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今日热点怎么删除

今日热点怎么删除  时间:2021-02-19  阅读:()

版权信息书名:反本能.
2作者:刘船洋出版社:天地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4月ISBN:9787545536690版权所有侵权必究目录序言对抗人性弱点,实现阶层跃迁第一章自我管理——为什么我们习惯把事情往后拖战胜拖延症,先从认识它开始决胜力:唤醒行动的力量启动力:迈出行动第一步持久力:丢掉三分钟热度专注力:提高行动的质量改变力:摆脱手机的束缚适应力:打造自律的生活第二章时间管理——你如何过一天,就如何过一生工作太忙:没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每日计划:三只青蛙的活学活用全面发展:学会使用九宫格日记每周计划:用一张表格轻松搞定碎片时间:自律达人的必备武器定期归纳:减少杂乱的五大方法有效休息:找到属于自己的生物钟微习惯:如何利用早起完成弯道超越第三章精力管理——为什么我们常常感到力不从心遵循生命节奏:别拿身体当赌注保持精力充沛:提高睡眠质量调整饮食结构:为身体添柴加火坚持锻炼身体:让运动成为习惯减少精力支出:优化精力开支表学会控制情绪:与负面情绪为友拒绝过度焦虑:莫让攀比毁了你第四章格局提升——走出禁锢思维,打破现有格局提高眼界:摆脱思维的局限拒绝虚假:直面最真实的自己学会选择:别把成败交给命运如何选择:好选择的三大共性打造标签:学会"推销"自己寻找突破:别把痛苦丢给灵魂丢掉面子:主动培养成长思维第五章加速进阶——阶层跃迁,打造高配人生整理信息:四步学会"断舍离"解决问题:从源头出发才是关键学会借力:如何让人乐意帮助你主动思考:拒绝度过草率的人生正视失败:关于失败的三种类型学会阅读:80%的人都在假装读书深度思考:让人生少走弯路跃迁之路:如何短时间内在新领域做出成绩后记什么是人性的弱点序言对抗人性弱点,实现阶层跃迁早睡早起固然好,但每个人的生物钟不一样,每个人的工作性质更是不同,时活节奏.
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比这更重要的是,大家能够通过21天的锻炼找到适合自己的生谈到早起团,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督促大家早睡早起,虽然这的确是早起团受挑战.
者要求,我自己也创办了一个早起团,一期21天,到现在有近2000人加入早起团接起,毕竟本性使然,当我们缺乏必要的外部监督时,便会不自觉地偷懒.
后来应读在这篇文章里,我提到早起氛围的重要性,推荐大家加入早起团,督促自己早章,很荣幸受到许多读者的喜爱,各类大号纷纷转载,全网阅读量达100多万.

我个人的时间管理是从坚持早睡早起开始的,最初我写了一篇关于早起的文而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方法的运用,而是探索和创造.
间管理方法.
法的组合运用,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以探索和创造,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时问题,只依靠一个方法或一个理论是很难实现的.
想要改变,就必须通过一系列方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时间管理并没有想象中简单,想要解决生活中的某个此帮助我变得自律一些.
更多电子书访问www.
j9p.
com律,熬夜刷剧、早晨赖床、做事拖延……所以,我尝试学习有关时间管理的知识,以我使劲儿摇了摇头.
刚开始写作时,我并不是一名自律达人,反而非常不自有一次我参加线下活动,有听众问我:"你从小就很自律吗"些技能一旦习得,便会持续产生复利效应,即使你换个岗位,它们都可以帮助你更业领域内站稳脚跟,而后者是人人需要学会的技能,比如时间管理、精力管理,这至于学什么,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
前者能帮助你在专想要在未来保持更强的竞争力,就必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面对竞争和急剧的变化,抱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想要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有点捉襟见肘,"铁饭碗"的年代一去不复返.
更多电子书访问www.
j9p.
com期间不出大的纰漏就可以做到退休.
但现在别说专科学历,本科生出去求职都显得纪八九十年代,在中国,一个大专学历的人就可以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如果就业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的急剧膨胀,人类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
20世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个差值将会越来越小.
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穿越到未来多久会被吓尿呢具体答案我们都不知道,都有.
应感就没有那么强烈,而一个清朝人穿越到现在,可能不仅是吓尿,吓死的可能性比如山顶洞人穿越到唐朝,肯定会被吓尿,但如果唐朝的人穿越到清朝,不适交通、科技、生活状况吓尿的话,那么这两个时代之间的差值便是吓尿指数.

提出的,意思是把一个生活在过去的人带到未来的某个时代,如果他被那个时代的物理学上有个非常有意思的词叫作"吓尿指数".
它是由未来学家库兹韦尔所决方法后,才能真正养成好习惯,掌握诸多实用的成长技能.
审视自己、发现自己缺陷的过程.
我们唯有从自身的弱点出发,逐一找到问题的解在我们成长的路上,我们只有看透自己,才能看清未来,而"看透自己"就是能做斗争.
作方向逐渐延伸到诸多领域,最终,我发现改变的本质就是在与人性做抗争、与本到解决并不是因为没有时间,而是因为缺乏精力和固化的思考模式.
所以,我的写后来,我发现只是进行时间管理已经不能满足改变的需求,很多时候问题得不合你,又何必和自己较真呢任何时候,理论和方法都是为人服务的,当你尝试一段时间后,发现该方法并不适间管理并不是机械化的理论和方法,它的背后是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人.
要知道,好地融入新的环境、适应新的生活.
那么,如何习得这些技能,便是我写这本书的目的.
以大多数人头疼的拖延症为开端,和大家一起深入了解拖延症的起因与危害,然后用"四大力"的方法帮助大家逐渐战胜拖延症.
你有没有一种感觉,每次看"干货"类的文章都会觉得收获颇丰,但执行起来却总是发现有各种问题,不是难以开始行动,就是很难坚持下去,这是由学习的不系统性造成的.
比如,一些时间管理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开始行动,但在执行过程中却发现后期的坚持很难,最终只能放弃,又或者是在坚持的过程中,专注力不够,效率依旧低下.
所以,系统地学习战胜拖延症的方法才是关键,用决胜力唤起我们行动的力量,用启动力迈出行动的第一步;而当行动开始后,我们就需要考虑如何做到持续行动以及如何高质量地行动,这时候我们就要从持续力和专注力入手,丢掉三分钟热度,变身自律达人.
决胜力、启动力、持续力,再到专注力,四大力层层递进,最终我们便可以实现持续性的高质量行动,和拖延症彻底说再见.
谈到时间管理,有很多人会觉得它很机械,认为它的目标就是把人打造成机器人,为了效率不停地奔波,追求无时无刻地工作.
时间管理发展到今天,早已抛弃了效率至上的观念,转而追求个体自由的发展.
说到底时间管理只是一个方法、一项技能,为了帮助我们提高效率,充实我们的生活而已.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时间管理变得越来越冗杂,有许多种说法.
比如我们常说的"三只青蛙",不明白的人对此会一头雾水,时间管理和青蛙怎么会扯到一起其实它指的是每日待办的三件事,之后该方法又被扩展成ABCDE法则(将事按重要、一般,分ABCDE的法则),但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所以在这本书中,很多理论我们会直接从源头讲起,让大家掌握其核心,从而避免掉入名词的陷阱.
要知道,越是能够反本能的人,往往越容易快速进阶.
体系.
更多电子书访问www.
j9p.
com如面对信息洪流,我们该如何辩证地学习,又该如何系统性地打造属于自己的知识何科学地做出选择以及培养眼界方面,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实用的进阶方法,比习再多时间管理和精力管理的知识都无济于事.
因此,本书将有大量篇幅集中在如时间管理、精力管理很重要,但当格局有限、思考的方式存在重大问题时,学实际成果.
格局太小,便很容易陷入低效率的努力中,虽然每天看起来忙忙碌碌,但却没什么雷军说:"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如果一个人思维固化、在地让精力管理的方法落地,以此助力我们更好地生活.
上,而是更多地从如何帮助大家实现早睡早起和如何更好地坚持运动入手,实实在除了时间管理,精力管理也是本书的重点,我们不会只停留在说它们的好处第一章自我管理——为什么我们习惯把事情往后拖人为什么会拖延如果仅用时间管理的各类工具去解决,只治标不治本,无法根除.

不如换个角度,从认识拖延症开始,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帮助你迈出行动的第一步,进而努力做到坚持行动,并实现高质量的坚持行动.
在这个向上的过程中,一个更好的自己正在朝你走来.

战胜拖延症,先从认识它开始什么是拖延症什么是拖延症专业解释为:因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
有人说今年的计划就是搞定去年那些原定于前年的安排,不为别的,只为兑现大前年要完成大大前年计划的承诺.
虽然是个段子,但对不少人而言,拖延症绝对算是自己成长路上巨大的绊脚石.
不少人认为拖延症是没有时间观念和偷懒的表现,其实并没有这么简单.
引起拖延的原因有很多,没有时间观念只是其中之一.
至于懒,不过是人性使然,任何努力向上的过程都会充满艰辛,因为努力本身就是一件"反人类"的事情,人们在做选择时,出于趋利避害、追求安逸的本能,会习惯性地选择一些简单的事情来做,拖延也就随之产生了.
想要战胜拖延症,就需要先从了解它开始.
调查显示有超过一半的人都表示自己患有拖延症,甚至不乏名人,比如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胡适,他在《胡适日记》里有这样一段描写.
7月4日新开这本日记,也为了督促自己下个学期多下些苦功.
先要读完手边莎士比亚的《亨利八世》.
7月13日打牌.
7月14日打牌.
7月15日打牌.
7月16日胡适之啊胡适之!
你怎么能如此堕落!
先前订下的学习计划你都忘了吗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7月17日打牌.
7月18日打牌.
这就是所有拖延症患者的真实写照,颓废中夹杂着一时的雄心壮志,等热度过去,继续颓废.
虽然人们把重度拖延的情况称为拖延症,但它本身并不是一种疾病,不必有过多的心理负担.
学着拥抱拖延症,并在熟悉它的过程中尝试改变.
造成拖延症的原因拖延症是在与人性对抗,试着用心理学的知识去解读它或许更加有效.
你有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拖延总的来说,造成拖延的原因有三大类,分别是缺乏热情、追求完美以及坏习惯的作祟.
1.
缺乏热情是最可怕的,一个对生活没有激情、对未来没有期望、对人生没有规划的人,又怎么可能活得斗志昂扬、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呢2.
追求完美本身是一件好事,但很多追求完美的人是因为害怕失败,才缩手缩脚,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3.
坏习惯的作祟.
我们现在的生活是由过去的经历造就的,不可能说现在是一个拖延的人,在过去却是一个雷厉风行的人.
想要改变,就得对症下药.
改变前不妨先问问自己,导致你拖延的原因属于哪一类呢,又或者是哪几类呢拖延症的危害拖延症最直接的危害是耽误事.
拖延症不仅会降低工作效率,还会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带来巨大的伤害,甚至会诱发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虽然表面看来拖延症浪费掉的是时间,实际上是错过了成长的机会.
当意识不到拖延带给自身的危害时,改变就很难发生.
它会让人在潜意识里觉得拖延并没有什么危害,而这种浑浑噩噩的状态会让人变成温水里的青蛙.
拖延症使工作时间无限延长,效率低下;在拖延的过程中还容易滋生出大量负面情绪.
正如《战胜拖延症》的作者皮切尔所说:"看似拖延时我们逃避了痛苦,得到一时的享受,事实上拖延的过程也是很煎熬的.
"此外,拖延症令人变得自卑、怯懦,甚至自暴自弃.
因为害怕失败,所以拒绝了一切成长,久而久之便会怀疑和否定自己,最终导致恶性循环.
拖延症还会导致信用体系崩塌,人际成本上升.
你的工作质量和工作能力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持续提交低质量的报告,就会丧失别人对你的信任,机会也就离你越来越远.
上学时,我们学校的外教老师在开学时就要求每组学员在期末提交一个短视频.
可期末考试展示时,其他小组的作品都做得非常精彩,丝毫不亚于专业水准,我们小组提交上去的却是一个一镜到底的录像.
几个人以宿舍蓝色的窗帘为背景,站成一排,对着手机摄像头合唱了一首英文歌.
整个学期,我们小组人员都凑不齐,不是这个室友今天有事外出,就是那个室友明天要回趟家.
一学期的时间,大家都没能好好坐在一起讨论下短视频的内容及制作分工.
就这样一拖再拖,到了考试的前一天,我们火急火燎地用了不到20分钟的时间搞定了全部内容,质量可想而知.
拖延症也有好处虽然拖延的危害有很多,但凡事有利有弊,拖延症给人带来的并不全是坏处,也是有好处的.
美国沃顿商学院教授研究发现,有拖延症的患者更具有创造力.
他们认为,大多数人一开始想出的点子都是普通的,很难出彩,而拖延会让一个人的思维漂浮不定,从而产生更多的灵感,迸发出更大的创造力.
当然,单纯的拖延并不会产生任何创造力.
在拖延的过程中,为目标的达成做着"无心"的准备,这种看似低效率的准备,其实对结果大有裨益.
比如写文章,当确定主题后立即开始书写时,成品质量往往不高,灵感会带来好的选题,但很难形成体系,写出来的文章容易散.
所以我通常都会在写作前和读者聊上一阵子,看似浪费时间,实际上在聊天的过程中,脑子里浮现的全都是关于文章主题的内容,聊天的话题也会往主题上靠,最终在聊天中收获新的启发.

此外对于剁手党而言,也需要有点拖延症,毕竟冲动性消费的人有很多.
认识拖延症后,就要从不同的角度,系统性地摆脱拖延症,变身自律达人,产生1+1>2的效果.

决胜力:唤醒行动的力量清楚自己的诉求导致拖延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缺乏行动热情,感觉做什么事情都没有意义.
上课只为考试,上班只为挣钱,连吃饭也仅仅只是为了填饱肚子、补充身体必要的能量而已.
这话听起来没什么不对,但却有着一种深深的颓废感,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来到这个世界只是为了按照既定的规则走完所有行程,不思考自己为什么而活.
可这个千百年来都没有答案的哲学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你前进的方向.
为什么而活这个问题或许过于宏大,可能一时没有答案.
那就试着缩小范围,从兴趣开始说起.
毕竟人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了兴趣就会拥有行动的力量.
古往今来,歌颂兴趣的名言不在少数,它带来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人这一生,能有几件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就会很幸福.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被假兴趣给蒙蔽了.
这里所说的"假兴趣"是指根本就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对它的了解只是你固有知识体系的猜想.
每一位结束高考的考生都会面临一个问题:该选什么专业每年填报志愿的时候,我都会收到很多类似的提问,一般我会反问他们自己有什么想法.
其中,有一个学弟的回答很典型.
他说:"我想学计算机,因为以后都是计算机的天下;或者学经济学,这样以后就能在外企"呼风唤雨";统计学也不错,听别人说现在是大数据时代,毕业后一定很好找工作.
"听他说这么多,仿佛看到了上学时的自己.
对所学专业的理解不过是由学科名称想象得来的,等到真正进入大学,有了切身的体会后才发现,对自己当初的兴趣早已没了兴趣.
很多时候,人们的兴趣爱好只是一种不了解真实情况下的冲动,它确实可以唤起人们对一件事的热情,但仅限于启蒙阶段.
所以,在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前,首先应该多接触它、了解它,在实践中获得足够的认知,才能真正搞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培养正向思考的能力想要唤醒行动的力量,还需要培养积极向上的态度.
社会心理学家艾莉森·莱德伍德曾做过一个有意思的实验:她随机选了两组人让他们评价一种手术.
她对第一组强调手术的正面效果(70%的成功率);她对第二组强调手术的负面影响(30%的失败率).
实验结果是,第一组人肯定了该手术的方案,而第二组人则选择反对.
接下来艾莉森对这两组人改变了说法,对第一组人说:"手术有30%的可能失败.
"结果这些人就改变了想法,不再认同手术方案.
然后对第二组人强调,这个手术其实还有70%的成功率,远高于30%的失败可能,但是和第一组不同的是,第二组人保持了原有的反对意见.
研究结果表现的差异,反映出人类思考模式转换的难易程度的不同.
同一件事,当一开始从负面角度去想时,人们就很难再关注好的一面,从而丢失了更多可能性,离想要的结果就会越来越远.
所以抱怨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让人把过多的注意力浪费在那些糟糕的事情上.
为了减少抱怨带来的危害,我们需要培养自己在第一时间正向思考的能力.

不要总把"这太难了,这根本不可能完成"的负能量语句挂在嘴边.
可以说"累",但一定不要说"我不行",及时给自己灌输正能量,可以帮助我们恢复斗志,重新鼓起行动的力量.
优劣穷尽法除此之外,还可以试试优劣穷尽法.
我大学学的是理科,但我的兴趣爱好是写文章,所以学数学这件事对我来说简直就是折磨.
刚开始我对统计学非常抵触,我不明白学这些复杂的微积分、线性代数有什么意义,但后来因为一次无意的列举让我的想法发生了改变.
我把它称为"优劣穷尽法",顾名思义就是把一件事情可以带给自己的好处和坏处通通写出来.

我曾用此方法激发过自己对各类事情的兴趣,例如消除对统计专业的误解,激发对数学的热爱以及学习英语的热情.
以前我对学英语极度恐惧,小县城出生的我,口语一塌糊涂,从来不敢张口讲英语,但这却是我们的必考科目.
于是我拿出一张纸,在左边写下学习英语可以带给我的全部好处.
当我列举完的时候,看到因为学好英语可以带来的好处时,便有了行动的力量,甚至开始爱上英语;接着就是列举坏处,本以为我会列举出几十条不喜欢英语的原因,但写到第四条时就没有什么可写的了,相反,看着纸的左边轻轻松松列出来的十多条好处,那一刻我突然发现,学英语原来如此美妙.
每当我缺乏学习英语的动力时,我就会看看这张纸,每看一次就会多一点力量.
总之,想要唤醒行动的力量,首先要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接着从兴趣爱好入手找到前进的方向,同时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少一点抱怨,用优劣穷尽法激发前进的热情.
改变虽是一段漫长的路程,但正如《鹤林玉露》里的一句话:"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一个人想要有所成就,就必须找点不自在,与懒惰做斗争,不可自暴自弃.
启动力:迈出行动第一步养成微习惯当有了行动的力量,唤起必胜的信念,就到了迈出第一步的时刻.
人们总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但其实骨感的不是现实,而是你的行动.
"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讽刺的就是那些只会说,却从不肯行动的人.

目标再伟大,计划再周全,落实不到位就都只是空中楼阁.
所以,在迈出行动的第一步时不要急着制订出完美的计划,不妨先从养成微习惯开始.
微习惯和平时所说的习惯不同,微习惯重点强调的是"微",即简单或微小的意思.
每天坚持1个俯卧撑,每天背1个单词,每天读2页书或者写50个字……这些都是微习惯.
微习惯为什么会有效请你现在摸一下自己的鼻子或者伸一下懒腰.
你有没有发现,你好像并没有拒绝,你真的已经开始按照这个建议在做,这就是微习惯的神奇所在.
因为微习惯坚持的事情如同摸鼻子一样简单,完成事项的代价极低,对其抵触情绪也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自然也就踏入了实现目标的第一步——开始行动.

Dione是我的一名读者,她每天都坚持早起、跑步、背单词,是位标准的自律达人,但半年前,她还是一名懒癌患者.
回顾整个历程,她说自己的改变只是源于当初一次傻傻地坚持.
对她而言,相比早起、跑步,背英语单词就会轻松许多,所以她便从背单词的习惯入手,每天坚持背10个单词.
改变是潜移默化的.
别小看这10个单词,凭借每日的坚持,Dione的英语成绩没过多久便有了突破性的上升.
通过背单词一事,Dione看到了自己的潜力,变得更加自信.
之后她又开始挑战早起、尝试跑步,人生也因为坚持背单词这个微习惯而开启了新的篇章.

非洲流行这样一句谚语:"怎样吃掉一头大象一次一小口.
"每天坚持背100个单词或许会让你心生胆怯,不如从一开始计划每天只背5个单词,降低执行的阻力,让其简单到只需在等电梯的时间内就可以完成.
而想要获取初始的启动力,就不妨先从自己喜欢的事情做起,然后再挑战其他习惯.
科学地制订计划虽然不建议大家在一开始就急着制订计划,但不可否认,一个好计划可以帮人们找到行动的突破口.
良好的行动力加上科学的计划便会让人们加速朝目标前进.

如何科学地制订计划60多年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就找到了解决方案——SMART原则(S=Specific、M=Measurable、A=Attainable、R=Relevant、T=Time-bound).
SMART原则自从被提出后,就一直被看作是制订计划的经典法则.
SMART原则将计划一共分为五个维度,即:目标必须是具体的(Specific),必须是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必须是可以达到的(Attainable),必须和其他目标具有相关性(Relevant),必须具有明确的期限(Time-based).
一个合格的计划,五个维度缺一不可.
一、SMART原则一S(Specific)——明确性很多时候,人们设定的目标没有实现,也许不是因为执行计划的力度不够,而是因为目标设定得太含糊,不够明确.
要用明确的语言,清楚地说明要达到的效果.
就比如体型较胖的朋友声称要减肥、变瘦,但"减肥"和"瘦"一类的字眼都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并没有清晰的衡量标准,目标不够明确.
正确的做法是制订非常清楚的计划,计划在多长时间内减重几斤几两.
二、SMART原则二M(Measurable)——衡量性看看你的计划是否可以被清晰地呈现.
还拿减肥这件事来说.
秤对于减肥的朋友而言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每一天的效果都可以通过它得到清晰明确的反馈.
三、SMART原则三A(Attainable)——可实现性对于一个体重65公斤、身高1.
6米的姑娘而言,计划1个月减重2.
5公斤左右是一个很合理的目标.
但不少减肥心切的姑娘,经常把目标定得很高.
比如1个月减掉15公斤,2个月减掉25公斤等.
恨不得睡一觉就能立刻瘦到理想的体重,可惜往往事与愿违,(不但没有达到)有时甚至会因为减肥过度而对身体造成伤害.
四、SMART原则四R(Relevant)——相关性就是思考当前计划与其他计划是否关联.
每一个人的最终目标都是成为更好的自己.
减肥可以归为对身材的管理,属于通用需求.
而和通用需求相似的还有临界知识,该词是成甲老师在《好好学习》一书中提出的.
他说,诸如时间管理、复利效应、二八法则的原理都属于临界知识,学习它们基本可以和每一个人的人生大目标相吻合.
如果不是专业人士,就不需要在一些相对专业的知识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五、SMART原则五T(Time-based)——时限性想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事情,不妨尝试提前设定计划截止(完成)日期的办法,给自己一定压力,从而保证全身心的投入.
以上便是SMART原则的具体使用步骤,你学会了吗总结一下,想要迈出行动的第一步,关键在于打消对行动的恐惧.
开始行动前,不要给自己增添过多的束缚,而是聚焦在"行动"二字上.
至于行动质量的好坏,以及行动持续时间的长久,暂时不在考虑范围内,先尝试用微习惯的方法,帮助自己进入行动的状态之中.
等逐渐养成说做就做的好习惯后,便需要用SMART原则,从计划的五个维度提高行动的质量,把握行动的方向,避免南辕北辙的窘境,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持久力:丢掉三分钟热度把人生当成一场游戏来打很多人并不缺乏启动力,因为兴趣能够让他们快速地投入一件事情中,但同时也存在另外一个问题,容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埃尔德·沙菲尔曾在《稀缺》一书中分享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实验对象是糖尿病患者.
众所周知,糖尿病在以前算是绝症,可能会致人昏迷、失明、截肢甚至是死亡.
幸运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糖尿病已经在人类的控制范围之内,如果定期用药,就能够有效预防它对人体造成的伤害,但时至今日,仍有数百万人因为不能坚持服药而死亡.
这听起来很不可思议,但这是事实.
即使面对死亡,但只要是慢性的,人们往往会无意识地忽略,更何况那些"痛苦"的学习过程呢.
毅力确实重要,但毅力还不至于起决定性作用,人们真正需要的是一套适合自己的反馈机制.
为什么有的人通宵打游戏都不会疲惫,难道只是因为这件事很有趣,会让他(她)更放松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她)有一套更科学的反馈机制.
游戏爱好者都喜欢做任务,尤其是主线任务.
击败一个Boss,经验条就可以有明确的数值提升,偶尔还能捡到一些稀缺的装备.
这就是游戏里的反馈机制,倘若取消经验条的反馈,只在升级的时候反馈给你,玩游戏的人必定会少一大半.

正是因为击败一个Boss经验条就可以有所提升,让人看到了希望,得到了反馈,所以才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
缺少反馈机制的游戏注定不成气候,同理,缺少反馈机制的人生也极易陷入迷茫,萎靡不振.
换一个角度,把人生当成一场游戏来打,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找到属于自己的反馈机制有人说:"有些事情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坚持了才能看到希望.
"但如果坚持某件事一直失败,你还有勇气坚持到底吗不少朋友会和我讨论一些写作技巧,以前我鼓励那些写文章一直没有突破的朋友:你们一定要坚持写,阅读量是次要的,文章是为自己而写,千万不要被阅读量给绑架了.
现在想跟那些人说声抱歉,因为这句话太鸡汤,鸡汤到忽视了这一切成绩背后的核心因素.
为什么会这样说今天我再回过头看我的写作之路,我能坚持下来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我天生爱写作,只是因为某个写作平台特有的推荐机制,让每一位新人都有机会崭露头角,获得推荐.
我在很多平台上都有发表文章,但最终只保留了三个平台,说好听一点叫"断舍离".
专注核心平台,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在其他平台上我的文章的阅读量太低了.
坚持一个月后,当阅读量没有丝毫长进,评论转发也寥寥无几时,我便逐渐丧失信心,选择放弃.
但很快,以阅读量为主要反馈的弊端就凸显出来.
时间一长,阅读量、评论这些外界的反馈令我身心疲惫,文章阅读量上不去,我的情绪也跟着陷入低迷.
《拯救大兵瑞恩》中扮演瑞恩的马特·达蒙曾说:"如果你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外界反馈上,你注定幸福不了.
"如同马特·达蒙所言,我把自己写作的动力建立在外界的阅读量上,很多时候并没有获得幸福感,于是我决定调整写作的反馈指标.

当我不再纠结于阅读量和关注量,而是关注每篇文章写完后自己是否真的有收获时,我便不再迷茫.
所以想要写作的人们,如果一篇文章可以帮助你彻底理清某个知识点,它就是成功的,就是一次正面的反馈,你就有坚持下去的动力.

最终,调整反馈指标后的我,开始享受写作.
打通人生这场游戏的第一关,就是找到一个或多个能够带给自己正向反馈的指标.
反馈机制的四要素学霸为什么越学越有劲是因为整个教育环境给了他们一个大的反馈机制——考试.
在普通人眼里考试令人头疼,可在学霸眼里考试不过是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

考试为他们带来成就感、获得奖学金、得到家长的称赞,这份成就感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激情.
而其他不能通过学习建立正向反馈的同学,则将兴趣转向其他领域,逐渐找到属于自己的反馈机制.
创作了风靡全球的《呆伯特》的作者亚当斯曾说:我们的激情是随着成功而增加的,成功带来的激情,多于激情带来的成功.
人终归要找到一件值得自己炫耀,可以带给自己力量的东西,否则就真的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只剩下一副躯壳.
想要持续获得激情的关键,在于不断地获取正面反馈、创造成功.
当学会创造成功,学会持续性地获得正面反馈时,你就离梦想更近了一步.
除了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反馈指标,建立正确的反馈机制还需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反馈的及时性很多事情不是短期内可以看到反馈的,反馈时间越长的项目,坚持下去的难度也越大,如果这中间没有"成功"来创造激情,便很难坚持下去.
这时候不妨将大目标拆成小目标,设立多个刺激点.
比如计划带父母出去旅游,预计需要5000元.
可能刚开始时,趁着新鲜劲你能坚持攒几天的钱,但没过多久你发现离目标还是很遥远,就不免会抱怨:"什么时候才能攒够5000元啊"一旦这个念头闪过,坚持便会变得异常艰难.
可是,如果你将攒够5000元拆分成几个小目标,12个月平均下来,每个月只需要攒下417元即可,每天只需要存14元.
在完成这些小目标时就给自己一定的奖励,让自己保持兴奋感,创造新的激情,帮助自己进一步完成攒5000元的终极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目标切勿过大,不可超出自己的能力范畴.
反馈是一把双刃剑,正向的反馈可以帮助自己实现梦想,反向的反馈则是人生路上的绊脚石.

二、反馈的合理性太远大的目标会让人看不到希望,所以需要把大目标分解成小而具体的目标,在阶段性突破时给予自己适当奖励.
这里要说的是"适当"的重要性.
例如,在坚持跑步7天后奖励自己去电影院看一部感兴趣的电影.
这个做法是合理的,但奖励自己一次马尔代夫游就不合理了.

而且,奖励不可违背目标.
比如目标是减肥,那么可以在坚持一个月的运动后,奖励自己一件漂亮的衣服,但绝不可以奖励自己一顿大餐.
在学着对自己好点的同时,也要学着对自己狠点.
完成计划时别忘了表扬自己,但没能按时完成计划时,也必须进行必要的惩罚.
三、反馈的准确性反馈及时了,但是反馈不准确又有什么用所以,反馈的准确性也不能忽视.

反馈机制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赖我们自己去设定,整个系统也是由自己打造的,这就很容易造成"黑幕".
因为我们既是游戏规则的制订者,又是游戏的参与者.
不低估自己的自制力,也别太高估;尽可能地抛开人为因素,是获取反馈信息准确性的重中之重.
对于一个演讲者来说,如果想快速取得进步,就对着镜子去练习,这样便可以准确地看到自己的一举一动,而不是"闭着"眼睛,全凭意念来评估自己的表现.

而更好的做法是拿一台录像机,拍下整个演讲的过程,然后找身边的朋友一起来做一次评判,听听他人的意见,集百家之长排万家之短.
从而更准确、快速地找到自己的缺点,提高自己的演讲水平.
四、反馈的持续性1930年,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改造了一个箱子,箱子里有一个开关,只要饥饿的老鼠一按这个开关就会得到一粒粮食,久而久之,老鼠掌握了用开关取食的本领.
斯金纳通过实验发现,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有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这一理论在人类身上同样适用.
斯金纳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几乎都是操作性强化的结果.
这一理论就是著名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卓越不是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所以在培养习惯的时候,别忘了将操作性条件反射机制纳入考虑的范畴.
亚里士多德说:"重复的行为造就了我们.
"所以,我们在制订一个计划时,设置完奖惩机制后就务必要坚持,持续可带给自己及时、合理、准确的反馈.

以上就是反馈机制的四大要素.
磨刀不误砍柴工,现在就为你正在坚持做的事情拟定出一套科学的反馈机制吧.
相信我,它一定会给你带来惊喜.
专注力:提高行动的质量学会放弃当开始行动并且能够坚持下去时,一个全新的自己就会朝你走来,不过需要注意行动的质量.
如何在同等时间产出更高的价值除了待办事项本身具有的价值,还需要提高利用时间的效率,也就是常说的提高专注力.
当下,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人们也变得越来越焦虑,恨不得把时间掰开来用.

刷牙时一定要听书才会觉得心安;打扫卫生时也不忘打开视频课,提醒自己要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吃饭时不忘打开手机,看两篇文章……然而正是这种无头苍蝇式的假勤奋,导致了注意力分散,做事的效率大大降低.
那些总说自己静不下心来的人,基本都在一边低效率地处理着当下的工作,一边焦虑着未完成的项目,结果是当前的任务没能按时完成,未来的工作也不能落实,徒增烦恼.
要相信,行动时的你已经在做着最正确的事,焦虑其他的事只会让你分心,降低行动的质量.
所以,有效提高专注力的第一步便是学会专注当下.
就像乔布斯所言:"人们认为专注就是要对自己所专注的东西说YES.
但恰恰相反,专注意味着要对上百个好点子说NO.
"有效提高专注力的三个妙招除了学会舍弃,想要有效提高专注力还需要结合使用以下三个方法.
一、善用番茄闹钟想要提高短时间内的工作效率,就不得不提番茄工作法,该方法是由弗朗西斯科·西里洛于1992年提出的时间管理方法,番茄工作法因为其简单易行的特点深受时间管理者喜爱.
具体怎样操作呢选择一个待完成的任务,将其切分成数个30分钟的时段,25分钟专心工作,直到番茄时钟响起,然后在纸上画一个*,短暂休息5分钟,坚持4个番茄闹钟就多休息一会儿.
比如写一篇文章大约需要4小时,那就是8个番茄闹钟,每写25分钟就起身活动5分钟,直到任务完成.
番茄工作法的使用范围有着明确的规定.
首先,待办事项需要半小时以上的时间完成;其次,该事项需要静下心来完成,需要集中注意力.
比如阅读一本书,写一篇文章的大纲都可以使用番茄闹钟来帮助完成,但如果是刷牙、领快递这类事情,利用琐碎的时间就可以完成,用番茄工作法解决就不太合适.
虽然很多朋友以前就听说过番茄工作法,但你有没有下面这种苦恼众所周知,写文章是一件需要灵感的工作,如果当自己文思泉涌时,番茄闹钟响起,你是该停下来休息5分钟,还是继续写作呢很显然,灵感稍纵即逝,或许只是5分钟的休息放松,思路就会被打断.
所以,完全照搬任何方法论都是行不通的,掌握其精髓,能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择善而从"才是关键.
比起番茄闹钟,还有一个更好用的时间管理方法——15分钟法则.
以每15分钟为一个小隔断,一个小时就是4个小隔断.
在每个隔断开始的时候,你可以自由选择是工作还是休息,无论选择哪种,都要做够15分钟后再做其他选择.
15分钟工作法相比番茄闹钟有点短,但这也是它的优点,不容易让人产生压力.
到了15分钟,也不需要强制休息,而是根据当前的状况选择继续或是处理其他事情,切换时间的成本小,效率更高.
二、营造舒适的工作环境尽力让自己身处安静的环境,如果难以实现,就要学会营造环境,比如戴上耳机以"屏蔽"那些干扰的声音.
同时,学会收纳整理也很重要.
在开始工作前花上3分钟清理办公桌,把一切无关物品都放置在一旁.
平时也要养成收纳的好习惯,将不同物品放置在固定的地方,避免工作时因寻找工具而分心.
三、学会精力管理吃好、睡好,保证充足的睡眠是提高效率的前提.
身体都吃不消,怎么可能迎接每天艰巨的任务早餐要认真对待,保证营养;晚上不要总是熬夜,长期熬夜很容易导致注意力分散.
都说比时间管理更重要的是精力管理,其实两者相辅相成.
能够在适当的时间段做适当的工作才是提高效率的核心要素.
不同的人精力的分配也是不同的,有人是"早起鸟",有人是"夜猫子".
留心观察每天令你全身心投入的时间段集中在哪里,把最重要、最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安排在这个时间段,不要盲目追随他人的作息时间.
比如早睡早起,虽然早睡早起可以增加很多工作的时间,对大多数人的身体也有诸多好处,但不少人却只是为了早起而早起,起床后没能真正投入工作和学习中去,这样的早起,又有什么用呢还不如舒舒服服地睡上一觉,养足精神.
你是否真正高效利用了下班后的几小时别急着"创造"时间,先学会"拉开"时间的宽度,提高利用时间的能力,能一个小时解决的事情就不要用两个小时来完成.
一款提高注意力的经典游戏关于提高专注力的训练,有一个有趣的游戏——舒尔特方格,它被认为是全世界最简单、最有效,也是最科学的注意力训练法.
舒尔特方格是美国神经心理医生舒尔特发明的,最开始主要是用于训练飞行员的注意力,之后被民众普及到生活中.
在一张方形卡片上画25个等面积的方格,格子内任意填写1到25这25个阿拉伯数字.
训练时,用手指按从1到25的顺序依次指出其位置,同时诵读出声,最终记录所用时间.
数完25个数字所用的时间越短,说明集中注意力的水平越高,因为在寻找目标数字时,人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正是在这个反复练习的过程中,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得到了强化.
据说一名专注力良好的成年人可以在8秒内完成,你呢一场提高专注力的有趣挑战两个小时能做什么看一部电影、吃一顿大餐,又或是无聊地刷微博、看新闻.
两个小时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除了看电影、吃大餐等娱乐,还可以看一章节书,写一篇文章等.
人们常说现在是碎片化时代,社会的节奏太快,每个人的任务也很繁重、琐碎.
但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外部事情的琐碎,而是因为网络的诱惑,我们很难集中精力处理完眼前的任务.
所以,想要提高专注力,不妨就尝试一下每天断网两小时的挑战.
断网绝对不是说让自己回到原始状态,远离任何电子产品,而是在这两个小时内关闭网络,专注当下.
至于在哪个时间段断网以及断网的时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即可.

坚持带给人的改变也是悄然发生的,在坚持挑战的两个月时间里,自己读了10本书,并且每本都认真做了笔记.
两个小时,抽出一个小时用来阅读,坐下来和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再用剩下的一个小时,总结、反思当天的阅读成果,整理一下阅读笔记.
不管是阅读还是做其他事,都别忘了在这两个小时内抽出一定时间用来总结、反思.
一匹马跑得再快,如果方向不对,只会离目标越来越远,闹出南辕北辙的笑话.
而反思就是一个不断调整方向的过程,及时调整前行的方向,可以帮助我们少走许多弯路,更快到达目的地.
如果你晚上时间相对充足,愿不愿意从今天开始,尝试一下断网两小时呢改变力:摆脱手机的束缚沉迷手机的三大主因如今,智能手机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标配,丰富的应用软件满足着人们的需求,甚至创造着人们的需求,越来越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让人们不出门便可以阅遍天下事.
手机,这个原本用来帮助我们的工具,已经成为成长路上不可忽视的绊脚石.
每天起床,脸还没洗,便熟练地滑屏解锁,看几眼新闻,刷几条微博;吃饭时看手机,等车时看手机,上厕所不拿手机都会觉得少点什么;睡觉前,一刷朋友圈就停不下来,感觉放下手机就像是抛弃了全世界.
贪图一时享乐的我们正在遭受由此带来的痛苦,视力快速下降,黑眼圈加深,甚至颈椎病的症状也开始凸显.
过度依赖手机除了带来身体上的伤害,还浪费了大量时间.
为什么很多人明知过度依赖手机对自己不利却无从改变为什么大家无法完成那些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原因有三个:没有彻底明白眼前事情所带来的利弊;刺激过多,干扰项过多;旧习惯的束缚.
没彻底明白眼前事情所带来的利弊每当自己对一件事情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便会拿出一张纸,写下这件事情可以带给我的所有好处.
同理,摆脱对手机的依赖也一样,我试着列举摆脱它可以带给我的好处:1.
避免眼睛过度劳累;2.
避免腰肌劳损的进一步加剧;3.
赢得更多时间去阅读、写作、陪伴家人;4.
赢得更多睡眠时间,为精力恢复提供保障;5.
可以有效减少干扰,提高注意力;…………列举得越多,我就越有动力.
当真正明白手机带来的危害,看清摆脱手机带来的好处后,我的改变之旅就开始了.
刺激过多,干扰项过多一声微信提醒便能让你放下手头的工作,一条APP的推送便让你忍不住查看手机,心里想的是只看一眼,可往往拿起手机,就放不下.
大多数人使用手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社交以及获取信息的需求,虽然每个人的需求都不同,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时间需求、沟通需求、阅读需求、学习需求、工作需求和娱乐需求.
时间需求上,买一块手表便可以有效减少对手机的依赖;沟通需求上,提前设置重要好友特别提醒,或者尽量采用打电话的方式也对摆脱手机有所帮助;针对阅读需求,习惯用Kindle或其他电子软件进行阅读;工作需求比较难办,但可以在办公时关闭其他一切无关的应用.
此外,还可以人为地减少干扰源和刺激.
睡觉时不要把手机放在床头;设置一个复杂的锁屏,增加解锁难度;出门不要带充电宝,从源头遏制自己使用手机的冲动;删掉多余的APP……旧习惯的束缚现在是由过去组成的,或者说是由习惯组成的.
改变即是与坏习惯做斗争的过程.
倘若每天用手机背单词,用来阅读经典书籍你会感觉不适吗答案是否定的,而且,你应该会非常开心,因为你知道,你在做对自己有益的事情.
那些真正引起人们不安、焦虑的原因,是人们对娱乐需求的过度满足.
刷剧、刷微博、刷朋友圈,包括和陌生人闲聊都属于娱乐需求,正是因为人们在这些项目上花费了大量时间产出却极低,所以人们渴望改变.
当习惯养成时,改变就不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坏习惯如此,好习惯也是如此.
在《习惯的力量》一书中,作者查尔斯·杜希格提出了一个模型,叫作habitloop,翻译过来为"习惯养成模型".
该模型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Cue(提示)、Routine(惯例)和Reward(回报).

使用手机已经成为习惯行为,那么是什么"提示"触发了人们使用手机的行为很多人的答案是想要打发时间,让自己放松,这便是"提示".
玩手机就是"惯例",以及使用后感受到的片刻放松便是所能得到的"回报".
改变的核心就在于替换惯例.
"想要寻求放松、想要打发时间"的需求不能被忽视,但除了使用手机,我们还应该寻找更合适的宣泄方式.
比如运动,但因为太过单一,很多时候难以完全满足大家对娱乐的需求,所以改变的过程便异常困难.

想要打发时间多半是因为没有目标,这时候除了运动,不妨培养一个积极的兴趣爱好,寻找一个替代品,这样便可以有效减少花费在娱乐需求上的时间.
我个人的兴趣是写作,把刷剧的时间用来码字,把刷微博的时间用来修改初稿,把那些低效产出的时间变得更加高效.
改变虽然困难,但唯有改变,才可能成功.
成长的道路上注定布满荆棘,但又正如三毛所言:"偶尔抱怨一次,可能是某种情感的宣泄,也无不可,但习惯性地抱怨而不谋求改变,便是不聪明的人了.
"适应力:打造自律的生活记录生活什么是自律的人在我看来自律的人就是能够抵御各种诱惑,说干就干的人.
简单说就是没有拖延症的人,是一个能够主动掌控生活,而不是被生活推着往前走的人.
每个人拖延的原因不尽相同,或许有人是对工作的恐惧,又或是被手机困扰,被坏习惯所牵绊,说不定还会因为对家的想念而整日情绪低落,从而影响工作的效率.
所以在改变之前,不妨先用心观察自己一周.
把每一次导致自己拖延的原因都及时记录下来.
在这一周内,不要着急做任何改变,如实地记录现有生活状态即可.
按照此方法,一周过去后,我发现自己曾存在以下问题:1.
睡前疯狂刷微博,经常到晚上11点还在玩手机,没有早睡的意识;2.
早晨闹铃响后,不自觉地赖床导致状态不佳;3.
没有计划时,总是不自觉地发呆,有计划时,又对一些计划的抵触情绪极大,不自觉地拖延(常见形式:看手机、睡觉、磨蹭);4.
在综艺节目上花费过多时间,一度到了"综艺荒"的地步;5.
睡前喜欢吃零食,晚上10点多还叫外卖.
尤其是辛辣食物,以致晚上睡觉,胃里翻江倒海,最终导致严重失眠;…………总结下来,导致我不够自律的主要原因有三个:缺乏必要的规划、过多的诱惑、精力的不足.
所以对我而言,一切改变就围绕以上三点来进行,而对大家来说,就得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导致拖延的三大症状症状一:缺乏必要的规划.
周末时,当自己没有明确的计划时,便会忍不住偷懒,不是一觉睡到自然醒,就是下午磨磨蹭蹭刷综艺节目,看电影,一眨眼的工夫便到了周一,什么正事都没做.
观察自己一周后我发现,很多时候自己都处于一种不知道该做什么的状态,又或者是对待办事项有着明显的抵触情绪,迟迟不愿意行动.
解决方法:善用"日程计划表"和"目标拆分法".
针对不知道做什么的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列出一张"日程计划表"即可,它类似于上学时的课程表,虽然看起来很机械,但对我的帮助却是极大的.
此外,当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还可以试试"备选清单表",它是专门用来"打发时间"的.
里面列举了一些耗费时间但不费脑的工作.
比如整理电脑文档,删减手机相册,清理长时间不联系的微信好友,整理衣柜,打扫卫生……当自己无事可做或者太累想要休息时,便可以拿出"备选清单表"做一些简单的事情,虽然与专注核心计划比起来产出会比较低,但和习惯性地刷微博、看综艺节目相比,也不失为一个好的解决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备选清单表"的待办事项不宜过多,3~5个即可,避免因为选择焦虑而浪费更多的时间.
而对待办事项比较抵触的问题,处理起来便比较棘手,仔细观察后我发现,问题出在计划的制订上.
突出表现就是目标太大,缺乏必要的分解步骤.
比如新书定稿这件事,我最早的计划表上只有"新书定稿"四个字,然而这样的计划太大,实施起来便会感到无从下手,所以就会不自觉地偷懒、磨洋工.

很多时候,找到问题所在,解决方法也就呼之欲出了——拆分目标.
将大计划拆分成一个个小计划,虽然事情还是那件事,但抵触的情绪已经少了许多.

症状二:被过多的诱惑牵制.
刚上大学那会儿,就听学长说寝室不是学习的地方,但我偏偏不信,整天猫在寝室里,以为可以按部就班地学习、阅读,但最终现实告诉我:tooyoungtoosimple!
寝室里的诱惑实在太多,室友打游戏的声音、聊天的声音,甚至是另外一个室友默默看电视剧都会影响我的学习.
独居生活以后,虽然没有了室友们的干扰,但诱惑依旧没有减少,其中最大的"敌人"就是手机、iPad.
我是《武林外传》的铁杆粉丝,每天下班回去都会习惯性地打开iPad看上一集,吃饭时也会不自觉地刷综艺节目,结果是30分钟内就可以吃完的晚餐,每次都要磨蹭1个小时,倘若看的是电影,就又要多浪费1个小时的时间.
解决方法: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当我们想要完成一项需要专注的工作时,将手机放远,把网络关掉.
比如我在写作时,就关掉QQ和微信,避免社交上的干扰.
工作的时候绝不趴在床上,避免因为情绪上的懈怠而造成效率低下.
虽然环境会对人造成不好的影响,但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既然有事物会偷走注意力,就一定有事物能帮助你找回注意力.
比如一张励志的海报,一个提醒你工作的闹铃或是帮助人专注的APP.
海报某宝上2块钱一张,5张就能包邮;闹铃和APP一个手机就可以搞定,再搭配使用潮汐和Forest一类的APP,很快就可以让人进入心流状态.
症状三:精力的不足.
上班前,斗志昂扬地计划了一大堆可以做的事情,比如更新自己的公众号、参加线下读书活动、坐高铁去周边小镇,等等.
但上班后发现,每次下班就感觉身体被掏空,什么都不想做,只想瘫在沙发上,任何费脑子的事情都想一股脑儿地丢掉.
公司中午只有1小时的午餐时间,经常没时间睡午觉,晚上回家后哈欠连天,精神状态极差.
但是早早地睡去又觉得好可惜,和绝大部分人一样,我近期的熬夜更像是一种习惯、一种病态的"不舍得".
手头的工作还有一堆,不甘心就这样睡去;白天没时间娱乐,想看一期综艺节目再睡.
我给睡觉添加了太多的条件,以为自己晚睡就可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但正如纪元老师所言:"每一位声称睡太早就是浪费时间的人,第二天早晨比谁都喜欢赖床!
"晚睡的直接危害就是早晨起不来,大学期间养成的早睡早起习惯也在独居生活中被打破,但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得到了恢复.
解决方法:早睡早起.
良好的时间管理会让每一天变得井井有条,而优秀的精力管理可以帮助你以更饱满的热情迎接未来的挑战.
除了早睡早起,还不能忘了运动.
跑步、俯卧撑、深蹲、平板支撑都可以,只要动起来,就是在改变.
如果时间充裕的话,约上好友一起出门逛逛商场,吃顿大餐,有好看的电影就直接买票去看,会工作也要会休息.
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自律需要长期的坚持和改进,虽然过程很辛苦,但如果不踏出第一步,不做出改变的话,永远都是在原地打转.
第二章时间管理——你如何过一天,就如何过一生人一生当中需要掌握很多技能,一部分是专业的技能,帮助人们在专业的领域内站稳脚跟;还有一部分属于基础技能,无论从事什么行业,这些技能一旦习得,便会产生复利效应,帮助人们更好地工作、生活,而时间管理便是其中之一.
工作太忙:没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为什么你总是没时间很多人每天为了工作东奔西走,拿着微薄的薪水,没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
没时间吃早餐,没时间运动,没时间读书,没时间回家看望父母,没时间……于是,有人问:"这样的生活,意义在哪里"意义如镜花水月,没有定量的标准.
甲之砒霜,乙之蜜糖,每个人所追求的意义不相同,具体讨论意义在哪里便难免有失偏颇.
但真有没时间这回事吗人们习惯性地把没时间挂在嘴边,虽然鲁迅先生曾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但对大多数人而言,工作内容还远没有到需要挤时间的程度,所以,并不是没有时间,而是习惯性地逃避那些看起来并不轻松的事情罢了.
人一生当中需要掌握很多技能,一部分是专业的技能,帮助人们在专业的领域内站稳脚跟.
还有一部分是基础技能,无论从事什么行业,这些技能一旦习得,便会产生复利效应,帮助人们更好地工作、生活,而时间管理便是其中之一.

什么是复利效应爱因斯坦把它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Compoundinterestistheeighthwonderoftheworld.
Hewhounderstandsit,earnsit.
.
.
hewhodoesn't.
.
.
paysit.
"翻译过来就是:"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知之者赚,不知之者被赚.
"一开始,复利只是经济学领域的知识.
比如,当你拥有一笔5万元的存款时,放在银行采用单利的形式,按照10%的年利率来计算,7年之后,本金加利息一共是8.
5万元.
但如果采用复利的形式,相同时间、相同年利率的情况下,本金加利息一共有9.
7万元.
和单利相比,一共多出1.
2万元,单纯和本金相比,几乎翻了一倍.

倘若将存款时间延长,本金增加,或者是年利率提高,复利的作用也就越明显,积累到某一个点后,便会出现指数级的增长.
其实,不仅仅是经济领域,一个人的知识、经验、技能都遵循复利效应.
人们只要越早学习,越快学习也就可以更早收益,更快地享受到复利的神奇效果.
因为复利效应的本质就是一个不断加强的过程,事情A会导致结果B,结果B反过来又加强A,如此循环往复,整体呈现出螺旋式快速迭代的形态.
所以,对时间管理而言,大家越早接触、越快掌握,得到的回报也就越大.

什么是时间管理时间管理是什么标准答案这样解释:通过事先规划并运用一定的技巧、方法与工具实现对时间的灵活以及有效运用,从而实现个人或组织的既定目标.
时间管理发展到今天已经经历三次迭代,正式进入了4.
0时代.
第一阶段的时间管理聚焦当下,主要目的是帮助使用者记清楚待办事项,避免遗忘.
第二阶段的时间管理则是人们开始有意识地规划未来,周计划、年度计划开始出现,在此阶段也出现了很多时间管理的工具.
第三阶段的时间管理开始加入重要性原则,人们不再是一味地完成工作,而是开始学会了取舍,会果断放弃不重要的事情,此外还会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合理分配,利用有限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现在,我们正处在时间管理的第四个阶段.
时间管理看似已经过时,因为人们更加倾向于精力管理、个人管理,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
但时间管理作为个人管理的基础,仍然举足轻重.
虽然时间管理只是一种帮助人们成功的"手段",是达成某项目标的催化剂,而且懂得时间管理也并不代表着能取得最终的胜利,但一定会增加其成功的概率.

时间管理的六大常见误区学习时间管理固然好,但有一些朋友把时间管理看得太重,过度追求时间管理的技巧与方法,从而忽视了个人目标的建立.
比起什么都不懂,更糟糕的是脑海中存在大量错误的认知,方向错了,在行动时就可能闹出笑话.
所以学习任何理论的第一步就是先把原有认知中的毒瘤(误区)给彻底清理干净.

对时间管理而言,最常见的毒瘤有六个,清除它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到时间管理的本质.
一、时间管理已经过时有很多人说,时间是不能管理的,因为它不被人的意志所干涉,只会不停地流逝,我们能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我们自己.
所以他们认为时间管理是骗人的,时间管理已经过时.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疾病叫作慢性疲劳综合征,简称CFS.
具体定义是连续6个月以上,感到原因不明的过度疲劳或身体不适.
其实这是一种很严重的疾病,虽然名字叫作慢性疲劳综合征,但是它和单纯疲劳之间的关系就如同埃博拉病毒和普通流感的差别.
为了让人们重视对其的治疗,曾有一段时间,美国医学界将其重新命名为"系统劳累不耐受疾病",简称SEID.

这样的名称看起来更可怕,与疾病的症状也更为相似,但结果是什么呢名字的复杂,反而导致人们降低了对它的关注程度,背离了为它改名的初衷.
所以,目前传统的说法仍然是慢性疲劳综合征.
时间管理的说法对应该疾病的传统说法慢性疲劳综合征,个人管理对应专业说法系统劳累不耐受疾病.
从表面上看,能管理的确实只有我们自己,但仔细想想,时间管理的本质不就是在进行自我管理,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吗两者只是说法不同,切入角度不同而已,其目的都是相同的.
人们无限放大一个既有名词本身的含义,就是舍本逐末的表现.
比如在时间管理上,人们经常会提到"三件重要的事""三只青蛙""ABCDE法则".
当你还是一位初学者时,很容易被这些名词搞得晕头转向,但其实这三者的本质都是在强调人们要把更多的精力、时间放在重要的事情上面.
所以想要学习时间管理,就必须纠正时间管理已经无效的错误观念,否则一直以抵触的情绪学习,效果便会大打折扣.
二、时间管理就是为了完成更多的工作其实,绝大部分人还谈不上挤时间工作,时间管理可以有效帮助人们提高效率,但并不是为了把人们打造成工作的"机器".
在很多人的每日计划中,从早到晚全都是任务,没有一点休息的时间.
如果没有极强的自控力,这样的计划清单多半落实不到行动中去.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会休息也是一种本领.
三、做计划浪费时间针对这个问题,我特意记录了自己近一周做计划的时间用量,以及每天睡前花在记录和反思感悟的时间.
统计的结果是,每天花费12分钟制订计划和反思,其中用5分钟做一天的计划,用7分钟对一天的工作进行反思.
比起无计划下的时间浪费,这12分钟绝对是性价比最高的时间投资.
四、忽略执行的重要性做计划确实需要时间,每年大家都会在朋友圈里晒年度计划,但仔细观察会发现,今年的计划不过是去年已经写过的,而去年的计划在前年已经有所构思.
这些年度计划不过是机械地重复,带来的帮助实在有限.
哪怕制订计划只用了1分钟,没有实践,也是浪费时间.
计划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执行,但又有多少朋友沉迷于计划的完善,却忘了要有所行动古典老师曾描述过这样一群人:他们被统称为"开始爱好者",他们很会制订计划,享受做计划时带来的兴奋感,但他们仅仅停留在制订计划上,不愿意开始行动.
五、所有事情都是一样的我们所做的任何事都以时间为载体,但不一样的是,不同事件消耗时间的方式迥然不同.
比如写作,很多朋友说自己热爱写作,就是没时间.
人们试着把写作给拆分一下,从思考到成文再到发布,一篇文章大概要经历六个环节:确定主题、收集素材、书写大纲、专心码字、检查修改、排版发布.
其中书写大纲、专心码字这样的环节都需要有一个相对整块化的时间,但收集素材、检查修改以及排版发布则完全属于碎片化时间的范畴,倘若把它们安排在整块时间做就是对时间的浪费.
思考各类事件利用时间的长短,学会拆分事件的每一环节,把它们安排在适合的时间段便是时间管理追求的另一目标.
六、忽略精力管理的重要性时间管理固然重要,但缺少精力管理的辅助,也很难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很多时候,计划很完美,但是身体状态很差,就会力不从心.
虽然每天都是24个小时,但人们的状态却在不停地波动,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物钟,找到它,将其和时间管理相结合,便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及时丢掉六大时间管理的误区后,改变才算正式开始.
时间日志的神奇之处时间管理到底是为了什么有人说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为了优化自己的计划,这些确实是时间管理的作用,但其实时间管理更重要的是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为了留出更多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想要系统地学习时间管理,就要先学会记录时间,制作自己的时间日志,像记账一样记录你的时间损耗.
时间日志的魅力在于它可以打破一切假象,帮人们揭开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
你总说忙,但时间管理日志会告诉你,你根本不是忙,只是不会管理时间而已.
如果你做得已经足够好,时间管理日志仍会反映出所有欠缺的细节,告诉你可以改进的地方.
精益求精,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管理时间、管理自我的能力.

记录时间作为时间管理的基石,是为了帮助大家理清个人利用时间的现状,发现时间的黑洞,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苏联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柳比歇夫,毕业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一生有70余部学术著作,涉猎范围从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到昆虫学等.
业余时间,他便研究地蚤的分类,还写过不少科学回忆录.
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12500张稿子,即使对专业作家而言,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
柳比歇夫每天都会详细记录自己利用时间的情况,无论工作、吃饭、休息,或只是写了一封信这种小事都统统会被记下来,这样的习惯,他坚持了整整56年.

对于我们而言,56年坚持做记录确实很难,但是坚持1周、坚持一个月还是可以达成的.
记录时间其实是有诀窍的,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有规律的,一周即一个小的周期,记录一周时间的利用情况就足够发现很多问题.
例如一名大学生,每学期根据新的课程表连续统计一周自己时间的消耗情况,就能为整个学期的时间管理做出合理规划;再比如一位职场人士,如果自己近期工作没有大的变动,状态相对稳定的话,连续统计一周也可以为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做出规划,直到下一次工作变动时再进行一次统计.
当然,无论是一周还是一个月,还是一年,都必须做到客观、具体、可量化.

每天有多少时间用来工作,又有多少时间花费在三餐上,此外,交通、娱乐上又占用多少时间.
只有彻底理清这些,时间管理的魅力才能体现.
如果人们拿到的数据都是假的,即便用再先进的分析方法,得到的结论与最后的结果也一定存在差异.

别骗自己,你的时间管理日志是给你自己看的,如实记录才能开启真正的蜕变之旅.
每日计划:三只青蛙的活学活用别急着制订年度计划,先从日计划开始有多少人是这样一种状态计划坚持写日记,算了,还是坚持发朋友圈吧;计划读10本书,算了,9本吧,要不干脆8本……还是1本吧.
调侃的背后也暴露出大家缺乏制订计划的能力,很多人的年度计划更像是一张梦想清单,里面只有一个个看起来很美好的目标,没有详细的落实方案.
这样的年度计划到最后也只是感动了自己,假装很努力而已.
等到计划失败后,挫败感又会在大脑蔓延开来,最终让人变得越发不自信.
并不是说年度计划没用,而是实践证明,大部分人在没有相关知识的铺垫下,制订年度计划的能力尚且不足.
好友筝姐曾参加过一期年计划的培训课程,经过授权她给我发来一套年计划的制订书.
用A4纸打印出来足足有10页,内容涉及不同领域、不同方向.
仅是搞懂这套计划书就需要一下午的时间,而完成它至少需要一两天,中间还需要专业培训老师的反复指导.
学习从来就没有捷径,时间管理也一样,不是通过一个方法或一篇文章就能学会的,而是需要系统地了解,并在实践中反复摸索,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

对时间管理的初学者而言,与其一开始就着手制订年计划,倒不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日计划、周计划上.
日计划有两种常见的形式,第一种叫临时清单,第二种叫日程计划.
前者只是一堆待办事项,并没有精确到具体完成的时间,甚至有很多事情第二天早晨评估后会直接舍弃;后者则像我们上学时期的课程表一样,详细规定了每项任务的起止时间.
准确来说,临时清单更像是一张琐事清单,是日程计划的原始素材.
如果不加筛选,一味沉浸在临时清单的处理上,便会发现自己被琐事绑架,生活总是忙乱不堪,成绩提升却十分有限.
这是因为大部分人在面对多项计划时,出于逃避的心态,总会优先选择一些简单的事情做,导致那些重要的事情被不断推迟,最终影响工作的进度.
而时间也就是在这一次次的推迟中流逝,在一次次的懊悔中消失的.
所以制订计划的第一个目的就是要帮助我们直接将时间、精力聚焦在那些更有价值、更重要的事情上,这时不妨学习一下"三只青蛙"这个重要的时间管理技能.
时间管理的经典方法——三只青蛙什么是"三只青蛙"它指的是我们每天(周、月、年)最重要的三件事.
这是美国作家博恩·凯西做的一个类比,首次出现于他的时间管理著作《吃掉那只青蛙》当中.
书中曾提到过帕累托原则,也就是常说的二八原则.
帕累托原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发现的.
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定律.
于常人而言,每天最重要的三件事就可以起到百分之八十的效果,完成它们就意味着每天的工作基本完成.
所以,当你每天优先吃掉"三只青蛙",便可以避免把精力、时间浪费在一些不重要的事情上面.
不过,大多数人对"三只青蛙"的了解还仅仅停留在要列三件事上面,比如以下三位小伙伴的"三只青蛙"清单.
小A的今日三件事:吃饭、喝水、睡觉.
这样自欺欺人式地实践"三只青蛙"纯属是对自己的不负责.
小B的今日三件事:阅读、锻炼身体、上课.
小B的"三只青蛙"明显比小A要正式得多,多了一层思考,但是思考不到位对执行的帮助依旧有限.
小C的今日三件事:阅读图书《***》50页、锻炼身体(跑步5千米)、整理房间(衣橱).
比起小B的计划,小C的计划明显更详细,也正因为目标具体,小C执行起来会更顺畅、更高效.
所以,挑选、制订"三只青蛙"任务的第一步就是要注意做到目标具体化、可量化.
但如果每天一开始就去挑战最困难的任务,会让人感到压力.
这时可以先从小事做起,先完成几件简单的工作,将大脑充分调动起来,进入状态后再投入"三只青蛙"的挑战当中.
很多人可能会疑惑,每天我们要做的事情那么多,三件事肯定概括不完,其他的事情又该如何处理呢博恩·凯西为大家介绍了一套相匹配的时间管理方法——ABCDE法.
和每天确定"三只青蛙"一样,开始工作前再花一点时间,根据任务的轻重缓急对其进行再次安排,确保可以先处理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事情.
"三只青蛙"的等级是A,完成A类任务后就要开始着手B类任务,以此类推.
完成不了的时候也别着急,加入第二天的清单,直到全部完成或者选择性地舍弃.

当明白前两步后便意味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什么是东风就是完成"三只青蛙"的时间.
"三只青蛙"是每天(周、月、年)最具挑战性的任务,完成它们耗时耗神,没有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很难高效率地实现.
因此,需要创造"零打扰"的时间段,顾名思义就是干扰项少的时间段.
例如早起或是提前半小时到办公室时,关掉手机,忽略电子邮件.
在规定的时间内"吃掉尽可能多的青蛙",在此期间,必须对一切浪费时间的活动说"不".
当别人打扰你的时候请学会说"不",如果事情不紧急,告诉他们"现在我在忙,稍后我会主动联系您".
然后在今日待办清单上加上一条:联系**.
等到完成"三只青蛙"的挑战后再去集中处理即可.
时间有限,如何把时间用在"刀刃"上便是时间管理的重要课题之一.
不懂时间管理的可怕之处不在于浪费了时间,而是浪费了藏在时间背后的机会.
总之,想要更清晰地朝目标前进,更有效率地利用好每一天,就需要把功夫用到"刀刃"上,用时间管理法则变身完成(执行)日计划达人.
全面发展:学会使用九宫格日记九个格子,打造梦想人生如果我只能推荐一种时间管理的工具,那非九宫格日记莫属,它是由日本作家佐藤传先生发明的.
起初接触九宫格日记时,我按照佐藤传先生提供的模板,将一天详细分为:开心的事、为他人做的事、计划、比起昨天的进步、健康、昨日梦境等.
可实践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很多格子根本用不上,比如昨日梦境,我这个人睡眠质量不好,虽然经常做梦,但是每次醒来都会忘记梦的细节,所以"昨日梦境"这一项对我来说毫无用处.
最终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把我的九宫格日记分为:三只青蛙、健康状况、人际沟通、阅读写作、日期天气、财务管理、小确幸、错题本、今日脑洞九大类.

"日期天气"一般会被我放置在九宫格日记中间的醒目位置,写下日期、天气、心情等基本信息;"三只青蛙"一栏,每天早晨写下一天当中最重要的三件事;"人际沟通"这一栏,我会记录每天见了什么人,和谁吃了饭,和某某通了电话,还可以写下今天谁帮了我,我又帮助了谁,毕竟常怀感恩之心的人运气都不会差;"财务管理"因为字数的限制,一般只记录收入、支出、盈余的基本情况,详细内容我会用记账软件来完成;至于"今日脑洞",它是用来记录自己每天的有趣想法和写作灵感.
九宫格日记和传统的日记相比,最大的好处便是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规划每一天,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而且记录九宫格日记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提醒机制.
九宫格日记的提醒机制仔细观察每个人的年度目标就能发现,很多计划的难度并不高,只需要几天,甚至几个小时就能够搞定,最终没能实现计划只是因为我们忘了它们.
比如做一本全家福的相册、带父母看一场电影等.
人类的脑容量有限,不能同时储存太多的目标,需要定期翻阅才能牢记.
当你的目标过多时,就需要设置一个提醒机制,比如可以将目标写下来,贴在醒目的地方或者在手机上设置提醒.
而针对一天而言,当晚上拿出九宫格日记记录时,就会发现很多未完成的事情,以便及时做出调整.
比如健身锻炼,如果某一天自己偷懒,在记录九宫格日记时"健康状况"一栏便会空着,提醒着我必须尽快做出调整,哪怕时间再不充足,每天也要做上20个俯卧撑才安心.
九宫格日记中,我非常喜欢"错题本"和"小确幸"这两个格子.
前者帮我反思自己,后者记录生活中美好的点滴,写下每天令自己开心的事,会帮助我们发现身边的幸福.
建立人生的"错题本"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小时候我们都会被老师要求在错题本上改错,但长大后没了约束便丢弃了这个好习惯.
细心的你一定会发现,如果没有记录和反思,我们极易重复犯同样的错误,虽然记录并不代表不再犯错,但可以大幅降低犯错的概率.
大家也经常听说"木桶效应",说的是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
错题本记录的就是各自的短板,我们可以及时查漏补缺,针对性地提高自己.
一个人的知识体系可以被比作海洋,新接触的知识就如同漂浮而来的木板,虽然与原有的知识体系有了接触,但只停留在表面,还没沉入原有的知识体系里.
而总结、反思以及输出都是往木板上加砝码的过程,最终让木板彻底沉入原有的知识海洋里,做到为己所用.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在人们吸收信息的同时,遗忘便随即启动,想要更好地消化所学的知识,就必须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而错题本的作用就是在督促自己思考,回顾一天的经验教训,从而推动自己朝着更好的自己前进.

打造幸福生活的"小确幸"村上春树买回刚刚出炉的香喷喷的面包,站在厨房里一边用刀切片一边抓食面包的一角,他说,这就是他的"小确幸".
小确幸狭义上是指那些微小而确实的幸福,广义上则是指一切能够让人开心的事情,无论大小.
有人说,生活中的小确幸就是摸摸口袋,发现居然有钱;到电梯门口,刚好电梯到达你所在的楼层;电话响了,拿起听筒发现是刚才想念的人;你打算买的东西恰好降价了……它们是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幸福,却实实在在存在于生活的每个瞬间.
抓住它们,并将它们及时记录下来就是九宫格日记中"小确幸"一栏要填充的东西.

通过记录这些简单的美好,从而发现生活的美妙.
美国心理学家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的日记中包含感恩、幸福等正向的内容,坚持记录两个月后,他的心态也会跟着变得更加积极向上,降低焦虑,加快入睡速度,睡眠时间也变得更长.
有了九宫格日记的理念后,我们就会有意识地避免流水账式日记的产生,能够从九个维度完整地分析得与失,最终实现个人的协调发展.
(参考资料:《晨间日记的奇迹》佐藤传)每周计划:用一张表格轻松搞定别让你的年度清单成为梦想清单时间不等人,即使再合理的时间管理也抵挡不住岁月的流逝.
还记得年初你在朋友圈立下的豪言壮语吗还记得春节前你记在手账本上详细的年度清单吗计划阅读100本书,现在看了多少计划跑步,真的坚持下来了吗…………这些一开始写下的清单,其实根本称不上年度清单,更贴切的说法是梦想清单.
甚至有些人的梦想清单都是别人的,看别人跑步于是在清单中加上"跑步",看别人计划旅游便也把旅游加入清单.
最终这个"计划清单"只是一个罗列了他人梦想的组装品.
导致年计划不能落实最关键原因是统筹规划的能力不够,尚不足以制订年度计划,甚至月计划都难.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查看下你的每日清单,完成率是多少,可以准确预估待办事项的所需时间吗当有足够的能力完成这些时,就可以开始学习周计划的制订了.
科学制订周计划什么是周计划顾名思义,周计划是对一周的事项做规划,相比日计划更关注整体.
日计划着重思考每日清单的完成度,周计划则可以思考一下每周的产出收获.
以开车举例,年计划犹如确定目的地,瞄准方向;月计划如同GPS导航仪,选择最优的路线;周计划可以看成方向盘,只有不停地修正方向,才能避免走偏;而日计划就是油门儿,好的每日清单可以让自己快速到达目的地.
比起执着于完成日计划,把眼光适当放远到周计划,有助于看清大局,做到心中有数.
如何制订周计划方法很简单,先制作一张表格.
这个周计划表格,整体可分为四部分.
一、周碎片清单花费10分钟写下这一周中你准备做的所有事情,不用过度思考,想到什么写什么.
但是一定得是自己内心渴望的,不能是他人暗示、提醒你的.
当你内心渴望程度不够时,日后的坚持就注定会以失败告终.
写完后,根据优先级删除那些无关紧要的计划.
人们总是抱怨没时间,很多时候时间就是被一些琐碎的小事给浪费了.
现在,请为剩下的计划合理分配番茄闹钟(一个番茄闹钟30分钟),为每一项待办事项预估所需要的番茄闹钟数,计算出完成它们所需要的总体时间.

例如计划每周阅读一本小说,打开书看下页码,一共300页,一周7天,那么每天大概需要阅读45页.
阅读45页书需要多少时间呢这里就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了,还是老办法,记录时间日志,看看实际需要多久.
比如我大概需要30分钟,那么我每天就需要1个番茄闹钟去完成它.
按每天8小时的睡眠计算,每周可以支配的时间有112个小时,也就是224个番茄闹钟.
然后再除去日常三餐、洗漱、交通等固定项目的时间消耗,算出还剩下几个番茄闹钟,这些就是每周可以利用的时间.
此时将每周可利用的时间与待办事项所需要的时间做一次对比,如果前者大于后者,那么恭喜,按照既定计划完成目标即可.
但如果待办事项所需的时间超过每周可利用的时间,就需要接着调整了,可以进一步删除待办事项的个数,也可以压缩其他时间,但要注意适度.
二、三只青蛙表格(中间)周碎片清单是为了计算出待办清单的时间用量,但每件事的紧急性和重要性都是不同的.
把删除后的周碎片清单按照时效性原则合理分配,紧急的任务安排在一周的前几天,而阅读这类长期行为平均分配即可.
在"三只青蛙"后边我特意加了娱乐项目的表格,小小的改进让我每天不再害怕"三只青蛙"的挑战,因为我知道每天都有愉快的事情等着我.
很多人都有制订计划的习惯,但是不少人会陷入一个误区,完成既定计划后还会继续工作.
这不是更好吗不,这其实是在破坏信任.
开始工作前说完成列表上的工作就算大功告成,并以此来激励自己,但完成后却选择继续工作,久而久之,时间管理体系里的奖惩机制便会失效.
正确的做法是完成既定计划就立刻停下,去运动一下,或者陪家人聊聊天.
有了这种信任,才会避免过度工作,也不会养成懒惰的习惯.
三、打卡区为每天任务的完成度打分(十分制或百分制都可以),圆满完成甚至超额完成的话就奖励自己一下;如果完成度不高则需要记录下未完成的原因.
要做到及时记录.
在我的打卡系统中,只要三件事圆满完成就会给自己80分的优异成绩,如果额外的事情也做了,就自信地打100分.
不要对自己那么苛刻,要学会鼓励自己.

如果少完成一件就扣20~30分,并在反思栏写明未完成的原因,究竟是目标不切实际,还是自己执行力差,又或是对意外事件的考虑不周所致.
理清这些,才能为下一步行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反思感悟区从一周的角度重新评估任务的完成度,哪里做得不足,哪些需要针对改进,不断反思才是加速成长的保障.
这里有一个小窍门想要分享给大家:关注每一次意外事件.
无论哪一次"意外",仔细研究都有规律可循.
比如每一次文章阅读量激增,就可以知道这篇文章一定有可取之处,可以进一步去总结提炼.
哪一篇阅读量暴跌又或者评论很差,也有必要进一步思考不足之处,扬长避短,推动自己进步.
什么时间制订周计划最好是在休息日,先对前七天的计划清单做一个评估,看看完成度如何,项目没完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针对性地避免此类错误重犯.
再抽出半小时制订下个周期的计划,每周一小时就足够.
尝试着根据自己的需求优化调整.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合适的计划清单反而会阻碍成长.
碎片时间:自律达人的必备武器越自律,越自由这两年,"自律"一词突然就刷爆了朋友圈.
每个人都在谈自律,关于自律的文章更是数不胜数,人们羡慕那些自律的人,却又被惰性打败.
都说越自律越自由,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自律的人自律=学会克制.
具体而言,就是坚决不做不紧急且不重要的事情,减少做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把更多的时间、精力花费在对自己成长有帮助的事情上.

自律看似机械,但只有学会自律,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一个自律的人,也一定是一个会生活的人.
科比退役时,很多人跟着伤心.
他那句广为流传的"你知道洛杉矶凌晨4点钟是什么样子吗",确实鼓舞人心.
科比说:"每天早上4点洛杉矶仍然在黑暗中,我就起床行走在黑暗的洛杉矶街道上.
一天过去了,洛杉矶的黑暗没有丝毫改变;两天过去了,黑暗依然没有半点改变;十多年过去了,早上4点洛杉矶街道的黑暗仍然没有改变.
但我却已变成了肌肉强健、有着很高投篮命中率的运动员.
"以为自律很难,是因为没有体验到自律过后的生活.
自律把科比的事业推向了巅峰,也让每一位喜欢科比的朋友看到自律的力量.
自律不是炫耀的资本,而是每一位成功者必备的素质.
自律如同吃饭喝水一样,只是其中应该做的一件小事,仅此而已.
想要时刻保持自律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但制作一张碎片时间清单是人人可以在短期内学会的.
利用碎片化时间工作并不是为了时时刻刻工作,而是为了将省下的整块时间留给生活,从而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的关系.
它犹如一份指南,让我们知道下一步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减少做选择的损耗.
自律达人的必备工具——碎片时间清单要说碎片时间清单就得先从碎片时间说起,什么是碎片时间呢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比预计的时间提前完成某项工作后剩下来的时间,就可以称作碎片时间.
简单来讲,碎片时间就是一些很短的时间,通常不超过15分钟.

碎片时间则多由一些"意外"造成,很难提前精准安排.
例如坐地铁时一般都需要等待几分钟;约人吃饭时,对方迟到,也会被迫多出一段零碎时间.
这些碎片时间原本并不在你的计划当中,却是构成时间的重要因素.
掌握碎片时间不仅可以减少浪费,更可以"创造"更多时间.
有的人常抱怨时间不够用,总觉得还没做什么一天就已过去.
一边抱怨一边刷着朋友圈,一边焦虑一边看着新剧,稍不注意,就会损失大量时间.
但是在那些看似琐碎的时间里,可以做的事情也有很多.
1分钟可以做什么1分钟可以发个呆,可以刷条微博,发一条朋友圈,打一通电话,回复一条短信,处理一封邮件,做20个俯卧撑……别小看这1分钟,利用好它,便能做很多事情,浪费还是利用,全看自己的选择.
如果每天节省1分钟,一年就是365分钟,6个多小时,足够用来阅读一本书.
同理,3分钟、5分钟、10分钟都可以做很多事情,合理安排就好.

每个人的碎片时间清单都需要经过多次的调整,第一次制作时,你会发现一分钟可以做的事情很多,事无巨细地罗列后发现整份清单看起来很庞杂,在执行的过程中掉入了选择的烦恼里,等确定好具体做哪件事后时间已经所剩无几.

制订碎片时间清单第一步,学会精简.
例如我有1分钟的时间就用来活动下身体和记账,3分钟的时间用来给家人打个电话,做做俯卧撑,收拾下桌子一角,碎片时间越长,选择越多,但都必须在可控的范围内.
表中还加入了半小时及45分钟,严格意义上来讲这样的时间长度已不是碎片时间了,列出来主要是考虑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时不至于乱了手脚,白白浪费时间.
比如飞机一旦延误,就很容易被迫多出30分钟以上的"碎片时间",这时如果你没有计划,碎片时间清单就可以帮助你快速做出选择.
制订碎片时间清单的第二步,给碎片时间赋予场景化.
如果说对1分钟、3分钟的认识是模糊的,那对场景的认识应该足够清晰,当你有一定长度的休闲时间时,很难在短时间内衡量出时间的长短.
比如记账这件事,从打开手机软件到完成记录,通常不到1分钟的时间,不妨换成等电梯的时候去记账.
思考一下,你的碎片时间都有哪些特定的场景.
总之,要避免碎片时间清单无效,一是需要减少待办事项的选择,二是为不同碎片化时间制造对应场景.
唯有如此,碎片时间清单才会更加有效.
碎片时间清单看似简单却能带来丰富的收获.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它只是时间管理的辅助工具,目的是在不知道要做什么的时候,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并不意味着用尽生活中的每一分钟.
不要奢求制订碎片时间清单后,每一次都能够完美执行.
只是希望这份清单可以帮助自己少一点迷茫,下次再遇到相同场景时,能够无意识地切换到不同的工作状态中去.
别太高估自己的自控能力,适当的放松休息也是人生的一部分,再完美的计划能保证七成以上的完成率就是非常不错的成绩了.
定期归纳:减少杂乱的五大方法小马虎,大烦恼有一天早晨6点多,我被渴醒,起床准备接水,却发现水卡怎么也找不到.
钱包、书包、抽屉、衣服口袋都翻了个底朝天,折腾半小时还是一无所获.
原本计划早起把前天晚上没看完的书看完,这下全浪费在找水卡上了.
想到卡里还有一百多块钱,丢了挺可惜,便打电话给后勤人员申请挂失,提交信息后去办公室补办.
让人无奈的是,因为工作人员失误,我的水卡信息在录入时有错,电脑一直查询不到我的信息,最后负责补卡的工作人员直接拿出五大盒档案让我自己找,我把档案翻遍才找到我的档案.
一次疏忽大意,导致金钱(补卡费)的损失,又因补卡导致上课迟到,由此我的坏情绪也滋生了出来.
冷静下来后,我想起吉姆·兰德尔写的时间管理系列书籍,里面就曾提到杂乱对于时间管理的影响.
一名合格的时间管理人士必须对时间流逝保持高度敏感,想要高效地进行时间管理就得明白自己如何利用时间,意识到自己的时间花在哪里.
如何减少杂乱带来的时间浪费我有一个朋友,算得上是收纳整理控,其程度可以用"令人发指"来形容.
跟他在一起,感觉总被各种流程式的规矩束缚.
每次和他外出,吃饭开的发票必须按照相同的折法,放在指定的位置;回到家,就算着急上厕所也得先把钥匙放在指定位置再去解决生理需求.
起初我很不理解,觉得他的做法纯属浪费时间,可他这样做的好处在日后逐渐显现,在我发了疯似的寻找某个重要文件无果时,他却能通过电话告诉我文件的具体位置,实在让人佩服.
流程化的生活会不会太枯燥把所有东西都按照规定收纳会不会很烦琐会很枯燥、很烦琐,但是却很高效.
时间管理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把无效的时间浪费转变成高效的时间利用.
避免钱包、水卡丢失这类"意外事件",流程化的收纳整理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你有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总是丢三落四除了生活习惯不好,这其实还跟我们的记忆力有关.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L.
沙克特把这种"丢三落四"统称为健忘,是注意力临界区域出现的故障.

在把钥匙或者水卡放在一个地方时,大脑中主管记忆的组织会拍摄一张"快照"把信息存储下来.
只有注意力比较集中的时候,"快照"才清晰,如果在放钥匙的时候,注意力分散,存储信息就容易出现差错,也就记不清到底把钥匙放在什么地方了.
减少杂乱的五个实用方法如何减少健忘以及意外事件导致的时间浪费不妨听听这些建议.
一、做足工作、学习的准备在开始工作、学习之前检查所需物品是否齐全,不要等到进入工作状态后,才突然发现工具不在身边,起身寻找.
等找到后,思路也被破坏了.
所以,工作前的准备一定不能少.
二、给每件物品分配领域简单的归纳整理,看似烦琐枯燥,却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意外事件发生的概率.
例如钥匙放在门后或者床头收纳盒,要用的时候就直接去这两个地方寻找.

其次要注意物品之间的联系,类似的小物品可以集中摆放,博学之人多是知识管理达人,他们为什么可以记住大量信息,很大程度上就源自超强的知识归纳能力.
对物品的收纳也可以从物品之间的联系开始.
如把常用物品放在一起,不常用的东西放一起.
或者小物件放一起,大物件放一起.
三、及时分类处理除了物品要按照领域分配外,信息也需要及时分类处理.
很多人在微信上看到一篇好文章便随手收藏,微博上看到一条段子,觉得很搞笑就赶紧收藏,又或是其他社交平台看到一张有用的图片便立即下载保存.

时间一长,积累的资料也就越来越多,因为没有分类归纳,等到需要从这堆庞大的收藏体系里快速寻找到想要的信息时,就显得非常麻烦.
信息过载已经成为很多人的烦恼,目前比较通用的分类法则叫作MECE法则,这个法则来自麦肯锡,核心要求就是"分类之间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简单来说,就是在使用MECE法则分类时,要保证各个要素之间不能有交叉,也不能有遗漏.

四、定期清理删除每一周,都要删除多余的物品,以及那些无效、过时、重复的信息.
每周抽出一定时间将本周收藏的信息进行归纳,在整理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对重要资料进行备份,以免意外的发生.
五、接受现实,避免更多的时间浪费除了学会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还要学会提高快速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从而避免更糟糕的情况发生.
人们短时间内很难在专业技能上得到提升,遇到"意外事件",依旧会显得笨手笨脚,但在心态上,我们可以做到迅速调整.
当意外来临时,拒绝逃避,承认意外的存在,用更积极的态度去迎接挑战,从而避免无意义的时间浪费.
杂乱不堪是高效的大敌,也是时间管理的阻碍,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便可以有效避免类似"意外事件"的发生.
古市幸雄在《每天坚持三十分钟》里这样写道:"人的行为大多处于无意识的状态下,简单来说,就是你在不注意时的习性和癖好.
你每天的行为方式基本上都是在你不知道、没注意的情况下的无意识行为.
所以,你的习惯养成实际上就是通过亲人或周围的人多年反复传递给你的信息,并不知不觉地程序化了.
因此,现在的你无非就是遵循这种模式采取行动的.
"这段话的核心意思:人是习惯的产物,现在是由过去的习惯组成的.
令人感到放松、肆意、随性的事情,归根到底是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它.
当事情变成了一套流程化的操作,变成一种习惯后,就不需要再耗费大量注意力去完成.
比如刷牙,小时候总是忘记,必须在父母的督促下才能按时完成,但长大后刷牙已经成为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成为一种习惯,不需要外部的力量来监督,也不用调用过多注意力去想按时刷牙的问题,自然就减少了大量的注意力损耗.
同理,未来也将由现在的习惯组成,要从现在开始,养成更多的好习惯.
或许现在比较痛苦,但等习惯养成后,便可以用习惯的力量推动着前进,不仅不费力,还会一直朝着积极的一面发展,等到那时候,就真的可以体会到"越自律越自由"的美妙了.
有效休息:找到属于自己的生物钟人为什么喜欢熬夜早睡早起,逐渐变成了最难实现的自律,而喜欢熬夜的人并不是睡不着,只是舍不得睡.
人为什么会熬夜我听过最好的答案就是:"因为一天的光阴又被虚度,我们总想利用最后的时光来填补空虚的内心.
"很多人熬夜只是一种习惯,又或者是一种病态的"舍不得".
手头的工作还有一堆,不甘心就这样睡去;白天没时间娱乐,想看一期综艺节目再睡;闺蜜微信联系,聊上半小时再睡……总之人们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拒绝早睡.
我们能学习各类专业知识提高效率,运用诸多时间管理工具提高专注力,唯独早睡早起,绊倒了不少通往自律道路的人.

尽管大家都知道早睡早起的好处,但还是有人用"晚睡晚起心情好"的观点来麻痹自己.
找到属于自己的生物钟201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3位美国遗传学家:杰弗理·霍尔、迈克尔·罗斯巴什与迈克尔·杨,以彰显他们在昼夜节律分子机制方面的发现.

什么是昼夜节律分子机制早在18世纪,天文学家雅克·道托思·麦兰就从对含羞草的研究中发现了"生物钟"的奥秘.
他发现,含羞草的叶子在白天朝着太阳舒展,而黄昏则闭拢.
雅克想知道如果把植物长时间置于黑暗之中会怎么样,结果发现,不管有无阳光,含羞草都继续维持它们正常的昼夜节律.
原来,植物是拥有生物钟的.
获奖的三位科学家通过对果蝇的研究发现,动物和人类也同样拥有生物钟,这便是昼夜节律.
生物钟和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它负责调控一些关键机能,当生物钟紊乱的时候,各种疾病也就随之而来.
很多时候,人们不愿意改变,除了执行力上的不足,认识上的不到位也是关键.
经常忍不住熬夜的人,往往会安慰自己熬夜一两次没关系,但第二天早晨糟糕的皮肤状态和精神面貌还是记录下了熬夜的危害.
除了这些明显的变化,研究表明,长期熬夜还会造成人的记忆力减退,免疫力降低,甚至还会引起心脏病、肠胃病等一些疾病的发生.
因熬夜而死亡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只有真正明白熬夜的可怕,才能彻底唤醒改变的决心,进而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有一次我看了一期特别有意思的TED(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演讲视频,主题叫作"想成功吗那就多睡一会儿吧".
虽然视频只有短短5分钟,但分享者阿里·安娜所传递的观念值得深思.
这个社会发展得太快,一些人开始选择用熬夜的方式争取更多拼搏的时间.
有不少人把熬夜看成能力的象征,熬夜越久就代表能力越强.
李开复年轻时也是一个工作狂,一度还和别人比赛谁加班时间更长,谁更能熬夜.
可巨大的工作压力和不良的作息习惯,导致他患上重病,不得不放弃工作,选择静养.
幸运的是,如今他康复了.
只有经历过生死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健康的重要性.
年轻时用身体换取金钱,年老时只能用金钱换取健康.
公平的是,前者不一定能实现,而后者也是如此.

从短期来看,尽管熬夜工作确实有所回报,但是长期熬夜得到的却只有一个垮掉的身体.
早睡早起,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IGOR模型——有效解决失眠困扰的不二之选如果你饱受失眠的困扰,那么这些提高睡眠质量的方法你都会有所耳闻,例如睡前喝一杯牛奶、泡一个热水澡、不在午后摄入过量的咖啡因、晚8点后不再进食等.
但你会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这些被很多人推崇的方法,在自己身上就通通失效了呢我曾经尝试过睡前喝一杯热牛奶让自己尽快入睡,但这不但没能帮助我更好地入睡,反而让我半夜起床去厕所,严重影响了我的睡眠质量.
客观来说,我不能怀疑这个方法没用,只是从实践来看,它对我的帮助不大,甚至不利于我的早睡.

最近我正在读纪元老师的新书《哪有没时间这回事Ⅱ》,这里面就提到了解决熬夜的方法,但不一样的是,纪元老师说:"解决问题首先得学会提问.
"这是怎么回事呢先看下这则咨询:"老师,我是一名拖延症患者,是个夜猫子,想要寻求一个早睡的秘方.
"这样的提问很常见,但正是这样模糊的提问成了养成早睡习惯最大的障碍.
"拖延症""夜猫子",这些名词仅仅只能算是一个问题,很笼统、模糊.
而正确的提问方式是抛出一个难题,做到客观、具体、可量化.
夜猫子,几点睡才算夜猫子呢同理,几点入睡算是早睡呢在弄清楚这两个问题后,再来看看纪元老师推荐的解决问题的模型:IGOR模型.
翻译成中文就是:现状、目标,解决问题中可能的操作、行动以及可能遇到的限制、障碍、困难.
上学时我追过一部电视剧,它在每天24点准时更新,为了能第一时间观看,我经常熬夜,两集看完已经是凌晨1点半,晚睡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早晨起不来,一觉睡到七八点,起来后精神不佳.
我在一次次的后悔中度过早晨,又在一次次的习惯中继续熬夜.
由此可见,我早睡最大的障碍就是电子产品,于是,每天晚上睡觉前我便会把手机调成静音,放在不方便拿到的地方.
可我从此就养成早睡的习惯了吗事实是,我每晚躺在床上,尽管远离了手机,但脑子却一刻也没停息,计划着明天的任务.
很多人睡不着其实就是脑子里想得太多,担心明天忘了做某事,后悔今天做了某事,又或是臆想自己中了500万元彩票该怎样花,明天男神跟自己表白要怎样应对……时间就在这样的无效担忧中流逝.
针对遗忘,列清单绝对是最好的解决之道.
每天晚上睡觉前花上10分钟的时间,列出明日的待办清单,把担心、忧虑从大脑中赶走;而针对"胡思乱想"和无效的担忧,就要用语言来不断暗示自己,"不可以胡思乱想,你要做的就是睡觉",可能有人会觉得不可思议,这样一句话就真的可以打消臆想当然不完全可以,但可以在潜意识里避免自己走神,减少臆想的次数和时间.
手机干扰、睡前焦虑、臆想是很多人早睡习惯的三大障碍,解决它们才是关键.
IGOR模型最大的好处就是因地制宜,尽管方法一样,但每个人得到的答案却不尽相同.
坚持早睡的道路上遇到的障碍可能时刻在发生变化,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案也需要及时做出调整.
改变,自古就是勇敢者的游戏,想要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就必须跳出舒适区,勇往直前.
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短期内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也不现实.
所以在现有的条件下,将早睡早起的观念深植内心,对于习惯熬夜的人来说,就是改变的关键一步.
微习惯:如何利用早起完成弯道超越早起的神奇之处早起对人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帮助.
从中医角度来讲,早睡早起更符合养生学,熬夜对皮肤的伤害极大,每次熬夜后黑眼圈和痘痘都会如期而至.
保持一段时间的早睡早起以后,不需要使用任何药物,皮肤状态自然会变好.
可见,最好的化妆品就是健康的作息.
瞌睡很正常,当困意来临,不要喝咖啡强撑,适当地趴在桌子上休息10分钟就会有出人意料的效果;午休时间尽量保持在30分钟以内,超过30分钟,人反而会更加疲劳.
早起是实现人生路上弯道超车的绝佳时刻.
早起有助于争取更多的学习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可以完成很多事情.
很多人确实能做到早起,但是早起可以做什么他们却没有仔细想过,白白浪费了早起的宝贵时光.
早起可以做什么一、制订计划清单磨刀不误砍柴工,做一个计划清单仅需几分钟,而这几分钟带给一个人的改变是巨大的.
有计划的人,他们的目标会更加明确.
一个简单的计划清单,能让自己对每天要做的事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知道自己每天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会过度焦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抗压能力.
二、阅读全世界人均年读书量排名前5位的国家分别是俄罗斯、以色列、德国、日本和奥地利,人均年读书量都在40本以上,其中俄罗斯和以色列的人均年读书量超过了50本.
而在中国,人均年阅读图书仅为4.
35本.
一周一本书会不会太多了答案是否定的.
以一本书300页为例,每天利用早起的一小时阅读50页,一周7天时间足够完成一本书的阅读.
如果能掌握主题阅读法、快速阅读法,甚至一天都能看完一本书.
当然,读书不是为了追求量的多少.
读一本书也不要试图把作者所有的观点都化为己用,一本书如果有一个地方适合你,对你有帮助就足够了.
三、工作学习早晨起来确定了一天的计划后,趁早晨干扰项少,集中精力把当天某一项重要工作做完,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错峰通勤早起可以错开早高峰的时间,为上班一族节省不少通勤时间.
利用这段时间把自己的办公桌收拾一下,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
五、锻炼身体利用早起的这段时间来锻炼身体,在室内跑步、做俯卧撑都是不错的选择.
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了健康,一切都是空谈.
毛泽东同志曾为育英学校工作的王瑞珍写了"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三好"题词.
早晨起来,进行必要的室内运动,可以使人尽快地恢复清醒的状态.
六、吃早餐早起还能有充足的早餐时间.
仔细算算,近一个星期以来因为睡懒觉已经压缩了多少顿早餐的时间.
早起,条件允许的话尝试做一份早餐,不方便做饭的则在外吃一顿热气腾腾的早餐,元气满满地开启新的一天.
早起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可以在实践过程中按照自己的需求调整.
早起的两大禁忌一、切忌室外运动根据环境污染指数的大数据来看,清晨的空气质量并不好,经过一晚上的低温沉积,很多废气杂质都飘浮在空中.
所以,早起锻炼以简单的室内运动为主就好,也不要在早晨这段时间进行开窗通风工作.
二、起床后不要立即叠被子人在睡眠的过程中,呼吸道及全身的皮肤毛孔会排出废气,同时皮肤细胞也会排泄一些代谢产物和皮屑等,这些物质都会散布在被子中.
起床后立即叠被子,身体排泄出来的代谢物就会继续留在被子里,等到再次使用被子时就会危害身体健康.
因此,起床后把被子反过来即可,让夜间睡觉所产生的水蒸气和汗液挥发掉,等洗漱工作完成后再叠被子.
做到早起的四个实用方法很多人可能会抱怨:我当然知道早起的好处多,我也知道早起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但是起不来有什么用啊!
其实,不是你起不来,只是你的方法有问题.
那么都有哪些早起的方法呢一、早起倒逼机制很多时候做不到早起就是因为睡眠不足,晚上熬夜到很晚才睡,这种情况保证充足的睡眠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如果确定了第二天要早起,你会不会强迫自己早睡呢大家都有赶早班车的经历,想必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做到早起.
因为都知道第二天一大早要赶车,当这个目的明确以后,前一天晚上就会不断提醒自己早睡.

很多时候赖床不只是因为晚上熬夜导致睡眠时间不够,而是没有早起目标.

二、监督机制缺少监督的人很容易产生懈怠的心理,这时就需要利用一些外部的压力来督促和提醒自己.
三、奖励机制学着对自己好一点,如果某个月每一天都做到了早起,那么就买一个自己喜欢的礼物,奖励上个月努力的自己.
如果没有做到,也不用过度自责,人无完人,偶尔一次"缺席"不会影响"大局",不要因为一次失败就产生懈怠.
总结反思一下为什么,继续坚持下去就好.

四、双闹钟法这是纪元老师在《哪有没时间这回事》一书中提到的.
你是否因为自己不是独居,而担心定闹钟会影响他人如果是这样,那你需要一个化被动为主动的方法——双闹钟法.
第一个闹钟可以是手机铃声,闹铃音量要小,唤醒自己的同时不要吵到他人.
第一个闹钟设置好了还不够,你还需要设置一个噪音极强的闹铃.
一般比第一个闹钟时间推迟5~10分钟,这样如果第一个闹钟响起,为了避免后面那个可怕的闹铃打扰别人,你就不得不抓紧时间起床关闭第二个闹钟.
要注意的是,不要把第二个闹钟放在床边,最好放在需要起身才可以拿到的地方,避免自己睡回笼觉.
富兰克林曾说:"我未曾见过一个早起、勤奋、谨慎、诚实的人抱怨命运不好,良好的品格,优良的习惯,坚强的意志,是不会被所谓的命运打败的.
"改变自己,不妨就从早起做起.
第三章精力管理——为什么我们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渴望用加班换来的成功多半不堪一击.
年轻时拿健康换金钱,年老时也注定要拿钱换命,公平的是,前者不一定能如愿,而后者亦是如此.
遵循生命节奏:别拿身体当赌注死亡离我们有多远2015年5月,河池市某事业单位的甘某被领导要求在周末加班.
当日下午6时,甘某突然感觉身体不适,送医后不治身亡,医院确诊为脑出血致死.
2016年6月,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在北京地铁6号线上突然晕倒,随后失去意识.
据同事讲,金波工作时非常拼,经常熬夜.
2016年10月,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因心梗去世.
据报道,由于公司发展出现问题,张锐经常因为资金问题失眠焦虑,身体出现诸多不适.
2017年8月,某著名会计师事务所女员工因为身患癌症而被扫地出门.
从爆料来看,该员工的经理经常要求她凌晨4点下班,早上9点上班,而且不准迟到.
……"过度疲劳"似乎已成为中国职场的常态,很多人认为"过劳死"离我们很远,但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为过度劳累而死亡的人数正逐渐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患癌群体已经开始向青壮年扩散.
其实,"过劳死"并非临床医学用词,而是属于社会医学范畴,指的是长时间加班工作导致过度疲劳而猝死或者因为心力交瘁而死亡的现象.
因为目前我国缺乏相关数据的调查,加之导致死亡的原因有很多,所以具体因为过度劳累而死亡的人群数据暂时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数据正在呈现快速增加的趋势.
工作实习时,与我有过一面之缘的老大哥,不到40岁就累倒在了工作岗位上;一个叔叔,也是四十岁出头,孩子刚刚考上大学,他却突然被告知患上癌症,高昂的医疗费难倒了一家人,邻居们的捐款只是杯水车薪,最终他还是没能挺过去.

人走如灯灭,没了痕迹,消失得无影无踪,其实,死亡离一个人很近.
你怎样对待身体,身体就怎样对待你《奇葩说》中有一期主题叫作:"奋斗的城市空气越来越差,要不要离开"或许是为了制造综艺效果,或许就是肖骁真实的观点,站在反方立场上,肖骁调侃正方选手所提倡的价值观就是提倡年轻人养生.
大部分人觉得年轻人养生听起来就很好笑,在他们的意识中,养生是老年人才做的事情,年轻人要做的就是拼搏,加班熬夜才是努力的象征,起早贪黑才是成功的必要保证.
很多年轻人管不住自己的嘴,整天吃垃圾食品导致胃痉挛,发作时感觉腹部有刀片在肠胃上划过,剧痛无比.
可是,人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不痛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偷吃,结果就是胃痉挛发作的频率增加,经常痛得直不起腰来,不得不去医院进行全面检查,发现胃黏膜已经严重糜烂并伴有出血的迹象.
你是怎样对待身体的,身体就怎样对待你.
无关年龄,不分性别,只要你忽视对身体的照顾,疾病就会盯上你.
都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身体都没了,还革命什么年轻人的养生之道人往往喜欢追逐自己没有的东西,金钱、权力或是地位.
所以身体健康成了最容易被忽视的,直到身体出现明显不适才去医院治疗,但可怕的是,当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出现明显问题时,多半已经很严重了.
有一位朋友,上学的时候通过写文章实现了自给自足,自主创业拿下过数十万元的融资.
本以为毕业后会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却因为平时对身体懈怠以致生病被迫休学,每天只能在家静养,靠药物来维持生命.
都说年轻人最好的投资莫过于投资自己,所以很多人会吐槽:没钱怎么办当我们没钱为高额的课程付费时,没钱去参加一些职业培训时,投资我们的身体就是最正确的选择.
养生并不可笑,也没大家想的那么麻烦,更没想象中的昂贵.
马克·吐温说:"保持身体健康的唯一方法,就是吃点你不想吃的,喝点你不想喝的,以及做点你不愿做的事情.
"养生之道有很多种,如早晨起来喝一杯温开水,饭后抽10分钟时间去楼下散散步,消消食;看电脑、手机久了,起来活动一下身体;有条件的话办一张健身卡,系统地锻炼一下;又或是下载一款健身软件,跟着运动起来;当然,每年的定期体检也绝对不能少,必要的医疗保险也需要购买.
我曾有过一次生病的经历,那时每半个月母亲就带着我从家赶到省城就诊,反反复复,除了身体上经受折磨,精神上也备受打击.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又不可能完全脱离这个社会,我们有父母、朋友,当我们肆意挥霍自己的身体时,有人却为此操碎了心.

所以,年轻人的养生,除了一些方法,也别忘了担负起对亲人的责任.
一个人不必功成名就才算是光宗耀祖,学会照顾好自己,坚持锻炼身体,少让家人担心也是一种报答.
在追逐梦想的路上,别舍本逐末.
没了健康的身体,其他的东西不过是空中楼阁,到头来只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保持精力充沛:提高睡眠质量神奇的睡眠周期根据中国睡眠研究会的调查,国内成年人的失眠发生率高达38.
2%,超过3亿的中国人有睡眠障碍.
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睡眠问题,睡眠不足的原因也各有不同,但解决方法却存在很大的共性.
要了解自己的睡眠周期.
睡多久才算好呢怎样睡才能精力充沛呢是睡得越久越好吗关于睡眠周期,有一本名为《有效睡眠》的书介绍得很详细,而"睡眠周期"就来自此书.
作者在研究中发现,人类的每次睡眠是由5个阶段组成的,每个周期90分钟左右.
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大脑睡眠较浅,身体逐渐放松,呼吸和心率逐渐变慢.
在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大脑开始进入深度睡眠,血压、呼吸和心率都达到全天的最低点,血管开始膨胀,白天存储在器官里的血液开始流向肌肉组织,滋养并修复它们.
REM阶段被称为快速眼动阶段(RapidEyeMovement,REM).
这个阶段,眼球会呈现快速跳动的现象,通常伴有翻身的动作,并很容易被惊醒.
通常情况下,人们不会记得自己曾经醒来,然后直接进入下一个睡眠周期,但如果此时将其唤醒,大部分人会报告说自己正在做梦.
你是否有过越睡越累的经历明明自己睡眠时间很长,醒来后却昏昏沉沉,精神疲惫.
如果出现这样的症状,很可能是因为你在深度睡眠的过程中醒来,破坏了睡眠的节奏,进入严重的睡眠惯性中.
睡眠惯性是指睡醒后出现的暂时性低警觉、行为紊乱和认知能力下降的状态.

醒来后,虽说眼睛已经睁开,人脑干中的觉醒中枢系统也已经被完全激活,但制定决策和自我控制相关的前额叶层还需要一段时间才可以启动.
因此,想要拥有一个好的睡眠,不妨试着调整睡眠时间,尽量调整为90分钟的倍数,避免自己在深度睡眠中醒来.
当然,不同的个体可能会有所差异,多尝试几次并记录自己早起后的精神状态,就能够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睡眠周期.
不可否认的是,一个人精力的多寡有先天的因素,虽然目前还没有定论,但大量证据表明,抛开健康因素(有时候嗜睡是一种疾病),不同的人精力恢复的能力差异很大.
与其盲目地羡慕他人熬夜仍然可以精神抖擞,倒不如将参照物放在自身,如果通过一些特定的方法,可以让未来的你比现在更有活力,精力更加充沛,那就说明该方法对你有效,值得坚持去做.
碎片化睡眠术除了每晚整块的睡眠时间,你还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来休息.
比如,很多上班族都有午睡的习惯.
作为养生界的"扛把子",我每天中午都会睡上一觉.
但奇怪的是,有时睡醒后精神状态特别好,但有时睡醒后酸痛的双眼让我一度怀疑是不是睡了个"假觉".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症状,就说明你睡眠时长出现了问题,就是我前面提到的睡眠周期,你是在深度睡眠中醒来的.
所以,如果你想要利用碎片化时间小睡,时间最好控制在40分钟以内.
关于小睡,美国宇航局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
因为宇航员工作特殊,一个小小的失误就可能酿成大错,所以为了避免宇航员因为睡眠不足而带来隐患,宇航局要求宇航员们每天至少保持8小时的睡眠.
可是宇航员们一点也不听话,他们会比要求的时间少睡平均0.
5~2.
5个小时.

原因是在太空中,宇航员们很难直观感受到昼夜的变化,于是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减少睡眠时间.
最终,美国宇航局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案:小睡一会儿.
为证明小睡的效果,美国太空生物医学研究所选出了91名志愿者,并将他们分为10组,每组晚间睡眠时间4~8小时不等,小睡时间则在0~2.
5小时.
科学家们给整个实验过程中的志愿者提供了一系列记忆、警觉、反应时间和其他认知技能的测试.
实验结果最终表明,在晚间睡眠时间同等的情况下,26分钟的午睡可以帮助宇航员们分别提高34%和54%的行动力和警觉性.
可见,小睡对一个人的精力恢复影响有多大.
结合睡眠周期的影响,想要通过小睡快速恢复精力,时间就需要控制在40分钟以内.
倘若时间有限,很难睡足26分钟的话,短暂的6分钟小憩也有助于你恢复记忆力.
如何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提高睡眠质量,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不容忽视.
总的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舒适的床上用品1天24小时,人大概有8个小时的时间是在床上度过的.
所以说,一套舒适的床上用品非常重要.
学会花钱就是在该花钱的地方舍得花钱,不该花钱的地方绝不乱花,不要心疼一张床垫的价钱,长时间睡在不舒适的床垫上会损伤脊椎.
当你上了一天班,精疲力竭地回到家中,冲一个热水澡,躺在舒适的大床上,幸福感一定会扑面而来.
其次,和床垫同样重要的还有枕头,枕头是人体颈椎的支撑物,颈椎连接着很多重要器官,枕头没选好,就容易造成落枕、腰部肌肉酸痛等问题.
所以,打造良好睡眠环境的第一步就是选择一套舒适的床上用品.
二、偏低的室温除了床上用品,保障良好的睡眠质量,室温高低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通常,偏低的室温有助于人们更快地进入梦乡.
在《有效睡眠》一书中,作者还提出了体温节律的概念.
人的体温并不是恒定的,而是在37℃上下波动.
一天之中,人体体温波动呈现周期性特征,日出之后开始上升,在日落前达到最高点.
当体温升高时,人们往往比较清醒;当体温降低时,人们往往会感到困乏和疲惫.
正午时分人体体温有一次轻微下降,正好印证了中午容易犯困的现象.

三、黑暗的睡眠环境睡觉时不要开灯,尽可能保证黑暗.
医学专家经过研究发现,在睡觉时开灯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而褪黑素的分泌可以抑制人体交感神经的兴奋感,使血压下降,心跳速度减慢,从而更容易进入睡眠状态.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自身分泌的褪黑素呈下降的趋势.
到了中老年,自身分泌的褪黑素就不能满足身体的需要了,这时候,就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方法从外部摄取.
比如吃核桃,美国研究发现,核桃中含有较多的褪黑素,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不过,正如沃特曼所说:"如果睡眠问题是由于褪黑素缺乏引起,那么褪黑素将对你很有效,但如果你睡不着是因为焦虑,那它就没有那么好的效果了.
"当下年轻人失眠的最大原因恐怕就是电子产品的诱惑.
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研究发现,睡前只要使用2小时带有背光显示屏的电子产品就会导致褪黑激素被抑制22%.
所以与其吃药,倒不如尽快养成睡前不看手机的好习惯.
简言之,想要保持精力的充沛,就必须提高睡眠质量,保证充足的睡眠,符合睡眠周期,且睡眠时间控制在90分钟的倍数.
同时学会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调整,不超过40分钟为宜,并且努力营造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
调整饮食结构:为身体添柴加火你有多久没吃早餐了健康专家为了督促大家注意身体健康,总喜欢用一些危言耸听的语句,例如:熬夜等于慢性自杀、不吃早餐等于慢性自杀、缺乏锻炼等于慢性自杀等.

所以就有人吐槽:"我这一天啥也没干,就剩下自杀了.
"但吐槽过后想想,这些话真的就没有一点可取之处吗当然不是.
每天早晨变着花样来一碗热乎乎的粥,不仅有助于补充身体所需的必要能量,还会让人的心情变得愉悦.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发表在《糖尿病护理》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指出,在上午9点30分之前吃早餐,能有效避免肥胖、降低糖尿病的患病概率.
最佳的早餐时间为上午7点到9点,因为此时再不吃早餐,胃酸及胃内的各种消化酶就会去"消化"胃黏膜层.
久而久之,身体细胞分泌黏液的正常功能就会遭到破坏,很容易造成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
无论是金钱,还是时间上的付出,大多数人三餐的构成比例都是失调的,基本呈现出晚餐>午餐>早餐的现象.
就像那句俗语:"早晨一定要吃好,午餐一定要吃饱,晚餐一定要吃少.
"早餐之所以不同于午餐和晚餐的原因就在于,早餐距前一顿晚餐的时间最长,一般在12小时以上,体内储存的糖分早已消耗殆尽.
不吃早餐除了容易导致消化系统的疾病,还会导致我们体内的糖原不能得到及时补充,最终使大脑中的血糖浓度低于正常值,使反应变得迟钝,注意力难以集中等,影响工作和学习.
所以,想要掌控精力,不妨就从今天开始,坚持吃早餐吧.
最简单的食疗方法:多喝水众所周知,人体的70%是由水分构成的,女性的比例要比男性更高一些.
人一旦缺水,体内血液的循环就会出现问题,常伴有疲劳、头痛、瞌睡等症状.
很多人因为工作忙而忘记喝水,甚至担心因为上厕所会影响工作进度而放弃喝水,又或是一些人为了追求口感而选择用碳酸饮料代替水,这些做法都是错误的,甚至是危险的.
一位美国大叔尝试连续一个月每天喝10罐可乐,以此来观察对身体造成的影响.
结果显示,这位大叔的体重在一个月内暴涨了10千克,体脂率也从9.
4%变成16%,血压从129/77升至145/96,患心脏疾病和中风的风险都大大增加.
世界上最好的保健品不在药店,而在家里,就是我们常见的白开水.
如果你想要丰富白开水的口感,可以买一些花茶,根据自己的喜好添加即可.
最重要的还是要养成定时喝水的习惯,不要等到口渴时才想起喝水,因为那是身体缺水的后期症状.
调整饮食结构我发小高中毕业后就去美国留学了,他说自己每次吃完午饭后就想一头栽倒在床上,但那些来自美国的同学却没有一点瞌睡的迹象,仔细研究后他发现,答案就藏在不同国家的饮食习惯中.
在中国,主食多以面食和米饭为主,而美国人则喜欢吃沙拉和三明治.
两者的主要差别就在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上,米面里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很高,吃完后升糖指数会迅速提高,从而降低了食欲素的分泌.
而食欲素,正是影响困意的重要原因之一.
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曾在《神经元杂志》说,他们通过监测实验鼠在摄入不同食物时大脑分泌食欲素的变化发现,当食欲素含量过低时,实验鼠就会昏昏欲睡,不想运动,相反,则会充满活力.
所以,想要在下午保持一个良好的精力水平,除了午休,还可以在饮食方面下点功夫.
午餐不要吃精米饭和面食,试试大豆、糙米一类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喜欢吃肉的朋友可以把油炸类肉品换成新鲜鱼肉,同时搭配一些蔬菜.
这样既能满足机体的能量需求,又能保证食欲素的正常分泌,从而避免吃完就打瞌睡的现象发生.

坚持锻炼身体:让运动成为习惯如何迈出运动的第一步运动能够锻炼身体、使精力恢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问题是很多人都做不到,所以如何让身体动起来成了现实中困扰很多人的问题.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困惑,建议用下面的方法逐步解决.
一、为行动赋予意义虽然很多人觉得知易行难,但现实中真正难的是"知".
因为不知道一件事情该怎样做,所以不知道该如何迈出第一步;因为不知道一件事情的价值和意义,所以没有动力去实践.
所以只有真正清楚运动带来的好处,才会有更大的动力去坚持,有更多的信心去完成.
陈哥是一名马拉松爱好者,大大小小的马拉松赛参加过20余场,虽然从没有得过奖,但他乐在其中,逢人就推荐跑步,聚会的时候也不放过.
"小刘啊,你整天写文章,待在家里不见太阳可不行,得出去跑跑.
""小刘啊,身体是第一位的,脑子运动,身体也得动起来啊.
""小刘啊,我跟你说,跑步对睡眠很有帮助的.
我以前就严重失眠,这几年跑步下来,吃嘛嘛香,一觉睡到天亮.
"于我而言,像陈哥一样拥有健康的睡眠就是运动能够带给我的激励,当这些激励足够多的时候,行动自然而然就产生了.
二、降低行动的门槛降低行动门槛,主要的目的是减轻大家的运动压力,瓦解对运动的过高期待.

很多人抱怨生活压力大,没有时间去健身,总觉得健身需要抽出大段的时间才可以实现.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跑10千米是健身,走1千米也是健身;瑜伽室里坚持1小时的训练是健身,趁工作间隙起身活动10分钟也是健身,哪怕只是简单的俯卧撑、仰卧起坐都可以起到锻炼的作用,这些都是运动的好方法.
如今,很多工作需要盯着电脑,长期下去很容易患上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慢性疾病,视力也会持续下降.
这时候,如果能够每工作半小时就看看远方,或者勤做眼保健操,就是非常有效的运动方式了.
在我们释放了对运动产生的压力,瓦解了对运动过高的期待后,行动也就跟了上来.
比如,现在你就可以闭上眼睛,做做眼保健操,甚至起身活动一下身体.

如何坚持运动解决完如何踏出第一步的问题后,就需要想想如何坚持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依旧分两步.
一、掌握适量原则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运动也是,需要循序渐进.
大部分人运动健身的出发点是为了身体健康.
不要把运动变成一项竞技比赛,更不要盲目地和他人攀比.

刚开始运动时,觉得四肢非常酸痛的话,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减少一定的运动量,等身体适应了,再逐步增加.
很多时候,错误的运动方式不仅对身体没有好处,反而有害.
如果有人问我上学期间做过的最后悔的一件事是什么我的答案一定是"参加运动会".
我并不是一名专业的运动员,预赛时凭着超常发挥进了校运动会的半决赛,但因为没有跑前热身,比赛过程中凭蛮力大步往前跑,导致大腿拉伤,直接被抬进了校医院.
直到现在,一到阴雨天,我的右腿就会疼.
所以,运动前一定要做好必要防护措施,一双舒适的跑鞋或者相关的运动装备都可以降低你受伤的风险.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社交网络上晒出自己每日的走路步数,少则一两万步,多则三四万步,更有甚者,一天能走六七万步,成为名副其实的"暴走一族".
如果这个数据是真实且具有持续性的,毫无疑问,这样强度的运动对膝关节的伤害极大,很容易患上急性滑膜炎.
长期"暴走"除了会造成对关节的磨损,还可能对膝、踝及脚后跟肌肉韧带和骨膜造成劳损.
即便步数不多,如果走路的姿势不正确,仍可能造成脚外侧的损伤,出现脚外侧疼痛的症状.
二、营造外部激励坚持很容易产生懈怠心理,对于自制力有限的人来说,氛围就显得极其重要.

虽然大家都调侃健身卡是使用率最低的卡,但如果条件允许,我还是建议大家去健身房运动.
一来,健身房的器械更多,就算你某天不想跑步,还可以尝试打球,或者做其他项目,但在家的话,因为场地有限,设备有限,就很容易让人产生懈怠情绪;二来,在健身房还可以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一起互相监督、互相鼓励,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同时和他们在一起,也让你变得更加积极和自信.
对于一些内向的朋友,刚开始很难在健身房交到朋友,所以建议内向者在报名的时候和熟悉的朋友一起去,这样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融入新环境.
有人说,连体重都控制不了,何以控制人生这话虽然有点绝对,但不可否认,如果你能够挺过运动中那些大汗淋漓、气喘吁吁的时刻,能够战胜无数次想要放弃的念头,能够一步一个脚印、勇往直前的时候,你就有理由相信,对于人生的任何挑战,你都有能力、有毅力去战胜它们.
减少精力支出:优化精力开支表别把生命浪费在他人身上世界上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和老天爷的事,套用一句别人的话:对待这三件事的态度决定着我们的一生.
什么叫别人的事顾名思义,就是那些本和你没有关系的事情.
老家门前有一个丁字路口,车来车往难免会发生交通事故,但绝大多数只是小小的剐蹭.
每次出事,当事人还没来得及下车,周围居民已一窝蜂地围上去品头论足一番,饶有兴致地判个对错.
作为群居性动物,人类天生就有一种凑热闹的心态.
这两年,虽然类似小时候围观车祸的场景已经越来越少见,但并不代表人们不爱凑热闹了,他们只不过是转移了阵地,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网上罢了.
每次某个热点新闻发生,尤其是"某某明星出轨"时,底下都会涌入成千上万的网友.
有些事情确实值得关注,但一些明星的私事,跟他们又有多大关系呢互联网时代,信息呈几何倍的增长,在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造成了信息的过载.
不得不承认,人类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依旧有限,在无效信息的轰炸下,人们变得越来越焦虑,时间也变得越来越碎片化,而精力也在一次次的评论留言中消耗殆尽.
说到网络,就不得不提到一种"职业"——喷子.
当你和他们争辩时,你以为他们会难过、会伤心吗并不会,他们甚至渴望被骂,渴望被人记住.
虽然我不知道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但我明白,如果你把自己的时间用在这种人身上,就是浪费.
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喜欢吐槽的人.
你买一件漂亮的新大衣,忍不住自拍一张照片发到朋友圈,几十个点赞,突然有一个人说:"你怎么会买这种颜色啊看起来多老气.
"你看一本书,正看得津津有味,突然有人说:"你怎么会看他的书啊多俗气啊!
"听到这样的声音,恐怕你的好心情顿时就会荡然无存吧.

对付这样的人,与其争论,不如保持沉默,对他们的演出选择视而不见,让他们自娱自乐去吧.
成长路上,有人愿意给予建议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但也要学会分清哪些是真的建议,而哪些只是为了让你心里难受.
你永远都不可能合所有人的胃口,相反你做的任何决定都会有人看不惯,所以要坚守自己的内心,做自己想做的事就够了.

别把精力浪费在不可控的事情上什么是老天爷的事它是指那些人力所不能左右、不能改变的事情.
比如自然灾害等.
很多人焦虑的原因就是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此类事件上,过度担忧意外的发生,徒增了不少烦恼.
虽然有时候人们拼命做着自己的事情,但还是会与想要的结果有巨大的差距.

有句话说得好:尽人事听天命.
人这一生,确实有太多事情不能左右,有些梦想或许永远也不会实现,但在这个过程中,做了该做的事,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就不算是遗憾.
什么是自己的事凡是自己可以控制,对实现自己的目标有帮助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事.
读者大宝跟我说他去公司实习,因为单位名额有限,领导只能从2名实习生中留下1人,为此他很苦恼,觉得另外一人就是来抢自己饭碗的.
于是在工作的时候,他总是不自觉地盯着的对方一举一动,结果自己的工作没能做好.
这就是典型的操心别人而忘记自己的例子,难道盯着别人,希望对方出错就会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加自己留下来的可能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职场上,成绩才是关键,与其有这份闲心,不如问问自己:早晨制订的计划完成了吗今天的工作任务高质量地完成了吗有没有哪个环节可以再优化一下有没有哪个地方犯了不该犯的错……刘同在《你的孤独,虽败犹荣》里有这样一句话:心里有自己的时候,会越来越不愿去做无意义的事,不会去打听他人的隐私,不会去讨论旁人的绯闻,更不会去在意不重要的人对自己的评价,不会因为突如其来的挫折而忘记自己的初衷.

自己的事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不过是路旁朝你招手、让你分心停留的理由.

下一次,当再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妨先给它们分个类,问问自己:"它们值得你花费宝贵的时间、精力去对待吗"优化精力支出结构小时候去发小家里,他领着我参观房间,比起那台诱人的电脑,更吸引我的是一张贴在房门背后的《三餐表》.
表格上是发小母亲列出的一周食物清单,每天早中晚吃什么,都有详细的安排.
我已经不记得当天是周几,但可以肯定的是当天中午在他家吃饭时,阿姨并没有按照计划做饭,而是做了蒸螃蟹.
我悄悄问发小:"今天不是应该吃**吗那个《三餐表》是假的吗"发小悠悠地回了一句:"当然是真的啊,平时没客人的时候都是那样吃的.
""那要是想吃别的怎么办"我追问道.
"那就做想吃的呗!
"发小答.
"那就做想吃的",多么简单却富有哲理的答案.
当时的我还不足以体会其中的奥秘,如今回想,阿姨真是时间管理的高手啊.
正常情况下,按照三餐表做饭,一来可以有效减少做选择的损耗,也就是精力的损耗.
二来,如果家里来客人或是家里人想吃其他食物就果断改变计划,也并不会产生任何损失.
毕竟计划不是死的,这个看似流程化的生活反而可以给阿姨一家带来更大的自由.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可以借鉴阿姨的方法来减少精力的开支.
比如超市购物清单.
很多人去超市都会有这样的经历,计划买一包牛奶,回来时却多出了一大包零食;打算买瓶醋,却带回了一大袋水果;没有计划的购买,除了多出不必要的金钱开支,还浪费了时间和做选择时所消耗的精力.
除此之外,优化着装风格也会减少很大一部分精力开支.
比如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就喜欢固定的衬衫加V领毛衣,Facebook社交网站的CEO扎克伯格钟爱灰色T恤,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乔布斯让好友为其设计了100件黑色高领上衣.
这样就可以让他们不用纠结每天起床穿哪件衣服,为自己省下时间专心做重要的决定,减少不必要的精力损耗和时间花费.
或许有人会觉得这样做过于刻板,少了点生活的灵气,但如同阿姨对待《三餐表》的态度一样,《三餐表》是为生活服务的,遇到特殊情况便随时改变.

坚持时间管理也一样,如果没有特殊情况,能够按照计划办事便可以减少大量的时间浪费,并降低在做选择时的精力损耗,看似流程化的生活,其实正在为人们创造出更大的自由.
学会控制情绪:与负面情绪为友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做培训的时候,有观众打趣地说:"自己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什么事也不想做,什么话也不想说,就想好好睡一觉,宅在家里,看一天剧或是打一天游戏.
"他说自己平时工作状态比较低迷,情绪很低落,经常莫名其妙就食欲不振,甚至对自己喜爱的美食也不为所动.
对时间管理认识得越深,就越能感到身体上的劳累以及情绪上的疲惫.
压力过大时,人们难免会焦虑、烦躁,遇到烦心的事情也会不自觉地生气和暴躁.
当这些负面情绪涌上来的时候,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消灭它.
实际上,并不存在什么所谓的负面情绪,每一种情绪都是一个信号,是在提醒人们及时做出调整.
有一部动画片非常有意思,叫作《头脑特工队》.
影片虚构了一个场景,小主人公莱莉的大脑住着5个掌控不同情绪的精灵,它们是乐乐、忧忧、怕怕、怒怒和厌厌,分别代表情绪里的快乐、忧伤、恐惧、愤怒和厌恶.
在电影中,每个人的记忆都会生成一个水晶球,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情感,快乐是金灿灿的黄色,忧伤则是忧郁的蓝色.
在莱莉的大脑里,掌管她情绪的精灵主要是乐乐,因此莱莉的记忆球颜色一直都是金灿灿的.
为了让莱莉永远开心快乐,乐乐从不允许忧忧掌控莱莉的情绪.
但阴差阳错,有一天乐乐和忧忧从莱莉的头脑中消失了.
从此,莱莉的生活只剩下无尽的烦恼、愤怒和恐惧.
影片的最后,乐乐和忧忧重新回到了莱莉的头脑中,乐乐也放弃了让莱莉永远快乐的想法,开始允许忧忧控制莱莉的情感,因为它终于明白,人这一生不可能只有快乐,也不会只剩下悲伤,不同情绪相互的交织才能构成完整的一生.

生活中,人们每天都会遇到很多烦心事,无时无刻不快乐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就像蔡康永所说:"如果你一直快乐,那就是硬撑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喜、怒、哀、乐、惊、恐、悲,如同四季的更替一般伴随着我们一生.
无论是正面情绪还是负面情绪,里面都包含着非常重要的信息,只有敢于接受这个信息,才能真正地了解自己.
大家都知道房间定期收纳整理、大扫除后就会焕然一新,但你是否知道,情绪也可以通过收纳整理的方法获得"焕然一新"的效果呢在《整理情绪的力量》一书中,作者有川真由美提出了一种观点:给负面情绪分类.
负面情绪有哪些愤怒、紧张、无助、悲伤等.
凡是那些造成人们身体不适,影响日常工作、生活的情绪都被她定义为负面情绪.
当一个人负面情绪过多,负能量过剩的时候就可能"生病"了,而所积压的负面情绪,并不会因为人们的视而不见和压抑而消失,相反,它正让人们的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
大量科学研究发现,70%的人会以攻击身体的方式来消化有毒的情绪,最终积压出意想不到的大病.
比如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下常见的肠胃不适、糖尿病以及哮喘等疾病的产生都与负面情绪的积压有关.
和身体上的不适一样,情绪上的不适也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威胁,偶尔的生气、暴躁、无助并无大碍,但长期如此,就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处理负面情绪的神奇四步法如果你正被负面情绪所困扰,可以尝试按以下四个步骤适当化解.
一、离开现场生气的时候,心中默念"1、2、3……10",避免过激反应造成的不良后果.
同时,伤心时避免听伤感的音乐,简单地抱怨两句可以使自己冷静下来,但是一定要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间,不能让负面情绪一直包围你.
二、适当发泄面对不如意的事情,面对不公,人们都会忍不住发几句牢骚.
谁还没遇到过几件烦心事呢当负面情绪来临时,抱怨、生气都只是情绪宣泄的一个出口.
它如同太阳下的影子,想要彻底消灭本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完全的压抑只会带来更大的反弹.

如果不能及时将坏情绪发泄出去,遇到烦心事还总摆出一副"吃亏是福"的模样,那么那些无处安放的坏情绪便会在心底越积越多,变成一颗定时炸弹.
难过时就尽情哭一场,可以的话,睡上一觉.
总之,适当地发泄非常有必要.

三、转移注意力人在同一时间可以承受的情绪有限,如同一个器皿,愤怒的情绪多了就不能使其他情绪进入,这个时候就需要转换自己的情绪.
四、追根溯源当情绪缓和之后,静下心来好好想想自己为什么会产生负面情绪.
找到问题的根源之后再想办法处理.
学会区分"可以解决"和"无法解决"的事项,是自己的问题就改正,如果是他人的问题就不必苛责自己,没必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情绪管理是一种能力,它不能速成,需要不断练习和琢磨,这条路任重而道远.
拒绝过度焦虑:莫让攀比毁了你被攀比毁掉的翠波鸟如何快速掌握一门技术;如何用3分钟学会某项技能;只用一招,一个月后让你月入过万……网络上类似标题的文章数不胜数,大家一边吐槽标题党,一边忍不住好奇地点开阅读.
去年是我最迷茫、焦虑的一年,我总是莫名地害怕跟不上时代,生怕错过某条信息就会与世界脱节.
都说焦虑是这个时代的通病,20多岁的人,渴望一夜暴富,期待一夜成名.
走了不少弯路后终于明白,这个世界上的大部分东西必须依靠时间的积累,需要岁月的沉淀.
如今的我不再焦虑,坦然接受现实.
这一切的改变并不是因为自己突破瓶颈取得了质的飞跃,而是终于认清了自己.
我在火车站候车时买了一本杂志,里面有一篇文章留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文章介绍了一种来自南美洲原始森林的鸟,全身翠绿,身上的灰色纹理就像一圈圈波浪,因此被人们称作"翠波鸟".
翠波鸟身长5~6厘米,但它们的巢却比自己的身体大好几倍,甚至十几倍,这显然很不合理.
于是动物学家莱奥托就抓了一只翠波鸟把它关在巨大的笼子里,可奇怪的是,翠波鸟只建了一个能容下自己身体大小的巢,就停工了,这与人们印象中翠波鸟的巢穴差别很大.
于是莱奥托又放进了另外一只翠波鸟,这时,有趣的一幕发生了,原本已经建好巢穴的那只翠波鸟开始扩建自己的巢穴.
与此同时,新来的翠波鸟则直接修建了比自己身体大好几倍的巢穴.
而且,两个巢穴都在不断地扩大,只要其中任何一方的巢穴更大,另外一只翠波鸟就会跟着扩建.
最终,最初被放进笼子里的翠波鸟死了,而这只鸟死后,另外一只翠波鸟立刻停止了筑巢.
莱奥托继续抓来另外一只翠波鸟放入笼子.
这一次,和想象中的一样,新进来的鸟儿开始大力建巢,第二只进入的翠波鸟也重新疯狂地扩建巢穴,结果依旧,当其中一只疲惫不堪地死去后,另一只就立刻停止了修建.
人们发现,翠波鸟不停扩建巢穴很可能只是在盲目攀比,倘若两只翠波鸟的巢穴离得太近,就必然有一只会因为攀比而一命呜呼,活活累死.
这听起来很不可思议,但仔细想想,人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成长路上,瞄准方向,谨防攀比有人说,生活累,一小半源于生存,另一半源于欲望和攀比.
幸福,正是在那一次次的比较中溜走的.
当然,比较本身只是一个中性词,并没有优劣之分.
但恶性的比较会让人们自暴自弃,甚至会像翠波鸟一样,活活累死;而良性的比较则会激发人们的斗志,帮助人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很喜欢看《奇葩说》,比起黄执中、马薇薇这样的大神,我更喜欢大王.
大王总说自己差劲,永远也比不上陈铭、颜如晶,但反过来想想,这才是公平.
凭什么接触辩论圈刚一年的大王就能够比肩那些身经百战的职业辩手同理,为什么我们总要求刚开始努力的自己就能和那些领域内的佼佼者同起同坐呢不排除某些人天赋异禀,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我们要学会接受自己的平凡.

敢于接受一个真实的自己,正视自己,会轻松许多.
成长路上,只要方向是对的,再慢也是进步.
但需要时刻提醒自己的是,接受自己的平凡并不等于拒绝成长,不要让平凡成为自己懒惰的借口.
一直以来,我都非常佩服我的初中同学L.
上学那会儿,每次考试结束,老师都会将成绩单贴在教室的墙上,L同学从来都在名单的末尾,但她学习很努力,虽然在班里很不起眼,可她非常喜欢跳舞,初中时就报名参加了全国的比赛.
高中时,L毅然决然地选择报考艺术学院.
高考后,她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一所艺术院校.
虽然成绩不是很理想,学校也很一般,但L一直都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努力探索.
大学四年,她利用自己的特长去做兼职,课时费从一小时几十块到几百块.
大三的时候,L在济南注册了公司,开办了自己的舞蹈培训机构.
现在,她已经成为同学中的佼佼者.
攀比心理的最大危害在于它会让你变得自卑,忘了跳出环境的束缚去问问自己:我到底是谁我们常说,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地方,可又有多少人敢于挑战,对周遭的环境说"不".
倘若L同学当时放弃跳舞,一头扎进题海备战高考,现在可能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毕业生.
当然,我并不是说普通不好.
只是人这一生太短暂了,不必非要活成别人的样子,做自己就很好.
任何时候,人生都不止一个舞台,盲目地在一个平台上比较就会忽略自己的长处,从而失去在另一个舞台发光的机会.
别让冒充者综合征毁了你不要对自己太苛刻,少一点焦虑,多一点自信,换一个对比坐标你就会发现,其实自己非常优秀.
有一位学长,大学四年拿到国家奖学金1次,一等奖学金3次.
因为本科学校不是很好,对保研的学校也不满意,于是他便放弃保研的机会选择考研,最终考出400+的高分.
可就是这样一位学霸,却常说自己非常自卑.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冒充者综合征",又称"自我能力否定倾向".
最早在1978年由保琳和苏珊娜提出,是指个体按照客观标准评价为已经获得了成功或取得成就,但是其本人却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感觉是在欺骗他人,并且害怕被他人发现此欺骗行为的一种现象.
冒充者综合征患者总是觉得自己名不符实,尽管自己已经很优秀,但在他们看来不过是外界高估了自己.
学长就属于典型的冒充者综合征患者,尽管我们都很羡慕他,但他却变得越来越自卑,甚至有患抑郁症的倾向.
出演《哈利·波特》的艾玛·沃特森也曾多次向媒体表示,自己并不像大众认为的那样优秀.
她说:"我做得越好,别人越夸赞我,我内心那种没底气的感觉就越严重.
我好怕有一天,别人发现我根本不配拥有现在这样的成就.
"心理学上对冒充者综合征的研究普遍认为,大部分患者的病因是小时候的教育环境.
得不到认可,即使偶尔取得成就,父母或者身边人为了让孩子不要骄傲便打压孩子.
果不其然,学长说父母从小就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希望自己能够有出息,光宗耀祖,即使考到98分都会被父母批评.
俗话说,身病易治,心病难医.
治疗冒充者综合征并没有特效药,想要治愈,患者必须强迫自己多与外界沟通,学会鼓励自己、肯定自己.
第四章格局提升——走出禁锢思维,打破现有格局常听人说:"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乍听蛮有道理,实则害人不浅.
如今不少人把性格交给星座,把努力交给鸡汤,把考试交给锦鲤,然后吐槽道:听过那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一生.

如果是这样的生活态度,能过好一生才真的是奇迹.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认命更糟的自暴自弃的借口.
把失败交给命运,不过是某些人惯用的说辞.
提高眼界:摆脱思维的局限眼界决定高度人们常说眼界决定一个人的高度,那什么是眼界"百度百科"给出的解释为"目力所及的范围,引申为见识的广度".
在我看来,比起见识的广度,眼界更是一个人看待世界的深度,一个人的眼界与年龄无关,但与见识有关.
一个深居大山的老翁,甚至没有一个大都市的儿童见识广.
这一方面是因为大都市的信息资源比深山丰富,另一方面是因为现在的父母更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在眼界培养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看作是培养眼界金字塔的基础.
专业课上,老师讲了她儿子买股票的故事.
当时她的儿子还是一名小学生,因为母亲是大学投资学专业的教授,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对股票不陌生,小学时炒股还赚了一大笔钱.
其实小孩子的想法很简单,他并不明白晦涩难懂的K线图以及各种技术要素,他是从观察身边同学热衷的玩具悠悠球开始的.
当时悠悠球大热,班上每个小伙伴都有,他得知生产该玩具的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后,便嚷嚷着让妈妈购买该公司一定数量的股票,果不其然,该公司股票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稳步上升.
过段时间后他又急急忙忙地让母亲把股票抛售掉,问他为什么,他有板有眼地分析道:"上次买股票是因为我们同学都玩悠悠球,现在大家都不玩了,那没人买了,股票肯定会下降啊!
"听完孩子的话,老师抛售了股票,正如他预计的,抛售后不久,该公司股票便开始下滑.
虽然小孩并不是每买必赚,但从小就具有投资意识实属难得,这就是家庭教育对孩子眼界养成的影响.
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仍有不少人被固有的观念束缚,听不进他人的意见.
叔本华曾说:"每个人都把自己视野的极限当作世界的极限.
"远方亲戚家的孩子去年考上了大学,但因为是女孩,亲戚便不愿支付一年数千元的学费.
并不是家中没有这笔钱,只是在他们的认知里,女大不中留,给女孩花钱就是浪费,女孩就应该相夫教子.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样的传统观念到现在仍有不少忠实的拥护者.
最终亲戚家的女儿上了一所免学费的师范类学校,跟自己喜爱的专业相去甚远.
暑假的时候,亲戚还不让她回家,说是路费太贵,不如在外打工赚点钱补贴家用.
坐井观天的故事大家都听过,眼界窄的人就如同那只青蛙,认为世界就如井口般大小,凡是超越他们认知的事情都会本能地去反抗,夏虫语冰.
不同的给予能力带给孩子的眼界宽度也不相同.
儿时的眼界可能决定不了一个人的高度,但绝对可以延伸一个人眼界的宽度.
贫穷带给人最大的伤害知乎上有一个热门提问:贫穷带给一个人最大的伤害是什么比起物质上的拮据,精神上的匮乏更值得引起重视.
很多人都听说过马太效应,它是指富人更富穷人更穷的一种经济学现象.
富人的孩子更有可能成为富人,穷人的孩子更有可能成为穷人,这个循环很难被打破.
但我想说的是,认知上的马太效应远比经济上的更可怕.
富人拥有更完善、成体系的学习环境,大多数也都是时间管理、精力管理的高手,而穷人则可能把自己的时间浪费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会因此丧失大量改变的机会.
贫穷导致大部分人承受风险的能力过低,畏畏缩缩.
更重要的是贫穷导致眼界过窄,很难具有长远的目光,只会为眼前的蝇头小利兜兜转转,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有效提高眼界美国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穆来纳森发现穷人的思维模式和缺乏时间的人,内在思维模式是接近的.
在《稀缺》这本书中,他说:"当人的注意力被稀缺资源过分占据时,人的认知和判断质量会全面下降.
"当我们过于贫穷,为了生存日夜奔波的时候便很难再去统筹规划,潜意识里只剩下一件事:赚钱.
生活中遇见的不如意都归结于没钱,当工作遇到瓶颈,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寻找突破口,学习相关技能,争取早日打破瓶颈,而只认为那是没钱造成的.
慢慢地,人对没钱的恐惧感会垄断有限的注意力,以致忽视了更重要、更有价值的因素,从而造成心理上的焦虑和资源管理的单一化,进一步造成个人智力和判断力下降,进而更加难以跳出困境.
虽然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无论物质还是精神层面都有高低优劣之分,而物质上的丰腴或贫瘠和精神层面相关,但这并不是绝对的正相关.
也就是说,有钱的人并不一定眼界更宽,贫穷的人眼界也不一定狭窄.
《天堂电影院》里有句台词:"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会以为这就是世界.
"如果有机会,出去看看,住一次青旅,参加一些线下活动,即使穷游,阅过山川的你也会拥有不一样的眼界.
和哈默兄聊天,他劝我毕业后一定要去一线城市看看.
是的,在这个人人都想要逃离北上广的时代,自己依旧对它们充满了期待.
上了大学后的我不得不承认大城市的孩子综合能力更突出,就算室友整体成绩比自己差一大截,但就英语口语一项,自己和哈默兄的差距便是一道鸿沟.
贫穷的人越来越难逃出贫穷的宿命,不是因为他们不努力,只是因为他们的资源有限.
同样一件事,目光短浅的人为了蝇头小利不惜撕破脸皮,对于对自己很重要只是短期看不到实际利益的事情视而不见,而智者一定会用长远的眼光看待眼前的一切.
于眼界而言,虽然家庭教育是基础,但自我教育才是关键,当前者不足的时候就得加大对自我的投资.
既然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那就坦然接受,这才是你我开始蜕变的前奏.
如今,互联网如此发达,鼠标一点便可以了解到最新的信息,花点钱就可以听到名师的授课,读书也变得平民化.
只要你愿意,捧起一本经典著作细细品味不是难题.
只要你愿意改变,终归还是有路可寻的.
俗话说得好,你的身体里流淌着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阅过的人.
书读得多了,心中自然多了一分坦然,少了一丝焦虑;见识得多了,自然多了一分淡定,少了一分迷茫.
除了读书、旅游,与不同领域的人聊天也是很好的选择.
开阔眼界的方式有很多,当你打开心扉,开始用包容的心态去看待这世间的一切,不盲目下定义、不狂妄、不自卑,明白这世间的阴晴圆缺后,依旧可以和这个世界握手言和.
等到那时,再回头去看,你的眼界早已经提升了一大截.
拒绝虚假:直面最真实的自己不要让努力只是看起来而已上学时,我跟杨老师说很不喜欢现在的专业,觉得学习数学很痛苦,并且不明白数学到底有什么用;如果不打算在数学领域深造,加减乘除足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了.
他问我:"你不喜欢现在的专业没关系,但是你能告诉我你喜欢什么专业吗"我一时哑然,不知该怎样回复,想了想挤出一句:"和文字相关的吧,感觉自己挺喜欢的.
"杨老师追问:"挺好的想法,既然你说你喜欢这个专业,那你说说你取得了什么成绩,为此付出了多少.
"我随即汗颜,不知道该说什么,自己口口声声说喜欢某样东西,但当别人问自己为此付出多少、取得什么成绩时居然瞬间没了底气,而这样的喜欢,实在太劣质了.
从那以后我很少把"喜欢"挂在嘴边,因为我终于明白成就一个人的不是"喜欢",而是"喜欢"背后的行动.
虚假的自我麻痹和把"不感兴趣"挂在嘴边都是拒绝行动的借口.
大白在朋友圈晒出了一张背单词的打卡记录,缩略图上显示她已经整整坚持了一百天,本想点个赞表示敬佩,打开大图却发现了一行小字:今日背单词100个,共花费4分钟.
无独有偶,在一个健身打卡群里,一位伙伴发出一张1分钟就完成了一套健身训练的打卡记录.
背100个单词仅花费4分钟一组健身1分钟其实,最可怕的不是欺骗别人,而是骗自己.
背1小时的单词就觉得自己好伟大,忍不住心安理得地奖励自己刷会儿微博、逛逛淘宝;一本书还没开始看,就先拍张照片发在朋友圈,等着大家点赞,剩下的时间就用来不停地刷新等回复,一个小时过去,一本书的序还没看完.
努力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日积月累的坚持我收到一位读者的来信,他是一名高三的在校生,为了考上更好的大学,父母便要求他放学回家后再自学一个小时.
对此他表示很苦恼,说自己一学习就想睡觉,留言问我该怎么办.
结合自己的经验,我告诉他可以试试用"愿景法"激励自己.
想想自己渴望的大学,以现在的状态能否实现,再想想如果失败,自己能否承担所造成的后果.
前者,可以帮助他重燃斗志;后者,可以帮他化压力为动力.

可惜,这个方法并不适合他,听到我的答案后,他很不满意地抱怨:"你说的那些我都懂,可高三的休息时间本身就不足,回家后再学一小时实在太累了,我每次打开书就想睡觉.
"我无可奈何地回了一句:"那就好好睡觉吧,保证充足的睡眠对提高学习效率也非常有帮助.
"这一次,他很满意:"我就是这样想的,睡不好怎么学啊谢谢学长.
"半个小时后,他在朋友圈里得意地晒出一张游戏"五连杀"截图,刚刚还在抱怨睡眠时间不足的人,转眼就投入了游戏的怀抱.
青山刚昌在《名侦探柯南》里写过一句话:"决定人生的那一瞬间,绝对不能够欺骗自己.
"学习本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想要获得更好的生活,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要想人前显贵,就得人后受罪.
谁能够更早地明白这个道理并且去实践,谁就走了捷径.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但很多人不愿意坦然面对.
派克也在《少有人走的路》里写道:"人生苦难重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
它的伟大,在于我们一旦想通了它,就能实现人生的超越.
当我们真正理解人生本就艰难之后,我们就再也不会对人生的苦难耿耿于怀.
"努力从来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日积月累的坚持,这一路注定坎坷,迷茫、痛苦、失败与影相随,但在它们的背后是自信、成长和幸福.

学会选择:别把成败交给命运既然有选择,就一定有代价选择,大到选专业、选工作、买房、结婚,小到吃什么、穿什么……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做选择.
有些选择无关紧要,但是有些选择,一旦选错,可能就是万丈深渊.
我认识一位老师,他当时准备买房,首付完全没问题,但听朋友介绍某个项目赢利很快,不出意外的话,别说一套房,两套房的全款都可以赚到.
鬼迷心窍的他把几十万元的存款全部投了进去,结果血本无归.
后来他为了翻本,还借了不少钱.
这是典型的赌徒心理,看到诱惑就孤注一掷,眼睛只盯着利益,心里却忘了极有可能的损失.
为了不让自己遭受巨大冲击,就必须剔除赌徒心理,设置止损线(赔了20%就要收手),确定止盈线(赚了20%也要收手),避免某项投资失利导致生活陷入窘境.
既然有选择,就一定有代价,但前提是有能力承担.
人生中每一次重大的选择都意味着人生道路的重新修订,选择不同也意味着未来道路的不同.
记得我上大一的时候,特立独行,对学生会和社团的活动都不感兴趣,一个都没参加,还安慰自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要把生命浪费在给辅导员跑腿和各种聚会上.
这样的选择,让我过得很轻松安逸,我在那一年,利用空余时间去了5个城市,早晨没课睡到大中午,没事就看电视剧,期末考试靠突击复习,不幸的是挂了一科.
而正是这次挂科给我敲响了警钟,让我意识到,大学期间如果我选择轻松安逸的生活,那么就要承担挂科、学习差,甚至以后找不到好工作的代价.
这个代价显然是我无法承担的,所以我及时醒悟,认真对待大学生活.
做出正确的选择经济学上有个名词叫"机会成本",专业解释为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
简单来讲,假设只能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你选择A,就不能选择其他三个,而这三个选项中哪个价值最高,你的机会成本就有多高.
老家有位远房亲戚,在县城的一家工厂打工,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县城的消费不高,每个月1000元足够.
也就是说,这位亲戚每个月都可以攒下2000多元,一年能有2万多元的存款.
后来城区改造,他家的房子成了门面房,不少商家就来租房子,因为位置正,人流量大,有租户愿意支付每年5万元的租金,但亲戚思前想后,并没租出去,而是选择自己开餐馆.
生意不温不火,据他说一年可以净盈利5万多元,他很高兴,因为这比上班时每年2万元的存款翻了不止一倍.
但真的赚了吗我们仅仅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算一笔账,如果他选择把房子租出去,每年固定收入5万元,加上工作每年可以有2万元的存款,一年至少有7万元存款.
但是因为开餐馆,表面上看比打工多赚了3万元,其实他每年都赔了1万多元,甚至因为开餐馆,他连以前的双休日也都没了.
虽然计算简单,但生活中很多选择没有数据支撑,于是,我们把选择交给直觉或者简单思考后就直接做出了决定.
其实,还可以尝试用选择因素包容度这个方法.
选择因素包容度指的是人们对选项的接纳程度.
拿买房来说,要考虑的因素极多,价格、楼盘位置、附近交通、小区绿化、公摊面积、采光等都要纳入考量的范围.
毫不夸张地说,想要买到一套所有因素都令人满意的房子的概率几乎为零.

人们对选择中的因素包容度是不一样的,有人对价格非常敏感,宁愿牺牲一定的交通便捷性、采光度都想要有一个实惠的价格,但也有人宁愿多花一点钱,为采光、小区绿化付费,这就是对选择因素包容度的不同.
在面对选择因素众多的复杂选择时,你可以拿出一张纸,列出所有要考虑的因素.
先将几个于自己而言必须满足的要点圈出来,比如价格,想要一万元以内的,可能这个城市就只有两三个区域可以实现,那其他城区就不在考虑范围内.
接着再加入其他因素,不断缩小选择范围.
这时候就要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因素添加完,还有选择的余地,这就再好不过了,直接在优中选优即可;第二种就是没了选择,这时候就需要剔除一些因素或者放宽某些条件的限制.
比如,一开始设置的条件是房屋必须离地铁口步行不到500米,可以适当放宽至800米甚至1000米,看看是否有选择,如果还没有,继续放宽其他条件,直到有一个合适的选择出现.
当然,这里的放宽条件也不是无限制的,只是适当.
除了正向选择,也可以活用反向选择.
经常有人说: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我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
如果你不想房子靠近马路,就先剔除在马路边的房子,不断缩小范围.
不仅仅是买房,求职、选专业都可以用这个方法.
开启吸引力法则如果没有方向,怎么走都只是游荡,刮来的狂风都是逆风.
2016年是我人生极为重要的一年,也是我快速成长的一年,这一切,都源于选择坚持写作.
选择就意味着放弃,选择A就会失去B,但因为精力的集中,收获也来得更早.

为了写作,我放弃了看电视剧,放弃了组队打游戏.
把时间用在哪里,哪里就有收获,当室友讨论一个又一个新的电视剧时,我再也不插话;当朋友邀请我一起组队玩游戏时,我也选择了拒绝.
当一个人的思想集中在某一领域的时候,跟这个领域相关的人、事、物就会被他吸引,这就是吸引力法则.
心之所愿,身相随之.
把看电视剧的时间用来阅读,把打游戏的时间用来写作,选择的不同让我有了不一样的大学生活.
参加线下活动时,我认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参加读书会,每周一次的思维碰撞让我兴奋;举办线上微课分享,帮助更多小伙伴认识、了解时间管理的相关知识.
而这一切,都是看电视剧和打游戏不能给予的.
选择的不同,让我们有了不一样的人生.
选择逃避,便会永远被困难支配,生活在苦难的阴影下;选择面对,在痛苦中历练,在磨难中求生,最终定能涅槃重生,蜕变成更好的自己.
依旧拿那位亲戚开餐馆的事来说.
之前,从经济学的角度衡量,这位亲戚的做法并不好,至少不是最优解.
但是现实情况是,亲戚本身就非常讨厌原来的工作,梦想就是开一家餐馆,现在,你还会觉得他的选择不对吗很多时候,选择并没有对错,那些看起来很傻的决定,对选择者本身而言却是最佳的选择.
无论哪种选择,最重要的还是选择者本身的态度,有了目标和方案,就请埋头苦干.
没有努力,再好的选择也只是空谈.
即使选择错误,只要不是大错,也将是人生的另外一道风景线.
李奥·贝纳说:"伸手摘星,即使徒劳无功,亦不致满手污泥.
"不要在该奋斗的时候选择了安逸,也不要在该投资自己的时候选择了吝啬,你选择怎样的人生态度,就会拥有怎样的人生.
我们的眼睛望向哪里,脚步就会朝向哪里迈进.

成长的路上注定磕磕绊绊,我们要做的就是接受它、挑战它.
如果你不喜欢现在的自己,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就不要只是幻想,要立刻行动起来,别让未来的你憎恨现在懒散的自己,别让自己在懊悔中度过余下的日子.
未来,就在你的选择之中.
如何选择:好选择的三大共性仔细观察那些好的选择,可以发现有很多共性存在.
总体而言,一共有三点.

职业的复利效应更高虽然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不同职业发展的瓶颈却有着天壤之别.
关于职业,可以简单地分为两类.
第一类就是单纯靠卖时间挣钱,没有复利效应的工作.
比如保安、司机,这类职业付出的时间越多,得到的就越多,一旦停止付出,收益也随之停止.
第二类就是复利效应高的职业.
比如医生、作家等,医生越老越吃香,随着经验的积累,口碑也会持续发酵,可以说是终身职业;而优秀作家出版一本书,就会有版税的收入,如果卖得好,便可以产生源源不断的收入.
判断自己所从事的岗位是否拥有复利效应其实很简单,就看看"睡后收入"有多少这里的睡后收入是指睡一觉醒来就有的收入,你不用去做些什么,收入也会持续增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被动收入".
圈子足够正能量如果说,一个人的收入约等于同他接触最多的五个人的平均收入,你会相信吗你可能会嗤之以鼻,觉得是无稽之谈,反驳道:我的收入怎么会由别人来决定那不妨现在就拿出一张纸,列出你常接触的5个人,如果不了解他们的收入,那就简单地给这些人打个分,同时给自己也打个分,最后算一下平均值,看看是否很接近.
这个理论就是社会学里著名的"密友五次元理论",由美国杰出的商业哲学家吉米·罗恩提出.
这一理论读起来平淡无奇,但这一理论的背后蕴藏的却是最根本、最实用的成功学法则:环境的力量.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和勤奋的人在一起,你自然少了一丝懒惰;和颓废的人在一起,就会情不自禁地跟着消沉.

与鸿儒相处,你的学识便会渐高;与品行粗鄙之人来往,你自己也会越来越没品位.
孟母三迁的典故大家都耳熟能详,孟子小时候没有能力改变自己的环境,只能依靠父母,而作为成年人的你,现在就是自己的"孟母"了.
选择和优秀的人做朋友,和正能量的人交往.
如果你是一名大学生,就不要错过图书馆的资源;如果你已经步入职场,有机会的话就多参加一些学习类的线下活动.
在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中,每个人都在努力,你不知不觉地也会被推着前进,逐渐变成更好的自己.
拥有长远的时间观,懂得拒绝眼前诱惑什么叫作时间观简单来说,就是能站在未来多久看待当下,如果你的时间观是1个小时,那就说明你很容易被眼前的诱惑所吸引,比如看电视剧、刷微博,都是时间观短的体现.

相反,如果你的时间观是1年,便能够从更长远的角度审视当下,知道自己要什么,至少知道自己不要什么.
至于如何培养长远的时间观,有个小方法,非常实用,只需要在做这件事前问问自己:1年后,我会后悔做这件事吗如果不后悔,就大胆去做吧,如果后悔,就果断放弃.
在人有限的一生当中,不知道要经历多少个十字路口,进行多少次抉择.
虽然选择有好有坏,但既然选择就不要后悔,当目标确定,计划展开后,最重要的就是让行动跟上.
因为有些苦,如果现在不吃,以后就是人生路上的一道道屏障.

打造标签:学会"推销"自己用标签法,快速认清自己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多元化的社会,很多人想要特立独行,想要成为自己,可是当很多人被问到什么才是自己时,都会一头雾水.
至于如何找到自己,这个话题本身就很大很空,所以可以先来试着缩小问题的范围,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
找到自己,换句话说就是发现自己的价值,认清自己的定位.
虽然大家都很讨厌被贴标签,但贴标签这件事真的不好吗首先,心理学上有个效应叫"标签效应",它指的是当一个人被贴上某个标签后,便会自动做出调整,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
客观上讲,如果我们能够找到一个好的标签便能给自己更多的力量,就好像有一个目标放在自己心里,督促你更好地成为你想要成为的那个人.
其次,标签降低了人际沟通的成本.
虽然都说现在是一个去标签化的社会,但不得不承认,这也是一个呼唤标签化的社会.
互联网时代,很多人的工作需要每天接触大量的陌生人,如果让他和每一个人都交往,时间成本、精力成本都过高.
但这时如果他有一个标签,比如PPT达人或者是时间管理达人,当别人有这方面的需求时,自然就有了和他进一步交往的动机,如果没有也不至于耽误双方的时间.
所以,不要妖魔化标签这件事,它并不可怕,理性看待才是关键.
如果现在就让你用3个标签来介绍自己,你会怎样介绍呢一时想不到的话,可以尝试以下几个思考方向.
一、工作工作,就是最好的标签.
日常工作合作中,人们都会制作一张带有自己岗位的名片,这是最常接触到的标签.
每个人的岗位就是自己的第一个标签.
二、特长很多人想到特长,第一时间想的就是唱歌、跳舞,而且一定得是自己非常擅长的事情.
这样的想法不完全对.
诚然,当某个人的特长非常突出时,便可以在很多人面前成为专家,但这并不代表着必须达到某领域的顶尖水平时才叫特长.
专家也分全球、全国、全省、全市甚至全县、全镇、全村,当得不到更大范围、更大人群的推广时,可以试着缩小一定的范围.
当不了全国专家就当个全省的专家,当不了全省的专家就当个全市、全县的也可以.
甚至只需要让身边的人知道,并且肯定你的特长,你说的特长就可以成为你的一个标签.
比如一开始我写时间管理,虽然当时不够系统,也不专业,更谈不上是研究时间管理的专家,但我愿意分享自己的经验教训,敢于去谈自己对此的理解感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得到很多人的认可,让他们想到时间管理就想到了我,最终成为自己的一个标签.
三、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学习的热情曾经听过一个故事,印象特别深刻.
一个年轻人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碰到一位老人,年轻人问:"这里如何"老人反问:"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带着怨气回答道:"简直糟糕透了.
"老人摆了摆手,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
"后来又来了一个年轻人问老人同样的问题,老人也同样反问,年轻人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老人便说:"这里也同样好.
"旁观者很诧异,问老人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
老人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
"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愿意看到什么,你就更容易看到什么,发现美好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职业和特长是标签这点比较好理解,但为什么说态度也能成为一种标签呢我认识一位姐姐,为了参加活动,40多岁的她专门从新疆坐飞机到上海.
活动结束后,大家一起聊天,分享当天的收获感悟.
就在我们纷纷吐槽一些嘉宾频频出错、不够专业、分享内容过大过空时,她的一句话击中了我,她说:"我觉得他们挺好的,虽然失误了,但让我觉得很亲切,原来他们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和我们一样啊!
"正因为这句话,突然让我发现,标签的定义不应该局限在某种技能或某项特长,能够带给身边的人某种力量,也可以被贴上标签.
当人们在想到你的时候,如果能够让他开心,让他觉得很舒服的话,那这也是一种标签.
因为贴标签的目的之一不就是降低沟通成本,从而更好地与人交流吗找到自己的标签,未来才刚刚开始退一步讲,既没有特长,也没有那位姐姐的激情,又该如何给自己贴标签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和朋友聊天.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虽然这句话很俗,却是真理,其他人在你身上看到的闪光点,或许你自己看不到,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是这个道理.
当找不到自己的标签时,不妨问问熟悉的朋友,你的特长在哪里.
如果上面的方法都用尽了,你还是找不到自己的标签怎么办答案就是:从现在开始培养.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
"如果你真的找不到自己的标签,发现不了自己的特长时,就从现在开始,打造属于你的特长.
成功的定义有很多,每个人的标签也不是唯一的,但人生最可悲的就是,既活不成别人,又弄丢了自己;既够不着明天,又荒废了当下.
每一个坚持做自己的人,都会坚持过好每一天,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更会全力以赴地迎接每一次挑战,愿你早日找到属于自己的标签,找回自己.
寻找突破:别把痛苦丢给灵魂专业被调剂该怎么办我收到小A的私信:"学长,我是一名女生,今年大一,想学会计,但是高考成绩不佳,被调剂到了计算机专业.
高中前我连电脑都没碰过,现在让我学计算机,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我觉得前途一片渺茫,我的未来注定黯淡无光.
"听小A吐槽,我被她的言语逗乐了,发了个哭笑不得的表情,安慰道:"放心吧,没那么严重,你太悲观了.
不喜欢专业课很正常,你才大一,怎么就一眼看穿了未来呢"小A回复:"那你说我以后能去哪里工作呢""这个还得看你自己.
从身边的朋友来看,他们大多数毕业后的工作和大学所学的专业并没那么密切.
大学最重要的还是学会自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果你真的不喜欢,试着查查你们学校的规定,争取调剂到喜欢的专业.
"我说.

"调剂专业"小A发了个撇嘴的表情,继续说道,"你不知道我们学校有多过分,调剂专业得是本专业排名的前20%,我要是能达到这水平,也不至于换专业了啊!
"所以,现在小A的情况是,既不喜欢现在的专业,又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改变所处的困境,整个人陷入了一个僵局.
真的没有突破口了吗计算机专业就不能自学会计了吗如今,网络上的教育资源极其丰富,只要你愿意,只要你真的想学,绝对是有机会的.
再回过头来说,成为专业的前20%是不可能的吗大一期末,我身边也有不少准备换专业的同学,那时候经常看到他们在图书馆做题,课间的时候也在复习.
最终,有人如愿以偿调剂到了喜欢的专业.

正如张艺兴所说:"努力并不一定会达到目的,但努力一定会有一个努力的结果!
无论结果怎样,努力和不努力肯定是不一样的.
没人可以决定自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但那些积累在身体上的感觉,决定了当你可以站起来的那一刻,你会是怎样的站立姿势,也决定了你未来站立的地方!
"除了抱怨专业不喜欢,还有部分同学整天自怨自艾,觉得自己学历低,不可能找到好的工作,大专、三本的学历反而成了他们不努力的挡箭牌,对任何改变都会本能地抗拒.
该早起的时候,他们抱怨早起反人性,还是舒舒服服睡一觉好;该列计划表时,他们又觉得生活太机械,做人别勉强自己.
但凡让他们做出改变,他们都会觉得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我的一个高中同学就是其中一位.
在他的朋友圈,每天可以看到他晒各种游戏图片,不是超越了百分之几十几的玩家,就是又抽中了什么稀缺装备.
春节同学聚会时,聊到了考研,听说别人考研,他一脸吃惊地说:"你们怎么都选择考研啊现在研究生这么难考,考上了也不一定能找个好工作,何必折腾一年赶紧抓住大学的尾巴好好玩吧,等以后上班就没这么悠闲了.
"很多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自己运气不佳,总之,在他们眼里自己的不如意都是这个社会造成的,和自己无关.
说到底,还不是因为你懒!
你三本院校毕业怎么了大专又如何难道不正是因为自己已经落后,才更应该努力提升自己,做好当下的事吗一味地把学历当作挡箭牌,把迷茫当作逃避现状的借口,又怎能有所改变艾力说:"没有什么是比认命更自暴自弃、更可悲的借口.
不努力就是不努力,别把什么都怪罪到命运上,这个锅,命运不背.
"有些人之所以迷茫,正是因为明知是脑子"饿极"了,却只会拼命喂肚子.

我参加了一些线下活动,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苏甜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是一所普通三本学院的学生.
有一次苏甜来找我吃饭,我随口问她:"工作找到了吗学历歧视严重吗"苏甜放下碗筷,叹了口气说:"挺严重,很多面试资格都没有.
"我不知道该怎样回复,低头喝汤没说话.
苏甜继续说:"不过也没想象中那么难,我前段时间去应聘的几家,大部分都给了我offer,我最近还在纠结要去哪家呢!
""厉害!
"我冲着苏甜竖起了大拇指.
"我学历低,很多公司都不要我,以前我觉得他们是歧视,但是现在反过来想想,要我是HR,我也会有所顾虑.
找工作还是得看本事,不会的我可以学,大二的时候我就参加过实习,到现在已经能熟练上手不少基础性的工作.
"她说.

我接着问了苏甜一个很俗气的问题:"那你觉得自己迷茫吗"苏甜调侃我:"我最近太忙,没工夫迷茫.
刚报了一个补习班,新工作要大量使用Excel,我以前只懂点皮毛,现在打算每天晚上下班后抽两个小时充实一下自己,现在的困境就是以前的舒适造成的.
""现在的困境就是以前的舒适造成的",这句话一下子戳中了我.
很多人就是把舒适留给身体,把懊悔丢给灵魂,一边迷茫,一边堕落.
人们嘲笑温水里的青蛙看不清现状,活活烫死了自己.
可你我又何尝不是那只青蛙,窝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不愿改变摆脱迷茫的四大绝招罗曼·罗兰说:"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它让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但实际上它所带给你的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
"如果你正处在迷茫的旋涡当中,不妨参考下这四条建议,希望能让你早日行动起来,摆脱迷茫.
一、你想要成为怎样的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观察下那些你同行业或者你梦想成为的人,看看他们每天都在做什么.
有一张王健林的日程表曾风靡朋友圈,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那就不妨学习他是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活的.
以榜样为指南,择其善者而从之.
二、看看优秀学长、职场前辈怎样做偶像和前辈不同的是,前者遥不可及,很难有深入的沟通交流,你了解的只是表面;而学长、前辈则是有机会接触到的人,他们都是你最大的财富.
人生路上能有一位前辈为自己指点迷津简直是幸运的事.
虽然有人说青春就是用来折腾的,就是不断犯错的.
但是有些错没必要亲身实践,更没必要摔得遍体鳞伤才幡然醒悟.
如果你还是一名学生,就不妨问问学长自己的专业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项,需要考取什么证书,有什么可以做的兼职;这个大宝藏,你可千万得抓住了.
如果你刚步入职场,就问问你的前辈,新工作需要学会哪些基本技能,然后自己去努力学习.
三、参加一次招聘会这一点主要针对大学生.
为什么要参加招聘会我这里说的参加招聘会可以是传统的校招,也可以是互联网的在线招聘.
找到一个自己想要从事的行业,看看人家需要什么,查漏补缺,对照学习就好.
与询问学长相比,招聘会对求职的要求更详细,结合使用,事半功倍.
如果不清楚,那就先从熟练使用Office软件开始.
很多人都说会用Office,但是"会用"和"专业"差了十万八千里.
需要掌握的是专业技能,而不是简单地使用.
能排版漂亮的Word文档,快速做出不同风格的PPT,熟练运用Excel表格,这才是求职的砝码,对某项技能的专业性才是核心竞争力.
四、培养兴趣爱好,找到属于自己的社交圈子很多迷茫的人会觉得自己孤单,没有知心朋友.
虽说人要学会享受孤单,孤单才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
可是那些孤单的人,当内心情感得不到共鸣,无处倾诉的时候,真的是享受吗别把享受孤单当成人生法则,你需要一个情绪宣泄的出口.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多是看心理年龄的.
可能你的思考超越同龄人,那就要多接触那些长你几岁的师哥师姐,或是通过参加一些社交活动认识更多与你心理年龄相仿的人.
谁的青春不迷茫迷茫不可怕,方向一时找不准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安于现状的妥协和放弃.
泰戈尔曾说:"我睡去,梦见生活就是享乐.
我醒来,发现生活就是劳碌.
我身体力行后领悟到,原来劳碌中充满快乐.
舒适区的我们过得安逸,没有压力,但舒适区如同那吃人的沼泽,逐渐地把我们拉向深渊.
"充实自己,在前进中不断调整方向,在犯错中不断成长,在失败中开始蜕变.

丢掉面子:主动培养成长思维"你啊,就是脸皮太薄了.
""你啊,实在是太爱面子了.
"我曾不止一次收到类似的评价,以前我并不觉得这是一个大问题,甚至小时候的我都很享受这件事.
因为我觉得脸皮薄就是知羞耻,爱面子的人也一定会乖巧懂事,不会犯大错,是父母眼里的乖乖男(女).
长大后才逐渐发现,面子这东西,绝对称得上是大多数人最难放下又最没用的东西.
首先,因为爱面子,我拒绝面对真实的自己.
小时候的自己特别可笑,卷子写完后,老师让我们自行对照答案修改.
我为了卷面的好看,面子上过得去,经常偷偷把一些低级错误直接用黑笔划掉,而不用红笔圈出来.
我以为我会清楚地知道自己犯了哪些错,只要下次注意就好,但久而久之我发现,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自我麻痹中,我重复犯着低级的错误,生活在一个虚假的世界里.
但这些小心思,在不久后的考试中就全部暴露出来了,那些虚假的、自己拼命营造出来的美好,瞬间就被打碎了.
从梦境中醒来多少有点不自在,父母失落的眼神,老师无奈地叹气都让我觉得无地自容,虽然很不舒服,但至少没有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上学时,我们班有几名同学的成绩特别靠前,颇受老师家长的肯定,但同学们都知道是怎么回事——抄的.
最终所有的泡沫都在高考时被粉碎,那个每次考班级前五名的"学霸",高考居然没达到平均水准,那个理综曾考出接近满分的天才,高考却"发挥失常"只得到一个及格分.
面子有时就像一幅面具,戴得太久就会长到脸上,连主人公都忘了自己原本的模样.
错不丢人,丢人的是不愿意面对错误,不愿意面对真实的自己.
其次,因为爱面子,一步步将自己拖入泥潭.
和朋友聊天,谈到暑假兼职时他对此嗤之以鼻,一脸鄙夷地说:"那些都是廉价劳动力,只是单纯地贱卖时间而已,根本没有任何用处.
"我不否认某些工作技术含量确实很低,但让人反感的是说这话的人每年还领着3000元的贫困补助,好几次因为没钱吃饭而四处借钱.
而辅导员帮他找了一份餐厅兼职的工作他却拒绝了.
私下和我们吐槽说那样的工作都是初高中生才做的,自己重点本科的学生去做实在太丢人.
因为爱面子而拒绝打工,也因此让他的经济陷入更加窘迫的地步.

小时候我去摆地摊,碰到同学熟人的时候便会不自觉地躲起来,觉得丢人.
但母亲当时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她说:"孩子,不偷不抢,凭本事赚钱,不丢人.
"一个人活在社会上,如果不受点委屈,不受点歧视,就很难强大起来!
其实,最丢人的不是在外面卖苦力,而是明明想要却不敢说出来.
李嘉诚有句话说得非常实在:"当你放下面子赚钱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懂事了;当你用钱赚回面子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成功了;当你用面子可以赚钱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是人物了;而当你一直停留在那里喝酒、吹牛、睡懒觉,啥也不懂还装懂,只爱所谓的面子的时候,说明你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最后,因为爱面子,拒绝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我认识一姑娘,非常喜欢写作,她的梦想就是出版一本书.
了解我的经历后,她决定先申请一个公众号,积累人气,但半年过去了,她公开发表的文章只有两篇.
聚会时问她原因,她笑了笑说:"实在抹不开面子,总觉得自己写得太差,会被人笑话.
计划等自己的文章达到平均水准后再发表.
"我反问她:"怎样才算平均"她支支吾吾没有说明白,因为写作这事根本就不存在一个平均的标准.

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人们接触的知识也会越来越深奥,就比如现在看小学生的文章,你会觉得那些作者都是天才吗有太多人为了避免结束,而拒绝了一切开始.
这样做看似没有错,毕竟不发表就不会被人发现错误,不会被人嘲笑,但正是因为逃避,她错过了一次宝贵的成长机会.
写作本就是一个交流的过程,犯错不可避免,这些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有谁能保证自己的观点就一定正确,又有谁生下来就妙笔生花,曲尽其妙呢为了面子修改答案,为了面子拒绝兼职,为了面子放弃写作,最终也会因为爱面子而丢掉一个更好的自己.
人生中有很多道理并不需要撞得头破血流才幡然醒悟,也有很多方法并不需要我们经过一万小时的刻意练习才能熟练掌握,有时候改变仅仅只是一个观念的调整,方向变了,行动自然会跟着变化.
第五章加速进阶——阶层跃迁,打造高配人生学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从他人的经历中汲取营养,在不断试错中快速成长,在不断尝试中破茧成蝶.

整理信息:四步学会"断舍离"与其迷恋"干货",不如先学会整理信息早前,智联招聘发布的《2017年中国白领满意度指数调查报告》显示,排名第一的年度关键词是"焦虑",工作压力大、薪资不满意、人际关系紧张等都是被大多数人所提及的问题.
除此之外,这份报告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对上班一族阅读、运动习惯的调查,40%的被调查对象全年没有读过一本书,50%的上班族没有定期运动的习惯.
在这个全民焦虑的年代我们应该学会野蛮生长,拥有持续学习的能力.
比如:一套属于自己的信息管理体系.
唯有如此,才能自如地面对信息洪流,不被其淹没;才能培养出融会贯通的能力,解决现实问题.
信息焦虑的典型特征就是对"干货"文收集的迷恋,注意这里说的是收集,而不是阅读.
前者通过自欺欺人式的假勤奋麻痹自己,掩盖事实上的懒惰,而后者则是完善更新已有知识体系的必要过程.
不过,凡事过犹不及,过度迷恋阅读"干货"文而拒绝行动,也是信息焦虑的典型症状.
与其迷恋"干货",不如先学会如何整理信息.
趁周末有空,我打算整理下自己的电子资料.
我的云盘里,当初花了不少钱买的创业类课程,下载查看的还不到1%;报名参加的网络微课,累积已有300多节;微博、微信文章的收藏更是数不胜数.

碎片化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丰富,于是人们有了一种错觉,好像收藏了哪篇文章,它的精髓就可以瞬间被自己掌握.
总有人把"干货"文当作成长的捷径,拼命收藏,可实践证明,这些人不会的依旧不会,收藏了那么多"干货"依旧一事无成.
就像那张早已经过期的健身卡,毫无用处.
为什么"干货"文没用为什么被很多人奉为经典的方法到自己身上就无效了这个问题曾困扰了我许久,直到自己写文章才发现:所有的方法论不过是作者实践的产物,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同样的方法对作者有用,对其他人可能就完全无效.
这个道理很简单,但就是有人不愿意跳出这个误区.
因此,对待任何方法论,借鉴可以,切勿照搬.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信息的断舍离之术"断舍离"来自日本作家山下英子所写的《断舍离》一书.
所谓断舍离,就是通过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让人生舒适的行动技术.
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
从源头出发,不买杂七杂八的物件,再高性价比的物品如果自己不需要也是废物.
舍=舍弃多余的东西,两年都不穿的衣服你还留着准备传宗接代扔啊,别压抑自己的天性.
离=远离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那么,是否可以用"断舍离"的理念将自己收藏的几千条"干货"文整理一番呢第一步是"断".
信息时代,精简信息来源也是减少时间浪费的技能之一.
是时候给自己的人生做一次减法了.
不要自欺欺人,一边嘲笑那个掩耳盗铃的可笑窃贼,一边做着掩耳盗铃之事.

如同你买一张健身卡,不等于真正拥有一个好身体一样.
收藏"干货"文≠掌握实际技能.
收藏的文章再多,如果没有深入学习,将其化为己用的话,也没有任何意义,你充其量就是一个信息的搬运工.
第二步是"舍".
当你觉得收藏的信息实在太多,整理不过来时,要善用搜索技能帮助你快速找到想要的信息.
当然,最好的办法还是构建一套新的知识管理系统.
从今天开始,将遇到的信息都进行分类整理.
最简单的分类方式就是遇到一篇新文章就贴一个标签,下次遇到同类型的就放进去;如果不是,就再贴一个标签,一直持续下去,最终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标签体系.
第三步是"离".
少迷恋"干货",不要唯"干货"是王道,与其迷恋收藏它们,不如静下心来踏实学习.
学习这事偷不得懒,最好的捷径就是脚踏实地.
收集信息的目的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解决问题,所以分类整理只是一个过程,千万不要被各种花里胡哨的整理方法迷惑,懂得将收集的信息转化为自己的认知并用它解决问题才是关键.
这时,引入DIKW模型,可以得出,收藏的"干货"文章不过是数据的收集而已,想要真正转换成智慧,还需要经过信息和知识两大关卡.
DIKW模型被公认为信息管理的经典理论之一.
DIKW并不是一个英语单词,而是Data、Information、knowledge、Wisdom四个英语单词首字母的缩写词,分别代表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
DIKW模型认为一个人对信息管理的能力可分为四级,即DIKW模型的四个层次.
第一层是收集数据的能力.
即简单的数据收集,如同大多数人日常的收藏习惯一样,没有逻辑,没有归纳,没有筛选.
第二层是信息层.
相比数据层,信息层分类更强,逻辑性更突出,是对数据层的筛选总结.
信息断舍离之术可以有效实现从数据到信息的过渡,但想要到信息管理的第三层,信息断舍离之术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第三层是知识层.
它强调对行动的指导价值,数据层和信息层只是对海量信息的输入,基本没有输出的过程,而知识层需要信息管理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对信息层的内容熟练掌握后,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方法,为行动提供明确的方向.

第四层是智慧层.
这一层的境界很高,知识层只是教会人们使用现有数据、解决当前的问题,而智慧层则要求人们取得"懂得什么时候使用"的能力,即要求具备一定的预测和创新能力.
在信息的碎片化时代,谁能够更系统地掌握信息,谁便拥有了持续制胜的有力武器.
从数据层到信息层,再到知识层、智慧层,四个环节层层递进,短时间内很难一蹴而就,达到智慧层的最高境界.
不过,当你了解了DIKW模型并将其纳入个人的信息管理体系后,它便可以帮助每一位信息管理者牢牢树立起信息管理的层级意识,逐渐搭建出一套完整的学习体系,形成"输入、加工整理、建立体系、内化输出"的学习闭环,从而帮助自己更好地在信息海洋中遨游,解决一个又一个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由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解决问题:从源头出发才是关键关于解决问题的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来自《你的灯亮着吗》一书,书的开篇讲的是邮差彼得修电梯的故事.
在哥谭市金融区的中心地带,矗立着富丽堂皇的雷龙大厦,楼高73层,大厦刚刚落成,就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大厦的电梯系统不够完善,运行速度远低于正常速度,严重影响相关人员的日常出行.
见问题迟迟得不到缓解,雷龙大厦的租户抱怨道:"如果不尽快改善电梯服务,就退租.
"于是,大厦高管便派彼得去解决这一问题.
彼得很快就拿出了处理方案:在每层电梯的等候区放一面镜子.
因为人们的虚荣心作祟,等电梯时即使心急火燎也仍会强装镇定,时不时地对着镜子整理下衣衫.
因此,抱怨的声音果然在短时间内少了很多,大厦高管高兴地拍了拍彼得的肩膀,并奖励了他.
可是好景不长,电梯运行的速度仍旧很慢,一些心急的人便开始在镜子上搞起了破坏,肆意涂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彼得又想出一个"妙计",他提议干脆放上一些蜡笔和画板,让那些想画画的人有一个宣泄的地方.
最终,镜子被破坏的问题也得到了暂时性的缓解,大厦高管再一次奖赏了彼得.
但是,越来越多涂鸦的出现让一些人感到厌恶,他们开始向相关部门投诉.

就这样,租户们在不断抱怨中度过了近一年,彼得也在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中艰难前进,直到电梯公司来例行检修.
很快,他们便在主控制箱里发现了一只老鼠,这只被困的老鼠为了逃命,咬坏了其中一个主控继电器,导致电梯动力不足,运行速度自然达不到正常标准.

发现问题所在后,电梯维修工换了主控继电器,运行速度立即恢复正常.
自此,雷龙大厦电梯运行缓慢的问题就彻底得到了解决.

从发现电梯运行速度慢到彻底解决问题,邮差彼得先是安置镜子,再到放蜡笔和画板,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越来越多.
这也是很多人常犯的错误,解决问题永远都浮在表面,没有真正解决.
就好像总有人来问我压力大该怎么办,我告诉他们应该直面困难,但现实里,没有多少人真的有勇气、有能力去直面困难.
这样做没有什么可批判的,毕竟跳出舒适区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
但问题就在于,这个苦不吃,这份罪不受,就很难有所突破.
一味地逃避,只会让自己的心理负担越来越大,虽然逃避可以带来短暂的欢愉,但代价就是自己持续性的后悔和自责.
第二个故事来自日本,当时日本最大的化妆品公司收到客户的抱怨,说买来的肥皂盒里面是空的.
于是工程师们为了预防生产线再次发生这样的事情,想尽办法发明了一台X光监视器,可以透视每一台出货的肥皂盒,问题最终也得到了解决.

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另外一家小公司,但他们的解决方法非常简单,他们买来一台强力工业用电扇去吹每个肥皂盒,被吹走的便是没放肥皂的空盒,问题同样得到了解决.
同一件事,同样的结果,两种截然不同的办法,付出的成本却有天壤之别,这就是著名的奥卡姆剃刀定律,当你有两个处于竞争地位的理论能得出同样的结论时,那么简单的那个更好.
在奥卡姆剃刀定律中,两家公司的做法并不相同,但都解决了部分肥皂盒里面没有肥皂这样一个问题,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解决问题前,不妨先试试5WHY分析法有问题就要立即去解决吗看完两个故事后大家心中都有了答案.
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就去解决,多半只会平添烦恼.
所以,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就是找到问题的所在.
管理学上有个著名的法则叫吉德林法则,它是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管理顾问查尔斯·吉德林所提出的.
他说:"只要人们能够把难题清清楚楚地写出来,那这个难题便已经解决了一半.
"在瞬息万变的环境里,虽然解决问题的方法各不相同,也不存在一个固定规律,但解决思路却有共性可循,即遇到难题,不管你想怎样解决它,成功的前提就是看清楚问题的关键在哪里.
当能够看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呼之欲出了,剩下的部分就是执行了.
找到问题的本质并不是件易事,凡事多问为什么才能拨开云雾,找到一点思路.
这时候,你就不妨试试5WHY分析法.
5WHY分析法,简单来讲就是对遇到的问题连续提问,直到找到问题的关键.
它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避免瞎忙,能够从结果着手,顺藤摸瓜,最终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
虽然这个方法叫作5WHY分析法,但使用时不局限次数,主要目的是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有时可能只要3次就可以找到,有时需要10次甚至更多.
总之,打破砂锅问到底才是核心,次数并不重要.
当你再遇见一个问题的时候,别急着去处理,追根溯源,找到问题的源头,理清问题的本质后再行动才是关键.
学会借力:如何让人乐意帮助你为什么你找人帮忙,总是被拒绝为什么你的提问,经常被人选择性忽略在不了解某个领域的情况下,如何提出一个好问题,增加获得别人帮助的可能性呢掌握基本的社交礼仪当面对面请求他人帮忙时,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对方的情绪变化,大致判断出对方是否有时间、有心情回答自己的问题.
而线上的提问就没有这些优势,因为不知道对方是否在忙.
于是有很多提问者会习惯性地问:"您好,在吗"然后,就没有了.
这是请人帮忙的一大禁忌,也是日常聊天中的一大禁忌.
提问时,最好一次性组织好语言,告诉对方你想要办的事情,把回答的选择权交给对方.
同时,一名好的提问者还要懂得给被提问者台阶下.
有时候你的提问会超过被提问者的能力范围,又或是对方正在忙没有时间及时回复.
所以,在提问时,不妨加上一句话:等您有时间的时候再回答我.
这样就会显得礼貌很多,对方也都乐意回答.
之前有位读者问我如何制订计划来提高工作效率,正好我以前详细地写过这个话题,于是就把文章发给他,让他自己先看看.
结果对方用语音给我回了一句:"文章太长了,你直接给我说说吧,我觉得本人说会更具体.
"然后还发了一个卖萌的表情给我.
我当时就想拉黑他,但冷静下来后我回了一句:"没时间.
"毕竟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别因为一次提问,导致双方关系恶化.
提问就是请人帮忙,既然涉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问题,自然就属于社交的范畴.
人在江湖,一点规矩都不懂,又怎么可能驰骋江湖懂得换位思考提问时一定要有自我介绍,告诉对方你是谁,有什么需要对方帮助你.
提问结束后,不管对方是否帮到你,"谢谢"两个字都必须时刻牢记.
我经常会遇到一些向我咨询时间管理的朋友,有时回答一个问题,前前后后得花费一个多小时,但最后,连一句"谢谢"都没有.
有时甚至明明是他来请我帮忙,事情说到一半,就突然消失了.
这时候我虽然没有明说,但在心里已经给这些提问者贴上了一个不靠谱的标签,下次他再向我提问时,我便会有所顾忌.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社交其实很简单,就是学会换位思考.
想想看,如果你是被提问者,你会怎样想,又会怎样做呢避免问题过大过空我经常会收到这样的提问:如何写作如何度过大学四年怎样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当你的问题越大,你得到的答案也就越笼统,可操作性也就越低.
比如说"如何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当对方不了解你的具体情况时,最可能得到的答案就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找一个你喜欢的.
"这样的回答有错吗当然没有!

但对你帮助有多大呢或许你会接着提问:"如何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此时,如果被提问者正好有时间,心情也不错的话,便可能回答:"你得大胆尝试,在行动中找到答案.
"你看,又是一个很笼统的答案.
还是那句话,这样的回答没有错,但是可操作性很低.
倘若你是一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或许你会接着提问,通过一步步的反复追问进而缩小问题的范围,直到找到问题的突破口.
这个思考的过程对个人成长非常有用,但问题是,别人凭什么帮助你呢你的问题是解决了,但你不觉得浪费了他人的时间吗没有谁有义务给你答疑解惑.
还是那句话:得学会尊重他人的时间.
所以,提问的第三个要点就是:不要一上来就丢给被提问者一个大而空的问题.
学会独立思考就拿早睡这件事来说,很多人都有熬夜的习惯,而且想要有所改变.
于是看了很多相关的文章,了解了不少实用的方法.
可实践下来,却发现帮助有限,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这是因为大部分"干货"文只是对共性问题的解决,而每个人遇到的问题是有特殊性的,每个人熬夜的原因也不大一样.
有人是因为过度依赖电子产品,喜欢在睡前玩手机;有人是因为居住环境比较吵闹,难以入睡;还有人是因为白天工作效率低下,不得不利用晚上来加班加点地工作.
又或者,一些人是失眠所导致的熬夜.
这些原因导致的最终结果都是熬夜,但想要解决熬夜这件事,处理的方法就必须对症下药.
一个因为刷手机导致熬夜的人,你让他去看医生治疗失眠,是不是就有点荒谬但这样的错误的确经常发生,人们还不了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现在的困扰,就急着寻找"处方",自然,问题最终很难得到解决.
所以提问时要学会独立思考.
或许你因为能力有限,很可能一时难以找到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但和不要提出过大过空的问题一样,在提问前自我准备的工作不能少,不能把所有思考的权利都拱手让人.
最后总结一下:想要提高提问的质量、得到他人的帮助,尊重他人时间的观念必须牢牢树立;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掌握基本的社交礼仪,懂得换位思考,不要问过大的问题,并学会主动思考.
主动思考:拒绝度过草率的人生伯特兰·罗素曾说:"许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事实上他们也确实至死都没有思考.
"我曾遇到一个很有意思的人,对方是一名大专生,准备专升本.
他先是吐槽家里人对自己的管教过严,觉得很压抑,之后问我:"现在放假,你觉得我可以做什么呢"我和他是第一次聊天,对他全部的认知仅仅是5分钟前他的抱怨,我反问他:"你自己有什么打算吗"他摇了摇头.
我告诉他自己先想一想,他直接拒绝:"老师你就直接说吧,我懒得想.
"最后,我还是没有直接告诉他可以做什么,而是介绍了一种信息筛选的方法,可他很不开心,撂下一句"不愿意说就算了".
大多数人是不愿意思考的,因为思考很麻烦,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有时候还很难得到想要的结果.
除此之外,拒绝思考的原因还有很多,有些人只是觉得没有意义,也有人只是怕承担责任.
总之,他们都把思考的权利让给了别人.
时间管理上的断舍离你有没有想过如何将"断舍离"运用在时间管理上呢对断舍离理念的学习、实践可以说是每一位职场人士都必须做的;这理念也是每一位在校学生需掌握的新知识.
具体怎样去操作呢一、断,不把日程安排得过满如今人们过于焦虑,总觉得自己会被社会淘汰,拼命地去报各种补习班.
看到别人做手账也想学习,看到别人学习游泳也打算尝试.
虽说技多不压身,多门手艺总归是好的,但与其浅尝辄止,皆有了解,不如精于一门,认真研究.
一天就24个小时,除去睡觉吃饭后只剩下15个小时左右.
再除去工作时间,留给自学的时间非常有限.
想学的太多,并不会显得你求知欲高,反而会暴露你知识焦虑的症状.
没有目标和方向,就会如工蚁一般,做大量重复的工作.
不把日程安排得过满,一来可以有效预防意外事件的干扰,做到游刃有余;二来因为人都需要休息,忙碌不等于成绩,会休息也是一种本领.
人生如此美好,工作只是一部分.
二、舍,舍弃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根据四象限原则,每天要做的事情可以分为紧急重要、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紧急不重要四大类.
避免瞎忙,过度劳累,就要充分利用二八原则,把精力花费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信息,但并不是每条信息都有价值.
四象限法则不仅可以被用到时间管理中,还可以用来对自己面对的信息做一次分类.
对于一个职场新人来说,快速掌握相关职业技能就是紧急又重要的事情,必须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快速完成.
而看一些经典书籍便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可以制订计划,循序渐进地吸收.
还有一些信息就需要果断放弃了,比如一些娱乐新闻.
当然,分类并不是绝对的,对于一名娱乐记者而言,八卦就是他们紧急重要的事情.
最让人难以分辨的是那些紧急但不重要的信息,它们最容易把人的注意力拉走,比如读书软件推出的限时免费阅读.
三、离,远离对网络的高度依赖,营造高效工作、学习氛围对于时间管理上的"断舍离"而言,摆脱对网络的依赖便是关键.
静下心来思考、阅读,让生活慢下来,让碎片化的思考通过系统的阅读成为新的体系.
让生活回归本真,让心灵得到净化.
你是你思考的结果说回思考上,我很喜欢看辩论节目,立场不同,切入点不同都能引发大量思考,帮助人们更全面地看待问题.
这也是我经常参加线下活动的原因.
例如,一个人在家读书的氛围不足,自制力又不强,更重要的是因为个人思考的宽度有限,往往会错过书中很多精彩的内容.
而三五好友围在一起,共同讨论书中的某一章节就会发现很多自己思考不到的地方,从而拓宽自己思考的广度.

《在焦虑的年代获得精神的成长》里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你想什么你就是什么,你是你思考的结果.
你存在于你思考最多的地方,你不存在于你很少思考的地方.
"我经常在想,为什么我会阴差阳错地走上研究时间管理的道路.
现在看来,原因很简单,因为在这一领域,我比大多数人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
思考最大的好处便是让自己更加接近事情的真相,草率做事、草率思考的直接后果就是一个草率的人生.
最常见的逃避思考的方式便是贴标签,尽管这会让你感到轻松,但也会陷入某种极端,很难全面地看待事物.
所以要学会少贴标签,用事实说话.
每个人都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人类本性有追求新鲜事物的欲望,即热衷对未知事物的获取.
如果不假思索地全盘接收获取的信息,一定会造成信息负荷超载,我们也将被淹没在信息洪流中.
相反,如果拒绝学习,对待任何信息都持批判、怀疑的态度,我们也终将被时代淘汰.
所以,当接触到一个新词时,第一时间不要急着去否定或者肯定它,而是结合自己的既往经验看看是否有所重合,又有哪些差异,取长补短,最终将新的知识内化,形成自己的理论.
正视失败:关于失败的三种类型如何面对失败"啊,我又说错话了!
""啊,我又忘记拿移动电源了!
""啊,我怎么总是犯错啊!
"…………小学时期,老师让我们每人在纸条上写一句座右铭贴在课桌一角.
那时候,同学所写的无非就是"失败是成功之母",又或是"天才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
我标新立异,也不知道从哪儿看到了一句:"如果有如果,每一个人都是伟人.
"其实,那时候的我根本不懂这句话真正的含义,但是现在,这句话成了我努力的动力.
如果有如果,我们便可以少犯一点错,少走一点弯路.
南派三叔在《盗墓笔记》里说:"做事情可以失败,但不可以在没有第二次机会的时候失败.
"时光不可逆转,所以说,我们能做的就是要学会抓住机会,少犯错.
捷径有时候就是比别人少犯点错,少走一点弯路.
人们每天都在犯错,失败也不足为奇,考试失败、求职失败、演讲失败、比赛失败等,甚至可以说,有的人一生都是在失败中度过的.
每个人都害怕犯错和失败,但是比恐惧失败更可怕的是选择逃避和放弃.

很多拖延症患者都是完美主义所导致的,因为害怕失败,所以选择逃避和拖延,等到事情已成定局的时候再反过来安慰自己:"你不是不行,你只是没有竭尽全力去做,下一次,你一定可以做得很好.
"然而,实际情况是,你永远不去实践,不去尝试,永远都注定是失败.
努力的人如同登山的健儿,他们选择离开平地,选择跳出那如沼泽般吃人的舒适圈.
比起平地上的安稳,通往成功的路上总是布满了荆棘,但正是我们一次又一次克服失败的过程,帮助我们成了更好的自己.
失败的三种类型老人家常言"吃亏是福".
不过,比"吃亏是福"更重要的是"吃一堑长一智",不要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总得从失败中捞点什么.
"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如果不对失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失败就是失败,跟成功毫无关系.
《抗压力》一书中,作者久世浩司将失败归为三类,分别是可预知型失败、不可避免型失败和智慧型失败.
那么我们就从这三类入手,谈谈如何"学会失败".

一、可预知型失败因为马虎或者计划不周,导致事件超出预期所造成的失败都算是可预知型的失败.
比如,去参加某场书店活动,我因为没提前预估路况差点迟到.
平时从家到书店不到30分钟的路程,当天走了50多分钟.
上午10点的活动,我9点出发,但因为下雨,出门就开始堵车,也打不到车,于是我便选择乘坐公交,书店近在咫尺,我却只能站在车上看着书店干着急.
当天回来我便写了一篇日记,里面有这样一段反思:"下次活动提前做好非常态下的准备(下雨天未充分考虑堵车问题);每次活动的主要负责人不能只有一位,要有备选方案.
"其实,很多时候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在我的九宫格日记里,有一栏是错题本.
以下是我的错题本的部分记录:3月1号,第三期线下活动没有做好发言统计,造成发放奖励缓慢.
下一次,发言的时候做好备注.

3月7号,赠书活动没考虑到书价上涨.
下一次留出弹性空间.
3月11号,听到反对的意见,第一时间便是反驳,态度过于强硬,没能认真地思考问题,犯了"红灯思维".
下一次听到反对的意见,默念10秒后再做回应.
…………对于上面这些错误,有方法地去改进,督促现阶段的自己认真对待,这样的错误,便可以通过记录变得越来越少.
二、不可避免型失败《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有句话,我至今印象深刻:"只有一样东西令梦想无法成真,那就是担心失败.
"有些失败并不是可以控制的,又或者说不是你一个人可以控制的.
如果失败是因为超出自己的能力范畴,能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就好.
切勿过度自责,更不要长时间背负内疚感.
怎样的失败属于不可避免型失败简单来说就是事情发生后,是否有能力去改变,如果没有,这种失败便是不可避免型的失败.
要注意的是,有些失败可以重来,而有些失败我们承担不起.
那些不考虑退路的人,不过是赌徒罢了.
三、智慧型失败智慧型失败和可预知型失败很相似,但是智慧型的失败主要发生在实验阶段,就是学会提前失败,在自己可控能力下尽可能多地去失败,让失败变得有价值.

智慧型失败是一种模拟失败的过程,拿番茄闹钟举例,很多人对它有抱怨,觉得番茄闹钟太机械.
闹钟计时的25分钟内人们总是受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影响,也总是在规定的番茄闹钟时间内完成不了任务.
但真实情况也许是,完不成任务不是番茄闹钟出了错,也不是注意力不够,而是你制订计划的能力不足,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比如写作,我以前给自己安排8个番茄闹钟,也就是两个小时,看起来不少,但坚持下来我发现,自己至少需要12个番茄闹钟才可以将一篇文章基本定稿.

虽然没能在两个小时内完成写作任务,但是因为多次的失败,让我看清了自己的真实情况,这样,在下一次制订计划的时候便会更贴近现实.
除了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更应该学会从他人的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
很多时候,没有必要为了证明一个早已被世人证明的真理而撞得头破血流.
在面对失败与挫折的时候,不妨先冷静地给失败分类.
将失败当作朋友,把每一次的失败都当作成功前的准备,从失败中学习,在失败中成长.
(参考书籍:《抗压力》久世浩司)学会阅读:80%的人都在假装读书阅读就需要给自己找点"不自在"读书的目的无外乎两种:消遣和学习.
前者可以是一些小说类的书籍,阅读它们可以陶冶情操,在书中体验不同的人生;而后者更多的是针对社科类的图书,这类书籍虽然读起来有点吃力,但却能让我们在一次次突破中快速成长.
我曾陷入一个阅读的误区——只求广度不求深度.
具体表现为各种书都想看,但都没有深入阅读,也没做任何笔记,最终能转换为自己认知的内容寥寥无几.

它更明显的表现为:我只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一旦遇到晦涩难懂的文章或者段落就直接跳过,比如时间管理类书籍,我把更多时间花费在时间管理方法、工具的研究上,一些原理性的内容则选择性忽视.
这样做起初也是收获颇丰,学到不少新的观点和见解,但随着深入学习,弊端也日渐凸显,以致我一碰到时间管理原理类的内容就一头雾水,不知所措.

这个时候我就陷入了α型阅读的陷阱中.
什么是α型阅读这是日本著名语言学家外山滋比古在《阅读整理学》一书中提出的概念.
作者把阅读内容分为α型阅读和β型阅读,前者指的是阅读已知信息,后者则是指阅读未知的信息.
虽然大部分人更偏爱轻松愉快的α型阅读,但具有挑战性的β型阅读才是让人打开大脑、收获新知的最佳途径.
当我看到这个理论的时候茅塞顿开,仔细想想确实如此,大量阅读时间管理类书籍,一开始收获颇丰的原因是由于第一次接触该领域,所以那些方法在当时对我而言属于β型阅读.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β型信息在我的知识体系中转换为α型信息,而我却没有及时做出改变,所以收获就大大降低.
学生时代,我们在学校学习的都是未知的信息,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我们的认知逐渐完善.
但现在却恰恰相反,我们开始退步、缩回到已知的阅读世界里,完全切断与教科书的缘分,沉浸在伪"干货"文中.
所以,我们很难再有新的进步.
外山滋比古说:"学生进入社会后,一生都不愿意接触β型阅读的人也并不在少数.
"人生短暂,要读好书外山滋比古把那些喜欢阅读简单易懂文章的读者称为"吃粥的读者",因为粥更容易消化,吸收更方便.
但他们因为长期不怎么用任何咀嚼的饮食就可以填饱肚子,牙齿便退化了,肠胃也不够健壮,稍微碰到硬一点的食物,牙齿和肠胃就无法发挥功能,然后抱怨:"这样的东西能吃吗"于是,他们接着要求喝粥,从此恶性循环,丧失了对未知的探索欲望.
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做一名吃粥的读者,却不愿意成为一名啃硬骨头的阅读爱好者.
读书唯一的捷径就是阅读世界上一流的书籍.
人生短暂,要读好书.
我们有必要去读一些历史书,甚至是一些哲学书籍,它们可能不会使我们富有,却可以带给我们精神上的自由.
前段时间,我买了一本《哲学的故事》,这本书从讲述哲学家的生平遭遇入手,帮助我更立体地去看待他们的人生.
我阅读他们的故事时,就仿佛在和这些伟人交朋友,等再读他们的经典理论时自然就多了一分亲切感,更容易理解.

有人好奇:什么才算是经典书籍评判的标准又是什么答案很简单,凡是能够经过历史沉淀和被人民大众筛选的,能够鼓舞、改变一代人的书籍就是经典书籍.
如果实在不知道如何挑选,也可以直接去书籍好评榜看看那些超过千人评论,但仍然在8.
5分以上的佳作.
不要觉得经典书籍晦涩难懂就束之高阁,当你开始尝试阅读,萌生对未知领域的兴趣之后,就会发现原来自己的"兴趣"本身就是含糊不清的.
面对未知的事物,最好一开始就有"自己可能无法理解"的觉悟,正因为有很多未知的知识需要探索,所以这本书对你的价值也就更大.
让阅读成为成长的加速器关于阅读,人们常犯的错误除了不愿意读经典书籍,还表现为只追求阅读量的多寡.
制订计划总是眼高手低,有的人完不成读书任务时只会埋怨自己执行力不够,毅力太差,逐渐丧失信心,开始自暴自弃.
好的阅读体验,是需要静下心来的,盲目追求阅读速度,与阅读的本质背道而驰.
阅读分为精读和泛读.
对于一些好书,例如《金字塔原理》《红楼梦》你根本读不快,必须放慢速度,认真品读.
这样的书籍,读一遍是不够的.
而对于其他一些书籍大可泛读,了解该书的内容,或者只看感兴趣的一部分就足够了.
什么是合适的阅读速度《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这样写道:"读得太快或太慢,都一无所获.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阅读一本书时,慢不该慢到不值得,快不应快到有损于满足和理解.
"现在我阅读的计划是每月精读一本书,每周泛读1~2本,每月保持在6~10本.

和阅读大咖相比,这个量很少,但却是当前最适合我的一个阅读速度.
读书最大的好处就是让人少走一点弯路,用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收益.

例如时间管理,可能你只会简单地列清单、做计划,可是如果等你系统地接触过时间管理,便会清楚"三只青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九宫格日记"又该如何运用,倘若还能将二者结合起来,一定会产生意料不到的效果.
白岩松曾说:"我们读所有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到自己.
你会发现你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千百年来被无数人思考过,并且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
除了思考,你要学会如何利用身边的资源去快速找到答案.
"八个有趣的阅读方法此处推荐一些有趣的阅读方法,帮助你更好地开启阅读之路.
一、浴室阅读法节目《非正式会谈》中某嘉宾说自己有个朋友每次洗澡都会读报纸,他刚说完其他嘉宾就忍不住反驳:"洗澡时到处都是水,怎么可能阅读"他解释道:"那位朋友洗澡的时候只读报纸,反正报纸看一次也就扔了.
所以洗澡前把报纸浸湿,贴在墙上,一边洗一边看几眼,看完就扔.
"听他解释完大家恍然大悟.
和浴室阅读法同理的读书方法还有"撕书"法,我有位朋友经常出差,他习惯随身带一本书,但有些书很厚,不方便携带,于是他经常买两本一样的书,一本放家里,一本用来"撕",每次出差撕上几十页,路上正好看完.
二、我是主人法很多人对阅读是抗拒的,他们觉得读书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必须在安静的环境中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其实不然.
我们需要尊重每一位作者的付出和思想结晶,但读书更重要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读书读书,主体不是书,而是读书的人.
哲学家培根曾在《论读书》一文中写道:"书有可浅尝者,也有可吞食者,只有少数须细嚼慢咽.
换言之,有些书只需要读一部分,而少数须细细品读,做到融会贯通.
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
"三、"杠精"阅读法最近"杠精"一词特别火.
该词原是贬义,指的是一群抬杠成瘾的人,他们不管别人说什么,总想要反驳挑刺.
虽然"杠精"不好,但在阅读时能够带着批判的思维去思考就有所收获.
此种阅读法重点就在于"挑刺",发现作者的逻辑漏洞.
四、如果我写法此点算是对"杠精"阅读法的延伸.
除了找出原作者的逻辑漏洞,你也可以单纯地"嘲讽"作者的文笔.
与此同时,想想看如果你来写,你会怎样表达同样的观点,在自己书写的过程中加深对观点的理解.
和这类阅读方法相似的还有"思考书名法".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就是此种阅读方法的忠实拥护者.
具体如何操作呢读一本书前,除了书名,不要看书中的任何信息,包括目录、前言,你只需要看完书名后抽出一刻钟的时间,闭目静思,想想如果这本书的作者是你,同样的题目,你会如何去写.
思考完毕后便打开书,对照一下书的目录和你思考的逻辑是否一样,如果一样的话基本可以放弃阅读,如果不一样就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阅读,看看作者是如何构思的.
五、一句话总结法顾名思义,指的是看到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后能够用一句话阐述它的核心观点,或者用一句话说清楚这本书的类型和主题.
很多人的阅读处在一个稀里糊涂、一知半解的状态中,也因此常常会掉入"道理我都懂,然而没什么用"的陷阱里,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缺乏独立的思考,只是囫囵吞枣式地被动接受.
"一句话总结法"就是通过强迫大家总结要点的方式,提高个人阅读的思考能力.

六、头脑风暴法一本书,可以一个人坐下来细细品读,也可以三五好友聚在一起进行讨论.
同样一本书,同样一个主题,你谈谈你的看法,他说说他的观点,彼此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产生新的认知,开阔各自的眼界,摆脱思维局限.
赵周老师创办的"拆书帮"活动就属于头脑风暴阅读方式的一种形式.
如果你所在的城市有此类读书活动,不妨去看看,感受一下头脑风暴的魅力.
七、只学10点法有的人读书喜欢从头读到尾,一字一句都不错过.
还有一类人,他们读书只是为了获取知识,获得一种知识仪式感.
他们要求自己在看一本书的过程中,只要学到10个可以用在生活中的知识点就算"读完"了.
八、语音阅读法说到听书,大家一定不陌生,但语音阅读法不是单纯地听,也不会像前面几种阅读法那样促进大家思考.
重点在于将自己的读书笔记转换到一个新的记录载体上,我们在看一本书时会勾画出好的段落,有的读者还会抽时间将这些语句整理归档.
但大部分读者因为种种原因,书读一遍后便将其束之高阁.
其实,你完全可以在看书的时候,准备一支录音笔,或者打开手机录音功能,看到一个好的语句便读出来,最终整理出一套自己的语音笔记,在坐车或者空闲的时候拿出来反复听.
总之,想要快速成长,阅读是你的不二之选.
读一些晦涩难懂的书,主动跳出舒适区,突破自我,积极吸收新鲜知识;读一些幽默有趣的书,给生活添一抹色彩,让自己变得积极起来.
至于阅读方法,不同的书籍要求也不同,不用拘泥于某种固定方法,学会变通,将多种方法都尝试一遍,在不断的尝试中找到喜欢的方法,并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阅读方式.
深度思考:让人生少走弯路什么是深度思考有人说,通过思考不断接近问题的本质就是深度思考.
话虽没错,但若放到现实环境中,我更喜欢这样说:通过思考不断接近问题的本质,并且结合实际情况迅速找到问题的突破口,这就是深度思考.
我发现,这两年有些人谈到深度思考时,总喜欢对问题刨根问底,批评绝大多数人的思考不够深刻.
他们总拘泥于理论知识,而实际操作却不到位.
思考很关键,但思考只是第一步,不能落实的思考也只是纸上谈兵罢了.
如何让思考发挥作用,帮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呢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调整思考的角度人的痛苦就在于看不透事物的本质,在错误的方向努力前行,结果离事情的真相越来越远.
很多人谈起焦虑,都会觉得是困难太多所致,所以不少人喜欢一上来就在如何解决困难上下功夫.
起初效果不错,但他们很快就发现,困难是解决不完的,今天解决一个困难,明天就会有两个困难摆在眼前,等明天解决完两个困难,到了后天就会变成四个.
当你能力不足时,困难会让你焦头烂额,压得你喘不过气来.
而当你能力提升后,困难依旧会向不知所措的你袭来.
所以在某个赶早班车的清晨,或是某个熬夜加班的夜晚,你都会情不自禁地感叹: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什么时候才能解决完所有问题心态好的人感叹几句便能很快调整好状态,进入新一轮的挑战;但心态不好的朋友,很容易在一次次感叹中迷失自我,变得更加焦虑.
其实,换个角度思考:人生下来不就是解决问题的吗在不同的阶段我们会遇到不同的问题,虽然这些问题有时候令人讨厌,但我们不正是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后,才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吗人的竞争力,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时谁能"干掉"考题,谁就可以考上更好的大学;工作后谁能帮助领导解决更多的问题,谁的工资、职位就更高;等结婚生子后,谁能更好地处理家庭关系,谁的家庭就更和谐.
所以说,如果从一开始你就把解决问题当成缓解焦虑的方法,就注定会被更多的困难包裹,逐渐丧失斗志.
但如果你能认识到困难必然存在的客观事实,便会从内心深处得到解脱.
改变和自我调整,都会让你变得更有力量,更积极向上.

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如果我问你:你焦虑吗相信很多人会给出肯定的答案,甚至我身边的朋友还给焦虑加了一个修饰词——"很".
焦虑、迷茫是很多人的常态,每个人焦虑的原因都有所不同.
有人是因为经济状况不佳;有人是觉得工作没意义,感觉自己在虚度光阴;还有人是因为马上就要考试了,担心考砸.
想要缓解焦虑,首先就得明白自己焦虑的真正原因,这不是简单看几篇教你放轻松的文章就可以解决的.
我看过一个观点:你之所以会感到焦虑,是因为你太闲.
这话对吗参加线下活动时认识一朋友老A,他是一名会计,曾获得公司"年度优秀员工"的称号,下班后坚持阅读和写作,周末也会主动参加各种培训班进修.
用他的话说,自己每天都在生活中拼尽全力.
在我的心里,他就是我的榜样,尤其是自己上班后,更加佩服那些不仅本职工作做得好,"副业"也能做得风生水起的朋友.

看到一本好书,他都会担心世上的好书太多,自己永远看不完;认识一位大咖,刚互相介绍完就感叹大神那么多,自己永远也不可能超越.
很显然,老A的焦虑不是因为太闲导致的,恰恰相反,正是老A的努力,不断地付出让他更加焦虑,因为这让他看到了自身更多的不足.
就像认知圆环一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你所接触到的未知也就更多,当你越努力向前时,就越明白自己的渺小.
在不断前进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就很容易被压垮,变得很焦虑.
所以对老A来说,想要缓解焦虑,重点不是如何行动,而是应该学会调整心态,专注行动本身并学会肯定自己,不妄自菲薄.
针对这种情况的焦虑,我推荐他使用"二十英里法则".
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吉姆·柯林斯提出的.
从美国西海岸圣地亚哥到某个地方有3000英里的路程,这段路程地貌复杂,天气多变.
在这3000英里的路程中,有些人开始会走得比较快,但到最后因为体力不支速度自然就慢了下来,最终需要花费7到8个月的时间才能走完.

还有一些人看天气走路,天气好时一口气能走40至50英里,天气不好时就躲在帐篷里抱怨、等待,一路走走停停,这类人走完全程则需要8到10个月;而最后一类人他们有着自己的目标,无论天气优劣,不管心情好坏,每天只走20英里,走到就停下休息,最终只需要5个多月就可以到达终点.
日行20英里的方法,就是著名的二十英里法则,也就是俗称的自律法则.
它告诉人们:在不确定的环境里,要承认外部条件的不确定性,接受不可控是常态的事实,但不要让随时变化的天气和路况来告诉你做什么,而是要让自己来告诉自己应该做什么!
思考也需要交流有一个自媒体作者找到我,说自己遇到了新的瓶颈,虽然成稿没问题,但总是难有突破.
她问我是不是自己练习得还不够多,是不是再写50、100万字就可以有质的飞跃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我发现想要提高写作水平,对已有一定基础的作者而言,最关键的不再是写,而是读.
网上有句话说得好,一个从没有阅读过诗集的人,当他开心时,他不会说"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只会"哈哈哈";当他伤心时,他也不会叹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会捶着胸口说一句"人家的心好痛".
我们经常说,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就好像你写了一万道加减乘除的算术题,虽然很努力也很辛苦,但这只是战术上的勤奋,你永远也不能靠它学会微积分.
机械地重复可以让你提高效率,在战术上得到提升,但也很容易让你在战略上失去竞争力.
所以说,深度思考绝不是一个人闷着头硬想的过程,而是一个和自己交流,也和他人交流的过程,避免犯战术上的错误,进而赢得战略上的胜利.
跃迁之路:如何短时间内在新领域做出成绩10000小时理论真的有用吗如何在一个领域达到领先水平你或许会想到10000小时理论,该定律曾在格拉德威尔的《异类》一书中被提出.
他说:"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
10000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成功是没有捷径的,想要成为某个领域的大师就必须经过大量机械的练习,按每天8个小时,每周练习5天来计算,至少需要5年时间.
在这个人人都想速成的年代,这样的答案会令很多人失望.
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短时间内就令我们在新领域有所成就呢总有人说我的成长是飞速的,从接触写文章到签约第一本书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4个月后文章被《中国青年报》《共青团中央》《人民日报》相继转载,次年第一本书《丢掉玻璃心》便出版了,之后收到过各大出版社的约稿.
戴尔·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里提道:"兴趣所在的地方,也就是你能力所在的地方.
"很多人把我的快速进步归为找到了兴趣,但我觉得并非如此,我认为自己只是早一点学会了主题阅读.
兴趣确实是最好的老师,但仅限于启蒙阶段.
真正让我坚持下来的是写作路上不断取得的成绩,是它们给了我正向反馈,赐予了我新的动力.
兴趣不是培养出来的,是由成就感带来的,当激情褪去,需要用不断的正向反馈给自己新的动力.

我最近在看阅读类的书籍,看得越多,越觉得自己原来的书都白读了.
白读不是说读书没有带给我帮助,只是感觉过去读书的效率太低,时间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
胡适曾说:"无目的的读书是散步而不是学习.
"我便是如此,合上书后只对书中一些颠覆自己世界观的内容有印象,其他内容就随着时间的流逝彻底忘掉了.

没有掌握读书方法,效率便会大打折扣.
相同的时间,与其浅尝辄止地涉猎,不如多加思考,最终形成自己的方法论.
我曾尝试过十二种阅读方法,最大化地强化它们各自的优势,弥补其劣势,最终糅合成一套适合自己且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其核心就是主题阅读.
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形成对某领域的认知框架,并找到关联.
人人都需要学会的主题阅读法快速成长源于对主题阅读法的实践.
那么什么是主题阅读法它是由美国作家莫提默·J.
艾德勒在《如何阅读一本书》当中提出的,这是一本被封为阅读类经典书籍的名作,他认为阅读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要求读者明白每个句子在说什么,这对大部分人而言并不是难事;检视阅读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略读,是指在一定的时间之内,抓住一本书的重点;分析阅读便指精读,分析书的大纲、逻辑结构.
最后一层便是主题阅读,阅读者需要阅读很多不同领域的书籍,并列举出这些书的相关之处,有自己的思考,形成一个更庞大的知识体系.
主题阅读被看作最高层级的阅读方式,那是否就意味着一般人无法掌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不过关就不可以练习主题阅读答案是否定的.

诚然,良好的分析能力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广泛涉猎,进行主题阅读,但说到底主题阅读不过是一种读书方法,层级的说法会让人对此产生距离感,觉得高不可攀.
其实,主题阅读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分为四步.
一、确定主题我从2017年9月份就开始专注时间管理文章的分享,并于2018年开展了两期时间管理的系列微课,也因此受到一些平台的邀请.
这一切都源于我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时间管理的学习上,很多作者写文章的时间都比我长,但很少有人比我在时间管理领域花的时间更多.
二、快速阅读拿到一本书,先扫一眼书的目录,了解基本框架;再看看序,明白作者写此书的初衷.
时间充裕的话,不妨再读上两小节看看作者的文风你是否感兴趣.

三、集中阅读结合阅读的目的,针对性地阅读不同书籍中的同一内容,比如做读书类的主题阅读,你想先研究读书方法,那就可以根据这个目标只看每本书中有关阅读方法的推荐,其他的内容暂时性放弃.
这样有助于跳出作者的思维框架,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
四、输出分享主题阅读的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输出分享.
发出自己的声音,吸引同频的人,通过各种方式将书的核心内容展现出来.
主题阅读主要负责搭建知识框架,可以广泛涉猎,但如果我们分析阅读的能力过关,就会产生1+1>2的效果.
后记什么是人性的弱点众所周知,糖尿病在过去称得上是绝症,可能会致人昏迷、失明,严重者甚至会截肢乃至死亡.
但幸运的是,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糖尿病已经在人类的控制范围之内,只要患者按时用药,就能有效预防疾病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时至今日却有很多糖尿病患者因为不能坚持服药而死亡.
虽然这听起来很不可思议,但却是事实,只要大家上网搜一下"糖尿病忘记吃药"这几个字,就会出现一大堆患者咨询医生说自己忘记吃药,该怎么办.

这引起了我的兴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忘记吃药,以至把生死都置之度外最终答案是人类的本性使然.
人类是喜欢追求及时刺激的物种,或许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你很难理解这些患者为什么不按时吃药.
但换个场景你就会明白,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在犯着同样的错误.
比如,学生时代的你明知道不久就要考试,但还是忍不住打游戏;已经上班的你,明知道第二天还得上班,睡前却还是忍不住刷微信.
这些行为在本质上就和得病忘记吃药一样,都是因为本能地追求一时痛快而让我们与正确的选择背道而驰.
追求一时痛快的本能,不仅影响学习、休息,甚至还会对我们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
除此之外,还有哪些人类的本能在阻碍我们的发展呢顺着这个思路,我发现追求安逸、注意力不集中等本能也是重要的阻碍因素.
当我把这些问题的思考写成文章发表在微信公众号上,对这些"人性的弱点"进行深度剖析后,我接到了天地出版社的出书邀约.
天地出版社之前出版过一本《反本能:如何对抗你的习以为常》,作者是卫蓝,他在书中引用了大量专业的心理学知识,理论研究非常翔实,因此受到了读者的一致好评.
出版社希望深耕这个领域,再出版一本偏重实际操作的《反本能2》.

NameCheap域名转入优惠再次来袭 搜罗今年到期域名续费

在上个月的时候也有记录到 NameCheap 域名注册商有发布域名转入促销活动的,那时候我也有帮助自己和公司的客户通过域名转入到NC服务商这样可以实现省钱续费的目的。上个月续费转入的时候是选择9月和10月份到期的域名,这不还有几个域名年底到期的,正好看到NameCheap商家再次发布转入优惠,所以打算把剩下的还有几个看看一并转入进来。活动截止到9月20日,如果我们需要转入域名的话可以准备起来。 N...

VinaHost,越南vps,国内延时100MS;不限流量100Mbps

vinahost怎么样?vinahost是一家越南的主机商家,至今已经成13年了,企业运营,老牌商家,销售VPS、虚拟主机、域名、邮箱、独立服务器等,机房全部在越南,有Viettle和VNPT两个机房,其中VNPT机房中三网直连国内的机房,他家的产品优势就是100Mbps不限流量。目前,VinaHost商家发布了新的优惠,购买虚拟主机、邮箱、云服务器、VPS超过三个月都有赠送相应的时长,最高送半年...

哪个好Vultr搬瓦工和Vultr97%,搬瓦工和Vultr全方位比较!

搬瓦工和Vultr哪个好?搬瓦工和Vultr都是非常火爆的国外VPS,可以说是国内网友买的最多的两家,那么搬瓦工和Vultr哪个好?如果要选择VPS,首先我们要考虑成本、服务器质量以及产品的售后服务。老玩家都知道目前在国内最受欢迎的国外VPS服务商vultr和搬瓦工口碑都很不错。搬瓦工和Vultr哪个稳定?搬瓦工和Vultr哪个速度快?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文从线路、速度、功能、售后等多方面对比这两...

今日热点怎么删除为你推荐
回收站在哪vivo手机的回收站在哪google竞价排名谷歌竞价排名现在是显示在什么位置?绵阳电信绵阳电信宽带资费深圳公交车路线深圳公交车路线查询快速美白好方法快速美白方法依赖注入依赖注入是什么意思?工信部备案怎样在工信部进行域名备案?要详细工信部备案去国家工信部备案需要什么手续呢iphone越狱后怎么恢复苹果越狱后如何恢复云挂机趣头条后台云挂机辅助后台云挂机辅助有谁用过?想了解实际情况。
猫咪永久域名收藏地址 cn域名 日本vps 美国vps评测 老域名全部失效请记好新域名 hostgator 视频存储服务器 42u标准机柜尺寸 debian6 卡巴斯基官方免费版 双拼域名 合租空间 国外代理服务器地址 卡巴斯基试用版 linux服务器维护 hktv shopex主机 中国电信宽带测速器 网站在线扫描 www789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