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河南网通测速
河南网通测速 时间:2021-05-17 阅读:(
)
中国力学学会会讯目录中国力学学会2005年工作总结…(1)中国力学学会所属部分专业委员会2005年工作总结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11)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11)一般力学专业委员会12)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12)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13)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16)力学史与方法论专业委员会17)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18)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20)流体控制工程专业委员会21)理性力学与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专业委员会…(22)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3)结构工程专业委员会24)流变学专业委员会25)反应堆结构力学专业委员会27)MTS材料试验协作专业委员会28)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29)中国力学学会所属部分工作委员会2005年工作总结教育工作委员会30)力学名词审定工作委员会31)青年工作委员会32)中国力学学会所属编委会2005年工作总结《力学学报》和《ACTAMECHANICASINICA》编委会35)《力学与实践》编委会(39)《力学进展》编委会…(42)《爆炸与冲击》编委会…(45)《固体力学学报》和《ACTAMECHANICASOLIDASINICA》编委会…47)《实验力学》编委会…(49)《计算力学学报》编委会…(50)《工程力学》编委会…(54)《岩土工程学报》编委会…(55)《PLASMASCIENCE&TECHNOLOGY》编委会…56)《动力学与控制学报》编委会…(57)《力学季刊》(原《上海力学》)编委会…57)《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和《世界地震工程》编委会…58)2006年第1期会讯1中国力学学会2005年工作总结2005年,中国力学学会通过深入学习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科协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全国广大力学工作者和中国力学学会全体会员的积极配合下,以及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会、各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各期刊编委会和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以促进学术进步和国家经济发展为重点,以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会员管理、期刊出版、科学普及和继续教育、组织建设等为目标,不断开拓创新,努力发展.
在过去的一年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将2005年的工作汇报如下:一、组织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为科技工作者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学术交流是学会凝聚科技工作者的基础,2005年,学会共组织各类学术交流活动20余次,其中国内会议17次,国际学术会议3次,海峡两岸中学生力学夏令营,青年学术沙龙等.
参加学术会议的人数约4000人次,其中国内代表约3600人次,国外代表约400人次.
通过会议交流的论文约4800篇,学会16个期刊共发表论文近3000篇.
这些学术活动拓展了广大力学工作者的业务视野,给国内同行以及中外学者间的学术交流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使他们充分利用了学科的优势与资源,相互借鉴与合作,促进科技创新思维,从而推进力学学科发展,这些学术活动深受广大力学工作者和会员的欢迎,同时中国力学学会严谨的工作作风,热情的服务为广大科技工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列举部分典型事例:1.
创新改革学术会议的方式,增加学会凝聚力和吸引力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CCTAM'2005)来自各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和其它单位的全国各地代表1300余人参加了于2005年8月26~28日在北京召开的由中国力学学会主办的"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ChineseConferenceofTheoreticalandAppliedMechanics-2005,简称CCTAM'2005),大会主席由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崔尔杰院士担任,副主席有程耿东、贺德馨、李家春、沈为平、苏先樾、王自强、吴有生、杨卫、卢振洋、张泽.
这次大会是建国以来中国力学界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
会议共收到论文1615篇,分为15个分会场和45个专题研讨会,会议代表1300余人.
大会交流和讨论的内容涵盖了固体力学、流体力学、一般力学(动力学、振动与控制)、生物力学等多数力学分支学科领域,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力学研究和应用领域取得的主要进展和成果.
会议代表反映此次大会交流方式宏观与微观有效结合,交流效果非常好,节省了大家参加各种会议的时间和经费.
中国力学学会(CSTAM)2CCTAM'2005开幕式CCTAM'2005参会代表分布2.
促进青年学术交流中国力学学会青年学术沙龙中国力学学会2003年开始在京区举办青年学术沙龙.
截至到2005年12月,共举办活动21次,共有30余位青年学者参加了活动,他们分别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力学所、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空气动力研究发展中心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每次沙龙均有优秀学者做精彩的学术报告.
沙龙力图营造学术会议的宽松氛围,提高交流的成效,大家畅所欲言,发表着各自的学术见解,青年学者们觉得报告开阔了大家的眼界,促进了相互的了解,在交流中启发了思路,为今后可能的相互合作提供了帮助.
每次沙龙都充满了新思想、新观念和新信息.
而且这种交流更有利于激发新的学术思想.
学术报告之后的体育运动活动,让大家从脑力活动转向身体运动,在忙碌的科学研究之余,锻炼身体,放松紧张的情绪,并且增进相互间的友谊.
活动后大家都感到非常有收获,这种形式得到了青年学者的赞同和认可.
以下是历次沙龙的报告题目:北京大学佘振苏:湍流与复杂系统;清华大学郑泉水:参与现代主流科技(生物、信息、纳米科技)的发展--微、纳米尺度力学的几个问题;北京大学唐少强:半导体载荷流动模型及数值研究;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龙勉:生物力学漫谈;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何国威研究员:湍流:十九世纪的问题,二十一世纪的挑战;北京工业大学张伟:非线性动力学新近展;北京理工大学胡更开:细观力学的新近展;来自加拿大的祖武争教授介绍了她在加拿大的主要工作,论及力学怎样与工业部门合作去解决具体问题,如何又从实践中归纳提炼出力学理论问题;0100200300400500600700院士教授副教授研究生人数2006年第1期会讯3清华大学吴子牛:对计算流体力学的思考;北京交通大学汪越胜:各向异性体单侧接触界面波理论探索;清华大学庄茁:心脏/起搏器的力学行为与试验/仿真研究;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樊菁:微观统计模拟的工程应用;北京大学王建祥:固体力学中的表面/界面效应和相关的尺度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嘉陵:飞行器耐撞性研究及人员防护;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魏悦广:薄膜失效中基本力学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北京大学方竞:力学实验与微米/纳米和生物医学技术的结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邱志平:未知然而有界结构特征值问题及其应用研究;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姜宗林:高超声速科学: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验证;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张新宇:超燃冲压发动机关键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汲培文主任:国家基金委数理科学部十一五发展设想;北京交通大学兑关锁:连续介质力学基本理论及在计算力学中的应用.
申请主办两次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第96次论坛:材料学科的迅速发展对于固体力学提出的挑战2005年5月21~23日,"青年科学家论坛"第96次活动在湖南湘潭举行,包括3名院士、20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或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共39名青年科学家和政府官员共同探讨"材料学科的迅速发展对固体力学提出的挑战".
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力学学会和湘潭大学共同承办,执行主席由清华大学方岱宁教授、同济大学仲政教授和湘潭大学周益春教授共同担任.
中国科学院白以龙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杜善义院士、国家863专家委员会黄伯云院士和徐坚教授、湘潭大学校长罗和安教授、株洲市副市长杨维刚同志以及中国科协赵崇海副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力学处孟庆国处长、中国力学学会杨亚政副秘书长、湖南省教育厅徐伟处长等部门有关领导出席了本次论坛,并且作了讲话.
会议期间,青年科学家们参观了湘潭大学校园,应株洲市政府的邀请还参观了株洲市国家高新开发区,与高新开发区的企业家们进行了座谈,并对高新开发区的湖南利德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时代新材料集团等企业进行了考察.
与会学者围绕纳米力学与低维材料力学、智能材料力学和多场耦合力学、材料固体力学三个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和交流,31位学者作了学术报告.
本次论坛有以下几个典型的特色:(1)固体力学学科和材料学科青年科学家的共同交流(2)直接接触企业(3)新领域、新方向、交叉学科的新课题——展现开拓"固体力学新边疆"的势头第100次论坛:纳功能器件系统的交叉学科问题本次论坛活动于2005年11月13日和14日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举行,由中国科中国力学学会(CSTAM)4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力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纳米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物理系承办.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郭万林教授、清华大学薛其坤教授和段文晖教授任论坛执行主席.
为庆祝论坛十周年满百期活动,本次活动举行了简短的开幕式.
参加开幕式的有中国科协、国家科技部、国家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有关领导和专家.
中国科协书记处冯长根书记介绍了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的起源,回顾了十年来论坛活动在倡导学术民主、鼓励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合作、培养杰出人才、为国家发展献计献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中国科协书记处前书记张泽院士、教育部科技司雷朝滋副司长、基金委陈克新学科主任、科技部钱小勇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柯孚久教授等做了祝贺、发言.
开幕式由中国科协学会部杨文志副部长主持.
本次论坛组织这一专题的交叉学科研讨,旨在对核心纳功能器件的新设计原理、新构筑方法、新概念等进行深入探讨,统一认识,寻求发展方向,促进开展纳器件研究的合作,并为组织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凝练科学问题和物色队伍,促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白以龙院士和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张泽院士分别做了特别邀请报告.
参加本次活动的26位青年科学家来自物理、力学、材料、化学、生物、信息、机械等7个学科领域,其中有16人获得过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3人入选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计划和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在为期两天的紧张会议期间,22位青年代表分别就纳器件原理、组装制备、性能表征、测控、仿生等研究方向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做了报告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此外,来自大学、研究所的20多位研究生旁听了会议报告.
与会代表从多学科角度,对纳器件系统的发展趋势、关键科学问题、合作研究等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与基金委合办"2005年固体力学青年学者研讨会"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发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和中国力学学会主办的"固体力学青年学者研讨会-2005"于2005年10月14~16日在杭州浙江大学召开.
本次研讨会主席由清华大学冯西桥教授和浙江大学陈伟球教授担任.
本次研讨会邀请了从事固体力学研究的4位著名学者以及32位40岁以下的优秀青年学者,他们比较系统地交流了近期研究成果,并就固体力学发展的新趋势以及所面临的挑战性科学问题进行了研讨.
会议代表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研究所.
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方岱宁教授、中国科学院力学所魏悦广研究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吴林志教授和北京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汪越胜教授做了特邀报告.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力学处的孟庆国博士和詹世革博士全程参加了会议.
在会议中,与会代表就固体力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成果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交流.
会议报告精彩、内容丰富,涉及了当今固体力学研究的几乎所有热点问题,如生物力学、微纳米力学、多场耦合力学、声子晶体、新型复合材料以及高性能计算等.
大家2006年第1期会讯5普遍认为,本次会议达到了学术交流、增进了解、促进合作的预期目的.
本次会议的组织工作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会议代表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和组织者为筹备本次会议所做的大量细致的工作表示感谢.
邀请基金委同志为流体力学界青年学者做基金申请报告2005年12月27日邀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力学处孟庆国处长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做了题为"力学学科发展现状及基金项目申请有关事项"的报告,吸引了很多力学工作者,大家反应热烈,表示这样的报告对年轻科研工作者申请基金很有帮助.
3.
大力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第四届泛太平洋地区流变学国际学术会议(PRCR4)由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化学会、中国流变学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四届泛太平洋地区流变学国际学术会议(The4thPacificRimConferenceonRheology,简称PRCR4)于2005年8月7~11日在上海召开.
这次会议是目前为止在我国召开的流变学领域最大规模和最高级别的国际学术会议,共收到论文331篇,会议包括4个大会特邀报告、28个专题邀请报告、156个分会报告、30个墙报、半日技术参观等多种交流形式以及8个流变测量仪器公司参展.
来自国内外的学者共计230人参加了会议,其中国外代表107人,他们分别来自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墨西哥、德国、英国等,其中有4位国际刊物的主编,专程出席大会的还有连续3届的国际流变学学会主席及各国历届的流变学学会主席20多位.
流变学是介于物理、化学、力学、医学、生物和工程技术之间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
据不完全统计,由它所衍生的分支学科有20多个,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一些流变学分支学科开始主办和形成具有自身学科特色的系列学术年会,通过这些学术交流,不少的流变学学者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了大量的学术研究论文和出版了相关的流变学专著和教材,还有很多流变学研究同仁在各个不同的领域开展流变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均对我国流变学学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次在上海成功主办的亚太地区第四届流变学国际学术会议,通过会上诸多学者的学术交流,体现和反映了流变学研究领域在国内外的最新成果,充分显示了我国流变学研究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进入成年期,正在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无论在会议期间还是会议之后,无论是国外代表还是国内代表,均对会议的成功主办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他们认为会议组织工作严密、日程安排周到细致、被邀请代表级别高、学术报告水平高,充分展示了中国流变学领域的研究实力,给中外代表留下了极其深刻和难忘的印象.
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积极宣传了中国的流变学事业,对我国流变学学科的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
积极与国际组织联络中国力学学会(CSTAM)6IUTAM高级研讨会――纳米结构材料的力学行为及微尺度力学此次高级研讨会于2005年6月27~30日在北京召开,会议邀请31位高级学者做了邀请报告,他们分别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奥地利和中国.
本次会议是由国际力学学科的最高学术权威机构——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IUTAM)统一筹划的系列高级学术研讨会,每一个研讨会仅仅围绕着一个重要的力学热点方向展开,参加者均为被邀请的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在相关领域的杰出学者,是一种小型规模的高级别国际研讨会.
IUTAM组织每年在全世界范围内公布大约10个研讨会的名额,由各个国家和地区自由申请,然后通过严格评选、竞争等在众多申办者中确定出获得主办权的国家.
因此,该种研讨会被普遍认为是高水平的国际研讨会.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仅举办过9次此类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参加者既有固体力学的国际知名学者,又有来自材料、物理、生物等学科的知名学者,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学术交流和研讨机会.
申办ICF12国际断裂学会(ICF)是国际上最大的断裂学科的学术组织.
成立于1965年,1977年中国力学学会加入该组织.
ICF大会每四年举行一次,规模1300~1500人.
中国力学学会自2004年初牵头并联合中国航空学会、中国金属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等6个全国学会组成申办ICF12的申办专家小组,投入相当大的人力和财力进行申办工作,申办准备工作非常充分,虽然由于1票之差落选,会议最后决定第十二届国际断裂大会(ICF12)于2008年7月在加拿大渥太华(Ottawa)召开,但是由于大会组委会认为我国的申办工作做的非常出色,因此破例由理事国代表通过电子投票表决同意ICF13(2013年5月)在中国北京举行并不需要再申办.
另外在ICF11会议上,我国清华大学教授余寿文先生当选为新一届执行委员.
我们通过这次申办活动,进一步团结了华人力学同仁,扩大了国际影响.
加强了我们之间及与国际同仁的联系,使国际上对我国断裂力学学科发展有所了解,并占有了一席之地,强化了中国力学在国际上的地位,进一步与ICF组织沟通,为今后更深层次参与到ICF组织中打下了基础.
IUTAM执委会将于2007年在中国召开年会,由中国力学学会承办5.
配合中国科协完成"三个服务平台"之学术交流平台的建设课题我学会参加了中国科协"三个服务平台"的建设项目竞标并中标(193个学会中选6个学会),负责"三个服务平台"中学术交流平台的研究建设项目,我们从学会的任务与职责的角度出发,研究学术交流平台的建设.
精心组织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认真细致进行广泛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情况调研,从2005年5月9日接到中标书后立即组织课题研究组成员按分工开展工作,于2005年5月14日完成了开题报告,2005年6月14日提交结题报告.
孟庆国、方岱宁常务理事及冯西桥副秘书长参加了课题小组.
2006年第1期会讯76.
多元化学会工作积极承担相关部委(中国科协、基金委、中科院)的课题和任务积极参与国家机关政策的制定和国家重要工程和项目中力学的体现,为力学科技工作者争取相应的机会和利益.
如:"十一五"科技规划,大飞机重大项目等的参与.
建立与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密切联系,并做好一些协调工作二、加强学术期刊建设,发展精品期刊中国力学学会主办有16种期刊,其中中文期刊有《力学学报》、《力学进展》、《固体力学学报》、《实验力学》、《爆炸与冲击》、《力学与实践》、《工程力学》、《计算力学学报》、《动力学与控制学报》、《岩土工程学报》、《力学季刊》、《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世界地震工程》13种,英文期刊有《ActaMechanicaSinica》、《ActaMechanicaSolidaSinica》和《PlasmaScience&Technology》3种.
在所有主办的期刊中被EI检索的有4种,包括《ActaMechanicaSinica》、《爆炸与冲击》、《工程力学》、《计算力学学报》;3种英文刊物全部被SCI收录,其中《ActaMechanicaSinica》被收入SCI光盘版.
继《ActaMechanicaSolidaSinica》与德国Springer合作出版电子版后,2005年《ActaMechanicaSinica》又与其合作,出版纸版和电子版,向国际发行,为刊物真正走向国际化,扩大影响和知名度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与此同时,各期刊编辑部大力约邀请高质量的稿件,从严审稿,努力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平.
除此之外,学会还加大了对期刊的投入,如《ActaMechanicaSinica》从2005年开始取消版面费的收取,增大国外专家审稿的比例,尽最大努力与国际接轨.
《ActaMechanicaSinica》电子版下载量统计表三、做好科普工作,加强人才培养海峡两岸中学生力学夏令营自1996年开始,由中国力学学会与台湾省力学学会每年轮流在大陆和台湾举办的中国力学学会(CSTAM)8"海峡两岸力学科普交流会暨中学生力学夏令营"活动,到2005年已成功举办了9届.
这一活动经过我学会多年的不懈努力,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学会的精品项目.
它对于普及力学知识,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加强全国各地及海峡两岸的科普教育与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时也为配合国家统战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舞台,对于增强台湾年轻一代对祖国大陆的了解,促进和平统一事业有着积极的意义.
2005年"海峡两岸力学科普交流会暨中学生力学夏令营"在长沙湖南大学举行.
台湾师生代表团一行25人,以及来自祖国大陆北京、上海、湖南、内蒙古、四川等省市的力学工作者及优秀中学生代表60余人参加了此次交流活动.
中学生夏令营是交流活动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活动丰富多彩,除了进行海峡两岸力学科普交流以及各种参观交流活动外,还举行力学知识笔试竞赛和力学动手实践能力竞赛.
在动手实践竞赛中,大陆学生和台湾学生混合分组,相互协作,融竞赛、趣味于一体,在比赛中增进了感情,加强了了解.
青少年力学普及工作青少年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做好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尤其是力学知识的普及和力学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关系力学发展的根本性大事,是培养优秀力学人才的基础.
因此,为了充分发挥青少年的动手性、自主创造能力,培养孩子们对力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从小努力认真学习,长大投身力学事业的志向.
在2005年我学会举办了多种多样的科普活动,例如:在清华附中组织科普讲座,邀请北京大学武际可老师主讲"振动中的力学",同学们踊跃参加,并把讲座的内容放到网上,反映颇好.
另外还组织了2005中学生趣味力学制作邀请赛,内容包括两项:设计制作跳高装置进行跳高比赛、设计制作轨道进行抛球障碍赛.
这次活动的目的,是引导中学生利用所学过的物理知识、常识、经验,自行设计并动手制作出某种具有特定功能的装置,并进行比赛.
活动办的非常成功.
此次竞赛力求做到寓乐于教,在"玩"中学习,激发中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兴趣,了解力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扩大力学知识视野.
中学生力学制作邀请赛2006年第1期会讯9沿着爱因斯坦的足迹夏令营科普活动2005年是爱因斯坦相对论发表100周年,同时又是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
2005年7月13~24日,中国力学学会与周培源基金会共同主办了"沿着爱因斯坦足迹夏令营"活动,全体营员在领队周培源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如苹和副领队中国力学学会副秘书长、周培源基金会副秘书长杨亚政带领下,一行35人,访问了瑞士和德国.
本次夏令营营员以北京大学附中和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学生为主.
夏令营全体从爱因斯坦出生地(德国乌尔姆)→学习成长地(瑞士苏黎世)→相对论诞生地(瑞士伯尔尼)→工作地(德国柏林)→第二次世界大战被迫离开之前居住地→(德国波茨坦),沿着爱因斯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整个出生、学习、工作以及成就的地区参观学习.
举办这样的活动是很有意义的,青少年要了解历史,了解老一辈科学家为人类做出的贡献,亲自参与体会他们的人生道路,了解他们献身科学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这次任务完成得很顺利.
营员们普遍认为这次活动有很大帮助,也很开阔眼界,对发达国家有实际认识,感受很深,这次活动在他们成长道路上是一次重要经历,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中国教育电视台记者随团采访全程.
爱因斯坦和英国哲学家罗素是国际科学和平运动的发起人和倡导者,2005年又是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纪念,同时又正值第17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举办这次夏令营活动是有着特殊的意义的.
沿着爱因斯坦的足迹夏令营科普活动四.
加强会员发展、管理和服务工作于2005年6月理事长、秘书长工作会议审议通过了修改后的《中国力学学会会员管理条例》.
新条例中加大了会员的优惠力度,增加了相对固定的学会服务项目,强化了学会的服务功能,也进一步规定了会员所履行的义务,力图吸收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入会,把学会办成真正的力学科技工作者之家.
加强团体会员的发展工作,团体会员单位是会员的主要来源.
我们通过加强中国力学学会(CSTAM)10与各省市力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及全体常务理事的联系,希望他们予以重视并提出要求,从而吸收更多的科技队伍及生产企事业单位入会.
做好会员网上入会的交流平台.
五.
建立学会良好的内部、外部工作环境完善学会和办公室的各种规章制度,如起草通过了《中国力学学会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期刊编委会管理条例》等等.
与中国科协、基金委、中科院的关系更加和谐,并得到他们的肯定,同时也加大了对学会的支持力度.
如:中国力学学会被中国科协列为重点支持学会.
学会财政收支继续进入良性循环.
加大对外宣传学会的力度,今年我学会工作经验被中国科协单发一期简报,报送中央及国家各部委,另外学会的学术交流经验总结还分别在《学会》月刊上分两期发表.
六.
获得的奖励今年学会工作获得的主要奖项为:获第五届中国科协先进学会奖,这是我学会连续三届荣获此奖项;《力学学报》英文版连续两年获科学院期刊资助特等奖,连续5年国家自然基金委重点支持期刊;《力学学报》中英文版、《力学与实践》获中国科协期刊专项资助.
七.
2006年及今后的工作计划继续增加学会凝聚力,做好会员发展和服务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做好做精学会学术会议和学会期刊推动国内外实质性的科技交流与合作进行学科发展与产业需求的调研与规划加快学会的现代化、网络化进程,吸引高水平的学会专职人员做好理事会换届和学术大会'2007(学会50年大庆)工作2006年第1期会讯11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在2005年期间的主要工作是协助中国力学学会举办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CCTAM'2005).
负责流体力学分会场报告的组织和主持工作.
分会场组织了64篇报告,其中包括6篇分会场邀请报告.
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期间,环境流体力学专业组专门组织了"环境与工业流体力学"小型专题研讨会.
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期间,计算流体力学专业组专门组织了"CFD在航空航天技术中的应用"小型专题研讨会.
实验流体力学专业组魏庆鼎先生于8月22~25日在四川省成都市负责组织召开了《第八届国际流体控制测量与显示学术会议》.
有150位国内外专家参加.
水动力学专业组组长鲁传敬先生于8月22~25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还组织召开了"第七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九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
多相流,非牛顿流专业组组长林建忠先生于10月16~18日在浙江省杭州市组织召开了"多相流于非牛顿流学术研讨会".
2005年6月,符松、叶友达、孟庆国等在四川绵阳组织了2005全国流体力学青年研讨会,该会由基金委、中国空气动力学会和中国力学学会共同举办,每两年一次.
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还邀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孟庆国先生给北京地区的高校和科研单位的流体力学科研人员辅导如何申请自然科学基金.
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2005年工作主要围绕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
1.
尽可能充分收集、听取和协调好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各成员的意见,配合大会组委会认真组织了"固体力学进展"分会场.
包括在邀请特邀报告专家时,在保证特邀报告总体高水平的前提下,尽可能考虑到地域、老中青、不同学科等各方面因素的平衡.
并一一落实各特邀报告专家准时出席大会.
2.
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和协调固体力学学科内各专题讨论会的题目,并商定主席人选和提请组织.
3.
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期间举行了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的全体成员会议.
讨论了如何发挥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的效能和改进下次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的组织,并形成了给中国力学学会的书面意见.
中国力学学会(CSTAM)12一般力学专业委员会1.
2005年4月在杭州召开"动力学与控制学科"十一五"的发展战略与规划"研讨会(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力学处与一般力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有二十多位一般力学方面的专家与会并热烈讨论.
会后完成"动力学与控制学科"十一五"的发展战略与规划(草案)".
2.
今年在北京继续组织了两次"动力学青年论坛"(2005年5月,北京大学;2005年10月,清华大学),各有百余名中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参加,有十余名学者报告了他们的最近研究成果或国内外研究进展,受到广泛好评.
3.
加强与《动力学与控制学报》的联络与合作,了解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商讨克服的办法,在稿源和质量方面给予协助,努力创办优质期刊.
4.
与中国力学学会办公室一起,积极筹办2006年召开的"第二届国际动力学、振动与控制学术会议",完成有关组织机构、网页、征稿等大量准备工作.
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2005年4月在杭州举行了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的换届和学术研讨会.
会议选出了以顾元宪教授为主任的第五届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
不幸,2005年8月顾元宪教授因病去世,经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会议讨论决定由袁明武教授继续担任主任并增选张洪武教授为副主任.
目前,专业委员会已正常工作.
今年二月份开始进行第十届EPMESX国际会议的筹备工作.
本次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承办,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具体组织,2006年8月在海南三亚举行.
至目前为止,全部筹备工作已经基本就绪.
部分学术论文已经收到.
估计参会人数为150~200人,其中,国内参会人数约80人.
建立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网站,以利于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资讯的及时到达,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的召开和参会,学术论坛等.
目前正在设计、制作中.
估计2006年2月可投入使用.
这是专委会的一项基本建设,对今后学会的工作将有巨大的意义和长远的影响.
在多次国内学术会议上发展国际计算力学学会会员.
目前已发展70名会员.
还要继续工作.
组织参加将于2006年7月在美国洛杉矶召开的WCCM7和2007年在日本京都举行的APCOM'07和EPMESCXI.
2006年第1期会讯13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2005工作总结分为如下两个部分:一、积极组织全国性学术会议,加强学术交流在专委会委员们的共同努力下,2005年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的学术活动活跃,共组织了4次全国性学术会议,这些会议加强了实验力学学科内部的学术交流,同时推进了与相关学科间的交叉合作.
4个会议的具体情况如下:第十一届全国实验力学学术会议(CSEM'2005)(2005年7月26至29日大连理工大学)中国力学大会2005实验力学分会:微尺度力学实验分析与测试技术(2005年8月26至28日北京)二十一世纪的实验力学学科发展-海峡两岸实验力学研讨会(2005年7月30日至8月1日北京)华东地区六省一市实验力学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实验力学学术会议由大连理工大学负责具体筹备,会议邀请了一些专家学者做了大会邀请报告:同济大学万钢教授:汽车工业的检测技术;香港城市大学洪友仁教授:ShearographyandApplicationsinInspectionofBuildingandCivilEngineeringStructures;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七0二所王梦魁研究员:全箭振动模态试验浅析;中国科技大学伍小平院士:实验力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白以龙院士:微-纳米尺度实验测量中的力学问题;大连理工大学王立鼎院士:微尺度下学科交叉前沿——微系统技术;台湾清华大学王伟中教授:DevelopmentofExperimentalMechanicsinTaiwan.
这些大会邀请报告,使与会代表受到了启发和鼓舞.
大连理工大学校长程耿东院士出席了大会开幕式与闭幕式并致词.
本次会议共收到摘要257篇,正式参会代表270人,是近些年来参会人数最多的一次大会.
从第十一届全国实验力学反映出实验力学学科近期发展的三个特点:1)目前,从事与实验力学相关工作的队伍在逐步壮大,参会人员中有不少青年学者、博士与博士后、国防和工程领域的青年科技人员和研发人员.
2)实验力学的基础性,交叉性,技术性的学科特点更加明显.
因为无论是细小尺度的还是复杂过程、复杂环境的力学问题的研究都对实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国家项目和中国力学学会(CSTAM)14各单位学科建设以及研发项目的支持下,实验力学的基础研究受到了重视,随着力学研究与国防和工程应用对实验力学的需求不断增长,发展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仍是今后实验力学重要的研究阵地.
3)国家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实验力学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实验力学的测试技术与分析方法几乎可以用在每一个工程领域.
本次会议的交流报告大量涉及航空航天、机械、土木、能源、交通、材料等领域的工程应用与研究成果,更好地为企业和工程服务是今后实验力学重要的发展方向.
2006年正值贾有权、傅梦籧两位实验力学前辈90岁高寿,全体与会代表共同签名制作了生日贺卡,祝他们晚年生活幸福健康,感谢他们为我国实验力学学科所做的开拓性奠基性工作,"二十一世纪的实验力学学科发展-海峡两岸实验力学研讨会",会议由清华大学、天津大学与台湾清华大学和成功大学共同承办,会议得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共同资助.
海峡两岸实验力学学科相关领域的30位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中青年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会议代表中包括大陆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台湾著名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一线学者、专家、教授等本领域科学工作者.
中国科协、国家基金委数理学部、中国力学学会以及清华大学航院的领导到会祝贺.
这次会议研讨内容包括:交流所在研究方向最新研究成果、研讨学科新的发展方向.
两岸代表进行了认真的、活跃的学术交流,并且就目前大家所共同感兴趣的领域和热点问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诸如:传统实验力学方法和技术的进一步应用问题;微纳米尺度力学实验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生物力学测试技术与应用问题等.
这次研讨会是近五十年来海峡两岸实验力学学者在大陆的第一次大型聚会,为两岸青年实验力学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契机.
会议讨论决定今后两岸双边研讨会将定期召开,下一届暂定于2007年召开;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为推动两岸实验力学学科的共同发展,两岸实验力学学者应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努力使炎黄子孙在国际实验力学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力学大会-微尺度实验分析与测试技术分会"由清华大学负责筹备,当前在涉及信息、微机电系统、新材料、生物与仿生材料等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中较多涉及到与微尺度力学实验有关的问题,发展微尺度力学量精细测量新技术和分析新方法是当前实验固体力学研究的方向之一.
会议代表交流了这一研究领域已有的工作成果,研讨了实验力学测试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难点以及在与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向中的应用.
华东地区六省一市实验力学会议是地区性学术交流与合作会议,已连续组织多次,本次由福州大学承办.
在2004年召开的《微尺度实验力学测试技术与应用》专题研讨会的基础上,主编了国外SCI期刊《OpticsandLasersinEngineering》特辑:"Micro-opticalmetrologyin2006年第1期会讯15China",43(8)(2005)二、开展学术组织活动,推动实验力学的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国际交流等各项工作2005年7月26日在大连召开本届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工作会议,伍小平院士以及各位主任和副主任委员、委员二十多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总结了2003年以来专业委员会工作,酝酿了今后一段时间的学术活动以及下一届全国实验力学大会筹备.
委员们还就积极推进学科内部的学术合作与交流、从地区和方向上考虑增补委员、建立与其它专业委员会的联系与合作、协助办好《实验力学》杂志工作、加强与国际同行的学术交流等工作进行了讨论.
戴福隆、方茹华、云大真等实验力学界的前辈参加了会议,并对今后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的工作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在第十一届实验力学大会期间,专业委员会组织了"实验力学发展论坛",会议代表可以自由参加,大家就"实验力学如何更好地为工程实际服务"和"高等学校实验力学教学与基础课程力学实验教学"两个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并形成以下共识:实验力学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
一些单位已经在工程应用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面对一些复杂的实际工程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系统地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需要采取措施,让工程界广泛了解和熟悉实验力学;人材培养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参加专题研讨的代表在基础力学教学、力学专业实验力学教学以及研究生实验力学教学等方面的教学与教改工作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部分从事实验教学的专业委员会委员们表示,要在高校实验力学教学与基础力学实验教学服务方面积极开展工作,例如:参与和组织实验力学师资培养与实验力学教材的编写,研制实验力学教学所需的仪器和设备等,共同组织有关实验教学与实验教学改革方面的交流工作.
今后一段时间,专业委员会拟开展的学术活动有:十二届全国实验力学大会在内蒙古召开,由内蒙古工业大学具体筹备;2008年召开亚太地区实验力学国际会议,由东南大学具体筹备;2006年召开"新型工程材料对固体力学的挑战"学术研讨会,由华南理工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联合筹备;2006年与基础力学教学协作组共同召开"基础力学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的经验交流会",由上海交通大学筹备;2006年向国家基金委申请承办"实验固体力学高级研讨班",由天津大学与清华大学共同筹备.
中国力学学会(CSTAM)16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2005年度爆炸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和下属专业组举办了三次学术活动:(1)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CCTAM2005)的爆炸力学分会场;(2)第七届全国冲击动力学讨论会;(3)第五届全国工程结构安全防护学术会议(与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石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护工程分会联合主办).
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爆炸力学分会场由北京理工大学负责筹备,共收到论文87篇.
分会场由虞吉林教授、黄风雷教授和张庆明教授共同主持,经福谦院士、王礼立教授、黄风雷教授、虞吉林教授、段祝平研究员和徐胜利教授分别就"动态损伤与断裂"、"基于钢丝绳圈的柔性防撞装置的冲击动力学分析"、"弹体对(钢筋)混凝土侵彻贯穿与破坏"、"泡沫铝夹芯梁的准静态和低速冲击性能研究"、"强激光聚焦爆炸及其效应的研究展望"和"气相爆轰研究的一些进展"做了邀请报告.
会议吸引了众多代表的踊跃参加,以至于不得不临时增加座位.
会议邀请报告和论文从各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在爆炸力学研究各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成果.
与以往的学术活动相比,本次会议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有更多青年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会场气氛相当活跃.
第七届全国冲击动力学讨论会于2005年9月18~24日在云南昆明隆重召开.
会议由冲击动力学专业组主办,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一所冲击波物理与爆轰物理重点实验室承办,冲击动力学专业组组长谭华主持了会议.
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一百一十余篇,根据内容分为六类,分别为本构关系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材料的动态损伤与破坏、冲击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碰撞动力学和实验技术、结构在冲击动载下的响应与应力波以及其它相关研究,这些论文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式论述了冲击动力学技术的现状和发展的方向.
参加会议的代表共八十余人,分别来自二十几个不同的单位院校.
会议设二个分会场进行分组报告,会场气氛相当轻松活跃.
宁波大学王礼立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张庆明教授、国防科技大学曾新吾教授,以及太原理工大学杨桂通教授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谭华研究员等十位专家和学者就冲击动力学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作了大会报告.
特别是以色列的ZVI.
Rodenberg做的关于长杆穿甲研究进展的报告,美国的LynnSeaman做的关于动态损伤的NAG模型及损伤成核和发展、演化方面的研究进展的报告,代表了该领域的国际研究水平.
这些报告让参会的众多青年科技人员获得了难得的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为推动我国冲击动力学研究发展以及对外的交流合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会议期间,由冲击动力学专业组组长谭华主持,召开了冲击动力学专业组会议,研究了今后的工作.
2006年第1期会讯17第五届全国工程结构安全防护学术会议于2005年10月17~19日在南京召开.
会议由任辉启研究员和王明洋教授主持,参加会议的有来自27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从事工程结构安全防护及其相关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共计54人.
钱七虎院士、周丰峻院士、王礼立教授、何满潮教授分别就"战略防护工程面临的核钻地弹威胁及连续介质力学模型的不适用性"、"空气冲击波与破片复合破坏作用"、"强动载荷作用下结构响应与材料响应的相互影响"、"深开采岩体力学研究及工程灾害控制"做了专题报告,另有24位专家、学者分别就各自所从事领域的研究及进展情况做了精彩的报告.
本次会议紧扣国内外工程结构安全研究与发展动态,围绕介质与结构在强动载作用下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展开了广泛的交流和深入的研讨,学术气氛浓厚、信息量大,交流效果显著,对促进我国工程结构安全防护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加强国内在这一领域内的学术交流与协作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会议期间,在专业组组长任辉启研究员主持下,召开了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工程结构安全防护专业组的年度工作会议.
此外,本届爆轰专业组和爆炸加工专业组在今年正式组成.
至此,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所属六个专业组已全部成立.
明年,计算爆炸力学专业组将在青岛召开第三届全国计算爆炸力学会议,爆轰专业组将在贵阳召开第七届全国爆轰学术会议,爆炸力学实验技术专业组将在福建武夷山召开第四届爆炸力学实验技术学术会议.
力学史与方法论专业委员会力学史与方法论专业委员会在本年度继续踏踏实实地开展了有关活动:1.
本专业委员会的骨干在继续研究的同时,进行了宣传和应用工作,例如武际可教授应邀在国内许多大学开《力学史与方法论》课程,隋允康教授和王敏中教授分别在基础力学和弹性力学的课堂上贯穿力学史与方法论,提高了课程的启发性,戴世强教授指导一个博士生专业从事这方面的学位论文;2.
本专业委员会在《力学与实践》上继续组织和发表力学史与方法论方面的论文,武际可教授、王振东教授、王敏中教授做了大量工作;3.
本专业委员会于2005年10月在上海大学召开了第二届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戴世强教授与张文教授在会议的组织和论文的编辑上花费了大量心血,论文集由上海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中国力学学会(CSTAM)18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生物力学专业委员在2005年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1.
举办了"全国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会议暨力学生物学与医学工程研讨会"会议于2005年6月7~9日在上海召开.
会议共分两个部分,其中"全国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会议"由全国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由专委会主任樊瑜波教授主持;"力学生物学与医学工程研讨会"是上海东方科技论坛第57期学术研讨会的主题,会议执行主席由戴尅戎院士和姜宗来教授共同担任.
整个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承办.
美国圣迭戈加利福尼亚大学钱煦院士、空军第四研究所俞梦孙院士、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戴尅戎院士、上海交通大学陈亚珠院士、中国科学院力学所陶祖莱教授、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朱承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张文军教授、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沈为平教授,以及来自全国21所大学和研究所的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代表和上海市科委代表等共计50余人参加了会议.
"全国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会议"首先由戴尅戎院士介绍了《医用生物力学》杂志的发行工作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委员们讨论认为:应该增加稿源,严把稿件的质量关,力争早日进入EI收录,目前在发行中出现的问题将由专委会协同中国力学学会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尽快解决.
接着樊瑜波主任通报了近期将要举办的几个会议的相关事项和需要讨论的议题,这几个会议包括:2005年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6年全国生物力学大会、2007年中美生物力学会议、2010年世界生物力学大会.
委员们围绕相关议题展开了充分讨论,最终决议如下:(1)第八届全国生物力学大会定于2006年在香港举办,由香港理工大学复康科技中心承办,时间暂定于2006年12月22~24日.
由《医用生物力学》杂志以增刊形式出版会议论文集,今年6月20日前发征文通知;(2)决定申报2010年世界生物力学大会的主办权,由樊瑜波(组长)、龙勉、姜宗来、忻鼎亮、张明组成申办组,负责申办的具体事宜.
最后,会议还就生物力学专委会网站建设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出版《中国卫生画报-中国生物医学工程专刊》组稿等事宜进行了讨论,并落实安排了具体工作.
"力学生物学与医学工程研讨会"首先由上海东方科技论坛办公室介绍了论坛的背景情况,接着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张文军教授、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沈为平教授和东方科技论坛理事长分别致辞,对与会代表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
然后,代表们听取了钱煦院士等13名知名院士和教授关于力学生物学和医学工程新进展和未来发展的评述报告.
报告题目如下:钱煦院士:心血管力学生物学的新进展与瞻望俞梦孙院士:研究医学问题的工程科学路线-BME的创新途径2006年第1期会讯19戴尅戎院士:力学生物学将为骨与软骨研究开辟新途径陈亚珠院士:对发展我国数字医学工程的几点思考陶祖莱研究员:组织工程中的生物力学问题朱承教授:细胞与分子力学新进展樊瑜波教授:力学生物学研究的细胞力学加载技术进展姜宗来教授:心血管力学生物学与系统生物学研究龙勉研究员:关于我国生物力学"十一五"发展的一点想法邓小燕教授:血液循环系统生物力学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张明教授:肢体康复治疗与医学工程研究王成焘教授:骨组织生物力学研究及其进展胡钧教授:DNA"分子手术"中的纳米力学问题报告综合性地回顾了国内外力学生物学的研究成果,通过讨论,提出了力学生物学前瞻性的发展新方向,促进了生物学、医学、力学和工程学科的交叉融合,为探索研究生命现象的本质以及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防治提供了力学生物学与工程学的新思维和新方法,为我国重大基础性研究课题提供了理论储备和理想准备,促进了我国力学生物学与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
与会科学家们经过两天的热烈讨论认为"力学生物学和医学工程是"21世纪医学和生物学发展中的新兴力量",力学生物学虽然起步不久,在国外的很多领域,特别是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我国的力学生物学与医学工程事业应当迎头赶上,发挥学科间的优势互补,提升自主科研,开发和创新能力.
政府部门应抓住当前发展力学生物学与医学工程的有利时机,加大对这一领域的支持力度,使其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2.
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参加了"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会议,并主持了生物力学分会场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于2005年8月25~28日在北京召开.
参加这次大会有来自中科院、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和其它单位的全国各地代表1300余人.
会议共收到论文1615篇,其中包括大会邀请报告8篇,内容涉及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和一般力学等几乎力学的所有分支学科领域,它集中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力学研究和应用领域的进展和取得的主要成果.
大会设15个分会场,45个专题研讨会,是国内力学界一次规模空前的学术盛会.
生物力学专委会负责了"生物力学分会场"的整个组织工作,共收到论文100多篇论文,大会为此设了4个会议室,围绕各自的主题展开讨论,来自国内的150余位代表共交流了70余篇论文,充分展示了近年来生物力学发展的新思想,新观念,新进展和新发现.
3.
总结了国内生物力学的发展现状中国力学学会(CSTAM)20中国科学院力学所龙勉研究员针对国家"十一·五"建设,首次对国内的生物力学研究队伍和研究现状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统计调查.
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1)科研人员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地域分配和研究方向的分布;(2)发表论文的杂志及发表情况;(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布局及分析等方面.
最后,调查总结性的建议在国家"十一·五"期间应重点建设的研究方向:细胞-亚细胞-分子生物力学;组织-器官力学;骨-关节力学;心血管工程力学;空间生物力学;生命现象的系统化和模型化;生物力学新概念、新技术和新方法等等.
具体的调查结果发表在《医用生物力学》2005年第三期上.
4.
2006年工作计划和安排(1)2006年12月在香港举办"第八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大会".
(2)生物力学专委会会议暨生物力学发展战略研讨会(时间、地点待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2005年专业委员会的主要活动围绕中国力学学会2005年学术大会进行,本专业委员会委员向大会提交论文55篇,经过专业委员会初审,有50篇论文进入"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岩土力学基本理论与工程应用专题),会议期间本专业委员会分会场8名专家作了特邀报告,21篇论文的作者进行了会议交流,虽然分会场会议只有两个半天,但参加会议人员很多,讨论气氛热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会后对会议期间反映较好的6篇论文分别推荐到《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和《岩土力学》两份EI收录的核心期刊公开发表.
本年度召开了一次专业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对学会的工作进行了回顾和对2006年的工作进行了初步的安排,计划2006年9月将在重庆召开"三峡库区地质灾害与岩土环境"专题研讨会,会议将有针对性的邀请相关专家,就地质灾害防治和环境岩土工程若干有争议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
目前筹备工作已经展开,承办单位已经落实,会议一号通知已经发出.
本专业委员会为促进日常的学术交流,加强同各委员的联系,分别于2004年和2005年向专业委员会各位委员赠送了《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和《岩土力学》两年当中出版的增刊,年终向各位委员寄发了拜年贺卡,举行了武汉地区委员的联谊茶话会.
专业委员会通过收取少量的委员会费和承办会务包干等方式保证了学会活动的正常进行.
2006年第1期会讯21流体控制工程专业委员会现将2005年度工作小结如下:1.
大力加强学术建设,积极开展学术活动,不断提高学术会议的质量学术建设是学术性社团的首要任务,依靠学术活动团结了广大会员,调动了广大会员参与学会工作的积极性.
流控专业委员会坚持每年举办一次学术研讨会,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国性学术会议,会议论文一般都出版论文集或在核心期刊上发表.
2004年7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举办了《绿色流体传动技术》学术研讨会.
2005年组织会员参加了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CCTAM'2005.
并同时召开了"第十二届流体动力与机电控制工程学术会议",会议由北京理工大学承办.
本届学术会议共收到来自43个单位的学术论文103篇.
经过本次会议学术委员会专家认真评审后,收录学术论文93篇,并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液压与气动》、《机床与液压》2005年第8期上刊出.
开会时大家都拿到了这两本刊物,与会代表十分满意.
本次会议征集到的论文选题十分广泛,内容涉及到流体动力与光机电控制学科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液气压传动与控制的基础理论,比例、伺服、数字元件及系统,绿色液压传动,系统工况监测及故障诊断,智能控制理论与控制策略,计算机仿真技术,机器人技术等.
许多论文不仅有理论深度和试验研究的翔实基础,而且有丰富的工程应用实践经验,同时也涉及到流体动力与控制的前沿研究领域及交叉边缘学科.
反映了国内在流体控制工程学科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动态.
这些论文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必将有助于促进流体控制工程学科的发展.
2.
继续做好《流体控制工程》学术期刊的复刊申报工作流体控制工程专业委员会原主办有《流体控制工程》学术期刊,于1984年2月经云南省委宣传部批转省文化厅和省新闻出版局发给出版许可证.
经认真筹备,该刊物于1984年4季度创刊,作为内部学术期刊发行.
每期3千余册,大部分作内部交流和赠阅学会会员,其中也有300余册为大专院校、科研、设计、厂矿单位及本专业科技工作者订阅,该刊物的特点是把流体动力技术与工程控制论相结合,并着重介绍该学科在工程应用中的成功范例和实践经验.
刊载了流体控制工程这个交叉学科领域里的一些重要论文,介绍了国内外应用本学科基础理论于生产实践的科研成果和经验,活跃了学术论坛,促进了学术交流,已成为本学科科技工作者的瞭望窗口和拓荒园地,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与欢迎.
本刊主要由于经费不足而在前几年停刊.
几年来,流控专委会一直在策划《流体控制工程》学术期刊的复刊申报工作,目前,工作取得一定进展.
3.
加强学会自身建设,推进民主办会,真正发挥专业委员会委员对学会工作的支撑作用做好换届工作,此届委员会2006年任期届满,要按时做好换届工作,要依靠本届委员推荐下一届委员的人选名单.
被推荐的委员一定要热心学会工作,在学术上有一定的造诣,本着自愿原则,首先要填写会员登记表,同时申报个人详细资料.
经上一届专委会常务委员会讨论通过,并报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会审批.
专业委员会设立秘书班子,加强与各委员的联系,坚持每年召开一次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研究和布置每年的工作.
中国力学学会(CSTAM)22理性力学与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专业委员会(一)组织召开第十届现代数学和力学会议(MMM-X会议)经过一年多的精心准备,本专业委员会的系列学术会议——第十届现代数学和力学会议(MMM-X会议)于2005年10月19~21日在太原理工大学召开,来自全国21个高校和研究所的84位学者与会,中国力学学会委派学会办公室的刘希国同志专程赴会.
与历届会议一样,本届会议非常重视大会特邀报告的组织.
钟万勰院士、杨桂通教授等十位著名学者做了精彩纷呈的大会报告,内容涉及新的力学体系和方法的探索、交叉性前沿课题的新动向、力学史与方法论方面的新见解等等,受到与会者的广泛关注和热烈欢迎.
年轻学者在大会报告和小会交流中占了主导地位.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会议开得十分成功.
会上宣布,本专业委员会的下一个重大学术活动是将于2007年6月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国际非线性力学会议(ICNM-V会议).
(详见"第十届现代数学和力学会议纪要",中国力学学会会讯,2005年第3期,第3页).
(二)筹备组织第五届国际非线性力学会议(ICNM-V会议)第五届国际非线性力学会议(ICNM-V会议)的筹备自2004年年底启动,经今年的努力工作,完成了下列事项:经过专业委员会全体成员的认真推荐和广泛讨论,组成了新一届会议的指导委员会,充分注意了其成员的国际权威性和代表性,并实现了年轻化;经过三次讨论和修改,草拟完毕会议的第一轮通知及征稿启事,并已印行散发;开始遴选大会特邀报告人选和微型研讨会组织者;初步考虑了会后庆贺会议主席钱伟长院士九五大寿的活动.
准备工作正在继续顺利进行,预期会议的水平、规模和影响将超过往届.
2006年第1期会讯23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本专业委员会的主要工作是通过组织国内和国际等离子体科学技术学术活动来促进我国等离子体科研工作和提高我国等离子体界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和扩大影响.
主要参加和组织的学术会议在国内是各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在国际上是"亚太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APCPST)"和"国际等离子体化学会议(ISPC)".
这些会议很好地促进了我国等离子体科技人员之间及与国际同行间的交流.
2005年8月26~28日在上海东华大学召开了"第十二届全国等离子体科技会议".
本届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中国物理学会等离子体物理分会和中国核学会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分会共同委托东华大学主办.
全国等离子体科技工作者积极参加.
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学校领导给予了很大支持,会议办得十分成功.
会议除了等离子体科研方面的科研教学人员、学生积极参加之外,还有与之有关的厂家和公司的参与和赞助.
会议有注册代表245人,收到论文摘要276篇,全文179篇.
共做大会报告9个,分组邀请报告47个,口头报告147个.
做大会邀请报告的是华中科技大学胡希伟,中科院力学所潘文霞,中国科技大学李定;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所李建刚;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严建成;大连理工大学王友年;苏州大学宁兆元;东华大学张菁和泛林半导体公司赵甘鸣.
六个分会场分别在"等离子体理论与数值模拟","等离子体的产生与控制","等离子体诊断和测量","脉冲功率技术",和"等离子体化学与材料工艺"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交流.
会议有128位学生参加,会议邀请了四位老师就等离子体基础理论和应用做了深入浅出的讲座.
会议摘要收入文集,论文全文制成了光盘,发给与会代表.
会议期间,等离子体学术期刊《PlasmaScienceandTechnology》开了编委会,编辑部做了工作报告,编委们就刊物的发展提高发表了很好的意见.
该刊由中国力学学会和中科院等离子体所主办,是我国唯一的等离子体专业英文学术刊物,是SCI收录检索期刊.
会议闭幕式上进行了"蔡诗东等离子体物理奖"颁奖仪式;下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主办单位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代表钱尚介就下届会议的组织设想进行了发言.
此次会议是我国等离子体科技界的一次盛会,完全达到了预期目的.
2005年8月,我国从国内前往加拿大多伦多参加第十七届国际等离子体化学会议(ISPC-17)的有12位代表.
我专业委员会委员蒲以康、刘昌俊、潘文霞等参加了会议.
蒲以康是主办组织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下属国际等离子体化学学会理事会现任成员,刘昌俊在会上做了专题邀请报告,潘文霞是另一篇邀请报告的共同作者.
这个国际系列会议是低温等离子体领域在国际上最有影响的会议之一.
1987年以来,我国一直有代表参加这个会议的理事组织,并在1997年在北京由中国力学学会承办了第十三届会议(ISPC-13).
继续组织我国等离子体界的科技人员积极参加ISPC的活中国力学学会(CSTAM)24动,保持我国的地位和影响,也是本专业委员会的一项重要工作.
亚太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APCPST)是由我专业委员会与日本、韩国同行们于1992年发起组织的地区性系列国际会议.
自从首届在南京举行以来,先后在日、韩、中、澳等国轮流举行.
今后还将扩大到新加坡等其他亚太国家.
2004年在日本福冈召开的第七届会议(参加者508人)上,国内参加的有17位代表.
会上各国代表一致表示2008年轮到中国办第九届会议,特别希望能在北京举行,并与奥运会相结合,使与会代表能参观奥运会.
会后专业委员会与中国力学学会办公室经过商量,准备由学会操办2008年APCPST-9,由专业委员会负责学术活动的组织.
由于与奥运会结合这一要求是一个重要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及早积极筹备争取,提出可行的方案,在2006年在澳大利亚举行的APCPST-8上提出各种备用方案.
该次会议的组委会中,有我专业委员会吴承康、蒲以康、刘昌俊等人参与组织工作.
筹备2008年APCPST的工作,将是我专业委员会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重要任务.
这些国内与国际会议,为我国等离子体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国内、国际交流机会,对促进国内等离子体科技工作和增加国际影响有良好的作用,应该很好地坚持下去,使之发挥更好的作用.
专业委员会的年轻化工作,已开始了一段时间,但还需要进一步吸引更多年轻工作者,以增强专业委员会的活力,对我国等离子体科技工作作出更大贡献.
争取在下届委员会形成以中青年为主的专业委员会.
结构工程专业委员会在中国力学学会的领导下结构工程专业委员会于2005年开展的主要工作有三点:1.
2005年9月18~20日召开第1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今年的会议同时也是"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分会场"之一.
会议出版论文集三册,共收录论文338篇,其中有17篇属于相等精彩的大会特邀报告,到会代表120人.
开幕式上学会副秘书长杨亚政先生到会致词,对结构工程专业委员会一年一度的全国性学术会议做了肯定并代表崔尔杰理事长向大会表示祝贺.
2.
委员会秘书组于2005年11月已开始筹备2006年第15届会议的工作,如印发征文通知,选拔确定特邀报告人选等工作,初步确定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在焦作召开,由河南理工大学做为会议东道主单位承担会务工作.
龙驭球院士既是结构工程专业委员会发起人,又是第一届结构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2006年1月15日是龙院士80寿辰,委员会于今年第四季度会同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及工程力学编委会等单位已开始做一些筹备工作,计划搞一个简朴的祝贺活动,主要的一项内容为龙驭球院士出版精选的论文集.
2006年第1期会讯25流变学专业委员会流变学是一门较为典型的交叉学科,它既隶属于中国力学学会的领导,也隶属于中国化学会的领导;又如电-磁流变学主要集中在机电领域,生物流变学和血液流变学又主要集中在医学领域,…….
它既有多学科互相交融、互相渗透、互相交流和学习的有利的一面,也有学科高度分散、活动难于组织的不利的一面.
2005年,我们在上级学会的正确领导下,委员会全体委员精诚团结,充分发挥了老一辈的传、帮、带作用,发挥了全体委员的集体智慧和聪明才智,民主作风大为增强,活动开展有声有色.
是历年来学术活动较多、交流层次较高、国内外影响较广、取得成绩较大的一年.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功地主办了第四届亚太地区流变学国际学术会议(PRCR4)由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化学会所属流变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流变学委员会唯一的中国籍理事、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校长助理、流变力学与材料工程研究所所长、罗迎社教授(原湘潭大学教授)担任大会主席的第四届泛太平洋地区流变学国际学术会议(The4thPacificRimConferenceonRheology,简称PRCR4)于2005年8月7~11日在上海浦东紫金山大酒店如期召开.
此次国际学术大会由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化学会、流变学专业委员会举办;湘潭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复旦大学、北京石油大学、中国石化总公司廊坊分院和应用流变学国际杂志社《AppliedRheology》等单位负责承办.
国家自科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提供了资助.
会议包括4个大会特邀报告、28个专题邀请报告、156个分会报告、30个墙报、半日技术参观等多种交流形式以及8个流变测量仪器公司参展.
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这次会议是目前为止在我国召开的流变学领域最大规模和最高级别的的国际学术会议,大会分设11个专题,它们是:本构理论和复杂流体模型;非牛顿流体力学和计算流变学;流变仪具和先进技术;聚合物和多相流体;聚合物熔体和凝胶;悬浮体、乳胶体和泡沫;电-磁流变学和高技术材料;固体和复合材料流变学;材料加工流变学;岩土和工程材料流变学;天然和生物材料流变学.
共收到论文331篇,经过国内外专家评审和作者修改,收入论文集论文253篇,论文集由科学出版社(SciencePressUSAInc.
)美国国际分社正式出版.
参会代表230人,其中外宾107人,分别来自美国(20人)、俄罗斯(4人)、澳大利亚(4人)、加拿大(2人)、日本(29人)、墨西哥(9人)、韩国(17人)、德国(6人)、英国(3人)、捷克(1人)、法国(1人)、伊朗(2人)、意大利(1人)、波兰(1人)、新加坡(1人)、斯洛文尼亚(3人)、瑞士(3人).
中宾123人(含台湾4人,香港2人).
外宾中有4位国际刊物的主编,他们分别是《流变学学报》主编Prof.
H.
HenningWinter(USA,EditorofRheologicaActa);《非牛顿流体力学》国际杂志主编Prof.
GarethH.
Mckinley(USA,EditorofJournalof中国力学学会(CSTAM)26Non-NewtonianFluidMechanics);《流体力学》国际杂志主编Prof.
L.
G.
Leal(USA,EditorofJournalofFluidMechanics)and《应用流变学》国际杂志主编Prof.
PeterFischer(Switzerland,EditorofJournalofAppliedRheology).
论文作者和参会代表中共有中外院士8人.
他们分别是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Prof.
KenWalters,F.
R.
S(UK)andProf.
RogerI.
Tanner,F.
R.
S.
(Australia);俄罗斯科学院院士Prof.
A.
Ya.
Malkin和美国工程院院士Prof.
ChrisMacosko.
中国科学院院士有:四川大学的徐僖教授;同济大学的孙钧教授;清华大学的杨卫教授;华南理工大学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克复教授.
出席大会的还有连续3届的国际流变学学会主席,他们是第12届世界流变学学会主席Prof.
DanielDeKee(USA);第13届世界流变学学会主席Prof.
KenWalters,F.
R.
S(UK)和第14届世界流变学学会主席Prof.
JaeChunHyun(Korea);任职世界流变学学会秘书长达16年之久的Prof.
DavidF.
James(Canada),以及各国历届的流变学学会主席20多位.
我国从1994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首届亚太地区流变学国际学术会议(PRCR1)开始申请主办PRCR系列学术会议,直到2001年罗迎社教授代表中国流变学学会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第三届亚太地区流变学国际学术会议(PRCR3)上申请成功,2005年8月在我国上海成功地召开了PRCR4,从开始申请到主办成功历时11年(1994-2005).
无论在会议期间还是会议之后,无论是国外代表还是国内代表,均对会议的成功主办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他们认为会议组织工作严密、日程安排周到细致、被邀请代表级别高、学术报告水平高、中外代表比例恰当,充分展示了中国流变学领域的研究实力,给中外代表留下了极其深刻和难忘的印象.
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积极宣传了中国的流变学事业,对我国流变学学科的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成功地评选出第三届中国流变学青年奖获奖人员百年大计、人才为本.
为了推动流变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开展,做到人才辈出,有意识地营造一种竞争和激励机制.
本专业委员会从1997年开始制定了"中国流变学青年奖"奖励条例,专门奖励在流变学科研究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和成绩的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人才.
评奖采取个人申请和专家推荐相结合、通讯评议与会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每隔3年评选一次,在每3年一届的年会上,对获奖者发给证书和奖金.
该奖励条例于1999年开始实施,至2005年已成功地评选了三届.
本届是评选人数最多的一次,共5人.
他们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的俞炜,西北工业大学的王宝祥,清华大学的危银涛,湘潭大学的赵荣国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李鸿英.
本届评奖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一次,申请者全部是博士或博士后,其中还有教授、研究员,有国家科技二等奖获得者;有的申请者SCI和EI收录论文近30篇.
这些都标志着我国流变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在不断提高,对流变学研究的兴趣在与日俱增.
三、制定了我国流变学研究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期间,召开了本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2006年第1期会讯27纪要另发).
在专业委员会会议上,对流变学专业委员会成立20年来(1985~2005)的工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特别是对PRCR4进行了认真的总结.
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本专业委员会近期工作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
近期工作计划包括:在积极参与中国力学学会和中国化学会每2年一届的学术大会和其他工作以外,继续维持每3年一届的全国流变学学术年会制度,具体地说,①就是决定2006年在济南、山东大学召开第八届全国流变学学术年会并评选第四届中国流变学青年奖获奖人员(遵循惯例在全国流变学年会上颁奖).
②设计制作专业委员会网站:www.
rheology.
org.
cn,2006年上半年开通,然后逐步完善,尽快实现与国际流变学会网站:www.
icr.
tu-berlin.
de和各国流变学会网站和专业杂志网站的链接,疏通信息渠道,加速"流变学"发展.
中长期发展规划包括:积极筹备申请主办2016年的第17届世界流变学国际学术大会(注:2008年第15届,北美州的美国;2012年第16届,欧洲的某国;2016年第17届,轮到亚洲国家);我国的流变学研究已经冲出亚洲,一定会走向世界.
反应堆结构力学专业委员会2005年反应堆结构力学专业委员会的主要工作如下:1.
着手组织第十四届全国反应堆结构力学会议(CSMiRT-14),确定该届会议举办的时间为2006年10月,地点在成都,由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承办.
目前已开始发第一轮征文通知.
2.
参与2005年8月在北京举行第十八届国际反应堆结构力学会议的组织工作(SMRT-18).
SMRT-18由中国力学学会、中国核学会和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核研院组织承办.
国际反应堆结构力学会议一直在反应堆结构力学、核工程与设计领域起着学术先导作用,并为全球反应堆结构力学工作者、核工程设计者和核电站安全运行人员和监督人员进行学术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国际反应堆结构力学会议在中国北京举行是我国在核能应用方面取得了相当成就和在核电建设方面面临大发展的大好形势的必然结果,是我国反应堆结构力学史上的大事.
为此,专业委员会早在2004年上海举行的第十三届全国反应堆结构力学学术会议上就呼吁国内反应堆结构力学工作者积极投稿,积极组织了国内投稿和承担部分参会文章的审稿,专委会有多人作为国内协调员和分会主席,积极工作,确保了SMRT-18的顺利召开.
2006年专委会的主要工作是在中国力学学会的领导下办好第十四届全国反应堆结构力学会议,加强国内反应堆结构力学工作者间的交流和研讨,促进国内反应堆结构力学的发展.
同时专委会将更加积极参与中国力学学会组织的交流活动.
中国力学学会(CSTAM)28MTS材料试验协作专业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MTS材料试验协作专业委员会在2005年主要做了以下几件工作:一、参加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并组织一个分会场的会议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胜利召开.
参加这次大会有来自中科院、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和其它单位的全国各地代表1300余人.
会议共收到论文1615篇,包括大会邀请报告8篇.
大会设15个分会场,45个专题研讨会,可以说这是我国力学界一次规模空前的学术盛会.
我们专业委员会负责其中一个分会场的会议.
由于我们于去年十月刚开完全国学术会议,接着筹备这次的分会场会议有一定困难,但我们通过会议动员、会下约请,积极组织专题报告和稿件.
'材料与结构的力学测试'分会场专题报告:冻土研究发展前景与展望马巍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疲劳小裂纹力学行为表征及试验技术研究丁传富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多轴疲劳损伤与寿命预测研究尚德广北京工业大学材料纳米力学性能测试与表征高阳清华大学MTS材料试验机在工程领域的拓展林卓英上海交通大学分会场共收到投来稿件42篇,在分会场组织一天的会议.
半天专题报告、半天宣读论文(16篇论文).
我们专业委员会通过半年多紧张的工作,为全国笫一届力学大会的成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召开笫三届笫三次专业委员会会议中国力学学会MTS材料试验协作专业委员会笫三届笫三次会议于10月11~12日在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召开,到会的正式委员、名誉委员及特邀代表共24人.
会议内容如下:1.
2004~2005年工作总结:包括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的情况介绍;2.
2005~2006年工作安排:包括各地区分会活动;3.
专业委员会上网资料和上海交通大学主办MTS培训班的的工作;4.
各地区分会及各单位的工作交流.
三、MTS材料试验协作专业委员会网页的工作由本专业委员会常委、清华大学的高阳同志主要负责完成的中国力学学会MTS材料试验协作专业委员会网页资料:包括学会首页、新闻、学术会议(从笫一届至笫六届全国学术会议的论文集目录);专业委员会办的通讯刊物--简讯(从1991年至今54期简讯);历届专业委员会及地区分会负责人名单、本届专业委员会委员简介(姓名、年龄、工作单位、科研成果及照片);各成员单位实验室介绍等.
该网页己在北京科技大学网址(http://www.
ustb.
edu.
cn)上网,经讨论再作改进后在中国力学学会网站上网.
2006年第1期会讯29四、MTS试验机技术培训班的工作受教育部"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项目管理中心委托,上海交通大学于11月14~19日举办了2005年全国材料试验技术培训班;中国力学学会MTS材料试验协作专业委员会和MTS系统(中国)公司协办.
培训班由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实验中心副主任、MTS材料试验协作委员会常委、华东分会会长林卓英同志负责前期筹备,培训班培训教材汇编,会议组织安排和各方协调.
培训班的教员及其有关主要的教材都由MTS材料试验协作专业委员会的负责提供.
培训班正式学员46人,来自全国各地.
加上请来讲课的专家、实验室的教学人员近60人,都是MTS材料试验协作专业委员会的成员,这是学习班,也是有关MTS系统试验技术的专题研讨会.
培训班的效果很好,培训工作受到学员们的欢迎.
五、专业委员会会办公室日常工作1.
传达及贯彻执行中国力学学会布置的工作,按上级要求完成有关的具体任务;2.
专业委员会内部通讯的不定期刊物"简讯"出版了五期(50~55期);3.
保持和各学会成员间的信息交流、和MTS系统(中国)公司的联系等.
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这一年主要工作有以下三件事.
1.
组织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CCTAM'2005)"地球动力学的力学问题"讨论会.
共收到大会摘要12篇(题目见附录.
内容主要有构造应力场,震源的物理过程,震电效应,海啸数值模拟,青藏高原的变形机理以及力学实验等.
邀请石耀霖院士作了"青藏高原的动力学问题"报告.
这次会议大家对青藏高原的动力学过程以及利用GPS时间序列观测反演地壳、地幔黏度以及利用数字散斑法研究大地震前后的变形场进行了有益、广泛的交流.
2.
组织参加2005年6月26~28日在北京召开的"计算地球动力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这个会是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IPACES(InternationalProfessionalsfortheAdvancementofChineseEarthSciences)协办.
在京的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成员参加了这次会议.
这次会议增加了大家对国际地球动力学的前沿问题以及数值计算进展的了解.
3.
邀请了美国加州大学地球与行星系王其允教授做了地震水文学的系列讲座.
这是一个地震学的新领域,大家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开阔了眼界.
2006年我专业委员会准备召开一次有关青藏高原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讨论会,讨论和交流这个方面的重要的科学问题以及主要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中国力学学会(CSTAM)30教育工作委员会2004年在三亚召开换届和工作会议之后,2005年12月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又在北京举行了一年一度的工作会议.
会议由主任姚振汉主持,副主任隋允康,黄克服,秘书牛莉莎和部分委员近20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总结了一年的工作,并落实了2006年的工作计划.
2005年教育工作委员会的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配合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在会上组织了力学教学的分会场.
这一工作和其它专业委员会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一共只有组织了十个报告.
分析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客观原因是部分力学教学的骨干教师同时也是各个力学分支学科的科研骨干,在力学大会上往往和整个大会的导向一样把和科研有关的学术报告作为重点,因此,不少教育工作委员会的委员虽然参加了大会但是没有参加教学分会场的活动,没有在教学分会场露面.
另一方面,经常积极参加力学教学交流活动的部分老师参会要得到学校教学经费的支持,会议必须有明确的教学方面的背景,参加力学大会就不太容易得到这方面的资助,因此难以吸引他们到会.
当然从主观原因来看,我们教育工作委员会配合的组织工作也不够积极落实.
鉴于今后每两年要召开一次这样的大会,今后还应加强这方面的组织工作.
第二项工作是和河南省力学学会及郑州大学联合举办了宇通杯全国大学生力学邀请赛.
这项工作首先由河南省力学学会、郑州大学和宇通客车公司联系取得了经费资助,然后通过教育工作委员会的委员和我们取得了联系.
我们参加了竞赛的组织工作,负责了命题.
承办方河南省的老师们投入了很大力量,活动办得相当成功.
有20多所大学的部分同学参加了这次竞赛,在郑州决赛期间带队老师之间和参赛同学之间开展了很好的交流.
从全国性的大学生力学竞赛来说,中国力学学会决定今后集中力量办好周培源力学竞赛,并争取得到教育部的认可和支持.
我们教育工作委员会也表示全力支持.
由于教育工作委员会本来就是学会联系广大力学教师的纽带,因此希望在今后比赛的组织中也能有更多的参与.
教育工作委员会的委员有许多是地方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的负责人,一些省多年来这方面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很受老师同学们的欢迎.
教育工作委员会内将会加强这方面的经验交流,并促进省市之间在周培源力学竞赛间隙的年份开展适当的联合活动.
第三项工作是评选了2005年全国力学专业和力学课程优秀学生.
按照评选规则由所在学校教务部门推荐,并经各省市自治区力学学会同意推荐,报教育工作委员会负责评选.
此次会上认真进行了评选工作,并为了保证有更好的公正性,要求个别省回去做些调整.
表彰名单将在稍后报中国力学学会正式公布.
在总结工作的基础上还落实了2006年的主要活动安排:2006年10月下旬将于长沙召开2006全国力学教学与教改经验交流会,由中南大学负责承办.
中南大学刘庆潭教授在会上汇报了筹备的方案,得到了与会委员的认可.
2006年还将按计划评选全国优秀力学教师,在上半年通知各地方学会组织推荐,在10月会议期间由教育工作委员会负责评选.
2006年第1期会讯31力学名词审定工作委员会第二届力学名词审定工作委员会由2000年成立,主要任务为:1.
对1993年出版的力学名词共2637条进行补充,修订;2.
对于所有名词加上定义或注释.
前三年的工作是广泛收集新词,并起草定义或注释.
从2004年开始,对于名词和定义的文本进行定稿工作.
我们每星期三举行一次工作会议(主任,副主任都参加),逐条讨论,初步定稿,两年时间已审定了1600余条(有些条目作了多次修改,有些条目边征求意见,边修订).
这是一个很细致的工作,涉及选词原则,撰写定义原则等.
工作会议包括审定委员会部分委员,也包括委员会外的一些专家,原物理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赵凯华,二炮计算所王有志先生等.
名词和它反映的概念是密切相关的,要完全建立他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很困难.
一方面,同一名词在不同领域还有不完全相同的含意.
这些情况我们在讨论中经常碰到,要提出初步的处理意见,以供进一步讨论之用.
增词,减词往往也需要反复讨论.
通常我们对增词尺度放得较宽,只要确定代表比较常用的力学概念而在第一版力学名词中未列入的新词,我们就增补,减词则比较慎重,在第一版列入的少数名词,虽然在目前出版物中用得较少,或涉及的领域不很广泛,但只要他们有例可引,我们即予保留.
我们计划在2006年10月份以前完成征求意见稿.
在2005年举行的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工作委员会第五届全体会议上,力学名词审定工作委员会主任朱照宣先生因他在名词工作中的贡献获得"突出贡献奖".
中国力学学会(CSTAM)32青年工作委员会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力学学会的积极领导和大力支持下,青年工作委员会做了以下工作:(一)分子物理力学分会场2005年8月26~28日,由中国力学学会和北京工业大学主办,在北京成功召开了"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
会议交流和讨论的内容包括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和一般力学等几乎力学的所有分支学科领域,集中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力学研究和应用领域的进展和取得的主要成果,是我国力学界一次规模空前的学术盛会.
由青年工作委员会举办了分子物理力学专题研讨会和力学与未来国防高科技沙龙.
与来自高等院校、研究所和其它单位的全国各地的专家代表积极就纳功能智能材料、生物复合材料、纳尺度大规模计算和模拟以及纳尺度材料的表征和制备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为促进纳尺度物理力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杨卫院士在会上作了特别邀请报告,16位代表作了学术报告.
(二)纳功能器件系统交叉学科论坛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力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纳米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物理系承办,于2005年11月13日和14日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成功举行了"纳功能器件系统交叉学科论坛".
本次论坛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郭万林教授、清华大学薛其坤教授和段文晖教授任论坛执行主席.
为庆祝"青年科学家论坛"十周年满百期活动,由中国科协学会部杨文志副部长主持举行了简短的开幕式,参加开幕式的有中国科协、国家科技部、国家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有关领导和专家.
论坛的主要议题包括:(1)纳尺度多场耦合及相关材料器件奇异特性;(2)纳信息逻辑器件和功能器件新原理、设计、构筑;(3)纳器件、系统的自组装、表征、测控和环境效应;(4)生物分子功能系统和分子仿生、分子电子学;(5)纳器件的应用研究和发展前景;(6)相关多学科交叉研究前沿课题与合作探讨.
论坛组织这一专题的交叉学科研讨,旨在对核心纳功能器件的新设计原理、新构筑方法、新概念等进行深入探讨,统一认识,寻求发展方向,促进开展纳器件研究的合作,并为组织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凝练科学问题和物色队伍,促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论坛特别邀请了白以龙院士和张泽院士分别做了精彩的特邀报告.
参加本次活动的26位青年科学家来自物理、力学、材料、化学、生物、信息、机械等七个学科领域,其中有16人获得过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3人入选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计划和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在为期两天的紧张会议期间,22位青年代表分别就纳器件原理、组装制备、性能表征、测控、仿生等研究方向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做了报2006年第1期会讯33告并展开热烈的讨论.
此外,来自大学、研究所的20多位研究生旁听了会议报告.
与会代表从多学科角度,对纳器件系统的发展趋势、关键科学问题、合作研究等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一致认为:(1)微电子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都已进入纳米尺度和分子层次,在未来10~20年间纳米技术将成为影响科技和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但是我国纳米科技主要成果集中在材料方面,对影响下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的核心纳米器件的研究很薄弱,对纳功能系统的研究几乎没有.
加强纳功能器件系统的研究十分迫切.
(2)与微缩式的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不同,纳器件系统的功能必须建立在全新概念和物理原理之上.
前者随尺度减小造价急剧攀升,但因各种尺度效应和物理极限的出现其功能难以保证;后者则变克服纳效应为利用纳规律,核心性能、造价会有三个量级以上的飞跃.
(3)微电子时代的核心知识产权已主要为西方国家占有,我们目前的纳器件和系统研究虽然薄弱,但局势未定.
一旦纳技术成熟到大量影响产业的时候,新一轮核心知识产权将基本分割完毕.
因此,加强纳器件系统领域的创新原理和核心技术研究,争夺影响未来的核心知识产权,对民族的复兴和重新崛起至关重要.
参加论坛的代表一致建议:(1)加强纳米科技研究,在十一五国家重大基础研究战略中将投资重点逐渐由纳米材料转移到纳功能器件系统创新原理和关键技术的多学科交叉研究.
在器件方面,要从目前以传感器件为主,转向主频控制和驱动技术的全面发展,以此推动纳系统技术的整体进步.
没有系统技术依托,零星的纳器件无法体现其效用.
(2)以硅技术为基础的微电子技术已临近其物理极限,人类核心技术正处在重大变革时期.
国家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战略应由原有技术发展向原理创新和技术的原始创新转移.
目前,计算机技术的核心计算处理单元(CPU)的商业技术已经深入到纳米尺度,但计算频率在40亿次(4GHz)停歇不前,世界上最大的巨型机计算速度达100万亿次(100THz),造价超过7亿美元,年能耗更是高达造价的近10%.
然而,单个的十分简单的纳器件单元就具有0.
1至数万亿次的超高自然频率,目前技术可以容易廉价地实现,功耗更比传统技术低三个以上量级.
300多个器件单元就具有1PHz的理论能力.
目前,实验室已经实现纳开关、存储、逻辑运算等各种信息功能,但都基于十分简单的物理原理.
利用新物理原理的纳米器件实现THz的驱动和测控技术,将是信息技术的重大变革.
(3)发展纳器件系统技术需要多学科协同、多技术融合,需要国家各有关部委组织优势力量和资源,以纳尺度的物理原理为基础发展新的主频器件、逻辑电路和测控技术,并围绕核心器件和系统发展需要,发展纳器件驱动、可控组装、构筑和集成等关键技术,使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取得纳功能器件和系统研究的实质性进展.
(三)美科学基金会生物和纳米力学与材料杰出青年学者研讨会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领导下,由大连理工大学、清华大中国力学学会(CSTAM)34学、中国力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承办,于2005年12月18~21日在海南博鳌举行了"中美科学基金会生物和纳米力学与材料杰出青年学者研讨会".
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洪武教授为筹备本次会议作了大量工作,费心费力.
中美两国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领导分别在会上作了讲话;来自清华大学的郑泉水教授,德国马普金属研究所的高华健教授,以及来自美国匹兹堡大学的教授X.
Y.
Mao等15位专家学者分别做了精彩的特邀报告.
与会的其他杰出青年学者也分别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报告和讨论.
研讨会的主要议题包括以下一些方面:纳米生物力学及材料的应用;纳米材料对人体安全和健康的影响;生物力学的多尺度模拟计算;生物材料和复合材料的纳米力学行为;生命科学中涉及的纳尺度实验;多尺度维结构生物材料的优化;生物材料在药物输运以及治疗方面的应用;纳米材料与生物材料的兼容性;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方面应用的可靠性;纳米力学与生物力学的交界.
此次交流会有力地促进了国际间在科研和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并通过讨论与整合不同领域杰出青年学者之间的科研成果,对纳米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全国固体力学青年学者研讨会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发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和中国力学学会主办的"2005年固体力学青年学者研讨会"于2005年10月14~16日在杭州浙江大学召开.
本次研讨会主席由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冯西桥教授和浙江大学陈伟球教授担任.
本次会议就微纳米力学、多场耦合问题、多尺度计算方法的研究、生物力学、细观力学、复合材料力学、实验力学、材料的断裂与失效等方面问题进行了讨论研究,一致认为在我国固体力学界,活跃着一大批有着良好研究基础和发展态势的青年学者,他们在固体力学的不同领域已经取得了有一定影响的研究成果,并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对本学科的发展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如果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科研条件和更大的舞台,无疑对我国固体力学的进一步发展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鉴于此,本次研讨会邀请了从事固体力学研究的4位著名青年科学家以及大约30位40岁以下的优秀青年学者,就他们的近期研究成果进行了比较系统和深入的交流,就固体力学发展的新趋势以及所面临的挑战性科学问题进行了研讨.
此外,会议还召开了座谈会.
大家一致认为,这次会议为青年学者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平台,希望能够办成系列会议,并决定下一届固体力学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在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召开.
中国青年力学工作者近年在学术研究尤其在交叉前沿领域的探索活动进展显著,随之而来的是学术交流水平和频度的提高.
在这种总体环境中,中国力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在力学学会和历届青年工作委员会成员的支持和帮助、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不断的成长发展,工作积累日渐丰满,于2005年成功举办了一系列学术会议、论坛等活动.
在以后的工作中,更活跃开展交叉学科、前沿领域的学术问题研讨,倡导更好的学术风尚,通过多种途径与国际学术界平等交流,促进青年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活动与国际接轨;吸引更多年轻力量投入到交叉学科、前沿领域中,促进学科融合与发展.
2006年第1期会讯35《力学学报》和《ACTAMECHANICASINICA》编委会2005年过去了,回顾一年的工作,力学学报中英文版在全体编委和编辑部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取得了不少成绩,也存在一些不足.
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以便更好地开展2006年的工作.
一、期刊情况1、期刊出版:《力学学报》(中文版)2005年全年共收稿442篇.
全年刊出6期共114篇,其中流体力学36篇,占全年刊出总量的31.
5%;固体力学36篇,占总量的31.
5%;动力学、振动与控制21篇,占总量的18.
4%;计算力学9篇,占总量的7.
8%;岩土力学8篇,占总量的7%;生物力学4篇,占总量的3.
5%.
论文:80篇,70.
2%,简报:34篇,29.
8%稿件采用率:25.
8%;刊出周期:516天(17个月);与国际合作2篇,为全年刊出的1.
17%;2005年基金资助基金情况:全年刊出的114篇文章中有99篇受基金支持,占86.
8%;其中有85篇受国家自然基金资助,为74.
5%.
《ActaMechanicaSinica》(英文版)2005年全年共收稿212篇,全年出版6期共77篇文章,其中有境外作者的稿件25篇(去年19篇),占刊发文章总量的32.
5%,其中由国外投来的稿件11篇(去年10篇),占14.
3%.
流体力学26篇,占全年刊出总量的33.
7%;固体力学23篇,占总量的29.
9%;动力学、振动与控制9篇,占总量的11.
7%;计算力学12篇,占总量的15.
6%;岩土力学4篇,占总量的5.
2%;实验力学2篇,占总量的2.
6%,生物力学1篇,占总量的1.
3%.
稿件录用率:今年的稿件到目前为止,退稿67篇,录用33篇,录用率33%.
出版时滞:下图是2005年每期出版时滞走势图,显示出版时间的缩短,最后一期的时滞已经好于ActaMechanica(10.
6个月),但是比JMPS(6.
8个月)长.
151512.
912.
111.
810.
112.
902468101214161期2期3期4期5期6期年平均系列1中国力学学会(CSTAM)362、期刊评比以及引证指标中文版在期刊引证指标方面,根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为了便于对照,现将2002年~2004年《力学学报》的各项指标列入下表:年限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总引比地区分布数海外作者论文比基金和资助论文比例指标综合加权评分20024740.
3690.
1140.
95160.
050.
82060.
55220034650.
3820.
0670.
92160.
030.
57036.
5420046030.
5880.
0630.
95180.
060.
66041.
02从表中可以看出《力学学报》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等指标均属上升趋势.
英文版期刊的引证指标比2004年有所提高,具体情况,见下表SCI影响因子:影响因子排位被引频次排位20030.
58760/10727072/10720040.
71949/10731972/107影响因子比上一年提高,在107个力学期刊中排位由第60提升至第49.
2005年中文版获中国科协优秀期刊专项资助;同年被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排行榜列入三等奖.
英文版2005年共获得三项资助,分别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期刊专项资助10万元,中科院重点期刊专项资助20万元,中国科协优秀期刊专项资助5万元.
考虑到期刊的经费比较充裕,今年下半年取消英文版版面费,以便吸引更好的稿件.
3、期刊的改进为了适应当前形式的需要,《力学学报》的英文刊名已于2005年第4期改为:"ChineseJournalofTheoreticalandAppliedMechanics",以避免了英文刊名与英文版的重复.
为了便于被检索系统收录,申请了期刊的CODEN:LHHPAE;增加了文章的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以及文章编号.
此外,编辑部还向EI递交了自荐材料,争取被其收录.
在期刊印刷方面将部分插图改为彩色印刷,增强了期刊的美观性及可读性.
英文版今年正式由Springer印刷发行,期刊在封面,版式和印刷质量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图为期刊封面的比较:从左至右依次为2002年,2003年和2005年的版式.
与以前的封面相比,现在的封面更加引人瞩目.
2006年第1期会讯37下图是期刊版式的变化:新的版式比以前的版式容量更大,增加了DOI号,便于期刊电子版的交叉引用,符合国际潮流.
期刊的印刷采用轻质无酸环保纸,重量轻,感观好.
期刊实现彩色印刷(在必要时).
4、期刊的电子版期刊电子版进入SpringerLink,网页的设计新颖美观,信息量大,使用方便,对宣传期刊,增加国外读者和作者大有好处.
下图为2005年1至12月的稿件下载量.
图片显示下载量走势很不错.
中国力学学会(CSTAM)38二、工作总结两刊各有一个由教授、专家、学术带头人组成的高水平的编辑委员会,他们推荐稿件,评论刊物,为提高刊物学术质量起了很好的作用.
特别是主编、副主编及常务编委们的高度敬业精神和多年来坚持不懈的严格审稿制度(常务编委坚持每月一次工作会议;稿件采用二个外审审理,常务编委终审,主编把关的三审负责制),使期刊能始终保证文章的高学术水平.
英文版新一届编委会成立于2005年,由杨卫,高华健和陈十一任主编,编委会共有14位海外编委,24位国内编委.
其中24位国内编委与中文版的常务编委完全统一,便于两刊的统一审稿.
2005年编委会共召开审稿会12次,审稿648篇,各位常务编委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为两刊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为了提高英文版的质量,编委们积极约请高质量的稿件并提供自己的研究新成果.
比如李家春副主编向著名力学家吴耀祖先生为英文版约稿两篇,其中先发表的那一篇已经名列英文版电子版访问量排行榜的第二位,陈十一主编提供的范毓润的稿件名列排行榜第一.
除了约稿,杨卫主编和高华健主编以及黄永刚和ABMovchan等编委还向英文版提供自己研究的最新成果.
2005年,两刊编辑部共收到稿件654篇,远远高于2004年的540篇,对于人手本来就不够的编辑部带来更大的压力,但是编辑们克服困难,努力使期刊工作顺利进行.
三、存在的不足和采取的措施1、期刊稿件的整体质量有待提高在编委们的努力下,期刊质量已经得到较大的改善,但两刊稿件的整体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具有重要影响的稿件还不够多,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还有限.
英文版除了采取取消版面费措施外,更重要的是约请高质量稿件,能够反映最新的研究方向和热点问题,这样才能提高期刊的关注度,从而提高期刊的国际知名度,最终吸引国内外高质量的来稿.
2、期刊的出版时滞还要缩短目前两刊的审稿进度相对国际上优秀的同类期刊,审稿进度还不够快,需要进一步加快审稿进程,缩短出版时滞,向国际同类优秀刊物看齐.
这样才能增加期刊的吸引力.
2006年第1期会讯39《力学与实践》编委会《力学与实践》第七届编委会于2003年10月开始工作.
两年多来,主要在以下方面开展了工作.
一.
期刊出版情况:1.
期刊定位《力学与实践》设有专题综述、应用研究、教育研究、力学纵横四个栏目.
在第七届编委会成立之初的编委会议上,再次明确了《力学与实践》应始终坚持科学性、实践性、知识性、可读性、时效性的办刊宗旨.
特别强调应保持特色,突出实践性,以区别于学报类、进展类的刊物.
要将读者的评价作为衡量办刊质量的重要标志.
《力学与实践》应是一本传播和报道与力学相关的前沿领域、工程应用、教学经验和科学知识的综合性刊物,应努力办成贴近公众,贴近现代生活和有特色的力学精品.
两年来,刊物在突出实践性,报道当前前沿热点问题方面做了很多努力.
2.
充分发挥编委的作用《力学与实践》第七届编委会是一个比较实干的队伍.
编委会成立以后,以各栏目为单位组成小组,每个小组由两位主编挂帅,带领编委组员组织稿件.
每年初,编辑部协同全体编委确定约组稿计划,编辑部汇总后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安排.
两年来,编委们对专题综述、教育研究、力学纵横栏目在组织稿件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例如,林建忠编委每年都要组织一篇力学纵横的稿件;陈立群编委撰写了不少推介国外力学教学及书籍的文章.
《力学与实践》的特邀编委基本都是前任的老主编,他们一直关心着期刊.
武际可、王振东两位教授每年都亲自撰写力学纵横的文章,丰富了刊物的内容.
贾书惠教授身体并不是很好,但还关心着《力学与实践》,关心着力学竞赛,为此做了许多工作.
3.
栏目的改进为了突出《力学与实践》反映当前前沿热点问题,贴近公众、贴近现代生活的特色,专题综述栏目几乎每期都有一篇主打的以约稿为主的综述文章.
针对2003年SARS传播,我刊报道了"医疗和危险废物高温洁净热处理及环境力学"的内容;由"哥伦比亚"号事故悲剧,组织撰写了"从'哥伦比亚'号悲剧看多尺度力学问题";在2005年国际物理年,我刊又发表了"从牛顿力学到狭义相对论"、"爱因斯坦与核能"等文章.
两年来还对高层建筑群风场模拟、城市大气环境评估、城市交通问题等从力学分析的角度进行了报道.
中国力学学会(CSTAM)40力学纵横栏目则增加了力学史话、工程中的力学、力学方法探究等子栏目,加大了约稿力度,两年来力学纵横的稿件量有所增加,投稿作者面有所扩大.
针对教育研究栏目投稿量过大,使稿件质量受到影响的状况,编委会强调从严审稿,压缩了教育研究的篇幅,同时有针对性地组织了一些高质量的稿件,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应用研究栏目以自投稿件为主,但审稿从严.
从2004年开始,先后在排版上增加了非英文参考文献的英文翻译、扩充了中英文摘要、将应用研究栏目从原来的小五号字接续排版改为五号字每篇文章独立排版.
两年多来,期刊容量从原来的80页/期,增加到现在的96页/期.
二.
期刊获奖情况及引证指标2003年,王仁先生的"力学的反演、反演的力学"获得第一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2004年,武际可,徐丹的"从窑洞的冬暖夏凉谈起——一种居室温度调节的节能前景"获得第二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
在期刊引证指标方面,根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2002年~2004年《力学与实践》各项指标如下:年限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即年指标他引总引比海外作者论文比地区分布数基金和资助论文比例指标综合加权评分20020.
1301930.
0420.
8900220.
37017.
44020030.
2192640.
0380.
830.
02250.
2714.
2820040.
2523460.
0110.
850.
04240.
2818.
00三年来《力学与实践》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等指标均属上升趋势,在13种力学类期刊中的排名总被引频次一直是第8,影响因子分别是第12、11、10.
《力学与实践》正在采取措施,为争取被国际检索机构收录而努力.
一方面在期刊排版上尽量符合检索刊物的要求,这样做本身也是期刊规范化之必需.
同时,我们仍然要保持"力学与实践"的特色.
在次基础上,通过积极同EI联系,介绍自己的刊物,争取早日进入收录期刊的行列.
三.
力学竞赛2004年《力学与实践》编委会承办了第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
本次竞赛报名人数达到7617人,参赛人数4592人,包括了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164所高校,是历届参赛人数最多的一届.
竞赛最后评选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7名,三等奖23名,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单科优胜奖各10名,团体优胜奖5名,优秀组织奖2006年第1期会讯412名.
考虑到本届竞赛参加人数远远超过以往各届,为扩大获奖面,本届竞赛的全国优秀奖人数从第4届的33名扩大到本届的68名.
由于此项活动的规模和影响越来越大,经编委会讨论并报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会通过,今后的竞赛将每两年举办一次.
下届竞赛将在2007年7、8月份举行.
为了此活动进一步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目前编委会正在责成相关人员制订竞赛章程,并将有关材料上报教育部,争取获得教育部的承认.
四.
今后的改进方向1.
继续加强重点稿件的组织2006年计划围绕青藏铁路建设中的冻土问题、高坝中的力学问题以及山体滑坡等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组织一些综述稿件;联合力学史与方法论专业委员会,继续搞好"力学史话"栏目;进一步发挥全体编委的作用,加强力学应用方面的介绍;在教育研究栏目上,计划介绍一些教育部评出的力学精品课中比较具体的有特色的内容,以及一些高质量的教学实验的文章,组织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撰写教学文章.
2.
提高期刊学术和出版质量严格对文章摘要写作的要求,使之能够准确、精练地表达文章的内容,以便读者检索和了解全文.
在排版方式上,逐步实现应用研究栏目的真正独立排版,完善书眉的排版方式,使版面更加美观,并给作者赠送抽印本.
3.
从严审稿,缩短出版周期2005年《力学与实践》的出版周期是348天,比2004年的405天提前近两个月.
今后将通过编辑部、编委沟通,加快稿件处理,减少稿件积压,争取将出版周期缩短至10个月.
4.
搞好第六届大学生力学竞赛的筹备工作制订力学竞赛章程,改革竞赛方式,使之朝着有利于提高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努力争取此项活动获得教育部的认可,为2007年的第六届竞赛做好准备工作.
中国力学学会(CSTAM)42《力学进展》编委会《力学进展》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中国力学学会联合主办的,以刊登综述性评论文章为主的综合性学术季刊.
其宗旨是为促进力学学科的发展和力学人才的成长服务.
它的读者对象是读者对象是力学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科研、工程技术和决策管理人员及高等院校师生.
本刊既着重反映力学前沿的重要进展,新兴领域中的活跃状态,以及力学与其它学科交叉的研究进展,也反映那些历史较为悠久的分支学科中的新进展.
文章形式多样,主要包括:(1)关于力学各领域的重要方向、专题或问题的,反映当代水平的综述性评论;(2)对国内外优秀工作成果的总结;(3)国外高水平力学综述评论及跨学科文章的译文;(4)对国内外最新高水平力学论文、综述评论文章及专著的简介和简评;(5)对力学的发展可能会有影响的重要力学问题或概念的学术见解;(6)介绍力学学科动态;(7)与力学相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工作进展;(8)自然科学基金力学学科的有关信息;(9)力学人才的需求信息.
这些内容分属综述文章;简评、译文、论坛、科学基金、动态(力学界)等栏目.
《力学进展》创刊35年以来,在上述办刊方针的指导下,已成长为我国广大力学工作者所喜爱的学术刊物,对我国力学学科的发展和力学人才的培养起了很大的作用.
《力学进展》的成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有以往力学所各届领导、各届编委会、编辑部和广大作者的共同努力,还有自然科学基金委力学处的支持.
在指导思想上,自改革开放以来,力学的双重性,即她既属于技术科学,又属于基础科学,逐渐得到科学界、工程界和我国科技管理部门的普遍的认同,这也是本刊得以迅速成长的重要原因.
《力学进展》本届(第四届)编委会于2004年4月成立,在以往已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本届编委们群策群力,两年来的主要成绩和有待改进的问题分析总结如下:1.
成绩方面:这两年本刊质量(包括实质内容、编排和印刷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我国力学发展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更显突出.
主要表现如下:我们的综述评论把读者直接引到力学的前沿,特别是与力学相关的交叉学科、新兴分支学科的方向,如MEMS,细胞力学和纳米力学等,对科技人员起了导向作用,大大节省了科研人员的调研时间;对博士、硕士论文开题起到极大的参考作用.
这些都大大地促进了力学学科的发展和力学人才的成长.
自然科学基金栏目介绍自然科学2006年第1期会讯43基金的方针、政策和管理办法,介绍力学基金项目的信息、动态和成果等,起到加强基金委数理学部与学术界的联系,改善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评审与资助制度的作用.
上述作用在本刊文章的检索和引用率上的表现是:(1)保持了《力学进展》影响因子在力学学科(共13种刊物)中的先进位置:根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信息中心的检索报告,在2004年度国内期刊统计结果排名中,《力学进展》获力学学科影响因子第3名,总被引频次第5名.
影响因子2004年0.
700力学类第3名总被引频次2004年481力学类第5名特别是本刊他引率达94%.
(2)保持被国内所有的,和一些国外的科技检索、评述刊物收录:《中国力学文摘》、《中国物理学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MetalAbstract》2.
我们所采取的措施:(1)提高约稿比例.
要求常务编委每两年至少自己撰写或提供一篇约稿,编委也应尽可能主动约稿;为确保约稿质量,约稿经专家审稿提出改进建议,并在发表时注明推荐者姓名;要求编委参加有关学术会议时主动注意约稿.
注意加强四方面的约稿:我国力学队伍已很壮大,虽然没有在力学的整个面上领先于世界,但可能已在一些点或线上独树一帜、形成方向、或有深刻体会和理解的,可以加以总结.
别要注意对获得力学大奖的成果进行述评.
例如曹树谦,陈予恕:压电超声电机的非线性动力学研究进展;陆启韶:复杂非线性系统的某些动力学理论与应用;王宏涛,杨卫:纳晶金属的力学行为.
选国际上最前沿的课题重点组织文稿,或约请参加国际会议的专家写有关领域的综述(但不是会议报道).
例如沈青:MEMS稀薄气体内部流动模拟中的信息保存(IP)法;范镜泓:非均匀材料力学:学术思想及研究趋势;冯西桥,符松,陈立群,孟庆国,杨亚政:第21届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大会评述.
近年来,力学的基础性地位似有所削弱,如许多高校力学系的改名,现正讨论的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建议稿,甚至把力学归为物理学中的一项,《力学进展》注意约一些有关评论稿,以正视听,例如2005年第4期"缅怀谈镐生院士"的文章中就有相当部分的这方面的评论.
结合老一辈著名力学家高寿,组织回顾性综述文章,使后辈继承学术前辈的优秀传统,继往开来,发展我国的近代力学事业.
如2004年第4期出版祝贺吴耀祖院士八十华诞专刊;2005年第1期出版祝贺郑哲敏院士八十华诞专刊;2005年第2期出版祝贺庄逢甘院士八十华诞专刊.
中国力学学会(CSTAM)44上述注意点不一定做得很好,很充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但是本届约稿篇数比以往已有所增加:2004年约稿5篇,2005年约稿10篇.
(2)改进审稿程序,以保证审稿质量,并缩短审稿周期,做到了"无纸化"办公.
沿用原审稿程序(两外审--→一名常务编委总审--→常务编委审稿会做处理决定)但采取了一些改进措施:事先将本次审稿会拟审目录发给常委们,征求常委们的选择意愿作参考,以保证总审对口更紧密.
为了缩短审稿周期,规定编委推荐作为一次审稿,并且不一定每篇文章都上审稿会(是否上总审会,由对口副主编定.
原则上是两审意见一致,总审也同意,则不上审稿会).
(3)对综述文章来稿要求详细的中英文摘要,这样起到便于被文摘检索,提高本刊影响的作用.
(4)提高译文质量,至少保证每期有译文一篇.
(5)增加了"力学人才需求信息"栏目,充实了"论坛"栏目.
(6)2004年期刊改版,由16开改为大16开,篇幅从原27.
5万字增为33.
8万字.
2005年为提高印刷质量,改胶版印刷为铜板印刷,使期刊印刷质量有所提高.
(7)为杜绝在投稿问题上的学术不端行为,编委会制订了"不端行为处理规则"稿子在发表前发现抄袭:不录用;通报全体编委;视情节不同停止受理该人为作者之一的来稿2年至5年;通知所在单位.
刊登以后发现抄袭:同上处理(但"不录用"处理只能改为以编辑部在发表"处理通告");责令作者公开登检查道歉声明,并从收到声明稿之日起计算停止受理投稿期限.
但处理此类事件必须谨慎,确保在法律上站得住脚.
一稿双投:一经发现一律退稿.
3.
有待进一步改进的方面:约稿还需加强.
编委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两年来,29位常务编委共撰稿或约稿28篇,平均来说基本达到了每位常务编委,两年内撰稿或约稿1篇的指标,但是这28篇实际上只分布在15名常务编委中,还有14位常务编委没有完成指标.
2006年第1期会讯45《爆炸与冲击》编委会我刊在主办单位中国力学学会和承办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的领导和支持下,今年取得了一些进步.
在办刊宗旨的指导下,编辑部按照程序严格送审稿件,有效地提高刊物的学术性、信息量;按照标准、规范编辑稿件,达到学术交流等要求;利用各种途径,注视学科动态,扩大刊物影响,广泛征集稿件;对编辑部工作进行改进,优化工作程序.
我刊来稿登记、送审、退修或退稿、编辑、出版等各项纪录完整,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每一期的编辑、排版、印刷、出版、发行任务.
(1)2005年《爆炸与冲击》按照办刊宗旨、专业分工发表文章,按期出版第1~6期,共发表爆炸力学及相邻学科领域论文、研究简报等99篇.
目前,已完全由编辑部自行排版,减少了中间环节和时间,提高了编校质量.
(2)《爆炸与冲击》连续第四次名列力学类中文核心期刊.
中科院《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科协《科技期刊论文数据库》;同方、万方全文网络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国防科技期刊文摘》、《中国力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兵工文摘》、《矿业文摘》等;美国《工程索引》、《化学文摘》均收录本刊.
(3)来稿数量逐年增加,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分别为129、142、183、238、285、314件.
这与办刊的大环境(国家投入、学科发展、学者重视)有关,也与编辑部在提高刊物的影响力、广泛宣传刊物、吸收优秀稿件等方面的努力有密切关系.
今年收到稿件314篇,录用率约30%,发表周期约10个月.
较高的退稿率、适当的发表周期,保持了我刊的较好发展态势.
(4)2004年,编辑部协助主编组织、召开了编委会议.
在会议上,编辑部就稿件审查、出版发行、收录情况、编辑部建设、经费使用、努力方向等方面工作进行了汇报,并介绍了有关编辑部远程系统的调研情况.
编委们就如何进一步提高刊物的学术质量、缩短发表周期、提高刊物论文的被收录率、扩大刊物的影响等展开了讨论,并提出了建议.
尤其提出了主编问责制,建立适当的终审形式(主编终审,或副主编按专业分组终审,或常务审稿会终审),刊物走向国际化等关系刊物学术质量的建议.
最后达成共识:加强编辑部远程系统建设,运用互联网开展审稿业务;加强初审;编委推荐本单位或地区合适的审稿人;选择适当的形式,定期对稿件进行终审;有条件的编委单位适当赞助经费,共同筹集办刊经费;网上支付条件成熟时适当收取稿件审查费.
会议前、后,编撰《编委通讯》、《〈爆炸与冲击〉编委会六届一次会议纪要》分别邮寄给每一个编委,通报编辑部工作,争取编委对编辑部工作的支持.
中国力学学会(CSTAM)46编委会的建议部分落实不了,尤其是"选择适当的形式,定期对稿件进行终审"一条,编辑部几年来数次提议,都因各种原因未能实现.
光靠编辑和几位审稿人是保障不了刊登文章的学术水平的,希望通过编委会确定落实具体终审方式,以保持刊物的学术水准.
加强编辑部远程系统建设,运用互联网开展审稿业务.
已购买并使用玛格泰克公司的《稿件远程处理系统》,基本实现网上投稿、送审、修改和退稿,实现稿件处理自动化,实现作者远程投稿查询、专家远程审稿等等.
简化稿件传递方式,减少中间环节,并逐步大大降低邮寄费用.
但目前因稿件信息传输速度非常慢(与网速、院网、使用的电脑有关),极大地影响稿件处理效率.
(5)鼓励编辑参加、听取所内有关学科学术报告、讲座,参加专业会议,听取论文交流,了解学术动态;与编委、作者、读者沟通,收集提高刊物质量的信息;向参会人员征集有学术水平的稿件.
回编辑部介绍交流情况,通报信息.
请EI中国工作部工作人员来了解两刊情况,向他们了解EICompendex收录原则、收录刊物及文章数,提高刊物论文被收录数.
(6)编辑部有现职主编朱建士院士,有承办单位常务副主编孙承纬院士,有编辑部主任(专职).
编辑部有能胜任刊物工作的专职编辑(其中高级工程师一名、工程师三名、还有编务一名),党政工团组织健全,结构较合理.
目前,《爆炸与冲击》编辑部有四名编辑在岗.
学术期刊的编辑要求(专业、规范及新技术的应用)高,编辑部日常事务(稿件处理、与各管理部门联系、发行等)繁杂,不仅编辑,还要校对,急需有一定专业知识,又能安心编辑工作的人到岗.
人员配备不到位,将影响期刊的编辑出版.
按新闻出版部门有关规定,应配备专职编辑:季刊3~5人,双月刊5~7人.
否则,是不具备办刊条件的,期刊年审中有此项内容.
另外,缺员使编辑部成员长期忙于赶时间出版,较少有时间学习和提高,这对刊物的发展和编辑个人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7)按国家新闻出版有关部门的要求,及时报送材料及刊物,按规定通过年审.
严格贯彻执行期刊管理和《著作权法》的各项规定,如按照有关国家标准要求编辑期刊、遵守保密条例等.
并按照有关部门要求缴送样刊,请有关部门领导和同行专家审读.
(8)存在问题.
经数次提议,未能建立适当的终审形式;采纳远程系统,审稿人数量锐减;编辑人员配备不足;经费来源途径少,不利刊物发展.
请求学会以主办承办单位身份召集、参加编委会议,与主编一起落实具体方案切实保障审稿质量、刊物经费支持.
编辑部会更加努力做好期刊工作,为我国爆炸力学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
2006年第1期会讯47《固体力学学报》和《ACTAMECHANICASOLIDASINICA》编委会2005年,《固体力学学报》在中国力学学会和华中科技大学的领导与支持下,严格遵守党和国家有关出版法规、政策,执行科技期刊管理的有关规定,坚持服务学科建设、服务科技进步、服务国民经济建设的办刊目标,圆满完成了年度工作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具体总结汇报如下:一、圆满完成2005年的编辑出版任务2005年本刊共收到稿件264篇,其中中文稿件177篇,英文稿件88篇,稿件总数比往年有所增加.
2005年本刊中、英文版各四期共发表论文(含中文简报)129篇,其中中文论文83篇,英文论文46篇.
另外,2005年本刊为第五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出版计算力学专刊一期,共发表中文论文43篇.
在本刊印刷版出版的同时或稍后,本刊网络电子版可在网上检索、下载,目前本刊加入的网络数据库有:中文版加入中国学术期刊网、万方数据、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英文版加入中国学术期刊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德国SpringerLINK网络出版系统.
本刊一贯注重出版质量,编辑们工作认真负责,严谨细心,严格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出版标准和规范,2005年本刊的审稿和发稿周期有所缩短,编辑、印刷等出版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顺利召开2次主编会2005年本刊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了2次主编会,本届编委会第四次主编会于3月11~14日召开,第五次主编会于10月9~12日召开.
会议由余寿文主编主持.
会议期间,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朱玉泉、副校长王延觉分别会见了各位主编,共同讨论了刊物质量、国际化、本刊与其他刊物的交流等问题.
2005年两次主编会讨论稿件共147篇,审定录用英文版论文28篇,其中4篇索要中文稿;审定录用中文版论文43篇,中文版简报33篇,其中索要英文稿7篇.
主编会稿件录用率约71%.
每次主编会后,本刊一直坚持给全体编委发送主编会简讯,以便得到编委们的大力支持.
三、论文质量和学术水平有所提高中国力学学会(CSTAM)48本刊发表的论文主要反映固体力学领域最新学术研究状况,报道本领域重要科研成果和进展,发表的论文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较高的学术价值,学科前沿的研究内容有上升势头.
2005年发表的论文中,反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的比例(基金论文比)分别为中文版73%,英文版80%.
四、本刊影响力逐渐增强通过本刊主编、副主编、全体编委和编辑的不懈努力,在保证论文质量的基础上,本刊中、英文版在国内外的影响力逐年提高.
据《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本刊中文版影响因子为0.
449(2004版)和0.
557(2005版),2005年有所提高,且居国内中文力学类期刊的前列;本刊英文版的影响因子为0.
574(2005版).
据《中国学术期刊网络计量测试报告》,本刊中文版的2004年的Web影响因子为15.
3,2005年的Web即年下载率为14.
3,反映出本刊论文在网上有较高的扩散度.
另据ISI的JCR(期刊引用报告),2004年本刊英文版在SCI的影响因子为0.
341.
五、本刊网站建设启动为了进一步扩大本刊的影响,巩固和提高本刊的学术地位与学术水平,加速科研成果的推广,经主编会研究,决定研制开发《固体力学学报》网站和网上编审系统,实现以下主要功能:(1)学报基本网站,含简介、编委会、主编、编辑部介绍、征稿征订信息等;(2)作者网上投稿、在线查询稿件评审过程与结果;(3)审稿专家网上审稿;(4)编辑网上稿件处理系统;(5)稿件与论文的在线查询系统;(6)编辑、作者、审稿专家间快速有效的联络渠道;(7)学报论坛,同行、力学爱好者间交流;(8)力学博览,介绍有关力学史、力学知识、力学名人等.
本刊已申请域名(http://amss.
hust.
edu.
cn),目前正处于网站的开发测试阶段,已有部分资源上网.
预计2006年3月正式开通本刊网站.
六、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和出版行业交流2005年7月本刊三名编辑参加了南方计算力学联络委员会工作会议暨会庆20周年会议,广泛开展了与学术界的沟通.
2005年8月本刊编辑部主任钱勤博士参加了首届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积极与力学界同行交流,扩大本刊在力学界的影响.
另外,本刊编辑部成员还经常参加湖北省新闻出版局、湖北省期刊协会、湖北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等组织的行业交流活动,增进了出版界同行对本刊的了解.
2006年本刊的工作重点将放在进一步提高刊物质量、学术水平和扩大影响力两个方面.
目前我们正在广泛征询编委、同行专家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将采取有力措施,完善网站和网络编审系统的建设,进一步缩短审稿、编辑、出版周期,开辟新的专栏,反映国内外固体力学相关的学术研究最新成果.
同时将继续加强与国内外著名网络数据库的联系,加速本刊电子版的上网.
2006年第1期会讯49《实验力学》编委会《实验力学》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力学学会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主办的自然科学期刊(ISSN1001-4888/CN34-1057,CODENSHLOEQ).
1986年创刊于河南郑州,由中国力学学会主办;1987年迁至合肥,1998年起由改为联合主办.
每季末月30日出版,大16开本.
由合肥市邮局发行,邮政代号26-57.
在全体编委会和编辑部的努力下,《实验力学》的办刊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现将2005年主要工作汇报如下:1)遵循办刊宗旨,遵守国家法令法规,严格按照《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出版管理条例》、《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工作条例》办刊.
编委会和编辑部在中国力学学会指导下开展各项期刊业务活动.
2)本刊主编为同济大学方如华教授,另有43位国内编委,9位海外编委.
编委们精深的科学造诣保证了刊物的正确报道方向和高水准稿件的审定.
编委会不定期召开编委会议研究学报工作,编辑部及时向主编报告工作情况,每棋稿件严格遵守流程,保证论文质量,为实验力学界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平台.
3)为进一步增进刊物与国际同行的联系,扩大国际影响,在2005年报请中国力学学会增聘了9位海外编委.
海外编委来自美、欧、亚洲地区,覆盖广泛,均为活跃在学科研究领域第一线的最有影响的专家.
4)编辑部在2005年度共编辑、出版、发行4期正刊和1期增刊.
5)经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并经省出版局批准,自2006年起将由季刊变更为双月刊,双月28日出版.
6)在2005年公布的中国科协对2004年下属期刊的审读通报中,实验力学的内容和编印质量得到了审读专家的肯定.
中国力学学会(CSTAM)50《计算力学学报》编委会《计算力学学报》原名为《计算结构力学及其应用》,1984年创刊,1997年更名,是经国家科委批准、由教育部主管、大连理工大学和中国力学学会联合主办的专业基础性学术性期刊,现为双月刊.
它是在我国计算力学这门新学科有了相当发展的情况下由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钱令希教授主持创办的,更名后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计算力学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钟万勰教授任主编.
2001年第四届编委会成立,包括美国、港、澳、台地区的69位专家组成了新一届编委会,其中有13人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院士.
本刊的办刊宗旨是:作为我国在计算力学领域的代表刊物,以推动计算力学这门新边缘学科的提高与发展、促进这门学科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和国内外学术交流为办刊宗旨,既着重于"计算",又着重计算力学的理论研究,还强调工程应用,竭诚为广大读者、作者服务.
本刊刊载计算力学理论、方法、应用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
主要内容有结构分析、结构动力学、结构控制、工程力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与流体工程、流固耦合、一般力学、优化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专家系统与人工智能相应的应用软件开发以及其它与计算力学密切相关的方法和技术.
多年来,我们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国家有关法规政策,遵循办刊宗旨,在深化改革、建立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完成报道计划、提高办刊效益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在大连理工大学和中国力学学会的领导和支持下,经全体编委、编辑部成员以及审稿专家的共同努力,学报在办刊质量、学术水平和影响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成绩.
1.
深化改革、完善制度、改进管理第四届编委会于2001年12月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提出了编辑部的工作计划和具体举措.
从2002年起本刊由16开改为大16开,2003年由季刊改为双月刊.
同时,改进了印刷用纸和印刷质量;严格执行编排规范,特别是英文摘要、图表和参考文献的编排与国际接轨;调整和扩大审稿队伍,严格实行二审制,对审稿意见分歧的稿件实行三审;审稿过程实行双盲制,规范审稿处理时间,确保在3个月完成一审和二审、4-6个月内对稿件有明确的处理意见;建立网页和计算机稿件管理系统,实现了稿件的网上查询;积极提高编辑的学术意识和编辑的业务能力.
2003年10月召开了第四届编委会第二次工作会议,编辑部就上次工作会议所提出的工作计划实施情况做了工作汇报,编委们对编辑部的工作和期刊的改进非常满意.
2006年第1期会讯51编辑部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努力保证期刊的学术质量、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缩短论文的发表周期.
2.
稿件情况学报的稿源充足,收稿数量逐年攀升,稿件录用率呈下降趋势.
据统计,编辑部2001年至2005年每年收到的稿件数分别为215,336,409,436,540篇,对应的稿件录用率分别为53%、52%、48%、46%、42%,丰富的稿源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刊物的学术质量.
几年来,学报稿件的出版周期不断缩短,目前稿件的出版周期基本控制在18个月.
为保证较短的稿件出版周期,在收稿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编辑部将采取加大退稿比例的措施.
计划将出版周期缩短到15个月以内,稿件录用率降到40%以下.
编辑部严格执行了稿件的审理程序,建立了完备的稿件档案.
一般录用稿件的审稿程序是编辑部初审、送专家外审、副主编和主编终审.
采用同一的学术衡量标准评价稿件,力求客观公正地处理稿件.
几年来,编辑部收到大量得到国家和省部级基金资助项目的论文.
对这些稿件,编辑部执行正常的审稿程序进行取舍,一大批优秀的基金资助论文在学报发表.
据统计,2001年~2005年本刊刊登的获各项基金资助的论文比分别为60%、71%、73%、83%、79%,反映出发表论文的研究工作具有较高的质量和层次.
3.
学术质量评价指标评价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指标包括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被引半衰期、论文地区分布数、基金论文数和自引总引比等,其中以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为主要的评价指标.
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中心的统计结果,本刊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列于逐年上升,见表1.
表1《计算力学学报》学术质量评价指标年份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总被引频次219252302296369影响因子0.
3310.
3040.
3070.
3350.
3094.
社会影响(1)发行量学报的期发行量1100册,且保持着一定数量的国际订阅和交流.
(2)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单位每四年再版一次,其选定的核心期刊在国内期刊界和科技界均有较高的权威性,本刊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0年版中被列为力学类、建筑类和一般工业技术类核心期刊.
其中在力学类核心期刊中中国力学学会(CSTAM)52排名第5(前四名是力学学报,应用数学和力学,力学与实践,固体力学学报);在一般工业技术类核心期刊中排名第21;在建筑科学类核心期刊中排名第15.
同时本刊的前身计算结构力学及其应用被确认为力学类、物理类和一般工业技术类专业期刊.
本刊自1984年创刊以来,一直是力学类核心期刊,2004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本刊为力学类核心期刊第3位.
(3)获奖情况表22000年~2005年本刊获奖情况(4)被国内外文献检索机构收录的情况本刊被国内外许多重要检索机构收录,2005年共有20个(见表3).
本刊2002年被美国《工程索引》(EICompendex光盘版)收录的论文占发表论文数的46%,2003年收录论文数占发表论文数的86%,从2004年至今已达到全刊收录.
其他数据库和文摘刊物的收录情况如表3所示.
表32005年收录本刊的权威数据库或文摘刊物序号数据库或文摘刊物名称1美国《工程索引》(EI光盘版)核心期刊2美国《应用力学评论》核心期刊3俄罗斯《文摘杂志》收录期刊4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网站:土木工程文摘》选择期刊5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网站:宇航与高技术数据库》选择期刊6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网站:工程材料文摘》优选期刊7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网站:电子与通讯文摘》选择期刊8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网站:腐蚀文摘》选择期刊9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网站:机械与运输工程文摘》优选期刊10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网站:计算机与信息系统文摘》选择期刊11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网站:金属索引》选择期刊12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网站:固体与超导文摘》选择期刊13《中国力学文摘》收录期刊14《中国数学文摘》收录期刊15《中国物理文摘》收录期刊获奖名称奖次获奖年份颁奖单位《CAJ-CD规范》执行奖优秀奖2000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委会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2001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印刷质量奖最佳2003大连市新闻出版局辽宁省一级期刊一级2004辽宁省新闻出版局2006年第1期会讯5316《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17《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18中国科学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19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力学类、一般工业技术类的核心期刊20《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5.
编辑部的建设(1)文化建设加强编辑人员的思想境界和个人修养.
通过团队文化建设倡导学者风范.
致力于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在学报编辑工作中,常规性工作和固定性工作比较多.
因此我们致力于两方面工作,一要梳理并形成科学的工作流程,做到常规工作制度化,固定工作程序化;二要建立完善的审稿专家队伍和科学的审稿规则,做到稿件的取舍是科学的(审稿)程序的结果,而不是主观臆断的结果.
审稿是我们业务流程中最重要的一环.
学术期刊编辑部应属于知识团队,甚至高知识团队,它的团队文化不应满足于大众文化和市民文化的层次,而应是精英文化.
这是我们对学报编辑部的文化定位.
"编辑学者化"是对编辑人员学识的要求,同时也要求编辑人员具有学者应有的价值观和事业心,要求编辑人员具有学者应有的严谨务实的风范和科学的工作态度.
适应编辑学者化的趋势,我们致力于营造一种职业氛围,包括:浓厚的文化氛围,自由的学术空气,严谨求实的学风,科学理性的批评精神,鉴于学术期刊的特点,编辑应该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因为我们的工作成果将"永载史册",我们的错误也将"永载史册".
(2)建立和完善了编辑部管理系统根据本刊的特点,编辑部自行设计和研制了本刊编辑部管理系统.
管理系统为学报的稿件、作者、审稿专家、送审和稿费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大地规范了编辑部的工作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
为完善管理系统中的审稿专家数据库,编辑部进行了专家调查、推荐和建库工作.
现在学报管理系统建立了大量计算力学专业及有关专业专家的研究方向和基本信息,利用该系统可以方便准确地为稿件安排审稿专家,保证了稿件评审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3)加强编辑人员的业务培训多次参加学习、研讨和培训,提高编辑素质和专业素质,开阔视野,增加信息量,为提高编辑质量提供保证.
责任编辑和副主编已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上岗资格证.
(4)改善编辑部的工作环境和硬件条件几年来,编辑部的工作环境和硬件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如办公室进行了全面装修,办公面积达到50平米,增设了3台计算机以及打印机和传真机等办公设备,开通局域网,更新了办公用具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6.
工作目标中国力学学会(CSTAM)54继续充实审稿专家库,扩大审稿人队伍;进一步提高办刊质量,积极做好被SCI收录的准备工作;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积极筹办英文版国际期刊;学报要有新内容,在加强理论性论文和质量的同时,更注重学报的专业性和学科交叉,充分体现学报的特点;采用新思路,推进期刊与国际接轨,广泛宣传计算科学的新发展和新方向;采用新措施,邀请专家撰写高水平的综述性和前瞻性论文,使刊物更具有导向性、可读性和专业知识性;学习科学大会自主创新精神,提高学报的时效性,及时反映计算力学研究与应用的最新进展.
2006年完成新一届编委会的组建工作.
《工程力学》编委会1.
在《工程力学》编委会领导下的《工程力学》学报依靠广大作者和读者的支持日益成长和壮大.
近10年来先后由季刊、每期144页、全年发表论文96篇,发行量400份,陆续上升为双月刊、每期208页、全年发表论文208篇,发行量1500份.
面对稿件日益增多,稿件积压问题日益严重的形势,我们从2005年第一期开始将每期增为240页、使全年发表的论文达到240篇,这在一定程度上使稿件积压问题稍微得到了某种缓解,但期刊厚达240页,几乎是科技期刊中相当厚的一本.
2.
为了确保科技论文的时效性,解决稿件日益增多的矛盾,2005年下半年我们向有关部门申请最后经北京新闻出版局批准自2006年1月《工程力学》学报由双月刊改为月刊.
为了保证双月刊改为月刊的顺利升级,在今年下半年杂志社投入了主要精力,截止到2005年12月底已将2006年第一期送交印刷厂,可保证如期出刊.
3.
2005年除了增加页数外,还致力于扩大论文的覆盖面,由最初基本局限在土木工程领域,逐渐扩展至机械加工、车辆船舶、航空航天、国防能源、防灾减灾等众多领域,使《工程力学》成为一个涵盖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学术交流园地.
在这个园地里,百花齐放、竞相争艳,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4.
《工程力学》编委会每年都与中国力学学会结构工程专业委员会等单位联袂举办"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2005年是第14届,这届会议又是"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的分会场,为会议规格提高了档次.
会议9月份在烟台大学召开,论文集的征集、审查、印刷等工作均由《工程力学》杂志社承担.
会议期间学会副秘书长杨亚政出席会议,代表崔尔杰理事长向大会表示祝贺,对一年一度的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作了肯定.
2006年第1期会讯55《岩土工程学报》编委会2005年是《岩土工程学报》改版为月刊的第一年,由于学报从双月刊改为月刊,编辑部的工作量增加了一倍.
在编辑部正式编制没有增加而只增加两名辅助人员的情况下,编辑部每个成员的工作量几乎增加了一倍.
2005年编辑部工作量的成倍增加的挑战是其一,在没有出版月刊经验的情况下办好月刊是2005年挑战其二.
月刊出版周期短,出版期次多,各期次、各工序之间相互影响和重叠,保证出版质量和出版周期的难度更大.
在院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2005年编辑部的同志们发挥了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勇敢地接受挑战,全年编辑部出版《岩土工程学报》12期,共计1500多页,刊登学术论文300多篇.
在主编沈珠江院士的指导下,2005年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出版质量得到了提高,学术影响得到了扩大,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为我院争取了荣誉.
全年编辑部组织了投稿1500多篇,丰富了本刊的稿源,为挑选优秀稿件,提高刊物学术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5年,编辑部在做好编辑出版工作的同时,还特别注重编辑部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注重编辑排版技术的提高,规范工作程序和编辑体例,扩大期刊影响,加强国际检索系统的联系等.
2005年编辑部组织安排了多人次参加编辑专业和岩土工程专业的学习和研讨会,提高了成员的业务水平,丰富了期刊的信息,为期刊的进一部发展做了基础.
组织编写《岩土工程学报》的编辑和排版技术规范,进一步提高了认识,为保证编辑出版质量奠定了基础.
通过各种渠道,加强了与EI等国际权威检索系统的联系,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学报被更多的国际检索系统收入创造了条件.
2005年编辑部在精神文明建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编辑部的党员同志认真地参加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提高了保持先进性意义的认识,受到了党性教育.
2005年,编辑部面临成员生病、生产和新成员加入编辑部工作的情况,编辑部新老成员发挥互帮互助的精神,同心协力,保证了期刊准时高质量出版.
中国力学学会(CSTAM)56《PLASMASCIENCE&TECHNOLOGY》编委会一、基本情况2005年共收到稿件197篇,以及JSPS国际会议的30篇稿件.
2005年对期刊的版面进行了调整,每期发表的文章数量增加到25篇左右.
期刊的信息量增加,今年六期共发表148篇文章,其中国外作者的稿件24篇占16.
2%,基金论文112篇占75.
7%.
二、国际合作2005年7月,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社(InstituteofPhysicsPublishing,orIOPP)副总监JohnHaynes博士和英国物理学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吕铭方博士与我所李建刚所长-《PlasmaScienceandTechnology》期刊主编,就我刊的国际合作事宜进行了洽谈并达成意向,由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社独家代理我刊的海外发行.
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我所于2005年10月与IOPP签定了正式合同,合作从2006年1月开始.
英国物理学会作为著名的国际性学术机构,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和传播物理学的研究和应用以及促进物理学教育的发展.
英国物理学会下属的非盈利性出版机构-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社是全球最大的物理学及相关学科的信息传播机构之一.
我刊希望通过IOPP这一著名的专业性国际出版平台,使PST期刊走向国际,并逐步成为本领域的一个国际知名期刊.
三、国际检索经文献检索机构检索证明:PST已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英国科学文摘(SA),俄罗斯文摘杂志(PЖ),美国化学文摘(CA)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国际核信息系统数据库》(INIS)收录.
四、获奖情况1.
2005年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科技期刊排行榜(三等)69名;2.
2005年第五届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
2006年第1期会讯57《动力学与控制学报》编委会《动力学与控制学报》2005年出版了4期,共刊登论文71篇,每期刊登论文的篇数如下:第1期18篇,第2期18篇,第3期18篇,第4期17篇.
全年收到稿件112篇,采用率为63%.
每期发行量为1100份,采用免费赠送发行.
主要工作总结如下:1.
稿件来源扩大,质量不断提高.
国内很多著名专家给本刊投稿,编委也积极为刊物撰稿.
2.
刊物出版质量不断提高,编辑规范,校对仔细,印刷精美,准时出版.
3.
本刊保持了发表周期短的特色,一般稿件是半年发表,最快的三个月就发表了,得到了广大作者得好评.
4.
英文摘要的质量不断提高,为将来进入国际检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
机电工程控制领域的稿件比去年大幅度增加,全年投稿达到了22篇,占全部来稿的20%.
6.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已全文收录本刊.
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1.
本刊相对学会主办的其它刊物来说稿源还是不足,而且来稿主要集中在四十多所高校.
审稿人不能按时将审稿意见寄回编辑部,拖延了部分稿件的发表时间.
2.
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与其它刊物的联系,不断扩大本刊的影响.
《力学季刊》(原《上海力学》)编委会《力学季刊》是中国力学会、上海力学学会、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力学学科综合性学术刊物.
其宗旨是反映我国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和工程技术单位前沿力学研究的成果与动态,报道力学在解决我国重大工程设计和技术问题中的进展和作用.
本刊重视力学研究的创新和力学研究与工程应用的结合,以促进我国力学学科的发展,并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
2005年共收到论文296篇,刊登论文119篇,约70%为基金项目.
作者的高水平使我们的刊物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本刊被选为国家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在《中文期刊要目总览》中被定为力学类核心期刊.
本刊编辑部有8人(教授4名,副教授3名,高工1名).
编委会人员考虑了各学科的均衡,充分利用了上海的人才优势.
2005年里,我们注重刊物的学术性,严格遵守出版法规,并坚持执行专家二审通过,再经主编会议讨论决定的工作程序,做到了既符合出版要求又保证论文质量.
在力学会和主编会议的授意下,也做了下列工作:(1)完成编入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和台湾华艺中文电子期刊数据库(CEPS)(2)继续联系进EI申报工作本刊每期发行总数为1000册,经费来源主要是同济大学(占50%),上海交通大学(占30%)和上海力学学会(占20%)以及少量的版面费,2005年略有积余.
中国力学学会(CSTAM)58《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和《世界地震工程》编委会一年来《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世界地震工程》两刊编委会根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点制定了全年的出版计划,本着高起点、严要求的精神,组织高标准选稿、审稿、定稿,并严格按照国家各项科技期刊标准进行编辑加工,较圆满地完成了全年出版计划.
1.
政治标准和获奖情况1.
1两刊以推进我国地震工程科学发展,减轻我国地震灾害损失为主要目标.
因此在政治上一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科学技术的政策法令,没有发现任何政治上的错误.
1.
2获奖情况《世界地震工程》被收录为2004年版《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获黑龙江省首届出版精品工程奖提名奖.
2.
学术标准2.
1精选本学科的前沿或核心论著在我国地震工程学迅速发展的形势下,有关地震工程学的论著数量每年估计在1000篇左右,两刊每期选载的论文均在30篇左右,全年约300篇左右.
所以两刊有条件选载我国地震工程学的前沿性文章,这些文章既具有国内一流的学术水平,也具有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社会经济价值(见附表).
两刊2005年发表论文情况刊名发表论文数(篇)所内发表论文数(篇)(以第一作者计算)基金论文比备注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81330.
86(156/181)世界地震工程121100.
55(66/121)合计302433.
编辑标准3.
1执行办刊宗旨,发挥导向作用,完成报道计划2006年第1期会讯59两刊目前已成为我国地震工程学的权威性刊物,能积极反映我国地震工程学的最新成就,在学术上引导本学科的发展,在社会经济效益方面不仅在当前,而且在今后两刊大部分选载论文将持久地为减轻我国的地震灾害损失起到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3.
2执行国家标准两刊全面执行国家颁发的科技期刊各种标准、法规,使刊物的质量达到国内高级水平.
3.
3执行法定计量单位能全面执行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的使用标准及其符号.
3.
4报导时差两刊发表的论文,以投稿日期计算绝大部分在7个月左右,个别反复审改达到10个月以上.
3.
5稿件采用率两刊稿件采用率约为30%.
3.
6图表两刊图表能做到图字规范准确、清晰、大小适宜.
从未发生过作者来信追问图表错误的事件.
3.
7文字表达、标点及校对两刊文字准确、简练、通顺、标点符号正确.
文字标点差错率小于2‰.
4.
出版标准4.
1封面两刊封面典雅大方、美观、庄重.
版权页项目齐全.
为使读者阅读方便,做到每期刊载文章文尾不转页,编辑部的全体编辑为高水平的论文作删节工作,每期都付出了大量的精细的劳动.
4.
2印刷装订两刊印刷清晰、墨迹浓淡适宜、均匀.
装订整齐.
无夹、缺、损、联、倒、白页等.
4.
3出版发行两刊通过邮局发行,均能准时发行.
4.
4发行增长情况两刊是全国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刊物.
一般读者均为科技水平较高的研究生、博士生、副教授、教授级的科技工作者,所以读者面较广.
同时通过邮局发行,国内读者影响面扩大较快,粗略估计每年发行量匀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中国力学学会(CSTAM)60《力学与实践》2006征订单《力学与实践》是力学学科发行量最大、读者面最广的综合性学术刊物.
它刊登力学及其交叉学科进展;报道力学应用成果和力学教育进展;介绍成就突出的力学工作者、力学史、学术活动、力学趣话、新书评介等,在国内力学刊物中独具特色.
它以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院校师生为对象,帮助他们丰富力学知识、开阔视野、活跃学术思想.
创刊20多年来刊物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多次荣获中科院和中国科协期刊评比的奖项,堪称"读者之友".
本刊为双月刊,每期96页,邮发代号:2-178;国外刊号:BM419;刊号:CN11-2064/O3;ISSN1000-0879.
每期定价15元,全年90元.
欢迎力学及相关学科同仁订阅我刊,定刊可到邮局,个人订刊可与编辑部直接联系,并享受八折优惠.
编辑部地址:北京北四环西路15号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内邮编:100080电话:010-62554107传真:010-62559588电子信箱:lxsj@cstam.
org.
cn《力学进展》2006征订单《力学进展》1971年9月创刊,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主办的,中国力学界唯一的以综述、评论力学研究进展为特色的学术期刊.
其宗旨是为促进力学学科的发展和力学人才的成长服务.
它的读者对象是力学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科研、教学、决策管理人员及高等学校师生.
她既着重反映力学前沿的重要进展,新兴领域中的活跃状态,以及力学与其它学科交叉的研究进展,也反映那些历史较为悠久的分支学科中的新进展.
本刊为季刊,大16开,每期144页,邮发代号:82-331;国外代号:Q693;刊号:CN11-1774/O3;ISSN1000-0992.
2006年每期定价45元,全年180元.
欢迎力学及相关学科同仁订阅我刊,定刊可到邮局,也可与编辑部直接联系:北京海淀区北四环西路15号,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力学进展》编辑部.
邮编:100080电话:010-62637035传真:010-62559588E-mail:lxjz@cstam.
org.
cnorlxjz@imech.
ac.
cn网址:www.
cstam.
org.
cn/lxjz/lxjz.
asp《ACTAMECHANICASINICA》2006年征订单《ACTAMECHANICASINICA》是中国力学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刊登力学和相关交叉学科在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及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创新性的优秀论文,收录刊登中国力学界最优秀的论文.
与《力学学报》是相互独立的刊物,不是《力学学报》的英译本.
《ACTAMECHANICASINICA》已录入美国ISI的SCICDE、《EI》、英国《SA》和美国的《MR》等国际重要检索刊物,2004年SCI影响因子达到0.
719.
从2005年开始由国际著名出版商Springer-Verlag印刷发行,并出版在线版.
本刊为双月刊,每期96-120页,每期定价100元,全年定价600元.
《力学学报》2006年征订单力学学报是力学学科的综合性学术刊物.
它遵循理论与实践统一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主要刊载:在理论上、方法上以及对国民经济建设方面,具有创造性的力学理论、实验和应用研究论文,综述性的专题论文以及研究简报,学术讨论等,以促进力学学科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读者对象主要为从事力学工作的科研人员、高等院校师生以及工程技术人员.
栏目设置有研究论文和研究简报等.
本刊为双月刊,每期144页,邮发代号:2-814;国外刊号:BM54;刊号:CN11-2062/O3;ISSN0459-1879.
每期定价40元,全年240元.
两刊订购办法:《力学学报》:可到邮局,也可与编辑部直接联系.
《ACTAMECHANICASINICA》:请与编辑部联系.
两刊汇款方式:邮局汇款请寄:100080北京北四环西路15号《力学学报》编辑部闻玲收.
银行汇款请汇至:户名:中国力学学会开户行:北京工商行海淀镇分行帐号:04509089137911,(请注明订刊名称)编辑部联系方式:电话:010-62536271,62559209;传真:010-62559588E-mail:Lxxb@cstam.
org.
cn
ucloud香港服务器优惠降价活动开始了!此前,ucloud官方全球云大促活动的香港云服务器一度上涨至2核4G配置752元/年,2031元/3年。让很多想购买ucloud香港云服务器的新用户望而却步!不过,目前,ucloud官方下调了香港服务器价格,此前2核4G香港云服务器752元/年,现在降至358元/年,968元/3年,价格降了快一半了!UCloud活动路子和阿里云、腾讯云不同,活动一步到位,...
Mineserver(ASN142586|UK CompanyNumber 1351696),已经成立一年半。主营香港日本机房的VPS、物理服务器业务。Telegram群组: @mineserver1 | Discord群组: https://discord.gg/MTB8ww9GEA7折循环优惠:JP30(JPCN2宣布产品可以使用)8折循环优惠:CMI20(仅1024M以上套餐可以使用)9折循...
hostodo怎么样?快到了7月4日美国独立日,hostodo现在推出了VPS大促销活动,提供4款Hostodo美国独立日活动便宜VPS,相当于7折,低至$13/年,续费同价。Hostodo美国独立日活动结束时间不定,活动机售完即止。Hostodo商家支持加密数字货币、信用卡、PayPal、支付宝、银联等付款。Hostodo美国独立日活动VPS基于KVM虚拟,NVMe阵列,1Gbps带宽,自带一个...
河南网通测速为你推荐
动设备管理解决三星iphone支持ipad支持ipad重庆网通重庆联通现在有哪些资费???phpecho为什么在PHP中使用echo FALSE;什么也输出不了?应该如何输出FALSE?谢谢!fusioncharts如何自定义FusionCharts图表上的工具提示?360chromechrome是什么文件夹?是360急速浏览器吗?但是怎么没有卸载掉?迅雷快鸟迅雷快鸟这种强盗软件不违规吗?迅雷下载速度迅雷下载速度真是太慢了
域名批量查询 日本软银 国外bt 新天域互联 福建铁通 网通服务器托管 免费asp空间申请 wordpress中文主题 购买空间 腾讯数据库 黑科云 server2008 neicun 次世代主机 报警主机 紫田网络 qq空间登录首页 杭州车牌摇号申请网站 北京机动车摇号申请网站 免费网络游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