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了解一下庞统这个人
庞统像庞统(179-214年8月29日),字士元,荆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官拜军师中郎将。
才智与诸葛亮齐名,道号“凤雏”。
在进围雒县时,统率众攻城,不幸被流矢击中去世,时年三十六岁。
追赐统为关内侯,谥曰靖侯。
庞统死后,葬于落凤庞统墓坡。
现于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县城西的鹿头山白马关处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庞统祠墓。
简介关于凤雏的事?
庞统(179—214年8月29日),36岁,字士元,东汉末年刘备部下著名的谋士、将领。
籍贯 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
老版《三国演义》中的庞统
容貌 历史无记载(演义中是:“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总之就是一个“丑”字) 官职 军师中郎将 追赐关内侯 谥曰靖侯 家族资料 父亲 未知 母亲 未知 配偶 未知 子女 庞宏 兄弟姐妹 庞林 叔父 庞德公 相关人物 庞德公 司马徽 周瑜 曹操 徐庶(徐庶,字元直)刘备(字玄德)诸葛亮 曾效力过的势力 蜀汉 非凡才华 早年便以“凤雏”(就是凤的雏,小凤凰,假以时日,一定会高翔于九天,清鸣于云中,这是别人给他这么一个绰号。
)之名与诸葛亮(卧龙)齐名于荆州。
当时徐庶曾对刘备评价他的经典言语是:“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也!”曾与东吴陆绩、顾劭等臧否人物,自谓曰“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长。
”(《庞统传》)。
赤壁大战后,庞统来投靠孙权。
但是,由于庞统太小看周瑜,而孙权平生最喜欢周瑜,所以孙权发誓不用他。
鲁肃就推荐他去刘皇叔(刘备,汉献帝的叔叔)那儿,庞统听取了建议,就来投靠刘备。
老版《三国演义》中的庞统
但未得重用,不得以领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
其后经诸葛亮、鲁肃极力推荐,刘备方才再度召见庞统,与之谈论军国大事,大为器重,于是拜庞统为治中从事,不久又与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
诸葛亮和鲁肃举贤荐能的宽广胸襟固然令人钦佩,但庞统本身具有的非凡才华,恐怕才是其最终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
加盟刘备 更重要的是,庞统正是实现隆中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他的加盟,为刘备集团提供了进一步飞跃的契机。
按照“隆中对”的规划,取得荆州、站稳脚跟是第一步,其次是西取巴蜀,跨有荆益,然后兵分两路,消灭曹操,最终统一天下。
刘备联合东吴,在赤壁之战中打败南下的曹操,又趁机取得荆南四郡,进驻南郡,可以说已经实现了“隆中对”的初步目标。
庞统的职位变化,也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因为军师中郎将不是一般的军师,后者止绝军谋,而前者既参谋决策,又统御兵权。
刘备设两个军师中郎将,意味着要将兵力分成两部分,去执行两个大任务了。
不久之后,经过精心策划,再加上益州内部张松、法正、孟达等人的策应,入川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诸葛亮、庞统各司其职,前者负责留守荆州、巩固后方(但后来因入川阻力较大不得不调诸葛亮带兵出征),后者负责辅佐刘备,进占益州。
两人之所以作出如此分工,也是有着重大意义的。
在当时的情况下,进占益州和巩固荆州是同等重要的大事,不进占益州,则不能实现一统天下、兴复汉室的大业;不巩固荆州,则进占益州的行动缺乏可靠的后方保证。
要同时完成这两件大事,必须要有诸葛亮一流的人才协助刘备才行。
综观刘备早期的谋臣团,“糜竺、孙乾、简雍、伊籍,皆雍容风议,见礼于世”(《三国志·蜀书》卷8陈寿评曰),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实非其所长。
毫无疑问,巩固荆州与攻取益州,诸葛亮均是最适合的人选,但他分身乏术,只能顾一头;而庞统不但学识渊博,善于鉴别人物,而且有“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的本事,正适合协助刘备进占益州。
在入川过程中,庞统不但协助刘备作出了几次意义重大的正确决策,而且以其独有的聪明才智,使刘备摆脱了信义宽仁等观念的束缚,为日后平定西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不幸的是,庞统在围攻雒城时中箭身亡,年仅三十六岁。
出使吴国
庞统图象
吴国将领周瑜帮助刘备攻取荆州,兼任南郡太守,庞统仍为功曹。
周瑜去世,庞统送葬到吴地。
吴人多闻其名,因此,当他要西返荆州时,众多知名人士齐会昌门,为他送行,陆绩、顾劭、全琮都参加了聚会。
庞统又开始品评人物,他说:“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之力,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
”接着,他又对全琮说:“卿好施慕名,有似汝南樊子昭。
虽智力不多,亦一时之佳也。
”陆绩、顾劭对庞统说:“使天下太平,当与卿共料四海之士。
”(《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于是,庞统跟他们深相结交而归。
事后,有人曾问庞统:“照您看,陆绩比顾劭好吗?”庞统说:“驽马虽然精良,但乘坐的只是一人罢了。
驽牛一天走三十里,所负载的哪里只是一个人的重量呢?”据说,顾劭去见庞统,住在庞统那里,两人谈论起来。
顾劭问:“您有善于知人之名,你说说,我和您相比,谁好一些?”庞统说:“讲到陶冶世俗,甄综人物,我比不上您,但是,如果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我可就比您强一点了。
”顾劭认为庞统的话有道理,和他亲近起来。
受到重用 刘备占据荆州,任荆州牧,庞统以从事的身份试署耒阳县令。
在任不理县务,治绩不佳,被免官。
吴将鲁肃写信给刘备,推荐庞统,信中说:“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
”(《三国志·蜀书·庞统传》)诸葛亮也对刘备说起过庞统。
于是,刘备召见庞统。
两人纵论上下古今,刘备对他大为器重,任命他为治中从事。
此后,刘备倚重庞统的程度仅次于诸葛亮。
庞统和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
有一次,刘备与庞统闲谈,问他:“你曾经担任周瑜的功曹。
听说那次我到吴国,周瑜曾上秘信给孙权,让孙权扣留我,不知是否真有此事?在谁的手下,当然就该忠于谁,你不必隐瞒。
”庞统回答:“确有此事。
”刘备慨然叹息:“当时我正在危急之中,有求于孙权,所以不能不去见他。
去了,竟差一点落到周瑜手中!”刘备还说:“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
孔明那时也劝我不要去,而且一再坚持,想来也是怕孙权扣留我。
我当时却认为孙权所要提防的是北面的曹操,应该希望有我做他的援手,所以才坚持去见他,一点也没有疑虑。
现在想来,这确实是一步险棋,并非万全之计。
” 献计征蜀 建安十六年(211),法正奉益州牧刘璋之命到荆州,迎接刘备入益州共拒张鲁。
法正私下向刘备献秘计,请刘备借机谋取益州。
刘备犹豫再三,不能决断。
庞统进言,他说:“荆州荒芜残败,人物流失殆尽。
且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有大的发展。
益州户口百万,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如果真能夺取此地,以为根基,当可成就大业。
”刘备仍然担心:“如今与我水火不同的是曹操,曹操峻急,我便宽厚,曹操暴虐,我便仁慈,曹操狡诈,我便忠诚。
凡事与他相反,就有可能得民心、有成就。
如今为得益州,失信于天下,能行吗?”庞统说:“如今正当乱离之际,凡事不能墨守成规,要随机权变才好。
况且吞并弱小,攻击暗昧,逆取顺守,报之以义,正是古人所重视的。
只要事定之后,封还他一块土地,还有谁能说您有负信义呢?不趁现在攻取益州,到时就会被别人占了先机。
”刘备认为庞统说得有理,决定留诸葛亮、关羽等镇守荆州,而自己则带领庞统,率领数万兵士进入益州。
益州牧刘璋和刘备在涪城相会,庞统献策:“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
”刘备说:“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
”(《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刘璋隆重地招待刘备及其部下,增拨给刘备不少人马粮草和军用物资,连战略要隘白水关也交给他督理,命他率兵去进击张鲁。
刘璋交代完毕,就回了成都,刘备则率部到了葭萌关。
此时的刘备实力大增,已有部众三万多人,车马整顿,兵甲鲜明,粮秣充足,士气振作。
但他并末立即去进攻张鲁,而是停在葭萌,厚树恩德,以收民心。
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刘备在葭萌关屯驻已经一年。
庞统就战略问题,向刘备献上三条密计:“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刘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
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
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
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
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刘备认为中计有道理,依计而行。
斩杨怀高沛,挥兵直指成都,一路势如破竹,所经过的地方都顺利攻克,很快便打到了涪城。
在涪城,刘备大会将士,置酒作乐,志得意满。
他乘着酒兴对庞统说:“今日之会,可谓乐矣。
”庞统却说:“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
”时刘备已醉,怒道:“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于是庞统起身而退。
刘备马上后悔了,请他回来。
庞统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坐下,不看刘备,也不道歉,饮食自若。
刘备说:“向者之论,阿谁为失?”庞统说:“君臣俱失”(《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刘备大笑,酒宴上又恢复了欢乐的气氛。
裴松之评价刘备和庞统的这次争论说:“谋袭刘璋,计虽出于统,然违义成功,本由诡道,心既内疚,则欢情自戢,故闻备称乐之言,不觉率尔而对也。
备酣宴失时,事同乐祸,自比武王,曾无愧色,此备有非而统无失。
其言‘君臣皆失’,盖分谤之言耳。
” 不幸陨落 214年,刘备调诸葛亮、张飞等人带兵攻克白帝、江州、江阳。
不久,刘备包围雒城(现今的德阳广汉一带)。
庞统率众攻城,被飞箭射中,死去。
时年三十六岁。
刘备极为痛惜,一说到庞统就流泪。
为表彰他的功勋,任命他的父亲为议郎,后升任谏议大夫。
刘备追赐庞统为关内侯,定其谥号为靖侯。
新版《三国演义》中的庞统
庞统死后,葬于落凤坡,墓地只有简单的维护,据说这是刘备为其亲选的墓地,可府北看南,是一块风水宝地,现有墓碑一块。
在庞统墓约2公里处,有刘备为其建的祠墓,三进四合布局,石木结构(石墙、石柱、石漫、石柱廊、石窗),古朴敦厚、肃穆庄重。
依次排列着山门、“龙凤”二师殿、“栖凤”殿、庞统陵墓。
祠内存有庞统及诸葛亮雕塑像,历代匾联、碑刻、字画等大量珍贵文物史料。
宋代文人陆游路过庞统祠墓时,曾作诗一首: 鹿头山 过庞士元墓 士元死千载, 凄恻过遗祠 。
海内常难合, 天心岂易知。
英雄千古恨, 父老岁时思。
苍藓无情极, 秋来满断碑
寻凤雏之生平介绍(详细的)
庞统(179—214年),字士元,号凤雏,人称凤雏先生,后人引申为成语--伏龙凤雏 ,得一可安天下。
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三国时刘备部下著名的谋士、将领。
庞统是汉末三国时期著名的谋略家,军事家。
后指隐而未现的有较高学问和能耐的人。
成语出处: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
德操曰[1]:‘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
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 庞统道号“凤雏”,是与诸葛亮齐名的谋士,在赤壁之战时避乱于江东,被鲁肃推荐给周瑜,入曹营献“连环计”,致使周瑜火攻成功。
周瑜去世后,诸葛亮借吊孝之际拉拢庞统,同时鲁肃也将庞统推荐给孙权,但因庞统容貌丑陋,态度傲慢而不予重用。
于是庞统往荆州投靠刘备,初为县令,不理政事,刘备派张飞前去责罚才发现庞统的才华,遂拜庞统为副军师中郎将,与诸葛亮共赞方略,教练军士。
罗贯中《三国演义》提到,后庞统随刘备取蜀,设计斩杀杨怀、高沛,得涪水关,但在攻雒城之际疑诸葛亮欲争功,不听其书信劝阻,冒进至落凤坡,中张任埋伏,被乱箭射死。
而陈寿《三国志》中则说其为流矢所中,当时只有三十六岁。
死后追爵为关内侯。
后人对庞统之死作诗叹息: 古岘相连紫翠堆,士元有宅傍山隈。
儿童惯识呼鸠曲,闾巷曾闻展骥才。
预计三分平刻削,长驱万里独徘徊。
谁知天狗流量坠,不使将军衣锦回。
[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陈寿评曰:庞统雅好人流,经学思谋,于时荆、楚谓之高俊。
儗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 庞统是荆州地区的名士,赤壁之战后加入刘备集团,最初只作一名县令,经诸葛亮和鲁肃的推荐,为刘备所重视。
刘备任命他为治中从事,和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对他的亲信仅次于诸葛亮。
庞统力劝刘备取蜀,并跟随刘备入川,计擒蜀将杨怀、高沛,进军成都,但在围攻雒城的战斗中,中流矢而死,刘备为之流涕。
庞统年轻时,为人朴钝,没有人赏识。
只有他的叔父庞德公十分看重他,认为他不同寻常。
当时,颍川人司马徽素有识人之名,庞统前往拜访。
交谈后,司马徽对庞统十分欣赏,称他是南州首屈一指的人才。
从此,庞统的名声渐渐显赫。
庞德公将他与诸葛亮、司马徽并提,说孔明是卧龙,庞统是凤雏,司马徽是水镜。
后来,庞统在本郡作了一名功曹。
庞统有知人之明,他喜欢评判人品高下,乐于培养别人的声望,但是他称赞别人时,往往超过那人的实际才能,多有溢美之辞。
他自己解释说,当今乱世,善人少而恶人多,宣扬好的榜样可以改善世风。
[209年],周瑜帮助刘备攻取荆州,领南郡太守,庞统在周瑜手下作功曹。
次年,周瑜去世,庞统送葬到吴地,深受吴人的器重。
但之后,庞统返回荆州刘备处,成为一名从事。
不久,刘备让庞统试任耒阳县令。
庞统在任不理县务,治绩不佳,被免官。
吴将鲁肃写信给刘备,推荐庞统,称其非百里之才;诸葛亮也向刘备推荐庞统。
于是,刘备召见庞统,与之畅谈后,对他大为器重,任命他为治中从事,并和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对他的亲信仅次于诸葛亮。
[211年],刘璋邀请刘备入益州共拒张鲁,使者法正私下向刘备献秘计,请刘备借机谋取益州。
刘备犹豫不决,庞统进言劝说刘备不要舍弃良机。
刘备赞同庞统的观点,于是留诸葛亮、关羽等人镇守荆州,而自己则带领庞统等人进入益州。
同年,刘璋和刘备在涪城相会,庞统献策借机擒住刘璋,刘备疑心立足未稳,拒绝了这个建议。
之后,刘璋还于成都,而刘备驻扎在葭萌关。
[212年],刘备在葭萌关屯驻已经一年。
庞统就战略问题,向刘备献上三条密计:上计是径袭成都;中计是借口回荆州,送行时计擒杨怀、高沛;下计是回荆州后再慢慢计划取蜀;并总结说不能再这样耗下去,否则凶多吉少。
刘备采纳庞统的中计,诱斩杨怀、高沛后,进军成都。
[214年],在围攻雒城的战斗中,庞统中流矢而死,当时只有36岁。
刘备极为痛惜,一提到他就忍不住流泪。
刘备追赐庞统为关内侯,谥曰靖侯,并任命他的父亲为议郎,后升任谏议大夫。
庞统的儿子庞宏,字巨师,因轻傲尚书令陈袛为其所排抑,只作到涪陵太守。
庞统的弟弟庞林,以荆州治中从事的身份参加了彝陵之战,兵败后随黄权入魏,封列侯,官至钜鹿太守。
庞统号“凤雏”,是与诸葛亮齐名的谋士,在赤壁之战时避乱于江东,被鲁肃推荐给周瑜,入曹营献“连环计”,致使周瑜火攻成功。
周瑜去世后,诸葛亮借吊孝之际拉拢庞统,同时鲁肃也将庞统推荐给孙权,但因庞统容貌丑陋,态度傲慢而不予重用。
于是庞统往荆州投靠刘备,初为县令,不理政事,刘备派张飞前去责罚才发现庞统的才华,遂拜庞统为副军师中郎将,与诸葛亮共赞方略,教练军士。
后庞统随刘备取蜀,设计斩杀杨怀、高沛,得涪水关,但在攻雒城之际疑诸葛亮欲争功,不听其书信劝阻,冒进至落凤坡,中张任埋伏,被乱箭射死。
陈寿评曰:庞统雅好人流,经学思谋,于时荆、楚谓之高俊。
儗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 摘自:中华三国
[编辑本段]相关事件
庞统(179—214年),字士元,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三国时刘备部下著名的谋士、将领。
早年便以“凤雏”之名与诸葛亮齐名于荆州。
曾与东吴陆绩、顾劭等臧否人物,自谓曰“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长。
”(《庞统传》)。
刘备领荆州牧,庞统来投,但未得重用,不过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
其后经诸葛亮、鲁肃极力推荐,刘备方才再度召见庞统,与之谈论军国大事,大为器重,于是拜庞统为治中从事,不久又与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
诸葛亮和鲁肃举贤荐能的宽广胸襟固然令人钦佩,但庞统本身具有的非凡才华,恐怕才是其最终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
更重要的是,庞统正是实现隆中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他的加盟,为刘备集团提供了进一步飞跃的契机。
按照“隆中对”的规划,取得荆州、站稳脚跟是第一步,其次是西取巴蜀,跨有荆益,然后兵分两路,消灭曹操,最终统一天下。
刘备联合东吴,在赤壁之战中打败南下的曹操,又趁机取得荆南四郡,进驻南郡,可以说已经实现了“隆中对”的初步目标。
庞统的职位变化,也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因为军师中郎将不是一般的军师,后者止绝军谋,而前者既参谋决策,又统御兵权。
刘备设两个军师中郎将,意味着要将兵力分成两部分,去执行两个大任务了。
不久之后,经过精心策划,再加上益州内部张松、法正、孟达等人的策应,入川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诸葛亮、庞统各司其职,前者负责留守荆州、巩固后方,后者负责辅佐刘备,进占益州。
两人之所以作出如此分工,也是有着重大意义的。
在当时的情况下,进占益州和巩固荆州是同等重要的大事,不进占益州,则不能实现一统天下、兴复汉室的大业;不巩固荆州,则进占益州的行动缺乏可靠的后方保证。
要同时完成这两件大事,必须要有诸葛亮一流的人才协助刘备才行。
综观刘备早期的谋臣团,“麋竺、孙乾、简雍、伊籍,皆雍容风议,见礼于世”(《三国志·蜀书》卷8陈寿评曰),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实非其所长。
毫无疑问,无论是进占益州,还是巩固荆州,诸葛亮都是最适合的人选,但他分身乏术,只能顾一头;而庞统不但学识渊博,善于鉴别人物,而且有“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的本事,正适合协助刘备进占益州。
在入川过程中,庞统不但协助刘备作出了几次意义重大的正确决策,而且以其独有的聪明才智,使刘备摆脱了信义宽仁等观念的束缚,为日后平定西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不幸的是,庞统在围攻雒城时中箭身亡,年仅三十六岁。
吴国将领周瑜帮助刘备攻取荆州,兼任南郡太守,庞统仍为功曹。
周瑜去世,庞统送葬到吴地。
吴人多闻其名,因此,当他要西返荆州时,众多知名人士齐会昌门,为他送行,陆绩、顾劭、全琮都参加了聚会。
庞统又开始品评人物,他说:“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之力,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
”接着,他又对全琮说:“卿好施慕名,有似汝南樊子昭。
虽智力不多,亦一时之佳也。
”陆绩、顾劭对庞统说:“使天下太平,当与卿共料四海之士”(《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于是,庞统跟他们深相结交而归。
事后,有人曾问庞统:“照您看,陆绩比顾劭好吗?”庞统说:“驽马虽然精良,但乘坐的只是一人罢了。
驽牛一天走三十里,所负载的哪里只是一个人的重量呢?”据说,顾劭去见庞统,住在庞统那里,两人谈论起来。
顾劭问:“您有善于知人之名,你说说,我和您相比,谁好一些?”庞统说:“讲到陶冶世俗,甄综人物,我比不上您,但是,如果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我可就比您强一点了。
”顾劭认为庞统的话有道理,和他亲近起来。
刘备占据荆州,任荆州牧,庞统以从事的身份试署耒阳县令。
在任不理县务,治绩不佳,被免官。
吴将鲁肃写信给刘备,推荐庞统,信中说:“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诸葛亮也对刘备说起过庞统。
于是,刘备召见庞统。
两人纵论上下古今,刘备对他大为器重,任命他为治中从事。
此后,刘备倚重庞统的程度仅次于诸葛亮。
庞统和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
一次,刘备与庞统闲谈,问他:“你曾经担任周瑜的功曹。
听说那次我到吴国,周瑜曾上秘信给孙权,让孙权扣留我,不知是否真有此事?在谁的手下,当然就该忠于谁,你不必隐瞒。
”庞统回答:“确有此事。
”刘备慨然叹息:“当时我正在危急之中,有求于孙权,所以不能不去见他。
去了,竟差一点落到周瑜手中!”刘备还说:“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
孔明那时也劝我不要去,而且一再坚持,想来也是怕孙权扣留我。
我当时却认为孙权所要提防的是北面的曹操,应该希望有我做他的援手,所以才坚持去见他,一点也没有疑虑。
现在想来,这确实是一步险棋,并非万全之计。
” 建安十六年(211),法正奉益州牧刘璋之命到荆州,迎接刘备入益州共拒张鲁。
法正私下向刘备献秘计,请刘备借机谋取益州。
刘备犹豫再三,不能决断。
庞统进言,他说:“荆州荒芜残败,人物流失殆尽。
且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有大的发展。
益州户口百万,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如果真能夺取此地,以为根基,当可成就大业。
”刘备仍然担心:“如今与我水火不同的是曹操,曹操峻急,我便宽厚,曹操暴虐,我便仁慈,曹操狡诈,我便忠诚。
凡事与他相反,就有可能得民心、有成就。
如今为得益州,失信于天下,能行吗?”庞统说:“如今正当乱离之际,凡事不能墨守成规,要随枷权变才好。
况且吞并弱小,攻击暗昧,逆取顺守,报之以义,正是古人所重视的。
只要事定之后,封还他一块土地,还有谁能说您有负信义呢?不趁现在攻取益州,到时就会被别人占了先机。
”刘备认为庞统说得有理,决定留诸葛亮、关羽等镇守荆州,而自己则带领庞统,率领数万兵士进入益州。
益州牧刘璋和刘备在涪城相会,庞统献策:“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
”刘备说:“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刘璋隆重地招待刘备及其部下,增拨给刘备不少人马粮草和军用物资,连战略要隘白水关也交给他督理,命他率兵去进击张鲁。
刘璋交代完毕,就回了成都,刘备则率部到了葭萌关。
此时的刘备实力大增,已有部众三万多人,车马整顿,兵甲鲜明,粮秣充足,士气振作。
但他并末立即去进攻张鲁,而是停在葭萌,厚树恩德,以收民心。
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刘备在葭萌关屯驻已经一年。
庞统就战略问题,向刘备献上三条密计:“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
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
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
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
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刘备认为中计有道理,依计而行。
斩杨怀高沛,挥兵直指成都,一路势如破竹,所经过的地方都顺利攻克,很快便打到了涪城。
在涪城,刘备大会将士,置酒作乐,志得意满。
他乘着酒兴对庞统说:“今日之会,可谓乐矣。
”庞统却说:“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
”时刘备已醉,怒道:“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于是庞统起身而退。
刘备马上后悔了,请他回来。
庞统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坐下,不看刘备,也不道歉,饮食自若。
刘备说:“向者之论,阿谁为失?”庞统说:“君臣俱失”(《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刘备大笑,酒宴上又恢复了欢乐的气氛。
裴松之评价刘备和庞统的这次争论说:“谋袭刘璋,计虽出于统,然违义成功,本由诡道,心既内疚,则欢情自戢,故闻备称乐之言,不觉率尔而对也。
备酣宴失时,事同乐祸,自比武王,曾无愧色,此备有非而统无失。
其言‘君臣皆失’,盖分谤之言耳。
” 不久,刘备包围雒城(现今的德阳广汉一带)。
庞统率众攻城,被飞箭射中,死去。
时年三十六岁。
刘备极为痛惜,一说到庞统就流泪。
为表彰他的功勋,任命他的父亲为议郎,后升任谏议大夫。
刘备追赐庞统为关内侯,定其谥号为靖侯。
庞统死后,葬于落凤坡,墓地只有简单的维护,据说这是刘备为其亲选的墓地,可府北看南,是一块风水宝地,现有墓碑一块。
在庞统墓约2公里处,有刘备为其建的祠墓,三进四合布局,石木结构(石墙、石柱、石漫、石柱廊、石窗),古朴敦厚、肃穆庄重。
依次排列着山门、“龙凤”二师殿、“栖凤”殿、庞统陵墓。
祠内存有庞统及诸葛亮雕塑像,历代匾联、碑刻、字画等大量珍贵文物史料。
宋代文人陆游路过庞统祠墓时,曾作诗一首: 鹿头山 过庞士元墓 士元死千载, 凄恻过遗祠 。
海内常难合, 天心岂易知。
英雄千古恨, 父老岁时思。
苍藓无情极, 秋来满断碑。
点评:庞统善能知人,议论英发,多出奇计,言必有中,实为一代英才。
可惜英年早逝,未成大功,令人叹惋。
歇后语 庞统当知县——大材小用 庞统祠墓位于老陕路旁,距德阳仅15公里左右,古代由秦入蜀都最后一道关隘,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缀连在三国遗踪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南临益州开千里沃野,北望秦岭锁八百连云,东观潼川层峦起伏,西眺岷山银甲皑皑”。
祠墓为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庞统中流矢卒后,蜀汉昭烈帝刘备所建。
三进四合布局,石木结构(石墙、石柱、石漫、石柱廊、石窗),古朴敦厚、肃穆庄重。
依次排列着山门、“龙凤”二师殿、“栖凤”殿、庞统陵墓。
祠内存有庞统及诸葛亮雕塑像,历代匾联、碑刻、字画等大量珍贵文物史料。
祠墓周围古柏参天、郁郁葱葱、自成方阵,如一块镶嵌在古蜀道上的巨大翡翠。
祠墓旁有车辙深邃、长满苔藓的古驿道,有诸葛亮长子诸葛瞻与魏军邓艾浴血奋战尽忠的将台,奇石沟壑、溶洞山泉,堪称蜀汉遗迹之一绝。
是怀三国之古,揽现代之胜的好去处。
庞统祠中的庞统墓只是后人为纪念庞统而建,其真墓应在不远处的落凤坡旁。
[编辑本段]历史年表
庞统年轻时,为人朴钝,没有人赏识。
只有他的叔父庞德公十分看重他,认为他不同寻常。
当时,颍川人司马徽素有识人之名,庞统前往拜访。
交谈后,司马徽对庞统十分欣赏,称他是南州首屈一指的人才。
从此,庞统的名声渐渐显赫。
庞德公将他与诸葛亮、司马徽并提,说孔明是卧龙,庞统是凤雏,司马徽是水镜。
后来,庞统在本郡作了一名功曹。
庞统有知人之明,他喜欢评判人品高下,乐于培养别人的声望,但是他称赞别人时,往往超过那人的实际才能,多有溢美之辞。
他自己解释说,当今乱世,善人少而恶人多,宣扬好的榜样可以改善世风。
[209年],周瑜帮助刘备攻取荆州,领南郡太守,庞统在周瑜手下作功曹。
次年,周瑜去世,庞统送葬到吴地,深受吴人的器重。
但之后,庞统返回荆州刘备处,成为一名从事。
不久,刘备让庞统试任耒阳县令。
庞统在任不理县务,治绩不佳,被免官。
吴将鲁肃写信给刘备,推荐庞统,称其非百里之才;诸葛亮也向刘备推荐庞统。
于是,刘备召见庞统,与之畅谈后,对他大为器重,任命他为治中从事,并和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对他的亲信仅次于诸葛亮。
[211年],刘璋邀请刘备入益州共拒张鲁,使者法正私下向刘备献秘计,请刘备借机谋取益州。
刘备犹豫不决,庞统进言劝说刘备不要舍弃良机。
刘备赞同庞统的观点,于是留诸葛亮、关羽等人镇守荆州,而自己则带领庞统等人进入益州。
同年,刘璋和刘备在涪城相会,庞统献策借机擒住刘璋,刘备疑心立足未稳,拒绝了这个建议。
之后,刘璋还于成都,而刘备驻扎在葭萌关。
[212年],刘备在葭萌关屯驻已经一年。
庞统就战略问题,向刘备献上三条密计:上计是径袭成都;中计是借口回荆州,送行时计擒杨怀、高沛;下计是回荆州后再慢慢计划取蜀;并总结说不能再这样耗下去,否则凶多吉少。
刘备采纳庞统的中计,诱斩杨怀、高沛后,进军成都。
[214年],在围攻雒城的战斗中,庞统中流矢而死,当时只有36岁。
刘备极为痛惜,一提到他就忍不住流泪。
刘备追赐庞统为关内侯,谥曰靖侯,并任命他的父亲为议郎,后升任谏议大夫。
庞统的儿子庞宏,字巨师,因轻傲尚书令陈袛为其所排抑,只作到涪陵太守。
庞统的弟弟庞林,以荆州治中从事的身份参加了彝陵之战,兵败后随黄权入魏,封列侯,官至钜鹿太守。
庞统性格特点
一楼的回答让我看了两行就看不下去了。
搂主要求归纳,可一楼啰里啰唆地说了一大堆。
还有我发现一楼是转载别人的东西,自己不懂不说最好了。
我坚持原创。
我来谈谈我的认识:分析庞统,我想首先是说他的才智,他与诸葛亮齐名,通过看诸葛亮就能看出他的才智水平。
但是说到性格,他又与诸葛大相径庭。
我不能全面地概括庞统,但是我读三国演义还是有一些体会的,愿意与搂主分享:
首先庞统敢于冒险,与诸葛亮的谨慎成为鲜明对比。
从西川之战就可以看出,庞统为刘备献的都是险计,即有风险的计策。
如刘璋下令要杨怀、高沛二人监住刘备时,庞统献“上中下”三计,他把“选精兵偷袭成都”称为上计,而把逃跑称为下计,这与“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的所提倡的理念恰恰相反,可见庞统善走“险棋”。
多不累述,搂主可以自己查找原文。
其次庞统有些自负、倔强,但是又相当自信、沉着。
搂主可以看看张飞质问庞统一回:庞统由鲁肃和诸葛亮介绍投奔刘备,见了刘备却不肯拿出介绍信,刘备因庞统相貌丑陋小看了他,打发他到耒阳县去当县令。
庞统担任后“不理政事,终日饮酒为乐,一应钱粮词讼,并不理会”。
刘备得知此事大怒:“竖儒焉敢乱吾法度!”便派张飞孙干前去质问。
张飞等到了地方却听说庞统宿醉未醒,张飞是什么人,气得要马上把庞统捉拿归案。
等到庞统醒来,面对张飞的质问丝毫不以为然,还说:“量百里小县,些小公事,何难决断?将军少坐,待我发落。
”结果不到半日,便将百余日之事,全部处理完毕。
张飞目瞪口呆,佩服得五体投地。
庞统不屑旁人推荐,非要自己证明给刘备看自己的实力,可见他是一个倔脾气。
刘备派人前来质问,我想他也是早就料到的。
不过他能那么自信,也不得不令人佩服。
还有一点,我觉得许多人都没有注意到,但是我认为非常重要。
我先把三国演义的原文摘抄一些:第一二十三回“庞统献策取西川”写到这么一段话:刘备大军刀不血刃得了涪城。
刘备次日设宴于涪城公厅。
玄德带酒,顾庞统曰:“今日之会,可为乐乎?”庞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乐,非仁者之兵也。
”玄德大怒曰:“吾闻昔日武王伐纣,前歌后舞,此亦非仁者之欤?吾视汝言,不合道理,可速退!”庞统闻之,全无惧色,大笑而起。
左右亦扶玄德入堂。
睡至四更酒醒,左右以逐庞统之言告于玄德。
玄德懊悔无及,急穿衣升堂,请庞统曰:“昨因酒醉,有触于公,幸勿挂怀。
”庞统谈笑自若。
玄德曰:“昨日之言,惟吾有失!”庞统曰:“君臣皆失,何独主公乎?”玄德大笑,共乐如初。
搂主请看这段话,刘备当初假惺惺地说什么他和刘璋是兄弟不忍相害,但是这段话中所写刘备刚刚拿下刘璋的涪城,第二天就大摆宴席庆功,你说刘备是什么人?你再看庞统什么态度,明明是他一直劝刘备杀刘璋打西川,攻打涪城也是庞统给刘备出的计策,但是酒席之间却顶撞刘备说他“伐人之国而以为乐,非仁者之兵也。
”
刘备的作假是掩饰自己的野心,但是庞统酒席间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呢?我想应该是真话,他没有必要说这样的假话来故意得罪刘备。
那既然庞统不赞成刘备行“非仁者之兵”,先前为什么要帮刘备出谋划策打刘璋呢?这不是很奇怪吗?我说一点也不奇怪,我想由此看出庞统是这样的人:他是一个有着传统忠义情节的儒士,他受正统儒家文化的熏陶,不能接受背信弃义兄弟相残的事情,但是他又不得不为自己能够在刘备政治集团里谋得一席之地,而背叛了自己的信仰,帮助刘备行“非仁者之兵”。
他却只能在酒醉之时骂上几句。
由此可见庞统对待“信仰和现实”所产生的矛盾心理。
还有这段话最后说:“玄德大笑,共乐如初”。
是否真的“共乐如初”了?我看未必,刘备和庞统只是互相利用,谁也离不开谁罢了。
庞统的性格我就总结了这么几点,希望有高手能继续补充。
毕竟在不同的读者心里庞统有着不同的形象。
但愿我的回答能给楼主带来一些启发。
介绍一下庞统
庞统(179-214年8月29日),字士元,荆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官拜军师中郎将。
才智与诸葛亮齐名,道号“凤雏”。
在进围雒县时,统率众攻城,不幸被流矢击中去世,时年三十六岁。
追赐统为关内侯,谥曰靖侯。
庞统死后,葬于落凤庞统墓坡。
现于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县城西的鹿头山白马关处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庞统祠墓。
中文名: |
庞统 |
别名: |
士元,凤雏 |
民族: |
汉族 |
出生地: |
荆州襄阳(今湖北襄樊) | |
出生日期: |
公元179年 |
逝世日期: |
公元214年8月29日 |
职业: |
军师中郎将 |
谥号: |
靖侯 | |
目录
- 详细介绍
- 家族资料
- 相关人物
- 曾效力过的势力
- 非凡才华
- 加盟刘备
- 出使吴国
- 受到重用
- 献计征蜀
- 不幸陨落
- 史籍记载
- 后人题诗纪念
- 简明历史传记
- 简明演义传记
- 历史年表
- 古人评价
- 历史典故
- 庞统祠墓
- 岷县湫神崇拜第二位汉代忠良庞统
- 电视剧《少年包青天Ⅲ之天芒传奇》中的人物
- 三国杀中的庞统
- 贴吧相册
- 详细介绍
- 家族资料
- 相关人物
- 曾效力过的势力
- 非凡才华
- 加盟刘备
- 出使吴国
- 受到重用
- 献计征蜀
- 不幸陨落
- 史籍记载
- 后人题诗纪念
- 简明历史传记
- 简明演义传记
- 历史年表
- 古人评价
- 历史典故
-
- 庞统祠墓
- 岷县湫神崇拜第二位汉代忠良庞统
- 电视剧《少年包青天Ⅲ之天芒传奇》中的人物
- 三国杀中的庞统
- 贴吧相册
展开
三国历史庞统?
1. 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号凤雏,汉时荆州襄阳(治今湖北襄阳)人。
东汉末年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
与刘备一同入川,于刘备与刘璋决裂之际,献上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用其中计。
进围雒县时,庞统率众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仅三十六岁,追赐统为关内侯,谥曰靖侯。
后来庞统所葬之处遂名为落凤坡。
2. 刘备之军师中郎将。
统号凤雏,与诸葛亮齐名。
赤壁之战,统避乱江东,为鲁肃荐于周瑜,入曹营献连环计,助瑜火攻大败。
瑜卒,亮往吊孝,因得见统。
时肃亦荐统,因统貌陋,慢孙权,不用。
统遂往荆州投先主,先主亦因貌轻之,任为耒阳令。
统到任,不理政事,先主怒遣张飞往责,飞识统才,遂拜统为副军师中郎将,与亮共赞方略,教练军士。
后统随先主取蜀,设计斩杀杨怀、高沛,得涪水关。
攻雒城,因疑亮欲争功,不从亮书劝阻,进至落凤坡,中张任埋伏,为乱箭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