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优秀心得目录党委宣传部葛畅3经贸学院郝爱民13计算机学院贺庆来17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姜运仓23继续教育学院李玉梅30发展规划处刘国华34信息科学学院刘永50管理工程学院申晓晶56工商管理学院史淑桃61会计学院吴琳芳70教务处颜敏75教务处杨定泉99机关党委岳县伟105党政办公室赵耀110艺术设计学院周琰118转变观念把握规律科学应对学校舆情事件——2017浙江大学—郑州航院暑期专题研修班学习体会党委宣传部葛畅为了深入理解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提高学校干部的综合素养和专业化管理水平,以期在学校"十三五"发展目标的开局起步和建设高水平特色骨干大学的关键阶段,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学校组织部制定了暑期专题学习计划安排.
我也有幸参与其中,赴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参加"浙江大学—郑州航院公共管理专题研修班".
在公共管理教学班,先后聆听了浙江大学教学管理一线著名专家学者的"学生工作的方法与艺术"、"新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和媒体沟通"、"浅谈高校软实力建设"、"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形势任务分析"、"学校发展与管理干部的责任"、"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党风廉政建设专题辅导报告"、"国学与管理创新"以及"高层次人才开发与管理".
同时,结合着理论学习,还参观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浙江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和绍兴鲁迅故里,实地考察了绍兴文理学院,倍受启发.
通过为期一周的听课学习和实地参观考察,不仅使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而且学到了高校工作的管理经验,受到了启示,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相信对今后的工作将会大有裨益.
研修班开设的《新媒体时代的危机公关与舆情管理》课程,内容丰富、针对性强.
从与媒体的关系到危机控制,从舆论的特殊规律到危机传播管理思维准则,从舆情事件中的角色定位到领导者的应对思维,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一步步循序渐进的讲述,启发了我的思维,使我不断地思考、提高.
尤其是通过如何提高危机处理的案例讲解,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全民移动互联网时代,自媒体快速和广泛发展的大环境下,什么是风险管理、什么是资源整合,如何制定危机应对预案,启动危机处理预案.
特别是,引发舆情的突发事件与危机有着天然、本质的联系,二者都是具有负面影响的事件,均强调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结果的危害性,只是危害的程度不同,一般说来,危机比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程度更大,它通常是由突发事件演变而来.
因此,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都是同一性质的管理,二者在管理原理、方法上有着相近或相通之处,可以彼此借鉴.
所以,结合我在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的舆情工作,对于如何应对学校舆情突发事件的问题,有了自己粗浅的认识和思考.
一、提高舆情处理能力,就要做到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日常工作中,我们在处理舆情事件中,总会遇到一些问题.
而对待问题有两种选择.
一种是逃避舆情事件,对媒体保持沉默,结果是被外界舆论牵着鼻子走,问题依然存在,舆情处理不当,组织和个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压力山大;一种是不怕问题,想方设法面对媒体,做好危机公关,结果是危机被有效控制或者制止舆情继续发酵,圆满完成舆情事件应急处理任务.
反思对待问题的两种选择和两个结果,首先就是一个思想观念认识的问题.
我们常说,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在舆情事件中,我们需要这样的思维与认识:事实是无法改变的,但是我们可以改变的是人们对于事实的看法;如果话语权是财富的象征,那么舆论管理本身就是生产力,就是金手指;在当下注意力经济时代,被媒体和社会关注,其实可以看作一种可以纳入管理的资源等等.
一旦转变了观念,主动适应和把握自媒体时代的特点,更好地发挥学校处理舆情的公共关系职能,就能使高校管理层及相关人员与媒体及社会公众的交流与沟通更加有效,在塑造良好学校校内、校外形象的同时,为学校的改革发展、政策执行等营造更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综观我们学校近年来屡次发生的舆情事件,实践证明,如果树立了新的舆情事件处理观念,正确施行了有效的舆情处理手段,就可以由被动转为主动,降低舆情事件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也在一定层面上降低了学校管理层因此可能受到的冲击.
由此,我们要认识到,在舆情事件的处理方面,需要不断加强学习、更新观念,不断分析、认识提高自己,改变不面对、不作为的固定思维模式,自动、自发地做好舆情事件处理工作.
二、提高舆情处理能力就要做到知己知彼,深刻了解舆论的特殊规律,掌握舆情事件过程中与媒体关系的法则.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我们常说,掌握了规律,才能把握精髓,从心所欲不逾规.
学校的舆情事件,其实就是这样一个事件:学校和公众两个对象之间在舆论场中的博弈.
而媒体(包括自媒体)作为中介直接代表了公众,所以了解舆论的特殊规律、把好媒体的脉,在舆情处理中至关重要.
首先,准确预判.
先期对事件是否会成为舆情事件必须及时做出基本判断.
在应急处理舆情事件成本太高的形势下,先期对舆情事件苗头的发现和预判尤为重要,可以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做出预判,进而第一时间上报,在舆情事件中抢得先机、占据主动.
怎样来判断一个事件有可能成为舆论热点,引发舆论事件呢这就应当高度关注公众对事件的关注度,很明显的一种标志就是网络对事件的主帖回复率.
目前,业内是以回复率是否达到或是超过8%的警戒线作为标准,而且是在事情发生后的2-4天之内.
如果浏览回复率超过8%,那么基本上可以肯定,这一事件有成为"热点"引发"舆论危机事件"的可能,应当密切监测.
一旦发现回复或主帖仍有增加的趋势,那就应当做好积极应对的准备.
这被誉为非常具有实用意义的舆情应对"经验警戒线".
其次,遵守舆论规律.
事件一旦被纳入舆论场中成为舆情事件,舆论的特殊规律必须遵守.
这些特殊规律包括:(一)黄金时间准则.
应对舆情事件的根本原则是快速反应.
从现实中发生的很多群体性事件来看,很多"小事"最后演变成"大事",固然有着方方面面的原因,但信息发布不及时、权威舆论失语是一个摆脱不了的重要原因.
因此,必须坚持"黄金时间"原则.
在社交网络工具被广泛应用的今天,舆情事件的发生周期相对传统媒体时期,已经被极大缩短.
相对于早先提出的"黄金24小时"的说法,目前国家权威舆情监测室提出了危机事件中的"黄金4小时"概念,即在基本判断为舆情事件后,尽量在事发后4小时内发布准确信息,最迟不超过24小时.
以快速反应牢牢掌握舆论主动权,充分整合资源,及时、准确、客观,同时又滚动式地传播事件的最新信息,适时、适量、适度地正确引导舆论,不给谣言和小道消息留有空间,不给不负责任的炒作留有空间,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控制危机;(二)"说比做还要重要"的准则.
"说比不说好,早说比迟说好,自己说比别人说好,主动说比被动说好",这是应对舆情事件的不二法则.
舆论一定需要给出说法,放在我们的实际工作环境中,通俗说就是校方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发出声音.
与其让他人说不如自己说,即使什么也说明不了,至少可以通报事实,表明态度,为下一次接受采访、让别人愿听校方的声音打下基础.
这就是说,校方提供的说辞甚至比事实本身更为重要;而说辞的内容中,多多表明态度、描述事实;至于媒体所要的事件原因,在没有完全弄清之前、准确把握的情况下,审慎对待,做到"既不失语,也不妄语";(三)保护弱者准则.
舆论必然是同情弱者,不论是道德、法律,还是舆情,都是同情弱者的,无论事实如何.
所以,校方要学会示弱,尽量在媒体面前淡化自身的强势行为与强势语言,即使校方在事件中合理合法,甚至有足够的说辞证明自己的无辜.
只有懂得示弱的校方,才可以在舆情事件发生时,迅速转变媒体的态度,进而使舆论在轨道中转向.
因为舆论是善变的,来自舆论场的层出不穷的信息,不断的冲击舆论的走向,或淡化、或加强、或转化舆论态势.
具体到实际操作层面中,面对媒体、面对记者,必须是不争不吵,保持克制;不强势、不辩解,给予媒体记者充分的尊重;面对镜头永远低调、永远感谢,态度诚恳、以情动人;描述事实,说明真相,表达承担责任的勇气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建立舆情事件干预快速反应机制.
舆情事件的处理是一种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建立"舆情事件干预快速反应机制",充分调用校内资源应对舆情事件.
目前,在快速反应机制没有建立的情况下,舆情预警出现之后,会出现相关部门互相推卸责任的情况,学校内部常常只有个别部门具备很高敏感性,导致决策活动明显偏后,从而为此类舆情发展为舆情事件提供必备的时间条件.
为此,建立纵向设置的"舆情事件干预快速反应机制",对舆情预警事件尤为必要.
党委宣传部、学生处、团委、各二级学院应对舆情进行实时监控,并对监控到的信息进行分析研判;心理辅导的任务是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并适当对其进行心理干预;保卫处、教务处、后勤等其他职能部门负责了解学生在校园安全、教学质量、生活服务等方面的舆情;各二级学院应设立舆情信息员,实时进行舆情监控,及时反馈舆情信息,建立起"学校统一指挥、师生全员参与、实时监控管理、处置快速得力"的舆情干预快速反应机制,各部门各司其职,确保舆情事件干预渠道的畅通,以便能够及时对舆情事件进行处理.
第四,舆情事件中的危机管理.
面对可能发生的舆情事件,必须有制度、有措施,做到舆情事件的危机管理过程中,分工明确、领导专业、教职员工懂规矩.
究其原因,就是一个危机事件中的内部管理问题,一个危机传播管理的行为模式问题,一个高校内部教职员工和管理层的传媒素养问题.
为此,要通过建立舆情事件应对综合预案,重新分工,分级管理.
针对普通教职员工,发放操作性较强的《舆情处理应对手册》,提升其应对媒体的经验.
由于舆情事件发生后,媒体直接选择的信息源多是来自于与事件可能相关的知情人,多为一线的教职员工.
而面对记者采访,经常出现"该说的人不来说,不该说的人都来说;该说的内容不说,不该说的内容乱说"的问题,不但没有起到回应质疑、引导舆论的目的,反而给媒体留下可供炒作的把柄.
而发放到手的《舆情处理应对手册》,内容即包括面对媒体采访对外透露信息时应该具备的态度和回复技巧,也包括关键信息源发布者的适时转移技巧.
让全校教职员工牢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理念,避免产生任何其他的杂音;在舆情事件发生后,视服从为美德,学会用统一口径、同一个声音说话;让教职员工永远传达与学校定位一致的信息,坚守和自己的职业底线一律的、和舆论承受底线之上的准则;无论在任何岗位,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怀着热爱学校、我是郑航人、郑航是我家、时刻维护郑航利益的情感去做,而且要竭尽全力、尽职尽责地做好.
针对学校核心管理层,要通过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提升管理者的传媒素养,有效实现学校内外部资源地整合,应对舆情事件.
舆情事件一旦发生,核心管理层不能关键时刻出现缺位,必须做好充分地心理准备和危机应对准备,从五个层面控制和解决危机:(一)尊重舆论规律,摒弃沉默的态度和拒绝与媒体沟通的行为模式.
舆情事件发生,最重要的是保持信息的畅通传播.
在舆情预警阶段,有时候选择"压制"信息、"冷处理"的方式,不一定是不明智的行为;但是一旦出现媒体介入,预警事件升级为舆情事件后,核心管理层就不能再采用沉默的"冷处理"方式.
因为沉默的举动在你的层面,可能是出于对媒体不实报道的不屑,对舆情事件压力的自我对抗;但是这一行为,同时也造成信息的不透明、不公开,沟通渠道不畅,工作内容神秘化,进而剥夺公众的知情权,媒体记者也会将这种行为等同于对自己采访和获取信息权利的不尊重,造成更广范围内不良信息的传播和扩散.
所以,与其被动地承受压力,不如直面舆情事件,做到不缺位不逃避,认真对待,积极回应.
(二)合理运用权力,做到有效配置校内资源.
做到舆情事件面前的临时授权,统一相关部门负责人对外信息发布口径,由分管部门领导有针对性地、有技巧的回答媒体问题、控制危机;对专业性强的事件,可以请专家学者协助发布信息;从内部管理层面,正确、有效应对危机事件.
(三)充分整合自己掌控的主流媒体力量.
在事关学校声誉的舆情事件发生时,核心管理层直接面对媒体表明态度,为舆情过程的互动性和及时回应带来可能;或者主动组织相关部门负责人,召开媒体通气会,将外界媒体资源充分调动,从而实现内外资源的大整合,在媒体大体量介入之前,自主进行议程设置、及时发布跟踪处理结果,利用合作较好的主流媒体力量,有效解决危机.
(四)借力舆论大V、网络推手.
运用这部分的社会资源,通过网上跟贴,或者在校园媒体或博客上发布信息等手段高效地寻求他证、澄清事实,以正面、积极的信息使舆情发生方向性扭转.
(五)认知和把握舆情事件发展的过程规律.
在积极应对的同时,静观事态发展,如果舆论场出现更大舆情事件,从而使媒体视线发生转移,舆情事件自然消退.
舆情事件无小事.
舆情事件处理就意味着责任和担当,这也正是学校各级管理者必须谨记和坚持的.
记住,在自媒体时代,无论你从事的是哪种工作,舆情事件处理必然是你工作的内容之一;无论你在舆情事件中遇到多大的困难,你都要坦然面对,全力以赴地介入和处理.
以上就是我参加研修班《新媒体时代的危机公关与舆情管理》这一课程的心得体会,请领导们批评指正.
让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共同努力、加强交流,为实现学校"十三五"发展目标和建设高水平特色骨干大学而同心协力、一往无前.
浙江大学培训学习总结经贸学院郝爱民通过在浙江大学一周紧张而充实的培训,本人受益非浅,特别是对如何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理论水平,进一步增强了,抓好教育教学和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信心和决心.
结合郑州航院发展规划,几点体会如下:一、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郑州航院要突破困境,必须"补短板".
近几年来郑州航院的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改善,办学实力与核心竞争力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然而由于历史与现实多方面原因,郑州航的建设和发展还面临不少问题与困境,诸如人才培养质量还不够高(创新能力、综合素养、潜能发挥等);教育教学与社会发展相脱节,与岗位需求对口度低;科学研究水平还较低,划时代科研成果较少;服务国家需求和社会发展能力较弱;对社会发展的引领不够等等.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郑州航院的发展.
二、要在"十三五"时期的着重提高我校软实力建设在高等教育开放式发展中,大学之间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是软实力的竞争.
世界上很多一流大学之所以长盛不衰,就在于其有卓越的办学理念,优良学风、教风,高尚师德师风,卓越的教育教学质量,尊重知识、崇尚真理,一流的人才环境,关爱学生,负责学生作为保障.
三、学校发展重再理顺各种关系当前郑航在管理上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挑战:一是要搞好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要把依法治校作为健全大学基本管理规范的重点,着手进行大学章程的研究制定.
二是要建立健全各项具体的管理制度.
要广泛发扬民主,推进科学决策,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尤其是人事与科研制度,做到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三要抓好制度的贯彻落实,各学校一定要在健全制度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工作责任制、督察制和奖惩制,使学校各项工作真正走上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
四、郑航特色发展的几点建议郑州航院需要结合国家航空工业发展的需要和该校的办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学校定位和发展思路,着力推进以"航空"为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专业方向、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上充分挖掘优势资源,初步建立起具有"航空"特色的创新教育生态环境,引导在校师生主动实践、科技创新,培养创造精神.
紧扣创建高水平特色骨干大学主线,坚持"航空为本、管工结合"的办学特色,积极对接我省五大国家战略和航空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大力开展协同办学、协同育人、协同创新,不断提高育人质量和办学效益.
1.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郑州航院人才培养特色人才培养是郑州航院的立身之本.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形成人才培养特色.
郑州航院通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借鉴中国农大、南京大学的成功经验,着力调结构、着力推改革、着力强学科,打造郑州航院育人特色.
一是着力调整郑州航院专业结构以形成育人特色.
建立评估监控机制,对新办航空特色专业实行合格评估、专项评估.
对老专业建立预警退出机制,通过专业结构调整,聚焦重点和优势,压缩"平原",多建"高峰",集中建设好与郑州航院高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的学科专业群.
二是着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形成育人特色.
做大做强郑州航院高校优势学科特色以形成育人特色.
大力推进学科建设管理制度的创新.
从河南地方经济的要求出发,加强培养实务人才.
2.
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形成郑州航院科研特色科学研究是郑州航院高的重要职能.
郑州航院从体制机制入手,抓好创新能力提升、创新要素配置、创新绩效评价三个环节,打造郑州航院科学研究特色.
一是通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科研特色.
快落实建设方案,加强绩效评估,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从而推动高校与骨干企业、科研院所组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全面推进应用研究与产业需求对接,探索形成稳定的、制度化的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逐步形成具有各校特点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是通过优化创新要素配置形成科研特色.
建立和完善基本科研业务费制度,逐步形成竞争性项目和稳定支持有机结合的资源配置方式.
通过创新要素配置,将资源向高校特色和优势研究领域汇聚,打造郑州航院科研特色.
3.
深化协同创新,形成郑州航院鲜明的"航空经济"服务特色目前,根据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部署,结合河南省产业模式现状和发展规划,郑州航院要围绕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目标,进一步强化航空特色,聚焦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需求,汇集国内外航空优质资源,以产学研合作为基础,以协同创新平台为依托,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前沿科技攻关为核心,重点开展航空经济新形态的系统理论研究、重大航空产业技术攻关.
着力构建航空经济理论体系、产业技术成果体系和特色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学校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努力打造中部地区航空经济发展的高端智库.
完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促进院系健康发展----暑期研修班学习体会计算机学院贺庆来本人有幸参加了学校党委于7月6日至7月12日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举办的暑期专题研修班.
受益匪浅,为今后的工作、学习注入了动力.
也非常感谢学校党委组织部的精心组织.
根据学校根据岗位和业务需求分为公共管理和教学科研管理两个教学班,我参加了公共管理培训班的培训.
浙江大学非常重视,安排了叶高翔、胡礼祥等教学管理一线的著名专家学者进行授课,分别从管理学理论、党风廉政建设、党建创新、创业就业教育、学生工作等方面作了精彩纷呈的报告,并安排参观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浙江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和绍兴鲁迅故里,进行了现场教学、实地考察等活动,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学习期间,听取了河南省纪委四室李验胜主任作的党风廉政建设专题报告.
通过学习,使我清楚的认识到,郑州航院正处于实现学校"十三五"发展目标开局起步和建设高水平特色骨干大学的关键阶段,学校改革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广大中层干部、全体师生与学校同心同德、同向同行.
我们要汲取培训得到的新体验、新理念和新思想,学习借鉴先进经验,聚焦学校发展难题,寻找发展新路径,要勇于担责,干在实处,真正把学习收获转化为推动学校建设发展的动力.
下面我结合学习收获,就完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促进院系健康发展方面谈一些体会.
2010年,中共中央在《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首次将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确立为高校基层的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模式.
党政联席会议制度,针对高校而言是指高校基层单位(主要指院系)为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以及参与行政工作的重大事项,并且能够起到保证监督作用的一种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它是我国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领导体制的自然延伸,对推动高校的健康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党政联席会议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职能定位: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是高校基层单位领导体制的一种决策运行模式,对于在高校基层单位中开展工作起着重要的决策作用,是基层单位党政领导加强沟通、密切合作的一种有效工作形式.
2、议事范围:所谓的议事范围主要是指关乎到基层单位重要文件精神的落实执行情况,关系到基层单位发展的重大方向问题以及重要干部人事的提拔和调整以及大额经费的支出使用情况等必须经过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决定,达成一致意见.
3、决策程序:决策程序的科学合理性决定着运行机制的生命力.
基层单位在召开党政联席会议时,对于重大的问题决策时,必须由党政领导负责人共同讨论,共同决定,做到程序合法,意见一致,制度不允许任何人独断专行.
会议遵循集体领导、民主协商的原则,通过民主集中制的组织方式进行.
这属于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实施的过程,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4、决议执行:决议执行是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最后一个环节.
决议制定以后,关键看执行力的好坏,只决议不执行会大大消减党政领导的威信.
所以,在制定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相关规定时,要把决议的执行作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决议执行的好坏是检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运行好坏的一个标志.
高校院系在党政联席会议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运行实效受到一定限制.
1、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落实不够到位.
高校院系对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和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相对固定的时间,召开次数偏少,作用发挥不充分.
2、会议议事范围不够清晰.
有三种现象比较突出,其一,党政联席会议主要商议日常事务.
作为高校基层组织,院系集教学、科研、管理于一身,承担大量的事务性工作.
尤其是随着管理重心的下移,学院自主权的扩大,原有执行层面的事情没有减少的情况下,反而大量增加了决策事项和监督职责,部分院系没有及时转变做法,院系大小事情仍由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策,导致没有时间和精力研究重要重大和宏观长远的事情.
其二,党政联席会议包揽或代替其他会议.
根据院系职责,主要决策性会议一般包括党政联席会议、院长办公会议、党总支会议三个方面.
但由于议事范围不够清晰,经常出现院系一切事情都提交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以党政联席会议替代其他会议的现象.
其三,党政联席会议主要商议行政工作.
人才培养、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是院系中心工作,其所涉及的事项多、内容杂,使得绝大多数党政联席会议都在研究、讨论行政工作,而研究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少.
3、议事规则不够规范.
部分院系对党政联席会议的议事规则和程序执行不够到位,主要体现在:主持人的职责和作用不够明确,会议开始前信息沟通不顺畅、没有充分酝酿;会议过程中有时出现"一言堂",讨论不够深入,与会同志意见发表不够充分,审议决定有时也遭遇困难,出现议而不决或议而难决的情况.
尤其是在党政主要负责人意见严重分歧时,容易出现议而不决的现象.
个别院系党政一把手关系紧张或班子成员关系紧张的,在党政联席会议上经常出现意见不统一,甚至会议无法正常进行的情况.
4、监督落实不够有力.
从院系层面而言,党政联席会议实行的是党政共同负责制,这一体制容易出现互相推诿,决议执行落实责任主体不明确的问题,致使会议作出决议后,跟踪督查力度不够.
同时,反馈机制不够健全,甚至造成一些事项不了了之.
此外,部分院系党政联席会议记录格式不规范,内容不够详细,会议过程体现不明显.
随着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学校管理重心下移,院系应完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促进院系健康快速发展.
针对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以改进.
1、正确认识院系党政管理面临的新形势,找准定位.
当前我国处于深化改革阶段,高等教育面临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改变以学校和职能部门为主的集中管理方式,实行管理重心下移,采取院系实体化的管理体制已成为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在高校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显重要.
2、充分认识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内涵,夯实思想基础.
高校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具有双重职能,一是议事职能,院系党政领导定期沟通研讨工作、统一思想、交流信息、协调各类重大事项;二是集体决策功能,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研究决定院系各项重要事项.
为此,要加强对高校及院系领导班子成员的宣传教育,引导他们加强政策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夯实思想基础.
3、加强院系领导班子建设,提供组织保证.
实施高校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关键在于选好、配强院系领导班子.
领导班子成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高校院系党政联席会议能否顺利实施.
4、建立健全科学的运行机制,把握关键所在.
要充分发挥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就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实现规范化管理.
近年来,学校出台了《郑州航院院(系)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并进行了不断完善.
5.
完善督查和考评机制,提供有力保障.
暑期研修班的学习,收获是多方面的.
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更新观念,拓宽思路,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贡献.
浙江大学——郑州航院教学与科研管理专题研修心得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姜运仓2017年7月6日至12日,我有幸参加了我校在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举办的教学科研管理专题研修班,虽然培训仅有一周的时间,但由于时间安排紧凑,师资配备较强,讲题及活动设计中肯,整个培训取得了预期效果,非常成功.
本人在学习期间,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充分利用了课堂、参观及课余时间,认真学习,积极思考,自认为收获颇丰.
现总结如下:一、培训班的基本情况根据学校要求,全校所有中层以上干部都应参加本次培训,因此除个别同志有事请假外,150多位同志参加了培训,分党政两个班进行培训.
本人参加了行政班(即教学科研管理专题班)的学习.
在短短的一周内,我们先后聆听了浙江大学学生处处长邬小撑所作的《学生工作的方法与艺术——基于学生发展要求》等9个报告,参观考察了浙江大学校园、绍兴文理学院校园、嘉兴南湖一大红船、南湖革命纪念馆和鲁迅故居等5个基地,并举行了多次有针对性的研讨活动.
二、几点感受作为学校的中层管理者非常有必要定期参加培训.
在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而高校教师和学生更是时代潮流的引领者,所以,高校管理者要管理好大学事务,首先应了解管理对象,跟上他们的思维.
这就需要高校管理者不断地学习,除了自学之外,更应该借鉴别人的经验,从而避免走弯路.
定期培训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较好方式.
从去年开始,学校开始利用暑假对中层以上干部进行培训,实践证明这一举措是非常有效的,得到广大受训干部的认可和欢迎.
本次培训的学习和活动安排非常有针对性.
首先表现在分组培训上,虽然广大干部的管理总目标是一致的,但他们各自的工作岗位又是千差万别的,在目前的条件下,我们又实现不了完全的定岗培训,简单按党政分成两个班是恰当的;其次表现在专题报告的选题安排上,一方面主讲教师都是所讲专题方面的专家,大多既是管理者,又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在宏观与微观上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另一方面,专题的涵盖面较广,既有校长从学校的整体管理角度来讲的,又有专门从学科、科研、教学、学生工作等各个具体领域来讲的,还有从最基础的环节——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讲的;再次表现在考察活动的安排上,我们先是考察了两个高校,一个是层次比较高的浙江大学,通过考察我们明确了前进的方向,另一个是与我校处于同一层次的绍兴文理学院,虽然发展层次相似,但遇到的问题并不完全相同.
即使是同一问题,应对方式也有差别,正好可以取长补短.
然后,我们参观了3个教育基地,大致是两个方向:一个有利于我们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国革命历史的理解,一个则有利于我们理解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鲁迅正是中国近现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旗手!
最后,我也特别高兴能在杭州这所名城参加培训,让我体验到了杭州城的古韵今风.
虽然它与郑州一样同为历史名城,同为省会城市,但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改革开放的历练还是造就了这两个城市的不同性格,比如郑州的豪气与杭州的温婉等.
我在培训中对杭州的印象有三:一是热,不同于郑州的湿热;二是清洁的空气,PM值基本在40以下,这在郑州不多见;三是电商的发达,最明显的感受是基本用不到现金,在这一点上,郑州还有差距.
三、主要收获以更宽广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高等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但也积累了不少问题,其发展现状离党和人民的要求,离中华民族复兴对人才的需要还有较大差距.
国家目前提出了"双一流"的发展目标,比较的对象瞄准了世界一流高校.
作为一所内地的普通二本院校,我校更应该有开放的心胸与开阔的视野,我们不但要了解和学习国内知名院校,而且要面向世界,学习国外高校的发展经验,尤其是特色鲜明的学校有效做法.
此外,我们还应该保持开放办学的理念,不断探索与外部的高校、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政府等部门的合作形式,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协同进行.
以更饱满的真情来对待师生.
高等教育管理最特殊的地方就是与高层次的人打交道,无论是高校教师与学生,他们的尊严意识与权利意识都很强,这就需要高校的管理者投入真情去感化他们.
我非常认可叶高翔校长的说法,校友的捐款更多的是因为一个人或一件令他(她)感动的事.
在未来一所高校的发展中,校友会在其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如何让其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与生活中留下深刻的美好记忆是高校管理者及教师的使命所在.
个人认为,作为高校的管理者至少要从以下方面努力:一是真心地爱学生,时时处处关心他(她)们的学习与生活;二是凡事着眼于细处,细节决定成败,细致打动人心;三是努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真正让其形成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意识.
以更先进的手段和理念来从事教学.
在信息化时代,传统的一本教案用多年,一支粉笔站到底,教师一人满堂灌的作法已经越来越不符合当代课堂的要求了.
培训中章苏静老师的讲座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听完她的讲座真有一种落伍的感觉.
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而当代大学生又是运用这些技术的主力.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为了保障课堂纪律而削足适履地去限制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这些技术,比如收手机等规定.
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利用这些智能工具去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
章老师给我们提出了很多的思路:利用智能手机的有益方面(比如查资料)、利用智能手机让课堂活起来、利用先进技术增加课堂的现场感、利用现代技术使课堂延伸至课下等等.
除技术层次外,大学教师还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把握学科发展前沿,确保把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大学生.
以更严谨的态度和踏实作风来从事科学研究.
通过几天的学习,尤其是听了几场科研管理者及工作者的讲座后,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严谨的态度对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
科学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来不得半点虚假.
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也没有任何所谓的捷径可走.
只有踏踏实实地调研、广泛深入搜集与整理资料、虚心向专家请教、苦心孤诣地独立思考,才有可能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些许创新性的成果.
为此,我认为在科学研究方面至少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联系实际需要,选题大多应贴近现实;二是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研究,这就要求我们要了解前人研究的现状,避免做无用的重复研究.
再者就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要有拓展与深化;三是要重视合作,包括组建涵盖面较广的研究团队,也包括与实际部门的合作,从而确保研究成果的可用性;四是要遵守学术规范与道德,不找捷径,不越红线.
以更人本的精神和更规范的制度来从事管理.
如前所述,高校的管理者面对的是较高层次的知识分子,高校的管理者也是学历较高、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
因此,高校应该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人本主义的地方.
尤其要避免的是衙门作风:推三阻四、一脸冷漠、官架十足、表面文章、团团伙伙、人身依附、敷衍了事、高高在上、蜻蜓点水等等,这些做派是大学生最讨厌的,也是对学生伤害最大的,甚至会有学生模仿,从而带坏学生.
为什么浙江大学师生言必称抗日战争时期我认为主要因为那时的师生关系、管理者与师生的关系非常融洽.
高校的管理一方面靠感情,另一方面还要靠制度,后者是更长远的因素,它能够保障学校发展的延续性,而不是一朝天子一朝臣.
当然,大学的制度包罗万象,我认为最基本的制度应该得到重视:一是大学章程,实际上就是大学宪法,一旦制定通过后,它就具有了法律的约束力,决不能束之高阁;二是五年规划,这是对学校未来的走向的规划,只要是得到全体师生认可并通过,它就是未来学校发展的指南;三是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明确划分及各自行使权力的程序等,特别是要保障学术权力不被行政权力侵蚀,保证专家治校;四是调动全校师生积极性的制度,学校的行政和学术权力机构只是起到一个方向的指引作用,所有目标的实现,整个学校的发展还要靠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这就需要调动尽可能多人的积极性.
如何才能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个人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比较重要:一是让广大师生了解并认可学校提出的目标,需要广泛宣传与动员;二是为师生提供比较好的物质条件,使他(她)们没有后顾之忧;三是打造师生认可的校园文化,使师生有较强的主人公意识;四是为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较好的平台,最好能达到"你做好本份,其余交给我"的水平.
以上总结只是本人暂时的粗浅的认识,很多的收获也许只有到实际工作中才能有更深的理解.
但个人认为这已是非常大的收获,人的真正改变是从思想认识的改变开始的,只要思想上认同了,或者是感到危机了,自我的调整才能有实效.
我只是参加本次培训的众多管理者的一员,如果每个人都有触动,都想自我向好的转变意识,这也许是本次培训的最大成绩了!
浙江大学培训心得继续教育学院李玉梅根据校党委安排,今年暑期参加了我校在浙江大学举办的干部培训班.
在浙江大学为期7天的集中学习,先后倾听了9位专家的精彩报告.
通过课后总结,对照本职工作认真进行反思,感悟和收获颇多.
一、爱心是教育工作的基本原理漫步在浙大校园,看着一栋栋由浙大校友捐建的华美建筑,听着浙大领导和老师在讲述一个个校友给学校捐赠背后的故事,以及在讲述故事过程中洋溢在他们脸上的骄傲和自豪,引发了我对教育的本质和根本内容的思考.
意大利著名作家亚米契斯所著的《爱的教育》诉说了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
两千多年前圣人孔子说过:"爱之,能勿劳乎"现代教育家夏沔尊也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9月9日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
"可见,爱心是教育的天职,是教育人应有最起码的素质,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正是由于浙大人对爱的教育本质的深刻领悟和在日常工作中的贯彻执行,才有了今天校友对浙大的无私捐助.
而上海遂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向浙大教育基金会捐赠11亿元人民币,正是对这种爱的汇报,正如其所言"母校和校友唇齿相依,我们所做不过是绿叶对根的情意""11亿也代表校友们对母校的一心一意".
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将爱传递给学生且做到润物细无声呢首先,我们必须充满爱心,甘于平凡,乐于奉献把真挚的爱毫无保留地洒向自己耕耘的沃土;其次,要会爱.
爱学生不仅仅是要从生活上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尊重信任学生,关心学生,努力为学生创造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和成长环境.
这就要求,我们的制度设计一定要充满人文关怀,将学生作为平等的主体看待,并在处理和办理学生事务的过程中将这种平等和尊重,渗透其间、贯彻始终.
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提升工作境界的关键创新的本质是进取,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激情,创新就要淘汰旧观念、旧技术、旧体制,培育新观念、新技术、新体制,其是不做复制者.
在整个学习期间,无论是教育理论的讲解还是教育管理改革方面的论述,都彰显出主讲人强烈的创新意识.
通过反思可以看出:创新意识是人们对创新与创新的价值性、重要性的一种认识水平、认识程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待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规范和调整自己的活动方向的一种稳定的精神态势.
创新意识总是代表着一定社会主体奋斗的明确目标和价值指向性,成为一定主体产生稳定、持久创新需要、价值追求和思维定势以及理性自觉的推动力量,成为唤醒、激励和发挥人所蕴涵的潜在本质力量的重要精神力量.
通过聆听专家教授的讲解发现,浙大今天的成就,和浙大人自强不息的探索和创新密不可分,而课后从网上搜集授课的专家教授的成长历程,无不显示出个人成就也与其不断自我完善创新能力有很大关系.
要想把我们的工作做好,无论是项目工作还是常规工作,都必须自觉运用创新意识,用最新颖的思路、最快捷的手段、最高效的程序把工作做扎实.
三、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可有效提升生产力在浙大学习期间,有幸对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进行了访问,惊叹于他们高水平的培训教育规模和效益,认真思考了一下其成功的原因,认为浙江大学提供的优质高效服务是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发展状态良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整体行程安排科学合理、培训课程安排贴近实际、参与培训的教授专业水准高、培训班的服务工作细则到位……,这些都体现出了浙江大学提供的服务是优质高效的服务,非常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继续教育学院是我校的窗口单位,直接面向社会提供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形象和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
服务意识是自觉主动做好服务工作的一种观念和愿望,它发自服务人员的内心.
服务意识有强烈与淡漠之分,有主动与被动之分.
有了强烈的服务意识,就会产生展现个人才华、体现人生价值的观念,就会千方百计把服务工作做好.
有了服务意识,还要具备相应的服务技能、技术和技巧.
服务能力的强弱决定了一个组织、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形象.
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更加注意服务意识,不断提升服务能力,以更高效、更优质的服务赢得同志们和社会的认可,自觉维护教育形象和教育品牌,为进一步提升我校继续教育水平而努力.
浙江大学学习心得发展规划处刘国华按照学校统一安排,我参加了学校举办的2017年暑期中层干部培训班.
一周的培训学习,听取了浙江科技学院院长叶高翔教授"高校软实力建设"、浙江省教育评估院施建祥教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杭州师范大学章鹏飞教授"高校科研能力提升与团队建设"、复旦大学钟杨教授"学科带头人培养与创新团队建设"等各位专家的讲座,使我对学校今后的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和发展任务、综合改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现总结如下:一、"航空为本、管工结合"的办学特色(一)为什么提航空为本1.
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50%)发展阶段→要求建立更加合理、类型齐全、体系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提出高等教育分类的需要→我校定位于建设特色骨干大学(河南分为4类:高水平、特色骨干、应用技术、高职).
特色骨干大学是类型定位不是水平定位.
特色骨干大学突出两个方面:一是办学特色鲜明,其学科、专业特色鲜明,在区域甚至全国高校中优势突出;二是人才支持和科技支撑作用突出,培养的人才在相关行业或领域中贡献巨大,对行业或领域的科技支撑力强,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领域中能够起到骨干作用.
特色骨干大学的特点就是要突出办学特色.
我们的特色在哪里是需要我们回答的.
2.
航空产业发展的需要(1)中航工业、中发、商飞、通用航空快速发展的需要(2)民用航空运输业快速发展的需要(3)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的需要航空产业的繁荣和未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必将促进航空教育的快速发展,也给我们带来了发展的机遇.
我们必须为支撑航空产业发展和河南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才有好的生存发展空间3.
办学历史学校历史悠久,航空特色鲜明,是原航空部所属的6所本科院校之一,也是我省唯一的航空类本科院校.
学校被定位为航空工业系统的财经管理人才培养基地,1999年之前毕业的学生大多数分配到中航企业,目前每年还有一定量的学生分到中航企业,与航空有着血脉相连的关系,在河南省高等教育战线,奠定了服务航空产业的基础,有着先发优势,所以学校未来发展更应该着眼航空.
4.
航空为本航空的含义:航空产业发展有三个核心:航空制造业(中国航空工业)、民航运输业和临空经济产业(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本的含义:"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
以航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
以航空为本就是要在学科专业设置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上扎根航空业,走特色鲜明的航空大学的特色发展之路,不能异化走样.
思考:怎么实现航空为本1.
学科专业布局.
学科专业设置着眼于航空.
2.
教学环节.
航空企业是离散制造行业,特点是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在课程内容安排、实验项目设计等方面必须与其结合.
例如会计成本核算应以航空企业生产特点和民航运输特色确定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不能与其他学校同质化,否则就失去特色了.
3.
人才培养.
培养的学生能否成为航空领域的骨干力量过去我们做到了,未来能否做到4.
研究成果能否服务于航空领域(二)什么是"管工结合"1.
办学历史.
这一特色的形成与其办学定位以管理为主,服务航空工业有关,要求管理人员既具备管理学知识,又必须熟悉航空工业生产流程,管理人才要具备工科素养.
2.
未来发展.
中国制造2025、德国工业4.
0等战略实质是产业形态、工程技术、商业模式的综合变革,需要既有工程技术知识、能力、素质的人才,又具有商业性质、能力、素质的人才.
例如:智能制造的"智"是"信息互联","能"是"精益生产"+"工业工程",所以智能制造本身就是管工融合的产物.
随着中国制造和工业4.
0的深入实施,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发展……,这一特色也会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完善.
思考:1.
管工结合是学校的长期形成的办学特色,对于每个专业而言,管工结合应有具体的体现和描述,每个专业都应该深入思考如何在人才培养上做到管工结合,并把管工结合具体化.
2.
强化特色发展.
建设特色骨干大学,必须打好特色牌,彰显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核心竞争力,要根据我校自身特点,制定特色化发展战略,从办学理念开始,凝练学科发展特色;对接产业转型与创新发展要求,强化人才培养特色;把握区域经济社会以及行业发展需求,突出社会服务特色;挖掘大学精神品质,打造文化特色.
二、为什么把培养目标定位于复合型应用人才(一)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要求(我们学校培养定位不能是纯复合型或应用型,应该是两者之间)以河南为例: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复合型)特色骨干大学主要培养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型高素质人才.
应用技术类型大学主要培养有一定理论基础、掌握新技术、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应用型)(二)毕业生去向(应用人才)数据来自麦克思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2014年:98.
3%在国企、外企和其他企业就业2015年:85.
42%在国企、外企和其他企业就业2016年:82.
47%在国企、外企和其他企业就业(三)时代发展需要复合型应用人才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特点是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而复合型人才是实现学科交叉创新、知识融合、技术集成的重要人才基础.
复合型人才的含义: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我校应加强经管类和工科类专业知识复合(我们同时还要强调跨领域.
既可以在航空系统就业、也可以在航空系统以外就业).
应用人才的含义: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专业的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应用性人才主要是应用知识而非科学发现和创造新知.
我们所说的应用人才不是简单的技能型人才,而是卓越工程师、卓越管理工程师.
复合型应用人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专业复合),并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专业的社会实践的一种的人才.
问题:每个专业应根据学校培养目标确定本专业较为明确的培养目标.
面向谁和谁复合应用人才如何培养:了解需求、协同培养、双师队伍、实践环节(由双师教师承担)三、六大工程(一)精品本科工程优化专业结构——重点建设以优势学科为基础的优势专业及服务行业发展的特色专业.
逐步淘汰不符合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求的专业.
创建精品本科——面向区域经济、航空业、双创教育需求,以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为目标,凝练专业"航空为本、管工结合"办学特色,基于OBE教育理念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大类培养、多元培养分流机制,建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激发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积极性,依据专业认证标准持续提高教师队伍及教学资源保障条件,建立以目标为导向的负责人团队提高教学设计、运行的质量和效率,加强专业对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的满足度,全面提高学校本科教学质量.
建好三支团队——专业负责人团队、课程组团队、实践教学团队.
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围绕精品本科工程开展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等研究.
(二)优势特色学科工程1.
强化学科内涵建设.
选好方向——建好平台——汇聚队伍——开展研究.
重点谈一下建好平台和汇聚队伍.
平台是学校进行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项目是开展科研活动的重要牵引.
但传统教学科研往往"重项目轻平台",容易造成"小而散""科研孤岛"的格局,不利于培育和产出重大标志性成果.
因此,必须重视平台建设,以"打造大平台、承接大项目、培育大成果"为工作重点,促进创新要素积聚和系统集成,提高平台对重大项目的承载力和人才团队的聚合度.
(1)加大各类平台建设力度.
合理引导学院开展平台建设,丰富科研教学等不同平台类型,引入外部资源与政企等协同共建平台,加快形成平台建设的适度规模和比较优势.
更重要的是,突出质量主题,加强内部统筹,采取滚动支持,集中优势资源建设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重点智库等一批示范平台,支撑学校发展.
(2)依托平台聚合团队.
根据研究方向和教师意向,组建教学或科研团队.
教学团队重在发挥学科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科研团队重在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人才,促进学术队伍可持续发展.
团队实行责任人聘期制,考核个人业绩转为考核团队骨干和成员业绩,以政策杠杆驱动人才梯队建设.
(3)创新平台管理机制.
推动以学院、学科、课题组为主的科研组织模式向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跨学校、跨地区协同创新的模式转变.
针对平台的扁平化组织架构设计,在团队、项目、经费、绩效评价等方面,推进制度创新,探索学术特区,加快形成以学术为主导、问题为核心、项目为牵引的管理模式,以管理创新推动学术创新.
2.
突出重点(1)面——高峰高原学科,学科布局(2)线——以科研专项为牵引汇聚队伍,技术突破,产品研制(3)点——战略新兴学科,新人新方向(三)蓝天人才工程1.
人才引进要着眼事业急需,坚持标准,引进优秀人才.
重视紧缺人才,尤其是领军型人才、学科带头人、对学校发展具有特殊意义人才的引进.
坚持全职引进与柔性引进相结合、引才与引智相结合,探索更为灵活务实的引才机制.
对引进人才,既关心培养,帮助融入科研团队和学校环境;又严格标准,开展效能评价,强调精力投入和成果产出.
既要引进海内外引进蓝天人才、博士,又要从政产学研合作单位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适应应用人才的培养.
2.
人才引育重视校内人才资源开发,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要加大校内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实施校内人才工程,推进青年教师能力提升,增强本校人才的竞争力.
3.
分类管理探索和丰富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机制,加大人才开发力度,用好用活各类人才.
要加强教学科研队伍建设,促进专业发展.
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业务能力.
加强服务保障队伍建设,改善队伍学历和知识结构,提高服务水平.
要以岗位聘任、职称评审、绩效分配为抓手,建立健全符合各类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促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4.
师德师风(四)科技创新工程1.
突出应用先导,鼓励原始创新,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2.
加强国家级项目、国家级奖励、省部级一等奖的培育和申报组织工作(鼓励以应用为基础的项目和奖励,工科不能等同于理科,一定要有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等等).
3.
主动对航空企业需求,组织科研人员开展研究和成果培育(成果转化).
4.
依托"航空经济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主动对接政府决策需求,组织科研人员开展相关领域课题研究.
5.
建好科研平台(省级平台)和科研团队.
(五)开放合作工程国内——学校、社会和校友三方教学指导委员会,校友会,教育发展基金会.
国外——优质课程资源,中外办学项目,外籍教师比例(六)大学文化工程凝练郑航精神,营造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
打造航空文化品牌,优化文化环境.
三、综合改革规划中明确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培养目标以及发展任务(六大工程),如何能确保朝着既定方向、路径走,不偏离,明确自身的目标任务,是需要各个职能部门和院系、教职工深入思考,系统谋划的.
如:(一)教育教学改革1.
顶层设计建立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框架体系(专业培养方案的构成和具体要求、课程结构与培养路径、大类划分标准、分流培养机制等,控制总学分,提高选修课比例,浙江和上海选修课比例为50%).
2.
教学运行管理建立人才培养环节标准(课程质量标准、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实践教学质量标准等),树立质量意识,高标准才可能有高质量.
明确教学运行管理责任主体:教务处负责指导监管,专业负责人—课程组负责人—实践教学负责人负责具体实施,学院院长负责协调保障.
建立主体责任制:专业负责人—课程组负责人—实践教学负责人岗位条件和职责,以目标为导向的团队绩效考核和待遇.
学科负责人可以兼专业负责人、课程组负责人或成员、实践教学负责人或成员.
专业负责人可以兼学科团队成员、实践教学负责人或成员、课程组成员.
课程组负责人可以兼学科团队负责人或成员、实践教学负责人或成员.
3.
质量保障师资队伍保障教学研究——教学工作量必须含有一定的教研工作量.
激励措施——优质优酬.
质量监控——教学各环节.
关键点:明确各部门的责任(1)教务部门负责顶层设计、制定培养环节标准、教学运行管理和质量监控.
(2)二级学院院长要厘清本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发展思路、根本方法和有效举措,对学院发展和学生质量负主体责任.
如何深化"航空为本、管工结合"的办学特色如何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如何体现以学生为本(3)专业负责人要从专业建设角度思考如何具体化"航空为本、管工结合"的办学特色如何按照OBE的理念提高专业建设质量(4)课程组负责人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思考提供什么样的课程教学怎样提供这样的课程教学如何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保证对课程质量进行监控(5)实验室管理处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按照集中投入、统一管理、开放公用、资源共享的原则,思考组建一批校级公共实验中心和专业实验平台.
实验教学负责人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思考如何提供什么样的实践教学内容怎样提供这样的实践教学内容(二)学科科研机制改革1.
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建立学科带头人+学科团队+平台+项目学科建设模式,建立以目标为导向的绩效考核体系,注重团队考核,建立健全稳定的学科建设经费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学科绩效奖励机制.
建立学科优胜劣汰机制,对于绩效突出且符合学校发展规划的学科,给予支持;对绩效较差且不符合学校发展规划的学科,根据学校战略布局予以调整或淘汰.
2.
各教学院(部)是学科建设的主体责任单位,支持并协助学科带头人按照学科建设目标任务做好保障支持.
3.
建立科研分类评价体系.
注重科技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深化学术评价体系改革.
探索完善科研分类评价体系,建立健全针对不同类型学科的分类评价体系,推进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
4.
突出应用导向加强科技成果转化.
(三)人事制度改革1.
教师队伍基本状况分析.
目前学校教师队伍职称、年龄、层次结构基本情况,什么样的师资队伍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如经管学科师资是否可以上海财经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师资队伍为标杆进行分析和设计).
2.
岗位分类管理.
岗位类型和比例(教师、管理、工勤)、聘用条件、考核标准、薪酬待遇、晋升转换和退出机制,根据工作职责和学科专业发展需要核定各类岗位编制.
3.
细化人才引育政策.
优秀博士特殊引进、急需博士订单培养、企业英才引进计划,建立学校-学院-学科三方协同的引人机制,明确引人主体责任;制定新进教师科研培养计划、青年英才内培计划(校-厅-省国家级人才)、教师能力提升计划等等,引导和支持45岁以上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专注教学工作;引导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以学术、助教为主(基础课教师除外)4.
建立校内外教师挂职、培训制度,优化教师技术职称职务晋升标准,逐步将教师企业挂职、海外进修和国家基金项目作为职称晋升的重要指标;探索建立以"代表性成果"和实际贡献为主要内容的职称评价方式.
(四)内部管理机制改革1.
扎实推进依法治校.
坚持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党委的决策与监督作用,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
健全党委与行政议事决策制度,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探索建立对决策结果负责的制度体系.
拓宽民主管理渠道,推进信息公开.
实行工会常务副主席列席校长办公会制度,完善教授代表、教代会代表、学代会代表列席党委常委会会议和校长办公会制度.
健全校董事会、教育基金会和校友总会"三会联动"的社会参与办学机制.
2.
理顺校院两级管理职能.
梳理各类管理权限,明晰校院两级职责,强化学校指导监督职能,院部对学科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主体责任.
同时,加强学院内部管理能力建设,理顺学院内部的学术权力、行政权力、政治权力和民主管理权力等各种关系,推行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提高学院在学校宏观调控下的自主运行能力.
(大学具有"底部沉重"的组织特性,教师学生分布在基层、教学科研开展在基层、矛盾问题也要解决在基层.
)3.
完善以贡献和服务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
资源投入是办好学校的先决条件.
因此,学校资源建设的核心,在于一手抓投入,一手抓产出,保证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科学管理,同时最大限度获取外部资源.
(1)强化需求对接,推动响应式服务向主动性服务转变.
既积极争取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任务;也面向实际特别是航空业和本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课题研究,推动学科专业与地方产业相衔接,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以贡献求支持.
(2)加强内部管理,推动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坚持效益导向,推动资产的有偿使用、资源的优化配置.
同时,加大实验平台建设力度,减少重复建设.
(3)树立资源意识,推动领导争取资源向全员争取资源转变.
争取外部资源不仅仅是书记、校长、学校领导班子的责任,每个部门、每个院系都应该有资源意识,努力与政府、社会、企业建立良好关系,全校齐心协力,争取各方支持.
同时,要重视校友资源建设,发挥教育基金会"蓄水池"作用,鼓励和吸纳更多社会捐赠.
4.
提升机关效能实行信息归一.
人员信息归口人事处,财务信息归口财务处,资产信息归口资产管理处,处级以上干部信息归口党委组织部.
归口部门对信息负有收集、更新、审核、保密、保存等职责.
信息所属自然人或责任人,对信息负有真实性、及时性等责任.
原则上各单位采集信息从归口部门获取.
实行考核归一.
梳理考核种类,集中考核时间,协调考核内容,公开考核项目和评价标准.
取消临时性、一般性考核,加强计划性、全面性考核.
实行评选归一.
梳理评奖评优项目,突出综合性项目,取消一般性项目,加强考核与评选的结合,提升获奖得优项目质量.
阶段性、临时性工作,一般不设置评奖评优项目.
实行会议归一.
实行会议预报制,取消一般性会议,加强会议统筹安排,鼓励并会、套会.
原则上未预报的会议不予以安排.
简化审批手续.
梳理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
原则上学校审批事项归口一个部门审批.
加强机关部门工作监督.
结合"晒、考、评"等方式,评价机关部门工作内容、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促进机关转变作风、提高效能.
浙江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教学科研管理专题研修班学习心得体会信息科学学院刘永2017年7月7日至7月11日,参加浙江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教学科研管理专题研修班.
聆听了学生工作的方法与艺术、智慧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高校软实力建设、企业产学研战略联盟模式创新、学校发展与管理干部的责任、大学教学改革与管理、高校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及科研团队建设、学科带头人培养与创新团队、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等专题讲座.
7月9日晚,聆听了党政风廉政建设报告会.
通过培训学习,既开阔了教育和科研工作的眼界,也提高了党性修养和认识,主要收获有如下几个方面:一、增强了创新意识邬小撑教授的"学生工作的方法与艺术"专题报告中提到,创新驱动发展有发展方式、发展要素、创新能力、资源配置和创新群体四个重要特性;叶高翔教授的"高校软实力建设"报告中指出,创新能力不强是高等学校存在的问题之一,因此,优秀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及成长规律是高等教育发展应当遵循的重要规律之一;"企业产学研战略联盟模式创新"专题更是强调了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和超前介入的融入科技创新理念;许迈进教授的"学校发展与管理干部的责任"专题,明确提出这是一个创新的时代,领导干部要善于创新,要用开放的精神、遵循的原则、持续的进取等观点把握创新实质,提升创新能力.
创新不是一句口号,需要克服自身的常态化思维,重新认识和定位工作观念,通过自我否定,迸发创新活力.
首先,需要克服懒政和怠政思想,用积极进取的心态对待工作;其次,要遵循创新的规律,通过不断的学习充分继承和发扬好的传统和好的方法打下创新基础;其三,通过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核心要义,提升自身的政策水平;其四,坚持民主集中制,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脚踏实地和集思广益,才能够突破创新的瓶颈,提升整体创新能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开阔了工作视野这次培训的过程当中,培训地点作了精密的安排,同时安排了红色基因和党风廉政建设的参观学习.
边学习、边思考、边讨论,有了许多新的感悟和心得,也启迪了干事创业的工作智慧.
首先,对学习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作为双肩挑的基层干部,不仅仅要求业务能力强,更重要的是作风过硬.
要求自觉通过不同方式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
能够通过自觉学习补思想之钙,以此为基础找准行动的方向,使业务能力的发挥更有成效.
其次,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也得到了全新的升华.
专家们在高校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及科研团队建设、学科带头人培养与创新团队、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等专题讲座中,对国家政策进行了纵向和横向的深刻解读.
他们结合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科研团队建设、学科带头人建设、高层次大学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等具体实际,提出了可行的发展路径,并通过具体的实际成功案例,证明了发展路径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听了专家们的分析,对高等教育发展政策有了全新的认识.
目前,我校正面临着竞争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建设高水平的特色骨干大学,如何带好教学与科研的队伍,如何多出成果和快出成果,为学校的快速稳定发展添砖加瓦,打下良好的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基础,是我们面临的共同问题.
通过这次学习和思考,工作思路越来越清晰了,应当说为下一步更好地开展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其三,进一步强化了学以致用的工作理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要把手头的工作做好,不能仅仅依靠业务能力,还需要思想上的先进性、作风上的纪律性、眼界上的开阔性、目标上的明确性、方法上的可行性、措施上的有效性等等方面.
把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将理论研究的成果主动应用于实践之中,去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同时,从实践中来,结合国家政策的学习和研读,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够学以致用,用理论和实践不断完善和丰富自己,不断提高思想境界、思辨能力和工作才干.
三、明确了角色定位浙江大学许迈进教授的"学校发展与管理干部的责任"、施建祥教授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叶高翔教授的"高校软实力建设"等专题报告,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到了角色定位问题.
例如,迈进教授的"学校发展与管理干部的责任"中讨论一个问题是"你对自身岗位角色的定位是什么".
在专题报告中明确指出了教学院部管理者应当增强四种能力,也就是感悟能力、计划能力、控制能力和应变能力,并用老子的一句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说明了角色定位非常重要,即没有自知,最多不过是智而不明.
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就是要知人知己、知主观知客观、知目标知任务、知条件知环境、知问题知方法等等.
只有这样,才能中明确目标任务、才能够合理地分解目标和任务、才能够正确地把握目标任务与上下联动和横向协同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够做到各司其职,各守其位、协同工作,精心组织、精确部署、精密合作、精益求精、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工作的发展.
四、强化了协作观念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钟扬教授的"学科带头人培养与创新团队"和杭州师范大学科研处处长章鹏飞教授的"高校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及科研团队建设"专题讲座中,均谈到了团队建设.
指出了团队是指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
一个好的团队,必须进行信息共享、必须进行目标引领、必须进行协同共进、必须明确个体职责、必须进行优势互补.
一个好的团队能够形成一个好的文化现象,能够营造良好的氛围,能够相互增进友谊和感情,能够进行交流和增强相互之间的信任,也能够使队伍中的各个成员能力得到最大发挥,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
而这一切,良好的合作机制和协同机制是重要基础.
同时提到了最好的协作机制,必须具备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的基础条件.
在培训班学习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机会和各教学院部以及各职能部门的领导进行沟通和交流.
就学习过程当中的所思所想以及结合工作当中的现实问题认真思考和相互启发,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了解.
更明白了一个硬道理,那就是必须通过协作才能在具体的工作当中取得相互之间的支持和帮助,才能够共同克服工作当中的问题和困难,才能够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五、提高了党性修养通过聆听李验胜书记的党政风廉政建设报告会,进一步明确了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所存在的现实问题.
在主体责任方面普遍存在意识不强、内容不明、方式单一、落实不力以及重业务轻党建等现实问题,在监督责任方面也在普遍存在能力不足、交接空白、担当不力以及亚文化和潜规则等客观问题.
在具体工作当中,要敢于和善于克服主体和监督两个责任落实方面的自身问题,进一步增强担当意识、自觉接受组织监督意识.
在实际工作当中要业务和党建同时抓,增强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时刻按党风廉政建设的若干准则严格要求自己,明确干事创业的主导方向,用一岗双责的要求推进工作.
总之,浙江大学培训班一周的学习,领略了专家学者到先进理念和独到的见解,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也增长才干.
通过参观浙江大学校园标志性建筑和浙江大学的科技创新成果展,感受到了"双一流"建设的氛围,产生了诸多的思考和感悟,明确使了我们自身的差距,也增强了干事创业的信心和方向.
今后,要把学到的知识和心得应用于教学工作创新与科研工作创新之中,把知识和精神食粮转化为促进工作发展的不竭动力.
学科思维引领学生管理工作专业化的思考——2017年处级干部培训班学习总结管理工程学院申晓晶2017年7月6日至12日,我参加了浙江大学-郑州航院暑期专题研修班.
聆听了叶高翔、邬小撑、许迈进、钟扬等高等教育专家的多场专题讲座,在高校管理、党风廉政建设、党建创新、创业就业教育、学生工作、学科建设等等多个方面扩展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拓宽了思路、坚定了信念.
结合本职工作,学习总结如下:一、用学科建设思维引领学生管理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浙江大学学工部部长邬小撑在《学生工作的方法与艺术——基于学生发展需求》专题中回顾学工变迁,追根溯源释价值,提到:学生管理工作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基于浙江大学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打造专业化、职业化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将高校辅导员纳入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
这点感触很深.
又聆听了钟扬教授《学科带头人培养与创新团队建设》的讲座,学科建设是以学科梯队为主体,以一定学科为研究对象,通过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服从社会需要,不断改善学术活动条件和创造知识,持续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和不断培养高水平人才的过程.
分析可见,学科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
这两场报告启发很大,促使我思考:学科建设和学生管理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虽然当前国家对辅导员队伍的关注和重视,出台各种措施促进保障队伍建设,但是实际然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处于学生管理工作一线的辅导员群体专业来源多样化,专业化能力起点不高,缺乏专业成长的自信,他们在学校中的地位普遍不高,陷于日常事务性工作,其"不可替代性"非常低.
那么,可否用学科建设思维引领学生管理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呢用学科建设思维引领辅导员团队建设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遵循学科发展规律,站在学科建设的高度,从学科建设的三大要素,即汇聚学术队伍、凝练学科方向、构筑学科平台三个方面来顶层设计辅导员团队,高校要把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到学科的整体发展规划中,即从汇聚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凝练学生事务工作方向和构筑学生事务管理平台三个方面保障和支撑辅导员队伍建设,其内容覆盖政策制度、队伍梯队、管理机制、专业教育培训、合作交流、考评激励、校园文化培育等各个方面,而且在不断发展深化和拓展,任何一个环节发展不协调都会影响整个学生事务管理水平乃至整个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凝练学生事务管理的方向,加强队伍专业化建设专业化是职业化的前提条件.
同高校教师队伍和科研队伍一样,辅导员队伍应该有明确的专业归属,依托学科专业知识从而获得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和发展空间.
浙江大学就把辅导员工作归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或思想政治教育一级学科,有非常明确的学科归属感.
有了归属感,才能保障队伍不散,人心不乱.
国外很多高校都开有学生事务管理方面的博士学位,其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学历层次和专业化程度都非常高,服务专业性强,有针对性的解决了学生的实际问题,这种做法值得学习.
因此,学校要把学生管理工作发展纳入到高校整体发展规划中去,要看到,辅导员工作范畴与岗位职责相对丰富,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因此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不仅要依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涵盖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业指导、心理咨询、职业规划等相关学科和专业,应融合各学科专业综合成一门新兴"学生事务管理"学科,设置研究方向,并纳入学科建设的总体规划,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专业支撑.
解决因专业归属不清晰,造成辅导员工作的简单化、碎片化,工作内容不系统,工作缺乏延续性的问题.
把辅导员团队建设放在与学校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同等重要位置.
借鉴高校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的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来组建和管理辅导员团队.
依托学校特色优势,根据辅导员职业的等级标准和能力标准,确定学生管理工作目标,学习国外高校,通过植入"项目化"的理念,按照"可定义、可量化、可操作、可考核、可追究"要求,把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要求、普遍性难点、个性化问题变为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具体项目,实现管理服务工作的路径化、规范化.
三、汇聚学生事务管理队伍,打造精品辅导员团队人才队伍建设在学科建设工作中是最关键的,从实际情况看也是难度最大的.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实质上就是人才队伍建设,它是学生事务管理学科内涵建设的根本,在学科建设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
没有一流的大师就没有一流的团队,缺少领军人物,辅导员队伍建设就无从谈起.
目前以有经验的老辅导员带领年轻刚入职的新辅导员实行"传、帮、带"制度,工作分工基本以院系为单位,以奖、惩、贷、补、党务、团学等具体学生事务进行横向分工,没有形成科学研究和工作实践上的辅导员团队,彼此之间鲜有专业上交流与合作,科学研究基本上是辅导员自己在单打独斗,很难有高层次研究成果.
而浙江大学在该方面则比较灵活,聘任校外导师,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校外资源,这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高校要通过广泛的、大规模的招聘,聘请知名学者、专家、企业高管和教授,担任学科带头人,建设工作室,提升整体辅导员的专业素质,形成职业文化,在带头人的带领下,以工作实践为依托,以合作研究为纽带,组队结合,建立交叉学科集成发展的德育创新工作团队.
实施辅导员骨干培养项目,制定跟踪培养办法,加大业务培训和访学研修力度,帮助他们尽快成长为行业专家.
四、构筑学生事务管理的平台,队伍保障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离不开完善、持续、有效的支持系统.
首先顶层设计,制定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配套政策,要包括辅导员工作愿景、职业能力提升、成果展示、激励考核、职务晋升、培养培训等各个环节,确保政策之间形成闭环,相互衔接.
其次,创新学生事务工作的管理机制.
宏观和中观层面上要有目标、有制度、有要求、有落实;中观和微观要有计划、有措施、有考核、有奖惩.
管理机制要管住又不能管死,宽严适度,能够反映学校的特色优势,能够调动和发挥辅导员开展工作的积极性,评价指标要结合学生事务管理实践和理论研究两个方面,既促进学生工作实践的顺利开展,又提升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理论水平.
第三,营造职业文化环境,增强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和价值感,让辅导员不断坚信通过将职业能力的提升,可达到自身职业愿景,坚定职业发展的心理预期,将职业能力提升作为实现职业理想的自觉追求.
第四,加强信息化建设,尽快建立学生事务管理系统平台,并制定统一标准,实现辅导员队伍的信息化建设.
第六,搭建辅导员学术交流平台,在学校期刊上多开设学生事务专栏,以使辅导员的实际工作经验形成的理论成果得到学术性的认可与外在的客观评价.
以上几点,是我不成熟的思考,不当之处,请斧正.
几天的集中培训和讨论思考,领略到大家风范,开拓了视野,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带着以上思考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寻找答案,鞭策自我,谋划工作,做到脚踏实地,勇于担当,开拓进取,为我校的"十三五"发展和建设高水平特色骨干大学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暑期专题研修班学习心得体会工商管理学院史淑桃一、暑期专题研修班学习基本情况2017年7月6日至7月12日,浙江大学-郑州航院暑期专题研修班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功举办,全校处级以上干部参加了学习培训.
2017年7月7日,研修班的开班仪式拉开了培训的序幕,校党委书记梁晓夏作了动员讲话.
他强调: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全校各级干部尤其是广大处级干部的综合素养和专业化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我校综合改革的成败,面对高校综合改革的大趋势和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利用暑期组织此次校外集中培训,是适应学校综合改革和提升干部素质能力的现实需要.
梁书记要求参训学员要端正学习态度,遵守培训纪律,紧密结合学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联系自己的思想工作与学校改革发展的实际,认真学习,切实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此次集中培训,我校首次采取分类培训的方式.
培训聚焦组织、岗位和干部需求,从能力短板和事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制定个性化培训课程方案,对处级干部实施精准培训.
全体干部按照岗位和业务的不同,分为公共管理和教学科研管理两个教学班.
主讲团队由浙江大学教学管理一线的著名专家学者所组成,分别从管理学理论、党风廉政建设、党建创新、创业就业教育、学生工作和教学改革与管理、学科建设、产学研模式创新、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等方面作了精彩的报告,教学内容丰富紧凑,切合实际,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
2017年7月10日,我们参观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浙江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和绍兴鲁迅故里,并在绍兴文理学院接受了现场教学.
2017年7月11日,研修班班结班仪式举行,为此次培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党委副书记闫纪建在结班式上强调,阶段性培训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结,全体学员要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习当作自身提高的途径和解决本领恐慌的方式,在学习中不断增长新本领,开拓新视野,提高干事创业的能力和水平.
闫书记强调,当前我校正处于实现学校"十三五"发展目标开局起步和建设高水平特色骨干大学的关键阶段,学校改革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广大中层干部与学校同心同德,同向同行.
他要求广大学员认真总结此次培训的新体验、新理念和新思想,巩固深化培训成果,学习借鉴先进经验,聚焦学校发展难题,寻找发展新路径,要勇于担责,干在实处,真正把学习收获转化为推动学校建设发展的动力.
二、暑期专题研修班学习心得体会此次培训学习我有幸参加,收获颇多,感受至深.
它拓宽了我的思路,更新了自己的理念,提高了认识,提升了凝聚力,极大地激发了大家干事创业的热情与活力.
对自己如何做好大学生管理工作体会很深.
高校工作大体可分为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三大方面.
这三者之间互相联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我认为,要抓好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从以下几方面抓起:(一)抓好三支队伍建设1、抓好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建设班主任、辅导员队伍,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骨干之一,它是保证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者、指导者,是高校教师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2、抓好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骨干分子,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桥梁与纽带.
抓好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关键所在.
(1)公开、公平、公正地民主选举产生各级学生干部.
(2)定期召开各级学生干部例会,以会代训,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教育和管理.
(3)制定严格的学生干部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干部的管理与考核.
3、抓好学生党员队伍建设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充分发挥着党联系青年的桥梁作用,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1)抓好系团总支、班团支部的建设.
切实做好团员推优工作.
(2)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党的基本知识专题讲座.
(3)早选苗、早培养、早教育.
(4)听取班主任、辅导员、培养人及全体学生对学生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意见.
(5)按照发展党员程序,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在学生中形成以少带多、以小带大、以点带面的良好氛围,推动学生工作全面健康成长.
(二)必须抓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教育;(2)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3)理想和人生观教育;(4)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5)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2、抓好学生日常思想教育工作(1)国内国际形势教育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2)民主、法制和纪律教育;(3)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教育;(4)艰苦奋斗和创业精神的教育等.
3、抓好环节性教育(1)开学初学生收心教育;(2)节假日教育;(3)实习前保密、安全、实习纪律教育;(4)寒暑假安全、纪律、社会实践活动教育;(5)期末考试前有关纪律、制度及考风考纪教育;(6)对新生入学教育;(7)毕业生就业指导教育与文明离校教育.
4、抓两头学生的思想教育(1)树立先进典型,让大家学有榜样.
点明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2)重视做个别人的思想政治工作.
把恶性事故消灭于萌芽之中.
两头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好了,中间学生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建立健全完善的学生工作管理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建立切实可行的学生工作管理制度,能使一切学生工作有条不紊,更加合理性、程序性、有效性地开展,能使教育者有章可依,受教育者有规可循.
同时,严格执行必要的规章制度,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手段.
(四)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寓教于文,寓教于乐通过开展这些活动,把思想政治工作寓于文化知识、娱乐活动之中;可以使学生得到哲理的启迪,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进而帮助学生分辨是非,提高觉悟,树立正确的思想,升华学生的精神境界.
(五)要不断研究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努力提高工作效率1、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坚持疏导的方针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疏导方针.
坚持疏导方针,有利于找到思想根源;有利于有效地解决思想问题.
2、在学生工作中,必须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1)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原则,这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立足点,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归宿,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保证.
学生工作一定要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要真心实意地为学生排忧解难.
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发挥他们的自身能动作用.
(2)坚持耐心说服教育与严格纪律相结合的原则.
(3)坚持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原则.
思想政治工作如果脱离了物质鼓励,不关心学生的物质利益,就会变成单纯的说教,降低思想政治工作的信誉,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但如果只搞物质鼓励,不做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见物不见人,就会使学生失去正确的方向,必然把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向邪路.
(4)坚持表扬与批评相结合的原则.
在学生工作中,必须做到:掌握以表扬为主的原则.
因为在大学生中,进步面、积极面、正确面是占主流的;正确开展批评要讲究方法.
对学生反映上来的问题,要调查;批评学生要实事求是,不夸大,不缩小,要恰如其分;批评要准确,使人心悦诚服;批评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与人为善,治病救人;批评后如果学生一时想不通,就应当等待,并热情地给学生以关怀,切不可歧视和疏远学生.
只要对学生情真意切,将心比心,批评就会收到应有的效果.
3、努力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法在开展各项学生工作中,都离不开方法.
种田有种田的方法,作战有作战的方法,搞科研有科研的方法,只有方法正确才能成功.
同样,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要讲究方法.
(1)说理教育法.
(2)以情感人法.
首先,要尊重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
其次,要关心学生.
即从生活上、工作上、学习上关心体贴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其三,要信任学生,就是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其放手去工作.
最后,要理解学生,要善于理解学生的心情,懂得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些什么.
理解是一种神奇的润滑剂,它能使师生息息相关,能创造出一种融洽和谐的气氛,从而达到和谐和相互信任及思想感情上的相互沟通.
此外,从事学生工作还有榜样示范法;寓教于文,寓教于乐法;扬长避短法;耐心说服教育与严格纪律结合法等等方法.
4、掌握大学生活规律,做好大学生三个阶段的工作任何事物都有自己内在的规律性.
毫不例外,大学生活也有它自己特有的规律.
要使大学生顺利度过四年的大学生活,就要掌握和遵循大学生活的规律.
大学生活的规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即过渡适应阶段;稳定发展阶段;毕业准备阶段.
(1)过渡适应阶段.
即新生一年级阶段,这是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起步阶段.
要加强对新生各方面的教育与引导,着重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
学习上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注意培养自学能力,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多给新生举行经验交流会.
生活上要培养独立处世、料理生活的能力,改变靠父母、靠别人生活的习惯.
思想上教育学生要有新的追求和目标,克服松口气的思想,要把进入大学当作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和新的起点.
(2)稳定发展阶段.
即二三年级阶段,这是大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和黄金时期,也是大学生活最紧张、最活跃的一个时期,同时又是大学生产生分化的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是做好两头学生的工作.
(3)毕业准备阶段.
即四年级时期,这是大学生趋于成熟,准备成为社会独立成员的阶段.
这一阶段,学生心理活动比较复杂,紧迫感、责任感、焦虑感并存.
这一阶段,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
此外,这一时期还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文明离校教育,帮助学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文明离校.
六、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就业教育工作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以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就业的矛盾逐步显现,其竞争日益激烈.
学生就业率与就业层次将成为高校办学水平和声誉的重要标志.
顺应形势的变化,高校必须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
1、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引导学生转变观念,调适心理方位和期望目标.
"学而优则仕"与"光宗耀祖"心理的调适.
自负与自我展示心理的调适.
自卑与焦虑心理的调适.
从众与攀比心理的调适.
依赖与无为心理的调适.
怕苦怕累与面子心理的调适.
2、加强技术辅导,减少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失误,提高学生就业"中榜率".
就业"技术"辅导是指大学生求职的基本方法和路径,主要包括:个人职业的定位;求职资料的准备;信息的获取;面试技巧;协议书的鉴定;手续的办理等.
3、在现有的政治经济制度背景中和社会文化环境中,学校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给予学生直接的帮助.
我们认为,在现有的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管理体制中,学校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直接帮助学生就业:举办校内人才交流会;在重点地区设立校友会;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加强对学生研究生、公务员报考的辅导,等等.
教学管理改革:山高水长,任重道远——2017专题培训心得体会会计学院吴琳芳2017年7月6日至7月12日,有幸参加了我校在浙江大学举办"教学科研管理专题"研修班,听了他们各具特色的前沿讲座,其先进的教育理念、独到的教学思想、全新的管理体制,对我今后的教学管理工作无不起着引领和导向作用.
这次培训之后,更增添了我们努力进行教学改革的信心,给了我们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理论引领.
一、研修的总体感受这次研修采取了专题研修的形式,我参加的是教学科研管理专题.
几天的培训下来,觉得培训内容精心准备、培训题目切中学校发展的重点,本人觉得受益匪浅,很大程度上触动了自己的心灵.
浙江大学学工部部长邬小撑教授《做好学生工作的方法和艺术》启示着我们对学工工作一定要转变思想、高度重视;浙江科技学院院长叶高翔校长的《聚焦十三五时期的高等教育改革》则从和我们相同的浙江科技学院出发,提出要以人为本、注重细节;浙江师范大学章苏静老师的《智慧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让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浙江大学的张菊教授则向我们展示了政产学研站略联盟的创新;浙江大学通过缝隙高等教育的宏观形势和各高校内部的趋势,阐明治理追求的目标、境界和标准,以达到善治;浙江省教育评估院的施建祥则从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人才培养等分析了我国教育改革和质量体系建设;杭州师范大学的章鹏飞教授认为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培养不出高水平的人才;复旦大学钟杨教授从自己在西藏大学的亲身经历分析了学科带头人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
通过一系列的讲座我再一次认识到;更新发展观念是先导、明晰发展定位是基础,突出发展的重点是关键.
在发展中要抓好学科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国际化建设,加强人力资源的建设,探索体制机制创新,营造优良的大学文化.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规模与要求,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进而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我们教学改革找准了方向.
高等教育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教学管理作为其子系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等教育的改革,其中核心问题是高教教学和管理的改革.
因此必须不断进行教学管理改革,充分体现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高校管理理念,加大教学管理改革力度,提高教学管理质量.
二、转变思想观念与管理理念、提升教育管理思想坚定教学管理理念,提升教育管理思想,教学管理水平也要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在思想上由传统的管理理念向现代化的管理理念转变.
教学管理部门应注意排除繁琐事务的干扰,充分发挥其政策指导、检查监督的职能,逐步将教学管理的中心工作由教学过程转移到教学目标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制度管理和教学结果管理为主的体制上来.
另外,教学管理要由约束型管理转变为引导型管理,由指挥转变为服务,为教学扫清障碍,帮助师生出成果出人才,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现代教学管理意识.
三、提高"教"与"学"的积极性(一)建立激励奖惩机制,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导力量,教师的参与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决定性作用.
因此,为调动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及积极性,制定一系列激励政策,促进教学管理改革更好地实现.
1、实行教学质量评估与奖励制度.
对教师教学质量可以进行校、院两级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
在评估过程中,教学质量好的教师可获得课堂教学效果优秀奖,并对其进行表彰奖励,同时对在教学评估过程中效果不好老师进行帮教.
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较大问题的教师进行批评与处罚.
不能是好的不奖,差的不罚,长此以往,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丧失殆尽.
2、实行课程建设奖励制度.
在课程建设工作中,应对进行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做出较大贡献的教师或集体给予表彰奖励.
3、教学成果奖励制度.
对教师在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取得的优秀教学成果,尤其是对教学改革方面的成果,要给予较高的奖励,加大奖励力度.
4.
评选年度十大优秀教师,给予重奖.
设立教师奖励基金,针对教学质量好,学生评价高,在教学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教师,每年评选出十位表现突出的,给予重奖,以充分调动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
(二)建立约束检查机制,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1、实行领导听课制度.
校领导、各学院的领导及教务处的有关领导每学期的期初、期中、期末都要深入课堂听课,掌握一线教学的一手材料,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改进.
同时对任课教师也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与督促作用.
目前这项制度在我校一直实行,但有的流于形式需要监控实行效果.
2、强化教务管理,坚持检查制度.
学校教务部门要进行更多形式的日常教学工作检查,掌握教学综合信息,以便及时、准确地掌握和调控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确保教学工作始终处于良性循环状态中.
3、坚持教学工作评价考核、奖励制度.
根据评价指标要求,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对教学质量进行宏观控制.
教务部门按照评价考核指标对各院系的教学工作进行考核,对教学工作成绩不达标的要罚,对于突出的院系部给予表彰奖励.
4、实行"教学管理事故认定办法".
教学事故认定不能仅仅针对教师,还要针对教学管理和教辅人员进行约束,以提高教学工作质量.
(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主动性发挥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好坏.
因此,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教学管理工作又一重要内容.
因而,采取措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积性是十分必要的.
1、落实辅修制.
在社会需求规律的作用下,越来越多的复合型人才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在加大选修课程比例的基础上,更要实行辅修双学位制,使培养的人才实现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复合,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但目前我校招收双学位的专业不多,应该放宽限制,允许更多的专业开展双学位辅修教育.
2、实行完全学分制.
实行学分制其目的在于转换教学管理机制,打破统一的"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在每个专业中指定一定比例的必修课,按有序与搞活的原则优化一定百分比的选修模块.
学生结合自己的志趣,可自由选择相应的选修课程.
我校目前的学分制,必修课比例很大,选修课比例小,学生的选择余地较小.
目前,我校面临着2018年审核性评估的紧迫任务,又适逢发展的新机遇,教学管理改革对我校人才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对比国内其他高校,我们的差距不小,教学管理改革的工作,山高水长,任重道远.
提高认识加强学习将专业建设向纵深推进——浙江大学培训学习心得教务处颜敏一、短板理论无论是培训学习,还是将专业建设向纵深推进,都是为了解决短板.
因为我自身有短板,所以要参加培训学习;因为专业建设有短板,所以要向纵深推进.
我的工作主要是抓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有短板,说明我自身有短板.
因此反思自身短板,要从工作的现状来谈;解决自身短板,也要从工作实效来反映.
众所周知,郑航既要打基础,又要上台阶.
体现在专业建设上,2016-2017学年新增航空民航类专业可以看作是打基础.
因为部分航空民航专业的缺失,使得我校航空特色不能很好的体现,所以新增航空民航类专业首当其冲.
2016-2017学年我校新增了飞行技术、飞行器适航技术等7个航空民航类专业及方向,至此,新增专业工作基本告一段落,之后主要是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做一些微调,以后的工作重心是放在专业质量的建设上,并根据专业质量的建设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专业质量建设或将专业建设向纵深推进就是上台阶.
要上台阶,就要知道楼高几层我在几层即所谓知己知彼.
培训和调研,可以让我们知道楼高几层;对照外界反躬自省,可以知道我在几层.
所以近期的培训和调研意义重大,我也收获了很多.
最大的收获是看到了我自身和专业建设的短板.
从培训和调研来看,我校专业建设的短板很多.
对照学校"十三五"改革发展规划分析如下.
二、短板分析根据学校"十三五"改革发展规划确定的发展定位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较高人文素养、较强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精品本科创建目标是通过"实施学科大类培养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突出专业教育与学术发展相融合、专业教育与交叉复合培养相融合、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推进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建设"(简称郑航目标),为实现之,我校需要将通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特色教育进行"四融合",按照学术型、交叉复合型、就业创业型"三通道"打造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或称郑航菜单).
该菜单应注意弥补人才培养方案顶层设计的不足,关注人才培养理念的先进性.
为了让"郑航菜单"按预定目标服务于"郑航顾客"即学生,提高学生满意度,我校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通过不断夯实课程建设功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来提高学生的满意度,即通过增进"郑航技艺"来实现教学目标.
"郑航技艺"的提高需要充分利用优质课程及网络教学资源(已有原材料)和现代教育信息化技术手段,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专业认证的要求编制的人才培养方案组织教学实施方案,并予以执行,弥补过程贯彻之不足,将资源的效果真正让学生吸收.
(见图2)图2"郑航技艺"的短板-流畅链条的断裂根据上述分析,目前最大的短板是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具体体现在通识教育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短缺、课堂教学方式和手段的落后、学生中心意识没有牢固树立.
直接带来的危害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效果不佳及学生培养目标不能达成.
为什么会存在这些短板经过反思我认为,任何工作没有做好或没有做到极致,都是因为思想上不重视或重视不够.
通过暑期浙江大学干部培训及近期调研,我得到了这一心得,具体表现为认识不到位、学习不到位、理念不到位、措施不到位.
三、短板表现(一)通识教育短缺1.
问题与原因分析2015年教育部提出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第五十九章第三节提升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中提出建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
通识课程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三观的载体,是为了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中国人,其在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合格的人(而非专才)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
有人说孔子就是中国传统的通识教育大师.
杜克大学提出通过"通识教育助力学生在快速变化的全球化社会中成功".
我校从2015年开始陆续买进尔雅网络通识选修课程259门,校内原公共选修课转成通识选修课109门(近三年),缺乏体现我校办学特色与优势的优质校本通识课程.
原因主要有两点: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到位,分析如下.
首先,认识不到位.
由于对通识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及对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作用缺少足够认识,曾经认为不过是原素质教育的翻版,因此没有将通识课程体系建设提高到战略层面考虑.
其次,措施不到位,通识教育融入专业教育难.
作为管工结合型的非综合性高校,我校缺乏在史哲、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学术造诣深厚的教师,无法开出相应的通识课程;此外,由于学校专任教师总量的不足导致多数专业教师承担比较繁重的专业课授课任务,没有将精力和时间用于根据通识教育的需要改造专业课程,因而无法通过专业课传递价值观和以专业教育形式实现通识教育的目标和理想.
不得已,学校现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通识选修课除了购买的尔雅网络通识课程资源并由学生在网上自学之外,本校的通识选修课程多为原公共选修课程转变而来,多数由辅导员和新入职的职能部门行政人员所开设,课程普遍缺乏内涵建设和精心设计,教学效果难以有效保证.
未组织开发体现我校办学特色与优势的优质校本通识课程,未关注网络通识课程学生的学习效果.
2.
他山之石(1)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西南财经大学作为一个单科性大学,在通识教育方面也曾存在认识偏差(没必要、没时间、没关系)、专业误区(专才教育模式、功利价值选择、就业择业导向)和资源匮乏(学科单一、师资不足、课程缺乏)等问题.
为克服这些问题,他们采取了大刀阔斧、令人称道的措施,让我们大开眼界,同时也深感惭愧、颇无地自容.
2007年西南财大成立通识教育学院,采取内培外引的方式打造通识教师队伍.
2014年投入经费400万元启动校内通识教师"海内外跟教(ShadowTeacher)计划",用3年时间,分6批次将通识课教师派遣到国内和境外知名大学去"跟教".
通识课教师在跟教期间,完整听完至少一门相应课程,鼓励通识课教师与"跟教"教授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科研水平,反哺教学.
同时大力培养"文、史、哲、艺、美、科"教师;并邀请国内外知名大学教师兼职授课,引进海外讲座教授开设暑期课程.
2016年西南财大成立艺术教育中心,制定《美育质量提升计划》.
发起建立川渝地区通识教育联盟并每年拨付50万元工作经费.
目前已开设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社会思想与方法等8门通识核心课程和"文、史、哲、艺、美、科"6类共68门通识选修课程.
(2)专业课程通识化江西财经政法大学与西南财大一样存在学科单一、师资不足、课程缺乏等问题.
他们采取的是"将盐融到汤(而不是水)里"的做法,即专业课程通识化.
盐就是通识教育,汤就是各具特色的各个高校.
这一问题演化成如何将通识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每个高校做法不同.
比如给学生讲"牛顿为什么发明这个定律"而不仅是"牛顿发明了这个定律",后者只是物理知识,前者就是将通识教育与物理知识相融合.
主管校长邓辉认为学校拥有大量的优质专业课程和师资,具有丰富的可转化课程资源;并认为欠缺专业支撑、"另起炉灶"的通识课程难有生命力,通识教育不应该脱离学习者的专业领域,应当从其所在领域开始.
所以他主张在专业课程的"旧桩"上长出通识教育的"新芽",在专业课程的"主干"上嫁接通识教育的"新枝",以专业教育的形式实现通识教育的目标和理想.
因为有些专业课在传播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还能传递一定的价值观,具有独特的价值观教育功能.
他认为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单列的,与专业知识教育之间割裂,表面上看是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其结果可能是降低了实际的教育效果.
邓辉校长主持将《法学概论》课程改造成《创业法学》通识课,以提升创业者创业法律思维和素养的训练,并根据创业运行过程安排内容.
他还主导重点建设了经济学通论、中国税制、轻松统计学、商解孙子兵法等精品通识课程.
以专为主,以通为辅,重点建设学院层面的通识课.
可见思想上重视了,行动上总是能想出除了投入大量经费之外的合适办法实现目标.
(3)通识教育精细化复旦大学通识教育历程起自1949年前,1999年成立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005年11月4日成立通识教育研究中心,2006年9月,首批50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开设,2007年开展全校通识教育大讨论并创刊《复旦通识教育》.
2013年开始新一轮建设,制定准入标准、规范教学大纲和评审流程.
通过印制宣传册、召开研讨会,营造校内外通识教育氛围.
重点探讨如何实现核心课程精细化、如何开展核心课程的教与学、如何检验通识课程的效果,从而整体提升核心课程质量、真正实现通识教育理念以及核心课程教学目标,以核心课程实践促进大类课程、专业课程改革,最终实现通识教育理念贯穿本科教学全过程的目标.
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正式启动通识教育改革.
提出了"打造有灵魂的通识教育",建设"有法大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目标.
2006年为本科生开设两门必修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中华文明通论》、《西方文明通论》,初步形成由四类、156门通识课程组成的通识课程体系.
2010年开始第二轮通识教育改革,提出应着力建设"通识主干课".
2015年初步形成"立体闭合性课程体系".
讲求结合自身特色,科学定位通识教育发展之路.
相比以上各校做法,我校在经费投入力度、教师培训程度、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深度、通识教育效果的关注度等方面均存在短板和空白.
(二)创新创业教育短缺1.
问题与原因分析《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主要任务和措施"中提出"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各高校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面向学生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
2016年10月15日,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闭幕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做5件事.
一是抓培养方案,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
二是抓课程体系,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开发开好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健全中国特色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三是抓教学方法,改变灌输式教学方法,强化师生互动,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四是抓制度创新,着力健全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施弹性学制,完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释放教学制度改革红利.
五是抓实践环节,为大学生实验实习实训特别是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拓展渠道、搭建平台,加大投入、优化服务,让他们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
我校在以上5个方面均存在问题,未形成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培养方案我校2011-2014级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至少1个创新学分,但未作为毕业要求.
自2016级学生开始,把2个学分的《创新创业》课程列入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环节,作为学生获得毕业资格的硬性要求.
(2)课程体系2015年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公共选修课《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2016年改为公共基础课,作为全校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
各专业设置理论前沿讲座和实践前沿讲座.
2016年学校首次开发了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航空背景的科研探究课程8门,正在制作慕课过程中,力求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
2016年引进的网络通识课程中,目前有创新创业类课程共计16门(如下表所示).
网络通识课——创新创业类课程一览表序号课程名称教师姓名所在高校职称学分1商业计划书制作与演示邓立治北京科技大学副教授1.
02创业人生顾晓英等上海大学教授1.
03创业法学邓辉等江西财经大学教授1.
54创新创业朱恒源清华大学副教授2.
05大学生创新基础冯林大连理工大学教授1.
56网络创业理论与实践徐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1.
5聂兵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高级讲师7创新思维训练【学生版】王竹立中山大学副教授0.
58品类创新袁雪峰上海宝盒速递有限公司CEO1.
09微商创业指南冯凌凛工信部全国微商专委会秘书长0.
510创新创业大赛赛前特训元志中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资深评委0.
511商业计划书的优化陈爱国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创业导师1.
012创业创新执行力陆向谦清华大学教授1.
013创业创新领导力陆向谦清华大学教授2.
014创业基础王艳茹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3.
015创业管理实战李肖鸣清华大学创业导师教授1.
016大学生创业导论姚凯复旦大学教授2.
0总之,创新创业教育未形成体系,以网络课程为主,更缺乏自主开发的高质量的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还是两张皮的相互分离状态.
(3)教师与教学方法现有从事创业指导、创业咨询的兼职教师22人,分别来自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各学院从事学生工作人员以及部分专业教师.
学校高级职称专业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兴趣,2017年6月我校组织校内创新创业课程师资培训,参加的56人中,有50%是行政人员或学院非专业教师,教授只有2人、副教授10人.
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仍以学生被动式学习、注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方式为主,教师在专业教育课堂教学中缺乏挖掘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动力和积极性,学生自主学习欠缺,缺少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课堂环境,难以适应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4)制度2016年出台《郑州航院创新学分认定及管理办法》.
(5)实践环节及平台搭建2017年组织的第三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虽经多方动员并由主管校长主持召开了3次动员会,各学院报名参赛队数量仅略微超过教育厅要求的底线.
学校众创空间至今未有.
造成上述现状的原因,从我自身来说,有一个认识模糊的过程.
一开始曾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高专院校的主要工作.
特别是黄河科技学院、黄淮学院被树为创新创业典型示范高校以后更增强了这种看法.
对于某些高校将创业作为专业来建设更是觉得奇谈.
其次不清楚创新创业教育应如何开展,也没有下功夫花时间去学习和关注.
即认识不到位、学习不到位.
2.
其他高校的现状目前国内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并未形成共识,还有许多困惑.
同济大学博导王滨教授提出以下问题:当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首要目的和目标是什么如何进行培养是素质教育还是技能培养(道与术)纳入素质教育还是专业教育中,在哪个环节培养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入融入进行,还是单独课程或单独实践或是系列课程,或是依辅修专业来进行评价体系:围绕目标的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能够起多大程度的作用是单独并列的创新+创业,还是创新中融入创业,或者创业中融入创新还是除二者外再加入更多内容创客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是何关系,如何结合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张玉利教授指出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将创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指导和创业培训;将创新教育简单化为学术前沿讲座;将创业与就业对立起来,缺乏创业教育的内在动力;创业实践缺乏创新引领.
60%以上有创业意向的学生会选择启动资金少、风险小、易开业、易操作的项目进行初次创业,如餐饮、家教、售卖等,模仿型、复制型、生存型创业占绝大部分,很少关注强资源约束、高不确定性的创业和创新驱动的创业.
著名经济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副院长黄亚生在2017年4月29日教育年会上提出创业教育的前提是通识教育,是对通识教育的补充,而不是取代了通识教育.
同济大学王滨教授认为增加整个社会创业者的供给量是通识教育而不是创业教育.
由于与国外不是在一个通识教育模式下,所以我国第一需要的是通识教育,第二才是创业教育.
因为通识教育能带给创业者所需的关键能力,包括:系统性思维、团队领导力与决策能力.
在这种前提下,国内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五花八门.
大连理工大学按照"创意、创新、创业"(三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构建"2345"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即双协同(校内校外、课内课外协同)、三融合(创意、创新、创业)、四平台(校、院平台、创业孵化平台、校外企业实践教育平台)、五位一体(创新创业课程、俱乐部、训练计划、竞赛、实践).
浙江大学通过一二课堂协同互动将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第一课堂建设通过普及通识教育(开设创业课程30多门,占通识课程15%左右)、用学科研究做支撑(亚洲第一个创业管理博士点、亚洲创业教育教席等)、用荣誉学院做引领(竺可桢学院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来加强;第二课堂通过创业点子秀强化创业意识,通过创业论坛、创业者导航强化创业引领,通过创办《创业浙大》期刊、浙江经视《资本相亲会》强化创业宣传,通过创业训练营、未来企业家俱乐部强化创业社团组织功能,通过天使对接大赛、蒲公英、挑战杯、区域比赛等强化创业出口设计,通过浙江大学微创业联盟强化创业团队共生共荣,通过美国硅谷、新加坡国际设计研究院强化创业教育国际交流.
同济大学通过专业类定制课程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如经管类专业开设互联网金融与科技金融创新创业专题、证券投资创新创业专题与实训、财会信息化创新创业实训、量化投资创新创业实训、期货投资创新创业实训;电商类专业开设市场调查与预测、创业管理、跨境网络零售实务、淘宝网店运营基础、阿里课堂;信息技术类专业开设移动端创客项目实践、前端交互项目创业模式、职业规划与素养、互联网创新创业、互联网金融创业、互联网金融系统开发与实践、物联网创新创业项目.
同时针对各类专业热衷于创新创业的学生制定创新创业学程培养计划,学制1-2年,共18个学分,包含5类课程:创新创业基础(4学分)、创新方法与创业实践(3学分)、创新启迪课程(6学分,全校通识选修课,包括批评性思维、科技发展史、科幻文学与科技创新、超越性思维、设计思维、社会批评理论、创业概论、企业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等)、创新+专业类课程包(7学分,课程包括创新+专业前沿、创新方法在专业中的运用、科学技术发展历史、科技创新与工业创新、创意设计、创业管理、商业模式创新)、创新创业项目实践(2学分)温州医科大学同样,通过将创业教育融入公共基础课程、开设创业类基础课程、改革专业类课程、增加管理岗位创业实习来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并开设创业管理双专业、双学位班.
武汉理工大学通过创业知识课程群(创业金融、创业法律、创业商机、创办企业流程等)、创业素质课程群(领导能力、沟通能力、思维能力、承受挫折能力等)、创业实践课程群(行业认知、沙盘演练、项目训练、企业创办、企业经营管理等)来丰富和加强偏重创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鉴于以上各高校的做法,我校该如何开展好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实际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建立综合教育体系,还是一二课堂相协调是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还是建立单独的课程群是偏重于创新还是偏重于创业也许我校的管工结合办学特色正好有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
因为创业理论属于管理学范畴,创新则更多的需要科学技术支撑.
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评委秦志宏发现"互联网+"大赛的项目来源主要是科技成果转化(学生跟随老师做科研项目过程中的创业构想或实践)、专业学习诱发的创业项目、以社会真需求的解决为出发点的项目.
从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来看,从众创空间(创客工作室——创业苗圃)到科技园(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最终是要用千万元的产值说话和做衡量标准,所以让工科的学生学习部分或系统的创业理论可以更好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出成果;另一方面,管理学科的学生可以更好地引导或辅助工科学生形成有效的创业团队.
(三)教育信息化技术在课堂运用的短缺1.
问题与原因分析我校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建设融合度低.
一方面慕课、微课等建设偏少,仅有一门制作完成的慕课《航空概论》作为我校推荐的省级在线开放课程在爱课程平台上线并开课.
2016年立项建设3门管工结合课程、8门科研探究课程,正在委托外方进行慕课制作.
16门校级在线开放课程因教育信息技术软硬件设施难以及时跟上发展趋势并匹配到位而暂时停止拍摄.
我校目前缺乏数量充足、高水平的课程建设技术保障与服务队伍,如慕课、微课制作队伍.
另一方面,因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费时费力,教师不愿意走出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心理舒适区,普遍缺乏应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教学平台建设课程及辅助教学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手段传统,翻转课堂、对分课堂、案例探究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PBL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方式,云笔记、语音速记、讯飞输入法、百度指数、扫描全能王、码书、问卷星、皮影客、配音阁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我校教师课堂上运用得太少.
网络教学平台融入课程建设进程缓慢.
我校从2015年开始陆续购进259门尔雅网络通识课和泛雅网络平台,但是,从资源到学生,中间需要一个重要的媒介或链接点——教师,却很少关注和使用.
例如200多门网络通识课中,有思政课数门,包括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
但是相关任课教师并没有使用这些网络资源来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思政类课程课堂教学效果.
2017年6月13日我校网络课程学生自主学习结果统计发现,有154名学生因使用作弊软件而被记不良记录.
学院不良记录人次会计学院5工商管理学院10经贸学院25信息科学学院5管理工程学院10机电工程学院7外国语学院1法学院6土木建筑工程学院2计算机学院0理学院0人文社会科学学院1电子通信工程学院2艺术设计学院9航空工程学院1民航学院69物流学院1合计154泛雅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在线使用情况推广缓慢.
虽然曾要求所有教师把平台用于辅助教学,部分教师在平台上建了课程名称、学生班级,但真正使用的较少.
教师自己建课的更少,有少数只是把课件或参考资料放上去,但没有拍摄制作视频.
我校原有的省校级精品课也只有1门放到平台上使用,但却因为习惯于原精品课网站只注重资源集成而不关注应用的模式,导致将应该放在课程后台创建的所有课程资料直接放在课程门户,致使网页运行缓慢.
现在的在线课程平台注重教学设计,讲求把不同资源以知识点为中心进行划分归类,即一个知识点会有相对应的视频、课件、参考资料、作业、习题、测验等,而不是将没有按知识点拆分的所有资源全部放在一个页面上.
造成以上状况的原因,从我自身来讲,是课程建设理念未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中心意识浓厚、学生中心意识淡泊,只注意了慕课建设、网络课程和教学平台购置,未关注这些资源的使用和对学生的效果如何.
也就是杭州师范大学章苏静老师说的未关注网络课程的投入产出比,未关注学生是否通过网络课程学习到知识.
即理念不到位.
2.
外面的世界杭州师范大学章苏静的讲座"信息时代技术如何提升教学品质"让我大开眼界,深感孤陋寡闻和落后.
章老师说优秀的人会用互联网迭代升级自己的知识,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更加无法逾越.
她提出了如下问题: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如何用互联网迭代升级自己的知识网络课程的投入产出比如何,学生使用情况如何学生是否通过网络课程学习到知识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数字素养,力求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章老师演示了如何利用手机辅助课堂教学即指尖上的课程改革,如何利用问卷星开展互动测评即教学评价和反馈方式改革.
众所周知,现代大学课堂学生玩手机不注意听讲已成了常态.
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不匹配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
美国教学研究专家弗兰德斯(N.
A.
Flanders)认为目前的情况是,教师讲得太多,成了运动员.
教师应该是一个领导者.
他在对大量课堂观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分之二律",即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二是教师讲话,教师讲话时间的三分之二是向学生讲话而不是与学生对话.
他认为教师容易犯四个错误:低估了学生,没看到学生的潜力;压抑了学生,没给学生参与的机会;错怪了学生,没认识学生向学的动力;为难了学生,没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
2010年麻省理工学院、麻省中心医院和哈佛大学研究人员联合发表了一篇关于研究穿戴式皮肤电信号脑电波检测的文章,通过比较学生在课堂、做家庭作业、考试、看电视、睡觉等不同时期的脑电波,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脑电波是一条直线,比睡觉时还直.
脑电波波动最强烈最频繁的时候是做家庭作业和考试期间.
美国学者埃德加.
戴尔(EdgarDale)1946年就提出了"学习金字塔"理论.
区分了学生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的区别,发现主动学习使得两周后的平均保持率在50%-90%,而被动学习两周后的平均保持率在5%-30%.
作为一个教师出身的教学管理者,我没有从信息技术如何助力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角度认真研究和分析造成现代大学课堂学生不认真听讲的原因,没有从学生角度出发考虑慕课制作的意义、翻转课堂使用的初衷、网络课程和教学平台购置的目的,这是对学生最大的轻视和不重视.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说用昨天的方法教今天的学生,就会剥夺他们的明天.
对此,我深感惭愧.
四、短板解决(一)提高认识我以为以上四个不到位的存在,主要原因是我对行政工作的认识不到位造成的.
因此,首先要从根本上解决对行政工作的认识问题.
我曾以为,行政工作不难,不需要拿出做科研工作100%的力气来做行政工作.
曾以为科研工作必须自己独立完成,因而其中的辛酸和苦闷是不可避免的;行政工作永远有一些人来共同完成,所在在思想重视上、精力关注上就差了很多.
不可避免的,在工作成效上就远没有达到顶峰,在工作目标设定上也远没有达到能激励自己勇于奋进的程度;在工作时间保证上,也没有做到除了吃饭睡觉之外都在考虑工作;在工作紧迫感上,也从来没有把每一天都当作第一天或最后一天来干.
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像对待科研工作那样来对待行政工作,要拿出100%的力气来做工作.
(二)加强学习要经常性的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知识和做法及新生事物,随时了解天在哪里,知道自己的差距,不坐井观天、贻笑大方.
(三)及时工作做一个行动派,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弥补工作的短板,以工作的成效来展示学习的成果.
表现在:1.
做好"四融三通"人才培养模式顶层设计推行通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和特色教育深度融合,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和个性化培养有机贯通的"四融三通"式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个阶段是大类培养阶段,指新生入校后的前2个学期(以学制四年为例)不分专业,以通识教育为主,开设全校性的通识教育基础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模块,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
打通学科基础平台,建设大学科基础课程群,夯实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此阶段学生还需自主选择新生研讨课、专业准入课程初步确定自己的专业意向(本阶段特点:通识教育、创业教育、专业入门教育深度融合即三融并以通识教育为主).
第二个阶段是专业培养阶段,指第3、4、5、6学期以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教育为主,深度融合通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特色教育,培养学生具有扎实过硬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此阶段学生根据专业分流机制进入相关专业学习(本阶段特点: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特色教育四融合并以专业教育、特色教育为主).
第三阶段是个性化培养阶段,指第7、8学期即第4学年为个性化、多出口培养阶段,通过学术型课程、交叉复合型课程、就业创业型课程等课程模块的设置与开设,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和自主选择提供多样机会和充分条件(本阶段特点: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通识教育融合并以创新教育为主).
该模式将通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特色教育深度融合.
要求开发和培育契合我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并植入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课程、学校特色课程共同搭建有机整合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通过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革等手段深度挖掘专业教学中的通识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将人文科学素养、跨学科整合思维与创新思维训练、创新能力培养有效落实到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范式转移及学业评价改革等教学环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见图3图3"四融三通"人才培养架构2.
改革专业建设大锅饭,启动业绩计量考核机制以追求卓越教学为目标,为切实推动教学改革深入到课堂、触动到教师,拟启动专业建设业绩计量考核机制.
实施专业负责人制度,充分发挥专业负责人在专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通过改变专业建设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状,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尝试,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参与课程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探索以能力考核为核心,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价制度,与通识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宗旨与目标实现有机契合.
3.
完善教育信息化技术保障,助力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提高顺应高等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大趋势,加大教育信息化的软硬件投入和建设力度,充实教育信息技术专业人员队伍,为教师开展信息化课程建设做好技术培训、咨询和支持.
继续开展面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系列培训,加强教师队伍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理念认识和技能学习,强化"以学生为中心"、"建设重在应用"的宗旨,采取自建在线开放课程和应用校外优质在线开放课程相结合的方式,有效提升课程建设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4.
培育优质通识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师资完善全校通识选修课的准入和监控评价机制,保证通识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启动优质通识课程群和创新创业课程群建设项目,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教学效果突出、专业学术水平高的专任教师尤其是高职称教师基于自身专业背景开发和培育体现我校办学传统、特色与优势的通识课程体系和创新创业课程,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浙江大学培训心得教务处杨定泉在学校党委的精心组织和安排下,本人参加了2017年7月6日至7月12日在浙江大学召开的专题研修班培训.
本次培训由浙江大学教学管理一线的著名专家学者组成,分别从管理学理论、创业就业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学科建设、产学研模式创新、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等方面作了精彩纷呈的报告,教学内容丰富紧凑,切合实际,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
本人在这次培训中收获颇丰,结合自己分管的工作,提出如下思考.
一、以"十三五"规划为契机做好学校的教学顶层设计学校应以"学生价值最大化"为愿景,努力实现人才培养使命,突出"中心地位、教学能力、专业为王、示范效应"的本科教育内涵建设,即确保本科教学中心、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形成教育示范效应.
其价值观在于扎实推进以本科专业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校企协同育人、教学能力提升、教学质量保障等为内涵的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着力打造本科教育壁垒和品牌.
关键成功要素表现为:精良厚德的师资队伍、精确卓越的培养方案、精彩丰富的课程体系、精密完善的教学设施、精细严谨的教学管理、精致实用的人才作品.
二、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保障本科教学中心地位抓住政策导向、师资队伍建设、资源配置和考核评价等关键环节,构建PDCA教育教学管理闭环,确保本科教学工作中心地位.
进一步完善教师发展中心、教师教学规范、教学团队建设、师生协同建设、青年教师助教制、青年教师33制、专业带头人制、教学能力考评等多项本科教师培育制度.
切实落实"教师教学激励计划"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强化教师教学第一职责,增强教师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持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供制度保障.
1.
教师发展中心:基于"利他"主义,本着"服务教师、辅导教师、培养教师"的准则,加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功能建设.
努力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成为教师教学培训的服务平台、教学评估的信息平台、教师出国进修及企业践习的咨询平台和各级教学名师的培育平台.
2.
教师教学规范:明确教师在本科各个教学环节中的职责,加强教学过程管理、规范教学行为,使人才培养质量在教学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基础上不断得到提升.
3.
教学团队建设:本科专业负责人必须由教授担任,负责组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专业主干课程梯队建设等;加强公共课和基础课(包括实验课程)骨干教师教学团队建设,加强高水平的人文、艺术教育教学队伍建设等.
4.
师生协同建设:根据学生学业需求,以本科教学团队为载体,创建"学业坊、创新坊、创业坊"等加强师生互动的新型师生共同体平台.
5.
青年教师助教制:明确新进青年教师必须担任1年以上助教工作,原则上2年后上讲台;同时,建立教授带教制度,规定教授必须带教1名青年教师,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6.
青年教师33制:新进青年教师第一个3年先过科研关;科研不过关的青年教师,转为教学,第二个3年过教学关;教学不过关的青年教师,第三个3年过行政关;行政不过关的青年教师自动淘汰.
7.
专业带头人制:建立专业责任教授制度,发挥教授在本科教学和专业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进一步规范和提升专业建设,努力打造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和效果优秀的教学团队,建设一批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影响力的重点专业.
8.
教学能力考评:建立教师职务聘任教育教学能力考评办法,在职务晋升、岗位聘任、教学绩效考核等方面重点考评教师教学能力,建立"非教即转,不教即走"的教学岗位退出机制,从制度上倒逼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形成教师专心教学、全员育人、协同育人的机制.
三、以多元化专业评估认证标准推进本科专业建设积极推进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定1/3的工科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建设目标.
建立工程专业认证、专业审核评估、省优专业评估、专业迭代评估、新建专业评估、专业质量年报等多元化本科专业评估认证体系.
通过多元化本科专业评估认证体系倒逼院部、教师的教学规范和质量保障.
1.
工程专业认证:以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进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办学条件配置等,建立专业持续改进机制和文化,提升专业教育质量和专业教育活力.
2.
专业审核评估:督促各专业按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办学,引导各专业科学定位、分类合作、多元发展、特色兴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保障水平.
3.
省优专业评估:积极参与河南省本科专业选优评估,引导优秀本科专业高标准、严要求的建设方向.
4.
专业迭代评估:建立5年一轮的本科专业自主迭代评估工作机制,要求所有本科专业进行自主评估、去伪存真,促进专业落实学校办学定位,彰显专业办学特色.
5.
新建专业评估:建立2年一轮的本科新设专业自主评估工作机制,要求所有新设本科专业对照专业建设目标和任务书,逐步优化和完善,促进新建专业的健康成长.
6.
专业质量年报:本科专业必须按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对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培养方案、专业师资、就业质量等进行自我诊断与评估,促进专业的全面均衡发展.
四、以"四个转变"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构建国家、河南、学校、学院"四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
校企、校所、校政联动,打造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通过"课堂教学→创新实践→创业培育→企业孵化"路径培养"专业+创业"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通过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项目、创新创业导师、创新创业平台等"四大转变"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升级.
1.
创新创业课程由课堂教学为主转向实践体验为主.
把原有的创新创业通识课程改革为12个必修学分的"创新创业课程"群,使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训练体系融合贯通,其成果不设固定形式,包括高水平论文、创新创业实践、授权专利、创新作品、竞赛获奖等,由学校进行认定后获得学分,突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导向和成果导向.
2.
创新创业项目由学术研究为主转向实际应用为主.
以"卓越计划"为导向,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采取"3+1"培养模式,前三年在校内学习、后一年到企业实践.
3.
创新创业导师由校内教师为主转向内外糅合为主.
以学校实施的"卓越计划"为平台,切实推进"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形成人人都做创新项目、人人都获得专利、人人都有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的典型案例.
4.
创新创业平台由分散配置为主转向集成协同为主.
建设大学生领导力研究与培训基地、大学生文化创意实践基地、大学生工程创新实践基地、大学生创新梦工场等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提供完备的创新创业支撑体系.
建立"校友创客联盟",促进创业校友合作交流、资源对接与培训指导,通过创客联盟促进创业校友与在校大学生交流,传承校友创新创业的精神品质.
五、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培养航空应用人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课程体系与学生毕业要求及能力达成矩阵,保障学生获得的知识、素质、能力与行业和社会的需求相一致.
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社会需求的适应度、师资和条件的支撑度、质量保障运行的有效度、以及学生和用户的满意度五个维度考量现有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形成具有"航空为本、管工并重"的课程体系框架.
依靠航空产业优势,依托校内学科平台,整合社会资源,对接行业企业需求,推进产学研合作.
全面实施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
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团队协作与组织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及社会责任与诚信度等应用人才综合素质.
对照航空产业人才需求,建立专业预警、调整和退出机制,促进专业结构优化,构建与航空产业吻合度高的专业结构体系,重点发展航空制造、商业航空、通用航空等方面的专业.
重视软实力建设实现弯道超车----浙江大学2017年暑期培训班学习心得机关党委岳县伟2017年7月7日至12日,我有幸参加了我校组织的浙江大学暑期处级干部公共管理研修班,经过近一周的培训学习,收获很大,很受启发,现将自己培训学习中关于大学软实力建设方面的一些思考汇报如下:一、高校软实力的概念和内涵"软实力"的概念由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约瑟夫.
奈于1990年首次提出.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实力由"软实力"和"硬实力"两部分组成.
其中,软实力是指依靠文化价值、生活方式和商业手段等发挥出来的无形影响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成分.
软实力不同于传统的、可见的军事政治力量,体现了一种施展影响、参与国际事务的新思路,其核心内容是社会信仰、民族凝聚力、道德规范等.
由此可见,高校软实力可以理解为其校园文化体现出来的凝聚力、吸引力、发展力、影响力.
校园文化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包括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等,在这些内涵中,我认为最最重要的是大学精神、大学特色、大学氛围和校园文化四个方面,这是大学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二、要高度重视软实力建设大学的综合实力,包含硬、软两方面.
硬实力体现为学校的基础设施条件、办学规模、办学资源、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等相对显性的指标体系.
软实力则包括学校的精神传统、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管理制度、校园文化等多种因素,对内影响学校生机活力和凝聚力,对外影响学校的美誉度、吸引力.
在十三五规划中,我校提出了建设河南省骨干特色大学的发展目标.
我校是省管普通本科高校,在全省本科高校中处于中间位置,无论是办学规模还是学科科研水平,与郑州大学等省内几所大学相比,都没有比较优势,短时间内也不易超越.
也就是说,我校硬实力没有比较优势,根据高校发展规律,这些差距短时间内也不可能超越.
而软实力相对来讲,只要我们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努力建设,短时间超越省内综合排名位居前列的高校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而且也是最有可能完成超越的.
要实现十三五确定的发展目标,我们在继续埋头做好内涵发展、提升硬实力的同时,这就需要我们错峰发展,高度重视软实力建设,实现软实力超越,从而使学校综合排名提升到省内本科高校前列,实现我们的航空大学梦.
三、切实加强软实力建设加强软实力建设,重点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努力培育弘扬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一种反映大学本质的精神状态.
大学精神的基本范畴包括自由精神、独立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等.
例如,北京大学以"提倡新学,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而闻名,北京师范大学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而著称.
大学需保持应有的一份精神坚守,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大学精神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在的,更是未来的,培育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大学精神,坚持以大学精神统领大学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高尚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创新大学文化建设、提升学校软实力的一个至要关键.
培育办学特色.
大学不仅有追求真理的终极目标和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更应有在承继自身历史传统基础上形成的办学特色.
从某种程度上说,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软实力,在社会分工日趋细化的背景下,特色就是独一无二的竞争力,鲜明的办学特色就是大学的生命力所在.
培育办学特色对于提高我校的竞争力,从而在激烈竞争与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取得一席之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本身的历史发展状况、学科特点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明确自身定位,发挥强项优势,不盲目随大流,不追求"大而全",树立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强化服务航空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突出发展学科优势的品牌特色专业建设.
建设先进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指师生共同创造和逐步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
有学者把大学教育通俗地比作"泡菜",认为大学育人就好比泡菜缸泡菜,泡菜缸里有什么样的泡菜汁,就会泡出什么味道的泡菜.
同样地,大学有什么样的文化精神,就会培育出什么样的人.
学校全部的工作就是调好这个"泡菜汁",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让师生在这氛围中去思考、理解、感悟,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己.
人才培养强调创新,而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独具活力的文化氛围.
大学校园文化就是一种精神和氛围,是引导人、激励人、鼓舞人的内在动力.
学校拥有了高品质校园文化,必定给学校注入蓬勃的生机与活力,管理制度就将不再成为师生的精神束缚而变成激励力量,会培养出人才、吸引来人才.
在建设优良校园文化过程中,也包括使学校各种学术、文化活动和庆典仪式等制度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学校的文化品牌,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特色.
一所大学一旦失去了高尚的文化支撑,师生的精神家园将趋于荒芜,学校也将因之失去可持续发展能力.
营造良好氛围.
学校是教书育人传授知识的文化园地.
大学生在校园里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追求真理、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担纲意识.
这就需要问为的引导、环境的感染、文化的熏陶.
美丽的校园风景,可以提升学校品味;良好的文化环境,可以催人奋进;充满时代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深刻地感染着每一位学子.
一所高校,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必须旗帜鲜明地提出来、唱响了,通过舆论的宣传,进行理性的引导,把校训精神、办学理念、校园文化等深入到师生内心,内化为师生行动.
要培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意识,让具有真才实学的教授、学者真正受到普遍尊重,使他们体面的、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当中,让专心治学、潜心研究真正成为教学科研人员的普遍追求.
要切实把育人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通过科学的制度体系的建立,把服务教学、服务科研、服务人才培养变成广大管理人员、教学辅助人员的自觉行动.
要围绕"心性的滋养,人格的提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充分凝聚师生智慧,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主动性,深刻挖掘人的内在潜质,努力培养人的创新意识.
要开展以校训为核心的爱校教育,培养"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主人翁精神.
要注重"师德"和"学生品德"养成,开展经常性细节文化教育,培养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总之,要通过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培养师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人格素质、精神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017年暑期浙江大学学习培训心得党政办公室赵耀2017年7月6日-12日,我参加了中层干部赴浙江大学专题培训班,在美丽的杭州度过了难忘的一周.
杭州不愧为东南形胜之地,既有西子湖畔的十里荷花,历史文化气息浓郁,又有闻名世界的阿里巴巴,创新进取为天下先.
在浙大紫金港校区短暂的一周培训,既有安排紧凑的课堂学习,也有课余时间对浙大新校区乃至杭州市容市貌的学习考察,课堂上认真听讲,下课后互相交流,开阔眼界,增进友谊,收获颇丰.
我们能够顺利学习,离不开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离不开组织部同志们的精心组织安排,感谢他们的无私奉献和辛苦付出.
我的学习心得主要有三点:一、于宏大处感受大学精神浙江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以严谨的求是学风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以执著的创新精神创造出了丰硕成果,蜚声海内外,曾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
竺可桢、马寅初、卢嘉锡、苏步青、钱三强、王淦昌、贝时璋、陈建功、钱令希、谈家桢、谷超豪、郑晓沧、梁守盘、夏承焘、姜亮夫、李政道、吴健雄、路甬祥、潘云鹤等著名学者都曾在校工作或学习.
这次培训来到百年浙大,虽然是新校区,但参观了位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月牙楼内的校史馆,深入了解浙大百年校史,理解浙大"求是创新"校训,走进校史馆,浙江大学的百年发展史,按"求是溯源"、"探求崛起"、"调整发展"、"争创一流"四个不同的发展时期,几代浙大人在振兴中华、科教兴国大业中做出的贡献,展现了浙大人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精神品格和教育兴国的崇高理想.
校史馆中的大型人物群像油画《惟学无际》寓意浙江大学人才辈出,群星璀璨.
通过对校史馆的参观,亲身体会到了浙大先贤们一路走来的艰辛,对正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新浙大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同时也更深刻感悟到了求是精神.
历任校长中,竺可桢校长对浙大影响极大.
竺可桢当校长时期,正值抗战,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浙大也曾经西迁贵州办学,条件不好,环境不好,为什么浙大却能办好,值得深思.
1936年4月7日,国民政府行政院政治会议正式通过由竺可桢担任浙大校长的决定,同年4月25日,46岁的竺可桢正式出任浙江大学校长一职.
竺可桢一到浙大,就提出了自己办学的思想和方针,并对教授阵容、教学管理、学系设置等采取了一系列兴革措施.
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
1936年秋,竺可桢在对新生演讲时要求学生思考两个问题:"第一,到浙大来干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竺校长要求学生有清醒的头脑,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爱国精神.
竺可桢认为:"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之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
"竺可桢爱惜人才、尊重人才.
聘请教授兼容并蓄,不拘一格.
他亲自登门求贤,三请马一浮,两请邵裴子,诚邀有才华的同事、学生:胡刚复、梅光迪、王季梁、张其昀、陈训慈等,重用原浙大的名师:郑晓沧、苏步青、钱琢如、陈建功、贝时璋、黄翼、蔡堡等,请回离校教授:张绍忠、束星北、何增禄等),外聘优秀人才:王淦昌、谈家桢等.
竺可桢校长时期,浙大一时人才济济.
正因如此,当年的浙江大学,从理工农科到人文学科,都具有第一流的学术水准,站在了当时各学科的前沿,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求是创新"是浙江大学校训.
浙江大学的精神就是"求是创新"精神.
竺可桢认为,"求是"的本质是对真理的信仰,历史上的大科学家、哲学家不怕火焚,不怕唾骂,不屈不挠,追求真理,这种精神就是求是精神.
同时,求是精神也可以理解为牺牲精神,"不顾利害以求真理,祛除成见以就理智";也可以把求是精神理解为博学笃行的精神,而不完全限于读书或实验.
浙江大学之所以能够在竺可桢校长任内振兴繁荣,正是竺可桢校长秉承大学精神办学治学,把大学精神贯穿在治校育人的方方面面,竺可桢之问就是对大学精神的发问.
在浙大一周的时间里,接触到的师生无不对竺可桢校长敬佩有加,竺可桢前面两位校长均被当时的浙大师生驱逐,说明他们不得人心,竺可桢前后那么多位校长,为什么只有竺可桢校长始终被大家敬仰、认可,这充分说明竺可桢校长真正把求是创新的精神与浙大的办学实践融为一体,通过尊重师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在抗战的艰苦条件下,坚持传承学术,做出了不朽的业绩,被誉为东方剑桥.
求是精神就体现在浙大师生的言行中,反过来,这种艰苦条件下,做出如此辉煌的成绩,更体现了难能可贵的求是创新精神.
这种精神激励后来者,没有理由不继续努力、继续追求卓越.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竺可桢校长是浙大历史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一环.
80年前竺可桢在对新生演讲时要求学生思考两个问题:第一,到浙大来干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我们郑航的师生能不能也问问自己,郑航若干年后要成为什么样的学校我们能为学校做点什么与80年前的浙大相比,我们的条件不可谓不优越,我们的生活是平静安宁的,感慨80年前的浙大,在历史机遇面前,抓住了机遇,迎来了长盛不衰,我们学校目前也处在一个发展的重要历史关口,抓住机遇,就能乘势而上,迎来发展的快车道,学校必将有一个光明灿烂的未来,我愿为学校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在学校发展中传承弘扬郑航精神.
二、从细微处学习育人之道在浙大听课时,好几位老师均提到了浙大校友捐赠.
查了一下资料,自新的浙江大学成立以来,来自社会各界捐赠已超过10亿元人民币.
其中,约有一半来自于浙大校友捐赠,另一半中很大比例的捐赠由浙大校友牵线搭桥促成.
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2016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显示,清华大学累计接收国内外社会捐赠101.
82亿元,排名全国高校第一,北京大学以67.
65亿列第二,汕头大学凭借49.
61亿居第三.
而今年5月,上海遂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签约,正式宣布向浙大教育基金会捐赠11亿元人民币.
这也是浙大有史以来收到的最大单笔捐款,同时也打破了去年9月由电子科技大学校友熊新翔创造的向母校捐款10.
3亿的最高纪录,成为国内高校获赠的最大单笔捐款,浙江大学又刷新了校友捐赠记录.
捐赠方上海遂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遂真"取名浙大校歌,是浙江大学校友于2015年发起成立的社会化平台公司.
而这些捐赠,将设立"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遂真教育发展基金",持续10年共计捐赠11亿元.
浙大校友捐赠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捐赠最多的,而是特殊的三位:一位是普通校友,住在台湾,多次为母校捐款,据说,所捐款项数额巨大,让浙大老师误以为应该是一位不差钱的企业家,但直到浙大老师亲自赴台湾拜访,才发现这位校友并不是富翁,只是普通白领,依靠工薪生活,他几乎是把自己的全部财产都捐给了母校,而他这样做的理由,是感恩竺可桢校长当年的照顾,感恩母校.
第二位是步步高集团董事长段永平,连续多次为浙大捐款,还曾带动网易的丁磊为浙大捐款,而丁磊并不是浙大校友,丁磊捐款的原因是因为段永平捐了,他信任段永平,佩服段永平,所以也捐.
而段永平之所以一直感恩母校,是因为他读书时,一次生病,辅导员老师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为他熬粥,这一碗粥让他感念记忆一辈子.
第三位是浙大老师陈天洲,作为浙大竺可桢学院混合班的首届毕业生、计算机学院最年轻的博导之一,陈天洲教授在浙大学子眼中一直是"一个神一般地存在",他1990年进入浙江大学学习,1998年获浙江大学计算机应用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6年晋升为教授,2006年1月起任计算机系统工程研究所副所长.
他从本科到博士都是浙大学生,毕业后又成为浙大老师,他英年早逝,生前留下遗嘱,捐献全部个人遗产,设立"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陈天洲基金",用于资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在校学生.
此外,还听到过一位校友临终前执意要回浙大,最终在浙大校园仙逝.
还有汤永谦、姚文琴夫妇,及汤永年校友,先后向浙江大学捐赠十余次,捐赠金额超亿元等等,校友慷慨捐赠,不胜枚举.
这些校友为什么对浙大的培养之恩,施以如此厚重的回报,不论是感恩竺可桢校长照顾有加,还是感念辅导员的一碗粥,我想,最重要的是这些校友感到了来自学校和老师的,像家一样的温暖,浙大不是家,但胜似家,是精神家园,无论漂泊何处,永远心向往之.
大学是一个人一生中最为美好的记忆.
如果说今天这些校友对浙江大学的捐赠,是一个善果,而80年前,国立浙江大学以竺可桢校长为代表的一代大师们,为浙江大学树立的求是校训,以及他们知行合一、为人师表的作风,就是善因.
那个善因如同一束永远前行的光,变成了校友们一次又一次的捐赠,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这正是我们应该深刻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样的教育理念,会给未来的浙大,留下一个又一个的段永平,而段永平们在学校感恩的不是什么大道理,就是校长的一次关照,辅导员的一碗粥,细微之处,却折射出最朴实的育人之道,要让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老师首先要努力成为那样的人.
三、在发展上保持定力在浙大学习,不止一次听到,浙大和清华北大的比较,还了解到浙大在各方面,都以清华北大为标杆,对标差距,奋起直追,今年8月19日,第十二届清华大学公共管理高层论坛在杭州萧山开幕,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郁建兴代表浙大致辞,他说,老校长路甬祥说过,浙江大学学习清华大学一百年不动摇.
浙大的目标非常清晰明确,就是对标清华北大,对照这两所顶级学校,缺什么补什么,学习清华北大一百年不动摇.
这样的对标学习至少从1992年就已经开始了,25年过去了,浙大没有改变这个初衷,浙大从没因为缩小差距沾沾自喜,也没有因为为始终有差距自暴自弃,始终瞄准顶尖高校,始终坚持对标找差距,始终坚持补短板,所以浙大才能始终保持在第一阵营,这种恒心定力需要认真学习.
无论什么单位,工作,之所以能取得新的进步,重要的一条是始终保持恒心定力,不分心、不观望、不折腾,坚定不移谋划发展,坚定不移加快发展,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和主导权;最关键的是始终保持实干定力,大力发扬"钉钉子"精神,大力提升昂扬向上的精气神,形成一心一意谋发展、众志成城促崛起的浓厚氛围.
当前,学校明确了"十三五"奋斗目标:跻身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行列,把学校建成航空特色鲜明、规模结构合理、水平层次提升、创新开放进取、持续协调发展的高水平航空大学.
围绕奋斗目标,学校确立了坚持"一条主线、两个融入、三个协同"的发展理念,一条主线:以特色骨干大学建设为主线;两个融入:融入航空产业、融入区域经济;三个协同:协同办学、协同育人、协同创新.
学校主动对接航空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成立了郑州航空产业技术研究院和"航空经济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航空经济研究中心"(简称"一院两中心"),搭建了服务航空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协同创新平台.
通过坚持"一条主线,两个融入,三个协同"的发展理念,不断深化内涵建设,学校的航空特色更加鲜明,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已经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学校十三五发展目标任务已定,有了目标,关键就是凝心聚力,瞄准目标,聚焦目标,专注目标,保持定力,持之以恒,把实现目标贯彻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把十三五美好蓝图变成现实.
以上是浙大学习心得,最后总结一下,一所好的大学需要:弘扬精神、善于育人、保持定力.
学生工作之"六化"——浙大培训心得艺术设计学院周琰今年暑假又一次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中层干部培训班,通过学习,使我开阔了眼界,提升了认识层次,同时更加感到学习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无论是在自身素质方面还是在政治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上;无论是在教育教学理念上,还是在今后的工作重心和工作思路上,都是对我的一次提高.
这次培训使我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坚定了信念,明确了目标,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帮助.
作为一名学生工作者,立足本职工作,我进行了以下几点思考:目前,我校正在与国际接轨,学生工作既要科学借鉴其他高校先进的管理服务经验,又要坚持我校所保留的管理与服务的特色,以务实的态度不断推进学生工作的精细化、信息化、自主化、专业化、国际化、法制化发展.
一、点亮服务意识:提升学生事务的精细化1.
服务内容的精细化作为高校学生事务工作者,应以学生为本,专注于"学生想要什么",而不是"我们要求学生什么".
因此,我们学生工作者在开展工作时,要通过调查研究,精准把握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需求去规划工作、提供服务、开展活动.
这样,既可避免因服务短缺而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的情况,又可防止因服务冗余导致资源浪费现象的出现.
2.
服务责任的精细化目前高校职能部门将很多职能下放给院系,导致学生工作者陷入繁忙的具体事务中,这其实弱化了职能部门的功能,使学生无法得到深入细致且针对性强的帮助.
我们可以参考浙江大学,6个基地10个中心,在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领域,进一步深化服务能力和职责,如学生资助、纪律惩罚、就业指导、心理咨询、学生宿舍等具体内容成立职能部门,再将这些职能部门所承担的职责分解精细、具体,使得学生工作者能够就学生某方面的困惑提供专业、细致的帮助或者支持.
3.
服务方式的精细化在服务方式上,我们应该为学生提供即时、便捷、自主化的服务,学生随时随地可以通过"一站式"大厅或者网络办理事务,改变过去要在指定时间去指定地点办理事务的做法,学生的需求可以在最短时间得到回应,服务的效率提升、态度改善、方式便捷.
二、打通信息壁垒:提升学生事务的信息化学生事务管理与服务中需要打破基础设施薄弱、技术水平低下、信息不透明、传递不及时、利用不充分等信息壁垒,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提升学生事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1.
要做好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是指高校要有一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各个部门信息管理应用系统之间的学生信息对接和数据交换等流程的整体设计规划.
2.
要加大建设投入.
要通过加大软硬件建设,实现校园网络全覆盖,实现学生事务管理的网络流程再造.
3.
要实现数据对接.
在信息化过程中,高校要制定统一的数据接入标准和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各部门学生数据信息资源全面而深入的融合.
4.
要有一体化建设.
要建立学生事务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共建和资源的共享,形成一体化的学生事务服务应用系统.
5.
要开展大数据分析.
要加强学生事务信息化大数据的关联分析和综合应用,借助云计算等信息处理技术,挖掘各掘类学生数据的研究和应用价值,以便对学生各方面各阶段发展情况作大数据分析,从而研判和预设后期改进学生事务管理方式的方案和预案.
三、搭建成长平台:提升学生的自主化管理通过多彩的社团活动和社团经历,学生的领导能力、创新精神得以提升,学生以学生会和社团为纽带,在法律与制度的框架内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1.
明确培养学生的理念要想提升学生的自主化管理,首先要明确人才的培养目标.
如果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创新性人才,就必须要解放学生的思维.
而解放思维的最好方式就是要学生主动的思考,科学的规划、合理的利用,正确的管理自己.
学生在此过程中,他们的自主化意识也需要被引导和激发.
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增强自主管理的意识,使学生理解自主管理的意义与价值,了解进行自主管理是他们的权利,知道自主管理对自身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2.
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愿组成的建立在相互信赖基础上的非正式组织,其成员在思想感情、兴趣爱好等方面具有较强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学生社团在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以及调整规范学生行为方面,具有学生班级等正式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建立相应的机制关心和扶持社团的发展;加强社团骨干队伍的建设,使社团稳定、持续发展;充分发挥社团团结学生、组织学生的积极作用,通过社团锻炼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3.
为学生自主提供引导支持在学生自我管理模式中,学生工作者始终扮演着一个引导支持的角色.
首先要遵循"最近发展区"的原理,即对学生的要求不能过高或过低,否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动机.
其次,引导学生直接参与自主管理,使学生在自主管理的过程中体验自主管理的乐趣,引发学生的内部动机.
使学生在自主管理中体验快乐,把自主管理当成学生自我追求、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
四、培育专业素养:提升工作队伍的专业化高水平、专业化的工作队伍,是搞好学生事务管理的重要保障.
1.
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这是实现学生工作队伍专业化的前提.
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已开始在学生工作队伍中推行职业资格认证,比如心理咨询师和职业规划师,但由于门槛太低,这些认证几乎没有含金量.
当代学生工作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较为全面的知识系统和扎实的专业基础,要对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学科有一定的了解,并在某一领域有一定的擅长.
因此,高校系统应建立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如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资格认证,并加大对相关领域的行业内职业注册资格认证(如认可由心理学会认证的注册心理咨询师,而不是劳动部颁发的心理咨询师证).
2.
完善职业培训进修机制完善学生工作队伍的培训进修机制,是实现队伍专业化的重要保证.
目前,我校正处于发展、变化迅速的时期,无论外部环境还是内部环境都发生迅速改变,大学生的代际差别非常明显,学生工作的内容、方法、手段需要不断创新,因此,加强和完善学生工作队伍的培训进修尤为必要.
如:可以为学生工作者提供每年一定金额的进修费用和时间,并将进修结果与其升职、加薪相结合,将学生工作队伍的培训进修制度化、规范化,这样必将极大促进学生工作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五、拓展国际视野:提升学生事务的国际化1.
开展学习交流提升国际化能力我们可以有意识地组织开展国际文化节、民族文化节等系列活动,鼓励中外学生、多种族学生相互了解、相互交流.
此外,还可以打造一支具有一定外语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学生志愿者队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外事活动等志愿服务工作,增强国际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提升国际化水平.
2.
提供多元服务提升国际化视野对于到中国来学习的国外学生,我们应注重对其提供多元化服务,为将其吸纳到各留学国的主流文化中而提供机会;对于中国的学生,注重对其开展多元化培养,设立一些资助政策,鼓励其参加语言培训、交流项目、海外学习等.
此外,还应注重多元化校园氛围的建设.
通过招收国际学生,影响和熏陶本国学生形成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和世界眼光.
六、增强法治意识:提升学生工作的法制化学生管理队伍要增强法治意识,突出法制规则.
1.
建立健全学生管理法规近年来,我国在学生管理立法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学生管理法规建设仍未健全.
用行政命令代替法律条规的现象,应急性和临时性的"意见、通知、办法"等各类红头文件与法规并存,还有些地方存在空白或法律盲区.
法规本身的不严密和人为因素的干扰,使得高校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权威性受到极大的影响.
2.
为学生管理设立法律援助随着依法治国步伐的加大,高校学生越来越具有法律意识.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应至少配备一名学生管理方面为学生大众提供法律援助的律师,建立起诉、旁听等一系列完善的申诉程序.
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克服学校在学生申诉处理中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在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得到及时的帮助.
bgpto怎么样?bgp.to日本机房、新加坡机房的独立服务器在搞特价促销,日本独立服务器低至6.5折优惠,新加坡独立服务器低至7.5折优惠,所有优惠都是循环的,终身不涨价。服务器不限制流量,支持升级带宽,免费支持Linux和Windows server中文版(还包括Windows 10). 特色:自动部署,无需人工干预,用户可以在后台自己重装系统、重启、关机等操作!bgpto主打日本(东京、大阪...
hostwinds怎么样?2021年7月最新 hostwinds 优惠码整理,Hostwinds 优惠套餐整理,Hostwinds 西雅图机房直连线路 VPS 推荐,目前最低仅需 $4.99 月付,并且可以免费更换 IP 地址。本文分享整理一下最新的 Hostwinds 优惠套餐,包括托管型 VPS、无托管型 VPS、Linux VPS、Windows VPS 等多种套餐。目前 Hostwinds...
pigyun怎么样?PIGYunData成立于2019年,2021是PIGYun为用户提供稳定服务的第三年,目前商家提供香港CN2线路、韩国cn2线路、美西CUVIP-9929、GIA等线路优质VPS,基于KVM虚拟架构,商家采用魔方云平台,所有的配置都可以弹性选择,目前商家推出了七月优惠,韩国和美国所有线路都有相应的促销,六折至八折,性价比不错。点击进入:PIGYun官方网站地址PIGYUN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