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贴门神起源于那个朝代?
贴春联和贴门神的由来
春节,是中华民族“百节之首”。
在我国历史文明中,庆祝春节的习俗很多,至今在民间尤其是农村中保存最广的习俗当是帖春联和贴门神。
贴春联,是民间庆祝春节的第一件事情。
每当春节将近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两边贴上崭新的春联,红底黑字,稳重而鲜艳。
表达一家一户对新的美好愿望,诸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之类。
一些春联还注意反映不同行业、不同家庭不同的“幸福观”。
因此,认真研究春节时人们张贴的春联,无疑是观察民间风情的一个有意义的途径。
贴春联的习俗究竟起于何时,至今无准确的材料可资查证。
不过,大约可能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可以在史籍中证实的。
此外,根据《王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
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
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茶、郁垒。
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茶、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
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茶、郁垒。
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
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茶、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
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
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良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许多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
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何都会望而生畏。
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所以,我国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
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前,有无门神目前尚不得确知,如果有,大概就该是神茶、郁垒。
这两位神人貌相十到怪异凶狠一一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
他们虽然相貌狰狞,但是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不仅是他们的责任,而且是他们的天性。
许多人都知道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形相。
唐朝以后,除了神荼、郁垒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
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
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
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过春节时;在门框贴上春联会带来好运吗?这又是代表什么呢?谁能讲的详细些.
“新年新月共新春,花红对联贴满门”。
北京人过春节,几乎家家忘不了往大门上贴一幅春联。
在爆竹声中,人们喜笑颜开地簇拥着,把用大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到门框上或门心里。
一幅、两幅、三幅……不大一会儿,大街小巷里就贴满了喜庆的春联。
它美化了街巷、带来了喜气,把春意点缀得分外浓厚。
春联不仅是节日的装饰,也是人们对未来的寄托,对新春的祝颂。
旧时店铺前的春联还兼起广告的作用,各行各业都要想方设法用春联来夸耀自己的生意,用春联来招徐顾客,不同行业的春联有不同的特色,只要看一眼春联,就能知道这家店铺是经营什么的,比如绸缎庄常用“此中多锦绣,以外无经纶”;粮店则贴“风雨调合岁月,稻粮狼藉丰年”;画馆前书写“笔下江山归手腕,胸中景物夺天工”。
当你看到“调剂有方侔相业,虔修有法体天心”时,准知道这是药铺;看到“珠届三千夸禁客,乌皮多士志唐风”时,准知道这是鞋店。
澡堂子能使用“沂水乘风咏,汤盘取日新”的雅联;香烟行则贴出“云霞共吞吐,花草自精神”的巧对,恭维吸烟的人都成了活神仙。
其他如理发店用“到来尽是弹冠客,此去应无搔首人”;酒店用“香闻十里春无价,醉卖三杯梦亦甜”;旅馆用“乾坤到处皆吾友,风月谁家不是邻”;茶叶庄用“惠风清竹叶。
疏月淡松罗”。
无不既有颂春之情,又和自己的本行密切相关。
一般人家则只是在大门上贴一幅祝颂年景的春联取个吉利。
像“有天皆丽日,无地不春风”,“岁岁平安日,年年如意春”,“接天瑞霞千家乐,献岁梅花万里香”等,表达了人们憧憬未来热爱生活的心情。
满意请采纳
...出现过 后来人们习惯就把过这段时间就叫做过年 知道发展到现在每次过年 家家户户都放鞭炮...有哪个晓得过年的含义是什么?就是说早期为什...
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今年的除夕,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燃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年的由来及传说 农历的正月初一,现称春节,民间俗称『过年』,『年』的原意是指谷物成熟。
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年』字,不过写法与今不同,它是由『禾』和『千』两个字加在一起组合成的;这各自的意思很明显,表示谷物累累,收成良好。
古书上每将五谷成熟,丰收之年,称为『有年』;大丰收的年分,称为『大有年』。
以后,便把谷物的一熟算做一年。
到了周代,正是以『年』名岁,一年的开头叫做『岁首』。
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刘彻主持制定太初历,正式确定每年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元旦。
太初历实际上是继承了夏历的历法,并采纳了二十四节气,以利于指导农业生产,所以才叫做『农历』。
农历元旦,还有许多别的名称,如:元日、元朔、元正、元辰、正旦、新正、新春、新年等等,都是指一年的开头第一天。
民国成立后,正式采用阳历,将每年的1 月1日定为元旦,把农历元旦改称春节。
关于『年』的起源,除了史书上的记载外,还流传着不少有趣的传说故事。
其中,流传的比较广泛的,是一则关于人们齐心协力共同抵御『年』的故事。
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头如狮子身如壮牛的凶恶怪兽,到了冬天山中的食物稀少了,便要跑出山来闯进村子,见人伤人,见畜伤畜。
因此一到冬天,人人惊恐,村村不安。
大伙儿只得搬到远远的地方去逃避『年』的伤害。
时间长了,人们发现『年』虽凶猛,却也害怕三样东西:一是鲜红的颜色,二是明亮的火光,三是巨大的声响。
于是大家商量,只要家家都具备这三样东西,『年』就一定不敢进村了。
到了冬天,凶恶的『年』快要出山进村侵扰了,村里的人相互约定,家家户户的门上都挂上用红色涂抹的大木板,门口烧着旺旺的火堆,夜里大家都不睡觉,在家里敲敲打打,到处发出巨大的声响。
夜深了,『年』窜到村口,只见处处红色,处处光亮,兼之巨响遍传,十分害怕,赶快掉头躲进山里,从此不再出来危害村民和牲口了。
第二天清早,全村的人聚在一起,为驱逐凶兽获得的胜利互相祝贺道喜。
这是一个多么不易得来的日子!每到冬天,人们总是忘不了往年防御『年』进村侵袭的日子,家家户户照样挂上红色木板,点着火堆,通宵敲敲打打,第二天便也相互道喜,欢庆平安。
这样代代相传,『过年』的习俗就形成了。
过年食俗 旧式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
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开始。
我国皂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腊味的种类繁多,举凡腊肠、腊肉、腊鸭、腊鱼、风鸡、风肝等,就算自己家中没有腌制,也一定要买上一两样来应应。
景腊肉的吃法可以是蒸熟后切片,或者拌蒜苗、辣椒、或是炒青菜吃。
在忙碌的年节里,腊味是最简便而可口的一道年菜。
刚腌过腊味,接下来,就该蒸年糕了。
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
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也有条状的宁波及福州年糕,造型模仿银条;都是以形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北方的许多省份,过年时还要包饺子。
虽然饺子早已是普及大江南北的日常点心。
但是除夕夜吃的饺子却另有一番特殊的意义。
旧时以天干地支来计时,除夕夜亥时一过便交子时,正是新年最新初的时刻,据说这时吃了饺子,表示「开张大吉,万事如意」。
又因为此刻正交子时,所以吃饺子谐音「交子(时)」。
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尤其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春节扫尘的风俗起于什么时候?
举行过灶祭后,人们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中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民间素有的传统习惯。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有趣的是,古时有关扫尘的由来,却有一个颇为诡异的故事。
传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
三尸神是个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
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
一次。
三尸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
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忿诸神、亵读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
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
玉皇太帝又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一个不留。
三尸神见此计即将得逞,乘隙飞下凡界,不管青红皂白,恶狠狠地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宫来个斩尽杀绝。
正当三尸神在作恶时,灶君发觉了他的行踪,大惊失色,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
于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哪户不清洁,灶王爷就拒不进宅。
大家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
等到王灵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
王灵官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心中十分奇怪,便赶回天上,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听后大为震动,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
这次人间劫难多亏灶神搭救,才得幸免。
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张祥,所以民间扫尘总在送灶后开始,直忙到大年夜。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三尸神”道教称在人体内作崇的“神”。
据《太上三尸中经》说:“上尸名彭倨,在人头中;中尸名彭质,在人腹中;下尸名彭矫,在人足中。
”又说每逢庚申那天,他们便上天去向天帝陈说人的罪恶;但只要人们在这天晚上通宵不眠,便可避免,叫做“守庚申”。
相传过年是为了驱赶年兽,古代真的存在年兽吗?
古代并不存在年兽,只是一个传说的故事。
《尔雅·释天》记述:“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
”这说明“年”字是从周朝开始的。
从文字学角度来看,“年”字甲骨文“上禾下人”,取禾谷成熟、人负禾之义,就是说的五谷成熟。
在有关“年”的典籍记载中,“年”的义项也多为“丰收”“成熟”,与鬼怪猛兽并不相关。
而且,“年”和怪兽也不搭边呀。
“年”这个字的意思,第一是谷熟,第二是地球一个公转周期。
根据网上的信息,年兽的故事,最早见于《申报》,也有人说在19世纪末期,年兽的故事就有流传了,不过后来《申报》比较早的刊登了这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