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落伍中文

落伍中文  时间:2021-05-22  阅读:()

*中西方科学文化比较主讲:马佰莲教授单位: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E-mail:mabl1209@aliyun.
comQQ:14714838532014秋季修*五、关于近代中西方社会与近代科学革命的讨论(一)近代西方工业革命与科学的关系(二)中国科学在近代落后原因的讨论*(一)近代西方工业革命与科学的关系科学对工业革命没有影响科学技术史家巴萨拉(G.
Basalla)指出:"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发明的许多机器与今天的科学一点也沾不上边.
处于19世纪经济增长中心的纺织业,并非应用科学理论的结果……只是到了19世纪后半叶,科学才对工业产生实质性影响.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科学和技术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各自对与它们相关的产业的成功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波兰尼(M.
Polanyi)同样认为,"工业革命没有得到科学的帮助";"至今构成现代工业之大部分的较老的手工艺是通过纯试验和错误而被创建的,没有得到过科学的帮助.
"*(二)中国科学在近代落后原因的讨论1、关于中国地理环境的讨论2、关于中国近代经济社会的讨论3、关于中国近代体制制度的讨论4、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讨论*1、关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原因的讨论戴默(Diamond,1999)认为,中西方文明发展演化的差异主要来自于各地区地理环境的不同.
中国的落伍归于其完整的地理环境所造成的缺乏竞争的大一统的国家体制.
文贯中(2005)认为,中国的地理禀赋利于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利于形成以农业为主的自给自足的产业结构.
这是导致中国没有发生科学革命的最主要的原因.
地理环境天然的封闭性基本上隔绝了中华文明与其他异域文明的相互冲击与交汇,使得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很少受到其他文明的影响和冲击,而是循着自我发展的轨迹进行.
同根同源同文字的汉民族在人数和地域上,又占有绝对的优势,这样较为单一的族群分布特点也使得中华文明在内部也不大可能受到冲击和挑战,而以平稳和延续传统为其主要的发展模式,这样的发展可能更应该称之为传承.
*2、关于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讨论马克斯.
韦伯在《儒教与道教》(1915)中指出,工业革命前的中国在市场规模、劳动力、货币等条件都已发展到较好的程度.
但是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致使中国不能发展资本主义.
与之对比,西方新教伦理对资本主义兴起具有积极影响.
黄仁宇(1999):中国社会之所以没有产生资本主义,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产权保护制度不到位.
张宇燕和高程(2005):中国高度集中的官僚制度固有的产权保护因素,一方面抑制了制度创新,另一方面使得私人产权高度不稳定,导致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货币金融制度无法产生.
姚洋(2003):中国的农业投资回报一直高于工业的投资回报,造成资本没有大幅度流向工业.
----清代的人口激增使得人均土地拥有量大幅减少,土地价值骤增.
以土地为主要投入的农业带来了高额的回报,使得现代资本主义无法在中国产生.

*3、关于中国近代政治的讨论李约瑟指出,中国的官僚体制最初有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但重农抑商的价值观,因无法把工匠的技艺与学者们发现的数学和逻辑推理方法结合在一起,这是中国未能自发产生科学革命的原因.
钱文源(1985):统一帝国和统一的意识形态不容异端,阻碍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林毅夫(1995):科举制是科学革命未发生在中国的最重要的因素.
魏文俊(2009):制度的缺失,特别是有效的产权制度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市场经济制度的缺失,是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始终未能演变成大规模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最重要原因,也是"李约瑟难题"产生的根源.
张尔升,刘长江(2010):中国15世纪以后虽然具备工业革命的条件,但是明清王朝推行的区域政策,既扼杀了工业革命的人才,也扼杀了中国经济的活力,使中国错过了工业革命的大好时机.
指出,区域政策是工业革命的重要变量,江南的士绅政策,堵塞了工业革命的人才来源,重税政策和海禁政策切断了工业革命的资金来源,堵死了工业革命的通道.

*4、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讨论李志林:1)儒家的文化氛围束缚了科学的发展;2)元气论自然观不利于近代科学的诞生——以模糊性概念取代科学思维;3)中国式因果律与西方科学不相合辙.
1)因果关系是科学理论之重要基础和前提.
西方科学的因果律包涵有三项:条件的充分性、(运动和力的)功效、时间上的先后次序.
而中国思想家专心致力于经验和观察意涵下的因果律,认为因果律可诉诸于经验.
因而中国思想家们是一种经验论串联式的思考方式.
儒家首先以"天"进行因果串联,其次以变易来进行串联;道家的因果律是一种源自生活经验的转化原理和反复原理,是生生过程中串联成的统合体.
如果说西方式的因果律是以原子论、机械论和外因论为特征的话,那么中国式的因果律则以整体论的内因论和有机论为特征.

*李约瑟论及中国式的因果律"事物之所以会以其特有的方式行动,并非必定出于其他事物先起的动作或冲击,而是由于在永不休止,反复循环的宇宙中,各个事物与生俱来的本性,使它们必然如此.
如果事物不以此特有的方式行动,那么,各个事物就会丧失其在整体中的关系位置,而转变成非其本性的事物.
万物都是以依赖宇宙大机体的一分子的姿态存在.
万物之间相互作用,并不是持之于机械的冲力,或机械的因果作用,而是出自于某种神秘的共同感应.
"——李约瑟《中国之科学与文明》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以整体论反对西方的原子论;以内因论反对西方的外合论,以生机论反对西方的机械论;以对生命、历史、时间的反映来反对西方的抽象思维和量化推算.

*中国传统科学的文化基因钱兆华(2005):中国传统科学的文化基因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1)强调思维的整体性.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整体性源远流长,如《周易》把天地万物看成是来源于太极,而太极则是宇宙之初的混沌状态;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2)注重思维的直觉性和意会性.
——强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3)走中庸,偏爱辩证思维.
中庸即不走极端,对任何事既不绝对赞成,也不绝对反对,而采取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过犹不及"、"执两用中".
在根深蒂固的中庸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人在立言时为了避免出错或害怕出错,总喜欢用既不能被证实,也不能被证伪,既不说是,也不说非的、模棱两可的、近乎圆滑的语句来陈述问题.
4)自然哲学贫乏.
有人把中国传统文化概括为三教(儒、佛、道)九流(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家),其中除佛教外,其余各家各派差不多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但秦汉以来的2000多年时间里竟然没有诞生出新的学术流派.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体的三教九流没有一家是纯粹以研究自然界为主要目的的.
5)崇尚古人、权威,缺乏怀疑批判精神.
6)迷信思想和神秘思想严重.
如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中国历史上算命、占卜、谶纬、看相等迷信活动一直盛行不衰.

*对比:西方科学的文化基因钱兆华(2003),西方科学的文化基因可以归结为如下十个方面1)热衷于探索自然界的奥秘;2)热衷于探索寻找自然现象背后的原因;3)擅长运用理性思维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4)追求思维的严谨性、明晰性和精确性,注重对概念的严格定义;5)相信世界是简单的、有序的、统一的,因而可以凭理性思维找到其中的规律;6)具有强烈的怀疑和批判精神,喜欢标新立异,自创理论;7)十分重视运用逻辑和实验方法对知识进行检验和论证8)具有一贯的"主客二分"传统9)重视个人自由和人与人之间的平等10)基督教适宜西方科学的生长.
基督教对科学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基督教鼓励信徒研究自然;第二,增强了基督徒探索自然界奥秘的信心;第三,教会学校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培养了奠基人.

*江泽民论近代中国科学落后的原因在关于中国为什么近代落后的思考中,江泽民多次谈到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
这些原因归结起来,主要包括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历史的原因1、长期存在的封建制度2、外国列强的凌辱3、闭关锁国的政策二是中国传统科技本身的原因1、没有形成实验科学传统:1)缺乏科学理论指导;2)没有确立受控实验,即没有重复性实验;3)没有和数学结合起来2、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3、科学技术没有取得应有的社会地位:如儒家对待科技的态度4、缺乏通过科技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和机制:西方专利制度5、全社会科学精神不足*江泽民论---一个缺陷.
"*小结:对于"李约瑟之谜"的再思考李约瑟的疑问:"为什么现代科学……是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发展起来,而不是在中国或亚洲其他任何地方得到发展呢考虑这一问题是要探讨包括地理的、人文的、社会时尚以及由这些条件所造成的社会和经济制度等因素.

*六、科学文化在近现代中国的历史演进(一)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体制化进程(二)20世纪国内关于科学文化的三场争论(三)走向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统一*(一)科学文化及其在中国的体制化进程1、明清之际科学文化思想的萌芽2、西方科学文化在中国的确立3、中国科学文化体制化的形成4、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四次科技文化浪潮*1、明清之际科学文化思想的萌芽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流,从整体上讲是一种重伦理、轻科技的文化,科学理念在传统文化中相对薄弱.
但自明末开始,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把西方科技知识带到中国,中国传统的道器观受到冲击,自此中国近代社会具有了的近代科学的因素.

但此时科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大,被皇权奉为治国准则的是儒家思想,尤其是朱子学说.
最终以"西学中源"说而告终.
清政府君主集权政治,一是从物质基础上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如限制和禁止开矿,打击工商业,提倡农本主义;二是在文化教育上尊崇儒家思想,提倡八股取士.

*近代中国引进西方科学的三次浪潮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前,中国先后出现了三次大规模引进西方科学的热潮:一是洋务运动(19c60s-90s),大规模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第一次高潮:60s-70s重点军事工业;80、90s重点民用工业.
这一时期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创办"船政局""制造局",造船造炮等.
这一时期主要关注的是西方先进的武器和技术装备.
代表人物有爱新觉罗·奕和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

二是戊戌维新时期(1898.
6-9),以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为代表的维新派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改良维新运动,主要内容有: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文化上,废八股,创办京师大学堂,建学会,设报刊;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续前三是民国建立前后(1912.
1.
1),大量西方科学移译和介绍.
中国出现了一批系统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的先进青年,其中以孙中山、任鸿隽、胡适等为代表.
据统计,在1911一1949年我国出版的科学书籍大约有3859种,50%以上是翻译出版的书.

民国建立后,为中国现代化的自由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因军阀混战导致的社会动荡,失去了一次追赶世界的机遇.
*2、西方科学文化在中国的确立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揭开了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科学化运动的序幕.
主要内容:重视基础科学理论和科学理念.
中国第一批职业科学家的产生.
1914年中国科学社成立,近代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共同体.
1915年《科学》杂志创刊宣言:一是"为学之道,求真致用两方面当同时并重";二是"玄谈虽佳不录,而科学原理之作必取;工艺之小亦载,而社会政治之大不书.
"明确了将科学与政治截然分开,营造出了一种新的文化氛围.

*3、近代中国科学体制化的形成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科学文化体系的形成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加大了对科研的支持和投入,一方面设立中央和地方研究机构;另一方面鼓励和支持民间开办研究机构,使科学研究有了体制上的保障.
1928年中央研究院的创建,是科学文化体系在制度层面上的重要内容.
这是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于一体的"全国最高的学术研究机关",使科学文化获得了大发展.
1928-1949年间,先后设立13个研究所,初步建立起中国近现代科学研究体系.
——标志着中国近现代有系统的科学研究事业的开端.

*4、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四次科技文化浪潮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指出,世界第一个工业体系的建立,是英国人在1775-1880年开启的.
正是英国人的这一工业化或产业革命,揭开了世界工业化潮流的序幕.
我国近现代工业化的进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工业化孕育期、工业体系建立时期、工业现代化时期和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时期.

*第一,工业化孕育时期——以"五四运动"为代表的科技文化浪潮19世纪后半叶,以李鸿章、张之洞等为首的洋务派在全国掀起自强的改良运动,即洋务运动,创办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创大学教育,造就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
甲午战争(1894-1895)前,中国产业资本大于外国在华的产业资本,表明我国工业化已经萌动.

1919年,"五四运动"继承和发展为新文化运动,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融入中华文化.
*补充资料1927年—1936年,中国的工业增长率达8%以上,社会经济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到1936年,各项现代化制度也都初具雏形.
.
这一时期被一些学者称为"黄金十年".
1937年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使得中国的现代化努力前功尽弃,建设成果几乎丧失殆尽,直接损失至少在6000亿美元以上,致使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至少延误了20年时间.
——【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第二,工业化体系建立时期——向科学技术进军的浪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纪元.
共和国建立伊始,同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正式成立,中国近代科技文化发展史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1956年—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国家发出向科学技术进军号令,制定《十二年规划纲要》,成为新中国科技事业的新起点,掀起了第二次科技文化浪潮.

*第三,工业现代化时期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这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邓小平在大会上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实验是判别认识对错的唯一标准,——后来升华为哲学命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至20世纪末,我国已经从一个农业大国转为工业大国.
*第四,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时期——生态文化浪潮形成第四次科学文化浪潮.
中国政府于20C90S中期,就开始提及生态文明.
1999年,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说,"21世纪将是一个生态文明的世纪.
"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空前重视,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之中.
并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等.

*(二)20世纪国内关于科学文化的论争1、20世纪20年代的"科学与玄学"的论战2、20世纪80年代的科学主义与人道主义的论战3、新时期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的论争*基本概念说明1、科学主义.
最早出现于1877年,它的原意是指"作为科学家特征的方法、精神、态度等等.
《韦伯斯特新国际词典》的解释:"自然科学方法应该被应用于包括哲学、人文和社会科学所有研究领域的一种主张;断定只有这样的方法才可以富有成效地应用于知识追求.
"韦莫斯:"'科学主义'一词的意义可以理解为一种信仰,这种信仰认为只有现代意义的科学和由现代科学家描述的科学方法,才是获得那种能应用于任何现实的知识的唯一手段.
"—《科学主义的本质与起源》-科学方法万能索雷尔:科学主义持这样一种信念: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是人的学问中最最有价值的部分——之所以最最有价值,因为它是最最权威的或最最严肃、最最有益的.

*科学主义的分类:一是强科学主义,认为科学万能,"科学至上",科学文化高于其它文化,科学即(绝对)真理:科学能够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一切问题;或者只有科学地建构的东西,才能对每人、每地都是真的、客观的和有根据的.
(李醒民pp403)——典型表现是:制造偶像崇拜和盲目信仰——"科学主义是这样一种思想,它把所有的实在都置于一个自然秩序之内,而且认为只有科学方法才能理解这一秩序的所有方面,无论是生物的、社会的、物理的或心理的.
"一是弱科学主义,认为科学至少是中性的智力活动;科学成果对于人类生存发展有积极作用;自然科学知识、方法和精神对于理解复杂的心理、社会行为,甚至对于哲学思维都是有益的;有限程度的科学还原论是必要的和可能的.

*2、反科学主义反科学主义与反科学在对科学主义的批判中,形成了庞大的反科学主义的阵营,可以划分为两种:极端的反科学主义:否定科学的客观真理性,降低科学的文化地位,夸大科技应用的负面效应,并以此全盘否定科学的社会应用价值.
科学无政府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技术理性批判理论温和的反科学主义:科学只是对有限对象的有限认识;限制自然的那些规律也同样限制着人类,我们只能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按客观规律办事;科学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
*1、20世纪20年代科玄论战20世纪20年代,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的一场"科学与玄学的论战",又称"人生观论战".
论战的缘起:1923.
2,国学大师张君劢发表"人生观"讲演,将人生观和科学的关系类比于"精神与物质",批判了科学主义的"科学万能",提出:"科学无论如何发达,而人生观问题之解决,决非科学所能为力,惟有返求之于己.
"1923.
4,地质学家丁文江发表长文《玄学与科学评张君劢的"人生观"》,把张君劢的人生观哲学斥为"玄学",驳斥了张君劢的"人生观"哲学:*丁文江论人生观与科学丁文江先后发表了《玄学与科学》/《玄学与科学—答张君劢》/《玄学与科学的讨论的余兴》等张君劢的"人生观""决逃不出科学的范围",理由如下:1)"凡不可以用论理学批评研究的,不是真知识.
"2)"科学的材料原都是心理的现象,若是你所说的现象是真的,决逃不出科学的范围.
"3)科学未尝不注重个性直觉,但是科学所承认的个性直觉,是'根据于经验的暗示,从活经验里涌出来的'.
"4)科学不仅是"物质的",它对人心也大有裨益:科学不但使学科学的人有求真理的能力,而且有爱真理的诚心;5)科学不是"机械的":了然于宇宙生物心理种种的关系,才能够真知道生活的乐趣.

结论:人类今日最大的责任与需要是把科学方法应用到人生问题上去.
*张君劢发表《再论人生观与科学并答丁在君》《科学之评价》等文1)科学的"自然公例"并不是"万能"的.
2)物质科学与精神科学两者之间有本质区别.
3)关于"人生观":凡为科学方法所支配者,必其为固定之状态.
纯粹心理,顷刻万变,故非科学方法所能支配"4)在科学认识之外还有三种"真"以及求"真"的途径:哲学(形而上学),宗教(道德),美术(艺术).
5)对科学教育的流弊的批判.
张君劢对丁文江的反驳*论战的展开与深入1923.
5,梁启超与胡适的出场,论战升温梁启超,代表玄学派,发表《人生观与科学—对于张丁论战的批评》,首先肯定了"人生观"是宇宙间最大的问题,他提出如下几点:1)人类生活固然离不了理智;但不能说理智包括人类生活的全内容;2)肯定科学的作用,指出"自由意志是要与理智相辅的";3)对科玄双方都提出了批评:"在君过信科学万能,正和君劢之轻蔑科学同一错误";4)强调情感与自由意志,指出生活的原动力是"情感".
*科学派的基本观点胡适,代表科学派,发表《孙行者与张君劢》胡适把张君劢比做孙悟空,而把科学和逻辑比做如来佛;认为玄学纵有天大的本领,也跳不出科学的掌心.
"中国此时还不曾享有科学的赐福,更谈不上科学带来的'灾难'.
……至于人生观,我们只有做官发财的人生观,只有靠天吃饭的人生观.
"后有任鸿隽、朱经农、唐钺、王星拱、吴稚晖.
吴稚晖将科学想象为一个空前强大、有目的的造物主:一切都是可计算的,一切都是可还原的,而被还原以后的物质及其运动规律先定了人世间的一切.
——"我坚信精神离不了物质";"知识之能力,可使善亦进恶亦进";"道德乃文化的结晶,未有文化高而道德反低下者";"宇宙一切皆可以科学解说.
"唐钺:"美不是超乎理智的东西,美感是随理智的进步而变化的.
这种理智的成分,可以用科学方法支配的.
其不可分析的那部分,就是美的直接经验的性质.
*马克思主义派的登场论战后期,马克思主义者陈独秀、瞿秋白等也著文参战,主要支持了科学派反对玄学派:陈独秀:"固然在主观上须建设科学的人生观之信仰,但更须在客观上对于一切超科学的人生观加以科学的解释,毕竟证明科学之威权是万能的,方能使玄学鬼无路可走,无缝可钻"这个'科学的解释',即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
瞿秋白:社会历史的变化与自然界的因果变化相同,也是由于"必然的因果规定",所以我们要去"求科学的真理"而"得了科学的真理",客观世界的定律以后,就能彻底地改造社会.
——自1930年代后,马克思主义科学在中国大陆取得支配地位,后来毛泽东思想*论战的转折与结局:1923年12月,论战的两本文集几乎同时推出:一本是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的《科学与人生观》,代表了科学派的立场;它的推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派"正式加入到论战中来.
陈独秀、胡适作序另一本是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的《人生观之论战》,代表了玄学派的立场:说明心理学、社会学和唯物史观作为"科学"是不可能的,而尤其对马克思"科学的社会主义"不以为然.
张君劢作序陈独秀为论战总结:中国还处在宗迷信阶段,全国大多数人还是迷信巫鬼符咒算命卜卦等超物质以上的迷信….
.
我们相信只有客观的物质原因可以变动社会,可以解释历史,可以支配人生观,这便是"唯物的历史观",它是完全的真理.
*理性地看待这次论争科学主义后果的两重性积极影响:消极影响:1)易导致科学政治化;2)拒绝人文学科和作为整体的文化反科学主义:并不反对科学本身,而是反对科学的意识形态和乌托邦,反对科学方法万能和科学万能论.
反科学主义的危害:把科学被视为是与人类对立的力量.
*补充资料2爱因斯坦:"科学不能创造目的,更不用说把把目的灌输给人们;科学至多只能为达到目的提供手段.
但是目的本身却是由那些具有崇高理想的人构想出来的.
…由于这些理由,在涉及人类问题时,我们就应当注意不要过高地估计科学和科学方法;我们也不应当认为只有专家才有权利对影响社会组织问题发表意见.
"——江晓原、刘兵主编《我们的科学文化·伦理能不能管科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1978-1989年关于科学主义与人道主义的争论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给中国学术界带来了生机,人生观、价值观、科学观的问题再次成为学界讨论的焦点,科学主义与人道主义的争论再度兴起.
这一时期,胡乔木、金观涛、査汝强等属于唯科学主义阵营;王若水、李泽厚等归于人道主义阵营.
海外华裔学者华世平《唯科学主义与人道主义——毛以后的中国的两种文化》(1995)论述了这一时期的争论.
影响最大的是胡乔木和王若水的争论:胡乔木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学说是科学,强调异化和人道主义是马克思的不成熟的思想.
王若水认为,人是哲学的出发点,从青年到壮年和老年的马克思坚持人道主义的价值观,社会主义社会中有异化,社会主义需要人道主义.

*苏绍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历史的发展有客观规律,它决定于生产力,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作为科学,马克思主义也具有不完备、可超越、可证伪的特征.
金观涛:用科学方法去研究哲学与人文学科.
他用量子力学证伪唯物论,用控制论、系统论取代辩证法研究和解释中国的历史和科学史.

第一,科学主义的代表性观点*第二,人道主义的基本观点甘阳,批判了唯科学主义和西方的现代化.
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与政治压迫相联系的,"对自然的支配总是与对人的支配相联系的.
"又说:"在科学技术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的时代,个人的生活就日益支离破碎了,科学和技术只能帮助我们评价我们的一些目的的一致性,但不能帮助我们决定哪些目的是真正有价值的,或有道德义务的.
"*3、新时期的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之争进入新世纪,科玄论战"中浮现的那些问题,时至今日又被重新关注,引发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争论.
(1)论争的缘起2000年,《中华读书报》发表何祚庥院士的访谈,题名为"我为什么提倡科学主义"2001年9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何祚庥在开幕式上重提"科学主义"龚育之的发言认为,"把重视科学、提倡科学精神叫做科学主义也无妨.
"*何祚庥的主要论点:1)反"科学主义"的后果就是反科学;2)"争议在于科学的方法,……能不能应用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
"何认为,社会科学是科学,应该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
3)"人们对于自然或社会的认识,能达到真理的或科学的认识,并且这种真理的认识必定是一元的认识,亦即客观真理只有一个.
"4)反对唯科学主义,"是反对科学社会主义思潮",是反对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是在那里挑战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2004)5)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价值问题……可以……也必须用科学方法来研究.
"*(2)论战的爆发2002年11月,科学文化研究的学者在上海举行首届"科学文化研讨会",反科学主义者发表了重要文献:《对科学文化的若干认识--首届"科学文化研讨会"学术宣言》(简称《宣言》),标志着大战爆发.
科学主义阵营代表人物:赵南元、何祚庥、龚育之.
反科学主义代表:吴国盛、刘华杰、刘冰、田松、范岱年、江晓原,后来有肖显静、蒋劲松、邱慧、苏贤贵等.
*2003年10月14日,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5周年纪念会上,龚育之做主题发言"科学与人文:从分隔走向交融",对反科学主义进行了批判回应.
2003年12月12日,在"中国科协科学与社会论坛"上,主讲人何祚庥做"我为什么要批评反科学主义"的发言与会者们积极响应,对反科学主义者的《宣言》中进行了批判.

续前*《宣言》中的科学主义《宣言》:"科学主义认为科学是真理,是正确的乃至惟一正确的知识,相信科学知识是至高无上的知识体系,并试图以科学的知识模式延伸到一切人类文化之中;科学主义从自然观上,采取机械论、还原论、决定论的自然观;在联系世界的社会层面表现为技术主义,持一种社会发展观,相信一切社会问题都可以通过技术的发展而得到解决;科学技术所导致的社会问题都是暂时的,偶然的,是前进中的失误,并且一定能够通过科学及技术的发展得到解决;在人与自然关系中,表现为征服自然,把自然视为人类的资源,从环境伦理的角度,认为人类有能力也有权利对自然进行开发.
"《中华读书报》2002-12-25*(3)论战的升级2004年11月5至7日,由南京大学哲学系和山西大学科学哲学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了"后现代科学观与科学大战"的研讨会,国内对"科学大战"的关注升级.
同年12月5日,清华大学举办一次学术讲坛,范岱年先生作了题为"唯科学主义在中国--历史的回顾与批判"的重磅发言,"科学主义"阵营只有赵南元一人赴会.
2004年底,印度洋海啸夺去了20几万人的生命,反科学主义者重提要"敬畏自然",表达了人类对于生命根基的敬重和对客观规律的尊重,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生存和共同发展是现代社会的主题.
何祚庥先生则针锋相对地提出《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引起更激烈争论.

*后来,又有"圆明园防渗工程听证会"、"能否废除中医"等事件,同时吸引了众多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参与,体现了科学与民主在新时代中的结合.
*(三)如何看待科学文化及其功能1、传统科学观成立的条件一是真理的唯一性;二是认识唯一真理的可能性;三是观察实验作为基础的可靠性;四是运用数理逻辑方法.
*2、新的科学观:1)科学并不等同于绝对正确.
2)科学技术并不能够解决一切问题.
3)科学技术并非是中性的.
科学技术具有价值合理性和人的属性.
不能把科学技术仅仅看成是一种纯粹的客观知识的累积.
科学首先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一种社会建制,它是由作为价值载体的人来实现的.
所谓的科学的'价值中立性'只有相对于科学中的纯粹自然法则才是正确的.
总之,新科学观的最典型特点,就是科学负载价值和多元.

*小结20世纪初,人们将科学作为民主进程的推动力来看待,科学文化被看成是至高无上、不可侵犯的神灵.
当反科学主义者《宣言》中对科学主义的分析过于简单化和西化.
特别是在严重科学素质不高的中国,弊大于利.
中华文化的复兴,需要实现三种传统的融会:一是儒道互补的传统---仁爱是传统的精髓;二是毛时代形成的平等参与的传统;三是改革以来对于市场经济信念和对于自由的追求.

*八、西方的科学与人文之争科学与人文在西方的演变斯诺的"两种文化"1959年,英国学者C.
P.
斯诺的《两种文化》科学大战(sciencewar)1990年代,索卡尔事件走向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一)科学与人文在西方的演变1、文艺复兴推动近代科学的诞生2、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困境*1、文艺复兴推动近代科学的诞生在科学早期,科学和人文交融统一在一起并行发展:英国科学史家梅森:"科学主要有两个历史根源.
首先是技术传统,它将实际经验与技能一代代传下来,使之不断发展.
其次是精神传统,它把人类的理想和思想传下来并发扬光大.
"科学起源的两个传统,使得科学兼有科学理性和人文精神双重品格.
*2、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困境近代工业文明以后,科学借助于技术物化为强大生产力,科学与人文形成对立.
进入20世纪,科学进步一方面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使人类成为宇宙万物的主宰;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包括社会危机和思想危机在内的一系列负面效应:战争破坏、环境污染、资源破坏、贫富差距、个性精神生活的原子化,伦理情感淡化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1919年梁启超一班人赴巴黎参加和会,目睹战后欧洲国民困境、思想界的混乱,将西方战祸和社会危机的根源归因于科学万能论.
问题:科学方法能否为社会生活提供正当性论证自始至终,近现代一些学者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精神持批判态度.
早期有卢梭、尼采,然后有狄尔泰、韦伯、胡塞尔、舍勒等,现代有雅斯贝尔斯和海德格尔(存在主义)、斯宾格勒和汤因比(历史哲学)、利奥塔(后现代主义)等不同流派,众多著名学者加人其中.

*(二)斯诺的"两种文化"1959年5月,斯诺在剑桥大学《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演讲中指出:20世纪的学术文化已经形成了'科学的'和'人文的'两个壁垒森严的世界,它们两个言语不通、社会关怀和价值判断迥异.
他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文化:科学技术专家——代表了科学文化,对莎士比亚一无所知;人文学者——代表了人文文化,对热力学第二定律不屑一顾.
问题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种文化"的相互对立给整个社会造成了损失,这种损失体现在实践、知识和创造性方面.
而且由于大多数知识分子只了解一种文化,因此会对现代社会作出错误的解释,对过去进行不适当的描述,对未来作出错误的选择与估计.

*西方近代科学文化的基本内涵问题:自然科学方法能否为社会生活提供正当性论证自始至终,近现代一些学者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精神持批判态度,早期有卢梭、尼采、狄尔泰、韦伯、胡塞尔、舍勒,后来有雅斯贝尔斯和海德格尔(存在主义)、斯宾格勒和汤因比(历史哲学)、利奥塔(后现代主义)等不同流派的著名学者加人其中.

西方传统科学文化的特征自然的祛魅数理逻辑与经验理性自然科学方法的人文移植科学技术正负面效应*西方科学文化的基本内涵释义"自然的祛魅":自然就是自然本身,相对作为最高级生命的人来说,它没有人的主体性,也没有人的情感特性数理逻辑与经验理性:近代科学首先遵循的是数学的逻辑.
"现代科学的原则可以概括为以数学为基础的经验理性.
"——近代科学方法论科学方法的人文移植:科学方法的人文移植表现在人类生活的政治、经济和伦理等各个方面.
如斯宾诺莎提出道德世界的几何学理论--近代科学的社会应用*法兰克福学派与技术理性批判基本观点:自然科学不是知识的唯一形式,而只是一种可能的知识类型.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理论.
他指出:在发达的工业社会里,科学技术的空前进步带来了一种新的控制形式,机器就成为了最有效的政治工具,科学技术就成了政治技术.
马尔库塞把单面人称之为"升华了的奴隶".
结论:现代社会丧失人性的方面是纯科学本身固有的,人与自然二分,等级制,机械论的命令等.
海德格尔:技术就是当今的形而上学,是一种"座架".
作为"座架",技术不仅逼索自然界,同时也促逼着人,使人的存在受到限制和扭曲.
人被"座架"彻底"物化"了;技术竞赛的疯狂和社会道德的沦丧,世界历史和全球化进程的开始,这是科技文明引发的几个主要后果.
——《技术的追问》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泰德·卡辛斯基与隐形炸弹杀手泰德·卡辛斯基,哈佛大学神童,密歇根大学数学博士,加州大学数学系助理教授.
著有《工业社会及其未来-Unabomber宣言》他在1978年至1995年间,不断邮寄炸弹给计算机教授、遗传学家和大型企业主管炸弹,造成一人死亡,二人重伤,多人受伤.
基本理论观点:"工业文明及其产生的后果,对于人类就是一场灾难"1,现代技术造成的工业社会极大地限制了主体的自由2,科学家、工程师的动机是危险的.
其一,很多人付出劳动努力是为了获得生活必需品;其二,科学工作和人类福祉扯不上关系;其三,科技专家的动机是体验权力的需要3,现代社会问题根源于以技术为基础的工业体系.
拥挤、各种侵犯行为、与自然的疏远*汤因比:"技术每提高一步,力量就增大一分.
这种力量可以用于善恶两个方面.
"*(三)科学大战(sciencewar)1、科学大战的导火索:1990年代,美欧,由索卡尔事件(诈文)引发.
1996年,美物理学家艾伦·索卡尔在《社会文本》杂志上发表文章:"超越界限:走向量子引论的超形式的解释学".
基本观点如下: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彻底瓦解了外在世界的实在性.
…量子引力理论不仅证明了真理的客观性的后现代否定,而且物理学本身在其开始的时候,就具有了解放意义,应该真正服务于进步政治事业.
——从一个物理学专门领域推论出一般性的政治和文化结论三星期后,索卡尔自己又在《大众语言》上揭露了该论文是一篇诈文.

补充资料:科学大战的时代背景二战后,进入大科学时代,科学与政治结盟.
二战后至70年代中期,科学作为无止境的前沿,相信科学的无限威力:科学与政府的契约:科学是公共资源,对科学有利的,就是对国家有利的;对科研投入必然产生福利——科学主义思潮.
20世纪90年代,政府不断减少对科学的资助,但要求更多的回报.
科学家研究重点转向短期与商业盈利相关的项目,企业与大学合作,科学是某种待价而沽的东西,科学家是某个商业集团的御用学者;与其说科学信息是公共资源,不如说是私人物品.
社会环境鼓励人们采取规避风险的策略,选择那些有希望在短期内获得许多成果的课题.
美国NSF的一份调查(2.
4万人):申请者中只有25%的被认为有可能产生某种原创性思想,大部分没有什么创造性;科学家更担心那些匿名鉴定人否决那些探索原创性的实验.

反科学思潮的基本观点费耶阿本德:科学只是许多风俗和思想形态中的一种,……科学是白人、男人和中产阶级的骗局;科学本质上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事业,不存在科学的"方法".
社会建构主义(SSK),对科学的客观性、真理性全盘否定,攻击科学内容、真理、科学方法、科学理性和科学精神.
认为,科学活动完全是由利益因素驱动的过程,自然事实对科学理论的建构不起任何作用.

学术左派:科学完全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的产物,…社会和政治利益强制规定了科学答案.
瑞士剧作家迪伦马特《物理学家》:科学家是有能力毁灭地球的麻木不仁的种群.
反科学思潮产生的原因媒体的宣传把使科学神化,科学没有达到期望;不了解科学而反对科学——科学太深奥复杂;科学家社会地位的上升,引起一部分人的不满;现代科学技术带来不良后果.
*2、科学大战的根源问题:索卡尔事件揭露了什么,谁最有资格评价科学科学家和人文知识分子之间不能相互理解:90年代中期,在科学家和人文分子之间有三次重要的学术交流活动,最后没有解除冲突.
科学大战实质上是当代两种文化的冲突语言不通造成的误解理性方法本身的局限性哲学层次上——方法论和科学观缺陷*问题科学与人文:能否相容怎样才能实现统一*(四)如何实现统一1、"两种文化"冲突之源2、实现统一的路径*1、两种文化的冲突之源"两种文化"的对立,根源于经典科学的没有时间的观点与人文社会科学中普遍存在的时间定向的观点之间的冲突.
可是:时间究竟是什么*两类时间与两种文化两类时间牛顿的:绝对时空,F=m(d2s/dt2)中,t换为-t相同的结果,参数、反演对称—可逆时间.
静止的世界图景生物进化论:指向复杂性增加——不可逆时间.
动态的演化世界图景文化也被一分为二无过程、无历史、无激情的科学文化有经历、有历史、有情感的人文文化*柏格森与时间概念亨利·柏格森(1859~1941)法国(生命)哲学家,1927获诺贝尔文学奖.
主要作品有《时间与自由意志》《创造进化论》等.
基本思想:科学和理性只能把握相对的运动和实在的表面,不能把握绝对的运动和实在本身.
只有通过直觉才能体验和把握到生命存在的"绵延",那是唯一真正本体性的存在.
"时间的延续就意味着发明,就意味着新形式的创造,就意味着一切新生事物的连续不断地产生.
"*普里戈金与"内部时间"普利高津(1917~2003),比利时理论物理学家和化学家,长期从事关于非平衡态热力学的研究,因创立热力学中的耗散结构理论,1977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普里戈金对机械论的批判:机械论的宇宙是单一的、无限的、不动的;它不产生自身,它是不可毁灭、不可改变的.
基本思想:"我们的宇宙不仅仅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且我们的宇宙是一个进化着的系统,它是一个进化的结果.
"——自然界是一个有经历、有历史、有情感、有声、色、香的存在.
*时间的一维本质普里戈金通过把"热力学第二定律"和"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协调统一起来,创立了耗散结构理论,揭示了物理世界的进化规律.
*耗散结构论的理论要点耗散结构论: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无论何种系统),通过与环境的交换,即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耗散,就可能自发地组织起来,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形成具有一定组织和秩序的动态结构.
进化的条件:从环境引入的负熵(des)大于系统的自发的熵增(dis>0),系统整体上就可以实现熵的减少:(ds=deS+diS<0).

*自组织机制:通过涨落达到有序涨落是系统创新之源,是系统发展的建设性因素.
重新发现时间:时间的不可逆性在不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条件下,从新高度上把克劳修斯的退化观与达尔文进化论统一起来.

*发现时间的意义近代科学:是没有人的科学,人无尊严地站在科学之外的科学.
旁观者身份现代科学:认识与生命特征相联系,"人在自然之中:既是参与者又是观测者",人的尊严在自然科学中重新得到了承认.
*2、科学和人文实现统一的路径美国学者维娜·艾利在《知识的进化》中提出:科学知识处于知识结构的核心;处于浅层的是关于事实的知识、数据以及简单的技能,而深层或高层的则是伦理原则和价值观.
就是说,科学和人文是同源共生的,它们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实现科学与人文的统一,既不能将科学文化归入人文文化,也不能将人文文化消融到科学文化之中.
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应该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基础上实现二者的结合.

*第一,科学与人文相互为用,又互为补充.
首先,科学与人文主导了人类认识世界的两个重要维度.
人文文化的目的是求"善",以人为中心,非理性,价值理性;科学的目的是求真,以物为尺度,理性,工具理性,智力因素.
梁思成称一个只懂得专业知识而缺乏精神追求,缺乏一种高度的鉴赏力和评价力的人被称为"半科学者".
其次,科学与人文主导了人类认识世界的两种基本方法.
科学思维,严密的逻辑思维,是形成正确认识的基础.
人文文化中的非逻辑思维,如想象、直觉、顿悟和灵感等,它们是科学中原始性创新的主要源泉.

*第二,科学与人文相互促进、相互渗透.
首先,科学追求的目标是求真,但求真需要求善为导向,科学需要人文的引导.
事实判断需要价值判断的规范,科学本身并不能保证其方向的正确性现代科学研究的每一环节、每一要素包括选题、研究方法和过程都蕴涵着价值.
其次,人文追求的目标是求善,但求善需要求真作基础.
人文科学自身不能保证其基础的正确性,人文知识的探求决不能违背客观规律,需要吸收科学文化、科学知识的成果才得以生存与发展.
在现代,科学已取得文化领航的地位,传统的史学、经济学、社会学和文学等学科的发展决不能漠视科学的影响.

*最后,科学与人文是统一的,二者在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互为补充.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说: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科学中有人文的精神和人文的内涵;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人文中有科学的基础与科学精髓.

*结语:树立正确的科学理念和科学价值观爱因斯坦指出:科学具有两种价值:一种是物质性的,以技术为中介,为生产的进步开辟道路;一种是精神性的,直接作用于人的理智和心灵,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科学的这两种价值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社会只有把这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予以同样的重视,才能使科学保持健康发展.
如果单纯强调科学对于人类的终极价值,用人文涵盖科学,那么最终得到的将可能是迷信和伪科学,从而使科学丧失其功利意义上的可操作性;相反,如果一味地强调科学的功利价值,而不同时推进精神价值,那么,人类的发展同样会陷入功利主义的困境.

*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别(1)科学客观求实,伪科学则常常以客观世界中原本并不存在的"神秘之物"为其研究对象;(2)科学崇尚理性,伪科学则以信仰为前提,主张"心诚则灵",不允许人们对之怀疑和进行检验;(3)科学崇尚严格的可重复的实验验证,伪科学则回避或拒绝规范的实验检验和内行专家的鉴定,不具有可检验性和可重复性;(4)科学讲求严格的逻辑和数学论证,而伪科学体系内部往往自相矛盾,不能自洽;(5)科学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是科学发展的动力,伪科学则不允许别人对其进行反驳和批判.
——[董光璧.
传统与后现代———科学与中国文化[M].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3】*八、如何看中医中药的科学性(一)关于中医科学性的争论1,关于中医不是科学的讨论较早有胡适:西医能说清楚他得的是什么病,虽然治不好,但是西医是科学的;中医能治好他的病,就是说不清楚得的什么病,所以中医不科学.
2005年,北京科技报刊登了科普作家方舟子的文章《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中药》,对传统中医中药的疗效直接提出了质疑,指出"中医头痛不一定治头"观点不科学.

张功耀等撰文主张告别中医中药,理由是中医药不科学.
何祚庥院士:"中医90%是糟粕,10%是精华!
"并指出,指出:"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我们要继承的是先进的文化……中医和气功就是落后的文化!

有人称,"中医是最大的伪科学".
有人撰文指出,中医学是以特殊的民族文化形式反映客观的实践经验和生老病死规律的,这里,特殊的理论形式既不具有普遍性,也不具有可检验性.
2006年底,有关中医存废的话题,在报刊、网络上沸沸扬扬.

*"否定中医"的理由1)近代中国"西化"思潮下的新文化运动,批判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是医学,更是文化,它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地域性、传承性等特征.
相当一部分国人因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导致他们否定中医药的科学性.
根本原因: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冲突.
2)以西医的思维来看中医:中医的神奇与玄虚,让人感到困惑不解;中医强调经验和独立病例的分析与记录,与现代科学讲求数理逻辑的研究方向背道而弛.
推论:中医药是一种靠不住的经验,不是科学.
而讲究证据支持的西医则是经得起推敲的"科学.

*2,关于中医是科学的讨论(1)国内的观点朱清时:中医药是复杂性科学指出:我认为中医药是科学,虽然当前流行的狭义的"科学"还不接受它.
当前流行的主流科学发源于西方,它们与以中医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科学文化有两方面的差别:一是观察事物的角度;二是研究事物的方法.
钱学森:西医有很大局限性"西医源起和发展于科学技术的'分析时代',也就是为了深入事物,把事物分析为组成部分,一个一个认识,这有好处,但也有坏处,把本来整体的东西分割了.
西医的毛病也在于此.
"又说:"西医中的人知识面不广,尤其对今天人体科学的新发展不甚了了.
他们脑子里装的那一套已经陈旧了,而新的发现却说明经典西医理论局限性太大,好多现象讲不清.
"*续前吴仪:1)中医药的地位、作用及其科学性不容置疑.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医学科学,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中的瑰宝.
….
中医药的历史地位、现实作用和科学价值是客观存在并经过实践检验和证明的.

2)中医药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3)中医药最具原始创新潜力.
4)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丰富和发展.
——推进继承创新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医药事业(2007年06月04日,《求是》)卫生部长陈竺:中医有望对医学模式带来深远影响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认知方法:"东方文化中占主流的认知方法一直是经验和直觉,从整体上来认识和处理包括疾病和生命等复杂事物和问题,而不先把它们分割成一个个单元来认识";而西方则主要是沿着"实证加推理"发展其认知方法.
中医的整体观、辨证施治等核心思想,有望对新世纪的医学模式的转变带来深远的影响.
——在北京举办的2007年10月太平洋健康高层论坛上的讲话.

*(2)国外的观点德国医药学家波克特:中医是成熟的科学在一篇《为什么当代人类不能缺少中医》演讲中指出,科学必须符合以下三条标准:1、以正面经验为基础.
2、陈述的单一性.
3、经验资料的严格、合理的综合.
按照这三条标准,20世纪的科学可以分为精密科学、原始科学和伪科学.
少数学科属于精密科学,如物理、化学、天文学几乎完全符合三条标准,是精密科学;多数学科只符合第一条,可称为原始科学;离开了取得正面经验的确凿事实,则应称为伪科学.
结论:在现代医学(西医)中,绝大多数是原始科学的知识,只有一小部分是精密科学,其中还有较大的伪科学的成份.
与此相反,中医除了还有一部份是原始科学和伪科学的残余外,就绝大部分或者主体而言,应当称得上是精密科学.

*续前加拿大中医博士BrendaHood:"中医的不幸是遇到了西方的'科学',在这种惟一的衡量标准下,中医就成了'不科学的'、'迷信的'的东西,这是中医的悲哀,也是人类的悲哀.
"韩国:将"汉医"称为"韩医",1998-2010年间,韩国政府斥资1.
6亿美元用于草药的研究与开发…日本:2004年"日本终为中医药平反":"被宠爱一千多年后又遭抛弃一个多世纪的中华瑰宝中医药,今天在日本终于实现了与历史的'第二次握手'.
一个世纪前,因为受所谓的"西医是科学的,中医是不科学的"思潮的影响,日本立法取缔中医.
媒体称,日本恢复中医,考虑的是患者的利益*3、关于西医的科学性和治疗效果的讨论美国医学博士A门德尔松:"我相信:如果90%以上的现代医学从地球上消失,即90%以上的医生、医院、药物和医疗设备能从地球上消失,那么这马上就会大大地增进我们的健康.
"美国去年调查,医院里有1/3的心脏手术是不该做的.
另一个数字更为吓人:死在医院里的病人,有一半是诊断错误.
英国医学博士约翰马森古德:"医学对身体系统的影响最难确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杀死的人数,比战争、瘟疫、饥荒共同造成的死亡人数还多.
"日本厚生劳动省的白皮书报告:近年来日本国民医疗费快速增长,去年已超过31兆日元,然而疾病治疗的治愈率却未见增长,基本徘徊在五分之一左右.

*1)西医科学的局限性现代西医是建立在数理化、病理、生理、微生物学等现代学科的基础上的,具有科学性西医医学有严重的排他性.
西医没有研究人体的阴阳平衡,不知道这是生命健康的奥秘.
2)世界在日益关注中医药西医化学药物毒副作用日益明显,世界医药市场消费趋势日益转向自然疗法和天然药物.
全世界对中医药的兴趣不断增加,外国人来华学中医的留学生10年增长3倍.
英国有3000多家中医门诊.
当代中医的命运:冷与热*续前3)中医在中国的状况四种形式在取消中医有人以科学的名义取消中医有人以文化的名义取消中医有人用政治权力取消中医中医自身在取消中医.
在中国,现在西医师有157万人,中医师只有27万.
在综合医院中,中西医的比例约为1:9甚至5:95.
民众信赖西方医学,与科学时代民众对于新发明的爱好密切相关.
复杂仪器和"客观"数据,给民众一种"科学"、可靠的感觉,带来心理上的安慰.
以科学的方法杀人是合法的,而以非科学的方法治疗则是非法的.

*(二)中医药学的科学内涵何谓科学科学是对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之理性把握的知识体系.
按此,中医是一门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的科学.
1、中医理论的源头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吸取当时我国哲学、文化、天文、历法、地理、水利、数学等方面的最新进展,是我国中医药学发展的基础.
2、中医基本理论以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为指导,理论离不开临床、中药中医不可分,在继承基础上创新,形成发展的独特医学理论体系.
*2、中医基本理论的科学性1)天人合一学说.
2)阴阳学说.
中医把系统的稳定性、调节、控制、灭活机制称为"阴",把系统的适应性、发展激活机制称为"阳".
任何事物都有这相反相成的两面.
3)五行理论.
五行学说是指一个系统中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结合的关系.
4)脏象理论.
中医的脏象理论不同于西医的脏器理论,他以诸多脏器协同产生的功能,综合为一个系统,称作"脏象".
象者,功能之集合也.
*续前5)中医的诊断理论.
中医的望、闻、问、切不过是对系统讯息的收集、过滤、鉴别、判断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一些诊疗科技手段,也是中医诊断方法的一个延伸.
中医是以医生的独立诊断为主,辅以机器诊断,正是我们的优势.

6)中医的组方理论.
中医方剂的组成,由主药、辅助药、消除副作用的药和导向药四部分组成,叫做"君臣佐使".
7)中药理论.
中药的理论,叫做四气五味,升降沉浮,以及归经理论.
四气是指温热寒凉,升降沉浮是指药物对能量在体内分布的影响.
五味是指药物的不同味道与其作用的规律.
归经是指药物的作用点.

中医的科学性(王逸达)*3、中医治疗方法的科学性1)中医的治疗方法,叫做"辨证施治".
也叫做"辩证求因,审因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辨证是中医医学理论的探讨,论治则是以辨证为基础而制定治法与方药,只有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的药物才能称之为中药.
2)中医的治疗过程有一个"程序",先治什么,再治什么,用什么善后,有着严格而灵活的步骤.
3)中药所用药量,根据考虑病人的病情、年龄、体质、职业环境、心理状态、所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等因素来确定.
4)中医药"模糊疗法"的科学性.
中医药物中所含的成百上千种"不确定"、"干扰态"生物成分可以有效控制抗善变病毒,所谓以干扰态打破常态,以模糊应对变异,以"不测准"对付"测不准".
既"扶正"又"驱邪".

*4、从医学发展阶段看中医1)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是沿着"整体化—分化—再整体化"演进的;认识史也是一个从整化—分化—再整化的发展历程.
2)医学发展史,同样是一个从整化(传统医学)——分化(近代医学)——再整化(现代医学)的发展过程.
科学的发展经历了古代科学、近代科学和现代科学,其差异是发展阶段的差异,但不是科学与不科学的差异.
中医学术体系,属于古代科学的范畴.
包含真理,也存在模糊性.
恩格斯:从整化到分化是个"证实"的过程,从分化到再整化是"复归"的过程.
可见,不仅中医要现代化(分化、再整化);西医也要现代化(再整化)*5、中医实践的有效性秦汉以前,中医是以针灸为主,汤液为辅治疗疾病,并且完成了整个医学体系的理论体系和具体方法.
东汉张仲景总结前人经验,写成《伤寒杂病论》,药物治疗的理法方药已经非常严格而科学.
引入西医后,在急性感染和外科疾病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中华民族的医疗事业有了有益的补充.
但在慢性病方面,大多还是以中医治疗为主.
西医诊断,中医治疗成为多数民众的选择.

——中国针灸、方药的治疗作用,是有效的和可检验的.
*(三)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1,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医药特色优势逐渐淡化消失,服务领域趋于萎缩;一些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等.
**2、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1)观念问题.
对中医药作为医学科学重要组成部分认识不足.
随着西学东渐,传统中医药受到了重大冲击,对中医药学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把中医药的特色优势简单化,看成只有经验没有理论.
(2)中医科学被歪曲利用:江湖医士(3)片面理解中医药现代化,把中医药现代化等同于西医化.
简单地套用标准化、规范化,违反中医药自然性、人文性、个性化等特点.
(4)中医药科研偏离为中医药事业发展需求.
存在着"有需求无立项、有文章无应用、有进展无突破"现象,科研人员脱离临床,致使科研课题低水平的重复,成果缺乏应用推广价值.
(5)不重视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缺乏优质药材*(四)中医药的现代化之路1、中医药现代化战略思想的提出国内中药现代化这一概念,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
1997年,面对西医的挑战,中医研发如何建立一批符合国际新药筛选、安全评价、临床试验、规模制备要求的技术平台和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需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医理论的现代化问题.
1998年,国家科技部研究制定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作为一项重要科技工作内容于1999年列入"九五"重中之重项目予以启动实施.
由此拉开了我国中医药现代化科学研究与科技产业开发的序幕.

目前,通过制定和实施GMP、GAP、指纹图谱等一系列规范化的制度,中药现代化逐渐走上正轨.
(GMP: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是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指纹图谱:标示化学特征的色谱图或光谱图)*2、如何理解中药现代化1)中药是一门科学,科学的特点就是不断发展和扬弃.
从《内经》到《神农本草》,到张仲景的《伤寒论》等等,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进程.
今日社会已发生巨大变化,中药不能固步自封,现代化是必由之路.
2)中药现代化不是中药西制中西药的区别不在于制作方法,而在于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中药现代化,并不是把膏、丹、丸、散改成片剂、胶囊就是中药现代化了.
中药现代化,是以中药理论为基础,而且开发出来的成果还是以中药体系来表述,它还是一个中药.

*续前3)中药现代化研究的目标,应该是从中医药理论的伟大宝库中通过机理的研究,研制出有科学根据的、疗效好、副作用小、在防病治病上具有特色的创新药.
中药产业现代化应使中药生产走向现代化、工程化、标准化和规模化,从而使中药生产与国际上西药生产接轨.
4)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是临床验证中医药学在辨证施治等理论的指导下,依据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及发病规律,总结出许多方剂.
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方剂没有经过实验医学发展起来的科学的临床试验的验证.
只有通过科学设计,在临床上进行有效性验证,才能成为进一步有开发价值的基础.

*3、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步骤1)利用我国"药食兼用"的天然药资源,制成效果较好的"食品补充剂"打入国际市场,树立中药保健的可靠形象.
2)总结中医经验,分析临床取得的数据,选出合理的科学方剂,以病、证兼顾的原则,确定临床指标,进行随机对照的科学临床验证.
3)利用人类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以及组合化学研究成果,通过生物芯片、生物色谱等现代技术,将选定处方进行多靶标筛选,建立方剂的基因表达谱,从中找出与疾病相关基因的关联,进一步优化筛选靶标,通过拆方分析,在分子水平阐明优化处方的作用机理,从而开发出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药.

*4、推动中药现代化的基本对策(1)完善协调领导机制,进一步加强对中药现代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
中药现代化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重大创新工程,必须加强领导,协调行动,避免政出多门和各自为政.
(2)构筑发展平台,进一步加大对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
围绕中药种植、中成药生产和中药科研等关键环节,建立有效的宏观调控、发展引导和产业促进机制,力求创造一个有利于加速推进中药产业发展的良好软环境.
(3)确立中药现代化在国家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推进中药现代化要纳入到编制发展《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4)提高支撑能力,增加科技投入.
中药现代化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特点的新兴产业,事关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必须广泛开辟融资渠道,相应建立一个多元化、社会化的投入格局和保障机制.

*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由科技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四川省人民政府等主办单位,以及有关协办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共同推进,第四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定于2013年9月26-27日在四川成都召开.
——此次大会主题:中医药协同创新与产业发展.
首届2002、第二届2005、第三届2010*九、"钱学森之问"与中国教育(一)钱学森之问的提出(二)中国科学创新能力的评价(三)当前中国教育问题探讨(四)"钱学森之问"的进一步思考*(一)"钱学森之问"的提出1、钱学森之问的提出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中国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看中国内地大学钱学森:"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钱学森:"今天我们办学,一定要有加州理工学院的那种科技创新精神,培养会动脑筋、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
我回国这么多年,感到中国还没有一所这样的学校,都是些一般的,别人说过的才说,没说过的就不敢说.
"加州理工学院最主要的特点是自由精神,而这种自由精神,正是创新的基础.

*钱学森与温家宝在2005"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的实质"钱学森之问"表达了两个忧虑:一是中国目前的教育没有培养出自己的科学大师;二是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
在钱老看来,中国没有发展起来的原因,是杰出人才不足,而杰出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
钱老之前曾指出,中国没得诺贝尔奖,主要是国家建设的整体方针政策的结果.
*钱学森钱学森,1934年6月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留学生,次年9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1936年9月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师从世界著名力学大师冯·卡门教授,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

98岁的钱学森大师刚刚远去,但是他留下的这个问题却成为了中国教育界绕不开的一个难题.
*相关问题——"陆定一之问"在"钱学森之问"之前,新中国首任教育部长陆定一曾有过对教育的发问:"我查了一本书《唐说荟》,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有不少孩子'六岁能文',六岁能文,我们一个也没有.
难道我们中华民族的智力退化了吗"他紧接着说:"为什么戊戌政变后我国第一本语文教科书,第一课有8个字.
到了"中华民国",第一课只有一个"人"了.
以后,教育学更发达了,第一课一个字也没有了,只剩下一张画.
再往后,前五课都是一张画,到第六课才教一个字.
"——这说明,现代的语文教育过分地西化了,抛弃了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经验.
*陆定一生平简介陆定一(1906~1996),江苏人,1927年开始任团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八路军前方总部野战政治部副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陆定一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候补委员,文化部部长、政协副主席等职.
*赵红州之思90年代中期,中国科学学专家赵红州首先提出:"为什么中国人没有获得诺贝尔奖"赵红州思考并总结出四点原因:其一,科学知识积累不够;其二,科学研究时间不足,非全时的科学劳动不能保证科研时间的连续性;其三,缺乏科学家群落;其四,缺乏对青年优秀科学人才识别和遴选机制.

*国内名校大学校长的解答温总理2006年曾就这个问题请教国内最有名的六所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
他们的回答是:要培养杰出人才,关键是教师;要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贯通起来;高校大改革大发展起来之后,应该是大提高;不仅做大高等教育,还要做强高等教育.
很显然,这种回答是不能让钱老和总理满意的.
*直面"钱学森之问"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2009年11月11日,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给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这11位教授认为,"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2、中国杰出人才状况1)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14位科学家获奖,其中有11个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
2)新中国成立60年,仍然不能实现诺贝尔奖"零"的突破,中国缺乏一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大师和发明家.

*华人诺贝尔奖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因"发现宇称原理的破坏"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6年丁肇中因"发现一类新的基本粒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86年李远哲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7年朱棣文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98年,崔琦获诺贝尔物理学奖2008年钱永健获诺贝尔化学奖2009年高锟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都是华人,但是接受的教育并不是新中国的教育.
李政道、杨振宁毕业于民国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后赴美求学;丁肇中的中学时代在台湾度过,后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就读;崔琦,香港中学,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博士;李远哲毕业于台湾大学,后赴美国柏克利加州大学就读;朱棣文和钱永健则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出生在美国,所有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在美国完成.

他们接受的不是新中国的教育*中国大陆的学者科学家回过头来看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科学家,很多人是留学归国人员,也就是说,他们接受的是国外的高等教育.
其中,也包括钱学森.
不仅是老一辈的科学家,现在我们对于出国留学并不陌生.

*中国人不比外国人笨同样的中国人,接受的教育不同,做出的成就竟有如此差别.
我们应该思考:问题出在了哪里教育的差别,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人才流失.
*人才的流失中国已经是目前世界上数量最大、损失最多的人才流失国之一.
截至2008年,中国留学人员总数大约139万,归国留学人员只有39万,回国总比例仅仅为28%.
*2007年,被美国高校研究生院录取的中国留学生人数居世界各国留学生之首.
中国逐渐成为美国最大的高科技人才供应国.
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称,当时中国出生而移居美国的博士约62,500人.
截至2006年,中国公立研究机构博士总数才不过18,493人.

*(二)中国科学创新能力评价选取2001—2011年数据作为分析对象基于如下两点考虑:其一,2001年我国R&D强度(R&D/GDP)首次达到1%,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工业化高速发展阶段;其二,2001年以来,企业R&D经费投入和R&D人员数量占全国R&D投入的份额开始超过50%,表明我国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形成.

*1、中国科学创新能力基本表现第一,中国科学创新能力在量上的增长优势首先,中国大陆科研投入量:R&D经费总额世界排名第二.
在全球经济低迷的2008、2009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以28%的速率增长,R&D人员世界规模最大.
其次,自2007年起,中国大陆SCI论文产出总量世界排名第2;EI论文数居世界第1位,超过了美国、日本、德国、英国,与其世界经济地位相一致.
第三,论文影响力上,中国各学科论文在2003-2013年10年段高被引用国际论文数量世界排名第4位,在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世界排名第二.

*中国发表国际高影响力论文情况*第二,中国科学创新能力在质上的巨大差距首先,研发经费人均投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大陆人均R&D经费4万美元,世界平均值10-20万美元;日本19万美元,韩国14万美元.
其次,R&D人员的人均论文产出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例如,中国人均产出科学论文的数量仅相当于美国的8%,低于巴西的14%和俄罗斯的18%.

再次,中国作者发表科学论文篇均引用率(6.
92)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
69).
2003-2013年间发表论文超过20万篇的有17个国家,我国排第14位,仅高于俄罗斯(5.
11)印度(6.
45)和巴西(6.
60);日本(10.
61)韩国(7.
62)中国台湾(7.
64).

最后,国家自然科学奖大奖缺乏,2000-2012年间一等奖9次空缺.
仅有2002年、2003年、2006年和2009年共有5个项目获得一等奖.
*中国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的世界排名*中国科技论文的国际影响力位次*小结近十年来,随着国内科研经费总投入的不断增长和环境条件的改善,国家整体科学创新能力和科学家的个体创新能力都有了较大提升,目前中国科学的世界影响还主要体现在数量上,在质量上与发达国家比较还存在重大差距.
但从发展趋势上看,现已积蓄了巨大的创新潜力,为科技创新能力发生质的突破创造了条件.

*2、高校与政府科研机构比较高校与科研机构R&D资源投入的比较高校折合全时当量R&D人员和科研机构相当,但人均经费支出只有科研机构的1/2,并且低于全国R&D人员的平均值.
R&D经费支出结构,高校以应用研究为主,科研机构以试验发展研究为主.
政府资金流向.
中国政府财政科技资金的60%以上流向科研机构,而流向大学的资金占20%左右.

高校与科研机构科研产出的比较高校每年发表科技论文的数量大约是科研机构的6倍高校发明专利授权量是科研机构的约3倍.
国家科技奖励成果情况比较高校包揽了国家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授奖总数的一半以上: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成果的比例占58%;获国家技术发明奖成果的比例占70%以上.
小结: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3、影响中国科学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第一,R&D经费总投入强度落后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
国家R&D经费投入强度与其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密切相关.
较少的经费支持,导致R&D工作的大多数寻求短、平、快.
据2012年《科学与工程指标》的统计数据,许多国家把R&D强度提高到3%作为最近的目标.
中国大学质量与数量的不均衡是长期以来科研奖励制度、办学理念、教育模式、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
——武大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第二,全国高校科研经费支出的比重低下和商业化趋势,严重影响了国家科学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般地,凡是高校R&D经费所占比重达到20%以上的国家,均为高等教育实力雄厚的发达国家.
多年来中国高校科研经费支出的比重仅占8.
5%高校经费中有大约50%的科研经费来自企业单位和地方委托项目.

*第三,基础研究资助对象不明确,以及基础研究投入强度长期偏低,严重制约着国家创新能力质的提升.
第四,国家宏观科技管理体制的落后是关键的制约因素首先,国家科技资源配置结构落后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极大地制约着科学资源的有效利用.
其次,政府宏观科研管理体制和机制单一功能性的制度安排,不适应创新经济发展的要求.
分散式的管理,分散式研究.
最后,国内有效激励科研工作者创造积极性的文化环境没有达到良好状态.
科研评价体系*发达国家的经验当代重大科学成果之所以多出自发达国家的共性原因:雄厚的研究基础拥有优秀的科学家群落高度的自主性和宽松与自由交流的学术氛围*(三)当前中国教育问题探讨1、当前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2、中国教育问题原因分析3、中国教育问题的出路*1、当前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1)学风问题.
2)农村教育问题.
3)教育高收费问题.
4)教育腐败问题.
5)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
6)学历造假问题.
7)大学招生问题.
——人民大学8)中小学生补课问题.
9)英语教学问题.
*教育投入学术环境教育体制钱学森之问2、当前中国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社会环境*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我们天天要求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可是,看看我们的高中教育,无不是只重视升学率,每年一个学校能考上多少个清华、北大才是最受关注的问题.
第一,教育体制问题*知识、做人、做事、品德哪些对孩子的未来更重要对学生而言,应试制度是比较公平的选拔机制,然而它会极大地损害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妨碍学生探索精神的开发.
目前的中国教育(主要包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正在步入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缺陷变得越来越大.
——甚至制造出很多抑郁症、自闭症患者!
*中国高校科研管理体制的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资源几乎全部由政府控制,国家科研事业的运行主要是一种以行政管理代替科学系统内部管理的混合体制.
根本原因:作为人才培养和新知识生产的高地,大学应该对社会起引领作用,走在社会前面.
但我国大学的目的,只是被动跟着社会需求走.

*第二,中国教育的财政问题第一,国家教育财政支出比例不够,教育支出不足.
财政支出浪费,过多的资金用来建立形象工程.
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
9%,发达国家超过10%,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是5%-6%,欠发达国家为4.
1%.
十一五发展规划到201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要达到4%.
中国教育财政投入占GDP的比重:2004年2.
79%;2005年2.
82%;2006年3.
00;2007年3.
32,2008年为3.
48%,2011为3.
93%,远低于同期世界的平均水平,这会影响师资队伍的质量、教育基础设施完善、学生后顾之忧的排除等.
科研资金管理行政化,资金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教育乱收费现象严重,老百姓教育负担重.

*中国教育经费投入知多少1,2002年全国教育经费投入9000亿元,2011年23869亿元,增长2.
65倍全国教育投入的总量分为三部分:国家财政拨款、社会办学资金(包括社团、个人、企业办学等)、学生家庭教育支出,简称国家投入、社会投入、个人投入.

(1)个人投入占六成在当今社会,绝大多数国家教育的主要投资者是政府,特别是初中等教育,居民负担的比例世界平均不到8%,而我国的现实却远非如此.
就总量而言,国家投于小学的经费最多,共1120亿元,占36.
0%.
以下依次为:大学占23.
6%,初中占22.
6%,高中占12.
5%,中专占4.
0%,幼儿园占1.
3%.

(2)教育投入10年翻番从三大投入看,2011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23869亿元,比上年增幅22%,十年间增长1.
65倍.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18586亿元,占77.
9%(比上年增幅28%);社会投入5年只增长4.
4%,年递增0.
9%;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的办学经费每年增幅惊人,年增幅高达37.
3%.

*日本近代教育经费的分担比例单位:%年度国家负担比例地方负担比例都道府县市町村合计188110.
214.
375.
589.
818909.
712.
477.
990.
3190014.
221.
664.
285.
8191010.
618.
566.
885.
3192014.
718.
566.
885.
3193031.
623.
445.
068.
4194040.
629.
730.
059.
7*历年美国公立中小学教育经费来源的途径及其比重年份经费总额(百万美元)来源途径及比重(%)联邦州学区1949—195054372.
939.
857.
31959—1960147474.
439.
156.
51969—1970402678.
039.
952.
11979—1980968819.
846.
843.
41989—19902085486.
147.
146.
81990—19912233406.
247.
246.
71991—19922345816.
646.
447.
01992—19932476267.
045.
847.
21993—19942601597.
145.
247.
81994—19952731496.
846.
846.
41995—19962877026.
647.
545.
91996—19973050656.
648.
045.
41997—19983259766.
848.
444.
8***2,分学级投入量的变化,折射教育投资方向在目前国家教育经费尚不充足的情况下,国家投入的正常状态应该是:首先保证义务教育的需要,尽量做到免费教育,减少非义务教育.
(1)大学投入,国家与个人主宾易位在2000年之前,国家投入尚占多数.
1999年随着并轨令的下达,公费上大学划上句号.
自2001年开始,个人投入达50.
7%,2002年增至56.
7%.
由于学生数量的增速快于国家和社会投入的增速,因此生均国家投入和社会投入已经连续几年削减.
(2)中专,一个渐被冷落的群体受追求文凭的大气候影响,读中专已成无奈的选择,毕业后的就业也相当困难,故而备受学生和社会的冷落.
中专学生数于1999年开始萎缩.
与此同时,国家的支持力度也渐渐减小,每年的增加额只有区区几个亿.
因此,中专成为小学以上各学级中投入总量最小、比重最低、增长最慢的学级.

*(3)高中投入,个人占七成高中的教育投入增幅仅次于大学,但国家的投入要小得多,其经费来源更依赖于个人.
(4)初中投入,早无"义务"之实根据《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所需费用主要由各级政府承担,特别是占总数3/4的人员经费和基建经费应全部由财政负担,公用经费也以财政为主,不足部分才向学生收取少量杂费予以补充.
然而现实情况是:2002年初中生均国家投入1062元,尚不及个人投入2147元的一半,"义务"二字早已名存实亡.

(5)小学投入,国家正在加码小学的情形稍好于初中,2002年生均国家投入921元,平均每年增长17.
7%;生均个人投入1142元,比国家投入多,但增速相对缓慢,年增幅仅9.
3%,是所有学级中个人投入增速最慢的.
(6)幼儿教育,个人投入唱主角*第三,社会环境问题市场经济下,社会上急功近利、浮躁之风蔓延中国人口众多,社会竞争压力巨大,学生求学很多是为了毕业后能更好的就业,能安心搞学术的人少之又少……学术氛围淡薄:近些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甚至有些畸形,使得经济利益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这使很多学者、学生功利化观念很重,学术氛围被冲淡,甚至学术造假现象屡见不鲜!

*国家加大教育投入创造与维护良好的学术氛围教育体制改革(四)中国教育的出路理念为先,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1、名人眼中的大学教育梅贻琦: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陈裕光:要使国家富强,必须重视教育,建立起一支庞大的知识分子队伍蔡元培:教育一是要独立于政党,二是要独立于宗教,应当完全交给教育家去办,保有独立的地位.
胡适:政府必须实行宪法第一百六十四条的规定,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百分之十五,在省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的百分之二十五,在市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之百分之三十五.

*梁启超的教育观梁启超(1873--1929),梁父为乡里塾师,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18岁识康有为从其学,共倡变法.
其子女情况:梁氏九个儿女,各个都是各自领域中十分杰出的人才,堪称"满门俊秀.
梁思成(1901-1972),长子,著名建筑学家,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人文组),中国科学院院士;其妻为林徽因.
梁思永(1904-1954),次子,著名考古学家,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人文组)梁思礼(1924-),五子,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启超的人才观:智识与精神并举梁启超语录:1,"诚然,知识在人生地位上,也是非常紧要,我从来并未将他看轻.
不过,若是偏重知识,而轻忽其他人生重要之部,也是不行的.
"2,"近来国中青年界很习闻的一句话,就是'知识饥荒',却不晓得还有一个顶要紧的'精神饥荒'在那边.
人们"不知道精神生活完全,而后多的知识才是有用,苟无精神生活的人,为社会计,为个人计,都是知识少装一点为好.
因为无精神生活的人,知识愈多,痛苦愈甚,作歹事的本领也增多.

"所以他说:"为学的首要,是救精神饥荒.
"关于学校教育,梁认为应该包括智育、情育和意育三层内容梁思成曾经问梁启超"有用"与"无用"的区别,他用李白、杜甫与姚崇、宋璟的例子来比较.
他说:"以中国文化史及全人类文化史起见,姚、宋之有无,算不得什么事.
若没有了李、杜,试问历史减色多少呢….
.
要之,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靖献于社会,人才经济莫过于此.
"姚崇、宋璟,唐朝宰相*2、钱老对中国教育问题的解决之道钱学森在《要为21世纪社会主义中国设计我们的教育事业》(《教育研究》1989年第7期)一文主要观点:在21世纪,综合国力的竞争,最关键并有决定作用的,是公民的教育文化水平.
水平高的占优势;水平低的处劣势,甚至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
这就是智力战.
教育改革发展,最根本的是教育观念的革新.
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不能僵化、分隔.
21世纪的中国公民,应该受全方位的教育,博与专要互相配合.
教学方法的革新,小学就可以引入抽象思维的教育;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教学中来;电子计算机教育还要开拓发展.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强度.
20世纪末,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应占GDP的约4%,到2021年,达到8.
4%也是可行的.
教育事业是一个庞大的事业,要动员全社会参与.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学院简介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前身是北京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1994年北京大学与光华教育基金会签定合作办学协议,工商管理学院改名为光华管理学院.
作为专门从事管理研究和教育的机构,光华秉承了北大深邃的学术思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过去的20年内(1985-2005)已经发展成为国内顶尖的商学院.
交流与合作光华管理学院提倡开放办学:学院与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杜克大学富科商学院、曼隆学院、加拿大约克大学商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国ESSEC商学院、荷兰蒂尔堡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香港科技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
学院与国家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保持着经常的联系,聘请了学术造诣深厚和富有实际管理经验的专家学者作为学院的兼职教授,邀请他们到学院举行专题讲座,多次主办和承办了重大的国内和国际会议.
大批声名远播的国内外专家学者、跨国公司总裁、世界组织的首脑访问该院并开展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和讲座.

*山东大学泰山学堂教育部2009年启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目的是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使之成为相关基础学科领域领军人物,并逐步跻身国际一流科学家队伍.
作为入选该计划的16所研究型高水平大学之一,山东大学决定成立"山东大学泰山学堂",全面负责该计划的实施.

山东大学"泰山学堂成立于2010年11月17日.
不以学生的就业为培养目的,不以职业为目标,旨在培养"大学问家"、"大科学家".
大科学家一定有非常鲜明的个性,个性是大科学家显示于人的第一要素.
"泰山学堂"采用"通专结合、文理交融,学研并重、强化创新、多种经历、三个相跨"的培养模式,为其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实行弹性化管理,实施住宿学院制、游学制和导师制相结合的学习和管理模式,进一步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实行小班授课,加强研究性和研讨式教学,不断优化课程体系,选用国际一流教材.

*3、净化科研环境引入以支持人为主的科研支持方式,而不是完全以项目为唯一选择提高科研人员正式工资,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项目收入开放透明,改变科研的目标就是申请项目和赶项目报告的现象,应该引导科学家心无旁骛地发展钻研他们真正赶兴趣的课题;严惩学术造假与抄袭加大对科研资金投入*是教授治校,还是教授治学朱清时提出:未来十年应该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十年,去除行政化、让教授治校、恢复学术至上是中国大学的必由之路.
不用官僚行政那套体系来管理,而是教授自己管理自己,大学自治.
如果推行教授治校,排斥行政干预,即学校所有的事情都要由教授来做,也存在着缺陷:教授作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了解相关学科的学术规律,但易于追求其相关学科发展的利益最大化,而损害整体发展.
行政人员不了解相关学科的学术规律,而且受限于遵命于上级的"行政文化",但不易受学科的限制,易从学校和社会发展的适应性方面思考问题.
所以,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校内两种力量的相互协调.
*教授治学:大学教授和教师和学生是高校的主体,大学教授的职责是良好地履行学术责任,为此,高校应该创造条件,为教授们保留尽可能大的自治天地,选择自己的研究课题和实施研究方法,使他们献身于自己的学科领域.
对于教授,要求做到理智上的彻底性和精细的正确性.

BuyVM商家4个机房的官方测试IP地址和测速文件

BuyVM 商家算是有一些年头,从早年提供低价便宜VPS主机深受广大网友抢购且也遭到吐槽的是因为审核账户太过于严格。毕竟我们国内的个人注册账户喜欢账户资料乱写,毕竟我们看英文信息有些还是比较难以识别的,于是就注册信息的时候随便打一些字符,这些是不能通过的。前几天,我们可以看到BUYVM商家有新增加迈阿密机房,而且商家有提供大硬盘且不限制流量的VPS主机,深受有一些网友的喜欢。目前,BUYVM商家有...

青云互联:美国洛杉矶CN2弹性云限时八折,15元/月起,可选Windows/可自定义配置

青云互联怎么样?青云互联是一家成立于2020年6月的主机服务商,致力于为用户提供高性价比稳定快速的主机托管服务,目前提供有美国免费主机、香港主机、香港服务器、美国云服务器,让您的网站高速、稳定运行。美国cn2弹性云主机限时8折起,可选1-20个IP,仅15元/月起,附8折优惠码使用!点击进入:青云互联官方网站地址青云互联优惠码:八折优惠码:ltY8sHMh (续费同价)青云互联活动方案:美国洛杉矶...

Hostodo商家提供两年大流量美国VPS主机 可选拉斯维加斯和迈阿密

Hostodo商家算是一个比较小众且运营比较久的服务商,而且还是率先硬盘更换成NVMe阵列的,目前有提供拉斯维加斯和迈阿密两个机房。看到商家这两年的促销套餐方案变化还是比较大的,每个月一般有这么两次的促销方案推送,可见商家也在想着提高一些客户量。毕竟即便再老的服务商,你不走出来让大家知道,迟早会落寞。目前,Hostodo有提供两款大流量的VPS主机促销,机房可选拉斯维加斯和迈阿密两个数据中心,且都...

落伍中文为你推荐
LACADFandroid输入搜狗拼音输入法4状态微信5Source163"2014年全国民营企业招聘会现场A区域企业信息",,,,人才ipad支持ipad支持ipad支持ipad支持ipad
怎么申请域名 lamp安装 dns是什么 新加坡主机 大硬盘 lunarpages bandwagonhost sugarsync 56折 mobaxterm 监控宝 2017年万圣节 国外php空间 小米数据库 大容量存储器 softbank邮箱 免费全能主机 美国在线代理服务器 Updog 卡巴斯基是免费的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