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介绍:人民网-人民时评-小蒋专栏"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
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
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客观、理性公正.
"这是人民网小蒋专栏的开栏寄语,也为我们展示了小蒋专栏的特色,即观点1+1,根据已经见诸报端的评论加以再评论,或从另一侧面补充深化,或从不同视角批评反驳.
两篇文章,不同文风,不同思维,呈现的是文与文、思与思的高下较量,这正是我喜欢并选择坚持阅读追踪的原因,通过不同时评人对同一件事发表的不同观点与行文的比较,更好地学习评论如何想、如何写.
读到动情酣快之时,也妄自在其后加一个Lotus评,觉聊有趣味.
总的来说,小蒋评论的主要是政府行为,不以字数胜感情浓,但凭一针见血,直指要害,辅以机妙讽语俗语,让人读来点头叫好,颇感爽快.
比如谈到权利与责任应当对等时,以"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开头;比如评价四川警署赌博成风现象时,比另一评论人看出此中深意,先一语点出此是变相行贿,再用"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如果不抓,一些小鼠渐渐就变成了硕鼠"这些形象鲜活的例子说明"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小蒋的文章里常通过列出"一、二、三"来说理,如"政府的公信力是如何构筑的一是切实为百姓办事,二是对自身问题不护短,三是以真心换真心.
""某的用意主要有两种.
一是不愿意得罪人,因而隐讳.
二是涉及隐私,所以保护.
"简洁明快,一目了然.
此外,小蒋的一些结尾和文中总结读来不乏深意,像"如果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话,野蛮也不是市场经济的座右铭.
""一面痛恨别人腐败,一面遗憾自己没有机会腐败,这才是思维的分裂.
""'灰色收入"大行其道的"优势"就在于,游走于犯法的边缘,却少有人因此"翻船'.
"我想,如果不是老师布置,对政治不感冒的我,也许就根本没有机会去接触有关政治类的时评,竟然还是人民网这么主流媒体的观点评论,也不能想到人民网竟然可以出如此鞭辟入里、讽刺辛辣的文章,读小蒋,本来是个偶然的机会,却逐渐激发了我对政治的兴趣,后来读上瘾,都要在下午4、5点钟评论的时间追评论,迫不及待一睹当日的新评.
某日,因对其文的欣赏,百度小蒋,竟发现他年幼就肌肉萎缩、瘫痪在床,到现在依旧难能自理的年轻人,04年开始时评之路,05年即因《我国大学"一流毕业生"哪儿去了》一文获人民网"2005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十大人民时评",疾患的折磨、学习的不便,却仍能身残志坚,心怀天下,这些都让我对其人格保有敬意.
尤其是我也刚发现膝盖有问题,极有可能成为慢性病的时候,命运竟如此巧合,让我发现小蒋的文章,看到他对梦想的坚持,给我鼓励和慰藉,小蒋在我心中也就有了格外特殊的意义.
在这里,感谢老师,感谢小蒋,感谢文字之美.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微博打拐"验证民众智慧理性单士兵2011年02月10日04:2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充分重视社会力量在更多的社会领域内发挥良性作用,将对促进社会建设起到重大的助推作用下起三段兔年春节,全国亿万人沉浸在喜庆气氛中,彭高峰或许是其中最幸福的人.
他的幸福,是经历跌宕的悲极而喜.
找到被拐走3年的孩子,这个男人从此告别肝肠寸断的失子之痛.
重要的是,是社会力量帮他找到了孩子.
这个心酸又感动的故事,就发生在最近网络微博"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行动的大背景下,彭高峰正是靠微博网友帮助找回了被拐的儿子.
"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是网络时代典型的公民行动.
在知名学者的带动下,这次行动通过微博激荡起一波一波的浪潮.
不仅有大量社会名人参与街拍,还有多个慈善基金参与进来,以求建立数据库和培训志愿者,各地警方也接连出警调查核实,公安部以及许多地方公安机关都明确表态支持这样的民间行动,部分全国人大代表还表示准备在今年两会上就此提案.
这一系列连锁反应,验证了社会力量的强大与智慧,也体现了政府部门对群众力量的认同与支持.
无疑,充分重视社会力量在更多的领域内发挥良性作用,将助推社会建设的进程.
让社会力量对社会建设起到推进作用,这首先是基于自然人的情感与文化的需要.
就拿打拐来说,拐卖儿童,逼迫未成年人行乞,是人性大恶.
而在一个追求文明的社会,失子之痛绝不只是零散的个体伤痛,而是亲情伦理引领下的社会共同记忆与体验.
这就是"微博打拐"最重要的情感、伦理、文化的支撑.
事实上,面对种种公益活动与公共事件,那些精神相通、忧戚与共的群体很容易黏合在一起.
"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治理格局,这些年越来越成为一种共识.
以民间力量参与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不容忽视的力量.
随着现代公民的公共意识不断生长,很多公共事务正是因为充分吸纳大众参与,才避免了走向某种偏失.
从这个意义讲,充分呵护社会力量的生长与壮大,让社会呈现更大的希望与活力,本身就是现代政府的责任.
当然,对于社会力量参与解决社会问题,也应该重视其边界.
事实上,对此次"微博打拐"行动,大众除了热情参与,同时也并不缺乏反思与警示的声音.
比如,强调"随手拍"必须注重对隐私权的保护,强调这种行动本身可能存在的专业性不足,特别是看到这种民间参与与现实规章之间可能发生的碰撞,进而诉求于通过制度完善来保证公众参与的理性与正当.
可以说,此次"微博打拐"是民间力量参与社会建设的一块试金石,证明了社会力量可以帮助政府作为,民间行动可以助推制度完善.
当大众力量通过与专业机构协作,通过与政府部门进行良性互动,可以发展成为一种社会润滑剂,以其智慧与理性来形成强大合力,对社会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小政府,大社会;民间力量;网络;微博评注:围绕"马上就办"办公室这一话题,在此选取了三则出自人民网的评论员文章.
第一篇是人民时评,第二三篇是选自小蒋栏目中的观点1+1,就同行评论评评论.
三篇行文风格各有特点、观点态度各不相同,第一篇属于标准报章评论文体,后两篇则有点像电视栏目的语言风格:口语化、短小犀利、麻辣味儿十足,这也体现了网络媒体新闻评论文体的灵活、多元与创新.
按小蒋专栏里的案语: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
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
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客观、理性公正.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马上就办办公室"如何才能"马上给办了"汪晓东2011年02月27日00:17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据报道,山东曲阜为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提高办事效率,在工作人员中倡树"立说立行、马上就办"工作理念.
推行"马上就办"工作作风,力求取得实实在在成效,为老百姓办实事,并成立了"马上就办办公室".
"马上就办办公室"到底办什么据曲阜市纪委的负责人介绍:"群众来找我们反映问题,我们要立即给予群众答复,不让群众多跑一次,能立即办的就立即办,不能立即办的要跟群众讲明原因.
要首问负责,谁接待了群众,谁就要负责到底.
"这样说就大致明白了.
"马上就办办公室"大概相当于医院的"导医",或者说是一个政府部门的"绿色通道"、"一站式服务窗口",尤其是对于普通群众,到一个部门办事,在不知道找谁的情况下,找到这个"马上就办办公室"就比较方便了.
网友对于专门成立这样一个机构有各种议论,有褒有贬.
笔者以为,成立"马上就办办公室",至少表明了一种态度、一种决心.
因为,在一些政府部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情况已然存在,互相扯皮、互相推诿的现象也非个别.
成立"马上就办办公室",只要这个办公室能够按照规定运转,至少,对于办事的群众而言,不至于被像皮球一样踢来踢去(踢皮球).
这样,行政效率就能大大提高.
当然,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要落实到位必须要求"马上就办办公室"严格按照规定运作,切实发挥作用.
"关键是要看,做事的态度和行动.
""'包子有肉不在褶上',若真心实意为百姓办事,用不着挂牌子!
""如果每个干部都能够做到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办事儿,切切实实做到为人民服务的话,这个'马上就办办公室'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网友的这些留言,包含着一种期待,一份希望.
其实,类似的办公室以前并非没有,比如"效能办"、"作风办"等等.
它们到底发挥了多大作用,群众心里有杆秤.
说到底,"马上就办办公室"这块牌子,不能只挂在墙上,还要挂到心上.
而且,提高一个部门的办事效率,不能光靠一个"马上就办办公室".
一个部门有那么多机构,如果所有事情都让"马上就办办公室"办了,那还要其他机构干什么事实上,一个"马上就办办公室"也不可能把所有事情"马上给办了",还是要其他职能部门配合.
因此,"立说立行、马上就办"是对政府部门的每一名工作人员提出的要求.
或者说,政府部门里的每一个办事机构,都应该成为"马上就办办公室".
我想,这大概才是成立"马上就办办公室"的初衷吧.
关键词:政府作为;效率;面子工程干部"不马上办",群众能咋办-2月24日背景:有网友发布了一张山东济宁"马上就办办公室"的照片,引发了网民们的热议.
济宁市委宣传部相关人士表示:"马上就办办公室"是为了提高行政效能,增强执行力和公信力.
华商报发表王石川的文章:"马上就办办公室",初衷尽管良好,但还是让人感到滑稽甚至酸涩.
试问,如果相关职能部门在平时能够做到恪尽职守,不推诿、不拖拉、不遮蔽,该办必办、一办到位,何需"马上办"换言之,正是因为职能部门该办不办,老百姓不表示表示、意思意思就不办,不接到上级的批示、催促就不好好办,不受到压力、不被舆论监督就不及时办,才直接催生了"马上办",简言之,"马上办"的背后是因为有些部门推迟办,甚至是"不给办".
职能部门存在的意义就应该竭力做好本职工作,为人民服务,为公众利益服务,现如今,职能部门不作为,却烦劳"马上办"出面,这不是光鲜而是丑闻.
从中,我没有看到执行力和公信力的增强,看到的是相关职能部门执行力何其疲沓,疲沓到非另辟"马上办"的地步;相关部门的公信力已经被透支、被践踏,践踏到唯有通过设立"马上办"才能"增强"公信力的程度.
再说,设立"马上办"需不需要开支,谁来掏这笔钱毋庸讳言,当前我们不少地方机构庞杂臃肿,许多机构功能重叠,如今再设置所谓的"马上办",岂非架床叠屋与其设置"马上办",不如设置"问责办"——对那些不作为、乱作为的职能部门进行问责.
对做不到"马上办"的职能部门应该马上处理,同时应该马上办掉"马上办".
小蒋随想: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这些俗语都是讲权力与责任必须对等.
"不马上办"的精妙在于,没说不办,但什么时候办也判了"无期徒刑".
"不马上办"与"研究再研究"是默契配合的好哥们,它们的"拿手好戏"是将小问题拖成老大难,老大难反过来又会成为"研究再研究"的循环对象.
某些干部是怎么"研究"的呢是在办公室里一杯茶、一根烟、一张报纸看半天;是讲台上反复强调、讲台下"会见"周公;是有"好处孝敬"就盖戳放行,没利益又费劲就无限期搁置.
"马上就办"看似是一种"快速绿色通道",但其绕不开既有的、繁琐的、拖沓的行政流程与官僚作风.
反过来说,如果上述问题能够得到解决,也无需成立"马上就办".
在某种程度上,"马上就办"与市长热线、领导接访有一些相似之处,都是试图通过"特殊权力"的使用,解决"惯常权力"存在的问题.
而从以往的效果来看,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
往好了说,"马上就办"是一种临时性补救;不客气地讲,这种"补丁"无法遮羞.
【lotus评】三则"马上办"评论的反思——新闻评论不能"马上写"背景:有网友发布了一张山东济宁"马上就办办公室"的照片,引发了网民们的热议.
济宁市委宣传部相关人士表示:"马上就办办公室"是为了提高行政效能,增强执行力和公信力.
就"马上办"办公室一事,人民网人民时评与观点1+1分别作了评论,其中观点1+1是基于华商报的评论做的评论.
三篇行文风格各有特点、观点态度各不相同.
按观点1+1专栏里的案语:"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
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
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客观、理性公正.
"可就此事,诸家观点是否真的做到了客观公正,我看值得商榷.
汪晓东的评论贵在还"当事人"发言权,将"马上就办"类比于医院的"导医"、"绿色通道",整篇实际在以"同情之理解"的态度解释曲阜相关执政部门设立"马上就办"办公室的良苦初衷.
华商报的王石川指出"马上办"的背后是因为有些部门推迟办,甚至是"不给办".
"马上办"出面,不是光鲜而是丑闻.
小蒋随想的观点也近似,是"通过'特殊权力'的使用,解决'惯常权力'存在的问题.
""补丁"无法遮羞.
从普通读者的角度看,看完了观点1+1的两则评论后,有拍手称快之感,认为有关部门真是拿了石头砸自己的脚、此地无银三百两,跟做了婊子还要立贞洁牌坊一个讽刺效果.
但是待看完汪晓东的评论之后,才觉得这种想法有失偏颇.
如果"马上就办"办公室相当于医院"导医",银行前台的"咨询处",实际上是解决了百姓办事不知找谁的问题.
我想谁都有跑得楼上楼下,少章少戳的痛苦经历.
如果能在一开始就有人说明白具体的流程、受理的时间,既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也方便了百姓节省了时间.
那么,"马上办"就不是所谓的"特权办"、因为"马上办不了"才设的笑话窗口,而是切实出于为民服务的理念,政府尝试创新整改的举措.
这引起我对新闻评论的反思,如果没调查清楚,不明真相地点评,自己骂得起劲儿,台下一片叫好,却是实实在在地冤枉了被骂者,曲解了本意,误导了群众.
自己虽是无心,甚至是好心,却也成了煽风点火,掀起民怨载道.
《乌合之众》谈到了群体的非理性.
"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行动","有时,在某种狂暴的感情——譬如因为国家大事——的影响下,成千上万孤立的个人也会获得一个心理群体的特征.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偶然事件就足以使他们闻风而动聚集在一起,从而立刻获得群体行为特有的属性".
从这个角度来看,网络既是哈贝马斯笔下的公共性的复兴,言论自由的乌托邦,草根阶层的胜利,也可能成为网络暴民的平台、充斥着非理性的言论暴力.
"我爸是李刚"荣获2010十大网络流行语,从恨"铁"不成"刚",到造诗大赛,再到百度神曲,你可以说恶搞是一种力量,是民众戏谑权威的武器,但我们是不是需要反思这以"李刚"为关键词的创作狂欢与泄愤一定程度上淹没了理性思维的声音,面对互联网的喧嚣欢腾,目击者的集体性失语意味着什么;省委成立"工作组"的"不公开审理",60天之后的判决还是否还有事发当初的网民关注度;李刚门确实折射出了拼爹、官二代权贵意识的问题,但民众对特权的不满与愤怒会不会走向对官僚、政府形象的以偏概全.
"我爸是我爸,李刚是李刚",我们能不能理性地看到官二代、富二代的其他形态.
如果李刚儿子李一帆算是千夫所指,怎么唾骂都不为过,可08年"很黄很暴力"的当事人——13岁的北京小姑娘,被人肉被恶搞,确是网络暴力的受害者.
错本在作为新闻媒体的中央电视台,然而网民就"很黄很暴力"的一系列同"李刚门"的相似恶搞使小姑娘成为被攻击讽刺的矛头,而人肉出的姓名、住址电话使她们家饱受骚扰的折磨,对于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担负的道德谴责有多重,投射的心理阴影有多深,我不敢也不忍去想象.
南都社论的一句令人深思:在这个彻底的未成年人受害者面前,这个社会应该感到无地自容,不知道谁还能有颜面站出来对她说一句,小姑娘,对不起,这个世界很黄很暴力.
回到新闻评论的话题上,有人说网络带人们跨进了全民记者时代,人手一键盘、一鼠标,报道身边事品评国家计,新闻专业的毕业即失业,新闻专业干脆在大学取消得了.
我以为恰恰相反,在这个信息爆炸、全民娱乐的时代,更呼唤更需要具备新闻专业精神的新闻从业者.
新闻专业主义,不仅仅是指具备过硬的采编技能,更重要的是对真相的追求、对民众的负责、对手握"笔杆权"的尊重和虔诚.
新闻贵在新,尤其在眼球经济的背景下,能不能抢在前头说话、说狠话,似乎已经成为传媒生存的"潜规则".
但是,透过李刚门、"很黄很暴力"等一系列的新闻事件我们看到了民间舆论的力量的同时,也看到了群体的非理性、网络暴民的语言暴力所带来的危害和隐患.
联系"马上办"办公室这件事,为什么两篇同是出自人民网的评论会有反差如此大的不同观点.
"马上办"究竟是真的"马上就办",还是暗示着"不给办".
似乎三则评论都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证据,而是就"马上办"这三个字展开了展现文字功底的文字演绎,试想,这与李刚门、"很黄很暴力"的文字讨伐有何异虽然汪晓东的文章援引了"当事者"声明,但我们仍然不知道"马上办"究竟是怎么办的,到"马上办"办过事的人,这些当事者有什么切身体会和感受.
如果能不望文生义,能不咬文嚼字,能事先调查下"马上办"究竟是怎么办的,我想再写篇《干部'不马上办',群众能咋办》也来得及.
写评论要有理有据,这个理不能单靠自己推理,得找事实依据,得在掌握新闻素材真实、客观、全面的基础上发表意见.
网民不了解情况就事议事,无可厚非,这是他们的言论自由权,但作为新闻人,新闻言论不仅代表个人观点,它的刊载代表着民众对报纸的信任、对新闻事业的信任.
不明真相就要调查实情,而这,正是新闻单位赋予新闻人相较于其他"网民记者"没有的权力.
要我说,这评论文章也不能"马上写",即使时效性很重要,秉着新闻专业的精神,起码第一步是"马上调查调查看".
【人民网-小蒋专栏】领导调研如何走出"被安排"的圈2011年03月01日17:18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背景:《瞭望》新闻周刊刊文指出,基层一些地方党政机关部分干部乐于"安排性调研",导致基层情况"失真".
在警车开道、层层陪同调研的状态下,领导干部很难看到实情、听到群众的真话.
新京报发表徐立凡的文章:一些基层干部为什么怕上级领导听到真话,看到真相个中原因颇为复杂.
一方面,是把接待领导调研视作接近领导、获取上升空间的机会,个人利益的诉求导致把揣测领导意图、投领导所好当作接待调研的主要达成目标,而如实汇报情况的应尽义务就此排到了次要位置,这属于主观故意主导的排演.
另一方面,基层作为转型期社会矛盾多发的主要聚集地,情况复杂,即使上级领导调研,因时间关系很难理清脉络,为免领导发生误会,采取"排演"方式,这属于客观主导的排演.
讲真话、做实事既是市场经济体系确立之后应有的行为规范,也是优化社会管理的必然要求.
优化转型期社会的管理,最大限度地激活社会活力、减少社会矛盾,离不开"真"字.
没有真,政府职能转变就缺乏对政情民意的全面真实把握.
在不能完整掌握真实信息的情况下,重管理而轻服务也就顺理成章——政府的服务需要建立在对公共产品需求和供应的清晰了解上.
减少基层调研中的"排演"现象,在技术层面上并不难.
一方面需要上级部门领导对现有调研形式进行调整,以自主式调研替代一些基层掌控、安排的被动式调研;另一方面,应尽快建立多渠道的、完善的政情信息采集和报告系统,尽可能避免信息失真导致的决策失误.
要彻底根治"排演"现象,需要制度的反垄断建设.
分散信息权,扩大党内、政内的参政议政权利,降低普通干部群众说真话的风险成本,是保证信息不被垄断的必然途径.
小蒋随想:安排与被安排,有时候是心照不宣的.
某些领导干部就喜欢被隆重接待,也愿意看阳春白雪;而不乐意微服私访,也不希望看犄角旮旯.
所以,安排好的场景往往会取得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圆满效果".
说到底,这种事的走向取决于领导.
如果领导的视察真的是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看到最真实的情况,大可以不和被视察的地方打招呼,搞"突然袭击".
即便是打了招呼,领导也可以不走地方安排的路线,进行随机抽查.
【举例】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下基层时,就曾多次临时停车,随机到农户家中走访.
有时候,真相并不令人欣慰,面对一些严峻的真相,既需要有心理上的承受力,也需要切实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
如果某些干部只是担心真相会使自己下不来台,或是自认为没有能力解决问题,其必然会选择逃避真相.
不得不说,掩饰问题是地方的一种习惯,这也是上访频频遭遇截访的原因所在.
然而,掩盖子终归是自欺欺人,某些小问题也会被拖成老大难.
所以,领导干部如何对待和处理真相与矛盾,是检验执政能力、是否以民为本的试金石.
关键词:政府行为;面子工程;基层调研【人民网-小蒋专栏】两会1+1:刘翔没提案是否"赶鸭子上架"2011年03月03日16:00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背景:政协委员刘翔将参加今年的政协会议,刘翔表示:"虽然没有提案,但要珍惜这个难得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因为刚从德国征战归来,所以没有提案,是想多看看,多听听,多想想.
燕赵都市报发表曹林的文章:刘翔参政,除了吸引了无数眼球,为媒体制造了无数两会话题外,没有拿出什么有价值的参政成果.
参政三年中,第一年"为备战奥运而缺席大会",第二年在舆论压力下来开会了,并拿出了一个希望提高体育教练员待遇的提案,刘翔也坦陈"并非他本人全部亲力亲为".
第三年,也来了,没带提案,说是来"看看听听想想",珍惜这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
刘翔对"没有提案"的解释是:因为刚刚从德国征战归来,正在全身心地备战室外赛季,争取在韩国大邱世锦赛能有出色发挥,所以没有时间静下心再写提案——这个理由是站不住脚的,作为一个运动员,并不是每天都在参加大赛和进行训练,真正珍惜参政议政权,完全可以挤时间出来写提案的.
不能像交差一样,非挨到快开两会时才想到写提案的事.
想起近来一个在微博上公开表示想当政协委员的运动员,体操运动员陈一冰.
就在两会召开前夕,中国体操男队队长陈一冰在自己的微博里透露,他非常渴望自己能成为政协委员,他希望在退役运动员保障、体操项目的推广等方面,做一些积极的提案.
他甚至很前沿地提出了,如何让体操走市场化道路的新思路.
可惜,陈一冰并没有成为委员,即使他公开表达了这样的意思,今年换届时也不一定能如愿,因为委员的产生靠的不是竞选,而是上级单位和主管部门的推荐和酝酿.
一个正常的机制,应该给陈一冰机会,也尊重刘翔当一个优秀运动员、在运动场上发挥更大作用的自由.
小蒋随想: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参政议政的兴趣与能力,而且这与是否"爱国"没有关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国出力、为"大家"争光的途径有千万种,并不需要挤某一"独木桥".
人们并不反对各行各业的精英参政议政,但也应有几个前提:一是参政议政是其自觉自愿;二是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的选拔应该更具民众推荐性;三是精英与草根在代表与委员中的比例应当有所权衡.
目前,政协委员的产生还是具有一定程度的"荣誉奖励性".
一些在本职岗位做出较好成绩者,"自动"被组织推荐参政议政.
一些人也乐于接受政协委员的头衔,这不仅意味着一种身份,而且政协委员在任期内"在单位不退休"也受到一些老人的欢迎.
至于参政议政的能力、提案的质量,反而被一些人放在次要位置.
不得不说,这难免会导致一些宝贵的参政议政机会达不到应有的、良好的社会效果.
从刘翔三年来的参会情况看,的确有点"赶鸭子上架"的味道.
刘翔自己不会说"不妥当"的话,但这不代表别人就看不清问题实质.
关键词:公民意识;精英参政;明星委员【lotus思】:刘翔参政-是简单的站在茅坑不拉屎完全没有一点积极作用刘翔参政-精英参政-好处:眼球效用是不是就够媒体关注是不是比提提案更有效果结合崔永元在两会的作用——鱼与熊掌,想兼得,不容易.
在其位,谋其政,担其责:否则谦虚得喊了三年学习,跟狼来了一样,只能被认为是虚假的说辞;除了体制的问题,也使我们对年轻一代的参政意识深思:个人主义-专业能力,教育要强调通识教育.
【lotus补】:1.
政协问题整理说了也白说,白说也得说—年年做样子、走形式,没有实际解决问题,还造成严重资源浪费(时间、金钱、人力物力)一纸复文—一纸空文变相版:提案尽管办结了,但答复笼统、十分应付.
无操作性,与不回复无两样.
套话回复.
回"娘家"现象:提案批来转去最后又回到由提案委员答复自己提案,且被单位领导认为是家丑不可外扬就石沉大海.
政协自己也说过不是喝盖碗茶的地方、更不是养老院.
提案"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仍需考量回音与着落处于何种层面.
如果回音只是"套话回复"、着落只是"继续研究",不仅会挫伤政协委员的积极性,而且也不符合民主监督、民主执政的本意.
(小蒋)2.
评价刘翔整理:锐词:酱油委员;对"学习"的质疑:学习会还是议政会"学习"的代价知多少——浪费群众遥不可及的表达意见机会【其他刘翔-政协链接】:http://women.
sohu.
com/20110304/n279634745.
shtml【人民网-小蒋专栏】两会1+1:"围追堵截"出来的信息群众满意吗2011年03月07日16:04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背景:全国两会上,省长与部长们再次成为被记者"围追堵截"的对象.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委书记苏荣接受采访时,记者们就因提问机会发生争抢.
深圳市长许勤接受采访时,有记者被绊倒,10余名记者像多米诺骨牌般倒下,话筒、录音笔掉了一地.
中国青年报发表曹林的文章:记者们堵的不是部长省长,而是信息.
不畅通的日常信息渠道,造就了人民大会堂前这种对省部级高官井喷式的采访热情.
虽然两会上堵部长省长,既拼脑力智力又拼体力,但一般还是能堵到的;即使没堵到他们想得到的大新闻,但起码采访到了部长省长本人.
平时想采访到这些高官,比登天还难.
虽然记者证上有新闻出版总署注明的"各级人民政府应为持本证进行采访的新闻工作者提供便利和必要保障",可不少地方是根本不把这规定当回事的.
不要说部长省长,就是司长市长厅长都很难,尤其是事关地方负面信息和敏感问题时,甚至连一个处长科长都采访不到.
很多地方都是把皮球踢到了新闻发言人那里,新闻发言人则只说"无可奉告"或"未被授权发布这样的新闻".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长吕祖善5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浙江乐清钱云会案件事情很清楚,没有什么好争议的,没有哪起交通肇事案有这样的透明度.
这是浙江省的主要领导首次对此事公开表态.
如果不是全国两会,记者是无法就此采访到省长的.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委书记苏荣表示,江西省从去年宜黄拆迁自焚事件中得到的教训是深刻的,要学会从互联网上了解社情民意.
显然,这个江西官员向来讳言的问题也是记者围堵的氛围所逼出来的.
||此前,北京市对舆论诟病的公车数量问题一直在回避,工作人员一直推诿说"不便回应".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吉林近日表示,向社会公开公车数量不是难事.
3月以后,北京将摸清全市公务用车数量,并通过"谁申请向谁公开"的方式实现透明化.
||堵部长省长的背后,分明是因为平时的信息太"饥渴"了.
【lotus评点结构】:小蒋随想:《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近3年,执行情况难说乐观.
"以公开为常态"为什么那么难因为,公开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牵扯到行政思维与方式的变革,以及信息公开后的一系列处理与应对.
对于敏感问题,某些行政者不愿回应.
因为,某些地方行政者的"盖棺定论"初衷就是对问题掩盖子,有些话难以自圆其说.
还有,某些地方出台政策爱搞"霸王硬上弓",没有充分沟通民意,一些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出来后让地方民众极为不满.
只有平时少来点"不便回应",坦白承认自己存在问题,最大程度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才能化解如是症结.
两会上,记者们是能"围追堵截"出一些信息,但是,能否让民众满意呢这要另当别论了.
【lotus试写】:看两会记者的围堵照片,有展双臂做篮球防守拦截委员的,有看准委员胳膊直接跨上的,有拽衣角的,有背后突袭的,还有不少协力合作,你左我右你前我后的.
大会记者被捕捉下来的"张扬舞爪",就像舞台上喜剧演员的夸张动作一样,博得读者午间读博时的轻松一笑.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殊不知,对于参与新闻实践的"内行"记者而言,兴奋背后掺杂着不为人知的辛酸.
这辛酸是平日里采访时遭遇的"闭门羹,谁人知""登临会,无人理".
要我说,记者的围堵不是抢新闻的作秀不是大会刻意制造的热闹,他们堵得不是眼球,是饥渴.
为何饥渴那是因为平日里上门"堵"压根不管用,即使你有"堵"的权利(采访权),即使《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经实施近三年,人家一个"新闻办",来一句"无可奉告"或者"未经授权",就把你给"堵"回去了.
这反映了省部级高官与新闻机构对话机制的不健全,进一步讲,这是政府相关部门一出事儿就避之不及、怕监督怕声张、搪塞敷衍的旧式思维与模式造成的.
关键词:政府行为;媒体监督;信息公开【人民网-小蒋专栏】两会1+1:讲道德就得给地产暴利"放血"2011年03月08日17:39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背景: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0年《经济蓝皮书》显示,在我国,有85%的家庭买不起房.
两会前夕,温总理与网友在线交流时表示,"你们(房地产商)的身上也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
中国青年报发表韩玉印的文章:崔永元说:"房价高,政府有没有原因呢你的土地出让金高不高如果高,也得查查道德的血液够不够.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台兴房产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超斌说,房地产开发商需要缴纳人防费、环境评估费、蓝图审查费等50余项费用,涉及约25个政府部门,总体费用占到开发成本的33%,因此控制房价应取消部分行政性费用.
||江苏省政府参事室主任宋林飞的说法:"世界房地产业平均利润率是5%-7%,我国规定是8%左右,但实际上国内房地产开发利润远远超过这一标准,有些楼盘达到30%以上.
"||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任玉岭也一针见血地指出,房地产界十分重视舆论的营造,也十分重视市场炒作.
他们不仅自己赤膊上阵,而且还"豢养"了一批"御用文人",或通过"重金"让一些专家和媒体为其制造舆论.
||现在有钱人都在拼命买房,拥有两套、三套的家庭不在少数,拥有十套、八套的也不鲜见.
有的温州炒房团、山西煤老板竟然整栋整栋地买,有些开发商也在浑水摸鱼,盗用大量身份证,在网上假签约.
很多人把房子囤积起来,空置率达到惊人的地步.
既然有人觉得自己很道德,那就拿出你的行动.
各方都少赚一些,土地拿出一部分,税收让利一部分,开发商们少赚一部分,无良商人、贪官们别再囤积居奇、哄抬房价,"御用文人"不再趁火打劫忽悠百姓,这样是不是房价会降下来到时你们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觉得我们身上流着的都是道德的血液".
小蒋随想:现在的问题是,一些不道德的人觉得讲道德是"唱高调"、"谁道德谁傻瓜",以此试图掩饰不道德的龌龊,将不道德粉饰为"识时务".
另一方面,道德本身也是一个值得回味的词.
赚钱不代表不道德,怎么赚钱才是关键.
通过权钱交易,通过卑劣阴谋,从他人身上赚取惊人的暴利,以他人吃糠咽菜为代价,让自己过上纸醉金迷的生活,损人利己是最大的无德.
有人说,资本积累的背后往往是血淋淋的惨状.
不得不说,这依然是在为野蛮逐利辩护.
财富的创造与成果的分享并不矛盾,成熟的市场经济有一系列的规范制约剥削与欺诈,欧盟这类秉承市场经济的政经实体的社会保障与福利更是十分完备.
如果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话,野蛮也不是市场经济的座右铭.
如今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市场管理机制仍不完善,地方行政者片面追求地产经济,某些腐败者与资本相勾结,政策保障房数量严重不足,民众陷入恐慌性"被买房"与投机炒作的循环.
对地方政府而言,从土地出让与税收环节让利于民,并且为中低收入者提供更多政策性保障房,将大大缓解民众的紧张情绪.
同时,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仍需给力,必须对包括政绩与暴利在内的各类投机予以坚决遏制.
道德不能仅靠说教,而是需要切实的行动.
关键词:住房;道德;民生【人民网-小蒋专栏】两会1+1:27次降药价为何难解"看病贵"2011年03月13日16:42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背景:有全国政协委员在两会上指出,医院的廉价药缺口高达342种.
质问廉价药为何消失,药厂说"医生不爱用没市场",医生说"药厂没利润不愿生产",好像都是对方的错.
华商报发表阮直的文章:年之内药品降价了27次,看病为什么比7年前还贵呢||以前1块钱一支的氯霉素眼药水如今已经很难找到,注射用红霉素全国缺货,一些急救类廉价药就像出土文物,有是有,但你没有.
廉价药还像当年的老名字,诸如李二丫,刘凤芝,张连根,谁家的孩子再也不叫这样的名了.
他们被厂家赋予了一个时代气息浓郁的新名之后,摇身一变,就由柴火妞蝶变成大家闺秀,从此身价不菲.
连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都说:我当了45年的大夫,现在也跟不上了.
每一次查房大夫说这个病人用什么抗生素,我都听不懂.
我求他们,你说学名我才懂.
说来说去也就是那几种药.
就算在农村,也没有几元钱就能治病的事了.
||现在虽然搞了新农村合作医疗,基本上是住院能报销,门诊不报销.
所以,好多地方采取变通的办法,"大输液"、"挂针"可相同于住院处理.
为什么小病输液量大大增加,就是因为能省一部分钱嘛!
你住院能报,门诊不能报,我去就住院.
患者、医院联袂骗政府,实现了彼此双赢.
能怨谁人都是趋利的,还是制度有空子!
小蒋随想:简单来说,药厂与药商应对药品降价的策略是——停产那些利润低、乃至没利润的药;通过改药的商品名与规格,规避降价指令,实现利润最大化.
换言之,在医院以药养医、药厂一心逐利的大背景下,有关部门单纯出台药品降价令,导致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新医改的核心是突出政府责任.
但是,地方政府如何从过去的"甩包袱"回归到"全民保障",并不仅仅是观念转变的问题,更是财力负担的问题.
不断提高医药卫生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例,只是一方面.
更重要的是,要把钱用在刀刃上.
这之中,经费究竟应该补医院,还是补患者,目前仍然存在较大分歧.
新医改的图景似乎不错,但在涉及具体实施方略时,往往大而化之.
在这背后,人们隐约看到各个利益攸关方互不让步,医改的僵局迟迟没有历史性突破.
其结果是,看病难、看病贵仍未从根本上缓解.
必须承认,医改是十分复杂的问题.
但是,只有从制度层面突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医改需要高度的勇气与智慧,更需要冲破各种利益纠葛,制定并实施缜密、科学、可行的改革步骤.
期待在十二五末期,医改能给我们交上一份令人宽慰的答卷.
关键词:医改;民生;钱;合伙骗政府【人民网-小蒋专栏】两会1+1:对空置房何必"霸王硬上弓"2011年03月11日16:24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背景:全国两会上,空置房也是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
有人建议,国家应像治理"囤粮"一样治理"囤房",把空置房强制征用做廉租房.
像"囤粮"般"囤房"华商报发表邓子庆的文章:空置房仅仅是指市场卖不出去的房子还是包括房子售出后,业主既不自住也不出租的房子||如果说空置房仅仅是指市场上卖不出去的房子(包括开发商"囤房"),那么通过经济手段等,让空置房尽快发挥作用,似乎还说得过去,但"强制征用",好像还没有法理支持吧.
||当私人"闲置的房子"也算空置房时,强制征用就涉及到侵犯私人财产问题,理当格外谨慎.
常理便是,不管是不是有钱人,只要是合法途径私人购买的房子,都该受到保护.
正如一些网友调侃说:"我看到有人银行账户里有很多闲置人民币,多年都没花掉,长满了利息,难道要建议强制征用"||最后,对待空置房不能不作为(针对私人"闲置的房子"至今几乎没有任何应对措施),但又不能走无视法理的极端路子(一刀切地强制征用).
对此,笔者比较赞同全国政协委员丁常云之建议:房屋的高空置率势必影响房价的走势,可借鉴英国适当征收房产闲置税,最大限度地发挥房屋的使用功能,从而使房地产市场的主流回归到自住和投资收取租金上来.
小蒋随想:当今社会保护私有物权,尊重人的合法权利.
如果不能证明所得违法,就不能强行剥夺他人物权.
同时,"公共利益"不是筐,不能什么都往里面装.
如果看到别人有富余,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去抢,那不成了打劫当然,这不意味着我们就不能对空置房、尤其是投机性囤房采取某些调控手段.
前段时间热议的房产税,似乎让一些人很兴奋.
但是,有人也提出,房产税可能被转嫁到租房人头上,没准会进一步加剧住房难.
另外,地方政府对房产税跃跃欲试,也可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换言之,这可能是地方税收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未必会对楼市产生理性导向作用.
所以,房产类的税费出台仍需慎之又慎,以避免葫芦没按下去、又起来瓢.
政府提出未来5年内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切实完成这一目标,有效扩大政府保障性供给,囤房的主儿自然就慌了.
关键词:房产;民生;投机性囤房;保障性住房;房产闲置税;钱【人民网-小蒋专栏】两会1+1:"黑心食品"是啥性质的问题2011年03月11日16:24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背景:"问题食品"层出不穷,王岐山副总理那句"很惭愧啊,刚吃饱,就出现了食品安全的问题……我们很不好意思.
"更是引出了对食品安全尴尬的深思.
广州日报发表薛世君的文章:在此前的温饱时代,大家对食品的诉求以填饱肚子为主,能吃饱就好,而今我们已经告别温饱时代,迈步走向全面小康社会,民众对食品的诉求已经由"吃饱"变为"吃好".
但整个监管体系似乎并未洞悉这种社会变迁,表现迟钝,无论是技术标准还是监管思维、手段,并没有"升级换代"、与时俱进,主动去适应时代的变化.
||2004年阜阳劣质奶粉事件之后,检测部门才知道应该检测一下"蛋白";"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后,有关方面才增加了"检测三聚氰胺"的标准.
||再如国外十多年前已经禁用的面粉增白剂,却在我国喋喋不休地争论了二十年才被禁用.
||前些天,欧盟认为含双酚A塑料奶瓶会诱发性早熟而禁产,国内尚有专家称"小题大做",而我国"正在修订中"的国家标准也让民众莫衷一是,商家却趁机浑水摸鱼.
||食品安全与否,攸关民众生命健康,容不得丝毫懈怠、疲沓,食品安全监管,是最应该"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领域,随时更新标准、革新思维、强化手段举措乃是题中之义,断不该在"魔高一丈"时,以"一尺之道"疲于应对.
虽说亡羊补牢,犹为未晚.
但老忙着事后处理,不如强化事前监管.
小蒋随想:良心黑了,想不干龌龊事也难.
地沟油、皮革奶、毒大米,已不是质量合格与否的问题,而是用脚指头都能想明白的害人行径.
或者说,仅仅运用质量监管已远远不够,对于成心害人者,理当给予刑事严惩.
尤其在当下食品安全问题多发、恶劣性极为严重的背景下,在管理上更当用重典.
||至于质监部门的"马后炮",则需要针对性处理.
对于国际上普遍禁止的添加剂,如果我们的标准滞后,必须更新;对于危害性尚不明确的东西,出于人民健康的考虑,也应当更多遵循"疑罪从有".
||另一方面,食品中明明不能放"毒药",如果有人非要放,是什么性质的问题说的极端一点,食品检验标准中如果囊括耗子药、敌敌畏、以及所有工业添加剂,那不是笑话,而是悲剧.
从这一角度看,食品检验标准可能总是会落后于不法分子的"创新".
||因而,必须对卑劣之徒施以重刑与极刑,才可能令某些人存有敬畏之心.
关键词:食品安全;【人民网-小蒋专栏】两会1+1:农村娃上大学真的是悲剧吗2011年03月09日17:28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背景: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馆长王平称"我们也不要鼓励我们农村的孩子去上大学,因为一旦农村孩子读了大学,就回不到自己的家乡,回不去自己的家乡就是一个悲剧".
在她看来,农村家庭供养一个大学生往往导致返贫,孩子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买不起房,也不愿回家,十分尴尬.
东方早报发表郑渝川的文章:老百姓即便知道孩子读大学很可能要"赔本",也还会一如既往走下去,说明群体性的"不理性"实则就是最大的理性.
无论农村孩子读不读大学,在其成年后趋向城市生活,从保障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来看,通常是理性正确的选择.
||尽管近年国家开始逐步加大"三农"投入、改善政策环境,但务农确实是非常艰难的生计.
而农村孩子就近就业或创业,也取决于所在地的经商就业环境,没有学历就得从第一线最辛苦的工作做起,我们惯常只看到一线涌现出的个别佼佼者,却很难注意到更多无学历、无专业技术的打工者的窘境.
||而从生活质量看,各地在推进城市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在拆迁和建造宏大设施上下大力气,而在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有不同程度"打折","欠账"在镇村两级基层尤其明显.
||笔者真诚希望王平委员等参与"两会"者能在这方面大声疾呼,加大国家和各地方对农村的投入,特别是对那些关系农民生活质量、保障其发展的项目进行投入.
反过来,如果城乡发展差异、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差异始终无法弥合,实现城乡青年发展的起点公平等目标始终无法实现,就无从改变农村家庭供养大学生返贫、农村生源大学生难找出路的现实.
小蒋随想:只要达到提档线,只要交得起学费,上大学就"不是难事",反之也然.
鼓励也好,忽悠也罢,老百姓心中有杆称.
自2009年起高考人数持续下降,恐怕不只是因为适龄考生人数减少,公众显然也有自己的务实选择.
||这是否意味着"上大学无益处"答案是否定的.
尽管象牙塔的光环日渐衰微,但大学终归有大学的氛围.
在阶梯教室上课,在图书馆自习,在校园林荫路漫步,在学校操场上打球,难忘睡在上铺的兄弟,崇敬某位有真才实学的师者……这一切不光是4年的经历,也可能对人的一生产生难以估量的蝴蝶效应.
||上大学到底值不值,在不同的人的眼中,有截然不同的答案.
有人藉此改变命运,也有人毕业即失业.
因而,无论是对上大学推崇备至,还是对上大学消极唱衰,都有不理性的一面.
||上大学与回家乡,从本质上不矛盾,更多是人的心理预期发生变化.
小城镇建设是我国农村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一些农村大学生今天不愿回乡,不代表其明天会在大城市继续漂泊.
今年许多中西部农民工不再前往东部地区,而是选择在本省本地的企业打工.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西部传统劳务输出大省在工业发展、薪酬待遇等方面正在迎头赶上东部与沿海地区.
许多事都是由量变到质变,谁能说在农村升级为小城镇的过程中,不需要大学生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城市与农村;返乡;教育【人民网-小蒋专栏】两会1+1:政协会议开销"脱敏"说明啥背景:几天前的全国政协新闻发布会上:有外国记者问政协发言人赵启正,每年两会花多少钱赵启正答:请容我会后一两天给你发一个电子邮件或者短信,告诉你.
赵启正履行了承诺,通过手机短信告诉记者:去年,政协会议的花销为5900万元人民币.
华商报发表曹旭刚的文章:原本想象中的"敏感"问题,并没有真正敏感起来,相关方面直面了问题,并且给出了准确的答案.
不过,相较于个案带来的兴奋,更让人激动的却是藏在个案背后意蕴深远的倾向——财政不再是个敏感问题,不再是个不敢示众的秘密.
||与此同时,财政部将公开2011年中央预算部门出国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三公消费"经费预算的表态,亦清楚地表明了这种倾向.
这些年来,有公民依据《信息公开条例》申请公开某个政府部门的"三公消费"账目,但得到的答复却总是"比较敏感不宜公开"或者"事涉机密不宜公开".
很显然,这里所谓的敏感不是建立在社会的普遍认知之上的,而是建立在社会公众对这些资金的用途有着不同的看法之上的.
所以,在财政公开的行进道路之上,如何消弭相关部门基于自我利益擅自界定所谓"敏感"和保密问题的土壤,尤为重要.
若要真正搬开横亘在财政公开大道上的石头,还需要法律有所作为.
具体而言,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降低认定国家秘密的资格主体和范围,让一些利益部门不能再以国家机密的缘由拒绝公开;我们亦需进一步完善《信息公开条例》,明确法定应公开而不公开的法律责任……倘若做到了这些,财政公开的道路必将更加平坦.
财政唯有不"敏感"了,公开方能真正有力.
小蒋随想:公开是监督的第一步.
肩负政治协商、民主监督使命的政协,公开会议开销,表明其自身同样乐于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这是"正人先正己"的应有表率.
||这也给某些行政者带来启示——如果不公开某些信息,人们不光会对单一问题十分疑惑,而且会对与之相关的一系列事物浮想联翩.
反过来说,如果坦陈某一问题,打消了人们心中的疑问,也就避免了由于"不明真相"而衍生的各类小道消息.
所以,坦诚远比遮掩要好.
||不要低估群众的辨识与接受能力,只有将问题首先说明白,才能为后续的互动与沟通打下信任的基础.
"三公消费"数额即便不公开,人们也知道是个巨大的数字,而且这个数字会在猜测中越来越邪乎.
"三公消费"不会因为不公开,就能躲避质疑与指责.
如果公开了,可能会变成解决问题的契机.
也就是,可以细究哪些开销是必须的,哪些是可以节省的,这会为行政节省经费,而且行政的公信力也将得到提升.
说到底,如果将问题束之高阁,其永远都是问题.
只要真的致力于解决问题,投入真心与真力,哪怕过程艰苦,问题还是会逐渐改善、乃至消解.
关键词:民主监督;信息公开;政府行为;钱【lotus评】:也带一把黑色思考帽.
开销"脱敏"还是不曾"敏"今年的全国政协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赵启正被外国记者关于每年两会开销的问题"难住"了.
赵的回答态度恳切,说一两天内发邮件给答案.
果然,会后通过短信告诉记者:去年5900万.
有时评人评论,这是公布财政信息,对财政脱敏的重要举动,有利于民主监督.
在表扬政府行为的同时,我们也不能不反思这行为是不是来得有点被动.
会上,赵启正说"我很少在这种会议被别人难住过.
花多少钱我还真不确定.
"虽然没有以"机密问题不便公开"为借口,但所谓"很少被难住"的回答也让我们不能不疑惑"花多少钱"清不清楚对相关领导来说是不是个难题,对负责发言人来说算不算个基本问题.
曾有笑话讽刺美国人抠门,说美国人只关心美国政府两个问题,一个是政府凭什么从他们身上拿钱,一个是政府怎么花钱.
所以对于那位外国记者来说,开一个大会花多少钱,也许就是个挂嘴边的常识问题,到了中国这里,竟变成了个难住政府的好问题.
为什么在中国会变成难题时评人说是过去政府对财政问题太"敏感","不宜示众"也"不敢示众",在我看来,也许是高层领导对财政太"不敏感",这一方面不排除自欺欺人的心理,知道不好统计不便于统计,也就不搅这一趟"浑水"了,另一方面也缺乏财政管理的意识,不少官员还存在着"办大事者不拘小节",不计成本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把事儿办成的心理,殊不知,他们手上的钱可是中国老百姓辛辛苦苦挣来的.
事儿要办好,既强调成效,也要注重成本.
钱不是不能花,但不能乱花,要用就用到刀刃上,要花就力争做到每一分都有出处.
在政府财政这方面,老百姓也有其监督的责任.
美国皮尤中心的调查发现,35%的美国人会定期研究政府网站上公布的数据,而政府预算和开支则是他们常看的数据.
不知道中国政府网站会有多少人定期浏览,又会有多少人研究数据,如果有数据公开的话.
想想在方舟子打假还未"被颁奖"之前,多少人认为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儿干,就可以预测人们对监督政府是个什么态度:咱们没能力管,没工夫管,管好自己别跟政府对着干就行了.
从根儿上讲,这是公民意识尚未启蒙的表现.
在德克萨斯州的政府网站上,有一个名为"钱都去哪儿了"的栏目,专为民众查询政府开支而设.
在这栏目底下,有一行文字直白而动人:"(既然)你为你的政府付了钱,就有权利知道这些钱是怎么被花掉的.
"如时评人所说,此次政协公开财政数据是令人"兴奋"之举,但有没有一个专门的地方常年向民众公开开支,且时刻提醒着民众"监督着我们点""看好你们的钱"却是"意蕴深远"的课题.
【lotus补】:http://news.
163.
com/special/00012Q9L/govwebsite.
html美国人为何爱上政府网站【人民网-小蒋专栏】两会1+1:中国人怎么才能更幸福背景:从地方两会到全国两会,"幸福"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
齐鲁晚报发表崔滨的文章:全国两会前,温家宝总理在与网友交流时说,"幸福是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幸福"更多的是一种感受,一种令人身心愉悦的心理体验,这种感受的获得不只来自物质上的富足,更需要社会氛围的公平与和谐.
不可否认的是,过去的"十一五",是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五年,但过多地追求经济增长的"快",让我们忽视了营造公平、和谐社会氛围的"慢".
比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出于经济建设的需要,过多地把本属于公共福利保障的住房、医疗和教育领域推向了市场,但资本的本性,不是创造公平而是追逐利润的最大化,从而造成了目前在住房、医疗、教育领域中资源分配不合理、群众有抱怨的现象.
要使群众增加幸福感,除了要继续提高收入水平、完善保障体制,还要逐步改革分配制度不合理,打破资本和体制领域存在的垄断现象,同时给老百姓创造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而这需要打破既有利益的坚冰,进入改革的深水区,我们的政府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小蒋随想:幸福既是一种主观感受,又是各种条件反射的结果.
在不同人的眼中,幸福的微观定义各不相同.
央视某栏目让受访者填写2011年的"幸福公式".
一个偏远地区的孩子觉得有新衣服、新鞋子就是幸福,一个农民工兄弟说赚钱给老家的父母买份养老保险就是幸福,一个"留守妇女"写道让老公带自己和孩子去北京看天安门就是幸福,一个城市工薪族认为若能涨薪就是幸福,还有人表示常回家看看就是幸福……对政府与社会管理者而言,这一切归结起来,可以概括为——不断改善民生是促使人民幸福的前提.
谈及民生,往往会涉及社会公平.
但是,公平的实现又谈何容易.
去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就曾对中外记者说:我经常劝记者多到中国的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看看,你到那里看就知道上海和北京的发展不能代表整个中国.
从这一角度来看,使不同地区的群众更幸福的着力点,必然有所区别.
对行政者而言,应当努力为群众办实事,针对性解决群众最关切的问题,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拒绝仅仅"看上去很美".
关键词:政府行为;幸福指数;社会公平;民生【人民网-小蒋专栏】两会1+1:某些干部为啥"站着说话不腰疼"2010年3月16日背景:陕西韩城市高层住宅每平方米价格约5000元,可在韩城市交警大队新办公大楼背后却有2000多元一平方米的房子.
知情人说,交警大队斥资数千万元建办公大楼时,顺带盖了两栋住宅楼,买主不是普通百姓.
国际在线发表成彪的文章:在"一房难求"的时下,一幢房子比"高邻"多付一倍钱,"比较幸福"的指数不知跌落多少倍:韩城交警的待遇真让人眼红!
非常房价,必有非常隐情.
然而,诸如此类的"家属楼"太多了,并不仅仅在基层部门存在.
比如,去年某部委被曝光在北京四环内建房,以市面的一半价出售给"内部人".
要知道,早在多年前,中央就叫停单位自建"家属楼",可自上而下那么多单位仍在建,从规划到立项、监理、验收那么多环节,恁是没能挡住违规的手,真乃咄咄怪事!
其中,最令我难以理解的,是最后一关——缴税关,他们是如何通过的笔者日前替亲戚办理房屋过户,因买卖双方是亲戚,交易价格比周边偏低,可驻点房产局的税官不答应了,认为有串通压价、逃避税收的嫌疑,要重新估价.
那么,韩城等超低价"家属楼",他们最终如何纳税的难道税务部门坐视他们在享受"内部福利"之后又偷逃掉一笔税收吗审视韩城等超低价"家属楼",有钱有势的单位"请客"是个问题,那么多掌权执法的把关部门又"送礼",这是慷国家之慨、让人民之利,也是"为虎作伥",应被问责.
小蒋随想:内部房这种东西从未消声灭迹.
尤其是在房价居高不下的当下,但凡有点权力的机关都会给职工搞房子.
||非体制内百姓就"福利分房早已停止"质疑,许多职权部门却对此睁一眼闭一眼.
在体制内部看来,如果连权力者都没有房住、人心不稳,如何指挥行政机器的运转|何况,许多职权部门都在给自己人盖房,大家都有违规的小尾巴,谁也别逮谁.
||特权者买房的价格与市场价不接轨,卖特权房时却与市场价并轨,既导致了地产腐败的多发,又使得高层的地产调控频频遭遇地方的博弈——地方政府既可以赚卖地财政的钱,地方权力者还可能从高房价中获利,何乐而不为||前段时间广州市长万庆良谈租房被质疑也令人思索.
万市长每月只交600元房租,便能入住130多平方米的高档"政府宿舍".
如果按照正常的市场租价,万市长所住的小区、同档次的房子每月租金在6000元左右.
万市长能够租到如此"高性价比"的房子,全拜职务福利所赐.
在这种背景下,所谓的"转变观念,从有住房变成有房住",只能给人感觉"站着说话不腰疼".
高层为什么强调"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因为,这样才能体味到群众的疾苦.
可惜,如今一些人更愿意"先天下之乐而乐".
关键词:内部房;住房;特权;【人民网-小蒋专栏】两会1+1:银行该不该"冒险赚大钱"2011年3月16日背景:相关部委宣布取消银行部分服务性收费.
然而,34个"免费"项目中超过一半以上银行已经"免单",而公众广泛关注的小额账户收费、跨行转账收费过高、ATM机跨行取款重复收费等项目却只字未提.
华商报发表倪金节的文章:长期以来,中国银行系统以存贷利差为根本生存之道,不过,近年来,以各种服务性收费为主要来源的银行中间业务也发展迅速.
目前,12家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速普遍超过传统息差收入,正成为银行利润主要增长点.
但目前这些所谓的中间业务收入,更多的是取自对广大储户的服务性收费,并且是无风险利润.
这与外资银行面向普通客户中间业务免费,中间业务主要来自于创新服务,为储户创造更高的回报以获取管理费相差甚远.
依靠这种低端的中间业务收入,只能说明中国的银行业依然处于竞争力十分薄弱的阶段,只能以无风险式的收费来维持利润稳定.
处于市场垄断地位的商业银行,以及与银行系统有着紧密利益纠葛的银监部门,谁都不可能真正以市场的逻辑,来完善服务收费的定价.
从长远来看,银行应该把重点放在通过金融产品和工具的创新,开拓出更多的业务品种,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服务.
唯有如此,银行才能真正具备持续长久的赚钱能力.
而不是在监管部门保护之下,赚取政策红利.
小蒋随想:中国人多,一次银行转帐的手续费看似不到转帐额的百分之一,但转帐的人多了,手续费就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中国的银行恰恰吃透了这一点,服务费不赚白不赚.
因为几乎所有银行都收手续费,导致储户虽有不满,也是干瞪眼.
不过,在金融产品创新增收方面,笔者倒是希望银行持保守态度.
因为,国际金融危机的肇始,就是因为西方商业银行无度开发高风险的金融产品,并且层层打包转卖,致使虚拟经济的泡沫大大超出实体经济的创富能力,最终导致泡沫破裂.
中国的银行业之所以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经营相对保守,更多遵循传统的营收方式.
所以,凡事都有双刃剑效应,不应过度指责中国的银行不去"冒险赚大钱".
我们希望中国的银行业能够提升服务水平,降低不合理收费.
同时,我们更要求银行业者时刻怀有风险意识,切不可拿储户的钱去赌.
关键词:银行;服务费用;经济危机;钱【人民网-小蒋专栏】两会1+1:南京"梧桐树"何以惹是非背景:为了建设地铁,南京将迁移数百棵树龄达几十年的法国梧桐树,一些人表示难以接受.
新京报发表冯永锋的文章:一座城市的气质,一座城市的修养,与这个城市居民长时间的生活积淀相关.
这积淀包括住宅格局的形成,也包括"树木走势"的滋养.
某种程度上说,树木比住宅更难培养,树木与城市的关系更加深固.
||我们可以把天坛拆掉,然后用掺杂上高新手法的仿古建筑术,重新搭建出一个外形不太容易看出区别的天坛,但我们永远无法把天坛里那些柏树砍倒之后,在几年的工夫里让小小的柏树一下子长成千年古柏.
我们可以在几个月的工夫内建设出一所占地几十万亩豪华气派的"大学城",但我们绝对无法让大学城里的树木长出理想和希望,用最美好的自然生态,滋养求学者的心灵.
||推理起来非常简单,随意拆公民的住宅,随意砍伐路边的大树,随意把大树搬进城中,原因都是管理者缺乏"执政为民"的能力,缺乏与公众对话的能力,缺乏吸收公众智慧的能力.
要想保护城市的大树,只有一个办法,就是预先的信息公开,就是决策前的充分讨论;而不是事情发生后的舆论质疑.
所有隐秘、封闭的决策,跟随着的必然是颟顸与傲慢,随之而至的必然是公众难以抑制的失望,是社会秩序破坏之后难以恢复的创伤.
现在,一些公众人物和网友自发起来护树,得到了舆论的广泛同情,希望南京有关政府部门及时纠正错误,不要留下无可挽回的遗憾.
【lotus批】新京报冯永峰的文章是一篇挺严谨的"论"文.
开头三句话,正是逻辑中的三段论.
A→B,B→C=》A→C假设一:城市修养与气质与积淀相关,积淀包括住宅与树.
假设二:(难培养所以关系更密切-物以稀为贵,时间长价值高)条件:因为树比住宅更难培养,结论:所以树木与城市修养的关系比住宅更密切.
作者随后就通过类比说明住宅好建树难栽的道理.
我们先来看最好攻击的一点,那就是树比住宅更难培养么虽然古话里有"树挪死,人挪活",但在今天,给古树搬家挪窝似乎已经不新鲜.
山大百年校庆,为彰显"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育才观,校方就在校园里四处挖坑,种的可不是纤细的幼苗,而是一卡车装一棵的巨型盆景古柏.
眼皮跟前的庆祝活动可等不得十年的掊土施肥阳光雨露,只有临时抱佛脚临时挖树根的法子了.
比起叮叮当当满园沙尘暴的办公楼面子工程建设,这栽树可是快多了.
条件不成立,类比的说服力就要减掉大半.
再来看假设一,城市修养与生活积淀的关系,什么叫城市修养,是城市外观带给人的整体印象还是在这个城市生活的人的气质,还是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两者兼有之什么又叫生活积淀既然是生活,必有人这一主体,那么是祖祖辈辈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还是留传下来的宝玉瓷碗古董家具,亦或是物质非物质遗产皆有之依作者的意思,城市修养近于城市外观给人的感受,生活积淀是物质遗产诸如大树住宅,那么问题接着来了,大树是谁的生活积淀,是老百姓亲自栽培的么,还是当年政府规划种的如不是亲自栽培,那么又怎能算上是生活积淀,若算伴随成长的生活记忆还差不多.
而且还要质疑,大树的外观形象足以影响到一个城市的整体印象么难道南京的标志就是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形象在这里,我倒无意跟字眼较劲,而是想说作者看似三段论论证严谨,却在假设中没有把概念厘清,也没有抓住关键点.
老百姓为什么割舍不下梧桐树,还不是割舍不掉一起成长的那份记忆.
就像退伍老干部家里墙上总挂着个军水壶,80后耳塞里会放着Beyond、杰克逊的经典歌曲,半老徐娘偶尔也忍不住挖箱底翻出铁皮盒看当年的情书日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们只能靠着残存的符号追忆往昔.
符号在记忆中美化、升华,记性不好的人们,可怜地误以为过去的如闪烁的星光,还抱怨现世黑暗无边,却忽略了星光背后同样的茫茫夜空.
只因太关注,让微弱的亮光蒙住了双眼.
记忆都是好的么有历史的有年岁的就珍贵无比么你的美好记忆别人也同样拥有、感同身受么回到老梧桐这个话题,也许再倒退上几百年老梧桐大道还是清澈见底的一汪池水,政府要填湖种地,老百姓一百个不情愿,而现在可没有人同情那湖水,说要做人工渠了.
老干部的军水壶在孙儿看来是个顶丑顶奇怪的装饰品,90后在商店里听到Beyond也许还大骂音乐没品,徐娘在花季少女们眼里恐怕不过是可怜又矫情的大龄文艺妇女.
到底有多少人长在梧桐边,恋在梧桐边,有多少人视梧桐为生命,甘愿起早摸黑挤公交,天天面临迟到的危险,只要乘车路过梧桐树,看上一眼就心满意足.
这事儿也许来个民意选票才知道.
小蒋随想:有人说,开发新建应避开那些镌刻下城市印记的东西,给城市留下独特的人文风貌,而不要搞成"千城一面".
但是,城市人口、机动车数量快速增长,大规模城市改造势在必行,而这难免会触及各类老东西.
保护与开发,对于发展中的我们总是一对矛盾.
谈及城市风貌,学者与百姓的视角也可能不同.
比如,在有识之士眼中,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都曾是地方独有的建筑风格,大杂院与小弄堂也塑造了鲜明的人群性格.
然而,真正生活在拥挤不堪的亭子间、私搭乱建的大杂院中的人们,却未必享受这种生活氛围.
棚户区改造为何受到群众的欢迎那是因为,人们不再需要忍受拥挤、脏乱的居住环境,小夫妻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私密空间,老年人终于可以住上宽敞明亮的楼房.
10几年前那部《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就是平凡百姓渴望生活改善的真实写照.
渴望保留城市印记也好,希望社会发展也罢,各有各的道理.
如果能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自然最好不过,但这终归存在某种临界点.
若是保护与发展发生冲突,无论谁让位于谁,都会导致一部分人不满,以牺牲某方面诉求与权益为代价.
在此问题上,法国巴黎解决得较好——巴黎在老城之外,又建了一座新城,老城的原貌不动,新城是在"白纸"上构筑.
互不伤害、遥相呼应,实现了古老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然而,我们的城市具有这样的扩张条件吗我们的那些古都是否还具有"完整保护"的基础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谁让位于谁"的困境仍将存在.
关键词:城市建设;保护与开发;【人民网-小蒋专栏】两会1+1:"某些"无耻商家究竟是谁背景:珠海市消委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去年10大消费维权案例.
中国青年报发表殷国安的文章:珠海市消委会公布的10大案例,读着读着就让人心里堵得慌.
10大案例竟有9条将涉及侵权的商家改称为"某".
唯一一家被点名的,是一起旅游案例中涉及的南京市中国旅行社、深圳康辉旅行社和深圳市友谊之旅国际旅行社被点名.
看来,市消委会坚持了"枪口对外"的政策,凡是珠海的商家侵权后一律保护,对于南京和深圳的旅行社就不客气了.
||通报10大案件,却连作案者的名字都掩盖了,这种"公布"真叫人百思不得其解.
好比法院的判决书只宣布了罪行,却不知道罪犯的姓名.
消委会不公布坑害消费者的商家,究竟什么原因||可能是出于对有关商家的怜悯害怕损害他们的声誉,影响今后的生意||但对"恶人"的怜悯就是对"好人"的犯罪.
已经坑害了消费者却没有被曝光的商家还可能"贼心不死",继续坑害百姓.
||而消费者也因为不知情,无法防范,还会继续受害.
||或者是消委会怕得罪人,把关系搞僵,将来不好相处于是牺牲原则,维护关系,宁可得罪消费者,也要放它们一马||消委会不公布坑害消费者案例的主体单位,不仅在逻辑上讲不通,也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还有违反《消法》之嫌.
||当消委会连公布侵权商家的名单都不敢,他们还能代表消费者的利益吗而当消委会不能代表消费者时,消费者又能有什么办法它本来就是官办的,并非消费者选举产生的.
小蒋随想:某的用意主要有两种.
一是不愿意得罪人,因而隐讳.
二是涉及隐私,所以保护.
商家侵害消费者权益,如果替其隐姓埋名,反而是助纣为虐.
如果消委会不愿意得罪商家,不禁要问:和事佬能为消费者维什么权由此想到,如今的产品质量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为什么频发性质为何越来越严重很关键的一点,恐怕还是监管机构履职不力,对一些问题可能睁一眼闭一眼.
如此往复,令不法分子越发有恃无恐.
直到一些问题闹大,仍有地方官出于"维稳"考虑,试图掩盖负面新闻,而实质不过是扬汤止沸.
3.
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侵权商家尚且被隐讳其名,平日里消费者维权又将怎样不点名批评不叫批评,"某某"式公开不叫公开,这种"挠痒痒"只能让不法商家轻蔑一笑.
关键词:信息公开;食品安全;消费者权益;维稳【人民网-小蒋专栏】两会1+1:温总理"还账"后钱该咋花背景:温家宝总理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江西省代表团全体会议时表示:"这8年,是政府对教育支持力度最大的8年.
但还欠你们一个账,就是没有完成教育经费占GDP比重达到4%的任务,明年一定把这笔账还上.
"京华时报发表乔子鲲的文章:公共财政在教育领域的欠账,不仅是比重没有达到的问题,还有财政资金资源配置的不均衡问题.
这个不均衡,体现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就是发达地区分得的蛋糕较多,欠发达和落后地区分得的少;城市分得的蛋糕多,农村分得的少.
事实上,即使是在同一城市内部,也有财政资金配置的不均衡现象.
||以中小学为例,那些不同层级的示范学校,和一般学校,获得的财政资金也不相同.
所谓"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哪里真是没学上无非就是没好学校上,没条子、票子.
百姓所以掀起"择校热",就在于学校之间差别太大.
学校之所以有质量的相当落差,关键就在于财政资金的不均衡.
在钱不多时,是撒胡椒面给每个学校一点,还是集中力量办一两所重点学校这既有思路问题,又有面子问题、政绩问题.
不能不承认,教育的哪一个领域、层面、环节都需要钱,与发展的形势和要求相比,即使还清了欠账,教育的日子也仍然过得紧巴.
||另一方面,总体数额上还清了欠账,还需要还清具体领域的欠账,这就需要向基础教育、向薄弱学校、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因而,如何讲求节约、讲求均衡,保证不大手大脚、铺张浪费,是对教育官员们的考验.
小蒋随想: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但社会分配不均的问题也越发突出.
教育投入一直在增长,但重点校与非重点校之间的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反而还有拉大的趋势.
如果教育投入明年真的占到GDP的4%,我们可能更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如何避免某些大学修个大门花掉数百万,而某些偏远小学连像样的课桌椅都没有.
在钱的问题上,永远难说"够用".
关键是,我们的教育不能再沉浸于"打造世界一流"的幻想之中.
许多人都曾以"西南联大"做例子.
的确,无论是经济条件,还是社会环境,抗战时期都比今日相差甚远.
但那时培养出的顶尖人才数量令今天的中国大学汗颜.
所以,钱解决不了所有问题.
在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更需要改革教育体制.
中国若不实行改革开放,不会有今天的发展成就.
在教育的问题上,也将是同样的道理.
关键词:教育;钱;分配;政府【人民网-小蒋专栏】两会1+1:官员该如何习惯群众的批评背景:两会上官员屡遭诘问.
比如,有记者就"限购令"的"户籍歧视"质询住建部部长姜伟新.
姜回应:"不合理的事情特别多,您要能够想到一个万全的、没有副作用的措施,我用您的办法.
"环球时报发表社评:中国官员应快速适应履职环境的变化,调整心态,直面各种不满.
中国社会的分层,各种利益诉求的多元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舆论中声音最高的,未必就是主流声音,非主流声音也极力扮成主流声音,社会缺少识别机制,这为中国舆论带来空前的活跃和竞争,也带来混乱.
不能指责公众,公众是社会最自然的存在形态,它是你我他的总和,公众的态度既清楚,又矛盾,既理想,又趋于现实.
它要求决定一切,又期待有坚强意志的领袖.
中国的社会舆论正逐渐呈现世界级别的感性和多样性,但中国的政治必须保持强大的有效性,以理性为基础构筑弹性.
当局要认真听取民意,坦率接受、回应各种质疑,但当局也要真正树立为社会负责的公心,不被复杂的舆论牵着跑,不患得患失.
执政者要依法使用自己的权力,既不能滥用,也不能因为遭到部分人反对就不敢用.
民主的目的是展示各种意见,最终形成多数共识,中国这样的大国,尤其如此.
对少数意见的尊重,在任何国家都做不到没有底线.
就像为了多数人利益修条路,遇到一个钉子户路可以拐个弯,但不能不修.
从为政者方面说,习惯批评,这是第一课.
为政者经得起批评,这是第二课.
为政者更近民意,更清廉,工作更高效,这是第三第四第五课.
从舆论方面说,既然要求官员不再说假大空的话,媒体和互联网也应少喊虽很煽情,但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口号.
同时应谅解官员偶尔的口误或失言,因为官员其实和我们一样,不是神.
小蒋随想:社会存在各种矛盾与问题,难免导致各类不满与焦虑.
民众的情绪需要释放,公民的正当诉求理当被尊重.
所以,温家宝总理曾经表态: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
之所以要创造条件,表明在一些时候还缺少批评的环境与条件.
当然,批评的声音也不都是正确的.
不正确也分两种情况——在国际形势复杂多样的背景下,某些批评是怀有恶意而非建设性的捣乱;还有一些批评属于"真话未必是真理",也就是存在认识上的局限.
对于图谋不轨的"批评言论",社会需要予以警惕.
然而,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如今高层鼓励人们讲真话,就是希望营造具有张力的言论空间.
这一方面是实现民主执政与监督的应有之义,另一方面也是希望真理越辩越明晰.
从民主的角度,任何公共抉择最终都必须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但是这不等于多数人可以剥夺少数人的底线权利.
对行政者而言,应当扮演好公民基本权利的守夜人的角色.
对于民众而言,在确保改革的核心是出于公共利益的前提下,也需要给予行政者一定的"试错"空间.
毕竟,改革没有前路可循.
无论是既得利益的打破,还是开创性思维的实践,都可能引发局部的不满.
如果非要苛求万无一失、具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反而给某些人留下裹足不前、当太平官的理由.
【lotus评】:官员百姓如何处——理解的基础上沟通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所扮演的角色,理解群众为什么有权批评,批评的好处效果何在首先是自己角色所承担的义务:为人民服务,代表人民行使权力,自然要接受人民的监督;其次部分官员之所以畏惧是存在的"不好意思"的心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不怕犯错误,就怕不认错,还要遮遮掩掩,推卸责任.
人在错误中成长,敢于改革,敢于创新,就敢于在改革创新中担风险,善于在改革创新的差池中吸取教训.
批评的好处是,对执政者犯错误者提高能力,对给意见者批评者来说是提升参与政治的热情,对社会来说促进民主社会、利于真理愈辨愈明.
那么百姓该如何提批评意见理解基础上既要一针见血,又要给政府以改正的时间、以试错的空间.
对待政府就像教育自家孩子,犯了错误得狠批,因为孩子可能根本意识不到是个问题;有时候又要迂回又要哄着,因为批得过了头儿,就打消了"学习"的积极性,干脆破罐子破摔,不求悔改.
所以,火候很关键,最根本的是沟通和理解,在具体沟通中力争讲理性,在具体沟通中灵活机动.
为什么说政府像孩子,事实上,只要是群体,就存在诸如"因噎废食""但求无过"的非理性,而非理性即是孩子的最凸显的特征.
关键词:政府行为;民主监督;提批评意见;公众意识;参政意识【人民网-小蒋专栏】观点1+1:"童子尿煮蛋"算啥文化遗产背景:《钱江晚报》报道,在浙江东阳街头常飘着奇怪的味道.
东阳人说,这是童子蛋的味道.
所谓童子蛋,就是用童子尿煮的鸡蛋.
一到春天卖童子蛋的小摊遍布东阳大街小巷.
一块五一只的童子蛋贵过普通的茶叶蛋.
童子蛋还入选了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方早报发表郑风田的文章: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童子蛋完全是一个古老相传的陋习,故意为之,则近于骗人把戏,但居然还有人去吃,这说明不明真相、不懂健康营养知识的群众还真不少.
正是一些普通消费者存在某些消费误区,让那些没有道德的商家有机可趁,于是乎各种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产品被"创造"出来.
||欧美国家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一个很好的做法就是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也就是"两手抓",生产者与消费者都被重视,不仅仅对犯错的企业进行惩罚,还要对消费者进行正确的营养知识教育.
||过去各种滋补品之所以风行,喝"绿豆汤"治百病等"异端邪说"之所以有市场,说明我国的消费者太需要正确的饮食营养知识教育了.
消费者如果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良商家下手的机会就会少很多.
||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也是需要引导与教育的,这个环节过去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一直忽视.
这就需要监管部门加强对消费者的正确饮食营养知识教育,比如可以每年多拿出些经费,制作健康饮食宣传片,在媒体上多进行公益广告播放,告诉消费者,哪些饮食习惯值得学习,哪些又容易被误导利用.
小蒋随想:童子尿也是尿,只要是尿就蕴含人体排泄出的毒素,童子尿保健乃至治病纯属无稽之谈.
退一步说,这年头啥都有造假的,谁知道那尿究竟源于童子还是成人其"制造"过程想想都恶心.
"尿疗"让人联想到跳大神、蒙人钱财的"神棍秘方",某些地方居然保留着童子尿煮鸡蛋的"风俗",甚至将其纳入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叫尊重传统,而是无知愚昧.
或许,偶尔吃几个"尿蛋"不会出现强烈副作用,但长期食用绝对不利于人的健康.
当地食品与卫生监督部门允许这种"风俗"的存在,令人遗憾.
必须承认,一种习俗(哪怕是陋习)以及其背后的观念改变并不像说说那么简单.
但是,这不应成为不去努力扭转的理由,更不应以陋习作为可资炫耀的个性.
【lotus评】不算文化遗产,算愚昧的尚古遗产.
政府姿态相当于知识权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名",会造成百姓对童子蛋有药用价值的错误认识.
还要质疑,童子蛋被当地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局本身缺乏科学知识,还是各地"申遗产"热大背景下硬憋出来的"馊"主意.
前者是认识不足,常识缺乏,后者可是为面子为政绩做出带有误导百姓认知、给投机分子创造黑心买卖的不负责行为.
部分机构部分领导是真傻还是假傻呢如果假定有初中文化基础,上过点生物课,肯定是知道尿液成分的,所以这领导估计假傻的可能性大点.
关键词:食品安全;尊重传统与愚昧无知;政府行为;【人民网-小蒋专栏】观点1+1:"割韭菜"式打黑所为何来背景:广东东莞厚街镇召开打黑除恶工作动员会,镇委书记黎惠勤要求,"每个派出所年内要打掉1至2个涉黑恶势力团伙,每月要上报1至2条涉黑恶犯罪线索.
"更表示,对于发现黑恶势力不报不打者将追究责任,"该撤职的要撤职!
"华商报发表评论:单单从每个派出所每个月要上报1至2条涉黑涉恶犯罪线索来看,这一年下来,起码得有12条线索才能完成任务.
老百姓更担心的是,如果指标如此"可控",派出所有没有可能平日对一些黑恶势力"养着打",又或者选择性地上报些阿猫阿狗的鸡毛蒜皮以完成任务大的化成小的,小的搞成大的,"打黑"搞成"黑打"黄仁宇那老头推崇"数目字管理",可在打黑除恶上也搞"数目字指标",实在也要担心,必须对传递上来的信息有所鉴别,不能纯粹听之信之,提防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关键还在于,"年内必须打掉1至2个涉黑恶势力团伙",让基层派出所充当起打黑的主力,这事儿也得掂量清楚.
古人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涉黑恶势力之所以猖狂,主要还在于人家背后的那些保护伞,光重庆打黑中揪出来的保护伞便已经证明,岂是小小派出所能奈何得了非让一个人干能力之外的事,硬逼着派出所在一年内打掉一个涉黑恶势力,或许,就难免只"找软柿子捏",而定然不会去"啃硬骨头",如此,离"黑打"就可能不远了.
小蒋随想:这种事有两种可能.
要么,当地的治安状况十分不佳,否则,哪有那么多黑社会可打要么,则可能演变为为了打黑而打黑,搞不好,在街上与人发生小摩擦,也会被视为"黑分子".
||警方的职责,一方面是震慑犯罪分子,努力减少犯罪的发生;另一方面,则应当除恶务尽,对于局部的犯罪团伙理当斩草除根.
||东莞厚街镇打黑的离谱性在于,将黑恶势力的存在视为常态,要求每个派出所每月上报犯罪线索.
派出所如果按照这个"进度"来,打黑可能成了割韭菜——总得留根,才能割了一茬又一茬.
我们总说要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
||如果某个派出所辖区内有多个黑社会团伙,年内打掉一两个就算"完成任务",那么其它的怎么办细水长流地打反过来说,如果当地确实没有黑恶势力,难道要警察"变"出个把来吗||将打黑任务"数字化"有两个可能.
要么是当地的警察平日混日子,非要出台"死命令"才能有所作为;要么则是当地的领导追求政绩数据,拍脑袋瞎决策.
无论是哪种情况,此类打黑都不能让人欣慰.
关键词:指标化;政绩;可行性;政府行为【人民网-小蒋专栏】观点1+1:赌徒警察会不会"猫鼠一窝"背景:东莞一派出所民警妻子,苦劝老公远离赌博无效后,致信市公安局纪委书记请求肃清警队赌风.
信中称,如不参加会遭排挤,部分领导赌博数额巨大.
当地政府部门称,基层部门确实存在赌博现象.
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当地警队赌风有所收敛.
华商报发表钱夙伟的文章:这位警嫂自揭家丑,其出发点是出于爱护丈夫,确实,如果赌风盛行的大环境依然,她再苦劝,丈夫也不可能"金盆洗手".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所谓"大环境",并不只是警队,如常平镇委书记陈桂明所说,"赌博的现象在基层确实存在,这封信只提到了警队,在一些基层单位,如一些村干部、镇政府干部也沉迷赌博",警队如此,村镇干部如此,社会上的赌风当然更烈.
||而警队的所谓"打击赌博",也成了对自己的反讽.
"大环境"如此,显然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需要追问的是,"大环境"是如何"炼"成的警队领导带头赌博,乃至村镇干部沉迷赌博,"大环境"已是如此可怕,难道只有这位警嫂一个人清醒,其他人都麻木不觉公职人员沉迷赌博乃至通宵达旦,当然无心工作,而"一晚就输了6000多元",已不算是随便玩玩了,按正常的管理和监督机制,理应得到及时的制止和制裁.
显然,对于如此违法违纪,要由警嫂忍无可忍,愤而上书揭露出来,就可以看出现行的管理和监督机制有着多大的漏洞.
小蒋随想:上梁不正下梁歪.
赌博发展到"不参加会遭排挤"、"部分领导赌博数额巨大"的地步,只能说明某些领导已然借此敛财——与领导打牌,谁敢赢领导的钱那不是在太岁头上动土,给自己找别扭吗如果与领导打牌时多多"点炮",让领导喜笑颜开,仕途之路显然会更加宽广.
此类变相行贿,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在以往许多案例中并不少见.
||警察也沉迷于赌博,属于典型的执法犯法,不可能给人公正执法的信心,甚至可能沦为猫鼠一窝.
||"一晚就输了6000多元",真的是工资收入吗查查背后的底细,或许大有乾坤.
||有时候,反腐的线索明摆着,关键是"有关部门"想不想去抓.
如果不抓,一些小鼠渐渐就变成了硕鼠……关键词:变相受贿;腐败;政府行为;【人民网-小蒋专栏】观点1+1:日本人为何相信政府不撒谎背景:人民网留守东京的记者17日与一位正常上班的公寓管理员对话.
"您不害怕余震和核辐射吗"面对记者的问题,公寓管理员回答:"我相信政府的解释和媒体的报道,他们都说东京暂时没有问题的.
""但是政府或许会隐瞒事实,不是吗"记者追问.
"我想他们不会.
政府撒谎会失去国民的信任,这么大的事情不说实话会成为罪人的.
"长江日报发表李建华的文章:上述东京市民的话语,给了我一个探究日本人处变不惊的新视角,那就是国民对政府的信任也是日本人能够从容应对巨大灾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不亚于社会自治能力,是民众进行自我管理达致秩序井然的精神支柱.
假如,日本国民觉得政府是靠不住的,无论说什么、做什么都难以取得民众的信任,身处大灾难的日本社会可能是另外一种景象.
如果说是日本的现代文明造就了日本民众临危不乱,那么文明除了国民文明之外,还当包含政治文明.
||日本民众信任政府的另一个例证是,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枝野幸男大地震以来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在电视直播节目中,向公众及媒体通报最新灾情,很多日本人在网上倡议"枝野,去睡会儿吧!
"从中我们看到公务人员的忠于职守,更看到政府及时、充分、客观的信息公开,这些行为无疑赢得了日本民众的信任.
||尽管媒体有关于首相菅直人对灾情和核危机应对不力的批评,尽管日本高官中也有不诚实的行为被媒体揪住,但国民对于政府整体是信任的,相信政府会坚守基本政治伦理,具有起码的公信力.
这种信任的长期累积,自然会在危难之际、在大是大非面前相信政府,从而安稳应对.
或许有人会说,日本政权不稳定,首相经常更迭,不值得信任.
实际上,日本的行政系统始终是稳固而有效运行的,几乎不受政府最高负责人变换的影响.
民众及媒体的监督、竞争对手的制约加上公务员的中立等一系列制度,保证了日本不论谁出任政府首长,政府基本上都是值得民众信赖的.
小蒋随想:在巨大的灾难面前,对政府而言,如果不对民众负责,让民众向谁诉求对民众而言,如果连政府都不信,又能去信谁唯有双向配合、众志成城,才是化解危机的基础,才能更有效地减轻灾难的苦楚.
否则,相互不信任,彼此不配合,只会令局面更加混乱,陷入恶性循环.
||当然,这种双向协作,不是自然天成.
其中,既有平日里制度监管的约束,又受人性内心耻感的导向.
日本政坛领导人更迭频繁,日本社会的运转却一直平稳,反映出日本政治的纯粹一面.
对民众而言,更迭的只是新的领导面孔,社会对行政与公职人员的约束不会改变.
人性内心的耻感同样重要.
日本文化中有"以死谢罪"的传统,罪人在日本难以生存.
何况,9级大地震与核泄漏并非人为导致,日本政府不需要辩解卸责,核泄漏更是无法隐瞒.
只有公开事实真相,才能博得国际社会的同情,寻求世界各国的帮助.
||这两天,我们中的一些人抢起碘盐.
这一方面源于相关知识的缺乏,另一方面也有宁可信其有的盲动.
如今,政府已告知公众我国的盐供给远远大于需求,而且碘盐也起不到"防核"的效果,我国环境监测更没有发现受到日本核泄漏的影响,我们不应多一些淡定吗关键词:政府行为;信息公开;公信力【人民网-小蒋专栏】观点1+1:京城楼盘降价四千"伤害"谁背景:2月16日北京出台落实"国八条"的"限购令",新政实施一个月,北京新房开盘量、购房需求、业主挂牌量均出现明显萎缩,楼市成交量创去年楼市调控以来新低.
湖南红网发表陈庆贵的文章:京版"限购令"推出以来饱受"排外令""违背市场规律"之类的质疑诟病.
然而,事实胜于雄辩,"限购令"满月以来的市场表现,至少用铁的事实告诉我们三样东西.
首先,"限购令"堪称具有速效显效药力的楼市退烧猛药.
据统计,新政执行首日截至3月18日,北京全市新建商品房网签总量3504套,环比新政执行前一个月下跌42.
1%,同比跌幅20.
8%;成交均价19143元/平方米,环比新政执行前一个月成交均价下跌24.
6%.
再者,只要动真执行"限购令"就没有退不了烧的顽固楼市.
只要像北京这样动真碰硬义无反顾地执行"限购令",就没有退不了烧的顽固楼市和畸高房价.
还有,执行"限购令"大可以全国一盘棋.
我注意到,早在北京有风声推出"限购令"之际,"嗅觉灵敏"的投资投机人和一些热钱持有者就有所警觉.
北京限购后,温州炒房团移师周边河北市县抢房,京版"限购令"被认为间接推动这些地区房价上涨.
涿州某项目销售主管直言不讳:"目前我们的项目超过五成的购房者都来自北京.
"在我眼中,这无异于"东边打渔,西边放生"的现实楼市调控版.
久之,非但致使政府"限购令"效用事倍功半甚至前功尽弃,而且还有可能直接推动二三线城市房价暴涨.
显然,这不是"国八条"、"限购令"推出要看到的结果,为阻止投机热钱声东击西和巩固"限购令"既有战果,大有"限购令"在全国"一刀切"的现实必要.
小蒋随想:北京东五环外一个楼盘最近每平方米房子降价4000元,引来部分前期按高价购房者的声讨,要求退房.
这里出现一种吊诡——没买房时,人们巴不得房价赶快降;一旦买了房,立刻希望房价不跌,涨价更会偷着乐.
这也成了地产利益集团坚持不降价的理由之一——为了避免"伤害"前期购房者.
||但是,世上真的存在只涨不跌的东西吗或者说,谁能阻挡潮起潮落的自然规律主观上,谁在都不愿意做高房价最后一棒的承接者,但在长期的恐慌性购买之下,终归有一些人会成为最后的倒霉蛋.
每平方米降价4000元,哪怕是60平方米的小户型,早先的购房者也要损失24万元,这种代价的确惨重.
然而,血淋淋的事实也是最有力的"教育素材",它可以使购房者的头脑真的冷静下来,使投机分子不敢造次.
在楼市高烧久治不愈的情况下,也只有给予猛药,才有可能起到扭转性的效果.
||前两年,我们还看到过楼市"假摔".
因而,必须警惕某些楼盘降价只是意思意思,是为了迷惑调控者.
地产利益集团更希望以"退房潮"、银行信贷"不可承受",阻止房价下降,给宏观调控施压.
对此,各地政府以及有关方面必须贯彻高层"使房价保持在合理水平"的根本方针,坚决将地产调控进行到底.
银监会有关人士更表示:银行可承受房价跌三成.
对地产商而言,尽快认清形势,扭转暴利思维,才是明智之举.
关键词:住房;降价;钱;限购令【人民网-小蒋专栏】观点1+1:曝光榜与隐私距离有多远背景:武汉市19日通过地方媒体曝光40名"乱闯红灯、乱停车辆、乱穿马路、乱扔垃圾"的市民名单.
京华时报发表夏韦的文章:每次曝光引发的争议,执法部门必须面对.
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包括《行政处罚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在内的一系列法律条文或者规定中,都没有允许执法部门在媒体公布被处罚者名单及其个人信息的规定.
按照"法无授权皆禁止"的原则,包括武汉市在内的许多曝光可以说是于法无据,是公权在"闯红灯".
所谓罚当其罪,除法律规定外,任何人、任何机关,都不能、也无权要求行人对自身违法行为承担超出法律规定之外的额外责任.
否则,很容易造成执法权的滥用,进而使普通公民陷入随意执法的威胁中.
具体到武汉市的措施,其"随机抽取"被曝光者的做法就值得商榷.
随机抽取的规则是怎么确定的通过类似福利彩票的形式公开摇出来还是执法人员根据自己的判断主观确定在人们对权大于法、钱大于法"潜规则"担忧的背景下,随机抽取如何保证一视同仁如果每次随意抽取的都只是普通百姓,"只拣软柿子捏",不仅会制造社会裂痕,也会影响法律信仰的树立.
小蒋随想:与"光荣榜"相对应的是"黑名单".
做了不光彩的事不希望别人知道,是人的本能.
但这是否能够划入隐私范畴,则要看不光彩的事有没有侵犯公共利益.
乱闯红灯、乱停车辆、乱穿马路、乱扔垃圾,这些行为皆发生在公共场所,其中,乱闯红灯、乱穿马路,不但影响自身安全,而且也对其他人的安全构成威胁.
此时,已不是隐私的问题.
不得不承认,如今隐私的范畴十分模糊,它似乎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
||不妨换一种思维,假如某公务员上班时间打扑克、去娱乐场所花公款吃喝玩乐、开着公车办私事,应不应该以隐私作为理由不曝光所以,曝光本身是监督与约束的必要手段之一.
||公务员也好,普通人也罢,都不能以隐私作为不良行径的挡箭牌.
上文指出,曝光中的"随机抽取"倒是值得关注.
因为,"特权车"乱闯红灯、乱停车辆屡见不鲜.
此类举措不能搞成权力者曝光他人不轨、遮掩自己人之丑.
关键词:隐私;公共利益;个人权利【人民网-小蒋专栏】观点1+1:"中国制造"为啥在中国卖得贵2011年03月23日16:53背景: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第十二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将采取促进竞争、完善物流体系、转变和创新零售模式、减轻零售企业负担等措施,解决部分国际品牌奢侈品在我国销售价高于海外价的问题,探索让外销转内销产品直接在国内销售的途径.
燕赵都市报发表浦江潮的文章:不光是奢侈品,很多一般性商品的国内售价也比国外(境外)高.
以至于内地游客常常去香港、澳门"打酱油",大包小包往回拎.
更让中国普通百姓感到郁闷的是,很多在国外(境外)售价较为便宜的商品,原本是"中国制造"(比如在深圳组装的iPad).
||"中国制造"在国内的售价为何反而高原因比较复杂,大致可分为税收和流通两个方面.
||税收方面,一是出口退税,二是零售企业税负较高.
||流通方面,我国商业流通各环节存在着繁复杂乱的交易成本.
在商品销售终端,进场费、摊位费之类的费用多不胜数,灰色成本则是"公开的秘密",这些最终都摊到商品价格里,转移到消费者的头上;在商品运输环节,物流成本畸高是人尽皆知的事实,其最有说服力的注脚即是"全世界14万公里收费公路,其中10万公里在中国".
||让"中国制造"在国内便宜起来,政府大有可为,无非是少收税、少收费,通过降低商品税收成本和交易成本来降低商品价格,让利于消费者.
政府这样做肯定不吃亏,商品价格下降刺激消费,消费增长、内需旺盛不仅能促进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而且反过来能增加政府税收,"放水养鱼"肯定比"竭泽而渔"高明得多.
||"中国制造"以价格实惠赢得了全球消费者的青睐,现在,该让中国消费者也来分享这一好处了.
往大了说,这不也是让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开放成果的一种体现吗小蒋随想:发达国家的人收入比我们高,买东西却比我们便宜;我们不但没有享受到购买"中国制造"的近水楼台,反而还要通过"代购"等方式去境外购买"中国制造".
这种吊诡不仅带来心理不平,而且中国消费者还要付出更多现实的钞票.
老百姓还有一点很纳闷,人民币对美元一直在升值,按说人民币的购买力应当比原来更强.
但是,老百姓的切身感受却是人民币似乎越来越"毛".
这一方面反映出国际间的汇率变化对于国内消费的影响并不"等值",另一方面也表明遏制通胀的任务仍然艰巨.
||不过,各类商品也不是越便宜越好.
因为,这意味着人们的劳动价值将处于低水平徘徊.
比如,农产品涨价固然有投机炒作的因素,但是,谁能说农民不会从中分一杯羹如果说某些农产品涨价N倍很邪乎的话,那么原来的超低价同样离谱,谷贱伤农的道理无需赘述.
||解决"中国制造"在国内比国外贵,在政府层面,应当在生产与流通等环节减税、免除不合理费用.
在市场监管方面,则应进一步加大整治炒作与哄抬物价的力度.
对于某些国外商家对中国市场采取歧视性政策、试图以高价树立品牌形象,则需要消费者的理性.
如果某些人非要当冤大头,难免导致"此地人傻、钱多、速来".
关键词:消费;民生;物价;税收;钱【人民网-小蒋专栏】观点1+1:纪委、组织部的电话为何"打不通"背景:为进一步严肃换届纪律、畅通反映渠道,山西省纪委、山西省委组织部联合公布260名各市、县(市、区)纪委书记、组织部长手机号码和电子邮箱.
记者随机选择33人的手机拨打,接通率不到四成.
中国青年报发表毕诗成的文章:"民意井喷"正是以往渠道不畅通的结果,"试探电话"正是对官员的诚意持怀疑态度的表现,"投诉鱼龙混杂"也是在为以往的欠账"埋单",接听这些投诉正是官员们的本职工作而不是"影响工作".
||想起上个月《南方周末》关于江苏睢宁"一毛钱维稳"的报道.
当地官员公布手机号码"短信问政",收到4万条求助短信九成办结,很多矛盾便靠这发短信的"一毛钱"成本而得以解决.
据说在手机号码公布之初,反映失实信息的短信占20%至30%,还有很多侮辱谩骂、造谣中伤、人身攻击的.
如何面对这种乱象江苏睢宁的经验则是——穿越乱象,除了诚恳、耐心地面对,别无捷径可走.
睢宁县正是落实专人专办来信来电、建立督查承办反馈等制度配套办法,雷厉风行地将大部分问题解决掉了,释放出了最大的诚意,不实、骚扰类短信与电话才大量减少,直至后来几近消失.
||对山西纪委、组织部门而言,只能带着诚意迎难而上,不妨先对骚扰类信息一笑了之,只有每一个真实举报都能得到严肃处理,只有对换届过程中每一个蛛丝马迹都严格关注甚至问责,只有每一起怠慢作为都能被核实并查处,民众才会承认你公布号码"不是作秀",骚扰才会散去.
这不只是换届之时纪律监督的法宝,更是日常民情反映渠道通畅、确保社会稳定的法宝.
小蒋随想:政府的公信力是如何构筑的一是切实为百姓办事,二是对自身问题不护短,三是以真心换真心.
"试探电话"与接通率不高恰好相配,这反映了媒体对于公布干部手机号的有效性的怀疑,某些干部也确实没有禁得住"被考验".
反映情况的渠道尚且不畅,查处解决问题恐怕会打上更大的问号.
《求是》杂志最近发表习近平的文章:《关键在于落实》.
其中写道:有一幅对联,上联是"你开会我开会大家都开会",下联是"你发文我发文大家都发文",横批是"谁来落实".
谈及落实与效果,最根本的约束是问责.
某些干部的电话能否打通只是问题的表象,深层的问题是,如果群众反映的真实问题得不到解决、坏人坏事得不到查处,主管责任人应当接受怎样的处罚有惩处才会有敬畏,在约束权力的问题上不能仅仅依靠觉悟.
关键词:信息公开;民意井喷;问责;落实;公信力【人民网-小蒋专栏】观点1+1:白岩松"没送过礼"意义在哪3月22日背景:白岩松在重庆大学演讲时称,未因工作送过礼,鼓励大家要相信那些正直的道理.
华商报发表乔杉的文章:这当然反衬出白岩松成长那个时代的简单.
对于许多人来说,过去的那个时代,不仅有清清的河、蓝蓝的天、绿绿的树,还有相对干净的人际关系.
正因为此,许多人并没有因为过去那个时代的物质匮乏,而放弃对那个时代的精神向往.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情结,希望今天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能再简单一点,能让那些"正直的道理"还是道理.
应该看到,白岩松式成功的个例性,既有时代之功也有个人努力.
社会乃至人的多样性,决定人们在智力、能力、运气上不可能在同一水准上,这注定了总有些人依靠自己的能力一路过关斩将.
但大多数人是平凡的,特别优秀者和名人可以不送礼,不代表平凡者可以不送礼.
特别是到了今天,环顾身边,上学、就业、提拔、晋级、转业,还有几个人敢说不需要送礼从理论上讲,即便在现在这样"不简单"的环境下,"今年过节不送礼"的人也依然可以脱颖而出.
但恐怕也没有多少人会否认,今天虽有"白岩松式的成功",但也只是个别例子:可以一时不送礼,不代表可以一世不送礼;可以一人不送礼,不代表可以所有人不送礼.
白岩松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媒体人,很多时候需要向社会传递主流的道德观.
什么时候,所有人都可以像白岩松一样不送礼,那白岩松讲的就是"真理"了.
而现在还不是,因此白岩松的劝告听起来过瘾,想起来心酸.
要想不心酸,还需长期努力.
小蒋随想:看过一句话——不要抱怨环境,因为你就是环境的一部分.
上文的一些观点有些消极.
资料显示,白岩松1989年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国广播报》,1993年参与创办《东方时空》,后正式任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主持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正是中国社会深刻转型的时候,如果说那时候的人文环境比现在更"纯粹",恐怕过于乐观.
记得一个亲戚1987年参加工作时,为了分配到离家近一点的工厂上班,曾给某位领导送过礼.
上世纪九十年代,国企也开始大规模改制,这一方面导致许多国企职工下岗,另一方面也曾引发国资流失的争议.
1994年《焦点访谈》创立,更以深度评论社会问题为主打.
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焦点访谈》门前经常排着两个长队:一队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向《焦点访谈》反映情况;还有一队是住在北京各宾馆里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干部,向《焦点访谈》公关,不要播批评他们的片子……说了这么多,只想表明,社会从来不是"冰清玉洁"的,能出头的人也不都是有个"好爸爸".
总是抱怨大环境不佳,有可能是在为自己的不良行为开脱.
的确,一些人是依靠潜规则上位.
但是,正直的人们既然希望打破潜规则,就不能对消极的"随波逐流"心安理得.
一面痛恨别人腐败,一面遗憾自己没有机会腐败,这才是思维的分裂.
关键词:找工作;大学生;公平;潜规则;变相腐败;教育【lotus评】两位时评人都就时代的不同来分析现今是否是送礼出于不得已.
前者是认为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怀旧过去单纯的美好时光.
后者则认为过去,即上世纪处于中国社会深刻转型的八九十年代,不比现在好多少.
我们还可以把过去拉的更远点,似乎《红楼梦》《官场现形记》里的买官卖官现象早已是屡见不鲜.
但是否说明送礼是一具有悠久历史、中国特点的文化现象事实上,送礼要看你是出于什么目的,是老朋友之间的"礼尚往来",还是为了走动关系变相行贿,前者可以算文化传统,后者则是腐败的表现.
腐败现象无法根除,原因是我们不在天堂或乌托邦,又非圣贤,无法逃避人性恶,于是腐败只有恶化和减轻两者可能.
何时恶化何时减轻,那要看社会环境是助长腐败搞特权还是鼓励公平竞争.
永远不要在不讲人性的社会考验人性,因为那里只有遵循弱肉强食的兽性法则才能生存,人都是被逼上绝路的.
【人民网-小蒋专栏】观点1+1:"暴力慈善"是不是伪命题3月22日背景:针对希望工程发起人徐永光的"暴力慈善论",陈光标表示:中国就需要我这样的"暴力慈善",来推动整个社会的慈善进步,社会对我的行为有争议,是好事.
燕赵都市报发表王石川的文章:陈光标到云南盈江灾区,向两个寨的群众发放了23万救灾款,每人200元,在派钱后,他与村民举钱合影的场景,确实让人不舒服,这是对受捐对象的不尊重.
(是否想当然如果村民觉得有损尊严,完全可以"廉者不食嗟来之食")但是,不能因为陈光标在一些时候未充分考虑受捐对象的尊严,就抹杀陈式慈善的积极意义和现实价值,就轻率断定:"'陈光标式慈善'是一种慈善的倒退".
陈式慈善是一个独特的标本,他的诸多地方既值得激赏,也值得剖析.
比如,他倡导裸捐,在致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信中,他说,"财富是水,是身外之物.
如果有一杯水可以一个人喝,有一桶水可以存放在家里,要是有一条河就该与大家分享.
"这样的财富观就值得推举.
陈光标最喜欢直接接触救助者,即面对面捐赠.
究其因,他表示,捐赠的钱去了哪里,是捐赠者们的普遍质疑.
目前慈善制度不健全,慈善资金信息不能公开透明,是企业家们多数选择直接捐赠的普遍原因,也是目前制约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赵华质疑陈光标:"你的(直接)行善方式,会让人认为慈善组织不可信赖,这有利于推动慈善事业吗"笔者认为,与其质疑陈光标不信赖慈善组织,慈善组织不如反躬自省,如果善款公开透明,慈善家们何必舍近求远小蒋随想:陈光标发钱后与受捐者照相,说"不舒服"的是基本都是看客.
(赞成,我们得实地问问村民的感受才能知道是不是他们真的不舒服,还是看客臆想甚至是出于"炫富""张扬个性"的嫉妒导致的自己心理不舒服)陈光标没有说过"如果不照相就不给钱".
当然,不能排除一些受捐者不情愿照相,又莫不开面子说.
但是,由此认为陈氏捐助是"暴力"的,恐怕过于苛责.
因为,没有人强迫他人接受捐助.
如果认为,让别人知道自己接受捐助就等于失去自尊,那是自怜与自卑心理在作祟.
有人觉得,捐助者不应给受助者任何压力,捐助应该是完全无私与低调的.
的确,这是一种境界.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高调留名就不是慈善,希望受捐者给予精神上的回馈就是奢求.
说的通俗点,接受了别人的帮助,说声谢谢不为过.
中国慈善的一大问题是看客太多、挑理的不少.
还是多一些宽容、多做些实事,比较现实.
关键词:慈善;社会现象;看客思维【Lotus评】:暴力慈善究竟在谁眼里被看做暴力或者说这种高调行为需不需要被谴责一种有效的评价方法就是找出事件当事人与旁观者,就人看事儿.
涉及此事件的人有陈光标、村民、看客以及指责陈行为造成慈善组织不可信赖的慈善基金会秘书长(慈善组织).
对于陈光标,虽然不排除炒作炫富的嫌疑,但将其身份简化到涉及此慈善最基本的捐助者的角色上,一名助人为乐的捐助者,是捐助之后看到的笑脸、听到的"感谢"这样精神上的正面回馈让他感到了乐.
所以,正如小蒋所说"接受了别人的帮助,说声谢谢不为过",陈光标之举,如此看起来也无从苛责.
从村民的角度,村民借钱照相关不关系尊严受损,有没有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之说,如果有,大可为了尊严舍弃钱财,而不是拿着钱反骂人家侮辱人格,不讲良心的尊严何其讽刺和轻薄.
而看客,自己没慈善之心,还要指责别人的慈善之举别有用心,这一次是拍照片暴力捐钱,下一次也许就变成了公益晚会全是炒作.
富人老总捐钱没什么值得鼓励称赞的,不过是压榨了劳动人民的血汗钱再假惺惺地撒出点罢了,还美其名曰慈善.
这种自己旁边站,好人全是坏心眼的犬儒思想如果蔓延开来,社会的公德心、公民意识的淡薄可想而知.
鲁迅曾经说,中国就是看客太多.
都自以为是"旁观者清"的局外人,看清了这个社会的丑陋和阴谋,实际是用小人之心蒙蔽了自己的眼睛,麻木了自己的灵魂.
犬儒主义麻木了自己还不要紧,还会刺痛刺麻那些慈善的心以及想要慈善的心.
再深究一下,犬儒的核心理论不过认为是人都是利己的,所以别在电视广播网络上扯些为民生共福利的虚假屁话.
但是,犬儒思想的问题恰恰也在这里.
利己不一定全是坏的,正是想比别人挣更多的钱,公司才会不断创新改革,带动整个行业的竞争力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是说,利己同时利他人,实现双赢甚至多赢,何乐而不为慈善也是这样,企业或者名流对那些急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一笔金额不小的钱财物资是雪中送炭,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或个人形象.
所以即使陈光标照相是为了美化自己的公众形象,也不应该是一片讥讽喝骂声,而应理性地看待、站在对方立场上理解.
因为慈善之心需要呵护.
【观点1+1】:公务员退贿是"思维异常"吗3月24日背景:一篇名为《一个公务员的廉洁从政宣言》出现在盐城经贸信息网.
作者叫张翕飞,为盐城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行业处副处长,副科级干部.
今年3月17日,他将另外3笔"退礼"清单晒了出来.
他退回的6笔好处费共计9000元.
东方早报发表吴龙贵的文章:在同事眼中,42岁依然单身、曾和单位对簿公堂的张翕飞"思维异于常人",在"晒单"后,全单位只有一位领导在走路碰面时,说了一句"看到了,写得蛮好".
因为"思维异于常人",所以这种不经大脑且吃力不讨好的事只有张翕飞才能干出来,也因为"思维异于常人",所以他才意识不到,此举究竟会给本人及单位同事、领导带来怎样的后果.
一个副科级干部,即能隔三差五收到贿赂,其他人尤其是其领导的情况自不必多说,您这一高调,自己是落了个清白,但也等于直接把其他人推向了两难境地.
张翕飞真的是一个"思维异于常人"的另类官员吗这得一分为二地看.
在《一个公务员的廉洁从政宣言》最后,他写道:"有人说我此举是沽名钓誉,我不认可这一说法.
默默地做这件事情,只能说是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大张旗鼓地做这件事情,或者叫'沽名钓誉'吧,才能产生应有的社会效果.
"这话未必人人认同,但我们设想一下,一名官员如果真想洁身自好,彻底摆脱行贿者纠缠,通过公开方式高调退贿,或许是唯一有效的办法.
种种细节表明,张翕飞看似不谙时务的做法,其实经过深思熟虑.
譬如晒出的汇款凭证上,他隐去了送礼人的姓名和单位.
我们确实很难揣测张翕飞的动机,但公开就是一种勇气和态度,如果每一个官员都敢于晒出自己的退贿清单,那反腐将不是一件难事.
哪怕是为了沽名钓誉,哪怕是通过这种方式赌一把自己的政治前途,这都是值得肯定的.
问题是,有多少官员愿意试一试小蒋随想:6笔好处费共计9000元,平均每笔1500元.
这种钱算不上巨额,但日积月累,也是不小的数字.
这种好处费是行贿与受贿的别称,但是,单挑出哪一笔也够不上刑罚,因而被官场与坊间视为所谓的"灰色收入".
"灰色收入"大行其道的"优势"就在于,游走于犯法的边缘,却少有人因此"翻船".
此类问题在公职人员中越发普遍,一些地方纪委也睁一眼闭一眼.
在贪官犯罪金额百万已然"不算啥"、千万上亿不新鲜的当下,"灰色收入"成为抓大放小中的"小",甚至成了某些官员潜规则性的"福利".
张翕飞退钱写"宣言",不过是捅破了一层窗户纸,而这层纸后面的图景,局外人都知道个八九不离十.
张翕飞此举是不是为了沽名钓誉,谁也不好论断.
但是,张翕飞曾和单位对簿公堂,此番高调自曝是否蕴含"鱼死网破"的意思照此推论,如果将焦点集中在张翕飞身上,可能瞄错了目标.
张翕飞退钱了,与张翕飞差不多情况的干部会怎样或者说,就算非体制内人士怀疑一些干部有"灰色收入",除了干部凭"觉悟"自曝与退钱,还有别的办法进行约束吗张翕飞自曝,其他人无动于衷,反而将问题归结于他的"思维异常",这才是令人气馁的.
关键词:政府行为;变相腐败;灰色收入;法律;解决办法【lotus评】:看到这个新闻事件,觉得"真理"如此明显,以至于没有什么可写的点.
一个官员晒出送礼清单,反倒被视为思维异常,这是明显的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官宦逻辑.
那么除了表扬官员的勇敢行为,揭露官场的腐败与黑心,还有什么可写的小蒋的评论撇开这两点不谈,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其实梳理一下也简单,就是暂放下可写的事件"意义",从新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维方式思考.
"晒单"晒的"单"是什么,小蒋将其归为"好处费"与"灰色收入",这个时候再追问"好处费"与"灰色收入"的意义是什么,也就是谈为什么灰色收入大行其道、官员晒单视为异常的一个切入角度.
那就是恶足够小到不至于引起重视,日子久以至于习以为常,更重要的在于其游走于法律边缘的性质.
但是俗话说的好,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接下来小蒋谈了"怎么办",就事件延伸开来,官员晒单让人联想到此非孤例,恐深海之表面浮冰.
那么其他的官员可能存在的变相受贿怎么办,靠官员自觉晒单可不可能治本这些问题提出来,增加了文章的深度.
【小蒋专栏:观点1+1】九成人"自有住房"是不是浮云背景: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顾云昌称:中国89%的人都有房住.
社会上对住房的抱怨来自10%左右的家庭.
抱怨最大的,第一是80后毕业生,第二种是农民工.
因为80后有冲动但没钱,所以买不起房,而这些人是网络主体.
东方早报发表沈彬的文章:3月9日,住建部副部长齐骥援引国家统计局的报告称,我国城镇居民自有住房率达到89.
3%.
顾副会长就此得出了"89%的人有房住了"、"10%的人在抱怨"的错误结论.
89%的自有住房率≠89%的人有房住,这个常识要教专家几遍呢"自有住房率"不是有多大比例的居民有自己的房子,而是有多大比例的房子是私有的!
从目前的情况看,"自有住房率"高不是什么成绩,更多是危机,说明保障房供应不充足,居民不得不通过买房私有的方式安居.
中国的住房自有率从2005年的82%,到2008年的87.
8%,再到去年底的89.
3%,一路飙升.
这意味着住房中私有住房的比例越来越高,公有住房(包括廉租房、公租房)的比例在变小.
这个数字也是与中国不到10%的保障房比例相匹配的.
这是危机,而不是成绩.
这一点在今年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刚公布的报告中也有反映:2010年底,城镇居民家庭自有住房率为89.
3%;但是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支出却有较大幅度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支出1332元,比2005年增长64.
7%,年均增长10.
5%.
这说明居民背上越来越沉重的买房负担.
"住房自有率"就是"住房私有的比率",其真实含义很明确,从2006年陈杰的文章()开始就不断有学人做出澄清,然而,值得玩味的是,问题非但没有得到澄清,相反在官方的报告中不再提"住宅私有率",而以"住房自有率"替代之.
小蒋随想:简单说来,一些人手中有好几套房子,其他没房的人则要租这些房子住.
从"平均学"的角度,租房的人也是住的"自有住房",但这个房子的产权是别人的.
换言之,只要不睡到大街上,所有租房的人都可以算作"自有住房",这实际是一种概念偷换.
偷换概念对谁有好处呢一是指望彰显"数字政绩"的官员,二是试图影响楼市调控的地产利益集团,三是某些被收买的学者以此向"主子"邀功请赏.
80后买不起房,从理性角度,很正常——刚工作没几年,就想买属于自己的房子,这在发达国家也不现实.
全怪80后"好高骛远"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楼市早就非理性,早一年买房甚至能"节省"一倍的钱,或者说,早买一年就能"早赚"一倍.
面对赌场化的楼市,谁不眼红谁不着急谁能做到心如止水楼市根本就没有给年轻人"耐心攒钱、理性买房"的机会.
某些"砖家"试图转移人们的视线,该不该挨板砖关键词:住房;民生;住房自有率;【lotus评】:两篇文章都从自有住房这一名词的概念入手,前者指出了自有住房率=住宅私有率,提出自有住房率的提高恰说明公租房、廉租房的比例减少,又援引人均居住支出攀升的数据,说明老百姓担有越来越重的购房负担;后者是以形象的例子说明这概念是如何偷换的:只要不是睡大街,所有租房的人都可算自有住房,并谈到对80后的指责有找替罪羊的意思,因为赌场化的楼市无法让80后"耐心攒钱、理性买房".
最后分析偷换概念的原因或者说此种做法对谁有利.
住建部发言除了数据-结论有问题外,提出的异议声音来源也值得反驳.
协会称民间抱怨声音最大的一是80后,二是农民工,首先数据是怎么调查来的就缺乏背景信息支持,其次将责任推到这两类群体身上,自己可以"无债一身轻":80后是有热情无大脑,没到他们买房的时候就在网络上瞎嚷嚷,所反映的既不能代表住房现状,还制造恐慌言论——最有效的办法要么非"理"勿听,要么言禁监督;农民工呢,是明明挣得少还想在城市落脚,混个城市户口了乡里乡亲一辈子心愿,大批量的人口流动既造成了城市的脏乱差,又要害政府破财为他们解决三农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赶紧遣返回农村去.
如果将抱怨群体简单地归为80后和农民工,我想,以上的偏激想法,不少城里人会认为这是在官方权威的背景信息下自己合理推断出来的.
而误区在于,因果关系没有搞清,就算抱怨声最大的是80后和农民工,不是他们无理取闹,好高骛远,咎由自取,而是因为他们是面对房价走高最脆弱最无力的群体,是风向标和测敏仪,就像王朝更迭最先揭竿而起的是受压迫最重的农民,而不是商人、士人、贵族.
若要等到城市的中产阶级也难以生存,为买房压的喘不过气的时候,那时候再补救处理,已是杯水车薪,于事无补了(为时已晚).
换言之,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而不是别有用心的一小撮恣意挑衅,惹是生非.
一个思考抱怨是否无理取闹的方法是横纵向对比.
比如在70后、60后正值年轻的时候,他们的房子是怎么解决的,跟现在比谁易谁难.
显然,当时的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或者说处于计划到自由的转型期,大学生稀有,毕业即工作,分配了单位还给解决住房,虽然工资都不高,但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和住房保障,安全感是有的.
当然大政府、计划体制的弊端也很明显,单位官僚化、员工积极度不高、生产效率低下,经营水平落后,不能只因向往怀念当初的"八大件""饭票粮票房票"就开历史的倒车,全盘否定自由经济.
"小政府大社会",是理论政治里的理想社会形态,是每个现实政府理应不断趋近的"理想国".
我们处于历史转型期,就应该认识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积极做好物质补偿与心理调试.
看过去父辈分房靠单位现在只得贷款靠自己的80后,面对赌场化的楼市,肯定是既有资金压力又有心理压力,政府虽不能再像过去一手抓,也不能就撒手不管,建廉租房、公租房,为年轻群体提供住房优惠政策都是可行之举.
对农民工也同样,过去城乡差距不大,哪里生活都一样.
现在城市的高楼大厦、橱柜里的琳琅商品、电视里的摩登女郎都在渲染着都市诱惑,农民工却要饱受身份不被认可、望穿秋水无钱购买的失落和自卑.
弱势群体没有人来替他们说话,反倒站在旁观苛责,这是社会文明的倒退和堕落.
而横向对比就是对比不同国家,看80后、农民工在美国、欧洲等国家地区的住房情况.
【小蒋专栏:观点1+1】公款考察的"主旋律"是什么背景:一则名为《考察组到我市是考察还是公款吃喝旅游》的网帖在网络论坛热传.
网帖详细罗列了一个"考察组"在广西崇左市的行程安排,其中绝大部分内容是到崇左市多处旅游景点"考察",4天只开2小时的会.
燕赵都市报发表朱四倍的文章:网民围观之下,"仅是草案,不会实施"的说法能打消公众的疑虑和怀疑情绪吗这已经不是一地一事的单一围观,而是对当前以"考察"为名进行公款吃喝和旅游成为普遍现象的不满,正如网友评价所说:考察不是目的.
考察只是一种手段,主要的就是为了游遍我国美好河山,吃遍世界美味.
在西方国家,政府的官员讲排场、讲阔气、公车私用都会成为丑闻,拿公家的钱大吃大喝更严重,可能下台.
德国前央行行长威尔特克就为公款消费丢了官,2002年,他带着老婆孩子在柏林超豪华酒店阿龙住宿4天,花销7661欧元.
此事经媒体披露后轰动全国,威尔特克不得不离开年薪35万欧元的德国央行行长之职.
但是,在我们这里,似乎恰恰相反,把公款消费当成了"特权"甚至是"能力和水平"的象征.
(非常认同.
)小蒋随想:公款不花白不花的关键是,花了没啥惩处措施.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公款游乐已成为许多机构的"传统".
如果较真的话,有多少公职人员敢说自己从来没有沾过公款吃喝玩乐的光所以,出现法不责众,甚至监管者自身也难说"清白".
禁止公款吃喝玩乐的落实有几个要素.
一是行政预算真正得到民众的监控;二是对公款奢靡的定性应当向腐败靠拢,在此基础之上,上升至法律惩处层面;三是乱象需用重典,必须以惩治"严重典型"为开端,逐步形成对公款吃喝玩乐的零容忍;四是需要提防各类变相公款享受,对于某些"换汤不换药",处罚应当"一视同仁".
事在人为,怕就怕,非不能乃不为.
关键词:政府行为;变相腐败;解决办法;基层调研【小蒋专栏:观点1+1】"非物质相亲"成功率几何背景:"首届非物质相亲大会"在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举行,活动主办方提倡非物质相亲,所有来相亲的单身男女,填写的资料里都不会标注是否有房有车以及收入情况.
湖南红网发表杨攀峰的文章:透过一些相亲现象,我们可以看到相亲甚至有沦为一种"相职业"、"相财产"的趋势,相亲节目里如果有一期出现一位事业有成的男性,如果其没有什么大的缺陷,很多情况下就成为抢手货,而这种现象的极致就是某女惊世骇俗的一句"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所谓剩男剩女与这种思想脱不了干系.
客观地讲,恋爱、婚姻是要有物质基础的,因为这不仅是幸福生活的保障,更是生存的必须,但是如果过度讲求物质性,闪耀着人性的真爱就会被物质欲所淹没.
如果摒弃了真爱的标准,各人动机不一,婚姻是不是很容易走岔道呢而和婚姻相伴的一切幸福又何处安放在这种境遇下,"谁动真感情谁就完蛋"也就不是一句调侃这么简单.
好在电视相亲节目走红的同时,也引来了社会对于功利化相亲的批判.
当然,作为一项活动,"非物质相亲"具有策划性、人为性,参与活动的每个人也不一定都崇尚"非物质".
但是我们相信,这样的行动能给这个社会输入"非物质"的精神能量,"非物质"会走得更远,真善美会离我们更近.
小蒋随想:许多事过犹不及.
拿钱"买"媳妇,是赤裸裸的交易;试图完全避开物质条件,又显得空中楼阁.
爱他还是爱他的钱,是在走两个极端——有钱人终归是少数,如果就是要找有钱人,可能等到"花儿也谢了";如果对方很穷困潦倒,发疯似地爱上的可能性也不高.
绝大多数思维正常的人,都是寻找条件相对般配者结婚.
所谓条件般配,既有感性因素,也有对对方是否值得托付的理性考量.
或者说,青春期的爱情可能源于懵懂与生理冲动,而真正步入结婚年龄的男女的结合需要考虑"综合因素".
当然,也有一些人闪婚,在对对方性格习惯、生活基础等各方面都不太了解的情况下,凭一时冲动结婚,这也为婚后生活的不和谐埋下隐患.
"非物质相亲"初衷是对拜金思潮的排斥,希望给青年男女创造一个相对"纯净"的开始.
这种事的成功几率有多高一方面,如今的公园相亲会多半是"家长会",在大量"挂牌介绍"面前,筛选出靠谱对象并不容易,少了物质条件更会使一些家长抓瞎.
何况,家长喜欢的未必是儿女喜欢的,许多青年对相亲本身也持抵触态度.
另一方面,谈恋爱迟早会涉及经济问题.
如果某些人就是拜金,"非物质"号召无济于事.
婚恋往虚了说是缘分,往实在说是个人的选择与权利,外人说再多都是咸吃萝卜淡操心.
关键词:相亲;钱与感情;社会现象;"过犹不及"【小蒋专栏:观点1+1】最低工资标准各地玩啥"标准"背景:4月1日起,上海市月最低工资标准调整为1280元.
有关部门提醒,上海最低工资标准指的是职工净到手的钱.
广州日报发表杨凤霞的文章:为什么要强调是"职工净到手的钱"原因就是目前的"最低工资标准"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非常乱套.
比如,4月1日起天津也将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了1160元,和北京一样,但实际上根本不同.
北京的最低工资标准和上海一样,指的是"裸工资".
北京市人社部门规定,加班工资、社保和住房公积金等不得计入最低工资标准的其他收入.
而天津的情况则是:最低工资应当包括劳动者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
这里边的差别可就大了.
有关负责人表示,上海最低工资标准不含劳动者个人依法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
也就是说,上海、天津的最低工资标准表面上每月差120元,实际上却是每月差400多元呢.
其实,很多地方的最低工资标准都不是一个概念.
比如,江苏的最低工资标准就不包括住房公积金在内,但包括劳动者缴纳的三项社会保险费.
以南京为例,每月1160元的最低工资标准,职工实际能拿到的最低为955.
87元.
笔者认为,最低工资标准就应该是职工最后能拿到手的"裸工资",但目前除了北京、上海以外,其他地方的最低工资标准竟然还只是一个"名义值",而且标准也不一样,是"多轨制".
显然,"最低工资标准"也需要一个"标准"了.
小蒋随想:去年10月,国家工商总局将商家惯用的"本公司拥有最终解释权"等不平等格式条款列为违法条款.
其实,"最终解释权"的使用者何止是商家.
本例中,各地对最低工资标准有不同的定义与解释,有的将"五险一金"包括在内,有的将住房公积金排除在外,还有的是指拿到手的现钱,这既给不熟悉各地政策的劳动者带来困惑,也使不法用工单位有了蒙骗劳动者的可能.
再比如,引起广泛争议的"同命不同价",同样是由于伤害或肇事致残致死,受害人却因为户籍的不同,赔偿差异十分巨大.
还有"同案不同判",性质与程度雷同的违法案件,在不同的地方法院,判决结果大不相同,这些都使人们对司法天平的公正性产生疑问.
在这一切的背后,则是各地有关部门作出各自的"权威解释".
当各地的权威解释彼此互不通用,甚至相互"打架",如何摆脱各自为政与土政策质疑行政者的公信力是如何降低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各说各话、各行其是.
高层的一些好政策为何演变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同样是由于地方变了味的"因地制宜".
【lotus评】:由最低工资标准说开去,举了相似的"因地制宜"不平等不合理的社会现象:(1)公司的"最终解释权";(2)同命不同价-伤残死亡赔偿户籍差异;(3)同案不同命:雷同案件不同法院审判结果不同关键词:"因地制宜";工资;民生;社会公平【小蒋专栏:观点1+1】谁在"推陈出新"地害人背景:双汇瘦肉精事件继续发酵,并且追根溯源.
东方早报发表沈洪溥的文章:瘦肉精的学名叫盐酸克伦特罗.
上世纪80年代,美国一家公司将其混入猪饲料进行饲养实验.
到1987年,我国国内科研界首次接触瘦肉精,并通过资料翻译、化学仿制等途径,使之落地生根、发展壮大.
1988年至1991年间,当时的欧共体国家和作为瘦肉精始作俑者的美国,因其导致消费者中毒,相继严禁了瘦肉精.
但直到1997年,我国农业部才明确不允许在饲料中添加盐酸克伦特罗.
可学界仍有人想继续推广,以致衍生出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硫酸沙丁胺醇等升级版本.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瘦肉精能够在欧美得到迅速识别并被有效禁止,在我国却在后知后觉的政府禁令之下仍横行无忌在欧美社会,问题和缺陷只要一经发现并被确认,政府行政力便一往无前,不仅有法可依,而且执法必严.
而我国则或许是另一番景象.
从瘦肉精进入国内开始,在每一个可能挽回错误的转折点上,经营者的贪欲都战胜了有限的政府理性,自上而下的检测始终跟在瘦肉精研发的后面.
至于惩治,则更多是"以罚代管".
更糟糕的是,相关药理被国内各层次的学者深入挖掘,不断实现推陈出新和成果转化.
到了农户和厂商层面,则更是全然被利益引导和支配,罔顾潜在的恶劣影响.
小蒋随想:上文中的"学界"值得探究.
在欧美、以及我国农业部禁用瘦肉精后,"学界"反而对瘦肉精升级换代,说明"学界"已然被瘦肉精利益集团收买,成为研发新型"害人精"的罪魁.
不得不说,高知型犯罪比低素质流氓更可恶、危害性更大.
因为,低素质流氓犯罪往往是低水平的,打击不需要太高的技术含量;而高知型犯罪的隐蔽性更强,逃避惩处的招数更多,"害人于无形"、"推陈出新地害人"更可能导致防不胜防.
在某些人看来,"知识分子的良知"已经过时,"知本经济"与"英雄不问出处"更使得一些掌握知识的人丧失了起码的耻感,成为了犯罪的帮凶、甚至是主谋.
对于高知型犯罪,一方面需要执法者具有更专业的知识、或是聘请智囊顾问;另一方面,在量刑尺度上也应更多考虑危害的覆盖面,给予更严厉的惩处.
对于瘦肉精丑闻曝光,河南沁阳随后排查的"高合格率",难道仅仅是"检测项目单一"的问题吗无论是从源头研发查处,还是从终端养殖销售检查,一些执法者的糊弄令人无语.
关键词:高知型犯罪;瘦肉精;食品安全【小蒋专栏:观点1+1】"官员微博热"有没有虚火背景:官员开微博成时髦.
仅在新浪微博,已开通并认证的官员实名微博已有1300多人,代表政府机构的微博也有2000余家.
然而,有的官员关闭微博评论功能,有的攀比粉丝数量,有的一条微博都不发,却热衷用非常规手段增加粉丝数.
中国青年报发表修仰峰的文章:我们不能说,开微博的官员就一定比不开的官员亲民,但能开微博不是坏事,至少说明这些官员能与时俱进.
即便当下的官员微博热不乏赶时髦的成分,但这种时髦总比成天泡在酒楼和娱乐场所的时髦来得好,至少它在客观上给密切官民沟通提供了一种可能.
至于报道中列举的那些官员微博怪状,我觉得要区别看待.
如果官员开微博是其职务行为,那么,关闭微博评论功能、攀比粉丝数量、用非常规手段增加粉丝等等,自然不符合为民服务的宗旨,有损他们的履职,应该予以叫停和惩戒.
如果官员开微博是个人行为,那又另当别论了.
他们有权按自己的意愿摆弄.
攀比粉丝数量,用非常规手段增加粉丝数量,尽管这些看起来很好笑,我们大可以嘲讽他们"猪头",虚荣心强烈,但这只关乎他们的个人道德品质,跟官德、履行公务没多大关系.
更何况,微博自有运作规则,也自有优胜劣汰的功能.
我相信,随着网民素质和理性能力的日益提升,类似用非常规手段增加粉丝数量的这些小伎俩,迟早会没市场的.
那些浅薄的官员微博也将被淘汰,成不了主流.
微博会让官员意识到,把官场讲空话套话那一套东西带进来,是行不通的.
小蒋随想:官员"变味微博"的出现实属意料之中.
前两年微博的"大哥"——博客刚流行时,网上也出现过官员的"空壳博客".
也就是,博客里要么空空如也,要么成了官话讲稿粘贴板.
一些官员"玩不转"博客与微博并不奇怪.
一是因为某些人的官僚思想根深蒂固,即便知道网络世界"人人都是麦克风",依然觉得网络是虚的,是拧不过现实权力的大腿的.
二是因为博客与微博的撰写离不开热点、文采、幽默、简练等等要素,而这些恰恰是习惯了空话、套话、文件用语、官方辞令的官员所不擅长的.
三是此时捉刀代笔不灵光了,领导秘书可以替领导写八股与官样文章,却不可能替领导写热辣鲜活的强帖——秘书的生存要诀是,哪怕胸中真有墨水,也切不能显得比领导英明,更不能替领导"指点江山".
何况,某些领导未必希望官员博客与微博"与群众打成一片".
以官员身份或是政府机构的名义开博客与微博,已然表明了其属性.
而"官博"也是官员行政与作为的细节折射(代"反映").
在行政改革的道路上,做表面文章没有用,官员有没有用真心为群众谋福,群众心里有数.
【lotus评】:官员微博之怪状——对话公开还是敷衍赶趟"官博"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政府机构为名的可称为官方微博,一是以官员个人实名注册的可称为官员微博.
两类都出现了诸如关闭评论功能、非常规手段增加粉丝数量的怪现象.
究其原因,恐怕还得扪心自问开博的目的何在,用商业用语考量,即微博的定位对不对、准不准.
对于网络不够"感冒","玩不转"微博自有规则的,倒是可以借鉴和参考总是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公司企业.
像新东方、阿里巴巴一些CEO经常在电视"抛头露脸"、具有一定媒介影响力的企业,他们往往既有企业官方微博又有CEO的个人微博.
企业的官方微博功能类似实地的新闻发布会,及时更新公布关于产品或服务的新信息,不同的是,省钱快速又有传播规模,易于与其粉丝或忠实用户形成良性互动;此外,一些企业还颇富创新力的将现实大费周章的推广营销活动搬到了网上,参与企业在微博举办的活动,就可以赢取奖品,调动了用户的参与热情,扩大了知名度和美誉度.
对于危机公关,微博似乎也是给力救星,针对新闻媒体爆炸式的负面新闻,官博作为自媒体及时澄清,不至于误解和民怨越来越深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同样微博的评论回复功能,可以为不满的用户答疑解惑,第一时间对话疏通,不至于等捅到了新闻媒体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
从企业的官博来看,官博既有权威信息发布的功能,又有互动交流的功能,且后者的价值远远大于前者.
一些政府官博关闭评论功能,一是没有认识到网络区别于传统媒体双向传播的特性,不能"制天命而用之",缺乏学习新工具的意识和能力;二是没有认识到双向传播的价值,还留有"控制""禁言"的思想,殊不知"真理愈辩愈明",沟通才是"硬道理".
再来看新浪加V的一些名人名CEO微博,似乎他们的火爆并没有一定之规,从晒私生活到评国家事,从发牢骚文到贴励志字,可谓无所不包.
我认为,关键在于综合考量了社会角色的同时展现真我个性.
也就是说,官员微博没必要统一口径,千人一面,也没必要板起面孔,生怕讲个段子会影响政府名声,毕竟,"参差多态才是幸福的本源",才是真实的呈现.
但有人评用非常规手段增加粉丝数量只关乎官员的个人道德品质,跟官德、履行公务没多大关系,也就多少可以理解,无可厚非.
我看这就是忽略了个人形象与所代表的政府形象的关系,老鼠屎坏一锅汤,墨滴可以染一缸清水,害群之马会让公众对整个机构丧失信任.
用非常规手段增加粉丝数量不比用非常规手段聚敛公共钱财,也许就是某部门领导下令让所有职员注马甲关注,但老百姓会不会自然联想到这是特权思想、舞弊手段的官员逻辑应用网络的一种行为折射.
另,非常规手段增加粉丝数量,仅仅是个人爱慕虚荣,喜欢追捧恐怕另有隐情.
曾有新闻爆出某高校新闻学院一门课程按照该院学生微博发帖量和粉丝数量算结课成绩.
官博的马甲粉丝和"围"了博不"织"现象,恐怕也跟部门领导硬性要求有关,这说白了,不还是为了政绩和评优的面子工程.
所以,这类现象不仅不情有可原,而是有"源"可究,有"源"必究.
关键词:微博;政府行为;网络;政绩;【小蒋专栏:观点1+1】巨额投资与地方政府是啥关系背景:当网民质疑三峡库区最大的移民城市、经济不发达地区重庆万州将投资10亿元打造"人工大瀑布群"——"巨额投资是不是搞政绩工程,是不是纳税人的血和汗"时,万州区政府称,瀑布改造工程政府不投资.
湖南红网发表洪巧俊的文章:"政府不投资"、"政府没有出一分钱",可以说,这样的声音不绝于耳.
安徽淮南计划投资3亿元建造一座外形如乒乓球拍的体育宾馆,回应质疑时,是政府没有出一分钱;有报道山东邹平投入7亿搞建设,没花政府一分钱;浙江龙泉市耗资近8亿元的旧城改造工程,政府没花一分钱,仅仅通过"市场之手",就完成71个旧城改造项目,创税8000多万元,盈利1820万元……有一句话说得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资本"是唯利是图的,商人都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不能逐利,商人能跑到万州去投资政府不出一分钱,并不意味着政府就不出人力、物力,甚至不出地,不出政策.
一个"大手笔"的的政绩工程,大都是政府牵头,先是征好地,后是政策护航.
再比如龙泉耗资近8亿元的旧城改造工程,政府不但没花一分钱,还盈利1820万元,这个"市场之手"是不是通过低价拆迁老百姓的房屋,然后进行房地产开发呢搞建设是需要投资的,而且投资是巨额的,不出一分钱还能盈利,这种空手套白狼的做法,往往是以牺牲老百姓的利益为代价.
政府"大手笔"建设工程,却不出一分钱,这本身就不正常.
暴力拆迁的背后,往往就是当地政府不想出一分钱,从而造成上访、群体事件的发生.
政府不出一分钱,而背后牺牲的是老百姓更多的利益.
小蒋随想:在行政触角无处不在的背景下,任何大项目的上马不可能是完全的企业行为.
一句"政府不投资"难以化解群众的疑虑.
企业要集资,最常用的手段就是找银行贷款.
这年头银行往往听政府的,如果是政府大力支持的项目,能贷不到款吗银行贷款的风险是不是只属于银行拜托,国有商业银行是国有的,国有至少在名义上是属于国民的.
倘若国有银行遭遇坏账,最终损失的是国民的钱.
企业要集资,还可能通过股票上市与增发股票实现.
而在国内,股票上市资格一直被视为是政府授予的"金娃娃".
政府如果给予投资商以上市资格,投资商的投资风险,则与股民密切相关.
至于上文所说的政府"协助"投资商征地,更是犹如家常便饭.
总之,地方政府既想沾巨额投资的政绩之光,又想摆脱巨额投资的风险责任,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lotus评】:前者是从"有得必有失"这一常识出发,举暴力拆迁的例子,政府的得的背后是百姓利益的丧失和牺牲.
从"天下没有免费午餐"又一常识说起,政府不出钱,还可以出政策,这正是钱权交易的逻辑.
小蒋则通过政府左右银行、股票市场的例子,补充说明变相与隐蔽的"钱权交易".
关键词:政府行为;权力寻租;政绩;经济;钱【小蒋专栏:观点1+1】花公款搞迷信何以"时髦"背景:有网友微博爆料称:阜阳"白宫书记"张治安被判死缓后,目前阜阳"白宫"改了门.
张治安在任时,大门面朝南,如今大门被改面朝东了.
大门外还架了一座新桥,名为"紫薇桥",寓意"紫气东来",希望换换风水.
新京报发表曹林的文章:虽然记者采访了博主,也有照片为证,但记者并未到实地看到新门新桥,也没采访阜阳相关部门,事实是否如网友所述还有待观察,因此更期待能听到官方的回应.
不过,从以往的类似事件来看,前任因腐败而落马后,这样的换门换桥很可能发生.
个别官员"不问苍生问鬼神"的现象,时常见诸媒体,其中有的官员的迷信程度,甚至到了让人啼笑皆非的地步.
江苏省宿迁市原有一湖叫骆马湖,但有关部门认为骆马湖谐音为"落马湖",不吉利,便要改名为"马上湖";甘肃省古浪县曾耗巨资搬运一块被奉为神石的大石头,以寓意"石(时)来运转".
这些人过度迷信风水,不仅因其缺乏信仰和科学素养,更因权力缺乏监督而任意妄为.
当然,关键还在于,当他们的升迁浮沉缺乏路径依赖时,他们盲信"大师",盲从"仙人",也就见怪不怪了.
这样换门换桥,能不能终结落马的魔咒当然不能.
贪官落马,门有何辜,桥又有何辜近年来阜阳的负面新闻频出,当地官员曾呼吁媒体不要妖魔化和抹黑阜阳,可是媒体又有何辜问题爆出,不去反思、反省,而归咎于门、桥、媒体,问题岂能有解小蒋随想:怨天,怨地,怨别人,唯独不怨自己,这是某些人习惯性的卸责心理.
某些官员对于腐败的反思是畸形的——并不考虑腐败与落马的因果关系;而是觉得同样是腐败,有些人落马,有些人未落马,可能意味着未落马的腐败者有神灵保佑.
这种道德与信仰何其荒谬!
一方面,某些腐败者今天不落马,不代表明天不倒台;另一方面,即便真有神灵,也是教人向善、学好,怎么可能保佑无耻龌龊某些腐败官员的无知盲信,恰恰给了邪教与跳大神者以蒙骗钱财之机.
腐败者花赃款买来的只是骗子的花言巧语,根本不是"神力保佑".
某些官员为何倾向运势与侥幸因为,仕途路径存在许多变数,升迁时常需要不正常的手段,官运不济与官运亨通之间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许多问题找不到正当的解释,一些人转而寄希望于缥缈与玄妙答疑.
要说一些官员完全相信命数指点,可能也不客观.
对一些权力者来说,信风水也是"有枣没枣打三杆子",反正请"大仙"、改风水不是自掏腰包,公款不花白不花,还能讨个好彩头,何乐而不为【lotus评】:身正不怕影子斜,不做亏心事,也就不怕半夜鬼敲门,也就无需将前任的腐败落马归咎于谐音不吉利的什么门什么桥上.
若不是迷恋权势官爵、盼着自己的官道亨通胜过关心民生民权,怎么会花大力气搬来个大石头,美其名曰时(石)来运转.
若要自个儿在家迷倒儿着上山求个签捐个功德也就罢了,关键是兴"师"动"仙"地给整个单位算算风水,开光除晦,显然是掏的公款.
拿着国家的钱为一己之私,比起过去祭祖祭宗祭社稷的帝王将相,觉悟是差远了.
关键词:迷信;钱;公款;政府行为【小蒋专栏:观点1+1】楼歪歪"安全无人退房"变态不背景:四川仁寿县一新开发楼盘,因土层受力不均衡发生偏斜.
出人意料的是,开发商采用千斤顶支撑楼房两个月,相关部门称楼房很安全.
更匪夷所思的是,房已全部售出,竟然无人退房无人过问.
华商报发表乔杉的文章:"楼歪歪"何以"无人退"这里面既有着购房者怕麻烦之因,更隐藏着一个与退房有关的核心问题.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商品房实行预售制度,在竣工前购房者已经把购房款预付给了开发商.
根据仁寿相关部门的说法,"我们已经给开发商提出明确要求,有购房者要退房的话,要无条件地退".
关键不在退房,而是以何标准退房.
在购房时,消费者一般都会和开发商签合同,在责任约定上,开发商一般只受利息约束.
而等到几年后交房时出现纠纷,购房者则只能拿到预售款加上银行利息,拿着这点退房款根本不够再买房了!
原来可以买120平方米的,现在可能只能买到60平方米了.
真是不退伤,退房也伤,论伤害的级别,退房比不退还要伤,无奈的现实面前,只能吃"哑巴亏".
这才是一边"楼歪歪"一边"无人退"的真原因.
对于购房者来说,退与不退,损失都在那里,两相对比下,有几人会选择退房解决这一问题,有两个办法,其一,取消预售制度;其二,退款参照市场实际价格,而不是当初预付价格.
原有退房制度下,开发商其实是乐见退房,原因如同捂盘惜售.
如果四川仁寿这幢"楼歪歪"参照当前市场价格退款,开发商还能自欺欺人地称"无人退房无人问"吗小蒋随想:消费者"吃一堑长一智",上海的楼歪歪引发退房时,开发商就是按照几年前的售价退钱,而消费者拿着"过去的钱"已然买不起"今天的房".
所以,本例中的购房者作出了"理性的选择"——与其拿着退款买不起别的房,还不如"坚守"这歪斜的次品,好歹是套房,至少它还没塌.
这何尝不蕴含黑色的悲凉当然,也不能排除某些购房者是投机者,也就是说,其买房的目的就是为了囤着赚钱,而不是真正要自住.
既然如此,只要楼不塌,哪怕因为歪而打折转手,也有利可图,不担心自身的居住安全,自然以利益为先导.
四川仁寿的楼歪歪到底是不是豆腐渣,暂且不表;单从相关部门称"楼房很安全",以及"无人退房",已然可以为变态的楼市做一注脚.
关键词:住房;钱【小蒋专栏:观点1+1】"公款花得爽"不算腐败背景:由于辽宁省丹东市正在建设高铁,一条建成仅两年、投资数千万元的立交桥和一座新办公楼将被拆掉,百姓称之为败家子工程.
广州日报发表童克震的文章:近年败家子工程可谓五花八门,三峡"明珠塔"、灾区"黄金厕所"、贫困县"千万广场"、阜阳"白宫"等,这些"败家子工程"背后站着一大批败家子官员,只要花钱为乌纱,倾家荡产也要花.
对于"败家子"官员而言,只要政绩于一身,哪管后人穷断根.
这些官员之所以敢败家执政,是因为败家子往往免责.
我国约束官员的法律、法规并不少,重罚严惩也是雷霆万钧,但在"法要责众"上绵软无力;使得"法不责众"被放大.
过去在GDP政绩支撑乌纱倒逼下,官员热衷GDP政绩灿烂,疯狂地"建也GDP,扒也GDP",致使"败家子工程"一泻千里.
十二五计划已经淡化了GDP指标考核,更多地关注民生;但这并不等于败家子官员"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因为政绩工程还在披着伪善的外衣,上级目光只要失去穿透力,政绩工程就有市场.
败家子工程层出不穷,必须将"法要责众"进行到底.
不管是党的《纪律处分条例》还是《公务员法》都没有规定"法不责众",而是明文规定"违法必究".
因此,不能简单地把个别败家子官员一惩了之,而要从机制制约上、法治惩处上和环节监管上,全面启动官员监管机制,给本"法要责众"明白账,败家子执政才会偃旗息鼓.
小蒋随想:有个脑筋急转弯——问:青春痘长在哪里不心烦答:长在别人脸上.
套用这个逻辑,政绩工程也好,败家子工程也罢,之所以花钱阔绰不心疼,源于花的不是某些公仆的钱,而是糟蹋纳税人的钱,某些官员为了进行政绩与经济投机,"仔花爷钱不心疼".
"公款花得爽"更呈现传染性,公款吃喝玩乐、公款购置豪华公车、用公款联络私人感情等等,虽屡遭群众诟病,却始终难以从根本上得以遏制.
在奢靡花公款的问题上,似乎总是存在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只要公款没有揣进干部个人的腰包,无论怎么花掉都构不成贪污腐败.
人们不禁要问:搞钱不就是用来花的吗只要公款被花在满足干部的私心杂念上,为何不能被定性为腐败另一方面,政绩工程与官员往往具有仕途与权力衍生利益上的关系,对于官员在政绩工程上糟蹋巨额公款,不能继续以"决策失误"搪塞,理当更新相关法律条款,给予除党纪与政纪之外的司法惩处,促使行政者在上马各类工程时必须怀有敬畏之心,遵循民主公开原则.
当然,干事难免出差错,群众不是不能给予行政者一定的试错空间.
但是,试错必然是有限度的,而且不能成为全然免责的挡箭牌.
个中的尺度掌握,不能全部由权力者自己说了算.
关键词:政府行为;败家子工程;政绩工程;钱;公款;【小蒋专栏:观点1+1】"刚性"私车出行行政难辞其咎背景:从4月1日起,北京三环内非居住区停车场白天收费最高将达15元/小时.
京华时报发表李光东的文章:面对高涨的停车费,公车一族不用发愁,他们基本对价格迟钝,对有钱一族更是小菜一碟,但对工薪阶层的以车代步族,一小时十几块,却会有实实在在的痛感.
高额停车费对交通拥堵的缓解或是有限的,但就是这有限的缓解所产生的重新洗牌效应,或令一些人始料未及,有待政府部门回应.
||停车费的缓堵作用建基于公交或出租的发达,当部分有车族权衡的结果是选择乘公交或出租,出租车会供不应求,公交会更加拥挤,如果交通拥堵变成乘车拥挤,这种缓堵又有什么意义||问题实质在于,高额停车费举措,将会产生巨额停车费.
这个钱归谁用,用到哪里停车费不能为停车收费企业所用,他们只能拿自己劳动应得的那一部分,高额部分必须上交给政府部门.
||这个巨额停车费也不能为政府部门自己所用,政府部门只有管理好它们的权利,确保不乱用.
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停车费应用到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上,用到公共交通环境和条件的改善上,用到公共交通系统的完善上.
对每年的巨额停车费,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有个明确具体的说法,同时实行充分公开,公开具体数额,公开用途去向,以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这样,大幅提高停车费的举措才能结出善果来,可别成为一些人攫取利益的渠道,成了某些部门的小金库.
小蒋随想:某些群体出行,不得不选择私家车或出租车.
比如,坐轮椅的残疾人、行动不便的老人、患病的病人、带着婴儿与婴儿车的家长、"高月龄"的孕妇等等.
上述人群无法选择公共交通工具有几方面原因:一是公交系统缺乏无障碍设施,二是他们挤不上拥挤的公交车或地铁,三是拥挤对特殊人群的安全构成威胁.
特殊人群选择私家车出行,更是由于出租车时常拒载.
特殊人群同样拥有出行的权利,当他们的出行被公共交通客观上"抛弃"时,他们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出行难题,这已然是政府服务不到位、责任缺失.
对于这类人群在停车方面还要收取高额的费用,更是没有道理.
人们理解缓解交通拥堵势在必行,但是,在没有打开另一扇窗时,就试图关闭一扇门,这对特殊人群显然不公平.
特殊人群不可能因为停车费涨价就不出行.
涨价除了增加管理者的停车费收入,根本无法令特殊人群"低碳出行".
一项政策的出台,应该尽可能避免误伤无辜者.
有关方面是否考虑周详还是又要举起"局部利益让位大局"的大旗关键词:交通;钱;民生;【小蒋专栏:观点1+1】支持"激情杀人"者愿意被杀吗背景:"我要是他(药家鑫),我也捅……怎么没想着受害人(药家鑫事件中的死者)当时不要脸来着,记车牌"这则网贴,出自药家鑫同门师妹李颖.
中国青年报发表肖畅的文章:我很明白,说这话的人,没曾想过要为自己的言语负责,因而"激情发言".
她最后道了歉,只是说明她意识到"激情发言"是有代价的.
然而,更多的时候,人们不必对自己的发言负责,因而这样的言辞并不少见.
专家认为这是教育的失败,说明知识的灌输大过了人格的塑造,这不过因为她是学生,而且是正确的废话.
如果她不是学生,又当说明哪方面的失败当药家鑫一案因为"激情杀人"的辩护词而引发热议,以至舆论分为两派时,我们的是非观是否也需要教育甚至,当很多"挺药派"的辩护不是出于法律程序正义的理由,当"倒药派"的驳斥也多是充满道德义愤,我们的是非观是否都挺失败的我无意讨伐李颖,也无意替她辩护.
她不过是药氏"激情"体现于网络言论的例子.
一个是身体暴力的例子,另一个是语言暴力的例子,它们代表了这个社会激情的两端,是个案也是范本.
当然,"激情"终归是个好听的词儿,说白了,当激情溢出于理性,自然向暴力转向,变成戾气.
而我们身上的戾气,总在适时地试探这个社会文明的底线.
如果没有共同信奉的价值,没有共同遵守的基础道德,这个社会就总会溢出多余的激情,而激情总有其自我传导的方式,并让人们是非不分,以昂扬的姿态践踏一切碍眼的东西.
小欢互联成立于2019年10月,主打海外高性价比云服务器、CDN和虚拟主机服务。近期上线了自营美国CERA机房高速VPS,进行促销活动,为客户奉上美国/香港八折优惠码:Xxc1mtLB优惠码适用于美国CERA一区/二区以及香港一区/二区优惠时间:即日起至10月底优惠码可无限次使用,且续费同价!官网:https://idc.xh-ws.com购买地址:美国CERA一区:https://idc.xh-...
农历春节将至,腾讯云开启了热门爆款云产品首单特惠秒杀活动,上海/北京/广州1核2G云服务器首年仅38元起,上架了新的首单优惠活动,每天三场秒杀,长期有效,其中轻量应用服务器2G内存5M带宽仅需年费38元起,其他产品比如CDN流量包、短信包、MySQL、直播流量包、标准存储等等产品也参与活动,腾讯云官网已注册且完成实名认证的国内站用户均可参与。活动页面:https://cloud.tencent.c...
iON Cloud怎么样?iON Cloud升级了新加坡CN2 VPS的带宽和流量最低配的原先带宽5M现在升级为10M,流量也从原先的150G升级为250G。注意,流量也仅计算出站方向。iON Cloud是Krypt旗下的云服务器品牌,成立于2019年,是美国老牌机房(1998~)krypt旗下的VPS云服务器品牌,主打国外VPS云服务器业务,均采用KVM架构,整体性能配置较高,云服务器产品质量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