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ip城域网

ip城域网  时间:2021-02-27  阅读:()

2004至2005年广州市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目录一、概述-2-二、《2001至2003年实施方案》执行情况回顾-3-(一)主要成效-3-(二)存在问题-9-三、目标与任务-10-(一)环境与需求分析-10-(二)指导思想-14-(三)实施原则-14-(四)发展目标-15-(五)主要任务-19-四、主要建设项目-25-(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6-(二)信息技术应用与推广项目-32-1.
电子政务项目-33-2.
城市建设与交通管理信息化项目-39-3.
社会事业信息化项目-40-4.
企业信息化项目-44-5.
电子商务项目-47-6.
农业信息化项目-49-(三)信息资源开发项目-50-(四)区域信息化建设项目-52-(五)信息技术研发与产业发展项目-56-(六)信息安全体系建设项目-59-(七)信息化政策法规环境建设项目-61-(八)信息化教育与人才培养项目-63-五、保障措施-65-(一)进一步强化信息化组织协调,完善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65-(二)加强信息工程建设和实施的监督管理,推行绩效评估机制-65-(三)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信息化建设和运营模式-66-(四)加强对区县级市信息化和基层信息化工作的指导和协调-66-(五)加强信息化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67-(六)深入开展信息科普宣传教育,推动市民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技能-68-(七)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特别是与香港及东盟各国的紧密合作-68-(八)增强广州作为信息中心城市的区域辐射作用和创新功能-69-(九)积极推进信息技术的持续创新-69-(十)培育龙头企业,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信息产业集群-70-(十一)加快形成信息化人才的培育、吸纳和使用机制-70-1:《2004-2005年广州市信息化建设重点项目一览表》72一、概述"十五"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五"计划》(以下简称《信息化"十五"计划》)和《2001年至2003年广州市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2001至2003年实施方案》)的工作部署,本着"以发展为目的,以应用促发展,以创新为灵魂,以服务为核心,以管理为保障"的指导思想,全面推动信息化进程,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目前广州信息化总体水平处于全国十大城市前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化发展环境等方面均居全国先进水平,"数字广州"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为建立国际化区域性信息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进一步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把握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联动的战略性机遇,全面实现《信息化"十五"计划》所确立的各项目标,构筑国际化"信息港",推动广州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以指导全市2004年至2005年的信息化工作.

本实施方案在总结2001~2003年广州信息化建设成效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对信息化的总体需求,提出2004~2005年广州信息化应围绕广州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战略定位,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把握好信息化建设五个"统筹发展",遵循"需求导向、突出重点,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分层推进、务求实效,整合资源、拉动产业,局部调整、适度前瞻"的实施原则,完成六大主要任务,建设八大类共83个项目,力争到2005年,形成广州国际"信息港"的基本框架,使广州成为在东南亚地区处于枢纽地位的国际化区域性信息中心.

二、《2001至2003年实施方案》执行情况回顾(一)主要成效.
"十五"以来,经过三年的努力,广州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取得较大成就,基本完成了《2001至2003年实施方案》部署的各项任务,部分信息化指标已提前实现《信息化"十五"计划》目标,信息化总体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显著.
现代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为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基础网络支撑;电子政务建设不断深化,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行政效率的提高;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应用扎实推进,提升了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营销水平;重点信息化工程初见成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社会信息化领域逐渐拓宽,市民初步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信息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确立,成为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驱动力.

1.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接近国际一流水平,为创建国际信息港框架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中国电信网三大通信枢纽、因特网三大核心节点、互联网络三大交换中心、因特网三大国际出口之一,广州的国际信息通信交换枢纽地位进一步巩固,辐射力进一步增强.
到2003年底,全市铺设的光纤总长度达53万纤芯公里,比2000年增加20万纤芯公里,国际互联网出口带宽达6.
27吉位/秒,上述两项指标均超过《2001至2003年实施方案》确定的光纤网络50万纤芯公里、国际互联网出口带宽5吉位/秒的目标.
现代信息基础设施覆盖全市大部分城区并开始延伸至乡村.
宽带主干网络覆盖全市90%的区域,用户宽带接入基本覆盖全市城区;有线电视网络覆盖全市,已开通有线电视网光节点近400个,比2000年翻了一番,数字电视成功试播;"村村通电话、通有线电视"工程已实现1132个行政村全部覆盖.

2.
信息技术在社会、经济各领域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1)电子政务建设初见成效.
密切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探索自上而下整合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和政府综合门户网站,自下而上整合市、区、街条块业务数据和网络资源,内外网联动整合政府内部业务管理和对外公共服务,横向整合跨部门公共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等四种电子政务建设模式,全市电子政务建设迈入应用普及和整合阶段.
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2001至2003年实施方案》部署的10项电子政务重点建设项目基本完成预期目标,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养老保险信息系统、电子缴税入库系统(ETS)、工商企业注册登记网上并联审批系统、高校毕业生就业网上报批系统、电子快速通关系统、社区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应用平台、九运会信息系统、教育信息化工程等一批项目已建成并提供服务,水平国内领先.
全市初步形成市、区、街道三级政府信息网络系统,建成全国一流的政府信息网络交换平台和政府机关计算机城域宽带网络;市政府综合门户网站集成了网上办事和服务项目300多项,全市95%的政府部门建立了局域网络和网站,86个市直单位与市机关互联网络交换中心高速互联;60%的政府部门开始采用网络化的公文流转系统;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广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和各部门网站等途径全面公开政务信息.
"中国广州政府"综合门户网站获全国市级政府网站评比第一名.
国务院信息办专门召开"电子政务地方经验广州座谈会"介绍广州条块结合的电子政务建设模式.

(2)城市建设管理信息化稳步推进.
过去三年中城市建设和管理信息化工作取得较大进展.
积极开展城市规划空间信息系统建设,已建成覆盖全市行政区范围的多尺度基础地形图、城市地理基础信息专题图、多光谱卫星遥感、城市规划信息等数据库,并在广州大学城、南沙开发区规划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完成"建设用地管理系统"、"基础空间数据生产与更新系统"、"土地交易信息系统"建设,提升了国土资源与房屋管理水平.
加快建设智能交通体系,已建成交通指挥中心,开通了城市交通控制、闭路电视监视、通信、交通诱导、交通信息等系统,2002年被列入全国首批智能交通系统应用示范工程试点城市.
升级改造广州市水利与三防信息网,建立了水文遥测系统,逐步完善实时水雨情信息的基本站网和传输体制,提高三防指挥决策科学化和现代化水平.
建立了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污染源在线监测数据采集系统、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规划信息集成系统等,加强了对环境状况的监测和管理能力.

(3)社会信息化建设全面展开.
近三年来,广州加快了在社区服务、交通、教育、文化等社会服务领域的信息化进程.
街道办事处、社区服务中心及居委会一级信息化建设按"条块结合"模式推进,现已由试点阶段步入推广实施阶段.
以越秀区六榕街为例,目前已有民政、劳动就业、计生、侨务、武装工作、残联、老年人管理等部门的业务系统在街道一级实现"条块结合",对外提供失业人员登记、流动人口管理、社会救济金证办理、残疾人登记等20多项业务,极大地方便了群众,提高了为民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城市多媒体信息服务终端系统已安装超过1000多台,遍布市区主要公共场所,提供代缴费、充值、代售票、信息查询等服务.
"羊城通"业务扩展到电信及商业小额消费领域,范围扩大至增城、花都、南海等地,总发行量达280万张,日均刷卡消费量达280万元.
广州地区64所高等院校建立校园网并接入因特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铺开,实现"校校通"的中小学达到71%,全市高中、初中、小学计算机人机比例分别为11:1、15:1、17:1,居全国前列.
广东省数字图书馆(一期工程)已建立拥有35万种图书、1000万篇期刊论文的数字化资源库.
广州文化信息网成为宣传岭南文化的重要窗口.

(4)企业信息化居全国先进水平.
三年来,广州在全面推进企业信息化,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企业竞争力方面成效突出.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全市大中型企业生产过程和经营管理活动中,大型企业信息化正向信息系统集成和整合阶段发展,逐步实现企业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产品设计计算机化、经营管理网络化、数据管理数字化;全市29.
1%的工业企业应用了CAD技术,73.
75%的大中型企业建立了局域网,22.
25%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全部或部分建立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综合性管理信息系统.
美晨、珠啤、广药等先进企业建立了综合业务信息化平台,实现关联企业的联网和信息共享,形成快速灵敏、能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灵活反应和运作的市场信息系统.
大中型企业信息化对全市中小型企业的信息化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企业信息化取得明显效益,调查结果表明,企业信息化使60%的企业存货周转率加快,58.
1%的企业流动资金周转率加快,72.
7%的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65.
5%的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增加.
企业信息化还推动了国有企业的管理创新,75%的工业集团实现或正在推广实施统一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平台,提高了经营管理与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和集约性.
企业信息化成效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充分肯定,被原国家经贸委认定为全国唯一的企业信息化典型示范城市,被科技部认定为全国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典型示范城市.

(5)电子商务建设取得初步进展.
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我市初步具备了与电子商务发展相适应的基础条件和配套环境,电子商务发展进入起步阶段.
建成了先进的城域信息网络,宽带用户普及率不断提高;建立了以广东银联为代表的电子支付系统;广州宝供、南方、华新、广州日报连锁店等物流配送系统覆盖广州地区及全国各地.
市信息办针对规模以上企业及广州市居民的调查表明,企业纷纷利用互联网开展网上采购和网上销售等业务,居民利用互联网、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智能卡等多元化手段进行消费和购物.
2002年广州市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到179.
92亿元,与北京、上海处于同一水平,其中企业间的电子商务(B2B)占总交易额的79.
8%,企业对消费者(B2C)的电子商务占总交易额的20.
2%,智能卡交易占B2C交易的26.
4%.
开展不同类型电子商务活动企业的比例为66%,20.
5%的居民是网民,采用网上支付的消费者占12%.
以传统产业为基础的大洋网、广州邮政、广之旅、广钢、广药等实业型网站成为电子商务网站的主流,推动了电子商务与传统产业的结合.
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信息化取得进展,成为电子商务交易的生力军,广交会网上交易系统、广州花卉博览园和嘉禾生猪市场电子拍卖系统等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建成并投入使用.

3.
信息化与工业化形成良性互动,推动信息产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广州信息化发展对传统产业的渗透不断增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推动信息产业化的良性互动机制初步建立,信息产业成为广州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增长点之一.
2003年信息产业增加值达360亿元,比2000年增长80%,年均增长21%,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
4%,成为广州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2003年软件产业技工贸收入达140亿元,同比增长25%.
集成电路等高端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广昕科技等集成电路封装企业顺利投产,南科电子、慧视科技等一批大型芯片制造项目相继落户广州.
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核心电子信息产业日趋成型,电子信息产品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占据主导地位,比重达到97.
21%.

4.
家庭和个人信息化迅速普及,信息消费能力旺盛,市民初步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
个人电脑、互联网、移动电话等信息技术装备和手段迅速普及,成为家庭和个人获取信息、互动交流、获得政府服务和商业服务的主要手段和途径.
到2003年底,全市电话普及率达210.
6台/百人(含移动电话),比《信息化"十五"计划》确定的150台/百人的指标高出40%.
国际互联网用户达314.
7万户,比2000年增长232.
7万户,超出《信息化"十五"计划》确定的250万户的指标近26%.
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电脑76.
67台,比2000年增长22.
47台,增幅达41.
5%,拥有量居全国大城市首位,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根据市信息办调查统计,2004年4月广州市家庭上网率达到52.
5%,居民上网率达到25.
9%,与北京(28.
0%)、上海(26.
6%)处于同一水平,家庭宽带接入率达到51.
9%,首次超过拨号上网的比例.
市民逐步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信息消费在家庭消费支出中的比例迅速提高,至2003年底居民人均交通与通讯类支出1404.
75元,占消费性支出比重达12.
1%,比2000年增加约2个百分点,信息消费水平领先全国.
旺盛的信息消费能力为信息化提供了巨大的有效需求,推动信息化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5.
信息化发展软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有效推动了信息化进程.
在营造良好信息化软环境方面开展了切实有效的工作.
一是加强了对全市信息化的组织领导,调整充实了市信息中心对全市信息化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职能,初步理顺和明确了政府有关部门推进信息化的职能和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分工明确地推进信息化建设.
二是注重规划,规章、标准先行,陆续出台了《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五"计划》、《2001年至2003年广州市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关于推进区、县级市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广州市电子政务内网建设总体方案》、《广州市电子政务外网建设总体方案》等规划和实施方案;率先在全国颁布实行了《广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广州市政府电子公文和信息交换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法规文件;制订了《社区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技术规范》、《社会保障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办法》、《社会保障信息系统设计指南》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指南》等一系列标准和规范,初步形成推动信息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三是加强规范管理,由市信息办牵头,初步建立了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工程项目立项审核、招标、监理和验收的一条龙管理模式和体制.
四是强化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培训.
在全市开展了副局以上干部和公务员信息化培训工作,共培训了市级领导70多名、局级领导干部2700多名,培训科处级公务员3万多人次.
广泛开展了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企业和公众信息化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有电子商务、企业CIO、信息化工程师资格认证、信息网络、信息安全和信息技术使用技能等,共培训人员超100多万人次.

(二)存在问题.
1.
信息化建设思想认识存在偏差,电子政务建设中普遍存在"重概念轻应用"、"重电子轻政务"、"重建设轻整合"的现象,信息化与工业化、信息化与城市化尚未完全形成有效的良性互动机制.

2.
信息技术应用对提高政府管理水平、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效果还不够显著,市民尚未普遍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和实惠.
中心城区与周边城乡信息化水平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数字鸿沟仍然存在;现有信息基础设施和宽带网络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和有效利用.
电子商务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应用范围窄、整体水平不高、法律环境不够健全、信用体系尚未建立、交易额偏低,占整个经济总量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例较低.

3.
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利用不够,效益不高,滞后于网络基础设施和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滞后于政府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信息资源电子化、数据库化、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水平不高,共享程度偏低,信息内容产业发展缓慢.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存在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开发与建设缺乏统筹规划,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困难,条块分割现象比较严重.

4.
信息产业虽然增速较快,但总体规模不大,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相互配套能力不强,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不明显;规模化明星企业少,名牌产品不多,难以有效带动配套产业;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规模化生产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不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不足,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设计和生产能力薄弱.

5.
信息化工程建设的标准和规范相对滞后,项目的建设、监管、测试、验收、评估和维护等环节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绩效评估机制亟待建立.
信息化建设投融资机制尚不完善,渠道比较单一,未能满足信息化高速发展的需要,信息化资金运用成效不够显著.
信息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技术带头人、高级技工严重短缺,信息化管理、项目规划与建设运营等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匮乏.

6.
信息化宣传、培训和普及应用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多层次、多渠道的全民信息技术培训和普及机制尚未形成,阻碍了信息化应用成果的广泛普及应用.
三、目标与任务2004~2005年是全面落实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建设广州现代化大都市的关键两年,也是建设广州国际信息港、实现《信息化"十五"计划》各项目标的重要两年.
广州信息化建设要抓住机遇,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建立国际化区域性信息中心为总体目标,以整合资源、协调发展、普及应用、带动产业为主线,在今后两年内全面推进信息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一)环境与需求分析.
当前,我市正处于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及广州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为广州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蓄积了巨大的需求和动力.
1.
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要求广州更广泛地参与国际分工,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浪潮引发国际信息产业大重组和大转移,为了在信息产业国际分工中占据有利地位,要求广州在更深层次上融入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生产体系,通过有效承接国际产业、技术和资本转移推动信息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

2.
区域整合和联动发展要求广州在更广泛的层面上与周边区域形成更紧密的信息化合作与资源聚合.
CEPA的实施,进一步推动穗港在信息交汇、技术扩散、贸易集纳、服务互补、资本融通等方面实现更高层次的对接和融合;"泛珠三角"区域合作(9+2),要求广州强化区域信息通信枢纽地位和辐射带动作用,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密切与周边省市的信息化协作与资源共享整合;中国——东盟(10+1)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既给地处中国与东盟经贸往来前沿的广州带来新的信息商贸和技术交流合作等巨大商机,也要求广州与周边区域在信息化领域结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3.
国家信息化战略部署为广州信息化的全面和深入发展指明了方向.
党中央明确了"加速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的战略任务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也对开创信息化建设新局面做出重大部署,这就要求我们通过信息化促进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城市工业化水平、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加速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切实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4.
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定位要求广州信息化为推动广州市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奠定基础.
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信息化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作为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广州三大支柱产业,加快广州现代化信息港的建设,将广州建设成为国际化区域性信息中心,力争用3~5年时间达到发达国家中心城市信息化水平.
这就要求加快信息技术在广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在行政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公共管理和服务、科教文化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发挥先导和支撑作用,全面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完善城乡信息基础设施和国际信息通信枢纽建设,为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做出显著贡献.

5.
阳光政务的推行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要求电子政务建设切实为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和行政效率服务.
广州市政府正在大力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依法行政,加强有效监管,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透明度,为市民和企业提供优质方便快捷的服务.
这就要求广州加快推行电子政务,建立一个能够覆盖各级政府部门、各类业务和应用,跨越各个层次,紧密结合、集约管理、条块结合的电子政务安全网络平台、信息平台,建立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政府业务管理系统,推动政务信息公开,实现"一站式"网上服务,改善和加强政府在新环境下的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

6.
增强广州经贸竞争力需要信息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动力.
广州工业正在发生历史性转型,钢铁、石化、汽车等重化工业将有大的发展.
一方面,广州信息化要为工业基地建设提供技术创新和现代信息服务,提高工业产业群的运营效率、产品质量和服务能力.
另一方面,企业对生产、经营与管理信息化的需求空前迫切,将其作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广州是华南地区乃至全国的商贸都会,具有很强的贸易集散功能,信息化通过打造国际物流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平台,将有利于广州尽快建立商贸流通的国际枢纽地位.

7.
提高市民素质和生活质量需要信息化提供便捷的信息网络接入、内容丰富的信息产品和服务.
"为民、便民、利民"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出发点和归宿,随着广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信息化的全面深入推进,积极引导全社会共同关心和参与信息化建设,普及信息技术应用,为市民提供便捷多样的信息网络接入手段,让市民充分享受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信息化成果,不仅是扩大信息消费市场、发展信息产业的需要,也是新形势下提高市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需要.

8.
广州信息化向纵深发展迫切需要克服信息资源难以有效整合、条块分割和部门缺乏协同的障碍.
中国电信分拆给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带来新的困难,驻地网的开放也对如何有效整合和利用新的网络资源提出挑战;推行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家庭信息化对计算机网、电信网和有线电视网三网业务融合提出了迫切需求;电子政务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独立联网、独立下发软件和进行信息封锁、政务基础数据难以共享等严重的条块分割问题,实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条块结合和业务协同,有效提高电子政务建设效率和效果.

9.
城市与区县、乡村信息化发展的不平衡要求广州信息化建设注重整体协调发展.
我市下辖城区和乡镇差异较大,信息化发展程度不均衡,这就要求在制定全市信息化发展规划、相关政策以及安排有关项目建设时,积极扶持区县、乡村和山区的信息化建设,力求通过信息化带动区县、乡村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消除城乡"数字鸿沟".

10.
网络文明面临的严峻挑战和网络安全面临的巨大压力要求加快构建强大的信息化保障体系.
互联网充分体现了自由、民主和个性化的特性,但也为不健康的网络文化提供了繁殖的土壤.
由于外在管制力量对网络空间的作用有限,人们在网络上的行为仍主要靠自律约束,因而在广州信息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对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的构建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在广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的迅速推广应用,各种信息化系统越来越成为关键基础设施,对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维护与保障的需求也日益迫切,网络信任体系、信息安全体系的构建迫在眉睫.

(二)指导思想.
2004至2005年广州市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广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需求,按照中央和省的总体要求和部署,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走率先发展、加快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道路,务求在巩固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在提高中完善.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要努力做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应用、信息资源开发统筹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与社会信息化统筹发展,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与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统筹发展,城区与郊区县、广州与周边区域信息化统筹发展,扩大普及信息消费与建设网络文明统筹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消除数字鸿沟,优化发展环境,整合条块资源.
注重信息化与广州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使信息化成为城市行政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与管理、社会文化建设和区域辐射带动等方面的重要支撑和动力.

(三)实施原则.
1.
需求导向,突出重点.
遵循市场规律,针对实际需求,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有限的资金、技术和人才资源的最大效用.
2.
政府引导,市场驱动.
在信息产业发展、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培育和发展信息市场,积极拓展信息化的发展空间.
同时通过政策、示范等方式,加强政府引导,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3.
分层推进,务求实效.
要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层面和不同发展阶段的信息化实际,因地制宜,分层分类发展,要讲求实效,注重节约,借鉴国内外经验教训,避免形式主义、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不搞花架子工程和形象工程.

4.
整合资源,拉动产业.
要充分整合、利用现有基础网络、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促进互联互通,资源共享,逐步解决条块分割、各起炉灶、重复建设、无效投资问题.
通过信息化建设和规范政府采购,拉动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5.
局部调整,适度前瞻.
作为"十五"计划最后两个年度的实施方案,在遵照广州市信息化"十五"计划框架并与《2001至2003年实施方案》衔接的前提下,根据当前实际和未来形势的变化,进行局部调整,为过渡到"十一五"信息化规划奠定基础.
(四)发展目标.
到2005年,形成广州国际"信息港"的基本框架,使广州成为在"大珠三角"、"泛珠三角"区域和东南亚地区处于枢纽地位的国际化区域性信息中心.
构建起高效便捷的新型电子政府、实用便利的市民信息服务体系、安全畅通的电子商务网络环境,构筑国际化区域性信息数据交换与信息内容服务中心、电子信息制造业中心和信息科技创新中心,辐射"泛珠三角"并影响东南亚,初步成为东南亚地区重要的信息通信枢纽之一.
信息化综合指数位于全国大城市前列,信息化总体水平达到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的平均水平.
具体目标如下:(1)信息基础设施国内领先,并达到国际化大都市的平均水平.
建成覆盖城乡的光纤骨干网和宽带接入网,逐步实现计算机网、电信网和有线电视网"三网融合",为建设现代化大都市提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基础网络设施环境,为提高城市的综合服务能力和集聚辐射能力奠定基础.
到2005年底,敷设光缆达到80万纤芯公里(含中继光缆和接入层光缆),高速IP城域网带宽超过800吉位/秒,因特网出口带宽超过90吉位/秒,LAN和WLAN覆盖率进一步提高.

(2)居民的信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继续保持全国大城市领先地位.
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电脑超过80台,每百人拥有电话机(含移动电话)接近300台,因特网用户数超过450万户,家庭宽带上网比例超过60%,城镇人均年信息消费占总消费比重达到13%左右.
不断提升信息化装备水平和能力,提高全社会的信息化普及程度,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巨大需求,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3)信息技术应用普及程度位于全国大城市前列.
——电子政务:市与各区(县级市)、镇(街道)三级政府部门基本实现网上办公和电子化公共服务,建成电子政务内外网平台、数据中心和安全认证中心等重点项目,提供一站式电子政务服务和移动信息服务,形成电子政府的基本框架.
到2005年底,所有政府部门网络实现互联互通并在因特网上建立网站,超过60%的政府公共服务可以在网上办理,超过80%的政府部门实现电子公文传递和办理,电子政务应用取得明显成效,切实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务公开,提高行政效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和为民服务能力.

——城市建设和管理信息化:依托数字城市技术,有效整合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公共信息资源,基本建成城市建设和管理信息化体系,初步形成数字广州的时空数据框架和信息共享平台,初步实现城市建设和管理信息系统的网络互联互通、数据动态实时更新和信息资源共享,为政府部门开展城市基础建设、市政规划、国土利用、房屋管理、灾害监控、环境保护等提供先进手段和决策依据,为企业和公众提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综合信息服务,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质量和水平.

——社会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课率达到100%,各级各类学校上网率达到95%,教育和科研网络学校覆盖率达到90%,高中、初中、小学计算机人机比例分别达到8:1、10:1、15:1.
布设城市多媒体信息服务终端超过2000台,遍布全市城区和部分乡镇.
实现全市卫生管理信息化,卫生信息化水平居全国前列,成为华南地区国际性的卫生信息交换枢纽.
基本完成全市市区所有街道社区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实施推广,建成一批社区信息网络服务中心和具有信息化示范功能的试点镇.
建设一批网络文化工程,提供多元化的在线文化服务.
广大市民普遍分享信息化在政务、商务、教育、文化、休闲、健康、娱乐等方面所带来的便利,市民的素质、工作和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通过推进企业信息化,有效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企业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使企业竞争力得到明显提高.
到2005年底,建有内部网络的企业比例达到70%,拥有国际互联网域名的企业超过60%.
建立内部网和企业网站的大型企业达到100%,开展电子商务的大中型企业超过20%,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的企业达到80%,应用ERP、CRM、OA等管理信息系统的大型企业达到85%.
推动一批基础较好的企业建立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和供应链管理(SCR)系统,基本实现生产和管理的集成化,促进企业间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业务协同,逐步建立与我市及华南地区企业生产信息化相适应的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
基本完成市级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财务管理和营销管理信息化工程.
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环境、法制环境和社会信用体系进一步完善,基于电子商务的新型流通业态初步形成,电子商务交易额占全市商品批零总额的比例达到6%.
电子商务应用进一步普及,网上招标、网上采购、网上支付、网上交易、网上购物、网上购票、智能卡电子消费等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中广泛应用,并成为新型的商业方式,有效促进城市商务模式和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拓宽城市的市场空间,带动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

——农村信息化:力争实现三网"村村通",缩小城乡信息化水平的差距,逐步消除数字鸿沟.
到2005年底,全市500人以上的自然村基本实现通有线电视,条件较好的区率先实现100人以上的自然村100%通有线电视.
积极实施从化、增城等市的山区信息化建设项目,逐步实现"网络到镇、信息进村",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村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进程.

(4)信息产业的基础性、支柱性、战略性地位得到巩固和提升.
实现从依靠国内资源的内向型产业向国际化产业的转变,实现从单纯发展产业向发展产业综合服务体系的转变,实现从电子信息产业加工制造基地向电子信息产业研发生产基地的转变.
力争在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方面有重大突破,促进"大珠三角"信息产业融合,建成区域性国际信息技术产品研发中心、软件产业和电子信息制造业重要基地,形成明显的产业集群效应.
建立合理、高效、综合的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建成辐射"泛珠三角"的国际化区域性信息内容服务中心.
信息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并成为全市主导型支柱产业之一.
到2005年,信息产业增加值达到5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1%,信息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显著.

(5)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宏观经济决策、工农业生产、科技教育、社会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基本完成自然人、法人、地理空间和宏观经济数据库建设,构筑基础信息资源数据库体系,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初步形成;加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化进程,初步实现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社会化和商品化,促进"大珠三角"范围内的信息数据交换与共享.

(6)信息化发展环境领先全国.
基本形成与信息化发展相适应的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政策法规体系、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宣传普及与教育培训体系、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人才队伍支撑体系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促进规范管理,保证信息化有序、健康的发展.

(五)主要任务.
2004~2005年广州市信息化建设工作将围绕着信息化六要素展开(其相互关系见图一),主要抓好以下六大主要任务.
图一:城市信息化建设六要素关系图1.
整合信息基础网络资源,实现互联互通,增强广州的信息聚散能力.
继续抓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成《广州市城市信息网络规划》,提高网络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水平.
遵循公平竞争、有序发展的原则,通过建立开放的建设和监管机制,推动电信、联通、网通、铁通、通信、移动以及广宽、盈通、长宽、有线电视等不同运营商的网络资源整合、互联互通和业务交叉渗透,建成广泛覆盖城乡的光纤骨干网和宽带接入网,大幅度提高IP城域网带宽和国际互联网出口带宽.
以南沙开发区、广州大学城、广州科学城等新建区和海珠区的海珠通为试点,积极探索网络融合和网上内容整合的新路子,继续推动计算机网、电信网和有线电视网三网业务融合和资源共享.
抓紧建设数字广州宽带多媒体服务网络,完善国家互联网络广州交换中心,基本实现三网"村村通",缩小城乡信息化差距,力争实现与珠三角区域各市宽带城域网的高速互联,打造国际先进、国内领先、辐射"大珠三角"的"国际信息港"的现代信息基础设施框架.
同时紧紧抓住广州申亚成功的有利契机,积极推动"数字亚运"建设,促进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

2.
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深入应用,积极推进信息社会化和社会信息化.
围绕建设广州国际信息港的总体目标,突出抓好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社区的建设、整合和推广应用,统筹市、区县、街镇三级信息化应用的协调发展,加快城市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业务应用系统的开发、完善、示范和推广,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应用的宽带化和移动化,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应用的总体水平.

(1)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带动政府职能转变,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落实《行政许可法》,以电子政务建设作为推动广州信息化的着力点,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和体制改革.
建成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内外网平台及相关的网上办公、政务管理系统,强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业务系统开发和应用力度,全面升级和改造广州市政府门户网站一站式服务平台,将职能关联比较紧密、业务往来比较频繁的职能部门的信息化纳入统一规划,从源头上解决信息资源的部门分割问题.
继续探索解决市、区(县)、街之间(纵向)和业务系统之间(横向)的条块结合新模式,避免重复投资,促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
推广网上协同作业的一站式服务及移动信息服务,提升市、区两级政府部门网站群的建设和运作水平.
初步建立起全面信息化的、便捷高效的政府管理和服务体系.
在社会公共服务、城市运行监控、灾害报警与指挥、领导决策支持方面不断增强决策、监管和服务能力.
把推行电子政务与形成规范化的外包机制和拉动产业发展密切结合起来,以电子政务建设带动电子商务、社区信息化建设,增强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综合服务能力.

(2)加快城市建设和管理信息化进程.
适应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管理的需要,应用3S(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虚拟现实、空间网格等信息技术,建立覆盖全区域的城市建设和管理信息化体系.
进一步建立、整合和完善城市规划管理、国土利用与控制、城市房产管理、三防监控与指挥、环境监测与保护、市政园林管理与养护等数字城市核心应用系统.
加强城市空间地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理顺空间地理信息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体系,有效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效能.
加强和完善有形建筑市场信息化建设.
密切城市建设与管理各部门间的联系与合作,逐步实现规划、市政、水务、房屋土地、环保、绿化、市容环卫、住宅和城建等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为政府提供先进的管理平台和全方位决策支持,为社会公众提供城建综合信息服务.

(3)突出建设实用便利的市民服务体系.
加强便民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普及应用信息网络技术,消除数字鸿沟,营造优质生活环境.
一是进一步完善社区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和一站式服务系统,拓展服务功能,整合各种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社区服务(包括家政服务、房屋维修、监控报警、家庭医疗保健、社区文化、娱乐健身活动等)系统,向全市城区所有街道推广,为广大市民提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社区信息化服务;二是依托社区信息化平台,在街道、乡镇和社区建立信息网络服务中心,为广大市民提供便捷的上网手段.
三是在全市城乡广泛布设城市多媒体终端应用系统,集成更多的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服务项目,为实现信息化普遍服务提供新型的媒介手段;四是启动市民卡工程,逐步使市民在享用各种政府服务(社保、医保、劳动就业、网上缴税等)和公共服务(住房公积金、医疗卫生、社区服务、图书馆等)时一卡通行,方便市民办事.
五是建设科技教育信息系统,开展网上科技知识普及、职业技能培训、继续教育等信息服务.
六是构建网络文化产业体系,促进岭南文化的繁荣与新生,开展文明上网教育,提高网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判断善恶的能力.

(4)加快建设完善的电子商务环境,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应用.
一是加强电子商务基础环境建设,建立并积极推广数字证书认证体系,加快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成社会信用联合征信系统,建设现代化的网上支付系统,引导企业和市民使用网上支付方式.
二是推进电子商务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加大对广州黄花岗信息园、广州大洋网、广之旅网上旅游、广钢电子商务网、广州花卉博览园等一批电子商务试点示范企业的扶持力度.
三是推动工商、新闻出版、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加强和完善网上经营活动监管.
四是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继续推进口岸通关物流信息系统建设,促进宝供、南方、华新、广州日报连锁店等物流企业进一步提高信息化水平,扩大和完善广州物流配送的覆盖范围.
五是以政府电子商务应用(G2B)推动企业间电子商务应用(B2B)和企业对公众电子商务应用(B2C),促进政府采购、建设工程和信息工程招投标等机构广泛采用电子商务.
六是利用广州贸易、批发、会展业发达所形成的信息集散优势,推动金融、旅游、物流、邮电、商贸、工业制造等行业积极探索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等电子商务应用系统建设.

(5)以应用为主导,全面、深入推进全市企业信息化进程.
按照全面推进、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从生产过程、经营管理、流通过程、管理决策等四个方面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在企业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设计、经营管理、原料供应、产品销售等领域,进一步推广普及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CAD/CAM)、企业资源计划(ERP)、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供应链管理(SCM)等新型信息技术,推动大中型企业建立内部网(Internet)和外联网(Extranet),整合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企业门户网站,实现资源共享、业务协同,逐步开展电子商务.
以改造传统制造业为切入点,加强信息技术对汽车、石化、机械装备、纺织、轻工、食品等传统产业的渗透,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提高工业整体素质.
抓紧建设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财务管理和营销管理信息化工程,积极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力度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
抓住广州重化工业大发展的机遇,大力建设为重化工业、装备工业服务的现代物流信息网络和信息咨询服务平台.
在绝大部分大型企业和部分有条件的中小型企业建立以企业信息主管(CIO)为代表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

3.
抓紧建设和完善重大电子信息服务项目,高度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加大力度完善和推广羊城通等公共电子付费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全面实现城市公共服务和主要经济活动的电子化、信息化;把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广州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务,以四大基础数据库建设为突破口,积极规划和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信息资源数据库体系,为城市运行与管理、社区与服务、产业与经济等信息系统的有效运转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并实现"大珠三角"范围内的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和综合开发利用,广泛开展信息服务,满足政府、企业和公众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

4.
以软件产业、集成电路设计业和现代信息服务业为突破口,做大做强信息产业.
根据广州的优势,重点发展应用型、外向型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业,优先支持产业关联度大、市场前景好、有利于产业升级与改造的应用软件产品的研发,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产品和龙头企业.
以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为基础,不断完善以天河软件园、广东软件园和穗港合作的南沙资讯科技园为主体的广州软件园基础设施,加快高唐新建区和软件产业孵化中心的发展,吸纳和孵化一批规模软件企业,培育软件核心技术,拓展成熟技术,继续保持软件产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抓住集成电路产业新一轮国际转移的重要机遇,着力吸引国内外大型集成电路企业在广州投资设厂,完善广州市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业,以信息家电、通讯和数字电视类专用芯片的开发为重点,强化IC产业链体系的关键环节建设,形成集成电路设计、生产、封装、测试的产业链.
抓好电子信息制造业基地建设,重点发展通信设备、计算机及零部件、软件、集成电路及新型电子元器件、汽车电子及其它电子专用设备、家用视听设备等六大类产品,不断完善投资环境和区域服务体系,提升产业聚集效应.
同时,抓住CEPA签署机遇,充分利用和借鉴香港庞大的咨询服务业资源和先进经验,推动广州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9+2)的框架内,放宽市场准入门槛,大力扶持民间信息咨询机构的发展,组建大型国际信息服务平台,充实拓展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及网络服务等领域的信息服务,加强数字内容产业的建设,鼓励企业大力开发国际性、专业性和具有广州地方特色与岭南文化特色的数字内容产品,并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

5.
加强广州信息化法规标准和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强化政府对信息化的统筹规划、宏观指导和协调,加快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化体系建设,着重制定信息化建设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安全保密、政府电子印章管理、电子公文与信息交换管理、电子数据和文件归档管理办法、信息市场管理、信息工程项目管理、社会信用信息征集管理和智能卡管理等条例和规定,制订电子政务数据交换和共享标准、城市一卡通数据标准、社区信息化接口技术规范、网络互联互通接口技术规范标准等,并逐步建立健全相关的执法体系和监督体系.
加快电子商务政策法规建设,组织制订《广州市发展电子商务的实施意见(2004-2006年)》,抓紧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认证管理办法》、《电子交易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规定》等法规.
加快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安全体系,实现先进的技术手段、严密的日常管理和健全的安全体制三者并举,加大对有害信息的鉴别和打击力度,有效防范对信息网络的各种攻击,切实保障网络和信息内容的安全,促进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6.
建立良好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加大信息化宣传和普及应用力度.
继续完善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机制,满足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在各级各类学校积极推广计算机和网络教育,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电视台、电台、互联网等媒体和手段,在全社会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技能.
加强对各类从业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提高其素质.
推动信息企业和机构在全社会率先建成学习型组织,形成不断学习与创新的氛围.
吸引高素质的信息技术和管理人才,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
促进高技术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鼓励国内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人才走出国门,学习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四、主要建设项目2004~2005年是"十五"关键的后两年,结合上述环境与需求分析,依照2004~2005年广州市信息化建设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主要安排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与推广、信息资源开发、区域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研发与产业发展、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信息化政策法规与环境建设、信息化教育与人才培养等八大领域的83个主要项目,如图二所示.

图二:2004~2005年广州信息化建设重点项目体系(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遵循网络资源有效整合、高水平建设和高效利用的原则,共安排信息通信管道、城域基础通信网络、国家互联网交换中心、有线电视网改造、电子政府基础网络平台、数字亚运等七个方面11个重点项目.
其中,城域基础通信网络建设包括城域主干通信网络工程、城域宽带接入网工程、城域移动通信网工程、城域通信业务网工程等4个项目;有线电视网改造包括城市宽带多媒体服务网、"村村通"有线电视和数字多媒体信息工程等2个项目.

1.
信息通信管道规划与建设管理工程.
继续扩充和完善综合地下管线数据库,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盘活存量、共建增量,特许经营、公平竞争"的原则,加强对全市集约化信息通信管线的建设和管理.
合理利用市政道路、桥梁、地铁、隧道、人防等地下、地上空间资源以及宽带管道资源,充分利用通信管线存量资源,共建共用增量资源.
在机场、地铁、大学城等大型公用项目的管线建设中充分考虑各运营商的需求,营造平等进入的环境和条件,避免建设和经营方面的垄断.
各公司新建、扩建、改建的基础通信管线按"同沟、同管、同井"方法实行统一建设,以大幅度减少道路开挖和减少路面井盖,为通信管线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奠定基础.
积极探索有效的管线运行维护和经营模式,使信息通信管线成为开放的共享的网络基础资源,为各通信运营商提供公平竞争的基础条件和管道条件.
到2005年,完成全市信息通信管道规划,逐步实现全市集约化信息管线的共建共用.

该项目由市信息办、市建委牵头,市规划局、市交委、市市政园林局、市人防办共同负责.
2.
城域基础信息通信网络工程.
与城市范围扩展到7434平方公里的要求相适应,按照"三网融合"的总体思路,做好全市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和有关规范工作,保持本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内的领先地位,促进基础通信网络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社会共享.
加强专业规划,规范同城竞争,建立本市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相关管理流程,颁布《广州市信息基础设施设置管理办法》,制定包括中心城区、新城区、中心镇等各类信息基础设施功能性标准,基本形成以完善市区、发展郊区为重点的全市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管理框架;组织"10区2市"和广州经济开发区、南沙开发区、广州大学城的信息基础设施专业规划编制工作;鼓励多元投资和集约化建设,通过促进信息消费提高基础设施利用率,加快建设覆盖全市范围的技术领先、容量充足、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运行高效、安全可靠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到2005年,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形成集聚辐射、普遍接入、业务融合、安全保障四大能力,主要功能性指标达到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的平均水平,初步成为东南亚地区最重要的信息通信枢纽之一,为创建国际信息港奠定基础.

该项目由电信、移动、联通、通信、铁通、广州宽带主干网公司等电信运营商共同负责.
(1)城域主干通信网工程.
统一规划,建设覆盖全市的宽带主干城域网络,统筹协调多主体建设的宽带网络,建设网络交换中心,增加各网络互联的带宽,提高业务量和交换能力.
适应多媒体信息传输和交换的需要,继续提高城市主干网络的传输能力和交换能力.
推进新建区、中心镇信息管线、通信局房、移动基站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推动国际海底光缆建设,提高国际出口带宽,加大海底光缆保护力度,增强广州作为国内重要的国际海光缆登陆地和通信枢纽的地位;试验和建设全光网、高性能移动通信网,进一步完善宽带信息交互中心建设,提高本地网络的信息传输和交互能力,初步实现与珠三角区域城市宽带骨干网和宽带城域网的高速互连.
到2005年底,新建中继传输光缆20万纤芯公里,新增2兆位/秒端口5万个,新增IP城域网带宽550吉位/秒,新增国际互联网出口带宽80吉位/秒.

(2)城域宽带接入网工程.
大力发展宽带接入网建设,将宽带接入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宽带接入普遍服务的目标.
充分利用国家开放本地接入的试点政策,在宽带接入领域建立有序的开放与竞争格局,形成活跃、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组织多种类型投资主体参与建设;加快传统通信网络的宽带改造,积极发展计算机局域网接入、电话网宽带接入、有线电视网双向接入、光纤接入、无线接入等多种方式的宽带接入网,推动话音、视频和数据三种业务在接入层面的融合,对中心城区新建住宅和郊区新建高档住宅实现五类线普遍接入,试验和建设无线宽带接入网和卫星通信网等各种先进网络,对300栋中高档商务楼、100家三星级以上宾馆、100处重要公共场所逐步实现无线局域网络覆盖,增强网络互联互通和网间结算能力,全市宽带接入的家庭普及率达到60%以上,新建园区达到70%以上.
到2005年底,新建接入层光缆20万纤芯公里,新增接入传输网络2兆位/秒端口5万个,新增宽带(含ADSL、LAN、WLAN等)端口100万线.

(3)城域移动通信网工程.
大力发展移动通信,建设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大力发展多种类多速率的移动通信业务,积极推动宽带无线上网,大力发展移动通信的增值业务.
探索频率资源配置和机构频占收费的市场化机制,提高频率资源的利用率,整合800M数字集群、无线寻呼、GPS差分定位等频率资源,以运营商为主体构建各类覆盖全市的无线电公共平台.
加强无线电行业监管力度,建设和完善无线电管理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移动电话、集群电话等业务.
以联合共建、资源互换、招投标和租用等多种方式合理调整与建设无线基站,研究制定集约化建站、景观评价标准等配套管理措施,逐步完成2000个无线基站的集约化改造,500多个新建基站实现"共站",美化市区20条主要景观道路天线外貌.

(4)城域通信业务网工程.
加强通信业务网建设,推动电话交换网向宽带化、智能化发展,大力发展数据及多媒体传输等增值业务,搞好智能网建设,为综合接入提供良好的服务,全面满足用户对通信基本业务和增值业务的需求;大力推动移动交换网的建设,在完善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容量的基础上,不断扩展通用无线分组业务(GPRS)网络和码分多址访问(CDMA)网络,实现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平稳过渡,满足社会对移动多媒体业务的需求.
到2005年,电话机普及率逼近300台/百人;完成GPRS和CDMA移动通信系统建设,CDMA用户达到100万户,移动通信总户数达到900万户.

3.
国家互联网络广州交换中心改造工程.
扩建国家互联网络广州交换中心,集中技术力量解决交换中心网络瓶颈问题,提升网络性能和交换平台性能.
加强网络管理和监控,对网络之间交换的信息进行分类管理,确保网络畅通.
制定网间流量结算方案,促进本地互联网络的公平、公正交换.
着力解决跨地区、跨行业、跨运营商之间的互联网的互通问题,倡导本地资源本地共享,到2005年底,交换中心网络性能得到明显改善,本地网络的信息传输和交互能力进一步提升,有效促进本地互联网络的互通和共享,同时逐步实现"泛珠三角"不同运营商网络的互联互通.

该项目由省通信管理局牵头,有关网络通信公司参与建设.
4.
城市宽带多媒体服务网.
抓紧开展有线电视网络宽带化、数字化、双向化建设,按照"小规模试点、中规模推进、大规模推广"的方针,分区分片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力争到2005年底,建成覆盖城区的数字化宽带双向有线电视网络,使数字电视用户数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依托数字化的有线电视网,建设以数字电视技术为基础、与IP技术相融合的城市宽带多媒体信息服务网,满足用户对互动性、个性化、多媒体化信息的需求,成为市民获取政府信息、享受政府公共服务的主要途径和手段之一.

该项目由市新闻出版和广电局负责组织实施.
5.
"村村通"有线电视和数字多媒体信息工程.
大力推进自然村通有线电视工作,到2005年底,全市500人以上的自然村基本实现通有线电视,条件较好的区率先实现100人以上的自然村100%通有线电视.
在全国率先利用地面数字电视技术建设数字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为从化、增城的边远山区中确实不便于通有线电视的自然村提供数字多媒体信息和广播电视信号,实现信息化的普遍服务和广泛覆盖,消除数字鸿沟.

该项目由市新闻出版和广电局负责.
6.
广州市电子政务内网平台.
依托城域基础信息通信网络,统一规划建设与因特网物理隔离的广州市电子政务内网,即党政机关办公专用信息网络,在市信息中心、市政务信息中心和市委机关自动化中心建立三个节点的网络交换主干环,首先实现市政府各部门内部办公网络的互联互通,并通过物理隔离设备下联各区(县级市)政府,到2005年实现与党委、人大、政协、纪委机关内部网的互联互通,建成一个符合涉密要求的、安全、可靠、高速的内部网络平台.
在这一平台上,建立集防火墙、入侵检测、防病毒、反垃圾、加密解密、PKI、电子印章等技术于一体的网络安全防御和信息安全体系,提高内网及其应用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该项目由市信息中心、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负责.
7.
广州市电子政务外网平台.
在整合市机关互联网络交换平台、市医疗保险宽带网络和有关部门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到2005年底,初步构建起一个覆盖广州市五大机关、连通14个区、县级市及省电子政务外网平台,网络主干带宽能力达到10GB/S,可扩展性强、可靠性高的高速城域网络平台,为各业务系统组建市、区、街(镇)三级纵向虚拟专网提供技术支撑,促进和保障各业务部门之间高速、安全、可靠的数据交换与共享;优化改造市机关互联网络交换中心的国际互联网出口,建立虚拟主机系统,统一管理各政府网站和业务单位的网站空间,提供高容量、高效率、高水平的网络服务;建立集中控制、分散管理的智能化网络管理体系,强化各项管理制度,提高网络运行的稳定性;建立电子政务外网网络安全综合运行管理平台和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入侵检测、系统安全加固、防病毒及安全服务体系的建设,构筑网络安全防御体系.

该项目由市信息中心负责组织实施,各区、县级市参与建设.
8.
"数字亚运"工程.
按照亚运会的建设和运营要求,在网络基础环境、数据处理、数据支持与数据容灾备份、技术保障和相关电子化服务体系等方面进行高标准、高质量的规划建设.
2004~2005年重点开展广州亚运会网站建设,并启动亚运会数据处理系统主数据处理中心的规划和前期建设,包括亚运会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电子数据交换平台基本框架和亚运会综合信息枢纽大楼的规划和初步建设.

该项目由市信息中心、市体育局负责组织建设和实施.
(二)信息技术应用与推广项目.
主要安排了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城市建设与交通管理、社会事业和农业等六个领域的43个信息化应用项目.
其中:电子政务项目以政府办公、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城市管理等信息化为重点,安排政府门户网站升级改造项目、政府办公和管理信息系统、大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市场监管信息化工程(市场秩序监管网络、食品安全信息服务平台、市场快速反应系统、价格信息服务系统)、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大经贸"管理服务信息化工程、公安信息化工程(公安系统信息网络、110应急联动指挥系统二期工程、智能交通管理指挥系统、第二代身份证IC卡工程、政法信息网工程、城市突发事件应急救灾指挥系统)、知识产权信息化建设工程等16个项目;城市建设与交通管理信息化主要安排了城市建设与管理信息化工程(城市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城市规划信息系统一体化工程、城市土地和房屋管理信息系统、城市环境信息系统、三防决策支持系统、市政设施和园林管理信息系统)、智能交通指挥系统平台等7个应用项目;社会事业信息化主要安排了社区信息化应用工程、市民卡应用系统、网络文化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州文化信息网、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与版权管理信息化工程)、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科技信息网络工程、城市多媒体终端应用系统等8个项目;企业信息化领域安排了大中型企业信息化工程/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财务监督平台、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供应链管理信息化试点工程等4个重点项目;电子商务领域主要安排了物流信息平台、社会信用联合征信系统、"羊城通"电子收费系统、广州名优产品电子商务网、邮政电子商务和物流平台、大型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网上交易系统、旅游信息系统等7个应用项目.

1.
电子政务项目.
(1)政府门户网站升级改造项目.
一是基于开放平台建设门户式网站系统,集成单点注册、内容管理、网上办事、个性化服务、子站生成、全文搜索等功能模块,使门户网站真正成为政务公开的窗口、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电子政务的载体;二是制订政府部门网站建设指南和运作规范,实现政府部门网站建设和运作管理的规范化,提高网上信息内容的质量和时效性,提升网上服务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三是进一步整合各委、办、局和各区、县级市网站的信息资源,实现前后台整合,搭建"中国广州政府"门户网站一站式服务平台,使企业和市民可以随时通过广州政府门户网站得到政府的各种网上信息和服务.
四是开展政府部门网站评估,推动各部门利用网站实现政务公开.
到2005年,基本完成"中国广州政府"门户网站升级改造,将其建设成为市政府的政务信息发布平台和外网业务处理平台.

该项目由市信息中心、市政府办公厅负责,市政府各部门参与.
(2)政府办公和管理信息系统.
积极推进市直各单位内部网上办公和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完善电子公文交换系统、内网信息门户网站及信息报送系统,建设全市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到2005年,初步实现市公文交换系统与各单位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有机整合和信息互通;整合部分信息高度敏感部门的业务系统建设项目,建立业务流程关联互动的机关办公及决策管理系统,实现政府信息在政府机构内的分级共享;建立视频会议系统及可视电话系统,为市政府应急指挥和决策、为各部门召开系统内远程会议提供可视化的会议系统;建立内网应用支撑平台,实现跨部门审批业务流程的控制与服务.

该项目由市政府办公厅牵头,市政府组成部门、各直属单位联合建设.
(3)大社会保障信息系统.
建设覆盖全市,包含社会保险、劳动、人事、民政、残疾人保障和住房公积金管理等核心业务以及财政基金监管、地税征管、人口信息管理、组织机构信息管理、技术监督信息管理、医疗卫生、药品监督等业务处理和信息交换的相关业务系统,构建计算机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社会保障业务管理体系.
建立网络平台、数据中心、公共服务系统、社保卡系统和安全认证系统等公共平台系统,整合社会保障业务部门的服务资源,发行全市统一的社会保障卡,提供短信、呼叫、网站、多媒体终端、IC卡等各种服务手段,按照一站办理、一卡通行、一网通行的服务模式,实现安全可靠、多层次、全方位的电子化综合公共服务体系.
在业务协同和数据规范统一的基础上,建设决策支持系统,实现高效的基金管理、实时的监管和预警、科学的宏观决策支持,形成一体化、多层次的辅助决策支持体系.
到2005年底,全面完成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的核心业务和相关业务应用系统和公共平台工程设施的建设.

该项目由市信息办牵头,市劳动保障局、市民政局、市信息中心、市残联、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市卫生局、市公安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财政局、市地税局等相关部门共同建设.
(4)市场监管信息化工程.
采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进一步完善市场秩序监管网络,建立一套联络反馈迅速、管理完善规范、信息资源共享的信息反馈机制,打击违法犯罪、制假售假和其他扰乱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不法行为,规范市场秩序.
到2005年,基本形成汇集市工商局、市商业局、市地税局、市国税局、市质监局、市物价局等各相关的横向与纵向部门的市场监管网络.

该工程由市市场整顿办公室、市工商局、市商业局、市物价局等部门负责,主要子项目包括:①食品安全信息服务平台.
通过该平台的建设,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督、检测、管理和执法.
建设内容主要是,记载食品流通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交易数据,实时监控食品流动的方向;定期发布食品安全信息,推介优质食品,公布诚信和"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名单,披露不合格食品名单,为消费者提供信息查询服务,引导市民消费健康放心食品.

该项目由市市场整顿办公室、市工商局牵头,市商业局、市质监局、市农业局、市环保局、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相关部门参与建设.
②市场快速反应系统.
建立一个具有一定企业数量规模、地域覆盖面广、行业和业态齐全、具有综合分析功能、实用性和实效性相结合的市场快速反应系统,该系统主要功能包括市场数据的报送、查询、统计发布,市场状况的分析,重大节假日市场情况的监测和"非常时期"市场的监控;市级重要商品储备的调控;市场调控政策性文件的制订等.
该系统计划于2004年9月建成并启用,供政府职能部门及时了解市场动态,掌握生活必需品市场情况、运行特点和发展趋势,并对可能引起市场异常波动的倾向性问题快速发出预警,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该项目由市商业局牵头,市计委、市统计局等参与建设.
③价格信息服务系统.
建立广州市价格信息服务网络系统,整合现有的价格信息网、广州市菜蓝子报价网、广州市药品价格网等网络资源,与国土房管局、城建集团、教育局、电力集团等涉价部门的网络对接,建立准确及时的价格信息披露机制,为市民提供方便高效的价格信息服务;建立高效的价格咨询认证服务网络体系,构建与公安、海关、法院、国有资产管理等部门并联的价格认证服务网络与信息交互平台,为有关部门提供快速的认证服务;建立"三农"价格信息服务网络,结合农民价格信息需求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建立价格调控信息与资源共享平台,整合现有物价、计划、粮食、商业等部门的价格调控资源,实现宏观调控信息的互通互享,为价格调控提供准确的依据.

该项目由市物价局负责组织实施.
(5)财政管理信息系统.
完善以预算管理、国库收支等业务为核心的财政管理系统,建立宏观经济预测、现金管理、政府采购管理和非经营性固定资产管理等系统;建设社会保障资金监督系统,推进镇级财政信息化建设;基于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立安全、可靠、畅通的分级财政管理信息网络,到2005年底基本实现与省及区、县级市财政部门各级数据库的联通,实现财政部门与预算单位、税务、国库、代理银行的联通,建设有机统一、完整的财政业务应用系统.

该项目由市财政局负责实施.
(6)"大经贸"管理服务信息化工程.
建设"外商投资管理平台"、"招商引资信息平台"、"外贸扶持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加工贸易审批和联网监管系统"、"出口退税管理系统"、"国际贸易促进平台"和"网上外经贸局"等业务系统,到2005年底初步形成以广州为中心、联结港澳,对内带动"泛珠三角"等地区、对外辐射全世界的外贸、外资和外经业务区域性管理服务系统,并通过与"金关"、"中国电子口岸"等系统的整合,营造广州市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所须具备的"大经贸"环境.

该系列工程由市外经贸局负责组织实施.
(7)公安信息化工程(金盾工程).
①基于城市宽带主干网络平台,建设公安系统信息网络.
依托高速公安信息网络,建设以刑事犯罪综合系统、公安指挥系统、人口信息系统、交通管理综合系统、网上办证系统为核心的公安综合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
②到2005年,建成广州市110应急联动指挥系统二期工程.
开通居国内领先水平的中央控制系统、城市紧急状态指挥系统、重大警情指挥系统、综合接处警系统等各子模块系统;到2005年日均接报警能力达到1.
3万宗,年接处警设计容量达到1000万宗;不仅为公众提供报警、上访、举报等服务的信息化手段,而且满足广州市社会公共紧急救援需求,提高预警能力,提高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增强社会整体防控水平,为我市警方打击犯罪、保民平安、更好地应对紧急事态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③基本建成智能交通管理指挥系统.
重点建设广州市智能交通管理指挥枢纽中心、智能交通指挥集成系统、122接处警系统、交通电视监视系统、交通流采集系统、违章检测记录系统、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交通通信系统和交通指挥系统工作平台、GPS车辆定位系统、交通诱导系统等.
初步形成广州市智能交通管理指挥系统体系框架.

④第二代身份证IC卡工程.
加快具备视读和机读功能的新一代居民身份证工程建设,整合人口信息资料,建立与全国联网的身份证数据库,杜绝身份证重号、错号现象,满足信息交换的需要,构建全市统一的人口信息系统,确保每个公民身份证号码的唯一性,实现人口现代化信息管理.
到2005年底换卡、发卡100万张.

上述4个项目由市公安局牵头组织实施.
⑤政法信息网工程.
根据全省政法信息网的建设规划,依托公安三级网络的布局和资源,将网络线路扩展到市政法委、市司法局、市国安局、市检察院和市中级法院,实现各级政法单位通过专线就近接入政法网,上与省级政法单位、下与区级政法单位实现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提高政法系统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公共安全和精确打击犯罪的快速反应能力.

该项目由市委政法委牵头组织实施,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国家安全局、市法院、市检察院参与建设.
⑥城市突发事件应急救灾指挥系统.
依托广州市110应急联动系统,为城市突发事件的指挥决策提供全过程、多层次的信息服务和多种支持手段,包括实时信息接收和监视机制、预报机制、调度机制、模拟仿真演算、信息服务机制、灾情评估机制、会商机制、决策管理机制等,提高抵御火灾、水灾、地震、风灾、建筑物倒塌、化学危险品污染和煤气、电信管线、自来水、以及公共卫生、城市管理等方面的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和指挥能力.

该项目由市政府办公厅牵头,相关部门参与建设.
(8)知识产权信息化建设工程.
建立以市知识产权局为中心,以各区、县级市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大中型企业为网点,覆盖全市的知识产权信息网络,使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深入区、县级市和广大企业.
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信息互动流通体系,加强与经济、科技、产业部门沟通,为这些部门制定产业政策和科技发展策略提供支持;同时为行政执法和司法部门提供准确的知识产权信息,为执法工作提供保障.
加强知识产权信息的分析、统计、研究、预测工作,充分利用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利用常规统计和专题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为企事业单位及时提供技术发展预测、技术壁垒预警和其他技术信息利用工作.
到2005年,初步建立起一个覆盖全市各级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大中型企业的知识产权信息网络体系,为政府部门和广大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信息服务.

该项目由市知识产权局负责组织实施.
2.
城市建设与交通管理信息化项目.
(1)城市建设与管理信息化工程.
①高标准建设广州城市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形成支撑各类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平台.
②进一步推广实施城域范围内城市规划信息系统一体化工程,并将服务区域逐步延伸到整个社会.
③抓紧建设城市房屋管理系统(含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管理、二手房屋交易管理等子系统),实现与已有房地产管理系统的业务集成,并于2005年实现互联网模式的商品房销售监控管理;启动城市土地管理系统建设,于2005年完成包括用地预审报批、房屋拆迁、土地出让管理等业务的系统开发工作.

④建设具有辅助决策支持能力的覆盖全市范围的集办公自动化为一体的广州市环境信息系统,为全市的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和服务.
⑤建设三防决策支持系统、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水质监测和评价管理信息系统等,实现防汛、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保护等决策调度指挥准确、及时、科学和可视.
⑥加快建设市政设施、供水、燃气、城市园林、绿化、污水处理等管理业务系统,提升行业管理与市政管理现代化水平.
到2005年,通过城市建设与管理信息化系列工程的建设,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三防监控与指挥、国土利用与控制、人防工程建设与使用、环境监测与保护、市政园林管理与养护等领域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增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效率,为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各种城市建设信息服务.

该系列工程由市建委牵头,市规划局、市水利局、市市政园林局、市环保局、市国土房管局、市环卫局、市人防工程办、市城市综合执法支队参与建设.
(2)智能交通系统平台.
以出租车GPS调度系统、公交车GPS调度系统、危运车辆监控系统、电子收费系统(羊城通系统)、联网售票系统、停车诱导系统、站场监控系统等应用子系统为基础搭建智能交通系统平台.
各子系统既相互独立形成网络,又通过数据融合技术构筑智能交通公用信息平台.
到2005年,初步建成广州市交通信息枢纽中心,并将广州市ITS交通共用信息平台、广州市物流信息平台、广州市交通电子政务管理信息平台建成的子系统综合集成于交通信息枢纽中心.

该项目由市交委负责组织实施.
3.
社会事业信息化项目.
(1)社区信息化应用工程.
在进一步完善社区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简称平台)试点工程的基础上,在街道电子政务建设中逐步实现纵横向业务的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
纵向方面,逐步对"条条"(即上级业务部门)下发到街道的业务系统进行规范,实现不同业务部门之间在街道一级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在原已整合的计划生育、民政低保等系统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至社会保障、社区卫生等系统在街道一级的整合;横向方面,分阶段在全市所有街道推广统一的"社区管理软件"(面向街道管理)、"社区综合业务系统"(面向居民服务)和"社区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等社区信息化应用系统,通过平台的整合功能,承接上级业务部门下发到街道的所有业务系统,并实现面向居民的一站式业务办理和服务,最终实现街道各业务科室之间和与社区服务中心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
在2004年底前,完成全市60条街道社区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实施推广;2005年底前,基本完成全市市区所有街道的实施推广.
同时在社区信息化建设经验基础上,开始进行镇信息化建设试点,力争到2005年6月前建成具有信息化示范功能的试点镇,并在试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镇信息化建设的推广.

该项目由市信息办牵头,有关部门和各区、县级市相关单位参与建设.
(2)市民卡应用系统.
构建市民卡相关基础设施如安全密钥系统、制发卡系统、IC卡检测平台、IC卡管理系统等;有效兼容和整合广州现有的各种智能卡、磁卡和将要发行的社保卡,建立基于智能卡技术的广州市一卡通行的市民卡,成为享用各种政府服务(社会保障、医疗保险、民政、残疾人保障、劳动就业、电子政务、网上缴税、驾驶执照等)、公共服务(住房公积金、医疗卫生、社区服务、图书馆等),进行身份识别(身份认证)、网上办事(交易)的电子凭证和个人信息中心,进行电子消费支付的手段,方便市民办事和得到各种公共服务,切实提高政府和公共部门办事效率,有效提高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安全性、可靠性.

该项目由市信息办牵头,市劳动保障局、市民政局、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市残疾人联合会、市卫生局、市信息中心等部门参与建设.
(3)网络文化工程.
积极构建网络文化产业体系,促进岭南文化的繁荣与新生,开发一批有关岭南传统文化典籍、艺术作品、广州问题研究文献的数据库和资料库,推动广州"文化大市"的建设.
加快建设"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数字戏曲音乐厅"等;以"中国广州"外宣网为主要窗口.
整合广州文化网、新闻出版与广播电视网、大洋网等网站资源,创建一批有规模、有品位、有国际影响的岭南文化综合性网站、文化电子商务网站和网络刊物,并提供多元化的在线文化服务;建设一体化的文化产品生产、服务和销售网络平台;推进网络出版业规范、有序、健康的发展.

该工程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新闻出版和广电局负责组织实施,市信息办等部门参与建设.
其中,主要的子项目包括: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通过网络把文化信息资源传送到城乡基层文化网点和群众身边,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公众享用.
计划以广州图书馆为平台,构建共享工程广州市分中心;建立和形成包括市少儿馆、区图书馆、市文化系统单位、社区基层中心等若干个基层中心的上下左右互联的网络架构.
除整合由国家中心、省分中心提供的文化信息资源外,特别要整合广州市现有的各种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广州特色文化数据库群.
重点加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在广东省数字图书馆(一期工程)基础上,建立规模更大的集收藏数字化、传递网络化、信息存贮自由化、资源共享化和结构连接化于一体的跨地区、跨行业文献信息资源网络,面向全市、全国乃至于全球公众提供全新而多样化的网上图书馆文献资源服务.
2005年前全面实现与国家和各省、市(县)数字图书馆的联网,实现数字化图书、期刊、多媒体音像资料的整合和资源共享.

该项目由市文化局负责组织实施,广州图书馆等参与建设.
②广州文化信息网.
进一步增强广州文化信息网在推进文化政务公开、扩大广州文化宣传、提供文化信息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是建立信息发布平台,推进在线文化信息发布.
二是整合全市文化资源,吸纳文化团体、企业、个人加入网站,逐步发展成为全市文化信息的门户大网.
三是加快文化资源数字化、信息化进程,开发电影、戏剧等网上视频点播功能,提供多元化的在线文化服务.
四是推进文化政务公开和网上审批.

该项目由市文化局牵头组织实施.
③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和版权管理信息化工程.
对市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局网站进行升级改造,建立市、区两级的广播电视监测网,建立以出版行业管理系统、印刷行业管理系统、电子出版物行业管理系统、广播影视行业管理系统、版权管理系统、稽查管理信息系统、平面媒体资源库、数字音像资料馆为核心的媒体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到2005年,实现新闻信息资源和音像资料的共享,初步实现在线审读、在线查验、在线监测,提高对出版物市场、印刷市场和电子出版物市场的监管水平,加强对广播电视内容的监控,确保宣传舆论安全.

该项目由市新闻出版和广电局负责.
(4)公共卫生信息系统.
依托广州市统一的政务网络平台,建立全市医疗卫生业务单位和管理部门互联互通的卫生信息虚拟专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全市统一的卫生信息数据中心,建立各项卫生业务数据库,统一卫生信息标准,规范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实现全市卫生信息共享.
同时向大社保信息系统提供信息和业务支持,建立广州公众卫生信息发布平台,完成疫情报告和监测系统、卫生监督管理系统及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系统,建立起一个与广州经济发展相适应、符合卫生现代化发展要求的,以卫生业务、管理决策和公众服务为主的卫生信息系统.
到2005年,实现全市卫生管理信息化,卫生信息化水平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该项目由市卫生局负责组织实施.
(5)科技信息网络工程.
建设连接科技管理部门、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科技院校及社会大众的科技信息网络系统.
以全市科技信息网络资源体系为基础,面向公众提供丰富、权威的科技信息服务,建设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咨询服务系统,重点建设一批有广州科技特色的数据库,丰富网上资源;面向科技管理职能部门,提供网上电子政务服务,利用网络技术、数字证书技术、数据库技术,实现科技项目申报、合同管理、项目执行情况调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科技成果登记等的信息化科技管理职能,推动科技系统网上办公系统建设.
到2005年,建成科技管理和科研单位之间互联互通的科技信息网络,实现科技领域信息资源共享.

该项目由市科技局负责实施.
(6)城市多媒体终端应用系统.
扩大城市多媒体终端应用系统的覆盖面,拓展其应用范围和功能.
一是逐步扩大城市多媒体终端应用系统(简称终端)的布点范围和数量,争取在已布点超过1000台的基础上,到2005年底再增设1000台,覆盖市区主要公共场所.
二是增加终端提供的服务范围和功能.
逐步扩大盈利业务,丰富服务内容,在终端上进行更多的电子商务应用,如充值卡充值,代售机票、车船票、演出票和电影票,缴纳话费、车船税、水电煤气费等各种费用,以及提供广告业务等.
三是把城市多媒体终端发展成为政府政务公开和提供网上政务服务的一个重要窗口,成为集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于一体的多功能信息化媒介和终端服务平台.

该项目由市信息办牵头,有关企业负责建设.
4.
企业信息化项目.
(1)大中型企业信息化工程/制造业信息化工程.
①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企业内联网、外联网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核心业务流程重组,建立以生产过程控制为核心的生产自动化系统、以企业资源计划(ERP)为核心的管理系统,以供应链管理(SCM)系统和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为核心的电子商务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数字化辅助决策支持系统.

②应用现代集成制造技术,大力推进制造企业信息化集成平台的建设.
不断提高各类计算机辅助应用(CAD/CAM/CAE/CAPP)水平,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提高市场响应速度,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③继续推进连续流程类企业进行数字化仿真系统和过程自动控制系统建设,实现企业生产的网络化、系统化、智能化和信息化.
④打造一批产业信息化和工业原材料交易和物流平台,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信息化.
通过推进行业供应链的信息化,推动行业的信息化.
在全市汽车、机械装备、石化、钢铁、医药、信息产业、轻纺等产业链上的龙头骨干企业率先实现企业信息化基础上,通过信息系统与上下游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改善相互间的供求关系,提高整个企业集群的市场竞争力.

到2005年底,大型企业建立内部网和企业网站达到100%,企业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的应用率约为80%,大型企业应用ERP、CRM、OA等管理信息系统的覆盖率达85%.
基本建立起制造企业信息化集成平台以及产业信息化和工业原材料交易平台等.

该系列工程由市经委负责组织实施.
(2)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财务监督平台.
建设政府财务监督平台系统,与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机构财务监督平台联接,利用网络化手段对国有资产进行个体、微观和动态监管,利用现代经济技术理论对国有企业进行个体和综合评价分析,发挥政府对国企的监管作用,促进国企集团对属下企业的监管,实现全天候、动态、全面地收集整理企业内外部的经营管理信息,方便、快捷、准确地进行信息数据的处理、分析和评价,及时发现微观的问题,提高企业的科学决策水平和应对能力,在帮助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同时维护国有出资者权益,保证国家制定的重大经济政策得到有效实施.
该项目预计在2005年底前基本建成.

该项目由市经委牵头,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市信息中心联合建设.
(3)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
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继续支持一批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加大力度促进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设计制造信息化和营销信息化,努力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
通过组织和选择一批"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应用示范企业",结合宣传推广等多种手段,加快发展以应用服务提供商(ASP)为代表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平台建设,大力推广企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和中小企业协同设计平台的应用.
充分发挥生产力促进中心和信息化人才培训机构等信息化中介服务体系的作用,使CAD/CAM/CAE技术服务中心、MIS/MRPII/ERP软件开发基地、先进制造技术服务中心和信息化人才培训、系统集成技术服务中心等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
采用合作建设、上公共平台和行业龙头企业平台、IT外包等多种方式,帮助中小企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咨询、软件和相关服务,推进中小企业建立适合自己的信息系统.

该项目由市经委、市信息办、市科技局负责.
(4)供应链管理信息化试点工程.
以广钢企业信息化平台、广百企业信息化平台、广之旅电子商务工程为试点,推广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技术在采购供应、生产和销售各个环节的应用,优化企业采购供应、生产和销售链条,建立集产、供、销于一体的信息技术平台,实现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委托加工、配送/运输管理、渠道管理、供应商管理、质量管理、销售管理、信用分析管理、市场营销管理、客户服务管理等应用的集成,促进产业链条上企业间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业务协同.

该项目由广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广百股份有限公司、广之旅国际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负责组织实施.
5.
电子商务项目.
(1)物流信息平台(含口岸通关物流信息系统).
充分考虑CEPA、泛珠三角(9+2)、中国——东盟(10+1)区域合作的趋势和需求,加强区域内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整合、合作与交流,逐步确立广州的物流信息枢纽地位.
首先建立起广州电子口岸(口岸通关物流信息系统),把海关、检验检疫、边检、海事以及港口、机场等业务信息化处理融合在一个平台上,为实现一单多报和大通关打下基础;进而向外发展国际物流业务,向内发展内贸物流业务,最终形成整体物流供应链的信息化服务.
大力发展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第三方物流,建成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体的现代物流企业体系.
到2005年,初步搭建起物流信息平台基础框架,平台上连国家电子数据中心,实现报、通关服务,下连各企业物流信息平台.
降低物流成本占GDP比重2%,提高第三方物流市场占有率达到15%.

该项目由市交委牵头,海关、检验检疫、海事、边防部门参与建设.
(2)社会信用联合征信系统.
采集散见于政府各部门和社会相关领域的有关企业、个人和中介机构的信用信息,建设企业信用监管信息系统、个人信用信息服务系统.
2005年底前初步建立起符合国际惯例、适合中国国情、体现广州特色的社会信用体系雏形,有效地发挥信用制度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防范金融风险、扩大交易规模、拉动内需、增加保障和就业机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初步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数据库,实现企业信用信息可以上网查询,个人信用档案电子化,为政府部门加强食品安全监测、产品质量监管提供可靠的个人、企业信用资料,有效发挥社会信用信息对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作用.

该项目由市信息办、市工商局牵头,市公安局、市质监局、市人事局、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市国税局、市地税局、海关以及各银行等部门和单位参与建设.
(3)"羊城通"电子收费系统.
一是继续大力推进POS机(电子收费刷卡机)在零售企业的广泛应用.
二是完善广州市"羊城通"公交电子收费系统的建设,大力推广"羊城通"智能卡在公共交通和小额消费领域的广泛应用.
三是建立连接银行、业务单位和消费者的开放性公共电子收费平台,通过遍布全市的多媒体终端,通过银行卡自助式电子支付,实现公共收费的电子化和网络化.
四是推广智能化监测技术,逐步推进电、煤气和水的集中式抄表、收费,并为用户提供远程监控和服务.
2005年基本普及"羊城通"在各个消费领域的应用,全市10%的小额消费场所使用"羊城通".

该项目由市交委牵头,相关部门参与建设.
(4)广州名优产品电子商务网.
进一步完善广州名优产品电子商务网,集中展示和推广广州名优产品,为打造广州名牌、创造更多商机和为企业网上交易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电子商务平台.
该项目由市经委牵头建设.
(5)邮政电子商务和物流平台.
用信息化手段对传统邮政业务中具有物流性质的业务流程优化整合,建立广州邮政物流业务综合计算机网,对物流配送信息进行计算机化处理、网络化传输、数字化反馈,推动新型物流业务的拓展.
到2005年,完成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实现广州邮政物流的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经营,完善物流公众服务网络的信息化体系.

该项目由市邮政局负责组织实施.
(6)大型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信息化工程.
引导中高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立现代、统一、高效的信息化系统,逐步实现网上洽谈、订货、交易,扩大市场的集散力和影响力,实现规模效益最大化.
建立高中级农产品批发市场电子拍卖平台和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批发市场各种业务的规范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管理;建立若干大型的农产品分拨中心和相适应的、完善的物流配送系统,使现场和网上交易的商品能以最快的速度送达分销商和消费者;进一步完善广州芳村花卉批发市场、广州嘉禾生猪批发市场等已投入运行和试运行的电子拍卖和管理信息系统,到2005年底初步建成广州江南果菜批发市场和广州水产品中心批发市场电子拍卖平台和管理信息系统.

该项目由市农业局、市信息办、市计委牵头,市商业局等相关部门参与建设.
(7)旅游信息系统.
加快建设广州市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利用先进的网络营销,宣传推广广州旅游形象,同时满足省市内外以至国内外的游客和旅游企业对广州旅游信息的需求,并依照游客需求智能生成旅游行程安排等,该系统力争2004年底建成使用.
继续完善旅游统计系统的建设,2005年底前通过计算机网络报送旅游统计信息的企业达90%以上.
建立旅游资源动态管理数据库,实现旅游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管理.
加快旅行社网络信息化管理步伐,建设广州市旅行社行业管理网络平台,全面实现对旅行社的规范化、信息化管理.
鼓励旅行社加大产品在网上宣传和销售力度,建立包括旅行社行业的旅游电子商务系统平台.

该项目由市旅游局负责组织实施.
6.
农业信息化项目.
狠抓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开发、信息服务网络延伸四大体系建设,重点推进市级农业信息基础平台扩建项目、区(县)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新建项目、农业专业子网站、农业电子政务系统、农产品电子商务系统、农业远程教育系统、农业信息应用软件开发平台、"广州价格"市场信息体系项目、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农业信息采集加工发布体系、农业企业(科研单位)信息化工程、海洋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平台、农业信息深度加工体系建设项目和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建设项目等已建或在建项目的综合应用推广工作.
到2005年,全市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应用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农业信息化综合指数接近60%,基本完成农业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基本形成完善的成员社会化、结构网络化、信息服务专业化、手段现代化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该项目由市农业局负责.
(三)信息资源开发项目.
以基础信息资源建设、交换、整合和共享为重点,安排了政府数据中心和四大基础数据库建设等5个项目.
1.
政府数据中心工程.
以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数据中心为原型,建设广州市政府数据中心,统一管理公共信息资源.
具体任务包括:建立市级电子政务数据共享和交换系统平台,实现市、区两级电子政务数据的交换、保存、更新、共享、备份、分发和存证,并扩展容灾、备份、挖掘、分析等功能;建立市级电子政务数据共享和交换的技术标准和相关管理规范,实现市级各部门业务应用系统的规范建设和业务协同;建立全市自然人、法人、空间信息、宏观经济和公共信息共享数据库,对基础数据进行集中管理,在数据整合的基础上建设相关的数据仓库,形成增值资源,为政府和社会提供服务;在业务数据相对独立的基础上,建立信息交换和共享机制,制定信息登记、目录和交换制度,保证市级各部门业务系统公共信息数据的一致性、准确性、完整性和标准化,并实现信息的及时更新和安全管理.
以越秀、荔湾等区为试点,开展区政府数据中心建设,集中整合市区两级人口、法人数据库,遵循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数据规范,以市级数据中心的基准数据为基础,建立以块为主的区级业务数据库,并向市级数据中心提供基层特有数据.
建立合理的数据采集和更新机制,支撑市级业务系统向区、街业务的延伸.
到2005年底,建立起一个数据规范、互惠互利、共用共享的市级政府数据中心,统一管理基础和公共信息资源.

该项目由市信息中心牵头,相关部门和区、县级市参与建设.
2.
四大基础数据库建设.
包括广州市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基础信息库、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宏观经济数据库等的建设,到2005年基本建成全市自然人、法人、1:2000的广州市空间基础地理信息和以统计指标为主的宏观经济信息等四大基础数据库,并通过政府数据中心实现资源共享.

(1)人口基础信息库.
以市公安局现有常住人口、暂住人口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整合计生、统计、劳动、民政、卫生、人事等部门的自然人基础信息,建立全市统一的人口基础数据库系统和相关的数据标准规范,实现全市自然人数据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同时将人口信息与地理信息系统联系起来,利用GIS技术建立人口专题数据库.

该项目由市信息中心牵头,市公安局、市统计局、市人口计生局、市人事局、市劳动保障局等部门参与建设.
(2)法人基础信息库.
建成以组织机构代码为统一标识的,标准统一、信息完善、安全可靠的法人基础信息库,实现质监、工商、民政、编办、税务和统计法人数据的互联互通,整合不同部门的法人基础信息,建立全市统一的法人基础数据库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实现法人信息采集、维护、交换、服务的标准化和制度化,保障法人基础信息的动态更新.

该项目由市质监局、市工商局牵头,市编委办、市民政局、市统计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药监局、市文化局、广州海关、银行等部门参与建设.
(3)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
依托3S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及数据库技术,通过建立地理空间数据的规范标准体系,整合利用现有空间数据信息,构建满足城市管理和决策支持应用需求、规范统一的基础和专题空间数据库,建立统一高效的空间信息交换和共享平台,建立合理的空间信息管理、维护更新机制,制订空间信息管理与利用的政策法规.
形成空间基础数据采集、整理、更新、发布、利用、应用与服务的整套机制,实现全市政府部门对空间基础信息共享;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规划、国土、房地产、建设、交通、市政、环保、三防、卫生等专题空间数据库业务资源的共享,为各政府部门的业务管理和决策、服务提供支持.

该项目由市规划局、市国土房管局牵头,有关部门参与建设.
(4)社会经济发展宏观数据库系统.
依托和整合市统计局和各委局现有宏观统计信息资源,建立全市统一的社会经济发展宏观数据库和相关的数据标准规范,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动态更新;建立基于数据仓库的、以经济计量分析模型为支撑的各类常规统计分析系统、领导决策支持系统等,实现多维数据的快速查询和钻取,面向主题的决策分析,发现数据规律并进行预测、预报等,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数据和分析报告,同时为政府职能部门、经济主体和社会公众提供统计在线分析环境和各类信息服务.

该项目由市统计局牵头,市计委等参与建设.
(四)区域信息化建设项目.
采用条块结合、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建设模式,以区域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社区建设为重点,加快城市社区、农村和山区信息化进程,提升区、县级市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
共安排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社区、山区信息化和广州大学城信息化工程、"数字南沙"信息化工程等6个区域信息化项目.

1.
电子政务系列工程.
各区、县级市电子政务建设应遵循《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参照《条块结合、业务协同的电子政务建设模式示范区建设方案》,结合本地区实际需求,在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上下功夫,加强协调,突出应用.
各区、县级市要整合现有电子政务网络并统一到一个网络交换平台上,确保区级与市级网络平台、区属各单位和各街道办事处的互连互通,满足公共基础数据库建设和各业务部门交换数据的需要,满足政府转变行政管理职能的需要,满足企业和社会公众对网上办理各种审批、审核、核准业务的需要.
各区、县级市应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安排规划和建设公共数据中心,并形成与市级数据中心的数据交换与共享机制.
各区、县级市要积极建立统一的电子公文和政务信息交换平台,推动信息公开,到2005年年底,区委、区政府各直属单位内部和各单位之间全部实现网上办公和网上公文流转,提高办公效率和为民服务水平.

该项目由各区、县级市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实施.
2.
电子社区系列工程.
各区、县级市电子社区建设要切实做到便民利民,减轻基层政务工作负担.
各区、县级市信息中心要与市信息办、市信息中心一起负责推广社区管理软件和社区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加强与各市级业务部门的协调和沟通,确保在街道只用一套社区管理软件满足所有业务系统需求,到2005年底,基本在全市所有街道完成有关软件安装及数据的搜集、整理工作.
各区、县级市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鼓励更多的社区服务项目在综合应用平台上集成应用,通过互联网、多媒体终端、移动电话(或固定电话)等多种手段为市民提供更完善、更多样化的电子社区服务.

该项目由各区、县级市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实施.
3.
电子商务系列工程.
各区、县级市电子商务建设应积极总结和借鉴现有运行良好的电子商务网站、呼叫系统、多媒体服务终端等建设和应用经验,结合社区特点加以推广.
加大支持力度,通过服务项目互补、整合服务链、建立配送体系等手段推动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促进本地区的电子商务业务扩大规模.
市、区信息中心要协调推进在社区服务中心布设多媒体终端,逐步建立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社区资源服务网点,提供更多样化的电子商务服务.

该项目由各区、县级市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实施.
4.
山区信息化工程.
按照省的统一部署,在从化市、增城市、花都区等区、县级市积极开展山区信息化建设.
逐步建立起覆盖山区各镇(村)的电子政务网络,联接各党政部门和各农村基层单位,提高山区各级政府机构的工作效率.
以县级市为中心,整合山区信息网络资源,逐步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山区各行业信息技术应用推广工作.
根据各乡镇的经济发展条件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情况,逐步建立镇、村级信息采集、发布点,充分利用互联网、电话、电视、电子触摸屏、信息机、报刊或信息发布专栏等现代或传统方式向广大农民提供信息代理收集、发布、咨询、定制等服务,分期分批完成"网络到镇,信息进村"的任务.
大力扶持建设区域特色资源库和特色行业专业交易网站,帮助农民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和价格行情,拓宽销售渠道.
依托区、县级市信息中心及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积极组织信息网络及有关信息化知识技能培训,提高党政部门工作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信息素质.

该项目由从化市、增城市、花都区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5.
广州大学城信息化工程.
建设满足大学城内部活动和远程服务要求的、符合国际化标准的大学城信息基础设施和各项应用系统.
①建设集通信中心、数据中心、网络中心、控制中心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信息枢纽中心;建立以千兆(万兆)以太网为主干网络的十大校园网以及中心区计算机网络;建立可扩展至下一代网络(NGN)的固定电信服务系统、面向3G、4G的移动通信服务系统、逐步过渡到高清晰度电视路线的广播电视服务系统.
②建设空间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及应用系统;建设城级,以及学校、公共区域和重大建筑等二级弱电智能控制管理系统;建立包括网络教育共享体系、高性能计算平台和数字化图书馆等在内的教育和科研信息应用系统;建设以社区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社区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系统、医疗及家庭保健为主要内容的应用系统.
③建设支持广州市公共交通收费和小额消费、大学城教学、科研、后勤等多种应用服务的大学城"一卡通"信息系统,在兼容羊城通公共交通卡基础上,实现大学城一卡通的卡管理、卡交易和身份认证等功能,在2004年9月之前,完成大学城一卡通管理中心和各校园管理分中心建设,完成管理、交易、结算系统,以及与高校和其他行业系统接口等的建设,达到50000张的发卡能力,满足中央商务区和高校部分完工项目的小额消费应用;2004年12月基本完善一卡通系统和实现卡的各项消费结算、身份认证功能.

该项目由广州大学城指挥部、省教育厅、市信息办负责组织实施.
6.
"数字南沙"信息化工程.
以信息化提升南沙开发区的投资环境,坚持"政府推动、政策引导、企业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推进计算机网、电信网和有线电视网"三网融合",利用数字电视的优势传播多媒体政务信息并提供内容丰富的互动节目,实现信息化的普遍服务和广泛覆盖;按照区域一体化的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建设统一的区域数据中心、安全体系、应用支撑体系和统一信息门户,建立网上"一站式"政务服务平台,为社会、企业和市民提供快捷、透明、规范的服务;同时推进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构建南沙开发区物流门户平台.
该项目由南沙开发区指挥部负责组织实施.
(五)信息技术研发与产业发展项目.
信息技术研发与产业发展主要安排了国家级软件生产和出口基地建设、微电子产业基地建设、通信、计算机和数字视听等电子信息设备产业基地建设、光电子产业研发与生产基地建设、完善现代信息服务体系、关键共性信息技术研发等6个领域的建设、研发、生产项目.

1.
国家级软件生产和出口基地建设.
积极推行信息化带动信息产业化战略,通过广州和珠江三角洲庞大的信息技术应用和服务市场,吸引国内外著名软件和系统集成企业在广州设立分公司、研发基地和服务中心,强化产业聚集效应.
在现有软件园区基础上创建软件出口基地,组建软件出口联盟,积极承接跨国公司的软件外包业务,择优扶持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参与对外软件加工和软件工程承包,加大软件出口力度.
鼓励广州中小软件企业和系统集成企业通过联合、兼并、重组、上市融资等方式,尽快扩大规模.
形成以广州软件园为基地,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依托,以应用软件为重点,以研究开发中心等机构为支撑的软件和系统集成业体系.
到2005年,软件企业销售收入预期达到200亿元,其中软件出口2亿美元(含嵌入式软件),软件和系统集成专业人才超过4万人.

该项目由市计委、市科技局牵头,有关园区和软件企业参与建设.
2.
微电子产业基地建设.
落实国家和我市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利用珠三角集成电路的市场优势,鼓励本地整机企业和各类投资机构投资集成电路产业,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加快引进国内和跨国著名IC企业设立研发设计中心和制造企业的步伐.
以引进为主,建立1~2条主流技术水平的硅芯片生产线(6~8英寸;0.
35~0.
18微米),建立3~4家具备规模化生产能力的封装测试企业;完善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和人才培养体系,优先发展芯片设计业,以大型电子信息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资源为基础,吸纳海内外企业、人才和资金,建立20~30个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根据集成电路产业的技术、工艺要求,完善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环境.
力争至2005年底,初步形成集芯片设计、制造和封装测试于一体的IC产业链框架,成为广东集成电路设计与生产重要基地.

该项目由市信息办、市经委、市计委、市科技局和广州开发区、南沙开发区、广州软件园负责.
3.
通信、计算机和数字视听等电子信息设备产业基地建设.
适应3C融合趋势,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通信、计算机和数字视听等电子信息设备制造基地.
以广州科学城、广州保税区、南沙开发区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现有产业结构升级,重点发展:无线通讯设备、移动通讯和多媒体终端、3G通信产品、宽带无线接入、光通讯、高速路由交换、信息安全等网络及通信设备产品,笔记本电脑、服务器、高档商用计算机、家庭媒体中心、可读写DVD、多功能手持设备等计算机及关键零部件,高清析度电视、数字电视、数码相机、多媒体视听产品等数字视听设备及关键配件,以及汽车电子、医疗电子、娱乐电子等产品.
加强技术创新,形成一批自主品牌的知名产品和知名企业;完善基地的软硬件环境,营造良好的投资和服务环境,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国际新一轮高端制造环节的企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该项目由市经委、市计委和广州开发区、南沙开发区负责.
4.
光电子产业研发与生产基地建设.
依托"广东光谷",发挥本地光电子人才资源优势,加快广州光电子产业基地的建设.
重点发展TFT-LCD、PDP、LCOS、OLED、超高亮LED等光电显示产品,高速光电子器件、平面光波导器件、DWDM、光集成器件等光通信器件,光传输系统,光存储设备,以及激光加工、激光医疗等设备.
扶持发展壮大一批本地光电子企业,培育一批光电子产品及技术应用项目,培养造就一支光电子研究及产业技术队伍,引进一批跨国企业公司和研究开发机构,逐步完善光电子产业集聚和配套环境,形成以广州为中心、珠江三角洲为腹地的国际性光电子产业研究开发和生产制造基地.

该项目由市计委、市科技局和广州开发区、南沙开发区负责.
5.
现代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
拓展信息网络、信息咨询业服务领域,通过放宽市场准入、推进产业化等方式,积极扶持民间的信息咨询机构,加强与港澳及国外先进信息服务机构的合作,大力发展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信息内容服务业与网络服务业,积极构建以信息科技支撑、岭南特色鲜明的数字内容产业体系,将广州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学研究等各方面的数字资源加以开发,积极创作和生产广州特色的网上数据库、电子出版物、电子游戏、文化教育软件以及数字化影视、音像精品,力争形成拳头产品、形成知名品牌,在数字内容产业国内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2004年完成咨询业资质评审的授权、标准、程序等全部准备工作,启动第一轮资质评审,作为咨询业行业自律的基础.
同时,对取得高、中级职称的从业人员开展高中级咨询师的认证,并力争在条件许可时启动系统集成业资质评审的前期工作.
对网上信息服务业务,突出移动通讯和动态视频,结合广州的商业中心特色和岭南文化特色,找准深刻介入现实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切入点和重点扶持对象.
2005年重点完成信息服务业基本情况调查和发展战略研究.
积极举办促进咨询行业业内交流及业界与其服务对象交流的联谊、论坛等活动.
同时,着手制定有利于扶持咨询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积极培育信息市场,鼓励信息咨询企业走联合发展的道路,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
到2005年,使广州成为全国先进的现代信息服务业城市之一.

该项目由市信息办、广州信息协会牵头,有关部门参与建设.
6.
关键共性信息技术的研发.
加大对市场前景好、符合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可提升本地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和支撑广州城市信息化需要、有推广应用前景的创新性应用技术的研发力度.
力争到2005年,在数字认证密钥技术、数据交换平台技术等应用型技术方面取得实际应用成果;在3G通信、数字微波通信、宽带无线通信、光通信核心模块、高速路由交换技术、集成电路设计等核心技术研发方面取得成果;在网格计算技术、下一代网络(NGN)等前沿技术的跟踪性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该项目由市科技局牵头,有关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参与.
(六)信息安全体系建设项目.
加强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加快推动安全认证、数据交换、容灾备份等工程建设,为我市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主要安排了信息安全保障工程、数字证书认证管理体系建设与推广应用、政府数据异地容灾备份中心等3大系列项目.

1.
信息安全保障工程.
强化信息安全保密法制建设,加强信息系统安全防范及涉密计算机网络保密设施建设,建立高水平的信息安全技术队伍,加强信息防卫能力,建立信息安全应急反应与防范、处置体系,保障信息安全.
全面开展全市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加强日常管理和健全组织体制,督促、检查网络运营、信息服务提供单位和上网单位落实信息安全保护、检测、防范和应急反应处置措施,堵塞服务器及系统软件的安全漏洞,有效防范计算机病毒,促进各单位普遍建立信息网络安全规章制度.
为有关政府职能部门和重点保卫单位的信息系统进行安全检测和评估,为社会提供信息安全技术咨询与评估服务.
到2005年,在继续完善现有的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完整的信息网络安全体系和信息安全标准、技术和产品体系.

该项目由市信息办牵头,市保密局、市公安局、市国安局参与建设.
2.
数字证书认证管理体系建设与推广应用.
在全省统一规划指导下,建立基于PKI(公钥基础设施)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数字证书认证管理体系,构筑安全可信的电子政务应用支撑平台和应用环境,有效解决网上应用的身份认证、信息机密性、信息完整性、不可否认性和可信授权等问题,初步建立起信息网络安全信任体系,加快推进网上报税、网上年检、国企财监管理、政府网上采购、网上行政审批、可信信息发布、可信电子邮件、内部办公等应用系统使用数字证书的试点示范工程,为电子政务各主体(政府部门、企业、个人)和应用服务器及网络设备等提供数字证书服务,营造我市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环境.

该项目由市信息中心牵头,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国税局、市经委等单位参与组织实施.
3.
政府数据异地容灾备份中心.
启动我市政府数据异地容灾备份中心的规划设计工作,以建立全市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计算机网络及数据异地灾备的公共基础设施为基本目标,结合全市统一规划建设的信息化及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容灾备份需求,提出政府容灾备份中心的建设规划方案,为党政机关各部门的信息安全和数据存储备份提供统一的机房、UPS供电、精密空调、网络交换、光纤通信、集中监控、信息安全等公共基础设施,提供屏蔽保密的分隔空间选择,满足未来十年我市城市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对数据安全存储备份和应用系统异地容灾支援的需要.

该项目由市信息中心负责组织规划建设和实施.
(七)信息化政策法规环境建设项目.
2004年至2005年,共安排了信息化建设相关法规与标准制订(含电子政务相关法规与标准制订、电子商务相关法规与标准制订、基础数据库相关标准与规范制定)、广州市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编制项目、广州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编制项目、广州市发展电子商务实施意见编制项目、信息化和信息经济重大课题的研究等7个信息化规划、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制订和重大课题研究项目.

1.
信息化建设相关法规与标准制订.
(1)电子政务相关法规与标准制订.
加快制定下列与电子政务建设和运行管理密切相关的规章、标准和规范:政府电子公文和信息交换管理规定、电子政务内网和外网运行管理规定、政府门户网站运行管理规定、电子政务数据交换和共享规范、社会保障卡数据标准、电子政务数据和文件归档管理办法、电子公文与信息交换系统接口技术标准、信息化工程项目可行性报告编写指南、政府网络互联互通指南、政府网站群建设指南和运行规范、社区信息化平台接口技术规范和实施指南等.

该项目由市法制办、市信息办、市质监局负责.
(2)电子商务相关法规与标准制订.
加快制定社会信用信息管理规定、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管理办法,电子交易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规定、电子商务认证管理办法等.
该项目由市信息办、市经委、市法制办负责.
(3)基础数据库相关标准与规范制订.
加快制定自然人基准数据标准、法人基准数据标准、空间地理基础数据标准、宏观数据标准、政府数据交换和共享指南、教育管理基础数据标准、建设规范和管理办法等等.
该项目由市信息办和市质监局牵头,市公安局、市工商局、市规划局、市国土房管局、市教育局参与建设.
2.
广州市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编制.
在"十五"计划的基础上,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发改委、信息产业部和本市关于"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成立"广州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课题组",以2005年为基准年、以2006至2010年为期限,加快推进我市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
按照协调发展、相互衔接、可操作性、科学民主四大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五个统筹",结合我市信息化工作实际,运用新方法,提出新观点,探索新思路,把握信息化发展趋势,统筹兼顾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突出规划的前瞻性、战略性和专业性,认真加强调查研究,编制信息化总体规划、产业规划、领域规划和区域规划,提出"十一五"期间信息化发展思路、主要目标和任务、重点项目和布局、对策措施等,发挥规划的引导和规范作用,使"十一五"信息化规划成为推进全社会信息化的重要依据,推动我市信息化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
该项目由市信息办、市计委负责,组织有关单位参与编制.
3.
广州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编制.
根据国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五"计划》,以需求为导向,与应用相结合,编制广州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明确广州地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任务、目录体系、开发和整合机制、共享利用机制、政策措施和重点项目等.

该项目由市信息办负责,组织有关单位参与编制.
4.
广州市发展电子商务实施意见编制.
根据国家发展电子商务指导意见和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战略定位和需求,制订广州市发展电子商务的总体实施意见,提出推进广州电子商务发展的整体策略、实施原则、主要目标和任务、技术体制和标准、相关法规、重点项目和发展措施.

该项目由市信息办负责,市经委、市商业局、市外经贸局、市交委等单位参加.
5.
信息化和信息经济重大课题的研究.
积极开展推动广州市信息化发展的前瞻性决策支持研究和信息经济理论与实证研究,包括开展广州信息化建设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信息需求、服务与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究,广州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开发与提高服务管理水平研究,信息化建设投融资体制机制研究,"泛珠三角"城市信息化领域合作前景研究,广州电子政务外包与运营模式研究,电子政务建设中政府与企业的分工合作模式研究,世界信息通信技术发展趋势与广州信息化建设等相关课题研究.

该项目由市信息办牵头,市委政策研究室、市府研究室、市计委、市社科院参与.
(八)信息化教育与人才培养项目.
按照我市教育信息化总体规划和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的要求,不断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继续改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扎实开展"校校通"工程;探索发展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教学模式、评价模式和学校管理模式,全面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加强各种层次的信息化教育和培训,积极推动数字人才工程,为信息化奠定人才基础和智力支撑.
主要安排了教育信息化工程和数字人才工程2大系列项目.

1.
教育信息化工程.
建设一个覆盖全市的、为教育系统的教学、管理、科研和全民教育提供服务的宽带教育计算机网络(广州市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到2005年底,完成全市"校校通"工程,进一步加强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相应设施的建设.
在全市中小学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建设基于广州市教育科研网的网络远程教学体系,为教师继续教育、社区教育、学生远程学习提供网络平台.
建设教育软件和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基地,建立市、区、县级市学校教育信息资源系统及其服务体系.
广泛开展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建立全市统一平台和标准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整合教育教学各管理子系统及招生考试系统,提高教育行政管理效率.

该项目由市教育局负责组织实施.
2.
数字人才工程.
进一步完善人事人才电子政务职能管理系统、人才市场信息系统等的建设,包括广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系统、广州市人才引进网上报批系统、广州市随军家属安置报批系统、公务员培训管理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管理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系统、国家公务员管理系统、转业军官安置管理系统、工资管理决策支持系统、职称信息管理系统、国家公务员和机关工作人员考试录用系统、公务员职位管理系统、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计划管理系统、人才市场管理系统等;建立人才资源数据库系统,实现与社保、人口系统的互联、共享;建立人事电子档案库,促进人才自由流动;建立人才诚信评估与认证子系统,培育公平的竞争环境.
整合上述应用系统,逐步建设功能强大的人事人才决策支持系统,既实现全市范围内的人事人才信息资源共享,又能够进行人事业务数据的专业化处理,科学地为政府、用人单位提供全方位的人力资源解决方案和服务.
到2005年,市、区级人事管理和服务业务全部实现网络化、数字化,并逐步与"泛珠三角"地区的各个城市建立人才交流统一信息化平台.

该项目由市人事局负责组织实施.
五、保障措施(一)进一步强化信息化组织协调,完善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
各级信息化主管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把工作重点放在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和管理上,加强信息化的规划、指导和综合协调,加强资源整合,提高信息化建设效率.
正视和解决推进信息化和发展信息产业中遇到的各类矛盾和困难,在解决各类问题的同时将信息化水平推上新的台阶.
市信息办要发挥综合管理和协调职能,组织、协调、指导各部门、各行业的信息应用系统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技术研发、信息产业发展等.
健全信息化管理体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的原则,督促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责任制;建立和逐步推行全市信息化项目规划和预算体制,进一步加强信息工程项目立项审核和招投标工作的管理,完善和规范信息化工程项目的审核、采购、招标、评标工作流程,健全内部制约机制,优质、高效地做好审核和招投标工作;做好政府采购后续跟踪工作,完善采购服务和监督机制;提升信息化专家在决策机构中的地位,发挥其在决策中的作用,对重大项目设立总设计师和项目负责人,逐步实行技术责任和行政责任制;促进各类与信息化相关的行业协会、商会、学会的建设和发展,推动行业协会在行业信息沟通、共性技术研发、行业标准制定、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反不正当竞争、国际商务争端解决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二)加强信息工程建设和实施的监督管理,推行绩效评估机制.
借鉴国际信息工程管理的成熟模式及相关标准,逐步建立符合广州实际的信息工程监理规范及管理运行模式,全面推行信息工程监理机制,确保信息工程质量.
建立信息化建设项目评测、验收制度,启动广州市信息工程评测中心建设,对财政投资的信息化工程项目进行评测和验收.
开展对财政投入的信息化项目建设成效普查工作,成效差且整改不合格的单位严格控制其新增的信息化投入.
建立健全全市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制度,逐步建立行政考核、专家评估、公众反馈等形式相结合的电子政务评估机制,按照体系科学、过程透明、口径统一、易于纵向横向比较的原则开展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为项目管理规范化与投资决策科学化提供依据.

(三)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信息化建设和运营模式.
积极引入新型多元化融投资机制,从依赖银行间接融资为主转向国内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为主,降低企业负债风险;积极采用企业上市、组建有限责任公司、个人参股、建立城市信息化基金等形式,大力吸引民间资本、社会法人资本和外国资本进入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领域,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信息化投资力度.
积极探索采用BOT方式投资、建设和运营城市公共服务信息系统的新型模式;贯彻国家关于电子政务"工程外包化"的精神,逐步将政府公共服务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运营外包给实力强、信用好的信息技术企业,以降低风险和建设运营成本,提高信息系统建设速度和系统运作服务水平.
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引导风险投资基金重点投向核心软件及关键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集成电路及新型元器件的研发与产业化等高新技术项目;建立有利于信息技术成果风险投资撤出的机制,充分发挥技术产权交易市场这一新型创业资本市场的作用,为技术持有者和资金所有者提供对接服务,推进科技企业、科技成果的股权投资、产权交易、创业资本的股权投资等.

(四)加强对区县级市信息化和基层信息化工作的指导和协调.
贯彻落实《关于区、县级市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穗府办〔2003〕50号),加强对区、县级市信息化的规划、指导和综合协调.
市信息办要在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向上加强对区、县级市信息化工作的指导.
会同有关部门与区、县级市信息办协调,逐步解决区、县级市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跨部门、跨区域信息共享不充分、网络互通不畅、标准不统一、业务不协同、条块分割等矛盾和问题.
建立市信息办与市级政府部门及各区、县级市的沟通机制,加强市级政府部门与各区、县级市信息中心的交流,按照"条块结合、业务协同"的建设思路,研究提出对省、市各业务部门下发业务应用软件进行整合的办法,在网络建设、基础数据库建设、开展综合服务、提高应用水平上总结经验、开拓创新.
组织制订区、县级市信息化相关标准体系,研究并出台街道和区、县级市电子政务技术标准和数据接口规范.
协调各业务系统按统一平台、统一接口规范开发建设业务系统,建立市、区两级四大基础数据库的数据交换与共享机制.
建立培训和应用推广体系,建立区、县信息化培训制度,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分门别类进行培训.
同时,抓好典型示范,积极推广《条块结合、业务协同的电子政务建设模式示范区建设方案》,协调解决各区、县级市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五)加强信息化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
建立健全信息化政策法规体系.
加快制定和完善与信息化发展相适应的产业政策、投融资政策、人才激励政策及信息市场管理、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数字认证管理、网络安全管理等有关规定,为信息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保护和利用的有效机制,加大依法保护软件领域和其他信息化领域知识产权的力度.
加强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根据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和广州的具体情况,在某些尚无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领域,积极制订地方性标准,并力争其主要部分上升为国家标准.
同时,抓好电子政务信息平台、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信息资源开发、社区信息服务、信息安全技术和应用等领域的技术性和功能性标准规范的制定工作,为实现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打下基础.

(六)深入开展信息科普宣传教育,推动市民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技能.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络等各种媒体,通过开辟宣传专栏、专版、制作专题节目等方式,针对各年龄、各层次、各领域的市民,宣传有关信息化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加大对信息化重点项目和信息化示范单位的宣传报道力度,并采取互动的方式,让市民参与评议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项目,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通过办好广州信息化发展系列论坛、互联网文化节、信息技术成果展示会、信息科普一日游等大型活动,扩大社会影响.
在社区和村镇设立信息网络应用培训点及信息网络服务中心,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信息技术普及教育.
进一步开展对公务员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的信息化应用普及培训、能力考核和技术达标工作,提高公务员的信息化素质.

(七)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特别是与香港及东盟各国的紧密合作.
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在城市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借鉴国际大都市的成功做法,通过资金吸纳、技术转让、人才引进、管理方法移植等方式加强与国际知名城市和外商的全方位交流与合作,缩小信息化水平差距.
一是切实办好中国(广州)国际信息产业周,使其成为亚太地区国际知名信息机构、信息产业界的交流联络的平台,成为最新技术和应用成果的展示平台,成为促进区域信息技术合作、共同发展的重要平台.
二是以CEPA的签订为新契机,加强穗港澳三地优势互补.
借助香港在管理经验、产品集成和全球市场开发方面的优势以及澳门与欧盟联系密切的特点,加速广州信息产业的市场化、国际化;通过与香港同业协会建立联席会议、优惠税收等措施促进穗港在管理咨询、人力资源咨询、IT咨询、金融咨询、会展、培训等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合资合作.
三是主动推进与东盟各国的信息化合作,将信息商贸与技术往来的"窗口"前移至东盟的新加坡、吉隆坡等重要城市,创造合作机会.
特别要加强与新加坡、马来西亚在电子信息服务、软件技术研发、IT咨询服务、口岸大通关等方面的密切合作.

(八)增强广州作为信息中心城市的区域辐射作用.
充分发挥广州作为"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分层次带动周边城市的信息化建设,强化广州作为信息中心城市的信息吞吐能力和集聚扩散效应.
推动成立"泛珠三角"城市信息化联席会议,加强区域内外各城市间信息基础网络和信息化重大工程的对接和延伸,促进广州与周边城市跨区域的信息共享,进而密切广州与周边地区的产业联系、技术扩散和人才交流,推进区域协作整合,有效带动区域信息化发展.
特别要通过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在广州的高密度集聚,集中力量扶持核心信息技术和关键信息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将广州建成区域信息产业研发生产基地和技术创新中心,带动整个区域竞争力的提升.

(九)积极推进信息技术的持续创新.
坚持"自主原始性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二次创新"双轮驱动原则,推进信息技术的持续创新.
一是直接切入信息技术产业链条最顶端,将有限的科技资源集中到市场化前景明确、对广州产业结构提升关系重大的信息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加大原始创新的研发投入,力争掌握核心技术和技术标准;二是从产品开发、成果中试、甚至成熟技术批量生产等中间环节突破,主动承接国际产业、技术转移,创造条件促进跨国公司研发本地化,运用政、企、研(学)一体化体制加速适用性、成熟性的软件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的消化吸收,尽快掌握工程性技术要领并推陈出新,争取快速实现大规模信息技术产业化.
三是注重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抓住某些充满机会和活力的新兴产业领域,形成新的技术竞争优势.
重点发展汽车电子、医疗电子、集成电路设计等相关技术及产业,为提升信息产品附加值、强化产业植根性提供新的"抓手".

(十)培育龙头企业,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信息产业集群.
一是积极推进大企业集团战略,通过企业联合、上市、兼并、重组等方式,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行业特色、产业优势、规模效应和品牌形象的龙头企业.
在税收、出口买方信贷、出入境等方面积极创造条件,支持电子、通信、软件、咨询服务等信息企业集团走出国门,拓展国际信息市场.
二是高层次承接新一轮全球信息产业转移,积极吸纳和引进高端信息设备、关键元器件、集成电路的研发和生产企业,使广州已形成的信息产业聚集带与以跨国IT公司为中心的国际分工体系进一步对接,建成上下游企业协调发展、高中低端产品全面配套的大规模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三是充分发挥广州软件园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的作用,重视CMM、ISO9000等国际质量保证体系认证,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设计开发能力,从根本上缓解产业发展的制约瓶颈.
四是抓好信息产业集群治理,联动推进广州科学城、天河软件园、黄花岗信息园、南沙资讯科技园等信息高科技特色园区的发展.
各园区可缔结战略联盟,强强联手,拉长产业链,并加快向周边地区延伸、辐射,形成区域信息高科技产业的地方化生产体系和能力.

(十一)加快形成信息化人才的培育、吸纳和使用机制.
创新信息化人才培育机制.
"抓两头,带中间",即抓学科技术带头人和技工与熟练劳动力的培育这两个薄弱环节,以此促进一般信息科技人员队伍的壮大和水平的提高;积极开展与国外教学机构、国际著名IT企业和国内企业的联合办学,推动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创办产学研基地、培训中心和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多模式、多渠道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信息化人才,特别要重视培养国际电子信息市场的商务开拓人才.
建立人才引进、流动和任用机制,增强对信息化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做好海外智力引进工作,重点引进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通过广州优良的创业环境、生活环境、法制环境、社会治安环境、文化环境和灵活的收入分配机制,大量吸引海外优秀留学人员回国创业.
建立人才选聘、考核、资格认定等一系列评估制度,特别是建立对信息科技人员无形智力资产的合理准确的评价系统,并通过提高工资、奖金、福利、给予技术入股、股票期权分配、智力持股等来体现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形成良好的人才任用环境,充分发挥人力资本潜力.

tmhhost:全场VPS低至6.4折,香港BGP200M日本软银美国cn2 gia 200G高防美国三网cn2 gia韩国CN2

tmhhost放出了2021年的端午佳节+618年中大促的优惠活动:日本软银、洛杉矶200G高防cn2 gia、洛杉矶三网cn2 gia、香港200M直连BGP、韩国cn2,全都是高端优化线路,所有这些VPS直接8折,部分已经做了季付8折然后再在此基础上继续8折(也就是6.4折)。 官方网站:https://www.tmhhost.com 香港BGP线路VPS ,200M带宽 200M带...

ZJI(月付450元),香港华为云线路服务器、E3服务器起

ZJI发布了9月份促销信息,针对香港华为云线路物理服务器华为一型提供立减300元优惠码,优惠后香港华为一型月付仅450元起。ZJI是原来Wordpress圈知名主机商家:维翔主机,成立于2011年,2018年9月更名为ZJI,提供中国香港、台湾、日本、美国独立服务器(自营/数据中心直营)租用及VDS、虚拟主机空间、域名注册等业务,商家所选数据中心均为国内访问质量高的机房和线路,比如香港阿里云、华为...

Hosteons:洛杉矶/纽约/达拉斯免费升级10Gbps端口,KVM年付21美元起

今年1月的时候Hosteons开始提供1Gbps端口KVM架构VPS,目前商家在LET发布消息,到本月30日之前,用户下单洛杉矶/纽约/达拉斯三个地区机房KVM主机可以从1Gbps免费升级到10Gbps端口,最低年付仅21美元起。Hosteons是一家成立于2018年的国外VPS主机商,主要提供VPS、Hybrid Dedicated Servers及独立服务器租用等,提供IPv4+IPv6,支持...

ip城域网为你推荐
解压程序手机解压软件zarchiver怎么用邮箱怎么写邮箱地址怎么写google竞价排名谷歌是靠什么关键词排名的?谷歌竞价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优势?直播加速有没有软件使已经下载好了的视频播放加速,例如30分钟的视频15分钟或者20分钟播放完硬盘人上海人说“硬盘”是什么梗分词技术什么是seo分词技术三星s8什么时候上市三星盖乐世S8上市时间公布 三星盖乐世s8多少钱blogcn怎样设置BLOGCN的访问密码如何清理ie缓存怎么清除IE缓存.微信怎么看聊天记录微信如何查找聊天记录
高防直连vps 域名备案流程 godaddy域名解析 香港vps99idc 美国翻墙 cdn服务器 免备案空间 2017年黑色星期五 tk域名 ibrs 免费ftp站点 lol台服官网 佛山高防服务器 福建铁通 服务器监测 电信托管 跟踪路由命令 便宜空间 上海电信测速网站 下载速度测试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