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妃夕妍雪19

妃夕妍雪19  时间:2021-04-14  阅读:()
序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在亿万年漫长的地质年代中,沧海桑田的演变给神州大地留下了许多壮美无比的名山大川,呈现出多姿多采的自然景观.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的面积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二.
纵横千里的山脉,高耸入云的险峰,舒展平缓的低丘,装点着祖国的大地.
大自然的伟力,造就了这些巍峨连绵的山地.
亿万年来的风吹雨打、冰封雪压、江海冲刷和火山喷发、山崩地裂,使得这些山岳如被刀削斧劈,处处有奇峰异洞、流泉飞瀑,真是千姿百态,气象万千.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崇拜山岳、崇尚自然、热爱山水的悠久传统.
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有"禹封九山"之传说.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各族已形成一套祭祀山岳的礼仪.
自秦皇汉武以来,历代帝王在新皇登基或太平盛世之时,总要巡游天下名山,举行盛大的封禅大典,并封有"五岳"、"五镇"等名山.
一些文人学士也热爱祖国山水,游览名山大川.
祖国的山山水水造就了孔子、司马迁、沈括、徐霞客、魏源这些伟大的旅行家、思想家和科学家,也孕育了如谢灵运、陶渊明、李白、柳宗元、苏东坡、王安石、黄庭坚、陆游、徐渭等等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们歌颂名山、赞美名山,为名山赋诗题词、刻石立碑,真是名山育名人,名人扬名山.
今天当人们在庐山观瀑时,不禁会诵吟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篇;在畅游三峡时,又会想起"朝辞白帝彩云间,暮至江陵一日还"的名句.
中国的山水文学使实景与诗情交融,赋予了名山大川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的名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宝库.
"天下名山僧占多".
中国的佛教和道教追求超尘脱世,得道成仙的境界,并纷纷在那些清幽寂静、白云撩绕、绿荫环抱的深山之中修筑寺庙、道观、佛塔、石窟,使得宗教建筑也成为众多名山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我国的"四大佛教名山"、"道教三十六洞天"以及闻名中外的四大石窟艺术,至今都还保留着浓郁的宗教色彩.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建筑技术,在许多名山之中都留下了他们永恒的功绩.
亭台楼阁、桥梁道路无不因山就势、因境而成,成为装点名山的人文景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中国的名山,又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与丰碑.
我国的名山,遍布祖国大地的东南西北,各族人民都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尚的审美观,创造了许多优美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为名山增添了灿烂的光芒和神奇的色彩.
这些民间传说和神话像一条彩练,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巧妙地结合起来,产生着巨大的愁力.
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习俗,各地区不同的风土人情,也成为名山之美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在这些传说神话、风土人情的不同情趣之中,人们都可以领悟到华夏各族人民共同拥有追求美好、扬善弃恶、不畏强暴的本质.
中国的名山,也是960万平方公里大地上凝结各民族的纽带和基磐.
"江山如此多骄,引无数英雄竞析腰.
"几千年来,我国人民从崇拜名山、热爱名山的感情中,迸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许多名山都流传着历史上抗击外来侵略、追求人民解放的可歌可泣故事,许多名山都与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联结在一起.
如今,当我们登上高山之巅,远眺祖国大地锦绣河山时,无不充满民族的自豪感,尽情地讴歌祖国江山如画、前程似锦.
中国的名山又象征着中华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魂魄.
中国的名山,是中华民族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和历史文化遗产.
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愿祖国名山,永葆青春,迎接更多的国内外的游人.
出版者的活中国名胜古迹,遍及中华大地,举世闻名.
我国旅游业,正方兴未艾.
为了满足人们对中国名胜古迹的审美要求,我社特出版一套《中国旅游风光丛书》,本书是其中的一种.
书中所介绍的名胜都是最著名、最有旅游观赏价值的,不仅对每一名胜的个性作画龙点睛的描述,而且从旅游观赏角度披览它的文化年涵.
书的开篇有精美的彩色风景照片插页多面.
读者通过饶有兴味的阅读,不仅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从中得到许多实在的知识,而且将激起民族的自尊、自豪与自信,鼓舞起以更大的热情和勇气去建设祖国的山河,创造繁荣昌盛的未来.
文汇出版社中国名山五大连池火山群在黑龙江省中部广表无边的大平原中,距德都县城以北20公里处,坐落着14座高低不同、但外形均为锥形截顶的孤立山峰,这就是著名的五大连池火山群.
在我国,火山并不多见.
五大连池的火山群,分布十分集中,火山地貌保存得十分完好.
因火山喷发的熔岩堵塞河道而形成的5个波光粼粼的湖泊,如同一串闪光的珍珠,与14座端庄宁静的火山交相辉映,加上附近还有不少具有治疗疾病神奇功效的矿泉,使得五大连池的火山风光,兼备山秀、石怪、水幽、泉奇四大特色,每年夏秋之时,成为国内外旅游的热点.
五大连池火山虽不如日本富士山那样高耸巨大.
也不如意大利维苏威火山那样历史悠久,但它的火山地貌如此完整与奇异多彩,而且山、水、石、泉互相组合,一应俱有,在世界著名火山中也很少见,不仅具有观赏和疗养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被国内外地质学家称为"天然火山博物馆".
五大连池的火山群作为中国名山之一,应该是当之无愧的.
这14座火山中,有12座是史前约60万年前至30万年前喷发形成的,有2座是200多年前才喷发过的休眠火山.
这两座火山是老黑山和火烧山.
史书上记载曾在公元1719年至1721年间爆发过.
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吴振臣所著的《宁古塔记略》中写道:"……于康熙五十九年六、七月间,忽然烟火冲天,其声如雷,昼夜不绝,声闻五、六十里.
其飞出者皆黑石、硫黄之类,经年不断,竟成一山,直至城郭,热气逼人三十余里,只可登山而望.
今热气渐衰,然数里之中,人仍不能近.
"读到这段文字,不仅使人想象到当时天崩地裂的景象:浓烟滚滚、火光冲天,灼热伪岩浆奔涌而出,满天飞石如暴雨而泻,一片火海红光……,令人惊心动魄!
火山喷发停息之后,流动的熔岩冷凝成各种形状的火山地貌,至今清晰可见.
老黑山高出地面165.
9米,是14座火山中最高的一座.
虽然高度不大,但登攀并不容易,因为脚下都是有棱有角的火山砾和松松散散的火山灰,山麓已长着茂密的松林和桦树.
登上山顶,可望见漏斗状的火山口,口深约100米,内壁陡峭,危崖耸立,不少岩石因为崩塌,杂乱无章地堆积在火山口底部.
火山口边缘有两个比较深的缺口,是火山喷发时熔岩的溢道.
可以清楚地看到岩浆外流后凝结成的熔岩舌.
火山口内是如此的宁静,只有栖息在绝壁上的飞鸟盘旋而过,一股淡淡的硫磺气味,使人感受到这个火山巨人仿佛刚刚平静下来.
火烧山高出地面仅73米,火山口大而浅,深约70米,呈椭圆形,底部比较平坦.
火山口内长有稀疏矮小的岳桦,使光秃秃的火山口有了一丝生气.
满山都是黑色和紫色的浮石,好像刚烧过的炉渣.
沿途还可以找到不少具有光滑外形的火山弹,成为游客寻觅的珍品.
这种火山弹是由喷向高空的一些液态熔岩在飞行中冷凝而成,有纺锤状、卵状、馒头状、条带状,还有因扭曲而成的麻花状、螺丝状等等.
此外,12座火山,因喷发年代悠久,已经被森林所环抱,草木遍地,一片勃勃生机.
有几座火山口内已积水成湖,成为火口湖了.
在这一片方圆800平方公里的熔岩台地上,到处可以看到千姿百态、奇形怪状的熔岩地貌.
如有似滚滚流动的熔岩流,谓之石龙;有如沸水翻腾的翻花石,看上去像一片凝固的大海,称之石海;有如同宝塔挺立的喷气嘴,这是由于熔岩流覆盖到多水地带,当气体喷出时使熔岩不断向上堆叠,高达好儿米,数百座"宝塔"庄严肃穆地屹立,成为一片"塔林".
更有不少地方的熔岩冷凝后酷似各种动物.
有粗大盘旋的巨蟒,有长鼻吸水的大象,有横卧竖躺的各种爬虫,有石熊、石猴……维妙维肖,只是静静地沉睡着.
更有趣的是还能发现有"绳索"、"木排"、"钢轨"、"馒头"等等熔岩造型.
还有一些富有动感的熔岩瀑布、熔岩漩涡、熔岩波浪,使人感到时间仿佛在这里停止了.
这里的仙女宫和水帘洞都属于熔岩暗洞,是熔岩流在冷凝过程中留下巨大的空隙而形成的.
洞内布满了熔岩钟乳,这是当液态熔岩还未滴入地面时就冷凝而成.
洞内熔岩形状各异,雨水、雪水渗落到洞底,形成了一股股清澈、洁净的暗河.
由于火山活动,使这里的地下水富含了各种对身体有益的矿物质,并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使得五大连池的矿泉水享有盛名.
药泉山下的南泉已发现100多年,被誉为"圣水",可以治疗多种疾病.
每逢端午节前后,居住在讷谟尔河、嫩江流域的各族牧民,如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等,一家老少赶车骑马,跋山涉水,来到药泉山下,喜气洋洋地欢庆"药泉会".
这一盛会现在已改称"饮水节"了.
现在药泉山下名泉很多,并已建成疗养院.
据近几年来的科学研究,证明这里的矿泉水对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最为有效.
浴用矿泉水,对皮肤病有显著疗效.
矿泉泥疗,对斑秃、白癜风等也有奇特效果.
一般人饮用矿泉水,能健身强体.
所以,一到旅游旺季,前来游览火山奇观的游人,都不忘前来痛饮矿泉水或用矿泉水洗浴.
林海雪原长白山巍巍长白山,绵延千里,纵贯于中朝边界.
最高峰白云峰为2744米,是我国东北的第一高峰.
一年四季,长白山上积雪达9个月之久,远远望去像一条白色的玉龙横卧天际,所以称为长白山.
清朝满族以长白山为祖宗发祥之地.
传说天上有三位仙女姐妹来到长白山中湖泊里洗浴,三妹因偷吃神鹊衔来的红果,即觉得体重有孕不能升天.
后来生了一个体魄奇伟的男孩,取名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
这个男孩顺江流而下,见到鄂、谟、辉三姓为争夺王位而相持不下,就说:"我乃是天女所生,是来平息你们的争端的.
"众人见其相貌非凡,又是天生圣人,就尊其为王,于是这个男孩便成了满族之祖.
清朝帝王十分崇敬长白山,不断派官吏前去长白山膜拜和考察.
长白山上下布满了茫茫森林,林海之中到处呈现着一片原始风光.
古树参天、遮天蔽日,奇花异葩俯拾皆是,珍禽异兽屡见不鲜,唯见山峰白雪皑皑,犹如一位玉骨冰肌的仙女亭亭玉立于林海之上.
长白山顶是一个被群峰所环抱的湖泊——天池.
南北长近5公里,东西宽3公里以上,面积约为10平方公里,水深竟达二、三百米.
平静的湖水倒映着四周16座山峰,蓝天、雪峰、碧水,一片宁静安谧的气氛,仿佛到了混沌初开的史前世界.
传说很早以前,长白山上有个作孽多端的火魔,每年要从地下喷一次大火,烧毁山林村舍.
为了降服火魔,一位勇敢的姑娘抱着一块最冷的冰块,等到火魔张口喷火之时,一头钻进火魔的肚子里.
只听得天崩地裂一声巨响,山峰崩塌,大火熄灭,喷火的山口就成了天池.
其实,天池是一个典型的火口湖.
长白山早在二、三百万年前就开始多次火山喷发.
从16世纪开始,宁息已久的火山又活跃起来,先后有过三次喷发.
最后一次是1702年,当时"天地忽然晦瞑,时或黄赤,有同焰烟.
腥臭满室,若在烘炉之中,人不堪熏热.
四更后消止,即至朝视之,则满野雨灰,恰似焚蛤壳者……"火山喷发后,火山口积水成湖,四周形成环抱状的16座风姿独特的火山奇峰,高度均在2500米以上,巍峨壮观.
这16座山峰分别称为白云、玉柱、梯云、三奇、天豁、芝盘、孤隼、紫霞、华盖、铁壁、龙门、观日、锦屏、卧虎、冠冕和白头,诸峰内侧均为悬崖峭壁,直落天池湖畔.
从空中鸟瞰,天池就像一块镶嵌在崇山峻岭之中的碧玉,湖水晶莹,碧波粼粼;晨昏晴雨,变幻无穷;春夏秋冬,各有风韵.
天池是我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湖水最深的火口湖.
由于火山口的地下余热,使水温常年暖温,隆冬季节难得结冰,而湖面上常常腾起水雾,给天池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近百年来,在史书上常记载人们曾发现有脖子细长、长着蛇形脑袋阶"怪兽"在湖中时隐时现.
1981年9月2日中午,一位记者用长焦距相机摄下了"怪兽"露出水面的照片.
但是,天池中没有鱼类,也不长浮萍,这"怪兽"何以为生,究竟是什么动物,至今还是一个谜.
天池之水,从豁口外泄,成为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三江之源.
天池北端的天豁峰和龙门峰之间有一缺口,名曰闼门.
湖水从闼门溢出形成一条小河,这就是松花江的上游——乘槎河.
槎,是木筏子,当地人们传说从这里乘木筏可直上天河,所以有人写诗道:"不须鞭石渡沧海,直可乘槎问斗牛.
"乘槎河从"V"形的峡谷中流下,不时形成一处处咆哮奔腾的瀑布.
最为著名的天池瀑布跌落68米,瀑口有一巨石,名牛郎渡,将河水分为两股,远望如两条玉带白练,似银河倒泻、龙雨腾空,浪花四溅、声震如雷.
长白山上瀑布众多,有气势宏伟的紧江瀑布,有形如蛟龙跃空的梯子河瀑布,有势如万马奔腾的吊水楼瀑布,还有三道白河源头飞泉、二道白河一线天瀑布……,千姿百态,蔚为奇观.
道道飞瀑奔向茫茫森林之中,最终隐伏到这一片绿色的海洋中去了.
天池之下,还有不少火口湖.
如在乘槎河的下游二道白何畔的密林深处,有一南一北一对圆形湖,传说北湖是仙女洗澡之处.
每当清风徐来,湖畔桦树千枝婆娑,万叶摇曳,沙沙作响,仿佛仙女即将来临.
这就是著名的小天池,也是长白山上胜境之一.
长白山上,温泉比比皆是.
二道白河的温泉群面积竟达1000多平方米,有大小泉口几十个.
常年热气腾腾,一些高温热泉,水温可达70~80℃,真可以煮熟鸡蛋了.
长白山温泉含有大量硫化氢、氡元素和其它矿物质,可以治疗多种慢性疾病.
长白山还有水温低于25℃的冷泉,其中著名的药水泉有很高的疗效.
这里修建了很多疗养院,游人在此洗浴,真有飞尘浴后一身轻的乐趣.
长白山不仅山势巍峨壮观,而且植被景观绚丽多姿.
这里满山上下保持着完整的自然生态环境,一片片茫茫林海都还处在原始的状态.
而且从山麓至山顶,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异的自然景观.
在1200米以下、杨、枫、椴、榆等阔叶树和红松、云杉等针叶树交错分布,成为生机勃勃的针阔混交林带.
随着山体高度的增高,气温逐渐下降.
在1200米至1700米之间,是一片墨绿色耐寒的针叶林带.
这片针叶林分枝稠密,林下阴暗不见天日,长满了苔藓,如同铺上一层厚厚的地毯.
1700米以上,气温更低、风力更大,山势陡峻,土质瘠薄,只有不畏严寒的岳桦艰难地生存着.
在风雪之中岳桦虽变得低矮弯曲,但却更加显出它的顽强生命力.
岳桦林带是长自山森林最高界限,超过2100米,这是成了不长树木的高寒冻原带.
来到这全年皆冬的荒芜世界,仿佛进入那遥远的北极地区.
山坡上只有低矮的灌木丛,在2600米以上则只有苔薛和地衣紧紧缠抱在者石上.
长白山在垂直高度不到3000米的范围中,让人们经历从温带到寒带的几千公里之内的植被与气候的变化,可以找到整个欧亚大陆北半部所有的植物群落的典型代表.
这种明显的垂直自然分带和完整的生态系统,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可谓是大自然的杰作.
1960年,我国在长自山建立了全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1980年,长白山又被联合国划入"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网.
长白山,成为世界人民共同拥有、共同保护的一块宝地.
在长白山的林海之中,不仅拥有许多珍贵的树种和各种药用植物,还保留了东北虎、紫貂、金钱豹、梅花鹿、黑熊、麝等稀有动物.
这里物产富饶,盛产人参、貂皮、鹿茸"三宝".
长白山不愧为是大自然的宝库,,并且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前去一睹她的风采.
雄踞北镇的闾山人们都熟悉中国的"五岳",然而还有称为"五镇"的名山却鲜为人知.
其实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五岳"、"五镇"之说.
《周礼》中已记载:五镇为东镇青州沂山、西镇雍州吴山、中镇冀州霍山、南镇扬州会稽山和北镇幽州闾山.
传说这五镇还是舜即位时所封,寓意为一山威镇一州,以求长治久安.
北镇闾山位于辽宁省北镇县的辽河平原的西部,从京沈铁路乘火车在沟帮子站下车,距间山仅30公里.
从沈阳、锦州乘坐汽车也可直达间山脚下闾山方圆600多平方公里,自古以来以雄峻多姿、风景优美著称,与长白山、千山合称东北三大名山古书上曾称誊"辽境内,山以医巫闾为灵秀之最,而千山次之,最东则为东山.
"闾山的别称很多,如于微闾山、扶犁山、无虑山,无闾山、医无虑山、医无闾山、义巫闾山、医毋闾山等等,都是东胡族语的音译,意为"大山".
因闾山有六道山岭,所以又称为"六山".
传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东巡名山大川.
听说闾山山水奇秀,很想一游,无奈远在北方,道路难行,只好责令一名方士用"赶山鞭"将闾山赶到南方来.
这个方士来到闾山脚下,左一鞭,右一鞭,打了三天三夜,闾山遍体鳞伤,血痕累累,但仅把山尾13座小峰挪动了一小段路程,而大山却纹丝不功.
这13座小峰就是闾山西南的十三山.
如今闾山上下沟壑纵横,每逢深秋季节,满山的红叶夹在苍松翠柏之中,如同当年鞭打的条条血痕.
有古诗记载了这个传说:"幽州北镇高且雄,倚天万仞幡天东;祖龙力驱不肯去,至今鞭血余殷红.
"历代帝王听说秦始皇赶山失败,闾山仍威武不屈地镇守北方,对此特别崇敬.
唐玄宗封闾山为广宁公,金世宗封其为广宁王,明太祖诏定为医巫闾山之神.
从北魏起,隋、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朝廷,每逢大典都要由皇帝亲自或委派官员前来祭山,因此满山上下留有很多古迹.
闾山绝顶大望海峰,海拔867米,上有望海堂遗迹,是辽太租的王太子耶律倍的读书处.
从现存的柱石、砖瓦来看,当年建筑规模宏大,山峰四周都修有瞭望台.
辽太子耶律倍在此隐居,曾"贮书万卷,歌啸其中".
在此居高临下,极目四望,千峰万壑,尽在眼底.
倘若晴日,可远眺渤海.
在其东南山中的双泉寺旁,有一"笔头峰",如笔尖直插云霄.
山崖旁的石洞,传说是耶律倍的藏书洞.
双泉寺以南的"龙岗",有辽代皇帝、皇族的陵墓群,保留有很多珍贵的辽代之物.
因此,辽代把闾山看作皇族的发祥之地.
清朝有五代皇帝先后来此游山,康熙、乾隆、道光都留下不少题刻.
闾山的奇峰怪石比比皆是.
人们依照山石形状,取名为鹰嘴、鹅头、骆驼、卧狮、宝马、虎头、凤尾……等等,维妙维肖,形状逼真.
登山途中的南天门,有两大石壁对峙而立,如同一扇天造地设的大门.
"门"宽仅供行人通行,为闾山一大胜景.
两壁上摩崖石刻很多,"北镇名山"四个大字雄浑有力,最为醒目.
著名的隐道谷是一块罕见的巨岩,斜覆如"石棚",棚檐下的谷宽10米,长40多米,可容五、六百人.
石壁上有两个深不见底的洞穴,投石而下,只闻砰然有声,余音不绝.
最为险峻的山景要数白云关.
明代长城曾依闾山山脊而筑,白云关则是长城的一座瞭望台,屹立在四壁如削的山头,以前登白云关,要攀软梯而上,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闾山上下又有清泉溪涧点缀,增添了清秀动人的水景.
在道隐谷大石棚中,有一股泉水滴流而下.
如到夏季雨水增多,滴泉则成白玉珠帘的流瀑,凌空而落.
一到冬季则成道道冰柱,晶莹通透.
泉水之下有一石刻的"圣水盆",泉水滴入,溅波跃珠,十分好看.
乾隆皇帝到此悦心大开,题写了"圣水盆"三字和七绝一首,连同《大阁八景五言三十韵》都刻于石壁之上.
一旁还有道光皇帝《观音阁歌》的刻石.
这股请泉顺流而下,汇集众多的溪涧,盘旋曲折在幽谷之中,一直流到近山麓的圣水桥.
桥下是石壁陡坡,层层叠叠的瀑布跌水,又成为一著名的水景.
闾山自古有名,各代均有寺庙建成.
其中大观音阁建在道隐谷之上,始建于辽代,历史悠久.
附近的风景点甚多,成为闾山上主要游览区.
玉泉寺建于明代,坐落在山幽林郁的深处,周围群山上苍松翠柏,林中鸟语蝉鸣,一片"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恬静景象.
玉泉寺西部的山沟中还有三清道观一座,有下、中、上三院,三院之间都有崎岖山道相连,上院旁的陡壁上有18个石磴,直达吕祖洞,传说吕洞宾曾住此洞.
登此洞需手脚并用,紧贴石壁攀援而上,下洞则更为艰难了.
据统计全山曾建寺庙庵观46处,真是"天下名山僧占多".
闾山上树木葱茏,尤其是苍松古柏,姿态各异,倔强地生长于高峰绝壁之间.
春夏季节,万绿丛中山花烂漫,秋季来临,黄花红叶点缀于枫林白桦之中.
若到冬季,则雪花飘舞,群山如披银甲白盔,一片北国冰天雪地的风光.
如此名山,自古以来引无数文人墨客为之诵吟,清康熙皇帝也有一诗赞道:"名山插霄汉,朵朵青芙蓉.
连亘数十里,隐现千百重.
迢遥不可极,黛色堆奇峰.
窈窕复岝崿,郁郁多苍松.
中有桃花洞,杳霞常云封.
万古镇幽州,秩祀同岱宗.
盼望生引颈,赡顾停六龙.
何时一登览,荡涤疏心胸.
"秀出北国的千山千山山脉南北纵贯于辽东半岛,绵延200多公里,是长白山的余脉.
尽管它地处我国东北,但临近海洋,气候温暖湿润,使得满山遍野松柏青翠,林木茂繁,尤其是春夏季节,好似绿色的波浪覆盖着这千山万壑,山色之秀美,可谓独占北国鳌头,并不亚于江南名山诸峰.
千山风景区位于辽宁省鞍山市东20公里处,占地约300平方公里,交通便捷,自古就被推为辽东名胜之首.
千山有999座山峰.
相传在远古洪荒时代,有一位名叫积翠的仙女用五彩缤纷的云锦绣织莲花,一连织了999朵,被天帝发现,说她偷走了天上的祥云,于是派了天兵天将捉拿她.
积翠仙子在挣扎之中把绣好的莲花洒落大地,化作千山诸峰,手中的缝花针也掉入地下,嵌在石缝里,成为千山著名的一线天.
于是,千山又有积翠山和千朵莲花山这两个美丽的名字.
早在隋唐之际,这里就有佛教寺庙建筑.
至清朝起,道教也进入千山之中,成为辽东佛庙、道观集中之地.
史书记载当时山中有"七寺、十二观、九官、十庵".
至今尚有20座庙宇寺观保存完好,坐落在深山密林之中,与雄奇秀丽的自然景色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山水画卷.
千山风景区,依山势走向分北部、中部、南部和西南部四个景区.
其中北部风景区交通方便,景点繁多,是千山风景区的游览中心.
游人首先到达的是无量观,这一道观建于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为千山道观之首.
无量观内的殿阁庭院均错落有致地依山势所筑,与山石、松柏融为一体.
无量观周围有几十个景点,处处令游客驻足而流连忘返.
彼称为千山一绝的"夹扁石"是被几块花岗岩巨石所夹的一条狭窄通道,长4米、高3米、宽不足半米,只容一人侧身而扛.
凡到千山一游的人,总要经此被巨石一"夹"方可通过.
过了"夹扁石",迎面一块巨岩,岩上系有一铁环,环下凿有一蹬印,游人必须手抓铁环、脚踩蹬印,纵身一跃方可攀上,此即为"一步登天".
继续北上,就可到达"天上天",这是由几块巨大而浑圆的巨石构成的峰顶.
在此远眺,群峰争奇,满目碧翠,沿途美景尽收眼底,确有身置天上的感觉.
北部景区内还有千山五大禅林中最大佛寺——龙泉寺以及千山最早修筑的寺庙——祖越寺,都深藏于幽谷或丛林之中,周围山石峭立,古松参天,清泉淙淙,颇有佛家仙境之意.
从龙泉寺西行登山6华里,可攀登千山第二高峰五佛顶,海拔554米.
俗语有"庙高不过五佛顶"之说.
山顶塑有五尊半身佛像,面南遥与千山第一高峰仙人台相望.
仙人台位于南部景区,海拔708米,其三面为悬崖陡壁,似凌空拔起,仅北面有一狭窄山脊与主峰相连.
"仙人台,仙人台,不是仙人上不来"这句俗语,鼓舞了游客勇攀高峰.
传说曾有仙人在峰巅下棋,至今在山峰上有石棋盘和"仙人台"篆刻.
登上仙人台,可见钢城鞍山雄伟风姿,千百群峰尽收眼底,大有"羽化而登仙"之感.
中部景区内还有五龙宫、慈祥观、中会寺等道观名刹.
西南部石猴峰中的冰洞,口小但深不可测.
严冬时节,洞内向外喷吐热气.
至七、八月间的酷暑季节,洞口却寒气逼人,气温可降至—5℃,还可见到白毯的冰晶.
盛夏时游人登山至此,满头大汗,在洞口顿时遍体生凉,似乎换了个季节,寒冷难挡,令人无不称奇叫绝.
千山是一座花岗岩山体,大约在古生代末期开始隆起,露出海面而成为陆地.
在几亿年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山体产生一系列断裂,岩石不断风化,由此造成千姿百态的奇石危崖,沿途到处可见.
如有发发可危的无根石,敲击有声的木鱼石,形态逼真的鹦鹉石,还有卧虎峰、笔架山、石猴峰,看上去栩栩如生,为游人观景增添了不少乐趣.
著名的"一线天",也是巨石崩裂而成,如神斧所劈,缝宽仅1米,高达15米,长有30多米,缝下石级100多磴,斜坡而上,只见蓝天一线,两侧陡壁,见此绝景,不禁使游人感叹大自然神力之伟大.
千山,集寺庙、山石、园林之胜于一山,真是无寺不古,无峰不奇,无石不峭,加上植被繁茂,四季景色各异,真可谓辽东名胜之地.
到了冬季,满山遍野假装索裹,这一妖娆冬景,使千山比南方一些名山更胜一筹了.
五岳独尊的泰山巍巍泰山,以通天拔地、雄风益世的气势屹立于齐鲁大地之上,她以"五岳独尊"的特殊地位名扬海内外,并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丰碑赢得人们的赞扬.
人们常用"稳如泰山"、"重如泰山"的成语来表达对东岳泰山的崇敬.
泰山之所以为五岳之尊,首先是山体的雄伟庄重.
泰山的基体宽大稳重,主峰突起,众峰拱卫,大有"镇坤维而不摇"之威仪.
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赞叹,李白"凭崖望八极,目尽长空闲"以及壮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名句,脍炙人口,流传至今.
泰山的历史文化渊远流长.
早在商周时期,齐鲁之邦就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达地区之一.
以后又产生了管仲、晏婴、孔丘、孟柯等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五岳之中,数泰山离海最近,自古即有"圣人多起千东方"之说.
相传在秦始皇以前,就有72君主相继前来泰山封禅祭祀.
从秦始皇开始直至清朝,历代君王每逢太平盛世或新皇登基,都率领文武大臣浩浩荡荡前来举行封禅大典,祭拜夭地,以求国泰民安.
并且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刻石题字,留下无数名胜古迹.
历代名人学士也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满山遍野留下数以千计的摩崖石刻、碑碣题词.
这些碑碣、石刻,有为帝王歌功颂德,有对泰山寓意写景,正草篆隶各体俱全,颜柳欧(阳)赵应有尽有,使泰山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的宝库、书法艺术的殿堂.
步行登山,细细观赏,如同追溯着中华历史的渊源,一路秀美风光,又如同欣赏一幅中国山水画卷,真可谓天下名山,无与伦比.
登泰山始从岱庙起.
泰山古称岱山,故泰山主庙称为岱庙.
它处在泰山南麓泰安城内,其中轴线正对泰山主峰.
历代君王临登泰山,必先到岱庙祭把瞻拜,然后启程上山.
经过历代扩建,岱庙规模宏伟,整个建筑呈现皇宫气派,与北京故宫、曲阜孔庙并称为我国最大的三大官殿式建筑群.
它的主建筑为天贶殿,黄瓦覆顶,斗拱彩绘,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殿内一幅"启跸回銮图"的巨大壁画,传为宋代作品,画面上为"泰山神"从出发狩猎至满载而归的盛大场面,有600多个人物和珍禽异兽、山川树草、亭台楼阁,气势恢弘,笔法流畅,为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瑰宝.
庙内古柏参天,碑碣林立.
五株汉柏相传为汉武帝所植.
150多块石碑中最为古老是2000年前的秦二世诏书石刻,书圣王羲之和宋代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也都有刻石在此传世.
岱庙围以城墙,高3丈,周长3华里.
登山石级始于岱宗坊,自此至泰山极顶有6293级台阶,长约9公里.
过玉母池即到红宫门,这是因山崖呈红色并且排列似门而得名.
这里有"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天阶"等石坊,故称"坊群".
飞云阁横跨故道,东联弥勒院,西接元君庙,周围古木交柯,浓荫蔽日.
上山过万仙楼,可见明清石刻60余块,不远处有"二"两个石刻大字,游人多不解其意,其实这是取"风月"两字的字心,借"风月无边"之意来赞颂泰山风光,令人回味无穷.
再往上攀登至斗母宫,是一群较大的建筑群.
宫前古槐虬枝拂地,院内翠竹丛主,旁有三潭叠瀑胜景,由此往东北岔道可通往经石峪.
这里有一大块石坪位于龙泉峰下的谷中,上刻隶书《金刚经》全文,每字大约半米,笔力刚健,历代尊为"大字鼻祖",现存大字1043个.
前来观赏的游人无不惊叹这一稀世杰作.
从斗母官上行,一路上古柏荫深,景色幽静.
登至壶天阁时,只见三面山峦环绕,若壶中观天.
阁前一幅对联:"登此山一半,已是壶天;造极顶千重,尚多福地.
"激励游人继续奋力攀登.
壶天阁以上是陡崖险道,过去骑马上山到此只得下马步行,故称回马岭.
经过这一段陡坡,不远就是中天门了.
中天门海拔800多米.
若坐汽车从西路上山,到此会合.
中天门地势较为开阔,建有庙字和宾馆、饭店,并有缆车可以直达南天门.
在此北望岱顶,石级直入云霄,回首俯望群峰,透迤足下.
从中天门到云步桥是一段难得的坦途,人称"快活三里".
过云步桥便是五松亭.
秦始皇登山至此,曾在松树底下避雨,所以封为"五大夫松".
现有的三株古松是清雍正年间补植.
前面的石道为两侧山峰夹峙,满山松树成林,风起松涛阵阵,云涌则雾气迷漫,景色极佳,所以乾隆在此题刻"岱宗最佳处".
在此仰望,只见两侧峭壁之间,石磴直通南天门,高达400多米,共计有1500多级石磴,这就是著名的泰山"十八盘".
盘道中间有一座"升仙坊",南下为"慢十八",北上为"紧十八".
十八盘是对登山者体力与意志的考验,越走越陡,抬头前人如在顶上,回首后者正居足下.
奋攀此道,登上南天门,一股战胜困难的喜悦充满胸怀,极目远望,天高地远,心旷神怡.
南天门建于元代,已有700多年历史,是一座红色的楼阁.
门年一条"天街",有商店、旅馆、饭店,使人分不清是在人间还是在天堂.
天街的尽头是碧霞祠,这组宏大的建筑群,金于宋代.
大殿内供奉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的神像,为鎏金铜铸,工艺精美,是国内罕见的珍贵文物.
整个建筑都以铜铁等金属铸件和土木砖石构成,以防山高风雪侵蚀,以致数千年来一直屹立山巅.
碧霞祠东北的大观峰上绝壁如削,崖壁上布满历代石刻,洋洋大观.
其中有唐玄宗李隆基手书的《记泰山铭》996个大字,加上题额四字,共千字,全部贴金,显得富丽堂皇.
过大观峰就是泰山极顶玉皇顶,顶上建有玉皇宫,宫内的极顶石,高1524米,是泰山最高处.
附近的名胜古迹遍布,有月观峰、日观峰、拱北石、瞻鲁石、仙人桥、丈人峰等.
有一座无字碑,为汉武帝所立.
汉武帝登临此处,发出"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的赞叹.
据说立无字碑,是因为汉武帝无法用词语来歌颂泰山的伟大,又说他认为自己的功德无量,非文字所能表述.
在泰山极顶,有"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四大奇观.
尤其是"旭日东升"最为动人.
每日凌晨,总有不少游人遥望东方,一睹日出云海的壮丽景象.
在天气晴朗之时,远望黄河宛如一条金色绸带,飘舞在绿色的大地上.
在泰山的西路沿途,还有长寿桥、黑龙潭、扇子崖等胜境.
这一带山峦峻险,有飞瀑流泉,林木苍翠.
黑龙潭位于百丈崖下,有飞瀑直泻潭中,声闻数里,颇为壮观.
崖上长寿桥长23米,如长虹横跨.
过长寿桥3公里便是扇子崖,这里险峰兀立,状如折扇,崖下是西汉赤眉军的天胜寨遗址.
泰山的北坡怪石嶙峋,峰奇岩峻,洞穴深邃,清泉寒冽,松柏苍翠,沟壑纵横,称为后石坞,以其天成的野趣,令人流连忘返.
泰山西北山麓有一灵岩寺古刹,为"天下四大古刹"之一,其中文物众多.
寺内有40尊宋代彩色泥塑罗汉像,塑工精细,造型逼真,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塑".
寺外的墓塔林共有167座墓塔,多为金代和元代所建,造型古朴别致,为国内所少见.
所以古人有"游泰山,不游灵岩,不成其游"之说.
泰山融高大雄伟的自然景观与光辉灿烂的人文景观于一体,成为中国人民的骄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她还博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敬仰,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目录,成为全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
巍巍崂山餐紫霞在著名的海滨城市青岛以东40公里处,耸立着一座风景优美的崂山,使得青岛这个美丽的城市,背山临海,分外妖娆,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崂山的面积达三、四百平方公里,主峰称"巨峰",又名"崂顶",海拔1133米.
山势东峻西缓,东、南两面临海拔起,形成很多绝壁海崖,海浪直拍崂山脚下.
登临崂山又能观赏海景,如此兼备山海之胜的名山,在我国漫长的海岸线上是不可多得的.
传说秦始皇东巡蓬莱仙境以求长生不老之药,曾经登临过崂山,当时"万人除道、百户扈从……于是齐人苦之而曰劳山也",所以古时曾称"劳山"或"牢山",这个不祥的山名直到清代才改称"崂山".
其实,秦始皇登崂山并无确凿的史实,但是崂山引人注目却有相当长的历史了.
《史书》记载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到崂山"祀神人于交门宫".
在道经《灵宝度人经·序》中也记有:"吴王夫差尝登崂山,遇神人授以灵宝度人经",因此道教徒都以崂山为圣地.
宋代在崂山建成太平宫、太清宫、上清宫三座道观以后,道教鼎盛,全山道士曾多达千余人,至今还保留有十几座道观.
清代蒲松龄曾隐居崂山太清宫中的关岳祠,写下了《聊斋志异》中的一些篇章,如《崂山道士》、《香玉》的故事都以此山为背景.
《聊斋志异》中那些神鬼离奇的故事,更给崂山披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似乎崂山真是神仙居住的洞天窟穴.
崂山山体巨大高峻,形成了复杂的气候,北坡有"小关东"之称,易受到北方冷空气影响;南坡有"小江南"之誉,气候更为暖湿.
全山植被丰富,从北方的桦树到南方的樟树、棕榈都能生长.
由于临近海洋,降雨丰沛,山泉飞瀑众多,又构成了众多的水景,使崂山兼具山、海、林、泉、石、洞诸景,令人流连忘返.
从南路进山的游客,可乘车先抵太清宫,这是崂山上历史最为悠久、规模最大的寺观.
现有庭院10余个,屋宇140余间,堂而皇之,堪称"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仅次于北京的白云观.
太清宫坐落在蟠桃峰下,南临茫茫大海,北风不至,因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终年繁花似锦、竹林葱郁,还可以看到团团簇簇的茶树,盛产"崂山春"名茶,真是一片江南风光.
太清宫内名木古树甚多,最为年长的一枝汉柏已有2000年树龄,后在树干空洞中又长出一株盐肤木,树干外又绕有一株凌霄藤,三树合一,每年七、八月间,凌霄还能怒放红花.
树旁有一块"汉柏蟠龙"石碑,此为崂山一奇景.
还有一株横卧虬曲的榆树,传说为唐代所植,故称唐榆,因形似游龙,又名"龙头榆",树围达4米,但仍枝叶繁茂、绿荫蔽日,是全国最大的榆树.
蒲松龄所写的《香玉》故事中有两个姑娘假托为一株牡丹和一株耐冬,至今这株名为"绛雪"的耐冬仍然亭亭玉立.
从太清宫北上,可见"波海参天"四个大字刻于巨石之上,在此可仰视群峰环立,俯瞰太清宫内松柏茂密,远眺大海茫茫无际.
倘若中秋佳节,在此观赏月出浩海,水天一色,即为"太清水月"的胜景了.
太清宫之上,还有明霞洞,此处海拔650多米,李白有诗曰:"我昔东海上,崂山餐紫霞",可见崂山云霞是非常美丽的.
上清宫在太清宫西北,宫内的银杏古木也有千年树龄了.
上清宫之西便是八水河,坡陡水急,急流直下,形成龙潭瀑,水势浩大,凌空飞泻而下.
崂山的东路景区以太平宫为中心,东临大海,西托重峦.
这一带以奇石幽洞引人入胜.
太平宫为道教中华山派道观,有1000多年历史了.
宫内照壁上刻有"海上宫殿"四字,殿宇现都已修葺一新.
海风吹来,松涛阵阵,与海浪澎湃之声遥相呼应,崂山胜景"上苑听涛"即指此处.
太平宫附近巨岩峻峰造型奇特.
入宫之前先见有巨石与古松夹道,名为"双石长松",并刻有"疑是幻境"四字,富有道家追求仙境的意境.
太平宫之东有绵羊石和狮子峰,形态逼真.
登上狮子峰,"狮口"内可容10余人休憩,峰顶是崂山观日出的最好地方之一.
太平宫西北有翠屏岩,巨岩高耸如屏风.
岩下有老君洞,刻有"混元石"三字及北斗七星图,以前是道士占卦之处.
太平宫之南的白云洞由四块巨岩组成,四石分别名为"青龙"、"白虎"、"朱雀".
"玄武".
洞临深涧,涧上有仙人桥和白龙潭.
白云洞南有一华严寺,这是崂山上为数不多的一座最大佛庙.
寺下一块10米高的巨石,圆浑如馒头,名为"砥柱石",镌刻"山海奇观"四字,每字高约2米,为崂山上最大的石刻.
华严寺之上,还有那罗佛石窟洞和棋盘石等胜景.
崂山的中路则以九水风光著称.
九水分别有南九水和北九水,都是山泉汇成的涧溪,分别沿南坡和北坡流淌而下.
南坡的溪水每转一弯,因山崖峭岩挡路,在岩下汇成一潭,即为"一水".
九水则为九折九潭.
北九水又分内九水和外九水,尤其内九水风光格外迷人.
游人从北九水村沿溪而上,涧窄潭宽,两岸峰高谷狭.
只闻水声哗哗,涧水奔涌回折,奇景叠出.
还有不少瀑布悬挂山崖,其中以鱼鳞峡和潮音瀑最为精彩.
鱼鳞峡双峰对峙,悬崖壁立,崖下小路仅通一人.
从崖下仰望,危岩似堕.
出峡门,便进入宽阔青翠的金华谷,谷旁便是三折而下的潮音瀑,溅起层层浪花似鱼鳞一般,故又称鱼鳞瀑,潭水清澈呈碧蓝色,因名靛缸湾.
附近有两座观瀑亭,为观瀑最佳处.
坐在亭中小憩,饮上一杯岭山矿泉冲泡的茶水,使人感到回味无穷.
从观瀑亭沿一条曲折小路,向南攀登可达崂山极顶——巨峰.
山高路陡,只见云雾缭绕于群峰之间.
巨峰上有一石砌的观景合,可观日出.
"崂山胜景上万千,巨峰旭日称甲观",在我国众多名山中,均有观赏日出的景地,然而要数崂山巨峰离海既近而地势又高.
当一轮红日随着阵阵海风从黄海海面上喷薄而出时,天光海色互相辉映,令人陶醉.
游览崂山,不能不去海崖一带观赏.
崂山之东,山脉直奔沧海,入海处有一峰昂然兀立,悬崖凌空,峭壁插海,惊涛拍崖,白浪翻滚,气势十分雄伟,这就是高60余米的峻山头.
崖壁之下临海处,还有8块巨石,人称"八仙墩",传说是八仙过海时小憩的地方,如今也是观赏海景的佳处.
在此蟟望大海波涛,"快意雄风海上来",真使人感到古人说的"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的话,确有道理.
山雄地险的恒山恒山,坐落在山西省浑源县以南,北距大同市62公里.
相传远在4009年前,舜帝北巡见此山气势雄伟,遂封其为"北岳",为北国万山之宗.
恒山自东北伸向西南,绵延数百里,中间是一道深大的断裂带,浑河在绝壁峡谷中穿行而过.
恒山主峰天峰岭与对峙而立的翠屏峰之间的金龙口峡谷,最窄之处仅10米,两峰拔地摩天,壁立加门,形势十分险要.
金龙峡历来为南北交通要道,很久以前在这悬崖半壁之上修筑了名为"云阁"的栈道,还曾修筑了连接峡谷两壁的"虹桥".
今在石门峪口还可以见到"云阁"、"虹桥,的遗迹.
如此险要的交通要隘,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传说北宋名将杨业率领杨家将在此大败南侵的辽军,最后因宋太宗指挥失当,使杨家将陷入重围,杨业身负重伤,触碑身亡.
但是杨家将的英雄故事在恒山广为流传,并保留着一大批古战场遗址,传说翠屏峰西侧的"穆桂英点将台"就是当年屯兵的营寨.
古人曾言:"按山以泉石幽奇、物华丰美则恒拙;以攻守要害、障蔽邦国则四岳亦拙","独恒山南苞全晋,东跨也燕,西控雁门,北缠代郡,……形势甲天下.
"正因为恒山关隘险固,历代帝王均派重兵镇守,凿山路,筑关寨,并建寺庙,常去举行祭典.
到了明朝,正式把恒山定为北岳,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和中岳嵩山齐名天下,并称为"五岳".
恒山地处我国山西高原北部,气候比较干燥,山上树木稀少,山石裸露,显得格外峥嵘雄奇.
寺庙也都依倚绝壁悬崖而筑,似成危楼悬阁,成为恒山建筑景观的一大特色.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悬空寺.
悬空寺位于金龙峡谷西侧翠屏峰的悬崖峭壁之上,面对北岳主峰.
绝壁上原有一处深不过10米、长40多米的凹壁,悬空寺建筑于凹壁之中,下距谷底近百米.
全寺有40间殿宇楼阁组成,高低相距20米,错落有致,殿阁之间有的以栈桥凌空飞渡,有的以暗道回廊相通,有的要登绝壁上的石级而上,有的则要越壁穿窗进屋,上下迁回,左右盘旋,令人朴朔迷离,宛如进入迷宫.
南北两端各有门楼对峙下砌砖基,上筑楼阁.
徐霞客为之评述:"仰之神飞,鼓勇独登,入则楼阁高下,槛路屈曲,崖既矗峭,为天下巨观.
"整个悬空寺都是在悬崖上凿洞,打入一排木梁作为地基,然后起墙造屋而成.
寺下有几十根碗口粗的木柱支撑着,这些木梁和木柱互相组成一个承重的整体,使重重殿宇安然无恙地"悬挂"在绝壁之上.
据史书记载,悬空寺建于公元6世纪的北魏后期,1000多年来历经数次地震,但仍屹立不倒,其结构之巧妙令人赞叹不已,确实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
古人评价悬空寺是"公输天巧",这几个大字镌刻在石壁上,至今仍很夺目.
民间还传有歌谣说:"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形象地点出这组建筑的特色.
悬空寺是道、佛、儒三教合一的寺庙,这也是很少见的.
主殿内供奉释迎牟尼、老子和孔子的塑像,寺年还有铜、铁、石、木、泥各种塑像80余尊,均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位于天峰岭东侧悬崖下的北岳寝宫,也是一座巧妙地建造在岩壁缝间的寺庙.
寝宫初建时称北岳庙,这里三面被巉岩所环抱,一面敞开,如同缺了一壁的垂井,寝宫依穴为壁,坐落在"井底",结构奇特,环境幽险.
从寝宫北上,峰回路转,不久可到达半山腰上的北岳庙.
北岳庙前103级石阶,每级高约60厘米,宽仅25厘米,倾斜约40度,游人至此需奋力攀登,方可到达朱门铜钉、绿瓦红墙的寺庙大门.
北岳庙背倚天峰岭千丈绝壁,规模恢弘,结构严谨,气势庄严巍峨,显示出北岳雄险的气魄.
寺内供奉北岳真君,殿前树立清朝御祭恒山碑文20余处.
在北岳庙附近的庙宇寺观,无不依山势而筑.
如元灵宫"倚岩为壁",会仙府"依岩就势".
恒山有著名的十八景,但过去一直缺少秀美的水景点缀.
50年代末期修成的恒山水库,不仅使巍峨壮观的恒山雄姿和碧波荡漾的湖光水色交相辉映,而且使金龙峡谷内免遭水患.
从悬空寺登道可上水库大坝,穿过恒山隧洞,越过停旨岭,便踏上"蜿蜒百折、鸟道千盘"的十里步云路,可直上峰巅.
一路上,一座座刀削斧劈般的峭壁险峰映入眼帘.
远远可见"恒宗"两个大字刻于石壁之上,此处称为"大字湾".
从大字湾北上,沟谷深邃,山道崎岖,到达"虎风口",但闻"雄风飒飒阵云横,吹入平林作啸声".
这里常年山风劲吹,株株古松迎着劲风,成为各种盘根错节形状,顽强地生长在山石缝中.
在虎风口之上的果老岭,青石上有一个个毛驴蹄印般的凹坑,传说这是张果老骑驴游览恒山时留下的蹄印.
果老岭附近是观赏山景的佳处:东侧的夕阳岭"面西壁立,孤屏如削",峰上古松摩云,每当夕阳西下,晚霞辉映险峰怪石,为恒山一大美景.
寝宫附近还有飞石窟、还元洞、紫芝洞、出云洞等奇洞怪岩.
过了北岳庙,在会仙府附近可望见峭壁上摩崖刻石甚多,西壁上有金刻"天地大观"、明刻"灵峰耸秀"、"壁立万仞",东壁上有"昆仑首脉""天下名山"等,字体各异,堪称恒山书法艺术的宝库.
从北岳庙可有东、西面条山路登上天峰岭.
天峰岭高2017米.
在五岳之中,恒山仅低于华山.
峰顶是一片开阔地,举目四望,众峰起伏,长城透迤,塞上高原的无限风光,一一奔来眼底.
在这山巅之上,还不难找到一些贝壳化石,足以证明,这巍巍恒山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慢慢地从海洋中隆起的,这沧海桑田巨变乃是大自然的伟力造就而成.
清凉佛国五台山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境内.
传说过去的五台山气候炎热.
久旱无雨.
文殊菩萨为了解救百姓遭受酷热的苦难,化为一个和尚到东海龙宫去借宝,龙王领他看遍了宫内的奇珍异宝,他都不要,却挑中宫外一块叫做歇龙石的大石头.
这块大石头原是龙太子歇息纳凉的地方.
每当龙太子玩得大汗淋漓时,只要到石上一躺,便会遍体生凉.
龙王虽舍不得被借走,但一想到石头又大又重,谅这个和尚也搬不走,便假意答应了.
不料文殊菩萨用手轻轻一点,歇龙石突然变小,装入袖中不辞而别了.
文殊菩萨回到五台山,将此石扔在山沟里,只见瞬间遍山草长花开,清泉涌流,气候突然凉爽起来.
于是人们把这块神奇的石头称作清凉石,至今还躺在台怀镇西南18公里处的清凉谷中的清凉寺内.
传说文殊菩萨还常坐在石上讲经说法,所以又称之为曼殊床.
其实,五台山被称为清凉世界,主要是因为地处华北,海拔又在2000米以上的缘故.
每年四月解冰,九月积雪,即使在七、八月盛夏季节,山上最高气温一般在20℃左右.
"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夏,故名清凉.
"清凉佛国之称,由此而来.
五台山周圆250公里,由五座圆浑的山峰环抱而成,分别称为中、东、南、西、北台,其中北台最高,为3058米.
台顶树木稀少,犹如垒土而成,因此当地俗称"秃头山".
传说文殊菩萨从龙王处取回歇龙石后,龙王五个儿子追到五台山,用龙爪乱扒乱翻,想要我回歇龙石,因此把五个山峰扒成平台.
现在每座台顶的山麓,都可看到有成堆乱石,人们称之为"龙翻石".
其实这是冰川时期由于冰冻作用造成的砾石堆.
台怀镇位于五台山中心的台怀盆地中.
这一带青山翠壑,一条青水河水声潺潺.
即使在炎热季节也凉爽无比,真是名不虚传的"清凉胜地".
寺庙和僧侣多集中于此,成为五台山佛教和旅游活动的中心地.
早在东汉时,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在台怀建造了灵鹫寺,成为五台山佛教传播的开始.
北魏、隋、唐各代又纷纷建起众多的寺庙.
据说唐代宗登基之前曾遇文殊菩萨,并助他脱险,所以在他当上皇帝(公元762年)后就诏修文殊殿,五台山由此成为专门供奉文殊菩萨的道场.
在台怀镇四望,周围寺塔林立,在灵鹫峰的南坡,有108级石阶直达菩萨顶上的梵宇佛宫.
相传文殊菩萨就住在山顶.
顶上有殿宇430间,占地45亩,其格局均按皇宫模式建造,上覆三彩琉璃瓦,下铺青色细磨砖,十分豪华富丽,为诸寺之冠.
山门内有天王殿、钟鼓楼、文殊殿、大雄宝殿等建筑.
文殊殿内的文殊菩萨骑着青狮,手持利剑,头顶五髻,所以也有五台为文殊五髻的说法.
在佛教中,文殊和普贤是释诅牟尼的左、右胁侍,文殊是智慧和威猛的象征.
菩萨顶前这108级台阶,在佛教中暗指人间108种烦恼.
上山朝拜文殊菩萨,则可以把人间烦恼丢弃于脚下.
人们踏上这108级台阶,都会想起《水浒传》中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故事.
酒醉如泥的鲁智深步履蹒跚地登上台阶,砸开山门,演出了一出令人捧腹的闹剧,却表现出他不服清规戒律的豁达性格.
五台山以佛教名山而久负盛名.
唐代就有印度、日本、斯里兰卡等国高僧不远万里前来朝台.
清朝康熙皇帝曾朝台五次,乾隆皇帝也曾六次游山,并住宿在菩萨顶上.
现中门匾上的"灵峰胜境"为康熙御书,乾隆所题的御砷高6米,四面刻有汉、蒙古、满、藏四种文字.
佛教最盛时期,全山留有寺庙36O多处,僧尼多达2000多人.
由于五台山接近内蒙、青海等蒙、藏少数民族地区,自清代起,佛教中的喇嘛教(黄教)也进入五合山.
由此形成了黄农喇嘛的黄庙和青衣和尚的青庙并存的格局,这在我国各大佛教名山中是独一无二的.
台怀镇上塔院寺中的白塔就是喇嘛教的象征.
这座大白塔建于元大德六年(公元1802年),由尼泊尔工匠来此设计建造的.
白塔高60余米,形如藻瓶,上下悬挂了252枚铜铃,顶部铜制的大宝瓶金光闪耀,清风徐来,铃声余音不绝.
喇嘛教信徒朝山多在此叩头念经,虔诚备至.
与塔院寺隔路相望的罗睺寺也是一座黄庙.
寺前一对石狮雕工精巧,传为唐代遗物.
寺内正殿里有一座木制的活动莲台,喇嘛可在暗中操纵轮盘,牵动绳索,使莲瓣张开,现出菩萨:称作为"开花现佛".
从罗睺寺沿山坡而上即为圆通寺,其前身就是五台山的开山祖寺——灵鹫寺.
寺院历史悠久,规模巨大,占地120亩,共有七重殿堂,气派非凡.
寺内有一口重9999.
5斤的大铜钟和一座精巧玲玫的铜殿,均为明代铸建.
寺内的无量殿是一座全部用砖砌成的仿木结构重檐歇山顶的建筑,显示出我国古代建筑匠人的高超技术.
藏经殿内珍藏大量珍贵佛教文物,令人大饱眼福.
在这附近还有许多古刹依山旁谷而筑,有广济寺、圆照寺、广宗寺、万佛阁、殊像寺、龙泉寺、竹林寺、金阁寺、镇海寺、普化寺、南山寺等等,真不愧为佛国天地!
离龙泉寺不远处的令公塔,是宋朝爱国名将杨业的葬身之地.
相传杨令公战死沙场后,其予五郎收骨建塔,葬于此地,杨五郎即在五台山出家当了和尚.
传说杨五郎在此操练三千僧兵,帮助杨六郎大破水牛阵.
至今在显通寺年还存放一根传为杨五郎用过的铁棍.
重81公斤,因打韩昌而成两截.
五台山的东、西、南、北、中五台环抱之内称为台年,五台之外称为台外.
散布在台内、台外的历代所建的寺庙不胜其数.
有不少古刹因地处偏僻,一般游人踪迹难至,历代战乱时期却能逃避战火,因此保持了古朴的建筑风格,成为我国古代建筑中的瑰宝.
其中地处五台山之西南的南禅寺和五台山之东北的佛光寺乃是国内少有的两大唐代古寺.
赵朴初先生曾赞道:"二唐寺,瑰宝世间无.
"南禅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座木结构唐代建筑,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已1200多年.
大殿古朴典雅.
单檐歇山顶,殿内无立柱,斗拱层层叠架,给人以庄严雄伟的感觉.
殿内17座佛像,其形态、衣饰、手法与敦煌唐代雕塑如出一辙,堪称唐塑佳作.
佛光寺的大殿为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所建,规模比南禅寺大,宽七间深四间,单檐庑殿顶,斗拱宽大,出檐深远,造型雄浑优美.
寺内的塑像、墨迹、石刻均为唐代原作,是极为宝贵的文物珍品,这两座古刹在我国以及世界建筑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游人能亲睹唐代古刹风貌,乃不虚此行.
相传文殊菩萨在农历六月十四诞辰,所以五台山的六月大会盛况空前.
这一传统从隋唐时期一直流传至今.
每年会期,四方僧尼香客蜂拥而至,各寺庙灯烛辉煌、香烟绦绕.
尤其在六月十四、十五两天,喇嘛教要举行特有的"斩鬼"、"跳鬼"宗教仪式.
喇嘛们头戴鬼神面具,穿着奇装异服,手持各种宗教器具,手舞足蹈,引八方来客争相围观,热闹非凡.
自古以来,每逢五台山六月大会,汉、蒙、藏、满各族牧民还在此举行骡马大会,进行牲畜交易,商贩也纷纷前来做生意,宁静的台怀镇一时摆满各种货摊.
这一风俗沿袭至今,每年六月之前,当地政府作好精心安排,使之成为一个盛大的节目.
六月也成为国内外旅游者来五台旅游的高峰季节,他们在这一佛国圣地领略了五台山人民特有的风俗民情.
横卧中原的嵩山中岳嵩山地处河南省洛阳与郑州之间的登封县境内,北濒滔滔黄河,"势如卧龙,雄镇中州".
早在夏商周时代,就被称为"中原第一名山".
周平玉迁都锥邑(今洛阳)后,正式定嵩山为中岳,沿袭至今.
由于嵩山位于"天下之中",坐落在中华民族发祥地的河洛之间,一直受到历代帝王的封禅和祭祀,加上千百年来僧道和文人的颂扬,使它成为一座游人不绝的历史名山和中原文物之乡.
传说夏禹治水,在此"三过家门而不入".
至今在嵩山万岁峰下有一块叫"启母石"的巨石,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当时夏禹的妻子涂山氏为正在治水的丈夫送饭,忽然发现夏禹变成一头大熊在奋力抬土垒石,涂山氏受到惊吓掉头而跑,竟化作一块大石.
涂山氏正好怀孕在身,夏禹十分悲痛,抚石高呼:"还我儿子!
"话音刚落,巨石破裂,一个男婴从中崩出,这就是后来继承大禹王位的夏启.
现在启母石前还残存汉代所立的启母阙(阙是石刻的立柱),上有阙铭热情歌颂了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定太室(嵩山)为"天下第一名山",建太室祠,四时致祭.
汉武帝在嵩山也举行过盛大祭典,大兴土木.
唐朝武则天登上帝位以后,立即登嵩山封禅中岳,并改年号为"万岁登封",同时改嵩阳县为登封县.
唐宋两代,嵩山中岳庙一再扩建,呈现"飞甍映日,杰阁联云"的景象.
清朝乾隆皇帝也亲登嵩山峻极峰.
因此,嵩山上下到处留下琳琅满目的珍贵历史文物和许多动人的传说.
嵩山由太室、少室两山组成,太室山主峰是峻极峰,海拔1440米,登山之道多险要之处.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作《登峻极峰》一诗:"望望不可到,行行何曲盘.
一经林梢出,千崖云下看.
烟岚半明灭,落照在峰端.
"少室山主峰称御寨山,高1512米.
宋宣宗被元兵追击,曾到此山上扎营驻兵.
山顶平坦,但有四天门之险,易守难攻,而且有两个积水的深潭,称为大、小饮马池.
规模宏大的中岳庙坐落在太室山的黄盖峰下,是河南省目前最大的寺庙古建筑群,共有400多间庙房,九进院落,呈中轴对称布局.
清代重修中岳庙时,以北京故宫为蓝本,因此颇具皇家宫殿的气魄.
庙前1华里处,有一对太室阙,是东汉遗物,上刻半隶半篆的铭文,并有50余幅石刻图像.
这太室一阀和少室阙、启母阙合称"汉三阙",是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有重要的考古价值.
从中岳庙前的中华门起至庙后的角门止,全长1.
3华里.
中轴线上有天中阁、峻极门、峻极坊、中岳大殿、寝宫等雄伟的殿堂,并依山势逐渐升高.
两侧有东、西两路殿堂院落,左右对称.
中岳大殿面阔9间,进深5间,面积近千平方米,气宇轩昂,可与故宫的太和殿相媲美.
庙中有一对汉代刻制的石人翁仲和4个铸于北宋年间的铁人,都是罕见的文物.
传说中岳庙内原有8个铁人分别镇守东、西两"神库".
北宋未年岳飞大战金兵于黄河两岸,这8个铁人按捺不住满腔爱国激情,在夜晚瞒过守庙的石翁仲,偷偷来到黄河边,想渡河北上抗击金兵.
可是因为渡船载不了,4个徽人先过黄河垢4个铁人却被庙主发现,硬拉回庙内,重新立于东路"神库"四角,而西路"神库"却无人看守.
至今,人们还可以看到这4个高达3米的铁人紧握双拳,满脸怒容.
中岳庙内古柏参天,树龄逾千年以上的汉宋古柏竟有200多株,至今还枝叶茂盛,生机勃勃.
庙内还立有100多块石级碑碉,最古老的是刻于公元456年的"中岳嵩高灵庙之碑",为北魏时书刻的珍品,其他唐、宋、金、元、明各代石碑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中岳庙内的古迹文物令人月不暇接.
中岳庙以西不远处的修林茂竹之间,还有一座嵩阳书院,始建于北魏时代,司马光、范仲淹、欧阳修、朱熹等历代文人都在此讲过学.
北宋的程颐、程颢兄弟在此创立二程理学,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很大影响.
嵩阳书院有两株著名的"将军柏".
相传2000年前汉武帝刘彻来这里游玩,先见到一棵枝粗叶茂的大柏树,便赞不绝口,当即封这棵大柏树为"大将军".
走进正院,汉武帝又见一棵更大的柏树,只好封为"二将军".
"二将军"觉得自己受了委曲,气炸了肺,现在成了空心树,树干之中可供人出入.
而"大将军"自感惭愧,慢慢地成了弯腰树.
嵩阳书院与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和河南难州的睢阳书院齐名于世,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
在少室山北麓的五乳峰下,有一座驰名中外的佛教禅宗租庭和以武术举世闻名的古刹少林寺.
少林寺始建于公元495年,以后印度高僧菩提达摩飘洋过海来到这里面壁坐禅9年,创立了我国佛教中禅宗派.
在寺后五乳峰上,还有初祖庵、二祖庵等古庙以及达摩洞.
据传此洞是达摩面壁苦修之处,由于功夫精深,他的面影留在石壁上.
洞外筑有石坊一座.
"少林胜概冠中州",少林寺又以功力深厚的少林武术扬名海内外.
传说达摩面壁坐禅之后,感到十分疲劳,于是他模仿山林乌鲁的动作,创造出一套心意拳,成为少林拳术的雏形.
从此少林武功被僧侣们代代相传.
隋未唐初时群雄割据,战乱纷起,唐王李世民与隋臣王世充在此激战,少林寺13僧侣救了唐王.
以后李世民特令少林寺可以自立营盘,训练僧兵,使少林武术得到进一步发展.
至今,少林寺和尚也都功夫非凡,很多有志习武的青年,包括专程从海外来的外国朋友都在此学习少林武术.
少林寺建寺1400多年来,屡遭兴废.
全盛时期全寺有5000余间庙房、1000多僧侣.
现在寺门匾上"少林寺"三字为康熙皇帝所题.
庙内古树成荫,石碑成林,千佛殿内的东、西、北三壁上画有"五百罗汉朝毗卢"大幅彩色壁画,每个罗汉情态各异、栩栩如生.
千佛殿地面上还有4排共48个深约20厘米的凹坑,俗称"脚窝",为历代和尚练武时留下的痕迹.
东厢白衣殿内的南、北壁上画有少林武功拳谱壁画,百东壁上则绘有一幅"十三和尚救唐王"图,生动地描绘这一段故事.
这些壁画都是明代的遗物.
出了少林寺西行300米,即可以到达我国最大的塔林,这些塔是少林寺历代有名望的和尚死后埋葬之处,建塔以示功德,共计230余座,形状各异,砖石结构俱有.
少林寺坐落在密林之中,寺名取"少室之林"之意.
寺前少林河潺潺流过,景色十分幽静.
嵩山附近还有众多的古迹名胜.
嵩阳书院以北耸峙的嵩岳寺塔巍然屹立,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砖砌佛塔,至今有1400多年历史.
法王寺是我国第二座佛寺,建于公元71年,仅比洛阳白马寺晚3年.
会善寺曾是北魏孝文帝的高宫,后来又成为唐代天文学家一行出家之处.
在登封县城东南15公里处,还有元代所建的古天文台一座,称为观星台,至今保存完整.
这是元代科学家郭守敬主持建造的全国天文观测中心.
公元1279年,郭守敬从北京出发,经河南抵海南,行程数千里,测量了大量天文数据,并经过计算,编制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
按授时历计算出一个回归年的长度,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只差26秒.
而现在世界通用的阳历是在公元1582年才制定,它比授时历晚了整整300年!
到观星台一游,不能不为我国古代科学的灿烂成果而感到十分自豪!
避暑胜地鸡公山"三伏炎热人欲死,清凉到此顿疑仙",这是避暑胜地鸡公山的真实写照.
位于河南信阳市东南的鸡公山,是一座近百年来才被开发的避暑疗养名山.
鸡公山地处豫鄂交界处,东连大别山,西接桐柏山,成为长江、淮河的分水岭,素有"青分楚豫、势压嵩衡"之称.
鸡公山的主峰报晓峰,在群山环抱之中,突兀拔起,酷似一只引颈高啼的雄鸡.
首向西北,尾伸东南,左右有沟为两爪,并以两侧灵华山和长岭为两翼.
峰顶有巨石叠起象鸡冠,一石伸出如鸡嘴,石背上树草簇翠似羽毛.
每当旭日东升,朝阳破晓而出,正好位于鸡首之上,如同镶嵌了红玛瑙般的鸡冠,赢得无数游人的赞叹.
峰下岩壁上留下不少名人题刻,其中"报晓峰"三个大字苍劲古秀,格外引人注目.
登上鸡公山顶四处眺望,只见方圆50公里范围之内,群峰起伏,沟谷舒展,满山遍野树木葱宠,溪涧泉瀑点缀其问,一年四季风光迥异.
春天山花烂漫,杜鹃花、兰草花、金鸡菊把山林装扮得格外秀丽.
夏天气候凉爽,平均气温只有24℃左右,有人形容"午前如春,午后如秋,夜如初冬".
秋天满地黄花,红枫尽染层林,景色浓郁.
冬天满山琼枝玉叶,银装素裹,一片静谧安宁.
鸡公山随季节更眷,呈现出十大奇景:晴晨云海、晓峰朝晖、晚霞夕照、楼台赏月、云头观雨、雨后黄花、彩虹映川、银装素裹、怒云撞峰和拗雾疾飞.
鸡公山长久以来并不为人注目.
1898年,一位美国传教士来到信阳传教,迷恋这里的青山秀水,而且夏季特别凉爽,便在山中建起一座教堂.
由于他大加宣扬,引得各国商人、传教士和使领馆的官员蜂拥而至,纷纷在此圈地投标,大兴上木.
清政府不顾主权,把整座山头都卖给了外国人,美丽的鸡公山成了帝国主义殖民地的缩影.
加上京汉铁路筑成以后,从鸡公山麓经过,离信阳很近,便于这些达官贵人的来住.
几十年间,山上先后建成200余幢具有美、英、法、意、德、奥、瑞典、西班牙、葡萄牙、日本等国式样的别墅洋楼,还有一些中外结合、风格特异的建筑,如颐楼、将军楼、烟雨楼、会景楼、姊妹楼等,使鸡公山获得"九里十三国"的别称,简直可以称为世界建筑的博物馆.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几十年中,每逢夏季,这些有钱有势的外国人和官僚、资本家纷纷来此消暑避夏,尽情享乐,与鸡公山上贫困山民的穷苦生活形成强烈的对照.
解放以后,鸡公山回到人民的怀抱,以前专供祥人官豪享受的别墅都成了劳动人民的疗养院,每年夏季接待了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疗养人员.
从鸡公山车站下车后沿盘山公路东行不远,即可到达被群山环抱的避暑山庄.
这里松林密布,山势巍峨,有世外桃源之感.
整个山庄有10组建筑群,形式多样,楼堂馆所、亭台阁廊俱全,无不依山傍水,景色宜人.
山上经常云雾镣绕,泉溪争流.
山中最美的水景为松林湾的张家潭.
潭侧有山崖合抱,深秋时节,红枫叶如雨落于潭中,顺溪涧奔流而下,像一条飘动的红绸,因此得名泻红涧,是山中名胜之一.
有人写诗道:"青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落叶随涧水泻去,白云红叶两悠悠.
"鸡公山上奇峰众多.
灵华山位于报晓峰南侧,半山腰有灵华寺,也称鸡公庙,是清末所建.
寺周围绿树青溪,幽雅清静.
寺后悬崖上有一道白练清涧飞泻,附近有小洞天一处,后临峭壁,下有石洞数个,洞内有石座供游人体憩.
沿山路而上,还有鬼门关、仙人洞、罗汉堂、窥星台、仙山琼阁、云阁崖等处名胜.
登上灵华山峰顶,则有飘飘欲仙之感.
鸡公山是子座花岗岩山体,断裂纵横,风化严重,所以形成了很多形状各异的巧石,星罗棋布地遍布全山.
"五怪石"形如爬行的乌龟、蹦跳的青蛙、奔跑的野猪、蹲坐的罗汉和跪拜的和尚.
"磊磊石"是彼此相垒的巨型石蛋,石上有石,好象随时要滚落下来一样.
与报晓峰遥遥相对的"鹰蹬石",形状如老鹰缩居崖下.
传说很久以前,这里的天狗和老鹰结为兄弟.
老鹰怕光,厌恶白天,想叫天狗去吃掉太阳.
但天狗最讨厌公鸡,因为它会给太阳报信,所以希望老鹰去吃掉天下所有的公鸡.
当老鹰要吃掉最后这只鸡公山的公鸡时,公鸡跑到峰顶,一声长鸣,呼出太阳金光万道,老鹰只好躲在山崖下,成了一块石头,而雄鸡则高做地站立在峰巅上.
鸡公山东岗上还有一块"将军石",传说这是为了纪念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而命名的.
李自成在1642年挥师南下攻打襄阳,曾在此石上操练三军.
将军石不远处挺立一块剑石,人们称为"将军剑".
另外在兰田,还有一块像旗墩的石头,称为"旗杆石",传说是李自成插义旗的地方.
当地山民中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当年李自成起义失败后,这里还常出现"闯王旗",搞得官府将兵心神不宁,于是派兵前来围剿.
可是一到山中,旗就不见,兵马一走,旗又飘扬起来.
搞得官兵疲于奔命,当地百姓无不高兴万状,以为闯王显灵.
原来这是一个樵夫暗中树旗.
这个樵夫曾在雪天中常给闯王送柴,闯王赠给金银他都不要,却要了这面大旗作为传家珍宝.
樵夫的第五代孙,又带了这面大旗参加了义和团.
鸡公山上还有形态逼真的卧牛石、月牙石、虎钳石,还有亭亭玉立的双立石、狼牙石等.
美丽的鸡公山,正以它独特的风貌、宜人的气候、丰富的物产、优美的传说、迷人的名胜吸引了众多前来避暑、疗养和旅游的中外来宾,并越来越博得人们的钟爱.
东胜云台花果山《西游记》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猴王孙悟空在花果山上自封"齐天大圣",率领千百顽猴焰笑打闹,不亦乐乎.
《西游记》中写道:"东胜神州,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
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名山,唤为花果山",山上"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
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真是一座好山!
这座仙境一般的花果山究竟在哪里呢原来就在临近东海的连云港市东北的云台山中.
云台山旧称苍梧山,古来即有"东海第一胜景"之誉.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曾为之称颂:"郁郁苍梧海上山,蓬莱方丈有无间.
旧闻草木皆仙药,欲弃妻挚守市寰.
"很多诗文中都称云台山为"海上神山",原来云台山曾是距海不远的一列岛屿.
据史书记载:"海州云台山者,古在大海中,袤持三百余里,盖岱宗支脉,渡海而来…….
"直到清朝康熙年间,云台山才与陆地相连.
云台山移海并陆的原因,曾有不少神话传说.
相传铁拐李等八仙参加王母娘娘的蟠桃会后,在此兴高采烈地显示自己的宝贝,大放异彩,引来贪婪的东海龙王,抢走了几件宝贝.
八仙大怒,用宝葫芦中真火烧干了海水,又移来泰山填入海中,使龙官陷于泥沙之中.
泰山虽被搬回原处,但沧海却由此变为桑田,云台山也由海中孤岛成了陆上高山.
其实云台山由海迁陆,是因为黄河曾夺淮入海,大量泥沙在沿海堆积,海滩不断向外伸涨的结果.
如今在云台山游览,俯视这一片临海的田畴绿野,遥想当年海浪拍岸的景象,不禁为大自然的伟力而感叹万分.
云台山峰连岭续,透迄起伏.
前、后、中云台如条条游龙,绵直150多公里.
终年峰峦缭绕着海雾,沐浴着海风,山青水秀.
四季有常开的鲜花、不绝的水果.
尤其是桃子的品种众多:白桃、一线红、高趾白、蟋桃等等.
即使在大雪纷飞的隆冬,校头上还挂着冬青桃,汁多味甜,为桃中珍品,被称为"仙桃".
难怪这里成了"仙猴"的故乡.
花果山为云台山的主要风景区,"云台三十六景"的主要景点大都分布于此.
《西游记》的神奇故事使它成为海内名山,游客来此大多兴致勃勃地寻觅当年猴王的"踪迹".
《西游记》的作者——明朝的吴承恩曾隐居于此,在这一片清幽绮丽的奇峰异洞之间孕育了这一部不朽的名著.
进入花果山,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奇特的岩石造型,千姿百态,悬于山崖,远观似千百只活泼可爱的小猴,攀跃于山林之间.
在云台山下公路南侧的猴嘴山的山顶,有一块酷似猴子的怪石,上部尖嘴瘦腮,煞像猴头,面北而坐,背后与峰顶裂开一缝,人称"看门猴".
山中还有"沙僧石",头戴僧帽,十分威武.
而"八戒石"则躺卧在绿树丛中,每当风过,松涛阵阵,好似八戒的呼呼鼾声,在花果山青峰顶上东望唐僧崖,又有一尊天然的唐僧石像:一顶端庄的僧帽,一身宽大的袈裟,衣纹仿佛随风而动,清晰可辨.
项下佛珠一串,俨然是西天取经的玄樊和尚的形象.
真是天工巧成.
所以,自古以来便有"不见云台岭中秀,勿论天下美石山"之说.
花果山上的岩洞更为奇特.
多为岩石的裂缝经海蚀和流水的冲刷而成.
洞穴虽不大,但曲折幽深,洞中有洞,有时要弯腰侧身而过.
在这阴森的洞府世界,人们都会想起《西游记》中的"七十二洞,洞洞出妖精"的传说.
花果山上有一巨石,上刻"七十二洞",大小洞穴也都有"狐妖洞"、"鹿妖洞"、"虫妖洞"、"蛟魔王洞"、"马猴元帅洞"等等古怪神异的洞名,令人浮想起孙悟空降服七十二洞魔的故事来.
最为著名的"水帘洞"引来无数游客.
吴承恩在《西游记》中描绘水帘洞口的瀑布是:"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
冷气分青嶂,余流润翠微.
潺湲名瀑布,真似挂帘帷.
"可是,此处的水帘洞并无帘帷似的瀑布,但崖壁上渗滴不绝,如水晶玉珠,看上去真如层层垂挂的水帘.
洞内有石井,冬夏不竭,味极甘美,称为"灵泉".
从水帘洞东行100米,即到达花果山上最大的"海天洞".
洞内有"堂"有"屋",可坐可卧,洞壁内有大量历代名人题刻赞辞.
洞外建有照海亭,亭之背后有巨岩如鱼口,人从"鱼口"而入,可登顶峰,瞪望花果山全景,可谓海阔天空,一览无遗.
青峰顶上有一块大石,中开一缝,缝内夹着一块椭圆形石块,底部悬空,像是从巨石中迸裂出来.
石上镌有"蜗遗石"三字.
当人们想起《西游记》中第一回所描绘的石猴诞生,不觉恍然大悟,连那块大石的尺寸竟也与吴承恩书中所写的"两丈四尺围圆"相近.
云台山曾是海内四大灵山之一,隋唐以来佛教兴盛,寺庙观院遍布山巅岭间.
北宋年间建成的海清寺阿育王塔,已有千年历史,至今巍然屹立.
沿登山小道步步登高;"石蹬层层数,崎岖十八盘",便可到达南天门、三元宫、团圆宫、天皇宫等寺院.
这些气势雄伟的建筑,坐落在青峰顶上,依山兀立.
隐现在云烟缥缈的绿树浓荫之中.
团圆宫为《西游记》中唐僧一家团圆之处.
大殿内所供塑像为唐僧弟兄四个,上首为唐僧之父陈光芯和母亲殷氏,团圆宫大殿前东侧立有一块明朝万历皇帝的御碑,碑文中记有"敕谕云台山青峰顶三官庙住持及僧众人等,朕发诚心,印造佛大藏经,颂施在京及天下名山寺院…….
"可见早在380年前,云台山已彼朝廷列为"天下名山"了.
团圆宫东有藏经楼,为收藏"佛大藏经"处,也是照应了《西游记》唐憎取经的故事.
整个云台山还有众多的名胜古迹.
在连云港市南3公里处的孔望山,则因孔子曾登临望海而久负盛名.
孔望山古迹甚多,1980年发现的孔望山摩崖造像有100多尊人像,大小不一,各具姿态,最大的高1.
54米,最小的仅10厘米,开凿于公元100年前后,比敦煌石窟还早200年,被称为"九州第一窟",是我国现今发现最早的石窟艺术室库.
在锦屏山南麓,还有一处凿刻于史前的岩画.
整幅岩画凿刻在一块长22米、宽15米的平整而光亮的黑色岩石上,因岩画中有一幅人牵马的石刻.
故称为将军崖.
画面上有人物、兽面、农作物和各种图案,反映了我国原始部落的生活.
线条粗旷,琢深约1厘米,风格原始.
图案网纹类似于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纹饰,是我国目前在汉族地区发现最早一处的岩画艺术,成为东方艺术史上的瑰宝.
从云台山往东直抵海滨.
雄伟的连云港口巨轮进出,吊车舒展猿臂,我国东西大动脉陇海铁路自此向西绵延千里,直抵乌鲁木齐,并已向西延伸与中亚铁路相连,沟通了亚欧大陆.
在水清沙净的海滩上,东望一碧万顷的大海,西望云雾缥缈的云台山,忽然觉得古老的神话、悠悠的历史与令人振奋的现实奇妙地揉合在一起,神州大地正在步步跨入灿烂的未来!
虎踞龙蟠紫金山三国时,诸葛亮来到江东准备与东吴孙权结盟共同抵抗曹操80万大军.
路经秣陵(即今南京)时,见北依长江天险,紫金山山峦巍峨,似蛟龙盘曲,石头山地势险固,如虎踞江边,不胜感叹而言:"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
"并力劝孙权在此建都.
赤壁大战以后,孙权就迁都南京,改秣陵为建业.
从此以后,南京相继为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各朝的都城,"六朝古都"的说法由此而来.
后来朱元璋又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
太平天国农民军也在此建立革命政权,改称为天京.
辛亥革命以后,南京又成为中华民国的临时首都,孙中山先生在此就任临时大总统.
被称为我国六大古都之一的南京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璀璨的篇章.
位于南京东郊的紫金山绵延7公里,如巨龙盘卧,阅尽数千年人间沧桑巨变,满山上下留下很多历史古迹,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名山.
紫金山为南京地区群山之首,最高峰448米,因平地拔起,屹立于城东,显得格外雄伟.
山上有紫红色的砂岩,在阳光照耀下显露出紫色.
传说晋元帝渡江时见有紫气东来,故称为紫金山,钟山、蒋山、金陵山是它的别称.
整个紫金山为浓郁的树木所覆盖.
远望山顶之上,有一个个银白色的拱形屋顶,掩映在绿树丛中,在阳光之下烟烟生辉,这就是我国著名的紫金山天文台.
新中国成立以来,紫金山天文台增添了许多现代化天文观察仪器,取得了一系列在国际上领先的科研成果.
在这里不仅可以参观我国古代一些珍贵的天文仪器,还可以眺望雄伟壮丽的南京城全貌.
看到这古都南京换了新貌,真使人感到"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朱元璋的陵墓——明孝陵.
长长的神道两侧排列着12对石兽、4对石人.
整个神道呈弯弓形,与所有帝王陵墓前笔直的神道泅然不同.
据说明孝陵正前方的梅花山是孙权和步夫人的墓地,朱元璋建陵墓时,有人建议让神道笔直穿过梅花山,朱元璋不同意,说:孙权也算是一个英雄,留着他给我看大门吧!
因此神道就转了个弯.
如今梅花山上遍种腊梅,冬末春初梅花吐艳,成了一片"香雪海".
明孝陵内被一片苍松古柏所环抱,现还有孝陵殿、宝城、明楼等古建筑,朱元璋和马皇后就合葬于宝城后的土岗之中.
自明孝陵沿山麓东行,一路上古树参天,处处翠绿,在苍林翠海深处,坐落着举世闻名的中山陵.
中山陵,是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
孙中山先生生前十分喜爱紫金山,常与他的战友或侍从来此游览.
1912年4月1日,他在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以后来到这里,看到此地前有平川,背倚青山,山水相依,气象万千,便感慨万分地说:"待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一杯土以安躯壳尔.
"1925年3月,他在北京病重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这一宿愿.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孙夫人宋庆龄及其子孙科亲自勘踏此地,选择墓址.
雄伟的中山陵于1929年春落成.
墓前是一个半月形的广场,高台上矗立着孙中山的铜像,气宇轩昂.
从广场拾级而上,穿过高大的博爱坊,便是一条长达数百米的墓道.
陵墓的正门上有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四个大字.
碑亭中的石碑上镌刻着"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镏金大字,耀人眼目.
从碑亭起,有290级花岗岩台阶直抵半山腰,气势雄伟.
祭堂高耸在平台之上,站在平台上回首遥望,远山近水一览无遗,四周苍山一片翠绿,令人心胸开阔.
祭堂外室内有孙中山大理石的坐像.
栩栩如生.
四壁上刻有镏金的《建国大纲》,为孙中山所著.
祭堂之后是圆形的墓室,中为长方形的墓穴,墓穴上为孙中山安卧的石像,令人肃然起敬.
每日前来瞻仰的人群不绝,不少海外华人和台港澳同胞都专程前来瞻仰.
在中山陵附近还有孙中山先生的战友廖仲恺、何香凝合冢和邓演达烈士墓.
从中山陵再往东行,在丛林深处有灵谷寺游览区.
灵谷寺在明代规模宏大,后因战乱之中毁于兵火,现保存有无量殿.
这座无量殿建于600多年前,全部用砖砌造,没有梁柱,所以又称"无梁殿".
殿前为五个拱形门,殿内又有一个巨大的拱形殿顶,东西长53.
8米,南北宽37.
8米,其规模之宏伟、结构之坚固、年代之悠久均堪称全国同类古建筑之首.
无量殿内墙壁上刻有北伐战争时阵亡将士的名录,成为纪念阵亡将士的祭堂.
无量殿后依山而筑的松风阁是一座别致的骑马楼式的古建筑,登楼而望,视野开阔,每当微风徐来,可闻松涛阵阵,令人有"南窗萧瑟松风起,细听山泉汩汩来"之感.
这一带地形平坦,林木茂密,曲径通幽,处处可闻鸟语花香,环境十分幽静.
离松风阁不远处有"三绝碑",刻有梁代名僧宝志的画像,是唐代三位名家的绝技:像为画家吴道子所画,词为诗人李白所题,字为书法家颜真卿所写.
但原碑已损坏,现在人们见到的碑是清朝乾隆年问重刻的.
松风阁后有一条很长的石道,直通66米高的灵谷塔.
此培是1929年为纪念在北伐战争中阵亡的将士所建.
塔为九层八面,中心有螺旋扶梯到达塔顶层.
在塔顶凭栏眺望,整个紫金山风景区均在眼底,苍柏拥翠,松涛阵阵,使人沉浸在"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的诗情画意之中.
京口三山天下名"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王安石的名诗《船泊瓜洲》.
诗中的京口就是镇江,从长江以北的瓜洲渡口过江,即到了以"三山"著名的镇江了.
这三山是金山、北固山和焦山,自西向东临江屹立在长江甫岸,虽然高度均不足百米,但衬托在开阔的江面之上,倒也显得十分雄伟.
若是登上三山,江天一色,视野特别开阔,故有"天下第一江山"之称誉.
三山之所以天下闻名,还与许多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分不开.
金山位于镇江市西北,高40多米,直到明清之前金山还是江边的小岛,后来南岸航道逐渐被长江泥沙充填,清末时才与陆地相连.
金山寺遍山而筑,从山脚到山巅,几乎都被殿字培楼所覆盖,故历来有"金山寺裹山"的说法.
山巅耸峙着一座造型俊美的慈寿塔,七级八面,玲珑透剔,与金山寺庙构成了一幅立体的山水画面.
来到金山寺,游人几乎都会想起戏剧《白蛇传》中的故事.
白娘娘和小青为救许仙水漫金山,与凶恶的法海和尚在此大战一场.
慈寿塔下的法海洞和白龙洞也吸引着游人.
《白蛇传》毕竟是神话故事,然而南宋抗金民族英雄梁红玉"击鼓战金山"却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公元1130年,金兵南侵,被南宋名将韩世忠阻截于镇江,其妻梁红玉镇守金山,亲自击鼓助战;奋战48天,终于以8000兵力将10万金兵打得狼狈逃窜.
金山寺山门之外,还有一处名胜——被称为"天下第一泉"的中冷泉.
现在的泉眼被浚深为池,周围筑有石栏,人们纷纷喜在"天下第一泉"五个大字下留影纪念.
北固山位于镇江市东北的江边,因绝壁临江,形势险固而得名.
山高仅50多米,然而从江中仰望,颇有险峻之感.
山上有三国时期吴国京城一铁瓮城旧址,至今残存一段城墟.
北固山后峰上有甘露寺,传说是刘备招亲的地方.
《三国演义》中曾说孙权听从周瑜之计,以自己妹妹为饵,诱使刘备来京口相亲,以便乘机扣留,强迫他交出荆州.
但刘备按照诸葛亮的计谋,将计就计,到达京口后先送厚札结交国丈,并请国丈怂恿孙权之母吴国太答应婚事.
吴国太便在甘露寺内相见刘备,一看非常中意,使刘孙婚姻弄假成真.
其实甘露寺始建于唐代,三国时北固山还是一座荒山,尽管刘备招亲的故事是《三国演义》中社撰的,但游人到此,无不津津乐道这一段故事.
北固山上最高处有凌云亭,传说刘备在白帝城去世后,孙夫人在此祭夫,投江而死,所以又名祭江亭.
北固山是眺望长江最佳地方,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墨客在此留下壮丽的诗篇,抒发爱国的情感.
北宋诗人辛弃疾在这里留下《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天际流.
"焦山在镇江市东北大江之中,焦山以南的航道是进出镇江港的主航道.
焦山高70余米,山体也显得高大,满山竹林繁茂,树草丰盛,远望一堆青绿,绿荫之中隐约可见一些画檐朱柱,因此素有"焦山山裹寺"的说法.
相传东汉未年,有个叫焦光的文人隐居山中,皇帝三下诏书要他出山入仕,他坚决不去,焦山之名由此而来.
焦山上寺庙和庵堂几十处,最大的定慧寺和金山寺齐名,均为国内名刹.
山上的吸江楼、华严阁、壮观亭、观澜阁、百寿亭、别峰庵板桥读书处和三诏洞等胜地.
可以观日出、赏月色、听江涛,各有风情.
焦山上摩崖石刻之多远胜于金山、北固山,其中有米帝、陆游、康有为等名家题刻.
共计碑石有263方,苔集千墨室轩内,堪称江南一大碑林.
被誉为"大字之祖"的稀世珍品——《庭鹤铭》也保存在墨宝轩之内.
山中还有六朝柏、宋槐、明银杏等古树名木.
焦山上还保留有清朝所筑的炮台遗址,记载了焦山光辉的一页历史.
鸦片战争时,英国军舰侵入长江,一到镇江江面对,就受到焦山炮台守军的猛烈炮击.
当时镇江军民倾城出动,浴血奋斗,给入侵英军以沉重的打击.
但终因军力相差悬殊,英军突破了镇江防线,进犯南京.
如今在这炮台遗址前,人们能看到的是镇江市内高楼林立,港口内外巨轮穿梭,沿江的铁路上火车奔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丧权辱国的历史就像滔滔东去的江水,一去不复返了.
七十二峰绣太湖"太湖三万六千顷,多少清风与明月.
"浩淼的太湖古称震泽,位于我国风光秀丽、物产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平原上,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
湖中有大小岛屿48个,连同沿岸山峰,号称72峰.
若从飞机上俯视太湖,一碧万顷的湖水静静地躺卧在江南绿野之上,点点峰尖好像一匹锦缎上的珍珠宝石.
山外有湖,湖中有山,构成了一派江南水乡泽国的秀媚风光.
太湖之东有苏州,北有无锡,西有宜兴.
这些古城不仅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留有许多闻名于世的古典园林和古迹,而且得以群峰的衬托,更增添了无限风采,成为我国最著名的旅游区之一.
苏州城建于2500年前的春秋吴王阖闾时代.
城内河道纵横,城外山丘起伏,山明水秀,与杭州美景齐名,自古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说.
苏州现有古典园林188处,是我国江南园林建筑艺术精华之地.
宋代沧浪亭,元代狮子林,明代拙政园、留园,请代怡园是江南园林中的佼佼者.
城西北的虎丘,高仅36米,但以其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古迹和园林式的建筑布局成为著名的游览名山,有"吴中第一名胜"之誉.
传说吴王夫差葬其父于此,见有一白虎踞其上,故得名虎丘.
山顶耸立一座雄伟古朴的虎丘塔,千百年来斜而不倒,成为一大奇迹.
山下的剑池,绝壁高仅10余米,宽及数尺,但如同深沟大壑的缩影,颇有气势.
石壁上"虎丘剑池"四字为颜真卿真迹.
相传阖闾就葬于此处.
在疏浚剑池时曾发现池下有一石穴.
被大青石板叠砌,可能即是墓门.
山中的勾践洞,传为越王勾践夫妇在此作人质时所居住的地方.
在这不足20公顷的范围内,亭台楼阁布局精巧,处处引人入胜.
苏东坡曾说:"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是憾事.
"白居易任苏州刺吏时常游戊丘,他说:"一年十二度,非多也非少.
"苏州西南有一片二、三百米上下的山丘一直绵延至太湖畔,其中最著名的是灵岩山和天平山.
灵岩山顶的灵岩寺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建的馆娃宫遗址,后成为佛教名刹.
灵岩塔始建于梁代,后多次修建,至今仍然挺拔秀丽,并与飞檐凌空的钟楼遥相呼应.
灵岩寺后有"吴王井"和西施"梳妆台"等遗迹,山顶的"琴台"相传是西施操琴之处.
站在琴台可以眺望一望无际的太湖和江南水乡风光.
天平山紧邻灵岩山.
以"奇"著称.
怪石、名泉、红枫为天平山"三绝".
天平山高仅221米,但自下至上,景观遇异,分上中下"三白云".
"下白云"一段红枫尽染层林,有"万丈红霞"之称,白云泉点缀其中.
"中白云"险径接连,"一线天"夹峙在两侧绝壁之中,仅容一人上下.
"上白云"奇峰林立,怪石遍野,有飞来峰、卓笔峰、五丈岩等山景,"万笏朝天"是一处怪石耸立的花岗岩石林.
山之东麓有宋代名人范仲淹三代的葬墓,附近林茂花香,并有亭台楼阁,景色幽美.
太湖之滨的洞庭东、西山是两颗堆珠的明珠.
东山是突出于湖中的半岛.
这里冈峦起伏,花果遍地,盛产枇杷、杨梅、柑桔和碧螺春名茶,被誉为太猢的花果山.
最高峰莫釐峰是为纪念隋代名将莫釐而命名,此处是观赏太湖风光最佳处之一.
东山的紫金庵中有著名的16座泥塑罗汉,个个神态逼真,表情各异,真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罗汉上部一尊诸王像手中盖经书的绢帕,如同在清风中飘动,而观音大师头上的华盖宛如真丝织成一样.
这些令人叫绝的泥塑珍品蜚声中外,相传是南宋时所塑.
东山的雕花楼中的梁、桁、柱、檐上雕满各种人物花卉鸟兽,是一座蜚声中外的古建筑.
洞庭西山是太湖中最大的岛屿,有山峰41座.
南端的石公山突人湖中,如兀鹰欲飞.
这里自春秋以来就是文人雅土的游览胜地,唐、宋、明、清的著名文人白居易、陆龟蒙、皮日休、范成大、唐伯虎、文征明,以及康熙、乾隆皇帝都到此访古探幽,留下很多诗词游记、摩崖石刻.
石公山上怪石林立,尤以玲珑剔透的太湖石最为著名,这种巧石以瘦、皱、漏、透为其特点,很早以来就在此开采后运往各地,布置在庭院、皇宫之中,成为中国园林中必不可少的石景.
西山主峰飘渺峰,高336米,登高远眺,太湖烟波飘渺,恍如仙境.
山中有一林屋古洞,早在汉代就有记载,被称为"天下第九洞天".
西部临湖的消夏湾,与东山相望,相传是吴王夫差和西施赏月、避暑的地方.
无锡也是一座有3000年之久的古城,城西南濒临大湖处是最著名的鼋头诸风景区.
鼋头渚是伸入碧波万顷太湖中的矶石,三面环水,背倚高耸的鹿顶山.
山岩直逼湖边,如同一只伸头痛饮太湖水的大鳖.
这里一年四季,不管晴雨风霜,游人不绝.
倘若风和日丽,清风徐来,湖天一色,微波涟涟;如遇狂风阵起,则惊涛拍岸,浪花飞溅,轰然巨鸣,如万马奔腾.
在临湖悬崖上,刻有"包孕吴越"四个大字,寓意无穷.
郭沫若在此写下"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的诗句.
在奄头渚上下前后,还有澄澜堂、飞云阁、劲松楼、万方楼和万浪桥等处名胜,无一处不可入画.
奄头渚外湖中的三山是三个小岛,高不过50米,登舟可抵岛上,则四顾皆水,别有情趣.
沿太湖边还有梅园、蠡园等名胜之地.
无锡城内的锡惠山是一小一大紧紧相连的低山.
惠山高329米,山有九垅蜿蜒起伏,状如游龙,古名九龙山.
而锡山小巧玲珑,如巨龙口中明珠,故有游龙戏珠之说.
惠山顶上建有电视塔,成为古城新貌的标志,锡山顶上有龙光寺、藏经楼和龙光塔.
坐落在山麓的惠山寺是江南名刹,至今有1500年历史.
寺旁有被唐代"茶神"陆羽评为"天下第二泉"的惠山泉,泉水清例甘芳,满杯隆起而不溢.
山之东麓的寄畅园是江南名园,康熙、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驻跸于此.
北京颐和园中的谐趣园就是仿奇畅园而筑.
宜兴位于太湖西岸,历来有"陶都"之称.
这里山峦重叠.
山水秀丽,特别以宏大而奇特的溶洞著称天下.
其中以善卷洞、张公洞、灵谷洞为最大、最奇.
善卷洞传说因善卷先生为避虞舜禅让王位而隐居在此得名.
洞内有上、中、下、水四洞相连,游程800米.
入中洞先见一座巨大石笋拔地顶天,如中流砥柱,称为"砥柱峰".
入内为"狮象大厅",可容千人,两侧两块巨石酷似狮象.
拾梯而进上洞,比中洞还大,洞中幽暗潮湿,终年云雾弥漫,称为"云雾大场".
内有"万古双梅"、"倒挂荷花"等景.
从中洞沿狭长隧道穿过四重右门即至下洞,这里的钟乳之奇,令人赞叹不已.
洞中有瀑布飞注,其声时如风雷隐起,时如金鼓齐鸣.
行至洞底有一条暗河相连,游人需乘舟而行,洞中划船,是"船在山中行,桨在天上划",另有一番情趣.
河道曲折,灯光照射着各种奇石,奇幻异常,如遨游水晶宫之中.
船行20分钟光景,前有"豁然开朗"四字,即到达出洞口了.
上岸循路下山途中有"碧鲜庵"碑亭,传为祝英台读书处.
张公洞相传为道教始祖张天师和八仙之一张果老修炼成道之处,号称"张公福地".
又因春秋时有一叫庚桑的名士不愿做官,在此隐居,故又名庚桑洞.
洞内面积约3000平方米,游程1000米,洞内有1500多级石阶,72个洞府,洞中有洞,大洞套小洞.
洞年终年寒气逼人,一进洞口,就是广阔的大石厅,厅前的大石海似深不可测.
由此登高,可到全洞精华之处的海王厅,穹顶云雾飘渺,奇石倒挂,彩灯五光十色,犹如海龙王的宫殿,富丽堂皇.
海玉厅两侧密布许多小洞,有的"通天",有的"入地",洞洞相通,曲折幽深,处处有奇妙无比的石景造型.
出洞口即为盂峰山顶,崖壁上刻有"海内奇观"四个大字,道出了旅游者的心声.
灵谷洞早在唐代即被人发现,但1000多年来始终未被开发.
1979年起经过两年整建,于1981年正式开放.
全洞有6个石厅,下有7条伏道相连,上有5条天河汇集,犹如百川归海.
洞内有"天府灵泉"、"迎客石松"、"石瀑飞泻"等瑰丽景点,蔚为奇观.
善卷、张公、灵谷三洞并称为"宜兴三奇".
除此以外.
宜兴群山之间还有慕蠡洞、太极洞、大成洞等24个溶洞,各具风采,正在逐步整修开放之中.
太湖72峰,山水相衬,峰洞相依,加上园林寺庙、文物古迹,组成了极有旅游价值的风景名胜区.
皖东名胜琅琊山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脍炙人口,开首便是"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通篇文章不过400余字,但情景交融,描绘了琅琊山之美景和作者为之乐而忘返、忘乎所以的心情.
于是,琅琊山随着这篇千古名作而成为世人注目的名山了.
琅琊山古称摩陀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5公里处,距长江不远,又靠近京沪铁路,交通十分方便.
最高峰不过317米,但远望山峰"耸然而特立",近探山谷"窈然而深藏".
山中林木繁茂,花草遍地,山泉淙淙有声,洞穴神秘莫测.
唐宋以来各代建筑众多,摩崖、碑刻有数百处.
欧阳修之后,苏轼、王安石、曾巩、王阳明、文征明等各代名人留下许多诗文,使琅琊山名声大噪,享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的美誉.
宋仁宗时,朝廷腐败,权贵当道.
欧阳修等人力主革新财政,却在庆历五年(1045年)彼贬滴滁州.
他与当时琅琊寺的主持和尚智仙结为好友,终日游于琅那山.
智仙和尚在山麓建一小亭,欧阳修为之作记,记中写道:"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
""醉翁亭"由此得名.
醉翁亭后屡遭破坏,但一再修复,现在醉翁亭成为琅琊山上第一名胜.
醉翁亭一带已成为一个布局精巧的园林建筑群,有醉翁亭、宝宋斋、冯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古梅台、览余台等九处风格各异,但相得益彰的古建筑,称为"醉翁九景".
醉翁亭前的小溪终年流水潺潺,清澈甘冽,曾称为玻璃泉.
此泉即为《醉翁亭记》中所写的"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相传欧阳修每次上山,常见百姓饮用酿泉,也舀上一碗一饮而尽,连声赞道:"甘哉!
美哉!
"于是他与侍从"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摆开宴席,与村民喝酒行令,一醉方休.
以后他在召集幕僚议事时,也用酿泉代替香茶,并称之为"与民同味".
醉翁亭旁的宝宋斋为明代冯公愚所建,为的是保护苏轼手书"醉翁亭记"的碑刻.
据说欧阳修写好《醉翁亭记》之后,曾亲自运笔,并凿成碑刻.
周围百姓仰慕一代文豪,纷纷前去摹拓,竟使字迹模糊而不能久传.
苏拭得知后,亲自为其老师的名作用正楷重新书写,每字有10厘米见方,端庆敦厚,并刻在一块2米多高的石碑之上,使得这一"欧文苏字"成为金石中精品.
以后人们为了感谢冯公愚,又在宝宋斋旁筑一冯公祠以彰其护碑之功.
醉翁亭旁,遍栽梅树.
其中一株古梅枝杆苍劲,引人注目.
这株被题为"花中巢许"的古梅每年开花不与腊梅争先,却在春初与杏花同期含苞怒放,故又称为"杏梅".
尽管它不过几百年的树龄,但人们都相传是欧阳修手植,并借此树赞誉欧阳修清白高洁、不争权势、不重名利的气节.
走出醉翁亭,循长约一华里的琅琊古道上山,两旁古木参天,枝叶繁茂,荫天蔽日,满目苍翠.
忽见刻有"峰回路转"四字的拱形牌楼,山势豁然开朗,有蔚然亭掩映在树丛之间.
亭旁的深秀湖构成一幅绝秀的山水画,峰峦倒映在水中,令人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意境.
过深秀湖可抵山腰之上的琅琊寺.
此寺是琅琊山上最古老的寺庙,建于唐代.
寺内的大雄宝殿、藏经楼等殿宇均雕梁画栋,十分壮观.
附近寺庙建筑众多,如无梁殿、明月观、念佛楼、祇园、悟经堂等,成为佛教胜地,为名山增辉.
唐宋时代,琅琊山上僧侣多达800余人.
右寺内外尚有亭台20余座,或高或低,或前或后,或左或右筑于山上,处处入画.
琅琊寺以上之山路上,还有不少幽洞深穴.
雪鸿洞口的石刻"南无释迦牟尼"相传为宋大祖赵匡胤手书.
洞内巨石嶙峋,深不可测,据说朱元璋曾带兵屯驻雪鸿洞内,直通金陵,神不知鬼不觉地攻下了南京城.
归云洞的洞口被松柏、藤蔓所掩盖,更显得神奇莫测.
沿山上石级向上攀登可到达最高峰南天门.
过去南天门上有碧霞元君殿和三座亭子,现虽已毁,但山顶却耸峙着一座电视塔,为古老的琅琊山增添了新的活力.
在此远望只见限琊山上下满目苍翠,南望长江如带,西望钟山苍茫,北望大地锦绣,东有京沪铁路上奔驰的隆隆火车.
人们在为祖国山河壮美而陶醉之时,不禁想起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江淮奇峰天柱山位于安徽省潜山县境内的天柱山,又名潜山、霍山、皖公山、万岁山.
潜水、皖河婉蜒山南而注入长江,山北的涧溪均入淮河,天柱山成为江淮的分水岭.
主峰天柱峰高1485米,景区面积达80多平方公里,有四十二峰、十八岭、五十三洞、十六岩、七关、八池、四十八寨等名胜以及许许多多的古迹.
天柱山是一座历史名山.
早在公元前106年,即汉元封五年,汉武帝南巡封禅,亲临天柱山并封之为南岳,所以天柱山又得名万岁山,从此闻名遇迩.
700年后,隋文帝为了开拓南疆,改封湖南衡山为南岳.
此后,天柱山逐渐遭到冷落.
但因天柱山雄奇而又灵秀,依然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来此观赏,留下了不少名诗佳篇.
李白游天柱,写下了"奇峰出奇云,秀水含秀气.
青晏皖公山,巉绝称人意"的绝句.
白居易亦诗云:"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镇云雷.
玉光自桔相争秀,金翠佳莲芯斗开.
"朱熹更为天往山的苍劲雄伟而陶醉,写道:"屹然天一柱,雌镇干维东.
只说乾坤大,谁知立极功.
"王安石曾举火夜游天柱,兴致盎然,作了不少诗文并刻石以留念.
黄庭坚曾隐居天柱山下,乐其山水之美,自称山谷道人,留下不少古迹和传说.
在夭柱山下的石牛溪的岩壁上,约200米内竟布满了近300处石刻,均为唐宋以来各代名人所题,楷、草、隶、篆无所不有,成为我国名山之中少见的诗书石刻艺术主库.
天柱山又称为文化名山,也是名不虚传.
天柱山还是一座英雄名山,南宋未年,农民领袖刘源曾凭借险要山势,在山上扎寨抗击元兵达18年之久.
至今在山上还可寻觅到山洞古寨多处,都占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
洞内深邃曲折,暗道扑朔迷离,还可以看到当年农民起义军使用过的石桌、石凳、石锅、火塘等遗物和遗址.
最大的司元洞,可容万人,成为游人探奇寻古、乐而忘返之地.
清末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军也曾占领天柱山与清军斗争了十几年.
解放战争时,天柱山成为革命根据地之一,为进军南京和解放全国作了巨大的贡献.
天柱山在近代以来逐渐"隐名埋姓",除了因改封南岳的原因之外,交通不甚便利也是一个因素.
解放以来,从天柱山北至合肥198公里、南至安庆57公里、西至九江140公里的公路都修整一新,从潜山县城距天柱山仅20公里,现在游览汽车络绎不绝,为天柱山重新焕发青春增添了活力.
1982年,天柱山和安徽的黄山、九华山等并列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天柱山又跻身于中国名山之列.
天柱山南坡稍缓而北坡陡峻.
自南坡登天柱,环顾四周,只见松柏、杉木和竹林郁郁葱葱,似一片绿色的海洋.
山麓野寨一带有梁朝古刹乾元禅寺、寂觉古塔、黄庭坚读书亭、石牛溪摩崖石刻等处景点.
继续登山,可达汉武帝拜岳台,目前尚剩一些墙基、柱础等遗物.
在此仰观能见天柱山诸峰,俯视能察河川沃野,确是一处祭拜天柱的好地方.
从野寨可以乘车到达半山之上的茶庄.
在这一片山腰的平坦台地中,散落着不少茶农村舍,有超尘脱世的田园风光情趣.
从茶庄沿登山古道上山,一路之上,飞瀑流泉、鸟语花香,只见奇峰连绵、怪石嵯峨.
不久可到达马祖庵,庵前的马祖洞传为唐朝马祖和尚静习修性之处,洞里有幽涧泉,出洞可见巨石之上刻有"南天一柱"四个大字.
随即攀上数百米陡坡,到达海拔1000米左右的青龙涧,此时山景突变,群峰兀立,怪石横卧,云雾飘忽,如入画境.
群峰都剥落泥上,裸露出花岗岩体,苍劲的松树顽强地生长在石缝或绝壁之上.
迎面所见的飞来峰为天柱山第二高峰,这是一座几乎没有裂缝的巨大花岗岩山峰,巍然屹立于云霄之中.
令人惊叹不已的是峰顶盖有一块扁平状飞来石,其直径20多米,高3米左右,似从天外飞来,为天在山上一奇景.
飞来峰上有天池,下有雷公洞、乌龙井.
在此观望天往山峰海,只见有的苍翠秀润,有的峭壁嶙峋,峰峰都有美妙的名字.
右侧为飞虎、狮子、迎真、石纽诸峰,左侧有飞来、衔珠、天蛙、月牙诸峰,有的以形状取名,有的以意境取名.
路转峰回,只见群峰在云雾之中不断变幻着自己的"身材",仿佛一个个巨人正在舒展自己的肢体.
自青龙涧东行至东关,则面临万丈深渊,东关的观日台是一处三面临空的平台,在此可以观看皖河日出佳景.
从青龙涧西行可到西关古寨、青龙背、仙人洞等处游览,还可抵刘源的北关古寨寻古.
沿路到处可见许多形态逼真的巧石,如"仙人击鼓"、"鹦哥起舞"、"金鸡振翅"、"蜗牛石"、"拳头石"、"猪八戒吃西瓜"等等,为游人增添不少乐趣.
在打鼓峰下的石壁上,一块大石长三、四十米,阔四、五米,伏悬壁上,酷似蜒蚰蠕蠕而动,这就是著名的蜒蚰石了.
青龙涧之上的山景越来越佳,大有出入意料之奇美.
过五妹松,爬十八纽,到达长达2华里的神秘洞,洞内神奇莫测,寒风嗖嗖,凉气袭人,上上下下,左拐右弯,加入迷宫.
出洞为天台,只见奇花异草,彩蝶飞舞.
从此处可攀上飞来峰顶.
过了渡仙桥来到天池峰,此时始见天柱峰的真面目.
天柱山又名潜山,意为主峰深埋潜藏于诸峰之中.
天柱峰果然与众不同,全身岩石裸露,土泥不染,像倚天长剑直插云霄,耸立于这一片峰海之上.
山坡的坡度为60°~90°,峰峦拔起800多米,因陡如塔、直如笋故俗称笋子尖,真是可望而不可攀.
但令人惊叹的是,天柱峰的绝壁之上还刻有"孤立擎霄"和"中天一柱"八个大字,每字高2~3米.
在1861年由当地药农贺良谋等人,利用绳索、竹杆等工具攀援在绝壁上,先刻成"孤立擎霄"四字.
后在1944年由贺氏曾孙再攀其峰,又刻下"中天一柱"四字.
许多年来,能登上天柱峰的人寥寥无几.
撰写《天柱山记》的当代老人乌以凤在1937年时曾登上峰巅,感叹不止,随即写道:"纵情四望,只见江山如画、烟云迷离,东望宁芜,北收英霍,西揽蕲黄,南尽浙赣.
黄山天目耸于远天,匡庐几华伏于江隅.
周围二千余里,峰岚万千,皆在脚下,而天柱高出众山之上,屹然独尊.
方知汉武帝封禅南岳,为一方之镇,并非虚慕.
"天柱山集灵秀和雄奇于一体,真谓峰无不奇、石无不怪、洞无不沓、泉无不吼,加上悠久的历史文化遗迹与峰岩瀑泉的自然景观交相融合,越来越博得旅游者的青睐.
古老的南岳天柱,正在焕发青春迎接四方来客.
名冠神州数黄山位于皖南山区的黄山,古名黟山.
传说轩辕黄帝在此得道升天,唐天宝年间由唐玄宗下令改名为黄山,由于黄山地处陆海不通、舟车隔绝的偏僻之地,自古以来虽久负盛名,但人迹罕至,加上山径艰难,所以能登上顶巅者竞寥寥无几.
相传一生好游名山大川的李白慕名而来,也只是在山脚村落中仰望一番而怏怏离去.
300多年前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在遍游祖国名山之后,两度登临黄山,发出了"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的赞叹,他所说的"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赞语,唤起了无数亲历黄山游人们的共鸣.
黄山集雄、奇、幻、险于一体,以怪石、云海、奇松、温泉为"四绝",无论是泰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衡岳之烟云,还是匡庐之飞瀑、峨眉之清凉、雁荡之巧石,黄山无不兼而有之.
而且黄山风光,至今人工雕琢痕迹很少,大都保持着毫不修饰的天然景色,真是有美皆备,无丽不臻,当之无愧地摘取了中华第一奇山的桂冠.
黄山雄踞在安徽歙县、太平、休宁和黟县之间,在这150多平方公里之间,屹立着成群巍峨奇特的山峰,号称72峰.
这些花岗岩体的群峰,经过千百万年来的冰川和风雨的侵蚀,像无数把锐利的刻刀将山体锉磨刮削,使36座大峰威武雄壮,36座小峰玲珑多姿,岩壁上布满了道道裂缝和皱褶,像大自然艺术家精雕细刻凿成一样.
峭岩绝壁、奇峰怪石,乃是黄山的风骨.
三大主峰莲花、天都和光明顶的海拔均在1800米以上,冠盖群山.
黄山以光明顶以南为前山,崔巍峥嵘,以雄伟而撼人心灵;光明顶以北为后山,陡峭峻拔,以瑰丽而动之以情.
从山麓温泉沿前山登光明顶,有30华里路程.
途中先经过一座为茂林修竹所掩映的古刹慈光阁,再过金沙岭、妙妙亭、蜡烛峰、飞来洞、月牙亭、立马桥至青鸾峰,一路上青山绿水,风景如画.
在青鸾峰的岩壁上可以看到第四纪冰川的擦痕.
立马桥上仰见"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的大字石刻.
在124O米高处的半山寺前,可以望见"金鸡叫天门"、"老鹰抓鸡"等巧石奇景.
过天门坎,就到了三大主峰中最险峻的天都峰脚下了.
天都峰高1810米,是黄山第三高峰,拔地耸天,峻顶卓立.
登山石级如同天梯开凿在陡70多度的石壁上,长3华里,旁有石栏铁索,须小心攀扶而上.
石级之上还有一段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山脊,两边万丈深渊,这就是令人胆战心惊的"鲫鱼背".
尽管两侧有石栏铁索相护,但山风吹来,人行其上仍有颤颤巍巍欲堕之感.
过了鲫鱼背,又要爬过一段近90度的陡立石壁,才到这"天上都会".
放眼四望,"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
山上有仙桃石和"登峰造极"石刻等景.
登天都的石级是在1937年才开凿,在此之前欲登天都可真是极为艰险的事情.
从天都峰到玉屏楼,要过左临深壑、右傍悬崖的"小心坡",穿过"一线天",在此回首见有三座小石峰在云海之间如同蓬莱三岛.
"玉屏楼前有著名的迎客松,据说有1000多年树龄了.
玉屏楼原为文殊院,是黄山风光绝胜处,东南竖天都,西北插莲花,传有"不到文殊院,不见黄山面"之说.
附近奇峰林立,苍松虬枝盘曲,远望可见"金龟望月"、"松鼠跳天都"、"孔雀戏莲花"、"仙人飘海"等奇岩怪石.
文殊台又是观赏云海的佳处,真是景色迷人.
从玉屏楼经送客松、望客松、蒲团松,过莲花沟、越莲花岭.
便到了海拔1860米的第一高峰莲花峰下.
莲花峰因周围石峰叠折、巉岩层簇,好似一朵千叶金莲.
从峰下至峰顶一段3华里长的"莲花梗"路,迂回曲折,一路风光奇异,连穿四个石洞,方能到达方圆仅丈余的峰顶.
在峰顶四望,只见千峰竞秀,美不胜收.
峰上有"群峭摩天"、"天海奇流"等众多石刻.
光明顶高居第二,山顶是一处难得的坦地.
从莲花峰下要经"百步云梯,上光明顶.
沿途尽管大汗淋漓,但奇峰异石令人妙趣横生.
在梯顶可见"仙女绣花"、"老僧入定".
鳌鱼峰下的鳌鱼洞,形似张口的鳌鱼,峰前的岩石远看如几只大小螺蛳,这就是"鳌鱼吃螺蛳,走过这几块奇石,回头再望却成了"鳌鱼驮金龟"了,真是妙不可言.
光明顶上建有黄山气象站,站在峰顶四望,常见云雾弥漫.
"黄山自古云成海",所以全山以"海"相称.
光明顶周围为天海,莲花峰以南称前海,狮子林以北称后海,白鹅岭以东称东海,飞来石以西称西海.
在黄山观赏云海,乃一大奇观.
黄山的云雾会在刹时间从幽壑深谷之间吐腾起来,一会儿群峰都被白色的云海所吞噬.
望去是一片汪洋,只有几座山峰偶而露出,像是小岛浮于海涛之中.
云海时而凝结着似风平浪静,时而翻腾起伏,澎湃万状.
黄山多松,风云过处,松涛吼鸣,像大海的呼声.
当朝阳和夕日的光辉反射在云海之上时,五彩的云霞鲜艳无比,如同锦缎一般,瞬息万变,绚丽灿烂,逗人目不暇接,为之心醉.
观赏后海的最佳处是清凉台.
清凉台位于北海宾馆之北,正踞狮子峰的腰部,台突出在三面临空的危岩之上,面对深不可测的深谷.
在此可见"梦笔生花":一株古松挺立在一根巨大石柱的顶端.
附近的石笋矼,一座座形态生动的石峰参差林立,像18罗汉朝南海.
一块高耸的巨石立在峰顶,酷似猴子,每当云海涌起时,猴石屹立于云海之上,被称为"猴子观海".
从北海宾馆东行,一路上怪石如林,奇松挺立.
有渡仙桥,架设于两崖绝壁之间,桥下万丈深渊,桥边的"接引松"好似伸手相迎,可谓妙生天然.
过桥即可到始信峰下.
始信峰与上升峰、石笋峰鼎足而立,为北海风景最佳地.
相传古时有人游黄山至此,始觉黄山可爱,故而得名.
黄山西海是群峰簇拥的幽深景地,古朴的排云亭面临着深谷大壑,大小峰峦如同利剑直刺青天.
每当日落前后,太阳余辉照耀着这一片奇峰怪石时,显现出种种奇景:有"仙人晒靴"、"仙人挂鞋"、"仙女操琴"、"武松打虎"、"负荆请罪"、"猫头鹰"、"天狗"、"仙人踩高跷"等.
此处也是欣赏光怪陆离的晚霞云海的最好处所.
黄山奇松亦为一绝,黄山松扎根于悬崖绝壁的裂隙之间,迎受着强劲的山风,多呈弯腰虬曲之状,顽强地生存着,那种刚健不屈的姿态象征着坚强正直的精神.
除了著名的迎客松、送客松、接引松之外,还有以形命名的黑虎松、凤凰松、麒麟松、蒲团松等,有人描绘曰:"高者不盈丈,低者仅数寸,平顶短鬣,盘根虬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不意奇山中有此珍品也.
"更有奇妙者是,松石柑衬成为奇景,如"梦笔生花"、"喜鹊登梅"、"丞相观棋",真是天生巧合,令人叫绝.
从北海宾馆可沿北路下山,游松谷庵,观"三大佛",赏翡翠池、老龙潭等名胜,直到山麓的太平湖.
也可以沿东路行15华里,至云谷寺,然后乘车可返回温泉.
现在云谷寺到白鹅岭有客运索道缆车,上下高差772米,全长2804米,上行一次仅8分钟,却可饱赏从空中俯视黄山群峰的雄姿美景,别有一番情趣.
温泉一带是登山游客的集散地.
温泉也为黄山一绝,它源于朱砂峰,水温常年为42℃左右,无色无嗅,清澈甘美,可饮可浴.
游人在攀山劳顿之后,来此一浴,顿觉身心愉快.
温泉附近,名胜众多,西侧的观瀑楼正对桃花溪上的"人字瀑".
此瀑是由山泉在石壁上分叉而下,成为"人"字形而名.
瀑布之间的石壁上凿有石蹬,古代登山即由此而上.
西行沿溪一带还有虎头岩、三叠泉、醉石、鸣弦泉、试剑石等胜景.
有人说,黄山是一幅天然的图画,其实不少中国山水画家却以黄山为师.
著名的新安派画家雪庄和尚在皮蓬一带幽居30年,作出黄山图画42帧.
近代国画大师刘海粟老人年逾90,十上黄山,画不尽黄山美景.
黄山可谓祖国名山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像黄山那样瑰丽、雄伟、奇绝的名山,真不愧为冠盖神州,天下第一!
莲花佛国九华山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九华山坐落在皖南青阳县境内,周围百余公里,原名九子山.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三次游历九华山,作诗道:"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
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古时的"花"与"华"通用,所以"九华"之名,更含溢美之意.
自此,九子山改称九华山.
九华山北距长江不远,与著名的黄山同出一脉.
群峰之间,飞瀑流泉,岭影云光,景色秀丽,而且寺庙佛塔众多,晨钟暮鼓,自古以来即以佛教圣地名扬海内外.
历代慕名前来的文人名士、达官显贵不计其数,有唐代李白、刘禹锡、杜牧,宋代苏拭、苏辙、王安石、文天祥,明代王明阳、汤显祖,清代袁牧等300多人,共留下赞美九华胜景的诗篇不下500余首.
九华山和黄山都是花岗岩体山脉,历经亿万年的风吹雨打,使山体变得支离破碎,造型奇特,姿态非凡.
山峰耸峙纤细,山顶如同朵朵莲花盛开.
著名的莲花峰置于云海之中,真有亭亭出水之态.
所以,在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中,九华山又以莲花佛国著称于世.
九华山曾为道教所据.
自唐代以后,佛教的影响越来越大,终于成为佛教的"一统天下".
唐开元年间(一说永徽年间),新罗国(即今朝鲜)的王族金乔觉来到九华山隐居修身,苦行75年,至99岁坐化.
金氏高僧曾为九华山古刹化城寺的祖师,他学识渊博,擅写汉诗,曾与李白携手共游九华,以诗唱答.
他去世后,葬于月身宝殿,俗称月身塔.
因为他生前笃信地藏菩萨,而且传说他的容貌也酷似地藏瑞相,于是九华佛徒都认为他是地藏王菩萨转世,遂称他为金地藏,九华山由此成为四大佛山中专门供秦地藏菩萨的道场.
金氏高僧品行高洁,修身成佛,从此九华山名声大震,一时僧尼云集,寺庙林立.
唐宋元明清各代帝王纷纷谕赐,拨款修寺,到清代时,全山僧尼达四、五千人,寺庙有300多座,"香火之盛甲于天下",成为"九华一千寺,洒在云雾中"的佛教圣地.
九华山地处我国江南,气候温和,降水丰沛,山间涧溪众多,成为装点山色的幽美清秀的水景.
从九华山北麓登山,先抵五溪桥,桥下是从九华山诸峰中流淌下五条清澈溪水汇合成的龙溪.
伫立桥上,近可听溪水哗哗有声,远可见五华诸峰均在云雾之中.
"五溪山色"为九华十景之一.
沿龙溪河谷的山间小道上山,沿途有著名的碧桃瀑布倾泻而下,溅玉喷珠,十分壮观.
一路上深潭清泉点缀在苍崖翠岩之间,景色深幽迷人.
登山道上,有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三座过街亭,其间还有甘露寺、定心石、通天桥、望江亭和大、小仙桥等景点.
甘露寺为九华山上四大丛林之一,与祇园寺、百岁宫、东崖寺齐名,依山而筑,寺高五层,深藏在幽谷之中.
过了三天门,只见地势豁然开朗,出现一个山间盆地,建筑密集,一条热闹的九华街贯穿其间,商店、旅馆、民舍、寺庙交错为邻.
沿街一排排小摊,出售各式佛珠、佛像、香烛等物,上山进香的信徒和前来观光的游客云集于此,充满了浓厚的佛教气氛.
九华街海拔650米,有公路可以直达此地,是进山游览、朝拜的中心.
附近散布了近20座佛寺和7座佛塔,其中化城寺是九华山的开山寺,历史最为悠久.
传说在晋代就已建庙,唐代时新罗国金乔觉来到九华,又扩建为化城寺,辟为地藏道场.
现有四进大殿,庄严雄伟.
明万历皇帝曾送1000多卷经书藏于寺后藏书楼内,现在楼内还有不少极为珍贵的佛经和明万历皇帝的圣旨.
祇园寺红墙金瓦,与其他寺庙均为民房式朴素的式样截然不同,规模为众寺之冠.
大雄宝殿金碧辉煌,寺前铺有石雕莲花和金钱图案的走道,门楣上"祇园禅寺"四个字,是用特制白色瓮片拼成.
寺内有八口大锅,称千僧灶,最大一口直径约1丈左右,可煮二、三百斤米饭,足见当时僧侣之多.
百岁宫又称万年寺,依摩空岭的悬崖峭壁所筑,大有非凡的气势.
明代万历年间僧人无暇曾在摩空岭上结茅而居,以果为食,用舌血和金粉,抄写"血经"81卷,花去整整28年时间,据说寿至126岁,逝后人们尊称为"百岁公",并建寺纪念他.
明崇祯皇帝封他为"应身菩萨".
至今,无暇真身和"血经"仍保存完好,成为九华山上重要佛教文物.
在百岁宫内的肉身殿内,可以看到存保了350年之久的木乃伊——无暇和尚的金身,头戴僧帽,身披袈裟,端坐在莲台上,是九华山上仅存的一座肉佛.
月身宝殿建于神光岭之顶,专供地藏王菩萨,有80余级台阶,旁有铁索栏杆,供人攀扶.
在阶下仰观殿字,气势雄伟.
殿前悬挂"东南第一山"的匾额.
矗立在大殿中央的是一座七层八面的朱漆木塔,高约17米,每层有佛龛八座,全塔内外共有地藏金身塑像100多尊.
两旁配有地府十王立像,即10个主管地狱的阎罗王.
此殿为安葬金乔觉肉身所建,古时"月"、"肉"二字相通,故称为月身宝殿.
九华街真可谓佛国仙境,聚集了众多的寺庙和许多游览胜景.
这些寺庙的建筑风格都别具一格,远看多为石墙木柱,斗檐深藏墙内,既不追求宏伟,也不拘泥于对称与严整,寺内布局也灵活多样.
外观上酷似皖南山区的民宅建筑一样,寺庙与民房浑为一体,富有恬静的田园山村韵味,是九华寺庙一大特色.
出了九华街,沿山道攀登,上东岩岭,可到回香阁.
此处前可观海拔1325米的九华主峰——天台峰高耸入云,后可览九华街的人群房舍像小人国似的尽落眼底.
过岭落坡,便到达阂园竹海.
在这一大片竹林深处点缀着一座又一座白墙黑瓦的庵堂和民宅,环境十分幽静.
在山峰的石缝裂隙中,生长着许多铁骨冰肌、挺拔苍劲的黄山松.
迎客松、凤凰松、鹦鹉松为九华"三松",其中凤凰松主干粗矮,枝分三叉,三片松叶树冠,一像凤凰昂首,一像凤翼,一像凤尾,树龄已达1400多年,被称为"天下第一松".
沿崎岖小道上山,山势渐陡,山道五步一弯、十步一拐,一边峡谷万丈,一边绝壁千勿.
沿途奇峰林立,在"三十三天古拜经台,上,可以饱览奇峰怪石:钟峰、香炉峰、老鹰扒壁峰、金龟峰、木鱼峰、和尚敲鼓石和双桃峰等.
九华第一奇峰为蜡烛峰,兀然卓立,崖壁直下近百米,如刀削斧劈,孤立于山谷之中,峰顶几棵奇松,酷似"烛芯"和"烛泪".
峰对面的石壁上,摩崖累累,有"龙华三会"、"非人间"、"高哉九华与天接,我来目爽心胸扩"等石刻,预示着即将出现九华最高的天合峰胜景了.
天台峰实为两峰组成,两峰之间有拱形石桥相连,名为渡仙桥,两峰并立如门,自下仰视,蓝天一线,故石上镌刻"一线天"三字.
峰顶的天台寺,是一座五层建筑,随峭壁而建.
寺西花岗岩平台上,有观日亭和捧日亭,是看日出的好地方.
站在天台峰巅,环顾九华九十九峰,仿佛朵朵莲蓬在云海之上.
如是天气晴朗,北望长江如带,南觑黄山七十二峰,气象万千,分不清究竟是置身于天上仙境,还是在人间佛国之中.
砥柱中流小孤山滔滔长江自出三峡后,浩浩荡荡流淌在广阔的平原上,两岸绿野千里,江面极为开阔.
若坐船过九江约80余公里处,可见江中突立一孤峰,高达百米,山上覆盖了郁郁葱葱的林木,掩映着不少建筑,山脚浸淹在长江急流之中,这就是被称为"长江绝岛"的小狐山,在这江宽天阔之处显得十分引人注目.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这小孤山既传说为天妃林小姑的化身,又相传为啸天龙的化身.
据说长江在这一带水流湍急,经常船覆人亡,是因为有两个凶恶的水神兴风作浪.
此事被天妃小姑所知,就派遣灵官收伏了这两个水神,并亲自留住在小孤山上,令水神改恶从善,护法佑民.
小姑常住人间以后,逐渐与对岸的彭郎产生了感情,结为夫妻.
小孤山对岸的澎浪矶传说就是彭郎的化身.
苏轼曾在《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一诗中写道:"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这个美丽的故事,为小孤山披上了浪漫的色彩.
其实,小孤山是长江断裂带下陷过程中残存的小丘,虽然不高,但四壁如削,神貌奇特.
西看似悬钟,东看如大师椅,南看像一技笔,北看又成了一条啸天龙.
满山上下,名胜古迹依山旁崖而筑.
陆游在《入蜀记》中称赞道:"凡江中孤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原来登临小孤山要渡江而至.
近代以来江中泥沙已把小孤山和北岸连成一体.
山麓西北的"一天门"成为登山揽胜的唯一门户.
一天门筑在绝壁之上,原来有一个山洞,险不可攀.
清代开凿了97级石道.
穿过洞门,仿佛进入了一个神奇的境地.
山门后端塑有两个凶神恶煞的水神,但已被小姑降伏,故两旁有副对联:"到此何须害怕,回头不必耽心.
"山上石级多依山势而筑,盘旋曲折.
在陡峭的山崖上有一龙耳洞,洞内苔藓满壁,清泉滴答,凉气袭人.
洞下可通江水,能听到怒涛跌荡有声.
因为深不可测,已置一佛像封挡洞口.
沿山道两侧还有关圣殿、先月楼、临江轩、半边塔等建筑,都是巧妙地利用险峻山势而筑成.
其中半边塔是佛塔建筑中的奇特之作,塔身依壁而立,仅露出临江的半座塔,另半座则隐入岩中.
塔身小巧玲珑,为三方五层,檐拱雕塑精美.
离塔不远之处,绝壁直落江底,俯视可见江中漩涡翻滚,声震如雷,真是"峡束千雷怒击撞,危峰屹立压惊泷.
"天妃殿是小孤山上专祀小姑的寺庙,宋代就已建成.
历代帝王曾一再加封天妃为"安济夫人"、"显灵广济夫人"和"天后".
并立有御碑,为天妃称颂赞道.
从天妃殿拾级而上有一界潮祠,楹联下有注:"海潮止小孤为界,舆志皆云,故立界潮祠以襄山川灵气.
"原来长江连通大海,每逢海潮涨落会影响长江水位.
古代时的长江口尚在扬州、镇江一带,受海潮影响一直可抵小孤山.
界潮祠以上山路狭窄,只容一人通行,还须手扶铁索小心行走,方可到达小孤山顶的梳妆亭.
亭为六角三层,琉璃瓦顶,石柱撑檐,翘角飘铃.
站在亭上,眺望大江上下,只见"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岸群山田畴,水光山色,秀媚动人.
梳妆亭传为小姑梳妆之处,明代诗人解缙有诗云:"小姑昨夜巧梳妆,秋月半帘玉梳水.
"从而把这亭台和殿内的女妃传说,融为一体了.
游罢山上,还可以乘舟绕山麓一行,观赏浪石相激的水景.
山麓的龙角石是一块高7米的巨石,上尖下粗,似龙角状,传说为啸天龙的头角.
龙角石旁石壁上有"海门第一关"五个大字.
元代曾在此立一铁柱于石上,成为登山游客系舟之处.
山麓东北江中还有一块拦江石,距小孤山约数米,石上有一古树,迎风而立,做骨多姿.
附近江水激荡,漩涡翻滚,被称为"海眼".
在此观江涛,也是小孤山胜景之一,时而江浪飞花,时而银涛拍岸,颇有排山倒海之势.
小孤山和澎浪矶夹束江水,使这里江水湍急、形势险要,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南宋以后曾在此设过烽火矶和炮台.
元代红中军起义,明代朱元璋发兵,清代太平军大战湘军,均在此争夺成败,所以小孤山又有"安庆门户"、"楚塞吴关"之称.
1937年"七·七"事变后,新四军在小孤山南北神出鬼没地歼灭日军.
1944年的一次战斗中新四军取得重大胜利,军威大震,曾在小孤山石壁上题了16个字:"中华多难,遍地烽烟;我军如斯,中流砥柱.
"小孤山做然挺立于滔滔江水之中,这浩然正气,不正是象征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吗艳美的西湖群山大凡到过杭州的人都久久不能忘怀西湖山水美景.
那一池平如明镜的碧水,三面被苍翠浓郁的群山所环抱.
每当晨曦微启时,西湖揭开淡霭轻雾,群山开始显露出他的身姿;而当夕阳西下时,笼罩在晚霞之中的湖山,又显得如此雍容华贵.
若是细雨霏霏,只见山水一片朦朦胧胧;待到骤雨初雾之时,湖光山色格外明媚.
春夏秋冬,四季风光皆宜.
难怪诗人苏东坡写下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漾雨亦奇"的佳句,成为人们在观赏西湖山水时的共同心声.
杭州之美在于西湖,而西湖之美得于群山之衬.
再加上湖山之间点缀了众多的人文景观,如繁花添锦,美不胜收.
传说古时候天上有一条玉龙和一只金凤,在天河中找到一块璞玉,于是日夜琢磨,终于成了一块晶莹透亮的明珠.
王母娘娘看中了这颗明珠,抢为己有.
于是,玉龙和金凤便去王母娘娘处争夺,不料一失手,明珠掉落地上,化作了西湖.
玉龙和金凤赶到人间,十分眷恋这个美丽的湖泊,于是化作了群山日夜守护在西湖边.
今观杭州山水大势,只见北、西、南三面的群山紧紧地拢抱着西湖,只有西湖以东是一片平原,真是"三面云山一面城".
北侧的葛岭和宝石山,南侧的凤凰山、吴山都不过百余米,向东透迤渐渐潜入平原,恰成"龙凤戏珠"之势.
而西侧的山峦层叠无穷,丘陵起伏,一直绵延至浙西的天目山.
天竺山、北高峰、南高峰、玉皇山、老和山诸峰均在三、四百米上下.
真是山为湖之屏,湖为山之镜,湖山相映,显得格外媚秀俏丽.
登山观景,既可得山之秀,又可览湖之美,天下山秀湖美,莫过于西湖山水了.
登上湖畔的山峦,美丽的西湖尽可一览无遗.
西湖水面仅6平方公里.
200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个与东海相通的浅海湾,年长日久,长江和钱塘江的泥沙渐渐填没了这个浅海湾,在新生成的杭嘉湖平原上,留下了一个并不显眼的湖泊.
唐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来到杭州任刺史,他修六井,浚西湖,挖湖泥堆成湖堤,使西湖日见美丽.
当他晚年时还留下这样的词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和元佑元年(1086年),苏东坡两次来到杭州任职.
他曾率领20万军民大规模治理西湖,将湖泥砌成一条贯通南北的长堤,堤上修筑6座石桥,沿堤遍种桃柳,使西湖更为妍媚.
苏东坡的足迹踏遍了西湖群山,留下300多首诗歌,尽情赞美西湖山水.
如今在群山上眺望西湖,只见三潭印月、阮公墩、湖心亭三岛如蓬莱仙阁,苏堤和自堤似湖上长虹.
环湖四周,平湖秋月、柳浪闻莺、曲院风荷、花港观鱼、南屏净寺和湖滨风光均历历在目,寺庙精舍、亭台楼阁点缀在垂柳松柏和万花丛中,如同一幅绝美的图画.
孤山原是湖中一岛,后被苏堤和白堤相连,虽是西湖群山中最为低矮的一座小山,却为最接近西湖的一个制高点.
孤山上文物胜迹极为丰富.
西麓的西泠印社十分幽雅恬静,是晚清时所建的一个专门研究金石篆刻的地方.
其中珍藏很多我国的金石珍品,如"汉三老石室"中保存着2000年前的汉代石碑"汉三老讳字忌日碑".
孤山南麓的浙江博物馆内的文澜阁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现珍藏《四库全书》一套共36319册,是我国极为宝贵的文化财富.
孤山后坡的放鹤亭旁,遍种梅树,相传北宋名士林和靖在此结庐隐居,养鹤种梅,留下很多名作佳篇.
从放鹤亭沿孤山北麓到西泠桥畔,有清末革命家秋瑾墓.
过西泠桥不远,即为纪念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的岳庙.
西湖北侧的宝石山、葛岭、栖霞岭组成一道绵延的岭脊,是由火山喷出岩构成,嶙峋峻峭.
岩石中多裂隙,形成奇峰怪石.
室石山以东的宝俶塔建于钱锣吴越国时.
秀丽玲珑,亭亭玉立.
室石山以西的葛岭初阳台是观看日出的好地方,传说晋朝方士葛洪曾在此炼丹而得此名.
栖霞岭上下多洞穴,有紫云洞、黄龙洞、栖霞洞、蝙蝠洞、金鼓洞.
最引人注目的是紫云洞,是一个巨大断层,洞口狭窄,进入宽畅如厅堂,盛夏季节进洞遍体生凉,好不惬意.
西湖南侧的吴山,高不过百余米,由紫阳、云居等十几个小山头连结而成.
吴山的石质是石灰岩,千万年前曾遭海水侵蚀,形成不少维妙维肖的岩石造型,如"十二生肖石",酷似鼠、羊、鸡、猴等,真可谓巧石玲珑.
飞来石如倒置圆锥球体,摇摇欲坠.
在月波池的岩壁上留下一条条弯弯曲曲的石纹,状如惊蛇游龙,实际上这是昔年大海冲刷吴山岩石留下的印痕.
吴山上曾建有城隍庙,故又称城隍山.
西湖西侧的南、北高峰遥相呼应.
在去往灵隐路上的洪春桥畔有一亭,可遥望"双峰插云",为西湖十景之一.
现在的北高峰上已耸峙电视塔,并有缆车可直上峰顶.
北高峰南麓坐落着江南名刹——灵隐寺.
寺庙高大宏伟,始建东晋时期,为印度和尚慧理未此传教所建,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
灵隐寺内大雄主殿高33.
6米,金碧辉煌,壁内如来佛像,连座高24.
8米,庄严静穆.
寺内苍松翠柏,古木参天.
终年香火旺盛,前来拜佛的香客络绎不绝.
灵隐寺前有一股称为冷泉的涧溪,泉旁筑有春淙、壑雷、冷泉诸亭,清幽静谧.
过泉即为飞来峰,岩壁上有五代、宋、元时的石刻造像328尊.
其中宋代所塑的一尊弥勒石像,袒胸踞坐,嘻笑颜开,一手按布袋,一手持念珠,造型极为生动,十分逗人喜爱.
飞来峰内还有龙泓、玉乳、射旭等天然岩洞,曲折幽深,洞内也布满大小石窟造像.
相传东晋咸和初,高僧慧理自印度来此一见此山,不禁惊讶地说:"此乃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以飞来"于是这座高仅168米的小山被称为"飞来峰",峰前筑起灵隐寺,成为西湖群山之中最著名的佛教胜地.
南高峰自南麓上山,一路多溶洞.
海拔40米处有一石屋洞,因洞形如屋而得名.
沿遍种桂花的满觉陇上山至90米高处有水乐洞,因洞内有泉水成暗河流出,洞底铺有青石板,细听足下泉声琤淙,如流水奏乐,水音悦耳而名.
再沿山径上至170米处有烟霞洞,洞内有自五代以来所塑的石刻沸像38尊,神态各异,雕刻精美.
在此远望被晚霞笼罩的村落之间缕缕炊烟,袅袅升起,故名烟霞洞.
从烟霞洞西行不远即可到出产名茶的龙井村.
龙井村坐落在青山环抱的山间小盆地之中,种茶历史已有1000多年了.
盛产的龙井茶叶以色翠、香郁、味醇、形美为特色,名扬海内外.
从龙井村可向南沿群山之间的十里长谷蜿蜒而下.
只见两侧山峰夹峙,溪洞奔流,小径时左时右,跨溪而过,这就是著名的九溪十八涧,一派恬静的田园风光.
沿九溪走到钱塘江畔,不远就皇雄伟的六和塔和钱江大桥了.
来到杭州,还不能不到玉皇山一游.
玉皇山顶有道观称玉皇宫,在此北可见西湖,南可望钱塘.
山腰有紫来洞,洞前可俯瞰山下八卦田,传说是南宋皇帝祭先农时亲耕的籍田.
西湖群山不仅以峰秀、林美、洞奇见胜,而且又以名泉而著称.
丰富的降雨渗入群山之中,常沿着岩缝裂隙涌出地面,成为泉水,又汇成奔流的涧溪,为山色增辉.
虎跑、龙井和玉泉是杭州三大名泉.
传说虎跑泉是有虎"跑地作穴"后涌出泉水.
水质清冽,水味甘美,被誉为"天下第三泉".
"龙井茶叶虎跑泉"号称"双绝".
玉泉出水量更大,色泽明净如玉,而且泉眼很多,处处涌水,珠玑飞溅.
虎跑、龙井、玉泉都成了著名的旅游胜地,人们在此一边赏景,一边品茶,乃为一大乐事.
"群峰来自天目山,龙飞凤舞到钱塘".
西湖的群山虽不见高峻陡峭,却显得如此秀媚动人.
坐在西湖中的游船上,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去观赏湖光山色,都可谓是完美无缺,拨人心弦.
正如苏东坡有诗所言:"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浅深随所得,谁能识其全……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传.
"竹林浮翠莫干山相传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吴玉阖闾想争夺天下,命令铸剑名匠干将、莫邪夫妇在3个月内铸成一对天下无双的雌雄双剑.
干将、莫邪夫妇来到山林深处日夜炼铁,不料时限将到,铁水仍不肯凝聚.
两人想起先师铸剑时,曾将一女予投入炉中而炼成利剑.
莫邪担心王法无情,如果铸剑不成则会全家遭害,于是毫不犹豫地投入铁水之中.
顿时只见炉中红光万道,两柄利剑由此铸成.
只见这雌雄双剑寒光逼人,锋利无比,雌剑取名莫邪,雄剑取名干将.
干将满含悲愤,将雄剑藏匿起来,并把儿子托付给人,嘱咐儿子长大后要用此剑为母报仇.
他孤身一人将雌剑献于吴王,自然因违王命而遭戳杀.
此后,人们就把干将、莫邪炼剑之山取名莫干山.
这座莫于山坐落在杭嘉湖平原上,距杭州以北仅60公里,是浙西天目山的余脉.
莫干山的山势缓平,主峰塔山高俯00余米,方圆也不过百里.
它虽不及泰岱雄伟,也不如华岳险峻,但却以"清凉世界"著称,与北戴河、庐山、鸡公山并称为我国的四大避暑胜地.
盛夏季节,杭嘉湖一带经常炎热难挡,气温常可达36℃以上.
然而莫干山上却凉爽宜人,比杭州等地低7~8℃,游人上山常需带上夹衣,以备早晚穿着.
"白天不用扇,晚上不离被",夏季的莫干山真是避暑的好地方.
莫干山上下遍地绿树成荫,尤其令人注目的是到处是翠竹修篁的海洋.
竹叶随风摇曳,窸窣作响.
山径两旁,竹林夹道,阳光从竹林中洒下碎金,一片幽静.
莫干山是我国最大的毛竹产区.
每当雨过天晴,这一片满山遍野的竹海苍翠欲滴.
即使秋冬来临,竹叶依然青翠.
倘若雪花飞起,白玉青竹,煞是好看.
莫干山上的毛竹株杆粗壮.
最大的"毛竹王"胸径竟有14.
8寸.
在莫干山管理局的一侧,还有两片特别珍贵的竹林,一处称"黄金嵌碧玉",竹身为金黄色,中嵌翠绿的条纹;另一处称"碧玉嵌黄金",则是在翠绿色的竹杆中夹着一条条黄色的条纹.
莫干山上的居民擅长用竹子制作各种桌、椅、床、榻等用品和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品,逗人喜爱.
乘坐汽车盘旋而上,可直达海拔600余米的荫山街.
这里地处莫干山的中心,地势平坦,街旁楼房簇簇、别墅幢幢,都掩映在竹荫树丛之间.
荫山街上,商店、饭馆、邮局、宾馆、旅社一应俱有,是山中的小城镇.
早在鸦片战争以后,一些外国传教士和富商看中了这片竹深泉清的避暑胜地,纷纷在此修建了别墅楼房.
现在这百余幢造型别致、富有异国情趣的别墅都成了接待游客的招待所.
从荫山街出发,有好几条透迤曲折、起伏交叉的竹径可以通往各个旅游景点.
与荫山街毗邻的山谷,是莫干山上风景最佳之处.
沿石级下行,先过横跨淙淙溪水的荫山桥,不远就是荫山洞.
洞虽不大,但洞底一泓清水,汩汩有声.
走进洞中,不觉凉意袭人.
洞外有小路通达华厅,这是一幢二层垂檐琉璃瓦的建筑.
顺山谷而下数百步,到达飞虹桥,桥上石柱上刻有陈毅题诗,一侧是"夹道万竿成绿海,百寻涧底望高楼",另一侧为"飞瀑剑池涤俗虑,塔山远景足高歌".
在此可见刻有"周吴莫邪干将磨剑处"的大石,两股溪水汇流于此,冲出桥下,猛然跌落二、三丈,形成瀑布,注入剑池之中,随后又凌空而下注入剑潭,高10余丈,剑潭以下再形成一股短瀑,顺山谷而下.
剑池飞瀑成为莫于山中第一胜景.
瀑布附近还有观瀑桥、观瀑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赏这婀娜多姿的三叠飞瀑.
从观瀑亭向前走可到天桥,每当云雾来临之时,行走在此桥上仿佛置身于天上一般.
从荫山街往南有一芦花荡公园,此处原建有寺庙,现残存遗址,中间有一圆形的池塘,种植芦苇,两侧有亭子遥遥相对.
从芦花荡顺石级穿竹林而上即为观日台.
莫干主峰塔山位于荫山街西部.
山顶上在五代后晋时曾建有一塔,但倾记于明代中叶,塔山之名由此而来.
在塔山之上,可以北眺太湖,南望钱塘,西边是巍巍连绵的天目山,东面是一望无际的平畴绿野.
不少游人披星戴月赶路登上塔山,为的是在莫于山第一高峰上目睹日出云海之美景.
如果从塔山继续西行可以到达怪石角,这一带均是造型奇特的乱石堆叠,从怪石角还可北望石门卡,只见两块巨岩壁立,如同石门.
莫干山上的景点星罗棋布,无不引人入胜.
陈毅同志游罢莫干山,兴致勃勃地写下《莫干山纪游》一词:莫干好,遍地是修篁.
夹道万竿成绿海,风来凤尾罗拜忙.
小窗排队长.
莫干好,大雾常弥天.
时晴时雨浑难定,迷失楼台咫尺间.
夜来喜睡酣.
莫干好,夜景最深沉.
凭栏默想透山海,静寂时有草虫鸣.
心境平更平.
莫干好,雨后看堆云.
片片层层铺白絮,有天无地剩空灵.
数峰长短亭.
莫干好,最好游人多.
飞瀑剑池涤俗虑,塔山远景足高歌.
结伴舞婆娑.
莫干好,请君冒雨游.
千级石蹬试腰脚,百寻涧底望高楼.
天外云自流.
莫干好,好在山河改.
林泉从此属人民,清风明月不用买.
中国新文采.
名人辈出会稽山浙江省绍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城南的会稽山自古以来被封为我国五镇名山中的南镇.
山虽不高,但名人辈出,久负盛名.
传说夏朝大禹治平洪水,在此大会天下诸侯,计功行赏.
并改原来的苗山为会稽山.
至今在城南会稽山北麓还耸峙着巍峨雄伟的大禹陵.
春秋战国时,绍兴为越王勾践的国都,勾践为报辱国之仇,在会稽山上卧薪尝胆10年.
会稽山西麓还有越国绝色美女西施的故乡,这里的院纱溪、浣纱石、西施亭、西施殿构成了一组景区,流传着这位爱国女子深明大义、以身报国的动人故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5次南巡,公元前210年11月东下会稽,登上主峰,并令丞相李斯刻石记功,石碑至今江保存着.
会稽山山川秀丽,人杰地灵.
我国历史名人司马迁、李自、孟浩然、元稹、王安石、苏轼、王阳明、陆游、徐渭等都曾游览过会稽山,并留下许多著名的诗文.
晋朝书圣王羲之久以会稽山下,曾在主亭与文人相会,写下不朽的《兰亭集序》,可谓与会稽山水千秋共存.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大半生在绍兴度过,他在沈园与表妹唐婉悲欢离合的爱情悲剧以及《钗头凤》词流传至今,感人泪下.
近代以来,会稽山和绍兴城还传诵着辛亥革命烈士秋瑾、徐锡麟、陶成章等人的英勇事迹,这里还有鲁迅先生的故居和周恩来同志的祖居.
真是会稽山上记载着沧桑历史,绍兴城内荟萃着名人英雄.
会稽山的余脉北入平原,时起时伏,在绍兴城内构成了一些低矮的小丘,如府山、塔山和蕺山.
府山因清代设绍兴府于此而名.
山的东南麓建有纪念越国国都的越王台.
越王台初建于南宋,1981年重建成气势雄伟的城楼.
走入城墙正中的拱门,见有一株古柏,传为南宋高宗赵构所植.
越王殿坐落在山南最高处,左右小山拱抱,气宇轩昂.
此楼在1982年重修,大殿东西两侧有《卧薪尝胆》和《复国雪耻》大型壁画.
山上的望海亭,原来传说是越国大夫范蠡所建的瞭望塔.
望海亭后东山坡上有越国大夫文种墓.
府山的西南山峰上有一风雨亭,亭名取自秋瑾就义之前手书"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诗句.
亭下是当年关押秋瑾的清政府典史署.
风雨亭的亭柱上有孙中山先生的挽联一对:"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流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1907年7月15日凌晨,年仅32岁的秋瑾被杀害在绍兴市中心的轩亭口,现树立有秋瑾烈士纪念碑.
塔山因山上建有应天塔而得名.
应天塔始建于隋唐,宋代重修,共7层,不幸于1910年毁于火灾.
1984年按原貌重新修复,并可缘梯盘旋而上,一览古城风光.
塔山脚下和畅堂23号,是秋瑾故居,内藏有许多辛亥革命时期的珍贵文物和资料.
其中有周恩来在1939年亲笔题词:"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望为我越东女儿争光.
"蕺山得名于山中一种叫蕺的野菜,味带腥味.
传说勾践当年常采集这种野菜充食.
蕺山南麓有戒珠寺,是王羲之故宅遗址.
朋未蕺山有座书院,有刘宗周等学者在此讲学.
清兵陷绍兴后,他和门生一起坚持民族气节,绝食身亡,受到后人的尊敬.
清末,在这蕺山书院旧址上,由徐锡麟办起了山阴县学堂,为辛亥革命培养了一批革命人才.
绍兴城有近3000年历史,历代兴建城垣与房舍,都需开采石料.
一些历经千余年的古代采石场,一个个都成为坚石林立、悬崖陡壁的奇石山景,宛自天开,成为迷恋游人、十分奇特的山石景观.
绍兴城东的东湖畔原有一座并不起眼的青石山,曾称箬山.
从汉代起,这里成了采石场,经过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石工的开凿,终于成为峭壁百丈、洞形曲折的奇山.
清代时一位富绅在此筑堤,堤外为河,堤内为湖,青石山立于湖中,怀抱一池碧水,上连60米高的绝壁,下插深潭.
山脚下凿成高大的山洞,泛舟于湖中,荡漾在洞底,仰望山崖似有压顶之势.
郭沫若有诗一首:"箬东湖,凿自人工.
壁立千尺,路隘难通.
大舟入洞,坐井观空.
勿谓湖小,天在其中.
"湖中还有长堤、石桥,湖畔有稷寿楼和陶社,以及香积亭、饮渌亭、听湫亭等景.
此外,吼山和柯岩都是古采石场的遗址.
柯岩大佛岩是石工凿就的一块畚箕形巨石,上有一尊弥勒佛,佛身、华盖、香炉、柱础、石级都在这整块巨石上一气凿成.
大佛两耳相通,更为神妙.
大佛岩右侧凌空而立的云骨石,高10余丈,刀痕淋漓,瘦削屈曲,顶端亦有石佛,形如戴笠.
顶下刻"云骨"两个隶书大字,令人觉得"削壁耸千尺,危崖锁雾中",因此被称誉为"石魂"和"绝景".
这种人工开凿而成的奇特山景,在其他地方实属罕见.
绍兴城西的兰亭,其南侧为会稽山所环抱,溪水弯绕其间,茂林修竹,环境十分幽静.
传说勾践在此种植过兰花,汉代又在此设过驿亭,故称"兰亭".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等41位文人会于兰亭、坐在小溪旁,让酒杯沿曲溪流淌,酒杯在谁身边,谁就得罚酒做诗,这称作"曲水流觞".
当时参加盛会的文人作成37首诗,并请王羲之作序.
王羲之文采飞扬,当场写成《兰亭集序》.
这篇《兰亭集序》不仅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在书法艺术上价值更大,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全篇324字,字体遒媚劲健.
王羲之自己也很满意,就把此书作为传家宝.
传至唐代,因唐太宗酷爱二王(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书法,设法将《兰亭集序》真迹骗到手中,并命人摹写数本,分赠亲贵近臣.
太宗死时,遗令把兰亭真迹殉葬.
所以现在所见的《兰亭集序》均为摹本.
兰亭中有一鹅池,传说王羲之爱练"鹅"字,并在此养了不少白鹅.
碑亭中的"鹅"字相传为王羲之手书,而"池"字则力徐渭补写的.
过鹅池可见小溪曲流环绕四周,这就是当年"曲水流觞"处.
附近的八角亭年树有一块御碑,正面为康熙临摹的《兰亭集序》,背面为乾隆的题诗.
流觞亭之北为右军祠(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祠门厅前有一墨池,传为王羲之洗笔砚之处.
现在兰亭背后,已建成一座书法博物馆,会集了中国历代书法之精品.
大禹陵坐落在城南会稽山了.
据《史记·夏本纪》载:"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日会稽.
"陵前有碑亭,碑上"大禹陵"3字,每个字1米见方.
亭南为禹祠,附近有放生池、围廊、禹井亭等,古色古香.
禹王庙雄伟壮观,进口南侧有一块峋嵝碑,其字似篆非篆,古奥难认,相传原在衡山云密峰,为大禹治水时所刻.
禹王庙有午门、祭厅和正殿三重,依山势逐渐升高.
正殿中立有约6米高的大禹塑像,神态端庄.
禹王庙的碑廊中还置有8块古碑,其中一块蝌蚪文碑传为大禹所书,另一块秦始皇东巡会稽时由李斯所书的小篆碑,极为珍贵.
大殿以东的石亭,亭中直立一块高约2米的石,顶端有一个碗大的洞,相传这块石是大禹下葬引棺入穴时的工具.
石之下就埋葬着治水英雄大禹.
会稽山上群峰连绵,其中香炉峰最为秀美.
峰顶有观音殿,坐北朝甫,依岩而筑,状若香炉.
峰上经常雾气缭绕、白居易有"峰峭佛香炉"之句.
香炉峰以南的秦望山,是秦始皇登临处.
秦始皇在此令李斯刻石记功,这块篆书石碑一直珍藏至今,共有60字,字体端庄凝静、风度雍容.
会稽山上多有溪谷瀑布,诸暨境内的五泄瀑布悬挂于崇山叠翠之间,周围异峰怪峦争奇竞秀,景色秀丽.
1987年在此修复了五泄禅寺,已成为一个新的旅游景区了.
浙东名胜雁荡山雁荡山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绵延几百公里,有北雁荡、中雁荡和南雁荡组成.
通常所指的雁荡山,是指位于乐清县境内的北雁荡.
雁荡山地处浙东南一片重岭叠嶂的山区之间,外观平常,但奇秀其中.
前人曾说:"山外蔽以重冈,外视一无所有;入其中,千形万状,献异呈奇.
"在这东西25公里、南北18公里的范围之内,拥有奇峰、巨嶂、异洞、名瀑等景点300多处,处处引人入胜.
因此有古诗记之:"雁荡天下景,奇特百二峰,怪石峨当前,飞瀑下碧穹.
洞天四十六,禅院十八重,衰中称绝胜,琼阙在浙东.
"近代康有为盛赞:"雁荡山水雄伟奇特,甲于全球.
"雁荡山是远古火山喷发时岩浆冷凝而成,至今在雁湖冈和中折瀑一带还可以看到火山喷人口的遗迹.
经过亿万年来的断裂发育、流水侵蚀,如刀削斧劈似地形成了许多岿然挺立的岩峰、千形万状的石柱和两壁矗立的嶂谷,以及遍布全山的洞穴.
由于雁荡山临近东海,降水特别丰沛,因而形成了20多处较大的瀑布,"其中最为著名的瀑布是大龙湫,落差竟达190米,游人常以一睹大龙湫为"大开平主眼界".
众多的瀑泉涧溪点缀全山,寓动于静,给雁荡山带来勃勃生机.
灵峰为雁荡山的主要游览区之一.
灵峰一带沿溪两岸,奇峰竞起,巧石星布,诸峰均高约二、三百米,拔地而起,悬崖千丈,仰首可望而不可上.
灵峰高270米,它与右侧的倚天峰紧紧相依,势如两手合掌,所以又称为合掌峰.
每当夜幕降临,合掌峰煞像一对亲密相偎的夫妻,左峰为男,右峰为女,所以又称为夫妻峰.
两峰之间夹有一个高约百米、宽深仅三、四十米的狭长的山洞,这就是号称"雁山第一大洞"的观音洞.
早在晚庸时就有僧人在此修行,以后逐渐依洞穴建成10层楼高的庙宇,从洞口至洞顶最高一层共有石蹬377级.
第一层供有风、调、雨、顺四大无王像,第二至第八层为僧房和供香客下榻的客房.
第八层内岩壁中嵌有一石,长仅一指,形状如同观音,所以称为"一指观音".
在此仰视洞顶,可见一线天光从石缝中洒下,因而得名一线天.
第十层上,供南海观音菩萨,两厢有十八罗汉,洞顶有泉水飞溅,散如珠帘.
远望洞外,洞壁夹缝之间,可以看到远处双笋峰、侧面人头、狮子顶瓶诸景.
这天成奇景,可谓天下无双了.
灵峰周围,群峰拱卫.
每当清朗的夜晚,这里的一山一石,随着游人观景位置的变化,呈现出一系列神奇的造型.
白天所见的合掌峰在夜色茫茫中成为一对丰满的乳房,移步换景,又成了一只巨大的苍鹰扶摇长空,形态之逼真,真令人叫绝.
若是再向前行走不远回望此峰,却又像一对久别重逢的夫妻紧紧相依,灵峰成一个高大魁梧的男子,倚天峰如披发女郎.
正当这一对情侣在夜色朦胧之中窃窃私语之时,周围峰石也都一一化为人物栩栩如生:双笋峰变成了一位老妪,眼鼻、发髻一一可辨,只是羞转着脸,背对夫妻峰.
只有远处的金鸡峰此时变成一个牧童,正在偷看月下相依的这对夫妻.
月夜中还有一头独角的犀牛正在静卧,一只巨大的猫头鹰却拍翅欲飞.
这一幅幅神奇的画面,编成一首妙趣横生的民谣:"牛眠灵峰静,夫妻月下恋,牧童偷偷看,婆婆羞转脸.
"这种变幻多姿的峰石,在雁荡山几乎到处可见.
在月色朦胧之下,嵯峨参差的山石轮廓与山上树木杂草一起变成模糊一片,构成生动有趣的造型,而且景随步移,一步一景,在大龙湫前的大剪刀峰也是一处以变幻造型闻名的胜地.
雁荡山的夜景奇观无不给游人留下深刻而富有趣味的印象.
灵岩寺是雁荡山古刹之一,有1000年历史,被群峰所环抱.
寺右一峰立地擎天,高耸如柱,称为天柱峰:寺左一峰,如旌旗迎风招展,叫作展旗峰,高都在260米左右,四壁如削,气势磅礴.
两峰相距200米,中间即为"南天门",正对灵岩寺.
寺背为锦屏峰,岩壁石纹五彩斑斓.
来到灵岩寺,不能不叹为观止,才真正领会"幽深奇奥"四字的含意了.
雁荡山的山民自古练就一身在悬崖绝壁之上采集药草的本领.
如今在灵岩寺可看到这一身绝技.
表演凌空飞渡的勇士在相距200米的天柱峰和展旗峰顶之间安置一根绳索,在这高260米的绳索上,表演者如履平地,还要在绳索上仰卧、翻筋斗、放鞭炮、散彩纸……,观看者只见绳细如线,人小如蜜蜂,无不仰首屏息,为之提心吊胆.
忽又见表演者攀绳索从绝壁上飞荡而下,眨眼工夫就平安到达地面.
这胆大艺高的表演,每每获得观众的热烈掌声与赞叹.
灵岩寺周围还有小屏霞、天窗洞、龙鼻洞、小龙湫瀑布、独秀峰、卓笔峰、玉女峰等景点和"美女梳妆"、"老僧拜塔"等石景.
离灵岩翻越马鞍岭,沿碧流潺潺的锦溪溯源而上,望见剪刀峰端有水雾腾腾,远远传来呼呼水声,这就给人感受到大龙湫瀑布非凡的气势.
绕过剪刀峰,凌空飞泻的大龙湫就一览无遗地展现在人们眼前了.
大龙湫瀑布从连云嶂上轰然下泻,高达190米,论其高度应当我国瀑布之首了.
蔡元培先生在1937年游大龙湫后写诗道:"天台之瀑一大胜,雁荡之瀑长者优,天下之瀑十有九,最好唯有大龙湫.
"大龙湫与一般瀑布不同之处,是在于没有"倚壁而下,触石而注",无所撞击地凌空飞泻.
因而受到风力影响,常常远近斜飞,变幻不一,"或如散珠、如飞雪、如轻烟,或飘转断续,或左右飞散,或直下如建领,或屈曲如婉蜒,或细泻中琴筑或大注撼雷霆,种种奇态,不可名状.
"而且随着季节变化,大龙湫姿态万千.
盛夏季节,雷雨初过,大龙湫以排山倒海之势直泻大潭,入潭之水进喷出急雨横飞,声震如雷,气势粗犷强悍.
秋冬季节,瀑布如珠帘下垂,随风化为水雾,映成五色彩虹,如果山风向上劲吹,瀑布似倒卷而上,腾掷空际,顷刻之间无影无踪.
三月春雨如丝,大龙湫如一位披上春装的苗条少女,娉娉婷婷,一步三摇,悠然自得飘逸而下,轻如薄纱,幻若迷雾.
难怪有人说"欲写龙湫难下笔",只有亲历其境,才能领略大龙湫的雄伟、奇幻、秀美、多姿的特点.
雁荡名瀑除大龙湫以外,还有小龙湫、三折瀑、梅雨瀑、西石梁大瀑、燕尾瀑和散水岩瀑布等处.
小龙湫在灵岩寺西北,明代王献芝是这样描写的:"高视大龙湫之半,而谷之广亦只三之一.
泉飞崖上,触石腾空,如雾团结,旋而流转,飞洒沾人,乍巨乍细,亦无定迹.
"三折瀑以其中中折瀑最为壮观,瀑后有路可通行,透过珠帘水,可远望山景.
郭沫若偏爱中折瀑.
写诗道:"奇峰百有二,大小有龙湫;我爱中折瀑,珠帘掩翠楼.
"西石梁大瀑高160多米,气势雄伟.
其他瀑布,各具风姿,装点着风光如画的雁荡山.
雁荡山之名来自山顶的雁湖.
这里曾经芦苇丛生,结草为荡,秋雁宿之,也是一大名胜.
现在的雁湖冈上虽已无湖,但留下一片沃土,遍布茶树.
顶上有一块巨大的雁顶石,这里海拔1046米,距海仅10公里,在此观赏雁湖日出,红日在朝霞中跃出海面,景色壮丽,是雁荡山胜景之一.
除了灵峰夜色、灵岩巧石、龙湫飞瀑和雁湖日出以外,巨大的嶂谷也是雁荡山的一大奇景.
所谓嶂,是指连续展开的悬崖峭壁,好似一道高大的石墙.
位于雁荡山北的显胜门是两座各高200米的山壁组成,峰脚只相距六、七米,峰顶几乎相撞,"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入门仰首只见青天一线,两侧千嶂壁立,瀑布飞泉破岩而出,被称为"天下第一门".
沿显胜门的岩径可到达礼佛坛,坛侧一小洞的石壁上有唐僧、孙悟空、沙僧三人物的天然造型,故而得名石佛洞.
像这样的岩嶂,雁荡山内有22列,蜿蜒蟠结,气势磅礴,如同铜墙铁壁,构成了著名的8门.
除显胜门外,还有石柱门、南天门、响岩门、石门、化城门、西龙潭门和东龙潭门,都是雁荡山上著名的胜地.
所以,有人评价:黄山之奇,在于峰、石、松、云的有机结合;桂林之奇,在于峰、石、洞、水融于一体;而雁荡之奇,则是峰、嶂、洞、瀑四绝交辉.
真是"不游雁荡是虚生".
海上佛国普陀山在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中,曾写到孙悟空为解救唐僧在西天取经途中的危难,多次腾云驾雾去求见观音菩萨.
孙悟空在空中只见"汪洋海远,水势连天.
祥光笼宇宙,瑞气照山川.
千层雪浪吼青霄,万叠烟波滔白昼……",远望海中的落伽山,是"山峰高耸,顶透虚空.
中间有千样奇花,百般瑞草.
风摇宝树,日映金莲.
观音殿瓦盖琉璃,潮音洞门铺玳瑁.
绿杨影里语鹦哥,紫竹林中啼孔雀.
"观音端坐在普陀岩上,正与诸王大神讲经说法.
这一虚无缥缈的仙境倒确有其地,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普陀山.
普陀山是浙江省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距上海市仅150海里,离宁波市不足50海里.
狭长的小岛,南北长8.
6公里,东西宽3.
5公里,面积仅12多平方公里,然而它却以海上佛国著称于世.
普陀山原称落伽山,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岛上的普济寺被敕赐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于是改称音陀山.
普陀落伽是梵文的音译,实际上的意思是"美丽的小白花".
如此优美的词意,点出了普陀山如海上浮莲的引人入胜的景色.
《西游记》中所述及的普陀岩、潮音洞、紫竹林、落伽崖等处现都一一可见.
岛上众多的寺庙也都与观音菩萨有关,成为四大佛山中专门供奉观音菩萨的道场.
普陀山上到处可见青瓦白墙或琉璃彩顶的寺庙.
五代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日本僧人慧锷从五台山捧观音像归国,在普陀山遇风浪受阻,就将观音像供奉在一民宅之中,取名为"不肯去观音院".
这是岛上最早的佛寺,至今尚在潮音洞附近.
自此传说普陀山是观音菩萨修身传经布道之地.
宋宁宗在嘉定六年(公元1214年)御赐"圆通宝殿"额,指定普陀山为供奉观音的道场.
自此历经各代,建成200余座寺庙、庵堂和茅蓬,僧侣多达千人,号称·五百丛林、三千僧众",成为海上佛国名山.
现存的三大寺中的普济寺坐落于灵鹫峰下,背山面海,因位于普陀前山,又俗称前寺,是岛上最大的佛寺.
清朝康熙、雍正皇帝先后拨款重修,规模宏大,有200余间殿宇,黄墙琉瓦,气象非凡.
寺内大圆通殿为观音正殿,内供的观音塑像及周围32座观音化身,均为1981年重塑.
相传观音在印度是一男性,蓄有须发.
佛教传入我国以后,观音逐渐变为女性,而且"眉如小月,眼似双星.
玉面天生喜,朱唇一点红",俨然是一位绝色美女,使她更富有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形象.
寺外古木葱茏,有莲花池、永寿桥、八角亭、御碑亭,颇有瑶池仙境之意境.
法雨寺也为三大寺之一.
始建于明代,自康熙皇帝赐"天花法雨,匾额后,改名为法雨寺.
因地处普陀后山,俗称后寺.
后寺的建筑规模和华丽程度,都足以与前寺媲美.
寺内九龙殿,是从南京明朝故宫中拆迁而建.
殿宇顶穹呈拱圆形,顶盖正中盘有苍龙,下悬珠球,周围雕有九条蟠龙,称为"九龙盘拱",是国内殿宇建筑中不可多得的杰作.
从法雨寺上山,踏千级石橙可以到达普陀山最高处的佛顶山巅.
在山顶凹地的林木幽深之处,藏有三大寺之一的慧济禅寺,又称佛顶山寺.
"深山藏古寺",在此不进山门,不见殿宇.
全寺有四殿、七宫、六楼,布局幽深而奇特,大雄宝殿、藏经楼和大悲阁都横列山崖之前.
寺东山巅上有天灯塔,为普陀山最高点,海拔291.
3米,登上塔顶,环顾东海碧波万顷,群岛散布,海天一色,令人心胸开阔.
全山以三大寺为中心,各有大小石道连接儿十座寺庙庵堂.
不少石道上刻有莲花国案,形成了全山很有特色的庙宇体系.
寺庙内外保留有不少珍贵文物,王安石、赵孟頫、董其昌、吴昌硕等名家石刻到处可见.
加上古木参天,荫天蔽日,掩映寺庙,一片浓郁的佛教气氛.
普陀山沿岸之处,尚有十几处洞景奇观.
潮音洞和梵音洞均是海浪冲烛成的海烛穴,传说是观音现身之处.
潮音洞山崖高数十米,两个洞门如天窗,可俯视洞内怪石嶙峋.
洞内海潮吞吐,声震如雷.
梵音洞深数百米,洞内曲折,与海相通,浪石相激,如虎啸龙吟,令人惊心动魄.
朝阳洞是观看海上日出之处,每当旭日东升于海上,其美景比之在众多名山之巅观看日出,更别具一番魅力与情趣,昔陀山南端的南天门,孤悬入海,由环龙桥跨海相接.
这里巨石森罗,巉岩林立,有两巨石并立如门,故称南天门.
巨石上刻有"砥柱南天"、"海岸孤绝处"、"海山大观"等题刻,字体苍劲有力,引人注目.
普陀山是花岗岩体岛屿,久经风吹雨打和海浪冲蚀,形成不少奇岩怪石.
如二龟听经、五十三参石、师石、磐陀石等.
磐陀石凌空而立,有观之若悬、望之欲堕之感.
上面题刻很多,其中有孙中山先生1916年所题"灵石"两字.
另有一处称"观音跳"的巨大脚印,其实是巨岩之上的凹痕,传说观音从落迦山跳入普陀山时留下的脚印.
普陀山以海景取胜,游人观海、弄潮、游泳都直奔东部的千步沙、百步沙和金沙,这里的沙滩坦阔,色泽如金,是得天独厚的沙滩浴场.
明代屠隆有诗《千步金沙》曰:"黄如金屑软如苔,曾步空王宝筏来.
九品池中铺作地,只疑赤足踏莲台.
"在沙滩上观潮,则心随浪高,情似波涌,只见白浪滔天,"潮来忽作雪山倾".
远望大海无边,水天一色,帆影片片,岛屿点点……海水、海滩、海潮、海浪、海凤、海涛,构成了普陀山特有的海景.
特别在盛夏季节,来到这座大海环抱中的小岛上避暑的游客蜂涌而至.
而在农历二月十九日(观音诞生)、六月十九日(观音成道)和九月十九日(观音涅槃)三天,佛徒香客成群结队,来到山上庙寺中举行隆重的观音法会.
一年四季,普陀山上游人不绝.
与普陀山毗邻的落伽山、朱家尖等小岛现在也成为普陀山游览区中的组成部分.
尤其是朱家尖上的沙滩远胜于千步沙,成为国内罕见的优良海水浴场.
古人曾云:"以山而兼湖之胜,则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胜,当推普陀山.
"山借海景,海衬山形,正是普陀山引人入胜的奥秘所在.
碧水丹岩话武夷在江西和福建两省交界处,绵延着一列长500多公里的武夷山脉,其中最为著名的风景区位于山脉北段、崇安县以南,称为"小武夷".
小武夷风景区方圆60公里,这里山环水绕,山水风光以奇秀、幽深、精巧取胜.
素有"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之说.
"三三水"是指索绕群峰之间的九曲溪,"六六峰"是指溪畔姿态各异的三十六峰,还有九十九奇岩,故合称为"三三六六九九".
九曲溪清澈见底,江水碧澄,群峰都为红色砂砾岩构成,碧水丹岩相衬,如同一个巨大的天然山水盆景.
小武夷的群峰高不足500米,但山形奇特俏丽,处处有脸峰.
垂直的陡壁四立,威武的大王峰,高只有530米,耸立于河谷平原之上,显得十分高大,山峰腰小顶大,如同一位头戴纱帽的大王.
四周崖壁如削,只有沿峰南一条裂缝中的百丈危梯,寸可到达峰巅,真是"万丈危峰倚碧空,丹梯历尽境无穷".
大王峰对岸的玉女峰却亭亭伫立,岩壁秀润光滑,峰顶草木葱宠,如同头上插花髻发、玉石雕就的美女,正在含情顾盼.
有人写下这样的诗句:"插花临水一奇峰,玉骨冰肌处女容.
"这里还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神话故事:大王和玉女原是天上神仙,他俩偷偷相恋.
玉女因羡慕人间春色,下凡来到武夷,大王也紧跟随后.
可是,可恶的铁板鬼向玉皇大帝告密,受命跟踪并要他俩立即返回天上.
玉女和大王坚决不肯,铁板鬼施展魔法将大王和玉女化柞两座山峰,自己也化作一峰,叫铁板嶂,死皮赖脸地站立在大王和玉女两峰之间.
这座铁板嶂果真面目狰狞,峰顶斜覆一块巨岩,凌空伸出,到处危壁巉岩,形状奇特.
小武夷的山水配合巧妙,山得水而活,水倚山而秀.
九曲溪在三十六峰之间急转九个弯,从武夷宫的一曲到星村九曲,共长7.
5公里,宽处100米,窄处仅20几米.
人们在九曲溪中乘坐竹排,仿佛贴水而坐.
竹排如同游鱼,无声地贴着绿莹莹的水面向前滑去,时而左拐,时而右转.
两岸群峰壁立,沿途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观赏风貌迎异的山形,变幻无穷.
江面狭窄之处,仰望峰顶竟要躺卧竹排中,方可见其穹壁遮天的壮丽景象.
真是:"十里之近,九曲之内,变幻四出,姿态横生,或连脊异形,或一山两状.
"游客乘坐竹排游于九曲,时而搽底而过,时而漂临深潭,水缓处平静如镜,水急处激浪飞越,两岸峰峦倒影,"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无不感到赏心悦目,沉醉在武夷的山水美景之中.
一曲畅旷豁达.
九曲溪在此汇合了祟阳溪向南流去.
北岸大王峰麓的武夷宫建于唐朝天宝年间,是一所道观,宋代陆游、辛弃疾、朱熹等曾先后在此主管观事.
传说唐尧时代这里洪水泛滥,彭武和彭夷兄弟俩在此开山挖河,疏通九溪,所以有了"武夷山"一名.
武夷宫是为纪念彭武、彭夷兄弟治水有功而筑.
一曲可眺望大王峰、铁板嶂等奇峰全景.
二曲幽谷丹崖,群峰环抱,玉女峰临水插花,飘飘欲仙.
奇妙玲珑的"印石"、"香梳石"等巧石点缀在玉女峰周围.
峰右一块浑圆的岩石,是玉女的"梳妆台",上刻"镜台"两字有5丈多宽,是武夷山上最大的石刻.
九曲溪在此汇流成潭,传说是玉女沐浴之处,取名"香潭".
三曲有虹桥奇观.
溪畔小藏峰的悬崖之上,离江面100多米之处,有两具完整的悬棺,凌空架在几块木板上,半插入壁缝,半悬挂空中.
这些作为支架的木板称为"虹板桥",船形的悬棺称作为"架壑船".
据考证,这是在约3400年前的遗物.
当时是用什么方法将这重约千斤的木棺安放到这悬崖绝壁之上,至今还是一个神秘的古葬之谜.
四曲位于大藏峰下,这里有一泓碧水,称为卧龙潭,山花倒影,平静如镜.
仙钓台临溪而立,许多青藤下垂,如仙老垂钓.
大藏峰对岸是宋代皇家亲园的遗址.
这里的石乳茶很早就是贡品,被称为茶中之王.
五曲深幽奇险,水流平缓,丹岩翠碧,林木环拥.
隐屏峰与玉华峰相峙而立,山色空濛,风姿独秀.
隐屏峰下有朱熹讲学10年之久的紫阳书院,又称"武夷精舍".
书院各处石壁上留下许多著名文人的手迹.
六曲的接笋峰,峰上一巧石如雨后春笋,但有两道横裂,似断又接,所以叫接笋峰.
峰下有"铁象石"和"伏虎石",均以形取名.
在此弃舟登岸可进入被群峰深锁的"茶洞".
这个茶洞实际上是由悬崖绝壁围成的山间小盆地,约六、七亩大小,形如巨井.
这里茶丛簇布,翠竹古木成荫,山泉从绝壁中涌出,汇成小涧流入九曲溪之中.
茶洞四周石壁上留下很多古人墨迹.
沿茶洞向上,越900级台阶,可到天游峰巅.
天游峰位居九曲之中,被誉为武夷山第一胜地.
在此只见一峰高耸,众山低伏,九曲风光尽收眼底.
从天游望仙掌峰,像一道巨大的屏障,长数百米.
峰壁上因流水侵蚀成凹痕,如同仙人巨掌的指印.
再向西行,穿过巨石相倚的石门,可以到达小桃源.
其风光如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所述一样.
若是春暖时节,此处油菜吐黄,桃花争艳,流水漏漏,禽鸟鸣啭,一片恬静的田园风光.
从六曲到七曲,峰回溪转,水声大作,微波细浪变成奔突的急流和旋涡,竹排绕礁石而过,转眼来到最高的三仰峰下.
三仰峰高700多米,东陡西缓向一侧倾斜,从竹排上仰望有压顶盖天之势.
从峰麓可以登上峰巅,远望群峰座座翘首向东,正在参拜大王峰.
八曲在芙蓉滩上,滩高水急,溪畔有"牛角"、"石蛙",鼓楼岩下,还有"上水狮"、"下水龟"等巧石.
过狮子峰,有白云岩,此处离九曲的尽头星村已经不远了.
九曲豁然开朗.
星村镇是风光秀丽、物产富饶的好地方.
古人有诗云:"九曲舟行忽豁然,名山阅尽到乎川,齐云亭下星村渡,鸡犬桑麻又一天.
"乘竹排游九曲,犹如漫步在美丽的画廊之间,绝妙的山水佳作,一幅又一幅地迎面而来,令人应接不暇.
游罢九曲,来到小武夷北山观赏奇峰异洞,同样令人兴奋不已.
北山一带有天心岩、流香涧、水帘洞等胜景.
这里虽无大溪,却有不少小涧幽谷.
最引人入胜的流香涧,两壁高几十米,宽仅四、五米的幽谷之中,长满了山兰、石蒲,清香扑鼻,沁人肺腑.
岩壁上藤蔓垂挂,流水棕淙,微风习习,十分幽静深邃.
天心岩南边有3片巨石并列,石间绿树丛生,遥看似一束鲜花,称为"三花峰".
天心岩之南,水帘洞的崖顶如飞檐斜出,顶上两道请泉直泻浴龙池.
水帘洞内可容千人,是小武夷最大的洞穴,到此一游,真感到情趣迥然,别有洞天了.
在离小武夷40多公里处的三港附近,是一片被划为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原始森林.
在这云遮雾绕、浓绿浅翠的林海之中,栖息着许多珍贵的动物,如华南虎、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勺鸡、白鹇、猴面鸟等.
特别是蛇的品种众多,仅最毒的五步蛇就有约50万条!
很多动植物学家在这片处女地中进行考察,获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1987年这片原始森林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保护网.
不久前刚开馆的武夷山自然博物馆,以丰富的展品向人们展示了这一片神奇的世界.
其展厅的规模在国内是首屈一指,成为人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大课堂.
革命摇篮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重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当人们诵吟起这首《西江月·井冈山》时,仿佛看到毛泽东同志的高大身影屹立在井冈山上,以一个军事家的气度从容不迫地指挥着红军痛击前来围剿革命根据地的国民党反动军队,英名震天地,浩气贯长虹.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进入了极其艰苦的年月.
毛泽东同志领导了秋收起义,率领农民武装力量向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进军,在井冈山开创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8年,朱德、陈毅同志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也上了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胜利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从此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点燃了中国革命的燎原烈火.
在今日的井冈山,到处可见到大量的革命遗迹和文物,到处可听到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井冈山不仅是一座革命名山、英雄名山,而且处处有奇峰异洞、飞瀑流泉、翠林艳葩、珍禽异兽,风光旖旎迷人.
朱德同志在1962年重上井冈山时,赞誉它为"天下第一山",成为我国各族人民仰慕的胜地.
井冈山位于罗霄山脉中段,南北、东西各绵延40多公里.
称为"五百里井冈".
群峰耸峙,山峦雄伟,地势险要.
井冈山的"井"字,意指山间小盆地.
井冈山中有不少著名的小盆地.
茨坪就是位于井冈山中心地带的一个小盆地,面积不过1平方公里,海拔800多米,四周被崇山峻岭所环抱,有路可通黄洋界、朱砂冲、八面山、桐木岭、双马石五大哨口和大、中、小、上、下"五井".
茨坪是当年红军党政机关集中的地方.
红四军的军部、毛泽东和朱德的旧居以及其他革命政权机关均按原样修复供人瞻仰.
盆地周围林荫浓密,中间有一小溪流过.
北面山岗上耸立着庄严雄伟的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塔和纪念亭,并有红军烈士墓,附近的博物馆内陈列着大量珍贵的革命文物和史料,向人们展示了当年革命斗争时期的情况.
登上纪念塔凭栏四望:北有黄洋界、南有五指峰和笔架山、东有严岭嶂、西有八面山,均在1400米上下,凌云摩天.
而眼下的茨坪已成为一个繁荣的市镇,南边有南山公园,四周的湖塘点缀在农田和村舍之间,一派山林田园的恬静风光.
大井,在茨坪以西8公里处.
毛泽东率红军上井冈山,先在此驻扎.
毛泽东旧居后有两棵大树,虽遭战火重创,但至今仍然枝繁叶茂,被称为"常青树".
旧居前有一块大石头,是当年毛泽东看报读书的坐处.
小井,位于茨坪西北6公里处.
当年曾建有红军医院,当红军撤离井冈山时,这里有100多位伤病员来不及转移,全部壮烈牺牲,现在的烈士墓碑上有毛泽东的题字.
从红军医院下行1公里处,突然出现深渊万丈、悬崖凌空的奇景,峡谷中覆盖着浓密的原始森林,称为翡翠谷.
一条五神河像白色的蛟龙飞舞在翠谷碧潭之中.
在不到2公里的流程中,五次跌落悬崖,形成"五瀑十八潭".
第一瀑为凌空飞泻的碧玉瀑,高67米,以下分别为锁龙瀑、珍珠瀑、击鼓瀑和玉女瀑,急流注潭、飞珠溅玉.
1965年郭沫若游龙潭,只见到三瀑,就惊叹不已,作诗记兴:"井冈山上有龙潭,瀑布奔流叠作三.
樵径断残成绝境,军工开拓免垂毡.
三潭交响千峰静,一片苍穹万木酣.
土地归农思雨露,潜龙焉肯锁深岚.
"龙潭现成为井冈山上著名的风景区.
离龙潭不远的峡谷中,还有高80余米的"间息瀑",有节奏地飞泻幽谷之中.
其下游不远处,有水帘瀑,瀑布与悬壁之间可通行人.
再下有一红军洞,能容百人,在反围剿的艰苦年月中有伤病员在此居住.
当年红军使用的石灶和地铺的遗址,至今还依稀可辨.
著名的黄洋界哨口,在茨坪以北,海拔1558米,是通往江西宁冈和湖南酃县的要隘.
一条羊肠小道穿行在悬崖绝壁之上,黄洋界哨口居高临下,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1928年底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现在还保存了当年红军的作战工事和隙望哨.
高耸的纪念碑上镌刻着毛泽东的《西江月·黄洋界》一词.
哨口附近路旁有一棵高大的木荷树,当年毛泽东、朱德、陈毅和战士们一起挑粮上山,就常在此休息.
站在黄洋界山头举目远望,群山起伏,层峦叠嶂,日出夕阳,景象万千,常可见到白云翻腾,如汪洋大海,黄洋界之名由此而来.
朱砂冲哨口在茨坪以南,是通往遂川的要隘,与黄洋界南北对峙.
朱砂冲一侧为峭壁,一侧为深谷,地势奇险.
路边有一座半侧小亭,梁往贴崖而立.
亭前有一股红水沿石壁流出,故称朱砂冲.
八面山哨口位于茨坪西北,也是通往湖南酃县的要隘.
海拔1800多米,是五大哨口中最高一处.
通往山下仅有一条陡峭的小路,十分险要.
当年红军曾在此与敌军发生多次激战.
现在哨口遗址保存完好.
桐木岭哨口在茨坪东北,嵯峨险峻,是通往南昌的要隘.
满山遍布桐树,附近有一个石燕洞,洞长千米,曲折迷离.
栖息着大量蝙蝠.
洞内布满了晶莹剔透、琳琅满目的钟乳石.
双马石哨口位于茨坪以西,因路边有两块青石相叠成马状而得名.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部就是由此进入井冈山的.
在茨坪周围的群峰中,还有不少风景佳丽之处.
最为迷人的是西南的笔架山.
笔架山上因断裂纵横,似刀削斧劈地形成众多险峰和奇石,如天烛峰、巨象石、孔雀峰、佛手峰、群猴石等,岩壁之间古松盘曲、藤蔓匍伏.
山脊上杜鹃遍野,高大成树,绵延成林,每当春夏之际,满山遍野的杜鹃怒放,一片姹紫嫣红.
笔架山上的林海如碧波绿浪,其中栖息着许多受国家保护的珍贵动植物,如香果树、铁杉、白头杉、井冈杜鹃等以及石鱼、石鸡、娃娃鱼、水鹿、白鹇等珍禽异兽.
井冈山的主峰为五指峰,这里已被划为自然保护区,至今仍是一个人迹罕至的神秘世界.
井冈山具有质朴动人的自然美,有很多旅游资源还可进一步开发.
这里不仅是革命传统教育的大课堂,而且也是一幅展示壮美风景的山水画.
飞峙江畔的庐山被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盛誉为"匡庐奇秀甲天下山"的庐山,雄峙于长江南岸、鄱阳湖畔,北距九江市仅30多公里.
远望庐山,势如九天飞来,突立于长江中游坦荡的平原之上,气吞长江,影落鄱湖,重山叠岭,时而被云雾缭绕,使得山形变幻莫测.
传说殷周时期,有匡俗兄弟七人结庐隐居于庐山之中,后来得道成仙,所以庐山又有匡山、匡庐之称.
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就已记载:"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可见庐山早有盛名了.
在古代,人们坐船沿长江上下,或从鄱阳湖进出,都能一眼望见这座大山,因此历代文人名士纷纷前来探奇寻幽,留下歌颂庐山的诗词竟达几千首,使庐山不仅以风景奇秀著称,而且又以珍珠的文化名扬天下.
庐山平地拔起,四壁陡立.
尤其在鄱阳湖畔仰视五老峰,悬崖万丈,令人望而生畏.
顶峰嵯峨,酷似五个老人并肩而坐,李白为此写下了"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的诗句.
原来,庐山是一座断块山,亿万年以来一直不断上升,而东侧则下陷为鄱阳湖.
庐山上断裂纵横,峰谷相间,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在绝壁陡崖之上,悬挂了许多瀑布.
最为著名的是山南秀峰的开先瀑,从香炉峰上叠落几百米,流至青玉峡,直奔龙潭.
李白名诗"日熙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使开先瀑扬名于世.
然而庐山的瀑布中又以三叠泉最为壮观.
三叠泉水势浩大,分三级叠落,气势磅礴.
上叠"如飘雪拖练",高20米,二叠"如碎玉摧冰",高40米,下叠"如玉龙走潭",高60米.
观瀑者仰视三叠泉,只见抛珠溅玉,九天飞洒,声响如雷,面对说话,只见开口,不闻其声.
"匡庐瀑布,首推三叠",故有"未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之说.
除此以外,还有石门涧瀑布、王家坡双瀑、玉渊瀑布和黄龙潭、乌龙潭等名瀑,点缀在庐山上下,使得"匡庐飞瀑"与"雁荡龙湫"、"黄山石笋"并列为天下三奇.
从九江或南昌出发分别有山北和山南两条盘山公路直达山上牯岭镇,炎夏盛暑的九江和南昌的气温常可高达37℃.
然而一到海拔1100多米的牯岭镇,却清风徐来,凉意袭人,气温可与山下相差7℃以上.
当汽车"跃上葱茏四百旋"来到牯岭镇时,人们都惊异地发现山顶竟是峰缓谷宽,地势开阔坦荡,一座钟灵毓秀的小城出现在眼前:绿树丛中掩映着数以千计的别墅小楼,纵横交错的公路小道通往四面八方.
这里有湖光峦影中的宾馆饭店,有琳琅满目的百货大楼,有灯光如炽的影院球场,有花团锦簇的街心花园,游客如云,处处欢歌笑语.
在如此开阔的山顶上建造了许多与风光相适应的建筑物,能容纳大量游客和疗养人员而成为避暑胜地,这在我国各大名山中是不可多得的.
当落日收尽峰岭上最末一丝余辉时,牯岭街上华灯初上,人们流连在街心花园,远眺九江城内点点盏盏灯火,仿佛身置于九天银河之上.
从牯岭出发,有西、东两条旅游路线.
沿着西谷往下行走不远,即可望见绿水盈盈的如琴湖.
湖旁的牯牛岭倒影在湖中,活像一头嬉水的牯牛.
湖边花径公园的石门两侧刻有"花开山寺,咏留诗人"的对联,白居易在此曾写下《大林寺桃花》名诗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更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花径公园内遍地奇花异木,林深路幽,到处姹紫嫣红.
在小径深处,有一小亭,亭内横卧一块刻有"花径"两字的石头,传说为白居易手书.
花径北侧是一个危岩壁立的深谷,谷内花团锦簇,名葩竞放,故称为锦绣谷.
绝壁直落山麓,深谷之中常有云雾腾起.
1980年修筑了一条上下曲折的几千级石阶的临崖小道,从天桥至仙人洞,一路风光奇险无比.
仙人洞传说为吕洞宾修道成仙之处,周围有蟾蜍石、石松、佛手岩、一滴泉诸景.
在仙人洞外凭栏远眺,只见绝壁危峰、千岩万壑,景色极为壮观,不禁使人想起毛泽东同志在此写下的诗句:"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从仙人洞西南而行,一路上可见御碑亭、圆佛殿、天池塔、天心台等古迹,至天殊台可以远望长江.
从大天池沿石级蜿蜒而下可到达龙首崖.
只见一块巨石横卧于悬崖之上,上有劲松,下临深渊,如苍龙昂首.
龙首崖下是庐山最大的深谷——石门涧,站在崖上只听得松涛阵阵和瀑布隆响,如万马奔腾、鼓角齐鸣,令人惊心动魄,是庐山上最为惊险之处.
从牯岭出发沿东谷行走,两侧山腰树丛之间都筑有各种式样的别墅小楼.
经过庐山大厦、人民剧场后,可望见山上最大的人工湖——芦林湖,在这景色幽静的芦林湖畔,建有毛泽东同志在庐山居住的旧居,现改为庐山博物馆,供人参观游览.
站立在芦林湖畔的芦林大桥上远眺,峡谷深处有三宝树、乌龙潭、黄龙潭等名胜景点.
继续向东即可到达闻名中外的庐山植物园.
在这被誉为"绿色博物馆"中,浓荫如盖,百花争妍,满目翠绿,环境极为清幽,吸引了不少游客,庐山植物园以南是"千里鄱湖一岭函"的含鄱口.
含鄱口是五老峰和太乙峰之间的岈口,面临浩淼的鄱阳湖,似有含吞湖水之势.
在此放眼远望,波光岚影,气象万千.
从含鄱口西可上五老峰,东可到达三叠泉.
庐山襟江带湖,水汽充沛,山上经常流云飘雾,全年雾日达192天.
庐山云雾亦堪称一大胜景.
清人吴阐思在《匡庐纪游》中写道:"晓起,推窗四望,烟雾弥漫,如舟行大海之中.
四面波涛,不复知有世界,微风东来,云气舒卷,忽而一峰乍见,忽而绝壁半开,忽而千峦中断,忽而万壑合冥,恢奇秘幻,不可摹拟;少焉,阳乌漏光,云收入岬,凭栏俯眺.
见白云乍凝,有团团如轮者,有飘飘如丝者,有绵绵如雪者,有漫漫如絮者,俱横塞山麓罅隙问,青松红叶,怪石奔流,湖光一片,山城半角,或隐或现,又如天孙织锦,五色炫目.
匡庐赏无过于斯,观止矣!
"游人在仙人洞处可见乱云飞渡,在含鄱口处可观赏瀑布云,龙首崖下有层层云梯,太乙峰上有云雾走廊,恍如身置仙境之中,真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感.
庐山肚景不仅遍及山上,而且遍布山麓.
"庐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在秀峰.
"秀峰位于庐山南麓,依倚着著名的香炉峰,群峦环翠,万木葱茏.
南唐皇帝李璟当太子时,曾数年在此闭门读书,现还保留有李璟读书台.
李璟当上皇帝以后,在此修建了开先寺,这座千年古刹直到清朝,被在此巡游的康熙皇帝改名为秀峰寺,为庐山五大丛寺之一.
秀峰寺前后立有很多名人碑刻,有宋代黄山谷、唐代颜真卿、明代玉阳明和清代康熙的手书石刻,均为书法艺术中的珍品.
秀峰是观赏"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开先瀑布最佳处.
走进峡谷,只闻哗哗流水声.
开先瀑布奔泻而下,汇入青玉峡和龙潭之中.
龙潭三面削壁,岩壁上布满历代名人题刻,有米芾手书"第一山"和"庐山"、"龙虎"、"洗心"等大字,风景绝佳,令人流连忘返.
历史上来庐山隐居读书的文人士大夫很多,除李白、白居易、苏东坡以外;还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
陶渊明在庐山南麓的虎爪崖下隐居20多年,写成《归去来辞》、《桃花源记》等名篇,现有"醉石馆"一处古迹,是陶渊明经常醉卧之处.
山麓的归宗寺在玉帘泉下,是王羲之隐居练字之处.
泉下的石镜溪中曾放养大群白鹅,传说王羲之在此练"鹅"字,旁边的水池即称为"洗墨池".
在庐山东南山麓的五老峰下,还保留有我国最早的书院——白鹿洞书院.
传说唐朝李渤兄弟两人在此读书,曾养一只白鹿能通人性,李渤要购买书纸笔墨,只要将袋子与钱系在鹿角上,白鹿即能来到城里,如数购回.
到了南唐升元时期(公元937~942年)这里成为"庐山国学",不少名士来此讲学.
宋初正式扩建为书院,与"睢阳"、"嵩阳"、"岳麓"并称为天下四大书院,朱熹、王阳明等都在此久居讲学.
书院内外胜迹如林,殿堂楼树、小桥亭台、牌额石坊均错落有致,布局得当.
院外溪涧上有一巨石如床,溪流从石旁流过,朱熹题为"枕流漱石",是当年朱熹躺卧读书的地方.
溪旁古木参天,景色静谧优美.
庐山的北麓还有著名的东林寺和西林寺.
东林寺建于1500年前的晋代,为佛教中净土宗的始祖慧远和尚所建,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东林寺西望可见一座砖石古塔巍然屹立,这便是西林寺旁的唐代千佛塔.
西林寺早于东林寺建成,但屡遭破坏,现仅存遗迹.
在西林寺眺望庐山气势雄伟,所以自居易在此留下《春游西林寺》、苏轼在此也写下了《题西林壁》等著名诗篇.
游览庐山上下,无不感受到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
可以说,庐山的成名,与中国历史上名人的文化弘扬有着密切的关系.
江湖锁钥石钟山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六月的一个月夜,一叶扁舟荡漾在波光粼粼的鄱阳湖口、长江南岸的石钟山的绝壁之下.
舟上两位游客乃大文豪苏东坡和其子苏迈,两人在这月静夜深之际,只见"大石倒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不禁"心动欲还",忽闻"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于是仔细观察,原来石钟山下布满大小孔隙和洞穴,又有一块巨石多孔洞,"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刚才的"钟鼓,之声遥向呼应,犹如乐声大作.
苏东坡由此恍然大悟石钟山得名之因,于是写了名篇《石钟山记》.
石钟山位于九江市东侧,鄱阳湖入长江之口处.
包括南面的上石钟和北面的下石钟两山,但以下石钟更为著名.
两山高不过70米,但玲珑剔透,屹立于江湖会合之处,显得十分注目.
然而更引人关注的是石钟山的得名之争.
早在北魏时期,郦道元即在《水经注》中写道:"石钟山西彭蠡,连峰叠嶂,壁立峭削,其西南北皆水,四时如一,白波撼山,响如洪钟,因名.
"而唐朝的李渤不信郦道元的解释,亲临石钟山,发现南面山根处有二块巨石,一石击之声音清脆,一石击之声音浑厚.
于是认为石钟山之名得于这双钟石.
苏东坡对此解释"固笑而不信",亲自携子实地考察,于是写下了这篇《石钟山记》.
然而到了清朝,又有人提出"石钟山上锐下宽,如钟覆地,以形定名,之说.
这场持续千余年的争论,竟使石钟山引来了无数文人墨客在此流连忘返,陶渊明、李白、颜真卿、白居易、黄庭坚、陆游、文天祥、朱元璋等均在此赋诗题词.
小小的山顶上,茂林垂荫,修竹掩石,花木扶疏,亭阁精致,回廊百转,成为游览胜地.
从石钟山麓拾级而上,经半山亭至顶巅的花厅,再前行数步,就可抵达构筑在削壁百仞的悬崖之上的"江天一览亭".
在此极目千里,只见浩洁长江一泻千里,淼淼鄱阳湖碧波万顷,江湖之水在此会合,浊浪清波水色分明.
巍巍庐山在云雾之中若隐若现,倘若云开日出,还可以眺望庐山上的飞瀑,如条条银丝悬挂山壁……郭沫著在此写下《登湖口石钟山》一诗:"偶至石钟山,江天一望宽.
水文黄赤界,峰影有无间.
"生动地描绘了石钟山一带的山水之美.
山上还有怀苏亭、绀园、船厅、浣香别墅、太平楼、临江塔等建筑,依山而筑,布局精巧,错落有致.
石钟山为一石灰岩质山体,久经流水雕镂,临江山壁之处多见大小溶洞裂缝.
沿江的崖壁悬立,虽不见高,但如能乘坐小船仰望绝壁耸立的石钟山,也觉得气势非凡.
每当皓月当空,湖光千里,观赏江湖夜色,更加韵味无穷.
熟诵《石钟山记》的游客更爱登舟环山一游,只见洒满青辉的石钟山,恰似一只倒扣的银钟,水石相激之声震荡夜空.
人们可以在这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意境之中,细细地辨察这石钟山究竟是以声命名,还是以形命名呢石钟山不仅以风景取胜,而且地势险要,素有"江湖锁钥"之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曾激烈争夺石钟山险要.
清末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在此大战曾国藩的湘军,曾利用石钟山的有利地形扼守鄱阳湖口,一举烧毁湘军战舰百余艘,打得湘军落花流水,曾国藩几乎丧命.
至今,石钟山上的太平遗垒是太平军当年炮台遗址,太平楼是后人为纪念太平军这一辉煌战果而建造的.
石钟山东邻巍峨的庐山,西近著名的龙宫洞,南临浩淼的鄱阳湖,北靠滔滔的长江,组成了一条闻名中外的旅游热线.
迎接着络绎不绝的国内外旅游者.
道教圣地武当山武当山又名玄岳山、太和山.
它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内,北临丹江口水库,南接神农架山区,西连秦岭,东迤大洪山,方圆400公里,号称"八百里武当".
武当山有七十二峰,主峰天柱,又名金顶,海拔1612米.
在金顶俯瞰群峰,只见南岩峰峻秀挺拔,双笔峰苍翠欲滴,玉女峰亭亭玉立,望郎峰翘首企望,仙人峰云烟飘渺,展旗峰迎风欲动……,诸峰又都微微向主峰倾斜,像是俯首朝拜主峰,这就是有名的"七十二峰朝大顶"的奇观.
山中林木茂盛,又有岩、洞、泉、涧点缀其间,被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誉为"山峦清秀,风景奇幽".
这一超脱人间凡俗的天然景色,很早就成为崇尚自然、追求仙境的道教信徒的理想天地.
传说古时净乐国王太子真武15岁时就进武当修道,曾因意志不坚想下山归家,路见一老妇在井边磨铁杵,就问她要磨什么老妇说:"铁持磨成针,功到自然成.
"太子顿悟其道,立即返身入山修道,终于得道升天,成为道教的真武大帝.
以后,武当山就成为道教名山,汉、晋、唐、宋、元、明备代均有著名道家上山修炼.
明代道家张三丰在武当还创立了"武当拳术",与少林武功齐名于世.
明代是武当道教鼎盛时期,这与明成祖朱棣崇尚道教有关.
朱棣夺取帝位以后迁都北京,他在大规模地修建北京紫禁城的同时,又于永乐十年起动用30万民工,历时12年之久,在武当山大兴土木,营建了从山麓到金顶长达70公里的"神道",并建成33座大型建筑群,殿字2万多间,建筑面积达160万平方米,还修成39座桥梁,12座亭台,形成了"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楼台隐映金银光,林岫回环画境中"的宏伟景象.
道观殿阁与山色风光浑然一体,使武当山成为一片幽深神奇的道教世界.
在我国众多的名山之中,如此大规模地规划和建造雄伟的建筑群,真可谓绝无仅有,在世界上也为罕见.
今天在武当山游览,还可见到不少保存完好的道观殿宇、牌坊亭阁,建筑工艺雄伟而精细,使人们深深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武当山不愧是我国建筑艺术和文化遗产的宝库.
武当山的大门一玄岳门是一座高20米、宽13米的三间四柱五楼式的石牌坊,上有"治世玄岳"四字,气字非凡,庄严威武,整个建筑均用石凿榫卯而成,雕工精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从玄岳门到金顶的"神道"都用青石板铺成.
进玄岳门1公里处可到遇真宫.
明代著名道士张三丰曾在此结庵居住过.
朱元璋和朱棣两位皇帝都想要召见他,但他却云游四方,避而不见,于是传闻他是"真仙",故建成遇真宫,内塑有张三丰铜像,形象生动,飘逸如仙.
离此不远的玉虚官,相传明末农民领袖李自成曾在此扎营,所以又称老营宫.
从现残留的局部建筑可见当时建筑规模也十分宏大.
附近的元和观也只残存一部分建筑.
沿神道登山约10公里处,有一座纤巧玲珑、布局紧凑的道院,内有磨针井,殿前立有碗口粗的铁杆两根,这就是传说中真武受老妇感悟立志修道之处.
继续登山,即到了太子坡风景区,这一带景点众多,风景幽深,一些殿、宇、桥、亭等建筑都按真武修道的传说而精心设计建造的,这里下临深壑,涧水潺潺,过了复真桥,只见复真观的红门上有"太子坡"三字,相传真武修道是住在这个山坡上的.
复真观依山势建造,有一五层高阁,被称为"一拄十二梁",即用1根木柱支撑12根横梁.
这座独特的木结构古建筑,历经几百年风雨,至今依然挺立,是我国古建筑艺术的一大奇迹.
站在最高处的太子殿上,可俯视深渊,纵览群山,远眺金顶,气象万千.
过了复真观,回旋上下十八盘的千级石坎,便到例河桥(又名天津桥).
相传真武的母亲曾劝儿子下山,拉住他的衣服不放,真武拔剑割去衣角,划地成河.
此桥为三孔高拱石桥桥下的九渡涧是山中流泉汇合而成,两岸景点很多.
过桥之后,石障夹流,沿溪涧曲折而行,可到达紫霄宫.
紫霄宫是武当山上保存最完整的宫观之一.
1931年曾作为贺龙同志率领的红三军司令部.
殿前有大宫门、碑亭、二宫门、崇台,数百台阶层层叠进,步步高升,显得紫霄宫如在九天云霄之上.
紫霄殿深宽均为五间,重檐九脊,翠瓦丹墙,殿内供玉皇、真武、灵宫诸神.
殿后为父母殿,供奉真武父母.
紫霄宫之上约2.
5公里便是南岩.
这里山岭奇峭,林木森翠,上接碧霄,下临深涧,是武当36岩中最美的一岩.
南岩宫是一座石殿,临绝壁而筑,凭栏俯视,深渊不可见底.
石殿的崖前有雕龙石柱,横出栏外2.
9米,宽仅30多厘米,顶端有一香炉,称龙头香,翘首正对天往金顶.
过去曾有不少虔诚香客,战战兢兢跪行前去点香,稍不留神就有堕身深渊之险.
石殿右下方崛起一峰,上有梳妆台、飞身岩,相传为真武合身成仙之地.
自南岩以上,山势越来越高,林木愈来愈密,十分陡峭.
险峻之处,有石栏为护.
到达金顶之前,要经过坐落在孤峰之上的太和宫.
这里曾有屋宇510间,现仅存钟鼓楼等少数建筑.
其对面小莲峰上有转展殿、殿年还保存一座小铜殿,高、宽、深均不足3米,小巧玲珑,建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是我国现存最早一座铜殿.
在此瞭望金顶,已历历在目.
金顶面积不大,东西长7丈,南北宽9丈,拔空削立,旁无依附,犹如一拄擎天.
金殿筑于其上,是一座铜铸鎏金重檐庞殿式仿木结构的建筑,面宽进深各三间,高5.
54米,宽4.
4米,深3.
15米.
各部分的铸件,都制成像木建筑中的瓦棱、榱角、檐牙、栋柱、门槛等,相嵌焊接而成,毫无铸凿之痕.
殿内神像、几案、供器也均为铜铸,供奉的真武以及两侧侍立的金童玉女、水火二将个个形象主动,栩栩如生.
藻井、栋梁、窗棂上的花纹图案精细流畅.
由于门窗严密,尽管山风呼啸,殿内神灯不灭.
传说殿年一颗悬挂在藻井之下的鎏金宝珠镇住了山风,故称之为"避风宝珠".
其实是因为建筑结构精密,山风无法吹入殿内.
这足见金殿的建筑技术是如此高超,令人叹绝.
500余年来,尽管无数次的风吹、雨打、雷击,金殿巍然屹立,金碧辉煌,实在是我国古代建筑和铸造工艺的瑰宝.
殿外为白玉石的座基,护有栏杆.
台下山壁上蜿蜒一道1500米长的紫金城墙,是用每块重达千斤的长方形石块依山势在悬崖绝壁上垒起的,四面有城门和城楼,但东、西、北三面都面临绝壁,仅南门有上下山的路口.
游人要挽着铁索走上120级石蹬,才可攀上金顶,充分显示了道教圣地的神秘、庄严、威武的意境.
登武当山,不仅令人赞叹大自然的奇美景色,夏使游人惊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巧夺天工的创造力.
秀冠五岳的衡山衡山坐落在湖南衡阳市以北、湘江之畔,自隋文帝下诏后被封为"南岳".
在五岳之中,有"恒山如行,岱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唯有南岳独如飞"之说.
衡山72峰,均朝一个方向倾斜,为南缓北陡,主峰祝融峰昂然天外,如同鸟首,众峦伸展如翅,跃然如飞.
加上群峰常隐伏于云雾弥漫之中,给人以云移峰飞的感觉.
五岳之中,又数衡山的植被最为茂盛,满山上下叠翠堆绿,故有"五岳独秀"之誉.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
"相传虞舜南巡,即在衡山行祭望之礼.
隋唐五代及元宋明清,历代帝王也都曾遣使祭山.
特别是南宋时,四岳都沦于金,南岳独存,更为南宋钥廷和臣民所重视.
宋徽宗特题匾"天下南岳",至今镌刻在山门的牌楼上.
南岳主峰祝融峰海拔虽只有1290米,但由于烟云的烘托和群峰的叠衬,构成了"万丈祝融拔地起,欲见不见轻烟里"的雄姿壮态.
祝融是我国古代神话中的"赤帝",即为发明钻木取火的燧人氏,被黄帝封为"火官之神".
传说过去衡山上有祝融氏家,2500年前毁于山崩,后人就把南岳主峰称为祝融峰.
从山麓的南岳镇至祝融峰全程15公里.
山麓的南岳大庙背靠赤帝峰,前有春水涧、清水河环绕左右,南岳大庙与泰山的岱庙、嵩山的中岳庙一样,规模宏大,并称于世.
大庙周围有城墒和角楼,共有九进大殿,东有八观,西有八寺,是道佛合一的宫殿式建筑群.
正殿耸立在17级石阶之上,石阶正中嵌有汉白玉浮雕游龙,大殿内外共有72根石柱,象征南岳72峰.
历代君王曾对南岳加赐封号,唐朝封为"司天霍王"和"南岳真神",宋朝加封为"司天昭圣帝",所以大庙的建筑具有庄严肃穆、气势雄浑的皇家气派.
红墙黄瓦,飞檐凌空,辉煌壮丽,布局严整.
从南岳大庙仰视海拔1100多米处的南天门,高耸入云.
登山途中,只见树荫浓密、山林恬静.
登上南天门,可以俯瞰湘江曲流,势如条条游龙,被称为"五龙朝岳".
由此仰望祝融峰,还巍然屹立于云端,正如宋代诗人黄庭坚所描绘的"万丈祝融插紫霄,路当穷处驾仙桥.
"顶峰之上有许多摩崖石刻,如"山矗天止"、"无根月窟"等.
顶峰的西、北、东三侧都是绝壁,李白在此曾作诗称颂:"衡山苍苍入紫冥,下看南极老人星.
回飙吹散五峰雪,往往飞花落洞庭.
"意思是南岳之高居然超过了天上的老人星,山高风大,以致峰上积雪也被吹落到800里洞庭之中.
祝融峰之高,堪称南岳四绝之一.
从南天门西行不远即可到达著名的藏经殿.
以秀为胜的藏经殿为南岳风光之冠.
相传藏经殿是公元568年佛教天台宗二祖慧思所建.
当时陈后主之妃避乱来南岳,拜慧恩为师.
意思将她安置于此,称"小般若禅林".
后来明太祖朱元璋赐大藏经一部存放寺中,改名为"藏经殿".
藏经殿位于祥光峰下,富丽堂皇,隐于茂林深处,只有临近才能见到古刹风貌.
殿周围有云舒霞卷的苍翠奇峰,有古木葱茏的林海碧波,有淙淙不绝的山泉溪流,有万紫千红的奇花异木.
据植物学家考察,在这一平方公里的花园内,竟有500多种植物品种.
殿后一株500年前的白玉兰,花开之时,隔山闻香.
殿右有摇钱树、连理枝和同根生三株奇树,枝干蟠曲.
千百年来,这一片原始森林保存完好,增添了藏经殿的秀色.
所以,藏经殿之秀,也被誉为南岳四绝之一.
六朝古刹方广寺,位于莲花峰下.
从藏经殿西行翻过重重山林,越过大片森林,崎岖的山径约有25里之远,方可到达方广寺.
沿途"路径如海潮,篮笋如舟楫",泉急石奇,充满山林野趣.
明末诗人谭元春在《游南岳记》中对方广山径作了一段绘声绘色的描写:"沙边有石,石隙有泉,泉旁有壑,壑下复有奔响;响上有树,树间有花草青红光,光中又有飞流杂坡;流急处有桥,桥上下皆有阴,阴内外有幽鸟啼……度三十里,声、影、光三绝.
"所以历未有"不至方广,不知南岳之深".
方广寺之深,也为南岳四绝之一.
方广寺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为南岳名僧惠海和尚的道场.
寺旁的"洗衲台"和"补衲台"是当年惠海和尚洗补僧衣的地方.
方广寺侧的二贤词是为纪念南宋朱熹和张栻在此聚会而建.
由张栻作序、朱熹作记的《南岳酬唱集》中共有149首诗,赞美了南岳风光.
附近的石涧潭下有黄沙、白沙、黑沙三个瀑布,其中以宋徽宗题为"海南龙漱"的黑沙潭最为有名,瀑布响彻深山,声震如雷.
衡山多泉、溪、潭、瀑等水景,其中最令人叹绝的是位于紫盖峰下的水帘洞.
水帘洞古称朱陵洞,相传为道教朱陵大帝所居住,又称为仙人洞.
因此被道教封为三十六洞天中第三洞天福地.
水帘洞之上的瀑布倾泻而下,宽约10米,深约百米,真是"洞门千尺挂飞流,玉碎珠帘冷喷秋".
由于石壁之间有一"横石塞其间",因而折成上下二段,溅起水花如喷珠吐玉,以至20多米距离以内烟雾纷飞,在阳光照耀下,现出绚丽的彩虹.
水帘洞的奇观异景,吸引了历史上无数文人在此流连诵吟,洞壁上保存了大量唐宋以来的石刻题词,如"南岳第一泉"、"飞琼溅雪"、"高山流水"、"夏雪晴雷"、"天下第一泉"等.
传说宋代的章博学多才,宋神宗屡征不起,赐爵不受,隐居在衡山,常醉眠在水帘洞旁的石头上,自封"冲退隐士".
于是此石上留下"冲退醉石"的题刻.
亲临此处,深感这水帘洞之奇,亦不愧为衡山四绝之一.
衡山除有"祝融峰之高、藏经殿之秀、方广寺之深、水帘洞之奇"四绝以外,也有加上"试心石之险、大禹碑之古、磨镜台之幽、南岳庙之雄"合称衡山八绝,衡山72峰之中,还有10洞、15岩、38泉、25溪、9池、9潭、9井等胜景.
"天下名山僧占多",衡山自南北朝以来先后建成200多处大小庵寺,现还保存几十座古刹.
众多的名胜古迹为衡山增添光彩,自古以来吸引了一大批学者名流登临赋诗、著述、讲学,至今尚保留有唐末的邺侯书院,为唐朝宰相李泌所建.
宋、明、清各代均建有不少书院,使衡山又成为一座文化名山.
如今的衡山,盘山公路环绕全山上下,在五岳之中是唯一可畅通汽车的,她正在热情地欢迎来自国内外的游客,向他们奉献"五岳独秀"的风采.
原始风光武陵源武陵源自然风景区地处湖南西北部,由大庸的张家界、慈利的索溪峪和桑植的天子山三处风景区构成,面积有300多平方公里.
由于地处偏僻,而且位于武陵山脉东北部的盆池之中,要越过峰回路转的山岩屏障,方可到达风景绝佳之处,因此长久以来未被开发,真是"养在深阁人未识".
随着枝柳(枝城一柳州)铁路的建成,至80年代初,人们才开始发现了这一片山峦,有奇峰、有幽洞、有怪石、有秀水,充满了自然原始风光的野趣.
这颗长久被埋没的风景明珠,终于被挖掘出来.
放出夺目的光彩,轰动一时,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纷纷前去探胜寻幽.
武陵源风景区最大的特点,是毫无修饰的自然美,除了新修的登山道路和一些招待所以外,几乎一切都是巧自天成,好似一位天姿丽质的山村美女.
走进武陵源风景区,迎面扑来的是数以千计的奇峰.
峰峰拔地而起,座座形态各异.
诸峰的高差一般均在二、三百米之间.
这片峰林不同于桂林,桂林诸峰多成锥状,上尖下圆,体态丰满:而武陵之峰则上锐下削,或上下相仿,甚至于上大下小,峰体棱角分明,挺拔坚硬.
武陵源峰岩上的皱折也不同于黄山,黄山的岩缝斜横交错、疏密相间,如衣皱随风卷起,飘逸自然;而武陵源的岩层多呈水平状,层层叠叠,垂直节理又特别发育,形成峰体笔直向上,岩壁上布满水平与垂直相交的皱折纹理,形成一种有章有法、有棱有角的严谨布局,如同用大自然的神斧横劈竖砍雕凿而成.
这些奇峰怪石,如柱如塔,如屏如墙,如人如兽,若动若静,给人以丰富的想象.
人们根据它们奇特的造型,取名为采药老人、三姊妹、望郎峰、西天取经、猴王觑哨、劈山救母、黛玉葬花、仙女拜观音等等,真如大自然的雕塑博物馆.
武陵源中群峰披翠、四季常青,是一片绿色的世界.
在这一片原始森林中,保留有极其丰富和珍贵的树种.
最为显眼的是黄山松,它们或挺立于峰巅之上,或扎根于峭壁之中,或倒挂于悬崖之间.
树林之间,花香鸟语,栖息着众多珍禽异兽,真是鸟鸣枚头、猿攀悬崖、食息翠谷、鱼游深潭,充满大自然的勃勃生机.
张家界距大庸市35公里,东邻索溪峪,北接天子山,1982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森林公园.
当地人称山为界,故习惯称为张家界,又名青岩山.
这里有"峰三千,水八百".
在曲折多弯的山谷中,清溪蜿蜒.
在溪谷之中,只见峰密林立,仰望奇峰绝壁,陡直而立.
登上海拔1200米的黄石寨,山巅是一片百余亩宽的坦地,四周都是悬崖峭壁.
纵目四望,群峰如一片绿色的海洋尽收眼底,千沟万壑,一览无遗.
因此有"不到黄石寨,在到张家界,之说.
金鞭岩也是张家界奇景之一,它面对"醉罗汉",背靠"腰子寨",拔地而起约300米.
晚霞西照之时,映得岩壁金光璀璨,熠熠生辉,蔚为壮观.
相传当年秦始皇在这里移山填海,龙王得知大惊失色,急忙让龙女同秦始皇假成亲.
龙王偷梁换柱,用假鞭换走了秦始皇的赶山鞭,次日,秦始皇用假鞭驱山,山峰纹丝不动,气得他扔下鞭子,遂成了今日的金鞭岩.
天妻岩是两座紧紧相依、酷似一对男女头像的山峰,峰上的林木如同头发,眼、鼻、嘴、唇一一可辨,形态逼真.
在张家界林场的西北方,有一处幽静深远的砂刀沟.
这里小溪流淌,泉声如琴.
沟中有"天下第一桥"、"迷魂台"等胜景,又有一道高120米的"天悬白练瀑布".
在此观景,峰高水远涧深水清,是一个充满山林野趣的地方.
索溪峪在慈利县西北部,这里也是一片峰林的海洋.
其实在远古时代,这里真是一片汪洋,随着地壳运动,才同武陵山脉一起突出于海面,形成了岩谷幽深、群峰峰嵘的自然风光.
索溪峪中右10里峡谷,两侧可见到200多个奇异的峰岩造型,无一不神,无一不绝,人们称之为"十里画廊".
索溪峪中的黄龙洞,长10公里,洞内有3条暗河、3道瀑布和13个石景大厅.
其中最大的瀑布高达60米.
洞内千姿百态的钟乳石,像宝塔、像雪松、像舞女.
最大的石柱高近30米,粗达9米,雄壮无比,好似一个奇异的世界.
索溪峪中有22个猴子"王国",共有1000多只猴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在这一片群山密林之中,游人不时可以遇到群猴,为游览增添不少乐趣.
天子山海拔1250米,四周峰峦苍翠.
山谷盆地深达三、四百米,每当雨过转晴,或阴雨连缘之时,云雾缭绕,山峰时隐时现,云海时浓时淡,景象变幻无穷.
天子山全境有黄龙泉、茶盘塔、老屋场、凤栖山、石家檐、昆仑峰、黄河岸7个景区,80多个景点散布在各处,还有夭池、溶洞、瀑布、流泉等多处水景点缀.
这里的植被也呈现原始森林的风采,古树老藤交缠在一起,林下布满了苔藓.
春夏季节,满山满谷的野生花草,景色十分迷人.
天子山巅是一片难得的平坦台地,树草遍野,空气十分清新.
令人感到神清气爽,真可谓是一座"天然的疗养院.
"武陵源是山水自然美的杰作,是一幅毫无修饰的天然水墨画卷,人们在此,不禁为大自然纯真的美景所倾倒,真如明代诗人所云:"峡高百丈洞云深,要识桃源此处寻.
"云海林涛阿里山在祖国的宝岛台湾的中部和西部,纵列着一系列高峻巍峨的山脉,重峦叠蟑.
阿里山脉是其中的一支,南北长300公里.
著名的阿里山风景区位于这支山脉的中部.
从台中的嘉义市有铁路翻山越岭直达海拔2000多米的阿里山风景区,全长82.
6公里.
关于阿里山名的来历,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很久以前,有个叫阿里巴的高山族首领在打猎时,追逐一只白鹿来到这里,忽然白鹿不见了,在他眼前却展现一片风光秀丽、林木繁茂的山林.
阿里巴就带领部落在此定居,以猎为生,于是这里就称为阿里山.
阿里山上下,遍布花草树木,是一片森林的海洋.
日本侵略者占领时期,曾大肆采伐这里树木,运往日本去修筑皇宫、神社,在2000余米高的阿里山中心地一带,原始森林资源已近枯竭,处处可见一盘盘硕大无朋的树根.
就在这一片开阔地中,现已建立了阿里山森林游乐区,成为台湾最著名的旅游风景区之一.
从海拔30米的嘉义市乘火车上山,一路风光十分迷人.
火车穿行在连峰叠嶂、激流深林之间,沿途一共要过86座桥梁,66座隧道.
由于地势陡急,火车盘旋绕山而行,时而奔驰在高峡天桥之上,时而钻进幽深的山洞.
当火车行驰在峭壁悬崖旁时,只觉得天旋地转,忽又豁然开朗,眼前是青山翠谷,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倘若在盛夏季节,山麓平原一带处处可见甘蔗、龙眼、柑橘和美人蕉、相思树等热带作物,一派迷人的南国风光.
上山不久,暑气全消,似金秋季节到来.
满山均是樟、楠、枫、栎等亚热带的阔叶高大乔木.
在2000米高处,满山遍野的樱花竞相怒放,桧、柏、杉、松等温带针叶树密布成林.
"高处不胜寒",至此游人已需穿上御寒的毛衣了.
阿里山顶的森林公园中,有几株巨大擎天的古树十分引人注目.
被称为"亚洲树王"的阿里山神木,高50多米,15人才能合抱,树龄已超过3000年!
这株大红桧树在1956年因遭雷击而成枯木,但后来接种了寄生红桧又使树梢再现绿意,重续生机.
这株神木成为阿里山的标志.
在其东南方还有一棵高40米、粗3.
5米、树龄达1900年的老桧,被称为"光武桧".
再往东南,还有一棵奇特的"三代木",第一、二代枯木已仆地腐朽,只留干老壳空的树根,但根侧竟还进发出第三代枝叶.
居然枝叶繁茂,高达三、四米.
阿里山中古树名木甚多,最年长的一棵古树远在溪头与阿里山之间,高约48米,树围7米,据测已有4100年漫长的树龄,可谓树中长寿之王了.
阿里山不仅树木茂密,苍翠欲滴,而且野草鲜花,布满山谷,盛开之时,争妍斗艳.
尤其是三、四月间樱花盛开,姹紫嫣红,呈现一派"春到高山樱似海,满山都是赏樱人"的景象.
山中的杜鹃、百合、兰花都竞相开放,其中有不少名贵的品种.
阿里山游览区中还有慈云寺、树灵塔、受镇宫、姊妹潭以及高山博物馆、高山植物园等名胜和景点.
慈云寺中供奉着1918年泰国国王所赠的释迦佛像.
这里面临深谷,在此观赏云海、晚霞,景色极佳.
姊妹潭是一大一小相距不过百米的两个小湖,环湖树木倒影如画,有凉亭小桥点缀其间.
高山植物园内集阿里山花草树种之大全,高山博物馆则向人们展示阿里山各种鸟兽、草木和矿物的标本以及高山族同胞的服饰用品和阿里山的历史资料.
云海和日出乃是阿里山的奇观胜景,"阿里云海"被列为"台湾八景"之一.
每当黄昏时分,雪白的云朵从山谷中慢慢腾起,顷刻之间,滚滚白云似大海笼罩着群峰.
只见那瞬息万变的白云像波浪翻滚,奔腾不息,又像莽莽雪原的银蛇蜡象,前呼后拥.
时而云雾奔来,满山满谷浓雾迷漫,置身其间,飘飘欲仙,令人陶醉.
倘若此时夕阳西下,白云衬托晚霞,彩虹七色纷飞,艳丽迷人.
原来,阿里山正处在水汽凝结成云的高度,来自海洋的暖湿水汽又特别丰富,所以每年雾日可达250多夭,云雾特别浑厚壮观.
与云海同享盛名的是阿里山的日出,2460米高的祝山观日楼是观赏日出的最佳处.
每日凌晨总有大批游客在此等待日出美景的到来.
朝阳从阿里山以东的台湾第一高峰玉山背后升起之时,山光岚影,瞬息万变.
刹间,玉山背后如同一团火球腾起,耀眼的金光如无数支金箭,射向一座又一座山头.
顿时阿里山诸峰山青林翠、谷明溪亮,呈现出一派绚丽多采的景象.
在阿里山登山铁路沿线两侧.
还有不少各具特色的旅游区,引人入胜.
奋起湖是阿里山铁路的中途站,附近有四方竹、欲仙坪、鸳鸯洞、七星石等景点.
奋起湖以北的太和风景区,有著名的蛟龙大瀑布,瀑布成四层,从1600米高处跌落,沿着峭壁,由一道分成四、五道,再合成二道,又分成七、八道……最后直落深渊之中,水势浩大,水花飞溅,200米以内难以接近.
奋起湖以西的瑞里风景区已成为一个寻幽探胜的旅游热线,充满野趣的自然风光.
其中有高达200多米的云潭大瀑布,绵延3000多米的千年蝙蝠洞和巨石林立、山猴成群的魔石岭等"瑞里八景",各异其趣,令人流连忘返.
在阿里山山麓的竹崎车站附近,还有一座吴凤庙.
这是纪念一位被清政府任命为阿里山通事的福建籍汉人吴凤所筑的寺庙.
吴凤自24岁起到阿里山与高山族人民共同生活,受到了高山族人民爱戴和尊敬,为了破除当地杀人奠神的迷信风俗,他在71岁高龄时,故意让人误杀了自己,使阿里山部落民众在无限悲痛之中废除了恶习,从此建立了吴凤庙,被尊称为"阿里山忠王".
至今来此游客众多,香火旺盛,吴凤一直受到台湾人民的崇敬.
天涯海角五指山"海外风光别一家,四时杨柳四时花.
寒来暑往无人会,只看桃符记年华.
"这首明诗,写的是海南岛长夏无冬的风光.
几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1988年4月,海南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上第31个省,以后又确定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海南这个山高海阔、物产丰富的热带宝岛,成为世人所注目的地方.
海南岛上峰峦起伏,以山地为主,狭长的平原镶嵌于海边.
若在飞机上俯瞰,整个岛的地形如同一把撑开的雨伞,巍巍的五指山是伞尖,周围的山地逐级下降,山谷之间的万泉河、南渡江、昌化江如同伞骨向四处奔流.
五指山的余脉一直延伸到海南岛的南部,以至沿海一带巨岩林立,海礁嵯峨,形成了天涯海角的胜境.
五指山是海南岛的象征.
主峰有五个并列的山头,分别称头指、二指、三指、四指和五指,势如"嵌空巨灵手".
传说远古洪荒时代,海南岛上普降大雨,成为一片泽国.
有个勇敢的猎人,伸出巨掌擎住天穹,让洪水顺指缝下泄,从此他就化作了这座大山.
又传说海南岛上有五个兄弟,一直靠刀耕火种.
生活很贫穷.
一天在梦中得仙人指点,在枪下掘得一把宝锄和一柄宝剑,锋利无比,从此开出了一片片荒地,得到了好收成.
这事被海贼所知,纠集了众多歹徒前来抢宝.
五兄弟为了保护宝锄和宝剑,被歹徒杀害.
岛上的鸟兽衔泥垒土,堆起了五指山,把这五弟兄埋葬在山中.
其实,五指山是在约7000万年前的地壳运动中,由大量岩浆的喷涌而形成的.
由于这里高温多雨,流水不断切割山体:天长日久,使得山峰变为锯齿状,形加五指.
五指山区历来是黎族人民祖祖辈辈居住的地区.
据山区中发掘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一些石器来看,至少在3000多年前黎族先民就从大陆横越琼州海峡,开拓着这个宝岛.
因此来到五指山,不仅可以欣赏热带山林风光,还可以体察黎族风情.
山间的小城通什市,满山遍野的椰子树、大榕树、槟榔树,绿荫浓密,满目葱翠,犹如一座翡翠城,通什是黎族聚居的地方,城内和城外山中的村寨中,到处可以见到身穿艳丽民族眼饰装的黎族妇女,她们头上扎着头巾,上穿对襟无扣的上衣,下套无褶无缝的筒裙,显得婀娜多姿.
黎族妇女善织布,元代上海一名妇女黄道婆来到海南岛久居30年,将黎族的织布技术带回家乡,大大发展了江南的织造业.
黎族妇女还喜戴耳环、项环、腕环和脚环.
黎族不分男女老少,都能歌善舞.
每逢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拿出久藏的山栏酒,带上竹筒饭,到村外旷野上燃起簧火聚会,跳起竹竿舞,青年男女互唱情歌、互赠信物……一直到深夜.
槟榔是黎族人民最爱吃的食物,初嚼时有涩味,后来产生甜味,并有微醉之感,牙齿和嘴唇随之变红,两颊也发红.
苏轼曾有"两颊红潮增妩媚,谁知侬是醉槟榔"的诗句.
黎族人民好客,有客到来,总要以酒茶热情款待,并献上槟榔,宾主细细咀嚼.
五指山峰峦插天,又处在海岛之上,水汽充足,云雾特别多.
特别是早晚,半山腰以上白云茫茫,以下则满眼翠绿,宛如两个世界.
五指山是一处尚未开发的旅游胜地,充满了原始热带风光.
人们须在浓密的丛林中沿猎手们踏出的崎岖小路登山.
从五指山西麓的水满村起登山,大约要经5小时艰苦的攀登,方能到达五指山之巅——二指,此处海拔1367米,比东岳泰山高出300多米.
二指峰顶像鲤鱼背,宽仅1米,长达20多米,两侧石壁直如屏风,令人惊心动魄.
头指比二指低五、六百米,但也屹立如柱,在头指和二指之间,有一座圆形巨石构成了"天桥",可沿"天桥"小心地攀援上头指.
三指、四指和五指连接在一起.
传说三指原比二指高,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白兔仙姑受天宫娘娘之命来此采灵芝,却被五指山神用弓箭射死.
天宫娘娘大怒,派雷公电母将三指炸去一截,从此三指比二指矮,山上也不长灵芝了.
五指山上没有自然保护区,以保护珍贵的孔雀雉、长臂猿等动物和原始的热带森林.
在热带森林中,到处奇树异木.
密不通行,层层相叠的树冠使林下几乎不见阳光.
不少藤本植物缠绕着巨大的树干,许多蕨类植物附生在树干或石缝之间.
一些巨大乔木的根部向四周长出一些板状的侧根,高出地面数米,好像直立的屏风.
林间的花草鲜艳无比,其中有许多极为宝贵的药用植物,如灵芝、巴戟、八角、粗榧等,真是一个绿色的宝库.
五指山一直绵延至海南岛最南端的海边.
位于海南岛之南的三亚市,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
这座祖国最南的小城现在已成为海南省重点开发的旅游城.
我国历代封建王朝都曾将一些与皇帝政见不合的文人官宦发配流放到这"天涯海角"的偏远之处,然而今天的三亚却以其独特的热带山海风光迎来了国内外的游客,到处充满了欢声笑语.
因此现在流传着"到海南而不到三亚,等于枉跑一趟"之说.
从三亚市沿着迷人的海滩西行20多公里,即到达闻名遐迹的"天涯海角"风景区,在这一片细沙海滩上,巨石星罗棋布,它们或卧或立,或蹲或踞,顶部浑圆.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两块刻有"天涯"和"海角"的巨石,两石间有狭小缝隙,宛如胡同,不远处又有一块"南天一柱"巨石,高7米,呈圆锥形,拔海而起,颇有气势.
传说这是共工怒触不周山时折断的天柱一截,移到此处支撑南天.
在此只见南海蓝天一色,白浪舒卷细沙,真是海阔天空,心胸开阔.
郭沫若在此题诗道"海角尚非尖,天涯更有天",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
在"天涯海角"以西的鳌山小洞天,是一片奇异的石景.
不少巨石上留有苍迹斑斑的古代摩崖石刻.
一块形如石船的巨岩倾躺在海边,"船"下波浪滚滚.
一块"蛤蟆石"维妙维肖,上有平台可站立10余人,台下礁石嶙峋,浪花飞溅,好似一钓鱼台,故又称为"钓台,.
小洞天是一个海蚀洞,狼涛拍打洞壁,可发出洪钟般的声响.
从小洞天登山,上有"海山奇观"石刻大字,点画出这里的意境.
三亚市南的鹿回头岭原是一座高285米的岛山,后来逐渐因沙子的堆积而与陆地相连,成为伸向海洋的半岛.
因为山脉从北奔来,到此折回,宛如一头金鹿回首凝视巍巍五指山,所以称为鹿回头岭.
传说金鹿原是一个仙女,下凡后想找一位勇敢的猎手结为终身伴侣,她就从五指山上飞奔海边,引来很多猎手追逐.
直至海边时,只剩下一位猎手还紧追不舍,金鹿变回妙龄少女,与这位猎手就在此安家落户,过着幸福的生活.
至今在鹿回头岭还耸立着一座塑像,传诵着这个美丽的故事.
站在鹿回头岭上远眺,大海碧波茫无际崖,北面海滨城市三亚风光尽在眼底.
大海中有东、西两岛,峰峦青翠,形似玳瑁.
波浮双玳,也是三亚美景之一.
一幢幢富有南国色彩的楼房,坐落在椰林山石之间,景致迷人,这是著名的度假村.
三亚市北的落水洞、仙郎洞和仙女洞是坐落在山中的石灰岩溶洞.
洞中布满白色的钟乳石,有的如垂笔,有的如纱帐,有的如芭蕉叶,处处石景都流传着一个个美丽的故事,令人流连忘返.
海南岛自古以来还是名人荟萃之地.
明朝时,海南岛上出了邱浚和海端两位名臣.
至今在海口市郊还有海端墓.
唐宋时被贬谪到海南岛的李德裕、李纲、赵鼎、胡铨和李光五人深得海南人民的敬重,现在海口市还保留有称为"海南第一楼"的"五公祠".
苏轼在62岁高龄时也被贬谪至海南,他在此居住的4年中,不仅写下大量颂扬海南山水的诗文,而且还凿井取泉,兴办教育,传播中原文化,为民造福.
苏轼在海南尽管正值一生中最不得意之时,但却无比热爱海南山海风光,他写诗道:"九死南荒我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1927年起,海南岛上的五指山区就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坚持斗争23年,直到1949年全岛解放.
红色娘子军的英勇事迹为五指山增添了无限光辉,至今在不少地区还保留有当年革命斗争的遗迹.
为海南人民引以自豪的是,中国人民敬仰的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的祖居就在海南文昌县.
宋庆龄祖居己修葺一新,供人瞻仰,她的伟大功绩和高风亮节将如五指山巍然耸立,光照千秋!
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山水是祖国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曾倾倒了无数四海游人、五洲嘉宾.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70年代两度到达桂林,他动情地说:"我和我的夫人有机会访问过世界上80多个国家、100多个城市,我将毫不保留地说,我们所访问过的大小城市中,没有一个比得上桂林美丽,我现在了解到,为什么中国朋友告诉我说,桂林是中国大地上的一颗明珠.
"泰国的一位政府首脑游览桂林之后,赞叹不已地说:"桂林是一幅如此美妙的画卷,任何人为的描述与之相比都大为逊色.
这一大自然的杰作,……任何人只要身临其境必然会陶醉其中.
"其实,桂林山水早就闻名遐迩了.
早在2000多年前,秦始皇为了统一中国、进兵岭南,在桂林以北的湘江和漓江之间开挖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运河之一——灵渠,作为运送军粮的水道.
此后,桂林成为"南连海域、北达中原"的重镇,至今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历史上众多的文人墨客南来北往经过此地,无不被奇山异水所迷恋.
唐代韩愈形容桂林山水为"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南宋诗人范成大称颂"桂山之奇,宜为天下第一.
"明代徐霞客在此考察了山水奇貌,写下"碧莲玉笋世界"的妙句.
据统计历代赞颂桂林山水的诗词有4000多首,用尽了赞美之词.
"桂林山水甲天下",成了来此游览的所有国内外游客的共同心声.
桂林地处我国石灰岩地区.
这里沉积了三、五千米厚的石灰岩.
石灰岩容易被流水所溶蚀,亿万年来激烈的地壳运动造成了纵横交错的断裂,加上此地气候炎热多雨,使石灰岩的溶蚀加快了速度.
形成了典型的岩溶地貌.
如此大面积的典型的岩溶地貌,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在桂林,众峰大多在100米以下,但都是"平地崛然特立",如"玉笋瑶簪,森列无际,其怪且多".
这些奇特秀丽的峰林,都是尖峭陡立,花茂树繁,挺拔俏丽,形态万千,而且山中多溶洞,洞内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石花等组成奇异迷人的景致,如同走进一个神话世界.
这里不仅"平地涌千峰",而且"碧水如带",漓江宛如玉带缠绕于群峰之间,使人进入"青峰倒影山浮水"的诗情画意之中.
真是山青水秀、石美洞奇.
桂林市区内有200多座山峰,座座秀美异常,尤以独秀峰、叠彩山和洑波山三峰最为著名.
独秀峰位于市中心的王城之中.
王城是明代靖王朱守谦的府第,建于1393年,周长1.
5公里.
独秀峰"凝秀独出,颇与众山远",有"南天一柱"之称.
登山共有306级石阶,站立山顶,桂林全城景色可一目了然.
独秀峰上的"颜公读书岩"是南朝时桂林太守颜延之读书之处,山北有独秀泉,泉下有月牙池,池畔曲栏水树,为桂林四大名池之一.
山上还有很多唐朝以来的石刻.
独秀峰历来为游人所称颂,唐代诗人张固《独秀山》诗云:"孤峰不与众山俦,直入青云势未休.
会得乾坤融结意,擎天一柱在南州.
"叠彩山在市区北部,因岩层都成水平状,石纹横布,如锦缎堆叠,故而得名,又因山上多桂树,又称桂山.
山上有仰止堂、叠彩搂、望江亭等名胜.
半山腰中有一葫芦状的风洞,中间狭如拱门,仅能过人,前后宽敞如厅,四季均有清风习习,盛夏季节尤其使人感到舒适,是叠彩山上最奇特之处.
山上可以四望山水美景如画,古人称此山为"江山会景处",意思是风景荟萃之处.
山上还有80余尊唐宋时代的摩崖石刻造像,是十分珍贵的文物.
"城边一峰拔地起,嵯峨俯瞰漓江水",这是指半壁插入漓江中的洑波山.
山上的听涛阁依壁临崖,可听漓江滔滔水声.
山下有一还珠洞,豁然开朗,洞口有一石柱高三、四米,从洞顶垂地,但离地面有3厘米的空隙,好像用剑横削而成.
传说这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试剑时留下的.
其实,这条空隙也是石灰岩被溶蚀的结果.
洑波洞内石刻和石像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宋代书法家米芾的自画像和题名.
还珠洞之上的千佛岩,有200多尊唐代石刻塑像,是很有价值的艺术珍品.
在山上的观景台远望老人山,如同一位披着风帽的老人,翘首南望,须眉毕现,令人叫绝.
徐震客曾说桂林是"无山不洞,无洞不奇".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桂林溶洞姿容万千,奇妙无比.
仅市区内就有300多处,连同阳朔一线在内,已发现溶洞2000多处.
七星岩和芦笛岩是最著名的两洞.
七星岩在漓江以东的七星山公园内,共有七峰并峙,如北斗七星.
北四峰如同斗魁,叫普陀山,南三峰好像斗柄,叫月牙山,公园入口处有一座花桥初建于宋代,原为五孔.
跨江而立,明朝时改成七孔旱桥.
春夏之际,花团锦簇,映衬桥身,是桂林著名的古建筑之一.
七星岩位于普陀山腰,洞内深邃广阔,可容万人,是桂林最大的溶洞.
全长800多米,最高处27米,最宽处43米,有上、中、下三层,原来都曾是地下水的河道,因为地壳三次上升而成为三层溶洞,现在下层洞内还有地下河流过.
洞年气温常年保持在20℃左右,是冬暖夏凉的洞天福地.
洞中布满了神奇瑰丽的石钟乳,组成各种景物,有悬石鲤鱼、白玉长廊、仙人晒网、大象卷鼻、狮子戏球等,无不维妙维肖,如同走进一个奇异的世界.
人们还根据奇特的岩石造型,编造了刘三姐与白马郎、日华月华二仙、石仲元道士等神话故事,妙趣横生.
普陀山和月牙山上下均有许多寺庙亭阁等景点,令人目不暇接.
七星岩气势宏大,而位于桂林市北郊光明山的芦笛岩则玲珑剔透.
芦笛岩洞深240米,游程达500米.
洞内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花、石瀑布等神奇多姿,如同一位大自然雕塑家的艺术展览.
走进这个艺术宫殿,"狮岭朝霞"、"盘龙宝塔"、"云台揽胜"等迷人景致,在各种彩灯辉映下,形态离奇,变幻莫测.
洞内还有唐代以来纪游的石刻77处,可以证实早在1100多年前人们就发现了这个著名的洞景.
古人曾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的评说,诱得无数游人都向往坐船经80多公里的迷人航程,饱览百里漓江的山水画廊.
漓江曲折盘旋流过千峰万壑之间.
江水清澈见底,青峰倒映,两岸田园风光似锦.
最先可见到的是象鼻山,酷似一头巨象正在伸鼻汲水.
象鼻与象身之间一个巨大的拱洞,称为水月洞.
每当皓月当空,看江面浮光跃金,真是奇绝之景.
宋代有人作诗:"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
"象鼻山对岸的穿山上有南北穿透的岩洞,隔江而立的斗鸡山如两只振翅欲斗的雄鸡.
来到有名的画山,但见巨壁陡立,石壁上的石纹浓淡相间,远看如群马飞奔,姿态各异.
自古以来人们都数不清有几匹骏马,所以当地有民谣说:"看马郎,看马郎,问你神马几多双看出七匹中榜眼,能见九匹状元郎.
"从画山顺水而下至黄布滩,有七座秀丽的山峰像七位亭亭玉立的仙女倒映在碧水之中,使得真山和影山难以分清,故有"船在青山顶上行,的说法.
过了兴坪古镇、螺蛳山、酒壶山等处后,漓江更加曲折,环耸千峰,峰峰如含苞欲放的莲花浮于水面,不远即为"碧莲峰里住人家"的阳朔了.
阳朔的碧莲峰形似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花,山上树木葱宠,江中波光翠影.
秀美无比.
登上碧莲峰上依山面江而筑的迎江阁,临窗观景,每一窗口都是一幅图画,依次可见碧莲叠翠、双峰锁江、古榕藏猫、东岭朝霞、飞凤朝阳、雄鸡报晓等佳景.
与碧莲峰遥遥用对的书童山,酷似一位古代的书童捧书而立,俊逸清秀,形态逼真.
阳朔以南6公里处还有榕荫古渡等名胜,可见一株隋代所植的大榕树,盘根错节,浓荫蔽日.
附近的穿岩,即山中有一个城门状的山洞可穿行而过,也是名胜之一.
泛舟在漓江中畅游,一路上如情似梦的景致,令人陶醉.
滇池秀美西山雄地处我国西南边陲的"春城"昆明,坐落在云贵高原上,海拔近2000米,终年温暖如春,四季百花飘香.
这里居住着汉、回、彝、白、苗、傣、哈尼、纳西等各族人民,是一个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和融合西南各民族文化、民俗风情的旅游城市,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旅游者.
昆明的名胜古迹众多,最为著名的还数滇池和西山.
这一风景区位于城西南约15公里处.
浩淼的滇池广袤300多平方公里,是一个因地层陷落而成的湖泊,而紧逼湖边的西山,则是因断层而耸峙在湖边的山脉,绵亘数十公里,最高峰太华山高出滇池水面470米,山壁陡立,气势雄伟,山借水色.
水映山光,一起一落,形成"苍崖万丈,绿水千寻,月印澄波,云横绝顶"的美景,堪称云南风光一绝.
昆明市郊的大观楼,位于滇池北端,是远眺西山的最佳地点.
只见西山诸峰的轮廓酷似一个体态丰满、仰卧湖边的青年女子,长发拖落在滇池之中,因而又称西山为"美人山".
传说古时有一青年女子,因丈夫被酋长抓到边远地方当奴隶,她日思夜想,泪水积成滇池,最后仰面倒下化作西山.
当时有凤凰前来吊丧,人们误以为碧鸡(即孔雀),故西山又有"碧鸡山"之称.
步入西山,只见"满山满谷尽苍翠,花枝不断四时新".
泻涧飞泉、峰叠峦秀,全山仅罗汉峰一处山石嶙峋,其余均为茂密的树林所覆盖.
乘登山汽车或踏绝壁之间的石级而上,沿途有许多寺观庙宇和摩崖石刻,真是步步胜境,处处入画.
沿山麓公路而上,先抵华亭寺.
这是昆明最大的一座庙宇,始建于元朝.
明末曾毁于兵火,清朝时又重修,至1923年又经虚云和尚扩建,规模日渐扩大.
现寺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海会塔等,殿宇巍峨,气度不凡.
寺外遍地山茶杜鹃、翠柏青松,可饱尝山林情趣,继续往上至太华山下的太华寺,这一古刹也初建于元代,寺内殿堂依山势而建.
在此眺望昆明城景和滇池烟波,已尽收眼底.
大雄宝殿之后,高耸着"缥缈楼",为仙境虚无缥缈之意,其东南侧则筑有"一碧万顷楼",乃指登楼可见滇池千顷碧波,如此诗情画意,仿佛使游客身处人间天堂.
离太华寺不远有聂耳墓.
人民音乐家聂耳享年仅24岁(1912~1935).
但创作了大量脍灸人口的革命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大路歌》、《毕业歌》、《铁蹄下的歌女》等均出于这位年轻的革命作曲家手中.
1935年7月17日聂耳在日本海滨游泳时不幸溺水去世.
在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中,聂耳的歌曲威为鼓舞人民的巨大力量,新中国成立以后,《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1980年重新修建的聂耳墓,背负青山,前俯滇池,墓地呈琴状,24级石阶象征他24岁的年轻生命,7个花圃象征7声音阶,墓碑由郭沫若题书,碑文中写道:"闻其声,莫不油然而兴爱国之思,庄严而宏志士之气,毅然而同趋共同之鹄的.
聂耳乎,巍巍然其与国族并寿而永垂不朽乎!
"聂耳,将与滇池、西山共存!
从聂耳墓继续沿公路上山,可到达三清阁.
从三清阁到龙门一段登山石级,均开凿在苍崖峭壁之间,乃是西山风景区中的精华之地,游人赏景观物的心绪与感觉逐渐达到高潮.
三清阁内有一对联写道:"极目太华高,偌大乾坤撑半壁;荡胸滇海阔,无边风月倚层楼,"点明此处景色殊胜.
三清阁是沿石壁筑成的一组道教殿阁,共有9层、12座殿阁、1座石坊.
若在湖畔的龙三庙处仰视,只见有千余级石阶似云梯在陡壁上直达三清阁,而这些建筑均在"千步绝壁上",有"仰视之如欲堕者"之感,从三清阁穿过刻有"别有洞天"四字的狭窄石道,沿石阶而上,至览海处,眼界豁然开朗.
前行途中可见两个石室,前一石室内有太上老君石像,也叫老君殿;后一石室供奉送子观音石像,又称慈云洞.
其间有开凿在石壁中的隧道相通,直抵龙门.
这些石刻工程是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起,由一名叫吴耒清的道士以"修炼苦行"的精神,不分昼夜风雨,若干了14年,而雕成雏形.
在他过于辛劳地去世以后,又有一些民间石匠和艺人继续修凿,直到咸丰三年(1853年)才始告终,长达72年之久.
出慈云洞再上绝壁,又有一条凿石穿云、更见惊险奇峭的隧道,洞口刻有"云华洞"三字,洞内蜿蜒曲折,大处可容游人转身直立,小处只能低首弯腰行进,洞壁上开有石窗,可以俯瞰滇池风光,洞内乍明乍暗.
游人在此,不无感叹虽是人工开凿,却与自然风光浑为一体,这些伟大的石匠、普通的劳动人民,具有多么高超的艺术灵感!
出了云华洞,即到达天阁,石坊上的额题为"龙门"二字.
凭栏眺望,浩森的滇池奔来眼底,令人心驰神往.
一侧为峭壁万仞的罗汉崖,直落千丈,另一侧可见苍苍莽莽的太华诸峰,云影天光.
远望昆明城廓,历历在目.
达天阁一处还有许多摩崖石刻、道佛雕像,有魁星、文昌和关圣,石雕艺术十分精美.
魁星造型生动,提斗执笔,只是笔尖是后人用石膏补上,这里有一段感人的传说:雕塑魁星的一位李姓的青年石匠在失恋以后,把全身心血倾注在石刻艺术上,他十数年如一日,终于打通了登上龙门的石廊、石洞和其中的神像,最后一天他精心地加工修凿魁垦手中的这一枝笔,不幸的是一失手把笔尖凿掉了.
这个无法挽救的失误使他痛心不已,竟舍身投入万丈深渊,堕入滇池之中……这个故事虽是虚构,却表达了西山人民对美好的追求.
人们在此都不难想象到当年这些平凡的匠人,用长长的绳索将自己悬吊在绝壁之上,不停地雕凿,是付出了多么巨大的代价,才创造了这一奇伟宏壮、艺绝古今的艺术宝库呀!
登上西山龙门,任何游人都会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神奇的路南石林路南石林,距昆明市120公里,在云南路南彝族自治县境内.
当汽车在微有起伏的公路上奔驰一段路程之后,可以渐渐看到一片片青灰色的岩石或匍伏于泥地之上,或散布在阡陌田畴之间.
越近石林,这点点群群的裸岩就越见高大,越见密集,形状奇异峥嵘.
有不少巨石岩峰直立,密如森林.
"石林"之称,顿时令人心领神会了.
路南石林的面积达40万亩之广,已辟为游览区的面积约1200多亩.
步入景区,到处怪石嶙峋,奇峰耸峙,千姿百态,神奇莫测.
耸立的石峰一般高达10~20米,低者仅3~5米.
最高的也不过30~40米.
在中国各大名山中,从高度来讲,石林恐怕是最为低矮的"小弟弟",可是它却以奇特的风貌独领风骚.
这一片石峰的"森林"中,有的如利剑刺空,有的似宝塔伫立;有的如莲花,有的似灵芝:有的加人形,有的似兽禽;有的如飘飘欲飞的仙女,有的似面目狰狞的鬼怪.
高低错落.
疏密有致,构成无穷无尽的景观.
沿着5公里长的景区小径,时而踏级而上,登峰眺望,时而转入暗洞,深邃曲折.
前来游览的中外游客,都被这"天下第一奇观"而折服.
石林是一种典型的岩溶地貌,是由石灰岩历经亿万年沧桑巨变而成.
大约在2亿多年前的古生代,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沉积了厚度很大的石灰岩.
如今在这些石灰岩中还不难找到古生代的三叶虫、海藻之类的化石.
随着地壳运动,这里逐渐隆起为陆地.
由于地壳的隆起,岩石受到地应力的作用而产生了纵横交错的裂隙.
石灰岩能溶于水,在高温多雨的古地理环境中,丽水无孔不入地沿着裂隙不断地溶蚀岩石,使得裂隙加深、扩大,成力一道道溶沟.
长年累月,使岩体分割得支离破碎.
大量雨水顺着溶沟汇成小河,继续对石林进行"雕刻",还形成不少溶洞和暗道.
在地貌学中,这一片石林也称为岩溶石芽.
我国南方的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广泛分布着石灰岩,形成了大面积的岩溶地形,但大多数地区可以见到的是孤峰独秀的桂林式的风光,像这样怪石簇立的石林并不多见,因此路南石林就享有盛誉了.
路南石林虽然形成于亿万年前,但因地处云贵高原的偏僻之处,被人们发现却很晚.
直到明清时期才有人前去踏勘,留下不多的一些赞美它的文章和诗词.
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在路南设有分校,不少师生前去游览,写了一些文章,才逐渐被全国所知晓.
但是解放前,因无铁路,进入云南已属难事,而从昆明至路南,更是路途坎坷艰难.
现在的路南石林,已成为人们赴云南旅游不可不去的旅游景区,从昆明至路南已建成宽阔的公路,交通十分方便,因而国内外的游客络绎不绝.
路南石林现包括石林湖、大石林、小石林、外石林、黑松岩等几个景区.
进入石林风景区,先见到碧波粼粼的石林湖,湖中伫立一组石峰,湖北峰影,像一个巨大的盆景.
其中名为"出水观音"的石柱,形态奇异,引人入胜.
绕过湖岸,即到大石林的大门.
只见石峰环绕,峭壁如屏,石壁上刻有"拔天擎地、"千峰竞秀"、"群岩涌翠"、"异想天开"等字句,点山了深邃的意境.
大石林中,峰高林密,曲径穿行在石林的缝隙之中,宛如迷宫,获窄之处则在石缝中通行,环顾四周,均为刺天排空的巨岩.
登上望峰亭,居高临下,只见这是一片莽莽苍苍的石峰海洋.
下望峰亭,进入林海深处,可以见到"凤凰梳翅"、"双鸟戏游"、"少女骆驼"、"书生赶考"等岩石造型.
有两块岩石危如欲堕,人们无不提心吊胆地穿越而过,这称为"千钧一发".
穿过一个阴森玄妙的暗洞之后,忽见一泓碧波深潭,石路成桥,在水中曲折行进.
潭中有一长石如剑,笔立水中,称为剑峰.
剑峰池附近有一"且住为佳"的石洞,有石凳、石桌、石床、石枕,犹如一间石屋,仰卧小憩,可见洞顶有蓝天一线.
剑峰以北,有一孤峰的顶端酷似一朵莲花,亭亭玉立,莲花的顶端可容人站立于上观景.
小石林紧邻大石林,但景观各异.
小石林中石峰较为疏朗,绿草如茵,观赏岩石造型可以远望近看,一览无遗.
小石林中的草坪是当地撒尼族人民每逢农历六月十四日欢度火把节的场所.
届时白天在此比武,夜晚燃起篝火歌舞,通宵达旦,热闹非凡.
在一个清潭边,耸立一座石峰,酷似一个身材高挑、风姿绰约的撒尼族少女,背着背篓,缓缓走来,真是体态动人,倩影如生,这就是阿诗玛的造型.
阿诗玛是撒尼族民间叙事长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美丽勤劳的姑娘、她与哥哥阿黑共同生活着.
地主羡慕阿诗玛的美貌,趁阿黑外出牧羊时抢走了阿诗玛.
勇敢的阿黑闻讯马上赶去营救,终于救回了阿诗玛.
当他们历尽千辛万苦逃脱地主追赶来到此地时,却遭到了地主的暗算.
地主勾结了崖神唤来了滔滔洪水,把阿诗玛冲走了.
阿黑悲痛万分,连声呼唤着"阿诗玛——阿诗玛——",回音荡漾在山崖之中.
这个动人的故事被拍摄成电影,所以以阿诗玛命名的这一巨岩使游客流连忘返,纷纷在此穿上漂亮的撒尼族服装,和美丽而坚贞不屈的"阿诗玛"一起摄影留念.
外石林区是林外有林、峰外有峰.
"有母子偕游"、"迈步从容"、"苏武牧羊"、"骆驼骑象"、"天鹅远瞻"、"五老峰"以及"万年灵芝"等等景点,令人目不暇接.
黑松岩位于大石林东北11公里处,是一片色彩灰暗的右林,故称"黑松林",是近几年来发现和正在规划开发的景区.
其景象奇幻,非常壮观,有"古城堡"、"龙吟虎啸"、"老象出山"、"骏马飞奔"等景点.
附近还有水库、地下河和溶洞,为石林游览区锦上添花.
游罢石林,不禁使人对朱德同志的摩崖题刻"群峰壁立,千嶂叠翠"八个大字回味无穷.
滇中佛地鸡足山明朝崇祯九年(1636年)九月十九日夜晚,已51岁的徐霞客打点好行装,辞别了江阴老家中的亲人,又一次踏上探寻西南名山大川的旅程.
他这次行程的目的地,是远在千里之外的滇中佛教名山——鸡足山.
历经两年艰苦的跋山涉水,终于来到了这座他慕名已久的名山脚下.
明清是鸡足山佛教鼎盛时期.
以祝圣寺为中心的36寺、72庵,共108所寺院遍布全山,僧侣多达5000人,一片"金殿空中香雾迷,十里松风吹不断"的景象,真不愧为与普陀、五台、九华、峨眉齐名于世的佛教圣地.
相传鸡足山是由释迦牟尼的大弟子迦叶僧前来入定,开始传入佛教.
实际上,佛教传入鸡足山,大致是唐代.
唐宋时始建了迦叶殿、金灿寺、圆觉寺、石钟寺等,元明时又建成了华严寺、寂光寺、悉檩寺、金顶寺等.
由于它位于云南大理东北的宾川县境内,接近印缅和东南亚各国,历代前来进香朝拜的佛教信徒中很多来自东南亚的一些佛教国家,成为国内外文化交流的一个纽带.
这座名山背靠西北、面向东南,气势雄伟,左靠金沙江,右邻洱海,与著名的苍山遥遥相望.
因它的形状"山前列三峰,后拖一岭,宛如鸡足而得名".
鸡足山的最高峰为金顶,海拔3240米.
顶上有金顶寺.
寺内有一座建于明代的光明塔.
民国十八年(1929年)重修此塔,改名为楞严塔,高41米,造型与大理三塔中最高的千寻塔相似,挺拔修长,极为秀美.
登塔四望,极目千里,景色壮美东观日出,西观洱海苍山,南观祥云,北观玉龙雪山.
徐霞客在此曾写下文采飞扬的四首诗《日观》、《云观》、《海观》和《雪观》,并写道:"天下日、海、云、雪得其一就以为奇绝,而鸡足山则一顶已萃天下四观.
"这四大奇观兼得于鸡足山,因而又获名"四观山".
金顶寺门的一对楹联赞道:"万仞重青峰峦合与峨眉秀;九重叠翠崖蟑还同泰峰嵘.
"远望鸡足山南坡,山势成三节不同的形态:2500米以下为陡峭的山坡;2500~2700米之间是坡度稍缓的宽阔的台地,寺庙多坐落在这一带,2700米以上,危崖绝壁耸立,垂壁上岩缝自上而下密布,如同僧侣袈裟的衣褶.
西南绝壁之上有一高30米、宽20米的巨大裂缝,形如拱券掩闭着的大门,称作"华首门".
这奇特的景致,仿佛吸引香客走入佛国天地.
山上最大的寺庙是祝圣寺,坐落在钵盂山下,现已完全修复.
清朝历代不少帝王都曾为鸡足山拨款兴建佛寺.
名僧虚云曾进京为慈禧太后祝圣颂经,慈禧动用国库中巨资重建祝圣寺.
光绪皇帝赐名"护国祝圣禅寺",封虚云为"佛慈洪法大师"称号.
从此,祝圣寺成为全山寺院的中心,香火旺盛.
祝圣寺门内有副对联:"退后一步想,能有几回来.
"表达了朝山进看的信徒们在此流连忘返的心情.
山上的睡佛寺,则是西藏喇嘛朝山必到寺院.
过去每逢鸡年,西藏活佛要驮着经文、菩萨,五步一拜地到此朝圣.
山中开香寺北有一座静闻和尚的墓地,这里流传着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徐霞客当年决心赴西南考察鸡足山,同行的是江阴迎福寺的静闻和尚,他刺血写成一部法华经,愿供于鸡足山.
俩人志同道合,一路上受尽千辛万苦,多次遭到歹徒的抢劫偷盗,身无半文.
有一次他俩身负重伤逃到江边,静闻和尚把血经顶在头上涉水过江.
因为路途劳累,静闻终于病死在南宁崇善寺.
徐霞客十分悲痛,写下了"含泪痛君仍自痛,存亡分影不分关"的诗句,带上了静闻的骨灰和血经,终于不负朋友的遗愿,才来到鸡足山,将静闻和尚的骨灰埋于开香寺旁.
鸡足山上最难能可贵的是,至今还保持着相当完好的原始植被.
一进鸡足山,便有"古木参天万壑松涛,'山峦叠翠鸟语花香"之感.
从山麓到山顶,植被种类繁多,奇花异木遍地.
许多古木苍劲参天,浓荫遮盖.
最著名的空心树,树高18米,根部直径4.
7米,中间有一巨大的空洞,洞内径2米多,高3.
5米.
据记载,洞内曾住过一位广西高僧,洞中架一床、一佛龛、一口灶.
这株大树号称鸡足山树王.
鸡足山上茶花遍野,有不少云南茶花中的珍品,如"狮子头"、"九心十八瓣"等,群芳吐艳,可使人一饱眼福.
尽管鸡足山交通不便,但因其景色奇绝,佛教影响很大.
因而留下了不少历代文人学士的游踪墨迹,也产生过不少经、诗、书、画兼备的高僧.
徐霞客曾在此留居多时,跑遍了千峰万壑,潜心重修了《鸡足山志》.
使这座佛教名山永垂史册.
如今鸡足山上的寺庙正逐渐修复,以它奇美的景色和佛教圣地的风采吸引着四方的游客.
若是晴朗天气,从大理可远望鸡足山巅的楞严塔,亭亭玉立,似乎在招唤者人们前去游览.
佛国峨眉天下秀峨眉山和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并列为我国的四大佛教名山,坐落在距成都市西南约168公里处.
在四川素有"四绝"之称闻名天下: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阁天下险、夔门天下雄.
峨眉山以它独具的风姿位居"四绝"之首.
峨眉山方圆200平方公里,主峰万佛顶高达3099米.
在中国名山之中,论高大巍峨,可以推峨眉为首了.
然而它的山形绮丽,却以秀著称.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引用《盖州记》的话语:"去成都南千里,然秋日清澄,望见两山相峙如娥眉焉",形容峨眉山形仿佛美女两道秀眉.
加上遍山上下很少有岩石裸露的峭崖,几乎全都披上浓郁的"绿装".
满山的春花秋果,仿佛是美女身上的金钗玉簪.
幽深曲折的沟壑之间,并无气势浩大的巨瀑洪流,唯见涓涓小溪,如同美女舒展水袖在轻歌曼舞.
峨眉之秀,确实处处令人感受.
李白因此诗曰:"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
"峨眉山包括大峨、二峨、三峨和四峨四座山,主要游览区为大峨山.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位画师给西坡寺和尚画了一幅四美女图,但要和尚放在箱子里49天后才能挂出.
和尚不听此言,擅自将画挂在墙上.
一天和尚回寺,忽见四个美丽姑娘在堂内说笑,而墙上的画已成白纸.
姑娘一见和尚来到,就惊慌奔跑.
和尚紧追不舍,只拦住了四姑娘,她一着急便变成了一座山.
三个姐姐在前见妹妹变成山,也都立地成为三座山.
这四座山就是大峨、二峨、三峨和四峨.
至今四峨山和大峨、二峨、三峨三座山还拉开着一段距离呢.
峨眉山是佛教普贤菩萨的道场.
传说普贤骑着白象普济众生,功德圆满.
山上很多寺庙和胜地与普贤菩萨有关,如名刹万年寺内有极其珍贵的普贤骑白象的铜佛像,海拔2000余米处有普贤洗象池等.
隋唐时,佛教在峨眉山上日益兴盛,原有的道观纷纷改成寺院.
历代高僧先后在山上建筑了不少佛殿.
据统计从汉代至清末,共建有寺庵堂殿、楼阁院亭170座,僧侣最多时达3000之众,真不愧为佛国仙山.
至今仍有不少佛徒香客,三步一跪、五步一叩前来进香朝拜,佛寺内终日香火缭绕.
峨眉山高3000余米,比东岳泰山高出一倍.
自山麓报国寺徒步登山,有南北两条山道.
南线经伏虎寺、纯阳殿、一线天、洪椿坪、九老洞,越钻天坡直达金顶,全长60公里;北线经龙门洞、白龙洞、万年寺,取道十里坡、华严顶直上主峰,全长44公里.
游人一般徒步登山要花两天时间.
现有盘山公路可乘车直上雷洞坪,再换乘缆车直达金顶,然后居高临下,徒步下山,仍可饱览山林美景.
乘车到达2400米高处的雷洞坪后,即使是盛夏季节,仍感到山高天寒、遍体生凉,似乎换了一个季节.
这里经常云雾弥漫,尤其在夏季,山麓的炎热空气急剧上升,常在此形成雷雨云,雷声却响于悬崖之下.
自古传闻此处不能大声喧哗,否则扰动气流,会引起迅雷惊电.
从雷洞坪到金顶的登山道比较坦缓,也可以坐缆车直上金顶.
峨眉金顶海拔3077米,顶部是一平坡,金顶之北是千佛顶和万佛顶,三峰并列,气势非凡.
顶部现筑有气象站和电视转播台,还有一些招待所和小饭店.
游人在此,只见白云缭绕脚下,仿佛置身于天上人间一般.
金顶之上曾建有多重殿宇,但屡屡毁于雷火.
现存卧云庵,庵后曾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建成金顶铜殿一座,在阳光下金光闪耀,金顶之名由此而来.
铜殿现已毁,但有铜碑等遗物藏于卧云庵内.
庵左侧即为睹光台,危崖临空,下临绝壁600多米.
站此瞭望,山海峰浪一望无际,东可望峨眉河、大渡河和岷江曲折环流,西可见青藏高原群峰银装素裹,南北丘陵起伏、层峦叠嶂,真使人感到有凌云排空、唯此独高之感.
宋代范成大在此感叹道:"相去不知几千里,但如在几案间,瑰奇胜绝之观,真冠平生矣!
"峨眉金顶有云海、日出、神灯、佛光四大奇观.
在金顶可看到云雾变幻在眼底之下,瞬时成为无边无际的白色大海,时而如波澜翻滚,时而如轻纱弥漫.
晴朗天气的凌晨,在金顶上观赏日出,也使人激动万分.
入夜,万山静寂,又可俯见山谷中点点亮光,如灯火万盏,忽明忽暗,此即为"神灯",实际是空气中的磷自燃所引起的现象.
在四大奇观中最令人兴奋的是"佛光".
它一般出现在晴朗无风、太阳斜射的午后.
当山腰布满云海的时候,人们站在睹光台上,可以看到云海之上出现一个彩色光环,人影正好投在光环之中,人静影亦静,人动影亦动,这就是著名的"金顶祥光".
这种大气光象折射现象,千百年来令人如痴如醉,为峨眉佛山披上一层无比神秘的色彩.
游罢金顶以后,自雷洞坪下至洗象池一带,山势在2000米以上.
沿途是一大片高山寒温带的冷杉林,枝干粗壮,树荫浓密,枝权上绕缠了藤蔓地衣,垂挂数尺,林间雾气腾腾.
洗象池坐落在这一片冷杉林之中,寺前有一六角形小池,旁有一石象,传说是普贤菩萨的坐骑白象归来吸水之处.
每逢晴夜,皓月清辉,山峦树影朦胧,构成了一个静谧而神奇的"象池夜月"的境界.
洗象池一带常有猴群出没.
山猴发现游人路过,就会从树上下地拦道索食,与游人拉拉扯扯,只要游人友好地拿出食物,猴子便会让道.
倘若游人躲躲闪闪,胆大野猴反而会抢夺背包,寻找食物.
实在没有食品时,游人只要打开背包让猴子看过,并且双手一拍,然后手掌向上,猴子也会让道.
这些山猴颇通"人性",每当和尚和山民到来,则不敢轻举妄动.
胆大的游客在此与猴子嬉闹逗乐,甚至与猴子勾肩搭背,合影留念,也是游峨眉的一大乐趣.
洗象池以下.
可以经遇仙寺,再过仙峰寺,到达九老洞,顺南线下山.
仙峰寺海拔1700米,建于元代,四周古木参天,怪石嵯峨,云雾缭绕,时隐时现,故称仙峰寺.
距寺不远的九老洞为石灰岩溶洞,洞深莫测,内供财神赵公明,洞年有财神殿.
九老洞以下近30里石板路,要经过99道拐险坡、寿星桥和扁担岩陡坡才到达海拔1120米的洪椿坪.
洪椿坪以树为名,寺前有一株洪椿树桩,为1300年前所栽,另一株活着的洪椿树是唐代所载.
洪椿坪寺为明万历年间开建,现有三殿,前殿门前一副长联,每联100字,比昆明大观楼上清人孙髯所写的180字长联还多20字,可惜的是此长联没有留下作者姓名.
殿内还有乾隆皇帝送来的对联一副.
寺周围因众峰环绕,水汽不易散失,霏霏小雨如烟似雾地空濛飘洒,唐代诗人王维的"山行本无雨,空翠湿人衣"诗句即指洪椿晓雨的景色.
洪椿坪以下便进入著名的黑龙江栈道,此为全山第一陡坡,山路崎岖,濒临万丈深渊.
昔日凿壁架设的木板栈道,现已修成钢筋水泥的天桥,依壁而筑.
仰视崖顶,只见隐天蔽日,蓝天一线,又有"一线天"之称.
这一路上还有"蛇倒退"、"猴子坡"、"鹅颈项"等陡坡,足见山路十分险峻.
走出黑龙江栈道不远即到绿荫深处的清音阁,并与北线下山的路在此重逢.
清音阁海拔710米,被誉为峨眉第一胜景.
黑白两水汇于此地,各有两座石拱桥跨两溪之上,水声清越悦耳,桥下可见两溪急流飞注,汇于牛心亭下,亭下溪中有一牛心状巨石,称牛心石,景色极为幽雅迷人.
从清音阁北行不远即可到达晋代古刹万年寺.
万年寺中有座国内罕见的穹隆圆顶方形砖殿,殿中供奉普贤骑象铜佛,高7米多,重62吨,于公元980年建成.
如此精美的铜佛,不能不使人为我国古代铸造技术的高超而感到骄傲.
万年寺是峨眉山上供奉普贤菩萨的主要道场.
从清首阁南下,一路山坡平缓,山势舒缓,已近山麓.
一路上寺庙众多,有中峰寺、慧灯寺、大峨寺、华严寺、雷音寺,朝鼓暮钟,香火旺盛.
最后到达峨眉入山第一寺——报国寺.
报国寺规模宏大、金碧辉煌,寺门匾额由康熙皇帝御题.
前后殿宇有四重,倚山势而建,一殿高出一殿,掩映在修竹古楠之间.
报国寺是一座佛道交融、三教并存的寺庙,奉祀佛教菩萨普贤、道教仙人广成子和儒教名士陆通,始建于明代,清朝时曾命名为会宗堂.
现寺内珍藏了一批珍贵文物和峨眉山上珍禽异兽的标本.
报国寺是上下山游客的集散地,人来人往热闹非常.
只见上山者个个精神抖擞,充满了好奇感;下山者虽步态蹒跚,但都心满意足.
离报国寺不远的瑜珈河畔密林丛中,有一伏虎寺,寺名取"密林藏伏虎"之意,曾为峨眉第一大庙,共建有13殿.
此处瑜珈、虎溪二水环抱,密林修竹成荫,如同一幅清幽的图画.
峨眉山门牌楼上有郭沫若手书"天下名山"四个大字,当行人走出山门,不禁一再回首仰望高耸入云的峨眉,企望再看一眼云雾之中的金顶,心中激荡着对峨眉的无限恋情.
凌云山大佛奇观古人云:"天下山水在蜀,蜀之山水在嘉州,嘉之山水在凌云.
"宋朝大诗人苏东坡也有诗曰:"生不愿封万户侯,亦不愿识韩荆州,但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
"获此盛誉的凌云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屹立在岷江与大渡河、青衣江三江会合处.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凌云山高不过百余米,然而在临江绝壁上,雕有世界上最大的石佛巨像,人称凌云大佛,又称乐山大佛.
由此凌云山则成为闻名中外的名山了.
从乐山市过岷江南行,进入凌云山门楼,沿依山傍水的崖壁小道迤逦而上,左边滴滴珠泉挂于石壁,右边江流湍急澎湃.
崖壁上多见古人题字石刻和佛龛神像.
登石级步入凌云寺,内有三重殿堂掩映在林荫之中.
寺前有一竞秀亭,站在亭前,忽见一尊巨大的石刻弥勒佛的头顶,硕大无朋,行前几步,临绝壁而立,则可从佛像头顶之上往下窥见巨佛全身,体魄魁伟,端庄慈祥.
这尊大佛,是在临江山崖上开凿而成,头部与山顶齐平,佛足直踏江边.
沿大佛旁边的"九曲栈道"盘旋而下,梯级几成垂直,行人必须手扶栏杆小心行走.
到达大佛底部,抬头仰视,只见大佛正襟危坐,双目微闭,双手抚膝凝视三江,体态雍容,神情安详.
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
7米,宽10米,有螺形发髻1021个,肩宽24米,眼长3.
3米,耳长7米.
耳朵洞内可并立2个人.
大佛脚背宽8.
5米,可以围坐100多人,光一个脚指甲长1.
6米,一个身材高大的男子还不及脚板的高度.
这尊大佛,不仅体型巨大,而且雕刻技巧高超,佛身上还凿有排水系统,以免山泉雨水冲蚀,匠心巧技,令人惊叹不已.
据传建造这座大佛的是唐代名僧海通和尚.
海通见三江会合于此,水流湍急,常有舟船倾覆,三江的洪水又经常泛滥成灾,于是他决心募捐修佛.
据说有个官吏向他敲诈勒索,海通宁可挖去自己双目,也不肯动用筹款.
从唐开元元年动工,直至贞元十九年(公元713~803年)止,历经整整90个年头,大佛终于凿成.
这尊大佛虽然没有能抑止江洪急流,但却为中华民族留下极其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在大佛左右岩壁上,还有不少佛龛石像.
在大佛底部的,左侧绝壁上,还凿有凌云栈道一条.
游人可以从九曲栈道而下,再从左侧的栈道而上,到达山顶游览碑林、东坡读书楼等处.
传说苏东坡在此居住读书,楼前洗墨池为东坡洗墨之处.
东坡读书楼之上还有拥翠亭和叠翠堂,不远处的灵宝塔亭亭玉立.
登塔眺望,水自天来,烟波极目,绿野无际,舟船点点.
好一幅天然图画.
从凌云山顶西行而下,沿途山崖石壁上有不少崖墓,均凿壁而筑.
其中以东汉时的麻浩崖墓最为壮观,墓窟深近3O米,宽10余米,最高处2.
8米,墓门雕有各种精致的石刻兽鸟及佛像.
麻浩崖墓前有一座铁索桥,把隔一江之水的乌尤山和凌云山连在一起.
乌尤山曾与凌云山连结一体,统称青衣山.
因为岷江在此会合大渡河,水势浩大,舟船容易倾覆.
战国时秦蜀郡太守李冰在乌尤、凌云之间凿通一条狭窄水道,以分水势,乌尤山也就成为"绿影一堆漂不去"的小岛,古称离堆山.
今乌尤寺山门尚有"青衣别岛"的题匾.
乌尤山上多楼台殿宇,绿瓦红墙.
林木蓊郁,绿浓凝翠,景色佳丽,与凌云山同享盛名.
乌尤寺始建于唐朝,原名正觉寺,北宋时改为此名.
寺内殿堂宏伟,释迦牟尼、文殊、普贤三尊佛像均为香樟木精雕细镂而成,全身镀金.
如来殿前的两个枋柱上,雕刻了凌云、乌尤两山的全貌,玲珑剔透、巨细尽致.
寺内的尔雅台,相传是汉代郭舍人注释《尔雅》的地方.
尔雅台右侧的临江绝壁上凿有"中流砥柱"四个大字,直径为5米,描绘出屹立于岷江急流之中乌尤山的气势.
出寺门,沿小道下山,即可到达江边码头,游人在此可乘船顺流而下,再一次在江中一睹凌云大佛的全貌.
只见大佛头顶云烟缭绕,脚下江浪翻滚,真是"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
近年来,人们发现从江中返航乐山市的途中,可以看到乌尤、凌云诸山形如一尊巨大的卧佛:乌尤山为佛首,凌云山为佛身,北端龟城山下一片峭崖,正如巨佛足穿上一双僧靴.
巨佛横卧江边,头南足北,水中的倒影清晰可见,成为一对绝妙的"双面佛"像.
乌尤山的林木疏朗,犹如卧佛的发髻,前额饱满,眼睑上的睫毛、高隆的鼻梁以及双唇、下颔,无不细微可辨.
凌云山上诸峰微有起伏,完整地勾画出卧佛的胸膛、臂膀、腰际和大腿.
而凌云大佛却不偏不倚地位于巨佛的胸肋之间,正处在卧佛的心脏位置,竟应验了佛教中"心中有佛,佛中有心"之语.
这一奇观是广东省顺德县一位老人潘鸿忠在旅游时发现,他写了"乐山巨佛发现记"一文,引起了国内旅游界、佛教界的轰动.
1990年9月,四川省文化厅派出考察小组证实了这确是一座庞大的隐形卧佛.
一时从四方前来的游客纷纷乘坐游船观赏这一奇景,一睹隐形卧佛的风采.
在乘船途中的一个最合适的位置,可以看到卧佛悠然而卧,自在安详.
特别是在晴日午后,斜阳西照,巨佛从山岚雾霭之中显露出身形,雄伟之驱浮于江水之上,端肃之貌令人惊叹不已.
凌云大佛真是奇中有奇,佛中有佛.
仙山青城天下幽在四川成都市灌县城西北约15公里处,有一座道教名山——青城山.
它背靠雄伟的邛崃山脉,隐伏在幽深的岷江峡谷之中,山上林木葱笼、四季长青,诸峰环抱,形如城廓,故得名青城山.
又传说黄帝曾封青城山为五岳丈人,所以古称丈人山.
青城山地处素有"天府之国"之称的成都平原的西北陲,离古城成都不远,所以很早就引起文人逸士的慕恋.
东汉末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张天师)在山上设坛传教,青城山因此有道教"第五洞天"之称.
晋朝以后,山上道观佛寺日益增多.
唐时道佛两派教徒屡屡发生争夺青城山的事件,官司一直打到唐玄宗那里,唐玄宗为此下了敕诏:"观还道家,寺依山外旧所.
"从此,青城山成了道教一家之天下.
历代文人墨客来到青城山寻幽访胜者甚多.
唐代大诗人杜甫写道:"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
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
"以一个"幽"字点出了青城山的特色.
自古以来,人们把"青城天下幽"和"峨眉天下秀"相提并论,名扬天下.
建福宫是游览青城山的起点,坐落在"悬崖峭壁高万丈"的丈人峰下,面临清溪,周围古木成荫.
建福宫始建于唐代,宫内有木假山、委心亭、王妃梳妆台等古迹以及壁画、长联等文物.
从建福宫西行,穿过题有"青城"的木制牌楼,即登上盘山小道.
只闻蝉噪树荫、鸟鸣深壑,逐渐把游人引入一个林静山幽的境地.
沿道的小亭,或立山头,或旁幽谷,均以原木、树根筑成,亭顶用杉树皮覆盖,形态多样,质朴古雅,与周围自然景色浑然一体.
上山2里左右,可见"天然图画"的牌楼屹立于山垭口上.
在此远观近览,只见苍崖壁立,绿树掩映,云霞缥缈,涧溪奔流,真是处处入画.
丛林之中,常有丹顶鹤成群翱翔,为这幅"天然图画"增添几分"仙"意.
继续登山,过山荫亭、凝翠桥、五洞天等景点之后,即到达青城山中最主要的道观——天师洞.
据传道教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就在这里传教.
此处三面环山,一面临涧,观宇建筑雄伟,重楼叠阁,加上山门石级陡峻,更显得十分庄严.
主殿三皇殿内有轩辕、伏羲、神农三帝塑像,均为唐代遗物,十分珍贵.
三清殿内供奉太清、上清、玉清的泥塑彩像,神情肃然.
殿后的天师洞内,有张天师和第三十代天师的石像,洞周围还有许多崖刻,其中有不少书法珍品.
天师洞附近游览景点甚多.
北有巨石峥嵘,为三岛石,上刻有"降魔"两字,传说张天师降魔时用利剑将此石一劈为三.
游人可沿石缝中的石梯而下至海棠溪,深溪峭壁,藤萝垂挂,景色尤为幽静.
过天师洞到古龙桥,可见对面山壁上有一狭深的山谷,称为"掷笔槽",传说是张天师以笔划山而成.
自天师洞经访宁桥可上租师殿,附近有一闻胜亭.
抗日战争时期,冯玉详将军曾寄居殿中,听到日寇投降的消息,喜不自胜,建亭刻石以作纪念.
自天师洞而上可到朝阳洞,每当旭日东升,阳光能射入洞内.
朝阳洞以上,山道陡峻,经过三弯、九倒拐,即到上清宫,宫前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石刻.
宫左有一方一圆的鸳鸯井,宫右有半月形的麻姑池.
上清宫附近还有不少明末张献忠农民起义军留下的遗迹,如跑马坪、旗杆石,宫后的石坪上有不少圆形石坑,称碓窝坪,传说是农民军研磨火药的地方.
从上清宫直攀主峰大面峰,海拔约1300米,距青城山山麓的建福宫高差约700米.
峰顶上有一座"登高一呼,众山皆应"的呼应亭.
在此,东可望沃野千里、岷江蜿蜒,西可观邛崃雪峰横空出世.
宋代诗人范成大在此作诗:"大面峰头六月寒,神灯收罢晓云斑.
浮空忽涌三银阙,云是西天雪岭山.
"与青城山一江之隔的青城后山,在近几年来也得到了开发.
青城后山也有不少道观庙宇,其自然景色更具古朴野趣的色彩.
上下两条登山小道沿狭窄山谷曲径通幽,沿途可见不少流泉飞瀑,如白龙吐水、三潭雾泉、幽谷飞泉和双泉水濂洞等等.
满山古树、苍藤、苔蔓丛生,浓荫蔽日.
后山的山麓还有北宋农民起义领袖王小波的纪念馆和宋明古墓等遗迹.
青城后山同样是处处幽深、处处清静,成为青城山风景区的一个新的旅游胜地,欢迎着四方来客.
缙云山和北温泉在嘉陵江的下游,距重庆大约60多公里处,有一段奇丽的"小三峡".
这是嘉陵江切穿了华莹山三支余脉而形成的峡谷,逶迤曲折几十里,两岸峭壁陡立,水流湍急,一路山水风光如画,恍如长江三峡的缩影.
在这小三峡畔,耸峙着一座缙云山,山势峻秀,林木茂密,有"川东小峨眉"的美称.
山上九峰并峙,名为日照、香炉、狮子、聚云、猿啸、莲花、宝塔、玉尖和夕照,最高的玉尖峰约为1000米.
缙云山古称巴山,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指的就是这座缙云山.
缙云山久负盛名,早在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就已开山建寺,因山上常出现紫色样云,故得名为缙云寺.
以后历代又建成很多寺宇.
成为川东佛教胜地,至今留下了许多古迹.
进山道口有座落阳桥,桥上有亭,翘檐斗拱,古朴典雅.
拾级登山,只见满山遍野林木苍翠,绿荫遮天.
山上有不少珍贵的遗孑树木,如伯乐树、香果树、红豆杉、银杏、水杉、飞蛾树等等.
有的树种在国内已濒临绝种,但在此却郁郁葱葱.
这里的竹子也品种繁多,有楠竹、慈竹、平竹、苦竹、斑竹、水竹、刺竹等等,实为罕见.
缙云山因此获得植物宝库和森林公园的称誉.
上山不远有一"石照壁"耸立路边,石壁上浮雕麒麟、白象、狮子等图案,工艺精美,传为六朝遗物.
石壁之上有石牌坊一座,上刻"缙云胜境".
穿过石坊,眼前浓荫绿树丛中,便是缙云古刹.
缙云寺背倚狮子峰和聚云峰,依山而筑,气势雄伟.
大雄宝殿雕梁画栋,翘角飞檐,十分壮观.
历代帝王对缙云寺十分看重,多有封赐.
唐代赐匾"相思寺".
宋太宗赐匾"崇胜寺",并将自己读过的梵经送此珍藏.
明代皇帝也赐匾"崇教寺".
至今寺内保存的《敕赐迦叶道场》、《敕赐崇教寺碑》、《重修崇教寺碑》都记述了这些史实.
寺内的花园中,雪松常青,古柏苍翠,鲜花争奇斗艳,芬香沁人肺腑.
花园深处有一个八角水池,传说宋代有个冯状元常洗砚于此,故名"洗墨池".
池北200米高处的海螺洞,不仅形似海螺,而且每当山风吹入,会发出呼呼螺号声,十分有趣.
从缙云寺有山路可以直上狮子峰,山顶上岩石裸露,嵯峨峥嵘,如雄狮伏岗.
峰头上还有两个石痕,传说是真武大帝在此一跃到达重庆真武山时留下的脚印.
登上狮子峰上的"太虚台",凭栏远眺,嘉陵江小三峡山水风光尽收眼底.
重庆地区多雾,秋冬清晨时常浓雾弥漫,极目远望,茫茫雾海如银浪起伏,群峰像大海中的小岛时隐时现日出之时,万道霞光刹时刺破浓雾,云消雾散,旭日东升美的景令人难忘.
缙云九峰中又以香炉峰为最秀.
有两根巨大的石柱立于峰旁,犹如柱香插入香炉之中.
峰下悬崖绝壁处为相思岩,以前此处遍布红豆相思树,又传说常有羽翼俊美的相思岛栖息于树丛之中.
岩下曾建有相思寺,现在仅存北宋时的石雕人像.
缙云山北麓的北温泉公园,背倚巍巍青山,面临滔滔江水,精致秀美,崖壑幽深.
南北朝时这里曾建有温泉寺,后来因山岩崩塌而毁.
此后,又依山临江重修了四大殿,自下而上为关圣殿、接引殿、大佛殿和观音殿.
北温泉公园以四大殿为中心,周围有曲径小桥、流泉飞瀑、岩洞深邃、崖壁陡立,真不愧为川东名胜之地.
四大殿重楼叠宇,错落有致.
大佛殿与接引殿之间,泉水潺潺,汇入戏鱼池内,池上的石桥为明代所建,有500多年历史,池中游鱼往来,水莲浮翠.
观音殿全由铁瓦、石柱建成,又称"铁瓦殿".
殿旁的石刻众多,其中桥栏上的芭蕉麒麟图和极乐鸟图的浮雕都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
四大殿以东有古香园、石刻园、观鱼池、荷花池.
古香园即为温泉寺的旧处,内有宋、明、清代和尚的墓地,并有山石堆砌而成的盆景园.
石刻园内的盘龙塔,高2米,为整石雕成,分五层,顶上有一盘龙,是珍贵的明代遗物.
四大殿北有一个深70多米的乳花洞,洞内迂回曲折,钟乳悬垂,石笋屹立,最深处可闻得地下流水声.
据考查,一万年前这里是温泉的河道.
泉水自乳花洞悬岩直泻而下,形成小飞泉胜景.
泉水依次流入五个大小不同、彼此相连的水池,被称为五潭映月.
飞泉出口处,筑有听泉亭.
此处的温泉有三股泉眼,终年水温在32~37℃,含有很多矿物质,可以治疗多种疾病.
游人一年四季均可以在此沐浴.
观除有许多温泉浴室以外,还建有一个800平方米的露天游泳池和室内儿童游泳池.
北温泉公园内疗养院、宾馆、餐厅齐全,成为一处游览、观光、疗养的胜地.
江劈巫山生奇峡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汇集了千川百河,浩浩荡荡地流过四川盆地,以锐不可档的气势,劈开巫山的崇山峻岭,穿行在著名的三峡之中,滔滔东流.
长江三峡堪称中国山水风光一绝.
千百年来无数诗人画家为她尽情讴歌颂赞,如今已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热线.
北魏时期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三峡景观作了生动的描写:"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白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峡风光,以山色水景相衬.
在三峡中坐船观赏巫山雄姿,如同一幅流动的天然山水图画,令人目酣神醉.
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西起四川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192公里.
两岸巫山雄伟险峻,峡谷幽深奇丽.
三峡之美,在于"雄、险、奇、幽"四字,无一处不能入诗,无一处不能入画.
瞿塘峡口的白帝城坐落在离江而200多米高的山峦之上.
远望可见山顶绿荫中的白帝庙,庙中供奉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塑像,传说这里是《三国演义》中"刘备托孤"的地方.
白帝城号称"诗城",曾吸引了许多诗人墨客,李白在此写下了"朝辞白帝彩云间,暮至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千古绝唱.
杜甫在此居住了两年写下了437首诗.
瞿塘峡的入口处叫夔门,两岸山峰陡削如壁,高1000多米,拔地而起,恰似天造地设的两扇大门,把水势浩大的长江约束成不到百米宽的一股汹涌急流,造成"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的雄伟气势.
夔门北岸叫赤甲山,山岩略显红色,南岸称白盐山,岩壁稍呈灰白.
一个红装,一个素裹,相映成趣.
进峡仰望蓝天一线.
沿岸峭壁上有一条长20公里、宽度不一的纤道,自古以来逆流而上的船只,非得纤夫艰难背纤才能前进.
绝壁之上,还可见一排排整齐的方孔,这是古栈道的遗迹.
这些栈道是在方孔中插入木桩,上铺木板,供人行走.
真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绝壁高处的断岩裂缝里可见有类似风箱状的东西,传说这是鲁班用的"风箱".
1971年有两位采药工冒着生命危险登上"风箱"处,才发现这是古代巴国的棺木,内藏有不少珍贵文物.
这种奇特的"悬棺",在当时是如何安葬在这上不沾天、下不着地的绝壁之上,至今还是一个难解的谜.
瞿塘峡江窄水急,山高谷深,长约8公里.
船行至此,顺水飞流直下,江涛翻滚,令人惊心动魄.
"瞿塘迤逦尽,巫峡峥嵘起.
"长江出了瞿塘峡,过了山势稍见平坦的大宁河宽谷以后,在巫山县境内进入了画廊般的巫峡.
巫峡长45公里,以幽深秀丽著称.
船行至巫峡内,河道迂迥曲折,时见大山挡道,"石出疑无路",忽又峰回路转,"云开别有天".
西岸山高峰多,云雾缭绕,著名的巫山十二峰在茫茫云海之中时隐时现,变幻无穷.
巫山十二峰坐落在南北两岸,北有登龙、圣泉、朝云、神女、松峦、集仙;南有争坛、起云、飞凤、上升、翠屏、聚鹤.
其中最得人青睐的是亭亭玉立的神女峰.
传说神女瑶姬是西天王母第23个女儿,一日云游至巫山上空,只见12条蛟龙正在兴风作浪,危害百姓.
神女大怒,马上运用仙术,顿时电闪雷鸣,将12条蛟龙化作大山.
可是大山堵塞了长江的东去之路,滔滔江水漫向城廓田野,造成一片汪洋大海.
夏禹闻讯赶到,准备开山疏江.
神女见状率众神相助,并授大禹天书一卷,三峡水道终于疏通,大江滔滔东去.
神女乐而忘返,伫立山巅,化作青石,永远俯瞰着这风光奇丽的三峡,为来往船只指点航路.
巫峡之内,山高谷深,经常云腾雾聚.
那棉絮般的云彩,似烟非烟,似雨非雨,终日缭绕在巫山12峰之上,神女峰在云雾之中时隐时现,更增虚幻神奇的迷人色彩.
倘若吟诵起"巫山十二峰,皆在碧虚中,回含云藏日,霏微雨带风"的古诗,令人回味无穷.
巫峡中有金盔银甲峡和铁棺峡等奇观.
在碚石和万流两个小镇之间,有一条叫鳊鱼溪的小河注入长江,这就是川鄂两省的界河.
河边岩壁上刻有"楚蜀鸿沟"四个大字.
郭沫若在《过巫峡》诗中写的"群壑奔荆楚,一溪定界边.
船头已入鄂,船尾尚留川",就是描绘此处的情状.
巫峡两岸曾孕育了中国历史上不少名人.
北宋名相寇准就曾在此任巴东县令,现在临江的巴东县城内还有纪念寇准的秋风亭、寿宁寺和劝农亭的遗址,并流传着寇准为官清廉的不少传说.
古城秭归是楚国伟大诗人屈原和汉代名妃王昭君的故里.
屈原曾在楚国任左徒(副宰相)和三闾大夫,后因受权好排挤而披放逐.
当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后,他悲愤地投汨罗江以身殉国.
他的《离骚》、《九歌》、《橘颂》等名诗与他的爱国精神一样,传芳百世.
王昭君为西汉时美女被选妃入宫,因不屈从权势而贬入冷宫.
当匈奴领袖单于来长安求亲时,昭君自愿嫁给他,远走他乡,开创了汉匈结好的先河.
至今秭归人民都还为家乡出了这样一位识高勇为的美女而自豪.
现在秭归宝坪村内还有昭君祠、楠木井、梳妆台、绣花洞等纪念昭君的名胜古迹.
船过巫峡后,进入一段宽谷,紧逼两岸的悬崖峭壁渐渐远去,两岸岗峦起伏,处处可见郁郁葱葱的桔林.
每到金秋季节,金黄的柑桔挂满枝头,给雄伟险峻的三峡带来勃勃生机.
船行不久就进入最后的西陵峡.
三峡如同一首交响乐,时而舒展,时而激昂,西陵峡长66公里,以滩多水急著称,成为三峡乐章的高潮.
西陵峡的西段有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和崆岭峡,东段有灯影峡和黄猫峡,中间还有一段宽谷.
西陵峡两岸危崖耸立,时有山岩崩落倒塌.
有些岩壁向岸边伸出,形成险滩,江流冲刷在险滩之处,水流如沸,泡旋翻滚,汹涌激荡,惊险万状.
在兵书宝剑峡的岩壁之上,可见有一部"兵书"藏于裂缝之中,而底下激流之中悬立一柱岩石,似一柄巨剑.
相传诸葛亮带兵入川,将兵书和宝剑安藏于此,附近还有一岩洞,相传为诸葛亮屯粮的米仓.
其实,"兵书"也是古代的悬棺,尚不知何年安葬在绝壁之上.
急流而下,两岸峰峦崔嵬,巉岩突露,有两块重叠下垂的赭色岩石,一形如牛肝,一酷似马肺.
可是在清光绪年间,它却遭到帝国主义军舰的炮击,竟使"马肺"下半部残缺不全!
出了牛肝马肺峡,进入素称"鬼门关"的崆岭峡.
这是三峡之中最为惊险的险滩,暗礁密布,恶浪翻滚,水流紊乱,真是"十丈悬流万堆雪,惊天如看千陵涛",曾使无数船工胆颤心惊,过去有不少船只在此倾覆.
解放以后,大小礁石被炸毁,航道畅通,过往船只再也毋虑翻舟之险了.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这是毛泽东同志在《水调歌头·游泳》一词中对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憧憬.
三峡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可谓举世无双.
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些有识之士不断提出在三峡筑坝的设想.
在今日西陵峡中的三斗坪一带,能看到两岸花岗岩山体上,已经摆开了建造三峡大坝的阵势.
不久的将来一座装机容量为2500万千瓦的超大型水电站将屹立在此,成为三峡旅游中的新景区.
三斗坪以下,文经过著名的灯影峡、黄猫峡,沿途可见规模宏大的黄陵庙,传说为诸葛亮入蜀时重修,内有禹王殿、武侯祠等古迹,欧阳修、苏东坡在此均留有名诗.
西陵峡两岸的石灰岩山壁之上,有200多个奇特的溶洞.
灯影峡北岸的黄颡洞,洞深无底,洞中有暗河,传说可通当阳甘泉寺.
著名的三游洞在三峡出口处南津关附近.
相传白居易和其弟白行简以及元稹在此不期而遇,三人相约游洞,并作诗20首,书于石壁.
白居易在《三游洞序》中写道:"以吾三人始游,故曰为三游洞".
100多年后,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也同游三游洞,各刻一首诗于洞壁之上.
因此,三游洞名声大震,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
三游洞附近还有陆游泉,陆游为此泉写下"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诗句.
南津关是西陵峡的终点,它和瞿塘峡的夔门是三峡首尾的天然门户.
南津关两岸绝壁耸天,江面狭窄如一细颈瓶口,锁住了滔滔大江.
此处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真是"上有万仞山,下有千丈水,苍苍两崖间,阔狭容一苇".
长江一出南津关,西岸山势坦荡,江面骤然展开,关口内外迥然不同的景色,往往使人有"入峡喜巉岩,出峡爱平旷"之感.
"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水电站耸峙在宜昌城附近,横锁大江.
来往的船只均须从船闸而过.
由于葛洲坝水电站的筑成,三峡内水位提升了10米左右,西陵峡内的不少暗礁险滩已沉入江底,大大方便了船只的航行.
回首三峡之行,那壮丽的山川,令人驰魂夺魄,那湍急的江流,令人目眩神迷,那巫山12峰,更令人流连忘返,终生向往.
三峡真不愧为祖国山川的瑰宝,神州大地上的一颗熠熠闪光的明珠!
西岳华山天下险西岳华山以"险"著称,自古即有"华山天下险"之说.
从陇海线坐火车过孟塬车站时,即可见华山巍然雄峙,它的四周绝壁如削,举目仰望,山顶诸峰如同花状,高耸入云,令人敬畏.
古代"花"、"华"两字相通,故华山是以其形而命名,又名太华山.
由于华山太险,所以在唐代以前很少有人登临.
杜甫在《封西岳赋》中写道:"太华最难上,故封禅之事,郁没罕闻.
"历代君王祭西岳,都是在山下西岳庙中举行大典.
唐代道教兴盛,道徒开始居山建观,逐渐在北坡沿溪谷而上开凿了一条险道,形成了"自古华山一条路".
1949年5年,七名解放军勇士在一位樵夫带领下,冒险从东坡绝壁攀援而上,消灭了国民党残余部队600余人,留下了一曲"智取华山"的英雄之歌.
传说华山曾和黄河东岸的中条山合为一山,而黄河在此受阻而不能东流入海,所以经常洪水泛滥,淹没村庄田野.
此事被巨灵神所知,一怒之下用大手掰开两山,从此黄河东流.
从而在华山东峰绝壁上,留下了巨灵神的掌迹,西峰岭脊上留下他的脚印.
其实,华山是一座花岗岩山体,大约在8000万年前随着激烈的地壳运动迅速隆起.
华山北侧沿陇海铁路一带则是一条深大的断陷带,由此形成了四壁近千米的悬崖.
像华山这样险绝之景,在我国各大名山之中实属罕见.
人们历经艰难登上华山顶峰时,无不为自己的勇气和毅力而感到自豪.
华山之险始于青柯坪以上.
从山口的玉泉院沿华山峪溪谷而上,沿途虽山高谷深,但尚好行走.
过五里关、石门、十八盘和云门等处,到青柯坪已是海拔1000多米高处.
过青柯坪后,只见众峰夹峙,绝壁面立,山势愈见峻险雄奇.
一道370余级的陡坡石道在岩石缝隙中穿过,此即为华山第一险处——千尺幢.
石级只容两人侧身而过,由于太陡,石级之宽只容半足,须小心翼翼拉着铁索而上.
石级终处有一洞口如同天井,上有铁盖,倘若盖住洞口,进山之道也就关锁了.
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过了千尺幢,不远又是百尺峡,这是华山第二险关.
百尺峡的磴级凿刻在几乎垂直的右壁之上,两旁无崖所依,只有两条粗大铁索供游人拉扶而上.
百尺峡尽头,有一块崩落的巨石夹在两壁之间,人从石下战战兢兢而过,此石称"惊心石".
再上又到达第三险关——老君犁沟.
这是一条临崖深沟,传说是太上老君牵牛犁成.
此沟深不见底,石级依壁临沟而过.
过了这些惊心动魄的险途之后,可到北峰.
北峰海拔1615米,是华山诸峰中最低一个,在此可以尽情南望华山东、南、西诸峰削立的雄姿.
继而南上又须过第四道险关"擦耳崖".
顾名思义,游人在此要贴壁擦耳而过,下临万丈深渊.
再往前则到第五险关——苍龙岭.
苍龙岭是一道长1.
5公里、陡45度、宽仅1米的岭脊,是北峰南临三峰的必经之路.
岭脊上光滑圆溜,刻有300多级石级,两旁悬崖直落700多米,望之令人昏眩.
如遇大风,更叫人魂飞魄散.
传说韩愈登华山至此,"顾视其险绝,恐栗,度不可下,乃发狂恸哭,欲遗书以为诀.
"苍龙岭尽头处留有"韩退之投书处"石刻.
现苍龙岭两侧有石栏铁索相护,游人小心而过苍龙岭后,无不笑谈韩愈投书的故事.
苍龙岭下经常云雾弥漫,岭脊时而露出云层,随着白云飘浮,宛如一条苍龙在昂首、拱背、摆尾,戏游于云海之中.
过了苍龙岭,再过单人桥、通天门,便到了三峰环抱、松柏成荫的莲花坪.
莲花坪为三峰夹峙之间的小盆地,地势平坦,三峰之水汇于此处,形成28个碧潭,称为"二十八宿潭".
并有玉井、玉泉,遍地可见奇花异草.
登临华山途中,一路上只见石骨裸露,巉岩怪石,历经艰险来到这秀丽幽静之地,忽觉情趣异然,纷纷在此小憩,环顾三峰如出水芙蓉,好像在招唤人们继续勇往直前.
东峰又名朝阳峰,高2100米,峰顶斜削,绝壁千丈.
游人要攀援绝壁之上的"云梯"才能登峰.
峰之东壁悬崖上巨灵神掌清晰可见,五指分明,维妙维肖,令人叫绝,被称为"华岳仙掌第一景".
其实这是绝壁岩石上的裂缝,长期受雨水浸润,岩石中矿物质被氧化后成为若干条红黄色的"指印".
唐代诗人刘禹锡为之诗曰:"俄然神工就,美迹露指爪.
"从东峰东行还有"鹞子翻身"等极为惊险之道,直通下棋亭.
西峰又名莲花峰,高2083米,此峰三面临空,悬崖万仞,山顶形如莲花,是华山上最为峻美奇秀的山峰.
最高处称摘星台,晴夜满天星斗似伸手可摘.
峰上建有翠云宫,宫外有一馒头状巨岩,被两道石缝断为三截,这就是华山有名的"斧劈石".
相传玉帝女儿三圣母住在华山,在山野之间遇见穷书主刘彦昌,两人爱恋成婚,生下一子名沉香.
三圣母的哥哥二郎神知道此事后大发雷霆,派出天兵天将盗走三圣母的宝莲灯,逼走刘彦昌,并将三圣母镇压于华山之下.
沉香经霹雳大仙抚养,日夜炼身,至16岁后沉香设法盗回宝莲灯,战败二郎神,并用神斧劈山,救出了母亲,至今斧劈石旁还立有一柄2米多高的铁斧,斧柄上铸有"仙家宝斧,七尺有五,赐于沉香,劈山救母"16个大字.
其实,裂缝是花岗岩自然风化后断裂而成的.
南峰为华山最高峰,海拔2160.
5米.
峰上有东、西两顶.
东称松桧峰,西称落雁峰.
两峰之间有一池清水,名为仰天池.
池水清澈而常年不涸,池旁有许多题刻,如"太华绝顶"、"高与天齐"、"袖拂天星"等等,妙点意境,令人回味.
顶上尚有老君洞、炼丹炉等胜迹,相传是老聃隐居修道之处.
华山一直是道教独占的名山,全山上下有多处道观.
上南峰,又要经历一段险道.
从东坡的"南天门"右坊登峰,有一条依绝壁而筑的长空栈道.
一根根的木椽长约半米,一端插入岩壁石洞之中,一端凌空横立,椽本之上铺设木板,全长数十米.
过此栈道既要勇敢,又要沉着,紧扶铁索,屏息静气,小心挪步,眼观脚尖,而不可俯视万丈深渊.
不过此险,则不能到达绝顶.
登上华山顶峰,今人感到无比的兴奋,所视之处正如李白诗曰:"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又如寇准诗云:"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
"一股顶天立地、不畏艰险的豪迈浩然之气从胸中升起,将永远激励人们在人生的征途中勇往直前!
千古功罪话骊山在古城西安以东25公里处,有一座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千年史说的名山——骊山,它与附近的秦始皇兵马俑、半坡博物馆等名胜一起,组成了一组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成为世界各国旅游者来年旅游的"热线".
骊山坐落在一马平川的渭河平原之上,东西长约5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顶部平坦而略有起伏,海拔高度为1302米,与渭河平原的高差约800多米.
满山林木苍郁,远望如一匹俊美的骊马.
传说骊是女蜗补天时所骑的一匹青灰色的骏马,骊山即为这匹骏马所变.
其实,骊山在地质历史时期是由于地层断裂而上升隆起的断块山,突立在平原之上,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骊山的断层纵横交叉,从断层深处涌出的涓涓温泉几千年来溢流不息.
早在2700多年前,西周幽王曾在此建造"骊宫",供王族在此沐浴游览取乐.
我国历史上曾有11个朝代先后建都西安,历代帝王都在此兴建富丽堂皇的宫苑.
秦始皇也曾大兴土木,建成温泉池,并赐名"骊山汤".
到了唐代天宝年间,唐玄宗宠爱有倾城倾国之貌的贵妃杨玉环,在此兴建规模宏大的华清宫,其辉煌壮丽之盛,比当时长安城内的皇宫有过之而无不及,真是"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唐玄宗和杨贵妃在此过着糜烂奢华的生活,如同白居易在《骊宫高》一诗中所写:"八十一车千万骑,朝有宴饫暮有赐.
中人之产数百家,未足充君一日费.
"相传杨贵妃爱吃荔子,唐玄宗令驿马飞递,日夜兼程送到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诗).
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华清宫过着荒淫无度的生活,终日不理朝政,民不聊生,诗人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愤诗句.
后来终于导致"安史之乱".
杨贵妃被迫缢死千马嵬坡.
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成为记载了这一帝妃爱情悲剧的史诗.
今日游人步入山麓华清宫大门时,时时处处都能令人追寻回味这一段历史.
题有郭沫若手书"华清池"的大门,即富有宫庭园林的气派.
在碧波涟漪的九龙池畔的绿荫丛中,散落着金碧辉煌的殿宇、牌楼、亭榭、石舫.
池东岸是宜春阁,池西岸是九曲回廊.
池北的飞霜殿红柱挺立、雕梁画栋,门前有石狮、石牛各一对,相传为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寝宫.
池西南新建了"唐华清宫御汤遗址博物馆",四座仿唐的宫殿式建筑于1990年9月落成.
殿内保留有唐玄宗时代所建御汤的遗迹,供游人一睹千年前皇家浴池的风貌.
这一遗址发现于1982年,经过数年细心挖掘,先后清理出五个石砌的汤池,其中最大的"莲花汤",也称"御汤九龙殿",是专供唐玄宗李隆基沐浴使用,浴池为两层台式,上层为长方形,下层为八边形,若放满泉水,则近100立方米,俨然是一个室内游泳池.
"海棠汤"亦名"贵妃汤"、"芙蓉汤",池形如一朵盛开的海棠花,正中有一个石刻的莲花状进水口,清澈的泉水从"花芯"中喷涌而出.
亲睹此景,不禁使人想起白居易诗曰:"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其余三池为"星辰汤"、"尚食汤"和"太子汤",均为皇族和侍臣所用.
骊山温泉最早发现于西周,现在共有四个泉眼,水温常年在43℃,水色透明无色,富含各种矿物质,出自地下1000米深处.
因为受到地层断裂的影响,地壳深处的热量使水温增高.
即使隆冬季节,温泉流经之处,热气腾腾,春意盎然.
自古以来,人们就发现骊山温泉具有"神井堪消疹、温泉足荡邪"的神奇疗效.
现在的华清池内已建有温泉宾馆和疗养院,有各种浴池86个,在同一时间内可容纳二、三百人洗浴.
1960年10月7日,周总理陪同尼泊尔国王游览华清池,选择了供普通游客使用的七号浴池洗浴,给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今前来的游人无不以一浴为快,真是"却喜温泉一脉水,而今不洗帝王脸"了.
经九龙池往东南过望湖楼三门洞,从左边踏上山坡,见有碑亭、棋亭、飞虹桥、望河亭等,参差错落.
右边的飞霞阁,传说当年杨贵妃每次浴后,都要登亭观景晾发,故又叫"晾发台".
中间有一平台,上有五间厅,是唐华清宫玉女殿旧址.
清代康熙皇帝西巡和慈禧避难西安时,曾进行过两次修缮.
1936年"西安事变"时,蒋介石就住在这里.
当年12月12日深夜,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联合发动兵谏,在此与蒋介石的卫兵发生枪击,弹洞至今尚清晰可见.
蒋介石惊慌出逃,从后山攀道而上至山腰,躲藏在石缝里,至天色微亮时才被发现.
以后在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下,蒋介石被迫实行国共合作的抗日政策,全国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局面,并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
这一震惊中外的事件载入史册,使骊山成为今日人们追思这一历史的场所.
五间厅内保留了当年蒋介石居住时的原状,山腰上的"兵谏亭"附近是当时蒋介石的藏身之处.
登亭俯视,华清池全景尽收眼底,只见龙池如镜,殿宇起伏,花木繁茂,美不胜收.
"兵谏亭"以上的山路渐陡.
先可到老君殿,内供老君玉像.
殿旁一个大石槽,传为唐玄宗养鹿所用.
殿东侧之下,是长生殿的遗址,传说唐玄宗和杨贵妃在七月七日之夜观看牛郎织女星,发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
沿山路东去,可到石瓮谷,谷中有瀑布,景色幽深,谷西山崖上有周幽王的骊宫遗址.
老君殿之上有老母殿,供奉的老母即为炼右补天的女娲氏.
在此可直上骊山第一峰东绣岭.
相传在周幽王时建有一座烽火台.
周幽王为了博得宠妃褒姒一笑,燃起烽火,使各路诸侯以为有战事而调兵遣将前来救驾.
实是一场祸国殃民的闹剧.
不久,西戎兵马真来侵犯,但烽火已失信于诸侯,周幽王终于身亡于战火之中.
后人以"褒姒一笑失天下"之语来讽喻这个昏君.
现在在烽火台遗址上又造起一座仿古烽火台,高约13米,底座有10米见方,台顶有一亭阁.
人们在此极目远望,富饶的800里秦川展现在眼前,渭河如带,秦岭似屏,气象万千,不仅使人感受到祖国山河壮美,更令人追思中华几千年的历史沧桑,而今日的骊山已是换了人间!
石窟宝库麦积山公元四、五世记,随着佛教传入我国,石窟艺术也应运而生.
坐落在著名的"丝绸之路"上的麦积山石窟,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窟、洛阳龙门窟并驾齐名为我国的四大佛教石届,成为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麦积山在甘肃省天水市东南30多公里处,是秦岭山脉西端小陇山中突起的一座孤峰.
山峰高140米,呈圆镌形,如同农家堆起的麦垛,故名麦积山.
这里既有峰峦雄伟的西北风光,又有密林清泉的江南秀色,名胜众多,古迹遍布,成为我国西北最著名的旅游区之一.
从天水市到麦积山之间要路经街亭古镇.
据传这里就是三国时蜀汉名将马谡战败之地,《失街亭》就是根据这一事件编成的一出京剧.
现在街亭古镇上还保留有古代风貌的民居和古朴的市容.
唐代大诗人杜甫亦在此住过几年,写下《秦州杂诗》20首流传后世,现在还有草堂遗址.
街亭镇以东不远还有一处温泉,隐匿在深山峡谷之中,现也成为一处疗养胜地.
早在公元348~417年间的后秦时期,就有人在麦积山上凿石为龛,塑造佛像.
以后历经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都不断在此塑造佛像,前后达1500多年,终于建成了仅次于敦煌的我国第二大石窟群,如同一颗佛国明珠在西北麦积山石窟的惊险陡峻,在我国的各处石窟中是罕见的.
石窟开凿在距山脚几十米高的垂直石壁上,大的宽30米,小的仅容一身,层层相叠,上下错落,密如蜂房,洋洋大观.
洞窟之外,全靠架设在崖壁上的凌空栈道连结.
人们攀上这蜿蜒曲折的栈道,须小心行走,不敢回顾,既觉惊恐,又觉奇妙,无不为我们祖先这种独具匠心和大胆的设计而由衷地感到敬佩.
古诗称赞说:"其青云之半,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窟,虽自人力,疑是神工.
"当地有"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
"先有万丈柴,后有麦积崖"等民谚,可以想象当年修筑石窟的工程之浩大与艰巨.
唐朝开元年间,天水一带发生强烈地震,麦积山中部洞窟塌毁,使得原来是完整一座的麦积山分裂成东、西两崖.
现在东崖上有洞窟54个,最高的牛儿堂,距山麓60多米,龛外有三尊大佛,巍峨壮丽.
西崖上有洞窟140个,最高为天堂洞,距山麓70多米,构筑精巧.
全山有大小佛像7200多尊,精美壁画1300多平方米,大多保存完好,成为稀世的艺术瑰宝.
麦积山石窟以泥塑为主,其艺术手法高超,为世间所少见.
其中有数以千计与真人大小相仿的圆塑佛像,形态逼真,表情真实,农饰服装无不再现了当年的风貌.
最大的阿弥陀佛有16米高,最小的影塑小佛仅10厘米,都栩栩如生,精巧细腻,令人赞叹不已.
有的佛像体态丰满、端庄慈祥,有的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有的面含笑容、招手致意,还有许多聪慧虔诚的少年和天真的儿童形象.
尤其难得的是,这些历经1500多年期间逐渐塑成的佛像,成为一部中国历史的画卷,再现了各个时代的文化、宗教、艺术、民俗的演化过程.
麦积山石窟虽以泥塑为主,但也有不少石雕和壁画.
这些精巧的壁画在我国各地发现的同时期作品之中,也都称得上是精品了.
麦积山作为"东方艺术的宝库"是当之无愧的.
麦积山最大的建筑是七佛阁,建在离地面50米高的峭壁上,是我国典型的汉式崖阁建筑.
人们在此可以凭栏远眺.
若在此随手撒下花瓣,会随气流向上飘逸,凌空飞舞,蔚为奇观.
游人至此都高兴地试一试"天女散花"的情趣.
所以,七佛阁又得名"散花楼".
从七佛阁沿山径登上山顶,只见远处群山逶迤,层峦重叠,近处林木葱笼,百花争妍,泉清溪碧,真可谓"甘肃小江南".
顶上耸立一座魏文帝时修建的舍利塔,高约9米,亭亭玉立.
麦积山上经常云雾飘渺,恍如仙境,所以"麦积烟雨"自古以来被列为"秦州八景"之首.
现在的麦积山上已新架和修复了1300米长的凌空栈道.
有40多米长的"天桥"把分成两壁的东、西两崖重新连结起来.
洞窟前安装了遮檐和铁纱门窗,窟龛也装饰一新.
这颗西北佛国的明珠和雕塑艺术的宫殿得到了妥善的保护.
麦积山周围还扩建了"仙人崖"、"石门"和"曲溪"等新的景区.
仙人崖在麦积山西北15公里处,由三崖、五峰、六寺组成.
崖峰耸峙在溪水之畔,寺庙建于崖峰之间.
传说这里常有神仙出没,流传着不少神仙的故事.
三崖上也有不少洞窟.
保存有唐宋以来许多塑像和壁画.
崖下的净土寺为群峰所环抱,松柏森林,是一处清幽寂静之地.
石门山在仙人崖以东10里处.
这里奇峰罗列,如刀削斧劈,形状挺拔险峻.
南、北两峰相峙,拔地而起,形成一道天然的石门.
每当中秋之夜,明月从石门中冉冉升起,如玉盘腾空,皎洁无比.
周围山色朦胧,万籁俱寂,故有"石门夜月"的美景之称.
石门山峰峦奇秀,云海茫茫,有"陇南小黄山"的赞誉.
曲溪在麦积山以南约20公里处.
曲溪蜿蜒于约10公里长的峡谷之中,山环水复,峰奇溪清.
两边峰岭接天,山上树木郁郁葱葱,岚雾弥漫.
而溪谷之间水声潺潺,鸟语花香,莺飞蝶舞.
人们沿溪而行,仿佛来到"溪曲三三水"的武夷山,又像是走进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之中.
曲溪间有许多巨石露于水面,有似水牛,有如蛟龙,有像青蛙,有若水貂……,色彩斑斓的鹅卵石,卧于清澈的溪底,十分逗人喜爱.
在观音殿后有一黄龙洞,洞内景色奇幻,寺前有碧石崖,光洁秀润,也令人赏心悦目.
麦积山以它悠久的历史、辉煌的艺术、绮丽的风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向他们施展着独特的魅力.
风光绮丽的天山我国西北新疆境内的天山,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
天山群峰高耸入云,披着银盔白甲般的冰雪,在湛蓝的天穹下晶莹闪亮.
山坡上云杉成林,芳草成茵,牛羊成群,是维吾尔族牧民的牧场.
称为天山明镜的天池,是一个由古代冰川和泥石流堵塞河道而形成的高山湖泊.
湖面曲折幽深,宽数百米到千余米,长达3公里.
四周雪峰上消融的雪水汇集于此,平静清澈的湖水倒映着青山雪峰,一片安谧宁静的气氛,使人感到无比舒适.
传说天山上的天池曾是西王母会聚众神仙举行蟠桃盛会的地方,所以又称"瑶池".
在《穆天子传》中还记载这样一个神话故事:3000年前的周朝穆王曾乘坐"八骏马车"西行天山,在天池会见西王母.
穆王赠送大批中原特产的锦绸美绢.
西王母则回赠天山的瑰宝奇珍,并邀请穆王游历天山名胜.
穆王为此书"西王母之山",还植树留念.
临别时,西王母劝饮再三,即席歌曰:"祝君长寿,愿君再来.
"唐朝诗人李商隐写诗记述了这一次盛会,诗曰:"瑶池阿母倚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这个动人的故事,反映了自古以来我国中原民族和西北少数民族一直保持了和睦相亲的关系.
从乌鲁木齐市乘汽车到天山天池有100公里,一路上奇峰峥嵘,浮云缭绕,山路蜿蜒曲折.
路经石峡,风光奇特.
石峡两侧山峰接天,抬头只见蓝天一线.
一道清溪由远方奔腾而来,从陡峻的河谷中直泻而下.
转过山头,有一个碧绿的小湖,传说是王母洗脚的地方,名为小天池.
从小天池盘山而上,即到了海拔近2000米的天池了.
这里青山和碧水相映,白云和绿树共影,湖光山色,风光绮丽.
四周山坡上,挺拔的云杉苍翠,林间草坡中山花盛开.
特别在盛夏季节,这里气候凉爽、空气清新,是一处难得的避暑胜地.
倘若严冬来临,满山上下银装素裹,雪压冰封,湖平如镜,冰冻数尺,又成为一个天然的冰上运动场.
天池南面衬映着雄伟的博格达峰.
博格达峰海拔5445米,是天山东部第一高峰,巍峨挺拔,山峰3800米以上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区,山顶白雪皑皑,故有"雪海"之称.
远望有三峰并列,高入云霄.
山谷中有50多条现代冰川.
这些冰雪的融水涓涓流淌,汇入天池,流向山麓,滋润着天山脚下干涸的大地,形成一片片"绿洲".
博格达峰是勇敢的登山者攀登的目标.
据传,"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曾登上博格达峰,并在天山会见了当时西来传道的长春真人丘处机.
唐太宗时在博格达峰下设过"瑶池都护府".
清朝乾隆年间的新疆都统明亮曾在博格达山和天池一带勘察地形,开山引水,并在天池渠口附近立石碑纪念此举.
天池附近还有不少名胜古迹,曾经建立过十几座古刹.
清乾隆年间所建的福寿寺隐藏在翠林深处,因用青砖铁瓦所建,所以又称"铁瓦寺".
天池的西面还有东岳庙遗址,池下有无极观.
翻过香炉台,即可见到被称作"锅底坑"的山间凹地,这是一处牧草丰美的夏季牧场.
在平坦的草地上,突兀着一座高出周围山头的奇峰,称为"灯杆山",传说过去山上有一盏长明的"天灯",远在百里之处的乌鲁木齐还可以看到它的光辉.
有"静扫群山出,突兀撑青空"的诗句赞美灯杆山的气势.
天山中还有许多珍奇的动植物.
最引人注目的是满山遍野的云杉和塔松,四季常青.
林中到处可见野蔷薇、松蘑和各种药用植物.
春夏之际,山花烂漫,姹紫嫣红,香气袭人.
在3000多米以上的雪线附近,顶风傲雪的雪莲凌寒怒放.
雪莲形似莲花,叶如芭蕉,叶色淡绿,花瓣洁白,花芯为紫红色和橙色,一朵花如碗口大,芳香四溢,为这一片冰天雪地的世界带来了勃勃生机.
天山的密林之中,还有大角绵羊、天山鹿、天山羚羊蹦跳出没.
雪线附近的雪鸡和天池湖畔的狍子,是餐桌的美味佳肴.
天山是维吾尔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人热情、豪放、好客,在天池附近没有不少帐蓬毡房,用奶茶、抓饭、烤羊肉等富有民族特色的饭菜和哈蜜瓜、葡萄等甜美瓜果款待来客.
每当清风明月之夜,美丽的姑娘和英俊的小伙子,还有老人和小孩,都围着篝火,弹起冬不拉,跳起新疆舞,给来此的四方游客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世界屋脊第一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
13米,以世界第一高峰的雄伟风姿,屹立于中尼边境的喜马拉雅山脉的中段,附近耸峙着洛子峰、南迦帕尔巴特峰、乔奥尤峰、希夏邦马峰等6座8000米以上的姐妹峰,成为世界上高峰簇拥、地势最高的地方.
珠穆朗玛,是藏语中"女神"的意思.
在我国的藏史和传说中有不少关于珠穆朗玛女神的故事.
早在1717年,清政府派出测量人员在珠峰地区测绘地图,就发现了它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并在地图中精确地标出了它的位置.
珠穆朗玛峰被称为世界第三极,它的海拔高度举世无双,远在200公里之外,人们就能看到它形如金字塔似的巍峨峰顶,峰坡上悬挂着一条条绚丽多姿的冰川.
在这一片无人的世界中,珠峰充满了神奇莫测的奥秘,吸引了多少勇敢的探险家、登山家和科学家希望能踏上这世界的屋脊.
从1921年至1939年间,英国先后8次派出登山队从我国西藏的北坡攀登珠峰,最后均告失败.
1953年尼泊尔和新西兰两位登山家首次从尼泊尔境内的南坡登上了珠峰.
珠峰顶部气候常会骤变,空气极为稀薄,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四分之一,气温常在零下30~40℃.
尤其是从北坡登山比南坡更为艰难,沿途险境迭起.
但是我国登山队的三位英雄,以无坚不摧的气概,终于在1960年5月25日从北坡登上了珠峰,写下了世界登山史上史无前例的一页.
1975年5月27日,我国六位男登山队员和一位女登山队员先后两次从北坡登上珠峰,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在世界最高峰上高高飘扬.
1990年5月7日至10日,由中、苏、美三国登山队员组成的珠峰和平登山队分四批共计20人登上了世界顶巅,创造了征服珠峰人数最多的一次世界纪录.
从西藏首府拉萨乘汽车到达日喀则,再到小城拉孜,向南翻过5000多米高的嘉错拉山,珠峰昂首天外的雄姿已在眼前.
珠峰北坡5000米高处的绒布寺,是一座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寺庙,这里是登山队的大本营.
从这里登山,到达5400米高处,已是一片白雪皑皑的银色世界,一条条巨大的冰川覆盖着山坡,在阳光下晶莹闪光,呈现出美丽的蔚蓝色,耀人目眩.
在中绒布冰川中,有一处罕见的冰塔群:一座座冰塔耸立,有的巨大似高楼,有的纤细如柱子,有的精巧的像冰帘、冰桌、冰笋、冰蘑菇……琳琅满目,绚丽夺目,美不胜收,真如走入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
这种独特的冰塔景观是因为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产生"冰面的差别消融"所形成的.
阳光照射不到的一侧,冰川消融得慢,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冰塔;阳光照射强烈的地方,则形成冰塔之间的深沟.
这些大自然精工巧作的冰塔林,从5700米处一直到6000多米处,长达10多公里,真可谓难得一见的天然冰雕艺术宫.
继续向上,则到达北坡的险处之一——北坳天险.
北坳高差400多米,坡度陡峭,明的和暗的冰裂缝纵横交错,布满了整个陡坡,极容易发生冰崩与雪崩.
当冰崩发生时,上百吨重的大冰块从陡坡上跌落,刹时间轰鸣如雷,满天雪飞.
1923年7个英国登山队员就在此丧命,被称为连飞鸟也难以越过的天险.
第二台阶是通往峰顶的最后一道天险,这里的坡度竟达60°~70°,由于空气稀薄,登山运动员每爬一步,都要付出极大的体力,要有极其坚强的毅力.
在7450米的高度上,白皑皑的冰雪不见了,这是由于强劲的高空风使冰雪无法积存,珠峰裸露出风化严重的岩石,结构很松散,稍不注意,散石会下堕.
一块小小的堕石,甚至于会在山坡引起一场剧烈的雪崩.
当勇攀世界顶蜂的登山队员跨上珠峰之巅的时候,可以看到这世界的屋脊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鱼脊形状的地带,宽不过1米,长10余米,脚下是连绵起伏的群山雪峰.
如同一片凝固的大海,远眺云海茫茫直连天际.
天气晴朗时,视野可达360公里以内的范围.
1975年5月27日北京时间14时30分,勇敢的中国登山队把3米高的红色金属觇标牢牢地树起在峰顶上,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这地球之巅.
这时在峰下10个控制点进行观察的其他科学工作者兴奋地看到这一觇标和红旗,他们抑止住无比激动和兴奋,抓紧进行了高度测量.
经过精确的计算,终于向全世界宣布了世界第一高峰为8848.
13米(以青岛黄海平均海面为基准)的精确数据!
从60年代以来,我国的科学工作者已在珠峰地区进行了大量的科学考察工作,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科学考察成果.
逐渐揭开了世界屋脊的神秘面纱.
我国的青藏高原在6亿年前还是一大片广阔的海洋.
当时远在南半球海洋中的印度板块不断地向北飘移,古海的面积逐渐缩小.
到4000万年前至3000万年前时,印度板块开始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使青藏高原迅速地抬升,喜马拉雅山脉强烈地隆起,珠穆朗玛峰随之也耸立于地球之巅.
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山脉,而且上升的趋势越来越快.
据科学家估计,大约在1000万年前,每万年上升不到0.
5米;在50万年前,每万年上升达20多米;在最近12000年前以来,竟上升了300多米,目前,珠峰还在不断上升之中,它将永远占据世界顶巅的桂冠!
中国登山从征服了珠穆朗玛峰,证明了中国人民的坚韧不拔、勇敢无畏的精神.
中国的科学家们对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和珠穆朗玛峰的科学考察与研究,印证了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后记笔者近几年来也曾从事一些旅游地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考察与游览了一些祖国的名山.
壮美无比的山景、璀璨的文化遗存和悠久的历史古迹,无一不令我怦然心动而深深地陶醉.
但要写成一册《中国名山》,却时时感到笔拙而难以尽意.
在写作中,曾参阅了大量的专著和文章,在此恕不一一列出.
郑石平同志为本书选择了多幅彩色照片,为本书增色不少.
在此谨表示的衷心的谢意.
文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陈胜庆于华东师范大学

Pia云服务香港月20元游戏提供香港CN2云服务器

Pia云商家在前面有介绍过一次,根据市面上的信息是2018的开办的国人商家,原名叫哔哔云,目前整合到了魔方云平台。这个云服务商家主要销售云服务器VPS主机业务和服务,云服务器采用KVM虚拟架构 。目前涉及的机房有美国洛杉矶、中国香港和深圳地区。洛杉矶为crea机房,三网回程CN2 GIA,自带20G防御。中国香港机房的线路也是CN2直连大陆,比较适合建站或者有游戏业务需求的用户群。在这篇文章中,简...

RackNerd($199/月),5IP,1x256G SSD+2x3THDD

我们先普及一下常识吧,每年9月的第一个星期一是美国劳工节。于是,有一些服务商会基于这些节日推出吸引用户的促销活动,比如RackNerd有推出四款洛杉矶和犹他州独立服务器,1G带宽、5个独立IP地址,可以配置Windows和Linux系统,如果有需要独立服务器的可以看看。第一、劳工节促销套餐这里有提供2个套餐。两个方案是选择犹他州的,有2个方案是可以选择洛杉矶机房的。CPU内存SSD硬盘配置流量价格...

RAKsmart秒杀服务器$30/月,洛杉矶/圣何塞/香港/日本站群特价

RAKsmart发布了9月份优惠促销活动,从9月1日~9月30日期间,爆款美国服务器每日限量抢购最低$30.62-$46/月起,洛杉矶/圣何塞/香港/日本站群大量补货特价销售,美国1-10Gbps大带宽不限流量服务器低价热卖等。RAKsmart是一家华人运营的国外主机商,提供的产品包括独立服务器租用和VPS等,可选数据中心包括美国加州圣何塞、洛杉矶、中国香港、韩国、日本、荷兰等国家和地区数据中心(...

妃夕妍雪19为你推荐
深圳市福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uctools我的UC上不去。好急呀,请帮帮我。destoondestoon有多少人用Destoon做站destoondestoon多少人是从PHP168过来的啊?Destoon的B2B很好,强烈支持你们centos6.5centos 6.5服务器基本配置有哪些新iphone也将禁售iPhone已停用,停用时间为多久?360退出北京时间电脑桌面右下放了时间不对了怎么可以准确调回北京时间重庆电信断网为什么重庆电信沙坪坝天星桥这网络老是掉线播放flashsns网站有哪些最近两年哪些SNS网站比较火
linode 私人服务器 cloudstack 京东云擎 租空间 南昌服务器托管 html空间 vip购优汇 免费测手机号 搜索引擎提交入口 免费外链相册 网购分享 国外在线代理服务器 alexa世界排名 机柜尺寸 server2008 godaddy域名 let 极域网 阿里云主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