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ltiple sclerosis是什么病?
多发性硬化症(英文:Multiple Sclerosi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脱髓鞘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可引起各种症状,包括感觉改变、视觉障碍、肌肉无力、忧郁、协调与讲话困难、严重的疲劳、认知障碍、平衡障碍、体热和疼痛等,严重的可以导致活动性障碍和残疾。
多发性硬化症影响脑和脊髓的神经细胞──神经元。
神经元传递信息,形成思维和感觉,以使大脑控制身体。
保护这些神经元的脂肪层为髓鞘(Myelin Sheath),协助神经元进行电信号传递。
多发性硬化症逐渐造成大脑和脊髓的斑块性的神经髓鞘的破坏(脱髓鞘),髓鞘的瘢痕形成影响神经轴突的信号传递,以失去大脑和脊髓对外周的控制,以至多部位的僵硬或丧失功能。
多发性硬化症的平均发病年龄一般在20至40岁,女性发病人数两倍于男性[1]。
多发性硬化症的病因不清,多被认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2]。
少数人认为是一种代谢依赖性神经变性疾病。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办法。
MS通常出现于30岁早期的成人,但也可能出现于小孩[7]。
首要的渐进型亚型在30余岁人群更常见[8]。
就许多自体免疫疾病而言,此疾病在女性更常见,且有增加的趋势[7][9]。
在小孩,性别比率差异更高[7],但是在超过50岁的人群,MS侵袭男性和女性几乎相等[8]。
在北半球有由北向南的梯度变化,而南半球有向南到北的梯度变化,MS在赤道附近居住的人群较不常见[7][9]。
气候、阳光和摄取维他命D已列为可能解释纬度梯度的病因在研究[6]。
然而在由北到南的模式中有重要例外,且盛行率随时间改变[7]。
总的说来此趋势可能会消失[9]。
这指出其他因子如环境和基因必须列入解释MS的原因[7]。
MS也常见于欧洲北部族群分布区域[7],但是在这些MS常见的区域,某些种族群体发病风险较低[5]。
孩童时期的环境因子在日后MS发病可能占重要角色。
几个移民研究显示,若15岁以前移民,移民者就会受到新地区的MS敏感性影响,若15岁以后移民,移民者就会受到原地区的MS敏感性影响[7][5]。
然而年龄─地理性MS发病风险可能横跨更大的时间尺度[7]。
已建立的出生季节与MS关连性增添了与阳光和维他命D关联性的支持。
例如,十一月出生的人群较五月出生的人群少罹患MS[10]。
一元线性回归有multiple r吗
调整后r方在多元线性回归中才有用。
它用于衡量加入独立变量后模型的拟合程度。
当有新的独立变量变量加入后,即使这一变量也因变量不相关,未经修正的R方也要增大。
修正后的R方仅用于比较含有同一个因变量的各种模型。
请教这个回归结果是什么意思?????
难道你一点统计只是都不懂就会用SPSS?
回归结果表明 系数k=0是非常不可能的 ,看significance F,特别小,就知道,回归显著.
但是回归结果并不好,Adjusted R Square 0.902134815 ,这个表明你要作的模型并不是很好的线性模型,一般来讲这个值怎么也应该大于0.95,甚至应该大于0.99
三个逗号分别是什么意思
ansys APDL命令流使用逗号来间隔不同的参数,
打个比方:
使用稀疏矩阵求解算法并设定求解容差值为1.0E-08和Multipler(求解因子)为2.9的完整命令流为
EQSLV,SPARSE,1.0E-08,2.9
当你不需要改变当前命令的已知参数的时候,比如你在当前命令之前已经选择了稀疏矩阵求解算法,或者ansys默认算法就是稀疏矩阵求解法,以及默认容差为1.0E-08,你只需要更改求解因子为2.9的话,SPARSE和1.0E-08这两个参数就可以省略,以上命令就可以写为:
EQSLV, , ,2.9
用来表示这两个参数采用上一次或者默认的设定。
缺一个参数当然就是两个逗号,缺两个就是三个逗号,以用来占位。
明白了吗?
多重人格是什么意思哦???
多重人格(MultiplePersonality)一种心因性身人份的障碍,也即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人格障碍。
在1980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中,把多重人格界定为“在个体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特的人格,每一个人格在一特定时间占统治地位。
这些人格彼此之间是独立的、自主的,并作为一个完整的自我而存在”。
一般说来,在任何特定的时间阶段,内陆诸意识层的只有一种身份,称为主体人格。
此时所有的情感、思想和言行都按照主体人格的方式活动,不显出另一身份的痕迹。
不定期一段时候,通常是在受到精神刺激之后,可突然转变为另一完全不同的身份,一切情感、思想和言行按照后继人格的方式行事。
这时,个体对过去的身份完全遗忘,仿佛从心理上另换了一个人。
从一种人格到另一种人格的转化通常是突然发生的,当后继的人格开始“执政”时,原先的主体人格是意识不到的,并忘却业已发生过的事情。
在精神分析学派看来,多重人格的实质是心理过程的分离,一部分行为和经验被单独保持,彼此之间没有交流,后继的人格通常能意识到主体人格的存在,但把它看作为客体(“他”、“她”或“它”),而把自身看作为主体(“我”),当分离尚未全面时,主体人格还有可能意识到另一种人格的存在,但通常把自身看作“我”,而把另一种人格看作为“他”、“她”或“它”。
可是,当分离全面进行时,主体人格便会忘却自己的身份,并由后继人格取而代之。
正如心理学家P。
费登所说,在这种情况下,“主体的经验类似纪觉,从中产生的‘思想’被体验为好像它是一种由外部刺激引起的‘知觉’”。
后继人格和主体人格在其情感、态度、知觉和行为等方面是非常不同的,不时甚至处于剧烈的对立面。
在主体人格是积极的、友好的、顺应社会的和有规可循的地方,后继人格可能是消极的、攻击的、逆社会的和杂乱无章的。
J。
G。
沃特金斯和R。
J。
约翰逊的研究表明,如果个体在童年期年处的家庭环境是蛮横的和忽视的,则儿童的需要就会常常遭受挫折,从而引发愤怒或不满。
如果这一环境对儿童的愤怒或不满拒绝接受,或者说在儿童的愤怒或不满出现时立即予以处罚,则儿童就会被迫压抑真正的情感,仅仅展现社会认可的遵奉行为。
于是,儿童处于矛盾或冲突之中:一方面为避免处罚而压抑真正的情感,另一方面被压抑的情感并未消失,而是想千方百计出来表现一番。
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只有通过创造想象中的游戏伙伴,即把自我中的有些部分体验成客体(“他”、“她”或“它”),借此与孤独或寂寞作干斗争。
尔后,凡那些无法为父母或其他成人接受的行为,或者经常受到处罚的冲动,便函有可能被分离出来,压抑入想象中的游戏伙伴之中:我是好人,他是环人。
这里,“我”是主体人格,“他”是另一种人格或后继人格。
此时,主体人格尚能意识到另一种人格的存在,把自身看作为主体,把另一种人格看作为客体(即想象中游戏的伙伴)。
但是,当挫折继续时,当愤怒或不满因为不断的拒绝或惩罚而变得日益增强时,这引愤怒或不满就会越来越多地被压抑入分离的人格部分。
为了保持这些被压抑的东西,后继人格和主体人格之间的“隔墙”就会加厚,并且就得不可渗透。
慢慢地,主体便不再意识到它的存在。
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在青春期,环境对个体的外部要求有可能变得更大。
对个体来说,由这些外部要求引发的挫折和不满也不可能变得更多。
于是,在“隔墙”的那一边,被压抑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多,所占“空间”就会越来越大,从而削弱了主体人格。
由于那个被隐匿和分离的人格强烈要求表现自己,它就会周期性地接管主体人格,成为后继人格。
这种接管方式是以激烈的和交替的人格变化表现出来的,具有周期性的性质。
当后继人格在一特定时间接管主体人格时,它的攻击和憎恨,以及其他主体人格无法接受的紊乱行为,会变得格外明显。
极端的表现是:如果这种后继人格指向他人,便会导致杀人;如果指向主体人格,便会导致自残或自杀。
当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表现出这种三性的行为。
1.催眠分析要比经典的精神分析更具疗效。
2.当治疗者与多重人格患形成一种良好的移情关系,避免对患当中任何一个人抱以反感或恶意时,治疗最具动力。
3.鼓励各分离的人格之间的内部交流,因为这种内部交流有助于“拆除”置于主体人格和后继人格之间的隔墙。
4.分离人格的产生有些是因为未能满足正常的需要,对此应考虑需要的功能,不能轻率处置。
5.治疗者的责任是帮助患者将后继的人格返回到它们最初的目标上来,以便转移后继人格与主体人格的对立立场。
6.坚决不能操纵或离间主体人格和后继人格,因为这种策略通常会导致治疗的失败。
7.后继人格一旦形成,它就会强烈抵御企图消灭它的一切努力。
因此,治疗者不能去消除它,而应该注重它与主体人格的同一性,设法整合它们,使之像正常的情绪变化那样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