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2017第一期【书香资讯】纪念中国新诗百年诞辰:上海,新诗出版的摇篮.
1王蒙:让年轻人一睹当代文学全貌.
2为阅读付费90后成"土豪"听诗人专家讲课正流行3【图情之窗】众创空间与高校图书馆服务的融合创新发展研究.
5大学生手机阅读对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启示.
7基于新技术的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
9【读书感悟】论读书:读好书.
12《剑桥中国史》:了解文明的窗口.
14一次教育的环球旅行.
15《大国速度》:重温中国高铁崛起的非凡之路.
17《当工作消失时:城市新穷人的世界》18有一种感动叫作林清玄.
20那些年,我们读名著的故事.
21议中国政治小说《人民的名义》23【高校纵横】创意教育国内外高校走了多远.
26高校人才诚信体系建设与高层次人才合理流动.
28构建区域性大学科技创新体系.
31破解西部高校人才队伍建设难题的战略思考.
33省级层面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37十问耶鲁大学校长:老师有哪些使命在线教育是趋势40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思考与实践43一所国家试点学院的"三个融合"47中国外语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49【本科教学质量审核评估】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若干问题的理性认识.
53审核评估视角下的学院自评报告研究——以南京X高校为例.
57地方高校二级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59【科技前沿】中科院遥感所:让国产陆地卫星"玩得转"62英生物银行启动大规模基因测序计划.
63世界第二,我科学家利用非生命化学物质设计再造出新生命体!
63【阅读指导】2016年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65新浪好书榜2017年2月社科历史类好书.
66北大学生推荐的书单之一.
68【数字资源推荐】昆明学院"移动图书馆"已经开通.
70图书馆外文数据库使用指南.
70免费在线古籍数字资源使用介绍.
72【馆藏书导读】《现代大学校长文丛》74《问责与改进:高等教育评估与质量保障》75《微课程设计制作与翻转课堂教学应用》76《"表现—存在论"语文学视界》77《诺贝尔文学奖名著全编》78《师道师说:严家炎卷》79《薛定谔讲演录》80《学一次用一辈子的英语前缀·词根·后缀》80《妙趣横生博弈论:事业与人生的成功之道》81《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微笑的自己》82【图书馆馆藏精品图书介绍】《云南少数民族绘画典籍集成》(封三)—1—【纪念中国新诗百年诞辰:上海,新诗出版的摇篮中国新诗迎来了百年诞辰.
从1917年2月,胡适在《新青年》刊发《白话诗八首》起,拉开了中国新诗的序幕.
百年来,新诗与上海这座城市有着不解的因缘.
上世纪二十年代郭沫若写过《黄浦江口》,一直到五十年代公刘的《上海夜歌》、新时期艾青的《大上海》等.
更不用说,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了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第一部新诗《尝试集》(1920年)、第一部《新诗年选》(1922年)、第一种诗刊《诗》(1922年).
这说明,诗人们在上海留下了诸多足迹,上海是新诗出版的摇篮.
宗白华与《流云小诗》宗白华,是美学家、哲学家,同时也是我国"五四"时期第一代新诗人,仅仅凭一部《流云小诗》的集子,就确立了他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席之地.
《流云小诗》由亚东图书馆出版于民国十二年十二月,收诗四十八首,是名副其实的小诗.
最短的仅两行:"那含羞时回眸的一粲/永远地系住了我横流四海的放心"(《系住》).
还有一首题为《小诗》的诗:"生命的树上/凋了一枝花/谢落在我的怀里/我轻轻地压在心上/她接触了我心中的音乐/化成小诗一朵.
"当时,北京《晨报》副刊也在连载冰心的《春水》.
南北两地,小诗交相辉映,成为诗坛佳话.
冰心的小诗,有着泰戈尔的诗风.
而宗白华的小诗,却是"承受着唐人绝句的影响",是中国民族传统的小诗.
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说:"《流云》出版后,小诗渐渐完事,新诗跟着也中衰了.
"《流云小诗》有百余字的短序,以诗一样的语言,表示了作者在出版诗集后不再写诗的想法.
他写道:"我梦魂里的心灵,披了件词藻的衣裳,踏着音乐的脚步,向我告辞去了.
"可见宗白华的小诗有着音乐美的韵律.
他接着以拟人的口吻,与诗对话:"不嫌早么人们还在睡着呢!
"他说:"黑夜的影将去了,人心里的黑夜也将去了!
我愿乘着晨光,呼集清醒的灵魂,起来颂扬初生的太阳.
"诗人表述出诗对于净化灵魂的美学力量,以及向往美好的愿景.
2000年10月,安徽教育出版社以同样书名出版了这部诗集,除了原四十八首诗外,又增加了"续编",将早期《流云小诗》没有收入,以及后来创作的共四十三首诗一并补入,成为迄今为止宗白华一部最为完整的诗集.
卞之琳与《鱼目集》卞之琳,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从1930年开始用不同的笔名,在《华北日报》副刊上发表新诗.
他的诗,最早得到时任北大英语系主任的徐志摩先生赏识,暑假里还将卞的诗稿带回上海,推荐给沈从文赏阅.
1935年12月,卞之琳的《鱼目集》列入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第一辑,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
这套丛刊共十辑,每辑十六册,计一百六十种.
在第一辑的十六册中,卞的《鱼目集》是唯一的一册诗集,这也成了这套丛刊问世的第一本诗集,可见主编者巴金对卞诗人的器重.
《鱼目集》共收诗二十九首,创作于1930年至1935年间,共分五辑.
他把早期创作的诗如《西长安街》等,放在第五辑,而把当年新作的七首诗放在卷首,作为第一辑.
那首著名—2—的爱情短诗《断章》,就编入这一辑中:"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以其轻快的巧妙构思,使诗意的跳荡与意象的灵动相得益彰.
这首抒情短诗,看似没有很多感情色彩,不经意间却透露出内在深情.
《鱼目集》是卞之琳诗歌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的优秀作品,也是他的诗走向成熟的转折期代表作.
他创作的初期诗歌,明显受到新月派的影响,也受到英法现代派诗歌的影响.
这使他的诗较早具有现代主义意识,即对诗歌自身特质的认识,强化创作的主体性,以及诗人应以怎样的审美方式掌握世界等等.
在现代主义诗歌创作实验的先行者群星中,卞之琳无疑是觉醒较早、璀璨闪烁的一颗.
来源:文汇报2017年3月13日王蒙:让年轻人一睹当代文学全貌近日,由作家王蒙担任主编的《路标石丛书·当代华语文学名家自选集系列》丛书第一批自选集与读者见面,其中包括王蒙、史铁生、陈忠实、王安忆、苏童、韩少功、张炜、熊召政、方方、池莉等作家的,编者希望以一套书把当代华语写作的全貌介绍给80后、90后的年轻人.
对话王蒙:文学的重要性永远不过时广州日报:新媒体时代下,您认为年轻人还会喜欢严肃大家的自选作品吗王蒙:新媒体常常以趣味与海量抹平受众大脑的皱褶,他们的特点是对一些文学经典吐槽.
孟子早就指出来了,"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
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他强调的是心(现在说应该是"脑")的思维与辨析能力,而认为仅仅靠视听感官,会丧失人的主体性,丧失精神的获得.
因为一切的精神辨析与收获,离不开人的思考.
文学的重要性是永远不会过时与淡化的,对文学的爱惜与珍重会延长记忆,扩展心胸.
广州日报:能给读者介绍一下您这次主编这套书的总体原则吗王蒙:此次编选,除我一人外基本上是知青作家.
知青作家也都有三十年上下的创作历程与近千万字的创作成果.
几十年后反观,从上千万字中挑选,已经甩掉了不少泡沫.
以第一批作者为例,陈忠实的作品扎根家乡土地,直面历史现实,古朴淳厚,力透纸背.
史铁生身体的不幸造就了他的悲天悯人,深邃追问,碧落黄泉,震撼通透,沉潜静谧.
张炜对于长篇小说的投入与追求,难与伦比,乡土风俗,哲思掂量,人性解剖,一以贯之,未曾稍懈.
韩少功更是富有思辨能力的好手,亦叙亦思,有描绘有分解,他的精神空间与文学空间纵横古今天地,耐得咀嚼,值得回味.
我的自选也忝列各位老弟之间,偷闲学学少年,云淡风轻,傍花随柳,作犹未衰老状,其乐何如广州日报:这套大书前15本已经出版,作为文坛大家,您如何看这套书王蒙:看到文友们的自选集的时候,我想起了普希金的诗篇《纪念碑》.
每一个虔诚的写者,都是怀着神圣的庄严拿起自己的笔,都是寄希望于为时代、为人民修建一尊尊值得回望的纪念碑来的.
当然,还不敢妄称这批自选集就已经是普希金式的纪念碑,那么,叫路标石就好.
几十年光阴荏苒,总算有那么几块石头戳在那里,记录着时光和里程,记忆着希冀和—3—奋斗,还有无限的对于生活、对于文学的爱惜与珍重.
它们延长了记忆,扩展了心胸,深沉了关切与祝福,也提供给所有的朋友与非朋友,唤起各自的人生百味.
来源:广州日报2017年2月23日为阅读付费90后成"土豪"听诗人专家讲课正流行付费阅读来势凶猛,连一向坚持"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美少女"的豆瓣网,也抢搭上了付费阅读这趟快车.
豆瓣宣布,其上线内容付费产品"豆瓣时间",5天销售额破百万元,订阅用户7天过万.
在"互联网+"时代,付费阅读可不单指阅读电子书、网络文学那么简单了,还包括听书、听讲座、获取专业的知识回答等,付费阅读舞台变得更宽广.
而90后用户出手最"土豪",成为占据话语权的消费群体,并向着泛娱乐阅读的未来发起冲刺.
听诗人专家讲课正流行从微博问答、"分答"、知乎的"值乎"有偿回答,到"得到"和"36氪"上的付费专栏,再到注册量超过2000万的微信公众号不断传出要推出付费阅读,付费阅读热度不断攀升是不争的事实.
近来,付费阅读市场最受关注的当属"豆瓣时间"推出的首期专栏《醒来——北岛和朋友们的诗歌课》,花一元钱听一堂课,正在变得流行.
面对不断加入的付费阅读运营商,中文在线总裁助理、17K小说网创始人血酬认为,付费阅读最早从网络文学开始试水,如今随着支付手段更加便捷,这个市场将越来越壮大,形式也会越来越多元.
90后最喜欢移动阅读APP付费阅读内容逐渐多了起来,到底谁最愿意买单据记者的调查显示,90后当仁不让,是绝对主力.
豆瓣时间的付费用户以大学生和年轻白领为主,68%的数字阅读用户为25岁以下的"恰同学少年",大学生平均每天阅读36分钟,年消费金额为72元,工作三年后的读者年消费金额则提高到102元.
据阅文集团数据统计:超七成移动端数字阅读用户为26岁以下的年轻人,90后用户占比高达42%;付费用户中,90后用户占比为43%,平均年付费金额为80元,其付费规模远高于其他年龄层用户.
34%的90后每天都要阅读数字内容,29%的90后每周以5次到6次的频率打开阅读APP.
而平均阅读书籍与章节数中,90后以年平均13本、1099章,远超80后与70后.
面对90后拥有的付费阅读之绝对优势,相对于已经成为社会中坚力量的80后,90后的休闲时间更充裕,对移动阅读APP的使用频次和内容需求更大.
90后成长在物质和精神相对宽松的环境内,具备两重消费能力,首先是即时消费能力,再者他们拥有巨大的潜力,未来将成为付费阅读的核心消费群体.
泛娱乐阅读时代或来临"热血、大脑洞、反套路"、"悬疑、休闲、漫画、知识",前者是热心网友为90后读者画的"阅读群像",后者是综合多家数字阅读平台的90后阅读排行榜得出的结果.
阿里文学总编辑周运大胆预测,90后甚至00后成为付费阅读主力军,将带来阅读市场格局的重大趋势性改—4—变,泛娱乐阅读时代或将到来.
"90后更加独立且有主见,不再留恋单一的阅读入口,阅读方式更加个性化和碎片化,对自己喜欢的阅读产品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金钱.
"年青一代更乐于亲身体验各种新奇的延伸娱乐形式,自制视频短剧、声优、Cosplay等都乐于尝试.
在他看来,那些能够拓展多种娱乐形式的内容商,比如从文字作品入手,有能力组局进行影视、动漫、游戏、周边联动的公司,将在下一场竞争中活得十分滋润.
面对90后用户的崛起,内容平台商其实已在付费阅读产品格局上悄然做出了改变.
阅文集团认为,多元优质内容是最重要的核心需求,目前该集团已拥有1000万部作品储备,覆盖200多种内容品类,旗下作者约400万,内容主要是年轻读者青睐的玄幻、修真、言情等诸多题材.
掌阅平台也新增了网络文学、电子书以及热门杂志、时尚期刊和漫画.
尽管杂志销量增长缓慢,但二次元漫画,尤其是制作精良的国产漫画呈爆发式增长,其中《微微一笑很倾城》更是00后的最爱.
阿里文学也大动心思,正在全力打造大流量垂直阅读APP"书旗小说".
作者的直播模块为业内首创,目前已经有上百名作家通过直播形式与粉丝进行交流.
而"书旗小说"推出的读者用户原创模块,已有上百万读者连载中短篇作品,线上作品高达50万部.
今年书旗小说还将推出二次元小说,进一步提升90后乃至00后用户在二次元方面的阅读黏性.
来源:北京日报2017年3月19日作者:路艳霞—5—众创空间与高校图书馆服务的融合创新发展研究【图情之窗1众创空间概述众创空间是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创业者的需求,通过一定的方式整合社会资源与服务,进而降低创业成本的全新创新服务平台的总称.
它并非单纯与房地产等新兴产业挂钩,而是依托新型孵化器构建的创新生态系统.
世界上第一家创客空间诞生于柏林,此后全球各地的创客空间得到迅速发展,2015年1月李克强总理深入深圳柴火创客空间,对年轻创业者的创意给予称赞.
同时,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了发展众创空间的建议,并指出"大众创业"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同年3月我国提出众创空间发展规划,要求在2020年建成一批符合大众创新创业需求,具备开放性、专业性以及便利性的众创空间.
2众创空间在助推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方面的作用2.
1引入众创空间是适应角色转变的要求在全新信息环境的影响下,高校图书馆必须尽快摆脱向用户提供教育、咨询等服务的角色定位,逐渐转为向用户提供信息、知识创造等服务.
众创空间能够让用户接触到最新科技,拓展了他们的视野,也为知识创新提供了条件.
因此,高校图书馆引入众创空间,不仅是适应角色转变的需求,也是完善自身服务职能的需求.
2.
2引入众创空间是革新服务理念的必要途径高校图书馆建设众创空间,就是促进服务创新转型的一次积极尝试.
通过开展众创空间服务,高校图书馆能够吸引更多的用户,并进一步挖掘用户群体的潜在需求,让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用户实现知识交流与共享.
同时众创空间服务有助于消除用户之间的信息隔阂,满足个性化服务需求,促进知识的利用与再创造,进而提升用户的信息素养.
2.
3引入众创空间是提升竞争力的必然选择高校图书馆拥有海量资源、开放的信息交流环境,以及各种高新设备,为开展一站式创新服务创造了条件.
高校图书馆引入众创空间为其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对于支持创意创新事业有重要意义,也是其提升信息中心地位的必然选择.
一方面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术交流与信息集散中心,能够吸引更多的创客;另一方面,创客的创新活动将进一步凸显图书馆服务的价值,形成独特的服务品牌,促使高校图书馆成为大众的精神家园.
3高校图书馆基于众创空间服务的组织架构与功能区设置作为服务创新的一大切入点,高校图书馆需要对众创空间的组织架构进行科学规划,并探讨有效的众创空间功能区设置,为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提供保障.
3.
1高校图书馆众创空间服务的组织架构随着图书馆领域知识创新服务的发展,众创空间逐渐被引入高校图书馆,并且是其中一个较为独立的服务系统.
高校图书馆在众创空问的构建方面,要想减少资金浪费,避免出现人员冗余的情况,可以将某个职能部门作为中心,设置众创办公室、教育培训、技术服务等部门,构建矩阵型的众创空间架构(如下图).
—6—其中众创办公室主要负责众创空间的各项日常事务,包括财务管理、宣传策划,以及创客项目展览等.
最高管理部门负责制定众创空间的建设规划,并对技术服务、教育培训等部门进行监督.
高校图书馆的项目部需要根据创客需求,甄选符合本馆实际的创客项目,进而更好地开展知识创新服务.
教育培训部门负责为用户、图书馆员等是开展创客知识培训,以提高创客的知识与技能,进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
3.
2高校图书馆众创空间服务的资源配置高校图书馆在构建众创空间并开展服务前,需要做好资源配置工作,满足用户的创意需求.
高校图书馆众创空间服务的基本资源配置主要包括扫描仪、3D打印机、数控机床以及激光切割机等专业设备,也需要测控版、设计用纸、木材等普通设备.
高校图书馆通过政府资源、社会资助,或与供应商合作等方式获得配置资源,进而完善众创空间的设施设备.
3.
3高校图书馆众创空间服务的功能区高校图书馆众创空间服务的开展,需要结合本馆实际与创客需求,合理确定空间选址并划定功能区域.
在众创空间选址方面,高校图书馆可以选择使用频率较低的房间,或者与教育机构、社会创客组织等合作,建设符合服务需求的众创空间.
众创空间服务区域的布局设计,可以分为核心服务区、小组讨论区、创客发明区等部分.
在对众创空间的功能区域进行设置时,高校图书馆可以结合实际灵活确定,而并不需要囊括所有的服务功能.
4高校图书馆基于众创空间服务的融合创新发展策略高校图书馆当前应结合众创空问服务的需求,制定行之有效的发展策略来促进服务融合创新.
4.
1提供专业培训服务以提高用户的创新素养首先,高校图书馆可以与其他创客机构合作,或邀请资深创客、行业专家开展专业知识讲座.
其次,高校图书馆可以创办大众培训机构,在立足本馆服务人员较高创新素养的前提下,为用户提供信息整合等技术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知识与技术应用能力.
第三,通过开展手工制作等活动,增强用户的创新实践体验,引导用户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创意灵感.
例如,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针对研究人员日益增长的素质培训需求,于2009年通过改造检索服务空间构建了全新的学习共享空间.
2012年经过对培训空间、讨论空间等功能区域的再次改造,构建并形成了"创意空间".
其服务内容包括集成创业创新资源,借助馆内资源为用户提供技术、情报分析以及开展知识培训等,有效提升了用户的创新素养.
4.
2拓展创客精神并提升馆员的创新服务能力高校图书馆开展众创空间服务,首先需要提升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以满足全新服务模式的需求.
一方面图书馆服务人员需要发挥带头作用,不断拓展创客精神;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需努力提升馆员的创新实践能力,包括新媒体、高新技术应用能力等.
在众创空间的深入发展过程中,也需要图书馆服务人员具备专业的创客知识,能够为用户提供软硬件开发、项目申报等服务.
例如,内华达大学雷诺分校的DeLaMare科学与工程图书馆的创客空间向所有学生提供3D打印,并配备了新兴技术馆员,这些馆员不仅要了解空间内的每一件设备,而—7—且能熟练操作任何一样设备.
新兴技术馆员还要对用户进行基础理论培训,同时馆员也要动手实践并一起研究具体的创客项目.
4.
3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打造创新服务平台首先,对本馆的技术、资源、设施等进行整合,为用户的创新活动、信息交流与创意共享提供便利,如开展在线研讨等.
并为创客提供最新技术或者创意设备,帮助他们将创意变为现实;其次,利用自身在专业知识检索、科研咨询以及科技查新等方面的优势,为创客提供项目设计、申报以及评估等服务;第三,加强与社会信息机构、企业的合作,为创意立项提供指导,并且促进科研项目尽快变为现实.
例如,上海海事大学图书馆为了提升现有资源的利用率,鼓励用户积极参与创新活动,体验创新服务理念,对原有的专利检索阅览室进行改造,并结合本馆实际构建了众创空间.
它的功能区分为5个部分,即核心服务区、阅读空间、IC共享空间、创意设计展览区等,能够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智能信息服务,如图2所示.
这5个功能区之间相互作用,在发挥图书馆传统服务功能的同时,也具有为用户提供创新知识共享、创意交流以及创客讲座等服务的功能.
4.
4关注众创空间发展需求并促进创意孵化高校图书馆需要保障众创空间与创新技术、信息资源以及思想的有效连接,并且通过各种要素的相互作用形成全新的知识流,以促进用户创意向现实孵化.
鉴于此,高校图书馆需要根据众创空间的发展需求,定期开展多种类型的交流活动,如创意设计比赛、创意成果展览等.
同时高校图书馆也需要营造信息共享的氛围,让相关领域人士能够自由交流,在知识共享的同时提升科研效率.
此外,高校图书馆也可以建设互联网社区,以方便用户的在线学习与知识共享,不断激发创意思维,进而加快创意孵化.
来源:《科技展望》2016年第11期作者:许娟摘录:图书馆对外交流部大学生手机阅读对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启示本文以天津工业大学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学生手机阅读习惯、阅读内容、阅读需求和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为图书馆建立手机图书馆、开展手机阅读服务提供参考.
研究从二个方面入手:1.
使用过手机阅读的用户,从手机阅读使用情况、手机阅读需求和影响手机阅读因素3个方面进行;2.
未使用过手机阅读的用户,从手机阅读需求和手机阅读影响因素2个方面进行.
手机阅读使用情况包括手机阅读方式、手机阅读的获取、手机阅读的内容、手机阅读的实践等.
手机阅读需求包括通过手机阅读与学习有关的专业材料、新闻、社交博客等.
影响手机阅读因素包括手机软件的功能、阅读内容丰富程度、手机屏幕大小等.
—8—1.
手机阅读情况分析在手机阅读方式普及的条件下,手机阅读软件客户端在线阅读(占35.
21%)和手机阅读软件客户端离线阅读(占26.
06%)已成为主流阅读方式;通过手机登陆WAP/WWW网站进行在线阅读和将阅读内容从电脑下载到手机后进行阅读,分别占18.
31%和16.
90%:彩信阅读比例仅占3.
52%.
调查显示,大学生手机阅读内容的种类比较丰富,主要是:新闻类信息(占26%)、小说散文类信息(占21%)、网络聊天信息(占16%)、学习资料信息(占14%)、购物信息(占14%)、生活健康类信息(占9%).
从手机阅读联网方式、阅读频率、阅读时长分析,只使用移动数据的占40%,只使用Wifi的占46%,两者都使用的占14%,说明Wifi已成为手机阅读联网的主要方式.
大学生手机阅读频率一天4~6次占半数以上,达到64.
29%,而且每次阅读的时间大都在半小时以上.
2.
手机阅读需求分析具体的需求按照调查排名分别为"阅读新闻"、"获取资讯"、"社交博客"、"专业学习"、"职业发展"、"阅读文学"、"查阅资料",大学生的手机阅读行为还是以休闲娱乐为主,以"学习研究"进行的手机阅读为其次.
3.
影响阅读因素分析本文将影响大学生手机阅读的因素归结为5类,分别是"阅读成本""有用性""阅读观感""阅读体验""易用性".
影响手机阅读因素中,是否能及时查阅到所需资料、阅读的内容资源是否丰富有价值和软件的功能是否简单易操作位于影响因素的前三位.
公因子的排名依次为"有用性""易用性""阅读成本""阅读体验""阅读观感".
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在手机阅读行为中,阅读内容的"有用性"和"易用性"是大学生比较看重的.
4.
研究结论(1)大学生使用手机阅读者较多,达到90%,未使用过手机阅读的多为大一新生;(2)大学生使用手机阅读,获取阅读内容方式多样,且阅读内容较广;(3)大学生手机阅读频率大多在一天4~6次,而且每次阅读时间大多超过半小时;(4)使用Wifi联网阅读的用户超过了使用移动数据联网阅读的用户;(5)大学生的手机阅读需求是以休闲娱乐为主,以学习研究为辅;(6)影响大学生手机阅读的因素依次为:阅读内容的有用性、易用性、阅读成本、阅读体验、阅读感观.
可见,大学生对手机阅读内容的有用性和易用性比较看重.
5.
启示(1)充分发挥大学大学生手机阅读比较普及的优势,建议学校图书馆建立专用微信公众号或QQ群等,开展基于手机阅读的阅读推广活动.
(2)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利用阅读软件等多元技术通道提供手机阅读服务,并逐渐加大阅读软件的服务比重.
(3)根据对大学生手机阅读内容与行为特征的分析,建议我校图书馆应及时向大学生推送有用且易用的休闲娱乐类、学习研究类资讯.
图书馆数字资源部可以组织专门人员.
通过合理的途径搜集、组织大学生所需的资源,及时提供给大学生使用.
(4)学校图书馆应利用Wifi覆盖范围广的优势,加大对馆藏资源的宣传推广,让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馆Wifi联网,通过扫描二维码或者接收推送信息的方式使用馆藏资源.
摘自:《情报探索》2017年第1期作者:周萌等(天津工业大学图书馆)摘录:图书馆对外交流部—9—基于新技术的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1高校阅读推广现状笔者对"985"高校图书馆网站进行调研,调研数据截至2016年6月.
调研内容为微信公众号(包括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重庆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图书馆APP(包括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等)、微电影比赛、真人图书馆、移动图书馆、MOOCs等新手段在阅读推广中的运用.
2智慧图书馆的关键技术与阅读推广的结合智慧图书馆主要是指运用计算机技术、物联网技术、3D技术、可视化技术等将图书馆实体虚拟化,读者可以通过笔记本电脑、iPad、手机或可穿戴设备对图书馆的资源进行定位与获取,并与图书馆进行互动交流的新型图书馆模式.
2.
1物联网和RFID技术要想对物联网全程中的物品进行定位和感知,无线射频技术(RFID)是关键,是图书馆智能化的基础.
RFID技术在智慧图书馆中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①实现图书资源的精准定位,可以有效解决乱架问题,节省人力和物力,同时也能防止图书失窃.
②阅览座位定位与管理,可以有效解决图书馆的占位问题,提高阅览座位的利用率.
③实现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可以便捷地实现短距离的资源分享.
④运用于照明、通风、防火和安全认证,提升图书馆的智能化与可视化程度.
2.
2SoLoMo技术及理念社交化服务模型(SoLoMo)为智慧图书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模式.
其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①社交化.
即将读者、数据商、图书馆、社交软件和移动服务商紧密联系在一起,抽取读者阅读的元数据,以相同的兴趣爱好建立虚拟社区,利用社交网络将图书馆嵌入读者生活.
②本地化.
借助位置服务,为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读者组建社区,方便读者交流、获取信息及开展相关兴趣活动,并使用WiFi、ZigBee等技术对读者进行定位和推送.
③移动化.
该理念主要是保证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及时获取感兴趣的信息,将阅读习惯渗入日常生活,让读者能够随时随地使用图书馆.
2.
33D技术嵌入3D人工智能能将图书馆变成可以与之互动的虚拟物,读者可通过预约的方式对3D图书馆进行预约体验.
目前,部分高校图书馆已经将3D技术运用到图书馆虚拟导航与定位,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和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的3D打印体验.
2.
4SAAS系统软件即服务(Software-as-a-service,SAAS),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提供软件服务的应用模式,图书馆依据自身的需求向厂商订购软件服务,厂商将研发成功的软件与数据库统一部署在服务器上,用户只需要通过互联网连接到服务器便可使用.
笔者认为,图书馆采用SAAS软件开发模式,尤其是以图书馆联盟的方式进行群租用,这样不仅降低了图书馆的租赁费用,还利用联盟共生的方式推进了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最大限度地提高图书馆新技术的共享,实现共同发展.
2.
5数据挖掘技术数据挖掘对智慧图书馆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智慧信息推送.
智能信息推送应该包含"用户可定制信息的推送"及"相同偏好用户群的推送"两种推送模式.
读者用自己的个—10—人信息注册图书馆账号,学历、性别、年龄、检索历史、借阅情况等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信息都会被记录,图书馆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挖掘,判断用户偏好,当有满足用户偏好的书目上新书或者被归还时,系统自动向用户推送这些消息,引起读者注意.
对于有相同爱好的用户群体推荐,可以将"一人独占"变为"群体共享",尤其是新注册的用户,可以根据其学历、性别、年龄、专业背景等信息进行预判,直接将相关的信息资源推荐给读者,为其学习提供思路.
②可以提供"组合阅读".
通过计算出图书之间的语义联系,对图书进行组合排架,如将养生方面的书与保健方面的书进行搭配.
③有利于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
通过资源合并分析,促进图书馆之间的信息交流,在对知识发展趋势、用户群体变化、图书馆发展方向、用户行为变化等领域进行预测时具有显著优势.
2.
6数据可视化技术图书馆通过可视化(包括图表、图像、动画等)可以形象而智能地显示数据的存贮、计算与关联,使用户能够更直观地获取数据之间的关联和趋势,从而节省用户时间(见图1).
2.
7可穿戴技术的运用随着谷歌眼镜、苹果腕表等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出现,为图书馆提供智能服务创造了便利条件.
①图书馆可实现与社会其他组织的合作,从事现场信息指导、情报提供、科学研究和学术探讨等工作,拓宽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和服务方式.
②图书馆可实现对读者信息的可视化,提供个性化知识服务.
③实现对弱势群体的帮助和公平服务,如对老人、小孩和残疾人等特殊读者群体实施安全监控和实时报警.
2.
8WSN定位技术WSN(WirelessSensorNetwork)即无线传感器网络,可确定一定地理区域内被感知对象的信息并进行搜集、传输和处理,最终传输到需要的用户手中.
定位技术的优点是可以在室内使用,克服了GPS的无遮挡需求;缺点是定位需要固定的节点设施,成本较高.
3智慧阅读推广方案构建资源、技术、馆员、读者和服务是图书馆五大核心元素,同样,智慧阅读推广也要从智慧资源建设、阅读推广技术手段、智慧馆员培养、智慧读者教育等方面构建实施方案.
3.
1智慧资源建设方案资源是图书馆的建设重点,图书馆资源的智慧化是实现智慧阅读推广的第一要务.
智慧资源建设应该包含:①图书资源、设备资源、图书馆座位、图书馆书架、图书馆建筑等实物的标识,运用RFID技术进行标引和定位,方便读者检索、查询、预定与使用.
②利用WiFi信号结合读者使用的移动智能设备对读者进行定位,推送其可能需要的各种资源,如图书、期刊、报纸、设备、座位等信息,真正实现图书馆资源的智能推荐.
3.
2智能阅读推广技术手段方案图书馆应该加强与读者的交互,将阅读借阅与活动方案通过多种途径发布,及时接收读者的反馈信息,及时解答读者的疑问,从而提升读者参与阅读推广活动的积极性.
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微信平台的"我要查询"(包括"馆藏查询和预约""信息参考咨询""精彩活动查询")、"我要办理"(包括"个人书刊续借""临时上网申请"等)、"省图宝典(包括"微—11—知乎""微数据""423微阅读""微视界""随便看看"等);上海图书馆微信平台的"我的图书"(包括"图书查询""已借图书""图书续借""图书推荐""微阅读")、"活动"(包括"我的预定""上图展览""上图讲座""读者培训"等)、"发现"(包括"附近的图书馆""咨询&反馈""阅读账单2015""帮助""二维码读者证"等).
3.
3智慧馆员的培养智慧馆员的培养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①改革馆员招聘模式.
图书馆应改变传统的专业对口、高学历等招聘要求,转换为采取资格认定的方式,考试内容应增加教育心理学、物联网、大数据、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知识.
②对现有馆员的持续优化.
将具有一定智慧图书馆知识的馆员安排在有智慧服务设备或系统的部门工作,同时要培养馆员终身学习的习惯.
3.
4智慧读者培训方案图书馆应该把提高读者信息意识作为用户培训的重点,提高用户的信息利用兴趣,将人与知识、知识与知识、人与人的网络数字联系起来.
图书馆应运用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对新用户的信息启蒙教育、急需用户的信息救助意识教育及资深用户的信息随行意识教育进行培训.
4结语智慧图书馆建设是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方向,图书馆在进行阅读推广的过程中,要积极运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突破传统的阅读推广模式,实现阅读推广的全面信息化、智能化和个性化.
摘自:《河南图书馆学刊》2017第第1期作者:轩红(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摘录:图书馆对外交流部—12—【读书感悟论读书:读好书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级.
一个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逸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
我甚至要说,他们也是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外部世界上,因为世界本无定相,它对于不同的人呈现不同的面貌.
严格地说,好读书和读好书是一回事,在读什么书上没有品位的人是谈不上好读书的.
所谓品位,就是能够通过阅读而过一种心智生活,使你对世界和人生的思索始终处在活泼的状态.
世上真正的好书,都应该能够发生这样的作用,而不只是向你提供信息或者消遣.
有人问一位登山运动员为何要攀登珠穆朗玛峰,得到的回答是:"因为它在那里.
"别的山峰不存在吗在他眼里,它们的确不存在,他只看见那座最高的山.
爱书者也应该有这样的信念:非最好的书不读.
让我们去读最好的书吧,因为它在那里.
攀登大自然的高峰,我们才能俯视大千,一览众山小.
阅读好书的效果与此相似,伟大的灵魂引领我们登上精神的高峰,超越凡俗生活,领略人生天地的辽阔.
世上书籍如汪洋大海,再热衷的书迷也不可能穷尽,只能尝其一瓢,区别在于尝哪一瓢.
读书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喜欢读什么书,不论范围是宽是窄,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体现了自己的个性和兴趣.
其实,形成个人趣味与养成读书癖好是不可分的,正因为找到了和预感到了书中知己,才会锲而不舍,欲罢不能.
没有自己的趣味,仅凭道听途说东瞧瞧,西翻翻,连兴趣也谈不上,遑论癖好.
优秀的书籍组成了一个伟大宝库,它就在那里,属于一切人而又不属于任何人.
你必须走进去,自己去占有适合于你的那一份宝藏,而阅读就是占有的唯一方式.
对于没有养成阅读习惯的人来说,它等于不存在.
人们孜孜于享用人类的物质财富,却自动放弃了享用人类精神财富的权利,竟不知道自己蒙受了多么大的损失.
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许多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
我们把这些著作称作人文经典.
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
人文经典是一座圣殿,它就在我们身边,一切时代的思想者正在那里聚会,我们只要走进去,就能聆听到他们的嘉言隽语.
就最深层的精神生活而言,时代的区别并不重要,无论是两千年前的先贤,还是近百年来的今贤,都同样古老,也都同样年轻.
古往今来,书籍无数,没有人能够单凭一己之力从中筛选出最好的作品来.
幸亏我们有时间这位批评家,虽然它也未必绝对智慧和公正,但很可能是一切批评家中最智慧和最公正的一位,多么独立思考的读者也不妨听一听它的建议.
所谓经典,就是时间这位批评家向我们提供的建议.
经典虽然属于每一个人,但永远不属于大众.
每一个人只能作为有灵魂的个人,而不是作为无个性的大众,才能走到经典中去.
如果有一天你也陶醉于阅读经典这种美妙的消遣,你就会发现,你已经距离一切大众娱乐性质的—13—消遣多么遥远.
在我看来,真正重要的倒不在于你读了多少名著,古今中外的名著是否读全了,而在于要有一个信念,便是非最好的书不读.
有了这个信念,即使你读了许多并非最好的书,你仍然会逐渐找到那些真正属于你的最好的书,并且成为它们的知音.
事实上,对于每个具有独特个性和追求的人来说,他的必读书的书单决非照抄别人的,而是在他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书单本身也体现出了他的个性.
我要庆幸世上毕竟有真正的好书,它们真实地记录了那些优秀灵魂的内在生活.
不,不只是记录,当我读它们的时候,我鲜明地感觉到,作者在写它们的同时就是在过一种真正的灵魂生活.
这些书多半是沉默的,可是我知道它们存在着,等着我去把它们一本本打开,无论打开哪一本,都必定会是一次新的难忘的经历.
读了这些书,我仿佛结识了一个个不同的朝圣者,他们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
智力活跃的青年并不天然地拥有心智生活,他的活跃的智力需要得到鼓励,而正是通过读那些使他品尝到了智力快乐和心灵愉悦的好书,他被引导进入了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心智生活之中.
读那些永恒的书,做一个纯粹的人.
有的人生活在时间中,与古今哲人贤士相晤谈.
有的人生活在空间中,与周围邻人俗士相往还.
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形:一本好书在评论界遭冷落或贬斥,却被许多无名读者热爱和珍藏.
这种无声的评论在悠长的岁月中发挥着作用,归根结底决定了书籍的生命.
不同的书有不同的含金量.
世上许多书只有很低的含金量,甚至完全是废矿,可怜那些没有鉴别力的读者辛苦地去开凿,结果一无所获.
含金量高的书,第一言之有物,传达了独特的思想或感受,第二文字凝练,赋予了这些思想或感受以最简洁的形式.
这样的书自有一种深入人心的力量,使人过目难忘.
我的体会是,读原著绝对比读相关的研究著作有趣,在后者中,一种思想的原创力量和鲜活生命往往被消解了,只剩下了一付骨架,躯体某些局部的解剖标本,以及对于这些标本的博学而冗长的说明.
大师绝对比追随者可爱无比也更加平易近人,直接读原著是通往智慧的捷径.
这就像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的伟人总是比那些包围着他们的秘书和仆役更容易接近,困难恰恰在于怎样冲破这些小人物的阻碍.
可是,在阅读中不存在这样的阻碍,经典名著就在那里,任何人想要翻开都不会遭到拒绝,那些爱读二三手解读类、辅导类读物的人其实是自甘于和小人物周旋.
书太多了,我决定清理掉一些.
有一些书,不读一下就扔似乎可惜,我决定在扔以前粗读一遍.
我想,这样也许就对得起它们了.
可是,属于这个范围的书也非常多,结果必然是把时间都耗在这些较差的书上,而总也不能开始读较好的书了.
于是,对得起它们的代价是我始终对不起自己.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在所有的书中,从最好的书开始读起.
一直去读那些最好的书,最后当然就没有时间去读较差的书了,不过这就对了.
在一切事情上都应该如此.
世上可做可不做的事是做不完的,永远要去做那些最值得做的事.
也许没有一个时代拥有像今天这样多的出版物,然而,很可能今天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阅读得少.
在这样的时代,一个人尤其必须懂得拒绝和排除,才能够进入真正的阅读.
许多书只是外表像书罢了.
不过,你不必愤慨,倘若你想到这一点:许多人也只是外表—14—像人罢了.
当前图书的出版量极大,有好书,但也生产出了大量垃圾,包括畅销的垃圾.
对于有判断力的读者来说,这不成为问题,他们自己能鉴别优劣.
受害者是那些文化素质较低的人群,把他们的阅读引导到和维持在了一个低水平上,而正是他们本来最需要通过阅读来提高其素质.
针对当今图书市场的现状,我要强调,一定不要追随媒体的宣传只读一些畅销书和时尚书,倘若那样,你绝对成不了一个真正的读者,而只是文化市场上的消费大众罢了.
来源:百度爱思想作者:周国平《剑桥中国史》:了解文明的窗口——读《剑桥中国史》的滋养和启迪《剑桥中国史》已分册出版有十一卷之多,晚清史只是其中两册.
相较于本土中国历史作品,《剑桥中国史》呈现出另一种新颖奇特的表达方式,完全有别于此前的阅读记忆与经验.
其晚清史中极力主张的"没有晚清,何来现代"的观念,也在两大册作品中得到清晰表达,由此也洞悉撰者何为此论之义理源起.
《剑桥中国史》中译本系列作品的出版是出版界、文化界的皇皇盛举.
据我所知,这套近900万言的作品在版权引进、选题策划、组织翻译团队、编辑出版及发行过程中,颇多艰辛,可谓倾一时学界骁勇精锐.
自出版以来引起文化界强烈关注,该套作品也不断重印,长销不衰.
其所引发的话题与学理讨论绵延不绝,一直持续到当下,《剑桥中国史》无疑已成为文化与学术的经典.
《剑桥中国史》系列作品由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先生担纲主编,各卷及专门章节邀请相应领域有权威成果的汉学家担任主笔,可谓集顶尖学者团队之大成.
而剑桥出版社是在全球享有盛名的大型出版社,其出版的众多作品已成为人文经典.
如此豪华的出版阵容,其作品彰显的品格与价值自不待言.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剑桥中国史》提供了一种极为广阔、宏大的了解中国历史的视角.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自身的历史著作卷帙浩繁,汗牛充栋,既有正史,也有各类地方志、专门史及难以计数的野史笔记,这些作品的浩荡之姿,构成中国史学的大潮.
但正史偏于"政",野史偏于"文",事关历史变革与内在肌理的思考与辨析并不充分乃至缺失,且中国文化中传统的中心主义观念也往往忽略其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同质与关联诸问题.
《剑桥中国史》正是以此视角展开对中国历史的丰富、缜密的考察,从绚丽复杂的历史表象中寻找义理和缘由,并将其纳入人类的文明史进程之中.
文明史从来都在互相影响与渗透,个体的历史风云只有放置于宏阔的历史背景中才能彰显其内在的意义.
费正清先生在总序中说,《剑桥中国史》出版的初衷,是为欲了解中国历史的西方读者准备.
但我以为,这套丛书更适合中国的学人.
它以极富理性与逻辑的辨析和考证,为了解和阅读中国历史提供了另一种视角,也正好可以与中国历史典籍的阅读经验互为表里和补充,从而提供更为完整的中国历史风貌.
唯其如此,普通读者才能真正懂得"没有晚清,何来现代"的深刻渊薮,才能洞察正统历史中的暴君隋炀帝实际上对唐代的政体、律法和音乐、人文影响巨大,也才能明晰唐代武则天时代的—15—惩治腐败、整饬吏治对大唐盛世的重要影响.
如此等等追本溯源的阐述思辨,在《剑桥中国史》系列作品中随处可见.
这些精彩的篇章珠联璧合,使得本书成为不可多得的人文盛典.
事实上,《剑桥中国史》之重学理思辨,也并未影响其对史料的使用.
相反,其援引中国史料典籍之丰富、详瞻、全面,令人惊叹;而有些出自西方大型图书馆藏的史料,竟是在国内难觅其踪而只在西方保存完好的上古珍稀文献.
西方学者治学既重史料考据,又能见微知著,追本而溯源,其筚路蓝缕精神不输中国传统治学理念.
作为一个从事文学写作的读者,我深知阅读的视野和学养的积累对于写作的重要意义.
《剑桥中国史》系列丛书的阅读,给了我巨大的滋养和良好的启迪.
我个人更偏爱这套丛书中关于文化、文学流变以及其与国家、社会、经济、制度层面关系的叙述与辨析.
而恰好文化与文学的变革状况在多卷多时代的《剑桥中国史》中都有涉及,在《剑桥中华民国史》两卷本中,关于文学与文化的篇幅竟多达全书的五分之一.
仅以这些篇章组合来看,也能单列为一本水准极高的《现代中国文学与文化流变》这样的精彩论著.
因其广博的学理视域,在某种层面上,它给予我的启迪甚至比专门的中国文学史作品还要多.
再说《剑桥中国史》的中文翻译.
这套中文译本的译者均为中国翻译界的大家,其翻译水准为国内一流.
许多翻译家为此殚精竭虑辛勤劳作达数年之久,可谓毕其功于一役,语言文字之准确凝练,完全达到译界所称的"信、达、雅"水准.
因此,读《剑桥中国史》丛书也时时有阅读的快感和愉悦.
记得读某些章节时,竟至于手不释卷而整日为之,也时时情不自禁而拊掌称快.
西方一流学者著书,原本与中国学术传统有别,其行文纵横开阖,既讲章法,亦重文采风流,而且许多学者同时兼有作家、剧作家一类身份,因此文笔流畅生动,趣味盎然,若是有一流翻译家倾心译出,便会相得益彰,可谓是汉语佳构.
多年来,这套《剑桥中国史》成为我案头书籍,每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收获.
我也在不断地把这套作品推荐给那些喜欢阅读的人.
书籍是通往心灵自由和精神愉悦的桥梁.
在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我们需要《剑桥中国史》这样的书籍来获得启迪.
同样,我们需要以此来了解西方和我们自身的文明,在人类文明的现代化进程中,这些作品所彰显的价值,也许正是其中的推动力量.
来源:光明日报2017年1月作者:尔雅(影视评论家)一次教育的环球旅行读完《重新想象学习——互联社会的学习变革》一书,仿佛跟着作者格雷厄姆先生进行了一次教育的环球旅行,对不同区域的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颇有一种脑洞大开的感觉.
作者面对面采访了世界教育、技术、设计等领域的思想家和实践者,通过旅行日记、对话访谈、案例探究和思想录等形式,探讨了教育工作者如何在互联社会中应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挑战.
技术的力量关键在于使用与其他领域相比,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并不像理论所述的那么大.
技术本身只是中性的工具,并不带来实质性的改变,但为改变提供了可能性.
在教育中,我们不应该拒绝技术,而—16—是要善于利用技术,来提高效率.
由于世界各地发展状况的不一致,本书中所说的技术也不尽相同.
比如在印度的农村,由于"媒体缺位"、电力有限,一款基础的移动电话通过宣教产妇保健知识可以挽救大量生命.
比如在加纳,"世界阅读者"的部分项目借助廉价的电子阅读器使人们能读到书,给当地带来一股惊人的活力.
而在英国、美国和黎巴嫩的部分地区,学生人手一台iPad已成为常态.
在书中,作者详细列举了英国博尔顿的艾萨学院的例子,该校已被视为英国采用1∶1计算机教学的领导者,该校每位学生及教师都有自己的ipad.
艾萨学院的学业成绩是最好的代言,在ipad试点项目推荐的两年中,学校的合格率从28%跃升为100%,所有学生的考试成绩均有大幅提升.
不可否认的是,新的学习方法已成为提高成绩的催化剂.
英国各地包括伊顿学院和英国顶尖私立学校的教职人员都去造访该校.
事实上,数字化1∶1教学进课堂,是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对于教师而言,需要积极关注数字化1∶1,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以适应未来数字化教学的挑战.
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关系当下中国教育饱受诟病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应试压力的存在,很多人把教育改革无法推进的原因归咎于应试教育.
其实,应试不仅仅在中国存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存在类似的现象.
即便是美国,中小学中应试现象也较为普遍,因为大家都要接受标准化考试的检验.
目前,世界经合组织开展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也对各国的教育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很多国家希望在这一项目的评估中找准自己在世界教育中的位置.
中国有考试工厂的说法,本书中也提到现在的学校往往成为了教育工厂.
为了提高中小学和高校的产出,学生必须在学习的流水线上经历无数次标准化考试形式的评价.
但事实上,19世纪以来人们所接受的标准化测试已经不再适合我们现在的个体和社会了.
因此,本书中把目前的标准化测试称为高风险测试,因为这样的测试带来一系列问题,如涉及到剥夺教师权利和降低教师技能,为考试而教,缩小课程范围,以教师为本的学习以及知识碎片化等等.
其实,这些问题跟我国由于应试压力而出现的问题有异曲同工之处.
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要培养学生适应21世纪的能力,包括创造力、创业精神、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等.
但是,这些今天社会所看重的技能,几乎都无法用现有的标准化测试制度来精确衡量.
新加坡非常重视教育,教育质量非常好,在最近公布的最新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的成绩为全球第一,但新加坡也面临着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巨大挑战.
尽管新加坡也认识到了要让教师培养包括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协作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21世纪能力的重要性,但他们还是无法放弃常规考试.
因为在新加坡的绩效和信用体系中,迄今还没有找到一种更好的替代方式,因此继续沿用那些高风险测试.
这一点,跟我国很相似,我国的高考尽管存在问题但也无法用很好的方式替代.
对教师而言,如何处理好应试压力和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关系,考量着教师的教育良知和智慧.
教师如何扮演好自己在当下这个互联社会,学生的学习发生了很大的变革,因此教师也需要重新给自己定位,主动适应互联社会的学习变革.
学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轻松获取人类从古到今的所有信息.
今天的学生可以称得上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而老师却成为了移民,甚至沦落成了难民.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主要来源或者是权威获得渠道.
互联网上的知识总量远—17—远超过教师的知识储备,而且知识不断更新.
从知识传授的角度来讲,教师的重要性已明显降低.
教师变成了帮助学生面对海量信息时做出决策和判断的那个人.
如果教师仅仅是照本宣科,做知识的二道贩子,那么这样的教师自然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
作者在书中也提到,教师对课程的成功意义重大:"教师们带着内容进来,他们知道这些内容要教给孩子,而且他们也能补充这些内容.
他们在创造课程,这样他们就能够增加他们觉得重要的东西.
他们能够将自己的兴趣融入课程.
他们能够制作并塑造它,使它成为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教学内容.
"可以说,教师应该成为课程的开发者,有专业热情和专业知识,并有课堂掌控能力.
"智者—引导者—朋友",在书中作者就教师角色的变化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路上的陪伴者,在学生需要的时候介入,进行必要的指引.
学生是终身学习者,教师更应成为终身学习者.
作者提到,随着人的平均寿命的提高,那种拼命吸收信息的模式在我们的后半生中就会失去动力,但我们仍然是活得更久的终身学习者.
可以说,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这是教师的重要使命.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要让自己成为学生信任的人,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教师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者,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路上的楷模.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7年2月27日作者:刘波《大国速度》:重温中国高铁崛起的非凡之路中国高铁的崛起,是一场辉煌的盛宴,也是一个闪亮的奇迹.
这个奇迹的萌芽,要追溯到1970年代末期,经过近三十年的风雨兼程,中国高铁终于长成参天大树,并在2008年揭开了神秘面纱,甫一亮相,就震惊了世界.
民众对高铁的印象,也经历了从惊艳,猜疑,指责,到最终自豪接受的过程.
国家高铁在这期间也是几番波折,几多心酸,从谷底艰难攀援到山顶,终于突破了狂风暴雨,迎来了璀璨的黎明.
不但在短短的八年时间里就开通运营了2万多公里的高铁线路,还作为一张闪亮的外交名片,在全球攻城略地.
要想了解中国高铁三十年崛起的艰辛历程,势必需要一部鸿篇巨著和如椽大笔,来书写其星辰灿烂的人物,记录其艰难破冰的历史,展示其技术创新的勇气,歌颂其不屈不挠的精神,分享其战天斗地的豪情.
而高铁见闻的新作《大国速度—中国高铁崛起之路》,就能够满足上述期望和要求,并且对关键细节的发掘,超出了预期.
作为畅销书《高铁风云录》的姊妹篇,《大国速度》第一个独具一格的创新,就是有勇气打破对高铁发展历程中核心领军人物的禁锢与避讳,用客观详实的笔调,精心还原了那段令人振奋、令人非议、却更加令人怀念的历史.
当读到书中披露的很多细节,让自己不由自主地陷入了奋战京沪高铁那五年的回忆中里,每一个场景都历历在目,每一幅音容笑貌仿佛就陪伴身边,以至于突然接到一个当年奋战京沪一线的同事电话,竟然内心激动,久久不能平静.
回眸一看,那段日子如今又跨越了长达六年的岁月,但是历久弥新.
—18—《大国速度》的第二个创新,就是对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画出了清晰的分界线,这种按照不同时间段的分类方法,让读者对跌宕起伏的高铁崛起历程有一个提纲挈领的了解.
中国高铁发展的每一个时间段,都有很多不同凡响的故事,将这些大大小小的故事串在一起,就谱写了一首震天撼地的英雄史诗.
《大国速度》的第三个创新,就是对原始资料消化吸收之后的再创作,其高度已经远超那些繁芜资料所表现的事实,与中国高铁采用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比如,本书有一个非常精彩的情节,中国高铁先是经历了"修与不修"之争,又经历了"轮轨与磁悬浮"技术之争,两派角力,可谓一波三折,高铁建设派处处被动挨打,最终,高铁建设被推迟了十年.
而后来,"高铁之父"上台,以摧枯拉朽的攻势终结了长达十年的争论.
前后对比强烈,原因到底是什么作者就给予了深入分析,可谓画龙点睛.
《大国速度》的第四个创新,就是总结和展现了决定中国高铁未来发展命运的几个重大事件.
其一,在漫长的技术之争中,铁道部捉襟见肘疲于应付的关键时刻,高铁的领军人物登场,以一人之力扭转乾坤;其二,国家高铁规划蓝图的出台并被国务院批准的过程,展现了那一届铁道部领导班子超人的智慧与策略;其三,十年中国铁路大提速的历程,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篇章,作者描写足够细致,彰显了非同一般的笔下功夫;其四,决定中国高铁成败的动车组引进过程,更是本书的重头戏,虽然在《高铁风云录》中已经有所披露,但在本书中,又补充了很多细节;其五,对中国标准动车组的研发过程,本书着墨不浅,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什么叫"大国速度";其六,中国高铁走出国门与其他列强同台竞技的故事,也是柳暗花明,惊鸿一瞥,本书针对高铁的一些谣言再次进行了澄清.
中国高铁韬光养晦,默默耕耘,积极探索,时间长达三十年,终于以傲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
阅读本书,将读者带进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里,重温那段辉煌的历史,感受"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豪迈.
来源:凤凰读书2017年3月14日作者:王麟《当工作消失时:城市新穷人的世界》20世纪60-90年代,大批商业和工业机构从美国芝加哥城区迁出,连带着就业岗位"消失".
部分产能和岗位陆续转移到海外,特别是东亚地区.
而保留在美国、芝加哥地区的企业和岗位,则重新集中在郊区乃至远郊.
这期间,芝加哥为代表的美国城市,还出现了中产及以上阶层家庭的外迁.
企业和人口集中在郊区,使之变得更加繁荣.
但芝加哥这样的城市,内城区却因此衰落.
芝加哥先是出现了白人家庭外迁的浪潮,之后是黑人工人和中产阶层家庭外迁,随着居民的减少,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资源大量流失.
内城区剩余的人口是贫困黑人以及其他有色族裔的居民,一大片一大片区域整体化的变成了贫民区.
由此带来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威廉朱利叶斯威尔逊在其所著的《当工作消失时:城市新穷人的世界》一书中就指出,芝加哥内城区的居民几乎无法就近找到工作,而因为他们来自内城区,又是有色族裔居民,即便愿意以较长的通勤距离到郊区求职,也很可能—19—不会被录用.
内城区居民看不到希望,他们(她们)的孩子同样如此,能够为学龄孩子提供优质教育的多为私立学校,集中在郊区.
内城区的公立学校不仅人满为患,而且师资和教学保障也都无法令人满意.
本书强调,工作机会的消失,极大的改变了芝加哥为代表的美国城市的城区环境,使得相当一部分城区居民无法获得改变命运的可能,他们(她们)在失去工作机会的同时,也失去了相应的带薪病假、健康保险.
芝加哥等美国城市的内城区,治安环境恶化,社会风气变得颇为糟糕,这又使得那些无法通过教育获得向上流动机会的青少年,被挟裹到地下经济、犯罪经济的体系之中.
此外,工作的消失和相关问题的剧增,还激化了美国城市本就十分紧张的种族处境.
它是一本卓越的社会学调查研究作品.
全书收入了芝加哥大学城市不平等研究中心所开展的多项研究项目所采集的数据,作者深入芝加哥内城区进行了大量的走访晤谈,发出大声疾呼,警告人们要认识到工商业、企业就业岗位从城市城区迁出的恶劣后果,尤其是在近年来,随着"机器换人"节奏的加快,芝加哥等城市的内城区甚至包括郊区在内的更大区域内,很可能出现更为突出的就业问题恶化,以相关的社会隔离、贫困集中等现象.
这本书对于正在进一步加快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转型,积极拥抱数字革命机遇的中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正如本文开篇所提到的那样,城市城区的工作消失主要源自美国产业的结构性调整.
当然,与之同时,美国的金融、科技产业发展很快,大量新的专业、技术和管理岗位被创造出来,但无论是黑人等有色族裔居民,还是一般的白人蓝领阶层,都无法真正意义上成为前述岗位的填补者.
新产业、新岗位实际上瞄准的是那些来自欧洲及第三世界国家的技术移民.
近几十年间,除了合法的技术移民大量涌入美国,还有很多非法移民,后者则直接成为美国本土白人蓝领阶层和黑人等有色族裔居民对剩余就业岗位的竞争者.
本书提出,美国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最大受害者就是城市黑人居民.
这主要是考虑到了白人蓝领阶层在郊区产业地带仍然拥有一定的竞争力.
书中深入讨论了芝加哥内城区的行为模式与机会结构.
数据显示,20世纪60年代之后,芝加哥等美国城市成年人失业比例不断攀升;尽管二战后的几届美国总统,都推动了公共住房建造计划,使得都市黑人居民成为主要的受益对象,不至于流离失所,但这些人也只能留在日渐破败的公共住房之中,公共住房区因而成为了连片的贫困区.
而在这些贫困区之中,都市黑人的亲属、朋友、伙伴网络都集中于此,上演了固定化、持续化、亲缘化的贫困失业链条.
书中提到,美国传统的意识形态将都市黑人等人群所面临就业困难,解释为技术、知识结构不健全和懒惰,抨击这些人群依赖公共福利,宁可不工作,这样的判断其实并不成立.
恰恰相反,都市黑人等人群中的相当多数人对于美国社会的价值观接纳程度,要高于白人等其他人群,他们(她们)竭力争取改变命运的机会,但事实上,来自高失业率的地区,即便获得就业机会,也不可避免会承受更低起薪的差别对待,用人单位很多时候甚至不会对这类申请者"恩赐"一个用人的岗位.
同样来自调查显示,芝加哥等美国城市的内城区,黑人等人群出现了单亲、贫困、福利接受等相关联的特征关键词.
在这些地区,结婚率急剧下降,单亲家庭需要承担养育孩子的职能,但因为内城区公共服务供给的水平不高,再加上社会秩序动荡,犯罪率高,青少年有更大几率沦落到更加边缘化的社会处境,吸毒、贩毒、出卖肉体甚至从事群体性的恶性犯罪.
—20—书中也专门提到,芝加哥等美国城市的内城区,家庭规范几近荡然无存.
该书还指出,应当从种族、阶级等视角出发,出台整体性的就业促进与培训政策,特别是专门针对少数族裔的基础教育政策和就业培训政策,通过增加就业来帮助都市黑人等人群,重新获得通过参与职场竞争改变命运的希望.
更为重要的是,要反思城市规划、工商业发展等方面公共政策短视,通过提高政策前瞻性,提升内城区与郊区的交通联系,增加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供给,创办公共事业项目更新美国的重大基础设施并因此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等等,让都市黑人等人群摆脱困境.
来源:凤凰读书2016年11月作者:(美)威廉·朱利叶斯·威尔逊译者:成伯清、王佳鹏有一种感动叫作林清玄——读林清玄"温情四卷"有感阅读林清玄,曾是非常时尚且流行的事情.
他的文章飘逸潇洒,曾迷倒过多少文艺青年.
如今,又掀起了一阵"林清玄热".
微博、微信中,随处可见林清玄的语录和文章,流传度之高,罕有其匹.
今年12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品了"林清玄温情四卷"——《心是温柔的起点》《人生看得几清明》《苍凉深处等春来》《不信青春换不回》,收录了170余篇林清玄创作生涯各个时期的经典作品.
初读书名,便有一种久违的亲切感.
翻开这套书,和着淡淡墨香,有如春风扑面,林清玄优美隽永的文字,配以古风禅意插画,更增趣味.
林清玄的散文清新淡雅,简约明快,意蕴深长,字字柔软又饱含力量,如广漠里的一泓清泉,施人清凉;又似暗夜中的一盏灯火,指引去向.
在此四部作品中,林清玄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围绕丰富的人生经历,倾其温暖的笔触,抒发了对生命的理解及对生活的感悟,从而唤起我们心底的力量和奋进的勇气,处变不惊,宠辱偕忘,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以一颗从容的、有情的心,活在当下.
林清玄在文章中写道,自己小时候写作时,母亲常过来询问:"你是在写辛酸的,还是趣味的"林清玄答:"辛酸的也写一点,趣味的也写一点.
"母亲说:"辛酸的少写一点,趣味的多写一点.
写文章得让人看后觉得快乐有所启发,而不是想从窗口跳下去.
"母亲的一席话奠定了林清玄作品的风格,所以读他的文章轻松自然,不会有压力.
于是,我们看到,他在亲戚婚礼上躲在厕所里喝汽水喝到打嗝(幸福的开关);他与朋友在"吃客"大快朵颐啧啧称奇(食家笔记);他与年轻人在航道上看飞机起飞降落(在飞机的航道上)……无不充满了乐趣.
林清玄曾入山修行,散文创作深受禅宗思想影响,但他在写作中并非一味阐述深邃的禅理,而是以入世的态度,把哲理掰开揉碎掺在小故事里,也从周身小事悟出大道理,关注现代人生存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并伴之以人文关怀和思考.
这使其文章独树一帜,自成一派,充满诗意、禅意和灵动之美.
"感动"是林清玄散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个动人的微笑,一句温情的话语,皆有令人感动之处.
—21—久在樊笼里,早已习惯了人性冷漠、世态炎凉,心灵变得麻木,大抵都已忘却了感动的滋味.
林氏散文重新触动了我内心的柔软之处,让我了解到,其实,每一寸时光都有欢喜,每一个角落都有禅悦,生活有许多可爱之处,教我学会在这坚硬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
林清玄的大多作品都会有自序,他曾说,一本书的序至关重要.
书中的内容是一道大餐,序言便是开胃菜,是以非常重视每一篇序.
我很喜欢他为这套"温情四卷"创作的序,名为"色与空的追寻",写到几种颜色对自己的影响和启示,表达对文学一如既往的热爱与追寻,在凡尘中常葆一颗赤子之心.
其中一句话令我深深感动:"岁月已随风而逝,创作的心依然迎风而立.
振衣于千仞之岗,长啸于万海之滨,我仿佛还是那身穿蓝衫的最初的少年.
"是啊,能做到这般不忘初心,执着追寻,是多么胜殊难得呀!
我也很中意这套书的宣传语——"致每一个在凡世中用心生活的人!
"这句话告诉我,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要用心生活,不失掉自我.
正如文中的一句话所说:"活在苦中,活在乐里;活在盛放,也活在凋谢;活在烦恼,也活在智慧;活在不安,也活在止息.
这是面对苦难的生命最好的方法.
"透过品读"温情四卷",我的内心充满力量,希望自己能在未来的岁月里成为一个热爱生活、用心生活的人.
来源:凤凰读书2016年12月29日作者:刘钊那些年,我们读名著的故事"好书像真爱,可能一见钟情.
但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杳远理解和同情,却总需要悠悠岁月.
"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的走红,让《查令十字街84号》引起了许多国内读者的兴趣.
这本书信集记录了纽约女作家海莲汉芙与伦敦书商弗兰克德尔跨越20多年的传奇书缘,展示了一连串寻书、购书、读书的动人故事,被奉为"爱书人的经典".
读书,是独自沉浸在精神世界的美好体验,也是读者与作者穿越时空的思想对话.
越是凝聚了古今中外伟大思想的名著,就越能激起持久的心灵共鸣和非凡的阅读体验.
品读名著的过程常常伴随着有意思的故事.
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读者,请他们分享自己读名著的难忘故事.
名著是童年的滋养出生于1970年的陈昌海(化名),自小便读了许多文学名著.
"那时候没有电视、电脑,读书是主要的文化活动.
爸爸和爷爷的藏书我都翻过,更多的书来自新华书店,一有零花钱我便会跑到书店去买书.
"一开始陈昌海爱读连环画式的小人书,很多是以名著故事为原型,比如《水浒》《三国》等.
识字多一些之后,陈昌海开始啃厚厚的外国名著译作: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小仲马的《茶花女》……都是在童年的似懂非懂中读完的.
"印象最深的是小学五年级读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砖头似的五大本,半个月就看完了.
"陈昌海回忆道,"具体的情节现在已记不清楚,但主人公与命运不屈不挠的抗争让我比较触动.
"初中时,陈昌海曾摆摊卖糖果,赚到钱就去买书.
"顾客买糖就可以看我的书,这也成为一大卖点.
"陈昌海笑着说.
后来,陈昌海考入厦门大学中文系,学会—22—以专业的文学鉴赏眼光来品读名著.
"虽然小时候读书主要是看故事,不懂门道,但这些名著让我在潜移默化中开阔了眼界,丰富了想象力,思想也得到深化.
"在陈昌海看来,年少时的阅读最重要的是培养兴趣和想象力,而想象力正是我们的课堂教育中比较缺乏的.
三读红楼感悟人生"读名著能够带给人'术'与'道'两种层面的收获.
"山东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党亚杰对本报记者说,"所谓'术',就是作品体现出的谋篇布局、敷演作文的艺术手法.
所谓'道',就是作品中所包蕴的带有普适性的生命认知和人生思考.
"党亚杰说,她最喜爱的中国名著是《红楼梦》,从初中到大学,三读《红楼梦》的经历让她感悟颇深.
初一暑假,为了完成语文老师布置的作业,党亚杰第一次翻开了《红楼梦》.
然而阅读过程并不顺利,文言表达、生僻字词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影响了她对内容的理解和对主题的体悟.
第二次阅读是在大一寒假.
她查阅了多位红学家的研究著作,了解到《红楼梦》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宝藏,而自己所看到的不足冰山一角.
带着众名家的研究成果,她对书中的诗词、楹联、灯谜、花签等细细研读,对于讴歌青春与爱情、鞭挞封建礼教的主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大四保研之后,党亚杰萌生了三读红楼的想法.
这一次,她对照着原著,把87版《红楼梦》电视剧也看了一遍.
"这是我最受感动的一次,仿佛从中看到了自己.
"党亚杰说,"贾太君带着媳妇孙女们听戏斗牌,唤起了我对家族团簇的向往;宝黛共读西厢,让我感动于爱情的纯真;众姐妹结诗社赋文猜谜,引发我对同窗情谊的回忆.
以至于读到最后群芳散尽,联想到毕业后同窗好友散落天涯以及成长注定带来与家人的分别,油然生发莫大的悲鸣和感慨,禁不住潸然泪下.
"从这以后,党亚杰便养成了一个习惯,阅读名著的同时,会搜集一些专家研究成果和相关影视作品,试图从不同角度体味名著的情感与内涵.
交流分享受益良多"月亮代表理想,六便士代表物质生活.
唯有真正的勇士,才可以舍弃六便士去追逐心中的月亮!
"2015年初,就职互联网公司的林旭东读完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后,写下了这样的感言.
当时,他组织了深圳市同城读书会的"共读一本书"活动,参与者要求在一个月内读完指定书籍并提交读后感,在月末出席线下交流活动.
在一家青年旅舍,三四十位书友参与交流,各自表达了对《月亮和六便士》的理解,颇有趣味.
"这本书甚至引导我开启了一次冒险的创业旅程.
虽然结果并不理想,但是不影响我继续追逐自己喜爱的事物.
"林旭东说,"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用心呵护自己心中的月亮,当它和六便士起了冲突,我们可以做一下权衡,也许便可开启另一种人生.
"有了读书会的经历后,林旭东创办了微信公号"拾书小记",相继发起"时蔬半月读"和"健读"等读书交流活动.
"参加活动的人遍布全球,各行各业都有.
"林旭东表示,"适当的机制和有趣的玩法能够促使大家读更多的书,并通过交流、分享和写作得到更大的收获.
在知乎论坛,有网友提问"读世界名著有什么用"名为"苏凌然"的用户回答说,名著写着前人对生与死、爱与恨、存在的困惑等永恒话题的种种解答,它们并非标准答案,但最大的作用是告诉你:这些问题永远存在,困扰的并非你一个人.
"你会在名著里看到这些被走过的道路,它们的泥泞与光辉.
如同在寒冷的雨夜跋涉,不知目的,无遮无拦,被风吹得—23—发抖的时候,忽然雨停,发现满天星光.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2月10日作者:邹雅婷议中国政治小说《人民的名义》"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周梅森:以"人民的名义"做一个"文学在场主义者".
2017年1月,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人民的名义》,同月10日,中国作协创研部、北京十月艺术出版社等相关单位联合在北京,为该小说的首发召开了一场深入的研讨会.
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敬泽、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张胜友、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等文学圈资深人士,对《人民的名义》进行了多角度深度剖析.
大家一致认为,有"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美誉的作家周梅森,在《人民的名义》中,用文学的形式对近年来错综复杂的官场贪腐进行了大胆而卓有艺术性的表现,其对人的灵魂的挖掘和拷问,在深度和品位上达到了对一般官场小说的超越.
在文学与现实、作家与官场等关系的表现的大胆、勇气方面,周梅森做出了精彩的表率.
《人民日报》刊文点赞:他把政治小说写作水准,提升到新高度.
在《人民的名义》中,一名国家部委的项目处长被人举报受贿千万.
当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侦查处处长侯亮平前来搜查时,看到的却是一名长相憨厚、衣着朴素的"老农民",在简陋破败的旧房里吃炸酱面.
当这名腐败分子的面具被撕开的同时,与之案件牵连甚紧的H省京州市副市长丁义珍,却在一名神秘人物的暗中相助下,以反侦查手段逃脱法网,流亡海外.
案件线索又被定位于由京州光明湖项目引发的一家H省国企大风服装厂的股权争夺,牵连其中的各派政治势力却盘根错节,扑朔迷离.
H省检察院反贪局长陈海在调查行动中遭遇离奇的车祸.
为了完成当年同窗的未竟事业,精明干练的侯亮平临危受命,接任陈海未竟的事业.
与腐败分子进行殊死较量.
格局宏大、思想深刻、情节动人,均罕见于同类作品.
作为一部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创作的反腐作品,《人民的名义》延续了周梅森作品格局宏大、抽丝剥茧、悬念丛生的艺术风格,整个故事一波三折、高潮迭起、荡气回肠.
据出版方介绍,这部作品也是国内首部反映副国级"大老虎"贪腐问题的长篇小说,大大突破了这类题材以往"写到副省级为止"的红线,成为当今文学创作中的最大尺度.
《人民日报》4月4日刊发文学评论家白烨的文章《"人民"名义下的殊死博弈》,提到这部作品"不仅有力地超越了一般的反腐题材作品,也把当下政治小说的写作水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李敬泽看了小说《人民的名义》后,很感慨,"生活比文学更为广大、浩瀚、精彩.
这个小说我觉得好就好在首先是不回避生活中,我们政治生活中,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以至于人心中的坍塌.
这部作品非常真实、深入地表现了我们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的不健康状态,并赋予了人性的深度.
一方面是世道人心,一方面是社会生态,在这部作品中都得到了非常有力的揭示.
也正是由于这种揭示的有力,让我们从这部小说中看到了我们的党、我们的社会中那种正面的、充满着理想和信念以及对人民的忠诚的力量,这终究是我们党和社会的主导力量.
在这个意义上,这部作品已经达到很高的成就,同时也为我们未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对于我们推动反腐题材作品的创作,推动我们现在的主旋律作品的创作,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他有作家的文学担当:"对当下错综复杂的—24—社会关系正面强攻".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周梅森从新历史小说转到了新政治小说.
无论是早期创作新的历史小说,还是转型创作新的政治小说,周梅森的作品都有强烈的政治情怀、现实情怀、人民情怀,呈现出壮士长歌入汉关的豪气、直面当下不隐恶的勇气、纵横捭阖写历史的大气.
如今,他又以蓄八年之功,以"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艺术定力,精心打磨、六易其稿最终完成《人民的名义》.
而且通过非常详尽真实的方式,完成了一部非常复杂的社会生活素描式的作品,这种高度关注现实的文学风格,也得到评论家的认同.
反腐故事并不少见.
周梅森的作品特别在哪呢文学评论家贺绍俊认为,"周梅森从一个作家的角度入手,真正认识到了今天我们党反腐的政治意义在哪里,整个官场政治生态的问题在哪里.
周梅森有清醒的政治意识,当然这种政治意识也表现了一个作家的人文情怀,一种从文人的视角建立起来的政治理想.
这种理想与政治家的政治理想有重叠之处,但又提供了一些更新的政治视角,实际上这也是一个作家对今天反腐斗争的一种深刻认识.
"在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韩松林看来,周梅森是一位极富个性、极有担当的作家,有与生俱来的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豪情,也有渗入骨血的对底层民生切肤的同情与关爱.
他以良知和责任、以文学之笔反映现实,表现了高度的敏锐性、尖锐性和深刻性以及侠义豪情,每一部作品都能给人不同的震撼和启迪.
"正义之光是周梅森作品中的主旋律,尽管生活让人忧伤,但他总是能在他的作品当中给人希望和力量.
周梅森是力量和智慧兼具的作家,他用正面强攻的方式来面对当下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面对生死交缠的社会矛盾,寻找文学表达的出路.
这种强攻是需要力量的,寻找出路是需要智慧的.
面对生活背后的恶,能及时曝光阳光下的暗疮,需要的就是作家的这份胆识和勇气.
周梅森在一系列作品中反映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的历史长卷,这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缩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这是气势磅礴的文学抒情,也是中国精神最鲜明的一种文学体现,一种文学担当.
"周梅森:我是一个文学的在场主义者周梅森是极富个性,也富担当的当代作家.
在他的作品当中都有强烈的政治情怀,现实情怀,人民情怀.
从第一部官场政治小说《人间正道》发表开始,他的《中国制造》、《绝对权力》、《至高利益》、《国家公诉》、《我主沉浮》等作品均曾描绘过暴风骤雨式的反腐倡廉斗争,为读者喜爱,为同行所称道.
周梅森曾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我的文章一方面写在书里,一方面写在大地上,写在中国改革的大地上.
"为了创作《人民的名义》,周梅森曾在各级检察机关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深入检察机关一线体验生活,亲自到监狱、反贪侦查指挥中心等地采访调查,获得了第一手的写作素材.
众所周知,反腐涉及情况复杂,非一般作家可以驾驭、把握.
创作《人民的名义》这种作品,必须要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有一个全面的把握,需要一种正大之气才能驾驭.
"周梅森沉寂多年,横空出世,以一部《人民的名义》搅动当下中国文坛.
被评论家认为,"他已经从以往的高原走向了高峰.
"对于自己的创作,周梅森在《人民的名义》小说研讨会上这样自我剖析,"我是一个文学的在场主义者,30多年来,我的创作和书写不断追随着中国社会的变化.
随着我人生经历、阅历的不断积累和丰富,我对社会的看法也在不断变化.
我的这些作品由于离生活非常近,描写起来有相当大的难度,有时候甚至吃力不讨好,但我觉得这个工作还是需要做.
一个时代需要有一部分作家站在社会的前面.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它崛起的过程中,如果文学总不在场,文学总是站在圈子外面,那么文学就会与人民越来越远.
起码我不愿意做这样远离世道场景的作家,我尽我所能希望可以记录一个伟大国家和民族的艰难崛起的过程.
作为作家,我有这个责任,也有这个义务反映时代生活,不管是它的辉煌还是它的问题,甚至是严重的问题,起码要有一部分作家把这个责任和义务承担起来.
我愿意承担,这部六易其稿的长篇—25—新作《人民的名义》就是我最新的承担结果.
"作者周梅森,1956年出生,江苏徐州人.
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八、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主席团委员,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专业作家.
出版有《周梅森文集》(十二卷)、《周梅森政治小说读本》(三卷)、《周梅森读本》(七卷)、《周梅森反腐经典小说》(六卷)、及《梦想与疯狂》《黑坟》《天下大势》《大捷》《军歌》《沉沦的土地》等长、中篇小说多种.
根据其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有《人间正道》《中国制造》《至高利益》《绝对权力》《国家公诉》《我主沉浮》《我本英雄》《人民的名义》等多部.
曾多次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全国优秀畅销书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中国电视飞天奖、中国电视金鹰奖、全国优秀编剧奖.
来源:搜狐文化2017年1月11日—26—【高校纵横】创意教育国内外高校走了多远中国高校需大力发展创意教育以往我们的创意教育意识较为淡薄,而印度高等教育重视创意教育,在美国金融和硅谷高科技行业中,印度裔高管数量远超华裔.
不少大公司的总裁是印度人,公司副总裁一级的印度人就更多了,中国人却屈指可数.
据统计,目前硅谷大概有15%的创业公司都是由印度裔创办的.
创业公司或大或小,但体现了创新精神和创意能力.
去年8月13日,笔者观摩了在韩国首尔大学举办的世界奥林匹克数学大赛(WMO).
本次大赛的安排是,上午笔试,下午从各种活动中综合检验学生的能力,考查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结果表明,中国学生在本次大赛中落后了,并且态度、情绪也存在一定问题,输了之后一蹶不振.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创意教育与创意能力较弱的结果.
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选手尽管总体分数不高,但部分选手领袖欲强,点子迭出.
国外高校走在创新路上当前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在走创新之路,进行创意教育的探索.
他们的创意教育主要体现在创新、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上.
首先,设计创业教育新图景.
2013年秋季,《斯坦福大学2025计划》在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的牵头下正式启动.
该计划最核心的一条是培养具有大格局和大视野的国际领导型人才,包括四项核心设计:一是开环大学(Open-loopuniversity).
区别于传统闭环大学,开环大学打破入学年龄限制,17岁前的天才少年,进入职场的中年以及退休后的老人都可以入学.
二是自定节奏的教育(PacedEducation).
计划把四年级划分改为调整、提升和启动三阶段,其中第一阶段时长为6至18个月,第二阶段为12至24个月,第三阶段为12至18个月,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完成各阶段的学习.
三是"轴翻转"(AxisFlip),将"先知识后能力"翻转为"先能力后知识",不再像传统大学那样按照知识来划分不同院系,而是按照学生的不同能力进行划分,重建院系,到2024年推出科学分析、定量推理、社会调查、道德推理、审美解读、沟通有效性等10个建立在本科生能力之上的教学中心.
四是有使命的学习(PurposeLearning).
学生不仅要了解自己的专业,更要深刻了解专业的使命.
其次,新型大学问世.
在创新、创意、创业教育发展驱动下,一些新型大学问世了.
这些新型大学反映了高校创意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以密涅瓦大学为列,该校没有校园、校舍,大楼里宿舍、厨房、教室合一,学生的主要学习工具是一台电脑,并主要是在线式学习.
该校与慕课三大平台不同的是,在线平台每节课少于19个人,并且高强度互动.
课上不讲授学科知识,而以训练思维方式为主.
此外,还有由谷歌公司与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产业家合办的奇点大学,其定位是"培养解决未来全球性问题的创新、创业型技术领军人物".
奇点大学不提供四年的系统学习,而提供多元化的教育与课程项目.
项目学习从几天到十周,旨在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激励并指导学生为全球变化作出努力.
各项目以团队为基础,汇集行业领导者、企业家和技术专家,进行为期不等的学习,探讨全球性问题的技术解决办法.
再其次,实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也强调创意教育.
也有高校试图通过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突出实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来促进创意教育的—27—发展.
加拿大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是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胜任岗位要求为基础,其最大特点是学习课程围绕着从事职业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来设置,教学计划、教学管理、教学方法、步骤、内容和考核方式等都由此决定,从而使理论与实践紧密融合.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企业主导型"实践教学模式所培养出的学生强调通过必要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充分的职业训练,成为某一领域中具有独立从事职业活动能力的职业人才.
为达到这种培养目标,其实践教学模式的显著特点是企业占主导地位,一般将德国实践教学的这种特色概括为"企业主导型"实践教学.
英国以资格证书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是以能力为基础的.
英国的"国家职业资格"是一种以能力为基础的资格认定,是一项"能力说明",由主要职能、能力单元、能力要素以及操作上的具体要求和范围等构成,强调"做中学",以实际工作效果评定学习成效.
国内外高校开展创意教育的启示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和外延均发生了深刻变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合作关系上,而是不断向国际合作项目和科学研究领域实现纵深发展.
现在,国内一些高校特别注重以国际化来引领创意教育的发展.
构建国际化办学理念.
只有着眼世界,才不会变成井底之蛙.
香港科技大学、上海纽约大学等在其办学初期就确立了"国际化"办学理念,将其融入学校工作各环节,围绕这一理念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战略来指导办学实践.
国际化办学需要全体师生的参与,因此必须提高全体教师的国际化素养,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和国际竞争意识.
人才培养目标国际化.
很多学校提出人才培养目标是国际化创新人才.
例如,上海纽约大学有一句口号,"让世界成为你的课堂".
强调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从每一个课程当中打下跨学科的基础,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全球性视野.
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
设立"创新、创意、创业"三位一体的高层次教学体系建设.
选择条件成熟的若干学科专业,分步引进国外有关大学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实现人才培养的国际对接.
首先是"教师+"师资建设和"课程+"课程建设.
"教师+"是指教育学生创新、创业的人,是辅导学生职业成长的教练、顾问和导师,比如退休的商界前辈、校友和专业人才.
"课程+"是鼓励学生在传统课堂学习之外从事课外实践.
在学分结构中,基于体验的非课程学分将会越来越重要.
其次是开设新型课程.
例如清华大学开设的全校友课程和产业课程,邀请著名企业进校授课,深度参与,建立联结紧密的校企合作,企业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
由企业家马云缔造的湖畔大学被称为一个分享失败教训、共同进步的创新、创意之所,全体师生抱着开放的心态共同探讨和学习创业之道,弘扬商业精神.
倡导主动学习模式.
和传统的大学教育模式不同的是,不少学校倡导主动学习模式.
学校的责任是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由学生自主选择.
例如,上海纽约大学教师来自世界各地,采用英语教学.
学生在二年级时才选择专业,在大学四年过程中有三个学期的时间在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当中流动.
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通过主讲课、研讨课、实验课、写作课的组合形式,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阅读、表达的能力.
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强调学生自我组织的科学和社会实践.
上海纽约大学《科学基础》课程由四位教授共同完成,课程根据问题综合而成,主要强调把物理、化学、生物技能打通,融合学科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
课程考核方式是让学生独立做一个由自己想出来的学科交叉项—28—目.
该课程强调以"学"为中心的学业评价方式,以考试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是创新、创业最大的障碍.
搭建"创造力+创新项目"平台.
构筑多样化的创业文化平台,构建全程化的学生创业帮扶体系.
例如,清华名为"x-lab"的教育创新中心以清华"x-lab"为平台,面向教育行业,致力于创意、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培育教育领域创新、创业项目,开展商业和创业教育,帮助师生了解最新的教育行业发展动态,激发创意灵感,分享最新行业发展动态,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聚合学科、行业、人才、投资资源,推动教育行业的发展.
打造多层次的创业教育平台,推进深度融合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如温州大学举办跨境电商班,"企业家接班人"班,大学生村官创业班等,系统推进"企业孵化式教育"教学改革,加强特色化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开展深层次校企合作.
大学与企业的密切结合,要落实到课程改革层面,强调学生创业、创造、创新"三创"能力的培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这也是大学与企业密切合作培养复合型、创业型、应用型人才的精髓所在.
铜仁学院成立了产教融合创新发展联盟,与18家企事业单位代表签订了校政、校企合作协议,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联盟各成员之间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协同创新,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来源:人民网2017年3月23日作者:周满生摘录:图书馆对外交流部高校人才诚信体系建设与高层次人才合理流动国务院2014年6月印发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重点针对教育、科研领域的信用建设提出要求,一是要加强教师和科研人员诚信教育;二是要开展教师诚信承诺活动;三是要发挥教师诚信执教、为人师表的影响作用;四是要加强学生诚信教育;五是要探索建立教育机构及其从业人员、教师和学生、科研机构和科技社团及科研人员的信用评价制度,将信用评价与考试招生、学籍管理、学历学位授予、科研项目立项、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岗位聘用、评选表彰等挂钩,努力解决学历造假、论文抄袭、学术不端、考试招生作弊等问题.
高等学校作为人才的聚集高地,要为社会人才诚信建设起到引领、表率作用,积极承担起人才诚信体系建设的重任,这就需要政府主管部门、高校领导和管理者、人才个人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共同担当,与社会人才体系建设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同进步、共繁荣.
人才流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正常现象,当前高校人才流动既要尊重人才发展与市场规律又要加强合理引导和适度干预人才流动的运行机制包括五个方面:人才供求机制、人才价格机制、人才竞争机制、人才保障机制、人才调控机制.
只有机制成熟并形成良性互动,才能为人才供求双方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人才流动才能顺畅而合理.
目前,这五个机制发展很不平衡,有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在供求机制方面,一般人才"供大于求",而高层次人才"供不应求".
供求机制失衡导致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扭曲.
一些地区和高校一味用高薪挖高层次人才,—29—畸高的价格超出了人才自身的价值,必将侵蚀人才群体的心理空间,造成价值观的扭曲,造成全社会对高校及其人才的价值误判与价值质疑,也将破坏健康的人才流动生态.
在人才保障机制方面,目前国家和学校在政治待遇、薪酬水平、医疗保障、工作环境、团队建设等方面,为高层次人才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大大地激发起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同时,要调动起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就必须妥善平衡包括高层次人才在内的各类人员的薪酬关系.
遗憾的是,当前一些地方和高校,为了增加学校人才数量的"显示度",不惜携"重金"挖人家地区、人家高校现成的特别是"戴帽子"的人才,这是一种极为不妥的人才"引进"观念,不仅会导致人才的非理性竞争,而且会重创人才市场的健康流动与建设.
值得关注的,还有人才的调控机制.
成熟的人才市场,"需求方"和"供给方"的市场价位在相对合理的范围内均衡波动,而不是某一方的价位极端上扬.
当前的人才市场还不成熟,不仅存在人才供给的结构性矛盾,高层次拔尖人才更是极度稀缺,一旦受到"高薪""重赏"的冲击,人才调控机制便瞬间失灵,高层次人才往往以撕毁合同、背弃信用的极端方式实现强行流动,这对于人才市场的健康发育也是极大的破坏.
高层次人才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大使命,带头重诺守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
诚信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做人、做事的道德基础,是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道德内涵.
人才诚信体系与公民的个人诚信体系在本质上高度一致,其差别在于人才的特殊身份,在于人才在某一领域、行业和区域内的社会声誉度与学术影响力、感召力,正是这种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其诚信标准应当高于一般个体的诚信标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层次人才应当成为诚信守诺的践行者与引领者.
笔者认为,高校高层次人才的重诺守信应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要"守约",即遵守学校的约定,履行与学校的聘用合同,这是法治社会每个公民理应遵循的准则;二是要"育人",即立德树人,通过教书育人,将求真、向善、爱美的观念传递给学生,这是教师的职业责任;三是要"自律",严守师德,自觉维护学校的声誉、教师队伍的声誉和个人声誉,这是教师的道德操守;四是"表率",国家和学校给予高层次人才荣誉与特殊倾斜政策,高层次人才理应率先垂范,重诺守信,这是高层次人才的责任和担当.
高校人才诚信体系建设,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和人才个人共同构建、共同担当.
首先,政府要在法律法规制定、政策导向、监督检查等方面加强领导和引导.
要从不诚信的根源和建设预防与惩戒不诚信行为两方面探寻原因、制定措施.
《纲要》指出,社会信用体系以法律、法规、标准和契约为依据,以健全覆盖社会成员的信用记录和信用基础设施网络为基础,以信用信息合规应用和信用服务体系为支撑,以树立诚信文化理念、弘扬诚信传统美德为内在要求,以守信激励和失信约束为奖惩机制,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
高校人才诚信体系建设,教育主管部门有责任对人才流动中出现的不合理、非理性现象进行引导、干预和制约,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一方面,要允许人才正常流动,鼓励人才到需要的地方去,到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去,特别是鼓励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流动.
由政府实施的国家人才重大项目,要有鲜明的政策导向.
比如,教育部组织实施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提出"向改革倾斜、向一流倾斜、向西部倾斜、向青年倾斜"四个倾斜导向,2015—30—年以来,进一步加大了对中西部、东北地区倾斜的力度.
为了更好地贯彻"育引并举"方针,发挥政府人才项目示范作用,2015年创新性地推出了"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项目,得到高校和青年教师的热烈欢迎和响应,遴选出了首批211名优秀青年学者.
在评审中,坚持"两个不能有""两个必须有",即申报人选政治上不能有问题,师德上不能有问题;评审过程必须公正,评审结果必须公信.
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督检查,规范以岗位聘用制为基础的权利义务关系,管理、约束甚至依规惩罚不履约行为.
前不久,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坚持正确导向促进直属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通知》,切实加强党委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坚持正确的人才流动导向、科学合理统筹人才薪酬待遇、认真落实规范管理要求、加强团结教育和引领服务、推进高校自律约束机制建设等六个方面举措,其中不乏政策创新与机制创新,不仅正面强调导向,也有对不端行为的惩罚措施,为的是政策能够接地气、见实效.
高校是培养、吸引、使用人才的主体,要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要加强党委对人才工作的领导,落实党委联系专家制度,加强团结教育引领服务,强化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
要坚决维护国家人才计划政策的严肃性,加强聘期管理,严格执行人才项目聘期约定.
二是要树立正确的人才工作政绩观,不能简单为增加人才数量而去挖人才,更不能纵容与个人、相关单位搞"君子协定"、钻政策和管理空子,形成所谓的"人才共享"——应聘到其他高校特别是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入选者工作关系留在原单位,不全职到聘任单位工作.
三是要讲诚信,兑现引才承诺,如配套科研经费、办公条件、团队建设等.
要以强烈的人才意识、责任感和服务精神,关心人才,尊重人才,服务人才,为人才解决后顾之忧.
同时,不能以加强人才流动导向为借口,阻挠人才正常合理的流动要求.
四是要建立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强调实际贡献.
要突出品德评价,高校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天职,高层次人才要做立德树人的榜样,正确认识义和利、群和己、成和败、得和失.
党员高层次人才要强化"四个意识",做高层次人才中的表率.
五是要建立全面人才观,不仅要关注关心高层次人才,还要关注关心所有为学校发展贡献才智的人才,特别是要关注关心青年人才的成长.
既要眼光向外,更多地吸引海外人才,也要注重培养自己学校的本土人才.
高校之间要树立"行业自律"理念,共同维护人才流动市场的良好生态.
要充分发挥专业组织作用,提倡高校之间建立一种"乡规民约"机制,互相约定同一地区之间人才薪酬最高限额,合理引导高层次人才薪酬待遇.
事实上,2012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薪酬研究分会面向部分高水平大学做了三次大的薪酬调查,具备了约定区域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流动薪酬定价乃至人才培养补偿机制的指导能力与基础.
国际经验表明,人才流动包括高层次人才流动是有规律可循的,是可以建立共享机制的.
另外,要创新人才管理与服务方式.
建立日常化的高层次人才信息公示平台,用人单位可以查阅国家重大人才项目入选者的聘期、流动情况,由公众监督;可以通过政府委托方式,由专业组织进行重要信息的公示,更加公正、客观.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2017年3月6日作者:丹聆摘录:图书馆对外交流部—31—构建区域性大学科技创新体系创新驱动对大学科技创新提出迫切需求大学科技创新,是指在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功能性活动中所进行的"贯穿于整个科学技术活动过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和研究成果商业化)中的所有创造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的科学技术活动".
大学必须面向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充分发挥科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汇聚地的优势,理性重构传统的知识生产与应用体系,致力于为产业和社会发展提供创新性知识成果.
就服务区域创新驱动发展而言,重构的基本导向就是大学知识生产与传播应用既要瞄准知识发现领域的科学前沿问题,更要瞄准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坚持问题导向,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前沿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的研究成果.
亟需大学知识创新的孵化延伸.
大学科技创新要尽可能地将科学知识创新体系与技术创新体系有效衔接起来,将知识创新体系延伸到新技术孵化阶段,将大学的知识生产和科学研究成果推进到市场应用.
一方面,大学尤其是服务地方的区域性大学,其科技创新要加强对产业技术需求的敏感性,改变单纯以科研项目结题、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申请发明专利为导向的成果评价,还要将科研成果推向市场、推向应用,通过自主建设或主动参与建设的创新平台,孵化新技术,服务产业升级,甚至进行科技创业、催生新型产业.
另一方面,企业等主体也应将一些技术创新环节向大学所提供的科技成果孵化阶段有序延伸,促进各创新主体交融交汇,形成围绕新技术的生产-孵化-应用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系统.
区域性大学科技创新的价值取向大学科技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环节之一.
区域性大学作为知识创新的重要主体,应自觉发挥自身优势,树立合理的价值取向,主动践行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服务产业发展的责任担当.
有效服务产业需求.
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亟需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亟需一大批从科技创新成长出来的创新型新兴产业.
当前,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已到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而且随着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启动,区域创新信息流动进一步加速,创新要素聚集进一步加快.
产业的创新发展需求就是大学知识创新最大最迫切需要应对和解决的应用情景.
大学必须自觉服务于国际产业竞争的需要,紧扣产业创新发展需求,抢占经济科技和创新发展的制高点,发挥理工类学科专业对于区域经济科技发展的"孵化器""加速器""服务站"等应有功能,精准聚焦企业转型升级的共性技术、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将知识创新目标重点指向产业国际竞争力,产出一大批引领产业发展、支撑产业竞争的先进科技成果.
有助学科交叉融合.
高等学校作为知识创新的主要基地,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其新兴学科的增长点、优势学科群的发展点、重大创新的突破点.
区域性大学应该紧密围绕区域产业布局需求,结合自身基础,积极谋划和优化学科融合布局,合理配置学科科研资源,在科技创新平台和重点科研项目上加强论证和引导,促进学科的汇集、交叉、融通.
既要通过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来引导其他学科向优势学科进行有序有效的交叉渗透,凝练激发优势学科的新方向和新增点;又要通过跨学科的科技创新项目或平台,以及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学科间横向汇聚和融合交叉,整合多学科协同创新的优势,形成问题导向、有力支持知—32—识创新的若干特色学科群.
有力支撑创新人才培养.
为了培养出真正适应和引领未来发展的创新人才,理工类大学应该在科技创新的各种环节和链条中挖掘和发现创新育人资源,打造理工科人才培养的创新需求环境和真实工程实践环境,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有力融合科技创新和教育教学,把科技创新过程、创新成果乃至成果衍生进行有效的课程知识体系重构和教育学改造,构建科研促进教学,科研改进教学,科教深度融合的创新育人体系.
大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作为广东省和东莞市共建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高校,东莞理工学院利用广东高水平大学建设规划实施的重大改革创新,对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知识、技术和人才需求进行系统分析,紧紧围绕"国内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目标指向,以重大项目牵引、学科凝练与融合交叉、高层次人才引育为关键支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积极建构服务区域创新驱动的大学科技创新体系.
以重大项目牵引科技创新.
学校打破传统的基于知识自身发展逻辑的学科科研模式,瞄准行业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共性技术,通过科学规划与遴选竞争相结合,优先和重点布局若干重大项目,以项目凝练为主攻方向,构建研发平台,在方向和趋势上牵引科技创新,强化包括专利、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新技术等若干智能制造领域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培育及转化,促进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
例如,学校围绕智能制造领域的产业需求,规划实施"面向3C产业的智慧工厂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示范"重大项目.
该项目基于工业4.
0的要求,开展"前沿关键技术研究"(面向数字化智能制造的工业物联网、面向电子行业的工业机器人等),充分发挥科创项目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中的牵引拉动和集聚整合功能.
项目在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和奇特服务的联网,促使目标行业实现以生产高度数字化、网络化和机器自组织为标志的智能化.
以学科凝练和交叉融合促发科技创新.
学校积极对接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带建设对电子信息产业、3C产品智能制造、绿色化工与新能源等领域的科技创新需求,不断凝练主干核心学科方向,强化学科融合.
例如主干核心学科中的"面向机电行业智能制造的机械工程学科",主要依托机械工程学科建立的广东省国际合作基地、广东高校国际暨港澳台合作创新平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共建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交叉融合工业工程等相关学科领域,以智能制造装备的研发解决智能装备的机构、控制等共性技术,以智能装备关键零部件的精密加工与检测技术,开展半导体、高端印制电路板、光学器件等产品的加工技术研究,以制造系统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为重点方向,开展面向3C制造业的智慧车间研究.
以人才引育持续支撑科技创新.
学校围绕智能制造领域新型学科专业群和重大项目、重大平台建设,改革人才聚集机制,面向国内外多模式引进既具有国际前沿核心技术、又具有产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和团队,形成在学科前沿和技术前沿紧密结合的创新集体.
学校按照需求分层分类设计了杰出人才、学科领军与骨干人才、产业精英人才、创新团队、创业团队和校长特聘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计划.
学校注重人才队伍的整合与协同.
一是强调人才的价值整合,强调以"卓越的科技创新服务产业",突出产出成果的实际"贡献度".
二是加强人才的目标整合,强调以绩效考核和发展目标为导向,强化重大项目牵引集聚作用,整合人才之间的研究力量,鼓励高层次人才主—33—动交叉融合,在协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协同.
三是人才分类管理,学校通过设置"科创特区"——科技创新研究院,将高层次人才纳入科创院分类管理,以"学科创新团队""教学学术团队"为扁平化载体,促进高层次人才与现有师资在申报和攻关国家级科研项目,申报和组建国家级教学团队等方面开展协同创新.
以体制机制改革保障科技创新.
其一,学校把握作为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科研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单位的契机,形成了以《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办法(试行)》为主体的"1+7"制度改革框架,确立"科技创新同经济发展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需求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的基本原则,充分调动教师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其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坚持"内稳外引"和"引育结合",成立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决策小组,建立快速决策机制,设立高层次人才引进与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实施办法、柔性引进办法等管理制度,激发高层次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三,深化内部治理体系改革.
依法贯彻落实学校《办学章程》,聘请法律顾问推进依法治校,建立健全内部治理体系;坚持"组织结构跟随战略"思想,根据广东创新型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高水平理工科大学规划战略任务,调整二级组织机构设置,优化学科专业和校区空间布局,提高理工类学科专业集聚度,强化理工类学科专业特色,坚持内涵发展,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7年3月27日作者:李琳(系东莞理工学院院长)摘录:图书馆对外交流部破解西部高校人才队伍建设难题的战略思考据不完全统计,西部有12个省市自治区,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数占全国的24.
86%,本专科学生数占全国的24.
61%,专任教师总数占全国的24.
42%.
在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一带一路"建设中,西部高校肩负着为西部培养各类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提供社会服务的历史使命,其功能价值和战略地位不言自明.
西部高校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国家启动"双一流"建设战略以来,"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人才竞争之激烈已经到了"白热化"程度,与东部和中部地区高校相比,特别是与这些地区的"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相比,西部高校在竞争中明显处于不利地位.
稳才任务显像化.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教师的薪酬水平和科研条件差别悬殊.
人才成本畸升化.
地方政府和高校都充分认识到高层次人才作为稀缺资源的重要价值,为了在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纷纷调整引才政策、提供优惠待遇,各类人才的年薪标准节节攀升,例如,东部地区有些高校为"青千"年薪"开价"70万元,为"大千""长江""杰青"开价甚至高达200万元,已经完全偏离了理性的路径,甚至有违社会主义分配政策和社会公平原则,导致优秀人才"行情日涨",高层次人才成本"一路飙升",西部高校限于财力只能望"才"兴叹.
引才风险扩大化.
为了引进人才,高校不仅要提供较高的年薪、尽可能优裕的生活待遇,更要提供科研平台建设费和相应的物理空间,组建学科梯队.
通过"千人计划""长江学者"—34—等人才计划申报引进的人才,学校给予的支持力度更大,动辄就是上千万元投入.
一个聘期结束后,如果这些人才被"挖"走,平台建设投入经费就打了"水漂".
对于西部高校,这种高层次人才引进难、稳不住的不确定性存在较高的经济风险,而且呈现扩大化的趋势.
西部高校人才工作难的主要表现人才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引才难.
由于办学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办学条件、学科水平、校友分布、当前师资来源等多方面的差异,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高校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有效信息掌握有限,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导致西部高校引进海外优秀人才更加困难.
违约追责难导致的履约质量低.
合同聘用是目前高校人才聘用的基本形式.
在合同执行过程中,易于发生两种违约现象:一是人才到岗工作时间不足,二是人才没有严格完成合同约定的工作任务.
国际差异导致的续聘待遇难降.
为了吸引海外人才,高校对各类人才计划入选者首聘期的个人薪酬待遇、科研费投入和团队支持条件通常都倾其所能、就高不就低.
首聘期结束后,这些人才对条件、待遇的心理预期居高不下,如果不按原来的高标准续聘,就很难留住海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客观上,这些海外人才家属在国外的生活成本和生活质量要求较高);如果按照原来的薪酬标准续聘,则会造成学校用人成本越来越大.
如何找到合理的、能让人才计划特聘教授们"归队"的办法,是许多西部高校面临的问题之一.
西部高校人才工作难的成因分析待遇不设上限是导致人才流动的直接原因.
迄今为止,国家并没有对高校教师岗位待遇设置上限,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之间相同岗位级别的教师待遇差别较大,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年薪标准更是差别悬殊.
例如,"杰青"的年薪,东部高校有的达到100万元甚至200万元,而西部高校一般仅为40-60万元;"千人计划"特聘教授的年薪标准40万元到100万元不等.
无论与国际大学比,还是与国内其他知识密集行业比,我国教师群体的平均薪酬待遇相对较低,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待遇更低,客观上驱使教师产生"向钱看"、奔着高待遇而去,致使引才难、稳才更难.
同质化办学是人才竞争白热化的内在原因.
当前,我国大学"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一些大学特色不鲜明,办学目标定位模糊,学校组织结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办学理念甚至校风校训等"千校一面".
相当多的学科专业在很多大学"遍地开花",客观上加剧了相同学科的优秀人才紧缺和恶性竞争.
有的教学型大学不满足于教学型,揠苗助长盲目向研究型大学拔高,也不遗余力"掺和"对研究型人才的抢夺,哄抬了人才市场行情,对大学之间人才的异常流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把尺子量不同学科和学校是外部原因.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当前,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对大学校长的评价,还是大学对人事处长、学院院长的评价,包括国家和社会对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评价,在人才队伍方面实质上还是看带"称号"的人才数量(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四青人才"为关注重点),导致高校竞相争夺本就十分稀缺的带"称号"的人才,在人才计划申报上不惜血本、做足了功夫,"一家有女百家求",进一步助长了人才的跨地区流动和校际流动,人才引进成本不断攀升.
人才计划各自为政是导致人才盲动的诱因.
目前,各高校给予各类人才计划入选者的薪酬水平、科研支持经费、家属安置等待遇和条件都比普通教授高出很多,具有挡不住的诱惑力.
但是,国家"千人计划"仅面向海外引才,各级地方政府设立的人才计划仅面向省外引才,各高校设立的人才计划仅面向校外引才,国内外、省内外、校内外教师不能平等竞争这—35—些人才计划("万人计划"虽然面向国内人才,但竞争非常激烈,且基本集中在少数特别优秀的国内人才).
人才计划的这些申报条件限制,客观上导致国内人才设法出国"镀金"、曲线自赎,省内人才积极到外省申请人才计划,校内人才竞相到外校申报人才计划,成为高层次人才跨地区、跨省区和校际异动的重要诱因.
破解西部高校人才工作难题的思考与探索大幅提高教师的保障性收入比例.
目前,高校教师的收入主要包括工资、岗位津贴、其他津补贴三大部分,其中工资收入比例最低,岗位津贴比例最高,但岗位津贴依据"在岗原则"发放,无法纳入退休待遇.
收入分配的保障、激励和调节功能出现了失衡,保障部分比例过低,激励部分比例偏高,调节部分作用微弱,教师被导向"为了生活而挣钱",而不是"为了学术理想而创新",导致原创性成果产量低、产率低,劳民伤财,也造成高级知识分子疲于奔命,其平均寿命低于全国人口平均水平,英年早逝、"过劳死"现象时有发生,应该引起国家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无论是中国要实现大国崛起的中国梦,还是大学要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都亟待下大决心提高教师群体的整体收入水平,特别是要大幅度提高教师保障性收入及其占比,减轻高校教师经济压力,使教师"著书不为稻粱谋"、过上体面和有尊严的生活,使全社会回归对教师的尊重,进而吸引更多真正高水平的人才到高校工作.
引导各级政府和大学国(境)外引才.
建议国家通过政策引导各级地方政府和高校改变人才计划工作思路,提高中国在国际人才市场中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才工作政策、制度环境、社会环境和学术环境,打消国(境)外人才回国或来华工作的后顾之忧,大力从国(境)外引才,真正把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才观贯穿于高校人才工作的始终.
设立西部重大研究专项人才计划.
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西部发展的重要性日渐凸显,西部地区有许多重大科学问题亟待深入研究.
长期以来,西部高校围绕本地区独特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问题,形成了一大批特色和优势学科,有条件和能力开展这些重大问题的科学研究.
建议国家应在评审条件不降低的前提下,在"万人计划""千人计划""长江学者""杰青""优青"等人才计划中统一设立"西部重大研究专项人才计划",设立单独的评审指标,设定一定的年限(建议5年为宜),吸引海外人才、东部地区人才和西部地区人才共同竞争申报.
设立西部地区专项人才调节津贴.
吸引和稳定人才在西部工作意义重大而长远.
目前很多人才留在西部或来西部工作,并不是因为没有"本事"去东部地区找到工作岗位,很重要的动机之一是照顾年迈的父母(很多人才的父母仍然生活在僻远落后的西部农村),无论是从国家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弘扬孝道的意义上,这些人都应给予褒奖.
另外,应该注意到,西部高校的教师,其生活成本并不比东部低(他们教育子女、赡养双方父母等的开支实际比东部地区更大).
建议对于虽未入选人才计划,但长期在西部地区工作的教师和从东部调入西部工作的教师,应给予"西部地区专项人才津贴".
津贴标准与其在西部工作的年限相关,工作时间越长,津贴标准越高,同时将该津贴纳入退休待遇.
建立西部人才支持条件倍增政策.
为了能真正吸引海外人才到西部工作,鼓励东部人才到西部高校工作,建议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愿意到西部地区工作的人才计划入选者(指学术评价标准不降低的前提下评选出的人选),给予比东部地区高一倍的政府奖金或科研经费.
例如,给予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100万元生活补贴、200-600万元科研经费,给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万元政府奖金、—36—青年学者60万元政府奖金,依次鼓励享受奖励的入选者至少在西部地区工作两个聘期.
尽快建立起人才流动补偿机制.
为了有效规约人才市场的不正当竞争,降低西部高校引才风险,建议以国家政策形式做出"刚性"规定,对于通过正常渠道流动的人才,本着"谁引进、谁补偿"的原则,由引人单位、受益地方政府和中介机构等共同支付人才流动补偿费用,补偿范围包括人才培养成本和人才引进成本.
前者包括人才本身的价值,人才学历教育、岗位培训、访问进修等费用,后者包括引进时的安家费、购房补贴、科研启动费、实验室建设费、薪酬等.
出台高层次人才年薪指导意见.
针对目前国内出现的不同地区、不同高校高层次人才年薪标准悬殊的实际情况,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出台针对各类人才计划入选者年薪标准的指导意见,明确厘定不同地区各类人才的年薪标准及上下浮动范围,引导用人单位在科研投入、平台建设和团队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吸引和支持人才工作.
出台有效措施限制从西部引才.
无论国际还是国内,人才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都是难以逆转的趋势,其背后最大的动因是发达地区的高收入、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当前,东部地区特别是北、上、广等地,吸引人才的最主要因素是高收入、子女高考录取分数相对低、晋升机会多等.
既然都是公立高校,建议国家在提高西部高校教师待遇(包括其子弟上大学与东部高校子弟享受同等的优惠政策)、缩小与东部高校差距的基础上,出台有效措施限制东部高校到西部地区"挖墙脚"引才,例如在各类人才计划申报材料审查时,严格对申报人工作单位的审查,凡是从西部到东部工作未满五年的,不能申报国家人才计划;西部高校引进的各类人才计划入选者,非学校原因在西部工作不满两个聘期不得调离,否则取消称号并追回奖励,等等.
破解人才工作难题的实践探索陕西师范大学学校领导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破解人才工作难题.
一是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两种模式,拓宽引才渠道.
打破常规,定期组团到海外高校或科研机构招聘;搭建"曲江学者论坛"等校内引才平台,增进了解,建立情感认同,提高引才的精准度;继续采用网媒、纸媒、新媒体等宣传媒介,出品新版招聘宣传片、宣传材料,立体化宣传学校,提高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人才引进效益,为各类人才计划(工程)储备力量.
二是实施"四动"引才工作新机制.
学校2014年提出"学校推动、学院主动、典型带动、部门联动"的引才工作新机制,进一步强化了学校主推、学院是引才主体、各部门相互配合的工作理念.
三是设立"文科资深教授""理工科领军人才计划",设立"优秀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资助计划""教学终身成就奖和教学团队""教学名师计划"等,选拔在教学上业绩突出的教师作为表率,引领青年教师潜心教学、教书育人,在教学上作出突出业绩.
类似这种人才计划项目,校内还有不少.
通过一系列人才计划的实施,截至2016年12月底,全校共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200余人.
四是采用全程精细化申报人才计划方法.
近年来,无论国家还是地方人才计划申报工作,学校均安排高层办牵头,集聚各部门的力量,专门地采取精细化、全过程跟踪的工作方式,在严把候选人遴选关的基础上,要求学院首先帮助申报人论证申报材料,保证对本人学术贡献的总结准确、到位,对未来拟开展的科研选题具有前瞻性.
截至2016年12月底,近三年学校共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40余人.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2017年3月6日作者:甘晖(陕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摘录:图书馆对外交流部—37—省级层面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科学谋划省域"双一流"建设整体方案实施省域"双一流"是具有中国特色、反映中国高等教育特有国情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和特有国情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一是,中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实行中央、省级地方和高校三级管理体制,省级地方政府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国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计划需要省级地方政府支持和落实.
二是,中国高等教育在东、中、西部存在较大差距,省域层面开展"双一流"建设正是实现结构优化和调整的重要手段.
三是,省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依赖性越来越强,随着"人口红利"逐渐衰退、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外需拉动有限,我国及各省域经济发展迫切需要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不断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四是,省域"双一流"要聚焦一部分重点领域和核心技术,使之成为实现从跟跑并跑到并跑领跑的转变.
1.
价值取向:服务区域发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在"双一流"建设布局、建设项目和建设内容上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有机结合,将区域中长期的主要发展思路与重大关键举措嵌入其中.
同时,在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充分发挥高校作为推进区域创新发展核心动力源的作用,将省域"双一流"实施方案与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在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建设改革任务等方面全面衔接、紧密对接,为区域创新驱动战略实施、推进区域创新驱动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2.
目标定位:多元一流目标充分考虑各地区高等教育的现实情况,对纳入建设范围的高校区别对待,区分层次,鼓励高校在不同层次上争创一流.
一般而言,可将省域高校分为四个方阵:第一方阵为"985工程"建设高校,第二方阵为"211工程"建设高校,第三方阵为本地区博士学位授权高校和少数硕士学位授权高校,第四方阵为部分硕士学位授权高校和部分本科院校.
其中,第一、第二方阵是排头兵,是建设的关键,要率先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第三、第四方阵是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的重点,要积极跟进,形成区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提升区域高等教育整体实力和水平.
对于省域高校各个方阵的一流建设,要分别制定建设目标和评价标准,进行立项建设与检查检收.
一是在省域"双一流"建设目标制订和评价标准选择上,结合各地区高校的现实条件和基础,明确发展定位,选定建设目标.
第一方阵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为首选建设目标,第二方阵以创建世界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大学为重点建设目标,第三方阵以创建国内一流学科和国内高水平大学为主要建设目标,第四方阵以创建国内特色学科和办好一流本科为建设目标.
二是在省域"双一流"建设项目遴选、立项建设和检查验收过程中,按四个方阵,实施差异化建设、评价和考核.
3.
内容设计:三级建设协同从"双一流"建设三个层级的相互关系来看,要呈现国家层面、地方层面、高校层面逐层支撑的建设关系.
坚持政府主导、高校主责、地方参与、企业融入、项目引领原则,科学规划"双一流"建设项目.
在省域"双一流"建设内容的设计上,既要对接国家总体方案的建设要求,又要结合省域实际,尤其是本地区"十三五"建设规划,积极服务于本地区重点建设领域,服务于本地区整体建设与发展.
—38—同步推进省域"双一流"建设1.
同步推进高等教育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建设省域"双一流"在阶段建设目标的设计上,要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建设目标相协调、相统一,即通过实施省域"双一流"建设目标,实现省域高等教育阶段性建设目标.
所谓建设时间上同步,是指省域"双一流"建设应转变原有教育重大工程短期建设的做法,将这一重大教育计划作为一项长期的建设项目,省级地方政府予以长期的持续建设和支持,支撑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在新常态下保持中高速发展.
所谓建设内容上同步,是指省域"双一流"建设项目要结合地方建设发展的重点领域,在项目类型及项目内容的遴选与布局上,要与地方战略新兴产业、支柱产业、高端新型智库、创新创业等省域建设领域紧密衔接,在不同的建设期,要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变化作相应调整,实现省域高等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动态稳定.
2.
同步推进一流研究生教育和一流本科教育一是要进一步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高校中的中心地位.
人才培养是高校立于社会大系统之中的根本所在,也是大学的本质属性和存在价值,必须在思想认识层面厘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高校职能的关系,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尤其是本科教育.
二是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大学的教育教学理念既要体现国家社会需求,体现时代精神,即要有社会本位理念;又要强调服务于学生个人的发展,即要有个人发展本位理念.
三是同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
加大教育资源整合调整力度,积极实施高校学科和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尤其是要结合高校学科和专业实际,适度调整社会需求不足或不适应社会发展或不符合高校特色发展方向的学科和专业,通过做"减法",将高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进一步聚焦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
四是同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质是教育资源的重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要义在于通过制度创新激发不同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两者都是当前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的难点和关键问题,两者共同的目标都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五是同步推进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方式改革.
课程体系设计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质,并以此为出发点,解决好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整体与综合.
整体是要打破原有的分学段设计,将各学段打通而进行总体设计,在时间维度上按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设计;综合是强调多学科之间的融合,转变原有分科教学的不足,在知识维度上按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系统设计.
3.
同步推进高校整体建设与高校综合改革一是厘清建设与改革的内涵与差异.
"改革"重在变革旧的事物或关系,解决存量问题,其核心对象指向"生产关系","改革"的关键在于改革生产关系,理顺生产关系中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而"建设"重在添加新的事物,以解决增量问题,其核心对象指向"生产力","建设"的关键在于发展生产力,提高生产力水平.
二是全面推进高校整体建设.
全面推进高校整体建设,概而言之,就是抓好"一个关键"、凸显"四大职能".
抓好"一个关键",就是要强化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
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科研成果.
凸显"四大职能",就是在省域"双一流"建设过程中,通过采取有效举措,不断提升其作为社会系统一种组织的职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双—39—一流"建设成效如何,四大职能是至关重要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
三是切实推进高校综合改革.
必须准确把握高校综合改革的对象——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建设,必须重点关注高校综合改革的关键内容——学术权力和学院权力,必须积极探索高校综合改革的发展载体——学科引领,必须强化高校综合改革的条件保障——民主与法治.
统筹省域"双一流"建设相关资源1.
统筹相关社会资源在省财政加大相关资源投入基础上,坚持多方共建模式,充分发挥省部共建、省市共建等共建平台的作用,调动各方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筹集资源的渠道,多方统筹资源,形成建设合力,协调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入围建设高校要积极争取主管部门、行业企业和地方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通过教育发展基金会和校友会等平台,向校友和社会宣传高校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成绩和特色,积极吸纳校友捐助和社会捐赠.
引导高校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不断创新合作体制机制,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式,推进与科研院所、社会组织、政府机构等的资源共建和共享.
积极引入社会第三方专门机构参与学校的学科、专业、课程等的动态调整和质量评价.
2.
统筹中央和地方建设项目中央财政将设立中央高校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重点支持中央高校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同时鼓励相关地方政府通过多种方式,对中央高校给予资金、政策、资源支持.
省级层面统筹推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要积极对接国家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统筹安排好中央和地方建设项目,一是对部属高校入选国家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行列的项目要给予立项配套支持;二是对省属高校入选国家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行列的项目给予立项重点支持;三是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省域高等教育发展情况,设立专门国内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和特色学科建设项目.
3.
统筹教育投入与专项资金省级层面统筹推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首先要落实省属高校生均拨款政策,并逐年提高拨款标准.
在保障已有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等建设资金投入的基础上,要根据省域的财政实力,设立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新设立的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项目的投入,确保建设力度和建设强度.
统筹省级基本建设专项、高等教育专项、省部共建专项、高端人才建设专项、科技专项、创新创业专项等资金,向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倾斜.
积极对接地方省市政府重大战略举措,积极争取重大战略举措投入中的教育、科技及人才建设投入,优先投向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
改革创新管理体制机制1.
创新管理体制在省域层面,成立省域"双一流"建设领导小组、"双一流"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领导小组办公室等机构,分别负责省域"双一流"建设决策、咨询和执行,形成比较科学的组织管理体制.
其中,省域"双一流"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双一流"建设的重大决策事项,包括审定省域"双一流"建设方案,负责统筹相关部门资源和力量,负责统筹省域"双一流"建设项目和内容等.
"双一流"建设专家咨询委员负责对"双一流"总体方案的评议,参与"双一流"建设项目的遴选、中期评估与验收等工作.
为保证省域"双一流"建设有序进行,关键在于各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市州政府的积极参与,并成立各自的对接办公室.
同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不定期对省域"双一流"事务进行协商.
在高校层面,把握好改革与发展两大主题,尤其要促进高校加强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建—40—设.
积极开展高校综合改革,通过省域"双一流"建设项目的实施,大力推进高校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建设,尤其是围绕高校与学院的关系、高校学术组织(包括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的规程制定、责权利明晰等方面,要加大改革力度,加强制度化建设,构建起良好的高校治理结构体系.
2.
创新运行(管理)机制一是多方面建设资源统筹机制.
各地区的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省政府发展改革委、财政厅、人事厅、教育厅、科技厅等有关部厅局以及各地、市、州,要按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安排,将有关工作统一到加强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上来,切实将有关建设任务纳入自身的工作范围,将建设投入落实到位.
各省域要结合自身的财力和条件,切实保障本地区"双一流"的高投入,确保建设力度和建设强度.
二是要建立起省地共建、校地共建、校企合作、部门联动的"双一流"建设推进机制.
省域"双一流"建设涉及省域内的多个部门、各地市州及社会有关单位,既需要各有关部门、有关地市和社会单位的共同支持与参与,更需要在建设过程中,通过联席会议制予以通力配合.
三是要建立起要构建起省域"双一流"建设的评价与动态调整机制.
通过第三方评价,为地方政府对各建设项目的立项、后续资助提供参考依据;同时通过评价与监督,加强对各高校、各建设项目的监控,实行年度或中期考核,对实施不力、进展不佳的项目予以淘汰,构建起有进有出的动态建设机制,形成有序的竞争环境和氛围.
四是引导高校围绕人事制度改革这一核心关键,形成有利于激发师资队伍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制度激励机制,同时要形成对不思进取、消极应对教师的约束机制,从制度层面构建起对广大教师的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保障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朝着预期目标迈进.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2017年2月作者:韩习祥等摘录:图书馆对外交流部十问耶鲁大学校长:老师有哪些使命在线教育是趋势怎么看待大学,怎么看待中国同行3月18日,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耶鲁大学校长苏必德先生接受了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该文节选其中的10个问答与读者分享.
一问:采访之前,我们通过中国高校传媒联盟收集了一些问题.
其中有一个问题是关于大学排名.
世界大学排行榜很多,不同榜单中耶鲁的座次不一.
你在乎吗会研究排名以使耶鲁获得更好位置吗答:当我们排名位列榜首或名列前茅,我们当然是骄傲的,但排名本身并非十分科学.
一所大学的声望是影响排名的重要因素.
而声望往往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是非常稳定的.
所以我认为排名是了解顶尖高校的一个参考指南,但不要过分看重.
我不会去研究排名.
如果让我对申请人建议,我会说排名不应是申请或不申请一所学校的原因.
当然,排名接近的高校也各有不同,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并不代表任何区别.
—41—统计学家对此称之为"虚假精确",即排名并不能足够精确地区分出前三名之间的差异.
前三名与第49名、50名之间是不同的,但我不会太在乎那些影响排名先后的微小细节.
二问:许多中国大学想要跻身世界名校之列,中国政府也实施了这样的计划.
在您看来,这会是"长征"吗中国大学的优缺点有哪些答:中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让我印象深刻.
事实上,中国的一流大学已经站在了国际舞台上.
这正是我们寻求与中国高校推出学分互认项目、合作建立研究中心的原因.
我们与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等都有学分互认项目,因为它们都是好大学,而且只会越来越好.
我认为如果中国政府持续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如果中国那些最优秀的学生都能被中国大学吸引,那么距离中国大学跻身世界名校就不会很久了.
我认为中美两国教育模式的最大不同在于,在美国,校园文化鼓励学生彼此质疑,也可以质疑老师,学生们会参与对各类议题的辩论;而传统的中国大学更注重对于学问的传授,而非互动,当然,这种情况现在也在改变.
但我相信美国教育的最大优点之一就在于能让学生进行充满活力的辩论.
我感觉这种风格会越来越多影响到中国大学.
三问:您是怎样界定大学校长的权力和责任您认为大学老师有哪些使命答:耶鲁大学有一个管理机构,名曰"校董会",这个听起来老派的名字,可追溯至300年前.
校董会有17名成员,都是毕业于耶鲁的各界领袖.
我也是这17人之一.
我所要阐明的是,当我们考虑一系列问题,诸如耶鲁的未来、我们的策略、我们所要强化什么、我们将要扩大什么等,我们必须以团队的身份去做.
他们都很聪明,我只是成员之一,作为校长我会领导这个小组,但我更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参与进来.
在耶鲁,校长很大程度上是试图清晰表达学校发展图景的人.
我也花了大量时间招聘领导团队,副校长、院长等等.
同时,没有大量来自慷慨善良人们的赞助,耶鲁也不会成为今天的这所大学.
所以我也花大量时间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耶鲁,被耶鲁所鼓舞,对耶鲁产生兴趣.
在我大部分职业生涯中,我都是一名心理学教授,管理着一个研究情商的实验室,教授心理学概论等课程.
在授课时我所要做的,或者说所有教授在授课时都想要做的,不仅仅是把我脑中的知识传递到你脑中,那是远远不够的,而是去激发学生想在余生中保持学习的兴趣.
这样20年后,我的学生才会在聚会中对我说,"是你的课程激励了我,让我从事了什么什么".
读书,学无止境,让心理学与生活融为一体,这对我而言就是成功.
四问:在线教育会是个趋势吗再过半个世纪,未来的顶尖大学会是什么样子答:毫无疑问在线教育会在未来扮演重要角色,它在今天已经如此.
我对在线教育最赞赏的,是它能对传统的课堂教育予以补充,如果我现在还在教授心理学课程的话,我肯定不会沿用以往的教学方法.
我会让学生们在网上观看课件,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更多的探讨、辩论、试验和推理.
所以我相信在线教育会创造改变教育方法的机会,让我们得以用更有效的方式,去教育到较以往千百倍的学生.
我相信在线教育将会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我对此非常支持,但我不认为它会代替那种坐在课堂中,与师生共同学习的感受.
很难知道高等教育未来什么样子.
我能告诉你的是,我们所提供的教育是为目前并不存在的工作机会和挑战而准备的.
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而教育,因此很重要的是塑造那些具有普—42—遍技能的终身学习者.
五问:有一种说法是,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
此话怎讲答:我想我们真正要讨论的是教育的内涵.
你具体在学习什么固然重要,但其重要性并不如学习那些普遍的、能突破任何学科界限的知识与智慧,比如如何创新地运用思维,如何去解决问题,如何清晰地沟通.
学习如何学习,或许更为重要,这样你就能够保持终身学习,即便毕业了也始终受到教育的滋养.
六问: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在《优秀的绵羊》一书中写道,他认为美国精英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聪明有天分,但同时又充满焦虑、胆小怕事.
您如何看待他的这一观点答:我认为这本书"小题大做"了.
我不会把我们富于创造力的、兴趣浓厚的、聪慧过人的、充满积极性的学生称为"我们的绵羊".
但是,我会把这本书看作是一种警告,即,我们始终要帮助学生不仅仅去记住知识,也要通过质疑、批判等方式与知识同行;不仅仅是让学生作为个体具备这种意识,在集体中也应同样如此,这将对他们的整个人生都大有裨益.
七问:10年前,耶鲁大学组织百名学生来华访问,特别是考察中国农村.
让美国的青年一代客观、全面地了解中国,您觉得有多必要如何让多数学生拥有跨文化体验答:我觉得认识中国对美国学生而言非常重要.
10年前百名耶鲁学生访华,我是带队老师之一.
从北京到西安到上海……我们在中国花了大量时间调研.
我相信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是全球性问题.
我们所讨论的气候变化、贫困、食品安全问题,都不是一个国家能够独立解决的.
作为当今最重要的两大经济体,美国和中国必须合作携手应对挑战.
而美国学生越了解中国,这种合作才会越发成功.
我相信了解另一种文化的最好办法就是实地访问.
耶鲁大学鼓励每位本科生在校期间进行至少一次国际交流.
另一件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学习语言.
如今中文已经是耶鲁校园第二受欢迎的语言,当学生们理解中文并亲身到访中国,用中文与那里的人们交流,我相信那才是你欣赏一种文化的开始.
八问:2016年,亚裔美国教育联盟提出了一项针对常春藤盟校的投诉,称20年来,亚裔学生的百分比一直保持在13%至16%之间.
一些人认为这是缘于歧视.
对此,你作何回应在当下美国社会乃至世界许多角落都日益"被撕裂"的背景下,您认为大学可以为弥合裂痕作出怎样的努力答:这的确是一个争议性话题.
当我们录取学生时我们是整体来看的.
我们会看重学生的成绩,但同样注重领导力证明,注重你在多大程度上能为耶鲁的教育环境作出贡献.
这造就了我们今天的课堂上,有许多亚洲人,许多亚裔美国人,许多非裔美国人,许多拉美人,许多本土美国人——来自全球的学生.
这些由各种族裔构成的群体,是耶鲁学生的主体.
当今世界充满了冲突和偏见,我对此深表遗憾.
但作为一所大学,我们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迎接四海学子,他们背景各异,但共同生活、共同工作、共同学习,成为同道中人,差异也得以被更好地理解.
与提供形式上的融合相比,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被同等对待,受到同等的尊重,所有想法都能够充分交流.
在我看来这才是对抗偏见与冲突的最好方式.
九问: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渴望到美国的顶尖大学学习,很多人关心怎样进入耶鲁.
您有什么建议答:首先,我强烈建议中国学生力争在高中取得优异的学业成绩和SAT成绩.
我们已经—43—增加了本科生中的国际生名额.
我们会向学生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
为了使申请脱颖而出,你在重视学业成绩和SAT成绩之外,还需要得到教师的评价和推荐,这同样重要.
你的申请文书需要体现你将如何充分利用耶鲁的教育资源,同时要清晰阐述你想到耶鲁求学的动机.
招生办公室每年会收到大约32000份申请.
从明年起,我们将扩大规模,每年录取人数将达1550至1600左右.
学生们如何为彼此创造教育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耶鲁会注重评估每位申请人能够对耶鲁教育环境所作出的贡献.
十问:还有哪些建议,是您觉得对青年一代而言至关重要的答:我对青年一代的建议是,尽可能保持开放的姿态,去学习新事物,认识新的与自己不同的人,去探索与所熟悉的领域相距甚远的世界.
我想这是最重要的事情:向"意料之外"打开自己.
注:苏必德是耶鲁大学第23任校长,也是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上世纪90年代,他以与约翰·梅尔教授开创了"情绪智力"理论及"情商"研究而著称,他的著作已被译成11种语言出版.
来源:中国青年报2017年3月22日摘录:图书馆对外交流部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思考与实践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党校第41期中青年干部班学员,先后走访了上海市教委、华东政法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上海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7家单位.
对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以下简称"双一流")的重大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对策和建议.
上海地区的基本做法和可借鉴的思路1.
上海市层面的相关政策与举措一是启动高原高峰学科建设计划,率先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2014年,上海市颁布《上海高等学校学科发展与优化布局规划(2014-2020年)》及其实施方案,启动高原高峰学科建设计划.
2016年,又颁布《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管理办法》.
明确高原高峰学科建设计划的建设目标是按照国际一流、国内顶尖、国家和区域急需的标准,分类建设、优化布局、凸显优势,重点建设一批高峰学科和若干高峰领域(方向),围绕国家需求优化学科布局结构,凝炼学科方向,重点形成一批特色鲜明、贡献突出、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的高原学科群.
具体做法是由高校对照国际标杆,根据学科现状和建设目标,提出建设路径、投入总量和结构需求.
教育、财政部门邀请国内外同行专家逐一进行合理性论证.
以三年为一个投入周期,期间只监测不评价,只调增不调减支持对象.
二是共建部属高校计划与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计划,推进"双一流"建设首先,部市共建,率先支持在沪部属高校争创"双一流".
总的来说,上海市非常重视在沪部属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在资源及政策支持方面力度较大.
据统计,1996年以来,上海地方财政对在沪部属高校累计投入资金273亿元.
除资金支持外,市区两级政府在土地、人才等方面对部属高校也给予重大支持.
目前,上海市正积极争取与教育部签署部属高校"双一流"共建协议.
地方财政将按照教育部相应口径,—44—继续以1:1的比例给予在沪部属高校"双一流"建设经费支持.
其次,实施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计划,推进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进程.
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计划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打包"下放、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2016年,上海市制定了《上海市深化高校改革建设高水平地方高校试点方案》,从人事薪酬、财务资产、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基本建设等5个方面提出14条放权措施.
二是以"一校一策"的思路支持高水平地方高校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
2016年上海市启动了首批1所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上海大学),由试点学校按需提出建设资金和资源需求.
2.
高校层面的建设路径探索一是在沪部属院校(上海交大、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三所高校均对"双一流"进行了分析和深入思考,但对一流的认识及对标准的判断略有不同.
如交大以权威大学排行作为一流的标志.
其2020年目标是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在权威全球大学排名中进入世界百强,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
同济大学则将"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结合起来,提出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科技发展领域过程中、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在传承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
华东师大则以打造一批一流学科为抓手,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
发展战略.
以一流大学建设为目标,3所学校均开展了SWOT分析,并在分析基础上明确了发展战略.
交大在做出机遇大于挑战、优势劣势并存的基本判断后,明确了转型发展战略.
同济大学的总体发展战略则被表述为:坚持把提升办学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任务;坚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关键所在;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进学校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坚持把优化结构作为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华东师大则以编制《"十三五"学科建设方案》为抓手,坚持统筹发展、分类支持、学科主体、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院系、科研基地和学科三位一体,聚焦内涵建设和条件建设,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推进"双一流"建设进程.
建设内容与路径选择.
3所学校都很重视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四大功能设计建设任务,其中综合改革和人才队伍建设是最受关注的问题,得益于"985工程""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引导专项资金的支持,部属院校在此方面的投入力度较大.
在发展路径及重大举措方面,虽各有侧重,同济大学则从一流学科建设、一流师资队伍、一流人才培养、一流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一流国际化办学五个方面体现一流大学建设的重大举措,而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则作为重要的战略支持因素.
华东师大的"双一流"建设路径有4个亮点,一是优化学科布局,分层次构建学科体系.
二是以一级学科为基本建设单元,统筹学科-院系-基地一体化建设.
三是严格学科规划评审,实行院系学术组织、校外同行专家、校级学术机构三级评审.
四是进行大部制改革,组建教育学部、经管学部、书院制、规划部的组建等.
二是地方高水平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综合性大学(上海大学).
与在沪部属高校不同的是,上海大学推进"双一流"建设的思路设计和路径选择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除了对接国家战略外,更加重视地方需求;除了学校自身的发展需求外,也十分重视上海作为教育改革综合试验区的核心任务.
如上海大学的总体定位被描述为:一是上海的大学,支撑上—45—海经济社会发展;二是中国的大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三是突出上海的城市特色;四是学科定位主动对接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聚焦五大特色学科,带动相关学科协同发展;五是平衡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合作,凸显真正的国际化而不是美国化.
从路径选择来看,上海大学的"双一流"建设道路是建设与改革并举.
建设任务有5项: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
改革任务也有5项: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关键环节突破,构建社会参与机制,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均密切对接了上海的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总体方案,体现了试验田特点.
内容和举措与部属高校相似,均重点围绕四大功能设计建设任务,但更加关注综合改革(包括治理结构、体制改革)和国际化.
新型特色高校(上海科技大学).
上海科技大学则是上海市与中科院联合重点打造的新型大学,是高校办学模式的新探索.
其使命和目标被描述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建设一所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创新型大学.
作为上海大力投入建设的精致型高校,上海科技大学的办学经验可能并不能为大部分的大学直接借鉴,但其发展路径极具参考价值.
尤其是以下方面:一是师资队伍建设机制.
高起点聘任常任教授(国际一流学者组成教授聘任委员会,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轨的招聘程序,对国内外应聘者一视同仁等);提供优越启动条件(充裕的教学及科研启动经费,高水平的实验室及公用仪器平台、国家级科研设施,组建科研团队以及青年教师海外培训项目等);以学校为主评价教授(教授聘任不与任何人才项目挂钩等);注重教师长远发展(要求教师从事前沿性、战略性研究,教师考核中关注"质"而非"量",教师收入不直接与科研项目挂钩等).
二是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通""专""新"的培养特色,施行"书院+学院"的协同培养体制,探索以加强通识教育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注重创新创业课程、强化专业基础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建设,强化实践和国际化环节,打造一流培养体系.
三是科教融合的发展道路以及别具一格的学院和专业设置,如创新创业管理学院.
四是以具有决策权的校务委员会、教授委员会以及精简的行政管理架构为核心的治理结构.
行业特色院校(华东政法大学).
作为传统的政法"五院四系"之一,华东政法大学的法学学科优势明显,与其他学科差距较大,属于典型的行业特色型院校.
另外,体育学院、音乐学院、戏剧学院等是我国高校的主要类型之一.
华东政法大学创建"双一流"的基本思路是瞄准世界一流,通过完善学校内部治理体系,提高学校管理治理水平,注重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建设与发展,积极创建"一流政法大学""一流法学学科".
以一流学科建设支撑一流大学建设,或者说以一流学科(优势学科)建设为重点是行业特色型院校发展理念的典型特征.
学校确定了"法科一流、多科融合,特色鲜明、创新发展,推动法治文明进步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的愿景,并明确了达成愿景的"三步走"战略目标.
分别以2020年、2030年和本世纪中叶为时间节点,确定了重点建设学科的水平性目标.
以目标为指引,学校贯彻"开放办学、开门办学、创新办学"的办学理念,并设计了涵盖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国际化、重大合作等方面的一系列重大举措(6大工程,22项计划),支撑战略目标的实现.
总体来看,上海市在"双一流"建设工作—46—中起步早,统筹力度大.
在总体规划、方向激励、政策引导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地方层面确定了"双一流"建设的总体框架,给予了高校明确的指导.
从高校层面来讲,部属院校探索"双一流"的建设道路各有特点,一般是基于对标国际标准,通过SWOT分析,寻找自身的发展路径.
而相对于部属院校极强的自主性,地方高校更多地受到上海市政策的影响,具有极强的上海色彩.
这一方面表现在高校的建设将对接上海需求作为基本定位.
另一方面表现在建设内容和改革举措的设计方面,充分体现了上海教育综合改革的总体方向.
"双一流"建设相关对策和建议1.
国家层面应进一步加强宏观指导、部署实施与监督管理第一,应该保持国家政策的统一性、连续性和前置性.
建议抓紧出台"双一流"建设具体实施办法、资金管理办法和绩效评价办法等,保证各项配套政策有机衔接,让各地和各高校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第二,以一流为目标,支持不同类型高校开展"双一流"建设.
高校无论大小和类型,不论是部属还是地方,如果有达到世界一流的基础或者可能性,就应该在"双一流"建设中给予支持.
第三,国家层面应该考虑制定相关政策,进一步鼓励和引导各地方政府、大型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双一流"建设,投入相关资源要素,协同科技创新与培养人才,促进"双一流"建设深入开展.
第四,建议国家层面扩大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自主权.
高校应该自主确定"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定位和目标,自主推进相关建设与改革,国家应该给予支持,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高校更多自主权,促进高校更好自主发展.
第五,建议国家层面进一步保障和促进高校深化综合改革.
"双一流"建设有5项重点改革任务,尤其提出要做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突破,其中一些改革(例如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薪酬制度改革等)需要国家层面给予支持和引导,形成相应的匹配.
2.
地方层面应进一步加快工作启动、配套落实与政策引导第一,建议各地方应该尽快启动实施各地方的"双一流"建设,地方"双一流"建设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围绕"双一流"的建设目标,结合地方特点进行贯彻落实.
第二,建议各地方对本地区大学发展和高校学科建设应有顶层设计和长远考虑,出台稳定、连续的支持政策,尤其是对列入本地区"双一流"建设的高校应该不分部属还是地方院校,一视同仁给予相应的重点支持.
第三,"双一流"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最终应该是我国各高校均取得较大进步,整体水平大幅提升而不只是少数高校.
因此,建议各地方建立相关引导性机制,促进高水平大学与地方高校的合作与共建,提升地方高校的水平与实力.
第四,地方政府应该进一步转变职能,改变目前对地方高校的管理方式.
总体上,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管理多头,而且各项管理约束也比较大,建议在"双一流"建设中,进一步改革政府自身管理,研究解决拨款体制僵化、绩效工资制度负面影响、编制与高级职称比例限制等地方高校推进"双一流"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
第五,地方应该积极引导各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推进成果转化与服务社会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任务,也契合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各地方应该引导各地高校,更好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在服务国家和地方中体现"双一流"建设的价值.
3.
高校层面应进一步加大统筹规划、扎实推进与深化改革第一,高校应该进一步深刻领会"双一流"—47—建设的重大意义,承担相应的重大使命与责任,从实际出发,面向未来,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和目标,着眼于"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目标,制定长远的建设规划.
第二,高校应该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的5个重点建设任务,建设过程中要紧紧抓住以人为本,即积极做好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尤其要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
第三,高校应该努力深化服务"双一流"建设的综合改革,通过改革进一步激发活力与动力,通过改革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改革实现关键环节的突破,通过改革扩大社会参与和争取多渠道筹集建设经费,通过改革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第四,高校应该处理好"双一流"建设中的若干关系,包括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的关系,近期目标、中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的关系,统筹规划与分步实施的关系,一流大学建设与一流学科建设的关系,服务国家与服务地方的关系,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等等.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2017年2月22日作者:方守恩等摘录:图书馆对外交流部一所国家试点学院的"三个融合"——苏州大学探索纳米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纳米科技创新人才"三融合"培养模式姚臻供图近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杂志刊登文章,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先锋"为题,重点介绍了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的教学成果.
作为教育部首批国家试点学院之一,这所"年轻"学院在成立发展的6年间,已频结人才培养硕果:2名学生摘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多名学生斩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大奖;本科生发表SCI文章42篇,获批发明专利4项……肩负着培养纳米科技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使命,学院如何迎难而上、崭露头角的教科融合:以研究性学习为导向2010年12月,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应国家战略、产业急需而成立.
在积极探索全新人才培养领域时,学院也同时面临着专业设置时间短、无既定人才培养模式等发展困境.
"这样的挑战下,学院紧扣人才培养主线,—48—在学校给予的自主办学权支持下先试先行,从学段、学科和地域三个维度开展纳米科技创新人才的'三融合'培养实践.
"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季晶说.
创新人才的培养,师资乃重中之首.
在苏州大学大力实施的人才强校战略下,学院"核心教授+创新团队"所开展的前沿科学研究,也很快被巧妙转变成优质教学资源,成为学院人才培养的强力支撑.
在破解教学与科研"两张皮"的问题上,学院提出让教授全员参与教学,以研究性学习为导向,将科技前沿和创新训练融入教学,构建教学科研深度融合的机制.
同时,建立国家级、省级、校级和院级"四级"创新训练体系,实行师生双向选择的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纳米科学技术学院一间实验室内,学生汤洵正利用专业仪器制备轻薄柔性、光色可控的有机发光(OLED)照明面板.
得益于国家"千人计划"廖良生教授的直接指导,汤洵在本科阶段凭借"高效大面积柔性OLED照明光源的研究"项目,摘得全国"挑战杯"竞赛奖项、申请发明专利1项,并与团队成员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3篇SCI论文.
"廖教授耐心的科研启迪,令我的研究兴趣得以充分激发.
"谈及取得的成绩,科研起步并不顺利的汤洵感慨地说,多年严格的学术训练中,耳濡目染导师兢兢业业的科研态度,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才日益强化.
"早进团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
"事实上,纳米科学技术学院400余名本科生都是"三早制"的受益者.
从大一起,学院就为每位本科生配备导师,在经过专业培训后,本科生还能直接操作使用总价值超过1亿元的先进实验平台设备,参与纳米领域最前沿的科研课题.
导师们的言传身教及人文关怀,令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求的现象蔚然成风.
学科融合:以立体化培养为方向纳米科技,是一个创新性、交叉性的前沿领域.
如何实现跨界协同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学科交叉优势和国际化视野"的人才乘校际、区域、国际协同之东风,纳米科学技术学院在苏州大学、苏州工业园区政府和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携手共建下,积极探索推出了"立体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立体'是指人才培养实现高度上的教学科研融合,深度上的学科交叉融合和广度上的国际资源融合.
学科的融合,更能产生1+1>2的协同效应.
"采访中,纳米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王穗东介绍,学院为此打破学科藩篱,建设多学科融合的教师队伍,以构建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其中,为同专业的本科生开设与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分别交叉的三个课程方向.
研究生则可以跨学科选择导师、课题和晋升学段.
受益于开阔的学术视野,2015级博士研究生陈倩在校期间就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包括《NatureCommunications》、《AdvancedMaterials》等学术期刊在内的12篇学术论文.
而令陈倩感到更兴奋的是,能在一支学科交叉的团队中学习成长.
"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相互讨论、合作实验,常常迸发出许多创新想法.
比如在我们课题组,化学与材料专业的同学可以从材料合成角度大胆创新,研发出一些新材料,同时再与生物学的同学合作,又可以探索出不同领域的应用研究.
""协同创新,并不是某个课题组内的鲜有现象.
学院许多高水平论文的联合发表,都体现了跨学科互补性合作的协同效应.
"纳米科学—49—技术学院执行院长刘庄表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氛围下,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锻炼.
国际融合:以多方协同化为志向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2011年,以纳米科学技术学院为基础组建的"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成功跻身首批"2011计划"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后,又进一步实现了学院"教学、科研、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在融合国际化资源上,学院除了实行专业课全英文教学并制订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增强教师队伍国际化、推进课程体系国际化,还通过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爱尔兰圣三一学院、德国洪堡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合作,开展了国际联合培养及CO-OP学生互访交流等多个项目,搭建多方协同的国际资源融合平台.
据统计,53%的本科生毕业后都在哈佛大学、剑桥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继续深造.
为了积极推进学生国际交流,学院专门成立独立的英语语言中心,采用小班化、互动式教学,5位语言学背景的全职外籍教师提供咨询辅导,让学生"足不出户"就能接受专业的学术英语培训.
2013级学生王彤彤入学时无法适应全英文教学,但是经过全职外教"量身定制"的小班化、互动式教学后,已经可以独立完成全英文课程汇报.
不只是她,在英语语言中心,很多曾羞于开口、困于表达的学生,英语水平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升.
"得益于学院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才使我有了更多交流学习的机会,提升了自身眼界和国际化素质.
"现任职于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副研究员的袁建宇,谈起在校学习经历时,充满感激.
在以全球视野合作办学的理念下,袁建宇的快速成长正是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探索本硕博学段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缩影.
其实,在将"国家试点学院建设成一流的示范学院"视为奋斗目标的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爱生重教的浓厚氛围无处不在:课堂上,学术大师为求知若渴的学生详解纳米奥秘;实验室里,导师亲自指导本科生进行实验.
即便是公事繁忙的院长李述汤院士,手中常备的也是一张学生课表.
用李述汤的话来说,"在培养纳米科技创新人才的探索道路上,学生就是学院发展的根基.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7年2月作者:姚臻摘录:图书馆对外交流部中国外语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中国的外语教育应进一步实现中国化、本土化发展在我国进行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外语教育由于和外向型的经济形态结合得过于紧密,最终仍然突出的是外语在沟通交际方面的工具性,以"字正腔圆"为标志的纯正外语倍受青睐.
于是,西方的教材成为了最权威的教材,国外的教学方法被视为最科学的方法,英美等国家的课堂被理想化为外语学习最"给力"的课堂.
这种动辄以西方为标尺来审视中国外语教育的做法,可以说是外语教育领域内的"原教旨主义",因为这种教育观念有意无意地过滤—50—掉了外语教育中的中国元素,没有结合中国自身的实际进行本土化、民族化的创新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西方的翻译机和传话筒.
这样的外语教育,只能勉强称之为外语教育"在中国",而不是"中国的"外语教育.
中国的外语教育应突出外语教育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不断推动外语教育的民族化和本土化上下功夫,使外语教育内在地成为"中国的".
即它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为中国人所接受并被运用于中国的教育实践.
在外语教育中融入中国元素,嫁接民族文化,不仅不会使外语教育"变形""乏效",而且还是对外语教育本身的创新和发展.
从世界各国的外语教育实践来看,成功的外语教育也并没有一个必须遵从的固定模式,而只能是结合本国实际、凸显地域文化色彩.
仅从英语教育的全球推广来看,英语在传播过程中不但没有走向标准化、齐一化,反而出现了很多变体,表现出了丰富的地域文化色彩.
比如,许国璋先生编写的《许国璋英语》之所以经久不衰,影响了几代人,正是因为这本外语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融入了中华民族自身的元素,成功实现了外语教材在中国的"变体".
当然,以今天的眼光视之,这本教材的内容也许陈旧了,但我们不能以此为理由否定这本外语教材所指示的外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方向,而只能沿着这个方向赋予其更加鲜明的时代气息.
中国的外语教育应进一步凸显民族立场和文化本位教育在根本上就是文化传承和价值观的塑造.
外语不仅是交际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
在过去的外语教育实践中,我们对前者的阐述较多,而对后者的认识颇为不足.
事实上,外语,特别是产生于英美文化圈的英语,其背后镶嵌的正是一整套的西方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
随着英语逐渐突破地域性和民族性成为一种世界性语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正在通过外语学习向他国进行强势而隐蔽的意识形态渗透.
于是,多元文化交流融合中出现的文化冲突也成为了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深刻挑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内针对青年的一项调查表明,美国以英语为载体传播的信息占世界信息传播总量的65%.
世界电影市场中,好莱坞控制了大约70%.
在互联网上,英语信息占了约90%,法语占5%,其他世界上众多的不同语系只占很小的份额,汉语信息所占比例不到1%.
这种文化和信息的不对称传播,对我国的民族文化形成了不小的冲击.
部分人群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对西方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念由一开始的"了解"逐渐过渡到"接受"和"赞同",直接威胁到了我国外语教育中的主体性原则和民族文化立场.
全球一体化绝非全球一致化,国际化更不是美国化或西方化.
我们国家自近代开展外语教育初始,就对本土文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忧患意识.
在当今对外开放的滔滔大势下,我们既不能走闭关锁国、排斥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的老路,也要坚决抵制"言必称希腊"、片面追捧西方一切价值观的做法,"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
在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双重变奏中,当前很多国家都积极探索在外语教育中融入民族精神的有效方式,以维护国家本位和民族立场.
比如,日本近年来提出了"培养能够使用英语的日本人"的外语教育行动计划.
其中特别强调,"(该计划)要培养的不仅仅是能够使用英语进行国际交流的日本人,而且是精通本国语言历史文化,能够使用英语对其进行展示,能够使用英语进行信息发布能力的优秀的世界人.
"当前,"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外交流工作的主要目标.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只有在多元文化并存且平等交流的前提下才有可能.
而且,外语教—51—育还承担着文明交流和文明互鉴的使命,外语教育也同样需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需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基础上,"既不简单拿来,也不盲目排外,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因此,坚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外语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致力于多元语言文化能力培养,积极搭建不同语言文化群体之间的沟通桥梁,既是对世界外语教育事业的创新和发展,也是维护民族文化利益,提高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
中国的外语教育应进一步明确国家利益导向伴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外语在维护国家战略利益方面发挥着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外语的弱势可能会导致民族的弱势.
当前,世界各国的外语政策都带有明确鲜明的国家利益导向.
早在2004年,美国国防部就召开了一个由美国政府、企业、学术界和语言协会领导人参加的"全国语言大会".
会议的目的是"要通过提高外语能力增进对世界文化的了解和尊重,改善美国在全球的领导地位".
2005年1月发布了"白皮书"——《国家外语能力行动倡议书》,号召美国公民学习国家需要的"关键语言".
一个关于"提高外语能力"的"全国语言大学"竟然由美国国防部倡导召开,其中的蕴意,颇值得我们深思.
之后,美国更是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与国家安全直接相关的语言项目.
特别是"国家安全语言启动计划",更是从外语能力、外语人口、外语语种、外语教育、外语资源利用等各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外语规划.
根据这一计划,美国政府列出了阿拉伯语、汉语、俄语等"关键语言",并在高校设立了15个语言资源中心,围绕重要议题开展智库研究,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和储备战略急需的外语人才.
与美国相比,我国对外语以及外语教育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我国的外语政策尚没有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进行顶层设计,缺乏清晰的安全目标定位.
在外语规划方面,国家的整体规划与个体规划还存在某种程度的脱节,没有对全社会的外语学习形成理念引导,以至于社会个体在外语学习方面较多关注自身的实际需要(求职、就业等)而不能自觉地服务于国家的战略利益.
比如,自愿选择学习国家安全所必须的普什图语(阿富汗的官方语言之一)的人就非常少.
英语多年来的广泛普及虽然大幅度提高了整个社会的英语水平,但由于缺乏以国家利益为目标导向的个性化、针对性的外语教学与培训,并没有直接推动我国对外语言能力的整体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提到非传统安全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
语言安全是文化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迫切需要我们将外语政策纳入国家语言政策统筹考虑,将"国家安全语言战略规划"的制定纳入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议事日程:在国家层面设立外语政策管理和协调机构,突出语言战略意识,统筹各类外语资源,协调各部门和机构,从外语语种、外语人口、外语教育、外语资源利用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外语规划,以明确其维护民族核心利益和国家安全的目标定位.
近代以来,中国外语教育及相关政策的变化既是中国国家开放的一面镜子,也是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架桥梁;既反映着中国国家实力的变迁历史,也叠映着中国国—52—家发展战略的不断成熟.
可以说,中国外语教育始终与国家命运相连,成熟的外语教育及外语教育政策是一个国家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要推动中国外语教育的发展,需要树立强烈的时代意识,了解外语教育发展的趋势,将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落实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推动中国外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上来,将外语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联系起来,将外语教育与国家文化安全、对外开放和文明交流互鉴联系起来,进一步夯实丰富、深入理解新时期的外语教育内涵,将外语教育及其政策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开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外语教育.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2017年4月1日作者:彭龙摘录:图书馆对外交流部—53—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若干问题的理性认识至2015底,教育部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组织审核评估部属高校22所,全国多个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属院校的审核评估40多所,已参评高校占应参评高校约10%.
笔者近几年参加了多所高校的审核评估工作,切身感受到新一轮审核评估良好的发展态势,也感受到参评高校和参评专家对新一轮审核评估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认识偏差.
笔者深刻思考了审核评估中常见的几个问题,并整理成文,与大家分享.
一、如何界定高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1.
高校办学定位本轮审核评估的特点是用学校自制的"尺子"量自己,因此"尺子"的选择至关重要.
高校办学定位的依据是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自身办学条件和发展潜力.
同时,高校办学定位是随着高校自身办学历史沉淀,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以及社会变革寄予高校的期待而改变的.
所以,高校的办学定位具有阶段性特征.
一般来说可分为:近期5—10年定位、中期10—30年定位、远期30-50年乃至更长时间定位.
被评高校在撰写自评报告时应明晰本校的办学定位是近期、中期、还是远期定位,以便使评估专家能客观、准确地理解学校的办学定位,恰当地使用高校自制的这把总"尺子".
2.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第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应该基于三维视角立体化考量:一是外适性视角,依据国家和社会需求;二是内适性视角,依据学校的办学定位;三是个适性视角,依据学生全面发展要求.
第二,人才培养目标可分为学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和各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两个层次,彼此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学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是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纲,纲举目张.
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在学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的指导下,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和服务面向而确立的具体目标.
某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该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纲,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培养规格;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制定培养方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选择培养途径并予以实施.
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运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组,教学资源的配置与保障,质量评价的取向与实施,无不依据人才培养目标.
第三,人才培养目标按阶段可划分为近阶段人才培养目标和中长期人才培养目标.
近阶段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必须达到的标准和要求,跳一跳、跳两跳能够达得到.
中长期人才培养目标是一种中长期的追求和努力的方向.
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重点关注的是近阶段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因为它是审核评估的具体"尺子"或"镜子".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有多种分类表述方法:第一种是按照专业口径特征分为"专门人才"与"复合型人才";第二种是按照岗位特征分为"研究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第三种是按照能力特征分为"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
至于"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创新意识"、"国际视野"等修饰词,都是对各类人才规格的界定或描述,并不适合单独定位为人才培养类型.
比如,"创新意识"对于应用型专门人才、或学术性专门人才、或复合型人才等都是要求的特质.
—54—例如,某一高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定位为:"培养基础扎实、专业精深、实践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而本科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分别表述为:高素质专门人才、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等.
可见,本科培养方案中专业目标定位与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定位表述差异较大,吻合度不太高.
因此,高校在确立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定位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时,要充分认识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定位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关系,以及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基于此建构相应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明细每门课程、每项活动对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支撑作用,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落实到教学、管理和服务的各个环节,使学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全校师生员工中心领神会,深化共识、细化内涵、实化举措,并真正转化为师生员工的价值追求和实际行动.
这样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二、如何认识教学质量标准的确切涵义培养目标的达成需要用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来衡量,满足了质量标准就意味着能够实现培养目标.
高校应基于"以学生为本位"的质量观、而不是"以教师为本位"的质量观来确立和完善教学质量标准,制定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反映专业培养特色的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
质量标准可细分为:专业质量标准(各专业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学分要求,毕业要求等),教学建设质量标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教学过程质量标准(备课、讲授、辅导、答疑、实验、实习、考试、毕业设计或论文等),教学文档质量标准(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规范、学籍档案等).
高校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制定相应专业的质量标准,再根据专业的质量标准制定相应的教学建设质量标准、教学过程质量标准、教学文档质量标准,由此形成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体系.
各高校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制度文件,对规范教学与学生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管理制度文件不能等同于质量标准.
笔者认为,教学质量标准是指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应该达到的水平、尺度或要求,应该有明确的、具体的定量或定性表述,是可以评价、比较和衡量的,譬如,课堂教学效果的质量标准可以表述为:通过认真组织教学、辅导、答疑,使9O%以上学生能完成课业,学生考试不及格率小于1O%.
而管理制度文件更多侧重于"规制",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不能做什么,不能怎么做,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但也有明显的区别.
有的高校没有将人才培养目标细化为具体的质量标准,各个教学环节具体的质量标准也不明晰,或与各种管理制度文件混为一体.
教学质量标准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对预期结果的教学论描述,是一种应然状态,不一定能够实现,而质量标准则是在一定范围内对教学过程和结果的实然要求或者是基本要求,是应该达到的.
若质量标准不能达到,要么是质量标准订的不合理,要么是人才培养质量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健全的教学质量标准是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所参评高校都在自评报告中阐明其制定了教学质量标准,但从笔者参加的几所高校的审核评估来看,存在两个方面的共性问题:一是将质量标准等效于学校的规章制度,而没有梳理出系统的、具体的、明细的教学质量标准;二是多数高校的制度文件中折射出其质量标准仍然是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制定出来的,没有真正体现出以"学—55—生发展为本位"的质量观.
三、如何理解审核评估方案中的"特色项目"为了充分体现各所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特色,审核评估方案中特别列出了自选"特色项目",即学校可自行选择有特色的"补充项目",这充分体现了审核评估"一校一标准,一校一类别"的特点.
审核评估方案中"特色项目"是指在其6个项目中还有没有涉及到的、且是学校独有的项目、或有示范价值的项目.
不能将审核评估中的"特色项目"理解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体系的"办学特色",二者不是同一个概念.
基于此,审核评估中的"特色项目"有两个特点:一是应有三级结构,即项目、要素、要点,并与审核评估方案中的6个项目涉及的内容重复不大;二是始终围绕本科教育,围绕服务育人的根本任务,彰显人才培养实效,而不是与本科人才培养无关紧要的内容.
然而,有的高校在自评报告中总结的"特色项目"实质是在写学校的办学特色,其内容与其他6个评估项目、24个要素、64个要点中所论述的内容有相当多的交集,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不能构成独立的"特色项目".
如何提炼出学校自身的"特色项目",展现和张扬学校本科教育工作的特色,走出自己的特色育人之路,被评高校应该是功夫用在平时,审核评估时只是总结提练,无须挖空心思去寻找.
如果平时没练内功,评估时也找不出来,即使找出来了,其"特色项目"也不符合审核评估方案设计的初衷.
前期评估的高校中,黑龙江大学面向俄罗斯实施的"国际合作教育",华中师范大学和郑州大学实施的"文化育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实施的"石油精神育人"等,笔者认为这些高校提炼出的"特色项目"与审核评估方案中设计的"特色项目"比较吻合.
然而,也有的高校提炼出的"特色项目"都是对日常本科教学工作中自身优势的概括,或是对6个项目、24个要素、64个要点中有关内容的总结、突出和拔高.
还有的参评高校在自评报告中提出了多个"特色项目",其内容与审核评估方案中6个项目大同小异.
笔者认为,可能是他们对于审核评估方案中"特色项目"设计存在误解.
其实,即使被评高校没有提练出"特色项目",只要"五个符合度"的达成度高,也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四、如何把握审核评估中的"八个"关系1.
自评报告与工作总结的关系学校撰写自评报告时,一定要紧扣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这个"总纲",始终围绕"五个符合度"这条主线,基于6个项目、24个要素、64个要点构成的"支撑面",系统考量,整体构思,环环相扣,据实撰写.
前后内容之间,合理取材,注意关联,避免过多重复或面面俱到;有用则写,无用则舍,不要堆积无关的资料;各类档案支撑资料与自评报告和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之间相互吻合,切勿自相矛盾;不能将自评报告写成学校各方面工作总结的综合版,只是罗列大量的制度文件,描述大量的平常工作程式,泛用大量的套话空话,让人阅读后不知道该校是怎么做的,做的怎么样,是否促进了学生发展.
2.
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关系高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表述有两种视角.
一种是立足当前,近阶段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什么,这是高校当下或近几年人才培养质量应该达到的标准和要求.
另一种是着眼长远,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什么,这是高校的发展远景和期望,不是近阶段必须实现的目标.
撰写自评报告时不能将二者混为一团,否则给人留下定位不清晰或不恰当之感.
3.
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的关系大学生学习是一个自主建构、相互作用以—56—及不断生长的过程.
"以学生为中心"是从教育意义上对学生的真正尊重,注重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发展,注重学生学习经历对于自身成长的重要意义,教学质量集中体现在学生的发展质量上,以学生认知、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发展程度来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
因此,教师应明晰五个教学基本关系.
即:学是目的,教是手段;学是主体,教是主导;学是内因,教是外因;教是为了学,教要问学;教的好不好应该体现于学生学得好不好,体现于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增值有多大.
4.
工作措施与实际效果的关系自评报告在回答怎么做时,一定要写具体的工作措施,专家到校评估时也会考察各项工作措施是否有力,执行是否到位,但同时,撰写自评报告时更要回答实际工作成效,以据为证.
措施写得再多,如果没有成效,仍然不能佐证"五个符合度",反而更说明措施不力或执行力不够,存在严重问题.
评估专家现场考察时不仅考察高校是怎么做的(措施如何),也会更加关注高校做得怎么样,即实施各项措施后的实际效果.
5.
突出"亮点"与整体呈现的关系审核评估时,"亮点"资料必要,但整体性效果更重要.
"亮点"事实有显示度,譬如说:学校有10个国家特色专业,20门国家精品课程,3名国家教学名师等等.
这些确实是与本科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标志性成果,但是仅有这些标志性成果并不能佐证该校专业建设的质量、课程建设的水平,以及全体教师的教学效果,如果能"点"、"面"结合,整体呈现所有专业建设情况、所有课程建设情况和全体教师的教学情况,则更能支撑人才培养的保障度和达成度.
6.
绝对数据与相对数据的关系自评报告中绝对数据直观,但相对数据更能说明问题.
如某高校自评报告中写到:三年来本科生各项科技竞赛获得国家奖200项,这是绝对数据,但如果将200项国家奖的获奖人数与全体本科学生基数之比,用其相对值表示,显然只是"极少数"或局部,而审核评估更关注全体本科生的发展与质量.
如果能用反映出全体本科生质量的例证或相对数据,则更能有效佐证本科生的培养质量.
7.
研究工作与培养人才的关系每所高校在自评报告中都会写到,学校每年承担多少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多少各级教学研究项目、多少管理研究项目,发表了多少高水平研究论文,研究经费达到多少亿元,获得多少各级各类奖项等等.
这些无疑是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佐证资料,但是,审核评估更关注的是,科学研究项目有多少支撑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科学研究成果有多少转化为新的教学内容、新的研究型实验、新的教材专著,教学研究项目成果有多少应用于教学改革实践,产生效果如何学生受益有多少管理研究项目有多少应用于制度创新和完善等.
8.
正视问题与持续改进的关系中国高等教育正处在大力推进综合改革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变革过程中,各高校也都处在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的转变过程中,问题客观存在,也不可怕.
审核评估就是引导高校认真查找和分析办学中的问题,不回避、不搪塞、不避重就轻,也不必太夸张.
能够深刻查找出问题,认识到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持续改进的逻辑起点,也是审核评估要求的正确态度.
持续改进是质量保障体系非常重要的一环,自评报告应回答既有的问题是否持续改进,改进效果如何;针对查找的现实问题如何持续改进,持续改进的措施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避免没有实质性举措的套话白话,使持续改进常态化、实效化,形成闭环的教学质量管理.
摘自:《高教发展与评估》2016年第1期作者:张安富(武汉理工大学)摘录:图书馆对外交流部—57—审核评估视角下的学院自评报告研究——以南京X高校为例南京X高校于2015年开展学院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共有19个学院参加.
期间,教学、管理人员对学院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但多集中于宏观层面,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参评学院的自评报告进行了研究,以期在微观层面上增进对学院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认识.
1学院评估的背景1.
1发挥教学评估在激励与导向、监测与诊断、反馈与改进中的积极作用2015年南京X高校开展了对各学院本科教学工作进行校内评估,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指导思想,旨在全面了解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的实际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对照评估要求全面进行整改和建设;同时有力地促进各学院进一步明确国家有关本科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本科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自觉地规范办学行为,逐步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机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1.
2落实学院评估在学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X高校开展的学院本科教学工作评估,采取"学院自评"与"专家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学院《自评报告》包括学院的定位与目标、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等六个项目以及一个"特色项目"等七个方面的内容,按照各评估项目的引导性问题进行全面写实性阐述学院自评需要依据评估范围开展,注重原始数据的收集和填报学院教学基本状态数据、档案资料的自查以及教学的及时改进;专家评估是指学校在学院自评基础上,组织考察专家组进入学院进行考察,专家组在查阅《学院自评报告》、《学院教学状态数据报告》和《学院年度教学质量报告》基础上,调阅一定量的教学档案、听取部分课程教学以及考察相关教学基地等形式开展评估.
2学院评估的现状研究根据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实施方案,查阅了19个学院撰写的自评报告.
查阅内容主要包括自评报告是否按照撰写要求的内容完成;涉及到的项目、检查要素和检查要点是否完备;支撑材料准备及支撑材料清单是否列出等.
2.
1定位与目标大部分学院在定位与目标这个要素的陈述上未提及如何根据社会需要进行专业目标调整的历史沿革、反馈路径和调整机制、调整结果的情况,如某学院的办学定位是建设成为我国通信与信息领域的科技研究基地和培育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该定位的陈述中缺少地域及水平的界定(紧接的办学理念陈述中写道目前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平台条件等已经跻身全国准一流行列,未来努力方向是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建议将这一表述提到办学定位的句子之内.
某外国语学院定位为以培养和造就适应国际化、信息化发展、符合时代和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涉外型、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学院,将专业本科办学方向定位为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外语专业学生.
该定位陈述未涉及本学院的发展目标和特点,结合学校的发展方面显得有所欠缺.
各学院对人才培养指标要素的阐述均未能满足"以专业为基础,以课程为基点"的要求.
例如在"正确处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之间的关系"可以从教学计划是如何面向学院学科特点来修订—58—教学计划的,也可阐述是否做到充分研究国内外一流大学的课程体系,是否要求了各专业找一个或两个国外与国内相应学校相同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对比.
是否曾派系主任与学科带头人利用各种机会访问、实地考察等.
2.
2师资队伍各学院在数量与结构要素的分析中,偏重数量描述,忽视结构剖析,一般都未能从纵向(按照时间描述师资结构的演进)和横向(对照在办学定位中提及的目标)阐述应当如何制订教学团队的发展目标,在论述中,存在缺目标、无规划、轻培养、重引进的倾向,教育与教学水平要素包括师德师风建设和专业水平教学能力两个大的方面.
各学院都以支撑材料的形式展现各个专业的教育教学与水平.
对于自评报告撰写,建议从以下几个角度阐述:一是要明确与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相关的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和指导思想,处理好专业内学科带头人与课程教学领军人的关系,理顺基础课程和前沿性课程授课人员和授课能力的关系,从而构建有区分、有侧重、能服人、见成效的政策规定;二是要明确优秀教师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方向与公识能力(学科的价值观判断、知识延伸的能力)的作用,三是要明确师德师风建设和教育教学水平提升的制度要求,例如各学院如何界定高级教师本科教学的最低工作量、青年教师培养的责任人、对双肩挑人员公平合理的薪酬设计等.
2.
3教学资源部分学院在教学经费要素上,未进行表述.
在教学设施要素上,罗列了一些基本数据,但未进行列表说明.
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要素上,部分学院能够按照审核要点并辅以表格,阐述了专业建设规划执行与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新专业设置与优势专业建设,以及培养方案的制定、执行与调整的整体情况.
2.
4培养过程课堂教学是评估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评估的关键在于随机抽查的听课情况,通过随机抽查听课能判断出学院开课情况、教学大纲执行情况、教学内容是否及时更新、教师从事的科研内容能否科学合理地转化为课堂授课内容,以及教学的多样化及效果.
培养过程"问题与对策"的撰写情况,大部分学院是把问题列举出来,但是对于问题产生的原因,没有从学院人才培养主体责任的如何落实的角度,对学院的人才培养过程的实效进行分析,具体来说,各学院的自评报告均没有将需要重点考察的学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条件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保障度,学院教学运行的有效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串联起来,建议各学院按照学校明确提出的"以专业为基础,以课程为基点"的自评报告撰写要求,将专业设置(突出适应度)——培养目标(突出支持度)——培养方案(突出契合度)——课程教学(突出满意度)——监测过程(突出保障度),形成一条逻辑主线,在各个审核项目、要素和检查要点的陈述中,将本学院采集的数据、事实,加以必要分析和论述揉入其中,从而自然而然地凝炼出本学院的办学特色.
2.
5学生发展招生及生源情况要素上,可以结合社会及经济发展的目标剖析的内容,例如,从横向上,可以列出各生源省市的录取人员总体情况,本院本专业新生所处的位置,相关课程考试成绩分布(例如外语专业的外文课成绩分布),由此分析学院和专业在考生心目中的位置,对培养举措的影响等;从纵向上,可以采集各年度生源变化,也能折射出本院专业的既有培养能力的社会影响,这样,回答适应度、有效度、保障度、满意度等就有了确切的依据.
2.
6质量监测与控制—59—各学院的自评报告基本都是参照学校的质量保障体系描述的.
2.
7自选特色项目大部分学院都能把自己的学院特色描述清楚学院是按照学院工作有哪些特色,学院师生如何认识和评价这些特色,毕业生、家长、用人单位和学校如何认识和评价这些特色以及这些特色是如何凝炼出来的方面进行阐述的.
3学院评估的建议3.
1审核评估目标导向审核评估目标就是学院的办学定位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自评报告应当将办学定位形成标尺,在每一个项目和要素的检查里进行衡量.
标尺就是在专业发展方向上社会经济对专业人才的需要,以及以本学院的能力在多大程度上能满足这个需求,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学校提出的吻合度、适应度、有效度、保障度和满意度的要求形成的.
自评工作应以学生、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进行考量,社会需要的是我们培养的具有一定专业能力、能够适应地方建设和经济生活迫切需要的学生,从六个审核项目和特色工作均能体现出.
把学生、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作为标尺,用这个标尺来衡量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和质量监测与控制.
3.
2审核要素撰写学院自评报告撰写需按照审核要素的有关规划,审核要素的工作思路,审核要素的实施措施,审核要素的实际效果以及审核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改进对策的思路来撰写.
在撰写报告过程中,如果将学校给出的引导性问题作为提纲一一列举回答,容易造成将问题的内涵、定义、意义、作用等先表述出来,实际的内容反而容易被忽略,对引导性问题应当关注的是其中的关键词,将这些关键词作为标尺的对照点,用支撑材料(事实和数据的清单)进行比对分析,这也是"自评""审核"的意义所在.
3.
3状态数据填报各学院在自评过程中,没有深刻理解学校给出的引导性问题是要各学院对照到办学过程中通过状态数据来论证学院的办学情况,例如,将培养方案、课程计划、学生发展需求与师资结构、教师能力和教学资源等的现状通过状态数据展现出来并加以比较分析.
只有填报各类精准数据,对照自身既定的标尺,才能明确学院办学思路、优化办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摘自:《赤峰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作者:李玉倩(南京邮电大学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摘录:图书馆对外交流部地方高校二级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为基准,结合广东海洋大学实际,创造性地构建了广东海洋大学院(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
为地方高校内部学院教学工作状态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提供了一种可操作的模式.
它的总体思路可概括为"一个基准,两向调整,三项原则,多维评分.
"一、一个基准一个基准,指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60—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的框架为基准.
《广东海洋大学院(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范围》为框架.
其中,六大一级指标"定位与目标,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完全对应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六大审核项目,24个二级指标也完全对应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24项审核要素.
具体包括学校的定位与目标、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以及学校自选特色等方面,涵盖学校的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及其教学水平和教学投入,教学经费、教学设施及专业和课程资源建设情况,教学改革及各教学环节的落实情况,招生就业情况、学生学习效果及学风建设情况,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及运行情况等.
二、两向调整两向调整,指在教育部审核评估范围的基础上进行指标范围(宽度)和等级标准(深度)调整.
广东海洋大学根据学校实际及二级学院教学工作实际,对三级指标和观测点进行了个性化设计.
其中,三级指标依据教育部审核评估范围中"审核要点"设计,对以整个学校为考核单位的审核要点进行调整,如将"学校领导对本科教学的重视情况"调整为"学院领导对本科教学的重视情况",而对类似"学校教学经费年度变化情况"在学院无法考核的指标则做删除处理.
在观测点设置上,主要限定在学院教学管理的基本职责范围内,注重各教学环节的管理是否到位,紧扣各个办学环节,设定教学质量标准,帮助学院厘清办学思路,以期通过规范过程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例如,三级指标"专业培养目标及确定依据"下设①每个专业都有清晰的专业培养目标,且培养目标有调研、论证,得1分;②培养目标与学校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定位相符合,与国家、社会及学生的要求与期望相符合,得1分等两个观察点.
三级指标"学院领导对本科教学的重视情况"下设①党政领导组织开展本科教学检查或调研≥3次/学年,得1分;②抽查3位院(部)领导,党政领导听课≥5次/人(学期),得1分;③学校划拨津贴向教学一线倾斜,得1分等三个观测点.
三、三项原则三项原则,指科学性与导向性相结合的原则、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原则、教学运行状态和业绩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一)科学性与导向性相结合的原则《广东海洋大学院(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以教育部审核评估方案为基准设计,充分体现国家现有的教育方针和政策要求.
在观测点设置上,充分考虑学校的办学实际,主要观测点限定在教学管理的基本职责范围内,注重对各教学环节管理是否到位的考察,如三级指标"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观测点,①实践教学体系完善,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一致,得1分;②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改革,有方案、有活动,有实效、有特色,得1分,充分体现对二级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的导向性要求,引导学院朝着预期目标开展教学建设与改革工作.
(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设计评估指标体系时兼顾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尽量使用定量指标,增强准确性和客观性.
但是,教学工作过程中有些状态是模糊和不可计量的,要通过定性方式进行考核.
例如,三级指标"课程的数量、结构及优质课程资源建设",观测点为①申报校级及以上课程建设项目,得1分;②已立项的课程建设项目有计划、有总结,有活动,实施效果好,得1分;③课程建设成果的水平和数量(精品课程、精品开放课程、双—61—语示范课程等):国家级每项0.
3分;省部级每项0.
1分;校级每项0.
025分;④优质课程资源利用率高及使用效果好,得1分".
其中,③是以定量方式考核,①②④则是以定性方式考核.
(三)教学运行状态和业绩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本指标体系针对教学运行状态建立一整套的规范要求,规范教学管理,建立起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突出评价学院的教学管理过程,同时,也考核本年度学院教学工作取得的业绩.
例如,在三级指标"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优势专业与新专业建设"里设有①申报校级及以上专业建设项目,得1分.
②已立项的专业建设项目有计划、有总结,有活动,实施效果好,得1分.
③专业建设成果的水平和数量(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重点支持专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试点专业、特色专业等):国家级每项0.
4分;省部级每项0.
15分;校级每项0.
05分.
④以学院当年实际招生本科专业为基数,按国家级和省级特色、重点、名牌专业所占比例计分,即每达到1%计0.
2分,达到或超过15%计满分1分.
⑤新专业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等教学基本资料齐全,不齐全扣1分"等五个观测点.
其中,①②⑤是对教学运行状态的考核,③④则是对专业建设业绩的评价.
四、多维评分《广东海洋大学院(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虽然只构建了一套评分标准,但通过灵活设置初始分和排名分扩大指标使用面,实现多维评分,使参评单位的教学工作状态得以立体呈现,便于参评单位纵向、横向比较.
(一)初始分初始分以百分制计算.
对教学运行状态的评价"是"得分,"否"不得分或扣分,如"无漏开课程得1分,漏开课程每门次扣1分";对教学业绩评价明确给出每项标准,如"本科生当年获得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的每项分别得0.
1、0.
05、0.
025分",分数计算简便.
初始分不仅有利于掌握学校的总体情况,而且通过每年一度的教学工作状态评估,参评单位可以纵向自我比较,查看评估整改效果与教学建设成效.
(二)排名分增加排名分数评估结果根据总分按博士点教学单位、硕士点教学单位、本科教学单位、公共课教学单位等分类排名.
排名分数计算方法为100*[1一(N一1)/M],其中N为排名名次,M为同类单位数.
排名分增强了评估的简易性及指标结论的可比性,使参评单位通过一套标准进行一次评估就可灵活地在同类型单位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比较,便于学院横向比较,查找差距,改进不足,从而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提升.
摘自:《开封学院学报》2015年第11期作者:刘靖(广东海洋大学)摘录:图书馆对外交流部—62—中科院遥感所:让国产陆地卫星"玩得转"利用遥感卫星这只"眼睛"观察地球,已经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
最近,由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牵头,联合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等完成的"国产陆地卫星定量遥感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荣获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瓶颈:三大"弊病""不会用、不好用、用不好"是当前我国陆地卫星定量遥感的三大"弊病".
国产卫星受国外核心器件封锁,数据噪音大、图像不清晰、定标精度低,导致数据不好用;我国大气浑浊、地形起伏多变,反演模型复杂,导致数据不会用;国产数据杂多、应用标准缺乏、规模化程度低,导致数据用不好.
针对这三大难题,历时十余年,"国产陆地卫星定量遥感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围绕国产卫星数据定量化质量跨越提升、中国区域遥感信息高精度定量反演、定量遥感规模化工程处理这一主线展开了攻关.
技术:各个击破我国复杂的大气环境让国际通用大气校正模型"竞折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研团队开展了中国区域多站点、长期大气监测,构建了六类中国典型气溶胶模型.
通过这些"国产"模型的构建,京津冀地区2014年有效数据天数由原来的64天提高到173天.
此外,我国山区起伏的地形导致定量反演误差很大.
科研人员创建了耦合地表方向反射和大气多次散射的山地辐射传输模型,将山区地表反射率相对误差降至平原地区水平,使我国陆地卫星定量应用区域范围由原来的35%提高到95%以上.
该团队创建了九类115个全国适用的高精度定量遥感反演模型集,瓦解了卫星数据"不会用"的难题.
目前,在农业应用领域,作物估产等精度达到95%以上.
在地矿调查领域,复杂地形条件下构造、岩性等解译精度则提高了10%以上.
国产卫星数据之所以"用不好",与缺乏相应的标准、规范不无关系.
为此,攻关团队建立了我国第一套定量遥感标准规范,研建了陆地卫星星群综合数据预处理系统,支撑了18个行业、11个区域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陆地卫星数据预处理能力跃居全球第一.
应用:遍地开花技术的壁垒一旦突破,中国国产陆地卫星的应用便迎来了"春天".
项目成果在国土、农业等18个行业、京津冀等11个区域得到广泛应用,并推广到43个国家和地区,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国际影响力.
目前,国产陆地卫星已成为国土资源大调查主力数据源.
在农业领域,作物长势等14种全国农情信息业务化监测得以实现,数据国产化率达90%以上,精度提升到95%.
在生态环境领域,构建的定量反演模型集应用于国产陆地卫星的全球陆表典型要素高精度提取,成果连续两年被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报告采用.
在灾害应急中,为洪涝、地震等重特大灾害救援提供了灾情监测与评估技术支撑.
目前,我国陆地卫星定量遥感技术体系有效支撑了16颗国产陆地卫星定量遥感应用.
用户由不足20家扩展至全国3900家,国内数据占有率由5%提升至85%以上,节约数据购买成本1000亿元以上.
来源:中国科学报2017年3月22日作者:丁佳—63—英生物银行启动大规模基因测序计划英国生物银行日前宣布,它将与葛兰素史克制药公司(GSK)和美国再生元制药公司(RGC)合作,对该银行拥有的50万名志愿参与者样本进行基因测序;首批5万个样本的基因测序将于今年年底完成.
基因证据能够提供各种基因和疾病之间的清晰联系,因而近年来为科学发现和药物开发带来了革命性变化.
目前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各种潜在药物,90%都不能够证实其必需的效率和安全性,因而未能进入患者使用阶段,失败原因大多在于未能完全理解药物生物靶区和人类疾病之间的联系.
而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利用人类基因证据,能大大提高药物开发的成功率.
英国生物银行拥有世界上最为丰富的健康资源.
十多年来,英国政府和慈善药物研究基金已对其投资了2亿英镑,采集了50万名志愿者信息和样品,且保证并不能利用提供给研究人员的数据来确定这些人的身份.
此次合作的初始资金由RGC和GSK共同投入,计划在2017年年底之前对首批5万个样品进行基因测序.
预计未来完成全部50万名志愿者样本的测序将耗资1.
5亿英镑,历时3年—5年.
GSK和RGC对所产生的基因测序数据拥有9个月的排他期使用权,之后这些数据将被归入英国生物银行数据库,最终将对更多科学家和科技组织开放;所有的研究发现同样也将提交给同行审议的期刊发表.
英国生物银行首席调查员、牛津大学医学与流行病学教授罗里·科林斯表示:"期待该计划能够开启快速生产各种新药物之门,也使英国生物银行能为那些与健康相关的研究提供更多帮助.
"GSK负责研发工作的总裁帕特里克服·瓦伦斯说:"人类基因组学发展使我们对人类生物学的理解发生了深刻变化,目前正处在药物发现的新时代.
通过与RGC合作,我们能够丰富这一资源并为类似GSK这样的公司开发新药物提供潜在新机会.
"来源:人民网2016年10月12日作者:齐芳世界第二,我科学家利用非生命化学物质设计再造出新生命体!
日前,我国科学家在真核生物基因组设计与化学合成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由天津大学牵头的"合成生物技术"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目前已成功合成4条真核生物酿酒酵母染色体,相关研究成果已形成4篇我国学者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Science》论文并于3月10日正式对外界发布.
该成果的取得实现了由非生命的化学物质通过设计合成的方法再造出新的生命体,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具备真核基因组设计与构建能力的国家.
2012年,依托于国家863计划"合成生物技术"重大项目,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和华大基因与美国共同发起并推动了真核生物酵母人工基因组合成(Sc2.
0)国际合作计划,该计划是合成基因组学研究的标志性国际合作项目,—64—旨在重新设计并合成酿酒酵母的全部16条染色体.
至今,科学家们已经化学合成了6条染色体,来自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华大基因的中国科学家完成了其中的4条,占完成数量的66.
7%.
其中,天津大学副校长元英进带领的天津大学团队完成了5号、10号(synV、synX)染色体的化学合成,并开发了高效的染色体缺陷靶点定位技术和染色体点突变修复技术.
戴俊彪研究员带领清华大学团队完成了当前已合成染色体中最长的12号染色体(synXII)的全合成.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团队联合英国爱丁堡大学团队完成了2号染色体(synII)的合成及深度基因型-表型关联分析.
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以基因组设计合成为标志的合成生物学是继"DNA双螺旋发现"和"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之后,即将引发的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可望在人类健康、环境、能源、农业等领域产生革命性发展,主要体现为:首先,基因组设计合成研究将颠覆生命科学研究范式,极大提高人类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水平以及对生命过程的掌控能力.
尤其是通过基因组合成研究检验我们当前对基因组的所有认识,将进一步加强我们对生命过程的调节和控制能力,提升人类改造生命甚至创造生命的能力.
其次,基因组设计合成将显著提升人类医疗健康水平,打造万亿级产业态势.
基因组合成研究将产生大量的基因序列与生理特性和功能行为关联的宝贵信息,并驱动规模化基因组合成和基因组编辑技术与方法的发展,为新型生物学治疗方法、疫苗、材料、疾病控制和营养学等方面的基础性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可望构建超安全细胞、修复癌症细胞基因组、抵抗衰老等,实现对现有健康产业的颠覆,将快速形成以基因组合成带动的新型生物产业,尤其是针对重大复杂疾病,有望形成万亿级医疗健康产业和千亿级企业的新业态.
来源:中国科技网2017年3月28日整理:图书馆对外交流部—65—2016年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2017年新春,北京文学月刊社隆重推出了"2016年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有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随笔4类体裁的20篇作品入选,每类体裁各有5篇作品上榜.
此次上榜作品,中国文化创造成为突出的主题.
报告文学陈廷一的《中国之蒿——屠呦呦获诺贝尔奖之谜》,许晨的《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冯骥才的《地狱一步到天堂》,散文阿来的《士与绅的最后遭逢》,鲍鹏山的《儒、道、法——成败之间》,王安忆的《中国文化与中国出版》,都是这方面的佳作.
选刊作品也首次上榜,王安忆的散文《中国文化与中国出版》出自《小说选刊》,吴亿伟的散文《软砖头》选自《莆田文学》.
名家新秀各领风骚,冯骥才、王安忆、苏童、迟子建、阿来、张抗抗、李敬泽、陈世旭、储福金、钟晶晶、鲍鹏山等名家上榜.
年轻作家实绩可观,弋舟、蔡东、孙频、陶丽群等70后、80后奉献了上乘之作.
中篇小说可谓情到深处.
迟子建的《空色林澡屋》揭示人性的幽深情愫,虚实相间,手法高妙,曾入选各大文学选刊头条作品,成为了2016年度中篇小说的翘楚之作.
孙频的《万兽之夜》凝视人性尖端,锐利直逼张爱玲.
张抗抗的《把灯光调亮》对实体书店的真挚感情令人动容.
陶丽群的《寻暖》则是对亲情的深沉呼唤.
钟晶的《流水落花》写出了对时光之中人物的反感、理解与同情.
短篇小说精彩纷呈.
蔡东的《朋霍费尔纵身一跃》,苏童的《万用表》,储福金的《棋语·搏杀》,陈世旭的《欢笑夏侯》,弋舟的《出警》都聚焦于不同的社会世相,对当下或历史有敏锐的观察.
报告文学聚焦社会热点.
陈廷一的《中国之蒿——屠呦呦获诺贝尔奖之谜》、许晨的《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分别关注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深海探测试验,艾平的《一个记者的九年长征》和丁一鹤的《东方白帽子军团》,也都是直面社会直面人生、关注现实的力作.
冯骥才的《地狱一步到天堂》控诉极左政治运动对人性的扭曲和对人的尊严无情践踏的同时,呈现艺术家韩美林非凡的艺术追求和人生境界.
散文作品丰富多彩.
阿来的《士与绅的最后遭逢》,鲍鹏山的《儒、道、法——成败之间》,王安忆的《中华文化与中国出版》都是对中国文化的宏观思考.
李敬泽的《精致的肺》以其奇特的形制和惊艳的笔法取胜,吴亿伟的《软砖头》则以其平淡如水却温情洋溢拨动人心.
附:2016年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1.
中篇小说《空色林澡屋》作者:迟子建,原载《北京文学》2016年第8期《万兽之夜》作者:孙频,原载《钟山》2016年第4期《把灯光调亮》作者:张抗抗,原载《上海文学》2016年第10期《寻暖》作者:陶丽群,原载《青年文学》2015年第12期《流水落花》作者:钟晶晶原载《小说月报·原创版》2016年第11期2.
短篇小说《朋霍费尔纵身一跃》作者:蔡东,原载《十月》2016年第4期《万用表》作者:苏童,原载《钟山》2016年第1期《棋语·搏杀》作者:储福金,原载《收—66—获》2016年第6期《欢笑夏侯》作者:陈世旭,原载《北京文学》2016年第5期《出警》作者:弋舟,原载《人民文学》2016年第7期3.
报告文学《中国之蒿——屠呦呦获诺贝尔奖之谜》作者:陈廷一,原载《北京文学》2016年第3期《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作者:许晨,原载《时代文学》2016年第1-2期《一个记者的九年长征》作者:艾平,原载《人民文学》2016年第10期《东方白帽子军团》作者:丁一鹤,原载《中国作家纪实》2016年第7期《地狱一步到天堂》作者:冯骥才,原载《收获》2016年第6期4.
散文随笔《士与绅的最后遭逢》作者:阿来,原载《美文》2016年第4期《软砖头》作者:吴亿伟,原载《莆田文学》2016年第1期《精致的肺》作者:李敬泽,原载《十月》2016年第1期《儒、道、法——成败之间》作者:鲍鹏山,原载《美文》2016年第12期《中国文化与中国出版》作者:王安忆,原载《小说选刊》2016年第12期来源:新浪读书2017年2月8日整理:图书馆对外交流部新浪好书榜2017年2月社科历史类好书1.
《从投票到暴力:民主化和民族主义冲突》[美]杰克·斯奈德著,吴强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1月美国国际关系学者杰克·斯奈德在这本民主化和民族主义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中,频频提出挑战传统观点的大胆论述,在诸多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相似困境的当下,他重新审视了人们普遍接受的观念,并力图为避免民族主义冲突开出药方.
不想生病的读者,都应该看这本书.
2.
《当图书进入战争:美国利用图书赢得二战的故事》[美]莫里·古皮提尔·曼宁著,犹家仲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1月《了不起的盖茨比》是怎么火起来的,《布鲁克林有棵树》作者贝蒂·史密斯如何成为全民偶像……1200种不同主题共计1.
2亿本军供版图书,如何帮助美国赢得了战争,还成就了一批畅销书作家,从而推动了出版行业平装书革命,并且使阅读习惯从知识分子扩展至整个民族.
这真是一场无硝烟的思想文化战,只能说,书籍的力量无穷,它比火药大炮厉害.
3.
《棚内棚外:上海电影译制厂的辉煌与悲怆》潘争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1月作者系著名配音演员刘广宁之子,做为从小浸淫在上译厂内外工作生活之中的"译二代",加之后来的补充采访,他以旁人无法替代的"全息"视角,以丰富细节和生动描述披露了译制工作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一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艺术丰碑,一代艺术家多舛的命运和对艺术无怨无悔的追求,令人唏嘘.
4.
《一张纸铺开的人类文明史》[法]埃利—67—克·奥森纳著,林盛译,鹭江出版社,2017年1月法兰西学院院士埃利克·奥森纳是个有创意的人,写过棉花国之旅,水的未来,还有语法是一首温柔的歌,这次直接从中国出发,经由阿拉伯世界,再往西欧、北欧,一路前行,直至俄罗斯、加拿大,踏遍森林树木,以纸为主轴,跨越国家边界和文化边界,写就了一部文明史.
星球与纸共生了两千年,那么,对纸了解得越多,对这个星球便懂得越多吗但愿如此.
5.
《齐泽克的笑话》[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著,于东兴译,河南大学出版,2017年2月齐泽克爱讲荤段子,这已成这位当代哲学大师的一个符号.
齐泽克的理论不好懂,但他的笑话却很好懂.
比如他曾说过,人们在上电梯时,会自觉不自觉地摁关门键,事实上,这并不能加快关门速度,但依然人人如此,因为现代人沉浸在"主动作为"的幻觉中,只计操作,不计结果.
比如投票,比如论坛发声,均可列入其中.
本书中的笑话不少是对极权社会特有现象的讽刺,读来亲切,有些则带有思辨色彩.
齐泽克有一种犀利的淘气,所以招人喜欢.
6.
《旧日风云(二集)》许礼平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1月《旧日风云》新浪好书榜曾经推荐过,香港文化名家许礼平浸淫书法、收藏行业数十年,熟知文化圈各种因缘际会人情典故.
本书有深藏功与名的香江潜龙潘静安,"乐夫天命"的傅抱石,结缘中国艺术的苏立文,身负传奇故事的神医柯麟;这里还有"同画异幅"的真相,圆明园《寒食帖》流传经过,当今拍卖市场乱象……许礼平通过其所藏,考证与它们有关的人和事,内容有趣而颇多掌故.
7.
《下游老人》[日]藤田孝典著,褚以祎译,中信出版社,2017年2月《下游老人》,指无法维持一般的生活水平,被迫过着底层生活的老年人——即使月薪过万,将来也有可能老无所依.
常年工作在扶助贫困老人福利团体的藤田孝典先生,用大量的现实案例及数据统计,分析了老人们是如何失去体面生活的,并提出了预防和解决方案.
它不仅为尚未步入晚年的中青年们提供了预防方案,也为中国社会面临的老龄化提供了参考借鉴.
8.
《张天翼日记》张天翼著,中国戏剧出版社,2017年2月张天翼是著名作家,曾被鲁迅指为当时最优秀的短篇小说家,夏志清先生说:"张天翼的讽刺天才比鲁迅还高.
"本书收录了张天翼1957年至1974年日记(无1965年至1967年、1970年至1971年部分),涵盖了"反右运动""三年自然灾害""文革初期""五七干校"等几个重要时间段,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史料.
9.
《布满贫民窟的星球》[美]迈克·戴维斯著,潘纯琳译,中信出版集团,2017年1月埋藏在贫民窟中的社会问题,是否有一天会像火山一样突然集中爆发本书直观地让原本与我们相隔千里的极度贫穷瞬间近在眼前.
书中一再提醒:21世纪的大多数城市被污染和腐烂包围,蜷伏在泥泞之中,最后一根稻草随时可能出现.
我声明,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为此岌岌担忧着.
10.
《世界的苦难》[法]皮埃尔·布尔迪厄著,张祖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1月布尔迪厄是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一生研究横跨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语言学、政治科学、哲学、美学、文学研究等诸多领域.
他的研究致力于让每个人更好地了解自己是谁,他充满个性与偏执的研究甚至被称为"社会学恐怖主义".
他饱受争议,其理论作品较难懂,但先后完成了数十本社会调查,则平易近人.
本书是他晚年与22位合作者耗时3年,访谈数百人形—68—成的田野调查报告,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个人史,揭示出普通民众的苦痛,并指出这些苦痛的社会根源.
本书有口述史般的震撼力,又有小说般的精彩,但最让人难忘的是一位社会学大师的犀利与睿智.
来源:新浪读书2017年3月18日整理:图书馆对外交流部北大学生推荐的书单之一1.
《明朝那些事》当年明月著,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6年2.
《母亲》高尔基著,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年3.
《白银时代2010黑铁时代》王小波著,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4.
《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杂文随笔全编》王小波著,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5.
《黄金时代》王小波著,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6.
《穆斯林的葬礼》霍达著,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7年7.
《呐喊》鲁迅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8.
《你好,忧愁》(法)弗朗索瓦丝·萨冈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9.
《牛虻》(爱尔兰)艾捷尔·丽莲·伏尼契著,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8年10.
《牛棚杂忆》季羡林著,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11.
《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著,林少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12.
《怦然心动》贾桂林·拜尔德著,裴梅莹译,北京:现代出版社,1996年13.
《飘》(美)玛格丽特·米切尔著,李美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14.
《品味与职位》阎步克著,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15.
《平凡的世界》路遥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16.
《青铜时代》王小波著,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17.
《权力的媒介》(美)J·赫伯特·阿特休尔著,黄煜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18.
《人间失格》(日)太宰治著,高詹灿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19.
《人类群星闪耀时》(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著,张伟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20.
《人生十论》钱穆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21.
《人生五大问题》莫洛亚,弗洛姆等著,亚伯拉编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22.
《人性的弱点》(美)戴尔·卡耐基著,仲仁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年23.
《人与永恒》周国平著,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6年24.
《三国演义》罗贯中著,张志和整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25.
《三体》刘慈欣著,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26.
《伤心咖啡馆之歌》(美)卡森·麦卡勒斯著,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27.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加拿大)扬·马特尔著,姚媛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28.
《少年巴比伦》路内著,重庆:重庆出—69—版社,2008年29.
《少有人走的路》(美)M·斯科特·派克著,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30.
《社会科学的理论》黄光国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来源:北京大学图书馆——学子推荐整理:图书馆对外交流部—70—昆明学院"移动图书馆"已经开通昆明学院"移动图书馆"已经开通啦!
我校师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接入网络的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享用移动图书馆给您带来的便捷体验.
通过移动图书馆,您可以获取以下资源:1、"超星学习通":在线阅读超电子图书、报纸文章、中、外文学术期刊文献;使用文献传递到邮箱功能,轻松获取我校未购买的文献资源;2、"库克音乐":有国内较全的古典乐库,超过50万首正版曲目,享受私人定制的音乐空间;3、"博看移动电子期刊":收录自2006年以来3600多种100000多本畅销期刊,内容涵盖党政、时事、军事、管理、财经、文摘、文学、情感、家庭、健康、时尚、娱乐、科技、教育、行业等;4、"新东方掌学":以外语类为主的移动学习课程平台,同时附有图书馆信息服务功能,以满足广大用户对移动学习、趣味学习、碎片化学习的需求;5、"书香昆明学院—微书房":提供畅销小说、人文社科、经管励志、人物传记等10万余种正版电子图书和3万余集有声图书,让读者体验阅读的乐趣;6、"维普期刊手机助手":基于元数据整合的一站式搜索引擎,不仅提供海量期刊资源的检索与全文阅读,还提供资源下载,让学术阅读更加方便快捷.
使用方式:1、读者使用前请先安装相应的手机客户端APP;2、安装时,在校园网内登录图书馆网页(http://lib.
kmu.
edu.
cn),点击"移动资源",选择相应的资源名称,然后点击进入,手机扫描页面中的二维码即可安装手机客户端APP;3、安装好客户端APP后,需在校园网内按照网页提示信息进行用户注册认证,完成后就可在校园网内或校园网外随时随地体验移动图书馆带来您的方便与快捷.
4、在使用中如有疑问,请与图书馆联系,电话:65098463.
整理:图书馆对外交流部图书馆外文数据库使用指南一、ProQuest集成数据库访问网址:http://Search.
proquest.
com所开通数据库:1.
SciTechPremiumCollection高级科技资源库含自然科学资源库和技术资源库,提供全文文献精准检索服务内容广泛,类型有学术期刊、行业期刊、杂志、技术报告、会议论文、政府出版物等.
主题领域:科学与技术.
2.
ABI/INFORMcollection商业经济管理全文期刊数据库包括商业、管理和贸易-学术与贸易行业期刊文章、学位论文、市场报告、行业报告、商业案例及全球与行业新闻.
主题领域:商业.
—71—3、ProQuestDissertations&Theses–C博硕士论文文摘库收录了包括哈佛、剑桥等700多所北美、欧、亚、澳洲地区著名大学的博、硕士学位论文索引(文摘)200多万篇,内容覆盖哲学、文学、艺术、数学、物理、化学、农业、生物、商业、经济、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等广泛的学科领域,并以每年约6万篇的速度递增.
但该库只提供学位论文的文摘和前24页原文的浏览.
二、EBSCOhost集成数据库访问网址:http://search.
ebscohost.
com/login.
aspxauthtype=ip,uid&profile=ehost所开通的数据库:1、GreenFILE(环境保护全文数据库)提供跨学科、多主题信息,反映环境与农业、教育、法律、健康和科技等领域的联系.
612,000多条索摘,9,100多份开放获取全文资源.
(回溯至1913年).
2、ERIC(EducationResourceInformationCenter教育文摘数据库)含教育相关的论文(ERICDocuments)及期刊文献(JournalArticles)两种档案.
教育论文逾2,200种包括:研究及技术报告、会议记录、教学工具、教学媒体、教学计划和方法、硕博士论文等.
期刊文献收录近1,000种教育专业期刊.
(回溯1966年).
3、Library,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Abstracts(图书馆与信息科学文摘数据库)内容涵盖了图书馆分类,编目,书目学,在线信息检索,信息管理等主题.
4、Medline(医学文摘数据库)共收录1946年至今5,600多种期刊的索引与摘要.
5、NewspaperSource(报纸全文数据库)收录近300多种各类报刊传媒(涵盖美国各州报纸、国际各大报如ChristianScienceMonitor,U.
S.
AToday,TheWashingtonPost等)全文及TheNewYorkTimes和TheWallStreetJournal-EasternEdition索摘.
(回溯至1995年).
6、TeacherReferenceCenter(教师参考中心文摘数据库)包括280多份同行评审期刊的索引摘要.
主题涵盖:评估、最优方法、当代教育研究、继续教育、课程研发、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教学多媒体、语言艺术、学校管理、教师教育等.
(回溯至1984年).
7、EuropeanViewsoftheAmerica1493to1750(从欧洲看美洲文摘数据库)与JohnCarterBrown图书馆合作,提供1493年至1750年按年代编写的欧洲印制的有关美国的文献,包括32,000多笔记录.
权威书目(authoritativebibliography)尤为知名,受到全世界各国学者的肯定.
涉及的主题有:商业、探险、在美英国人、在美荷兰人、在美法国人、英属殖民地、耶稣教会、海盗、奴隶贸易等等.
8、AmericanDoctoralDissertations,美国博士论文档案数据库(1933-1955)年,提供重要的论文索摘数据,该数据库内容反映了历年来美国国家各方面趋势与所面临的议题等等.
包含许多知名作家,例如:MartinLutherKing,Jr.
、HenryKissinger、MiltonFriedman、MargaretClapp等.
9、EBSCOeclassics(经典电子书)提供25本著名且适合青年休闲阅读的电子书,全部免费提供!
这些世界级的书均由知名作家所撰写.
三、GALE集成数据库访问网址:http://infotrac.
galegroup.
com/itweb/yunnan所开通的数据库:—72—1、LiteratureResourceCenter(文学资源中心)包括文学评论、作家传记、书评及参考文献等内容.
2、WorldHistoryinContext(世界历史资源中心)该数据库涵盖热点事件、时期、政治、文化、宗教、战争、人物等各方面内容,历史时期跨越从古至今五千多年,包括重要历史事件如:文艺复兴、维多利亚时代、法国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色列-阿拉伯冲突、全球化、伊斯兰、工业革命、古代埃及、玛雅人、联合国等,并不断增加新的历史事件与主题.
3、GREENR(GlobalReferenceontheEnvironment,Energy,andNaturalResources)(环境、能源及自然资源参考数据库)该数据库内容涉及能源问题、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经济贸易、资源管理、人口与经济发展、人类健康及农业问题等领域.
内容每日更新.
4、ComputerDatabase(计算机数据库)通过该数据库,可查找计算机相关产品介绍、新闻、评论等,例如计算机硬件、软件、电子、工程、通信技术的应用.
5、Health&WellnessResourceCenter(医学和健康资源中心)可以访问多种顶级医学杂志和学术期刊.
6、NationalGeographicVirtualLibrary(美国《国家地理》虚拟图书馆)该杂志提供文化、自然、科学、技术及环境方面的报道,并被公认为拥有一些世界上最高质量的新闻摄影和精心绘制的地图,获得过诸多奖项.
四、Elsevier(爱思唯尔)SD外文数据库访问网址:http://www.
sciencedirect.
comElsevier(爱思唯尔)的SD数据库是全球最著名的科技医学全文数据库之一.
核心产品包括:《柳叶刀》、《四面体》、《细胞》,教科书《格氏解剖学》,以及全世界最大的摘要和引文数据库Scopus等.
全库有五个标准的学科包——基础科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学.
整理:图书馆对外交流部免费在线古籍数字资源使用介绍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典籍极为丰富,古籍数字资源的在线发布与共建共享,极大地促进了古籍传播,开创了古籍服务新模式.
以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为代表的各级公共图书馆免费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如何检索、阅读、利用这些海量的数字资源呢下面我们将为您详细介绍:一、国家图书馆"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访问网址:http://www.
nlc.
cn/pcab/zhgjsmsjk/该数据库是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成果的具体体现,通过每部古籍的身份证——"古籍普查登记编号"和相关信息,建立国家古籍登记制度,加强各级政府对古籍的管理、保护和利用.
二、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访问网址:http://mylib.
nlc.
cn/web/guest/shanbenjiaojuan国家图书馆古籍善本直接继承了南宋缉熙殿、元翰林国史院、明文渊阁、清内阁大库等—73—皇家珍藏,广泛地继承了明清以来众多私人藏书家的毕生所聚,宋元旧椠、明清精刻琳琅满目;名刊名抄、名家校跋异彩纷呈;古代戏曲小说、方志家谱丰富而有特色.
读者可登录国家图书馆网站或中国古籍保护网,点击进入"中华古籍资源库"栏目,用身份证号注册或读者卡登录,就可进行检索和全文阅览.
三、上海图书馆藏家谱数字资源访问网址:http://wrd2016.
library.
sh.
cn/channel/stjp/上海图书馆现藏有家谱近3万余种30余万册共计365个姓氏,收藏的家谱覆盖全国27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还新增了粟、景、申屠、宾、承、冷、明、危、戎、闻人、匡、宦、濮、丰、郦、符、斯等稀见姓氏,并增加了盛宣怀《龙溪盛氏宗谱》、胡适《上川明经胡氏宗谱》、徐寿《锡山徐氏宗谱》、钱基博与钱钟书父子《堠山钱氏丹桂堂家谱》等近现代名人的家谱.
是国内外收藏中国家谱原件最多的公藏机构,有着"全球中国家谱第一藏"之美誉.
公众可以足不出户地在家免费进行家谱的全文浏览和检索.
四、天津图书馆"历史文献数字资源库"访问网址:http://lswx.
tjl.
tj.
cn:8001/"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天津图书馆向社会发布部分馆藏古籍全文影像数据,为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推动学术研究贡献了一份力量.
五、浙江图书馆珍贵古籍数据库访问网址:http://ztancientbooks.
zjlib.
cn:8000浙江图书馆第一批共计25部馆藏国家珍贵古籍数字版向公众发布,这25部古籍都已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大多为明清时期著名学者重要著作的稿抄本和明代中期的刻本,四部俱备.
如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张岱的经学名著《四书遇》的手稿,清代著名诗人袁枚的《随园诗稿》手稿,清末藏书家周星诒的日记《窳盦日札》手迹,明嘉靖时期的活字印本《栾城集》(苏轼撰)存世稀少,具有很高的版本价值和史料价值.
任何用户无需注册,即可通过互联网在线阅览这批珍贵古籍的完整内容.
六、云南省图书馆"云南古籍数字图书馆"访问网址:http://221.
213.
44.
205/qt-zxsk.
html云南省图书馆已发布的一批数字化资源共157种786册,包括大理国写本文献,现存云南最早的写本《护国司南抄》等11卷册;元官刻大藏经《大宝积经》等23种;北元宣光年间云南所刻《大方广佛华严经》22册;明清时期文献,如兰茂所著,比李时珍《本草纲目》早140多年的《滇南草本》,其书记载了许多云南本土中药,是我国中医药学发展中的重要文献;云南安宁人杨一清所著《石淙诗稿》为嘉靖年间刻本,杨一清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为官五十余年,曾任内阁首辅;明代云南丽江木氏土司家族木公的《雪山诗选》、《隐园春兴》、《玉湖游录》、《万松吟》,木增的《芝山云薖集》、《山中逸趣》,是明代少数民族汉文著述的代表,而杨慎帮助木公选定诗稿并作序,徐霞客为木增诗集写的序言,更是不同民族间文化交流的范例;清代书法家、御史钱沣所手书《钱氏族谱言行纪略》等.
这批文献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很多入选古籍珍贵古籍名录,是云南省图书馆馆藏的代表性文献.
整理:图书馆对外交流部—74—【书单推荐】《现代大学校长文丛》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第一人"、原全国政协委员、曾先后任中国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担任主编,国内几位青年学者编辑的8卷本《现代大学校长文丛》,由安徽教育出版社2015年出版发行.
这套丛书的面世,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套集中展示现代以来我国著名大学校长教育理念和社会思想的文集.
中国的现代大学肇始于民国,朝代更迭,军阀割据,外敌入侵,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中国现代大学教育却能够生长,且健全了各门类基础学科,诞生了一批名校,培养出了惠及后世的大量杰出人才,在教学相长过程中走出了大批大师级的教育家、科学家、思想家.
为什么让我们倾听一下那些大师们的声音,它们都不是那种激昂慷慨式的,很平和,却更入灵魂.
从套书中看出在山河摇晃的时代教育家们的筚路蓝缕,也可以探寻中国教育发展的清晰脉络.
如果仔细考量这些大学校长的治校理念,我们会发现他们尽管各有特色,但共性的思想大体相同,那就是尤其注重大学精神的养成,对大学的定位非常准确而且明晰;其次,对人才的延揽不拘一格,对自由学风和独立精神的培养不遗余力.
这些大学校长的治校理念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同时呈现出"双轨性".
一方面,他们注重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比如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梅贻琦的"五育并举"、蒋梦麟的"公民训练",都是以健全人格和独立人格为培养目的,这样的人格教育,也是后来大师辈出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教育不能脱离所处的时代,当战火和炮声让大学平静的书桌无法安放的时候,他们又会鼓励自己的学生以家国为己任,用所学的知识服务于国家,效力于民族.
此套丛书还选收了大量大师们其他方面的论文甚至美文,任何一个读者都可以从中充分领略到大师们多面的风采.
本馆现有如下丛书:《现代大学校长文丛,陈垣卷》(索书号:G649.
2/158-4馆藏地址:二楼东区)摘要:本书分为历史学家之外的陈垣、医学报道、历史随笔、学术小品、序言跋文等栏目,收录了《时局之可虑、精神之军政府、论政府对于浙人之恶感》、《光明眼药》等文章.
《现代大学校长文丛,胡适卷》(索书号:G649.
2/158-2馆藏地址:二楼东区)摘要:本书编选了胡适先生的经典名作,内容包括:《文学改良刍议》、《历史的文学观念论》、《三论问题与主义》、《我们所应走的路》等.
《现代大学校长文丛,竺可桢卷》(索书号:G649.
2/158馆藏地址:二楼东区)摘要:本书收录了现代著名教育家及大学校长竺可桢专论教育的散文、随笔、演讲录等,这些文字展现了他独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及教育实践.
《现代大学校长文丛,蔡元培卷》(索书号:G649.
2/158-3馆藏地址:二楼东区)摘要:本书分为教育思想、北大实践、读书与做人、学术与美育四辑,收录了《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国教育的发展》、《中国教育的历史与现状》等文章.
《现代大学校长文丛,蒋桂麟卷》(索书号:G649.
2/158-1馆藏地址:二楼东区)摘要:本书分为教育要义、大学精神、信札演说及西潮新潮四辑,收录了《教育与职业》、《职业界之人才问题为教育界所当注意者》等文章.
—75—《问责与改进:高等教育评估与质量保障》20世纪80年代迄今,高等教育质量成为西方国家和国际组织普遍关注的问题,它与招生、经费问题并列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三大中心议题.
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从政府到民间为改进高等教育质量而不懈努力,逐步建立并完善高等教育的外部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探索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技术与方法,从而使得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成为一项国际性的运动.
本书遴选《比较教育研究》上已发表的部分研究成果并进行梳理和整合,浓缩汇总了近百篇世界各国各级各类教育改革与实践的经验教训和国内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以期清晰勾画出近三十年来世界高等教育评估和质量保障的主要内容和走势,是我国当代比较教育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读者可以从中找到世界教育发展的痕迹,并得到某种启发.
全书分为5部分.
第一部分:高等教育评估,论述了美国、日本、苏联等国家高校的质量评估制度、大学教学质量的鉴定和评述、国外大学评价的几种模式、日本大学教师评估制度改革动向分析、英国高等教育机构的研究水平评估及其借鉴意义、日本大学第三者评价的模式及特点、俄罗斯现行教育质量评估体系述评、中外高校科研效率评估概念方法及研究述评、英国高等教育评估中的学生参与机制研究、从声望排名到质量改进……;第二部分:大学排行榜,论述了中美大学排行榜的对比分析、德国CHF大学排名的特点及我国的启示、大学排行榜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及思考、QS大学知名体系剖析、反思高等教育排名重塑世界学术格局、欧盟"全球多维大学排名"的理念与实践……;第三部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理论,论述了战后英国教育学科结构的调整及其对我们的启示、西方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英国高等教育质量理论研究述评、从兴盛到衰落:西方高等教育中的全面质量管理、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的权力博弈、专业主义视野下的美国公立院校内部问责制、中外合作大学三维质量保证体系的国际导向……;第四部分: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论述了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发展及现状分析、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概述、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的特点分析、英国高等教育的科研评估、"自愿问责制":美国高等教育问责制发展的新动向……;第五部分: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论述了改革中的日本大学招生制度及其启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策略探究、美国大学学生评教的影响因素研究、欧洲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及评价…….
作者简介:执行主编:顾明远,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等职.
199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9年获北京市"人民教师"荣誉称号,2014年获吴玉章奖"终身成就奖".
主编:林杰,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组织理论、大学教师发展、学术职业、通识教育.
《问责与改进:高等教育评估与质量保障》林杰主编,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5年索书号:G40-059.
3/29馆藏地址:2楼东区—76—《微课程设计制作与翻转课堂教学应用》暴风骤雨,迎面袭来.
微课、慕课、翻转课堂这些新的术语自2011年在美国教育界风行之始,像暴风骤雨般地迅速在加拿大、新加坡以及中国等地蔓延,引发了教育界的一场振荡式革命.
在中国,先由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老师开始在中小学教学改革中引进、研究和试用,并逐步在江苏、广东、上海、山东等地的中小学进行推广试验、应用.
华东师范大学于2013年8月成立了国际慕课研究中心,组建了全国小学、初中、高中的C20慕课联盟.
在51所联盟成员的中小学校和36所联盟外的中小学校进行宣传、推广,指导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教学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自2013年7月开始,先后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0多所著名高校也以不同方式开展慕课教学试验活动,开创了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教学的新局面.
本书依据微课程建设与教学过程按四部分进行撰写.
第一部分是学习制作微课与开展教学的通用基础,包括"微课程的应用与发展前景、设计制作微课常见的问题与分析"两章,通过学习使教师在思想意识、教学理念和思考角度方面发生根本转变.
第二部分包括"微课程的系统策划与设计方法、微课策划设计方法及应用"两章,分别介绍了微课程的系统设计方法、微课教学设计方法与常见问题分析,以指导教师进行高质量的微课程文案设计编写.
第三部分包括"微课视频拍摄与录制方法、微课视频后期编辑制作方法"两章,重点介绍微课视频的拍摄录制方法、视频编辑制作软件的使用.
第四部分是"微课程教学平台及翻转课堂教学应用",介绍了微课程与翻转课堂结合的教学模式、教案设计及教学应用方法.
书中针对相关理论、模型和方法,设计了大量的实际案例进行细化说明,提供了微课教案、微课脚本、翻转课堂教案、导学案等相关文案的编写模版,使教师更容易学习好、掌握好、应用好这些理论和方法,设计制作出好的微课程作品用于教学和比赛,实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之目的.
本书是微课程教学方面的理论研究专著,可供相关研究人员参考应用.
同时,又可作为中小学、高校和职业院校教师开展微课程教学设计、微课视频制作和教学实施等方面的培训教材使用.
作者简介:王亚盛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全国轻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兼任威海职业学院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教学研究中心总设计师,深度研究与探索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先后在北京、广西、福建、山东等地开展微课教学设计与微课视频制作等方面的培训,参与的教师学员在微课教学比赛中成绩斐然,并在实际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微课程设计制作与翻转课堂教学应用》王亚盛著,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2016年2月索书号:G434/183馆藏地址:2楼东区—77—【馆藏书导读】《"表现—存在论"语文学视界》本书是作者语文学研究论文的结集.
内容涵盖七个方面即:"表现——存在"本体论、中国语文学史综论、中国语文学史专论、语文学观念批评论、生命动力学表现论、表现本位阅读论、语文素养评价论.
它以语文教育史研究为基础.
几十年中,作者对语文教育史料、史实的关注与对当代学术前沿的思考从未间断.
从古代、现当代各时期、代表人物的微观研究入手;从语文学内部各领域,到对外部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与了解;从"照着说",逐渐形成独到的语文学史识与见识,到"接着说",阐明自己的言语生命动力学"表现:存在论"语文学观.
具体为:第一章"表现——存在"本体论.
包括语文:人的确证,"应付生活论"批判,人是写作的动物,西方言语动力源视域摭议,建构表现——存在论语文教育学,牧养言语生命的"野性".
第二章中国语文学史综论.
即教育思想:从修己到指向自我实现,读写观念:从以读代写到写作本位,说写观念:从说写一体到说写并重,教材体例:从文选到指向言语表现,教学方法:从揣摩依仿到多元启悟.
第三章中国语文学史专论,有墨家:言务为智,言务为察,"论求群言之比"的言语、论辨观,荀子:听则合文,辩则尽故,"以正道而辨奸"的言语教育观,曾国藩:不求理法,但求气昌,"行气为文章第一义"的写作教育观,黎锦熙:划时代巨献《新著国语教学法》,朱光潜:穿越时空、永不凋萎的美.
第四章语文学观念批评论.
语文学观念亟待全面反思与重构,从"应付生活"本体观说开去,语文界"集体无意识"被什么操控语文教育观念之世纪反思,观念教育与技能训练,孰为轻重兼论走出操作性、工具性、实践性思维的迷津,语文课程性质当是"言语性"、"工具性""人文性"质疑,写作教育更应"贴近"学生的心灵,走出片面强调"写生活"的迷津等.
以及第五章生命动力学表现论.
写作教育重在引领言语人生,为生命美丽而作,写作"共能""异能"论,自主写作:心灵自由是根本,"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辨正,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我国古代写作教学方法举要.
第六章表现本位阅读论.
有从"阅读本位"向"表现本位"转型,为了教写作而教阅读,为培育言语动机、写作素养而读,阅读教学:指向写作,表现存在论阅读观概说,阅读:为言语生命和言语创造奠基,也谈语感之"语".
第七章语文素养评价论等.
此书是作者多年语文学研究的结晶,从中可读到作者独树一帜的语文学观与语文学研究方法论.
作者简介:潘新和,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已发表论文200余篇.
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
首创言语生命动力学"表现——存在论"语文学.
代表作《语文:表现与存在》风靡语文界.
给大、中、小学师生作讲座100多场.
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奖、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成果奖、福建省政府社科成果奖等20多个奖项.
《"表现——存在论"语文学视界》潘新和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索书号:H1/114馆藏地址:5楼中区—78—《诺贝尔文学奖名著全编》《诺贝尔文学奖名著全编》(导读版)(套装上中下)三部,详细的记录了1901年到2013年间的105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者及作品.
每个作家都能创造世界,诺贝尔文学奖作家更是如此.
世界在他们笔尖上诞生、并延续着……他们怀着一种对世俗淡远、对文学向往的人生态度,为我们谱写下数部旷世之作.
让我们有幸在伟大的著作中体会那风起云湧和新旧西方文化所带来的美学思维.
每个文学家都存在着一个华丽而不安的灵魂,作者吴丹对此深有体悟,便决定用自己渺小的思维去体会他们华丽而不安的灵魂.
为了能让更多的读者认识文学,了解文学,作者写下这部关于诺贝尔文学奖的导读,引导读者们用最短的时间,了解其精髄,深入浅出的熟识作者与作品.
要想了解诺贝尔文学奖获得作家的作品,就必须了解其生平和思想,为拉近读者和这些大师的距离,每部作品均由六个部分组成包括,原文经典语句引用、获奖理由、名人小记、内容梗概、精彩赏析、名家点评、全面综合了获奖们及其作品的各种资料,供读者回味欣赏.
本书《诺贝尔文学奖名著全编(导读版上部)》(1901-1934),详细记录了1901年到1934年间的32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者及作品.
具体内容有:1901年《孤独与沉思》苏利普吕多姆[法国],1902年《罗马史》特奥多尔蒙森[德国],1903年《挑战的手套》比昂斯腾比昂松[挪威],1904年《金岛集》弗雷德里克米斯塔尔[法国],1904年《伟大的牵线人》何塞埃切加赖[西班牙],1905年《你往何处去》亨利克显克维奇[波兰],1906年《青春诗》乔祖埃卡尔杜齐[意大利],以及1930年《大街》辛克莱路易斯[美国],1931年《祖辈》埃里克阿克塞尔卡尔菲尔特[瑞典],1932年《福尔赛世家》约翰高尔斯华绥[英国],1933年《乡村》伊凡布宁[俄国],1934年《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路易吉皮兰德娄[意大利]等.
作者在悉心研读每部作品后,采用经典原文结合解析、鉴赏的手法将原著内容在短篇幅内完美呈现.
读者看后可获得对获奖作者及作品的全面详尽的了解.
该套书制作精美、内容品质上乘,还是收藏馈赠的佳品.
作者简介:吴丹,职业作家.
研究生在读,主修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
自幼热爱文学艺术,自中学起开始陆续在报刊上发表诗词文章,多年来撰写过现代诗歌、中国古典诗词、杂文及影视艺术评论若干篇.
从事文学创作近十年,自2014年起成为自由写作人,合作出版各类短剧作品.
曾在各文学类期刊杂志发表散篇《各自散场》《一夕梨花》,连载小说《弑神之印》,现代诗《这般、这般、这般》,短篇小说《千万别捡钱》等.
已出版作品:《人生太短,不要明白太晚》《人生路上遇到禅》.
《诺贝尔文学奖名著全编(导读版上部)》吴丹主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年10月索书号:I11/115馆藏地址:2楼西区—79—《师道师说:严家炎卷》《师道师说:严家炎卷》是中国文化书院《八秩导师文集》丛书之一.
中国文化书院是由我国已故著名学者冯友兰先生与北京大学哲学系张岱年、朱伯昆和汤一介等几位教授共同发起,联合了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及台、港和海外的数十位著名教授、学者一道创建的一个民间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团体,属于大学后教育学术研究高等学校,于1984年10月成立于北京.
历经三十年,已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民间学术文化团体.
它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能容纳不同学术观点,有着良好学术风气.
分布在海内外数以百计的中国文化书院的导师们,在各个领域、各个学科、各个专业都做出了不同的努力,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如2014年编选出版的《八秩导师文集》共十卷,"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现代中国文化走过的历程"(汤一介先生语).
本书主要包括:论彭家煌的小说,老舍短篇小说《微神》,论新感觉派小说,论社会剖析派小说.
论京派小说,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桩旧案,——重评丁玲小说《在医院中》,开拓者的艰难跋涉,——论丁玲小说的历史贡献,《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丁玲的创作个性.
谈《创业史》中梁三老汉的形象,长篇小说《李自成》的艺术贡献,走出百慕大三角区,——谈20世纪文艺批评的一点教训.
我看金庸小说,试说"中国的奥勃洛莫夫",——从《王蒙自传》谈到倪吾诚形象的典型意义,论王蒙的寓言小说.
以及从《檀香刑》看莫言小说的贡献,子规声声鸣,竟是泣血音,——评竹林小说《挚爱在人间》.
鲁迅心目中文艺家和知识阶层的时代使命,20世纪中国小说研究之回顾与展望,生命不息,求索不止,严家炎教授访谈录和总后记等.
该书是严家炎先生关于现当代文学史上小说的专题论集,分别从总论、思潮、流派、作者、典型作品、专题等角度梳理了整个二十世纪小说的发展脉络,并回顾了一个世纪的小说史研究.
作者在充分占有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将个人体会与学术信念融入史的叙述之中,每每采取历史主义态度评论作品;并认为对待文学作品,应首先着眼于艺术,其研究论文和随笔往往深藏着智慧.
适合中国文学史研究者、文学及文学理论、文化史爱好者阅读和研究.
作者简介:严家炎,1933年生,著名学者、文艺理论家、文学史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958年肄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专业,副博士研究生.
历任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届语言文学学科评议员,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等.
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论文集《知春集》、《求实集》、《论现代小说与文艺思潮》、《世纪的足音》,专著《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金庸小说论稿》,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大纲》,与唐弢共同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卷),编辑《新感觉派小说选》、《中国现代各流派小说选》(四卷)、《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1917—1927)》等十种.
《求实集》获北京市首届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分获、二届优秀教材一等奖.
《师道师说:严家炎卷》严家炎著,东方出版社出版,2016年1月索书号:C53/418馆藏地址:4楼东区—80—《薛定谔讲演录》《薛定谔讲演录》属科学素养文库·科学元典丛书(第1辑),这套丛书中收入的著作,是自文艺复兴时期现代科学诞生以来,经过足够长的历史检验的科学经典.
为了区别于时下被广泛使用的"经典"一词,我们称之为"科学元典".
它是指科学经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著作,是在人类智识史和人类文明史上划时代的丰碑,是理性精神的载体,具有永恒的意义和价值.
丛书所说的"经典",不同于歌迷们所说的"经典",也不同于表演艺术家们朗诵的"科学经典名篇".
受歌迷欢迎的流行歌曲属于"当代经典",实际上是时尚的东西,其含义与我们所说的代表传统的经典恰恰相反.
表演艺术家们朗诵的"科学经典名篇"多是表现科学家们的情感和生活态度的散文,甚至反映科学家生活的话剧台词,它们可能脍炙人口,是否属于人文领域里的经典姑且不论,但基本上没有科学内容.
并非著名科学大师的一切言论或者是广为流传的作品都是科学经典.
本书是北京大学通识教育经典名著阅读计划,"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丛书之一.
共分为三部分,包括波动力学的创立、薛定谔评传及附录.
具体内容为:《薛定谔讲演录》导读和第一编波动力学的创立,关于波动力学的四次演讲,作为本征值问题的量子化;第二编薛定谔评传;第三编附录,附录A波动力学的意义,附录B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奖辞,附录C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讲演词.
该书还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之作,主要包括薛定谔1928年在英国皇家研究院作的关于波动力学的四次演讲和1926年发表在德国《物理学年鉴》上的四篇物理学史上的重要文章.
这些标志着波动力学的建立,是物理学发展过程的重大里程碑.
书中附有薛定谔传记,内容丰富、有趣,首次为国内读者提供全面了解薛定谔其人其事,及其物理、哲学思想与文学修养的机会.
本书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作者简介:〔奥地利〕埃尔温·薛定谔(ErwinSchrdinger,1887-1961),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荣获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还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诗人.
《薛定谔讲演录》(奥)薛定谔著,范岱年、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索书号:O413.
1/16.
1馆藏地址:3楼东区《学一次用一辈子的英语前缀·词根·后缀》从事英语教学很多年,看到很多同学为了背单词而苦恼.
其实背英语单词是有方法的,现在风靡世界的词根词缀记忆法,将为大家揭示掌握英语词汇的奥秘,帮助大家记住成千上万个单词!
英语这种语言传承自许多古老的语系,受拉丁语、希腊语、法语等众多语系的影响.
因此,要学好英语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归本溯源.
唯有回归到英语最初的源头,并了解这些词源的由来及代表的含义,才能真正学好英语.
绝大多数的英语单词由前缀、词根、后缀组成.
前缀是指一个或数个字母或音节置于单词或词—81—根之前,以改变其意义;词根是指一个单词组成的基本部分,显示其主要意义;后缀是一个或数个字母或音节置于单词或词根之后,以改变其意义或成为另一个单词.
《学一次用一辈子的英语前缀·词根·后缀》分为"前缀篇"、"词根篇"、"后缀篇"三大篇,一共囊括了90个前缀、269个词根以及88个后缀.
每一个前缀、词根、后缀运用图示等多种学习方法.
通过每个单词的不同特性,迅速学会并运用这些记忆法则,自己破解单词含义;独家使用"关键词记忆法",让读者用已经学会的单词,来记忆前缀、词根、后缀,下次碰到陌生单词,也可试着自行拆解并分析单词涵义;以简单明了的表格将前缀、词根、后缀拆解、再重组,并以不同颜色区分,提高单词记忆能力;用"+"学会记忆单词,用"+"学会拆解单词;解析详尽,补充丰富,单词皆搭配丰富的近义词、反义词、衍生词以及常用搭配短语,运用简单易懂的例句示范单词的正确使用方法.
随书附赠前缀、词根、后缀+单词的中英文对照MP3,由专业美籍名师精心录制,保证随时随地可以记忆447个词源及衍生单词,背单词以及训练听力一次搞定.
作者简介:乔英华,系台湾大学外文系学士、英语培训名师,拥有多年英语教学经验.
自大学开始,就担任私人英文家教;并在美语补习班任教多年,不只了解各种学生的学习需求,更能针对中国学生对英文的盲点及疑难杂症加以解说并矫正.
《学一次用一辈子的英语前缀·词根·后缀》乔英华著,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2016年2月索书号:H313.
1/345馆藏地址:5楼中区《妙趣横生博弈论:事业与人生的成功之道》作为博弈论经典名著,本书以讲故事取胜,用许多活生生的例子,向没有经济学基础的读者展示了博弈中的艺术,告诉我们在事业和人生的大博弈中如何取得真正的成功.
策略不是如何击败他人的计谋.
任何策略的目的都旨在实现你的目标,人生就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决策过程.
有时,你需要与他人合作;有时,你需要克服他人的异议.
在本书中,我们将努力教会大家如何合作,也将努力教会大家如何竞争.
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怎样打理一桩生意,该和谁结婚,怎样将孩子抚养成人,要不要竞争总裁的位置,甚至如何瘦身,都是这类决策的例子.
你不是在一个真空的世界里做决定.
相反,你身边全是和你一样的决策制定者.
虽然冲突的成分很多,但是合作的因素也不少.
本书将帮助你学会博弈的艺术,在人生博弈中扩大胜面.
这本新书是《策略思维》的全新升级版,更加成熟,充满了宽容和对他人的理解,以更高的人生视角在竞争之外进一步强调了合作.
能够字面认识一段话,不等于能够理解这段话的内容,理解这段话的思想和方法.
因此,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仔细地跟着作者去思考.
本书由《身边的博弈》系列作者董志强与《策略思维》的译者王尔山等人共同翻译,国内博弈论名师王则柯老师撰写了导读.
《妙趣横生博弈论:事业与人生的成功之道》(美)阿维纳什K.
迪克西特(AvinashK.
Dixit)、巴里J.
奈尔伯夫(BarryJ.
Nalebuff)著,董志强、王尔山、李文霞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8月(2016年1月重印).
索书号:O225/45-1馆藏地址:3楼东区—82—《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微笑的自己》人活着就会有烦恼,但你不能被这烦恼一直纠缠,人的一生,是痛苦是快乐,就取决于你的那颗心.
心大的人,往往是能够战胜痛苦的强者,心小的人,越是纠结越受痛苦的折磨.
再苦的生活,你微笑着去撑,也就能撑过去.
从现在开始,我们都要微笑着面对生活,不要抱怨生活给了我们太多的磨难,不要抱怨生活中有太多曲折,不要抱怨生活中存在不公.
当你走出生活中的阴霾,回首过往,一定会感谢现在微笑的自己!
只有你能决定自己的厄运持续多久.
困难就像一把刀子,握住刀柄,它就可以为我们服务,拿住刀刃,就会割破自己的手.
在苦闷的时候,不要自以为一切都完了,要知道,一切都还可以重新开始呢.
《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微笑的自己》从十个方面的进行阐述:一、放开心量,烦恼都是自找来:我们为什么会烦恼你比很多人要幸福,凡事多往好处想,抱怨是可怜虫才会做的事.
快乐一直在等你,不要沉浸于过往久久不忘,别再"睁着眼睛睡觉",进门前请脱去烦恼,笑给自己听.
二、别再苛求,缺憾未尝不是福:谁能避免缺陷,放弃对完美的苛求,世界正是因为缺陷而美丽的,残缺是福,爱情不能纯粹理想化,请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三、一身清闹,莫将名利挂心头:包括生命的价值在哪里名利本来就是那么一回事,就让得失随缘吧.
"知足"里的哲学,不是所有欲望都要满足,贪欲越多往往越是痛苦等.
四、再苦再累.
也别轻贱了心灵:荣辱毁誉不上心,苦中也有一缕芬芳,改变你的生活态度.
认清赚钱的实质,别让金钱谋杀你的幸福,富足未必幸福.
五、淡然一点,取舍之间必有得失:人生就在得失间,取舍必有得失,有些错过未必不美丽,洒脱地活着等.
六、放开自己,别让爱变成痛苦:有一种美丽叫忘记,不是每个人都值得你深爱,聚散离合只因维度不一样等.
七、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事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让自己的心灵变强大,命运的另一半在你手里等.
八、所谓门槛,过不去才是坎儿:自助之人天必助之,一勤天下无难事,你一定行,坚持下去就是胜利等.
九、就做自己,你不能让所有人都满意:不要拿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但求问心无愧,做最好的自己等.
十、自我摆渡,再苦也要笑着活:换个角度思考人生,把折磨当成是鞭策,坦然,会让我们的生活美丽而快乐,平易恬淡才是最美等.
本书以细腻暖心的笔触分析了日常生活中给人们带来困扰的方方面面,通过精心的剖析告诉人们,面对困惑和苦难时候应该如何积极面对,只有克服困难,才能迎来幸福的人生.
当你走出生活的阴霾,回首过往,一定会感谢现在微笑的自己.
当你不再惧怕困难时,你会对人生有更深一层的领悟,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的领悟中,你会走出一个不平庸的人生.
《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微笑的自己》孙郡锴著,中国华侨出版社,2015年10月索书号:B821-49馆藏地址:4楼西区
OneTechCloud(易科云)是一家主打CN2等高端线路的VPS主机商家,成立于2019年,提供的产品包括VPS主机和独立服务器租用等,数据中心可选美国洛杉矶、中国香港、日本等,有CN2 GIA线路、AS9929、高防、原生IP等。目前商家针对全场VPS主机提供月付9折,季付8折优惠码,优惠后香港VPS最低季付64元起(≈21.3元/月),美国洛杉矶CN2 GIA线路+20Gbps防御型VPS...
妮妮云的来历妮妮云是 789 陈总 张总 三方共同投资建立的网站 本着“良心 便宜 稳定”的初衷 为小白用户避免被坑妮妮云的市场定位妮妮云主要代理市场稳定速度的云服务器产品,避免新手购买云服务器的时候众多商家不知道如何选择,妮妮云就帮你选择好了产品,无需承担购买风险,不用担心出现被跑路 被诈骗的情况。妮妮云的售后保证妮妮云退款 通过于合作商的友好协商,云服务器提供2天内全额退款到网站余额,超过2天...
ucloud6.18推出全球大促活动,针对新老用户(个人/企业)提供云服务器促销产品,其中最低配快杰云服务器月付5元起,中国香港快杰型云服务器月付13元起,最高可购3年,有AMD/Intel系列。当然这都是针对新用户的优惠。注意,UCloud全球有31个数据中心,29条专线,覆盖五大洲,基本上你想要的都能找到。注意:以上ucloud 618优惠都是新用户专享,老用户就随便看看!点击进入:uclou...
玄幻小说排行榜2012前十名为你推荐
腾讯社交广告平台运营手册支持ipadoutlookexpressOUTLOOK EXPRESS作用是什么?我想删除它会不会影响系统sqlserver2000挂起SQL server2000 安装为什么老是提示挂起?重庆400年老树穿楼生长重庆海拔500左右的红沙土适合栽哪种果树duplicate500大飞资讯手机出现热点资讯怎么关闭腾讯公司电话是多少腾讯公司电话是多少青岛网通测速家用电脑上网(青岛网通)512k网速算不算快,玩主流网游卡不卡网络u盘你们谁知道网络硬盘怎么用
备案未注册域名 拜登买域名批特朗普 lamp安装 精品网 bash漏洞 12306抢票攻略 正版win8.1升级win10 免费网络电视 南昌服务器托管 创梦 电子邮件服务器 qq云端 网络空间租赁 百度云1t 免费cdn 卡巴斯基免费试用版 空间登陆首页 摩尔庄园注册 测速电信 免费网络空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