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院科研兴趣小组模拟论文写作活动结题研究报告课题编号:课题类别:课题名称:课题负责人:指导教师:科研兴趣小组2012年11月30日企业竞争力综合测评体系及其应用软件的开发研究课题负责人:***,***学院课题组成员:******学院******学院******学院指导教师:***职称***学院目录摘要31企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51.
1国内外关于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概述51.
1.
1基于评价的企业竞争力理论51.
1.
2基于市场力的企业竞争力理论61.
1.
3基于能力的企业竞争力理论71.
1.
4国内关于企业竞争力研究的现状111.
2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之间的关系121.
2.
1产品竞争力121.
2.
2企业竞争力131.
2.
3产业竞争力131.
2.
4国家竞争力141.
3企业竞争力研究的经济学和管理学方法141.
4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171.
4.
1技术创新因素181.
4.
2组织因素181.
4.
3人力资本因素181.
4.
4企业文化因素191.
4.
5资本因素191.
4.
6经济体制因素191.
4.
7政府行为191.
4.
8市场因素201.
4.
9信息技术因素202企业竞争力综合测评指标体系设计212.
1指标体系设计原则212.
2测评指标体系的逻辑结构222.
3理论指标体系设计232.
4实践性指标体系设计302.
5企业竞争力测评的几个操作性问题322.
5.
1关于企业的分类322.
5.
2被测评企业边界的确定322.
5.
3数据的取得以及可靠性的判断333企业竞争力综合测评模型设计343.
1模糊综合评价模型343.
1.
1模糊综合评价原理343.
1.
2企业竞争力的模糊综合评价353.
2层次分析(AHP)模型383.
2.
1层次分析模型原理383.
2.
2企业竞争力的AHP评价393.
3主成分分析模型423.
3.
1主成分分析评价模型423.
3.
2企业竞争力的主成分分析评价443.
4数据包络分析模型463.
4.
1DEA评价模型463.
4.
2企业竞争力的DEA评价494企业竞争力综合测评应用软件的开发524.
1系统功能设计524.
2原型系统界面524.
3原型系统执行过程及实验结果53主要参考文献59后记61摘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的企业能在市场上叱咤风云,所向披靡,而有的企业却在市场上畏畏缩缩,屡战屡败;有的企业长盛不衰,百年不老,而有的企业却只能风光一时,像流星一般,一闪而过,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
所有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来回答:竞争力.
在市场经济中,竞争力最直观地表现为一个企业能够比其他企业有效地向消费者(或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并且能够使自身得以发展的能力或综合素质.
而所谓"更有效地"是指,以更低的价格或消费者更满意的质量持续地生产和销售(统计上表现为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所谓"使自身得以发展"是指,企业能够实现经济上长期的良性循环,具有持续的良好业绩,从而成为长久生存和不断壮大的强势企业(统计上表现为长期具有较高的盈利率).
竞争力是企业生存的惟一资本.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只有那些经营灵活,不断创新,富有竞争力的企业才能够长期地生存发展,而那些缺乏活力,反应迟缓,不善于创新,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只能被市场淘汰.
竞争力是企业赢得成功的惟一武器.
企业竞争的形式很多,竞争的手段也多样,但是最后决定胜负的根本是企业的实力——竞争力.
企业竞争说到底就是资源、能力的较量.
谁拥有强大的资源,并具有较强配置资源和不断学习、创新的能力,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拼杀中战胜对手.
自从1997年迈克尔.
波特提出竞争力五要素模型以来,竞争力就是管理界、经济界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许多学者和企业家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涌现了一批有价值的学术成果.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1)企业竞争力构成要素分析,如波特的《竞争优势》和《竞争战略》,金碚的《论企业竞争力的性质》;(2)企业竞争力的定量模型研究,如彭丽红的《企业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黄铜秀、何俊德的《企业竞争力的数学模型分析》,姜青舫的《企业竞争力数理分析》;(3)核心竞争力研究,如普鲁哈拉德和哈默的《公司核心能力》和《竞争大未来》,芮明杰的《培养核心竞争力》等.
本研究认为:如何测评企业的竞争力是竞争力研究的一个专门课题.
从竞争力研究的价值来说,不仅要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方法来研究竞争力,而且,还要用统计学的方法把它表现出来.
企业竞争力的指标可以分为两大类:测评指标和分析指标.
测评指标特别是其中的显性指标所反映的是竞争的结果或者竞争力的最终表现,而分析指标所反映的则是竞争力的原因或者决定因素.
在不断接近客观事实的意义上,在正确把握总体态势和客观趋势的意义上,运用经济学、管理学和统计分析的方法,相对地反映出企业竞争力的真实状况,并做出比较切合实际的评价,这是经济学、管理学和统计学在企业竞争力研究上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本研究共分为四部分.
其中第一部分是企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对当前国内外关于企业竞争力研究进行了评述;理清了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国家竞争力之间的关系;阐述了企业竞争力研究的经济学方法和管理学方法的内容划分,并指出了其不完善之处;研究了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第二部分是企业竞争力综合测评指标体系设计,在这里设计了企业竞争力测评的理论指标体系和实践性指标体系,理论指标体系本着科学全面的原则设计,指标较多,反映内容全面,用于对企业竞争力从理论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实践性指标体系本着操作简便、数据易取得的原则设计,指标少而精,用于对企业竞争力进行定量化客观测评.
第三部分研究了企业竞争力的定量化测评模型.
包括模糊综合测评模型、层次分析模型、主成分分析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模型.
其中模糊综合测评模型和层次分析模型基于主观信息测评,模糊综合测评可用于某一个企业的竞争力测评,层次分析法用于对多个企业的竞争力进行相对比较;主成分分析模型和数据包络分析模型都是基于客观信息测评,可用于对多个企业的竞争力进行相对比较评价,主成分分析模型能够给出多个企业竞争力优劣的严格排序,数据包络分析能够给出竞争力不强的企业的调整修改方案.
第四部分是企业竞争力综合测评原型系统开发,该系统用可视化编程工具DELPHI开发,包括模糊综合测评、层次分析法测评、主成分分析测评、数据包络分析测评四个模块,每个模块均提供用户友好、交互式的输入界面,操作简便直观,最后给出通俗易懂的测评结果报告.
关键词:企业竞争力、竞争力指标、竞争力测评、测评软件.
1企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1.
1国内外关于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概述西方经济学者对竞争力研究主要侧重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竞争力的来源及影响因素;二是企业竞争力的评价.
1.
1.
1基于评价的企业竞争力理论正如迈克尔·波特指出的那样,"竞争力几乎不能算一个新课题,很多工商管理图书都从这个或那个方面直接或间接涉及到了这个问题".
[1]尽管企业竞争力已伴随着企业诞生和成长存在了几百年,但学术界真正有意识地去研究它却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
在80年代初世界经济论坛组织(WEF)的达沃斯年会上,与会的各国企业家、银行家、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就企业竞争力及企业国际竞争力问题展开了讨论.
当时大家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如何比较各国竞争力,甚至存不存在国际竞争力等问题众说纷纭.
在这种情况下,为使世界各国的实业领袖、金融巨头和政界要人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及实力对比的变化有综合全面的了解,并掌握更多的信息,促进各国提高各自的国际竞争力,世界经济论坛开始酝酿竞争力研究并发表专题研究报告.
开始时,在理论原则、方法论、评估体系和指标数据等方面很不完善.
但经过数年努力,1986年对国际竞争力,包括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初步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
1989年世界经济论坛与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开始携手合作,共同进行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大大推进了国际竞争力研究的进展.
随着冷战的结束,以经济为中心内容的综合国力竞争日益加剧,各国对国际竞争力的关注日益高涨.
1995年底,由于评价体系的认识上的差异,世界经济论坛与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分道扬镳,各自组成研究队伍进行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以此为标志,对竞争力的研究进入一个群雄逐鹿的新阶段.
世界经济论坛和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方法偏向于国家经济实力的综合比较,但企业竞争力在国家竞争力作用上占有很大的权重.
国际竞争力指标分八大类,其中一类是企业管理,有28项指标.
在企业竞争力理论体系中,世界经济论坛和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研究的范畴属于评价内容,对企业竞争力的其他方面深究得不够.
但它们有关企业竞争力的评价内容及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对企业竞争力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和企业竞争力理论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1.
1.
2基于市场力的企业竞争力理论对企业竞争力进行最为系统研究的是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E.
Porter)教授.
其理论和思想体现在他的经典之作《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的"竞争三部曲"当中.
前两部分别发表于1980年和1985年,重点研究企业竞争优势;最后一部发表于1990年,虽然讨论的是国家竞争力的问题,但波特仍是以产业和企业竞争优势作为核心.
这三部著作以创造性的思维提出了一系列竞争分析的综合方法和技巧,为理解竞争行为和指导竞争行动提出了较为完整的知识框架.
波特的企业竞争力理论提出了厂商如何在产业内定位、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获取高于平均利润的思想.
波特认为,产业环境中存在五种基本力量:潜在入侵者、替代品的威胁、供方侃价能力、买方侃价能力和同业竞争者.
企业要在同业内形成战略优势必须进行准确定位,并善于利用这五种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推动这些力量向自己有利的方向转变.
因此,波特的竞争战略的选择由两个中心问题组成,即能够长期盈利、具备魅力的产业,企业在该行业中的定位.
波特认为,企业获取超过行业的平均利润,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以比竞争对手更高的价格,或者比竞争对手更低的成本来实现.
波特提出了企业获得竞争力的三种基本战略:①总成本领先战略(OverallCostLeadership);②差异化战略(Differentiation);③目标集聚战略(ObjectivesFocus).
这三个战略实质是使企业与竞争对手产生差异,实现竞争力量的对比.
要理解产业差异的实质,必须把企业看作是各种经营活动组成的价值链.
企业要建立持续的竞争力,就要不断改善价值链上各种活动之间的关系.
因此,波特认为,竞争优势战略的关键在于选择,即企业向市场提供某种价值,同时也必须决定放弃什么.
企业为获取竞争优势,还要使各种经营活动相互适应.
波特的企业竞争力理论主要由三个核心内容构成:①企业竞争力决定于行业的五种竞争力量;②创造获取竞争优势的三个基本战略;③"价值链"与竞争优势创造.
他的理论从竞争定位到基本战略再到价值链,提出了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较为完整的体系;同时揭示了企业为增强竞争力获取持久的竞争优势的三个关键因素:①一个具有吸引力的行业;②选择企业在该行业的相对定位;③利用价值链创造竞争优势.
从上述分析中不难看出,波特关于企业竞争优势的思想确实对丰富企业竞争力理论和实践做出了贡献.
他的广义竞争论——产业的五种竞争力量的理论,扩大了企业对竞争对手仅限于同业竞争者的认知视野.
"顾客、供应商、替代品及潜在进入者均为本企业的竞争对手".
波特关于驱动产业竞争的五种力量的分析为管理者提供了一种思考竞争环境的结构.
当影响产业竞争的作用力及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被确定之后,企业就可以辨明自己在产业中所具备的优势与劣势、机会和威胁,并进而制定出有效的竞争战略.
波特提出的三种基本战略为企业指明了培育和形成竞争力的三种不同途径.
同时,他还将企业寻求竞争优势的类型和战略目标有效结合起来,为企业在长期成长中建立持久的竞争优势指明了方向.
在《争优势》一书中,波特还集中论述了企业如何在实践中创造和保持在产业中的竞争优势——企业如何推行三种基本战略.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的目标是要在战略及其实施二者间建立一座桥梁.
"波特所提出的"价值链"范畴为企业研究竞争力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分析工具;同时价值链为分析企业竞争力的来源和培育企业竞争力的注意力和手段提供了整合或集成的方法.
波特的贡献在于,三种基本战略和价值链丰富了企业竞争力理论的两个主要内容之一:企业竞争力来源的系统思想和企业竞争力的分析工具.
当然,任何一种理论都不可能完美无瑕,波特的企业竞争力理论也不例外.
波特忽视政府的竞争政策和创新机制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同时关于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培育亦存在着片面性:一是波特主要强调成本和差异两方面因素,事实上这两个因素是属于企业的直接竞争力,企业的竞争力还存在着间接竞争力,如管理、人力资源、技术创新等.
虽然这些方面他也有所论及,却不系统.
二是波特在分析价值链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上忽略了核心能力的问题.
事实上一个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其优势并非来自价值链的所有环节,而是来源于某些特定环节,即价值链的战略环节.
美籍华裔学者梁能博士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企业价值链上某些特定环节","要保持企业的战略优势关键是控制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
最后,波特对企业竞争力的分析倾向于财务学和市场营销学,这一点集中体现在他的三个基本战略上,利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工具显得不足,因为企业竞争力是一个综合的范畴,离开经济学和管理学将难以建立一个真正的理论体系.
1.
1.
3基于能力的企业竞争力理论企业能力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为企业竞争力理论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推动力量.
该理论从企业更本质的层面提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并保持持久竞争优势的核心因素.
(1)企业能力理论产生的背景企业能力理论的出现首先源于现代企业理论的局限性.
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主要研究价格在平衡市场供求、追求和实现市场均衡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
服务于这一目的,该理论以进入市场的企业和消费者作为最小分析单元,不研究企业内部,因此通常被称为"企业黑箱理论".
以科斯(Coase,R.
H.
)理论为基础的现代企业理论将最小分析单元扩展到所有的企业,打开了企业这个黑匣子,提出了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成为主流企业理论.
然而,现代企业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现实中的诸多现象.
随着信息革命和网络时代的来临,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一种全新的企业理论——企业能力理论(CompetenceTheoryoftheFirms)逐渐成为最新的企业理论和重要的企业管理理论.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作为一种行政性协调机制,或一种契约组织,强调的都是交易过程中的各种"规制".
但这种思想无一例外地忽略了作为社会经济组织的企业具有的独特的"生产特征".
以这一理论作指导,企业决策机制、供应机制、生产机制和销售机制等的区分都不再考虑生产成本,而仅仅关注交易成本,背离了现实.
而且,现代企业理论无法有效解释现实企业实践活动中的一些重要现象,如企业运用外部资源从事过度负债经营的活动.
企业能力理论,尤其是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迅速兴起同时起源于主流管理理论的缺憾.
在管理学的发展历程中,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末期强调经验管理,20世纪初至40年代信奉科学管理,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崇尚战略管理.
到20世纪80年代初,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和企业竞争力理论成为管理学的主流理论.
然而,这一理论除了存在上文所评价的不足外,还存在如下缺陷:①波特的五种竞争力量分析模型不能突破把企业视为"黑箱"的局限;②波特实际上是以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并没有很好地站在企业成长的角度分析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在指导企业竞争力的实践中仍显得乏力.
鉴于以上原因,一批企业理论和战略管理研究学者提出必须重新认识和分析企业,努力寻求一种全新的理论,以期更好地说明:企业是什么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什么企业如何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在这一过程中,研究者把归宿点归于企业所拥有的特殊能力(SpecialCompetence),从企业内在成长的角度分析企业并对上述问题给出回答的企业能力理论应运而生.
(2)企业能力理论的主要学派企业能力理论主要包括:组织能力论、企业资源基础论、企业能力论、企业核心能力论.
1)钱德拉的组织能力论钱德拉认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是组织能力.
钱德拉曾经对组织能力做过明确的定义.
钱德拉认为,组织能力是企业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获得的生产能力、营销能力和管理技能,是从企业内部组织起来的物质设施和人的能力的集合.
根据钱德拉的研究,美国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就以四种方式不断扩大,即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开拓新市场、开发新产品.
企业长期的投资,产生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同时产生了庞大的组织结构.
组织的能力来源于企业对三个方面的投资.
第一,企业进行大规模生产设备的投资,以使其能充分利用技术所具有的潜在的规模及范围的经济.
第二,企业为配合大规模生产,对全国乃至国外的营销、流通网络的投资.
这些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应付当时迅速增长的生产和销售的需要.
第三,对管理的投资.
这不仅仅是为了由于生产、流通的扩大,需要增加管理人员,用以监督、调节这两个基本职能活动,而且还要为将来的生产和流通制定计划、分配资源而培养具有领导作用的管理人才.
由此可见,钱德拉强调了三种投资,即为扩大生产而进行的设备投资,为大规模营销进行的投资,为有效的开展生产、营销活动而对管理进行的投资.
钱德拉的研究证明,美国一些长期业绩较优的企业,就是不断地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巨额投资,才使它们迅速发展,并长期地支配着整个产业,通过不断的投资,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钱德拉的组织能力的概念,来自于对近代欧美企业管理史的实证研究.
反映了这些大企业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重视对生产和营销的投资,同时也没有忽视对管理的投资,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组织能力,是企业长期发展、维持优势的保证,这对研究企业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2)企业资源基础论1982年,史蒂芬·里普曼和理查德·鲁梅特((RichardRumelt)发表了《不确定模仿力:竞争条件下企业运行效率的差异分析》一文.
论文指出,企业中确实存在着与企业成功密切相关的特殊资源,如果企业无法有效仿制或复制出优势企业产生特殊能力的源泉,各企业之间的效率差异状态就会永远持续下去.
鲁梅特这一论述开创了竞争优势存在原因的经济分析的先河.
1984年,伯格·沃纳菲尔特(BirgerWernerfelt)在潘罗斯的《企业成长论》基础上发表了《企业资源基础论》一文,成为80年代最具影响力的有关企业资源的学术论文.
他认为,在一个产业中,不均衡是市场的常态,企业之间由于历史、资源禀赋和战略实施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始终会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一个特定的时期,产业结构的变化也会使具有某种要素的企业拥有更多的优势,而那些能使自己优势更接近产业变化所要求的企业,才能持久地获得超额利润(Wernerfelt,1984).
资源学派是目前最为流行、主导企业竞争力理论基调的主流学派.
在资源差异能够产生收益的差异的假定下,该理论认为企业的内部有形资源、无形资源以及积累的知识,在企业间存在差异,资源优势会产生企业竞争优势,企业具有的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复制性以及以低于价值的价格获取的资源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以及成功的关键因素,企业竞争力就是那些特殊的资源.
3)企业能力论以罗斯比和克里斯蒂森为代表的能力学派将资源与能力视为有关联但作用不同的两个概念,有必要明确地区分开来.
与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不同,企业能力理论主要突出研究企业的能力分工.
该理论认为企业中蕴含着一种特殊的智力资本,这种资本能够确保企业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更有效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处理遇到的各种困难,而且更多地表现为组织所拥有的资产.
企业能力观有三层涵义(NicolaiFoss,1996)①企业的核心是企业所拥有的竞争力,其本质上是一个能力体系.
②积累、保持和运用能力开拓产品市场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
③企业的能力储备决定着企业的经营范围,尤其是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广度与深度.
尽管在有关企业能力的论著中,观点略有差异,但对于共同关注焦点研究的结果有很大的一致性,即企业整体战略的重要意义首先在于企业拥有的特殊资产或能力,这些资产是与知识相关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又确实存在的,难以买卖和在企业内各部门分割的资产或能力.
他们认为能力是确定资源组合的生产力,资源是能力发挥的基础,高知识和高技能的个人集合体并不能自动形成有效的组织,团队和经验基础上的人力资本、组织资本才可看做企业的能力,无形资源与企业能力的区分应以是否可交易来确定.
能力的差异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
4)企业核心能力论1990年,C·K·普拉哈拉德和甘瑞·哈默的"公司核心能力"一文,掀起了围绕"企业核心能力"的研究热潮.
核心能力理论认为,在产品和市场策略的生命周期日渐缩短和企业经营日益国际化的今天,竞争成功不再被看作是转瞬即逝的产品开发战略和市场战略的结果,而被看做是企业深层次的、以企业竞争力形式存在的、能促使企业生产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的智力资本的结果.
在企业取得和维持竞争优势的过程中,企业内部能力的培养和各种能力的综合运用是最关键的因素.
根据帕拉哈拉德和哈默的定义,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PrahaladandHamel,1990).
核心能力是一组技能和技术的集合体,而不是某一项单个的技术或技能.
按照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的核心能力的概念,企业是由:①核心能力;②核心产品;③最终产品等结构组成.
核心能力是企业增强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
要判断企业具有的能力是否是核心能力,可以通过以下四点来验证.
①该能力在提供产品的性能、产品的完美、企业的服务能力等方面,超出其它竞争企业;②把硬件和软件技术结合在一起的复杂的综合技术;③这种能力只有很少几家企业掌握;④这种能力能够开拓未来的事业.
核心能力不是一种最终产品,也不为企业内部某一个成员或特定的部门所独自拥有.
它是企业技术和技能的综合体现.
核心能力是企业整体的能力,体现了企业整体的竞争力,是渗透在组织之中的能力,其它企业难以模仿.
因而具有持久性,可能形成企业的持续性竞争优势.
(3)企业能力理论的评价作为20世纪90年代迅速兴起的一种新式的企业理论和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企业核心能力显示出独特的生命力.
这一理论不仅仅打破了传统的"企业黑箱理论",并对数十年居于主导地位的现代企业理论提出了挑战,从经济学和管理学两个方面思考竞争力的问题,既从本质上认识和分析企业,又植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内部活动,力求追寻企业生存和成长最为本质的东西,对企业理论和企业竞争力理论的深入研究,对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及其培育,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但企业能力理论也有一定的缺陷,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至今这一理论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还不成体系.
②能力理论还不能正确解释或给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综合要素,过于片面.
它在强调企业内在成长、强调企业立足内部能力、积累和运用以形成和创造战略优势的同时,对企业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分析过于单一;企业能力理论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企业成长理论、企业竞争理论,对企业战略管理之外的管理内容分析不够.
③核心能力理论在解释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的同时,没有给出可行的用以识别核心能力的方法和评价体系,也没有就如何对核心能力的积累和使用进行有效管理提出有效的有操作性的途径.
④具体而言,钱德勒的组织能力,忽视了基于网络信息技术下的柔性生产而追求传统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在不确定性因素增大的情况下,组织难以建立快速反应能力,尤其难以适应超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也容易忽视核心能力的建设.
普拉哈德的核心能力理论论述了企业自己独特的技术和技能的重要性,但在他们的核心能力理论中,没有涉及核心营销能力和组织管理的能力理论,局限于业务流程的改造,强调降低成本或提高速度,如何在企业内部建立创新机制、增强企业竞争力还有待于我们作进一步探讨.
1.
1.
4国内关于企业竞争力研究的现状从经济角度而言,竞争力是市场竞争的产物.
由于我国1978年才逐步走向市场化之路,因此,关于企业竞争力,尤其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研究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目前,关于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还没有一部体系完整的专著;有部分专著虽然称为"企业竞争力",但基本上都是从管理学或营销学角度阐述的,而不是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研究的.
另外有些成果虽有一定深度,但仅从企业竞争力的某一个侧面进行了研究,其思想和观点仅散见于有关研究成果之中.
我国学术界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开始的.
概括起来,目前我国学者关于企业竞争力及相关的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企业竞争力与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界定;②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与产业竞争力;③区域竞争力;④产业及企业竞争力的来源;⑤企业竞争力的评价;⑥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对策.
1989年,原国家体改委与世界经济论坛、瑞士洛桑管理学院商定进行国际竞争力方面的合作研究,并于1993年将中国的部分数据纳入《全球竞争力报告》,1994年中国加入该报告部分项目比较,1995年中国进行该报告的全部项目比较,并参加全球竞争力排序.
1996年原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改革研究院、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及中国人民大学联合组成中国国际竞争力研究课题组,运用《世界竞争力报告》的分析方法对中国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并于1997年3月出版了《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6)》,该报告不是专门研究企业竞争力的,但涉及企业竞争力的内容很多.
1991年,狄昂照、吴明录等承担了国家科委的重大软课题"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主要以国家竞争力或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为研究对象,但涉及到企业竞争力的内容,如经济活力、工业效能等.
1993年,任若恩等教授与荷兰格林根大学国际产出与生产率比较项目(ICOP)组的专家合作进行中国制造业各产业部门的国际比较研究(Szinnai和Ben,1995),在该研究中运用生产法获得的国际可比的时间序列和产出数据,从相对价格水平、单位劳动成本、生产率等角度探索了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
从1995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金碚研究员领导的课题组,进行了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及其实证研究,并于1996年出版了研究成果.
该成果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分析方法和框架进行了探讨,并在各分报告中重点分析了中国工业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工业品质量的国际竞争力、工业品品牌的竞争力,该课题组还就中国主要工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
此后有许多学者纷纷加入企业竞争力的研究领域.
目前,对企业竞争力问题研究比较深入的学者及其代表著作,除了上文提到的还包括:①裴长洪的《利用外资与产业竞争力》;②王陈叶等的《区域竞争力理论与实证》;③陈春宝的《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外贸竞争力》;④包昌火的《竞争情报与企业竞争力》;⑤韩中和的《企业竞争力》;⑥原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改革研究院等历年的(1996年开始)《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⑦中国企业联合会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组;⑧刘小怡等的《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入世"的冲击与对策》.
这些学者和组织的研究成果都从不同侧面对我国学术界关于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做出了贡献.
其中裴长洪和刘小怡等人的研究更为系统和深入.
前者虽然以对外投资和产业竞争力为研究对象,但关于竞争力理论的提出背景、产业竞争力的界定、来源及其评价,都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做出了贡献.
而刘小怡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及指标来源和提高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但缺乏厚重的经济学分析.
如何进一步研究企业竞争力,尤其是如何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讨.
1.
2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讲,竞争力研究按竞争力主体的层次来分有,产品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国家竞争力.
但从研究的现实来看,有的层次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1.
2.
1产品竞争力在一个企业与另一个企业在产品层次比较其竞争优势强弱时会使用到"产品竞争力",或一个地区(国家)与另一地区(国家)在产品层次比较其竞争优势的大小时,也会使用到"产品竞争力"这一范畴.
当一个企业在产品层次比较其竞争优势大小时,"产品竞争力"实际上是企业竞争力的一个子因素;当一个地区(国家)在产品层次比较其竞争优势的大小时,"产品竞争力"实际上是产业竞争力.
单独把产品竞争力作为一独立的范畴来加以研究的情况是很少,甚至是不存在的.
因此,本文认为,把产品竞争力作为一个与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国家竞争力相并列的独立范畴加以研究是不妥当的.
当一个企业在产品层面上谈论竞争力时,产品竞争力的定义就是:指厂商的某一产品与其它厂商的同类产品相比所具有的竞争能力.
产品竞争力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可以用产品竞争力函数来表示如下:其中,表示产品竞争力表示影响产品竞争力的各种因素.
1.
2.
2企业竞争力所谓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表现的一种外在市场力量,是与竞争对手抗争,赢得市场份额,获取利润所表现出来的力量或能力.
目前在学术界除了有企业竞争力的提法,还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法.
这种提法妥不妥本文想就这一问题作一讨论.
本文认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法既没有必要,也不科学.
企业国际竞争力可能分歧两种涵义,第一种是,国家层面的企业国际竞争力,另一个是企业个体层面的企业国际竞争力.
首先,如果是国家层面的企业国际竞争力,那么"企业国际竞争力"自明的涵义是:一国厂商与另国厂商相比较所具有的竞争能力.
这种在国家整体的层面谈论企业竞争能力的比较,实际上是产业竞争力的国际比较,即产业国际竞争力.
因为,国家层面的竞争力的比较,只能是产业竞争力的比较,不可能是企业竞争力的比较.
第二,如果说,站在单个企业个体的角度上,谈企业国际竞争力,那更是没有必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层面的竞争都是国际化的竞争,不存在国内与国际之分,因而也就不会有"企业国内竞争力"和"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说法.
更何况,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关心的是竞争对手,而不在乎他是国内竞争对手,还是国际竞争对手,因此,谈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实属没有必要.
第三,实际上,许多学者在谈论企业国际竞争力时,不自觉的就是在产业竞争力层次上研究国际竞争力问题,如,李显君企业竞争力的来源的因素分析,刘小怡的企业竞争力的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分析.
1.
2.
3产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最基本的涵义是,一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产业相对于另一个地区(国家)所具有的竞争能力.
两个地区(国家)比在较产业竞争力大小时,应从产业的方方面面(如产业的产品,产业内的企业)来进行.
值得一提的是,学术界除了有"产业竞争力"的提法,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法.
这两个概念是否一致本文的研究结论是,除特指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相比较的区域竞争能力外,产业竞争力就是指产业国际竞争力,可以认为,产业竞争力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简称.
1.
2.
4国家竞争力在经济学界,国家竞争力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
事实上,有的学者认为,在国家的层次上谈论"国际竞争力",或使用"有竞争力的国家"这样的概念,是很不适当的.
因为国家的基本经济目标,无非是为其人民提供较高的并且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
而一国是否能够做到这一点,并不取决于含义不清的国家竞争力,而是取决于其利用各种资源的能力,即生产力.
而且,任何一个国家,都只能是在一些产业上富有国际竞争力,而在另一些产业上缺乏国际竞争力.
具有很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总是只存在于少数的几个国家.
因此,在国家层次上,惟一有意义的竞争力概念,只能是国家的生产力.
提出"哪个国家更具有国际竞争力"这样的问题,是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
所以,正确的提法应该是,为什么某个国家会成为特定产业中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的母国基地在这些学者看来,只有在产业、企业或产品这样的层次上谈论国际竞争力,才具有实际的意义.
而且,相对而言,产业国际竞争力、企业国际竞争力和产品国际竞争力,是比国家国际竞争力更为明确的概念.
在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上,人们也比较容易取得大体一致的意见.
然而,理论上的分歧和争论似乎并没有影响人们研究国家竞争力的热情.
有关国家竞争力的研究文献也与日俱增.
在对国家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的众多文献中,最著名最有影响的研究报告,莫过于由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与世界经济论坛共同出版的《全球竞争力报告》.
该报告选择三百多项指标,从国内经济实力、国际化程度、政府影响、金融实力、基础建设、企业管理能力及人才等八个方面,对各国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国际比较,然后通过综合评估,得出各国竞争力的排名顺序.
关于国家竞争力的概念有不同的界定.
美国经济学家布鲁·斯科特认为,"一国的竞争能力是指一个民族国家在国际经济中与其他国家生产的商品和劳务进行竞争的情况下,取得日益提高生活水平的方式、生产、分配和销售商品和劳务的能力.
""作为一个国家,有竞争能力就意味着有能力利用国家资源,特别是劳动力资源,参加世界经济的分工和贸易争取日益提高收入水平".
美国工程师研究院在一项题为《国际竞争能力的技术发展》的研究中写道:"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能力就是该国能够生产和提供经得起国际市场考验的商品和服务,同时维持或提高其公民实际收入的水平".
世界经济论坛认为,国家竞争力是指一国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
由此可见,国家竞争力实质是指一个国家在与其他国家比较中所具备的经济实力和生产并创造财富的能力.
1.
3企业竞争力研究的经济学和管理学方法在市场经济中,竞争力最直观地表现为一个企业能够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消费者(或者市场)提供产品或者服务,并且能够使自身得以发展的能力或者综合素质.
而所谓"更有效地"是指,以更低的价格或者消费者更满意的质量持续地生产和销售(统计上表现为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所谓"使自身得以发展"是指,企业能够实现经济上长期的良性循环,具有持续的良好的业绩,从而成为长久生存和不断壮大的强势企业(统计上表现为长期具有较高的盈利率).
那么,在理论上如何解释为什么一些企业能够长期地比另一些企业拥有更高的市场占有率呢在经典的经济学分析中,通常假定相互竞争的企业所生产和销售的产品是完全相同的,这样,哪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高,其原因就归结为哪个企业提供的产品价格更低.
那么,为什么企业之间的生产成本会有差别,因而导致其产品的价格不同呢原先,经济学假设企业都是原子型的实体,一个企业同单个的"个人"没有本质的差别.
后来为了解释企业成本的差别,假设企业之间存在由分工和专业化所产生的差别,亚当.
斯密最早深入论证了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从分工和专业化的逻辑推演,可以假设企业之间会存在规模差别,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一些企业比另一些企业的单位产品成本更低.
在后来,经济学又承认,同类产品之间可以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因而会产生由于产品差异所导致的超额利润.
由于企业的分工的不同、规模的不同,各个企业所以生产的同类产品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各个企业的市场结构是不同的.
于是,经济学可以从各个产业所具有的不同市场结构差异来解释企业或者产业的竞争力.
从学科领域上划分,这就是将一般的微观经济学分析,拓展到产业组织经济学的研究.
产业组织经济学从各产业内的企业之间的关系来描述和解释企业竞争关系及其导致的市场绩效状况.
而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中(竞争性较强的市场结构或垄断性较强的市场结构),各企业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有的企业拥有较强的市场势力,有的企业处于边缘地位;有的企业是在位企业,有的企业是新进入的企业;有的企业是价格策略的发动者(例如,采用限制性定价或者驱逐性的策略),有的是价格竞争中的被动者……总之,由于企业所处的市场条件不同,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竞争后果.
上述分析实际上是以一般微观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为主,即假定所有产品都是在一个无差异的市场空间中生产和销售,也就是假定,市场空间是没有任何区隔和分界的,即使存在市场差异也只是由产业竞争所导致的结构性差异,而不是市场空间自身所具有的外生性的差异.
如果放松这一假定,就可以现实的看到,市场实际上是分为不同的地区和国家的,换句话说,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是在存在很大差异的多元空间中进行的.
首先是国家之间的分界和差异,于是,须引入新的假设条件:国家之间有关税、不同的国家使用不同的货币,这就要考虑关税的保护作用、汇率水平及其变动等因素对各国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影响.
其次是地区之间存在区位和要素的差异,于是,须引入不同的交通运输成本、自然条件、要素禀赋等假设条件或者影响因素.
这样,对竞争力的分析就进入了国际经济贸易和区域经济学(区位经济学)的领域.
在这一领域中,反映空间差异的因素,例如"绝对成本优势"、"比较成本优势"等,就成为竞争力研究的重要解释变量或条件.
无论是一般微观经济学、产业组织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还是区域经济学及区位经济学,它们的基本假定都是:个人和企业都是理性的,所有个人决策和各个行业的行为都是没有什么本质差异的,至少在经济决策的原理上是一致的.
这样,所有的企业都被假定为输入—输出原理完全相同的"黑箱",即所有的企业"黑箱"都按经济人的理性行为进行决策.
如果是这样,那么,就很难解释,为什么即使各方面的条件都相同,但现实情况仍然会是有些企业成功了(竞争力强),有些企业失败了(竞争力弱),而且,即使假定有些企业之所以成功(竞争力强)是由于拥有某些有利的条件,而另一些企业之所以失败(竞争力弱)是由于处于某种不利的条件,那么,为什么有些企业会注定处于有利的地位,有些企业却只能处于不利的地位处于不利的地位的企业为什么不能改变自己的地位呢可见,如果坚持严格假定企业行为的相同性,把企业视为严格具有经济人理性主义为目标的"黑箱",则竞争力的分析就难以继续深入.
所以,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开始深入企业内部,既打开企业"黑箱",将企业视为可以深入观察的"白箱",剖析企业的内部结构.
换句话说,竞争力研究的深入需要将企业作为没有内部结构的"原子"和"黑箱"的假设,改变为企业具有不同的内部结构和行为特征的实体.
这样,对竞争力的研究就进入了企业经济学或管理经济学的范畴.
于是,人们可以研究和分析:企业组织、企业战略、企业家的行为等影响企业成败和竞争力强弱的因素.
这样,企业不再被假定为同质和严格按经济人理性主义原理进行决策和活动的最小经济单位,而被假定为具有复杂内部结构,而且决策和行为差异显著的有机体.
正是在这样的理论假设条件下,才可以讨论所谓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理念"、"企业家精神"等导致企业间差异的"不可模仿"、"不可交易"的因素.
在这样的理论假设条件下,人和人是不同的,企业和企业也是不同的.
企业的异质性得到彻底的肯定,企业竞争力的根源找到了原始性的起因.
但是,同时人们也发现:这样做,对企业竞争力的解释已经远离经典经济学的分析范式和方法,而离社会、心理、伦理等研究方法和领域只有一步之遥.
再往前一步,就是完全放弃对个人和企业行为的经济人理性主义假设,而假定个人和企业都是社会人,既假定人和企业的行为是超越严格的理性主义原则的.
于是,人的信仰、道德、知识、理念、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企业传统等都被视为影响甚至决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进入跨学科的竞争力研究领域.
制度经济学和政府管制经济学改变了经典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假定,既从无制度差异、无政府干预的假设条件,转变为存在制度差异和政府干预的假设条件.
经典的理论经济学假定企业是在"纯粹"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运行的,而且,企业自身的产权制度也总具有高度抽象的"私人"性质;而知道经济学和政府管制经济学则承认:市场经济制度不可避免地受到国家经济体制和政府政策的影响,所有这些制度和政策的因素都会对企业的竞争力产生重要的影响.
特别是在中国这样的经济体制转型国家中,企业的竞争力所受到的制度因素和政府政策因素的影响也是非常强烈的.
竞争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对竞争力可以不同的假设条件为前提,从不同层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经济学的各个分支学科都可以对竞争力研究做出贡献,但由于各分支学科的假设前提和分析工具不同,所以,所关注的影响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也有一定的区别.
总之,经典的经济学所进行的研究和分析是以假定"企业同质"为基本逻辑前提的,既假定企业都具有经济人理性的、精于计算的,并按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决策和行动.
但竞争力研究的目的却是要解释"企业异质",既为什么有些企业竞争力强,有些企业竞争力弱;或者,什么样的企业能够具有长久的竞争力,什么样的企业一定不会有竞争力.
在经济学的领域中,竞争力的实质就是经济效率或者生产率的差异,对竞争力的经济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成本——价格差异化现象.
如果引入不确定性,则可以延伸到对"企业家"的创新和承担风险能力的研究.
如果将竞争力研究深入到企业内部,进入管理经济学和企业经济学的领域,则形成了经济学同管理学相结合的研究范式.
而当深入到对竞争力的一些原生性因素的研究,即探讨企业"核心能力"时,则是将经典经济学所不涉及的因素——理念、价值观、文化等非理性因素引入了竞争力研究的领域.
关于企业竞争力的上述理论认识,以及经济学和管理学对竞争力所进行的系统、深入研究,构成了企业竞争力测评的概念基础和学术基础,也从方法论的意义上为企业的竞争力测评奠定了基础.
1.
4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在竞争的环境下,在有效利用甚至创造企业资源的基础上,在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等经营活动领域和产品价格、质量、服务等方面,比竞争对手更好、更快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进而促使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随着工业经济形态向知识经济的逐步转变,人们意识到知识、创新、环境对企业竞争力的意义,企业竞争力不再只是生产要素上的相对优势,信息、知识、创新能力等潜在因素决定了企业竞争力的强弱,企业持续发展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
企业竞争力是一个企业综合竞争能力的体现,它由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而成,一般来说,由下列因素决定:1.
4.
1技术创新因素技术创新是指与新产品的制造、新工艺过程或设备的首次商业应用有关的技术、设计、制造及商业活动,包括产品创新、过程创新和扩散.
首先技术创新可以使企业获得超额利润.
在创新的初期,竞争者不会立即出现,创新企业可以获得超额利润;随着模仿者的不断增多,一种创新活动所带来的超额利润便会逐渐消失,但企业可以通过开展另一轮创新,获取新的超额利润.
其次技术创新可使企业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创新中工艺创新是提高企业运行效率的关键.
通过工艺创新,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改善生产手段,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品质量的效果,并可在此基础上,以较低的价格销售与对手相同的产品,在较短的时间内推出产品而抢先占领市场,或以较高的销售质量高于对手的产品,而这些手段都可使企业的盈利能力大大提高,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第三,技术创新可使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企业竞争力最为核心的表现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相容共生及内在潜力要素的挖掘和优化,技术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的可靠支撑.
因为技术创新可以减轻环境的负荷,改善环境质量,技术创新还可提高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也可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来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资源.
1.
4.
2组织因素组织是个体或个体集合之间的一种稳定的交易模式.
组织结构的宗旨是建立一种能使人们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在一起最佳地工作并履行职责的正式体制,它以对信息流动、权力分配等方面的制约而影响组织内各要素的协同效应,从而达到对企业竞争力产生作用的目的.
新的组织结构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可以从改善信息传输效率,提高成员主动性、创造性,提高组织快速反应能力方面对企业竞争力产生影响.
1.
4.
3人力资本因素人力资本,是通过对人力投资而形成的,凝结在人体中的使价值迅速增值的知识、体力存量的总和.
人力资本总量相应地由知识存量、健康存量两部分构成,其中知识存量是人力资本的核心部分.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企业、国家的经济实力取决于它们拥有的物质资本存量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人力资本存量的数量和质量,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国家的竞争力则主要取决于它们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存量的质量,即劳动者的素质.
劳动者的素质越高,内含的人力资本存量越大,则较少的劳动力数量就可以形成较多的有效劳动供给总量.
1.
4.
4企业文化因素企业文化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概念,其构成要素包括价值观、企业理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企业文化通过观念的整合,达到行为的整合;通过对个体的引导、规范,达到群体的统一、和谐;通过思想的共鸣,达到力量的凝聚;通过精神的内化,达到物质的扩张;通过内部的创新,达到外部的共生.
由此与企业的竞争力息息相关.
1.
4.
5资本因素从经济学上来看,资本是企业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对企业而言,资本因素也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之一.
资本是通过资本运营发挥它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作用的.
资本运营是企业以价值化、证券化了的资本,或可以按价值化、证券化操作的物化资本为基础,通过优化配置提高生产率,进而提高资本市场价值的经营活动.
资本运营以其内在的流动性、增值性、价值化和市场化特性,通过对资本的直接运作及资产重组,取得对企业竞争力的资源放大效应、市场放大效应和效益放大效应.
1.
4.
6经济体制因素经济体制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一组规则,主要包括产权制度决策结构和协调机制等内容.
经济体制对一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与一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可以促进其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反之,与一国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则会阻碍其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1.
4.
7政府行为政府行为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第一,政府行为对高级的专门要素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里的高级的专门要素指高级人才、研究机构、交通设施、通讯系统等;第二,政府对经济体制产生重要的影响,经济体制的任何改变几乎都是通过政府行为而实现的;第三,政府行为对企业的组织和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第四,政府行为对国内市场竞争可以产生重要影响;第五,政府还可通过各种措施,如出口退税、出口补贴、汇率贬值、实施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对企业国际竞争力施加重要影响.
1.
4.
8市场因素市场是企业竞争的场所,市场的各种属性(包括市场构成、市场细分、市场竞争程度等)直接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大小.
市场竞争可对企业产生巨大的压力,迫使其不断进行创新,改善企业组织形式,提高内部管理水平,采用更先进的生产技术,以降低单位生产成本,降低产品价格,提高自身的价格竞争力;市场竞争还会迫使企业改进产品设计,提高产品质量,以此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市场竞争还会迫使企业采用新的营销策略,改进产品的售后服务,保持和增强企业竞争力.
1.
4.
9信息技术因素信息技术是指信息的收集、处理、传递、运用、创新过程中所涉及的技术.
主要包括用于获取信息的感测技术、用于传递信息的通信技术、用于处理信息的智能技术、用于实施信息控制与显示的技术.
信息技术加强了供方与买方的竞价能力,加强了产业的进入、退出壁垒,有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差别化,实现个人或部门工作的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和加强部门协作,促使企业内部组织结构重构,促使企业业务范围的重新界定,促使企业间的沟通与合作,从而对企业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
2企业竞争力综合测评指标体系设计为了客观、科学地评价企业的竞争力,观察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处的位置,探索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途径,需要设计一套科学、完整,能够从全方位、多角度反映企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2.
1指标体系设计原则一方面,企业竞争力的系统性需要系统的研究方法.
企业竞争力量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可称为一个系统.
而指标体系以多层次、多指标的方式,揭示事物间的相关性和系统性.
它使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多个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或要素,构成一个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使其概念化、条理化、层次化.
通过研究系统各组成部分、要素的相互关系与功能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整个系统的影响,以达到系统整体目标最优化.
另一方面,企业竞争力的复杂性需要直观性的研究方法.
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既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
通过确定指标的计算方法,再逐层综合,可以实现问题的定量分析,使复杂的问题直观化,增强决策者对最终结果的满意度和把握度.
所以,在确定企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科学性原则.
评估指标体系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的产物,它必须是对客观实际的抽象描述.
企业竞争力涉及的因素很多,如何对其进行高度的抽象、概况,如何在抽象、概况中抓住最重要、最本质、最有代表性的东西,是设计指标体系的关键和难点.
对客观实际抽象描述越清楚、越简练、越符合实际,其科学性也就越强.
另外,评估的内容也要有科学的规定性,各个指标的概念要科学、确切,要有精确的内涵和外延.
(2)系统性原则.
企业竞争力的强弱由自身人力资本、技术创新、知识管理能力等决定,同时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是所有要素的组合效应的反映.
因此,对竞争力的评估就必须采取系统设计、系统评估的原则,才能全面、客观地做出合理的评估.
(3)可行性原则.
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尽量与现行的会计指标、统计指标、业务指标统一,使评估指标所需的数据易于采集;指标体系要简繁适中,计算、评估方法简便、明确、易于操作;各项评估指标及相应的计算方法、各项数据,都需要标准化、规范化.
2.
2测评指标体系的逻辑结构如上所述,由于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无论是从经济学还是管理学来分析,在将理念、企业家精神、企业文化等因素考虑在内,竞争力成为一个内涵和外延都难以精确界定的概念.
但是,从竞争力研究的价值来说,不仅要运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方法来研究竞争力,而且,还要用统计学的方法把它表现出来.
经济学立足于运用严密的逻辑来说明清楚竞争力的性质,管理学要在现实中发现决定竞争力的实际因素,这样,企业竞争力的性质和因素可以得到理论上和经验上的解释.
但是,即使我们在经济学上或者在管理学上,把竞争力的性质和决定因素都弄清楚了,仍然剩下一个问题: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把竞争力量化地刻画出来,也就是怎样用统计学的方法把竞争力的强弱以及影响竞争力的因素表现出来我们的逻辑基本上可以是这样:首先要尽可能地用比较综合性的测评指标,特别是具有显示性的指标,能把企业在市场当中的竞争力结果表现出来,这是企业竞争力强弱的最终的显示性的表现.
就跟打球一样,得分多少是运动员竞争力表现,你打赢了,得了更多的分,就是显示你竞争力的指标,可以直接地说明你有较强的竞争力.
测评指标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直接计量的指标,一类是难以直接计量的因素,比如说企业家的精神、企业的理念、管理水平、品牌价值,等等.
这些不能直接量化的因素,我们就希望用一些间接计量的指标来反映.
这种间接计量的方法,一般是用对一些特殊人群的问卷调查来实现.
也就是说,我们承认竞争力因素中有一部分能够量化,也有一部分不能直接量化,而只能间接量化.
从企业竞争力测评的目的来看,测评指标要有综合性,指标数不要太多.
也就是我们希望用数量不很多的测评指标就可以基本上把企业竞争力的结果反映出来,就像打球一样,谁得分多谁就赢了,尽可能简单明了.
当然,得分多少只能说明当前的输赢,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反映竞争力的强弱,却未必能百分之百地表明竞争力的实际状况,这就像足球比赛,巴西队是公认最强的球队(竞争力最强),但不见得每次都得冠军.
一个最有实力的运动员,也未必在每次比赛中都是优胜者.
所以,还需要有另一类指标,即分析性指标来更详细具体地反映企业的实际竞争力状况.
这些指标可以解释企业为什么有竞争力,或者为什么缺乏竞争力.
换句话说,测评指标特别是其中的显示性测评指标所反映的是竞争的结果或者竞争力的最终表现,而分析性指标所反映的是竞争力的原因或者决定因素.
因此,与测评指标不同,分析性指标是一个为数较多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指标体系(参见表2-1).
表2-1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指标类型指标构成作用数据获取测评指标分析指标直接计量指标显示性指标潜力性指标间接计量指标多种类、多层次的指标反映竞争力的结果反映不可量化的因素反映竞争力的原因,即决定竞争力的因素统计资料对特殊人群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统计资料及对比分析资料来源:作者整理那么,以怎样的方式来选取这些指标呢一个科学可行的方法是采用以下的原则:理论分析,专家设计;问卷调查,多数选择;运用磨合,不断完善.
具体地说,首先,进行理论分析,基于经济学的分析和管理学的研究,由专家设计一个指标体系的框架.
然后,采取问卷的方式,由公众特别是经营管理者来说明,哪些指标重要,哪些指标更能够反映竞争力,即采取多数选择的原则,选取具体的指标.
而且,问卷调查的对象要有定向性,让最有实践经验的人群来表述:企业竞争力是什么,什么东西能够反映它,哪些指标好这样,就使指标体系的形成过程具有程序上的合理性.
进一步考虑,按以上方式选取的指标体系应该是比较开放的,可以通过在测评过程中的运用、试错、磨合,来不断地完善.
总之,指标选取过程,实际上是沿着两条线索进行的,一条是专家学者通过理论分析来构架它的基本框架,另一条是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把有关人群(主要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经验集中起来,即从科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确定选取什么样的指标更好.
从而可以做到:理论依据可靠,选择程序合理,逻辑线路清晰,操作方式可行,逐步优化细化.
2.
3理论指标体系设计通过对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及其作用的详细分析,可以看出,企业竞争力是一个具有层次性、综合性、动态性的系统,因而,理论指标体系也应具有动态性、全面性、综合性、前瞻性和科学性,尽量全面描述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力的外在表现特征和内在潜力要素.
从全局的观点来看,企业竞争力主要由显在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组成.
显在竞争力是企业在与外部环境的交互、内部要素的整合基础上,已经反映出来的整体实力,其核心是通过市场而表现出的企业在产品、服务方面的优势.
而显在竞争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能够转化为显在竞争力的各构成要素,如企业的信息技术水平、组织结构、人力资本、企业文化、知识管理能力等.
对显在竞争力主要从两个方面的进行评估:一是从产品、服务在市场中的占有现状及发展趋势来评估,称为市场控制能力,它所反映的是企业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及发展能力.
二是从货币在企业中的流动,即财务角度衡量企业的显在竞争力,可以说这是体现一个企业价值的最为直观的方式,因为财务代表了企业的过去,它能精确地反映企业在过去某一时间段运作的情况,具体有营运能力、经营安全能力、盈利能力.
对潜在竞争力的评估主要从信息技术水平、技术创新能力、组织结构、人力资本、企业文化、资本运营能力、知识管理能力、外界环境关联水平来评估.
(1)营运能力:企业营运能力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企业的市场控制力、盈利能力等取决于营运能力的强弱.
反映营运能力的指标很多,这里主要以财务报告数据为依据,从企业资产的流动效率来评估,因为它是营运能力最直接的体现,具体包括:1)存货周转率.
该指标用以衡量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存货资产的周转次数,是反映企业购、产、销平衡效率的一种尺度,也是衡量企业销售能力和分析存货是否适度的主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存货周转率=存货成本÷平均流动存货2)应收账款周转率.
该指标反映企业界一定时期应收账款的回收效率(周转速度).
其计算公式为:应收帐款周转率=销货额÷应收帐款平均余额3)流动资产周转率.
该指标考察企业流动资产的运转效率.
其计算公式为: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流动资产余额4)总资产周转率.
该指标反映总资产的利用情况,表示1元投资发挥的效益如何,其计算公式为: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总资产平均余额(2)经营安全能力.
企业经营安全与否是其生存能力高低的指示器,这里从企业资本结构、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三个方面进行评估.
1)自有资本构成比率.
考察自有资本在整个运营资金中占有多大的比重,是企业资本结构的衡量指标之一.
其计算公式为:自有资本构成比率=自有资本合计数÷资本总额2)产权比率.
该指标反映债权人与股东所提供资本的相对关系,反映企业的基本财务结构是否稳定.
比率越低,表明债权人投入的资本受到股东(所有者)权益的保障程度也就越高.
其计算公式为:产权比率=负债总额÷股东权益3)流动比率.
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用流动比率来衡量企业的偿债能力,是要求企业的流动资产有足够能力偿还短期的债务,并有余力去应付日常经营活动中的其他资金需要.
根据西方国家的经验,一般情况下,流动比率达到2:1的水平,表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是好的.
但由于各行业的经营性质不同,营业周期不同,对该指标的要求出不一样,应结合行业或地区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衡量标准.
其计算公式为: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4)速动比率.
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补充性指标,流动比率只说明企业流动资产总额与流动负债总额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考虑流动资产项目中流动性和变现能力的强弱.
如果流动比率较高,而流动资产的流动性却较低,则企业的偿债能力仍不会高.
速动比率是考虑流动资产变现能力(在流动资产中扣除变现能力较低的存货)和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衡量指标.
一般认为,速动比率1:1为好,但也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
其计算公式为: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5)资产负债率.
考察企业在一定盈利水平下,支付债务利息的能力,反映利息的保障倍数.
其计算公式为:已获利息倍数=税息前利润÷支付利息额(3)盈利能力.
反映企业盈利状况,包括如下指标:1)销售利润率.
反映企业全部产品的综合盈利能力.
其计算公式为:销售利润率=利润总额÷产品销售净额(销售收入)2)总资产报酬率.
反映企业动用自己实际占有和支配的资本所能获利的程度,用来衡量企业对所有经济资源动用效率的高低.
其计算公式为: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3)资本收益率.
反映以企业实收资本为基础的盈利程度.
其计算公式为:资本收益率=净利润÷实收资本4)净资产收益率.
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是衡量股份制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
其计算公式为:每股盈余=(净利润-优先股股息)÷发行在外的加权平均普通股数(4)市场控制力.
包括如下指标:1)市场占有率.
反映企业的产品、服务在市场上的占有深度.
其计算公式为:市场占有率=(S1+S2+S3+……+Sj)÷k其中:Sj表示第j种核心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其值等于该产品销售收入与同行业产品销售收入总额之比;j表示企业核心产品数,k表示市场占有率修正系数:k=(企业固定资产原值+行业年末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行业固定资产原值+行业年末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
2)市场覆盖率.
反映企业产品、服务在市场上的占有广度.
其计算公式为:市场覆盖率=企业某种产品的销售地区数÷行业同类产品的销售地区数3)市场应变能力.
反映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应对能力,其计算公式为:市场应变能力=企业新产品开发率÷行业新产品开发率其中:新产品开发率=(在研产品品种数+储备产品品种数+新产品投产品种数)÷现有生产产品品种数4)市场拓展能力.
反映企业在开拓产品市场方面的实力.
其计算公式为:市场拓展能力=考察期内的营销费用总额÷考察期内产品销售额5)国际化销售密度.
反映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实际的销售能力.
其计算公式为:国际化销售密度=企业出口产品销售额÷企业全部产品销售额6)企业社会形象.
反映企业在顾客等相关人员中的形象.
其计算公式为:企业社会形象=Q1+Q2+Q3+……+Qi其中:Qi表示消协或其他几个管理部门对企业的评分.
7)营销能力.
以问卷调查为例,具体包括:①营销渠道:直接销售1分,电话销售1分,电视销售1分,零售1分,代理销售1分,网络销售1分.
有则得分,其和为营销渠道得分.
②营销队伍实力:全球9分,全国7分,全省4分,没有1分.
③营销队伍实力:强8分,较5分,弱2分.
8)顾客忠诚度.
反映顾客对本企业产品,服务的购买倾向.
其计算公式为:顾客忠诚度=100名顾客向本公司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100名顾客从其他同类产品供应商处所购同种商品的数量(5)信息技术水平.
从信息技术的拥有、使用、投入情况进行评估.
1)信息技术拥有率.
反映企业现已拥有技术软、硬件的水平.
其计算公式为:信息技术拥有率=信息技术总值÷企业总资产2)信息技术无保障率.
反映企业已拥有的信息技术中无法获得售后服务的比率.
选用此指标,是因为信息技术的升级换代很快,缺乏厂家技术保障的信息技术难以充分发挥功效.
3)信息技术使用率.
反映企业对已拥有的信息技术的使用情况.
其计算公式为:信息技术使用率=正在使用的信息技术资产价值÷信息技术总值4)信息技术的投资收益率.
反映企业已拥有的信息技术所创造的价值.
其计算公式为:信息技术的投资收益率=利用信息技术而产生的收益÷信息技术的投入总额5)信息技术投入增长率.
反映企业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情况,其计算公式为:信息技术投入增长率=考察期内信息技术的投入增长额÷考察期内销售收入增长额(6)技术创新能力.
从现有技术实力、研究开发两个方面进行评估.
1)人均技术装备水平.
反映企业现有技术水平.
其计算公式为:人均技术装备水平=生产用固定资产平均原值÷期末全部设备数2)设备先进程度.
反映企业现有技术水平.
其计算公式为:设备先进程度=期末达国内先进水平以上设备数÷期末全部设备数3)能源消耗利润率.
从实际生产过程中反映企业技术水平的高低.
其计算公式为:能源消耗率=利润总额÷年综合能耗4)原材料消耗利润率.
从实际生产过程中反映企业技术水平的高低.
其计算公式为:原材料消耗利润率=利润总额÷原材料消耗总额5)技术创新投入率.
反映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资金投入情况.
其计算公式为:技术创新投入率=技术创新总费用÷企业产品销售额6)技术开发人员比率.
反映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人力投入.
其计算公式为:技术开发人员比率=从事R&D的技术人员总数÷年平均职工数7)新产品开发成功率.
从创新结果角度反映企业技术创新实力的强弱.
其计算公式为:新产品开发成功率=能够到达市场的新产品数÷开发的新产品数8)新产品产值率.
从创新结果角度反映企业技术创新实力的强弱.
其计算公式为:新产品产值率=创新产品销售额÷企业产品销售额9)新工艺产值率.
从创新结果角度反映企业技术创新实力的强弱.
其计算公式为:新工艺产值率=由于工艺创新而增加的产值÷企业产品销售额10)专利水平.
从创新结果角度反映企业技术创新实力的强弱,其计算公式为:专利水平=某时刻企业申请专利÷某时期企业专利数(7)组织结构.
包括1)组织结构的合理性.
反映现有组织结构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合理性.
以问卷调查为例,具体:①是否以市场为主建立相应的职能部门;②企业组织结构是强调集权的传统金字塔型;③企业是否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组建一个打破职能界限的新产品开发队伍;④企业内员工是否能及时获得工作所需的足够信息;⑤企业内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否频繁.
2)组织外向拓展能力.
反映企业在发展与其他企业协作关系方面的实力.
其计算公式为:组织外向拓展能力=在发展与战略伙伴关系方面的投资÷企业产品销售额3)均衡率.
从企业的实际生产结果角度反映组织结构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组织、协调作用的强弱.
其计算公式为:均衡率=n种产品(部件、零件)月计划完成百分数(超计划按100%计算)总和÷n种产品(部件、零件)月计划规定工作总数.
4)生产能力有效利用率.
从企业的实际生产结果角度反映组织结构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组织、协调作用的强弱.
其计算公式为:生产能力有效利用率=年实际生产能力÷计划生产能力(8)人力资本.
从员工、顾客现有知识、技能存量,员工创造的价值,企业对员工、顾客的培训投入三个方面进行评估.
1)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指数.
其计算公式为: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指数=(平均管理年限*平均年龄)*150+150-平均年龄*22)员工平均受教育程度.
其计算公式为:员工平均受教育程度=(1*小学程度人数+2*初中程度人数+3*高中程度人数+4*大专程度人数+5*大学程度人数+7*硕士程度人数+9*博士程度+11*博士后程度人数)÷员工总数3)员工的观念素质综合指数.
可以通过问卷调查.
例如:①竞争观念:强5分,较强3分,弱1分.
②效益观念:强5分,较强3分,弱1分.
③法制观念:强5分,较强3分,弱1分.
④集体主义观念:强5分,较强3分,弱1分.
4)员工的信息技术水平.
其计算公式为:员工的信息技术水平=[5*(a1+b1+c1)+3(a2+b2+c2)+1*(a3+b3+c3)]÷3N其中:N表示企业员工总数;a1、a2、a3分别表示为对本职工作所需的专门的信息技术很熟悉、较熟悉、不熟悉的员工数;b1,b2,b3分别表示为对一般性的用于通信的信息技术很熟悉、较熟悉、不熟悉的员工数;c1,c2,c3分别表示为对信息技术很重视、较重视、不重视的员工数.
5)顾客受教育程度.
其计算公式为:顾客受教育程度=(1*小学程度人数+2*初中程度人数+3*高中程度人数+4*大专程度人数+5*大学程度人数+7*硕士程度人数+9*博士程度人数+11*博士后程度人数)÷经常购买本公司产品的顾客数.
6)顾客的信息技术水平,其计算公式为:顾客的信息技术水平=(5*对电话及其他网络通信技术很熟悉的顾客数+3*对电话及其他网络通信技术较熟悉的顾客数+1*对电话及其他网络通信技术不了解的顾客数)÷经常购买本公司产品的顾客数.
7)人均利税率.
反映企业员工利用自身知识、技能所创造的价值.
其计算公式为:人均利税率=利税总额÷职工平均人数8)人力资本开发成本率.
反映企业在人力资本开发上的投入.
其计算公式为:人力资本开发成本率=用于人力资本开发总费用÷产品销售额其中:人力资本的开发总费用包括在职教育费用、岗位培训费用、脱产培训费用、被培训员工误工损失费、顾客培训费用等.
9)人力资本开发成本利润率.
反映企业在人力资本开发上的收益.
其计算公式为:人力资本开发成本利润率=由于人力资本开发而获得的利润÷人力资本开发成本(9)企业文化1)企业文化适应性.
可通过问卷调查:①是否注重顾客因素;②企业内是否具有创新的氛围,③对待风险的态度,④经营中的灵活性,⑤是否重视领导艺术,⑥是否具有集体主义精神.
2)聚合力.
反映企业文化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因其引导、凝聚、约束功能而产生的效果.
其计算公式:聚合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行业全要素生产率3)企业文化建设投入率=某时期用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投入总额÷某时期企业产品销售收入(10)资本运营能力.
包括:1)附加经济价值EVA.
从资本运营效果上反映企业资本运营实力的强弱.
其计算公式为:附加经济价值EVA=息前税后利润-资金总成本2)资本保值增值率.
从资本运营效果上反映企业资本运行实力的强弱.
其计算公式为:资本保值增殖率=期末股东权益÷期初股东权益3)固定资产使用率.
反映企业在存量资本上的管理实力.
其计算公式为:固定资产使用率=在用固定资产原值÷全部固定资产原值4)规模—单位成本函数.
反映企业规模的扩大与单位产品成本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
其计算公式为:规模—单位成本函数=规模扩大后的总成本÷规模扩大后的总产量5)企业融资率.
反映企业与资本增量管理上的实力.
其计算公式为:企业融资率=本期各种渠道融资额÷企业平均总资产6)企业资信度.
反映企业的资信状况,资信度越高,在筹资过程中就越易获得投资,其计算公式为:企业资信度=Ai其中,Ai金融部门对企业的信用评估等级:AA、AB、BA、BB、C所对应的得分为9、7、5、3、17)留存盈余比率=(净利-全部股利)÷净利8)股利支付率=每股股利÷每股盈余(11)知识管理能力.
包括:1)知识管理的环境指数.
可通过问卷调查:①是否具有强调知识是核心生产要素且鼓励员工持续学习、不断创新的企业文化.
②是否具有较完备的技术支撑.
2)知识收集能力指数.
其计算公式为:知识收集能力指数=知识收集过程中实际获得的知识量÷期望获得的知识量.
3)知识传播能力指数.
其计算公式为:知识传播能力指数=员工实际获得的知识量÷员工期望获得的知识量4)知识运用能力指数.
从知识应用结果角度衡量企业在知识运用、创新方面的实力.
其计算公式为:知识运用能力指数=技术贸易额÷企业产品销售收入(12)外界环境关联水平.
包括:1)企业经营权力系数.
反映企业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独立性.
其计算公式为:企业经营权力系数=ΣKi·Pi÷Ps式中:Ki表示各项经营自主权对企业竞争力的权重;Pi表示到目前为止实际拥有并能够运用的自主权项目;Ps表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拥有的自主权数量,规定:2)社会责任成本率.
反映企业因生产经营行为对社会整体或劳动者群体产生现实或潜在的不利影响或损失,而要求采取防护措施或给予损失补偿所会出的代价.
其计算公式为:社会责任成本率=社会责任成本÷产品销售收入3)社会贡献率.
反映企业对社会整体或劳动者群体做出的贡献,其计算公式为:社会贡献率=企业社会贡献总额÷平均资产总额式中:企业社会贡献总额包括工资(含奖金、津贴等工资性收入)、劳保退休统筹及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利息支出净额、应缴增值税、应缴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缴所得税及其他税收、净利润等.
4)社会积累率.
反映企业对国家财政所做出的贡献.
其计算公式为:社会积累率=上交国家财政总额÷企业社会贡献总额式中:上交国家财政总额,包括应交增值税、应交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所得税及其他税收等.
5)政府经济政策对企业的影响.
2.
4实践性指标体系设计理论指标体系旨在充分评估企业显在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从而对企业竞争力做出尽量全面的衡量,但是实际操作时着重要考虑的是操作的可行性和操作的便利性,因此,我们从生存能力、适应能力、发展能力三个角度设计了如表2-2所示的实践性测评指标体系.
表2-2企业竞争力监测指标体系指标名称指标性质及主要含义可反映的其它含义或影响生存能力1、销售收入2、利润总额3、净资产4、净资产利润率5、总资产贡献率6、全员劳动生产率(或劳动效率)7、总收益率规模盈利水平资本实力资本盈利和增殖能力资金利用效率劳动效率价值创造能力市场份额规模融资能力负债的影响负债的影响、融资能力销售收入及冗员人才竞争中的态势适应能力8、出口收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9、R&D占销售收入的比重10、公众评价(人气指数)11、产品更新系数12、行业分析师出口竞争力潜在的技术竞争力品牌影响力,企业家及管理水平产品更新状况资本市场表现国际化技术密集程度广告效果产品适应市场的能力不可直接计量的因素发展能力13、拥有专利数14、近3年技改投资与信息化建设投资占销售收入的比重15、近3年销售收入年平均增长率16、近3年利润总额年平均增长率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实力业务增长持续盈利能力技术优势投资于提高竞争力的融资能力市场份额、成长性成长性其指标选取过程是从数十个指标中选取了在问卷调查中被选择次数最多的,专家们也认为比较恰当和可行的16个指标,组成企业竞争力测评的基本指标体系.
其中销售收入、近3年销售收入年平均增长率、利润总额、近3年利润总额年平均增长率、净资产、净资产利润率、总资产贡献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总收益率、出口收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这10个指标是显示性的指标,反映了企业的规模、业务增长、盈利水平、持续盈利能力、资本实力、资本盈利和增殖能力、资金利用率、劳动效率、价值创造能力、出口竞争力等,也反映了市场份额、成长性、融资能力、负债的影响、人才竞争中的态度等.
而其他的6个指标是潜力性指标,反映了企业适应和发展的潜力.
其中,近3年技改投资与信息化建设投资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反映了企业的技术实力,同时也反映了投资与提高竞争力的融资能力;R&D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反映了潜在的技术竞争力和技术密集程度;拥有专利数反映了自主知识产权及技术优势;产品更新系数反映企业产品更新的速度和产品适应市场变化的状况.
这4个指标虽然是潜力性的指标,但是可以直接计量,直接统计出来.
而公众评价和行业分析师这两个指标,力图对一些不可直接计量的因素采用特殊人群问卷的方法间接地进行计量.
其中,公众的评价,主要是对阅读财经类报刊的读者进行问卷调查,因为总体上说,这些读者比较关注企业和经济状况,这个指标可以反映企业品牌的影响力、企业家及其管理水平,也可以反映企业的广告效果,而国际上的很多统计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的广告投入和企业的竞争力有很强的相关性.
另一个特殊人群是行业分析师,对他们的问卷调查可以反映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表现.
在指标的选择过程中,提出了一些技术性的要求:一是具有一定程度的综合性,特别是显示性的指标,要有一定的综合性,使目标体系尽可能简明.
二是数据的可取得性,即统计资料要能够较容易地取得.
所以,一些通常被认为很重要的指标未被列入:例如,"市场占有率"没有入选,因为难以获得准确数据,而且可以用入选的"销售收入"及"销售收入增长率"等指标来间接反映.
三是同竞争力关系的显见性,就是说所选取的指标要十分明显地同竞争力有很密切的关系,从这一要求来看,"负债率"就不是一个很合适的测评指标,因为,虽然负债率确实同企业的竞争力有很大关系,但是这个指标和竞争力的量化关系不明显,很难说多高的负债率最有利于竞争力,是不是负债率越低越有竞争力,或者是不是负债率有一个最优值这些都难以确定,所以缺乏显见性.
四是数据的可靠性,指标之间要具有一定的相互制约性.
五是要充分考虑到指标计算过程的可迭加性.
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中,确定所选取的各个指标在总得分中应占多大的权重,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
从方法论上说,我们仍然采取的是专家分析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发现,采取这样的方法进行权数的确定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复杂,问卷调查的结果同专家学者的意见常常是十分接近的,而且,权数的调整对竞争能力测评得分排序的影响也并不很大.
2.
5企业竞争力测评的几个操作性问题在企业竞争力测评过程中,当我们从经济学、管理学和统计学的角度为建立企业竞争力的测评指标体系开始进行实际的评价工作时,还会遇到一系列的操作问题.
对这些问题的处理,也涉及对企业竞争力性质和特征的进一步理解和表述.
2.
5.
1关于企业的分类从理论上说,只有相互竞争的企业才有竞争力比较的实际意义,而相互竞争的企业总是生产具有相互替代性的产品,并且在同一市场上销售.
所以,企业竞争力评价对竞争性产业才具有实际意义,而且,对企业竞争力的评价必须以企业的科学分类为前提.
那么,对于作为竞争力测评对象的企业应该如何分类最简单的方法是按产业(大行业)、次产业(小行业)进行分类.
问题是,企业属于哪个产业或行业主要是按其生产的产品来划分的,而一个企业可能并不只生产或者一个产品系列.
如果一家企业生产多种类别的产品,而其中分为"主业"和"非主业",问题还比较好办,我们可以将其归之为主业所属的产业.
但是,如果企业生产多种类的产品,而且难以划分为主业和非主业,或者虽有传统上的主业,但从发展趋势上看传统主业所占的业务量比重已不占多数,那么也许就只能将其划分为"多元化经营类"的企业了.
所以,对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或测评是多层次的: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按大产业(大行业)、次产业(小行业)或按生产高度可替代产品类别进行测评,还可以按企业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测评.
例如,不同规模企业(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的测评,不同发展企业(成长型企业,成熟型企业、转型类企业)的测评等.
按不同类型进行竞争力测评,可以获得具有不同的分析意义和运用价值的结果.
2.
5.
2被测评企业边界的确定在现实中各个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特征是很不相同的,有的是单一法人组织企业,有的是多个法人组织企业(在法律形式上是多个法人,而在经济性质上只是一个企业),还有的是集团化的企业中,母公司及各个子公司或者分公司的产权结构以及合并报表也有很大的差异,有的企业集团具有很强的内部联系,有的企业集团内部联系松散,或者只是行政性组织结构调整的产物.
面对这种复杂的情况,如何确定被测评或评价企业的边界例如,是使用企业集团的合并数据,还是独立的企业数据如果母公司被作为测评对象,其子公司是否也可以同时被作为测评对象(在有的企业集团中,某些子公司的规模和实力可能非常大)还有,参股企业的数据是否应该计入投资企业的竞争力测评指标因此,为了使企业竞争力测评结果更具有科学价值和分析意义,有必要按测评对象的性质,确定测评指标和分析指标的具体内容.
一般来说,对比较综合性的、大产业(大行业)的企业竞争力测评可以使用综合性较强而为数较少的指标进行评价和分析;对比较细分的、次产业(小行业)以及对具有某种特征的企业类型的竞争力进行测评,更有必要区别对待.
总之,企业竞争力测评的指标应力求做到口径和标准的一致性,从而保证测评结果的科学性.
2.
5.
3数据的取得以及可靠性的判断企业竞争力测评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据的真实性,而数据的真实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据的取得方式.
我们为此做过一次问卷调查.
对竞争力测评数据的取得方式,被调查者选择最多的是政府部门提供,其次是上市公司报表和社会中介机构的调查资料,然后才是企业自报数据了.
可见,对于企业自报的数据,信任度普遍不高.
但是,对可操作性来说,最容易取得是上市公司的公开报表,其次就是企业的自报数据了.
所以,对上市公司进行的竞争力测评是比较容易获得认同的.
但是,如果将大量的非上市公司都排除在外,显然是大大降低了竞争力测评的意义和价值.
所以必须采取一定的方式来增强企业自报数据的可靠性.
可行的方法是:①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上,使各指标之间形成一定的制约关系,避免人为数据造成的严重失真.
②对企业自报的数据进行鉴别评价(以问卷方式),对于数据质量评价较低即其真实性受到严重怀疑的数据,在测评的计算中降低或者取消其在竞争力得分中的地位.
③在公布的竞争力测评结果中注明数据资料的来源,以公众压力抑制企业故意提供虚假数据的动机.
④对企业竞争力测评结果进行公开讨论和辨析,将虚假数字暴露在公众舆论监督之下.
3企业竞争力综合测评模型设计3.
1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法(FuzzyComprehensiveEvaluation)是20世纪70-80年代发展起来的基于模糊数学理论,常用的将多个指标综合为一个指标,并且其评价结果可用模糊隶属度来表示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
3.
1.
1模糊综合评价原理(1)对因素分类,确定因素层次设因素集为U={U1,U2,…,Um},其中Ui(i=1,2,…,m)为第一层次(也即最高层次)中的第i个因素,它又是由第二层次中的n个因素决定,即Ui={Ui1,Ui2,…,Uin}.
而第二层因素Uij(i=1,2,…,m;j=1,2,…,n)还可由第三层因素决定等等.
(2)建立权重集根据每一层中各个因素在评价中所起的作用和重要程度不同,分别给每一因素赋予相应的权数,且权数归一化.
设:第一层次的权重集为,其中ai(i=1,2,…,m)是第一层次中第i个因素Ui的权重,.
第二层次的权重集为:,其中是第二层次中决定因素Ui的第j个因素的权数,.
权数ai与aij的大小分配与调整,反映了评价者在评价时的倾向性和灵活性的差异.
(3)建立评价集评价集是以总评价的各种可能的结果为元素所组成的集合.
不论因素分为多少类,评价集都只有一个,可建立为:V={v1,v1,…,vp},其中vk(k=1,2,…,p)为总评价的第k个可能的结果.
(4)一级模糊综合评价一级模糊综合评价应按第二层次诸因素进行.
设评价对象是第二层次中的因素Uij,对评价集中第k个元素的隶属度为rijk,则第二层次单因素隶属度矩阵为:其中i=1,2,…,m;j=1,2,…,n;k=1,2,…,p矩阵中第j行表示第二层次中第j个因素Uij的评价结果.
于是一级模糊综合评价集为(5)二级模糊综合评价为综合考虑所有因素的影响,还须对上层次中各个因素的影响进行二级综合评价,若单因素评价矩阵为一级(即第二层次)模糊综合评价矩阵,即:,于是二级模糊综合评价集为:.
为全面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此处选用模型,在此模型中,.
3.
1.
2企业竞争力的模糊综合评价(1)确定评价因素集根据企业竞争力测评的实践性指标体系,确定评价指标集U.
一级评价指标:U1(生存能力),U2(适应能力),U3(发展能力).
二级指标为:U11(销售收入),U12(利润总额),U13(净资产),U14(净资产利润率),U15(总资产贡献率),U16(全员劳动生产率),U17(总收益率);U21(出口收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U22(R&D占销售收入的比重),U23(公众评价),U24(产品更新系数),U25(行业分析师);U31(拥有专利数),U32(近3年技改投资与信息化建设投资占销售收入的比重),U33(近3年销售收入年平均增长率),U34(近3年利润总额年平均增长率).
(2)确定评价集V企业竞争力评价集V={竞争力强、竞争力一般、竞争力弱}.
(3)确定权重集A按照权重平均分配的原则分配权重,第二层次权重A=(0.
34,0.
33,0.
33),第三层次权重为A1=(14.
29,14.
29,14.
28,14.
29,14.
28,14.
28,14.
29),A2=(0.
2,0.
2,0.
2,0.
2,0.
2),A3=(0.
25,0.
25,0.
25,0.
25).
当然,为了使权重确定具有科学性,也可应用层次分析法取得各层次的权重.
(4)确定模糊隶属度矩阵根据实际调查,取得某一企业的有关指标数据如下.
表3-1指标实际值指标实际值竞争力强竞争力一般竞争力弱销售收入(亿元)2213.
0425022201160利润总额(亿元)20.
530.
121.
812.
3净资产(亿元)120.
5529.
3211.
883.
8净资产利润率%353.
2553.
8260.
935.
1总资产贡献率%108.
1367.
8129.
864.
9全员劳动生产率%124.
5293.
492.
525.
3总收益率%255.
8392.
8118.
7-8.
0出口收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5.
210.
55.
00.
8R&D占销售收入的比重%18.
030.
510.
50.
5公众评价65.
180.
550.
020.
0产品更新系数%54.
284.
867.
325.
6行业分析师42.
581.
760.
420.
6拥有专利数(项)41051近3年技改投资与信息化建设投资占销售收入的比重%2.
520.
016.
05.
0近3年销售收入年平均增长率%70.
8105.
075-4.
6近3年利润总额年平均增长率%10.
528.
73.
1-5.
2其中:公众评价和行业分析师采用百分制打分法,其值为0~100之间的数.
各指标值属于强、一般、弱的隶属函数分别为:,其中dij为指标实际值,d为企业竞争力强时的指标值.
,其中dij为指标实际值,d为企业竞争力一般时的指标值.
,其中dij为指标实际值,m,d分别为企业竞争力一般、弱时的指标值.
根据隶属度函数计算可得隶属度矩阵.
,,(5)模糊综合评价一级模糊综合评价为:二级模糊综合评价:由此,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该企业的竞争力为一般.
3.
2层次分析(AHP)模型3.
2.
1层次分析模型原理(1)建立两两相对比较判断矩阵.
设计专家调查表,对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进行打分.
对于两个指标间的重要程度可采用两两比较法,相等的取5/5,相对较强的取6/4,相对强的取7/3,相对很强的取8/2,绝对强的取9/1,其余介于两者之间的分别对应取5.
5/4.
5,6.
5/3.
5,7.
5/2.
5,8.
5/1.
5等.
经过上述标度作为矩阵的元素,列出各层面需要比较的指标的判断矩阵,如对于某一层面中需要比较的指标构成的判断矩阵为:AB1B2……BnB11b12……b1nB2b211……b2nBnbn1bn2……1其中(2)层次单排序确定各层指标的权数.
求出上述判断矩阵的相应于最大特征值的特征向量,经归一化处理后,即得到了各指标在各自层面上的权数,设第三层对第二层的权数为wbcj=(w1j,w2j,…,wnj)T,其中n为第三层的元素个数,j=1,2,·····,m为第二层的元素个数,第二层对第一层的权数为wbja=(w1,w2,…,wn)T.
(3)层次总排序确定指标层各指标对于目标层的权重.
设第三层指标层对于第二层准则层的权重为wbcj=(w1j,w2j,…,wnj)T,其中n为第三层的元素个数,j=1,2,·····,m为第二层的元素个数.
第二层准则层对于第一层目标层的权重为wbja=(w1,w2,…,wn)T.
则第三层指标层对于第一层目标层的总排序权值由表3-2计算给出:表3-2层次总排序权值计算表层次B层次CB1B2…BmC层次总排序权值wacjW1W2…wmC1W11W12…W1mC2W21W22…W2m…CnWn1Wn2…Wnm3.
2.
2企业竞争力的AHP评价建立企业竞争力的指标层次结构模型如图3-1所示.
图3-1企业竞争力的层次结构模型(2)构造判断矩阵需要构造如下一系列的判断矩阵.
表3-3企业竞争力生存能力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单排序权重生存能力11/31/50.
1095适应能力311/20.
3090发展能力5210.
5815表3-4生存能力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净资产净资产利润率总资产贡献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总收益率单排序权重总排序权重销售收入11/21/311/221/50.
07520.
0082利润总额21214710.
19950.
0218净资产3211/31/221/50.
11600.
0127净资产利润率11315930.
27130.
0297总资产贡献率21/421/51410.
10770.
0118全员劳动生产率1/21/71/21/91/411/50.
02960.
0032总收益率5151/31510.
20070.
0220表3-5适应能力出口收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R&D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公众评价产品更新系数行业分析师单排序权重总排序权重出口收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11/53350.
22860.
0706R&D占销售收入的比重514370.
50250.
1553公众评价1/31/411/410.
06590.
0204产品更新系数1/31/34130.
15030.
0464行业分析师1/51/711/310.
05270.
0163表3-6发展能力拥有专利数近3年技改与信息化投资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近3年销售收入年平均增长率近3年利润总额年平均增长率单排序权重总排序权重拥有专利数121/71/50.
07900.
0459近3年技改与信息化投资占销售收入的比重1/211/91/70.
04830.
0281近3年销售收入年平均增长率79120.
54230.
3153近3年利润总额年平均增长率571/210.
33040.
1921表3-7销售收入企业1企业2企业3企业4企业5企业6企业7企业8企业9企业10单排序权重总排序权重企业1121/31/4521/71/2230.
07800.
0006企业21/21351/21/471/631/50.
09140.
0007企业331/312821/541/61/80.
09210.
0008企业441/51/211/31/523150.
08330.
0007企业51/521/831521/71/350.
09330.
0008企业61/241/251/511/341/270.
11250.
0009企业771/751/21/23151/31/70.
09950.
0008企业8261/41/371/41/511/760.
10920.
0009企业91/21/361323711/60.
11160.
0009企业101/3581/51/51/771/6610.
12910.
0011对于第三层次的每一个指标,如利润总额、净资产、净资产利润率、总资产贡献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总收益率、出口收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R&D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公众评价、产品更新系数、行业分析师、拥有专利数、近3年技改投资与信息化建设投资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近3年销售收入年平均增长率、近3年利润总额年平均增长率,都构造一个如表3-7的判断矩阵.
(3)层次单排序计算计算每一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对应的特征向量,经归一化后得到层次单排序结果.
计算结果见上表3-3至表3-7中数据.
(4)层次总排序计算利用某层次所有目标关于相邻上一层次某目标为准则的层次单排序结果,计算关于上一层次全部目标的权重向量,得到总排序结果.
层次总排序计算是从上到下逐层进行,最后将各企业对应的总排序权重相加,得到各企业的竞争力评价值.
层次总排序计算结果见表3-3至3-7,各企业竞争力评价结果见表3-8.
表3-8企业1企业2企业3企业4企业5企业6企业7企业8企业9企业10评价结果0.
74520.
76890.
60780.
83010.
85720.
60140.
62120.
55340.
28960.
4213排序436218571093.
3主成分分析模型3.
3.
1主成分分析评价模型(1)将样本数据标准化设有n个待评价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数为p个(在这里企业竞争力评价的指标取为: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净资产、净资产利润率、总资产贡献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总收益率、出口收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R&D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公众评价、产品更新系数、行业分析师、拥有专利数、近3年技改投资与信息化建设投资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近3年销售收入年平均增长率、近3年利润总额年平均增长率,共p=16个指标),样本数据矩阵为:为了消除不同指标间的量纲影响和正、逆指标的影响,将样本数据按下式标准化,得标准化后的矩阵为,,其中,.
(2)计算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主成分分析就是设法将原来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的p个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相互无关的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指标,即将分散指标信息集中化,以尽可能少的指标来表示原来指标的全部信息.
由此,用标准化后的矩阵的p个向量作线性组合,其中,则F1,F2,…,Fp,就为p个主成分.
我们希望这些主成分中,越在前面的包含原有指标的信息越多,而包含信息的多少一般用方差来表示,所以主成分F1,F2,…,Fp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Fi与Fj()不相关;2)F1是X1,X2,…,Xp的一切线性组合中方差中最大的,F2是与F1不相关的X1,X2,…,Xp的一切线性组合中方差中最大的,……,Fp是F1,F2,…,Fp-1都不相关的X1,X2,…,Xp的一切线性组合中方差中最大的.
可以证明,满足上述条件的主成分F1,F2,…,Fp线性组合中的系数向量恰好是Y的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
当协方差矩阵∑未知时,可用其估计值S(样本协方差矩阵)来代替.
其中而相关系数矩阵:其中由于Y1,Y2,…,Yp已标准化,所以有计算时为简单起见,不妨取,因为这时的R与只相差一个系数,显然与的特征根相差n倍,但它们的特征向量不变,并不影响求主成分.
设相关系数矩阵R的p特征值为,称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为,它是第一主成分的方差在全部方差中的比值,这个比值越大,表明第一主成分综合原指标X1,X2,…,Xp信息的能力越强.
前两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前k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
如果前k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5%,表明取前k个主成分基本包含了全部测评指标所具有的信息,这样既减少了变量的个数,又便于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3)将k个主成分综合成单指标评价将k个主成分综合成单指标评价,通常有以下三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将累计贡献率达到85%的k个主成分F1,F2,…,Fk做线性组合,并以每个主成分Fi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构造一个综合评价函数:以v为评估指数,依据对每个评价对象计算出的v值大小进行综合排序.
第二种方法,只用第一个主成分作评估指数,即v=F1.
理由是,第一主成分与原始变量X1,X2,…,Xp综合相关度最强,如果想以一个综合变量来代替原来所有变量,则最佳选择应该是F1;另一方面由于第一主成分F1对应于数据变异最大的方向也就是使数据信息损失最小,精度最高的一维综合变量.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使用这种方法是有前提条件的,即要求所有评估指标变量都是正相关的,也就是说对所有变量均有同增、同减的趋势.
第三种方法,根据变量的重要性程度不同赋予不同的权数,重要的变量权数取得大些,不重要的变量权数取得相对小些.
即令这时因此,1~p个变量的方差分别为:由于一部分在系统评估中更为重要的变量被赋予更大的权数,因此在这些指标上,变量的变差被拉长,于是在求第一主成分时,这些指标会得到更多的重视.
然后,对标准化又加权后的数据阵计算协方差矩阵,求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令,最后按进行排序比较或分类划级.
3.
3.
2企业竞争力的主成分分析评价在这里与模糊综合评价一样选取以下16个指标: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净资产、净资产利润率、总资产贡献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总收益率、出口收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R&D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公众评价、产品更新系数、行业分析师、拥有专利数、近3年技改投资与信息化建设投资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近3年销售收入年平均增长率、近3年利润总额年平均增长率.
通过实际调查,取得江西省某10个企业的有关数据如表3-9所示.
表3-9主成分分析样本数据企业指标企业1企业2企业3企业4企业5企业6企业7企业8企业9企业10销售收入(亿元)22134512120942505678560222014027801160利润总额(亿元)20.
550.
812.
030.
1120.
98.
521.
815.
89.
212.
3净资产(亿元)120.
5145.
9238.
6529.
3556.
9114.
5211.
8123.
689.
983.
8净资产利润率%353.
2250.
5120.
4553.
8586.
223.
8260.
9145.
8-24.
135.
1总资产贡献率%108.
1247.
8126.
7367.
8305.
756.
0129.
878.
6-12.
564.
9全员劳动生产%率124.
5189.
7125.
6293.
4245.
814.
592.
535.
856.
825.
3总收益率%255.
8306.
5123.
5392.
8345.
712.
5118.
725.
7-8.
9-8.
0出口收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5.
210.
94.
810.
515.
85.
85.
02.
40.
80.
8R&D占销售收入的比重%18.
020.
518.
530.
525.
85.
610.
54.
61.
20.
5公众评价65.
178.
545.
380.
589.
612.
650.
068.
524.
620.
0产品更新系数%54.
265.
824.
584.
856.
924.
867.
356.
212.
425.
6行业分析师42.
580.
834.
881.
786.
445.
560.
434.
624.
620.
6拥有专利数(项)45210815031近3年技改投资与信息化建设投资占销售收入的比重%2.
53.
525.
620.
012.
834.
616.
01.
20.
45.
0近3年销售收入年平均增长率%70.
8187.
656.
8105.
0120.
812.
675.
8-12.
4-15.
8-4.
6近3年利润总额年平均增长率%10.
535.
723.
828.
756.
24.
53.
16.
7-4.
5-5.
2*注:表格中公众评价、行业分析师采用百分制打分法,且分数越高指标值越好.
表3-10特征值与累积贡献率序号特征值贡献率累积贡献率序号特征值贡献率累积贡献率112.
272890.
767176.
71%90.
08960.
0056100%21.
346370.
084185.
12%100.
00000.
0000100%30.
882860.
055290.
64%110.
00000.
0000100%40.
591860.
037094.
34%120.
00000.
0000100%50.
378450.
023796.
71%130.
00000.
0000100%60.
318120.
019998.
70%140.
00000.
0000100%70.
118870.
007499.
44%150.
00000.
0000100%80.
0547799.
76%160.
00000.
0000100%表3-11主成分综合评价结果表评价值排序评价值排序企业10.
178364企业6-2.
459278企业22.
415283企业7-0.
113075企业3-0.
853106企业8-1.
599457企业43.
743512企业9-2.
9064310企业54.
411821企业10-2.
817649由表3-11排序结果可以看出,第4、5个企业由于竞争力的各项指标数据均较好,因此其竞争力最强,而第9、10个企业由于各项指标数据均较差,表现出的综合竞争力也最差.
应该说评价是符合实际的.
3.
4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企业竞争力评价的DEA模型是从投入与产出的角度来对多个企业(或一个企业的各个时期)竞争能力的一种相对有效性综合评价.
这里的相对有效性综合评价是指多个企业(或一个企业的各个时期)在投入规模和投入结构上进行综合比较.
3.
4.
1DEA评价模型数据包络分析(DataEnvelopmentAnalysis,简称DEA)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A.
Charnes和W.
W.
Cooper等学者在"相对效率评价"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系统分析方法.
它主要采用数学规划方法,利用观察到的有效样本数据,对决策单元(DecisionMakingUnits,DMU)进行生产有效性评价.
其评价步骤可用图3-1表示如下.
满Y意N图3-1DEA方法应用步骤(1)确定评价目的DEA方法的基本功能是评价,特别是进行多个同类样本间的"相对优劣性"评价.
为了正确地运用DEA方法,得到科学的评价结论和有用的决策信息,必须认真分析评价的具体目的,这是建立输入输出指标体系和选择DEA模型的主要依据.
这里对于企业竞争力的DEA评价,主要是评价企业竞争能力的强弱,可以是同一个企业各个不同时期进行相对比较,也可以是同一个时期同种类型的不同企业进行相对比较,以便通过这些对比,能科学地、客观地反映企业在该行业中的竞争状况,并指出进一步提高竞争能力的改进方向.
(2)决策单元的选择决策单元就是DEA方法将一项活动或一个动态系统看作是该系统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投入一定数量的"生产要素"并产生一定数量的"产出"的过程.
为了使该项活动或动态系统取得最大的"效益",这一过程需经过一系列的决策.
换句话说,"产出"是决策的结果,所以将这样的系统(单元)称为决策单元(DMU).
每个决策单元都具有一定的输入或输出,并在把输入转化为输出的过程中,努力实现自身的决策目标.
选择DMU,即确定参考集.
从技术和经验上,DEA对DMU个数有如下要求,一是参考集中的DMU应该具有"同类型"特征,二是通常认为参考集元素的个数不少于8个为宜.
在企业竞争力的评价中,如果进行某一个企业的纵向比较,可以选取不同的年份或时间段作为DMU,如果是进行多个企业的横向比较,应注意各DMU的可比性.
为了更好地研究各DMU的相对有效性,还可以考虑在原样本中加入一些"理想"的DMU,这些"理想"的DMU可以是期望的输入输出结果.
设有n个决策单元,每个单元都有种m类型的"输入"(表示该单元对"资源"的消耗)以及s种类型的"输出"(表示该单元在消耗了"资源"之后的产出).
这n个决策单元及其输入-输出关系如下:决策单元12…j…n(3)决策单元的效率对任何一个决策单元,它达到100%的效率是指:(1)在现有的输入条件下,任何一种输出都无法增加,除非同时降低其他种类的输出;(2)要达到现有的输出,任何一种输入都无法降低,除非同时增加其他种类的输入.
一个决策单元达到了100%的效率,该决策单元就是有效的,也就是有效的决策单元.
(4)输入输出指标的确定建立指标体系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某决策时期的企业竞争状况的一个综合反映.
企业竞争能力的综合效果可以反映在企业投入与产出的效比上,当企业以较少的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出(这里的产出包括短期产出效益和长期产出效益)时,企业的竞争能力就强;反之,企业竞争能力弱.
企业的投入效果可以从规模和技术两个角度反映.
从经济发展角度上考虑,一个经济系统之所以能够发展正是因为投入规模适当和结构合理.
规模反映总量,结构反映效比,只有两者达到了最佳结合,该经济系统才实现最优状态.
与前述的模糊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评价一样,为了计算简单、操作实用,在此我们选择如下的输入输出指标.
输入指标:净资产、总资产贡献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出口收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R&D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产品更新系数、近3年技改投资与信息化建设投资占销售收入的比重.
输出指标: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净资产利润率、总收益率、公众评价、行业分析师、拥有专利数、近3年销售收入年平均增长率、近3年利润总额年平均增长率.
(5)DEA模型的选择1)评价第j0决策单元DMU规模和技术的综合效率的C2R模型为:式中:xij为第j决策时期i种类型投入的投入量,xij≥0;yij为第j决策时期r种类型产出的产出量,yrj≥0;vi为第i种类型投入的权重;ur为第r种类型产出量的权重.
由于模型(3-1)是一个分式规划,不易操作,对模型(3-1)进行Charnes-Cooper变换后取其对偶规划得下列模型:minθs.
t.
,,j=1,2,…,n(3-2)用该模型可以评价DMU的规模和技术的综合效率,称为总体效率.
设问题(3-2)的最优解为λ*,s*-,s*+,θ*,则有如下结论:①若θ*=1,则DMUj0为弱DEA有效(总体).
②若θ*=1,且s*-=0,s*+=0,则DMUj0为DEA有效(总体).
③令0=θ*x0-s*-,0=y0+s*+,则为在有效前沿面上的投影,相对于原来的n个DMU是有效(总体)的.
④若存在λj*(j=1,2,…,m),使=1成立,则DMUj0为规模效益不变;若不存在λj*(j=1,2,…,m),使=1成立,则1DMUj0为规模效益递减.
2)评价第j0决策单元DMU纯技术效率的C2GS2模型为:minσs.
t.
,,,j=1,2,…,n(3-3)该模型计算出的DMU效率是纯技术效率,反映DMU的纯技术效率状况,称为纯技术效率.
设问题(3-3)的最优解为λ*,s*-,s*+,σ*,则有如下结论:①若σ*=1,则DMUj0为弱DEA有效(纯技术).
②若σ*=1,且s*-=0,s*+=0,则DMUj0为DEA有效(纯技术).
3)评价第j0决策单元DMU纯规模效率模型为:(3-4)根据DEA的理论,总体效率θ*、纯技术效率σ*、纯规模效率s*三个参数之间存在(3-4)式所述的关系,由(3-4)可直接计算DMU的纯规模效率.
3.
4.
2企业竞争力的DEA评价本文通过对江西省10家国营企业的调查,取得2002年这8家企业的各项企业竞争力投入与产出指标数据如表3-12所示.
表3-12江西省10家国营企业2002年各项投入与产出指标企业指标企业1企业2企业3企业4企业5企业6企业7企业8企业9企业10销售收入(亿元)22134512120942505678560222014027801160利润总额(亿元)20.
550.
812.
030.
1120.
98.
521.
815.
89.
212.
3净资产(亿元)120.
5145.
9238.
6529.
3556.
9114.
5211.
8123.
689.
983.
8净资产利润率%353.
2250.
5120.
4553.
8586.
223.
8260.
9145.
8-24.
135.
1总资产贡献率%108.
1247.
8126.
7367.
8305.
756.
0129.
878.
6-12.
564.
9全员劳动生产%率124.
5189.
7125.
6293.
4245.
814.
592.
535.
856.
825.
3总收益率%255.
8306.
5123.
5392.
8345.
712.
5118.
725.
7-8.
9-8.
0出口收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5.
210.
94.
810.
515.
85.
85.
02.
40.
80.
8R&D占销售收入的比重%18.
020.
518.
530.
525.
85.
610.
54.
61.
20.
5公众评价65.
178.
545.
380.
589.
612.
650.
068.
524.
620.
0产品更新系数%54.
265.
824.
584.
856.
924.
867.
356.
212.
425.
6行业分析师42.
580.
834.
881.
786.
445.
560.
434.
624.
620.
6拥有专利数(项)45210815031近3年技改投资与信息化建设投资占销售收入的比重%2.
53.
525.
620.
012.
834.
616.
01.
20.
45.
0近3年销售收入年平均增长率%70.
8187.
656.
8105.
0120.
812.
675.
8-12.
4-15.
8-4.
6近3年利润总额年平均增长率%10.
535.
723.
828.
756.
24.
53.
16.
7-4.
5-5.
2首先通过C2R模型处理,得到各决策时期的评价结果如表3-13所示.
表3-13C2R模型检验所得的评价结果决策单元(企业)12345678910评价系数θ1.
0001.
0000.
83241.
00001.
00000.
76560.
97210.
80310.
67230.
7045从表3-13的评价结果来看,大体结果与主成分分析的评价结果相吻合,在主成分分析评价中排序较前的企业,则在DEA的评价中为DEA有效;相反,排名较后的企业在DEA的评价中则为非DEA有效.
对于非DEA(C2R)有效(即非规模和技术综合有效)的3、6、7、8、9、10决策单元,有可能是因为规模非DEA有效造成的,也有可能是因为技术非DEA有效造成的.
为了进一步找到非DEA有效的原因,再应用C2GS2模型计算结果如表3-14所示.
表3-14C2GS2模型检验所得的评价结果决策单元(企业)3678910评价系数σ1.
00000.
98471.
00001.
00000.
84590.
8175从表3-14可知,决策单元3、7、8非DEA有效的原因是投入规模总量无效,即说明投入总量大了,而产出规模小了.
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对投入规模进行调整,使非DEA有效的决策单元实现DEA有效.
而调整后的指标值可作为下一决策时期的投入与产出指标的预测值.
以决策单元6为例进行调整,结果如表3-15所示.
表3-15决策单元6的各项投入与产出指标的调整情况投入指标调整前调整后产出指标调整前调整后净资产(亿元)114.
580.
5销售收入(亿元)560902.
0总资产贡献率(%)56.
056.
0利润总额(亿元)8.
551.
2全员劳动生产率(%)14.
514.
5净资产利润率(%)23.
835.
1出口占销售收入的比重(%)5.
85.
8总收益率(%)12.
523.
7R&D占销售收入的比重(%)5.
65.
6公众评价12.
612.
6产品更新系数(%)24.
821.
6行业分析师45.
545.
5近3年技改投资与信息化建设投资占销售收入的比重(%)34.
630.
8拥有专利数(项)11近3年销售收入年平均增长率%12.
616.
9近3年利润总额年平均增长率%4.
510.
54企业竞争力综合测评应用软件的开发4.
1系统功能设计(1)提供用户指标值输入功能,而且输入界面友好,用户可根据需要或企业特点有选择性地输入指标值.
当用户输入数据超出范围或不符合要求给予出错提示,当用户完成一个操作后,提示下一步操作指示.
(2)提供基于不同计算模型的企业竞争力评价功能,如基于层次分析的评价、基于DEA模型的评价、基于模糊数学的评价、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评价等.
(3)提供决策支持功能,系统可根据企业竞争力评估结果,形成评估报告,并向用户提供各种辅助决策信息.
(4)数据管理功能,这是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包括进行评估的各类模拟数据、支持用户依据个人偏好修改数据、根据决策者的决策自动更新数据、自动存储系统运行中间结果.
(5)显示打印功能,将系统输出结果显示在屏幕上,并在需要时将其打印出来.
(6)提示功能,包括向用户提供在线帮助,在易出错的地方提出警告等.
企业竞争力综合测评系统的功能模块如图4-1所示.
图4-1企业竞争力综合测评功能模块图4.
2原型系统界面系统用DELPHI开发工具实现,图4-2所示为系统界面.
界面上有"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DEA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功能模块的图标.
其中"模糊综合评价法"用于测评某一企业的竞争能力;"层次分析法"、"DEA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用于多个企业之间进行竞争能力的相对比较评价.
点击各模块的图标,即可进入相应的模块窗口.
系统界面上还有功能菜单,也可通过点击功能菜单进入相应的模块窗体.
图4-2企业竞争力综合测评系统界面4.
3原型系统执行过程及实验结果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点击界面上的功能模块图标,可选择不同方法对企业的竞争能力进行评价.
(1)模糊综合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可用于评价某一企业的企业竞争力.
它需要用户输入每一指标的实际值、最强值、一般值、最弱值,由模糊集理论得到隶属度矩阵,通过输入指标权重或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时,只需要输入判断矩阵的上三角部分的值),最后通过模糊映射得到综合评价结果.
(2)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用于多个企业之间进行竞争力的相对比较.
它首先需要建立评价层次结构模型,在系统中,可以根据需要建立任意多个层次的结构模型,层次结构模型建立界面如图4-3所示.
建立完层次结构模型后,点击下一步输入每一层次中的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的输入是结构模型从上到下输入,且只需要输入判断矩阵的上半部分的数据,下半部分的数据系统会根据判断矩阵的特点自动计算.
判断矩阵输入界面如图4-4所示.
输入完判断矩阵后,点击下一步得到企业竞争力层次分析法综合测评结果,如图4-5所示.
图4-3层次分析法结构模型建立界面图4-4层次分析法判断矩阵输入界面图4-5层次分析法综合测评结果界面(3)主成分分析测评主成分分析测评用于多个企业之间进行竞争能力的相对比较.
这个方法是从总体效果角度对企业竞争力进行评价,要求其指标均为正向指标,因而在输入数据之前最好将指标转化为正向指标.
图4-6为指标数据输入界面,它只需要用户输入每一指标的实际值,输入完一个企业数据后,点击后一位输入下一个企业的数据;所有数据输完后点击评价得到测评结果,如图4-7所示.
主成分评价的评价结果能给出更为精确的企业竞争力相对排序.
图4-6主成分分析法指标数据输入界面图4-7主成分分析法评价结果界面(4)DEA评价DEA评价用于多个企业之间进行竞争能力的相对比较.
DEA是从投入与产出的角度对企业的竞争力进行综合比较,它要求用户输入投入指标实际值与产出指标实际值,指标数据输入界面如图4-8所示.
输入完一个企业数据后,点击后一位输入下一个企业的数据;所有数据输完后点击评价得到测评结果,如图4-9所示.
DEA方法不仅能得到综合测评结果,对于竞争力不强的企业,还能给出修改调整方案.
调整方案界面如图4-10所示.
图4-8DEA评价数据输入界面图4-9DEA评价结果界面图4-10DEA方案调整界面主要参考文献[1]迈克尔.
波特,竞争优势,北京:华厦出版社,1997.
1.
[2]刘小怡,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入世"冲击与对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1[3]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实证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4][美]布鲁斯.
斯科特和乔治洛奈,在世界经济中的美国竞争力(英文版),1996.
[5]狄昂照,吴明录,李正平,国际竞争力,改革出版社,2001.
[6]史东明,核心能力——提高我国企业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唐纳德.
索尔等,如何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0.
[8]彭丽红,企业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9]迈克尔E.
波特,竞争战略,北京:华厦出版社,1997.
[10]王与君,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11][英]查尔斯.
汉普登,国家竞争力——创造财富的价值体系,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
[12]包昌火等,竞争情报与企业竞争,北京:华厦出版社,2001.
[13]金碚,论企业竞争力性质,中国工业经济,2001(10).
[14]王建华,王方华,企业竞争力评价系统及应用研究,管理科学学报,2003(4).
[15]曹建海,企业竞争力研究的几个问题,经济管理,2001(3).
[16]张志强,吴建中,企业竞争力及其评价,管理现代化,1999(1).
[17]李顺才,周智皎,邹珊刚,基于知识流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模型,华中理工大学学报,2000(4).
[18]王毅,企业核心能力测度方法述评,科研管理研究,2000(1).
[19]刘冀生,许宏强,企业竞争优势的经济学分析,南开管理评论,2001(5).
[20]任荣伟,风险企业演化中的企业竞争力研究,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21]王永贵,动态环境下企业竞争优势研究,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22]金碚,企业竞争力测评的理论与方法,中国工业经济,2003(3).
[23]彭丽红,国企竞争力孱弱症结何在开放导报,2001(1).
[24]贺小刚,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观阐释,南开管理评论,2002(4).
[25]林健,李焕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核心逻辑分析,经济管理,2002(22).
[26]贺小刚,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经济管理,2002(14).
[27]慕继丰,张炜等,企业知识的性质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经济管理,2002(20).
[28]余光胜,企业竞争优势根源的理论演进,经济管理,2002(20).
[29]Foss.
N.
J,andKnudsen.
C.
TowardtheTheoryofCompetencetheFirm,London,RoutledgeCorporation,2001(7).
[30]Prahrald.
CKandHamel.
G.
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HarvardBusinessReview66,1990.
[31]MachealE.
Porter.
TheCompetitiveAdvantageofNations.
TheFreePress,1990.
[32]A.
MichaelSpenceandHeatherA.
Hazard.
InternationalCompetitivenessBallingerPublishingCompany,U.
S.
,2002(5).
[33]President'sCommissiononIndustrialCompetitiveness,GlobalCompetition:theNew'sRealityWashingtonD.
C.
,U.
S.
,GovernmentPrintingOffice,1999.
[34]Teece,D.
J.
,Pisao,G.
andSbuen.
AFirmCapabilities,ResourcesandtheConceptofStrategy.
Mimeo,UniversityofCalifornia,atBarkeley,2000.
[35]Reed.
R.
andDetilippi.
R.
CausalAmbiguity,BarrierstoImitation,andSustainableCompetitiveAdvantage.
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2000,15(1).
[36]Ghemawat.
P.
SustainableAdvantage.
HarvardBusinessReview,Setember-October,1998.
[37]Williams.
J.
R.
HowSustainableIsYourCompetitiveAdvantageCaliforniaManagementReview,Spring,1998.
[38]Doz.
Y,ManagingCoreCompetenceforCorporateRenewal:TowardsAManagerialTheoryofCoreCompetencies.
INSEADWorkingPaper,CorporateRenewalInitiative,Paris,2000.
[39]ArthurFrancis.
Introduction,EditedbyArthurFrancisandD.
K.
M.
Tharakan.
TheCompetitivenessofEuropeIndustry,Roukeflede,London,2000.
[40]Lippman.
S.
andRumelt.
R.
P.
UncertainImitability:AnAnalysisofInterfirmDifferencesinEfficiencyUnderCompetition,BellJournalofEconomics,2000.
[41]EuropeanCommission:SixthReportOnCompetitionPolicy(2000),Brussels,Lxembourg,2001.
[42]DavidErnst.
CollaboratingtoCompete,Wiley&Sons,Inc.
,2001.
[43]DorothyLeonard-Barton.
CoreCapabilitiesandCoreRigidities:AParadoxinManagingNewProductDevelopment,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0.
[44]Afuah.
A,HowMuchDoYourCo-operator'sCapabilitiesMatterintheFaceofTechnologicalChange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1.
[45]Teece.
D.
J.
,Pisano,G.
andSbuen,A.
FirmCapabilities,ResourcesandtheConceptofStrategy.
Mimeo,UniversityofCalifornia,atBarkeley,2000.
后记企业竞争力综合测评是一个涉及到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的复杂课题,课题从立项、策划、调研、撰写、系统开发,历时一年,终于如期完成.
该课题主要从以下方面作了深入系统的研究:(1)企业竞争力理论研究;(2)企业竞争力综合测评指标体系设计;(3)企业竞争力综合测评模型设计;(4)企业竞争力综合测评软件的开发.
该课题的研究工作理清了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产品竞争力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提出了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设计了企业竞争力测评的理论指标体系和实践性指标体系;设计了企业竞争力的综合测评模型;最后应用DELPHI开发工具,开发了企业竞争力综合测评的应用软件.
这些研究工作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企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加强了企业竞争力的科学化和定量化测评,为企业提供了一个科学、准确、快速测评其竞争力的应用软件,满足了企业的需要,同时对企业竞争力的综合测评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另外,深入江西省有关企业进行调查,获得测评的样本数据,这些样本测评数据,可以作为企业竞争力测评的案例,供其他企业参考.
这些研究成果表明,该课题的研究工作已经达到预期目标.
在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企业竞争力的综合测评是一项难度很大、涉及面很广的工作.
尽管课题组的所有成员在研究过程中作了不懈的努力,但因水平有限,深入实际调查所获数据资料有限,课题中难免存在一些错误和不足之处,恳请有关专家批评指正.
参与本课题的调查与研究的主要人员有:他们为最终成果的形成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除了上述人员外,还有许多同志为本课题的撰写提供了诸如查证资料、编制图表、打印排版等繁琐却又十分必要的工作,虽然他们的名字没有在后记中提及,但我在此同样要对他们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
另外,***公司为本课题提供了宝贵的实证资料,在此表示感谢.
腾讯云轻量应用服务器又要免费升级配置了,之前已经免费升级过一次了(腾讯云轻量应用服务器套餐配置升级 轻量老用户专享免费升配!),这次在上次的基础上再次升级。也许这就是良心云吧,名不虚传。腾讯云怎么样?腾讯云好不好。腾讯云轻量应用服务器 Lighthouse 是一种易于使用和管理、适合承载轻量级业务负载的云服务器,能帮助个人和企业在云端快速构建网站、博客、电商、论坛等各类应用以及开发测试环境,并提供...
A400互联是一家成立于2020年的商家,本次给大家带来的是,全新上线的香港节点,cmi+cn2线路,全场香港产品7折优惠,优惠码0711,A400互联,只为给你提供更快,更稳,更实惠的套餐。目前,商家推出香港cn2节点+cmi线路云主机,1H/1G/10M/300G流量,37.8元/季,云上日子,你我共享。A400互联优惠码:七折优惠码:0711A400互联优惠方案:适合建站,个人开发爱好者配置...
从介绍看啊,新增的HostYun 俄罗斯机房采用的是双向CN2线路,其他的像香港和日本机房,均为国内直连线路,访问质量不错。HostYun商家通用九折优惠码:HostYun内存CPUSSD流量带宽价格(原价)购买地址1G1核10G300G/月200M28元/月购买链接1G1核10G500G/月200M38元/月购买链接1G1核20G900G/月200M68元/月购买链接2G1核30G1500G/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