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工波音或12月供应

波音或12月供应  时间:2021-04-24  阅读:()

第三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是与国际分工及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的.
有了国际分工才有了以国际专业化生产为纽带的世界市场,随之产生了日益发达的国际贸易.
本章通过分析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的产生与发展以及世界市场价格的形成,系统阐述和探讨有关国际贸易的一些基本问题.
第一节国际分工一、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一)国际分工的含义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生产国际专业化的分工.
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
国际分工不同于社会分工,它是在社会分工发展的基础之上产生的.
人类发展史上曾出现过三次社会大分工: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商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这三次社会大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但这时的社会分工却受到地域、民族和国家界限的限制,因而只是一种较低层次的分工.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与扩张,社会分工开始超越国家的界限,从经济上把整个世界联为一体,形成了国际间的专业化生产与合作,这便是国际分工.
由上可见,国际分工首先反映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因为通过分工"造成了社会生产过程的质的划分和量的比例,从而创立了社会劳动的一定组织,这样就同时发展了新的、社会的劳动生产力".
分工所表现的生产力超过了单个劳动力的局限,而国际分工所表现的生产力则不仅超过了个人能力的局限,而且超过了单个劳动群体和单个国家的能力上的局限.
其次,国际分工还反映着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这里的社会生产关系主要表现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因为国家是一定社会经济利益的代表.
各个国家代表着不同群体的经济利益,并通过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纽带联结为一个整体.
国际分工反映着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并受到国际政治关系的影响和制约.
各个国家之间政治关系和政治地位的不平等,将会导致它们之间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平等关系,从而使各国的经济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国际分工依然存在,并在某些方面比资本主义的国际分工更加完善,能更好地体现出平等互利和共同发展的原则与精神.
对此问题,恩格斯早就指出过:"摆脱了资本主义生产框框的社会,可以在这方面大大地向前迈进".

(二)影响国际分工产生与发展的因素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有:生产力发展水平、自然条件、跨国公司、资本输出和上层建筑等.
1、生产力是国际分工产生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生产力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得以发展和提高,并促进人类社会的生产与流通逐渐突破了民族和国界的限制.
科学技术的革命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推动和加速了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18世纪下半叶,蒸汽动力的发明和蒸汽机应用于生产,使人类社会从手工劳动时代进入了大机器工业时代,并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战胜了封建制度.
此后,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人类社会创造的财富超过了过去一切世纪创造的财富总和.
19世纪后半期,电力的发明和应用于生产,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此后一百年,全世界的工业总产值增加了近20倍.
生产力的这种高速发展,使各个国家的生产都难以继续囿于国界的限制,从资源的供应到产品的销售,都开始在广阔的世界范围里寻找最佳组合和最优配置.
在这种科技革命和生产力发展浪潮的推动下,各国古老的、独成一体的民族工业慢慢被侵蚀、被整合,从而使一切国家的生产都逐渐变成了世界性的,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入进了国际分工的一体化之中.
(2)生产力的发展为国际分工的深化创造了条件.
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为国际分工的深化不断创造着新的部门和领域,为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创造着新的机会与条件.
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电子工业、宇航工业、高分子合成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不断涌现,并引致国际间的技术合作、资金合作、劳务合作不断深化.
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使交通运输和通讯事业上的进步日新月异,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国在空间与时间上的距离,整个世界正在变为一个"地球村",国际分工也随之深化和发展.
欧洲中世纪横跨大西洋的运输需要在海路上走几十天,而当今的新型运输机在几小时内便可完成.
现代通讯业的发展,使人们不出门便可在几分钟内了解到世界各地的市场行情,为跨国生产和国际贸易做出迅速准确的经营决策.

(3)各国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一个国家在国际大分工中处于何种地位,主要取决于该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往往以其雄厚的资金和高精的技术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主导的地位,并影响和制约着整个国际分工和国际经济秩序.
例如,最早发生产业革命的英国,以及紧随其后的欧美各主要国家,由于生产力远远领先于其他各国,便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了十分主动的地位,以其机器大工业生产出的质优价廉的商品做炮弹,轰开了各个闭关自守国家的民族经济的大门,把它们拉进了国际分工的体系.
但后者由于生产力水平落后,在国际分工中只能处于从属地位,受到各种不公正的待遇.
战后,为改变这种状况,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政治上努力从旧的殖民体系中挣脱出来,在经济上也努力发展生产力,以便改善它们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有些国家和地区,已在这种奋争中获得了较大的成功.
例如,亚洲"四小龙",通过提高自身的生产力水平,目前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正处于越来越有利的地位.
(4)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国际分工的内容与形式.
从内容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际贸易中的工业制成品比重不断提高,初级产品比重不断下降.
此外,各种中间产品、技术贸易和劳务贸易也开始成为国际分工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从国际分工的形式看,各种新的分工形式不断出现,国际分工已越出部门经济的分工,发展到了企业内部、工种、工艺间的分工.
特别是随着像"欧盟"、"东盟"等地区性经济贸易集团的出现,地区性的分工合作在加深,各国参加国际分工的形式也逐渐从"垂直型"向"水平型"和"混合型"发展.
2、自然条件是影响国际分工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然条件,主要包括资源、气候、土壤、地理环境、国土面积的大小等等,对于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国际分工发展的早期尤其如此.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离开自然条件,任何生产劳动都是难以进行的.
然而,自然条件在不同国家中的差异是相当大的.
马来西亚盛产橡胶,古巴盛产蔗糖,赞比亚盛产原铜,扎伊尔盛产钻石,这些都受着各种自然条件的制约,而这些条件绝不是任何国家都能具有的.
但一个国家的国土面积再大,自然资源再丰富,也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对各种原材料品种与数量的全部需求.
因此,各国之间需要交换、需要分工,为了各自的利益,走上了同一条分工协作的道路.
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例如,地处热带地区的东南亚各国,利用该地区的有利气候,生产着占世界总产量90%以上的天然橡胶,使这些国家在早期的国际分工中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
近些年,世界人口膨胀,食品供应已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在这种形势下,利用自然条件大量出口粮食的澳大利亚、加拿大、阿根廷等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显得日益重要起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自然条件对国际分工的影响作用正在不断下降.
因为,新技术的发展,使各种人工合成的新材料和各种替代品大量涌现,从而使自然条件在国际分工中的作用受到极大冲击,其作用也就开始明显降低.
3、跨国公司和资本输出对国际分工的推动作用.
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是推动国际分工向较深层次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二战结束后,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使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从规模到速度都有了明显的增加.
一方面,某些发达国家的厂商,为了降低产品的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而把公司的某些零部件转移到了一些发展中国家去进行生产.
这种跨国生产,既可以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又可以绕开关税壁垒,将一部分产品当地生产当地销售.
另一方面,很多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民族经济,积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大力引进国外资本.
它们借助于外资的力量,特别是借助于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发挥本国和本地区的优势,生产一些有比较利益的产品,努力在国际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
通过跨国公司和资本输出的推动,国际分工在战后有了较深层次的发展.
如今,发展中国家已不再仅仅是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农矿产品生产者了,而是从发达国家手中接过了大部分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品的生产和一部分高技术的加工工业品的生产,开始逐步改变以往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所处的被动地位.
跨国公司通过国际间的资本移动和各分公司之间的内部贸易,正在将世界各国紧紧联结成一个相互不可分离的经济上的统一体.
4、上层建筑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上层建筑既可以促进也能够阻碍国际分工的发展.
各国政府经常借用上层建筑的力量推行各种对外政策,以改善本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历史上,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国家,曾多次发动商业战争,强迫别国接受不平等条约,组成国际性的分工体系.
二战以后,许多国家加入了地区性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在经济政策上和国际分工上相互协调,以促进经济的共同稳定发展.
前苏联和东欧各国成立的"经互会"就曾是这种类型的地区性经济组织.
为加强自己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各国所普遍采用的方法是推行"奖出限入"的外贸政策.
利用各种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政策挡住外来产品,并利用各种出口补贴政策把本国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这些政策对国际分工的发展产生着相当大的影响作用.
例如,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韩国,六七十年代从日本手中接过了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以此为契机,使本国经济得以迅猛发展.
到了80年代,韩国已对这种低级别的分工席位感到不满足,开始通过各种出口补贴政策努力将自己的高技术产品挤入国际市场.
如韩国出口到美国的彩色电视机以质优价廉受到消费者欢迎.
美国政府则认为,出口产品实行政府补贴是违反了公平竞争原则,因而采取措施加以抵制.
1984年,美国对来自韩国的彩电进行了反补贴调查,并确定征收反补贴税.
韩国随之改变了出口策略,1985年开始向美国出口彩电的显像管和印刷线路板,然后通过设在美国的分公司组装成彩电在美国销售,数量每月几乎达到10万套.
针对这一情况,美国商务部决定把对彩电征收反补贴税的规定扩展到彩电的组装件上.
韩国政府和美国政府实行的这些补贴与反补贴政策,都是为了能使本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争取一个比较有利的地位.
(三)国际分工产生与发展的阶段我们知道,影响国际分工产生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因此,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也与代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科技革命的发展阶段基本一致.
只是在第一次科技革命前,就已有了萌芽状态的国际分工.
这样,国际分工基本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地理大发现开始了国际分工的初期阶段.
生产力的发展,势必会带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使新的生产方式渐次突破地域的限制.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便是在当时西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产生和商品货币关系进一步发展的推动下发生的.
新大陆的发现和新航线的开辟,扩大了世界市场的范围,为新兴的资产阶级提供了更广阔的活动场所.
从这个时期起,西欧新兴资产阶级的贸易区域从地中海沿岸扩大到了大西洋沿岸,这既拓展了国际间商品贸易的范围和规模,也带动了西欧经济从家庭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的过渡.
这时西欧的资本主义开始了它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利用"火与剑"的手段,对亚洲、非洲和美洲进行残酷的掠夺.
他们在这些地区开矿山,建立甘蔗、烟草、咖啡等农作物的种植园,发展起了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种植园制度,为本国生产和提供自己不能生产的农矿产品,当时盛行的三角贸易就是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一种简单的国际分工形式.
2、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了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在这里最终战胜了封建制度.
以蒸汽机和纺织机为代表的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惊人的进步,人类社会也因此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继英国之后,美国、法国、德国、俄国等欧美国家也都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了机器大工业.
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使生产出现了快速的增长,这些欧美国家的国内市场和资源都已难以适应这种新的生产发展状况,需要在更大程度上向外部扩张,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形成.
这一时期国际分工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在世界范围里初步形成了工业国和农业国的分工.
欧美国家借助于大机器工业的力量,把大量质优价廉的工业品销向落后的亚、非、拉国家,很快便冲垮了这些国家民族工业的根基,把它们纳入了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中,使它们沦为只提供农副产品的农业国.
这时期的世界经济,是农业国完全围绕着欧美国家,特别是围绕着英国这个工业中心运转.
因为英国最早开始了工业革命,"英国是农业世界的伟大的工业中心,是工业太阳,日益增多的生产谷物和棉花的卫星都围着它运转.
"这种发展状况,使原本在第一阶段就已出现的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工业欧美、原料亚非拉"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加深和固定化.
3、第二次科技革命开始了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19世纪70年代,人类社会又发生了以电力为代表的第二次科技革命.
此后,各种新的生产手段相继产生,如发电机、电动机、蒸汽涡轮机、内燃机、汤姆士炼钢法等.
各种新兴工业部门也随之出现,如电力、电器、石油、机车、汽车等,社会生产力被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了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罩上了垄断的色彩.
帝国主义通过资本输出,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国际分工形式进一步扩大到世界各个国家.
这个时期的国际分工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1)新的运输和通讯方式把世界更紧密地联为一体,从而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
铁路运输的发明和使用,电话与电报的发明和使用,宗主国在亚、非、拉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大规模地兴建铁路,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把各国的国内市场联结成为统一的世界市场,因而也就在更大程度上把更多的国家卷入了以欧美为中心的国际分工体系中.
(2)国际生产的专业化倾向进一步发展.
以往的国际分工主要是工业国和农业国的分工,工业国的工业生产主要还是一些轻工业,农业国的生产则主要是食品和作为轻工原料的农产品.
而在这一阶段中,由于各种新兴部门的出现,特别是电力、机车、炼钢等工业部门的兴起,使重工业在原来的工业国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各工业国之间也由于科技发展上的差异而在不同工业部门中的地位很不相同.
如英国由于发明了转炉炼钢技术,因此在钢铁工业方面领先于别国,美国在电力工业方面具有优势,德国在机械、造船方面成绩突出,日本的纺织工业则较发达.
以前的农业国,为适应工业国家发展重工业的需要,在原来生产食品和轻工原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各类矿产品的采掘工业.
(3)世界各国对国际分工的依赖性加深了.
农业国只有生产农矿产品的能力,其他所需产品都要依靠从工业国输入.
工业国的情况亦是如此,庞大的基础工业和加工工业,既离不开农业国为其提供原材料,又要以农业国为其重要的产品销售市场.
罗萨·卢森堡曾对当时的德国做过这方面的描述,指出德国的产品大部分要输往其他国家,如手套输往英国,皮革输往法国,铁制品输往南美与澳洲.
另一方面,德国不管在生产上或日常消费上,都要依赖其他国家的产品.
如从印度获得胡椒,从非洲获得可可豆,从中国获得茶叶,从巴西获得烟草等等.
4、现代科技革命开始了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
20世纪中叶,发生了以原子能、计算机、航天工业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飞速发展的生产力把国际分工推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此外,二战之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生的巨大变化,也对国际分工体系产生了较深的影响.
这一时期国际分工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世界范围的工业与农业的分工已经削弱,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世界范围的工业分工成为了国际分工发展的基本趋势.
这一新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各国工业部门间的分工开始向部门内部和企业内部的分工发展.
以前各个工业国的分工,主要是在各国不同的工业部门之间进行的,比如英国的钢铁、美国的电力、德国的机械等等.
而现在的分工则深化成了在不同的国家间进行产品的专业化、零部件的专业化和工艺的专业化.
产品专业化,是指同类产品但不同品种、不同规格和不同特征,在几个不同的国家中进行分工生产.
当然,这种国际分工主要是靠长期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自然形成的.
欧美各国都生产并相互出口各不相同的汽车、轮船、拖拉机.
比如,在汽车市场上,美国小汽车以豪华型取胜,日本小汽车则以节能型领先.
零部件专业化,是指一件产品由多个国家提供零部件组装完成.
这样可以发挥各国的技术优势,使产品质量高而成本低.
例如,协和式飞机就是由西欧几个主要工业国联合完成的.
工艺专业化,是指锻件、铸件、模压件、毛坯等中间产品的国际专业化.
这种专业化主要是在跨国公司的各分公司之间进行的,虽然范围还不很大,但作为一种发展趋势已日益明显.
另一方面,经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工格局发生了变化.
它们之间旧式的工业国、农业国、矿业国的分工格局在逐渐弱化,而新式的工业分工格局在它们之间不断成长.
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和各种新兴工业部门的出现,发达国家不断把一些"夕阳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这些被转移出来的产业主要是使用劳动力多从而在高工资的发达国家已不具竞争力的部门.
这样,就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出现了一种新的分工格局,即高精尖工业与一般工业的分工、技术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分工.
此外,跨国公司的大发展和跨国公司的内部分工也是这一时期国际分工的一个特点.
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里进行专业化生产和协作,它们的内部分工已成为国际分工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国际分工的类型与作用(一)国际分工的类型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下,在国际市场竞争规律的作用下,以及在各国对外政策的影响下,国际分工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各种各样的类型.
一般地说,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型,即垂直型、水平型和混合型的国际分工.
1.
垂直型国际分工.
这类国际分工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工业与农业的分工和加工工业与原料工业的分工.
早期的国际分工就是以这种垂直型国际分工为主要形式.
在旧的殖民统治之下,少数资本主义强国成为经济发达的工业国,它们利用技术和资本,向外进行扩张,把世界上大多数落后国家纳入了殖民体系和国际分工体系之中.
发达的工业国主要生产和出口工业制成品,而落后的农业国则主要生产和出口农产品及矿产品.
战后,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和发展中国家民族工业的兴起,这种旧的分工格局已经有所改变,但从总体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仍然是以垂直型国际分工为主要形式.
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农产品和工业原料,并向其出口工业制成品.
这种状况主要是由生产力水平上的差距造成的.
从有关统计资料中可以看出,一直到80年代,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仍然畸形发展,只能依靠一两种农产品或矿产品进行国际贸易,参与国际竞争.
比如,1980年布隆迪的咖啡和棉花出口占其出口贸易总额的91%;马来西亚的天然橡胶、锡和木材的出口占其出口贸易总额的72%;几内亚的铅和糖的出口占其出口贸易总额的79%.
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战后发展更快,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在战后仍然占据其出口贸易总额的绝大部分,1970年此项指标为65.
7%,1984年为68.
3%,1986年为79%.
2、水平型国际分工.
这类国际分工主要发生在各个发达国家之间,但同时,在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也都存在.
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各个国家在不同的工业产品上的分工.
存在于各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型国际分工,是由这些国家经济发展上的差异引起的.
尽管它们之间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接近,但仍存在各种差异,如工业发展有先有后,技术水平有高有低,各国工业部门发展不平衡,资源供应也不相同.
这种经济上的差异,导致各发达国家在工业发展上各有短长,并通过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取长补短.
比如,当前的各发达国家都有自己的优势工业,像美国的宇航工业和汽车工业、日本的电子工业和造船工业、比利时的钢铁工业等等.
它们都以自己的优势工业产品去换取别国的优势工业产品,以便在这种优势互补中共同前进.
发达国家间的水平型国际分工还表现在同一工业产品在不同的国家间进行分工协作上.
各国利用自己的优势设备和技术生产某一产品的某一部件,以便使最终产品质优价廉.
例如,欧美联合生产的"R——1800"载重汽车是在英国装配的,它的零部件却来自很多国家:发动机是瑞典生产的,控制设备是德国生产的,车身是意大利生产的,汽车的底盘和弹簧则是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
各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水平型国际分工,这是它们在相互支持、相互弥补民族工业部门的短缺和在与不平等的南北分工状况的斗争中形成的.
除了少数石油输出国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都很接近.
它们从总体上看,有着资源丰厚、人口众多、市场广阔等发展优势,但从单个国家来看,却普遍存在经济部门单一、资源种类不全、市场容量狭小等发展劣势.
为改变这种状况,使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整体优势发挥出来,战后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走上了南南合作的道路.
它们各自发挥本国的相对优势,互相提供工业产品.
在某些地区一体化组织内,它们还经常为生产一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而在配件和工艺上联手合作.
水平型国际分工,一般是在同等生产力水平的国家间展开的.
但在近些年,这种类型的国际分工又出现了新的特点,即在发达国家与某些发展中国家也展开了大规模的不同工业产品上的分工生产.
这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生产和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如亚洲"四小龙"和"东盟"各国,以及中国大陆沿海各省份,80年代以来,通过发展出口工业,经济迅速崛起,它们接过了从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把大量工业制成品打入了发达国家的市场,从而改变了水平型国际分工只在同等级生产力水平国家之间进行的分工发展史.
水平型国际分工,在各种分工类型中占据首要地位.
战后,世界各国间的贸易迅速增长也是以水平型国际分工的发展为基础的.
3、混合型国际分工.
这种类型的国际分工是就一国的情况来看的,指一个国家参加国际分工既采取了垂直型分工方式,又采取了水平型分工方式.
世界上多数国家参加国际分工所采取的方式,实际上都是属于混合型的国际分工.
比如发展中国家,它们向发达国家出口原材料并进口工业制成品时,属于垂直型分工;而在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国家互相出口工业制成品时,则属于水平型分工.
发达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情况亦是如此,它们同发达国家交换产品,多属于水平型分工;而与发展中国家交换产品,则多属于垂直型分工.
比如日本,它既向美国出口汽车和彩电,又从美国进口不同型号的汽车和彩电,进行水平型国际分工活动;同时,日本也从发展中国家大量进口原材料并出口工业制成品,从事垂直型国际分工活动.
除了以上三种主要的国际分工类型外,在社会主义国家之间还曾存在过另一种国际分工类型,这种类型以前"经互会"国家之间的分工最为典型.
这种分工类型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分工的计划性和组织性.
前"经互会"曾建立过22个部门常设委员会和6个部门领导人会议,这种跨国家的组织机构专门从事有计划地协调各成员国之间的国际分工关系.
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因而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
前苏联和东欧各国的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在社会主义国家分工中的地位也相对较有利;而越南、古巴、蒙古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在国际分工中也就处于了较被动的地位,主要出口农矿产品,来换取自己所需要的工业制成品.
社会主义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的这种不均衡性,使它们之间的国际分工也具有前面所述的垂直分工、水平分工和混合分工的各种基本特性.
(二)国际分工的作用国际分工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双重作用,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同时具有消极的一面.
1、国际分工对世界经济的积极作用.
这主要表现在通过国际分工可以使各国发挥自己的优势,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利用,可以节约全世界的劳动时间,从而提高国际社会的生产力,并能增加各国生产的规模效益,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1)各国可以通过分工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以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利用.
进行生产离不开生产要素,生产要素在各个国家的供给比例是很不相同的,从而决定了各个国家在生产不同商品上的优势各不相同.
根据商品所包含的要素密集程度的不同,可以把商品大致分为劳动密集型的、资本密集型的、技术密集型的、土地密集型的和资源密集型的.
一个国家不可能在各种生产要素上都具优势,所以应该积极参加国际分工,出口生产要素充裕的商品,进口生产要素稀缺的商品,这样才能使各国的各不相同的生产要素都得到充分利用.
(2)国际分工可以节约全世界的劳动时间,提高社会生产力,生产出更多的使用价值.
李嘉图著名的比较成本学说,就是主要分析这一问题的.
李嘉图认为,各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来相互交换商品.
这样做的结果是,在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节约劳动时间来增加生产总量,提高社会生产力,使参加国际分工的各国都能得到更多的使用价值.
一个国家即使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都不占绝对优势,也应该积极参加国际分工和贸易,这不仅会使本国受益,而且也会对全世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产生促进作用.
(3)国际分工的普及与深化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扩大和国际贸易的增长.
我们从国际分工的发展史中可以看到,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的商品像重型炮弹一样轰开了一个又一个闭关自守国家的封建藩篱,把它们拉入了国际分工体系之中,世界市场的规模随之扩大,国际贸易的总量也随之增长.
特别是当国际分工的深化使国家间的分工协作超越了部门的界限,并在部门内部、企业内部乃至不同的工序间展开的时候,国际贸易更是出现了快速发展的趋势.
比如,1987年世界贸易量比上年增长5.
5%,1988年增长8.
5%.
世界贸易总值1988年为2.
85万亿美元,到1990年就猛增到3.
47万亿美元.
尽管这里面有海湾危机导致石油价格剧升的因素,但国际分工所起的作用仍然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
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统计,2007年世界贸易总额达到16.
83万亿美元.
2、国际分工对世界经济的消极作用.
国际分工的消极作用主要是由不平等的国际分工体系造成的,而不平等的国际分工体系则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合理分工上.
这种不合理分工产生出以下消极作用:(1)国际分工使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经济的单一化和依附性.
战后,尽管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取得了政治独立,但经济独立却仍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实现.
原因之一,就是不平等的国际分工体系使这些国家仍然在经济上是发达国家的附属国,为发达国家提供农矿产品,从发达国家购进工业制成品.
发达国家从自身的利益考虑也并不急于改变这种现状.
发展中国家自己想改变这种依附性经济,却苦于缺乏资金与技术.
于是,直到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单一化程度仍然很高.
一些中东国家百分之百地依靠石油出口赚取外汇,另外一些发展中国家则主要依靠一两种农矿产品支撑经济发展.
(2)国际分工使发展中国家经济受到剥削和控制.
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依附性,通过价格手段来对其进行剥削.
从19世纪70年代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发达国家的劳动生产率虽然大大高于发展中国家,但其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价格却比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农矿产品价格提高了30~40%.
二战以后,发达国家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价格指数从1950年的100上升到1973年202;与此相比,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初级产品价格指数从1950年的100仅上升到1973年的157,大大低于前者.
发达国家还利用发展中国家急于改变落后面貌的心态,通过跨国公司等方式来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渗透和控制,以便把这些国家紧紧束缚在不平等的国际分工体系之中.
三、当代国际分工发展的新特点当前,世界新技术革命仍在以日新月异的速度迅猛向前发展.
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和宇航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随着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产生出一批新兴工业部门,另一方面也使一些传统部门,如农业、食品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工业等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在这种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当代的国际分工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使传统的国际分工格局进一步削弱传统的国际分工格局主要是指发达国家生产和出口工业制成品,发展中国家生产和出口农矿产品.
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发明、应用和转移,这种格局目前正在逐渐得到改变.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农业中的技术革命使发达国家成为了世界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国.
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加上农业的机械化、化学化和电气化,使发达国家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得到大幅度提高,比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往往要高几倍到几十倍.
结果,目前发达国家成为了世界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国.
一项统计资料表明,1961~1963年时,发展中国家在世界食用农林牧副产品出口中的份额为44.
8%,到1982~1984年时降到了34.
2%,而发达国家的情况则正相反,同期由46.
2%上升到62.
7%,变成了世界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国.
以美国1981年的统计数字为例,当年美国的棉花出口量占世界棉花出口总量的32%,小麦出口量占世界出口总量的48.
1%,而大豆出口量占世界出口总量的比重竟高达86.
6%.
2、新材料技术的发展减少了工业化国家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新型材料可以成为工业发展的原料替代品.
目前,随着新材料技术的应用,已出现了各种新的合成材料和替代性材料.
例如,用强化陶瓷代替高强度合金钢,用石墨纤维强化塑料代替铅等等.
此外,化纤工业的发展,使纺织行业减少了对棉、毛、丝、麻等天然纤维的依赖.
3、一些发展中国家从国外引进资本和先进技术,经济迅速崛起,开始大量出口工业制成品和出口一部分高技术产品.
70年代,巴西经济飞速发展,被称为"巴西奇迹",同时,韩国经济飞速发展,被称为"汉江奇迹".
这期间,新加坡、墨西哥、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都先后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它们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脱颖而出,为改变传统的国际分工格局发挥着积极作用.
这些国家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在出口总值中农产品的比重不断下降,工业品比重不断上升.
例如,韩国1960年农产品出口占出口总值的56%,到1985年降为5%;巴西同期该项指标由89%降到44%;墨西哥由64%降为9%.
这些国家的工业品出口则出现大幅度上升趋势.
韩国1965年工业品出口占出口总值的59%,到1985年上升为91%;巴西同期该项指标由9%上升为41%;墨西哥由16%升为28%.
这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不仅大量出口工业制成品,而且还以日益强盛的势头把高新技术产品推入欧美市场.
例如,中国台湾兴建的新竹科学园区,目前已可以生产多种尖端科学产品,包括电脑磁碟机、东方语言文字处理机、高频振荡器及滤波器、电脑数值控制机、激光产品等等.
这些产品已打入美国、日本和西欧市场,出口增长速度也较快,1981年时仅出口360万美元,到1985年出口值已上升到12亿美元.
1991年,新竹科学园区的电脑业及周边产业的年产量已占全世界同类产品产量的6%,集成电路的生产已居世界第4位,产品远销美、德、英、荷等国.
(二)各国在产业结构上的相互依赖正进一步加深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经济正逐渐联结为一个整体.
各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在国际市场竞争的催化和比较利益的诱导下,正在变成为世界产业结构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
许多国家的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不仅考虑本国的国情,而且也充分考虑世界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情况以便能及时抓住机遇,更好地参加到世界分工的行列中,以获取比较利益.
各国产业结构上的互相补充和互相依赖,已成为90年代以来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这一特点具体表现为,各国通过产业形态的区域性转移,使经济日益密切地联为一体.
一个国家随着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其产业结构会逐渐向高技术性产业形态倾斜.
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产业形态就会在世界范围内和地区范围内出现跨国转移,由高度发达国家向中等程度的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次第转移.
所转移的主要是一些传统产业形态,包括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部分普通技术密集型产业.
例如,日本经过60年代的高速发展后,国家经济实力迅速提高,工人的工资收入也增加很快,这使日本失去了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优势.
于是,60年代末到70年代,日本利用对外直接投资和扩大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等形式将这一产业向外转移.
亚洲"四小龙"抓住了这一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利用落后国家和地区的特有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使自己的经济由此而迅速成长了起来.
进入80年代后,"四小龙"也渐渐失去了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上的竞争优势,并开始将这一产品向东南亚各国转移.
于是,在这一区域内便出现了产业形态上的跨国分工与合作:日本主要生产和出口高新技术密集型产品;"四小龙"主要生产和出口普通技术密集型产品;东南亚国家则主要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这种国际间的产业转移和分工将这些国家的经济紧紧地连为了一体.
(三)地区性自由贸易集团内部的产业分工合作日趋紧密各种地区性的自由贸易集团在创建初期主要是为了内部减免关税,对外统一关税,以增加集团内国家的贸易交往.
但从目前所呈现出的新特点看,各个地区性自由贸易集团内部的产业分工趋势正越来越强.
进入90年代后,这种地区性分工趋势在世界三个经济圈——西欧、北美和东亚经济圈内表现得尤为明显.
西欧经济共同体已运行多年,为世人瞩目.
1993年11月1日,象征欧洲政治、经济和货币联盟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生效,西欧经济共同体从此进入了"欧洲联盟"阶段.
在西欧经济共同体内部,传统产业多集中在希腊、葡萄牙等较落后的国家,而英国、法国等则更多地发展新兴产业.
西欧经济共同体为了保护法国、荷兰、丹麦等国的传统农业地位,维持欧共体内部的产业结构均衡,不惜多次在"关贸总协定"的乌拉圭回合谈判中与美国吵翻.
由于欧共体内部取消了市场壁垒,各种生产要素允许完全自由地流动,这就为欧共体内部国际分工的深化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从目前看,欧共体内部的分工协作更好地表现在高新技术产品的合作开发上.
例如,它们联合研制的"阿丽亚娜"火箭,就是集中了几个国家的技术与财力,从设计到生产,从零配件的调拨到主机的装配,都是分工协作完成的.
于1994年1月1日正式生效的"美、加、墨自由贸易协定",旨在15年内逐步撤销3国间的贸易障碍,创造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在该协定正式生效前,美国便已提出了几套关于自由贸易区内部的产业结构调整计划,准备把美国的一部分传统产业,如纺织、钢铁、石油化工等,转移给墨西哥.
这种做法,与西欧经济共同体1958年刚成立时仅为相互减免关税已大相径庭.
与此同时,北美自由贸易区内部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又出现了另一新趋势,即美国的一部分投资于墨西哥的技术性产业,如电子工业、汽车配套工业等已经开始或准备迁回美国.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北美自由贸易区内部削减关税所致.
美国的汽车部件、通讯设备等技术性产品在以前由于受到高关税的限制,很难打入墨西哥市场,厂商们不得不采取到墨西哥投资设厂并以当地生产当地销售这种绕开关税壁垒的方式来占领墨西哥市场.
如今,这种限制削弱了,此类产品可以较自由地跨国销售了,厂商们便又开始将该类产品部分迁回本国.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随着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美国资本向墨西哥投资的总趋势并未减弱,尤其像纺织业这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仍在加速进行,以便充分利用墨西哥的廉价劳动力,资本回迁仅是表现在美国更具优势的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上.
地区分工对墨西哥的好处也是很明显的,其钢铁、水泥、陶瓷、纺织品及生鲜农产品等生产行业都因关税减让扩大对美输出而变得更加兴旺.
东亚经济合作区的建立,目前尚在筹划阶段.
80年代以来,东亚地区正在逐步形成一个以日本为中心的经济合作区.
虽然日本、马来西亚等国都提出过各自的有关组建东亚经济合作区的具体方案,但到目前为止,这些方案还都在讨论过程中,还没有形成一个正式的经济组织.
尽管如此,东亚各国的经济活动仍在不断向一体化发展.
日本、新加坡、中国台湾的对外投资,更多地瞄向圈内国家.
各类商品输出也更多地进入本地区,在较大程度上降低了对欧美市场的依赖性.
东亚地区内的分工,形成了日本、"四小龙"、东南亚国家及中国大陆这样三个水平不同的层次.
这三个层次国家和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近些年拉近较快,因此作为一种发展趋势,东亚地区的内部分工形式表现出了垂直型分工已开始逐渐减弱而水平型分工正在逐渐增强的倾向.
除上述地区外,世界上其他地区也已建立或正在建立一些地区性自由贸易集团,以加强地区内部各个国家间的分工合作.
例如,由南美洲的阿根廷、巴西、乌拉圭和巴拉圭组成的南方共同市场,是仅次于西欧、北美和东南亚的世界第四大自由贸易集团.
世界上已建立和正准备建立的地区性自由贸易集团,都在努力从产业形态的分工与合作上加强集团内部国家的联系,以便充分利用地缘优势,达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
(四)技术密集型产业正在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产业结构国际性调整及国际分工的总趋势,在战后主要表现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然而,进入80年代以来,产业形态的国际性转移出现了一种新的特点,即越来越多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开始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
例如,1976年,韩国从发达国家引进的技术密集型投资项目只有100项,到1987年则达到了1637项.
1991年,发达国家对中国台湾地区制造业的投资,劳动密集型项目的比率由1981年的58.
5%下降为30%,而技术和资本密集型项目的比率则由41.
5%上升到70%.
技术密集型产业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这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本身的要求.
尤其是那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等,它们对国外技术性项目的引进尤为迫切.
因为这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历过一段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由于本国和本地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货币的升值,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已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
它们要想取得经济的持续发展,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站住脚,就必须把发展的重点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
于是,它们建立各种高新技术开发区,既努力挖掘自己的技术潜力,又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积极吸引国外的技术性投资.
另一方面,这也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需要.
发达国家具有技术方面的优势,但技术的发展却有其周期性,随着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各种技术都会逐渐老化.
为了保持技术的竞争力和获利性,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便通过到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方式,或通过出口技术许可证的方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各种技术.
由于近些年科技水平以加速度向前发展,使得技术的更新周期日益缩短,从而技术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速度也在加快.
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再加上自身的努力,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了起来.
(五)服务分工发展成为国际分工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服务部门所包含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能够在国际间进行分工和贸易的服务主要包括客货运输、金融保险、工程承包、通讯、旅游、咨询等.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些服务部门也进入了国际分工的范围,并在近些年形成了日益发展的趋势.
世界服务贸易比货物贸易的发展速度快,在货物贸易不景气的年份里,服务贸易仍能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比如1993年,世界商品的出口额比上一年减少2%,而服务贸易却增加了2%.
世界各国除了在有形贸易中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外,在这类无形贸易中也都尽量发挥各自的优势,以积极的态度参与这种重要的国际分工形式.
比如美国,凭借其在金融、保险、通讯等方面的优势,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服务出口国.
1992年的出口额达1920亿美元,并有550亿美元的顺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美国当年1060亿美元的货物贸易逆差.
2007年美国服务贸易的出口额更高达4540亿美元,顺差达到1180亿美元.
在服务分工方面,世界各国都有各自的优势.
一般说来,发达国家凭借技术、信息和资本的优势,在金融、运输、咨询等行业上积极为各国提供服务;发展中国家则依靠人力和自然风光优势,积极发展工程承包和旅游业,在这些方面为世界各国提供服务.
(六)国际分工的机制发生了变化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机制,在早期主要依靠殖民统治的力量,其中包括经济手段和超经济强制;在中后期则主要依靠垄断、资本输出、跨国公司和价值规律在世界范围里自发形成的市场力量;在近些年,政府间的相互协调已构成了国际分工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各国政府为了共同的利益,更为了本国的利益,出面进行协商,努力为本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争取一个较有利的位置.
比如在80年代开展的南南合作与南北对话中,各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既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出发与发达国家进行谈判,努力为改变旧的不公平的国际分工体系进行斗争,同时也从本国利益出发,与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协商,争取建立一个使各方面都能受益的南南合作体系.
它们的协调和努力,为新型国际分工的建立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基本属于水平型分工,相对说来是较公平的.
但它们之间在贸易与分工问题上仍然存在着诸多的摩擦,致使政府不得不经常出面进行干预与协调.
例如,1986年9月开始的关贸总协定第八轮谈判——乌拉圭回合谈判拖了7年之久,直到1993年12月才迟迟落下帷幕,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美国政府与欧共体各国关于农产品贸易问题的谈判多次陷入僵局.
美国政府要求欧共体各国减少对农产品的出口补贴,以便在国际市场上进行公平竞争,使美国的农产品能寻到更多的客户.
由于美国农产品的生产与出口在当前的国际分工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一旦出口受阻,便会对美国经济产生较强的影响作用,所以美国希望能通过政府间谈判和国际机构的协调来解决这一问题.
第二节世界市场一、世界市场的概念与类型(一)世界市场的概念世界市场是商品经济范畴,不是一个地理概念.
世界市场是由国际分工联系起来的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以商品流通和劳务交换为主要内容的商品交换活动的总和.
(二)世界市场的类型世界市场是复杂多样的,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1、按商品形态划分,可分为有形商品市场和无形商品市场.
有形商品市场是指买卖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商品的市场,如生产资料市场和生活资料市场.
无形商品市场也称劳务市场,是指买卖那些不具有物质形态商品的市场,如金融市场、保险市场、工程承包市场、技术市场、旅游市场等.
2、按商品构成划分,可分为工业制成品市场和初级产品市场.
在这两大类市场下面又可以细分为若干小类,如工业制成品市场可分为汽车市场、家电市场、服装市场等;初级产品市场可分为粮食市场、棉花市场、石油市场等.
3、按交易进行的形式划分,可分为有固定组织形式的世界商品市场和没有固定组织形式的世界商品市场.
有固定组织形式的世界商品市场,是指在固定场所,按照事先规定好的原则、规章和程序进行商品交易活动的市场,如商品交易所、国际拍卖行、国际博览会和展览会等.
没有固定组织形式的世界商品市场,是指买卖双方经面谈和函电就主要交易条件达成协议或签订合同的商品购销形式,这是世界市场上最基本的和最通行的国际商品交换方式.
4、按照不同类型的国家划分,可分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市场、发展中国家市场和社会主义国家市场.
5、按照区域性经济集团划分,可分为欧洲联盟市场、东南亚联盟市场、北美自由贸易区市场、西非经济共同体市场、南方共同市场等.
二、世界市场产生与发展的原因(一)国际分工是世界市场产生的基本条件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前资本主义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商品生产不发达,所以只存在不发达的社会分工和不发达的地域分工.
此时不存在普遍的国际分工,因而也不存在普遍的世界市场.
当国际分工随着封建的自然经济的崩溃而发生,并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生而发展时,各国的社会生产便逐渐地被吸纳到国际分工体系中来.
国际分工使各国的不同生产部门所生产的产品越来越离不开其他国家的市场,世界市场便普遍地产生和发展了起来.
(二)地理大发现促进了世界市场的萌芽发生于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有力地推动了国际分工的发展,同时也使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
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的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
"这一时期处于产业革命的前夜,新兴资产阶级在世界各地寻找新兴的商品市场,从而促成了逐渐联为一体的世界市场.
(三)科技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大发展发生于1860年的第一次科技革命以及19世纪末期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不仅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巩固和发展,而且使世界市场在更大的范围里和更深的层次上得以发展.
这主要是因为:科技革命推动的大工业,把各种产品源源不断地生产了出来,国内市场已容纳不下商品的快速增长,不得不到国外去开拓新的市场;科技革命推动的大工业,不仅需要一个不断扩大的海外销售市场,而且也需要不断扩大的海外原料供应基地;科技革命的发展使先进国家的消费水平得到普遍的提高,引起了日益增多的对国外消费品的采购;科技革命推动了世界人口的移动,扩大了世界劳务市场的范围;科技革命推动了运输业和通讯业的快速发展,把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市场更紧密地连为了一体.

三、战后世界市场的新特点战后发生的第三次产业革命使国际分工和国际专业化生产更加细化,出现了各种世界性贸易协调机构和区域性经济集团,跨国公司空前发展,从而使国际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世界市场的规模空前扩大战后世界市场规模的扩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参加世界市场国家数目的增加和进入世界市场商品量的增加及种类的多样化.
战前的世界市场基本上是资本主义强国一统天下,其他的国家即使参加世界市场的活动,也都处于边缘的或附属的地位.
战后,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出现在世界市场上,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分布在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成为了地区市场和世界市场的新生力量.
战后,随着殖民体系的崩溃,一大批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摆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境地,以独立主权国家的身份加入世界市场,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展开了竞争.
正是由于有了这些不同类型国家的参与和竞争,才有了战后世界市场空前的扩张和繁荣.
战后的世界市场,就商品结构而言,不仅保持了战前传统的发达国家的工业制成品与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相交换的构成,而且出现了后来居上的工业制成品间的相互交换,这既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也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之间.
尤其是在战后科技革命的强力推动下,产品的跨国交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相同部门产品的不同零部件和不同工艺流程上,这就更促使进入世界市场的商品量和商品种类快速增加.
(二)世界市场上的垄断趋势更强,竞争也更为激烈在战后的世界经济快速增长期间成长起了一些大型公司和超大型公司,这些公司有着资金雄厚、技术领先、产量巨大和信誉良好的特点,垄断着若干行业和部门产品的世界市场.
例如彩卷行业,90年代以来,柯达公司、富士公司、爱克发公司等6大公司已经控制了全球的彩卷市场.
又如汽车行业,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的十几家大汽车公司控制了全球汽车市场的绝大部分.
对世界市场的垄断一般是由几家大公司进行的,而大公司的形成除了通过自身的积累完成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公司间的合并完成的.
利用合并的形式,公司能够快速增大和增强,在世界市场中的位置也会迅速提高,因此能够挤进垄断者的行列,并从中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这一趋势近些年发展得更为明显.
例如美国,仅1996年就发生了几次巨型公司合并案:波音飞机公司与麦道飞机公司的合并;富国银行与第一联美银行的合并;贝尔大西洋公司与耐能公司的合并等等.
在垄断趋势加强的同时,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也更为激烈.
大公司之间和以国家为背景的大公司集团之间为了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而进行着明里和暗里的竞争.
例如,波音公司1996年12月15日宣布以133亿美元并购麦道公司后,立即遭到了欧盟国家空前一致的反对.
欧盟认为,波音公司与麦道公司合并后将控制世界商用飞机近70%的市场,这种近乎寡头垄断的格局不仅是对市场竞争规则的侵犯,而且也对欧洲的空中客车公司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威胁.
更令欧盟愤怒的是,波音公司近年同美国的美洲、德尔塔和大陆等三大航空运输公司签订了为期20年的"独家供货"合同,这等于是把空中客车公司完全挤出了美国市场.
因此,欧盟表示不能同意波音与麦道公司的合并,并明确表示将不惜与美国进行一场贸易战以抵制合并.
面对欧盟的强硬态度,美国政府和公司虽然也以贸易制裁相威胁,但最终还是在谈判桌上做了重大让步,其中包括放弃同美国航空公司已签订的"独家供货"协议,并做出不再签署类似协议以及开放其技术专利等承诺.
鉴于竞争条件有所改善,欧盟委员会于1997年7月30日表示同意波音公司与麦道公司的合并,从而形成了此后世界商用飞机市场上波音公司与空中客车公司两强并立,既垄断又竞争的格局.
(三)世界市场中的"内部市场"有扩大的趋势所谓内部市场,是指世界市场中的部分区域被相对封闭起来,商品在内部交易时可以享受多种特殊优惠待遇.
这种内部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排斥来自外部市场的商品.
目前世界市场中的内部市场主要有两类:一类内部市场是指区域性经济集团市场.
如欧盟市场、东盟市场、北美自由贸易区市场等.
这类内部市场,无论从发展的广度还是从发展的深度看,都在逐步扩大,其内部市场的贸易量占世界市场贸易总量的比重也在逐步增加.
另一类内部市场是指在跨国公司内部开展贸易所形成的市场.
比如跨国公司母公司与国外子公司之间的贸易,以及同一母公司下各子公司之间跨越国界的贸易.
这种贸易之所以被称为世界市场的内部市场部分,是因为它虽然导致了商品跨越国界的运动,但是交易行为主体实际上是同一个所有者.
它们既具有国际贸易的特征,又具有公司内部商品调拨的特征.
这种内部市场的形成,不仅可以防止跨国公司技术优势的散失,而且可以通过内部市场转移价格获取高额利润和取得竞争优势.
(四)世界市场信息网络逐步完善世界市场信息网络的建立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进行,如通信、电话、电报、传真和计算机等.
战后的计算机工业发展日新月异,出现了一代又一代的新式计算机,加上计算机的全球联网,使世界市场通过信息高速公路而更加紧密地连为了一体.
例如,1994年联合国贸发会议推出了一项"贸易信息网点"计划,即利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网络系统,传递和交换世界市场信息,以简化贸易程序、提高贸易效率、减少贸易费用为目的,培育更完善的世界市场,促进更和谐的国际贸易.
如果按世界市场中的传统交易方法,一笔出口业务,从调查市场、了解客户到履行合同,需要经过十几道贸易程序,涉及一系列的当事人或关系人,大量的信息和外贸单证文件需要交换和处理.
如果依靠人工操作和比较落后的传输手段,不仅费时、费工,而且差错、延误、遗失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目前市场上已推出了一套价格低廉、操作简单的微机清关系统.
现已有很多国家的海关采用了该系统,收益十分显著,使海关申报时间缩短为原来的1/5~1/10,而且减少了中间费用.
目前正在开发一种新的微机信息系统,集市场信息贸易及服务于一体,使与贸易有关的各部门如海关、银行、保险、运输等合署办公,一条龙式地完成各项贸易程序.
这种系统将使各贸易公司,尤其是中小贸易公司进入浩如烟海的世界市场变得越来越简单和容易.
(五)世界市场的自由化趋势不可阻挡世界市场自建立之初就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人为障碍与贸易壁垒.
各个国家在利用世界市场发展本国经济的同时,也制定各种限制政策与措施,在不同程度上阻拦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以此来保护国内市场和国内经济.
虽然在不同的进展时期中,世界市场里的贸易障碍的强弱程度是不相同的,但世界市场与贸易障碍却总是相伴而行.
二战结束后的半个多世纪中,世界市场的贸易自由化趋势愈来愈明显.
尽管70年代以来由于美国等国的连年外贸赤字而引发了一阵又一阵的全球性贸易保护主义潮流,对很多的商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商品设置了各种类型的贸易障碍,但这并未从根本上阻挡住世界市场的自由贸易大趋势.
在各种国际性贸易机构的协调下,尤其是在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的不懈努力下,世界市场中的各种壁垒和障碍正在一点一点地被消除,为商品和服务在各国间的自由流通铺平了道路.
第三节世界市场价格一、世界市场价格的含义及其构成世界市场价格,也称国际市场价格,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在世界市场上形成的价格,也就是某种商品在世界市场上实际买卖时所依据的价格.
它是商品国际价值的货币表现,或者说是以货币表现的商品的国际价值.
在世界市场上买卖双方所进行的价格磋商,一般都参照当时的世界市场价格.
例如,能大量买到的某种大宗商品的国际贸易集散地价格,谷物的买卖一般都参照美国芝加哥谷物交易所的价格,棉花的买卖一般都参照纽约棉花交易所的价格,有色金属的买卖一般都参照英国伦敦金属交易所的价格.
世界市场价格中还有一些是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价格,例如拍卖价格、投标价格等.
商品的世界市场价格的构成,与商品的国内市场价格的构成一样,也是由生产成本、流通费用、税金和利润构成的.
与商品的国内市场价格构成不同的是,在世界市场上,由于国际贸易需要长距离运输,需要多次装卸及储存,其间需要办理各种申请出口或进口的许可证、报关及纳税等手续,所以,在商品的世界市场价格中,流通费用、商业利润和税金所占的比重往往较大.
二、世界市场价格形成的基础及影响因素(一)国际价值是决定世界市场价格的基础1、国际价值形成的基础是劳动价值论.
商品的国际价值是在商品国别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
同任何国家所生产的商品的国别价值(即一国范围内的社会价值)的本质一样,商品的国际价值也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是由抽象的社会劳动决定的,不过它所体现的已不是一国范围内各个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而是不同国家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就国别价值来说,商品的价值量是由该国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这里所说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该国当时某一生产部门绝大多数产品生产已达到的技术装备水平.
但在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由于劳动者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不同,从而生产同量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也不同,所以,决定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只能是该国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2、国际价值量是由世界平均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在以各个国家作为组成部分的世界市场上,价值量的决定条件就不同了.
由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也有差异,从而各国每单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包含的抽象劳动也就不一样,各国每单位国别价值也必然是由不相等的抽象劳动量决定的.
既然不同国家每单位国别价值的"实体"——抽象劳动在量上不等,各国的国别价值也就不能简单地作为同一数量单位,在不经过折算的条件下直接发生量的关系了.
也就是说,商品的国别价值是不能作为各国之间商品交换的共同基础的.
尽管商品的国别价值也是一定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凝结,但是,商品一旦走出国界,"社会"的含义就要发生明显的变化,由原来的"某个国家"变为"这些国家的总体".
在这个更大的社会里,各国生产商品的国别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只能作为"个别劳动时间",必须被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重新加以计量,还原为世界平均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后,才能进行比较.
这里的"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是指在世界经济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按照世界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平均劳动强度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决定商品的国际价值量.
在世界市场上,各国之间的商品交换只有以世界平均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国际价值量为基础,才能顺利进行.

与商品的国别价值量的形成相比,商品国际价值量的形成发生了如下两个明显的变化:第一,决定商品国际价值量的世界平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已不再是某一国生产某种商品的中等劳动强度(或平均劳动强度和熟练程度)下的劳动时间,而是在世界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平均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正如马克思所讲:"在以各个国家作为组成部分的世界市场上,情形就不同了.
国家不同,劳动的中等强度也就不同;有的国家高些,有的国家低些.
于是,各国的平均数形成了一个阶梯,它的计量单位是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
"这就是说,决定商品国际价值量大小的劳动强度,只能是被国际贸易所有参加国视为标准质量的那种劳动,只能是经过加权平均的世界劳动强度的平均数,这种劳动就其复杂性、强度和效率来讲,都是中等水平了.
第二,决定商品国际价值量的正常的生产条件,已不再是个别国家生产某种商品的正常的生产条件,而是世界市场上普遍的或一般的生产条件.
比如,用手工生产某类商品在A国属于正常生产条件,而在全世界则属于落后的生产条件.
由此可见,从量的角度上讲,商品的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是有差别的.
商品的国别价值是由该国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商品的国际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世界平均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二者的关系犹如一国范围内商品的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一样.
那些劳动强度较大和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国家,由于其国民劳动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同种商品量大,单位商品的国别价值低于国际价值,按商品的国际价值出售,就可以得到较多的货币额;而那些劳动强度较小和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国家,由于其国民劳动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同种商品量少,单位商品的国别价值高于国际价值,按商品的国际价值出售时,所得到的货币额就少.
所以,在国际贸易中,"一个国家的三个工作日也可能同另一个国家的一个工作日交换.
价值规律在这里有了重大变化.
"在国际贸易中,一个国家的生产条件越好,劳动生产率越高,它所处的地位就越有利.
3、影响国际价值量变化的主要因素第一,劳动生产率.
单位商品的国际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因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如果劳动生产率提高,一个劳动力每天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多了,单位商品中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必然减少,商品的价值量也就会减少.
同样,在世界市场上,单位商品的国际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也是成反比的.
如果世界各国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了,从而缩短了各国生产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生产商品的世界平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将随之缩短,内含在每一单位商品中的国际价值量就会随之减少;反之,如果世界各国的劳动生产率普遍降低了,从而延长了各国生产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生产商品的世界平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将随之延长,内含在每一单位商品中的国际价值量就会相应增多.
第二,劳动强度.
国际价值量还受各国劳动强度的影响.
劳动强度是指劳动的紧张程度和繁重程度,即在单位时间内劳动力的消耗程度.
劳动强度的大小也是影响商品国际价值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为劳动强度越大,单位时间内消耗的劳动就越多,凝结在总商品中的国际价值量就越大;反之,劳动强度越小,单位时间内消耗的劳动就越少,凝结在总商品中的国际价值量就越小.
所以,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强度与总商品的国际价值量是成正比例变化的.
第三,贸易参加国的贸易量.
商品的国际价值量与各贸易参加国的贸易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马克思在分析商品的市场价值时曾明确指出,商品的市场价值,"一方面,应看作是一个部门所生产的商品的平均价值,另一方面,又应看作是在这个部门的平均条件下生产的、构成该部门的产品很大数量的那种商品的个别价值.
"这就是说,在研究商品价值的具体规定上,不能把一个部门所生产商品的平均价值,简单地看成一个算术平均数,而应当把市场价值看作是在这个部门的平均生产条件下生产的、构成该部门的产品很大数量的那种商品的个别价值.
在商品国际价值的决定上,也是如此.
决定商品国际价值的世界平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并非是各国生产该商品时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算术平均数,而是世界市场上各国生产该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加权平均数.
该商品出口量越大的国家,其国别价值对商品的国际价值所起的影响作用越大,即商品的国际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世界市场上商品主要供货国的生产条件影响的.
主要供货国的生产条件在以下几种状态中影响着商品的国际价值量:(1)当某种商品的主要供货国为中等生产条件时,上等条件供货国的企业会赚更多的利润,下等条件供货国的企业则相反.
如果进入世界市场的某种商品的很大数量是在具有世界中等生产条件国家生产的,只有小部分是在具备较优或较劣的生产条件的国家内生产的,则这一商品的国际价格就应根据中等生产条件国家所生产的商品的国别价值来确定.
此时,生产条件较好的国家,由于其出口商品的国别价值低于国际价值,按国际价值出售后,就会实现一个额外的剩余价值;而生产条件较差的国家,由于其出口商品的国别价值高于国际价值,按国际价值出售后,其商品中所包含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就不能实现.
(2)当某种商品的国际价值由上等条件的主要供货国决定时,则下等条件国家的企业会破产,中等条件国家企业生产的商品部分价值实现不了.
(3)当某种商品的国际价值由下等条件的主要供货国决定时,则上、中、下三类生产条件国家的企业都有利润可赚.
(4)当某种商品在国际市场中供求不平衡时国际价值量的决定.
上面分析的三种情况都是以假定商品供求基本平衡为条件的,而供求不平衡的情况在国际市场上经常存在.
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商品的国际价值由下等生产条件的供货国决定,此时商品的价格普遍比较贵;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商品的国际价值由上等生产条件的供货国决定,此时商品的价格普遍比较便宜.
(二)影响世界市场价格变动的因素虽然商品的国际价值是决定世界市场价格的基础,但在商品的国际交换活动中,商品的世界市场价格与商品的国际价值往往是不一致的,这主要是因为有若干因素在影响着世界市场价格的变动.
1、供求关系的影响.
当世界市场价格由商品的国际价值决定后,商品的供求关系就成为了影响世界市场价格上下波动的最主要因素.
(1)供求关系的变动使商品的世界市场价格与国际价值经常发生偏离.
马克思在分析这个问题时曾指出:"商品的价格是由什么决定的它是由买主和卖主之间的竞争即供求关系决定的.
"供给等于某种商品的卖者或生产者的总和,需求等于这同一种商品的买者或消费者的总和.
在世界市场上,只有当某种商品的供给和需求相一致时,商品的世界市场价格才与其国际价值相一致,否则,二者之间就会发生偏离.
当商品的供给超过需求时,其世界市场价格就会低于国际价值;当商品的需求超过供给时,其世界市场价格就会高于国际价值.

(2)供求关系引致的偏离不会太大,会自动修正.
当商品的世界市场价格与其国际价值发生偏离后,也会对商品的供求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使商品的供求在不断变动中趋于平衡.
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其世界市场价格必然下跌,而价格的下跌势必会使生产这种商品的一些国家利润减少或无利可图,从而就会减少对这种商品的生产,这种商品的供给也随之减少,进而阻止这种商品的世界市场价格进一步下降或促使其价格转为上涨.
反之,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这种商品的世界市场价格就会上涨,许多国家受较高的利润所驱使,就会增加生产这种商品的投资,使这种商品的供给逐渐增加,从而阻止这种商品的世界市场价格进一步上涨或促使其价格转而下跌.
所以从一个较长的时间来观察,我们就会发现,供求关系引致的世界市场价格与国际价值的偏离不会太大,会自动得到修正,会使二者趋于一致.
2、竞争的影响.
在世界市场上,每一种商品的价格竞争都从三个方面表现出来:(1)卖主之间的竞争.
在世界市场上,同种商品或同类商品往往是由许多国家的卖主提供的.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谁的商品价格便宜和售后服务好,其竞争力就强;反之,竞争力就弱.
卖主之间这种争夺市场和销路的竞争,往往导致商品国际市场价格的下降.
(2)买主之间的竞争.
在世界市场上,往往有许多买主购买同一种商品.
在买主多、购买量大、买方求购心切的情况下,每一个买主都力图排挤掉另一个买主,甚至不惜出高价购买自己急需的商品.
买主之间的这种竞争,往往导致商品国际市场价格的上涨.
(3)买主和卖主之间的竞争.
在世界市场上,许多卖主想把商品尽快脱手并卖得好价钱,许多买主想买到价廉物美的商品.
卖主和买主之间的竞争对商品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取决于市场供求状况和竞争双方的力量对比关系.
如果世界市场上商品供不应求,买主之间的竞争必然要比卖主之间的竞争激烈,此时常常导致商品价格的上涨;反之,如果市场上商品供过于求,卖主之间的竞争必然会比买主之间的竞争激烈,此时常常导致市场上商品价格的下跌.
此外,还有代用品与被替代产品之间的竞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并广泛地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代用品的生产快速地发展了起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被替代产品的需求与价格.
如果代用品的价格较低,而且质量高、产量大,被替代产品的价格就会被压在较低的水平上波动.
3、垄断的影响.
国际垄断组织和跨国公司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往往采取各种方法来控制世界市场价格.
它们经常采取的措施有:瓜分销售市场,规定产品质量、销售数量和价格,规定购买数量和购买时间,限制新工厂和新矿山的建立等.
国际垄断组织所规定的垄断价格有两种形式,即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
垄断高价是垄断组织在销售商品时规定的大大高于国际生产价格(国际价值)的垄断价格;垄断低价是垄断组织向非垄断企业或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购买原材料时所规定的大大低于国际生产价格(国际价值)的垄断价格.
不管是垄断高价还是垄断低价,都是垄断组织获得垄断高额利润的重要手段.
在垄断条件下,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垄断组织对市场的垄断程度,即取决于某个垄断企业或垄断集团对某种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原料来源、许可证和专利等的控制程度,以及垄断组织和大银行的联系程度等.
市场的垄断程度越高,少数垄断寡头越容易互相勾结,签订相互避免竞争、瓜分市场的协定,以确定有利于垄断组织的垄断价格;市场的垄断程度越低,意味着进入市场的组织和个人越多,竞争越激烈,市场价格的波动越剧烈、越频繁.
4、经济周期的影响.
资本主义再生产是周期性进行的,其经济周期一般要经过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随着这些阶段的不断更替变化,商品的市场价格也要不断发生变动.
一般来讲,在危机阶段,由于生产过剩,社会购买力急剧下降,大批商品找不到销路,存货如山,此时商品的价格会下跌;在萧条阶段,由于市场需求萎缩,价格表现为疲软;在复苏阶段,随着生产的逐渐恢复,社会对各种商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商品的市场价格又会开始上涨;在高涨阶段,由于市场需求急剧膨胀,导致商品价格迅速上涨.
当然,在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中,各种商品的价格变化幅度大小是不等的,有的幅度大些,有的小些.
一般来说,如果不存在人为控制的话,初级产品的价格对经济周期变化的反应十分敏感,价格波动幅度较大;而工业制成品对经济周期变化的反应则较为迟缓,价格波动的幅度也较小.
5、汇率波动的影响.
汇率是不同国家发行的纸币以各自代表的价值量为基础而形成的交换比价.
汇率波动的原因如同商品价格的波动一样,是由一国货币供给和需求的变动引起的.
汇率的波动有时也受政府的汇率政策直接影响或控制.
当汇率发生变化,一国货币出现了升值或者贬值,立即会对该国的进出口商品价格带来影响,并会进一步影响该国的进出口商品总量.
如果受汇率波动影响的是个对外贸易大国,该国进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动会引起世界市场商品价格的波动.
具体讲,如果一国货币升值,该国的出口商品价格会上升,进口商品价格会下降;如果货币贬值,该国的出口商品价格会下降,进口商品价格会上升.
该国进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动会影响到该国的进口商品量和出口商品量,进而会影响到世界市场上不同种类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变化,从而影响世界市场的价格.
6、政府政策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受凯恩斯主义的影响,各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或调节作用普遍加强了.
许多国家为了本国利益,采取了诸如支持价格政策、出口补贴政策、进出口管制政策、税收政策、战略物资收购政策及倾销政策等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的实行,对商品世界市场价格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7、自然灾害、政局动乱及投机等因素的影响.
自然灾害、政局动乱及投机等因素,对商品国际市场价格也有很大影响,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如海湾战争期间,科威特的石油生产完全被摧毁,其他产油国的石油生产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这不仅使世界市场上石油的供给处于紧张的状况,而且使石油及其相关产品的价格产生了极大的波动.
此外,还有一些因素也在影响着商品的世界市场价格.
比如商品包装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商品的价格.
商品销售中成交数量的多少、广告宣传的效果、名牌效应以及服务质量等因素也都会影响商品的世界市场价格.
三、世界市场价格的种类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按其形成条件和变化特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世界"自由市场"价格,另一类是世界"封闭市场"价格.
(一)世界"自由市场"价格世界"自由市场"价格是指在国际间不受私人垄断或国家垄断力量干扰的条件下,由独立经营的买者和卖者之间进行交易的价格.
国际供求关系是这种价格形成的客观基础.
"自由市场"是由较多的买主卖主集中在固定的地点,按一定的规则,在一定的时间进行的交易.
尽管这种市场也会受到国际垄断和国家干预的影响,但是,由于商品价格在这里是通过买卖双方公开竞争而形成的,所以,它常常较客观地反映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
世界"自由市场"价格一般包括以下几种:1、交易所价格.
交易所价格是指在商品交易所交易商品时所形成的价格.
交易所价格分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两种.
期货价格是商品在期货交易中的成交价格.
期货交易是预买、预卖、预期交割的交易形式.
现货价格是指商品在现货交易中的成交价格.
现货交易是一经成交立即交换的买卖行为,一般是买主即时付款,但也可以采取分期付款和延期交付的方式.
由于付款方式的不同,同一现货在同一时期往往可能出现不同的价格.
商品交易所是世界市场常用的交易方式之一.
许多初级产品的交易都是通过这个渠道进行的.
由于交易所价格是由公开竞争形成的,因此交易所价格在国际贸易中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是许多国家签订合同确定价格的主要依据.
2、拍卖价格.
拍卖,是国际市场上出售商品的一种方式.
拍卖价格是指通过拍卖方式出售商品的价格.
它是通过公开竞争形成的实际成交价格,并且是现货成交价格,因此它能反映某些商品市场行情的变化和水平.
目前,国际上较著名的拍卖市场主要有:伦敦的茶叶、猪鬃市场;加尔各答、科伦坡的茶叶市场;悉尼的羊毛市场等.
3、开标价格.
开标价格是指通过招标、投标形式而成交的价格.
招标是国际贸易中一种主要的贸易方式.
招标人为了购买货物或是工程发包,预先招徕一批供货人或承包人进行投标,然后与递价及各方面条件对招标人最有利的投标人达成交易.
采用招标方式购买货物,由于参加投标的人较多,竞争性较强,成交价格一般都比较低.
(二)世界"封闭市场"价格世界"封闭市场"价格是买卖双方在一定的特殊关系下形成的价格.
商品在国际间的供求关系,一般对它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世界"封闭市场"价格一般包括以下几种:1、调拨价格.
调拨价格又称转移价格,是指跨国公司内部购买商品和劳务时规定的价格.
这种价格不是按照生产成本和正常的营业利润来制定的,而是根据跨国公司的全球性经营"战略部署"和子公司所在国的具体情况,人为地加以制定的,以达到调节利润、减轻税负、规避风险、调拨资金以及获取竞争优势的目的.
比如当子公司所在国实行外汇管制和征收较高国内税时,母公司就提高供给子公司的机器设备、原料和劳务的价格,造成子公司生产成本提高、盈利减少的虚假现象,从而减少纳税.
而当子公司面临剧烈的竞争时,母公司又以大幅度降低"调拨价格"的办法,降低子公司生产成本,加强其竞争能力,用倾销价格打垮竞争对手,操纵和垄断当地市场,然后再提高价格获取高额利润.
据统计,目前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已占世界贸易的30%以上,另外,世界市场中80%的技术贸易也属于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
当前跨国公司在与中国合资的企业中,进行价格转移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高估其从国外带来的设备的价格;二是高估其从国外进口原材料的价格;三是压低在中国子公司产品的出口价格.
2、垄断价格.
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在同局外企业进行交易时采用的价格.
国际垄断组织所规定的垄断价格有两种形式,即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
3、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内的价格.
战后,世界各地成立了若干区域性的经济贸易集团,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南亚国家联盟等.
在这些集团内部,形成了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内的价格.
例如,在欧盟内部对农产品实行统一价格来支持农场主的收入;规定最低的进口价格并征收进口差价税,来保证农产品价格的稳定;对过剩的农产品通过出口补贴措施鼓励出口等,这些都属于区域性集团内的价格.
4、国际商品协定下的协定价格.
国际商品协定即某些食品或原料生产国(出口国)和消费国(进口国)之间,为稳定价格和保证贸易发展而缔结的政府间多边贸易协定.
国际商品协定通常采用最低价格和最高价格等办法来稳定商品价格.
当有关商品价格降到最低价格以下时,就减少出口,或动用缓冲基金收购商品;当有关商品价格超过最高价格时,则采取扩大出口或抛售缓冲存货的办法来平抑物价,如澳大利亚的羊毛出口就是这样做的.
四、国际价值规律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发挥着普遍的作用.
在国内市场起作用的是国内价值规律,在世界市场起作用的可以称其为国际价值规律.
国际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三点:(1)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国际必要劳动时间决定;(2)商品按照国际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3)世界市场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国际价值上下波动.
国际价值规律在国际贸易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调节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超出国家界限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和经济联系的基础.
虽然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但是价值规律在其中起着不可忽视的调节作用.
比如,很多国家的企业都认识到了生产计算机很赚钱,但如果一拥而上都去生产计算机,多数国家的企业会因为技术水平落后而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被挤垮,在价值规律的调节下,只把部分国家中适宜生产计算机的企业保留了下来.

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价值规律的作用是使"地球的一部分成为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地区,以服务于另一部分主要从事工业的生产地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不断发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分工在形式上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发达国家利用其劳动者的劳动熟练程度高和科学技术较先进的优势,主要生产高精尖的产品,发展使用原料少、污染轻、附加价值高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而将那些耗费原料和能源多、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形成这种新型国际分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前者的国际竞争力远远超过后者,在这两种类型的产品的交换中,发达国家可获得更多的利益.
可见,价值规律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国际分工形式的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调节商品的供求关系在世界市场上,商品的供求关系,商品在各国之间的流动,是受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的.
如前所述,受商品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要围绕着商品的国际价值上下波动.
而这种波动,反过来又必然会对商品的供求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
如果世界市场上对某种商品的需求减少,以致使这种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降到该商品国际价值以下,再生产这种商品便会无利可图或利润减少,于是各国就会纷纷抽走生产这种商品的资本,减少对这种商品的生产,使这种商品的供给减少.
相反,如果世界市场上对某种商品的需求大量增加,从而引起这种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高于其国际价值,生产这种商品的盈利就会增加,于是各国就会纷纷增加生产这种商品的资本,增加对这种商品的生产,使这种商品的供给增加.
当然,如果资本投入过多,生产增加到超过了需求,该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又会下降到其国际价值以下,此时,再生产这种商品就会无利可图或利润减少,于是各国又会纷纷抽走生产这种商品的资本,使这种商品的供给减少.
总之,在世界市场上,价值规律通过国际市场价格围绕着国际价值这个中心的上下波动,自发地调节着各种商品的供求关系及商品在各国之间流动的方向和数量,其结果,是使世界市场上经常存在着的供求关系从不平衡不断趋向平衡.

spinservers:圣何塞10Gbps带宽服务器月付$109起,可升级1Gbps无限流量

spinservers是Majestic Hosting Solutions LLC旗下站点,主营国外服务器租用和Hybrid Dedicated等,数据中心在美国达拉斯和圣何塞机房。目前,商家针对圣何塞部分独立服务器进行促销优惠,使用优惠码后Dual Intel Xeon E5-2650L V3(24核48线程)+64GB内存服务器每月仅109美元起,提供10Gbps端口带宽,可以升级至1Gbp...

CheapWindowsVPS:7个机房可选全场5折,1Gbps不限流量每月4.5美元

CheapWindowsVPS是一家成立于2007年的老牌国外主机商,顾名思义,一个提供便宜的Windows系统VPS主机(同样也支持安装Linux系列的哈)的商家,可选数据中心包括美国洛杉矶、达拉斯、芝加哥、纽约、英国伦敦、法国、新加坡等等,目前商家针对VPS主机推出5折优惠码,优惠后最低4GB内存套餐月付仅4.5美元。下面列出几款VPS主机配置信息。CPU:2cores内存:4GB硬盘:60G...

ProfitServer$34.56/年,西班牙vps、荷兰vps、德国vps/不限制流量/支持自定义ISO

profitserver怎么样?profitserver是一家成立于2003的主机商家,是ITC控股的一个部门,主要经营的产品域名、SSL证书、虚拟主机、VPS和独立服务器,机房有俄罗斯、新加坡、荷兰、美国、保加利亚,VPS采用的是KVM虚拟架构,硬盘采用纯SSD,而且最大的优势是不限制流量,大公司运营,机器比较稳定,数据中心众多。此次ProfitServer正在对德国VPS(法兰克福)、西班牙v...

波音或12月供应为你推荐
请阅读最后一页信息披露和重要声明小企业如何做品牌中小企业该如何才能打造自己的品牌?flashfxp用Flashfxp上传网站的具体步骤flashwind下载了那个FlashWind极速旋风还需要安装吗?怎么安装?怎样使用?outlookexpress如何开启OUTLOOK EXPRESS功能?波音737起飞爆胎飞机会爆胎?面板flash文档下载怎么下载百度文档加多宝和王老吉王老吉和加多宝的区别刚刚网刚刚在网上认识了一个女孩子,不是很了解她,就跟她表白了。
域名估价 花生壳免费域名申请 域名备案网站 lunarpages bluehost 表格样式 debian源 私有云存储 500m空间 howfile lol台服官网 国外代理服务器地址 双12 跟踪路由命令 iki 主机返佣 1美元 hostease 深圳主机托管 asp空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