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把武汉建设国际性大都市,青少年能做什么
武汉的城市建设规模在中国算很大的,武汉三镇(汉口、武昌、汉阳)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很有名,被一些人誉为“东方芝加哥”。
现在,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和建设花园城市的努力,武汉已经是一个大都市。
关键问题是您提到的“国际化”,国际化要求经济全球化,文化中西兼容,科技取长补短,同时,武汉人和世界各国的交流互动比较频繁、来往相当密切。
要达到这个标准,青少年可以在如下方面多努力:1、好好学习中外文化、科技知识,特别要注意学好外语,了解外国情况,熟悉国际上的热点事务。
这方面,武汉是很不错的,除武汉高校林立,教育资源丰厚,图书资料出版销售业发达,市民文化素质较高外,像武汉外国语学校是专门培养外语人才的,出了不少外语通、外国通;又如,武汉的法语教育在全国都算好的,不仅武大法语系比较有名,武汉外国语学校法语班及各法语培训中心也办得红红火火,这是有背景的,背景就是----武汉是法国在中国搞经济投资的最大投资地(如著名的法国雪铁龙汽车就和武汉有大规模合作),武汉与法国不少城市来往密切,双方互相熟悉。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应充分利用武汉的上述优势,增强本领,提高国际化素质,这样才能帮助武汉提高国际地位,建设成不折不扣的国际化大都市。
2、武汉青少年有不少获得了出国留学的机会,到国外学习当然对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有好处,宜鼓励这些留学生在国外时也好、在国内时也好,多做中外沟通的工作,把祖国和世界联系起来,促进中国与各国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3、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鼓励有经商潜力的年轻人做生意,特别是做要与国外打交道的生意,加强武汉和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实实在在地帮助武汉提高国际化地位。
4、武汉有一些国外来的留学生,即他们到中国、到武汉来学习,也有一些国外来的生意人,武汉青少年可以利用这种有利环境多与外国人交流,互相学习、提高,在交往中体现出武汉人的良好素质。
外国人对武汉人的评价是直接关系武汉国际化进程的重要因素,武汉人对外国人的吸引力越大,给国外的印象越好,武汉就越可能尽早成为响当当的国际化大都市。
武汉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是什么级别
正处级别
1、武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是副厅级别编制;
2、 武汉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在武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的领导下为全市有形建设市场交易提供服务。
3、所以武汉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是正处级别编制,相当于孝感市教育局、孝感市下属县、区级别。
武汉未来的发展会怎么样,有没有甚么规划,目标等等
武汉规划网/
武汉交通规划/
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地处长江中游,江汉平原东部。
市区由隔长江和汉水鼎立的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组成,通称武汉三镇。
全市总面积8216平方公里,总人口 608万人(1985),辖六个城区、三个郊区和四个县。
市区(不包括四个县)面积1372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180.1平方公里,人口293万人(1985)。
沿革 长江以北的汉阳在汉朝就筑有城垒;长江以南的武昌在三国时筑城;汉口始建于南北朝。
汉口和汉阳原为一体,明成化元年(1465)汉水由龟山南麓改道由龟山北麓注入长江,自此两镇分开。
武汉自唐宋以来已是商业重镇,为周围地区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南宋时盛极一时,明清时期,汉口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
1858年,汉口被辟为商埠后,对外贸易总额在上海、天津、广州各大城市中常居前列;有“九省通衢”之称。
武汉又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不少文物古迹。
城市建设 从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起武汉开始了大规模工业建设,建设了武汉钢铁公司、重型机床厂、锅炉厂、热电厂和肉类联合加工厂等,开辟了青山、中北路、石牌岭、白沙洲、易家墩、堤角、庙山等工业区。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地方工业发展较快,又建设了关山、余家头、七里庙、鹦鹉洲、唐家墩等工业区;在远离市区的葛店,开辟了化学工业区。
1971年以来,还建成武汉钢铁公司的冷轧、热轧带钢厂(1700轧机)等和武汉石油化工总厂,成为综合性的工业基地。
武汉已成为中国内陆的重要交通枢纽。
到1985年,武汉地区港口有码头510座,363个泊位,年货物吞吐量2600万吨。
在河港中,武汉港的吞吐能力在全国名列前茅。
1980年武汉被定为长江外贸口岸之一,终年有海轮通往日本、香港、澳门、马来西亚等地。
武汉铁路枢纽站连接京广、汉丹、武大3条铁路干线,6条支线。
长江大桥、汉水铁路桥和两座汉水公路桥的建成,改善了京广线的运输条件,方便了市内交通,将武汉三镇联结在一起。
武汉通往各地的公路网也已形成。
武汉又是重要的教育、科学研究基地。
1985年有高等院校34所,在校学生87668人。
市级以上的自然科学研究机构133个。
从1949年到1985年,武汉新建住宅面积2400多万平方米,相当于原有住宅面积的四倍全市的道路总长1229公里,公共汽车、电车行驶路线100多条。
渡江轮渡航线15条。
市内共有水厂11座,日制水能力193.6万吨;排水管道总长785公里。
市区有堤防308公里。
建设了东湖风景区、月湖古琴台、解放公园等园林20余处,重建了黄鹤楼、晴川阁、长春观等古迹,新建了展览馆、体育馆、宾馆、商场、办公楼等一批大型公共建筑。
城市规划 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武汉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城市之一。
武汉市从1953年起着手编制城市总体规划。
当时的规划基本上确定了城市功能分区和道路骨架,各项布局比较合理,不足之处是过于强调空间几何构图,采取了单中心封闭式的布局。
1959年对原有规划方案进行了局部的修改调整。
1979年根据控制大城市、发展中小城市、城乡规划一体的原则,重新修订了总体规划。
这个规划确定了武汉市的城市性质为:湖北省的省会,历史文化名城,华中地区经济文化中心,内陆的重要水陆交通枢纽和对外通商口岸,以冶金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根据三镇的不同特点进行建设:汉口以商业和金融为主,武昌以文教、科学技术、信息研究为主,汉阳以旅游和新兴产业开发为主。
这个规划方案将城区、近郊区、县区、工业城镇和农村结合成为一个整体。
在改造旧城区,完成中心城外围新区配套建设的同时,重点开发长江两岸的葛店、阳逻、金口等卫星城镇。
在规划中,采取以武汉三镇为中心、长江为主轴、京广铁路线为次轴、向公路干线和汉水流域展开的布局结构,形成多中心多层次的城镇群体市区部分将依据江河湖山交叉分割地块的自然形态和三镇鼎立的特点,形成沿江河带形展开,绕湖山分区成片的布局。
若干个多功能综合区既相对独立,又与三镇中心城组成一个整体。
在组团之间,利用地形留出一些绿化空间,布置点、线、面结合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为使各区、片之间能取得方便的联系,在长江、汉水上规划建设多座桥梁。
全市道路沟通成环,并以环形放射的主干道系统,连结各片,形成功能划分明确、交通运输方便的城市道路系统。
在主干道和江河两岸重点对景地段,规划建设一些高层建筑,使城市轮廓更加鲜明。
同城区中心的“龟蛇锁大江”、“一桥飞架南北”的优美壮观的轮廓线呼应,东联洪山和东湖,西联月湖和墨水湖风景区,构成横贯城中的风景轴线。
黄鹤楼、晴川阁隔江对峙,更多的文物古迹风景点,则分散在河川山湖之间。
武汉近百年建设的工程有
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
万里长江第一隧——武汉长江隧道。
武汉江滩的改造包括堤防的改造,特别是龙王庙险段的改造。
武汉天心洲长江大桥,各项指标世界第一。
特别是铁路设计的火车时速是世界上最快的。
我个人认为武汉江滩是最经典的工程,那里在改造以前是一些码头仓库,和一些流浪人员居住的地方,脏乱差不堪入目。
而现在却成为武汉的城市名片。
至于武汉长江大桥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毕竟是长江上的第一座桥梁有特别的意义。
长江隧道和天心洲大桥却是现在最先进的施工工艺的体现。
求:《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共分12章,分别介绍了建设武汉城市圈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战略定位、发展目标,以及产业布局、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区域市场、环保和生态建设五个一体化的具体思路等。
战略定位
武汉城市圈的战略定位是:以长江经济带为主轴的东中西部互动发展的关键接力点与推进器、内陆地区先进制造业高地和现代服务中心、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城市圈形象——活力、快捷、安全、绿色
最新一稿《规划》对武汉城市圈建设总体目标作了生动的勾画,即:
——建设活力城市圈:规划期内(2006年-2020年)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协调发展,2020年GDP达19746亿元,人均GDP达5.98万元,初步形成与周边城市群对接的长江中游经济圈和中部崛起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形成快捷城市圈:建设以高速公路与铁路、城际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快速交通网络,完善的通讯网络,形成从武汉至周边8市“一小时经济圈”和圈内各城市间的快捷交通。
——打造安全城市圈:建设完善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和防控体系,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系统,为圈内生产生活提供可靠安全保障。
——构建生态城市圈:加快丘陵山地的生态建设,加强平原地区的环境治理,构建亲水型生态景观系统,建成绿色、宜居、和谐的生态型城市圈。
产业一体化布局 五种模式 联”武汉
《规划》提出,武汉市和周边8市产业将形成一体化布局。
大致分为五种模式:
总部在武汉、基地在周边的“总部模式”;
研发在武汉、产业基地在周边的“孵化模式”;
营销在武汉、产品在周边的“店厂模式”;
注册在武汉、生产在周边的“分家模式”;
生产主体在武汉、辅助产品在周边的“产业链模式”。
毛汉英以“汽车产业链”为例作出了具体说明:依托销售过1000亿武汉东风汽车公司,上游延伸至冶金工业的汽车钢板轧制、铸件、锻件及有色金属等,下游延伸到汽车零部件生产和汽车总装,带动金属加工、电子、电器、仪表、橡胶轮胎、塑料、玻璃等相关产业。
具体分工为: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建立与整车生产相适应的大型零部件生产企业,重点生产科技含量较高的关键汽车零部件;周边8市则分别建立产品各有侧重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园。
城乡一体 城市化水平大提升
1、33座大小城市构成大方阵
2005年,武汉城市圈人口为3086.7万,预计到2010年将达3190万,2020年达到3300万。
其中,武汉市区人口将由2005年的403万增至2020年的502万,成为超大城市(人口500万以上),黄石市区(含大冶市区)人口将由2005年的98.4万增至2020年120万,成为特大城市(人口100-500万);
黄冈、孝感、鄂州、仙桃和潜江5个市区将升格为大城市(人口50-100万);
另加11个中等城市(人口20-50万)、15个小城市(人口10-20万,包括蔡甸城区和新洲城区),届时,武汉城市圈将成为由33座城市、48个重点镇(人口3-10万)组成的巨大城市群;城镇化水平将由2005年的45.4%增至2010年的52%,到2020年达到62%。
2、“圈”分三层,“卫星”拱“核心”
《规划》将武汉城市圈及周边腹地分为三个圈层,即距武汉中心城区80公里以内的核心圈、80—150公里的紧密圈、150—300公里的辐射圈。
区域空间结构上又为:一核—武汉主城区;一脊—由沪渝高速公路和汉丹铁路以及汉十高速公路构成的“Y”字型东西复合发展脊梁;两带—大别山至桐柏山生态带和幕阜山生态带;两轴—京港(澳)高速公路—京广铁路复合主轴和京九铁路—大广高速公路复合发展次轴;两环—武汉绕城高速公路和城市圈快速环线;四组团—黄石鄂州黄冈组团、仙桃潜江天门组团、孝感汉川应城组团和咸宁赤壁嘉鱼组团。
3、强调统筹城乡发展
《规划》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结合农业产业化推进小城镇建设等,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点。
“桥梁与钢结构”列为第十大产业链
新《规划》将圈内产业链由原来的9个改为10个,即在汽车、电子、钢铁、有色冶金、石油化工、盐化工、纺织服装、建材建筑、食品产业链之后,又增加“桥梁与钢结构”产业链。
据毛汉英介绍,将桥梁与钢结构产业从钢铁产业链中剥离,单列为一大产业,是因为桥梁与钢结构产业已经成为武汉地区的强势产业,现有6家国内主力企业,发展势头较快,已在全省的经济格局中占有较大权重。
“桥梁与钢结构”产业可以钢铁冶炼为上游,发展铁路、高速公路桥用钢梁、支座、预应力构件等的生产;下游则可带动桥梁产业的科研、勘测、设计、制造、施工、维护等。
突破体制障碍 实现利益共享
为了突破在建设城市圈中遇到的地区分割和行政体制障碍,《规划》提出了一些运行机制上提出了一些措施:
1、建立跨区域的利益协调机制。
提倡区内各城市政府就跨区域利益分配问题达成框架协议,具体个案可依据协议“一事一议”协商解决。
2、突破行业分割,实现区域资源整合。
在物流、旅游、生态环境等领域成立区域性综合管理委员会,由政府承担协调职责。
3、对城市圈内空间实行监督型、调控型和协调型的三级管治,分别对自然资源保护、产业集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管理。
4、积极构建城市圈统一法制平台。
凡涉及城市圈发展,必须实行地方立法的项目,经圈内各市充分协商,由省人大或者省政府行使立法程序。
5、建立城市圈工作协调推进机制。
在决策方面,将组建武汉城市圈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定期工作会议制度。
听说武汉要建世界第一高楼。是不是真的?
是世界第三高楼
武汉市正在武昌江滩建造一座世界第三高楼——高606米的绿地国际中心 武汉市规模最大的现代服务业综合体及世界第三高楼——武汉绿地国际金融城暨绿地中心已于2010年12月8日正式动工兴建,其核心部位将建一栋606米的超高层综合体建筑,这也是仅次于迪拜塔(800米)和上海中心(632米)的全球第三高楼。
武汉绿地国际金融城项目位于长江大桥和长江二桥之间的武昌滨江商务区,与汉口百年外滩隔江相望,是武汉市新一轮城市发展的重点区域。
项目建筑面积约300万平方米,总投资超过300亿元人民币。
据绿地集团董事长张玉良介绍,商务区核心部位将建设一栋606米的超高层综合体建筑,计划打造为集超五星级酒店、国际甲级办公、高档商业、顶级公寓等为一体的超高层城市综合体。
5年内全部建成后,该楼将刷新武汉楼高的新纪录,成为仅次于正在兴建的上海中心大厦之后的中国第二、世界第三高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