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这首诗是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写得,每年的端午节,我们以什么的形式来纪念他?????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的习俗。
屈原(约前340~前278)汉族,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人,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他的作品共有25篇,篇目为:九歌、招魂、天问、离骚、九章、卜居、渔父。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据闻一多《端午考》考证,在屈原投江之前,吴越一带已有端午节存在,但从屈原2200多年前逝世一直到今天,中国社会主流所公认的一直是端午节祭祀屈原。
伍子胥和屈原历史时代先后
苏州科技大学历史系教授戈春源说,加上伍子胥,中国的端午一共曾纪念5个人,只是因为千年来,屈原名气太大,人们渐渐把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苏州应是端午节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赋予端午节纪念意义的人物首推伍子胥,而不是屈原,两者要相差二百年左右”,戈春源说。
戈教授认为,龙舟竞渡起源于纪念伍子胥,他的主要依据是,东汉邯郸淳在《曹娥碑》上说,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浙江上虞人民要迎涛而上,迎接“伍君”,而所谓的“伍君”便是伍子胥。
但在大多数国人看来,端午节仍应当姓“屈”而不姓“伍”。
端午节是因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发展起来的。
提起端午,很多人自然而然地想起屈原。
一个流传甚广的传说是,诗人屈原忠贞爱国,为满朝奸邪所不容,楚怀王不辨忠佞,将屈原贬至南方荒蛮之地。
报国无望之下,屈原抱石投入汩罗江。
屈原死后,人民自发地纪念这位爱国诗人。
为使诗人免于鱼虾的啃啮,人民在端午那天向汩罗江大量抛撒糥米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也由此而来。
湖南汨罗屈原纪念馆馆长徐蔚明表示,端午最早起源说有六种,但这并非关键。
端午节上古时代就已存在,原本为民间水乡祭龙祭神的习俗,自爱国诗人屈原抱石投江后,人们开始自发地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正是因为纪念屈原,端午节才成为整个华夏民族的节日,这是历史的选择,无需争议。
不能因为某些地方的利益之争,去改变这个传统的“文化共识”。
有人指出,屈原是中国第一个世界文化名人,独创“骚体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其品行高洁,遗世独立,坚贞不渝的爱国情怀为后世敬仰;而综观伍子胥的一生,除了帮助吴王建立了苏州城之外,其人生使命可归结为两个字:复仇——为自己的家族向楚国复仇。
撇开端午节纪念谁背后的利益盘算,单从“文化共享”这点说,端午姓“伍”姓“屈”并不重要,关键是看通过端午节要张扬的是什么精神。
那自然是屈原的爱国爱民精神。
应该说,端午祭屈原,在中国有着更为广泛和根深蒂固的群众基础,有着深厚的情感内涵和文化底蕴。
请问历史上的屈原算是爱国诗人吗?
屈原的时代,还是属于奴隶制社会,根本就没有“爱国”的概念。
而所谓国家利益,仅仅是局限于君主的利益,与百姓并无关系。
就屈原的一生来看,仅仅是一个忠实维护统治者利益的弄臣。
所谓爱国者,必是为广大的国民做了贡献的。
那么屈原呢?为人民做了什么?难道仅仅因为他不满楚国的统治者,得不到重用,跳进了汨罗江!
屈原所作之事,无不是为君主的统治着想,和爱国风马牛不相及的。
之所以有人称其为爱国者,也许仅仅是出于惯性思维,是维护儒家封建制,而反对国家统一的。
屈原的“爱国”,实际上是后人赋予的。
约定俗成,积非成是,实在经不起推敲。
自春秋中叶以来,楚国一直是当时中国社会的强国。
从楚庄王问鼎中原时起,楚国统治者也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
但当历史的车轮驶入战国时代,楚国君主却墨守成规,缺乏改革的锐志,被后起的倡导地主阶级政治改革的国家抛在了后面。
楚国国势渐趋衰落,在与西方强秦的连年战争中,损兵折将,丧城失地。
而以怀王为首的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却偏安一隅,仍过着醉生梦生死的生活,置国家、民族的安危于不顾,更不要说统一中国了。
楚国早已没有了统一中国的雄心,条件。
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自己的封地,割据一方。
这是一种落后的分裂格局,儒家的政治信念,是统一论的死敌。
社会的动荡,人们苦不堪言,迫切要求统一,安定。
而封建分割,正是苦难的根源。
屈原维护这样的政治体制,实在是一种倒退,乃至反动。
人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往往是以儒家学说为依据的,封建制,正统论,都可以作为标准的,唯独很少有人从国家的统一着眼的。
对屈原是这样,对别的许多人也这样。
刘备和诸葛亮,中心理论就是“三分天下”,分裂。
却被人尊崇,赞扬。
这是历史的扭曲!该赞扬的一心要统一中国的曹操,反倒做了多年的反派,成了个白脸的奸臣。
这样的历史观,既不唯物,也不科学,是人为的捏造。
无论什么时候,国家的统一都是第一位的,任何割据,分裂,都为人类所不齿。
屈原也就是个牢骚满腹的诗人,至于爱国嘛,还是靠后些吧。
若一定要说他是爱国的,那台湾的陈水扁恐怕就成了爱国英雄了。
因此,屈原从广义的爱国意义上可以被看做是爱国诗人,但是从现实层面上来说屈原的思想不属于爱国思想!
以上是我浅薄的见解,希望对你有帮助
爱国诗人屈原的诗是什么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的作品共有25篇,篇目为:九歌、招魂、天问、离骚、九章、卜居、渔父。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最早的长篇抒情诗。
诗中诗人用了许多比喻,无情地揭露了统治集团的丑恶,抨击了他们的奸邪、纵欲、贪婪、淫荡和强暴。
同时,他也塑造了坚持正义、追求真理、不避艰难、不怕迫害、热爱乡土和人民的人物形象。
《离骚》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浪漫主义抒情诗,诗中无论是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还是一些事物特征的描绘,诗人都大量采用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神话传说的充分运用,展开了多彩的幻想的翅膀,更加强了《离骚》的浪漫主义气韵。
比、兴手法的运用,在《离骚》中是非常多见的,如他以香草比喻诗人品质的高洁,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以驾车马比喻治理国家等。
《离骚》的形式来源于楚国人民的口头创作,诗人又将之加以改造,构成长篇,使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
它的语言精炼,吸收了楚国的不少方言,造句颇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