项目,MITOCW只提供课程资料;edX提供的是一门完整的网上课程,包括资源和网上学习过程,根本区别是互动,不只是PDF文件,有课程论坛,师生、生生互动,而且提供课程证书.
至于edX与Coursera的区别主要为:edX为非盈利组织,由大学管理,不似Coursera为风险公司投资,会追求经济回报(二者的盈利模式类似,都说会收一点证书费用,但主要的收入不是直接来自学习者,互联网公司有点击量就会有收入);edX使命之一是为了改进本校的教学,edX放置的是经过学校选择的课程,能够保证质量(Coursera创始人DaphneKoller教授也说:他们是与一流大学谈合作,会注意放在上面的课程质量);edX平台是开源的,其他大学也可以下载使用;会有团队全力支持课程上线(Coursera创始人DaphneKoller教授也说:他们有团队会去学校做在其平台上开发课程的培训,将一个学校课程的好的做法介绍给另一所学校,从而促进"教法互通");edX会有经费投入课程建设,平均2.
5万美元/门,如果以后有盈利,也会在抛去成本后与各大学利润分成,而Coursera只是平台提供商,在其平台运行的课程都由各参与大学自己投资建设.
(5)基于出版社教材的有偿优质资源共享利用如果说Coursera和edX是在办世界一流大学课程组成的"开放教育超市",是让学习者自己挑选某门课程来学习,那么美国培生教育集团正在做的就是支持大学教授基于培生集团的优秀教材资源为他们的学生"生产"精品课程.
这也是对来自全球各所大学优质教学资源的一种共享利用方式.
为了支持对培生教育集团现有优秀教材资源的有效利用,培生教育集团投资购买和集成了全套技术平台,如LearningStudio、Equella、Mylab/Mastering,并组建了22人的教学支持队伍,支持多种学习类型资源的开发,如电子书、网上课程、混合教学课程,服务核心是教学设计.
与学校合作,帮助老师使用培生提供的课程编著工具和实验设计工具开发交互教学课件、模拟实验环境,保证符合州、联邦认证要求.
在谈到培生教育集团怎样看待开放教育资源项目时,PearsonLearningSolutions营销副总裁AnnabelCellini说:①很多开放教育项目说是免费未必真的不收费,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是需要经费支持的;②有一些教授并不高兴自己的内容被别人修改、扭曲,变成别人的,所以开放教育资源并不是优质资源共享的唯一一条路;③还是有人希望通过网上学习获得被认可的学分的,因此网上课程需要注重质量,培生教育解决方案能够有效保证产生高质量的课件;④对高质量的网上教学的需求有上升趋势,即使是校园混合学习也需要优质的网上数字化教学资源.
(6)研究代替传统课堂的网络课程,提供学分教育加州大学在线教育项目属于这类定位.
其目标是研发能够完全代替面授课程、教学质量不输于面授课程的网络课程,以便让学习这种课程的人能够获得大学认可的学分.
这样的项目类似于中国网络学院的精品课程建设.
2.
美、日高校和相关机构开放教育资源建设和运行模式目前,国际上开放教育资源建设基本可概括为4类建设和共享模式:课程资料(资源)的公开模式、单个网上课程的研发模式、集成多种学习工具的通用智能教学平台和集成多种资源的商用课件制作平台;4类运行模式:学校部门运作模式、非盈利组织模式(MITOCW/edX)、风投商业公司模式(Coursera)和纯商业公司模式(Pearson);4类合作方式:基于经验交流的松散联盟式(日本OCW)、统一平台授课(Coursera/edX)、学分互认(加州大学在线教育项目)、商业公司为媒介的资源互通(Pearson).
在全球高等教育领域,真正以学校层面整体规划设计开放资源建设的高校不多,尤其像MIT那样,统一地、全面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开放的更少;多数高校(如日本的高校)只是学校中某个业务部门的一项工作,主要是为自愿公开课程资源的老师提供免费的技术支持和帮助,学校对于OCW项目建设,没有统一组织,一些高校的OCW项目也只是部分认同开放教育资源共享理念的教师的自发行为,处于自愿建设状态.
究其原因,正如京都大学的老师们谈到的:之所以不愿意参加OCW项目,主要是整理课程资源的著作权繁琐耗时;而且,完全免费开放的公开课程会伤害本校交学费学生的利益;同时有些过于专业以及与生活结合紧密的课程的简单公开,如医学或药学课程,可能会误导没有专业知识的听众.
也正是因为老师之间观点不一,校方不便强力推行,但迫于社会舆论和同行竞争压力,就以"自愿参与"的项目形式启动,只追求"有",而不追求"高、全、新"(追求"有":是指不少大学有专门的OCW网站,几个人组成的OCW项目组归靠某个部门;不追求"高":如京都大学表示OCW网站只是一个交流平台;不追求"全":很多大学的OCW网站上只有几十门课程;不追求"新":如MITOCW网站上的课程资源的更新频度是5年,除非有重大内容变化的课程会更新快一些,而且由于版权处理等问题,MITOCW的课程资源与MIT校园学生正在使用的课程资源是不同的.
这也是保护本校学生利益的一个策略),造成了温而不火的局面.
3.
美、日大学OCW项目建设经费来源MIT以及美国有关高校的开放课程建设经费开始多为有关基金会投入支持,希望以纯公益的形式建设和运行,而且为了达到每年有固定经费投入,学校除了自己投入少量经费外,多通过社会多方筹措资金维持正常运营.
另外,不少大学更是将此业务纳入其内部相关业务部门(如教育技术中心和网络教育学院等),使用该部门的常规经费运行,而不做额外经费投入.
但随着基金会资金支持的减少,高校和教师的积极性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即便是学校在其经费中予以支持,也只是年度性的经费,难以成为一种长期有效的支持方式,这样就影响了开放课程的持续建设.
4.
美、日开放教育的发展趋势从本次考察的高校和相关机构的建设情况、需求分析以及发展计划看,今后"开放教育"将是开放课程资源的升级发展,即基于对网上教学成功规律的认识和相关教学方法研究的成果,研发支持大量学生网上互动学习、实现创新教学设计的平台,在平台上汇聚多所顶尖高校的优质资源,为全球更广泛的人群完成使用优质资源有效学习的过程提供支持服务.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支持了开放课程资源向开放课程学习的转化,同时也支持了教学资源的内容提供者和平台提供者角色的分裂,这预示着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利用已经从项目制趋向产业化运作,开放教育产业初见端倪.
MITOCW负责人认为,发生在学校的教育有4个成分,即教学内容、师生交流、考试和文凭,目前的开放教育运动的发展正逐渐将这4个成分依次开放.
MITOCW采用Web1.
0技术将教学内容开放,近几年与第三方(OpenStudy)合作,为17门课程建立了网上学习小组,开放了"交流",走到了网上开放教育的第二步.
加拿大"P2PU"不仅开放了课程内容,开放了"生生交互",更进一步开放了"师生交互".
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开放资源项目(openlearninginitiative,参见http://oli.
cmu.
edu/)是率先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和自适应学习技术的开放教育项目,提供了网上学习的平台,开放了网上考试;诸如像Codecademy这样基于机器学习理论的在线网络编程教学网站,可以自动诊断编程错误,这样的软件功能也已经出现在斯坦福、伯克利和哈佛大学公开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中.
即使是开放教育与学校教育最难跨越的文凭认证开放这一关,也已经有了技术解决方案.
2011年9月26日Mozilla宣布了OpenBadges项目,"这是一个开放式的网络基础设施,它提供了开放和规范的API,为任何组织提供一个具有互操作性的徽章认证平台.
这种徽章可以被教育机构制作和评定,当成员修完指定科目后可以永久显示徽章,以显示技能和成就,这对于找工作、建立合作和建立专业资质颇具好处.
"(http://www.
oschina.
net/news/21445/mozilla-open-badges)就像日本高校OCW联盟前任主席、明治大学福原美三教授在向我们介绍日本OCW情况时最后所指出的那样,UNESCO决定用"开放教育"这个词代替"开放课程资源",希望这个内涵更为深厚的术语能让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利用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考察体会1.
开放教育资源建设同样可以促进校内课程教学改革当MIT率先宣布将在网上公开所有课程的教学资源的时候,不少人在感叹MIT慷慨的同时,更钦佩其勇气和自信.
不仅是MIT,那些在OCW网站上公开所有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学校,都在以这种最简单却行之有效的公开方式督促和加强校内课程质量的自律.
在这次考察过程中,无论是在伯克利、加州大学总部,还是在斯坦福、MIT,我们听到和看到了开放教育运动对校内教学改革的另一种促进形式,就是教师在研究和思考如何让网上课程不输于面授教学时所做出的努力,同样适用于面授课堂,会促进他们对面授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反思.
比如,伯克利的Fox教授发现网上讲授视频最好不要超过10分钟,而且讲完之后,就需要提1~2个问题让学生回答,在面授教学中他也采用这种方式,明显感到学生注意力更为集中.
他还将面授学生回答问题以及他的点评录制下来,放到网上供网络学习的学生在自测回答之后,能够看到他的评论.
这种来源于真实课堂真实学生问题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可以提高网上课程的亲和力,而日积月累的这种教学小片段,也同样可以让在校的学生获益.
无论是Coursera、edX、伯克利在线教育项目,还是培生数字化学习解决方案,都强调要运用业已证明的学习科学的理论,仔细认真地研究学生在网上学习的行为.
阿南特·阿加瓦尔(AnantAgarwal)教授为此还获得了盖茨基金会提供的100万美元资助,用于研究他所主持的MITx(edX的前身)第一门课程的网上学习数据.
这样的研究会有助于edX开发出更有效支持网上学习的技术平台,因为这个平台是开源的,也会让全球更多的大学或学习机构受益.
2.
开放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和利用需要强有力的技术平台支持在这次考察中,我们听到了几个项目组对所开发的教学平台的功能介绍,这些系统大多是伯克利、斯坦福、MIT计算机系的教授领导团队开发,在传统的e-learning资源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智能系统成分.
听着他们的介绍恍如回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智能教学系统鼎盛时期,不同的是:(1)20世纪80年代的智能教学系统是单机版,现在是网络版,在亚马逊公司云技术的支持下为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大批量学生提供学习过程支持;(2)当时使用智能教学系统是学生向机器老师(tutor)学,主要是文字阅读或多媒体课件,现在则增加了视频教程,除了可以继续向机器学习之外,还在社会建构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增加了社交软件成分,打破了课件学习的封闭,支持与同学之间甚至课程以外人士的互动;(3)此外,各种支持大量学生学习的工具软件,如同伴互学(问答系统)、同伴互评(peergrading)的功能,让人相信在这样的网上教学平台上学习真的有"浸入"的感觉.
除了见识MOOCs课程平台之外,我们还对培生公司的EQUELLA系统印象深刻.
EQUELLA系统是一个数字资源库管理系统,能够对机构所拥有的分布在各处的资源(如图书馆系统、课程管理系统、研究文献、YouTube、iTunesU)进行检索、搬迁和管理,帮助快速定位所需要的资源,所找到的资源可以被各种终端设备使用.
软件提供API开发工具包,可以与多个LMS(学习管理系统)集成.
培生公司的CourseConnect也是一个值得借鉴的产品.
它是一个定制网上课程的工具包,提供了已带有一定学科内容的课程开发模板(如商科、法律、卫生、通识教育).
这些内容是由学科专家和教学设计师联合开发的,取自Pearson教材,包括模块学习产出(教学目标)说明、交互式教学课件、多媒体资源、阅读资料和作业、模块测试卷等,其设计体现了对有效教学规律的研究成果.
允许教师改写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增删教学模块,添加自己的内容.
正如培生公司总结的那样,优秀教学资源如果要能够被真正利用起来,就需要先进技术工具的支持.
在过去的10年中我们已经建设了不少优质的高校教学资源,如果要让这些资源真正地被使用,还需要建设强有力的技术平台.
3.
优秀的开放课程建设需要专业化的队伍支持这次在美国访问了6个机构,几乎每个机构在谈到优秀教学资源建设的时候都会提到:"教师需要得到专业化的教学设计师的帮助,得到专业技术团队的支持",并强调这点很重要.
例如,培生公司在谈到这些年开发网上资源的经验时就明确指出:成功的网上课程开发最重要的不是经费,而是高水平的内容+教学设计+技术.
他们还特别组织了一个由22人组成的定制服务团队,包括课程项目管理人员、课程咨询师、教学设计师,帮助大学教师善用数字资源、有效组织教学活动.
Coursera总裁DaphneKoller和加州大学在线教育项目负责人KeithWilliams教授都谈到这样的团队可以起到传播创新教法的作用,用一门课程好的做法去启发另一门课程的教师.
"教学设计师"这个职业名词对于中国高校教师来说还是很陌生的,对其工作性质了解不多.
教学设计师不能狭义地被理解为就是教育技术中心的技术制作人员,虽然国内的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与国外"教学设计师"培养方案最为接近.
国内有些高校的教育技术专业,如北大教育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等也在有意识地培养"教学设计师".
教学设计师通常需要精通教育心理学理论,受过系统化教学设计训练,熟谙各类教学活动,了解各种技术工具的长短,是能够帮助教师实现其教学目标和教学设想的人.
国外大学的教学设计师一般有两个来源,或者是教学技术专业(InstructionalTechnology)、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以上学历的毕业生,或者是对研究有效教学感兴趣、有教学经验的学科教师.
目前,国内高校教育技术中心具备教学设计能力的专职人员非常稀少,能够在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上发挥作用的就更少了.
所以,我国高校精品课程往往只是讲授教学法的精品,缺乏对教学活动多样性的尝试.
4.
开放教育资源建设和共享需要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美、日开放资源共享,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谨慎处理知识产权问题.
美、日大学的OCW项目网站对于其网上课程资源多采用共享知识协议(简称CC协议)的"署名-非商业使用-同等使用"协议来限定对这些资源的使用.
为了防止所公开的内容侵犯他人知识产权,都会安排专人逐页审查可能出现版权问题的地方,或者重新制作,或者找版权人协商购买版权.
5.
注重国际化传播与合作美国和日本在开放教育资源建设伊始就注重国际化问题.
MIT的开放课程上网后即向全世界开放,并与其他国家有关高校和组织进行了合作,哈佛、耶鲁大学的视频公开课在很多国家开放;目前的edX和Coursera在面向全球开放使用的同时,也邀请其他国家高水平大学参与,如Coursera已向我国北大、清华等高校发出邀请.
也有部分课程进行了多语言版本加工,如京都大学OCW项目,其网站有日文、英文两个版本;在Youtube上建立了"京都大学"栏目,将视频放到了Youtube上;同时加盟iTunesU项目,在iTunesU上有80多门课程.
京都大学还建设了一门中文开放课程"欧美经济学史",他们认为亚洲国家经济发展中对此课程会有需求,认为OCW只有日语和英文是不够的,应该有多语种.
与国外建设、共享、应用等方面相比,我国自2003年开始建设的精品课程和2011年启动的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计划,在建设目标、定位和相关政策支持等方面,客观地说不亚于美、日等发达国家,尤其是我们以政府立项支持建设、高校广泛参与、教师积极投入等方面.
同时我们看到,虽然多年来在项目支持带动下,建设了大批基于网络的数字化课程资源,但在资源建设、共享和可持续发展机制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建设,在开放教育资源的应用平台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需要深入研究、探索和实践.
目前,全球开放教育运动刚刚开始,世界各国将在新的阶段谋求发展.
我们更是要牢牢把握机会,进一步发挥国家统筹和重点攻关的优势,取得世界领先地位.
三、对我国开放课程建设的政策建议1.
进一步明确我国开放课程建设的定位在以上考察成果基础上,结合我们确定的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作,建议进一步明确开放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以服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学习为宗旨,以提高资源建设质量为核心,以共享学习环境和技术平台为支撑,以知识产权管理和运行机制建设为突破,以高水平教师、专业化教学设计制作队伍为保障,全面促进国家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与发展创新,实现优质课程及其共享的精品资源规模的进一步拓展、类型的进一步丰富、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师生运用和国内外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开放共享达到新的境界,为促进高校深化教学改革,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基于网络环境下建构学习型社会的发展要求,需进一步明确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目标定位.
一是鼓励学校自行展示教学计划和课程资源;二是精品视频公开课应充分挖掘能代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高校风貌和文化内涵的课程,打造我国高等教育开放资源的国际品牌;三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应凝练我国高等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成果,突出共建共享,强调根据不同层次、类型、学校、教师、学科、学生等不同要求建设开放课程,在建设过程中包容多样性,即顾及区域高等教育均衡发展、顾及教学改革和网络学习需求.
2.
继续坚持以课程资源质量为核心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以课程质量为核心,要从课程的规划、建设、发布、共享、应用、评价等环节,以系统意识、精品意识、质量意识、过程意识、发展意识把质量贯穿在整个课程建设过程中,正确处理质量与数量的关系.
在精品开放课程建设过程中,须进一步明确高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在课程建设质量上的责任,严把质量关,对高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提出严格的质量要求,在建设过程中严格审查和把关课程建设各环节,强化对课程建设计划、实施以及资源建设的审查;开发和集成创新相结合,建立快速便捷的学习环境与技术平台;培训引进和联合合作相结合,建立专业学科教师、教学设计制作者一体的建设团队,注重学习内容的实用有趣、学习方式的交流互动和学习成效的测试反馈.
保证课程资源的思想性、先进性、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保证课程在建设过程中和成果呈现的高质量,努力打造全人类共享的公共优质资源.
3.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知识产权保障体系知识产权协议对于开放课程项目的成败至关重要.
美、日大学的OCW项目均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而且善意提醒我们关注这一问题.
我国到目前为止鲜有学校能够做到严格的版权处理支持,偏重关注国家精品课程的数量,学校、教师以及网民均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存在一定的隐患.
为此,建议组织相关专家,在研究分析国际上开放资源知识产权保证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知识产权相关法律规定,结合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目标和使用方式,建立我国开放课程资源知识产权保障体系,有效保障开放课程建设者及相关方的权益,保证开放课程建设、共享和运行的可持续性.
4.
构建基于公益性和市场化相结合的共建共享体系经过1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在开放资源建设方面,国外已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共建共享体系,即在知识产权协议框架下,通过市场化来实现其可持续建设.
为了更好地发挥精品开放课程在我国高等教育提高质量中的作用,增强开放课程的使用效应,更好地激发高校和教师建设的积极性,建议加强精品开放课程共建共享体系建设,建立政府主导支持、学校主体建设、社会共建共享的发展模式,探索公益性和市场化相结合的运行方式,加快建设优质开放课程教学资源,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努力使精品资源发挥最大的应用效用,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5.
加强国际交流这次访问日本OCW有关组织,对其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们的国际化意识.
日本OCW联盟从2005年成立伊始,就强调所有课程必须有英文字幕,各校的OCW网站都有英文版,且都做英文授课的开放课程,向全球展示学校实力.
日本OCW协会有几个活跃分子,经常参加国际OCW相关活动,如MITOCW联盟活动、UNESCOOER项目活动等,并具有在亚洲地区发挥领先作用的意识,如牵头召开国际会议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的.
利用多种国际化手段,运用国际先进的技术平台,努力传播中国特色的公开课程,展示体现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成效的重要课程,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亦应成为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组织者和建设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胡树祥,中央财经大学党委书记;石鹏建,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郑家茂,东南大学副校长;李静,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学条件处处长;汪琼,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吴博,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教材研究室主任)(原载《中国大学教学》2012年第12期)返回目录建立校内专业评价机制提升专业竞争力北京化工大学教务处张静姜广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目前,国内影响较大的评估主要包括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业评估与认证以及社会机构的教育排行.
综观这些评估,或由政府组织或由民间机构自发进行,基本上都是外部评估.
由于评价主体的局限性,外部评估往往更关注共性的、面上的、显性的观测点,忽略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评价对象之间的差异性.
随着评估的深入开展,对高校开展内部评估的呼声越来越高.
《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教学评估的意见》(教高〔2011〕9号)指出,要"强化高等学校质量保障的主体意识,完善校内自我评估制度,建立健全校内质量保障体系"、"高等学校应建立本科教学自我评估制度,根据学校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围绕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包括院系评估、学科专业评估、课程评估等多项内容".
我校2004年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优秀评估,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两个专业先后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这两大评估工作有力促进了学校的教学工作,有利于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为进一步了解学校各专业现状,理清专业发展方向,适当调整专业结构,促进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国内、国际竞争力,学校决定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校内专业评价机制,我校从2009年开始着手校内专业评价工作,2010年对全校所有专业进行了初步摸底评价并制订了《北京化工大学专业评价指标体系(试用)》;2011年底在每个学院各选取一个专业进行了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专业评价指标体系做了进一步修订.
一、建立科学适用有特色的专业评价指标体系我们在广泛调研各类教学评估(评价)指标及评估工作的基础上,深入调研和了解本校各专业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的定位和发展规划,制订了具有学校特色的科学性、导向性、可行性、通用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专业评价指标体系.
北京化工大学本科专业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内容观测点1.
专业建设目标(10分)1.
1目标与规划建设目标与发展规划1.
2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计划执行情况1.
3专业水平在国内高校的地位2.
师资队伍(25分)2.
1数量与结构队伍配置结构2.
2主讲教师师资培养制度及执行教授上课情况教学科研水平3.
教学条件与利用(13分)3.
1实验室与实践基地建设专业实验室与实践基地3.
2教材及相关资料数量、水平及建设3.
3计算机辅助教学条件网络教学与多媒体教学4.
教学建设与改革(15分)4.
1课程建设与改革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考核方式教学文件4.
2实践教学实践实习内容体系实验室开放与利用5.
专业管理(12分)5.
1教学管理管理状况及效果5.
2质量监控过程控制与反馈5.
3教风学风师德修养与敬业精神学生遵纪与学风建设学生指导6.
教学效果(25分)6.
1基本理论与技能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实际水平6.
2学习质量英语水平与国际视野创新与实践考研率6.
3毕业论文(设计)论文(设计)质量6.
4思想道德修养与体育学生素养与心理素质体育6.
5社会声誉及就业就业社会评价专业转出率、转入率7.
专业特色《北京化工大学专业评价指标体系(试用)》共设7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下再设34个观测点(各观测点后还附有较详细的观测点内涵及评价标准,这里略).
(一)专业评价指标及其内涵1.
专业建设目标专业建设目标体现了一个专业对自身状况的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定位与发展规划;而培养方案则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法规性文件,规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是组织教学过程和安排教学任务的重要依据.
对该项指标的考察,首先要求专业建设目标准确,思路清晰,建设与发展规划合理;充分体现学科优势与特色.
第二,培养目标要明确,体现专业特色,充分体现科技发展需求;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综合协调发展,注重创新精神、科学研究与实践能力培养.
第三,培养方案的执行情况.
重点考察培养计划规定的专业必修课程开出率、专业选修课开出学分数以及是否开设辅修专业.
2.
师资队伍在教与学双边活动中,教师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专业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如何,直接关系着专业建设的水平.
该项指标考察专业教师的数量与结构、教师教学科研水平、教授上课情况以及教师队伍培养等.
在该项指标的考察中,特别强调专业负责人和专业核心课程主讲教师的配备.
只有高水平的专业负责人才能高屋建瓴地领导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而专业核心课程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课程,其师资配备必须保证数量和质量.
另外,师资队伍的教学、科研水平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我校的建设目标是要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影响的高水平多科性研究型大学".
因此,师资队伍的考察不限于教学水平的考察,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也是必备条件;只有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3.
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条件是开展教学工作的物质条件,属于硬件建设.
在考察该项指标时,重点考察对教学条件的利用,如实验室与实践基地建设,教材的选用和建设及相关资料的数量、水平,网络教学与多媒体教学在本科教学中发挥的作用等.
4.
教学建设与改革该部分考察课程建设与改革、实践教学两大方面内容.
课程建设与改革的观测点包括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教学文件四个方面.
在这个部分的考察中,没有单独把专业建设了几门精品课程作为量化指标,而是将教改立项、教改论文、教学成果奖(含质量工程项目)作为考察点,更加符合"教学与建设"的内涵.
在实践教学部分,将实践实习、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验室开放与利用作为考察点.
重点考察有没有科学合理的实习计划和方案,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实验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培养目标要求并具有创新性,实验室的开放范围和利用率等.
5.
专业管理规范的教学管理是各项教学规章制度得以实施的保障,是教学运行正常的基础,也是专业建设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石.
该项指标考察专业的教学管理现状及效果、质量监控的过程控制与反馈情况、教风和学风建设.
6.
教学效果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直接体现着教学质量的好坏.
教学效果一项重在从学生出发对专业培养质量进行考察.
具体包括学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实际水平、英语水平、创新与实践、考研率、论文(设计)质量、思想道德修养与心理素质、体育素养、就业、社会评价、专业转出和转入率.
7.
专业特色"特色求生存,特色求发展",有没有自己的特色,是一个专业能否长远立足和发展的基础.
该项指标重在强调和引导专业走特色发展之路.
该项指标虽未计分,但在考察专业地位和专业整体水平以及其他各项指标时已经涵盖在内,是没有分值的重要指标.
(二)专业建设指标的特色较之于外部评估,我们在制订评价指标体系时,更强调专业构成要素的评价和学校专业的实际情况,观测点更为具体,量化标准更多,软件标准提高,硬件条件相对弱化;一些指标或观测点具有创新性.
现将我校的"师资队伍"评价指标与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以下简称"本科教学评估指标")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点评审指标》(以下简称"高校特色专业评审指标")加以比较.
三个评价体系中"师资队伍"评价指标比较指标体系指标赋值权重比(%)结构教师素质本科教学评估指标2(总权重19)10.
53结构合理,发展趋势好;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比例≥50%.
教学水平高,科研促进教学成效明显.
高校特色专业评审指标16(总分100分)16.
00队伍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合理,发展趋势好;教授、副教授比例≥70%,具有硕士(含)以上学位的比例≥80%.
队伍整体素质高,有良好的科研背景和专业技术背景;教师严谨治学,从严执教,教书育人,教学水平高.
科研促进教学成效明显.
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2项以上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以上.
北京化工大学专业评审指标25(总分100分)25.
00专业教师中教授比例≥30%,且教授、副教授比例≥60%;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60%(外语、社体、艺术类专业≥20%);专业教师来源广泛,60%有外校学历.
近3年来各学期的教学评价等级优秀率均达90%以上.
近3年来三大检索及CSSCI论文数人均≥2篇,出版学术著作≥10部,科研到款(横向计算软件费)人均≥10万元,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项.
我校在评价指标赋值时,强调师资队伍的重要性,分值占25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中,师资队伍权重为2,占总权重10.
53%(总权重19);《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点评审指标》中,师资队伍分值16分(总分100分).
在具体观测点和评价标准的规定方面,我们的规定更为具体和量化,并充分考虑到了学校的实际情况.
评价指标中,对师资的要求不仅具体,而且明显高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点评审指标》中的要求,这与学校历来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的传统相一致,同时也与学校目前的"211工程"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平台高校的地位和建设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定位相适应.
又如在"教学效果"下面,设立了专业第一志愿率、专业转出率和专业转入率,这是该指标体系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这三个观测点较好地体现了学生和家长对专业的认可度,是很好的既可以定量又可以定性的衡量指标,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专业社会声誉不好量化的难题.
二、与常态化教学状态数据建设相结合,实施简便易行的评价过程(一)建立健全专业评估机制,多部门协同工作对专业进行适时适当的评估,有利于保持专业活力,提高专业的国内、国际竞争力.
学校对该项工作高度重视,由学校教务处牵头,成立了本科专业评价小组.
评价小组组长由主管教学的校长担任,组员包括曾经参与过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评估专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各学科学术带头人.
另外,配备评价秘书负责联络、协调和相关资料工作.
学校要求各部门协同工作,确保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
各学院提供专业教师信息表、专业基本数据统计表;教务处提供"十二五"本科专业建设规划、本科专业培养计划、教材建设和教材使用情况汇总表、特色专业建设点名单、专业开课率统计表、实验室建设和使用情况表、网络教学资源统计表、毕业论文(设计)情况汇总表、大学英语四级累计通过率、教学运行情况汇总表、学生评教结果等数据;招生工作办公室提供学生的生源情况,如录取分数、入学成绩等;学生工作办公室提供毕业生就业情况以及《北京化工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白皮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提供本科生海外学习(实习)情况汇总表等.
通过各部门的协同合作,专业评价的各项数据基本完备,避免了所有数据都由被评专业提供的弊病,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二)与常态化教学状态数据建设相结合,实施简便易行的评价过程2011年,8位专家组成的本科专业评价小组依据专业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各部门提供的各项数据,对环境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与计算科学、法学、制药工程8个本科专业进行了评价.
整个评价过程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
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虽然对促进学校教学工作、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其评估过程中的兴师动众、耗时费力和一些学校的弄虚作假行为却屡屡遭人诟病.
学校建立了常态化、制度化的校内评价机制,从根本上克服了这些弊病.
专业评价涉及到的各项数据,尽量在平时进行积累,每年度进行汇总和统计,本次参与评价的8个专业的数据和评价材料做到了不用专业提供而直接从全校本科专业数据库提取.
直到专业评价结束,各专业拿到自己相应的专业评价报告,才知道自己已经被评过了.
三、以评价为手段,促进专业建设正如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宗旨一样,评价不是目的,而是要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旨在充分发挥专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明确专业建设重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按照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推进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巩固和提升专业竞争力.
专业评价结果除了专业得分外,每一份评价报告的主体内容包括以下两方面:专业现状;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评价报告提供给校长办公会、各学院领导以及相应的专业负责人,要求各学院、各专业在以后的专业建设工作中参考专业评价报告,尤其要重点参考专业评价报告中提到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整改.
我校的专业评价工作取得了一些经验,同时在评价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例如,个别评价指标之间的内涵有交叉的地方,一些评价指标赋值仍需调整.
相信随着专业评价工作的深入,评级指标体系会更加完善,以专业评价促进专业建设的效果会更加明显.
返回目录工作简讯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理事大会暨第五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召开2012年12月15日至16日,由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中国大学教学》杂志共同主办,河南大学承办的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理事大会暨第五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在开封隆重举行.
来自全国近300所高校及部分省(区市)教育厅(委)的6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古都,围绕"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
出席开幕式的有河南省副省长徐济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理事长顾秉林、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河南省教育厅厅长王艳玲、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等.
开幕式由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杨祥主持.
徐济超副省长在开幕式上致辞,他向与会代表介绍了河南省近年来在各个领域取得的进步和发展,指出河南省不仅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型的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的历史性转变,而且更加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建设好现代化的教育体系.
他希望河南大学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特色学科、重点学科建设,实现办好高水平一流大学的目标.
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关爱和代表承办单位对与会代表的光临表示热烈欢迎.
张大良司长对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创设的"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以及"大学基础课程系列报告论坛",在高等教育进入提高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阶段发挥的重要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
他在讲话中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综合改革作为重要动力,把协同育人作为重要机制,把质量保障作为重要手段,把优化结构作为战略举措,把协调发展作为战略重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
结合此次论坛的主题,张大良对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作了详细介绍,并提出了注重质量,坚持公益性原则,强化过程监管,重视知识产权等四点要求,希望此次论坛能够围绕专题进行深入探究.
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理事大会通过了杨祥副理事长所作的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和研究会章程修改方案.
修改后的章程有两处变化,一是研究会团体会员单位均可推荐一名理事,二是研究会每两年召开一次常务理事会.
理事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研究会常务理事和正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院士连任理事长.
瞿振元为研究会正副理事长颁发了聘书.
顾秉林理事长和张大良、杨祥副理事长为研究会常务理事、理事代表及《中国大学教学》杂志审稿专家颁发了聘书.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在研究会理事大会上发表讲话.
他充分肯定了教学研究会成立以来围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一核心所开展的各项工作,希望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创新工作,服务好会员单位,在新的平台上取得新的成绩.
顾秉林理事长在讲话中指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自2007年召开第二届理事大会以来,在继续探索、推进"研究会"、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及《中国大学教学》杂志"三位一体"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模式,从2008年起将"研究会"工作与"中国大学教学论坛"及大学基础课程系列报告论坛工作相结合,取得了切实的成效和丰硕的成果,得到了广大高教战线老师们的认可和支持.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今后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心任务.
提高质量,办好本科教育,最主要的工作是提高课程质量,要下工夫建设"名师"、"名课程"、"名教材"工程,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研究会将在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围绕提高质量这一核心,继续发挥群众性学术组织的优势,一方面,组织开展高等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包括组织立项课题攻坚克难,为教育部高教司、为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提供决策依据与参考;另一方面,"有所为有所不为",围绕教育部高教司近期工作重点,围绕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将提高质量落实到提高课程质量上来,积极开展工作,提供服务.
顾秉林理事长还提出本届研究会开展四项重点工作的初步设想:一是继续办好"中国大学教学论坛"和大学基础课程系列报告论坛;二是组织立项,探索组建开放课程教学资源联盟;三是开展教师培训;四是办好《中国大学教学》杂志及《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和《国外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两份动态的编辑工作.
第五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随后安排了九场大会报告.
先后进行大会报告的专家为:浙江大学副校长来茂德、东南大学副校长郑家茂、河南大学校长娄源功、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北京大学教授汪琼、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余胜泉、山东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胡金焱、西北工业大学教授葛文杰、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
有关专家大会报告的PPT及本届论坛的其他资料已上传至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网站(www.
crct.
edu.
cn).
"中国大学教学论坛"始创于2008年,每年一届,每届一个主题.
目的是为广大高校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教务处长、院系负责人及教育教学管理人员搭建一个高层次、广参与的交流研讨平台.
连续举办了五届的论坛得到了广大高校的高度认可和有关省教育厅、承办高校的大力支持,许多代表连续参加了五届,论坛已成为广大高等学校进行教改交流的品牌活动.
返回目录第八届"大学数学课程报告论坛"在南京召开由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教育部高等学校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数学会、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的第八届"大学数学课程报告论坛"于2012年11月10—11日在江苏省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来自全国250余所高校的650多名专家、精品课程负责人和一线教师出席了会议.
东南大学副校长郑家茂教授代表本届论坛承办方致欢迎辞,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论坛组委会主任李大潜院士致开幕辞.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学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共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已是大势所趋.
如何共建共享优秀教学资源、建设好国家精品开放课程,是本次会议的主题.
李大潜院士在大会报告中呼吁应重视教材建设,将更多的精品教材作为优秀的教学资源服务于课程建设.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专家组组长、东南大学郑家茂教授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的要求作了细致而深入的解读,并针对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给出了指导性的建议.
国家视频公开课建设专家组成员、上海交通大学郑益慧教授介绍了国外名校开放课程建设情况,指出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精品视频公开课的遴选标准、制作理念和推广平台.
广东工业大学郝志峰教授从国际前沿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育技术的最新发展谈起,结合国家政策及多方面的研究实践成果,交流了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的思考和体会.
同济大学郭镜明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乐经良教授、南京理工大学杨孝平教授在大会报告中分别从高等数学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数学实验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概率统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三个方面介绍了各自的实践和认识.
江苏师范大学周明儒教授阐述了该校"文科高等数学"课程转型升级的思路,并提出在数学课程的教学中应促进数学与人文相互融合的观点.
华中师范大学朱长江教授从"偏微分方程"课程的建设实际出发,重点从研教结合的角度对精品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作了思考性的阐述.
统计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何书元教授介绍了我国统计学专业发展的现状和课程建设的要点.
作为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他们在课程建设、资源建设上的先进理念、独到见解,以及精彩详实的报告令与会教师受益匪浅.
本届论坛除大会报告外,在"高等数学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的认识与实践"、"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的认识与实践"、"数学类专业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的认识与实践"三个分会场共进行了26个分组报告.
这些报告分别回顾了精品课程的建设思路和经验,展示了资源库、演示实验系统、试题库系统、考试系统、数字化教材等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数字化辅助教学资源.
组委会还邀请南开大学顾沛教授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尚志教授交流了他们在视频公开课建设上的心得体会.
本届论坛的召开,为高校数学教师探讨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实践提供了分享经验、交流学习的良好平台,必将对全面推进国家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优质教学资源的持续建设和共享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返回目录第八届"大学物理课程报告论坛"成功举办由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国物理学会教学委员会、高等教育出版社与有关高校共同主办,由中南大学承办的第八届"大学物理课程报告论坛"于2012年11月10—11日在长沙召开.
来自全国300多所高校的400多名一线骨干教师以及有关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国家精品课程主持人参加了会议.
中国物理学会教学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叶沿林教授,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理工出版事业部陈小平主任,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专家组副组长、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教授,中南大学副校长胡岳华教授等出席了会议.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的认识与实践".
会上,叶志明教授介绍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意义和作用,为与会代表答疑解惑.
同济大学顾牡教授、复旦大学张新夷教授、北京大学王稼军教授、东南大学朱明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施大宁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彭芳麟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熊永红教授、中南大学杨兵初教授分别针对自己主讲的国家精品课程介绍了转型升级中的实践和经验.
为方便与会教师就课程建设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问题展开更为深入的交流与研讨,本届论坛设置了4个分会场.
哈尔滨工业大学赵远教授、西北工业大学赵建林教授等物理教学界知名专家与一线教师作了精彩纷呈的分会场报告.
本届论坛还从收到的会议论文中遴选有代表性的优秀论文以会议张贴的形式进行展示,包括:物理课程中的分层次教学,物理课程教学内容与科技前沿、工程实践和生活实际的联系,信息技术对物理课程教学方法的促进,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等.
本届论坛的举办使开放课程和资源共享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有利于推进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
返回目录第七届"大学化学化工课程报告论坛"在杭州召开由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与化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化学教育研究中心、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科教育专业委员会、高等教育出版社及有关高校共同主办,由浙江工业大学承办的第七届"大学化学化工课程报告论坛"于2012年10月20—21日在杭州召开.
来自全国260余所高校的近600名骨干教师以及有关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国家精品课程主持人参加了会议.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杨祥,论坛组织委员会副主任段连运教授、宋天佑教授和高占先教授,浙江工业大学校长张立彬教授、副校长李小年教授等出席了会议.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的认识与实践".
杨祥主任作了题为"从精品课程到精品开放课程——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的报告.
他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背景、建设初衷、建设思路、建设内容及建设机制等.
国家级资源共享课建设专家组成员、浙江大学陆国栋教授用丰富的实例及其切身体会深入剖析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从转变观念、提升理念、探寻方法等三个层面点明了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目标和意义,引人深思.
段连运教授、张凤宝教授分别代表化学、化工两个分教指委从学科层面,宋天佑教授、郭祥群教授、贾绍义教授等分别从课程层面,对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阐述了他们的认识及思考.
大家一致认为,化学化工学科要抓住机遇,在积极参与国家项目建设过程中,促成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本届论坛还安排了普通及无机化学、物理化学与结构化学、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有机化学、化工类专业核心课等5个分会场共计30个分会场报告.
各位报告者围绕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这一核心话题,或回顾了各自精品课程的建设历程,或分享了国内外网络与数字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成果,并达成了广泛的共识.
本届论坛的举办,对贯彻实施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推进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持续建设和共享、推进高校整体教学质量提高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力.
返回目录第八届"电子电气课程报告论坛"成功举办2012年12月1—2日,由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上海交通大学承办的"第八届电子电气课程报告论坛"在上海召开.
来自全国200余所高校的近500名骨干教师以及有关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国家精品课程主持人参加了会议.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士王越教授,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专家组副组长、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教授,电子电气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电子电气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主任王志功教授,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张文军教授、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理工出版事业部张培东副主任等出席了会议.
在开幕式上,王志功教授表示,论坛组委会将紧密围绕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的研讨和交流,推进已有国家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持续建设和共建共享.
会议围绕"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的认识与实践"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广泛交流.
王越院士通过对电类专业基础课建设内涵、矛盾和困难进行了分析,对专业课的可持续建设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叶志明教授代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专家组,介绍了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思路、建设内容和建设机制,尤其重点介绍了资源共享课建成后的维护、监督及管理的思路与方法.
国家视频公开课建设专家组成员、上海交通大学郑益慧教授概述了国外名校开放课程的背景,对精品视频公开课的遴选标准、制作理念和推广平台进行了介绍.
哈尔滨工业大学吴建强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罗先觉教授、东南大学孟桥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石光明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张林副教授分别就电工学、电路、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和电子技术基础等课程,介绍了各自对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的认识与实践,以及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思路与计划.
论坛设立了"电工学、电工电子实验与实践"、"电子技术、电子线路与电磁场"、"电路、信号与系统"和"电子信息类和自动化类专业"4个分专题会场.
来自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的30位一线教师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傲游主机怎么样?傲游主机是一家成立于2010年的老牌国外VPS服务商,在澳大利亚及美国均注册公司,是由在澳洲留学的害羞哥、主机论坛知名版主组长等大佬创建,拥有多家海外直连线路机房资源,提供基于VPS主机和独立服务器租用等,其中VPS基于KVM或者XEN架构,可选机房包括中国香港、美国洛杉矶、韩国、日本、德国、荷兰等,均为CN2或者国内直连优秀线路。傲游主机提供8折优惠码:haixiuge,适用于全...
DMIT.io是成立于2018年的一家国外主机商,提供VPS主机和独立服务器租用,数据中心包括中国香港、美国洛杉矶和日本等,其中日本VPS是新上的节点,基于KVM架构,国际线路,1Gbps带宽,同时提供月付循环8折优惠码,或者年付一次性5折优惠码,优惠后最低每月8.72美元或者首年65.4美元起,支持使用PayPal或者支付宝等付款方式。下面列出部分日本VPS主机配置信息,价格以月付为例。CPU:...
公司成立于2007年,是国内领先的互联网业务平台服务提供商。公司专注为用户提供低价高性能云计算产品,致力于云计算应用的易用性开发,并引导云计算在国内普及。目前,旅途云公司研发以及运营云服务基础设施服务平台(IaaS),面向全球客户提供基于云计算的IT解决方案与客户服务,拥有丰富的国内BGP、双线高防、香港等优质的IDC资源。点击进入:旅途云官方网商家LOGO优惠方案:CPU内存硬盘带宽/流量/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