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南政发〔2018〕26号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青岛市市南区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的通知区政府各部门,各街道办事处,区直各单位,驻区各单位:现将《青岛市市南区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政府2018年9月3日青岛市市南区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第一章形势环境1第一节基础现状1第二节机遇挑战4第二章总体要求7第一节指导思想7第二节主攻方向7第三节发展目标9第三章产业体系12第一节突出特色经济引领12第二节优化提升优势产业15第三节培育壮大新兴产业24第四章发展布局31第一节全域统筹31第二节三区一带32第三节多园支撑34第五章转换动力36第一节坚持创新驱动36第二节改革先行先试38第三节提升开放水平40第四节西部复兴发展42第六章支撑保障45第一节加强人才智力支撑45第二节加强空间载体支撑46第三节加强政府服务保障48第七章规划实施51第一节强化组织领导51第二节强化项目推进51第三节强化精准招商52第四节强化监督考核53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推动市南区转型发展、创新发展、领先发展的重大举措和现实需要.
规划以《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以及市南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青岛市市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为依据制定,规划范围为青岛市南区,规划期为2018年至2022年.
第一章形势环境第一节基础现状市南区是青岛市行政中心、金融商贸中心、文化中心、科研教育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是世界著名海滨居住、疗养、旅游胜地,是山东省首个财政收入过百亿的县(市、区),优质资源集聚,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空间,为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实力雄厚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1095.
21亿元,是2010年经济总量的2.
01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8.
9%.
人均GDP达到18.
79万元/人,接近北京西城、深圳罗湖一线城区水平.
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
08亿元,连续6年超过百亿.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
41万元,保持全省第一.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6.
32亿元,总量位居全市前列.
拥有华润万象城等商业综合体18座,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的商务楼宇达129座,总建筑面积超500万平方米.
(二)产业层次高端市南区是青岛市的现代服务业中心.
2017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94.
4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0.
8%.
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57.
3亿元,占服务业比重达到66%.
实现海洋生产总值33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
22%.
金融机构(企业)总数达到1027家,全市91%的外资金融机构落户我区,上市(挂牌)企业总数达91家.
总部经济集聚,拥有总部企业121家、世界500强企业区域性总部50家、税收过亿元楼宇(园区)26座.
国内外知名航运企业和组织超过50家,5A级物流企业占全市的50%.
商务服务企业总数约占全市的34%,是山东半岛商务服务机构最集中的区域.
(三)质量效益领先市南区经济发展集约度高,以全市2.
7‰的土地,贡献了全市10%的GDP、13%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的第三产业增加值、20%的现代服务业总量.
每平方公里产出GDP超36亿元,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心城区前列.
万元GDP能耗、水耗、电耗大大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以更少的资源能耗、更低的环境成本支撑了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四)创新活力迸发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达32个,孵化面积突破3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400余家,集聚和服务创客10000余人,国家级众创空间数量居全市首位.
"千帆计划"累计入库企业176家,高新技术企业125家,"专精特新"示范及认定企业92家.
201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10.
23亿元,同比增长22.
68%.
拥有各类市场主体7.
8万户,注册商标总数22091件,其中驰名商标13件.
(五)文化底蕴深厚市南区既蕴山海之灵,又得人文之惠,"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拥有青岛市80%以上的名人故居、历史优秀建筑,聚集了五四广场、栈桥等著名景点.
是全国文化先进区、山东省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区,八大关历史文化街区、小鱼山文化名人街区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是全国唯一拥有两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城区.
近年来,1907光影俱乐部、蝴蝶楼等一批老建筑得到保护利用,为百年城区赋予新的生机与活力.
(六)时尚魅力彰显市南区既有欧陆风情特色,又充满现代都市气息,人与自然、历史与现代、文化与经济和谐统一,一直处于对外开放、国际交往的前沿,始终与时尚同行,勇于创新,富有活力,引领潮流,区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时尚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区定位得到高度认同.
市南区坚持发展时尚经济,繁荣时尚文化,倡导时尚生活,打造时尚湾城,时尚业态、时尚现象加快涌现,时尚活动异彩纷呈,时尚要素不断积聚,时尚氛围更加浓厚.
多年的快速发展与高强度的开发建设,为市南区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但同时也要看到,市南区经济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正面临一系列突出的短板和制约因素:未抢占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发展先机,新产业规模小、占比低、领军企业不多,新业态、新模式处于起步阶段,新动能对经济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度不高,研发与设计、软件与信息服务等"2.
5产业"业态较少,当前以金融业、批发零售业为支柱的服务业容易受政策变化与外部原因影响而波动,抗风险能力弱,迫切需要构建结构合理、可持续的产业体系,增强产业整体抗风险能力.
空间资源紧缺问题日益突出,高端产业载体供给不足,部分建成年代较早的载体结构布局、功能设施、风格品味难以满足发展新要求,增加产业空间、解决瓶颈问题、提升城区品质成为当前经济发展迫切需求.
老城区更新复兴不快,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不足,老城区产业定位尚未明确,产业导入效果还不明显,复兴发展路径尚未清晰,东西部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
城区优势地位已不明显,经营成本相对较高,政府掌握的调控经济的资源不多,政策单一,服务经济、服务企业的体制机制创新不够,招商引资、稳商留商的难度显著增加,市场主体数量增长不快,民营经济规模偏小、知名企业不多,现有产业向周边城区分散布局的趋势明显,优化成本提升竞争力迫在眉睫.
第二节机遇挑战党的十九大深刻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攻关期.
创新正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成败关键,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孕育、集聚迸发、方兴未艾,不断催生新的经济形态.
"一带一路"倡议带来新机遇,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开放的大门更加敞开,参与国际竞争的舞台更加广阔.
高端产业资源布局出现"再中心化"趋势,纽约、伦敦等国际城市产业发展布局均呈现出"集中-分散-再集中"的共性规律,各大城市核心区先后开展"中心再造"行动,通过城市更新赋予核心区更为智慧与优质的城市空间环境,纷纷涌现出金融、科技、文化与其他高端产业并举交融的产业集群,产业空间布局复归都市核心区,都市核心区在未来经济竞争中再焕光华.
山东省获批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综合实验区,市南区面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
青岛市是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排头兵、驱动器和示范区,市南区作为青岛城市的核心区域,要主动承担更大责任,担负更多任务,主动融入发展大局,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发展新动能,构建独具特色的产业体系,率先走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动能转换路径模式.
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成功举办,市南区面临推动经济加速发展的重大机遇.
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
市南是峰会会场所在地,峰会的成功举办,向全世界展现了青岛,宣传了市南,为市南区后峰会经济快速发展带来重大契机,要主动融入国家开放大局,深入推进国际城区战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家地区之间的经贸合作,努力把市南打造成对外开放新高地.
老城区复兴发展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市南区面临推动经济全域发展的重大机遇.
经过多年的论证、规划和实践,推动老城区复兴发展的条件已经成熟,老城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得到有效解决,产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产业载体更加丰富,构建全域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大幕正在拉开.
同时,也应清醒看到,世界经济进入长周期深度调整阶段,深层次结构性矛盾集中显现,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
区域经济分化呈现新的趋势,南方地区新旧动能转换先行一步,争得先机,开始形成新动能主导经济发展的格局,经济发展的东西差距逐渐演变为以黄河为界的南北差距,新旧动能转换既是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也是需要面对的重大挑战.
机遇难得,稍纵即逝,需要各级各部门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责任感、使命感,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克难攻坚的顽强意志,全力以赴勇挑新旧动能转换重担,披荆斩棘,奋力前行!
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创新+三个更加"总体要求,牢牢把握"一个率先四个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坚持高质量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大力发展时尚经济、总部经济等特色经济,构建结构合理、可持续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升传统动能,挖掘潜在动能,培育新动能,实现优势产业提质效、新兴产业提规模、跨界融合提潜能、品牌高端提价值,着力增强创新、改革、开放动力,着力营造精简高效的政务生态、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彰显魅力的自然生态、诚信法治的社会生态,勇当青岛打造国家东部地区转型发展增长极的尖兵,在全省、全市服务业新旧动能转换中走在最前列,在新起点上谱写时尚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区建设新篇章.
第二节主攻方向立足市南区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勇于责任担当,围绕国家、省、市赋予的新旧动能转换的试验方向和重点任务,大胆探索示范,加快推动新技术异军突起、新产业培育壮大、新业态层出叠现、新模式蓬勃涌现,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引领市南经济发展的强大动能.
在发展动力转换上取得新突破.
始终把创新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驱动力,将创新贯穿于产业发展的全领域、全过程.
推动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文化创新相结合,推动经济发展向依靠全要素提升转变.
擦亮市南区时尚经济、总部经济招牌,促进市南区产业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精细、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
在产业融合创新上取得新突破.
在信息产业发展上奋起直追,聚焦平台经济发展,扩大新技术、新模式应用,促进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速度质量"双提升",实现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发展线上线下"双融合",衍生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
将市南文化元素融入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传承、效益提升和产业转型,形成更广泛的、以文化为创新要素的经济新形态.
强化服务业对三产融合的驱动作用,为全市、全省制造业升级、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全力服务于军民融合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
在城市空间再造上取得新突破.
适应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要求,以城市有机更新为契机,推动老旧城区空间再造,提升城区文化品位与空间品质,打造主题定位鲜明、基础设施完善、结构布局合理、交通便利、价格适宜的多层次产业发展空间,形成宜业、宜居的产业集聚区,重塑城区魅力风貌.
探索市场主体主导的"总部+基地"区域协调发展模式,建立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在更高层次开放上取得新突破.
立足市南区产业结构特点,深入探索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服务业开放模式,加快构建与国际规则相衔接的服务业扩大开放基本框架,进一步提升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努力在服务业扩大开放方面走在全省最前列.
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双向投资贸易合作和文化交流,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发展,实现经贸合作的互利共赢和共同繁荣.
在体制机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
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探索包容创新的审慎监管制度,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全力打造"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服务质量优、群众获得感强"的国内一流营商环境,切实提高服务新兴经济领域市场主体的快速响应能力和水平.
加快相关领域改革,促进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有效集聚,充分发挥其放大社会生产力的乘数效应.
加强"法治市南"、"信用市南"建设,营造公平法治便捷透明的营商环境.
第三节发展目标到2022年,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质量优势显著增强,基本形成新动能主导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创新引领、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生产总值达到1500亿元左右,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5万元.
产业结构加快迭代更新.
产业层次和质量效益实现双提升,时尚经济特色更加彰显,金融、商贸服务、现代旅游、商务服务、文化创意等优势产业迈向高端,现代海洋、新一代信息技术、健康产业、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能,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70%,新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年均提高1.
5个百分点.
创新能力实现全面增强.
全社会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升,创新意识明显增强,高端人才引进、创新载体建设等实现跃升,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应用全面加强,创新在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实力中的战略支撑作用更加凸显,到2022年,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00户,PCT国际专利年申请量达到100件.
开放优势取得全面拓展.
国际城市战略深入实施,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和区域发展战略取得重大进展,贸易投资便利化程度显著提升,国内国际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初步建立,到2022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0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700亿元,进出口总额累计实现500亿美元,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3万户.
东、西城区发展更趋均衡.
西部老城区改造建设模式创新,老城区有机更新、复兴发展初见成效,棚户区居民征收全部完成,居民生活条件得到彻底改善,一批老街区、老建筑保护开发项目实施,一批文化、经济项目落地,优质特色企业加速向西部城区集聚,东、西城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更加明晰,城区协调发展、均衡发展的新格局逐步形成.
动能转换体制机制更加健全.
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进一步提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为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供强力的制度支撑.
信用体系建设全面加强,诚信法制的社会环境、营商环境日益优化,为动能转换提供有力支撑.
表1:市南区新旧动能转换主要指标指标单位2017年2022年(一)质量效益1.
新经济占比%暂无口径*暂无口径*2.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25.
432左右3.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9.
4510左右4.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0.
972左右5.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6065左右6.
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7左右7.
驰名商标与省名牌数量个83115左右(二)创新发展8.
科技创新平台数量个1541809.
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数量个255010.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家12530011.
PCT国际专利年申请量*件7810012.
"互联网+"指数—暂无口径*暂无口径*13人均信息消费元暂无口径*暂无口径*(三)对外开放14.
经济外向度*%5860左右15.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2.
22.
516.
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出口总额亿元152170(四)环保及民生17.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完成任务完成任务18.
可吸入颗粒物(PM2.
5)浓度降低%20.
2达标注:*部分数据暂无统计口径,省市有关部门正抓紧完善统计指标体系.
*PCT是《专利合作条约》的英文缩写,是有关专利的国际条约.
*经济外向度是指国家或区域对外贸易总额占国内(区域)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经济与国际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
第三章产业体系立足市南区中心城区发展优势,以时尚经济和总部经济为引领,加快优化提升现代金融、商贸服务、现代旅游、商务服务、文化创意等优势产业,培育壮大现代海洋、新一代信息技术、健康产业、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第一节突出特色经济引领立足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顺应经济发展趋势,突出市南特色,以时尚经济和总部经济为引领,推进经济战略转型和精准定位,促进市南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时尚经济.
时,即时间、时下;尚,即崇尚、风尚.
时尚就是指在一定时期和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走在前沿的、引领潮流的、健康向上的、富有品位的、大众普遍认可一种生活习惯、行为模式及文化理念.
时尚经济是以时尚为连接点的产业集群,是时尚在金融、文体、创意、设计、科技、商业等各类产业形态上的融合集聚结果和表现形式,作为一种新经济业态,突出表现为推崇创新、倡导新理念,引领时尚潮流、包容多元文化,代表着产业发展的现代与高端、前沿与引领、创新与活力、绿色与健康.
时尚经济反映城市历史文化底蕴和时代气息,是城市活力的象征,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标志之一.
建设中国北方时尚之城.
市南区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雄厚的产业基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众多的时尚元素,具备发展时尚经济的基础条件.
紧盯国际时尚发展方向,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做好时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定位布局,调整优化时尚业态,促进时尚经济、时尚文化与时尚生活交织融合,打造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时尚流行的策源地、时尚文化的交汇点、时尚扩散的枢纽区、时尚贸易的集聚区、时尚品牌的集散地、时尚活动的荟萃地,建设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中国北方时尚之城.
构建时尚经济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时尚相关产业,以"时尚+"的思路,将时尚与各产业紧密结合,加速服务经济转型升级,抢占高端产业,布局价值链高端,促进现代金融、现代海洋、文化创意、信息技术、健康产业、商务服务等产业率先发展、创新发展、高端发展.
营造特色时尚街景、时尚生态和时尚文化,大力发展时尚消费,以消费文化和消费模式的创新,引领高端时尚的消费潮流,发展面向国际的时尚旅游,培育文化消费、信息消费等消费新热点,打造展示时尚、引领潮流的区域消费首选目的地.
集聚时尚经济发展支撑要素.
文化是时尚经济发展基石,强化文化传承,深挖市南独有文化底蕴为时尚经济发展注入灵魂、注入活力.
强化创新驱动,鼓励自主创新,支持经济业态、模式创新,引导金融、商务、文化、创意、信息、旅游等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勇当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领跑者、探路者.
加快建设富有市南特色的时尚产业园区、时尚街区和特色楼宇,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时尚机构和时尚企业,组建时尚经济促进联盟,引进和培育时尚品牌、时尚产品,举办时尚前沿活动,大力发展时尚展会,扩大时尚品牌影响力.
加强各类时尚研发设计中心、时尚智库、时尚咨询机构建设,集聚世界知名时尚名流、时尚设计师以及时尚经济领军人物、品牌管理和营销人才等人力资本要素.
(二)总部经济.
是某区域依托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总部企业集聚布局,形成总部集聚效应,并通过"总部+基地"功能链条辐射带动基地所在区域发展,实现不同区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形态.
总部经济是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现代服务型经济,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和总部企业集聚水平,是体现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建设北方高端总部经济基地.
充分发挥市南区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立足良好的产业基础、政务服务和商务环境,完善专业化服务体系,集聚发展国际化、领军型、创新型企业总部,优化总部经济结构,扩大总部经济规模,争创总部经济发展新优势,巩固和提升青岛总部经济核心区地位,努力建设成为北方高端总部经济基地,形成以总部企业发展推动产业集聚的良好局面,以最大限度发挥总部经济在集聚高端资源、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
提升总部经济发展能级.
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国际国内行业领军企业等在市南设立区域总部,鼓励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集团设立财务中心、研发中心、营销中心、采购中心、物流中心、培训中心等功能型总部.
提升企业技术研发、品牌培育、资本运作、市场拓展等能力,引进培育发展"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扶持壮大辖区国内百强企业、本土生产性服务企业和创新能力强的新兴行业龙头企业,在金融、商务、信息技术、文化、海洋经济等领域形成一批新的总部企业.
到2022年,新增世界及中国500强、行业领军企业、创新企业区域(功能)总部50家以上.
发展新型总部经济业态.
创新发展平台经济、指数经济等经济业态,支持总部企业利用信息、数据集中优势,提高总部企业在行业中的领军地位和话语权,促进产业链辐射延伸,推动传统总部经济转型升级.
鼓励企业总部发挥资源掌控和要素配置的功能优势,由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商、中间商向平台商转变,推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融合发展,着力打造网络销售服务、国际商贸商务、物流专业服务、互联网金融等各类服务平台.
支持举办国际性论坛、高管沙龙等商务活动,促进高端智力要素集聚交流.
第二节优化提升优势产业坚持以创新为引领,突出高端集聚、智慧融合、服务领先,促进现代金融、商贸服务、现代旅游、商务服务、文化创意等优势产业提质升级.
(一)现代金融业.
抢抓国家新一轮金融改革创新和开放机遇,深入实施市南区财富金融发展规划,积极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优化金融产业空间布局,丰富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差异化发展货币金融服务、资本市场服务、保险业等,建设区域现代金融中心.
2022年金融业增加值达到400亿元.
货币金融.
推动青岛金融街升级,实施中山路金融复兴项目,瞄准高端财富管理,聚集一批国内外著名私人银行、财富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引进货币金融机构功能性总部和资金结算、产品研发中心,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创新货币金融产品和服务.
鼓励打造区域性融资租赁平台,探索开展国际租赁业务,发展大型装备、医疗设备、交通工具等租赁业务.
资本市场服务.
坚持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相结合,鼓励辖区企业在境内外运用证券市场、区域性股权市场、银行间市场等挂牌上市,开展股权融资、发行债券融资.
建设市南区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引进上海证券交易所,吸引新加坡证券交易所、韩国证券交易所等境外交易所入驻,提高企业上市融资服务水平.
规范发展产业基金、股权投资基金与私募基金等新兴财富管理方式,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基金和天使基金,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创业投资机构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
实施企业上市培育工程,加大辖区拟上市、拟挂牌企业扶持力度,开展企业股份制改造、上市培训、政策咨询和融资服务.
5年内,力争实现5家企业主板上市,30家企业新三板挂牌,50家企业在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挂牌.
保险业.
重点引进地方法人寿险、健康保险、再保险、外资保险等保险公司,积极发展各类责任保险、出口信用保险、科技保险、健康和养老保险,推动保险机构设立产品研发中心和全国性、区域性客户服务中心.
引导保险机构服务实体经济,培育发展旅游文化保险,探索成立航运保险公司,发展涉海保险.
推广小额专利权质押贷款保证保险,发展贷款保证保险业务,落实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政策.
加强政府与保险机构合作,鼓励保险机构创新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探索失独老人保障新模式.
鼓励支持金融创新.
推进金融市场、金融组织、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养老金融、教育金融、文化金融、航运金融、旅游金融等新型金融服务,稳步发展国际金融、互联网金融、信用金融.
统筹发展大宗商品交易业务.
创新金融支付方式,鼓励发展第三方支付,推动建设无现金支付城区.
提高系统性风险预警与管控能力,防范和化解各类金融风险.
(二)商贸服务业.
以商品和服务精品化、特色化、便利化为方向,发展新型商贸服务,引进国内外知名商贸服务企业,培育本地贸易龙头企业.
2022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900亿元.
批发业.
促进批发业转型升级,鼓励传统批发企业应用互联网技术搭建网络化服务和营销体系.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发展跨境电商,鼓励商贸批发企业通过电子商务拓展进出口代理业务,在境外设立电子商务配送和服务机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海外仓.
发挥市南区位、产业和服务优势,积极引进生产制造等领域销售批发企业总部、结算中心,建设国际商品采购中心、分销中心和大宗商品交易中心.
零售业.
引入特色时尚创意体验店,推动传统商场从单一购物向吃喝玩乐购一体化转变,实现传统商圈向消费体验中心、设计定制中心、消费业态和模式创新中心转变.
依托海信广场、华润万象城等高端载体,引进全球知名品牌.
发展时尚产品旗舰店、免税店、体验店、买手制百货、跨境商品直销超市等时尚零售类型,鼓励发展主题概念店、复合概念店、无人零售商店等新兴业态,打造展示时尚、引领潮流的区域消费首选目的地.
住宿业.
引进瑞吉、丽思卡尔顿等世界知名品牌酒店,提高高端商务接待能力,增强大型会议中心功能.
以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发展为目标,引进有规模和影响力的经济型连锁酒店,大力发展文化主题饭店、旅游民宿、精品旅游饭店等新型住宿业态,创新发展青年旅社、里院客栈、酒店公寓等特色住宿业态,提升休闲度假接待能力.
餐饮业.
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餐饮企业,承办大型餐饮行业活动,提升餐饮业影响力.
加快餐饮业与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方式融合,培育发展智慧餐饮,打造智慧餐厅.
依托海鲜、啤酒等特色餐饮元素,引导推出文化、艺术、绿色等餐饮业态,形成市南独具特色的餐饮品牌.
鼓励老字号企业转型升级,加大本土老字号品牌培育力度,支持历史悠久的企业申报中华老字号、山东老字号,增强老字号品牌的文化传承力和影响力.
(三)现代旅游业.
紧紧把握峰会时代的全域旅游发展契机,促进旅游产业与商务、生活、文化等紧密结合,推动传统滨海观光休闲旅游向时尚消费旅游升级,将市南全域打造成"山、海、岛、湾、城"互相交融的国际级旅游目的地.
2022年,全区旅游消费总额达到600亿元.
度假旅游.
推动旅游与海洋、文化、教育、体育、健康等产业融合渗透,大力发展滨海度假、医养度假等高端度假游.
整合科研院所、海洋教育等资源,开发海洋研学游产品.
将老建筑保护利用与文化博览、旅游功能相结合,引入文博场馆、主题民宿等新型文旅业态,培育以老建筑、名人故居为支撑的人文旅游.
加快旅游服务和产品创新,推出常态化大型旅游演艺、时尚秀场项目,开发夜间旅游、海鲜美食、影视旅游等产品,延伸提升旅游产业链、价值链.
节会旅游.
加强与国际机构和国家部委的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中外经贸合作等高层战略合作平台,围绕时尚、海洋、科技、金融、商贸等产业,依托青岛国际会议中心、海天会议中心、香格里拉会议中心等高端会议设施,广泛吸引国内外知名会展、大型会议、高端论坛等落户我区,建设"峰会市南",营造常态化"会议季",打造高端国际会议目的地.
积极承办有较大规模、品质与影响力的会奖旅游项目,推进市南区成为国内最具竞争力的会奖旅游目的地之一.
培育发展豪华游艇、帆船运动和体验等高端运动旅游,开发沙滩排球、足球趣味运动会等参与式、体验式旅游新产品,发展健身休闲产业.
推动历史建筑、新建场馆等开发为时尚类节庆活动场所,定期举办时尚发布、创意设计、音乐、影视等高品质主题节会活动,带动高附加值旅游消费.
婚恋旅游.
做大青岛婚恋旅游产业联盟,凝聚企业合力,推出婚拍旅行、目的地婚礼、婚庆衍生品设计等系列组合产品.
发展高端海上婚礼等时尚婚恋项目,引入婚礼堂、婚礼主题酒店等新兴运营理念,逐步形成产业集群.
依托八大关-太平角及奥帆中心等优势区域,整合景区、酒店、展馆、旅行社、游轮游艇等优势资源,打造婚庆一站式服务场所.
搭建"线上+线下"一站式婚恋产业平台,融合婚礼服饰、珠宝钻戒、婚纱摄影、婚礼策划、蜜月旅行、婚礼酒店等业态,形成规模集聚效应.
提升海上旅游品质.
协调联动市级相关部门,发挥行业协会和规模企业的引领作用,推进海岸线资源整合、码头建设和功能提升、航线开辟和运营、信息化平台建设,形成海上交通集散网络,促进海上旅游企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规范航行、停泊、租赁等海上旅游业务,鼓励发展观光、娱乐、餐饮、婚庆等大众型海上游乐项目,联动发展游艇海钓、军港文化、水上飞机、航空旅游等新兴旅游,增设夜游航线,承接邮轮旅游延伸链服务,打造国内知名游艇目的地和亚洲一流、国际知名的帆船等水上运动基地.
(四)商务服务业.
大力发展法律服务、财务服务、企业管理与咨询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专业服务业,增强服务集聚辐射和综合服务能力,构建门类齐全、功能完善、接轨国际的现代商务服务体系,打造辐射山东半岛的商务服务高地.
到2022年,商务服务产业增加值达到150亿元.
法律服务.
大力发展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业,提升高端服务、国际业务的整体竞争力,推动建设法律专业服务高地.
积极引导律师事务所开拓新的业务市场,重点向资本市场、涉外投资、房地产、海事海商、公司改制、金融证券等业务领域发展.
加强行业交流和国内外业务合作,拓宽招商引资渠道,积极为国内企业在境外投资贸易活动提供法律服务.
支持设立专业化律师事务所,鼓励律师事务所通过加盟、合并、重组等方式,向规模化、专业化、规范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扶持和培养1-2家50人以上的层次高、规模大、品牌好、实力强的律师事务所,全面提升律师所综合实力和知名度.
财务服务.
坚持引进和培育并重,加快集聚一批有较强知名度的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会计事务所来市南区设立分支机构或区域性总部.
鼓励各类事务所通过兼并整合、多样化多元化经营等方式,拓宽业务领域和服务种类,提高综合性专业服务承接能力,向业务综合性、组织集团化方向发展.
推动事务所品牌建设,支持提高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
企业管理与咨询服务.
重点发展战略咨询、管理咨询、投资咨询、规划咨询、工程咨询、认证咨询、政策咨询等行业,突破发展企业上市咨询、国际企业并购与重组咨询.
推动咨询服务企业转型升级,加快知名品牌咨询机构培育引进,提升专业服务水平.
支持引导咨询公司向经纪服务、文体服务、信用服务等领域延伸,推进咨询服务多元化、特色化、高附加值化发展.
发展知识产权代理、技术转移服务、科技推广应用等科技中介服务业.
人力资源服务.
引入优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和智能化发展.
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产品创新,鼓励发展高级人才寻访、素质测评、人力资源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管理咨询、薪酬管理等新兴业态和产品种类,发展人才测评、人才猎头、人事代理等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形成符合市场需求的多元化人力资源市场体系.
(五)文化创意产业.
强化文化传承和创新意识,鼓励自主创新,支持原创研发,大力发展文化信息服务、文艺创作、工艺美术等传统文化产业,培育发展影视创作、内容产业、创意设计、教育服务等新兴文化产业,促进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式、集聚化、高端化发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中心.
到2022年,全区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力争达到80亿元.
影视服务.
发挥"电影之都"的城市影响力和产业集聚效应,推进中山路影视街区和青岛影视大厦建设,加强影视产业要素集聚和规模化发展水平,培育建立影视创作基地、电影交易中心、影视新技术应用以及影视娱乐等影视服务平台.
加强与国内外知名的电影集团、影视院线、制作团队合作,引进国内外知名影视公司,创作推广体现市南元素的专业影视作品.
加强海洋专题影视作品制作,鼓励文创企业围绕海洋题材,开发具有鲜明市南特色的海洋文化旅游创意商品.
依托八大关天然摄影棚、奥帆中心、中西部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及1907光影俱乐部、欧陆风情建筑等资源优势,鼓励支持影视传媒投资,重点发展影视创作拍摄、制作、发布销售及衍生产品开发,构建从影视内容创作、应用到终端产业输出的完整影视产业链,推动VR设计制作及相关影像产品开发、影视类自媒体及新媒体等行业发展,打造全国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影视产业聚集高地.
文化艺术服务.
依托历史建筑辟建艺术品展示展览馆、美术馆、画廊、文化艺术中心等新型文化空间,升级打造海上皇宫、小提琴博物馆等精品文化艺术场馆,打造太平角区域、大学路区域、中山路区域三大"艺术小镇",举办油画节、音乐节、器乐节等艺术类节庆活动,将中西部城区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城区.
引进国家知名文化艺术机构,培育发展文艺创作与表演服务,鼓励精品和原创文艺作品创作生产,重点扶持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具有社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学艺术、音乐舞蹈、戏剧表演、书法绘画等产品作品.
鼓励开展文化艺术培训服务,推动国际文化艺术交流项目落地.
开展文化惠民消费活动,引导带动大众文化消费.
创意设计.
引进知名文化创意、设计企业,大力招引设计专业人才,集聚发展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工艺礼品设计、黄金珠宝首饰设计和家具家居设计等产业,促进创意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打造全国重要时尚创意品牌设计、展示、交易基地.
推动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应用,大力发展数字创意产业,促进数字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意融合发展,开发数字展馆展厅、主题乐园、影视动画、地产体验中心、虚拟现实等产品,培育数字创意行业品牌.
发展广告策划设计、广告制作发布、会议展览服务等广告会展业,提高广告策划、创意、制作的整体水平,培育集创意策划、营销策划、媒介代理、信息咨询、品牌整合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型广告集团.
依托品牌创意设计企业,推动创意设计服务产业园区建设.
新闻和出版.
支持青岛出版集团、青岛报业传媒集团发展,加快新闻出版转型升级,重点发展数字出版、互动新媒体、移动新媒体等新型业态,做好版权资产管理运营,扶持原创出版精品.
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出版领域应用,加快出版发行数字化进程,发展社交电商、"粉丝经济"等营销新模式,发展微博、微信、客户端等网络出版新形态.
推进青岛报业传媒集团媒体大数据应用平台、智慧城市移动端平台、全民阅读大数据平台等项目建设.
加速优质版权资产开发,深耕助教读物、时尚生活、社科文艺等出版核心板块业务,发掘一批具有文化传承传播价值、社会影响力广泛的内容资产,实现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的持续创新,打造文化消费的新业态新产品.
教育服务.
引进民间资本建设优质学校,吸引教育名家和品牌学校通过民办教育机制办学,打造民办学校教育品牌.
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开展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育已有教育机构做大做强.
引进教育认证考试机构,充分利用社会各类培训资源开展技能培训,加大经济需求型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
围绕基础教育、专业技术考试与培训等领域,发展在线教育、海洋教育等特色教育服务,依托重点企业开展"互联网+教育"服务应用和推广试点,推动形成青岛互联网教育产业集群.
第三节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密切跟踪全球科技、产业发展趋势,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现代海洋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健康产业、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加速崛起,培育形成新动能主体力量.
(一)现代海洋产业.
超前布局海洋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集聚一批世界知名的海洋经济领军企业,强化航运物流、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等领域发展,拓展提升滨海旅游、海洋文化、海洋教育等特色服务,构建更加完备的现代海洋服务经济体系.
到2022年,全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450亿元,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超过30%.
航运物流.
发挥海关、商检等行政机构及国内外知名航运企业集聚优势,加快完善航运服务产业链,引导企业向高附加值产业链方向发展.
扶持发展航运代理、船舶交易、航运保险、检验评估、船舶管理等功能性产业,优化发展船舶经纪、海事海商等配套性产业,培育壮大航运信息咨询、海事教育、航运会展等支持性产业.
加快发展跨境电商物流、供应链物流等细分领域新业态.
鼓励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推动新技术在航运物流领域的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建设综合物流服务平台,推动产业智慧化.
探索建立航运物流业信用信息库,建立完善信用评估体系.
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
发挥海洋科研资源集聚、人才荟萃优势,支持驻区科研院所、企业等围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涂料、海洋再生能源、海洋装备等领域开展基础研究、核心性技术研究.
加大应用技术推广,完善海洋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技术交易市场,搭建综合性技术转移转化服务平台,打造以海洋领域成果转化为主的专业性、引导型加速孵化器,促进海洋技术转移转化.
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开展科技咨询、研发服务、技术推广、成果转化等海洋科技服务,把海洋科研优势转换成为现实生产力.
加快培育海洋标准化服务机构,拓展海洋标准研发和实施咨询服务,推动海洋标准实施.
推进智慧海洋建设,开展海洋科技、海洋地理、海洋渔业、航运物流等领域信息收集、处理和应用服务.
加强海洋基础教育和社会教育,发展特色海洋教育、海洋科普服务.
海洋渔业.
发挥海水增殖、海洋生物高值利用、种质资源与工程育种等科研优势,鼓励海洋渔业研究机构优质科技成果产业化,推进国家级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等项目建设.
支持远洋捕捞产业链条式发展,加大对远洋捕捞企业引进、远洋渔船建造和购置的扶持力度,培育引进远洋捕捞、运输、销售和加工企业总部,支持辖区远洋渔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重点支持建设远洋渔业交易平台.
积极开发远洋渔业资源,鼓励企业建立远洋产品养殖、捕捞和加工基地.
涉海服务业.
积极发展涉海金融、涉海保险和滨海旅游等涉海服务业.
鼓励有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海洋经济金融服务事业部、金融服务中心或特色专营机构,创新航运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展航运、物流和船舶融资业务,开发针对航运、物流企业的信用保险项下的融资产品,推广涉海抵质押信贷业务,探索发展航运基金、船舶租赁以及航运价格衍生品等航运金融.
鼓励保险公司开展融资类保险,支持发展船舶保险、货运保险、保赔保险等保险业务,创新发展试航保险、船价保险等产品.
大力发展滨海旅游服务,加快传统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
推动软件开发与信息系统集成、数字网络技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等融合创新发展,推进人工智能、可穿戴智能设备等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促进虚拟现实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
到2022年,信息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到50亿元.
互联网数据服务(云计算和大数据).
集聚行业创新资源,引进国内外知名大数据、云计算、数据服务企业,建设大数据产业园区,加快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发展.
发展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公共服务,建设面向大数据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
加快大数据、云计算在政务服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和推广,拓展深化互联网服务应用范围,培育具有市南特色的互联网服务产业.
大力发展平台经济,聚焦重点产业,引进和培育一批特色鲜明、成长性好、市场竞争力强的互联网平台企业,发挥平台集聚效应,打造引领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人工智能.
面向国内外人工智能领域科研院所、研发团队、创业公司定向招商,加快培育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人工智能产业,引导辖区信息技术和软件开发企业转型发展,推进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处理、生物特征识别、自然语言理解、智能决策控制以及新型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
加快海工、能源、轨道交通、医药生产等领域人工智能产品研发生产.
促进人工智能与各产业领域深度融合,开展航运物流、金融、商务、家居等重点行业和领域人工智能应用试点示范,加快教育、健康、交通、旅游、安防和城市管理等领域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推动社会服务品质化、社会治理现代化.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
围绕数字海洋、智慧城市、旅游会展、教育培训、医疗健康、智能交通、影视娱乐和电子商务等领域,搭建技术创新平台与创业孵化平台,开展三维地理信息平台与高仿真度视景可视化技术、VR医疗显示与仿真系统、虚拟现实教育训练系统、游戏开发与影视制作、VR体验馆设计与建设、高科技互动多媒体主题乐园等产品开发与制作.
促进本土虚拟现实高新技术企业在教育、军事、主题乐园建设等方面快速发展.
软件开发及信息系统集成.
推进嵌入式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及解决方案等优势领域关键技术提升,加快软件研发、软件交易、软件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软件研发水平和高层次服务能力.
推动软件开发从应用软件向平台软件、基础软件领域延伸,扩展物联网专业增值服务和技术集成应用服务.
面向交通、制造、能源、民生等重点行业领域应用需求,加强信息技术服务融合创新.
支持鼎信科技等行业领军企业在集成电路、光电子等领域强化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三)健康产业.
打造全生命周期健康产业体系,促进医疗与康复、保健、养老、旅游等融合发展,培育知名品牌,发展现代医疗服务、康复疗养、健康服务、药品和医疗器械经营等健康产业,争创全国健康产业发展先行区.
到2022年,全区健康产业规模达到150亿元.
现代医疗服务.
依托青大附院、市立医院、眼科医院等,引进国内外医疗团队、知名专家等高端医疗资源,进一步提高医疗诊治服务水平.
加快引进培育心血管病、口腔科、糖尿病、医学美容等高精尖专科医院,发展特色中医医疗保健服务,推进与国际先进城市在特色专科医疗、疗养区建设、运动康复等领域合作,提高特色专科诊治水平.
支持辖区药品和医疗器械企业经营品种数量规模化,更大程度地获取新药特药经营代理权,扩大国内外先进影像设备、植入介入产品和疗养康复设备销售业务.
发展精准医疗、智慧医疗、远程医疗、共享医院等新模式、新业态,加强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康复疗养.
引进知名康复医疗机构先进技术、管理运营模式和专业人才,开展理疗、运动、技能训练、心理咨询等,全面发展医学康复.
引导辖区疗养机构加快转型,推进疗养资源特色联动运营,新建一批集康复医疗、慢病管理、健身休闲于一体的康复理疗中心,发展慢病康复愈养服务.
鼓励健康机构和旅游服务机构合作,开发滨海养生、海产养生、美容保健、中医疗养等健康旅游产品和服务,推出医疗旅游特色体验活动,培育富有特色的健康旅游品牌,打造国际知名康养目的地.
推进医养结合新模式,发展健康养老产业.
健康服务.
引进国内外知名专业健康体检机构,鼓励公立医院与国内外优秀投资管理机构共建健康体检机构,发展健康体检、健康评估、健康咨询、疾病预防等全过程健康服务.
引入基因筛查、癌症风险筛查等高端体检项目,发展线上远程会诊咨询、国内外顶尖诊疗转诊及绿色通道等健康管理服务.
推动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加强合作.
发展健康领域专业人才教育培训服务.
培育发展健康信息产业,推动医疗健康大数据挖掘、分析和应用产业发展.
(四)节能环保产业.
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培育壮大高效节能产业和先进环保产业,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咨询、系统设计、设备制造、运营管理等专业服务,增加绿色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让绿色经济成为发展的新动力、新引擎.
高效节能产业.
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用能单位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
支持智慧能源专业技术服务项目建设.
支持重点节能企业开展能源智能研究.
大力发展节能减排投融资、能源审计、节能设计服务、节能产品认证、节能评估等第三方服务.
围绕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和管理制度建设,培育和发展交易服务市场.
先进环保产业.
大力发展环境技术研究、环境规划与工程咨询、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安全评估、环境投融资及风险评估、环保设施运行效果监测、环保产品认证、绿色产品认证、清洁生产审核等第三方设计咨询认证服务.
重点培育和引进集研发、设计、制造、工程总承包、运营及投融资于一体的综合环境服务企业.
支持海洋环保、清洁燃煤等领域重点企业发展,强化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第四章发展布局在区"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现代化国际城区新格局的基础上,坚持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空间布局与功能布局相统一、要素聚集和制度创新相协调,进一步明确现代产业体系空间布局,合理确定不同区域主导产业,加快形成"全域统筹、三区一带、多园支撑"的市南区新旧动能转换总体布局.
图1市南区新旧动能转换发展布局示意图第一节全域统筹坚持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统筹全域空间、资源与产业优势,加快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深化提升"三区一带、多园支撑"空间布局,在协调发展中拓展动能转换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在补齐短板中促进发展平衡.
坚持时尚引领.
瞄准国际时尚发展方向,把时尚元素融入产业发展、融入城区建设、融入城市管理、融入居民生活,引领高端时尚潮流,发展创新开放的时尚经济,繁荣崇德向上的时尚文化,倡导活力健康的时尚生活,打造协调生态的时尚湾城.
坚持文化传承.
深挖历史文化底蕴,传承百年历史文脉,弘扬市南特色文化,突出先进开放包容,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汇融合,凝聚塑造传承历史、凸显时代、面向未来的市南文化,打造世界知名的特色文化城区.
坚持特色发展.
依托区域的自然历史禀赋和区位优势,突出各区域特色主导产业,东部城区引领现代服务业发展,中部城区彰显欧陆文化特色,西部城区重塑现代海洋产业核心,各区域共同构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市南区现代化产业体系.
坚持区域协调.
全力推进老城区改造提升,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区环境品质,政策、人力、财力、物力向老城区倾斜,重塑老城区发展核心.
加快推进东部智能化高端商务楼宇建设,推动老旧楼宇、商业设施、基础设施改造提升,提高城区综合服务能力.
第二节三区一带立足产业自发集聚基础,结合产业发展空间需求,以推动产城融合与营造产业生态为导向,构建市南区现代化产业体系"三区一带"空间发展布局.
(一)中央活动区.
青岛大学以西、太平角以东的浮山湾片区.
发挥该区域行政中心、高端企业集聚、时尚要素集聚优势,融合商务、文化、旅游、休闲、购物、会展等多种功能,放大峰会效应,增强区域活力和吸引力,打造开放、多元、融合的青岛活力中心区.
重点发展布局金融、商务服务、商贸服务、节庆会展、旅游休闲等产业,大力引入知名总部企业、领军企业和高端品牌、创新业态,进一步提升服务、辐射、引领功能,增强活力要素,承载金融服务、高端商务活动、休闲消费功能.
着力围绕香港中路、山东路等主要干道沿线和奥帆中心、地铁站点等重点区域,持续推进建设高端商务楼宇、高端商业设施,改造升级老旧商务商业载体,完善地上地下基础配套设施,发挥青岛国际会议中心功能,着力打造青岛旅游新地标.
加快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集合,打造全省最具活力、辐射带动能力最强的世界500强总部基地、金融商务服务功能核心区和国内一流的消费体验中心.
(二)文化经济融合发展示范区.
太平角以西、火车站以东的太平湾、汇泉湾和青岛湾片区.
发挥该区域历史底蕴深厚、文化资源集聚的优势,重点发展布局文化创意、影视服务、科技创新、现代旅游、医养健康等产业,承载文化创新、艺术交流、科技创新、文化旅游、健康服务等功能.
重点依托八大关、太平角、小鱼山、中山路等区域,统筹推进历史街区、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开发,挖掘人文资源,传承优秀文化,引入特色企业、特色项目,扶持老字号重生,引进和举办文化展演、艺术类节会、高峰论坛、时尚大赛等时尚活动,以文促产实现历史街区与现代产业和谐统一,实现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塑造特色鲜明的文化经济融合发展示范区,彰显青岛历史文化名城新魅力.
(三)现代海洋科技产业发展集聚区.
火车站以西、胶州湾以东的团岛湾片区,以海洋经济为引领,以区域整体繁荣为目标,集聚远洋运输、海洋科技、海洋装备、文化创意、滨海旅游等领域总部企业和创新企业,重点发展航运物流服务、邮轮游艇旅游、海洋信息、海洋科技管理服务、海洋装备以及相关涉海服务业,建设现代海洋产业发展集聚区.
加快完成南岛、中岛、北岛组团区域改造项目.
按照现代商务区建设标准,启动该区域城市空间规划研究,重点做好贵州路两侧、八大峡码头、小港湾、水上飞机场等区域规划研究和项目推进,科学布局产业、居住和公共服务空间,建设以现代海洋产业为特色的商务中心区.
(四)滨海旅游带.
市南区全域海岸带.
发挥滨海岸线资源与纵贯东西的通道优势,成为全区空间融合、海陆资源融合、产业发展融合的有机枢纽.
以沿线山、海、岛、湾、城旅游资源为依托,推动旅游与休闲、时尚、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重点发展滨海度假游、海上旅游、健康旅游、影视拍摄、婚纱摄影等旅游产业和有氧健身、体验等休闲游憩产业.
实现滨海步行道整体贯通,重点完善滨海步行道沿线休闲慢行系统、休憩空间和休闲活动设施,提升滨海岸线休闲功能和景观价值,全面优化提升滨海环境.
第三节多园支撑产业园区是生产要素的聚集地,是培育新兴产业、承载产业升级的重要平台,是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把市南软件园、动漫产业园、新壹佰产业园和新媒体基地等重点园区和各类孵化器、加速器、创新创业园区作为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重要载体,重点布局平台经济、人工智能、云服务、大数据、数字内容、网络安全等新经济领域,通过人才、技术、资金、信息、政策等各类要素向园区集聚,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创意、医疗健康、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快速壮大,使园区真正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四新"集聚地,"四化"试验田.
实施园区硬件设施提升工程,高标准新建、改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化园区,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实现园区管理可视化、精细化与高效化,助力入住企业发展智能化.
加大市南软件园、动漫产业园等园区周边环境整治力度,着力缓解周边交通拥堵、停车难等问题.
提升园区软件环境,鼓励园区运营主体开展金融、咨询、文秘、会议、技术支持等专业化、个性化增值服务.
实施精准招商和以商招商,瞄准国内外专业从事园区建设、运营、招商的企业定向招商,充分调动运营主体、物业公司等企业机构的招商积极性,着力引进一批优势项目和上下游关联企业.
加大园区政策扶持力度,实行重点园区包联服务机制,帮助园区管理运营方协调解决相关困难,对园区内重点税源企业、总部型企业、高成长性企业进行重点跟踪服务,营造安商、亲商、富商的营商环境.
第五章转换动力把创新驱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西部复兴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根本动力,加强制度设计、系统谋划和协同推动,持续激发全社会活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第一节坚持创新驱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引进高端创新资源,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从资金、政策、资源、知识产权、创新研发等领域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撑,将创新贯穿于产业发展的全领域、全过程.
(一)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主导,全面支持企业在科技、制度管理、商业模式、文化等全方位创新发展.
大力推进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培育壮大一批高成长性的高新技术企业,催生"独角兽"、"瞪羚"企业,带动形成一批高技术产业和未来新兴产业集群.
强化政策扶持与引导,完善支持企业创新的普惠性政策,推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备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评审等政策落地,加快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
鼓励企业自主决策、先行投入,开展重大产业技术、核心技术研发攻关,支持重大科研设施和仪器、科研数据信息等开放共享.
实施企业创新创业协同行动,支持大型企业开放供应链和市场渠道,促进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发展.
(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落实青岛市科技成果处置、转化等制度机制,实现产业链、创新链和资金链无缝对接,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加快建设技术交易市场,构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信息汇集和发布机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合作洽谈、科技成果推介、科技资本对接会,推进成果供需双方信息交流与合作.
完善投融资机制,破解初创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支持企业融资吸收科技创新成果,推动金融资本和民间投资向科技成果转化集聚.
加强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发展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壮大技术经纪人队伍,促进创新主体与市场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
鼓励事业单位人员在职创办科技型企业.
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探索在线创意、众创众包等新兴领域知识产权保护途径.
(三)引进高端创新资源.
发挥市南区人才、环境、资金、区位优势,制定完善相关政策,积极引进高端平台、领军企业、重要团队、关键技术等创新资源,争取国家级创新平台落户市南.
引进南方科技大学清洁能源研究院,加快中科科创发展研究院、华东理工大学青岛安全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
瞄准无感支付、虚拟试妆、盒马鲜生、无人商超、共享医院、信用生活等新型消费模式,重视用户体验和品质提升,提供多元化、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产品,深化线上线下融合.
大力引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新型零售、健康医疗、现代金融、信用服务等国内外创新型领军企业、团队和关键技术.
(四)优化创新创业发展环境.
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聚焦新旧动能转换扩大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放大效应,创新创业政策,引进或设立创投基金,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创新创业.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创业服务机构为初创企业提供咨询、知识产权、检验认证和技术转移等专业服务.
加快创新创业支撑平台建设,推动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双创平台快速发展,创建省、市、区、街道、社区五级创业孵化载体.
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高创新创业服务水平,加强创业孵化服务指导,为企业开办和成长"点对点"提供政策、信息、法律、人才、场地等全方位服务.
举办创业路演、创业大赛、创业交流会等活动,营造创新创业浓厚氛围,构建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培育壮大创业群体,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第二节改革先行先试尊重市场作用和企业主体地位,激活市场机制,加大政策支持,推动融合发展,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
(一)激发民营经济活力.
发挥民营经济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营造公平竞争、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
拓宽民营经济发展领域,争取垄断和特许经营领域向民间开放试点在市南区先行先试,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以独资、参股、控股、合作等方式进入社会公共服务事业.
深入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加大对领军型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激励力度,支持民营资本通过资产收购、产权受让、参股控股、合资合作等方式,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拓宽民营企业融资质抵押范围,依法推动商位使用权、排污权、应收账款、动产、水域使用权、股权、财产权等质抵押融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开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银企对接专项行动,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向小微企业倾斜.
争取行业协会(商会)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政府购买行业协会(商会)服务改革试点.
(二)完善政策激励机制.
密切跟踪国家和省市新旧动能转换的各项政策动态,抓好相关政策在市南区落实落地,最大限度释放新动能培育和旧动能提升的政策红利.
创新政府投资和奖励扶持方式,改变原先单一的财政奖励模式,采取政府引导基金股权投资、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加大对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的投入力度.
发挥财政资金在新动能集聚中的放大效应和导向作用,依据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明确产业鼓励方向,运用差异化的补贴系数,引导企业集聚发展.
争取省市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重大事项中明确的现代保险、文化创意、现代海洋、医养结合等产业发展示范在市南区先行先试,争取影视文化消费先行体验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等重大项目落户市南.
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效率,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大力推进闲置土地、低效用地处置,提高"亩产".
(三)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发展.
依托辖区党、政、军、企集聚优势,综合利用区域内外资源,以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为目标,争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试验田",形成军民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培育共生型军民融合产业,重点发展特色军旅文化旅游业、健康医疗业、软件信息业、现代物流业等产业,培育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军民融合企业.
推动基础设施领域的军民融合,充分发挥人防设施等空间载体功能,探索军建民用、民建军用、军民共建共用等多种融合模式,盘活存量资产.
加强通用型军地人才培养,统筹人才在军地间的优化配置,拓宽军地人才储备和交流渠道,全面落实退役士兵安置和权益保障政策.
构建综合型社会化保障体系,有序扩大军地医疗资源双向开放,完善商贸流通、餐饮等生活服务设施,满足驻军生活保障社会化需求,到2022年,军队生活保障社会化率达到95%以上,通用物资储备社会化率达到80%以上.
加强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建设,加快形成军民融合发展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和政策制度体系.
第三节提升开放水平加快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开放环境,重塑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
(一)创新"一带一路"合作机制.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度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建设.
加强区市联动,积极参与建设境外工商中心、"一带一路"自贸站,建立境外联系办公室和境外商务代表制度.
在金融、旅游、海洋经济、商贸、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技术、资金、人才交流与合作.
积极承接举办国际性会议、论坛等国际化活动,提升经济开放度和国际化水平.
支持企业赴海外并购优质资产、知名品牌、研发中心、营销网络,强化产品、技术、服务、工程"走出去"协调互动.
鼓励工程建筑企业充分发挥技术和资金优势,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开拓国际市场.
(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借鉴推广自贸区试点经验,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提升贸易便利化和自由化水平,优化外贸市场布局和贸易结构,扩大贸易规模.
以青岛建设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性港口城市为契机,大力发展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贸易,积极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
打造跨境电商产业园区,支持外贸企业转型升级.
鼓励高新技术、高端装备、品牌产品出口,扩大企业研发、创意、设计、教育、文化、信息、建筑、旅游等服务出口.
鼓励本地企业在境外设立分销中心、展示中心、海外仓和跨境电子商务物流集散中心.
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制度,加强外商投资企业事中事后监管,加强重点外资企业点对点直通包办服务.
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密切关注国家和省市在医疗服务、文化影视、旅游、金融、商贸物流、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等民生服务和生产服务领域的开放动态,加强政策研究,积极对接项目,争取走在全省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最前列.
(三)加强区域战略协作.
推进区域产业协同,发挥总部企业集聚优势,结合领军企业快速发展需求,鼓励支持企业开放供应链和市场渠道,对外寻找突破口,在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实现产业跨区配置,加快形成"市南总部+战略基地"发展格局,提升协同发展能级.
以市场为主体,选择与市南区在产业结构、产业阶段、产业发展中有战略互补性的城市(区)建立战略联盟,探索在产业园、产业链条、产业资源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实现城市(区)之间协同发展,共同受益.
扎实推进对口帮扶工作.
第四节西部复兴发展按照"时尚引领、经济繁荣、文化回归、民生改善"的思路,汇聚各方智慧,高水平谋划西部城区发展蓝图,创新运作模式,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渠道,推进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形成谋划、建设、运营和资本运作"四位一体"的老城区复兴市南模式,打造更具活力、充满魅力的世界知名特色文化城区,启动市南发展新引擎.
(一)坚持先谋后动,谋划西部发展蓝图.
成立西部复兴发展工作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设立老城区复兴发展推进工作机构,遴选国内外高水平规划专家团队,立足西部城区长远发展,高起点规划、一体化布局.
统筹编制西部城区产业规划,明确西部各功能区发展定位、建筑定位、业态定位,科学编制《市南区西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青岛湾城市设计规划》和市南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图则等空间发展规划,分步推进西部城区复兴大发展.
围绕"城市更新""复兴发展"等主题,邀请国内外专家、地产商、基金公司、金融机构等团队机构为西部复兴出谋划策.
(二)坚持产城融合,推动西部可持续发展.
挖掘西部城区多元文化、山海景观、历史街区以及工业遗产等城市复兴重要元素,通过功能导入、交通改善、环境提升等微更新改造,彰显历史文化特质,盘活城区存量空间,激发城区创新活力,推动文化与产业的交融、产业与城区的融合.
火车站以东区域,坚持"保护中发展",加强老建筑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强化营造欧陆风情城区风貌.
推动深度文化旅游发展,发展里院民宿、欧式美食、小众轻奢商铺等商业业态.
推动创意创新集聚,激活城市形象和创新活力空间,打造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文化创意街区.
每年保护利用20处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优秀建筑,推动《清明上河图》高科技艺术互动展演项目、北服时尚研究院、中央音乐学院青岛中心、金融博物馆等历史城区保护与产业复兴项目实施,集中打造"电影之都"国际影视创新街区、"大师坊"创意设计街区,为老城区发展注入时尚活力和产业动能.
火车站以西区域,坚持"发展中保护",加快完成南岛、中岛、北岛等重点工程,挖掘轮渡码头、海洋技师学院等资源产业价值,实施业态置换,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引导航运物流、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海上旅游、军民融合等领域企业集聚发展.
启动贵州路沿线区域城市功能布局规划研究,完善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置换植入产业发展空间,打通火车站以西区域产业发展通道.
(三)坚持模式创新,凝聚政府、市场合力.
加强政府引导,企业和居民齐参与、共受益.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强制度设计和规划编制,统筹把握保护利用与城市发展的平衡.
制定出台城市更新系列配套政策,有序推进更新改造项目,探索创新产权明晰、符合市场规律、具备产业特征的城市更新商业模式.
加强西部城区精细化管理,打造智慧城区典范,创新城区管理机制,形成整洁、有序、高效的现代化城区管理格局.
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激发市场活力和企业创新动力,引导鼓励企业以建设、运营和维护等多种方式,积极参与西部城区土地整理、建筑更新、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工程项目.
坚持市场化运作模式,商业性和经营性的地产项目和产业项目由企业为主体负责招商运作,以市场为导向培育发展产业业态.
发挥居民参与协商作用,完善社区居民协商机制,调动街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共建和社区环境营造,鼓励居民创新创业,完善蔬菜零售、超市、餐饮等商业便民服务功能.
(四)坚持多元融资,发挥各方资本力量.
创新投融资机制,拓宽西部复兴投融资渠道.
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依托产业发展基金、专项基金、地方政府债券资金等杠杆效应,撬动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西部复兴建设.
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和商业金融作用,为西部复兴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特色产业等领域提供专项资金和信贷支持.
加强各类媒体宣传,组织开展国内外路演活动,吸引社会资本关注,引导金融资本、上市公司等各类社会资本通过股权众筹、PPP模式等融资方式参与西部复兴发展建设.
第六章支撑保障立足补短板、增优势,在人才队伍建设、政府服务环境和空间载体等方面,瞄准一流,超前布局,最大程度培育集聚关键要素,优化政府服务和空间载体环境,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强力支撑.
第一节加强人才智力支撑牢固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理念,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引才聚才机制,推动人才结构调整,激发人才质量红利,打造最具吸引力的人才高地,提升城区核心竞争力.
加强招才引智.
聚焦新旧动能转换需求,突出"高精尖缺"人才导向,推进"人才聚集行动",加快聚集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高技能人才以及现代金融、商务服务、海洋经济、信息技术、文化创意、工业设计等领域高层次人才团队.
加大高校院所产业机构引进力度,建设海外引才联络站,丰富招才引智渠道.
完善人才扶持政策,对重点产业人才提供针对性支持,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营造更加优质的政策、项目、事业环境.
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制定灵活多样的柔性流动政策,探索科技人员成果处置分配政策,鼓励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实现引进人才与引进项目、技术紧密结合,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智力保障.
到2022年,累计新增各类人才16万人以上.
完善人才培养.
围绕新旧动能转换工程的重点产业,建设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培育具备"四新四化"能力的经济实用型、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
丰富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发展创业教育.
鼓励教育和产业发展挂钩,加大对产业实用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采取校企合作等方式,对旅游、信息技术、航运物流等重点行业的专门人才实行定向和委托培养.
积极举办国内外高水平艺术展览交流活动,通过项目共建和专业技能培养等方式,加强高层次、国际化文化艺术人才培养.
优化人才服务.
深化人才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服务制度,推广重点人才工作项目制,建立区级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在人才管理、评价、激励、服务、流动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提高人才服务水平.
畅通人才服务"绿色通道",落实"人才服务绿卡"制度,为各类人才提供"一站式"便利服务.
准确把握人才需求,加大人才奖励、资助力度,强化公共服务,发放人才住房补助,完善各类人才保障体系,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
力争在外籍人才国民待遇、认定制度和居留许可方面取得制度改革先行先试,率先在外籍人才获取公共服务方面加大保障力度.
引进国际医疗、教育机构,做好外籍高层次人才的服务工作.
第二节加强空间载体支撑面向产业发展需求,围绕企业发展所需,加大优质商务商业载体供给,不断美化城区环境,提高城区智能化水平和基础支撑能力,确保城区安全运行,重塑城区硬环境优势.
提高产业载体质量.
按照5A级标准,加快推进海天中心、深蓝中心等10个五十亿级300万平方米智能化高端商务楼宇建设,补齐高端商务设施不足短板.
支持引导现有老旧商务楼宇、商业设施和公用设施改造提升,适应市场需要.
加强历史街区、老建筑的分类保护利用,改善硬件设施,实施保护修复工程,为引进高端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优质载体,激发老建筑新活力.
加强部分外迁学校、科研院所用地利用研究,集中打造产业发展专业园区.
支持专业机构改造、营运产业空间,提高产业空间利用效率.
合理运用产业政策,适度对具有行业战略引领价值的企业与行业组织提供用房支持,为创新创业提供高性价比产业空间.
优化城区基础环境.
开展美丽青岛三年行动,综合实施绿化、亮化、建筑立面美化、门头牌匾规范等工程,加强重点区域整治,完善城区基础设施,提升城区环境品质.
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资源,政府、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停车场建设,发展智慧停车、错时停车,有效解决停车难题.
合理布局电动汽车充电设施.
协调推进地铁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区立体化交通网络,提高公共出行分担率.
推进过街地下通道设施建设,提高车流、人流疏导能力.
优化交通组织设计,加强交通标志、标线、警示、隔离、护栏等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完善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加快地下空间利用.
启动对地下地质勘查研究和地下城区规划编制,建设一批地下商业载体、地下停车设施、地下公共服务设施和地下安全设施,实施地上地下两个城区建设、运行和管理,提高地下空间资源利用效率和城区承载能力.
重点推进香港中路、澳门路、南京路、中山路等区域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盘活太古百货、金街、龙山地下商场、米兰道名品广场等存量地下空间.
依托地铁线网建设,促进城市综合体、商务楼宇、公共设施等地下空间的互联互通.
推进智慧城区建设.
以实现"全域互联、智能感知、数据开放、融合应用"为目标,加快推动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建设智慧城区,全面实现城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推动生产、生活、管理方式变革创新.
积极推进光纤网络全覆盖,支持5G通信布局.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广泛利用传感器、射频识别、监控器等现代电子设备,加快安全、应急、环保、市政、环卫、绿化、防汛等领域智能化改造,打造城市基础设施物联网和数据共享平台,提高实时监测、联动处置和智能决策能力,探索构建城市虚拟仿真系统.
保障城区安全运行.
坚持"发展必须以安全为前提"底线,始终把确保城区安全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
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保障机制,明确安全责任主体,加大安全投入,增强全社会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预警响应和救援保障能力,提高城区安全防范水平.
重点加强对高层楼宇、人员密集场所、燃气、危化品、特种设备等行业领域的安全监管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全面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公众食品、药品安全.
第三节加强政府服务保障主动适应新动能成长和传统动能提升需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建设包容创新、审慎监管、运行高效、法治规范的服务型政府,全力打造国内一流的营商环境.
加大简政改革力度.
认真落实《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整合优化机构职能体系.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动态调整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服务机制,更好的发挥政府在新动能培育中的作用.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推进行政审批规范化建设.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登记注册便利化,实施"多证合一、一照一码",优先对新经济领域市场主体实行"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取消行业门槛限制,消除隐性壁垒,切实解决"准入不准营"问题.
全面落实"四减一降",继续清理涉企收费,进一步帮助实体经济企业降本减负.
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全面梳理政务服务事项,公布"一次办好"事项清单.
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实行合法合规事项"马上办",一般事项"网上办",个人事项"就近办",复杂事项"一次办",实现"一次办好"全覆盖,切实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强化主动服务、效率优先的意识,优化服务流程,改善服务模式,推进"一窗式"审批,提升"一站式"服务能力,及时主动解决阻碍新动能释放的矛盾问题.
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完善政务云大数据平台,推动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打通信息壁垒,实现政府部门信息共享,最大程度利企便民.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要求,创新监管理念和管理模式,减少事前行政审批、健全事中事后监管,推行包容审慎的监管体系.
在新兴经济领域贯彻更加包容和鼓励创新的治理理念,科学运用事先设置安全阀及红线的触发式管理,构建多方参与的治理体系,促进监管机构和社会力量相互协作,完善新产业新业态治理结构.
强化开放共治与风险并重的意识,注重风险监测和预警,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
建立健全信用约束机制,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加大信用服务产品在政府管理、社会治理和市场交易中的应用.
强化法治政府建设.
全面清理制约新经济发展的规范性文件,严格落实有利于促进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政策和规定,及时更新政策清单,并向社会公布.
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改革,完善行政执法监督体制,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切实提高执法效率.
提高信息化治理水平,增强网上技术侦查、新产品检验检测、金融领域新风险防范、网络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安全审查等技术水平.
建立健全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完善居民参与制度,推行公开听证制度和社情民意反馈制度.
第七章规划实施以工程的办法推进动能转换,明确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时间表、路线图、责任状,落细落小落地落实,确保新旧动能转换有抓手、有进度、见成效,顺利实现各项目标任务.
第一节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党的领导.
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推进政策落实和任务落实的工作机制,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
发挥统一战线作用,广泛调动各类社会主体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健全推进机制.
区新旧动能转换工作领导小组调整为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区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
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研究提出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布局,组织编制和实施总体规划、实施方案、年度计划,协调跨领域和跨部门重大问题.
各单位、各部门建立健全新旧动能转换工程推进机制,有关部门要编制重点产业专项行动计划、加紧制定推进方案和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
第二节强化项目推进科学策划论证项目.
坚持以规划引导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按照全区新旧动能转换目标方向和重点任务,建立区级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谋划一批带动作用大、技术含量高、市场效益好的重大项目.
注重发挥部门、科研院所、企业、专家、人才、第三方机构的作用,完善项目筛选论证程序,明确入库标准,提出建设、新开工、储备三张项目清单.
加强分类管理,建立项目退出和增补制度,实现动态调整,梯次推进.
完善项目管理服务.
帮助完善前期手续,为项目提供"环节最少、速度最快、效率最高"的审批服务.
对纳入区级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项目,择优推荐列入省级、市级重点项目,争取国家、省、市给予金融、财税、土地等政策支持.
加强对入库项目的管理服务、信息采集、数据分析、进展监管和绩效评价,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保证重大项目顺利实施.
第三节强化精准招商政策精准.
以"四新""四化"为招商引资总方向,突出金融、总部、信息、旅游、文化、健康等重点产业,着眼于补齐产业链条、补强产业短板、补好产业空白,认真研究"一业一策"重点细分产业,研究不同产业、不同企业需求,面向行业龙头、产业高端、企业总部、科研机构和创新人才,制定有竞争力的招商政策措施,开展精准化、集群化产业链招商.
渠道精准.
拓宽招商渠道,全面开启以商招商、中介招商、委托招商、海外招商新渠道.
针对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开展投资信息精准收集工作.
加强与各类法律、财务等高端中介机构的合作,发挥招商战略合作单位资源优势、信息优势,突出招商实效.
加强与市海外工商中心的交流互动,继续扩大与重点国家、重点城市地区的交流合作,以项目夯实合作,以合作推动招商.
服务精准.
紧跟企业需求,优化招商服务,加强专题性、专业性推介,重点梳理国内外500强、跨国公司、行业领军企业、重点民营企业的对接名单,定制差别化、个性化的招商方案.
对成功引入的企业,开展一对一的"保姆式"服务,保障企业或项目顺利落地.
紧盯华润中心、绿城深蓝、海天中心等高端商务载体建设,提前介入,提前招商,提前布局,构建世界跨国公司总部基地.
第四节强化监督考核加强考核奖惩.
把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推进工作纳入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的重要依据.
建立健全督查督办机制和奖惩激励机制,强化问责制度,确保重点领域发展、重大项目建设及政策推进等落到实处.
对新旧动能转换工作力度大、成效突出的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进度缓慢的予以通报、约谈或问责.
加强监测评估.
建立完善新旧动能转换产业领域、市场主体统计和监测分析制度,构建符合产业发展新趋势的统计指标体系,完善统计调查方法.
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加强数据搜集、处理、发布和共享工作.
开展对规划指标、重大举措和重点项目等实施情况跟踪监测和总结评估,强化动态管理,确保规划实施效果.
扩大社会参与.
加强与产业界、专业智库的合作,针对产业发展、招商引资与规划落实开展联合研究与咨询,客观评估调整发展战略与策略.
发挥行业联盟、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的联络协调作用,成立企业家智囊团,加强与企业家智囊团的沟通联系.
支持产业、学术、专业服务界交流与合作,共享市南区新旧动能转换工程成果.
7月4日是美国独立日,大致就是国庆节的意思吧。hostodo今年提前搞了个VPS大促销活动,4款便宜VPS,相当于7折,续费不涨价,本次促销不定时,不知道有多少货,卖完为止。VPS基于KVM虚拟,NVMe阵列,1Gbps带宽,自带一个IPv4+/64 IPv6,solusvm管理,送收费版DirectAdmin授权,VPS在用就有效! 官方网站:https://www.hostodo.com ...
现在宝塔面板真的是越来越过分了,删除文件、删除数据库、删除站点等操作都需要做计算题!我今天升级到7.7版本,发现删除数据库竟然还加了几秒的延时等待,也无法跳过!宝塔的老板该不会是小学数学老师吧,那么喜欢让我们做计算题!因此我写了个js用于去除各种计算题以及延时等待,同时还去除了软件列表页面的bt企业版广告。只需要执行以下命令即可一键完成!复制以下命令在SSH界面执行:Layout_file="/w...
vpsdime上了新产品系列-Windows VPS,配置依旧很高但是价格依旧是走低端线路。或许vpsdime的母公司Nodisto IT想把核心产品集中到vpsdime上吧,当然这只是站长个人的猜测,毕竟winity.io也是专业卖Windows vps的,而且也是他们自己的品牌。vpsdime是一家新上来不久的奇葩VPS提供商,实际是和backupspy以及crowncloud等都是同一家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