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诞生与那一年?
/view/6825.htm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科技人员开始了解到国外同行们已经采用电子邮件来互相交流信息,十分方便、快捷。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互联网发展相似,最初都是由科学研究的需求而推动发展的。
1992年6月,日本神户。
在国际互联网1992年会上,中科院钱华林研究员首次约见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国际联网部负责人Steven Goldstein先生,讨论中国正式连入互联网的问题,但被告知,由于网上有很多美国的政府机构,中国接入互联网有政治障碍。
中科院高能所在1993年开通了64K专线,连入美国能源网。
但由于政治原因,因此这条专线只能连入美国能源网内部。
在ISOC( Society)发表的世界地图上,中国仍然被标为没有互联网的国家。
1993年6月,美国旧金山。
在国际互联网1993年会上,是 NCFC专家们讨论此事的最忙碌的时刻。
国际互联网1993年会后,数十人移师旧金山以北七十多英里的一个海湾,召开“国际科研网络协调委员会”会议,会上有一个议题专门讨论中国的入网问题。
钱华林研究员向国外专家介绍了NCFC的进展情况,重申了与互联网联网的要求,获得大部分到会人员的支持。
经过多方努力,美国政府放宽了对我国的限制,但要求我国签署同意遵守他们的准用协议——即要求网络只能用于科技和教育,不得商用,并制定我们自己相应的准用政策后,可以连入美国的互联网。
此后,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由中美两国政府代表团参加的中美科技合作联委会上,中科院副院长胡启恒院士代表中国政府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正式提出要求连入互联网,并得到认可。
中科院、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共同建设的我国第一个大规模TCP/IP网络NCFC (The National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Facility of China)也建成,经过近两年的努力,终于在1994年初的在中美科技联合会议之前,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允许中国正式接入全球互联网。
人类历史上每前进一步都极不容易,互联网接入中国也是如此。
1994年4月20日,这是一个标志性的日子,在那一天,经过卓越努力,中国终于可以全方位地访问国外。
在北京计算机应用研究所钱天白研究员和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Zorn教授的协助下, 1994年5月21日完成了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的注册,运行了中国自己的域名服务器,在NCFC主干网设了主服务器,在美国和欧洲设了四个副服务器,改变了中国的顶级域名服务器一直在国外运行的历史,揭开了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历史。
互联网正式接入中国后,中国四大骨干网相继展开建设,拉开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序幕。
我要考研,现在一直都没准备呢!请问中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生的方向都是什么??!具体做什么的啊??!
中科院主要共有8个相关的所从事计算机科学的研究,包括京区计算所,软件所,网络中心全部的研究方向都隶属计算机科学,自动化所有部分涉及AI和计算机应用的研究方向,数学所有AI和数据库的研究方向,成都计算所号称是唯一以计算机应用为主的研究所,但有一个赫赫有名的研究AI中最晦涩的定理机器证明的研究组,沈阳自动化所有部分涉及AI(主要是机器人)的研究方向,相对而言沈阳计算所是名气最小也是实力最弱的一个。
其他如京区的电子所,声学所,高能所,空间中心,研究生院本部均有研究组从事计算机科学方面的研究。
国内严格意义上的研究型大学和研究机构,具体到CS方面,约有30所左右,它们均长年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能够依靠各种渠道筹集的研究经费以维持最低限度的运转。
其他的大学或研究机构大多依靠商业项目甚至依靠救济性的拨款来生存。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以上提到的中科院的研究机构除京外的极个别所外,均符合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机构的定义。
作为整体而言,以相关领域的8名中科院院士(软件所4,计算所1,自动化所1,数学所1,成都计算所1)领衔的阵容覆盖了几乎所有国内有能力开展的研究方向。
以下为具体各个方向的点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computing theory:
这是CS中的方向,一般的研究包括可计算性和计算复杂性,自动机理论,以及涉及各个子方向的抽象数学模型的研究。
这几乎是国内munity中稍有一点国际影响的领域,而这些影响和如下几个名字是分不开的:唐稚松,陶仁骥,林惠民。
这个方向也是最欢迎跨专业报考的,因为所要求的数学训练几乎超越了所有本科学CS的能力。
如果你是一名数学系的学生,而有期待看到你的方向的一些即使是虚幻的应用前景,这个方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如果是CS是科班出身,如果你确实对数学有爱好而且有很高的天分,渴望了解计算的本质,能够忍受和你的专业不相称的寂寞和清苦,也可以报考。
有以下一些导师值得注意:软件所:陶仁骥(密码学),林惠民(进程代数),张健(程序验证),蒋颖(兰姆达演算);数学所:金芝;计算所:眭跃飞。
请注意,选择这个方向选导师非常重要,这是一个依靠个人英雄主义的领域,也是唯一的导师实际也会作研究工作,而且基本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比你更牛的领域,不同的导师作的工作千差万别,你在读研的时候基本上是在看无数的paper中度过。
AI:
除了会比理论听上去更人性化以外,这也是一个理论性很强需要很多数学的领域,不同的是,你可能有机会去做一个实际的系统。
由于做这个领域的研究听上去很时髦而且不用太大的成本,这个方向在国内开展的很普遍,可惜除了在基于中文的自然语言理解方面以外,并没有取得什么值得一提的结果。
定理的机器化证明是这几年被狂宣传的一个项目,我国也好象是少数几个开展这方面工作的国家,在这方面主要的工作来自于数学所的吴文俊高小山研究组,和成都计算所的张景中杨路研究组,如果有这方面的兴趣的可以报考。
在自然语言理解方面,数学所计算所的陆汝钤院士有一个挑战图灵测试的大项目。
其他值得注意的导师包括计算所:史忠植(多agent系统与agent协作),白硕。
虽然机器人和计算机视觉可以归到AI大方向,但由于工作的性质相差很远,所以我会在下面将其单列。
computer architecture:
在这个方向上,国内的主要精英分布在三大高性能计算机研制基地:计算所(曙光),国防科大(银河),总参56所&江南计算技术研究所(神威)。
大学中成点气候的只有清华和哈工。
从水平来说,国防科大是最强的,毕竟银河是向量机,技术含量不是曙光之类的机群可比的。
在这个方向上,计算所即代表着中科院的全部,虽然不及军方,在国内居第二没有问题,他们以前只是作些DSM之类的东西小打小闹,希望不要止步于toy级的狗剩,真正地作出一些东西来才好。
这方面的重量级的导师包括:夏培肃(如果她老人家还带的话),李国杰(中科院头脑最清醒的所长之一,希望还作研究)韩承德(cpu design,理论上),闵应骅(IEEE Fellow,cs society中唯一的一个,SOC),唐志敏(Godson的leader),徐志伟(有退化的趋势),胡伟武(自称为Godson的architect).值得注意的是,计算所这几年挖来了好几个牛级的年轻Ph.D,现在名头不显,但以后肯定会冒出来。
并行算法的研究本来应该是属于这一方向的,但不知道当年两所分家的时候处于什么考虑,把做并行算法研究的孙家昶研究组分到了软件所,成为一个无所依靠的孤方向。
这个方向国内除了国防科大,也基本上没有竞争对手,重量级导师还包括当年军中做实时系统的第一人范植华(软件所)现在去了网络中心的迟学斌。
system software:
这应该是国内最有前途的发展方向,open source运动已经有三十年之久,真正地冲击商业模式是近几年,确实为国内的os研究带来了契机。
在这个领域里,导师是真正的管理而非技术上的leader,你不能期望导师会在技术上给你什么指导,你要做的就是,首先做个至少是称职的hacker,然后后才谈得上做个称职的researcher,光有idea是没有用的,必须要自己有独立的能力来实现,而且你做的project极有可能直接地就转化成商业产品,相信真正有抱负的希望让自己的工作变得relevant的同同仁会选择这一方向。
这一方向的坏处是准入门槛比较高,要求你对各个应用领域都要有相当的理解,同时会比较耗钱,基本上是富人的游戏。
中科院有两个做os的中心,计算所的徐志伟研究组和软件所的孙玉芳研究组,前者更偏学术一些,是有名的阿卡的策动者,后者导致褒贬不一的红旗linux。
主要的工作都是基于linux做增值特征的开发,如rtos等。
国内现在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人做programming language system方面的工作,计算所的张昭庆研究组几乎是硕果仅存之一,ORC的意义应该在Godson之上,软件所做这方面的工作的只有程虎。
相对而言,计算所由于有底层的体系结构的研究方向,这个相关的方向的发展潜力更大一些,但是似乎一直缺少足够的重视,尤其是他们本来很不错的os方向。
Database:这个方向国内人大一枝独秀,中科院有少数几个做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的,包括已经退休的数学所的周龙禳和软件所的孙玉芳。
做数据库工程的基本上就没有什么研究行为了,和公司一样做项目为主。
networking:不知道为什么会有很多人喜欢这个方向,很大程度上可能是不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
传统的纯网络研究主要是指网络协议的研究,包括协议栈的组织,以及一些具体的如流量控制,多播,缓存,安全等协议的研究,并不比其他的方向更和蔼可亲一些,学术是没有坦途的。
从整体上来说,中科院在这方面的实力突出,但没有太多压倒性的优势。
网络协议方面的研究包括李忠诚(计算所),钱华林,阎保平(网络中心),软件所的吴志美研究组也做一些这方面的工作。
做网络方面的研究的最大障碍在于需要一个实验床来完成协议实现的验证与测试工作,这方面网络中心有国内最好的条件。
software engineering: 这是目前最喧哗热闹的一个领域,发paper最容易,概念也狂多。
但实际的效果似乎还不明显。
软件所有近一半的研究组号称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包括最大的两个子中心对象中心和互联网实验室。
主要的导师包括:冯玉琳,李明树,顾玉清,黄涛,李京等。
相对来说,这是目前资源最充裕但实际准入门槛较低,是那些不想从事太艰苦的工作而又能轻松愉快发paper的同志的首选。
但目前这些中心都已经部分的商业化,考上以后可能会从事一些与研究无关的工作。
security:包括系统安全和通信网络安全。
这个方向是备受重视的方向,和system software一样希望研究者是通才,同时还要有相当的数学功底。
软件所的冯登国研究员在近几年完成了一些备受好评的工作,他目前还领导着研究生院本部的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个方向属于既能争取到大项目又好发paper的热点方向,前景很好,重点的导师还包括卿斯汉(软件所),吕述望(研究生院本部)和许榕生(高能所)。
multimedia:研究多媒体的编码,解码,压缩,传送的边缘方向。
软件所的多媒体中心目前和贝尔实验室中国联合做这方面的研究,领导者是吴志美研究员。
高文(计算所)本来是国内(不把微软研究院考虑在内)这一方面的头号人物之一,只是近来从政以后似乎在这一领域已经很难听到计算所的声音。
computer graphics:吴恩华(软件所)研究员是国内这一方向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及他的弟子们的研究兴趣主要在于科学计算可视化,另一比较重要的导师是戴国忠(软件所)。
computer vision and robotics:这一领域中国有世界级的研究中心--微软亚洲研究院。
中科院在这方面的实力来自于两个自动化所,尤其是北京自动化所,他们的资源在三个所里面是最突出的,当然还有国内学界中最耀眼的明星,谭铁牛研究员,其他的重量级的导师包括戴汝为,王钰,马颂德。
不过这一方向并并不如它的演示成果那么轻松有趣,对数学功底的要求也很高。
比较多,希望对你有帮助,更多信息,资料可以查询跨考网!咨询师会给你更合理的建议!
影响中国互联网的100个人?
马化腾·QQ
马云·淘宝
丁磊·网易
张朝阳·搜狐
陈天桥· 盛大
邵亦波·电子商务
钱天白·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封E-mail
钱华林·中关村示范网
汪延·新浪
任正非·华为网络设备
雷军·百度
呵呵朋友 知识有限,就知道这些 呵呵 希望能帮到你
无线宽带路由器哪一年有的啊?
2004年4月15日,被誉为“互联网之父”的文顿·瑟夫博士(右)造访中国互联网最早的全功能接入地,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在钱华林研究员(左一)等的陪同下,他参观了中国第一台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的路由器和第一台CN域名服务器。
关于互联网有哪些?
互联网’指的是全球性的信息系统:
1.通过全球性的唯一的地址逻辑地链接在一起。
这个地址是建立在‘互联网协议’(IP)或今后其它协议基础之上的。
2.可以通过‘传输控制协议’和‘互联网协议’(TCP/IP),或者今后其它接替的协议或与‘互联网协议’(IP)兼容的协议来进行通信。
3.以让公共用户或者私人用户使用高水平的服务。
这种服务是建立在上述通信及相关的基础设施之上的。
”
这当然是从技术的角度来定义互联网。
这个定义至少揭示了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互联网是全球性的;其次,互联网上的每一台主机都需要有“地址”;最后,这些主机必须按照共同的规则(协议)连接在一起。
香港什么时候加入互联网?
早于1990年代初期,香港已经开始提供互联网服务,为亚洲最早提供的地区之一。
从1995年开始,香港互联网服务开始普及化,使香港互联网使用者的使用者数量不断急速发展。
2004年,香港互联网使用者数量达330万人,互联网渗透率为51.0%,仅次于韩国、瑞典和美国。
而香港互联网使用者在家上网的时间更是全世界最长,每月平均达22小时。
而现时宽带网络已覆盖香港所有商业楼宇和95%以上的住宅,并且于社区中心、图书馆甚至多个公众地方均提供免费上网服务。
参考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