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C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TB10504-20XXPJxxxx-20XX铁路建设项目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文件编制办法(征求意见稿)201*-*-*发布201*-*-*实施国家铁路局发布铁路建设项目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文件编制办法TB10504-201X(征求意见稿)主编单位: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批准部门:国家铁路局施行日期:201X年*月*日中国铁道出版社201X年·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铁路建设项目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文件编制办法TB10504-201X*****出版社出版网址:www.
*****.
com地址:邮政编码:******电话:(010)发行部)******发行******印刷850mm*1168mm1/32***印张***千字20**年**月第1版20**年**月第1次印刷印数:1-****册版本:1999年7月第1版2007年6月第2版201*年月第3版统一书号:定价:**.
**元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侵权举报电话:(010)*******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寄本社出版部调换前言本办法是根据国家铁路局《2015年铁路工程建设标准编制计划》的通知(国铁科法函﹝2015﹞62号文)的要求,由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对原行业标准《铁路建设项目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文件编制办法》(铁建设﹝2007﹞152号文)进行修订的基础上编制完成的.
在修订过程中,编制组经广泛的调查研究,全面总结我国铁路、特别是近年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重载铁路设计文件编制方面的经验,对照检查原《编制办法》与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技术政策间不相适应的内容;贯彻国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落实现代综合交通运输发展、保护自然生态和环境、节约土地和能源等技术要求;将适合我国铁路工程建设发展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各行业规范、标准及技术政策变化内容纳入到《编制办法》中;进一步提升了编制办法的先进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协调性.
参考有关行业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改、完善编制办法,最后其经审查定稿.
本编制办法共有新建(改建)铁路、铁路枢纽(单独立项或单独编制文件)、铁路特大桥(单独立项或单独编制文件)、大型站房(单独立项或单独编制文件)四部分和一个附录"加深地质工作的文件组成与内容"组成.
适用于新建(改建)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客货共线铁路、重载铁路、铁路枢纽、铁路特大桥、大型站房等大、中型建设项目,主要修订内容如下:1.
根据国家新颁布的法律法规、深化铁路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对总则做了局部修订.
2.
根据国家及行业对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安全风险管理、绿色通道和消防设计等方面提出的强制性要求,适应中国铁路"走出去"发展战略需要,增加了社会稳定风险分析、施工安全风险防范和职业病防护、绿色通道、消防设计、大型站房文件组成内容.
3.
文件组成与内容由三部分变为四部分,包括新建(改建)铁路、铁路枢纽(单独立项或单独编制文件)、铁路特大桥(单独立项或单独编制文件)、大型站房(单独立项或单独编制文件).
4.
调整分篇名称.
"电气化"改为"牵引供电";"防灾安全监控"改为"灾害监测";"综合检测与维修"改为"基础设施维修";初步设计、施工图阶段"安全施工"改为"安全施工风险防范";"资金筹措"改为"投融资方案";"投资检算或总预算"改为"总预算".
5.
调整了篇章组成内容和顺序.
(1)预可行性研究经济评价一章中、可行性研究文件编制总说明书中分别反映"土地综合开发研究报告、土地综合开发方案研究报告的初步分析或结论",并进行"增加土地综合开发"前后的综合财务评价.
(2)可行性研究文件编制总说明书中增加一章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内容.
(3)初步设计、施工图阶段"迁改及重大临时工程"篇取消,迁改内容纳入各专业篇章;隧道篇中增加隧道工程防灾救援疏散工程、隧道风险评估及超前地质预报设计文件的组成及内容.
初步设计阶段重点大型临时工程纳入施工组织设计意见篇,施工图阶段取消重点大型临时工程章节;"安全施工"篇名改为"施工安全风险防范"篇,并增加"劳动安全卫生"的内容.
(4)施工图阶段增加消防设计篇.
主要参编人员主要审查名单目录总则18第一部分23新建(改建)铁路的文件组成与内容23Ⅰ预可行性研究23第一章概述23第二章区域铁路网概况23第三章经济与运量24第四章建设必要性研究26第五章建设方案研究26第六章铁路主要技术标准27第七章运输组织28第八章主要技术设备设计原则和主要工程内容28第九章相关工程及外部协作条件29第十章工程实施对环境的影响29第十一章概略施工组织方案意见及预估算29第十二章投融资方案与经济评价30第十三章研究结论30第十四章省、市、自治区、军区及有关部门的意见30第十五章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30Ⅱ可行性研究32第一篇总说明书32第二篇经济与运量42第三篇运输组织45第四篇地质49第五篇线路与轨道52第一章线路52第二章轨道58第六篇路基与土地利用60第一章路基60第二章土地利用62第七篇桥涵64第八篇隧道68第九篇站场72第一章站场72第二章客货运机械设备及其它76第十篇牵引供电及电力78第一章牵引供电系统78第二章牵引变电所、开闭所、分区所、AT所及电力调度所79第三章接触网80第四章维护管理(注)82第五章油、气管道(库)的电磁干扰防护82第六章电力83第十一篇机务、车辆及动车组设备86第一章机务设备86第二章车辆设备(注)87第三章动车组设备90第十二篇给水排水92第十三篇通信、信号、信息与灾害监测94第一章通信94第二章信号(注)97第三章信息99第四章灾害监测(注)101第十四篇房屋建筑与基础设施维修103第一章房屋建筑103第二章暖通空调及室内给排水105第三章基础设施维修设施106第十五篇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与节约能源108第一章环境保护、水土保持108第二章节约能源110第十六篇施工组织方案意见与投资估算112第一章施工组织方案意见112第二章投资估算115第十七篇投融资方案与经济评价118第一章投融资方案118第二章经济评价118Ⅲ初步设计121第一篇总说明书121第二篇经济与运量131第三篇运输组织134第四篇地质137第五篇线路与轨道140第一章线路140第二章轨道144第六篇路基与土地利用146第一章路基146第二章绿色通道148第三章土地利用149第七篇桥涵(注)151第八篇隧道156第一章隧道156第二章隧道防灾救援疏散工程160第三章隧道风险评估161第四章隧道超前地质预报161第九篇站场163第九篇站场163第一章站场163第二章客货运机械设备及其它168第十篇牵引供电170第一章牵引供电系统170第二章牵引变电所、开闭所、分区所、AT所及电力调度所171第三章接触网173第四章维护管理(注)175第五章油、气管道(的)的电磁干扰防护176第十一篇电力177第十二篇机务设备180第十三篇车辆设备(注)183第十四篇动车组设备186第十五篇给水排水188第十六篇通信191第一章通信191第二章通信、广播等通信设施的迁改及电磁干扰防护195第十七篇信号(注)197第十八篇信息(注)201第十九篇灾害监测(注)204第二十篇房屋建筑与基础设施维修206第一章房屋建筑206第二章暖通空调及室内给排水208第三章基础设施维修210第二十一篇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212第二十二篇施工安全风险防范215第二十三篇施工组织设计意见217第二十四篇总概算221Ⅳ施工图224第一篇总说明(注)224第二篇线路227第三篇轨道230第四篇路基232第一章路基232第二章绿色通道234第三章土地利用235第五篇桥涵(注)237第六篇隧道241第一章隧道241第二章隧道防灾救援疏散工程244第三章隧道风险评估246第四章隧道超前地质预报246第七篇站场248第七篇站场248第一章站场248第二章客货运机械设备及其它251第八篇牵引供电253第一章牵引供电系统253第二章牵引变电所、开闭所、分区所、AT所及电力调度所253第三章接触网256第四章维护管理(注)259第五章油、气管道(库)的电磁干扰防护260第九篇电力261第十篇机务设备(注)266第十一篇车辆设备(注)268第十二篇动车组设备270第十三篇给水排水272第十四篇通信274第一章通信(注)274第二章通信、广播等通信设施的迁改电磁干扰防护280第十五篇信号(注)281第十六篇信息(注)285第十七篇灾害监测(注)287第十八篇房屋建筑(注)289第一章房屋建筑289第二章暖通空调及室内给排水291第十九篇环境工程(注)293第二十篇消防设计(注)294第一章站前工程消防设计294第二章站后工程消防设计294第二十一篇施工安全风险防范296第二十二篇总预算298第二部分301铁路枢纽(单独立项或单独编制文件)的文件组成与内容301Ⅰ预可行性研究301Ⅱ可行性研究307第一篇总说明书307第二篇经济与运量316第三篇运输组织318第四篇地质320第五篇站场323第六篇线路与轨道327第七篇路基与土地利用331第八篇桥涵331第九篇隧道331第十篇电力与牵引供电332第十一篇机务设备、车辆与动车组设备336第十二篇给水排水345第十三篇通信、信号、信息与灾害监测348第一章通信348第二章信号351第三章信息353第四章灾害监测355第十四篇房屋建筑与基础设施维修357第一章房屋建筑357第二章暖通空调与室内给排水357第三章基础设施维修357第十五篇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与节约能源359第一章环境保护、水土保持359第二章节约能源360第十六篇施工组织方案意见、投资估算、投融资方案362第一章施工组织方案意见362第二章投资估算365第三章投融资方案367Ⅲ初步设计368第一篇总说明书368第二篇经济与运量377第三篇运输组织379第四篇地质381第五篇站场384第一章站场384第二章客货运机械设备及其它387第六篇线路与轨道388第一章线路388第二章轨道390第七篇路基和土地利用393第一章路基393第二章绿色通道395第三章土地利用395第八篇桥涵(注)397第九篇隧道402第十篇电力(调整)402第十一篇牵引供电405第十二篇机务设备411第十三篇车辆设备416第十四篇动车组设备419第十五篇给水排水422第十六篇通信426第十七篇信号430第十八篇信息434第二十篇房屋建筑与基础设施维修437第二十一篇环境保护、水土保持439第二十二篇施工安全风险防范442第二十三篇重点大型临时工程与施工组织设计意见442第二十四篇总概算446第一篇总说明(注)449第二篇站场452第三篇线路454第四篇轨道454第五篇路基与土地利用456第一章路基456第二章绿色通道456第三章土地利用456第六篇桥涵458第七篇隧道459第八篇电力(调整)459第九篇牵引供电464第二章接触网464第十篇机务设备466第一章普速机务设备466第二章动车组机务设备(新增)467第十一篇车辆设备469第十二篇动车组设备471第十三篇给水排水473第十四篇通信473第一章通信473第二章路外通信、广播及其他设施的迁改及防护476第十五篇信号478第一章信号478第二章驼峰调速设备及其动力设备483第十六篇信息485第十七篇灾害监测488第十八篇房屋建筑491第十九篇环境工程492第二十篇消防设计492第二十一篇施工安全风险防范492第二十二篇总预算492第三部分495铁路特大桥(单独立项或单独编制文件)的文件组成与内容495Ⅰ预可行性研究495第一章概述495第二章现状及建桥环境概述495第三章建设的必要性495第四章主要技术标准和建设规模496第五章桥址选择与初拟建桥方案496第六章相关工程及外部协作条件496第七章工程实施对环境的影响496第八章概略施工组织方案与预估算496第九章投融资方案及经济评价496第十章研究结论496第十一章省、市、自治区、军区及有关部门意见496第十二章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496Ⅱ可行性研究498第一篇说明书498第一章概述498第二章需求预测和拟建规模的评述498第三章建桥条件与桥位选择498第四章主要设计原则和主要桥式方案比选500第五章灾害监测及基础设施维修501第六章相关工程及外部协作条件501第八章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及节约能源501第九章施工组织方案意见及投资估算501第十章投融资方案与经济评价502第二篇附图502第三篇地勘及测量成果503第四篇总估算503Ⅲ初步设计505第一篇说明书505第二篇附图(单独成册)508第三篇地勘报告及测量成果(单独成册)509第四篇总概算(单独成册)510Ⅳ施工图511第一篇说明书511第二章基础资料511第三章桥梁总体设计511第四章桥梁上部结构511第五章桥梁下部结构511第六章科研项目落实情况511第七章绿色通道及土地利用511第八章耐久性设计512第九章灾害监测及消防设计512第十二章工务、公安房屋及设施512第十三章环境工程512第十四章施工、养护注意事项512第二篇图纸513第三篇地勘报告及测量成果(单独成册)514第四篇总预算514第四部分515大型站房(单独立项或单独编制文件)的文件组成与内容515Ⅰ概念方案设计515Ⅱ实施方案阶段518第一章设计总说明518第二章客流及规划条件519第三章项目建设条件520第四章总平面及站场设计520第五章建筑设计520第六章结构设计522第七章其他结构设计523第八章电力524第九章通信、信息526第十章给水排水530第十一章供暖通风及空气调节531第十二章环境保护、水土保持531第十三章建设总工期及投资总估算、资金筹措532第十四章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534第十五章534Ⅲ初步设计535第一篇设计总说明535第二篇总平面及建筑设计537第一章总平面537第二章建筑设计538第三篇结构设计539第四篇电力542第五篇通信、信息545第一章通信545第二章信息548第三章路外通信、广播及其他设施电磁干扰的迁改及防护原则(电气化铁路)549第六篇给水排水550第一章室外给水排水550第二章室内给水排水551第七篇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552第八篇环境保护、水土保持553第九篇施工组织设计及总概算554Ⅳ施工图558第一篇设计说明书558第一章概述558第二章车场工程概述558第三章市政配套工程概述558第四章设计分工及设计接口559第二篇建筑559第一章建筑工程559第二章公共区装修560第三章标识引导560第三篇结构561第一章基坑围护561第二章建筑结构561第三章旅客地道567第四章正线桥梁结构567第五章公路桥结构567第四篇电力568第五篇通信571第一章通信571第二章路外通信、广播及其他设施的迁改及防护575第六篇信息576第七篇给水排水577第一章室外给排水577第二章室内给水排水577第八篇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579第九篇环境保护、水土保持579第十篇施工图预算580附录584加深地质工作的文件组成与内容584Ⅰ线路方案研究报告584Ⅱ工程地质勘察总报告585总则一、为贯彻国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综合交通运输发展、保护自然生态和环境、节约土地和能源等技术要求,全面总结我国铁路、特别是近年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重载铁路设计文件编制方面的经验,规范铁路建设项目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文件的组成与内容,使其达到所需的深度要求,依据《铁路建设管理办法》、《铁路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二、本办法包括新建(改建)铁路、铁路枢纽(单独立项或单独编制文件)、铁路特大桥(单独立项或单独编制文件)、大型站房(单独立项或单独编制文件)的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的文件组成四个部分,另有一个附录内容包括《加深地质工作的文件组成与内容》.
本办法适用于新建(改建)的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客货共线铁路、重载铁路、铁路枢纽、铁路特大桥、大型站房等大、中型建设项目.
三、铁路大中型建设项目应在项目决策阶段开展预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在项目实施阶段开展初步设计和施工图.
小型项目或工程简易的项目可适当简化,在决策阶段开展可行性研究,实施阶段开展施工图,其文件内容和深度应满足项目决策及实施的要求.
四、预可行性研究文件是项目立项的依据,根据国家批准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收集相关资料,经社会、经济、运量调查及现场踏勘后编制.
其内容和深度主要包括:客货运量预测;系统研究项目在路网、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出线路起迄点及线路走向方案和建设规模(改建铁路应对其运能与运量不相适应的薄弱环节拟定改建的初步方案,铁路枢纽应结合总图规划拟定研究年度的建设方案,铁路特大桥应结合工程地质、水文条件、线路方案初拟桥址方案和桥式方案);初步提出铁路主要技术标准、各项主要技术设备设计原则及主要工程内容;对主要工程、相关工程、外部环境(包括邻近或穿越特殊环境功能区)、土地利用、协作条件做初步分析;提出建设工期、投资预估算及初步投融资方案;进行经济初步评价;从宏观上分析对自然生态、社会人文环境的主要影响;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可能性.
五、可行性研究文件是项目决策的依据,根据国家批准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或项目建议书,进行社会、经济和运量调查,综合考虑运输能力和运输质量,从技术、经济、环保、节能、土地利用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论证,采用初测资料进行基础性设计.
其内容和深度主要包括:落实各研究年度的客货运量;确定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稳定建设方案(包括邻近或穿越特殊环境功能区的线路方案)和主要技术设备的设计原则(改建铁路应解决扩能方案及重大施工过渡方案,铁路枢纽应解决主要站段方案和规模、枢纽内线路方案及其铁路主要技术标准、重大施工过渡方案,铁路特大桥应解决桥址方案、初步拟定桥式方案);提出主要工程数量、主要设备概数、主要材料概数、拆迁概数、用地概数、施工组织方案、建设工期、投资估算、投融资方案;提出满足项目用地预审要求的土地利用资料;提出建设及运营管理体制的建议;阐明对环境与水土保持的影响和防治的初步方案以及节约能源的措施;进行社会稳定风险初步分析、财务分析和经济费用效益分析等;论证建设项目的可行性.
可行性研究的工程数量和投资估算要有较高的准确度,主要技术标准和线路方案研究,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土地利用的设计工作,应达到规定的深度.
国家或铁路主管部门批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建设项目规模和投资控制的依据,批准的投资估算是建设项目投资控制的法定限额.
六、初步设计文件是项目建设的主要依据,应根据可行性研究进行现场调查,对局部方案进行比选,采用定测资料,依据批准的项目选址报告、环境影响报告书、水土保持方案、节能评估、社会稳定风险分析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压覆矿产资源评估、地震安全性评价、防洪影响评价报告及通航论证报告等,进行比较详细的设计.
其内容和深度主要包括:确定各项工程设计原则、设计方案和技术问题;提出工程数量、主要设备数量、主要材料数量、用地及拆迁数量、施工组织设计及总概算;确定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
初步设计文件经审查、修改、批准后,作为控制建设规模和总概算的依据,应满足征用土地、建筑物拆迁、进行施工准备及主要设备采购的需要.
初步设计批复总概算原则上应控制在项目批复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以内.
因主要技术条件和重大工程方案变化等原因,初步设计批复总概算超过批复投资估算的,报请铁路总公司建设项目技术投资协调小组研究决策,其中项目初步设计总概算增加超出批复投资估算10%时,需按原可行性研究审批程序办理调整可研后批准执行.
七、施工图文件是工程实施和验收的依据,应根据初步设计的审批意见,采用定测及补充定测资料编制,为施工提供需要的图表和必要的设计说明,并依据施工图工程数量和施工图预算编制规定编制施工图预算.
施工图文件应详细说明施工注意事项和要求,说明运营管理中应注意的事项和施工安全风险防范的措施.
施工图投资预算由建设单位进行审查后,按章节编制施工图总预算.
施工图总预算原则上应控制在批复的初步设计总概算之内,并报铁路主管部门核备.
实施中因重大标准、工期、规模变化等引起投资增加超出批复可行性研究投资10%(不含征地拆迁及政策性增长因素)时,应按原可行性研究审批程序办理调整审批.
八、勘察工作应为设计工作提供详实的地质资料,铁路工程勘察应充分、合理运用综合勘探手段,查明与工程有关的地质条件,尤其是影响线路方案选择的地段、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的地段、重点工程地段的地质条件必须详细查明.
影响线路走向方案选择的长距离、大面积、地质条件复杂地区,应在预可行性研究中开展遥感工作,编制遥感地质报告(内容可参照附录《加深地质工作的文件组成与内容》中的"遥感工程地质解译报告"),对线路走向方案作出地质评价.
影响铁路安全或控制线路方案的复杂地质地段,应在预可行性研究中提出开展专题地质研究工作的具体意见,以指导后续地质工作.
专题地质研究工作的文件编制可视具体情况确定.
地形地质特别复杂、线路可能方案较多、范围较大的地区,应在预可行性研究中提出加深地质工作的具体意见,经审查后,在初测前安排加深地质工作,以确定初测方案,指导后续地质工作.
加深地质工作的文件组成与内容详见附录.
九、铁路勘察设计应高度重视基本农田保护、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满足行洪、泄洪要求.
要完善邻近或穿越特殊环境功能区的线路方案,注重沿线耕地补充、复垦和绿化,强化对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自然景观和高原高寒地区特殊环境的保护.
对线路穿越的各类保护区,必须取得按法律法规规定的主管部门的批复意见.
各项保护、防治措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步实施.
十、建设单位应按国家规定,组织做好选址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评估、节能评估、社会稳定风险分析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压覆矿产资源评估、地震安全性评价、防洪影响评价、通航论证等工作,及时将成果报告的结论提交设计单位,设计单位应在设计中做好防护和保护工作.
并在初步设计前组织做好征地拆迁(含三电、地下管线)、交叉跨越等与地方签定协议.
十一、本办法涵盖了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客货共线铁路、重载铁路等.
对个别篇、章、条只适用于改建铁路或高速铁路(城际铁路)者,若为新建铁路或客货共线铁路(重载铁路)时可取消该篇、章、条.
对有些需补充说明的事项,则用加"(注)"予以说明.
十二、本办法是按一般情况制定的,具体应用时,各篇、章、条的组成与内容在不影响文件编制深度的原则下,可根据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酌情增减,增减后的篇、章序号不变.
十三、各篇(章)的组成与内容是按各专业的性质并考虑各专业篇(章)的完整性所做的统一规定,不涉及各设计单位的专业分工.
十四、各阶段的研究文件、设计文件均应有相应的电子文件.
关于提供电子文件的事项,按铁路主管部门及有关委托单位的规定或要求办理.
第一部分新建(改建)铁路的文件组成与内容Ⅰ预可行性研究说明第一章概述一、研究依据二、研究范围三、研究年度(分近、远期,按国家的五年规划年度拟定)四、研究项目的地理位置和径路五、研究工作概述(含项目的背景、提出、规划,研究历史,本次研究经过,研究思路及特点)六、研究的主要内容提要(一)项目功能定位和建设必要性(二)近、远期运量和远景年输送能力的建议(三)建设方案和线路走向方案的推荐意见(四)铁路主要技术标准推荐意见(五)运输组织和运输能力(六)主要工程数量(含各专业对方案、投资影响较大的工程数量必要的汇总、说明.
如:桥梁专业,提供工程数量时,对于桥梁特殊跨度、桥高、地质情况等应加以明确等.
)(七)预估算总额(八)投融资方案与经济评价主要指标(九)研究结论第二章区域铁路网概况一、区域铁路网概况(一)区域铁路网现状1.
区域铁路网布局2.
区域铁路网的铁路主要技术标准3.
区域铁路网的主要设施布局4.
区域铁路网主要运营特征(二)区域铁路网规划二、既有线概况(改、客)(一)修建简历(建设年代以及历次改扩建概况)(二)铁路主要技术标准(三)主要技术设备概况1.
线路、轨道、路基、桥涵、隧道2.
枢纽(地区)及站场3.
牵引供电及电力4.
机务、车辆及动车组设备5.
给水排水6.
通信、信号、信息及灾害监测7.
房屋建筑8.
其他(四)运营特征1.
客货运量(近五年的区段密度、客车对数及增长趋势)2.
运输能力和列车运行速度3.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含现有环境问题)第三章经济与运量一、社会经济特征(一)区域社会经济特征(影响区域范围、社会和经济发展、资源分布和开发利用、产业结构特点等)(二)沿线社会经济特征(沿线吸引范围行政区划、面积、人口;资源利用和开发,工农业现状和发展;主要城镇概况)二、交通运输特征(一)区域交通运输特征1、区域综合交通网现状及发展规划2、区域综合交通运输量、市场份额及发展趋势(二)沿线交通运输特征(沿线通道内的交通基础条件、客货运输需求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等)三、区域铁路网运量预测(一)预测的主要依据(包括路网构成,必要时增加研究子年度,预测思路及方法,运量预测依据的相关文件及资料)(二)区域客货运输总量及流向(包括区域客货运输总量,铁路运输市场份额及主要客货流流向,必要时分析综合运输量的主要流向)(三)通道客货运量(对通道趋势运量及本项目承担运量进行分析,必要时分析相关铁路网的运量分布态势)四、建设项目运量预测(一)客运量预测(地方运量,通过运量,区段客流密度,客车开行方案,车站旅客发送量及最高聚集人数或高峰小时上下客量,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预测高峰小时的区段客流密度)(二)货运量预测(地方运量、通过运量、区段密度,大宗货物品类、流量、流向,对项目包含的重大铁路物流中心需进行目标市场及综合物流需求分析)(三)全线区段客货流密度、旅客列车对数汇总表(改建铁路附现状资料)(四)客货流波动性系数五、预测运量的不确定性分析六、远景年输送能力的建议第四章建设必要性研究一、项目的功能和定位(根据项目在国民经济和客货运市场的主要作用,分析确定本项目功能定位)二、项目建设必要性(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沿线国土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从综合运输网络建设、运输能力和质量提高、运输成本降低,以及国家安全、节能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论述,必要时可定量分析.
)三、建设时机(根据需要和可能,提出项目合理建设的时机或分期建设的意见)第五章建设方案研究一、线路经过地区概况(一)自然特征(沿线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及环境地质评价、气象、水文、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文物古迹、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等现状、规划对线路的影响)(二)影响线路走向的重要因素(铁路网规划及区域相关规划,主要城市和重要城镇、机场、港口、矿山、综合物流中心、产业园区等重要政治经济据点、复杂越岭、大河桥渡(注)、重大不良地质、特殊岩土、矿山、各种保护区、集中噪声敏感区及军事设施等)注:大河桥渡,是指"跨越大江、大河,或技术复杂、修复困难的特殊桥渡".
二、建设方案研究(一)既有能力与预测客货运量适应情况分析(分析区段能力适应情况、差值和能力不足区间数等)(改)(客)(二)铁路类别选择(单双线及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客货共线铁路、重载铁路等铁路类别的确定及其他方案的比选和推荐意见)三、线路走向方案研究(一)接轨点和枢纽(地区)引入方案(含联络线及疏解线)(二)线路宏观走向方案(长大干线结合主要经济据点、区域地质条件、重大环境影响因素等进行研究)(三)线路走向方案(四)线路局部方案(包括重大桥渡、越岭隧道方案、邻近或穿越特殊环境功能区方案等)(五)推荐方案综述(推荐方案的线路起迄点和走向,运营长度、建筑长度,必要时列出分省、市的长度,重大工程等)四、分期建设方案意见第六章铁路主要技术标准一、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的比选(一)相邻线主要技术标准(含现状、规划或改建线路标准)(二)主要技术标准比选二、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的推荐意见(一)铁路等级(二)正线数目(三)设计速度(四)正线线间距(五)最小曲线半径(六)限制坡度或最大坡度(七)牵引种类(八)机车类型或动车组类型(九)牵引质量(十)到发线有效长度(十一)闭塞类型或调度指挥方式、列车运行控制方式(十二)最小行车间隔(客)(十三)机车交路(客货共线铁路、重载铁路的机车交路根据牵引种类、机车类型、车流特点、乘务制度、线路条件,结合路网规划及机务设备布局进行综合研究)(十四)建筑限界第七章运输组织一、车站分布二、运输组织模式及运营管理方式(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重载铁路附运输组织模式,合资铁路附运营管理方式)三、客货列车开行方案四、设计的通过能力、输送能力五、客货运需求的适应性分析六、设计列车运行速度及客货运市场竞争优势分析七、进一步提高运输能力的措施第八章主要技术设备设计原则和主要工程内容一、线路、轨道二、路基、土地利用三、桥涵、隧道四、枢纽(地区)及站场五、牵引供电与电力六、机务、车辆及动车组设备七、给水排水八、通信、信号、信息及灾害监测九、房屋建筑及基础设施维修十、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十一、其他第九章相关工程及外部协作条件一、相关工程二、外部协作条件第十章工程实施对环境的影响一、区域环境现状二、生态敏感区分布及现状三、环境影响分析四、环境保护措施(阐述工程实施对自然生态、社会人文环境的主要影响及应对措施.
)五、当地(省、市级)环(水)保部门的意见及存在的问题第十一章概略施工组织方案意见及预估算一、概略施工组织方案意见(一)工程概况及主要工程数量(二)控制工期的工程(三)施工总工期意见(四)概略材料供应方案(五)大型临时工程设置方案二、预估算(一)编制范围和单元划分(二)编制依据(三)预估算总额及指标分析第十二章投融资方案与经济评价一、投融资方案二、经济评价(一)基础资料(含土地综合开发规模、效益及机会初步分析或研究)(二)财务分析(按纳入和不纳入土地综合开发效益两种情况,分别提出相应评价指标.
必要时研究现金流收支平衡与各年度利润为零两种补贴方案下的补贴额度及主要财务指标)(三)经济费用效益分析(四)结论第十三章研究结论综合说明本项目的建设必要性、工程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生态环境适应性,提出结论性意见第十四章省、市、自治区、军区及有关部门的意见第十五章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文件组成、分发单位及份数总表(装订在说明书目录之前)二、线路技术资料汇总表(装订在线路平纵断面示意图之后)三、预估算诸表四、经济评价诸表五、有关纪要及公文六、图纸目录附图一、线路地理位置图(装订在说明书目录之后)二、线路平纵断面示意图(标注控制线路走向的主要不良地质和环境敏感区,装订在线路地理位置图之后)三、线路平纵断面缩图(比例视具体情况选定)四、线路方案平面图(标注控制线路走向的主要不良地质和环境敏感区),比例1:10000~1:50000五、线路平面图(推荐方案和主要比较方案,标注控制线路走向的主要不良地质和环境敏感区),比例1:10000~1:50000六、线路纵断面图(推荐方案和主要比较方案),比例横1:10000~1:50000、竖1:1000七、工程地质图,比例1:50000~1:200000八、控制线路走向方案、地质复杂的特大桥、长隧道工程地质平纵断面示意图(装订在说明书正文内)九、枢纽(地区)总布置示意图和接轨站、区段站及以上大站(含段、所)平面布置示意图(装订在站场正文内)Ⅱ可行性研究第一篇总说明书说明一、概述(一)研究依据(二)研究范围(含相关工程)及研究年度(三)预可行性研究(项目建议书)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加深地质工作、专题地质工作的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四)线路概况1.
线路地理位置和径路2.
自然特征(概述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动参数区划、气象、水文、水土流失等,并说明有关水利、工矿企业、城市、交通、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文物古迹、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等现状、规划对线路的影响)(五)项目功能定位(六)线路在国民经济与铁路网中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建设的必要性(改建铁路为改建必要性及改建目标)(七)研究工作概述二、经济与运量(一)经济特征(线路吸引范围内国民经济、工农林牧业、交通、资源等现状及发展趋势概况)(二)路网构成(三)研究年度项目客货运量预测、区段客货流密度及旅客列车对数(说明研究年度区域客货运量预测、项目通道内各运输方式运量及份额、客货运量特点和流向;改建铁路、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附既有线或通道近两年统计资料,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预测高峰小时区段客流密度)(四)全线区段客货流密度、旅客列车对数汇总表(含上下行,改建铁路附现状资料)(五)客货流波动性及不确定性分析(六)远景年输送能力三、线路方案(一)新建铁路(二)既有线改建1.
改建线现状(1)历史沿革(2)铁路主要技术标准(铁路等级、正线数目、设计速度、正线线间距、限制坡度或最大坡度、最小曲线半径、牵引种类、机车类型、牵引质量、到发线有效长度、闭塞类型,以及机车交路和建筑限界等)(3)技术设备概况(概述各项技术设备的分布、规模、标准、类型、运营使用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等)(4)通过能力和输送能力(5)适应客货运量发展的主要薄弱环节2.
扩能方案研究(1)既有能力与预测运量适应情况分析(2)扩能目标(运输能力、行车速度等)(3)扩能方案比选及推荐意见(4)分期实施意见(三)高速(或城际)铁路1.
既有线概况2.
线路方案研究四、铁路主要技术标准(一)相邻线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现状及规划)(二)设计线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的选择(概述铁路等级、正线数目、设计行车速度、线间距、最小曲线半径、限制坡度或最大坡度、牵引种类、机车类型或动车组类型、牵引质量、到发线有效长度、闭塞类型或调度指挥方式与列车运行控制方式,以及机车交路和建筑限界的选择及推荐意见)五、运输组织(一)车站分布(二)运输组织模式及运营管理方式(三)各研究年度客货列车开行方案及客货列车对数(四)设计能力与客货运输需求适应性分析(五)铁路局(公司)界划分的意见六、主要技术方案比选(一)线路方案(线路改建方案)比选1.
接轨方案或引入枢纽(地区)方案2.
重大线路方案(线路改建方案)3.
主要局部比较方案(包括复杂地质地段,越岭地段,重大桥渡及长大隧道方案,主要环境敏感点方案,重大迁改等方案)4.
推荐方案综述(二)其他技术方案比选(枢纽客货运布局方案、大站的站位和站型方案、机车交路方案、牵引供电方案及其他主要技术方案等)七、各项技术设备的主要工程内容(一)轨道轨道结构形式、类型及分布(二)路基1.
路基工程简况(含既有病害整治)2.
路基设计标准(含路基面形状和宽度、路基基床、沉降控制标准)3.
重点路基工程概述4.
绿色通道设计原则及工程概况(三)桥涵1.
沿线桥涵分布和既有桥涵利用、加固及改建概况2.
设计洪水频率、设计活载及桥梁建筑限界3.
重点桥渡工程概述(四)隧道1.
沿线隧道分布和既有隧道改建概况2.
隧道建筑限界及洞内轨道结构形式或类型3.
重点隧道工程概述(重点隧道指特长隧道、控制或影响线路方案和技术复杂的隧道)(五)站场1.
全线枢纽(地区)概况(名称、范围、总图布置、总图审批情况、各主要站及联络线、迂回线、衔接线)2.
既有线车站数目、性质、规模、布置形式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改)3.
新建与改建车站的数目、性质、规模及布置形式4.
新建与改建接轨站、区段站、编组站、主要铁路物流中心、主要客运站及其它大站简述5.
主要工程内容(六)牵引供电及电力1.
牵引供电(1)牵引网供电方式(2)牵引变电所、开闭所、分区所、AT所的分布及牵引变压器类型和容量(3)需要功率及用电量(4)牵引变电所、开闭所、分区所、AT所主接线、设备选型和总平面(5)电力调度所及调度管理自动化系统(6)接触导线及接触网悬挂类型(7)电分相设置(8)既有牵引供电设施的利用和改建简况(9)维护管理简述(10)外部电源情况及对牵引变电所的供电方案(11)油、气管道(库)的电磁干扰防护2.
电力(1)供电负荷的分布及电源概况(2)供电方案(3)主要技术标准(4)受电气化影响的电力线路的处理3.
主要工程内容(八)机务、车辆及动车组设备1、机务设备(1)机车交路(改建铁路含既有机车交路)(2)既有机务设备分布、性质及规模简述(附既有机车交路插图)(3)设计机务设备分布、性质及规模简述(附设计机车交路推荐方案插图)(4)救援设备分布及等级简述2、车辆设备(1)既有车辆设备分布、性质及规模(2)设计车辆设备分布、性质及规模(3)车辆运行安全监控系统及车号识别系统设置3、动车组设备(1)既有动车组设备分布、性质及规模(2)动车组设备分布、性质及规模4、主要工程内容(十)给水排水1.
给水站设置和生活供水站、点数量(改建铁路含既有和新建)2.
旅客列车上水站的设置3.
既有给排水设施利用及改建简况4.
旅客列车卸污站的设置及卸污方式5.
水源、水处理及污水处理、排除方案6.
主要给排水构筑物、设备选择7.
消防设计概述8.
运营维护管理方式(含自控模式)9.
主要工程内容(十一)通信1.
通信网构成原则(含相关工程)2.
通信线路类型及容量选择3.
通信网构成及主要通信系统的选择(包括传输、接入、电话交换、数据通信网、有线调度通信、移动通信、会议电视、电报、综合视频监控、专用应急通信、时钟同步、时间同步、综合网络管理、综合布线等系统的概述)4.
既有通信线路、设备利用及改建简况(改)5.
通信、广播等通信设施的迁改及电磁干扰防护6.
主要工程内容(十二)信号1.
信号系统的选择2.
接轨站信号设备改建原则3.
既有信号设备利用及改建概况(改)4.
主要工程内容(十三)信息1.
系统构成及主要功能概述(以铁路信息化规划为基础,提出信息系统的构成及主要功能)2.
系统设置简况(各站、段、所信息系统的类型,各系统处理中心设备简况)3.
相关信息系统配合改造简况(改)4.
主要工程内容(十四)灾害监测1.
系统构成概述2.
系统设置简况3.
相关灾害监测系统配合改造简况4.
主要工程内容(十五)房屋建筑1.
机构设置意见(简述建设项目机构组织的设置情况和管辖范围)2.
定员总数(新增定员总数及折合每正线公里定员指标)3.
房屋配置原则(简述各类生产、生活房屋的配备原则)4.
房屋建筑面积总量(全线房屋建筑总面积、折合每正线公里面积指标,其中生产房屋面积、生活房屋面积及其面积占比)5.
站房建筑方案研究初步意见(简述全线站房设置地点、旅客人数、站房规模、站房形式、主要站场设备构筑物设置情况及建设标准等初步意见)6.
暖通空调及室内给排水设计原则(十六)基础设施维修1.
维修机构设置2.
主要工程内容八、土地利用(一)用地设计原则(二)用地概数(含全线用地总数、平均每公里用地数及占用地类说明)(三)用地合规性说明(含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以及符合国家供地政策的说明)(四)占用耕地数量及补充耕地方案的可行性九、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一)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二)工程建设引起的生态变化(三)控制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及水土保持的原则1.
控制污染的原则2.
保护生态环境及水土保持的原则(四)工程选线的环境适应性十、节约能源(一)主要耗能点的分布与能耗分析(二)节约能源措施十一、施工安全风险防范(一)风险防范的主要原则(二)推荐方案风险辨识及评估(三)风险防范措施十一、相关工程十二、外部协作条件十三、施工组织方案意见与投资估算(一)施工组织方案概述(二)控制工程及重难点工程(三)建设总工期(四)工期总体安排意见(五)投资估算1.
主要工程数量(含用地、拆迁概数)2.
估算总额及每正线公里指标(附总估算汇总表)十四、投融资方案与经济评价(一)投融资方案(二)经济评价1.
基础资料(含土地综合开发规模、效益及机会初步分析或研究)2.
财务分析(含两种情况:计入和不计入土地综合开发效益)3.
经济费用效益分析4.
结论十五、社会稳定风险初步分析(一)建设项目的主要风险因素(二)风险等级(三)主要的风险防范、化解措施十六、研究结论十七、省(市)、自治区、军区及有关部门的意见(含环境特殊敏感区主管部门的意见)十八、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设计文件及电子文件组成、分发单位及份数总表(装订在说明书目录之前)二、线路技术资料汇总表(含主要工程数量,装订在线路平纵断面示意图之后)三、图纸目录附图一、线路地理位置图(装订在说明书目录之后)二、线路平纵断面示意图(装订在线路地理位置图之后)三、线路平纵断面缩图(选择适当比例,图幅长度不宜超过3米)四、枢纽(地区)总布置示意图(装订在站场正文内)五、车站分布及区间通过能力图(装订在运输组织正文内)第二篇经济与运量说明一、概述(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二)预可行性研究(项目建议书)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路网构成(四)近远期客货运量及远景年输送能力(五)线路的地理位置、功能定位及在国民经济与路网中的意义和作用二、吸引范围内经济概况(一)吸引范围的确定(二)行政区划、面积、人口及产值(三)资源分布及开发情况(四)工农业现状及发展(五)交通运输现状及发展三、客运量(一)预测方法及依据(二)客流特征(说明区域客运量预测及各运输方式承担份额、本项目客流主要构成和流向)1.
新建铁路(含路网客运量的分流及其它交通工具旅客转移量情况)2.
改建铁路(含客运量构成的特点、旅客列车对数开行情况,近几年客运量增减的趋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3.
高速(或城际)铁路(含既有通道客运量分析等情况)(三)客运量预测(说明上、下行客流密度构成的特点及增长情况;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需进行OD、出行调查、出行分布、交通量分配、全年和最大日及高峰小时区段客流密度等说明)(四)主要站(大中城市所在地)旅客发送量及最高聚集人数(五)旅客列车对数及开行方案(含开行方案示意图、旅客列车种类、起迄点、径路、数量、配属、编组及行包专列对数等)四、货运量(一)预测方法及依据(二)货流特征(说明区域货运量预测及各运输方式承担份额、本项目货流主要构成和流向)(三)改建铁路现状货运量分析(区段货流密度构成的特点,近几年货运量增减趋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高速铁路、城际铁路要对既有通道货运量增减趋势进行分析)(改)(客)(四)地方运量1.
主要品名和产、运、销分析2.
主要站货物发到运量说明3.
全线货物到发运量说明(五)通过运量1.
货流径路的选择2.
主要品名的构成、流向及大宗货物的分析(六)区段货流密度(说明地方、直通运量构成的特点及比重,主要货流方向及增长趋势;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预测通道总货运量并进行分配)五、全线区段货流密度、旅客列车对数汇总表(含上下行,改建铁路附现状资料)六、项目客货运量在综合运输通道中的分析(各运输方式典型断面流量份额)七、客货运量波动性及不确定性分析八、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大宗货物始发终到表二、分站货物发到运量表三、分站仓库运量及面积表四、分站专用线发到运量表五、分站旅客发送量及最高聚集人数表六、各研究年度旅客列车对数及径路表七、枢纽货物交流表(不单独编制铁路枢纽设计文件时附)注:以上各项,改建铁路应附近两年实际统计资料八、图纸目录附图货流图(含主要品名,改建铁路应附实际货流图)第三篇运输组织说明一、概述(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二)预可行性研究(项目建议书)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线路起迄点、经由及长度(四)研究依据资料(经济运量及远景年输送能力等)二、建设方案(一)新建铁路(线路方案)(二)既有线改建1.
改建线(既有)运营现状(1)铁路主要技术标准(2)车流组织及工作量(3)通过能力及利用程度(4)旅客列车旅行速度(5)存在的主要薄弱环节2.
改建方案(1)既有能力与预测运量适应情况分析(2)改建目标(运输能力、列车速度等)(3)改建方案和分期扩能措施研究(4)改建方案比选及推荐意见(5)分期实施意见(三)高速(或城际)铁路1.
相关既有线概况2.
线路方案三、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的选择(一)相邻线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现状及规划)(二)设计线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的选择(铁路等级、正线数目、设计速度、线间距、限制坡度或最大坡度、牵引种类、机车类型或动车组类型、牵引质量、到发线有效长度、机车交路、闭塞类型或调度指挥方式与旅客列车运行控制方式等)(三)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的推荐意见四、车站分布(一)车站分布原则(二)车站分布概况(含站名、车站性质、数目等)(三)满足客货运作业要求的说明(四)满足技术作业要求的说明(五)增开、封闭、改移既有车站的说明(改)五、运输组织模式及运营管理方式(注)(一)运输组织模式(二)运营管理方式注: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重载铁路附运输组织模式,合资铁路附运营管理方式,其它不附六、旅客列车组织(一)列车组织方案(客流特点,旅客列车定员标准、编组辆数等)(二)客车开行方案(各研究年度、不同起迄点、不同径路的各类旅客列车数量)七、货物列车组织(一)车流组织方案(说明计算参数,空车调整、直通及地方车流组织等)(二)列车组织方案1.
列车编组方案(编组站分工、货物列车编组计划等)2.
集装箱及快运列车组织(集装箱、特货、快运等列车的组织)(三)货车开行方案(各研究年度、各区段的各类货物列车数量)八、区段列车对数及车站工作量(一)区段列车对数(二)主要站工作量1.
客站工作量(含分工原则、办理各方向始发终到及通过列车数)2.
主要站货物装卸及调车作业量(含编组站、区段站、工业站、港湾站及作业量较大的车站;区段站以上按无调中转、有调中转、本站货物作业车分列)(三)工业站、港湾站及较大工矿区所在车场的交接方式、取送方式(四)调机类型、台数及配属站九、设计能力及旅客列车速度(一)通过能力的计算方法及参数(二)研究年度需要通过能力(三)设计能力及分期扩能措施(四)列车运行图(必要时附)1.
运行图要素2.
运行图编制3.
运行图指标统计分析(五)旅客列车速度十、施工干扰对运输能力的影响及运输组织措施的意见(改)十一、管理机构设置、管辖范围、运输机构定员、调度区划分(说明现状及设计的铁路局或公司界、调度区划分,车务段、列车段、客运段的设置,客货及行车定员、班制等)十二、行车设备(列尾装置、货票传输系统等)十三、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附图(必要时附)一、车站分布及区间通过能力图二、列流图三、列车运行图四、机车交路图或动车组交路图第四篇地质一、概述(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二)预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勘察依据(四)勘察范围(五)勘察经过(含加深地质工作、地质专题研究课题的主要成果、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六)初测工程地质勘察大纲的要点(勘察内容、方法、质量要求)及执行情况(七)完成的勘探工作量(八)主要参考资料二、自然地理概况(一)地理位置(二)地形地貌(三)气象特征(四)地震动参数区划三、地层及构造(一)地层岩性(二)地质构造四、水文地质特征(一)地下水分布及特征(二)沿线水、土腐蚀性评价五、工程地质特征(一)不良地质的评价及工程措施意见(二)特殊岩土的评价及工程措施意见(三)既有线病害的评价及工程措施意见(改)(四)地质条件复杂、控制线路方案的路基、桥梁、隧道等重大工程的地质条件、评价及工程措施意见六、重点天然建筑材料场地的地质条件及对储量和质量的评价七、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压覆矿产资源评估和和地质专题研究课题的主要结论八、工程建设、天然建筑材料开采及弃土(碴)对环境地质条件的主要影响九、线路方案(改建方案)的地质条件、评价及比选意见(一)受地质因素控制的选线原则(二)线路方案(改建方案)的压覆矿产资源情况和评价(三)线路方案的地质条件和评价(四)线路改建方案的地质条件和评价(改)(五)比选意见十、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加深地质工作的主要文件(安排有加深地质工作地段时附)二、地质专题研究课题报告(有专题研究课题时附)三、图纸目录附图一、全线工程地质图(含推荐方案及各主要比较方案),比例1:10000~1:500000二、区域地质构造纲要图(一般在"地质构造"说明内作小比例尺插图,当区域地质构造复杂,控制线路方案时,应作附图),比例1:200000~1:500000三、详细工程地质图(含推荐方案及主要比较方案.
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含联络线、走行线等.
改建铁路含绕行线),比例1∶2000~1∶5000四、工程地质纵断面图(含推荐方案及主要比较方案.
高速铁路、客运专线铁路、城际铁路含联络线、走行线等.
改建铁路含辅助纵断面图等),比例横1∶10000,竖1:200~1∶1000五、重大工点的工程地质图件(含地质条件复杂、影响线路方案的重点桥梁、隧道、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工点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或说明、工程地质图和有关的工程地质断面图及勘探测试资料),比例视具体情况确定.
第五篇线路与轨道第一章线路说明一、概述(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二)预可行性研究(项目建议书)审批意见(含加深地质工作、专题地质工作的有关审查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线路所经地区情况1.
线路地理位置(含起迄点、经由点)2.
自然特征(沿线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水文、气象、地震动参数区划、水文地质、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等,重点说明对线路方案选择起控制作用的地形条件和不良地质现象)(四)既有线概况(改)(客)(注)1.
历史沿革2.
铁路主要技术标准3.
线路特征、运营特征和技术设备概况(1)线路特征(线路平面:最小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度、最短夹直线长度、曲线、直线长度及曲线半径分布等情况;线路纵断面:限制坡度、加力坡度及纵断面坡度等情况;车站分布、站坪长度及坡度;线路病害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运营特征(3)技术设备概况注: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项目可酌情简述(五)外部环境因素(有关水利、工矿企业、城镇、交通及环境保护特殊地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文物古迹和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等)现状、规划与铁路建设的相互影响及有关部门对线路设计(如车站选址、线路走向等)的要求,并标注在线路方案平面图上)二、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的选择(一)相邻线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现状及规划)(二)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的比选1.
铁路等级(根据项目在路网中的作用、性质、客货运量分析研究确定.
铁路等级分为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客货共线铁路、重载铁路,其中客货共线铁路分为Ⅰ、Ⅱ、Ⅲ、Ⅳ级)2.
正线数目(高速铁路、城际铁路按双线设计.
客货共线铁路、重载铁路根据远景年输送能力和各研究年度运量,结合牵引种类、机车类型等的选择、对正线数目进行研究选定.
当正线数目采用双线时,还应分析运量增长情况,研究一次修建或分期实施的方案)3.
设计速度、线间距及最小曲线半径(结合铁路性质、等级、运输组织模式、列车运行安全、旅客舒适度要求、地形、工程情况及运营条件等因素综合研究比选.
改建铁路,结合改建后铁路性质、既有线线路特征综合研究比选.
如保留既有线的限速地段及小半径曲线,应说明理由)4.
限坡坡度或最大坡度(根据具体情况,也可结合重大线路方案以及牵引种类和机车类型的选择,并考虑相关路网坡度综合研究比选.
改建铁路,结合改建后铁路性质、既有线线路特征、牵引种类和机车类型的选用,综合研究比选.
如保留既有线动力坡应说明理由.
高速铁路、城际铁路最大坡度要从路网标准、经济性、协调性等方面综合研究比选)5.
牵引种类、机车类型或动车组类型6.
牵引质量、到发线有效长度(考虑相关路网标准研究比选)7.
闭塞类型或调度指挥方式与列车运行控制方式8.
机车交路(客货共线铁路、重载铁路的机车交路根据牵引种类、机车类型、车流特点、乘务制度、线路条件,结合路网规划及机务设备布局进行综合研究)9.
建筑限界(改建铁路根据采用的牵引种类、通过超限货物等级、线间距、集装箱运输要求、既有建筑物限界情况和其它改建工程进行综合研究)(三)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的推荐意见(含各种联络线、走行线等)三、线路方案(线路改建方案)的比选(注)(一)接轨方案或引入枢纽(地区)方案(从服务运输及技术、经济等方面进行比选.
若接轨方案与重大线路方案关系密切,应合并综合比选.
附示意图和技术经济比较表)(二)重大线路方案(重大线路方案指地形、地质条件复杂,距离较长、影响较大的线路走向方案.
方案比选内容应说明其概况、各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方案评价、环境要求的相关内容及推荐意见,附示意图和技术经济比较表;线路改建方案应与运输组织篇中的改建方案综合进行研究比选,做出技术经济比较,结合对方案的运营评价,提出推荐意见,需要时附示意图和技术经济比较表)(三)线路局部方案(附示意图和技术经济比较表.
新(改)建铁路的线路局部方案应结合推荐方案进行比选,提出推荐意见.
其中含既有线改建方案、增建第二线左右侧位置或预留第二线位置的选择、绕行线比选及各种改建局部方案)注:技术经济比较表应含所有工程的工程量、估算指标、费用等,较大方案应有运营费比较(四)通过环境保护或其它特殊地区线路选线(既有线改建)采取的对策(附线路穿越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文物古迹、噪声、振动及环境敏感区等相对位置示意图)(五)推荐线路方案(线路改建方案)综述四、线路平面及纵断面(一)车站分布、车站性质、站坪长度及坡度(二)平面(含双线或预留双线.
结合路段设计速度,分段说明圆曲线、缓和曲线、夹直线等选用标准及最小曲线半径分布情况等;改建铁路含改建既有线、增建第二线平面设计情况的说明;需保留既有线较低标准时应说明理由)(三)纵断面(结合工程条件,分段说明缓坡(最大坡度)、坡段长度、最大坡度差和竖曲线的采用标准;以及路基、桥涵控制高程等坡度设计的其它要求.
改建铁路含坡度抬高、降低及动力坡使用情况的说明;需保留既有线较低标准时应说明理由)(四)线路平面位置和沿线高程控制的说明(五)利用既有线地段(客)(六)与相关(既有)铁路联络线平、纵断面(客)(七)动车组走行线平、纵断面(客)五、通过正式运营列车便线的设计原则六、重大改移道路、铁路(与铁路、道路)交叉的设计原则及说明七、拆迁工程概况(含重大拆迁工程说明.
如企业和公共事业单位(设施)、工业园区、生产厂区整体搬迁等)八、施工安全风险防范(一)与本项目相关的重大安全风险因素(包括重大不良地质、环境敏感点、易燃易爆易辐射危险源等)与线位的关系的简述,临近既有线情况,与公(道)路并行(交叉)情况等,对线路方案与防火、抗震、环境保护区、军事区、不良地质躲避等要求的符合性给出说明.
(二)铁路线路安全设施设计原则(含安全保护区、防护栅栏、维修通道等)九、工务有关设施(一)概述1.
预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相关内容及执行情况2.
既有工务设施情况(新增)(二)工务机构1.
运营管理方式、养护维修体制2.
工务机构设置、作业组织形式、管辖范围(工务机构一般按检修分开的原则设置,工务段下设线路车间、检查监控车间和综合机修车间,根据需要还可设机械化维修、道口、路基、桥隧等车间;线路车间一般下设线路工区、机械化维修工区和检查监控工区.
)3.
设计定员4.
养路机械和线路检测设备配置十、省、市、自治区、军区、及有关部门的意见(含城市规划、环保、水保、压覆矿产资源等影响线路方案的重大问题时,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意见)十一、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线路技术资料汇总表(装订在线路平纵断面示意图之后)二、增建第二线左右侧及线间距表(改)三、拆迁建筑物表、拆迁建筑物汇总表(含其它各篇拆迁)四、改移道路及铁路(与铁路、道路)交叉表五、工务行政区划分及设计定员表.
六、工务段、综合机修车间、线路车间、线路工区等机具设备表七、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八、图纸目录注:除技术资料汇总表、重要协议、纪要及公文、图纸目录外,其它附表单独成册附图一、线路地理位置图(装订在说明书目录之后)二、线路平纵断面示意图(装订在线路地理位置图之后)三、线路方案平面缩图(绘出推荐方案和各重大线路比较方案,填绘主要地质构造线和重大不良地质范围),比例一般1:50000四、线路方案平面图(推荐方案和各重大线路比较方案、线路局部方案,填绘主要地质构造线和重大不良地质范围,并标出有关水利、城市、交通及环境保护特殊地区对线路设计的要求),比例一般1:10000五、推荐方案和主要比较方案线路平面图(填绘主要地质构造线和不良地质范围),比例1:2000或1:5000六、改建既有线或增建第二线线路平面图(改)七、绕行线线路平面图(改)八、推荐方案和主要比较方案线路纵断面图,比例横1:10000,竖1:500~1:2000九、增建第二线线路纵断面图(改)十、线路辅助纵断面图(改)十一、改建既有线线路纵断面图(改)十二、联络线、动车组走行线等相关线路平、纵断面图,比例尺同正线(客)十三、技术复杂的改移道路、铁路(与铁路、道路)交叉附设计图,比例同线路平、纵断面图或与公路部门的有关规定相一致第二章轨道说明一、概述(一)预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二)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的推荐意见(三)既有线轨道概况(改)(客)(四)轨道设计原则(客)(五)轨道工程主要内容二、正线轨道(含新建、改建)(一)轨道结构形式、轨道类型分布(二)有砟轨道(钢轨、轨枕、扣件、道床、轨道高度等)(三)无砟轨道1.
结构选型及结构方案2.
无砟轨道工点选择(四)无缝线路1.
类型及铺设范围2.
单元轨节布置3.
设计锁定轨温4.
桥上无缝线路5.
道岔区无缝线路6.
隧道地段无缝线路三、其它线路轨道(高速、城际铁路的联络线、动车组走行线、通行正式运营列车的施工便线等)四、轨道附属设备和常备材料五、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铺设无缝线路地段表(全线铺设无缝线路时可取消)二、铺设无砟轨道地段表(全线铺设同一类型无砟轨道时可取消)三、轨道主要工程数量汇总表第六篇路基与土地利用第一章路基说明一、概述(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二)预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沿线自然特征(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动参数区划、气象等)(四)沿线主要特殊土及不良地质(五)既有线路基工程概况(着重说明修建沿革,技术标准、路基病害类型、长度、分布范围、发生和发展原因及对运营的影响、已采用的整治措施等)(改)(六)路基工程概况(路基、区间路基长度及占全线总长度的百分比、路基工点分布、土石方(含取弃土)、圬工、地基处理等主要工程数量及平均每公里数量等)二、主要设计原则(一)路基一般设计原则(路基面形状和宽度、路基基床、横断面形式、填料、边坡坡率、过渡段、沉降控制标准等)(二)路基个别设计原则(按照工点类型分别说明)(三)既有线路基改建一般设计原则(四)既有线路基工点(或重大病害)整治设计原则(五)填料和主要加固及防护方案比选说明(必要时)(六)取弃土场及填料设计原则(七)路基排水设计原则(八)拟采用的新技术、新结构和需进行科究项目的意见(九)路基修建对生态环境与水土保持(地表径流、植被、沙化、野生动物通道等)的影响及采取的措施(十)与其它专业设计接口的原则(十一)其它特殊问题的说明(如对工矿企业、水利、交通部门等某些特殊要求的考虑等)三、重点路基工程设计(含控制或影响线路方案、技术复杂、施工严重干扰的路基工程,分工点说明)四、地质灾害防治、防洪、压覆矿产资源、安全防灾的工程措施说明五、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路基个别设计工点表二、路基主要工程数量表(按挡土墙、路基加固和防护、排水及改河改沟等分列)三、路基土石方数量总表四、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五、图纸目录附图控制或影响线路方案、技术复杂、施工严重干扰的路基工程应附下列各图表一、设计说明二、平面图(必要时附,填绘地形、地质资料及工程建筑物位置)比例1:500~1:2000三、纵断面图(必要时附,填绘地质资料和工程建筑物位置以及主要结构轮廓尺寸),比例尺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四、横断面图(填绘地质资料及工程建筑物位置),比例1:200,特殊情况可用1:100或1:500五、主要工程数量表第二章土地利用说明一、概述(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二)预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线路经过地区及工程概况(所经地区(以区、县为单位),主要的土地类型、全线工程概况、桥隧比例、车站设置情况)(四)用地概数(区间路基、全线用地总数及平均每公里用地数)二、设计说明(一)用地设计原则(含各专业用地宽度、用地等)(二)用地合规性说明(含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国家供地政策等的说明)(三)用地标准和总规模符合有关规定的说明(按全线综合、区间路基、车站分别说明)(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说明(五)占用耕地数量及补充耕地方案的可行性三、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用地概数汇总表(含其它各篇用地及用地类型)二、取弃土(砟)场设置汇总表(地方项目)(含其他各篇,位置、面积、取弃土量、复垦措施及数量)三、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四、图纸目录附图一、全线用地图(原则采用1:2000平面图,荒漠、山岭地区可用1:50000平面图)第七篇桥涵说明一、概述(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二)预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沿线主要河流水系特征及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动参数区划等自然情况(四)沿线农田排灌、水利工程(含规划)及水工建筑物、水源保护区、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区等对铁路桥涵的影响和要求(五)沿线水陆交通、地下管线现状及规划对铁路桥涵的影响和要求(六)城市规划对铁路桥涵布设的要求.
客运专线铁路和城际铁路(或其它铁路)对景观设计的考虑(七)既有线桥涵概况(修建沿革、设计标准、运营情况,病害及其原因分析,实际的载重能力和建筑限界等)(改)(八)既有线水害情况(改)(九)既有桥涵孔径的核对情况(改)(十)大中桥水文勘测方法及计算说明(十一)小流域水文参数选择、流量计算公式的采用及验证情况(十二)沿线桥涵分布概况二、主要设计原则(一)采用洪水频率(二)设计行车速度(三)设计活载(四)通航(含流筏)净空、立交净空及建筑限界(五)增建第二线左右侧及线间距的选择(改)(六)对单绕或双绕方案及施工过渡方案的意见(改)(七)既有桥涵利用、加固及改建的原则,以及对桥涵封闭的意见(改)(八)新建桥涵式样、孔径、基础类型的选择及改建铁路接长涵洞的设计原则(九)建筑材料选用的初步意见(十)拟采用的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和需进行科学研究及试验项目的意见(十一)特殊地区桥涵的设计原则(如通过水库区、漫流区、地震区、软土区、岩溶区、盐碱区、湿陷性黄土区、多年冻土区、高原冰川及泥石流区、膨胀土区、采空区、严寒及有承压水地区等)(十二)改建桥涵施工过渡方案的意见(改)(十三)桥涵修建对生态环境与水土保持(径流、水土流失及灌溉等)的影响及对应环保要求采取的措施(十四)贯彻国防要求与安全防灾工程措施(十五)与其它专业设计接口的原则三、常用桥跨结构、施工方法的技术经济比较(必要时)四、常用桥梁施工方法初步意见(必要时)五、防洪影响评价简述六、重点桥渡说明(分工点说明)(注)(一)自然概况及主要控制因素(二)桥位方案的比选(三)桥孔决定的依据(四)桥式方案的比选(五)墩台及基础类型的选择(六)水流导治及河道整治的意见(水文不控制者可不列)(七)既有桥加固或改建方案(改)(八)施工方法的初步意见注:重点桥渡指:特大桥;技术复杂的桥;地形、地质、水文条件独特或系控制工程投资的代表性工点;墩高在50米以上的高桥及复杂的立交桥等.
后同七、工程数量说明及与预可研的对照分析八、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特大、大、中桥表二、主要工程数量汇总表(特大、大、中桥按工点,小桥涵按类型、孔径分别汇总)三、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四、图纸目录附图一、沿线水系示意图,图中绘出特大桥、大桥分布情况(必要时附)二、重点桥渡设计附以下各图(一)桥位方案平面图(图中绘明河流情况,各桥位方案的线路中心线,既有线的中心线,桥梁位置及各水文断面的位置等),比例1:2000~1:5000或1:10000(二)桥址平面图(一般利用线路平面,图中绘明新线与既有线的中心线、桥梁平面、导治建筑物平面、洪水泛滥线等.
地质复杂时,加绘必要的地质资料),比例1:500~1:5000(三)桥式方案比较图图中绘明全桥立面、各种水位及必要的地质资料(含岩层分界线、岩性特征、基本承载力、地下水位等)、设计单桩承载力、结构主要变形与变位、勘测时水位等;各方案的主要工程数量表;推荐方案加绘简单平面、主要结构轮廓尺寸.
比例1:200~1:1000(四)桥址工程地质纵断面图,比例横1:100~1:5000,竖1:50~1:500(五)既有桥加固或改建方案比较图(必要时附),比例1:500~1:1000(改)三、新技术、新结构设计略图四、泥石流、漫流、岩溶等地区地形图(必要时附)第八篇隧道说明一、概述(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二)预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地震动参数区划、气象等情况(四)沿线隧道分布概况(五)既有线隧道概况(修建沿革、建筑限界、设备及运营情况、病害和原因分析)(必要时)二、主要设计原则(一)路段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建筑限界及轨面以上净空横断面面积(二)既有隧道的利用和改建原则(三)两隧道间的最小净距要求(四)衬砌支护类型(五)隧道洞门、洞口缓冲结构及救援通道(六)结构的耐久性(七)建筑材料的选择(八)防水及排水(九)抗震设计及国防要求(十)运营通风(改建隧道含既有通风设施的利用或废弃)(十一)隧道轨下基础类型及照明设置(十二)拟采用的新技术、新结构和需进行科学研究及试验项目的意见(十三)洞内附属构筑物设计原则(十四)隧道修建对生态环境与水土保持(弃砟、污水、地下水资源、灌溉、居民生活水源等)的影响及采取的措施(十五)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意见(必要时)(十六)与其它专业的设计接口的原则三、特长隧道、控制或影响线路方案和技术复杂的隧道说明(分工点说明)(一)隧道线路方案或隧道改建方案比选(其中含新建或改建,单绕、双绕修建一座双线隧道或修建两座单线隧道以及分期投资方案的比选)(二)隧道特征(含地形、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等)(三)隧道方案设计1.
隧道洞口位置的拟定2.
隧道纵断面设计3.
隧道横断面设计4.
辅助坑道方案选择5.
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意见(含施工工期分析、施工方法、施工通风、施工排水、施工安全等)6.
弃砟处理方案和对环保、水保影响及采取的措施(四)运营通风方案选择,运营通风机械设施(必要时附)(含主要机械设备的选择、既有设施的利用或废弃及节约能源措施等)(五)隧道防灾救援设计(六)特长隧道施工期间预防环境污染的措施(七)新技术采用与主要科研项目四、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隧道表(含明洞.
表中应有围岩分级统计、各级围岩临时措施、超前支护参数等内容.
改建铁路说明既有隧道利用、改建或废弃及新建情况)二、主要工程数量表三、运营通风主要机械设备概数表(必要时附)四、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五、图纸目录附图特长隧道、控制或影响线路方案和技术复杂的隧道附下列各图一、隧道线路方案平面图,比例1:2000~1:50000二、隧道地质平面图,比例1:2000或1:5000(特长隧道及5000m以上的长隧道洞顶部分的比例可用1:10000)三、隧道纵断面图,比例横1:500~1:5000,竖1:200~1:5000(横竖比例也可一致)四、隧道洞身横断面图(必要时附),比例1:200或1:500五、隧道洞口纵、横断面图及特长隧道的洞门设计图(必要时附),比例1:200六、辅助坑道洞身纵断面图注:以上各图,除结构设计图外,均应绘注地质资料七、既有隧道改建或加固方案图(改)八、既有隧道横断面图(必要时附),比例1:50或1:100(改)九、特长隧道施工通风方案布置图(必要时附)十、特长隧道施工排水方案布置图(必要时附)十一、特长隧道施工方法示意图(必要时附)十二、特长隧道及5000m以上的长隧道施工进度示意图十三、隧道弃砟设计方案图(必要时附)十四、隧道运营通风方案布置图(必要时附)第九篇站场第一章站场说明一、概述(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二)预可行性研究(项目建议书)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全线枢纽(地区)概况(名称、范围、总图布置、总图审批情况、各主要站及联络线、迂回线、衔接线)(四)全线车站概况(线路起迄点、全长、车站数目、性质、规模、布置形式)二、铁路主要技术标准及站场设计原则(一)铁路主要技术标准1.
相邻线主要技术标准2.
本线主要技术标准(列表说明铁路等级、正线数目、设计行车速度、线间距、最小曲线半径、限制坡度或最大坡度、牵引种类、机车类型或动车组类型、牵引质量、到发线有效长、闭塞类型或行车指挥方式与旅客列车运行控制方式、建筑限界、机车交路及动车组交路)(二)站场设计原则(客货共线铁路、货运专线铁路说明车站布置形式、站线设计标准、到发线进路、出站信号机类型、超限货物列车进路、岔线接轨、客货运设备、站场线路架设接触网的范围等.
客运专线铁路、城际铁路说明车站选址、客运联络线、车站平面、动车组走行线、养护维修列车走行线、纵断面、客运设备、站线设计标准、车站渡线、车站线间距等)三、会让站、越行站、中间站设计说明(一)车站所在地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和交通运输结构(客)(二)有关部门对车站设置与设计的要求(三)车站工作量(客货列车对数及种类、旅客最高聚集人数、车站及铁路专用线分品类的货物装卸量等)(四)既有站封闭、改移以及支线、岔线、专用线与既有线扩能的关系说明(改)(五)车站设计概述(平面布置及主要客货运设备数量,复杂车站作方案比选)(六)既有线复杂车站的施工过渡意见四、主要客运站分站说明(一)枢纽(地区)概况1.
枢纽(地区)既有概况(主要概述既有客运系统)2.
枢纽(地区)总图规划概况(主要概述客运系统规划、客站分工)(二)城市总体规划、综合交通规划概况及有关部门对车站设计的要求(三)客运作业量(旅客列车对数、旅客最高聚集人数)(四)方案比选(含联络线或疏解线布置方案,附方案示意图)(五)推荐方案说明(车站位置、股道及主要客运设备数量,车站平面布置及分期发展意见,联络线或疏解线布置,车站道路及排水设施与地方设施的协调配合,必要时附车站通过能力)五、接轨站、区段站、编组站、主要铁路物流中心及其它大站分站说明(一)自然特征(地形、地质、地震动参数区划、水文、气象以及与城市关系)(二)既有设备概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三)有关部门对车站设计的要求(城市规划、工矿企业、港口等的配合和要求)(四)车站工作量(客货列车对数和种类、车站作业车数、编组号数及辆数、旅客最高聚集人数、车站及铁路专用线分品类的货物装卸量等)(五)方案比选(附方案示意图)(六)推荐方案说明(股道、主要客货运设备与调车设备等类型和数量,车站平面布置及分期发展意见含铁路专用线、车场、机务、车辆、客货运设备及其它有关设施,联络线或疏解线布置、驼峰设计、车站道路及其与地方的协调配合、平立交道及排水设施,必要时附车站通过能力及作业能力的检算,既有线车站的施工过渡方案意见)六、安全设备设计(避难线、安全线、隔开设备、防护栅栏等安全防护设施的设置情况)七、站线轨道(一)轨道结构形式、轨道类型(二)既有轨道类型及改建(三)有砟轨道(按到发线、驼峰下溜放部分线路、其它站线、次要站线分别说明钢轨、轨枕、扣件、道床等)(四)无缝线路(说明铺设范围、单元轨节布置、设计锁定轨温及道岔区、桥上、隧道地段无缝线路等)(五)道岔八、站场路基(一)路基一般设计原则(路基面宽度、路基基床、横断面形式、路基边坡)(二)既有路基及加固防护情况(三)路基工点及加固防护简要说明(四)与其它专业接口的设计原则(五)路基土石方调配原则(六)取弃土(渣)场设计说明(新增)九、站场排水(新增)十、用地及拆迁(一)用地(车站及绿化控制用地设计原则,取弃土及改移道路、沟渠等用地情况)(二)拆迁十一、车站修建对环境的影响及治理措施(一)车站修建对生态环境与水土保持的影响及治理措施(二)车站运营后对生活环境的影响及治理措施十二、施工安全风险防范(对车站或其他规模较大场地的选址的地质风险、技术风险等进行分析,对施工中可能存在的施工安全风险和运营风险进行分析,确定本专业的风险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方案措施)十三、站区绿化规划原则十四、相关工程及其它十五、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线路技术资料汇总表(装订在线路平纵断面示意图之后)二、车站表(含车站示意图、车站中心里程、站间距离、区间运行时分、站坪坡度标、主要工程数量等)三、主要工程数量汇总表(含拆迁、用地、改移道路及沟渠、路基土石方及附属工程、轨道、道路、排水、环保、道口等)四、无缝线路铺设地段表五、主要设备数量汇总表(客运、货运、调车、安全设备等)六、用地概数表七、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八、图纸目录附图一、线路地理位置图(装订在说明书目录之后)二、线路平纵断面示意图(装订在线路地理位置图之后)三、枢纽(地区)总布置图,比例1:10000~1:100000四、复杂的中间站平面布置图(含比较方案),比例1:2000五、接轨站、区段站、编组站、主要铁路物流中心、主要客运站及其它大站平面布置图(含比较方案),比例1:1000或1:2000六、联络线或疏解线平面布置图(简单的可与车站平面布置图合并),比例1:2000七、联络线或疏解线纵断面图(简单的可在车站平面布置图上用坡度标标注),比例横1:10000、竖1:1000八、动车段、大型养路机械段、综合检测中心(或综合管理维修中心)平面布置图(简单的可与车站平面布置图合并),比例1:2000九、路基个别设计图(控制或影响站址方案时附)十、枢纽(地区)总布置示意图和接轨站、区段站及其它大站(含段、所)、疏解区平面布置示意图(装订在说明书正文内)第二章客货运机械设备及其它说明一、预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二、既有机械设备配置概况(客运、货运、调车及安全机械设备)三、各种机械设备配置原则和方案比选(客运、货运、调车及安全机械设备)四、维修设施设置的意见及其它五、维修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及定员(既有和新增)六、环境保护及节约能源措施七、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主要工程数量表二、主要机械设备概数表(既有和新增)第十篇牵引供电及电力第一章牵引供电系统说明一、概述(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二)预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线路概况(四)设计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线路等级、正线数目、限制坡度或最大坡度、设计行车速度、最小曲线半径、机车类型或动车组类型、牵引质量、闭塞类型或旅客列车运行控制方式与行车指挥方式、建筑限界等)(五)相邻铁路电气化现状标准或规划(牵引网供电方式、供电设施分布、接触网主要技术标准)(六)既有牵引供电系统设备状况(改)二、供电方案比选(一)牵引供电主要设计原则(二)供电计算基础资料(三)牵引网供电方式供电计算(四)方案比选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五)牵引变电所、开闭所、分区所、AT所、电力调度所的分布方案(六))牵引变电所进线电压等级(七)牵引变压器类型和容量(八)牵引网导线的电流分配及各种导线选择(九)牵引网正常运行和故障运行状态下的供电能力分析(十)电能质量分析及措施三、外部电源(一)有关外部电源情况(二)外部电源供电方案设想(三)需要功率及用电量(分省、区)四、节约能源措施五、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二、图纸目录附图一、外部电源供电方案设想图二、牵引供电系统示意图第二章牵引变电所、开闭所、分区所、AT所及电力调度所说明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二、预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既有牵引变电设施情况(改)四、牵引变电设施设计(含利用、改建和新建)(一)牵引变电所、开闭所、分区所、AT所所址选择(二)主接线及运行方式(三)主要设备选择(四)牵引变电所、开闭所、分区所、AT所总平面及生产房屋布置(五)保护配置及综合自动化系统(六)自用电方案(七)防雷与接地五、电力调度所及调度管理自动化系统(一)电力调度所位置选择及调度区划分(二)远动系统(三)安全监控系统(四)接触网开关远动控制系统六、牵引变电设施的过渡原则(若有)七、环境保护措施八、节约能源措施九、采用的新技术、新设备及特殊设计十、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主要工程数量表二、图纸目录附图一、牵引变电所、开闭所、分区所主接线图二、牵引变电所总平面布置图三、牵引变电所生产房屋平面布置图四、远动系统构成图五、安全监控系统构成图第三章接触网说明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二、预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特殊气象区、设计用气象条件及污秽区划分四、接触网新建及改建范围(线路基本概况,沿线主要工点和工程说明)五、接触网悬挂类型六、线材规格及张力七、主要技术数据(一)导线高度及允许车辆装载高度(二)结构高度(三)跨距长度(四)锚段长度(五)侧面限界(六)绝缘距离八、支柱、支持装置、基础及绝缘子选择原则九、接口设计的原则和要求十、电分相及供电分段原则十一、防护措施(一)接地方式(二)防雷保护(三)支柱防护十二、接触网工程的过渡设计原则十三、采用的新技术、新设备及特殊设计十四、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主要工程数量表二、图纸目录附图一、接触网电分段示意图第四章维护管理(注)说明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二、预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概述(一)相邻电气化铁路维护管理机构工作量及能力分析(二)本线工作量四、维护管理机构的设置及选址五、维护管理机构的规模和主要设备六、接触网抢修、检修设备和规模七、总平面布置八、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和定员九、环境保护措施十、节约能源措施十一、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主要工程数量表二、图纸目录附图维护管理机构总平面布置图注:不设综合(管理)维修中心时列本章第五章油、气管道(库)的电磁干扰防护说明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二、预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概述四、主要研究技术条件(一)牵引网供电方式(二)危险和干扰影响计算依据(三)防护范围五、防护内容及初步防护方案(必要时附示意图)六、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主要工程数量表二、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第六章电力说明一、概述(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二)预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有关主体及相关工程概况二、电源情况(一)沿线公共地方电网的构成(二)铁路既有电源及供电设备(三)其它电源(电源匮乏区段说明)三、供电负荷分布及电源选择(一)供电负荷分布、负荷等级及负荷估算(二)电源选择四、供电原则及供电方案(一)供电负荷分布、负荷等级及负荷估算(二)电源选择五、主要技术标准(一)电力线路(二)发、变(配)电所机组、开关柜类型及保护配置(三)站场照明及控制方式(四)大型建筑物、构筑物的供电及照明(五)无功补偿标准及原则(六)备用变压器及其它备品备件配备原则(七)电力远动系统(八)机电设备监控系统六、节约能源措施(一)合理用电原则(二)节能设备造型七、采用新技术的意见八、相关工程改建意见九、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及定员十、施工供电永久和临时工程结合的意见十一、非电气化铁路影响铁路建设的电力线路等处理(一)迁改原则及技术要求(二)电力线路影响情况及处理情况十二、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主要工程数量表二、主要设备概数表三、非电气化铁路电力线路迁改工程数量汇总表四、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五、图纸目录附图一、全线供电示意图(注明有关车站、中继站、主要桥梁、隧道名称和里程,地方和铁路发、变、配电所的位置、名称、类型、容量和电压,高压电力线路的长度等)二、电力远动系统示意图(注明远动范围与综合调度的关系、远动信息内容、设备配置和通道形式等)三、机电设备监控系统示意图(注明监控范围、监控对象、设备配置和通信协议等)(客)第十一篇机务、车辆及动车组设备第一章机务设备说明一、概述(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二)预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设计有关资料二、机车交路及机务设备的分布(一)既有线现行机车交路及机务设备分布、性质和规模(含有关的机车交路、乘务制度,各段所性质、主要设备概况、存在的薄弱环节等)(改)(二)设计的机车交路及机务设备分布、性质和规模三、救援设备的分布及等级四、各段(所)工作量(一)采用的主要指标(含各修程的检修公里、停修天数、不平衡系数、日车公里、燃料消耗指标等)(二)工作量汇总表五、各段(所)设置选择及其总平面布置(按主要方案和比较方案分别叙述)(一)段(所)址选择及站段关系(二)段(所)总平面布置(三)主要整备设备类型及规模(含既有整备设备概况及利用改建措施)(四)检修厂房组合形式及规模(含既有车库、主要车间概况及利用、改建措施)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及新设备的意见七、环境保护措施(废气、废水、废油等废弃物的处理与循环使用以及设备噪声的处理等)八、节约能源措施九、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和定员十、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主要机械设备概数表(含救援)二、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三、图纸目录附图一、机车交路图(各研究年度客货机车交路方案,必要时附相邻线相邻区段机车交路图;改建铁路含现行客货机车交路图,机车交路图亦可附在说明书内)二、机务段(所)总平面布置图(含站段关系示意图、房屋表、股道表、室外主要设备及构筑物表、设计主要技术指标表,并标明股道间距、道路、围墙、绿化及风玫瑰图等)比例1:2000或1:1000三、机车库及检修厂房组合平面图(主要方案、比较方案均附,不含设备平面布置)比例1:100或1:200注:本篇适用於客货共线铁路和货运专线铁路.
客运专线铁路和城际铁路如涉及机务设备改建时,可参照使用第二章车辆设备(注)说明一、概述(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二)预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设计有关资料1.
机车交路2.
客货列车对数及种类、编挂辆数、旅行速度(含客车车底组数、配属地点、起讫点及径路等,附列流图)3.
区段站、编组站(含工业站)的有调作业空车数及装卸车数,段管范围内的运用车数(或保有量)4.
主要装卸作业站的装卸车数5.
罐车、机械保温车、矿石车、集装箱车及专用煤车的种类、数量、固定车组数、编挂辆数、配属情况、运行区段以及工矿企业自备车数量、检修车辆设备等6.
全线开关站表、长大坡道区段情况(长大坡段起讫里程、纵断面)7.
改建或拟建段(所)址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象、水文资料(含计算温度、常年主导风向、土壤冻结深度、地震动参数区划、地下水位、洪水位、放射性物质污染情况、文物古迹状况等)二、采用的主要指标及检修工作量(一)采用的主要指标(二)检修工作量三、车辆设备的分布、性质和规模(一)相邻线有关车辆设备的现状、能力利用情况(二)本线既有车辆设备现状、能力利用情况及存在问题(改)(三)设计的车辆设备1.
车辆设备的分布、性质和规模(含既有车辆设备的利用和改建,附示意图)2.
主要车辆设备(车辆段、客车技术整备所、站修作业场等)位置的选择及站段(所、场)关系3.
主要车辆设备的总平面布置4.
主要检修生产车间(修车库、转向架间、主要辅助生产车间及其组合等)的平面布置(简要说明检修工艺流程,含既有设备概况和利用、改建的措施)5.
全线车辆运行安全监控系统及车号地面自动识别设备的设置(含既有设备利用和改建情况,附系统设备布点示意图)6.
其它说明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及新设备的意见五、环境保护措施六、节约能源措施七、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和定员(含既有和新增)八、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主要机械设备概数表二、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三、图纸目录附图一、主要车辆设备总平面布置图(含站段关系示意图、房屋表、股道表、室外主要设备及构筑物表、设计主要技术指标表,并标明股道间距、道路、围墙、绿化及风玫瑰图等),比例1:1000或1:2000二、主要检修生产车间组合平面布置图(不含设备平面布置,主要方案、比较方案均附),比例1:100或1:200三、其它生产辅助房屋及办公房屋平面布置图(必要时附),比例1:50、1:100或1:200四、车辆安全运行监控系统及车号地面自动识别设备布点示意图(必要时附)注:本章适用于客货共线铁路和货运专线铁路.
客运专线铁路和城际铁路如涉及车辆设备改建时,可参照使用.
第三章动车组设备一、概述(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二)预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设计有关资料二、动车组设备的分布、性质和规模(含利用、改扩建既有段、所说明)三、各段(所)工作量(一)动车组配属原则和方案(二)采用的主要技术指标(三)工作量汇总表四、各段(所)位置选择及总平面布置(一)段(所)选址及站段关系(二)段(所)总平面布置(三)主要检查设备类型及规模(四)主要检修厂房组合形式及规模五、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及新设备的意见六、环境保护措施(固废物与设备噪声处理等)七、节约能源措施八、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和定员九、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主要机械设备概数表二、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三、图纸目录附图一、动车段(所)总平面布置图(含站段关系示意图、房屋表、股道表、室外主要设备及构筑物表、设计主要技术指标表,并标明股道间距、道路、围墙、绿化及风玫瑰图等),比例1:1000或1:2000二、检查车库及检修厂房组合平面图(不含设备平面布置,主要方案、比较方案均附),比例1:500三、其它生产辅助房屋及办公房屋平面布置图(必要时附),比例:1:50、1:100或1:200四、动车组周转图(必要时附)第十二篇给水排水说明一、概述(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二)预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有关的铁路主要技术标准(四)沿线自然特征及水文地质概况二、给水站的设置和生活供水站、点数量三、主要设计标准和设计原则(含供水水质、水量标准、给排水处理原则(含回用水)、消防设计原则、缺水、苦咸水地区供水设计原则等)四、旅客列车卸污站的设置及卸污方式(一)旅客列车卸污站的设置(二)卸污方式五、给水站分站说明(一)车站性质、研究年度日用水量和排水量估算(二)水源方案(三)既有给水构筑物、设备现状及其利用和加强、改建措施(四)主要给水构筑物和设备(含给水机械、水处理设备、贮配水构筑物类型及规格等)(五)消防方式及设施(六)给水自动控制设施说明(七)既有排水构筑物、设备现状及其利用和加强、改建措施(八)污水处理和排除方案(九)主要排水构筑物和设备(含污水处理设备类型、规格、自控等)六、生活供水站、点说明(说明采用各类水源、各类储配水构筑物的站数,需进行水处理和污水处理的站数,干旱缺水地区的供水方案、消防方式.
改建铁路应包括既有给排水设施现状和利用情况)七、节约能源措施及相关工程内容八、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和定员九、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主要工程数量表二、主要设备数量表三、用地概数表(站场用地范围以外部分)四、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五、图纸目录附图全线给水排水工程设计图(表)(含车站名称、车站性质、用水量、水源类型及设备,给水机械及动力、给水自动控制系统、贮配水构筑物类型及规格、水处理设备、消防设备、给水管道、排水管道、污水处理设备及自动控制系统等)第十三篇通信、信号、信息与灾害监测第一章通信第一节通信(注)说明一、概述(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二)预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工程概况及运营管理概述1.
工程概况(改建铁路为既有线改建概况)2.
运营管理概述(四)相邻线、既有线主要通信设备、线路概况1.
相邻线主要通信设备、线路概况2.
既有线主要通信设备及线路概况(改)(五)相关工程配合改造的意见二、通信网构成及主要通信设备类型、容量的选择(一)通信业务需求分析(二)通信网构成及主要通信系统类型、容量的选择1.
传输系统(含传输系统容量预测、传输技术及系统组网方案比选、传输节点的设置及推荐方案等)2.
接入网系统(含系统容量预测、传输技术及系统组网方案比选、接入节点的设置及推荐方案等)3.
电话交换系统4.
数据通信网(含带宽预测、技术方案比选、网络节点的设置、推荐方案以及与相关数据通信网的互通等)5.
有线调度通信系统(含调度通信、车站(场)电话、站间行车电话以及其他专用电话等业务)6.
移动通信系统(含GSM-R系统、站场无线通信、列车尾部信息传送系统等;含技术体制的选择、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弱场区的处理措施以及与相关通信网的互通等)7.
会议电视系统8.
电报系统9.
综合视频监控系统10.
专用应急通信系统11.
时钟同步系统12.
时间同步系统13.
综合网络管理系统14.
综合布线系统15.
其它业务系统(以上章节未包括的业务系统)三、通信电源设备类型、容量的选择和防雷、接地(一)交流电源及供电方式(二)交流电源设备类型、容量的选择(三)直流电源设备类型、容量的选择(四)电源及设备房屋环境监控系统的构成及设备类型的选择(五)接地装置(六)防雷四、通信线路(一)长途通信线路(含长途通信线路的制式、容量,敷设方式,防护设施,芯线或线对运用,既有通信线路利用等)(二)光缆监测系统(三)地区及站场通信线路(四)引入、配线方式(五)路外弱电线路的拆迁原则(非电气化铁路)五、与其他专业设计接口的原则六、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及房屋、定员(通信站、通信机械室及通信网管中心的设置,维护(修)及机构设置意见等)七、采用新技术的意见八、环保及节能措施九、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主要工程数量表二、主要设备、材料概数表三、迁改工程数量表(非电化)四、既有主要通信设备利用一览表(改)五、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六、图纸目录附图通信网图(可分系统出图)注:客运专线可根据具体工程情况划分通信系统中各子系统并进行说明第二节通信、广播等通信设施的迁改及电磁干扰防护说明一、预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二、沿线通信、广播线路设备及其它设施概况三、主要研究技术条件(一)牵引网供电方式(二)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及规范(三)危险和干扰影响计算依据四、初步防护方案(一)防护原则(二)防护改造方案五、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主要工程数量表二、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第二章信号(注)说明一、概述(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二)预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线路概况1.
线路起迄点、全长、铁路等级、列车对数、牵引种类、限制坡度或最大坡度、到发线有效长度、设计行车速度等2.
有关地形、地貌、地质、气象等对信号设备和信号器材选型的影响3.
接轨站及相邻区间既有信号设备类型(四)机车交路和运营管理模式1.
机车交路设置情况2.
本线采用的运营管理模式(五)既有线改建概况(改)1.
既有信号设备类型2.
既有区段站、编组站到发线布置情况、股道数量及到发线有效长度3.
区间和站内正线无缝线路铺设情况4.
既有信号设备房屋使用情况、既有信号设备维护管理模式及机构设置情况等二、站前工程设计情况(概述区段站、编组站及其它大站的布置形式、股道数量、到发线有效长度及桥梁、隧道、线路情况)三、电力及电力牵引情况(含牵引方式、牵引电流等.
非电气化可不说明电力牵引情况)四、信号设计(一)信号系统的选型及方案比选1.
行车调度指挥系统2.
列控方式(主要描述技术方案)(客)3.
区间及闭塞系统(主要描述设备配置)4.
车站联锁系统5.
信号集中监测系统6.
调车机车信号和安全监控系统7.
道岔融雪系统(客)8.
与相邻工程设计接口的原则(二)与其它专业设计接口、与相邻线接口、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的措施1.
与其它专业设计接口的说明2.
与相邻线接口的说明3.
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的措施(三)接轨站、区段站、编组站既有信号设备的利用、改建原则及过渡方案五、相关工程设计范围及设计原则六、信号设备防护措施(一)电力牵引区段对信号设备的强电干扰及防护(二)信号设备防雷、接地(三)计算机系统安全防护七、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和定员八、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主要工程数量表二、主要设备、材料概数表三、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四、图纸目录附图一、设计区段信号设备总布置示意图二、接轨站既有信号设备略图及改建方案(必要时附)三、改建区段既有信号设备布置示意图(必要时附)(改)注:驼峰调速设备及其动力设备,按《铁路枢纽的文件组成与内容》可行性研究第十七篇第二章的内容编制,并单独成章第三章信息一、概述(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二)预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工程概况(含工程总体情况,工程主要技术标准,车站、段、所的分布、性质及规模等)(四)相关信息系统概况二、主要研究原则及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一)主要研究原则(二)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三、信息系统技术方案(一)信息系统总体构成(根据工程情况和业务需求,提出信息系统的构成原则)(二)运营调度管理系统(含系统构成及主要功能,中心系统设置方案,网络构成方案,与相关系统接口方案,安全保障方案,硬、软件配置原则,网络管理等.
其他信息系统参照此要求编写)(三)客运服务信息系统1.
旅客服务信息系统2.
客票系统3.
行包信息系统(四)货运管理信息系统(五)动车组(机车、车辆)管理信息系统(六)办公信息系统(七)公安管理信息系统(八)门禁系统(九)电源及设备房屋环境监控系统(十)综合布线系统(十一)其他信息系统(十二)相关信息系统配合改造方案四、电源、防雷及接地五、与其他专业接口的原则六、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定员和房屋(主要指设备维护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定员,机房及维护管理房屋要求等)七、环保及节能措施八、采用新技术的意见九、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主要工程数量表二、主要设备、材料概数表三、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四、图纸目录附图一、信息系统总体结构图二、信息系统网络结构图第四章灾害监测(注)一、概述(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二)预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工程概况(含工程总体情况,工程主要技术标准,车站、段、所等的分布,路基、铁路桥梁及上跨铁路的公路桥梁、隧道概况,沿线气象、地质等概况,调度指挥及运营管理等)(四)相关灾害监测系统概况二、主要研究原则及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一)主要研究原则(二)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三、灾害监测系统技术方案(一)灾害监测系统总体构成(二)中心系统(含中心系统功能及设置方案,各类监测终端设置原则,与相关系统的接口和互联互通方案等)(三)现场监测设备设置方案(含监控单元和现场采集设备设置方案,现场采集设备配置原则等)(四)网络构成方案(五)安全保障方案(六)相关灾害监测系统配合改造方案四、电源、防雷及接地五、与其他专业接口的原则六、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定员和房屋(主要指设备维护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定员,机房及维护管理房屋要求等)七、环保及节能措施八、采用新技术的意见九、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主要工程数量表二、主要设备、材料概数表三、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四、图纸目录附图一、灾害监测系统总体结构图注:新建或改建客货共线铁路、货运专线铁路等的灾害监测系统内容很少时,可纳入信息章节中第十四篇房屋建筑与基础设施维修第一章房屋建筑说明一、概述(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二)预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线路概况(简述线路起迄点、建筑长度、铁路等级、车站数目、车站名称、车站性质等)(四)自然特征(简述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象特征、地震动参数区划及不良地质与特殊地质评价等)二、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及定员(一)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及其变动情况(各主要生产、运输、管理机构及房屋维修、公安系统的机构设置情况和管辖范围)(二)定员(全线新增定员总数及每正线公里定员数)三、房屋配备(一)生产、生活房屋的配备依据(二)全线生活房屋的分布及配备原则四、公安房屋、桥隧守护房屋、军运房屋、人防工程的设置原则(一)公安房屋(二)桥隧守护房屋(三)军运房屋(四)人防工程五、房屋建筑面积总量(全线生产、生活房屋建筑面积总量、平均每正线公里房屋建筑面积指标,生产、生活房屋面积及其面积占比)六、站区规划、中小型站房建筑方案研究初步意见(一)站区规划(主要车站所在地区城市总体规划、交通规划、区域规划情况说明、站区规划设计原则及地方政府对站前广场的意见)(二)中小型站房建筑方案研究初步意见(反映出"以人为本,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设计理念;简述全线旅客站房的设置地点、规模、形式、站场设备构筑物的设置情况,进行站型流线分析,附简略图,并提出站房建设标准初步意见)七、房屋建筑标准、结构类型及装修标准说明(一)房屋建筑标准(二)房屋结构类型(三)房屋装修标准(四)特殊、不良地质房屋地基处理原则八、既有路内房屋的利用、改建或扩建初步意见九、环境保护措施(简述控制建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利用地形条件、减少土石方工程、减少植被破坏、土体边坡防护处理、防止水土流失、防治风沙及环境绿化等方面采取的主要方案、措施)十、节约能源措施(简述房屋总平面布置、建筑体型系数、屋面、墙体及门窗等设计方面采取的保温隔热节能措施、新型节能材料等)十一、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此条可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增减,如地方特殊要求、重大迁改方案等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明确和解决的问题)一、机构设置及管辖范围表二、定员汇总表(分站、分专业列出)三、房屋工点表(分站、分专业列出)四、各类构筑物及附属工程数量表(分类、分项、分站列出)五、房屋设备表(分类、分项、分站列出,并注明甲供、甲控设备)六、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附图(并附图纸目录)典型车站旅客站房建筑概念设计图第二章暖通空调及室内给排水说明一、概述(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二)预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有关主体工程概况(四)沿线有关水质、燃料、气象、城市供热、当地环保要求等情况概述(五)既有暖通空调及室内给排水、消防设施使用情况(改)二、集中采暖设置标准及供热规划原则(一)采暖设置标准及采暖方式(二)热源设置原则(三)室外热网设置原则三、空气调节设置标准及冷(热)源的选择原则(一)空气调节设置标准及空调方式(二)空调冷(热)源设置原则四、通风与防排烟设计原则(一)生产过程有害气体、粉尘通风净化回收设备的设置原则(二)热加工车间降温设计原则(三)防排烟设计原则五、室内给水、排水及热水供应设置标准六、室内水消防及灭火设施设置标准七、环境保护措施(采取联片集中供热,锅炉尾气处理措施,生产生活废气净化措施及暖通设备噪声控制措施)八、节约能源措施九、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主要设备数量表(采暖锅炉、换热机组、热泵机组,热水供应设备,空调、制冷机组,通风除尘设备,水泵、消防设施等,并注明甲供、甲控设备)二、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第三章基础设施维修设施说明概述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预可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地质、气象资料铁路主要技术标准主要工作内容维修机构设置设置原则维修机构设置意见及管辖范围综合检测有关设施设置原则综合检测机构设置意见及管辖范围维修设施管辖范围组织机构及定员总平面布置主要设备配置环境保护措施节约能源措施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主要机械设备概述表二、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三、图纸目录附图:维修机构分布图维修设施工艺总平面布置图附表:各维修机构房屋工点表第十五篇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与节约能源第一章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说明一、概述(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二)预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主体工程概况(主要线路方案、主要技术标准、客货列车对数、主要工程内容、征地数量及类型、填挖土石方数量)(四)自然、社会及环境质量概况(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动参数区划、水文、气象;行政区划、人口、土地、交通运输、动植物、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水环境、声环境、振动环境、环境空气质量)(五)重要环境保护目标(说明各主要线路方案可能直接影响到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种质资源保护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等的名称、保护级别、保护类型、批建时间、与线路的相对位置关系;沿线环境功能区划、水土保持概况等)(六)沿线(省、市级)环保、水保等主管部门的意见及设计采用的规范和技术标准二、环境敏感区地段线路方案的确定(经过环境敏感区地段,线路方案应经多方案比选,选址选线中应优先考虑绕避方案.
对于确实无法绕避的应详细论证经过敏感区路段线路方案的唯一性、可行性及合法性.
并说明相关部门的意见及专题报告完成情况和行政许可手续获取的进展情况.
)三、环境影响初步分析(一)生态环境(含重要生态敏感区、土地资源、文物古迹、动植物资源、水资源、景观资源、规划相容性、水土保持分析等,工程类别包括桥、隧等主体工程和取弃土场、弃砟场等临时工程)(二)声环境(含噪声种类及源强、典型路段不同距离的昼、夜等效声级、典型声环境敏感点处的昼、夜等效声级范围值)(三)振动环境(含振动源种类及源强、典型路段不同距离的昼、夜振级、典型环境敏感点处的昼、夜振级范围值)(四)水环境(分站、段、所说明污水来源、污水量、污水性质、受纳水体功能)(五)环境空气(环境空气污染来源、锅炉类型及使用燃料种类)(六)固体废物(固体废物种类、来源及排放量)(七)电磁辐射(电磁辐射来源、场强及典型距离的场强值)(八)综合评价四、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初步方案(一)环境敏感区地段线路方案及对策(说明线路经过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种质资源保护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等环境敏感区的线路方案及相应对策)(二)生态保护设计原则及初步方案(说明对土地资源、动植物资源、水资源、景观资源、水土保持等要素的保护原则,包括主体工程及临时工程的工程防护和植被防护措施)(三)声环境保护设计原则及设计方案(含噪声源、传播途径、受声点等声环境保护措施选用原则,各类典型保护措施的设计方案及噪声防治措施汇总表)(四)振动环境保护设计原则及设计方案(含防护标准、振动源、传播途径、受振点等振动环境保护措施选用原则,各类典型保护措施的设计方案)(五)水环境保护设计原则及设计方案(说明污水处理原则及处理方案)(六)环境空气保护设计原则及设计方案(说明防护标准、废气处理原则及处理方案)(七)固体废物收集、转运、处置设计原则及设计方案(八)电磁辐射防护原则及设计方案(重点说明电气化铁路对沿线电视接收影响的防护原则及方案)五、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及投资估算(需明确水保工程投资)六、结论与建议七、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涉及重大环境敏感问题时必须附)第二章节约能源说明一、概述(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二)预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主要耗能点的分布情况及数量(含生产与生活所需动力、供热、牵引、变配电)(四)采用的节约能源设计标准二、能源消耗指标及分析(一)能源品种的组成、能量平衡及负荷分析(含分品种实物能耗总量、综合能耗总量、单位产品能耗、单位正线公里能耗指标、牵引动力能耗指标和生产、生活辅助能耗指标)(二)能耗分析(采用的主要设备及工艺能耗指标与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的对比分析)三、节约能源措施综述(一)推荐的线路方案(或扩能方案)、牵引种类、机车类型、动车组类型对节能的影响(二)牵引供电系统采取的节能措施(三)主要站、段、场(厂)采取的节能措施(四)房屋建筑工程的节能措施(五)余热、余压、废油、废汽、废水的回收利用措施,采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情况(六)其它工程的动力设备节能措施四、节约能源工程措施概况(列表)五、结论及建议第十六篇施工组织方案意见与投资估算第一章施工组织方案意见说明一、编制依据及编制范围(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二)预可行性研究(项目建议书)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二、工程概况(一)线路概况(包括本项目线路走向、途经地区、桥隧比例等)(二)主要技术标准(三)既有线改建情况(改)(四)主要工程内容和数量(五)控制工程及重难点工程(简要介绍控制工程或对工期影响大的工程,技术复杂、施工特别困难的工程,对质量安全影响大的工程的名称、位置、规模(隧道长度、桥梁主跨等)、重难点问题等.
)三、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特征(一)自然特征(包括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地震动参数,高原、严寒、风沙、盐碱、沼泽、海洋、软土、黄土等的范围及特征,以及气温、风力风向、降雨、台风、潮汐气象特征)(二)交通运输情况(新建铁路说明既有铁路、水运、公路等可资利用的情况,改建铁路补充说明既有铁路的通过能力、控制区间及可资利用的情况)(三)沿线水源、电源、燃料等可利用的情况(含缺水、缺电地段说明)(四)当地建筑材料的分布情况(含缺砂、缺石、缺填料地段说明)(五)其他有关情况(含地方卫生防疫、地区性疾病、民风民俗等)四、施工组织方案(一)施工总工期及其依据(分方案说明)(二)控制性工程和重难点工程的方案和工期(分方案说明)(三)铺轨基地的设置方案(分方案说明)(四)箱梁(T梁)、轨道板(双块式轨枕)预制场的设置方案(分方案说明)(五)施工工期总体安排意见(分方案说明,包括施工准备、路基、桥梁、隧道、铺架工程、房屋工程、四电及其他站后工程、联调联试与运行试验、初验及安全评估等的工期安排意见,突出铺架工程和联调联试与运行试验两条主线,并说明本工程的关键线路.
)(六)各方案优缺点分析、比选及推荐意见(对不同总工期方案下的控制性工程和重难点工程的方案,)(七)施工区段划分意见五、大型临时工程和过渡工程(一)大型临时工程(包括轨节拼装厂、长钢轨焊接(存放)基地、道砟存储场、制(存)梁场、轨枕(轨道板)预制场、材料厂、混凝土集中拌合站、填料集中拌合站、混凝土构配件预制场等临时场站工程,铁路岔线、铁路便线、汽车运输便道、运梁便道、临时给水设施、临时电力、临时通信基站、隧道污水处理站、其他大型临时设施等.
说明设置的原则及位置、规模、供应范围、供应总量及临时场站占地数量等)(二)过渡工程(包括便线、便桥、车站、通信、信号、电力、电力牵引供电等)(三)施工供水方案(四)施工供电方案(五)永久工程和临时工程结合的意见六、控制工程和重难点工程施工方案(含高风险工程,包括工程概况、施工条件、主要施工方案和方法、施工辅助措施、工期、重难点问题及其处理措施等)七、施工方案(一)施工准备工作(包括征地拆迁及四通一平,主要建筑材料、道砟、轨道工程的备料,铺轨基地、制存梁场等与主体工程配合的大型临时工程的修建)(二)主要工程的施工方法、顺序、进度、工期和采取的措施(包括路基、桥涵、隧道及明洞、铺架工程、通信、信号、信息、电力、电力牵引供电和其他运营生产设备及建筑物等)(三)联调联试及运行试验(包括进行联调联试的基本条件,联调联试及运行试验的工期安排等)八、资源配置方案(一)主要材料的来源与供应(二)当地材料的来源与供应(包括运输方法、供应范围等)(三)改建铁路中利用拆除工程材料的意见九、管理措施(一)解决施工与行车干扰的措施(改建既有线,主要包括解决施工对通过能力影响所采取的必要措施,充分利用行车间隔时分合理组织施工的意见,保证行车和施工安全所采取的防护措施)(二)施工环保措施(主要包括保护大气环境、水质、生活环境、生态等措施)(三)施工安全保证措施(主要包括保证安全的现场管理及技术措施)十、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主要工程数量表(含大型临时设施数量)二、主要劳动力、材料、成品及施工机具台班数量表三、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四、图纸目录附图一、施工组织进度示意图二、施工总平面布置示意图第二章投资估算说明一、概述(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二)预可行性研究(项目建议书)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编制范围(建设名称、起迄点、里程、正线长度、相关工程)(四)估算分段二、编制依据(一)一般规定(说明编制依据的规章、办法、定额、协议、纪要及公文等)(二)人工单价(采用的基期工费标准)(三)料价(采用的材料基期价格标准及依据)(四)机械台班单价(采用的机械台班单价的依据)(五)水、电单价(采用的基期水、电单价及依据)(六)运输及装卸费单价(采用的各种运输单价、装卸费单价及依据)三、各项工程静态投资估算及费用的编制(一)征地拆迁(采用资料的来源及分析指标的情况)(二)正式工程1.
编制单元2.
编制深度3.
价差(编制年度、编制期的价格及依据)4.
施工措施费(采用的费率及依据)5.
特殊施工增加费(采用的费率及依据)6.
间接费(采用的费率及依据)7.
税金(采用的费率及依据)8.
设备购置费(采用的设备预算价格的标准及依据)(三)大型临时设施和过渡工程费(计算分析资料及依据)(四)其它费用(采用的费率及依据)四、基本预备费(采用的费率、费用标准及依据)五、动态投资(一)价差预备费(采用的费率及依据)(二)建设期贷款利息(采用的利率及依据)六、机车车辆(动车组)购置费(费用计算依据)七、铺底流动资金(采用的费用标准及依据)八、投资估算总额及技术经济指标分析(一)估算总额及每正线公里指标(二)对项目投资的合理性分析说明(含对各类工程费用所占比重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简要分析,对突出偏低、偏高的工程费用和指标应说明其原因)九、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总估算汇总表二、可行性研究总估算与预可行性研究总预估算对照表三、总估算表四、综合估算汇总表五、可行性研究综合估算与预可行性研究综合预估算对照表六、综合估算表七、主要材料平均运杂费单价分析表(供审查用,不附在文件内)八、补充单价分析汇总表及补充单价分析表九、主要材料预算价格表十、补充材料单价表十一、技术经济指标统计表十二、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第十七篇投融资方案与经济评价第一章投融资方案说明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二、预可行性研究(项目建议书)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资金来源四、资金筹措方案(一)资金筹措方式分析(分析专项基金、国内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和债券、外资等各种资金可利用情况,研究提出不同的资金筹措方式)(二)资金筹措方案的建议1.
资本金(数量、占总投资的比重)2.
贷款(国内外贷款额度、年限、利息及还本付息办法)第二章经济评价第一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一、投资估算二、资金筹措第二章评价依据、原则及基础一、评价依据二、评价原则三、评价基础(建设期、计算期、评价基年、评价主体及范围、投资估算、资金筹措、客货运量)第三章财务分析一、基础数据与参数(一)运营成本(二)运输收入(三)其它(税种、税率、其它收入率、营业外净支出率、折旧及摊销等)二、主要指标及分析三、项目损益及补亏方案分析四、不确定性分析五、结论第四章经济费用效益分析一、基础数据与参数二、经济费用及效益的识别三、经济费用计算四、经济效益计算五、经济指标及分析六、敏感性分析七、结论第五章结论一、辅助报表(按需要列)二、财务分析基本报表(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增减)(一)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二)财务计划现金流量表(三)利润与利润分配表(四)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五)资产负债表(六)运输收入及税金估算表(七)运营成本估算表三、项目投资经济费用效益流量表Ⅲ初步设计第一篇总说明书说明一、概述(一)设计依据(二)设计范围(含相关工程)及设计年度(三)有关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可行性研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土地预审、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防洪影响评价报告要点及执行情况)(四)线路概况1.
线路地理位置、功能定位和径路及其在国民经济与铁路网中的意义和作用2.
自然特征(概述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动参数区划、气象、水文、水土流失及有关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文物古迹、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等)(五)既有线概况(改)(客)(注)1.
历史沿革2.
铁路主要技术标准(铁路等级、正线数目、设计速度、正线线间距、限制坡度或最大坡度、最小曲线半径、牵引种类、机车类型、牵引质量、到发线有效长度、闭塞类型,以及机车交路及建筑限界等)3.
运营特征及存在的主要薄弱环节注: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项目的既有线概况可酌情简述(六)勘测设计经过二、经济与运量(一)经济特征(线路吸引范围内国民经济、工农林牧业、交通、资源等现状及发展趋势概况)(二)路网构成(三)设计年度客货运量(含区段客货流密度及旅客列车对数,说明研究年度区域客货运量预测、项目通道内各运输方式运量及份额、项目客货流构成特点和流向;改建铁路、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附既有线或通道近两年统计资料,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预测高峰小时区段客流密度)(四)全线区段客货流密度、旅客列车对数汇总表(含上下行,改建铁路附现状资料)(五)客货运量波动性及不确定性分析(六)远景年输送能力三、铁路主要技术标准(一)相邻线铁路主要技术标准(二)设计线铁路主要技术标准(铁路等级、正线数目、设计速度、正线线间距、最小曲线半径、限制坡度或最大坡度、牵引种类、机车类型或动车组类型、牵引质量、到发线有效长度、闭塞类型或调度指挥方式与列车运行控制方式,以及机车交路和建筑限界等)四、运输组织(一)车站分布(二)运输组织模式及运营管理方式(注)注: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重载铁路附运输组织模式,合资铁路附运营管理方式,其他不附(三)各研究年度客货列车开行方案及列车对数(四)设计能力与客货运输需求适应性分析(五)行政区划分与调度区划分五、线路(一)可行性研究批准的线路方案(改建方案)及局部改善方案简况(二)线路平、纵断面特征(结合运输需求和路段设计速度说明平、纵断面的技术标准使用情况,如较低标准的采用处数及采用理由,改建铁路含保留较低标准的处数和长度,增建第二线时左、右线分列,含既有线利用、改建、第二线并行及绕行等的长度和处数等)(三)铁路(与铁路、道路)交叉设计原则,与重要道(公)路交叉及改移情况六、迁改工程(一)概述(含全线迁改工程概数)(二)重大拆迁工程说明(企业和公共事业单位(设施)、工业园区、生产厂区整体搬迁,重要电力线路、油气水管线迁改等)七、轨道(一)轨道结构形式及轨道类型(二)有砟轨道设计(三)无砟轨道设计(四)无缝线路设计八、路基(一)路基工程概况(含既有病害整治)(二)路基设计标准(含路基面形状和宽度、路基基床、沉降控制标准)(三)重点路基工程概述(四)绿色通道工程概述(五)改河(沟、渠)工程概述九、土地利用(一)本项目用地预审意见要点及执行情况(二)用地概况(含全线用地总数、平均每公里用地数及占用地类说明)(三)补充耕地措施(含复垦)十、桥涵(一)沿线桥涵分布和既有桥涵利用、加固、改建概况(二)设计洪水频率、设计活载及桥梁建筑限界(三)桥涵选型及建材选用概述(四)重点桥渡工程概述十一、隧道(一)沿线隧道分布和既有隧道改建概况(二)隧道建筑限界、衬砌类型、洞内轨道结构形式或类型(三)重点隧道工程概述(四)极高(高)风险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五)隧道防灾救援方案(六)隧道风险评估主要结论(七)隧道运营通风十二、站场(一)全线枢纽(地区)概况(名称、范围、总图布置、总图审批准情况、各主要站及联络线、迂回线、衔接线)(二)既有线车站数目、性质、规模及布置形式(改)(三)新建与改建车站的数目、性质、规模及布置形式(四)新建与改建接轨站、区段站、编组站、主要铁路物流中心、主要客运站及其它大站简述(分站说明)(五)站线轨道类型简述(六)站场路基及用地简述(七)车站主要设备简述(八)拆迁工程概述十三、电力(一)既有电源及供电设备概况(改)(二)供电负荷的分布及电源选择(三)供电原则及方案设计(四)电力远动系统、机电设备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五)主要设备类型(含既有供电设备的利用)(六)影响铁路建设的电力线路的处理十四、牵引供电(一)牵引供电系统1.
既有牵引供电系统概况2.
牵引网供电方式3.
牵引变电所、开闭所、分区所、AT所(含利用、改建和新建)4.
牵引变压器类型及容量(含既有设备的利用)5.
电能质量分析及措施6.
外部电源对牵引变电所的供电方案7.
需要功率及用电量(分省、区)(二)牵引变电所、开闭所、分区所、AT所及电力调度所1.
既有牵引变电设施概况2.
主接线及总平面3.
保护配置及综合自动化系统4.
电力调度所及调度管理自动化系统5.
防雷与接地6.
既有牵引变电设施的利用和改建概况(三)接触网1.
既有接触网概况2.
新建和改建范围与悬挂类型3.
导线及主要设备选择(含既有设备利用)4.
电分相设置5接触网的过渡工程概况(四)维护管理1.
既有维护管理机构概况2.
新建或改建维护管理机构的位置和规模3.
主要设备配置(五)油、气管道(库)的电磁干扰防护十五、机务设备(一)现行机车交路及既有机务设备分布、性质和规模简述(附现行机车交路插图)(二)设计机车交路及机务设备分布、性质和规模简述(附设计机车交路推荐方案插图)(三)救援设备分布及等级简述十六、车辆设备(一)车辆设备分布、性质及规模(改建铁路含既有车辆设备概况)(二)车辆运行安全监控系统及车号识别系统设置十七、动车组设备动车组设备分布、性质及规模十八、给水排水(一)旅客列车上水站分布(改建铁路含既有和新建)(二)旅客列车卸污站分布,卸污方式和数量(三)给水站设置和生活供水站、点数量(改建铁路含既有和新建)(四)既有给排水设施利用及改建概况(改)(五)水源设备概述(六)水处理和主要给水设施概述(七)污水处理设施及排除方案概述(八)消防设计概述十九、通信(一)通信网的构成(二)通信线路类型及容量(三)通信系统的构成及设备类型的选定(包括传输、接入、电话交换、数据通信网、有线调度通信、移动通信、会议电视、电报、综合视频监控、专用应急通信、时钟同步、时间同步、综合网络管理、综合布线等系统的概述)(四)既有通信线路、设备利用及改建简况(改)(五)通信、广播等通信设施的迁改及电磁干扰防护二十、信号(一)信号设备的选型(二)接轨站信号设备改建原则(三)既有信号设备利用及改建概况(改)二十一、信息(一)系统构成概述(二)系统设置简况(三)相关信息系统配合改造简况二十二、灾害监测(一)系统构成概述(二)网络构成概述(三)系统设置简况(四)相关灾害监测系统配合改造简况二十三、基础设施维修(一)机构设置(二)设计的维修设施(三)主要设备配置二十四、房屋建筑(一)机构设置、管辖范围(二)设计定员(定员总数计每正线公里定员数)(三)房屋配备原则及建筑面积总量(四)站房建筑方案设计概述(五)房屋建筑设计标准(六)暖通空调及室内给排水概述二十五、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一)主要站、段(所)污染源、污染物的分布、排放方式及排放量(二)工程活动引起的生态环境、水土保持的变化程度及数量(三)工程对周围环境的主要影响、防治、控制污染以及整治生态环境与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及预期效果二十六、节约能源措施二十七、消防设计原则简述线路防火、场站防火、消防车道布置、段所消防、隧道消防与救援、建筑消防等设计原则.
二十八、施工安全风险防范(一)保证施工和安全的技术措施意见(二)防范安全事故的指导性意见(三)改善安全作业环境和安全施工的措施意见(四)在营业线施工期间保证安全运营的措施意见(五)采用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时,保障施工作业人员安全和预防安全事故的措施意见(六)职业病防护的措施意见二十九、施工组织设计意见(一)施工总工期及施工组织设计的简要说明(附主要工程数量表)(二)控制工期工程、施工条件困难工程与特别复杂的工程所采取主要措施(三)解决施工与行车干扰的主要措施(改)(四)重点大型临时工程三十、总概算(一)概算总额及每正线公里指标(附总概算汇总表)(二)设计总概算与批准的可研估算总额的对照分析一、设计文件及电子文件组成、分发单位及份数总表(装订在说明书目录之前)二、线路技术资料汇总表(含主要工程数量,装订在平、纵断面示意图之后)三、图纸目录附图一、线路地理位置图(装订在说明书目录之后)二、线路平纵断面示意图(装订在线路地理位置图之后)三、线路平纵断面缩图(选择适当比例,图幅长度不宜超过3米)四、枢纽(地区)总布置示意图(装订在站场正文内)第二篇经济与运量说明一、概述(一)设计依据、范围及设计年度(二)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路网构成(四)近远期客货运量及远景年输送能力(五)线路的地理位置、功能定位及其在国民经济与路网中的意义和作用二、吸引范围内经济概况(一)行政区划、面积、人口及产值(二)资源分布及开发情况(三)工农业现状及发展(四)交通运输现状及发展三、客运量(一)改建铁路现状客运量说明(近几年客运量增减的趋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高速铁路、城际铁路要对既有通道客运量进行说明)(改)(客)(二)客流特征(说明区域客运量预测及各运输方式承担份额、本项目客流构成及流向等特点)(三)客运量(可行性研究批准的,高速铁路、城际铁路还需对出行调查、出行分布、交通量分配、全年和最大日及高峰小时区段客流密度等进行简要说明)(四)主要站(大中城市所在地)旅客发送量及最高聚集人数(五)旅客列车对数及开行方案(可行性研究批准的,含旅客列车种类、起迄点、径路、数量、配属、编组及行包专列、集装箱专列及其它专列数量等)(注)注:旅客列车对数若与可行性研究批准有较大变化时,应说明原因四、货运量(一)改建铁路现状货运量说明(说明近几年货运量增减的趋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高速铁路、城际铁路要对既有通道货运量进行说明)(改)(客)(二)货流特征(区域货运量预测及各运输方式承担份额、本项目货流主要构成和流向)(三)地方运量1.
全线货物发到运量及流向2.
主要站货物发到运量3.
全线货物到发运量说明(四)通过运量(主要品名的运量、流向及大宗货流说明)(五)区段货流密度(可行性研究批准的,高速铁路、城际铁路还需对既有铁路区段货流密度进行说明)(注)注:货运量若与可行性研究批准有较大变化时,应说明原因五、全线区段客货流密度、旅客列车对数汇总表(含上下行,改建铁路附现状资料)六、项目客货运量在综合运输通道中的分析(各运输方式典型断面流量份额)七、客货运量波动性及不确定性分析(注)一、大宗货物始发终到表二、分站货物发到运量表三、分站仓库运量及面积表四、分站专用线发到运量表五、各设计年度旅客列车对数及径路表六、分站旅客发送量及最高聚集人数表七、枢纽货物交流表(不单独编制铁路枢纽设计文件时附)注:以上各项改建铁路应附近两年实际统计资料八、图纸目录附图货流图(含主要品名,改建铁路附实际货流图)第三篇运输组织说明一、概述(一)设计依据、范围及设计年度(二)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设计依据资料(经济运量、远景年输送能力、采用的线路方案、列车编组、列车开行方案、机车交路图等)(四)改建线(既有线)运营现状(注)1.
铁路主要技术标准2.
车流组织及工作量(列车编组计划、行车量、主要站作业量等)3.
通过能力及利用程度(含相关数据、指标、控制区间等)4.
旅客列车旅行速度5.
存在的主要薄弱环节注:改建铁路采用改建线运营现状,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采用既有线运营现状(五)改建方案和分期扩能措施及补充方案的说明(可行性研究批准的,有变更时,说明原因)二、铁路主要技术标准(一)相邻线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现状及规划)(二)设计线铁路主要技术标准(可行性研究批准的.
如有变更,需说明原因)三、车站分布(一)车站分布原则(二)车站分布概况(三)满足客货运作业要求的说明(四)满足各种技术作业要求的说明(五)增开、封闭、改移车站的说明四、运输组织模式及运营管理方式(注)(一)运输组织模式(二)运营管理方式注: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重载铁路附运输组织模式,合资铁路附运营管理方式.
五、旅客列车组织(一)列车组织方案(客流特点,旅客列车定员标准、编组辆数等)(二)客车开行方案(各研究年度、不同起迄点、不同径路的各类旅客列车数量)六、货物列车组织(一)车流组织方案(说明计算参数,空车调整、直通及地方车流组织等)(二)列车组织方案1.
列车编组方案(编组站分工、货物列车编组计划等)2.
集装箱及快运列车组织(集装箱、特货、快运等列车的组织)(三)货车开行方案(各研究年度、各区段的各类货物列车数量)七、区段列车对数及车站工作量(注)(一)区段列车对数(二)主要站工作量1.
客站工作量(含分工原则、办理各方向始发终到及通过列车数)2.
主要站货物装卸及调车作业量(含编组站、区段站、工业站、港湾站及作业量较大的车站;区段站以上按无调中转、有调中转、本站货物作业车分列)(三)工业站、港湾站及较大工矿区所在车场的交接方式、取送方式(四)调机类型、台数及配属站八、区间通过信号机分布说明(必要时)九、设计能力及旅客列车速度(一)通过能力的计算方法及参数(二)研究年度需要通过能力(三)设计能力及分期扩能措施(四)列车运行图(必要时附)1.
运行图要素2.
运行图编制3.
运行图指标统计分析(五)旅客列车速度十、施工干扰对运输能力的影响及运输组织措施的意见十一、管理机构设置、管辖范围、运输机构定员、调度区划分(说明现状及设计的铁路局或公司界、调度区划分,车务段、列车段、客运段的设置,客货运及行车定员、班制等)附图(必要时附)一、车站分布及区间通过能力图二、客货列流图三、机车交路图或动车组交路图四、区间通过信号机分布图第四篇地质一、概述(一)设计依据、范围及设计年度(二)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勘察依据(四)勘察范围(五)勘察经过(六)定测工程地质勘察大纲的要点(勘察内容、方法、质量要求)及执行情况(七)完成的勘探工作量二、自然地理概况(一)地理位置(含交通概况)(二)地形地貌(三)气象特征(含季节性冻土深度段落划分)(四)地震动参数区划三、地层及构造(一)地层岩性(二)地质构造四、水文地质特征(一)地下水分布及特征(二)沿线水、土腐蚀性评价五、工程地质特征(一)不良地质分布、特征及工程措施意见(详细阐述)(二)特殊岩土分布、特征及工程措施意见(详细阐述)(三)既有线病害分布、特征、施工中曾发生的地质问题及工程措施意见(详细阐述)(改)六、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压覆矿产资源评估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主要结论七、建设项目工程地质条件评价(一)重要路基工程的地质条件、评价及工程措施意见(详细阐述)(二)重要桥梁的地质条件、评价及工程措施意见(详细阐述)(三)重要隧道的地质条件、评价及工程措施意见(详细阐述)(四)其它重大工程的分布、地质条件、评价及工程措施意见(详细阐述)(五)主要天然建筑材料场地的地质条件及对储量和质量的评价(详细阐述)(六)工程建设、天然建筑材料开采及弃土(碴)对环境地质条件的主要影响(七)建设项目工程地质条件的总体评价八、安全施工的意见(根据地质条件、风险等级、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等因素,提出施工超前地质预报的措施意见和方法,提出地质风险主要因素及控制措施建议)九、下阶段工作中和施工中应重视的地质问题及注意事项一、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有符合《需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估的建设工程目录(暂行)》的建设工程时附)二、图纸目录附图一、全线工程地质图,比例1:10000~1:500000二、详细工程地质图(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含联络线、走行线等.
改建铁路含绕行线),比例1∶2000~1∶5000三、工程地质纵断面图(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含联络线、走行线等.
改建铁路含辅助纵断面图等),比例横1∶10000,竖1:200~1∶1000四、工点工程地质图件(含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或说明、工程地质图和有关的工程地质断面图及勘探测试资料;所有工点均应单独编制成册,其中地质条件简单、工程规模较小的工点可以合订成册),比例视具体情况确定第五篇线路与轨道第一章线路说明一、概述(一)设计依据、范围及设计年度(二)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线路所经地区情况1.
线路地理位置(含起讫点、经由点)2.
自然特征(沿线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水文、气象、地震动参数区划、水文地质、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和有关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文物古迹及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等)(四)既有线概况(改)(客)1.
历史沿革2.
主要技术标准3.
线路特征、运营特征和技术设备概况(1)线路特征(线路平面:最小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度、最短夹直线长度、曲线、直线长度及曲线半径分布等情况;线路纵断面:限制坡度、加力坡度及纵断面坡度情况;车站分布、站坪长度及坡度,线路病害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2)运营特征(3)技术设备概况二、铁路主要技术标准(一)相邻线路主要技术标准(现状及规划)(二)铁路主要技术标准(可行性研究批准的.
如有变更,说明原因.
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含联络线、走行线等其它线路)三、线路采用方案或改建方案简述(可行性研究批准的.
如有变更,说明原因)与局部方案的比选(附示意图和技术经济比较表.
技术经济比较表应作全工程内容的比较,全面反映数量、指标、费用等内容)四、线路平面及纵断面(一)车站分布、车站性质及站坪长度(二)平面(含双线或预留双线.
结合路段设计速度,分段说明圆曲线、缓和曲线、夹直线等选用标准及最小曲线半径分布情况等;改建铁路含改建既有线、增建第二线平面设计情况的说明;需保留既有线较低标准时应说明理由)(三)纵断面(结合工程条件,分段说明缓坡(最大坡度)、坡段长度、最大坡度差和竖曲线的采用标准;以及路基、桥涵控制高程等坡度设计的其它要求.
改建铁路含坡度抬高、降低及动力坡使用情况的说明;需保留既有线较低标准时应说明理由)(四)利用既有线地段(客)(五)与相关(既有)铁路联络线的平、纵断面(客)(六)动车组走行线平、纵断面(客)五、线路施工过渡方案说明(新增)六、通过正式运营列车便线(一)便线起迄点、修建理由及施工组织措施的概述(二)限制速度(三)线路平面、纵断面七、改移道路及及铁路(与铁路、道路)交叉(一)改移道路及及铁路(与铁路、道路)交叉概况(二)改移等级公路(按公路有关规范和标准设计)(三)改移乡村道路(一般可列设计汇总表,复杂工点要有设计图)八、拆迁工程说明(含重大拆迁工程说明.
如重点企业和公共事业单位(设施)、工业园区、生产厂区整体搬迁等)九、铁路线路安全设施设计(主要包括防护栅栏、维修通道、安全保护区等)说明十、工务有关设施(一)概述1.
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相关内容及执行情况2.
既有工务设施情况(新增)(二)工务机构1.
运营管理方式、养护维修体制2.
工务机构设置、作业组织形式、管辖范围(工务机构一般按检修分开的原则设置,工务段下设线路车间、检查监控车间和综合机修车间,根据需要还可设机械化维修、道口、路基等车间;线路车间一般下设线路工区、机械化维修工区和检查监控工区.
当工务段设置段管检查监控车间、机械化维修车间时,在工区层面可取消机械化维修工区和检查监控工区.
)3.
设计定员4.
养路机械和线路检测设备配置一、线路技术资料汇总表(装订在线路平纵断面示意图之后)二、增建第二线左右侧及线间距表(改)三、既有线改线地段表(含改移既有线平面2米以上及其影响地段)(改)四、既有线改坡地段表(含抬高路基或切削路基及其影响地段)(改)五、拆迁建筑物、构筑物表六、砍伐树木及挖树根表七、改移道路及铁路(与铁路、道路)交叉表八、线路安全设施表九、工务行政区划分及设计定员表.
十、工务段、综合机修车间、线路车间、线路工区等机具设备表十一、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十二、图纸目录注:除技术资料汇总表、重要协议、纪要及公文、图纸目录外,其它附表单独成册附图一、线路地理位置图(装订在说明书目录之后)二、线路平纵断面示意图(装订在线路地理位置图之后)三、线路方案平面图(含采用方案和局部比较方案,填绘主要的地质构造线和重大不良地质范围),比例1:10000和1:50000,平原地区附1:50000四、线路平面图(包括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及其联络线、动车组走行线等.
改建铁路含绕行线等.
填绘不良地质范围及性质.
平面图应贯通,包括车站枢纽),比例1:2000或:1:5000五、线路详细纵断面图(包括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及其联络线、动车组走行线等.
改建铁路含辅助详细纵断面图等.
均填绘地质资料,钻孔、观测点等可适量标注),比例横1:10000,竖1:500或1:1000六、通过正式运营列车便线线路平面图(酌情填绘地质.
亦可与线路平面图合并绘制),比例1:2000七、通过正式运营列车便线详细纵断面图(酌情填绘地质),比例横1:10000,竖1:1000八、改移道路及铁路(与铁路、道路)交叉设计图(一)改移等级公路设计图(按工点单独成册,包括:路线平、纵面图,路基横断面图及工点设计图,桥涵设计图,标志、标线设计表,工程数量表,概算等.
各图中按要求填绘地质)(二)改移乡村道路设计图(复杂工点时附)(三)改移道路及铁路(与铁路、道路)交叉设计汇总表第二章轨道说明一、概述(一)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二)铁路主要技术标准(三)既有线轨道情况(改)(客)(四)轨道设计原则(客)(五)轨道结构形式分布情况(六)轨道工程主要内容二、正线轨道(含新建、改建)(一)轨道结构形式、轨道类型(二)有砟轨道(钢轨、轨枕、扣件、道床、轨道高度等)(三)无砟轨道1.
结构选型2.
铺设范围3.
结构设计(四)无缝线路1.
类型及铺设范围2.
单元轨节布置3.
设计锁定轨温4.
桥上无缝线路5.
道岔区无缝线路6.
隧道地段无缝线路7.
位移观测桩三、其它线路轨道(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的联络线、动车组走行线、通行正式列车的施工便线等)四、轨道附属设备和常备材料(一)轨道附属设备(二)常备材料五、安全施工的意见(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意见)一、铺设无缝线路地段表(全线铺设无缝线路时可取消)二、铺设无砟轨道地段表(全线铺设同一类型无砟轨道时可取消)三、轨道工程数量汇总表(与可研进行工程内容和工程数量对照分析)四、线路标志工程数量及线路安全保护区标桩工程数量表五、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六、图纸目录附图一、无砟轨道结构方案设计图(含路、桥、隧、站地段无砟轨道结构图、典型和特殊平面布置图及过渡段布置图)二、其它个别设计图第六篇路基与土地利用第一章路基说明一、概述(一)设计依据、范围及设计年度(二)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沿线自然特征及主要不良地质问题(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动参数区划、气象、土工试验资料等)(四)既有线路基工程概况(着重说明技术标准、病害类型、长度、分布范围、发生和发展原因及对运营的影响、已采用的整治措施等)(改)(五)路基工程概况(路基、区间路基长度,占全线比例,路基、路堑长度,填、挖方及取弃土数量,路基工点类型分布、土石方和圬工数量及平均每公里数量等)(六)取弃土场设置概况二、设计内容说明(一)路基一般设计原则(路基面形状和宽度、路基基床、横断面形式、边坡坡率、沉降控制标准、填料及压实度要求、侧沟和边坡平台宽度、护道宽度、机械化养路作业平台、过渡段、改建铁路时通过正式运营列车便线路基设计等)(二)既有线路基改建一般设计原则(改)(三)路基个别设计说明(按照工点类型分别说明)(四)主要加固及防护方案比选说明(必要时附)(五)路基施工过渡措施和设计原则(改)(施工严重干扰行车、控制工期地段)(六)填料及取弃土场(路基土石方调配原则、填料方案比选说明(必要时)、级配碎石(砂砾石)及改良土施工方法、改良土拌和站设置原则、取弃土场的设计原则)(七)路基排水设计设计原则及说明(八)与其它专业设计接口的说明(九)采用新技术、新结构和需进行科学研究的相关说明(科研项目需说明项目的目的、必要性、内容及经费等)(十)路基修建对生态环境与水土保持(地表径流、植被、沙化、野生动物通道等)的影响及采取的措施三、重点路基个别设计(含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工点、采用特殊施工方法的路基、高大挡土墙、新技术工点,既有线重大病害整治工点等,分工点说明)四、地质灾害防治、防洪、压覆矿产资源及安全防灾的工程措施说明五、工程数量对照表(列可研及初步设计路基主要工程数量,分析其增减原因并予以说明)一、路基工点表二、挡土墙表三、路基加固和防护工程数量表四、稳定性分析和沉降量分析成果一览表(分工点列出计算采用的主要参数、计算方法和分析结果.
需要进行稳定性分析和工后沉降量分析的工点时作)五、改河改沟(渠)表六、路基地面排水工程数量表七、路基土石方数量总表八、路基土石方数量调配汇总表九、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十、图纸目录附图一、重点路基个别设计附以下各图(一)平面图(必要时附,图中填绘地形、地质资料及工程建筑物位置),比例1:500~1:2000(二)纵断面图(必要时附,图中填绘地质资料及工程建筑物位置),比例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三)横断面图(图中填绘地质资料及工程建筑物位置),比例1:200(特殊情况可用1:100或1:500)(四)结构设计图(必要时附),比例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五)取弃土场位置图(必要时附),比例1:10000(六)工程数量表(七)设计说明二、各类代表性路基设计图(内容参照重点路基个别设计附图)第二章绿色通道说明一、概述(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二)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沿线自然环境及经济状况(地形地貌、海拔、地表土质、水文、气象信息、生态环境、植物种类、经济状况和发展程度等)(四)相邻铁路公路绿化工程及苗圃情况(五)地方相关部门对绿化景观的要求(比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或位于城市内的铁路)(六)干旱、半干旱地区供施工养护的地下水、地表水条件(七)绿色通道工程概况(绿色通道工程长度、位置、植物种类、数量)二、设计内容说明(一)绿色通道设计原则1.
路基边坡及坡脚、堑顶2.
桥下3.
隧道仰坡4.
站区5.
其他场地(不能退耕的取弃土(砟)场、有绿化要求的梁场、铺轨基底等)(二)植物种类及建植方式(三)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和需进行科研的相关说明(科研目的、必要性、内容及经费)一、路基绿色通道数量表二、桥梁绿色通道数量表三、隧道绿色通道数量表四、站区绿色通道数量表五、其他场地绿色防护数量表六、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第三章土地利用说明一、设计依据、范围及设计年度二、可行性研究审批和用地预审意见要点及执行情况三、用地设计说明(一)用地设计原则(含各专业用地宽度、临时用地等)(二)用地合规性说明(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国家供地政策,土地预审通过等的说明)(三)用地标准和总规模符合有关规定的说明(按全线综合、区间路基、车站分别说明)(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说明四、用地概况(区间路基、全线用地总数、平均每公里用地数及占用地类说明)五、补充耕地措施说明六、土地复垦设计说明(含其他各篇,设计原则、土地利用前状况、土地面积、措施及土地用途等)一、区间路基用地数量表(含土地类别、数量和所属单位)二、用地数量汇总表(含其它各篇用地,列出土地类别、数量等,并分省、局或公司界汇总)三、取弃土(砟)场表(含其他各篇,位置、面积、取弃土量)四、复垦土地数量表(含其他各篇,位置、数量等)五、用地界桩数量表六、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七、图纸目录附图用地图(图中绘明线路中心线、用地界、土地所属单位及土地类别等),比例同线路平面图第七篇桥涵(注)说明一、概述(一)设计依据(含执行的主要规范、标准)、范围及设计年度(二)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防洪影响评价报告、通航论证报告要点及结论意见(三)沿线主要河流水系特征及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动参数区划等自然情况(四)沿线农田排灌、水利工程(含规划)及水工建筑物、水源保护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区等对铁路桥涵的影响和要求(五)沿线水陆交通、地下管线现状及规划对铁路桥涵的影响和要求(六)城市规划对铁路桥涵布设及建筑的要求,客运专线铁路、城际铁路(或其它铁路)对景观设计的考虑(七)沿线河、沟(渠)迁改工程概况(八)既有线桥涵概况(设计标准、运营情况,病害及其原因分析,实际的载重能力和建筑限界等)(改)(九)既有线水害情况(改)(十)大中桥流量计算及成果分析(十一)小流域流量计算公式的说明(十二)沿线桥涵分布概况(按特大桥、大、中、小桥及涵洞分别统计座数及总延长米.
改建铁路对改建前后分列,既有桥涵中的临时结构分类另列)二、采用的洪水频率、设计行车速度、设计活载、通航(含流筏)净空、立交净空及建筑限界三、设计内容说明(一)新建桥涵的设计原则(二)既有桥涵利用、加固及改建的设计原则(改)(三)防洪评价、航道论证、重大道路立交协议落实情况(四)桥涵水文计算及孔径式样的确定(含方案比选)(五)墩台及基础设计(根据列车行车设计速度分别说明,含方案比选)(六)桥梁上部建筑及特殊结构的设计(根据列车行车设计速度分别说明,含方案比选)(七)采用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的设计说明和需进行科学研究及试验项目的目的、内容及经费(八)导治建筑物及其它附属工程的设计(九)河、沟(渠)迁改设计1.
迁改依据及原则2.
迁改方案及实施意见(十)结构耐久性措施及建筑材料选用(十一)特殊地区桥涵的设计(如水库区、漫流区、地震区、软土区、岩溶区、盐碱区、湿陷性黄土区、多年冻土区、高原冰川及泥石流区、膨胀土区、采空区、强风沙区、严寒及有承压水地区等)(十二)桥涵修建对生态环境与水土保持(径流、水土流失及灌溉等)的影响及对应环保要求所采取的措施(十三)贯彻国防要求与安全防灾工程措施(十四)桥涵照明、通信、信号、电力、电气化等专业设计接口的说明(十五)施工方法简述四、重点桥渡的设计内容说明(分工点说明)(一)可行性研究方案简述、审批意见及执行情况(二)自然概况及主要控制因素(三)主要技术条件(是否无缝线路及单双线、曲线半径、坡度等)(四)桥式方案(孔跨、梁部、基础)比选及推荐意见(五)水流导治及河道整治的意见(水文不控制者可不列)(六)既有桥加固或改建方案(改)(七)施工方法的初步意见(八)采用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的说明,需进行科研或试验项目的简介(必要时附)五、工程数量说明及与可研的对照分析六、安全施工及过渡的意见(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意见)一、特大、大、中桥表(改建铁路含既有桥梁与新建或改建桥梁对照,并注明利用原桥情况)二、小桥表(改建铁路含既有桥梁与新建或改建桥梁对照,并注明原桥利用情况)三、涵洞表(改建铁路含既有涵洞与新建、改建或接长涵洞对照,并注明原涵利用情况)四、道路桥涵表五、改河改沟(渠)表六、工程数量汇总表(特大、大、中桥按工点,小桥涵按类型、孔径分别汇总;)七、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八、图纸目录附图一、重点桥渡(一)桥址平面图(图中绘明新线与既有线的中心线、桥梁平面、导治建筑物平面、地形、洪水泛滥线及必要的地质资料),比例1:500~1:5000(二)桥址工程地质图(地质复杂的桥附),比例1:500~1:5000(三)桥址工程地质纵断面图,比例横1:100~1:5000,竖1:50~1:500(四)全桥总布置图(含加固、改建或新建,图中绘明全桥立面及平面,立面直观标注地质柱状示意图、岩层分界线、岩性特征、基本承载力、地下水位、常水位、勘测时水位等地质及水位资料,并附含设计桩基承载力,主要结构变形与变位,墩台设计线刚度、冲刷情况等设计说明及主要工程数量表.
地形、地质复杂者另附墩台地质横断面图.
主要方案及比较方案分别绘制).
比例1:100~1:1000(五)墩台及基础设计图(加固、改建或新建,图中注简要说明,有标准图、通用图时不附),比例1:50~1:500.
铺设无缝线路的桥梁墩台提供纵向水平线刚度(六)特殊结构设计图(如非标准设计的基础、梁部结构、桥面布置、地基加固等),比例1:10~1:500(七)新技术、新结构设计图(图中附设计说明和工程数量表),比例1:10~1:500(八)导治建筑物及其它附属工程设计图,比例1:50~1:2000(九)复杂的既有线施工防护设计略图,比例1:50~1:500(十)重点铁路便桥设计略图(十一)个别桥涵的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图(必要时附)二、各类代表性大中桥设计图(内容参照重点桥渡附图)(注)注:简单的特大桥、一般大中桥设计底图不附入文件,审查时备用三、小桥涵(一)复杂的小桥涵设计图(情况相同时只附代表性的,图中绘注地质资料,必要时附地形图,特殊设计或新结构应附设计图),比例1:50~1:500(二)复杂小桥涵加固或改建设计图(情况相同时只附代表性的,图中绘注地质资料),比例1:50~1:500(改)四、道路桥涵设计图(参照铁路桥涵办理)注:立交桥、泄水隧洞、渡槽、倒虹吸管等,按类型及孔径分别列入大中桥及小桥涵项目内,道路桥涵列在铁路桥涵之后第八篇隧道第一章隧道说明一、概述(一)设计依据、范围及设计年度(二)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沿线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动参数区划、气象等情况(四)既有隧道改建概况(建筑限界、运营情况、病害和原因分析等)(改)(五)隧道方案比选情况(特长隧道、重点隧道应说明)(六)沿线隧道分布概况二、路段设计行车速度、建筑限界及轨面以上净空横断面面积三、设计内容说明(一)隧道位置、洞口位置的选定及洞口段预加固措施(二)衬砌支护类型的确定(三)隧道洞门及洞口缓冲结构(四)结构的耐久性(五)建筑材料的确定(六)防水及排水措施(七)抗震设计与国防要求(八)运营通风(含方案比选.
改建铁路含既有通风设施的利用或废弃)(九)洞内附属构筑物工程设计(十)辅助坑道设计(含方案比选)(十一)采用新技术、新结构的设计说明和需进行科学试验的目的、内容与经费(十二)既有隧道改建及加固设计(改)(十三)施工方法及施工安全说明(十四)隧道修建对生态环境与水土保持(弃砟、污水、地下水资源、灌溉、居民生活水源等)的影响及采取的措施(十五)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说明(特长隧道及5000m以上的长隧道应说明,其它重点隧道必要时说明)(十六)隧道轨下基础类型、照明、通信、信号、电力、电气化、防灾报警、消防设施等专业设计接口说明(十七)其它有关说明(如曲线加宽、施工量测等)四、重点隧道(特长隧道、长隧道、喇叭口隧道、三线及以上的多线隧道、地质复杂的隧道、改建困难的隧道)的设计说明(分工点说明)(一)隧道概况(工点所处地形、地貌概况.
隧道起迄里程、长度、线路坡度、平面曲线等情况及洞口交通情况.
与既有线较近的工点还应该说明既有工程概况及与新建隧道平面、线间距的关系等)(二)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特征1.
工程地质特征(含地质构造)2.
水文地质特征(三)不良地质(四)地震动参数区划及气象资料1.
地震动参数区划2.
气象资料(年平均气温、最冷月平均气温、最热月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年最大降水量、年平均蒸发量、土壤最大冻结深度等)(五)洞口位置的确定及洞门型式的选择(含洞口缓冲结构)(六)衬砌支护设计(七)既有隧道改建及加固(改)(八)监控量测(九)防排水设计(十)辅助坑道设计1.
辅助坑道方案比选2.
辅助坑道断面的拟定及衬砌支护设计3.
辅助坑道在隧道主体工程竣工后的处理措施(十一)洞内设备及救援通道设计(十二)建筑材料(十三)结构耐久性设计(十四)运营通风设计(十五)防灾救援设计(特长隧道和客运专线隧道附)(十六)施工方法及施工安全说明(十七)施工注意事项(施工安全及事故逃逸措施)(十八)弃砟及环保(十九)其它五、安全施工及过渡的意见(根据地质条件、风险等级、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意见)一、隧道表(含明洞.
表中应有围岩分级统计、各级围岩临时措施、超前支护参数等内容.
说明既有隧道利用、改建或废弃及新建情况)二、工程数量表(与可研进行工程内容和工程数量对照分析)三、采用标准图、通用图一览表四、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五、图纸目录附图(注)一、重点隧道附以下各图(一)隧道位置方案平面图(必要时附),比例1:2000(二)隧道地质平面图,比例1:2000或1:5000(特长隧道及5000m以上的长隧道洞顶部分的比例可用1:10000)(三)隧道地质纵断面图,比例横1:500~1:5000,竖1:200~1:2000(横竖比例也可一致)(四)隧道洞身横断面图(必要时附),比例1:200或1:500(五)隧道洞口平面图(既有隧道改建时附),比例1:200或1:500(六)隧道洞口纵、横断面图(既有隧道改建时附),比例1:200(七)辅助坑道设计图(含平面、纵、横断面及结构设计图,必要时应附比较方案)注:以上各图,除结构设计图外,均应绘注地质资料(八)隧道运营通风设计图(必要时应附比较方案)(九)特长隧道施工通风设计图(必要时附)(十)特长、长隧道施工排水设计图(长隧道必要时附)(十一)特殊设计图(如洞门、衬砌、支护、防水、排水和新技术、新结构设计等)(十二)既有隧道改建或加固设计图及施工过渡设计图(改)(十三)既有隧道断面图,比例1:50或1:100(改)(十四)其它设计图(如改沟、防护、弃砟设计等)(十五)施工组织设计图(特长隧道及5000m以上的长隧道附,其它重点隧道必要时附)二、一般隧道附以下各图(一)隧道纵断面图(图中应绘注地质资料),比例同重点隧道(二)隧道动门设计图(必要时附)(三)既有洞门设计图(必要时附)(四)隧道衬砌结构设计图(必要时附)(五)既有隧道衬砌结构设计图(必要时附)(六)既有隧道改建或加固设计图(改)注:不附入文件的一般隧道其它设计底图,审查时备用第二章隧道防灾救援疏散工程说明一、设计依据、范围及设计年度二、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隧道概述及隧道群分布情况四、隧道防灾救援疏散总体设计原则及方案(确定防灾疏散救援工程设置形式、规模和数量及实施方案说明)五、防灾救援疏散工程土建设施的技术参数(疏散通道尺寸;横通道的间距、断面尺寸;紧急救援站、紧急出口、避难所、防护门等相关技术参数)六、与疏散救援设施配套的通风、应急照明、供电、应急通信、设备监控、消防等设备系统设计七、疏散救援设施及设备的接口设计一、隧道防灾救援疏散工程说明表(表中应有设计隧道辅助坑道的长度、里程、形式,防灾救援疏散时辅助坑道的利用情况、紧急救援站的设置情况及里程,风机配置情况.
)二、主要机械设备及材料数量表三、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四、图纸目录附图(与说明合订)一、典型紧急出口示意图(含设备配置及风流组织)二、典型避难所示意图(含设备配置及风流组织)三、救援站平面布置图(必要时附)比例1:500~2000四、疏散道路、场坪(必要时附)比例1:500~2000第三章隧道风险评估说明一、编制依据二、评估对象范围及目标三、风险评估程序和评估方法四、风险评估主要内容五、隧道概况六、隧道风险因素识别七、隧道风险评估及对策八、风险评估结论九、风险管理应急预案一、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二、图纸目录附图(与说明合订)隧道风险评估纵断面第四章隧道超前地质预报说明一、隧道工程及水文地质条件(着重说明不良地质与特殊岩土、可能存在的主要工程问题及地质风险)二、地质复杂程度分级三、超前地质预报的目的四、超前地质预报的设计原则五、超前地质预报内容及方法六、超前地质预报实施工艺要求(必要时提出)七、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安全措施八、超前地质预报工作量、占用工作面的时间九、超前地质预报概预算十、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超前地质预报隧道表(表中应包含隧道名称,不同里程的特殊地质说明、对应的超前地质预报方法、频次或数量)第九篇站场第一章站场说明一、概述(一)设计依据、范围及设计年度(二)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全线枢纽(地区)概况(名称、范围、总图布置、总图审批情况、各主要站及联络线、迂回线、衔接线)(四)全线车站概况(线路起迄点、全长、车站数目、性质、规模、布置形式)二、铁路主要技术标准及站场设计原则(一)铁路主要技术标准1.
相邻线主要技术标准2.
本线主要技术标准(列表说明铁路等级、正线数目、设计行车速度、线间距、最小曲线半径、限制坡度或最大坡度、牵引种类、机车类型或动车组类型、牵引质量、到发线有效长、闭塞类型或行车指挥方式与旅客列车运行控制方式、建筑限界、机车交路及动车组交路等)(二)站场设计原则(客货共线铁路、货运专线铁路说明车站布置形式、站线设计标准、到发线进路、出站信号机类型、超限货物列车进路、岔线接轨、客货运设备、站场线路架设接触网的范围及可能接轨的专用线等.
客运专线铁路、城际铁路说明车站选址、客运联络线、车站平面、动车组走行线、养护维修列车走行线、纵断面、客运设备、站线设计标准、车站渡线、车站线间距等)三、本线引入(或既有线扩能)引起枢纽(地区)的扩能工程四、会让站、越行站、中间站设计说明(一)车站所在地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和交通运输结构(二)有关部门对车站设置与设计的要求(三)车站工作量(客货列车对数和种类、旅客最高聚集人数、铁路物流中心及铁路专用线分品类的货物装卸量等)(四)车站设计概述(平面布置及客货运设备数量,车站平面布置优化方案的比选)(五)既有站封闭、改移情况(改)(六)既有站设备概况(改)(七)车站道路、平(立)交道及排水设计(八)用地及拆迁(九)既有线复杂车站的施工过渡意见(客)五、主要客运站分站说明(客)(一)枢纽(地区)既有概况(主要概述既有客运系统)(二)枢纽(地区)总图规划概况(主要概述客运系统规划、客站分工)(三)城市总体规划、综合交通规划概况及有关部门对车站设计的要求(四)客运作业量(旅客列车对数、旅客最高聚集人数)(五)可行性研究批复方案与局部改善方案的比选(含联络线或疏解线布置方案)(六)车站位置、股道及主要客运设备数量(七)车站平纵断面设计及分期发展意见(八)联络线或疏解线布置(九)车站道路及排水设计(含与地方设施的协调配合)(十)车站通过能力(必要时附)(十一)接轨站施工过渡指导性方案(必要时附)六、接轨站、区段站、编组站、主要铁路物流中心及其它大站分站说明(一)既有设备概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二)有关部门对车站设计的要求和相互配合情况(三)车站工作量(客货列车对数和种类、车站作业车数、编组号数及辆数、旅客最高聚集人数、铁路物流中心及铁路专用线分品类的货物装卸量等)(四)可行性研究批复方案与局部改善方案的比选(五)股道及客货运、调车设备等类型和数量的确定(六)车站平、纵断面设计及分期发展意见(铁路专用线、车场、机务、车辆、客货运设备、铁路物流中心建设规划及其它有关设施)(七)大型客运站接发列车仿真模拟及分析(八)联络线或疏解线布置(九)驼峰设计(十)车站道路及其与地方的协调配合、平(立)交道及排水设施(十一)车站通过能力及作业能力的检算(必要时附)(十二)用地及拆迁(十三)施工过渡方案七、安全设备设计(避难线、安全线、隔开设备、防护栅栏等安全防护设施的设置情况)八、站线轨道(一)轨道结构形式、轨道类型(二)既有轨道类型及改建(三)有砟轨道(按到发线、驼峰下溜放部分线路、其它站线、次要站线分别说明钢轨、轨枕、扣件、道床等)(四)无缝线路(说明铺设范围、单元轨节布置、设计锁定轨温及道岔区、桥上、隧道地段无缝线路、位移观测桩等)(五)道岔九、站场路基(一)路基一般设计原则(路基面宽度、路基基床、横断面形式、路基边坡、侧沟和边坡平台宽度、护道宽度等)(二)既有路基及加固防护情况(三)路基工点及加固防护简要说明(四)与其它专业设计接口的说明(五)路基土石方调配原则及与区间土石方调配的协调情况十、用地、拆迁及主要工程数量说明(一)用地(车站及绿化控制用地设计原则,取弃土及改移道路、沟渠等用地情况)(二)拆迁(三)主要工程数量及与可研对比说明十一、车站修建对环境的影响及治理措施(一)车站修建对生态环境与水土保持的影响及治理措施(二)车站运营后对生活环境的影响及治理措施十二、站区绿化规划原则十三、施工安全风险防范(一)影响站场安全作业环境和安全施工因素的分析(二)安全施工的措施意见(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措施意见)(三)劳动安全卫生的措施意见(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职业病防护设施和有关防控措施)十四、相关工程及其它十五、改移沟渠说明(改移依据及原则、地点、起讫点里程及长度、工程量)十六、改移道路说明(改移依据及原则、地点、起讫点里程及长度、工程量)一、线路技术资料汇总表(装订在线路平纵断面示意图之后)二、车站表(含车站示意图、车站中心里程、站间距离、区间运行时分、站坪坡度标、主要工程数量等)三、工程数量汇总表(含拆迁、用地、改移沟渠、改移道路、路基土石方及附属工程、轨道、道路、排水、环保、道口等,并与可研进行工程内容和工程数量对照分析)四、无缝线路铺设地段表五、单元轨节布置表六、宽枕铺设地段表七、设备数量汇总表(客运、货运、调车、安全设备等)八、土石方数量调配汇总表九、用地数量汇总表十、拆迁建筑物、构筑物表十一、甲供物资、设备一览表十二、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十三、图纸目录附图一、线路地理位置图(装订在说明书目录之后)二、线路平纵断面示意图(装订在线路地理位置图之后)三、枢纽(地区)总布置图,比例1:10000~1:100000四、会让站、越行站、中间站平面布置图(含比较方案),比例1:1000或1:2000五、接轨站、区段站、编组站、集装箱中心站、主要铁路物流中心、主要客运站及其它大站平面布置图(含比较方案),比例1:1000或1:2000六、联络线或疏解线平面布置图(简单的可与车站平面布置图合并),比例1:2000七、联络线或疏解线纵断面图(简单的可在车站平面布置图上用坡度标标注),比例横1:10000、竖1:500或1:1000八、动车段、大型养路机械段、综合检测中心(或综合管理维修中心)平面布置图(简单的可与车站平面布置图合并),比例1:2000九、驼峰设计图(简易的可与车站平面布置图合并)(一)驼峰线路平面图,比例1:500或1:1000(二)驼峰线路纵断面与能高线图,比例横1:1000,竖1:20(三)驼峰线路车辆溜放间隔检查图十、站场重点路基个别设计图十一、避难线新建或改建设计图,比例1:2000十二、站区绿化设计图(可与车站平面布置图合并)十三、复杂车站的施工过渡方案图,比例1:1000或1:2000十四、其它个别设计图十五、枢纽(地区)总布置示意图和接轨站、区段站及其它大站(含段、所)、疏解区平面布置示意图(装订在说明书正文内)第二章客货运机械设备及其它说明一、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二、既有机械设备配置概况(客运、货运、调车及安全机械设备)三、新增机械设备类型、数量及配置地点四、维修设施设置的意见及其它五、维修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和定员(既有和新增)六、环境保护及节约能源措施七、安全施工及过渡的意见(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意见)一、工程数量表(与可研进行工程内容和工程数量对照分析)二、机械设备表(既有和新增)三、甲供物资、设备一览表四、图纸目录附图一、维修设施总平面布置图(单独设置时附),比例1:1000或1:2000二、各生产车间设备平面布置图,比例1:50~1:200三、其它个别设计图第十篇牵引供电第一章牵引供电系统说明一、概述(一)设计依据、范围及设计年度(二)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线路概况(四)设计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线路等级、正线数目、限制坡度或最大坡度、设计行车速度、最小曲线半径、机车类型和动车组类型、牵引质量、闭塞方式或列车运行控制方式与行车指挥方式、建筑限界等)(五)相邻铁路电气化现状标准或规划(牵引网供电方式、供电设施分布、接触网主要技术标准)(六)既有牵引供电系统设备状况(改)二、供电方案(一)牵引供电主要设计原则(二)供电计算基础资料(三)牵引网供电方式(四)牵引变电所、开闭所、分区所、AT所的分布(五)牵引网电气参数计算(六)牵引变压器类型与容量(七)牵引网导线的电流分配及各种导线选择(八)牵引网电压水平及补偿措施(九)牵引能耗及电能损失计算(十)接触网的供电及运行方式(十一)牵引网正常运行和故障运行状态下的供电能力分析(十二)电能质量分析及措施(十三)设计方案主要技术指标三、外部电源对牵引变电所的供电方案四、需要功率及用电量(分省、区)五、提高供电可靠性措施六、节约能源措施七、安全施工及过渡的意见(考虑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意见)一、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二、图纸目录附图一、外部电源供电方案设想图二、牵引供电系统示意图第二章牵引变电所、开闭所、分区所、AT所及电力调度所说明一、设计依据、范围及设计年度二、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牵引变电所、开闭所、分区所、AT所所址选定四、主接线及运行方式五、设备选择及备品备件六、总平面及生产房屋配置七、基础、架构类型及计算条件八、保护配置及综合自动化系统九、自用电系统十、防雷与接地十一、电力调度所及调度管理自动化系统(一)电力调度所及调度区划分(二)远动系统及通道装置(三)调度管理自动化系统构成(四)安全监控系统构成(五)接触网开关远动控制系统十二、接口设计十三、提高可靠性的措施十四、环境保护措施十五、节约能源措施十六、采用的新技术、新设备及特殊设计十七、安全施工及过渡的意见(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意见)一、主要设备及材料数量表三、主要工程数量表五、图纸目录附图一、主接线图二、总平面布置图三、生产房屋平面布置图四、保护配置图五、交直流自用电系统图六、防雷与接地平面布置图七、调度所平面布置图(若有)八、远动系统构成图九、综合自动化系统构成图十、安全监控系统构成图第三章接触网说明一、设计依据、范围及设计年度二、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特殊气象区、设计用气象条件及污秽区划分(一)特殊气象区、设计用气象条件(二)污秽区划分及绝缘元件泄漏距离四、接触网新建及改建范围、悬挂类型(一)接触网新建及改建范围(线路基本概况,沿线主要工点和工程说明)(二)接触网悬挂类型五、线材及主要设备选择(一)线材及张力(二)主要设备选择六、接口设计七、技术数据(一)接触线高度(二)结构高度(三)跨距长度(四)锚段长度、补偿方式、中心锚结(五)侧面限界(六)绝缘距离(七)锚段关节(八)道岔区接触网交叉设计形式(九)电分相八、接触网安装主要设计原则九、接触网支柱基础处理(不良地质地段、高填方路堤地段等)十、防雷与接地十一、供电分段原则十二、防护措施十三、采用的新技术、新设备及特殊设计十四、接触网工程的过渡设计原则十五、提高可靠性措施十六、安全施工及过渡的意见(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意见)一、主要设备数量表二、主要材料数量表三、主要工程数量表(与可研进行工程内容和工程数量对照分析)四、甲供物资、设备一览表五、图纸目录附图一、供电分段示意图二、典型站场接触网支柱布置图三、复杂地段(桥、隧、路堑密集区段)支柱布置图四、隧道及下承式桁梁桥悬挂示意图五、典型支柱安装示意图六、特殊地质地段支柱基础示意图第四章维护管理(注)说明一、设计依据、范围及设计年度二、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既有维护管理机构情况四、维护管理机构的设置(含改建或新建)(一)维护管理机构的工作内容(二)维护管理机构选址方案(三)总平面布置(四)车间平面布置(五)主要设备选择五、环境保护措施六、节约能源措施七、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和定员八、安全施工意见(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意见)一、主要设备数量表二、主要材料数量表三、主要工程数量表(与可研进行工程内容和工程数量对照分析)四、甲供物资、设备一览表五、图纸目录附图一、维护管理机构总平面布置图(含绿化)二、各车间平面布置图三、办公及辅助房屋平面图注:不设综合(管理)维修中心时列本章第五章油、气管道(的)的电磁干扰防护说明一、概述(一)设计依据、范围及设计年度(二)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牵引网供电方式及牵引变电所分布二、沿线可能受影响的油、气管道(的)设施概况三、影响计算及分析(一)影响计算采用的标准及参数取值(二)防护范围四、防护方案五、安全施工及过渡的意见(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意见)一、主要工程数量表(与可研进行工程内容和工程数量对照分析)二、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第十一篇电力说明一、概述(一)设计依据、范围及设计年度(二)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有关主体及相关工程概况二、电源情况(一)沿线公共电网的构成(二)铁路既有电源及供电设备(三)其它电源(电源匮乏区段)三、供电负荷的分布及负荷计算(一)负荷分布及负荷等级(二)负荷计算四、供电原则及供电方案(一)供电原则(二)供电方案五、主要技术标准(一)发、变(配)电所(二)电力远动系统(三)电力线路(四)站场照明及控制方式(五)隧道防灾机电监控系统(六)机电设备监控系统(七)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八)防雷及接地六、节约能源及环境保护措施(一)节约能源(二)环境保护七、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及定员八、备品备件及设备工器具(一)备品备件(二)设备工器具九、电力线路迁改(一)迁改原则及技术要求(二)迁改线路处理情况十、施工供电永久和临时工程结合的意见十一、安全施工及过渡的意见(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意见)一、全线负荷计算表二、相关工程负荷计算表三、主要工程数量表(与可研进行工程内容和工程数量对照分析)四、主要设备数量表五、主要材料数量表六、相关工程主要工程数量表七、相关工程主要设备数量表八、相关工程主要材料数量表九、电力线路迁改工程数量汇总表十、甲供物资、设备一览表十一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十二、图纸目录附图一、全线供电示意图(注明有关车站、中继站、主要桥梁、隧道的名称和里程,站房位置,地方和铁路发、变、配电所的位置、名称、类型、容量和电压,电源、贯通线路及其它高压线路的电压、导线型号、规格和线路长度等)二、发、变(35kV及以上)、配电所总平面布置图,比例1:200或1:500三、发、变、配电所电气主接线图四、发、变、配电所设备平面布置图,比例1:50~1:200五、变、配电所综合自动化装置系统构成图六、电力调度中心(或主站)远动装置系统构成图七、电力调度中心(或主站)平面布置图.
八、全线远动系统及通道示意图(注明远动范围、调度关系、远动信息内容和通道形式)九、隧道防灾机电监控系统示意图十、典型或特殊车站高压电力线路平面示意图和系统图第十二篇机务设备一、概述(一)设计依据、范围及设计年度(二)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设计有关资料(四)相关工程的说明二、机车交路及机务设备的分布(一)既有线现行机车交路及机务设备分布、性质及规模(含机车交路、乘务制度,各段所性质、主要设备概况、存在的薄弱环节等)(改)(二)设计的机车交路及机务设备的分布、性质和规模三、救援设备的分布及等级四、各段(所)工作量(一)采用的主要指标(含各修程的检修公里、停修天数、不平衡系数、日车公里、燃料消耗指标等)(二)工作量汇总表五、各段(所)位置、总平面布置及设备的选定(按各段所分别叙述)(一)段(所)址选定及站、段关系(含主要方案及比较方案)(二)段(所)总平面布置(含机车整备作业流程、各车间相互位置)(三)整备设备(含设备类型、规格、数量及其布置,改建段所含既有整备设备概况、利用改建情况)(四)检修设备(含车库、车间类型、数量、组成、主要工艺流程、设备配置及其布置,改建段所含既有车库、主要车间概况、利用改建情况)(五)锅炉设备(含型号、规模、数量等.
改建段含既有锅炉型号、规模、数量及改建措施)(六)生产辅助房屋及办公房屋(改建段所含利用及改建房屋)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及新设备的说明七、环境保护措施(废气、废水、废油等废弃物的处理与循环使用以及设备噪声的处理等)八、节约能源措施九、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和定员(改建铁路含既有和新增)十、安全施工及过渡的意见(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意见)一、机械设备数量表(按车间、场、所、救援分列)二、甲供物资、设备一览表三、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四、图纸目录附图一、机车交路图(含各设计年度客、货机车交路方案.
改建铁路含现行客、货机车交路图,机车交路图亦可附在说明书内)二、机务段(所)总平面布置图(含站段关系示意图、房屋表、股道表、室外主要设备及构筑物表、设计主要技术指标表,并标明股道间距、坡度、高程、房屋位置与开向、道路、围墙、绿化及风玫瑰图等),比例1:1000或1:2000三、整备主要车间设备平面布置图比例,1:50~1:100或1:200四、车库及其它车间设备平面布置图(有起重设备车间,必要时附剖面图,含设备外形、相互尺寸、操作位置、操作范围及设备表等),比例1:50、1:100或1:200五、生产辅助房屋及办公房屋平面布置图(或示意图),比例1:1000或1:2000注:本篇适用於客货共线铁路和货运专线铁路.
客运专线铁路和城际铁路如涉及机务设备改建时,也可参照使用第十三篇车辆设备(注)说明一、概述(一)设计依据、范围及设计年度(二)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设计有关资料1.
机车交路2.
客货列车对数及种类、编挂辆数、旅行速度(含客车车底组数、配属地点、起讫点及径路等、附列流图)3.
区段站、编组站(含工业站)的有调作业空车数及装卸车数、段管范围内的运用车数(或保有量)4.
主要装卸作业站的装卸车数5.
罐车、机械保温车、矿石车、集装箱车及专用煤车的种类、数量、固定车组数、编挂辆数、配属情况、运行区段以及工矿企业自备车数量、有否检修车辆设备等6.
全线开关站表、长大坡道区段情况(长大坡段起讫里程、纵断面)7.
改建或拟建段(所)址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象、水文资料(含计算温度、常年主导风向、土壤冻结深度、地震动参数区划、地下水位、洪水位、放射性物质污染情况、文物古迹状况等)二、采用的主要指标及检修工作内容(一)采用的主要指标(二)检修工作量三、车辆设备的分布、性质和规模(一)相邻线有关车辆设备的现状、能力利用情况(二)本线既有车辆设备现状、能力利用情况及存在问题(改)(三)设计的车辆设备1.
车辆设备的分布、性质和规模(含既有车辆设备的利用和改建,附示意图)2.
主要车辆设备(车辆段、客车技术整备所、站修作业场等)位置的确定3.
车辆设备的总平面布置4.
检修生产车间及各生产分间设备平面布置(含既有设备概况和利用、改建情况)5.
生产辅助房屋及办公房屋平面布置6.
主要机械设备类型的选择及数量的确定7.
全线车辆运行安全监控系统及车号地面自动识别设备的设置(含既有设备利用和改建的措施,附系统设备布点示意图)8.
其他必要的说明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及新设备的说明五、环境保护措施六、节约能源措施七、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和定员(含既有和新增)八、安全施工及过渡的意见(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既有线施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施工过渡、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意见)一、机械设备数量表二、甲供物资、设备一览表三、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四、图纸目录附图一、车辆设备总平面布置图(含站段关系示意图、房屋表、股道表、室外主要设备及构筑物表、设计主要技术指标表,并标明股道间距、坡度、高程、房屋位置与开向、道路、围墙、绿化及风玫瑰图等),比例1:500、1:1000或1:2000二、检修生产车间及各生产分间设备平面布置图(必要时加绘剖面图),比例1:50、1:100或1:200三、生产辅助房屋及办公房屋平面布置图(必要时附),比例1:50、1:100或1:200四、列检作业场位置及室外列检设备平面布置图,比例1:500、1:1000或1:2000五、列检作业场房屋及室内设备平面布置图,比例1:50或1:100六、车辆运行安全监控系统及车号地面自动识别设备布点和网络传输示意图注:本章适用于客货共线铁路和货运专线铁路.
客运专线铁路和城际铁路如涉及车辆设备改建时,也可参照使用.
第十四篇动车组设备一、概述(一)设计依据、范围及设计年度(二)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设计有关资料二、动车组设备的分布、性质和规模(含利用、改扩建既有段、所说明)三、各段(所)工作量(一)动车组配属(二)采用的主要指标(三)工作量汇总表四、各段(所)位置、总平面布置及设备的选定(一)段(所)址选定及站段关系(二)段(所)总平面布置(含动车检查作业流程、各车间相互位置)(三)检查设备(含设备类型、规模、数量及其布置)(四)检修设备(含车库、车间类型、数量、组成、主要工艺流程,设备配置及其布置等)(五)生产辅助房屋及办公房屋五、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及新设备的说明六、环境保护措施(固废物与设备噪声处理等)七、节约能源措施八、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和定员九、安全施工及过渡的意见(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意见)一、机械设备数量表(按车间、场、所分列)二、甲供物资、设备一览表三、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四、图纸目录附图一、动车段(所)总平面布置图(含站段关系示意图、房屋表、股道表、室外主要设备及构筑物表、设计主要技术指标表,并标明股道间距、坡度、高程、房屋位置与开向、道路、围墙、绿化及风玫瑰图等),比例1:1000或1:2000二、车库及其它车间设备平面布置图(必要时附剖面图),比例1:500三、生产辅助房屋及办公房屋平面布置图,比例1:50、1:100或1:200四、动车组周转图(必要时附)第十五篇给水排水说明一、概述(一)设计依据、范围及设计年度(二)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有关的铁路主要技术标准(铁路等级、牵引种类、机车交路等)(四)沿线自然特征及水文地质概况二、给水站的设置和生活供水站、点数量三、供水水质、水量标准和污水处理(含回用水)说明四、旅客列车卸污站的设置及卸污方式(一)旅客列车卸污站设置(二)卸污方式五、给水站分站说明(一)车站性质、设计年度日用水量(二)既有给水设备现状及其利用和加强、改建措施(三)水文地质条件及水源位置的选定(四)主要给水构筑物及设备类型、规格的确定(五)污水性质、设计年度日排水量(六)既有排水设备现状及其利用和加强、改建措施(七)污水处理和排除方案的确定(八)主要排水构筑物及设备类型、规格的确定(九)消防设备类型、规格的确定(含油库消防)六、生活供水站、点说明(一)水源类型选择(说明采用各类水源的站数)(二)贮配水构筑物(说明采用各类贮配水构筑物的站数)(三)消防方式及相关说明(含采用水消防的隧道)(四)水处理设备(对原水需处理的站说明处理工艺及采用的设备)(五)缺水、苦咸水地区供水设计说明(六)污水处理和污水排除方案七、节约能源措施及相关工程内容八、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和定员九、给水排水管路迁改十、安全施工及过渡的意见(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意见)一、水源水质化验单二、主要工程数量表(含管路迁改.
并与可研进行工程内容和工程数量对照分析)三、主要设备数量表四、用地数量表(站场用地范围以外部分)五、甲供物资、设备一览表六、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七、图纸目录附图一、给水站给水、排水总平面图,比例1:1000或1:2000二、扬水、导水、排水管道平面图(站场平面布置图以外部分),比例1:1000~1:5000三、水源地区平面图(取地表水工程且地形复杂时附),比例1:200或1:500四、河床取地下水、地表取水口地质断面图五、给水处理、污水处理、油库消防等平面布置图,比例1:200或1:500六、动车段(所)、客车技术整备所旅客列车卸污系统布置图(客)七、生活供水站、点设计图(表)(含车站名称、车站性质、用水量、水源类型及设备,给水机械及动力、给水自动控制系统、贮配水构筑物类型及规格、水处理设备、消防设备、给水管道、排水管道、污水处理设备、自动控制系统及消防方式和设备等)八、给水站综合水文地质图(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可不附)比例1:10000或1:5000九、水源钻探抽水试验综合成果图第十六篇通信第一章通信说明一、概述(一)设计依据、范围及设计年度(二)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工程概况及运营管理概述1.
工程概况(包括线路长度、走向、站段设置以及与通信有关的其它内容.
改建铁路为既有线改建概况)2.
运营管理概述(四)相邻线、既有线主要通信设备、线路概况1.
相邻线主要通信设备、线路概况2.
既有线主要通信设备、线路概况(改)(五)相关工程配合改造的意见二、通信网的设计原则及构成(一)通信网的设计原则(二)通信网的构成三、主要通信设备类型的选定(一)传输系统(含系统组成、网络结构、传输设备类型的选定、配置以及与相关传输系统的互通、既有传输系统的利用等)(二)接入网系统(含传输技术、系统构成、网络结构、设备类型的选定、配置以及与相关系统的互通、既有系统的利用等)(三)电话交换系统(含系统组成、网络结构、编号计划及中继方式、与相关电话交换网的互通等)(四)数据通信网(含系统组成、网络结构、设备类型选定及配置、与相关数据通信网的互通等)(五)有线调度通信系统(含系统组成、网络结构、设备类型的选定以及与相关通信网的互通等)(六)移动通信系统(含系统制式的选择、系统组成、网络结构、覆盖场强预测及弱场区的处理,对GSM-R系统还应说明话务量的预测、设备配置、GPRS、IN和SIM卡管理、频率干扰防护以及与相关通信网的互通等)(七)会议电视系统(含系统组成、网络结构、设备配置以及与既有会议电视、电话网的互通等)(八)电报系统(含系统组成、网络结构、设备配置以及与既有系统的互通等)(九)综合视频监控系统(含系统组成、网络结构、设备配置以及与既有系统的互通等)(十)专用应急通信系统(含系统组成、网络结构、设备配置以及与应急处理中心的连接等)(十一)时钟同步系统(含系统组成、网络结构、设备配置以及与既有系统的互通等)(十二)时间同步系统(含系统组成、网络结构、设备配置以及与既有系统的互通等)(十三)综合网络管理系统(含系统组成、网络结构、设备配置以及与既有系统的互通等)(十四)综合布线系统(十五)其它业务系统(以上章节未包括的业务系统)四、通信电源、防雷及接地(一)交流电源及供电方式(二)交流电源设备(含交流电源设备类型、容量选定等)(三)直流电源设备(含直流电源设备类型、容量选定等)(四)电源及设备房屋环境监测系统(含系统组成、网络结构、设备配置以及与既有系统的互通等)(五)接地方式和接地装置(六)防雷五、通信线路(一)长途通信线路类型、径路及防护措施、维护设施及既有通信线路的利用(改)(含长途通信线路的制式、容量,敷设方式,径路选择,防护设施,芯线或线对运用,既有通信线路利用,电气化影响分析等)(二)光缆监测系统(三)地区及站场通信线路类型、径路及防护设施(含电气化影响分析)(四)引入、配线方式(五)路外弱电线路的拆迁原则(非电气化铁路)六、与其他专业设计接口的说明七、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及房屋、定员(通信站、通信机械室及通信网管中心的设置,维护(修)机构的设置,通信房屋及定员、备品备件、维修工器具、仪器仪表、交通工具的配备原则等)八、采用新技术的意见九、环保及节能措施十、安全施工及过渡的意见(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意见)一、主要工程数量表(与可研进行工程内容和工程数量对照分析)二、主要设备、材料数量表三、既有通信设施利用一览表(含通信线路、铁塔、设备等)四、主要仪器、仪表及交通工具配置表五、通信线路迁改表(非电气化铁路附)六、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七、图纸目录附图(注)一、通信网图二、电话交换中继方式图三、数据通信网图四、有线调度通信系统图五、移动通信网图六、传输系统时钟同步方式图七、会议电视系统图八、电报网图九、综合视频监控系统图十、专用应急通信系统图十一、时钟同步图十二、时间同步图十三、综合网络管理系统图十四、干线通信线路径路示意图十五、典型站、段所通信机械室设备平面布置图十六、通信站通信设备平面布置图十七、站场通信网图(区段站及大型客站以上附)十八、站场通信线路径路示意图(区段站及大型客站以上附)十九、传输系统2Mb/s及以上通道分配图注: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可适当增减或归并附图的内容第二章通信、广播等通信设施的迁改及电磁干扰防护说明一、概述(一)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二)牵引网供电方式及牵引变电所分布二、沿线可能受影响的设施概况三、影响计算及分析(一)影响计算采用的标准及参数取值(二)影响计算及分析四、防护方案(一)铁路方面(二)路外设施方面1.
有线电信及广播线路等2.
无线台站3.
其它五、安全施工及过渡的意见(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意见)一、沿线通信运营商线路等设施表二、主要工程数量表(并与可研进行工程内容和工程数量对照分析)三、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四、图纸目录附图第十七篇信号(注)说明一、概述(一)设计依据、范围及设计年度(二)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线路概况1.
线路起迄点、全长、铁路等级、列车对数、牵引种类、限制坡度或最大坡度、到发线有效长度、设计行车速度等2.
有关地形、地貌、地质、气象等对信号设备和信号器材选型的影响3.
接轨站及相邻区间既有信号设备类型(四)机车交路和运营管理模式1.
机车交路设置情况2.
本线采用的运营管理模式(五)既有线改建概况(改)1.
既有信号设备类型2.
既有区段站、编组站到发线布置情况、股道数量及到发线有效长度3.
区间和站内正线无缝线路铺设情况4.
既有信号设备房屋使用情况、既有信号设备维护管理模式及机构设置情况等二、站前工程设计情况(概述区段站、编组站及其它大站的布置形式、股道数量、到发线有效长度及桥梁、隧道、线路情况)三、电力及电力牵引情况(含牵引方式、牵引电流等.
非电气化可不说明电力牵引情况)四、信号设计(一)信号系统的选型及方案比选1.
行车调度指挥系统2.
列控方式(对列控等级、互联互通、设备设置等内容进行描述)(客)3.
区间及闭塞系统(主要描述设备配置)4.
车站联锁系统5.
信号集中监测系统6.
调车机车信号和安全监控系统7.
道岔融雪系统(客)8与相邻工程设计接口的原则(二)与其它专业设计接口、与相邻线接口、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的措施1.
与其它专业设计接口的说明2.
与相邻线接口的说明3.
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的措施(三)接轨站、区段站、编组站既有信号设备的利用、改建原则及过渡方案(四)特殊设计的说明五、相关工程设计范围及设计原则六、信号设备防护措施(一)电力牵引区段对信号设备的强电干扰及防护(二)信号设备防雷、接地(三)计算机系统安全防护七、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定员和信号用房八、信号电缆迁改九、安全施工及过渡的意见(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意见)一、主要工程数量表(含电缆迁改.
并与可研进行工程内容和工程数量对照分析)二、主要设备、材料数量表三、甲供物资、设备一览表四、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五、图纸目录附图一、设计区段信号设备总布置示意图(含车站信号设备平面布置图、站中心和有关信号机的正线公里坐标及有关情况说明)二、区间信号平面布置示意图(含道口信号、闭塞分区实际长度及有关情况说明)三、调度集中系统结构示意图(含总机、分机、中继设备、传输通道、回线构成方式及与行车调度指挥系统联网等)四、接轨站、区段站、编组站及其它大站信号设备平面布置图五、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结构示意图(客)六、动车段、停车场信号设备平面布置图(客)七、室内信号设备平面布置示意图八、调度所室内信号平面布置示意图九、信号显示及码序关系图十、计算机设备系统结构及设备布置示意图十一、信号设备防雷、接地系统示意图注:驼峰调速设备及其动力设备,按《铁路枢纽的文件组成与内容》初步设计第十七篇第二章的内容编制,并单独成章第十八篇信息(注)说明一、概述(一)设计依据、范围及设计年度(二)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工程概况(含工程总体情况,工程主要技术标准,车站、段、所的分布、性质及规模等)(四)相关信息系统概况二、主要设计原则及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一)主要设计原则(二)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三、信息系统设计(一)信息系统总体构成(根据工程情况和业务需求,提出信息系统的构成方案)(二)运营调度管理系统(含系统构成及主要功能,中心系统设计,网络构成设计,与相关系统接口设计,安全保障方案,硬、软件配置,网络管理等.
其他信息系统参照此要求编写)(三)客运服务信息系统1.
旅客服务信息系统2.
客票系统3.
行包信息系统(四)货运管理信息系统(五)动车组(机车、车辆)管理信息系统(六)办公信息系统(七)公安管理信息系统(八)门禁系统(九)电源及设备房屋环境监控系统(十)综合布线系统(十一)其他信息系统(十二)相关信息系统配合改造四、电源、防雷、接地五、与其他专业设计接口六、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定员和房屋(主要指设备维护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定员,机房及维护管理房屋要求等)七、安全施工及过渡的意见(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意见)八、环保及节能措施九、采用新技术的意见十、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主要工程数量表二、主要设备、材料数量表三、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四、图纸目录附图一、信息系统总体结构图二、各应用分系统结构图(根据设置的信息系统而定)三、各类现场终端设备布置图注: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可适当增减或归并附图的内容.
第十九篇灾害监测(注)说明一、概述(一)设计依据、范围及设计年度(二)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工程概况(含工程总体情况,工程主要技术标准,车站、段、所等的分布,路基、铁路桥梁及上跨铁路的公路桥梁、隧道、声屏障、挡风墙概况,沿线气象、地质等概况,调度指挥及运营管理模式等)(四)相关灾害监测系统概况二、主要设计原则及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一)主要设计原则(二)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三、灾害监测系统设计(一)系统总体构成(二)中心系统(含中心系统功能及设置方案,各类监测终端设置方案,与相关系统的接口和互联互通方案等)(三)现场监测设备(含监控单元和现场采集设备设置方案,现场采集设备配置要求等)(四)网络构成(五)传输及供电线路(含线路类型、容量、径路及防护措施)(六)安全保障方案(主要指网络、信息和系统安全等)(七)相关灾害监测系统配合改造四、电源、防雷及接地五、与其他专业设计接口六、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定员和房屋(主要指设备维护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定员,机房及维护管理房屋要求等)七、安全施工及过渡的意见(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意见)八、环保及节能措施九、采用新技术的意见十、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主要工程数量表二、主要设备、材料数量表三、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四、图纸目录附图一、灾害监测系统总体构成图二、各类现场监测设备布置图注:新建或改建客货共线铁路、货运专线铁路等的灾害监测系统内容很少时,可纳入信息专业篇文件中.
第二十篇房屋建筑与基础设施维修第一章房屋建筑说明一、概述(一)设计依据、范围及设计年度(二)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线路概况(简述线路起迄点、建筑长度、铁路等级、车站数目、车站名称、车站性质等)(四)自然特征(简述与房屋建筑相关的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象特征、地震动参数区划及不良地质与特殊地质评价等)二、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和定员(一)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及其变动情况(各主要生产、运输、管理机构及房屋维修、公安系统的机构设置情况和管辖范围)(二)设计定员(全线新增定员总数及每正线公里定员数)三、房屋配备(一)生产、生活房屋的配备依据(二)全线生活房屋的分布及配备原则四、公安房屋、桥隧守护房屋、军运房屋、人防工程的设置情况(一)公安房屋(二)桥隧守护房屋(三)军运房屋(四)人防工程五、房屋建筑面积总量(全线生产、生活房屋建筑面积总量、平均每正线公里房屋建筑面积指标,生产、生活房屋面积及其面积占比)六、房屋总平面布置(一)站区总图规划说明(简述主要站区规划原则及站区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交通规划、区域规划结合的情况说明)(二)房屋总平面布置原则(简述站区、段、所房屋总平面布置原则及集中合并修建等设计原则)七、中小型站房建筑方案设计(一)车站概述(分站概述,含车站地理位置、历史文脉及车站规模、站型等情况)(二)中小型站房建筑方案设计意见(反映出"以人为本,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设计理念;简述旅客站房的规模、站型分析及流线设计、站场设备构筑物的设置情况等)(三)中小型站房建筑方案设计说明(含站场设备构筑物,分别说明总平面设计、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八、房屋建筑标准、结构类型及装修标准(一)房屋建筑标准(二)房屋结构类型(三)房屋装修标准九、环境保护措施(简述控制建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利用地形条件、减少土石方工程、减少植被破坏、土体边坡防护处理、防止水土流失、防治风沙及环境绿化等方面采取的主要方案、措施)十、节约能源措施(简述房屋总平面布置、建筑体型系数、屋面、墙体及门窗等设计方面采取的保温隔热节能措施、新型节能材料等)十一、特殊问题的处理措施(含雷击、风沙防护措施及特殊地质、不良地质房屋地基处理措施)十二、安全施工、迁改及临时过渡工程意见(一)安全施工措施(保证安全施工的技术措施,防范安全事故的指导性意见,改善安全作业环境的措施意见,临近既有营业线施工保证安全措施意见,采用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时,保证施工作业人员安全和预防措施的意见等)(二)迁改及临时过渡工程意见(分别简述迁改工程、临时过渡工程的相关情况及处理意见)一、机构设置及管辖范围表二、定员汇总表(分站、分专业列出)三、房屋工点表(分站、分专业列出)四、各类构筑物及附属工程数量表(分类、分项、分站列出)五、房屋设备表(分类、分项、分站列出,并注明甲供、甲控设备)六、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附图(并附图纸目录,一至三项装订成册,四项单独成册)一、房屋总平面布置图二、重大生产房屋建筑平面、立面、剖面图及建筑、结构设计说明三、主要房屋平面简图(主要反映房屋功能的平面组合)四、典型站房建筑方案设计图第二章暖通空调及室内给排水说明一、概述(一)设计依据(建设方要求、采用的主要规范标准,其它专业提供的设计资料等)、范围及设计年度(二)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有关主体工程概况(四)有关燃料、气象等情况概述二、既有暖通空调设备使用情况、劳动环境状况及可利用或改建的意见(改)三、集中供热及采暖方式(一)集中供热方式(二)采暖方式(三)室外热网设置原则四、空气调节设计(一)舒适性空调设计(二)工艺性空调设计五、通风与防排烟设计原则(一)生产过程有害气体、粉尘通风净化回收方式(二)热加工车间降温方式(三)防排烟设计原则六、室内给水、排水及热水供应方式七、室内水消防及灭火设施设计标准八、环境保护措施(采取联片集中供热,锅炉尾气处理措施,生产生活废气净化措施及暖通设备噪声控制措施)九、节约能源措施十、新技术、新设备的采用及效果十一、安全施工、迁改及临时过渡的意见(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迁改及临时过渡的意见)一、主要设备数量表(按站分列)二、暖通空调、给排水等电、热消耗量表三、甲供物资、设备一览表四、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附图(并附图纸目录)一、规模较大车站、段、所、车间等室外热网布置图二、大型采暖锅炉房、换热机房和制冷机房设备布置图第三章基础设施维修说明概述设计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可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地质、气象资料铁路主要技术标准主要工作内容维修机构设置设置原则维修机构设置意见及管辖范围综合检测有关设施设置原则综合检测机构设置意见及管辖范围维修设施管辖范围(二)组织机构及定员总平面布置主要设备配置环境保护措施节约能源措施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主要机械设备概述表二、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三、图纸目录附图(单独成册)维修机构分布图维修设施工艺总平面布置图生产车间设备平面布置图办公及辅助房屋布置图第二十一篇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说明一、概述(一)设计依据、范围及设计年度(二)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水土保持方案报告的完成情况及有关要求及意见的执行情况(四)主体工程概况(线路采用方案、主要技术标准、客货列车对数、主要工程内容、征地数量及类型、土石方数量及调配情况)(六)重要环境保护目标(列表说明线路推荐方案影响到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种质资源保护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等的名称、保护级别、保护类型、批建时间、与线路的相对位置关系;沿线环境功能区划、水土保持概况等)(七)设计采用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二、环境影响分析(一)生态环境(含重要生态敏感区、土地资源、文物古迹、动植物资源、水资源、景观资源、水土保持等.
对涉及线路方案和场站选址方案稳定的环境敏感区,在可研阶段批复前取得的行政许可手续的进行说明,并将行政许可手续作为)(二)声环境(含噪声种类及源强、典型路段不同距离的昼、夜等效声级、典型声环境敏感点处的昼、夜等效声级范围值.
分区段、线路形式、速度、距离选择典型工点开展噪声预测,经过重大噪声敏感区(县、市以上城市建成区内的多/高层、集中居民文教区)路段应开展声屏障声学设计)(三)振动环境(含振动源种类及源强、典型路段不同距离的昼、夜振级、典型环境敏感点处的昼、夜振级范围值)(四)水环境(分站、段、所说明污水来源、污水量、污水性质、受纳水体功能)(五)环境空气(环境空气污染来源、锅炉类型及使用燃料种类)(六)固体废物(固体废物种类、来源及排放量)(七)电磁辐射(电磁辐射来源、场强及典型距离的场强值)三、环境保护措施(一)生态保护设计(含主体工程及临时工程的工程防护和植被防护措施)(二)声环境保护设计(说明声屏障设计:声学设计、结构设计、基础类型、吸声材料选择,隔声窗设计等.
附声屏障设计工点统计表:里程、左右侧、长度、高度、结构形式、材料类别、基础形式等,噪声源降噪设计.
)(三)振动环境保护设计(含振动源减振设计,说明受振点功能置换措施等)(四)水环境保护设计(说明给排水专业设计的相关水环境保护设计)(五)环境空气保护设计(说明暖通等专业设计的相关环境空气保护设计)(六)固体废物收集、转运、处置设计原则及设计方案(说明收集、转运、处置设施规模,构筑物及设备类型、规格、数量等)(七)电磁辐射防护原则及设计方案(重点说明电气化铁路对沿线电视接收影响的防护措施)(八)其它环境管理、水土保持措施四、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及投资估算(一)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表(分生态保护、声环境保护、振动环境保护、水环境保护、环境空气保护、固体废物设施、电磁辐射防护措施等)(二)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投资概算五、安全施工及过渡的意见(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意见)一、有关行政许可手续、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二、图纸目录附图一、声屏障设计图二、其它环保措施图件第二十二篇施工安全风险防范一、概述(一)设计依据、范围及设计年度(二)项目概况(地理位置及径路、自然特征、主要技术标准、工程规模、沿线重点工程概况等)(三)行业主管部门对项目的专项评审意见1.
社会稳定风险分析报告评估意见2.
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批复意见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批复意见4.
防洪影响评价主要意见5.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审核意见(若有)(四)可研审批意见及相关内容执行情况(五)有关安全施工的标准、规范及规定二、影响沿线安全作业环境和安全施工因素的分析(一)重大安全风险因素概述1.
重大不良地质、环境敏感点、易燃易爆危险源等与线位的关系,线路方案与防火、抗震、环境保护区、军事区、不良地质躲避等要求的符合性说明(必要时附重大安全风险源分布示意图,标注线路中线、重大安全风险源名称及与线位的距离等相关信息,涉密的安全风险源应做适当的保密处理)2.
临近或跨越既有铁路、公道路等主要技术标准、并行间距(高程关系)及段落长度、交叉关系等,对本项目安全运营的影响给出说明3.
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路基、高陡边坡路基工点风险因素说明4.
大跨、高墩、深水墩等高风险桥梁工点风险因素说明5.
重点隧道(特长隧道、长隧道、喇叭口隧道、三线及以上的多线隧道、地质复杂的隧道、改建困难的隧道等)风险因素说明6.
深基坑及其他重要风险因素说明(二)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应用的安全性分析三、安全施工的措施意见(针对上述因素分别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意见)(一)针对施工安全操作的需要及项目周边环境对施工和安全的影响,提出保证施工和安全的措施意见(二)根据地质条件、风险等级、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等因素,提出施工超前地质预报的措施意见和方法(含施工方法、施工机具的配置、风险防范预案和事故逃逸措施意见)(三)施工安全的重点部位、环节和防范安全事故的指导性意见(四)改善安全作业环境和安全施工的措施意见(五)营业线施工过渡方案及施工期间确保安全运营的措施意见(六)完善、改造和维护安全防护、检测、探测设备和设施的措施意见(七)对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的评估、整改和监控的措施意见(八)采用新结构(含特殊结构)、新材料、新工艺工程项目的保障施工作业人员安全和预防安全事故的措施意见(九)其它与安全施工直接相关的措施意见四、劳动安全卫生的措施意见(一)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二)职业病防护设施和有关防控措施五、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第二十三篇施工组织设计意见说明一、编制依据及编制范围(一)设计依据、范围及设计年度(二)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二、工程概况(一)线路概况(包括本项目线路走向、途经地区、桥隧比例等)(二)主要技术标准(三)既有线改建情况(改)(四)主要工程内容和数量(以简要文字叙述)(五)控制工程及重难点工程(简要介绍控制工程或对工期影响大的工程,技术复杂、施工特别困难的工程,对质量安全影响大的工程的名称、位置、规模(隧道长度、桥梁主跨等)、重难点问题等.
)三、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特征(一)自然特征(包括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地震动参数,高原、严寒、风沙、盐碱、沼泽、海洋、软土、黄土等的范围及特征,以及气温、风力风向、降雨、台风、潮汐气象特征)(二)交通运输情况(新建铁路说明既有铁路、水运、公路等可资利用的情况,改建铁路补充说明既有铁路的通过能力、控制区间及可资利用的情况)(三)沿线水源、电源、燃料等可利用的情况(含缺水、缺电地段说明)(四)当地建筑材料的分布情况(含缺砂、缺石、缺填料地段说明)(五)其他有关情况(含地方卫生防疫、地区性疾病、民风民俗等)四、施工组织方案(一)施工总工期及其依据(二)控制性工程和重难点工程的方案和工期(三)铺轨基地的设置方案(四)箱梁(T梁)、轨道板(双块式轨枕)预制场的设置方案(五)施工工期总体安排意见(包括施工准备、路基、桥梁、隧道、铺架工程、房屋工程、四电及其他站后工程、联调联试与运行试验、初验及安全评估等的工期安排意见,突出铺架工程和联调联试与运行试验两条主线,并说明本工程的关键线路.
)(六)分期、分段修建意见(根据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建设工期和实施进度及分段开通要求等提出)(七)施工区段划分意见五、大型临时工程和过渡工程(一)大型临时工程(包括轨节拼装厂、长钢轨焊接(存放)基地、道砟存储场、制(存)梁场、轨枕(轨道板)预制场、材料厂、混凝土集中拌合站、填料集中拌合站、混凝土构配件预制场等临时场站工程,铁路岔线、铁路便线、汽车运输便道、运梁便道、临时给水设施、临时电力、临时通信基站、隧道污水处理站、其他大型临时设施等.
说明设置的原则及位置、标准、主要工程数量,以及建设规模、生产能力、供应范围、供应数量、临时场站占地数量和主要设备数量等,并附方案比选资料、重点设施附场内布置示意图)(二)过渡工程(包括便线、便桥、车站、通信、信号、电力、电力牵引供电等,说明修建理由、地点标准及工程数量)(三)施工供水方案(四)施工供电方案(五)永久工程和临时工程结合的意见六、控制工程和重难点工程施工方案(含高风险工程,包括工程概况、施工条件、主要施工方案和方法、施工辅助措施、工期、重难点问题及其处理措施等)七、施工方案(一)施工准备工作(包括征地拆迁及四通一平,主要建筑材料、道砟、轨道工程的备料,铺轨基地、制存梁场等与主体工程配合的大型临时工程的修建)(二)主要工程的施工方法、顺序、进度、工期和采取的措施(包括路基、桥涵、隧道及明洞、铺架工程、通信、信号、信息、电力、电力牵引供电和其他运营生产设备及建筑物等)(三)联调联试及运行试验组织方案(包括进行联调联试的基本条件,联调联试及运行试验的工期安排等)八、资源配置方案(一)主要材料的来源与供应(二)当地材料的来源与供应(包括运输方法、供应范围等)(三)改建铁路中利用拆除工程材料的意见(四)分年度完成的主要工程量及静态投资(表格说明)(五)分年度需要的主要材料数量(表格说明)(六)分年度需要的主要劳动力、机具数量(表格说明)九、管理措施(一)解决施工与行车干扰的措施(改建既有线,主要包括解决施工对通过能力影响所采取的必要措施,充分利用行车间隔时分合理组织施工的意见,保证行车和施工安全所采取的防护措施)(二)工期保证措施(三)施工环保措施(主要包括保护大气环境、水质、生活环境、生态等措施)(四)施工安全保证措施(主要包括保证安全的现场管理及技术措施)一、主要工程数量表(含大型临时设施数量)二、主要劳动力、材料、成品及施工机具台班数量表三、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四、图纸目录附图一、施工组织进度示意图二、施工总平面布置示意图三、重点大型临时辅助设施布置图(一)制梁场平面布置图(二)铺轨基地(含轨节拼装厂、长钢轨焊接(存放)基地、道砟存储场)平面布置图(三)无砟轨道板(双块式轨枕)预制场平面布置图第二十四篇总概算说明一、概述(一)设计依据、范围及设计年度(二)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编制范围(建设名称、起迄点、里程、正线长度及相关工程)(四)概算分段二、编制依据(一)一般规定(说明编制依据的规章、办法、协议、纪要及公文等,以及可行性研究审批的投资估算)(二)定额(各类工程采用的定额及补充定额的采用)(三)人工单价(采用的基期工费标准)(四)料价(采用的材料基期价格标准及依据)(五)机械台班单价(采用的机械台班单价的依据)(六)水、电单价(采用的基期水、电单价及依据)(七)运输及装卸费单价(采用的各种运输单价、装卸费单价及其依据)三、各项工程静态概算及费用的编制(一)征地拆迁(采用资料的来源及分析指标的情况)(二)正式工程1.
编制单元2.
编制深度3.
价差(编制年度、编制期的价格及依据)4.
施工措施费(采用的费率及依据)5.
特殊施工增加费(采用的费率及依据)6.
间接费(采用的费率及依据)7.
税金(采用的费率及依据)8.
设备购置费(采用的设备预算价格的标准及依据)(三)大型临时设施和过渡工程费(计算分析资料及依据)(四)安全施工费用(采用的费率及依据)(五)其它费用(计算的资料来源和采用的费率、费用标准及依据)四、基本预备费(采用的费率及依据)五、动态投资(一)价差预备费(采用的费率及依据)(二)建设期贷款利息(采用的利率及依据)六、机车车辆(动车组)购置费(费用计算依据)七、铺底流动资金(采用的费用标准及依据)八、概算总额及技术经济指标分析(一)概算总额及每正线公里指标(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分析(说明各类工程费用所占比重,对一些突出偏低、偏高的费用的指标应说明原因)(三)与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总额的对照分析(按章节与可研对照说明,说明费用、工程措施、数量或单价变化原因及依据)一、总概算汇总表(编有几个总概算表时附)二、初步设计总概算与可行性研究总估算对照表三、总概算表四、综合概算汇总表五、初步设计综合概算与可行性研究综合估算对照表六、综合概算表七、单项概算表八、安全施工费用表九、主要材料平均运杂费单价分析表(供审查用,不附在文件内)十、补充单价分析汇总表及补充单价分析表十一、主要材料预算价格表十二、补充材料单价表十三、甲供物资、设备汇总表十四、技术经济指标统计表十五、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Ⅳ施工图第一篇总说明(注)说明一、概述(一)设计依据(二)设计范围(含相关工程)及设计年度(三)初步设计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四)线路概况1.
线路地理位置、功能定位和径路及其在国民经济与铁路网中的意义与作用2.
自然特征简述(五)项目立项决策及勘测设计经过(含立项、决策及历次审批情况及文号)(六)既有线简述(改)(客)1.
历史沿革2.
铁路主要技术标准3.
运营特征及存在的主要薄弱环节二、经济与运量(一)沿线经济特征简述(二)路网构成(三)设计年度客货运量(列表说明全线区段货流密度及旅客列车对数)(四)远景年输送能力三、铁路主要技术标准(一)相邻线铁路主要技术标准(二)设计线铁路主要技术标准四、运输组织(一)车站分布(二)各设计年度客货列车对数、需要通过能力及设计能力(三)行政区划分与调度区划分五、线路六、迁改工程七、轨道八、路基(绿色通道)与土地利用九、桥涵十、隧道十一、站场十二、牵引供电十三、电力十四、机务设备十五、车辆设备十六、动车组设备十七、给水排水十八、通信十九、信号二十、信息二十一、灾害监测二十二、房屋建筑二十三、环境工程二十四、消防设计二十五、施工安全风险防范二十六、总预算一、设计文件及电子文件组成、分发单位及份数表(装订在说明书目录之前)二、线路技术资料汇总表(含主要工程数量,装订在线路平纵断面示意图之后)三、图纸目录附图一、线路地理位置图(装订在说明书目录之后)二、线路平、纵断面示意图(装订线路地理位置图之后)三、线路平、纵断面缩图(选择适当比例,图幅长度不宜超过3米)注:1.
根据实际情况,本篇可分为三册发送文件,第一册为一~十一、第二册为十二~二十五、第三册为二十六2.
本篇五~二十五主要说明设计内容及工程情况第二篇线路说明一、初步设计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二、线路概况(起点、经由、终点、全长等.
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含引入枢纽概况等)三、铁路主要技术标准四、设计说明(总的工程情况、设计内容、工程数量、平、纵断面设计,采用的先进技术及其它必要的说明)五、工务有关设施(一)概述1、初步设计审批意见相关内容及执行情况2、既有工务设施情况(新增)3、设计说明(总的工程情况、设计内容、采用的先进技术及其它必要的说明)(二)工务设施1.
工务机构设置和管辖范围2.
设计定员3.
机具设备配置六、施工注意事项(简述临近既有线、与既有公(道)路并行(交叉)等高风险段落的安全施工意见)七、运营注意事项一、线路诸表(一)曲线表(二)坡度表(三)水准点表(四)断链表(五)断高表(六)控制桩表(含CPⅠ、CPⅡ控制桩,外移桩)(七)线路中线逐桩坐标表(新)(八)增建第二线左右侧及线间距表(改)(九)既有线改线地段表(改)(十)既有线改坡地段表(改)(十一)改移道路及铁路(与铁路、道路)交叉、人行过道表(十二)拆迁建筑物、构筑物表(十三)砍伐树木及挖树根表(十四)线路安全设施表(十五)工务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和设计定员表及各项设施定员汇总表(含既有和新增).
(十六)工务段、综合机修车间、线路车间、线路工区机具设备表(十七)控制测量成果表(必要时附)二、采用标准图、通用图一览表三、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四、图纸目录附图一、线路平面图(填绘不良地质范围及性质.
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含联络线、动车组走行线等.
改建铁路含绕行线等),比例一般1:2000或:1:5000二、线路详细纵断面图(适量填绘地质.
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含联络线、动车组走行线等.
改建铁路含辅助详细纵断面图等)比例横1:10000,竖1:500或1:1000三、通过正式运营列车便线线路平面图(酌情填绘地质.
亦可与线路平面图合并绘制),比例1:2000四、通过正式运营列车便线详细纵断面图(酌情填绘地质),比例横1:10000,竖1:1000五、改移道路及铁路(与铁路、道路)交叉设计图(一)改移等级公路或城市道路设计图(如要送公路部门审查,应单独成册,成册文件含设计说明书和图表.
图表按《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或《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要求编制,说明书参照编制办法,适当精简.
)(二)改移乡村道路及铁路(与铁路、道路)交叉设计图(复杂工点附)(三)改移道路及铁路(与铁路、道路)交叉设计汇总表六、安全设施布设图(必要时附,可与线路平面图合并绘制)七、详细工程地质图(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含联络线、走行线等.
改建铁路含绕行线等),比例1:2000~1:10000八、详细工程地质纵断面图(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含联络线、走行线等.
改建铁路含辅助纵断面等),比例横1:10000,竖1:200~1:1000第三篇轨道说明一、初步设计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二、线路概况三、设计说明(总的工程情况、轨道类型分布、轨道结构设计、特殊工点设计说明、工程数量、采用的先进技术及其它必要的说明等)四、施工注意事项五、运营注意事项六、安全施工的措施(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措施)一、加强地段表二、铺设无缝线路地段表(全线铺设无缝线路时可取消)三、单元轨节布置表(含位移观测桩等)四、铺设无砟轨道地段表五、有砟轨道铺设钢筋混凝土枕、木枕地段表六、轨道工程数量汇总表七、线路标志标志工程数量表、线路安全保护区标桩等工程数量表八、采用标准图、通用图一览表九、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十、图纸目录附图一、无缝线路设计图(单元轨节布置表能表示清楚的,可不再出图)二、无砟轨道结构设计图(含路、桥、隧、站地段无砟轨道结构图、典型和特殊平面布置图及过渡段布置图)三、其它个别设计图第四篇路基第一章路基说明一、初步设计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二、设计说明(总的工程情况、一般及个别设计工点设计内容、取弃土场及填料说明、与其它专业设计接口说明、采用的先进技术及其它必要的说明)三、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措施四、工点目录表五、工程数量对照表(列初步设计与施工图区间路基主要工程数量并进行说明)六、施工注意事项七、运营注意事项八、安全施工的措施(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措施)一、挡土墙表二、路基加固及防护工程数量表三、改河、改沟(渠)表四、路基地面排水工程数量表五、路基土石方数量总表六、路基土石方数量调配汇总表(附调配说明)七、路基土石方数量调配明细表(或图)八、机械化养路作业平台设置表(必要时附,土石方数量列入路基土石方数量表内)九、与区间路基同步实施的站后配套工程数量表十、路基面宽度及高程设计表十一、路基边坡稳定性和沉降量分析一览表(必要时附)十二、采用标准图、通用图一览表十三、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十四、图纸目录附图路基结构通用图(必要时附)路基工程设计图(分段、分工点)(一)横断面图(图中填绘线路中心线、地面高程、路肩高程、路基面宽度、边坡坡率、设计水位高程、必要的防护加固措施标注、中心填挖高、侧沟断面尺寸、天沟或排水沟位置和沟底标高、路基断面面积等并绘地质资料;改建铁路图中还需填绘既有轨顶高程、设计轨顶程、线间距、),比例1:200(特殊情况可用1:100或1:500)(二)平面图(必要时附,图中填绘地形、地质资料及工程建筑物的位置),比例1:500~1:2000(三)纵断面图(必要时附,图中填绘地质资料及工程建筑物的位置),比例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四)工程建筑物结构设计详图及有关监测方面的设计图(必要时附),比例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五)个别工点的施工组织设计图(必要时附)(六)工程数量表(七)设计说明三、改建铁路通过正式运营列车便线路基设计图(改)四、路基排水系统图(区间部分,图中填绘线路中心线、地形、路基坡脚坡顶线、取弃土位置、桥涵位置及出入口高程、设计天沟、排水沟、侧沟等中线、长度、水流向,各段水沟断面及加固类型,注明与农田、水利排灌系统的衔接关系,复杂的排水地段除在图中注明外,另绘工点设计图,列入路基个别设计图),比例同线路平面图,必要时可与用地图合并.
六、取弃土场设计图(一)平面图(图中填绘地形、地质资料、取弃土场位置、边坡坡率、挡护排水工程等),比例1:500~1:10000(二)代表性纵断面、横断面图(图中填绘地质资料及边坡、防护、排水等工程),比例1:200~1:500(三)工程数量表(四)设计说明第二章绿色通道说明一、初步设计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二、设计说明(总的工程情况、设计原则、植物种类及建植方式、采用的先进技术及其它必要的说明)三、施工注意事项四、运营养护注意事项一、路基绿色通道数表二、桥梁绿色通道数量表三、隧道绿色通道数量表四、站区绿色通道数量表五、其他场地绿色防护数量表六、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附图一、绿色通道代表性设计图(一)路基(路堤和路堑边坡、坡脚堑顶,比例1:100~1:200)(二)桥梁(桥下、锥体坡脚,比例1:100~1:200)(三)隧道(洞口边、仰坡,明洞顶,比例1:100~1:200)(四)车站(平面,比例1:1000~1:2000;代表性横断面图,比例1:100~1:200)(五)其他场区(平面,比例1:1000~1:2000;代表性横断面图,比例1:100~1:200)二、灌溉工程设计图(必要时附)第三章土地利用说明一、初步设计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二、用地设计说明(用地设计原则、用地标准和总规模符合有关规定的说明)三、用地概况(区间路基及全线用地总数及平均每公里用地数)四、补充耕地措施说明(含复垦)一、区间路基用地数量表(含土地类别、数量和所属单位)二、用地数量汇总表(含其它各篇用地,列出土地类别、数量等,并分省、局或公司界汇总)三、取弃土(砟)场表(含其他各篇,位置、面积、取弃土量)四、复垦土地数量表(含其他各篇,位置、数量等)四、用地界桩数量表五、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六、图纸目录附图用地图(可与路基排水系统图合并,图中填绘线路中心线、既有及新征用地界、土地所属单位及土地类别等),比例同线路平面图第五篇桥涵(注)说明一、初步设计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二、设计说明(总的工程情况、设计内容、工程数量与其它专业设计接口说明、采用的先进技术及其它必要的说明)三、景观设计、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措施四、施工注意事项(施工方法及其它)五、运营注意事项(含大型或特殊结构桥梁使用、养护、维修及运营等)六、安全施工的措施(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措施)一、特大、大、中桥表(既有桥梁与新建或改建桥梁对照,并注明利用原桥情况)二、小桥表(既有桥梁与新建或改建桥梁对照,并注明利用原桥情况)三、涵洞表(既有涵洞与新建、改建或接长涵洞对照,并注明利用原涵情况)四、道路桥涵表五、改河改沟(渠)表六、桥梁维修定员汇总表七、桥梁养护机械设备数量表八、工程数量汇总表(特大、大、中桥按工点,小桥涵按类型、孔径分别汇总)九、采用标准图、通用图、参考图一览表十、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十一、图纸目录附图一、特大、大、中桥(一)复杂工点(含新技术、新结构)的工点设计说明:审查意见的执行情况;自然概况;主要技术条件;执行的主要规范、标准;各主要构件的控制应力;控制因素(立交、通航、管线、文物、军事设施等);方案概述;施工、环保、运营、科研;特殊地基处理措施(中桥可不附)(二)桥址平面图(图中绘明新线与既有线的中心线、桥梁平面、导治建筑物平面、洪水泛滥线及必要的地质资料),比例1:500~1:2000(必要时附大比例的局部地形图)(三)桥址工程地质图(地质复杂时附),比例1:500~1:2000(四)桥址工程地质纵断面图(重点桥渡均须附,地质复杂的桥必要时附),比例横1:100~1:2000,竖1:50~1:500(五)全桥总布置图(加固、改建或新建,图中绘明全桥立面及平面,立面加绘必要的地质资料及各种水位,并附设计说明和工程数量表及采用图号,在曲线上的桥应附曲线上桥梁布置图,地形、地质复杂者另附墩台工程地质横断面图),比例1:100~1:1000.
铺设无缝线路的桥梁墩台提供纵向水平线刚度.
(六)墩台及基础设计详图(加固、改建或新建,图中注简要说明),比例1:50~1:500(七)地基加固设计图(必要时附)(八)特殊结构设计图(如非标准设计的基础、梁部结构、桥面布置等),比例1:10~1:500(九)新技术、新结构设计图(图中附设计说明:含重要技术参数、主要检算成果、主要计算软件和工程数量表等),比例1:10~1:500(十)新型部件(如减震装置等)安装图.
新材料选型或配方设计.
新工艺操作流程图(十一)非标设计指导性施工步骤图,必要的工艺流程图(如悬臂法施工的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施工过程挠度图等)(十二)旧桥涵加固设计,运营预留措施设计图(十三)关联科研项目的落实措施设计(十四)导治建筑物及其它附属工程设计图,比例1:50~1:1000(十五)复杂的既有线施工防护设计略图,比例1:50~1:500(十六)铁路便桥设计图(改)(十七)桥梁照明、通信、信号、电力、电气化、无砟轨道轨下基础等有关设计图(或附在有关专业文件内)二、小桥涵(一)小桥涵址平面图(有改沟合并及导治建筑物和地形、地质、水文复杂时附,图中绘明改沟及建筑物位置,并加绘必要的地质资料),比例1:500或1:1000(二)小桥涵设计图(加固、改建或新建,图中绘明地质资料、水文资料、设计说明及工程数量表,在曲线上的小桥应附曲线上桥梁布置图),比例1:50~1:500(三)特殊结构,新技术及新结构设计图,比例1:10~1:500(四)地基加固设计图(必要时附)(五)导治建筑物及其它附属工程设计图,比例1:50~1:2000(六)漫流、岩溶、高原冰川及泥石流等地区的桥涵布置图(必要时附)三、汇水面积图(全线或全段连续或分几段绘制,仅送运营单位)四、道路桥涵设计图(参照铁路桥涵办理)注:立交桥、泄水隧洞、渡槽、倒虹吸管等,按类型及孔径分别列入大中桥或小桥涵项目内,道路桥涵列在铁路桥涵之后第六篇隧道第一章隧道说明一、初步设计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二、沿线隧道分布概况及主要设计内容三、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措施四、运营注意事项(特长隧道设备使用、养护、维修及事故逃逸措施)五、采用新技术及其他必要的说明一、隧道表(含明洞,说明既有隧道利用、改建或废弃与新建情况,双线分修时按上、下行分列)二、工程数量汇总表三、采用的标准图、通用图、参考图一览表四、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五、图纸目录工点设计说明一、隧道概况(一)地形、地貌及隧道埋深等情况(二)隧道长度、平纵设计参数及两端洞口高程(三)施工便道情况二、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特征(一)工程地质特征(二)工程地质构造(三)水文地质特征三、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四、地震动参数区划及气象资料(一)地震动参数区划(二)气象资料(年平均气温、最冷月平均气温、最热月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年最大降水量、年平均蒸发量、土壤最大冻结深度等)五、洞口位置的确定及洞门型式的选择(一)洞口位置的确定(二)隧道洞门及洞口缓冲结构(三)边仰坡防护及基础处理六、衬砌支护设计(一)隧道建筑限界的采用(二)衬砌支护类型的确定(三)支护参数的确定(四)结构的耐久性措施(五)抗震设计与国防要求七、隧道防排水设计(一)防排水设计主要原则(二)洞内防排水措施(三)洞口及洞顶防排水措施八、隧道主要建筑材料的确定九、隧道施工监控量测(一)量测项目(二)量测断面及测点布置十、基础沉降观测(一)沉降观测的目的(二)沉降观测的断面及测点布置十一、运营通风(必要时附,改建铁路含既有通风设施的利用或废弃)十二、洞内附属构筑物设计(一)电缆槽(二)避车洞(必要时附)(三)设备专用洞室(四)余长电缆腔(五)接触网下锚区段及预埋滑槽(六)预埋接地及管线(根据相关专业要求附)(七)行人、行车横通道设计(八)综合洞室(含横通道)防护门设计十三、辅助坑道设计十四、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十五、施工技术要求十六、保证隧道施工安全的技术措施及防范安全事故的指导十七、施工救援应急通道十八、弃砟及环保(一)弃砟(二)环境保护措施(三)水土保持措施十九、既有隧道改建及加固设计(改)附图一、隧道地质平面图,比例1:2000或1:5000(特长隧道及5000m以上的长隧道洞顶部分的比例可用1:10000)二、隧道地质纵断面图,比例横1:500~1:5000,竖1:200~1:2000三、隧道洞口平面图,比例1:200或1:500四、隧道洞口纵、横断面图,比例1:200五、隧道洞身横断面图,比例1:200或1:500六、辅助坑道设计图(含平面、纵、横断面及结构设计图)注:以上各图,除结构设计图外,均应绘注地质资料七、隧道运营通风设计图八、特殊设计图(如洞门、衬砌、支护、防水、排水设计等,含细部结构设计图,必要时附施工工艺图)九、隧道弃砟设计图十、既有隧道改建或加固设计图及施工过渡设计图(改)十一、既有隧道断面图(含隧底、水沟),比例1:50或1:100(改)十二、特长隧道、长隧道施工通风设计图十三、特长隧道、长隧道施工排水设计图十四、其它设计图(如改沟、防护、综合洞室门等)十五、施工组织设计图(特长隧道及5000m以上的长隧道及重点隧道附)第二章隧道防灾救援疏散工程一、初步设计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二、隧道概述及隧道群分布情况三、隧道防灾救援疏散总体设计原则及方案四、防灾救援疏散工程土建设施的技术参数五、防灾及运营通风方案设计六、疏散道路、场坪(四院建议把车场改为场坪)七、隧道防灾救援疏散消防设计八、隧道防灾救援疏散应急通信系统设计(二院建议将原"隧道疏散救援工程"中应急通信的内容纳入通信篇章,放入本章内容由相关专业编写)九、隧道防灾救援疏散电力设计十、房建及暖通十一、防灾救援管理模式十二、工程数量十三、隧道防灾救援疏散工程概算一、隧道防灾救援疏散工程说明表(表中应有设计隧道辅助坑道的长度、里程、形式,防灾救援疏散时辅助坑道的利用情况、紧急救援站的设置情况及里程,风机配置情况.
)二、主要机械设备及材料数量表三、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四、图纸目录附图一、隧道紧急出口设计图(必要时附,含设备配置、风流组织、风机安装位置等)二、避难所设计图(必要时附,含设备配置、风流组织、风机安装位置等)三、救援站平面布置图(必要时附)比例1:500~1:2000四、根据功能需要的相关设备洞室、机房、运输通道、联络通道、逃生、检修、辅助换气通风等洞室的纵断面图(必要时附)比例1:200~1:2000五、根据功能需要的相关设备洞室、机房、运输通道、联络通道、逃生、检修、辅助换气通风等洞室的横断面图(必要时附),比例1:50或1:100或1:200六、风机安装图七、相关封堵设计图八、防护门设计图九、疏散道路、场坪(必要时附)比例1:500~2000第三章隧道风险评估一、编制依据(含初步设计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二、评估对象范围及目标三、风险评估程序和评估方法四、风险评估主要内容五、隧道概况六、隧道风险因素识别七、隧道风险评估及对策八、风险评估结论九、风险管理应急预案一、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二、图纸目录附图(与说明合订)隧道风险评估纵断面第四章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一、初步设计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二、隧道工程及水文地质条件(着重说明不良地质与特殊岩土、可能存在的主要工程问题及地质风险)三、地质复杂程度分级四、超前地质预报的目的五、超前地质预报的设计原则六、超前地质预报内容及方法七、超前地质预报实施工艺要求(必要时提出)八、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安全措施九、超前地质预报工作量、占用工作面的时间十、超前地质预报概预算十一、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超前地质预报隧道表(表中应包含隧道名称,不同里程的特殊地质说明、对应的超前地质预报方法、频次或数量)第七篇站场第一章站场说明一、初步设计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二、设计说明(一)全线车站概况(二)站场主要设计原则(高速铁路、城际铁路说明车站平面、纵断面、站线设计标准、车站渡线、车站线间距、客运设备,客货共线铁路、货运专线铁路说明车站布置形式、站线设计标准、到发线进路、出站信号机类型、超限货物列车进路、客货运设备等)(三)接轨站、区段站、编组站、主要铁路物流中心、主要客运站及其它大站分站说明(车站位置、布置形式、股道、主要客货运设备、道路及排水、用地及拆迁)(四)站线轨道(五)站场路基(六)主要工程数量说明(七)与其它专业接口的设计说明三、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措施四、节能措施五、施工注意事项六、运营注意事项七、施工安全风险防范(一)影响站场安全作业环境和安全施工因素的分析(二)安全施工的措施意见(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措施意见)(三)劳动安全卫生的措施意见(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职业病防护设施和有关防控措施)八、改移沟渠说明九、改移道路说明一、车站表(含车站示意图、车站中心里程、站间距离、区间运行时分、站坪坡度标、主要工程数量等)二、土石方数量计算表三、土石方数量汇总表(按土、石分类)四、土石方数量调配明细表五、土石方数量调配汇总表六、工程数量汇总表(含拆迁、用地、改移沟渠、改移道路路基土石方及附属工程、轨道、道路、排水、环保、道口等)七、无缝线路铺设地段表八、单元轨节布置表(含位移观测桩等)九、宽枕铺设地段表十、客货运设备数量汇总表十一、拆迁建筑物、构筑物表十二、伐树、移栽树木表十三、用地数量(分各种地类)表十四、站内改移道路及立交道表十五、采用标准图、通用图一览表十六、甲供物资、设备一览表十七、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十八、图纸目录附图一、会让站、越行站、中间站平面布置图,比例1:2000二、接轨站、区段站、编组站、主要铁路物流中心、主要客运站及其它大站平面布置图,比例1:1000或1:2000三、联络线或疏解线平面布置图(简单的可与车站平面布置图合并),比例1:2000四、联络线或疏解线纵断面图(简单的可在车站平面布置图上用坡度标标注),比例横1:10000竖1:500或1:1000五、站场路基横断面图,比例1:200六、动车段、大型养路机械段、综合检测中心(或综合管理维修中心)平面布置图(简单的可与车站平面布置图合并),比例1:2000七、取、弃土场平面布置图(在车站地形范围内可与车站平面布置图合并),比例1:2000八、驼峰设计图(简易的可与车站平面布置图合并)(一)驼峰线路平面图,比例1:500或1:1000(二)驼峰线路纵断面与能高线图,比例横1:1000,竖1:20(三)驼峰线路车辆溜放间隔检查图(四)减速顶布置图(可与驼峰线路平面图合并)(五)驼峰管线综合布置图(简单的可与驼峰线路平面图合并),比例1:500或1:1000九、区段站、编组站及其它大站用地、道路及排水系统图(简单的可与车站平面布置图合并),比例1:1000或1:2000十、区段站、编组站、集装箱中心站、主要客运站及其它大站的车场管线综合布置图(简单的可与车站平面布置图合并),比例1:500或1:1000十一、站场路基个别设计图十二、避难线新建或改建设计图,比例1:1000或1:2000十三、站区绿化设计图(可与车站平面布置图或车站用地、道路及排水系统图合并)十四、复杂车站的施工过渡方案图,比例1:1000或1:2000十五、其它个别设计图第二章客货运机械设备及其它说明一、初步设计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二、设计说明(既有、新增机械设备类型、数量、配置地点及维修机构设置地点、管辖范围、定员)三、环境保护及节约能源措施四、施工注意事项五、运营注意事项六、安全施工的措施(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措施)一、工程数量表二、机械设备数量汇总表三、甲供物资、设备一览表四、图纸目录附图一、维修设施总平面布置图(单独设置时附),比例1:1000二、各生产车间设备平面布置图(必要时加绘剖面图)三、室内、外生产管路布置图(平、剖面图、复杂管系绘原理图及立体图),比例1:50~1:200四、设备基础图五、其它个别设计图第八篇牵引供电第一章牵引供电系统说明一、设计依据(一)初步设计审批意见及执行情况(二)执行的相关规范和标准(三)项目相关的会议纪要及公文二、牵引供电方案三、运行方式四、外电源及提高供电可靠性的措施五、需要功率及用电量(分省、区)第二章牵引变电所、开闭所、分区所、AT所及电力调度所说明一、设计依据(一)初步设计审批意见及执行情况(二)执行的相关规范和标准(三)项目相关的会议纪要及公文二、工程概况三、设计说明(一)所址选定(二)既有供电设施概况及改建说明(三)主接线(四)总平面及房屋布置(五)基础形式及处理、架构类型、计算条件(六)电缆敷设及封堵(七)主要设备材料选型及技术参数(八)继电保护及综合自动化系统(含运行方式保护)(九)交直流系统(十)防雷与接地(十一)电力牵引调度所及调度管理自动化系统1、电力调度所及调度区划分2、远动系统及通道装置3、调度管理自动化系统构成4、安全监控系统构成5、接触网开关远动控制系统(十四)备品备件(十五)接口设计四、环境保护措施五、节约能源措施六、施工注意事项七、运营注意事项八、安全施工的措施(考虑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措施)九、牵引变电设施的过渡方案一、工程数量表二、主要设备数量表三、主要材料数量表四、采用标准图、通用图一览表五、甲供物资、设备一览表六、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七、图纸目录附图一、主接线图二、总平面布置图三、生产房屋平面布置图四、生产房屋设备及网栅布置图五、生产房屋母线布置图六、室外设备间隔断面图七、设备安装图八、防雷与接地平面布置图九、生产房屋预埋件位置图十、交直流自用电系统图十一、二次回路接线图十二、盘面布置图及控制盘盘面布置总图十三、主控制室配电盘布置及小母线配置图十四、端子排接线图十五、断路器机构箱安装接线图十六、电缆敷设、封堵图十七、电缆清册十八、室外基础平面布置图十九、架构及设备基础图、组装图及零部件图二十、调度所平面布置及运动装置接地系统图(若有)二十一、远动系统图二十二、远动装置系统构成图二十三、远动装置系统图二十四远动系统光电缆敷设图二十五、安全监控系统构成、设备布置及接线图二十六、调度盘、台面布置图、电源盘盘面布置图二十七、远动设备安装图及房屋预埋件位置图二十八、接触网隔离开关控制系统接线图二十九、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调试期间或联调联试期间或试运行期间)第三章接触网说明一、设计依据、范围及工程概况二、初步设计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既有接触网设施情况四、接触网主要技术标准(一)、接触网系统设计用外部环境条件(二)、接触网新建及改建范围、悬挂类型(三)、线材及张力选择(四)、主要技术参数1.
接触线高度及坡度2.
结构高度3.
跨距长度4.
锚段长度、补偿方式、中心锚结5.
侧面限界6.
绝缘距离7.
锚段关节8.
道岔区接触网布置方式9.
电分相(五)支柱与基础类型选择(六)接触网装配、下锚补偿安装原则方式(七)供电分段设置原则(含V型天窗检修原则)(八)附加导线安装方式(九)主要设备器材选择(十)隔离开关设置要求(十一)接地及回流(十二)车站平面布置要求(十三)跨线桥下接触网设计(十四)接触网防护和安全检测监测设计五、关键设备材料的主要技术性能要求六、过渡工程说明(一)原则及指导性方案(二)利旧指导性方案(三)与相邻线衔接方案七、接口设计八、其它需说明的问题九、施工注意事项十、运营注意事项十一、安全施工的措施(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措施)一、工程数量表二、主要设备数量表三、主要材料数量表四、采用的标准图、通用图一览表五、甲供物资、设备一览表六、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七、图纸目录附图一、站场接触网平面布置图二、区间接触网平面布置图三、隧道内悬挂平面布置图四、供电线平面布置图五、接触网与土建部分接口设计安装图六、接触网支柱基础设计图七、支柱设计图八、单腕臂安装图九、双腕臂安装图十、隧道内悬挂安装图十一、下锚补偿安装图十二、设备安装图十三、悬挂安装图十四、接地预埋设施及其回流端子设备安装图十五、硬横跨安装图十六、零件图十七、供电分段示意图十八、其它第四章维护管理(注)说明一、设计依据、范围及设计年度二、初步设计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设计说明(总的工程情况、设计内容、工程数量、设备数量、采用的先进技术及其它必要的说明)四、环境保护措施五、节约能源措施六、施工注意事项七、运营注意事项八、安全施工的措施(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措施)一、工程数量表二、主要设备数量表三、主要材料数量表四、甲供物资、设备一览表五、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六、图纸目录附图一、维护管理机构总平面布置图及室外管线综合布置图,比例1:500或1:1000二、生产房屋设备平面布置图三、办公及辅助房屋平面布置图注:在不设综合(管理)维修中心时设本章第五章油、气管道(库)的电磁干扰防护说明一、初步设计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二、油、气管道(库)新增情况及处理概况三、必要的设计说明(含工程数量说明)四、施工注意事项五、安全施工的措施(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措施)一、工程数量表二、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第九篇电力说明一、编制依据(一)本项目的初步设计批复(二)现行的规范和标准(三)项目有关会议纪要、公文二、工程范围(一)工程范围(二)设计范围(三)系统集成范围三、工程概况四、初步设计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五、既有供电设施情况六、电力供电系统实施技术方案(一)外部电源及电源线路(二)电力供电系统方案(三)发、变、配电所(四)高低压电缆线路(五)电力远动系统(六)其他系统(七)各类型设备选型及主要技术标准七、接口工程设计原则及界面划分(一)与外部门的接口(二)与非四电专业的接口(三)四电集成内部专业接口八、新旧结合、共线共用设施的方案和接口处理原则九、备品备件及设备工器具十、节能与环保(一)节约能源措施(二)环境保护措施十一、施工供电永久和临时工程结合十二、施工注意事项十三、运营注意事项十四、安全施工的措施(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措施)一、主要工程数量表二、主要设备数量表三、主要材料数量表四、电力线路迁改工程数量汇总表五、采用标准图、通用图一览表六、甲供物资、设备一览表七、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八、图纸目录附图一、发、变、配电所(一)总平面布置图,比例1:200或1:500(二)电气主接线图(三)室内设备平面布置图,比例1:50~1:200(四)室内设备布置断面图,比例1:20~1:100(五)室外变、配电设备平面布置图,比例1:100~1:500(六)室外变、配电设备布置断面图,比例1:20~1:100(七)设备基础平面布置图,比例1:100或1:200(八)架构组装图及零部件图,比例1:20或1:50(九)二次接线图(十)端子排接线图(十一)屏面布置图(十二)自动化装置配置图(十三)所用交、直流电源系统图(十四)电缆布置及电缆清册图(十五)照明及动力配线图(十六)防雷、接地图二、电力远动系统(一)远动系统构成图(二)电力调度中心(主站)网络结构图(三)电力调度中心(主站)平面布置图(四)电力调度中心(主站)供电系统图(五)电力调度中心(主站)供电平面图(六)电力调度中心(主站)防雷、接地平面图(七)远动装置外部接线图(八)远动装置端子排接线图(九)远动装置供电及接地图三、站内电力线路(一)线路平面图,比例1:1000或1:2000(二)线路供电系统图(三)复杂地段电缆敷设图(四)非标准杆塔、灯塔、灯桥图(五)室外开关箱图(六)站场照明控制系统图四、供电线路(电源、贯通线路及区间其它高压电力线路)(一)线路平面图(二)复杂地段断面图(三)复杂地段电缆敷设图(四)非标准杆塔图(五)导线安装曲线或安装表(六)设备安装图(绝缘子、防震、柱上设备)(七)防雷、接地图五、动力配线(一)平面布置图(二)配电系统图(三)复杂动力设备电气主接线及控制接线图(四)设备安装图(五)防雷、接地图六、室内、外照明(不含超高层建筑)(一)平面布置图(二)配电系统图及控制接线图(三)防雷、接地图七、自动控制(一)控制系统图或框图(机电设备监控、火灾报警、隧道防灾、消防,风机、水泵等电气传动装置及设备)(二)机电设备监控系统监控信息点配置表(三)控制室设备平面布置图(四)供电及接地系统图(五)控制设备外部接线图(六)各控制系统相关楼层平面布置图第十篇机务设备(注)一、初步设计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二、设计说明(总的工程情况、设计内容、设备数量、采用的先进技术及其它必要说明)三、环境保护措施四、节约能源措施五、施工注意事项六、运营注意事项七、安全施工的措施(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措施)一、机械设备数量表(按各段所、所属车间、场、所、救援分列,利用既有设备应注明)二、采用标准图、通用图一览表三、甲供物资、设备一览表四、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五、图纸目录附图一、机务段(所)总平面布置图(含站段关系示意图、房屋表、股道表、室外主要设备及构筑物表、设计主要技术指标表,并标明股道间距、坡度、高程、房屋位置与开向、室内高程、道路、围墙、绿化及风玫瑰图等),比例1:1000二、整备各车间设备平面布置图(含设备和基础外形尺寸、相互间距、设备表、房屋开向及供水、风、蒸汽、电的位置等),比例1:50或1:100三、车库及其它车间设备平面布置图(有起重设备的车间附剖面图,其它车间必要时附.
含设备及基础外形尺寸、相互间距、设备表、房屋开向及供水、风、蒸汽、电的位置等),比例1:50或1:100四、室内、外生产管路图(含平、剖面图,复杂管系应绘原理图及立体图),比例1:100或1:200五、室外管线综合布置图(复杂时附,管线交叉处应绘大样图,并标明相互尺寸),比例1:500或1:1000注:本篇适用於客货共线铁路和货运专线铁路.
客运专线铁路和城际铁路如涉及机务设备改建时,也可参照使用第十一篇车辆设备(注)说明一、初步设计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二、设计说明(总的工程情况、设计内容、设备数量、采用的先进技术及其他必要的说明)三、环境保护措施四、节约能源措施五、施工注意事项六、运营注意事项七、安全施工的措施和施工过渡(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既有线施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意见和施工过渡方案)一、机械设备数量表二、采用标准图、通用图一览表三、甲供物资、设备一览表四、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五、图纸目录附图一、车辆设备总平面布置图(含站段关系示意图、房屋表、股道表、室外主要设备及构筑物表、设计主要技术指标表,并标明股道间距、坡度、高程、房屋位置与开向、道路、围墙、绿化及风玫瑰图等),比例1:500、1:1000或1:2000二、检修生产车间及各生产分间设备平面布置图(必要时加绘剖面图),比例1:50、1:100或1:200三、其他生产辅助房屋及办公房屋平面布置图,比例1:50、1:100或1:200四、室内、外生产管路布置图(复杂管系必要时加绘管系原理图、立体示意图等),比例1:100或1:200五、列检作业场位置及室外列检设备平面布置图,比例1:500、1:1000或1:2000六、列检作业场、装卸检修作业场、边修线房屋及室内设备平面布置图,比例1:50、1:100或1:200七、室外管线综合布置图(管线交叉处必要时加绘大样图,并注明相互尺寸等),比例1:500或1:1000八、车辆运行安全监控系统、车号地面自动识别设备布点及网络传输示意图九、车辆运行安全监控系统、车号地面自动识别设备探测站位置图十、车辆运行安全监控系统、车号地面自动识别设备探测机房设备平面布置图,比例1:50或1:100注:本章适用于客货共线铁路和货运专线铁路.
客运专线铁路和城际铁路如涉及车辆设备改建时,也可参照使用.
第十二篇动车组设备说明一、初步设计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二、设计说明(总的工程情况、设计内容、设备数量、采用的先进技术及其它必要的说明)三、环境保护措施四、节约能源措施五、施工注意事项六、运营注意事项七、安全施工的措施(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措施)一、机械设备数量表(按车间、场、所分列)二、采用标准图、通用图一览表三、甲供物资、设备一览表四、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五、图纸目录附图一、动车段(所)总平面布置图(含站段关系示意图、房屋表、股道表、室外主要设备及构筑物表、设计主要技术指标表,并标明股道间距、坡度、高程、房屋位置与开向、室内高程、道路、围墙地、绿化及风玫瑰图等),比例1:500或1:1000二、车库及其它车间设备平面布置图(必要时附剖面图),比例1:500三、其它生产辅助房屋及办公房屋平面布置图,比例1:50、1:100或1:200四、室内、外生产管路布置图(复杂管系必要时加绘管系原理图、立体示意图等),比例1:100或1:200五、室外管线综合布置图(管线交叉处必要时加绘大样图,并标明相互尺寸等),比例1:500或1:1000第十三篇给水排水说明一、初步设计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二、设计说明(总的工程情况、设计内容、工程数量、设备数量、采用的先进技术、管路迁改及其它必要的说明)三、环境保护措施四、节约能源措施五、施工注意事项六、运营注意事项七、安全施工的措施(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措施)一、水源水质化验单二、设计年度日用水量、日排水量表三、主要工程数量表(含管路迁改)四、主要设备数量表五、采用标准图、通用图一览表六、甲供物资、设备一览表七、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八、图纸目录附图一、给水站给水、排水总平面图,比例1:1000或1:2O00二、给水站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图(简单者可用结点大样表示)三、扬水、导水、排水管道平面图(站场平面布置图以外部分),比例1:1000~1:5000四、扬水、导水、排水管道纵断面图(站场平面布置图以外部分,如地形平坦且项目简单也可用结点大样表示),比例横1:2000或1:5000,竖1:200五、水源地平面布置图,比例1:200或1:500六、地表水取水设备纵断面图(绘注地质资料),比例1:100或1:200七、管井、大口井等水源井结构图(附地质柱状图、水源钻探抽水试验综合成果图等)八、水池管配件安装平、剖面图九、给水所、直饮水站、给水处理、污水处理、卸污站污水抽升泵站、油库消防、有水泵站等平面布置图,比例1:50~1:500十、给水所、直饮水站、给水处理、污水处理、卸污站污水抽升泵站、油库消防、给水泵站等机械设备安装图十一、动车段(所)、客车技术整备所旅客列车卸污系统设计图(客)十二、自动控制原理设计图十三、沿线生活供水站、点的给水、排水设计图(参照给水站有关图纸办理)十四、其它个别设计图第十四篇通信第一章通信(注)说明一、工程概况(包括工程范围、车站设置、铁路主要技术标准、运营管理及调度区划概述)二、初步设计及变更设计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如与审查意见不一致,要说明原因和实施方案)三、系统设计说明(总的工程情况及设计内容、工程数量、设备数量说明,含利旧原则及方案,传输、接入、电话交换、数据通信网、有线调度通信、移动通信、会议电视、电报、综合视频监控、专用应急通信、时钟同步、时间同步、综合网络管理、综合布线、电源及接地防雷、通信线路等各系统的设计内容)四、与其他专业设计接口的说明五、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及房屋、定员(通信站、通信机械室及通信网管中心的设置,维护(修)机构的设置,通信房屋及定员,备品备件、维修工器具、仪器仪表、交通工具的配备等)六、采用的先进技术七、相关产品认证的有关要求八、环境保护措施九、节约能源措施十、施工注意事项十一、运营注意事项十二、安全施工及过渡的措施(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措施)一、工程数量表二、设备数量表三、材料数量表四、备品备件配备表五、主要仪器仪表及交通工具配备表六、既有通信设施利用一览表(含通信线路、铁塔、设备等)七、各类电话装设一览表八、采用标准图、通用图一览表九、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十、图纸目录附图一、总图(一)光传输通信网图(二)程控电话(软)交换网图(三)数据通信网图(四)有线调度通信系统图(五)移动通信系统图(六)传输系统时钟同步方式图(七)会议电视系统图(八)电报网图(九)综合视频监控系统图(十)专用应急通信系统图(十一)时钟同步系统图(十二)时间同步系统图(十三)综合网络管理系统图(十四)电源及设备房屋环境监控系统图(十五)光纤(缆)监测系统图(十六)传输系统通道分配图(十七)数据网业务构成图(十八)CTC系统业务通道构成图(十九)微机监测业务通道构成图(二十)综合调度系统业务通道构成图(二十一)灾害监测系统业务通道构成图(二十二)电气化视频及远动业务通道构成图(二十三)电力远动及视频业务通道构成图(二十四)客票系统业务通道构成图(二十五)公安信息系统业务通道构成图(二十六)车辆运行安全监控系统通道构成图(二十七)其他信息业务通道构成图二、长途通信线路(一)长途通信线路径路示意图(二)光纤运用图(三)电缆回线运用图(四)光缆接续系统图(五)光、电缆接头盒安装示意图三、调度所及通信站(一)通信设备运用图(二)通信设备平面布置图(三)沟、槽、管、洞平面布置图(四)走线架、槽道平面布置图(五)光、电缆引入室引入装置结构安装图(六)通信设备配线计划图(七)ODF架盘面布置图(八)DDF架盘面布置图(九)中间配线柜端子板分配图(十三)通信回线径路图(十四)电话交换机中继方式图(十五)MDF盘面布置及端子板分配图(十七)电源系统图(十九)地线系统图(二十)电源及地线配线计划及回路分配图四、中间站(会让站、越行站)、线路所(一)车站通信网图(二)站场光电缆通信线路径路、系统及芯线分配图(三)站场光、电缆管道平纵断面图(四)通信机械室沟槽管洞及通信设备平面布置图(五)通信设备配线计划图(六)ODF、DDF、VDF端子分配图(七)通信回线径路图(八)大型房屋室内通信系统、设备平面布置图(九)大型房屋、配线(综合布线)及沟、槽、管、洞图五、GSM—R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一)GSM-R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图(二)GSM-R系统网络结构图(三)GSM-R无线子系统网络结构图(四)GSM-R系统频率规划图(五)基站系统连接及配线图(六)直放站远端机连接及配线图(七)区间基站设备平面布置图(八)直放站安装布置图(九)漏泄同轴电缆安装图(十)漏泄同轴电缆连接图(十一)直放站房屋馈线引入示意图(十二)定向天线安装示意图(十三)基站馈线连接图(十四)路堑支架制作安装图(十五)漏泄同轴电缆通过杆吊挂安装图(十六)铁塔地网设计图(十七)电杆接地设计图(十八)GSM-R基站天线方位角规划图(十九)基站天线架设角度示意图(二十)天线安装图(二十一)隧道壁定向天线安装图(二十二)铁塔位置示意图(二十三)GSM-R站台覆盖系统构成图(二十四)GSM-R站台覆盖系统平面图(二十五)GSM-R机车出入库监测系统图(二十六)漏缆监测系统图(二十七)GSM-R系统接口监测系统图七、区间(基站、电气化所(亭)、信号中继站等)(一)通信网图(二)通信线路径路、电缆系统图(三)通信设备平面布置图(四)沟槽管洞图(五)通信设备配线计划图(六)ODF、DDF、VDF端子分配图八、室内无线覆盖系统(一)GSM-R分布系统组织结构示意图(二)光纤直放站远端机连接示意图(三)光纤直放站远端机系统配线计划图(四)GSM-R室内覆盖系统图(五)GSM-R室内覆盖平面布置图九、无线列调及站场无线通信(一)无线列调组织系统图(二)无线列调车站设备平面布置图(三)无线列调车站设备安装及配线图(四)无线列调中继设备平面布置及安装图(五)漏泄电缆安装图(六)天线及馈线安装图(七)站场无线通信组织系统图(八)站场无线通信设备平面布置、安装及配线图(九)站场无线通信天线及防雷接地安装图(十)无线检修设备平面布置及沟、槽、管、洞图注:1.
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图纸可以分册编制,可以增减或归并图纸内容2.
各工程、各专业间的工程分工界面,可在相关图纸中标明,必要时可单独出工程及专业分工界面图第二章通信、广播等通信设施的迁改电磁干扰防护说明一、初步设计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二、通信、广播等通信设施的新增情况及处理概况三、必要的设计说明(含工程数量说明)四、施工注意事项五、安全施工的措施(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措施)一、工程数量表(含迁改)二、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第十五篇信号(注)说明一、初步设计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二、设计说明(一)工程情况1.
工程范围2.
环境气候特征3.
主要技术标准4.
与相邻工程界面5.
站前工程设计情况,电力、电气化、通信专业设计情况(二)设计内容1.
信号各子系统实施方案(分述信号各子系统的实施方案、组网、设备配置)2.
防雷、接地和电磁兼容设计3.
既有信号设备改建和过渡方案4.
其他(设备控制界面、局间调度分界和电务管理分界等,信号设备维护管理、备品备件和维修工具)(三)与其它专业设计接口界面(四)与相邻工程设计接口界面(五)四电集成范围(六)电缆迁改和防护(七)其它必要的说明三、环境保护措施四、节约能源措施五、施工注意事项六、运营注意事项七、安全施工及过渡的措施(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措施)一、工程数量表(含电缆迁改)二、设备及主要材料数量表三、采用标准图、通用图一览表四、甲供物资、设备一览表五、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六、图纸目录附图一、车站联锁及列控中心(一)信号设备平面布置图(二)室内信号设备布置图(三)双线轨道电路图(四)电缆网络图(五)室外电缆布置及防护图(六)联锁表(七)各种表示盘及其它盘面布置图(采用控制台时需附控制台盘面布置图)(八)组合排列表和零散组合类型表(九)电路图(十)室内配线图(十一)室外配线图(十二)信号显示及码序关系图(十三)非标准设备安装图(十四)计算机设备系统结构及设备配置图(十五)信号综合防雷图二、区间信号(一)区间信号平面布置图(含应答器)(二)车站(中继站)室内信号设备平面布置图(三)区间电缆径路及防护图(含贯通地线综合接地图)(四)列控中心设备系统结构图(客)(五)电路图(六)配线图(七)非标准设备安装图三、调度集中(一)调度集中系统结构图(含总机、分机、中继设备、传输通道、回线构成方式及与行车调度指挥系统联网等)(二)调度所室内设备布置图(三)调度区段按序位排列站形图(四)调度所表示盘面与操纵箱盘面布置图(采用显示屏或显示器时不附)(五)编码图(六)分机与车站联锁及列控中心结合电路图(七)非标准电路图(八)配线图(九)非标准设备安装图四、信号集中检测系统(一)信号集中监测系统结构图(二)信号监测机柜组合排列图(三)与车站联锁及列控中心结合电路图(四)配线图(五)非标准设备安装图五、其它信号设备(一)道口信号设备布置图(二)桥、隧道防护信号设备布置图(三)信号检修、测试设备室内布置图(四)列控车载设备及机车信号检修、测试设备室内布置图(五)电路图(六)配线图(七)非标准设备安装图注:驼峰调速设备及其动力设备,按《铁路枢纽的文件组成与内容》施工图第十四篇第二章的内容编制,并单独成章第十六篇信息(注)说明一、初步设计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二、设计说明(工程情况、设计内容、主要设备材料技术要求、与其他专业设计接口说明、采用的先进技术及其他必要的说明)三、环保及节能措施四、施工注意事项五、运营注意事项六、安全施工的措施(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措施)一、工程数量表二、设备、材料数量表三、仪器仪表及交通工具配置表四、甲供物资、设备一览表五、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六、图纸目录附图一、总体结构图二、网络结构图三、分系统结构图四、各类现场终端设备布置图(含沟槽管洞等)五、设备平面布置图六、设备配线图七、电源系统图八、接地系统图九、综合布线信息点分布图(可与"四、各类现场终端设备布置图"合并)十、主干光、电缆布线图(可与通信专业图纸合并)注: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可适当增减或归并附图的内容.
第十七篇灾害监测(注)说明一、初步设计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二、设计说明(工程情况、设计内容、主要设备材料技术要求、与其他专业设计接口说明、采用的先进技术及其他必要的说明)三、环保及节能措施四、施工注意事项五、运营注意事项六、安全施工的措施(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措施)一、工程数量表二、设备、材料数量表三、仪器仪表及交通工具配置表四、甲供物资、设备一览表五、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六、图纸目录附图一、网络结构图二、室外线缆设计图三、室内设备布置图(含机柜、监控终端等)四、各类现场监测设备布置图五、各类现场监测设备安装图六、设备配线图七、电源系统图八、接地系统图注:1.
根据具体情况,可增减或归并图纸的内容2.
对于新建或改建的客货共线铁路、货运专线铁路,当灾害监测内容很少时,可纳入信息专业篇文件中.
第十八篇房屋建筑(注)第一章房屋建筑说明一、初步设计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一)初步设计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二)审批意见执行情况二、线路概况及自然特征(一)线路概况(简述线路起迄点、建筑长度、铁路等级、车站数目、车站名称、车站性质等)(二)自然特征(简述与房屋建筑相关的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象特征、地震动参数区划、不良地质与特殊地质、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结论及建议等)三、设计说明(一)设计范围(简述本册内容设计范围)(二)设计定员(三)主要工程内容(四)房屋总平面布置说明(五)房屋设计标准、结构类型、装修标准设计说明(六)特殊及不良地质房屋地基处理措施(七)主要工程数量(房屋工点建筑面积、各类构筑物及附属工程数量、房屋设备数量等)四、环境保护措施五、节约能源措施六、施工注意事项七、运营注意事项八、安全施工措施(考虑周边环境、临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既有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需采取的施工措施)九、维护保养专项技术说明(主要针对金属屋面、建筑幕墙、室外吊顶、钢结构防腐涂层等特殊材质及特殊复杂结构,可增加此条维护保养专项技术说明内容)一、定员汇总表(分站、分专业列出)二、房屋工点表(分站、分专业列出)三、各类构筑物及附属工程数量表(分类、分项、分站列出)四、房屋设备数量表(分类、分项、分站列出)五、采用标准图、通用图一览表六、甲供物资、设备一览表七、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八、图纸目录(含图号、图纸册数及各册图纸张数)附图(按工点单独成册)一、房屋总平面布置图二、主要建筑区竖向设计图(对于区间房屋工程在复杂地形条件下,考虑场坪土方、场坪排水、边坡挡护等设施时需附竖向设计图,如牵引变电所、分区所、警务区、中继站等)三、单体房屋施工图四、单体构筑物施工图(如站台风雨棚、跨线天桥及地道、挡土墙、检查坑、电缆隧道、站台墙、整体道床、门吊基础、综合管沟、排水沟、电缆沟等)五、房屋附属工程施工图(如道路、实体围墙、栅栏、硬化地面、围墙大门等)第二章暖通空调及室内给排水说明一、初步设计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二、设计说明(总的工程情况、设计内容、工程数量、设备数量、采用的先进技术及其必要的说明)三、环境保护措施四、节约能源措施五、施工注意事项六、运营注意事项(日常维护保养说明)七、安全施工措施(考虑周边环境、临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既有线运标准、规范及规定五、场站工程消防设计(站区、车场总图布置,站场与其他设施的防火间距,消防设计等)六、车辆(动车)段(所)消防设计(车辆(动车)段总图布置、消防车道布置、段内消防设计等)七、机务段(所)消防设计(包含机务段总图布置、消防车道布置、段所内消防设计等)八、房屋建筑消防设计说明(建筑、结构防火设计,人员疏散设计等)九、电气消防设计说明(消防配电及火灾自动报警等)十、通信信息消防设计说明十一、室外水消防设计说明十二、室内水消防及灭火设施设计说明十三、暖通空调及防烟排烟设计十四、特殊消防设计及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十九篇环境工程(注)说明一、初步设计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二、环评报告、水保方案及其审批意见的执行情况;列表明确施工图环境工程各行较初步设计、批复的环评报告与水保方案的变化情况三、设计说明(设计范围、工程概况、设计内容、工程数量、设备数量的说明)四、施工注意事项五、运营注意事项六、安全施工的措施(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措施)一、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工程明细表二、环境保护的投资检算与总概算对照表三、图纸目录附图一、声屏障设计图二、垃圾转运站设计图(也可列入其它篇内)注:其它各专业环保施工图纸分别编入各专业施工图册内(附图册、图名、图号清单)第二十篇消防设计(注)注:本篇站前、站后分册编制方案.
可根据工程标段及设计批次等实际设计范围分若干册分别编制,满足分批报送消防部门审核的需求.
第一章站前工程消防设计一、设计依据二、设计范围三、工程概况四、有关防火及消防安全的标准、规范及规定五、线路工程消防设计(线路与其他设施的防火间距,可燃液体、可燃气体穿越铁路的处理措施等)六、隧道工程消防设计(隧道消防设施、防灾救援设计等)七、特殊消防设计及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二章站后工程消防设计一、设计依据二、设计范围三、工程概况四、有关防火及消防安全的标准、规范及规定五、场站工程消防设计(站区、车场总图布置,站场与其他设施的防火间距,消防设计等)六、车辆(动车)段(所)消防设计(车辆(动车)段总图布置、消防车道布置、段内消防设计等)七、机务段(所)消防设计(包含机务段总图布置、消防车道布置、段所内消防设计等)八、房屋建筑消防设计说明(建筑、结构防火设计,人员疏散设计等)九、电气消防设计说明(消防配电及火灾自动报警等)十、通信信息消防设计说明十一、室外水消防设计说明十二、室内水消防及灭火设施设计说明十三、暖通空调及防烟排烟设计十四、特殊消防设计及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二十一篇施工安全风险防范一、概述(一)设计依据、范围及设计年度(二)项目概况(地理位置及径路、自然特征、主要技术标准、工程规模、沿线重点工程概况等)(三)有关安全施工的标准、规范及规定(四)初步设计审批意见及相关内容执行情况二、影响沿线安全作业环境和安全施工因素的分析(一)重大安全风险因素(大跨、高墩、深水墩桥梁、重点隧道(特长隧道、长隧道、喇叭口隧道、三线及以上的多线隧道、地质复杂的隧道、改建困难的隧道)、高风险路基工点、深基坑概况等补充说明)(二)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应用的安全性分析三、安全施工的措施意见(针对上述因素分别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意见)(一)针对施工安全操作的需要及项目周边环境对施工和安全的影响,提出保证施工和安全的措施意见(二)根据地质条件、风险等级、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等因素,提出施工超前地质预报的措施意见和方法(含施工方法、施工机具的配置、风险防范预案和事故逃逸措施意见)(三)施工安全的重点部位、环节和防范安全事故的指导性意见(四)改善安全作业环境和安全施工的措施意见(五)营业线施工过渡方案及施工期间确保安全运营的措施意见(六)完善、改造和维护安全防护、检测、探测设备和设施的措施意见(七)对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的评估、整改和监控的措施意见(八)采用新结构(含特殊结构)、新材料、新工艺工程项目的保障施工作业人员安全和预防安全事故的措施意见(九)其它与安全施工直接相关的措施意见四、劳动安全卫生的措施意见(一)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审核意见及执行情况(二)职业病防护设施和防控措施(三)可能出现的职业病危害事故的预防及应急措施;(四)职业病防护的预期效果.
第二十二篇总预算说明一、概述(一)初步设计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二)编制范围(建设名称、起迄点、里程、正线长度及相关工程)(三)预算分段二、编制依据(一)一般规定(编制依据的规章、办法、协议、纪要及公文等,以及初步设计审批的概算)(二)定额(各类工程采用的定额及补充定额的采用)(三)人工单价(采用的基期工资标准)(四)料价(采用的材料基期价格标准及依据)(五)机械台班单价(采用的机械台班单价的依据)(六)水、电单价(采用的基期水、电单价及依据)(七)运输及装卸费单价(采用的各种运输单价、装卸费单价及依据)三、各项工程静态概算及费用的编制(一)征地拆迁(采用资料的来源及分析指标的情况)(二)正式工程1.
编制单元2.
编制深度3.
价差(编制年度、编制期的价格及依据)4.
施工措施费(采用的费率及依据)5.
特殊施工增加费(采用的费率及依据)6.
间接费(采用的费率及依据)7.
税金(采用的费率及依据)8.
设备购置费(采用的设备预算价格的标准及依据)(三)大型临时设施和过渡工程费(计算分析资料及依据)(四)安全施工费用(采用的费率及依据)(五)其它费用(计算资料来源和采用的费率及依据)四、基本预备费(采用的费率、费用标准及依据)五、动态投资(一)价差预备费(采用的费率及依据)(二)建设期贷款利息(采用的利率及依据)六、机车车辆(动车组)购置费(费用计算依据)七、铺底流动资金(采用的费用标准及依据)八、投资预算总额及技术经济指标分析(一)总额及每正线公里指标(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分析(说明各类工程费用所占比重,对一些突出偏低、偏高的费用的指标应说明原因.
)(三)与批准的初步设计概算总额的对照分析一、总预算汇总表(编有几个总预算表时附)二、施工图总预算与初步设计总概算对照表三、总预算表四、综合预算汇总表五、施工图综合预算与初步设计综合概算对照表六、综合预算表七、单项预算表八、安全施工费用表九、主要材料平均运杂费单价分析表(供审查用,不附在文件内)十、补充单价分析汇总表及补充单价分析表十一、主要材料预算价格表十二、补充材料单价表十三、甲供物资、设备汇总表十四、技术经济指标统计表十五、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第二部分铁路枢纽(单独立项或单独编制文件)的文件组成与内容Ⅰ预可行性研究说明第一章概述一、研究依据二、研究范围(含枢纽范围及研究年度建设范围)三、研究年度(分近、远期,按国家的五年规划年度拟定)四、枢纽地理位置及在国民经济与路网中的意义和作用五、历史沿革(含枢纽总图规划主要演变及历次改扩建概况)六、枢纽在(拟)建项目概况七、研究工作概述(含研究工作经过、有关背景、本次主要研究思路及特点)八、研究的主要内容提要(一)枢纽建设的必要性(简述枢纽建设的主要功能、在路网布局规划及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意义)(二)近、远期运量和远景枢纽总运输量的建议(三)铁路主要技术标准推荐意见(四)运输组织和运输能力(五)推荐方案及规模(含新线引入、既有线扩能、枢纽内环线、联络线及其疏解方案,主要站、段方案及规模等)(六)主要工程数量及预估算总额(含各专业对方案、投资影响较大的工程数量必要的汇总、说明.
如:桥梁专业,提供工程数量时,对于桥梁特殊跨度、桥高、地质情况等应加以明确等.
)(七)研究结论第二章枢纽地区现状一、自然特征(枢纽地区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动参数区划、气象、水文等,并说明严重不良地质、特殊岩土以及枢纽地区有关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文物古迹、噪声与振动等环境敏感点的现状、规划对车站、线路的影响)二、社会经济特征(区域社会经济特征概况,枢纽内主要工矿企业、人口和国民经济的情况)三、交通特征(区域交通特征概况,枢纽内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情况)四、铁路运营特征(一)既有衔接线路及枢纽内线路概况(二)主要站、段技术设备及分工(含路网分工及枢纽内分工)(三)编组站性质、站型及能力(四)客货运站性质及设备能力五、运营特征及存在的主要薄弱环节第三章枢纽建设的必要性一、研究年度路网构成二、全社会交通运输量预测(社会客货总运量及各种运输方式合理市场占有份额的分析)三、研究年度枢纽内及各方向客货运量增长因素分析四、枢纽客货运量预测(一)货运量预测(地方运量、通过运量、总运输量构成分析,大宗货物品类、流量、流向)(二)客运量预测(客流构成特点、主要车站旅客发送量、最高聚集人数、旅客列车对数、起迄点及径路等)(三)枢纽货物运输量、旅客列车对数汇总表(含上下行,改建铁路附现状资料)(四)远景枢纽总运输量的建议五、枢纽建设的综合性分析(一)枢纽在路网中的地位和作用(含相关枢纽布局.
根据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阐述本枢纽编组站、客运站、动车段、综合管理维修中心、物流中心站等主要站、段在路网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枢纽现有设备能力的适应状况(根据预测的客货运量,分别对研究年度进行能力分析)(三)枢纽建设与城市、工矿企业、其它交通现状及发展规划的相互配合情况(四)枢纽建设必要性(从路网构成、运输需求、合理分工、并结合城市规划、工矿企业发展规划等综合分析论证枢纽新建或改建的必要性)第四章枢纽总布置方案一、已审批的枢纽总图规划方案二、枢纽所在城市的总体规划及交通专项规划三、相关线路的铁路主要技术标准及其规划的输送能力(一般铁路的主要技术标准含铁路等级、正线数目、设计速度、正线线间距、最小曲线半径、限制坡度、牵引种类、机车类型、牵引质量、到发线有效长度、闭塞类型、机车交路、建筑限界等;客运专线、城际铁路的主要技术标准含铁路等级、正线数目、设计速度、正线线间距、最小曲线半径、最大坡度、牵引种类、动车组类型、到发线有效长度、调度指挥方式、列车运行控制方式、建筑限界等)(一)既有、研究年度和远景规划枢纽衔接线路的铁路主要技术标准及其规划的输送能力(二)枢纽内既有线路(含正线、迂回线、联络线)的铁路主要技术标准及其规划的输送能力(三)研究年度和远景规划枢纽内有关线路(含正线、迂回线、联络线)的铁路主要技术标准选择及其规划的输送能力四、运输组织(一)旅客运输组织(二)货物运输组织1.
与相邻编组站分工及编组计划原则2.
车流组织及货物列车对数3.
集装箱班列开行方案4.
枢纽内各主要车站的分工及其工作量(三)枢纽内线路区间通过能力及加强措施(含动车底出入段线)(四)机车交路、动车组交路(附插图)五、枢纽总图布置方案比选及推荐意见(凡需要修改已审查的枢纽总图方案时,说明变化情况并进行方案比选)六、相关工程研究(一)与枢纽建设直接相关的工程方案研究(二)相关枢纽、线路的薄弱环节及加强措施意见(三)主要客货站疏站交通方案及城市配套工程七、分期建设方案意见第五章研究年度枢纽主要技术设备设计原则和主要工程内容一、编组站、客运站、货运站(含铁路物流中心站)、工业站、港湾站、动车段、综合管理维修中心等主要站、段新建或改建的类型、规模及能力二、干、支线及主要疏解线、联络线、迂回线三、机务设备、车辆与动车组设备四、牵引供电五、轨道、路基、土地利用、桥涵、隧道、电力、给水排水、通信、信号、信息、灾害监测、房屋建筑及基础设施维修等六、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第六章外部协作条件一、影响枢纽建设的主要外部环境和协作条件(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对枢纽建设的征地拆迁、施工供电供水及合资合作等方面所表达的意向)二、需与枢纽建设同步实施的路外工程项目(如电源、市政建设等)三、电气化铁路应着重说明外部电源条件、与路外设施相互干扰及处理的补偿原则以及需由有关部门协作配合的意见第七章工程实施对环境的影响一、区域环境现状二、环境敏感区分布及现状三、环境影响分析四、环保措施与原则(阐述工程实施对自然生态、社会人文环境的主要影响及应对措施.
)五、当地(省、市级)环(水)保部门的意见及存在的问题第八章概略施工组织方案意见、预估算及投融资方案一、概略施工组织方案意见(一)工程概况及主要工程数量(二)控制工期的工程(三)施工总工期意见(四)概略材料供应方案(五)大型临时工程设置方案二、预估算(一)编制范围和单元划分(二)编制依据(三)投资预估算总额及指标合理性分析三、投融资方案第九章研究结论综合以上分析与论证,说明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工程可行性和经济、生态环境适应性,提出建设项目的结论性意见第十章省、市、自治区、军区及有关部门的意见第十一章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文件组成、分发单位及份数总表(装订在说明书目录之前)二、大宗货物运量表(插入相关章节内)三、枢纽货物交流表(插入相关章节内)四、总预估算汇总表五、总预估算表六、综合预估算汇总表七、综合预估算表八、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九、图纸目录附图一、枢纽地理位置图(装订在说明书目录之后)二、枢纽总布置示意图(装订在枢纽地理位置图之后)三、客货列流图四、枢纽总布置图(附主要比较方案、城市规划,并填绘对线路、车站方案有影响的主要地质构造线、不良地质与特殊岩土的类型及其范围),比例1:10000~1:100000五、主要大站布置图(新建或改建工程复杂者附)及联络线或疏解线布置图(简单的,可与车站布置图合并),比例1:2000~1:10000六、枢纽内正线、联络线、迂回线线路平面图(必要时附),比例1:10000~1:50000七、枢纽内正线、联络线、迂回线线路纵断面图(必要时附),比例横1:50000,竖1:2000~1:10000八、控制车站或线路方案的重大不良地质、特殊岩土地段和地质复杂的特大桥、长隧道的地质纵断面示意图(装订在说明书正文内)九、接轨站、区段站及其它大站(含段、所)、疏解区平面布置示意图(装订在站场正文内)Ⅱ可行性研究第一篇总说明书说明一、概述(一)研究依据(二)研究范围(含相关工程)及研究年度(三)预可行性研究(项目建议书)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四)枢纽地理位置及在路网中的意义和作用(五)枢纽建设(新建或改建)的必要性(六)枢纽在(拟)建项目概况(七)研究工作概述二、枢纽既有概况(一)历史沿革(枢纽总图规划主要演变及历次改扩建概况)(二)枢纽地区自然特征(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动参数区划、气象、水文等,重点说明不良地质、特殊岩土、压覆矿产资源及有关水利、工矿企业、城市、交通、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文物古迹、噪声与振动等敏感点的现状、规划对枢纽建设的影响)(三)枢纽内主要车站设备及运用情况(车站性质、分工、技术设备、作业能力等)(四)枢纽内其它各项技术设备现状(五)运营特征及存在的主要薄弱环节三、经济与运量(一)经济特征(城市、主要工矿企业、人口、国民经济、交通等现状及发展规划)(二)路网构成(三)研究年度客货运量预测(含地方、通过、总运输量和旅客列车总对数,说明客货流构成特点和流向等)(四)枢纽货物运输量、旅客列车对数汇总表(含上下行,改建铁路附现状资料)(五)远景枢纽总运输量四、铁路主要技术标准(一)既有和研究年度枢纽衔接线路及枢纽内线路的铁路主要技术标准(铁路等级、正线数目、设计速度、正线线间距、最小曲线半径、限制坡度或最大坡度、牵引种类、机车类型、牵引质量、到发线有效长度、闭塞类型、机车交路以及建筑限界等)(二)既有和研究年度枢纽衔接的客运专线、城际铁路的铁路主要技术标准(铁路等级、正线数目、设计速度、正线线间距、最小曲线半径、最大坡度或最大坡度、牵引种类、动车组类型、到发线有效长度、调度指挥方式、列车运行控制方式、建筑限界等)五、运输组织(一)旅客运输组织(二)货物运输组织1.
与相邻编组站分工及编组计划原则2.
车流组织及货物列车对数3.
集装箱班列开行方案4.
枢纽内各主要车站的分工及其工作量(三)枢纽内线路区间通过能力及加强措施(含动车底出入段线)六、枢纽总图与站场(一)枢纽总图规划方案及本次修改说明(含枢纽主要线路、站段位置、布置形式、作业能力和分期建设项目等)(二)编组站、客运站、机务段、车辆段、动车段、综合管理维修中心、主要物流中心等主要站段设计方案比选(分站段说明位置、布置形式、作业分工及其工作量、设计规模等)(三)联络线或疏解线布置(四)主要客货站疏站交通方案及城市配套工程(五)一般车站概述七、枢纽内线路方案比选(一)新建线路(二)改建既有线(三)增建第二线八、枢纽各项技术设备的主要工程内容(一)轨道1.
既有轨道改建加强2.
新建线轨道结构形式、类型及分布(二)路基1.
路基工程简况(含既有病害整治)2.
路基面形状和宽度、路基基床及过渡段、沉降控制标准3.
重点路基工程概述4.
绿色通道设计原则及工程概况(三)桥涵1.
桥涵分布和既有桥涵、利用、加固及改建概况2.
设计洪水频率、设计活载及桥梁建筑限界3.
重点桥渡工程概述(四)隧道1.
隧道分布和既有隧道改建概况2.
隧道建筑限界及洞内轨道结构形式或类型3.
重点隧道工程概述(重点隧道指特长隧道、控制或影响线路方案和技术复杂的隧道)(五)电力及牵引供电(调整、合并)1.
电力(1)电力供电负荷的分布及电源概况(2)电力供电原则及供电方案(3)既有供电设备利用及改建简况(改)(4)受电气化影响的电力线路的处理2.
牵引供电(1)牵引网供电方式(2)牵引变电所、开闭所、分区所、AT所的分布及牵引变压器类型和容量(3)需要功率及用电量(4)牵引变电所、开闭所、分区所、AT所主接线、设备选型和总平面(5)电力调度所及调度管理自动化系统(6)接触导线及接触网悬挂类型(7)既有牵引供电设施的利用和改建简况(8)维护管理简述(9)外部电源情况及对牵引变电所的供电方案(10)油、气管道(库)的电磁干扰防护3.
主要工程内容(六)机务、车辆及动车组设备(调整)1.
机务设备(1)普速机务设备1)现行机车交路及既有机务设备分布、性质和规模简述(附现行机车交路插图)2)设计机车交路及机务设备分布、性质和规模简述(含既有机务设备利用及改建简况,附设计机车交路推荐方案插图)3)救援设备分布及等级简述(2)动车组机务设备(新增)1)现行动车组乘务交路及既有动车组机务设备分布、性质和规模简述(附现行动车组乘务交路插图)2)设计动车组乘务交路及动车组机务设备分布、性质和规模简述(含既有动车组机务设备利用及改建简况,附设计动车组乘务交路推荐方案插图)3)救援设备分布及等级简述(含救援列车、应急救援热备机车)2.
车辆、动车组设备(1)车辆设备1)既有车辆设备分布、性质及规模2)设计车辆设备分布、性质及规模3)既有车辆设备利用及改建简况4)车辆安全防范预警系统及车号识别系统设置(2)动车组设备1)既有动车组设备利用情况2)设计动车组设备分布、性质及规模(七)给水排水1.
新建和既有旅客列车上水站分布2.
旅客列车卸污站分布、卸污方式及数量3.
给水站和生活供水站、点数量(含新建和既有)4.
既有给排水构筑物设备利用及改建简况5.
水源、给水处理6.
污水处理及排放方案7.
雨水收集及利用方案8.
消防方式9.
运营维护管理模式(含自控模式)(八)通信1.
通信网构成原则(含相关工程)2.
通信线路类型及容量选择3.
通信网构成及主要通信系统的选择(包括传输、接入、电话交换、数据通信网、有线调度通信、移动通信、会议电视、电报、综合视频监控、专用应急通信、时钟同步、时间同步、综合网络管理、综合布线等系统的概述)4.
既有通信线路、设备利用及改建简况5.
路外通信、广播及其它设施的电磁干扰防护(九)信号1.
信号系统选择2.
既有信号设备利用及改建概况(十)信息1.
系统构成及功能概述2.
枢纽内既有信息系统的利用和改建简况3.
主要工程内容(十一)灾害监测1.
系统构成概述2.
系统设置概述(含系统设置原则、系统设备配置、互联互通要求、与相关系统的接口等)3.
既有灾害监测系统的利用和改建简况(改)(十二)房屋建筑1.
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及新增定员(主要描述建设项目组织机构的设置情况,全线新增定员总数)2.
房屋配备原则3.
公安房屋、桥隧守护房屋、军运房屋及人防工程的设置原则4.
房屋建筑面积总量(房屋总建筑面积,其中生产房屋面积及指标、生活房屋面积及指标.
)5.
站房建筑方案研究初步意见设置地点、旅客人数、站房规模、站房形式、站场设备设施的配置意见及建设标准等.
6.
既有路内房屋利用及改建、还建简况7.
房屋建筑标准、结构类型及装修标准简述8.
暖通、空调及卫生设备设计原则(十三)基础设施维修1.
维修系统构成2.
维修机构设置意见九、土地利用(一)用地设计原则(二)用地概数(含全线用地总数、平均每公里用地数及占用地类说明)(三)用地合规性说明(含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以及符合国家供地政策的说明)(四)占用耕地数量及补充耕地方案的可行性十、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一)主要污染源、污染物概述(二)工程建设引起的生态变化(三)控制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及水土保持的原则1.
控制污染的原则2.
保护生态环境及水土保持的原则(四)工程选线的环境合理性(新增)十一、节约能源(一)新增工程主要耗能点分布情况及数量(含生产与生活所需动力、供热、牵引、发电、变配电)(二)节约能源的措施简述十二、施工安全风险防范(调整)(一)风险防范的主要原则(二)推荐方案风险辨识及评估(三)风险防范措施(四)结论十三、相关工程十四、外部协作条件十五、施工组织方案意见与投资估算(一)施工组织方案概述(二)控制工程及重难点工程(三)建设总工期(四)工期总体安排意见(五)投资估算1.
主要工程数量(含用地、拆迁概数)2.
估算总额及每正线公里指标(附总估算汇总表)十六、投融资方案(新增)十七、社会稳定风险初步分析(新增)(一)建设项目的主要风险因素(二)风险等级(三)主要的风险防范、化解措施十八、研究结论十九、省(市)、自治区、军区及有关部门的意见(含环境特殊敏感区主管部门的意见)二十、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设计文件及电子文件组成、分发单位及份数总表(装订在说明书目录之前)二、图纸目录附图一、枢纽地理位置图(装订在说明书目录之后)二、枢纽总布置示意图(装订在枢纽地理位置图之后)三、枢纽总布置图,比例1:10000~1:100000四、接轨站、区段站及其它大站(含段、所)、疏解区平面布置示意图(装订在站场正文内)第二篇经济与运量说明一、概述(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二)预可行性研究(项目建议书)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路网构成(四)远景枢纽总运输量(五)枢纽地理位置及在国民经济与路网中的意义和作用二、吸引范围内经济概况(一)吸引范围的确定(二)行政区划、面积、人口及产值(三)资源分布及开发情况(四)工农业现状及发展(五)城市经济发展方向及特点(六)交通运输现状及发展三、货运量(一)预测方法及依据(二)改建枢纽现状货运量分析(地方、通过、总运输量构成的特点,近几年货运量增减趋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客运专线铁路、城际铁路的建设要对既有枢纽货运量进行分析)(改)(客)(三)地方运量1.
主要工矿企业运量说明2.
分站运量说明(说明主要品名的发到运量及流向)(四)通过运量1.
货流径路的选择2.
主要品名的构成、流向和大宗货物的分析(五)枢纽总运输量(构成特点、各类运量比重、主要货流方向及增长趋势)(六)货流波动系数四、客运量(一)预测方法及依据(二)改建枢纽现状客运量分析(枢纽客运量构成的特点、旅客列车对数及开行情况,近几年客运量增减趋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客运专线铁路、城际铁路的建设要对既有枢纽客运量进行分析)(改)(客)(三)客流特点、主要流向及发展趋势的分析(四)主要站旅客发送量及最高聚集人数(五)枢纽客运量预测(说明客运量构成的特点及增长情况,客运专线铁路、城际铁路的建设要对普通客流和跨线客流进行分配说明)(六)旅客列车对数及开行方案(含旅客列车种类、起迄点、径路、数量、配属、编组、载客量及行包专列对数等)五、枢纽货物运输量、旅客列车对数汇总表(含上下行,改建铁路附现状资料)六、运量预测中不确定因素的分析七、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枢纽货物交流表二、大宗货物始发终到表三、分站货物发到运量表四、分站仓库运量及面积表五、分站专用线发到运量表六、分站旅客发送量及最高聚集人数表七、旅客列车对数及径路表注:以上各项,改建枢纽应附近两年实际统计资料八、图纸目录附图枢纽货流图(含主要品名,改建铁路应附实际货流图)第三篇运输组织说明一、概述(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二)预可行性研究(项目建议书)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枢纽衔接线路(含既有、新建、改建)和枢纽内既有线路的铁路主要技术标准(四)研究依据资料(有关经济资料和远景枢纽总运输量等)二、枢纽现状(一)枢纽在路网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枢纽内主要车站分工及设备运用情况(车站性质、作业分工、设备设置及作业能力等)(三)枢纽内主要线路区间通过能力及利用情况(四)枢纽运营工作量及分析(列车对数、解编作业量、无调中转车流比重、空车调整、专用车组使用等)(五)存在的主要薄弱环节三、枢纽内主要线路的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的选择四、枢纽运输组织方案研究(一)枢纽既有编组站解编能力与预测作业量适应情况分析(二)枢纽运输组织方案研究(着重研究加强通过能力及解编能力的措施)五、客货运输组织(一)旅客运输组织1.
客站分工方案2.
旅客列车开行方案(二)货物运输组织1.
与相邻枢纽或编组站的分工(含分工方案的选择及列车编组计划等)2.
枢纽内主要车站分工及封闭、改移既有车站的说明3.
行车量、车流组织及车站工作量(1)枢纽车流计算(2)车流分析(主要车流方向、空车调整、专用车组使用、通过车流、折角车流与地方车流的比重等)(3)列流组织(含始发直达、技术直达、直通、区段、零摘、小运转、集装箱班列等列车的组织方法、径路选择、始发终到站、解编作业站等)(4)货物列车对数(说明计算采用数据,列车种类和数量、牵引质量、编挂辆数等)(5)主要站作业量(6)工业站、港湾站及较大工矿区等货车交接、取送方式及次数(7)调机台数(分站说明调车作业分工、调机类型及数量)六、枢纽内主要线路区间通过能力及加强措施(一)研究年度需要的通过能力(二)设计能力及分期加强措施七、机构设置、管辖范围、运输机构定员及调度区划分(说明现状及设计的局或公司界、调度区划分,车务段、列车段、客运段的设置,行车定员、班制等)八、行车设备(列尾装置、货票传递系统等)九、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枢纽车流表(必要时附在文件后)二、图纸目录附图(必要时附)一、客货列流图二、枢纽内线路区间通过能力图第四篇地质说明一、概述(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二)预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勘测依据(四)勘测范围(五)勘测经过(六)重点工程概况(七)初测工程地质勘察大纲的要点(勘察内容、方法、原则、质量要求)及执行情况(八)完成的勘探工作量(九)主要参考资料二、自然地理概况(含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象特征、地震动参数区划等)三、地层及构造(一)地层岩性(二)地质构造四、水文地质特征(一)地表水分布及特征(二)地下水分布及特征(三)沿线水质对混凝土侵蚀性的评价五、工程地质特征(一)不良地质的评价及工程措施意见(二)特殊岩土的评价及工程措施意见(三)特殊自然灾害的评价及工程措施意见(四)其它工程地质问题的评价及工程措施意见(五)环境土的侵蚀性评价及工程措施意见(六)既有线病害的评价及工程措施意见(改)(七)地质条件复杂、控制方案的重大工程的地质条件、评价及工程措施意见六、地质风险评估及风险管理七、重点天然建筑材料场地的地质条件及对储量和质量的评价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压覆矿产资源评估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主要结论九、工程建设、天然建筑材料开采对环境地质条件的主要影响十、枢纽内车站、线路各方案的地质条件和评价及比选意见十一、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图纸目录附图一、枢纽工程地质图(含枢纽内车站、线路的推荐方案和主要比较方案,地质条件简单时也可与枢纽总布置图合并绘制),比例1:10000~1:100000二、详细工程地质图(含枢纽内车站、线路的推荐方案及主要比较方案,地质条件简单时也可与线路平面图合并绘制),比例1:2000~1:10000三、工程地质纵断面图(含推荐方案及主要比较方案,改建铁路含辅助纵断面图等),比例横1:10000,竖1:100~1:1000四、重大工点的工程地质图件(含地质条件复杂、影响枢纽内线路方案的重点桥梁、隧道、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工点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或说明、工程地质图和有关的工程地质断面图及勘探测试资料),比例视具体情况确定第五篇站场第一章站场说明一、概述(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二)预可行性研究(项目建议书)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枢纽布局概况(含枢纽范围、车站数目、性质、布置形式及分工等)(四)枢纽地区自然特征(含地形、地貌、地质、地震动参数区划、水文及气象等)(五)城市规划、工矿企业分布及远期规划(六)既有和研究年度枢纽衔接线路以及枢纽内线路的铁路主要技术标准二、枢纽总图方案比选(一)已编制的枢纽总图规划方案(经审批的)(二)运输组织(为相关专业的研究结论,需同精度比较时,含相关专业的比较方案研究结论)1.
与相邻编组站的分工及编组计划2.
车流组织及货物列车对数3.
旅客列车对数及开行方案4.
枢纽内各主要车站的分工及其工作量5.
枢纽内区间通过能力及加强措施6.
机车交路或动车组交路(附图)(三)方案比选(主要说明与过去编制的枢纽总图方案的变化部分及方案比选)三、站场设计原则(客货共线铁路、货运专线铁路说明车站布置形式、到发线进路、出站信号机类型、超限货物列车进路、岔线接轨、客货运设备、站内正线设计标准、站线设计标准、站场线路架设接触网的范围和接触网跨越股道要求等.
客运专线铁路、城际铁路说明车站选址、客运联络线、车站平面、动车组走行线、养护维修列车走行线、纵断面、客运设备、站内正线设计标准、站线设计标准、车站渡线、车站线间距等)四、会让站、越行站、中间站设计说明(一)既有站封闭、改移的说明(二)既有设备概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三)有关部门对车站设计的要求(四)车站工作量(客货列车对数及种类、旅客最高聚集人数、车站及专用线分品类的货物装卸量等)(五)车站平面布置及主要客货运设备数量的确定(复杂车站作方案比选)(六)复杂车站的施工过渡意见五、区段站、编组站、主要物流中心、客运站及其它大站分站说明(一)既有设备概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二)有关部门对车站设计的要求(三)车站工作量(客货列车对数及种类、车站作业车数、编组号数及辆数、旅客最高聚集人数、车站及专用线分品类的货物装卸量等)(四)方案比选及推荐意见(附方案示意图)(五)推荐方案说明1.
股道数量及主要客货运设备类型和数量2.
调车设备类型及驼峰方向选择3.
车站平面布置及分期发展意见4.
联络线或疏解线布置5.
驼峰设计6.
车站道路、平(立)交道及排水设施(含与地方的协调配合)7.
车站通过能力及作业能力的检算(必要时附)8.
施工过渡方案意见9.
主要客货站疏站交通方案及城市配套工程六、安全设备设计说明七、站线轨道(一)轨道结构形式、轨道类型(二)既有轨道类型及改建(三)有砟轨道(按到发线、驼峰下溜放部分线路、其它站线、次要站线分别说明钢轨、轨枕、扣件、道床等)(四)无缝线路(说明铺设范围、单元轨节布置、设计锁定轨温及道岔区、桥上、隧道地段无缝线路等)(五)道岔八、站场路基(一)路基一般设计原则(路基面宽度、路基基床、横断面形式、路基边坡)(二)既有路基和加固防护情况(三)路基工点及加固防护简要说明(四)路基土石方调配原则(五)与其它专业接口设计原则(六)取弃土(渣)场设计说明(新增)九、站场排水(新增)十、用地及拆迁(一)用地(车站及绿化控制用地设计原则,取弃土和改移道路、沟渠等用地情况)(二)拆迁十一、车站修建对环境的影响及治理措施(一)车站修建对生态环境与水土保持的影响及治理措施(二)车站运营后对生活环境的影响及治理措施十二、站区绿化情况、规划原则及意见十三、车站选址风险分析(新增)十四、相关工程及其它十五、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按《新建(改建)铁路的文件组成与内容》可行性研究第十一篇第一章二~八的内容编制附图一、枢纽地理位置图(装订在说明书目录之后)二、枢纽总布置示意图(装订在枢纽地理位置图之后,注明各站站中心里程等)三、枢纽总布置图,比例1:10000~1:100000四、其它附图按《新建(改建)铁路的文件组成与内容》可行性研究第十一篇第一章附图四~附图九的内容编制五、接轨站、区段站及其它大站(含段、所)、疏解区平面布置示意图(装订在说明书正文内)第二章客货运机械设备及其它按《新建(改建)铁路的文件组成与内容》可行性研究第九篇第二章的内容编制第六篇线路与轨道第一章线路说明一、概述(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二)预可行性研究(项目建议书)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枢纽地区铁路概况1.
历史沿革2.
自然特征(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象、地震动参数区划等)3.
枢纽衔接线路(含既有、新建、改建)和枢纽内既有线路的铁路主要技术标准4.
既有线路概况(含区间线路和车站的平面、纵断面及病害情况)5.
枢纽总图规划概况(四)有关城市、交通、水利、工矿企业及环境保护特殊地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文物古迹等)现状、规划与枢纽建设的相互影响及有关部门对枢纽设计的要求(应在枢纽总布置示意图中标识)二、枢纽内主要线路(含正线、迂回线、联络线)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的选择(枢纽内线路的铁路等级、正线数目、设计速度、正线线间距、最小曲线半径、限制坡度或最大坡度、牵引种类、机车类型或动车组类型、到发线有效长度、闭塞类型或行车调度指挥方式与列车运行控制方式、建筑限界等)三、线路方案比选(根据枢纽内线路所承担的任务和地形、地质条件并结合城市建设规划,分别研究不同的线路方案,提出推荐意见,需要时附示意图和技术经济比较表.
技术经济比较表应作全部工程内容的比较,全面反映数量、指标、费用等内容)(一)新建线路(二)改建既有线(三)增建第二线(含二线左右侧位置或预留二线位置的选择,双绕或单绕地段方案比选)(四)通过各种环境保护等特殊地区采取的对策(附线路穿越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文物古迹、噪声、振动、环境敏感区等相对位置示意图)四、线路平面及纵断面(一)车站分布、车站性质及站坪长度(二)平面(含新建、改建既有线、增建第二线等曲线半径、缓和曲线、圆曲线及夹直线长度、线间距等采用标准,需保留既有线较低标准时应说明理由)(三)纵断面(含缓坡、竖曲线、坡段长度和最大坡度差的采用标准以及坡度设计的其它要求,需保留既有线较低标准时应说明理由)(四)线路平面位置和沿线高程控制的说明五、重大改移道路、平(立)交道的设计原则及说明六、通过正式运营列车便线的设计原则七、拆迁工程概况及对工程实施的影响程度说明(按一般建筑物、重大企业(设施)、重大管线等细分)八、安全风险管理(新增)九、铁路线路安全设施设计原则(含安全保护区、防护栅栏、维修通道等)十、省、市、自治区、军区及有关部门的意见十一、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增建第二线左右侧及线间距表二、拆迁建筑物表、拆迁建筑物汇总表三、改移道路、平(立)交道表四、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五、图纸目录附图一、枢纽地理位置图(装订在说明书目录之后)二、枢纽总布置示意图(装订在枢纽地理位置图之后)三、线路平面图(含重大线路比较方案,改建铁路含改建既有线或增建第二线平面图.
填绘主要地质构造线和不良地质范围),比例1:2000或1:5000四、线路纵断面图(含重大线路比较方案,改建铁路含辅助纵断面图),比例横1:10000,竖1:500或1:1000五、重大改移道路、平(立)交道设计图,比例同线路平、纵断面图或与公路部门的有关规定相一致工务有关设施参照《新建(改建)铁路的文件组成与内容》可行性研究第五篇第一章内容编制第二章轨道说明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二、预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枢纽衔接线路(含既有、新建、改建)和枢纽内既有线路的铁路主要技术标准四、枢纽内既有线轨道概况五、轨道设计说明(一)既有线轨道改建加强的原则及设计(轨道类型、钢轨、轨枕、扣件、道床、旧料利用及分线工程情况等)(二)新建线路轨道(当项目中有高速铁路或客运专线引入时,要增加高速铁路或客运专线轨道技术特点说明以及联络线、动车组走行线等线路的轨道设计)1.
有砟轨道(轨道类型、钢轨、轨枕、扣件、道床及分线工程情况等)2.
无砟轨道(轨道类型、钢轨、无砟轨道结构选型、无砟轨道工点选择、无砟轨道结构方案设计及分线工程情况)3.
其它新型轨下基础六、无缝线路(一)类型及铺设范围(二)单元轨节布置(三)设计锁定轨温(四)桥上无缝线路(五)道岔区无缝线路(六)隧道地段无缝线路七、轨道附属设备和常备材料(一)轨道附属设备(二)常备材料八、通行正式运营列车的施工便线轨道九、安全风险管理(新增)十、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铺设无砟轨道或其它新型轨下基础地段表二、轨道主要工程数量汇总表第七篇路基与土地利用第一章路基参照《新建(改建)铁路的文件组成与内容》可行性研究第六篇第一章内容编制第二章土地利用参照《新建(改建)铁路的文件组成与内容》可行性研究第六篇第二章内容编制第八篇桥涵参照《新建(改建)铁路的文件组成与内容》可行性研究第七篇内容编制第九篇隧道参照《新建(改建)铁路的文件组成与内容》可行性研究第八篇内容编制第十篇电力与牵引供电第一章电力(调整合并)说明概述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预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有关主体工程概况既有或相关工程的电源及供电设备供电原则、方案及主要技术标准用电负荷情况(改建工程包括新增和既有负荷)供电原则和方案(含枢纽供电的总体性规划,新建、改建电源,发、变、配电所配置,电力线路的设置方案和设置形式,无功补偿等)主要设备、材料选型自动化系统或装置电力远动系统(主站、通道和远动范围等)机电设备监控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其他自动化系统或装置节约能源及环境保护措施节约能源措施环境保护措施相关工程与本工程相互协调的意见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和定员备品备件及设备工器具施工供电和永久、临时工程结合的意见影响铁路建设的电力线路等处理迁改原则及技术要求电力线路影响情况及处理情况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主要工程数量表主要设备概数表电力线路迁改工程数量汇总表有关公文、纪要及电源调查报告图纸目录附图枢纽供电示意图(注明有关车站、主要桥梁、隧道的名称和里程,发、变、配电所的位置、名称、类型、容量和电压,高压电力线的电压、长度等)第二章牵引供电牵引供电部分参照《新建(改建)铁路的文件组成与内容》可行性研究第十篇第二章内容编制,接触网部分进行了适当调整.
第三章接触网说明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二、预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设计用气象条件及污秽区划分四、接触网新建及改建范围(线路基本概况,沿线主要工点和工程说明)、工程和设计分界五、接触网悬挂类型六、线材规格及张力七、主要技术数据(一)导线高度及允许车辆装载高度(二)结构高度(三)跨距长度(四)锚段长度(五)侧面限界(六)绝缘距离八、支柱、支持装置、基础及绝缘子选择原则九、站场雨棚、桥梁、隧道、跨线建筑物处的接触网悬挂安装类型(保留此节内容,与铁一院的意见不同)十、供电分段及电分相设置原则十一、防护措施(一)接地方式(二)防雷保护(三)支柱防护(四)其他如防鸟、防大风、防冰、基础边坡防护、跨线建筑和电力线交跨防护、加强安全措施(如6C系统)十二、接触网工程的过渡设计原则十三、接触网抢修、检修设备和规模十四、采用的新技术、新设备及特殊设计十五、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主要工程数量表二、图纸目录附图接触网电分段示意图第十一篇机务设备、车辆与动车组设备第一章机务设备第一节普速机务设备说明一、概述(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二)预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设计有关资料1.
枢纽内及衔接线路的铁路主要技术标准(含铁路性质,如客运专线铁路或客货共线铁路的铁路等级、正线数目、最大坡度或限制坡度、加力牵引坡度与地段、牵引种类、机车类型等)2.
旅客列车对数及径路表(含起迄点、列车种类、旅行速度、主要径路、设计年度的对数)或客运列流图(含起迄点、列车种类、旅行速度、主要径路、设计年度的对数)3.
货运列流图(标明货运列流性质、对数、牵引质量、旅行速度、空重车流向等)4.
各站调机类型和数量5.
改建或拟建段址的气象、水文、工程地质资料(含计算温度、常年主导风向、土壤冻结深度、地震动参数区划、地下水位、洪水位、放射性物质污染情况、文物古迹状况等)二、机车交路及机务设备的分布(一)现行机车交路及既有机务设备分布、性质和规模1.
现行机车交路(含枢纽内及衔接线路各个方向的机车交路、乘务制度等,附现行机车交路插图)2.
既有机务设备的分布、性质和规模(按各段、所分别叙述,各段所性质、主要设备概况、存在的薄弱环节等;附枢纽内机务设备分布示意图插图,图中应有枢纽内线路走向示意及机务段、所分布位置等)(二)设计机车交路及机务设备分布、性质和规模1.
机车交路方案比选(含枢纽衔接线路各个方向设计年度的机车交路、乘务制度等,附设计机车交路各方案插图)2.
机务设备的分布、性质、规模及改建意见(按设计交路推荐方案及主要比较方案分别叙述)三、各段(所)工作量1.
采用的主要指标(含各修程的检修公里、停修天数、不平衡系数、燃料消耗指标等)2.
机务工作量汇总表(引入枢纽各线各段、所分别计算,综合汇总列表,包括近、远期的机务工作量)四、各段(所)位置选择及其总平面布置(按推荐方案和比较方案分别叙述)(一)段(所)址选择及站段关系(二)段(所)总平面布置(三)整备设备及安全设施(含新建与改建整备设备概况、规格、数量及其布置,相关安全设施的说明)(四)检修车库组合型式、规模(含既有车库、主要车间概况及利用、改建措施;附检修车库组合平面图插图,既有、主要方案、比较方案均附)五、救援设备的分布及等级(既有、设计分述)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及新设备的意见七、环境保护措施(废气、废水、废油等废弃物的处理与循环使用以及设备噪声的处理等)八、节约能源措施九、风险管理意见十、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和定员(含既有和新增)十一、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主要机械设备概数表(含救援)二、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三、图纸目录附图一、机务段(所)总平面布置图(含站段关系示意图、房屋表、股道表、室外主要设备及构筑物表、设计主要技术指标表,并标明股道间距、道路、围墙、绿化及风玫瑰图等),比例1:1000或1:2000二、检修车库组合平面图(主要方案、比较方案均附;或文中附插图),比例1:100或1:200第二节动车组机务设备说明一、概述(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二)预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设计有关资料1.
枢纽内及各衔接线路的铁路主要技术标准(含铁路性质,如客运专线铁路或客货共线铁路的铁路等级、正线数目、最大坡度或限制坡度、加力牵引坡度与地段、牵引种类、机车类型等)2.
枢纽内动车组开行方案(含起迄点、旅客列车对数及径路、编组数量等)3.
改建或拟建段址的气象、水文、工程地质资料(含计算温度、常年主导风向、土壤冻结深度、地震动参数区划、地下水位、洪水位、放射性物质污染情况、文物古迹状况等)二、动车组乘务交路及动车组机务设备的分布(一)现行动车组乘务交路及既有动车组机务设备分布、性质和规模1.
现行动车组乘务交路(附枢纽内及衔接线路现行动车组乘务交路插图)2.
既有动车组机务设备分布、性质和规模(按动车运用车间、间休室、公寓等设施分别叙述,主要规模、设备概况、存在的薄弱环节等)(二)设计动车组乘务交路及动车组机务设备分布、性质和规模1.
动车组乘务交路方案比选(含枢纽衔接线路各个方向设计年度的动车组乘务交路、乘务制度等,附设计动车组乘务交路各方案插图)2.
设计动车组机务设备的分布性质和规模三、各动车组机务设备设置位置及规模的选定(按设置位置、功能分别叙述,含既有动车组机务设备利用、改建意见及新建动车组机务设备设计方案)(一)动车运用车间(车队)(含新建与改建机务设备概况、规格、数量及其布置)(二)高铁车站派班室、间休室及公寓(含新建与改建机务设备概况、规格、数量及其布置)(三)动车段(所)派班室、间休室及公寓(含新建与改建机务设备概况、规格、数量及其布置)四、救援设备的分布及等级(含救援列车、应急救援热备机车)(一)既有救援设备分布及等级(二)设计救援设备分布及等级(附应急救援热备机车设施插图)五、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及新设备的意见六、环境保护措施(废气、废水、废油等废弃物的处理与循环使用以及设备噪声的处理等)七、节约能源措施八、风险管理意见九、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和定员十、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主要机械设备概数表二、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第二章车辆设备说明一、概述(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二)预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设计有关资料1.
机车交路2.
客货列车对数及种类、编挂辆数、旅行速度(含客车车底组数、配属地点、起迄点及径路等,附列流图)3.
编组站及其他大站有调作业空车数及装卸车数、段管范围内的运用车数(或保有量)4.
主要装卸作业站的装卸车数5.
罐车、机械保温车、矿石车、集装箱车及专用煤车的种类、数量、固定车组数、编挂辆数、配属情况、运行区段以及工矿企业自备车数量、检修车辆设备等6.
改建或拟建段(所)址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象、水文资料(含计算温度、常年主导风向、土壤冻结深度、地震动参数区划、地下水位、洪水位、放射性物质污染情况、文物古迹状况等)7.
车站表二、采用的主要指标及检修工作量(一)采用的主要指标(二)检修工作量三、车辆设备的分布、性质和规模(一)枢纽内及衔接线路有关车辆设备的现状、能力利用情况及存在问题(二)设计的车辆设备1.
车辆设备的分布、性质和规模(含既有车辆设备的利用和改建,附示意图)2.
主要车辆设备(车辆段、客车技术整备所、站修作业场等)位置的选择及站段(所、场)关系3.
主要车辆设备的总平面布置4.
主要检修生产车间(修车库、转向架间、主要辅助生产车间及其组合等)的平面布置(简要说明检修工艺流程,含既有设备概况和利用、改建措施)5.
铁路车辆运行安全监控系统及车号地面自动识别设备的设置(含既有设备利用和改建的情况,附系统设备布点示意图)6.
其他说明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及新设备的意见五、环境保护措施(固废物与设备噪声处理等)六、风险管理措施七、节约能源措施八、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和定员(含既有和新增)九、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主要机械设备概数表二、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三、图纸目录附图一、枢纽内及衔接线路车辆设备分布示意图二、主要车辆设备总平面布置图(含站段所场关系示意图、房屋表、股道表、室外主要设备及构筑物表、设计主要技术指标表,并标明股道间距、道路、围墙、绿化及风玫瑰图等),比例1:1000或1:2000三、主要检修生产车间组合平面布置图(不含设备平面布置,主要方案、比较方案均附),比例1:100或1:200四、其他生产辅助房屋及办公房屋平面布置图(必要时附),比例1:50、1:100或1:200五、枢纽内铁路车辆运行安全监控系统及车号地面自动识别设备布点示意图(必要时附)第三章动车组设备说明一、概述(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二)预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设计有关资料1.
路网构成(客运网)2.
有关的铁路主要技术标准(含铁路等级、正线数目、最大坡度、动车组类型等)3.
运输组织模式(含动车组开行方式、旅客列车对数及径路、旅行速度、编挂辆数等)4.
改建或拟建段(所)址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象、水文资料(含计算温度、常年主导风向、土壤冻结深度、地震动参数区划、地下水位、洪水位、放射性物质污染情况、文物古迹状况等)5.
枢纽内及衔接线路有关资料(动车段、所的分布、性质、规模及存在的薄弱环节等)二、各段(所)工作量(一)动车组配属原则和方案(二)采用的主要技术指标(三)工作量汇总表三、动车组设备的分布、性质和规模(含利用、改扩建既有段、所说明)四、各段(所)位置选择及总平面布置(一)选址及站段关系(二)总平面布置(三)主要检查设备类型及规模(四)主要检修厂房组合型式及规模五、铁路动车组运行安全监控系统的设置六、救援设备的分布及等级(无机务篇章时叙述)七、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及新设备的意见八、环境保护措施(固废物与设备噪声处理等)九、风险管理措施十、节约能源措施十一、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和定员十二、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主要机械设备概数表二、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三、图纸目录附图一、枢纽内及衔接线路动车组设备分布示意图二、动车段(所)总平面布置图(含站段所关系示意图、房屋表、股道表、室外主要设备及构筑物表、设计主要技术指标表,并标明股道间距、道路、围墙、绿化及风玫瑰图等),比例1:1000或1:2000三、检查车库及检修厂房组合平面图(不含设备平面布置,主要方案、比较方案均附),比例1:500四、其它生产辅助房屋及办公房屋平面布置图(必要时附),比例1:50、1:100或1:200五、动车组周转图(必要时附)第十二篇给水排水说明一、概述(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二)预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枢纽衔接线路的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牵引种类、机车交路等)(四)枢纽地区自然地理及水文地质概况二、主要给排水方案研究三、给水站设置和生活供水站、点数量(含既有和新建)(一)旅客列车上水站设置(二)旅客列车卸污站设置及卸污方式(三)给水站及生活供水站、点数量四、主要设计标准和设计原则(一)采用的主要规范及标准(二)水源性质和类型(三)给水处理原则(四)给水机械(五)贮配水构筑物(六)污水排放标准及污水处理(含回用水)原则(七)消防方式(八)雨水收集及利用原则(九)给排水自控系统设置原则五、给水站分站说明(一)车站性质、研究年度日用水量和排水量估算(二)既有给水构筑物、设备现状及其利用、加强措施(三)水源方案(四)主要给水构筑物和设备(改建枢纽含既有给水机械、水处理设备、贮配水构筑物的类型及规格等)(五)既有排水构筑物、设备现状及其利用和加强措施(六)污水处理和排除方案(七)主要排水构筑物和设备(含卸污及改建和新建的污水处理设备、规格等)(八)雨水收集及利用方案(九)消防方式六、枢纽内生活供水站、点说明(既有给水排水设施现状和利用情况、新建和改建的主要工程内容,干旱缺水地区的供水方案)(一)水源方案(二)贮配水构筑物(三)水处理及设备(四)污水处理及排除方案(五)干旱缺水地区的供水方案七、机排泵站设计说明八、全线给排水自控方式九、节约能源措施及相关工程内容十、环境因素识别及控制措施十一、质量安全风险因素识别及评价及防范措施十二、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十三、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和定员(改建枢纽含既有)十四、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水源水质化验单一、主要工程数量表二、主要设备概数表三、用地概数表(站场用地范围以外部分)四、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五、图纸目录附图一、给水站给水排水总平面图,比例1:1000或1:2000(新建大型客运站及区段站以上规模车站;既有站视改建规模,必要时附)二、全线给水排水工程设计表(含车站名称、车站性质、用水量、水源类型及设备、给水机械及动力、给水自动控制系统、贮配水构筑物类型及规格、水处理设备、消防设备、给水管道、排水管道、污水处理设备及自动控制系统等)第十三篇通信、信号、信息与灾害监测第一章通信第一节通信说明一、概述(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二)预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枢纽及既有通信概况1.
枢纽总布置概况2.
枢纽内既有主要通信线路及设备概况(四)相邻铁路既有主要通信线路及设备概况(五)相关工程配合改造的意见二、通信网构成及主要通信设备类型、容量的选择(含利用、改建和新建)(一)通信业务需求分析(二)通信站的设置地点和性质(三)通信网构成及主要通信设备类型、容量的选择1.
传输及接入系统2.
电话交换系统3.
调度通信系统4.
移动通信系统5.
站间行车电话及其他专用通信系统6.
车站(场)通信系统7.
数据通信系统8.
会议电视、电话系统9.
应急通信系统10.
综合视频监控系统11.
时钟同步及时间同步系统12.
综合布线13.
其他业务系统三、通信电源设备类型、容量的选择和防雷、接地(一)交流电源及供电方式(二)交流电源设备类型、容量的选择(三)直流电源设备类型、容量的选择(四)电源及环境监控系统(五)接地装置(六)防雷四、通信线路(含利用、改建和新建)(一)长途通信线路类型、容量的选择及引入方式的方案比选(二)光缆监测系统(三)枢纽地区和站场通信线路类型、容量的选择(四)通信线路的防护措施(含强电、防雷、防蚀等)和维护设施(五)路内通信线路、设施迁改原则(与本章通信系统设计密切相关的迁改内容)五、与其他专业设计接口的原则六、采用新技术的意见七、风险分析与防范措施八、环保及节能措施九、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及房屋、定员十、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主要工程数量表二、主要设备、材料概数表三、既有主要通信设备利用一览表四、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五、图纸目录附图一、通信网图二、电话交换网图(必要时附)三、无线通信系统构成图(必要时附)第二节路外通信、广播及其他设施的迁改及防护说明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二、预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沿线路外通信、广播线路设备及其它设施概况(一)有线电信设施(二)无线台站(三)雷达站及机场等设施四、主要研究技术条件(一)牵引网供电方式(二)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及规范(三)危险和干扰影响计算依据五、迁改方案(一)迁改原则(二)迁改方案六、初步防护方案(一)防护原则(二)防护改造方案七、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主要工程数量表二、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第二章信号第一节信号说明一、概述(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二)预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枢纽概况1.
枢纽范围内车站分布、主要作业分工及站场分期发展情况(新线、岔线、铁路专用线引入情况,运输调度指挥系统,列流数量,主要编组站作业量及牵引种类等)2.
有关地形、地貌、地质、气象等对信号设备和信号器材选型的影响3.
既有设备概况(既有站场概况及信号设备类型、枢纽相邻区间闭塞类型等)二、站前工程设计情况(概述枢纽内主要车站性质及布置形式、股道数量、到发线有效长度、作业情况及桥梁、隧道、线路情况)三、灾害监测(客)、电力及电力牵引情况(含牵引方式、牵引电流等.
非电气化可不说明电力牵引情况)四、信号设计(一)信号系统的选型及方案比选1.
运输调度指挥系统2.
列控系统(主要描述技术方案,必要时附ATO系统,必要时附无线调车机车信号和监控系统)(客)3.
区间及闭塞系统(主要描述设备配置)4.
车站联锁系统5.
驼峰信号及编组站综合自动化6.
信号集中监测系统(含道岔缺口监测系统)7.
数据传输网络(CTC/TDCS、信号集中监测系统组网方案,信号安全数据网(客)说明)8.
备品备件和仪器仪表9.
道岔融雪系统(必要时附)10.
与其它专业设计接口的原则(二)采用新技术的意见五、相关工程设计范围及设计原则六、信号设备防护措施七、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措施八、安全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九、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和定员十、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主要工程数量表二、主要设备、材料概数表三、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四、图纸目录附图一、枢纽信号设备总布置示意图二、枢纽既有信号设备布置示意图(必要时附)第二节驼峰调速设备及其动力设备说明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二、预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驼峰概述(驼峰类型、车辆溜放方式、机车推峰速度、调速器类型、数量及其位置)四、动力设备选型五、机修间主要设备选型六、采用新技术的意见七、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措施八、定员九、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主要工程数量表二、主要机械设备、材料概数表三、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第三章信息说明一、概述(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二)预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工程概况(线路主要技术标准、调度指挥及运营管理模式、车站及段所设置概况)(四)枢纽内既有铁路信息系统概况二、信息系统主要研究原则及采用的技术标准(一)主要设计原则(二)信息系统建设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三、信息系统需求分析(一)车站、段、所的分布情况及性质(二)信息系统需求分析四、信息系统的技术方案(注)(一)信息系统总体构成(二)客运服务信息系统1.
客票系统(总体构成,车站客票系统功能、构成,接入及扩容方案,接口方案,安全方案,网络构成方案)2.
旅客服务信息系统(总体构成,分应急管理平台及各系统说明功能、构成,接入及扩容方案,接口方案,安全方案,网络构成方案)(三)货运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构成,接入方案,网络构成方案)(四)行包信息系统(功能、构成,接入方案,网络构成方案)(五)动车段(所)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构成,接入方案,网络构成方案)(六)综合维修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构成,接入方案,网络构成方案)(七)办公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构成,接入方案,网络构成方案)(八)公安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构成,接入方案,网络构成方案)(九)门禁系统(功能、构成)(十)综合布线信息系统(功能、构成)(十一)其他信息系统(功能、构成)(十二)相关信息系统的配合改造方案五、电源、防雷及接地六、与其它专业设计接口的原则七、风险管理及环保节能措施(一)风险管理措施(二)环保节能措施八、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和房屋、定员(主要指设备维护机构设置、管辖范围、房屋和定员要求等)九、采用新技术的意见十、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主要工程数量表二、主要设备、材料概数表三、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四、图纸目录表附图一、信息系统总体结构图二、信息系统网络结构图注: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增减内容第四章灾害监测说明一、概述(包括: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审批意见及执行情况,枢纽工程概况,枢纽气候及地质情况,线路允许速度,路基、桥梁、隧道、声屏障及挡风墙等设置情况,新建及既有公跨铁立交桥设计情况,车站正线站台设计情况,枢纽既有灾害监测设施概况等)二、系统设置原则三、系统的功能及总体构成四、系统设置(包括监测设备设置原则及设置地点,监控单元设置地点、类型及数量,监测终端设置地点及数量,线路数据处理设备或铁路局中心系统设备设置情况、网络方案、传输及供电线路(含线路防护)等)五、电源、防雷及接地六、与相关系统的接口七、环保及节能措施八、工程风险管理九、相关产品生产企业认定或认证许可有关要求十、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和房屋、定员十一、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包括:主要工程数量表,主要设备材料概数表,备品备件,既有主要灾害监测设备利用一览表,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图纸目录等)附图(包括:系统总体构成图)第十四篇房屋建筑与基础设施维修第一章房屋建筑参照《新建(改建)铁路的文件组成与内容》可行性研究第十四篇第一章内容编制第二章暖通空调与室内给排水参照《新建(改建)铁路的文件组成与内容》可行性研究第十四篇第一章内容编制第三章基础设施维修说明一、概述(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二)预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地质、气象资料(四)铁路主要技术标准(五)相邻线维修设施设置情况二、维修系统构成(一)维修对象、维修内容、维修标准(二)维修策略及所涉及主要维修设备设施(三)维修作业管理模式三、维修机构设置(一)维修机构设置原则(二)维修机构设置意见及管辖范围(三)组织机构及定员四、维修设施(一)维修设施总平面布置及相关功能说明(二)主要设备配置五、环境保护措施六、节约能源措施七、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维修定员汇总表二、主要机械设备概数表三、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四、图纸目录附图一、维修机构分布图二、维修车间(工区)平面示意图第十五篇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与节约能源第一章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说明一、概述(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二)预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自然、社会及环境质量现状(含枢纽方案比选的环境影响综述,推荐方案的环境影响评述)(四)枢纽方案与城镇规划环境相容性分析(五)枢纽方案的环境敏感性分析(六)新增工程活动引起生态环境质与量的变化概况(含高填、深挖、取弃土规划与利用及水土流失与植被保护)(七)新增主要污染源(物)及污染因素背景资料(含污染源、物分布、排放方式、地点、性质、浓度、数量及平衡表)(八)采用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含环境保护设计、排放与环境标准及水土保持设计标准与技术规范)二、环境影响分析,控制、防治及整治措施的初步方案(一)分析既有相关工程主要污染源(物)对环境的影响,采取的防护措施、效果与存在的问题(二)分析新增主要污染源(物)对环境的影响,根据环境污染因素特征,确定控制及防治措施初步方案(含既有污染源、物防治措施的改造或改型)(三)阐述新增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确定整治的初步方案及主要工程数量(含水土保持、绿化规划、复垦、挡护、取弃土规划)三、环(水)保工程措施及投资估算、资金(含利用外资)筹措的建议四、社会稳定分析与环境保护有关的风险调查内容、范围,调查方式、方法,项目的环境保护合法性,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情况,环境保护敏感目标分布情况,有关环境保护的风险识别,风险防范化解措施.
五、结论及建议六、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附图声屏障设置位置平面图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第二章节约能源说明一、概述(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二)预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新增及既有工程主要耗能点的分布情况及数量(含生产与生活所需动力、供热、牵引、发、变配电)(四)采用的节约能源设计标准二、能源消耗指标及分析(一)能源品种的组成、能量平衡及负荷分析(含新增与既有工程分品种实物能耗总量、综合能量总量、单位产品能耗和生产、生活辅助能耗指标)(二)能源分析(含新增、既有工程采用的低能耗主要设备及工艺能耗指标与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的对比分析)三、节约能源措施综述(一)主要站、段、所、场(厂)采取的节能措施(含新增、既有工程集中与区域供热、供气、供电、供水的管网及其保温、防漏等)(二)房屋建筑工程的节能措施(含新增、既有相关工程隔热、保温、供热、空调制冷等生活能耗量及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指标与现行国家、行业标准的对比分析)(三)余热、余压、废油、废气、废水的回收利用措施,采用新能源(太阳能、沼气、地热等)、中水情况(含新增、既有相关工程)(四)其它运营设备的节能措施(含驼峰减速器、桥灯、桥吊等)四、节约能源工程措施概况表(含新增、既有相关工程)五、结论及建议第十六篇施工组织方案意见、投资估算、投融资方案第一章施工组织方案意见编制依据及编制范围研究依据、范围预可行性研究(项目建议书)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工程概况线路概况,包括本项目线路走向、途经地区、桥隧比例等主要技术标准既有线改建情况(改)主要工程内容和数量控制工程及重难点工程,简要介绍控制工期或对工期影响大的工程,技术复杂、施工特别困难的工程,对质量安全影响大的工程的名称、位置、规模(隧道长度、桥梁主跨等)、重难点问题等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特征自然特征,包括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地震动参数,高原、严寒、风沙、盐碱、沼泽、海洋、软土、黄土等的范围及特征,以及气温、风力风向、降雨、台风、潮汐等气象特征交通运输情况,新建铁路说明既有铁路、水运、公路等可资利用的情况;改建铁路补充说明既有铁路的通过能力、控制区间及可资利用的情况沿线水源、电源、燃料等可资利用的情况(含缺水、缺电地段说明)当地建筑材料的分布情况(含缺砂、缺石、缺填料地段说明)其他有关情况(含地方卫生防疫、地区性疾病、民风民俗等)施工组织方案施工总工期及其依据(分方案说明)控制性工程和重难点工程的方案和工期(分方案说明)铺轨基地的设置方案(分方案说明)箱梁(T梁)、轨道板(双块式轨枕)预制场的设置方案(分方案说明)工期总体安排意见(分方案说明),包括施工准备、路基、桥梁、隧道、铺架工程、房屋工程、四电及其他站后工程、联调联试与运行试验、初验及安全评估等的工期安排意见,突出铺架工程和联调联试及运行试验两条主线,并说明本工程的关键线路方案优缺点分析、比选及推荐意见,对不同总工期方案下的控制性工程和重难点工程的方案,铺轨基地、箱梁(T梁)预制场、轨道板(双块式轨枕)预制场的设置方案,材料运输方案等进行对照分析施工区段划分意见(按推荐方案说明)大型临时工程和过渡工程大型临时工程,包括铺轨基地、制(存)梁场、轨道板(双块式轨枕)制场、材料厂、混凝土拌和站、填料拌和站、成品厂、铁路岔线、铁路便线、汽车运输便道(含运梁便道)、临时通信、临时电力线路、临时给水干管路、临时渡口、栈桥等.
说明设置的原则、位置、规模、供应范围、供应总量及占地数量等过渡工程,包括便线、便桥、车站、通信、信号、电力、电力牵引供电等施工供水方案施工供电方案永久工程和临时工程结合的意见控制工程和重难点工程(包括高风险工程)施工方案控制工期工程和重难点工程(包括高风险工程)的施工方法、顺序、进度、工期和采取的措施:包括工程概况、施工条件、主要施工方案和方法、施工辅助措施、工期、重难点问题及其处理措施等施工方案施工准备工作,包括征地拆迁及四通一平(运输道路、电力、通信、给水及场地平整);主要建筑材料、道砟、轨道工程的备料;铺轨基地、制(存)梁场等与主体工程配合的大型临时工程的修建主要工程,包括路基、桥涵、隧道(含明洞)、铺架工程(有砟轨道的铺轨及铺砟、无砟轨道混凝土道床、架梁)、房屋、通信、信号、信息、电力、电力牵引供电和其他运营生产设备及建筑物(可分项说明)等的施工方法、顺序、进度、工期和采取的措施,以及施工采用机械化、工厂化的情况.
联调联试及运行试验,包括进行联调联试的基本条件,联调联试及运行试验的工期安排等资源配置方案主要材料的来源与供应当地材料的来源与供应:包括运输方法、供应范围、供应数量等改建铁路中利用拆除工程材料的意见分年度完成的主要工程量及静态投资(表格说明)分年度需要的主要材料数量(表格说明)管理措施解决施工与行车干扰的措施(改建既有线),主要包括解决施工对通过能力影响所采取的必要措施;充分利用行车间隙时间(含封锁线路时间)合理组织施工的意见;保证行车和施工安全所采取的防护措施施工环保措施,主要包括保护大气环境、水质、生活环境、生态等措施;施工安全保证措施,主要包括保证安全的现场管理及技术措施.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附表一、主要工程数量(汇总)表二、主要人工、材料、施工机械台班数量(汇总)表三、大临和过渡工程汇总表附图一、总体施工组织形象进度图二、施工总平面布置示意图第二章投资估算说明一、概述(一)研究依据、范围(二)预可行性研究(项目建议书)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编制范围(建设名称、起迄点、里程、正线长度、相关工程等)二、编制依据逐项说明编制依据的规章、办法、定额、协议、纪要及公文等)三、总估算编制单元划分四、各项工程静态投资估算及费用的编制(一)征地拆迁(采用资料的来源及分析指标的情况)(应包括初步设计阶段对征地拆迁总费用测算与省市调查的执行情况的说明)(二)正式工程1.
编制单元2.
编制深度3.
人工单价(采用的基期和编制期工费标准及依据)4.
料价(采用的基期和编制期价格标准及依据)5.
机械台班单价(采用的基期和编制期价格标准及依据)6.
水、电单价(采用的基期和编制期价格标准及依据)7.
运输及装卸费单价(采用的各种运输单价、装卸费单价及其依据)8.
施工措施费(采用的费率及依据)9.
特殊施工增加费(采用的费率及依据)10.
间接费(采用的费率及依据)11.
税金(采用的费率及依据)12.
设备购置费(采用的设备预算价格的标准及依据)(三)大型临时设施和过渡工程费(编制深度及依据)(四)其它费用(采用的费率及依据)五、基本预备费(采用的费率、费用标准及依据)六、动态估算费用(一)工程造价增长预留费(采用的费率及依据)(二)建设期贷款利息(采用的利率及依据)七、机车车辆购置费、动车组购置费(费用计算依据)八、铺底流动资金(采用的费用标准及依据)九、投资估算总额及技术经济指标分析(一)估算总额及每正线公里指标(二)对项目投资的合理性分析说明(含对各类工程费用所占比重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简要分析,对突出偏低、偏高的工程费用和指标应说明其原因)(三)与预可研批复投资对照分析十、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总估算汇总表(编有几个总估算表时附)二、总估算表三、综合估算汇总表四、综合估算表五、主要材料平均运杂费单价分析表(供审查用,不附在文件内)六、补充单价分析表(供审查用,不附在文件内)七、主要材料预算价格表八、技术经济指标统计表第三章投融资方案参照《新建(改建)铁路的文件组成与内容》可行性研究第十七篇内容编制Ⅲ初步设计第一篇总说明书说明一、概述(一)设计依据(二)设计范围(含相关工程)及设计年度(三)有关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可行性研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土地预审、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防洪影响评价报告要点及执行情况)(四)枢纽既有概况1.
枢纽地理位置及在路网中的意义和作用2.
自然特征(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压覆矿产资源、地震动参数区划、气象、水文及有关风景名胜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文物古迹等)3.
既有设备概况、运营特征及存在的主要薄弱环节(五)枢纽在(拟)建项目概况(六)勘测设计经过二、经济与运量(一)经济特征(城市、主要工矿企业、人口、国民经济、交通等现状及发展规划)(二)路网构成(三)设计年度客货运量(地方、通过、总运输量和主要车站旅客发送量、最高聚集人数及旅客列车总对数,说明客货流构成特点和流向等;改建枢纽、客运专线铁路、城际铁路建设附既有枢纽近两年统计资料)(四)枢纽货物运输量、旅客列车对数汇总表(含上下行,改建铁路附现状资料)(五)远景枢纽总运输量三、铁路主要技术标准(一)既有和设计年度枢纽衔接线路及枢纽内线路的铁路主要技术标准(铁路等级、正线数目、设计速度、正线线间距、最小曲线半径、限制坡度(最大坡度)、牵引种类、机车类型、牵引质量、到发线有效长度、闭塞类型,以及机车交路及建筑限界等)(二)既有和设计年度枢纽衔接的客运专线、城际铁路的铁路主要技术标准(铁路等级、正线数目、设计速度、正线线间距、最小曲线半径、最大坡度、牵引种类、列车类型、到发线有效长度、调度指挥方式、列车运行控制方式,以及机车交路和建筑限界等)四、运输组织(一)旅客运输组织(二)货物运输组织1.
与相邻编组站分工及编组计划原则2.
车流组织及货物列车对数3.
集装箱班列开行方案4.
枢纽内各主要车站的分工及其工作量(三)枢纽内线路区间通过能力及加强措施(含动车组出入段线)五、枢纽总图与站场(一)枢纽总图规划方案及本次修改说明(二)既有车站概况(三)改建与新建车站概述(四)主要大站、段概述(分站、段说明位置、布置形式、作业分工及其工作量、设计规模等)(五)车站的主要设备设置概述(六)联络线或疏解线布置概述六、线路(一)可行性研究批准的枢纽内主要线路方案及局部改善方案简况(二)线路平、纵断面特征(结合运输需求和路段设计速度说明平、纵断面的技术标准使用情况,如较低标准的采用处数及采用理由,含保留较低标准的处数和长度)(三)道路交叉设计原则、重要道(公)路交叉及改移情况七、迁改工程(一)概述(全线迁改)(二)重大拆迁工程说明(企业和公共事业单位(设施)、工业园区、生产厂区整体搬迁,重要电力线路、油气水管线迁改等)八、轨道(一)轨道结构形式及轨道类型(二)有砟轨道设计(三)无砟轨道设计(四)无缝线路设计九、路基(一)路基工程概况(含既有病害整治)(二)路基设计标准(路基面形状和宽度、路基基床及过渡段、沉降控制标准)(三)重点路基工程概述(四)改河(沟、渠)工程概述十、土地利用(一)本项目用地预审意见要点及执行情况(二)用地概况及用地总数(三)补充耕地措施(含复垦)十一、桥涵(一)枢纽内桥涵分布和既有桥涵利用、加固、改建概况(二)设计洪水频率、设计活载及桥梁建筑限界(三)桥涵选型及建材选用概述(四)重点桥渡工程概述十二、隧道(一)枢纽内隧道分布和既有隧道改建概况(二)隧道建筑限界、衬砌类型、洞内轨道结构形式或类型(三)重点隧道工程概述(四)隧道运营通风(五)隧道(含隧道群)防灾救援疏散工程概况(六)隧道风险评估(七)极高(高)风险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概述(必要时附)十三、电力(调整)(一)既有电源及供电设备概况(改)(二)用电负荷情况(包括新增负荷分布、大小、等级及供电方式)(三)供电原则及供电方案(包括电源及供电方案、枢纽供电的总体性考虑、既有或相关工程的供电设备利用及改建、发变配电所的容量及数量简况)(四)主要技术标准(包括线路敷设形式、变配电所形式、远动范围、主要设备选型)(五)影响铁路建设的电力线路的处理十四、牵引供电(调整)(一)牵引供电系统1.
既有牵引供电设施概况2.
牵引网供电方式3.
牵引变电所、开闭所、分区所、AT所(含利用、改建和新建)4.
牵引变压器类型及容量(含既有设备的利用)5.
电能质量分析及措施6.
外部电源对牵引变电所的供电方案7.
需要功率及用电量(分省、区)(二)牵引变电所、开闭所、分区所、AT所及电力调度所1.
既有牵引变电设施概况2.
主接线及总平面3.
保护配置及综合自动化系统4.
电力调度所及调度管理自动化系统5.
防雷与接地(三)接触网1.
既有接触网概况2.
新建和改建范围与悬挂类型3.
导线及主要设备选择(含既有设备利用)(四)维护管理1.
既有维护管理机构概况2.
新建或改建维护管理机构的位置和规模3.
主要设备选择(五)受电气化影响的电力线路的处理(六)路外(内)易燃、易爆品库及油、气管道(库)的电磁干扰防护十五、机务设备(调整)(一)普速机务设备1.
现行机车交路及既有机务设备分布、性质和规模简述(附现行机车交路插图)2.
设计机车交路及机务设备分布、性质和规模简述(含既有机务设备利用及改建简况,附设计机车交路推荐方案插图)3.
救援设备分布及等级简述(二)动车组机务设备(新增)1.
现行动车组乘务交路及既有动车组机务设备分布、性质和规模简述(附现行动车组乘务交路插图)2.
设计动车组乘务交路及动车组机务设备分布、性质和规模简述(含既有动车组机务设备利用及改建简况,附设计动车组乘务交路推荐方案插图)3.
救援设备分布及等级简述(含救援列车、应急救援热备机车)十六、车辆、动车组设备(一)车辆设备1.
既有车辆设备分布、性质及规模2.
设计的车辆设备分布、性质及规模3.
既有车辆设备利用及改建情况4.
车辆安全防范预警系统及车号识别系统设置(二)动车组设备1.
既有动车组设备概况2.
设计的动车组设备分布、性质及规模十七、给水排水(一)旅客列车上水站分布(含新建和既有)(二)旅客列车卸污站分布、卸污方式及数量(三)给水站和生活供水站、点数量(含新建和既有)(四)既有给排水构筑物设备利用和改建简况(五)水源设备概况(含新建和既有)(六)给水处理和主要给水设施概述(七)污水处理设施及排除方案概述(八)雨水收集及利用方案(九)消防方式(十)自动控制方式(十一)运营维护管理方式十八、通信(一)既有通信线路及设备概况(二)通信网构成原则(含相关工程)(三)通信线路等级、类型(含既有线路的利用)(四)通信站分布、性质(五)主要通信设备类型(含既有设备的利用)(六)既有通信线路及设备利用和改建简况(七)通信、广播等设施的迁改及电磁干扰防护十九、信号(一)既有信号设备概况(二)信号设备类型的选择(含既有设备的利用)二十、信息(一)系统构成及功能概述(二)系统设置简况(三)枢纽内既有信息系统、设备利用及改建简况二十一、灾害监测(一)系统设置概述(含系统构成、系统功能、系统设置原则、系统设备配置、互联互通要求、与相关系统的接口等)(二)网络构成概述(三)既有灾害监测系统的利用和改建简况(改)二十二、房屋建筑(一)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及定员1.
机构设置及管辖范围2.
新增定员(二)房屋配备1.
生产、生活房屋配备的依据2.
生活房屋建筑面积(仅配备职工单身宿舍、食堂、浴室)指标的采用3.
生活房屋(单身宿舍等)集中设置选址情况4.
既有路内房屋的利用、改建及拆除(还建)情况5.
公安房屋、桥隧守护房屋、军运房屋及人防工程设置情况(三)房屋建筑面积总量(四)站房建筑初步方案设计概述1、车站概述站房设置地点、人数、规模、站房布置形式等.
2、站房设计方案概述建筑设计标准、站房设计方案、站房内商业开发利用方案、主要结构方案等3、站场设备构筑物设计方案概述站台风雨棚、地道、天桥的平面布置、宽度、长度、座数、造型、结构形式等.
(五)房屋建筑设计标准1、房屋建筑标准2、房屋结构类型3、房屋装修标准4、特殊及不良地基处理措施(六)暖通、空调及室内给排水二十三、基础设施维修(一)既有及相关基础设施维修机构概况(二)设计的基础设施维修机构分布、性质和规模二十四、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一)主要站、段(所)污染源、污染物的分布、排放方式及排放量(二)工程活动引起的生态环境、水土保持的变化程度及数量(三)评述工程对周围环境的主要影响、防治、控制污染以及整治生态环境与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及预期效果二十五、节约能源二十六、施工安全风险防范(一)保证施工和安全的技术措施意见(二)防范安全事故的指导性意见(三)改善安全作业环境和安全施工的措施意见(四)在营业线施工期间保证安全运营的措施意见(五)采用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时,保障施工作业人员安全和预防安全事故的措施意见二十七、施工组织设计意见(一)施工总工期及施工组织设计的简要说明(附主要工程数量表)(二)控制工期工程、施工条件困难工程与特别复杂的工程所采取主要措施(三)解决施工与行车干扰的主要措施(改)(四)重点大型临时工程二十八、总概算(一)概算总额及技术经济指标(附总概算汇总表)(二)设计总概算与批准的可研估算总额的对照分析一、设计文件及电子文件组成、分发单位及份数总表(装订在说明书目录之前)二、图纸目录附图一、枢纽地理位置图(装订在说明书目录之后)二、枢纽总布置示意图(装订在枢纽地理位置图之后)三、枢纽总布置图,比例1:10000~1:100000四、接轨站、区段站及其它大站(含段、所)、疏解区平面布置示意图(装订在站场正文内)第二篇经济与运量说明一、概述(一)设计依据、范围及设计年度(二)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路网构成(四)远景枢纽总运输量(五)枢纽的地理位置及其在国民经济与路网中的意义和作用二、吸引范围内经济概况(一)行政区划、面积、人口及产值(二)资源分布及开发情况(三)工农业现状及发展(四)城市经济发展方向及特点(五)交通运输现状及发展三、货运量(一)改建枢纽现状货运量分析(地方、通过、总运输量构成的特点,近几年货运量增减趋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客运专线铁路和城际铁路的建设要对既有枢纽货运量进行分析)(改)(客)(二)地方运量(分站主要品名的发到运量及流向)(三)通过运量(主要品名、流向及大宗货流)(四)枢纽总运输量(可行性研究批准的,并说明构成特点、各类运量比重、主要货流方向等)四、客运量(一)改建枢纽现状客运量分析(枢纽客运量构成的特点,近几年客运量增减趋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客运专线铁路和城际铁路的建设要对既有枢纽客运量进行分析)(改)(客)(二)客流特点及主要流向(三)主要站旅客发送量及最高聚集人数(四)枢纽客运量(可行性研究批准的,并说明构成特点,客运专线铁路和城际铁路的建设要对普通客流和跨线客流进行分配说明)(五)旅客列车对数及开行方案(可行性研究批准的,含旅客列车种类、起迄点、径路、数量、配属、编组、载客量及行包专列对数等)五、枢纽货物运输量、旅客列车对数汇总表(含上下行,改建铁路附现状资料)一、枢纽货物交流表二、大宗货物始发终到表三、分站货物发到运量表四、分站仓库运量及面积表五、分站专用线发到运量表六、分站旅客发送量及最高聚集人数表七、各设计年度旅客列车对数及径路表注:以上各项改建枢纽应附近两年实际统计资料八、图纸目录附图枢纽货流图(含主要品名,改建铁路应附实际货流图)第三篇运输组织说明一、概述(一)设计依据、范围(含相关工程)及设计年度(二)有关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衔接线路(含既有、新建、改建)和枢纽内既有线路的铁路主要技术标准(四)设计依据资料(有关经济资料和枢纽远景总运量等)二、枢纽现状(一)与相邻枢纽或编组站的分工(二)枢纽内车站分工及工作量(三)车流组织及工作量(四)存在的主要薄弱环节三、枢纽内主要线路采用的铁路主要技术标准(可行性研究批准的)四、枢纽运输组织方案(着重说明加强通过能力及解编能力的措施)五、客货运输组织(一)旅客运输组织1.
客站分工方案2.
旅客列车开行方案(二)货物运输组织1.
与相邻枢纽或编组站的分工(含分工方案的选定及列车编组计划等)2.
枢纽内主要车站分工及封闭、改移既有车站的说明3.
行车量、车流组织及车站工作量(1)枢纽车流计算(2)枢纽车流分析(主要车流方向、空车调整、专用车组使用、通过车流、折角车流与地方车流的比重等)(3)列流组织(含始发直达、技术直达、直通、区段、零摘、小运转列车及集装箱班列的组织方法、径路、始发终到站、改编作业站等)(4)货物列车列数(说明计算数据,列车种类和数量、牵引质量、编挂辆数等)(5)主要车站作业量(6)工业站、港湾站及较大工矿区等货车交接、取送方式及次数(7)调机台数(分站说明调车作业分工、调机类型及数量)六、枢纽内区间通过能力及加强措施(一)设计年度需要通过能力(二)设计能力及分期加强措施(三)区间通过信号机布点七、机构设置、管辖范围、运输机构定员及调度区划分(说明现状及设计的铁路局或公司界、调度区划分,车务段、列车段、客运段的设置,客货运及行车定员、班制等)八、行车设备(列尾装置、货票传递系统等)九、安全施工的意见(考虑营业线运营等因素,提出安全运营的意见)枢纽车流表(必要时附在文件内)图纸目录附图(必要时附)一、客货列流图二、枢纽内线路区间通过能力图第四篇地质说明一、概述(一)设计依据、范围及设计年度(二)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勘测依据、范围及经过(四)重点工程概况(五)定测工程地质勘察大纲的要点(勘察内容、方法、原则、质量要求)及执行情况(六)完成的勘探工作量二、自然地理概况(含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交通概况、气象特征、季节性冻土深度段落划分及地震动参数区划等)三、地层及构造(一)地层岩性(二)地质构造四、水文地质特征(一)地表水分布及特征(二)地下水分布及特征(三)沿线水质对混凝土的侵蚀性评价五、工程地质特征(一)详细阐述不良地质分布、特征及工程措施意见(二)详细阐述特殊岩土分布、特征及工程措施意见(三)详细阐述特殊自然灾害的分布、特征及工程措施意见(四)详细阐述其它工程地质问题的分布、特征及工程措施意见(五)详细阐述既有线病害分布、特征、施工中曾发生的地质问题及工程措施意见(改)(六)详细阐述环境土的侵蚀性评价及工程措施意见六、地质风险评估及风险管理七、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压覆矿产资源评估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主要结论八、枢纽工程地质条件评价(一)详细阐述枢纽内重要路基、桥梁、隧道工程的地质条件、评价及工程措施意见(二)详细阐述枢纽内其它重大工程的分布、地质条件、评价及工程措施意见(三)详细阐述主要天然建筑材料场地的地质条件及对储量和质量的评价(四)工程建设、天然建筑材料开采对环境地质条件的主要影响(五)枢纽工程地质条件的总体评价九、安全施工的意见(根据地质条件、风险等级、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等因素,提出施工超前地质预报的措施意见和方法)十、下阶段工作中和施工中应重视的地质问题及注意事项一、专项评估报告(一)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三)压覆矿产资源评估报告二、图纸目录附图一、枢纽工程地质图(地质条件简单时也可与枢纽总布置图合并绘制),比例1:10000~1:100000二、详细工程地质图(地质条件简单时也可与线路平面图合并绘制),比例1:2000~1:10000三、详细工程地质纵断面图(地质条件简单时也可与线路详细纵断面图合并绘制),比例横1:10000,竖1:100~1000四、辅助详细工程地质纵断面图(地质条件简单时也可与线路辅助详细纵断面图合并绘制),比例横1:10000,竖1:100~1:1000五、工点工程地质图件(重点的桥梁、隧道、不良地质、特殊岩土地段附,含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或说明、工程地质图和有关的工程地质断面图及勘探测试资料;所有工点均应单独编制成册,其中地质条件简单、工程规模较小的工点可以合订成册),比例视具体情况确定第五篇站场第一章站场说明一、概述(一)设计依据、范围及设计年度(二)有关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可行性研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土地预审、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防洪影响评价报告要点及执行情况)(三)枢纽布局概况(含枢纽总图规划概要、枢纽范围、车站数目、性质、布置形式及分工等)(四)枢纽地区自然特征(含地形、地貌、地质、地震动参数区划、水文及气象等)(五)城市规划、工矿企业分布及规划(六)既有和设计年度枢纽衔接线路以及枢纽内线路的铁路主要技术标准二、站场设计原则(客货共线铁路、货运专线铁路说明车站布置形式、到发线进路、出站信号机类型、超限货物列车进路、岔线接轨、客货运设备、站内正线设计标准、站线设计标准、站场线路架设接触网的范围和接触网跨越股道要求等.
客运专线铁路、城际铁路说明车站选址、客运联络线、车站平面、动车组走行线、养护维修列车走行线、纵断面、客运设备、站内正线设计标准、站线设计标准、车站渡线、车站线间距等)三、会让站、越行站、中间站设计说明(一)既有站封闭、改移情况(二)既有设备概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三)有关部门对车站设计的要求(四)车站工作量(客货列车对数及种类、旅客最高聚集人数、车站及专用线分品类的货物装卸量等)(五)车站平面布置及客货运设备数量的确定(含车站平面布置优化方案的比选)(六)车站道路、平(立)交道及排水设计(七)用地及拆迁(八)复杂车站的施工过渡方案及防护四、区段站、编组站、主要物流中心、客运站及其它大站分站说明(一)既有设备概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二)有关部门对车站设计的要求及相互配合情况(三)车站工作量(客货列车对数及种类、车站作业车数、编组号数及辆数、旅客最高聚集人数、车站及专用线分品类的货物装卸量等)(四)可行性研究批复方案与局部改善方案的比选(五)股道、客货运设备、调车设备等类型及数量的确定(六)车站平、纵断面设计及分期发展的意见(七)大型客运站接发列车仿真模拟及分析(八)驼峰设计(九)车站道路、平(立)交道及排水设施(含与地方的协调配合)(十)车站通过能力及作业能力的检算(必要时附)(十一)用地及拆迁(十二)施工过渡方案及防护五、联络线或疏解线布置六、安全设备设计七、站线轨道(一)轨道结构形式、轨道类型(二)有砟轨道(按到发线、驼峰下溜放部分线路、其它站线、次要站线分别说明钢轨、轨枕、扣件、道床等)(三)无缝线路(说明铺设范围、单元轨节布置、设计锁定轨温及道岔区、桥上、隧道地段无缝线路位移观测桩等)(四)道岔八、站场路基(一)路基一般设计原则(路基面宽度、路基基床、横断面形式、边坡坡度、侧沟和边坡平台宽度、护道宽度等)(二)既有路基及加固防护情况(三)路基工点设计及加固防护简要说明(四)路基土石方调配说明(五)与其它专业接口设计说明(六)取弃土(渣)场设计说明(新增)九、站场排水(新增)十、用地、拆迁及主要工程数量说明(一)用地(车站及绿化控制用地设计原则,取弃土和改移道路、沟渠等用地情况)(二)拆迁(三)主要工程数量及与可研对比说明(四)改移沟渠说明(改移依据及原则、地点、起讫里程及长度、工程量)(五)改移道路说明(改移依据及原则、地点、起讫里程及长度、工程量)十一、车站修建对环境的影响及治理措施(一)车站修建对生态环境与水土保持的影响及治理措施(二)车站运营后对生活环境的影响及治理措施十二、节约能源措施十三、站区绿化情况、规划原则及意见十四、施工安全风险防范(一)保证施工和安全的技术措施意见(二)防范安全事故的指导性意见(三)改善安全作业环境和安全施工的措施意见(四)在营业线施工期间保证安全运营的措施意见(五)采用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时,保障施工作业人员安全和预防安全事故的措施意见(六)职业病防护的措施意见十五、相关工程及其它按《新建(改建)铁路的文件组成与内容》初步设计第十一篇第一章二~十二的内容编制附图一、枢纽地理位置图(装订在说明书目录之后)二、枢纽总布置示意图(装订在枢纽地理位置图之后)三、接轨站、区段站及其它大站(含段、所)、疏解区平面布置示意图(装订在说明书正文内)四、其它附图按《新建(改建)铁路的文件组成与内容》初步设计第十一篇第一章附图三~附图十四的内容编制第二章客货运机械设备及其它参照《新建(改建)铁路的文件组成与内容》初步设计第九篇第二章的内容编制第六篇线路与轨道第一章线路说明一、概述(一)设计依据、范围及设计年度(二)有关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可行性研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土地预审、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防洪影响评价报告要点及执行情况)(三)枢纽地区铁路概况1.
历史沿革2.
自然特征(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象、地震动参数区划和有关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文物古迹等)3.
枢纽衔接线路(含既有、新建、改建)和枢纽内既有线路的铁路主要技术标准4.
既有线路概况(含区间线路和车站的平面、纵断面及病害情况)二、枢纽内主要线路(含正线、迂回线、联络线)采用的铁路主要技术标准(可行性研究批准的)三、枢纽内主要线路采用方案简述(可行性研究批准的)与局部改善方案比选(从技术、经济、运营、枢纽内承担的任务、城市规划的要求等方面说明,附示意图和技术经济比较表.
技术经济比较表应作全工程内容的比较,全面反映数量、指标、费用等内容)四、线路平面及纵断面(一)车站分布、车站性质、站坪长度及坡度(二)平面(含新线、改建既有线、增建第二线等曲线半径、缓和曲线、园曲线及夹直线长度、线间距等采用标准,需保留既有线较低标准时应说明理由)(三)纵断面(含缓坡、竖曲线、坡段长度和最大坡度差的采用标准,以及路基、桥涵控制高程等坡度设计的其它要求.
改建铁路含坡度抬高、降低及动力坡使用情况,需保留既有线较低标准时应说明理由)五、线路施工过渡方案说明六、通过正式运营列车便线(一)便线起迄点、修建理由及施工组织措施的概述(二)限制速度(三)线路平面、纵断面七、改移道路及平(立)交道八、拆迁工程说明九、铁路线路安全设施(含安全保护区、防护栅栏、维修通道等)十、安全风险管理(新增)十一、安全施工的意见(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意见)一、增建第二线左右侧及线间距表二、既有线改线地段表(含既有线拨距小于2m的改移改拨地段及既有线拨距2m及以上的拆除重铺或新建地段)三、既有线改坡地段表(含用道砟起落道、用土抬道或切削路基落道地段)四、拆迁建筑物、构筑物汇总表五、砍伐树木及挖树根表六、改移公(道)路表七、线路安全设施表八、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九、图纸目录附图一、枢纽地理位置图(装订在说明书目录之后)二、枢纽总布置示意图(装订在枢纽地理位置图之后)三、线路平面图(填绘不良地质范围、性质及主要地质构造线),比例1:2000四、线路详细纵断面图(填绘地质资料,钻孔、观测点等可适量标注.
改建铁路含辅助详细纵断面图等),比例横1:10000,竖1:500或1:1000五、通过正式运营列车便线线路平面图(酌情填绘地质.
亦可与线路平面图合并绘制),比例1:2000六、通过正式运营列车便线详细纵断面图(酌情填绘地质),比例横1:10000,竖1:1000七、改移道路及平(立)交道设计图(含汇总表,复杂工点附设计图)工务有关设施参照《新建(改建)铁路的文件组成与内容》初步设计第五篇第一章内容编制第二章轨道说明一、设计依据、范围及设计年度二、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枢纽内线路的铁路主要技术标准四、枢纽地区既有线轨道情况五、轨道设计说明(一)既有线轨道改建加强的原则及设计(轨道类型、钢轨、轨枕、扣件、道床、旧料利用及分线工程情况等)(二)新建线路轨道(当项目中有高速铁路或客运专线引入时,要增加高速铁路或客运专线轨道技术特点说明以及联络线、动车组走行线配套线路的设计)1.
有砟轨道(轨道类型、钢轨、轨枕、扣件、道床、轨道高度及分线工程情况等)2.
无砟轨道(轨道类型、钢轨、无砟轨道结构选型、无砟轨道铺设范围、无砟轨道结构设计及分线工程情况)3.
其它新型轨下基础六、无缝线路(一)类型及铺设范围(二)单元轨节布置(三)设计锁定轨温(四)桥上无缝线路(五)道岔区无缝线路(六)隧道地段无缝线路(七)位移观测桩七、轨道附属设备和常备材料(一)轨道附属设备(二)常备材料八、通行正式运营列车的施工便线轨道九、施工安全风险防范十、安全施工的意见(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意见)一、铺设无缝线路地段表二、单元轨节布置表三、铺设无砟轨道地段表四、铺设宽枕及其它新型轨下基础地段表五、轨道工程数量汇总表(与可研进行工程内容和工程数量对照分析)六、线路标志及信号标志工程数量表及线路安全保护区标桩工程数量表七、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八、图纸目录附图一、无砟轨道结构方案设计图(含路、桥、隧、站地段无砟轨道结构图、典型和特殊平面布置图及过渡段布置图)二、其它个别设计图第七篇路基和土地利用第一章路基说明一、概述(一)设计依据、范围及设计年度(二)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枢纽地区自然特征及主要不良地质问题(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动参数区划、气象、土工试验资料等)(四)既有路基工程概况(着重说明路基病害类型、长度、分布范围、发生和发展原因及对运营的影响、已采用的整治措施等)(五)设计的路基工程概况(路基、区间路基长度,占全线比例,路基、路堑长度,填、挖方及取弃土数量,路基工点类型与分布情况、土石方数量、加固及防护数量等)(六)取弃土场设置概况二、设计内容说明(一)路基一般设计说明(路基面形状和宽度、路基基床、横断面形式、边坡坡率、预留设计沉降量、侧沟和边坡平台宽度、护道宽度、机械化养路作业平台、过渡段、地基技术要求、填料及压实度要求、级配碎石(砂砾石)及改良土施工方法、改建铁路时通过正式运营列车便线路基设计等)(二)既有线路基改建一般设计原则(三)路基个别设计说明(按照工点类型分别说明)(四)主要加固及防护方案比选说明(必要时附)(五)路基施工严重干扰行车、控制工期地段的施工过渡措施和设计原则(六)取弃土场及填料设计说明(七)路基土石方调配和路基排水设计的设计原则及说明(八)与其它专业设计接口的说明(九)采用新技术、新结构的设计说明和需进行科学研究、观测、试验项目的目的、内容及经费(十)路基修建对生态环境与水土保持(地表径流、植被、沙化等)的影响及采取的措施三、重点路基个别设计(含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工点、采用特殊施工方法的路基、高大挡土墙、新技术的工点、既有线重大病害整治工点等)的设计内容说明(分工点说明)四、地质灾害防治、防洪、压覆矿产资源及安全防灾的工程措施说明五、工程数量对照表(列可研及初步设计枢纽范围内路基主要工程数量,分析其增减原因并予以说明)六、安全施工的意见(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意见)一、路基工点表二、挡土墙表三、路基加固及防护工程数量表(与可研进行工程内容和工程数量对照分析)四、稳定性分析和沉降量分析成果一览表(分工点列出计算采用的主要参数、计算方法和分析结果.
需要进行稳定性分析和工后沉降量分析的工点作)五、改河改沟(渠)表六、路基地面排水工程数量表(与可研进行工程内容和工程数量对照分析)七、路基土石方数量总表八、路基土石方数量调配汇总表九、取弃土场设计汇总表十、路基稳定性监测断面布设一览表(含路基面、本体、基底等监测类型)十一、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十二、图纸目录附图一、重点路基个别设计附以下各图(一)平面图(图中填绘地形、地质资料,既有路基及工程建筑物的位置),比例1:500~1:2000(二)纵断面图(必要时附,图中填绘地质资料及工程建筑物位置),比例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三)横断面图(图中填绘地质资料及工程建筑物位置),比例1:200(特殊情况可用1:100或1:500)(四)结构设计图(必要时附),比例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五)取弃土场位置图,比例1:10000(六)工程数量表(七)设计说明二、各类代表性路基设计图(内容参照重点路基个别设计附图)第二章绿色通道参照《新建(改建)铁路的文件组成与内容》初步设计第六篇第二章内容编制第三章土地利用说明一、设计依据、范围及设计年度二、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用地设计说明四、枢纽地区用地概况及用地总数(含其它各篇用地)五、补充耕地措施说明六、土地复垦设计说明(含设计原则、土地利用前状况、土地面积、措施及土地用途等)一、用地数量表(含土地类别、数量和所属单位)二、用地数量汇总表(含其它各篇用地,列出土地类别、数量等)三、复垦土地数量表(含里程、数量等)四、用地界桩数量表五、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六、图纸目录附图申购用地图(图中绘明线路中心线、用地界、土地所属单位及土地类别等)比例同枢纽内各线的线路平面图第八篇桥涵(注)说明一、概述(一)设计依据(含执行的主要规范、标准)、范围及设计年度(二)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防洪影响评价报告要点及结论意见(三)枢纽地区主要河流水系特征及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动参数区划等自然情况(四)枢纽地区农田排灌、水利工程(含规划)及水工建筑物等对铁路桥涵的影响和要求(五)枢纽地区水陆交通现状、地下管线现状及规划对铁路桥涵的影响和要求(六)城市规划对铁路桥涵布设及建筑的要求(七)桥梁景观设计原则(八)既有桥涵概况(设计标准、运营情况、病害及其原因分析,实际的载重能力和建筑限界等)(九)枢纽内水害情况(十)大中桥流量计算及成果分析(十一)小流域流量计算公式的说明(十二)枢纽内桥涵分布概况(按特大桥、大、中、小桥及涵洞分别统计座数及总延长米数.
改建铁路对改建前后分列,既有桥涵中的临时结构分类另列)二、采用的洪水频率、设计行车速度、设计活载、通航(含流筏)净空、立交净空及建筑限界三、设计内容说明(一)新建桥涵及接长涵洞的设计原则(二)枢纽内铁路(含疏解线、联络线、动车组走行线等)桥涵设计特殊要求(三)既有桥涵利用、加固及改建的设计原则(四)桥涵水文计算及式样孔径的确定(含方案比选)(五)墩台及基础设计(根据列车设计行车速度分别说明,含方案比选),说明本线墩台的通用图采用情况(六)桥梁上部建筑及特殊结构的设计(根据列车设计行车速度分别说明,含方案比选),说明本线上部结构、桥面系的通用图采用情况(七)采用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的说明,需进行科学研究或试验的目的、内容与经费注:鼓励在铁路建设项目中开展建设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生产技术、装备.
(八)导治建筑物及其它附属工程的设计(九)结构耐久性措施及建筑材料的选用(十)特殊地区桥涵设计(如通过水库区、漫流区、地震区、软土区、岩溶区、盐碱区、泥石流区、膨胀土区及湿陷性黄土区等)(十一)桥涵修建对生态环境与水土保持(径流、水土流失及灌溉等)的影响及采取的措施(十二)桥梁照明、通信、信号、电力、电气化等专业设计接口的说明(十三)施工方法简述四、重点桥渡的设计内容说明(分工点说明)(一)可行性研究方案简述、审批意见及执行情况(二)自然概况及主要控制因素(三)主要技术条件(是否无缝线路及单双线、曲线半径、坡度等)(四)桥式方案(孔跨、梁部、基础)比选及推荐意见(五)水流导治及河道整治的意见(水文不控制者可不列)(六)既有桥加固或改建方案(七)施工方法的初步意见(八)采用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的说明,需进行科研或试验项目的简介(必要时附)注:鼓励在铁路建设项目中开展建设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生产技术、装备.
五、安全施工风险防范参照《铁路建设工程风险管理技术规范》办理.
六、安全施工的意见(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意见)要结合专业特点及本项目具体工点方案有针对性的提出安全施工的注意事项及风险防范措施.
1.
一般性、原则性的风险防范措施,如基础、墩、梁施工时的措施,基坑防护、管线干扰、可能的沉降影响等;2.
针对风险管理报告中识别出的具体工点,给出切实可行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特大、大、中桥表(既有桥梁与新建或改建桥梁对照,并注明利用原桥情况)二、小桥表(既有桥梁与新建或改建桥梁对照,并注明原桥利用情况)三、涵洞表(既有涵洞与新建、改建或接长涵洞对照,并注明利用原涵洞情况)四、道路桥涵表五、工程数量汇总表(特大、大、中桥按工点,小桥涵按类型、孔径分别汇总,并与可研进行工程内容和工程数量对照分析)六、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七、图纸目录附图一、重点桥渡(一)桥址平面图(图中绘明新线与既有线的中心线、桥梁平面、导治建筑物平面,地形、洪水泛滥线及必要的地质资料),比例1:500~1:5000(二)桥址工程地质图(地质复杂的桥附),比例1:500~1:5000(三)桥址工程地质纵断面图,比例横1:100~1:5000,竖1:50~1:500(四)全桥总布置图(含加固、改建或新建,图中绘明全桥立面及平面,立面直观标注地质柱状示意图、岩层分界线、岩性特征、基本承载力、地下水位、常水位、勘测时水位等地质及水位资料,并附含设计桩基承载力,主要结构变形、变位,墩台设计线刚度、冲刷情况等设计说明及主要工程数量表.
地形、地质复杂者另附墩台地质横断面图.
主要方案及比较方案分别绘制).
比例1:100~1:1000(五)墩台及基础设计图(加固、改建或新建,图中注简要说明,有标准图、通用图时不附),比例l:50~1:500.
铺设无缝线路的高墩柔性基础桥梁提供墩台抗推刚度(六)特殊结构设计图(如非标准设计的基础、梁部结构、桥面布置、地基加固等),比例1:10~1:500(七)新技术、新结构设计图(图中附设计说明和工程数量表),比例1:10~1:500(八)导治建筑物及其它附属工程设计图,比例1:50~1:2000(九)复杂的施工防护设计略图(必要时附),比例1:50~1:500(建议取消本条)施工防护设计由施工单位进行设计更为可靠,可以根据施工单位现有设备、材料采取更为有效的防护措施.
且复杂防护施工前均需要进行专项审查,设计方案基本都需要改动.
(十)重点铁路便桥设计略图(必要时附)(十一)个别桥涵的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图(必要时附)二、各类代表性大中桥设计图(内容参照重点桥渡附图)(注)注:简单的特大桥、一般大中桥设计底图不附入文件,审查时备用三、小桥涵(一)复杂的小桥涵设计图(情况相同时只附代表性的,图中绘注地质资料,必要时附地形图;特殊设计或新结构应附设计图),比例1:50~1:500(二)复杂小桥涵加固或改建设计图(情况相同时只附代表性的,图中绘注地质资料),比例1:50~1:500四、道路桥涵设计图(参照铁路桥涵办理)注:立交桥、泄水隧洞、渡槽、倒虹吸管等,按类型及孔径分别列入大中桥及小桥涵项目内,道路桥涵列在铁路桥涵之后第九篇隧道参照《新建(改建)铁路的文件组成与内容》初步设计第八篇内容编制第十篇电力(调整)说明概况设计依据、范围及设计年度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有关主体工程概况既有或相关工程的电源及供电设备用电负荷情况用电负荷分布及负荷等级(改建工程包括新增和既有负荷)负荷计算供电原则及供电方案供电原则供电方案主要技术标准发、变、配电所(位置、容量、机组及开关柜类型、电压、设备布置、运行和保护方式)电力线路(电压、径路、架敷设方式、杆塔、导线、运行和保护方式)站场照明及控制方式复杂动力设备的供电、控制及保护方式大型建筑物、构筑物的供电、照明方式及光源选择(不含超高层建筑)无功补偿防雷、接地自动化系统或装置电力远动系统(主站、通道和远动范围、系统配置等)机电设备监控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其他自动化系统或装置节约能源及环境保护措施节约能源措施环境保护措施相关工程与本工程相互协调的意见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及定员(含既有和新增)备品备件及设备工器具影响铁路建设的电力线路等处理(一)迁改原则及技术要求(二)电力线路影响情况及处理情况安全施工及过渡的意见(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意见)负荷计算表主要工程数量表(发、变、配电所、架空电力线路、电缆线路、灯桥、灯塔等,并与可研进行工程内容和工程数量对照分析)主要设备数量表(发电所机组及辅助设备,变压器、开关柜、控制保护屏、远动及自动化设备,高压开关、避雷器、电容器及检测设备)主要材料数量表(电线、电缆、电杆、投光灯等)电力线路迁改工程数量汇总表甲供物资、设备一览表有关公文、纪要及电源调查报告图纸目录附图枢纽供电示意图(注明有关车站、主要桥梁、隧道的名称和里程,发、变、配电所的位置、名称、类型、容量和电压,电源、贯通线路及其它高压电力线路的电压、导线型号、规格和线路长度等.
标明发、变、配电所的地理位置)发、变(35kV及以上)、配电所平面布置图,比例1:200或1:500发、变(35kV及以上)、配电所电气主接线图发、变(35kV及以上)、配电所设备平面布置图,比例1:50~1:200发、变(35kV及以上)、配电所保护配置图电力远动系统或机电监控系统配置图电力调度中心平面布置图主要10kV室内变电所电气主接线图、设备平面布置图典型或特殊车站高压电力线路平面示意图和系统图第十一篇牵引供电第一章牵引供电系统参照《新建(改建)铁路的文件组成与内容》施工图第十一篇内容编制第二章牵引变电所、开闭所、分区所、AT所及电力调度所参照《新建(改建)铁路的文件组成与内容》施工图第十一篇内容编制第三章接触网说明设计依据、范围及设计年度设计依据(可包括批准项目的依据文件、执行的相关主要规范和标准、相关的会议纪要、协议及文函等)二、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既有接触网设备状况及运行情况四、设计用气象条件及污秽区划分五、接触网架设范围(含新建、改建及相关工程)、工程概况、界面划分六、接触网悬挂类型及供电方式七、线材及主要材料设备选择(一)接触线及承力索线材选择(二)附加导线线材选择(三)主要材料及设备选择1.
支柱2.
支持装置3.
软横跨4.
下锚补偿装置5.
吊弦6.
接触网零部件及其它设备7.
硬横跨、吊柱8.
基础或横卧板选型9.
绝缘子(元件)10.
隔离开关、分段绝缘器、避雷器等八、站场雨棚、桥梁、隧道、跨线建筑物处的接触网悬挂安装类型九、主要技术数据及原则(一)导线高度及允许车辆装载高度(二)结构高度(三)跨距长度(四)锚段长度(五)侧面限界(六)绝缘距离(七)拉出值(八)导线坡度及转角(九)绝缘子(元件)泄漏距离(十)锚段关节(十一)中心锚结(十二)电分相(十三)道岔区接触网交叉设计形式(十四)附加导线的安装形式(十五)其他十、接触网安装、结构和平面布置主要设计原则十一、接触网支柱基础处理(一)腕臂柱基础(二)桥支柱基础(三)下锚拉线基础十二、接口及预留要求和设计原则十三、供电分段及电分相设置原则十四、提高可靠性措施(一)接地方式(二)防雷保护(三)跨线建筑物等防护(四)支柱号码及标识、标志牌(五)其它提高可靠性措施可包括如防鸟、防大风、防冰、支柱及基础防护或边坡防护,跨线建筑下和电力线交跨防护,6C接触网监测系统、风险防范措施等.
十五、采用的新技术、新设备及特殊设计十六、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及定员十七、施工过渡措施及利旧原则十八、安全施工及过渡的意见(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意见)一、主要设备数量表二、主要材料数量表三、主要工程数量表(与可研进行工程内容和工程数量对照分析)四、甲供物资、设备一览表五、图纸目录六、设计采用的依据图纸资料目录清单(有效版本)附图供电分段示意图供电线径路示意图三、复杂地段(桥、隧、路堑密集区段)支柱布置图四、典型隧道及下承式桁梁桥内悬挂示意图五、典型支柱安装示意图六、特殊地质地段支柱基础示意图七、接地和回流系统示意图第四章维护管理说明一、设计依据、范围及设计年度二、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既有维护管理机构概况四、新建和改建维护管理机构的设置(一)维护管理机构的工作内容(二)维护管理机构选址方案(三)总平面布置(四)车间平面布置(五)主要设备选择五、环境保护措施六、节约能源措施七、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及定员(包括维护管理机构本部、领工区及工区等)八、安全施工及过渡的意见(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意见)一、主要设备数量表二、主要工程数量表(与可研进行工程内容和工程数量对照分析)三、甲供物资、设备一览表四、图纸目录附图一、维护管理机构总平面布置图二、各车间平面布置图三、办公及辅助房屋平面布置图第五章受电气化影响的电力线路的处理参照《新建(改建)铁路的文件组成与内容》初步设计第十二篇第五章的内容编制第六章路外(内)易燃、易爆品库及油、气管道的电磁干扰防护说明一、概述(一)设计依据、范围及设计年度(二)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牵引网供电方式及牵引变电所分布(四)沿线油、气管道及其它设施概况二、影响计算(一)影响计算采用的标准、参数取值(二)电磁危险影响计算(三)地电位影响计算(四)火花干扰影响计算三、受影响情况(一)油、气管道(二)其它设施四、防护方案意见(按系统分列)五、防护工程协议、纪要情况(按系统分列)六、概算(一)编制原则和依据(二)投资分摊原则(三)概算费用的说明(四)概算总额(按系统分列)七、安全施工及过渡的意见(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意见)一、主要工程数量表(与可研进行工程内容和工程数量对照分析)二、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三、图纸目录附图一、受影响的油、气管道与铁路相对位置图二、受影响的其它设施与铁路相对位置图三、有关防护计算数据图(含牵引网供电方式、牵引电流短路电流、沿线大地导电率等)第十二篇机务设备第一章普速机务设备说明一、概述(一)设计依据、范围及设计年度(二)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设计有关资料1.
枢纽内及各衔接线路的铁路主要技术标准(含铁路性质、铁路等级、正线数目、限制坡度和加力牵引坡度与地段、牵引种类、机车类型等)2.
旅客列车对数及径路表或客运列流图(含起迄点、列车种类、旅行速度、主要径路、设计年度的对数)3.
货运列流图(标明货运列流性质、对数、牵引质量、旅行速度、空重车流向等)4.
各站调机类型和数量5.
改建或拟建段址的气象、水文、工程地质资料(含计算温度、常年主导风向、土壤冻结深度、地震动参数区划、地下水位、洪水位、放射性物质污染情况、文物古迹状况等)二、机车交路及机务设备的分布(一)现行机车交路及既有机务设备分布、性质和规模1.
现行机车交路(含枢纽内及衔接线路各个方向的机车交路、乘务制度等,附现行机车交路插图)2.
既有机务设备的分布、性质和规模(按各段、所分别叙述,各段所性质、主要设备概况、存在的薄弱环节等;附枢纽内机务设备分布示意图插图,图中应有枢纽内线路走向示意及机务段、所分布位置等)(二)设计机车交路及机务设备分布、性质和规模1.
机车交路方案选定(含枢纽衔接线路各个方向设计年度的机车交路、乘务制度等,附设计机车交路各方案插图)2.
机务设备的分布、性质、规模及改建意见(按设计交路推荐方案及主要比较方案分别叙述)三、各段(所)工作量1.
采用的主要指标(含各修程的检修公里、停修天数、不平衡系数、燃料消耗指标等)2.
机务工作量汇总表(引入枢纽各线各段、所分别计算,综合汇总列表,包括近、远期的机务工作量)四、各段(所)位置选择及其总平面布置(按推荐方案和比较方案分别叙述)(一)段(所)址选择及站段关系(含主要方案及比较方案)(二)段(所)总平面布置(含既有与新建段所各方案比选的总平面布置、机车整备作业流程、各车间相对位置等)(三)整备设备及安全设施(含新建与改建整备设备概况、规格、数量及其布置,相关安全设施的说明)(四)检修设备(含新建或改建车库、车间的类型、数量、主要工艺流程、设备配置及其布置)(五)锅炉设备(含既有锅炉型号、规格、数量及改建措施)(六)生产辅助房屋及办公房屋(含既有利用和改建房屋)五、救援设备的分布及等级(既有、设计分述)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及新设备的说明七、环境保护措施(废气、废水、废油等废弃物的处理与循环使用以及设备噪声的处理等)八、节约能源措施九、风险管理意见十、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和定员(含既有及新增)十一、安全施工及过渡的意见(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意见)十二、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机械设备数量表二、甲供物资、设备一览表三、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四、图纸目录附图一、机务段(所)总平面布置图(含站段关系示意图、房屋表、股道表、室外主要设备及构筑物表、设计主要技术指标表,并标明股道间距、坡度、高程、房屋位置与开向、道路、围墙、绿化及风玫瑰图等),比例1:1000或1:2000二、整备主要车间设备平面布置图,比例1:50、1:100或1:200三、车库及其它车间设备平面布置图(有起重机设备的车间,必要时附剖面图,含设备外形、相互尺寸、操作位置、操作范围及设备表等),比例1:50、1:100或1:200四、生产辅助房屋及办公房屋平面布置图(或示意图),比例1:200或1:300第二章动车组机务设备(新增)说明一、概述(一)设计依据、范围及设计年度(二)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设计有关资料1.
枢纽内及各衔接线路的铁路主要技术标准(含铁路性质,如客运专线铁路或客货共线铁路的铁路等级、正线数目、最大坡度或限制坡度、加力牵引坡度与地段、牵引种类、机车类型等)2.
枢纽内及各衔接线路动车组开行方案(含起迄点、旅客列车对数及径路、编组数量等)3.
改建或拟建段址的气象、水文、工程地质资料(含计算温度、常年主导风向、土壤冻结深度、地震动参数区划、地下水位、洪水位、放射性物质污染情况、文物古迹状况等)二、动车组乘务交路及动车组机务设备的分布(一)现行动车组乘务交路及既有动车组机务设备分布、性质和规模1.
现行动车组乘务交路(附枢纽内及衔接线路现行动车组乘务交路插图)2.
既有动车组机务设备分布、性质和规模(按动车运用车间、间休室、公寓等设施分别叙述,主要规模、设备概况、存在的薄弱环节等)(二)设计动车组乘务交路及动车组机务设备分布、性质和规模1.
动车组乘务交路的选定(含枢纽衔接线路各个方向设计年度的动车组乘务交路、乘务制度等,附设计动车组乘务交路各方案插图)2.
设计动车组机务设备的分布性质和规模三、各动车组机务设备设置位置及规模的选定(按设置位置、功能分别叙述,含既有动车组机务设备利用、改建意见及新建动车组机务设备设计方案)(一)动车运用车间(车队)(含新建与改建机务设备概况、规格、数量及其布置)(二)高铁车站派班室、间休室及公寓(含新建与改建机务设备概况、规格、数量及其布置)(三)动车段(所)派班室、间休室及公寓(含新建与改建机务设备概况、规格、数量及其布置)四、救援设备的分布及等级(含救援列车、应急救援热备机车)(一)既有救援设备分布及等级(二)设计救援设备分布及等级(附应急救援热备机车设施插图)五、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及新设备的说明六、环境保护措施(废气、废水、废油等废弃物的处理与循环使用以及设备噪声的处理等)七、节约能源措施八、风险管理意见九、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和定员(改建铁路含既有和新增)十、安全施工及过渡的意见(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意见)十一、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机械设备数量表二、甲供物资、设备一览表三、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四、图纸目录附图一、动车运用车间(车队)设备平面布置图(主要体现设置位置、房间功能、面积、设备等)比例1:100或1:200第十三篇车辆设备说明一、概述(一)设计依据、范围及设计年度(二)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设计有关资料1.
机车交路2.
客货列车对数及种类、编挂辆数、旅行速度(含客车车底组数、配属地点、起迄点及径路等,附列流图)3.
编组站及其他大站有调作业空车数及装卸车数、段管范围内的运用车数(或保有量)4.
主要装卸作业站的装卸车数5.
罐车、机械保温车、矿石车、集装箱车及专用煤车的种类、数量、固定车组数、编挂辆数、配属情况、运行区段以及工矿企业自备车数量、有否检修车辆设备等6.
改建或拟建段(所)址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象、水文资料(含计算温度、常年主导风向、土壤冻结深度、地震动参数区划、地下水位、洪水位、放射性物质污染情况、文物古迹状况等)7.
车站表二、采用的主要指标及检修工作量(一)采用的主要指标(二)检修工作量三、车辆设备的分布、性质和规模(一)枢纽内及衔接线路有关车辆设备的现状、能力利用情况及存在问题(二)设计的车辆设备1.
车辆设备的分布、性质及规模(含既有车辆设备的利用和改建,附示意图)2.
主要车辆设备(车辆段、客车技术整备所、站修作业场等)位置的确定3.
主要车辆设备的总平面布置4.
检修生产车间及各生产分间设备平面布置(含既有设备概况和利用、改建情况)5.
生产辅助房屋及办公房屋平面布置6.
主要机械设备类型的选择及数量的确定7.
铁路车辆运行安全监控系统及车号地面自动识别设备的设置(含既有设备利用、改建措施,附系统设备布点示意图)8.
其他必要的说明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及新设备的说明五、环境保护措施(固废物与设备噪声处理等)六、风险管理措施七、节约能源措施八、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及定员(含既有和新增)九、安全施工及过渡的意见(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既有线施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施工过渡、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意见)一、机械设备数量表二、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三、图纸目录附图一、枢纽内及衔接线路车辆设备分布示意图二、主要车辆设备总平面布置图(含站段关系示意图、房屋表、股道表、室外主要设备及构筑物表、设计主要技术指标表,并标明股道间距、坡度、高程、房屋位置与开向、道路、围墙、绿化及风玫瑰图等),比例1:500、1:1000或1:2000三、主要检修生产车间及各生产分间设备平面布置图(必要时加绘剖面图),比例1:50、1:100或1:200四、生产辅助房屋及办公房屋平面布置图(必要时附),比例1:50、1:100或1:200五、列检作业场位置及室外列检设备平面布置图,比例1:1000或1:2000六、列检作业场房屋及室内设备平面布置图,比例1:50或1:100七、枢纽内铁路车辆运行安全监控系统及车号地面自动识别设备布点示意图(必要时附)八、铁路车辆运行安全监控系统及车号地面自动识别设备探测站位置图(必要时附)第十四篇动车组设备说明一、概述(一)设计依据、范围及设计年度(二)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设计有关资料1.
路网构成(客运网)2.
有关的铁路主要技术标准(含铁路等级、正线数目、最大坡度、动车组类型等)3.
运输组织模式(含动车组开行方式、旅客列车对数及径路、旅行速度、编挂辆数等)4.
改建或拟建段(所)址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象、水文资料(含计算温度、常年主导风向、土壤冻结深度、地震动参数区划、地下水位、洪水位、放射性物质污染情况、文物古迹状况等)5.
枢纽内与衔接线有关资料(动车段、所的分布、性质、规模及存在的薄弱环节等)二、各段(所)工作量(一)动车组配属原则和方案(二)采用的主要指标(三)工作量汇总表三、动车组设备的分布、性质和规模(含利用、改扩建既有段、所说明)四、各段(所)位置、总平面布置及设备的选定(一)段(所)址选定及站段关系(二)段(所)总平面布置(含动车检查作业流程、各车间相互位置)(三)检查设备(含设备类型、规模、数量及其布置)(四)检修设备(含车库、车间类型、数量、组成、主要工艺流程,设备配置及其布置等)(五)生产辅助房屋及办公房屋五、铁路动车组运行安全监控系统六、救援设备的分布及等级(无机务篇章时叙述)七、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及新设备的说明八、环境保护措施(固废物与设备噪声处理等)(一)烟尘及废气处理(二)噪声及震动治理措施(三)废水、废油、废渣处理九、风险管理措施十、节约能源措施十一、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及定员(含既有和新增)十二、安全施工的意见(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意见)一、机械设备数量表二、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三、图纸目录附图一、枢纽内及衔接线路动车组设备分布示意图二、动车段(所)总平面布置图(含站段关系示意图、房屋表、股道表、室外主要设备及构筑物表、设计主要技术指标表,并标明股道间距、坡度、高程、房屋位置与开向、道路、围墙、绿化及风玫瑰图等),比例1:1000或1:2000三、车库及其他车间设备平面布置图(必要时附剖面图),比例1:500四、生产辅助房屋及办公房屋平面布置图,比例1:50、1:100或1:200五、动车组周转图(必要时附)第十五篇给水排水说明一、概述(一)设计依据、范围及设计年度(二)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环境影响报告书、批复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四)枢纽衔接线路有关的铁路主要技术标准(牵引种类、机车交路等)(五)枢纽地区自然地理及水文地质概况二、给水站设置和生活供水站、点数量(含既有和新建)(一)旅客列车上水站的设置(二)旅客列车卸污站设置及卸污方式(三)给水站、生活供水站、点数量三、主要设计标准和设计原则(一)采用的主要规范和标准(二)水源性质和类型(三)给水处理原则(四)给水机械(五)贮配水构筑物(六)污水排放标准及污水处理(含回用水)说明(七)消防方式(八)给排水自控系统设置原则(九)雨水收集及利用原则(十)缺水、苦咸水地区供水设计说明(十一)给排水管材四、给水站分站说明(一)车站性质、设计年度日用水量(二)既有给水设备现状、存在问题及利用、加强措施(三)水文地质条件及水源位置的确定(四)主要给水构筑物及设备类型、规格的确定1.
取水构筑物及设备2.
给水处理工艺选择3.
给水所及给水机械、设备、动力4.
贮配水构筑物5.
输、配水管道6.
配水管网平差计算成果及水力计算简图(五)污水性质、设计年度日排水量(六)既有排水设备现状、存在问题及利用、加强措施(七)污水处理及排除方案的确定(八)雨水收集及利用方案(九)主要排水构筑物及设备(含卸污设备)1.
排水管道及排出口2.
污水抽升站及机械、动力3.
污水处理构筑物、设备4.
雨水处理及利用构筑物、设备(十)消防设备类型、规格(含油库消防、动车所)(十一)自动控制设施说明(可用原理图表述)五、生活供水站、点设计说明(一)水源类型选择(说明采用各类水源的站名、站数)(二)贮配水构筑物(说明采用各类贮配水构筑物的站名、站数)(三)水处理设备(原水需处理的站、点说明处理工艺及采用的设备)(四)缺水、苦咸水地区供水设计说明(五)消防方式及设施(六)污水处理及排除方案(七)自动控制设施说明(可用原理图表述)六、机排泵站设计说明七、隧道施工废水处理八、节约能源措施及相关工程内容九、环境因素识别及控制措施十、质量安全风险因素识别及评价及防范措施十、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十一、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及定员(含既有和新增)十二、给水排水管路迁改十三、安全施工的意见(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意见)一、水源水质化验单二、主要工程数量表(含管路迁改.
并与可研进行工程内容和工程数量对照分析)三、主要设备数量表四、用地数量表(站场用地范围以外部分)五、甲供物资、设备一览表六、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七、图纸目录附图一、给水站给水排水总平面图(含雨水),比例1:1000或1:2000二、扬水、导水、排水管道平面图(含雨水、站场平面布置图以外部分)比例1:1000~1:5000三、水源地区平面图(取地表水工程且地形复杂时附),比例1:200或1:500四、河床取地下水、地表取水口地质断面图五、给水处理、污水处理、雨水处理及回用设计图(含平面布置图,比例1:200或1:500及工艺流程图)六、油库消防平面布置图,比例1:200或1:500七、车站客运车场、动车段(所)、客车技术整备所旅客列车卸污系统图八、油库消防平面布置图,比例1:200或1:500九、生活供水站、点设计表(含车站名称、车站性质、用水量、水源类型、取水构筑物、给水自动控制、给水机械、输配水管道、贮配水构筑物、水处理设备、消防设备、排水管道、排放标准及污水处理设备等)十、水源钻探抽水试验综合成果图十一、复杂构筑物方案设计图第十六篇通信第一章通信说明一、概述(一)设计依据、范围及设计年度(二)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枢纽及既有通信线路、设备概况(四)相关工程的配合说明二、通信网的设计原则及构成(一)通信网的设计原则(二)通信网的构成三、主要通信设备类型及容量的选定(含利用、改建和新建)(一)传输及接入系统(二)电话交换系统(三)调度通信系统(四)移动通信系统(五)站间行车电话及其它专用通信系统(六)车站(场)通信系统(七)数据通信系统(八)会议电视、电话系统(九)应急通信系统(十)综合视频监控(十一)时钟同步及时间同步(十二)综合布线(十三)其它业务系统四、通信电源、防雷及接地(含利用、改建和新建)(一)通信电源1.
交流电源及供电方式2.
交流电源设备类型及容量的选定3.
直流电源设备类型及容量的选定4.
电源环境监控系统的构成及设备类型选定(二)接地方式及接地装置(三)防雷五、通信线路(一)长途通信线路1.
原有线路的技术状态2.
电气化影响计算结果3.
引入枢纽及枢纽内通信线路类型、容量的选定(含利用、改建和新建)4.
通信线路径路5.
通信线路的防护措施(含强电、防雷、防蚀等)、维护设施和附属设备(二)光缆监测系统(三)枢纽地区及站场通信线路1.
原有线路的技术状态2.
电气化影响计算结果3.
通信线路类型、容量的选定(含利用、改建和新建)4.
通信线路的防护措施(含强电、防雷、防蚀等)、维护设施和附属设备(四)路内通信线路、设施迁改原则(与本章通信系统设计密切相关的迁改内容)六、与其它专业设计接口的说明七、采用新技术的说明八、采用环保、节能措施的说明九、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及房屋、定员(含既有和新增)十、安全施工及过渡的意见(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意见)一、主要工程数量表(与可研进行工程内容和工程数量对照分析)二、主要设备、材料数量表三、既有设备利用一览表(改)四、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五、图纸目录附图(注)一、通信网图二、电话交换网图三、调度通信系统图四、移动通信系统图五、站间行车电话及其它专用通信系统图六、数据通信系统图七、会议电视系统图八、站场通信系统图(区段站及以上站附)九、干线通信线路径路示意图十、枢纽地区及站场通信线路径路示意图(区段站及以上站附)十一、通信站设备平面布置图十二、通信站电源系统图十三、传输系统2Mb/s及以上通道分配图十四、同步及时钟分配系统图注:根据具体情况,可增减或归并附图内容第二章路外通信、广播及其它设施的电磁干扰防护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二、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沿线可能受影响的路外通信、广播线路设备及其它设施概况(一)有线电信设施(二)无线台站(三)雷达站及机场等设施四、影响计算及分析(一)影响计算采用的标准及取值(二)影响计算及分析五、迁改方案(一)迁改原则(二)迁改方案六、防护方案(一)防护原则(二)防护改造方案七、安全施工及过渡的意见(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过渡及安全运营的意见)一、主要工程数量表二、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第十七篇信号第一章信号说明一、概述(一)设计依据、范围及设计年度(二)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枢纽概况1.
枢纽范围车站分布、主要作业分工及站场分期发展情况(新线、岔线、铁路专用线引入情况,运输调度指挥系统,列流数量,主要编组站作业量,牵引种类等)2.
有关地形、地貌、地质、气象等对信号设备和信号器材选型的影响3.
既有设备概况(既有站场概况及信号设备类型、枢纽相邻区间闭塞类型等)二、站前工程设计情况(概述枢纽内主要车站性质及布置形式、股道数量、到发线有效长度、作业情况及桥梁、隧道、线路情况)三、灾害监测(客)、电力及电力牵引情况(含牵引方式、牵引电流等.
非电气化可不说明电力牵引情况)四、信号设计(一)信号系统的选型及方案比选1.
运输调度指挥系统2.
列控系统(主要描述技术方案,必要时附ATO系统,必要时附无线调车机车信号和监控系统)(客)3.
区间及闭塞系统(主要描述设备配置)4.
车站联锁系统5.
驼峰信号及编组站综合自动化6.
信号集中监测系统(含道岔缺口监测系统)7.
数据传输网络(CTC/TDCS、信号集中监测系统组网方案,信号安全数据网(客)说明)8.
备品备件和仪器仪表9.
道岔融雪系统(必要时附)10.
与其它专业设计接口的原则(二)采用新技术的意见(三)既有信号设备的利用、改建原则及过渡方案(四)特殊设计的说明五、相关工程设计范围及设计原则六、信号设备防护措施(一)电力牵引区段对信号设备的强电干扰及防护(二)信号设备防雷、接地(三)计算机系统安全防护七、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措施八、安全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九、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定员和信号用房十、信号电缆迁改十一、安全施工及过渡的意见(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意见)一、主要工程数量表(含电缆迁改)二、主要设备、材料数量表三、甲供物资、设备一览表四、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五、图纸目录附图一、枢纽信号设备总布置示意图二、枢纽区间信号设备平面布置图(含道口信号)三、枢纽调度集中系统(CTC)或列车调度指挥系统(TDCS)结构示意图(含调度中心设备、车站设备及网络设备等)四、枢纽各站、场信号平面布置图(必要时附)五、室内信号设备平面布置示意图六、调度所室内信号设备平面布置示意图(必要时附)七、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结构示意图(客)八、信号显示及码序关系图九、计算机设备系统结构及设备布置示意图十、信号设备防雷、接地系统示意图第二章驼峰调速设备及其动力设备说明一、设计依据、范围及设计年度二、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驼峰概述(驼峰类型、车辆溜放方式、调速器类型、数量及其位置)四、动力室与机修间布置及设备选型五、采用新技术的意见六、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措施七、定员八、安全施工及过渡的意见(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意见)一、主要工程数量表(与可研进行工程内容和工程数量对照分析)二、主要机械设备及主要材料数量表三、甲供物资、设备一览表四、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五、图纸目录附图一、驼峰调速设备及其动力设施总平面布置图二、动力室设备及管路平面布置图三、室外动力管路平面布置图四、机修间平面布置图第十八篇信息说明一、概述(一)设计依据、范围及设计年度(二)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工程概况(线路主要技术标准、调度指挥及运营管理模式、车站及段所设置概况)(四)枢纽内既有信息系统概况二、信息系统主要设计原则及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一)主要设计原则(二)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三、信息系统设计(注)(一)信息系统总体构成(二)客运服务信息系统1.
客票系统(总体构成,车站客票系统功能、构成及设置,接入及扩容方案设计,接口设计,安全设计,网络构成设计)2.
旅客服务信息系统(总体构成,分应急管理平台及各系统说明功能、构成及设置,接入及扩容方案,接口设计,安全设计,网络构成设计)(三)货运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构成及设置,接入方案,网络构成设计)(四)行包信息系统(功能、构成及设置,接入方案,网络构成设计)(五)动车段(所)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构成及设置,接入方案,网络构成设计)(六)综合维修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构成及设置,接入方案,网络构成设计)(七)办公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构成及设置,接入方案,网络构成设计)(八)公安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构成及设置,接入方案,网络构成设计)(九)门禁系统(功能、构成及设置)(十)综合布线信息系统(功能、构成及设置)(十一)其他信息系统(功能、构成及设置)(十二)相关信息系统的配合改造设计四、电源、防雷及接地五、与其它专业设计接口的说明六、风险管理及环保节能措施(一)风险管理措施(二)环保节能措施七、安全施工及过渡意见(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意见)八、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和房屋、定员九、采用新技术的意见十、需要进一步说明的问题一、主要工程数量表(与可研进行工程内容和工程数量对照分析)二、主要设备数量表三、主要材料数量表四、甲供物资、设备一览表五、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六、图纸目录表附图一、信息系统总体结构图二、各应用系统构成图注: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增减内容第十九篇灾害监测说明一、概述(包括:设计依据、范围及设计年度,审批意见及执行情况,枢纽工程概况,枢纽候及地质情况,线路允许速度,路基、桥梁、隧道、声屏障及挡风墙等设置情况,新建及既有公跨铁立交桥设计情况,车站正线站台设计情况,枢纽既有灾害监测设施现状等)二、系统设置原则三、系统构成及功能四、系统设置(包括监测设备设置原则及设置地点,监控单元设置地点、类型及数量,监测终端设置地点及数量,线路数据处理设备或铁路局中心系统设备设置、系统网络方案、传输及供电线路(含线路防护)情况等)五、电源、防雷及接地六、与相关系统的接口七、环保及节能措施八、工程风险管理九、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和房屋、定员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认定或认证许可有关要求十一、安全施工及过渡的意见(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意见)(包括:主要工程数量表,主要设备及材料数量表,备品备件,既有灾害监测设备利用一览表,主要仪器、仪表及交通工具配置表,甲供物资、设备一览表,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图纸目录等)附图(包括:系统总体构成图)第二十篇房屋建筑与基础设施维修第一章房屋建筑参照《新建(改建)铁路的文件组成与内容》初步设计第二十篇内容编制暖通空调与室内给排水参照《新建(改建)铁路的文件组成与内容》初步设计第二十篇内容编制第三章基础设施维修说明一、概述(一)设计依据、范围及设计年度(二)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地质、气象资料(四)铁路主要技术标准(五)相邻线维修设施设置情况二、维修系统构成(一)维修对象、维修内容、维修标准(二)维修策略及所涉及主要维修设备设施(三)维修作业管理模式三、维修机构设置(一)维修机构设置原则(二)维修机构分布及管辖范围(三)组织机构及定员四、维修设施(一)维修设施总平面布置及相关功能说明(二)主要生产车间及其它设施设置情况(三)主要设备配置及技术要求五、环境保护措施六、节约能源措施七、安全施工及过渡的意见(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意见)一、维修定员汇总表二、机械设备数量表三、甲供物资、设备一览表四、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五、图纸目录附图一、维修机构分布图二、维修设施总平面布置图三、生产车间设备平面布置图四、办公及辅助房屋布置图第二十一篇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说明一、概述(一)设计依据、范围及设计年度(二)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环境影响报告书、水土保持方案、社会稳定风险分析报告(增加)审批意见及执行情况建议本篇的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只写与环境保护专业设计有关的内容(噪声、振动、电磁、固体废物),对环保选线、大气环境、水环境、水土保持相关内容纳入各专业,便于专业执行及审查.
(四)主体工程概况(五)自然、社会及环境质量概况(六)重要环境保护目标(七)沿线(省、市级)环保、水保等主管部门的意见及设计采用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二、环境影响分析(一)生态环境(包括重要生态敏感区、土地资源、动植物资源、水资源、景观资源、水土保持等)(二)声环境增加列车通过对车站(大型站房)候车及工作人员的影响分析(三)振动环境(包括振动源种类及源强、典型路段不同距离的昼夜振级、典型环境敏感点处的昼夜振级范围值)(四)水环境(五)环境空气(六)固体废物(七)电磁辐射三、环境保护措施(一)生态保护设计(二)声环境保护设计增加大型站房等通过列车的减振降噪设计内容(三)振动环境保护设计(四)水环境保护设计增加水源保护区的保护设计内容(五)环境空气保护设计(六)固体废物收集、转运、处置设计原则及设计内容(原为方案)(七)电磁辐射防护原则及设计方案(八)其它环境管理、水土保持措施四、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及投资估算(一)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表进一步明确生态环境、水环境、环境空气保护工程措施明细(二)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工程投资概算五、安全施工的意见一、环境影响报告书、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社会稳定风险分析报告的审批意见二、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三、图纸目录附图一、声屏障设计图二、垃圾转运站平面布置图三、其它环保措施图件第二十二篇施工安全风险防范参照《新建(改建)铁路的文件组成与内容》初步设计第二十二篇内容编制第二十三篇重点大型临时工程与施工组织设计意见说明编制依据及编制范围设计依据、范围及设计年度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工程概况线路概况,包括本项目线路走向、途经地区、桥隧比例等主要技术标准,列出初步设计的主要技术标准既有线改建情况(改)主要工程内容和数量,以简要文字叙述控制工程及重难点工程,简要介绍控制工期或对工期影响大的工程,技术复杂、施工特别困难的工程,对质量安全影响大的工程的名称、位置、规模(隧道长度、桥梁主跨等)、重难点问题等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特征自然特征,包括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地震动参数,高原、严寒、风沙、盐碱、沼泽、海洋、软土、黄土等的范围及特征,以及气温、风力风向、降雨、台风、潮汐等气象特征交通运输情况,新建铁路说明既有铁路、水运、公路等可资利用的情况;改建铁路补充说明既有铁路的通过能力、控制区间及可资利用的情况沿线水源、电源、燃料等可资利用的情况(含缺水、缺电地段说明)当地建筑材料的分布情况(含缺砂、缺石、缺填料地段说明)其他有关情况(含地方卫生防疫、地区性疾病、民风民俗等)施工组织方案施工总工期及其依据控制性工程和重难点工程的方案和工期铺轨基地的设置方案箱梁(T梁)、轨道板(双块式轨枕)预制场的设置方案工期总体安排意见,包括施工准备、路基、桥梁、隧道、铺架工程、房屋工程、四电及其他站后工程、联调联试与运行试验、初验及安全评估等的工期安排意见,突出铺架工程和联调联试及运行试验两条主线,并说明本工程的关键线路分期、分段修建意见,根据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建设工期和实施进度及分段开通要求等提出施工区段划分意见大型临时工程和过渡工程包括的内容大型临时工程,包括铺轨基地、制(存)梁场、轨道板(双块式轨枕)预制场、材料厂、混凝土拌和站、填料拌和站、成品厂、铁路岔线、铁路便线、汽车运输便道(含运梁便道)、临时通信、临时电力线路、临时给水干管路、临时渡口、栈桥等.
说明设置原则及位置、标准、主要工程数量,以及建设规模、生产能力、供应范围、供应数量、占地数量和主要设备数量等,并附方案比选资料、重点设施附场内布置示意图过渡工程,包括便线、便桥、车站、通信、信号、电力、电力牵引供电等,说明修建理由、地点、标准及工程数量施工供水方案施工供电方案永久工程和临时工程结合的意见控制工程和重难点工程(包括高风险工程)施工方案控制工期工程和重难点工程(包括高风险工程)的施工方法、顺序、进度、工期和采取的措施:包括工程概况、施工条件、主要施工方案和方法、施工辅助措施、工期、重难点问题及其处理措施等施工方案施工准备工作,包括征地拆迁及四通一平(运输道路、电力、通信、给水及场地平整);主要建筑材料、道砟、轨道工程的备料;铺轨基地、制(存)梁场等与主体工程配合的大型临时工程的修建;大型施工设备的准备情况等主要工程,包括路基、桥涵、隧道(含明洞)、铺架工程(有砟轨道的铺轨及铺砟、无砟轨道混凝土道床、架梁)、房屋、通信、信号、信息、电力、电力牵引供电和其他运营生产设备及建筑物(可分项说明)等的施工方法、顺序、进度、工期和采取的措施,以及施工采用机械化、工厂化的情况.
联调联试及运行试验组织方案,包括进行联调联试的基本条件,联调联试及运行试验的工期安排等资源配置方案主要材料的来源与供应当地材料的来源与供应,包括运输方法、供应范围、供应数量等改建铁路中利用拆除工程材料的意见分年度完成的主要工程量及静态投资(表格说明)分年度需要的主要材料数量(表格说明)分年度需要的主要劳动力、机具数量(表格说明)管理措施解决施工与行车干扰的措施(改建既有线),主要包括解决施工对通过能力影响所采取的必要措施;充分利用行车间隙时间(含封锁线路时间)合理组织施工的意见;保证行车和施工安全所采取的防护措施工期保证措施施工环保措施,主要包括保护大气环境、水质、生活环境、生态等措施施工安全保证措施,主要包括保证安全的现场管理及技术措施附表一、主要工程数量(汇总)(对照)表二、主要人工、材料、施工机械台班数量(汇总)表三、大临和过渡工程汇总(对照)表附图一、总体施工组织形象进度图二、施工总平面布置示意图三、重大临时辅助设施(制(存)梁场、铺轨基地、轨道板(双块式轨枕)预制场)布置示意图第二十四篇总概算说明一、概述(一)设计依据、范围(二)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编制范围(建设名称、起迄点、里程、正线长度及相关工程等)二、编制依据逐项说明编制依据的规章、办法、协议、纪要及公文等,以及可行性研究审批的投资估算情况.
三、总概算编制单元划分四、各项工程静态概算及费用的编制(一)征地拆迁(采用资料的来源及分析指标的情况)(二)正式工程1.
编制单元2.
编制深度3.
人工单价(采用的基期和编制期工费标准及依据)4.
料价(采用的基期和编制期价格标准及依据)5.
机械台班单价(采用的基期和编制期价格标准及依据)6.
水、电单价(采用的基期和编制期价格标准及依据)7.
运输及装卸费单价(采用的各种运输单价、装卸费单价及其依据)8.
施工措施费(采用的费率及依据)9.
特殊施工增加费(采用的费率及依据)10.
间接费(采用的费率及依据)11.
税金(采用的费率及依据)12.
设备购置费(采用的设备预算价格的标准及依据)(三)大型临时设施和过渡工程费(编制深度及依据)(四)其它费用(计算的资料来源和采用的费率、费用标准及依据)五、基本预备费(采用的费率及依据)六、动态概算费用(一)工程造价增长预留费(采用的费率及依据)(二)建设期贷款利息(采用的利率及依据)七、机车车辆购置费、动车组购置费(费用计算依据)八、铺底流动资金(采用的费用标准及依据)九、概算总额及技术经济指标分析(一)概算总额及每正线公里指标(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分析(说明各类工程费用所占比重,对一些突出偏低、偏高的费用的指标应说明原因)(三)与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总额的对照分析(可从①工程范围变化②执行标准规范③主要方案和规模变化④物价水平等方面逐项类别、分章节编制投资对照分析表,并对变化原因加以说明和分析)一、总概算汇总表(编有几个总概算表时附)二、初步设计总概算与可行性研究总估算对照表三、总概算表四、综合概算汇总表五、初步设计综合概算与可行性研究综合估算对照表六、综合概算表七、单项概算表八、主要材料平均运杂费单价分析表(供审查用,不附在文件内)九、补充单价分析表(供审查用,不附在文件内)十、主要材料预算价格表十一、技术经济指标统计表Ⅳ施工图第一篇总说明(注)说明一、概述(一)设计依据(二)设计范围(含相关工程)及设计年度(三)初步设计及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及防洪影响评价报告的要点及执行情况(四)枢纽概况1.
枢纽地理位置和径路及其在铁路网中的意义与作用2.
自然特征(概述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动参数区划、气象、水文、水土流失及有关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文物古迹、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等)(五)枢纽在(拟)建项目概况(六)勘测设计经过二、经济与运量(一)枢纽内经济特征简述(二)路网构成(三)枢纽货物运输量、旅客列车对数汇总表(四)远景枢纽总运输量三、铁路主要技术标准(一)枢纽衔接线路及枢纽内线路的铁路主要技术标准(铁路等级、正线数目、设计速度、正线线间距、最小曲线半径、限制坡度(最大坡度)、牵引种类、机车类型、牵引质量、到发线有效长度、闭塞类型、以及机车交路和建筑限界等)(二)枢纽衔接的客运专线、城际铁路的铁路主要技术标准(铁路等级、正线数目、设计速度、正线线间距、最小曲线半径、最大坡度、牵引种类、列车类型、到发线有效长度、调度指挥方式、列车运行控制方式及建筑限界等)四、运输组织(一)客运组织(客站分工、旅客列车开行方案)(二)货运组织(与相邻编组站分工、行车量、车站工作量)(三)枢纽内区间通过能力(四)机构、管辖范围及定员五、站场(一)枢纽概况(二)枢纽内车站概况(三)站场主要设计原则(四)接轨站、区段站、编组站、主要客运站及其它大站分站说明(五)联络线或疏解线布置(六)站线轨道(七)站场路基(八)站场用地六、线路七、迁改八、轨道九、路基与土地利用十、桥涵十一、隧道十二、电力十三、牵引供电十四、机务设备十五、车辆设备十六、动车组设备十七、给水排水十八、通信十九、信号二十、信息二十一、灾害监测二十二、房屋建筑二十三、环境工程二十四、消防设计二十五、施工安全风险防范二十六、重点大型临时工程二十七、总预算一、设计文件及电子文件组成、分发单位及份数表(装订在说明书目录之前)二、图纸目录附图一、枢纽地理位置图(装订在说明书目录之后)二、枢纽总布置示意图(装订在枢纽地理位置图之后)注:1.
根据实际情况,本篇可分为三册发送文件,第一册为一~十一、第二册为十二~二十六、第三册为二十七2.
本篇五~二十五主要说明设计内容及工程情况第二篇站场第一章站场说明一、初步设计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二、设计说明(一)枢纽及车站概况(二)站场主要设计原则(三)接轨站、区段站、编组站、主要物流中心、客运站及其它大站分站说明(车站位置、布置形式、股道、主要客货运设备、排水、用地及拆迁、施工过渡方案及防护)(四)联络线或疏解线布置(五)站线轨道(六)站场路基(七)站场排水(八)站场用地(九)主要工程数量说明(十)改移沟渠说明(由七、改移沟渠说明移到此处)(十一)改移道路说明(由八、改移道路说明移到此处)(十二)与其它专业接口设计说明三、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措施四、施工注意事项五、运营注意事项六、施工安全风险防范(一)保证施工和安全的技术措施意见(二)防范安全事故的指导性意见(三)改善安全作业环境和安全施工的措施意见(四)在营业线施工期间保证安全运营的措施意见(五)采用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时,保障施工作业人员安全和预防安全事故的措施意见(六)职业病防护的措施意见、附图按《新建(改建)铁路的文件组成与内容》施工图第七篇第一章、附图的内容编制第二章客货运机械设备及其它参照《新建(改建)铁路的文件组成与内容》施工图第七篇第二章的内容编制第三篇线路第一章线路说明一、初步设计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二、枢纽内线路概况(枢纽范围、衔接枢纽的线路名称等)三、枢纽内主要线路(含正线、迂回线、联络线等)的铁路主要技术标准四、设计说明(总的工程情况、设计内容、采用的先进技术及其它必要的说明)五、线路施工过渡方案说明六、施工注意事项七、运营注意事项八、安全风险管理(新增)九、安全施工的措施(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措施)、附图按《新建(改建)铁路的文件组成与内容》施工图第二篇第一章、附图的内容编制第二章工务有关设施参照《新建(改建)铁路的文件组成与内容》施工图第二篇第一章的内容编制第四篇轨道说明一、初步设计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二、枢纽地区线路概况(枢纽范围、衔接枢纽的改建、新建线路、既有轨道情况)三、设计说明(总的工程情况、设计内容、工程数量、采用的先进技术及其它必要的说明)四、施工注意事项五、运营注意事项六、安全风险管理(新增)七、安全施工的措施(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措施)、附图按《新建(改建)铁路的文件组成与内容》施工图第三篇、附图的内容编制第五篇路基与土地利用第一章路基说明一、初步设计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二、设计说明(总的工程情况、一般及个别设计工点设计内容、取弃土场及填料说明、工程数量说明、与其它专业设计接口说明、采用的先进技术及其它必要的说明)三、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措施四、工点目录表五、工程数量对照表(列初步设计与施工图枢纽内路基主要工程数量,并进行说明)六、施工注意事项七、运营注意事项八、安全施工的措施(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措施)、附图按《新建(改建)铁路的文件组成与内容》施工图第四篇、附图的内容编制第二章绿色通道参照《新建(改建)铁路的文件组成与内容》施工图第四篇第二章的内容编制第三章土地利用说明一、初步设计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二、用地设计说明三、枢纽地区用地概况、用地总数四、补充耕地(含复垦)措施说明、附图按《新建(改建)铁路的文件组成与内容》施工图第四篇、附图的内容编制第六篇桥涵说明一、初步设计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二、设计说明(总的工程情况、设计内容、工程数量、采用的先进技术及其它必要的说明)三、桥涵与其他专业设计接口的说明注:为了实现系统优化、工程整体最优,在与其他专业接口设计中,专业所采取的措施.
四、景观设计、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措施五、施工注意事项(施工方法及其它)注:结合场地条件、施工机械水平、材料水平,尽可能地实现信息化、机械化、工厂化、标准化.
六、运营注意事项(含大型或特殊结构桥梁使用、养护、维修及运营)七、安全施工的措施(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措施)要结合专业特点及本项目具体工点方案有针对性的提出安全施工的注意事项及风险防范措施.
1.
一般性、原则性的风险防范措施,如基础、墩、梁施工时的措施,基坑防护、管线干扰、可能的沉降影响等;2.
针对风险管理报告中识别出的具体工点,给出切实可行的风险防范措施.
八、安全风险防范参照《铁路建设工程风险管理技术规范》办理、附图按《新建(改建)铁路的文件组成与内容》施工图第五篇、附图的内容编制第七篇隧道参照《新建(改建)铁路的文件组成与内容》施工图第六篇内容编制第八篇电力(调整)说明编制依据本项目的初步设计批复现行的规范和标准项目有关会议纪要、公文工程范围与界面划分工程范围(项目的工程范围)设计范围(本文件设计范围)系统集成范围工程界面划分(与相关工程或不同标段之间)工程概况主体工程概况气象和自然条件初步设计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审批意见执行情况既有或相关工程的供电设施情况电力供电系统施工设计说明外部电源及电源线路电力供电系统方案发、变、配电所高、低压电力线路室外照明及控制方式电力远动系统机电设备监控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其他自动化系统或装置动力、照明供电和配线无功补偿防雷、接地主要设备、材料的关键技术条件(变压器、调压器、开关柜、补偿设备、自动化设备、操作电源、远动设备、电力电缆等)节约能源及环境保护措施节约能源措施环境保护措施维护维修设施、备品备件及设备工器具配置说明接口工程设计原则及界面划分与外部门的接口与非四电专业的接口与四电专业的接口新旧结合、共线共用设施的方案和接口处理原则影响铁路建设的电力线路等处理施工供电永久和临时工程结合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施工注意事项安全与文明施工的措施(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文明施工的措施)运营注意事项主要工程数量表主要设备数量表主要材料数量表电力线路迁改工程数量汇总表采用标准图、通用图一览表甲供物资、设备一览表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图纸目录施工图设计文件附图目录(满足工程招标需要)施工期拟深化设计供图说明(满足全部施工需要)附图图纸类别出图时机说明施工图设计文件附图报装或设备招标后一、系统总体方案图(一)全线供电示意图(二)全线远动系统示意图二、发、变、配电所(一)总平面布置图,比例1:200或1:500(二)电气主接线图(三)室内设备平面布置图,比例1:50~1:200(四)室内设备布置断面图,比例1:20~1:100(五)室外变、配电设备平面布置图,比例1:100~1:500(六)室外变、配电设备布置断面图,比例1:20~1:100(七)设备基础平面布置图,比例1:100或1:200(八)架构组装图及零部件图,比例1:20或1:50(九)二次接线图(十)端子排接线图(十一)屏面布置图(十二)自动化装置配置图(十三)所用交、直流电源系统图(十四)电缆布置及电缆清册图(十五)照明及动力配线图(十六)防雷、接地图三、电力远动系统(一)远动系统构成图(二)电力调度中心(主站)网络结构图(三)电力调度中心(主站)平面布置图(四)电力调度中心(主站)供电系统图(五)电力调度中心(主站)供电平面图(六)电力调度中心(主站)防雷、接地平面图(七)远动装置外部接线图(八)远动装置端子排接线图(九)远动装置供电及接地图四、电源线路(一)外部电源报装线路径路图施工图文件前已完成报装和规划审批的不附此图(二)线路平面图施工图文件前已完成报装和规划审批的改为随施工设计文件附图(三)复杂地段断面图(四)复杂地段电缆敷设图(五)非标准杆塔图(六)导线安装曲线或安装表(七)设备安装图(绝缘子、防震、柱上设备)(八)防雷、接地图五、站内电力线路(一)线路平面图,比例1:1000或1:2000(二)线路供电系统图(三)复杂地段电缆敷设图(四)非标准杆塔图(五)室外开关箱图(六)站场照明控制系统图六、贯通线路及区间其它电力线路(一)线路平面图(二)复杂地段断面图(三)复杂地段电缆敷设图(四)非标准杆塔图(五)导线安装曲线或安装表(六)设备安装图(绝缘子、防震、柱上设备)(七)防雷、接地图七、动力配线(一)平面布置图(二)配电系统图(三)复杂动力设备电气主接线及控制接线图(四)设备安装图(五)防雷、接地图八、室内、外照明(不含超高层建筑)(一)平面布置图(二)非标准灯塔、灯桥图(三)配电系统图及控制接线图(四)防雷、接地图九、自动控制(一)控制系统图或框图(机电设备监控、火灾报警、智能照明控制、消防,风机、水泵等电气传动装置及设备)(二)系统监控信息点配置表(三)控制室设备平面布置图(四)供电及接地系统图(五)控制设备外部接线图(六)各控制系统相关楼层平面布置图第九篇牵引供电参照《新建(改建)铁路的文件组成与内容》施工图第九篇内容编制第二章接触网说明一、初步设计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二、设计说明(总的工程情况、设计内容、设计依据(包括批准项目的依据文件、执行的相关主要规范和标准、相关的会议纪要、协议及文函等)、工程数量、设备数量、采用的先进技术、接口配合说明、过渡工程说明及其它的必要说明、与枢纽相关的既有接触网情况、电分相和分场分束供电设置情况,接口(配合)设计及分界处预留情况说明)三、施工注意事项四、运营注意事项包括6C监测数据及信息化五、安全施工的措施(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措施)一、工程数量表二、主要设备数量表三、主要材料数量表四、采用的标准图、通用图一览表五、甲供物资、设备一览表六、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七、图纸目录八、设计采用的依据图纸资料目录清单(有效版本)附图一、站场接触网平面布置图二、区间接触网平面布置图三、隧道内悬挂平面布置图四、供电线平面布置图五、接触网与土建部分接口设计安装图六、接触网支柱基础设计图七、支柱设计图八、单腕臂安装图九、双腕臂安装图十、隧道内悬挂安装图十一、下锚补偿安装图十二、设备安装图十三、悬挂安装图十四、接地预埋设施及其回流端子设备安装图十五、硬横跨安装图十六、零件图十七、供电分段示意图十八、接地和回流系统图十九、其它第十篇机务设备第一章普速机务设备说明一、初步设计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二、设计说明(总的工程情况、设计内容、设备数量、采用的涉及安全设备及先进技术等的必要说明)三、环境保护措施四、节约能源措施五、风险管理措施六、施工注意事项七、运营注意事项八、安全施工的措施(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措施)一、机械设备数量表(按各段所、所属车间、场、所、救援分列,利用既有设备应注明)二、采用标准图、通用图一览表三、甲供物资、设备一览表四、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五、图纸目录附图一、机务段(所)总平面布置图(含站段关系示意图、房屋表、股道表、室外主要设备及构筑物表、设计主要技术指标表,并标明股道间距、坡度、高程、房屋位置与开向、室内高程、道路、围墙、绿化及风玫瑰图等),比例1:1000二、整备各车间设备平面布置图(含设备和基础外形尺寸、相互间距、设备表、房屋开向及供水、风、蒸汽、电的位置等),比例1:50或1:100三、车库及其它车间设备平面布置图(有起重设备的车间附剖面图,其它车间必要时附.
含设备及基础外形尺寸、相互间距、设备表、房屋开向及供水、风、蒸汽、电的位置等),比例1:50或1:100四、室内、外生产管路图(含平、剖面图,复杂管系应绘原理图及立体图),比例1:100或1:200五、生产辅助房屋及办公房屋平面布置图,比例1:200或1:300六、室外管线综合布置图(复杂时附,管线交叉处应绘大样图,并标明相互尺寸),比例1:500或1:1000第二章动车组机务设备(新增)说明一、初步设计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二、设计说明(总的工程情况、设计内容、设备数量、采用的涉及安全设备及先进技术等的必要说明)三、环境保护措施四、节约能源措施五、风险管理措施六、施工注意事项七、运营注意事项八、安全施工的措施(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措施)一、机械设备数量表二、采用标准图、通用图一览表三、甲供物资、设备一览表四、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五、图纸目录附图一、动车运用车间(车队)设备平面布置图(主要体现设置位置、房间功能、面积等;含设备和基础外形尺寸、相互间距、设备表、房屋开向及供水、风、电的位置等)比例1:100或1:200二、热备机车设施平面布置图(主要体现热备机车存放线、机务用房等;含站段关系示意图、房屋表、股道表、室外主要设备及构筑物表等)比例1:2000或1:1000第十一篇车辆设备说明一、初步设计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二、设计说明(总的工程情况、设计内容、设备数量、采用的先进技术及其他必要的说明)三、环境保护措施四、风险管理措施五、节约能源措施六、施工注意事项七、运营注意事项八、安全施工的措施和施工过渡(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既有线施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措施和施工过渡方案)一、机械设备数量表二、采用标准图、通用图一览表三、甲供物资、设备一览表四、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五、图纸目录附图一、主要车辆设备总平面布置图(含站段关系示意图、房屋表、股道表、室外主要设备及构筑物表、设计主要技术指标表,并标明股道间距、坡度、高程、房屋位置与开向、室内高程、道路、围墙、绿化及风玫瑰图等),比例1:500、1:1000或1:2000二、检修生产车间及各生产分间设备平面布置图(必要时加绘剖面图),比例1:50、1:100或1:200三、其他生产辅助房屋及办公房屋平面布置图,比例1:50、1:100或1:200四、室内、外生产管路布置图(复杂管系必要时加绘管系原理图、立体示意图等),比例1:100或1:200五、列检作业场位置及室外列检设备平面布置图,比例1:1000或1:2000六、列检作业场房屋及室内设备平面布置图,比例1:50或1:100七、室外管线综合布置图(管线交叉处必要时加绘大样图,并标明相互尺寸等),比例1:500或1:1000八、枢纽内铁路车辆运行安全监控系统及车号地面自动识别设备布点示意图九、铁路车辆运行安全监控系统及车号地面自动识别设备探测站位置图,比例1:2000十、铁路车辆运行安全监控系统及车号地面自动识别设备探测站设备平面布置图,比例1:50或1:100第十二篇动车组设备说明:一、初步设计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二、设计说明(总的工程情况、设计内容、设备数量、采用的先进技术及其它必要的说明)三、环境保护措施四、风险管理措施五、节约能源措施六、施工注意事项七、运营注意事项八、安全施工的措施(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措施)一、机械设备数量表(按车间、场、所分列)二、采用标准图、通用图一览表三、甲供物资、设备一览表四、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五、图纸目录附图一、动车段(所)总平面布置图(含站段关系示意图、房屋表、股道表、室外主要设备及构筑物表、设计主要技术指标表,并标明股道间距、坡度、高程、房屋位置与开向、室内高程、道路、围墙、绿化及风玫瑰图等),比例1:500或1:1000二、车库及其它车间设备平面布置图(必要时附剖面图),比例1:500三、其它生产辅助房屋及办公房屋平面布置图,比例1:50、1:100或1:200四、室内、外生产管路布置图(复杂管系必要时加绘管系原理图、立体示意图等),比例1:100或1:200五、室外管线综合布置图(管线交叉处必要时加绘大样图,并标明相互尺寸等),比例1:500或1:1000第十三篇给水排水参照《新建(改建)铁路的文件组成与内容》施工图第十三篇内容编制第十四篇通信第一章通信说明一、工程概况(包括工程范围、车站设置、铁路主要技术标准、运营管理及调度区划概述)二、初步设计及变更设计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如与审查意见不一致,要说明原因和实施方案)三、系统设计说明(含过渡、利旧原则及方案)(一)传输及接入系统(含系统方案及构成、与既有系统的互联互通、系统主要设备配置等)(二)数据通信系统(含系统方案及构成、与既有系统的互联互通、系统主要设备配置等)(三)电话交换系统(含系统方案及构成、与既有系统的互联互通、系统主要设备配置等)(四)移动通信系统(含系统方案及构成、与相关系统以及既有系统的互联互通、系统主要设备配置等)(含室内无线覆盖、站场无线通信等)(五)会议电视系统(含系统构成、网络结构、设备配置以及与既有会议电视网的互联互通等)(六)综合视频监控系统(含系统构成、网络结构、设备类型选定及配置、与相关系统的互联互通等)(七)其它业务系统(含系统方案及构成、系统主要设备配置等)(八)通信电源(含系统方案及构成、系统主要设备配置等)(九)电源及环境监控系统(含系统方案及构成、与相关系统以及既有系统的互联互通、系统主要设备配置等)(十)接地及防雷(含系统方案及构成、系统主要设备配置等)(十一)通信线路(含通信线路类型与容量、芯线或线对运用、敷设方式、引入、接续、盘长、预留、防护措施、交接配线设备、既有通信线路利用等)(十二)设备安装(十三)管线敷设四、与其它专业系统工程的接口五、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及房屋、定员(通信站、通信机械室及通信网管中心的设置,维护(修)机构的设置,通信房屋及定员,备品备件、维修工器具、仪器仪表、交通工具的配备等)六、采用的先进技术七、相关产品认证的有关要求八、风险分析与防范措施九、环境保护措施十、节约能源措施十一、施工注意事项十二、运营注意事项十三、安全施工及过渡的措施(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措施)十四、需要进一步说明的问题一、工程数量表二、设备数量表三、材料数量表四、备品备件配备表五、主要仪器仪表及交通工具配备表六、既有通信设施利用一览表(含通信线路、铁塔、设备等)七、各类电话装设一览表八、采用标准图、通用图一览表九、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十、图纸目录附图一、总图(一)通信网图(二)数据通信系统图(三)电话交换系统图(四)调度通信系统图(五)移动通信系统图(六)会议电视系统图(七)综合视频监控系统图(八)时钟同步系统图(九)传输网管系统图(十)电源及环境监控系统图(十一)传输系统通道分配图(十二)xx系统通道构成图二、通信站及调度所(根据项目情况,需要时附)(一)通信设备运用图(二)通信设备平面布置图及沟、槽、管、线图(三)通信电源及接地系统图(四)通信设备配线计划图(五)配线架盘面布置图三、车站(一)站场通信网图(二)站内电缆通信线路径路及光电缆系统图(三)站房通信设备平面布置及沟、槽、管、线图(四)通信设备配线计划图(五)配线架盘面布置及端子板分配图(六)光电数字回线经路图四、室内无线覆盖系统(一)GSM-R室内覆盖系统图(二)卫星同步信号室内覆盖系统图(三)GSM-R、卫星同步信号室内覆盖通信设备平面布置及沟、槽、管、线图(四)天线安装图五、站场无线通信(一)站场无线通信组织系统图(二)铁塔防雷及接地系统图(三)漏泄电缆安装图(四)天线及馈线安装图注: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图纸可以分册编制,可以增减或归并图纸内容第二章路外通信、广播及其他设施的迁改及防护说明一、初步设计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二、路外通信、广播及其它设施新增情况及处理概况三、必要的设计说明(含工程数量说明)四、施工注意事项五、安全施工的措施(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措施)一、工程数量表(含迁改)二、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第十五篇信号第一章信号说明一、编制依据(一)初步设计批复意见(二)项目有关会议纪要、公文二、工程范围及设计范围三、工程概况与本专业有关的主要工程概况、枢纽衔接情况及相邻工程界面,线路长度、桥隧比例、车站数量及名称、线路里程及速度图表等影响信号系统设计、施工工艺、设备选型等的说明.
四、初步设计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一)审批意见(二)执行情况(若有与审查意见不一致的要说明原因和拟实施的方案)五、既有信号设备概况六、信号系统实施技术方案(一)信号系统构成、总体结构及主要技术原则1.
主要设计原则2.
信号系统构成3.
信号系统总体结构及各子系统间接口情况(二)运输调度指挥系统1.
主要设计原则2.
系统技术方案3.
设备配置4.
组网方案(三)列控系统(客)及区间自动闭塞1.
主要设计原则2.
系统技术方案3.
列控系统地面设备配置(分正线、枢纽地区分别就无线闭塞中心、临时限速服务器、列控中心、应答器与LEU、轨道电路等描述地面设备配置,必要时附ATO说明,必要时附无线调车机车信号和监控系统说明,必要时附自动过分相说明)4.
通道需求(描述安全数据网组网及设备配置情况,无线闭塞中心、临时限速服务器、远程LEU及安全网络等的通道需求及与其它系统接口方案)(四)联锁系统1.
主要设计原则2.
系统技术方案3.
系统设备配置(五)驼峰信号及编组站综合自动化1.
主要设计原则2.
系统技术方案3.
系统设备配置(六)信号集中监测系统1.
主要设计原则2.
系统技术方案(必要时附道岔缺口监测系统方案)3.
系统设备配置(按满足属地化维护的要求,重点说明维修车间、维修工区、车站值班工区/值守点等不同地点设备配置情况)(七)电源设备1.
系统技术方案(描述车站、中继站电源设备配置要求,是否配置UPS、电池及相应配置原则)2.
系统设备配置(分各个车站列表描述电源设备容量、UPS、电池等具体配置要求)(八)信号安全数据网(客)1.
主要设计原则2.
系统技术方案(描述组网结构图,与相邻线接口关系、网络接口、网络管理、IP地址分配原则、网管服务器、网管终端设置方案及网管服务器与网管终端通道方案等内容)(九)道岔融雪(必要时附,说明融雪范围及主要技术要求)(十)防雷接地及电磁兼容七、接口工程设计原则及界面划分(一)与站前专业接口1.
与线路(含轨道)专业接口2.
与站场专业接口3.
与桥梁专业接口4.
与隧道专业接口5.
与路基专业接口(二)与站后专业接口1.
与通信专业接口2.
与电力专业接口3.
与牵引供电、接触网专业接口4.
与灾害监测专业接口5.
与信息专业接口6.
与房建、暖通专业接口八、环境保护措施九、节约能源措施十、施工注意事项十一、运营注意事项十二、安全施工及过渡的措施(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措施)明确过渡原则与方案、利旧结合方案、与相邻线衔接方案,安全施工及防护措施.
十三、维护机构、工器具和备品备件配置、维护管界、信号设备用房及定员十四、主要设备的技术标准说明说明主要设备器材的技术标准、技术条件等要求.
采用新型物资设备的,应在文件中说明采用新型物资设备的必要性和依据,并注明新型物资设备的规格、性能等技术指标和验收标准,以及使用注意事项等内容.
十五、需要进一步说明的问题及建议初步设计批复需进一步研究问题的进展情况,及其它影响设计方案稳定的问题等.
一、工程数量表(含电缆迁改)二、设备及主要材料数量表三、信号布点设计说明(行车专业完成,必要时附)四、采用标准图、通用图一览表五、甲供物资、设备一览表六、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七、图纸目录附图一、车站联锁(含驼峰控制系统)(一)信号设备平面布置图(二)信号室内设备布置图(三)双线轨道及电缆平面布置图(四)信号数据网络结构图,包括CTC/TDCS网、安全数据网(客)、监测网(五)联锁表(六)各种表示盘及其它盘面布置图(采用控制台时需附控制台盘面布置图,必要时附)(七)组合排列表和零散组合类型表(八)站内继电器类型表(九)电路图(十)室内配线图(十一)室外配线图(十二)信号显示及码序关系图(十三)非标准设备安装图(十四)计算机设备系统结构及设备配置图(十五)信号设备防雷、接地系统图(十六)电源需求及回路配置图二、区间信号(一)区间信号平面布置图(含应答器)(二)区间电缆径路及防护图(含贯通地线、综合接地图)(三)列控系统结构图(四)电路图(五)配线图(六)非标准设备安装图(七)区间继电器类型表三、调度集中或列车调度指挥系统(一)枢纽调度集中系统(CTC)或列车调度指挥系统(TDCS)系统结构图(含调度中心设备、车站设备、中继设备、传输通道、回线构成方式及联网设备等)(二)调度所室内设备布置图(三)分机与车站联锁及列控中心结合电路图(四)配线图(五)非标准设备安装图四、其它信号设备(一)信号集中监测系统结构图(二)道口信号设备布置图(三)机车信号检修、测试环线图(四)电路图(五)配线图(六)非标准设备安装图(七)道岔融雪设计图第二章驼峰调速设备及其动力设备说明一、初步设计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二、设计说明(工程情况、设计内容、工程数量、设备数量、采用的先进技术及其它必要的说明)三、环境保护措施四、节约能源措施五、施工注意事项六、运营注意事项七、安全施工及过渡的措施(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措施)一、机械设备及主要材料数量表二、采用标准图、通用图一览表三、甲供物资、设备一览表四、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五、图纸目录附图一、驼峰调速设备及其动力设备总平面布置图二、动力室设备及管路安装图(含平面布置、立体示意图及局部大样)三、室外管路安装图(含平面布置、立体示意图及局部大样)四、机修间设备安装图五、调速器基础图(必要时附)第十六篇信息说明一、初步设计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一)初步设计审批意见(二)执行情况二、设计说明(一)工程概况(线路主要技术标准、调度指挥及运营管理模式、车站及段所设置概况、枢纽内既有信息系统概述、设计分工及范围)(二)设计内容(注1)1.
客票系统(总体构成,车站客票系统功能、构成及设备设置,接入设计,接口设计,安全设计,网络构成设计)2.
旅客服务信息系统(总体构成,分应急管理平台及各系统说明功能、构成及设备设置,接入设计,接口设计,安全设计,网络构成设计)3.
货运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构成及设备设置,接入设计,网络构成设计)4.
行包信息系统(功能、构成及设备设置,接入设计,网络构成设计)5.
动车段(所)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构成及设备设置,接入设计,网络构成设计)6.
综合维修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构成及设备设置,接入设计,网络构成设计)7.
办公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构成及设备设置,接入设计,网络构成设计)8.
公安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构成及设备设置,接入设计,网络构成设计)9.
门禁系统(功能、构成及设备设置)10.
综合布线信息系统(功能、构成及设备设置)11.
其他信息系统(功能、构成及设备设置)12.
电源、防雷及接地13.
接口设计(与其它相关专业接口设计)14.
机构设置及管辖范围15.
采用新技术说明16.
风险管理及环保节能措施17.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问题三、施工注意事项四、运营注意事项五、安全施工的措施(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措施)一、工程数量表二、材料数量表三、设备数量表四、维修仪器、仪表配备表五、备品备件表六、甲供物资、设备一览表七、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八、其它必要的表九、图纸目录表十、主要设备技术要求附图(注2)一、信息系统总体结构图二、各应用系统构成图三、综合布线系统图四、电源系统图五、机房电源及环境监控系统图六、设备平面布置及沟槽管线图七、主槽道平面布置图八、信息机房、配线间及综合监控室、控制台室设备平面布置图九、信息机房、配线间设备接地配线计划图十、站场设备平面布置及光电缆径路示意图注:1.
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增减内容;2.
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可增减或归并附图的内容.
第十七篇灾害监测说明一、初步设计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二、工程主要情况(一)工程概况及线路主要技术标准(二)线路允许速度(含正线、联络线及枢纽)(三)沿线气候及地质情况(四)路基、桥梁、隧道、声屏障及挡风墙等工点表(五)上跨铁路立交桥设计情况(包括设计汽车速速、护栏防撞等级、桥梁宽度、桥面结构、桥梁单双幅情况等)(六)车站正线站台设计情况(七)调度区域划分、维修机构设置及管辖范围(八)既有灾害监测系统情况三、设计说明(一)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及规范(二)系统总体构成(三)系统功能(四)系统设备设置(包括监测设备设置原则及设置地点,监控单元设置地点、类型及数量,监测终端设置地点及数量,线路数据处理设备或铁路局中心系统设备设置情况、系统网络、传输及供电线路(含线路防护)等)(五)互联互通要求(与相关灾害监测系统共享数据的方式、内容,以及调度终端、维护终端需显示的主要内容等)(六)与相关系统的接口(七)电源、防雷及接地1.
电源(含供电方式、交流电源容量等)2.
接地方式及接地装置3.
防雷4.
环境监控(八)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和房屋、定员(九)相关产品生产企业认定或认证许可有关要求四、环境保护措施五、节能保护措施六、工程风险管理七、施工注意事项八、运营注意事项九、安全施工的措施(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措施)一、主要设备技术要求二、工程数量表三、设备及材料数量表四、备品备件五、主要仪器、仪表及交通工具配置表六、采用标准图、通用图一览表七、甲供物资、设备一览表八、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九、图纸目录附图(一)灾害监测系统构成图(二)现场监测设备室外电缆径路图(各监测点现场设备至监控单元间电缆径路图)(三)现场监测设备安装示意图(含风、雨、雪、异物侵限监测系统)(四)地震监测系统布置图(五)灾害监测系统室内设备平面布置图(包含铁路局中心系统或线路数据处理中心、监测终端、监控单元等设备布置,以及室内缆线敷设径路)(六)配线计划图(七)接地系统图(八)灾害监测系统与其他系统接口图1、与信号系统接口图(异物侵限、地震监测系统)2、与牵引变电系统接口图(地震监测系统)(九)异物侵限监测系统原理图注:1.
根据具体情况,可增减或归并图纸的内容2.
根据工程需要,附图中可增加相关专业设计图纸.
第十八篇房屋建筑参照《新建(改建)铁路的文件组成与内容》施工图第十八篇内容编制第三章基础设施维修(建议保留该章内容)说明一、初步设计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二、设计说明(维修机构设置及管辖范围、维修设施功能、规模、工程数量、设备数量及其它必要的说明)三、环境保护措施四、节约能源措施五、施工注意事项六、运营注意事项七、安全施工的措施(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措施)一、维修定员汇总表二、机械设备数量表三、采用标准图、通用图一览表四、甲供物资、设备一览表五、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六、图纸目录附图一、维修机构分布图二、维修设施总平面布置图三、生产车间设备平面布置图四、办公及辅助房屋布置图第十九篇环境工程参照《新建(改建)铁路的文件组成与内容》施工图第十九篇内容编制第二十篇消防设计参照《新建(改建)铁路的文件组成与内容》施工图第二十篇内容编制第二十一篇施工安全风险防范参照《新建(改建)铁路的文件组成与内容》施工图第二十一篇内容编制第二十二篇总预算说明一、概述(一)初步设计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二)编制范围(建设名称、起迄点、里程、正线长度及相关工程等)二、编制依据逐项编制依据的规章、办法、协议、纪要及公文等,以及初步设计审批的概算的情况三、总预算编制单元划分四、各项工程静态概算及费用的编制(一)征地拆迁(采用资料的来源及分析指标的情况)(二)正式工程1.
编制单元2.
编制深度3.
人工单价(采用的基期和编制期工费标准及依据)4.
料价(采用的基期和编制期价格标准及依据)5.
机械台班单价(采用的基期和编制期价格标准及依据)6.
水、电单价(采用的基期和编制期价格标准及依据)7.
运输及装卸费单价(采用的各种运输单价、装卸费单价及其依据)8.
施工措施费(采用的费率及依据)9.
特殊施工增加费(采用的费率及依据)10.
间接费(采用的费率及依据)11.
税金(采用的费率及依据)12.
设备购置费(采用的设备预算价格的标准及依据)(三)大型临时设施和过渡工程费(编制深度及依据)(四)其它费用(计算资料来源和采用的费率及依据)五、基本预备费(采用的费率、费用标准及依据)六、动态概算费用(一)工程造价增长预留费(采用的费率及依据)(二)建设期贷款利息(采用的利率及依据)七、机车车辆购置费、动车组购置费(费用计算依据)八、铺底流动资金(采用的费用标准及依据)九、投资预算总额及技术经济指标分析(一)预算总额及每正线公里指标(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分析(说明各类工程费用所占比重,对一些突出偏低、偏高的费用的指标应说明原因.
)(三)与批准的初步设计概算总额的对照分析(可从①工程范围变化②执行标准规范③主要方案和规模变化④阶段量差等方面逐项类别、分章节编制投资对照分析表,并对变化原因加以说明和分析)一、总预算汇总表(编有几个总预算表时附)二、施工图总预算汇总与初步设计总概算汇总对照表三、总预算表四、综合预算汇总表五、施工图综合预算汇总与初步设计综合概算汇总对照表六、综合预算表七、单项预算表八、主要材料平均运杂费单价分析表(供审查用,不附在文件内)九、补充单价分析表(供审查用,不附在文件内)十、主要材料预算价格表十一、技术经济指标统计表第三部分铁路特大桥(单独立项或单独编制文件)的文件组成与内容Ⅰ预可行性研究说明第一章概述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二、研究工作概述三、主要研究结论综述第二章现状及建桥环境概述一、桥渡区域的跨越条件及其发展前景二、桥渡区域的自然特征(河道特征、水文、地形、工程地质、气象、地震、地质灾害及压履矿产资源、航道等)及其对建桥的适应性和对工程的影响程度(对影响桥址方案的复杂地质条件地段,在认真搜集研究桥渡区域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开展必要的遥感工作后,配合现场踏勘及必要的地质勘探工作,作出工程地质评价)三、建桥处的社会情况(地理位置、村镇居民点、重大建筑物、文物古迹、水利电力设施、港口码头、锚地、农林用地、工业布局和对桥梁建设有影响的建筑物现状、规划等区域环境资料、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植物等资料)四、与邻近的交通方式(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衔接状况及可能的相互影响第三章建设的必要性一、铁路建设项目(和跨河地段建桥)对发展国民经济及其在路网中的意义、作用和地位(含邻近区域内城乡经济发展和客货运量的影响)二、未来路网发展对拟建桥梁通过能力需求的预测三、比较方案(轮渡、水下隧道)的可能性研究(按项目具体情况确定)四、建桥必要性和优越性的综合论证及建设时机第四章主要技术标准和建设规模根据铁路项目的类别,论证主要技术标准、建设规模,含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研究公铁合建方案,并提出主要设计原则的初步意见第五章桥址选择与初拟建桥方案根据建桥环境及相关条件进行桥址选择,并根据桥梁的功能与作用初拟建桥方案.
含主要工程数量、配套工程名称及工程数量第六章相关工程及外部协作条件第七章工程实施对环境的影响第八章概略施工组织方案与预估算一、概略施工组织二、投资预估算(参照《新建(改建)铁路文件组成与内容》中的有关篇章编制)三、工期第九章投融资方案及经济评价一、资金筹措二、经济评价(不单独进行经济评价,将有关指标汇入全线,由全线总体单位对全线建设项目提出综合评价)第十章研究结论第十一章省、市、自治区、军区及有关部门意见第十二章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各方案主要工程数量汇总表二、各方案投资预估算表三、与预可行性研究结论有关的初步论证及研究资料四、图纸目录附图一、桥址地理位置图(示出线路走向方案和主要控制点)二、桥址位置图(图中标明各桥址比较方案的位置与两岸线路接线方式和有关水工建筑、港口码头、锚地、交通、电讯设施、文化古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及其他重要工农业建筑的关系)比例1:10000~1:50000三、水文、工程地质等基础资料的简略成果图四、初拟桥式方案示意图(供决定技术方案和估价用)与配套的相关工程示意图Ⅱ可行性研究第一篇说明书第一章概述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二、预可行性研究(项目建议书)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项目建设的历史背景四、研究工作概况五、研究的主要结论(一)建桥的必要性(二)技术上的可行性(包括建议桥址,主要技术标准、建设规模、主要设计原则、主要桥式方案和采用的新技术)(三)投资估算及合理工期第二章需求预测和拟建规模的评述一、既有铁路网的构成、区域交通网运输现状及对铁路运输的需求二、建设项目所经地区和桥渡区域的经济特征(工农业建设和社会经济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并说明在路网发展中的地位及建成后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三、建设项目的客货运量四、建桥的必要性五、建议的建设规模和建桥标准的合理性第三章建桥条件与桥位选择如在预可行性研究中或项目建议书中已确定桥址,可在已定的桥址范围内进行桥位选择一、各桥位方案的综述(概述各桥位的地理位置与线路走向及环境敏感区的关系,比较详尽地搜集有关桥渡河段河道、水文、地形、工程地质、气象、地震、地质灾害、压覆矿产资源、航道、港口码头、锚地和附近对桥渡有影响的农田、水利设施和重要的建筑物现状与规划等环境状况资料)(一)河道(流域面积,河流特点、桥渡河段河床稳定程度和流量变化情况,堤防标准、防洪要求及其在防汛中所处的地位等)(二)水文(断面、水位、流量、流速、流向、冰凌、潮汐、波浪影响,冲刷深度,农田水利设施和上下游是否有影响桥渡的水工建筑物及其运用条件等资料.
在对河道、水文具体研究后要对桥渡河段的河道稳定性、河床演变情况及趋势、建桥与河道内相关建筑物的相互影响作出评价,一般应进行防洪影响评价,必要时应做河床演变分析、水文分析计算、数学模型试验或物理模型试验等专题研究)(三)工程地质(区域地质构造、经初测查明的岩层产状、地层岩性及其物理力学性质以及对桥位选择起控制作用的地质因素和对桥梁基础类型选择有影响的因素)(四)气象(风向、风力、风速、年、月、日最高、最低和平均气温以及温度、雨量、有雾天数、霜冻期等)(五)地震(除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提供外,还应按《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有关要求对桥梁工程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六)地质灾害,压覆矿产资源(泥石流、滑坡、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岩溶、崩岸及压履矿产资源的种类、范围、程度)(七)航运(航道等级、通航条件、船舶种类、船舶流量、上下水航线、港口码头、锚地分布,跨越通航河流的应做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必要时还应进行船舶通航数值模拟、实船试验等专题研究)(八)环境敏感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文物古迹、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植物等)二、各桥位方案社会情况(各桥位处附近的城市、村、镇分布、工农业建设和经济现状及发展规划,重要建筑物、农、林布局与文化古迹等对桥位选择的制约程度和征用难度,预测建桥后可能发生的变化)三、各桥位方案交通运输情况(分析各桥位处水陆交通运输现状、衔接状况与发展趋势,预测建桥后可能扩展的道路规划、交通吸引范围和运输量)四、有关部门的意见和要求(水利、航运、公路、城市规划、土地、矿产、文物、环境保护和地方政府、军区等对桥位的意见和要求)五、桥位方案比较和建议桥位(评述各桥位处建桥对政治、经济、国防、施工、运营、管理、环境保护、地质灾害、压履矿产资源等方面的影响和优缺点,并就水文、工程地质、通航、桥长、孔跨布置、工程难易、工程数量、两岸接线长短等条件,结合桥梁功能要求与经济效益进行比选)第四章主要设计原则和主要桥式方案比选一、主要设计原则二、主要桥式方案比选和建议意见(根据桥位处水文、工程地质条件、通航要求和科技发展政策,具体分析与处理有关单位意见后,初步拟定桥梁总体设计和可供比较的、能控制造价的主要桥式方案、墩台基础类型的选择和相关配套工程)三、对电力、通信、信号、电气化等过桥方式和临时与永久供电、供水的建议第五章灾害监测及基础设施维修一、灾害监测二、基础设施维修第六章相关工程及外部协作条件一、相关工程二、外部协作条件第七章土地利用(全线统一考虑,摘录跟本桥相关内容)第八章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及节约能源一、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全线统一考虑,摘录跟本桥相关内容)二、节约能源(全线统一考虑,摘录跟本桥相关内容)第九章施工组织方案意见及投资估算一、施工组织方案意见:建筑材料的分布情况及采运条件,制约整个工程工期、质量、造价的关键环节,提出合理的施工工期以及实施方案,跨海工程需结合已经实施的项目进行施工组织分析,重点分析施工方案可行性及合理性.
二、投资估算(一)主要工程数量和主要劳、材、机数量(二)用地和拆迁概数(三)投资估算(参见《新建(改建)铁路的文件组成与内容》的有关篇章)对于特殊施工环境(例如跨海工程)或工程结构类型在铁路工程上首次采用的桥梁形式,若现有铁路工程造价体系无相应计算标准,可借鉴其他已建、在建工程或其他行业已有的标准等资料进行分析,合理确定投资规模.
第十章投融资方案与经济评价一、投融资方案二、经济评价(不单独进行经济评价,将指标汇入全线,由全线总体单位对全线提出经济评价(含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第十一章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第十二章拟采用的"四新"及科研、试验项目的意见拟采用的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和需进行科学研究及试验项目的意见第十三章研究结论第十四章省、市、自治区、军区及有关部门意见第十五章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防洪影响评价、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以及河床演变分析、水文分析计算、水工模型试验、实船试验等其他基础专题研究成果资料.
二、安全风险评估(含相关工程)(如需要)三、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及评估(全线统一考虑)四、地震安全性评价(全线统一考虑或本桥单独专题)五、环境影响评价、地质灾害评估、文物调查、土地预审、压履矿产资源评估等(全线统一考虑)六、其它有关的论证和研究资料七、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第二篇附图一、图纸目录二、主要工程数量表三、桥渡位置图(标明线路走向、重要控制点,桥址位置及其与邻近的其他建筑物或水利、航运、航空、电力、通信等设施布局的关系)比例1:10000~1:50000四、桥址平面图(标明桥渡河段比较和建议桥位的位置,两岸线路的联接方式,河流流向及历年河道变迁情况,上下游现有或规划的水工建筑物和其他港口,码头设施位置以及线、桥工程分界点等关系)比例1:1000~1:10000五、水文成果汇总图(应包含水位、流量频率曲线图,计算依据站的水文特征值统计表、工可阶段冲刷计算成果等)六、特征年水位过程线图七、洪、中、枯水各级流量下水流流速、流向以及船筏走形线图八、桥址工程地质纵断面图,比例横1:100~1:5000,竖1:50~1:500,必要时附地质平面图或基岩地质图,比例1:200~1:10000九、主要桥式比较和建议方案图,比例:1:1000或1:2000十、主要结构施工方案图(必要时附)十一、施工场地布置概图(含大型临时工程,必要时附),比例1:5000~1:10000十二、施工进度概图(必要时附)第三篇地勘及测量成果第四篇总估算一、主要劳、材、机数量汇总表二、砂、石料产地及单价调查与运输方案表三、征地、拆迁概数表四、配套工程估算表五、主要施工机具设备表六、投资估算表Ⅲ初步设计第一篇说明书第一章概述一、设计依据、范围及设计年度二、可行性研究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勘测设计经过四、采用的线路方案、桥位位置、建设规模、铁路主要技术标准(公铁两用时应有公路主要技术标准)、设计原则和有关规范五、与有关部门商定、落实的情况第二章基础资料一、地理位置、河流特征、社会情况资料(桥位的地理位置与线路方案、环境敏感区的关系及协调情况,河流流域、河段特征,建桥与邻近城镇、农田、水利、交通设施及规划、重要建筑物等关系)二、水文资料(经进一步调查、勘测、分析、协调、计算后,需修改、增补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各研究专题成果.
跨越通航河流的还应开展通航安全评估专题,必要时还应进行桥墩局部冲刷、基础波流力、岸坡防护、防洪专项设计、桥墩防撞设计等专项研究)三、工程地质资料(经定测详细查明的河床及墩位附近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及其物理力学性质.
对可行性研究中的地质资料,如地质构造、地质特征、承载能力和地震液化深度等结论需研究、完善、调整和重新评定的资料)四、科研、试验资料(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的理论、试验研究、论证、验证等资料以及科研成果与使用要求),对技术复杂的桥梁,应进行抗风、抗震及车桥耦合共振等科学研究五、其它补充资料(补充新获得的气象、地震、航运、航空、水利规划,城市规划等资料)第三章桥梁总体设计根据线路方案,建设规模、桥梁的功能要求,有关的铁路主要技术标准和设计原则,结合桥渡区域的客观条件,论述桥梁的总体设计原则、布局、方案,新技术、新工艺、新结构、新材料的采用,外部条件含环境保护的协调、处理和配套以及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相适应的情况,论证选定的布局、桥长、孔跨布置、导治建筑物与防护工程包括防治地质灾害措施和抗震措施的合理性和正确性)第四章桥式方案比较各方案的选择、布置、和不同桥式的上、下部结构的比较、优化第五章建议方案的评述一、桥式布置及平纵断面二、墩台及基础三、上部结构及特殊结构四、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含内容、作用及应采取的工艺和措施)五、导治建筑物、其他水工设施和防护措施(含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第六章耐久性设计第七章灾害监测及基础设施维修一、灾害监测二、基础设施维修第八章其他设计一、消防设计二、电力、通信、信号、电气化等过桥方案、综合接地及桥上照明三、工务、公安房屋(房屋布置、结构设计、给排水及污水处理方案)四、公铁合建桥梁分叉段安全防护设计(如有)第九章绿色通道及土地利用一、绿色通道二、土地利用第十章相关工程河道工程补偿设计、堤防加固设计、防撞设施、航标配布及助航设施、健康监测等第十一章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包括必要时的声屏障设计第十二章施工风险安全防范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意见,需明确重点监控的结构及部位第十三章迁改工程通讯、信号、电力电缆、国防电缆及地下管线等迁改第十四章施工组织设计意见一、全桥施工场地总平面布置(桥址地形、桥梁中线、河道流向、施工分区及队伍布置、大型临时工程、中心混凝土工厂、砂石堆放场、制梁场、存梁场、预拼场、施工场内运输动力、供水系统及与场外已有公路、铁路、码头、货场、动力网、供水网等的衔接情况)二、主要工程或主要结构施工方案(含施工方法和步骤、施工辅助设施、施工机具的配备和布局等)三、砂石料源、土源和成品、半成品的产地、产量、质量及运输方法四、施工总工期和关键工程的控制因素及安排五、跨海工程需结合已经实施的项目进行较为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确保施工方案可行性及合理性.
一、主要劳动力、材料数量、成品或半成品数量、主要施工机具设备等数量表二、征、租用地表(包括复垦数量)三、拆迁建筑物数量表和电力、通信及其他管线设施表四、辅助工程数量表(包括水土保持、地质灾害防护工程数量)五、新技术及重大科研试验项目表六、砂、石料源及土源调查表七、已有或采用的科研成果资料八、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第二篇附图(单独成册)一、图纸目录二、主要工程数量表三、桥位平面图(绘明线路中心线、桥梁平面、导治建筑物或其他防护工程平面、地形、附近重要建筑物设施位置及其他控制点位置,有文物遗迹者示出文物的可能位置、范围,涉及环境敏感区的要标出环境敏感区的位置、范围)比例1:1000~1:10000四、修正水文成果图五、桥位工程地质图,比例1:1000~1:10000六、桥位工程地质纵断面图,比例横1:100~1:5000,竖1:50~1:500七、桥式方案比较图,比例1:1000或1:2000八、建议桥式方案图(图上标出采用新结构的部位),比例1:1000或1:2000九、上、下部结构的比较方案和建议方案图,比例1:50~1:200十、特殊结构设计图,比例1:10~1:200;预应力布置图,比例1:10~1:200十一、新技术、新设备、新结构、新工艺设计图(含新结构安装图及施工步骤图),比例1:10~1:200十二、导治建筑物、地质灾害防治建筑物或其他附属工程设计图十三、桥梁照明、电力、通信、信号、电气化及防灾监控等有关设计图十四、工务、公安房屋布置图(含排水、污水处理方案,不含职工宿舍、生活区,但含单身职工宿舍)十五、施工组织设计图十六、征、租用地及拆迁建筑物平面图(含电力、通信等设施),比例1:500~1:10000十七、防灾监控设计图十八、检查维修设计图十九、主桥及重点工程施工进度图第三篇地勘报告及测量成果(单独成册)第四篇总概算(单独成册)说明一、编制范围二、编制依据(一般规定、定额、人工单价、料价、水价、电价、运输及装卸费单价等)三、各项工程静态投资概算及费用的编制(施工准备、正式工程、编制单元、编制深度、价差、施工措施费、特殊地区施工增加费、间接费、税金、设备购置费,含安全施工费用)四、动态概算费用(工程造价增长预留费、建设期贷款利息)、铺底流动资金等的编制五、概算指标分析(对各类工程费用所占比重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扼要分析,对一些突出偏高、偏低费用和指标应说明原因)六、概算总额,技术经济指标分析,概算总额与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总额的对照分析七、对于特殊施工环境(例如跨海工程)或工程结构类型在铁路工程上首次采用的桥梁形式,若现有铁路工程造价体系无相应计算标准,可借鉴其他已建、在建工程或其他行业已有的标准资料进行分析,合理确定投资规模.
一、总概算表、综合概算表、单项概算表、安全施工费用表、补充单价分析表、甲供物资、设备一览表,以及初步设计总概算和综合概算与可行性研究总估算和综合估算对照表二、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Ⅳ施工图第一篇说明书第一章概述一、初步设计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二、全桥工程概况三、主要技术标准和规范四、采用特殊结构或新结构的设计要点和批准的特殊设计指示或细则第二章基础资料一、水文资料(经试验验证或进一步需要修改初步设计成果时或施工中需增加考虑的水文条件时才附,应进行施工期基础冲刷、波流力研究)二、地质资料(经补充定测详细查明的河床与墩位所在处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和从地质角度建议的持力层部位与高程,以及对初步设计中提供的地质成果资料需要补充、完善或重新评定的资料)三、科研试验资料(如结构试验、工艺试验、理论推演等科研成果及其认证资料和使用要求)第三章桥梁总体设计第四章桥梁上部结构第五章桥梁下部结构第六章科研项目落实情况第七章绿色通道及土地利用一、绿色通道二、土地利用第八章耐久性设计第九章灾害监测及消防设计一、灾害监测二、消防设计第十章导治建筑物和地质灾害防治构筑物(必要时附)第十一章永久用水、用电及桥梁照明、电力、通信、信号、电气化的设计概况第十二章工务、公安房屋及设施第十三章环境工程对环境影响评价及水土保持批复意见执行情况第十四章施工、养护注意事项包括施工监测安排或建议及运营期维修检查设备,必要时含健康监测第十五章施工安全风险防范(安全施工及劳动安全卫生)一、安全施工的措施(考虑周边环境、邻近工程、重点部位和环节、营业线运营、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等因素,提出安全施工及安全运营的措施)二、劳动职业病及传染病等防范第十六章迁改通讯、信号、电力电缆、国防电缆及地下管线等迁改一、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二、采用标准图、通用图一览表第二篇图纸一、图纸目录二、全桥平面布置图,比例1:1000~1:10000三、全桥总布置图,比例1:1000或1:2000四、桥位工程地质图(修正,必要时附),比例1:1000~1:5000五、桥位工程地质纵断面图(修正),比例横1:100~1:5000,竖1:50~1:500六、桥墩、台工程地质图(视具体情况附)七、上部结构详图八、桥墩、台结构详图九、桥墩、台基础结构详图十、预应力布置图,比例1:10~1:200十一、上下部结构钢筋图,比例1:10~1:100十二、新技术、新设备、新结构、新工艺设计图十三、桥梁照明、电力、通信、信号、电气化等有关设计图十四、导治、防护建筑物(含地质灾害防治、声屏障设计)及其他附属工程(含检查、维修设施)设计图(必要时附)十五、永久征地图十六、桥头建筑物设计图(必要时附)十七、主要结构施工方法及步骤示意图十八、防灾监控设计图十九、健康监测设计概图(如必要)二十、检查维修及消防设计图二十一、工务、公安房屋设计及给排水、污水处理设计图第三篇地勘报告及测量成果(单独成册)第四篇总预算参照本编制办法《新建(改建)铁路的文件组成与内容》中的有关篇章内容编制第四部分大型站房(单独立项或单独编制文件)的文件组成与内容Ⅰ概念方案设计一、项目概况(一)城市简介(二)站区概述(三)铁路客运量(四)铁路车场(五)周边道路交通(六)场地竖向条件及站型建议(七)站房规模(八)设计范围二、设计说明(一)设计依据(二)设计原则(三)设计理念(四)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五)结构形式(六)建筑节能设计理念(概述建筑节能设计及围护结构节能措施)(七)绿色建筑设计(当项目按绿色建筑要求建设时,应有绿色建筑设计说明,明确绿色建筑设计的目标和定位)三、规划设计(一)区域总图(二)规划结构图(三)功能分析图(四)景观分析图(五)交通组织(六)站区规划设计四、建筑设计(一)总图布置(二)建筑形态(三)功能分区(四)竖向设计(五)平面布置五、投资预估算(一)编制范围(土建、机电设备安装、站区设施)(二)编制单元(依据建设单位与地方有关部门沟通、协商意见,按投资划分界面分别编制)(三)编制依据一般规定(说明编制预估算依据的规章、办法、定额)(四)预估算总额及指标分析附表:方案投资预估算表1附图1.
总平面图:应符合城市规划及站场布置要求,图幅尺寸应表现整个设计范围.
2.
建筑方案创意分析图3.
效果图:包括整体鸟瞰图、正立面透视图(站前广场人视点)、站房侧立面透视图、车站内空间及其它需要表现的室内透视图、站台雨棚透视图.
必须准确地反映设计意图及环境状况,不制作虚假效果.
4.
站房(枢纽综合体)建筑平面图:各层应标注总尺寸、柱网尺寸、其它主要尺寸及各部位用途.
5.
建筑剖面图:站房中心剖面图应标注建筑进深、线间距、站台宽度及重要节点标高,应表现出站房与综合体剖面关系.
备注:本阶段成果及图纸应以征集文件中的设计任务书为主,满足征集文件要求.
Ⅱ实施方案阶段第一章设计总说明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一)研究依据(二)研究范围(三)设计年度(四)设计分工二、本阶段工作完成的主要内容(一)落实概念方案设计的有关意见(二)地方政府对建设方案的意见(三)意见的执行情况(四)本阶段完成的主要工作三、工程概况及方案研究工作概况(一)工程概况(二)研究工作概况四、设计界面(一)与周边铁路工程的设计界面(二)与市政配套工程的设计界面五、绿色建筑设计(当项目按绿色建筑要求建设时,应有绿色建筑设计说明)(一)设计依据(二)项目绿色建筑设计的目标和定位(三)概述绿色设计的主要策略六、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一)主要污染源、污染物概述(二)工程建设引起的生态变化(三)控制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及水土保持的原则1.
控制污染的原则2.
保护生态环境及水土保持的原则(四)工程选址的环境合理性(新增)七、安全风险管理第二章客流及规划条件一、客流量预测(一)概述1.
研究年度2.
路网构成3.
车站地理位置及在国民经济与路网中的意义和作用(二)车站客运量预测1.
社会经济及交通特征(1)城市社会经济特征(2)城市交通特征(3)城市总体规划2.
车站旅客发送量预测(1)车站在枢纽(或地区)中的功能定位及分工(2)车站旅客发送量、构成、流向预测3.
车站最高聚集人数或高峰小时旅客发送量4.
车站集疏散客流分析二、行包量预测三、车站客运定员四、规划条件(一)城市总体规划概述(二)区域位置及周边现状(三)城市交通规划(四)轨道交通规划第三章项目建设条件一、铁路现状(一)路网现状(二)车站在铁路枢纽中的定位二、地形及工程地质水文条件(一)地质概况(二)气象资料第四章总平面及站场设计一、站场设计(一)站场设计方案说明(二)站房建设引起的站场变化说明(三)站场综合管线设计条件二、总平面设计(一)车站及广场的布置(二)城市轨道交通的引入(三)外部交通组织(四)内部交通组织(五)采用的标高、坐标系统第五章建筑设计一、设计依据二、设计原则与标准三、功能布局四、客流组织(一)进出站模式(二)客流流线分析五、立面造型设计六、建筑剖面设计七、室内、外空间设计八、建筑防火设计包括总体消防、建筑单体的防火分区、安全疏散等设计原则九、绿色建筑设计(当项目按绿色建筑要求建设时,应有绿色建筑设计说明,明确绿色建筑设计的目标和定位)十、建筑节能设计(一)设计依据(二)项目所在地的气候分区及建筑分类(三)概述建筑节能设计及围护结构节能措施十一、无障碍设计十二、站场设施设计(雨棚、地道、天桥等)十三、人防设计十四、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应包括总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建筑基底总面积、建筑的层数和总高度等指标)十五、建筑构造及标准(一)屋面系统(二)外墙系统(三)内墙(四)室内地面(五)吊顶十六、室外工程十七、建筑主要特征表十八、设计要点与方案比选第六章结构设计一、工程概况二、设计依据三、建筑分类等级四、上部及地下室结构设计五、基础方案六、主要结构材料七、需要特别说明的其他问题八、地下工程防水方案(一)设计原则(二)设计标准(三)设计方案(四)技术要求(包括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抗渗等级、保护层厚度、裂缝控制宽度、防水卷材或涂料、施工缝、变形缝等的要求,并与建筑结构进行协调)九、车站围护结构方案(一)工程概况(如有分期实施应重点介绍分期实施过渡方案)(二)周边环境(三)标高系统(四)设计范围及相关工程接口关系(五)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六)设计依据(七)设计原则及标准(八)围护结构设计方案1.
基坑总体方案2.
围护体系设计方案3.
支撑系统设计方案4.
地下水处理方案5.
整体施工工序及相关工程的接口关系(九)材料及保护层(十)围护结构计算(有条件的情况下有)1.
基坑计算参数2.
水、土压力计算原则及施工荷载取值3.
计算结果及分析(十一)基坑监测(十二)风险控制及应急预案(十三)环境保护附图(适用于特大型站房或复杂结构,可按照项目要求统一附在后面)第七章其他结构设计一、公路桥结构(一)概述1.
任务依据2.
设计依据(设计所采用的标准、规范、指南等)3.
设计标准4.
工程概况(工程范围、工程规模、工程内容、主要控制点等)5.
项目研究过程(二)建设条件(沿线自然地理概况、工程地质条件等)(三)方案比选(可省略)(四)建设方案1.
道路平纵横设计方案2.
路基、路面工程设计方案3.
交通安全设施方案4.
桥梁工程设计方案(五)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六)附图、附表1.
项目地理位置示意图2.
道路平面及纵断面设计图3.
道路横断面设计图4.
桥梁方案设计总图5.
工程数量表二、旅客地道旅客地道设计说明及工程数量.
三、正线桥梁(一)主要设计原则(二)主要工程内容(三)计算桥梁工程数量本节内容指纳入站房工程的正线桥梁.
第八章电力一、设计依据和设计范围(一)设计依据(二)设计范围二、铁路既有或相关工程的电源及供电设备三、用电负荷等级划分及负荷估算(一)负荷等级划分(二)负荷估算四、电源和供配电系统方案(一)电源接引方案(二)供配电系统方案(三)主要设备、管线选型标准五、发、变、配电所布置六、电气照明(一)照明方案概述(二)照明供电和控制七、电力远动和自动化系统八、无功补偿和滤波九、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十、机电设备监控系统十一、其他系统(分布式能源、光导照明、电动车充电桩等)十二、防雷和接地十三、节约能源及环境保护措施(一)节约能源措施(二)环境保护措施十四、对相关工程的意见十五、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一、负荷估算表二、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三、图纸目录附图一、供电示意图第九章通信、信息一、通信(一)概述1.
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2.
上阶段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3.
工程概况及运营管理概述(1)工程概况(2)运营管理概述4.
相关线、既有线主要通信设备、线路概况(1)相关线主要通信设备、线路概况(包括既有及在建的相邻线)(2)既有线主要通信设备及线路概况5.
相关工程配合改造的意见(二)通信网构成及主要通信设备类型、容量的选择1.
传输及接入系统(含传输系统容量预测、传输技术及系统组网方案比选、传输节点的设置、与相关传输网的互联互通等)2.
数据通信系统(含带宽预测、技术方案比选、网络节点的设置、与相关数据通信网的互联互通等)3.
电话交换系统(含系统制式的选择、网络结构、中继方式、与相关电话交换网的互联互通等)4.
移动通信系统(含技术体制的选择、系统构成及主要功能,弱场区的处理措施以及与相关通信网的互联互通等.
含室内无线覆盖、站场无线通信等.
)5.
其它业务系统(三)通信电源设备类型、容量的选择和接地、防雷1.
交流电源及供电方式2.
交流电源设备类型、容量的选择3.
直流电源设备类型、容量的选择3.
电源及环境监控系统4.
接地装置5.
防雷(四)通信线路1.
长途通信线路(含长途通信线路的制式、容量,敷设方式,防护设施,芯线或线对运用,既有通信线路利用等)2.
光纤监测系统3.
地区及站场通信线路4.
引入、配线方式5.
路内通信线路、设施迁改原则(与本章通信系统设计密切相关的迁改内容)(五)与其它专业系统工程接口的原则(六)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及房屋、定员(通信站、通信机械室及通信网管中心的设置,维护(修)机构设置意见等)(七)采用新技术的意见(八)风险分析与防范措施(九)环保及节能措施(十)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1.
主要工程数量表2.
主要设备、材料概数表3.
既有主要通信设施利用一览表(含通信线路、铁塔、设备等)4.
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5.
图纸目录附图(必要时)通信网图二、信息(一)概况1.
上阶段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2.
既有信息系统概况(二)主要设计原则和采用的技术标准1.
主要设计原则2.
采用的技术标准(三)信息系统技术方案(按系统分别描述系统构成、系统主要功能、系统设备主要配置原则;若有对既有系统的利用或升级改造内容,需在系统构成中给与阐述.
)1.
票务系统2.
旅客服务信息系统3.
行包信息系统4.
门禁系统5.
办公管理信息系统6.
公安管理信息系统7.
综合布线系统8.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9.
机电设备监控系统10.
其他系统(四)电源、接地及防雷、缆线防护(五)与其他专业设计接口(六)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及房屋定员(七)环保节能措施(八)需要进一步说明的问题三、路外通信、广播及其他设施电磁干扰的迁改及防护原则(电气化铁路)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二、上阶段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沿线路外通信、广播线路设备及其它设施概况(一)有线电信设施(二)无线台站(三)雷达站及机场等设施四、主要研究技术条件(一)牵引网供电方式(二)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及规范(三)危险和干扰影响计算依据五、迁改方案(一)迁改原则(二)迁改方案六、初步防护方案(一)防护原则(二)防护改造方案七、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主要工程数量表二、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第十章给水排水一、室外给水排水(一)设计依据(包括有关会议纪要、上下序资料及规程、规范)(二)设计范围(三)主要设计方案及参数1.
给水系统(含水源方案、供水水质、水量标准估算用水量、供水方式及主要给水构筑物和设备等)2.
污水系统(含估算污水量、污水处理及排除方案、主要排水构筑物及设备)3.
雨水系统(含雨水排除方案及主要设计参数)4.
消防给水(消防方式及设计流量、延续时间及一次最大消防用水量)5.
直饮水处理设施(设计依据、处理工艺、规模等)6.
中水处理设施(设计依据及用途、处理工艺、规模等)7.
给排水自动控制设施说明(四)机构设置、管辖范围和定员(五)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1.
主要工程数量表2.
主要设备数量表3.
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4.
图纸目录二、室内给水排水(一)工程概况(二)系统设计1.
给水系统(含中水)2.
热水系统3.
开水及直饮水系统4.
排水系统(生活排水、雨水)5.
消防系统(三)当项目按绿色建筑要求建设时,说明绿色建筑设计目标,采用的绿色建筑技术和措施.
(四)需要说明的其它问题第十一章供暖通风及空气调节一、工程概况及供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范围二、供暖、空气调节的室内设计参数及设计标准三、冷、热负荷的估算数据四、供暖热源的选择及其参数五、空气调节的冷源、热源选择及其参数六、供暖、空气调节的系统形式七、通风系统八、防排烟系统及暖通空调系统的防火措施九、节能设计要点十、当项目按绿色建筑要求建设时,说明绿色建筑设计目标,采用的绿色建筑技术和措施十一、废气排放处理和降噪、减振等环保措施十二、需要说明的其它问题第十二章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一、概述1.
上阶段审批意见及执行情况2.
车站选址规划符合性及环境合理性分析3.
新增主要污染源(物)及污染因素4.
采用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二、环境影响分析,控制、防治及整治措施的初步方案1.
环境敏感区分布、环境影响及环境保护措施2.
生态破坏(永久及临时占地、土石方、大临工程、取弃土场等)、环境影响及生态恢复保护措施3.
噪声振动影响及减振降噪措施(风亭、冷却塔等噪声防治)4.
水环境影响及防治措施5.
大气环境影响及防治措施6.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及处置措施7.
环境管理措施三、环(水)保工程措施及投资估算四、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第十三章建设总工期及投资总估算、资金筹措一、建设总工期(一)建设工期确定的依据和原则(二)控制工期工程(三)建设总工期二、总估算(一)编制范围(土建、机电设备安装、站区设施)(二)编制单元(依据建设单位与地方有关部门沟通、协商意见,按投资划分界面分别编制)(三)编制依据1.
一般规定(说明编制估算依据的规章、办法)2.
定额(说明采用地方定额及铁路定额的工程内容)(四)各项工程静态投资估算及费用的编制1.
采用地方定额部分:按照地方定额分析指标或采用类似工程指标.
2.
采用铁路定额部分:(1)人工单价(采用的基期和编制期工费标准及依据并计列价差)(2)料价(采用的基期和编制期价格标准及依据并计列价差)(3)机械台班单价(采用的基期和编制期价格标准及依据并计列价差)(4)水、电单价(采用的基期和编制期价格标准及依据并计列价差)(5)运输及装卸费单价(采用的各种运输单价、装卸费单价及其依据)(6)施工措施费(采用的费率及依据)(7)特殊施工增加费(采用的费率及依据)(8)间接费(采用的费率及依据)(9)税金(采用的费率及依据)(10)设备购置费(采用的设备预算价格的标准及依据)(11)大型临时设施和过渡工程费(计算分析资料及依据)(12)既有站房改造过渡工程费(计算分析资料及依据)(13)其他费用(采用的费率、费用标准及依据)(14)基本预备费(采用的费率及依据)(五)动态投资1.
价差预备费2.
建设期贷款利息(采用的利率及依据)(六)投资估算总额及技术经济指标(七)与概念方案研究批复投资对照分析三、资金筹措(一)研究依据、范围及研究年度(二)概念方案研究(项目建议书)审批意见的主要内容及执行情况(三)资金来源(四)资金筹措方案1.
资金筹措方式分析2.
资金筹措方案的建议(1)资本金(数量、占总投资的比重)(2)贷款(国内外贷款额度、年限、利息及还本付息办法)方案投资估算表1第十四章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第十五章一、有关协议、纪要及公文二、附图蓝晒图纸需单独成册"Ⅲ初步设计第一篇设计总说明一、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二、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一)各级实施方案审查意见(二)实施方案审查意见执行情况三、工程建设条件(一)气象、地质、工程地质条件(二)公用设施条件(三)市政交通设施条件(四)城市轨道交通引入情况(五)规划条件(六)人防设计(七)节能设计(八)消防设计(九)其他条件四、工程建设的规模和设计范围(一)工程建设的规模(二)设计范围(三)设计界面划分(四)设计分工五、各专业主要设计原则和标准(一)经济与运量(二)站场设计(三)轨道、路基设计(四)总平面(五)建筑设计(六)装修设计(七)结构设计(八)基坑支护(视工程情况编制)(九)公路桥(十)轨下跨线通道(十一)给水排水(十二)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十三)电力(十四)通信、信息(十五)环境保护、水土保持1.
主要污染源、污染物的分布、排放方式及排放量2.
工程活动引起的生态环境、水土保持的变化程度及数量3.
工程对周围环境的主要影响、防治、控制污染以及整治生态环境与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及预期效果(十六)施工组织设计(十七)总概算六、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情况及需要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有关评价试验等工作内容(一)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情况(二)需要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有关评价试验等工作内容七、总指标(一)总建筑面积(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八、安全风险管理九、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及需提请审批时解决的问题.
附文第二篇总平面及建筑设计第一章总平面一、设计依据、范围及设计年度二、上阶段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三、自然特征四、采用的坐标、高程系统五、场地条件(一)车站设计方案说明(二)车站平面布置及主要客运设备(三)车站纵断面设计(四)轨道、路基设计(路基设计指与站房及客运设备密切相关的挡土墙)六、总平面布置(一)区域总图(二)广场整体布局(三)与广场周边的高程关系(四)站房总平面设计(五)总平面竖向设计七、交通组织(一)进站车流(二)出站车流(三)消防、贵宾车流(四)内部用车流线第二章建筑设计一、设计要求(一)执行的规范和标准(二)设计原则二、设计说明(一)建筑层数、层高和总高度(二)功能分区与平面布局(三)客流组织(四)候车大厅的布局(五)售票口数量(六)卫生间厕位数量(七)空间与环境设计(八)商业开发概述(九)防火设计(十)建筑节能设计(十一)建筑无障碍设计三、建筑形象(一)建筑立面形式(二)雨棚设计四、主要建筑构造及装修标准(一)建筑构造(二)内装修(三)外装修五、建筑设备六、站房面积指标七、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八、相关专题研究九、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第三篇结构设计一、建筑结构(一)工程概况(二)设计依据(三)建筑分类等级(四)主要荷载(作用)取值(五)上部及地下室结构设计(六)地基基础设计.
(七)结构分析(八)主要结构材料.
包括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种类、砌体强度等级、砂浆强度等级、钢绞线或高强钢丝种类、钢材牌号、特殊材料或产品(如成品拉索、锚具、铸钢件、成品支座、阻尼器等)的说明等.
极光KVM怎么样?极光KVM本月主打产品:美西CN2双向,1H1G100M,189/年!在美西CN2资源“一兆难求”的大环境下,CN2+大带宽 是很多用户的福音,也是商家实力的象征。目前,极光KVM在7月份的促销,7月促销,美国CN2 GIA大带宽vps,洛杉矶联通cuvip,14元/月起;香港CN2+BGP仅19元/月起,这次补货,机会,不要错过了。点击进入:极光KVM官方网站地址极光KVM七月...
点击进入亚云官方网站(www.asiayun.com)公司名:上海玥悠悠云计算有限公司成都铂金宿主机IO测试图亚洲云Asiayun怎么样?亚洲云Asiayun好不好?亚云由亚云团队运营,拥有ICP/ISP/IDC/CDN等资质,亚云团队成立于2018年,经过多次品牌升级。主要销售主VPS服务器,提供云服务器和物理服务器,机房有成都、美国CERA、中国香港安畅和电信,香港提供CN2 GIA线路,CE...
昨天,遇到一个网友客户告知他的网站无法访问需要帮他检查到底是什么问题。这个同学的网站是我帮他搭建的,于是我先PING看到他的网站是不通的,开始以为是服务器是不是出现故障导致无法打开的。检查到他的服务器是有放在SugarHosts糖果主机商中,于是我登录他的糖果主机后台看到服务器是正常运行的。但是,我看到面板中的IP地址居然是和他网站解析的IP地址不同。看来官方是有更换域名。于是我就问 客服到底是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