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乔布斯女儿
乔布斯女儿 时间:2021-03-28 阅读:(
)
142019年11月8日星期五2019年11月8日星期五15"我遇到山洪了,两头都走不了,雨越来越大,请为我祷告吧.
"雨夜的凌晨,家人、同事不断地拨打黄文秀的电话,只是这个电话再也没有接通.
广西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年仅30岁,已经离开4个月了.
作为新华社最早到达一线参与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报道的记者,几个月以来,这位用生命践行初心使命的时代楷模在我内心引起的震撼,久久难以忘怀.
今年6月,百色突发山洪.
按照分社安排,我第一时间赶到了事发地点.
破碎的公路,滚石上面目全非的轿车,无不显现着那个雨夜的可怕.
黑夜里,文秀为何一个人冒雨行进通过采访,大家告诉我,当时她惦记着村里的灾情和第二天的扶贫救灾工作.
那天文秀刚刚告别病床上的父亲,父亲患有肝癌刚手术不久,文秀利用周末抽空回田阳老家看望,晚饭都没吃,便急着回村.
那天天气不好,病床上的父亲很担心:"预报说晚上有暴雨,要不明早再走吧""正因为有暴雨我更得赶回去,村里的事我放心不下.
"面对病重父亲的挽留,文秀叮嘱他"按时吃药",便启程回村了.
不承想,这一走,竟成了永别.
我们深入百坭村等地进行广泛采访.
连日的暴雨,到处是山体滑坡,进村的路也堵了.
徒步经过时,山上的碎石还在不断滚落,让人心惊胆战.
来到村里,很多人都在哭.
村党支部书记周昌战拿着一张手写的救灾清单哽咽了,"那么危险的情况下,她想着的是村里的灾情……"面对采访,致富带头人班统茂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然后流着泪说,"我实在不想提起她,但我又很想她".
村民们说,文秀就像亲人,特别热情,有的老人身体不好,她熬好粥送到家里;村里路不好,缺产业,她带领着村干部反复跑,将自己贷款购买的私家车开到了村里当作公车用,一年就跑了25000公里.
村民们流着泪说,我们红着眼眶记.
之后,我们又来到了文秀镇上的宿舍,新华社也是第一家走进这里的媒体.
屋内很多东西都没有收拾,两本厚厚的扶贫日记还在书架上.
看到日记那一刻,我的心里像压了一块大石头,难受得说不出话来.
日记里,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文秀驻村的经历和感受.
195户贫困户,她全都走完,还详细地绘制了贫困户地图,清楚地标明每一户的致贫原因、家庭地址.
去年,百坭村脱贫88户,全村贫困发生率下降20%以上.
数据的背后,是文秀的辛苦付出,是她坚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文秀曾把扶贫看作是自己"心中的长征",她曾坚定地说,"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不获全胜,绝不收兵!
"很少人知道,其实文秀的家2016年才脱贫.
过去一家人挤在破旧的小瓦房里,房子最近几年才改建,都没有装修.
文秀偶尔回来都和妈妈住在一起.
妈妈还留着文秀送给她的礼物——一个银手镯,上面刻着"女儿爱你".
面对前来慰问的干部,朴实的老父亲黄忠杰几度谢绝了慰问金:"我们不能给国家和政府添麻烦.
这些钱,村里的扶贫用得上.
"我们将文秀的故事报道出来后,仅新华社抖音号视频浏览量就超过4000万次.
当听到稿件获得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批示后,大家感到这是对文秀最大的告慰.
我和文秀同龄,参与文秀报道,我经受了一次次精神洗礼.
在后续报道中,我们又多次来到了百坭村,看到当地干部群众在文秀的精神感召下,为脱贫事业接力奋斗.
文秀曾说:"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
"在脱贫攻坚征程中,有很多像文秀这样的扶贫干部在一线踏实苦干、倾情付出.
走近他们,讲好这些榜样和楷模的故事,又何尝不是新华社记者践行初心和使命的体现呢未来,我将带着这份力量,忠实履职、坚定前行.
我讲述黄文秀的故事,黄文秀"告诉"我怎样当记者新华社广西分社徐海涛走近"黄文秀"们,讲好榜样和楷模的故事,又何尝不是新华社记者践行初心和使命的体现我的故事跟"七夕"有关,也跟下面几个日子有关:2012年1月22日;2013年2月9日;2014年1月30日;2015年2月18日;2016年2月7日;2017年1月27日;2018年2月15日.
这些听起来平凡的日期,有一个共同的属性,就是除夕.
七个除夕,简称"七夕".
我还记得2015年的那个除夕夜,在苍茫的大海上,根本看不见海燕.
身边几百万平方公里,除了一望无际的黑暗,还是一望无际的黑暗.
那时,我国最先进的科考船"科学"号正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雅浦海沟和卡罗琳海岭三联点海域执行科考任务.
我也在海上漂了两个月.
那是我第一次出远海,起航时,着急发稿,盯着漫天飞的电脑屏幕,点了传稿键后,跑去厕所狂吐.
台湾海峡卷起八九米高的浪,随船的人员吐得昏天黑地.
开饭时,领导喊我:"小孟赶紧吃饭,吃不下也得吃,吃十口吐九口不是还剩一口吗吃饭就是为了活着,活着才能干活儿.
"生不如死的4天挺过去后,我开始嫌浪小,怕浪不大,画面冲击力不够.
跟科学家们一起摸爬滚打,我对海洋有了更真切的了解,每天都在消化理解复杂深奥的科学知识并进行转化.
听船长讲他如何应对前方即将形成的一号台风,我写出了《"科学"号和台风躲猫猫》;我把枯燥的岩石拖网工作写成《西太平洋海底捞》;把复杂的热流探针地质勘探写成《"科学"号给海底量体温》……那个除夕夜,驾驶室里只有微弱的监测航行状况仪器的光亮,还有发动机有节奏的轰鸣.
此时,科考队员们正在进行多道地震数据采集工作.
我还记得2012年那个除夕,我在消防队蹲点儿,跟随消防车穿过大寒过后的街道,记录消防队员处理火情.
2013年的除夕,我和同事一起记录零点时分的烟花四起,和随之而来空气污染指数的飙升.
这张图片通稿的说明是,一位记者在北京环境保护监测中心拍摄PM2.
5实时监测数据.
这就是我,呼吸着除夕的烟火.
2014年的那个除夕,我在往返于北京和重庆的临时旅客列车上咣当了4000公里,记录了一对相识于春运临客的新婚不久的铁路职工.
往返八千里路,铁路人的勤恳、内敛、热情都在他们身上慢慢地被发掘.
采访后期我问他们会给未来的孩子起什么名字,他们说叫张春运,如果有老二就叫张临客.
还记得2016年,腊月二十八,我的同事开车把我送到海拔1220多米高的延庆佛爷顶气象站.
把几箱子设备放下后对我招招手说,过了年再来接你下山.
佛爷顶气象站是北京海拔最高的有人值守气象站,这里是北京气象观测要地.
在山上和老韩独处4天,我了解到他如何忍受耗子钻胳肢窝,如何为了防火在屋子里放鞭炮,以及他荣誉背后的寂寞.
2017年除夕,我爬到北京同仁医院的楼顶,架了4个机位.
我跟同仁医院眼科副主任卢海在非洲相识,10年前就被他的精神感染.
2017年是他在除夕夜值守的第11个年头,我用镜头记录了他和他的战友们如何守护一方平安.
2018年的除夕,我又跟同事一起到养老院调研,连夜整理发稿.
回顾这些年采访的经历,除了除夕之外,我还曾顶着大雨做视频出镜;曾经为了赶工,连续一个月,没有迈出分社大门半步;曾经因为采访时负重,腰间盘突出一节、膨出一节;曾经为了找拍摄点位,爬上爬下、上天入地;曾经为了画面构图,跟群众演员较劲.
同志们说我这不是"好记者讲好故事",而是好惨的记者讲好惨的故事.
但其实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的人太多太多.
同仁医院的卢海在除夕夜值班13年,延庆的气象员韩文兴在佛爷顶27年,远洋科考的工作人员每年有200天漂泊在大海上.
有人问我,"七夕"过了,"八夕"在哪2019年除夕,我选择与家人团聚,但我的同事们、战友们,依然奋战在那里.
除夕夜,新华社记者,从未缺席.
连续七个除夕,我与家人难舍离却难相聚新华社北京分社孟菁同志们说我这是好惨的记者讲好惨的故事.
但其实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的人太多太多.
5月底,我朋友圈中一位中国赴黎巴嫩维和部队扫雷连的小战士发了一张照片:蓝天之下,联合国标志性蓝色贝雷帽和蓝丝巾之上是中国和黎巴嫩两国国旗并列在联合国旗左右.
照片的配文写道:"每个步伐事关生死,每个足迹描绘安宁.
"这张照片和这句话将我的思绪带回了那个被阳光炙烤的上午,那片黎巴嫩、以色列边境的高地,以及那一次难以忘怀的雷区采访.
在地中海东岸的山地上,有一条由300多个蓝桶连接而成的"蓝线".
它是联合国与黎以双方商定的临时停火线.
"蓝线"两侧的土地下,埋着黎以历史上多次战争期间布下的数十万枚地雷.
它们,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两国边境平民的生命安全.
就在这块中东雷场上,中国赴黎维和部队排雷连的官兵执行着排雷起爆任务.
直播开始了,我穿戴着重达十几斤的防护服和头盔,跟着战士们的脚步第一次深入扫雷作业区.
我感受到来自不远处以色列哨兵枪口的监视,我看到蓝桶、铁丝网以及标有骷髅头的红色三角警示牌就立在眼前,我听到排雷战士手中探测器发出"嘟嘟"的警报.
一股恐惧猝不及防地冒了出来,伴随着防护服内难耐的高温袭裹我的全身.
原来这块区域被称作"死亡地带"名副其实!
我转向身边负责讲解的扫雷手,问道:"这么危险,你怕不怕"他愣了一下,因为这个问题并不在采访提纲里.
他想了下,说:"怕.
但正是因为自己害怕,所以要确保每个操作都精确、安全.
我们多害怕一些,周边村民就更安全一些.
"这仿佛是一句有魔力的话语,我眼中那一枚枚随着扫雷手娴熟的操作而闪动在荒草砂石间的五星红旗臂章更加鲜艳起来.
当敬畏和钦佩彻底击败恐惧,我热血澎湃,想要靠近,再靠近一点!
我要用镜头尽可能地向观众展现扫雷官兵的可敬与可爱.
头盔之下,越来越急促的心跳声传递到耳朵,当时的我以为是出于激动,却在直播顺利完成后证明是因为中暑,身体发出了信号.
作为一名新华社驻外记者,我很骄傲能够见证中国正在积极成为中东和平与发展的推动者和建设者.
通过一次次的直播报道和视频采访,我将镜头聚焦在位于埃及沙漠之中的新首都工地,展示中国工人如何从无到有地建设着中央商务区、竖起雄伟的非洲第一高楼;聚焦在尼罗河岸边芦苇荡,讲述中国企业如何"授人以渔",通过开发小龙虾等新产业来带动埃及人民就业增收;聚焦在突尼斯荒漠边缘的医院,描绘中国援非医生用精湛医术在当地救死扶伤的动人画面.
无数的镜头下,这些来自中国的建设者和奉献者,在我眼中如一面面小小的红旗.
他们给黄沙遍布的中东荒漠带来了勃勃的生机,给满是伤痕的中东土地带来了和平与发展的希望.
他们更是将一面面红旗种在当地人民的心里:中国赴黎维和部队每次外出执行任务,总能收获沿途哨卡黎巴嫩士兵敬重的军礼和当地百姓善意的微笑;通过与中国人共事、参与大量与中国相关的报道,总分社外籍雇员福达对中国文化和高速发展一心向往,最终选择去中国读研深造;为了感谢中国援非医生余腊梅在复杂紧急情况下成功接生她的一对龙凤胎,突尼斯妇女哈斯娜将女儿的名字取为"腊梅"的谐音……在中东,类似的故事并不缺少.
它们都讲述着中国人民是如何在海外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和奉献换来敬佩和感激.
中东荒漠横千里,五星红旗四处扬,我奔走的脚步不会停歇,手中的镜头也将继续追踪、记录红旗之下的人,挖掘更多动人的故事.
将五星红旗与和平发展"种"在中东荒漠新华社中东总分社曹佩弦这些来自中国的建设者和奉献者,给黄沙遍布的中东荒漠带来了勃勃的生机.
《何以为家》,是一位黎巴嫩导演拍摄的引发各国关注的影片.
何以为家一个直击心灵的问题,我回忆着自己的驻外工作经历,试图给出答案.
2016年的儿童节,我来到离开罗市中心不远的垃圾山,采访这里的孩子.
山上的居民世代以人工处理垃圾为业.
我看到焚烧垃圾产生的烟雾染灰了天空,我闻到四处堆放的废品散发着酸腐气息.
13岁的史蒂夫就在这样的环境里谈起自己的生活,"小时候我梦想成为足球明星,不过还是被爸爸带着干了这一行.
估计以后我结婚了,也会让孩子做同样的事情吧.
"13岁,正是天马行空去做梦的年纪,他的未来却被绑在垃圾堆上……少无可期,难以为家.
同样在开罗,有超过50万人生活在死人的世界里,这就是"死人城",一片巨大的坟地.
无家可归的人们通过看陵守墓的方式来换取这里的居住权.
75岁的乌姆·穆赫塔尔就是其中之一.
当我走进老人的家时,她正在做饭,简易的炉子上煮着廉价的通心粉.
院子里堆满废品,看不到一件像样的家具,院子尽头有两座阿拉伯样式的石棺.
她的五个儿子同样在"死人城"里挣扎生活.
贫困像是家族性遗传病,吞噬了这里的生死边界,也吞噬了老人的晚年幸福.
老无所依,难以为家.
至今,埃及依旧处于国家紧急状态中,动荡的局势让我几次在采访中遭遇险情.
极端势力一次次发动恐怖袭击,一再挑拨着埃及人民脆弱的神经.
社会动荡,难以为家.
"求知,哪怕远在中国",这是一句古老的阿拉伯谚语.
2014年塞西就任埃及总统以来,他每年都要到中国访问一趟,借鉴中国和平发展的经验.
2016年,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见证了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成为中埃企业合作的绿洲;我记录了中埃两国工人热火朝天地建设非洲第一高楼;我听到金字塔脚下的中文"你好"声不绝于耳……离任前,一名埃及男孩主动与我攀谈.
提起中国他滔滔不绝,"我爱中国,因为中国人很勤奋,我也很勤奋,我希望有一天,埃及能像中国一样好.
"这不仅是埃及男孩的心声.
在中东工作的1266天里,我的足迹踏上沙特、伊朗、突尼斯、伊拉克等10个国家,真切感受到那里的人民对于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何等向往.
何以为家安定是家,发展是家,富强的祖国是家.
何以为家我的答案是:心安之处是吾家,心安之处在中华!
何以为家一位驻外记者"看"到了答案我要讲的第一个故事,是关于一位新华社"特约"记者的,她的名字叫佳佳.
两年前,为了帮助佳佳采访到著名的科技观察家凯文·凯利,我在美国给凯利写了41封信.
正是这41封信,引出了一场足以写入新闻史的采访.
因为在那次越洋视频采访中,佳佳出人意料地向凯利提了一个问题:你,喜欢我吗这个问题,随即在互联网上引起轰动,就连美国科技界也为之震惊,因为"新华社特约记者佳佳",是一个由中国科技大学研发的人工智能机器人.
你喜欢我吗这是机器人记者,第一次主动向人类提出问题.
中国科技成果再次赢得了全球关注!
我曾经常驻美国,我喜欢用有温度的笔,记录70年来中国科技发展给世界留下的印记.
过去,数不清的中国创业者不远万里前往硅谷,去乔布斯的旧址,寻找创新精神.
而如今,二维码支付、共享经济这些在中国大地已经随处可见的科技应用,正在越来越多地带动硅谷的创新.
以至于有一天,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巴里什先生跟我打赌说:你相信吗,10年后,中国必将成为人类科技发展的一支主导力量!
不过,在美国担任科技记者,有时也会被泼冷水,甚至要面对人为筑起的藩篱——美国国会2011年通过的"沃尔夫条款",阻断了中美航天领域几乎所有的官方合作.
美国还有很多类似的条款和法案,阻碍着中美两国在众多科研领域的国际交流.
在美国工作的那些年,我不停地写,努力突破藩篱,全力报道那些惠及民生的跨国科技合作.
而同时,越来越多的美国科学家敢于并希望在我的报道中发表观点,他们反对以科技的名义制造摩擦、壁垒,他们大声呼吁:回归科技合作.
其实,在中美科学界,很多有识之士、有志之士,从来没有放弃过真心的沟通与有诚意的交流,他们深信,"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
2013年,我曾收到一封邮件,它来自美国宇航员摩根女士.
她委托我,向当时正在天宫一号执行任务的中国女航天员王亚平转交一封公开信,并嘱咐我将信件内容与所有中国人分享.
她在信中说,"亲爱的亚平,我向你致以荣耀和爱的问候.
在太空,请记得望向窗外,中国和这个世界美丽而迷人.
"王亚平很快回复了信件.
这封信从天宫一号发出,由地面工作人员接收,再次由我转交给摩根.
王亚平回复说,飞行期间,我常常望向窗外,无论太空还是地球,都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作为这次太空通信中间人的我,也许能比她俩更清楚地感受到,他们对探索未知的共同信念.
我用报道告诉世界:在人类前往的新疆界,中国贡献不可或缺,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
我见证机器人记者发出史上"第一问"新华社国际部郭爽"你,喜欢我吗"因为我写的41封信,引出了一场足以写入新闻史的采访.
新华社摄影部孟涛何以为家安定是家,发展是家,富强的祖国是家.
5年前,我第一次到肯尼亚蒙内铁路采访.
当时铁路刚开工,东非高原的红土地上,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
那是肯尼亚百年来修建的第一条铁路,由中国设计、中国承建、采用中国标准.
当时"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不到一年,我发现有些外国媒体戴着有色眼镜歪曲中国形象.
他们声称"中国人是到非洲抢当地人饭碗".
事实真是这样吗见到肯尼亚姑娘肯西莉亚时,她正穿着制服,练习火车机车驾驶.
她很开朗,一笑一口白牙.
她告诉我,她的中国老师正在手把手地教她,成为非洲第一批女火车司机.
蒙内铁路建设平均每公里创造90个就业岗位,像肯西莉亚一样的当地建设者有46000名,占所有施工人数的90%.
这与那些媒体的报道完全不同.
身为记者,必须还原真相.
历时两年,我与同事扎根肯尼亚,拍出一部90分钟的纪录片《我的铁路我的梦》.
我们跑遍沿线79座桥梁、33个车站、480公里铁路,甚至数出5844根电线杆,记录下中肯建设者如何携手将一个百年的梦想变成现实.
通车仪式期间,纪录片在肯尼亚国家电视台播出6遍,随后又在10多个国家和互联网播出.
世界各地网友对中国几乎一边倒的好评,给了质疑的声音最有力的回击.
但在这些积极评价中,我又发现了新的误解.
有许多人认为"一带一路"仅仅是修路架桥.
在2018年,我们又拿起摄像机重新出发.
这一趟,走遍了非洲大陆.
在纳米比亚,我遇到了一位老人,68岁的特蕾西娅.
5年前,她患上白内障,双眼失去视力,饮食起居,全靠女儿照顾.
她拉着我说,我以前喜欢跳舞,但现在每天只能在这个院子里坐着,一坐就是一整天.
特雷西娅从广播里得知,万里之外的中国,要派一支医疗队到当地义诊.
她带着女儿、外孙,徒步换驴车,驴车换汽车,去找医疗队看眼睛.
入院检查后的第二天,特雷西娅接受了手术.
揭纱布的那天早晨,我们都在陪她等待这个,可能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
打开纱布的瞬间,特蕾西娅先看了一眼自己的双手,不可置信地抱着中国医生放声大哭.
这部纪录片叫《与非洲同行》,我们将镜头对准了非洲普通民众和他们身边的中非合作项目.
在中国援建摔跤场比赛的塞内加尔男孩,在亚吉铁路做乘务员的埃塞俄比亚姑娘,在中国农场学习技术的坦桑尼亚小伙,无数人的命运正在被"一带一路"改变.
我们记录下一个个民心相通的瞬间,也向世人展示了"一带一路"建设正在从"大写意"变成"工笔画".
在拍摄中,我又有了新的思考.
带来这些改变的,为什么是"一带一路"为寻求答案,今年1月,我们再次启程拍摄纪录片《一带一路上的智者》.
五大洲,31个国家,行程27万公里,我们采访了世界顶尖的86位学者.
他们的研究方向各不相同,但在世界发展变革的大潮中,他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中国.
过去6年,我做总导演拍摄了3部"一带一路"主题纪录片.
6年来,中国与一百多个国家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我也用影像记录下这粒来自中国的种子,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
它是开放,是发展,是机遇,是繁荣,是携手同行,是命运与共.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是我心中的梦,也是我脚下的路.
这趟征程,我还要坚定地走下去.
复明的非洲老人,抱着中国医生大哭新华社国内部武笛在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海威"两个字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这是当地一家有着30多年历史的大型民营企业,有采矿、炼钢、发电等很多产业.
鼎盛时,文水县1/3的财政收入来自这家企业.
可就是这样一家外表光鲜的企业,背地里却大肆破坏环境、欺压百姓,成为危害一方的黑恶势力集团.
在文水,因私挖滥采,原本平整肥沃的土地被挖出很多坑,最大的占地几百亩,深五六十米,有13层楼那么高.
挖掘机一直向下挖,直至挖出地下水.
像这样形似湖泊的巨坑在文水县开栅镇、凤城镇随处可见,严重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
占用这些土地,海威靠的是强买强卖,1亩地3万元,一占就是30年.
有几位村民气不过,举报海威,结果被打断了腿.
更恶劣的是,这些人非法持有枪支,稍不顺心就对群众鸣枪恐吓.
今年4月份,我接到群众来信及上访材料,很快,我和几位同事前往文水县进行调查采访.
到当地没多久,我们就被海威的人发现并跟踪,最多的时候,同时有6辆汽车跟踪我们.
很多盗采行为发生在晚上.
我们连续几天凌晨1点外出取证,用无人机对正在偷采砂石的非法采砂点进行航拍.
有一次半夜,我们与路边放哨的人相遇,我冲上去拍摄采访,对方一边推搡镜头,一边指着鼻子问我:"你是不是不想活了再拍就砸烂你的机器!
"整个采访中,我们多次被跟踪、围堵、被要求删除采访素材.
他们还强行塞给我们3万元钱,被我们断然拒绝.
在持续半个月的采访中,我们就这样反复和海威的人周旋.
最后一天,面对跟踪我们的多部车辆,我们决定与对方来一次"正面较量",我们用摄像机拍摄他们,对方几个嚣张的家伙举着手机拍我们.
一边是黑恶分子有恃无恐,一边是新华社记者敢碰硬.
一位92岁的老人,拽着我的胳膊说:记者同志,你一定要把我们这里真实的情况报道出去.
在我们稿件的推动下,之前已部署秘密侦查的公安机关,一举打掉了这个盘根错节的黑社会犯罪集团,整个打击过程持续了近半年,现已挖出10多名隐身背后的保护伞.
海威覆灭了,当地老百姓说:文水不是海威的,文水永远是党和人民的!
虽然采访时也觉得危险,但真正危险到什么程度我们事后才知道.
办案民警说,抓捕这个犯罪集团时,异地调集了200名荷枪实弹的特警,怕发生枪战,他们在警车里等了一晚上,直到天亮才行动.
民警对我们说,就凭你们一台摄像机、几支笔,就敢这么做,你们的胆子太大啦.
现在细细想来,确实后怕.
但我们干成了一件利国利民的事,我们无畏无惧!
黑恶势力同时有6辆车跟踪我们我今天要讲的,就是关于"选择"的故事.
第一个选择,关于"青春".
在浩瀚的巴丹吉林沙漠深处,有一条地图上找不到的铁路线,铁路的终点,就是著名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中心所需的各种物资,要靠这条300多公里的铁路运进来.
在铁路沿钱,每隔10公里就有一所营房,里面驻守着几名负责铁路维修养护的巡道兵,营房四周都是漫漫黄沙.
我来到这里,跟着一位名叫韩昭的巡道兵,走了一次巡逻路.
光秃秃两道铁轨,从远处来,往远处去.
巡查路线就是沿着其中一根铁轨走5公里,再掉头,沿着另一根铁轨走回来.
韩昭记得,第一次跟着班长去巡道,出发没多久,突然刮起了大风,瞬间天昏地暗,班长让他先回去,可回去的路已经看不见了,他死死抓住班长的胳膊,一步也不敢动.
后来,再大的风沙韩昭也习惯了,天色一变,他就赶紧抱住电线杆,没有电线杆,就找一处高一点的路基,蹲下,抱住头.
谈了一路,最后我才知道,这个皮肤黝黑的青年竟是个"富二代".
他的父亲在沿海城市做生意,听说儿子在这里吃苦,想让他调个岗位.
可韩昭决定,要在这里干到光荣退役.
他说:"爸爸,你见过最大的礼花,也没我见过的大.
"因为在巡道班,表现出色的,会被奖励去基地看卫星发射.
韩昭说,看到巨龙喷着烈焰腾空而起,他觉得一切付出都值了,觉得自己的青春特别有意义.
第二个选择,关于"生活".
他叫邱成龙,在火箭军官兵心目中,是一个邓稼先式的人物.
他所从事的导弹作战运用研究,被称为战略导弹部队的核心命脉.
由于工作高度机密,他两次与院士资格擦肩而过,直到去世后,他的名字才为世人所知.
采访邱成龙事迹时,我们感叹他工作成绩的极致丰硕,也感叹他个人生活的极致简单.
他终年穿一身旧军装,吃饭只求充饥,相处十几年的助手,也不知道他爱吃什么.
同事们说,邱老除了工作,简直没有情趣,没有生活.
然而,当人们整理邱成龙遗物的时候,发现了包裹整齐的各种刻刀,大大小小的毛笔,一本本集邮册……老伴说,邱成龙桥牌打得特别好.
只是后来,在夜以继日的工作里,这些爱好都被邱成龙渐渐舍弃了.
五光十色的生活被他筛选到只剩一种颜色,就是用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为万里天疆绘就中国弹道,承担起一个国家"站起来""强起来"的梦想.
第三个选择,关于"生命".
他叫冯思广,是一名空军飞行员.
一个夏天的夜晚,他与他的教员驾驶一架歼击机进行夜间飞行训练.
第一个起落非常完美,第二个起落如果成功,他就能放单飞了.
飞机刚要跃起,发动机突发故障,飞机失去了动力.
这时离地高度只有30多米,前下方就是大片民宅和繁华夜市.
两名飞行员没有立即跳伞求生,而是不约而同地向前推驾驶杆,使飞行轨迹避开居民区才跳伞.
由于错过了跳伞最佳时机,冯思广伞花未及张开就坠地,壮烈牺牲.
这是发生在几年前的事,但我每次提起它,仍会十分激动.
不仅因为战友的英勇与壮烈,还有更加私人的原因——冯思广所保护的那座城市,就是我的家乡;而冯思广烈士与我,还是同年出生的.
光阴荏苒,我的年纪在一岁岁地增加,而他,始终停留在28岁.
这三位军人是我的采访对象,也是我的战友.
我是他们故事的记录者,也应是他们精神的传承者.
我所聆听过、目睹过、书写过的众多选择的故事,也必将会促使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做出无愧于岗位、无愧于战友的选择.
我报道的同龄战友,生命定格在28岁新华社解放军分社张汨汨冯思广烈士与我同龄.
光阴荏苒,我的年纪在一岁岁地增加,而他,始终停留在28岁.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大多已是百岁高龄,他们曾在战争年代浴血冲锋,也曾在和平时期发光发热.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赣南老红军".
王承登,今年105岁.
他3岁丧父,7岁丧母,16岁参加红军.
20岁跟着部队北上长征,途中两次中弹,一次小腿被打穿,一次头部被打穿.
后来,他还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赣南是中央苏区的主体和核心区域,也是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
苏区时期,参军参战的赣南儿女有93万余人,占当地人口三分之一,仅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10.
8万人.
在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平均每公里就有3位赣南子弟倒下.
2017年8月,我和同事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深入赣南老区,寻访还健在的老红军和苏区干部,摄制了11集电视微纪录片《永远的红军》,当时整个赣南只有不到60位健在的老红军,考虑到身体状况、表达能力等因素,我们选取了其中11位,王承登是其中之一.
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近20年,王承登九死一生.
但他却从不居功自傲,相反时时处处心怀感恩.
他说"没有老百姓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他一生勤俭节约,却常常把工资捐出去;他一生刚正不阿,见不平就要管;他从不徇私,三个小孩相继下岗,找他跟领导打招呼,被他一口回绝.
他儿子王建国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说:"有人问我的家风是什么,老爷子所做的这一切,就是我们的家风.
"我来自红色故都江西瑞金,这也是新华社前身红中社诞生的地方.
作为赣南苏区的后人,我被这些老红军的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所感动.
刘光登,苏区时期,在血流成河的战场冲锋陷阵,解放后,作为村干部,在洪水来临时,不顾安危跳下水库抢险.
他不记得自己的生日,但对自己入党的日子脱口而出,100多岁的老人,很多事情都不记得了,却从没有忘记交党费,今年7月,老人离开了我们,他的家属说,老人最后的遗嘱是不要忘了给他交党费.
吴清昌,在长征中参加过飞夺泸定桥,打过腊子口,在枪林弹雨中,手指被打掉一截.
久经沙场,老人把革命的大无畏乐观主义精神刻在了骨子里.
他头顶上有块指腹大小的疤痕,那是在一次打仗时,敌人的子弹贴着头皮打过去留下来的,"往下打一点,我就没咯",采访时,老人说得云淡风轻.
钟祖鉊,因年轻时练过武,在部队里给首长当警卫员,被称为"大刀勇士".
采访时,老人已是风烛残年,走路颤颤巍巍,我有点恍惚,难以把这个虚弱的老人跟当年的勇士对应起来,直到我们给老人拍摄一个敬礼镜头时,我才得以确认:他表情肃穆,举起僵直的手掌,聚集全身力气喊出一声敬礼,语气急促,就像子弹从唇间射出一样,充满了力量.
还有罗长生、杨荣发、张茂钊、曾六凤、徐盛久、温玉珍、陈振华……当年参加革命时,他们大多只有十几二十岁,我问他们,你们怕吗,他们说怕,但又顾不上怕,枪声一响就奋不顾身往前冲.
这是一次抢救性的记录采访,当时,他们年纪最小的已经96岁,最大的107岁.
今年上半年,我们又统计了一次,这11个人中有6人已经去世,这次拍摄的片子成为其中一些老红军生命最后的影像.
但老兵不死,他们的精神早已成为后人瞻仰的不朽丰碑.
当我们挖掘、讲述、传播这些红色故事时,里面蕴含着的炽热仍在温暖、激励、指引着我们奋勇前行.
讲好红色故事,并不仅仅为了致敬历史,更为了传承红色基因,启示未来.
这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
抢救性拍摄,为老红军留下最后的影像民警对我们说,就凭你们一台摄像机、几支笔,就敢这么做,你们的胆子太大啦.
新华社山西分社赵阳新华通讯社88岁了.
88年来,一代又一代新华社记者薪火相传,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记录时代故事,传播时代声音,将理想和青春融入到一份共同的事业中.
这里是他们为大家分享的,采访路上那些打动人心的故事.
"中国人是到非洲抢当地人饭碗""一带一路"仅仅是修路架桥事实真是这样吗新华社江西分社刘彬抢救性的采访,当时,他们年纪最小的96岁,最大的107岁.
两年后,11个人中有6人已经去世.
海拔6500米!
我是"最高"的新华社女记者去年,我曾在珠峰大本营跟踪采访登山季,住了一周的帐篷,也一周没洗澡,每天抱着小氧气瓶和暖宝宝才能勉强入睡.
那时我觉得,我跟珠峰的缘分,也就到这儿了.
没想到,今年年初,网上出现了"珠峰景区永久关闭""尸体、垃圾成堆"这样的热搜.
珠峰海拔5200米以上的地区,车辆无法到达,山体上的环境情况,近年来几乎没有媒体实地调查过.
而关于珠峰的争议恰恰集中在5200米以上的区域,要不要去呢作为新华社记者,当然选择去!
上山途中,珠峰脚下的村民、珠峰环保大队队员顿珠跟我讲:他小时候看到自家的牛羊吃了垃圾而得病,由此产生了保护环境的念头.
现在,他登山季期间负责在5200米和6500米之间来回巡逻、捡垃圾.
这是一份有工资的工作,所以有很多村民加入.
垃圾成堆的景象,我们没有看到,却收集了许多"顿珠们"的故事.
我们进行了多场中英文直播,邀请当地村民和管理者出镜,让更多人知道,在这样的"绝命海拔",中国的农牧民和管理者,还在创造着可以为世界所借鉴的发展模式.
这一趟,让我不经意间创造了一项纪录——我成为新华社在职女记者中,到达海拔高度最高的人.
但连续两年的珠峰登山季报道后,让我再回答明年上不上珠峰这个问题,我可能是要犹豫的.
我今年在大本营发了一条微博.
"为什么要给自己找这么难一份工作啊头疼到炸裂,明年再不来了.
"发那条微博的时候,我正在帐篷外等同事,由于头太疼,所以直接坐在了地上——我站不住了.
我和同事在山上还有过很多次就要站不住的情况.
上山走了两天,第一天8小时,第二天10小时.
6500米的营地被称作魔鬼营地,登顶过十几次珠峰的登山队员到那里也会高反.
我的同事孙非,掌镜时生龙活虎,但一关机,就常蹲在地下起不来.
在西藏三年,我已目睹过无数次这样的场景.
分社老记者索朗罗布,职业生涯20多次前往珠峰五六千米采访,甚至前年还与我一同攀上海拔5300多米的冰川采访科考.
当时,为了经过一段不稳定的冰雪面路段,索朗罗布老师和分社另一名副总编薛文献,在雪面上爬过了这段路.
由于多次前往极高海拔报道,索朗罗布老师的听力已经严重下降.
而就在冰川之上,为了一如既往地做好报道,比我父亲年龄还大的索朗罗布,即便爬冰卧雪也不会选择下撤.
而我的年轻同事陈尚才,今年在某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边境乡扎根半年,这半年,乡里大雪封山,所以他哪儿都去不了.
他与边民一同守边巡边,脸经常被紫外线晒伤蜕皮;因为缺电,要自己捡拾牛粪生火,要在雪地里拉着水管到两三公里外的河边抽水……没有人是铁人,"西藏"两个字的含义,只有到过高原的人才会懂.
但,回到我自己对自己的提问:为什么要找一份这么难的工作3年前,我研究生毕业,离开家乡北京来到这里.
那时,西藏是"诗与远方".
而来到这里后,我看到了艰苦岁月中的老西藏精神,看到了新一代西藏建设者用热血接续奉献,看到了边疆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朴实的向往,我看到了对祖国的赤诚,看到了青春应有的样子.
所以,如果要我给一个答案,我想我还会一次次走向珠峰,走向鲜有人踏足的高原沃土.
在冰川之上,为了一如既往地做好报道,比我父亲年龄还大的索朗罗布,即便爬冰卧雪也不会选择下撤新华社西藏分社王沁鸥今年3月起,我们新华社张富清报道团队一路追随老英雄的足迹,从鄂西山区来凤县到陕西汉中双庙村,从渭南永丰战斗旧址到新疆阿克苏大漠边关,行程万里,探寻老英雄的初心密码.
几个月里,我们多次与张富清面对面长谈.
采访中,老英雄一次深情的痛哭,一张灿烂的笑脸,一个庄严的军礼,像雕塑一样刻在我的脑海里,时时浮现,久久难忘.
参加永丰战斗时,张富清年仅24岁,身高才1米62,体重不足100斤.
我问他:"你这么瘦小,打仗却很勇敢,难道不怕死吗"张老平静地说:"入党时宣过誓,为党为人民,我可以牺牲一切.
只要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没有打不败的敌人,拿不下的碉堡.
"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却有惊心动魄的力量.
我又提了一个大家都很好奇的问题,"为什么深藏功名60多年,连亲人也不说"沉默了一会儿,老人哽咽起来.
他说:"(战友)有许多都不在了,比起他们来,我有什么资格拿出立功证件去摆自己啊……"整个屋子都安静下来,只有老伴帮他拭去止不住的泪水.
那一刻,我们采访团队都哭了.
我想,此时的他,眼里一定闪现过鲜艳的军旗,一定闪现过永丰战场上弥漫的硝烟,一定闪现过逝去战友依稀的模样……采访中,其实张老笑的时候更多一些.
1955年军校毕业时,张老面临转业何去何从的选择.
他听组织说,鄂西山区条件艰苦,国家建设急需干部.
张富清没讲任何条件,从武汉出发,一路向西,伴随他的只有新婚妻子和一个皮箱.
他用一块红布,包好用生命换来的立功书和勋章,塞进皮箱的最底层.
从此,深藏功与名,扎根大山,为民造福.
我问他,后悔当初的这个决定吗张老爽朗地说:"这里苦,这里累,这里条件差,共产党员不来,哪个来啊死我都不怕,还怕苦!
"说完,他哈哈大笑,像个孩子一样.
今年3月,老部队从新疆派代表来看望张富清.
老人听力不太好,但当部队战士大声念到"三五九旅""王震将军"时,他兴奋地直拍手,用一条独腿颤颤巍巍地站起来,挺直脊背,缓缓地举起右手,行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这是张老离开部队64年后的第一个军礼.
有网友留言:小时候看电影,以为英雄是真的,现在才发现,英雄真的是真的!
中央领导同志作出重要指示,高度评价说,张富清同志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
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汇聚中国力量,是新时代每一位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
初心,从未改变.
初心,始终烛照前行之路!
采访张富清的那一刻,我们都哭了新华社湖北分社余国庆小时候看电影,以为英雄是真的,现在才发现,英雄真的是真的!
Virmach商家我们是不是比较熟悉?速度一般,但是人家价格低,而且机房是比较多的。早年的时候有帮助一个有做外贸也许需要多个机房且便宜服务商的时候接触到这个商家,有曾经帮助够买过上百台这样的低价机器。这里需要提醒的,便宜但是速度一般,尤其是中文业务速度确实不快,如果是外贸业务,那肯定是没有问题。这几天,我们有看到Virmach推出了夏季优惠促销,VPS首年8折,最低年付仅7.2美元,多机房可选,如...
Digital-vm是一家成立于2019年的国外主机商,商家提供VPS和独立服务器租用业务,其中VPS基于KVM架构,提供1-10Gbps带宽,数据中心可选包括美国洛杉矶、日本、新加坡、挪威、西班牙、丹麦、荷兰、英国等8个地区机房;除了VPS主机外,商家还提供日本、新加坡独立服务器,同样可选1-10Gbps带宽,最低每月仅80美元起。下面列出两款独立服务器配置信息。配置一 $80/月CPU:E3-...
EtherNetservers是一家成立于2013年的英国主机商,提供基于OpenVZ和KVM架构的VPS,数据中心包括美国洛杉矶、新泽西和杰克逊维尔,商家支持使用PayPal、支付宝等付款方式,提供 60 天退款保证,这在IDC行业来说很少见,也可见商家对自家产品很有信心。有需要便宜VPS、多IP VPS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优惠码SUMMER-VPS-15 (终身 15% 的折扣)SUMMER-...
乔布斯女儿为你推荐
甲骨文不满赔偿劳动法员工工作不满一个月辞退赔偿标准百花百游百花蛇草的作用www.gegeshe.comSHE个人资料qq530.com求教:如何下载http://www.qq530.com/ 上的音乐www.sesehu.comwww.121gao.com 是谁的网站啊lcoc.topoffsettop和scrolltop的区别广告法有那些广告法?还有广告那些广告词?www.hyyan.comdota屠夫怎么玩?从初期到后期的装备是什么?www.ijinshan.com金山毒霸的网站是多少33tutu.comDnf绝望100鬼泣怎么过
域名备案 中文域名 子域名查询 绍兴服务器租用 联通vps 双线vps 新网域名管理 主机优惠码 windows主机 全能主机 北京主机 域名转接 佛山高防服务器 双线asp空间 网站加速软件 韩国代理ip 帽子云排名 日本代理ip lamp什么意思 ledlamp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