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光男子辱骂初中老师

男子辱骂初中老师  时间:2021-04-22  阅读:()

1、回家雨玫哲人说,家是一个人走得再远也可以回去的地方.
诗人说,家是一个拧亮了一盏灯等你的地方.
在漂泊的日子里,"家"是一只精致的纸船,总是轻轻地飘游在梦的海洋中,常被游子的泪水打湿.
也许是因为离家的日子苦多于甜,也许是因为灯红酒绿的城市里充斥了许多的粉饰与包装.
于是,在某一个月色融融的夜里,在某一个灯阑人静的时刻,对"家"的思念便象那银色的月光;像那阑珊的夜色梦一般地环绕过来;是那样的彻骨透心,那样的挥之不去.

哦,家,我那远方的小小的家……想着儿时在老家的屋檐下伸足戏水的那份简单的意趣与满足;想着少小离家回望家门那迷漾的泪眼;想着在久违的灯光下喝着妈妈熬成的地瓜稀粥的那份清甜;想着在悠长的晨曦中听着爸爸那一声唤了十几年的"起床了--";想着在午后的阳光中斜躺在竹椅上温卷诗书的那份随意.

哦,家,无论你走到天涯海角,"家"永远是你心中最甜蜜的最深切的牵挂与系念.
万水千山的艰难跋涉,餐风宿露的日夜兼程,似乎仅仅是为了家门前那一声低低的问候:你回来了"家"的可爱远不止于她的亲切与温馨,无论你是怎样的功成名就,也无论你是怎样的穷困潦倒,"家"的那扇门始终静静地向你敝开着,忠实地聆听你玲玲盈耳的笑芦,或者,不折不扣地承接着你扑簌而下的泪水.

无论贵贱尊卑,家,永远是你最富饶最甜蜜的所有.
王朔说,"家"是让你卸下全副武装的地方.
那么,在这么一个繁华拥挤的现代社会里,"回家",是否就意味看回到了真实完整的自我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是茫茫海中的不系之舟,只有岸,唯有彼岸,才能让我做些许些许的停留.
--任浮云变幻沉浮,任去去千里烟波,远方的人哪,别忘了回家的路.

2、陈嘉庚与集美中学学生谢投八著名画家福建海澄人.
集美中学第一届学生.
1919年者入菲律宾大学美术学院.
1928年赴法国深造,其作品荣获学院奖章、奖金.
回国后任福建师大教授兼艺术系主任等职.
编写《素描的理论与实践》一书.
他长期倾注全部精力于艺术教育事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美术教师和文艺干邓.
1990年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副省长亲自参加省教委、省美协等单位和福建师大共同举办的"福建师大美术系创办50周年暨谢投八教授从教65周年"庆祝活动.
曾任省人大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福建省美协历届主席等职.

林绍洲我国首位赴奥运会运动员台湾人,高中师范科一组.
在台湾时因忍受不了日本侵略者的欺凌,转学到集美中学.
在校时酷爱体育,是体育运动的多面手,曾蝉联三、四、五届全国运动会110米高栏冠军,有"栏王之称".
1936年被选为在柏林举行的1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中国选手.
新中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田径队教练,年任重庆大学体育副教授,80年代任四川省台湾同胞联谊会主任.

朱恩平和暴动副总指挥福建平和人,旧制中学五组.
192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任中共平和县委副书记.
年任福建工农革命军独立团第一副团长,协助朱积垒组织和领导我省著名的"平和暴动",任副总指挥,带领农军粉碎敌人对平和、长乐地区的四次"围剿",坚持在饶、和、埔开展游击战争,创建革命根据地.
后在惠安被捕,在狱中被严刑拷打,坚贞不屈,于狱中殉难,是我省早期革命家.

董云阁我省早期革命家又名董光泰,福建晋江人,菲律宾侨生.
1925年就读集美中学,年参加共青团后转中共党员,年任共青团福建省委副书记.
年8月党团组织合并,成立中共福建省委行动委员会任执委,是中共福建省委负责人之一.
1930年11月任共青团福建省委书记,同年底任中共闽南特委副书记.
1931年3月中共福建省委受破坏,他到厦门与蔡协民、曾志共同组织福建临时省委,挑起领导全省革命斗争的重担.
1932年被捕,在狱中坚贞不屈,英勇就义.
他和李松林是泉属地区中共党组织创始人之一.

黎韦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福建南靖人,原名陈平文,印尼侨生.
二十年代就读集美中学.
1931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年留学日本,1935年回国,在厦门参加反蒋抗日活动.
1936年被捕,在狱中坚贞不屈.
释放后赴延安抗大学习.
随后在日本共产党领导人冈野进领导的日本问题研究室任研究员和冈野进同志的秘书.
并先后任新华总社编辑部广播主任、西南人民广播电台台长等职.
1950年起,他历任昆明市委书记等职.
1978年后历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等职.
1983年任湖北省政协第五届委员会主席、党组书记.
在他临终时,曾嘱咐亲属把他的骨灰撒在能看到母校和集美天马山的海里.

林振述著名诗人、哲学家、教授福建永春人,高中四组,西南联大外文系首届毕业生.
当年西南联大英籍著名诗人燕卜生教授的得意门生,被誉为"西南青年作家中最具有创造性的作家",受到胡适、闻一多诸大师的薰陶,著有《暗草集》、《埋沙集》等,深受驰誉英美诗坛的业师们的赞赏.
五十年代他在纽约组织《白马文艺社》,任副社长,被胡适誉为"中国新文学在海外的第三个中心",从五十年代起长期在美国南方大学任哲学系主任、教授.
桃李满天下.

陈共存新加坡著名社会活动家福建集美人,就读集美中学初中部,陈敬贤先生的公子,陈嘉庚先生的侄儿.
他热心公益事业,曾两度担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副会长、会长达年,还任华中初级学院、华侨中学董事主席.
1989年荣获新加坡政府颁赐的公共服务勋章.
为弘扬嘉庚精神,促进中国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倡议建立陈嘉庚基金会,奖励科研工作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他还积极参与筹备创立陈嘉庚国际学会,大力支持创办集美大学,为我国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现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名誉会长.

李昭拔"乐育英才"驰名侨乡福建晋江人,初中22组.
30年代南渡菲律宾,从事家私制造和伐木业.
1982年带领旅菲乡亲在石圳家乡创办华侨中学,先后捐建学生宿舍、教工住宅楼、语言实验室,购置电化教学等设备,近年又独资建大礼堂,并规划建科学楼、图书馆和大操场,拟将该校办成培养综合性专业人才的学校.
他还为家乡兴办其他公益事业,深受海内外乡亲的敬佩.
省政府两次向他颁发金质奖章和"乐育英才"金匾.

高墀岩厦门中医院副院长福建晋江人,高中组,1946年福建医学院毕业.
1951年任厦门中山医院内科副主任.
年任第三医院副院长,1974年起为恢复和重建中山医院做出重大贡献.
他被人民群众誉为治肝病的名医师,在"慢性气管炎"的治疗方面也取得重大进展,他又是治疗传染病的名医,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尊重.
他的著作《慢性气管炎中西医结合分型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和卫生部乙等奖.

黄国瑞厦门城市规划专家福建泉州人,高中15组,毕业于厦大.
在"厦门市勘察设计院"工作期间,认真审核许多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设计方案和施工图纸,并编制港新区规划等.
主编了《厦门市城市建设初步规划》,成为厦门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始稿.
他坚持"厦门应定性为海港风景城市"的正确观点.
1983年荣获国家授予的正教授级土木建筑高级工程师职称.
历任厦门市勘察设计院副院长、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中国能源研究会华东区委员会委员等职.

李德茂"不当县长当校长"福建南安人,高中组,现任泉州市政协副主席,1946年毕业于厦大.
1947年获省考区荐任级县长第一名,因官场腐败,弃官就教.
1948年起长期任侨光中学校长.
"哪位老师缺课他就顶上去",赢得师生赞誉.
1991年侨光中学进入省级重点中学行列.
1981年他调任南安一中校长,倡导"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重振了学校的雄风.
被选为省人大代表、南安县人大常委员副主任.
1984年荣获省五一劳动奖章.

洪敦枢结构工程学专家福建南安人,高中16组.
1985年应聘参加省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并任省高校教授职称评委会土建水利组副组长.
1986年起任厦大建筑设计院院长等职.
他是我国首批有权授予硕士学位的结构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
著有研究生教材《高等钢筋混凝土结构》等书.
1990年荣获国家教委"高校科技工作四十年成绩显著"的荣誉证书.
他的事迹被收录在《中国专家人名辞典》和《当代中国科技名人成就大典》第三卷.

洪伯铿食品工程专家福建同安人,高中组.
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
黑龙江商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培养研究生数十人.
主要论文《钻伽马射线对绿熟番茄的生理作用及贮藏的影响》、《软罐头食品辐照研究》两篇论文曾于年由联合国原子能机构倡议在中国核工业部主办的"食品辐照在中国的发展"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宣读,并收入论文集.
1990年获泰国曼谷市中国实用技术与成果展览会金奖.
1992年商业部授予他为高等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
1993年被选为第八届人大代表.
他的事迹载入《中国人名词典当代卷》.

黄柏龄球国手,福建泉州人.
高中18组.
华东师大体育系教授,独创"停空单手投篮技术",被国际篮球界誉为"柏龄跳投".
他是第一任国家篮球队长.
1951年,在全国篮球比赛大会上被授予"篮球国手"称号.
八十年代起他在篮球硕士研究生导师岗位上培养了众多高层次研究人才,成为我国培养研究生学会中备受推崇的导师之一,著有《篮球与孙子兵法》等书,为我国篮球技术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其事迹载入《中国篮球名人录》,《中国篮球运动史》.

蔡景峰中医研究院研究员福建厦门人.
高中组.
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医史学会常务委员,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会常务理事.
我国最早西医学中医研究人才.
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医学史》等多种中医工具参考书.
专著有《中国医学史上的世界之最》等.
曾应邀到英、美、日等国讲学.
70年代起潜心于中国少数民族医学史研究.
撰写论文数十篇,其中《中医名词术语选释》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四部医典系列挂图集》(藏英版)获首届全国医史文献图书及医学工具书金奖.

傅圭壁踏遍青山育林人福建安溪人.
高中18组.
曾任福建省林业厅厅长,省七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省林业厅经济学会理事长,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会长等职.
他走遍福建的山山水水,调查研究,总结推广相思树烫种,松果处理,木麻黄桉树播种复盖,松木育苗防病综合措施等实用技术,并积极总结推广用木材、木本油料林基地建设经验.
1983年被评为林业高级工程师.

郑晶莹全国政协委员台湾彰化人,初中组.
抗战胜利后就读上海暨南大学,后因参加学生运动被迫离开上海,到厦门大学参与领导地下党工作.
建国后任广东省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副主任委员、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中央委员兼妇女委员会主任、广东省台湾同胞联谊会顾问、全国政协委员.

伍伯瑜海洋研究专家福建南安人,高中19组.
国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海洋水文气象主任.
60-80年代著《台湾海峡环流研究的若干问题》,《台湾海峡水文气象状况的研究》等书,成为台湾海峡环流水文气象研究专家.
其英文著作《黑潮与中国海研究》曾在加拿大温哥华学术年会上宣读.
承担《中国大百科全书》部分编撰任务.
被评为省先进工作者.
1987年获正研级高级工程师职称.
1989年后又承担《珠江口以西陆架环流研究》,对国家海洋开发具有重大意义.
其事迹列入《国际海洋学家人名录》,《中国工程师大辞典》等书.

张其华陈嘉庚先生秘书福建惠安人,高中组,在校时加入党的地下组织,毕业后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曾任安溪县工委书记.
1950年开始任陈嘉庚先生秘书兼任集美学校委员会副主任,1961年以来,先后担任过中共厦门市委统战部长、市政协副主席、副市长、厦门经济特区副主任、香港集友银行常务董事.
1988年派往香港任兴厦公司董事长.
现任香港厦门联谊总会副理事长、福建同乡会顾问.
1961年起任省政协第二至第七届委员.

叶培基西南体育教育开拓者福建同安人.
初中60组.
1954年留学莫斯科体育学院体操专业.
回国后历任成都体育学院教授,四川省体操协会科研委员会主任,全国体院体操重点学科检查组组长等职.
著有《体育科研方法》《体操教学法》《体操训练法》等书.
并主编《中学体育教学丛书》一套13种,成为我国中等学校体育教材建设带头人.
多次被评为省先进工作者,年国家授予新中国体育开拓者证章和证书,其事迹载入《中国体育名人大词典》.

彭垂游新中国第一代验船专家福建同安人,高中组,完成高等航海学业后就上船工作.
1954年调交通部船检局,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验船师,高级工程师.
八十年代初,任香港远东船检主任验船师.
1985年任船检广州分局总工程师,经手检验船舶约艘次.
多次拖航检验成功,深得国内外保险公司的信赖.
参与编著《外轮检验办法》、《海船入级规划》、《国际航行船的检验管理办法(草案)》等书,多次奉命出国,对转入中国船级进行转级检验,并建立验船技术档案.
1992年荣获国家特殊津贴.

吴光烈国家级老中医专家福建南安人,高中23组.
六代祖传中医世家,擅治内科疑难杂症,兼通妇科、儿科.
1988年组建南安县中医院,任院长.
撰写医学论文数十篇,其中《小儿痉咳治验》等三篇,收入《南方医话》;《中药治疗泌尿系结石》荣获全国基层医药卫生学术论文大奖赛二等奖.
1985年获省"五一"劳动奖章,年省卫生厅授予全省卫生战线学雷锋、白求恩先进工作者称号.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其事迹载入《中国当代名医辞典》《中国高级医师咨询辞典》.

李少菁海洋生物科学家福建安溪人,高中组.
厦大浮游生物学研究生.
从事海洋浮游生物学的教学和科研.
任厦大海洋学教授,海洋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生态学会海洋生态事业委员会主任的技术顾问.
发表论文,调查报告数十篇,正式出版专著、教材五部,其中《海洋浮游生物学》一书,获国家教委全国高校优秀教材特等奖.
《罗源湾濂沃大官坂鱼、虾、贝综合开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闽南一一台湾浅滩渔场上升流区生态系研究》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6年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并授予人民教师奖章.

施应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家福建厦门人,高中27组.
任上海财经大学教授.
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
1983年后,为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大胆提出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的观点,受到理论界的高度赞赏.
他主编的《政治经济学简明教程》一书获中国高等财经院校政治经济研究会优秀科研成果奖.
《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40年》一书,获全国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二等奖.
他被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家,名字入选《中国当代教育家辞典》.

叶亚伟全国"三八红旗手"福建安溪人,高中组.
解放初,任鼓浪屿区长,区委书记.
《厦门日报》曾以醒目标题,报道了她的先进事迹.
1962年调任民政局副局长,抓殡葬改革,倡导火葬.
1973年任市民事局副局长,分管知青工作,妥善安置几万名上山下乡老知青,被称为"慈母"般的好干部.
1984年任妇联主任,翻建15个民办幼儿园、所、舍.
推动各区县大办"儿童乐园",少年儿童图书馆.
198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妇联干部",并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

陈有义船长出身的高级工程师福建集美人,高中30组,年到上海海运管理局工作,1960年提升为船长,多次远航,是第一位派往外国监造、验收"泰宁"轮的船长,多次被评为交通部先进工作者.
1976年任上海海运职工大学和海运学校校长、党委书记.
撰写论文多篇,并为交通部编写《水运技术词典》《航海问答》等.
其中《船舶火警》《航海院校学生的模式》等篇获奖.
1988年获航海教育管理高级工程师职称.

陈淑瑾上海瑞金医院党委书记福建集美人,初中组.
1959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瑞金医院皮肤科工作.
先后任副主任医师、党委书记.
任精神文明委员会主任时,瑞金医院连续四次双双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和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本人是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优秀组织者,优秀党务工作者.
所撰《从瑞金医院青年组织蓬勃发展的环境探讨人才培养、人才交流、人才断层问题的对策》等论著,荣获上海市卫生系统思研会年会二、三等奖.

郑镇安水产育苗专家福建晋江人,高中31组,年厦大生物系毕业,分配到山东大学任教.
后任山东海洋学院教研室主任.
1977年调福建水产研究所任所长,在福建对罗氏沼虾的研究中首次获得引种及育苗成功.
1979-1991年对黑鲷、黄鳍鲷、鲻鱼、鲈鱼等人工繁殖及育苗研究亦均获得成功,为我国水产事业的拓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986年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
1992年又获"省优秀专家"称号.
现任全国政协委员,厦门市政协副主席等职,1991年国务院发给政府特殊津贴.

李锦秀英语语言文学专家高中32组,印尼侨生,北京政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北京舞蹈学院任教,刻苦自学中文和英语数十年,成为精通英语语言文学专家.
任山东曲阜师范学院外文系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
文革前夕,在山东《史学通讯》1966年第一期发表《对(海瑞罢官)和姚文元评论文章的看法》,明确反对姚文元打政治棍子,表现出坚定的政治立场.
1987年调北方工业大学任学部主任.
出版《诗苑译林》(外国诗歌译)丛书中的英国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东方故事诗(上)一异教徒·海盗》一书,填补了我国拜伦诗歌翻译的一大空白.

邱则鸣高级工程师福建厦门人,高中33组.
1958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曾受交通部委派,参加著名京杭大运河苏北段的船闸工程设计,并获成功.
1961年在四川省内河规划设计院工作时,完成的规划和设计达20多项,其中全国第一台转盘式半湿运斜波式升船机取得成功,获得1978年省科学大会奖.
1983年调南京港务局工作,指挥建设万吨泊位三个,年吞量110万吨.
撰写论文的《运用网络技术加快浦口煤码头翻车机工程施工安装进度》等多次获奖.

陈文火山经济学专家福建集美人,高中组,1962年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毕业,留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后晋升为教授,研究生导师.
编著《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教程》、《政治经济学概论》等书,获全国、华东和上海市优秀著作奖.
主编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获上海经济科学优秀著作奖和日本的赤羽学术奖.
参加著名经济学家蒋学模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一书的编写工作,该书为全国通用教材,发行量达1700万册.
他先后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香港经济研究室主任,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等.

周添成原浙江省侨办副主任福建龙海人,高中38组,马来西亚侨生.
厦大历史系毕业.
他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教师.
1977年以后连选为浙江省五、六届人民代表,并出席全国第三届侨代会.
1984年任浙江省侨办副主任.
省政协六、七届委员,省海外交流学会副会长等职.
先后接待过五大洲一百多个国家的华侨回国探亲访友、投资办厂、学术交流等.
还先后率团出访南亚、欧美、港澳等国家和地区,为侨胞释疑解惑.
近十年来,他在海内外多种报刊发表许多华侨史论著,并出版了《简明英语语法》等书.

黄金镇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福建同安人,高中组,厦大中文系毕业后到浦城中学教书,总结出一套教与学同步,以教带学,以写促教的语文教学方法.
30多年来,先后在全国16个省市的多种刊物上发表教学经验体会百余篇.
有的获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
他编辑的《全国历届高考优秀作文讲评大选》一书,畅销全国.
他先后被评为福建省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1989年调同安一中任副校长、副书记.
他的成就和业绩被收入《中国当代教坛名人辞典》、《中国特级教师辞典》等.

潘子立德语文学专家福建南安人.
高中38组.
天津大学教授,德国语言文学专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30年来,他除教学外,长期从事德语文学翻译及研究工作,先后在外国文学出版社等处发表德、奥、瑞等德语国家有重大影响的名著汉译十多种,其中包括布莱希特戏剧《伽利略传》等.
80年代翻译介绍民主德国抒情诗选《爱之树》,是我国迄今出版的唯一民主德国抒情诗中译本.
1993年他参加《海涅全集》诗歌翻译工作.
他的业务水平也达到新的高度.

姚安泽省知名哲学家福建晋江人,高中组,鹭江大学教授、副校长.
1960年复旦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共中央党校工作.
师从著名哲学家艾思奇等,系统研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原著和中外哲学史.
1978年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中,率先出版《认识与实践》一书,发行全国,为政治上拨乱反正和贯彻改革开放方针提供了理论论证.
三十多年来他呕心沥血、辛勤耕耘在我国高等教育战线上.
主编出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册)等书.

肖志明涉外法律专家高中39组,马来亚侨生.
1965年获硕士学位,分配到中国贸促会法律事务部工作.
1979年起积极参与刨建我国专利制度,1988年调任中国贸促会法律事务部部长、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副主席、海峡两岸法律问题研究会副会长,兼任中央政法干部管理学院教授等职.
并主持在北京举办的《中国一一欧州共同体经济法研讨会》.
1992年享受国家级特殊津贴.

林荣泼工贸战线优秀干部福建厦门人,高中组.
合肥工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工作.
1965年至1977年参与研制成功十几种牌号的新钢,种,其中两种牌号的钢种填补了国家空白.
1983年中组部任命他为冶金部直属衡阳冶金机械厂厂长,享受正师级待遇.
该企业年年被评为部级十大优秀企业之_01989年任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装备局局长及设备总公司总经理.
1990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陈亚川名扬中外的汉学专家福建厦门人,高中40组.
1961年厦门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语言教研室主任等职.
1976年调北京语言学院任教.
曾任北京语言学院杂志社社长、《语言教学与研究》主编、研究员、兼任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和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常务理事等职.
著有《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家大辞典》、《中国现代语言学家》等书.

陈志英泰国木材企业家广东普宁人.
高中组.
泰国侨生.
泰国木材加工业和房地产业企业家.
曾勇敢进入泰南边界的深山密林和北部边界开采木材,被誉为"木材大王".
被选为博他耶林业商会理事.
近年来又投资房地产业,对博他耶市旅游风景区建设做出一定贡献,是该府出席首府领奖唯一代表.
成为当地社会知名企业家.
他热心教育和慈善事业.
热爱家乡,关心母校,尊敬师长,对同窗好友慷慨援助,为中泰友好往来做过贡献.
他是泰国集美校友会创建人之一.

黄鸿仪国画家福建南安人.
初中82组.
后就学南京艺术学院国画专业,在校长刘海粟,名师陈大羽、亚明、沈涛的教导下,练就扎实的国画基本功,在校期间,他的作品就被选送参加全国画展和国际画展.
毕业后长期任文艺刊物编辑.
1979年调江苏省国画院任专职画师,创作大量精美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画展.
写了一批立论鲜明,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在《美术》,《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
著有《现代中国画名家研究论集》,《岭南画派》,他的名字被列入多种名人辞典.
现任江苏国画院理论室副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美术馆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集美中学供稿)3、珍贵的爱国心黄景钧1997年1月17日,是张楚琨老先生的85岁生日.
这一天的上午,我们几个人给他送去一只花篮,一个蛋糕,代表民盟中央对他的寿辰表示祝贺.
我以前没有去过他的家.
车经过弯弯曲曲的胡同和挤满摊贩的小道,在呼家楼一个稠密的居民区的一幢很有些年代的楼前停了下来.
爬上二楼,敲开了他的家门,迎接的正是张楚琨老先生.
张老的家由联在一起的两套两居室的房子组成.
房子没有厅,除了两间卧室外,余下的就是厨房、厕所和过道了.
卧室也不大,大间约16平方米,小间也就是12平方米左右.
张老把我们带到那间由卧室改成的客厅,宾主10人要全都坐下也很困难.
室内未作任何装修,地面仍是水泥面,墙也是白粉墙,除了几张沙发椅和一张餐桌外,再就是书了.
这套房子由张老的女儿住着,张老只是到这里来会客用餐.

坐了一会儿,张老取出钥匙打开了另一套房子的门,邀请我们去参观他的书房和卧室.
向阳的一间是他的书房.
室内除了一张写字台外,全是装满了书籍的书厨和书架,就连阳台也摆上了书柜.
阳台下是自由市场,小贩叫卖的糟杂声不断传来.
张老说,他藏书有15000册,室内放不下,只好放到厨房、厕所和过道上.
的确如此,我们在他的厨房和厕所内,看到的也是摆得整整齐齐的书,一部线装《二十四史》,就摆在进门的过道内.

看到张老这么陈旧而拥挤的住房,我们心中不免产生疑问:按他的地位、级别和声誉,怎么也该住得比这儿宽敞一些.
张老是一位爱国归侨,解放前长期工作、生活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一带.
新中国成立后回到祖国,并将私产远洋货轮一艘无偿地献给了国家,这艘货轮是他和好友高云览共置,在解放战争中曾冒着极大危险为解放区运送物资.
以后,他担任新华社《华侨》编辑部副主任和中新社副社长;年至1962年又担任过福建省厦门市副市长;如今虽年事已高,仍担任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常委、全国侨联顾问.

他看出了我们的疑问,爽朗地笑着告诉我们,解放初,他用在海外的积蓄,在东四的魏家胡同的南吉祥胡同买了一个院子,共有房屋30间,占地约一亩.
"文革"中,由于大家共知的情况,他把这一片房子全部交给了政府,搬到了这个居民区来居住.

"文革"后,许多人都在为落实私房政策奔走,而他,却毅然表示他这片房产不要求收回,由国家处置.
如今,魏家胡同已临闹市,地皮价值千金,他对此毫不动心.
前两年,侨联的领导同志见他住房太挤,安排他搬到方庄小区一套六居室的楼房去居住.
他一打听国家为他每月要付出500元的管理费,于心不忍,谢绝了领导的好意.
他至今仍然住在这里.
书房内唯一引人注目的是墙上挂着的他和夫人的结婚照.
那一年他22岁,他夫人岁,一位是英俊少年,一位是娇娇倩女.
他夫人已于前些年西去,如今只有他一人独居此室,以书为伴.
85岁已是高龄,但他步履稳健,思维敏捷,谈笑风生.
他说他最近做过一次体检,医生说他的肺腑如同年轻人一般,看不出老化.
他从青年时代即从事笔耕,是著名的记者、作家,一生著述甚丰,如今仍然耕耘不止.
他从书架上取出两本书,一本是《世界华侨华人经济研究》,另一本是《永远的纪念高云览和《小城春秋》纪念集》,都收录了他的近作.
他取出笔,以道劲的字迹在扉页留下了他的赠语.

前些时,他回到过去工作和生活过的新加坡小住,昔日的旧友常问起他在国内的状况,他总是这样回答:"以身之所善,虽九死犹未悔!
"爱国、勤劳、俭朴,是老一代华侨的优良传统,在张老的身上闪烁着照彻人心的光芒.

在回程的车上,我反复地品尝着张老的人生格言: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心宽气和,安情定志.
无私者无忧,无忧者自泰.
我在张楚琨老先生的身上又一次见到了长者之风.
(本文转载自《人民政协报》1997年3月4日第七版,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记集美校友王济弱在槟城的日子李远荣王济弱,原名壬生,年8月25日出生于泉州市远郊河市涂楼下村的一个贫农家中.
"济弱"其名是他进入黄埔军校后从孙中山先生主张的"济弱扶倾"中借用来的.
远渡重洋王济弱幼年时,父亲就远渡马来西亚谋生,后来王济弱亦随堂兄远渡重洋到马来西亚去寻找父亲.
在马期间,王济弱住槟城,深受姑父刘惟明和姑母疼爱,并被送进丽泽小学读书.
因为他勤奋好学,成绩优秀,小学只读三年,就跳级升上钟灵中学.
使王济弱走上革命之路的启蒙老师有两位:一位是丽泽小学校长王佐帮,一位是钟灵中学教师陈少苏.
这两位师长思想进步,学识渊博、且富爱国心,他们诱导王济弱阅读进步刊物,讲解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使幼小的王济弱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薰陶.

钟灵中学有一位英文教师,经常在课堂上鞭打学生,此事激起王济弱的极大愤慨,他组织同学罢课抗议.
钟灵中学校长很生气,勒令王济弱退学.
因姑父刘惟明是该校校董会常务董事,德高望重,经他调停,才使处分减轻,由退学改为记过.
从这件小事,也可看出王济弱自小就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心肠.

桑梓情深1926年,王济弱与几位同窗好友相约,乘万福士轮抵广州,报考黄埔军校,并被录取,编入第七期步兵科受训.
因军训过于紧张,以致有一天他突然大量吐血,被医生诊为肺病,送回家乡治疗.
这段时间,蒋介石在黄埔军校大肆清党,杀害共产党人,改变了孙中山先生的办学宗旨.
王济弱闻讯感到心灰意冷,便改变以前"军事救国"的思想,改走"教育救国之路",报考陶行知先生创办的晓庄师范,接受进步思想的教育.

1930年,王济弱和陈秀萱小姐结婚.
1932年,王济弱在晓庄的同学刘琼瑶和教师张宗麟应聘到集美创办"集美乡村师范",邀他去担任指导员,他随即应邀去集美,先后在孙厝小学和溪口小学任指导员.
1936年春,姑父刘惟明来信催王济弱回槟城.
他因缺乏旅费,迟迟未能上路.
恰好此时他表姐夫李五香从南洋来泉州,替他交清全部船费,他先安顿好一家人到安海后,只身渡洋.
从1926年,王济弱离开槟城报考黄埔军校,在祖国十年,好象一场梦.
虽然理想幻灭了,抱负落空了,但在炽热的生活中,他锻炼了自己,也增进了与革命志士的友谊.
抗日救国因为姑父刘惟明是槟城《光华日报》的董事经理,所以王济弱抵达槟城后,即被姑父介绍担任该报记者,月薪比国内优厚,生活舒适.
但他并不满足于现状,志在为华侨社会效力.
所以除工作外,他积极参加一些社团组织.
如晋江会馆,同善校友会、钟灵中学校友会、北马文化俱乐部等,参加这些组织的成员,人人都有为社会效力的机会.

王济弱还和集美校友黄则吾、沈清楚、郑明盘、黄安心等人发起组织集美校友会,并创办北马集友小学,推选刘玉水为董事长、黄则吾为副董事长,王济弱任董事,负责总务兼义务校长,聘请白雪娇、白雪娥、卢斯等为教师.
他到槟城后积极参加这些社团工作,尽管日以继夜,忙得不亦乐乎,但他认为能为侨社的团结进步和华侨的子女教育做点工作是值得高兴的.

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七·七"芦沟桥事变,侵略中国,并大举南进.
槟城爱国侨胞立即秘密组织了"抗敌后援会",以声援祖国抗日,王济弱积极参与活动.
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发起组织"南洋华侨筹赈总会",在槟城成立"筹赈分会"公开活动.
筹赈分会委员有:刘玉水、刘惟明、庄明理、黄亮、柯仕楚、许生理、王景成、庄明恩、李五香、李月樵、王济弱、骆世生、林珊珊、林连登、谢朝云、谢生珍、张调和、姚非丹、姚贻茶、许炳丁、周坚固、周国钧、骆金狮、李惠荣、方君壮、朱培珀、黄绿萍、张壮飞等.
王济弱被选为执行委员会委员,他逐月捐献部份工资作为抗日活动经费,并把华侨高涨的爱国激情采写成新闻稿,散发各地宣传抗日救国.

除此而外,报界、教育界的进步知识分子组织"北马文化俱乐部",这是一支思想战线的抗日力量,活动广泛,影响甚大.
其成员有:蓝渭桥、黄亮、李公仪、李少狱、张调和、王济弱、郑文光、陈文庆、杨果等.

"北马文化俱乐部"还分别组织和领导着钟灵中学、福建女校、同善学校的进步学生成立了"槟城学生抗日会";组织妇女界成立"槟城妇女联合会",交由李惠英、白雪娇、谢瑞瑛、陈慧卿、陈秀等人负责领导,开展工作.
这里还值得一提的是槟城的《现代日报》和《现代月刊》,两个都是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和组织斗争的重要机构.
它的创办者是:骆世生、林珊珊、庄明理、庄明恩、潘侨萃、柯仕楚、曾圣堤、方君壮、方图、王济弱、洪丝丝、沈基汉、温廷贵、温元享、骆德露、郭木生.

1938年,刘惟明因病逝世.
王济弱的表姐夫李五香时任南益有限公司槟城分行总经理(该公司系陈嘉庚女婿李光前创办),他有意提拔王济弱,劝他弃文从商,以期事业有成.
王济弱听从表姐夫之言,辞去《光华日报》记者职务,到南益工作,但业余仍不忘参加社团活动.

1939年,王济弱被调去南益公司在泰国的也拉、合艾等分行任职,虽然只身到一个陌生的国家,他仍和泰国华侨一道,同仇敌忾,积极推销槟城出版的《现代日报》和《现代月刊》,进一步宣传抗日救国.

1940年,王济弱又被调回槟城,担任"恒利橡胶厂"经理(这个厂是李光前先生和刘玉水先生等人合资创办).
在业余,他除了继续参加抗日运动外,又和侨友们发起援助八路军抗日捐款活动.
铁窗岁月1941年10月,某天半夜,忽然有人来敲王济弱家门,睡眼惺忪的他,并不以为意,下楼开门,谁知门一打开,十几个荷枪实弹的日本宪兵冲了进来,把王济弱及在他家留宿的林漳泉(槟城马共领导人)、林亚泉、欧阳祖庭、许国春、陈文、蔡华西、陈琼华(王济弱的小姨子)等一千人抓走.
各被分开关进狱牢,每餐仅给一团干饭粒,没有蔬菜,也没有水喝.
牢里放个铁桶作大小便用,每天早上可以到厕所倒一次粪尿,病了没医没药.

日本宪兵审讯犯人时,进行逼供,严刑拷打,手段极其残忍,审讯室时时传来凄厉的惨叫声,令人听了怦然惊心,毛骨悚然.
第二天,日本宪兵队派人押王济弱去审问,由一台湾人担任翻译,日本人问:"你的名字叫济弱,是什么意思"王济弱猜测日本人可能要在他名字上做文章,于是就骗他们说:"名字是我父亲起的,我哥哥叫济成,我妹妹叫济池,而我少时身体很弱,经常生病,父亲怕养不活我,所以起这个名字消灾.
"日本人大怒,说他大大地不老实,随即叫人抓他去灌水.
用大、小龙头的水从王济弱口中灌入,肚胀了,日本鬼子就用脚大力踩,水从口中溢出,王济弱昏了过去.
日本人把他弄醒,再问:"你家里来了这么多人是干什么的"王济弱镇定地答道:"他们都是向我岳母租房子住的租客.
"日本鬼子又气得哇哇叫,叫人把王济弱打得遍体鳞伤,昏死过去.
醒来后,已身在牢房,浑身疼痛,几天不能吃喝,过着非人的生活.

王济弱被日本鬼子关了几个月,受尽折磨,身体十分虚弱,骨瘦如柴,长发披肩,胡须满脸,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他心想这回即使不被打死,也被关死,正在绝望中,某天一个狱警打开牢门,带他到狱中大厅,那里已聚集着六十多位难友在等候.
不久,日本宪兵队长出来讲话:"今天是天皇生日,大赦你们,出去后如再敢反抗大日本帝国,抓来就要处死.
"王济弱没想到还能活着出来,同时被捕的八人中,被放出来的还有林亚泉、陈琼华、陈文等人,另四人估计是被日本鬼子杀害了.

再战江湖1945年,抗战胜利后,马共代表陈光、小河介绍王济弱参加马共组织,负责联络华侨上层人物.
他立即联络潘侨萃、林依萍、翁承明、周时平、周国宾等爱国侨胞发起组织槟城各侨团联合会,推动各社团恢复组织活动,又召开全槟城群众大会,以铲除汉奸为题组织了两万多人参加游行示威.
他们又在马共支持下接收了槟城的《商业日报》,推选庄明理为报社总经理.
槟城的进步侨团如"晋江会馆"、"各民族总工会"、"码头公会"、"妇女联合会"等都先后恢复了组织活动.
沦陷时逃亡外地的爱国华侨洪丝丝、骆世生、方君壮、方图、张壮飞、黄绿萍等先后回到槟城.
他们还把槟城的《现代日报》复刊,王济弱被聘为该报太平分社经理.

1946年3月,胡愈之等人到槟城组织"中国民主同盟槟城分部",王济弱是发行人之一,并被选为分部组织部主任.
随后,他又和林依萍等在槟城组织"华侨书记会",王济弱被选为主席.
1948年间,英帝国主义在马来亚执行殖民政策,颁布《紧急法令》,取缔进步社团、禁止进步活动,逮捕马共及进步侨胞,对他们实行拘禁或驱逐出境.
中国民主同盟也被列为非法组织,王济弱是民盟骨干,身份早已公开,所以受到槟城殖民政府负责人的威胁和恫吓.
为保存实力,再战江湖,王济弱征得李光前先生同意,只身到其印尼棉兰的"福利橡胶公司"分行任职避难.

印尼苏门答腊也有中国民盟支部,他持槟城民盟介绍信去联系,参加组织活动,还参加了当地"晋江同乡会",并被选为执行委员.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王济弱想,早年是满怀救国心,被反动派压迫,才不得已远渡重洋,到外国谋生,现在是应该回到自己的祖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时候了.
1952年,王济弱放弃高级职员高工资、物质享受好的优厚生活条件,辞谢了亲朋好友,携带妻子儿女和岳母,乘轮船回国.
王济弱回国至今已45年了.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他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勤勤恳恳,鞠躬尽瘁,因而获得不少荣誉.
他出席全国侨联第一次代表大会,先后被选为福建省侨联常委、泉州市政协常务副主席、市侨联副主席、市人大代表、致公党福建省委员会常委、致公党中央候补委员等.

王济弱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
5、刘绍棠我们心中的明星黄金镇新中国的神童作家、世界著名的乡土文学大师和大众文学的带头人刘绍棠先生于1997年3月12日早晨5点45分永远离开了人世.
恶耗传来,悲云缕缕笼罩着我的心头,往事历历映现在我的脑海.
50年代,我在集美中学读书,语文老师在讲授课文《青枝绿叶》时,以赞赏的口吻介绍说:刘绍棠,河北通县(今属北京)儒林村人.
写《青枝绿叶》时,他只有16岁,是潞河中学高一学生.
《中国青年报》以整整一大版的版面,让它与中国广大读者见了面.
这篇小说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发表不久,就被臧克家主编的《新华日报》文艺版转载.
大教育家、著名作家、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叶圣陶先生得知此事,立即找来这篇《青枝绿叶》,认真读过之后大力褒扬,迅速作出决定,将它选入高中语文教材……学过这篇课文,同学们觉得,与我们同龄的少年作家刘绍棠文章写得实在好l他所描绘的农村生活真实自然,感情真挚纯朴;虽然没有波澜壮阔的斗争场面和曲折迭宕的故事情节,却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时代精神,作品的格调轻松舒展,画面清新淡雅;语言生动活泼,又蕴含着诗的情韵;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同学们学得很认真,收获很大.
从此,刘绍棠成为我们心中一颗明亮的星.

年少的刘绍棠唱着悠扬婉转的"田园牧歌",在共和国喜气洋洋地迎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凯歌声中,告别了不平凡的16岁,进入17岁,那是1953年.
这一年的上半年,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将刘绍棠1952年发表的《红花》、《摆渡口》、《青枝绿叶》、《大青骡子》4个短篇小说合为一辑,以《青枝绿叶》为书名,出版了他的处女集.
这本书郑重宣告:一个具有"田园牧歌"风格的少年作家,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文坛上正式诞生了.
刘绍棠天资聪敏,又受到京城浓厚的文化气氛熏陶,加上他个人的不懈努力,他走在我们前边圆了文学梦,也孕育了我的文学梦.
我痴迷地想着:我虽愚钝,但还好学,能否以"笨鸟先飞"的精神,激励自己在文坛学步呢理想的种子播下了,经过老师的栽培及自己辛勤的耕耘,终于在高中毕业时,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处女集《宝铃》.
此后,我迷上了写作,一发而不可收,时常有诗文见诸报刊.
后来,虽然也像刘绍棠那样历经了不少磨难与坎坷,但总是笔耕不辍,至今我已出版了10多本书(含合作).
并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事迹被收入《中国跨世纪文学艺术家辞典》、《中华文学人才名录》、《世界华语诗人大辞典》等.

誉满五洲的刘绍棠,其影响遍及中华大地,拜他为师的文学青年不可胜数.
为了培养文学新人,刘绍棠付出了相当大的精力,成为桃李满天下的一代宗师.
1995年8月1日至3日,全国中学文学社团研究会二届一次年会在厦门同安党校毓秀厅召开,由我为主承,力、.
当年7月中旬,我到北京开会,特意去拜访他.
我如约于当天下午4时半来到他家,看到门口贴着一份他的手书:"老弱病残,四类俱全.
伏枥卧槽,非比当年.
整理文集,刻不容缓.
下午会客,四时过半.
谈话时间,尽量缩短.
"有此提醒,会晤时我尽量长话短说,开门见山道:"全国中学文学社团今年年会在厦门召开,会员们切盼大会开幕时能有名誉会长您的贺信.
"我话音刚落,他即亲切地递赠一本散文大作《如是我人》给我,并爽朗地说:"我是厦门的女婿,我妻子曾彩美虽是缅甸归侨,但祖籍在厦门杏林,我当尽到乡谊呀!
"言必信,行必果,这是刘绍棠一贯的作风.
年会开幕时,他的贺信果然如期寄达:"收到请柬,深感荣幸,非常高兴.
我因病残不能赴会,特向大会请假.
希望大会开得团结活泼,圆满成功,会后能将决议落到实处.
"在贺信的激励下,厦门年会之后,全国中学文学社团指导教师的"下水"文选,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结集,以《永恒的烛光》为书名出版了.
"校园文学写作丛书"也接二连三由国家出版社推出,从内容上看,有文学方面的,也有写作指导和教学研究方面的;从体例上看,有个人专著,也有几人合著,还有师生作品汇编.
如我的散文集《心路悠长》(刘绍棠题写书名)、刘解军的《和青少年谈写作》,江苏海安曲塘中学的《春柳》、浙江嘉兴建设乡中学的《-枝红杏出墙来》等.

著名作家孙犁同志说:"艺术与道德并存.
任何时候,正直与诚实都是从事文学工作必须具备的素质.
如果谎言能代替艺术,人类就真的不需要艺术了.
"誓作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作家、艺术家,首先应当是一个道德高尚、情操优美的人.
刘绍棠就是这样的人,在他身上闪烁着精神文明的璀璨之花.

1996年4月,刘绍棠因肝腹水住院,正处在阴阳界上,但脑子里仍念念不忘为别人办成尚未做成的事情,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操.
同安二中为了更好地哺育莘莘学子,拟在校园建一座"舫山碑苑",向当代海内外名人书画家征集题辞墨宝,校长蔡鹤影委托我约请刘绍棠赐稿.
多情重义、温慈敬业的刘绍棠收到我的信和同安二中的征集函之后,待病情有所好转,立即欣然秉笔题赠:"尊师重道,学而不厌:授业解惑,诲人不倦.
"并简短附言:"我患病住院,身体衰弱,迟复歉甚!
"聪慧的大运河之子刘绍棠,到了中老年,春回大地,老骥伏枥,_口气写出27部中篇小说,又用4年半创作了7部长篇小说,而且在散文创作上,他也是借鉴诸家散文大师之所长,又尽情发挥自己小说创作中的优势,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一种叙述热烈、格调清新、语气平和、风格淡远的刘绍棠式散文,他的散文精品《榆钱饭》、《打糊饼》、《多吃了几斤盐》等篇,连年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和多种散文选,再次使全国中学生叹服崇敬.

刘绍棠先生的精神和业绩,像种子伴着春风播撒在全国中学生的心田,累累硕果随着秋声盈枝.
他虽然陨落了,但依然如同天上的星星,一如既往地闪耀着光辉.
口6、在组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颜丽华课堂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
一个对子女照顾周到的母亲,往往使其形成惰性,产生依赖心理.
教学过程也可以产生同样效应o一个好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留有余地--思维的余地,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遇到问题时有一种"我能行""让我试试"的主动态度和求知欲望o下面浅谈几点笔者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使之掌握解题技巧的做法,以就教于各行同行.

用特殊性揭示一般规律个性与共性、特殊与一般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在数学教学中也广泛存在.
数学中的公式、公理、定理等都存在着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如在教"圆的周长"公式之前,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做一两次甚至多次试验:用一条事先标有刻度的软绳,分别量取不同大小的一至三个圆的周长和直径,并记下周长(c)、直径(d),同时计算它们的比值.
然后要求学生回答运算结果.
正确的回答应该是:比值是三倍多一些.
教师接着这样讲解:其实,这个结果不是偶然的,任意圆的周长与直径都有这样的关系,我们把这个比值叫"圆周率",用字母丌表示o并列出式子c/d=7c.
学生很自然地得出圆的周长公式是c-7cd.
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手.
较快地接受了新知识,学习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
以繁杂诱导求简法怕繁怕杂是人之常情.
学生碰到难题很白然的想法是"能不能找到简单一点的方法".
如计算8+8+8+8+8+6=,有的学生一拿到题就开始逐个加,这种运算既花时间,又繁,还容易出错,不可取o教师可以提示:运用乘法知识可找到简便运算方法.
此时,学生会兴趣大增,积极开动脑筋.
有的学生把算式改写成8*5+6,也有的学生把算式改写成8*6-2,这两种运算方法较简单,快且不易出错,前者直观,后者较有创造性,两种方法都值得鼓励.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既掌握了多种解题技巧,同时训练了自己的思维,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对学习数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用形象揭示抽象数学的特点就是抽象性较强,而对于思维还较直观的小学生来说,抽象的东西总是难于认识.
作为小学教师,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怎样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形象的概念,让学生容易感知、接受.
如教"分数相等的性质"时,教师可以这样进行提示:我们已学完了这本书的1/2(2/4、418),三者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一条线段,并把它平均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用小括号括起来,用分数将括号内的部分表为1/2,再要求学生细分线段,分成四等份,用分数将括号内的部分表为214,再细分成八等份,用分数将括号内的部分表为4/8….
同学们发现,不管怎么细分线段,我们要求表示的都是线段中同样的一部分,所以,1/2=2/4=418.
在许多数学问题上,形象揭示抽象的方法经常用到,比如解路程运用题,大部分可转化用线路图表示,这样较形象、易懂,从而有助于学生解题.
7、举目皆亲——星洲漫记陈经华踏出国门,特别是到新马泰,如今对许多人说来,已是家常便饭.
可对象我这样的执教鞭者流说来却确非易事.
尤其是在经过几番周折,看过各种面孔,感受人间冷热之后,更觉其难.
我是作为高级访问学者由国家教委派往新加坡国立大学进行为期6个月的学术访问的.
能得到这个机会,应该说是十分幸运的.
办手续的艰难,尽人皆然.
不同的是,别人是满怀对未来前程的期待,信心百倍地踏上征途,而我是带着不该有的心理负担和看不见的伤痕挥手同亲友告别的.

好象麻烦还不够多似的,登机后,飞机却不能按时起飞.
据说是一乘客托运了行李却不登机,警方正在寻找.
晚点起飞意味着晚点到达,这又给我这个举目无亲的新客心头蒙上一层阴影.
飞机终于起飞了.
透过云霞,我看到集美的山川秀色、鸿构巨筑从机翼下缓缓退隐,山丘海面渐渐消逝.
航班是南方航空公司CA957,飞机是B747,横排7座,双过道.
这是飞往异国的航班,但机里却难见一张洋面孔,几乎全是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炎黄子孙尊容.
我左侧坐的是一位惠安人,新加坡籍.
他说他回家盖房,一年回来一次,右侧坐的是一对上年纪的夫妻.
丈夫姓王,莆田人,做进出口贸易,专程回梓省亲之后返回新加坡.
他心情很好,似乎还沉浸在回乡亲人团聚的欢乐气氛之中.
他说回老家花了一万多新币,乡亲、左邻右舍、内外亲人都乐淘淘的,情深意重,都希望他再来.
他太太有些不悦,说:"什么情,还不都是为了钱.
"老先生有些扫兴,说:"这是什么话"他把脸转向我,"陈先生,你说呢"我漠然一笑,模棱两可又不失其真地答道:"有为情的,也有为钱的.
象王先生,纯是为情的,为钱就不来了.
"王先生连声说:"是这样,是这样!
"我与他一路聊去,喝着小姐送来的饮料,轻松舒适,荣辱皆忘,好似在高雅的客厅与知己聚会,全无跨越海天遥遥旅途中的孤独渺茫之感.
飞机到达新加坡已是晚8点多.
新加坡是一片灯的海洋.
王先生主动提出要送我进城,为我安排住处.
因为我怀中揣着介绍信,'凭着它,我可一切无忧,便谢绝了.

走出Belt21(21道)就到达大厅.
接机的人群人头攒动,手臂高扬.
我东张西望觅寻着来接我的人,手中紧紧地攥着介绍信.
到达的旅客、接机的人群聚而又散,散而又聚,一批又一批,如潮涌潮落.
夜渐深,人渐稀.
不知是接我的人找不到我,还是怎么的,我手中的介绍信始终递不出去.
我开始后悔,后悔没同意国立大学英语系安排人来接我,后悔没跟王先生走.
眼下,举目无亲,我可怎办幸好,我身边还带着一个电话号码本,还有百多元新币,是外教雷大哥和好友骆怀东赠我的o出门三件宝:证件、金钱、电话本,我一样没忘.
我给航海学院在新加坡供职的涂一亮老师打电话.
我心砰砰直跳,手直发抖,生怕电话没人接,或者回一声"人不在".
要是这样,我就得在机场过夜了o电话传来一个男子的声音,是涂一亮!
他听到我的声音,也兴奋得很,说:"我去接你,一个小时后到.
"我坐在一把固定的椅子上,长嘘一口气,伸腿展臂,这时,我才觉得两腿酸得不行.
机场大厅已没有什么人了,十米之外,自动扶梯旁还坐着一位老人.
我猜他也是和我一样的"天涯沦落人",便走过去寻知音,打发难耐的时光.
原来此人是一位看自动扶梯的钟点工.
他有孩子,因退休无聊,出来找点事做.
他知道我是中国厦门集美来的,真的把我当知音了.
他用英语杂着汉语和我大谈中国、集美、陈嘉庚.
他说他有一个孩子到集美念过书,说陈嘉庚伟大,是一代伟人;说他到中国旅游过.
他给我讲故宫,讲长城,讲云南石林,广西漓江,讲到激动处,就用汉语说:"祖国真伟大!
"他是我下地之后,与之交谈的第一个新加坡人.
和许多老一辈的华人一样,他总是称中国为祖国.
过了一个小时,还不见涂一亮老师,我又有些焦躁.
他劝我别急,赶公车没那么准时.
就是他没来,或是来不了,附近有旅馆,可以就近过夜.

涂老师终于来了,他一边喘着粗气,一边给我讲着沿途的"历险记".
我跟着涂一亮,顺着路标,赶到公车站.
下了公车转地铁,新加坡人称MRTo我们只迟了一步,当我正要把钱塞入售票口时,自动售票窗关闭.
我和涂一亮拖着行李走出MRT站,到大街上拦出租车.
我们在新加坡东,涂一亮住处在新加坡西.
时过午夜,出租车已很少,等到的几辆都是回程车,都不肯再长途往西走.
涂一亮让我看着行李,自己去寻车.
好容易找来一辆,那时已是下半夜一点多.
车行了约一个小时才到涂一亮住处.
涂一亮又为我忙做宵夜,安排住宿,直到近三点才睡觉.
他把床让给我,自己打地铺.
睡不到三两小时,第二天一早,他就上班去了.
这一夜,我虽然很累、很困,但怎么也无法入睡,因为我对涂一亮为我做的一切感到十分不安.

我给大使馆打电话,询问报到的有关事宜.
岂料,他们不知道有我这么一个人,也不知道有到新加坡作学术访问这件事.
看来,麻烦就出在这里.
我在北京办妥手续是九月底,飞机票是十月四日,其间是国庆放假,假前假后又是最容易出错的时候,不知是哪一位经办人疏忽,忘了把我到新的事通知大使馆.
我十分失望,也十分茫然.
值得庆幸的是,使馆的朱伟东同志十分热情,他对我说:马上报告文化参赞,马上和国内联系.
要我留下电话,一有消息就通知我.
过了两天,我在焦虑中果然盼来朱伟东同志的电话,说一切都已落实,让我过去办手续.
一切都十分顺当.
我领到第一个月朴贴,朱伟东还把我"打的"的凭据也拿了去,给了我30元新币,比票据的面值还多6元.
他还开车送我到MRT站.
第二次我再往使馆时,天下着雨,他又送我一把伞.

我给林和合先生打电话.
林先生曾带英国文化交流协会一位学者到集美大学商讨英语教学的事.
我参加座谈,认识了他.
他在电话里听到我的声音,立即问道:"你在哪里"我说在新加坡.
他喜露于声,说:"告诉我地址,我去接你,我带你到国大(新加坡国立大学简称)走一走,吃顿饭.
"我照约定的时间在约定的地点等他.
他十分准时地开着一辆白色的奔驰来拉我.
车内播放着英语广播.
他一路给我讲述各种趣事.
他学识很广,通晓多种语文.
我们在国大校友会吃午饭.
一起用午饭的还有"思雷学社"社长卢绍昌教授.
他是语言学专家,对福建方言有很深的研究.
两位老先生聚到一起,似有说不完的话,谈得最多的是闽南话不同地区不同声调.
卢教授在国大搞研究.
林先生对他说:"我把陈先生交给你了,请多关照.
"又对我说:"有事找他.
"饭后,他又带我在校园兜了一圈,指给我英语系大楼,又教我怎么样从临时住处乘车到国大.
他称这一游叫"trialrun(试运行)".
国大有多个学院.
他们称学院为faculty,而不称college.
两者的差别是:前者不管住宿,后者管.
访问学者都得到住宿介绍处自觅居所.
我和广西医学院的乐承艺教授共租一套房,在金文泰一巷,离国大不远,步行可达.
我同楼层的邻居有一对老夫妇.
老先生是集美人,七十多岁.
他在海外出生,没到过集美,但能说出集美的许多地名.
说到陈嘉庚先生,他眉飞色舞,兴奋非常.
他为这位族叔公感到格外骄傲.
陈嘉庚先生、集美、集美学校成了我们谈论的话题.
退休前他在饭馆工作,对国际时事,世界风云有深刻的见解.
他说:西方将来会垮在福利和人权丽条上.
福利社会培养懒汉;人权往往保护坏人.
他天天躺在布椅上看报.
那时正是台湾海峡风云翻滚的时候,他总是气愤地骂美国人无道理.
陈太太面善心慈,常常到住处来看我们,说话聊天,嘘寒问暖,还几次给我们送厦门特有的羹子汤面.
我们常向他们借报看.
有时,未待我们去借,她就送过来了.

上巴刹(菜市)买菜,卖菜、卖蛋、卖肉的看我是厦门去的,都会自报家门,这个说他是厦门的,那个说他祖家是同安…….
到处都是黄面孔,到处都是乡音,到处都是温情.
这一切使人没有任何身处异国他乡的感觉.
我给朋友写信,多次写到这句话:这里不是厦门,恰似厦门.
8、总结自身经验,加强素质教育——观看《陈嘉庚与集美中学》电视专题片的感想王增炳看了这部新的纪录片,我感到:本片简练、生动、集中地反映了陈嘉庚先生爱国兴学、矢志不移的坚强决心与毅力,展现出近一个世纪以来他为人类文明、人才开发而呕心沥血的伟大精神.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参天大树,始于幼林".
中学阶段的教育,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教育.
每当我们走近集美学村,特别是集美中学时,那里的环境优美,历史悠久,重视智力投资,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人才辈出,已为革命和建设培养出很多有用的人才,包括港澳台以及东南亚一带有影响的人物,给人们深刻的影响.
提起集美,人们总有一种生龙活虎、生机勃勃,求真、求实,较少保守、追求开放的印象.

值此集美中学诞辰八十周年之际,我们感到无比欢欣与鼓舞,相信在新的形势下,集美中学一定会办得更好.
在此新旧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社会各界十分关注跨世纪一代的素质教育问题.
面对21世纪我们所需要的人才,应该按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战略要求,为学生奠下坚实的素质基础,关键是要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念.
陈村牧先生强调,"教师的责任,不但要教学生读书,还要教学生做人;不但要灌输学生的智能,锻炼学生的体魄,还要培养学生的习惯,改造和发展学生的品格;还要领导学生劳动,养成他们的劳动习惯,培养他们的生产能力.
"这种教育观点是具有时代的远见卓识的.

当前,世界各国科技的激烈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
而人才的素质又取决于教育.
未来世纪的教育发展的趋势是素质教育,而不是目前许多学校有待改革的"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是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以知识的多少代替品德的好坏,以分数高低代替能力的强弱,忽视学生心理素质、思维能力、思想品德的教育.
要反对"死读书",学会"活读书",去除"娇"、"骄"二气.

以上,是我的一点粗浅体会,不一定妥当,敬请批评指正.
总之,集美中学在海内外培养了很多很好的人才.
我们衷心祝愿她有更大的发展与进步,承前启后,全面发展,再谱新章,弹奏出无愧于新世纪的最强音.
(本文作者为厦大高教所教授)9、牛年赠言庄炎林今年8月,原全国侨联主席、集美大学校董会顾问庄炎林先生,送给我一篇《牛年赠言》亲友争读,均有所悟,特此推介,以飨读者.
--任镜波《牛年赠言》"六个六",系个人体会,请指正,供参考,共勉之.
祝大家六六大顺,身心健康,健康长寿,寿而康,康而乐,康乐寿!
一、世事六然凡事有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艰辛曲折必然历尽沧桑悟然二、人生六是权力是一时的财产是后人的健康是自己的知识是有用的情谊是珍贵的声誉是长远的三、身心六炼认识锻炼意义进行锻炼实践尝到锻炼甜头荞成锻炼习惯坚持锻炼身体不断磨炼意志四、人分六种大公无私为圣人公而忘私为贤人先公后私为好人公私兼顾为常人损人利己为小人损公肥私为罪人五、做事六利有利国家有利民族有利人民有利社会有利集体有利个人六、为人六乐进取有乐知足常乐先苦后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与众同乐10、独创一格的"嘉庚式"建筑艺术姚安泽郑亚栗陈嘉庚先生斥资办学,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家,也是爱国爱乡的典范,这早已为世人所知.
但人们却很少从他百折不挠创建的宏伟的集美学村、厦门大学及华侨博物院的建筑艺术这个角度来理解其可贵的民族情感.
世界闻名的城市或有名的建筑都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和个性,若失去本地的民族风格,就没有生命力.
陈嘉庚先生能亲自主持设计和塑造出这样大型建筑群体,真是个奇迹.
因为他不是建筑师,却能构筑出比建筑师更杰出的作品来.
他独创一格地建造了以闽南式建筑造型为主,融古今中外之精华于一体的超时代的厦门独有的杰作,所以他当然也是一位卓越的建筑家.

1984年7月,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陈从周先生在《厦门日报>以《卓越的建筑家--陈嘉庚先生》为题发表了值得我们深思的宝贵意见:"①具有厦门地方性的陈嘉庚风格建筑,在近代建筑史上有其不可磨灭的地位,今后要定为宝贵文物来保护;②陈嘉庚先生的思想与艺术境界的主导思想是乡与国,乡情国思跃然于其建筑物之上;③对他的建筑风格与建筑思想有开展研究的必要,尤其要肯定他在我国建筑史上与文化史上的卓越贡献……厦门人民不要等闲视之啊l"十多年过去了,我们重提专家发表的深刻意见,目的是想引起有关领导和建筑界行家更多的关注,从而珍惜和挖掘陈嘉庚先生留给我们的这份富含乡情国思的宝贵财富,以期在我国今后城市建筑中进一步发扬光大.

我们翻阅了有关资料,发现陈嘉庚先生建设集美学村校舍,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期:1919年至1926年和1953年至1961年.
第一时期的校舍在抗日战争中受损很大,很多被破坏了.
本文集中就第二时期的校舍建筑来探析陈嘉庚先生的建筑艺术思想.

1950年陈嘉庚先生回国定居集美学村,制定了"重建集美学村计划".
1953年集美学校董事会还专门成立了建筑部,除负责修复战争时期被敌机轰炸破坏的校舍外,还进行了大规模建设.
这些建设可分为:①以"南侨"命名的建筑群;②南薰楼和道南楼等大型建筑群;③"七星坠地"与"孤星伴月"的池亭楼阁;④鳌园集美解放纪念碑.
我们认为50年代新建的数十座各种建筑中,蕴含着很有特色和极其丰富的陈嘉庚建筑艺术.

根据50年代同陈老先生一起构筑集美学村的林云龙工程师(现80多岁高龄)回忆,新中国成立后,嘉庚先生回国,积极投入建设校园,大兴土木,决心要以最大的代价建设超群的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等建筑群体,使之成为融合古今中外建筑精华的,以中华民族风格和闽南特色为主线的,超越时代的建筑艺术群体.
当时没有正规的设计国,只是根据陈嘉庚先生所表达的富有爱国爱乡和民族自豪感的构想,由林云龙工程师等绘成草图,再由惠安杨护法师傅等亲自动手建造.
每建一步,嘉庚先生都要亲临现场指点修改,直到合意为止.
因而集美、厦大的建筑群体能较充分地体现嘉庚先生那富有超群建筑艺术构思的才华,同时体现嘉庚先生灵魂深处浓郁的爱国爱乡之情.
这些独具特色的建筑可称为"嘉庚式建筑".
这在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可视为一个完美独特的体系,这是我国人民,特别是厦门人民不可多得的建筑艺术财富.

"嘉庚式建筑"的主要特征有:1.
翘脊:主要部分屋顶的中梁成月弯形,对称朝上,匀称顺畅地翘起,取自闽台的民舍风格,并加以创建而成.
2.
飞檐:屋盖上的屋檐四个角,以腾飞的造型向上翘起,轴线以龙的形象构筑,有单层的、双层的,更多的是多层叠起,这也是中式闽台建筑的一大特点.
3.
红瓦琉璃:所有建筑的屋顶,在突出部位,除了中式琉璃装饰,就是西式红瓦,构成和谐的中西结合的典型.
4.
,红柱立亭:如海滨的凉亭、高楼上的立亭,其柱子多为朱红色,这是中式宫殿特色的发挥.
5.
外廊:各校建筑,多数为有立柱的外走廊通道,富有强烈的迂回感、节奏感,继承了中外建筑精华.
6.
拱型:外廊柱子间或窗门上缘,多采用弧形拱门,除增强承载强度外,更加强了美感色彩,继承了中外古典建筑精华.
7.
葫芦栏:外廊的栏杆是传统高级琉璃,单体呈葫芦型,绿色较多.
8.
白石红砖叠架:建筑物墙角多采用白石红砖间隔砌成锯齿状的线条向上叠起,以增强建筑物的稳固力度和美感,具有欧洲风格.
9.
对称:单体楼与亭多数为对称型,继承了中国历代宫殿及民舍的造型特点.
10.
集古今中外建筑精华于一体:整体建筑物从楼基、楼体至楼顶,协调地、完美地将上述各特色融合为一体,形成古今中外建筑精华相结合较为成功的范例.
这就是难得的"嘉庚式建筑艺术",比我国同一时代的中式建筑更富有现代感.

以下我们再从楼基、楼体、屋顶三个主要部分进一步阐述其特色:1.
楼基:花岗白石,立雕曲线,稳重其座,中西合璧.
2.
楼体:立柱长廊,弧形拱门;葫芦栏杆,绿色琉璃;白石红砖,间错叠起;构筑廊柱.
装构犀角:窗边花样,青石红砖;南国氛围,闽南特色,中外古今,嘉庚独创.
3.
屋顶:翘脊胸空,月弯对称;龙凤飞檐,多层叠加;绿黄琉璃,红瓦搭配;亭台楼阁,红柱顶立;高低错落,如火如焰,熊熊燃烧;巍峨南薰,挺立海滨,势如火箭,昂首飞天.
集自然和人工之美的"嘉庚式建筑"至60年代初,在集美学村已完全形成.
就风格上的差异还可分为几类:以闽南式为主体的包括南薰楼、道南楼、黎明楼、延平楼、归来堂、嘉庚公园和龙舟池等,这是嘉庚建筑的核心;其次有哥特式,如科学馆;南洋式,如侨校、福南堂、尚思楼等;美式,如航海主楼;古典西班牙式,如幼儿园.
古今中外融合为完整一体,形成强烈的个性,引人刮目相看,赞叹不已.
因此集美学村成为游览胜地是同"嘉庚式建筑艺术"的魅力分不开的.
人们曾用各种各样的言辞,从不同角度赞美这些精美建筑,如:"黉舍栉比,海色天光,极目无际";"富有民族特色的宫殿式建筑,犹如海市蜃楼";"列柱高擎,飞瓮丽日,新姿焕彩,波映层楼,树掩亭榭,倒映水中,辉煌典雅.
恰似水下宫殿……"已故著名诗人郭小川在诗中曾对集美建筑写道:"如似天堂仙境,又似海底龙宫".
美国驻华使节游览后赞扬:"集美学村的建筑像是一座大型的艺术品.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观后称赞:"我所走过的世界上百个城市,所见到的中学唯集美中学之美是首屈一指的……"(姚安泽系厦门鹭江大学学报编辑部教授;郑亚栗系福建省地质队高级工程师)11、陈嘉庚先生书信选(致叶渊)第十七封(1924)陈村牧林鹤龄笺注校长先生鉴:敬查本月廿三日付上手缄,不知可收到未内祥王君与厦大张生事系个人私事,请劝各教员、学生勿加入此不应纠纷而纠纷,及弟不过厦大董事之一,亦不宜干涉许件事(闽南方言,即那一件事之意).
盖校中教职员、学生之操纵,权归校长主持,无论校主或董事决不能妄加武断.
弟之不合干预厦大,亦由(犹)不便干预本校先生之权.
盖弟若妄加干涉,虽先生虚怀海涵,其如有识之教职员不服何.
以后祈原谅,为荷.

前昨见集通来信云,过捐亭项240元(指捐建介眉亭之款,转入集通账内.
"过",闽南方言,这里有"转入"之意).
弟未知何故,即问小儿厥祥(先生的次子,历任香港集友银行总经理),始悉由校中寄来捐册向诸生题(捐)建雨亭,其一日介眉亭,系为弟而建.
闻之殊深诧异.
恨不肖儿绝无言起.
如有者,既免向捐,亦可早函止校中之进行.
总是无论兴工与否,弟决不愿受.
爱于昨电集通云:"校长鉴:请取消(建)介眉亭,捐款发回.
"想早接到停办矣.
夫招扬名誉,夸示纪念,尚有运动得来,或多方制造,况今日出之诸君之推诚,而弟反矫情不受,未免不恭之甚.
但弟非绝对不肯,念目下尚非其时.
盖弟每以实事求是为宗旨,若目的未达,遽邀钓誉,无乃自背乎!
盖今日本校虽有(如)许规模,而学生之实益如何,可裨于社会如何,无庸隐讳.
若十年后,果有裨益于地方社会,许时(闽南方言,即那时或彼时之意)要为建一亭,立一牌(碑),就费万元为弟立铜像表纪念,则弟决无推辞之客气.
弟之仰望者大,绝非谦逊本性(意谓非赋性谦逊),唯要有相当之功德,然后敢享受耳.
希代告诸君,弟非不愿留名,请勿误会.

至目下之不可,其理由如下:一、客岁风潮流痛未已,弟受社会与报纸之讥剌,尤以暹罗某报为甚.
其诬枉乱吠,比前年之闽报尤甚.
弟若非铁石其心,决不能力自主持矣.
二、自度办学以来虽六、七年,未尝欺损社会,便乃招来屡次格外之教训(指受无妄之指责).
今日立亭祝寿,岂不使彼等更有可借口,异时乘虚而入也.
三、校中师生究竟惠爱诚感于弟者几人,无事时普通之称谓(誉)则人人皆有;若遇有事故,吾知见爱者至为少数.
何则校德尚幼稚耳.
建亭之提倡不过一二人,诸生其谁敢反对,势不得不勉从者,居大半无疑也.
四、厦大一、二年后,年非百万元不足为功.
若弟有能力供给,何足介意,无如乏此巨款,故不得不仰望他人.
要达目的,第一须先知社会人之心理,今日我诚无私,尚多不满人意.
语云,止谤莫如自修,故却其贺仪,亦自修之一端.
兹之不愿建亭,亦犹是也.
若好制造虚荣,必能影响于厦大,为无益,害有益,岂不误哉!
盖我若确能实行"实事求是"四字,加以不急功誉,经我显示无我之大公,则助厦大者,必有其人.
爱社会、爱国家,不为时欲所移,定表弟之同情也.

古人云,人之相知,贵相知心.
望先生善说诸君,勿强立不满意之纪念.
至荷、至感.
此请大安弟陈嘉庚手上民国十三年三月廿九日此函乞送舍弟一阅,为荷.
12、李光前传(连载9)李远荣第九章热爱祖国心系故园造福桑梓李光前不但致力于兴办、发展星、马的公益事业,而且热爱祖国,心系故园.
为造福桑梓,他在1934年陈嘉庚公司结束营业后,仍给予福建省厦门大学和集美各校的经费以大力支持,并捐汇巨款修复被国民党飞机严重炸毁的厦大校舍,建造礼堂以及成义楼等十多座楼房和游泳池、体育馆等;在故乡南安县梅山乡芙蓉村设立国专校董会,捐巨款独资创办了闻名海内外的国专小学(四所)、国专幼儿园,继而兴办国光完全中学和国专医院.
现在这些中、小学已成为福建省重点侨校,为振兴家乡教育事业,培养建设人才,增进人民健康做出巨大贡献.

创办国专小学李光前在祖国发展教育事业、独资办校,最早是创办国专小学.
-集美学校董事长陈村牧在题为《我受李光前先生之托创办国专学校》的文章中,对此有十分详尽的描述:李光前先生是陈嘉庚的公司造就出来的杰出企业家,是继陈嘉庚先生之后又一位以倾资兴学彪炳青史的人物.
从李光前先生创业有成、贡献卓著的一生,我们看到陈嘉庚精神的传承.
我有幸直接受到陈嘉庚精神的熏陶,又从李光前先生身上受到这种精神的有力感染.

1937年初,我应马来亚麻坡中华中学之聘而出国.
在由厦门开往新加坡的轮船上,我遇上了厦门大学薛永黍教授.
他是应新加坡华侨中学之聘前往任校长之职的.
陈嘉庚先生于1919年倡办该校,并担任过六届董事长.
自1934年起,由李光前先生担任董事长.
薛永黍先生认为我是辅佐他主政华中的理想人选,所以向陈嘉庚先生力荐,要陈嘉庚先生答应留我在华中当教务长,否则他不当校长.
这样,我受聘于华中,结识了李光前先生--华中董事长,南益有限公司创办人,新崛起的-"橡胶大王".

1937年5月,我受命于陈嘉庚先生,回国任集美学校董事长.
行前,李光前先生特设家宴饯行,嘱咐我回国之后代为在他的故乡南安县芙蓉乡创办小学.
我回到集美不久,芦沟桥事变发生.
日寇的飞机、军舰不断骚扰,兵荒马乱,风声鹤唳.
次年5月,厦门也沦陷了.
这期间,我在组织集美各校内迁的同时,对李光前先生的嘱托并不敢稍忽怠慢.
1938年4月,我开始筹办国专学校.
我找到伍远资先生一起辗转跋涉到芙蓉乡.
伍远资先生原是厦门大同学校校长,厦门沦陷前夕回到家乡南安石井.
我与伍远资先生是相知多年的朋友,为李光前先生办学都很尽心.

原来,在我回国后不久,李光前先生已在舆论上做了准备.
他于1937年6月16日写信给他家乡的族亲房长李钦生、李成田、李硕果、李铁民等,敦请为我开道.
信中写道:"年来乡中所开办之学校,光前屡提议依新式教育法改办、使儿童较有得益,特以此事除备有经费外,必须有熟悉学务之人负责办理.
虽蒙诸房长素表同情,肯相赞助,无如人各有事,不能专心,以致迟迟至今未能实现.
此成吾人所共引为憾事者.
此问华侨中学陈村牧先生,上月杪回国接任集美学校校董职务,前曾与详谈吾乡教育状况,并托其代筹全乡教育,以便进行开办学校,经蒙允许,并拟待集美诸事稍得安顿后,即往吾乡视察一切.
陈先生原籍金门,毕业厦门大学,担任集美中学校长数年,办学既有经验,品性亦甚优良,使其计划得以实现,将来吾乡教育能得进步,皆出诸房长玉成之力,感激者不仅光前个人已也.
"当时的芙蓉乡,按村落设有丰庭、竞敏、蓉溪等五所小学和三所私塾,学生450名,就在各房族宗祠上课,师资多不合格.
乡里学龄儿童1200名,尚有63%无法入学.
在李硕果先生等几位李氏房长的帮助下,我顺利地调查了荚蓉乡的教育情况,并召集各房长、地方行政长官和各校校长开会,言明来意,转达李光前先生在家乡创办新式学校的愿望和计划.
大多数与会者表示支持.

在这次会上,经商议决定:一、原有学校和私塾一律停办,新设一所完全小学,定名为"南安县私立芙蓉小学校".
二、为便利儿童就学,依李氏族人聚居地分三片设置校舍;第一校舍设溪中"蔡面后",第二校舍设溪东"犀牛望月",第三校舍设溪西梅峰"董湖埔".
三、第一校舍办高初级班,能容学生600名,建有教室12间及礼堂、办公室、图书室、仪器标本室和运动场等.
第二、三校舍专办初级班,各容学生300名.
校舍均建平房,以简单坚固为原则.
此外,还讨论学校设备、行政组织、延聘师资及经费等问题.

会后,我将以上会议内容函请李光前先生审定,并述及荚蓉乡族房之成见太深,各房自办学校,只收本房儿童,儿童亦不愿往他房所办学校就读,此种情况,他乡少见.
李光前先生复函表示赞同此间决定和意见,唯提出校名定为"国专小学校"以纪念其先父.

在李硕果先生积极帮助下,我举荐的校长人选伍远资先生,于10月起负责并校、建校工作.
1939年2月,省教育厅正式批准国专小学校,聘请伍远资为首任校长.
同时成立董事会,李光前先生任董事长,我任副董事长,伍远资先生兼任校董会办事处主任.
董事13人,他们是:李硕果、李引琛、李玉麟、李玉荣、傅无闷、侯西反、陈济民、陈森茂、李天赐、李五香、李成枫、傅定国、李家驹.

自此,国专学校的担子便落到主事的伍远资先生肩上.
他毕业于集美师范学校,深受陈嘉庚先生倾资兴学"教育救国"思想影响,奉行陶行知倡导的"生活教育"理论,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注重活的教育和联系家长.
由于他的忘我工作,并有效地争取社会的支持,国专学校很快就上了轨道,得到发展.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伍远资先生在国专的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芙蓉乡有些人认为,李光前先生是他们家乡侨商巨富,承办他的事业,一定有利可图,岂可由外乡人充任.
有人寄匿名信给伍远资先生,要他识时务而退,否则将"白刀进,红刀出";一封恐吓信还附有子弹.
有的当面挑衅,逼他搬进草棚住.
伍远资先生来函表白心愿,他写道:"平生名利至淡,全无其它欲望,成人之美,贯彻始终,此弟来蓉之志.
"这种献身教育的赤诚之心,令人感佩!
当然,后来他不只得到李光前先生的支持,而且得到李氏家乡族人的支持.

1940年春,国专小学全面开学上课.
当时共分四校,总校在山尾顶.
那时,日寇战火已逼近泉州、南安一带,人心惶惶,有人建议迁校.
伍远资先生来函征询我的意见,当时已不可能事事请示李光前先生.
我于5月9日函复:"当此时局紧张,教职员请发本学期全薪事,自可照办.
唯不必提前发给.
盖此时泉海尚平静无事,待泉州不幸沦陷时,马上发放未迟.
至于部分教员,拟以有组织之集体行动,永不离校,愿随时随地继续教育者,此种精神至堪嘉许,学校应特予以补助.
假定泉海发生战事后,泉城沦陷证实,可宣告停课.
女教员得先离校,男教员应协同学校收拾重要簿籍、文件、学用品及校教具,然后离校.
课桌椅等笨重物,于停课后集中贮藏于教室内,雇工看守,以防散失,并请乡中素与学校有关人士时为注意巡视.
教职员由学校发给身份证,备沿途军警查验之用.
"国专在伍校长主持下,在战时的困难中发展.
1939年设的李光前奖学金,原只惠及李氏本乡学子,自1941年起,全县优秀学生均得享受.
1943年学校进行调整,加办国光中学,小学设四校.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10月,李光前先生来电嘱继续兴办家乡教育公益事业.
我与伍校长及各董事联函李光前先生报告校中情况,提出继续办学的各项工作及所需经费.
1946年5月23日李光前先生给我来函云:"国专学校历年来,深赖先生领导与伍校长并力筹划,维持至今,心力烦劳,感佩至深.
窃念国专前途,仍有赖于先生之指导及伍校长之主持,望二位先生尽力襄助,以酬窃兴学报国之夙愿.
"李光前先生南益公司各厂在新、马沦陷期间不同程度地受到破坏.
工厂的恢复和发展,需要资金,还支持集美学校,投资集友银行,但他对国专小学、国光中学所需经费,均一一应允.
1947年,李光前先生将原南洋企业有限公司的股份售出,得三万元港币过交国专.
该有限公司是抗战前国民政府交通部长张嘉、王青文在上海倡办的,李光前、叶玉堆、陈六使、李俊承、陈延谦等五位先生占股份的半数(共叻币25万元).
战时该公司被官僚所操纵,战后原新加坡总领事担任南洋经理,李光前先生等均因不愿与官僚纠缠,全部退股.

伍远资先生自1946年起专任国专学校董事会办事处主任,负责筹办国光中学,而由吴序璞接任国专小学校长.
战后的集美学校,疮痍满目,百废待兴,而陈嘉庚先生在新加坡、马来亚的义成公司九家工厂,有四、五厂机器被拆,货物被毁,损失惨重,经费拮据,殊难维持.
但在陈嘉庚先生的函促下,我仍经常前往荚蓉与伍校董及硕果先生等商讨办校各事.

1950年陈嘉庚先生回国定居,李光前先生函嘱:"嗣后,有关学校之一切建筑及设备,家岳父如有指示,尽请遵照执行,无须来函询问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嘉庚先生亲自主持集美、厦大的扩建工程,同时具体关心指导国光、国专的发展.
芙蓉乡教育事业,经过数十年的耕耘,如今硕果累累.
陈嘉庚先生已作古,但他爱国爱乡、倾毕生财力和心血用于办教育的精神,永放光芒.

陈嘉庚先生对李光前曾表示不满意.
1948年2月2日在给我的一封信中曾说:"李光前虽富,慷慨牺牲甚有限度,否则现其乡校正好大事进展.
"但后来,李光前先生除了办好荚蓉乡各校,还全力支持陈嘉庚先生扩建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
陈嘉庚先生为表彰李光前先生这种为教育事业而慷慨解囊的精神,在厦门大学以与李有关的地名、人名作为楼名,如芙蓉、丰庭、国光、成义、成伟、成智.

陈嘉庚先生与李光前先生在事业上的默契配合,在精神上的师承关系,都是空前未有的.
他们为故乡、为侨居地所做的贡献,影响整个世纪,并将永远激励后人.
我为国专学校的成长,为国光中学的诞生,曾略尽绵力,也曾受到陈嘉庚先生肯定.
他曾说:"光前若非付托先生,决无现下之成绩.
"(1948年2月2日函)但这仅仅是在陈嘉庚先生和李光前的精神感召下,尽了一位教育工作者之职责而已.

在李光前先生百年华诞之际,仅以此回忆短文,略表追思之情和敬仰之意.
1993年10月(陈毅明代笔)蜚声海内外的国光中学国光中学座落在福建省南安县梅山乡竞丰村,是李光前于1943年秋独资创办.
学校初名"国专中学",翌年改名为"国光中学".
1943年,日寇大举南侵,故土沦丧,李光前被迫羁留美国,痛感民族之衰弱,国力之疲惫,决意科学救国、教育兴邦,毅然创办国光中学.
李光前在致国专校董会信中说:"平时需要教育,战时更需要教育,远处国外,在祖国办教育也可略尽国民义务.
"当时李光前在新加坡的企业全被日军没收,为使学村弦歌不辍,他甚至典卖衣物充当学校经费.

学校初址竞丰村犀牛望月.
建有教室、教师宿舍、图书馆兼教师餐厅各一座,学生宿舍暂用李氏工房祖厝.
首届招生160人,教工7人.
1945年冬,李光前自美国返新加坡,重整家园事业,遂决定扩大办学规模,把校址迁至山尾,把国专第一小学校舍扩建为国光校舍.
当时建有教室二座12间,教师宿舍、膳厅各一座,学生宿舍兼图书馆设在"进士第".
当时在校生12班,教工20余人.
学校人才荟萃,一些知名学者曾在此任教,教育质量较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李光前认为时代变了,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机会也来到了,加上这个时候,他的事业已经有了相当的成就.
便从1950年开始,决定在家乡兴建国光中学新校舍,把它办成一个规模较大的完全中学,以实现他多年的夙愿.

为了使这一宏伟计划能够较好的实现,他于1950年10月25日致函陈嘉庚,请他"对厦大、集美及国专三校作一种计划,以便量力进行,不分彼此,视其对乡国本土重轻需要,设备建筑逐渐应付".
陈嘉庚看到自己的爱婿有如此宏伟计划,欣喜之余慨然应允,于1950年由陈村牧和杨章器工程师陪同,风尘仆仆地来到梅山进行实地考察.
他结合自己营建集美学村的经验,对国光中学的新校舍,从择址到建筑造型、建材选用以及其他有关事项,于1950年10月9日致函李光前,提出自己的构想和意见.
他在信中说:"中学如果要扩大到千人以上,则寄宿生多,应建在大山宇地方.
不但前后左右地土广大,建筑无阻,而且高纵可览全乡及邻社,环境美丽宏伟.
校舍大半可座山向空、座北向南,适合温带气候.
在山中央建一大礼堂,左右两边由上而下可建许多课室,及科学馆、图书馆等等.
左方为斜坡及低地,可建教师住屋学生宿舍膳厅运动场;正面低地可作校园,栽种花草并植物,容生数千名绰有余裕,为闽南有名学村!
"李光前接到陈嘉庚信后非常高兴,于1950年10月25日复函岳父大人称:"大人不因跋涉之苦,亲临敝乡视察并指示计划,以适应环境之需要,俱是垂爱之深,至为感激!
"并且说:"尊谕第二条谓中学欲扩大至千人以上,应建在大山宇地方,此点甚赞成.
虽不敢预其必能扩大,然当备之而后尽力赴之.
"南益有限公司元老李五香、李成枫、李引桐诸同仁受李光前父子委托,多次致函国专校董会主席陈村牧,促其尽量扩展中学规模.
这样,在"大山宇"这片土地上营建国光中学新校舍的蓝图,已经十分明朗,而这片土地正在李光前的出生地竞丰村的范围之内.
因此,村里为了促使李光前在家乡兴学育人的宏图顺利实现,慨然献出山地500亩作为国光中学建校之用.

然而,村里人心不齐,一些思想守旧迷信风水的人不赞成在"大山宇"营建校舍的计划,处处与建校当局对立,千方百计加以阻挠.
他们的理由是"大山宇"这地方关系到竞丰村的"风水命脉",营建校舍将殃及子孙后代.
消息传到海外,旅外的芙蓉乡亲,正在为李光前愿出巨资营建校舍而欣喜雀跃之际,"人人心头又笼上一层深忧,又压上一块重铅"!
于是,李荣丰等27位乡亲,于1950年12月25日,联名致函竞丰父老叔侄兄弟,以国光建校伊始十多年来,村里曾发生过父老叔侄兄弟为"睏牛头"风水被打碎而争执甚至动武的事例,说明这是十分荒谬的举动.
事实已经证明,国光建校十多年来,村里不但平安无事,而且聪明发达子孙辈出.
他们严肃地指出,"凡是广孙公子孙,应该以理争而不该以意气争,以理争是高明决定胜败,以意气争是以愚蠢决定胜败".
认为教育不兴,子孙真正命脉方会全失.
目前,应该拔除成见之争,"以争教育辉煌灿烂之门路,才有光明的前途".
一席话感人肺腑,使愚昧村民茅塞为之一开!

1952年,以国光中学新校舍为中心的梅山学村建设,在李五香、伍远资的主持下开始了.
他们对"大山宇"这片荒山进行了大规模的平整,迁走了山坡上的坟墓,集中移葬于命名"万善堂"的新冢地,并且妥善处理了个别住户的迁移问题,在高坡上建起了一座美奂美仑的国专礼堂,在山坡之下建设了一个有半圆形看台的运动场;附近则建设国专医院和一座"五爱楼",作为学村建设者们的办公场所.
与此同时,将原来的国光中学1日校舍,改建为国专小学新校舍;国光中学的新校舍,则选择在"大山宇"的另一侧后山,在高坡上建起了红砖绿瓦、宠伟壮丽、富有民族特色的新华楼,作为学校的中心.
东西两侧则分别建设了延安、遵义、延平、公毅等宿舍楼以及南侨、星湖、梅山、芙蓉四座教学楼,还有"师村"11组住宅,中学的科学馆和图书馆就分别设置在这些地方.
这些建筑物总建筑面积达50959.

90平方米.
此外,他们又在芙蓉溪畔,建起了小功率的柴油机发电厂和小型自来水厂,使国光中学成为当时泉州地区规模最大、设备最完善的中学.
与此同时,他们还建起了芙蓉桥和多条公路,分别接通了与泉州和诗山、永春的公路线,使昔日穷僻的山村面貌大变,成为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的新山村.

学校建成以后,他们从1952年起增办高中,并且以高于其他中学一倍的薪金,请来一批素质校高的教师充实了国光中学的师资队伍.
这一年,在校生达1600人,教职工100余人.
根据陈嘉庚和李光前的意见,学校还招收侨生.
自1953年至1965年,学校先后招收千余名侨生.

由于教育质量的提高,1956年学校被定为省重点中学.
1961年元旦,政府征得李光前的同意,学校由国家接办.
1982年,学校被定为重点侨校.
李光前不仅倾资兴学,为家乡培育人才,而且对家境清寒、品学兼优的学生更寄予厚望,大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宽阔襟怀!
早在1941年艰苦的战争年代,他就设立"光前奖学金",每年提供升入初中高中的南安籍学生12名(高中8名,每人每年600元人民币;初中4名,每人400元).
正因为如此,梅山的教育发展迅速.
中小学校教育很快普及,水平也比其他乡镇高.
近来,梅山学区已经连续十四年摘取了全县初考第一的桂冠.

国光中学目前有42班,在校学生2527人,教职工195人,专任教师141人,其中高级教师28人.
一级教师47人.
不少教师学有专长,在省市报刊上发表文章,还有专著出版,师资力量雄厚.
教学设施也日臻完善.
目前图书馆藏书达12.
5万册,杂志259种,报纸39种,在同类中学中首屈一指.
科学馆的实验设备达省级一类标准.
其中生物标本室收有动物标本1004件,不少为珍品.
如巴西食人鱼、印尼的天堂鸟、南极的磷虾、广西的长尾猴等等.
这些标本制作之美、保存之完好、品种之繁多,遐迩闻名.

1984年以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体育达标先进单位、省文明学校、省整顿校园治安秩序先进单位、省电教工作先进单位、省体育达标先进单位、省绿化红旗单位、市先进教育单位、市文明学校、市"评优创优"先进单位、市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评比先进单位、县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1987年以来学校一直保持省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国光中学自创办以来,已培养18000余名高初中毕业生,若将肄业生计算在内则逾2万人.
这些校友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有教授、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
有领导干部、国家或省市劳模,有教师、职工、企业家等,有的取得了重大科研成果受到国家表彰,有的成为访外学者专家,取得了居世界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有的是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而一大批后起之秀,不少已崭露头角.

国光中学在东南亚各国素来享有盛誉,日、美、东南亚各国的友好人士和友好团体相继来访.
来访者对李光前的办学精神无不深表敬意.
前贤树桃李,后昆植桂兰.
国光中学由国家接办后,李光前及其哲嗣仍然一直关注着学校.
由于教育的发展,原有的设备渐不适应,加上有的建筑已经老化,1991年,李成枫受李光前哲嗣的委托来校视察,随后成立了芙蓉基金会,李成枫任名誉理事长,李兆生校友任理事长.
基金会负责筹建、资助学村的工作,设立芙蓉奖学金、奖教金.
基金会正致力于改善学校的办学环境,校园整体改造计划正在抓紧实施.
宏伟壮丽的"光前堂"矗立在教学区的中心.
国光中学正以更为崭新完美、更加富有时代气息的风貌屹立在芙蓉之乡.
国光学子将为国家、为人类的文明事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随着人口的不断集中,在"大山宇"这片土地上,为学生、教师、村民和其他各种人等提供日常用品的商店应运而生.
开始是二、三十间,以后陆续发展.
各种各样的商店纷纷建立起来,数量多达几百间,形成了一条由东而西长达数百米的街道.
所有店铺都是新建的二层楼房,比较南安其他集镇更为美观,而且街道也比较整齐宽阔.
在东西街的交叉处还开辟了一条由南而北通向泉永公路的街道,新建的梅山街道就在这里.
于是,一个新兴的侨乡集镇形成了,它很好取代了附近的芸尾街,成为这一方土地农副土特产品的集散地和生产生活用品的供应地.

现在,漫步在梅山镇区,建于五、六十年代的商店正在大面积改造,昔日的二层楼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四至五层的高楼大厦;马路也拓宽至10-14米,并且铺上水泥路面.
镇区已由"大山宇"一带拓展至泉永公路两侧,并且向竟丰村不断延伸.
所有这一切变化,因素是多方面的,也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
但是,在梅山,人们永远不会忘记,没有李光前在故乡兴学育人打下的这个牢固的根基,就没有今天的梅山镇.
梅山镇多年来一直是"省双拥模范镇"和"全国计生先进单位",1984年还被评为"民政部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由于村民的文化素质提高,梅山的社会治安和社会风气较好,是全县闻名的,得到在梅山办企业的外资的称颂.

救死扶伤的国专医院梅山这个穷山村.
过去没有医院,群众缺医少药.
李光前办了中、小学以后,鉴于师生们求医看病的困难,在1949年秋,就在学校附近设两间医务室(原址现作国专小学职工宿舍),聘请医生、护士各一人,专为师生诊病治病.

解放前,祖国贫穷落后,交通不便,地处穷山僻野的梅山缺医少药,村民一患有危重疾病,需用轿子抬到泉州就医,常发生因诊治不及时而造成死亡的悲剧.
为了解除父老乡亲的疾苦,1950年秋,李光前责成校董会在竞丰街(现肿瘤科所在地)兴建医舍,扩充医务室为"国专医务处",增聘医务人员,正式对外开诊.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务处声誉的扩大,群众防病治病的愿望不断增强,梅山以外的群众也纷纷前来就医治病.
为了更好地为乡梓父老服务,、1951年元月,李光前再次捐资增建门诊部和病房楼,并正式成立医院,定名为"南安县私立国专医院"(即泉州市国专医院的前身).
当时医院定编病床40张,聘任黄柏华医师为第一任院长,陈淑琼为护士长,共有医务人员27人.

1961年元月,因国内外形势变化,校董会征得李光前同意,由政府接办国专医院,更名为"晋江专区国专医院",定编病床80张.
1962年9月,该院恢复为侨建公办性质的地方医院,定名为"南安县国专医院".
1967年3月,该院改名为"南安县人民医院"1973年2月,该院开设肿瘤科,改名为"晋江地区梅山医院",定编病床250张.
1984年8月,为落实华侨政策,经地区行署批准恢复为"晋江地区国专医院".
1986年3月,随晋江地区改市,该院改为现名"泉州市国专医院".

在办院初期,李光前承担了医院建设、医疗设备、药品器材、人员工资等经费,对李氏宗亲实行免费医疗,其他群众确有困难者也酌情给予减免.
当时国内的医生、护士甚少,他就通过各种渠道高薪聘请;设备、药品缺乏,他就不惜一切代价由国外进口,从而不断地完善了医院的医疗技术条件,改变了过去那种"有病无处医,有钱无药治"的痛苦局面.
1953年以后,医院财务实行独立核算,每年收支差额全部由李光前从校董会拔款补助,保证了医院经费的开支.
为了使医院建设符合卫生规范要求,传染病人和一般病人分开治疗,以防交叉感染.

李光前还拨款兴建一幢800平方米的隔离院,深受群众的赞扬.
据有关资料统计,自李光前创办到政府接办时,医院财务折价总值28.
8万元,差额补助达29.
7万元.
医院的经济来源有了保障,为医院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对当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社会进步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如农村一些常见病、多发病,以及中小型手术,已能就地医治,使病人免受缺医少药之苦;平时因天灾人祸造成的一些危急病人,也能得到及时抢救,转危为安.
据统计,截至1992年为止,该院40多年来共接受门诊183万多人次,收治住院病人23万多人次.

'李光前在办院期间,曾多次来函或派人到医院检查指导工作.
政府接办后,李光前于1965年4月亲自到医院视察,看望医护人员,关心医院的发展壮大,给医院的建设和服务乡梓提出重要意见.
李光前爱国爱乡,远见卓识,乐育英才,救死扶伤,造福桑梓,誉满海内外,他却自谦是"略尽国民义务",其宽阔的胸襟可于此略见一斑.

国专医院重视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技术素质,加强科研,总结经验,撰写论文.
1987年原院长王国鼐、现副院长陈秋桂与德化县医院合作开发研制"APPLE(Ⅱ)微机食道癌放疗方案设计系统",对食道癌放疗的定位和布野能取代人工计算,提供的数据快速、准确,填补了福建省微机在食道癌放疗定位计算方面的空白,通过了厅级鉴定,被泉州市人民政府授予科技进步二等奖.
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全院共撰写医学论文198篇,其中在全国性医学杂志或学术会发表或宣讲的有42篇,在省级医学杂志或学术会发表或宣讲的有56篇;在地、市级医学杂志或学术会发表或宣讲的有25篇.

国专医院领导,组织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医院活动,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广大医务员工以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继承和发扬李光前的办院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对病人和蔼热情,涌现了许许多多新人新事.
1987-1988年度分别被市卫生局和省卫生厅授予"文明医院"称号.
工会组织也连续五年被南安县总工会授予"先进职工之家"和"先进基层工会".

总而言之,现在的国专医院在海内外颇有名气.
这不仅因为它是一所以治疗肿瘤为主的市级综合性医院,更主要的是医院有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医德.
侨居印尼的廖先生患食道癌,经多方医治无效,特地回国来到国专医院求医.
在该院肿瘤科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病情得到好转.
为表谢意,出院前他赠送一面题有"国兴民健乐安然,专治肿瘤活万千,医学高明钴放射,院扬四海大夫贤"的锦旗给国专医院.
旅菲华侨王先生也因国专医院为其父治好淋巴肉瘤所感动,特赠一面题有"祖国处处有亲人"的大镜.
这几年来,类似的表扬赠品就有10多件.

在李光前及其亲属的关怀资助和全体医务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国专医院由小到大,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并取得可喜的成绩,获得较大荣誉.
他们决心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努力把医院办好,为侨乡人民尽力.

捐巨资赞助厦门大学陈嘉庚于1921年4月创办厦门大学,至1937年7月改为国立止,是厦门大学的私立时期.
这期间,中国百废待兴,广大海外爱国华侨,本着热爱祖国振兴教育的精神,捐资支援国家兴办教育事业.
李光前秉承其岳父陈嘉庚"取诸社会,用诸社会"和爱国兴学、责无旁贷的意旨,慨然捐出巨资,为厦门大学扩建新校、改善办学条件,做出了举国同钦的突出贡献.

20年代末,由于日货的削价倾销和同行业的剧烈竞争,陈嘉庚的各项企业连年亏损,入不敷出.
据他估计,1926年至1928年3年间,资产亏损460余万元,其中厦大、集美两校经费即占一半左右.
迨至三十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陈嘉庚的企业更加江河日下,一蹶不振,而对厦、集两校仍竭力维持.
这时有人劝他"停止校费以维持营业",他断然拒绝说:"不!
企业可以收盘,学校不能停办!
"他一方面将所有企业改组为陈嘉庚公司,力争每月支付两校经费五千元;一方面通过募捐、借款和变卖校产等方式,千方百计为两校筹款.
在他的爱国兴学不遗余力的精神鼓舞下,许多爱国华侨如黄奕柱、曾江水、叶玉堆、李光前及新加坡群进公司,纷纷捐款相助.
加之林文庆校长亲赴马来亚各埠捐得一笔款项,使厦门大学得以支撑下去.

这一时期,有关李光前对厦门大学捐款资助的情况,在厦大校史及有关资料中均有记载.
如1932年6月25日出版的《厦大周刊》第十一卷第二十六、二十七期合刊有关"南洋华侨捐助经费"栏目下记述:"最近本校承南洋华侨李光前先生,捐助本校经费计叻银一千八百三十三元七角六分,合国币三千五百元;……先生热心教育,慷慨输财,本校除专函申谢外,特再登载于校史及本刊,以资表扬,亦示不忘之.
"又据1936年出版的《厦门大学一览》有关校史部份记载:"至民国十六年始,承黄奕柱、曾江水、叶玉堆、李光前、黄廷之、林文庆、殷碧霞诸先生及新加坡群进公司,陆续捐助各项经费,合计国币二十余万元.
想世风而起,踊跃捐助者,当不乏人,此物见其端而已!
"另据陈嘉庚《南侨回忆录》(1946年3月新加坡南洋印刷厂出版)记述:"民国二十五年买树胶园四百英亩,成本十六万元,拟作厦大基金,每月入息约二千元.
该款系李光前、陈六使各捐五万元,陈延谦一万元,李俊承五千元,不敷由余凑足之.
"在这笔基金中,李光前捐款部份占37.

5%.
以上历史资料表明,李光前在厦门大学初创阶段的私立时期,就曾给予办学经费的资助.
这对于巩固厦门大学在当时我国高等教育的地位,帮助其岳父在经济竭蹶的情况下度过难关,维持厦大的生存,起了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陈嘉庚深受鼓舞,于1950年9月回到故乡集美定居.
此后,他为集美学校校舍的修复、校园的拓展和厦门大学校舍的扩建,倾注全部心血,运筹帷幄,决策于工地,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尽瘁终身,贡献余热,揭开了陈嘉庚爱国兴学历史的新的一页.
同时通过他的实践和业绩,塑造了一位"一辈子做好事,一贯的有益于人民"(毛泽东语)的"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崇高形象.

在陈嘉庚爱国精神感召和激励下,李光前接受陈嘉庚的劝募,慨然捐赠港币六百万元,为厦门大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经过陈嘉庚的精心擘划,亲自督建,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和全体基建工人的共同努力,从1951年起至1959年止,由李光前捐款、陈嘉庚主持扩建的新校舍共24幢,占地面积24397平方米,建筑面积59057平方米,使用面积38365平方米,建筑造价272万余元.
总建筑面积相当于解放前全校建筑面积的一倍.
其中,有可供四千五百人(实际安装坐椅四千二百个)座位的建南大会堂,可容二千个座位的图书馆--成智楼,有生物馆--成义楼,数学馆--南光楼,化学馆--南安楼,以上五座统称为海滨"新五幢".
有教工宿舍楼"国光一"至"国光三"三座,男生宿舍楼"芙蓉一"至"荚蓉四"四座,女生宿舍"丰庭一"至"丰庭三"三座,厦大医院门诊部与住院部大楼"成伟"(一)(二)楼两座.
此外,还新开辟一个面积为19400平方米,看台(石阶坐位)总长9170米可容纳二万观众的体育场--上弘场和紧连胡里山海滨的系列海水游泳池(包括比赛池、练习池、水球池和儿童池四个)面积6000平方米,此两项造价二十万余元.
总计由李光前捐资、陈嘉庚主持的厦门大学扩建工程,捐资为293万余元.

刚步入五十年代初期的厦门大学,宽广的校园里,一座座白石朱顶、红砖绿瓦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巍峨黉宫屹立于碧波万项的鹭江之滨,构成宏伟的气势和壮丽的景色,成为新厦大的独特标志!
为了永远纪念李光前捐资扩建厦大校舍的功绩,陈嘉庚同意李光前不用他自己的名字命名校舍的意见,而用李氏祖籍福建省南安县芙蓉乡的县、乡、村名、校名和他儿子的名字,来给新建的楼房命名,以示捐资建校永不忘,爱国爱乡世代传.
这里,就部分建筑名称寓意择要作个介绍,以启发和激励后来者发扬李光前爱国爱乡、热心公益、为国储才的崇高精神.

建南大会堂--取福建省和南安县头一字组合为建南,全称为建南大会堂.
南安楼--按照陈嘉庚初创厦大时以地名命楼名旧例,以李光前原籍南安来命楼名.
南光楼--寓意有二:一是颂扬南安华侨捐资办学之光;二是从南安、李光前两词各取一字组成有意义的新词,间接地纪念李光前捐资厦大的功绩.
芙蓉楼--以南安县梅山镇李氏家族各村总名旧称芙蓉乡而取之命楼名.
.
丰庭楼--丰庭是李光前宗族祖居地.
国光楼一李光前1942年独资创办的一所中学,当时取李光前父亲李国专和李光前本人名字的第一个字,组合成国光,以命校名为国光中学.
厦大扩建的教工宿舍也采用此校名命楼名.
成义楼、成智楼、成伟楼--此三座楼名系用李光前三个儿子的名字命名的.
其含义一方面纪念李光前捐助建校所做出的贡献,另一方面也期望李光前的后代继承父志,继续捐资办教育,为社会做贡献.
成智楼原是图书馆大楼,人们原来不解其义,把它理解为"获取知识,成就学业",这就更加巧妙.
因为进入图书馆借阅图书,在于博览群书,增长知识,将来定会有成效的.
上述楼、堂名称的来历和寓意,过去鲜为人知.
原因是1的政治环境有关.
关于这些楼名秘而不宜,不向师生特别是每年入学的新生做解释,这个历史原因,厦大校史曾做了记载:1965年春,李光前先生回祖国观光和治病期间,曾由伍远资先生陪同到厦门大学参观.
厦大王亚南校长予以热情接待,并陪同李光前先生参观游览厦大校园.
过后,李光前先生回到梅山,嘱托伍远资写了一封信给王亚南校长,查询厦大解放后的发展情况.
随后王校长即给伍远资复了信,赞扬李光前先生热爱祖国、关心文教事业的崇高精神,详细地介绍了他捐资兴建的校舍过程和成绩,同时说明对其业绩未加公开宣扬的原因.
指出校舍落成之时,"各楼顶端皆砌有李先生家属名字,学校验收皆注有李光前先生捐资、兴建字样".
后来,李光前捐资兴建厦大校舍的事迹,陆续在《厦门大学》校刊和其他报刊上发表,其爱国爱乡的精神和伟大人格得以传播海内外.

祖国的温暖李光前一生勤快、兢兢业业于事业,繁冗的事务使他身体略嫌消瘦,但却少病就诊.
1964年底至1965年初,李光前忽觉身体不适而进医院检查,医生初步诊断为不治之疾--肝癌.
有的估计捱不了三个月.
李光前乃往香港玛丽医院施行手术,经过良好.
最后该院王教授告诉其家属说:"这种病有重发的可能,々以先生的高龄,恐怕不堪再动手术.
"就医后情况并不乐观.
当他欣闻在国内癌病有治愈及控制发展的病例,决定取道上海就诊.

1965年春,李光前抵步上海,适逢全国中西医专家齐集上海,开癌病研究会.
他们对李光前的光临深表欢迎,经专家们用中西法复诊,证实所患肝癌无疑,乃公推两位中药高手开方.
服药二三星期,即觉病痛锐减,胃口大开,体重增加,精神焕发,来后三个月,痼疾若失,乃回家休养,遵医嘱继续服药,减少烦劳.
过了两年,旧疾未复发,经医生详细检查,证明痊愈.

李光前初到中国检验时,被发现营养不足,以南洋大富翁,而有营养不足病,实出意外.
因他一向对衣食很随便,又喜吃粥,不求甚饱.
此后才注意"维他命"和休息时间,近来精神焕发,谈笑风生,比病前更活跃.
'李光前对祖国高度发展的精湛技术惊赞不已,更加深信社会主义的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伟大成就.
当他病愈从中国返新加坡时,新马中西各大小报,都以显著版位报道这个好消息,成为街头巷尾谈话资料.
继而传到欧美许多国家,引起医学界奇迹般的哄然.

报上以醒目位置刊载这两剂药方时,李光前一再郑重声明,那两剂药虽曾医好他本人的肝癌病,但对他人的病是否适用,他不得而知,须由医生验断.
表现一种爱心,又负责任的态度.
在养病期间,李光前辞去本兼各职,包括新大校长及华侨银行董事长两要职.
自此他"无官一身轻",可以乐享天年,说他因祸得福,亦未为过.
话说李光前在回祖国的短暂几个月内,他除治病外,还遍访厦门、集美、华大、梅山等有他参加捐建的公益事业.
所到之处,都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盛情款待.
在家乡梅山,他认真地察看了国光中学的科学馆、教室、宿舍以及建科学楼的计划方案、位置.
对花了一点钱能把学校建得如此堂皇富丽感到满意,连连点头称赞,觉得学校建在这个地方是读书的好环境,应当多为国家培养人才,并勉励其次子要继续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
当他看到在中国念书的侄儿李建设胸前挂着红领巾,便微笑看说:"带红领巾很好,要好好读书.
"他搬了张靠背椅坐在新华楼前,胸有大策地遐想,计划在附近办一所中等技术学校,再徐图发展,使芙蓉乡形成一处学村,还展望国光中学的远景,应有积累丰富资料的图书馆、有容纳全校师生的大礼堂…….
而今,这未竟之业,他的哲嗣及梅山的爱国华侨们正在继续.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李光光前回国就医也予以极大关怀.
当他离开梅山到上海复诊服药治疗时,敬受的周恩来总理在百忙中打电话邀请他到北京参观游览.
四月阳春,风和日丽.
当李光前夫妇及其子女、经理一行乘座的中国民航专机徐徐在北京机场降落时,前来迎接的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廖承志、副主任庄希泉、庄明理,全国侨联副主席王源兴等迎上前去,和微笑着走下飞机的李光前等一一握手问好,并在机场上合影留念05月1日,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李光前夫妇及随行人员,周总理紧紧地握着李光前的手,高度赞扬他热心公益,为祖国教育事业作出巨大贡献,还亲切地询问他的病情.
会见在座的有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方方、庄希泉等.
整个会场洋溢着热烈气氛.
会见结束时,宾主一起在题有"万古长青"的松竹梅大幅屏画前,留下珍贵的历史镜头.
李光前和夫人陈爱礼紧紧依在总理身旁,注视着一致的方向,发出幸福的微笑.

风范永垂1967年6月2日晚上六时,李光前溘然长逝,噩耗传出,新加坡、马来西亚都感到无比震惊.
当日新加坡报纸以"大实业家与慈善家李光前博士逝世"作了专题报道,称赞他是眼光远大的企业家、热心公益的慈善家、乐育英才的教育家.
认为他的逝世是新、马社会的一大损失.

据6月4日出版的《南洋商报》报道: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在唁电中指出:"李光前先生是我们社会中受人尊重的一员,这不仅是因为他聚集的财富,更由于他对我们的社会进展所作的贡献,尤其是在教育方面.
"马来西亚商会会长沙利也在悼词中指出,李光前的逝世"不止是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大损失,同时也是每个种族社会的大损失".
社会各界人士则赞誉他是"东南亚教育事业最特出的慈善家";"他对社会所作的贡献,是千年万代不能泯减的";广大师生们则哀痛"教育文化事业,丧失一位伟大的导师和保姆".

在李光前逝世时众多悼文中,我们还可看到许多这样的赞语:"李先生虽富甲一方,但一点富人矜持的样子都没有","他没像时下一般富翁的面孔,世界之大唯我独尊,相反的他老人家对人谦恭下士、和蔼可亲……从不与人争名夺利".
李光前的敬业精神和带头垂范的作风,在南益职工中众口皆碑,深受广大员工的由衷敬重.
新加坡"职总"秘书长在悼念李光前逝世时指出:"李光前先生是一名工人,而且从未停止作为一名工人,他现在长存在所有工人的记忆之中.
没有人的出身比他更平凡,也没有人比他过更忠诚的生活…….
"李光前的生前和身后,都是鼓舞和鞭策广大员工努力工作的力量源泉.

为了不铺张浪费,李光前在病危时,嘱咐亲属,丧事要一切从简,并强调说:一是不搞向遗体告别仪式,来宾只在遗像前站定注目就行;二是遗体火化时不必做新衣服,穿平时的衣服即可;三是骨灰盒不必比别人大,编号时按次序,不许特殊超越.
他逝世后,家属遵照他的遗嘱,不用哀乐,不用锣鼓,不搞告别仪式.
遗体火化时只买一双五角钱的布鞋,换下所穿的胶底鞋,可算是最新的殉葬品.
尽管亲人们按照他的遗愿举行最简单的火化仪式,然而由于他生前善于为人处想,深受中外各界人士的钦敬,参加葬礼的竟达六千多人,表明了人们对这位伟大的实业家、慈善家、教育家和模范家长的哀悼之忱.

第二天,《南洋商报》又刊登了《一代完人,英灵不泯》的专题报道,指出他的逝世是当地人民的一大损失,"每一个人都在惋惜,每一个人都在哀悼这一重大损失,每一个人都在称道赞扬他的为人";"(他)生前过的是纯朴而严肃的生活,死后是一个简单而隆重的葬礼".

这些身后哀荣的事实,充分体现了新、马人民对他的高度崇敬和无限的缅怀.
这也是李光前善于为人处世所应有的结果.
李光前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深厚的恩德永远留在人间.
他的仁慈的品格永远感召着我们.
李光前的精神是永垂不朽的.
世上白手起家自创事业而能达到巨富的人不少,但是能积累财富又能分发财富,而且分发得有原则,这就绝不是普通人所能做到的了.
只有像李光前那样高尚的品德与过人的学识兼备的人,才有可能做到.
世上愿意行善施舍、积累恩德而至后代兴旺的家庭也不少,但他们只是希望子女继承祖业、代代兴旺而已.
只有李光前的后代,在李光前安葬之后第二天,就在报章上公开宣布:李氏基金,决不因李光前先生的去世而有任何影响.
李光前点燃的火种不减,代代相传,前辈的事业在后辈手中得以发扬光大,李光前的慈善、无私、慷慨的崇高品德,已经真正有了继承人.

克绍箕裘子女成名李光前有三子三女,在李光前逝世后,他们继承父业,发扬光大,取得更大成就,而且爱国爱乡,慈善为怀,热心公益事业,获得人们的赞扬.
长子李成义于1921年出生于新加坡,自幼接受其外公、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和其双亲光辉的爱国思想的薰陶.
李光前十分重视祖国传统文化教育,李成义读小学时上午读英校,下午读华校;中学则读英华中学或华侨中学然后再到外国深造.
据李成义回忆,他们兄弟继承乃父自奉节俭的作风,自小骑单车上学,每人每天领取一毛钱零用费,但这一毛钱也没用完,还留下来买一些自己需要的用品.
李成义品学兼优,1946年毕业于美国宾城华盛顿金融商业学院工商管理系.
他在美国深造时,恰是日军南进得逞之际,祖国被蹂躏,家业被没收,二弟成智被日军扣留,幸有友人保释,全家滞留在外,有家归不得.
际此国难家仇的条件下,他发奋读书,学有所成.

1946年南益正处在百废待兴之时,也是用人之际.
李成义学成后便返新加坡到南益任职,协助其父处理集团内部一切事务,并被派往印尼独当一面恢复福东公司的重任.
该公司是1900年荷兰人用八百万叻币创建的大公司,有大片胶园和七个胶厂.
因不善经营连年亏本,1934年南益用二万叻币买下,二战之后变成废墟.
李成义初出茅庐即展才华和魄力.
他苦心经营,花五、六年时间,使福东恢复生产,韩战时间开足马力投产,使其收入占南益集团的重要部分.
由于工作出色,于1948年便进入南益董事部.
韩战时期南益赚钱速度比印钞机还快,是南益迅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为提高管理水平,在李成义建议下派出员工去培训,于1952年在华商中首先采用电脑管理企业;电传问世后,南益各个分行都安装电传机,使公司的管理和行政更趋现代化.
1954年李光前退休时,把南益管理权交给李成义.
他成为南益集团与李氏基金总载.
成智、成伟也先后进入南益董事部,三兄弟分工合作,团结无间,继承并发展了南益集团.

为赞助教育、文化、医药、社会福利以及学业优良的清寒学生、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1952年,李光前用南益部分资产创立"李氏基金";1960年李氏基金一分为二,在新、马两地建立起来;1964年李光前将其名下在南益的股权全部献给李氏基金,至此,李氏基金占南益股权的48%;1965年5月,在香港设立"李氏基金有限公司"以照顾不同的慈善要求;1991年在家乡梅山创立"芙蓉基金会".

1967年6月李光前积劳成疾,与世长辞.
李成义继承其遗志,对先辈"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高贵奉献精神继续发扬光大.
他说:"从中国南来的先辈,大都家境贫困需要帮助.
当时谁发达了,谁就有责任去帮助穷人.
"李氏基金在他的主持下,承先殷后,继往开来,积极贯彻实施其先父当年确立李氏基金之宗旨,竭尽所能,继续为教育和慈善事业孜孜做奉献.
就教育而言,过去十年间,李氏基金又捐献巨款予新加坡大学、马来亚大学、南洋大学、拉曼学院、义安工艺学院、英华初级学院、华侨中学、圣公会中学、公教中学和培道、文殊、英华、海星、中华、培风、宽柔、培南、钟灵等中学及南洋、中华、坤成等女中.
其他中、小学也普遍受惠.
每年资助的奖学金、考察研究费用亦不计其数.
1992年李氏基金还为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捐献巨款(200万美元)筹建"陈嘉庚(化学)大楼".

李成义和芙蓉爱国侨亲为帮助桑梓发展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事业,于1991年秋冬在福建南安芙蓉故乡创立了"芙蓉基金会".
李成义在1993年3月24日致芙蓉基金会理事长的信中说:"先严毕生致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冀望梓里千秋伟业,亘古常青,源远流长.
"他继承先辈遗愿,弘扬李光前爱国兴学精神,希望把学村办成一流水平.
对其先辈在家乡创办的中小学校和医院着手进行全面整修、扩建,并设立奖教(医)优教(医)、奖学助学金,大大改善了办学、办医条件,学村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
相信把"光前学村"办成高水平的新型学村指日可待.
此外,近年来李成义还向福建省社会科学院、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南安县郑成功碑林等各捐献巨资,兴办公益事业.

为表彰李成义领导李氏基金为社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1992年新加坡总统为李成义颁发"公共服务星章"的荣衔;1993年2月李氏基金又荣获新加坡国家福利理事会颁给的福利团体的最高荣誉奖项--第一个"余炳亮奖",以表彰李氏基金对社会福利工作的贡献.
新加坡总统曾为奖项设立仪式揭幕.
社会人士称赞李氏基金具备此奖项所列出的"慷慨、真诚、认真、仁慈和庄重"五大美德.
1986年中国福建省政府为表彰李氏基金对家乡教育事业的贡献,颁予金质奖章,授予"乐育英才"奖匾.

展望未来,李氏基金主席李成义说:"李氏基金从开始设立到现在,一向都是广泛全面地去帮助社会各阶层的各种需求,以后还是会走广泛济世的路线.
"他表示:"慈善事业的层面虽然会保持广泛,拨款的重点,将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有所改变.
"可以确信,李氏基金定能沿着她所确立的路线,为推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多、更大、更有成效的贡献!

为增进对祖国和家乡的了解,1995年10月23日李成义偕夫人一行荣归故里后,不辞车旅劳顿,当日视察了国光中学,过后李成义语重深长地说,别人进步,咱也应该进步.
尽力而为吧,中国在进步,咱学校也要进步.

1996年集美大学祝贺团在新加坡参加了怡和轩俱乐部百年华诞庆典后,便访问李成义.
李成义在百忙中接见了客人,他很认真地听取了黄金陵校长关于集美大学的情况介绍和如何提高办学层次、办学水平的设想后,十分高兴地说:"先外祖办学很重视选择校长,有黄校长这样为了弘扬嘉庚精神,不顾得失,来集美大学挑重担、尽义务,我们非常高兴,而且很放心.
黄校长提出的抓重点学科,抓基础课程,抓公共设施的设想,我都赞成.
办大学就是要办一流才有意思.
集美大学的前途是没有问题的.
集美大学是根据先外祖父的遗愿办的,对集美大学我们一定会帮助.
"当黄金陵校长谈到想先筹集一些学科建设基金时,李成义建议能否在集美校友中发动.
他说:"集美的校友那么多,应该可以筹到钱.
"李成义当即决定先给人民币一百万元.
表示一点心意,并说:"这钱很少,很不好意思.
"对李成义这种急公好义,关心集美大学的精神,黄校长立即向他表示感谢.

李光前的次子李成智,先后在美国东部宾洲大学、华盛顿金融商业学院学工商管理,学成后分任南益总公司橡胶和黄梨厂业务,成了世界知名的黄梨大王.
李成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多次回祖国,为乡梓的教育事业奔波,出钱又出力.

1995年11月15日,李成智偕夫人一行荣归故里参加在梅山镇举行的"李成智公众图书馆"等七项工程落成奠基典礼,受到国光中学、国专小学等校师生员工及乡亲二千五百多人的夹道欢迎,欢迎队伍延绵四公里.

这次落成的工程有:"李成智公众图书馆"及国光中学"梅山楼";奠基工程包括"公众图书馆基金大楼"、投资250万元港元的国光中学图书馆、艺术馆,国专幼儿园新址及"南益别墅"等.
这七项工程都是由李成智及新加坡李氏基金会捐建的.

为表示一点心意;旅外及旅港国光中学校友会把拙作《名人往事漫忆》和《夕海过帆》作为"李成智公众图书馆"落成的贺礼,笔者与之有荣.
李光前的第三子李成伟,是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
李光前逝世后,华侨银行董事主席一职交由李成伟担任,李成伟成了闻名世界的金融大王.
他拥有新加坡华侨银行百分之十的股份,总值67500万美元.
新加坡华侨银行享誉东南亚,它的股票市值比美国银行还要高.

根据美国商界权威杂志《福布斯》于1994年最新一期评出世界十大华裔富商,其资产超过十亿美元的,李成伟榜上有名.
李成伟虽是金融大王,但认识他的人仍然不多,可以说是只闻其名,不见其人.
他很少亮相,不喜炫耀,不必说在外国,就算在新加坡,如果李成伟在街上走,也很少人会认得他.
李成伟有句名言:"我喜欢过着与世无争的淡泊生活.
"李光前的三个儿子继承了乃父古道热肠、淡薄名利的作风,都是谦逊的亿万富翁和大慈善家.
李光前诞辰一百周年纪念1993年10月18日,是李光前诞辰一百周年暨国光中学建校五十周年的双庆日子.
由于李光前业绩卓著,德高望重,蜚声海内外,成为爱国华侨的楷模,因此,从中央到省市的领导人和海内外的知名人士纷纷为纪念活动题词和撰写对联:国务院总理李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汉斌、卢家锡、程思远、吴阶平,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王兆国,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成武,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叶飞,全国扶贫基金会会长、原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全国侨联主席庄炎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尚青,原广东省长梁灵光,中共福建省委书记陈光毅、省长贾庆林、省委副书记袁启彤,原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程序,省政协主席游德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长溪,泉州市长林大穆,南安市委书记梁奕川,南安市长颜波,南安市政协主席林景宗等都为大会题词.

世界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教授、陈嘉庚国际学会会长李远哲博士,台湾著名书法家、美术教授、经济研究员洪志超,新加坡爱国华侨、芙蓉基金会名誉会长李成枫,新加,坡爱国华侨、书法家、诗人潘受,吕振端先生,郭光揖先生,澳门书法家梁披云先生,新加坡南益集团属下公司全体同仁,李光前的哲嗣李成义先生都为大会题词或撰写对联.

这些题词、对联,不仅赞颂了李光前一生的光辉业绩,而且启迪后人弘扬李光前先生"兴学乐桑梓,报国育英才"的精神.
双庆前夕,10月17日,由泉州市侨联和泉州市华侨历史学会联合举办的李光前学术讨论会,在泉州酒店举行,海内外专家学者嘉宾近二百人出席了讨论会,大会收到四十多篇资料和论文.
10月18日这一天,李光前诞生地的梅山镇在沸腾,到处充满了欢乐祥和的气氛.
在镇区范围内的泉永德公路段,到处搭起用青松翠柏札成的牌楼,牌楼上五彩旗迎风飘扬,且都悬挂着"纪念李光前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暨国光中学建校五十周年"的巨幅横披.
牌楼两旁嵌上对联,其中悬挂着的大红灯笼,闪烁着绚丽的光芒.
梅山镇中心--李光前的出生地竞丰村,家家户户门前挂起大红灯笼,街道两旁的商店插上五色彩旗.
从梅山(侨联)芙蓉基金会沿国专一校、梅山镇政府、国专大礼堂、国专医院,经镇中心街道到国光中学,一直至光前学村牌楼,一路上悬挂着一幅幅红色巨幅横披,到处张灯结彩.
上午八时开始,由国专中学、国专小学、国专幼儿园全体师生和国专医院的医护人员,以及竞丰、蓉中、蓉溪、梅丰四村的乡亲们,以学村牌楼起,沿着光前路直至国光中学校门口,排起长龙般的欢迎队伍,敲锣打鼓,高奏乐曲,挥舞着彩带、花束,载歌载舞,迎接各级领导与海内外嘉宾的光临.

参加大会的嘉宾有:全国侨联主席庄炎林,全国侨联顾问兼中国华侨历史研究会会长张楚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外司司长丘苏达,老干部张渝民、许集美、张连,省直及有关部门负责人林铭侃、庄南芳、黄印春、张琰、李金华、马长冰,福建日报社总编辑黄种生,原厦门大学党委副书记李维三,现厦门大学党委副书记王豪杰,泉州市领导傅圆圆、尤重镇、杨国烈、李天乙、吕敦村、曾惠华、32515部队首长,南安市委书记梁奕川,市长颜波及市五套领导班子领导人,梅山镇委书记陈泽荣,镇长黄普选等主要领导人,李光前先生的哲嗣李成智伉丽,海外华侨、港澳知名人士梁披云、陈共存、林文鸳、黄书汉、吴鸿基、张水荃、李成枫、李引桐、傅子初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华侨团体代表和分布在海内外各地的校友.

会场设在国光中学体育场,会场上坐满了来自泉州市、南安市各有关单位献礼的文艺队伍,以及梅山镇各机关单位、各人民团体代表和光前学村各校师生.
四周的看台上挤满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群众,计有一万多人.
场地上整齐的队伍,色泽鲜艳的服装,以及各种设计精致的彩车,与各式各样的文艺队伍,构成一片五彩缤纷的海洋.
会场的四周,悬挂着大幅标语的汽球在上空飘荡.
观礼台上嘉宾济济,喜气洋溢,兴致盎然.

大会由南安市委书记梁奕川主持.
九点正,大会在庄严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始,鞭炮声和火铳的轰鸣声响彻云霄,震动着大地.
大地在颤抖,人心在激荡,李光前一生的光辉业绩,牢牢地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千百个五颜六色的汽球冉冉升上天空,全场人群迸发出一阵阵欢呼声,欢呼着李光前名垂千古,业绩永世留芳!
欢呼着李光前的事业后继有人!

南安市市长颜波为大会致词.
在大会上讲话的各级领导庄炎林、庄南芳、尤垂镇,国光中学校长高桂林,校友巫庭光,都赞扬了李光前爱国爱乡捐资办学的光辉业绩,并对海内外关心祖国建设和教育事业的爱国侨胞与港澳台同胞表示感谢.
李光前的哲嗣李成智也在会上讲了话.

大会结束,献礼的文艺踩街队伍徐徐通过观礼台前,接受嘉宾们的检阅.
这些由数千人组成的长龙般的踩街队伍,边走边舞,走出国光中学校门,穿过梅山街道,分向四面八方.
一路上锣鼓阵阵,乐声飞扬,载歌载舞,参与盛会的群众如潮水般涌来,汇成一股人流.
街道两旁楼上楼下人山人海,到处是沸腾的人群,到处是热烈的鞭炮声,到处是锣鼓声与悠扬的乐曲,到处充满了欢歌笑语……云山苍苍,江水茫茫,光前之风,山高水长.
李光前热爱桑梓、报效故国家园、造福人类社会的功德福泽,如高山永在,江水长流.

1996年4月18日完成于香港薄扶林花园(全文完)13、中秋之夜应台湾校友林君之嘱杨飞岚皓月照秋空,相思两地同.
觞吟邀旧雨,浪静盼三通.
闽台楹联暮暮梦回归,情深东海水.
朝朝思团聚,心系玉山峰.
春风几度融融千层雪海峡三通耿耿统一心注:玉山为台湾第一高山14、聊一聊陈玲玲坐下来聊一聊,不好吗那不是两片唇任意的翕张!
是想把心绪摊开来,让感情之水汩汩地流淌!
聊些什么呢道一声温馨的问候吧.
象和熙的阳光.
溢满尘封的心房!
来一点打趣的玩笑吧象顽皮的风撩拨刻板的脸庞!
当然会扯一些琐碎的家常……刚长了工资,新搬的房子刚上任的领导,新添置的音响!
…话锋劲处也会提及回归的香港也会有"十五"大的畅谈,证明:秘密心底不只会拨小算盘,眼光尽处不只是一地鸡毛!
也不妨倾吐些许挫折、低沉、忧伤生命中不可能处处旋律翩然可以受伤但彼此都需要抚慰的地方也都有分担忧愁的臂膀!
谁会忘了聊一聊成功、激动、希望无需装作不再意!
那难舍的辉煌如高昂的乐章将无时无刻激励彼此奋进的力量!
携手追述昨天的每一个细节任回忆象爬藤植物般枝枝蔓蔓的生长秉烛畅谈明天的每一种构想让梦幻率先启程遥向那无限风光!
坐下来聊一聊吧从黯然的叹息里将沉淀出热切的渴望!
从弦乱的心律里能感悟出涅磐的灵光!
坐下来聊一聊吧让平凡的语句里栖息着高尚的思想!
让短暂的时光里总现出永远的记忆!
15、忆莲单晓樱七月,是莲子收获的季节.
每当这个时候,我的心绪总要随着北去的列车飞到一个座落在闽西北的山青水秀、莲花飘香的县城--建宁.
那儿是我曾经插队和工作了二十年的第二故乡,令我永远难忘的是那美丽的莲塘.

美丽的莲乡一到署夏,那万亩荷花的盛景,真让你目不暇接.
青翠欲滴的荷叶,屑挨肩随风摇曳,宛如绿波潋滟.
染红天际的荷花,千姿百态,婷婷玉立,象是下凡的仙女.
远远望去,整片莲塘就象一幅幅连绵的绿缎飘飘起伏.
这情,这景,在我插队和工作的山村、县城,每年都让我一饱眼福,心中总会轻荡着一股美的柔波.

工作期间,酷爱艺术的局长在食堂的大平顶上建起了一个独特的隔热层--人造莲池,池旁还种植着各种花卉.
这一着既避了暑又美化了环境,真可谓一举两得.
这里虽没有万亩莲荷的壮观,却也别有一番情趣.
尤其到了收获季节,每当清晨新荷醒来,那花瓣形莲池中,圆圆的绿叶随着水波荡漾,晶洁的水珠在叶上欢快跳跃,红得耀眼的十来朵荷花舒展花瓣,翩然起舞,一派青春的活力!
莲蓬,装满了成熟,深情地俯下头望着清清的池水,寻觅深埋在泥中的莲藕.
从顶楼俯看,莲池全景尽收眼底,美哉!
每天上下班经过这立体绿化园,我总忍不住投去一眼.
单位连续三年获省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称号,每逢上级下来检查验收或外来参观,这方颇有创意的小天地总要让来者赞叹不已,拍照留念.
大伙都说,小小莲池还真为我们脸上添光呢!

从山区调至集美八年,再也不见当年莲池,然而置身于培育人才的教师之中,每到七'月--学校的收获季节,看着一批批毕业生走出校门,眼前总不时浮现动人的莲荷美景.
香馨芬芳、气质高雅的荷花历来被人们作为高尚情操和品德的象征,而塘中的莲藕,则是默默无闻地无私奉献,换来这叶茂、花红、果实的景象,迎来满池的清香.

我喜爱荷花,更赞赏莲藕.
它的平凡与奉献不正是教书育人工作者的象征和真实写照吗!
16、回归林志东在秋风摇落枯黄的叶子时,我拾起几片枯叶,离开了充满亲情和温馨的篱笆墙,去寻找那未知的渡口.
在远离村庄的古船头上,我的目光踯躅于村头的那一株古榕树,感触离别的依恋,作一次人生的决择.
最终我选择了梦里的世界,融入了那个美丽的滨海之城,开始了一个拾荒者的生涯.
日子在不知不觉中,从眉梢碾过.
在花朵凋零的背后,孕藏着另一个收获的季节.
在阳光灿烂的春天,我又见到了袅袅升起的炊烟和古井旁的水桶.
曾在脑海中泛滥的思念,在面对溪水潺潺、微风拂柳的篱笆和羊群时,一切终于又变得清晰了.
岁月在父老乡亲的月镰下酣睡,村庄依旧还是那一个村庄.
我又见到了村头那一株古榕树,树头挂满了绿意.
17、水调歌头赞十五大林树丹才抱明珠返,英杰聚京都.
喜闻盛会开幕,华夏尽欢呼.
理论大旗高举,指引光辉道路,建设树新模.
决策名当代,帷幄似南湖.
抓纲领,遵理论,绘蓝图.
庄严部署,齐立壮志迈征途.
科技攀登绝顶,经济腾飞猛进,寰宇竞驰驱.
宏业成功日,举世赞勋殊.
18、旧屋十载夏敏结婚前,我蜷伏在一间七平方米的旧屋里,一心做着飞黄腾达的梦.
一日,朋友妻把她的一个女同学"引荐"到我拥挤不堪且略显零乱的小屋,她的这位"女同学"后来成了我的女朋友,再后来成了我的妻.

结婚后我们不停地从一间老房子,搬到另一间老房子.
每次单位调房消息都会激发我们夫妻的兴奋点,于是就这么一而再、再而三地搬呀搬的,从老房子搬到老房子,从北国搬到南方,老房子换了不下十次,直到如今,我们一家始终没有搬出老房子.
搬家成了我们家庭生活的头等大事.

每一次搬家,少不了厚着颜面,找学生、请熟人帮忙.
届时照例我买烟,妻备茶.
破屋虽不足恋,但从屋中搬出的一捆捆、一摞摞装帧精美的书,却引来不少围观者,并且足以令众帮手叹羡.
家俱没有一件吸引人的,唯有这一捆捆递接不完的书看得人眼花缭乱.
我家藏书之丰,成了我们搬家活动中的唯一荣耀.

然而搬家毕竟是一件苦差事.
何况等候我们的仍将是一间旧屋.
每搬一次家,我们都要粉刷墙壁,擦洗家俱,清理垃圾,修补器用,这种没日没夜的折腾,往往要费几日之功.
其间两口子免不了嗑嗑碰碰,但更多的还是精诚合作、互相体谅.
每搬进一间旧屋,则每增益一线新的生活希望,因为我们搬迁的到底还是一个家呀!

在旧屋中洗洗涮涮,睡觉吃饭;在旧屋中我们养育自己的孩子;在旧屋中我"闭门造车","炮制"出一篇篇已发或未发的文稿;在旧屋中我们互相焦急地等候家人的平安归来.
家的确是破敝了些,虽不能说家徒四壁,鼠灾或水患却常常扰得我们一家不得安宁.
但这些并没有扼制我们生活的希望.
呆在旧屋中,日日夜夜捱过十个年头,我们也从未向生活低过头.

妻子过去在离家颇远的一家医院工作.
她风里来雨里去,我们这个破敝不堪却尚存温馨的家是她可以放松休息,可歌亦可泣的栖居地.
她有着很好的家庭教养,是一个对物欲不存过高奢望的女人.
她对家的要求只有两个字"安居".
她经常这样对我说:"我们家要是有自己的卫生间和厨房就好了!
"我无言以对,常将话题转开.
我不想让她看到我难过的样子.

隔时我们会走访一些熟人、朋友.
他们的家形形色色.
有的室大厅宽,富丽堂皇,我们为朋友高兴之余,也不禁联想到自家的寒碜;而有的则居人篱下,墙裂门斜,我们满怀深切同情,也自慰自家的"侥幸".
归家路上,万家灯火,总会牵动我们对家的遐思.
是啊,我们虽常居旧宅,而它却容载了我们的日常起居,喜怒哀乐,是它支撑着生活,包蕴着希望.

屋旧则手懒,我们家零乱得堪称一流,我和女儿是这"零乱"的作俑者.
尤其是我那间兼作女儿游乐园的书房之杂乱,常使我在来自于四壁图书的文化厚重感之中,渗透进一些难泯的童真和奇想.
我甚至把自己的手稿和资料扩张到饭桌、沙发和床头橱上,是家容纳了这零乱的一切.

我们一家至今还厮守在两间十分简陋的旧屋里,住新房子的梦还得在旧屋中继续做下去.
但旧屋里的我们并不悲天悯人,只有相濡以沫、关心爱护是我们的生活主题,我珍惜这十年的家庭之爱.
有了爱,J日家亦新,敝帚也自珍;没有爱,新家也旧,新衣也褴褛.

(1997年10月18日于集美大学)19、九八盛会逸冰光华陆大兄荣膺厦门荣誉市民,在海景酒家与在厦故旧欢集喜赋一鹭江再聚近中秋,港岛当年忆1日游,万叠云山遮望眼,今宵畅会海南楼二国际行星睿赏遒,英才倜傥自名流.
市民荣誉君堪式,慷慨高风孰与俦.
20、接力棒(外一首)陈斌斌一支魔力的棒握紧在热汗的手掌牵引着热情的目光澎湃着热血的心脏奏响团结与力量的乐章!
第一棒展现了起步的辉煌第二棒迸发了竞争的激昂第三棒倾注着执着的渴望最后一棒则将成功的喜悦传遍了全场!
好一支魔力的棒!
是那风驰般的步伐潮涌般的呐喊还是火热的希望注定了你在运动场上的非比寻常!
追逐每一步都让我感到满足不顾奔跑的辛苦因为我有梦梦让我投入对更高更快更强的追逐是汗珠当我伸手将它擦除发觉汗水也有温度不比追日夸父却有千古相传的毅力让你让我一齐去追逐我不管是赢还是输我只求尽心尽力追逐不彷徨不停驻用真心参与成败都有我的付出我不管比赛如何结束看我热血鲜花一程路!
(作者为集美中学高二年段学生)21、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集美大学代表队获得好成绩林茂今国家教委主办的首届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于8月22日至26日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
集美大学代表队团结拼搏,获得良好成绩.
本次大赛旨在全面检验全国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成果,进一步推动体育教育专业深化改革,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交流各院校教学改革经验,展现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精神风貌,塑造新时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体育教师的良好社会形象.

从全国120多所设有体育教育专业的高等院校中遴选出来的23支代表队参加了本次角逐.
集美大学代表队由集大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组成,他们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准备、集中教学、系统训练的基础上,积极参战,勇于拼搏.
经过5天既紧张、激烈、科学、严谨,又生动、活泼、全面、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和运动技术技能两大类的各分项比赛,集美大学代表队获得了体育理论笔试第7名,运动技术技能第3名(一等奖),武术第1名,田径总分第2名,其中男女混合4*400米第1名,4*100米第6名,男子跳高第1名等单项优良成绩,团体总分也取得第10名(优胜奖)的好名次.

通过这次全国性基本功大赛,集大体育学院的师生们既看到了自己辛勤教学所取得的成绩,也看到了差距和不足.
他们在赛后总结会上一致表示,要再接再厉,勤奋努力,在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各方面取得更好成绩.

22、关于华侨博物院文物库房筹建情况的汇报——1997年9月9日在华侨博物院文物库房奠基仪式上的讲话丁炯淳编者按:1955年,陈嘉庚先生创办了厦门华侨博物院.
几十年来,华侨博物院在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得到很大发展.
1997年9月9日,华侨博物院扩建工程--文物库房奠基仪式在厦门隆重举行.
华侨博物院扩建工程,是完成陈嘉庚先生遗愿所进行的重要工程,而华侨博物院文物库房的筹建,则是实施这一工程的第一步.
本刊选编奠基仪式上的三篇重要讲话,以反映这一活动之盛况.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今天,值此厦门"9-8"盛事之际,华侨博物院扩建工程之一--文物库房的奠基仪式在这里举行.
我谨代表华侨博物院全体同仁,向莅临奠基仪式的领导和海内外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
向长期以来,所有关心和支持华侨博物院事业发展的省、市领导、各有关部门、博物馆同行和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华侨博物院文物库房的筹建,是实施华侨博物院扩建工程的第一步.
华侨博物院的扩建工程,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完整体现创办人陈嘉庚先生办院规划和设想,完成陈老先生遗愿所进行的重要工程.
多年来,一直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的支持,受到海外华侨华人的热情关心和推动.
从1991年文物库房作为一个独立的建设项目得到市计委的立项批复,到最终形成华侨博物院的整体扩建方案,反映了华侨博物院的建设不断受到重视的过程.
由上海设计院厦门分院设计的扩建方案,将现有的12,000平方米的用地面积,扩大到20,965平方米,建筑面积由现有的4,000平方米扩大到25,254平方米.
扩建的建筑有文物库房、历史文物馆、华侨华人业绩馆、自然标本馆、华侨华人资料中心、会议厅、办公楼等.
文物库房作为第一期第一项工程,建筑面积l,380平方米,楼高三层,将建有陶瓷、字画、青铜器、雕刻品、自然标本和外国文物等专门库室和文物修复室、书画装裱室、观摩室、文物摄影暗房等辅助设施,采用恒温、恒湿和先进的防盗、消防、监控技术,实行电脑管理.
文物库房建设的各项审批手续,已完成大部分常规程序,年内将可动工,明年建成.
这将使陈嘉庚先生当年不辞辛劳,亲自前往北京等地收集的六干多件各类珍贵文物和历年来海内外华侨华人及其侨眷捐赠的华侨文物,有了真正的文物库房来存放、保护和管理,这将对华侨博物院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华侨博物院文物库房的筹建,得到了市政府的专项拨款,海外知名人士也为华博扩建工程,捐赠了250万元.
今天,文物库房的奠基,标志着华侨博物院的扩建工程,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在市委统战部的领导下,在海内外热心人士的继续帮助下,华侨博物院的扩建工程一定能够实现,陈嘉庚先生的遗愿,一定能够完成.
我们将以这次的文物库房奠基为新的动力,新的起点,把握发展方向,我们要以弘扬陈嘉庚精神为办院精神,以侨史研究为龙头,以院藏侨史文物、历史文物为基础,以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的展览为载体,以社会教育为宗旨,以密切海外华侨华人的联络为特色,再接再厉,勤奋工作,努力实践陈老先生的博物馆教育思想,把华侨博物院办得更好,并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和来宾的光临.
祝远道而来的海内外来宾在厦愉快、身体健康.
谢谢大家!
23、弘扬嘉庚精神办好华侨博物院——1997年9月9日在华侨博物院(厦门)文物库房奠基仪式上的讲话张楚琨各位老朋友,各位同志:今天,我能参加华侨博物院扩建工作--文物库房奠基仪式,感到十分高兴和荣幸11992年5月,根据实际情况和海外华人的反映,全国侨联主席庄炎林同志和我在全国政协七届五次会议期间提出《归还华侨博物院(厦门)土地,支持该院发展案》,即编号为0724号提案,签名的共24人,引起中央、省、市领导的重视.
经过5年,今天华侨博物院文物库房奠基,标志着提案要求归还华博土地,搬迁侨利面包厂,发展华博,终于有了实现提案的开端,这仅仅是一个起点,发展华侨博物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42年前,我任厦门市副市长,有幸帮助陈嘉庚先生创办华侨博物院.
陈嘉庚先生向海内外侨界筹募资金,他自己捐10万元,最多,我捐1万元参与创办.
陈嘉庚先生创建华侨博物院,计划包括4个博物馆,占地百亩.
申请土地的手续是我向厦门市人民委员会提交,经李文陵市长批准的.
1959年华侨博物院建成开放,并成立华侨博物院行政委员会,陈嘉庚先生亲自担任主任,我和肖枫、颜西岳任副主任,陈永定任秘书.
华侨博物院行政委员会主任陈嘉庚千古了.
三位副主任只剩下我一人.

华侨博物院1959年建成开放时,是全国唯一的侨史博物馆.
到现在,全国各地已经有七、八家华侨历史博物馆在建设中.
博物馆的特点是用文物、实物直观、形象地说明历史.
文物、实物是博物馆的基础.
陈嘉庚先生当年向海外集美校友征集文物,还几次亲自北上北京购买文物.
所以华博院藏文物丰富,有些不上"级"的文物,一件就值十万、几十万元,上百万元,一级的是不能估价的,是无价之宝.
这是其他七、八家侨史博物馆无法相比的.
可是华博现在的场地缩小了,仅为陈嘉庚先生当年计划用地的五分之一.
馆舍建筑也只相当于计划的五分之一,远远不够使用,连非常急需的文物库房也拖延到今天才奠基,面积又那么小.
这样的情况,与华侨博物院拥有的实力基础实在是不相称.

我们今天来参加这个奠基仪式,就是来这里看看听听,想办法帮助华博发展.
华侨博物院和集美学村、厦门大学,都是陈嘉庚先生的教育遗业,是陈老先生倾注毕生心血兴学办教育的三座丰碑,应该给予扶持,发扬光大.

陈嘉庚先生当年集资370500元,建展厅大楼4000平方米,用24万元,买文物花5万元,剩下的余款用于工作人员工资、购买图书等,一直维持到1979年.
37万元做了那么多事,创造了那么大的价值.
华侨博物院是陈嘉庚先生勤俭办事业的又一典型例证.

朋友们,让我们继承陈嘉庚先生的遗志,办好华博,发展华博;弘扬嘉庚精神,既重视学校教育事业,也重视博物馆的文化社会教育事业.
谢谢大家!
24、关心和支持华侨博物院是应该的1997年9月9日在华侨博物院文物库房奠基仪式上的讲话陈立人尊敬的长辈们,朋友们:非常感谢华侨博物院的领导邀请我参加今天的文物库房奠基仪式,并给我上台讲话的机会.
今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这是全世界华夏儿女的胜利与光荣.
我是中国政府邀请的2000名代表中的一个,新加坡被邀请的代表中,只我一人不是商界代表.
显然,我是作为陈嘉庚先生的亲属被特邀参加回归庆典的.
我感到非常荣幸,终生难忘.
我得到了很多纪念品.

对于我个人来说,这些纪念品,当然是十分珍贵的.
但我这次全部带来交给华侨博物院用于陈列,我一件也没有保留.
有用的、有意义的实物放在华侨博物院,让观众欣赏,比放在家里个人保存更能显出它们的价值.
我讲这些话,是想表示这样的意思:作为陈嘉庚的后代,我是关注着华侨博物院的.
只要是有利于维护和发展陈,嘉庚教育遗业的事,我一定尽自己的能力给予支持和帮助.

让我们齐心协力支持华侨博物院,希望文物库房能顺利动工,尽快建成.
祝愿华侨博物院越办越出色!
谢谢大家!
25、悠悠学子情拳拳爱国心——记李尚大先生到集美大学11月4日,集美大学校董会副主席李尚大先生和他的女儿李雪蕾、连襟吴朝民(慈山学校建委会主任)一起到集美大学参观"五个中心",并同校领导一起亲切座谈.
李尚大先生这次来集美大学是近半年来的第一次.
11月2日晚上,他从新加坡经香港回到厦门.
第二天,校领导闻讯后,与李尚大先生约定去看望他的时间.
李简大先生很客气,要自己来学校,而且不要学校派人、派车去接.
按约定的下午4点,李尚大先生一行乘一部面包车来了,受到张向中、辜建德等校领导的热烈欢迎.
李尚大先生一行在校领导陪同下参观了电教中心、计算中心、语言中心、电子文献中心和计算机网络管理中心.

每到一个"中心",辜建德校长都以熟练、简明的语言向李先生介绍了每一个中心的建设过程和现有的设备水平.
到了"研究中心",辜建德校长向李尚大先生说:"这是林敏基副校长亲自抓的.
"林敏基副校长便向李先生介绍了遥感技术和他们所担任的联合国课题.
一路上,李尚大先生边看边听,对集美大学已经取得的这些成绩和初具的规模表示满意.
那天厦门的气温是摄氏28度,李先生跟着大家上上下下转了一个多钟头,没有喝一滴水,还是兴致勃勃.

五点多钟.
李尚大先生一行来到三楼会议室,辜建德校长代表学校对李尚大先生一行的到来再次表示热烈的欢迎后,便向李先生汇报学校工作的情况.
他说:"省、市领导对集美大学很关心、很重视,洪市长在一个月中来了三次,检查我们的工作.
"接着,他着重讲了近半年来集中精力抓的几件事:校部综合楼投入使用和召开了首届校董会第一次常务校董会议,筹备和通过省教委领导和专家对学校教学工作评价进行检查,以及筹备申报硕士点.
同时,他也汇报了当前仍然困扰学校工作的两个问题,即体制不顺和人、财、物没有集中.
他强调集美大学的出路,只有加快实质性合并这条路,而没有别的出路.
李尚大先生很注意听辜校长的介绍,也很注意听在座其他领导的插话.
张向中书记十分激动地说:"李尚大先生刚回来两天,就来集美大学,这是李尚大先生对集美大学的关心,我们非常感激j"辜建德校长汇报后十分恳切地邀请李尚大先生讲话,李先生说:"我不会讲话,不懂得要讲什么"曾讲来副书记说:"上两次李先生给我们讲话,讲得非常好,我们都很受教育.
"由于大家的一再要求,李尚大先生便深情地说:"我在集美学校念过书,这是我一生中印象最深刻的.
那时候,大家都是寄宿生,老师、同学朝夕相处,因此感情特别浓厚.
那个时候,正处在抗战时期,三餐都是喝稀饭,如果有一餐能吃上一个馒头,大家就高兴得不得了.
我们对陈校主的感情是很深的,我为集美学校尽一些力,那是很自然的,是自觉自愿的,集美大学以后需要我做的,只要我做得到,我一定去做,绝不会推辞.
"接着,李尚大先生介绍了在居住国的情况.
他说:"现在居住国的环境很坏,受到国际投机者的破坏,当地的货币100元,贬值到不满40元.
我们生活在那边,工作在那边,经营在那边,处境很困难,如果想得多,连睡觉都睡不下.
在外面的中国人,因为环境很坏,所以特别想念祖国,特别爱国爱乡.
这好比一个嫁出去的姑娘,如果夫家很富裕,大家都对她好,她就不大想回娘家了.
如果碰到坏丈夫、坏公公,成天受气,她就想爸爸、妈妈,想着要回娘家.
我以前跟黄金陵校长讲过,集美大学在海外宣传不够,与海外的校友、乡亲联系不够.
你们没有看到陈嘉庚无形的力量.
实际上,陈嘉庚的名字很响,人家听到陈嘉庚的名字,就很敬仰.
正如李岚清副总理讲的,集美大学是金招牌.
集美大学要办好,困难一定很多,但是只要下决心去做,一定会做得很好.
梁披云先生是我的老师,他跟我讲,现在中国对教育还是重视得不够.
全国公款吃喝花掉的钱有多少(这几年中国的教育有进步.
一个国家的大政方针很重要,方向错了什么都错了,邓小平真了不起,把中国搞强大了,(吴朝民插话:李先生买了很多电视系列片《邓小平》的录像带到印尼去放.
)办教育也是一样,大的方针很重要,现在要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集美大学也不能偏向应试教育.
对集美大学,我能做得到的,一定帮忙.
我是集美学生,是陈嘉庚培养出来的,我就是在最困难的时候,还是要把办教育放在第一位.
我帮助安溪脱贫,就是要从培养农业人才做起.
我在安溪办了一所农业中学,明天去安溪就是去农业中学,帮助农业中学解决一些困难.
"在谈到集美大学改革问题时,李尚大先生感慨地说:"集美大学一定要真正合并,不然的话,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婆婆',你讲的我可以不听.
我以前跟黄金陵校长讲过,你要有一个目标,就是要把历史形成的各个山头铲平,校长要有权,人、财、物要集中,校长说话要能算数.
"他停顿了一会,又接着说:"政府重视教育,不能停留在口头,要注重行动.
现在海外的人士就是看政府的态度,政府支持到什么程度,海外也会响应到什么程度.
办好集美大学有利的条件很多,有陈嘉庚这面旗帜,有李岚清副总理的支持.
"座谈会一直持续到晚上7点半.
临别时,张向中书记、辜建德校长对李尚大先生一再表示感谢,感谢他对学校工作的关心、理解与支持.
26、香港集美校友会新员就职张浚生郑宗杰等逾千人出席香港集美校友会于1997年10月25日晚,在尖沙咀海城大酒楼举行纪念陈嘉庚校主诞辰123周年暨庆祝该会成立十五周年及第八届理监事会就职礼联欢晚会.
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张浚生,以及邹哲开、翁心桥,原全国侨联主席庄炎林、福建省侨办主任郑宗杰,全国政协委员、特区推委曾星如、陈金烈、庄绍绥,福建省政协委员、特区推委施学慨,福建政协委员庄菊先,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社团联会主席黄光汉等数十位嘉宾光临出席.
嘉宾校友一千人济济一堂,气氛热烈.

张浚生、郑宗杰等在会上致贺词,勉励香港集美校友会新一届理监事会,在香港回归祖国的新形势里,加强团结,为发扬陈嘉庚爱国主义精神,为香港的继续繁荣而努力.
香港集美校友会第八届理事长叶联意在会上致词说:"新一届理监事会,一定要遵循陈嘉庚校主的教导,团结一致,为祖国的建设事业,为香港的继续繁荣而努力.
"叶联意在致词中,并向一向关怀该会的各级领导、社会贤达以及广大校友表示衷心感谢.

厦门派代表团专程赴港祝贺,厦门代表团成员包括: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联合,市侨联主席、侨务办公室主任黄美缘,集美大学原党委书记王建立,集美大学党委书记张向中,原厦门市政协副主席、集美校友总会理事长王毅林,致公党厦门市委会副主委、市侨联副主席王起鹃、集美校友总会副理事长黄德全、集美学校委员会副主任陈忠信、集美大学师范学院副院长杨克仁、集美轻工业学校校长汪存龙、集美水产学校校长洪天来等一行17人.
福建省侨办、厦门市侨联向香港集美校友会新一届理监事会赠送了纪念品.

1997年10月26日晚,香港厦门联谊会在潮港城设宴,欢迎厦门市访问团.
该会创会会长陈金烈,理事长张恭泰,荣誉顾问张其华,副理事长施学慨、黄清泉,副监事长曾琦、林华国,董事黄长猷、吴海滨、黄和成、林宗熙、蔡丽影、王玉笛、施纯伟等出席了晚宴.

阿里云金秋上云季,云服务器秒杀2C2G5M年付60元起

阿里云(aliyun)在这个月又推出了一个金秋上云季活动,到9月30日前,每天两场秒杀活动,包括轻量应用服务器、云服务器、云数据库、短信包、存储包、CDN流量包等等产品,其中Aliyun轻量云服务器最低60元/年起,还可以99元续费3次!活动针对新用户和没有购买过他们的产品的老用户均可参与,每人限购1件。关于阿里云不用多说了,国内首屈一指的云服务器商家,无论建站还是学习都是相当靠谱的。活动地址:h...

限时新网有提供5+个免费域名

有在六月份的时候也有分享过新网域名注册商发布的域名促销活动(这里)。这不在九月份发布秋季域名促销活动,有提供年付16元的.COM域名,同时还有5个+的特殊后缀的域名是免费的。对于新网服务商是曾经非常老牌的域名注册商,早年也是有在他们家注册域名的。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有针对新用户的可以领到16元的.COM域名。包括还有首年免费的.XYZ、.SHOP、Space等等后缀的域名。除了.COM域名之外的其他...

RAKsmart 2021新年新增韩国服务器及香港美国日本VPS半价

RAKsmart 商家我们肯定不算陌生,目前主要的营销客户群肯定是我们。于是在去年的时候有新增很多很多的机房,比如也有测试过的日本、香港、美国机房,这不今年有新增韩国机房(记得去年是不是也有增加过)。且如果没有记错的话,之前VPS主机也有一次磁盘故障的问题。 这不今天有看到商家新增韩国服务器产品,当然目前我还不清楚商家韩国服务器的线路和速度情况,后面我搞一台测试机进行...

男子辱骂初中老师为你推荐
甘肃骄阳采购招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操作http开启javascript怎么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企业信息查询系统官网怎么查自己办了几个工商营业执照sqlserver数据库如何登陆sql server中的数据库银花珠树晓来看关于下雪景的诗句银花珠树晓来看用黄皮比喻心酸的诗句银花珠树晓来看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相似的句子35邮箱邮箱地址怎么写oa办公软件价格一个oa系统多少钱
郑州虚拟主机 域名查询软件 国外vps主机 最新代理服务器地址 cn域名个人注册 冰山互联 kdata z.com bash漏洞 表单样式 绍兴高防 福建天翼加速 免费mysql 有奖调查 双线主机 169邮箱 绍兴电信 国外ip加速器 卡巴斯基是免费的吗 新世界服务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