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

门客网  时间:2021-01-30  阅读:()
(上册)主编!
曹鸿骞当代世界出版社中华上下五千年(上)1宋(公元"#$年%公元&'("年)宋太祖巧取荆州有这样一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晋献公用名马、宝石买通了虞国公,让他借道给晋国军队去攻打虢国,虞国答应了.
晋军灭了虢国,凯旋回师,驻扎在虞国,在其毫无防备之时,发起突然袭击,不费吹灰之力又灭了虞国.
这就是著名的"假道灭虢"的故事.
&)$$年后,宋太祖又演绎了一次"假道灭虢"的话剧.
宋太祖登基不久,湖南的武平节度使周行逢病故,由&&岁的儿子周保权继位.
大将张文表起兵反对周保权,占领了潭州中华上下五千年(上)548(今湖南长沙),并准备进军武陵(今湖南常德).
周行逢的儿子没有能力抵抗,连忙向北宋和高继冲求援.
高保勖是高继冲的叔叔,高保勖死后高继冲才继位的,当时荆南处在各割据国的包围之中,国势衰弱,兵力不足三万.
这样一来,宋太祖便制定了取道荆南,攻占湖南,一举削平荆湖的战略方针.
宋太祖在公元"#$年初,派大将慕容延钊、李处耘率领十州兵马,进发荆南.
出发前,宋太祖对二位大将嘱咐道:"江陵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南逼长沙,东距建康,西连巴、卿,北近大梁,现在你们可借道于势弱的高继冲,寻找机会入城,将其收归.
"两位将领命向荆南进发,到了襄州,便派遣阖门使丁德裕,先赴江陵,向高继冲假道.
高继冲亲校李景威统率,正派遣水军$%%%人,攻打潭州.
丁德裕来后,向他说明要借道去湖南.
高继冲听后,立即召集部下商议.
部下众说纷纭,拿不定主意,会议散后,便召叔父高保寅密商.
高保寅说道:"先准备牛羊、美酒,借犒师为名,探探宋营情况,再作决定.
"高继冲说道:"那就请叔叔走一趟了.
"高保寅带着事先准备好的东西,前往荆门犒师.
两位宋将善待高保寅,高保寅非常高兴,立即禀报高继冲,说宋军并无他意.
当夜,李处耘密率精兵,直奔江陵.
高继冲得知,立刻率领亲随,来到城北十五里处迎接.
高继冲在路旁,作揖,问候.
李处耘告诉他:"慕容延钊将军还在后面,你可在这里等候.
"说罢,自己就率领大军进入了江陵城.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549不久,慕容延钊来到,高继冲恭恭敬敬地行过礼,陪同他一同进城.
这时,高继冲看到,宋兵扶戟执刀,已经占领江陵的大街小巷,不由心跳加速,脸上冒汗.
他明知大势已去,无可挽回,只得顺水推舟,将全境三州十六县,尽献给北宋.
在占领荆南后,宋军继续进发湖南,这时,周保权已杀了张文表,平定了叛乱,但宋军还是进入了湖南,周保权的部下没怎么抵抗,便投降归顺.
至此,荆湖之地尽归北宋.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550宋太祖巧施反间计宋太祖平定了南汉后,接着想平定南唐.
然而,他最顾忌的就是南唐大将林仁肇.
这林仁肇是江南名将,多智足勇,曾屡次大败吴越,并曾向南唐国主李煜陈述了光复江北旧境的计划,对李煜忠心耿耿.
因此,太祖很想先去掉他,然后进军江南.
开宝四年("#$年),李从善奉哥哥李煜的旨意出使宋朝.
赵匡胤为了把李从善留住,派人为他建了一处很气派很华丽的别墅,经常派大臣去婉言劝留他,还派他担任为泰宁军节度使.
李从善感到十分矛盾,接受吧,对不起哥哥李煜,不接受吧,有生命危险.
最后,李从善无奈地接受了赵匡胤的封赏.
李煜不知赵匡胤不放李从善是何居心,也不知李从善态度如何,便经常派使臣前往宋朝,到李从善的住处了解情况.
从此南北双方都频繁派遣使者.
赵匡胤得知南唐派遣使者,日益频繁,十分高兴.
过了一段时间,时机成熟了,就授意一名画师扮作使臣,和其他使臣一同前往南唐.
这位画师技艺高超,而且记忆力极强,即使和他见过一次面,他也能背着将你的肖像画出,并且维妙维肖,栩栩如生.
这位"使臣"来到南唐,就去拜见林仁肇.
开始,林仁肇闭门谢客,一是对宋朝官员怀有一定的敌意.
二是怕皇上知道了会产生怀疑,不信任自己.
假使臣碰了一鼻子灰,就去见李煜,把自己拜见林仁肇被拒之门外之事向李煜讲了一遍,并陈述了中华上下五千年(上)551自己久仰林仁肇骁勇善战,渴望得见一面的心情,请求李煜恩准.
李煜因李从善还在宋廷,不便推辞,就答应了他的要求.
假使臣见过林仁肇,回到宋朝,立即把林仁肇的相貌画了下来,送到了赵匡胤手中.
赵匡胤十分高兴,赐给他一千两白银,并吩咐下面的人把画像挂到馆舍里.
一天,李从善被一个廷臣带到馆舍里.
李从善见到林仁肇的画像,不由惊诧慌问其故.
廷臣故意支支吾吾,半晌才说:"这是有缘故的.
"欲说又止.
李从善紧追不放.
廷臣又犹豫了片刻才说道:"足下您已在汴京供职这么长时间了,我就对你说实话吧.
皇上爱惜林仁肇的才干,特地写信给他,令他前来,他答应归附皇上,一时不便行动,就派人送来这画作为凭证.
皇上准备把此馆赐给林仁肇,待他来到汴京,直接去担任节度使的官职.
李从善听了将信将疑,回到住所后,便派使者快速返回江南,把这一情况报告了兄长李煜.
李煜接到弟弟的来信,龙颜大怒.
可他对林仁肇也只是怀疑,他当即传召林仁肇,问林仁肇是否接受过宋诏.
林仁肇被问得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感到问题相当严重,尽管没有承认,回答支支吾吾.
由此,李煜愈发疑心,他怀疑林仁肇有意欺蒙,便不动声色地说:"爱卿不必担心,因有人告发你,故朕向你问明一下,没有我就放心了!
"当下留林仁肇饮酒,暗中在酒里放上了鸩毒,毒死了林仁肇.
就这样,宋太祖巧使反间计,轻而易举地除掉了林仁肇,使李煜失去了一位军中长城,为后来平定南唐除掉了一大障碍.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552赵匡胤暗划皮笠南唐元帅李景达,听人报说张孟俊被擒,于是率兵向六合进发,距城二十里安营扎寨,挖掘堑沟设置栅栏,固守阵地.
赵匡胤也按兵不出.
几天后,李景达发兵挑战.
赵匡胤马上整军出城,摆好阵势.
不久,唐兵摇旗呐喊,蜂拥而至.
赵匡胤下令反攻.
两军金鼓齐鸣,喧声震野.
决战半天,不分胜负,两军均觉饥饿,各自鸣金收兵.
周兵回到城内,赵匡胤仔细检点,伤亡不过数十人.
他要将士们把皮笠献上,仔细查看了一番,忽然厉声喝斥上前的几个将士:"你们几个人为何不肯尽力难道要等敌人自己战死了不成"说罢,他即命亲卒,把这几个将士缚住,推出斩首.
众将见了,茫然不知所措.
因念旧日情谊,都代为求情.
赵匡胤说:"诸将以为我冤枉他们吗今日临阵,各戴皮笠,为什么这几个人的皮笠上,留有剑痕"众将听他如此说,都惊讶地瞪大眼睛,上前查看.
赵匡胤接着说:"敌众我寡,完全依靠各人勇力过人,尽力杀敌,方可取胜.
我督战时,见他们往后退缩,特用剑砍他皮笠,作为标记.
若不把这几个人正法,以后还怎么带兵打仗那只有把这座城池,拱手让给敌人了.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553众将听他这一说,吓得面面相觑,不敢言语.
转眼间那几名临阵脱逃的将士的首级,已呈上帐前.
赵匡胤传令枭首各营,然后才将他们的尸首埋葬.
第二日,李景达再次领兵挑战,赵匡胤督兵迎敌,兵卒全力向前,常言道:"一夫拚命,万人难敌.
"周营的二千健卒,勇往直前,南唐的兵众,抵挡不住,只得败退逃命.
赵匡胤带兵一直追到江边,把南唐兵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李景达等一急之下,骑着骏马跃入江中,渡江逃命去了.
赵匡胤追随周世宗经过无数次的南征北讨,平定了南唐,赐书唐主,罢兵言好.
世宗凯旋,论功行赏,对赵匡胤的赏赐特别优厚.
赵匡胤在督军与李景达作战时,对怯阵者并不急于马上正法,而是暗划皮笠作记号,事后再处理,杀一儆百,以儆效尤.
这就是谋略中的缓兵之法.
梁孝王刘武是汉景帝的弟弟.
景帝登基时,曾说过将来把皇位传给他.
窦太后十分珍爱梁孝王,听到景帝这话十分高兴.
吴楚七国之乱后,梁孝王因为拒吴楚有功,赐得广阔的封地,出入礼仪都自比天子.
他不禁飘飘然.
他有两个近臣,一个叫公孙诡,一个叫羊胜.
这两个人经常胁迫朝廷大臣在汉景帝面前建议,确定梁孝王作为皇位继承人.
因此,不少大臣被行刺,朝廷重臣袁盎因此也被他们所派刺客杀毙.
这事惊动了景帝,经调查是公孙诡和羊胜所为,于是景帝派使臣前来捕捉,一再声言要抓活口.
可是,朝廷派了十几个使臣到梁国,在全诸侯国范围内搜索,相以下的大臣家里都找遍了,还是一无所获.
就这样,一个多月过去了,此事毫无头绪.
梁国中大夫韩安国心知肚明,此二人一定是在梁王府中.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554他来到府内,拜见梁孝王刘武,一边流泪一边说:"俗话说,主辱臣死.
大王手下不做好事,以至出现今年这种情况.
现在羊胜和公孙诡屡搜而不获,老臣请予以赐死.
"梁孝王十分惊异:"这是为什么呢"韩安国的泪又下来了,他说:"大王和皇帝的关系,比当年高皇帝刘邦与太上皇的关系如何比现在皇帝与临江王的关系又如何"梁孝王只得承认:"不如.
"韩安国说:"是啊!
太上皇、临江王与两位皇帝间都是亲父子,可是高皇帝当年却说,'提三尺剑取天下的是朕',所以始终不允许太上皇干预朝政.
临江王呢皇帝的嫡系长子,贵为太子,可是因为其母栗姬出言不逊,也只好自杀.
这又是为什么呢治理天下终究不能因私废公.
古人说,虽然是生身之父,怎知不会为虎虽说是亲兄,怎知不会为狼如今大王位列诸侯,却听那些邪说,犯上禁而无法度.
皇帝是看在太后面上才没有对大王怎么样,现在太后日夜为这事伤心之至,希望大王能改正,大王却无动于衷.
假如太后百年以后,大王将靠谁呢"在韩安国力劝下,梁孝王终于决定把两位邪臣交出来,结果公孙诡、羊胜都自杀.
朝廷使臣还报后,梁国的危机解除了.
为此,景帝和窦太后都十分看重韩安国,认为梁孝王这么做,全赖韩安国主意.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555赵匡胤治军方略对禁军和中央地方官僚体制进行了一番改革后,赵匡胤便以主要精力来训练部队和整肃军纪,责之既严,待之亦优是他治军的指导原则.
赵匡胤亲自为禁军挑选兵员,这些士兵个个身强力壮,技艺高强.
针对五代以来军队中"兵骄而逐帅"的恶习,他亲自督率禁军训练.
从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年)开始,赵匡胤便常在讲武殿上,校阅禁兵操演,从中优选士兵加以提拔.
对禁军,赵匡胤实施了"更戍法",将禁军轮流外调戍守,期限一二年,不超过三年,其目的不仅仅是要达到"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目的,而且也有锻炼士卒身体素质的想法.
另外京城军队的粮秣请领,赵匡胤认为也是锻炼部队的好时机.
驻扎在城东的部队必须到城西去领粮,反之也一样.
兵士们领一趟粮食,来回要跑好几十里路.
这些名目繁多的"科目"都是为了锻炼士卒的吃苦耐劳精神,以免日久骄惰.
触犯军纪,严酷处罚,即便是为将者也不能幸免,不准穿绘彩之类的衣服,违者处以笞责.
作战时畏缩不前,赵匡胤亲自用剑在其皮笠上作一记号,待收兵后一一进验,查出后一并斩首,从此士卒都奋勇直前.
宋开宝四年(公元"%&年)冬季,禁军川班内殿直不满御马直军士每人多领赏'(((钱,聚众闹事,赵匡中华上下五千年(上)556胤当场下令斩首"#多人,军官分别杖责黜,并解散了这支部队.
宋建隆元年(公元$%#年),将军罕儒遭北汉军袭击,尤捷指挥石进德坐视不救,致使罕儒全军覆没,赵匡胤将石进德军中的&$名将领全部处以死刑.
对于骚扰百姓的军人,宋太祖的处罚更重.
每次大军出发时,宋太祖都要告诫将领:不要殴掠吏军,焚烧庐舍.
有一次禁军中的雄武军士卒,大白天抢人妻女,御使禁止不听,赵匡胤得讯大怒,立斩'##多人,有个叫阎承翰的大官知情不报,也受到了处罚.
同时,他还实行了待之亦优的策略.
他有一句名言:"朕今抚养士卒,固不吝惜爵赏,若犯吾法,惟有剑耳.
"他对忠直之士不惜以重金大加奖励,论功行赏.
一些优秀的军校可直接升迁为团练使.
每次阅武,发现武艺高强者便优先提拔,有的还能总有赏赐、特支.
出外戍边,增加月奉,还分发各种物品,甚至还赐给"装钱".
回到朝廷,赵匡胤亲自接见,设宴慰问.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557半部《论语》治天下自称以半部《论语》冶天下的赵普自幼学习吏治,读书不多.
青年赵普曾被永兴军节度使刘词聘为幕僚,深得赏识.
刘词死前向朝廷推荐,任赵普为军事判官.
此时,赵匡胤也在周世宗属下当军官,与赵普一见如故,称羡不己.
有一次,越匡胤率部队攻占滁州以后,俘获了"##多人准备当作强盗斩首,赵普经过仔细地审讯,了解到少数人是盗贼,因而没有让赵匡胤这么干.
于是,赵匡胤遂用赵普为司法推官(管理司法),后又改任掌书记(管理文书).
公元$%$年,后周世宗柴荣去世,其子宗训即位.
这时候,赵匡胤掌握禁军做了后周禁军的殿前都点检、检校太尉.
公元$&#年元旦,开封城内"策点检为天子"的谣传纷起.
赵匡胤率军出征,赵匡胤率军抵达开封东北'#里的陈桥驿,赵普、赵匡义(赵匡胤之弟)等人积极密谋拥立赵匡胤为帝.
第三天晚上,将士们把赵匡胤用酒灌醉,将龙袍披在他的身上.
开始赵匡胤还假惺惺地不愿接受,但是赵普以及众将表示誓死拥护,他才放心,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宋,建立了宋朝.
赵普被任命为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
从此,赵普作为北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在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即匡义,后改此名)两朝的政治舞台上,活跃异常,功勋卓著,彪炳史册.
赵匡胤闹政变引起了后周藩镇势力的不满,其中比较突出中华上下五千年(上)558的是昭义节度使李筠、淮南节度使李重进两人.
因此,赵普力主宋太祖亲自率军征讨李筠、李重进,并认为影响必将深远.
宋太祖于是亲率大军征讨,经过几次激战,终于击败李筠、李重进.
宋太祖赵匡胤因赵普在平定上党、淮南的叛军中献策有功,任命他担任兵部侍郎、枢密副使(军队的副统帅).
"#$年,赵普被提拔为宰相.
自后,宋太祖非常信任赵普,视赵普为左右手,事无巨细,都想参考赵普的意见.
"杯酒释兵权",就是宋太祖采纳赵普的意见进行的.
赵匡胤称帝以后,鉴于五代以来"兵强则逐帅,帅强则叛上"的教训,积极收复将帅兵权.
"#%年,罢殿前都点检、镇宁军节度使慕容延钊为山南东道节度使,罢侍卫亲军都指挥使韩令坤为成德节度使.
此后,他亲自掌握禁军.
赵普提醒宋太祖:拥立太祖有功的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目前还掌握着禁军重权,应当小心提防.
宋太祖以为不足虑,赵普说:我观察石守信等人,本人也许不会主动叛变,但他的部下就说不定了.
宋太祖恍然大悟,于是,赵普又进一步献策,提出了"削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的步骤.
八月十五晚上,赵匡胤宴请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一批高级将领,等到酒过三巡,屏退左右勤杂人员,向他们说:我若不是依靠了你们的效力,也当不了皇帝,你们劳苦功高.
但是,我当了皇帝以后,才知道了做皇帝的苦处,还不如当节度使时快乐,每天晚上都不能睡个安稳觉.
石守信等将领们急忙问其原故.
宋太祖接着说:这个原故不难明白,皇帝的宝座,哪一个不想坐呢!
石守信等将领们一听此话,个个吓得屁滚尿流,连连叩头表示:"今天帝位已定,谁还敢反叛您呢"赵匡胤说:"不见得!
即使你们并没有野心,但是你们属下有欲求富贵的人,一旦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你们不想当能行吗"石守中华上下五千年(上)559信等将领们听到这时,心里都明白了,个个痛哭流涕,不知怎么办才好,只好求宋太祖指出"可生之途".
于是,赵匡胤说:人的一生好比白驹过隙,人生在世不过是多积金钱、田宅,好好享受,使子孙后代不受贫穷之苦.
依我看,你们不如交出兵权,到地方上当个大官,多买些上好田宅,为子孙置些产业.
买一些歌妓舞女,饮酒作乐,过一个安乐的晚年.
我赵家皇族可以与你们结为儿女亲家,大家相互都没有猜忌,彼此都放心,不是很好嘛!
于是,第二天石守信等将领们都称有病,纷纷要求解除军职,交出兵权.
从此,赵氏江山更稳固了.
宋太祖罢了将帅的兵权之后,又想用王彦超掌禁兵,赵普又劝谏说:"王彦超的权势地位已经很高了,不能再授予兵权.
"宋太祖却十分信任王彦超.
赵普反问道:"陛下为什么会背叛周世宗呢"赵匡胤无言以对.
于是,赵匡胤待王彦超来朝之时,在帝苑设宴招待,赵匡胤趁酒醉之机对王彦超说:"你们是国家的功臣,长期在外镇守,没有受到优待.
"王彦超立即明白了宋太祖的意思,主动交出兵权到地方怡养天年了.
北宋初年,宋太祖用"杯酒释兵权"的方法,顺利解决了兵权的转换,巩固了中央集权.
宋初,全国在四分五裂,北方有臣服于辽朝的北汉;南方有南唐、后蜀、吴越、南汉、荆南、闽等军阀割据政权,严重威胁北宋王朝的安全和宋初中央集权的巩固.
对此宋太祖一筹莫展.
起初,太祖打算先攻北汉,宰相魏仁浦反对.
又问计于武胜节度使张永德,张回答:"北汉的军队少而精悍,加上辽朝的援助,不可急攻.
"大家都不赞成先攻北汉.
确实,在宋朝初年,宋朝马步禁军只有"#万,而辽朝有亲军$%万骑,先攻北汉,确实失策.
一天大雪夜,赵普正在家中休息,忽听叩门声,开门一看,宋中华上下五千年(上)560太祖立于风雪中,赵普赶紧迎太祖进屋,宋太祖心情沉重地说:"我睡不着啊!
我想来向你请教.
"接着宋太祖又说:"我想先攻取北汉你认为怎么样"赵普听了太祖的一番话,沉默了良久,然后献策道:"北汉盘踞在太原地区,如果我们攻下太原,接下来则是强敌辽国,不如先往南发兵,削平诸国,有了稳固的根据地,再来解决北汉这块弹丸之地.
"赵普的一席话,正中宋太祖下怀.
这就是北宋初年著名的"先南后北"的战略,即先消灭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后消灭北汉政权,避免在统一南方以前与辽朝发生正面的军事冲突.
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先南后北"的战略是可行的.
以后,宋朝先后消灭和收复了荆湖、后蜀、南汉、南唐、吴越.
最后,宋太宗于公元"#"年五月平定了北汉.
至此,中原统一.
北宋初年,宋太祖在赵普的辅佐之下,还采取了许多重大的改革措施.
在削夺诸将兵权之后,北宋建立了新的军事体制,在中央设立枢密院,枢密使和枢密副使为正、副长官,称"使相",负责掌管全国的兵籍、武官的任用及其它事务.
另外,还建立了殿前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的"三帅"制,共同统领禁军,总指挥是皇帝本人.
宋朝军队经过整顿,共分禁军、厢军、乡兵和蕃兵四类.
其中禁军是正规军,驻扎京师和各军事要地,厢军是地方部队,乡兵是按户籍抽差的壮丁,蕃兵是边区少数民族组成的地方军.
宋初,还改变唐五代以来军人镇守地方的旧制,由中央政府任命文官为知州,并在诸州设通判一职,负责监督地方官.
公元"$%年,宋太祖又采纳赵普的意见,下令收缴各地钱粮,既削夺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权,又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
规中华上下五千年(上)561定各州每年的赋税收入,凡属钱帛之类,全数送交京师,在京师专门设立三司机构,掌管地方输送的钱帛赋税,使天下支用,全部出于三司.
上述几项改革起到了巩固中央皇权的目的.
赵普遇事果断,用人公正.
有一次赵普向宋太祖推荐一个人为官,宋太祖不用此人.
赵普第二天再向太祖推荐,还是不用.
第三天赵普仍然坚持向太祖推荐这个人,宋太祖将奏疏扔在一旁.
赵普在皇帝发怒时,从容不迫地将奏疏从地上拾起来.
第四天赵普又将它呈给宋太祖,赵普的行动终于使宋太祖醒悟,接受了赵普的推荐,任用这个人为政府官员.
还有一次,按规定有一个朝臣应该晋升官阶,宋太祖由于一向讨厌这个人,所以借故不给他晋升.
赵普得知以后,劝太祖取消这个错误的决定,宋太祖蛮横地说:"我就是不给他升官,你又怎么样"赵普回答:"自古以来,国家制定法律的目的是惩恶扬善,制定奖赏是用来酬劳功绩.
所以,这是国家大事,而不是陛下一个人的私事,怎么能凭一己的好恶来决定呢"宋太祖听后很不高兴,拂袖而走,赵普就站在宫门前面等候答覆,过了很久,太祖才消了气,改变了原来的决定.
尽管如此,宋初政局基本巩固以后,赵匡胤与赵普的所谓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开始凸现出来.
公元"#$年春,赵普加封右仆射、昭文殿大学士,这时他开始追名逐利了.
"#%年宋太祖去赵普家,恰逢吴越王钱派人给赵普送来了一封信,以及海物十瓶,放在房廊之下.
被赵匡胤看见,问是何物,赵普如实回答.
太祖听后,指着十瓶海物说:"这些定是上等佳品了.
"命侍从打开,竟是如瓜子一般大小的黄金,赵普吓得连连叩头,宋太祖用不满的口吻说:"钱以为朝廷大事皆由你决断,所以才贿赂你!
"此后,赵匡胤不再像以前那样信任赵普.
后来,又发现了中华上下五千年(上)562赵普利用宰相职权,营私舞弊.
例如,违犯宰辅大臣之间不得通婚的规定,娶枢密使李崇矩的女儿为媳;违犯政府官员不得私运木料的禁令,派亲信私贩大批木材扩建宅第;其子承宗还利用父亲的影响,经商营利等等.
宋太祖闻知,龙颜盛怒,于是采取了限制相权的措施,设参知政事为副相,与宰相轮流知印、押班、奏事,削弱宰相权力.
不久将赵普贬为河阳三城节度使.
公元"#$年十月,宋太祖去世,其弟赵光义继位,史称为宋太宗.
宋太宗继位之后,赵普又入朝任太子少保,后升为太子太保.
公元"%&年柴禹锡、赵!
等人告发宋太祖之子、秦王赵廷美企图谋反.
这时,赵普又向太宗上书密陈,宋太祖和昭宪皇后的遗书是自己写的,遗书中规定太祖死后,由太宗继位他可以作证.
这样一来,赵普与太宗关系就密切起来,始得宠于宋太宗,再次拜相,任命为司徒兼侍中.
公元"%'年十月,赵普又被罢相.
公元"%#年赵普第三次入朝拜相,任太保兼侍中.
公元""&年春,赵普三次上表辞职,宋太宗加赵普太师、封魏国公,享受宰相待遇.
同年七月病逝,终年#(岁.
死后追封真定王,谧号"忠献".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563承宠愈谦赵普沉厚多智,善断大事.
他不仅是北宋的开国元勋,也是封建社会中的守成良辅.
元丞相脱脱曾对赵普有过颇为中肯的评论:"自古创业之群,其居潜旧臣,定策佐命,树事建功,一代有一代之才,未尝乏也.
求其始终一心,休戚同体,贵为国卿,亲若家相,若宋太祖之于赵普,可谓难矣……及其当揆,献可替否,唯义之从,未尝以勋旧自伐,偃武而修文,慎罚而薄敛,三百余年之宏规,若平昔素定,一旦举而措之.
"的确,赵普既智且忠,对宋朝的基本国策有重要建树,其政治思想对后世也有较大影响.
赵普年),字则平,祖籍幽州蓟县(今北京西南),后唐时年)随父赵迥徒往镇州(治所在今河北正定),旋又迁居洛阳.
起初,赵普曾为后周年)永兴军节度使刘词的幕僚.
刘词死前,遗表举荐赵普有才,可用.
后周显德三年("&%年),周世宗柴荣用兵于淮上,其部将赵匡胤攻克滁州等地.
经宰相范质举奏,赵普始为赵匡胤军事推官.
赵匡胤与赵普议论天下大事,见他谈吐不凡,十分高兴.
当时,赵匡胤部下捕获乡民百余名,指为盗匪,拟处弃市重刑,赵普怀疑其中有无辜之人,请求一一讯问,谨慎处置.
结果,其中十之七八系被诬良为盗,先后获释.
对此,赵匡胤更觉奇异,益信他的先见之明,尤喜他遇事周密持重.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564不久,赵匡胤之父赵弘殷率兵到滁,染病不起.
正在此时,扬州传来警报,周世宗诏命赵匡胤速赴六合驰援.
赵匡胤内思父病可忧,外念君命难违,一时难以断决.
当此时节,赵普挺身而出,甘愿为匡胤奉养尽孝,成全他去效忠国事.
赵匡胤走后,赵普朝夕进献药饵,服侍饮食起居.
赵弘殷很是感动,竟把赵普视为同宗.
赵匡胤也喜他忠、智兼全,从此视如手足,使之不离左右.
同年十月,赵匡胤因屡立军功,升任定国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赵普被提为节度推官(掌勘刑狱).
后周显德六年("#"年)六月,周世宗柴荣疑忌妻弟、殿前都点检(禁军统帅)张永德暗蓄异图,谋夺皇位,罢免其职,改由大将赵匡胤充任.
这真是阴差阳错,致使前门拒狼,后门入虎.
赵匡凰久己觊觎皇帝宝座,如今鬼使神差地得了个举足轻重的军职,无异于蛟龙得水.
在拥立赵匡胤上台的陈桥兵变中,赵普起了重要作用;在宋王朝初建过程中,他更是主要的谋划者.
宋太祖待中央和地方政权重新组合就绪,便于乾德二年("$%年)正月,同时罢去先朝旧臣范质、王博、魏仁浦三相,而以赵普为门下侍郎、平章事(即宰相)、集贤院大学士,独居相位.
赵普自居相位以来,竭诚国事,可谓呕心沥血,宋太祖视之如左右手,事无大小,多征询赵普之意,然后裁决.
为此,史书赞他"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宋太祖时常微行察访,突如其来地走到功臣家中.
因此,赵普退朝之后,依然衣冠齐整,正襟危坐,不敢松懈时日.
一日夜晚,天降大雪,赵普心想宋太祖必不能外出.
待到暮色深沉,突然传来叩门声音,赵普忽忙出迎,却见宋太祖站立在中华上下五千年(上)565风雪中.
赵普惶恐迎拜,太祖说:"已约晋王前来议事.
"果然,晋王赵光义随后来到,赵普重设宴席,生火取暖,喝酒烧肉.
赵普妻子林氏把盏斟酒,太祖沿用往时礼节,称呼林氏为嫂,君臣边饮边叙,十分欢洽,但是,作为一个深沉、练达的政治家、谋略家,并不为眼前几枚浅淡花瓣所陶醉,也不为过眼云烟所迷惑,更不为一时受宠而忘乎所以.
他事事多思多虑,做到有备而无患.
闲谈之间,宋太祖忽然问起略取太原、消灭北汉之事.
赵普无愧于良辅,致能对答如流:"太原地当西、北二面要冲,既克之后,则需我军独御两方契丹之众.
如此分兵把口,不如姑且保存北汉,俟我削平诸国,此地犹如弹丸黑子,何处可逃"这就是赵普"先南后北"的重要襄赞决策,宋太祖听罢,说道:"我意也是如此,特意试卿而已.
这个"试"字,包含着君臣之间多么奥妙的关系!
赵普并非谦谦君子.
他对于自认应该坚持的意见,每每表现得异常刚毅、果决.
一次,赵普荐举某人为官,宋太祖不许;明日复奏,仍不许,次日又奏,宋太祖大怒,撕碎他的奏章,掷之于地,赵普脸不变色,默默地跪在地上,把残碎片一一拾起,然后退朝回家.
后日,他补缀好旧单,复奏如初.
宋太祖感悟前失,终于任用所举之人.
又一次,有几个臣僚应当升迁.
宋太祖一向厌恶这些人,不予批准.
赵普却再三请命.
宋太祖很生气,说:"朕偏不准此辈升迁,看你有何办法"赵普义正辞严地质问:"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
"宋太祖怒不可遏,起身走入后宫.
赵普紧跟不舍,来中华上下五千年(上)566到寝宫门前,恭立等候,久久不肯离去.
宋太祖无奈,只得谕允其请.
明责暗保宋太祖称帝之初,辽人骚扰北部边地,百姓多背井离乡,流落到内地.
在大臣的建议下,太祖命董遵海、王彦异、李汉超等猛将镇守边地,在众将的一致努力下,边境安宁了许多.
有一天,宋太祖正与大臣们谈论该如何对边地守将论功行赏之事,忽然听到有一名北部关南泛地的百姓到京城来状告李汉超,宋太祖心中有些不高兴,深思了好一会儿,派人将告状人带到大殿.
不一会儿,一个浑身肮脏的告状人步履蹒跚地来到大殿,他跪在殿前,低着头,一声不吭.
宋太祖瞧了瞧他,威严地问道:"下跪之人可是来告李汉超的吗""正是",老汉答道.
宋太祖又叫他把经过详细说来,不可凭空捏造.
老汉连忙说道:"小民不敢,小民一生本份,与李将军无怨无仇,可那李将军不但借钱不还,还强占了小民的女儿,小民向他索要女儿,却遭到他的辱骂和殴打.
小民说的句句是实,望皇上明察,替小民作主,小民就是死了也瞑目了.
"说罢,老汉掀起衣襟,露出伤痕,竟伤心得哭出声来.
宋太祖也有些同情地开导说:"你的女儿能嫁给什么样的中华上下五千年(上)567夫家呢"老汉回答道:"民家贱女能嫁什么人,也不过是要嫁给农家.
"赵匡胤笑吟吟地问老汉:"李将军未到关南时,辽人是不是常常到关南侵扰啊"老汉现出痛苦不堪的样子说:"当然喽,那时候,北面的辽国人年年到关南骚扰,就连很丑的女人也不放过,那情景可惨哩.
"宋太祖又问道:"那现在情况改变了吗"老汉回答说:"自从李将军带领官军到关南驻扎,胡人就很少敢来骚扰了.
"宋太祖生气地说:"李汉超是朕的爱将,你的女儿成为他的妾,不比嫁给农家强上十倍百倍吗假如关南没有李将军带兵驻守,你的女儿,你的家资,能得到保全吗这样的小事,也值得来京城告状吗下次若再来耍刁告状,决不容你!
"说完,就喝令左右将这个可怜的老汉逐出宫门.
宋太祖为何如此对待老汉是纵容他的爱将吗否.
他想借此在大臣们面前表现出自己爱护臣子的心情,也为李汉超着想,好让他在边地安心驻守,为朝廷效力.
老汉回去后,没过几天,宋太祖便派一密使带着自己的亲笔信,前往李汉超的驻地.
宋太祖写道:"爱卿为朕驻守边关,甚是尽力,朕已深知,可失去女儿的小民,也着实十分可怜,爱卿应快些归还民女,还要偿还借欠的银两,朕对此事也就既往不究了.
望爱卿日后要自爱!
如果没有钱花,尽可把实情告诉朕,何必向百姓借贷哩钱财还可向人借贷,妻妾怎么能向百姓强行索取呢"李汉超看过信,见皇上对自己这么信任,这么宽容,顿时感中华上下五千年(上)568激流涕,当即遵照皇上的旨意把事情办了.
宋太祖实行了明责暗保的办法,使双方都很满意.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569太宗又回来了公元"#$年,宋太祖因病去世,他的弟弟赵匡义宋太宗即位.
宋太宗即位后不久,吴越的钱椒,泉、漳二州的陈洪进都自动削去国号,这样,宋朝完全统一了南方各地,接着,宋朝把目标转向了北方的北汉和辽国.
公元"#"年初,太宗御驾亲征北汉,兵锋直指太原,北汉主刘继元饷尽援绝,无路可走,只得投降.
五代十国中的最后一国被消灭,宋朝统一了中国.
宋太宗灭了北汉后,还打算从太原出发,顺道伐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
辽本是鲜卑族的一支,属游牧民族,起初居住在黄河附近,号契丹,其首领耶律德光在五代十国时,举兵灭晋,改国号为辽.
宋太宗即位以后,辽主是辽景宗耶律贤.
潘美等大将,认为宋兵现在疲惫缺饷,继续用兵是不利的.
唯有总侍卫崔翰说:陛下乘胜北伐,一鼓作气,不难取胜.
太宗求胜心切,决定向北进军.
连克数州.
辽朝见宋军杀来,便命宰相耶律沙带兵前来拒宋.
宋太宗的征辽大军快到高梁河时,遭到了伏击,溃不成军,宋太宗也不知去向,很多将领都怀疑皇上不是被杀,就是被俘了.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570武功郡王赵德昭也随太宗亲征,他是赵匡胤的长子,赵匡胤去世时,遵照母亲的遗命,把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匡义,现在太宗赵匡义不见了,赵德昭身边的一些将领就商量拥立赵德昭为帝.
一个将领进言说:"皇上蒙难,朝廷无主,人心不稳,大王你不妨自立为帝,以安众心.
"众将领也都齐声附和.
赵德昭左右为难,一时不知究竟应该怎么办.
他十分想做皇帝,按理这皇位本是该他坐的,现在却是这位叔叔坐了.
他也知道,于此溃乱之时,不动声色,好歹能把亲王做下去,尚能享受荣华富贵.
倘若自立为帝,万一叔叔没死,他能放过自己吗别说武功郡王的位置,恐怕性命也保不住了.
他想来想去,觉得静观事态发展为上策.
于是他故意装出生气的样子说:"不要说出这种目无君主、大逆不道的话!
如今皇上生死未知,军中混乱,你们不思为皇上担忧,为国效力,却说什么立我为帝的话,成何体统若让皇上知道了,你们的脑袋还能留住吗"众将领都想借此拍马屁,没料到,武功郡王竟然说出混帐话,便退到一旁,默不作声.
赵德昭接着又补充道:"诸位忠心体国,我已深知.
怎奈都是赵家江山,谁做皇帝都一样.
现在皇上只是去向不明,如果生还,我们怎么办此等大事,应再三斟酌,不能草率盲动.
"众将领便消除了心中不快.
第二天一早,宋太宗就回来了.
原来,太宗在逃散中,幸遇杨业父子相救,才化险为夷.
赵德昭听后,深感自己没有轻举妄动,争取了主动,躲过了灾难,否则弄巧成拙,可就麻烦大了.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571赵普扳倒卢多逊赵光义称帝后,朝中大事由卢多逊处理.
卢多逊与赵普因有仇怨,多次在太宗赵光义前进谗言,结果赵普,这一位宋朝开国元老,名为太子太保,实质手中无权.
赵普有个妹夫叫侯仁宝,本来在朝任职,卢多逊因为不满意赵普,便把侯仁宝远调到南岭外邕州去做知州.
赵普虽然不满,却无力救护他.
侯仁宝到了邕州好几年,朝廷竟不调动他,好像不存在这个人似的.
赵普见这样子,恐怕朝廷终不见调,侯仁宝不免老死岭外,终老不能归葬中土,便表奏太宗,力陈交州可取,可召侯仁宝以备询问.
交州即交趾地,与邕州相接近,故赵普用此计策召调侯仁宝回京.
太宗阅奏后,果然想把侯仁宝召回京城,他询问边地情势.
谁知刁滑的卢多逊知道此事后,便马上入朝面奏皇上说:"交州眼下内乱,正是夺取的好机会,但如果召回侯仁宝,恐怕要泄露机密,臣想倒不如密令侯仁宝发动偷袭,攻其不备,倒是绝好的计划.
"太宗听奏后,点头称是,随后命侯仁宝为交州水陆转运使,和孙全兴、刘澄等人同伐交州,侯仁宝在即将胜利时,麻痹大意,轻信敌人诈降,被敌人夜半偷袭,死于乱军之中.
赵普听说妹夫侯仁宝战死疆场,心里很难过,由此对卢多逊中华上下五千年(上)572更加不满.
卢多逊也知道赵普恨他,也时刻提防着他,不让赵普抓住把柄.
为了防止赵普伙同朝臣弹劾他,就作了一个命令:群臣呈给皇上的奏章等公文,不经他的审阅和签署,不得上呈.
他签署的批语常常是"不敢妄陈利便,希望思荣"十个字,既把握住了言路,又树立了不独断专行的好形象,并且还使群臣对他产生敬畏,感到震惧.
对此赵普心想:"卢多逊能如此权倾朝野、手眼通天,就是因为有皇上的恩宠,除此之外,还和秦王赵廷美关系密切,来往频繁,有他的得力帮助.
我要想扳倒他,必须首先使他和皇上的关系紧张起来.
皇上好像对他没有疑忌,如果我使皇上和秦王势不两立,皇上治罪于秦王,那么卢多逊这位秦王府的常客也肯定不会再得皇上的相信了.
我也就达到了目的.
"于是,赵普与秦王府的旧僚柴禹锡、赵熔、杨守等人迎来送往.
光阴茬苒.
有一天,柴禹锡、赵熔、杨守等人竟直接进入内廷,向皇上密报,说秦王骄横不法,好像要图谋叛乱,卢多逊与秦王交往甚密,恐怕狼狈为奸.
宋太宗面无表情,只是静静地听着.
这些人走后,他一个人在殿上来回踱着,心想:"秦王存在一天,对我就构成一天威胁,早看那秦王心怀不轨,可没想到来得这么快,这事不能置之不理,留下隐患,卢多逊与秦王交情密切,不能问他,最好是问赵普.
"于是,太守便召赵普入见,那赵普自柴禹锡等人退出后,便一直在殿外等候,听太宗召见,便立即进去,主动要求,调查此事.
几天后,宋太宗任命赵普为司徒,并担任侍中,封他为梁国公,并命他秘密地侦察和搜寻秦王赵廷美不轨行动的罪证.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573这时宋太祖赵匡胤的三儿子赵德芳业已病死,这是武功郡王赵德昭自刎一年多一点以后的事.
秦王赵廷美看到太祖死后,几个侄子凄凉死去,心中不免有些感慨,曾喟叹道:"三兄长稳坐帝位,不顾手足之情,有负兄意啊!
"他心想口出,随便讲了几句,可他的话像风似的,很快传入了太宗的耳中.
还有那些谄臣媚子,火上加炭,只说秦王赵廷美正忙于阴谋作乱,劝皇上加紧防范,以防措手不及.
宋太宗便罢了秦王赵廷美开封府尹的官职,让他离开京城,到西京(洛阳)做西京留守.
赵普与赵廷美并无仇怨,只不过要扳倒卢多逊,只好从廷美着手,去除躯干.
现在廷美失去恩宠,便开始对卢多逊加紧明访暗察,竟得到卢多逊私遣堂吏,结交秦王的一些事情.
一个名叫赵白的堂吏,与秦王府中孔目官阎密,小吏王继勋、樊卫尉卿崔仁翼、御史滕中正等人在审讯下,招供说,卢多逊多次派他把中书机密要件禀告秦王,并且说愿宫车(指皇上)德明等朋比为奸,秦、卢交好,都由他数人往来介绍.
在学士扈蒙、早日晏驾死去,我将全心全意事秦大王.
秦王也派遣小吏樊德明向卢多逊说,承蒙相臣一片苦心,所言正合我的心意.
秦王还赠送给卢多逊弓箭等好多礼物,卢多逊照单全收了.
赵普把这供状奏报给了太宗,太宗听后,他大怒道:"兄终弟及,原本是老太后的遗命,也是开国成规,只是朕尚强壮之年,你赵廷美为何这般急不可奈再说,朕待你卢多逊也不亏,难道他还不知足,非要赵廷美做皇帝,他才甘心吗"赵普回答说:"皇上有所不知,恕老朽直言,从古到今,在继位问题上,只有父传子的道理,兄终及弟只是中宫虚位之余的故事,太祖已误,陛下岂能再误吗"太宗听后不禁点头称是,便颁布诏书斥责卢多逊的不忠,将中华上下五千年(上)574他降为兵部尚书.
过了一天,将卢多逊打入大牢中,赵白、阎密、王继勋、樊德明等人一并收监.
太宗又大会群臣,商议处分一事.
结果,赵白、周密,王继勋、樊德明等人,全被斩于都门外,还抄其家,将他们的家人亲属发配到海岛,子弟终身不能当官.
勒令秦王上交私人田宅房屋,子女封爵全部剥去,秦王女婿韩崇业的公主驸马名号,也不能保留.
卢多逊即日被发配到人烟荒芜的崖州,郁闷结疾又缺医少药,两年后病死于那里.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575未知战果伟大人物必须具有战略眼光.
雍熙三年(公元"#$年),宋军攻打契丹辽国,命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杨业担任他的副手.
并命王先、刘文裕为监军.
他们先后攻占云、应、寰四州,抵达桑乾河,但曹彬的部队作战失利,各路北征军只得班师回朝,留潘美等人归守代州.
不久,太宗要求将新近攻占的四川百姓迁移到内地,命令潘美等人率部断后.
当时,辽国太后萧氏与大臣耶律汉宁率领十余万辽军再次攻陷寰,杨业和潘美商量说:"如今辽兵士气高涨,朝廷只令我们接回那几个州的老百姓,所以只需领兵出大石路,先派人秘密通知云州和朔州守将,等大军从代州出发的那一天,令云州百姓先出城.
我军抵达应州后,马上拖住敌人,即可令朔州的百姓出城,我军进驻石竭谷.
并用骑兵在中路护卫.
这样,三个州的百姓就可以保全了.
"王先不同意,说:"我们有精兵数万,不应长敌人的士气,灭自己的威风.
我军应该直接奔赴雁门关,公开前进.
"刘文裕也赞成王先的意见.
杨业反驳道:"不行,这样做太危险了!
王先讥讽道:"你素来号称'杨无敌',今天碰到敌人却畏手畏脚,难道有其它打算吗"中华上下五千年(上)576杨业气愤地争辩道:"我不是贪生怕死之辈,形势不利只会白白送死.
今天你既然用怕死来指责我,我用战死来证明我是不怕死的.
"行前,杨业哭着对潘美说:"此次行动肯定失败.
我杨业是北汉国的降将,早就应该去死,皇帝非但不杀,还对我加以厚待.
我不是想放跑敌人而临阵脱逃,而是想寻找合适的战机,通过立功来报答国恩.
今天诸君指责我临战避敌,我理当先死于敌阵.
"他指着陈家谷口说:"诸君要在这里设好埋伏,派两股援军接应我,等我转战至此,你们便用步兵夹击敌人来营救我,如果不这样的话,我的这些部队就不会有生还的希望了!
"潘美回答说:"我一定领兵前往接应,你尽管放心.
"杨业走后,潘美与王先率领所属部队埋伏在陈家谷口.
从寅时至已时,王先派人登台远望,看视辽军的影子,为了争功,立刻领兵离开谷口,向西南行走二十里.
一会儿,杨业战败的消息传来,二人慌忙指挥部队撤退.
"杨业领兵冲入敌阵,果不出其所料,辽军早有所备,四面伏兵,蜂拥而至,将杨业父子团团围住.
杨业好不容易到了陈家谷口.
杨业眼巴巴地盼望潘美的援兵到来,可是谷中全无一人.
只有呼啸的风声.
杨业捶胸大哭,部下剩下不过数百人,便流泪对部下们说:"我本欲立功报国,想不到会有今天的下场.
倘若被擒,有辱家园的.
你等都有父母妻儿,还是各自逃命,回报皇上吧.
"各将士都流着泪说:"将军和我等生死与共,我等怎能忍心割舍将军,生为大宋人,死为大宋鬼!
誓死杀敌,不做俘虏.
杨业见大家坚贞不屈,便也拼出最后力气,再度率领残部投入敌阵,他自己身上受伤十余处,依然越战越勇.
最后,马受重伤不中华上下五千年(上)577能前进,遂被辽军俘虏,儿子杨延玉和全部士兵都战死沙场.
当契丹兵押着杨业走到李陵碑时,杨业乘敌兵不备,猛然甩掉头上金盔,撞向石碑,英勇殉国.
杨业高瞻远瞩,洞微机先,知道必败无疑,真乃看得远,看得准.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578李继迁护族宋朝想要不战而屈人之兵,借党项族首领李继捧入朝普见之机,把党项族的贵族首脑人物一道骗到京师,然后顺利占据原党项族的居住地.
李继迁了解到宋朝的险恶用心,不受宋使的诱骗,只带了数十人从银州逃到了地斤泽.
宋朝深知漏网之鱼难再捕获,留在深山的猛虎威势更甚.
为保全李继捧的面子,为安定所有党项民众,朝廷当然不便公开下令捉拿李继迁,但宋朝边将人人明白,平灭党项的成败关键已经完全集中在李继迁一个人身上了.
因此,捕获或者击杀之,既是报效国家的大好时机,也是自己升官发财的捷径.
所以他们无不密切关注李继迁的踪迹,无不摩拳擦掌蠢蠢欲动,想一举抓住李继迁.
李继迁聪慧过人,他对自己的处境十分清楚.
南有大宋,东有强辽,西部是与自己一般强悍野蛮的游牧少数民族,他们随时都会乘机给自己以致命一击.
党项族本来就是生存在夹缝中,而今,大部分州治土地已被大宋所占领,唯一看到民族大危机、企图振兴民族大业的自己又成了宋军上下的众矢之的,困难、危险可想而知,失败、挫折无时不在.
但是,李继迁根本没有把这些放在心上,他知道他的族人也不会把这些放在心上.
与西北大地上久经风雨而依旧挺立、永远朝着太阳生长的松柏一样,李继迁和他的族人只认"土地必须归复、民族必须兴旺、大仇必须速报"一条理,顽强不屈地与宋军展开血肉之战.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579坚韧勇悍的党项人在李继迁率领下,向宋军频频出击.
但是,战斗的胜负最终还得取决于双方实力的对比.
敌强我弱的事实,屡屡导致党项军队惨败.
"#$年,李继迁率部进攻葭芦川,再进攻夏州三岔口,党项骑兵尽管勇猛无比,然而怎么也挡不住蜂聚蚁涌,十倍百倍于己的宋朝大军的围杀.
党项人到处渫血!
同年,李继迁的谋士汉人张浦建议避强击弱,攻打宋军的薄弱环节宥州.
李继迁依计而行.
不料宋军最薄弱的环节也比党项人总力量的数倍还强,战斗刚开始,败局已定.
党项军几乎全军覆没,李继迁带着七零八落的数骑劫里逃生,只得重新从零开始!
"#%年,宋知夏州尹宪与都巡检使曹光实密侦地斤泽,然后率最精锐的大部人马夜袭李继迁的大本营.
这次败得血本无归,党项部落%&&余帐付之一炬,继迁的母亲、妻子统统被囚进宋军囚车.
李继迁苦心经营的发家之基就这样一夜间化为泡影了.
报仇的希望实在是太渺茫,惨败的经历实在是太惨痛了.
然而,李继迁心志依旧,复仇之愿依然浓如烈焰.
李继迁只身从地斤泽逃到了夏州北边的黄羊平.
这里居住着党项族的野利部.
他与当地的野利部通婚,然后,再一次高举起他祖先李多兴的画像,对各部落长说:"李氏(拓拔)世代占有这一带,你们不忘我家,能随我复仇吗"与李继迁一样流淌着复仇血液的野利部人于是又紧紧地聚集到了"复仇神"李继迁的身边.
李继迁又有实力去挑动宋军守将的神经了.
原居银州的部落长拓拔遇,辽时这部落散居在山谷间,派人对李继迁说:"银州地处四塞,你若领兵来,我将率部落协助,可以取得州城.
"李继迁清楚,时不再来,机会万不可失.
但连续中华上下五千年(上)580惨败之后,他也深知胜敌必须用诈.
于是,"#$年%月,李继迁假装成穷途末路,心灰意冷的样子,派人骗曹光实说准备投降,约在葭芦川会见.
曹光实贪功心切,马上悄悄带了百余骑赴会.
李继迁一举伏杀曹光实,并一鼓作气占据了银州.
坚韧的毅力终于使李继迁在惨败数次之后,小有所成.
李继迁当然更不会放弃振兴民族的夙愿了.
他迁居银州,自称都知藩落使、权知定难军留后,并给各部落长统统加州刺史,准备更大的复仇振兴行动.
然而,敌强我弱的形势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
败局依旧等待着李继迁.
李继迁要复仇、要振兴,唯有一如既往地进行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地努力支撑、拚杀.
"#$年&月,李继迁进攻会州.
宋太宗特派知秦州田仁朗与李继隆等出兵讨伐.
党项部落长听罗遇及弟乞埋战死,折罗遇也被宋军俘虏处死.
'月,李继迁不得不退出银州败逃.
(月,宋军乘胜追击,党项部落损失过半.
宋军势盛,党项部溃不成军,再也无力在短时间内恢复元气主动出击宋朝了.
然而,复仇之火永不灭.
"#(年,李继迁与辽朝主动通好.
为了取得对自己有利的力量制衡态势,辽圣宗即授李继迁为定难军节度使、都督夏州诸军事.
授李继迁三弟李继冲为副,并以宗室女儿义成公主嫁给了李继迁.
"")年,又封李继迁为夏国王.
李继迁又一次以坚强的毅力从零开始,东山再起,在辽朝支持下,他又开始与宋朝决一雌雄了.
"#*年,李继迁挥戈攻夏州.
宋太宗见李继迁已与辽国通好,不便用官兵公开与党项人作战,便想用"以夷制夷"之计,赐李继捧姓赵,改名保忠,授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及夏、银、绥、中华上下五千年(上)581宥、静等五州观察处置押藩落等使,入守夏州,以拒李继迁.
李继迁却不管宋朝怎么对待自己,坚持要复仇,要复兴党项民族.
惨败之后不气馁,小胜之后力争更大的胜利,只要有一丝力量,有一线希望,他便要作全力拼搏,不断咬住宋军厮打.
"#"年$月,李继迁的御泥、布哗树两将被李继捧击败.
""%年$月,李继迁在安庆泽激战,中途失败被迫撤退.
""%年&%月,箭矢初愈的李继迁攻夏州城,大败李继捧.
""&年初,李继迁再攻夏州.
""&年'月,李继迁率军猛攻银、绥二州,并最终占领了二州.
""$年初,李继迁攻庆州、原州,攻夏州,李继捧败退.
""(年,李继迁在浦洛河袭击宋军军粮,又先后在灵州、环州、绥州等地与宋军作战.
互有胜负.
李继迁的骑兵勇悍无比,迅捷异常,出没没有规律,败逃胜追,宋朝官兵吃尽苦头,疲于奔命.
面对如此顽强的对手,宋朝不得不授李继迁为银州观察使的封号,赐名赵保吉.
并在陕西开辟相互的贸易场所.
""'年,宋太宗死,宋真宗继位,内外交困的局面迫使宋朝进一步妥协退让,授李继迁为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夏、银、绥、宥、静等五州观察处置押藩落等使.
因此,李继迁夺回了五州土地数千里,为党项族人民争得了迅速振兴的良好基础.
坚韧不拔的努力,我们把它当作一种智谋,是因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是因为只有不怕艰难险阻、不怕危险失败的人,也就是认定目标一味努力追求的人,才会紧紧抓住稍纵即逝、但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机遇",才会从失败的低谷中东山再起,走向成功,走向胜利.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582吕端巧立真宗宋太宗赵匡义病危时,立第三子赵恒为皇太子.
其时,吕端继吕蒙正担任宰相,他着眼大局,很有办事能力,深得太宗器重.
太宗评价他"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不久,他便将相位让给寇准,退位担任参知政事.
""#年,太宗驾崩.
围绕谁来继位的问题,宫内意见不一.
另外,皇太子赵恒年已$"岁,聪明能干,满腹经纶,但他是太宗的第三子,没有资格继位,这就引起其他王子与大臣的忌妒和憎恨.
但吕端却支持赵恒.
他决心遵照先帝意旨,拥立赵恒继位.
因此,他也就对宫中的一些情况细心观察.
正当太宗驾崩举国祭丧之时,太监王继恩、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知制诰胡旦等人,却背地里密谋,准备阻止赵恒继位,而拥戴楚王元佐.
吕端心中早有打算,但具体情况却并不清楚.
李皇后本来也不同意赵恒继位.
所以,李皇后命继恩传话召见吕端时,吕端大吃一惊,便知情况有变,可能发生不测.
吕端决定先发制人,争取主动,他一面答应去见皇后,一面又将王继恩锁在内阁,不让他出来与其他人谋通,并派人看守门口,防止有人劫持逃走.
然后,吕端才恭敬地来见皇后.
李皇后对吕端说:"太宗已晏驾,按规矩应立长子为继位人,这样才是顺应天意,你看怎么样"吕端却说:"先帝立赵恒为皇太子,正是为了今天,现在,太中华上下五千年(上)583宗刚刚晏驾,将社稷交给我们,他的尸骨未寒,我们又怎能使他失望呢请皇后三思.
"李皇后再三考虑,认为吕端讲的有道理,再加上,众大臣都在竭力支持赵恒皇太子,李皇后也不得违拗,便同意了吕端的意见,决定由皇太子赵恒继位皇位,统领大宋江山.
众大臣随口附和,叩首而去.
吕端还不放心,怕届时会被偷梁换柱.
赵恒于公元""#年即位为真宗,垂帘引见群臣,群臣在堂下,齐呼万岁,惟独吕端平立于殿下不拜,众人不解.
吕端说:"皇太子即位,按理当光明正大,为何垂帘侧坐,遮遮掩掩"要求卷起帘帷,走上大殿,正面仔细观察,知是太子赵恒,然后走下台阶,率群臣齐呼万岁.
至此,吕端才彻底放了心.
赵恒从此开始执政$%年.
后代史官对吕端评价很高,宋史评论道:"吕端谏秦王居留,已见其能高瞻远瞩,与寇准同相而常让之,留李继迁之母不诛,真宗之立,闭王继恩于室,挫败李后异谋,而定大计;既立,犹请去帘,升殿察视,然后下拜,太宗谓之大事不糊涂者,知臣莫过君矣.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584力排众议至道三年(""#年),宋太宗病死,太子赵恒即位,他就是宋真宗.
即位后,他想任命寇准为相,但又担心他性情刚直,难以独当此任.
景德元年($%%&年)七月,宰相李沆病逝,宋真宗任命毕士安为参知政事.
毕士安忙谢龙恩,真宗说:"先别急着谢,还将拜你为相.
你看谁能作你的副手"毕士安答道:"寇准忠义为国,善断大事,臣不如他.
"真宗说:"朕听说他刚愎自用.
"毕士安说:"寇难忘身为国,坚持正道,打击邪恶.
因此,别有用心的人十分痛恨他.
当今,百姓安居乐业,承蒙圣恩,但北部边境常受辽兵骚扰,危害年年,正是需要用寇准的时候.
"真宗道:"卿言正合朕意.
当借爱卿宿德,以补正他的不足.
"是年八月,真宗帝便命寇准与毕士安同居相位,二人志同道合.
寇准嫉恶如仇,屡受小人陷害,因赖毕士安辨析,才得以免受真宗怀疑.
景德元年九月,辽兵攻打宋朝北部边境,使游骑在深县(今河北深县)、相县(今河北安国)一带抢掠,作战稍有不利,就率军撤退,还故意装出漫无斗志的样子,借以麻痹宋军.
寇准闻知当即上奏:"这是敌兵大举入侵前奏.
请加紧调兵遣将,增派精锐部队把守险关要隘,防备辽兵入侵.
"宋真宗采纳了寇准的建议,派遣杨延昭、杨嗣等将,分别把中华上下五千年(上)585守边关要塞,严密监视敌人的一举一动.
十一月,辽兵果然大举南侵.
辽国萧太后、辽圣宗亲统大将萧达揽,领兵二十万,进犯贝(今河北清河)、魏(今河北大名)诸地,包围了瀛州(今河北河间),战略意图是黄河北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阳).
敌兵步步进逼,朝野上下一片恐慌.
边关告急文书,像雪花似的飞来.
在群情惶恐之时,寇准却镇定自若,他将告急军报搁在一边,照旧饮酒谈笑.
一部分胆小的臣僚惊慌失措,忙把告急文书转奏给宋真宗.
宋真宗大惊失色,急忙召问寇准,寇准却轻描淡写地回答:"陛下欲除此患,只需五日就够了.
"真宗请教具体应该怎么做,寇准因请御驾亲赴澶州.
朝中群臣听到此议,个个胆战心惊,纷纷要求退朝回家,寇准严辞制止,命令大家等候皇上起驾.
真宗左右为难,便欲暂回后宫,再想别的方法.
寇准向前阻住,劝谏道:"倘若陛下入宫,则群臣不得见君,必然惶恐无主,那就要贻误军国大事.
恳请陛下立即起驾,以安三军之心,"毕士安从旁附议,力劝真宗身赴前线.
于是,真宗决定亲征,并召集群臣商量用兵之法.
参知政事王钦若是江南人,主张皇帝逃难金陵,大臣陈尧佐是四川人,请求御驾西幸成都,真宗本就没有主见,听到这两种意见,不免动摇起来.
寇准厉声质问:谁为陛下划此南迁下策,应该杀头,当今皇上英明神武,武将与文臣又能同心协力,若大驾亲征,敌人一定会被打得落花流水.
如其不然,还可纵奇计挫败辽兵阴谋,坚守城池以待时机.
彼劳我逸,利弊不同,我可稳操胜算,为何要抛弃宗庙社稷,流亡到偏远的楚、蜀二地呢如果那样,所在人心中华上下五千年(上)586动摇,辽兵乘虚而入,大宋江山岂能复保宋真宗听到寇准所言有理,其意乃决.
这时,河北大名需要有人去镇守.
寇准深知王钦若能够随机应变,唯恐他留在朝中,再次阻挠北上成议,便举荐他出任此职.
王钦若有口难言,只好勉强就任,这就为主战势力消除了一个反对者.
景德元年十二月,宋真宗统军北上.
行至中途,又有人旧话重提,议论起南幸金陵之事,真宗再生犹疑,召来寇准商议怎么办.
寇准说:"目前,陛下现在只能有进无退.
河北军民日夜盼望銮驾到来,士气倍增;若一旦后退一步,则万众瓦解,敌乘其后,金陵也回不得了.
"君臣仍犹豫不决,不敢前进.
寇准见此情景,找到殿前都指挥使高琼,问道:"太尉深受国恩,今日何以报效国家"高琼慷慨回答:"高琼为一武夫,但愿以死报国.
"寇准闻言大喜,对高琼吩咐了几句,然后转身去见真宗.
高琼随后而入,立于庭下.
寇准朗声对真宗说:"陛下对我的话不以为然,何不听听武官高琼的意见"高琼立即向前奏道:"寇宰相之言确是良谋.
目前敌师锋芒受挫,我军士气旺盛.
陛下正应亲往督战,那么一定会大功速成.
"宋真宗见将相一心,这才放下心来.
寇准趁势建言:"机不可失,请马上出发!
"高琼当即指挥卫士护驾前行,来到黄河南岸的澶州南城.
这时,辽兵声势正盛.
群臣请真宗先了解敌人的情况,然后决定进止.
寇准力排众议,坚持对真宗说:"陛下不渡过黄河,则广大将卒心中更加不安.
若不前进威慑敌兵,镇住敌人的气势,我军绝难取胜.
况且,杨延昭、杨嗣、王超诸将已经率领劲兵分屯中山等地,李继隆、石保吉诸将列阵迎击辽军,牵制了敌人的机动力量,从四面八方赶来支援的将领也纷纷赶来勤王.
陛中华上下五千年(上)587下此行万无一失,为何迟疑而不进呢"宋真宗听罢军情,才决意渡河北进.
宋真宗驾抵澶州北城,并登上城楼检阅河北军民.
远近将士和百姓望见御盖麾旗,争相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
辽军见此情势,十分害怕,以至扰乱了队列.
宋真宗将军事大权全部交给寇准.
寇准受命专决,号令严明,士气振奋.
一天,辽军数千名骑兵攻近北城,宋真宗亲自登城督战,杀死、俘获敌兵大半,剩下的狼狈地逃走了.
晚上,宋真宗回到行宫休息,留下寇准在城头监守.
夜间,真宗思虑辽国兵临城下,夜不能寐,暗地里派侍从察看寇准的动静.
却见寇准正与翰林学士杨亿饮酒、下棋,谈笑风生.
真宗听说寇准旁若无事,立刻放下心来,暗自说道:"寇准如此坦然,我又有何忧!
"这才安然入睡.
双方相持多日,均没有机会可乘.
辽兵孤军深入,想速战速决,其统帅萧达揽到阵前督察军情,被北宋大将李继隆部下的威虎军首领张环用床子弩(一种安装在座子上的强劲弩弓)射死.
萧达揽是辽国的顺国王,一向机智勇敢,所率将士皆为精兵锐卒,屡建战功.
萧达揽一死,辽军士气大挫,宋军更受鼓舞,形势对双方发生了根本变化.
萧太后不敢居于中原,遂于景德元年十二月,秘密派使臣来到澶州北城,请求议和,条件是长期占有山海关以南的土地归辽国所有.
宋真宗被迫北上,十分害怕,巴不得速速结束此役,对辽方请求,一概应允,说是:"所欲得地,事极无名;惹必邀求,朕当决战,若欲金帛,朝廷之体,本也无伤.
"寇准态度非常坚定,一点也不同意,并且想让辽国称臣,使之献出幽、蓟十六州土地(幽、蓟十六州在后晋高祖石敬塘天福中华上下五千年(上)588元年割让给辽国).
为此,他想出了一条妙计,对真宗说:"若依计而行,则可使国家长治久安;不然,数十年后敌人仍将生事.
"可宋真宗无心久战,推脱说:"数十年后,自有御敌的人物.
我不忍生灵重困,现在就这么办吧.
"寇准本要坚持己见,可惜许多大臣贪生怕死,纷纷在真宗面前进谗.
有人甚至说,寇准主战,是为了借机抬高自己的身价.
寇准万般无奈,只得忍痛放弃有利时机,同意与辽国讲和.
宋真宗派亲信曹利用出使辽营,并授意说:"只要辽方答应退兵,每年可进奉他百万金银布帛.
"寇准闻讯,忙将曹利用召至自己帐下,威胁他说:"虽然皇上允许百万,你所许银两不得超过三十万,否则,回来后我要砍你的头.
"曹利用到了辽营,据理力争,最后以每年交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约为兄弟盟国.
辽国一下子得到这么多好处,便在结盟之后,引军北归.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是在有利并且可望取得更大战果的形势下签订的屈辱和约.
虽然这样,如果没有寇准,河北地区将长期沦于敌兵铁蹄蹂躏之下,后果更不堪设想.
因此,寇准最大的功劳,就是用智敦促宋真宗亲赴澶州督战.
当然,这也成为其政敌攻击的主要原因.
澶渊订盟之后,宋、辽之间停止了战争,两国边境比较平静.
为此,宋真宗对寇准更加器重,让他处理朝中大政.
寇准身处顺境,也不免自鸣得意,志满意得起来.
从此,他在上层集团的斗争中,接连败北.
寇准处理国家大事,一向赏罚严明,他既举贤任能,用人不拘一格,又惩治邪恶,罢黜庸吏.
对此,忠直贤良者自然是十分中华上下五千年(上)589钦佩他,而奸佞之徒却对他恨之入骨.
一次任命官员,僚属拿着官吏名册,一般的人就可做.
寇准却说:"宰相的职责,在于提拔忠良贤才,罢黜奸邪不肖之徒,如果按名册先后用人,一个小属吏即可办到,还要我宰相作什么"由于寇准讲求方法,至景德二年("##$年),宋真宗又给他加官中书侍郎兼工部尚书.
王钦若等佞臣自从劝帝南避金陵遭到寇准痛斥之后,一直怀恨在心.
如今见寇准位极人臣,更是忌恨不已,时刻伺机陷害寇准.
景德三年,宋真宗会见文武百官.
散朝之后,寇准先自退班.
宋真宗敬慕寇准,注目远送.
王钦若进谗说:"陛下如此敬重寇准,想必是因为他立下捍卫国家的功劳"真宗点头称是.
王钦若却说:"澶渊之役,陛下不以为耻,反以为寇准有功于国,这实在令人不可思议!
"宋真宗十分惊讶,困惑不解地问:"你这是什么意思"王钦若说:"城下订盟,为《春秋》所耻.
澶渊之盟正是在大敌逼近城下而签署的盟约.
陛下以大国皇帝的尊严,竟然订立城下之盟,世上还有比这更大的耻辱吗!
"闻听此言,宋真宗十分羞怒.
王钦若继续火上浇油,说道:"陛下想必听说过赌博的事.
赌徒快要输光的时候,便尽其所有来做赌注,这叫做孤注.
澶渊会战时,寇准正是拿陛下来孤注一掷的.
这岂不是他对您的大不敬吗!
"宋真宗自从听过王钦若的挑拨渐渐地疏远寇准.
不久,宰相华士安病逝,寇准又失去一位益友和臂助.
这年二月,真宗竟罢免寇准的宰相职务,贬官为刑部尚书,出任陕州(今河南陕县)知州.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590一诺千金澶渊会盟后,宋朝与契丹签订了和约,双方暂时言和,南北通好.
宋朝开边与契丹通互市,同时任命了一批人担任各州太守.
对西边的一些少数民族部落,宋朝采取了安抚政策,但吐蕃族一位叫奴讹的部落酋长,一向性情倔强,刚烈,但很讲义气,守信用.
宋朝采取安抚政策后,奴讹虽然归顺,但心中仍然不平,从未主动去拜谒过宋朝长官.
环州太守种世衡刚上任时,出于礼节,他才和其他部落酋长一起到郊外迎接.
种世衡见过各部落酋长们,与奴讹相约,明天去回访,并慰劳民众.
这天夜里,外面下起了大雪,第二天早上,积雪厚达三尺有余,而且雪还在不停地下着.
种世衡的部下便劝阻道:"到那里路途危险,尽是山间小道,今天不要去,改日去回拜没有多大关系.
"种世衡想:朝廷采取了怀柔政策,各羌族部落才刚刚归顺,我作为太守,代表朝廷,岂可不好好落实,言而无信,尤其是像奴讹这样很守信用的人,我要想以后让其一心归顺朝廷,这次无论如何不能失信于他.
想到这里,他对部下说:"我刚与各个羌族部落建立联系,应该信守诺言,不能失约.
"于是,便顶着风雪,朝奴讹的部落赶中华上下五千年(上)591去.
这时候,奴讹正坐在暖和的幕帐中,一边品着酒,一边在考虑,外面风雪这么大,路途又远,况且道路崎岖,种世衡就算守信用,那也不会来了.
忽然,他手下一位随从进来报告说:"禀报酋长,种太守已到帐外,请求拜见酋长.
"奴讹喜出望外说道:"快快有请!
"他立即穿戴整齐,率领众人前往迎接种世衡.
奴讹跪在雪地上叩头道:"太守冒着风雪,不顾路途艰难,前来慰问卑部落,令属下十分感动.
太守如此守信用,在下以后定全力以赴,供朝廷驱驰.
"从此以后,奴讹对种世衡心服口服,唯命是从,没有一丝反意.
战国时期,楚人有一句话:"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季布是楚国人,为人重言守信,答应过的事,必尽力去做,因而美誉远播,很得楚人的信任,所以人们认为只要得到季布应允一句话,比得到黄金还重要.
种世衡为人守信,最终赢得了奴讹的信任.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592知人为先在封建社会,既有知人之明又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人是很多的.
宋真宗时期的王旦就是其中一例.
宋真宗想任命王钦若为相,王旦阻止说:"王钦若受陛下赏识提拔,已经位高职显了,我还是希望他能留在枢密使的位置上,这样,枢密府与相府之间才能关系融洽.
我朝从开国以来,还没有出现南方人当宰相,虽然古人说唯才是举,但也必须是真正的贤才才可以破例提拔.
我身为宰相,不敢压抑贤才,但不同意王钦若当宰相,这是大家的意见.
"由于王旦反对,真宗便暂时没有这样做.
王旦去世后,王钦若才被任用,因此,王钦若逢人便说:"是王旦使我当宰相的时间延迟了十年!
"当初,王钦若与陈尧佐、马知节同在枢密院任职,因为工作上的事,当着皇帝的面吵了起来.
真宗叫王旦来处理这件事,王钦若还在大骂不已,马知节哭着说:"我愿与王钦若一起到御史府对质,请求公正评判.
"王旦怒斥王钦若退下,才平息了这场纷争.
事后,真宗十分生气,要立即下令将王钦若三人打入大牢,王旦严肃地说:"王钦若等人多年来有恃无恐,所以才敢如此肆无忌惮.
陛下要责罚他们,也应当选择公开正式的场合.
今天,您暂且回宫休息,明天我再来领取圣旨.
"真宗召见王旦,问他处罚王钦若的事情.
王旦问以什么罪名处罚他们"真宗说:"判他们忿争无礼的罪名.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593王旦说:"陛下这么做,如果传到国外,恐怕会因处罚失当而损害您的威信.
"真宗问:"你说该怎么办呢"王旦说:"应该宽大为怀,施以警告.
等过一段时间,再将他们罢免也为时不晚.
"真宗同意了,并说:"如果不是您说了话,我真难以容忍他们.
"一个多月后,王钦若等人被免职.
王旦曾经与杨亿品评当朝人物,杨亿问:"丁谓这个人日后会怎么样"王旦评论说:"丁谓是个有才华的人,但在品德修养上有问题,日后担任了高级职务,假使有贤士帮助他,可能会有一个好的晚节;如果是他单独掌权,一定不得善终.
"后来,丁谓的发展果然证实了王旦的预见.
王旦作为皇帝使者负责修理衮州景灵宫,太监周怀政与他一起同行.
有一次,周怀政要求见王旦,王旦却一定等随从的人都来到后,才穿着官服在大庭广众下与他见面,说完了正事就马上离开.
后来,周怀政阴谋发动政变而被处死,众人才知道王旦洞幽察微.
太监刘承规因为忠厚老实受到真宗的喜爱,在他将要病死的时候,请求皇帝能封他做节度使.
皇帝对此很怜悯.
王旦却执意不批准,并说:"如果今后有人临死前请求封为枢密使,难道也要答应他吗"刘承规的要求没有照办,而且自此以后,北宋的太监们没有一个人做官超过留后这一级别的.
以现代眼光看王旦并没有什么惊人之举,也算不上千古留名,但他在处理日常事务中能够时时处处以知人为先,处事又能合情合理,把事情做得既符合公忠体国之道又稳妥条理,从中可以看出王旦不同凡响.
因此,极富有借鉴意义.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594守创结合宋真宗时,在秦州知州任上多年的曹玮屡次上书请求辞职.
在曹玮的一再要求下,真宗只得答应,但派谁去接任这一职务呢真宗征询枢密使王旦意见.
王旦推荐李及.
真宗采纳了王旦的意见,便下旨召回曹玮,任李及为秦州知州.
朝廷中对此议论纷纷,因为李及尽管行为端正,但魄力不足,处事又十分谨慎,这样的人能胜任吗大臣韩玮把众人的疑虑告知了王旦,但王旦笑而不答.
李及到了秦州后,没有采取任何的措施,一切按照前任所定下的规矩办事.
秦州的将士官吏见李及这样,认为他能力不行,不是驻守边地的将才,因此从心眼里瞧不起他.
不久,有一名屯戍秦州的禁军,大白天在街市中掣下一个妇女头上的银钗.
州中的官吏逮捕了这名军士,报告到州府.
李及闻听,便传令把那名犯法的军士带到面前,审问了几句,军士供认了罪行.
李及不再把军士交给狱吏,而是立即命令把军士斩首.
处理完这一切后,他又处理自己的事情了.
在李及任职后,秦州仍象以往那样太平无事,渐渐地秦州的将士官吏开始佩服起李及了.
李及的声誉传到京师,韩玮听说后又去见王旦,把事情反映给了王旦,并且赞叹王旦有识人之明.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595王旦笑道:"戍边的军卒横行不法,主将把他杀了,这不值得大惊小怪,我推荐李及,并不是因为这个.
曹玮知州七年,羌人折服,可见曹玮处理边事已经尽善尽美了.
如果派别人前去代替曹玮,必定想出新的思路,采用新的措施,反而不好.
我所以用李及,仅仅是因为他忠厚老实,必然会萧规曹随.
"韩玮听了王旦的一番话,更加佩服王旦的知人善任.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596王旦临终荐寇准宋代名相吕蒙正刚刚任翰林学士,兼任参知政事.
刚为京官时,有人指着他说:"这小子也有资格参与政事的讨论吗"吕蒙正假装没有听见.
同行的人很不服气,想替他打抱不平,去责问那个说话人,究竟是何居心.
吕蒙正说:"如果一旦知道了那人的姓名,就会终身不忘的,不如不知道的好.
"蒙正为人宽厚,主张要实行仁政.
他积极举荐贤能,不和同事们争权夺利.
他曾说过:"我确实没有多大才能,但如果硬要问我有什么能耐,我想那就是能够用人罢了.
"蒙正随身携带着一本小册子,每有外地的官员来造访他,他一定要询问当地有哪些未出的贤才.
当朝廷征召人才时,吕蒙正就会从袋里取出小册子,向朝廷推荐贤能.
所以,他当宰相时,文武百官每个人都很称职尽职.
宋初的宰相王旦,一向与寇准有过节.
寇准曾屡次在皇帝面前告王旦的状,但是,当王旦临终时,竟然推荐寇准代替自己当宰相.
可见,王旦真是名副其实的宽洪大量.
王旦辅佐了宋太祖、宋太宗两朝皇帝.
寇准多次诋毁王旦,而王旦却常在皇帝面前赞美寇准的才干.
皇帝对王旦说:"你虽称赞寇准有许多优点,但他却专门说你的缺点.
"王旦说:"很正常啊.
我任宰相的时间很长,治理国事时的差错一定很多,寇准对陛下你无所隐瞒,这是我之所以看重他的原因.
"皇帝因此更加尊重王旦.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597有一次,中书将奏请皇帝的文书送到了枢密院,这是违反规定的.
当时任枢密使的寇准,将这件事上报了皇上,因此,王旦受到了皇帝的斥责,手下的人也跟着受到了处罚.
一个月后,枢密院有事送到中书处,这也是违反规定的.
王旦手下的人很高兴地将此事告诉了王旦.
王旦不仅没有这样做,反而派人送还了枢密院.
寇准为此很惭愧.
等到寇准被免去了枢密使,托人向王旦求情,想担当宰相的职位.
王旦惊讶地说:"将相的任命,难道是口说的吗"寇准深感遗憾.
不久,寇准被提升为武胜军节度使,兼任平章事,入朝叩谢龙恩说:"不是陛下了解我,我哪有今天.
"皇帝详详细细地告诉他,这都是因为王旦的推荐.
寇准羞愧得连连感叹,自己从境界上根本不能与王旦相比.
寇准任节度使时,建造起大棚,为自己贺寿,寿宴的场面同帝王的差不了多少.
为这事,有人向皇帝参了寇准一本.
皇帝大发雷霆,对王旦说:"寇准总和我相比.
"王旦微笑着劝谏说:"寇准年纪大了,有些痴呆了吧"经王旦这么一化解,真宗皇帝怒气才消了,说道:"也是,这家伙真的有些痴呆了".
于是,才没有追究.
宋真宗朝的许多有作为的官员,都是王旦推荐的.
王旦临终前,宋真宗问他谁可以代替他担任宰相的职务,王旦说:"了解臣子的没有人比得上陛下,陛下来决定吧".
真宗询问尚书张泳和马亮两人如何,王旦不答话.
真宗又说:"那你说谁比较合适.
"王旦勉强起身举卷笏板说:"以臣愚见,没有比得上寇准的了.
"真宗说:"寇准的心胸偏狭,刚愎自用,你再想想第二个人吧.
"王旦说:"别的人我就不知道了.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598寇准的坦然丁谓本是寇准推荐的官吏,但他是个反复无常,恩将仇报的小人,却反过来诬陷寇准,瞒骗皇帝,将寇准贬到道州.
但是,寇准的心潮却无时不在激荡,范仲淹所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正表现了寇准此时的心声.
忧国忧民的心志,常常驱使他翘首北望,情系日后再次执政,施展抱负,发挥自己的才学.
他在道州时所写的《春陵闻雁》,就倾注了不可名状的怅惆心情,其诗记载:萧萧疏叶下长亭,云澹秋空一雁经.
惟有北人偏怅望,孤城独上倚楼听.
但是,"怅望"总归"怅望",在云淡秋高时节,萧萧疏叶只有簌簌坠落一途,北归宏愿最多只能成为憧憬和梦思,指点江山也只能是对往事的回味而已.
乾兴元年("#$$年)二月,宋真宗病危.
起初,寇准罢相之后,目昏耳聩的宋真宗并不知道他一月之内被三次罢黜,还偶尔问道:"我为何这么久不见寇准"群臣畏惧丁谓权势,无人敢如实启奏.
及至临死,真宗又想起当年贤相,谆谆嘱托:"唯独寇中华上下五千年(上)599准、李迪可托大事.
"丁谓见李迪现为首辅,与寇准心心相印,担心日后生变,李迪仍将寇准引荐给新皇,与之共执朝政.
于是,丁谓便勾结刘皇后,在当年四月,再贬寇准为雷州司户参军,与此同时,又诬陷李迪私结朋党,将他贬为衡州(今湖南衡阳)团练使.
丁谓不择手段,把李迪驱逐出京.
有人对丁谓说:"李迪若死贬所,丁公如何受得了士人的评价!
"丁谓奸笑一声,轻松地回答:"将来好事的书生记述此事,也不过写上'天下惜之'四字而已.
"丁谓必欲将二人置之死地而后快,便挖空心思地想出一条毒计:在传达刘皇后旨意时,故意在中使(太监)马前悬一锦囊,内插一把宝剑,并有意使剑穗飘洒在外,以示将行诛戮.
李迪憨厚老实,一见这种情况,误以为降旨赐死,便主动要去自裁.
幸遇其子和宾客悉心救护,才没有枉送性命.
中使来到道州,也想如法演试,加害寇准.
此时,寇准正与郡中僚属在府内聚饮.
众人一见中使杀气腾腾的样子,十分恐慌,无不手足失措.
寇准却神色自若地对中使说:"朝廷若赐寇准死,我须亲看圣旨.
"中使十分窘迫,只得如实宣旨:敕贬寇准为雷州司户参军.
寇准异常镇定地叩拜于庭,然后升阶继续宴饮,直至日暮停宴.
次日,寇准收拾好行装,再赴雷州贬所.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00寇准失察北宋人丁谓,多才多艺,灵活机智.
但为人奸诈,投靠权臣,为虎作伥.
寇准一向喜欢有才气的人,但他只看到了丁谓的才气,却未能及时察觉丁谓无德.
真宗即位之初,李沆为宰相,寇准就举荐过丁谓,李沆说:"全面看丁谓为人,岂可提拔重用"寇准却回答说:"象丁谓这样的才器,你怎能使他沉沦下僚呢"李沆微微一笑,说道:"将来你才能理解我的意思.
"寇准不以为然.
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丁谓诱导君臣封禅祭神,从事虚诞邪僻之行,寇准的同学张咏对此义愤填膺.
大中祥符八年("#"$年),张咏病终时,还上疏请求处死丁谓,奏章中说:如今不当修造宫观,竭天下之财,伤生民之命,此皆贼臣丁谓诳惑陛下,请斩丁谓之头悬于国门,以谢天下,然后可斩张咏之头悬于丁氏之门,以谢丁谓.
这可谓以死极谏.
但这没有引起寇准的注意.
与同学李沆、王旦、张咏比较,寇准的胆识确有过之,而深沉却惜之不及.
尤其在对待丁谓的态度和作法上,寇准相反,在最后一次入相不久,竟然盛赞此贼,并荐他任参知政事这一显官,作为自己的副手.
丁谓被提拔为副宰相,仍对冠准十分谦恭,乃至巴结阿谀.
一次,中书省群僚宴会,寇准在豪饮之后,竞被羹汤玷污了胡须.
丁谓见状,连忙走过来认真地为寇准拭抹胡须.
寇准先前虽被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01他一时蒙蔽,但终究清廉正直,一见奴颜卑膝的行径,心生厌恶,轻蔑讥笑说:"你现为参政,本为堂堂国家重臣,怎能为长官拂拭胡须呢!
"在大庭广众之下,这种尖刻的嘲讽,使丁谓无地自容.
从此,他怀恨在心,无时不在寻机陷害寇准.
同年十二月,宋真宗任命曹利用、丁谓为枢密使,执掌军机.
曹利用一向是皇帝宠幸的人,也与寇准前有怨仇.
当初,寇、曹曾同在枢密院,分任正、副长官.
寇准本来看不起曹利用的品行、才能,一有不同意见,辄用不容商量的口气斥之说:"你是一介粗人,岂能识得大体.
"因此,曹利用久已衔恨.
如今曹、丁合作手握重权,又兼得宠于真宗皇帝,其势足以同寇准分庭抗礼.
可寇准却始终未能组织起反对权奸的正义之师,也没有认清形势,继续单独一个人孤军奋战.
天禧四年("#$#年),宋真宗得了风瘫病,政事交由刘皇后处理.
此前,刘氏宗人横行不法,强夺蜀地百姓盐井.
无奈寇准铁面无私,坚持依法惩治.
为此,早已和刘皇后积有旧怨,只是隐忍未发而已.
等到真宗卧病,刘皇后执掌政柄,曹利用、丁谓趁机依附刘氏,并和内亲、翰林学士钱惟演,朋比为党,党同伐异:刘、曹、丁、钱势炎熏天,寇准开始担心.
宋真宗自以为一病不起,常常卧在内侍要臣周怀政的腿上,与之商量国家大事,曾经想把皇位传于皇太子赵祯.
周怀政把这转告了寇准.
寇准趁便奏道:"皇太子为万民仰望,愿陛下思念祖上之业、社稷之重,把皇位传于太子.
另外,还要慎选正直、干练大臣来辅助他.
丁谓、钱惟演是奸佞小人,万万不可辅佐少主.
"真宗点头答应.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02经过寇准同意,立刻密令翰林学士杨亿起草诏书,拟让太子处理国事,且欲用杨亿辅政,取代丁谓.
杨亿知道这是大事,候至夜深,方才逐退左右,亲自撰写书稿,别人不知道这件事.
六月,寇准却因素性豪侈,向喜狂饮,以致醉后泄露了秘密.
丁谓与刘皇后等人马上奏知真宗,中伤寇准,谎称:寇准欲挟太子,夺朝廷大权,架空皇上.
宋真宗一气之下竟昏庸地罢免了寇准的宰相职务,降为太子太傅,担当有名无权的角色,事后,挑选当时最小的地方"莱",封寇准为"莱国公".
同年七月,李迪和丁谓同时担任宰相.
寇准谋事不密,连连失利,致使政局日益懈殆.
周怀政见形势更加危殆,深感不安.
他于山穷水尽之时,便策划尊宋真宗为太上皇,立皇太子为帝,废皇后,杀丁谓,复召寇准为相.
此事被客省使(接待外使的长官)杨崇勋察知,向丁谓告密.
丁谓当即换上便衣,乘着妇人所用车辆,连夜找曹利用谋划对策.
第二天,丁、曹立刻奏知皇帝、皇后.
宋真宗闻奏暴怒,便要严惩寇准.
幸亏李迪说了大量好话,皇帝仅诛杀周怀政一人了事.
丁谓又与刘皇后合谋,揭发朱能伪造天书之事,终于把寇准的病根揭了出来,以期把他逐出朝堂.
七月,宋真宗将寇准贬为相州知州,八月,丁谓擅改旨意,又将寇准远调担任遗州(今湖南道县)司马.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03仁宗皇后平宫变宋朝不稳定的社会局面,使皇宫内部的斗争尖锐起来.
崇政殿的亲从官颜秀、郭蓬、王胜、孙利四人,本是皇帝的腹心之人,对皇帝唯命是从.
但是,社会动荡,他们认为北宋江山早晚不保,便私下里密谋,准备兴兵叛变,劫持仁宗"挟天子以令诸侯",或直接推翻宋朝,建立新朝.
他们是皇帝侍从官,容易接近皇帝,很容易做到这一点.
正如俗话说:堡垒最容易从内部突破.
一切准备好后,颜秀便着手行动了.
他们杀死了军校,夺得兵仗,冲杀着攻进延和殿,再攻杀进禁中,很快逼近皇帝的寝殿.
这时,皇后正在殿内和皇帝闲谈,闻知发生谋变,仁宗很惊慌,便打算外逃,保全自己,皇后却立即关好门,然后派人立即召来都知王守忠等人,请他们护驾,确保皇上安全.
不一会儿,颜秀等人冲到福宁殿下,斩杀宫中人,宫中人作乌兽散,惊吓声四起,有的被斩断了臂膀,呼痛之声,传之远近.
紧张气氛,笼罩着整个寝殿.
何承用怕皇帝惊恐,只奏宫人内部闹纠纷.
皇后大声怒斥道:"叛贼在殿下杀人,皇上就要出来,你们还敢妄言启奏.
"皇后知道叛贼要纵火烧殿,便吩咐左右持水准备.
不久,叛贼果然以蜡烛焚烧灯笼,再焚烧宫殿.
大家迅速将火浇灭,叛贼烧殿不成.
双方的战斗仍在继续.
为了组织力量反攻,防止出现更大的叛乱,皇后亲自削剪宦官的头发,并说:"平定叛贼后,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04我要论功行赏,以剪过的头发为证.
"宫中宦官及宫女,都争相剪发,尽力拼杀.
经过殊死的搏斗,宦官及宫女有一定的伤亡,但颜秀、郭蓬、孙利三人也为宿卫兵所杀,王胜一人逃跑,数日之后,也被抓获,立即斩首.
颜秀等人的宫中谋变,至此便彻底失败了.
宫中又恢复了原有的状况.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05范吕党争继位时仁宗皇帝年纪还小,刘太后垂帘听政.
天圣七年,仁宗已经能够处理政事了,但刘太后仍独揽大权,把皇帝当成傀儡,满朝文武噤若寒蝉,不敢反对.
范仲淹却挺身而出,上书要求皇帝亲政.
晏殊闻知此事后大惊,斥责范仲淹道:"你真好出风头,自己倒霉不算,连我这个荐举人也要受你连累了.
"看到晏殊怒火冲天,范仲淹严肃地说:"我是您推荐的,心中常常担心自己不称职而使您为我蒙羞,绝没想到会因忠直使你不满意.
"后来,范仲淹又给晏殊写了一封信,坦率地谈了自己冒死直谏的原因.
信中说:"我官卑职低,但每年也有三百贯铜钱,相当于二千亩地一年的收成.
如果不去为国为民立功,那和专门糟踏粮食的螟虫又有什么区别人都说犯颜直谏会给自己惹祸,不是明哲保身之计.
他们不懂得:只有朝廷内外的官员都敢于直言,君主才会不犯错误,百姓才能生活安定.
政治上清明,才能祸患不生,天下无忧,这才是根本之计吗"说得晏殊无言对答,只好表示歉意.
不久,范仲淹因奏请太后还政,触怒了太后,被贬往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
刘太后死后,范仲淹才重新被召回朝廷,担任右司谏(谏官).
有了言官的身份,他上书言事更勤了.
明道二年("#$$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06年),京东和江淮一带闹大旱,接着又发生蝗灾,为了安定民心,范仲淹奏请仁宗即刻派人前去救灾,仁宗对此置之不理,在宫中依旧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范仲淹对此十分气愤,他冒着生命危险质问道:"您如果一顿不吃饭会怎么样现在许多地方百姓根本没有饭吃,怎能不闻不问呢"仁宗无话可驳,只好派他去江淮一带赈灾.
范仲淹每到一地就开仓赈济,并且免除了灾区的一部分赋税.
为了劝戒皇室,他还把饥民吃的野草带回来献给仁宗,并请他转给妃嫔贵戚们看看,提醒他们不要过份奢侈.
范仲淹这样大胆,震动了整个朝廷.
当时北宋政权由宰相吕夷简主政.
他们玩弄权术,党同伐异,只想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反对任何改革,更害怕别人批评自己,对范仲淹的耿直十分恼火.
就在这年冬天,吕夷简利用后妃争宠的矛盾,怂恿仁宗废掉了对他不满的郭皇后.
范仲淹上书坚决反对,反被贬出了朝廷.
两年后,由于他在苏州治水有功,重新任命为天意阁待制,召回朝廷.
范仲淹刚一回来,吕夷简就派人威胁他:"你现在的职务是侍从官,不是言官,你不用议论国政.
"范仲淹闻言理直气壮地答道:"议论国事正是侍臣的职责,我怎敢不尽力呢!
"吕夷简知道范仲淹不好对付,又想将他调往别处.
当时京城开封府是情况复杂的地方,吕夷简故意派范仲淹去做开封知府,想用纷繁的事务缠住他,使他没有时间过问朝廷之事,并打算他若有小错立即罢免.
没想到范仲淹一到开封,就大力整顿官僚机构,兴利除弊,把工作干得有声有色,仅仅几个月,号称繁难的开封府就秩序井然了,城中传唱:"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指开封)无事有希文.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07吕夷简此计未逞,反而大大提高了范仲淹的声望.
范仲淹发现吕夷简等大官僚互相勾结,朋比为私,将自己的亲信、党羽安插在关键位置上,使官僚机构浑浊不堪.
他和朝中一批正直的士大夫对此十分痛恨.
景佑三年("#$%年)范仲淹把京官晋升情况绘制成一副百官图交给仁宗看,指明哪些人是按照制度升迁的,哪些人是宰相以私人关系提拔的,对吕夷简任人唯亲,培植私党的行为进行了无情的揭露.
吕夷简知道后,勃然大怒,忿恨地对仁宗说:"范仲淹不是谏官,他越疤俎代,无中生有地中伤我,正是要挑拨我与陛下的关系,以便他结党营私,蒙蔽陛下.
"仁宗没有主见,听信吕夷简的谗言,将范仲淹降职贬至饶州(今江西鄙阳).
范仲淹遭贬,在朝廷上影响很大.
许多正直的官吏早就不满吕夷简的行径,一听说范仲淹又被罢黜,都非常愤慨.
集贤院校理余靖立即上书说:"范仲淹指责宰相的过错,没有什么错,朝廷三次罢免这样敢于直言的人,今后谁还敢再说话望陛下收回成命.
"馆阁校勘尹洙、欧阳修也相继为范仲淹鸣不平,并激烈地抨击吕夷简陷害忠良,当时,朝廷上形成了阵线分明的两派.
吕夷简看到大家都反对自己,十分恼火,他怂恿仁宗把余靖、尹洙、欧阳修都指为朋党,一起贬出了朝廷.
另外,又在朝堂上贴出榜文,禁止百官越职言事,公开压制舆论.
这就是北宋史上的"范吕党争".
范吕党争是北宋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但是以范仲淹为首的一批正直官吏反对大官僚集团因循守旧的腐败统治,主张选贤任能、爱惜民力、革新政治,这在客观上是进步的,因此得到人民的同情和部分封建士大夫的拥护.
范仲淹虽然三次被贬,名望却越来越高.
第一次外贬时,亲友们一直把他送到都门外,称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08赞他说:"您此行非常光彩.
"第二次外贬时,同僚们又来为他饯行,鼓励他说:"您此行更加光荣.
"第三次被贬,不少人安慰他说:"此行尤其光荣.
"范仲淹听罢大笑道:"仲淹前后已是三光了.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09识人于凡宋朝著名文学家范仲淹不仅因写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为后人所崇敬,而且深知兵略、治军之道,多谋善断,为兵家所佩服.
宋仁宗宝元三年(公元"#$#年),范仲淹出任经略使,镇守西北边地庆州(今甘肃庆阳).
此地西夏军袭扰,虽有军民合力抵御,未失城池,然而由于缺乏良将,难以带兵主动出战,消除外患.
范仲淹面对此种局面,甚为担忧,常感菜饭不香,睡眠不安.
一天部将尹珠求见.
范仲淹不觉一惊,心想:莫非有紧急军情赶忙招呼进见.
尹珠进门见经略使闷闷不乐,就半开玩笑地高声说:"良将来也,良将来也!
"范仲淹先是惊喜,后见别无他人,就疑惑地问:"尹君何出此言"尹珠说,辖县保安(今陕西志丹)有个举士叫狄青,精于骑射,勇猛过人,曾多次主动率兵退敌,岂非良将之材范仲淹听到这个消息,便迫不及待地询问起狄青的详细情况.
原来,狄青本是京城(今河南开封)禁军中的一名普通士兵,因力大胆壮、武艺高强,被提为小军官.
公元"#%%年前后,狄青随军到保安镇守,见夏军骚扰频繁,就主动要求担任前锋出战.
每次上阵狄青散发披肩面戴铜具,装扮成凶神模样驰突敌阵,使夏军畏惧丧胆,不战而溃.
几年中,他参加&#余次战斗均获全胜,屡立战功.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10范仲淹听后,立即派人召见狄青.
尹洙在一旁提醒说:"主公休急,此去保安近五百里,即使快马加鞭,也得四日后能到.
"范仲淹不等尹珠说完,就急急传令三日内召见狄青.
第三天下午,范仲淹焦急地在厅堂等候,不时派人出去看看.
直至傍晚,狄青才匆匆赶到.
范仲淹见他身高体壮,肩宽膀粗,双目炯炯有神,确是勇将之材,欣喜非常,当即命其在身边辅佐统兵,并许以上报朝廷任为副将.
狄青直率地说:"愿为主公效力,然我出身低微,不敢担此重任.
"范仲淹也干脆地回答:"现正要你出力之时,不必推辞!
"夏军闻知狄青得到重用,再也不敢轻意出兵庆州.
范仲淹很欣赏狄青的高超武功和勇猛胆略,但不是一味溺爱,而是在肯定其长处的同时,指出其文才不足以及不善于研究前人战法等缺点,耐心加以引导.
一天清晨,狄青在后园练武,舞长枪,呼呼作响,挥大刀,闪闪发光.
正当他越练越起劲之时,范仲淹悄悄走近,暗暗为其叫好.
狄青闻有人来,猛然转身立足,见是主公,即弓身施礼,恭敬地说:"请主公赐教.
"范仲淹含笑道:"好,好!
是很有长进.
"接着,他拍着狄青的臂膀说:"将不知古今,匹夫之勇不足尚也.
"就是说,作为将领不了解古今历史、古今战法,虽有万夫不当之勇,也不算具有杰出的才能.
狄青听后点头称是.
于是,范仲淹送给狄青《春秋》、《汉书》等书籍,嘱其好好攻读.
狄青是个强悍好学的人,很听范仲淹的话,便在练武之余,如饥似渴地翻阅史书,研究兵法.
数年过后,狄青"博览史书,通研古人",把秦汉以来的将帅兵法,都记得烂熟,并注意运用.
在作战中他重视谋略,审进度势,因而出战常胜,又立了许多大功,被人们称为"狄天使".
范仲淹见狄青长进很快,深感欣慰,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11经常给予鼓励,还不断将其战功向朝廷申报.
宋仁宗得知狄青数有战功,就调他到京城担任军马副都指挥.
这时的狄青已是高级军官了,但他脸上还留着当兵时的印记(这是宋朝统治者为防止士兵逃跑,而采取在脸上刺字的残酷措施).
有一天,仁宗看到狄青脸上的印记,就劝他把印记除掉.
然狄青却毫不在意地说:"陛下不嫌我出身低微,按照战功把我提到这个位置,我很感激.
至于这些黑字,我宁愿留着,让士兵们见了,知道该怎样上进!
"仁宗听后,对狄青的见识大加赞赏,就提他为枢密副使,后来又因功提为掌握全国军事大权的枢密使.
狄青从一个普通士兵成长为宋军的最高指挥官,在我国古代军事史上是不多见的.
这固然主要由于狄青本人英勇战斗、不断奋进,然而也是与范仲淹的关怀、指导和荐举分不开的.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12岳阳楼上的忧国之士公元"#$年,范仲淹的父亲范墉,正在武宁军担任(治所在今江苏徐州市)节度判官,他的妻子谢氏,生下范仲淹.
在范仲淹两岁的时候,范墉去世,他就成了孤儿.
孤儿寡母,孤苦伶仃,无以为生.
他的母亲只得带着他改嫁了一位姓朱的官员,并跟着到了淄州(今山东临淄),从此,范仲淹改名为朱说(悦),在淄州长山县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
范仲淹青少年时代学习特别用功.
为了不受周围的影响,他住进了离家不远的位于长白山麓的醴泉寺内.
他每天煮一锅粥,凝结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吃一顿,另有几根腌菜或少许盐.
就这样,他在寺内苦苦攻读了三年.
%&岁时,他来到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市)书院读书.
应天府书院是我国最早的书院之一,当时由名儒戚舜宾主持.
他在那里更为刻苦,常常读到深夜,困倦了,就用冷水洗一把脸,然后继续攻读.
物质生活同样十分艰苦.
南京留守(南京的最高地方长官)的儿子和他是同学,见他的生活这么清苦,回家告诉了父亲.
这位留守大人让儿子送了一些食物给范仲淹.
过了几天,留守的儿子看见范仲淹并没吃这些食物,而这些食物都已经变质了,于是质问范仲淹:"我父亲听说你生活很清苦,才让我送些食物给你,而你不吃,是看不起我吗"范仲淹赶忙解释说:"不是我不感谢大人的一番好意,只是我吃粥,已经习惯.
现在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13突然享受这么好的食物,以后就再也喝不下粥了.
"有次宋真宗到毫州(今安徽毫县)太清宫去祭祀,路过南京.
学舍中的同学都去看那热闹的场面,但范仲淹依然不闻不问,好像不曾听说一样.
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出去看看,他说:"以后再见也不晚.
"意思很明显.
有一次他去占卜,他先问:"将来能不能当宰相"回答是否定的.
他又问:"能不能做个良医"回答也是否定的.
占卜的结果,使范仲淹感到沮丧.
但很奇怪,在当时人看来,问能否做宰相,倒能理解,但想当个良医,却是无法理解的.
因为最高明的医生不过做个地位不高的太医.
他们问范仲淹,为什么想当良医范仲淹解释说:"一个人读书为了什么就是希望能遇到一个开明的君主,实现自己的抱负,使天下百姓都能得到恩泽.
而能够或多或少地有利百姓的,就只有宰相了.
次一点的是良医.
良医可以医治皇帝和父母亲人的疾病,可以解除贫民百姓的痛苦,可以保养自己的身体,使自己长寿.
除此以外,没有更好的职业了.
"可见,青年时代的范仲淹的学习目的已很明确:充分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做对国家和人民有利的事.
他在应天府书院一共呆了"年,学问大进.
青少年时代艰苦的生活,使他在思想感情上较多地接近和同情人民,确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观,为他日后的发展,打下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公元#$#%年的春天,范仲淹&'岁,他到京城开封参加科举考试,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司理参军.
司理参军是管理刑狱的官员.
他刚走入仕途,有一股子锐气,办事非常认真,他常常为了公事与长官发生矛盾,总是据理力争,即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14使长官发火了,他也并不屈服,常把不同意见保留下来,这样做,也许能使双方冷静下来后再行妥善处理.
俗话说:"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司理参军是个显职,可是范仲淹"年任满,离开广德军时,全部财产只有一匹马,没有路费,只得卖掉马,徒步而至集庆军(今安徽毫县)就任节度推官的新职.
后来,范仲淹先后担任过监督泰州西溪盐仓、兴化令,管理南京府学,秘阁校理,河中府、陈州通判,右司谏,知睦州、苏州,召入为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权知开封府等,前后达#$余年.
在担任这些中央和地方官吏的过程中,他既施展了才能,也为他积累了丰富的实施社会改革的经验.
范仲淹非常重视农业生产.
泰州地处沿海,经常受到海潮的侵袭.
原有的堤坝年久失修,常遭潮淹,人民流离失所.
担任监督泰州西溪盐仓的范仲淹,积极提议,修复海堤.
他的建议受到水利专家、发运副使张纶的重视和采纳,并上书朝廷,保奏范仲淹来全面负责修复海堤的工程.
但不久以后,范仲淹因母亲去世而离开这里.
这项工程在张纶的亲自主持下,继续进行,终于修复了绵延通、泰、海三州,修建了长达%&$里的海堤.
从此,通泰地区不再有潮水的祸害,背井离乡的百姓纷纷回到自己的家园.
人民由衷地感激他,纷纷以范为姓.
这条海堤,至今仍然横亘在苏北大地上,人们为纪念他称其为"范公堤".
在苏州任上,范仲淹又主持了一项大的水利工程.
他到任时,恰遇大水,就立即奔赴所辖地区勘看灾情,赈济饥民,访问父老,寻找解决水灾的方法.
通过了解情况,他摸清了水患的根源,也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原来苏南浙北地区的水,大都通过河流注入太湖,然后入长江或经松江排入大海,太湖起了储存和调节水量的作用.
由于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15入海河道长期没有疏浚,泥沙淤积,排水系统不畅.
一遇暴雨,湖水就泛滥成灾.
于是,范仲淹上书朝廷,指出疏五河导太湖水入海的计划.
得到批准后,他亲自主持这项工程,在苏州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终于疏通了河道,把积水排入了江海.
这次疏浚太湖水道,对促进苏、常、湖、秀四州的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作用.
范仲淹除了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外,还极其重视发展教育事业.
他每到一地,大办教育;重视师资,总要多方聘请有名的学者讲学;范仲淹本人,也有很丰富的教学经验.
任广德军司理参军时,广德军没有学校,他给士子们延聘名士三人为师,从此,广德有了学校,后来有士子考中进士.
在饶州时,迁建郡学,使学校扩大了规模.
在苏州时,买了一块地,原想建房居住的,风水先生说是块风水宝地,将来一定会出大人物.
范仲淹就奏请在这块地上建立郡学,他解释说:"我家独占这块地方,还不如建为郡学,这样能让更多的士子在这里受到教育,公卿不就更多了吗"郡学的规模很大,后来苏州郡学又经范仲淹的次子范纯仁的扩建,成为东南最大的学校.
他在润州、越州、苏州等地,多次致书当时的著名学者李觏、胡瑗、孙复等,延请他们前去讲学.
范仲淹在南京府教学时摸索了一套独特方法.
他对学生总是以身作则,循循善诱,如每次要求做文章,他必定自己先作一篇,与学生切磋讨论;他在生活上也很关心学生,对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还想方设法帮助他们,使他们能安心学习.
有个叫孙复的学生,十分勤勉好学,但家中贫寒,家有老母,打算退学另谋生计.
范仲淹知道后,马上拿出自己的俸禄帮助他,并为他在府学中找了一个差事,使他能够"半工半读",每月可得一些养家费用.
范仲淹还专门给他讲解《春秋》经义.
从此,孙复安心学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16习,手不释卷,"#年后,终于成为北宋有名大学者.
南京府学培养了许多人才,有很多人都受过范仲淹的教育.
这一时期,范仲淹的官职虽然不高,但他胸怀天下,对朝廷中发生邪奸之事,他都能不畏权势,勇敢地发表不同的意见.
为此屡遭贬逐,他也毫不改悔.
宋仁宗继位时,年纪还小,他的嫡母刘太后垂帘听政.
刘太后是个精明的女人,一切国家大事,都由她最后作出裁决.
满朝文武畏于权势,很少有人敢持反对意见.
公元"#$#年,范仲淹因晏殊的推荐而担任馆阁校勘的职务.
这年的冬至,按往前一样要奉行朝贺的仪式.
范仲淹上疏说,太后不应该在朝堂上接受皇帝的朝贺礼.
晏殊责备他说:"你这样狂妄好出风头,自己倒霉不说,连我这个推荐人也要受你连累的!
"范仲淹听了,严肃地指出:"正因为您推荐了我,所以我总担心自己不能称职,使您脸上无光.
想不到现在我反而因为忠直而得罪了您.
"接着范仲淹又写信给晏殊,坦率地陈述了其理由,他说:"我的官职很小,俸禄也不算多,但每年也有三百贯钱,相当于二千亩地的收入.
我如果不为国为民立功,而坐食禄米,那我和那些专吃庄稼的蛀虫,又有什么不同人们都说,犯颜直谏太不明智,其实说这种话的人没有想到,假如人人都敢于直言,使君主不犯错误,百姓没有怨言,政治清明,四海清一,天下才会太平.
这才是真正的为官之道.
"说得晏殊哑口无言,只得接受,并表示道歉.
不久,范仲淹又奏请刘太后还政于宋仁宗,这一来,终于触怒了刘太后,被贬为河中府通判.
公元"#$%年冬天,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建国号夏的消息传到宋朝京城开封,宋廷为之震动.
宋朝西北边境的局势突然紧张起来.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17元昊先后占领了瓜州、沙州、肃州(今甘肃安西、敦煌、酒泉一带),拥有整个河西走廊.
但是元昊得寸进尺,他还想向东发展,攻取宋朝的领土,他网罗宋朝的失意士人作为谋士,仿效宋朝的制度建立各种规章制度,不断派人刺探宋朝的情报,窥测地理形势,并把国内"#岁以上的男子都征发为兵,沿宋朝边境部署了"$万人马.
这意味着公开与宋朝为敌了.
元昊的挑衅,使宋朝措手不及,朝野一片恐慌,宋仁宗匆匆下诏削除元昊的官爵(其实元昊早就不要了),断绝贸易.
一时间,西北地区上空战云密布,战争一触即发.
对夏如何处置,宋廷意见不一,朝廷上有人主攻(主张讨伐),有人主守(主张坚守边境),吵成一团.
其实这些纯系纸上谈兵,毫无价值.
宋朝边境由于%$多年没有战争,边防废驰,士气低沉.
长久没有训练,带兵的将领往往不懂军事,加上频繁更换,军纪松弛,这样的军队怎么打仗所以当时的人评论这样的军队:"以屡易(经常调动)之将,驭(指挥)不练之士,故战则必败.
"延州(今陕西延安)一带地域辽阔,兵力薄弱,又是夏军进攻宋朝的必经之路.
康定元年("$&$)正月,元昊率大军进攻延州.
延州知州范雍胆小怕事,一听说夏军来犯,吓得紧闭城门不敢应战,连忙派人去讨救兵.
援军赶到三川口,就陷入了元昊预先设置的埋伏圈内,全军覆没.
幸亏这时下起了鹅毛大雪,元昊怕被风雪困住,匆忙撤兵解围,延州才未陷落.
但是,延州以北的军事据点都被元昊占有,东西四百里的屏障全部失去作用,延州成了一座孤城.
三川口的惨败,朝野震动,宋仁宗将范雍革职,并一再更换陕西前线的统帅,但都不得力.
这年五月,任命夏竦为前线统帅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18———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
但夏竦也不懂军事.
七月,又任命韩琦、范仲淹为夏竦的副手,韩琦负责西部战线泾原路(今甘肃平凉),范仲淹负责北部战线(今陕西延安).
已经"#的岁范仲淹,报国热忱不减当年.
他千里迢迢地从江南的越州(今浙江绍兴)赶赴衰败的延安.
他首先巡视自己的防区,询问边将的意见,了解当地的地形和风土民情.
他看到到处是断垣颓壁,一片废墟,百姓背井离乡,少数留下的也是无衣无食,无以为生.
边防军队战斗力很差.
经过调查研究,他确立了这样的战略方针:加紧训练士卒,构筑堡寨(军事要塞),坚壁清野,严密防守,积蓄力量,二三年后,伺机反攻.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比较科学的战略决策.
公元$%&$年正月,主帅夏竦又派尹洙到延安去劝说范仲淹出兵,范仲淹坚决不从.
尹洙不禁叹息说:"韩公说:'凡是用兵打仗,应当勇往直前,把胜负置之度外(顾不上计较胜败).
'这一点,您范公就比不上韩公了.
"范仲淹一听,纠正说:"这么说不对.
战争,军国大事,当统帅的,能置之度外吗你们的意见,我实在不敢苟同.
"韩琦得知劝说不动范仲淹,就决定率领泾原一路孤军进攻了.
行军路上,领兵的副将任福和一些将领贪功,见了敌人穷追猛打,脱离了原定的行军路线.
直到人困马乏,才发觉已到六盘山南麓的好水川口,深入了敌境.
正想撤退时,突然四周鼓角齐鸣,伏兵四起,宋军这才明白,进入了敌人的伏击圈,陷入了重围.
双方大战一场,宋军阵亡士卒达六千多人.
好水川之败,教训了他决定放弃进攻的方针,转而采取守策.
公元$%&$年$%月.
宋朝调整了西北地区的兵力部署,罢免了夏竦主帅职务,将西北前线划分为秦凤、泾原、环庆、鄜延四路,分别任命统帅.
范仲淹负责环庆路的军事.
一年以后,韩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19琦、范仲淹又被提升为西北前线的总指挥,统一统率四路军事.
范仲淹在鄜延、环庆练兵、筑寨的经验得以全面推广.
随后,范仲淹着手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一是整顿军队,淘汰老弱病残,选择精兵强将,重新编制,指定专人负责,改变了过去将帅离心的状况.
二是招募当地的新兵来充实军队,提高了军队的数量.
这些新兵熟悉地形,加之保卫自己家乡,因而作战勇敢、斗志较高.
范仲淹、韩琦率先垂范,与士兵同甘苦,朝廷赏赐的金帛全部分给士兵.
这支军队在他们的率领下,涌现了像狄青、种世衡等一批著名的将领,成为一支英勇善战的劲旅.
他们在各军事要地修筑了许多堡寨.
甚至大兴营田,士兵边守卫边种庄稼,补充了军粮供应.
这些军事要寨的修筑,沟通了沿边道路,巩固了边防.
范仲淹还积极团结附近的少数民族.
在军事上给予保护;与羌族酋长推心置腹;对受到战争损害的羌族人民,则主动帮助.
这些措施,深得羌族人民的拥护,纷纷归顺宋朝,为宋军作向导,并出兵援助,使元昊日益孤立无援.
羌族人民亲热地称范仲淹为"龙图老子"(当时范仲淹的职衔是龙图阁直学士.
"老子"是羌族对人的尊称).
三年后,他在西北人民的支持下,迅速扭转了宋朝被动挨打的局面,巩固了边境.
元昊不敢轻举妄动.
当地流传的一首歌谣说:"军中有一韩(指韩琦),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长期的战乱和经济封锁使西夏再也无力支持下去,粮食紧缺,物资奇缺,百姓怨声载道,元昊坐不住了;同样,宋朝的负担也十分沉重,难以长期支持.
两方都想早些结束战争.
庆历三年,双方开始议和,四年,达成和议,宋夏之间重新修好.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20主张改革公元"#$%年三月,西北的局势刚刚缓和,范仲淹和韩琦便奉调回京.
范仲淹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与枢密副使韩琦、富弼主持朝政.
宋朝是在长期的军阀混战之后建立的,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患于未然,采取了"以文抑武"的政策,尽量扶植文官势力,优待文士,竭力削弱武将兵权.
这种政策,影响深远.
宋朝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是科举制度,为了笼络文士,不断扩大录取名额.
宋初开科取士,每次不过选拔%#人左右,到宋太宗时,录取名额已多达上千人.
源源不断的士人进入政府,官僚机构迅速膨胀.
另一方面,官僚的子孙可以通过"恩荫"(皇帝赐予大臣或功臣子弟官职)制度进入政府,前朝元老、退休官吏,有"加荫",官职越高,能获得恩荫的人就越多.
一个大官,不但子孙亲戚,连他的私人医生、门客都能被授予官职.
往往大官家中的婴儿都有官职.
官僚机构充满了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
宋真宗景德年间,内外官员有一万多人,到他的儿子仁宗时,已有两万多人,增加了一倍.
这些官吏,除了俸禄之外,还发给宦官福利和五花八门的"恩赏",动不动就是成百上千两,甚至成万.
自然,羊毛都是出在羊身上.
同时,军队的数量也在迅速增加.
由于太平日久,军纪废弛,战斗力极差,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和对付辽、西夏的侵扰,一再扩充军队.
宋初军队只有&&万,而到仁宗时,已达"&'万,增加了四倍多!
一年的军费开支多达"亿贯,负担十分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21沉重.
官吏人数越膨胀,办事效率却越低;军队越扩充,前线却越吃败仗.
此外,皇室还大兴土木,挥霍浪费.
到宋仁宗时,财政开始入不敷出,到宋和西夏发生战争以来,更是捉襟见肘,财政拮据.
当时人们把这些社会弊病称为"冗官、冗兵、冗费".
"三冗"增加了人民的负担,人民不堪压迫,各地起义.
此落彼起,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内忧和外患严重地威胁着宋王朝的统治.
一些清醒士大夫连连上疏,要求宋仁宗进行改革.
于是,宋仁宗起用了范仲淹,把他从西北前线调回朝廷,主持改革朝政,以解燃眉之急.
在宋仁宗的催促下,范仲淹提出了他那著名的改革纲领———《答手招条陈十事》,这一纲领,内容有十条,它们是:一、"明黜陟"(黜是罢免或降职,陟是升迁).
那时考察官吏,决定升降,只看资历.
不学无术的人,可以不断升官,而敢于兴利除害的人,反而一再受到排挤.
这种贤愚不分,是非不明的考察官吏的制度,自然只能助长因循苟且的作风,导致百事废驰,政治腐败.
因此必须严格考核官吏,破格提拔政绩卓著的人,撤换不称职的官吏.
二、"抑侥幸".
限制大官僚的恩荫特权,防止权势子弟掌握权柄,堵塞部分不合格官吏的来源.
三、"精贡举".
科举要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必须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以策论取士,要求阐明经书的意义和道理.
四、"择长官".
现有地方官,有的懦弱无能,放纵奸吏豪民压榨百姓;有的老弱昏庸,只知搜刮,专为子孙打算;有的沽名钓誉,十分不称职.
应该派得力的人到各路去考察州县官吏的政绩,奖励能吏,罢免贪官、昏官和其他不称职的人.
选派地方官必须有人推荐,并经过认真审查,以防冗滥.
此外,还有"厚农桑"(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修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22武备"(在京城附近召募卫士,实行兵屯);"减徭役"(减轻人民的差役负担);"推恩信"、"重命令"(免除欠税、赦免罪犯的命令要真正得到贯彻,才能取信于民)和"均公田"(平衡官吏的俸禄收入)等主张.
由此可见,他是想从整顿吏治入手,减轻人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条陈十事》得到了仁宗的批准,颁布全国.
于是,宋朝开始了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改革尝试———庆历新政.
公元"#$%年底,范仲淹选派了一批精明干练的按察使分赴各地考察官吏,每当他接到按察使送来的报告,把不称职者的名字大笔一挥勾掉.
富弼见他毫不留情地勾去一个个官员的名字,有些同情地劝他说:"您这一笔下去勾掉很容易,可要弄得他一家人都要哭哭啼啼的!
"范仲淹听了,坦然地说:"这样的人一家哭,总要比一路的人都哭好吧!
"按察使所到之处,惩恶扬善.
甚至有些官吏闻说按察使将要来了,自知难以通过考核,就自动"辞职".
这样一来,罢免了不称职的官吏,启用了一批有才干的人,风气一变,官府的办事效率大大提高,暮气沉沉的北宋政权有了转机.
但是,改革直接触犯了统治集团的既得利益,引起了他们强烈反抗.
他们群起攻击和破坏新政,诬蔑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结交朋党,甚至肆意诋毁恶意中伤,因此引起仁宗的猜忌.
仁宗虽未必全都相信,但看到反对革新的势力这么大,也开始犹豫起来了.
庆历四年六月,范仲淹感到改革已难以进行,正好这时西北又传来警报,便要求前往巡视,仁宗同意了,他就以河东陕西宣抚使的名义重返西北前线.
枢密副使富弼也以河北宣抚使的名义离开了京城.
改革派一离开京城,朝廷上的守旧势力就重新活跃起来,他们接连向支持改革的人发难,一个个地整下去,并扬言要"一网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23打尽".
此情况下,宋仁宗完全退缩了,庆历五年初,他下诏废弃所有的改革措施,解除了范仲淹的职务,将他贬至邓州(今河南邓县),富弼则贬至郓州(今山东东平),韩琦、欧阳修、蔡襄、余靖等一批革新派人士也都相继被逐出了朝廷.
庆历新政终于失败了.
但改革的深远影响,直接导致后来的王安石变法.
公元"#$%年,范仲淹在邓州任上接到了他的好友滕宗谅的信,腾宗谅在信中向老友倾吐了被贬谪以后的郁心之情,并要求范仲淹为新修的岳阳楼写一篇序文.
这时的范仲淹已是一个&'岁的老人了,而且患有肺病,身体很不好,但他挥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岳阳楼记》.
范仲淹用优美洗炼的文字描述了洞庭湖优美的景色,并借景抒情,表示摆脱个人的得失,以国家的利益为重.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范仲淹的强烈责任感,也概括了他一生的追求,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的志士仁人.
范仲淹后来还担任过杭州、青州(今山东益都)的知州,公元"#&(年&月,在调任颍州的途中,病逝于徐州,终年%$岁.
范仲淹的人格魅力,受到人们普遍的崇敬和爱戴.
他逝世的消息传开,"四方闻者"无不叹息.
凡是他呆过的地方,都为他建祠画像,以表怀念.
西北庆州的羌人,听到他的死讯,有数百人到他的祠堂去痛哭流涕,哀声遍野.
范仲淹的一生,做了许多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他的一生的写照,也是他全部思想的精髓.
它是我国宝贵的思想遗产的一部分,至今仍在鼓舞激励着后人.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24运动内线宋朝宰相吕夷简本以为拥立仁宗之母有功,却不料还是被免了职,他百思不得其解,不知原因何在,于是就托宫中的宦官阎文应打听.
阎文应是开封人,因他善于见风使舵,不断升迁,到仁宗时,已升为内副都知.
经过详细的了解,阎文应终于知道吕夷简遭免是郭皇后所致,于是,两人合谋,想寻找时机废掉郭皇后.
吕夷简事先做的铺垫工作果然有成效,经过一番活动,仁宗觉得吕夷简为自己母亲的葬礼出了力,也算为自己争了一些面子,就又恢复了他的宰相职位,吕夷简大权在握之后,便进一步同阎文应勾结,要把郭皇后废掉.
恰在这时,宋仁宗的妻妾之间发生了一场冲突,被阎文应及时地利用了.
当时,宋仁宗最宠爱的妃子有两个,一个是杨美人,一个是尚美人,两人相互争宠,但同时又联合起来对付郭皇后,生怕郭皇后专宠,让仁宗弃了她们两人,因此,杨美人、尚美人和郭皇后的矛盾就越来越深.
郭皇后又是个好强斗胜之人,不甘于被两个美人分宠,就经常训斥她们.
一次,郭皇后当着仁宗的面训斥尚美人,尚美人见仁宗在场,就有恃无恐地顶撞了她几句.
郭皇后怒火上冲,一巴掌打在了尚美人的脸上,尚美人不敢还手,连哭带喊地跑到仁宗的背后躲避,郭皇后紧追不舍,竟一巴掌打在了仁宗的脖子上,留下了几条血印.
这下子恼了仁宗,也吓坏了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25郭皇后.
但事已至此,郭皇后只好赔罪,仁宗拂袖而去.
阎文应看到了这件事,觉得捞权的机会到了,若能废了郭皇后,再立一位新皇后,哪有不受宠信的道理他从一旁煽风点火,添油加醋地说了一番郭皇后的坏处,弄得仁宗更加气恼,决定废掉郭皇后.
但仁宗生性谨慎怕事,胆小懦弱,他担心随便废立皇后会引起大臣的不满,就问阎文应该怎么办阎文应一听,正中下怀,对仁宗说:"陛下圣明,虑事周密,这本是陛下的家事,朝臣不应干涉,但陛下愿意交给朝臣讨论,实在是英明仁厚之举.
不过,象您脖子上被打了几条血印这种事,恐怕不好当众展看,陛下可把宰相吕夷简召进宫来,让他验看,他若没有异议,其他朝官就不会阻拦了.
"仁宗觉得阎文应说得很有道理,就把吕夷简召进宫来,吕夷简早由阎文应告知,一见仁宗脖子上的血痕,当即显出痛心疾首之状,而且引经据典,大谈君臣之道,极力主张废掉郭皇后,并建议谁不同意废掉郭皇后,谁就是不通君臣大义,就坚决罢掉谁的官.
在吕夷简的大力支持下,仁宗顺利地废掉了郭皇后.
郭皇后被废以后,阎文应不仅得到皇帝的进一步信任,后宫的嫔妃也都对他倍感敬畏,尚美人和杨美人也对他感激不尽.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26"卜钱激士"的秘密狄青率兵在与侬智高作战时,为鼓励士气提高战斗力,曾采取了"卜钱激士"的方法.
宋军在狄青的带领下,火速向岭南推进,桂林南面的道路崎岖难行,再加宋军又曾屡遭惨败,因此人心惶惶.
狄青想,此环境艰险,战斗激烈,如不想办法激励士气,实难取胜.
当时岭南一带,十分敬奉鬼神.
而宋军中有不少是岭南人,自然也是敬奉鬼神的,于是狄青计上心来:这一天,狄青当着数万大军的面,宣布对天祝寿,他取出一百枚铜钱拿在手里,向天祝告道:"如果此战打胜了,那一百枚钱撒出之后,则全是钱面(当时的铜钱仅一面有文,称面)朝上!
"狄青左右的将领劝阻道:"请将军三思而行!
倘若万一不尽人意,恐怕士气会受到影响!
"但是狄青就是不听,执意要撒.
数万大军屏住呼吸,凝神注目,只见狄青随手一撒,一百枚钱纷纷落地,众将领发现钱面都是朝上,不由得大声欢呼.
军士们一见,万众欢腾,欢呼之声,响震林野,士气大震.
狄青也非常高兴,命左右之人取来百枚铁钉,将钱按撒布的疏密原地钉在地上,上面再用青纱搭成一小屋,狄青亲自贴上封条,回身对大家说:"待得胜归来,取下铜钱,祭谢天神.
"随后,狄青领兵继续前进.
士气高昂,狄青乘势夜袭昆仑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27关,打败了侬智高,平定了岭南的叛乱.
平叛后,狄青带领大军回师,在经过撒钱之处时,狄青果然依言取下了钉在地上的铜钱,将钱收起,大家发现这一百枚铜钱竟全是两面有文的两面钱!
将士们才恍然大悟.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28升堂审老舅清官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县人.
父亲包令仪官居朝散大夫、虞部员外郎,负责管理山泽苑林.
仁宗天圣五年,初举进士,担任建昌知县,后担任过监察御史,三司户部判官,京东转运使,工部员外郎,龙图阁直学士等职.
后因他儿子包意死了,失意伤悲,要求到小地方做官.
仁宗答应了他的要求.
他先是担任扬州知州、后到庐州(今合肥市)任职.
包拯一到庐州,合肥县衙门告状的人忽然多了起来.
包拯亲到县衙,接受百姓的诉状.
原来好多人是告包拯的舅舅,抢占民田,横行不法.
包拯责问县令:"这些案件为何不审理""那些人无中生有,我已命人把他们赶跑了.
"包拯听了很生气,厉声问道:"你怎知是无中生有身为县令,你本应为民作主.
你却不待详察,反把告状的人赶跑,理应将你查办.
姑念你是初犯,暂且放过.
你现在要加紧审理!
"县令左右为难.
按法,应该逮捕包拯的舅舅,但他不敢这样做.
因此,他吞吞吐吐地说:"包大人,这次案子就算……""你无法审理,可将此案上报.
"说完,包拯离开了县衙.
数天之后,包拯派捕快将舅舅缉拿归案.
包拯夫人董氏劝他手下留情,免得让乡人数说包拯无情无义.
包拯说:"不是我包拯无情无义,是舅舅胡作非为,我坐镇庐州,理应执法严明,不徇私情,大公无私.
舅舅伙同一些乡绅横行乡里,鱼肉百姓,合肥县令不敢管.
我如宽恕了他,不依法惩治,这庐州会弄成什么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29样子.
当第二天包拯要去审案时,儿媳崔氏又来求情.
因为包拯儿子包意死后,崔氏全靠舅舅照料.
包拯对儿媳说:舅爷照顾你,我很感激,可他犯了法,我如不执法,告状的百姓能满意吗"包拯亲自审理舅舅的案件.
他把平民百姓送来的一份份状子摆在面前,又令衙役找来原告和主人,然后让衙役将舅舅带上大堂.
舅舅发现坐在堂上审他的是自己的外甥,气得浑身发抖.
大骂包拯不仁不义.
包拯怒喝道:"大胆罪犯,你为非作歹,扰乱乡里,不但不老实认罪,反辱骂本官,有失体统!
拉下去,打!
"衙役立刻将舅舅拉下,重打四十大板.
那些同舅舅一起横行霸道的乡绅都在府衙门外等候,当他们听到啪啪的板子声,一个个大惊失色,胆颤心惊.
从此,这些人再也不敢为非作歹了.
人们都赞扬包拯为民除害,敬重他铁面无私,执法如山.
包拯执法严明,不徇私情,得到了民众的爱戴,同时也震慑住了一批横行不法的乡绅.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30清官包拯在老百姓的印象中,包拯是一个断案如神、公正廉明、铁面无私的好官,被称为包公、包青天.
这不只寄托了人们的理想和愿望,也是历史上真实的包拯.
包拯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
其父曾任福建惠安知县、虞部员外郎.
包拯自幼天资聪颖,读书勤苦,"尽信前书之载,窃慕古人之为,知事君行己之方,有竭忠死义之分,确然素守,期以勉循",不单为了自己成名,还有着"辅佐君王,治国安民"的远大抱负.
仁宗天圣五年(#$&'年),二十九岁的包拯上考取了进士,步入仕途,担任大理评事,实职为建昌知县.
当时包拯父母年事已高,不忍远离,恳请在当地任职.
但宋制规定不得在当地为官,故让包拯到与庐州毗邻的和州担任掌管矿税的官.
包拯没有赴任,在家照顾父母,"十年无宦".
父母死后,他才重登仕途,于景佑四年(#$('年)出任扬州天长知县.
三年后升任端州知州.
三年后被召入朝,任监察御史.
后改任户部判官、户部副使和地方三路转运使,掌管中央财政.
一年后提升到知谏院担任谏官.
又过两年,出任都转运使、安抚使和瀛州、池州、江宁府知州(府).
嘉佑元年(#$)%年)权知开封府,任京官一年多,然后升任御史中丞、三司使和枢密副使,总掌国家军政大权.
一次,在处理政务时突然病倒,十几天后溘然长逝,终年六十四岁.
谥号孝肃,故史称"包孝肃".
包拯为官二十载,职务屡变,有升有降.
在世时便赢得人们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31普遍尊敬,"波动人贱隶,类能谈之",死后英名留芳,并被塑造为"日断阳间夜断阴"的文曲星形象.
连边远少数民族也"服其重名".
据说包拯死后十余年西羌将领龙哈归附宋朝,宋朝宗赐姓时,龙哈请求赐姓包,以效法忠臣包拯.
这并非由于他身居高位,在宋代"冗官"局面下象包拯这样级别的官员数不胜数,这全在于包拯的人品和作为.
包拯不是个思想家、理论家,甚至也没有北宋名臣范仲淹、王安石等人那样系统的政治主张,但他是个务实的人,无论任何种官职,他都廉明公正,刚直不阿,尽心尽责,政绩昭著.
包拯是经科举考试入仕的,但诗作很少,在《包拯集》中只有一首五言律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
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这是包拯刚刚踏入官场———赴天长知县任时所作.
其实,这首诗在唐诗宋词史上不入流,其可贵之处在于,这首诗抒发了包拯做人为官的准则和志向,二十年的仕宦生涯中包拯身体力行.
包拯至少有三个方面令人敬仰不已.
一是断案如神,秉公执法.
包拯曾数次出任知县、知府(州),担任地方官.
古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兼掌财政司法大权,知县知府都有断案的职责.
包拯任天长县知县时,大小案件都审断精当,为民称道.
包拯一秉公心,执法如山,他聪明过人,断案如神.
典型的是"巧审牛舌案":有个农民发现自家的耕牛被人割掉了舌头,不能进食,奄奄一息,便跑到县衙告状.
包拯听后,训斥这个农民说:"牛快死了,还告什么状,回家宰了卖肉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32得了.
"这人心里不满却无可奈何,只好回家照办.
很快,就有一人告发那个农民在家私宰耕牛,包拯当即喝令衙役将告状人拿下,问道:"你为何先割了人家的牛舌又来告状"这人见已被包拯识破用意,只得从实招认.
原来包拯早就想到:割牛舌而不偷牛,不是图财而是为了陷害牛的主人.
因为按照北宋的法律私宰耕牛要治罪,包拯开始只让牛的主人回家宰牛,而割牛舌者也正中了包拯的引蛇出洞之计.
在开封知府任上包拯断案时的"巧取赃物"也广为传颂.
说是有个人在酒肆喝酒,担心醉后丢失财物,便把随身带的银子交给酒保保管.
这人第二天醒来索要银子时,酒保不认账.
两人到包拯处打官司.
包拯看出酒保耍赖,但没有证据,便让二人在公堂上静坐半日,不许出去.
暗中派人到酒保家中,诈称酒保已交待,令其家人把银子交了出来.
当这些银子拿到公堂上时,酒保只得招供.
开封府原来规定,百姓到府衙告状不许直接进入公堂向知府递交状纸,而由"牌司"传递.
"牌司"常索要钱财,甚至收受贿赂,阻拦受害人告状.
包拯到任后,让百姓直接到大堂当面陈述,并且每逢坐堂都大门洞开,方便了要求伸冤的百姓.
更重要的是,包拯执法如山,有恶必惩,有冤必伸,以致开封盛传"关节(即后门)不到,有闫罗老包.
"有位权臣欠了别人的钱到期不还,债主告状,包拯审实后勒令大臣与债权人当场清账,迫使他如数归还了欠钱.
开封附近的惠民河是由江南向开封漕运粮物的重要航道,两岸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有些权贵便在河边盖庄园别墅,肆意占取交通要道使河道越来越窄.
包公到开封府任职后,立即下令统统拆除.
有个宦官仗势抗拒,并声称他从别人手中买了河边地.
包拯查看了地契,发现"墨浮朱上",即先盗盖官印,后来才填写文字,不符合正常的书契程序,因而断定此契是假的.
宦官无法抵赖,不仅拆房退地,还因伪造地契而被罚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33钱.
素来京官难当,权贵居住,盘根错节关系复杂,地方官难以行使职权,主持公道.
但包拯不避权贵,刚直不阿,秉公执法,为开封百姓所称道传颂.
包拯离任时,按惯例在府衙门口的"题名牌"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和任职时间,许多年后,唯有包拯的名字被抚摸得又深又亮,表明人们对他的景仰.
包拯死后,人们在府衙旁造一包公祠来纪念他.
后来黄河淹开封,府衙一带成为洼地,包公祠处变成一湾清水,被当地人称为"包府坑",并编织了许多动人的传说,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二是直谏皇帝,弹劾官吏.
包拯在京任天章阁待制、知谏院事期间,敢于犯颜直谏.
他敬佩、效法唐朝的魏徵,自称"披沥肝胆,冒犯威严,不知忌讳,不避冤仇.
"他多次当面批评仁宗朝令夕改、失信于民的行为,并谏请仁宗积极纳谏.
皇佑二年("#$#年)秋天,开封一带连续下了十余天大雨,仁宗吃斋祈晴,不久天霁雨停,仁宗就祭祀天地,大赦天下,文武百官升迁一级,称为遍地"恩泽".
对此包拯坚决反对.
对仁宗下令赦免的罪人,包拯也敢于抵制,他专门给仁宗上《请绝内降》的奏折,指出凡是皇帝亲自下令赦免的罪人本来有罪,因为托了关系,走了后门,就免罪了,这十分不应该.
言辞肯切,仁宗也只得表示要"严切禁止,示信天下.
"对违法违纪官吏的弹劾,包拯更是不避亲疏.
其中著名的例子有"三弹张尧佐".
张尧佐是仁宗宠妃张妃的伯父,依靠后宫门路由县官擢为开封知府,又升任权三司使,成为全国最高财政长官.
有人曾上书称"尧佐以后宫亲,不宜使制国用",仁宗置之不理.
包拯见状上疏称:"三司使张尧佐凡庸之人,徒缘宠私,骤阶显列"使天下失望.
接着又上《请选内外计臣疏》(计臣即三司使),要求"授尧佐以他职,别求才杰之士委而任之.
"仁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34宗只好罢了张尧佐的三司使之职,让其担任淮康等四处节度使.
包拯又上疏论张尧佐不适合当四使,"张尧佐怙恩宠之厚,倖求觊望,不知纪极.
……虽出领近镇,将来必求入觐",有外戚专权之危险,恳请仁宗明察立断.
仁宗因宠爱张妃,不忍革去张尧佐之职,包拯以辞官相胁.
仁宗只得保证以后不再提升张尧佐.
"七弹王逵"还很出名.
王逵曾任湖南、江西、湖北等路转运使,每到一地,随意加派苛捐杂税,有一次中饱私囊.
任湖南路转运使时,百姓流离失所,对之恨之入骨.
当王逵调往池州时,湖南百姓数千人聚会庆贺,城中居民接连三天张灯结彩,通宵达旦.
王逵却步步高升.
有人告发,王逵便进行诬陷、排挤.
洪州知州卞咸告发王逵,王逵即编造罪名逮捕卞咸,株连五、六百人.
包拯屡次上书弹劾,仁宗把王逵贬为徐州知州.
由于王逵关系网十分严密,行贿多,不久又恢复原职.
包拯得知,第七次上书,切言王逵之恶,指责其"累任皆惨虐不法,降黜差遣,纵该赦宥,不可复任原职,乞追还敕命".
由于包拯的据理抗争,仁宗罢免了王逵,为民除了一大害.
此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包拯弹劾官吏不避权贵.
郭承佑是宋太宗的孙女婿,仁宗为太子时的东宫官,并且是仁宗皇后郭氏的族亲,因此职务不断升迁.
在应天府时,包拯即因弹劾其贪暴不法而被贬.
不久,仁宗又派郭承佑驻守代州边防.
代州是防御辽朝的前线,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而郭承佑却不懂军事.
包拯从国家利益出发,上疏请求罢免郭承佑,恳请另选能人.
包拯弹劾官吏全是根据他本人的实际情况执公进言,绝无个人恩怨,因此,连被弹劾的官员也无话可说.
三是体恤百姓,廉洁俭朴.
包拯对贪官权贵毫不畏惧,对平民百姓体恤.
担任天长县知县时见当地人民饮用江水常染疾病,便教民凿井,当地人民曾刻石纪念.
包拯多次上书恳请皇帝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35减免税役,"减冗杂而节用度",减轻人民的负担.
在户部和三司任职时,包拯曾出使四川,裁减军费,减轻人民负担.
开封附近的陈州地方官征收复税时令百姓折纳现钱,负担增加,包拯得知后下令制止.
并多次上疏请求免除淮南、两浙等地的税粮折变.
凤翔路每年为中央造船六百只,所需木材和人工使当地民户负担沉重,不少家庭因此破产自杀.
包拯上疏皇帝,免除了凤翔百姓的这项负担.
其它诸如灾荒赈济等行为不胜枚举.
包拯为官廉洁,生活俭仆,在宋代官场上绝无仅有.
他离任端州时,只身而行,百姓过意不去,背地送他一块当地特产"端砚",包拯把它投入湖中.
据说不久落砚处出现一座沙洲,人称"黑砚砂",后人作诗赞曰"星岩朗耀光山海,砚渚清风播古今.
"包公当官二十余年,不论官位高低,一向勤俭节约,不置房产,并劝诫子孙廉洁正气.
他曾刻石立家训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
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令子孙世代遵行.
这些实在难能可贵!
正是由于包拯正直无私,赢得了历代人民的衷心敬仰和爱戴.
他的事迹被广为传颂,他的形象被神化,他的英名千古流传.
知民意者受民敬,顺民心者得长久.
历代人民对包拯的思念和颂扬,正是对清明政治的向往和追求.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36皇后皇妃相继罹难北宋宋真宗姓刘的皇后,生性颖悟,熟读诗书,对治乱兴衰有自己的见解,因此,宋真宗很敬重她,遇事也常常同她商量.
真宗晚年多病,许多政事都由刘皇后处理,刘皇后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但是,她没有儿子,恰好李宸妃生了一个儿子,刘皇后就派人把这孩子抱来,据为己有,并告诉李宸妃,说她生的儿子生病死了.
李宸妃惧怕刘皇后的权势,只好忍声吞气.
刘皇后把李宸妃的儿子立为皇子,后来即位,是为宋仁宗.
宗仁宗起初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世,就对刘太后十分尊敬和孝顺,就是刘太后干政,他也不反对.
在李宸妃死时,刘太后居然要用一般妃子的规格去埋葬她,使宰相吕夷简很不满,他知道,仁宗迟早会知道,此时替李宸妃说话,只会有好处.
吕夷简向刘太后说:"听说宫中有妃子病逝了,怎么没听说有治丧的内旨发出来呢"刘太后不高兴地说:"宰相也干预宫中的事吗"吕夷简态度很坚决,他说:"臣待罪宰相,事无大小,都得闻知参予!
"刘太后悻悻地退朝回去了.
后来,刘太后心里不踏实,就单独召见吕夷简:"李宸妃不过是个一般的宫妃,你为什么要用厚礼去葬她呢"吕夷简意味深长地说:"她可不是一般的宫妃啊!
"这话使刘太后十分不安,遂厚礼安葬了李宸妃.
刘太后死后,燕王告诉了仁宗的身世,仁宗不禁号啕大哭,竟连续几日不上朝.
后尊李宸妃为皇太后,谥庄懿,对刘太后十分痛恨.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37仁宗迁怒到她所使用的大臣上来,一次就罢免了张煮、夏辣、陈尧佐、范雍、赵稹、晏殊、钱惟演七个人的官.
回到后宫,还对郭皇后说:"这些人阿附巴结刘太后,现在罢了他们的官,总算出了我一口恶气!
"谁知道郭皇后是个没有头脑的人,对仁宗说:"难道吕夷简就没有阿附过刘太后吗"仁宗一听,马上下旨,免了吕夷简的宰相职务.
吕夷简本以为自己平安无事,没想到罢官的诏书竟送到了自己的家里,他百思不得其解,就托宫中的宦官阎文应打听.
阎文应是开封人,为人八面玲珑,到仁宗时,已升为内副都知.
经过打听,阎文应终于知道吕夷简遭免是郭皇后所致,于是,两人合谋,想寻找时机废掉郭皇后.
吕夷简旁敲侧击地为自己摆功劳,仁宗觉得吕夷简为自己母亲的葬礼出了力,也算为自己争了一些面子,就又恢复了他的宰相职位.
吕夷简大权在握之后,便进一步同阎文应勾结,要把郭皇后废掉.
恰在这时,宋仁宗的妻妾之间发生了一场冲突,被阎文应及时地利用了.
当时,宋仁宗最宠爱的妃子是杨美人和尚美人,两人相互争宠.
但同时又联合起来对付郭皇后,生怕郭皇后专宠,因此,三人之间矛盾就越来越深.
郭皇后又是个好强斗胜之人,不甘于被两个美人分宠,就经常训斥她们.
一次,郭皇后当着仁宗的面训斥尚美人,尚美人见仁宗在场,就有恃无恐地顶撞了她几句.
郭皇后一气之下,一巴掌打在了尚美人的脸上,尚美人不敢还手,害怕地躲到仁宗的背后,郭皇后步步进逼,竟一巴掌打在了仁宗的脖子上,留下了几条血印.
仁宗十分恼火,吓坏了郭皇后.
郭皇后赶忙小心赔罪,仁宗拂袖而去.
阎文应觉得有机可乘,一定可以让皇帝废掉郭皇后.
他从一旁煽风点火,添油加醋中伤郭皇后,弄得仁宗更加气恼,决定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38废掉郭皇后.
但仁宗生性谨慎怕事,胆小懦弱,他担心此举会引起大臣的不满,就问阎文应该怎么办阎文应对仁宗说:"陛下圣明,虑事周密,这本是陛下的家事,朝臣无权干涉,但陛下愿意交给朝臣讨论,实在是英明仁厚之举.
不过,象您脖子上的血印,恐怕不公开的好,陛下可把宰相吕夷简召进宫来,让他验看,他若不反对这件事,其他朝官就不会阻拦了.
"仁宗觉得阎文应说得很有道理,就把吕夷简召进宫来.
吕夷简一见仁宗脖子上的血痕,当即痛心疾首,引经据典,大谈君臣之道,极力主张废掉郭皇后,并建议谁不同意废掉郭皇后,谁就是不通君臣大义,就应当被罢官.
在吕夷简的大力支持下,仁宗顺利地废掉了郭皇后.
郭皇后被废以后,阎文应不仅得到了皇帝的进一步信任,后宫的嫔妃也都对他更加敬畏,尚美人和杨美人对他感激涕零.
只是两位美人生性轻薄,越发肆无忌惮,日夜纠缠不休,使仁宗沉溺酒色,有时连早朝都不到,以致病倒在床.
于是,宫廷内外议论纷纷,都说杨美人、尚美人淫荡成性,妖害君主.
阎文应见机会又来了,就三番五次地劝仁宗要保重身体,弃绝两位美人.
仁宗不耐烦地说:"好吧!
"阎文应一听,即刻喝令小太监把两位美人强行拉上车子,推出宫外.
两位美人哭泣求情,阎文应口称是皇上的意思,无人敢违.
杨美人还想再见皇上,阎文应骂道:"你们这两个宫廷奴婢,别再作痴心妄想了,赶快走吧!
"第二天,阎文应向仁宗汇报了这件事,仁宗惊得目瞪口呆,但事已至此,只好承认这种现实,诏令她俩做了尼姑.
仁宗的身体转好后,越发认为阎文应忠心耿耿,朝廷上下也都交口称誉阎文应是一位一心为国的宦官.
美人被逐以后,仁宗又想念起郭氏来,很想再立郭氏做皇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39后.
阎文应听了,十分担心对自己不利,就想寻机害死她.
正巧郭氏偶染小病,阎文应就胁迫医生,故意错开药方,使郭氏的病越来越重,终于致死.
医生当然不敢说.
吕夷简独掌大权有很长时间,权势薰天,当朝无人可比.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40该绕弯时要绕弯宋仁宗手下有一位翰林学士加史馆修撰名叫盛度.
有一次,一名太监跑来告诉他,皇上要见他,让他赶快进宫.
盛度连忙去见皇帝,宋仁宗见了他说道:"近日来各地大旱,滴雨未下,虽屡屡祈祷攘灾,却并未奏效.
朕准备痛责自己的过错,访求民间的疾苦.
卿现在就为朕起草这道诏命,朕可随时与卿商量,尽速草稿,以免去来回送进呈发的手续.
"盛度一听心里就直犯嘀咕,这下怎么办好呢原来,盛度虽然写文章文笔很好,但文思迟缓,现在让他赶快写,又有皇帝坐在跟前,怎么写得出来呢人在急中能生智,盛度情急中想出了一计,他跪下来朝仁宗叩了个头说:"臣身体肥胖,不能趴在地上写字,请陛下赐臣一只桌子以便书写.
"仁宗听后,便传旨命人前去搬取桌子,这期间自然有一番周折,等到把桌子取来时,盛度早已在心中打好了腹稿,铺开纸一挥而就.
仁宗见盛度这样快就写好了诏书,便夸奖他文思敏捷,当下一字不改,就用盛度起草的诏书颁旨全国.
盛度施行了拖延法,完成了皇帝的嘱托.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41后发制人耶律兀欲称帝后,群臣称之天援皇帝,他追谥父亲耶律倍为让国皇帝,又封安端为明王,封安端的儿子察割为泰宁王.
泰宁王察割,十分阴险狡诈,为接近天援皇帝,博得他的欢心,总是表现出一副憨态.
为表"忠心",还经常在兀欲面前打他父亲安端的小报告.
兀欲皇帝见他竟能大义灭亲,忠心耿耿,十分赏识,不论宴饮,还是畋猎,总让他跟从着.
这一年,中原地区又发生混战,结果后汉皇帝刘知远死了,郭威篡权,建立后周.
刘知远的弟弟刘崇又在太原称帝,仍称汉(历史上称之为北汉).
北汉主刘崇受到周朝的进攻,派使臣来辽朝求援.
同时,建都于金陵(今南京)的南唐,也因受到后周的进攻,派使臣来求援.
兀欲正打算兴师讨伐,恢复先皇对中原的统治,亲自统率大军,令察割相随,浩浩荡荡直奔中原而来.
察割这次随驾出征,认为是弑君篡位的绝好时机.
一天,大军来到驻扎在归化州(今河北宣化).
这天正好是兀欲的父亲、让国皇帝耶律倍的诞辰.
随军的皇太后在安营后,就在行宫帐殿设下祭品祭奠让国皇帝耶律倍.
兀欲与文武大臣参加祭礼后,大家一同饮酒开宴.
兀欲喝得酩酊大醉,倒在寝帐就呼呼睡了,群臣也一个个醉得不省人事.
察割见机会到了,就去找寅底石的儿子耶律盆都.
这盆都曾在兀欲即位初年,谋反不成,被兀欲派去出使辖戛斯国,今年才回国.
他的性格正如他父亲,愚蠢、粗鲁、残暴.
本有此意,察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42割找他来,他真是求之不得,便很干脆地答应说:"实在太好了!
趁他们醉得一塌糊涂,我帮你对付他们!
"当天傍晚,兄弟两个率领军队冲入了行宫,杀掉了皇太后和天援皇帝兀欲,把皇后甄氏也关押起来.
随即,召集随军而来的朝臣,当众宣布:天援皇帝突然归天,由察割继承皇帝.
皇帝昨天还好好的,大宴群臣,突然驾崩,死得蹊跷,群臣迷惑不解.
再说平日对察割本来就无好感,有不少大臣当即表示不向察割称臣.
察割一见大臣们不服,勃然大怒,命令士兵把这些人及随军眷属全关了起来.
幸好另处别营的耶律屋质早有戒心,酒喝得不多,仍能升帐主事,而且他早已观察到察割心怀鬼胎,并几次提醒过兀欲,只是兀欲不听劝告,今日之变是他预料中的事.
但事发突然,不可鲁莽,只好从长计议.
于是他急忙召集部下诸将,点兵备战之后,一边派人去见察割,假称他身体不好,今日暂不来参拜新主,明天一早即来朝见,表示臣服之心,用以稳住察割;一边派人去请太宗长子寿安王耶律憬,耶律憬时年"#岁,也在军中.
来到屋质营中,屋质把察割弑君篡逆的事述说一遍,然后说:"如今军中,只有殿下是太宗之子,非殿下不能号召众臣,请殿下下令讨伐逆贼吧.
"寿安王耶律憬见事情紧急,一时没有主意,只是说:"一切听从惕隐(屋质的官名)安排.
"屋质就以寿安王的名义,传檄众将,同时讨逆.
这边连夜布置军事,那察割呢他却在连夜查点行宫中的宝物.
他拿到一只琢工精致的玛瑙碗,对他妻子说:"这么好的宝贝,今天归我所有了!
"其妻说:"别忘了寿安王、屋质!
"察割说:"寿安王不过是个糊涂蛋,屋质明天一早就要来朝,你尽管放心吧.
"天将要亮,有人慌忙来报:寿安王、屋质引兵包围了行宫!
察割大怒道:"他们敢对阵传令下去:把在行宫左近的臣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43僚眷属全抓起来!
"同时一不做,二不休,又派人去把守着兀欲棺材的甄皇后杀了.
然后,挂甲上马,率兵来战.
天色大亮,两军对阵.
寿安王阵中,屋质催马阵前,向察割阵中大声喊道:"察割弑逆,汝等还敢附从逆贼吗"当时,察割阵中就有一员大将,便引本部投向了寿安王阵.
随着,左队阵中跑过去一队人马,右队中跑过去两队人马……察割在阵中一看自己的人马直往对面跑,便惊慌起来了,感到再对峙下去,局面将十分被动,赶紧收兵,固守营寨.
此时,屋质令旗一摆,大队人马把察割军营团团围住了.
察割只有自己和盆都的两部兵马,阵前又跑了不少,归营后,他六神无主.
便把所抓的文武大臣,命人押到大帐前.
他说:"你等有能退屋质、寿安王兵者,重赏进爵.
"这时一个叫耶律敌猎的林牙(官名即翰林,在宫中掌管文簿的文官),走出来说:"我有一计,可以解除围兵.
"察割忙把他召入帐内,问:"有什么好建议,快说.
"敌猎说:"寿安王是太宗长子,本应承大位,而今我们可以打着为立寿安王才废掉兀欲的旗号,去劝寿安王息战.
只要他们一撤围,再从长计议.
"察割说:"言之有理,只是眼下必须先得叫他们撤去围营的人马.
这样,此事就由你去办,怎么样"敌猎说:"臣官卑职小,现在太平王撒葛也在被拘押人之中,他是寿安王的二弟,如让他随我同去,寿安王必然相信.
"察割高兴得直拍大腿,说:"事情紧急,就这么办了.
"他立即让耶律敌猎和撒葛到寿安王和屋质那里作说客.
可等他们走了之后,察割又坐立不安.
他既担心对方不同意撤兵,又害怕敌猎等乘机逃脱.
黄昏时,敌猎和撒葛回来了.
察割赶忙问:"寿安王中计退兵吗"敌猎说:"寿安王听臣说是为了帮他夺回皇位,竟欢喜得手舞足蹈,还说多谢泰宁王,并且同意今夜就撤兵.
"话刚说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44完,外边守营将官来报:"寿安王人马解围,退到"#里外安营了.
"夙日工于心计的察割,在关键时刻,可就沉不住气了,此时他完全相信了敌猎,说:"朕封你为……"敌猎止住他,说:"臣请先不受封,大敌虽退,但未消灭呢.
待灭寿安王后,臣受封也不迟.
"察割说:"怎么消灭他们呢"敌猎说:"何不假意迎他来即位,乘机将其一网打尽呢"察割阴险地笑了,说:"主意高明.
你明天再去一趟,说我明天中午去迎请他.
"次日,察割率盆都等一千精骑,向寿安王营盘而来,半路,敌猎迎马而来禀报:"寿安王已出营相迎了.
"察割率众又走了一会,果然见前面一队人马拥簇着寿安王.
敌猎对察割说:"既要使他中计,就要使其不起疑心.
请陛下暂且屈尊,下马步行,在道旁等候.
"察割就下了马,和敌猎步行往前走.
当寿安王的队伍到离他很近时,寿安王也下了马.
察割便大模大样朝寿安王走去,还笑着说:"贤弟,兄向你请安了!
"寿安王的身后,屋质引数员将领步行相随.
双方只相距数步,跟在察割身后的敌猎突然抽刀,横刺察割肋下,察割大叫一声栽倒于地.
屋质马鞭一挥,人马便向盆都队伍冲杀过去了.
盆都见势不好,引兵想逃,身后又冲出屋质的伏兵.
其实,这是敌猎作为察割的使者来到寿安王和屋质的营帐后,他们将计就计设下的圈套,使察割上当受骗而自投罗网.
耶律屋质不愧为胸有韬略的重臣,当他突然听到察割弑君谋反的消息,能处变不惊,先表现出服从的态度,以稳住对方,使对方不戒备自己,进而与敌猎共同设下圈套,诱惑察割进入埋伏而束手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45就擒,终于得计,采用"后发制人"的策略,平息了察割之乱.
耶律憬被拥立为皇帝之后,兀欲被谥为孝和皇帝,庙号世宗.
辽朝的政权又从人皇王耶律倍一支继承人的手中,转到太宗耶律德光一支继承者的手中.
耶律憬为帝,群臣上尊号为天顺皇帝,改元应历,下诏依太宗旧制,朝会用汉族礼节.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46阿保机慧眼识才正当阿保机登位时,唐朝灭亡了.
朱全忠自立为帝,建立了梁朝.
其他藩镇诸侯也纷纷拥兵自立,中原唐朝四分五裂.
镇守幽州的原唐节度使刘仁恭的儿子刘守光把自己的父亲刘仁恭囚禁起来,自己称起幽州卢龙军节度使.
幽州,即今日之北京,北接辽朝南部边境.
阿保机曾多次乘机重兵攻掠幽州地界,和刘仁恭反复较量.
在战争中,幽、代等地大量汉人被俘,掠到辽朝境中,内中不乏饱学之士,如康默记、韩知古等,阿保机对之十分倚重.
契丹以游牧为生,只是在阿保机的祖辈掌权的遥辇王朝时,农业、手工业才出现.
阿保机为王后,境内农业、手工业也就日益发达.
于是,他任命康默记掌管刑律,处理民事纠纷;任命韩知古安置汉人.
用汉族之文人帮助治理国家,效果很好.
阿保机意识到人才的重要,于是他更注意延揽人才.
在他为契丹可汗的第五个年头,就流传着一则阿保机与妻子述律平二人"屈之以察人才之志,尊之以求贤士之教"的故事.
刘守光后来自立为帝,以幽州为巢穴,国号"燕".
刘守光的燕国幽州有一奇才,姓韩名延徽,字藏明,是安次县人氏,代代在唐朝为官,他在刘仁恭署下从幽都府文学,升到幽州观察度支使,掌管财赋.
刘守光称帝后,想与辽朝阿保机通好,便派韩延徽出使契丹.
阿保机在龙化州帐殿召见了韩延徽.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47韩延徽见了辽朝可汗阿保机,只是出于礼节,招呼一声,却长揖不拜.
阿保机久闻韩延徽有才干,但见他如此傲慢无礼,心里十分不快,责问他为何不拜他回答说:"契丹乃唐之一镇,我亦唐臣,岂可向同辈下拜"韩延徽说的没错,早在唐太宗贞观年间,契丹就臣属唐朝.
唐朝在契丹居地设松漠都督府,任当时的"可汗"为松漠都督封"无极男",赐姓李,各部落大人称刺史.
契丹自此归唐政府直接管辖.
唐末天下大乱,而契丹在阿保机治理下日益强盛,也就无人再提此事.
阿保机见韩延徽不仅大言不惭,而且旧事重提,揭契丹的伤疤,盛怒之下,阿保机训斥一顿之后便把他扣留起来.
王后述律平从康默记口中也早听说过韩延徽的名字.
她听到此事就问阿保机:"大王为什么动怒呢"阿保机说:"此人傲慢无理!
"述律平说:"他持节来使,不肯屈挠,不正是贤士吗况且我听说此人博学多闻,有王位之才,我们国家,正需这样的人啊!
"阿保机笑着说:"他是一位贤才,我岂不知几次我就想留他下来辅我契丹,现在借他倔慢无理而扣留他,正是想考察他的气节和德性,观察他是否能坚持到底.
既然夫人也认为他是个可用人才,我即召他前来,以礼相待便可.
"述律平一笑,说:"你不久前羞辱了人家,现在安慰他,人家心里能服气吗"阿保机说:"那你说怎么办呢"述律平站起来说:"周文王渭水访姜尚,汉昭烈南阳拜孔明.
咱们不用长途劳累,到客馆去礼贤下士就可以了.
"阿保机连连称好.
韩延徽正坐在馆中休息,见契丹王和王后过来!
他把书放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48下,不动声色地看着笑容可掬的阿保机夫妻.
阿保机行汉礼,一拱手,说:"韩先生还在生我的气吗"述律平笑着说:"我们一来谢唐突之罪,二来访贤.
"韩延徽不好再矜持,这才站起来答礼.
三人坐下后,述律平又把刚才的话重复了一遍.
阿保机随即表示歉意.
韩延徽见他们如此坦诚,忙起身施礼,说:"岂敢岂敢.
"阿保机拉着韩延徽的手,让他坐下,说:"久闻先生学识渊深,你能向我指教一些东西吗"韩延徽说:"请问大王之志"阿保机说:"仿效中原,统一北土.
"韩延徽点点头说:"中原君主没有替代的规矩,契丹可汗三年一代,是没有确立君权的表现.
效法中原,首先必须废除旧俗,废除替代的规矩,行君主集权,使诸侯知尊王,知君臣之道.
"阿保机和述律平听得入神,不住的点头.
韩延徽又说:"契丹经过征伐,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而今境内汉胡同处,汉人以农耕为业,欲使汉人安居乐业,就须修建城郭,建设居舍,汉人才能定居下来,否则,他们不惯北人游牧习俗,必生怀乡之念,便会流亡.
这样,可汗虽掠来他们,却是留不住他们的.
"他们从文治说到武功,谈得十分融洽,阿保机乘机说:"北魏右祖得张兖,将北方治理得井井有条;西秦荷坚得王猛,成为北方的一大强国.
此皆藩主得汉臣之故事.
我想请先生留下,佐我契丹以成大业,建不世之功勋,垂千古之英名怎么样"述律平也说:"以先生王佐之才而辅刘守光一庸奴,实是明珠弃于暗室了.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49其实韩延徽十分清楚阿保机是个创业的雄主,也知道刘守光是个不成气候的庸奴,更看到中原干戈纷扰,英雄无用武之处的.
当下,又见阿保机夫妇对他十分恭礼,更把他比成了前朝的名相,更是感激.
于是,韩延徽再次起身施礼说:"臣蒙主上厚爱,愿为王肝脑涂地.
"阿保机夫妇大喜,握住韩延徽的手久久不松开.
自此以后,韩延徽辅佐阿保机竭诚竭智,在治理国政、制定典章等方面,常常有好的建议.
阿保机称帝后,一心一意要统一北方,壮大契丹,极力想废除三年一选的旧制度,效仿中原,建立稳固的王朝政府.
为达这一目的,固然需要许多条件,但人才是最重要的关键条件.
人才从哪里来对于游牧部落而言,要广泛招揽人才,则招纳汉族的士人是一个重要途径.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一般说来,可以筑"黄金台"、"招贤台"择人,可以令人自荐而择人,也可以令人他荐而择人等等.
阿保机采用屈、尊相济,亲自考察的方法选择人才.
他此行有两个特点:一是取人不限其方.
广揽人才,是成就功业的杰出人物的共同特点.
契丹民族的各个部落包括其贵族集团,多是打猎、畜牧为主,在一个文化不太发达的地区不能说不缺少理政,理财,经国济世之才,这就决定了阿保机纳人必须打破地区和民族的界限,注重从重教化、崇礼仪的汉族中招揽人才.
二是选才注意德才并重.
他早知道韩延徽是个人才,但别的情况不了解,于是趁韩当使者参见他时,借他倔慢不恭而扣留他,委屈他,折磨他,以观察其德性和志向,倘若是个奴颜婢膝之徒,才气纵然再高,但有意外,态度就变化,那无异于养虎为患.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50果断平叛当阿保机在契丹称帝的第五年,以刺葛为首的五个弟弟企图反叛,取代阿保机,被阿保机施以怀柔、大度之计暂时平定了一次肘腋之变.
哪知阿保机的怀柔、大度,终究没能使刺葛等人依顺.
一年后,也就是阿保机称帝的第六年———这又是三年一代的期限之年,冬十月间,刺葛本来奉命攻打平州(今河北卢龙).
当他攻下平州班师回朝的时候,勾结了迭刺、安端、寅底石等贵族子弟乘机谋反.
此时,阿保机也正南征术不姑部,当他获胜班师,走到北阿鲁山下,忽有哨兵飞报:"刺葛、迭刺等率叛军驻扎扼守北归之路!
"闻听此言,王后述律平之弟、北府宰相肖敌鲁马上对阿保机说:"刺葛等人为非作歹,背信弃义,应该立刻诛杀,请您让我带兵前去攻打!
"阿保机听几个弟弟又在谋反,也是十分气恼,但究竟是刀兵相见,还是采用别的更好的办法,他一时左右为难,便召集心腹谋臣商议.
康墨记说:"刺葛等以兵阻退,再次反叛,又正值主上即位六年之际,这显然是想逼迫主上行禅代之事.
主上既欲效法中原,则中原之君从无替代之举.
请下命令废除此制,断绝刺葛反叛的念头.
"韩知古说:"康君所论虽切中事理,但我认为诸部尚存,刺葛之心恐怕也是七部大人之心,如下诏废除旧制难免引发诸部叛乱.
不如趁七部大人在军之机,行燔柴仪告天,以示主上受诸部之请,继续为王,使刺葛处于孤立,放弃叛乱的念头.
此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51乃不战而胜之策.
"阿保机觉得很有道理,便说:"此计正合我意.
"他下令大军不再北上,转而向南,退至十七泺,大会臣下.
七个部落的酋长此次都随同阿保机南征,因此都在军旅之中,当然这次会议也通知他们参加.
但会议要讨论什么,韩知古只告诉了阿保机部下的文臣武将,其他七个部落大人不清楚,只以为是商议军机事宜.
阿保机率文臣武将及诸部大人,坐在中军帐中,帐前帐后卫兵威武排列,刀枪林立,一派森严.
只见阿保机微微站起身来,扶住案几,慢慢地说:"我称帝已有六年了,今又当代朝,诸部大人尚无人提起禅代事,诸公有什么好主意"各个部落的酋长们,原以为行军途中召开军事会议,只是商议军机大事,没想到阿保机突然提出"可汗"改选事,十分惊讶,一时不知如何对答.
可阿保机一伙人是事先商定好的,这时,只见阿保机的妻弟,北府宰相肖敌鲁手扶挎刀,厉声说:"臣之见:大王在位,战功显赫,四方宾服,臣请燔柴继主大位.
"他这样一个开头,引发阿保机部下的文臣武将一片附和,那些有权推选可汗的七个部落的酋长本来就没有思想准备、一时被震住了,又发现,全是阿保机的人,外面又戒备森严,不同意见不敢轻易表露.
加之阿保机刚刚率众征服了述不姑,如今是凯旋而归,且执政以来,也算是功勋卓著,众首领确实心悦诚服.
因此,都愿意做个顺水人情,随声附和表示赞同.
阿保机趁热打铁,当天,他就在十七泺行"柴册礼"———名正言顺地继续当上了契丹可汗!
啊!
刺葛惊呆了,他瞠目结舌地望着报告他阿保机燔柴告天的安端,久久地才说出话来:"他依祖制,又当可汗了!
"安端冷冷地说:"先发制人啊!
让我们无话可说,无把柄可抓,没有什么借口啊!
"刺葛怔怔地问:"我们怎么办"迭刺说:"众部既然又推他为王,我们如果再跟他顶对下去,就要犯众怒了.
不如顺水推舟,向他谢罪,拥他为王.
否则,我们将更加不利了.
"刺葛颓丧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52地说:"事已至此,幸好我们没跟他兵戎相见,只好向他谢罪告饶吧!
"一场迫在眉睫的谋反,就这样被阿保机巧妙地平息了.
刺葛第二次谋反,是在阿保机可汗的第二个任期已满之后,他本人又没有退位的意思,并且处在征讨途中这样的情势下,突然发难,一个以武力逼他下台的态势,攻其不备.
面对复杂情况,阿保机只有三种选择:一是反正任期已满,可以顺从谋反者的意思,自动下台;二是两方刀兵相见,大动干戈,一决胜负;三是另想它法,以智胜之.
第一种选择肯定是阿保机不愿意的,因为他不但不想任期一满就下台,而且心底里早就想废掉"三年一选"的旧制而建立长期稳固的王权统治.
第二种选择是他不愿看到的,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最终胜利属于谁,也难于定论.
第三种选择最为理想,但时间紧迫,如何安排,则要在很短的时间内作出决策.
阿保机和随他出征的文臣武将看出刺葛等借任期已满,该重新推举"可汗"这机会起事的,但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你可以借这个机会谋反,我也可以抓住这个机会造成一种事实,让你无话可说,这就可以化被动为主动了.
这种可能性是有的,一来按惯例有资格当选新可汗的只能是从阿保机这一氏族中产生,即阿保机六弟兄有这个资格.
可除阿保机外,其余五人前次已有谋反行为,如今又是以兵相逼,不得人心,其余七个部落的酋长不一定拥护他们;二来有资格推选的其他七个部落酋长目前都在军中,他们平时没有改选新的可汗的想法,眼下只要阿保机这一部落的人首先发话,提出让阿保机连选连任,他们在来不及仔细考虑的情况下也只能应允,而且人员俱在,立即举行"柴册礼"也合理合法.
既然如此,阿保机果断决定:捷足先登,先发制人,以速战速决的手法,重新确立自己可汗的地位,事实既成,谋反的一方也就失去行动的话柄和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53口实,而只有俯首称臣了.
肖太后教子肖太后接到耶律休歌派人送来的关于宋军侵犯边界的告急文书时,她神色镇静,严肃对奉召进宫的室防、韩德让等重臣说:"宋军又来侵犯,其势汹汹,现在曹彬已破歧沟关,占领了涿州、固安、新城.
我将与皇帝亲征,卿等以为怎么样"众臣一致说应该力挫宋军,守卫幽州.
肖太后便下诏征调各路兵马,南下助耶律休哥,又令东京留守耶律抹只为后军接应.
三月初七,肖太后和昭圣帝耶律隆绪祭告陵庙、山川,亲自率领大军亲征了.
在进军途中,先接到关于曹彬退回雄州的消息,来信的人马也只有白沟河停驻不前的快报,没过两天,又收到曹彬复攻涿州,兵锋直犯燕京的消息.
还有宋军田重进与辽军战于飞狐,辽军失利,辽翼州防御使大鹏翼、康州刺史马赞、马军指挥使何万通被宋军擒去,飞狐、灵丘失陷!
潘美攻陷云州!
宋军为什么忽进忽退,忽退又复进那是因为曹彬为了救粮而从涿州后撤的军报,呈到开封皇宫宋朝皇帝赵光义的手里.
赵光义一看就急了,他拍着桌案说:"大事不好了!
曹彬怎么可以为了保护军需而从前线后撤呢"他忙下诏,命曹彬迅速率人马北进,与米信军会合,配合潘美的西线战场,而后合兵共取幽州,于是宋军各路人马又加紧了对辽军的进攻.
本来东线曹彬复攻涿州已十分紧张,又从西线传来一个接一个辽军失利的急报,使昭圣帝隆绪心里慌乱了.
他急忙到母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54后的御帐来,一进帐,只见肖太后正坐着与宦官王继恩下围棋.
帐内侍从们鸦雀无声,只听见棋子啪啪的落盘声.
耶律隆绪放轻脚步,轻轻走到肖太后身边,肖太后似乎没察觉他到来似的,仍低头凝视着棋盘.
"叭!
"果断地下了一子.
隆绪心里着火,手心冒汗,直抿嘴唇,又不敢惊动母后.
王继恩直盯着棋盘,过了半天,无可奈何地说:"奴婢输了.
"肖太后一笑,这才抬起头来看昭圣帝,说:"皇帝知道我平时跟他下棋,常是他赢,而今天我为什么赢了他""太后下的好呗.
"昭圣宗耶律隆绪随口答道.
"下棋如临阵对敌,棋手必须先得镇定,才能精思,想出克敌制胜的着数.
遇难即慌,不战自乱,这是失败的根本原因也.
"肖太后一面看着宦官王继恩收拾棋盘,一面对耶律隆绪说.
这表面上是在论棋,实际上是借棋论军训子啊!
聪明的昭圣帝马上心知肚明,说:"太后已布置妥贴了"肖太后见王继恩已把棋收拾起来了,就让他把地图拿过来,王继恩答应一声,取了地图,展放在几案上.
肖太后指着地图,对昭圣帝说:"曹彬退守雄州,这步棋,他走错了.
如今他又回师北来,企图再到涿州,休哥必能破他!
潘美出雁门关,田重进犯飞狐道,来势很凶.
我已命斜轸总督西南兵马,全力去对付他们,你大概已经知道潘美占了云州吧"昭圣帝说:"是的.
正是为此儿臣才急着来见母后呢.
"肖太后说:"我断定曹彬这路人马一旦溃败,潘美那一路就失去呼应,也就不能独守了.
"她说完,站起来走到帐外远望南天,自信地说:"我相信我的将帅!
"她回头看了一眼跟在身后的儿子,说:"记住,作为君主要善于用人,用人则信之不起疑心!
如此,天下可以平定了.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55昭圣帝说:"谨受训诲!
"这时,韩德让赶着快马来到御营外下了马,快步来到御帐前,进礼后,说:"臣有于越休哥的军报启呈.
"说完,双手把捷书呈上.
肖太后说:"你说给我们听吧.
"韩德让说:"是.
据休哥奏:曹彬自雄州二度北侵,我军仍以偏师扰其军后,迫使敌军行军缓慢,四天才抵涿州.
我军已严阵以待.
"肖太后说:"传令下去:大军马上出发,在拒马河以北帮助休哥击曹彬!
"韩德让应声:"遵旨.
"曹彬带领着人马第二次攻打涿州,已被耶律休歌派出的几支轻骑兵,或在后方,或在横侧,扰得他没办法迅速进军,也无法集中力量进攻涿州.
特别是他还不知道肖太后和昭圣隆绪的人马已经达到涿州东北的驼罗口多时.
只顾冒冒失失朝涿州方向靠拢.
耶律休哥得到合兵围歼曹彬的圣令,即刻整顿人马出发.
肖太后的兵马从涿州的驼罗口前进,两支大军如饿狼扑食,直奔曹彬杀来.
涿州城中见两支援军已到,也整顿城中军马,杀出城来,三路人马一齐出击,曹彬如何抵挡得住在涿州城外大战一场,宋军溃不成军,纷纷夺路而逃.
车辆辎重尽数丢弃,人马也损失无数,曹彬领着残兵朝南面落荒而逃.
这一仗,不仅解了涿州之危,而且整个东线战场形势又转危为安了.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56护官责女完颜雍在位二十八年中,一直强调选贤授能.
他尤其重视中下层人才,他说:"县令是最容易与百姓接近的官职,必须由贤才担任.
"在他当皇帝期间,还有一则训斥公主,保护人才,维护人才威信的故事.
有一年的初冬,曹国公主的家奴胡狗,乘大雪之夜,拦路强奸民女七斤.
七斤的父亲到宛平县衙击鼓鸣冤,刘彦弼看过状纸,气愤地说:"公主家的奴才,怎敢如此狗仗人势"当即派差役去抓胡狗.
差役去了半天,空手回报说:"回老爷,小人们奉命去抓胡狗,胡狗不但拒拘,反而叫家奴们把小人们打出府来了.
"刘彦弼气得拍案而起.
他带了差役们,乘轿来到公主府外,下了轿直闯入府门.
胡狗倚仗公主宠信,不把一个县令放在眼里,迎上来说:"胆大宛平县,竟擅闯公主府———"没等他说完,刘彦弼一挥手,差役们扑上去就先给他一顿嘴巴,然后锁了,把他带回县衙.
到了大堂之上,人证物证俱在,可这胡狗有恃无恐,拒不承认,还辱骂县令,为煞其威风,县令命拖下去杖责"#大棍.
曹国公主见心爱的奴才被抓,十分生气,赶到县衙,又见胡狗被打得皮开肉绽,更是恼羞成怒,便闯进公堂,命令她的侍卫们上来就把刘彦弼从堂上揪下来,按倒地上,噼噼叭叭打了"#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57个大嘴巴,把槽牙都打活动了,口角直淌血.
然后曹国公主带人大摇大摆而去,众人这会儿才跑上堂把老爷抬起来,要往后衙送.
刘彦弼一打挺,挣脱开众人,站在地上,说:"我去省台告她!
"尚书省左丞相纥石烈良弼得知这一情况后,十分为难.
他和参知政事敬嗣晖商量,说:"按法,曹国公主折辱朝廷命官是不对的,你说应该怎么办呢"敬嗣晖说:"曹国公主是圣上喜爱的公主,处置她,对我们实在很危险.
况且,她不过是打了县令几个嘴巴,那又能怎么样"良弼也左右为难,便把此事压了下来.
刘彦弼左等右等,不见尚书省回音,便径直到登闻检院上表告状.
这登闻检院是专管向皇上转奏表章的.
完颜雍知道此事之后,立即将公主召进宫来,严厉地训斥道:"你身为公主,不知自重,竟敢折辱朕的命官,你以为刘彦弼是个县令,就可以处置他吗"曹国公主听见皇帝责怪,吓得一声不敢吭.
完颜雍说:"朕念你是个女子,姑且原谅第一次,若有下一次,定责不贷!
出宫去!
"曹国公主满面羞惭地走了.
完颜雍又把良弼、敬嗣晖召来,批评一顿说:"朕说过,各级官员中,只有县官和老百姓的关系最亲密.
县官良,则朕的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刘彦弼为民做主,杖责曹国家奴,职责所在,且不畏权势,正是良吏.
你等身居台辅,却姑息养奸,全失宰臣之责!
"于是下诏,夺了这两个人一个月的俸禄,以示警戒.
过后,他又就此案告诫群臣:"天子以百姓为子,但天子不能亲去安抚家家户户,就得派合适的人选,所用官员都有才能,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如用人不当,百姓会怎么议论朕呢"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58改革家王安石王安石年),字介甫,晚年号半山,祖籍江西临川.
临川王氏,自王安石的叔祖始入仕途(在宋真宗时累官至知州),而王安石祖父却终身未能入仕.
其父王益,虽踏进仕途,却始终沉沦下僚.
王益初娶徐氏,又娶吴氏,前后育有有七男三女.
王安石是王益第三子,吴氏所生.
吴氏娘家是个大族,书香门第.
王安石与知书识字的外祖母感情较深,幼时从她那里曾受到不少教益.
王益任临江军判官时,在临江军(治今江西清江县临江镇)生下了王安石.
王安石从小跟着做官的父亲四处周游,博闻强志.
王安石的青少年时期,正是北宋王朝"积贫"和"积弱"的时期,这个原本就基础薄弱的封建王朝举步维艰.
所谓积贫,意思是:即由冗官、冗兵所造成的国家财政困难(国穷),以及为解决财政困难而扩大赋敛所造成的劳动人民的贫困(民贫);所谓积弱,意思是:即宋王朝对内日益不能控制兵变、民变,对外日益无力抵御辽、夏王朝的双重侵扰.
尽管有远大抱负的人不可能都能取得成功,但成功人士却都有远大抱负.
王安石"'岁以前,恃才傲物,喜欢吟风弄月,自信能凭自己文学才能博取功名.
"'岁那年夏天,他随任江宁府通判的父亲到了江宁府,才猛然醒悟到"男儿少壮不树立,挟此穷老将安归".
从此潜心钻研学术,并且以古代曾为人类作出较大贡献的契和后稷这类人物自期.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59王安石天资聪颖,思维独特,见解独到,广泛涉猎,且能标新立异.
"网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糠秕百家之陈迹,作新斯人.
"这是苏轼对王安石的评价.
尽管苏轼是寓贬于褒,但这个评价事实上恰如其分.
"#$%年(北宋庆历二年),王安石考中进士,被授予签书淮南节度判官厅公事之职.
其后,历任知鄞县、舒州通判、群牧司判官、常州知州、江南东路提点刑狱、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等职.
"#&'年(北宋嘉(祐)八年),宋仁宗病死,宋英宗即位,而王安石也因母丧,按规定必须辞去知制诰,回江宁守丧.
但这时,王安石已意识到北宋王朝深重的危机.
在地方官任上,他勤政务实,而对他所认为的应兴之利和应除之害都尽力进行兴革,得到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在这一时期,由于"庆历新政"的影响,变法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逐渐掀起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
改革变法、变法改革成为一种风尚.
正如陈亮所言:"方庆历、嘉(祐),世之名士常患法之不变也.
"名士句句都是变法.
然而,应该怎样变法改革却众说绘纭,莫衷一是.
这种状况一方面为日后王安石变法打开了局面,但另一方面却又给日后打开了局面的王安石变法失败种下了祸根.
当时,王安石受这种思潮的影响,在"#()年春,曾向宋仁宗写了一封长达五言的言事书.
这即是有名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在言事书中,王安石提出的改革意见不具体,只是着重提到有关政治以至吏治方面的一些问题,而没有着重谈到根本的社会经济方面的一些问题.
然而他却提出了"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财方针.
在后来的变法运动中,这个理财方针得到了完全地贯彻.
但是,言事书并没有受到宋仁宗及权臣们的注意,也没有在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60当时的政治上掀起任何波澜.
王安石大概对此也深觉失望,故而在守丧期满后,他便留在江宁家中收徒讲学.
宋英宗时期,王安石始终没有出仕.
这种轻松的生活,使王安石有时间构想他以后的改革框架.
"#$%年(北宋治平四年)正月,宋英宗病死,宋神宗赵琐即位.
他即位时年仅"&岁,富有年轻人所特有的进取心,"思除历世之弊,务振非常之功".
尽管他对变法问题的考虑不成熟、不缜密,然而却敢作敢为.
他还在当太子时,便通过韩绛了解了王安石的情况,对王安石有很深的印象.
因此即位伊始,他就起用王安石任知江宁府,'月又任命王安石为翰林学士.
王安石奉诏进京后,与宋神宗谈论变法.
尽管在许多方面,王安石同宋神宗是有所分歧的,但在富国强兵、加强专制主义封建统治的原则问题上,两人不谋而和.
宋神宗十分支持王安石,由他主持进行变法.
"#$'年(北宋熙宁二年)(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变法.
第二年"(月,王安石又被任命为宰相,变法运动在更大规模上展开了.
王安石改革的范围非常广泛,总的来说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调整官僚机构和提拔下层士大夫,以及变更科举制度和学校制度.
王安石吸取了庆历革新改革失败的教训,对于"整顿吏治"这一个传统改革的首要问题绕过去,对于裁汰冗官等相关问题,他也回避,以减少来自官僚阶层对变法的反对.
他甚至还采取提高官吏薪俸、扩大优待退休官员的利禄之制等办法,笼络在位的和不在位的官员,以这种妥协的方式来争取官僚阶层对变法的支持.
由于王安石变法是紧紧围绕着"理财"和"整军"这两个重点来进行的,因此,王安石加大对其加以改造和利用的力度.
如司农寺、都水监、兵部等闲散机构,在王安石变法期间都程度不同地发挥了作用.
根据变法的需要,王安石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61还增加了条例司、市易司、军器监等一批新机构.
与对官僚机构的处理方法一样,王安石在用人问题上也是一方面不裁减冗官,另一方面又打破按资升迁的老规矩,大量提拔了一大批有志于改革的干练的下层官员和士大夫甚至平民,使他们参加到上层机构中来.
这样官僚机构、官员数量比变法前还略有增加,财政支出增多了,但这却是变法的需要.
针对科举考试的弊病,王安石对之进行了改革.
但新的科举考试"专取策论而罢诗赋"、"罢经生朴学、不用墨帖而考大义"的办法脱离实际.
然而王安石改革科举的目的不在于此,而是利用科举考试,箝制反对派,吸收变法的支持者,使之更有利于变法的展开.
对于学校制度,王安石将自己和吕惠卿所著的《三经亲义》颁行于学校,作为学生的必读教材,利用学术教育,为变法服务.
第二,省兵置将,加强军队的战斗力;建立保甲制度,巩固地方治安秩序.
"整军"是王安石变法的一个重要方面.
冗兵众多,缺乏战斗力的老弱兵士大量存在,军营空额严重,是北宋军队的三大痼疾.
对此,王安石裁减了"#万冗兵,节省了近千万缗军费开支.
另外王安石对旧有的换防制度———更戍法进行了改革,扩大了范仲淹等人所创立的将兵法.
即提高武将权力,使之和地方行政系统分开,以专将管专兵,使兵将长期相处,提高作战能力.
这种"置将法"的实施,解决了由更戍频繁而引起的士兵过度劳扰,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兵将分离和士兵缺乏训练,无法长期指挥而造成的将领号令不严、指挥涣散无力的状态.
另外,军器监的设置,也为军队提供了优良的装备,对提高宋军战斗力有极大影响.
在广大乡村实行联户结保,建立起保甲这种乡兵组织和乡村基层组织,这就是保甲法.
在保内实行连坐法,强化封建治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62安.
另外维持地方治安,抽选保丁,定期训练,负责巡逻.
其目的,一是强化封建治安,二是想通过这个办法,摸索一条兵农合一的路子,以减少冗军.
保甲法的建立和发展,为保马法的建立提供了条件.
为了解决官监养马占地多、花费大的问题,王安石便利用保甲制度,将官监马分给民户喂养,规定养马户可免除折变、沿纳.
保马法的贯彻实施,节省了财政开支,也为军队提供了较好的军马.
第三,调整中央、地方与农民的关系,注意发展农业生产.
针对高利贷活动猖獗,大量农民因借贷而破产,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国家财政收入,王安石推出了青苗法.
所谓青苗法,即由国家向民户贷款.
凡民户借贷,须按户等规定的借贷数量,结保向官府借贷.
贷款一年分两期,在夏粮和秋粮未熟的青黄不接时期借贷,在夏收和秋收后还贷,利息为三分或二分.
这实质上就是国家向私人放高利贷.
青苗法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借贷的负担,打击了高利贷者,同时也使国家的财政收入增加不少.
差役是北宋农民沉重负担之一.
虽然国家没有规定要按户等出差,但实际上因有钱有势者的免役、逃役,使各类差役都落到了农民头上.
因此,王安石变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推行免役法.
即废除过去按户等轮流充当差役的旧制,根据等级高低,按等级出钱,由政府雇人充役,其钱称免役钱;过去免役的坊郭户、官户、女户、寺观等六类户也按户等减半出钱,其钱称助役钱;另外,为防止水旱欠搁,民户须多出二分役钱,称免役宽剩钱.
免役法平均了差役负担,缓解了农民的压力,也使国家得利颇丰.
除国家杂役通过雇役而完成外,封建国家财政大增.
"#$%年(北宋熙宁五年),方田均税法推行.
目的在于清丈田亩,检查漏赋,均定田税.
它的实施,在不同程度上限制豪强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63兼并,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早于方田均税法实施的农田水利法,也推动了各地农田水利建设在不同范围和程度上持续开展起来,使治理黄河的工程建设也取得一些成功,极大的发展了社会生产.
第四,供应国家需要及限制商业资本政策的推行,以及对专利制度的改革.
针对汴京物资需求与东南六路供应的严重脱节,王安石推出了均输法.
它的主要内容是提高组织均输的发运使职权.
政府均输增加巨额投资,改革运输、购销中旧有的弊端,另外对欠收地区的上供钱物实行"代发"制度.
均输法实行后,减轻了地方政府和农民的负担,限制了商人资本的谋取暴利活动,同时使封建国家分得以前被商人所垄断的商业利润.
市易法创行后,商人资本遭到了更为严重的限制.
市易法旨在平抑物价,打击投机倒把行为,把由大商人把持和控制的市场归于封建政府控制之下.
其具体作法是:在汴京设置都市易司,在一些边境及重要的城市,设置市易务,国家投以巨资,使之成为垄断市场的机构.
市易法施行后,基本上达到了目的.
对于茶盐酒矾、金银坑冶、货币铸造等项专利制度,王安石也积极加以改革.
对茶盐酒矾专利加强了控制,而对金银坑冶专利则放宽了限制,它们都能得到发展.
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确实起到了富国强兵的作用,然而它却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富商巨贾、高利贷者的既得利益.
加之新法在推行过程中,侵扰民众的事情不断发生,因此新法的推行阻力很大.
其中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特别遭到守旧官员的攻击.
从中央到地方,从言论到行动,以司马光、范缜、赵瞻、韩琦、欧阳修、刘痒、姜潜、富弼等人为代表,与变法官员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青苗法是双方斗争的第一个焦点.
反对的声音不仅使宋神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64宗动摇了,而且使一些变法派官员如苏轼、苏辙、李常、程颢也动摇了,改变了观点.
但王安石镇定自若,终于说服了宋神宗,并在青苗法问题上作了妥协,稳住了局势.
接着,围绕着免役法,双方又进行了激烈的较量.
其后,由于市易法的推行,以及重大灾荒的发生,守旧派又一次掀起了反变法斗争的高潮.
后来,变法派内部发生了分裂,王安石被迫于"#$%年(北宋熙宁七年)%月辞去相位.
尽管第二年&月,王安石又奉诏重新任相,但变法的形势已经大不如昔日了.
年青皇帝的犹豫不决,守旧派的不断发难,变法派重要成员的意见不一,爱子王雱的死亡,使王安石意志消沉,感到力不从心,难以为继.
于是,王安石在"#$'年(北宋熙宁九年)"#月再次罢相,卸职重归江宁.
回到江宁后,最初王安石还带有"判江宁府"的官衔,但他却从不去衙门处理政事.
次年六月,他干脆把这个官衔也辞掉了.
平日除出游寻访胜迹,浪迹山野外,便是读书、著述.
《字说》一书就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
这时,新法虽在吕惠卿、韩绛等人的主持下继续推行,但整个变法运动却已经滑出了正常的轨道.
陈馞说"元丰之政多异于熙宁",确实是这样.
"#()年(北宋元丰八年)*月,宋神宗病死,年仅"#岁的宋哲宗即位,由神宗母亲宣仁太后垂帘听政.
宣仁太后强烈反对变法.
听政之后,她任命司马光为相,开始了所谓的"元祐更化,新法悉数"废除了.
这使重病已久的王安石身心遭到强烈刺激,终于抱恨而死.
王安石主持的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但它对中国历史也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也决定了王安石个人的历史地位.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65祖宗之法不可守在王安石实施新法过程中,对他的造谣诬蔑层出不穷,他却坦然处之,说:"如今要作事,怎能不让别人议论呢!
"坚信自己改革措施是正确的,对别人的议论无动于衷.
"人言固有不足恤(不足虑)",这是王安石的名言,也是他进行改革事业的强大思想武器.
当然,"人言固有不足恤",并不是凡是人言都不值得考虑.
当有人攻击他拒谏时,他一笑置之,并对好心转告此议论的陆佃说:"吾岂(难道)拒谏者但邪说营营,愿无足听!
"保守派以"天变降罚"作为舆论武器,干扰变法.
而王安石则以"天变不足畏"的战斗唯物论反击.
由于古代缺乏科学知识,对地震、山崩、星变等自然现象,长期得不到合理的科学的解释,历来帝王就利用这些自然灾异,作为统治的一种手段.
相反的在封建制度下,臣子也常常借"天变"来劝谏或警告帝王.
在熙丰变法中,保守派为了破坏变法,用灾异天变来进行攻击.
神宗虽然头脑清醒,但他是不敢公开违抗"天"的意志的.
保守派正是抓住这一点,反复地向年轻的神宗皇帝灌输"天命可畏不可违"的思想,如富弼上书神宗说:"人君所畏惟天,若(如果)不畏天,何事不可为(为所欲为)!
"熙宁四年("#$")三月,安石派程防等负责浚治漳河.
结果文彦博竭力反对.
他说:"要使国家钱财丰裕,在于使百姓得以安宁;要使百姓安宁,在于省力役.
漳河长时间不加兴修,又有什么关系哪怕河流改道,不流向东,便流向西,此害彼利,彼害此利,十年河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66东,十年河西,不是一样的事吗"这番完全不合情理的谬论,太荒唐,神宗听了丝毫不放在心上.
可是,台谏官刘挚,借京东、河北等地突刮大风,造谣惑众,说天降灾异,是人事不当所致,请省事以上止天怒、下安民心.
神宗惊慌起来了,下令停止漳河水利工程.
王安石察觉到反对派的用心,立即上书神宗,指出刮大风与人事没有关系.
神宗顿悟,收回成命,水利工程才得继续进行.
熙宁五年("#$%)春正月,司天监灵台郎亢瑛奏言:天气长久阴沉,星座运行突然没有规律,这是由于强臣擅国,政失民心的原因,应当罢免王安石,并在西北地域拜宰相.
枢密使文彦博为阻挠市易法,居然上书说:"市易司既然建立,惑民怒,致使华山崩塌.
这难道不是天意在警告吗"醉翁之意不在酒,反对派企图借一些自然灾异现象,动摇神宗思想,达到打倒王安石的目的,扶司马光等保守派上台执政,废新法以复旧,这个阴谋是显而易见的.
王安石十分清楚,他处在那样的时代,那样复杂的政治舞台上勇敢地提出了"不变不足畏"的鲜明口号.
熙宁八年("#$&)十月,彗星出现.
彗星在古代被看作"妖星".
保守派趁机又掀起一次反对变法的浪潮.
神宗为此忧心忡忡.
安石曾带了一些人专门就天变与人事关系和神宗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谈话.
他说:"天文之变无穷,上下傅会,不无偶合(指天灾与人祸难免巧合).
我私下里听说两宫(后宫、东宫)为此而心忧忡忡,但愿我们的话使你们得到一些安慰.
"宋代帝王有坚守祖宗家法的传统.
如何对待祖宗的成法,实际上是能否实现改革的关键.
那些先前高唱改革,而当改革来临时,却又反复大叫"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守旧大臣,妄图拿这张主牌去吓唬神宗和王安石.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67王安石不愧为大政治家,他响亮而无畏地喊出了"祖宗之法不可守"的战斗口号.
神宗与王安石所主持的熙丰变法,都是针对祖宗的成法的缺陷的.
"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这成为王安石有力的思想武器.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68王安石不恋高位"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
"这是王安石早年的两句诗,恰似他一生事业与抱负的写照.
熙宁二年("#$%)王安石进入政府,被任为参知政事,辅佐神宗实行变法.
熙宁三年("#&#)十二月升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相).
自熙宁四年三月起,至七年("#&')四月,一人主持中书政务,专心致志于改革弊政,颁行新法.
熙宁七年四月,因两宫与外朝保守势力联手,就市易法、方田均税法的颁布,又一次掀起倒王浪潮.
太后甚至用痛哭流涕的手段,对神宗施加压力说:"安石乱天下,怎么办"加之自然灾害的发生,郑侠进"流民图"———画流民扶老携幼流入京师逃难的困苦情状,并刻意攻击说:"旱(灾)由安石所致(引起),去安石,天必雨!
"想以此摇动神宗对王安石的信任.
安石十分不安,这不安主要是考虑到神宗的压力太大.
为此,他主动地提出辞职.
神宗挽留再三,最后不得已才罢去安石相职.
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就这样发生了.
后来郑侠与参知政事冯京串通攻击王安石事发,神宗有所察觉;安石罢相时荐吕惠卿为参知政事以自代,可是吕惠卿入中书后,与宰相韩绛不合,变法派内部发生矛盾.
神宗感到需要王安石,熙宁八年("#&()二月,重新任命安石为中书门下平章事.
安石复相后,不但未能弥补变法派内部的裂缝,连曾经是安石得力助手、被称为"护法善神"的吕惠卿,因被人施以离间计,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69亦不再如先前那样亲密无间了.
神宗的思想变化,"非与熙宁初比".
安石感到改革存在障碍,如湖泊中的蕴草,大有滋蔓之势.
九年六月,安石子王方,为吕惠卿等人所弹劾,旧病加重而死.
王方是安石爱子,又是变法的积极支持者和主事人,一起注释过《三经新义》,颇具才能,正该大有作为时,不期三十二岁就英年早逝,这又给安石以沉重的精神上的打击.
安石健康状况不佳,病体衰疲,已不能胜任宰相的繁剧工作.
安石还考虑到自己任相八年,夙夜操劳,不顾毁誉,力排众议,改革弊政,新立法度,已粗具规模,只要神宗主政,航向不变,新法不会废,改革还能继续下去.
即使自己离开相位,也不会改变.
为此,熙宁九年春,安石再一次提出辞职.
神宗明白,安石这一次解去机务,以后必将无意于政事,他极不愿安石离去.
可是,安石求退之心已不可回,见神宗不答应,又托同事右相王桂,在神宗面前劝说.
既然告老山林心早已有之,神宗在十月份同意安石辞职请求,以带使相(官阶,非实职)兼判江宁府(实际职务),仍让安石回金陵.
元丰二年("#$%),封他为荆国公.
这是王安石第二次罢相.
王安石罢相后,神宗任用的执政大臣,都是和安石共事多年或共同制订并推行过新法的人,这些人基本上坚持王安石的改革道路.
元丰八年("#&')三月神宗去世.
这之前,王安石执政时制定的新法,没有发生变化.
王安石是主动离开政治舞台的.
在他主政八年中,他一人独任繁剧,日以继夜,殚精竭虑,不辞劳苦;群疑并兴,众谤集身,毫无怨言,可以说,熙宁变法的历程,是王安石卓有成效的奋斗历程.
然而,他一旦感到身体不能支撑时,所谓"意气衰而精力弊,有旷失(职责荒废)之惧",便以五十六岁未能称老之年,从权力的顶峰———宰相的高位,毅然引退,这不是"官痴"们能做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70到的.
宋人黄庭坚高度赞扬安石的人格,他说道:"(安石)观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
"陆九渊赞美安石的情操,他写道:"(安石)英特迈往,不屑于流俗声色利达之习.
洁白之操,寒于冰霜.
"确实是这样.
安石退居金陵十年,直到哲宗元佑元年("#$%)四月逝世.
安石于江宁府城白下门外筑宅,离城七里,离蒋山亦七里,故称其家园为"半山园".
元丰五年("#$&),雇人凿池引水,把挖出来的土堆成小丘,栽种树木三百株,结构小亭一座,四周绕以山泉,有梧桐楝楸之荫,有茂松青竹之秀,把新居修成了名符其实的"半山园".
王安石或骑神宗赐予的马,或乘自己买来的驴,一个仆人相伴,漫游于江宁各地湖山,每见故物旧迹,更是凭吊吟咏,流连忘返.
安石寄情山水、参禅,安度晚年.
然而,大半生的从政经历,毕竟不能将国事全部忘怀.
矛盾中的他着手编撰《字说》,通过文字训诂,曲折地表达他的改革法度、道德风俗的思想.
元丰初,安石看到新法推行后的农村丰收景象,欣喜万分,留下了这样的诗句:"放歌扶杖出前林,遥和丰年击壤音.
曾侍玉阶知帝力,曲中时有誉尧心.
"这是反映元丰初新法给农村带来的美好景象.
可是到了元丰五年后,他的心情发生了变化.
在他的诗作中出现了一丝哀愁.
《示元度》一诗写道: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71"思君携手安能得,上尽重城更上楼.
时独看云泪横臆,长安不见使人愁!
"诗句中分明渗透着壮志未酬的老人忧国的愁思.
安石给女婿蔡卞(字元度)的诗,语意双关地表达对新法的前途的关切.
在金陵时,时有人访.
但与来访者,他不轻谈政事,"老来厌世语,深卧塞门窦".
也不念旧嫌,真诚相待,显示了一个胸怀豁达的政治家的人格魅力.
其中,王安石与苏轼在金陵的交往,自是一段佳话.
王安石比苏轼大十六岁.
青年时代的他们,都是以才学出众而引人注目的.
欧阳修为北宋文坛领袖时,最欣赏的两个人便是王安石与苏轼.
他称赞王安石的诗文是"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说明欧阳修十分欣赏李白、韩愈的诗作,即使人年龄大了,雄心犹在,而今又十分欣赏王安石,称其无人能比.
后来,欧阳修又看到了苏轼的文章,高兴地对梅圣俞说:"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
"他认为苏东坡后来居上,理应超过自己.
欧阳修独具慧眼.
王安石、苏轼文学成就手屈一指,均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政见上,苏轼与王安石原都主张改革,苏轼并非如司马光所言那样是一个保守派,只是在改革的步骤与方法上有不同的意见.
这样两个杰出之士,在熙宁变法中,却水火不能相容.
安石执政时,苏轼曾因反对新法,屡遭黜降.
有意思的是,除了政见不同,俩人私交却不错.
苏轼为人正直,是则是,错则错,光明磊落,对新法并不一概否定,他认为好的就执行,不好的就表示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72反对.
王安石对苏轼呢,当有人以苏轼在湖州所写的诗"影射皇帝"密告王安石,安石"置而不问".
后来,有人咬住苏轼不放,于元丰二年("#$%),将苏轼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当时,安石已不在京师,对苏轼因写诗而下狱,事前不知道.
一听到这个消息,惊呼"岂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立即在金陵设法营救.
后来二人还成了好朋友.
元丰八年,宋神宗去世,后来,新法被彻底废除,王安石忧心忡忡,次年四月,他失望地去世了.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73发奋为学司马光是我国伟大的历史学家,他之所以能够完成《资治通鉴》,这跟他自幼脚踏实地、刻苦读书是分不开的.
他的父亲司马池对司马光从小就管教很严.
有一次,司马光要吃青核桃,他姐姐给他剥皮,怎么也剥不掉.
有个女佣人心灵手巧,用开水烫了一会儿就剥开了.
后来姐姐问他是谁剥开的,司马光说是自己剥的.
这话被司马池听到了,便狠狠地训斥他,说:"小孩子怎么能撒谎!
"从此以后,司马光再也不说假话.
当时,司马光只有六岁.
也是在六岁的时候,司马光在父兄的督促、教育下,开始读书写字.
七岁时他就去听人家讲《左传》,觉得津津有味;回家后,还学着给家里人讲.
据说,当时他对《左传》的大意,已经有所了解.
从那以后,他读书的兴致越来越浓,经常是手不释卷.
司马光懂得时间的宝贵.
为了抓紧时间读书,他用一截圆木当枕头,称为"警枕"每天夜里,"警枕"一滚动,他就立即起床,伏案读书.
久而久之,便养成了刻苦读书的良好习惯.
司马光聪明机智,肯动脑筋,很会思考问题.
有一次,他跟几个小孩儿在花园里玩耍,一个小孩儿不小心掉到水缸里,情况十分危急.
其他几个小孩不知该怎么办好,吓得纷纷走散.
只有司马光十分冷静,他不慌不忙地拣起一块石头,使劲儿把水缸打破.
水从洞里流出,掉在缸里的小孩儿也得救了.
据说,这个故事曾被画成图画,在汴京、洛阳一带广为流传.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74古人读书往往强调背诵,有"朝诵之,夕思之"的说法.
司马光十几岁的时候,就是这样要求自己的.
当时跟他一块儿读书的叔伯兄弟,一旦会背了,就都丢下书本出去玩耍.
司马光却独自留下来,继续读下去,直到背得滚瓜烂熟,弄通弄懂才肯罢休.
他觉得,只有多下功夫,多用力气,才能真正把知识学到手,做到终生不忘.
平时,不论是白天骑马走路,还是夜里睡不着觉时,他都不肯让时间白白跑掉,不是抓紧背诵;就是认真思考问题.
所以,他很早就表现出一定的才华.
据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说司马光在十五岁的时候,已经很有学问;他写的文章、古朴、淳厚,有西汉风格.
司马光是富贵人家子弟,从小却养成俭朴的品质,这是难能可贵的.
他以节俭朴素为荣,以华靡奢侈为耻,在饮食、衣着等方面,从不过分追求.
用他自己的话说,那就是"视财利纷华,如恶恶臭".
到晚年,他专就这个问题给儿子司马康写过一封信.
信中说,穿衣不过是为御寒,吃饭不过是为了充腹.
许多人因此嘲笑他,说他太简陋;他毫不介意.
他举出许多靠俭朴而成就大业、名扬后世,和因追求奢侈而一事无成,甚至身败名裂的具体事例,来说明"以俭立名,以侈自败"的道理,谆谆告诫司马康.
另一方面,司马光对待书籍却珍爱备至,视为无价之宝,翻阅时小心谨慎,遇到好天气,还拿出去凉晒.
所以即使翻读了几十年,仍然象新书一样.
他对儿子说:"商贾收藏的是金钱货币,我们儒生,只不过有些书籍而已.
"后来,当司马光病死的时候,室内陈设萧然,图书盈几.
在枕边还放着一本刚刚读过的书籍.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75《资治通鉴》与司马光"史学双璧",是指《史记》和《资治通鉴》.
它们的作者分别是西汉司马迁和北宋司马光.
由于两人姓氏相同,又被誉为"史界两司马".
司马光能与司马迁齐名,是因为《资治通鉴》和《史记》价值不相上下.
如果说《史记》是纪传体史书第一座丰碑,那么,《资治通鉴》就是飘扬在编年体史书最高峰的第一面旗帜.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
公元"#"$年(宋真宗天禧三年)出生在光山县(今属河南).
他的父亲司马池,当时正担任光山县县令,因为光山县隶属光州,所以就把这个孩子取名为司马光.
司马光从六岁起,开始接受严格的家庭教育.
七岁时,听人讲《左传》,感到意味盎然,归家向家人讲述,讲得头头是道.
从此越发努力读书,经常手不释卷,废寝忘食.
除去背诵之外,司马光还认真思考.
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
由于勤奋好学,肯动脑筋,不仅留下了砸缸救友的佳话,而且很早就锋芒毕露,十五岁时就能写出古朴淳厚、具有西汉风格的文章了.
到了二十岁,一举考中进士四科,进入仕途.
二十岁以前的司马光,是立志成名、刻苦求学.
此后直到五十二岁,又成为一名尽心国事,正直敢言的官员.
仁宗时由武成军判官入为大理评事,加集贤校理,出为郓州学官、并州通判,再入为太常博士、直秘阁,迁起居舍人、同如谏院,改天章阁待制兼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76侍读、知谏院.
英宗继位,升迁为龙图阁直学士.
神宗即位,提拔为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兼任御史中丞.
在此期间内,司马光为官都以国事为念.
对朝中祥瑞之类的举动,他力斥其非;对皇室糜费滥赏的行径,他犯颜谏阻;对取士择官的失误,他据理力争;对猛悍治边和大举征兵的措施,他强烈反对;对仁宗无子、早定皇储,他冒死面争;对"胥吏喧哗则逐中执法,辇官悖慢则退宰相,卫士凶逆而狱不穷治,军卒詈三司使而以为非犯阶级"的姑息之政,他斥之痛切.
由于在一些原则问题上与王安石观点不合,他反对新法.
这固然昧于大势,但也不失其忠君忧国的名臣本色,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具有稳健的特质.
司马光从小酷爱历史,长大后有过之而无不及.
尽管朝廷政治斗争的风浪此起彼伏,自己的官职也屡有更迁,但从未放弃对史学的钻研.
相反,他在长期的研史过程中,深感史书浩如烟海,使"诸生历年莫能尽其篇第,毕世不暇举其大略",因而常想编写一部简明完整的通史来解决这种困难,满足社会的迫切需要.
随着北宋积贫积弱、国势日蹙的局势日益加剧,朝野上下改革呼声愈趋高涨,司马光更强烈地意识到:"治乱之源,古今同体,载在方册,不可不思",以史为鉴,向君王提供治国施政的经验教训,实属必要.
这种政治目的和学术目的相结合,促使司马光发愤撰史,先撰《历年图》五卷,在治平元年("#$%年)献给宋英宗;后撰《通志》八卷,接着奏上.
前者是战国至五代的大事年表,后者是截止到秦二世的编年详史.
对于后者,宋英宗深表赞赏,遂于治平三年("#$$年)四月,命司马光设立史局,自己物色助手,继续编修历代君臣事迹.
第二年神宗登基,司马光进献其书,神宗认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赐名《资治通鉴》,并亲自作了一篇序文,鼓励他继续撰史.
四年后,司马光终因同王安石政见不合,退居洛阳,以史局自随,唯《通鉴》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77务,由谏臣变成了一个不求闻达、发愤修史的学者.
在撰史时,司马光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他从五十三岁到六十六岁,一直住在洛阳,尽管购地二十亩,修建了一座青山在屋上、水在屋下的独乐园,也和老友举办真率会,但他还是把精力集中在撰修总字数约计三百多万字的《资治通鉴》上了.
日力不足,便继之以夜,每夜只留一名老仆陪侍,陪侍到一更二点,即让老仆先睡,自己仍著书到深夜,然后掩火灭烛就寝,刚至五更,又起身点灯,从事写作.
整整坚持十五年,方告辍笔.
这时他已经"骸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
不到两年,他就与世长辞.
六十七岁至六十八岁,司马光充当了罢废新法的首脑角色.
他一生的主要建树,不在政治而在学术,尤以史学成就最高.
司马光第一次创立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所谓编年体,是按照年、月、日、时的顺序记述史事的一种体裁形式.
采用这种体裁编撰而成的著名史书,有《春秋》、《左传》,《汉纪》、《后汉纪》,皆为断代史.
司马光重视秦王朝建立后的中国历史,纳十六代于一编,修撰出编年通史巨著.
在司马光看来,公元前"#$年,周威烈王命韩、赵、魏三家为诸侯,是周室衰微的一大关键,而北宋又自有国史,所以全书起自前"#$年,止于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年).
司马光匠心独用,司马光在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时间跨度内,对历代王朝的兴衰治乱和平民百姓的喜忧哀乐,展开了全面总结.
反映到《通鉴》上,既有汉唐治世的典型描述,又有战国、五代等乱世的突出叙写,而乱世的篇幅往往超过治世的笔墨,一姓王朝的末世状况又比盛世景象为叙述详尽;对于统治者,既记所谓"仁、明、武"的帝王,政治清明的宰相和敢于谏诤的大臣,阐述他们为政理民的嘉言懿行,又记暴君昏主、奸贼佞臣和贪官污吏的倒行逆施,揭露他们的种种罪恶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78和丑闻坏事.
东汉灵帝的贪婪与荒唐,南宋孝武帝和隋炀帝的淫逸与残暴,晋惠帝的愚蠢,贾后的放荡,唐玄宗晚年的腐化堕落等等,皆纳入书中.
即使象唐太宗这样的杰出皇帝,也指出他的一些不足.
反面教员的亮相,又在正面榜样的礼赞之上.
由此也就撕下了"天子"的神圣外衣,戳穿了"君权神授"的谎言,表明事在人做的道理.
统治者统治过恶,必然激起被统治者的强烈反抗.
《通鉴》没有回避民与官的尖锐矛盾,详细记载了历代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以及统治者的镇压活动.
在司马光笔下,王仙芝奋起长垣、黄巢聚众曹州的原因是:"自懿宗以来,奢侈日甚,用兵不息,赋敛愈急.
关东连年水旱,州县不以实闻,上下相蒙,百姓流殍,无所控诉,相聚为盗,所在蜂起.
"而起义发展之际,又是"数月之间,众至数万.
"兵锋所向,使唐王朝文武官员闻风丧胆,握有重兵的大军阀高骈也不敢与之抗衡;占领洛阳,军纪又严明到"闾里宴然"的程度;陷潼关,驻长安,呈现出"甲骑如流,辎重塞途,千里络绎不绝",民众"夹道聚观"的盛况.
所有这一切,都远比新、旧《唐书》两部正史的记述来得真实、完备全面和生动,客观上揭示了官逼民反的客观社会规律.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通鉴》除了描绘农民战争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外,还大量记载了历代统治集团争夺政权的战争以及民族战争.
民族战争又包括汉族人民抗击少数民族上层分子侵扰内地的正义战争,中原封建统治者压迫和掠夺边疆少数民族的非正义战争.
前者如汉武帝能复"平城之辱",唐太宗能雪"帝突厥"之耻,都记载周祥,而晋元帝无志北伐,后晋石敬塘割让燕云十六州,甘当儿皇帝的可耻行径,则予以抨击.
人民大众相率聚兵御侮的行动,也多有记录.
后者如南诏叛唐,指出是由于边将措置失宜,并记南诏王阁罗凤"后世容复归唐"的心迹,即对唐王朝有损于国家统一的举措显予谴责,又揭示了各族和睦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79相处的优良传统与维护民族统一的信念.
司马光不仅突出国家兴衰和生民休戚息息相关所构成的政治史,而且在《通鉴》中适当叙述了兵刑礼乐以及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变迁,历法的改革,曲籍的聚散,河渠运道的疏凿,陂塘水利的兴修,使读者一览无余,读史明智.
一方面为封建帝王提供了借以参考的教科书,另一方面为士子学人提供了习史求知的优秀读本,这在史学史上功德无量.
为了完成《通鉴》的撰写,司马光第一次创设了科学化方法.
第一步,拟定提纲.
包括标列事目和附注资料两项工作.
提纲要求时间明确,务必详备;第二步,修成长编.
即写出草稿.
写稿时须依提纲顺序,将同一事目下所列资料全部检出,相互参照比较,择优用优,修正文辞,用大字写入正文.
遇有模糊记载,则用小字附注于正文之下,并说明取舍的理由.
长编要求"宁失于繁,毋失于略";第三步,删改定稿.
包括内容的权衡取舍,史料的再审查,文字的加工润色等.
前两步任务,由三名助手分别按照自己的特长和分工依次完成,后一步工作,由司马光一人完成.
三个步骤紧密衔接,一环套着一环.
它为集体修史特别是编年史的编纂留下了宝贵经验.
在修史中司马光还第一次树立了自撰《考异》的范例.
所谓《考异》,是考辨史料异同真伪的专书,共计三十卷,属于《通鉴》的有机组成部分.
《通鉴》中史料非常广泛、丰富,参考之书多达十类、三百三十九种,势必有相异之处.
对于这类记载,前代史学家往往只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取舍.
司马光则详加考证,选择比较可靠的记载列入正文,其他记载仍予保存,并说明选定的理由,另成一书.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新.
它不仅为读者验证《通鉴》的记载是否正确提供了依据,而且为史料学开辟了新途径.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80另外,司马光还进一步完善了编年体史书的叙事方法和评论方式.
对某些重大事件,则从头至尾连续记载,十分详尽,形成相对独立的章节.
例如荆轲刺秦王,开始写燕太子怨秦王无礼,想要报仇,结果到秦王增兵伐燕,太子丹被杀.
事跨三年(前""#—前""$年),首尾完具;文属两卷(卷六———卷七),而一气呵成.
对某个时期的历史,则集中记述一、两件大事,有时兼记他事,使主次分明,中心突出.
如《唐纪三十三》,记天宝十三年正月至至德元年八月年),主要叙述安禄山之乱.
其间不乏旁逸之笔,也有助于读者了解这次大变乱的社会背景.
长篇叙事,常用追叙法,先述其由来,次及本事;或用补叙法,交代后果.
同类之事,则予以并叙,如汉灵帝建宁二年(($)年)的党锢事件,就接连叙出李膺、范滂、郭泰等人受迫害的种种情形,等于一篇党锢列传.
这些叙事方法的广泛运用,扩大了编年史记事的范围,也弥补了编年体的固有缺陷.
在叙事中,又加以评论.
评论或用"臣光曰"独抒己见,或借用他人评语,直接评论与间接评论结合体.
其中某些观点,如反对天命论、正统说和宗教迷信,强调君明臣直,纳谏善谏,知人善任,崇俭戒奢,信赏必罚等,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司马光广泛涉猎各种史料,陶冶出优美流畅、精炼巧妙的文笔,使人绝无"宁习本书,怠窥新录".
对战争的描述尤其引人入胜.
赤壁之战,重点记战前决策;东、西魏玉壁之战,专写城外城内的战守之术;李(愬)平定蔡州之役,怡静雪夜中的奇袭描述精当.
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字,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充分显示了司马光这位语言巨匠的高超技艺.
司马光编撰《通鉴》,影响极为深远.
其后,补前、续后的风气大盛,自成系列;改编《通鉴》而成的纪事本末体史书、纲目体史书如日中天,蔚然成风;注释、订补、评论《通鉴》的著作踵兴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81继起,自成体系!
由此形成了《通鉴》学.
理学大师朱熹,中国古典哲学大家的王夫之,也自觉地加入《通鉴》学的行列.
似弱实强古往今来,人人都有同情心.
深宫中,一位佳人轻轻地揉着玉臀,咬着银牙现出恨意,杏子脸上带着三分怒意.
她长得修短适宜,轻重合度,面若芙蓉,腰如杨柳,既可与褒姒、昭君媲美,又令杨玉环、赵飞燕逊色.
她是深得宋哲宗宠爱的刘婕妤.
此时,她恼羞成怒,在心中咒骂着皇后.
宦官郝随劝告说:"娘娘不必生气,谁不知皇上疼爱你,皇后宝座还是归你娘娘.
"刘婕妤说道:"有我无她,有她无我,她把我摔倒在地,这个耻辱,我怎么也得报复!
"原来,冬至时节的一天,孟皇后带领众妃嫔去拜见太后,因太后还未上殿,大家在殿下就坐,按规矩,只有皇后才能坐朱漆金饰的椅子.
内侍郝随为了讨好刘婕妤,便撤去了原来的椅子,换来一个和皇后所坐相同的朱漆金饰的椅子.
刘婕妤刚坐定,听到"皇太后上殿的消息!
"孟后和妃嫔们,立刻起身站立,刘婕妤也起身恭立.
哪知站了好一会儿,却不见太后上殿,后妃等陆续坐下.
刘婕妤也向下坐去,不料坐了个空,一时收不住,顺势仰天跌了一跤.
妃嫔们见了,都偷偷地笑起来,连孟皇后也忍不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82住笑了.
刘婕妤认为,这是孟皇后搞的鬼.
但因在太后宫中,不便发作,她便忍下了这口气.
正在这时,一位小宫娥进来传告,皇上驾到.
这位皇上便是哲宗,他是在神宗去世后登基的.
刘婕妤知道哲宗柔弱寡断,今见哲宗前来,心里就想好了办法.
哲宗走了进来,刘婕妤视而不见,不上前接驾,直到哲宗走到身边,才慢慢地站起身来,而且一言不发.
哲宗仔细一瞧,见她眼里含着泪滴,两肩不住地耸动,忙问其故:"今天是冬至节令,朝见太后,想必是太后批评了你"刘婕妤呜咽着说:"太后有训,即使不对,怎敢生气""那还有谁能惹着你呢"刘婕妤见皇上如此关切地询问自己,猛地跪下,哭泣着说道:"妾,妾被人家欺负到顶了.
"哲宗道:"什么人敢这么大胆"刘婕妤只是哭泣着,一言不发.
郝随见此情景,忙从旁跪奏,讲了事情的经过,并断定是孟皇后的阴谋.
哲宗听后怀疑地说:"皇后处事小心谨慎,一切皆按宫规为之,不至于有这种事情吧.
"刘婕妤当即接口道:"都是妾的不是,望皇上把妾撵出宫去.
"说罢便伏在哲宗膝盖上.
哲宗见她愁眉泪眼,仿佛梨花带雨,心里十分怜惜,于是软语温存,好言劝慰.
刘婕妤见此,便停住啼哭,装作凄楚的样子说:"皇后仗势倔傲无礼,全不将妾放在眼里,往后还将遭其羞辱,请皇上为妾主持公道.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83哲宗连忙说道:"朕已知,待明天训诫皇后一番.
"说罢,哲宗把她扶到一边,吩咐内侍取来酒菜,与刘婕妤对饮消愁,并赐给刘婕妤一些珠宝.
第二天,哲宗把皇后狠狠地骂了一顿.
其实,这孟皇后性情温慧,刘婕妤倒是飞扬跋扈.
此次摔倒在地,都是活该,宫廷规矩不能随便更改.
但她很有心计,装出受害者的样子,引得哲宗爱怜,反而让孟皇后受到一番训斥,这一计谋是很狠毒的.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84东坡居士宋有"三苏",即"唐宋八大家"中的苏洵、苏轼、苏辙.
苏轼号称"东坡居士",在群英荟萃的古今文坛上,文名盖世、独领风骚的旷代奇才.
苏轼,字子瞻,卒后追谥文忠,"#$%年"月&日(宋仁宗景!
三年十二月十九日)诞生于眉州县(今属四川)的一个寒门地主家庭.
八岁开始从师求学,在家乡度过二十个春秋之后,于"#'(年(宋仁宗嘉!
元年)首次出川赴京应举.
翌年,与胞弟苏辙同中榜进士,深得主考欧阳修的赏识.
四年后通过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风翔府签判.
"#()年(宋英宗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
神宗时,他对王安石变法持有异议,请调出京,先为杭州通判,继而改任密州、徐州、湖州知州.
赴任湖州不久,突然被捕入狱,罪名为写诗诋毁新法,"谤讪朝廷".
在狱中惨遭折磨诟辱,有时想到难免一死,曾写诗两首与胞弟诀别.
幸经亲故营救,才得结案出狱.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年(宋哲宗元!
元年),以司马光为首的新法反对派执政,他奉召回京,由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造,官至礼部尚书.
其间,因敢于揭露问题,直言上谏,引起当权者忌恨,在朝中难以立足,又先后出知杭州、颍州、定州等地.
宋哲宗绍圣元年("#*)年),变法派再度掌权,他被贬往瘴疠之地惠州,再贬儋州(今海南岛儋县),前后达七年之久,艰辛倍尝.
至宋徽宗赵佶即位,方遇赦北归.
次年,病逝于常州,结束了蜿蜒曲折的人生旅程,时年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85六十六岁.
在从政的几十年间,苏轼颠沛流离、屡处逆境却没有陷入颓唐,这与他的思想状况密切相关.
宏博开放、灵活通脱,是苏轼思想的基本面貌.
他出入儒道,濡染佛禅,于诸家思想兼容并采,既有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又能以超旷达观的襟怀对待人生世事.
虽有时也萌生消极出世的意念,但终究不能忘情于现实,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于人生和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
在政治上,苏轼反对因循守旧,主张针对现实弊端大力兴革.
早在少年时代,他就怀有以身许国的抱负,"奋厉有当世志",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北宋社会的萎靡积习,大有革除的必要,在二十六岁考制科时所写的《进策》中,便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改革设想,希望朝廷"涤荡振刷而卓然有所立".
嗣后,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固然表现了某种思想局限,但出发点却不是为了维持现状,而是由于改革的思路与王安石不同.
在地方官任上,他曾对邑政进行过一些实际的改革,收到"因法便民"之效.
为官勤政爱民,关心人民疾苦,是苏轼终生一以贯之的作风.
每到一地,他都悉心体察民情,并尽其所能兴利除弊.
在他任过职的许多地方,都有值得称道的政绩.
苏轼为人尤重节操,仰慕松柏"不以时迁"的品格.
唯其如此,他一生才历尽沉浮.
但是,诗穷而后工,坎坷多磨的生活际遇,恰恰使他丰富了阅历,开阔了视野,在很大程度上铸就了他的文学事业.
在他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贬居时期的十余年,所取得的成绩大于任职期间的三十多年.
在行将走向生命途程终点的时候,苏轼曾说过:"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可以看作他对自己文学业绩的一个总结.
检视苏轼的作品,诗词数逾三千,散文更卷帙洁浩繁.
其数量之多,居北宋著名作家之首;其质量之优,则为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杰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86出代表.
作为一位硕果累累的诗人,苏轼在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我国古、近体诗,经过唐代的繁荣之后,到五代宋初落入低谷.
梅尧臣、欧阳修等人始矫西昆积习,为宋诗打开了自身挺进的道路,但他们在创作上均未臻其盛,至苏轼始以其才涵盖古今,卓然成为一代诗宗.
他的诗,才思洋溢,奔放灵动,逸态横生,以颇富个性化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于时代脉搏、现实、生活、山川风物的独特感受,且富于哲理情思.
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是苏诗的一个显著特色.
苏轼的一部分诗篇,真切地反映了宋代农民的苦难生活,一针见血地揭露了重赋伤民的社会痼疾,寄寓着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挚同情.
如《渔蛮子》、《正月十八日蔡州道上遇雪次子由韵》等篇,都是这方面的力作.
与此相关联,他的一些政治讽刺诗,如《许州西湖》、《荔枝叹》等,则严厉谴责了封建贵族和官僚贪婪残暴、不顾人民死活而巧慑豪夺的罪行.
北宋中期,在外族势力的不断侵扰和威逼之下,民族矛盾和边防问题日益严重,因而表现抗敌御辱、报效国家的热情和责任感,也成了苏诗的一个重要内容.
如《祭常山回小猎》、《和子由苦寒见寄》均系此中名篇.
苏轼一生身行万里半天下,饱览了祖国江山的奇景伟观,写景状物的篇什在其诗作中占有很大比重,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精彩篇章.
他还善于从日常生活现象和普通的自然小景中悟出妙理新意,写下了一批引人入胜的理趣诗.
如《题西林壁》、《东坡》、《琴诗》等.
这类诗篇,在以往诗家的作品中极为少见,可说是苏轼对于诗艺的独特贡献.
此外,苏诗中还有为数不少的作品是以抒写个人情怀为内容的.
在艺术表现上,苏轼的诗虽然不无铺排典故、逞才使性的缺憾,但总的说来却独具一格、别开生面.
他的大量优秀诗篇,立意新颖别致,想象丰富奇妙,比喻新鲜贴切.
更为引人注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87目的是,苏诗发展了韩愈以来以文为诗的传统,笔力雄健、纵横挥洒,有时直抒胸臆,议论英发.
同某些唐诗的含蓄蕴藉有所不同,苏轼的诗较为纵放透辟、清新豪健,而不同时期又各具特点.
到晚期,其诗风明显地趋向于质仆简淡、精深华妙.
在散文创作方面,苏轼毕生倾注了极大的热心和精力.
他以自己深厚的修养和奔放的才情,继承并发展了欧阳修所开创的平易自然的文风,把宋代的散文创作推向高峰.
苏轼论文,颇受其父苏洵的影响,不屑于为文而文,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以期"充满勃郁而见于外".
在文章风格上,崇尚如行云流水般的自然奔放.
他自己的散文创作,正是这种主张的绝好实践.
记叙文是苏轼散文艺术价值最高的部分,其中以亭台记、游记、碑传文为多.
《喜雨亭记》、《超然亭记》、《石钟山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潮州韩文公庙碑》等都是广为传诵的优秀篇章.
这类散文的写法,可谓随物赋形、千变万化,其立意构思不拘格套,篇篇出新,而又大都善于将诗情画意和妙理哲思融为一体,情韵悠长,极富艺术魅力.
包括书札、随笔、序跋等在内的小品文和杂文,是苏轼散文中独具风神的妙品.
它们仿佛从性灵中自然流出,信笔所至,不假雕饰,而往往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鲜明的形象,使人洞见作者的肺腑.
如《承天寺夜游》、《书薄永升画后》等,均有这样的特点.
谈史议政的论文,也是苏文中的一个重要品种,《留候论》、《贾谊论》、《进策》、《思治论》诸篇可为代表.
其共同特色是:博采史事,雄辩滔滔,收纵自由,舒卷如意,见解独到,不浇窠臼,大有《孟子》、《战国策》的流风遗韵.
苏轼的词,更显示了卓越的独创性.
在北宋的词坛上,苏轼以诗文革新的精神,突破词必香软的樊篱,独辟蹊径,创作出一大批耳目一新的词章,为词体的长足发展开辟了宽广的道路.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88不管用"豪放"一词指称苏轼词风是否确当,但苏词中确有不少篇章表现了一种前所未有恢宏动荡、纵情放笔的豪迈气势.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浣溪沙·彭门送梁左藏》、《满江红·江汉西来》等篇,或怀古以寄托振兴国势的豪情盛慨,或表达请缨报国的雄心猛志,或激励友人建功立业,或抒发峥嵘不平的政治情怀,都写得气势豪壮,感情激越,出语放达不羁,读来觉天风海雨逼人.
自然,苏轼的词风并不囿于豪放一格,清旷飘逸、空灵洒脱,是它的另一种风调.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满庭芳·放归阳羡》、《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等,都是这方面颇具代表性的篇章.
它们内容不同,构思各异,都自有一股道气仙风在,给人以攸然旷远、超尘绝俗之感.
苏词中还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仍以婉约见长,然其情深语切、格调高雅,又为许多婉约词家所不及.
总之,苏轼以自己的创造性实践,对词体作了一次重大而全面的革新.
就内容而言,他的词作,丰富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境界,把词体由樽前、花间引向了广阔的社会人生;适应着表现新的内容的需要,苏词在笔力、结构和声律各方面都有明显的创变.
其语言色调,也"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转以清雄韶秀见长,打破了只有香软字面方能入词的习惯格制.
从此,一向被目为"小道"、"小技"的词体获得了与诗并驾齐驱的地位,步入了正宗文学的殿堂.
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风,则直接启示了南宋辛弃疾词派的创作.
在整个北宋时期,苏轼在诗、词、散文各个方面的创作成就,都是独占鳌头的.
当他在世的时候,其文名便已誉满海内,轰动边廷.
他的作品,不胫而走,为人们争相传诵和效法,影响深远,广被后世传颂,深受历代人民和作家的喜爱.
苏轼在文学事业上的贡献,还表现在对于文学新人的培养方面.
继欧阳修之后,他成了北宋文界的当然领袖,作为一代文坛巨擘,他和欧阳修一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89样慧眼识人,善于奖励后进,荐拔人才.
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等著名作家,都曾得到过他的举荐和指导.
即使在远谪岭南时期,仍有许多学子不远千里去拜他为师.
在北宋后期的文坛上,几乎所有重要人物都与苏轼有关.
文学而外,苏轼还擅长书法和绘画.
他自幼兴趣广泛、博学多才,读书作文之余,还经常以琴棋书画自娱.
他尤其酷爱书画,以致"薄富贵而厚于书,轻生死而重画".
他于书法,遍览晋、唐诸家,转益多师,自创一格,长于行书和楷书.
其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在北宋书家中名声赫赫,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传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
他论画卓有见识,强调"神似",主张把画与诗有机结合起来.
他的画,学文同(人名)而又独具风格,善画竹,也喜作枯木怪石,画迹有《古木怪石图》、《竹石图》等,实开后世写意派的先声.
苏轼一生中,在文学艺术的众多领域里纵横驰骋,著作等身,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奉献了一大宗珍贵的财富.
它不仅属于过去和现在,也将伴随着历史的进程,走向未来.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90不屑权谋"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屠夫乞儿.
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伟人苏轼对他的弟弟苏辙说过的一句话,用这句话来描述苏轼的一生,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在中国历史上,的确充满了阴谋和鲜血,但历史毕竟还是公正的,如果历史全让那些搞阴谋诡计的无耻之徒占去了,中国的历史就不会如此延续下来.
苏轼一生纯白,绝无机心,更不无权术,由此而使他在仕途上经历坎坷,几遭杀身之祸,但正是因为他不通权术,他才成为任何权术家都无可比拟的千古名人.
历史的公正,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显现.
在"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的四川眉州,公元"#$%年(宋仁宗景佑二年),城内苏家诞生了一个婴儿,其父苏洵抱过婴儿,忽见婴儿背上赫然生着一颗黑痣,惊喜地对夫人说:"夫人,你看孩子背上的这颗黑痣,生在正中,犹如太空中的星斗,兆应才华横溢,如江水浩荡,不纳浊流,日后必可成材,充当国家的栋梁.
"待苏洵仔细观察孩子的面部,又不禁心头一沉,但见天庭饱满,鼻如悬胆,尤其是一双眼睛,犹如两泓山泉一般,神采飞扬而又清澈见底.
苏洵好久才对夫人说:"这孩子性格豪放,锋芒毕露,不通机变,日久必定遭人口舌之诬,一生恐怕多有磨难了.
"这也许是后人附会吧,但无论如何,苏洵的话准确地预见了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91这孩子的一生.
这个孩子,就是北宋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巨人苏轼.
苏轼自幼极其聪敏,不仅博学多才,对于人情世故,也能触类旁通.
十一岁时,他应父命作了一篇《黠鼠赋》,极富说明力,兹摘录如下: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
有囊中空,叽叽吱吱,声在囊中.
曰:"嘻!
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
"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
童子惊道"是方啮也,而遂死耶向何为声,岂为鬼耶"复出之堕地乃走.
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
闭于囊中,囊坚而不可穴也.
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求形脱也.
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拢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
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如处女,恶其为智也.
"坐而假寐,私念其故,若有告余者,曰:"汝唯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
不一于汝,而二余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
人能碎千金之壁,而不能无失色于破釜;能缚猛虎,而不能无变色于蜂虿,此不一之患也.
而出于汝而忘之耶!
"予俯而笑,仰而觉.
父翌日使作其文,故记之.
从这篇幼年的文章里可以看出,苏轼绝非一个死板迂腐的学究,对于世态人情,乃至于从世态人情上引申出深刻的哲理,苏轼是深有心得的.
因此,苏轼踏上官场以后,他不是不懂"为官之道",而是把官场看得太透,把那些争名逐利之辈看得太透,他们的一举一动乃至微妙心态苏轼都能看得一清二楚,但只有一点,就是苏轼决不同他们同流合污,只是为国为民着想,为正义着想,而不去屈就阿附.
在全国选拔进士的会考中,苏轼以《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92文获得了欧阳修等主考官的高度赞赏,在这篇文章里,他充分表达了自己的爱国爱民之心,并言辞铿锵,文气充沛,尤其是能不拘古法,活用典故,更使审卷官们惊喜不已.
欧阳修见卷子独占榜首,便想评为第一,但又怕这卷子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为,评为第一会被猜说,就判为第二,等开了封卷,才知是苏轼的试卷.
在礼部进行的口试复试中,苏轼以《春秋对义》获第一名.
后来,欧阳修在读苏轼的感谢信时,十分感慨他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呀快活!
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一头地.
请大家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谈起我!
"当时,欧阳修文名满天下,天下士子的进退之权也全操于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修这么一句话,苏轼之名倾刻间传遍全国.
"出人头地"这一成语,也就是从这里来的.
在历任了凤翔签判等几任地方官以后,苏轼在熙宁二年("#$%年)又回到了开封,仍"入直史馆"供职.
在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准备实施新法,这样,在朝廷之上,就形成了新党和旧党两个派别.
旧党是反对变法的,其代表人物是司马光,司马光不仅是一位声望很重的元老名臣,还是一位大学者,重要的史学著作《资治通鉴》就是在他的主持下编写的.
新党是坚决主张变法的,其首领是宰相王安石,王安石也是一位学者、诗人.
由于当时王安石急需选拔支持新法的人,一些见风使舵的势利之徒趁机而上,骗取了王安石的信任,如谢景温、吕惠卿、舒宜、曾布、章谆等人都被提拔上来.
王安石的这种急不择人的做法,不仅使苏轼遭受了残酷的迫害,对他自己来说,也既种下了导致变法失败的祸根,又使他个人遭受这帮小人的陷害.
对于这"两党",苏轼在个人感情上并无偏爱,他同司马光的交往很深,关系很好;对王安石,他与之同出于欧阳修之门,也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93能推心置腹,无话不谈,因此,在这两派势力之间,苏轼决不会因为感情去偏向任何一方.
即使苏轼对一方有着感情,他也不会因为私人感情而去掩盖自己的真实观点,说出违心之论.
在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率领新进之人,气势很盛,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要一改旧制,推行新法.
但苏轼觉得王安石不论在具体的改革措施还是在荐举人物方面,都有许多不妥之处,不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也不利于朝廷的团结,所以,他对王安石持激烈反对的态度.
对于王安石废科举,兴学校的改革措施,尤为不满,他上书神宗说:"选拔人才的方法,在于了解人才;而了解人才的方法,在于能考察人才的实际情况,看其言辞与行为是否统一.
……希望陛下能够考虑长远的事情,大的事情,不要贪图改变旧法,标新立异,乱加歌颂而不顾实际情况.
"神宗听了苏轼的话,觉得有一定的道理,便又召苏轼询问说:"今天的政令得失在什么地方呢即便是我的过失,也请你指出来.
"苏轼说:"陛下是个天生的明白人,可以说是天纵文武,不怕遇事不理解,不怕不勤恳,不怕做事没有决断,怕的是想急于把国家治理好,办事太急,太容易听别人的话,提拔官员太快.
希望陛下能采取安静沉稳的态度,等待人、事之来,然后再慎重处理.
"神宗听了,觉得苏轼对当时情况的看法很有道理,就接受了他的建议,没有批准王安石废科举、设学馆等新法.
司马光知道了苏轼的态度以后,非常高兴,以为苏轼是他的一党,对苏轼大加称赞.
当不久王安石大张旗鼓地推行经济方面的新法时,司马光着急了,他紧急搜罗帮手,想阻止王安石的新法.
一天,司马光找到苏轼,未经试探,开门见山地对苏轼说:"王安石敢自行其事,冒天下之大不韪,实在是胆大妄为,我们要联合起来讨伐他!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94苏轼笑笑说:"我知道应该怎么做"司马光以为苏轼要坚决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95反对王安石,十分高兴,紧接着追问说:"那么,您打算怎么办呢"苏轼十分严肃地对司马光说:"王安石改革时弊,欲行新法,也是为国为民着想,是为公不为私,从大局来看,有值得称道之处.
但其新法,确有祸国殃民之害,我才加以反对.
至于你那'祖宗之法不可变'的信条,比起王安石的新法,更是误国害民之根!
"!
!
!
!
司马光听了,勃然大怒,高声骂道:"好个介甫(王安石之字)之党!
"拂袖而去.
从此,司马光也恨上了苏轼.
苏轼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抱着一颗为国为民也对皇帝负责的赤子之心,在两月之内,写了《上神宗皇帝书》、《再上皇帝书》,对王安石的新法进行了全面的批评,引起了朝野的震动.
苏轼把这种改革,比作皇帝在黑夜中骑着快马驰走,群臣不是去为君王探明道路,而是在背后猛劲地打马,危险之至,并要求神宗解鞍下马,喂马蓄锐,天明再行.
王安石的新党知道了这些,可谓恨得咬牙切齿.
王安石还算是个君子,但他手下的那帮党徒,一个个摩拳擦掌,准备整治苏轼.
一天,王安石派谢景温把苏轼请来,要与他面对面地做一次"深谈".
王安石怒责苏轼说:"你站在司马光一边,指斥新法,是何居心"苏轼一听,火往上冒,反问道:"你这话从何说起"王安石说:"仁宗在时,你主张改革时弊,反对因循守旧,是何等坚决,现在我行新法,你为什么要伙同司马光来反对我"苏轼怒道:"你口口声声说我同司马光站在一起,可知我也反对司马光的泥古不化你不审时度势,反倒急功好利,贸然推行新法,必遭天下人之拒.
"就这样,两人的谈话破裂了.
不久,王安石的新党中的重要成员谢景温上书诬告苏轼,说他扶丧返川时,利用官船贩运私盐.
后虽经查无此事,但苏轼已厌恶了朝廷的党争.
想到外地去任地方官.
这时,新党正想排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96斥异己就把他贬到了杭州,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徐州辗转数年,兴水利,救水灾,为民做了许多好事.
元丰二年("#$%年),苏轼又从徐州迁知湖州.
这时,朝廷里的斗争也很激烈.
王安石提拔起来的一伙人,勾心斗角,相互倾轧.
熙宁八年二月,王安石被神宗复用,任他为宰相,吕惠卿多年的蓄谋化为泡影,为了当宰相,吕惠卿竟把他和王安石的私人信件交给了神宗.
吕惠卿本是靠阿附王安石才当上副宰相的,因而,两人的来往信件很多,在王安石写给吕惠卿的信件中,有的用了"无使上知"的字样,神宗一见,觉得王安石在搞阴谋诡计,十分恼怒,就罢了他的宰相职务,命其永远不得返朝.
这样一来,过去曾经支持过王安石变法的"新进勇锐"之人吕惠卿、李定、舒宜等人就独霸了朝权.
苏轼到达湖州,按惯例要写谢表,他想起朝廷上发生的这些事,不禁气愤,他在表中不由地写道:"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李定接到这份谢表一看,不由大喜,觉得陷害苏轼的时机到来了,立即串连了舒宜等人,准备"劾亥"苏轼,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但是,苏轼文名布于天下,朝廷上也有一些元老重臣保护,更兼皇后对他很有好感,要想参倒苏轼,也不是很容易的事.
但李定、舒宜等人唯恐苏轼东山再起,将来难以处治,必欲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
第二天早上,李定把谢表交给了神宗,首先弹劾道:"苏轼说'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既是反对新法,也是对皇上不满;说'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是发泄自己对职位的不满情绪,实是未将皇上放在眼里.
"李定还说苏轼有四条"可废之罪":一是'怙终不侮,其恶已著';二是'傲悖之语,日闻中外';三是'言伪而辩','行为而坚';四是皇上'修明政事,怨己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97不用'.
神宗看了苏轼的谢表,果然脸色不豫,再加李定煽风点火,果然有些怒气了,舒宜见火候已到,便趁机举出"确凿证据"说苏轼存心险恶.
舒宜说:"苏轼反对新法,证据确凿,对每一种法令,他几乎都作诗讪谤.
他包藏祸心,怨恨皇上,无人臣之节,确属事实.
陛下发钱已业民,苏轼就说'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陛下行考核官吏的新法,他就说'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终无术';陛下严禁私盐,他就说'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
望陛下明察.
"舒宜的这一招的确恶毒,苏轼的这些涉及新法的诗并无攻击讪谤之意,无非是描述了新法后产生的一些现象,但在舒宜的嘴里,都成了恶毒的攻击,在此情此景之下,谁又能说得清楚呢果然,在犹豫了一阵之后,神宗还是下令把苏轼拿问.
苏轼在湖州任上被逮捕,押出湖州中,百姓夹道相送,失声痛哭,足见苏轼之得民心.
押到开封以后,投于乌台狱,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字狱之一———"乌台诗案".
苏轼在狱中呆了很长时间,苏轼的儿子求告无门,便去南京找苏轼的弟弟苏辙想办法,临行之时,他嘱咐别人,送饭时送鱼,不要送肉,但送饭的人搞混了,竟把肉送了进去,苏轼一见,误以为大限将到,不由得悲愤中生.
原因是苏轼与儿子约好,如果没有什么情况,送饭时带鱼,如果情况紧急,送饭时带肉,这样可以内外通气,早作准备.
苏轼自觉李定、舒宜等人必欲将他处死,在悲愤之中,索笔写下了两首诗,其一云:圣上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忘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家更累人.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98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
苏轼的这首诗是写给弟弟苏辙的,本想托一狱卒交给弟弟,没想到被李定安排的耳目看到,一把抢去,交给李定.
李定以为苏轼又在写诗怨谤,正愁拿不到证据,便把诗稿往袖中一塞,匆匆上朝去了.
这时,朝廷内部又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曹太后在弥留之际,给神宗谈过一次话,指出苏轼是个忠臣、才子、廉吏、好人,要神宗千万别冤屈了苏轼;神宗虽然年轻气盛,但也并未想杀苏轼,只是李定一伙人极力谄害,企图置之于死地.
第二天上朝,李定竟把苏轼的诗交给神宗,并说苏轼又在狱中大发怨怒,神宗看完后,觉得莫名其妙,就问李定诗上写的什么,李定一惊,才想起自己害人心切,竟未看诗稿.
这么一来,形势急转直下,以前帮助李定的人见神宗态度已变,都见风使舵,替苏轼说情.
就这样,在审无证据的情况下,苏轼被释放出狱.
元丰三年("#$#年),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这里,他写下了千古不朽的名篇《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躬耕东坡,留下许多佳话.
元丰八年("#$%年)三十八岁的宋神宗病逝,年仅"#岁的哲宗即位,由高太后摄权听政.
高太后一贯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在高太后掌权后,第一件事就是清除那些靠结党营私而爬上高位的官员,她免去了王圭的宰相职位,重新任命司马光为宰相,对那帮因反对新法而遭贬斥的人物,也陆续复用,这样,苏轼先被任命为登州太守后又召还朝廷.
李定、舒宜等人见苏轼果然东山再起,又恨又怕,便时时寻找机会陷害苏轼.
恰在其时,辽国派使臣来朝,带来一幅对子的上联,要大宋朝在三日之内对上下联,若能对上,即为上邦,若对不上,便为下中华上下五千年(上)699邦.
这对子的上联是:三光日月星.
高太后传旨,让百官联对,可此联实在太难,百官无一能对.
李定和舒宜心意相通,推荐苏轼入对,说苏轼文名满天下,定能对上,若不能对出,便是欺世盗名之辈.
高太后听了,明知他俩陷害苏轼,但她还是相信苏轼可以对出,便召苏轼前来.
苏轼见了辽使,尚不明白他何以耀武扬威,等说明来意,苏轼便请辽使亮对,辽使大声朗诵道:"三光日月星".
苏轼一听,哑然失笑说:"敝国三岁蒙童也能对出,满朝文武,无非不屑联对,逗你玩罢了!
"辽使发怒,以为他对不出,故意大言欺人,便催他快对.
苏轼说:"敝国蒙童即读《诗经》,我对'四诗风雅颂'可以吗"此对一出,辽使愕然,满堂大哗,叹为绝对.
这"风"、"雅"、"颂"中的"雅"分为"大雅"和"小雅"两种,故可称四诗,一下子解决了数字"四"和后面三个字代表三种事物的矛盾,可谓巧妙之极,况且还寓有把"四诗"比作"三光"之意.
苏轼趁势戏弄辽使说:"贵国这幅对子,我信手拈来即可,'一宫清慎廉','一阵风雷雨','半桶泥涂浆'……"弄得辽使晕头转向,羞惭万分,只得自认下邦,狼狈而去.
李定、舒宜弄巧成拙,反帮了苏轼的一个大忙.
在高太后的支持下,苏轼在一年之内连升了三次官,升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
其职权在副宰相以上.
司马光任宰相以后,当然要废除新法,元佑元年("#$%年)三月,司马光主持政事堂会议,要求五品以上的朝官全参加,中心议题是全盘废除王安石所行的新法.
苏轼在被贬的过程中,亲眼看到了新法推行后的一些好处,觉得不应该全盘废掉新法,因此,他反对司马光的主张.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00对于王安石的新法,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不能全盘否定.
北宋以后,"冗官、冗军、冗费"十分严重,王安石主要针对"三冗",精简机构,收拢权力,提高效率,发展经济,应该说是正确的,但由于王安石用人不当,再加上守旧派反对,推行不力,新法实行了十几年确实未有大的成效,原来的问题反显得更严重,因此,司马光当然要废除新法.
而就在这次会上,苏轼竟放了"头炮",他说:"天下所以不能大治的原因,失误在于用人不当,而不是法本身的错误.
如今司马光要全盘废除新法,实属大错!
"此言一出,不仅司马光大惊,整个政事堂的气氛都为之凝固了.
司马光不解地问:"你我过去一同反对新法,况又遭新党之害,为什么还要为新党新法说话呢"苏轼说:"一切据实情而定,乃是为官为政之道,不应存党派门户之见,也不应有私人政见之争.
过去王安石急行新法,确有不当,但如今废新法,亦如抱石而救溺,也不妥当!
"司马光听了苏轼的话,怒气更盛,厉声说道:"尽废新法皆如旧制,本相已决,不必再议!
"说完即走出政事堂.
苏轼也很生气,回家后直骂"司马牛!
司马牛!
"吃完午饭后,他捧着肚子,问左右的人说:"你们可知此中装了何物"一女仆答道:"都是文章.
"苏轼摇头.
又一女仆说:"满腹都是机关.
"苏轼更摇头.
唯有爱妾王朝云笑笑说:"学士腹装一肚皮不合时宜.
"苏轼听后,长叹一声说:"知我者,朝云也!
"这样,苏轼又遭到了司马光的旧党的排斥,同时尚在朝中的新党也极力排挤他,另外,持有不同学术观点的程颐、程颢的洛党也来攻击,苏轼处境很艰难,他曾叹息说:"如随众人,内愧本心,上负明主;不改其操,知无不言,则仇怨交攻,不死即废.
"他接连上书,要求外任,高太后体谅他的心情,便让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出知杭州.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01在苏轼出知杭州以后的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里,曾两次被召还朝,又两次改换任所,实在是疲于奔命.
后来,苏轼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侍读,又改任礼部尚书,兼端明殿学士,其弟苏辙也被任命为宰相.
自哲宗十岁起,苏轼就是他的老师.
哲宗此人刚愎自用,好大喜功,不喜忠诚老练之人,在一些政敌的攻击之下,哲宗逐渐疏远了苏轼.
哲宗亲政以后,就尽废高太后在元佑年间所做的事,任命章敦为宰相,吕惠卿等奸佞之徒也陆续引进.
这样,苏轼的厄运就又到来了.
章敦等一批新党全部还朝,他们对元佑年间的执政大臣采取了杀戮、鞭尸、惩罚、流放的"报复"措施,苏轼当然在劫难逃.
苏轼被以"讥斥先朝"的老罪名剥夺了职务,贬广东荧州,在途中又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
年近六旬的苏轼带着全家,颠沛于暑热坎坷之中,在同年的春天到达了惠州.
惠州生活的艰辛困苦是可想而知的,但苏轼以其豁达超脱的生命态度来感受这种生活,自己动手,全家人开荒种地,日子居然也过得有滋有味.
在当地,他仍和在杭州、徐州等地一样,尽其所能地为百姓做事,在文化上也留下了许多美谈.
一天,苏轼全家团聚,偶逢其兴,便提笔写了一首《纵笑》诗:白发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
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不久,这首诗传到了京城,章敦见了,嫉妒异常,他恨恨他说:"好吧!
你不是'春睡美'吗我偏偏要让你睡不着觉!
"于是,在绍圣四年("#$%年)四月十六日,朝廷下令贬苏轼为琼州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02别驾,昌化军安置,不得签署公事.
琼州即现在的海南岛,在当时是一片蛮荒之地.
对于"#岁的苏轼来说,这一次贬谪是一次迫害性的流放,苏轼闻风,准备抛骨琼州,不拟生还.
他的这种心态,在他的许多诗文里可以看到.
但苏轼到琼州后,却以坚韧超脱的态度活了下来,并为海南岛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不仅使当地人有了大批的举子,就是在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也对海南岛的居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可以说,苏轼遭贬不幸,却是海南岛的大幸.
元符三年($$%%年),#&岁的哲宗去世,宋徽宗赵佶即位,他想调和新旧两党的关系.
在苏轼被贬琼州三年多以后,被诏还朝.
在还朝的途中,苏轼每到一处,都有大批的文人学士和无数的百姓夹道欢迎,想结识或是一睹这位文化巨人和数朝名臣的风采.
$$%$年,苏轼病死于北归的途中,死时,京口驿馆四周一片哭泣之声.
苏轼是诗、词、文、赋、书、画的全能文化巨人,在中国文化史上,几乎无人能与他比肩;而在为人方面,他的正直、善良、坚韧,尤其是屡遭贬谪,亦为千古罕见.
苏轼果真是一肚皮的"不合时宜",新党当权他反对新党,旧党当权他反对旧党;新党上台贬他,旧党上台也贬他.
他的一生命运多舛,并非由于他命运不济或是不通事务,其根本原因在于他正而且直.
苏轼的诗、词、文、赋以及书法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巨大的意义,他以超越的情感来观照艰难生活的生命态度,也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至于不屈己阿人、不媚俗附贵的正大人格,在中国文化史上更是一直发挥着重大的影响!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03捷足先登北宋,蔡京在朝廷位极人臣,惹得很多大臣侧面,不仅正直之士对他侧目而视,就是邪党内部的一些人,为了争夺权势,也多有与他明争暗斗者.
尚书左丞相张康国,原本是蔡京的亲信,是由蔡京引荐的.
由于蔡京位高权重,心腹布满朝廷内外,徽宗感到害怕,担心发生意外,只好提拔蔡京的一些党徒来制约蔡京,张康国因此被破格提升,当上了知枢密院事,参与军机要事.
张康国任职后,对皇上格外感恩戴德,全力效命,徽宗也越加器重,每有要事,均与他商议.
慢慢地,张康国的权势越来越大,开始与蔡京分庭抗礼,常常在徽宗面前说蔡京坏话.
徽宗也有用张康国来牵制蔡京的意思.
有一次,他单独召见张康国,对他说:"爱卿果真能够尽力,可以取代蔡京的相位.
"张康国一听,诚惶诚恐地叩头道:"臣愿死命效力,不负皇恩.
"徽宗道:"爱卿请起,蔡京飞扬跋扈,朕命你全力监视蔡京的动向.
"张康国得到徽宗的密令后,在朝廷上活跃异常,网罗特务对蔡京进行监视,蔡京稍有什么不轨行为,他就立即向徽宗密报.
阴险狠毒的蔡京气得食不甘味,于是他唆使亲信何执中弹劾张康国.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04张康国闻知心想,宋徽宗是个毫无主见的皇帝,懦弱又有些昏头,一旦何执中上奏,说不定他不辨是非,将我治罪.
我何不来个先下手为强,捷足先登,先何执中上奏皇上呢.
于是,张康国朝见徽宗,跪奏道:"何执中乃蔡京死党,被蔡京唆使入朝为官,一定会替蔡京说我的坏话.
臣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宋社稷,想不到要受到佞臣的谗言,现在臣情愿辞官,免得惹祸上身.
"徽宗劝慰道:"朕自有打算,爱卿不必多虑.
"张康国退朝后,何执中果然被提拔为朝官,向徽宗面陈张康国的是非得失.
徽宗生气地说道:"你敢受人唆使,来说他人的坏话吗朕看你不配担任中丞,快给我滚出去!
"何执中碰了一鼻子灰,叩首退朝.
当天晚上,徽宗下诏,将何执中贬到滁州.
张康国抢先一步,先行上奏皇上,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05特殊的太监童贯的相貌很特别,他虽是太监,但却没有一点太监的模样.
据说他身躯高大,声如宏钟,而且"其劲如铁",他的嘴唇上还长了几根胡子.
因此,就极容易讨到妃子、宫女的欢心,再加上童贯生性豪爽,不惜财物去结纳众人,而且度量很大,不在小是小非问题上和别人计较,所以,宫廷内部上上下下都很喜欢他,他团结了众人.
童贯善于察颜观色、拍马奉迎.
他瞅准机会,拍宋徽宗的马屁,终于在徽宗时期发了迹.
他掌管枢密院,掌握兵权几达二十年,他与宰相蔡京,狼狈为奸,权势熏天,其实还在宰相之上.
由于蔡京是男人,称为公相;因为童贯是阉人,所以人称他为"媪"(即"母")相.
宋徽宗赵佶即位之后,对艺术十分感兴趣,就派遣童贯去搜罗天下名画,以供观摩.
当时,江浙一带书画艺术最为发达,于是,童贯就来到了杭州.
童贯认为这是升迁的良机.
童贯为官经验丰富,他分析,艺术家往往不顾其他理性因素,只要能在情感上相通,便即置一切于脑后了.
童贯在苏杭一带把先贤今人的杰作源源不断地送至宋徽宗的面前,徽宗在大饱眼福之后,对这位劳苦功高的使者也十分感激.
不久,童贯在杭州遇到了逐臣蔡京.
蔡京是个奸诈狡猾的投机分子,在宋神宗时,他投机于变法派,后来,司马光当权,罢除新法,当时知开封府的蔡京又积极响应司马光,迅速废除了新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06法,由此获得了司马光的赏识.
在绍圣年间,哲宗又恢复新法,新党上台得势,蔡京就又积极支持新法.
反复无常的他,终于在徽宗刚即位时被向太后逐出朝廷,至杭州任知州去了.
童贯此次来到杭州,便与蔡京一见如故,十分投机,童贯就想借此机会荐举蔡京.
恰巧,蔡京也精通书画艺术.
在中国的书法史上,苏、黄、米、蔡世称北宋四大书法家,苏指苏轼,黄指黄庭坚,米指米芾,蔡就是蔡京,童贯就利用蔡京的这一特长,每次送给徽宗的书画中都带有蔡京的作品,大肆吹捧.
徽宗见了蔡京的书画,本就喜欢,再加上童贯的吹捧,就决定提拔蔡京担任宰相.
正巧,朝内新旧两党斗争不休,徽宗想调和两党关系,罢免了宰相韩彦忠,于公元""#$年%月,任蔡京为宰相.
蔡京当了宰相后,打起变法的旗号,恢复了熙宁、元丰年间的所行法令,一些小的方面,蔡京也极力主张改革,同时,大肆打击元佑党人,把司马光等一百二十人定为奸党,由宋徽宗亲自书写,刻于石上,置于皇宫的端礼门,称为元佑党籍碑.
活着的和死了的都不放过.
后来,蔡京又把元佑、元符年间主张恢复旧法的人合为一籍,共三百零九人,刻于朝堂.
有些得罪蔡京的人也被打成"党人",甚至连章谆这样的变法激进派、迫害狂也被蔡京视为"党人"而加以攻击.
至此,宋廷的新旧党争越发不可收拾,宋朝的政治日益衰微下去.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07投机献媚北宋末年,政治非常黑暗腐朽,长期以来国家积贫积弱的状况至此更为严重,人民起义接连不断,辽、金窥边,虎视眈眈,真可谓到了内外交困、边界日蹙之时.
这种状况,主要是由宋徽宗的荒淫昏庸和奸臣当道误国造成的.
君昏臣奸,二者相得益彰,终至于使朝政一塌糊涂.
奸佞之臣,代代有,此乃封建专制制度的必然产物,本不足怪,但对于北宋末年奸臣之如此集中,人们仍然感到惊奇,蔡京、朱湎、王黼、李彦、童贯、梁师成,号称"六贼";此外还有杨戬、高俅等相继为虐,北宋朝廷好像一个奸臣展览馆.
其中王黼虽然未名列榜首,但却是一个极其有影响的人物.
王黼年),字将明,开封祥符(今河南开封)人.
他有一副"美风姿","面如傅粉"、"目睛如金";还有"多智善佞"的聪明头脑和伶牙俐齿.
王黼的命运也颇佳,虽然"寡学术",但却中了崇宁进士第.
王黼中进士后,出任相州司理参军,与何志共同提纲编修《九域图志》,司理参军这个官并不大,野心勃勃的王黼不甘心就此沉沦下僚,他一刻不停地谋画着如何升官.
同时他知道,靠学术而出人头地,于他是不可能的.
对于武略他更是一窍不通,而且军事方面又十分危险,他也无心靠此道去猎取高官厚禄.
那么,就只有通过歪门邪道去投机钻营了,而这又正是他之所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08长.
因而,王黼刚一步入官场,便密切注视着时局的变化,窥伺着钻营良机,寻找着得力靠山.
至于编修《九域图志》,他只不过是表象罢了,其志向不在于此.
何志的父亲何执中是朝廷重臣,他尽管"碌碌庸质",但由于社会地位高,实际权力和政治影响并不小,王黼认为他可以利用,便千方百计地巴结奉迎,首先取得何志的好感.
最后终于使何志向其父推荐了他.
何执中一见王黼,马上被其漂亮的仪表和便捷的口才所吸引,再加上王黼曲尽逢迎,庸相何执中果中圈套,于是极力举荐王黼,使王黼很快升为校书郎、符宝郎、左司谏.
王黼略施小计,便一帆风顺,连晋官职,他不禁为自己的聪明才智而自鸣得意.
但这只不过是他向上爬的第一步,他岂能以此为满足王黼利用过何执中之后,随即转移了目光,他开始寻求新的更大靠山,善观风色的王黼,经过仔细的观察和认真的思考,最后将目光停留在蔡京身上.
王黼了解到,张商英虽居相位,但"失帝意",不为徽宗所喜,后来,又听说徽宗曾于钱塘召见蔡京,并遣使赐给蔡玉环,于是便准确地察觉到了徽宗再度起用蔡京的意向,因而他决定开始新的政治投机.
他先是"数条奏京所行政事",无耻地为早已臭名远扬的蔡京歌功颂德,接着又以一副"义正辞严"的态势对张商英进行弹劾.
此举迎合了徽宗的心意,因而张商英随之被罢免了相职.
蔡京复相后,非常感谢王黼的举动,因此对王黼大加提拔,接连除授王黼左谏议大夫、给事中、御史中丞等职.
只用两年时间,王黼便从校书郎这样的小吏骤升到御史中丞这样的高官,他的第二次投机又大获成功.
投机,给他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他更加如痴如狂地迷恋上此道了.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09背负蔡京这个大靠山,王黼又想出了一个新主意,即谋罢何执中的官位,而使蔡京专执国政.
为此,他不惜无中生有,上疏弹劾何执中,竟将何的"罪状"罗到至"#条之多,此时,他不仅撇开了何执中,而且还投井下石,其人品之卑劣,实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而在此过程中,何执中还蒙在鼓里,"犹称黼不已",直到他获悉真相后,才气愤地大骂王黼"畜生乃尔!
"其时郑居中颇有权势,王黼看到他将来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复内交居中".
不过他这次投机不不会得计,蔡京因与郑居中不合,看到王黼又去巴结居中,不禁发怒,结果将王黼贬为户部尚书.
宦官梁师成、童贯深得徽宗宠幸,权倾朝野,王黼更是竭力逢迎拍马,"内连师成,外徇童贯",尤其是对号称"隐相"的梁师成,王黼更是奴颜婢膝,以父礼事之,称为"恩府先生".
认贼作父,这在一般人看来,简直不可想象,但对于王黼,这又算得上什么权势就是他的父母,他只认权势,不知其他,为了权势,他不顾廉耻.
这也是历史上一切佞幸的共同点.
他们正是依赖这一常人所不具备的特殊素质而得以青云直上.
王黼为获得高官厚禄,不断在寻求政治靠山,绞尽脑汁地去巴结各种权奸,但他们还都不是他最大和最后的靠山.
他的最大和最后靠山是皇帝———宋徽宗本人.
王黼完全清楚这一点,因而在向徽宗谄媚邀宠方面,他完全使出了看家的本领.
王黼凭着他"多智善佞"的天才,逐渐获得了徽宗的宠信,后来更是青云直上.
宣和元年($$$%年),拜特进、少宰,连超八阶,官至副相,成为"宋朝命相未有前比也"的特例.
徽宗还"别赐城西甲第,徙居之日,导以教坊乐,供张什器,悉取于官",可谓权倾朝野.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10"善佞"给了王黼如此丰厚的报偿,此后,他益发坚信此道,千方百计地向皇帝献媚,而不顾个人廉耻及国家民众利益.
为了"中上意牢其宠",他极力迎合并设法满足徽宗荒淫靡烂的生活需要,对人民搜刮敲榨.
为此,他还建议成立了供奉皇帝享乐所需的专门机构———应奉司,自己担纲提领,同时以梁师成为副手.
北宋官僚机构效率之低在历史上最为著名,而这应奉司倒是效率颇高,刚一成立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时间,"官吏承望风旨,凡四方水土珍异之物,悉苛取于民","四方监司郡守,凡尺寸之地,人口之味,莫不贡献","难致之瑰,违时之物,毕萃于燕私,极天下之费,率归于应奉".
而这个时候正值四海困顿、民不聊生之秋,王黼想方设法"挖剥横赋"、"竭天下财力以供费",用来"奉人君之嗜好",求得"以羡为功",而根本不关心天下之安危.
为了博得皇帝的欢心,王黼本人在徽宗面前更是献娇献媚,不合体统,而全然不顾自己的大臣身份,"王黼虽为相,然事徽宗极亵".
侍宴时,王黼为了给徽宗助兴,常常"短衫窄裤、涂抹青红,杂倡优侏儒,多道市井淫蝶谑浪语","亲为徘优鄙贱之役,以献笑取悦".
有时在进行耍集市的游戏时,由王黼扮演市令,徽宗故意责罚"市令",用鞭子抽打王黼取乐,王黼则连连哀求徽宗:"求求尧舜贤君,您就饶了我这一回吧!
"君臣玩得十分高兴,旁观者则叹声连连.
有趣的是,王黼谄媚成性,即使是在做这种君不君、臣不臣的游戏时,他也没忽略借此对徽宗歌功颂德,而称其为"尧舜贤君",这真是一大讽刺!
浪荡皇帝宋徽宗还喜欢微服出游,借以消愁解闷,有时甚至寻花问柳.
王黼作为副相大臣,不但不予以劝止反而提供方便,同时还经常随侍,君臣共作逍遥游.
一次微行时,一堵墙头挡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11道,王黼便立即"送上肩膀",徽宗踩着他的肩头准备翻越过墙,可是还嫌王黼肩头矮了点,于是徽宗对王黼喊道:"耸上来,司马光!
"王黼则答道:"伸下来,神宗皇帝!
"如此"君亦戏也,臣也戏也","此之交相戏者,君贱之而不能舍之,则无所忌,以无不可为也".
在宋论中王夫之对此叹道:既然这样而欲缓败亡之祸,怎么可以呢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12抗金志士王彦王彦自幼喜欢读《三略》、《六韬》等兵书,性格豪放.
父亲发现他的爱好后,送他到都城开封,进御前弓马子弟所学习武艺.
公元"""#年,王彦$%岁时,宋徽宗亲临,王彦以武艺出众被选中,到清河(今江苏淮阴)担任县尉,负责县中军事.
后来,曾两次跟随泾原路经略使种师道抵御西夏,得到锻炼.
当时北宋十分腐朽,宋徽宗荒淫无度,宠信蔡京、童贯等奸臣.
对内残酷掠夺,对外软弱无力.
北方以金太宗为首的女真贵族,对宋屡屡骚扰.
公元""$#年,金兵南下,进逼开封.
宋徽宗惊惶失措,传位给儿子赵恒,是为宋钦宗.
由于抗战派将领李纲及义军的英勇抵抗,金兵未能如愿,被迫撤退.
可是不久投降派得势,遣散了各路勤王兵和义军,防守更加空虚.
第二年秋,金兵再度南下,开封失陷.
由于河北、河东大部分州县仍在北宋军民坚守之中;陕西的勤王兵不仅收复潼关,而且继续东进;抗战派将领宗泽连续大败金兵,从河北大名方向直趋开封.
女真贵族支持不住,在占领开封四个月后,撤兵北归.
还掳走徽宗、钦宗、后妃以及宗室、百官&'''余人.
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因不在开封,得以幸免于难.
后来康王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他就是南宋高宗.
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王彦满怀爱国激情,积极投身抗金斗争.
河北招抚使张所很赏识他,只几个月就提拔他担任都统制.
王彦带领张翼、白安民、岳飞等""个偏将和('''余士兵,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13渡过黄河,屡胜金兵,在收复卫州新乡县后,王彦向各郡传达檄文,统一指挥,号召抗金.
金人误认王彦部队是宋军主力,即派数万金兵围困王彦.
双方展开激烈交锋.
王彦兵少武器差,寡不敌众,弃营突围.
岳飞与王彦意见分歧,独自离去.
其他将领也纷纷走散.
王彦率众,进驻共城(今河南辉县)西山.
王彦一面在西山发展武装力量,一面派人联络两河豪杰,准备与金兵决一死战.
王彦不仅英勇善战,而且爱兵如子.
为了誓死保家卫国,士兵们在脸上刺了"赤心报国,誓杀金贼"(一说"尽忠报国,誓杀金贼",或"誓杀金贼,不负赵王")八个大字.
从此,王彦的部队被称为"八字军".
不久,河北、河东两路广大民众纷起响应.
十九寨忠义民兵在首领傅选、孟德、刘泽和焦文通的带领下,归附王彦,听从他的号令.
公元""#$年十月,王彦成为义军领袖.
岳飞为了抗金,重新投奔王彦.
可是有人甚至劝王彦杀掉岳飞,以惩戒那些背信弃义之人.
岳飞不知王彦会如何处置自己,内心十分焦虑.
一时,气氛相当紧张.
王彦对岳飞说:"依你的错,确实该杀.
不过你离开我那么久,还敢一个人再回来,胆气很大,值得称赞.
现在国难当头,正用得着人才,不是报私人恩怨的时候,我宽恕你了.
"王彦虽然没有杀岳飞,却总记着前嫌,不肯收留他.
岳飞只好离开.
王彦不负众望,抗金斗争如火如荼.
"八字军"与金兵交锋数百次,经常获得胜利.
斩获了银牌首领和金环女真,还夺回大量被掳百姓,威震北国.
"八字军"的胜利,打乱了金军的战略部署.
女真贵族发誓要消灭"八字军".
他们不时派出劲骑袭击王彦的粮道,企图以此扰乱王彦,然后将他歼灭.
但是王彦攻守有方,金军始终未能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14得手.
有一次,王彦军队全派出去了,只留少数士兵守营.
内奸将这情况向女真贵族告密.
金人趁王彦军营空虚,派大军围剿.
王彦率亲兵沉着应战,誓死保卫营寨.
守营士兵个个英勇奋战,呼声震天动地,多次打退围攻的金兵.
死于王彦军营下的金兵,不计其数,金军后来切断运粮军士的所有归途,企图困死王彦.
王彦坚守不屈,相持十多天后,诸寨救兵赶到,金军连夜撤围退兵.
女真贵族对王彦既怕又恨,千方百计要把他除掉.
他们不惜重金悬赏捉拿王彦.
可是王彦领导的抗金斗争深得民心,再加王彦又机敏过人,他们无机可乘.
女真贵族只好转而再求诸武力,派大军攻.
谁知被派将领害怕进攻,不敢受命.
金军对王彦无可奈何,王彦的军事力量却不断发展壮大.
公元""#$年五月,王彦积极反攻.
经过周密分析,准备先攻太原,夺取太原以北的石岭关(今山西曲阳东北),然后继续北征.
王彦主动把北征的计划和日期,向东京留守宗泽报告.
当时宋高宗害怕金人,已南逃扬州.
宗泽为了抗金,多次请求高宗还都开封,都没有被批准.
现在得到王彦的报告,宗泽十分高兴.
他认为王彦的北征计划是孤军深入,不很妥当,这种精神令人感动.
宗泽觉得如果让王彦率"八字军"屯驻开封近郊,增强保卫开封的实力,必定有利于说服高宗还都开封.
于是宗泽委任王彦为武功大夫、忠州防御使、河北置制使.
并召王彦回开封,共商军国大计.
王彦召集如寨统兵官,部署今后对付金兵的战略,要他们认真准备,等待会合的命令.
然后带领万名"八字军"离开太行山区南下.
女真贵族不知王彦有什么打算,便派重兵尾随其后,始终不敢轻举妄动.
直至看见王彦渡河,也没有发动袭击,使王彦很顺利地过了黄河.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15过河第"天,王彦赶到开封,见到宗泽.
宗泽见到王彦非常高兴,拉着王彦的手称赞说:"你力战河朔,打击了金兵嚣张气焰,真是一代忠良啊.
"接着就派王彦到扬州面见高宗,陈述北方军民抗金的决心和力量,争取高宗返回开封,图谋恢复.
王彦把自己的兵力交给留守司,由统制官张伟管辖,在黄河沿岸重要据点设防,保卫开封.
自己赶往扬州.
九月,经过#个月奔波,王彦风尘仆仆地到了扬州.
他求高宗召见.
朝廷内部议和投降之风弥漫.
高宗一心只想保住自己的皇位,根本不想抗金.
为了在投降时多一点讨价还价的资本,表面上又要做出一些抗金的样子.
因此,当从抗金前线来的王彦求见时,高宗传旨准备接见.
王彦抓住任何一个机会随时宣传抗金思想.
一天,他见到能左右朝廷决策的铁腕人物右仆射黄潜善和知枢密院事汪伯彦.
以为是宣传抗金的好机会,就痛快淋漓地向他们诉说两河民兵抗击金军的动人事迹,希望得到支持.
可是王彦怎么也没想到,他这一番肺腑之言,居然得罪了一心只想投降的黄潜善和汪伯彦.
他们深恐王彦报告的情况和抗金决心,会使高宗议和的态度发生变化,就利用手中权力,从中作梗,使高宗没有召见成王彦.
十月五日,高宗降旨,表扬了王彦在黄河两岸所作的抗金斗争,但只给了一个武翼郎门宣赞的空名,改派他到平寇前将军范琼手下当御营平寇统领官,朝廷对抗金的态度只字不提,让他回开封.
王彦早就听说范琼失德,而且极难相处.
再加这时,宗泽忧愤而死.
继任东京留守的杜充,刚愎自用,抚御无方,还断绝和抗金义军交往.
两河地区的抗金力量大为削弱.
王彦考虑再三,觉得在这种情况下回开封,不可能有什么作为,就向高宗提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16出自己有病,希望辞官求医.
高宗安排他到真州(今江苏仪征)治病.
王彦把自己的士兵交给范琼后,住在真州,考虑义军下一步该走往何方.
在王彦养病期间,南宋朝廷发生了一件大事:公元""#$年三月五日,御营都副统制苗傅和刘正彦发动兵变,逼迫高宗退位,立皇太子为帝,由隆!
皇太后垂帘听政.
黄、刘想起用王彦,委派他任御营统制.
王彦拒不赴伍.
隆!
皇太后降旨,不允辞免.
王彦无奈,假装癫狂.
不久,韩世忠、张浚、刘光世等各路勤王军赶到.
四月一日,高宗复位.
高宗对王彦在兵变中的表现比较满意,派他到洮州(今甘肃临潭)任职.
还没到达,江浙荆湖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指名要他担任前军统制官.
六月,王彦随张浚前往川陕.
他率部顺利到达汉中.
张浚认为应该主动进击金兵,便召集诸将领讨论具体行动方案.
一批幕僚,纷纷附和张浚,主张速战速决.
王彦分析了敌我形势,认为大部队刚到汉中,情况还不太熟悉,与当地军队的关系也尚未默契,应以防守为主,避免出现大的失误.
但他被讥笑为胆小怕事.
王彦无奈之中辞去前军统制职务,专门负责军队的训练工作.
后来,调任金均房州安抚使、知金州.
从此,王彦在金州(治所在今陕西安康)任职将近六年时间.
他主要是和伪齐及叛将争斗,为其他抗金部队解除后顾之忧.
尽管困难重重,王彦始终把守着由陕入川的要道和门户.
公元""%&年九月,叛将桑仲拥众%&万,从襄阳直奔金州白土关.
桑仲曾是王彦旧部,他写信给王彦,说明自己无意攻打金州,只是要借道进四川,希望能得到王彦帮助.
王彦深知如果让桑仲越过金州,占据梁、洋等地,在抗金前线的张浚部队就会腹背受敌,十分危险.
于是,他断然拒绝了桑仲.
为了鼓舞士气,王彦鼓励部将说:"我知道桑仲的为人,有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17勇无谋,容易对付.
"接着派统领官门立为先锋迎击桑仲军,双方展开血战.
门立战斗失利,不幸被俘.
敌人将他刀剐致死,十分惨酷.
王彦军见此情景,十分害怕.
再加军粮无法供应,军心开始动摇.
有人甚至准备投敌.
王彦大怒,向战士说明打败桑仲的重要,并坚持杜绝类似的言论.
随即将老母托付友人,以示视死如归的决心.
然后率领战士奔赴长沙设伏防守.
当时王彦只有二千士兵,他慷慨激昂地鼓励大家说:"大丈夫应该忠义守节,决不能苟且偷生.
"不一会,桑仲的步兵骑兵分六道一齐攻来,气焰十分嚣张.
王彦镇定沉着,亲自挥动大旗指挥.
将士勇往直前,视死如归.
从上午到晚上,激战"#个小时,终于战胜.
叛将王原先支持桑仲,桑仲失败,他开始动摇.
王彦攻心为上.
王果然表示愿意投降.
王彦准备亲自前往王军营受降,战士们十分担心.
指出王可能出尔反尔.
王彦毫不动摇,执意亲自前往,他说:"我以至诚对待王,王虽然奸诈,又能把我怎么样呢"为了表示诚意,王彦改坐轿子到王的军营.
王闻讯,十分感动.
连忙恭敬地将王彦迎进军营,心悦诚服地率众投降.
后来,王彦与叛将李忠、伪齐将郭振、周贵等的战斗,均大获全胜.
人们对王彦的军事才能非常钦佩,"原头雹散千钧弩,汉上风驰八字军"的赞辞,传颂荆楚.
公元""$%年,南宋朝廷派张浚负责镇压洞庭湖地区的杨么起义.
他征调各路军队围剿,王彦也随大军出发.
在王彦到达以前,杨么已被岳飞镇压.
张浚旋即派王彦知荆南府.
王彦一到荆州府台潭州(今湖南长沙),前任知府解潜已经离开,城内一片混乱.
王彦觉得毫无头绪,不愿接任.
他追赶解潜到鄂州(今湖北武昌),遇到从洞庭湖区返回的张浚.
经张浚说服,王彦接受了任命.
他到府后,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生产.
王彦还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18在辖区内发行和使用交子(纸币),促进了商品交换和经济繁荣.
第二年"月,王彦改知襄阳府.
这时襄阳归荆湖南北襄阳路制置使岳飞管辖.
王彦由于#年前和岳飞不欢而散,不愿受岳飞约束,不愿接受任命.
为此,他没有立即离开潭州.
但这引起南宋朝廷的疑忌,担心他会凭借骠悍的八字军战士专横跋扈,不听调度.
后来,张浚推荐王彦担任行营前护副军都统制.
王彦即带领万余八字军,前往高宗驻跸的平江(今江苏苏州).
途经镇江时,听说母亲病逝.
王彦请求辞官回家守丧,未能应允,只得赶往平江.
高宗任命他为浙西淮东沿海制置副使,率军驻扎通州(今江苏南通)料角.
公元$$%&年正月,王彦患病,他的部下到承宣使典马军司解潜军中追捕逃兵,双方发生冲突,以致械斗.
王彦因此被降职两级,他的兵权差一点被解除.
幸好近两万八字军的接管人,是王彦的挚友侍卫马军司刘.
这使王彦感到放心.
不久,王彦被派往邵州(治所在今湖南邵阳)任职.
两年后的$$%'年十月又调任鼎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
赴任前夕,突然发病,死于任上,终年()岁.
对此,人们无不深感惋惜.
留在荆南的王彦部属,还专门供奉画像,祭拜三天.
王彦确实值得怀念.
他严于律己,对别人当面指出他有什么不足,总虚心接受,有则改之.
他嫉恶如仇,特别痛恨贪官污吏,指责他们是偷国家俸禄、危害百姓的蠹虫.
他秉性耿直,在原则问题上,从不考虑个人利害关系而说违心的话.
王彦才能卓越.
他有很强的行政能力,做地方官时,办事井然有序,关心民瘼,发展生产,被称为"循吏".
他有杰出的军事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19才能,治军别有良方.
他爱护士兵,与大家同甘共苦,每次出征,食宿从不特殊,住草房,吃大锅饭.
士兵在战斗中负伤,他会脱下自己的衣服给伤员御寒,亲自为他们敷药包扎.
他纪律严明,赏罚公正.
凡违反军纪,决不姑息.
打胜仗论功行赏,不独断专行,总是自下而上请大家推荐,只要众人一致认为某人该奖,即使此人与自己疏远,也一定重赏.
他从不为自己的亲属谋好处.
因此他的士兵人人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王彦治军最突出的长处,是善于挑选士兵.
他不以士兵的形体魁伟与否为标准,而是专门挑选轻捷、机敏、四肢有力量的人,他不仅重视队伍的人数,尤其强调素质.
战斗结束,从俘虏中补充兵员,绝不大量吸收,而是宁缺毋滥,十中选一.
正因如此,"八字军"被称为"天下精兵",战斗力特别强.
先在太行山区,打得金兵闻风丧胆;后在汉水流域,又留下"汉上风驰八字军"的美誉;直他死后,八字军战士,还在刘领导的顺昌大捷中,发挥主力作用.
作为抗金志士和"八字军"的著名首领,王彦的名字和他在历史上的贡献,同样应该青史永垂!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20辛弃疾反金宋末,辛弃疾参加了反金义军,和尚义端也揭竿反金.
义端经常和辛弃疾谈论天下大事,辛弃疾加入耿京起义军后,就劝说他也投奔了耿京.
但义端是个见利忘义、反复无常的小人,没多久,他就叛变了.
临走,还偷去了耿京的天平军大印.
耿京大怒.
义端是辛弃疾介绍来的,大印也是由他保管的,耿京怀疑辛弃疾和义端有勾结,意欲杀掉辛弃疾.
辛弃疾请求道:"请给我三天时间,到时候我如果不能把义端捉拿归案,情愿被正法!
"耿京同意了他的请求.
辛弃疾断定义端一定是去向金军告密,便快马加鞭赶往金军,路上果然抓获了义端.
义端吓坏了,乞求辛弃疾饶命.
辛弃疾轻蔑地瞧着他,一言不发,挥刀砍下他的头,找回起义军的大印,飞马返回驻地.
耿京见辛弃疾如此忠勇,十分欣慰,从此,更加器重他了.
完颜亮势不可挡,很快便打到长江边上,大有一举突破长江天险之势.
公元""#"年""月,金兵在占领了滁州(今安徽滁县)、庐州(今安徽合肥市)、扬州之后,驻扎西采石(今安徽当涂县),打算由此渡江.
宋军"参谋"虞允文恰好也赶到了长江边上的采石矾.
虞允文虽说是一个书生,但他有满腔的爱国热情,主力部队还没来得及抵达,他便自告奋勇主持战事.
宋军官兵受他鼓舞,纷纷主动请战.
虞允文在长江沿岸部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21署步骑,配备好号弩手,又派战船拦截敌人,并召集当涂县民兵参战.
在虞允文的英勇指挥下,宋朝军民,取得了金军南侵以来的首次大捷.
金人不熟水战,渡船多被击沉,士兵死伤无数.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采石之战.
完颜亮又打算在扬州渡江.
虞允文急忙奔赴镇江,部署兵力.
完颜亮无计可施.
这时,金内部政局骤变.
完颜雍(阿骨打孙)发动政变,自立为帝,就是金世宗.
完颜亮进退两难,众叛亲离,不久便被部下杀死,金军只得撤离扬州北归.
完颜雍刚刚登基,又碰到金军新败,为了稳定局势,以退为进,便改变策略.
他想同南宋议和停战,同时,他下了一道大赦令,说:"在山者为盗贼,下山者为良民.
"企图分化瓦解山寨中的忠义军.
他又调集军队,镇压金人统治区内继续反抗、坚持战斗的义军.
这时,耿京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力量日益强大,整个山东地区影响极大.
辛弃疾估计到这支起义军一定会成为金人的头等目标,便向耿京建议,应当尽快归顺南宋.
耿京接受了这一建议.
""#$年(绍兴三十二年),耿京派"诸军都提领"贾瑞作代表,去朝见南宋皇帝赵构.
贾瑞说:"到了庙廊之上,如果皇上和大臣有所质问,我担心回答不清楚,请再派一个副手和我同行.
"于是,耿京又加派辛弃疾和贾瑞同行.
正月十八日,贾瑞、辛弃疾一行十一人到达建康.
当时宋高宗赵构刚好从临安到建康慰问军队.
贾瑞、辛弃疾向赵构报告了他们起义的情况以及被金占领统治区人民盼望宋朝大军早日光复的心情.
赵构听了非常高兴,当即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并授予"检校少保"的官衔;授予贾瑞敦武郎、阁门抵侯;授予辛弃疾右承务郎(南宋低级的文职散官,仅为虚衔).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22辛弃疾见皇帝对他们信任有加,深感鼓舞.
他第一次来到南宋,来到汉族统治的土地上,又加上虞允文在采石矶刚刚打了一个大胜仗,南宋军队的士气空前高涨,所以,他心潮澎湃.
他看着江面上的大小战舰,看到江两岸旗帜舞动的宋军,对恢复失地充满了信心.
十几年之后(""#$年,即淳熙五年),他路过这里,曾经写过一首《水调歌头》回忆当时的心情,写得很为真切.
词的上阙写道: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
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高血污,风雨佛狸愁.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貉裘.
不久,他们要回山东了.
赵构又命枢密院(专掌军事政令的部门)派两名使臣,携带着耿京等人的官诰(皇帝授官的诏令)、印信与贾瑞、辛弃疾一起去耿京军中.
正当辛弃疾满怀着对未来的希望踏上了归途时,等着他们的却是一场灾难.
原来,在他们离开军队前去建康时,叛徒张安国杀害了耿京,投降金人了.
小部分义军受他欺骗,被他带走,大部分义军因为无人统率,都溃不成军了,辛弃疾在海州听到这个消息,真如晴天霹雳,他回想起耿京派他去建康的一片诚心,看到眼前万花纷谢的悲惨景象,无限悲愤地说:"我受主帅命令前往朝廷谒见皇帝,如今主帅被杀,我怎么回报皇帝呢"他决心捉拿叛徒张安国,替义军报仇.
当晚,他统领海州统制(武官)王世隆、忠义人马全福等五十人,直奔金人大营……这时,叛徒张安国正和金将在军营中宴饮,辛弃疾等五十人突然出现,把他们吓得六神无主,不知所措,眼睁睁看着辛弃疾一行将张安国捆绑而去.
直到辛弃疾他们离开金营,金将才如梦初醒,等他们前去追赶,辛弃疾一行早已走得老远了.
辛弃疾等人日夜兼程,马不停蹄,向南驰去.
他们渴不暇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23饮,饥不暇食,一连奔走了几天几夜,终于渡过淮水,进入南宋境内.
很快,他们又渡过长江,把叛徒张安国押到了南宋朝廷.
朝廷下令,将张安国斩首示众.
这个壮举影响深远.
洪迈说:"壮声英概,儒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辛弃疾因此也名扬天下,宋高宗派他担任江阴(今江苏江阴)签判.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24李纲用能抗金金国斡离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又见宋军积极备战,四方义军积极勤王,便决定乘势撤退.
金兵撤走后,钦宗听从了门下侍郎耿南仲等投降派的意见,派李纲去做河北宣抚使,想把他调出朝廷.
李纲走时,朝廷只给兵"#$$$人,李纲要军需银绢各百万,朝廷也一共只拨给#$万.
%月,李纲到孟州,招募士卒训练,可朝廷又把他调往太原,解散士卒.
&月初,朝廷又下令罢免李纲兵权,贬官到扬州.
此时,朝廷里投降派又占了上风.
宋弱金强.
公元""#%年,粘罕率领金兵,又向南方发起了攻击,粘罕不费吹灰之力就攻下汴京,并掳走了徽宗、钦宗和亲王、后妃、百工技艺、内侍、僧道、妇女、医卜等,又抢劫宫廷内的仪仗、天下州图、文籍、天文仪器、乐器及各种珍宝.
北宋王朝至此灭亡.
'月,康王赵构来到南京(商丘)应天府称帝,这就是宋高宗,史称南宋.
南宋,仍然对金妥协投降,对内残酷镇压,赵构刚上台,看到人心不定,不得不做出点"抗金"的姿态,起用抗战派声望最高的李纲做宰相.
但实际上,赵构最信任的是黄潜善和汪伯彦.
他起用原来的副元帅黄潜善为中书侍郎、汪伯彦同知枢密院事,执掌兵权.
后又提黄潜善为右相,与李纲职位一样.
李纲陈述了十余条抗金救国的建议,积极收复失地.
当时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25有个叫张所的将领,很有才干,他看到黄潜善等人朋比为奸,祸国殃民,便上疏弹劾黄潜善等人,但却被黄潜善利用职权贬到了江州.
北宋灭亡后,各地义军,英勇杀敌,张所英勇善战,在河南、河北素有声望.
因此,李纲想起用张所,让他担任河北安抚使,壮大抗金力量.
可张所弹劾过当朝宰相黄潜善,和黄潜善势不两立,起用张所,困难重重,李纲为此事伤透了脑筋,终于想出了一个主意.
有一天,李纲碰见了黄潜善,便随便地聊了起来.
谈了一会儿,话题渐渐地转到了时局上,李纲说:"今朝廷有难,李纲身受朝廷隆恩,收复失地,我们义不容辞.
而现在朝廷缺乏人才,朝野四方虽然还有许多贤才,可他们却尚未出来效忠朝廷.
近日朝廷准备设置河北宣抚司,我认为张所比较合适.
张所这个人,不晓事理,出口狂妄,冒犯了大人,像他这样的人,贬到江州去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张所这样的人,让他做别的官职,当然是不行的.
现在让他去担任河北招抚使,招抚流民,尝尝这项差事的艰苦,以此赎清以前的罪责,似乎也是十分妥当的.
"黄潜善听后大喜,连忙回答说:"李大人思虑周祥,让他去吃点苦头,戴罪立功,实乃是件好事.
"于是,他当即答应了李纲的建议.
张所上任后,广招义军,人民踊跃响应,岳飞等纷纷投奔于张所帐下,抗金队伍不断壮大.
张所率领着抗金队伍多次打败金军.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26文坛伉俪宋代的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妇相敬如宾、志趣相投的婚姻,打破了封建社会里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他们的爱情故事,更是千古传颂.
李清照成名较早.
当时,她的父亲李格非任京官,和赵明诚的父亲是同事,因此,两家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赵明诚酷爱文学艺术、喜欢搜集整理金石碑帖.
一天,他偶然在客厅里听到客人们的高谈阔论,其中一人说道:"当今女辈,能作诗填词者,都比不上格非之女.
"另有一人还当场吟诵了李清照的几首小诗.
赵明诚对此十分留意.
从此,只要是李清照的诗词,赵明诚便爱不释手.
一日,明诚对父亲说:"中午睡觉时在梦中读了一本书,醒来只记住了三句话'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
父亲高兴地说:"你要娶一个能填词写诗的媳妇了.
你看,'言与司合'是词字,'安上已脱'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这不是说你要做'词女之夫'了吗当今堪称'词女'的,也只有李格非之女李清照啊!
"这似乎是他们美满婚姻的征兆.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时只有十八岁,赵明诚二十一岁.
夫妻二人情投意合,他们不但喜欢诗词创作,还共同研究整理金石书画.
有时候,赵明诚还会陪伴李清照去郊外春游,或带着李清照去参加亲朋好友的宴席.
刚结婚时,由于明诚是太学的学生,没有经济收入,于是每月初一父亲总要给他们五百铜钱,但往往是赵明诚一手拿到了铜钱便马上购买一些好的碑文字帖,与李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27清照一起细细地品味,慢慢地欣赏.
李清照也积极支持丈夫,在生活方面,她勤俭节约.
他们的共同爱好很快传遍了京城.
一些书画商只要一看到他们二人来了便马上抬高价码.
有一次,一个人拿着一幅南唐著名画家徐熙的《牡丹图》来到了赵家,声称要二十万钱才能出卖.
李清照一看,果真是画中精品,名家妙笔,但要价太高,实在无力购买,可又实在舍不得放弃,于是,想出了一个办法,让客人在家中住一个晚上,他们也好慢慢地品味.
天亮了,当赵明诚交还《牡丹图》时,他们依依不舍,惋惜得差点掉下泪来,为此难过了好多天.
结婚两年后,赵明诚便被皇上委派了一个官职,夫妻之间只有偶尔才能见上一次面.
这离情别绪对于新婚不久的李清照来说实在是难以排遣,她只有靠填词作诗来打发时光.
这一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清照在家思念丈夫,饮了几杯淡酒,诗潮喷涌,赋词一首[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赵明诚读到此词后,心中感叹不已,自愧不如,却又想超过清照.
于是,赵明诚,废寝忘食三夜,写了五十阕词,他把自己写的词与李清照的[醉花阴]掺和在一起,请朋友陆德夫来辩别.
陆德夫看完后说:"我看只有三句写得绝妙.
"赵明诚问是哪三句,陆德夫笑着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赵明诚吃惊不小!
陆德夫赞扬道:"早就听说清照的大名,果然是女中豪杰.
"李清照二十四岁的时候,跟随丈夫回到了家乡青州(今山东益都),他们把自己的书房称为"归来堂",把内室称作"易安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28室".
在这里,他们潜心搜集整理古籍文物,整日研究学问.
经常是赵明诚搜集来金石书画,李清照帮助整理校对正误,夜以继日.
搜集的古籍越来越多了,他们便在"归来堂"里放上几个大书橱,把书画古籍全部汇编成册,按顺序分门别类,有秩序地排放在里面.
他们在青州住了十年,搜集的书画古籍等竟装满了十多间房屋.
夫妻二人虽说居住在乡下,却生活的充实、愉快.
平日整理完图书,二人就喝茶逗趣,有时作诗填词,有时赏花散步,或者考校双方的记忆力,夫妇生活得别有一番滋味和情趣.
公元""#"年秋天,赵明诚出守莱州,李清照随往.
在这三年里,夫妇二人生活得安定、愉快.
在李清照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赵明诚终于初步完成了一部记载我国古代丰富的历史文物的著作———《金石录》,这是他们二十年来辛勤耕耘的成果.
随着社会的动荡不安,他们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流浪生活.
由于金兵的入侵,使得他们留在青州的十多间房屋的书籍字画器物等全部被抢劫一空,把他们半生的心血都化成了灰烬.
建炎三年(公元""$%年)五月,当他们流落到池阳(今安徽省贵池县)时,突然接到了皇帝的诏书,让赵明诚出守湖州.
于是,赵明诚把李清照安置在池阳,冒着六月的酷暑烈日独自奔赴建康,接受皇帝的召见.
行至中途赵明诚因中暑病倒途中,等他赶到建康时,终因劳累过度已由中暑转为疟疾.
而李清照直到七月底的时候才收到丈夫病倒的书信,她迅速乘船一个昼夜便赶到了丈夫的身边.
此时的赵明诚已经大限在即了.
李清照悲痛欲绝.
八月十八日,赵明诚撒手人世,离开了他心爱的妻子,时年仅有四十九岁.
李清照悲痛欲绝地写了一篇祭文,深表哀悼.
赵明诚的离去,给李清照的精神和身体以沉重的一击.
从此,她一个人孤苦伶仃、无限凄凉,悲苦地度过余生,直到她离开人世.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29精诚感化宋高宗皇后邢氏去世,高宗想立吴氏为皇后,便跟母后韦太后商量这件事,韦太后虽然没有表示异议,但他还是看得出来韦太后不赞同立吴氏为皇后.
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吴氏刚入宫时,和韦太后一起侍奉在徽宗左右,那时,韦氏自恃地位比吴氏高,年纪也比吴氏大,故而对吴氏十分无礼.
韦太后回朝后,想起自己从前苛待吴氏的情景,心里自然十分害怕.
所以,听说要立吴氏为皇后,故神情不悦.
几天后,高宗又一次对韦太后说:"吴贵妃,侍我甚勤,体贴入微,没有什么不好.
现在大臣们纷纷建议我立她为后,我也感到没有什么不妥,只是不知母亲怎么想,所以,特来向母后请示.
"韦太后只得说道:"这件事,还是皇儿自己定夺吧!
"高宗见太后不表态,只得把这事暂时放在一边.
吴贵妃十分贤德,听说韦太后对自己有成见,她立刻反省自身,她想,我是儿媳,孝顺婆婆,任劳任怨,去做一个贵妃所应该做的事,只有这样,才能使婆媳关系融洽.
于是,她经常去看韦太后,向韦太后问安,韦太后患病,她几天几夜不合眼,服侍在太后的身边,煎药端汤,真诚对待太后.
韦太后见吴氏并不计较从前之事,对自己还这么好,心里感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30动,说:"你不记着我对你的不好,这样忠心地服侍我,真是难得的好人啊!
"吴贵妃听了,安慰韦太后说:"您老人家多虑了,养好病比什么都要强.
"过了一些日子,大臣等人连呈劝表,请求高宗立吴氏为后,韦太后也一改常态,极力怂恿高宗立吴贵妃为后.
高宗见大家意见一致,就在朝廷上向众臣宣布了自己的旨意.
这样,吴氏名正言顺地做了皇后.
高宗还对吴皇后的祖宗三代加以追封,吴皇后的亲属中,有好多人被授以官职.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31要办大事得先忍着点儿忍,包括下对上和上对下,因为这从根本上说不是一个上下的问题而是一个强弱的问题.
实力悬殊,上对下也得听从,也得忍耐.
在老将宗泽的"联合抗金"的策略指导下,宋朝官兵与各地义军联合起来多次打退了金兵的侵犯,取得了历史上著名的滑州保卫战的辉煌战果.
在开封,老将宗泽修造了许多防御工事,招募了大量兵马后,就反复地向高宗上书,请求皇帝从扬州回到京城.
但高宗却另有主意,他认为如果宗泽的兵权过大,这位前朝老臣定要全力抗金,以迎回徽、钦两位皇帝,自己的皇位就危险了,因此派郭仲荀为东京副留守,让他监视宗泽.
老将军一心报国,想不到竟会得到这样的结果,因此,他心里实在感到郁闷、气愤和失望.
不久,他吃不下,睡不好.
本来雄心勃勃,要为国立功,完全忘了自己的年龄.
这时,一下子病倒了,不久就因背上毒疽发作而逝世.
宗泽一死,高宗立即派杜充担任东京留守.
杜充一上任,就废除了宗泽在世时的一切措施,把开封的防御工事拆除,打击义军将领.
宗泽费尽心血联络、组织的百万武装力量,很快就被他瓦解了.
公元""#$年,金国将领粘罕率领大军再次犯边,由于义军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32已经瓦解,结果,金兵迅速占领开封、大名、相州、沧州等地,冲破了宋军数道防线,并攻打高宗赵构的所在地扬州.
赵构仓惶而逃,从扬州奔逃到镇江,从镇江奔逃到常州,又从常州奔逃到秀州,"月"#日在杭州停了下来.
沿途的官员以至百姓,看到皇帝这样马不停蹄地一直南逃,也都丢下家园,扶老携幼跟着逃难.
道路上妻离子散,哭声震天.
到了杭州,昏庸透顶的高宗皇帝宠信王渊、康履等一批阿谀逢承的官员.
原来护送高宗到杭州的苗傅、刘正彦所部,多是北方幽、燕一带的人,也有的是两河、中原一带的,他们多次上书,要求收复河北,高宗对此置若罔闻.
建炎三年三月初五这天,苗傅、刘正彦利用将士中对高宗的不满,发动兵变.
他们趁百官上朝之机,在中途埋下伏兵,杀死了王渊,并赶入宫中,杀了宦官百余人,并要求见高宗,高宗只得走到御楼阳台上,去见众将士.
苗傅在下面厉声质问:"陛下偏听偏信宦官的话,赏罚不公,将士们劳苦功高,不知加赏;收买内侍,尽可得官.
王渊遇贼不战,首先逃命,又结交依势欺人的内侍康履等人,反而升为枢密院事.
现在我们已将王渊斩首,唯有康履仍在君侧,希望陛下将康履交与我们,将他就地正法,以谢众愤.
"高宗推辞道:"康履马上受到惩罚,卿等应立刻回营待命.
"苗傅说:"如今金兵南下,我大宋千万生灵,肝脑涂地,这都与宦官擅权有关,若不斩康履,臣等决不还营.
"高宗看众愤难犯,只得命何湛绑了康履,送到楼下,苗傅一刀将康履砍为两截.
高宗命苗傅等人还营,众将士仍呆着不走,并且对高宗说,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33"陛下不应当登基称帝,渊圣皇帝尚在金邦,一旦归来,试问你如何处理.
"高宗哑口无言,许以苗、刘二人高官厚禄,但两人却不为所动:"请太后来处理政事,陛下退位,禅位于皇太子,道君皇帝从前也这么做过.
"宰相朱胜非还在劝慰高宗,高宗心想:"不答应的话,这批人杀入宫来,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不如先摆脱了危险,再作打算.
"于是他对胜非说:"朕应当退位,不过须有太后手诏,方可禅位.
"太后出面对苗、刘两人进行规劝,但苗、刘两人仍然要求高宗退位.
宰相朱胜非建议说:"苗傅有一心腹曾对我说过'苗、刘二将忠心耿耿,但才疏学浅,并且生性执拗,不可理喻.
'因此,臣请陛下眼前以退为好,暂且禅位,静图将来.
"于是,高宗便提笔写诏,禅位于皇子敷,请太后垂帘听政.
自太后听政,国家大事都由宰相朱胜非处理.
朱胜非每日必伴随苗、刘两人上殿,以免两人对他产生怀疑.
苗见高宗仍在宫中,并在暗中左右着政局,很是担心,便与刘正彦一起提出让高宗出宫,迁居显宁寺.
高宗长叹道:"朕已禅位闲居,他们还不放心,连朕的起居都要他们干涉,太不应该了.
"朱胜非建议道:"时机还未成熟,陛下还是以退为进,逆来顺受为好,暂时去睿圣宫居住,等到将来东山再起,免得目前再闹乱子.
"高宗说道:"这一切都靠爱卿安排了,朕听你的忠谏就是了.
不过复辟大事,你要好好处理,以速为贵.
二贼心腹众多,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34一旦得知,作好防备,就难办了.
"胜非低语道:"我早已有了安排,为防泄漏起见,不敢多言.
陛下迁出行宫,届时可以避过此难.
"高宗就率领妃子前往显宁寺居住.
半个月后,平江留守张浚等联络众将,一起发兵讨逆,向杭州进发.
在黑云压城的情况下,苗、刘两将六神无主,只好去和胜非商议.
胜非说:"我替你们着想,只有迅速改正,否则各路大军将到城下,二公将会有什么好下场呢"苗、刘两人觉得只有这一条路可走,就听从了胜非的建议,请高宗复位.
高宗复位后不久,就派人处置了苗、刘二人.
在苗、刘二人发动兵变,形势十分险恶的情况下,高宗听从了胜非之计,禅位于太子,保全了自己的性命,最后在时机成熟时又重新登上了皇位.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35身正不怕影子斜南宋皇帝高宗和宠妃交欢时,受到意外惊吓,得了后遗症,丧失了生育能力,二十六岁时,还没有嗣位的人,为此,高宗很是着急.
张婕妤劝说高宗,让高宗把宗室子弟召入宫中养育,从他们当中挑选皇位继承人.
高宗没有办法,只好采纳了这一建议,将宗室子弟刚刚六岁的赵伯琼和刚刚七岁的赵伯玖召入宫中,将赵伯琼改名为赵瑗,将赵伯玖改名为赵璩.
两个小孩进宫后,赵瑗由吴才人抚养,赵璩由张婕妤抚养.
不久,张氏病逝,两个小孩都由吴氏抚养.
几年后,吴氏做了皇后,赵瑗和赵璩也长到了十多岁了.
长大后的赵瑗和赵璩在性情上差别很大,赵瑗生活检点,待人厚道,喜欢读书;赵璩油腔滑调,追求声色.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观察,高宗认为赵瑗适合当皇太子,但当时权贵秦桧对高宗意欲立赵瑗为太子有不同意见.
另外,吴皇后尽管贤德,一向稳重过人,大义无私,赵瑗归她抚养后,她也尽职尽责,但赵瑗名份上仍不属于她.
如果将赵瑷立为太子,皇后说不定也反对呢.
高宗左右为难,一位大臣替他出了个点子,用实践来考察二人.
于是,高宗选了二十名宫女,分别赐给赵瑗和赵璩.
赵璩得到十名宫女,好不欢喜,如获至宝,整日和宫女寻欢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36作乐,与她们都发生过性关系,并使好几个宫女怀孕.
赵瑗虽也得了十名宫女,但他整日不是读书,就是习字,无暇顾及男女间的事情.
所以,一年以后,他的十名宫女仍和原来一样,只是在这一年中做了些杂活儿.
事实使秦桧无话可说,吴皇后也同意赵瑗比赵璩强.
于是高宗下诏立赵瑗为皇太子.
南宋也有这样的例子.
理宗时期,贾似道等大臣乘理宗贪恋美色的机会,渐渐地把持了朝政.
当政的贾似道养了许多文人门客,他们为贾似道出谋划策.
在众多门客中,有一位叫陈淳祖的人,此人正直,豪爽,与别的门客大不一样,因此,别的门客都想法排挤他,贾似道的家人也不喜欢他.
有一天,贾道似的诸姬争宠,有人就把一位姬子的鞋子偷偷地藏在了陈淳祖的床下,意欲借机陷害两人.
贾似道在陈淳祖的房间里发现了自己爱妾的鞋子,但他隐而不发,下令把陈淳祖抓起来,然后不动声色地退了出来.
当夜,贾似道把爱妾叫到自己跟前,当面吩咐了几句,该妾才脸色绯红地朝外走去.
该妾来到陈淳祖的房门前,抬手轻轻地叩门.
陈淳祖正在灯下看书,听见敲门声,就放下书,问道:"是谁有什么事"该妾轻声说道:"是小女子,今晚无事,想和你聊一聊,先生大概是愿意的.
"陈淳祖听见是贾似道小妾的声音,连忙回答道:"夫人,时间已经很晚了,我已睡下,请你回去吧.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37该妾又用轻佻的言语挑逗陈淳祖,陈淳祖置之不理,双方相持了一会,陈淳祖见该妾还不离开,就勃然大怒道:"夫人,晚生为人正直,决不做偷鸡摸狗之事,决不能对不起宰相大人,夫人请自重,不然,晚生明天就将此事禀告宰相大人!
"该妾满意地离开了.
躲在暗处的贾似道见陈淳祖没有他意,就解除了心中的疑团,第二天,他询问了一位使女,得知内情后,对陈淳祖就更加看重了.
贾似道在陈淳祖房间里发现自己爱妾的鞋子后,为了弄清事情的真相,了解陈淳祖的真实意图,就采取了"投石问路"的计策,派爱妾去探其虚实,终于达到了目的.
而陈淳祖自身正直,也就问心无愧.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38民族英雄岳飞"#世纪初期,民族战争的风云笼罩着整个神州大地.
崛起于黑山白水之间的女真民族在"""$年建立金后,以其精兵健马在短期内便先后灭亡了辽朝和北宋王朝,饮马黄河,入主中原.
接着,又提马南侵,将战火烧到江淮、川陕,与保有半壁河山的南宋王朝展开了长期的战争.
面对女真贵族的屠杀、掠夺与奴役,以汉族为主的各族人民进行了长期的反抗外族侵略的斗争,涌现出一大批英雄人物,岳飞,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位.
岳飞年),字鹏举,生于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今属河南)一个农民家庭.
""&'年(南宋绍兴四年)(月,&#岁的岳飞率部一举收复襄汉六郡,被南宋朝廷授予清远军节度使.
从一个农民到节度使,这条道路充满了艰难和曲折.
""##年(北宋宣和四年)到""#)年(南宋建炎三年)的八年间,岳飞从#%岁起,先后四次从军,跟过七任长官,转战黄河南北.
尽管他满怀一腔报国热忱,背刺"尽忠报国"四字,但由于他自己的意气用事,以及南宋朝廷的腐败,年轻的岳飞屡建军功又屡遭挫折.
因越职上书反对南逃,岳飞受到革职处分;因率部擅自行动,岳飞险遭军法处决.
但是,岳飞凭着坚定的报国信念,过人的勇力,超人的智慧,在抗住金军的同时也抗住了厄运,并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逐渐成熟起来.
""#)年*月,面对金军的大举进攻,留在北方的宋军正规军在其长官杜充的带领下南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39撤,屯驻建康,防守长江.
同年"#月,金军兵分两路,开始侵入江南.
宋军的江防战线顷刻之间便被金军突破,杜充叛降.
宋高宗赵构吓得魂飞魄散,没命地南逃.
岳飞则率部脱离杜充,自成一军,在江南坚持抗金斗争.
""$%年冬到""&#年冬,是岳飞所部最困难的时期.
脱离杜充后,岳飞率部转战广德、宜兴、常州、建康、泰州、楚州、承州等地,在当时金军扫荡,溃兵似潮,土匪横行,军粮不继,军心浮动的背景下,岳飞独树一帜.
他一面与金军作战,一面剿匪安民、整军练兵.
""&#年(南宋建炎四年)春,在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下,金军一举摧毁南宋政权的计划遭到破灭,于是声称"搜山检海已毕",陆续向江北撤军.
岳飞指挥部队,向金军北撤的基地建康发起袭击.
在历时半月的系列战斗中,岳飞所部与金军交战几十次,杀敌三千余人.
建康之战,是岳飞所部独立成军的首捷,也是岳飞独立指挥的第一次战役.
建康之战的胜利,标志着岳飞已成为能独当一面的主将.
同年'月,喘息甫定的宋廷任命岳飞为通、泰镇抚使,兼知泰州.
岳飞率领麾下万余名将士赶赴防区,刚布署好两州的防务后,便又奉命北进,收复承州,救援楚州.
然而,由于轻敌以及其他不利因素,岳飞在这次作战中不仅未能完成既定任务,而且连泰州和通州也保守不住,只得率军渡江南撤,退守江阴.
在战斗中,岳飞部队几乎陷于绝境,粮食断绝,只能吃敌尸充饥,岳飞本人也身中两枪,但他仍然带伤苦战,指挥将士拼死以斗,终于摆脱险境,撤回了江南.
这时,宋金战争的态势已出现了重大变化.
从""&#年秋至""&(年春,金军集中精兵健马进攻川陕,而在江淮地区只是利用伪齐军队牵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宋军.
南宋朝廷抓住这个机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40会,全力巩固江南,肃清内部.
在这一时期,岳飞率军转战江淮,根据朝廷命令,前后剿灭了李成、张用、曹成等股匪帮,也镇压了吉、虔两州的农民暴动.
经过这一系列的征讨,岳飞所部骤然扩大,发展到近三万人.
由于岳飞出身贫苦,又有四次投军的遭遇,因此他对宋朝军队那腐败的军政军风深恶痛绝,决心建立一支具有良好军风军纪的军队.
基于这个目的,岳飞治军非常严格.
他的舅舅姚氏有扰民和背叛行为,他当即处死其舅;一个骑兵上马时不小心,扯下一所新盖店屋上的茅草,岳飞便下令处斩,幸亏店主为之哭泣求情,结果才以重打一百军棍了事;部队每到一地,岳飞必亲率十余骑来回巡视,检查军纪.
经过长期实践,岳飞部队逐渐概括性地提出了两句著名的口号:"冻杀不拆屋,饿杀不打虏.
"岳飞部队行经乡村,一般都露宿在民户门外.
有时百姓主动开门接纳,碍于铁的军纪,兵士也不敢进屋.
一次,岳飞率部路经吉州庐陵县,一些军士借宿民家.
天明后,为主人洒扫门宇,洗涤盆碗,然后才整装出发.
岳飞治军虽严,但严而不酷,严中有宽.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能与士卒同甘苦,并以身作则.
因此,他在把军队治理成具有良好军风军纪的队伍的同时,也以自己的清廉正直赢得了部下的信任和爱戴.
""#$年(南宋绍兴四年),由于进攻川陕的金军在占领陕西后再攻四川失利,在蜀口三战———和尚原、饶风关、仙人关之战中被宋将吴"打得丢盔卸甲,于是战争重心又移到江淮.
伪齐军队在""##年攻占襄阳和郢州,在南宋的长江防线上撕开了一个大缺口,这在大战前夕对南宋王朝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年初,岳飞主动请缨去收复襄阳六郡.
宋高宗赵构也认为岳飞能建此大功,于是任命岳飞兼任湖北路前线的统帅.
四月,岳飞率部由江州向鄂州挺进,然后由鄂州渡江,兵锋首指郢州.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41船至江心,岳飞击楫中流,慷慨发誓:"飞不擒贼帅,复旧境,不涉此江!
"进攻襄阳六郡,是岳飞所部的第一次北伐.
经过三个月的战斗,岳飞挥师收复和攻克了郢州、随州、邓州、唐州、襄阳府、信阳.
尽管在这次战役中,岳飞的对手只是金齐联军而不是金军主力,与吴"的战绩相比,不免有所逊色,但这毕竟是南宋立国八年以来进行的第一次局部反攻,而且获得了大胜.
在部署好防务后,岳飞回师鄂州.
这时,他的清远军节度使的旌节也发到了鄂州.
受此鼓舞,岳飞壮怀激烈,吟出了中国封建时代的爱国主义绝唱———《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眼望,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以"#岁的年龄建节,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
尽管宋代的节度使并没有实权,只是一种虚衔,但它却是武将的最高军阶.
任何一位武将,只有在建节之后才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大将.
而且,在岳飞之前建节的南宋大将只有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吴"四人,但真正以抗金战功而建节者,在这五大帅中,却只有吴"和岳飞.
因此,岳飞为建节而感奋,认为从此可以统率大军,收复失地,实现自己的抱负了.
然而,生性耿直、城府不深的岳飞却万万没有料到,自己"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伟大抱负日后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42却被宋高宗赵构的懦弱、苟安的心理和政策葬送了.
总之,建节之前岳飞抗金的困难是在战场上,而建节之后岳飞的抗金困难却是在政治上.
襄汉之战后,因伪齐军队猛攻淮西,淮西战局紧急,故宋廷又飞檄调岳飞发兵驰援.
在淮西战场上,岳飞所部再次展现了人马劲勇的雄姿,配合其他宋军诸部,大败伪齐大军于两淮,粉碎了刘豫伪政权妄图"六合混一"的迷梦.
从此,宋军在全国战场上已掌握了战争主动权.
然而,宋高宗赵构却宁肯坐失良机,放弃趁势北伐的有利局面,也不愿让洞庭湖地区的杨幺农民起义军在宋金战争的间隙中坐大.
岳飞于是又奉命南征,全力以赴地将杨幺在洞庭湖掀起的反抗狂澜平息了.
镇压杨幺之后,岳飞所部由三万余人猛增到十万人以上,在南宋军队中兵力最多,而且素质最好,成为名副其实的抗金主力军.
""#$年(南宋绍兴六年)七、八月间,岳飞挥师进行了第二次北伐,连克镇汝、虢州、商州,扫荡颍昌府、蔡州,使洛阳为之震动.
但因供给匮乏,战果不太理想,最后只好班师南撤,屯驻鄂州.
同年%月,金齐联军开始反扑,进攻淮西.
""月,又进攻江汉地区.
岳飞接到前线警报,立即抱病渡江,率部反击,粉碎了敌人的进攻,并趁势举行了第三次北伐,兵临蔡州城下.
其后,又在班师途中大败伪齐军队,使敌军为之丧胆.
由于刘豫伪齐政权屡次南侵都遭惨败,金王朝对这条走狗已失去兴趣,加之在女真贵族各派系的互相倾轧中,刘豫的靠山粘罕、高庆裔一党相继被杀、被黜或恚闷而死,挞懒、宗磐、宗隽等主和派把持了朝政.
因此,""#&年""月,金王朝废掉了刘豫伪政权,并开始以议和的形式向南宋王朝发起了政治攻势.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43岳飞闻知刘豫被废,立即上奏朝廷,请求趁此良机,大举北伐,平定中原.
然而,由于在此之前的淮西兵变和立储风波中,岳飞已遭到宋高宗赵构以及权臣们的猜疑.
加之宋廷对立足东南因为几次连胜已有了相当信心,赵构想学赵匡胤,搞"第二次收兵权",先安内而后攘外.
现在刘豫被废,与金议和的主要障碍已不复存在,赵构深知自己朝思暮想的议和只要自己向金屈膝而跪,便立即可以得到.
因此,他对岳飞的北伐请求不仅不屑一顾,而且深恨不已.
但是,赵构也知道屈膝求和是不得人心的,尽管他决心力排众议,决计求和,但拥有重兵的韩世忠、岳飞、张俊的态度也不能不令他担心.
于是他下令召见三大将,以便做些说服工作.
张俊投其所好,表示坚决支持议和,韩世忠则坚决反对.
""#$年%月,岳飞到临安入觐,尽管他深知自己资历浅,处境不妙,但他却不愿明哲保身,坚持反对议和之举.
大约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小重山》一首: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
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这首《小重山》反映了岳飞苦闷、沉痛的心境.
""#%年(南宋绍兴九年),宋金第一次绍兴议和成功.
宋高宗、秦桧等人弹冠相庆,欣喜若狂.
然而,岳飞却始终不忘收复中原,接二连三地上奏,重申复燕云、雪奇耻的誓言.
同年秋,金王朝内部发生政变.
主战派宗弼等人先后杀死挞懒、宗磐、宗隽,掌握了军政大权.
""&'年(月,金王朝撕毁和约,分兵四路,以暴风骤雨之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44势,向南宋发起进攻,拉开了宋金第二次战争的序幕.
宗弼率十万精锐进攻顺昌(今安徽阜阳),被宋将刘击败.
顺昌之战是继和尚原和仙人关两次战役之后宋军的第三次大捷.
金军的攻势由此瓦解,宋军开始转入反攻.
岳飞在李若虚的帮助下,冒"矫诏之罪"的风险,于同年"月开始了第四次北伐.
为了这次北伐,岳飞枕戈待旦,渴望了三年.
在这三年间,他严格训练部队,使全军战斗力大为提高,无不以一当十.
北伐之前,岳飞又精心筹划,将部队分为奇兵、正兵、守兵三部分,以奇兵深入敌后,以正兵正面突破,以守兵拱卫后方.
金帅宗弼自顺昌之战遭败后,与龙虎大王突合速退军开封,命金将将韩昌守颍昌府,翟将军守淮宁府,阿鲁补守应天府,以这三府拱卫开封,收缩战线,集结兵力,打击北伐宋军.
根据敌情,岳飞制定了第一步计划,即扫荡开封外围.
经过两个月的进攻,岳飞所部连克十数城,兵临黄河,胜利地完成了扫清开封外围的作战计划.
#月,金军集中精锐向岳飞大军进行反扑,又方在郾城、颍昌两地先后进行会战.
岳飞在孤军深入的情况下,坚定沉着,指挥若定,率军与金军展开反复搏杀,最后,终于大败金军,获得大胜.
在宋金战争史上,宋军真正能引为自豪的大捷主要是和尚原、仙人关、顺昌、郾城、颍昌五次大战.
在前三次大战中,宋军打的是防御战,而郾城和颍昌之战,宋军打的却是进攻战.
宋军长于防守而短于进攻,而岳飞却改变了这个状态.
金军在郾城和颍昌之战后,被岳飞部队的威风吓破了胆,以至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45郾城、颍昌之战后,金帅宗弼引残兵败将退守开封.
"月下旬,岳飞挥师直扑开封.
在开封城西南的朱仙镇,屯集在这里的十万金军一触即溃,完全丧失了进行战役会战的勇气和能力.
然而也就在此时,岳飞却在一天之内,接连收到十二道用"金字牌"递发的班师诏书.
宋高宗赵构对岳飞的连战连胜是清楚的,然而他与秦桧之流却一怕全胜,二怕大败;全胜会使岳飞声望大增,功高震主;大败会使宋金议和丧失可能,危及偏安.
于是,他以严厉的措辞勒令岳飞即刻班师.
岳飞痛心不已,连呼:"十年之功,废于一旦!
"可他又不敢违令,只好忍痛南撤.
##$#年(南宋绍兴十一年)夏,柘皋之战后,宋金双方战线开始沉默,议和活动日趋频繁.
宋王朝自觉危机已过,军事上可以高枕无忧,便利用这个机会,实施了"第二次收兵权".
四月下旬,岳飞被召赴临安,解除了兵权,改任枢密副使.
尽管如此,宋高宗赵构仍不放过最遭他忌恨的岳飞,指使秦桧炮制所谓岳飞策动兵变、企图谋反的罪状,将岳飞逮捕下狱.
并于##$%年#月%"日(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以"莫须有"的罪名,将这位抗金名将杀死狱中.
岳飞含冤而死,但英名长存.
为了反抗民族侵略和压迫,他身经百战,屡立战功.
他的战功、军事素养、个人修养以及所部的军风军纪,为中国军事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特别是他那坚定的民族气节,始终不渝的爱国之心,更是令人景仰不已.
作为一位爱国主义的伟大军人的典范,岳飞的英名必将永垂千古.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46教场鞭子南宋"岳家军",纪律严明、战斗力甚强、深为民众爱戴.
其统帅是著名的抗金将领岳飞,他灵活布阵、严格练兵,严于律己,身教重于言教.
岳飞有五个儿子,即岳云、岳雷、岳霖、岳震、岳霆.
在他们年幼时,岳飞要求他们专心攻读,勤俭节约;少年时,岳飞就让他们接受军队生活的陶冶,要求他们处处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不能以主帅公子自骄.
长子岳云,"#岁时被编入部将张宪的队伍当兵.
岳飞亲自交待张宪,对其严加管教;又嘱咐儿子要遵守纪律,勤练杀敌本领.
岳云不负父望,在训练中与其他士兵一样披坚执锐,挥锤舞枪,越过坡壕,练得汗流浃背,伤痕累累.
将士们为岳云的行动所激励,都积极投入热火朝天的军事训练之中.
有一次,岳云和大家一起练习骑战.
当跨越一个小山坡时,岳云见诸将奋勇前进,就手挥双锤,两腿一夹,跃马登上坡顶,但没有让战马休息,就继续领先前奔.
一时兴起,催马直往下冲,谁知因下坡路滑,马失前蹄,连人带马滚下坡去.
几位将士赶忙上前搀扶,只见岳云跌得鼻青脸肿,浑身是泥,战马也被摔伤,在一旁打滚,久久立不起来.
岳云这次违章练骑,必受处罚,众将都为他捏一把汗,劝其就地休息,安慰他别将此事报告主帅.
而岳云,却坚持要大家搀他去向父帅认错.
"岳家军"军纪规定,凡训练中违章操作处罚十分严格.
正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47在看书的岳飞,被一阵喧哗声所惊扰,抬头见几个部将扶着负伤的岳云回来,赶忙上前询问原因.
但当他得知岳云违章练骑时,立刻下令按军法惩处.
诸将纷纷上前求情,都说:"少帅年轻无知,况且又是初犯,望主帅宽恕,免予处罚.
"岳飞一拍桌子,严厉地说:"违纪不罚,何以统军!
"马上命令武士当众把岳云狠狠地鞭打一顿.
岳云紧咬牙关,哼都不哼一声,众将士见主帅不徇私情,深为敬佩,大家在训练中就更自觉、更认真了.
岳飞常说:"作为一军主帅,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严格要求部下;只有做部属的表率,才能率领全军去打败敌人.
"因此,他和他的几个儿子都堪称表率,为国效力.
诸子都不负父亲所望,勤勤恳恳,在各自职位上尽责尽力,很了不起.
特别是岳云,他随父南征北战,争先杀敌,很快成为一员英勇善战的小将.
岳飞更加注重让岳云在实战中锻炼成长.
""#$年阴历五月,岳云参加围攻随州(今湖北随县)的战斗,他手抡%&斤重流星锤,领先登上城墙,杀死许多金兵,立了大功.
""$&年阴历七月,金军遭"岳家军"打击后集中全力向郾城(今属河南)反扑.
岳飞知道此战关系重大,且是个硬仗,就命岳云率领骑兵出战.
临行时,严肃地告诉他:"不成功,先将你斩首!
"岳云领命而去,指挥一队骑兵冲入敌阵.
他挥动双锤打得金兵哀鸿遍野,哭声震天.
在岳飞的统一指挥下,大破了号为"铁浮图"、"拐子马"的金国精锐骑兵,迫使金兵统帅兀术落荒而逃.
岳飞料定金兀术不会善罢甘休,一定会转攻郾城西北、防御薄弱的颖昌(今河南许昌).
因此,他又马上命令刚得胜回来的岳云前去支援.
当时,岳云虽万分劳累,但毫不犹豫地率领%&&铁骑趁夜赶至颖昌.
正如所料,次日清晨,金兀术果然收集残兵败将向该城扑来,妄图挽回颓势.
岳云领着一队人马迎战金兀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48术,大败金军.
混战中,岳云多处负伤,血染战袍,但越战越勇,打死许多金将,还击毙金兀术的女婿夏金吾.
从此,岳云享有"勇冠三军"之声誉,为众将士所爱戴.
然而,岳飞对岳云所立的功劳往往按而不报,有人为岳云报功亦被他阻止.
岳飞严于律己的行动,在将士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激发起巨大的力量.
所以,金军将士都惧怕与"岳家军"交战,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宋大臣张宗昌向朝廷奏本时也说:"岳家军将和士锐,人怀忠孝,皆岳飞训养所致.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49调虎离山绍兴十年六月初一,岳飞升为少保.
南宋朝廷要他出兵援助刘奇,岳飞遵照旨宗,而且还照自己的意图"从头收拾旧山河",去收复大片失地.
在颖昌,岳飞率领岳家军把金兀术打得落花流水,岳飞乘胜追至离东京只有四五十里的朱仙镇,准备一鼓作气,直捣黄龙.
然而,高宗和秦桧不是想乘胜前进,反想要趁机求和.
高宗怕他真的打到金国,迎还钦宗,他这个高位就不保.
秦桧本来就是金朝放回来的奸细,如钦宗回朝,不但他的相位保不住,恐怕连命也得丢掉.
因此,这两人狼狈为奸,连发十二道金牌,强令岳飞班师.
岳飞无论如何想不到高宗竟下了这样的诏令.
面对失望的部将们,发出无奈的哀叹:"十年之功,也毁于一旦!
所得州郡,一朝全休!
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无奈之下,岳家军只得挥泪班师.
金兀术曾哀叹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他深知要灭宋朝,必先除掉岳飞等抗金将领.
他派人命令秦桧除掉岳飞.
秦桧这个卖国贼早对岳飞恨之入骨,接到指令,便着手实施.
岳飞、韩世忠、张俊这三员大将手握兵权,猛将如云,尤其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50岳家军英勇善战,所向披靡.
秦桧知道岳飞不易对付.
因此,他决定来个"调虎离山"让岳飞离开岳家军,来个虎落平川.
他向赵构奏明,借口是对这次拓皋大捷论功行赏,将三员大将调入朝内,把他们改任枢密使或枢密副使.
赵构早就担心张俊、韩世忠、岳飞三员大将的兵权越来越大,不好控制,现在见秦桧提出这一计,也深表支持.
于是,他们以犒拓皋大捷有功之臣为名,要韩世忠、岳飞、张俊回朝受爵.
韩世忠与张俊的驻地离京较近,他们见了诏书,很快地来到了京城.
岳飞驻军在鄂州,刚刚把部队安置好,自然晚来一步.
秦桧和他的几个死党惶惶不可终日,生怕他出发前弄出什么变故.
六七天后,岳飞终于来到了.
秦桧以盛宴招待三员大将,赵构又亲自召见他们,宣布韩世忠、张俊为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使,留在朝中.
两天后,又宣布罢免他们宣抚使的职位,把他们所有的军队,统归南宋朝廷直接统辖.
从此,岳飞再也没有返回岳家军.
秦桧接下来着手残害这位忠良之士了.
"虎落平阳遭犬欺".
岳飞离开了自己的队伍,来到满是秦桧党羽的朝中,十分被动.
最后屈死在风波亭上.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51重赏之下金国的金兀术曾派使者向宋将韩世忠求生路,被韩世忠严辞拒绝后,只得从镇江溯流而上.
到了天明,金军来到黄天荡.
这里是个死港,只有进口,没有出路,能进不能出.
兀术到了里边才知上当,急忙后退,却被韩世忠率重兵守住出口,并不杀入,打算封锁着饿死金兵.
金兀术悬重赏向当地百姓征求出路,在重赏之下,果然有一人向兀术献计,他说道:"此间往北十余里,有老鹳河故道,不过日久淤塞,已经不通,如能发兵开掘,便可通到秦淮河,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出去了.
"金兀术非常高兴,立刻对此人赏以千金,并命士兵开始挖河.
金兵都想逃命,所以都拚命挖河,不久就将三十余里的水渠挖成,沟通了秦淮河的水,被围困了"#天的金兀术,终于从这里乘船逃往建康.
就在金兀术率领着疲惫的金军行至牛头山时,被岳飞的伏兵拦住了去路,岳飞手持丈八金枪,盘旋飞舞,无人可当,兀术慌忙策马逃至龙湾.
在龙湾,他召集诸将商议道:"新城既被岳飞截住,要想从北面撤出去,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
现在我们该怎么办呢"有一个将领说:"不如仍回黄天荡,从原路渡江北上,见我们逃走的韩世忠,决不会死守在那里.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52金兀术一听觉得有道理,便从龙湾乘船返回黄天荡,满以为韩家军早已离开了那里,自己可以安然渡江.
不料行至荡口,只见韩世忠的船只一字儿排开,把荡口守住,兀术叫苦连天.
但此时已无路可退,第二天,兀术下令全体将士冒死冲锋.
但韩世忠早有准备,命船舰泊金山下,预备好铁索和大钩,吩咐手下兵士,等待敌船冒死冲出,便以铁钩搭住敌船,用力牵动,舟船便下沉.
结果金军的船队刚冲出荡口,就被宋军用铁索大钩拖入江底.
金兵只得又退回黄天荡中.
贝勒塔叶建议兀术道:"上一次悬重赏,我们找到了出路,现在我们再次悬赏,寻求击破敌军船舰的办法.
"金兀术听后,马上命令张贴布告,寻求破船办法.
第二天,有一王姓的福建人便来献计说:"殿下只要在船上载土,上铺平板,并把船板凿出洞来,从此处划桨,等无风时出击,海舰无风不能行,你们用火箭射它的箬篷,就烧毁他们的船只.
"金兀术大喜,重赏了那人,便依计准备.
几天以后,在一个风平浪息的清晨,金兀术率领几只小船出击,韩世忠下令截击,但海舰无风不能动,兀术手下的弓箭手用火箭射击韩世忠的海舰,所有篷帆上面,一被射中,即哗哗剥剥的烧燃起来.
此时防不胜防,韩世忠的旗舰也着了火.
梁夫人拖着韩世忠跃下了巡江小舟划桨向镇江逃去.
宋军大败.
金兀术渡江北去了.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53余介招贤南宋理宗淳佑二年(公元"#$#年)腊月的一天,一位身披铠甲、雄姿威武的大将被一队武士护送到重庆.
百姓见状,纷纷传言:四川来了救命恩人.
他,就是南宋兵部侍郎、著名大将军余介.
余介文韬武略,样样精通,在出任四川安抚制置使,执掌四川军政大权过程中,设置招贤馆,广纳贤才,传为佳话.
余介到任不久,在帅府的门头挂上嵌有"招贤馆"三大字的横匾,墙壁上贴有招贤榜文:"四川自古出贤才.
今日国家需要英雄豪杰,良才贤士宜速献计献策.
本人想上报朝廷,下安士民,渴望与各位英雄共商大计,敬请归之若流,我将观其才华,奏报朝廷,高官重赏.
豪杰之士,报效朝廷,卫国为民,施才展志,现在确实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余介设馆招贤的消息,很快传遍巴山蜀水.
思贤若渴的余介,整天恭候着贵客来临.
可是过了多日,却不见贤士登门.
正在这时,一位儒生装扮的贤士来到招贤馆.
余介心喜,连忙拱手迎接,经询问知其为四川举人阳枋.
阳枋针对时弊,直言不讳:"巴蜀危难,时已日久,积弊太甚,必须群策群力,方能扭转危局,共济时难,过去几任安抚使皆言称用贤,实则虚有其名.
小人乞盼贵官言行一致,勿失人心".
这样的忠言相告,出自肺腑,余介当即表示:"我余某竭诚求贤,实为治国安邦之策,决不叶公好龙,口是心非,弃贤不用.
"阳枋为之感动,遂将自己思虑多年的治蜀之计奉献出来.
余介见阳枋不凡,随即委以官职,留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54府参政谋军.
阳枋受重用的消息传遍乡里.
许多贤士趋之若鹜.
余介对来者,不论其门第、相貌、服饰,一视同仁,热情接待.
凡是良策佳计,给予重赏;是官者,加官晋级,非官者,委以官阶;一些小的建议,也以厚礼酬谢.
就这样,余介以礼待贤、惜才如命的美事,很快名扬天下.
后来,消息传到长期隐居深山的播州(今贵州遵义北)贤士冉进、冉璞兄弟的耳朵里,冉氏兄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远近闻名,只因不满现时的政策,遂隐居山中.
恰在这时,一位在重庆为官的堂弟公干顺道探望,冉氏兄弟第一句就问余介的为人.
他们在得知余介的为人后,决定出山.
冉氏兄弟来到招贤馆,目睹馆内情形,深受感动,决定入府献策.
余介早闻冉氏大名,立即出见,先安排休息,然后再恭听高论.
然而,冉氏兄弟却一言不语.
余介感到奇怪,便设宴款待,以探真情.
酒席宴上,余介在对招待不周、未能奉陪表示歉意后,接着说:"四川自古是军事重地,地位非同一般.
臣奉命守蜀,甘愿誓死效国.
然而志大才疏,难驾时局,乞盼贤士早日赐教守蜀之计、御敌之策.
"这样,冉氏兄弟越感责任重大,仍未开口.
不久,余介在帅府里再次接见冉氏兄弟.
他们见到余介,匍匐于地道:"我们有罪,让大帅久等了,请恕罪.
"余介急忙扶起二贤,说:"我久闻贤士大名,深信言寡必重,久虑必精.
"冉氏内疚地说:"因事关大局,我兄弟二人不敢妄言.
今日略陈管见",然后,冉璞接着说:"西蜀是大宋江山的西部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合州城又是重中之重城.
"余介大喜,激动地握着冉璞的手说:"此正合我志也.
"冉璞继续说道:"合州上通嘉陵、涪、渠三江,下达长江,是天险,而合州之东的钓鱼山又是防守蜀口的要地,若徙城到北,再委任得力将领,积粟固守,那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余介连声称赞:"高论!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55实在是高论!
我不敢掠以归己,马上奏请朝廷,委以重任.
"不久,朝廷同意余介的奏章.
余介接旨后,急遣传令兵通知驻府城重要文武官员火速至帅府,说有要事相商.
半夜时分,文武官员齐聚帅府,坐在帅位的余介庄严宣布诏令后,众将议论纷纷.
有的说:"区区儒生,岂知天下兵事!
"有的竟然忘记这是皇上诏令,当众大发雷霆,认为朝廷不该任用深山隐士,还有的当场摘下乌纱,掷于地上,要求辞官归乡.
余介面对这些无礼行为,拍案而起,严肃地指出:"诸位将军,我余介受皇上重托,全权守蜀,苦思寻贤,终得二冉.
现在朝廷下令,委二冉重任,迁徙会州,实为守蜀之大计.
只有如此,巴蜀才能转危为安,我余介才能对得起朝廷的重托.
若此城不守,四川危局不变,我余介独自革职,决不牵连诸将.
"众将闻余介口出怒言,都低头不敢妄议.
余介随即转换口气,说:"当然,大敌当前,诸将为了抗敌,精诚效国,情辞偏激,情有可原,既往不咎.
"余介接着鼓励诸将竭尽忠心,全力效国,打败敌寇,再立大功.
余介话音刚落,文武官员欢乎雀跃.
这时,冉进、冉璞奉命领旨,走出帅府.
数年后,冉氏兄弟率十万军民建造了钓鱼(今合川县东)、青居(今南充以南)、大获(今苍溪县东南)等十余城.
各城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屯兵聚粮,形成坚固的山城防御体系.
然后,调整兵力部署,加强大获、青居、钓鱼一线防守兵力,使整个防御体系成为抗击蒙古军的坚固长城.
余介依托这一坚固设防,指挥蜀军,多次击败蒙古军,确保边关十余年太平无事,使衰败的南宋朝廷垂死挣扎了一阵.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56文天祥取义成仁"#世纪初,蒙古族杰出首领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草原上各部落,建立了汗国.
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蒙古大汗和贵族不断发动侵略战争,骠悍的草原骑兵纵横欧亚大陆,称雄四野.
他们对中国南方这块土地虎视眈眈.
当时的南宋政府极为腐败.
宋朝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后,高宗及以后的几个皇帝都昏庸无能,他们偏安一隅,不想北伐以恢复中原.
面对蒙古人的大举进攻,宋军无力抵抗.
一些大臣力主议和、投降.
危急时刻,文天祥显英雄本色.
他起兵勤王,依靠人民的支持,坚持抗元斗争,备历苦辛;虽被元军俘获,受尽折磨,但正义凛然,至死不屈.
少时文天祥,在严父、良师的教导督促下刻苦读书,学识大有长进.
"$岁时,文天祥在邑校(庐陵县学校)读书.
有一天,他来到吉州学宫,看到祠庙中竖立着同乡欧阳修、杨邦懿(%&)和胡铨的遗像,肃然起敬.
欧阳修是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文天祥对他一向极为敬佩.
杨邦懿在建康(今江苏南京)被金兵俘虏,金兀术要给他封官,他以头撞柱,拒绝投降,惨被杀害.
胡铨在高宗和秦桧主张投降时,上疏请求斩杀秦桧等三人,表示"义不与桧等共戴天",触怒了高宗和秦桧,被贬谪边地.
'(多年后,孝宗即位,胡铨才被起用.
同乡前辈的事迹深深地感染了文天祥.
他立志向先贤学习!
'(岁时文天祥考中状元.
当他从政时,时局发生重大变化.
"')*年,蒙古军兵分三路大规模入侵.
消息传到临安,南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57宋朝廷上下震动.
理宗的宠臣董宋臣建议,迁都四明(今浙江宁波),以避避敌人,实际上就是逃跑.
文天祥痛斥董宋臣的逃跑主义.
他给理宗上了个奏章,即著名的《己未上皇帝书》.
在奏章中,文天祥驳斥了董宋臣投降行径,要求斩首董宋臣.
文天祥指出我方的优势所在,建议朝廷积极抗击蒙古军队;希望朝廷起用适当的人抵御蒙古军队.
理宗对文天祥的奏章没有任何表示.
文天祥很失望,于是请求辞官.
"#$%年,蒙哥在围攻合州(今四川合川)时受伤而死.
蒙哥的弟弟忽必烈闻知,立即撤兵北归争夺汗位,鄂州因此解围.
此时率领军队声援鄂州的枢密使贾似道却谎报军情,说是"诸路大捷",实际上他早已向忽必烈求和.
理宗皇帝信以为真,便下诏称赞贾似道力挽狂澜,是中兴之臣.
从此,贾似道更受理宗的信任,他结党营私,排除异己,权势薰天,南宋政权日益腐败.
公元"#&'年,忽必烈自立为帝;"#("年,改国号为"元".
公元"#&(年,蒙古军队再次侵宋.
自公元"#&)年到公元"#(*年,襄阳军民坚决固守,顽强抵抗,牵制着元兵的主力.
元兵用了六年时间才攻陷襄阳,宋将吕文焕投降元军.
公元"#(+年,元军#'万由伯颜统帅,水陆两路,大举进攻南宋.
沿途宋军将官纷纷投降,黄州、蕲州(今湖北蕲春南)、江州(今江西九江)、德安(今湖北安陆)、六安等地相继失陷.
京城一片恐慌.
皇帝年幼,太皇太后下诏号召各地官民勤王(救护皇帝).
文天祥正在赣州做知州,接到诏书,文天祥深感痛切.
他决心与元军抗争到底,誓死保卫大宋江山社稷.
他发布文告,号召人民起来共同抵抗元军入侵,并派人四处招兵买马,组织队伍进行武力抵抗.
消息传开,天下响应,很快,江西、广东的二万多百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58姓聚集到文天祥的旗下.
文天祥拿出自己的全部家产充作军饷.
有人劝文天祥说:"宋朝都快亡了,你去还有什么用还不是白白送死吗"文天祥慷慨激昂地说:"只要能保住大宋江山,死了又有什么可惜的呢"元军沿长江长驱直入.
贾似道迫于形势,带领"#万精兵到达芜湖迎战元军.
由于他不敢出战,和上次一样,他又派了使者宋京到元军营中向伯颜求和.
伯颜提出请贾似道亲自来商议,贾似道不敢去,不得不准备与元军交锋.
结果宋军大败,芜湖沦陷,贾似道逃到扬州.
他上书朝廷,请求迁都.
谁知太皇太后不允.
不久,建康(今江苏南京)陷落,元军一步步逼近临安.
朝廷一片混乱,大臣意见不一.
各地义军要求早日入京守卫.
但有人诬蔑勤王军是"乌合之众",其行为如同"儿戏";又造谣说勤王军抢劫百姓、骚扰抚州等,想方设法阻挠文天祥入京.
文天祥上书申辩,据理力争,在太学生、朝中公正人士和社会舆论的支持下,南宋朝廷出于防务的需要,命文天祥火速入京.
一个多月后,勤王军经过千辛万苦到达临安.
文天祥到临安后,虽被任命为浙西浙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却一直没有接到战斗的命令.
原来,宰相陈宜中、留梦炎等打算与元军议和,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当然不主张抵抗.
文天祥闻讯非常愤怒,他向朝廷上书,指出这只有姑息养奸,养虎遗患,并再次提出自己的进军方略.
但执掌朝廷大权的陈宜中等对文天祥的上书置之不理.
这时,常州告急,文书雪片似地飞来,南宋政府勉强派了一个又怕死又没有作战经验的张全领兵二千去救援,命文天祥率部下赶往平江(今江苏吴县).
文天祥到平江后,考虑到常州战局关系重大,便派勤王军将领尹玉、朱华、麻士龙等带兵前往常州援助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59张全.
张全胆小怕死,勤王军孤军作战,麻士龙、尹玉壮烈牺牲,张全乘夜逃跑.
常州失守.
这次失败的常州保卫战,充分表现了文天祥誓死抵抗的精神.
元军攻陷常州以后兵分几路,加紧进攻.
溆浦、华亭(今上海松江)失守,嘉兴受到严重威胁.
伯颜打算攻打余杭县西北的独松关,这一路宋军防御空虚,是到达宋朝都城临安的捷径.
陈宜中赶紧命令文天祥放弃平江,到余杭守独松关.
平江是个军事重镇,元军经平江进入运河,就能打到临安.
因此,文天祥不愿放弃平江.
在朝廷一再催促下,文天祥只得率领义军向余杭进发.
文天祥还未到达,独松关已经陷落.
同时平江也被敌人占领.
随即,临安被包围.
文天祥与张世杰向朝廷建议:淮东一带、福建、广东都还在南宋手中,可以一边在临安阻击敌人,一边命令淮东的军队攻击元军的后方,或许能挽救大局.
然而朝廷中议和的主张占了上风,太皇太后拒绝文天祥、张世杰的建议.
文天祥又提出请皇太后和皇帝离开临安南下,由他领兵抵抗元军.
朝廷仍然不准.
朝廷派人到伯颜营中请降,伯颜不允.
坚持要宰相亲自来请降,他不让南宋保存朝廷的名义.
"#$%年正月"&日,元军抵达离临安仅'(里的皋亭山,朝廷派遣贾余庆等献上传国玉玺和皇帝的降表,表示愿意献上全国土地.
伯颜接受了南宋的投降,并要陈宜中来营亲自谈判.
陈宜中吓得逃走了.
朝臣们慌得六神无主.
文天祥挺身而出,以右丞相身份赴敌营谈判.
他想据理力争保家卫国.
文天祥、贾余庆等几位大臣一同来到伯颜营中.
那里气氛十分紧张.
文天祥义正辞严地提出了两国谈判的条件,要求元军退到平江或嘉兴,然后再商议.
伯颜不肯,并以死来威胁文天祥.
文天祥响亮回答:"我早已准备一死报国,刀山火海,我也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60不怕.
"伯颜毫无办法.
元军将官见文天祥竟是这样一个不怕死的硬汉,都十分震惊.
文天祥被扣留下来.
贾余庆等回到临安,第二天,贾余庆、吕师孟带着降表来到元军营中,请降.
文天祥目睹了这一丑剧,怒火中烧,痛骂贾余庆、吕师孟丧权辱国,指责伯颜背信弃义.
事后,连元军将领都连连夸赞文天祥"骂得好".
公元"#$%年农历二月,元军进驻临安.
一个多月后,宋恭帝赵显(&'())及谢氏全氏两太后被带到北方.
伯颜命人解散了文天祥的勤王军,同时加紧诱降文天祥,企图以他的声望来瓦解各路义军的意志.
文天祥严词拒绝了敌人.
伯颜决定把文天祥送到北方.
和文天祥一起北上的有杜浒、余元庆等人.
杜浒是在临安危急时,招集了*+++民兵,从天台赶来保卫京师的.
他自愿与文天祥同行.
余元庆等"#人是文天祥的帐前官兵.
他们时刻伺机逃走,但无机可乘.
到了镇江,杜浒和余元庆到处活动,恰巧,余元庆碰到一个老朋友,他是给元军管理船只的.
余元庆许诺事成之后赠银千两请求他帮助.
这位朋友慷慨地说:"我为国家救得丞相,为了民族大义,义不容辞.
官职、银两我都不要,只求丞相写个条子,好作凭证.
"文天祥等"#人乘小船逃离镇江,来到真州.
守将苗再成和百姓们夹道欢迎文丞相.
两天后,苗再成又设计将文天祥等人骗出城外.
原来,文天祥逃走后第二天,元军散布谣言说文天祥已经投降,被派来卧底.
淮东制置使、扬州守将李庭芝信以为真,于是派人传令苗再成杀掉文天祥.
苗再成不太相信,但又不忍杀害文天祥,便把他们"#人骗出城外.
文天祥逃往扬州城,本想取得李庭芝的信任,消除误会,但当他来到扬州城门附近时,看到城上守军盘查极严,怕进得城去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61死在李庭芝手里,蒙受不白之冤,他走投无路.
扬州城不能进,元军据点林立,进退两难之际,一个卖柴人,愿意带他们到高沙(今江苏高邮附近).
几个人继续赶路.
饥饿、困顿时时折磨着他们.
白天怕遇上元军,便走进一座土围子里暂时躲避.
突然有一队数千人的元军骑兵从土围后面经过,碰巧这时下起雨来,元军急着避雨,很快离开了.
虽然几个人被雨淋得浑身湿透,心里却在庆幸躲过了一场灾难.
第二天夜里,一行人在几个樵夫的帮助下刚起程不久,就遇到几个劫道的宋军,文天祥拿出银子,才放他们过去.
凌晨时,浓雾迷漫,一队元军骑兵快到他们跟前了,他们才发现,躲已经来不及了,被元军抓走一个,还有一个受了重伤.
受了一场惊吓,本已十分疲惫的文天祥几乎走不动了.
有人拿来一个箩筐,系上绳子,让文天祥坐在筐里,大家轮流抬着走,就这样到了高沙城郊.
高沙也戒备很严,他们没敢进城.
高沙有水路可通海陵(今江苏泰州),文天祥匆匆搭上船,经海陵到达通州(今江苏南通),守将杨师亮将他们迎进州衙,安顿下来.
在《指南录》的《后序》中文天祥记述了自己出使元营的九死一生的经历,他写道:其"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即使如此,矢志不移,表示"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公元"#$%年农历五月初一,益王赵矢(&'()在福安登基,这就是宋端宗.
文天祥赶到福州,朝廷授予他枢密使之职,统一指挥诸路军马.
七月,文天祥到南剑州(今福建南平)招兵买马,准备收复江西失地.
人们听说文丞相回来了,纷纷来附.
公元"#$$年农历正月,元军进逼汀州.
文天祥的军队大部分都在江西,只得退至龙岩.
元军派文天祥的部下、降将吴浚来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62劝降,文天祥处死了他.
五月,文天祥先后攻下赣州会昌、雩("#)都、兴国等地.
江西各阶层人民同仇敌忾.
形势一片大好,抗元声势日益浩大.
湖南的许多县城克复,湖北的兴国军(今湖北阳新)和寿昌军(今湖北鄂城)重新被夺回.
对各地军民联合起来抗击元军的局面,元朝统治者十分担心.
八月,元军大将李恒率领精锐部队到赣南,进攻文天祥和民兵.
元军来势凶猛,义兵抵挡不住.
这时,文天祥驻扎在兴国.
李恒乘兴国兵力薄弱,发动进攻.
文天祥佯装退却,李恒穷舍紧追,当追到庐陵东固方石岭上时,驻军岭上的老将巩信命令士兵一边坚守阵地,一边呐喊助威.
李恒怀疑山后有伏兵,不敢近前,只敢远远地射箭.
这次战役,文天祥所部损失惨重.
他率领余部,继续寻找南宋朝廷.
第二年五月,文天祥才和朝廷取得了联系.
这时朝廷已迁至南海中的山,端宗病逝后,他$岁的弟弟赵昺继位;辅臣只有陆秀夫和张世杰.
文天祥驻军潮阳.
一日,手下俘虏一艘元军海船,从俘虏口中得知,元军元帅张弘範分水陆两路向广东扑来,文天祥赶忙将这一消息报告朝廷,自己则转移到海丰去,伏击敌人.
由于叛徒的出卖,当文天祥率军来到海丰北面的五坡岭,突然被元军逮住了.
他不愿受元军侮辱,准备服毒自杀,但最后没有死成.
元军把文天祥押到张弘範营中,监禁起来.
公元%&'(年农历正月,潮阳一带的抗元力量被荡平后,张弘範率军向山进犯,文天祥被逼一同出发.
船到零丁洋时,张弘範请文天祥写信向张世杰招降,文天祥写了一首正气凛然的《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63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山一战,宋军大败,张世杰带着"##多艘船突围出去,后遇台风溺死.
陆秀夫不甘幼帝被俘受辱,背负赵昺跳海壮烈殉国.
一些大臣、宫女也跟着跳入海中.
文天祥几次想跳海自杀以身殉国,由于看守阻拦而未能如愿.
他含泪写了一首长诗,记述山决战和自己的心情.
三月,文天祥被押到广州.
张弘範摆下了庆功宴,敬他为上宾.
他向文天祥敬酒,装做谦恭地说:"宋朝已灭,你也做的够多的了,即使你杀身成仁,又有谁为你歌功颂德文丞相如能归顺元朝,事我大元,大元丞相非你莫属.
"文天祥慷慨激昂地回答:"国家灭亡了,我无力挽救,身为臣子我现应赴死,别无它途,怎能怀有二心苟且偷生"张弘範见文天祥坚持不屈,只得向朝廷如实禀告.
忽必烈对文天祥的赤胆忠心赞叹不已,下令将文天祥押到大都(今北京)来.
从广州到大都,文天祥经过江西、安庆、鲁港、建康、真州、扬州、高邮等地.
路经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文天祥感慨万端.
在江西境内,他曾绝食$天,想尽节家乡,归葬本土.
后听说要经过建康,文天祥觉得还有希望逃脱,又恢复了饮食,准备东山再起.
六月,文天祥到达建康.
元军怕"镇江府走脱文丞相"的事件重演,对文天祥进行严密的监视,使他毫无行动自由.
身边的随从人员或死或走,仅剩一人,逃脱已经不可能了.
八月,文天祥离开建康,继续北上.
渡江时,元军船只监控严密.
经过真州、扬州、高邮时,三年前死里逃生的情景浮现在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64文天祥眼前,如今,这三城已全部陷落.
在这里,文天祥写了很多诗歌,表现了国破家亡后的沉痛心情,反映了他对死难烈士的深切悼念,对奸佞小人误国卖国行径的无比愤慨.
他倾慕并高度赞赏历史上的那些忠志之士.
十月,文天祥到达大都.
元朝统治者千方百计想使他回心转意,为元朝效力.
先是投敌卖国的前宋宰相留梦炎来劝降.
文天祥见到他就破口大骂,把他骂了出去.
后来劝降的是宋恭帝、九岁的赵显.
文天祥请他在上,自己面北跪下,痛哭流涕地连声说:"圣驾请回,圣驾请回.
"赵显只得走了.
接着,元朝平章政事阿合马和宰相博罗都曾劝文天祥投降.
两人反而遭到文天祥的嘲笑,弄得瞠目结舌,无言以对.
于是,他们把文天祥投进一间土牢里.
博罗主张杀掉文天祥,忽必烈和其他大臣却反对.
狱中,文天祥着手整理自己的诗集,又整理杜甫诗共"##首,为一些杜诗写了题记,其中记述了许多史实,为后人研究南宋末年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材料.
两年里,元朝统治者对他不闻不问.
他反而镇定自若,心如坚石,一种浩然正气使他能战胜邪气,战胜困难.
文天祥那首传诵千古的《正气歌》就是写于此时.
$"%"年农历十二月初八,忽必烈召见了文天祥.
这是元朝统治者的最后一次努力.
忽必烈对文天祥好言相劝,许以高官,宰相或枢密之职由他挑选.
文天祥断然拒绝,表示除死以外,别无所求.
忽必烈同意了几位大臣的奏请,决定处死文天祥.
十二月初九这一天,大街小巷布满了全副武装的士兵.
在通往柴市的路上,文天祥态度从容地向前走着.
人们聚集在道路两旁为他送行,流着热泪.
到了刑场,文天祥向南方拜了几拜,从容就义.
此时他&'岁.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65文天祥死后,人们在他的衣带里发现了用血写的这样几句话:"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坚持富贵不淫,威武不屈,为国尽忠,取义成仁,永远是民族魂!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766

gcorelabs远东khabarovsk伯力Cloud云服务器测评,告诉你gcorelabs云服务器怎么样

说明一下:gcorelabs的俄罗斯远东机房“伯力”既有“Virtual servers”也有“CLOUD SERVICES”,前者是VPS,后者是云服务器,不是一回事;由于平日大家习惯把VPS和云服务器当做一回事儿,所以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本次测评的是gcorelabs的cloud,也就是云服务器。 官方网站:https://gcorelabs.com 支持:数字加密货币、信用卡、PayPal...

Hostiger发布哥伦布日提供VPS主机首月七折优惠 月费2.79美元

Hostiger商家我们可能以前也是有见过的,以前他们的域名是Hostigger,后来进行微调后包装成现在的。而且推出Columbus Day哥伦布日优惠活动,提供全场的VPS主机首月7折月付2.79美元起的优惠。这里我们普及一下基础知识,Columbus Day ,即为每年10月12日,是一些美洲国家的节日,纪念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在北美登陆,为美国的联邦假日。Hostiger 商家是一个成立于2...

ShockHosting($4.99/月),东京机房 可享受五折优惠,下单赠送10美金

ShockHosting商家在前面文章中有介绍过几次。ShockHosting商家成立于2013年的美国主机商,目前主要提供虚拟主机、VPS主机、独立服务器和域名注册等综合IDC业务,现有美国洛杉矶、新泽西、芝加哥、达拉斯、荷兰阿姆斯特丹、英国和澳大利亚悉尼七大数据中心。这次有新增日本东京机房。而且同时有推出5折优惠促销,而且即刻使用支付宝下单的话还可获赠10美金的账户信用额度,折扣相比之前的常规...

门客网为你推荐
天玑1000plus和骁龙865哪个好哪种5G手机是联发科天玑1000芯片?朗逸和速腾哪个好大众朗逸和速腾哪个更好一点?手机音乐播放器哪个好手机音乐播放器哪个好手机管家哪个好手机管家和腾讯手机管家哪个好用飞信空间登录关于飞信登陆方式东莞电信宽带东莞电信宽带资费怎样?dns服务器未响应电脑上不了网了,显示DNS服务器未响应,什么意思首选dns服务器地址什么是首选DNS服务器和备用DNS服务器?360云网盘下载360云盘与百度云盘的对比360云查杀360出了个云查杀?啥叫云啊
移动服务器租用 过期域名查询 广东vps 免费二级域名申请 亚洲大于500m 外贸主机 表单样式 html空间 godaddy域名证书 qingyun 域名转接 135邮箱 东莞数据中心 100mbps web服务器安全 免费的域名 华为云建站 wordpress中文主题 登陆qq空间 国外网页代理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