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库克工资降了

库克工资降了  时间:2021-04-23  阅读:()

第一章导论开篇案例:新加坡:21世纪的旅游业为什么有人来新加坡我们以前有什么……我们最初只有一个名字,后来有了莱佛士酒店,除了这些还有什么一些离奇有趣的习俗、优美的环境、雄伟的寺庙、印第安人赤脚走过一堆燃烧炽热的木炭的宗教仪式……但这些不会给我们带来600万游客.
相反,我们创造了景点,吸引了600万游客.
我们制订了促销战略……前总理李光耀(SeniorMinisterLeeKuanYew)(引自《海峡时代周刊》,1993年6月16日)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旅游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运用文化学、社会学、地理学、统计学、人类学、历史学、宗教学等科学特别是经济学的成就,对旅游业发展的实践不断进行归纳、总结和研究,形成了旅游经济学.
研究旅游经济学必须了解旅游业发展历史的基本轮廓,了解旅游经济学本身发展的基本脉络,了解旅游经济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相互关系.

旅游的产生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一、旅游经济活动的产生(一)人类的旅行活动古代的人们出于征服、经商、考察等等各种各样的目的,都要进行旅行.
人类的旅行活动无疑对于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产生了难以替代的作用.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种子就是通过旅行者,如商人、水手和征服者,传播到远方的;埃及的字母传播到西方得益于腓尼基人在地中海上的旅行;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同样是通过旅行者们传播到世界各地的.
哥伦布、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达伽马的环非洲航行和郑和下西洋更是旅行的壮举.
尽管人们在旅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观赏沿途的风光,但是这不是人们的旅行活动主要的主要目的.

现代旅游形成之前,真正作为纯旅游目的者以游览作为目的的人,除了一些贵族、高级官员、银行家、学者、教授之外,一般人既没有专门外出旅行游览的时间,也没有这样的支付能力.
S·马尔科维奇和Z·马尔科维奇将这个"特权阶级的旅游时代"称"为娱乐而旅行的时期".
这些活动的参加者完全是享有特权的阶级,但是这种旅行当时并没有被称作旅游;这一时期可以追溯到久远的过去,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中叶.
(斯·翁科维奇,2003)(二)现代旅游(业)的产生旅游(业)产生的条件现代旅游形成于19世纪中叶,但是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
学界较为一致的意见是,18世纪产业革命为旅游业的形成提供了最根本的条件.
18世纪开始的产业革命,不仅使世界经济社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也为旅游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最为有力的技术和经济等方面的保障.

第一,由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一个最根本性的标志是技术手段和生产手段的飞跃发展,改善了旅游业的供给条件.
首先,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越来越便捷的交通工具.
在铁路运输上,自1825年斯蒂芬森建造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开始,到1850年世界上就有15个国家建有铁路并开展了客货运输业务;1879年德国西门子公司研制了世界第一台电力机车,1905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内燃机车,新的动力的产生使铁路运输效率大为提高.
在水路运输上,自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造世界上第一艘轮船以后,1838年英国轮船南阿斯号和大西洋号横渡大西洋成功,1896年英国人帕森斯发明了汽轮机船,20世纪初,效率更高、油耗更低的柴油机船问世了,河运、海运的能力和速度得到了很大提高.
在公路运输上,自1885年发明了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后,汽车工业和汽车运输业得到迅速的发展.
在航空运输上,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成功试制第一架飞机之后,人们有了更加快捷的交通工具;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先后成立航空公司,开始了定期航班客运.
其次,为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欧美一些国家出现了以盈利为目的的旅游经营行业.
除了旅游交通运输业之外,旅行社业、饭店业得到发展和完善.
1845年,英国人托马斯·库克成立了第一家包括食、住、行、游等旅游活动在内的旅行社,开创了有组织地提供旅游活动的各种专门性服务,从而促进了旅游活动的商品化进程.
20世纪初,饭店业在西方得到了迅速地发展.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许多大的酒店开始兴建,如纽约的沃尔多夫·阿斯多利亚饭店、芝加哥的斯蒂文斯饭店等,另外还有今天成为十分著名的酒店集团的希尔顿(1919年创建)和喜来登(1937年创建)饭店;1912年德国创建了国际青年旅馆,一年后,青年旅馆在德国达到83家,共2.
1万张床位,并在欧洲迅速发展.
1932年,由德国、荷兰、法国、英国和瑞士等国家倡议发起成立了国际青年旅馆联盟(InternationalYouthHostellingFederation,IYHF).
第二,产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为人们的旅游提供了经济基础.
19世纪,欧洲人均收入提高了2倍,美国人均收入提高了3倍.
这是产业革命前所没有出现也不可能出现的现象.
人们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使人们的出外旅游具备了支付能力.
外出旅游人数大量增加,而且旅行方式日趋多样化.
人们除乘火车进行一日游和多日游之外,还可以乘飞机、豪华游轮和汽车旅游.
据记载,1890年至1914年间,大西洋航线平均每年运输旅客达100万人次;1929年出国旅游的美国人超过50万;1939年英国就有3700万人参加长途汽车旅游.

这个时代的游览观光不再局限于贵族、高级官员、银行家和教授们.
工业革命造就了一批资产阶级旅游者,这些人在工业革命中资产迅速扩大,他们的消费观念不同于封建庄园主.
他们追求吃、喝、玩、乐,喜爱游山玩水、外出渡假,他们奢侈的生活方式,为以后的旅游业发展起到了示范和导向作用.
同时,工业的机械化生产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整个社会的生产率水平不断提高、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寻找更加合意的原材料和更加广阔的销售市场成为企业的重要任务,洽谈业务等商业交往的迅速增加,产生了大量的商业旅游者.
另外,生产规模的扩大使得各种就业机会增多,人们通过就业获得报酬,个人收入增加,产生了旅游需求;造就了一大批大众旅游者.

旅游(业)产生的原因当人们的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分离、工作空间与生活空间分离,旅游现象才有可能出现.
社会闲暇时间的形成是旅游现象产生的充分条件(张辉,2002).
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来说,工业革命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使整个世界在向工业经济和工业化过度的过程中,彻底改变了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工作空间与生活空间的关系,使人们对于自由时间和自由空间的需要更加迫切.
首先,工业革命促成了工作时间和自由时间的分离,促进了自由时间的积累,使劳动者的消费方式以及整个社会的消费方式发生变化,对于自由时间的消费方式成为了一个新的不可回避的课题.
其次,工业革命导致了工作空间和生活空间的彻底分离.
人们希望摆脱日常空间束缚,有了空间消费移动的冲动.
由于生活空间不断地延伸,空间消费成为人们追求的内容.
日本观光政策审议会(1969)对旅游的定义表明了闲暇时间对于旅游的意义,"旅游就是在自己的自由时间(余暇)里追求观赏、知识、体验、活动、休养、参加、精神的鼓舞等生活的变化,为满足这些基本的欲求,人们离开日常生活圈在不同的自然、文化等环境中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翁科维奇(2003)也将空闲时间列为发展旅游业的两个基本条件之一.

旅游的标志性目的旅游作为一种非迁居性的旅行活动,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的历史之中,并且在一些特定的时期和阶段对历史中的经济和文化产生重要而又独特的作用.
旅游是人们出于特定的目的,离开居住地所进行的旅行等活动所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旅游包括"旅行"和"游览"两个方面.
"游览"是"旅行"的目的,"旅行"是"游览"的手段.
当旅行者的主要目的是对不同文化与自然进行观赏,即纯粹以游览为目的而进行旅行时,属于"纯旅游目的者";当旅行者的主要目的不是对不同文化与自然进行观赏,而是以商务、体育活动、探亲、公务、宗教、学习等为目的而进行旅行时,属于"兼旅游目的者".
尽管"兼旅游目的者"可能不会认为自己具有游览的目的,但是客观上绝大多数"兼旅游目的者"或多或少进行了观光活动,包含了旅游的因素.
另外,"兼旅游目的者"对于旅游接待地来说,他们的吃、住、行等消费支出都已经构成该地区的"旅游收入",因而被自然地列入旅游者当中.

但是,只有当人们作为"纯旅游目的者"的数量和规模达到一定的水平,旅游业才能够形成和发展,这也是旅游业在工业革命前没有形成的原因之一.
因为在现代意义的旅游业形成之前,人们旅行绝大多数是以"兼旅游目的者"的身份出现的.
被国际旅游学术专家联合会(AIEST)采纳的,由瑞士洪齐克尔和克拉普夫给出的旅游业的定义说明,"纯旅游目的者"的活动构成旅游的标志性目的.
他们的定义称:"旅游业是由访问者的旅行和在某地逗留而产生的各种关系和现象的综合,如果这样的逗留不是与他们的任何经济活动联系在一起的话"(斯·翁科维奇,2003).
慎丽华(2001)给出的旅游的定义也强调了这种标志性目的,"人们离开日常生活圈,预计最终返回到居住地,以视察和鉴赏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制度、风土人情或者观赏游览自然风光、名胜古迹为目的而进行的旅行".

二、旅游经济活动的发展现代意义的旅游的大发展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1950年,全世界国际旅游人数为2500万人次,1970年增长到1.
66亿人次,1990年增长到了4.
58亿人次,2000年增长到6.
97亿人次,2011年增长到9.
8亿人次,这种增长的趋势还将持续下去.
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观念的转变、闲暇的增加以及越来越密切的国际交往,使旅游作为一种休闲和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旅游作为一个经济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为各国政府所重视.
社会经济全球化、高速化地发展,带动了旅游经济向广度和深度拓展,旅游呈现出大众化和全球化发展的性质.
同时,旅游形式的多样化和旅游需求的个性化发展趋势,使原有的旅游产业向专业化、细分化方向发展,旅游产业体系逐渐向现代旅游经济体系演化.

(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阶段划分张辉(2002)将现代旅游经济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战后旅游业的起步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在恢复中发展.
虽然发展速度比较快,但旅游者人数不多,旅游目的地的分布不够广泛,旅游消费水平比较低,旅游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有限.

第二个时期:世界旅游业大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
这个阶段的最大特点是以团队为主的大众化旅游得到迅速发展.
由于旅游者队伍的急剧膨胀,世界旅游市场的规模得以迅速扩张,旅游者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世界旅游业进入大众化时代.

第三个时期:世界旅游业的新时期(20世纪90年代后).
与以往的各个时期相比,当代旅游业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
这些新特点可以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来进行归纳.
需求方面的特点表现在如下方面:⑴旅游需求的个性化.
现代游客追求旅游生活的个性化,导致旅游需求进一步细化,个性化旅游产品将代替标准化旅游产品.
统一行动的全包价旅游方式正在进行相应的改革,团队旅游的比重在不断下降,散客旅游的比重在不断上升.
⑵旅游需求的多样化.
现代游客已经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流线型旅游观光,度假型旅游产品已经基本成熟并被大众所接受.
一些具有较强参与性、探险性、专业性的旅游项目如探险旅游、体育旅游、海上旅游等新的旅游类型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
目前,太空旅游也已经进入了操作阶段.
⑶需求质量的高标准化.
经常旅游的经历使旅游者的经验更加丰富,人们对于旅游的心理预期越来越高,更加善于进行旅游质量和价格的比较.
在旅游需求方面,除了要求保证旅游安全之外,旅游活动的新鲜感、刺激性、体验性和生态化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供给的特点表现在如下方面:⑴消费者第一的观念日渐成熟.
由于旅游需求自身的多变性和旅游者日渐成熟、旅游供给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要求旅游供给者必须随时跟踪市场变化,预测市场的变化发展趋势,否则开发出来的产品就可能不被市场所接受.
因之,在规划旅游供给的时候必须树立消费者第一的观念.
⑵旅游供给的技术化手段日益受到重视.
由于旅游经济活动的大众化发展使得旅游需求在量上急剧增加;由于旅游产业是一个阅历产业和体验产业,随着旅游者经历的不断丰富,对旅游供给的质量要求日益提高;由于旅游供给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要求旅游供给在分配上高度灵活化;这要求旅游供给方必须通过技术化手段来增加标准化产品的供给量、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提供个性化的产品、缩短需求和供给之间的时滞等.

(二)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状态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旅游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特别是在90年代后期,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产业,旅游经济的发展在世界经济中的突出表现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国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7.
5%和12%,远远超出了世界经济的总体发展速度,也超出其它单项产业的发展速度.
1992年,旅游业已经超出石油、汽车工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
世界旅游与旅行理事会(WTTC)曾于1996年指出:"无论用哪一种经济指标(总产出、附加值、资本投资、就业和税收贡献)来衡量,旅游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业".
而且,据他们认为,在今后的10年中,旅游业仍然会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
从下面该组织对旅游业1996-2006年发展作出的预测中我们可以看到旅游业未来迅猛的发展势头和重要的经济、产业地位:表1.
1世界旅游理事会关于旅游经济和就业增长研究的全球预测:(1996-2006年)项目1996年2006年实际增长率(%)就业人数2.
55亿3.
85亿50.
1就业增长率(%)10.
711.
1—产出(美元)3.
6万亿7.
1万亿48.
7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10.
711.
549.
6投资(美元)7660亿1.
6万亿57.
3出口(美元)7610亿1.
5万亿51.
2总税收(美元)6530亿1.
3万亿49.
6小资料: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瑞法2012年3月10日在柏林世界旅游交易会上的讲话中对21世纪头十年和未来十年发展态势作了精辟的阐述.
他提出,"21世纪的头十年是旅游非凡增长的十年,同样也是遭受严重打击的十年:这个十年始于9.
11——它为旅游部门范式的变化留下许多痕迹——而以2008/2009年度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告终".
"2011-2020年是旅游的十年".
他认为,"旅游和很多其他部门一样,是可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旅游可以引导一个更加公平、更加强势、更加可持续增长的新十年.
旅游可以成为促进发展最有效的促进剂.
"——张广瑞刘德谦宋瑞主编《2012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7月第一版,第22-23页.
从世界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来看,世界旅游与旅行理事会(WTTC2000)运用旅游卫星账户系统进行测量后认为,全球旅游业对世界GDP(国内生产总值)的经济贡献率为11%(35750亿美元);据估计,2010年,旅游业对全球GDP的经济贡献率将提高到11.
6%(65910亿美元).
根据国际旅游与观光理事会的研究报告,在美、英、法、德、日五国旅游业同其他产业新增价值的比较中,五国旅游业新增价值分别是农业的3.
1倍,汽车工业的3.
6倍,金属工业的4.
3倍,纺织工业的5.
7倍.

从世界旅游业吸收就业人员来看,2000年旅游业直接和间接提供了2亿个就业机会(占全球总就业机会的8%),2010年旅游业将提供2.
5亿个就业机会(占全球总就业机会的9%).
从美、英、法、德、日五国的就业情况看,旅游业吸收的就业人数是农业的1.
7倍,纺织业的3.
8倍,汽车工业的4.
8倍,金属工业的6.
2倍.

从世界旅游业创汇情况来看,一些发达国家旅游业创汇占出口总收入的比重达到20%以上,成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创汇产业.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旅游业创汇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我国旅游业之所以在发展之初,将入境旅游作为发展的重点,其重要原因在于,希望通过旅游业的发展获取一定量的外汇收入,以平衡国际收支,增加国家外汇储备.

旅游业发展的现实已经表明,从经济角度上看,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是一个综合带动效应强的产业,不仅可以直接创汇,吸收大量的劳动力,而且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增加更多的间接收入,并带动旅游目的地国家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

(三)现代旅游经济的性质旅游经济活动的大众性20世纪50年代以来,旅游活动不再是少数富有者为主的活动,而是一项面向广大民众的社会经济活动.
特别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人们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加,工作时间缩短、社会余暇时间的增加,人们消费观念的不断更新,使许多人不仅具备了旅游消费的能力,而且具备了旅游的时间条件,人们外出旅游的动机变为现实需求,推动了旅游活动的大众普及性.
2011年中国国内旅游总人次数为26.
41亿,出游率达到197.
1%.
旅游活动的大众化发展,创造了大量的旅游需求,又促进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接待设施的建设,为旅游者提供了更为方便的旅游条件和更加便利的旅游服务,从而促使旅游经济活动又进一步向大众化普及和发展.

旅游经济活动的全球性旅游活动一开始就是国际性的,中外旅游的历史已经表明了这一点.
随着交通工具、通讯技术的日益现代化,人们可以以较少的支出、在较短的时间内,到达旅游目的地,获得旅游需求的满足,旅游活动日益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社会经济活动.
2001年在受到"9·11"事件影响的情况下,国际旅游人次数仍然达到6.
927亿;2011年,国际旅游人数增长到9.
8亿人次.
同时,旅游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发展,增加了世界各国政府、企业及人民之间的交流和联系,为推进全球化的旅游活动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3、旅游经济活动的规范性旅游经济活动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有组织的规范化旅游模式.
旅游企业的运作和服务形成了国际化、通用化的规范.
无论是国际旅游还是国内旅游,通常都是由旅行社作为主要的组织者,依托各类旅游企业和旅游风景区,按照预定的旅游线路、活动内容和时间,提供综合性的旅游服务,满足旅游者多方面的需求.
而旅游者只须承担一定的费用就可以得到旅游需求的满足,不用再为旅游活动中的食、住、行等问题操心.
正是这种旅游活动的规范性,推动了旅游经济活动的大众化和全球化的发展,促使旅游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旅游经济活动的持续性进入20世纪50年代,整个世界旅游经济的发展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
虽然世界旅游业的增长速度从50年代的12.
6%下降到2000年的4.
17%,但是同世界经济及世界工业的增长率比较,始终保持一个高速增长的态势.
尽管由于世界经济的下滑和9·11事件导致世界旅游经济于2001年曾出现负增长(-2.
6%),但是,世界旅游在此后的十年间总体上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世界旅游组织预计2012年全球国际旅游的增长速度为3%~4%,期望到2012年底国际旅游到客人数超过10亿人次.
其中欧美地区增速2%~4%,亚太地区与非洲为4%~6%,新兴经济体将再度引领全球旅游的增长.
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之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提高,旅游活动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们的一种经常性活动.

三、旅游业的社会经济意义(一)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旅游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
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取决于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水平、规模、运行状况及发展趋势.
从旅游业的性质来看,旅游业是一个以提供服务为主的综合性服务行业.
旅游业通过为人们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各种服务,为物质资料的生产部门所生产的产品提供实现途径,促使社会产品在社会各劳动者之间进行重新分配,并不断地创造着新的需求.
从旅游业发展的规模来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日益占据重要地位.
2011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2243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
85%,高于同期国民经济总体增长速度10.
65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增长速度4.
5%,第二产业增长速度10.
6%,第三产业增长速度8.
9%).
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2年的2026.
59元上升到2011年的21810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2年的601.
51元上升到2011年的6977元.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中旅游支出日益增加,促进了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攀升.

旅游经济不仅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促进,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对经济结构的改善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具体来说,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直接影响包括:1、推动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国民收入水平.
旅游业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行业,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广大民众的关注.
2011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2436亿元人民币.
旅游业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日趋显著,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
76%,旅游业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到2020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将可能超过3.
6万亿元人民币,为2000年的8倍,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1%,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旅游业对于地方经济的影响同样十分巨大.
2011年,山东省旅游业总收入3736.
6亿元,相当于山东省GDP的8.
23%;海南省旅游业总收入324.
04亿元,相当于海南省GDP的12.
88%;云南省旅游总收入1300.
29亿元,相当于云南省GDP的14.
86%.

对于一些旅游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来说,发展旅游业是一条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外出旅游的人较多,而经济落后地区的人外出旅游较少.
但是,经济落后地区往往有着秀美的自然风光或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如湖南的张家界、云南迪庆、甘肃的酒泉和敦煌地区的发展就是通过发展旅游业来发展和带动地区经济的,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目的之一,也在于希望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来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2、影响与旅游业相关的行业的发展.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刺激了相关各产业的发展,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和优化.
旅游业具有很强的关联带动功能,不仅能带动物质生产部门的发展,而且还能带动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因为,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基础之上,没有一定的物质生产水平,就不可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基础.
另一方面,旅游业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业,其生存和发展与其他行业密切相关,能够直接带动或影响交通运输、商业服务、建筑业、邮电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许多行业的发展,从而推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据测算,旅游业每收入1美元,在国外可促进国民生产总值增加2.
5美元;在中国则可促进国民生产总值增加3.
12美元.

3、影响外汇收支.
对于一些国家来说,旅游业的外汇收入是国际收支的最重要项目,是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国际旅游业已经成为了全世界商品和劳务出口总值中最重要的一个项目.
1999年中国旅游外汇收入已占国家服务贸易创汇额的半数以上.
无论从现实的角度,还是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旅游业,获取外汇收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说是从发展入境旅游开始的,"发展旅游业,增加旅游贸易外汇收入"曾经作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对外开放的目标之一.
旅游业创造外汇增长速度年均增长率,1980年至1990年为25.
95%,1991年至2011年为15.
23%;尽管旅游外汇收入曾因1989年政治风波、2003年SARS蔓延的影响、2007年和2008年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出现负增长,但总的增长趋势是十分明显的.
旅游外汇收入在中国国际收支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87、1988、1989、1993年外贸逆差的一部分就是用旅游外汇收入来弥补的.
另外,全世界从外国游客身上获得的收入增长比商品出口增长快.
仅在1980年至1988年期间,全世界从外国游客身上获得的收入的平均年增长率为8.
2%,而同期商品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为4.
7%.
这一趋势至少一直持续到2000年.

由于整个世界的旅游外汇收支是平衡的,那么,在一些国家通过发展旅游业对国际收支顺差产生影响的情况下,必然有一些国家就会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对国际贸易逆差产生影响,如德国、英国等国.
2001年,德国国际旅游收入172亿美元,国际旅游支出为459亿美元;英国国际旅游收入159亿美元,国际旅游支出为369亿美元.
为了缩小国际旅游方面的逆差,英国、美国都曾经采取限制性措施不鼓励本国居民去国外旅行.

4、提高国家或地区就业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准.
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起到提供劳动就业机会,扩大就业人数,从而提高居民生活水准的作用.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行业,它包括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旅游餐饮、旅游景点、旅游商店等多个服务行业.
这种综合性决定了它在解决就业问题上比其他行业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同时,旅游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产业规模越大,所吸纳的就业人数就越多.

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为旅游业服务的各行各业的发展.
这些行业有直接提供服务的行业,也有间接提供服务的行业.
这些行业的发展同样为社会创造就业机会.
一般说来,旅游产业直接就业者与间接就业者的比例大约为1∶5.
2002年中国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为612.
63万人,间接就业人数为3060万人;直接就业人数与间接就业就业人数的比为1∶4.
99.
在中国旅游业已经达到一定规模的前提下,2000年至2002年,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年平均增长4.
3%,间接就业人数年平均增长4.
64%.
仅从星级饭店来看,2001年至2011年十年间,直接就业人数年均增长率就达到3.
9%.

5、改善投资活动和投资结构.
旅游业的发展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优化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
经济发展的规律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经济因素(资本、劳动力等)将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进而向第三产业倾斜.
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
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构,又是国民经济达到一定水平的产业标志.
从2012年的存量结构来看,在全部GDP中,中国三大产业(一、二、三次产业)的比例是10.
1:45.
3:44.
6.
其次,从2012年的流量数据来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2377亿元,增长4.
5%;第二产业增加值235319亿元,增长8.
1%;第三产业增加值231626亿元,增长8.
1%.
2012年,旅游业产值相当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1.
14%,旅游业产值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在大多数地方,旅游已成为拉动当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或先导产业.
旅游业是劳动服务型产业,它的发展可以为工业、农业、建筑业等提供巨大市场,还能够带动和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与潜力的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提高,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产业结构的优化必然要求投资结构的改善,从而实现投资结构的优化.

(二)旅游经济对政治的影响和作用旅游业的发展对国际、国内政治能够产生巨大影响.
从国内政治来看,贫困和就业是几乎所有国家政府所面临的最困难的问题,旅游经济的发展,能够较好地帮助政府解决贫困和就业问题.
如前所述,旅游经济的发展对于推动国家或地区经济、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旅游业的就业吸纳作用和就业乘数作用十分明显.
这对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发展旅游经济,满足人民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发展旅游经济,使广大民众开阔视野,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政治的开放与民主.
从国际政治来看,通过国际旅游活动,一方面可以增进旅游者对于目的地国家了解,提高对于目的地国家的认识,提高目的地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知名度和影响.
新中国建国以后较长一段时间就是把发展旅游作为加深外交关系,争取国际友好的一种外交手段的.
另一方面,旅游目的地国家通过接待国外旅游者,增进对于客源国的了解,加深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友谊.
从对国际政治影响来看,旅游经济的发展一般是以比较成熟的外交条件为基础的.
如果国家之间没有建立外交关系,没有航空条约,通常是很难开展国际旅游业务的.
因为,在国际旅游中有关出入签证、外币兑换、人身保险、交通运输及保护本国公民的合法权益等问题都需要通过政府外交途径来解决.

(三)旅游经济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旅游经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包括对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客源地国家的影响.
首先,从对旅游目的地国家的影响来看,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⑴引起旅游目的地国家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的变化.
通过旅游者的"示范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目的地国家人民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如对生活方式的看法、对人生观的看法的变化.
⑵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
由于旅游业收入水平较高,旅游业女性就业率较高等特点,使旅游目的地国家的就业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使目的地国家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⑶引起目的地国家生活方式的变化.
由于受到旅游者的影响,目的地国家的民众的生活方式受到影响而导致变化.
⑷引起社会环境的改善.
旅游业的发展必然要求目的地国家的社会环境作适应性改变,如交通条件、住宿条件、餐饮特色等等必须做适应性调整,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要.
其次,从对客源国的影响来看,表现在如下方面:⑴增加对目的地国家的社会的认识.
通过在目的地国家的旅游,旅游者增加了对目的地国家社会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进行一定范围的传播,使得更多的人增加了对目的地国家的认识.
⑵吸收目的地国家的先进思想.
通过旅游者的认识和传播,目的地国家的社会意识、思想得到在客源国传播.
⑶改变客源国部分民众的生活方式.
旅游者在接受目的地国家的生活方式之后,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旅游经济对于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客源国的影响是两方面的,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不可避免地存在消极的一面;有一些是明显的、可见的,有一些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应当对旅游经济的影响进行深入地分析,制定正确的政策,趋利避害,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四)旅游经济对文化的影响和作用旅游经济活动的整个过程和所有内容,无一不与文化发生关系;旅游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的交流的过程.
旅游对文化的作用同样表现为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
旅游活动对文化的积极作用表现在:⑴旅游经济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发掘、振兴和光大.
神秘而独特的文化对旅游者具有强大吸引力,发展旅游业,可以使一些趋向衰退和消失的文化得以振兴和光大.
⑵旅游经济的发展促进整个民族文化的特点更加突出.
旅游经济活动是推动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中最广泛、最深刻的方式.
在旅游活动过程中,通过各种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和语言的广泛交流,是民族文化得到锤炼、保留和发扬,而落后的东西被淘汰,使民族文化的个性特点更加突出.
⑶旅游经济的发展促进人类精神的进步.
旅游活动的发展有利于各种文化的交流、融合,有利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进步.
旅游活动对文化的消极作用表现在:⑴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形成的冲击,可能使相对弱势的民族文化发生锐变、甚至消亡.
⑵为了适应旅游经济的发展眼前需要,将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内容变成一种低俗化、粗俗化的商业化的内容,从而使民族文化失去其原有的意蕴和内涵.
因此,在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对民族文化进行深入的分析,努力保护民族文化自身的独特意蕴和内涵,以促使民族文化的特色及精华能够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五)旅游经济对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旅游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世界上许多国家竞相发展旅游业,促进了国家对于旅游资源的保护.
例如,通过建立遗产保护体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文物的评级和保护等,比较有效地保护了一批旅游资源、保护了一些地方的生态环境.
但是,旅游业的发展引起了一系列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这包括:在旅游开发中形成的破坏,如泰山、黄山遭受的破坏;在旅游过程中形成的破坏,如莫高窟、故宫、张家界等地遭受的破坏.
总之,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其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影响是十分突出的.
发展旅游经济必须同保护环境协调起来.
通过对环境的保护,为发展旅游业创造更好的条件;通过发展旅游业,改善环境,提高环境的美感,把发展旅游经济和保护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节旅游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旅游经济学产生的前提(一)实践和理论的关系辨证唯物主义表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发展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以及认识的目的.
认识的价值,归根到底,要在实践中实现.
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理论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几乎所有科学的形成历史都表明:理论是对人们某个方面实践的历史的总结,是对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的探讨.
没有实践,就不能形成科学;即便是人们假想的科学命题或者体系,都需要通过实践或者实验来检验.
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的旅游经济学就更加离不开对于旅游活动发展的实践总结.

(二)旅游经济学产生的实践前提——旅游业的发展自产业革命以来,旅游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一系列自身独有的现象和特点.
人们需要对这些独有的现象和特点、旅游经济发展中的规律性进行探讨.
旅游经济学就是对旅游经济活动的现象和特点的概括和总结,对旅游经济发展规律的探索.
旅游经济活动的实践是旅游经济学形成的实践前提.
旅游实践为旅游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同时,旅游经济学研究的目的又是为更好地指导旅游经济实践活动.

(三)旅游经济学产生的理论前提——旅游学、经济学的发展一个半世纪以来,不少专家、学者、政府机构人士和有关国际组织从多个侧面对旅游活动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其中就包括从经济角度的研究.
旅游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依赖于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特别是旅游学和经济学的发展.

1、经济学对于旅游经济学的意义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总称.
按照所回答的问题不同,经济学可以区分为规范经济学和实证经济学.
规范经济学是从一定的价值判断出发,提出经济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做才能符合这些标准.
它所研究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实证经济学是在给出与经济行为有关的基本假设,根据一定的方法和理论预测经济行为的后果.
它所研究的是"是什么"的问题.
但是,一定的实证分析应当建立在一定的规范性假设前提的基础之上.

旅游经济学是研究旅游经济活动的运行及其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现象、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
旅游经济学的研究目的表明它是一门应用经济学,其研究的结论可以通过旅游经济活动的实践进行检验,因此,旅游经济学是一门实证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作为旅游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
当然,旅游经济学作为实证研究同样离不开"应该是什么"的规范性假设,也就是说,这些规范性假设是进行旅游经济分析的基本前提;因此,规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同样是旅游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前提.
但是,实证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是旅游经济学应当直接应用的理论和方法,或者说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旅游经济活动的研究就产生了旅游经济学.

2、旅游学对于旅游经济学的意义旅游学研究的是旅游的产生、发展及其活动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尽管旅游学和旅游经济学同源(20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主要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旅游经济问题),但是,在其各自的发展中,由于研究目的、任务的不同而侧重点的不同.
旅游学研究旅游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涉及到旅游业所能够涉及的所有学科,如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美学等等;旅游经济学则侧重研究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经济规律,旅游经济学是旅游学科群的一个组成部分.
旅游学的研究为旅游经济学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素材,从旅游经济学的发展来看,发展后的旅游学与经济学进行交叉形成现在意义上的旅游经济学.

二、国外旅游经济学研究简况国外对于旅游经济学的研究起步较早,开始于19世纪末叶.
一般将国外的研究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19世纪后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个时期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至今.
对于旅游经济的研究与旅游经济发展活动的分期是基本一致的.
这说明旅游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旅游活动实践的发展.

(一)旅游经济学研究的起步旅游经济学的研究起点是对旅游经济的实际统计研究.
学术界普遍认为,意大利政府统计局博迪奥于1899年发表的《在意大利的外国人的移动及其消费的金钱》一文,是最早涉及旅游经济研究的文献.
尽管这篇文章并不是一篇从学术角度研究旅游现象的文献,而是一篇从业务角度来解释和研究旅游经济现象的论文,但这并不能否定其在旅游经济学中的历史地位.

1927年,意大利罗马大学讲师马里奥蒂将其旅游经济讲稿的内容整理出版,次年又出版了续集,讲稿的两个部分合称为《旅游经济学讲义》.
在书中,马里奥蒂对于旅游地区的开发、旅游接待业的经营、旅游活动的形态和结构以及活动要素进行了研究,第一次提出了旅游活动是属于经济性质的一种社会现象.
他主张把旅游活动分为"能动旅游"和"被动旅游"两种形态,前者是为了促进游客移动的各种刺激活动,后者是在旅游地游客接受的状态和创造环境的活动.
他还创造性地提出了旅游中心地理论,注意到了一个地区的旅游吸引力是旅游地形成的主要原因.
此后,欧洲陆续出版了一些旅游经济研究著作,如1935年,柏林大学旅游经济研究所所长葛留克斯曼发表了《旅游总论》;1942年,瑞士人芬扎伊卡发表了《一般旅游论摘要》,从经济学和社会学两个方面对旅游活动和旅游经济现象进行了研究.
这个时期的研究基本属于探索性的,还未深入到研究旅游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二)旅游经济学研究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旅游经济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人们越来越注重对于旅游经济发展的探讨和研究,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对旅游经济学的研究队伍中.
归纳起来,人们主要从如下方面对旅游经济活动和旅游经济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1、对旅游业性质和旅游经济活动特点的研究.
严格地说,这方面的研究应当是对旅游学的研究,而不是旅游经济学的研究.
但是,如前所述,旅游学和旅游经济学的关系表明两者的研究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并且学科的发展在研究中难以严格区分的其本身和相关学科.
因此,我们仍然将这些著作列为旅游经济学的主要成果.
这方面的代表作主要有:日本学者田中喜一的《旅游事业论》(1950),美国学者麦克尔·彼德斯的《国际旅游业》(1969),英国学者伯卡特的《旅游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1974),美国学者伦德伯格的《旅游业》(1980);美国夏威夷大学朱卓任教授的《旅游业》(1984)等.

2、对旅游需求与供给关系和旅游市场营销的研究.
这些研究主要论述了旅游需求与供给原理、旅游需求预测方法、旅游市场营销的战略和策略、旅游产品的定价原则、旅游产品的宣传推销手段和方法等问题.
这方面的主要代表作有:罗伯特·门克因托希与夏西肯特·古普塔的《旅游的原理、实践与哲学》,布劳恩·阿切尔的《旅游需求预测》,彼德·格雷的《国际旅游贸易》,瓦汉·克拉蓬和罗斯菲尔德的《旅游市场营销》等.

3、对旅游业的经济效益的研究.
这些研究主要研究了旅游投资与收益的比较、旅游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游客开支对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社会和经济产生的作用等问题.
主要著作有:意大利特罗伊西的《旅游及旅游收入的经济理论》(1955),南斯拉夫(塞尔维亚和黑山)翁科维奇的《旅游经济学》(1974),澳大利亚工业局的《澳大利亚旅游业的经济意义》(1974),英国布劳恩·阿切尔的《发展中国家的旅游业:某些经济思考》(1978)、《旅游增殖:目前研究水平》,亚太经社理事会政府间旅游发展会议文件中的《亚太经社理事会地区旅游业的经济作用回顾》与《旅游经济作用分析:方法论》(1983);较近的研究著作有英国亚德里恩·布尔的《旅游经济学》(1991),法国罗贝尔·朗加尔的《旅游经济》(1992),日本铃木胜的《国际旅游振兴论: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未来》(2000),美国瓦格尔的《旅游经济学》(2001)等.

4、对旅游规划与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著作主要有:凯泽·赫尔伯的《旅游规划与发展》(1978),朱卓任的《度假地开发与管理》,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道格拉斯·皮斯的《旅游开发》,爱德华·因斯克普和马克·科伦伯格的《旅游度假区的综合开发模式》以及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斯蒂芬·史密斯教授的《旅游决策与分析方法》;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政府的有关部门,如美国商业部经济发展局1981年发表的《通过发展旅游业创造经济增长与就业》的报告,该报告论述了区域旅游业发展规划的内容、制定规划所需要的信息、对旅游资源的测量与评价以及规划的实施.
亚太经社理事会1983年政府间旅游发展会议文件中的《旅游工程建设中的优先次序的确定》和《通过标准分析促进旅游工程建设与实施》,探讨了亚太地区国家旅游规划的内容与旅游工程建设项目优先次序的选择与方法.

三、中国旅游经济学的研究进展我国旅游经济的研究是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开始的.
1978年起,国家旅游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先后聘请国外一些旅游知名学者、专家来中国举办旅游经济理论讲座,这对当时中国旅游经济的研究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在1980年全国首届旅游经济研讨会上,出席会议的代表一致认为,为了适应我国旅游事业和旅游教育事业的发展,应当建立中国的旅游经济学.
这应当是中国旅游经济学的开端.
根据张辉(2002)的分析,我国旅游经济学科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80年至1990年,是旅游经济学科创立的阶段.
旅游经济学科的建立是在引进国外部分研究成果以及对世界旅游情况介绍的基础上,主要由高等学校完成的.
这时期的译著如翁科维奇的《旅游经济学》(1986)、弗朗索瓦·韦拉的《国际旅游经济与政策》(1989)等;对于外国旅游经济的进行介绍的著作如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编辑的《欧洲的旅游业》(1979)等;出版了一批教材如林南枝、陶汉军主编的《旅游经济学》(1986)、黄辉实主编的《旅游经济学》(1985)和王立纲、刘世杰主编的《中国旅游经济学》(1982)等.
这个时期还出版了一批对旅游经济运行与管理进行研究的著作如徐秉文、朱玉槐和龚晓宽分别于1987年和1988年出版的《旅游经济管理》等.

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
随着我国旅游产业体系的形成以及国内旅游需求和出境旅游需求的形成,旅游经济学科研究开始从经济学、管理学为主体,向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市场学、地理学、环境学、人类学等多个方向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研究体系.
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在这样的背景下,向纵深发展.
孙尚清等主编的《中国旅游经济研究》(1990)不仅对1978年以来我国旅游经济运行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比较透彻的分析和总结,而且还对90年代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战略作了深入的探讨;魏小安、冯宗苏主编的《中国旅游业:产业政策与协调发展》(1993)从制订科学的旅游产业政策角度论述了我国旅游经济的诸方面结构;出现了一批旅游经济研究的著作,如孙钢的《旅游经济的理论探索与实践》(1995)、罗明义的《旅游经济研究》(1996)、迟景才的《改革开放20年旅游经济探索》(1998)和庄志明的《旅游经济发展的文化空间》(1999)等;出版了一批大学教材,如林南枝、陶汉军主编的《旅游经济学》(1994)再版,罗明义的《旅游经济学》(1998),王大悟、魏小安的《新编旅游经济学》(1998)和邹树梅的《旅游经济学》(1998)等;还出版了一些从特定类型的旅游、区域旅游进行深入研究的著作,如蒋敏元、沈雪林等的《森林旅游经济学》(1995)和何秉元、夏安宁等的《皖南旅游经济研究》(1993)等;翻译出版了法国罗贝尔·朗加尔的《旅游经济》(1998)等.
旅游经济学著作的丰富表明旅游经济学的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

第三阶段是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中国旅游经济体系的日趋完善以及中国旅游产业国际化演进的来临,人们开始从总体的角度,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视角来研究旅游现象.
与此同时,研究者开始注意旅游经济学科研究体系的建立和研究范式的讨论.
自2000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每年发表《旅游绿皮书》,对于旅游经济的运行与发展趋势等提出分析;不少教材进一步再版,如林南枝、陶汉军的《旅游经济学》(2000、2009)、罗明义的《现代旅游经济学》(2001)等;出现一批内容和体系有所创新的新教材,如田里的《旅游经济学》(2002、2006)、张辉的《旅游经济论》(2002)、慎丽华的《旅游经济学导论》(2002)、宋海岩等的《旅游经济学》(2010)等;翻译出版了如翁科维奇的《旅游经济学》(新版,2003)、美国学者瓦格尔的《旅游经济学》(2003)、澳大利亚尼尔·利珀的《旅游管理(第三版)》(2007)等一大批著作;一些出版社组织翻译出版了系列著作和教材,如南开大学出版社的"21世纪高等教育旅游专业引进教材系列"、重庆大学出版社的"休闲与游憩管理译丛"、旅游教育出版社的"旅游管理译丛"等,这些系列著作中不乏旅游经济研究的精品.
另外,旅游经济学的研究论文数量不断增多,以"旅游经济"为检索词、以"篇名/关键词/摘要"为检索项在"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进行检索,自2002年起,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超过1000篇并以相当快的速度增加.
研究队伍的扩大与研究成果的增加将预示着我国旅游经济的研究将得到新的提高.

小资料:重要的旅游研究期刊国外期刊美国学者旅游的评价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的学者的评价JournalofTravelResearchAnnalsofTourismResearchAnnalsofTourismResearchTourismManagementCornellHotelandRestaurantAdministrationQuarterlyJournalofTravelResearchJournalofTravelandTourismMarketingJournalofSustainableTourismJournalofLeisureResearchJournalofTravelandTourismMarketingTourismManagementAnnalsofTourismStudiesJournalofHospitalityandTourismResearchInternationalJournalofHospitalityManagementInternationalJournalofHospitalityManagementJournalofHospitalityandTourismResearchTourismAnalysisCornellHotelandRestaurantAdministrationQuarterlyAnnalsofTourismStudiesTourismAnalysis国内期刊刊名复合影响因子旅游学刊2.
396城市规划学刊2.
142旅游科学1.
688城市规划1.
682人文地理1.
676经济地理1.
560地域研究与开发1.
350旅游论坛1.
003旅游研究0.
508资料来源:国外期刊排列引自宋海岩等《旅游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国内期刊根据WWW.
cnki.
net数据排列.
第三节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旅游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旅游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经济现象,从不同侧面在理论上反映和概括这种现象的学科很多,并且在不断增加.
除去前面已经论述过的经济学和旅游学之外,还有与许多学科相关,或以某个学科作为理论基础、理论背景,或者与某个学科进行交叉产生新的学科.

在现行的学科分类标准中,旅游经济学为二级学科.
旅游经济的发展和研究的实际表明,旅游经济学的研究离不开除经济学之外的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统计学等一级学科的理论基础;由旅游学与这些学科交叉产生了诸如旅游社会学、旅游法学、旅游管理学、旅游统计学等学科,与旅游经济学构成旅游学科群的主体.
同时,旅游经济学还同由旅游学与美学、心理学、地理学等二级学科交叉产生的诸如旅游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地理学等密切相关;并且与旅游管理学交叉产生旅游经济管理学、旅游企业管理学及其分支,如旅游市场学、旅游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等等,这些学科是旅游经济学理论在具体领域的应用和具体化.

二、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现代旅游活动规模庞大、形式多样、内容繁杂、涉及部门广泛,必然导致旅游经济活动中的现象复杂多样.
我们应当通过对各种经济现象的透视和分析,揭示旅游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以及旅游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运动规律.
旅游经济学就是要把旅游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经济现象、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旅游经济活动有着其自身的、不同于其他经济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旅游活动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旅游经济活动是伴随着旅游活动的发展而形成的,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现代旅游活动中,旅游者所需的食、住、行、游、购、娱等众多要素,都需要通过商品交换行为得到满足;旅游供给者所生产的旅游产品需要通过交换行为得到价值实现,因此,现代旅游经济活动必然要遵循商品交换规律来运行.
旅游需求的满足和旅游产品的价值实现的交换都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和规律性,旅游经济活动与一般的商品交换活动有所区别,现代旅游消费是一种高层次的消费活动.
旅游者外出旅游不是为了获得物质上的享受,而是为了获得精神的满足或者体验.
在交换过程中,虽然存在物质上的交换内容,但主要或核心是一种服务产品的交换,这使得旅游经济活动具有特殊的矛盾性,从而决定了它内部所固有的规律性.
如旅游产品的生产、旅游消费、旅游投资、旅游市场供求关系、旅游价格以及旅游收入分配等,除受到一般商品交换规律的支配外,还受到自身独有的规律的支配.

三、旅游经济学的研究目的和任务旅游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旅游经济活动运行过程中各种经济现象、经济关系的研究,探索支配旅游经济活动运行的规律,指导旅游实际工作,促进旅游业协调、稳定、持续地发展,以期获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旅游经济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第一,揭示影响和作用于旅游经济现象的基本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影响和作用于旅游经济现象的基本因素包括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主要有:①旅游目的地(国)和客源地(国)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如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经济增长率等;②旅游目的地(国)和客源地(国)的居民生活水平,如家庭收入、当地物价指数、社会消费结构等;③旅游目的地(国)有关经济部门的发展状况,如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社会服务设施等.
非经济因素主要有:①社会余暇时间;②社会消费观念.
这些因素会在各个不同的方面和不同层次上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制约旅游经济活动.
旅游经济学的演技任务之一就是揭示影响和作用于旅游经济活动运行的基本因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索支配旅游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性.

第二,在研究旅游经济活动的基础上,探究旅游业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条件和途径,探究旅游业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机制.
在旅游经济活动过程中,经济利益的主体包括旅游者、旅游企业、政府.
各利益主体都存在自身的经济利益,并努力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在一定意义上说,利益最大化的实现意味着旅游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但是,对于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经济利益的追求往往与长远利益、全局利益、社会利益之间出现矛盾,在这些利益矛盾中,寻求一个合理的点,寻求一个合理的协调的机制也应当是旅游经济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第三,为政府制订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提供理论依据.
旅游经济活动的健康、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需要政府制定科学的旅游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而这些方针、政策和法规的制订需要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
旅游经济学是旅游经济运行的科学总结,它揭示了旅游经济活动运行过程中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一方面为旅游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企业的运营提供理论指导,另一方面为旅游方针、政策、法规的制订提供理论支撑.

四、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旅游经济学应当研究的旅游经济活动运行的各个主要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如前述旅游经济学形成和发展所研究的内容除对旅游规划与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旅游市场营销的研究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应当单独进行研究之外.
还应当包括以下方面:(一)旅游经济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现代旅游经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而,研究旅游经济学首先应当了解旅游经济发展的历史、现状,进而把握旅游经济发展的趋势;并且需要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把握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和变化趋势,以及旅游经济对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作用和影响.

(二)旅游产品的生产.
旅游产品是旅游经济学的研究核心.
旅游经济活动首先是以产品的生产作为出发点,以产品的消费作为落脚点的.
虽然产品的具体生产过程不是旅游经济学研究的范围,然而产品的供给必须以产品的生产为前提.
旅游产品不同于其他经济活动中的物质产品,旅游产品主要表现为无形的服务,这种特殊形式的产品的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呈现出自身的独特规律和特点.
旅游产品的价值及其表现也同样呈现出自身的特点.

(三)旅游产品的供给与需求.
旅游产品的供给与需求是旅游产品在旅游市场上的表现,旅游产品的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运动表现为市场上的供给与需求.
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甚至区域市场的供求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市场作为经济资源的基础性配置手段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表现及其运行规律是每一个市场主体所应当首先研究和掌握的.
对于旅游产品的市场供求的研究构成旅游经济的微观基础和宏观分析的基础.
作为旅游企业,必须通过对市场需求的分析来确定自己在市场中的位置,自己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作为消费者,必须通过市场来了解什么产品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怎样消费能够实现自己利益(效用)的最大化作为政府,通过整个旅游市场的数量、结构、发展速度、规模以及变化趋势的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经济政策来规范旅游经济中的各种行为、引导旅游经济的发展方向.

(四)旅游企业的经营与经营成果.
旅游企业的经营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复杂程度高于一般性物质商品.
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存在诸如组织结构、经营成本等等一系列问题需要从经济学角度进行深入研究.
旅游企业的经营成果或者说经济效益是企业和政府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旅游活动作为经济活动的归宿.

(五)旅游经济发展过程的规制与约束.
旅游经济的发展不仅受到市场需求的引导和市场供给的约束,而且受到政府和自然两个方面的约束.
在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当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主导价值观念对旅游经济发展进行规制和约束.
政府对消费者、旅游企业、旅游市场三个方面对各自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
自然从供给角度制约消费者、旅游企业的行为进行约束并影响旅游市场的供求.
政府必须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协调旅游经济发展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五、旅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旅游经济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多个学科的内容和多种社会实践活动.
因此,要使旅游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具有科学性,能够对实际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必须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唯物辩证法是研究任何学科都必须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方法,也是研究旅游经济学必须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方法.
具体说来,在研究旅游经济学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下方法.

(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
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必须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
理论的任务是指导实践,实践是丰富多彩的,一方面需要理论的指导,另一方面对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修正提供新的材料,对理论提出新的要求.
在旅游经济学的研究中,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包含两重含义.
第一重含义是运用旅游经济学的有关理论,来分析旅游经济活动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解释旅游经济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和特点;第二重含义是根据旅游经济活动运行的实际,对于旅游经济活动中出现的经济现象、经济关系及其变化进行科学的总结,并将其上升为理论,然后再用于指导实践并进行检验.
事实上,不仅像旅游经济学这样的新兴学科,而且已经成熟了社会科学、甚至包括自然科学,都必须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
所谓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特定的质就是特定事物的本身.
采用定性分析,就是要分析旅游经济活动本身的内在规定性、规律性.
所谓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的共同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等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
量和质一样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规定性.
采用定量分析,就是要分析旅游经济活动的规模、水平、程度、速度以及结构等现状和变化的数量规律.
区分事物的质是认识事物的开始,是认识量的前提;而由质进到量,则是对事物认识的深化.
由定性到定量的发展,是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也是科学进步的规律.
马克思曾经指出,一种科学只有当它达到了能够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发展了.
质和量这两种规定性本来是统一的事物的两个方面.
只有对旅游经济活动进行质和量两个方面的分析,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才能揭示旅游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性.

(三)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运动和静止对立双方是相互依赖的,不了解静止,就不能了解运动.
离开相对静止来谈论运动,我们就不知道所观察的运动究竟是什么事物和什么形式的运动,运动也就无从获得自己的规定性和衡量它的尺度.
任何事物的相对稳定、相对静止的现状都是它过去的运动所造成的,并且是它将来运动的出发点.
只有了解事物的相对稳定、相对静止的现状,才可能清楚地了解它过去的运动,预测它将来可能发生的运动.
静态分析是在一定条件下,运用一定的理论揭示各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动态分析是在引入时间因素,分析不同条件下,特定变量的变化情况及其规律.
静态分析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掌握动态发展的规律,动态分析是建立在不同状态的静态分析基础之上的.
只进行静态分析不能了解事物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不进行静态分析则动态分析难以进行.
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把握旅游经济发展的内在客观规律性.

(四)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微观分析是对旅游企业、旅游者个人活动和行为的分析.
宏观分析是旅游企业、旅游者个人活动对于社会经济的影响或效果分析.
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的经济活动总和构成旅游经济活动,没有对旅游企业和旅游者活动的行为进行分析,就不可能掌握旅游经济的整体运行的基础;而旅游活动的整体运行状况又是个别旅游企业和旅游者进行经济活动的环境和条件.
要了解和掌握旅游经济发展的规律必须采用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本章小结本章分为三节.
第一节概述了旅游的产生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中国和世界旅游经济发展的现状,旅游经济的性质和社会经济意义.
第二节概述了旅游经济学产生的前提条件,以及国内外旅游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情况.
第三节介绍了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一般性研究方法,对于具体的研究方法则没有进行介绍.

关键术语旅游(tourism)旅游活动(tourismactivitics)旅游经济学(TourismEconomics)应用研究(appliedresearch)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ity)深入阅读提示[1]尼尔·利珀著,谢昌翁瑾陈林生译.
旅游管理(第三版)[M].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林南枝陶汉军.
旅游经济学(第三版)[M].
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
[3]宋海岩吴凯李仲广.
旅游经济学[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张广瑞刘德谦宋瑞.
2011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5]张广瑞刘德谦宋瑞.
2012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复习思考题:1、为什么会产生旅游活动2、旅游经济活动起源于何时其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何特点3、与世界旅游业的发展相比,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过程有何特点4、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其研究的任务和主要内容包括哪些5、旅游经济学与旅游学、经济学是什么关系为什么第二章旅游产品开篇案例ID南太平洋旅游服务公司从托马斯·库克在澳大利亚设立了第一家分公司101年后,IDTours公司也创立了.
公司创立的第一年,IDTours只雇佣了四个人在悉尼组成一个办公室,全天候服务,一年之内帮助了501名旅游者解决入境旅游.
在接下来的20年,IDTours成为澳大利亚的主要入境旅游经营(ITOs)公司.
现在,每年IDTours需要办理9000多趟入境旅游,服务旅游者人数超过25000个.
IDTours是澳资公司,但是在北部的新西兰也有一个入境旅游接待经营商和它同名,并且这两家公司紧密合作.
两家公司同名的做法是为了打造一种统一的感觉.
这确实是一种很有效的策略,因为北半球的很多国家的旅游运营商在帮助旅游者安排前往亚太地区的入境旅游时,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看作是统一的旅游目的地.

IDTours占据很大的市场份额,而且由于其服务质量优秀获得旅游业工会和其它商业领域的好评和赞助.
IDTours的商业活动可以划分为两类.
其中一类是针对休闲旅游的,其主要服务对象是来澳大利亚旅游的日本旅游者,代表传统的入境旅游运营商.
另一类关注公司旅游,主要服务对象是来澳大利亚旅游的美国和英国旅游者,他们的旅游往往是由公司出资赞助的.
这一类的商业活动被比尔·怀蒂和这一领域的其他旅游者们称之为目的地管理型公司.

作为入境旅游接待经营商(ITOs),主要发挥六个方面的功能:安排旅游行程、报价和成本计算、文档整理、联络和协调、质量控制和最后会计审核.
IDTour几乎利用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所有的连锁酒店、农庄、主要的长途运输公司和餐饮店等等的服务.
作为目的地管理公司(DestinationManagementCompany,简称DMC),DMC管理的旅游者一般是因公出差去参加一次会议、例会或者奖励型旅游等等的人,他们的旅游费用一般由公司或其他组织赞助.
近年来,一些重要的国际会议和专家会议经常在悉尼和墨尔本举行,因此澳大利亚DMC业务发展迅速.

(根据尼尔·利珀著《旅游管理(第三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一版,第182页-第189页内容编写)产品(更加准确地说是商品)作为交易的对象,是经济学应当首先研究的问题.
旅游产品是旅游经济的基本"细胞",现代旅游活动供求双方交易的对象即是旅游产品.
要深入了解旅游经济活动及其规律性,有必要首先对旅游产品进行较为深入地分析了解.

第一节旅游产品的概念、构成与特征一、旅游产品的概念旅游产品是指在旅游市场上,由旅游经营者向旅游者提供的,满足其一次旅游活动所需要的物品和劳务的总和.
与一般产品的生产不同,旅游产品几乎全部是用来交换的,因而,从经济学的商品概念来说,旅游产品实际上就是旅游商品.
在本书的论述过程中,旅游产品即指旅游商品.
对于旅游产品,可以从旅游供给和旅游需求两个角度进行理解.

从旅游供给即从旅游经营者的角度来看,旅游产品是旅游经营者凭借旅游吸引物、交通和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旅游活动需求的全部服务.
旅游产品是一个整体概念,由多种成分组合而成,其核心是以服务形式表现的无形产品.
旅游产品如果是由旅游经营者向旅游者提供的单项的服务的组合,但是不同单项服务,也可以构成一个单位的旅游产品.
具体来说,一条旅游线路就是一个单位的旅游产品.
在这条线路中除了向旅游者提供各类旅游吸引物外,还包括沿线提供的交通、住宿、餐饮等保证旅游活动顺利进行的各种设施和服务.
这时,旅游产品由飞机上的一个座位、旅馆里的一个床位、旅游活动期间的数顿美餐、各个旅游景点导游的讲解活动等共同构成.
而这些构成旅游线路中的单项服务又大都可以成为单项的旅游产品.

每个单项旅游产品既可以作为整体产品的构成部分,又可以作为独立部分单独出售.
但无论出售是以整体产品还是单项产品形式,作为产品生产者,经营单项旅游产品的部门和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各自独立的.
这些企业围绕各自目标市场的特定需求,各自组织其特定服务.
如航空公司提供飞机服务,满足游客在国际间、城市间的位移;各类景观满足游客游览娱乐的需要;饭店提供客房、餐饮产品;交通部门提供运输服务等.
这些单项产品一般通过旅行社将他们组合起来,形成能够满足旅游者旅游过程中各种需要的整体旅游产品.
应该说,旅游者所购买的都是整体产品,只不过是对于团体游客来说是一次性购买,采用包价旅游形式;而对于零散游客来说是多次购买,采用自助旅游形式.

在国际旅游活动中,旅游产品的销售数量是以旅游者人次数来表示的.
如2011年中国接待海外过夜旅游者总数为5787.
07万人次,意味着2011年向海外旅游者推销出5787.
07万个旅游产品,亦即销售了5787.
07万条旅游线路.

从旅游需求即从旅游者角度来看,旅游产品就是指游客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并支付一定费用所换取的一次游历经历或其中部分.
这个经历包括旅游者离开常住地开始,到旅游结束归来的全部过程.
如果购买的是整体产品,则包括所接触到的事物、时间和所享受的服务的综合感受;如果购买的是单项产品,则只是整个游历过程的一部分,诸如交通、餐饮或者住宿等.
完成一次购买过程,即完成一项旅游产品的交易.
旅游者用货币换取的是一种旅游经历.

旅游产品的生产过程与生产方式不同于一般商品.
一般商品具有独立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者使用劳动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的加工改造.
而旅游产品的生产不存在独立的生产过程,它以整个自然与社会为对象,把国民经济中的有关部门的物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产品组合起来,通过旅游服务创造出能够满足旅游需求的新型产品,没有一个具体的企业能够生产出整体的旅游产品.
其次,旅游产品的生产一般采用二步完成方式.
一是由相关企业生产出具有使用价值的物质产品;或是对自然进行加工,或是对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遗产进行加工,再由旅游经营者将各种单项的旅游产品组合起来,通过服务提供给旅游者.

二、旅游产品的构成对于旅游产品的构成,可以从旅游产品各组成部分的功能、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旅游产品的功能构成一切产品都是围绕消费者需求发展而来的整体概念,就其功能来说,可以分为核心部分、形式部分和延伸部分.
核心部分是指产品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基本效用和价值,是消费者购买和消费的主体部分;形式部分是指构成产品的实体和外型,包括产品的形状、式样、品牌、质量等,是保证产品的效用和价值得以实现的载体;延伸部分是指随着产品的销售和使用而给消费者带来的方便性和附加利益,如包装装潢、售后服务等.

1、旅游产品的核心部分旅游产品的核心部分即指旅游产品的内容部分,主要涉及旅游资源和旅游服务,它们可以满足旅游者外出旅游的最主要的需求,是旅游产品的具体内容和最具有竞争力的部分.
或者说,核心部分"描述产品消费所带来的核心利益或核心的问题解决方案.
因此,它回答诸如此类的问题:'该产品确实能满足何种个人需求该产品给我提供什么好处'"也就是说,核心部分满足人们的旅游的特定需要.

旅游资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现存的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旅游资源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可以是江河湖海、森林原野等自然景观,也可以是寺庙石窟、水榭楼台、民俗风情等人文景观.
旅游资源各自以其独特的价值满足旅游者的特定需要.

旅游服务是旅游从业人员依托旅游资源和旅游接待设施向游客提供的各种劳务.
根据旅游经营活动的阶段,可以划分为售前服务、售中服务和售后服务三个阶段.
售前服务是旅游活动前的准备性服务,包括旅游线路安排、旅游咨询、签证、货币兑换、保险服务等;售中服务是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向旅游者提供吃、住、行、游、购、娱及其他服务;售后服务是旅游者结束旅游后离开目的地时的服务,包括办理离境手续、送机、托运行李、旅客委托代办服务及旅游者返程后的跟踪服务等.

2、旅游产品的形式部分旅游产品的形式部分主要由旅游产品的物质载体、形象、品牌、特色、声誉以及组合方式构成.
旅游产品的载体是旅游产品的实体部分,如反映民族特点村寨民居、风俗仪式等.
这些载体可以是各种旅游景区、景点,也可以是各种旅游接待设施和旅游购物品.
也就是说,产品的形式部分是使核心部分得到呈现的手段.

旅游产品的形象、品牌、特色和声誉,是产品依托旅游资源、旅游设施而反映出来的外在表现,是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的诱因,是引导和强化旅游消费行为的具体形式.
这些方面的表现的组合方式不同,产生了旅游产品的差异性.
组合方式的差异,形成不同的旅游线路、不同的接待规格、不同的旅游活动,满足旅游者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3、旅游产品的延伸部分旅游产品的延伸部分是旅游者在购买和消费旅游产品时所获得的附加利益,以增进产品的价值,促进产品核心部分能够得到更为便捷的实现.
例如团队游客在购买团体票时所获得的价格优惠,旅游过程中获得的导游额外赠送的小礼物等等.
延伸部分虽然不是旅游产品的主要构成部分,对于旅游产品的生产也没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由于旅游者购买的是整体旅游产品,在旅游产品的核心部分和形式部分存在较强替代性的情况下,延伸部分往往成为旅游者对旅游产品进行选择和决策的重要因素,成为企业的重要竞争手段.
延伸产品的多少、好坏往往体现一个企业服务质量的高低,或者对整个旅游产品的消费者评价产生重要影响.

(二)旅游产品的需求构成旅游产品是由食、宿、行、游等多个产品要素组成,但不同旅游者对产品构成中每一部分的需求是不同的,根据旅游者需求程度不同,可将旅游产品区分为两个部分,即基本旅游产品和非基本旅游产品.
1、基本旅游产品基本旅游产品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必须购买的,需求弹性较小的旅游产品,如住宿、餐饮、交通和游览等.
它们在旅游者的任何一次外出旅游中都是必不可少的.
其中,游览是旅游活动的中心内容;饮食和住宿能够满足旅游者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交通能使旅游者在居住地和旅游目的地,或者在旅游目的地的景区景点之间,实现来回的空间位移.
由于它们的需求弹性较小,它们是旅游经济收益来源中较为稳定的一部分.
但从消费的角度来看,饮食、住宿和交通存在一定的消费极限,必须通过提高饮食质量、增加服务内容、丰富经营档次来扩大旅游产品收益.

2、非基本旅游产品非基本旅游产品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不一定购买的,需求弹性较大的旅游产品,如旅游购物、娱乐服务、医疗保健服务、修理服务、通讯服务、美容服务等.
识别非基本旅游产品,有助于旅游经营者根据它们需求弹性较大的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满足不同旅游者的多样化需求;也有助于旅游者在选择、购买旅游产品的过程中,有计划的制订、调整自己的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提高旅游活动的舒适度和满意度.

非基本旅游产品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可能会转换为基本旅游产品.
例如:香港有"购物天堂"的美誉,不少国家和地区都有专门为此开展的香港购物旅游.
在这里,旅游的主要目的和内容是为了购物,旅游购物在旅游活动中必不可少,因此,旅游购物就成了基本旅游产品.

(三)旅游产品的供给构成从旅游经营者的角度看,一个完整的旅游产品应包括旅游资源、旅游服务、旅游设施、旅游购物品和旅游通达性五方面的要素.
1、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吸引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能给旅游业带来各种综合效益的事物都可称为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按其本身的属性和组成要素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个大类.
其中,自然旅游资源又包括地文景观类(如名山、洞穴、典型地质构造、奇特与象形山石等)、水域风光类(如风景河段、漂流河段、湖泊、瀑布、泉等)、生物景观类(如森林、草原、野生动物栖息地等)、气象气候类(如雾凇、雨凇、佛光、……蜃景等).
人文旅游资源又包括古迹和建筑类(如长城、宫殿、楼阁、塔、桥、人类文化遗址等)、消闲求知健身类(如民俗风情、节日庆典、园林等)、购物类(如地方土特产品/地方风味、庙会、著名店铺等).

与其他资源相比,旅游资源最显著的特征是具有吸引功能,能从不同层面来激发、满足旅游者审美、休闲、娱乐、探险、考察等的需要,促使旅游行为发生.
发挥旅游资源的吸引功能,要求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根据自身旅游资源的状况,如旅游资源的类型、密度、丰度、品位、知名度等,遵循一定的原则,把旅游资源开发、组合成为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旅游景点、景区.
此外,由于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合理和适度,应将旅游者的人数控制在资源和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确保旅游资源永续利用,促进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2、旅游服务旅游服务是旅游产品的核心.
旅游者购买的旅游产品;除了少部分是膳食和旅游纪念品外,大量的是无形的旅游服务.
这些旅游服务主要包括导游服务、酒店服务、交通服务和商品购买服务.
导游服务是旅行社或旅游接待单位为旅游者提供的专项服务.
当旅游者满怀好奇来到异地他乡,如何更好地进行旅游活动,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如何安排食宿,如何增强与当地居民的交流等问题,都要依靠导游才能更好的解决.
为此,旅游从业人员(特别是导游员)应该熟悉不同旅游者的文化背景,观察他们在不同旅游阶段的心理特征.
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灵活机动地为旅游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酒店服务是酒店向旅游者提供的住宿、饮食、通讯、贸易、洽谈等方面的综合性服务.
酒店作为旅游者的"家外之家",是旅游者恢复体力、休息放松的主要场所,能够保障旅游者其他活动的顺利进行.
提供面对面的亲切服务是酒店业的行业特点,也是旅游服务的重点所在.
要做到这点,旅游从业人员必须充分考虑旅游者在安全、环境、权利和尊重等各方面的需要.

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各种交通工具及机场、车站和港口度过的.
旅游者对旅游产品价值高低的评价,很大程度上也与其所乘的交通工具和所接受的交通服务有关.
因此,舒适的交通工具和热情的交通服务至关重要.
在交通工具还不能完全满足旅游业发展需要的情况下,旅游从业人员提供的优质服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旅游者心中的不满情绪.

商品服务是旅游者购买旅游商品时,旅游从业人员提供的信息咨询、包装、委托代办等的服务.
周到的旅游商品服务能够激发旅游者的购买动机,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但旅游从业人员不能只顾个人或者个别企业的经济效益,对旅游者进行诱导甚至误导,给旅游目的地整体旅游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造成不良影响.

旅游服务不论其内容如何变化,服务质量的高低总的来说,取决于服务的观念、态度、技巧.
旅游者对于服务的评价还与旅游产品的价格有关,旅游服务质量评价取决于所享受的服务与价格的比较.
质价相符,旅游者满意;质低价高,旅游者不满意;质高价低,旅游产品竞争力强.

3、旅游设施旅游设施是直接或间接向旅游者提供服务所凭借的物质条件.
旅游设施一般分为接待设施和基础设施两大类.
(1)旅游接待设施旅游接待设施是旅游经营者用来直接服务于旅游者的凭借物,主要包括住宿、餐饮、交通及游览设施.
住宿设施通常有宾馆、饭店、度假村、别墅等,各种设施在规模、档次、功能和设备上存在一定差别.
餐饮设施通常有大排档、各型餐馆、冷饮店、茶室、酒吧、咖啡厅等.
交通设施包括观光游船、景区索道、滑竿、游览汽车等.
游览设施是由旅游景区规划、建设,供人们登临、游览、休憩的各种设施、设备,如凉亭、扶杆、栈道、指示牌等.

(2)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基础设施指旅游目的地城镇建设的公共设施,包括旅游目的地的道路系统,水、热、电、气供应系统,废水、废气、废物排污处理系统,邮电通讯系统,环境卫生系统,安全保卫系统,城镇标识系统,绿化系统,等等.
这些基础设施是为城镇居民的生产生活服务的,不是为旅游者专门建设.
但如果没有这些基础设施提供的便利和作用,旅游接待设施的功能就难以有效发挥,旅游活动也无法顺利进行.

4、旅游购物品旅游购物品是旅游者在异地购买并在旅途中使用、消费或携回使用、送礼、收藏的物品,对旅游者具有实用性、纪念性、礼品性和收藏性.
旅游者在旅途中购买的商品,除少部分作为生活必需品被消耗掉之外,大多数被旅游者带回家中,留作美好的回忆,或者帮助旅游者更好地了解旅游目的地的文化、艺术和传统.
旅游购物品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实用品、工艺品和艺术品三个大类.
其中,实用品又分为土特产品(如茶叶、名酒、中药材、中成药等)、旅游食品(如风味菜、民族菜、点心)和旅游用品(如地图、导游图、旅游指南等).
工艺品包括陶瓷、丝织刺绣品、漆器、金属工艺品、玉石木竹雕刻、文房四宝等.
艺术品包括书法绘画、文物仿制品等.
它们大多数价格较高,消费潜力较大,只要为旅游者所喜爱,他们就可以反复花钱购买;因此,旅游购物品是旅游创汇的重要来源,在旅游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中不可缺少.
而且作为礼品馈赠给亲友的旅游购物品,一定程度上可以对旅游目的地起到宣传促销的作用.

5、旅游通达性旅游通达性是指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之间来回移动的方便、快捷、通畅的程度,具体表现为进出旅游目的地的难易程度和时效标准.
主要可从下述几个方面加以考查:一是否具有完善、发达的交通网络;二是否具有方便的通讯条件;三是出入境签证的手续的繁简程度,出入境验关程序复杂程度,服务效率的高低和信息咨询的便捷、周到程度等.
旅游目的地的通达性对旅游产品的成本、质量、吸引力等有较大的影响作用,也是旅游产品构成的重要内涵.

(四)旅游产品的构成关系旅游产品的构成关系是指旅游产品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旅游产品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是互补关系和替代关系.
1、互补关系互补关系是指旅游产品功能不相同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这种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各个功能不同的组成部分;如食、住、行、游、购、娱等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发展都是以其他部分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各部分按比例协调发展.
例如没有旅游资源,就难以吸引大量的游客,其他各部分就难以存在.
其二,各个功能不同的组成成分之间在经营成果上相互影响;一个部分收入的增加促进其他部分收入的增加,一个部分收入的减少迫使其他部分的收入也在减少;一个部分(如交通)成为旅游发展的瓶颈,那么其他部分的收入和接待游客的数量就大为减少.

旅游产品内部的互补关系,是由旅游需求的综合性决定的,它要求旅游产品能够满足旅游者各个方面的需求,要求旅游产品是一个综合性的产品.
从互补关系上可以看到,旅游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必须齐备,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产品;也要求提供各单项旅游产品的行业、部门和企业按比例协调发展,除了搞好本行业、本企业的经营,还要与其他行业和企业相互配合、互通信息,共同造就一个良好的旅游产品形象,增强旅游产品的招徕能力和竞争力.

2、互代关系互代关系是指旅游产品中功能相同或相近的组成成分间相互替代的关系.
例如提供交通服务的有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其经营企业之间就存在着互代关系,尤其是高速公路、快速火车以及高速轮船的发展更加加深了这种关系;提供住宿服务的各种星级的饭店、旅馆、招待所、度假村等也存着互代关系,尤其是设施的档次、规模、服务水平及价格相近时,这种互代关系表现得非常明显.
对于同一个旅游者来说,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对同一种功能的单项产品的需求是惟一的.
例如,一个游客住宿甲饭店不可以同时住宿乙饭店;乘坐火车就不能同时坐汽车或飞机.
凡此种种,表现的都是互代关系.

互代关系在提供相同服务的企业之间表现为竞争性.
这就要求各企业不能盲目追求建设与别的企业雷同的设施、提供相同的单项旅游服务,例如不应都去投资建设高档旅馆,而应当提供功能不同的、档次各异的服务,或者说要求旅游产品数量上、质量上、档次上按照市场的需求决定比例和结构,力求旅游产品结构的合理性.
同时也要求各旅游企业重视经营管理工作,改进服务质量,提高企业信誉和形象,提供有特色的旅游服务,避免过度的竞争.

3、互补关系和互代关系的转化旅游产品内部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互补关系和互代关系并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
旅游经营者可以根据旅游需求发展变化和自身条件,促使两种关系互相转化.
(1)互补关系向互代关系转化这种转化是由旅游者需求多样和旅游企业经营的多样化促成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企业为了获得竞争优势,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经营范围;为旅游者提供方便、快捷、经济的服务.
当旅游企业向旅游者提供多样化的一条龙服务,互补关系就会变成互代关系.
例如,甲企业提供住宿服务,乙企业提供交通服务,它们之间是互补关系;现在甲企业经营范围扩大了,也提供接待游客的交通服务,那么当一个旅游者在甲企业住宿时,也会利用它的交通服务.
这样甲、乙企业之间的关系就成了互代关系.
若乙企业扩大经营范围,提供住宿服务,同样也可产生互代关系.
在实际情况中,这种转化的实例是很多的,像旅馆有自己的旅游车队、购物场所、旅行社等;风景区和主题公园自备车辆接送游客;航空公司有自己的饭店等,都是促成互代关系产生的因素.
例如,上海锦江饭店集团,不仅经营饭店业,还从事物业管理、游乐、客运、商贸、房地产和金融等行业业务.
因此,旅游企业的多种经营和集团化经营是互补关系向互代关系转化的主要途径.

(2)互代关系向互补关系转化这种转化表现在几个方面.
①当供给小于需求时,提供相同单项产品的旅游企业之间可以互相帮助,解决燃眉之急.
例如,A、B企业都是提供住宿的企业,当A企业供不应求时,可以把客人介绍给B企业;当B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生某些原材料不足时;可以向A企业借用;这时,二者的关系就成了互补关系.

②提供相同服务功能的单项旅游产品一般都有高、中、低等多档次;满足旅游者的不同需求.
多档次和多服务方式可以形成互补关系.
例如,同为提供交通服务,飞机和火车需要汽车作为补充工具,这时它们就成了互补关系;同为提供饮食服务,甲、乙餐馆的风味特色不同,旅游者这次在甲餐馆用餐,下次就到乙餐馆就餐,它们之间也就有了互补关系.

③提供相同服务的各企业相互联合,优势互补,共同促销,共创旅游产品的形象,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例如,甲、乙、丙、丁四个企业都把企业的优势部分组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更具吸引力的单项产品.
④处在一条旅游线上的各个目的地的单项旅游产品之间有明显的互补关系.
例如,甲地和乙地处在一条旅游线上,由甲地和乙地的提供相同产品的企业(假如都是旅馆)之间是互补关系.
旅游产品的互代关系向互补关系转化表明各企业提供的旅游服务都是旅游产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在数量上、质量上和档次上共同组成了旅游产品的结构,是旅游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共同形成了旅游产品的对外形象.

三、旅游产品的特征旅游产品是能够满足旅游活动多样需要的服务性产品.
服务是一种行为,是一种可以被用以交换的无形产品,因此,旅游产品除了具有一般有形产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外,还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

(一)旅游产品的综合性旅游产品的综合性首先表现在旅游产品的构成上.
旅游产品由旅游资源、设施、服务等多种成分组合而成,其中既有有形的部分,也有无形的部分,既有物质产品,又有精神产品,可以满足旅游者在食、宿、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物质和精神需要.

其次,旅游产品的综合性还表现在,旅游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涉及多个部门和行业.
其中有直接面向旅游者的旅行社业、饭店业、交通运输业和景区、景点,也有间接面向旅游者的工业、农业、建筑业和纺织、金融、保险等.
这些部门和行业有的是以物质生产为主,有的是以非物质生产为主;既要涉及经济类部门,又要涉及非经济类的政府部门和非行业性的组织;既有社会因素,也有自然因素.

针对旅游产品的这一综合性特征;旅游经营者在组合旅游产品时必须全面规划、通盘考虑、综合安排,确保提供的产品能够满足旅游者的整体需要.
(二)旅游产品的无形性旅游产品之所以具有无形性的特征,可以从旅游产品购买之前、购买之中和购买以后的具体情况中反映出来.
旅游产品在购买以前只是旅游者心目中的一种印象.
一般有形商品的交换,购买者在决定购买之前,可以看见实物或明确得到商品的有关尺寸、大小、几何形状、物理特征、技术参数等.
而旅游产品却不同,旅游者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见不到旅游产品的形体,也无法对旅游产品的质量作出评价,旅游产品只是通过旅行社、报刊、杂志、电视、英特网等宣传媒体留给旅游者的一种印象,是无形的.

此外,旅游产品在购买时主要是以服务的形式表现出来.
服务作为一种活动、一种行为,无法被人们触摸,也无法用数量来衡量,无形性因而成为服务性产品的普遍特点.
对旅游者而言,旅游者只有到达旅游目的地,并在旅游活动中享受到交通、住宿、餐饮、游览、娱乐的服务时,旅游产品的使用价值才会体现出来,旅游产品的价值也才能得以实现.

最后,从旅游产品被购买以后的情况来看,旅游者购买所得的不是一件有形物品(除旅游购物品外),主要是从离开居住地到返回居住地的一次完整的经历和一次美好的体验.
综上所述,旅游产品具有无形性的显著特征.
针对这一特征,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业应树立起自身和产品的信誉,加强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以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形象换取旅游消费者的认可.
(三)旅游产品的不可转移性旅游产品与物质产品及一般服务产品的明显区别在于它的不可转移性.
旅游产品的不可转移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所凭借的旅游资源和设施是相对固定的.
旅游消费不是把旅游产品如长城运送给旅游者消费,而是把旅游者输送到旅游目的地进行消费,即发生运动的是旅游者,而不是旅游产品.
在这里,即便是旅游产品发生了什么流动,也只是旅游产品信息,而非旅游产品本身.

另一方面,旅游产品在交换时,产品的所有权并不发生转移.
其他物质产品的交换,产品被消费者购买后,其所有权便发生转移,转移到消费者手中,消费者可以随意将其带走;而旅游产品被购买后,旅游者拥有的只是对产品暂时的、特定时间和地点上的部分使用权,旅游产品的所有权在任何时候都属于旅游目的地和旅游经营企业.

旅游产品的这一特性告诉我们,旅游经营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尽快实现旅游产品的价值,就必须拓宽旅游产品信息流通渠道,尽量缩短旅游产品的信息传递时间和销售周期.
同时,由于旅游者只能购得旅游产品的暂时使用权,而不能对其长期拥有,这就使旅游经营者必须对旅游产品的服务质量提出比一般产品更高的要求.

(四)旅游产品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旅游产品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空间上同时并存,二是时间上同时进行.
旅游产品是以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产品,旅游产品的生产表现为旅游服务的提供.
只有旅游者到达旅游目的地,旅游服务的提供才会发生,旅游产品才开始生产;也只有当旅游者接受旅游服务时;旅游消费才开始发生,生产与消费都在旅游目的地进行,不存在异地生产和异地消费问题.

此外,旅游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在时间上是同时发生、同时结束.
旅游者到达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不断地生产出来,旅游消费也不断地发生,产品不需要也不能够进行储存.
待旅游者离开旅游目的地后,旅游活动与旅游消费全部结束,旅游产品的生产也立即终止.
这与一般物质产品总是首先经过生产过程的生产,然后进入流通领域进行消费,生产与消费处于先后出现的两个环节显然是大不相同的.

(五)旅游产品的依赖性旅游产品对社会公共物品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首先是旅游产品构成中的旅游吸引物,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它们大多属于公共物品,具有一定程度的消费非竞争性.
其次是旅游产品构成中的基础设施,如飞机和轮船,它们的存在主要是为了服务于社会各行各业,旅游产品在组合过程中可以将其暂时的、部分地加以利用,但不能抹杀它们作为社会公共物品的属性.
另一方面,这些公共物品虽然不完全属于旅游产品,但是没有它们提供的便利,旅游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就会十分困难.
因而,旅游产品对社会公共物品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六)旅游产品的脆弱性旅游产品是一种风险成本较高的产品,容易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造成价格波动,影响到其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实现.
旅游产品的脆弱性主要与下列影响因素有关:一是旅游产品的内部因素.
首先是构成旅游产品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
旅游产品是综合性很强的产品,涉及食、宿、行、游、购、娱等多个产品要素.
这些产品要素或产品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一旦比例关系失调,就会导致旅游产品组合的失败,影响到旅游产品功能的发挥.
此外,旅游产品构成中的某些吸引物,特别是原始森林、野生动物类生物景观,它们本身有很强的时令性,会直接造成旅游产品销售的淡旺季,影响旅游产品价值的实现.

二是旅游产品的外部因素,涉及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等方方面面.
例如经济要素中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汇率变动、贸易摩擦、通货膨胀,政治要素中的国际恐怖活动、地区军事冲突、战争,社会、自然环境要素中的地震、瘟疫、环境污染、社会治安等都会引起旅游需求的较大波动,给旅游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造成困难.

第二节旅游产品的价值与价格旅游产品同其他劳动产品一样,通过供求双方在市场上进行交易.
作为商品,旅游产品同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一、旅游产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其具有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效用.
旅游产品的使用价值既有一般产品的有用性,能够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的各种需要,同时,还具有自身的一些特殊属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旅游产品的使用价值可以分为基本部分和附属部分由于旅游产品是一种综合性的旅游产品,由多个单项旅游产品组合而成,以满足旅游过程中的不同需求;按照这些单项产品所发挥的作用,可以将旅游产品划分为发挥基本作用的部分和发挥辅助作用的部分.
整个由单项旅游产品组合而成的整体旅游产品的使用价值可以分为基本部分和附属部分.
基本部分是指旅游产品可以满足旅游者最基本需要的那部分效用,它是旅游产品使用价值构成中比不可少的部分,如在一次旅游过程中的食、宿、行、游、购、娱的部分.
附属部分是旅游产品使用价值中的基本部分的延伸部分,在某种意义上说,并不是在每一次旅游中,对每一位游客都一定要体现出来.
与基本部分不同,不是在每一次游览过程都一定发生作用并体现出来,具有较大的随机性,如旅游过程中发生游客急病情况,导游提供的相关联系医院的服务等.

2、旅游产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综合性和多效用性一般商品的使用价值只能满足人们某一特定的需求.
如一台电话机,主要是为了交流信息;一件衣服,主要是用来保暖和美化自身.
旅游产品与此不同,旅游产品是综合性的劳务产品,其使用价值也是综合性的,能够满足消费者从物质到精神的多方面需要.
应该说,旅游产品的使用价值的综合性和多效用性是构成旅游产品的多种单项产品各自使用价值有机结合的结果.
这种综合性和多效用性决定了旅游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的多层次需求.
如在一次旅游过程中,通过吃、住等消费满足了生理的需要,通过导游和酒店的服务满足了受人尊重的需要,通过游览而享受饱览大好河山的愉悦和自身见识的增长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要.

3、旅游产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的特殊性一般商品发生交换时,购买者通过支付货币给售卖者而获得商品的所有权,一次售卖中,不可以重复让渡所有权和使用权.
旅游产品的交换却不同,购买者支付货币给售卖者之后,获得的大多是使用价值的暂时的、部分的使用权,产品的所有权并不发生转移.
旅游产品的使用价值不能被只支付了一次性费用的购买者长期独占和享用.
十分显然,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够得酒店一个床位一天的使用权后,可以使用酒店的床位,旅游者并没有获得酒店床位的所有权.
又如衡山风景区,旅游经营者可以在同一时刻将同一景观的使用价值同时出售给不同的旅游者,使用价值重复让渡;使用价值的获得者获得的只是部分的、暂时的旅游产品的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

二、旅游产品的价值旅游产品的价值的质的规定性旅游产品的经济价值的质的规定性表现为:作为人类劳动的成果,旅游产品是与主体(人类)具有关系的效用物.
旅游产品的对于人类的效用比普通商品更加具有多样化.
这种质的规定性表明,旅游产品和普通商品一样具有作为可用来交换的商品的质的规定性.
其差异性表现在:普通商品的效用表现为一种直接的效用,因为普通商品的生产就是为了满足消费者某种特定的需要;旅游产品的效用则主要表现为一种或者多种间接的效用.

2、旅游产品的价值的量的规定性从旅游产品价值决定的一般意义上来说,旅游产品的价值量同普通商品的价值量一样,决定于其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量.
但是,从旅游产品价值决定的具体意义上来说,旅游产品的价值量决定要比普通商品复杂的多.
仅从构成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旅游景观的价值来看就能够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首先,大量的旅游景观具有惟一性,不能像普通商品一样进行大量生产而且具有不可再生性,旅游景观作为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的形成和决定是十分复杂的;因此,决定旅游景观的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形成该景观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其次,部分旅游景观具有可再生性,这部分旅游景观的价值应当由再生产这种旅游景观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旅游产品的价值量由这样一些部分的劳动构成:⑴旅游产品形成时所耗费的劳动量,包括大量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量;⑵旅游景观改建、扩建和重建所耗费的劳动量;⑶为发展、保存、维护、传承旅游资源所耗费的劳动量;⑷为将其转化为经济用途所耗费的劳动量;⑸旅游从业人员创造的新价值.
这里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性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如何进行折算其实,这一问题并不比在同一时代不同性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折算更难.
因为,同一时代不同性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折算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分析,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人们用市场价格来代替价值;这里,我们的分析同样可以作为一种理论的分析,在实际经济生活中,这一问题交给市场价格来解决.
正如我们可以从自由落体运动、水往低处流、卫星绕地球运动等一系列现象来说明地球引力的存在一样,我们可以通过旅游产品的市场价格来反映出旅游产品的经济价值.

三、旅游产品的价值实现机制任何商品的价值实现,都需要通过市场交换.
商品价值的市场表现就是商品的交换价值,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某种一定量的商品可以同时按各种极不相同的比例同许多其他商品相交换,同时,也可能在不同条件下与不同量的同种商品相交换.
这表明,商品的交换价值取决于商品本身的价值和商品的供求状况.
旅游产品的交换价值同样表现为旅游产品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旅游产品的价值通过市场交换表现为交换价值.

四、旅游产品的价格商品交换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商品的价格.
旅游产品价格是旅游产品交换价值的货币表现.
决定和影响旅游产品价格的因素较多,主要有旅游产品的交换价值、货币币值和产品的供求状况等因素.
旅游产品的交换价值是旅游产品价格的决定性因素.
一项旅游产品的价格高低,首先决定于其交换价值的大小.
交换价值的大小反映了一项旅游产品与其他种类产品的交换能力,当这些其他类型的产品用货币来表示的时候,旅游产品的交换价值就表现为价格.
旅游产品价格是其交换价值的货币表现.

旅游产品价格受到旅游产品的货币的币值的影响.
当货币币值比较高,则旅游产品表现为较低的价格的绝对值;当货币币值比较低,则旅游产品表现为较高的价格绝对值.
例如,按照2012年10月1日的外汇中间价,100外币对人民币的比价,美元比人民币为100:634.
1,日元比人民币为100:8.
1684.
假如某酒店标准间的价格为200元人民币/间,那么,用币值较高的美元应当表现为31.
54美元/间,用币值较低的日元应当表现为2448.
46日元/间.
同时,本币币值的变化,也直接影响价格.
如本币的币值降低,则会导致价格的上涨;本币的币值升高,则会导致价格的下降.

旅游产品价格还受到旅游产品的供求状况的影响.
当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需求量大于旅游企业所能够提供的旅游产品的供给量,旅游产品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那么必然导致旅游产品的价格上涨.
如"春节"和"十一"两个"黄金周"和旅游旺季旅游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就在于此.
当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需求量小于旅游企业所能够提供的旅游产品的供给量,旅游产品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那么必然使得旅游产品的价格下降.
如三亚至广州的航班机票价格,起飞时间越晚,乘坐的客人越少,价格越低.

第三节旅游产品的种类及其变化趋势从旅游产品的定义看,旅游产品的整体概念是提供给旅游者的系列产品组合;从旅游者的具体需求来看,可以购买各种组合产品中的不同单项产品.
要更好地满足旅游者对旅游的需求,必须对旅游产品进行分门别类地研究.
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将旅游产品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按旅游产品的开发程度分类从总体上看,旅游发展时代不同,作为满足旅游者需求的旅游产品也有所不同.
早期旅游是奴隶主、地主和贵族及资产阶级等特权阶层的消遣和享乐活动,这时期的旅游产品称为传统旅游产品.
二战后旅游主体发生了变化,即广大民众逐渐成为旅游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而且旅游业逐渐在许多国家或地区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
从此,旅游产品则不再限于以往的传统旅游产品,而是适应旅游者的新需求,逐渐开发出一系列新兴旅游产品.
因此从旅游产品的开发程度可分为传统旅游产品和新兴旅游产品.

(一)传统旅游产品传统旅游产品主要包括游览旅游产品、文化旅游产品、商务旅游产品、度假旅游产品等.
1、游览旅游产品.
游览旅游产品是以满足观赏自然风光、城市风光、名胜古迹为目的的旅游产品.
这种旅游产品,在世界许多国家被称为"观景旅游"产品,其中自然风光是游览旅游产品中开发最早、最主要的旅游产品.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览旅游产品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出现了微缩景观、外国城、国家公园、主题公园、野生动物园、海洋观光等产品.

2、文化旅游产品.
文化旅游产品是满足旅游者了解旅游目的地文化的需求的旅游产品,主要有博物馆旅游、民俗旅游、怀旧旅游、宗教旅游等旅游产品.
在民俗旅游中,可单项推向旅游市场的有:民俗村、访问家庭、节庆活动等;例如,游览湘西德夯苗寨.
在怀旧旅游产品中有:怀古旅游、寻古旅游、寻根旅游、名人故居或墓地游等;例如参观韶山毛泽东故居.

3、商务旅游产品.
商务旅游产品是指满足人们通过外出旅游以与其他人洽谈生意、会晤或交流信息等需要的旅游产品.
商务旅游的过程是商务旅游者花钱购买旅游、服务和商品的综合服务过程.
包括会议旅游、奖励旅游以及大型商业性活动(国际博览会、交易会、体育比赛活动等).

4、度假旅游产品.
度假旅游产品是指满足旅游者利用假期进行休养、消遣需要的旅游产品形式.
深受度假旅游者所喜爱的度假旅游产品主要有:海滨旅游、乡村旅游、森林旅游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出现了度假村或度假中心、度假区以及野营旅游地等,满足人们的度假旅游需求.

(二)新兴旅游产品新兴旅游产品主要包括健康旅游产品、业务旅游产品、享受旅游产品、刺激旅游产品等.
1、健康旅游产品.
健康旅游产品是指能够使旅游者身体素质和体况得到不同程度改善的旅游活动,有体育旅游、保健旅游、生态旅游等产品.
(1)体育旅游产品主要指满足旅游者参加某项体育活动的旅游产品.
体育旅游产品可以作为单项活动提供给旅游者,也可以作为配套设施提供给旅游者.
如滑雪旅游、高尔夫球旅游等一般可单项组织实施;游泳、网球、保龄球及各种健身器械等一般可作为配套设施提供给旅游者.

(2)保健旅游产品主要指满足旅游者外出医疗、疗养等,以治疗疾病,恢复或增进身体健康等需要的旅游产品,如医疗旅游、疗养旅游等.
(3)生态旅游产品主要是指满足旅游者回归大自然、欣赏大自然和认识大自然等旅游活动需要的旅游产品.
生态旅游也可以称为"绿色旅游".
旅游者可以借助特殊的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以达到休闲、疗养之功效.

2、业务旅游产品.
业务旅游产品是指满足旅游者在外出旅游的同时,把学习和探求专业业务知识作为旅游的主要目的等需求的旅游产品.
主要包括修学旅游、学艺旅游、考察旅游、科学旅游、工业旅游、务农旅游等旅游产品.

修学旅游始于日本,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近几年,修学旅游业在日本之外的其他国家或地区兴起.
如韩国大学生出国旅游不再仅是为观光,学习也成为出国的目的之一,其中以学习神学、建筑学、旅游等专业居多.
工业旅游是指组织旅游者参观工业企业,通过参观访问,使游客扩大视野,增长专业知识的旅游活动.
务农旅游是指组织旅游者专程前往农村参加务农劳动的旅游活动,其中包括到田园、农场、牧场、林场、果园等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等.

3、享受旅游产品.
随着人们收入增加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一部分人产生了享受需求.
为满足人们的享受需求,推出了享受旅游产品,如豪华列车旅游、豪华邮轮旅游、美食旅游、超豪华旅游等.
豪华列车旅游指乘坐设施齐全、装饰特别豪华、乘客感到特别舒适并视为一种享受的豪华列车所进行的旅游活动.
1986年西班牙的"安达卢斯号"、1989年美国的"美欧特别快车"、1990年东南亚的"东方快车"等都属于这类产品.
丽星邮轮公司、歌诗达邮轮公司、美国公主邮轮公司等公司在各条航线上的豪华邮轮为游客提供了豪华邮轮旅游.
美食旅游指以品尝各国或各地区的美味佳肴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
当今世界,美食旅游在日本、西欧比较盛行.

4、刺激旅游产品.
刺激旅游产品是指旅游者从未见过、听过或经历过,既标新立异又使人特别兴奋或惊心动魄的旅游活动,其中有探险旅游、秘境旅游、沙漠旅游、狩猎旅游、海底旅游等.
探险旅游指前往一些在一般情况下能够确保人身安全,但又能使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兴奋或刺激的旅游活动,如激流探险、岩洞探险、高山探险、航海探险等.
它可以锻炼旅游者的意志和毅力,也可以增强旅游者解决各种困难的应变能力.
秘境旅游是组织旅游者到常有奇怪现象发生或人迹罕至的地域进行的旅游活动.
世界上比较闻名的秘境旅游胜地有:极地(南极、北极)、百慕大三角区、尼斯湖、死海等.

二、按旅游者的参与程度分类从旅游者的参与程度来看,旅游产品一般可划分为观光型旅游产品、主题型旅游产品、参与型旅游产品和体验型旅游产品等.
1、观光型旅游产品观光型旅游产品是旅游业发展初期成长起来的一种产品,旅游方式以参观为主,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主要是被动的"饱眼福",旅游者对经营者提供的旅游产品没有更多的个性化要求,旅游的目的主要是观景,旅游的对象主要是旅游目的地中知名度较高的自然或文化景观,如北京的长城、故宫、天坛、香山,杭州的西湖、断桥、雷峰塔等等.
这些旅游产品共同的特征是"走马观花",旅游活动中参与性的内容较少.

2、主题型旅游产品这一类旅游产品的旅游方式仍然带有较多观光的成分,但参观的内容和范畴与观光旅游相比显然已经有所不同.
旅游者仍然倾向于到旅游目的地级别较高的景点和景区旅游,但这些景点和景区之间需要存在某些历史、文化或其他方面的联系,例如"丝绸之路旅游"和"三国旅游".
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有了明确的指向性,不再是泛泛地满足一般的好奇心,旅游产品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较高,附加价值较高,旅游方式已由单向参观逐渐过渡到双方参与.

3.
参与型旅游产品参与型旅游产品和项目的设计要尽量调动旅游者的积极性,使旅游方式由被动的接受转为主动的参与.
对此,产品和项目的创意和设计格外重要.
在参与型旅游产品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旅游者同旅游经营者以及旅游目的地居民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
旅游者通过身心的调动得到愉悦的感受,参与活动的兴趣更加被激发出来;旅游经营者和当地居民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提供服务,服务的质量更有保障.
例如"乡村旅游"、"烹饪旅游"和傣族的"泼水节狂欢".
这一类型的旅游产品,对旅游目的地及其景观的知名度没有很高的要求,旅游产品组合的关键在于必要的旅游设施、特定的主题和必要的行为示范.

4、体验型旅游产品如探险旅游、登山旅游、攀岩旅游等.
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选择和购买具有强烈的主观意愿且较少受到外界的干扰.
在旅游活动的过程中,旅游者全身心投入,对旅游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体验深刻,并能从中得到满足.
这一产品类型的旅游者通常愿意花较多的钱去购买产品,进行专业化的组合是旅游产品获得成功的重要手段.
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日渐多元化和细分化,体验型旅游产品会被越来越多的旅游者认可和接受,因此,体验型旅游产品可以挖掘的市场空间还会更大.

第四节旅游产品的开发与生命周期一、旅游产品的开发原则旅游产品的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
为此,需要对旅游市场需求、旅游市场环境、投资风险、宏观政策、旅游基础设施、劳动力素质等进行深入分析,制订出符合旅游目的地实际的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的最优方案.
旅游产品开发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一)市场导向原则旅游产品的开发以旅游资源的分析、评价为基础,但开发什么,如何开发开发到什么程度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旅游产品开发的出发点.
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具体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旅游市场定位,二是目标市场需求状况分析.
任何旅游产品的开发不可能迎合所有旅游者的需求,因此,对产品开发者而言,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当前旅游业的发展趋势,确定当地的主要客源市场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可以使旅游产品的开发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其次,在目标市场被确定的基础上,产品开发者还需要进一步掌握目标市场的需求内容、规模档次、水平及发展趋势,从而形成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
由于旅游市场和旅游环境总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当中,在旅游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旅游地的目标市场也要随之发生变化.
这就要求旅游产品的开发者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和一个长期的安排,保证旅游产品的开发重点突出、有序进行.

小案例:我国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旅游业的发展有了新的机遇,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央政府认可了旅游业的功能,并加大了支持这个行业发展的力度.
其结果是,各级政府都会提出相应的定义和支持措施,但是要将相应政策转化为促进行业发展的实际行动,则显然不那么简单.
很可能出现的情形是,在市场选择和产品开发上严重趋同.
近年来,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明显的同质化倾向.
而2010年出现的新一轮名人故里争抢风、竞相打造"国际化"旅游城市,以及建造大型或超大型会展中心、高档饭店和度假地、高尔夫球场等现象,必将会加剧旅游产品的同质化.

(张广瑞刘德谦宋瑞主编《2011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4月第一版,第17页)(二)综合效益原则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是资本的本质和天性.
旅游产品的开发要投人大量的资本,所以,在开发过程中始终要把提高经济效益放在很重要的位置.
但是,由于旅游产品不是一般的物质产品,具有文化属性,因此,在保证旅游企业获得较好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强调旅游产品开发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努力提高旅游地的综合效益.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需要,也强调资源限制和代际公平,要求旅游产品的开发要充分考虑旅游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确定合理的旅游资源和环境容量,使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到最小,确保旅游资源永续利用.
具体来说,就是要利用先进的环保技术进行保护性开发,使旅游宾馆、饭店、餐饮点等的建设符合保护的要求,节约能源,改变传统的消费方式,努力提高并延长旅游产品的生命力.

二、旅游产品开发的内容旅游产品是一个综合性的产品,旅游产品的开发要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对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人力资源及旅游商品等进行规划、设计、开发和组合,它主要可以落实到两个方面:一是对旅游地的规划和开发,一是对旅游线路的设计和组合.

(一)旅游地的规划与开发旅游地是旅游产品的地域载体,旅游者对旅游产品满意与否,主要取决于旅游者在旅游地所能参加的一系列旅游活动,以及能够得到的一切旅游服务.
这些都需要对旅游地景区景点的建设、接待设施的完善、人力资源的培养、环保措施的制订等作出统一的安排和部署.
由于开发历史和开发程度的不同,旅游地在开发的重点和方向上也不相同.

1、全新旅游地的开发对一个新兴旅游地来说,明确自己在竞争中所处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为此,旅游地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旅游资源基础,查明旅游资源的总量、种类、密度、丰度、品位等,对资源基础的优劣作出判断.
其次,要分析潜在的竞争对手,并根据当前旅游市场竞争的状况,确定合适的旅游目标市场,制定出明确的旅游发展目标.
之后,再具体考虑建设哪些景区景点,开发哪些旅游项目,挖掘哪些旅游商品,增加多少旅游车船、宾馆、饭店等.
最后,还要对旅游从业人员的需求总量作出预测,加强职业培训,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使人力资源的增长与旅游业发展的速度相匹配.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旅游产品或旅游地开发,都要有切实可行的旅游环境保护措施,保证旅游地的开发是科学的、可持续的.

2、发展中旅游地的开发发展中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的开发已有一定的基础,开发的重点是利用原有旅游产品的声誉和开发优势,进一步扩大和增加新的旅游活动、新的旅游项目,突出旅游产品特色,加大旅游市场营销,进一步提高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3、发达旅游地的开发主要是继续巩固和提升旅游地的市场形象,不断提高旅游地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积极创新,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所取得的一切成就,改造和改进原有的老产品,提高原有产品的科学含量.
通过精心的构思和设计,创新出一批对市场有引导作用的旅游项目.

(二)旅游线路的设计与组合从旅行社的角度来看,旅游产品的销售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线路上,旅行社销售线路的情况,是旅游产品开发是否成功的晴雨表.
在旅游市场上,如果旅游线路的设计与组合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心理预期,与旅游者的消费水平相适应,旅游线路就受到欢迎,销路好;反之,旅游线路则不被旅游者接受,成为滞销品.
因此,旅游线路销售的成败同旅游线路设计水平高低密切相关.

旅游线路的开发必须要考虑五个方面的因素:旅游资源、旅游基础设施、旅游专门设施、旅游成本因素(即费用、时间和距离)和旅游服务,它的开发实质上是综合旅游产品开发.
旅游线路的设计与组合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分析目标市场的旅游成本,确定旅游线路的性质和类型;第二阶段是根据旅游市场需求组织相关的旅游资源,确定旅游资源的基本空间格局;第三阶段是结合上述背景材料,分析相关的旅游设施,设计出若干可供选择的线路;第四阶段是选择最优的旅游线路(可以有几条).

旅游线路的开发、设计有若干类型:1、按旅游线路使用对象的不同性质来分,可以分为团体旅游线路和散客旅游线路.
团体旅游线路的设计主要是面向包价旅游的一揽子设计.
散客旅游线路又可细分为拼合选择式线路和跳跃式线路.
前者是指整个旅程设计有几种分段组合线路,旅游者可以自己选择和拼合,并且在旅程中可以改变原有的选择;后者是指旅行社只提供整个旅游中的几小段线路或几段服务,其余皆由旅游者自己设计.

2、按旅游线路跨越的空间尺度来分,可以分为跨区域的旅游长线(如广东佛山广之旅推出的成都、拉萨、林芝、纳木错三飞6日游)、省际的中程旅游线路(如佛山中旅推出的桂林漓江、阳朔双飞4日游)和省区内的中短旅游线路(如佛山中旅推出的肇庆、九龙湖、牛归栏、溯溪1日游).
至于小尺度的景区游览线路,它主要与旅游地的开发规划有关.

3、按旅游者的行为和意愿特性来分,可分为周游型旅游线路和逗留型旅游线路.
周游型旅游线路的游客,其旅游活动以观光为主,线路中包含的旅游目的地数量相对较多.
逗留型旅游线路,其包含的旅游目的地数量相对较少,旅游者的活动主要不是为了观赏风景,旅游者可能会重复地使用一些资源和设施.

此外,旅游线路还可以根据旅程的不同天数划分为一日游旅游线路与多日游旅游线路;按旅游者使用的交通工具划分为不同的交通工具旅游线路.
三、旅游产品开发策略为了最有效地利用旅游资源和设施,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必须制定正确的旅游产品开发规划策略,指导旅游产品的合理设计与开发.
常用的旅游产品开发策略有:(一)旅游地的规划与开发策略旅游地产品是一种整体性的旅游产品,不同旅游地其开发程度不一样,甚至旅游地内所包含的单项旅游产品,如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它们的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
针对这一实际,旅游地的规划与开发应当注意以下几个策略.

1、主导产品策略旅游者到旅游目的地旅游,他们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他们的消费水平有高有低,旅游目的地要尽量提供品种丰富、类型齐全的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旅游地无须拥有自身的特色及主导旅游产品.
主导旅游产品是资源优势与客源市场双向驱动的产物,在旅游业发展的初期,有助于旅游者对目的地的尽快认知和熟悉;在旅游业发展的中、后期,可以通过主导产品树立旅游地的独特形象.

2、保护性开发的策略特别是罕见或出色的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要求完整地、绝对地进行保护或维护性开发.
有些景观因特殊的位置而不允许直接靠近开发,它们就只能作为观赏物远远地欣赏.
对这类旅游地的开发,其要求就是绝对地保护或维持原貌.
例如: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它对维护当地的生态系统平衡和进行典型性科学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即使是在自然保护区开展保护性特征很突出的生态旅游,也一定要慎之又慎,绝对不能干扰它.

3、有序开发的策略旅游地的产品开发,既要考虑产品的时效性,也要考虑产品的可更新性,兼顾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保证旅游地长期、稳定、持续的发展.
为此,旅游地在建设景区景点、修筑道路、购进旅游车辆时,都要有时间上的考虑,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推出新的产品.

4、高低结合的策略指高档产品与低档产品相结合,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
例如旅游目的地的酒店,四星、五星级的高档酒店可为高收入旅游者提供豪华、舒适的享受;而中低收入旅游者追求的是经济、实用,三星、二星甚至更低一些的饭店才是他们的首选.

(二)旅游线路的设计与组合策略旅游线路开发以最有效地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需求,最有利于企业竞争为指导.
在遵循旅游产品开发的原则基础上,具体有以下几种旅游线路产品的组合策略:1、市场型组合策略其要义是市场细分,向某一特定的旅游市场提供其特殊的旅游产品.
如旅行社专门以青年市场为目标开发的新婚旅游、探险旅游、修学旅游等.
使用这一策略的优点是有利于集中企业的力量一举致胜,不足在于目标市场单一,规模有限.

2、产品型组合策略其要义是向不同的目标市场提供同一类型的旅游产品,满足他们在某一方面的共同需要.
如果某旅行社只开发一种观光型的产品,采用这一策略,它可以让观光产品的内容不断地充实和完善,服务质量不断地提高.
但不足在于旅游企业的产品类型单一,增大了旅游企业的经营风险.

3、全面组合型策略其要义是旅游企业经营多种产品线,推向多个不同的旅游市场.
这是一些大的旅行商经常采用的策略.
优点是可以满足不同的市场需要,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
条件是企业必须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承担较高的经营成本.

四、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Vernon)1966年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的.
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lifecycle),简称PLC,是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
弗农认为:产品生命是指市上的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
就产品而言,也就是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
另外,巴特勒(Butler)在1980年提出了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周期理论,他认为,旅游目的地在旅游者人数方面表现出了这种周期性:旅游者数目开始时上升,到一定水平时保持不变,然后下降,直到该地方不再是著名的景点.
无论根据是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还是巴特勒的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周期理论,都可以对于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进行分析.

图2-1旅游产品生命周期(一)引入期指旅游产品从设计、开发到投入市场进入测试阶段.
新产品投入市场,便进入了介绍期.
此时产品品种少,旅游者对产品还不了解,除少数追求新奇的顾客外,几乎无人实际购买该产品.
旅游企业为了扩大销路,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促销费用,对产品进行宣传推广.
该阶段由于生产技术、经营方面的限制,旅游产品数量少,经营成本高,广告费用大,产品销售价格偏高,销售量有限,企业通常不能获利,反而可能亏损.

(二)成长期当旅游产品进入引入期,销售推广取得成功之后,便进入了成长期.
成长期是指产品通过试销效果良好,旅游者逐渐接受该产品,产品在市场上站住脚并且不断获得新的旅游者的认可.
这是需求增长阶段,需求量和销售额迅速上升.
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利润迅速增长.
与此同时,竞争者看到有利可图,将纷纷进入市场参与竞争,使同类产品供给量增加,价格随之下降,企业利润增长速度逐步减慢.

(三)成熟期指旅游产品被广泛认可并稳定地进入市场销售,经过成长期之后,随着购买产品的人数增多,市场需求趋于饱和.
此时,产品普及并日趋标准化,成本低而销售量大.
销售增长速度缓慢直至转而下降,由于竞争的加剧,导致同类产品提供企业之间不得不加大在产品质量,提供更多延伸产品服务等方面加大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成本.

(四)衰退期是指产品进入了淘汰阶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旅游需求的变化等原因,旅游产品的销售量和利润持续下降,产品在市场上已经老化,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市场上已经有其它更加适应于旅游者需要的新产品,足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此时成本较高的企业就会由于无利可图而陆续退出,该类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就陆续结束,以至最后完全撤出市场.

本章小结本章共分四节,第一节在对旅游产品的概念进行分析之后,对旅游产品的构成(功能构成、需求构成、供给构成)、旅游产品的特征进行了分析.
本节中难于理解的是产品的功能构成,即所谓产品的核心部分、形式部分和延伸部分.
简而言之,旅游产品的核心部分就是满足人们需要的基本功能,形式部分就是满足人们需要的途径和方式,而延伸部分则是更进一步地满足人们需要的手段.
第二节分析旅游产品的使用价值、价值和价格.
第三节从产品的开发程度、旅游者的参与程度两个方面对旅游产品进行了分类.
第四节阐述了旅游产品开发的原则、开发策略以及旅游产品周期理论.

关键术语旅游产品(tourismproduct)价值(value)旅游资源(tourismresources)旅游服务(tourismservice)旅游设施(tourismfacilities)旅游购物品(tourismpurchases)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lifecycle)深入阅读提示[1]田里.
旅游经济学(第二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麦克切尔克罗斯,朱路平译.
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M].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3]尼尔·利珀著,谢昌翁瑾陈林生译.
旅游管理(第三版)[M].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复习思考题:1、旅游产品由哪些因素构成2、旅游产品的价格有哪些决定因素和影响因素3、旅游产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什么特点4、旅游产品的种类的变化趋势是什么5、旅游产品开发策略包括哪些6、查阅资料,谈谈旅游产品进入衰退期时的应对策略.
旅游产品的需求、供给和均衡开篇案例海南"离岛免税"对旅游淡季的影响海南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旅游旺季,而每年的4月和5月进入旅游淡季,旅游需求的淡旺季问题一直困扰着海南旅游市场的发展.
但从2011年的情况来看,原本从4月就开始进入淡季的旅游市场,却在3月刚刚实施的"离岛免税"政策利好消息带动下,淡季不淡,免税游更成为国内旅游市场新宠.
海南省旅游委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4月份海南省接待过夜国内外游客238.
62万人次,同比增长11.
25%.
原本是淡季的4月,却成为2011年首次单月同比增幅超过十个百分点的月份.
其中,海口接待过夜国内外游客68.
83万人次,同比增长12.
6%;三亚接待过夜国内外游客79.
6万人次,同比增长9.
7%.
由于离岛免税政策的实施,极大地拉动了海南旅游的发展,让海南旅游市场淡季不淡.
据免税店方面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4月30日晚上,免税店11天以来的游客接待量已经超过17.
5万人次,达成交易35800多笔.
"五一"期间,再创新高,截至2011年5月4日,三亚免税店进店客流量超过22万人次,其中单日最高客流量近2.
4万人次.
离岛免税政策对海南淡季的旅游需求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有效缓解了淡旺季的旅游差异.
从2011年5月份开始,国内多家航空公司相继新增多个琼岛进出港航班,助力海南"离岛免税游".
来自海口美兰机场、三亚凤凰机场及多家航空公司的信息显示,2011年5月,首都航空新增长沙-海口、西安-海口航班,海航新增三亚-长沙、三亚-合肥、海口-宁波-青岛航班,深圳航空新增海口-深圳、三亚-深圳航班,重庆航空新增海口-重庆航班.
南方航空海南分公司市场部数据显示,5月份南航海口、三亚进出港航班的乘坐率分别达到91%和87%,明显高于往年.
首都航空市场部负责人说,离岛免税政策将进一步吸引大量旅客前往海南旅游、购物,该公司将加大运力布局,整合资源,迎接这股旅游消费热潮的到来.

(资料来源:杨春虹《离岛免税购物政策效应初显免税游带旺旅游淡季》《海南日报》,2011年5月21日)旅游产品的需求一、旅游需求的概念(一)旅游需求的定义1.
旅游需求也就是对旅游产品的需求.
在理论经济学的分析中,需求具有特定的含义,一般来说,对某种产品或者服务的需求,是指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条件下,消费者在每种价格上,愿意购买的产品的数量.
旅游需求,依据旅游产品的分类,可以指整体旅游产品的需求,也可以表示对单项或者组合旅游产品的需求.
例如,如果某一个时间内,经济型酒店客房价格为80元时,消费者购买的服务数量是1500个房间;当价格为130元时,购买数量是1000个房间;当价格为180元时,市场购买数量是500个房间.
这种服务的购买数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就是经济型酒店客房的需求.

2.
旅游需求还可以通过需求表和需求曲线分别来说明.
例如,上面这个例子,可以用下面的需求表3-1和需求曲线图3-1来描述:表3-1某三星级旅游饭店客房标准单人间需求表产品价格购买数量8015001301000180500虽然人们常说需求和供给"曲线",但在例子中,我们也常常画成直线.
一定价格下消费者购买的数量称为需求数量.
文字、表格和几何图形都可以清楚说明价格和需求数量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会在不同的场合分别或者一同使用这些表达方式.
但是,相对而言,通过几何图形来描述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数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比较直观,简洁明了,所以,人们经常在相同的意义上使用需求曲线和需求两个概念.

3.
需求与需求量的区别.
某种旅游产品的需求与需求量是密切相关但又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需求是由一系列给定价格条件下,旅游者愿意购买的相应产品的数量,比如,在图上表示,就是整条需求曲线,它是由点A(180,500)、点B(130,1000)、C(80,1500)等等点构成的;而对某种产品的需求量,则是指给定一个价格(P)时所对应的相应的购买产量(Q),比如当价格为80元时,需求数量是指1500个标准间.
需求量的增加是指随着产品价格的变化,需求数量在需求曲线上移动,或者叫沿着需求曲线的移动,见图3-2(a);需求的增加指相对于每一个价格,需求数量都增加了,整条需求曲线移动到新的位置,这又称需求的移动,见图3-2(b).

(二)有效需求与潜在需求旅游需求,首先是旅游者的一种主观的愿望,是通过消费一定量的旅游产品或者服务来满足自身内在需要的一种欲望,称为购买欲望;其次,旅游需求表现为消费者具备实现购买愿望的实际货币支付能力.
这种既有购买愿望,有具备支付能力的需求叫有效需求,通常意义上,旅游需求就是指有效需求.
有效需求与供给的相互作用,是分析旅游市场价格形成与数量变动的基本分析工具.

在旅游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区分有效需求与潜在需求是十分有益的.
那种只有购买愿望而暂时无支付能力,或者具备支付能力而暂时缺少购买愿望的需求,均称为潜在需求.
显然,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国民收入的增加,无支付能力的问题可以得到解决,潜在需求就会变成有效需求;而暂时缺乏购买的愿望意味着可能在较长时间内,会出现购买愿望,使得潜在需求转变为有效需求.
认识到潜在需求的重要性,旅游企业在等待潜在市场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和人们购买愿望自然出现的时候,可以做好开发市场的前期准备工作,以利于未来的竞争;更为重要的是,暂时缺乏购买愿望的潜在旅游需求,正是旅游企业市场开发的重要目标市场之一,市场营销组合中的促销策略,如人员推销、广告、营业推广和公共关系等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催生目标顾客的购买愿望,把潜在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扩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二、旅游产品购买目的和决策(一)旅游产品购买的目的当我们说,某个人想要在旅游胜地度假时,他真实的需要其实是想从紧张的日常工作中解脱出来,轻松一下;当某个旅客在张家界旅游时,说想要吃土家腊肉,他真实的需要可能是解除饥饿状态或品尝体验另一种人文风情.
旅游产品购买的目的不是旅游产品本身,而是要满足旅游者的需要.
人类先天性的需要这个概念是需求,行为、动机和欲望等相关概念的来源,对需要进行分类是分析购买行为的基础.

需要与欲望需要是指个体由于感到缺乏什么而有不足之感,又是期望得到什么东西而有求足之愿的两种状态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现象.
当人有需要而未得到满足时,人体内便会出现某种紧张状态,形成一种内在动力,即欲望;欲望的动词表达就是想要.

相对而言,需要比较抽象,是属于人类共性的感觉,个体间的差异比较少,然而个体未被满足的需要各不相同.
欲望相对于需要来讲,具备了一些外向性,一般指向可以购买的产品与服务;也就是说,想要通过消费社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最著名的需要理论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五个层次,只有当较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人类才会有较高层次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把人的需要从其作用上可以分为存在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
生存需要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只有满足了生存需要,人类才能存在和延续,才能实现其它需要.
享受需要是在人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形成的一种旨在提高生活质量,优化生存条件的需要,是唯有人类才有的需要.
发展需要是人们为了自身的完善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为了增强人的自由个性而产生的需要.

不同的理论对需要的划分是有一定区别的,但是都存在共同点,首先,需要是分层次的;其次,一般而言,低层次需要满足后就会产生高层次的需要,但是,存在例外现象.
购买动机、购买行为与旅游需求促使人去采取能使需要满足的行动的内在动力,这便是动机;旅游需求研究在产品价格和货币收入约束条件下的购买行为,是对购买行为的一种描述.
购买动机与欲望是紧密联系的,欲望与购买动机的区别在于,购买动机是直接指向购买行为的,并且考虑到一些现实的实现条件.
也就是说,动机的一端联系欲望,另一端指向行为;所以,人们在解释或者预测消费者购买行为时,往往重点分析他们的购买动机.

需要指出的是,旅游需求与需要是两个截然不同而又容易混淆的概念.
日常生活中,由于这些概念含义接近,人们常常在相同的意义上使用需要、需求、欲望,甚至动机这些名词;但是,在经济学与管理学理论研究中,有时候,严格区分需求与需要这两个概念是必须的,也是可能的.

需要与旅游产品一般来讲,旅游需要属于精神需要的范畴,属于较高层次的需要,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会消费越来越多的旅游产品,这里,主要是就整体旅游产品而言的,其实,因为旅游产品层次丰富,种类繁多,它可以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需要,或者说,人们不同层次的需要里面,都有一些可以通过消费旅游产品来满足.

例如,对于旅游景区的低档住宿和食宿来讲,恐怕主要也是为了满足游客的基本生存需要;日常生活中的工作和活动后,往往会使人的身体产生一种疲劳的紧张状态,这时人们就需要进行放松,因而产生了外出旅游度假的动机,职业运动员们赛季结束后常常去世界著名旅游胜地旅游度假,公务员和产业工人也经常利用假期去乡村或者天然景区休假休息、放松等等;周末朋友结伴外出旅游,很多时候是为了满足爱与社交的需要;为了满足人天生具有的好奇心这一种基本需要,就会产生外出探索未知世界的观光性旅游;高峰体验指的是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时所经验到的一种臻于顶峰而又超越时空与自我的心灵满足感与完美感,探险旅游常常可以使旅游者得到这种高峰体验.

同样一个旅游产品往往可以同时满足不同的需要,饿了吃简单的饭菜是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而购买一顿美食则同时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及高层次的尊重需要;简单的一次外出商务旅游、会议旅游、疗养度假、探亲访友、旅行观光等等,都可以同时满足游客不同层次的内在需要.
所以,旅游产品与人类需要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存在着复杂多样的关系.

(二)旅游产品购买决策旅游产品购买决策指当旅游产品价格变化时,旅游者会在购买产品的数量上作出什么样的反应.
从前面的需求曲线可以看出,需求曲线向下倾斜表示需求数量与价格是负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当产品价格变化时,消费者作出与价格变化相反方向的数量决定,既价格增加时减少购买,价格降低时增加购买.
为什么会这样决策呢消费者根据成本收益原理,当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价值评价大于产品的价格时,就会购买.
具体而言,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原因:1.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消费者对价格变化的反应,随着三星级旅游饭店客房标准单人间价格的逐步上升,消费者可能转而购买标准双人间、套房或者二星级标准单人间等其他不同档次客房来替代三星级旅游饭店客房标准单人间,这就是价格的替代效应.
这是因为购买成本的变化影响了购买决策.

2.
价格的下降相当于提升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较低的价格时,消费者有足够的货币购更多的旅游产品,既需求数量的增加,这就是价格的收入效应.
这是因为相对成本的变化影响了购买决策.
3.
个人需求曲线的横向加总形成某个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除了价格效应和收入效应之外,市场需求曲线向下倾斜还有一个原因,这就是不同消费者支付意愿的差异;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就是预期收益,是购买这种产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商品的价格是消费者购买时需要付出的成本,如果预期收益大于成本,人们就会购买某种产品或者服务;一般来讲,市场上不同消费者具有不同的购买意愿,随着商品价格的上升,部分较低购买意愿的消费者会退出消费市场,表现为商品消费量的减少.

三、影响旅游需求的变量和限制因素旅游需求除了受到旅游者自身的旅游动机、可支配收入、闲暇时间的直接影响,还受到交通条件、政治、经济、文化、法律、自然、社会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这些影响表现为决定和移动旅游产品需求曲线.
为了全面地掌握和了解旅游需求,有必要对影响旅游需求的客源地、目的地的这些因素进行分析,这里,主要分析客源地的人口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政治法律因素,目的地的旅游产品的整体质量等对旅游需求的影响.

客源地的人口特征市场需求曲线是个体需求曲线的横向加总,单个旅游者数量与他们的需求曲线的斜率直接决定市场需求曲线,所以,客源地的人口状况是影响旅游需求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人口的统计特征来看,人口的数量、结构、分布状况等对旅游需求的产生有明显的影响作用.

1.
总人口数虽然不能断定,人口总数大的国家,旅游者人次一定就多,但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产生旅游者的绝对数量必然要受到该国人口总数的限制.
一般来说,人口基数大的国家即使出游率不高,但相对于人口少的国家和地区来讲,出游的人数依然可能较多.
而且,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总人口数大的国家或地区,其潜在的旅游需求也大,在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转化为现实旅游需求的数量也会比较大.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客源国或地区的总人口数对旅游目的地的旅游需求规模有很大的影响.

2.
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指人口的年龄、性别和职业等的构成情况.
(1)年龄构成.
从人口年龄构成上看,不同年龄段人的经济收入、兴趣爱好、身体健康状况、消费需求等各不相同.
一般来说,年轻人精力充沛,好奇心强,渴望外出旅游,但往往受到经济收入不多的限制;中年人年富力强,收入稳定,带薪节假日多,出游的比率较高;老年人有经济的积累,又很少有子女的负担,旅游时间也比较充裕,但容易受到健康条件的约束,即使出游,旅游活动也常常受到限制.

(2)性别构成.
性别构成对旅游需求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男性旅游者比女性旅游者人数要多.
原因与一些国家或地区的传统观念、社会分工、家庭角色等有关.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务劳动的社会化以及妇女地位的不断提高,女性旅游市场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与男性旅游者相比,更多的是在旅游方式、旅游项目和旅游价格等方面的选择上的差异.

(3)职业构成.
不同职业、不同工作性质意味着不同的收入、不同的教育程度、不同的闲暇时间和不同的消费需求等.
一般来说,企业家、商人、医生、律师等收入水平较高,产生旅游需求的可能性较高,参加远距离旅游或国际旅游的可能性较大,对食宿和旅游设施的要求也较高.
商务人员、公务人员、管理人员出差的机会比较多,通常在公务旅行中兼顾旅游,旅游消费比较高.
科技工作者、教师、研究人员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较多,会议旅游是他们常见的旅游方式.
一般的个体户、产业工人和农民经济收入较低,闲暇时间较少,外出旅游的频率不高,旅游的时间相对固定和集中,旅游消费水平也较低.
此外,职业不同,人们受教育的程度也存在差异.
受教育程度高、文化程度高的人对外部世界的了解较多,较少有地域偏见,求知欲强,容易产生旅游需求;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程度低的人认识狭隘,不容易产生旅游需求,或者旅游需求层次不高.

3.
人口的城乡分布状况现阶段,总体而言,城市居民外出旅游需求比农村居民高.
这是因为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要比农村居民高,具有产生旅游需求的经济基础;同时,城市里人口稠密、工作紧张、工作压力大,迫使人们外出旅游调节生活、缓解压力.
此外,城市发达的交通调节、灵敏的信息及服务、文化、教育等条件,也造成了城市居民的出游比例远较农村居民高.

客源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旅游需求是一种基于生存需求层次上的高层次需求,以发展自我和精神享受为主要特征,没有丰富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经济条件作保障,旅游需求是不可能产生的.
经济因素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收入状况、旅游产品价格、通货膨胀与货币汇率等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旅游需求的规模和结构.

1.
国内经济总值国内经济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状况,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的高低决定着人们收入的多少.
在旅游客源国或旅游客源地,国内生产总值越高,人们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也可能就越高,产生的旅游需求也就越多,旅游的规模和结构就会相应提高.
在旅游接待国或旅游接待地,国内生产总值越高,人们收入水平越高,用于改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的投入就越多,旅游设施及接待条件就相应较好,从而可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因此,国内生产总值的规模对旅游需求的总量和结构具有决定作用.

2.
货币汇率汇率又称汇价或外汇行市,表示的是两个不同国家货币之间的比价.
在国际旅游市场上,旅游客源国与旅游接待国之间的货币汇率发生变动时,便会导致旅游价格的变动.
如果旅游接待国同旅游客源国之间的汇率下跌,旅游接待国的货币贬值,旅游产品的实际价格就会下降,前往该国的旅游需求就会增加.
相反,如果旅游接待国同旅游客源国之间的汇率上升,旅游接待国的货币升值,旅游产品的实际价格就会上涨,前往该国的旅游需求就会减少,旅游者就会倾向于选择其他的接待国家或地区进行旅游,在那里旅游者支付相同的货币,却可以买到更多的旅游产品.
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汇率的变化不一定会引起国际旅游需求总量的变化,但是会引起国际旅游需求总量在不同汇率国家之间的重新分配.

客源地的社会文化传统可能对旅游需求产生影响的社会文化因素包括国籍、种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审美观、价格观等等,他们对旅游需求的影响更为复杂.
从旅游者的心理来看,旅游者大多渴望到特色鲜明、与自身社会文化差异大的国家或地区,以便更好的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是,从旅游者的行为来看,多数旅游者的旅游行为首先还是发生在相邻的国家或地区,以近距离流动为主.
究其原因,既与价格、收入等经济因素有关,社会文化的差异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化的差异对旅游者虽然是一种吸引,但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语言和陌生的事物,也容易使旅游者产生不安全感,制约着他们将旅游愿望付诸行动.
因此,在旅游接待中,必须注意分析不同旅游者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特征,研究旅游者的消费习惯和需求心理,尽量消除他们在陌生环境中所产生的不信任感和抵触情绪,投其所好,避其所忌,促使旅游需求持续、稳定的增长.

客源地的政治法律环境影响旅游需求市场的政治法律因素主要有:政府对发展旅游业的政策和措施、政府及领导者对国际旅游业的态度、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国家内部及国家间的政治冲突、战争、恐怖主义活动及任何形式的不稳定,等等.
一个国家,如果政局稳定,政策有利,对该国旅游产品的需求量就增加;相反,国家的政治不稳定,旅游者要承担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等各种风险加大,就会造成旅游者的心理压力而使旅游需求下降.
政治环境的稳定与否会引起旅游需求的剧烈波动,有时,这种波动甚至会扩大到邻近的国家和地区,导致整个旅游区域旅游需求的普遍下降.

目的地的旅游产品的整体质量目的地的旅游产品的整体质量影响旅游者预期收益的关键要素,旅游接待国或接待地的旅游供给决定着旅游需求被实现和满足的程度.
在旅游供给中,首要的因素便是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保证旅游需求能够得以实现的根本基础.
旅游供给者一方面要利用现有的旅游资源,充分挖掘其特色,形成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对新的旅游资源的调查和发现,积极引导市场,刺激人们产生新的旅游需求.
此外,在旅游供给要素中,旅游设施条件、旅游服务水平以及当地居民的好客态度等,都可以增加或削弱一个国家或地区对游客的吸引力,影响旅游客的支付意愿.

四、旅游需求规律旅游需求的产生和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对旅游的需求具有影响的主要因素是旅游产品价格、人们的收入状况和闲暇时间,旅游需求量变化的规律性主要反映为旅游需求与价格、收入和闲暇时间的相关性和变动关系,旅游需求规律可以用下列函数式来表示:D=f(P;I;T;…….
),其中,D指某种旅游需求量;P指某种旅游产品的价格;I指旅游者的可支配收入;T指旅游者的闲暇时间,旅游需求规律指的是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因变量D分别与自变量P、自变量I和自变量T之间的关系.
具体而言,旅游需求规律包括三个方面内容:旅游需求量与旅游产品的价格成反方向变化对一般产品而言,根据需求曲线,可以发现,需求量与产品价格之间存在相对固定的关系,那就是,人们对产品需求量随着产品价格的增加而减少,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增多,这种产品需求量与产品价格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就是一般产品的需求规律,旅游产品也是如此.
所以,旅游需求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对某一旅游产品的需求量随该产品的价格变动成反方向变化.
既当旅游产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对旅游产品的需求量就减少;当旅游产品的价格下跌时,人们对该旅游产品的需求量就会上升.
旅游需求量与旅游价格之间的关系,反映在坐标图上就形成了旅游需求价格曲线,见图3-3(a)或者(b).

旅游需求量与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呈同方向变化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与旅游需求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为没有一定的支付能力,人们的旅游欲望就不可能成为现实的有效的旅游需求.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可支配收入越多,对旅游产品的需求量就越大;人们可支配收入越少,对旅游产品的需求量就越小.
这种关系可以分别用图3-4(a)和(b)表示,(b)图表示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使得需求曲线右移.

图3-3需求量与价格关系图3-4需求量与收入关系(三)旅游需求量与人们的闲暇时间呈同方向变化闲暇时间是旅游需求产生的必要条件,它同旅游需求也具有密切的联系,会直接影响到旅游需求量的变化.
当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时,人们对旅游产品的需求量相应增加;当人们完全没有闲暇时间时,人们对旅游产品的实际需求等于零.
旅游需求量与人们的闲暇时间基本上呈同方向变化的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分别用图3-5.

图3-5需求量与休闲时间之间的关系五、旅游需求的测定旅游需求指标是衡量旅游需求方面发展水平的尺度,主要有旅游者人数、旅游者停留人数、旅游者消费指标等几项.
旅游者人数指标旅游者人数指标反映的是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接待国内外旅游者的数量状况.
又可分为两个指标:1.
旅游者人数旅游者人数是指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接待的旅游者总人数.
主要用来衡量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需求总量状况.
2.
旅游者人次旅游者人次是指一定时期内到某一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的旅游者人数与平均旅游次数的乘积.
因为同一旅游者有可能多次到同一旅游目的地访问,因此统计出来的旅游者人次往往会高于旅游者人数.
旅游者停留天数指标旅游者停留天数指标具体可以分为旅游者停留总天数指标和旅游者人均停留天数指标.
1.
旅游者停留总天数旅游者停留总天数是指一定时期内不同旅游者停留天数的总和.
也是指一定时期内旅游者人次与人均过夜数的乘积.
这一指标从时间的角度反映了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或国家的产品需求状况,同时也体现了该目的地旅游产品吸引力的大小.

2.
旅游者人均停留天数旅游者人均停留天数是指一定时期内旅游者停留总天数与旅游者人次的商数.
它从平均数的角度反映了旅游需求的现状,便于揭示旅游需求的变化趋势.
旅游者消费指标1.
旅游者消费总额旅游者消费总额是指一定时期内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全部货币支出.
如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支出的餐饮费、住宿费、交通费等.
一般而言,国际旅游者往返于旅游客源地与接待地之间的国际交通费用,并不记入国际旅游者的消费总额.

2.
旅游者人均消费额旅游者人均消费额是指一定时期内旅游者消费总额与旅游者人次之比.
它从平均数的角度以价值形态反映了某以时期的旅游需求状况.
对于了解旅游者的消费水平,确定相应的旅游目标市场和旅游营销策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3.
旅游消费率旅游消费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国旅游消费总额与该国或该地区的居民消费总额或国民收入的比值.
它从价值的角度反映了一定时期内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对出国旅游的需求强度.
其他旅游指标以下几个指标所列出的计算公式均是以出国(境)旅游为基础的,对于国内旅游来说,只是调整计算范围的问题.
1.
旅游出游率这一指标可以具体区分为旅游总出游率和旅游净出游率.
(1)旅游总出游率.
又可以称为总旅游倾向(grosstravelpropensity),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的人次与其总人口的比率.
用公式表示为:旅游总出游率=旅游人次/该国(地)当年平均总人口数*100%(2)旅游净出游率.
又可以称为净旅游倾向(nettravelpropensity),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旅游的人数与其总人口的比率.
用公式表示为旅游净出游率=旅游人数/该国(地)当年平均总人口数*100%以上指标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对出国旅游的需求状况.
2.
旅游重游率旅游重游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国旅游人次与该国或该地区的出国旅游人数之比.
用公式表示为:旅游重游率=出国旅游人次/出国旅游人数*100%该指标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出国旅游的频率.
旅游供给一、旅游供给的概念经济学中的供给是指卖者的行为,这种行为表现为对于每一个价格水平,卖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产品数量.
在旅游经济活动中,旅游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价格水平下,旅游经营者愿意并且能够向旅游市场提供的旅游产品的数量.
这里,旅游产品包括既包括旅游线路、旅游购物品也包括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以及一切间接地为旅游者服务的其他设施.
关于旅游供给的概念,需要从以下几点加以把握:(一)旅游供给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旅游需求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是互相对应的一对概念.
旅游供给的存在是为了保证旅游需求得以满足;因此,旅游需求是旅游供给的客观依据和前提条件,旅游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围绕旅游者的需求内容和需求层次等安排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由于旅游市场的不断拓展,旅游供给也在不断地增加,旅游生产经营者在提供旅游产品的时候,必须对旅游需求的动向、内容、数量、层次等进行分析和预测,建立起一整套适应旅游活动需要的供给体系,以便提供旅游活动所需的全部内容.

(二)旅游供给必须是有效的供给旅游供给必须是一种有效的供给,即必须是旅游经营者愿意并可能提供的旅游产品.
在市场上,旅游需求虽然是旅游供给的基本前提,规定着旅游供给的方向和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旅游者就可以真正得到想要的供给,旅游需求能否得到满足,还要取决于旅游经营者愿意并能提供什么样的旅游产品.
在这里,愿意是相对于旅游产品的价格而言,即在某一特定的价格下,会有多少旅游产品供给量与之相对应.
有时候旅游产品的供应者虽然具备生产的能力,了解市场的需求,但是由于价格太低,生产者就不会把产品提供出来.
有时候,可能价格很合适,旅游生产者也愿意提供产品,但是由于生产手段和生产技术的限制,旅游产品暂时还是不能被生产出来.
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旅游市场需求,旅游供给必须是旅游生产的意愿与可能性相结合的供给,即有效的供给.

(三)旅游供给是由基本旅游供给与辅助旅游供给两大类组成旅游供给的组成非常复杂,简单分为基本旅游供给与辅助旅游供给是很必要的,基本旅游供给是指一切直接与旅游者发生联系,能让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亲自接触和感受的旅游产品.
包括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等,是旅游供给的主要内容,其特点是直接针对旅游者.
辅助旅游供给是指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
包括旅游目的地的供水、供电、排污、道路系统,银行、医院、治安管理机构等,其特点是主要面向当地居民.
旅游者在旅行期间,由于不可避免地需要使用这些基础设施,因此,这类设施也是旅游供给的必要组成部分.

二、影响旅游供给的变量影响旅游供给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旅游资源因素资源状况会对旅游供给形成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旅游供给的方向和内容;二是旅游供给的数量和规模.
旅游资源是旅游产品的主要内容,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提供什么样的旅游产品,首先是由这个国家和地区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状况决定的.
有了旅游资源的开发,才能为旅游产品的其他构成成分提供发展的空间.
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资源的种类、品位和特色等,决定了这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供给的主要内容.

此外,由于旅游资源是在一定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空间体量,即一定的环境容量;因此,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并不是无限的,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必须把旅游者的活动控制在旅游资源和环境能够承载的范围内.
从这方面上看,旅游资源的环境容量决定了旅游供给的规模和数量.
旅游需求过量、旅游环境超载,不仅会损坏资源和设施,还会引起当地居民的不满,影响旅游供给的质量,甚至给旅游地带来众多的社会问题,削弱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旅游价格因素旅游价格因素对旅游供给的影响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旅游产品的价格,一方面是旅游生产要素的价格.
旅游产品的价格直接影响着旅游供给者愿意提供产品的数量.
旅游市场上,旅游经营者提供产品是为了盈利.
因此,当旅游产品的价格上升,旅游经营者感到有利可图时,就会增加旅游供给的数量;而当旅游产品的价格下降,旅游经营者不能盈利或盈利不多时,就会减少旅游供给的数量.
另外,旅游产品价格的高低,与旅游产品生产要素的价格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旅游生产要素的价格也会影响到旅游供给数量的多少.
旅游产品的生产要素包括食宿行游购娱等多个方面,当构成上述各方面的一个或多个生产要素的价格提高时,必然使旅游产品的成本增加.
如果旅游产品的价格不变,旅游经营者的利润就要减少,旅游供给就会缩减;反之,如果各种要素价格降低,旅游产品成本减少,旅游供给则会增加.

社会经济因素旅游业不仅是一项综合性经济产业,也是一项依赖性很强的产业.
旅游供给的很多内容都依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所能提供的物质条件.
如果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发展的水平高,经济实力雄厚,科学技术发达,该国或该地区旅游业的综合接待能力就强,旅游供给就充足.
如果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低,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手段落后,能够提供的服务和设施就很有限,就会制约旅游产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
另外,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还会影响旅游经营者的心理预期.
如果社会总体经济运行良好,旅游经营者就会增加供给;如果他们对整个地区的经济前景不看好,他们就会相应的减少供给.

政府的政策因素旅游目的地政府对旅游业的认识、观念以及所制定的各项有关政策和措施,对发展旅游业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这些政策和措施包括税收政策、投资政策、信贷政策、价格政策,等等.
不同的国家在发展旅游业的历程当中,都采取过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刺激或减少旅游供给.
他们的实践表明,政府的旅游方针和政策,不仅对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供给的总量有宏观的调控作用,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旅游供给的方向、品种和质量.

三、旅游供给规律旅游供给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旅游产品的供给量与该旅游产品的价格呈同方向的变化.
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旅游产品的价格提高,旅游供给量就会增多;旅游产品的价格降低,旅游供给量就会减少.

关于旅游供给量与旅游产品价格之间的关系,还有以下两方面要注意的内容:第一,旅游供给量在一定条件下的相对稳定性.
旅游供给量与旅游产品价格的同方向变化并不是无限制的,也就是说,旅游供给能力在一定条件下是既定的.
在旅游供给能力的制约下,旅游供给量不能随着旅游产品价格的变动无限变动.
例如某一旅游景区,其空间容量是一定的,一旦达到最大旅游供给量,即便旅游门票的价格再高,旅游供给量也不可能再会增加.
第二,旅游供给曲线会受到其他影响因素的作用发生变动.
旅游供给变化不仅受到旅游产品价格的影响,也受到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
如果其他因素不变,旅游产品的价格将导致旅游供给量沿着供给曲线S移动.
在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如果其他因素发生变化,则会导致供给曲线S向左或向右的水平移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旅游供给的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同的因素对旅游供给的变化具有不同的影响,并形成一定的规律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旅游供给量与旅游产品价格呈同方向变化旅游产品价格不仅是决定旅游需求的基本因素,也是决定旅游供给的基本因素.
在其它因素不变情况下,当旅游产品价格上涨,必然引起旅游供给量增加;当旅游产品价格下跌,必然引起旅游供给量减少.
根据这种规律性,设纵坐标代表旅游产品价格,横坐标代表旅游产品数量,S代表旅游供给曲线.
则在坐标图3-6中旅游产品价格的任一变动,都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旅游供给量,并形成旅游供给曲线S.
该曲线反映了旅游供给量与旅游产品价格同方向变化的客观规律性.
即当旅游产品价格为P0时,有相对应的旅游供给量Q0;当旅游产品价格从P0上涨到P1时,旅游供给量由Q0上升到Q1;当旅游价格从P0下跌到P2时,旅游供给量由Q0下降到Q2.
因此,旅游供给曲线是一条自左下向右上倾斜的曲线.

(二)旅游供给能力在一定条件下的相对稳定性旅游供给量与旅游产品价格的同方向变化并非是无限制的,事实上由于旅游供给的特点及有关影响因素的作用,使旅游供给能力在一定条件下是既定的,从而决定了旅游供给量的变动是有限的.
所谓旅游供给能力,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包括时间和空间等),旅游经营者能提供旅游产品的最大数量.
由于旅游供给的不可累加性及环境容量的限制,决定了旅游供给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条件下,其供给量必然受到旅游供给能力的制约.
一旦达到旅游供给能力,即使旅游产品价格再高,旅游供给量也是既定不变的.

如图3-7(a)中,当旅游供给小于Q2时,旅游供给量将随旅游产品价格变化而同方向变化;当旅游供给达到Q2,即达到旅游供给能力时,无论价格如何变化,即价格从P2提高到P3,旅游供给量都不会发生变化,供给曲线变成S′.

(三)旅游供给水平受其它影响因素而变动旅游供给变化不仅受旅游产品价格变动影响,也受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
在旅游产品价格既定条件下,由于其它因素的变动而引起的旅游供给变动,称为旅游供给水平的变动.
例如,在图3-8中,当生产要素价格下降,导致旅游产品成本下降,从而在既定生产条件下会增加旅游供给,并引起旅游供给曲线由S右移到S1;反之,当生产要素价格上升,必然引起旅游产品成本提高,而导致旅游供给下降,使供给曲线由S左移到S2.
这时,尽管旅游产品价格保持不变为P0,但旅游供给量已发生变化,分别由Q0上升到Q1或下降到Q2.

四、旅游供给的测定旅游供给即旅游产品的供给,包括基本旅游供给和辅助旅游供给两个方面.
基本旅游供给和辅助旅游供给是我们测定旅游供给的两个基本指标,其下又有许多分指标.
(一)基本旅游供给基本旅游供给是指一切直接与旅游者发生联系,能让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亲自接触和感受的旅游产品.
包括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等,是旅游供给的主要内容,其特点是直接针对旅游者.
1.
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
旅游资源是旅游目的地旅游供给的首要内容,也是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的决定性因素.
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的成功发展,最基础的条件在于它所拥有旅游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旅游资源包罗万象,范围十分广泛.
其划分方法很多.
按形成原因和性质分,我们可将旅游资源大体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
这是最经常用到的一种划分方法.
自然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地理环境、生物、自然现象构成的,吸引人们前往进行旅游活动的自然景观.
自然旅游资源基本上是天然赋存的,在自然物上尽管有人类的加工、修饰和美化,但以天然景物为主.
人文旅游资源是指能够吸引人们旅游活动的反映古今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事物.
人文资源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比较复杂,既有有形的又有无形的;既有历史自然形成的又有当代为发展旅游业而专门开发的.

旅游资源具有不可转移的特性,许多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才得以形成的,因此,旅游资源是旅游供给中相对稳定的一个内容.
尽管它们当中的某些内容有可能随着旅游需求的改变而失去其原来地位,但这些旅游资源的供给却不可能随着市场需求发展而任意扩大.
这是研究旅游供给时应予注意的问题.

2.
旅游设施旅游设施是指为直接开展旅游经济活动,满足旅游者多方面需求而建立起来的旅游机构及其必备的成套建筑和设备的总和.
旅游设施包括旅游交通运输设施、旅游膳宿设施、旅游娱乐和购物设施等.
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设施的发展情况决定了该国或该地区的旅游综合接待能力.

(1)旅游交通运输设施.
旅游交通是指为旅游者由定居地到旅游目的地的往返、以及在各旅游点往返所提供的交通服务,可将其划分为航空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和水上运输四大主要设施类型.
一个国家或地区交通运输设施的完善程度决定了其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程度.
因此,旅游交通运输设施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对提高目的地的旅游供给质量和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2)旅游膳宿设施.
旅游膳宿设施是以现代饭店为代表的,能够满足旅游者食宿基本需求的各种接待设施.
它们是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依托,也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和接待能力大小的重要标志.
当然,旅游膳宿设施并不仅仅只能提供单一的食宿服务,事实上,很多旅游膳宿设施特别是饭店的接待范围已经扩大到了游客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娱乐、保健、社交、会议、消遣等).
某种程度上,不少旅游膳宿设施已经成为游客来访的重要吸引因素.

(3)旅游娱乐和购物设施.
这类设施是指供旅游者参观、游览、娱乐和购物的场所和条件.
它们是当地旅游吸引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旅游娱乐设施既包括集中反映和表现民族风情文化的博物馆、美术馆及表演馆等场所,也包括为丰富旅游者旅游生活而提供的娱乐设施,如夜总会、歌舞厅、迪厅等.
一些独具特色的娱乐场所、免税商店等对游客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旅游吸引物.

3.
旅游服务旅游服务指旅游经营者凭借一定的设施及使用一定的手段,向旅游者提供各种劳务的总和.
它贯穿于旅游活动的全过程,是旅游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服务能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它不是表现为物而是表现为活动.

旅游服务有多种类型.
从服务主体方面划分,旅游服务由设施设备服务、接待服务和管理服务三部分组成.
按旅游者的需求划分,有导游服务、住宿服务、交通服务、餐饮服务、娱乐服务、购物服务及其他服务(包括邮电、金融以及会议、信息服务)等大类.

旅游服务是面对游客直接进行的,因而,游客服务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或削弱一个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礼貌、热情、周到、灵活的高质量旅游服务是目的地发展旅游业的基本要求.
虽然借以提供这些服务的设施设备条件对服务质量会有一定影响,但提供服务者的热诚态度始终是旅游服务质量的基础和核心.

(二)辅助旅游供给辅助旅游供给,是指为基本旅游供给提供服务的旅游基础设施和相关设施.
其中,主要包括旅游目的地的公用事业设施和满足现代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基本服务设施.
辅助旅游供给体系的特点在于,其主要服务对象是当地居民,而不是游客.
换言之,如果没有游客,这些设施依然有必要存在.
但游客来访时不可避免地要使用这些设施,否则,旅游活动便难以进行,甚至连游客的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
所以,辅助旅游供给构成了旅游供给的又一重要内容.

旅游产品的供求均衡与调节一、旅游需求与供给的矛盾运动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既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它们通过旅游产品价格这一中介,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相互依存和相互矛盾的运动规律.
从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的相互依存关系看,一方面旅游供给虽然受许许多多的影响因素制约,但归根结底最基本的影响来自旅游需求.
旅游供给的规划和发展都要以旅游需求为前提,离开旅游需求所制定的供给发展必然是盲目的.
此外,自然和社会等各种因素对旅游供给的影响,往往也就是对需求的影响,或者是通过抑制旅游需求来限制旅游供给的发展.
另一方面,旅游供给又是旅游需求实现的保证,它提供旅游需求以具体的活动内容.
如果没有旅游供给的不断发展,旅游需求将永远停留在旅游的自然风光观赏水平上.
从总体上看,旅游供给源于旅游需求,但在旅游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旅游供给又能激发旅游需求,产生旅游需求,促使人的旅游需求内容不断扩大,以及水平不断提高,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从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的矛盾关系看,其主要表现在质量、数量、时间、空间和结构等方面的矛盾冲突.
(一)旅游供给与需求质量方面的矛盾由于旅游供给的发展是以旅游需求为前提,所以供给的发展滞后于需求.
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上,与旅游资源相关联的设施、服务形成之后,它们的水平也就确定了,而人的需求内容、水平却在不断变化.
旅游供给要跟上旅游需求内容、水平的变化,就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和建设时间;此外,受社会价值准则和道德规范的限制,有的旅游需求,不能提供相应的供给.
加之旅游供给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随着设施的磨损和老化,即使不断地局部更新,也难以阻止设施在整体上的衰老,这就使旅游供给的质量下降;反之,旅游供给的规划与建设不以旅游需求为前提,超需求水平发展,会使旅游供给在近期内的效益降低,而远期因设施陈旧老化也达不到预期的效益目标.
这些都是旅游供给与需求在质量方面的冲突表现.

(二)旅游供给与需求数量方面的矛盾旅游供给与需求在数量方面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供给能力与实际旅游者人数之间的矛盾.
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根据自己的社会经济条件,适应国内外旅游者的旅游需求,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而形成的旅游供给能力,在一定的时间内是有限的,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旅游需求则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的变化而不断上升;同时,受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和社会环境的制约,气候季节交替的影响,旅游需求也会相应地改变.
简言之,旅游需求量具有不稳定性和随机性的特点.
因此,在一定时间内,必然出现旅游供给总量与旅游需求总量之间的不平衡,形成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的状况.

(三)旅游供给与需求时间方面的矛盾有些时间因素直接影响旅游供给能力的发挥,有些时间因素则不影响旅游供给能力,而是抑制旅游需求,造成旅游供给与需求的冲突.
例如春意盎然、秋高气爽的季节,能引发人们到各风景区旅游观光;而隆冬季节,冰灯冰雕、滑雪冬泳则成为人们旅游需求的项目;至于炎热夏天,避暑胜地又供不应求了.
又如节假日使旅游区比其他时间迎来更多的游客.
而构成旅游产品的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一旦相互配套,形成一定的供给能力,具有常年同一性.
因此,旅游供给的常年同一性与服务的季节性是旅游供给与需求在时间方面冲突的表现.

(四)旅游供给与需求空间方面的矛盾旅游供给与需求在空间方面的冲突表现为旅游资源在位置上的固定性和场地的有限性与旅游需求变动性的矛盾.
特别是那些在国内、国际上久负胜名的旅游点,在旅游旺季,游客如云,摩肩接踵,景观因之而减色;而有的风景区因客运能力不配套,进不去、出不来,旅游者望而却步,游人寥寥无几.
近年来,模拟景观旅游应运而生,如深圳的锦绣中华,北京的世界公园,只在很小程度上缓解了"热点"的空间压力.
因此,积极开发各种自然景观,建设高质量、高品位的景区、景点,是缓解旅游供给与需求空间方面矛盾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五)旅游供给与需求结构方面的矛盾由于旅游者的组成不同,旅游活动中的兴趣爱好各异,民族习惯、宗教信仰、支付能力的消费水准千差万别,这就形成了旅游需求的复杂多样、灵活多变的特点.
而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旅游供给,不管怎样周全规划和配备,总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一应俱全.
旅游供给的稳定性、固定性与旅游需求的复杂性、多样性、多变性之间的鲜明反差,就形成了旅游供给与需求在结构上的冲突.

以上五个方面的冲突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
它们共同反映了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矛盾不同于其它物质产品的供需矛盾的特殊性.
二、旅游供求均衡的实现(一)旅游需求价格弹性与旅游供给价格弹性1.
弹性的一般概念在经济学中,弹性主要用来表明两个经济变量变化的关系.
具体讲,当两个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函数关系时,作为自变量的经济变量x的任何变化,都必然引起作为因变量的经济变量y的变化.
因此,所谓弹性就是指作为因变量的经济变量y的相对变化对于作为自变量的经济变量x的相对变化的反映程度.
用公式表示如下:(3-1)式中:E——弹性;y——因变量;x——自变量;Δy——因变量增量;Δx——自变量增量.
弹性一般可分为点弹性和弧弹性.
点弹性是指当自变量变化很小时(即在某一点上)而引起的因变量的相对变化.
如公式(3-1)实际上就是点弹性的计算公式.
而弧弹性是指自变量变化较大时,取其平均数对因变量的相对变化量.
其计算公式如下:(3-2)其中:Ea——弧弹性;x0,x1——变化前后的自变量;y0,y1——变化前后的因变量.
点弹性与弧弹性的重要区别就在于:点弹性是指因变量相对于自变量某一点上的变化程度;而弧弹性则是指因变量相对于自变量某一区间上的变化程度.
2.
旅游需求的价格弹性旅游需求价格弹性是指旅游需求量对旅游产品价格的反应及变化关系.
根据旅游需求规律,在其它条件不变情况下,不论旅游产品的价格是上涨还是下落,旅游需求量都会出现相应的减少或增加.
为了测量旅游需求量随旅游产品价格的变化而相应变化的程度,就必须正确计算旅游需求价格弹性系数.
所谓旅游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主要是指旅游产品价格变化的百分数与旅游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数的比值.
其计算公式如下:点弹性:(3-3)弧弹性:(3-4)其中:EDp——旅游需求价格弹性系数;P0,P1——变化前后的旅游产品价格;Q0,Q1——变化前后的旅游需求量.
由于价格与需求量成反向关系,因而旅游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为负值,为了阐述的方便,一般用取需求价格弹性系数EDp的绝对值来表示需求弹性的大小,下面如果不加以特殊说明,EDP是取正数.
(1)当EDp>1时,表明旅游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旅游产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这时称旅游需求富于弹性.
如果旅游需求是富于弹性的,其需求曲线上的斜率较大.
在实际中则表明旅游产品价格提高,旅游产品需求量将减少,但减少的百分比大于价格提高的百分比,从而使旅游总收益减少;相反,如果价格下降,则需求量增加,但增加的百分比大于价格下降的百分比,从而使旅游总收益增加.

(2)当EDp1时,则表明旅游供给量变动百分比大于旅游产品价格变动百分比,即旅游供给是富有价格弹性的,如图3-7中AB弧上即表明这一特点.
若旅游供给是富于弹性的,则说明旅游产品价格的微小变化将引起旅游供给量的大幅度变化.

(2)当ESp=1时,则表明旅游供给量变动百分比同旅游产品价格变动百分比是相等的,即旅游供给具有单位弹性,图3-7中B点的供给价格弹性系数就是单位弹性.
(3)当ESp1时,表示旅游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人们可支配收入变动的百分比,说明旅游需求对收入变化的敏感性大,因此人们可支配收入发生一定的增减变化,会引起旅游需求量发生较大程度的增减变化.

②当ED11,则表明旅游者预期未来价格的相对变动将大于现行价格的相对变动,于是现期旅游需求增加;反之,当EF1时,表明旅游经营者预期未来价格的相对变动将大于现行价格的相对变动,于是为了保持经营的稳定性,旅游经营者就会减少现期的旅游供给,从而引起旅游供给曲线从向左移动(即旅游供给减少)反之,当EFMU(Qb)/Pb,此时,每一份收入所得到的产品A的边际效用大于产品B的边际效用,如果把一小部分收入从产品B中取出来增加购买A产品,显然,消费者因为购买额外的产品A而得到的效用大于因为减少购买的产品B而失去的的效用,所以,消费两种产品的总的效用是增加的.
也就是说,当MU(Qa)/Pa>MU(Qb)/Pb时,增加产品A的购买可以提高总效用.

②根据产品边际效用递减原理,随着游客对产品A的消费量的增加和对产品B的消费量的减少,产品A的边际效用MU(Qa)逐渐减少,产品B的边际效用MU(Qb)逐渐上升.
因为假定产品价格是不变的,所以,每一份收入所得到的产品A的边际效用MU(Qa)/Pa也不断减少,每一份收入所得到的产品B的边际效用MU(Qb)/Pb不断增加.

③如果,消费者继续增加产品A的消费量,减少产品B的消费量,到某一点,每一份收入所得到的产品A的边际效用MU(Qa)/Pa会小于每一份收入所得到的产品B的边际效用MU(Qb)/Pb.
既MU(Qa)/PaMU(Qa)/Pa时,增加产品B的消费,减少产品A的消费,可以提高既定收入可以实现的高总效用.

④所以,象上面对产品A和B的消费数量的调整,直到MU(Qa)/Pa=MU(Qb)/Pb时才能停止下来,此时,总效用最大.
总结,类似的情况可以推广到多种产品消费之间,既当:(4-2)总效用最大,这就是消费者理性购买的原则,MUm表示货币的边际效用.
以上的讨论是在产品价格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如果此时价格发生了变化,消费数量也要变化.
比如,如果某种产品X的价格Px下降,那么要增加购买量,使得产品X的边际效用下降,以便与其他产品保持相同的边际效用价格比,这也是旅游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根本原因.

(二)无差异曲线分析考虑到实际上,用效用单位来准确度量效用比较困难,所以,人们往往还利用无差异曲线来分析,虽然分析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基本上是相同的.
1.
消费者偏好和选择消费决策是需要(或欲望)和有限资源这一对基本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方面,消费者要尽量满足自己的愿望和需要;另一方面,他又受到购买力的约束.
消费者的购买力取决于他的收入水平以及物价水平.
在购买力的约束力下,消费者的选择则取决于他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偏爱喜好.

(1)预算约束人们对消费品的选择和购买受到其购买能力的限制,而购买力则由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所决定.
大多数人都喜欢增加他们所消费的物品数量和质量——例如度更长的假期,开更豪华的车,或者在更好的餐馆吃饭.
人们之所以消费的比他所愿意的少是因为他所受到的约束.
经济学上经常使用一条称为预算约束线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可以有消费各种商品或劳务的各种组合,预算约束线的斜率衡量消费者可以用一种商品换到另一种商品的比率,它等于两种商品的相对价格——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相比的价格.
预算约束的实质是资源的稀缺性.

(2)消费者偏好和无差异曲线及边际替代率人们的消费选择除了受到收入,价格的约束之外,还反映出各自的偏爱喜好.
不同的人在相同收入、相同价格的条件下会购买不同的消费组合,消费者的偏好度使他在不同的消费组合中作出选择,如果提供给消费者两个不同的组合,他选择最适合他嗜好的组合.
如果两种组合同样适合他的嗜好,我们说消费者在这两种组合之间是无差异的.
我们可以用无差异曲线来表示消费者的偏好,如图4-2,无差异曲线表示消费者获得同样享受的消费组合;消费者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中的各点上,组合是无差异的;如果消费者消费的A商品减少了,B商品的增加会使他获得同样的享受.

图4-2无差异曲线一条无差异曲线上任意一点的斜率等于消费者愿意用另一种商品替代另一种商品的比率,这个比率称为边际替代率,要注意无差异曲线并不是一条直线.
所以,在一条既定的无差异曲线上,所有各点的边际替代率并不相同.
消费者愿意用一种商品交换另一种商品的比率取决于他已经消费的商品量.
这就是说,消费者愿意用A商品换取B商品的量取决于他需要A或B商品的程度.
在任何一条既定的无差异曲线的所有点上,消费者获得同样的享受.
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束给出了消费者偏好的完整排序.
这就是说,我们可以用无差异曲线来给任意两段商品的组合排序,通过找出更多,无差异曲线上的一点,我们可以用无差异曲线束来给出任何A商品和B商品的组合排序.

(3)无差异曲线的4个特征①对较高无差异曲线的偏好大于较低无差异曲线,消费者通常对东西多的偏好大于东西少,这种对更大数量的偏好反映在无差异曲线上.
②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反映了消费者愿意用一种商品代替另一种商品的比率,在大多数情况下,消费者两种商品都喜欢.
因此,如果要减少一种商品的量,为了使消费者同样享受就必须增加另一种商品的量.

③无差异曲线不相交.
④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是边际替代率——消费者愿意用一种商品替代另一种商品比率,边际替代率通常取决于消费者目前消费的每一种商品量.
特别是,由于人们更愿意放弃他所拥有的较多的商品,并更不愿意放弃他们不多的商品.

(4)消费者选择我们把预算约束和无差异曲线放在一起来分析,消费者是如何选择其消费组合以达到最高满意程度,或者说,达到最大效用.
①消费者的最优选择是什么我们通过图4-3来看旅游产品A和旅游产品B的例子.
消费者想达到旅游产品A和旅游产品B最好的可能组合——这就是说,在最优可能无差异曲线上的组合.
但消费者还必须达到或低于他的预算约束线,预算约束线衡量他可以得到的总资源.
要注意的是,在最优时,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等于预算约束线的斜率.
我们说,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相切.
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是旅游产品A和旅游产品B之间的边际替代率,而预算约束线的斜率是旅游产品A和旅游产品B的相对价格.
因此,消费者选择的两种物品组合要使边际替代率等于相对价格.
消费者在作出自己的消费选择时把两种物品的相对价格作为既定的,然后选择使他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种相对价格的最优点.
相对价格是市场愿意用一种物品交换另一种物品的比率,而边际替代率是消费者愿意用一种物品交换另一种物品的比率.
在消费者最优时,消费者对两种物品的评价(用边际替代率表示)等于市场的评价(用相对价格表示).
所以在这种消费者最优时,不同物品的市场价格反映了消费者对这些物品的评价.

②收入变动如何影响消费者的选择我们已经明说明了消费者如何作出消费决策,现在来考察消费如何对收入变动作出反应.
具体来说,假设收入增加了.
在更高收入水平上,消费者可以买得起更多的两种物品.
因此,收入增加使预算约束线向外移动,见图4-4,由于两种物品的相对价格并没有变,新预算约束线的斜率与原来的预算约束线一样.
这就是说,收入增加引起预算约束线平行移动,使消费者选择更多的旅游产品A和旅游产品B的组合.
换句话说,消费者现在可以达到更高的无差异曲线.
在预算约束线的移动和用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消费者偏好为既定时,消费者的最优点从标有"原来最优"的点移动到标有"新最优"的点.

③价格变动如何影响消费者的选择呢我们用这个消费者选择模型来考虑一种物品价格变动如何改变消费者的选择.
假设旅游产品B的价格由2000元下降到1000元,见图4-5.
较低的价格扩大了消费者的购买机会.
换句话说,任何一种物品价格下降都会预算约束线向外移动.
要注意的是,在这种情况下,预算约束线向外移动改变了预算约束线的斜率.
(这不同于价格不变但消费者收入变动时所出现的情况)正如我们已经讨论的,预算约束线的斜率反映旅游产品A与旅游产品B的相对价格.
由于旅游产品B的价格从2000元下降到1000元,新预算约束线更为平缓.
预算约束线的这种变动如何改变两种物品的消费取决于消费者偏好.
就这个图中所画的出的无差异曲线而言,消费者购买较多旅游产品B和较少旅游产品A.

通过消费者均衡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消费者收入的变化和商品价格变化如何影响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并最终影响旅游产品的需求数量和市场价格.
旅游消费发展趋势及其战略一、旅游消费的发展趋势(一)旅游消费效果将不断优化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成长阶段.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从业人员劳动时间的缩短和带薪假期的增多,使得我国国际和国内旅游消费市场将越来越多地具备以下特点:在旅游消费多样化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消费结构的优化,旅游消费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购物和娱乐消遣支出占的比重将大幅度提高,满足不同类型旅游者不同需要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旅游消费市场逐步实现供需平衡.
由于受时间、地点、政治经济状况、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影响,旅游消费需求具有极大的波动性,而旅游产品(包括劳务)的供给能力一旦形成,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通过合理的规划,可以逐渐保证在旅游淡季和旅游温冷点有一定的消费规模,以提高旅游设施、设备的利用率.

旅游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和改善.
良好的旅游环境属于优美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消费得以顺利高效进行的必备条件.
人们出门旅游的主要动机之一便是追求一个清新、舒适、宁静、安全的自然和杜会环境.
某些特定的旅游活动,如狩猎、钓鱼、采花旅游等将受到"不损害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的限制等.

(二)生态旅游逐步成为热点生态旅游是高层次的有特色的旅游.
进行生态旅游,例如进入一些自然保护区,除了看到一些独特景观和珍稀动植物、学习丰富科学知识外,还可增强生态观念和绿色消费观念,满足旅游者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享受需要,得到美的享受,实现社会经济、文化、环保的统一,是可持续发展的好形式.

近一、二十年来,美国、德国、加拿大、西班牙、澳大利亚、荷兰等国,把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中一个支柱产品来加以开发,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紧随其后.
有人统计,最近几年世界生态旅游每年以15%的增长率在迅速发展,年产值超过了2000亿美元.
我国有发展生态旅游的优越条件,有极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
并已建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9个(各省也建立了各自的自然保护区);到2012年,全国已建立了2855多个森林公园,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有765个.
这些都是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场地,其中有不少是重点风景名胜区.
如西双版纳,1982年被列为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1994年进入世界生物圈保护网络,拥有热带雨林奇观,是迷人的生态世界,它又是我国最著名的热带生物宝库,有很多珍稀的动植物,可以供游客欣赏.
又如武夷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1999年获得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的殊荣,有奇特的丹霞地带景观,有奇峰秀水,有很多珍稀动植物,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确定的国际生物区.
又如,湖南湘西的武陵源,有秀丽的山川风光,神秘的地下宫殿和珍奇的生物,但以前很少有人问津,80年代初才引人注意,1992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世界遗产.
近年来,已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

(三)文化旅游逐渐扩大文化旅游一直是高层次的旅游活动.
当人们的收入水平和文化素质提高以后,必然要求文化旅游,丰富文化知识,增加美的享受.
据世界旅游组织估计,目前文化旅游活动在所有旅游活动中所占比例为37%,近几年将以15%的年增长速度向前发展.
很多历史文化名城,能吸引大量游客.
巴黎圣母院每年接待游客1200万人以上,乔治·蓬皮杜中心每年接待800万人,罗浮宫每年接待500万人,凡尔赛宫每年接待400万人;英国大英博物馆每年接待650万人,国家美术馆每年接待450万人.
我国北京、成都、南京等文化古城,每年也吸引大量游客.
文化旅游除了欣赏文物古迹外,还可开展民俗旅游.
民俗旅游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文化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因而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型旅游,值得提倡.
东盟国家就是以具有文化色彩的民族风情来吸引游客,作为发展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特色.

我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
加之有56个民族,各具民族风情,各有文化特色,因而文化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我国文化旅游将兴旺发达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不是截然分开的,生态旅游中一般含有文化因素,优美的生态环境,就反映着生态文化;文化旅游,一般也需要较好的生态环境,有的也反映生态文化.
有些旅游景点,具有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的双重品位.
如云南的石林,有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集山、石、水、林、草于一体,被称为"天下第一奇观",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圣地;又具有以阿诗玛文化为代表的彝族文化,包括民族歌舞、民间绘画等等,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又如湖南的桃花源,桃林密茂,万紫千红,游客置身于"桃源仙境"之中,享受自然生态之美;又可欣赏桃源山一些名胜古迹,追溯陶渊明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之乐.
这些都体现了生态文化和人文文化,这种旅游也就体现了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的双重效应.

(四)有文化内涵的度假旅游日益兴起度假旅游是观光旅游的发展和提高,它以休闲为主,进行一些高层次的文化娱乐活动.
世界一些著名的度假村、度假区,给游人度假休息,而且具有文化内涵.
如墨西哥坎昆大型海滨度假区,就是以玛雅文化为中心的热带海滨度假中心,除其他一些文化活动外,着重欣赏玛雅文化古迹.
西班牙的加那利蓝岛大型海滨度假区,就是以金色的海岸、美丽的风光和古老文化结合的度假区.
我国很多度假村、度假区也是如此.
如苏州胥口度假区,就以水乡风情与吴文化为特色;湄州岛度假区,就以海岛风光与妈祖文化为特色;福建武夷山度假区,就以山水风光与武夷文化为特色.

我国可以建立自然风光好而又具有文化气氛的度假区、度假村的地方还很多,需要进一步开发、利用.
度假旅游将不断发展,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五)出境旅游稳步发展1983年11月,广东作为试点率先开放本省居民赴香港特区旅游探亲活动.
以后在全国不断出现"港澳游"、"边境游"和出国旅游.
从1991年至1997年,出境旅游人数以年平均17.
25%的速度增长,1997年至2000年,出境旅游人数平均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2000年出境旅游总人数突破了1000万大关,2001年达1213万多人次.
21世纪初,有人曾预测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总人数2015年将达2500万,2020年将达3700万;事实上,2011年就达到了7025万,2012年增加到8318万;远远超过了当初的估计.
出境旅游,也可了解海外、国外很多隋况,丰富自己的知识,也有利于人的发展.
因而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出境旅游将逐步发展,也是必然趋势.

二、旅游消费的发展战略(一)可持续消费的发展战略可持续旅游消费是在可持续发展观指导下,可持续旅游理论与可持续消费理论相结合并在实践中进一步的理论升华.
可持续发展包括可持续生产与可持续消费两部分.
可持续的消费并不是介于因贫困引起的消费不足和因富裕引起的过度消费之间的折衷,而是一种新的消费模式,它适用于全球各国各种收入水平的人们.
可持续消费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生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它们都以代际公正和代内公正为基本准则,都以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为己任,但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整体的、全局性的范畴,它强调的是人类社会经济增长的持续性、稳定性、长期性,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合理化或社会、经济、环境与资源的和谐统一性;而可持续消费和可持续生产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两个组成部分,是具体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从客观层面看,阻碍中国持续旅游消费行为发展的障碍因素主要是旅游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设施老化.
从主观层面看,阻碍中国持续旅游消费发展的主观因素主要是旅游消费者、旅游经营者的素质不高所致.

可持续消费理论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提倡适度消费、提倡绿色消费.
实现可持续消费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适度消费原则、公平消费原则、和谐消费原则、不断增加精神消费比例原则.
目前,世界上实现可持续消费政策手段主要是采取一些环境保护的政策手段,力图通过环境保护的政策手段来改变生产模式、特别浪费的消费模式,从而实现可持续消费.
首先,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作为指导.
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核心是三个原则:一是公平性原则,二是持续性原则,三是共同性原则.
其次,必须以可持续生产作为基础,建立与合理消费结构相适应的产品结构,并努力增加生产资料的数量、多样性和提高质量.
最后要实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

(二)政府推动旅游消费发展战略当前环境下,可持续消费需要政府主导,政府的决策在实现可持续消费中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政府在推动可持续消费过程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进行可持续消费观的宣传教育,培育新的消费理念.
政府应出面组织成立具有权威性的绿色组织,承担起有关可持续消费观的教育培训,宣传推广可持续的消费意识和消费理念,并对企业和消费者行为进行监督控制.
(2)加强对人们消费方式的引导,使人们认识到从物质消费转向人的素质提高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下消费政策的根本.
政府应倡导在有限资源条件下的合理消费,在以人为本的消费体系中,提高劳务消费比重,特别是教育消费.
(3)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对消费品市场管理体系的建设.
政府应加快立法步伐,制定和完善专门的法律法规并设立相应的机构,把环境的代价纳入生产者及消费者的决策范围,以强制性手段规范企业和消费者的行为.
(4)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旅游发展长期规划.
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很多国家,都先后制定了旅游发展规划,如泰国设立了专门的调研机构,摸清旅游资源,作出详细的旅游发展规划.
新加坡也早就制定了《旅游都会21世纪远景》报告书,确定跨世纪远景目标.

(三)推广大众旅游与带薪休假制度战略有钱还要有闲.
在未来,旅游消费将成为主要休闲消费方式之一.
马克思认为,时间不仅是人的生命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空间.
创造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整个财富发展的基础.
快节奏的生活、激烈的竞争使许多人有闲的机会极少,因而对休闲度假更为重视.
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用于闲暇的时间所占比重不断上升,而旅游消费是主要的闲暇消费方式之一.
对机械化的都市生活厌倦之后,设法于都市生活之外体验一种更原始、更本能、更单纯的生活成了现代人的一种时尚.
旅游消费既具有享乐功能,更具有精神和文化陶冶功能,能开拓视野、增加见识,使人的体力恢复、心理平衡、智力发展、素质得以提高、兴趣和自我价值得到全面实现,可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需要.

本章小结本章在阐述了旅游消费的性质、特点和旅游消费在旅游经济运行中的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了旅游消费结构的概念与分类、影响旅游消费结构的因素以及旅游消费结构的合理化的途径;进而分析了旅游消费水平的决定因素和旅游消费者均衡的实现条件,并分析了旅游消费发展的主要趋势.

关键术语旅游消费(touristconsumption)旅游消费结构(touristconsumptionstructure)旅游消费水平(touristconsumptionlevel)旅游消费优化(touristconsumptionoptimization)延伸阅读提示[1]肯·罗伯茨著,李昕主译.
休闲产业[M].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2]张广瑞刘德谦宋瑞主编.
2011年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分析与预测[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张广瑞刘德谦宋瑞主编.
2012年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分析与预测[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4]尼尔·利珀著,谢昌翁瑾陈林生译.
旅游管理(第三版)[M].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复习思考题1、旅游消费与一般商品消费有哪些区别2、影响旅游消费结构的因素有哪些3、怎样实现旅游消费结构的合理化4、了解你所在地区旅游者的消费结构,并作出分析.
第五章旅游产业结构开篇案例长沙市旅游产业链在产业融合成为当今世界潮流的大背景下,打造特色旅游产业链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湖南省长沙市打造特色旅游产业链就是把旅游业作为老百姓的一种休闲生活方式来规划设计,按照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的要求,立足旅游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在长沙市域范围内整合和配置一切可以满足老百姓休闲生活方式的旅游资源,打造了具有七大特色旅游产业链:(1)烟花旅游产业链.
浏阳国际花炮节和橘子洲音乐焰火燃放活动,将烟花旅游链条延伸至开发、生产、物流、营销等环节,形成参与烟花设计、体验烟花生产、观赏烟花燃放、购买烟花产品、燃放烟花广告的烟花旅游产业链.
为长沙市建设"世界烟花之都",打响烟花观赏游品牌建立了基础.

(2)湘绣旅游产业链.
中国沙坪湘绣文化节,推进了湘绣产业集群发展,形成绣品展览、绣艺体验、绣技培训、绣品销售于一体的湘绣旅游产业链.
(3)吧文化旅游产业链.
长沙演艺娱乐品牌资源优势明显,以解放西路、化龙池为重点,整合酒吧街区、演艺吧、茶吧、音乐吧、咖啡吧、电视娱乐等文化娱乐资源,带动了吧文化消费、电视消费、娱乐消费,推动了音乐、影视、绘画、艺术等领域的文化旅游发展.

(4)会展旅游产业链.
发挥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中国长沙国际广告节、中国湖南农业博览会、中国湖南汽车博览会等会展品牌优势,依托省会会展平台,积极引进了国内外大型品牌会展,筹划并举办了大型会展旅游活动,推动了会展策划、住宿服务、旅游度假等产业发展,拉动会展旅游消费.

(5)康体旅游产业链.
浏阳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马王堆养生、灰汤温泉疗养和浴足休闲等具有资源优势,推进了产业融合与区域协作,促进中药医疗、健康饮食、温泉疗养、保健按摩、足浴休闲、美容美体等养生旅游产业链发展.

(6)自行车旅游产业链.
环湘江自行车赛具有一定的影响,形成了自行车生产销售、运动赛事、骑游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自行车旅游产业链,也必将进一步带动游艇、漂流、高尔夫、登山等其他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

(7)购物旅游产业链.
湘绣、湘烟、湘酒、湘茶、湘瓷、湘菜和百年老字号等品牌资源,以及具有长沙特色的旅游商品,同时形成了五一商贸旅游街、天圆地方旅游购物街等购物旅游产业链.
(资料来源:http://www.
zjjcts.
com/meeting/read-15949-1.
html)旅游产业构成作为全球最大的产业——旅游业是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它涉及面广,关乎到旅游者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几个方面,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旅游活动类型的不断涌现而壮大.
但是,关于旅游产业构成,人们在认识上尚存在分歧.
不同国家、政府或者学者的关于旅游业构成的还存在看法.
主要包括:对旅游产业范围定义较狭窄的"局限论",对旅游产业范围定义较宽泛的"宽泛论",以及米克莱托和兰德伯格的关于旅游产业的观点.

一、关于旅游业构成的各种分析(一)"局限论"中旅游业的构成"局限论"对于旅游业产业构成的限定范围明显过小,其中有些是由于概念使用中的误区,把旅游业中的个别行业作为旅游业整体来看待.
1、国家旅游局旅游统计中的旅游业在国家旅游局组织实施的全国旅游统计中,除了针对需求方开展的、以计算旅游总收入为主的海外旅游者抽样调查、国内旅游者抽样调查等内容之外,也对旅游供给进行统计核算,其成果反映在每年的《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副本)中.
这一统计范围中的旅游业包括了旅游管理机构、旅行社、旅游涉外饭店、旅游车船公司、旅游商贸服务公司和其他旅游企业,但却没有包括旅游区(点)在内.
可见,这个统计范围明显过小.

旅游统计中出现这样的情况也是在所难免的,因为在传统的部门管理权限划分中,旅游区(点)的归属较为复杂,如森林公园为林业系统,风景名胜区归属建设部门,文物归属文化部门,自然保护区归属环保部门等,要将其纳入旅游统计序列中,统计困难较大,限制了国家旅游局对旅游行业进行全面的统计.

2、《国家统计调查制度》中的旅游业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家统计调查制度2008》一书中,采用了层次编码方法,将社会经济活动划分为门类、大类、中类和小类四级,共有A—P共16个门类,门类下设有大类,大类下设中类,以此类推.
旅游业被列入社会服务业这一大的门类当中(编号为K),大类编号为80.
在关于旅游业的说明中指出:"旅游业包括经营旅游业务的各类旅行社和旅游公司等的活动.
不包括卡拉OK歌舞厅、电子游戏厅(室)、游乐园(场)、夜总会等活动.
"可见,这一划分办法中的旅游业特指旅行社业,而住宿业、旅游交通客运业、旅游区(点)、旅游商品(用品)制造业等行业均未列入旅游业的统计范畴.
旅游业与传统的行业从供给方定义不同,它是从需求方定义的产业,因而在部分本应属于旅游业的行业已经被列入国民经济其他产业部门中的情况下,采取了把新兴的、其他部门无法统计的旅行社业当作旅游业的分类方法.
作为国家的统计制度,这种观点在旅游行业之外有较为广泛的影响,一些部门在使用旅游业这一名词时实际专指旅行社业,把旅行社业作为旅游业的代名词.

(二)"宽泛论"中的旅游业构成与"局限论"相对的则是关于旅游业构成的"宽泛论".
这种观点认为,只要和旅游相关的产业,都应划入旅游业的范围中来,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就是世界旅游与旅行理事会(WTTC)和新加坡旅游统计部门对旅游产业构成的观点.

1、WTTC关于旅游产业构成的观点WTTC则提出了范围更广的"旅游经济"(广义的旅游业)的概念,"旅游经济"的范围是指直接和间接受到旅游业影响的行业.
在WTTC的统计中,其"旅游经济"包容的范围非常广泛,在其由运输业、住宿接待业、娱乐业及相关服务行业等构成的核心旅游产业之外,还涉及批发零售业、农林渔业、纺织业、供水供电等行业.
如图5-1.

图5-1WTTC的旅游经济概念资料来源:林南枝陶汉军主编《旅游经济学》(修订版),2000年10月第二版.
2、新加坡旅游统计部门关于旅游产业结构的观点新加坡旅游统计部门对于旅游产业的分类也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发生着改变,其提出的旅游产业构成中,旅游产业包括了批发零售业、餐饮业、饭店业、地面交通客运业、商务/技术服务业、政府服务业、媒体/娱乐服务业、其他消遣性服务业、个人/家政服务业等13个子行业.

(三)米克莱托(Mikkleton)的观点米克莱托在其《旅游市场营销》(TourismMarketing)中的观点认为,旅游业主要由五个主要部分组成(图5-2).
图5-2旅游业的五个主要组成部分资料来源:林南枝陶汉军主编《旅游经济学》(修订版),2000年10月第二版.
(四)兰德伯格(Lundberg)的观点兰德伯格在其《旅游经济学》(TourismEconomics)中指出,旅游业是由交通运输、旅游点开发、旅游研究、政府办事机构、旅游吸引物、娱乐设施、住宿设施等十大类行业组成.
如图5-3图5-3旅游业的十个组成部分资料来源:林南枝陶汉军主编《旅游经济学》(修订版),2000年10月第二版.
此外,常见的还有旅游业构成的"六要素论",就是指为满足旅游者旅游活动顺利开展的"行、游、住、食、购、娱"六个要素,从而与之相对应的,形成了交通客运业、旅游区(点)、住宿业、餐饮业、购物商店和娱乐场所等部门.

二、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卫星账户中旅游产业的构成虽然旅游业是从需求方定义的,不存在单一的产品供给或产业与之对应;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涉及面很广.
旅游经济活动是包含在运输、住宿、餐饮消费、娱乐、旅行代理等经济活动中,有关旅游经济活动的流量实际上已包含于一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或包含于现有的不同宏观经济变量中.
也正是由于旅游统计是通过需求方开展的,导致旅游需求、游客消费、旅游生产活动的实际规模和产出水平在以供给方定义的国民经济核算及投入产出表中得不到真实反映.
也正是由于这个问题的存在,才使人们探索和研究旅游统计的统一标准,从而产生了旅游卫星账户.

1999年,世界旅游组织组织了包括世界旅游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欧共体统计处组成的联合工作小组,目的是根据法国尼斯大会的决议,制定一个编制旅游卫星账户的方法框架.
2000年3月,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批准了由这三个机构共同参与编制的《旅游卫星账户:建议的方法框架》(TourismSatelliteAccount:RecommendedMethodologicalFramework(TSA:RMF)).
旅游卫星账户提出了从供给方确定旅游产品和旅游业的核心思想,并提出旅游特征产品(TourismCharacteristicProducts)、旅游相关产品(TourismConnectedProducts)和代表两者总和的旅游整体产品概念.
其中,旅游特征产品是指在没有旅游活动的条件下,将消失或对其的消费量将大幅度减少,并且其统计数据有可能收集的产品,如接待设施、餐饮服务、长途交通及相关服务(如租车业等)、旅行商以及文化和娱乐服务等.
旅游特征产品必须能够下面一个或者两个原则:在产品上的旅游支出应该代表总体旅游支出一个最显著的份额(支出份额/需求份额条件);在产品上的旅游支出应该代表经济体在产品供给上最显著的份额(供给份额条件).
旅游相关产品是指那些游客参与消费,并且游客的消费额在游客的总消费额或在销售者的总销售额中占有较大比例但未被包括在旅游特征产品中的产品,如交通工具出租和文化性服务等(表5-1).

这个定义把旅游产业的构成由质的规定性转化为量的规模和水平,与以往的界定有本质的区别.
表5-1旅游特征产品和旅游特征活动资料来源:TourismSatelliteAccount:TheConceptualFramework.
三、旅游业构成的理论分析(一)界定旅游业构成的特殊性旅游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经济产业,从旅游需求方来看比较单一是游客,从旅游供给方来看,则涉及国民经济众多产业.
由于旅游供给涉及众多产业,因此,旅游统计是从需求方开展的统计,是通过对游客旅游花费支出进行的调查和统计.
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产业是建立在它们的产出基础上,而非他们的消费对象数据的基础上.
这也是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没有也不可能将旅游业作为一个单列产业的原因所在,旅游业从需求方加以定义的这一特性,决定了旅游业不可能在国民账户体系中拥有和其他产业同等的地位,否则只能带来重复计算和混乱.

(二)旅游业构成的约定性关于旅游业构成的各种观点中,旅游业包罗万象,对于旅游业的界定,并无一个明确、可度量的客观标准.
旅游业涉及范围的广泛性又决定了不可能把所有与旅游活动相关的产业包含到旅游业当中来.
因此,旅游业的构成就变成一个模糊而宽泛的概念.
在决定某个行业是否应算作旅游业的争议中,还受到所在地区特点、旅游业发达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对外开放程度的高低以及旅游业发达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一个城市或地区旅游交通是否主要是为了满足旅游活动的需要,从而决定是否属于旅游行业.
因而使确定旅游业构成的判别标准更加模糊,甚至带有主观色彩.
而旅游卫星账户中关于旅游产业的规定,把判别标准从质的规定性减弱到量的大小和程度的强弱.
将旅游业的构成,约定为一个在特定概念基础之上的标准.

(三)约定化思想需要统一和可比的标准正如关于旅游存在形形色色的定义一样,关于旅游业构成的范围也有不下几十种看法.
科学标准的缺乏使得旅游产业构成转化为约定,但为了研究和测度旅游业的规模和影响,需要有一个全球范围内统一使用的标准,因而需要将关于旅游业构成的各种约定统一到一个标准上来.
从确定旅游业范围的出发点来看,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测度旅游业所带来的经济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宏观决策,所以,作为全球性统计标准的旅游卫星账户中的旅游业构成规定便具有了普遍的和可比的意义.
旅游卫星账户把旅游业作为整体国民账户体系之外单设的一个虚拟卫星账户的思想,既保持了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的可比性,又不破坏旅游业自身的完整性,在考虑到旅游业定义特殊性的同时,把旅游业与传统产业放在可比的位置,并较好地解决了旅游业构成和国民账户分类体系之间原本认为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旅游产业结构及其优化一、旅游产业结构旅游产业结构是指以吃、住、行、游、购、娱为核心的,旅游产业内部为满足旅游者不同需要的各行业之间在运行过程中所形成的内在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也就是旅游业的部门结构.
这种比例关系主要由住宿业、交通客运业、旅行社业和游览、娱乐业构成.
一般讲,前三者被称为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产业.

二、饭店业旅游饭店主要为旅游者提供食宿,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依托.
作为旅游业的主要基础设施,旅游饭店的数量、饭店床位的多少,标志着旅游业的接待能力大小,而饭店业的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卫生状况等是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因此,旅游饭店业在旅游产业结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对于完善和健全我国旅游接待体系,增加旅游外汇收入,平衡国际旅游收支和改善旅游投资环境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一)中国的饭店业我国的现代饭店是为适应改革开放后我国发展国际入境旅游而兴起和发展的,因此,冠以"旅游饭店"的名称.
在当时的国情下,旅游饭店仅是以接待海外旅游者为主的具有涉外性质的商业性饭店设施.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旅游饭店无论在行业规模、设施设备,还是经营理念、管理水准和服务质量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从1978年至今,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3年),为起步阶段,由事业单位招待型管理走向企业单位经营型管理.
这时期的饭店主要是招待型的事业单位,从以前政府的高级招待所转变而来的.
经营上没有指标和计划,服务上只提供简单的食宿,还不能满足客人的各种服务要求,也不能为我国的国际旅游业和国家创汇作出更多贡献.

第二阶段(1983—1988年),发展阶段,由经验型管理走向科学管理.
1984年3月,中央和国务院指示,国营饭店也应按照北京建国饭店的科学办法管理.
国家旅游局在认真总结该饭店经营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在全国分两批选定102家饭店进行试点.
而北京建国饭店是北京第一家中外合资,聘请外国饭店管理集团管理的饭店,开业时间不长,就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通过推行这套管理办法,全国饭店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经验管理踏上了科学管理之路.

第三阶段(1988—1994年),黄金发展阶段,吸取了国际上通行做法,推行星级评定制度,使我国饭店业进入了国际现代化管理新阶段.
1988年,我国已拥有旅游涉外饭店1496座,客房22万间.
9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旅游局颁布了饭店星级标准,并开始对旅游涉外饭店进行星级评定,星级标准于1993年10月上升为国家标准,并在1998年、2003年进行了两次修订,我国饭店进入了规范化、国际化、现代化管理的新阶段.

第四阶段(1994年至今),高速发展阶段.
我国饭店业向专业化、集团化、集约化经营管理发展.
从1994年至今,我国星级酒店规模和数量继续发展.
截止2011年,我国的星级饭店及规模有了大幅度提高,酒店数量达到13513家,其中五星级615家、四星级2148家、三星级5473家、二星级3276家、一星级164家.
据统计,过去3年全国星级酒店数量整体年均增长率为6%,而五星级酒店数量的年均增长率超过15%.
在区域分布上,高星级酒店项目已经从沿海一线城市向二线、三线城市拓展,从东部发达地区向西部欠发达地区延伸.
有预测机构的预测,到2013年,中国最大的30个城市中,国际连锁酒店的数量还会在目前的基础上增加52%.
2011年洲际酒店集团公布全球半年报,中国为全球变现最强劲的市场.
洲际在中国区共有154家开业酒店,还有150家左右的在建酒店.
洲际预测中国酒店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超过美国,酒店房间数量届时可能达610万间.
洲际中国元素品牌未命名已签12家,除北京、上海之外,大多位于二、三线城市.
2010年以来,希尔顿已签近40份管理协议,其中超过30家位于二、三线城市.
另一酒店业巨头万豪在中国签约的酒店也已经超过100家.

可以想象,未来数年内,也许中国(至少是沿海地区)的地级市、县级市甚至小城镇都会拥有至少一家希尔顿、洲际、喜来登酒店.
届时,高星级酒店的数量也势必会批量增加.
(二)中国饭店业的优化发展1、优化档次结构和地区结构2011年底,全国一星级酒店164家,二星级酒店3276家,两者共占全国饭店总数29.
4%.
与2010年底各星级酒店数量比较,二星级减少了1336家,一星级减少了133家.
2010年底星级饭店总数超过500家的省市包括广东1175家,浙江1067家,山东904家,江苏863家,云南766家,北京708家,湖北607家,湖南549家,河南501家.
8个省区市饭店总数比去年有所增加,增加最多的是广东省,为128家.
减少最多的云南省,为60家.

由上述数据可见,旅游饭店在地区分布和结构档次上发展不平衡.
某些地区旅游饭店已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一些城市供过于求的状况还很严重.
因此,在总体上对旅游饭店建设应根据市场需求和地区实际进行控制.

同时,饭店的非流动性决定了一定区域内的饭店主要只对其所能辐射的地域的供需状况发生作用.
因此,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特点及客源市场需求情况区别对待.
近年来,饭店出租率高的城市和地区(如东南沿海地区),可以根据旅游发展水平,以发展高档旅游饭店为主,少数国际化大都市,可以以高档商务饭店为主.
而西部(如西藏和宁夏)应以尽快形成接待规模、进一步完善接待服务设施为主,以中低档饭店为主,鼓励建设青年旅馆形式的旅游饭店.

2、优化组织结构集团化和跨国经营是20世纪末以来国际酒店业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酒店市场的竞争更显激烈,酒店业的经营风险也越来越大.
为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酒店企业在发展中不断扩大企业规模,以获取规模经济效应,因而重视向海外扩张,进一步占领国外具有潜力的市场.
集团化和跨国经营发展迅速的酒店公司都获得了比较大的市场份额.
我国饭店自改革开放以来,用三十多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饭店近百年的历程,虽然在集团化发展中尚不成熟和完善,但业内集团化、网络化意识也在逐渐增强.
上海、北京等地出现了一批以饭店为核心的旅游集团,上海锦江和北京凯莱饭店管理集团等已经在国际上初步形成影响.

3、优化经营结构在目前饭店业竞争激烈的经营环境下,如何利用自身的资金和资源优势,优化经营结构、创新经营模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通过凸显自身特色,发展饭店自身优势项目,也能增加经营收益,带动饭店快速发展.

酒店的独创性是酒店的生命力,单一的连锁酒店、千篇一律的设计风格和产品,不再是未来的旅游者所青睐的对象.
善开放店市场的竞争日益数国际化大都市,可以高档商务饭店为主.
总在中国,北京现代风格的有工体旁如魔方般的HotelG、复古风格的有故宫旁的皇家驿站;上海由老电影院改造的春藤宫、薇阁、艾卡、老时光等;深圳有一家佛教主题的菩提宾舍,都是特色制胜的典范.
酒店甚至可以成为旅游目的地,阿曼(Aman,又译安缦居)全球有14万顶级消费的固定客源.
阿曼粉丝将新开的阿曼酒店作为自己旅游的目的地.
阿曼在梵文中的意思是安宁,理念是追求与自然文化遗产的和谐相处,营造安宁原生态的、风格独一无二的度假胜地,酒店选点大多是远离开发的文明.

4、优化产品结构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将产业经济发展划分为制造业经济、服务业经济和体验业经济三个阶段,并把体验业作为服务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在旅游业发展初期,我国旅游产品主要以观光产品为主导,旅游者也多为观光游客,我国饭店业亦以城市和景区为主体.
随着旅游类型的不断涌现,旅游需求的多样化、需求结构的多元化要求饭店产品也应及时适应市场的发展,开发完善休闲、度假、生态、疗养、体育、会奖等新产品来满足市场需要.
以休闲产品为例,休闲地饭店应充分考虑游客的需求,设计酒店的风格和空间,建设完善的配套设施.
城市饭店也可通过对原有设施的改造,推出新的产品或产品组合.
再如在大城市中,尤其是国际化的大都市中,会展设施较为缺乏,可以发展一批会议中心等配套设施齐全的高档商务饭店.

三、旅行社业旅行社业是联系旅游者和旅游供给者之间的桥梁,它具有生产、销售旅游产品,组织协调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分配旅游收入,以及提供旅游信息等职能.
(一)我国的旅行社业1、行业规模于1949年11月建立的厦门华侨服务社(即后来厦门中国旅行社),是新中国的第一家旅行社.
改革开放以前,国内旅行社主要是中国旅行社、中国国际旅行社及其分支机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旅行社数量得到了飞速发展,也为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991年,全国有旅行社1561家;到2001年底,全国共有旅行社10716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319家,国内旅行社9397家),比1991年底扩大了近7倍,年均增长21.
24%;全国旅行社直接从业人员为19.
24万人,比1991年底增加了13.
72万人,年均增长13.
30%.
截至2011年底,全国旅行社的总数为23690家,同比增长3.
98%.
有25个省(区、市)的旅行社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东中部10个省的旅行社数量均超过1000家,江苏和山东均超过1800家,西藏、宁夏自治区的旅行社数量增幅最大,超过24%;少于500家的有11个省(区、市),其中宁夏、西藏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不足100家;有7个省(区、市)旅行社数量减少,其中四川减少13.
84%.

全国旅行社总资产711.
17亿元,同比增长6.
76%,其中,负债461.
81亿元,同比增长4.
20%,所有者权益249.
36亿元,同比增长11.
84%.
全国旅行社直接从业人员29.
98万人,同比增长8.
11%,其中大专以上学历20万人,同比增长17.
23%.

2、经营状况2001年,全国各类旅行社共实现营业收入589.
80亿元,比上年增长25.
5%;实际缴纳税金7.
63亿元,下降4.
6%;实现利润总额12.
28亿元,比上年增长13.
9%.
旅行社年末资产总额415.
47亿元.
2005年,全国各类旅行社共实现营业收入1116.
59亿元,比上年增长9.
7%;实际缴纳税金8.
12亿元,比上年增长16.
8%;旅行社年末资产总额419.
26亿元,比上年减少1.
2%.
2011年度全国旅行社营业收入2871.
77亿元,同比增长8.
41%.
利润总额21.
55亿元,同比下降36.
39%.
旅游业务营业收入2626.
54亿元,同比增长11.
45%.
自2001年至2011年,旅行社经营收入年增长率为17.
15%,利润总额年增长率为5.
79%.

2011年度全国国内旅游业务营业收入1671.
91亿元,同比增长12.
56%.
占全国旅行社旅游业务营业收入总量的63.
65%;国内旅游业务利润79.
28亿元,同比增长4.
28%,占全国旅行社旅游业务利润总额的59.
79%.
全国入境旅游业务营业收入286.
54亿元,同比减少1.
05%.
占全国旅行社旅游业务营业收入总量的10.
91%.
全国出境旅游业务营业收入668.
10亿元,同比增长14.
84%.
占全国旅行社旅游业务营业收入总量的25.
44%.

3、接待能力2001年,全国旅行社共组织国内过夜旅游者3516.
17万人次,经旅行社接待的国内过夜旅游者为5894.
39万人次.
全国国际旅行社共外联入境旅游者783.
44万人次,经旅行社接待的入境旅游者为1453.
64万人次.
主要客源国为日本、韩国和俄罗斯.
2005年,全国旅行社共组织国内过夜旅游者6216.
03万人次,经旅行社接待的国内过夜旅游者为8089.
43万人次;全国国际旅行社共外联入境游客936.
07万人次,经旅行社接待的入境游客为1552.
53万人次.
2011年,全国旅行社组织国内游客达13710.
75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16900.
5万人次;外联入境旅游1454.
96万人次,接待2280.
81万人次,其中韩国、日本、俄罗斯为我国主要客源国市场.
组织出境旅游2021.
92万人次,其中亚洲、欧洲为我国主要目的地.
自2001年至2011年,旅行社组织国内过夜人数年均增长14.
58%,经旅行社接待的国内过夜旅游者年均增长11.
11%;全国国际旅行社共外联入境旅游者年均增长6.
39%,经旅行社接待的入境旅游者年均增长4.
61%.

(二)我国旅行社业的优化发展1、旅行社应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更大程度地开放了旅游市场,允许外商在中国办合资、独资旅行社,同时开放了中国的导游市场.
经国务院和国务院国资委批准,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于2004年与中国免税品(集团)总公司合并重组,成立了中国国旅集团有限公司.
目前,国旅集团已经成为以旅行社为龙头,涉足旅游资源整合、旅游景区开发等旅游产业链齐全的大型旅游集团.
国旅集团每年都超额完成国资委下达的各项经营指标.
截至2011年底,主营业务收入增长到98亿元,利润总额增长到7.
7亿元,资产总额增长为92.
7亿元,净资产增长为61.
4亿元.
同时,国家旅游局也加快了外商投资旅行社的步伐,截止2012年国家旅游局已许可71家外商投资旅行社.

2、促使旅行社业向垂直分工体系的方向迈进目前我国旅行社的水平分工体系与政府部门管理有关,政府对旅行社的管理造成市场不平等,阻碍市场发展,容易造成"寻租"行为的产生,因此水平分工体系容易造成产品的模仿和雷同,有碍于产品创新,而且导致恶性竞争.
从而造成行业效率低下、整体竞争力不强.
而垂直分工体系则有利于保障有序的市场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形成我国的旅行社业在出入境、外商投资、导游服务等方面逐步实现了开放.
随着外资在我国开办合资、控股和独资旅行社,我国旅行社行业受到极大的冲击.
在出入境旅游市场上,国外旅行社不但要分享组团利润,还要分享接待利润.
在与国外旅行社合作中,我国旅行社将被纳入到其垂直分工体系中,但却处于利润较低的中下层.
这种不利局面将迫使我国旅行社行业更快地向垂直分工体系的模式转变.

3、旅行社业将主动引入高新技术为己所用旅行社担负着组合旅游产品、并直接向旅游消费者推介和销售旅游产品的职能,同时又担负着向旅游产品供应企业及时反馈旅游市场需求的功能.
旅行社是旅游供应商与旅游者之间的桥梁,决定了其在收集信息、传递信息、综合利用信息的重要性,现今因特网的广泛应用,使旅行社面临巨大的冲击:一方面,旅行社可以和旅游供应商、旅游者便利地交流,从而促使旅行社的传统经营运作方式信息化、科学化;另一方面,网络也会把旅游供应商和旅游消费者直接联系在一起.
因此网络技术的提升,既給旅行社带来了机遇,也充满了挑战.

旅行社可以利用网络,对旅游信息进行分类、编辑,设计旅游线路,建立旅游信息库.
同时可推出更能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旅游产品,选择有针对性、有主题、有吸引力的旅游方式.
如自助游、自驾游等,旅行社发挥自己的批量采购优势和信息优势,将游程、房间、车辆等事宜安排好.
同时,许多旅行社设立了自己网站和网页,进行网上采购和预订,动态更新旅游信息,起到促销作用.
也可向旅游电子商务方向发展,加入门户网站的旅游频道、专业旅游网站或者创办旅行网站.

四、旅游交通业旅游交通也是旅游业的重要一环,在连接路线、组合产品和输送游客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我国的旅游交通业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我国旅游交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产生了明显的社会综合效益,大大提高了旅游业各环节的配套程度,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旅游与交通的联动发展在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历程中得到了有力证明.

1、公路改革开放至2007年,公路通车总里程由89万公里增长到358万公里,公路建设年投资规模由1978年的4.
9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6490亿元,提前13年实现了总长35000公里的"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的基本贯通.
2011年完成公路建设投资12596.
36亿元,比上年增长9.
7%.
高速公路建设完成投资7424.
14亿元,比上年增长8.
2%.
截止2011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410.
64万公里,比上年末增加9.
82万公里.
全国公路密度为42.
77公里/百平方公里.
全国高速公路达8.
49万公里,比上年末增加1.
08万公里.
高速公路里程超过3000公里的省份增加至14个.
全国营业性客车完成公路客运量328.
62亿人,比上年分别增长7.
6%.

表5-2截止2011年高速公路里程超过3000千米的省份省份里程省份里程河南5196陕西3803广东5049黑龙江3708河北4756江西3603山东4350浙江3500江苏4122辽宁3300湖北4006安徽3009山西4005四川30092、水运中国是世界上水路运输发展较早的国家之一.
据记载,中国在公元前2500年已经制造舟楫,从事水运.
早在商代即已出现帆船运输.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水运事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到改革开放初期,水路客、货运量较新中国成立时均增加16倍以上,旅客周转量增加9倍多,货物周转量增加约90倍.
轮驳船总载重量吨位增加50多倍.
沿海和长江港口吞吐量增加20多倍.
2011年,全国完成公路水路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4464.
21亿元,比上年增长9.
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
7%.
全国港口完成旅客吞吐量1.
94亿人,比上年增长9.
8%.
其中,沿海港口完成0.
80亿人,内河港口完成1.
14亿人,比上年分别增长9.
1%和10.
3%.
全国完成水路客运量2.
46亿人,比上年增长9.
7%.

3、铁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一年共抢修恢复了8278公里铁路.
1952年6月18日,满州里至广州间开行了第一列直达列车,全程4600多公里畅通无阻.
到1952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增加到22876公里,客货换算周转量达802.
24亿吨公里.

从1953年开始,国家进入有计划发展国民经济的时期.
到1980年铁路经过了五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到1980年底铁路营业里程达49940公里,全国铁路网骨架基本形成,客货换算周转量达7087亿吨公里.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民经济开始了新的发展时期.
1982年指出"铁路运输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提出"北战大秦,南攻衡广,中取华东"的战略.
到1985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52119公里,客货换算周转量突破1万亿吨公里.
2003年底中国铁路已经达到7.
3万公里.

2005年1月7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明确了中国铁路网中长期建设目标: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0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分别达到50%,运输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这期间,中国著重投入以"八纵八横"铁路主通道为重点的建设,形成畅通合理的铁路路网.
"八纵八横"路网主骨架的八纵是指:京哈通道;沿海通道;京沪通道;京九通道;京广通道;大(同)湛(江)通道;包(头)柳()州通道;兰(州)昆(明)通道.
八横是指:京兰通道;煤运北通道;煤运南通道;陆桥通道;宁西通道;沿江通道;沪昆(成)通道;西南出海通道.

2011年,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完成18.
62亿人,比上年增长11.
1%.
全国铁路旅客周转量完成9612.
29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9.
7%.
而铁路运输服务方面,开通了互联网售票业务,扩大了电话订票服务范围,推出了银行卡购票刷卡支付业务.
组织开通了18个铁路客服中心,统一12306客服号码,采取电话语音查询、人工在线服务和12306网站信息查询、客户信箱等方式,为客户提供信息查询,受理旅客投诉、建议和咨询.

4、航空1950年,新中国民航初创时,仅有30多架小型飞机,年旅客运输量仅1万人,运输总周转量仅157万吨公里.
到1980年全民航只有140架运输飞机,且多数是20世纪50年代或40年代生产制造的苏式伊尔14、里二型飞机,载客量仅20多人或40人,载客量100人以上的中大型飞机只有17架;机场只有79个.
1980年,中国民航全年旅客运输量仅343万人;全年运输总周转量4.
29亿吨公里,居新加坡、印度、菲律宾、印尼等国之后,列世界民航第35位.
改革开放以来,民用航空业迅速发展,此后20多年中,中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和货物运输量年均增长分别达18%、16%和16%,高出世界平均水平两倍多.
2002年,民航行业完成运输总周转量165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8594万人、货邮运输量202万吨,国际排位进一步上升,成为令人瞩目的民航大国.

2004年,民航行业完成运输总周转量230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1.
2亿人、货邮运输量273万吨、通用航空作业7.
7万小时.
截止2004年底,中国定期航班航线达到1200条,其中国内航线(包括香港、澳门航线)975条,国际航线225条,境内民航定期航班通航机场133个(不含香港、澳门),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机场为中心,以省会、旅游城市机场为枢纽,其它城市机场为支干,联结国内127个城市,联结38个国家80个城市的航空运输网络.
民航机队规模不断扩大,截止至2004年底,中国民航拥有运输飞机754架,其中大中型飞机680架,均为世界上最先进的飞机.
2004年中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达到230亿吨公里(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省),在国际民航组织188个缔约国中名列第3位.
2011年,全行业完成运输总周转量577.
44亿吨公里,比上年增加38.
99亿吨公里,增长7.
2%,其中旅客周转量403.
53亿吨公里,比上年增加43.
98亿吨公里,增长12.
2%.
全国民航运输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6.
2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
0%.
其中:2011年东部地区完成旅客吞吐量3.
65亿人次,东北地区完成旅客吞吐量0.
38亿人次,中部地区完成旅客吞吐量0.
59亿人次,西部地区完成旅客吞吐量1.
59亿人次.

2011年,年旅客吞吐量100万人次以上的运输机场53个,其中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大城市机场旅客吞吐量占全部机场旅客吞吐量的31.
9%.
截至2011年底,我国共有颁证运输机场180个,比上年增加5个.

表5-32011年全国各地区运输机场数量单位:个地区运输机场数量占全国比例(%)全国180100其中:东北地区1910.
6东部地区4625.
6中部地区9050.
0西部地区2513.
9截至2011年底,我国共有定期航班航线2290条,按重复距离计算的航线里程为512.
77万公里,按不重复距离计算的航线里程为349.
06万公里.
表5-42011年我国定期航班条数及里程指标(单位)数量航线条数(条)2290国内航线1847其中:港澳台航线91国际航线443按重复距离计算的航线里程(万千米)512.
77国内航线318.
0其中:港澳台航线13.
57国际航线194.
77按不重复距离计算的航线里程(万千米)349.
06国内航线199.
62其中:港澳台航线13.
51国际航线149.
44资料来源: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展计划司:2011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
(二)我国旅游交通业的优化发展1、调节旅游需求季节性和供给的相对稳定性间的矛盾由于旅游需求具有季节性,而旅游交通的供给具有相对稳定性,因而难以调和.
这是由于旅游者的余暇时间相对集中、旅游景观具有季节性,以及国家政策影响(如2012年9月30日起节假日高速公路七座以下小客车免费通行政策)等因素的作用,使得旅游客流在全年的分布很不均衡.
形成了清明节、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中秋节、春节等国家法定假日的旅游高峰.
在旅游高峰期,交通运力不足,而在旅游淡季,交通设施则客源不足.
因而,作为旅游供给的交通客运业,如何调节供需季节矛盾,紧跟市场变化,满足旅游者需求,也成为了管理难题.

2、加强建设与管理,适应旅游需求除了适应旅游者淡旺季的交通运力问题,在旅游交通客运服务,也在很多方面与旅游者的需求存在差距.
如很多旅游区(点)旅游交通车、出租汽车、旅游专列、专线等存在数量不足、设施设备陈旧、时间不固定等问题.
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解决问题,一方面针对设施设备的不足,加强设施设备的建设;另一方面针对运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加强管理,提高相关设施、设备的运用效率.

3、进一步优化交通客运市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交通运输行业进一步开发,但由于利益的驱使,个别旅游区(点)还存在不按核定的线路、班次、站点行驶,倒客、甩客、采取暴力或欺骗手段揽客、私涨票价等违章经营行为,应严厉打击,优化交通客运市场环境.

五、旅游区(点)旅游区(点)是指经县级以上(含县级)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成立,有统一管理机构,范围明确,具有参观、游览、度假、康乐、求知等功能,并提供相应旅游服务设施的独立区域(单位).
包括旅游景区、景点、主题公园、度假区、保护区、风景区、森林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美术馆等.

(一)我国的旅游区(点)我国旅游资源类型众多,存量丰富,涉及许多不同类型的资源.
1、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其中在国内外有典型意义、在科学上有重大国际影响或者有特殊科学研究价值的自然保护区,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截止2010年底,林业系统管理的自然保护区已达2035处,总面积1.
24亿公顷,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2.
89%,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47处,面积7597.
42万公顷.
2010年末实有自然保护区4.
88万个,总面积1588万公顷.

2、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风景名胜区划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其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能够反映重要自然变化过程和重大历史文化发展过程,基本处于自然状态或者保持历史原貌,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可以申请设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报国务院批准公布.
自1982年起至2009年,国务院总共公布了7批、208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3、森林公园中国的森林公园分为国家森林公园、省级森林公园和市、县级森林公园等三级,其中国家森林公园是指森林景观特别优美,人文景物比较集中,观赏、科学、文化价值高,地理位置特殊,具有一定的区域代表性,旅游服务设施齐全,有较高的知名度,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场所,由国家林业局作出准予设立的行政许可决定.

1982年9月,中国首个国家森林公园在湖南张家界挂牌设立.
到2011年底,国内已建立国家级、省级和县(市)级森林公园共2747处,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746处,规划总面积达1700多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
78%,基本形成了以国家级森林公园为骨干,省级和市(县)级森林公园配套发展的基本格局.
分布范围遍布除港澳台之外的全国所有省区市.
数据显示,广东、山东、浙江、河南等9个省的森林公园数量超过100处,其中,广东省森林公园数量为458处,位居首位.
30年来,森林公园从"一无所有"到"遍布全国",实现了高速发展,不但成为我国珍贵森林资源和林区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的骨干力量,也成为弘扬生态文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另外,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为五级,从高到低依次为AAAAA、AAAA、AAA、AA、A级旅游景区.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标牌、证书由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机构统一规定.
截止2012年10月,我国5A级旅游景区已达137家,其中2007年首批66家、2009年新增1家、2010年新增9家、2011年新增43家、2012年新增18家.
还有一些景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为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截止2012年10月,我国已有43处世界遗产,其中文化遗产30处,自然遗产9处,文化和自然双遗产4处.

(二)旅游区(点)的优化发展1、重点规划指导开发一些在国际市场上前景看好、国内有资源优势的新的旅游资源开发项目我国旅游产品正面临转型升级时期,逐步从以观光旅游占绝对主体地位转向以观光旅游为主体,观光、休闲度假、专项旅游协调发展,特别是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专项旅游发展势头良好.
冰雪旅游、温泉旅游、邮轮旅游、滨海旅游、会展旅游、奖励旅游、健康旅游、探险旅游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
随着旅游活动的发展和人民素质的提高,文化旅游也日益成为居民旅游消费的重要选择,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不断深入,如广西的"印象·刘三姐"、云南的"梦·云南"、陕西的"长恨歌"等许多"大投入、大制作"的演出活动,促进了旅游市场大繁荣.

2、在国家和地方宏观规划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我国资源丰富,许多地方都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但由于投资环境差、交通不便、人才短缺等原因,无法成为旅游项目投资商青睐的对象.
因此,在编制旅游规划、开发旅游项目时应选择符合当地实际,适应旅游者需求和国内外旅游市场发展变化的旅游项目.

3、各地区应建设一批品位较高、对游客有较大吸引力、投入产出效益好、对本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能起辐射作用的拳头项目各地区应优先开发符合产业方向、旅游特色鲜明、市场影响力强、投资规模较大、发展潜力较好的拳头旅游项目.
科学规划、整合资源、打造精品、营造亮点,以项目建设提高地区旅游核心竞争力,抢占旅游市场竞争制高点,推动旅游产业新发展.

4、各地区要善于利用现代科技创新旅游商业模式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品牌经营、集聚开发等旅游商业模式创新加快,一批精品品牌和高中端产品正在快速形成,全国涌现了一批旅游集聚区、旅游综合体、旅游产业园区.
这些不断出现的新兴旅游业态完善了我国旅游产品体系,也进一步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

5、要利用旅游的扶贫作用,加强对资源条件和市场前景较好的中西部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以旅游业带动这些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使旅游业在缩小东西部差距中发挥作用通过旅游的发展,促进中西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并逐步调整产业结构.
如贵州省提出"将旅游发展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结合起来,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
经过多年发展,旅游扶贫的概念逐步转化为旅游产品——乡村旅游.
目前,乡村旅游发展从资源向产品转化,在贵州省的旅游产品体系中逐渐成为特色产品之一,走出了一条兴旅富民、可持续的发展之路,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6、做好旅游规划,认真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从旅游资源规划的环节开始强化生态保护意识,确保在开发过程中做到先保护后开发,而不是先开发后保护,或边开发边保护.
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了旅游资源,保护了旅游开发的长久和可持续发展.

六、休闲娱乐业作为旅游活动"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中的休闲娱乐业,一般应包括歌舞娱乐业、美容美发业、影像放映业、洗浴按摩业、电子游戏业、博彩业、休闲体育业、户外游乐业等.
主要涉及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体育休闲、户外游乐、吧馆休闲等几个方面.
休闲娱乐业也常常成为旅游吸引物,如美国的拉斯维加斯、中国的澳门、深圳的欢乐谷等.

休闲娱乐业的发展是在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被认为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开发,因此,我国休闲娱乐业的发展需要在全社会进行休闲教育,普及休闲理念,树立正确的休闲观念.
由于休闲娱乐业发展较缓慢,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以及法律法规的监督.

七、旅游商品(用品)制造业旅游购物能直接反映旅游业的发展水平,是带动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目前,全球旅游商品消费已占整个旅游消费总量的60%,而中国旅游商品消费量仅占28%,发展空间很大.
2011年中国游客出境旅游消费达到690亿美元,拥有超强购买力.
相比之下,中国境内的许多旅游商品在产品多样化、质量、价格、销售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无法激起旅游者的购买欲望.
旅游商品已成为制约我国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现在旅游纪念品质量不高、产品雷同、缺乏地域特色等方面,与旅游商品相关的产业发展滞后.

同时,对于旅游商品(用品)的概念过于模糊,人们传统观念中认为,旅游商品就是小纪念品.
事实上,和旅游产业相关的商品都应被列入旅游商品范畴.
旅游商品应涵盖旅游产业这个大链条上的任何商品,包括旅游酒店用品、户外休闲用品、珠宝首饰及奢侈品、旅游服饰、旅游工艺品和纪念品等,如箱包、手表、运动产品、数码电子产品、汽车用品、滑雪设备、高尔夫用具、渔具以及房车、游艇等各类旅游交通工具,涵盖了旅游的各个方面.
旅游商品(用品)的发达,预示着旅游业的兴旺程度,进而可以带动制造业、科技、市场拓展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二)旅游商品(用品)制造业的优化发各旅游商品(用品)制造商应形成规模优势,促进产业融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影响科技引领驱动力,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升级;加大整合营销力度,形成舆论宣传冲击力,运用各种信息化手段拓宽营销渠道;挖掘富有当地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产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培养与旅游商品(用品)制造业相关的人才.
用品都应属于旅游商品的一部分,展的短板之一,主要表现为、渔具、酒本章小结本章主要分析了旅游产业结构的构成及其理论分析,重点掌握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卫星账户中旅游产业的构成.
对旅游产业结构进行了界定,同时分析了旅游产业结构中的饭店业、旅行社业、旅游交通业、旅游区(点)、休闲娱乐业以及旅游商品(用品)制造业的现状及优化发展.
关键术语旅游产业(tourismindustrial)旅游产业结构(tourismindustrialstructure)饭店业(lodgingindustry)旅行社(travelagency)旅游交通(tourismtraffic)旅游景区(touristarea)休闲娱乐(leisureandrecreation)旅游购物品(tourismshopping深入阅读提示中国旅游投资官方网http://www.
cntins.
com/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官网http://www.
cnta.
gov.
cn中国旅游新闻网http://www.
cntour2.
com/viewnews/中国饭店业采购供应协会官网http://www.
hpsa.
org.
cn/附录:旅游产业结构形态分级一级形态:分离产业形态——观光、游乐为核心,各自独立;二级形态:多元产业形态——满足多种需求各类产品出现,形成观光、游乐、美食、修学、康体、娱乐、其它休闲等多元结构形成;三级形态:一体化产业形态(或目的地形态)——以旅游目的地为核心打造的一个旅游多要素、多层面混合的进行区域开发的形态;四级形态:度假产业形态——以较长时间的工作与度假分离节奏安排为基础,私人度假资产的普及为依托,形成的产业形态;五级形态:生命体验形态——当旅游开发达到一个非常高的境界的时候,不再是作一个简单的产品,而是在作一种人类生存方式和生命体验形成的旅游开发模式,这也是我们作旅游策划人追求的一个目标——能够开发一种生活方式.

如何理解各个形态的旅游产业结构并举例分析.
(资料来源:http://www.
cu-market.
com.
cn/hgjj/2011-3-24/17541265.
html思考练习题:国家旅游局旅游统计中的旅游业构成的优缺点是什么《国家统计调查制度》中的旅游业的构成有哪几个部分简述WTTC关于旅游产业构成的观点简述米克莱托(Mikkleton)关于旅游业构成的观点简述兰德伯格(Lundberg)关于旅游业构成的观点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卫星账户中旅游产业的构成.
什么是旅游产业结构它包括哪些产业如何优化中国的旅游饭店业如何优化中国的旅行社业如何优化中国的旅游区(点)第六章旅游经济的区域合作与全球一体化开篇案例中国旅游:多双边国际旅游合作不断深化与拓展1、与东北亚国家的合作取得实质性突破东北亚各国旅游资源的互补性强,同时区域内部市场潜力巨大,中国、俄罗斯、日本与韩国均是出境旅游大国.
为推动这一区域内各国间的旅游合作,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成立了东北亚地区旅游合作机制——"大图们江动议"(GTI)旅游委员会,以推动中国、朝鲜、韩国、蒙古和俄罗斯建立旅游信息的常规交换机制,共同推广东北亚跨境旅游.

2011年5月,第六届中日韩旅游部长会议在韩国举行.
三国发表联合声明,确定将共同建立旅游突发事件应对合作体系,推动制定"2020旅游展望"(Vision2020),签署中日韩诚信旅游倡议书,共同开发三国旅游交流项目.

从2011年5月底开始,朝鲜决定允许中国游客开车越过中朝边境,对朝鲜罗先特别市进行自驾体验游览.
2、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得到深化随着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中国与东盟之间的通关条件不断改善.
2011年8月,中国与菲律宾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与菲律宾共和国旅游部旅游合作谅解备忘录执行计划》,双方拟就两国旅游部门在2011-2013年期间加强旅游安全与质量保障、旅游宣传推广、旅游培训、旅游投资等方面的合作.

3、以加勒比国家为突破实现了与美洲国家合作的拓展2011年9月,以"合作、发展、便利、共赢"为主题的第五届中美省州旅游局长合作发展对话会议在夏威夷召开.
邵琪伟局长在会议当中对中美旅游交流合作提出了五点建议,这五点建议也代表了中美两国旅游合作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是继续扩大双边旅游交流规模;二是采取更加务实的便利化措施;三是推动省州旅游深度合作;四是鼓励双向旅游投资合作;五是加强学界与民间的交流.
同月,中国与加勒比国家共同举办了第三届中加经贸合作论坛旅游分议题研讨会,来自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安巴、多米尼克、格林纳达、圭亚那、牙买加等国家的旅游部长和旅游部主要负责人参加了研讨会.
研讨会对于中国与加勒比国家双方分享经验、凝聚共识、推动多双边合作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2011年中国旅游经济运行分析与2012年发展预测》中国旅游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第140-144页内容缩写.
)第一节旅游企业的跨国经营二战以后,世界旅游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国际旅游活动、国际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为旅游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另外,由于旅游产品本身的特点,为旅游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了现实基础.

一、旅游活动的国际化与旅游企业的跨国经营经过1978年以来3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旅游业形成了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和国内旅游三大稳定的市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旅游活动具有的国际化特点,为旅游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是旅游企业跨国经营的重要前提.
下面以中国入境旅游为例说明旅游活动的国际化进程和现状.

中国旅游业是从入境旅游开始的,入境旅游一直是中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8年,全国接待的入境旅游者数量为181万人次,旅游创汇为2.
63亿美元.
我国的入境旅游指标在1978年位居世界第41位;1992年首次进入世界前十位;1996年,入境旅游者首次突破5000万人次,位居世界第六;2000年,入境旅游者人数指标跃居世界第五位.
2001年,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双双位居第五位.
具体为:2001年中国旅游业外汇收入达到17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
7%,首次超过德国和英国,跃升至世界第五位,仅次于美国、西班牙、法国、意大利.
2002年,这个地位依然保持,并且与位居世界第四的意大利的差距在迅速减少.
2011年中国入境旅游人数达到13542.
35万人次,接待人次仅次于美国和法国位居世界第三位,超过了之前排在第三位的西班牙.
从国际旅游收入来看,2011年中国国际旅游收入达到484.
64亿美元,超过了意大利,排名第四位.
(详见表6-1所示).
中国主要客源国入境旅游情况见表6-2所示.

从1978年以来入境旅游人次和国际旅游收入的变动情况来看,1978-2010年入境旅游人次和国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6.
3%和18.
8%,具体变动情况见图6-1所示.
从中可以看出,入境旅游人次虽然在1989年、2003年和2009年三个时间节点上出现了波动,但整体趋势依然是稳健增长的.
并且2003年之后随着中国一系列大型节事活动的举办,中国的入境旅游人次和国际旅游收入增速明显提升.

表6-1中国入境旅游发展情况(1978-2011)入境旅游人数国际旅游收入世界排名位次年份(万人次)(亿美元)过夜旅游人数国际旅游收入1978180.
92212.
63--1979420.
39014.
49--1980570.
25366.
1718341981776.
70967.
8517341982792.
42618.
4316291983947.
70059.
41162619841285.
218511.
31142119851783.
309712.
5132119862281.
94515.
31122219872690.
226718.
62122619883169.
480422.
47102619892450.
139418.
6122719902746.
182122.
18112519913334.
975728.
45122119923811.
494539.
4791719934152.
694546.
8371519944368.
573.
2361019954638.
651187.
3381019965112.
75161026919975758.
7923120.
746819986347.
8401126.
026719997279.
5594140.
995720008344.
3881162.
245720018901.
3177.
925520029790.
8203.
855520039166.
21174.
0657200410903.
82257.
3947200512029.
23292.
9646200612494.
21339.
4945200713187.
33419.
1945200813002.
74408.
4345200912642.
93006396.
65845201013376.
22458.
1434201113542.
35484.
64--资料来源:《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以及2010和2011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12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1978、1979和2011年"世界排名位次"数据缺失.
)表6-2我国16个主要客源国2010年的入境旅游人数和增长情况序号国家入境旅游人数(万人)比上年增长(%)1韩国407.
6427.
5%2日本373.
1212.
5%3俄罗斯237.
0336.
0%4美国200.
9617.
5%5马来西亚124.
5217.
6%6新加坡100.
3712.
8%7菲律宾82.
8310.
6%8蒙古79.
4437.
7%9加拿大68.
5324.
5%10澳大利亚66.
1317.
8%11泰国63.
5517.
3%12德国60.
8617.
4%13英国57.
508.
7%14印度尼西亚57.
3422.
3%15印度54.
9322.
4%16法国51.
2720.
7%资料来源:根据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整理图6-1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和国际旅游趋势变动情况(1978-2010年)按照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旅游出境国,年接待国际过夜旅游者1.
37亿人次,占世界旅游市场份额的8.
6%;年输出国际旅游者1亿人次,占世界旅游市场的6.
2%.

二、旅游企业跨国经营理论已有的跨国公司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王林生、范黎波(2003)认为跨国经营理论基本上是从三方面展开研究的,即基于贸易的跨国经营理论、基于外国直接投资的跨国经营理论、基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跨国经营理论.
对于旅游企业跨国经营理论,我们选择从旅游企业跨国经营的动因和表现形式两方面进行分析,即主要分析旅游企业为什么要跨国经营、怎样跨国经营这两个问题.

旅游企业跨国经营的主要动因分析1、旅游者的跨国流动需要相关服务是最基本的动因旅游者的跨国流动需要相关企业提供服务,这是旅游企业跨国经营的最基本的动因.
旅游企业都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存在旅游者跨国旅游这样一个市场需求,就会有旅游企业提供跨国旅游这种供给.
当旅游企业组织出境旅游、接待境外旅游者或者跨国经营的获利可能大于国内经营,就会有旅游企业的跨国经营.
从而旅游活动本身具有的这种属性,就构成了旅游企业跨国经营的基本动因.

2、国家战略和政府政策的引导是旅游企业跨国经营的推进器由于旅游业具有增加经济收入、出口创汇、回笼货币等经济作用,每一个国家和政府都积极发展旅游产业,大力发展入境旅游或者支持本国旅游企业和人员从事跨国经营,这是旅游企业所面临的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些外部环境对旅游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具有推进器的作用.

3、国际组织对旅游企业跨国经营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旅游企业的跨国经营动因还受到当今一些国际组织的积极影响,如世界贸易组织、世界旅游组织、饭店和旅行社等企业联合会等国际性组织对旅游企业的跨国经营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加速了旅游企业跨国经营的步伐.

旅游企业跨国经营的表现形式1、传统企业国际化经营模式一般来说,传统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有商品出口(间接出口与直接出口)、技术授权、合同安排、直接投资等模式.
商品出口企业在国内加工生产,通过对外贸易向国外出口产品,是企业进入世界市场的基本方式.
可以分为间接出口(通过代理人)、直接出口(在国内直接与外商签订合同)和在国外设立经销点或分支机构3种方式.

间接出口在我国,间接出口是通过出口代理人进行的,出口代理人一般是专业外贸公司.
就国际上一般经销方式而言,出口代理人也可以是境外的代理人.
直接出口当企业具备了直接出口的条件,可以采用与外商签订出口合同的方式出口产品.
直接出口的优点是能直接面对国际市场,出口成本低;缺点是信用风险较大.
在国外设立经销点、分支机构当企业出口形成相当规模,为了开拓出口市场和扩大市场份额,可以采用在国外设立经销点或分支机构的方式.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能及时掌握市场信息,获得较多利润;缺点是投资较大,有较大的风险.
技术授权从交易中许可方授权大小和受许可方生产经营、使用范围和地域上所受的限制等方面来划分,可分为以下几种方式:①独占许可(ExclusiveLicense),是指许可方授予接受方在一定地域内具有垄断性的使用权、制造权和销售权.
许可方无权再在该地域内制造和销售同样产品,也不得再向该地域的第三方许可同一技术,因而排除了第三方在该地域内的制造和销售的权利,同时许可方本人也要停止与许可技术有关的一切使用、制造、销售等活动.
接受方可在该地域内独享制造权和垄断销售市场.
这种许可协议,许可方要求较高的价格.

②排他许可(SoleLicense),是指在协议规定的期限和地域内,接受方对转让的技术具有使用、制造和销售的权利,许可方自己仍可以在同一地域内制造和销售产品,但不得再向同一地域的第三方转让同样技术,因而排除了第三方制造和销售的权利.

③普通许可,也称非独占性许可(SimpleLicense),是指在协议规定的期限和地域内,不仅接受方有使用、制造和销售的权利,许可方仍有权制造和销售该产品,而且还可以将该技术再转让给第三方在该地域内制造和销售产品.
④分许可,又称可转让许可(Sub-License),是指接受方可将他所购的技术再转让给第三方.
在分许可的情况下,协议的当事人是接受方与第三方,第三方与原许可方无协议关系,但原接受方要对原许可方负责.

⑤互换许可,又称交叉许可(CrossLicense),是指技术许可方和接受方双方将各自拥有的专利权、商标权和专有技术使用权提供给对方使用,换言之就是双方以价值相等的技术,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相互交换技术的使用权和产品的销售权.

合同安排合同安排又称非股权安排,契约式合营.
这种方式是两国合作者建立在契约基础上的各种形式合营的总称.
合同安排重要包括制造合同、工程项目合同、交钥匙工程、管理合同、国际分包合同、劳务输出合同等.

直接投资直接投资是指企业用股权控制的办法,直接参与目的国市场厂商的生产,并对该企业的经营管理拥有一定程度控制权的投资活动.
直接投资是国际经营活动的高级形式,也是企业国际化成熟的标志.
一般有全股子公司、分公司、合营子公司等方式.

2、旅游企业跨国经营形式与传统意义上企业的跨国经营不同,旅游企业跨国经营在含义、范围、形式等方面有所不同.
由于旅游产品具有生产消费的同一性,与一般商品的生产消费异步性不同,所以只要存在着旅游者的跨国消费,就有旅游企业的跨国经营.
根据旅游企业在国际旅游者消费环节中所处的位置、是否主动到客源国或目的地国直接从事经营活动、跨国经营过程选择的主导要素等,可以分为从初级到高级的七种形式(杜江,2001).

初级阶段,包括两种形式.
初级形式I:如图5.
2所示,只要A国的某一旅游企业(饭店、旅行社和景区等)开始接待B国的旅游者,我们就可以认为该企业已经开始涉足跨国经营了.
不过跨国经营的形式还是初级的、被动的,只有当B国的旅游者经由B国的旅行社组团来访或散客以及商务旅游者主动来访问时,A国的旅游企业才能实现跨国经营.
在现实中表现为一国的旅游企业既无外联权,也不参与某一国际旅游预订网络,更不主动地到国外推销自己的产品,只是坐店经营,或成为境外旅游经营商的境内接待组织.

形式I是多数发展中国家旅游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必经阶段,它们通过这一阶段的经验积累,为进行更高一级形式的跨国经营做好管理模式、人力资源和营销方法等方面的准备.
初级形式Ⅱ:如果A国的甲旅游企业不仅仅是等客上门,而是主动地通过除设立代表处或分公司之外的各种营销组合,到B国境内从事招徕工作,让B国的旅游者在未跨出国境以前就可以确定消费其旅游产品,并能够对其服务质量有一相应的预期,在此情况下,我们可以说甲旅游企业的跨国经营实现了从形式Ⅰ到形式Ⅱ的过渡.

与形式Ⅰ相比,形式Ⅱ体现了更多的主动性,它可通过境外的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和旅游交易会等各种媒体促销自己的产品,也可能会加入某一国际旅游预订网络组织,让境外旅游者可以事先预订自己的产品.

过渡形式在旅游企业跨国经营的低级形式与中级形式之间还存在一种过渡形式.
这种过渡形式在现实中具体表现为:A国甲旅游企业既没有在B国境内设立分公司,也没有资金进入境外旅游企业的边界以内,与境外旅游市场的联结方式是设立代表处或办事处.
这种办事处不是独立的法人,不能在B国境内独立开展旅游招徕和接待业务,它仅仅表明该企业的存在,并通过它做一些市场宣传推广工作.
办事处或代表处可以是A国某一家旅游企业独自设立的,也可以是若干家旅游企业联合设立的,还可以是国家旅游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的派出机构,如各国旅游局驻国外各中心城市的代表处,以及香港旅游协会(HKTA)在世界各地的办事处等.
由于其运作资金部分来自政府主管理部门和(或)行业协会向各旅游企业收取的市场拓展费用,所以我们也把它看作是旅游企业跨国经营的形式之一.

在旅游企业准备进入但旅游市场尚未开放的情形下,这种过渡形式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它可以充当旅游企业全球化战略的预警系统和信息收集装置,并且一旦决定撤出其所在的旅游市场,也不会有太多的成本沉淀.

中级阶段,包括两种形式.
表现形式Ⅳ:是指A国甲旅游企业主动与B国的某一家或数家旅游企业,特别是旅行社合作,从事境外旅游者的招徕、组团接待工作.
但这种合作是通过双方签订合同来完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一种市场交易关系,甲企业并没有进入其合作伙伴的企业边界,只是由于合约的存在和制度运行的本身惯性使他们彼此维持着一种市场交易关系,这种市场交易关系可能是长期的.
尽管如此,由于合作双方分处两个国家,执行合约的监督成本和出现违约后的索赔成本仍然是相当高的,这种过高的交易成本可能会阻碍这种合作关系的长期存在.
为降低交易成本,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旅游企业的跨国经营形式必然会向更高一级的形式过渡.

表现形式Ⅴ:为防止旅游企业通过形式Ⅳ从事跨国经营可能遭遇的市场风险,一个现实的选择就是通过进入境外旅游企业的边界,变可控程度较低的市场交易为可控程度较高的组织内部的管理交易,这时旅游企业的跨国经营演化为初步成熟的表现形式Ⅴ.

高级阶段,包括两种表现形式.
表现形式Ⅵ:旅游企业跨国经营的高级形式之一,运用这一形式意味着A国甲旅游企业在B国直接投资开办自己的分支机构.
这些分支机构可能是旅行社,其主要任务是招徕B国的旅游者购买本国旅游企业的产品;也可能是饭店、景区、餐饮和娱乐等在当地服务的旅游企业,它们为本国旅游者到B国旅游时提供住宿、游览、旅行、康乐等环节的高附加值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旅游收益和企业利润.

表现形式Ⅶ:与形式Ⅵ类似,所不同的是A国的旅游企业在开展跨国经营业务时,不再仅仅使用直接投资一种手段,而是综合运用直接投资、合资、租赁、并购以及非资本维度的管理合同、特许经营、联合扩张、集团化发展等多种现代商业运作工具,全方位、大规模、高速度地拓展自己在全球旅游市场上的份额.
特别是管理合同输出、特许加盟、联号发展等现代商业创新制度的综合运用,促使旅游企业的跨国经营进入了一新的发展阶段:资金规模不再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技术、制度、市场与管理的创新成了旅游企业从事跨国经营活动的根本推动力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根据旅游企业进入国际旅游市场,经营国际旅游业务的方式、参与程度、所起的作用等,将旅游企业跨国经营分为三大阶段,即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三、旅游经济的全球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旅游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旅游将成为人们追求生活质量、休闲的重要方式,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旅游经济的全球化是旅游者跨国流动和旅游企业跨国经营共同作用的结果.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在世界经济复苏的背景下,2011年国际旅游需求依然保持稳健增长,大部分旅游目的地的国际旅游接待都创造了新的记录.
国际旅游人数从2010年的9.
4亿人次上升4.
6个百分点,达到9.
83亿人次.
从国际旅游收入来看,2011年世界国际旅游收入为10300亿美元,比2010年的9280亿美元增长了3.
9%.
从国际旅游的长期发展趋势来看,世界国际旅游发展体现出如下几个特征:第一,过去60多年以来,国际旅游经历了持续的扩张过程,并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且增速最快的部门之一.
许多新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开始出现,并对欧洲和北美等传统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形成挑战.
第二,虽然国际旅游也会受到偶然事件的影响,但总体来看国际旅游依然表现出实质的持续增长.
1980年全世界国际旅游人次为2.
77亿人次,1995年为5.
28亿人次,2011年达到9.
83亿人次.

第三,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发布的《世界旅游展望2030》(TourismTowards2030),2010-2030年全世界国际旅游人次将以年均3.
3%的增速稳健增长.
这意味着每年将新增0.
43亿国际旅游者,到2030年国际旅游者将达到18亿人次.
第四,从过去数据来看,新兴国际旅游目的地经历了比传统旅游目的地更为快速的增长,并且这一趋势有望在未来得以持续.
2010-2030年间,新兴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年均增速预期为4.
4%,将是传统旅游目的地增速2.
2%的两倍.
同时,新兴旅游目的地的国际旅游市场份额从1980年的30%上升至2011年的47%,并且这一份额将在2030年达到57%.

国际旅游长时间的持续稳健增长和新兴旅游目的地的相对高速发展,使得国际旅游成为平衡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表6-3详细表述了各地区国际旅游发展情况和市场份额的比较.
表6-4给出了国际旅游接待人次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表6-5给出了国际旅游收入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

表6-3分地区国际旅游发展情况国际旅游人数(百万人次)市场份额(%)年均增速(%)199019952000200520092010201120112005-2011世界4355286747998839409831003.
5发达经济体29633441745547549952353.
22.
4新兴经济体13919325634440844146046.
85.
0欧洲261.
5304385440.
7461.
7474.
850451.
32.
3亚太地区55.
882110.
1153.
6181.
1204.
421722.
15.
9美洲92.
8109128.
2133.
3141.
7150.
7156.
615.
92.
7非洲14.
818.
826.
234.
845.
949.
750.
25.
16.
3中东9.
613.
724.
136.
352.
860.
355.
45.
67.
3数据来源:数据整理自世界旅游组织(UNWTO)"TourismHighlights",2012年6月.
表6-4国际旅游人次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旅游人数(百万人次)变动率(%)排名国家2010201110/0911/101法国77.
179.
50.
53.
02美国59.
862.
38.
84.
23中国55.
757.
69.
43.
44西班牙52.
756.
71.
07.
65意大利43.
646.
10.
95.
76土耳其27.
029.
35.
98.
77英国28.
329.
30.
43.
28德国26.
928.
410.
95.
59马来西亚24.
624.
73.
90.
610墨西哥23.
323.
44.
20.
5注:数据整理自世界旅游组织(UNWTO)"TourismHighlights",2012年6月;"10/09"表示2010年相对于2009年的增长率.
表6-5国际旅游收入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旅游收入(十亿美元)变动率(%)排名国家2010201110/0911/101美国103.
5116.
39.
912.
32西班牙52.
559.
9-1.
214.
03法国46.
653.
8-6.
015.
64中国45.
848.
515.
55.
85意大利38.
843.
0-3.
610.
96德国34.
738.
80.
112.
07英国32.
435.
97.
510.
98澳大利亚29.
831.
417.
45.
59中国澳门27.
8NA53.
2NA10中国香港22.
227.
735.
324.
7注:数据整理自世界旅游组织(UNWTO)"TourismHighlights",2012年6月;"NA"表示数据缺失;"10/09"表示2010年相对于2009年的增长率.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旅游业的发展格局开始体现出新的特征,即新兴经济体的增长更为快速.
这一方面使得新兴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业迅速发展,大量国际旅游者的涌入带来了世界经济体系更为密切地融合;另一方面新兴旅游目的地的相对高速发展为跨国旅游企业提供了新的更具潜力的市场,这两者都导致企业、旅游业、经济体等多维全球化.

旅游企业的纵向一体化一、范围经济与旅游企业(一)范围经济理论1、范围经济的含义为了描述多产品生产企业的经济性,国外的一些经济学家,如潘热(JohnC.
Panzer)、威利格(RobertD.
Willig)、鲍莫尔(WilliamE.
Baumol)等提出了范围经济(EconomiesofScope)这一概念.
他们指出,两个或多个产品生产线联合在一个企业中生产比把它们独立分散在只生产一种产品的不同企业中更节约时,就存在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揭示了企业从事多产品生产的成本节约现象.
一般地讲,范围经济主要来源于共用要素的充分利用,一旦这种共用要素为生产一种产品而投入,无需增加太多的费用甚至无需代价就可以部分地或全部用于生产其它产品,即这些生产之间是联合生产关系,这时就存在范围经济.
"公用物品"(Publicgoods)是典型提供范围经济的资源.
一个国家的能源、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就是公用物品,它们为众多产业提供的服务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
其它一些研究者从市场限制和缺陷的角度来研究多产品生产的问题.
克拉克(Clark,1924)和克里门(Clemens,1958)等认为富余生产能力的充分利用导致企业进行多产品生产.
如果没有市场容量的限制,企业会利用更专门的高效设施以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市场限制迫使它走向多产品生产之路.
不过,富余生产能力通过多产品生产而有效利用的必要条件是投入要素和设施须具有共用的性质.

与潘热等用成本描述范围经济不同,现在我们用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possibilifrontier)来建立模型.
生产可能性边界一般是向外凸出的,即边际转换率是递增的.
如图6-9中ACB曲线.
为图示方便假设只生产两种产品1、2,P1代表1产品价格;Q1代表1产品产量,P1Q1+P2Q2=R是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切于C的收入为R的等成本曲线.
在C点,企业产品组合最优.
R1是过A点的等成本线的成本.
在A点,企业只生产产品1,根据等成本曲线的特性,有R1饭店将旅行社纳入内部组织交易时的总收益,将偏向于选择前者作为交易方式,保持市场交易方式.

①若饭店与旅行社之间的自由市场交易成本>饭店将旅行社纳入内部组织交易时的管理成本或内部交易成本,则饭店将倾向于选择将旅行社作为机构内部的出租,通过签定与执行合同为联结,表现为具有图5.
10中外围两个圈层交易的企业集团,成为有组织的市场交易.

②若饭店与旅行社之间的自由市场交易成本饭店将旅行社纳入内部组织交易时的管理成本或内部交易成本,则饭店将倾向于选择将旅行社作为机构内部利用,表现为完全一体化组织形态,将生产操作全部纳入一个企业内部,即旅行社被饭店内部化,成为饭店的一个部门.

②若饭店与旅行社之间的自由市场交易成本AB>BC,该图表示规模报酬递增.
如由A点到B点,要素增加比例为,而产量增加比例为100%,因为产量增加比例大于要素增加比例,所以存在规模报酬递增.

图(b)中有OA=AB=BC,该图表示规模报酬不变.
如由A点到B点,要素增加比例为,而产量增加比例也为100%,因为产量增加比例等于要素增加比例,所以存在规模报酬不变.
图(c)中有OAMC时,说明再增加一个游客(或出售单位产品)时,所增加的收入大于成本,因而还能增加利润,从而使旅游企业的总利润扩大.
因此,当MR>MC时,可以继续、扩大接待人数,以获取更多经济利益.
当MR1,则说明投资方案将有盈利,方案可以接受.
若PI的十个突出特点》(中国旅游报,2010-7-4)和世界旅游业理事会《海南:旅游和观光发展潜力(2011-2021)》(2012-9-17)编写.
)第一节市场缺陷与政府干预一、市场失灵的表现(一)旅游市场信息不对称1.
信息不对称的含义.
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过程中,由于交易双方拥有不对等的信息数量,一方拥有比另一方更多的信息从而产生逆向选择和劣胜优汰现象.
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违背了完全竞争条件下信息充分的假定,对信息掌握较多的一方可以利用对方的无知进行欺诈,从而导致效率损失.
当市场上交易品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拥有隐蔽信息一方时,就产生了经济学上所定义的逆向选择,交易中一方渴望得到优质品,而另一方却只乐于提供劣质品.

2.
旅游市场信息不对称.
在旅游经济活动中,依靠市场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一个前提是旅游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人都具有"经济人"特征,即旅游经济活动的当事人都具有全面的知识和无限的理性,可以在当前或者将来本着使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原则做出理性的选择.
现实的情况却是旅游经济活动的当事人面对无边无际的信息,每个旅游经济活动的当事人不可能在信息收集、传递、处理和分析等方面做到面面俱全,也就不可能具有全面知识和无限理性的,而只能具有部分知识和有限理性.

旅游经营者在面对国际和国内旅游市场的变化以及由不同旅游者需求个体所组成的旅游市场需求时,不可能全面掌握对其经营活动或产品开发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全部信息.
再则,旅游经济活动总是在特定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下进行的,与旅游市场相关的社会、自然环境等因素会随时发生变化,市场存在着相当的不确定性.

对于旅游者来说,面对众多的旅游目的地和各种提供相同旅游服务的供应商和中间商时,也需要对所有提供相关服务的经营者的情况进行全面掌握和比较,才能从中选择出能实现自己旅游效用最大化的旅游服务和旅游服务供给者,这显然很难做到的.

(二)旅游经济中存在外部性所谓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主体生产和消费物品及服务的行为不以市场为媒介面对其他的经济主体产生的附加效应的现象.
"也就是说,外部性是市场价格没有完全反映交易的额外成本或收益.
在旅游经济活动中,外部性有三个内容:一是作为市场主体参与者,包括旅游者和旅游厂商的决策和行为直接影响他人旅游消费或其他企业的旅游经济活动;二是对他人或其他企业所形成的经济影响不通过市场交易活动来实现;三是会对他人或其他企业的成本和效用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由于外部性的存在,使个人或者企业的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形成一定的差额,同时,也会产生个人或者企业的边际效益与社会边际效益之间的差额,这两个差额便是外部成本和外部效益.
在旅游经济活动中,无论是旅游者还是旅游经营企业,当受到外部影响产生了外部成本时,便是外部不经济;如果受到外部影响产生了外部效益时,便是外部经济.
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现象都存在于旅游经济活动之中,是旅游经济活动经常性的表现.

旅游目的地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及旅游者的旅游消费活动总是与特定旅游资源相联系的,没有一定的旅游资源存在,旅游地的旅游企业便无法进行市场交易活动,旅游者也不可能实现自己的旅游消费活动.
因此,以旅游环境为依附的旅游资源是旅游目的地进行旅游经营活动的主要生产要素,同时也是旅游者旅游消费的主要对象.
如果我们将旅游环境作为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来对待,那么,旅游目的地企业在其经营活动中以及旅游者在其旅游活动中的经营和消费的决策、行动都会对旅游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以形成外部经济,也可以产生外部不经济.

从外部经济来看,通过旅游企业个体的投资和经营行为,提高了旅游目的地的市场知名度,改善了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环境;同时,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者进入,会促进地区社会文明的兴起和观念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以及旅游者的消费行为不仅使经营者和消费者受益,而且也使整个旅游目的地全社会受益,这时,旅游目的地全社会边际收益大于经营者和旅游者的边际收益,形成了外部经济性.

从外部不经济来看,旅游企业的投资和经营行为以及旅游者的旅游消费行为,也会对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环境产生破坏影响.
如旅游企业在旅游景区和景点的投资行为,可能会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旅游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噪音、污水和废气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旅游企业超规模的旅游接待形成的旅游活动拥挤现象以及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对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破坏和污染行为,都会使旅游目的地产生社会边际成本.
如果社会边际成本大于旅游企业和旅游者边际成本,外部不经济现象便会产生.

(三)旅游经营中的自然垄断"自然垄断"是指某种经济技术特征所决定的,某一产业部门由单个企业生产产品成本最低的现象.
自然垄断行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规模经济效益很明显;(2)存在大量的沉没成本;(3)产品供给具有较强的地域性.
这就要求这些行业所提供的服务具有产量的稳定性和质量的可靠性.

通过市场对社会资源实现有效的配置,是假定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即在竞争中不存在报酬递增的现象.
然而,在旅游经济活动中,许多旅游服务都是由报酬递增的企业提供的,这些服务性企业的生产函数具有随着需求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
对于那些具有竞争性的旅游企业来说,为获得"经济租金"会竞相创新,使厂商面对的需求曲线变陡、市场力量增强,当创新突出的个别旅游企业的市场力量增强到一定程度,有了左右市场的能力时,就会形成垄断或独占.
自由竞争的发展最终会引致垄断的生成,垄断是对竞争的否定.
垄断会给经济带来损失并降低经济的效率;垄断使生产的产量过低而售价过高,垄断产生的租金促使厂商缺乏降低成本的动力因而管理松懈、研发不力,这对投资者来说是不能忍受的;垄断租金常常很高以至于厂商宁愿将精力用在寻租上而不是专注于经营.
另外,垄断者不但会掠夺一部分旅游者的"消费者剩余",而且还会造成一部分旅游消费者剩余的无谓损失,这是社会经济效用的纯损失.
垄断有这些弊端,却不能在市场中得到解决.
因此,对垄断尤其是自然垄断,除了国有化外,在引入竞争或加强民营化的同时应进行政府规制.

(四)旅游经济活动中存在公共物品公共产品的严格定义是萨缪尔森给出的,他认为纯粹的公共产品是指这样一种产品,每个人消费这种产品不会导致别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即具有消费的完全非排他性和完全非竞争性的产品,这也是狭义的或者说纯公共产品的定义.
所谓非排他性是指如果任何人都不必付费而能消费产品,而要将他人排除在外,要么是不可能,要么是代价太高.
这种消费的非排他性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技术上不可能;第二,技术上有可能,但在经济上,代价太高.
所谓非竞争性是指对此种物品的消费,一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并不减少别人可得的消费量,而且增加额外的消费者并不需要增加供给.

纯公共产品有国家公共安全服务、基础科学研究、立法司法、政府行政管理、环境保护等.
就这些物品来看,首先无法将不付费者排除在外,或排除在外成本很高.
同时消费者的增加也不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和导致他人消费的减少.
此外,纯公共产品还有一个特性就是公共产品消费的非自愿性,也就是说,公共产品一旦生产出来,消费者愿不愿意也得消费,其供给由财政税收支撑,并不需要和消费者讨价还价.

同纯公共产品相反的是纯私人产品,即具有消费的完全排他性和完全竞争性的物品.
该物品的消费,一方面可以不费代价的将他人排除在外,另一方面增加一个消费者会是边际成本很高,同时一个人使用该物品,别人就不能再使用该物品了.

就旅游经济活动而言,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环境是一个公共产品,无论是对旅游企业来说,还是对旅游者个人来说,提供一个良好的旅游目的地环境是旅游发展的必要条件.
但是,提供旅游环境这个公共产品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如旅游目的地的公共设施建设、维护和管理、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人们的教育水平决定的好客行为等等,这些旅游环境的建设都需要付出相当的成本,需要旅游活动的受益者共同承担.
然而,这些旅游环境生产出来后,无论是旅游企业还是旅游者是否支付了代价,都可以从旅游环境中获得一定的利益,这就形成了"搭便车"的现象.
也就是说,每个旅游企业和旅游者都希望别人生产公共物品,让别人为公共物品的生产付出代价,而自己能不付出代价而消费.
在这种动机的驱使下,使市场对公共物品进行资源配置的机制失灵.

二、政府干预的必要性1.
旅游市场失灵期待政府干预.
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由于市场不完全性、信息不对称性、自然垄断现象、外部性以及公共物品的存在等原因,旅游市场会出现失灵现象,即市场机制有它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正是这些缺陷的存在,需要政府合理地介入.

市场失灵的结果导致旅游经济活动不能按照资源的最优配置运行.
为了保证旅游经济的资源有效率配置,有必要通过政府的行为对旅游经济进行市场干预,使旅游经济以及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向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向发展.
这里的政府干预是指政府以管理者的角色,通过一系列相关的政策、规制措施,对旅游经济进行某种程度的干预,以使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符合政府预定的目标.
政府干预不仅仅是宏观调控,宏观调控只是对旅游经济运行的总体或总量的控制,如在旅游地区结构中,针对西部旅游经济与东部旅游经济总量上发展的不平衡,政府为促进西部旅游经济的发展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是一种宏观调控.
而政府干预是对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领域进行的干预,它比宏观调控的范围要更为广泛.
政府干预也不仅仅限于经济手段,还包括通过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对旅游经济实施干预.

2.
政府干预是旅游经济本身的要求.
旅游经济是一个综合的经济现象,这不仅表现在旅游经济体系组成具有多行业性,还表现为多地区性.
旅游经济所需的各种经济要素有相当一部分是公共物品,对这样一种综合的经济现象,仅仅靠市场机制下的私人生产和供给难以实现全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比如说,旅游目的地形象是旅游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引起旅游行为和旅游经济行为的主要动因.
旅游企业经营效益的好坏不仅取决于通过市场运作的自身努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这个旅游企业所在的市场形象,对于目的地形象这个公共性物品,靠私人行为是无法提供的,也只有通过政府来提供.
树立旅游目的地形象,是靠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资行为实现的.
某个地区能否将潜在的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不仅取决于这个地区能否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还取决于客源地与这个地区是否具有良好的交通通道.
这个地区如果没有一定的交通作为保证是不可能成为一个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企业也不可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收益.
提供交通的经济活动不是旅游目的地所能实现的.
如果让企业与交通行业就交通问题进行谈判,是很难达成契约的,如果通过政府的行政性资源来进行,就可以降低企业之间就交通问题讨价还价所形成的交易成本,从而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3.
我国的国情与旅游发展现实要求政府干预.
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这同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是不同的.
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和公有财产是公有制度的经济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公有制度将会动摇,因此,从国家利益和公有制利益上说,公有财产的维护及发展便成为政府干预旅游经济的主要原因.

同时,我国的旅游经济体系的形成是政府推动的结果,而不是像发达国家由市场自然发育的结果,市场机制的充分实现是建立在市场主体充分发育的基础上的,充分的市场机制与成熟的市场主体,是市场作用充分实现的关键.
如果没有具有与旅游经济相适应的市场主体存在,将会出现市场主体缺位,如果市场主体虽存在但却不能发挥主体作用,那么将会出现市场主体的弱化,无论是市场主体的缺位还是弱化,一个直接结果就是都不能实现市场的均衡.
在这种情况下,市场机制的功能是不能充分发挥的.
如果完全依靠市场来调节旅游经济活动,不仅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反而会使旅游经济运行出现新问题.

三、政府干预行为政府对旅游经济的干预主要是解决自然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提供、市场发育不完全性以及市场主体弱化等问题,由此,决定了在旅游经济中政府的主要行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消除市场障碍,培育旅游市场体系.
在旅游经济中,市场缺陷主要是由于市场发育不完善而出现的功能性障碍.
我国旅游经济起步较晚,为了加速旅游经济市场体系的形成,必须由政府出面,清除旅游经济成长的市场障碍.
当前,旅游经济中非市场因素很多,如旅游经济的地区性和行业分割,统一的旅游经济并没有形成,各地方和行业追求本部门本地区和本行业的利益,使市场机制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影响了资源配置效益.
在旅游经济活动中,政府培育市场的过程,实际上是政府职能的转变过程,也就是政府要从以行政手段直接管理和干预旅游企业的活动中解放出来.

培育市场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要建立与旅游经济相适应的市场主体.
政府要利用各种行政性手段来加速市场主体培育,使旅游企业成为能与国际旅游企业相抗衡的市场主体.
市场主体的培育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政府要转换国有旅游企业的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二是通过各种行政性手段和制度性手段促使具有一定规模经济的旅游企业和企业集团快速发育.
市场客体的培育主要表现为市场体系的建立.
我们知道,健全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市场机制发生作用的前提,当前,我国旅游经济中,入境旅游市场体系发展很快,而出境旅游市场和国内旅游市场发育缓慢;点线旅游经济体系发育较好,而板块旅游经济体系发育较慢;观光旅游市场体系发育较快,而度假旅游和特种旅游市场体系发育较慢.
同时,无论是旅行社分工体系,还是旅游饭店的市场细分都还处于初级发育阶段.
所有这些,都需要政府发挥自觉培育市场的职能,促使市场发育.

2.
弥补旅游市场运行中的不足.
由于外部性和自然垄断的存在会使市场出现失灵,因市场失灵而出现的市场缺陷需要政府出面进行干预.
对此,政府要通过各种干预手段,减少市场主体的外部不经济的现象.

由于旅游经济是一个综合经济现象,一个行业或一个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经营行为会对其他行业和企业产生收益和成本的影响,形成外部性.
外部性的存在会大大降低资源的有效配置.
如果旅游景区景点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有需求弹性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门票价格,从而大幅度增加收益,会对饭店和旅行社企业的经营产生重大影响,形成外部不经济现象;民航、铁路等交通运输行业提高价格,会使这些行业通过提价受益,但这种受益却是以牺牲旅游目的地经济利益为代价的.
无论是什么形式,都会大大降低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形成社会总收益的下降.
由于在旅游经济中,市场主体并不完全承担它们引发的外部不经济的后果,有些主体反而可以从外部不经济中获得一定的收益,所以,在利益的驱使下,如果没有政府的干预,这些行业和企业不会停止制造外部不经济的活动.

另外,政府还要对市场的垄断行为实施干预.
垄断会破坏市场功能.
旅游经济的市场主体由于自然或市场的原因形成了对旅游经济某个领域的市场垄断时,市场就难以形成最优的资源配置,垄断的直接后果是使市场主体的创新动力下降,政府要通过各种手段来限制垄断行为,以保证市场机制最有效地发挥作用.

3.
向旅游市场提供公共物品.
旅游经济是借助于大量的公共物品运行的,如旅游地的形象、旅游宣传、国际旅游市场的对外促销、国际旅游者的出入境条件、城市旅游环境、旅游基础设施、旅游资源和景点景区等.
没有这些公共物品的存在,旅游经济是无法开展的.
作为公共物品,私人企业是不愿生产和供应的.
也就是说,市场上的旅游企业是不愿提供无利或低价微利的服务的,而这些必须由政府向市场提供.
因此,提供一定的旅游公共物品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

4.
建立市场规则,维护市场交易秩序.
市场规则是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定的各种行政规定以及市场形成的准则和制度.
就市场规则的形成过程来说,一部分市场规则是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政府根据旅游经济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各种行政规定、命令、管理条例和管理制度;一部分是由市场交易活动所形成的规则和国际惯例,如饭店日间房租规定、旅行社定价规则等等.
这些规则虽然不是由政府制定的,但是政府要按照这些规则对市场主体进行管理,以维护市场正常交易秩序.
在旅游经济中,大量的市场规则是由政府制定的,这些规则主要有:旅游企业以及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的规则;旅游企业以及市场主体退出市场的规则;旅游市场运行规则、旅游企业制度等等.

总而言之,政府对旅游经济干预是对旅游经济进行总体干预,而不是对旅游经济个别市场个别旅游经济主体进行干预,也不是对从事旅游经济活动的个人经济行为进行干预.
第二节旅游规制一、旅游规制的必要性(一)旅游规制含义规制,一般指政府从公共利益出发,通过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来控制和规范社会经济主体和事业主体的行为,纠正在市场不健全或市场失灵情况下发生的资源配置的非效率性和分配的不公平性,其目的在于促进产业结构合理、资源配置优化,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我们根据旅游业的实际情况看,旅游业具有综合性、配置性和服务性的特点以及国民化的趋势,旅游规制是解决旅游经济中市场失灵的一个有效方法,即旅游规制是政府利用行政性资源和行政手段,从维护旅游者的公共利益和国家的整体利益出发,纠正或缓解市场失灵与市场缺陷带来的不经济和不公正,从而维护旅游经济和旅游市场秩序的稳定,增进所有旅游者的福利水准.

(二)旅游规制的原因1.
旅游经济的公共物品属性和外部性.
旅游经济无论是从其内部还是外部来说,都具有很强的公共物品属性和外部性.
这种公共物品属性和外部性主要表现为旅游地的形象建设、旅游经济相关连接领域的文化塑造、进行产品创新、市场开发培育和市场秩序维护以及旅游环境保护和一些公用、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方面.
对于具有外部性的行为,如果任其由市场机制自行调节,必然出现"搭便车"或者"智猪博弈"对局.
即中小旅游企业等着由大的旅游集团和大的旅游企业进行旅游市场的培育、旅游目的地或客源地形象的维护与建设以及各种新产品的研发,而自己却不花成本或花极少的成本搭便车、跟风和模仿.
在这种情况下,市场规则的紊乱使竞争机制无法充分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其结果使旅游市场无论是供给还是需求将为之付出更多的代价.

对于公共物品,如果对其产权不进行排他性界定,会导致对该资源的过度使用.
但是,如果完全由(私人)厂商来提供公共物品,厂商间博弈会使公共物品的纳什均衡供给小于帕累托最优供给,且二者之间的差额随提供者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也就是说,由私人提供公共物品将造成供给不足.
这时,只有政府规制的介入才是有效的解决之道.
有一些公用或基础设施,兼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特征,被称为俱乐部物品,如公园门外的停车场,城市内的主题公园,既给所有者带来好处,也给周围的非所有者带来便利或好处.
为了保证或提高俱乐部物品的使用效率,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某些制度安排以实现其排他性消费.

2.
旅游市场垄断因素的存在.
一般认为,旅游业具有较高的固定成本.
旅行社虽然不具有高固定成本,但是随着旅游向个性化、多样化和高新化的发展以及市场全球化和竞争白热化,研发、客户维护、服务深化和宣传推广的费用将成为决定旅行社生存而需投入的固定成本,而这些成本显然是巨大的.
因此,未来的旅游业必将是个高固定成本且高沉没成本的产业.
由于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和信息密集型产业,对人力资源、创新和信息的依赖性很强,这些因素使旅游业内完全有条件形成垄断和寡占的市场格局.
垄断使整个旅游产业的产出不足,造成就业的不充分;垄断的高额垄断资金效应使整个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率降低,从而影响旅游经济的增长.
旅游业作为吸纳就业、拉动需求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垄断的形成是与国家发展旅游业的目标相左的.
市场机制自身不能消除旅游业的垄断现象,因此,通过政府制定反垄断法、反托拉斯法和智力成果保护法,引进竞争性规制,可以形成良好的市场格局和市场秩序,将有效地达成规范市场、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3.
旅游经济信息不对称.
在旅游经济中,信息不对称普遍存在.
信息不对称将会出现旅游需求的逆向选择,阻碍旅游者享受到低价优质的旅游产品.
针对旅游者的逆向选择,提供低价优质产品的旅游企业就必须通过低价高昂的前期投入和过程投入实现信号传播.
但是由于受信息质量、受众分布、传输时滞等因素的影响,信号传递是不充分的.
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加大旅游者获取有关低价优质旅游产品等有效信息的搜索成本,此类现象在旅游业内屡见不鲜.
由于旅游生产与旅游消费具有同步性,旅游供给方又具有信息优势,因此质量差的供给方易于做出过多的承诺,更热衷于低价竞争扰乱市场秩序.
为了减少旅游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节约旅游厂商和旅游者的交易成本,引入政府规制的行为是必要的.
政府可以通过旅游信息预报制度、运输部门价格听证制度、旅游企业年审制度、评选优秀旅游企业制度,降低由信息不对称所形成的成本,提高旅游经济的效率.

4.
建立并优化现代规制体系.
旅游规制不仅表现在政府对旅游经济的干预上,在我国的现实国情下,它更表现于对以往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制旅游经济的松绑、对行政垄断和政企不分的破除、对主管部门设租等公共失灵的纠正上.
从计划经济中产生的政府对市场的"看得见的脚",其负面作用的消除仍然要靠政府自身行为来解决,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
旅游规制不是单方面表现在对市场的规制上,还表现在对政府自身行为的规制上,其目的绝不是要限制市场机制的运行,而是为了使市场机制能更有效地运行.

二、旅游规制的特点和原则(一)旅游规制的特点旅游规制作为政府对旅游行业实行的规制,从总体上说,是用行政性资源和行政手段,从维护旅游者的公共利益和国家的整体利益出发,纠正或缓解市场失灵与市场缺陷带来的不经济和不公正,从而维护旅游经济和旅游市场秩序的稳定,增进所有旅游者的福利水准.
就其现实表现而言,旅游规制具有如下基本特点:1.
规制手段具有强制性.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不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市场缺陷不可避免,各级政府实行旅游规制总是凭借行政性资源和行政手段来纠正或缓解市场失灵与市场缺陷带来的不经济和不公正.
这些手段主要包括:(1)保护与监督.
通过实施一定的法律制度,保护人们的产权不受侵犯,同时,监督人们按一定规则行使产权,对产权行使过程中的矛盾加以协调.
如保护旅游企业的财产权不受侵犯,保护旅游从业者权益和旅游者的权益等.
(2)禁止和特许.
借助法律禁止是政府最强硬的规制手段,如禁止无旅行社经营许可证的企业经营旅游业务,禁止无证人员从事导游工作.
政府也可以建立特许制度控制进入,如定点餐饮、定点购物等.
(3)价格、费率和数量限制.
如对景区景点的门票借助于价格控制进行规制,防止景区借助垄断地位索取高价,谋求超额利润.
(4)服务质量标准和技术生产标准.

(5)补贴.
为补偿企业的一部分生产成本,政府会发放补贴,既可以是直接的补贴,也可以是间接的补贴.
(6)信息提供.
信息不充分是市场缺陷的表现之一.
政府可在很少甚至没有成本的基础上直接向消费者提供信息,也可以要求企业通过信息标识直接向消费者提供信息.
如建立旅游信息系统、发布旅行社年检信息等.

2.
规制目的具有公益性.
公共利益论是传统的规制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在那些存在市场缺陷的领域,政府通过对私人经济活动进行直接的规范、约束和干预,以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
但是人们已逐步认识到,在许多场合规制的成本已超过所获得的收益,但因政府在弥补市场缺陷方面有许多优势,因而规制仍然被广泛地实施.
人们发现在实际生活中,政府规制的效果恰恰有利于生产者,如出租车市场上政府规制的价格往往高于成本且不允许其他经营者随意进入,结果使营运者获得高于正常利润的收益.
在这种背景下,现代的规制理论即部门利益论就幸运而生.
这一理论认为,确立政府规制的立法机关或实施政府规制的部门,仅仅代表某一集团的利益,并非是为广大社会公众的利益而设计,因为一个集团可以通过说服政府实施有利于自己的规制行为,把其他社会成员的福利转移到自己集团中来.
政府规制与其说是为了符合公共利益,不如说是"特殊利益集团"寻租的结果.
有时候,政府规制也会给社会公众带来一些利益,但那不是政府规制的初衷,只是一个"副产品".

3.
规制措施具有针对性.
各级政府实行旅游规制总是凭借行政性资源和行政手段来纠正或缓解市场失灵与市场缺陷带来的不经济和不公正,从而维护旅游经济和旅游市场秩序的稳定,增进所有旅游者的福利水准.
因而通常总是针对具体的市场失灵或缺陷采取相应的措施.
由于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转型的特定时期,"培育旅游市场机制、建立旅游市场规则、维护旅游市场秩序"是现阶段旅游规制的主要目标.
如:通过服务质量标准确保服务产品的质量,如导游服务质量标准、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通过技术生产标准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如游乐园(场)安全和服务质量等.
又如:在我国"非典"期间和"非典"过后,许多地方政府对旅游行业实行的税收减免政策等.
4.
规制措施具有阶段性和动态性.
实行旅游规制的目的在于纠正或缓解市场失灵与市场缺陷带来的不经济和不公正.
而在旅游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旅游市场发育程度变化的情况下,国家或地方政府所采取的旅游规制手段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加上旅游业本身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行业,地域性明显,因而旅游规制措施总是具有阶段性和动态性的.

(二)旅游规制的基本原则旅游规制的上述特点是旅游业本身的行业特性的具体体现,也是旅游经济顺利运营的客观要求.
因此,为了纠正或缓解市场失灵与市场缺陷带来的不经济和不公正,从而维护旅游经济和旅游市场秩序的稳定而实行旅游规制时,通常应坚持如下基本原则:1.
坚持政府主导性原则.
如前面所做的分析,由于旅游经济的公共物品属性和外部性的、旅游市场垄断因素的存在以及旅游经济信息不对称等,再加上我国的现实国情,市场机制负面作用的消除必须要靠政府自身行为来解决;同时,为了弥补市场机制所产生的不经济或不公平也必须依靠行政性的强制手段才能真正实现.

2.
坚持效益与公平相结合的原则.
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与现实国情要求旅游业发展必须坚持既要讲究效益,又要要兼顾公平.
旅游业与国民经济其它行业密切相关,旅游业内部的各个部门、各个企业、各项工作之间亦有广泛联系.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必须树立"全国一盘棋,行业一盘棋,企业一盘棋"的全局意识,使整体效益达到最优.
例如:某一旅游活动可能未取得直接经济效益,但刺激了农副产品和其它商品的需求,刺激了外国投资,增加了国家税收,促进了建筑业和交通运输的发展,提供了就业机会,仍可认为具有显著效益.
再如,一个旅游业经营的多项活动中.
有某些经营活动没有可观的经济效益,甚至可能出现负值,但它们的存在能促成其它经营活动的高效益,整体效益就决定了他们存在的价值.

3.
坚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经济利益,是人们进行劳动和一切社会的物质动因,也是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
但是,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受市场机制的影响,旅游企业与旅游者都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话,在市场不健全或市场失灵情况下将发生的资源配置的非效率性和分配的不公平性,从而可能产生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而造成旅游地生态环境的破坏、旅游者也可能因为旅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而受到一定程度的精神、物质上的损失等等.
因此,为了克服因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而影响到旅游业发展中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矛盾,必须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对旅游业实行必要的规制,引导旅游业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结合.

4.
坚持公众参与的原则.
旅游规制是为了纠正或缓解市场失灵与市场缺陷带来的不经济和不公正,这与市场机制条件下资源配置是相对的,因而在实现其目标的同时也就必然地要对被规制者的利益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所以,实行旅游规制时,一方面要让"规制受益者"充分认识和依据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同时也要让"被规制者"充分认识到政府所采取的规制措施的真实目的,并自觉地接受.
只有这样,规制的目标才可能真正实现.

三、我国旅游规制的现状1.
我国旅游规制的特征我国的旅游规制起源于计划经济时代对旅游的部门管理.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形成了以行业管理为主的旅游规制体系,1996年《旅行社管理条例》的出台,标志着该体系的正式形成.
由于旅游经济涉及多个相关产业,旅游管理部门由于缺乏专业管理的组织体系,管理权威缺乏行政性资源的支持,使我国的旅游规制带有弱权威的特性.
另外,我国旅游全行业管理,不仅表现在旅游行业管理的"全行业"上,而且也表现在行业管理的"全过程"上.
我国在行业管理方面的旅游规制,主要还是通过政府的行业管理组织(如国家和地方各级旅游局)来实施的,其主要工具仍是行政手段,即在改变以往直接干预企业微观运作的改革思路下,通过对市场失灵领域进行调节并对企业进行间接的引导,达到完善市场、激活企业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改善了旅游规制的实施环境,特别是政企分开制度的进一步界定与实施,为行业规制创造了有利条件.
以前党政机关、各部委、各地方政府普遍办企业,行业规制处于代利益执法的尴尬境地,难以做到公正、透明.
体制改革促进了我们的旅游规制向法制化、有序化方向发展.

2013年4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25日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
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三号主席令予以公布,于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
这是中国首部用于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的法律.
该法在保障旅游者合法权益,保护和合理利用旅游资源等方面作出规定,尤其是加强对旅游市场乱象的治理,以法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该法共十章,包括总则、旅游者、旅游经营、旅游规则和促进等,共一百一十二条.
该法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组织到境外的游览、度假、休闲等形式的旅游活动以及为旅游活动提供相关服务的经营活动,适用该法.

旅游法立法采取综合立法模式,并将保障旅游者合法权益作为主线,突出了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
如为了方便旅游者、保证游览安全,该法规定,景区接待旅游者不得超过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在旅游者数量可能达到景区最大承载量时,景区应当提前公告并同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景区和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采取疏导、分流等措施.
未公告或未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的,将被责令整改,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一个月至六个月.
此前,国内小长假期间,不少景区曾发生因游客"爆满",造成旅游者大规模滞留的情形,从而引发公众对旅游质量和安全的担忧.

旅游法对"零负团费"的经营模式也加大治理力度.
该法规定,"旅行社不得以不合理的低价组织旅游活动,诱导、欺骗旅游者,并通过安排购物或者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获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
""旅行社组织、接待旅游者,不得指定具体购物场所,不得安排旅游者购物,不得安排另行付费旅游项目".
同时,该法进一步规范导游和领队的行为,禁止其向旅游者索取小费,诱导、欺骗、强迫或者变相强迫旅游者购物或参加另行付费旅游项目等.

不仅如此,该法还平衡了旅游者、旅游经营者与旅游从业人员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如规定,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或者在解决纠纷时,"不得损害旅游经营者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
又如:旅行社应当与其聘用的导游依法订立劳动合同,支付劳动报酬,缴纳社会保险费用;旅游社安排导游为团队旅游提供服务的,不得要求导游垫付或者向导游收取任何费用.
这些条款对导游等旅游从业人员的权益给予保护.

对于当前公众高度关注的景区门票"说涨就涨"的情况,旅游法以法的形式作出限制,规定景区拟提高价格的,应举行听证会.
景区提高门票价格应提前六个月公布.
此外,针对近些年来,不少地方旅游项目中存在的盲目开发、热衷建造人工景点、忽视资源的自然价值和人文内涵等问题,旅游法从规划层面予以了规范,要求在旅游发展规划中明确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等,从而解决旅游景点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

2.
目前我国旅游规制存在的问题(1)制度惯性带来的部门本位主义依然存在.
责权、事权界定清晰,对旅游经济实施管理的部门便可以相互制约并达成必要的均衡,而现阶段,这种"清晰"在旅游经济管理的各部门之间还有待明确.
事实上的部门制约常常带来额外的"扯皮"成本.

(2)政企改革还未彻底完成,地方保护主义发生的行政环境和利益诱因仍然存在.
尽管我国的旅游业开放较早,改革力度较大,竞争也很激烈,但是由于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还未完全到位,没有形成通过国家立法而依法建立的相互独立的旅游规制机构和规制执行机构.
另外,规制机构和被规制者还有未完全脱钩的环节和方面,"政"与"企"的利益纠缠和人事纠葛使当地旅游管理方宁愿忽视"消费者主权".
地方旅游局在业务上与上级旅游部门联系,但行政上仍然受地方政府的管辖,从经济和政治利益上都难以做到在全行业视角上的公正和有效.
同样,旅游局内部旅游行业管理处和质监所的关系也是在"政出多门"体制下困扰人们多年而未决的问题.
所有这些都要求旅游规制真正走向政企分开的道路.

旅游规制机构的横向协调能力较弱,这和我国转型期间很多行政资源和连带经济资源从国家垄断走向部门垄断有关,部门垄断比过去的"大一统"反应度、灵活性和配置效率有了显著提高,但毕竟在行政和经济上还缺乏足够的明晰,部门出于利益考虑,便加大了部门协调的困难.
现实中,旅游业的行业管理等规制工作牵涉极广,比如出境旅游管理问题就与公安、外交、外汇、海关、工商管理等许多部门直接相关.
旅游业的脆弱性使旅游业受其他行业、部门的影响很大,而我国旅游规制机构的行政权力、权限和权威有限,协调能力相对软弱,不利于行业的稳定和平衡发展.
如何增强旅游行业宏观调控能力,这仍然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旅游行业管理的大问题.

(3)我国旅游规制的方向还有待调整.
我国旅游业发展总体上保持两位数增长,但是,许多行业的利润率却持续下滑.
酒店业开房率和价格都在不同程度地下降,淡季的情况更是惨不忍睹.
旅行社在恶性的削价竞争中效益持续下滑.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们的旅游企业还没有形成具有引领行业动向的领袖企业和品牌,从而使"军阀混战"的行业缺乏自律;另一方面,尽管《旅游法》已经颁布并施行,我国旅游业的法治环境发育不成熟,"依法兴旅"依然任重道远,使旅游政策、方针的执行十分被动.
我国旅游规制具体的方向和重点还有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如增强旅游行业管理宏观调控能力,建立独立或明晰的旅游法律法规制定、执行和监督体系,引导建立稳定行业走向的龙头企业等等.

第三节旅游产业政策一、旅游产业政策的特征与作用(一)旅游产业政策的含义产业政策是政府为改变产业间的资源分配和各种企业的某种经营活动而采取的政策,旅游产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特定经济和社会目标而制定的针对旅游产业的各种政策的总和.
不同的历史时期,政府对旅游产业的经济发展目标不同,决定了旅游产业政策不同.
我国旅游业发展初期的主要目标是为国家多创收外汇,体现在产业政策上就是国际入境旅游优先,在旅游业的布局上倾向于七个重点旅游区.
由于当初旅游住宿设施极度紧张,所以在旅游产业组织方面积极鼓励各方力量的进入,形成了至今为止最为重要的一项旅游产业政策——国家、地方、部门、集体和个人一起上,自力更生和利用外资一起上的"五个一起上"政策.

(二)旅游产业政策的特征综观世界各国各地区所实行的旅游产业政策,以及经济学家对产业政策的研究成果,结合旅游业的具体情况,旅游产业政策一般有以下特征:1.
旅游产业政策功能的多重性.
主要表现为:(1)克服旅游资源配置中的市场缺陷;(2)加快旅游产业结构转换;(3)创造有利于平等竞争、规范竞争的旅游市场环境和秩序;(4)培育区域旅游业的竞争优势,提旅游业的国际竞争能力;(5)实现旅游市场生产要素的均衡配置等等.

2.
对旅游经济的深度干预性.
旅游产业政策由于干预了旅游业部门间和旅游业内部的资源分配过程,比凯恩斯主义的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间接干预经济运行的总体经济政策又深入了一步,在某种程度上冲破了自由市场经济学说的传统教条,企图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实施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的"混合经济".

3.
旅游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是多方面的.
除了产业结构理论、产业联系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外,还有诸如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经济发展计划理论、技术进步理论等等.
4.
旅游产业政策实施手段具有综合性.
国家计划指导仅仅是产业政策的一个手段而已,诸如财政、税制、金融、外贸、外汇、价格等等都可以成为实施旅游产业政策的选择性手段.
不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具体历史时期,究竟能掌握多少种手段,与该国该地区实施的经济体制以及政府的自主性及效能有关,也与其旅游经济发展的具体程度密切相关.

5.
旅游产业政策内容的动态性.
由于旅游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程度的不同,旅游产业政策往往因时因地而不同.
如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阶段,旅游业的主要目标是刺激消费.
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和提高旅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体现在产业政策上就是大力发展国内旅游,在旅游产业布局上讲究多点齐动、全面发展.
由于全球旅游产业竞争十分激烈,旅游设施结构矛盾较为严重,所以在旅游产业组织政策方面就要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限制,强调进行旅游企业的集团化、网络化发展,最大限度地增强国内旅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旅游产业政策的作用正确的旅游产业政策,对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旅游产业政策能够规划旅游产业的发展,规范旅游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使国家乃至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具有明确的整体方向性.
旅游产业政策还能为旅游企业平等竞争、优胜劣汰、技术进步、提高效益提供重要的外部条件.
旅游产业政策是规范旅游经济活动特别是旅游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政策.
它既有限制企业不合理发展的一面,又有鼓励、扶持企业合理发展的一面.

2.
旅游产业政策推动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旅游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有利于旅游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和旅游市场供求的基本平衡.
实现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资源优势的前提,是提高旅游经济整体效益的保证.
实行正确的旅游产业政策,可以为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有利条件.

3.
旅游产业政策是一种新型的、有前途的旅游经济管理形式.
它既能实现国家对旅游经济的宏观管理的要求,又能使旅游企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旅游产业政策将在今后国家旅游业发展的管理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三、旅游产业政策的内容体系(一)产业政策的分类产业政策作为一个政策体系,其主要类别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地区产业政策和实施保障政策等.
1.
产业结构政策.
产业结构政策是产业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产业结构情况和问题以及今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所确定的优化产业结构的目标和方向、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和相关产业、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现代化和取得更高经济效益的结构性政策.
产业结构政策首先要规划产业结构的目标和方向,保证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为此,必须要选择好重点发展的产业和相关产业,组织好衰退产业的资源转移,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在此基础上,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型产业,将已有的产业结构进一步推向现代化.

2.
产业组织政策.
产业组织政策又称企业组织结构政策,它主要调整产业内企业间及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关系.
产业组织政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生产服务产业的集中化和专业比,形成合理的组织结构体系,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和有效利用.

3.
产业技术政策.
它是根据产业发展目标,指导产业在一定时期的技术发展的政策.
它通过对产业技术的选择、技术开发、技术引导、技术改造等,通过对产业的技术结构、技术发展目标和方向、技术的国际竞争与合作等,提出具体的要求,逐步推动产业的发展.

4.
地区产业政策.
根据国家产业结构总体规划的要求,合理安排地区之间和地区内的产业分布,在促使各地区的产业发展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要求和国民经济整体利益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地区比较利益的优势,推进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政策.

5.
实施保障政策.
为保障产业政策的贯彻实施,保证产业政策目标的顺利实现而采取的有关各种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以及其他多种手段的总称.
(二)旅游产业政策的内容体系1.
旅游产业结构政策.
由于旅游产业的综合性和依赖性都很强,因此旅游产业的结构问题基本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产业定位问题,即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的位置.
近年来,各地发展旅游产业的积极性都很高,对旅游产业一般都有明确的产业定位,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先导产业、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龙头产业等.
鉴于国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以及旅游产业在扩大内需中所起的出色作用,国家在1998年底将旅游产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我们要以此为指导思想,鼓励、支持、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

第二,产业宏观问题,即国际旅游与国内旅游以及出境旅游的相互关系和政策协调.
现在,我国旅游产业已经不是开始时的国际入境旅游一枝独秀的局面,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基本形成了国际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三种层次、互补互促的发展格局,而且这种格局在21世纪必将得到进一步地发展.
三种旅游今后如何发展,应在坚持原有各种合理旅游政策的基础上,作出符合旅游产业发展实践的调整,对入境旅游,可规定参照外贸出口政策对旅游创汇企业实施奖励;对国内旅游,可制定鼓励国民旅游的消费政策,比如国民旅游计划,实行社会旅游(针对低收入阶层的福利旅游);对出境旅游,可规定经营企业实行与入境旅游经营相挂钩的政策.
在产业宏观问题上要明确国内旅游的基础性作用.

第三,产业配套问题,即旅游产业内各单项结构的合理化.
因为旅游产业是包括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在内的综合性产业,其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离不开各环节的配套,离不开各部门的配合与支持,要制定相关政策,防止各要素之间结构错位、重复建设,比如旅游饭店、旅行社的供求结构严重错位将会导致削价竞争,旅游景点、旅游设施的开发建设不足而又可能导致游程单调.

以上三个层次之间又存在各种纵向的相互关系,从而形成一个较为完整复杂的旅游产业结构;三个层次的政策的综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旅游产业结构政策体系.
2.
旅游产业布局政策.
旅游产业由于受资源分布、区位、交通条件、旅游行程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在旅游产业的布局上就与农业、工业等其他产业有所区别,既有产业分布的区域性问题,也有产业分布的点线结合、点面结合的问题.
由于我国旅游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的特殊性,客观上形成了旅游地区格局的"重东部,轻中西"的局面.
这固然有旅游市场距离、旅游者圈层辐射性扩散等正常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但是各类地区又随着形势发展而变化,这就要求在新的形势面前作出相应的调整.
就大范围的调整而言,在承认旅游产业发展的地区性差异的前提下,为了配合国家开发西部战略的实施,保证我国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有新的增长点,在继续发展好东部沿海地区的旅游业的同时,应该加强中西部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并在政策上给予适当的倾斜.

各地的资源禀赋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客观上就存在不同的比较优势.
并不是每个地区都需要将旅游产业的发展作为地区发展的惟一法宝,也并不是说,每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都要面面俱到.
在旅游产业政策中,应根据旅游吸引物分布的特殊性,强调形成旅游区域的专业化分工,比如海南的海滨度假、黑龙江的冰雪旅游、云南的生态旅游和民俗风情旅游等等.
此外,还要根据各地的区位优势,如沿海、沿边、沿路、沿江等,形成各自有相对优势的旅游产品分布.
根据资源的互补性、产品的相关性和交通的便利状况等条件,加强旅游产品的点线、点面之间的联系,形成独具优势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系列.
在政策上要照顾旅游发展历史上自然形成的温点和冷点,确定"热点带动温点、刺激冷点"的思想,以带动旅游产业的全面发展.

3.
旅游产业组织政策.
这方面的政策是对旅游企业实际运行的深层次的分析,其政策出发点是通过协调竞争与规模经济的关系,既缓解垄断对市场经济运行造成的弊病,又维护一定的规模经济水平.
政策涉及旅游企业的市场进入、经济规模等一系列问题,包括旅游市场结构控制政策、旅游市场行为调整政策和一些直接改善旅游产业内不合理的资源配置政策.

国家应鼓励大中型旅游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小型旅游企业实行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灵活体制;应鼓励发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旅游企业集团,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形成由大型企业主导和规范市场的格局;鼓励企业通过合并、兼并、相互持股等方式,进行自主联合改组和资产运营;鼓励旅游企业的网络化发展,推动建立区域性、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营销网络.

4.
旅游产业市场政策.
明确和强调市场导向的观念是市场经济对产业政策的基本要求之一.
旅游产业的市场政策应该明确体现出,在现实的状况下,应该支持哪些方面,又应该限制哪些方面.
比如对旅游景点、景区的开发,要考虑客源市场近距离的雷同和重复建设,尤其是在全国出现人造景观热、旅游支柱产业热时,要有相应的政策措施加以引导、规范和限制.
在旅游接待设施建设方面,要考虑市场饱和度、区域分布、档次高低.
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有市场前景、生命力持久和竞争力强的产品.

尽管在我国旅游产业的收入构成中,国内旅游占据着绝对的地位,但是旅游产业的创汇功能依然是发展旅游业的主要功能.
因此,旅游产业的外向性依然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特征.
另一方面,由于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特殊作用,世界各国尤其是各发展中国家不断加大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致力于旅游客源的争夺,旅游客源市场的开拓也就不断由表层性开发向深层性开发转变,开发的难度也不断加大.
旅游产业的外向性、国际竞争激烈性和市场开发艰巨性使得旅游产业市场开发政策理所当然地成了旅游产业政策的组成部分.
在旅游产业政策中必须由相关的政策措施来刺激各旅游企业的市场开拓积极性,毕竟旅游企业才是旅游产业的真正主体.

5.
旅游产业技术政策.
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中,技术的含量越来越高,高技术与高生产力、强竞争力之间存在着直接的线性关系.
因此,在旅游产业中,电脑预订、电子信函、卫星通讯、先进交通工具、新型建材等的运用就成了提高产业素质的重要条件.
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用以引导和干预旅游产业技术进步的政策,包括旅游产业技术进步的指导性政策、旅游产业技术进步的组织政策、旅游产业技术进步的激励性政策等.
为了尽快增加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科学技术含量,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促使旅游产业更快地发展,在制定旅游产业技术政策时应考虑:加快推进标准化工作进程,提倡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支持引进和消化国外的先进技术,提高我国旅游设施的技术性能,提高产业技术水平;鼓励产、学、研的结合,鼓励和支持对引进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促进应用技术的开发,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以法规的形式定期公布淘汰落后的运载设备和科技含量低的人造景点.

6.
旅游产业保障政策.
旅游产业政策的实施必须有一套手段和政策相配套的体系.
旅游产业政策制定的是针对性的政策,旅游产业政策的实施就必然要有相应的政策和手段来保障,这些保障政策是综合性的、成体系的.
一句话,旅游产业政策的有效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保障手段.
因此,在旅游产业保障政策中要考虑:要求相关职能部门把旅游产业政策作为今后旅游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作为今后部署、检查、评比旅游工作的重要标准,以督促旅游主管部门对产业政策的落实;要求旅游产业的相关部门发挥各自的职责,支持旅游部门贯彻实施好旅游产业政策;要求以法律、法规等形式保证旅游产业政策的实施.

四、我国旅游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1.
法律手段.
目前,我国于2013年4月25日通过《旅游法》,并于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
该法在保障旅游者合法权益,保护和合理利用旅游资源等方面作出规定,尤其是加强对旅游市场乱象的治理,以法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以《旅游法》来推行旅游产业政策,具有广阔的空间.
因为法律手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且还有极高的权威性.

2.
行政手段.
在经济急剧变化的时期,行政手段具有简单易行的优点,今后在压缩行政手段运用空间的同时,对一些重要产业政策问题,仍将保留行政手段.
但是,今后产业政策的行政手段将进一步弱化,即政府不再像过去那样,对各个产业进行分门别类的具体行政干预,而是从宏观上以行政手段进行干预,其权威性将会提高.

3.
财政、税收和金融手段.
手段.
从当前形势来看,财政对经济建设尽管可以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但其支持力度却很有限.
同样,国家在税收方面可能采取的措施也将十分有限.
因此,在今后旅游产业政策中运用财政税收政策时,一定要集中于少数必须通过财政税收政策予以支持的领域,如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与旅游相关的高新技术的发展等等.
即使在这些领域,国家的财政税收政策也只能起到引导的作用.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金融体制逐步健全与发展,金融手段在旅游产业政策中的运用将日益增加.
金融手段以多样化、灵活性大而可以运用于不同的产业政策层面.
不同的金融机构在不同的产业政策中处于不同的地位.
国家的宏观金融政策,对整个国家的产业政策实施起有重要作用,国家对旅游的信贷政策必将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

4.
信息手段.
信息手段目前在我国产业政策中已经得到应用.
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日益市场化,信息手段将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信息手段的优点是覆盖面广,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经济的运行特点,使用成本低.
在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着力解决好一些关系全局的重点问题:一是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根据市场变化、技术发展及系统建设应用情况,进一步完善系统总体设计,优化系统功能,实现资源共享.
二是严格管理,保证质量.
三是加快应用,发挥效益.
四是健全制度,保障运行.
五是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根据信息系统建设的进展情况,及时组织开展各类培训,提高各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使用人员的信息化素质.

本章小结本章从分析市场失灵入手,阐述了政府干预的必要性、政府干预行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旅游规制建立的必要性,旅游规制的特点和基本原则和我国旅游规制的现状;阐述了旅游产业政策的特征与作用、旅游产业政策的内容、我国旅游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关键术语(中英文)旅游规制(tourismregulation)市场失灵(marketfailures)政府干预(governmentregulation)产业政策(industrialpolicy)深入阅读提示林南枝陶汉军.
旅游经济学(第三版)[M].
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
田里.
旅游经济学(第二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思考练习题1、联系当地实际,说明政府在区域旅游经济中的主要作用.
2、举例说明旅游市场失灵的表现形式.
3、什么是旅游规制我国目前旅游规制的现状特征如何4、阅读《旅游法》,并分析《旅游法》的颁布在旅游规制方面的影响.
5、什么是旅游产业政策举例说明旅游产业政策的内容体系.
6、述旅游行业管理的涵义、特征、手段及其内容.
第十章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开篇案例广东罗浮山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罗浮山具有南亚热带植物群落的秀丽景色、奇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是著名的山水型风景名胜区.
确立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总目标的基础是在深入了解风景名胜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使其在永续利用的前提下发挥最佳的风景效益和经济效益.
虽然珠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活跃,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但是罗浮山风景名胜区经济发展还较为落后.
当地普遍文化素质较低,有些管理区还较贫困,仍处于非持续发展,普遍对风景名胜资源缺乏认识,资源破坏较为严重.
因此在罗浮山规划中,充分考虑到风景名胜资源的可再生性和不可再生性,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选择一条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般认为风景名胜区的活动主要是精神文化性质的活动,其主要功能应为游览、审美、科研、教育、山水文化源地、宗教民俗活动.
一个风景名胜区的功能取向是由风景名胜资源的特点决定的,风景名胜区的主要目标是风景效益,而经济效益则是旅游业的主要目标.

要达到最佳风景效益,关键在于保护;要达到最佳经济效益,关键在于旅游开发;确立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总目标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以保护为主的风景效益和以旅游为主的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
正是这种意义上,我们着眼于21世纪,在国务院1985年6月发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的基础上,依据国务院(1994·3)批准的《中国2l世纪议程》(中国2l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为指导性文件,进行总体规划,使规划文本更加符合国际规范.
结合罗浮山的具体实际,我们提出了罗浮山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1)规划建设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区、东南亚道教文化胜地、2l世纪绿色风光观赏区和亚热带绿色教育基地.
(2)有效保持风景名胜区森林生态系统的原生性、完整性、物种多样性;保持山水风景的完整性;保护现有人文景观,恢复历史遗留景点;开发新的人文景观.
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持与可持续发展相匹配的风景名胜资源基础.

(3)对规划区内可再生风景名胜资源进行适度开发,促进自然一社会一经济的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建立风景效益、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机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
(4)逐步建立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政策体系、法律体系、建立促进与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相配合的决策机制和协调管理机制.
(5)以"绿色龙头"的精神积极参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广泛国际合作,发挥名山效应.
做好促进球江三角洲东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6)在资金、技术和基础设施方面广为争取国际社会和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达地区对罗浮山风景名胜区的投资和支持.
在交通闭封的村、镇、尽快消除贫困,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7)在风景名胜区内开展绿色教育,确立生态文明观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资料来源:http://www.
stwmclub.
org)第一节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内涵一、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可持续发展是各地区实现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最佳切合点,是人类就生存与发展而提出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有序高效的最佳运行模式和最高目标,是人类发展观念的重大变革,也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永恒主题.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其核心是在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优化的前提下,实现各国各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全面发展,即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自身需要能力;既符合局部地区居民利益,又符合全球居民利益;既共同开发、保护资源,又共同享受资源;既有发展势头、发展速度,又有发展后劲、发展质量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含义深刻,内容丰富,是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规范.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要求人类以高度的智力水准与泛爱的责任感,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去创造和谐的世界.
这意味着人类社会在空间上应遵守区域间互利互补的原则,在时间上遵守"只有一个地球"、"人与自然平衡"、"平等发展权利"、"共建共享"等原则,承认世界各地"发展的多样性",以体现高效和谐、循环再生、协调有序、运行平稳的良性状态.
因此,可持续发展被明确地表述为一种"正向的、有益的"过程,并强调发展的不可逆性、广泛性以及关联到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性.
它主要包含四个重要论点:一是要求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强调当代人公平、世代人公平、地区间公平;二是要求人类在一切经济活动中必须坚持人与自然相和谐,切实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实现社会公平和世代昌盛;三是要求任何地区任何时候人们所追求的经济高速发展,都必须控制在生态资源允许的范围内,强调可持续发展时间维与空间维相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经济增长与社会平等相协调;四是要求共同遵循公平性和持续性精神,共同保护环境,共同发展经济,共同富裕.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诞生和发展,标志着人类在理解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关系方面,已发生了观念上的根本性改变,使得多年来人们追求区域经济协调平衡发展道路的梦想成为可能.
旅游业作为一个兼具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四大功能的现代综合性朝阳产业,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工作,引入可持续发展理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国际社会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种积极的发展思想.
全球经济从低发展阶段到高发展阶段,取得了极大的发展.
但当代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扩大和对自然资源需求的迅速增加,实际上已超过了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造成了人类经济活动要求的无限扩大与生态系统负荷过重而供给能力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造成人类经济活动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与生态系统净化能力及环境承载力下降的矛盾日益尖锐,造成了全球性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恶化,严重地危及到人类发展赖以支持的系统.
人类在大自然连续不断报复面前,开始深刻地反思,认真寻求人与自然协调进化的发展道路,先后提出许多卓有影响的论断,如1972年斯德哥尔摩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上发出"只有一个地球"的呼吁;1980年国际自然与资源保护同盟在其制定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首次提出全新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发出要"确保地球的持续发展"的呼吁;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宣言,首次提出了以可持续发展原则来迎接人类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挑战,对持续发展做了较深入的论述和较具体的要求,极大地推动了可持续思想的发展.
此后不久,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所联合声称:"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我们的指导原则.
"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100多个国家的政府首脑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共同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和《21世纪议程》(也就是著名的《地球宣言》等重要文件),向全世界宣布,各国人民将为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而采取一致行动.
从此,关于"持续发展"问题逐渐引起人们普遍的重视和广泛的讨论.

二、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在全球旅游业急剧膨胀、繁荣背后的危机日益暴露的现实下提出的,并迅速得到了广泛的接受.
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涉及自然生态、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制度和技术革新等多个方面,并影响到人类今天与明天行为选择的最高发展目标.
旅游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存,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要求旅游经济发展不能超越生态承载力、心理承载力、社会承载力和经济承载力.
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涉及到产业发展的经济、文化、环境以及旅游经济内部各个环节,应建立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上,实现旅游经济由以数量和速度为主的特征向适度速度、精品质量和协调发展的方向转变,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旅游经济高效运转、旅游地经济的持续发展及社会、文化与伦理、道德的继承和发展.
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一种公平发展的思想,人类与自然界共同进化的思想.
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以旅游资源(旅游景点和旅游产品等资源吸引物)为基础的综合旅游系统的持续良性运行和发展,以及旅游资源经济效益的持续产出.
它涉及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既重视旅游经济增长数量,更要追求旅游经济发展质量)、旅游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旅游业发展要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和旅游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公平、当代公平、世代公平)三个基本内容(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基础,旅游生态可持续发展是条件,旅游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标),强调旅游资源的开发规模和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必须与现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相适应,谋求区域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方面的最佳综合效益,反对为了谋取短期、局部利益而掠夺式开发、破坏旅游资源,确保不可更新资源的消耗最小化和可更新资源的持续利用.
因此,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思想、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其实质是要求旅游与自然、社会、文化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以协调和平衡彼此间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的统一,造就一种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保证旅游经济具有长期的发展潜力.
其本质是既要考虑当前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旅游经济发展需要,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其核心问题是人们的旅游经济活动与旅游经济发展不能超越区域旅游资源的潜在保障力(包括旅游资源的丰度、区位条件等因素共同组成的潜力系统)、区域社会经济的潜在支持力(以人的能力、技术等人为条件为依据)和区域环境容量的潜在承载力(潜在承载力就是在不对旅游资源产生永久性破坏的前提下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的最高限量),以及生态承载力(地区环境问题产生的限度)和心理承载力(游客在转向另外的目的地前,在该地期望得到的最低娱乐程度).
强调旅游经济活动和发展行为的生态合理性,实现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和谐相融,使旅游经济发展既满足我们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子孙后代满足他们自己需求的能力;既满足局部地区利益,又符合全球利益;既满足游客的需求,又满足旅游地居民的需求.
总之,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正确处理生存与发展、现实与未来、机会与公平、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开发利用与景观保护、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发展旅游业必须讲究整体经济效益、关注生态和谐和追求社会公平,强调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最终达到人类的全面发展.

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强调公平性是旅游资源合理利用得以实现的根本目标,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公平发展思想强调代内公平(通过旅游资源开发发展旅游业,满足各国各地区旅游者的需要,促进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逐步消除两极分化现象)、代际公平(在开发旅游资源满足当代人旅游发展需求的同时,给后代人发展旅游业留下优越的条件)和有限旅游资源分配使用的公平(各国各地区享有按照本国(地区)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利用本国旅游资源的主权,并负有确保其管辖范围内或其控制下旅游活动不致损害他国旅游环境的责任).
要求人们树立"有序发展"或"适度发展"的旅游发展观,切实做到现时的发展不危及子孙后代的长期发展.
现实的所有变化,必将影响未来的发展.
当代人能为后代人留下什么样的基础,是当代人的崇高责任,是我们必须严肃对待的重大问题.
现实的发展应该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具发展潜力和空间的基础.

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强调持续性是旅游资源有效保护得以实现的重要措施,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是现代旅游活动的对象,是发展旅游业的基本条件,保护和优化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是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强调旅游资源开发要与旅游资源保护相协调,旅游经济发展速度要与发展质量相协调,旅游发展规模要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旅游经济效益要与生态效益相协调,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复合系统整体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
旅游经济的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区域旅游发展与旅游资源、社会经济、环境容量的相互作用关系是衡量区域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
任何超越客观条件的超前发展和人为限制旅游经济发展的滞后性做法,都会阻碍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旅游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种良性的互动的关系.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只有得到精心保护、处在良性循环状态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才能激发人们的旅游愿望转化为现实的旅游需求.
因此,环境保护为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同时,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可推动环境保护的发展,可以实现部分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减少资源开发造成生态破坏.
为此,既要提倡积极发展旅游业,在发展中提高发展质量,又要强调在资源开发中,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合理开发,优化利用.
对多数旅游资源富集且具备发展条件的地区,应通过积极发展旅游经济促进资源保护;对少数生态环境脆弱、敏感的地区,实行封闭式的保护管理.
那种绝对的保护、纯自然主义的方式,既不利于环境与资源的保护,也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为基础,同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实质是要求人们放弃传统的高消耗、高增长、高污染的旅游发展方式.
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类的全面发展.

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强调共同性是人类之间及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得以实现的基本要求,是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发展思想,强调旅游资源和自然美景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应供全球共同享受.
发展旅游经济是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需求,保护旅游资源和美化自然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应该采取国际统一行动,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世界各国应该共同遵循,各国发展旅游经济必须坚持人类与自然界共同进化.

三、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要增进人们对旅游所产生的环境效应与经济效应的理解;强化其生态意识、未来旅游需要意识、整体开发意识、文化内涵意识;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改善旅游接待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保护未来赖以开发的环境质量.
区域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着眼点应该是旅游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机联系的作用规律和发展机制.
从时间维度方面,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强调旅游资源的世代公平分配、旅游过程的顺畅运行、旅游发展的稳定、健康,强调人类在旅游发展上的伦理道德与责任感.
从空间维度方面,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强调产业结构的均衡协调,强调旅游管理的整体有序.
具体地说,其主要目标如下.

1、保护环境强化人们旅游生态意识和共同美化环境意识,合理开发、利用、美化旅游资源环境,切实保护目前和未来旅游发展赖以生存的旅游生态环境质量,促进自然美的深化和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完美结合,高层次地实现人类与自然界的共同进化,确保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必须在旅游生态环境容量许可范围内)和旅游经济产业的高效运转与持续发展.

2、公平发展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确保当代人和世代人都能享有优美的旅游环境、高效的旅游经济效益和充分满足的旅游需求;确保各国各地区旅游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公平使用,鼓励各国各地区充分发挥各自的旅游资源优势,开发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增加资源类型和旅游产品互补机率,共同保护、美化旅游环境,共同为各国各地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共同享受全世界的自然美景和人类文明,并通过旅游活动,实现旅游资源互补和旅游消费更加多样化和高级化.
同时,通过国际旅游增进友好往来,促进国际间经济、文化、科技交流,推动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和共同富裕,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加深各国人民的友谊,实现人类和睦相处和整体进步,推进人类文明.

3、提高效益增进人们对旅游所产生的环境效应与经济效应的理解,树立新的旅游资源观和旅游资源忧患意识,合理确定旅游客容量,适度控制旅游发展规模,切实保持旅游容量动态平衡,高效地利用旅游资源,不断地推出高品位旅游产品,高水平地进行经营管理,从而在不冲击环境生态效益和不损害下一代人利益的基础上,实现旅游经济的高效益和旅游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相协调,保证旅游经济在有序的市场环境中运行和旅游地社会、文化与伦理、道德的继承发展.

四、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衡量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对所有资源的管理方式,通过这种管理方式,人们可以实现既满足自身的经济、社会、审美的需要,又保持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的完整性和原始性.
为此,资源的管理、经济行为、社会责任、审美的吸引力、生态因素、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活支持系统七个方面,在旅游经济发展中必须引起特别的关注,切实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衡量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型应主要包含两大系统、八个量度目标和八项指标.
1、两大系统人文系统和生态系统的不断优化是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和基本要求.
为了衡量旅游区人文系统和生态系统状况,可从人文系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产业、技术、行政管理和生态系统的自然环境等方面进行衡量.

2、八个量度目标可持续发展策略是为了促进人与人之间及人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协调一致,其最终目的在于提高人类生活与环境的质量,所以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量度目标应该是:人们是否履行了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旅游企业是否让旅游者获得了最大的满足;旅游部门是否实施有效的旅游政策;政府和旅游部门是否能确保旅游者的安全;旅游经济发展是否提高了旅游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科技含量是否得以提高;旅游经济发展是否实现了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同步发展;旅游企业是否实施了促进投资、管理和需求预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3、八项指标政治量度指标(如旅游者的安全保证程度、公众参与决策程度);经济量度指标(如旅游地经济状况、居民生活水平等);社会文化量度指标(如社会风气、文化水平、社会治安等);产业量度指标(如旅游六要素发展水平、质量等);技术量度指标(如产品科技含量、管理现代化水平等);自然环境量度指标(如生态环境、文物保护等);行政管理量度指标(如制度体系、运行机制、法律体制等);国际量度指标(如与国际旅游市场接轨状况、国际市场开拓力度等).

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纳入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加以考虑,务必做到旅游地的人文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协调一致.
在实现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必须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第二节影响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一、决策者、投资者和经营者的思想意识偏差长期以来,人们对旅游经济特性的错误认识和片面理解,出现了许多决策失误.
旅游决策者和经营者行为上的误差,使得地区旅游发展缺乏长远规划,过分强调数量、速度、经济利益,过度开发,超量接待,造成旅游资源高耗低效,给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1、"低投入、高产出"论既导致旅游业投入的严重不足,又误导引发了一哄而上办旅游的现象,使中国旅游企业界出现了"散、小、差、弱、低"的局面,走上了一条低层次的数量扩张的发展道路,造成了旅游资源的严重破坏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低投入"出现的经费短缺,使旅游整体形象、旅游企业形象及旅游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宣传严重滞后,影响了中国、湖南旅游业在国际上知名度的提高.
同时在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投入不足,使旅游企业规模难以扩大,质量难以提高,旅游业上档次、上水平缺乏后劲.
利益驱动带来的短期行为严重地危及旅游资源生态的良性循环.
"高产出"激发了人们追逐高回报的冲动,旅游区的政府和企业为了本地和集体的利益,而不顾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实际承受能力,采取了掠夺性的粗放型的开发经营方式,贪婪地获取局部的短期的利益.
个别地方甚至把"发展旅游,带动地方经济"理解为可对风景区进行肆意开发、索取和掠夺性利用,并想方设法对国家风景名胜区实行企业化经营,以使其变成自家的摇钱树.
尽管国家已于1999年明确指示暂停风景名胜区包装上市,一些地方的国家风景资源依然面临着日益增长的过度开发和进一步"城市化、商业化、人工化"的趋势,面临着失去本来面目的严重威胁.
许多早已"超载"开发的景区、景点,为了牟利,继续成为破坏性的经济开发对象,有的把国家风景区和世界遗产地当作野外游乐场和"吃喝玩乐综合体"进行开发,结果造成风景自然度、美感度和灵感度的下降,原貌严重受损,使这些传世数千年的名山风景区遭到破坏.
失控、过热的旅游开发可能带来一定时期的旅游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暂时的表面的繁荣,但伴生的往往是旅游资源严重浪费和破坏,对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了致命的威胁.
所以,转变观念,改变"低投入、高产出"的惯性思维,消除负面影响,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是当务之急.

旅游业"低投入、高产出"的观点形成于中国旅游业超速增长阶段,并一直影响着中国旅游开发决策者、研究者和建设者的思想.
当时由于受短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旅游业处于"卖方市场"态势,在市场体制不健全和物价制度、外汇制度、市场制度和营业管理制度不完善,没有把原有各种相关行业的投入和旅游资源消耗,尤其是生态环境资源的消耗和衰退纳入旅游成本之中的情况下,给旅游企业带来可观的非正常的赢利,使人们误认为旅游投资回报率较高.
但这是不科学的,忽视或歪曲了旅游成本的构成,低估了旅游的成本水平,虚增了旅游新创造价值部分,更不符合旅游业出现"买方市场"的今天.
实际上,从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的区域旅游发展模式已经发生了清晰的变化,出现了从"低投入、高产出"模式向"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模式的转变.
旅游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基础性产业的发达程度,尤其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能源、石化等行业,旅游业对产业结构的要求具有工业化(尤其是重化工业化)的特征,它的产生与发展需要工业化的支撑.
这就是说,区域旅游发展需要花大力气才能有所作为的,"低投入"是难以实现的.
仅就旅游业发展本身来说,主要的问题是需要在资源转化为产品或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如何创造吸引物和服务来满足市场、引导市场的问题,这就需要投资支持和政策引导.
分析80年代中国旅游开发的特点,发现当时主要依靠国际旅游,而且处于卖方市场,销售的又大多是具有国际影响的顶尖旅游产品,旅游资源本身就是旅游产品,不需要更多的新产品开发,从资源转换到产品不需要太多的投资.
90年代,情况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旅游产品的供给非常丰富;旅游市场已变为买方市场;旅游替代产品的竞争非常激烈;不需投资可直接转换为产品的资源已经十分罕见,旅游业发展已经变成"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的产业结构,旅游业的振兴需要高额投资.
众所周知,旅游业是由相关行业群体组成的综合性产业,必须综合考虑对旅游业的投入产出关系.
同时,旅游业的投入产出关系在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经济水平和不同市场态势下是有所不同的.
所以,在探讨旅游业投入产出关系问题时,还必须充分考虑旅游业投入产出关系的阶段相关性、区域经济相关性和市场相关性.
况且,旅游业是具有国际开放性的产业,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旅游业,其开放程度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在中国加入WTO后,在更为公平和开放的竞争环境中,旅游业格局必将发生较大的变化和重新整合,其投入产出比也会随之出现较大的波动,进一步发展中国旅游业必须尽快走出"低投入、高产出"的误区.

2、"非耗竭性消费"论误导了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加重了资源供需的失衡、生态系统的破坏和整体环境的退化"非耗竭性消费"论认为旅游资源主要是由可再生性资源构成的,而旅游消耗又基本上是精神消费的过程,因此旅游资源不存在耗竭的问题,可以不加限制地超规模地开发利用.
结果,面对数量庞大的旅游流,有限、脆弱的旅游生态环境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其实,对于旅游资源来说,其原始性或自然环境状态才是根本属性.
过度的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导致风景旅游资源的各种自然的和人为的破坏,而各种重建的名胜古迹、人为开发的景点,其价值却远远无法与原始状态的相提并论.
可见,旅游资源并非绝对可再生资源,被无节制的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所消耗甚至破坏或毁灭的旅游资源和环境资源,无论如何也无法恢复到原来的价值.
所谓旅游资源的可再生性,必须建立在人们适度开发利用和旅游资源、环境资源所允许的负荷以内.
那种"有资源就可开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风景吃风景"的错误或片面思想,必须彻底纠正,真正把开发与建设思想统一到与社会和环境协调一致的可持续发展思路上来.

3、"旅游业是无烟产业,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论误导了人们的思维,造成了资源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旅游业是无烟产业"论使人们在旅游开发中忽视了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旅游区人满为患,旅游业到处炙手可热.
旅游开发造成文物、资源破坏,环境污染,山河变色.
旅游业产生的各种废物,对旅游区和社会环境构成了致命的威胁.
由于错误思想的指导,有些地区旅游业虽然有所发展,但募然回首,曾经锦绣的山川秀水,如今还有几条澄澈的江河,几个碧波荡漾的湖泊.
为了再造一个秀美的山川和家园,我们为之又要付出多少昂贵的代价.
这些沉痛的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

从表面看来,旅游业由于基本上没有物资生产活动,主要是直接再生性地利用自然及人文资源,与传统产业相比,旅游业应该是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冲突最小的产业之一,自然环境作为旅游的重要资本,二者可以说是相辅相存、唇亡齿寒,因而能够达到一个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环,实现环保与旅游发展的双赢.
旅游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似乎没有矗立的冒烟烟囱,也没排放太多的废水、废气和废物.
旅游过程中旅游者给景区带来的只是一些生活垃圾方面的废弃物,只要没有超过当地自然环境对其的承受力,环境是可以恢复正常的,旅游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污染是有限的.
然而,目前正是由于人们对旅游产品性质的简单理解,把旅游业简单地看成是无污染产业,根本没有认真地考虑和采取有力的措施,对环境加以保护,结果导致大量废弃物堆积,远远超越了当地自然环境的接纳消化能力,旅游活动的污染性质明显地表现出来,旅游业已成为旅游地环境恶化的污染者和破坏者.
从广义上说,旅游对周围环境的污染,除了破坏当地自然资源,给当地的自然环境带来恶性变化外,还会破坏当地的文化资源,从而给当地社会带来消极影响,甚至会给当地社区带来深刻的、难以医治的社会破坏力.
一般说来,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必然要对环境资源进行充分的改造才可以利用,能够开发旅游资源的地方往往是以环境变化异常苛刻和敏感的地方,若不是旅游业,其他产业根本就不可能迈进自然保护区的门槛.
看起来对环境破坏最小的产业,却最有条件和可能成为新形势下自然保护区的最大杀手.

4、"旅游超前发展"的片面理解,造成旅游业的病态发展旅游业的超前发展,就是超越国民经济总体发展阶段,通过率先发展带动,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
但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拥有丰富的、吸引力强的、可供利用的旅游资源.
二是拥有充足的旅游客源及较高的旅游消费购买力.
三是拥有较好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和足够的发展资金.
建立在较弱经济基础之上的旅游业,要在短期内形成较强的产业体系,必须加大对其资金投入,而且追求的不能只是本行业内存的经济效益,而是旅游经济的外存效益,特别是波及与连带效益.
况且,旅游业发展必须经过规模积累、结构调整和水平提高三个发展阶段,需要各方面的整体配合和软硬环境的全面改善才能奏效.
如若从旅游业的自身效益分析,在国民经济基础较弱的条件下,旅游产业的引入似乎是没有道理的.
如若从短期效益分析,产业的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旅游业本身所具有的经济特性就难以充分体现.
由于对旅游超前发展没有正确的理解,在旅游业的高投入产出率的诱导下,有些地方政府不自觉地陷入旅游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等特点的幻觉中,也驱使具有趋利动机的企业和个人对旅游资源进行"窝蜂"式的盲目开发,旅游业逐渐笼罩在超常规发展或"虚拟增长"的阴影之中.
渴望"尽快富起来"的一部分人或地区在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驱动下,恨不得把所有抓得到的资源一下子利用起来变成钱.
他们把风景名胜区混同于一般的娱乐区,借"旅游开发"之名,在传统风景区肆意建设风格不协调的旅游设施和建筑,造成风景名胜区人工化、庸俗化、娱乐化、商业化、城市化.
如今风行各地的旅游景点建设热潮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微缩景观、仿古建筑、民俗村、游艺宫、甚至传统迷信的鬼宫等人造景点,追求光怪陆离的形式.
他们试图用内容浅薄、缺乏具有鲜明个性和缺乏富有特点的精致形式来办魅力无穷、多姿多彩的旅游业.
其结果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浪费,给许多企业和投资者带来了巨大损失,有的甚至还破坏了原有的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
他们把文物古迹等传统文化进行功利主义的利用,随意取舍,"没用"的扔下,"有用"的滥用,直到用坏为止.
他们以是否盈利为标准去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使景区(点)肤浅化、趣味化、庸俗化.
这种以"尽快收回投资,实现盈利"为目的不合理密集性开发,导致资源使用寿命大大缩短和旅游项目的"媚俗现象",造成旅游景区(点)感应氛围的严重破坏.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虽有一定的旅游资源,但无资金投入和一定的市场,却仓促上马,低水平盲目发展.
有些地区的领导,不能充分认识到要建立一个消费层次高、综合性强的外向型旅游产业体系,没有一定的资金投入是难以完成的,没有一定的市场是无法收到成效的.
拥有一定的旅游资源并不等于就有旅游市场,有一定的市场并不等于就有良好的效益.
他们过高地评价本地区的旅游资源状况,片面地理解旅游业投入少的观点,忽视了本地区经济水平低、基础设施差和资金严重不足的现实,不顾社会条件、经济条件和消费条件,追求数量和规模,强调超前快速发展旅游业.
结果,投资难以为继,低层次、低水平、低格调的盲目、掠夺性开发,旅游基础设施病态膨胀,景点粗制滥造,简单模仿,低劣仿古,服务质量低劣,产品让人无选择,价格吓煞旅游者,游客寥寥无几,旅游经营入不敷出.
这种投入少,索取多的错误做法,使旅游业陷入困境.

其二,虽有一定的资源和资金,但急功近利行为严重,片面追求高档次开发.
有些地区的领导,把旅游投入仅仅理解为对景区(点)资源开发的投入,忽视了对旅游交通、旅游管理、旅游宣传、旅游商品的投入.
在景区(点)开发方面片面追求高档次、高速度,忽视了市场区内游客的消费水平和游客心理特点的研究.
结果,一流的风景与末流的管理水平、劣等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形成鲜明的反差,游客进不来,出不去,留不住,高档次的消费令游客望却止步,高投入难以得到高产出.
在短期内没能取得预期效益的情况下,没能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以求进一步发展,反而对发展旅游业失去信心,错误地减少投入,把旅游业进一步推向困境.

其三,既无资源又无资金,却热衷于发展旅游业,大搞人造景点,想通过"旅游搭台,经济唱戏"的发展模式,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他们不顾客观条件,不按规律办事,任意占用仅有的一点风景资源,破坏了旅游区的整体氛围和视觉资源,造成了所谓的"建设性破坏"和"建筑污染".
这种不顾客观条件的超前发展,结果是白花花的银子往水里丢了.
因此,在旅游业不断升温的情况下,我们尤其需要头脑冷静,要确立发展旅游业的正确思路和战略,找准自身旅游业发展的坐标.

5、唯利是图的经营思想,损害了游客的利益,危害着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在当前市场运行机制尚不完善的条件下,部分旅游经营者在"旅游是高回报、高利润产业"思想的指导下,获取最大利润的心情极为迫切,普遍存在"一次赚个够""捞一回算一回"的经营理念.
他们往往利用旅游产品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性(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特性不甚了解,更不清楚旅游产品中无形产品的单价及定价标准),或以有形产品的质高充无形产品的质次(如星级的饭店,低档的服务,以无形产品价格的随机性掩盖额外获利),或假借产品创新,牟取非公平利益(旅游产品中的无形产品不仅在价格上具有随机性,而且在产品创新上也具有随机性,有形产品创新难度大,但无形产品创新相对容易些).
更有甚者,他们利用假日旅游高潮的出现,从"大捞一把"的目的出发,采取短期行为,高价定位,低档服务,肆意乱涨门票,同一景点搞"园中园",增设收费项目,欺诈游客.
结果,游客叫苦不迭,大呼上当,"乘兴而来,扫兴而归",景点也自砸招牌,自断以后财路.
有些景点为了赢利,文化的低俗导向大大降低了旅游的格调.
他们对鬼神文化大肆宣传,津津乐道于用神秘的鬼神世界占领人们的心灵空间,以换来更多的"香火".
还有一些景点打着"旅游文化"的招牌,而不在"文化"上做文章,却在宣传一些低级庸俗的东西.
如以民俗为特色的景点,热衷于复制愚味落后和丑陋的东西,而不是去宣扬地域传统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深厚而博大的内涵,更不去挖掘民族文化进步的真谛.
又如以陵墓为特色的景点,不去展示"创造文明"的伟人,而去宣扬封建的腐朽文化信息.
这种人文旅游资源的低俗化开发使人们找到了本不该有的"心理寄托",淡化了理想教育,有损旅游形象.
唯利是图的旅游经营行为,给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极大的隐患.
旅游业是一项以服务为主的行业,应该多些人情味,少点铜臭味,才能确实长盛不衰.

二、人们行为误差国民对旅游业的认识不足对其行为误差起了关键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宏观社会行为、微观人工行为和心理行为等方面,主要表现为地区旅游发展求数量,注重经济利益和地区纯经济目的,忽视质量,不顾整体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追求速度,无制约地发展,忽视客观条件和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热衷于放肆的促销于段,单一化的经营竞争,过度的基础设施的使用,无计划的市场空间拓展,无限制地满足旅游需求,贪婪地追求高额利润,忽视科学的管理、产品的特色、旅游者的利益、资源的保护和旅游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目前问题的严重性在于,无论是开发者或是旅游者至少在现阶段还缺乏开展科学生态旅游的观念和良好的旅游环境意识,科学利用与保护措施在政府、企业及旅游者三个层面上明显脱节.

旅游作为一种特殊产品,其消费的最终实现由三个环节构成:旅游者、旅游组织管理和景区(点).
在这三个环节上,目前中国、湖南的旅游业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问题.
1、国民环境意识淡薄,旅游相关人群环保意识不高,是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威胁旅游经营者素质不高,低级粗糙的商业化景观泛滥,旅游资源受到严重破坏;饭店、餐馆经营不善,管理不严,污水、垃圾随处排放,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国民受教育的水平偏低,部分游客自觉的旅游环境保护观念远未形成,乱扔垃圾、乱写乱画、高声喧哗、践踏景物、破坏景观等不文明现象在一些景区随时可见;许多生活在自然景区内的居民由于缺乏环保意识,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采造成的破坏令人触目惊心.
要扭转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和旅游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必须增强公众环境意识,倡导科学旅游,营造文明旅游的社会环境氛围.

2、旅游管理体制不顺,管理不力,是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又一威胁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管理体制和法规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旅游开发并不单单是旅游部门的事,应该包括生态环境管理部门、经济规划部门以及历史文化管理部门.
因此,旅游管理决策机构应该由环境管理、历史文物及文化娱乐管理等部门与旅游经营管理部门甚至旅游地的人民代表联合组成,并在法律上赋予这个机构最终的决策权,以保证旅游开发和经营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得以协调、稳定、健康和持续的发展.
然而,目前中国旅游管理体制不顺,许多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景区都是由多家单位同时参与旅游经营,有利大家争,有问题互相推,与生态保护发生冲突的现象较为普遍.
许多旅游区大多由主管旅游部门经办,利益为其所得,地方特别是保护区得益甚微,大大影响了地方改善旅游条件、增加环保投入的积极性和可能性,给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对许多自然保护区而言,往往是地方政府有规划,各级旅游部门有计划,各个旅游经营单位有打算,但它们之间缺少协调,相互冲突的现象极为善遍,在执行中随意变化大,缺乏严肃性和法律性,旅游业在宏观调控上基本处于一种失衡状态,而在微观上各地旅游业又处于各自为政、恶性竞争中.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理应以自然保护为第一天职,充当旅游产业开发的监督者和管理者,却往往承担了旅游开发的经济功能,充当经营者.
这种旅游宏观管理上的失控和微观管理上的失策,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旅游管理体制的不合理和旅游法规的不健全或执行不力.

3、整体管理水平和旅游科技水平低,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威胁也不能低估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依赖于对生态环境状况的科学评估和科学管理,有赖于科技水平的提高.
然而,中国许多旅游景区特别是自然保护区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不高,科学开展旅游的能力相当薄弱.
对旅游资源没有科学的评估体系、评价标准和分类系统,对旅游资源缺乏系统的全面的了解,对旅游资源开发没有统一的规划,对资源深层次研究不足、开发不够.
导游不规范,导游员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讲解缺乏科学内涵.
管理缺乏有效措施,对已经出现的环境问题往往只看到现象,不知道机理,更难以控制.
所以,在旅游资源家底不清的情况下,盲目开发的现象严重,简单模仿,低水平重复开发,旅游产品无特色,文化品位不高,科技含量低,单一化经营和竞争,旅游市场拓展力度不够,既造成旅游资源的浪费,又影响了旅游产品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第三节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一、牢固树立积极进取的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观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呼唤,蕴涵着深厚的哲理.
实现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哲理观念.
这是因为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受供需因素的影响,市场供不应求就会刺激旅游资源的加速开发,供大于求则会抑制旅游资源的开发.
而企业则更多地考虑经济效益和中短期利益,忽视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整体长期利益.
实际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也不具备在忽视供需规律和背离价值规律环境下对旅游资源进行当代人与后代人及这个地区与那个地区之间开发与不开发的人为分配.
实际上也没有哪种运行机制能真正解决好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各地区之间旅游资源量的使用与分配的问题.
况且旅游资源需要不断更新也是旅游资源开发必须遵循的永恒法则.
同样,通过什么途径在什么层面上做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高度统一,也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研究课题.
因为如果不要求经济效益,企业难以生存和发展,旅游业无法得到发展.
若片面强调经济效益,生态环境和社会风尚必然受到不利影响,如果不强调环境效益,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则可能遭到破坏.
若片面强调环境效益,丰富的旅游资源不敢开发或开发滞后,旅游业就会缺乏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无法实现.
如果不要求社会效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然受到影响.
若片面强调社会效益,可能会丧失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的生态空间和经济活力.
如何处理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三者的关系和当代人、后代人的利益,把握适度开发与可更新的"度",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政府的行政领导和企业的业务经营都是难以做到的,唯有能依靠的就是人们的可持续发展旅游的哲理观念.
只有人们牢固地树立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观念,才能在不同的区域、不同发展阶段,自觉地把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高度地统一起来,确保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即将成为支柱产业、主导产业的中国旅游业,要实现快速的、可持续的发展,需要有与这一产业的特点和规律相适应的新观念(新的旅游资源观、新的旅游产品观、新的旅游市场观、新的旅游开发观、新的旅游发展观和新的旅游投入观)来推动.
旅游作为一个产业,它在整个经济中的支柱性、关联性、带动性以及不可替代性,已经显而易见,发展旅游业已不再是出于政治的要求,而是出于发展经济的迫切需要,必须树立起发展旅游的产业观念,按照旅游的产业特点,遵循客观规律发展旅游.
在旅游市场营销中要有大气魄,要实现大联合,要形成大格局,形成旅游业发展的良性机制和依靠全社会办旅游的格局,推动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将所有优美景区(点)封存起来留给后人是对现代人的不公平,而超前消费完所有或大多数高质量景观则是对后代人的不公平.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不仅仅是消极地不影响后代人的发展能力,而是要积极为后代人的旅游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即"造福当代,荫及子孙",把青山、绿水、蓝天留给子孙后代,把凝结在旅游资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传给子孙后代.
有能力开发的要好好开发,没能力开发的,要留给后人开发.
所以,实现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健全旅游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法规体系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协调管理机制,规范旅游经营者和决策者的行为,处理好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遏制旅游资源的破坏性开发、旅游项目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旅游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形成科学、文明旅游的社会环境氛围以及保持与其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基础,实现旅游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有机统一,推动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和生态和谐.
同时,要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寻求新的可替代旅游消费品生产的资源,不失时机地探索发展新的旅游产品,不断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后代人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更有利的发展条件.
为此,必须树立全社会共同参与(政府、企业、个人)的发展观、"全方位"多维合作(国内外、地区间多方位、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的发展观和"立体型"系统协调(旅游、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发展观,确立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意识和行为意识,营造健康向上的凝聚力和明确的旅游理想与精神,促进政府行为、市场行为与公众行为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的统一,为21世纪中国的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大旅游"离不开"大调控".
旅游的产业群体特性决定了它对宏观调控有比较强的依附性,它的迅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实施政府主导战略,发挥政府的主导地位和宏观调控职能(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产业定位、资金支持、完善法规、依法治旅、政策引导、宣传活动、规范市场竞争和加强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才能对那些与旅游相关联的方方面面(如规划、建设、布局、价格、治安以及游、娱、购、吃、住、行等)进行全方位管理,规范其行为,使其协调发展.
"大旅游"也离不开"大协作".
旅游业的广阔特性要求打破景区(点)之间、部门之间、区域之间的壁垒,加强地域间协作,实施跨地区资源配置,把地方的旅游景点纳入全国旅游网,把本地的旅游线路延伸到周边省市区,实现各精品旅游景区(点)和黄金旅游线路的联网,确保各方面的人、财、物以及各种旅游要素更有效的利用,提高旅游区(点)的吸引力,促进旅游业大发展.
实现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有持续发展的长远眼光和全新观念,要树立发展旅游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树立生态容量的概念,把握住旅游景区和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必须遵循国际化标准,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原则(一是"自然遗产"保护原则,坚持旅游的原汁原味.
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绝大多数都是不可再生的,特别是对世界遗产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历史文化名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开发利用,必须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
要切实保护地球生物圈基本生态过程,保存生物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保留自然历史纪念物,保证生态系统和物种的永续利用,满足人类不断发展的需要,切不可头脑发热,重蹈工业发展、城市发展对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二是"文化遗产"保护原则,保护其真实性和原生性,保证其最高的观赏价值、历史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切不可建设不伦不类的人造景观),坚持严格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加强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宏观管理,实行严格有效的保护性开发利用,开发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减缓旅游目的地承载力不足矛盾.
加强生态环境的管理与科学利用,科学、有序地引导生态旅游.
大力开展全社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宣传与教育,增强"为了子孙后代和未来发展,自觉保护旅游资源"的观念,逐步形成文明旅游、科学旅游、健康旅游的社会环境氛围.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那些目前可开发可不开发的旅游资源不要开发,要很好地保护起来;那些目前暂没有能力去开发的旅游资源,不要去搞破坏,等待后人去开发.
目前有能力开发的旅游资源就要很好地开发出来.
要把青山、绿水、蓝天留给子孙后代,把凝结在旅游资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传给子孙后代.

二、科学制定旅游规划,完善旅游管理体系科学的旅游规划是实施可持续旅游的基本依据.
可持续旅游过程是从规划到实施,从开发到管理,从经营到消费,反复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动态性系统工程,必须借助科学的规划才能实现.
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规划的过程,本身就是论证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区域经济结构协调优化的过程,也是论证和挖掘区域旅游生产力持续发展的过程,所以不重视区域旅游规划,或编制不出科学的旅游规划,就等于丧失了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科学依据.

区域旅游规划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部门、多行业的综合性的系统规划,既包含宏观层面上的内容,又包含微观层面上的内容,既要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和思考,又要针对每一个具体项目和内容加以系统、周密的调查与研究,需要多学科、多部门、多行业协调配合才能完成.
要完成一个科学合理而又切实可行的区域旅游规划,必须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人员参加:其一是,理论工作者(这是由旅游规划的学科特性所决定的),如地理、地质、生物、气候、水文、建筑、美学、艺术、园林、城市规划、心理学、历史、文物、考古、市场、经济、环保、系统工程等学科的理论工作者;其二是,部门工作者,如旅游、文化、林业、铁路、交通、能源、民航、电力、通讯、计划、建委、国土、财政、环保、工商、经贸、税务、外经、轻工、纺织、教育等部门工作者;其三是,工程技术人员,如城市规划、电力、给排水、环保、通讯、建筑、测绘、园林、绿化、道路、交通、计算机、系统工程等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
现代型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除了要涉及到传统型规划的基本内容外,还要侧重旅游产品开发(旅游产品的结构、旅游产品的转化、旅游产品项目库的建立、旅游产品体系建设)、旅游形象策划(开发主题的确定、主题形象的加工与包装、主题形象的转化、主题体系的建设)、旅游客源市场开发(市场需求、重点客源市场、重点客源层面、市场开发策略、产品销售计划等)、旅游文化建设(旅游行业文化建设、旅游企业文化建设、旅游产品文化建设、旅游地居民文化建设等)、旅游网络组织(旅游产品网络、市场营销网络、交通网络、服务网络等)、旅游环境与生态保护(景区内"三废"的处理、景区日常环境卫生管理、环境保护措施等)等内容.
在各种主题旅游区的总体规划与设计上,必须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规划的基础条件、原则、要求和方法;区域内外交通布局;游览线路布局;环境容量确定;邮电、通讯规划;水、电、能源供给;环境保护与绿化规划;宾馆、饭店、餐饮、文化、娱乐、购物等服务设施的布局等.
坚持科学评价、科学规划、科学论证,防止"无规划、无计划、无设计"的建设和"乱分地、乱选址、乱建造"对整体景观的破坏.

旅游规划包括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小区详细规划及项目规划等.
总体规划涉及区域城镇体系、交通系统、基础设施、生态环境、风景及人文旅游资源开发计划、综合安排;确定区域范围:重点区域、各分区范围;对外交通系统的结构和布局、道路系统规划;确定需要保护的自然地带、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传统居民区保护范围及措施;开发建设规划、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实施.
分区规划涉及各分区内旅游项目性质、用地容量控制;分区各种设施分布及用地范围、分区布局结构;各级道路的位置、旅游线路和观赏景点方位;分区内绿化标准、各景点界线;供水供电、通讯、环保等.
小区规划涉及各类用地界线,各景点、各种设施建设控制指标和要求、各线路进出口;根据分区规划的容量确定各条旅游支线的位置、走向和控制性要求;工程管线走向、位置;各种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定点等.

旅游规划的目标是依据有关基础条件和发展政策,对旅游发展的未来可能性所做的状态和位置抉择.
旅游规划的指标是对该规划目标所确定的方位进一步量化所形成的一系列可度量的技术标准.
旅游规划目标的制定与实施,通常须借助旅游规划指标这一工具,来实现对旅游发展实时状态或预测状态的度量.
科学的旅游发展规划,是规范旅游业发展方向,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低水平规划的旅游开发会损害赖以吸引游客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只有高水平的规划才能把人们引入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以指导一个区域旅游的健康发展.
旅游业持续发展规划,就是要用持续发展理论准确估价旅游业发展现状,总结经验和寻求旅游持续发展目标间的差距,按照既要满足当代发展需要,又不损害后代发展的要求,制定能体现远近期规划有机结合、开发与保护并重思想的具有整体性和公平性的发展规划.
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必须按照营造大环境、着眼大区域、发展大旅游的思想,深入进行资源分析(资源评价与产品转化)、市场分析(旅游产品的弹性与旅游者的产品选择偏好)和产品分析(产品创新与空间分布),突出区域特色,强调区域联合,实施综合开发,形成以点带线、点线结合、线线联网的旅游布局格局,真正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实效地进行资源开发和旅游景点、旅游设施的建设.

旅游的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与自然和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
推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坚持"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方向,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的区域性、空间性、时序性和约束性特点,着力解决和优化旅游业的六要素,坚持对国家和地方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的指导.
政府部门应该根据本地旅游资源的特点和比较优势,精心选择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制定和实施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和相关配套政策,加强旅游经济立法,培育旅游市场,健全市场体系,建立市场规则,完善市场秩序,维护公平竞争,扶植、培养有发展能力的旅游企业家和具有发展潜力的旅游企业,促进旅游业发展.
管理部门要在完善的管理条件下,通过统一化管理,从宏观和长远、全面角度考虑项目,分析其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通过发挥行业管理职能,推动旅游业有序、高效、持续发展,促进旅游业在生态的持续性、经济的持续性和社会的持续性方面协调发展.
从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实质来看,旅游发展规划制定的前提是区域旅游发展在特定的时空尺度上的发展潜力,即区域单项和综合旅游资源的潜在保障力(它从旅游资源对旅游发展的作用方向上反映了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潜力)、区域社会经济的潜在支撑力(从社会经济对旅游发展的作用方向上反映了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潜力)、区域环境容量的潜在承载力(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旅游发展的作用方向上反映了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潜力).
区域旅游持续发展着眼于区域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区域经济结构的协调优化,谋求区域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方面的最佳综合效益.
制定长期、中期、短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规划,要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业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坚持"全面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不仅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对旅游业发展规模、档次的承载能力和旅游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而且要综合分析旅游业自身各要素(如旅游资源的结构、等级、客源市场)和旅游相关产业的基本情况,使旅游业保持适度发展规模,促进旅游业协调、稳定发展.
制定地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规划,不但要有合理利用资源、正确安排项目、争取永续发展的考虑,而且要有通过搞好规划、执行规划,把各有关部门、有关方面的积极性进一步组织和调动起来,形成各有关方面齐心协力办旅游的深层次的考虑;不但要考虑本地区的利益,而且要考虑其他地区、全国的利益,从中国国情和本地旅游业发展实际出发,为旅游业崛起腾飞描绘蓝图.

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宏观规划的基础上和健全的法制保障下进行.
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管理体系和法规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目前,旅游宏观管理上的失控,很大程度是因为管理体制不完善、法规不健全.
当务之急,必须建立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法制体系和发展规划,并在法制上保证各项规划的落实,实现旅游企业制度现代化和旅游产品经营市场化.

总之,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应体现新世纪、新体制、新形势、新机遇的特征,体现大力培育旅游业新经济增长点的主题;体现综合性、全局性、前瞻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要突出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搞好规划目标与政策引导的结合;要加强各旅游区规划协调,搞好总体规划与专题规划的结合;要在规划的思想、内容、形式和方法上体现创新精神,把编制规划的过程变成全行业总结经验、振奋斗志、统一认识的过程.

现代旅游随着规模、数量、增长幅度和对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影响,以及社会参与程度进一步扩大,"大旅游"、"大市场"要求实施"大管理",要求管理应是全面的(能覆盖全行业)、全方位的(能对多层次的市场充分发挥作用)和权威性的(能形成切实的调控作用),实现由单一部门管理旅游向相关部门共同管理旅游的方式转变.
由于旅游的综合性和依托性导致其行业跨度大,行业界线模糊.
旅游业的这一特性决定了旅游管理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不仅要强调管理,更要建立起促进发展的机制.
所以,理顺旅游管理体制,促进旅游产业发展,除了充分发挥旅游局行业管理职能外,必须建立一种更为理想的管理方式(如旅游产业委员会、旅游管理委员会、旅游工作委员会等),统筹规划本地区旅游发展目标、任务;制定本地区旅游发展政策、措施、规定和办法;协调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各种重大问题;监督、检查本地区旅游服务质量、市场秩序和安全问题;指导本地区旅游商品开发.
切实做好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协调,实现旅游经济与其他经济深度结合,协调好旅游业与其他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各方和谐、左右顺畅、内外衔接的旅游发展新格局,解决旅游市场管理中的重叠和"真空",形成"通盘规划、整体协调,促进发展"的管理机制.

作为以调节、规范、指导、服务为主要工作职能的旅游行业管理来说,为了适应行业运行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在不同时期主要任务和工作目标是不同的.
目前,随着入境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出境旅游的快速兴起和国内旅游的迅猛发展,以及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权益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强烈的参与要求,加强对旅游市场的规范、监督和检查,优化旅游环境,提高服务质量,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就成为旅游行业管理的主要任务及其重要目标,所以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是当务之急.

三、增强公众环境意识,倡导科学文明旅游旅游业的前景是令人振奋的,但美好前景的基础是确保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而旅游业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必须重新塑造人类与地球的新型关系,培养人们对后代的责任感,努力使旅游与人类的自然、文化和生存形成一个和谐优美的整体.
这是因为旅游业属于资源产业,是一个依靠自然禀赋和社会馈赠的产业,优良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保护生态环境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人们的人文素质高低和环境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旅游环境(一个不文明的游客对旅游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要超过10多个文明游客的承载量).
游人不文明行为是造成旅游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必须加强对游人进行广泛的、有效的环保宣传教育与管理,规范游人的文明行为,提高旅游伦理水平,实现科学文明旅游.

教育旅游者、旅游企业及从业人员和当地居民承担各自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是促进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旅游对环境的破坏是"人为"的破坏,要实现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人为"的努力,强化旅游者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全面实施高科技开发管理策略,全面提高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水平,提高当地政府官员对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全面提高人们的旅游伦理水平.

旅游伦理是人们在旅游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的总和,人们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文物古迹和旅伴之间等一系列复杂的关系,通过道德规范给人们的旅游行为指示道德方向,并内化为人们旅游行为的习惯.

尊重爱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旅游伦理的一个基本规范.
旅游本是拉近人与自然距离的有效途径,人们通过对美好山水风光的欣赏,可以萌生对自然的热爱,从而更加尊重自然,爱护自然.
然而,有部分游客在旅游中虽然身体融进了自然,心灵却没能与自然沟通,结果攀折花卉树木,偷猎保护动物,破坏旅游资源,到处乱写乱画,随地乱抛废弃秽物等与自然对立冲突的现象屡见不鲜.
可见,人们要亲近自然,回归自然,则应当在旅游中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尊重保护文物古迹,实现人与历史的和谐,是旅游伦理又一个基本规范.
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盼望是不能离开历史的轨迹的.
每个人都承载着一定的历史文化.
人们之所以喜欢游览名胜古迹,观赏历史文物,除了被其古朴瑰丽的外形所吸引外,更重要的是被其深邃辉煌的历史文化所陶醉.
为了创造更辉煌的明天,人们需要通过游览名胜古迹,观赏历史文物来感受历史,了解历史,以便更好、更从容地面对现实,迎接未来.
要真切地感受历史,充分地了解历史,则应尊重和保护浓缩着历史精华的文物古迹.
尊重保护文物古迹就是尊重保护历史.
所以,那些破坏古迹,偷盗文物的行为,不仅要受到道德谴责,而且还要受到法律制裁.

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是人们用来调节旅游活动中人与人关系的道德规范.
旅游活动既是个体行为,也是群体行为,在旅游活动中人们都要面对和处理一系列的人际关系,处在高度紧张、竞争激烈、人情淡漠状态中的人们,在旅游活动中不仅要去亲近自然,回归自然,感受历史,了解历史,而且要去追求人际关系的轻松、愉快和温馨.
可见,提高人们的旅游伦理水平和道德素养,增强公众环保意识,实现科学文明旅游,是实现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四、研究旅游发展趋势,实施旅游发展创新遵循旅游发展趋势,坚持旅游发展创新,实施科技兴旅战略,是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从新中国现代旅游发展的50多年历史来看,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开发、旅游产业功能、旅游市场发育、旅游增长方式、旅游企业竞争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其特点表现如下:旅游资源开发已由普遍开发、重点开发,发展到创新开发;旅游产品开发已由资源依托性开发、资源深化开发,发展到市场导向开发;旅游产业功能已由经济功能、多种功能,发展到注重生活质量阶段;旅游市场发育经历了白领化、大众化旅游阶段,发展到细分化旅游阶段;旅游增长方式从自然性增长、竞争性增长阶段,发展到共赢性增长阶段;旅游企业竞争从价格竞争、质量竞争阶段,发展到了文化竞争阶段.
今后,中国旅游业要从旅游大国走向旅游强国,关键在于改善旅游业的国际形象;要从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新的支柱产业,重点在于扩大产业规模,提高关联带动作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树立新的旅游资源观、产品观、开发观、市场观和发展观,实施旅游发展创新,夯实发展基础,扩大产业规模,突出特色,铸造精品(精品景区、精品线路、精品饭店、精品产品、精品网站),增强竞争能力,瞄准国内外市场.

我国旅游业面临加入WTO、融入全球一体化经济和中国经济格局的嬗变,新的挑战已近在眉睫.
纵然,我国旅游业从产品、服务、人才、技术促销的提高到景区开发、旅行社企业建设、饭店的规模控制等诸多方面都有待进取和提高,但最贴切的、也是最根本的还是创新二字.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中享乐、体验、情趣、舒适、温馨和求新求异的需求与期望越来越高,越来越多样化,也越来越讲究个性满足.
创新就是要从这个基本出发点,去构思新产品和新服务,来满足人们"喜新厌旧"的心理.
创新,并非高不可攀,绝大多数的创新,并非无中生有.
只要心中真正存有"顾客",那么在产品和服务上改进、调整、完善或更新,都能博得相应客源市场的青睐.
不过,作为创新的后盾却离不开技术、认真的市场调查和高水平的策划构思.

旅游科技创新是实现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旅游科技创新将使大众获得更大的娱乐空间和行为自由度,刺激对各种旅游服务的要求,还将扩大对旅游业整体投入规模,推动新型旅游消费产品市场的成长,从而促使旅游业规模加速扩展,产业竞争格局快速重组;变革旅游企业的运作方式,使旅游企业有机会和有条件根据游客的满意程度,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服务,建立以游客满意度为中心的商务管理模式;还将创造新的旅游消费方式,变革政府的管理促销方式,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和运营管理效率.
生产力要素(旅游生产力要素包括行、游、食、住、购、娱等方面)的科技创新是旅游科技创新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领域,主要应该进行旅游资源与产品的创新,饭店、餐饮业中的科技创新,旅游交通与运动探险类设备的科技创新,旅游商品、纪念品的科技创新,旅游娱乐休闲项目的科技创新,旅游服务与运营保障体系的科技创新,旅游促销和管理的科技创新等.
旅游资源观念创新,就是要充分认识旅游资源是可以挖掘、创造的,先天不足,后天不懈.
谁创造出好的资源,谁就把握了市场机遇.
市场创新就是要以创新带动需求,以高品位文化引导旅游消费,依靠不断创新高品位旅游产品去保持旅游景区的吸引力,在动态中引领消费时尚,引导旅游需求.
管理创新就是要建章立制,严格执法,强化服务,提高质量,通过管理出水平、出效益.
旅游作为情感型经济,以人的服务为其精髓.
在旅游业"六大要素"的产品链中,贯穿并渗透其间的人格化服务,堪称主体产品,因而加强管理,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对于以提供人的服务为天职的旅游产业来说,其决定性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尤其是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如何强调管理创新和服务质量也不为过.
所以,围绕服务质量这一中心,强化管理、依法管理、规范管理、合同管理,保证服务质量在游客的实际旅游活动中得到落实,为旅游者提供便捷、有效、高质服务是旅游行业的当务之急.
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加速了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这就要求,一方面通过高科技、高投入的手段,开发出高起点、高品位的新产品投入市场;另一方面要依据自身的资源特点和市场需求指向,对现有的资源和产品进行深加工和文化"包装",变单一的观光型产品为结构完善、内容丰富的多元化的产品,使旅游者获得参与、求知、精神享受和审美情趣方面的满足.

五、正确处理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旅游资源是人类共有的资产,从国家和人民的全局长远利益出发,保护它不致于遭受无可挽回的破坏,使之可持续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其整体效益,是各国政府和每一位公民的共同责任.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涉及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旅游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旅游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的协调统一.
强调旅游资源的开发规模和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必须与现存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相适应,谋求区域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方面的最佳综合效益,造就一种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保证整个旅游业具有长期的发展潜力,实现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共存环境和谐相融,使旅游业发展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自身需要能力,既满足游客需求,又满足旅游地居民需求.

旅游资源绝大多数是不可再生的,特别是对世界遗产和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历史名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开发利用,必须坚持"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要对祖先和子孙后代负责.
要开发和利用好有限的旅游资源贵在创新.
旅游环境是最好的旅游资源,而旅游环境的治理要靠有效的管理.
要认真贯彻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切实搞好旅游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工作.
景区和服务区要严格分开,景区重点是保护,服务区重点是发展.
要全面普查和评估资源,明确保护对象、目标和区域.
依法实施"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方针,努力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坚持先规划,后开发,正确处理好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协调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确保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要切实治理环境污染,维护旅游资源,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指导广大旅游者、经营者和全社会公众爱护环境、保护资源.
特别是景观旅游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必须加快景观旅游资源立法保护,以法的形式阐明国家风景名胜景观的珍贵价值,规定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保护管理机制,排除部门、地方狭隘思想的干扰.
要制定严谨、科学的资源评价标准,规定开发审批程序,规范利用行为,严格规定开发建设规模、保护责任和处罚办法.
在行政立法的同时,要配套搞好各种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标准系列的建设,并明确执行主体,严格依法行政.
保护利用好自然文化遗产和景观旅游资源,必须严格实行功能分区原则.
风景区内的核心区严禁进行经济性开发和商业性建设,切实保护景观的自然与历史文化原作的真实性、完整性及风景区的自然度、美感度和灵感度,为游客提供最佳的景观,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
风景区内的控制区要限制经济性开发,尽量把旅游服务设施减少到最低限度.
风景区外围开发区要积极开发旅游服务基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核心区和控制区提供最好的食、住及娱乐服务,充分满足游客各方面的需求,形成景区内外功能分区明确、协调发展的格局,迅速改变目前错位开发、超载接待的状况.

同时,要严格执行风景名胜区管理者与经营者角色的分离.
管理者只能充当管家或服务员的角色,而不能充当业主的角色.
管理机构应是非盈利性机构,对景区旅游景观只有监督保护的义务,而没有随意支配的权利,任何个人、单位或地方政府,都无权把国家风景名胜区作为自己的摇钱树.
经营者必须在有关法律法规的规范内进行独立自主经营,并接受地方政府和景区管理者监督和指导,严格规范经营行为,自觉保护景观旅游资源,坚决杜绝那些只顾局部利益和短期利益,而不顾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实际承受能力,对景观旅游资源进行掠夺性和破坏性开发,把风景区和世界遗产地当作野外游乐场和吃喝玩乐综合体进行野蛮开发的行为.
切不可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要把青山、绿水、蓝天留给子孙后代,把凝结在旅游资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传给子孙后代.
切实做到有能力开发的就要很好开发,暂时没有能力开发的,要很好地保护起来,等待后人去开发.

六、生态旅游与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是一种以生态学原则为指标,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取向,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以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普及为核心内容,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求新求知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
生态旅游是一种生态的可持续旅游,根基在于注重体验自然地区,促进对环境和文化的了解、欣赏和保持.
它可以综合各种机会,通过每一次经历,使人们更多地了解大自然.
生态旅游强调以生态效益为前提,以经济效益为依据,以社会效益为目标,力求达到三者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实现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它强调"生态"与"旅游"的有机结合,用生态学思想指导包括旅游目的地、旅游者、旅游业在内的旅游系统的有序发展,是一种将生态学思想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并指导其有序发展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模式.
生态旅游以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为指导,以保护资源、特别是保护生态的多样性、维护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促进环境保护与宣传教育、提高资源与环境的管理水平为基本特征,寻求旅游业发展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和谐统一,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因此,生态旅游是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旅游业发展、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和重大举措之一.

生态旅游是20世纪末人类面临生存环境危机,全球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运动浪潮背景下,针对传统大众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活动方式,是针对现代生活所产生的新型需求,是适应需求而创造的新型产品,其基本内涵是在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同时也要保护自然,或是在保护自然的基础上享受自然.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旅游客源市场对旅游感知、期望、态度和价值观念取向及旅游观念的重大变化,人们开始追求一种回归自然、自我参与式的旅游活动,渴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体验"天人和一"的高雅享受.
现在人们不仅仅满足于到风景优美的景区去观光、休闲度假,更希望到大自然中去缅怀人类曾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怀旧情结,融入自然天堂的境界,也不仅仅只追求身体享乐为主的旅游,更追求以精神享受为主的生态旅游.

随着市场的培育和发展,生态旅游产品也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其一是大众生态旅游产品(相对于其他生态旅游产品而言),如一般化的乡村旅游、城郊现代农业基地科普旅游(它既是现代高科技在农业方面的展示,也是生态性农业产品)、森林浴等;其二是高质生态旅游产品;其三是特种生态旅游产品,如西藏、新疆等地的大山巨川、大草原、大沙漠及九寨沟、武陵源类型的青山秀水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评定的世界自然遗产、文化遗产等.
根据生态旅游产品的特点,在研究市场、细分市场和开发专业市场(特种产品应对应为专业市场)、高档市场(产品档次极高的应对应高档市场)时,应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开发、经营策略.
但无论是哪种产品和市场,都应注意建立完整的产品体系,培育完善的市场体系(从客源市场、消费市场角度,应分档次、分区域、分时段、分类型;从结构体系角度,应培养聪明的管理者、高素质的经营者和成熟的旅游者),形成严格的管理体系(制定标准,形成示范,加强协调,制度创新),构造新型的绿色体系(强调绿色开发,形成绿色产品,推广绿色经营),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与传统大众旅游不同,强调开发与保护并举.
生态旅游开发与过去传统大众旅游开发比较,关键的差异在"保护"两个字上.
传统的大众旅游开发,其开发和保护是分离的,而生态旅游开发和保护是融为一体的,且保护是开发的根本前提,即"保护性开发".
生态旅游具有新目标、新观点、新模式.

传统的大众旅游开发,虽然也讲"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协调,但在实际操作上,利益最大化仍然是开发商追求的首要目标,追求享乐则是旅游者的主要目标.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以经济利益(尽快收回投资成本,牟取暴利的短期经济高效益)的驱动力进行旅游开发,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难逃厄运.
结果是开发商和游客受益,旅游地居民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这种以牺牲环境资源的持续价值来获取短期经济效益的旅游不可能得以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开发的目标,定位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内涵是:其一,在保护好生态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的前提下进行有限制性的开发;其二,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协调发展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其三,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的综合最大可持续效益.
生态旅游要让更多的人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在欣赏体验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感受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同时,进一步唤起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美好情怀,增强环保意识.
生态旅游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美学价值的同时,寻求适宜的利润和环境资源价值的维护,并使生态旅游者充分享受自然赐予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遗留的历史文化古迹.
通过对开发商和旅游者行为的合理约束,使之共同分担维护生态旅游资源价值的成本,从而使旅游地居民也成为生态旅游的直接受益者.

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坚持系统的观点和保护的观点,把生态、社会和经济视为复合的系统,要全面保护资源环境(是资源的物质载体)、社会文化(是资源的精神内涵)和经济利益(是保护的动力),既强调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法律保障,又强调保护的动力(因为保护动力往往与保护者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保护者的切身利益是其自觉保护行为的动机).
资源环境保护涉及到美学价值、生态环境和科学价值的保护.
社会文化保护涉及传统文化、社会道德的保护.
经济利益保护涉及投资者利益、社区利益、国家利益、旅游者旅游效益的保护.
所以,只有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全面保护生态旅游开发保护对象,才能使投资者、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都能获得利益.

生态旅游实施综合开发导向模式、综合开发投入模式和循环开发过程模式.
传统旅游开发一般是以追求旅游经济高效益为目标来考虑主导因素,以"资源"、"客源"或"资源――客源"为其开发导向.
但无论是"资源型"还是"客源型"(又称"市场型")旅游区都存在进一步发展的后劲问题(也就是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生态旅游则是将保护作为主导因素贯穿于开发的全过程,以确保旅游景区(点)长盛不衰.

生态旅游是一种具有自然性、参与性、动态性、开发性、效益性、持续性等特征的特殊旅游形式,与其他形式的旅游有着重要区别.
生态旅游是在自然旅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虽然这两种旅游形式都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但自然旅游多着力于利用自然资源去吸引旅游者,而生态旅游则强调在享受自然的同时要对自然保护做出贡献.
生态旅游从其本质上说是针对大众旅游而提出的.
生态旅游是使旅游空间、良性的环境和景物能够永续利用,且目标是以资源为基础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开发战略.
大众旅游的特点是旅游者人数众多,旅游产品标准化程度高.
而生态旅游的产品则是近年才开发出来的,经营者更多的是以"质量"取胜,而不是以人数的增加来增加收入.
生态旅游是实现可持续旅游的一种形式,但可持续旅游不仅仅局限于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应解决传统旅游无法解决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经济效益衰退等问题,因而做不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就不能称作生态旅游.

总之,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特别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全球旅游业规模的迅速扩大,环境质量日益恶化,各种资源逐渐衰退,出于对原生环境的期待和向往,并为下一代的生存发展着想,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出发,人类建立了生态旅游的发展哲学.
在这种发展哲学的指导下,政府管理部门在旅游开发和管理过程中,开始注意到旅游社区文化环境的多样性保护、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和旅游环境的优化,旅游企业也开始重视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实现可持续旅游的理想(如一些旅游饭店推出"绿色饭店"的做法,创造绿色企业文化、设计绿色产品、提供绿色服务,并推行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和替代物品等原则,来节约自然资源,保护旅游区环境).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发展哲学,从美学角度来看,也逐渐从"人化的自然美"转向"原生的自然美",强调保持"天地人"和睦共处,各得其乐,对旅游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旅游者只能留下行进的脚印和消费,只能带走照片、纪念品和美好的感受".
从科学意义上讲,生态旅游意味着根据旅游区生态系统的自身规律来进行旅游开发和规划,强调生态学理论在发展生态旅游中的指导意义,强调必须根据合理的旅游容量接纳旅游者,注意确定旅游地的环境极限值和限制性瓶颈因素,以防止旅游开发的强度超过这一指标而导致破坏性后果.
生态旅游意味着环境保护,而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始状态,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也需要对旅游者接待量的严格限制.

本章小结本章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涵义、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质、目标和衡量方法,分析了影响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的因素,提出了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的主要途径.
关键术语(中英文)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代内公平(intra-genertionaleguity)代际公平(intergenertionaleguity)生态承载力(ecologicalcarryingcapacity)心理承载力(pyschologicalacceptability)社会承载力(socialcapacity)经济承载力(economycarryingcapacity)深入阅读提示[1]张朝枝.
旅游与遗产保护[M].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2]田里李常宁.
生态旅游[M].
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
[3]邹统钎.
遗产旅游发展与管理[M].
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
[4]戴伦·J.
蒂莫西斯蒂芬·W.
博伊德.
遗产旅游[M].
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
[5]克劳斯·维尔梅尔克里斯顿·马西斯.
旅游和休闲业:塑造未来[M].
格致出版社,2012.
思考练习题:1、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什么2、请你对"旅游是低投入、产高出的行业"的观点发表评论.
3、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有哪些4、什么是生态旅游生态旅游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什么关系5、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只与自然生态保护有关吗附录附录1世界旅游组织预测的2020年世界十大旅游目的地国家(地区)接待旅游者人数(百万人次)占世界市场份额(%)1995-2020增长率中国137.
18.
68.
0美国102.
46.
43.
5法国93.
35.
81.
8西班牙71.
04.
42.
4中国香港59.
33.
77.
3意大利52.
93.
32.
2英国52.
83.
33.
0墨西哥48.
93.
13.
6俄罗斯联邦47.
12.
96.
7捷克44.
02.
74.
0总计708.
844.
2资料来源:世界旅游组织公布数据附录2世界旅游组织预测的2020年世界十大客源产生地国家出境旅游人数(百万人次)占世界市场份额(%)德国163.
510.
2日本141.
58.
8美国123.
37.
7中国100.
06.
2英国96.
16.
0法国37.
12.
3荷兰35.
42.
2加拿大31.
32.
0俄罗斯30.
51.
9意大利29.
71.
9总计788.
949.
2资料来源:世界旅游组织公布数据附录3国际旅游人数单位:万人CountryorArea国家和地区入境(过夜)旅游人数NumberofArrivals出境旅游人数NumberofDepartures200020052009200020052009World世界690218098789309730598825396154HighIncome高收入国家476235123053325479475463456110MiddleIncome中等收入国家1970027861333851794525704LowIncome低收入国家704957China中国312346815088104731034766HongKong,China中国香港8811477169346172308196Macao,China中国澳门5209011040143021Bangladesh孟加拉国202127113177225BruneiDarussalam文莱981316Cambodia柬埔寨13320545734India印度2653925114427191107Indonesia印度尼西亚506500632221411505Iran伊朗134189229Israel以色列242190232353369401Japan日本476673679178217401545Kazakhstan哈萨克斯坦147314312125300Korea,Rep.
韩国5326027825511008949Laos老挝1967124Malaysia马来西亚1022164323653053Mongolia蒙古143441Myanmar缅甸212324Pakistan巴基斯坦5680Philippines菲律宾199262302167214Singapore新加坡606708749444516696SriLanka斯里兰卡405545527396Thailand泰国95811571415191305454VietNam越南214348375Egypt埃及5128241191296531Nigeria尼日利亚81101SouthAfrica南非587737993383442Canada加拿大19631877157419182110Mexico墨西哥206421922145110813311394UnitedStates美国512449215488613363506142Argentina阿根廷291382433495389498Brazil巴西531536480323347495Venezuela委内瑞拉47716295107165CzechRep.
捷克477634603696662France法国77197499768019892480Germany德国189821502422744077407230Italy意大利411836514324219924802906Netherlands荷兰10001001992139017041841Poland波兰17401520118956684084RussianFed.
俄罗斯联邦2117222018372842Spain西班牙46405591522341010461284Turkey土耳其959202725515288251049Ukraine乌克兰64317632080134216451533UnitedKingdom英国232128042820568466495861Australia澳大利亚493550558350476629NewZealand新西兰178235242128187192资料来源:世界银行WDI数据库.
附录4:一种新方法:旅游业增加值剥离测算方法为了正确、客观地评价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和影响力,就必须摒弃目前所使用的以"旅游总收同国内生产总值相比"的方法,而代之以"旅游增加值同国内生产总值相比"的方法.
这样,就要求正确地计算旅游增加值.
但由于目前国际国内的统计制度中,均未把旅游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来统计,因而无法按照前述的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来计算旅游增加值.
尽管近年来世界旅游组织(WTO)、世界旅游与旅行理事会(WTTC)等提出了旅游卫星账户方法,但鉴于该方法的推广使用有待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接受,因而目前仍须研究和探索一些可行的、行之有效的计算旅游增加值的方法.
其中,华南师范大学李江帆等人提出的用"剥离测算法"计算旅游增加值,既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方法,又使测算过程简便易行.

(一)旅游增加值的界定应用"剥离测算法"计算旅游增加值,首先必须对旅游增加值作出明确的界定.
通常,人们把旅游业理解为仅仅是一个包括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多种物质产品和服务的集合.
因此,如果只统计旅行社、旅游饭店和旅游交通的增加值,必然会使旅游增加值有很大部分漏算;但如果不加界定而将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增加值都计算在内,则又会夸大旅游增加值而导致不能客观地计算对国民顷济的贡献.
为此,李江帆等人提出用"旅游增加值"来界定广义旅游业所提供的增加值,以区别狭义的"旅游业增加值",其界定方法如下:1)明确用"旅游业增加值"和"旅游增加值"两个概念,来区别狭义旅游业和广义旅游业所提供的增加值.
所谓"旅游业增加值",是指狭义旅游业,即由旅行社、旅游饭店+和旅游交通业所提供的增加值,其只反映了旅游业所提供的部分增加值.
所谓"旅游增加值",是指广义旅游包括交通、住宿、餐饮、娱乐、商业及通讯等行业中为旅游教课所提供服务和物质产品而增加值,其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旅游业所提供的全部增加值.
对于超出上述广义旅游业范围之外,与旅游业相关的其它产业所提供的增加值,晳不纳入"旅游增加值"的统计范围内.
2)明确界定"旅游增加值"的内涵.
李江帆等人还指出:在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中,凡是涉及广义旅游业范围内所消费的全部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支出,就构成旅游总收入,即旅游总产值.
而旅游总收入中的实物产品及生产服务产品所消耗的中间产品,并不是旅游业所创造的价值,而是第一、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其它部门所生产和提供的价值,属于旅游总收入中的转移价值.
因此,应该从旅游总收中扣除实物产品和中间消耗的转移价值,剩余部分就是旅游业所提供的新增价值,即旅游增加值.

3)明确界定"旅游增加值"的统计范围.
由于广义旅游业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行业,因而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用于交通、住宿、餐饮、娱乐、购物、游览及通讯等方面的消费支出所形成的增加值,往往是被统计在相应的交通运输业、旅馆业、饮食业、商业、邮电通讯业及其它社会服务行业的增加值中.
而这些行业的增加值中,既包括了旅游者消费的部分,也包括了非旅游者消费的部分.
因此为了正确、客观地反映和计算旅游增加值,就必须按照一定比例从上述这些行业中剥离出旅游者消费的部分,并纳入旅游增加值的统计中.

(二)旅游增加值的测算步骤在对旅游增加值作出明确界定以后,就可以按照"剥离测算法"对旅游增加值进行测算.
测算的具体方法和过程主要分为以下五个步骤:1)计算旅游业内部各行业增加值率.
根据以上对"旅游增加值"统计范围的界定,首先要确定广义旅游业所测算的行业部门;然后从统计年鉴中查找出这些行业的总产值(或销售额)和增加值博物馆根据下述增加值率的计算公式而计算出各行业的增加值率.
为了简化计算,对各行业的划分不能太细、太多,如交通运输业就不必再细分为航空、铁路、公路等;同时还假定增加率在各行业内都是均匀分布的.
增加值率的计算公式如下:其中:rGDPi——I行业增加值率GDPi——I行业的增加值TPi(或TSi)——I行业的总产值(或总销售额)2)计算旅游业内部各行业的旅游收.
根据旅游业统计中的旅游总收入,按照旅游者消费支出流向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行业的比重,分别计算出庭业内各行业的旅游收入.
旅游业内各行业的确定,必须面前面计算增加值率所确定物行业相一致,以便统一口径进行计算.
旅游业内各行业旅游收计算公式为:Ti=T*Ri其中:T——旅游总收入Ti——旅游业内i行业旅游收入Ri——旅游者对i行业的消费支出比重3)计算旅游业内各行业的旅游增加值.
根据前面所计算出的旅游业内各行业的增加值率和旅游收入,按照下述公式即可计算出各行业中属于旅游增加值部分.
TGi=Ti*rGDP其中:TGi——旅游业内i行业旅游增加值Ti——旅游业内i行业旅游收入rGDP——旅游业内i行业增加值率4)计算旅游业内各行业的旅游增加值剥离系数.
根据前面所计算的旅游业内各行业的旅游增加值和相应行业的全部增加值,即可计算出各行业旅游增加值剥离系数.
利用该剥离系数,就可以近似地测算或评估在一定时间或空间范围内,无可奉告行业旅游增加值部分.
最后,将旅游业内各行业旅游增加值相加,即可得到整个旅游业的旅游增加值.

其中:Ic——旅游消费剥离系数TGi——i行业旅游增加值GDPi——i行业增加值5)计算旅游增加值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用某一国家或区域在一定时期内按剥离系数而计算的旅游增加值,与同期整个国家或区域的国内生产总值相比较,即可得出旅游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据此即可正确、客观地分析和评估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三)案例分析1999年,华南师大的李江帆、李美云应用旅游增加值剥离测算法对广东省旅游增加值进行了测算.
他们根据我国国民经济统计口径,把广义旅游业中涉及的有关行业具体分类为交通、邮电、商业、餐饮和社会服务等5个部门;然后对广东省1997年旅游增加值进行了测算,并以此为基础对我国19个省、市、自治区1996年的旅游增加值也进行了测算.
其具体的测算方法及步骤如下:1)计算各行业的增加值率.
根据《广东统计年鉴》1996年的数据,按照增加值率计算方法,计算了5个有关行业的增加值率.
其中,商业的增加值率实际为8.
46%,但考虑到旅游商品销售利润率较高,故把其增加值率提高到10%.

(1)交通运输业增加值率(rGDP1)(2)邮电增加值率(rGDP2)(3)饮食业增加值率(rGDP3)(4)社会服务业增加值率(rGDP4)(5)商业增加值率(rGDP5)2)计算各行业的旅游收入.
根据广东省1997年旅游总收入为812亿元,以及抽样调查的有关以上5个行业中旅游者消费比重,而计算出各行业的旅游收入分别为:旅游购物(商业)145.
93亿、餐饮(饮食业)130.
17亿元、交通运输198.
22亿元、邮电通讯18.
19亿元、社会服务319.
49亿元.

3)计算各行业中旅游增加值.
根据旅游增加值计算公式,计算出各行业旅游增加值分别为:交通运输90.
48亿元(=198.
22亿元*45.
65%,其余计算方法同)、邮电通讯9.
45亿元、饮食业48.
01亿元、社会服务业143.
90亿元、商业14.
59亿元.

4)计算旅游增加值剥离系数.
用各行业的旅游增加值同该行业的总增加值相除,即得到各行业的旅游增加值剥离系数分别为:商业3.
0%、饮食业19.
5%、交通运输业24.
8%、邮电通讯7.
2%、社会服务业54.
1%.

5)计算旅游业的旅游增加值.
根据以上计算得到旅游增加值剥离系数,从不同时期各行业的增加值中剥离出旅游增加值问候姘将各行业的旅游增加值加总,即得到旅游业的旅游增加值.
表7-4是李江帆等人测算的1996年全国19个省市旅游增加值的构成和比重.

6)计算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根据表7-4中,用旅游增加值与同期对应的GDP进行比较,即可得到旅游业占国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而为评估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例如,1997年广东省旅游总收入点GDP比重为11.
1%,而旅游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
6%,两者相差达6.
5个百分点,可见用旅游总收入做比较,必然高估旅游业民经济的贡献.

1996年19省市旅游增加值的构成和比重单位:亿元;%地区交通邮电商业餐饮社会服务旅游增加值GDP旅游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新疆13.
450.
892.
5117.
909.
4644.
24912.
154.
85海南4.
950.
551.
461.
389.
9018.
24389.
534.
68广东90.
489.
5614.
9436.
86143.
99295.
856519.
144.
53福建50.
173.
126.
976.
6240.
89107.
612606.
924.
12辽宁42.
461.
687.
7627.
4646.
23125.
603157.
693.
97上海28.
805.
339.
164.
0051.
98100.
282902.
203.
45陕西18.
871.
221.
225.
5213.
2740.
331175.
383.
43广西23.
781.
155.
206.
4121.
0357.
591869.
623.
08江苏67.
163.
1718.
097.
2671.
30167.
006004.
212.
78河南46.
841.
965.
968.
5539.
64102.
973683.
412.
79吉林17.
541.
113.
311.
3313.
2836.
581337.
162.
73山西19.
900.
552.
252.
4010.
5735.
691305.
502.
73湖北30.
541.
098.
773.
5336.
1980.
142970.
202.
69宁夏2.
240.
130.
470.
311.
574.
92193.
622.
54贵州4.
080.
551.
630.
4211.
3418.
05719.
832.
50安徽21.
971.
144.
417.
9921.
2556.
782339.
252.
42湖南31.
413.
031.
880.
3617.
9154.
622647.
162.
06浙江44.
274.
0516.
894.
429.
1678.
824146.
061.
90河北50.
921.
468.
854.
1965.
433452.
971.
8919省市合计1490.
7448328.
03.
08全国合计1845.
1967559.
702.
73广东占全国的比重16.
039.
65①表中交通、邮电、商业、餐饮和社会服务业增加值均指旅游者消费部分;②全国合计数是按《中国首次第三产业普查资料》中的有关部门增加值比例数,对《1998年中国统计年鉴》中1996年全国国内生产总细项的相关数据进行分割求出的.
③资料来源:据有关年份相关省市和《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首次第三产业普查资料》估算.
参考文献林南枝陶汉军.
旅游经济学(第三版)[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
田里.
旅游经济学(第二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张辉厉新建.
旅游经济学原理[M].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
罗明义.
旅游经济分析[M].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
沈桂林.
旅游经济学[M].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
唐留雄.
现代旅游产业经济学[M].
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
王林生范黎波.
跨国经营理论与战略[M].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高鸿业.
西方经济学(第三版)[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张富春.
企业集团组织导论[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杜江戴斌.
旅行社管理比较研究[M].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
杜江.
旅游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研究[M].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戴斌.
现代饭店集团研究[M].
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1998.
谢彦君.
基础旅游学[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王永忠.
西方旅游史[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田言付,朱沁夫.
旅游学概论[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
宋海岩吴凯李仲广.
旅游经济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张辉魏翔.
新编旅游经济学[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张广瑞刘德谦宋瑞主编.
2011年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分析与预测[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张广瑞刘德谦宋瑞主编.
2012年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分析与预测[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尼尔·利珀著,谢昌翁瑾陈林生译.
旅游管理(第三版)[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达莫达尔·N·古扎拉提道恩C.
波特著.
张涛译.
经济计量学精要[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BobMcKercherHilaryduCros,朱路平译.
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S·翁科塞奇.
旅游经济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小艾尔弗雷德·D.
钱德勒.
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迈克尔·迪屈奇.
交易成本经济学[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亚德里恩·布尔.
旅游经济学[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克里斯·库珀.
旅游学:原理与实践(第四版)[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曼昆.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六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戴伦·J.
蒂莫西斯蒂芬·W.
博伊德著,程尽能主译.
遗产旅游[M].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
克劳斯·维尔梅尔克里斯顿·马西斯,宋瑞马聪玲蒋艳译.
旅游和休闲业:塑造未来[M].
上海:格致出版社,2012.
肯·罗伯茨著,李昕主译.
休闲产业[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后记中国的旅游业正在以难以令人置信的速度发展,旅游经济理论应当在阐述旅游经济发展规律的同时,对我国旅游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进行不断地跟踪、总结和探索,并将其反映到学科建设和课程教学中来.
为此,我们对由朱沁夫主编,范宝宁、王忠诚副主编的《旅游经济学》(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进行了修订.
原书出版8年来,发行万余册,被国内不少高校采用并被列为湖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旅游管理专业指定教材,2009年被评为湖南省首届高等学校优秀教材.
在此,向原书各章作者(范宝宁、王忠诚、田开俊、吴忠才、戴秋霞、何俊阳)和湖南大学出版社表示衷心感谢.
根据旅游经济的发展实际和教学需要,我们组织对《旅游经济学》进行了本次修订.

本书在保留和继承原版中为广大读者认可的体系、结构和部分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篇幅的补充和删改,调整了章节,侧重于从中观层次对旅游经济进行分析;总结了世界、特别是我国旅游发展的新经验,补充了反映旅游发展的新资料、新数据,删除了与旅游管理类专业其他课程重复的内容.

全书由朱沁夫(三亚学院)提出修订大纲,戴春芳(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单德朋(三亚学院)对大纲提出修改意见.
由朱沁夫、戴春芳、单德朋主编.
全书由朱沁夫统稿,戴春芳、单德朋对于书稿提出修改意见.
具体章节分工为:朱沁夫(第一、二章),戴春芳(第五、八章),单德朋(第三、六章),梁雅磊(第四、十章),侯明帅(第七、九章).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湖南师范大学许春晓教授给出了不少非常中肯建议;三亚学院陆丹教授、王勋铭教授、田言付博士给予了大力支持;清华大学出版社汪莉女士在编、排、校、印各个环节都付出了大量心血,在此特致谢忱.

justhost:“第4次VPS测评”,8.3元/月,200M带宽,不限流量,KVM虚拟,4个俄罗斯机房应有适合你的

justhost.ru官方来消息说已经对网络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优化,针对中国电信、联通、移动来说,4个机房总有一个适合中国用户,让站长进行一下测试,这不就有了这篇有关justhost的VPS的第四次测评。本帖主要关注的是网络,对于其他的参数一概不管! 官方网站:https://justhost.ru 最低配VPS:8.3元/月,KVM,512M内存,5G硬盘,200M带宽,不限流量 购买链接:...

建站选择网站域名和IP主机地址之间关系和注意要点

今天中午的时候有网友联系到在选择网站域名建站和主机的时候问到域名和IP地址有没有关联,或者需要注意的问题。毕竟我们在需要建站的时候,我们需要选择网站域名和主机,而主机有虚拟主机,包括共享和独立IP,同时还有云服务器、独立服务器、站群服务器等形式。通过这篇文章,简单的梳理关于网站域名和IP之间的关系。第一、什么是域名所谓网站域名,就是我们看到的类似"www.laozuo.org",我们可以通过直接记...

Dynadot COM特价新注册48元

想必我们有一些朋友应该陆续收到国内和国外的域名注册商关于域名即将涨价的信息。大概的意思是说从9月1日开始,.COM域名会涨价一点点,大约需要单个9.99美元左右一个。其实对于大部分用户来说也没多大的影响,毕竟如今什么都涨价,域名涨一点点也不要紧。如果是域名较多的话,确实增加续费成本和注册成本。今天整理看到Dynadot有发布新的八月份域名优惠活动,.COM首年注册依然是仅需48元,本次优惠活动截止...

库克工资降了为你推荐
org_1http研究员声明及重要披露事项请参见第现有新的ios更新可用请从ios14be苹果11建议更新ios14.3支付宝蜻蜓发布怎么取得支付宝蜻蜓二代的代理?360搜狗奇虎360到底是做什么的?人人视频总部基地落户重庆2019.5.30号以后重庆有了新的迁入户口政策,请问外省户口以一般人才方式迁入重庆,可以按揭买房吗asp.net网页制作开发ASP.NET的网站,步骤是怎样?有经验的可以说说自己的经验360防火墙在哪里电脑或电脑360有联网防火墙吗,在哪里设置12306.com12306身份信息待核验要多久?审核要多久中国保健养猪网135保健养猪,135天可以出栏吗?
论坛虚拟主机 全球付 themeforest 紫田 老左博客 国外免费全能空间 合租空间 789电视网 双线主机 cdn加速原理 电信托管 创建邮箱 smtp虚拟服务器 vul photobucket hdsky alexa世界排名 免费网站加速 asp介绍 优惠服务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