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导航第1版2020年03月图书馆网址:lib.
hfuu.
edu.
cn信息导航合肥学院图书馆主办信息参考部编辑出版[内部刊物]2019年中国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19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1月11日在京揭晓.
此项年度评选活动至今已举办了26次.
评选结果经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使公众进一步了解国内外科技发展的动态,对宣传、普及科学技术起到了积极作用.
2019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1.
嫦娥四号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艾特肯盆地冯卡门撞击坑,在"鹊桥"号中继星的支持下,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巡视器分别开展了就位探测和巡视勘察.
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的工作时长已超过300天,远超设计寿命;"玉兔二号"巡视器克服各项障碍,行驶里程也已超过300米,实现了"双三百"的突破.
根据搭载科学载荷所取得的数据,科研团队重构了嫦娥四号月球背面下降轨迹,对着陆点进行了精确定位;获取了着陆区形貌、构造、成分等地质信息,发现以橄榄石和低钙辉石等矿物组分为主的岩石,并对其来源作出初步判断,对揭示艾特肯盆地地质演化乃至月壳早期演化历史、月球深部物质结构及形成机理等科学问题具有重要价值;另外,在中性原子、月表中子与辐射剂量及低频射电频谱等领域获取了大量数据,并取得了初步分析结果.
2.
我国天文学家发现迄今最大恒星级黑洞2019年11月28日,国际科学期刊《自然》发布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刘继峰、张昊彤研究团队的一项重大发现.
依托我国自主研制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研究团队发现了一颗迄今为止质量最大的恒星级黑洞,并提供了一种利用LAMOST巡天优势寻找黑洞的新方法.
这颗70倍太阳质量的黑洞远超理论预言的质量上限,颠覆了人们对恒星级黑洞形成的认知,有望推动恒星演化和黑洞形成理论的革新.
据悉,在发现迄今质量最大恒星级黑洞的基础上,研究团队的下一步工作将实施"黑洞猎手"计划,未来5年预计发现并测量近百个黑洞.
3.
我国科学家首次观测到三维量子霍尔效应霍尔效应描述了当磁场加载到金属和半导体上时,电力与磁力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
近140年来,国际科学界相继发现了霍尔效应和量子霍尔效应.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乔振华课题组与南方科技大学张立源课题组等合作,首次在毫米级的碲化锆(ZrTe5)块体单晶体材料中观测到三维量子霍尔效应的明确证据,并指出该效应可能是由于磁场下相互作用产生的电荷密度波诱导的.
这一重要研究成果于2019年5月9日在线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上.
据悉,自从1980年发现量子霍尔效应后,学界把注意力集中在二维体系.
这次发现的三维量子霍尔效应,补全了霍尔效应家族的一个重要拼图.
4.
我国科学家研制出新型类脑计算芯片历经多年努力,我国科学家研制成功面向人工通用智能的新型类脑计算芯片——"天机芯"芯片,而且成功在无人驾驶自行车上进行了实验.
清华大学类脑计算研究中心施路平教授团队的相关论文《面向人工通用智能的异构"天机芯"芯片架构》,2019年8月1日在国际期刊《自然》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
据悉,"天机芯"第一代、第二代产品分别于2015年、2017年研制成功.
经过不断改进设计,目前的第二代"天机芯"具有高速、高性能、低功耗的特点.
未来"天机芯"的发展方向,是为人工通用智能的研究提供高能效、高速、灵活的计算平台,还可用于多种应用开发,促进人工通用智能研究,赋能各行各业.
5.
世界首台百万千瓦水电机组核心部件完工交付由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研发制造的白鹤滩水电站首台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的转轮,于2019年1月12日上午在电站工地的转轮厂房正式完工,并较原计划提前交付.
这将有力确保白鹤滩水电站在2021年如期实现首台机组投产发电的目标.
据悉,百万千瓦水电机组是当今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机组,也是中国水电向世界水电"无人区"发起的冲刺.
整个机组中最为核心、研制难度最大的部件就是转轮,堪称机组的"心脏".
转轮总重达353吨,经过了24道工序,由100余名东电工匠耗时12个月"精雕细琢"完成.
而整个百万千瓦机组的设计研发历时十年之久.
6.
"太极一号"在轨测试成功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迈出第一步我国首颗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实验卫星第一阶段在轨测试任务顺利完成.
2019年9月20日,该卫星被命名为"太极一号".
在空间可以探测到中低频段的引力波信号,但由于引力波信号极其微弱,需要突破目前人类精密测量和控制技术的极限.
中科院科研团队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完成了"太极一号"的研制任务.
第一阶段在轨测试结果表明,激光干涉仪位移测量精度达到百皮米量级,约为一个原子的大小;引力参考传感器测量精度达到重力加速度的百亿分之一,相当于一只蚂蚁推动"太极一号"卫星产生的加速度;微推进器推力分辨率达到亚微牛量级,约为一粒芝麻重量的万分之一.
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迈出奠基性的第一步.
7.
最新研究表明自然界中约24%的材料可能具有拓扑结构2019年2月28日凌晨,来自中科院物理所、南京大学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3个研究组分别在《自然》杂志发布了最新相关研究成果.
他们的研究表明,数千种已知材料都可能具有拓扑性质,即自然界中大约24%的材料可能具有拓扑结构.
拓扑,描述的是几何图形或空间在连续改变形状后还能保持不变的性质.
当"拓扑"这一数学概念被引入物理学领域后,一方面推动了基础物理学研究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促使大量新颖2020年第02期总第一百七十五期本期要目:2019年中国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科学》杂志展望2020年十大科学头条第三代AI发展趋势PLOSONE将接受和发表:RegisteredReports信息导航第2版2020年03月图书馆网址:lib.
hfuu.
edu.
cn拓扑材料出现.
8.
我国科学家解析"奇葩"光合物种硅藻捕光新机制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了自然界"奇葩"光合物种——硅藻如何利用其独特结构去高效地捕获、利用光能.
北京时间2019年2月8日,知名学术期刊《科学》以长文形式在线发表了这一成果.
基于该研究,科学家未来有望设计出可以高效"捕光"的新型作物.
中科院植物所的沈建仁和匡廷云研究团队解析了硅藻的主要捕光天线蛋白高分辨率结构,这是硅藻的首个光合膜蛋白结构解析研究工作,为研究硅藻的光能捕获、利用和光保护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结构基础.
9.
我国自主研发临床全数字PET/CT装备获准进入市场华中科技大学谢庆国教授团队发明的全数字PET/CT,已于2019年5月31日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审批,获得市场准入和对外销售资质.
这意味着国产全数字PET打破国际技术垄断,我国高端医疗仪器开发取得重大突破.
PET是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的简称,是继超声、CT和核磁共振之后当今的尖端医学影像技术,在恶性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早期诊断、疗效评估、病理研究等方面,具有极大应用价值.
10.
科学家发现16万年前丹尼索瓦人下颌骨化石我国科学家联合多名境内外研究人员在2019年5月2日的《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称,在海拔3280米的青藏高原东北部甘肃省夏河县白石崖溶洞,发现的一件人类下颌骨化石经鉴定为丹尼索瓦人下颌骨化石.
这一研究成果将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最早活动时间,由距今4万年推早至距今16万年,整整向前推进了12万年.
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陈发虎院士、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张东菊副教授和德国马普学会进化人类学研究所Jean-JacquesHublin教授等带领的研究团队,对化石发现地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近十年的系统考古调查,发现了大批可能与该化石共存的文化遗存,为深入研究丹尼索瓦人的文化内涵、行为特征和高海拔环境适应策略等提供了关键信息.
2019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1.
人类首次"看到"了黑洞数百名科研人员参与合作的"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于2019年4月10日在全球多地同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他们拍到的第一张黑洞照片.
照片"主角"是室女座超巨椭圆星系M87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其质量是太阳的65亿倍,距离地球大约5500万光年.
照片展示了一个中心为黑色的明亮环状结构,看上去有点像甜甜圈,其黑色部分是黑洞投下的"阴影",明亮部分是绕黑洞高速旋转的吸积盘.
照片给出黑洞这一极端天体存在的最直接证据,验证了广义相对论,也将帮助回答星系中的壮观喷流如何产生并影响星系演化等诸多前沿问题.
2.
DNA显微镜研制成功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和布罗德研究所共同开发出"DNA显微镜",这是一种全新的细胞可视化技术,利用化学手段获取细胞内部信息,绘制的图像反映出细胞内生物分子的基因序列和相对位置的情况.
该项研究发表在2019年6月20日出版的《细胞》杂志上.
据悉,DNA显微镜可以做一些光学显微镜做不到的事情.
例如,光学显微镜往往无法区分DNA存在差异的细胞,例如免疫细胞,而通过识别能够攻击肿瘤的免疫细胞,DNA显微镜则可以帮助改善某些癌症的治疗.
3.
隼鸟2号首次降落小行星"龙宫"并采样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于2019年2月22日表示,根据接收到的数据判断,日本当地时间7时48分(北京时间6时48分),小行星探测器隼鸟2号成功降落在小行星"龙宫"上并采集样本,经短暂停留后再次升空.
据悉,隼鸟2号于2014年12月从日本鹿儿岛县种子岛宇宙中心发射升空,经过约3年半的太空之旅,2018年6月27日抵达小行星"龙宫"附近.
它预定在"龙宫"附近逗留约1年半,2020年底返回地球.
4.
谷歌研究人员宣布成功演示"量子优势""量子优势"被用于描述量子计算机发展的关键节点,指量子计算机能解决传统计算机在合理时间范围内无法解决的一些特殊问题.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克服很多挑战,在产生较大计算空间的同时要保证较低错误率,以及设计一种传统计算机难以处理但量子计算机可以轻松完成的基准测试.
谷歌公司研究人员领衔的团队于2019年10月23日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论文称已成功演示了"量子优势",让量子系统花费约200秒完成了传统超级计算机在几天之内才能完成的任务.
5.
科学家合成世界首个含18个碳原子的纯碳环2019年8月15日,《科学》杂志发表了牛津大学化学系与IBM苏黎世研究实验室合作的一项成果,他们合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完全由碳原子构成的环状分子——C18,其中的18个碳原子通过交替的单键和叁键连接而成,早期研究发现C18环分子具有半导体特性,这意味着类似的碳直链结构可能成为分子级别的电子元件.
研究团队下一步将对得到的C18分子继续进行包括稳定性在内的基础性质研究.
6.
新型人造DNA结构信息密度可加倍脱氧核糖核酸(DNA)中存储着遗传代码,它由4种核苷酸组成,以4个不同字母表示.
美国研究人员最新合成出一种由8个字母组成的新型DNA结构,信息存储密度加倍,未来有望应用于合成生物等领域.
美国应用分子进化基金会史蒂文本纳领导的科研团队在2019年2月《科学》杂志上发表报告说,他们合成的新型DNA分子系统与天然DNA最大的不同是,它拥有8个而非4个生命信息组分.
除了包含腺嘌呤等4种天然核苷酸,同时还包含另外4种结构相似的人造信息单元,它们共同构成了双螺旋结构,能够存储和传递信息.
7.
人体生理年龄首次成功逆转一项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进行的小型临床研究首次表明,逆转人体的表观遗传生物钟是可能的.
表观遗传生物钟可用来测量一个人的生理年龄.
在为期1年的时间里,9名健康志愿者服用了3种常见药物——生长激素和两种糖尿病药物.
通过分析人体基因组的标记,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受试者的平均生理年龄减少了2.
5岁.
与此同时,这些受试者的免疫系统也显示出恢复活力的迹象.
该研究结果于2019年9月5日发表在《老化细胞》杂志上.
8.
艾滋病治疗奇迹再现"伦敦病人"或被治愈据英国《自然》杂志2019年3月5日发表的一篇论文,一名被称为"伦敦病人"的艾滋病患者,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后已18个月未检测到艾滋病病毒.
他可能成为继"柏林病人"之后艾滋病被治愈的第二人,但专家们谨慎认为疗效尚需持续监测.
为治疗癌症,两位患者还分别接受了放疗和化疗,这可能也有助于消灭艾滋病病毒.
不过,放疗和化疗均有副作用.
与"柏林病人"接受全身放疗相比,"伦敦病人"接受了相对温和的化疗.
研究人员认为,"伦敦病人"的经验可能更好推广.
9.
科学家培养新型大肠杆菌能以二氧化碳为食北京时间2019年11月28日,在发表于《细胞》的一篇新研究中,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改造了一种通常以单糖为食的细菌,使其可以像植物一样通过吸收二氧化碳来构建细胞.
据悉,研究人员向大肠杆菌基因中添加一种转化二氧化碳的酶,并去除了用于代谢糖的其它酶,最终成功改变了它们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
为了证明它们真的不需要糖来维持生存,科学家们把这些细菌放在实验室里200天.
当再次对这些细菌进行研究时,研究人员发现它们已经成功地"进化"了,而且能够在不需要糖的情况下生长.
这一成果为利用工程细菌将我们视为废物的产品转化为燃料、食品或其他感兴趣的化合物开辟了令人振奋的新前景.
10.
全球首支埃博拉疫苗获欧盟批准上市2019年11月12日,欧洲监管机构批准了一种疫苗,这种疫苗已经帮助控制了埃博拉病毒的致命暴发——这是针对埃博拉病毒的免疫接种首次通过这项审查.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烈性传染病病毒,主要通过体液传播,可引发致命性出血热.
此前,医学研究人员已投入大量精力进行埃博拉疫苗的研发,但大多停留在临床试验阶段,而Ervebo成为了首支正式获批用于人体的埃博拉疫苗.
默沙东公司也向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递交了申请,该疫苗有望于2020年第一季度在美国获批上市.
(来源:中国新闻网,发布时间:2020/1/11)信息导航第3版2020年03月图书馆网址:lib.
hfuu.
edu.
cn《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评出2020年十大突破性技术全球知名科技评论期刊《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26日发布2020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量子霸权、人工智能筛选分子、数字货币、超个性化药物等入选.
今年榜单中两项技术与量子科学有关.
其中,美国谷歌公司领衔的团队于2019年10月宣称成功演示"量子霸权",使一个包含53个有效量子比特的处理器花费约200秒完成当前最强超级计算机1万年才能完成的计算任务.
尽管美国国际商用机器(IBM)公司对谷歌的说法提出了质疑,但这仍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提升.
人工智能技术同样占据2个席位,表现出向实用化和小型化发展的趋势.
2019年9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一家人工智能药物研发公司——因西利科医药公司通过合成人工智能算法发现多种候选药物,具有速度快和成本低等特点.
而微型人工智能的发展使设备无需与云端交互就能实现智能化操作,有望使医学影像分析、自动驾驶汽车等新应用成为可能,还有利于保护隐私.
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研究团队为患有独特基因突变引发疾病的小女孩米拉·马科韦茨量身定做了一款药物,证明超个性化药物能为治疗罕见病提供新的可能性.
今年入选的10项突破性技术还包括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团队正在利用量子技术建设的防黑客互联网;5年内有望上市的多个新型抗衰老药物;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正在建造的"星链"卫星互联网;美国脸书公司推出的基于区块链的加密数字货币"天秤币";可在人口普查中更好保护公民隐私的"差分隐私"技术和可更加准确判别气候变化影响的归因方法.
自2001年起,《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每年发布"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关注技术的商业应用潜力以及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重大影响,被认为是投资和技术应用领域的风向标.
这份榜单曾精准预测了脑机接口、智能手表、癌症基因疗法、深度学习等诸多热门技术的崛起.
(作者:周舟来源:新华网发布时间:2020/2/28)《科学》杂志展望2020年十大科学头条美国《科学》杂志2日刊文展望了2020年可能成为头条的十大科学新闻,中国建造全球首台E级超算、"基因剪刀"技术发布临床试验结果等入榜.
这一权威学术刊物预测,中国有望在2020年建造出世界第一台E级超算.
E级超算即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是国际上高端信息技术创新和竞争的制高点.
美国、日本和欧盟均在推进各自的E级超算开发计划.
在生物技术领域,中美不同团队分别进行的多项使用"基因剪刀"技术CRISPR治疗癌症等疾病的临床试验有望发布结果.
同时,运用CRISPR技术进行异种器官移植的人体临床试验有望在2020年启动,解决移植肝脏、心脏、角膜等器官或组织的短缺难题.
考古学领域,科研人员将利用古蛋白质分析100万年前人类或动物的身份和行为.
由于蛋白质比脱氧核糖核酸(DNA)更加稳定,这种方法适合研究无法提取DNA的古老化石.
物理学有两项研究进入榜单.
日本将在今年春季升级"超级神冈探测器",以探测来自超新星的中微子.
另外,意大利和美国的两个暗物质探测器将启动运行,加入寻找暗物质的阵营.
在生态环境领域,《科学》杂志认为2020年是应对全球变暖的关键时刻,联合国将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2015年以来最重要的气候峰会",而美国将在今年正式退出《巴黎协定》.
此外,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将于今年10月在中国举办,推动全球生态多样性保护取得新进展.
进入榜单的还有美国将启动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这可能在美国国内引发有关公民隐私和投票权等政治议题的激烈讨论.
(来源:新华网发布时间:2020/1/3)张钹院士谈第三代人工智能发展趋势近日,AI2000人工智能全球2000位最具影响力学者榜单在清华大学发布,中国学者规模位列世界第二,但高水平学者集中的研究机构匮乏,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队伍亟待加强.
AI2000榜单由清华-中国工程院知识智能联合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发布.
AI2000人工智能全球最具影响力学者(200名)和提名学者(1800名)分布于全球不同高校和学术机构,美国有1128人次,中国171人次,欧盟有307人次上榜.
发布会上,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张钹院士做了热情洋溢的报告和精彩点评发言.
人工智能研究必须国际化基础研究,尤其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研究必须国际化,因为只有把全世界的研究人员共同团结起来、利用起来,才能够引领基础研究的发展.
为什么目前人工智能领域大多由美国来引领,就是因为美国把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利用了起来.
中国要想在基础研究上引领世界,必须走国际化道路.
今天有很多外国留学生来华求学,这是一个好事儿,但我们还可以做一定平衡调整,吸引更广泛国家地区的优秀学生来华学习.
把数据驱动和知识驱动结合起来人工智能的四大基础是:知识、数据、算法和算力,回顾历史,这四个因素都在不断地发挥作用.
第一代人工智能也叫符号人工智能,比较强调知识对智能的作用,因为那时算法和算力都还没有跟上.
进入新世纪后,深度学习把大家的目标凝聚到了数据上,这时大数据的出现,再加上很好的算法,就形成了基于概念的深度学习,再加上云计算等手段,使以数据为基础的连接主义模型得到了极大推广和应用.
数据主义喊了许多口号,导致了我们今天遇到一些困难,按照大数据建起来人工智能系统似乎不可信、不可靠、不安全、不易推广,这都是目前用深度学习进行人工智能研究带来的问题,也可以说是大数据遇到的挑战.
怎么来解决这个挑战呢唯一的办法,就是重新引入知识,把数据驱动和知识驱动结合起来,达成可信安全的第三代人工智能.
常识往往不在数据里自然语言理解是人工智能领域最核心的问题.
不管做机器翻译也好,做自然语言应用也好,都试图通过分析符号序列来理解相关内容,这是第一代人工智能所谓符号主义的核心做法.
到了第二代人工智能,又走上深度学习的道路,这条路充满希望,但又非常危险,因为解决不了可信安全的问题.
机器翻译现在只能翻译不重要的东西,因为翻错了也没有关系,真正重要的场合还需要人力同声翻译.
机器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它缺乏常识,根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知识包含两方面,一是我知道什么,二是我不知道什么.
一个有学问的人,不仅仅表现在他知道的多,更表现在他清楚自己不知道的更多.
那些狂妄自大的人,都是没有学问的人,不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机器翻译也是这个问题.
给机器任何句子,它都能翻,根本不懂也能瞎翻.
所以常识是必要的,简单翻译几句话也需要大量尝试积淀,"说你行,不行也行",机器没有常识,就很难理解这句话,人反而觉得很简单,这就是常识的重要性.
但常识库的信息导航第4版2020年03月图书馆网址:lib.
hfuu.
edu.
cn建立非常之难,现在没法从数据中去建立常识库,因为常识往往不表示在数据之中.
建立常识,必须下功夫去做,只有这个问题解决了,自然语言的理解才能达到目标.
而自然语言理解,则是第三代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人工智能的其他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作者:李钊来源:科技日报发布时间:2020/1/18)PLOSONE将接受和发表新的文章类型:RegisteredReports2020年1月14日,PLOS宣布PLOSONE将很快提供一种新的预注册文章类型,即RegisteredReports.
RegisteredReports使研究人员可以在开始研究之前,记录并接收有关其研究设计和拟议方法的专家同行评审反馈.
PLOSONE将进行同行评审,并发表作者的初步研究建议以及完整的研究论文,从而形成两个独立出版阶段.
第一阶段是RegisteredReportsProtocol.
这种新的出版类型描述拟议研究的基本原理、方法论以及此项工作所需的任何伦理批准.
我们将在研究的初始阶段进行同行评审,以确保研究的科学严谨性和并符合PLOSONE的发表标准.
如果被接受,作者将继续进行调查,并承诺其完整的研究及其后续的所有发现成果将被PLOSONE接受并作为关联研究文章发表,但前提是作者必须坚持最初的研究设计和按照PLOSONE的严格标准进行实验.
由于两个阶段都将单独进行同行评审,因此每个编辑决定以及审稿意见都将有资格作为同行评审历史记录在线同时发表.
连同两篇已发表的成果也将在PLOSONE的网站上进行交叉链接,为读者提供从研究开始到研究结果的全貌.
RegisteredReports完美契合PLOSONE的使命PLOSONE旨在发布所有有效的研究.
在研究早期,RegisteredReports可以帮助准作者更好地实现使命,并提高同行评审的透明度.
1.
RegisteredReports消除出版偏见.
PLOSONE不会基于新颖性或影响力来评估论文,因此作者可以发表所有重要结果,包括负面结果.
但是,"RegisteredReports"出版形式更进一步,明确为结果中立评估提供了框架,并承诺从一开始就发布经过验证的负面结果.
2.
审查研究方案可提高研究的稳定性并促进可重复性.
通过RegisteredReports,研究人员可以在进行实验之前获得更早的反馈,并有机会共同制定最佳的研究设计.
此外,评估的第二阶段仅专注于研究的彻底性和严格性.
3.
在研究早期,作者会更加清晰,这可以加快全文发表的速度.
如果遵循接受的方案,PLOSONE承诺发表研究.
因为该方法已经由其他专家进行了审查,所以它避免了作者在最终的同行评审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挫败感.
透明度和信誉PLOSONE从一开始就努力使研究项目保持透明.
将Protocal作为单独的出版物进行讨论,可以揭示研究过程的早期阶段,从而提高透明度.
反过来,这种透明度为作者和审稿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作者因发表《RegisteredReportsProtocal》以及最终的《RegisteredReports》而获得好评.
鉴于许多科学研究涉及多年的研究,因此获得较早的信誉和有保证的第二篇论文(尤其是针对早期职业研究人员)的潜力可能会成为职业发展或基金申请的转折点.
我们还鼓励与CenterofOpenScienceRegistry,https://cos.
io/rr/同时提交《RegisteredReportsProtocal》.
在同行评审的两个阶段,作者都可以选择在线发表同行评审历史记录.
审稿专家的反馈对于制定研究方案以及验证最终工作至关重要;通过选择发表此评估,作者可以提供更完整的研究过程,并为审稿人提供更多的机会,以使其功劳得到认可.
(国际科学编辑)提高文章鉴赏能力,从读懂作者文章的"预设"开始在大学高级人才培养目标中,都有这么些类似的要求,如高级人才在学术上需要有独立思考能力、鉴别能力、欣赏能力、批判能力等,而作为高校的教师或是各类评审专家,更应该具有上述的能力.
但这些能力如何培养这倒是个重要的问题.
尽管本文主要拿文章的鉴赏说事,其实对别人的讲话、做事,或是对一部电影、一段历史等的审视,其鉴赏能力的培养都是一样的,都要从读懂上述各类内容的主体所做的"预设"开始.
"预设"对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看问题及其研究一样的重要.
先以最近讨论新冠肺炎的文章来说,作者有各种各样的角色:有政治家、医学专家、公共管理专家、媒体人、生意人,还有普通老百姓等.
他们的文章说事五花八门,莫衷一是.
如对某一具体事物,今天有许多正面评论的文章,明天就逆转成反面的,出现大量文章给予负面的评论,而且也讲得很有道理.
以"隔离"对防疫的作用来说,隔离显然对防控传染病扩散是最有效的方法,有很多文章可看,在中国知网搜一下有"隔离"一词为标题的文章,有几十万条,其中有很多就是关于病毒隔离的.
但也有文章说:"流行病真正的解药不是隔离,而是合作.
"(见《三联生活周刊》2020-03-15推送的一篇作者为尤瓦尔.
赫拉利,题目为"阻止全球灾难,需要重获失去的信任"的文章),而且论述得很有道理,也是10万+和有无数人点赞的文章.
如果不去思考这两类文章的预设,人们也许会不知所措.
其实,"隔离"最有效的说法是针对流行病期间(包括潜伏期)所说的,隔离应对传染病流行的短时期内是最管用的办法;但从长期来说,特别是常态阶段,人类是不可能长期隔离,人类是需要合作的,合作才能发展经济,才是人类本性所需要的,合作才能更加有效预防新的传染病发生.
因此,当读懂了上述两类文章的预设之后,我们就可以理解这两类文章都是对的,但都是有局限的.
否则就会无所适从,失去自己的判断.
除了上述的有关新冠肺炎文章之外,其实,对阅读科技类文献也是一样的.
因为我们这个世界出现的问题都是复杂问题,人们为了解决问题,思路大都需要有切入点,即需要有预设.
如果凡事都从整体去研究,那是哲学层面的,是很难接地气的.
还有一类预设是深层次的,如大智若愚,其预设是以具有"大智"为前提;沉默是金,其预设是以具有"明白"为前提;无为而治,其前提条件是系统能"自组织";等等.
diyvm怎么样?diyvm商家VPS主机均2GB内存起步,三个地区机房可选,使用优惠码后每月69元起;DiyVM独立服务器开设在香港沙田电信机房,CN2线路,5M带宽,自动化开通上架,最低499元/月,配置是L5630*2/16G内存/120G SSD硬盘。DiyVM是一家成立于2009年的国人主机商,提供的产品包括VPS主机、独立服务器租用等,产品数据中心包括中国香港、日本大阪和美国洛杉矶等,...
极光KVM创立于2018年,主要经营美国洛杉矶CN2机房、CeRaNetworks机房、中国香港CeraNetworks机房、香港CMI机房等产品。其中,洛杉矶提供CN2 GIA、CN2 GT以及常规BGP直连线路接入。从名字也可以看到,VPS产品全部是基于KVM架构的。极光KVM也有明确的更换IP政策,下单时选择“IP保险计划”多支付10块钱,可以在服务周期内免费更换一次IP,当然也可以不选择,...
在前面的文章中就有介绍到半月湾Half Moon Bay Cloud服务商有提供洛杉矶DC5数据中心云服务器,这个堪比我们可能熟悉的某服务商,如果我们有用过的话会发现这个服务商的价格比较贵,而且一直缺货。这里,于是半月湾服务商看到机会来了,于是有新增同机房的CN2 GIA优化线路。在之前的文章中介绍到Half Moon Bay Cloud DC5机房且进行过测评。这次的变化是从原来基础的年付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