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8《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大纲12《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大纲16《英语读写译》课程教学大纲19《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大纲23《高等数学A》(A级)课程教学大纲26《高等数学A》(B级)课程教学大纲30《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大纲34《概率统计》课程教学大纲37《大学物理A》课程教学大纲41《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大纲45《体育》课程教学大纲50《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大纲61《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65《水利水电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大纲68《高级程序语言(C语言)》课程教学大纲73《电路》课程教学大纲81《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87《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大纲92《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97《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大纲102《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大纲105《高频电路》课程教学大纲110《数学实践与建模》课程教学大纲116《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大纲120《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教学大纲127《Matlab软件》课程教学大纲130《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135《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教学大纲145《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153《电子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大纲158《物联网技术导论》课程教学大纲164《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169《无线通信技术》课程教学大纲174《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课程教学大纲181《科技前沿系列讲座》课程教学大纲190《数据库技术(SQL)》课程教学大纲192《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大纲197《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大纲203《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教学大纲212《Rfid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216《ZigBee通信协议》课程教学大纲221《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227《视频处理技术》课程教学大纲232《水信息采集与处理》课程教学大纲237《语音信号处理》课程教学大纲241《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教学大纲245《虚拟仪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250《PLC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256《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262《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教学大纲265《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大纲272《虚拟现实技术》课程教学大纲274《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教学大纲282《DSP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286《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大纲292《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大纲297《嵌入式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302《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大纲308《英语能力训练》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大纲(实习)314《电路系统》课程设计教学大纲316《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设计教学大纲318《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教学大纲321《DSP技术及应用》课程设计教学大纲323《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设计教学大纲324《认识实习》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大纲(实习)328《毕业实习》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大纲(实习)330《毕业设计(论文)》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大纲33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oralCultivationandIntroductionofLaw课程类别A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核心课D专业选修课计划学时(学分)共48学时(3学分),其中理论教学30学时,课内实验教学18学时适用学科专业所有学科专业考核方式考试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王艳成教学院长:张梅二、课程简介(不超过500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属于公共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
该课程以大学生健康成长为主线、以人生观教育为重点,遵循大学生思想道德变化、形成和发展的规律,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和法律问题,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其它多种学科的知识,旨在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而设立的一门思想品德课,是落实德育内容、实现德育目标的一门重要课程.
三、知识点及建议计划学时(一)基本知识点1、大学生活的特点(2学时)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2学时)3、理想信念的含义和特征(1学时)4、理想信念的意义和作用(1学时)5、爱国主义的内涵、传统、价值和内容(2学时)6、人生、人生观、人生价值(2学时)7、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1学时)8、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1学时)9、如何科学对待人生环境(2学时)10、道德的本质与作用(2学时)1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2学时)12、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2学时);13、法律的概念、发展、本质和作用(2学时)14、我国的宪法和法律体系(2学时)15、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建设(2学时)16、法治思维方式与法律权威的维护(2学时)17、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规范(2学时)(二)重要知识点1、适应大学新生活,认识当代大学生历史使命,明确成才目标,塑造大学生的崭新形象,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2、科学的理想信念;3、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做坚定的爱国者;4、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创造有价值的人生;5、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基本原则,大学生与诚信道德;6、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网络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要求;7、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8、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9、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我国的民事法律制度,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
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了解中国精神的形成过程、道德的内涵、起源和发展等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公共生活中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法规;从整体上了解我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体系及运行机制,以及公民在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的精神.
理解理想信念在成长成才中的重要意义、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以及理想与实践的关系,理解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理论、深入思考有关人生是什么、人生意义是什么等基本问题.
掌握我国宪法、实体法、程序法的基本知识,学会正确处理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增强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自觉性,掌握提高社会主义法律修养的途径和方法认清肩负的历史责任,树立明确的成才目标,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远大的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做新时期忠诚的爱国者.
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二)能力要求通过学习提高大学生独立生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大学生与人沟通、与人交往、与人共处的能力;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以及运用所学的道德和法律知识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三)素质要求通过学习使大学生具备一定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与人沟通交往的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一)教学模式以启发式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课件;适当组织课堂演讲,课堂讨论,课堂辩论和学生主题选讲等课内教学实践活动.
(二)作业要求平时作业以自修为主,结课时有一个实践报告作业,要求写一份相关主题的调查报告.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成绩综合考评要素包括:期末开卷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含考勤、演讲、实践报告、课堂讨论等).
七、学生学习建议(一)先修课程中学的思想品德课;政治课.
(二)学习建议1、关注时政、关注社会热点;2、善于思考、多做社会调查;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靳诺、郑永廷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人的存在与教育》,舒志定,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3、《我是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4、《大学生问题》,马长英,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
5、《高校政治理论课参考文献》,周全华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现代思想道德教育与方法》,郑永廷,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当今世界教育思潮》,毕淑芝、王义高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德育创新论》,吴亚林,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
9、《现代德育人本论》,杨超,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0、《美德的起源—人类本能与协作的进化》,[美]麦特·里德雷,刘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11、《道德建设的文化机制研究》,魏则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2、《伦理学》,罗国杰,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3、《现代道德教育论》,李萍,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4、《面对道德----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陈晓平,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15、《社交礼仪教程》,金正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个人交往主体性研究》,龙柏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7、《冲突与整合》,侯惠勤、姜迎春、黄明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8、《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肖川,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版.
19、《善的求索——道德哲学导论》,[美]威廉·弗兰克纳,黄合伟等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20、《诚信善待宽容》,[美]阿尔伯特·哈伯德,李家驹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民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22、《西窗法雨》,刘星,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3、《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赵国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4、《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版.
25、《习近平谈治国理正》,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
26、《中国伦理思想史》,罗国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
27、《西方伦理思想史》,宋希仁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第2版.
28、《法律基础》,高其才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第2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TheCompendiumofModernChineseHistory课程类别A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限选课D专业任选课学时(学分)共32学时(2学分),其中理论教学26学时,课内实验教学6学时适用学科专业全院各专业考核方式考试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王艳成教学院长:张梅二、课程简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属于公共基础课,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
通过开设本课程,使学生掌握近现代中国革命发生、发展和胜利的历史进程,加深对中国近现代发展历史规律的认识,增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自觉性,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并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知识点及建议计划学时(后边加的是重要知识点)1、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0.
5学时)2、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1学时)3、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0.
5学时)4、反侵略斗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1学时)5、太平天国农民战争(1.
5学时)6、洋务运动的兴衰(1.
5学时)7、维新运动的兴起与夭折(1.
5学时)8、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0.
5学时)9、辛亥革命的失败(1.
5学时)10、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0.
5学时)11、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1学时)1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
5学时)13、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1.
5学时)14、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0.
5学时)15、全民性抗战的开始(0.
5学时)16、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0.
5学时)17、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1.
5学时)18、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的自卫战争(0.
5学时)19、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1.
5学时)20、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1.
5学时)2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0.
5学时)22、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严重曲折(0.
5学时)23、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1学时)24、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1.
5学时)25、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根本原因及主要经验(1.
5学时)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两大历史任务;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救亡图存的奋斗过程;了解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的进程及其必然性;了解改革开放和搞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等;为今后学习各类后继课程奠定必要的历史基础.
(二)能力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获以下能力:具有学习研究历史的基本技能,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学会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三)素质要求使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怎样选择了改革开放,从而使大学生具备自觉、坚定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政治素养;培养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养.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一)教学模式开放式教学;"3+2"模式;网络第二课堂.
(二)考评指标成绩综合考评要素包括:期末开卷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含考勤、演讲、实践报告、课堂讨论等).
六、学生学习建议(一)先修课程先修课程:《中国历史》、《世界历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二)学习建议1、认真听课、多读书、勤思考;2、注重社会实践,多做社会调查.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江泽民文选》,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5、《周恩来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汇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7、马克思:《鸦片贸易史》、《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8、《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9、军事科学院历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史》,解放军出版社1991—1994年.
10、军事科学院历史研究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
11、刘大年:《中国近代史诸问题》,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12、翦伯赞、郑天挺:《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中华书局1980年版.
13、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4、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15、李侃、龚书铎:《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2005年版.
16、沙键孙:>,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17、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人民出版社1989年.
18、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一一鸦片战争再研究》,三联书店1995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FoundationalPrinciplesofMarxism)课程类别A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核心课D专业选修课计划学时(学分)共48学时(3学分),其中理论教学30学时,课内实验教学18学时适用学科专业各专业考核方式开卷考试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王艳成教学院长:张梅二、课程简介(不超过500字)本课程属于公共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
其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打下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三、知识点及建议计划学时(一)基本知识点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学时)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学时))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学时))4、物质世界和实践(3学时))5、世界的普遍联与发展(2学时))6、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2学时))7、真理与价值(3学时)8、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2学时)9、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2学时)10、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2学时)11、资本主义的形成(4学时)1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4学时)13、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完善(1学时)14、工人阶级政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1学时)15、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1学时)(二)重要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的完整体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和理论品质.
2、物质意识及其关系.
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在实践中自觉地运用唯物辩证的科学方法.
4、认识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发展过程.
5、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
6、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7、正确评价和评价人民群众和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8、商品经济基本规律及其作用.
9、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特点.
10、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1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12、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系统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从事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二)能力要求要求学生要掌握和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激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
(三)素质要求在实践中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和分析各种社会实际问题,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本质、社会发展动力和社会发展基本规律,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一)教学模式传统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课堂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际案例相结合.
(二)作业要求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现实问题.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成绩综合考评要素包括:期末开卷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含考勤、演讲、实践报告、课堂讨论等).
七、学生学习建议(一)先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二)学习建议1、认真听课;2、读点经典;3、联系实际.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推荐阅读:1、《苏菲的世界》,乔斯坦.
贾德(挪),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
2、《智慧的探险-西方哲学史话》,韩东晖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大众哲学》,艾思奇,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4、《西方经济学简史》,王雪梅,谢实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现代政治经济学》,程恩富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现代西方哲学》,刘放桐,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西方哲学史》(上下卷),罗素(英),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8、《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9、《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0、《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1、《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案例解析》洪晓楠编,高教出版社2007年版.
1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辅学读本》逄锦聚,高教出版社2007年版.
1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6年版.
16、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IntroductiontoMaoZeDong'sThinkingandsocialismtheorysystemaboutChinesecharacteristic课程类别A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限选课D专业任选课计划学时(学分)共96学时(6学分),其中理论教学60学时,课内实践教学36学时适用学科专业全校各专业考核方式考试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王艳成教学院长:张梅二、课程简介(不超过500字)本课程是高等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本课程属于公共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
该课程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认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最显著最集中的体现;使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精神实质,帮助他们确立科学社会主义信仰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知识点及建议计划学时(一)基本知识点1、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发展过程(2学时)2、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及其内在联系(2学时)3、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所在,掌握党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的意义(4学时)4、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本内容,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意义(8学时)5、了解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掌握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理论(4学时)6、掌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初步探索的成果.
(2学时)7、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掌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发展战略(4学时)8、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的内涵,全面把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4学时)9、把握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内涵,理解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4学时)10、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主要内容(2学时)11、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主要内容(2学时)12、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主要内容(2学时)13、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主要内容(2学时)14、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建设主要内容(2学时)15、准确理解和掌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战略构想的内容和重大意义(4学时)16、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掌握中国和平外交原则的内容(4学时)17、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准确把握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掌握新时期爱国统一的内容和基本任务(2学时)18、掌握中国共产党成为社会主义建设领导核心领导地位的形成,理解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建设问题(4学时)(二)重要知识点1、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含义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3、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4、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历史必然性5、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科学内涵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纲领及其重大意义8、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9、计划体制的弊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10、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11、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1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任务和主要举措14、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15、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和根本目标16、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形成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学生应该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认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最显著最集中的体现.
同时应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精神实质,帮助他们确立科学社会主义信仰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能力要求在能力上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神实质及其重大价值和意义.
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理想信念,具有责任、奋斗、敬业、踏实的职业素质,具有竞争、合作、团结、创新的职业能力.
(三)素质要求在实践中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各种社会实际问题,正确认识马克思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政治觉悟,从而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一)教学模式1、多媒体辅助教学.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2、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法.
通过理论的讲授,使学生能够运用理论去分析社会热点问题.
3、运用"3+2"教学模式,教师精讲与学生讨论互相结合,加强师生互动.
(二)作业要求平时作业以自修为主,结课时有一个实践报告作业,要求写一份相关主题的调查报告.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成绩综合考评要素包括:期末开卷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含考勤、演讲、实践报告、课堂讨论等).
七、学生学习建议(一)先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二)学习建议1、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国内外形势;2、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灵活运用;3、坚持独立思考,养成辩证思维.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毛泽东传》(金冲及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2、《邓小平政治评传》(大卫.
S.
G.
古德曼澳大利亚),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版.
3、《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罗伯特劳伦斯库恩美国),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4、《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读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7、《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8、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6年版.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形势与政策》SituationandPolicy课程类别A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核心课D专业选修课计划学时(学分)共32学时(1学分),其中理论教学16学时,课内实验教学16学时适用学科专业所有学科专业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王艳成教学院长:张梅课程简介(不超过500字)《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比较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国内形势教育,国际形势和我国对外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担负着重要使命,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
《形势与政策》课的任务是通过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认清形势和任务,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政策判别力,为强大祖国而奋发学习,健康成长.
三、知识点及建议计划学时(一)基本知识点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具有理论性与时效性的特点,因此其内容具有特殊性,不同于传统课程有固定的教学内容体系.
本课程教学内容根据教育部下发的每学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结合我校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来确定.
每学期从国内、国际两大板块中确定4个专题作为理论教学内容.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形势与政策课要根据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要着重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进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教育;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进行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
(二)重要知识点根据教育部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确定每学期的教学重要知识点.
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2016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年.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继续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紧紧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并结合召开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内容,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引导大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全面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学习、奋发成才,以实际行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认识形势与政策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形势与政策观、科学分析形势与政策的方法论、形势发展变化的规律、政策的产生和发展、政策的本质和特征等基础知识;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内容,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系列政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不断完善的政策体系.
(二)能力要求全面正确地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感知国情民意,体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践,把对形势与政策的认识统一到党和国家的科学判断上和正确决策上,把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发奋学习.
(三)素质要求通过了解和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艰巨性和重要性,要求学生树立科学的社会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增强学生振兴中华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信念和历史责任感以及国家大局观念,全面拓展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塑造"诚、勤、信、行"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融于一体的当代合格大学生.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一)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专题讲授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确定最优的教学方案,选择最优的教学资料.
(二)作业要求1、态度端正,认真对待老师布置的口头或书面作业,积极完成;2、认真思考,有所创新;3、理论联系实际,有理有据;4、结构完整,内容详实.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成绩综合考评要素包括:结课作业成绩七、学生学习建议(一)先修课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政治学常识、经济学常识、哲学常识、世界历史和世界地理知识等.
(二)学习建议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培养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关注时事,关心国家大事,继续学习《形势与政策》和《政策学》等课程.
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人民日报》3、《新华社每日电讯》4、《参考消息》5、《中国教育报》6、《半月谈》7、《瞭望》8、《世界知识》9、《时事报告》音像版10、《环球时报》11、《形势与政策教育概论》12、《领导科学》13、《中国青年》等实时性期刊杂志、报纸14、《半月谈》等《英语读写译》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大学英语读写译课程类别A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核心课D专业选修课计划学时(学分)共96学时(6学分),其中理论教学96学时,课内实验教学0学时适用学科专业非英语专业考核方式考试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魏新强教学院长:韩孟奇二、课程简介大学英语读写译课程是我校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我校大学英语读写译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进行交际,从而满足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需求.
根据《教学指南》的精神,我校大学英语读写译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分为三个层次:英语A级由英语程度较高的一本学生组成,英语B级由二本学生组成,英语C级由艺术专业学生组成.
三、知识点及建议计划学时大学英语读写译课程体现了"双主原则、分类指导、分层教学、个性发展"的原则,建立了"双阶段、三模块、四层次、分级分课型"的课程体系.
2个阶段是指基础阶段和拓展阶段;3个模块包含基础阶段必修课、拓展阶段限选课、拓展阶段任选课;4个层次是指语言技能类、语言运用类、语言文化类、专门用途类课程.
具体而言,三个模块中的第一模块为必修课,包括大学英语读写译I、大学英语读写译II、大学英语读写译III三门课程,其目的是学生继续打好扎实的基本语言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学生从大学英语I级开始,至大学英语III级结束.
三个学期的英语读写译课均为必修课;第二模块为限选课,包括语言技能类、应用类和文化类的拓展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语言应用技能,在第三学期进行.
第三模块为语言技能类、应用类、文化类及专门用途英语类任选课,目的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每个学期外语学院提供至少10门课程供全校学生选修,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选修不同课程.
大学英语读写译课程的学时安排如下:大学英语读写译课程的总学时数为96,共计6学分,安排在第一至第三学期.
每学期32学时,每周2学时.
具体知识点及建议计划学时如下:学年学期学时知识点第一学年第一学期32《新视野大学英语》相关内容:1.
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80-90词,能基本读懂国内英文报刊.
2.
能写简单的书信、便条和通知.
3.
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
4.
掌握积极词汇500个.
第一学年第二学期32《新视野大学英语》相关内容:1.
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90-100词,能读懂常见的应用文体的材料,并能在阅读中使用有效的阅读方法.
2.
能撰写通顺的提纲式作文,并能填写简单的个人履历表.
3.
能在翻译时使用适当的翻译技巧.
4.
掌握积极词汇500个.
第二学年第三学期32《新视野大学英语》相关内容:1.
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00-110词,能够基本读懂自己专业方面的综述性文献.
2.
能写日常应用文,能写自己专业论文的英语摘要.
3.
能借助词典翻译一般英美报刊上题材熟悉的文章.
4.
掌握积极词汇500个.
四、基本要求由于实行分级教学,ABC三个级别教学要求的语言单项技能描述如下:A层次:1、教学目标A层次适用教学指南中的提高目标,除完成现行英语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目标外,在知识和能力培养方面继续拓宽和加深.
注重发展学科特长,为培养英语学科尖子和高层次人才打好基础.
学生基本上能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一部分可通过六级考试.
2、教学要求1)阅读理解能力:能基本阅读英语国家报刊杂志的一般性题材的文章,阅读速度为每分钟80词,在快速阅读篇幅较长的材料时,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20词,能就阅读材料进行略读或寻读.
能够基本读懂自己专业方面的综述性文献,并能正确理解中心大意,抓住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
2)书面表达能力:能写简单的书信、便条和通知,能填写简单个人履历表等.
行文及常用语等基本正确无误.
能写日常应用文,能写自己专业论文的英语摘要,能借助参考资料写出与专业相关、结构基本清晰、内容较为丰富的报告和论文.
3)翻译能力:能借助词典翻译一般英美报刊上题材熟悉的文章.
英汉译速为每小时250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200个汉字.
译文基本通顺、达意,无重大语言错误.
4)词汇量:掌握的总词汇量应达到3500个单词(含在中学阶段已经掌握的词汇)以及由这些词构成的常用词组,对参考词汇表中列出的3000个共核词汇能在口头和书面表达时加以熟练运用.
另需掌握500个与行业相关的常见英语词汇.
B层次:1、教学目标B层次使用基本目标.
按照现行教学大纲的要求,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基本知识结构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大部分都能通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2、教学要求1)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基本读懂一般性题材的英文文章,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70词,在快速阅读篇幅较长、难度略低的材料时,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00词,能基本读懂国内英文报刊,掌握中心意思,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
能读懂工作、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体的材料.
能在阅读中使用有效的阅读方法.
2)书面表达能力:能写简单的书信、便条和通知,能填写简单个人履历表等.
行文及常用语等无严格错误.
3)翻译能力: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英汉译速为每小时200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150个汉字.
译文基本流畅,能在翻译时使用适当的翻译技巧.
4)词汇量:掌握3000个英语单词(含在中学阶段已经掌握的词汇)以及由这些次构成的常用词组,对参考词汇表中列出的2500个共核词汇能在口头和书面表达时加以运用.
另需掌握500个左右与行业相关的常见英语词汇.
C层次:1、教学目标适用于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
按照现行教学大纲的要求,使学生较好地巩固和掌握基本知识结构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2、教学要求1)阅读理解能力:能基本读懂一般性题材的英文文章,理解基本正确.
2)书面表达能力:能填写和模拟套写常见的简短英语应用文,如表格、简历、通知、信函等.
语句基本正确,格式基本恰当.
3)词汇量:掌握参考词汇表中列出的2500个共核词汇(含在中学阶段已经掌握的词汇)以及由这些词构成的常用词组,能在口头和书面表达时加以运用.
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学习一些与行业相关的常见英语词汇.
五、教学模式大学英语读写译课程采用网络教学、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和课堂英语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我们利用"华水学堂"这一网络平台实现师生资源共享、网络辅导答疑、学生小组讨论、网上提交作业,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利用教学光盘中的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生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记忆力;课堂教学的重心是在于学习方法和技能的传授,通过讲解、示范、师生交流、学生互动和检查等形式,引导、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还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语言学习活动,营造宽松活泼的课堂气氛.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大学英语读写译课程的教学评估分为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两种.
形成性评估包括网上自主学习、单元测试、课堂表现、作业、口语、出勤;终结性考核为每学期期末大学英语考试.
七、学生学习建议(一)先修课程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
按照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大学入学时应掌握基本的英语语音和语法知识,学会使用3000个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并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受过一定的训练.
(二)学习建议课堂学习与网上自主学习相结合,逐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利用网络媒介,学生向教师质疑提问,师生之间多沟通交流.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世界文学名著(英文原著版):老人与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傲慢与偏见:PRIDEANDPREJUDICE(英文原版)(附朗读CD)天津人民出版社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6级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FiftyGreatShortStories"BantamClassics;Reissue101ClassicShortStories:经典短篇小说101篇天津人民出版社经典随笔50首(英文版)天津人民出版社"AShortHistoryofNearlyEverything"BlackSwan;ExportEd"NeitherHereNorThere::TravelsinEurope"HarperPerennial;Reprint英语词汇的奥秘(修订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单词的历史:英语词源漫谈上海译文出版社英文疑难详解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大学英语阅读教程》1-4册外文出版社《现代英语用法词典》张道真,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英语多功能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英美文化词典》胡文仲"ChambersDictionaryofSynonymsandAntonyms"MarinH.
Manser,Chambers,Cambridge"LongmanDictionaryofContemporaryEnglish"LongmanGroupLtd.
《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类别A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核心课D专业选修课计划学时(学分)共80学时(4学分),其中理论教学80学时,课内实验教学0学时适用学科专业非英语专业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魏新强教学院长:韩孟奇二、课程简介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是我校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我校大学英语视听说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进行交际,从而满足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需求.
根据《教学指南》的精神,我校大学英语视听说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分为三个层次:英语A级由英语程度较高的一本学生组成,英语B级由二本学生组成,英语C级由艺术专业学生组成.
三、知识点及建议计划学时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在教授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力求拓宽其知识面,加强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尽可能地利用语言载体,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和西方社会文化等知识.
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体现了"双主原则、分类指导、个性发展"的理念,其中双主原则是指: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的总学时数为80,共计4学分,安排在第一至第四学期.
第一至第三学期,平均每周1学时.
第四学期,平均每周2学时.
视听说课程A/B级学生统一教材进度,使用《新目标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一至第四学期分别进行教材1—4册.
另外,在课堂上,除了以教材为基础,AB级还会分别加入不同内容的补充材料,如VOA或BBC的相关音频和视频材料等.
C级学生使用内容稍微简单一些的教材.
四、基本要求由于实行分级教学,ABC三个级别教学要求的语言单项技能描述如下:A层次:1、教学目标A层次适用教学指南中的提高目标,除完成现行英语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目标外,在知识和能力培养方面继续拓宽和加深.
注重发展学科特长,为培养英语学科尖子和高层次人才打好基础.
学生基本上能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一部分可通过六级考试.
2、教学要求1)听力理解能力:听力词汇达到3000字,能基本听懂老师用英语授课和谈论日常生活的内容,理解正确率达到90%.
能够基本听懂来自英语国家人士的谈话和讲座,能听懂题材熟悉、篇幅较长的国内英语广播或电视节目,语速为每分钟120词左右.
2)口头表达能力:能用英语进行课堂交际性活动,回答老师问题、介绍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社会、文化、科技等情况.
语言表达较流畅、清楚、准确.
能够和来自英语国家的人士进行比较流利的会话,较好地掌握会话策略,能基本表达个人意见、情感、观点等,能基本陈述事实、事件、理由等,表达思想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
3)词汇量:掌握的总词汇量应达到3500个单词(含在中学阶段已经掌握的词汇)以及由这些词构成的常用词组,对参考词汇表中列出的3000个共核词汇能在口头和书面表达时加以熟练运用.
另需掌握500个与行业相关的常见英语词汇.
B层次:1、教学目标B层次使用基本目标.
按照现行教学大纲的要求,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基本知识结构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大部分都能通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2、教学要求1)听力理解能力:听力词汇达到2000字.
能基本听懂老师用英语授课,理解正确率70%.
能基本听懂对方谈论日常生活的内容,能听懂日常英语谈话和一般性题材讲座,能基本听懂英语国家慢速英语节目,语速为每分钟100词左右,能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
能运用基本的听力技巧帮助理解.
2)口头表达能力:能就课文内容熟练地进行回答,并作简单讨论.
能较熟练地运用教学内容,围绕日常生活的话题,进行初步交际,要求比较连贯、清楚地表达主要意思.
能在学习过程中用英语交流,并能就某一主题进行讨论,能就所熟悉的话题经准备后作简短发言,表达比较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
3)词汇量:掌握3000个英语单词(含在中学阶段已经掌握的词汇)以及由这些次构成的常用词组,对参考词汇表中列出的2500个共核词汇能在口头和书面表达时加以运用.
另需掌握500个左右与行业相关的常见英语词汇.
C层次:1、教学目标适用于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
按照现行教学大纲的要求,使学生较好地巩固和掌握基本知识结构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2、教学要求1)听力理解能力:能听懂老师用中英文授课,能基本听懂对方谈论日常生活的内容.
2)口头表达能力:能就课文简单的日常话题进行初步交际,能清楚地表达主要意思.
3)词汇量:掌握参考词汇表中列出的2500个共核词汇(含在中学阶段已经掌握的词汇)以及由这些词构成的常用词组,能在口头和书面表达时加以运用.
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学习一些与行业相关的常见英语词汇.
五、教学模式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采用网络教学和课堂英语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我们利用"华水学堂"这一网络平台实现师生资源共享、网络辅导答疑、学生小组讨论、网上提交作业,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利用教学光盘中的多媒体资源进行视听教学,使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生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记忆力;课堂教学主要进行口语训练,组织学生参与各种英语口语实践活动,营造宽松活泼的课堂气氛.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的教学评估分为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两种.
形成性评估包括网上自主学习、单元测试、课堂表现、作业、口语、出勤;终结性考核为每学期期末大学英语视听说考试.
七、学生学习建议(一)先修课程本大纲的教学对象是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
按照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大学入学时应掌握基本的英语语音和语法知识,学会使用3000个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并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受过一定的训练.
(二)学习建议课堂学习与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突出网络自主学习.
利用网络媒介,学生向教师质疑提问,师生之间多沟通交流.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世界文学名著(英文原著版):老人与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傲慢与偏见:PRIDEANDPREJUDICE(英文原版)(附朗读CD)天津人民出版社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6级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FiftyGreatShortStories"BantamClassics;Reissue101ClassicShortStories:经典短篇小说101篇天津人民出版社经典随笔50首(英文版)天津人民出版社"AShortHistoryofNearlyEverything"BlackSwan;ExportEd"NeitherHereNorThere::TravelsinEurope"HarperPerennial;Reprint英语词汇的奥秘(修订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单词的历史:英语词源漫谈上海译文出版社英文疑难详解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大学英语阅读教程》1-4册外文出版社《现代英语用法词典》张道真,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英语多功能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英美文化词典》胡文仲"ChambersDictionaryofSynonymsandAntonyms"MarinH.
Manser,Chambers,Cambridge"LongmanDictionaryofContemporaryEnglish"LongmanGroupLtd.
《高等数学A》(A级)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高等数学A(TheHigherMathematicsA)课程类别A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核心课D专业选修课计划学时(学分)共144学时(9学分),其中理论教学144学时,课内实验教学0学时适用学科专业工科各专业A级考核方式考试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罗党教学院长:张愿章二、课程简介高等数学是高等院校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对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能力和运用数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知识基础、思想基础和方法基础.
以微积分为核心的高等数学包含了处理连续量的许多基本理论和科学思维方法,学习高等数学旨在建立微积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构建完整的微积分理论体系架构,展现微积分思想方法;学习高等数学,不仅是为了以后的工作需要储备数学知识,提高基本的数学素质和数学能力,学会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更是为了在今后工作中能够创造出新的知识和方法.
三、知识点及建议计划学时(一)基本知识点函数与极限:函数概念,极限的定义,数列极限定义,函数极限定义,判断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两个重要极限,无穷小量及性质,连续函数及性质,10学时;导数与微分:导数概念,函数求导法则,高阶导数求法,复合函数求导法,对数求导法与指数求导法,隐函数与参数方程的求导法则,函数微分的概念,微分与导数的关系,10学时;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罗尔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柯西中值定理,泰勒公式,洛必达法则,函数的单调性,极值问题及函数作图,函数的凸性与渐近线,弧微分,12学时;一元积分学及其应用: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原函数与不定积分,微积分基本定理,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有理函数的积分,两类反常积分,定积分的元素法,定积分在几何学上的应用,定积分在物理学上的应用,20学时;常微分方程:常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分离变量法解微分方程,齐次方程解法,一阶线性微分方程,可降阶的高阶微分方程的解法,二阶常系数非齐次常微分方程,12学时;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向量的概念,向量线性运算,向量的数量积与向量积,曲面方程,二次曲面,空间曲线及其方程,平面方程及空间直线方程,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10学时;多元函数微分学及其应用:多元函数的概念,多元函数的极限,多元函数的连续性,偏导数,全微分,多元复合函数求导法则,隐函数求导公式,多元函数微分学的几何应用,方向导数与梯度,多元函数的极值与求法,14学时;多元函数积分学及其应用:重积分的定义与性质,二重积分的计算法,三重积分的计算法,重积分的应用,对弧长的曲线积分,对坐标轴的曲线积分,格林公式及其应用,对面积的曲面积分,对坐标的曲面积分,高斯公式,斯托克斯公式,场论初步,22学时;无穷级数:常数项级数的概念和性质,正项级数收敛判别法,一般项级数收敛判别法,函数项级数的概念和性质,幂级数的收敛域,泰勒级数,函数展开为幂级数的应用,三角函数系的正交性,函数展开成傅里叶级数,正弦级数与余弦级数,一般周期函数的傅里叶级数,18学时;数学分析选讲,求极限方法综述,一元函数微积分学中的复杂问题,多元函数微积分学中的复杂问题,微分方程的幂级数解法,16学时.
(二)重要知识点数列的极限;判断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两个重要极限;函数的极限;函数连续;函数求导法则;隐函数与参数方程的求导法则;函数的微分;罗尔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柯西中值定理;洛必达法则;泰勒公式;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有理函数的积分.
定积分的性质;微积分基本公式;定积分的元素法;定积分在几何学上的应用;定积分在物理学上的应用;分离变量法解微分方程;齐次微分方程的解法;一阶线性微分方程和可降阶的高阶微分方程的解法.
向量线性运算;曲面方程;空间曲线方程;平面方程及空间直线方程;多元函数的概念;多元函数的极限;多元函数的连续性;偏导数;全微分;多元复合函数求导法则;隐函数求导公式;多元函数微分学的几何应用;方向导数与梯度;多元函数的极值与求法;二重积分的概念与性质;二重积分的计算法;三重积分;重积分的应用;对弧长的曲线积分;对坐标轴的曲线积分;格林公式及其应用;对面积的曲面积分;对坐标的曲面积分;高斯公式;斯托克斯公式;常数项级数的概念和性质;常数项级数的审敛法;幂级数;函数展开成幂级数;函数展开成幂级数的应用;傅里叶级数.
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理解函数的概念,了解函数的几种特性,理解复合函数、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的概念;理解极限的概念,掌握极限四则运算法则,会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了解无穷小、无穷大的概念,会比较无穷小的阶,会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理解函数连续的概念,了解间断点的概念,并会判别间断点的类型;掌握初等函数的连续性及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理解导数和微分的概念,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了解微分运算法则及一阶微分形式不变性;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会求隐函数和参数式所确定的函数的一阶和二阶导数;理解罗尔定理和拉格朗日中值定理,了解柯西定理和泰勒定理;理解函数的极值概念,掌握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求极值的方法;会用导数判断函数图形的凹凸性,会求拐点和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能够描绘函数的图形(包括水平渐近线和垂直渐近线);了解曲率和曲率半径的概念.
掌握微分中值定理,会使用洛必达法则求极限,掌握泰勒公式,并会用公式求初等函数在某点的展开式,理解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概念及性质,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公式,掌握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换元法与分部积分法;了解积分上限的函数及其求导定理,掌握牛顿-莱布尼茨公式;了解广义积分的概念;了解有理函数的积分.
掌握用定积分表达和计算一些几何量与物理量(面积、弧长、体积、引力、压力、功等).
了解微分方程阶、解、通解、初始条件和特解等概念;掌握变量可分离的方程及一阶线性方程的解法;会解齐次方程、贝努利方程和全微分方程;会用降阶法解简单的高阶方程;理解线性微分方程解的性质及其结构;掌握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并会解某些高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会解欧拉方程;会用微分方程解决一些简单应用问题;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理解向量的概念及其表示;掌握向量的运算(线性运算、数量积、向量积、混合积),掌握两个向量垂直、平行的条件;理解单位向量、方向余弦、向量的坐标表达式,掌握用坐标表达式进行向量运算的方法;掌握平面的一般方程、点法式方程、截距式方程和直线的一般方程、对称式方程、参数方程的求法及相互转换,会利用平面、直线的相互关系解决有关问题;了解曲面方程与空间曲线方程的概念,了解常用二次曲面的方程及其图形,会求以坐标轴为旋转轴的旋转曲面及母线平行于坐标轴的柱面方程;会求点到直线、点到平面的距离;理解空间曲线的参数方程和一般方程;了解空间曲线在坐标平面上的投影,并会求该投影曲线的方程.
理解多元函数的概念,理解二元函数的几何意义;了解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性的概念,以及有界闭区域上连续函数的性质;理解多元函数偏导数和全微分的概念,会求全微分,了解全微分存在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了解全微分形式的不变性;理解方向导数与梯度的概念并掌握其计算方法;掌握多元复合函数一阶偏导数、二阶偏导数的求法;了解隐函数存在定理,会求多元隐函数的一阶和二阶偏导数;了解空间曲线的切线和法平面及曲面的切平面与法线的概念,会求它们的方程;了解二元函数的泰勒公式,理解多元函数极值和条件极值的概念,会求二元函数的极值;会用拉格朗日乘数法求条件极值,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理解二重积分、三重积分的概念,了解重积分的性质;掌握二重积分的计算方法(直角坐标、极坐标),三重积分的计算方法(直角坐标、柱面坐标、球面坐标).
会求曲面的面积.
了解质心、转动惯量、引力的求法.
理解两类曲线积分的概念,了解两类曲线积分的性质及两类曲线积分的关系;掌握计算两类曲线积分的方法;掌握格林公式,会运用平面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会求二元函数全微分的原函数;了解两类曲面积分的概念、性质、两类曲面积分的关系及高斯公式、斯托克斯公式,会计算两类曲面积分;了解空间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了解散度、旋度的概念并会计算.
会用重积分、曲线积分及曲面积分求某些几何量与物理量.
理解常数项级数收敛、发散以及收敛级数和的概念,掌握收敛级数的基本性质及收敛的必要条件;掌握几何级数和P-级数的收敛与发散的条件;掌握正项级数收敛性的比值判别法、比较判别法,会用根值判别法;会用莱布尼兹定理判别交错级数的收敛性;了解无穷级数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概念及绝对收敛与收敛的关系;理解幂级数的收敛半径的概念,掌握幂级数收敛半径、收敛区间及收敛域的求法;了解幂级数的和函数在其收敛区间内的基本性质,会求一些幂级数在收敛区间内的和函数,并会由此求出某些数项级数的和;了解函数展开为泰勒级数的充要条件;掌握几个常见的的麦克劳林展开式,会用它们将一些简单的函数间接展开成幂级数;了解傅里叶级数的概念、了解狄利克莱收敛定理,会将定义在(-π,π)和(-L,L)上的函数展开为傅里叶级数,会将定义在[0,L]上的函数展开为正弦级数或余弦级数,会写出傅里叶级数的和函数的表达式.
根据学生的考研需求,增加对考研试题的讲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高等数学知识求解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能力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微积分中极限、导数、积分等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的运算技巧;使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和对实际问题具有抽象、归纳、推广的能力,会用适当数学语言描述和分析问题,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以后学习其它学科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素质要求初步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和运用数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升学生数学意识与能力,开阔学生数学视野,培养数学逻辑.
本课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运算能力和自学能力,还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中要重视高等数学中有关概念、定理等的实际背景知识与数学建模思想,将高等数学学习与专业内容有机结合,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全面系统培养实际应用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一)教学模式课堂讲授与网络学习相结合,辅导答疑方式多样化(固定地点答疑、网络平台答疑,QQ群、微信群等),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式综合运用.
(二)作业要求网络作业与课后习题相结合,作业作为检验学生上课听讲及网络学习效果,理解巩固所学内容的重要手段,每节课后适当地布置网络作业和课后习题,并及时批改.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成绩综合考评要素包括:结课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含考勤、作业质量、课堂表现等)、学习过程(包括网络学习成绩、课堂测验、期中测试等).
七、学生学习建议(一)先修课程高中阶段必修高中代数、几何等初等数学,学生应具备基本的计算和证明能力.
学习高等数学A(2)课程需先完成高等数学A(1)课程.
(二)学习建议做好课前预习,上课注意听讲,认真独立完成作业.
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及问题,建议教师可以在每次上课前花5分钟左右讲解作业,此时学生要注意反思自己的错误.
每章结束后,教师会以习题课的形式巩固相关章节内容,学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建议学生梳理每章内容,写出总结,建议学生在图书馆借阅习题集,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适当增加练习.
重视本课程中有关概念、定理等的实际背景知识与数学建模思想,将它们与有关专业内容有机结合,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而不是孤立地学习抽象的数学概念、公式等知识,全面系统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
王天泽,高等数学(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同济大学数学系,高等数学(第六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
耿堤等,数学分析(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高等数学A》(B级)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高等数学A(TheHigherMathematicsA)课程类别A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核心课D专业选修课计划学时(学分)共144学时(9学分),其中理论教学144学时,课内实验教学0学时适用学科专业工科各专业(B级)考核方式考试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罗党教学院长:张愿章二、课程简介高等数学是高等院校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对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能力和运用数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知识基础、思想基础和方法基础.
以微积分为核心的高等数学包含了处理连续量的许多基本理论和科学思维方法,学习高等数学旨在建立微积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构建完整的微积分理论体系架构,展现微积分思想方法;学习高等数学,不仅是为了以后的工作需要储备数学知识,提高基本的数学素质和数学能力,学会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更是为了在今后工作中能够创造出新的知识和方法.
三、知识点及建议计划学时(一)基本知识点函数与极限:函数概念,极限的定义,数列极限定义,函数极限定义,判断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两个重要极限,无穷小量及性质,连续函数及性质,12学时;导数与微分:导数概念,函数求导法则,高阶导数求法,复合函数求导法,对数求导法与指数求导法,隐函数与参数方程的求导法则,函数微分的概念,微分与导数的关系,10学时;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罗尔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柯西中值定理,泰勒公式,洛必达法则,函数的单调性,极值问题及函数作图,函数的凸性与渐近线,弧微分,14学时;一元积分学及其应用: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原函数与不定积分,微积分基本定理,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有理函数的积分,两类反常积分,定积分的元素法,定积分在几何学上的应用,定积分在物理学上的应用,22学时;常微分方程:常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分离变量法解微分方程,齐次方程解法,一阶线性微分方程,可降阶的高阶微分方程的解法,二阶常系数非齐次常微分方程,14学时;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向量的概念,向量线性运算,向量的数量积与向量积,曲面方程,二次曲面,空间曲线及其方程,平面方程及空间直线方程,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12学时;多元函数微分学及其应用:多元函数的概念,多元函数的极限,多元函数的连续性,偏导数,全微分,多元复合函数求导法则,隐函数求导公式,多元函数微分学的几何应用,方向导数与梯度,多元函数的极值与求法,16学时;多元函数积分学及其应用:重积分的定义与性质,二重积分的计算法,三重积分的计算法,重积分的应用,对弧长的曲线积分,对坐标轴的曲线积分,格林公式及其应用,对面积的曲面积分,对坐标的曲面积分,高斯公式,斯托克斯公式,场论初步,24学时;无穷级数:常数项级数的概念和性质,正项级数收敛判别法,一般项级数收敛判别法,函数项级数的概念和性质,幂级数的收敛域,泰勒级数,函数展开为幂级数的应用,三角函数系的正交性,函数展开成傅里叶级数,正弦级数与余弦级数,一般周期函数的傅里叶级数,20学时.
(二)重要知识点数列的极限;判断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两个重要极限;函数的极限;函数连续;函数求导法则;隐函数与参数方程的求导法则;函数的微分;罗尔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柯西中值定理;洛必达法则;泰勒公式;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有理函数的积分.
定积分的性质;微积分基本公式;定积分的元素法;定积分在几何学上的应用;定积分在物理学上的应用;分离变量法解微分方程;齐次微分方程的解法;一阶线性微分方程和可降阶的高阶微分方程的解法.
向量线性运算;曲面方程;空间曲线方程;平面方程及空间直线方程;多元函数的概念;多元函数的极限;多元函数的连续性;偏导数;全微分;多元复合函数求导法则;隐函数求导公式;多元函数微分学的几何应用;方向导数与梯度;多元函数的极值与求法;二重积分的概念与性质;二重积分的计算法;三重积分;重积分的应用;对弧长的曲线积分;对坐标轴的曲线积分;格林公式及其应用;对面积的曲面积分;对坐标的曲面积分;高斯公式;斯托克斯公式;常数项级数的概念和性质;常数项级数的审敛法;幂级数;函数展开成幂级数;函数展开成幂级数的应用;傅里叶级数.
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理解函数的概念,了解函数的几种特性,理解复合函数、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的概念;理解极限的概念,掌握极限四则运算法则,会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了解无穷小、无穷大的概念,会比较无穷小的阶,会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理解函数连续的概念,了解间断点的概念,并会判别间断点的类型;掌握初等函数的连续性及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理解导数和微分的概念,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了解微分运算法则及一阶微分形式不变性;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会求隐函数和参数式所确定的函数的一阶和二阶导数;理解罗尔定理和拉格朗日中值定理,了解柯西定理和泰勒定理;理解函数的极值概念,掌握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求极值的方法;会用导数判断函数图形的凹凸性,会求拐点和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能够描绘函数的图形(包括水平渐近线和垂直渐近线);了解曲率和曲率半径的概念.
掌握微分中值定理,会使用洛必达法则求极限,掌握泰勒公式,并会用公式求初等函数在某点的展开式,理解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概念及性质,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公式,掌握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换元法与分部积分法;了解积分上限的函数及其求导定理,掌握牛顿-莱布尼茨公式;了解广义积分的概念;了解有理函数的积分.
掌握用定积分表达和计算一些几何量与物理量(面积、弧长、体积、引力、压力、功等).
了解微分方程阶、解、通解、初始条件和特解等概念;掌握变量可分离的方程及一阶线性方程的解法;会解齐次方程、贝努利方程和全微分方程;会用降阶法解简单的高阶方程;理解线性微分方程解的性质及其结构;掌握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并会解某些高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会解欧拉方程;会用微分方程解决一些简单应用问题;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理解向量的概念及其表示;掌握向量的运算(线性运算、数量积、向量积、混合积),掌握两个向量垂直、平行的条件;理解单位向量、方向余弦、向量的坐标表达式,掌握用坐标表达式进行向量运算的方法;掌握平面的一般方程、点法式方程、截距式方程和直线的一般方程、对称式方程、参数方程的求法及相互转换,会利用平面、直线的相互关系解决有关问题;了解曲面方程与空间曲线方程的概念,了解常用二次曲面的方程及其图形,会求以坐标轴为旋转轴的旋转曲面及母线平行于坐标轴的柱面方程;会求点到直线、点到平面的距离;理解空间曲线的参数方程和一般方程;了解空间曲线在坐标平面上的投影,并会求该投影曲线的方程.
理解多元函数的概念,理解二元函数的几何意义;了解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性的概念,以及有界闭区域上连续函数的性质;理解多元函数偏导数和全微分的概念,会求全微分,了解全微分存在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了解全微分形式的不变性;理解方向导数与梯度的概念并掌握其计算方法;掌握多元复合函数一阶偏导数、二阶偏导数的求法;了解隐函数存在定理,会求多元隐函数的一阶和二阶偏导数;了解空间曲线的切线和法平面及曲面的切平面与法线的概念,会求它们的方程;了解二元函数的泰勒公式,理解多元函数极值和条件极值的概念,会求二元函数的极值;会用拉格朗日乘数法求条件极值,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理解二重积分、三重积分的概念,了解重积分的性质;掌握二重积分的计算方法(直角坐标、极坐标),三重积分的计算方法(直角坐标、柱面坐标、球面坐标).
会求曲面的面积.
了解质心、转动惯量、引力的求法.
理解两类曲线积分的概念,了解两类曲线积分的性质及两类曲线积分的关系;掌握计算两类曲线积分的方法;掌握格林公式,会运用平面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会求二元函数全微分的原函数;了解两类曲面积分的概念、性质、两类曲面积分的关系及高斯公式、斯托克斯公式,会计算两类曲面积分;了解空间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了解散度、旋度的概念并会计算.
会用重积分、曲线积分及曲面积分求某些几何量与物理量.
理解常数项级数收敛、发散以及收敛级数和的概念,掌握收敛级数的基本性质及收敛的必要条件;掌握几何级数和P-级数的收敛与发散的条件;掌握正项级数收敛性的比值判别法、比较判别法,会用根值判别法;会用莱布尼兹定理判别交错级数的收敛性;了解无穷级数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概念及绝对收敛与收敛的关系;理解幂级数的收敛半径的概念,掌握幂级数收敛半径、收敛区间及收敛域的求法;了解幂级数的和函数在其收敛区间内的基本性质,会求一些幂级数在收敛区间内的和函数,并会由此求出某些数项级数的和;了解函数展开为泰勒级数的充要条件;掌握几个常见的的麦克劳林展开式,会用它们将一些简单的函数间接展开成幂级数;了解傅里叶级数的概念、了解狄利克莱收敛定理,会将定义在(-π,π)和(-L,L)上的函数展开为傅里叶级数,会将定义在[0,L]上的函数展开为正弦级数或余弦级数,会写出傅里叶级数的和函数的表达式.
(二)能力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微积分中极限、导数、积分等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的运算技巧;使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和对实际问题具有抽象、归纳、推广的能力,会用适当数学语言描述和分析问题,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以后学习其它学科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素质要求初步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和运用数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升学生数学意识与能力,开阔学生数学视野,培养数学逻辑.
本课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运算能力和自学能力,还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中要重视高等数学中有关概念、定理等的实际背景知识与数学建模思想,将高等数学学习与专业内容有机结合,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全面系统培养实际应用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一)教学模式课堂讲授与网络学习相结合,辅导答疑方式多样化(固定地点答疑、网络平台答疑,QQ群、微信群等),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式综合运用.
(二)作业要求网络作业与课后习题相结合,作业作为检验学生上课听讲及网络学习效果,理解巩固所学内容的重要手段,每节课后适当地布置网络作业和课后习题,并及时批改.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成绩综合考评要素包括:结课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含考勤、作业质量、课堂表现等)、学习过程成绩(包括网络学习、课堂测验、期中测试等).
七、学生学习建议(一)先修课程高中阶段必修高中代数、几何等初等数学,学生应具备基本的计算和证明能力.
学习高等数学A(2)课程需先完成高等数学A(1)课程.
(二)学习建议做好课前预习,上课注意听讲,认真独立完成作业.
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及问题,建议教师可以在每次上课前花5分钟左右讲解作业,此时学生要注意反思自己的错误.
每章结束后,教师会以习题课的形式巩固相关章节内容,学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建议学生梳理每章内容,写出总结,建议学生在图书馆借阅习题集,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适当增加练习.
重视本课程中有关概念、定理等的实际背景知识与数学建模思想,将它们与有关专业内容有机结合,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而不是孤立地学习抽象的数学概念、公式等知识,全面系统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
王天泽,高等数学(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2.
同济大学数学系,高等数学(第六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
耿堤等,数学分析(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线性代数(LinearAlgebra)课程类别A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核心课D专业选修课计划学时(学分)共40学时(2.
5学分),其中理论教学40学时,课内实验教学0学时适用学科专业全校理、工科各专业考核方式考试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罗党教学院长:张愿章二、课程简介线性代数是高等学校理、工科和经管金融等学科需要必修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程,也是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科目中的一部分,它是研究变量间线性关系一门学科,主要讨论有限维线性空间的线性理论与方法,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抽象性与广泛的实用性.
由于线性问题广泛存在于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某些非线性问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线性问题,尤其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大量工程与科研中的问题通过离散化的数值计算得到定量地解决,比如解大型线性方程组、求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等已成为科学技术人员经常遇到的课题,这就使得以处理离散量为主的线性代数课程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学习和掌握线性代数的理论和方法,是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以及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和手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应用科学中常用的矩阵方法,线性方程组、二次型等理论及其有关的基础知识,并具有熟练的矩阵运算能力和用矩阵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及进一步扩大数学知识面,提高学生素质奠定必要的基础.
三、知识点及建议计划学时(一)基本知识点行列式(定义、性质、计算、行列式展开),4学时;矩阵(定义、性质、运算、逆矩阵、分块矩阵、特殊矩阵),8学时;矩阵的初等变换、初等矩阵、矩阵的秩,6学时;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线性相关、线性无关、向量组的秩、向量组的秩、向量空间),10学时;线性方程组的解(解的结构),2学时;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相似矩阵、正交矩阵,6学时;二次型(标准型、规范形、惯性定理、正定性),4学时.
(二)重要知识点矩阵定义及性质;逆矩阵的求解方法;矩阵的初等变换;矩阵的秩的判定及求法;线性相关(无关)的判定;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及解法;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相似矩阵和正交矩阵的求解;二次型;矩阵的合同与矩阵正定性的判别.
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了解行列式的定义,掌握行列式的性质及其计算,会用行列式的性质计算行列式,会用克拉默法则,了解Laplace展开定理;理解矩阵、逆矩阵、矩阵的秩的概念,了解一些特殊矩阵(单位矩阵、数量矩阵、对角矩阵、三角矩阵、对称矩阵、反对称矩阵)的概念及它们的性质;熟练掌握矩阵的线性运算、乘法运算、转置及其运算规律;了解矩阵多项式的概念,理解矩阵的初等变换,了解初等矩阵的性质,了解矩阵等价的概念;理解逆矩阵存在的充要条件,掌握用初等变换求逆矩阵的方法,理解伴随矩阵的概念,会用伴随矩阵求逆矩阵;理解n维向量、向量的线性组合与线性表示的概念,理解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和向量组秩的概念;会求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及秩,理解向量组等价的概念,理解矩阵的秩与其行(列)向量组的秩之间的关系;了解n维向量空间及其子空间、基、维数等概念;理解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通解及解空间的概念,掌握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和通解的求法,掌握用行初等变换求线性方程组通解的方法;理解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概念及性质,会求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理解矩阵相似的概念、性质以及实对称矩阵与对角矩阵相似的结论,掌握将矩阵化为相似对角矩阵的方法;掌握实对称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性质,了解向量内积及正交矩阵的概念和性质,理解线性无关的向量组正交规范化的施密特(Schmidt)方法,会用正交变换化实对称矩阵为相似对角矩阵;了解二次型及其矩阵表示,了解二次型秩的概念,了解可逆变换与合同矩阵的概念,了解二次型的标准形、规范形的概念以及惯性定理;掌握用正交变换化二次型为标准形的方法,会用配方法化二次型为标准形,会用配方法及正交变换法化二次型为标准形,理解正定二次型、正定矩阵的概念,掌握正定矩阵的判别方法.
(二)能力要求通过本课程的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逻辑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计算能力,并为学习后继相关课程及进一步扩大数学知识面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三)素质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线性代数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会用所学线性代数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一)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做到重概念,重方法,重应用,重能力的培养;教学手段上,结合多媒体教学,课堂讲授为主,兼有习题课,学生练习(作业)和老师课后辅导答疑.
(二)作业要求作业的内容选择基于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把握,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作业按时独立完成并且上交,作业卷面整洁,字迹工整,思路清晰.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成绩综合考评要素包括:结课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含考勤、作业质量等)、学习过程(课堂测验或者章节知识点总结)等.
七、学生学习建议(一)先修课程高等数学(二)学习建议因为此门课是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大学物理等课程的先修课程,而且是学习工科专业课程必要的数学基础课,也是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科目中的一部分,所以课前多预习,课后多复习,注意多练习,勤思考.
建议同学对该课程的基本理论及应用加以重视.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
王天泽编,线性代数,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2.
同济大学数学系编著,线性代数(第六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3.
居余马编著,线性代数(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4.
李亦芳编,线性代数学习指导,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5.
黄廷祝,成孝予编,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6.
黄廷祝,蒲和平编,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第四版)学习指导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7.
上海交大数学系编著,线性代数(第三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8.
许振明,周牡丹,周小林编著,线性代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9.
张学奇,赵梅春编著,线性代数(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0.
(美)利昂著,张文博,张丽静译,线性代数(原书第八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概率统计》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概率统计(ProbabilityTheoryandMathematicalStatistics)课程类别A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核心课D专业选修课学时(学分)共48学时(3学分),其中理论教学48学时,课内实验教学0学时适用学科专业工科各专业考核方式考试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罗党教学院长:张愿章二、课程简介概率统计是是研究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的一门数学课程,其理论及方法与数学其它分支、相互交叉、渗透,已经成为许多自然科学学科、社会与经济科学学科、管理学科重要的理论工具.
由于其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特别是随着统计应用软件的普及和完善,使其应用面几乎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所有领域.
本课程由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两部分组成.
概率论部分侧重于理论探讨,介绍概率论的基本概念,建立一系列定理和公式,寻求解决统计和随机过程问题的方法.
其中包括随机事件和概率、随机变量及其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等内容;数理统计部分则是以概率论作为理论基础,研究如何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推断.
包括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参数统计、假设检验、非参数检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了解它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而使学生初步掌握处理随机现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同时通过参加一定的统计实践,培养学生运用概率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点及建议计划学时(一)基本知识点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概率论(随机事件及其概率;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和数理统计(样本及其抽样分布;参数估计;假设检验).
知识点如下:1.
随机事件及其概率,8学时:随机现象的研究基本方法,随机事件,事件间的关系,概率的统计定义,概率的性质,贝努里概型,条件概率,全概率公式,逆概率公式及事件的独立性.
2.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8学时:随机变量及分布,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分布列、分布函数,连续型随机变量及概率密度函数,随机变量的期望、方差和其它数字特征.
3.
随机向量及其分布,10学时:随机向量的联合分布与边际分布、离散型随机向量、联合分布列和边际分布列(4学时);连续型随机向量、联合概率密度函数和边际概率密度函数,随机变量的独立性(6学时).
4.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6学时:数字期望和方差的概念;二项分布、均匀分布、指数分布、泊松分布和正态分布的数学期望和方差;随机变量函数的数学期望;矩、协方差和相关系数的概念与性质.
5.
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4学时:切比雪夫不等式;伯努利大数定律;林德伯格一列维定理(独立同分布的中心极限定理)和棣莫佛-拉普拉斯定理(二项分布以正态分布为极限分布).
6.
数理统计的基本知识,2学时:总体与样本,统计量及其分布,样本均值、样本方差及标准差.
7.
参数估计,6学时:点估计的方法:矩法估计与极大似然估计,点估计优劣标准;区间估计的概念,几类常见的区间估计问题的条件、方法及结论.
8.
假设检验,4学时:显著性检验,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假设检验可能产生的两类错误;两个正态总体的均值和方差的假设检验;总体分布的检验法.
(二)重要知识点1.
随机事件及其概率:样本空间与随机事件;概率的定义与性质;条件概率与概率的乘法公式;事件之间的关系与运算(含事件的独立性);全概率公式与贝叶斯(Bayes)公式.
2.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随机变量的概念及其分类;连续型随机变量概率密度及其性质;随机变量分布函数及其性质;常见分布及其应用;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3.
随机向量及其分布: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联合概率密度及其性质;二维随机变量联合分布函数及其性质;二维随机变量的边缘分布和条件分布;随机变量的独立性.
4.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随机变量的数字期望的概念与性质;随机变量的方差的概念与性质;常见分布的数字期望与方差;随机变量的矩、协方差和相关系数.
5.
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切比雪夫不等式及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6.
数理统计的基本知识:总体与样本;样本函数与统计量;样本分布函数和样本矩.
7.
参数估计:点估计;矩估计法和最大似然估计法;区间估计.
8.
假设检验:假设检验的基本概念;单正态总体和双正态总体的均值和方差的假设检验.
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1.
随机事件及其概率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了解样本空间的概念,掌握事件之间的关系和运算;理解概率的定义,掌握概率的基本性质,并能应用这些性质进行概率计算;理解条件概率的概念,掌握概率的加法公式、乘法公式、全概率公式、贝叶斯公式;理解事件的独立性概念,掌握应用事件独立性进行概率计算;掌握伯努利概型及其计算.
2.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理解随机变量的概念;理解随机变量分布函数的概念及性质,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律及其性质,理解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及其性质,会应用概率分布计算有关事件的概率;掌握(0-1)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正态分布、均匀分布和指数分布;会求简单随机变量函数的概率分布.
3.
随机向量及其分布了解二维随机变量的概念;了解二维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函数及其性质,了解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律及其性质,了解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的联合概率密度及其性质,并会用它计算有关事件的概率;了解二维随机变量的边缘分布和条件分布;理解随机变量独立性的概念,掌握应用随机变量的独立性进行概率计算;会求两个独立随机变量的简单函数的分布.
4.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理解数字期望和方差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与计算;掌握二项分布、均匀分布、指数分布、泊松分布和正态分布的数学期望和方差;会计算随机变量函数的数学期望;了解并会并会计算矩、协方差和相关系数.
5.
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了解切比雪夫不等式;了解伯努利大数定律;了解林德伯格一列维定理(独立同分布的中心极限定理)和棣莫佛-拉普拉斯定理(二项分布以正态分布为极限分布).
6.
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理解总体、个体、简单随机样本和统计量的概念,掌握样本均值、样本方差及样本矩的计算;了解分布、分布和分布的定义及性质,了解分布分位数的概念并会查表计算;了解正态总体的某些常用统计量的分布.
7.
参数估计理解点估计的概念;掌握矩估计法和极大似然估计法;了解估计量的评选标准(无偏性、有效性、一致性);理解区间估计的概念;会求单个正态总体的均值和方差的置信区间;会求两个正态总体的均值差和方差比的置信区间.
8.
假设检验理解显著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掌握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了解假设检验可能产生的两类错误;了解单个及两个正态总体的均值和方差的假设检验;了解总体分布假设的检验法.
(二)能力要求能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的问题,熟悉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推断的各种基本方法,并能用所掌握的方法具体解决社会经济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会以"统计思想"去思考和用"统计方法"去处理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随机数据的能力,会解决一些简单专业实际问题.
(三)素质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初步养成学生严密、严谨和精确的逻辑思维习惯,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科学理想和献身科学的牺牲精神,使学生具有科学的成败观和探索科学疑难问题的信心和勇气.
通过介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领域重要成果的发现过程及其向现代科学技术的渗透、融合等培养学生怀疑和批判、探索与创新的精神.
通过引导学生认识概率统计理论的严密、完备、统一、和谐和奇异等内在美,培养学生的科学鉴赏力、洞察力和审美观.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一)教学模式本课程有其独特的数学概念和方法,并大量向各学科渗透并与之结合成不少边缘学科,其教学方式应注重启发式、引导式,课堂上注意经常列举本课程在各领域成功应用的实例,增强同学的学习热情,讲授时应注意善于联系已学过课程的有关概念、理论和方法,使同学加快对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理解.
配合理论教学需要,在习题课中通过合适的例题和适当的讲解,使同学通过做题既加深对课堂讲授的内容的理解,又增强运用理论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要求为了配合巩固课堂教学,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课堂作业、课外作业以及实践(实验、网络)作业等.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成绩评定指标要素包括:结课成绩、平时成绩(考勤、作业等)、学习过程(课堂测验、课程小论文、课堂讨论等).
七、学生学习建议(一)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二)学习建议在学习"概率论"的过程中,要抓住对概念的引入和背景的理解,对于引入概念的内涵和相互间的联系和差异要仔细推敲.
概率论学习的关键不在于做许多习题,而要把精力放在理解不同题型涉及的概念及解题的思路上去.
这样往往能"事半功倍".
而在学习"数理统计"时,由于这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在学习中要紧扣它的实际背景,理解统计方法的直观含义.
了解数理统计能解决那些实际问题.
对如何处理抽样数据、并根据处理的结果作出合理的统计推断以及所得结论的可靠性有多少,要有一个总体的思维框架.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
王松桂等编著,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三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2.
盛骤等编著,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3.
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编著,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
《大学物理A》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大学物理A(CollegePhysicsA)课程类别A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核心课D专业选修课计划学时(学分)共96学时(6学分),其中理论教学96学时,课内实验教学0学时适用学科专业理工科各专业考核方式考试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罗党教学院长:张愿章二、课程简介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基本运动规律以及基本相互作用的科学,它所产生的新概念及新理论常常发展为新的学科或学科分支.
大学物理是一门以物理学基础知识为内容的课程,它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实验方法向其它学科或技术领域的渗透总是毫无例外地促成该学科或技术领域发生革命性变化或里程碑式进步.
它所包括的经典物理、近代物理和物理学在科学技术上的应用的初步知识等都是一个高级专门人才所必备的,因此,大学物理课是高等工科院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
内容包括质点运动学、质点动力学、刚体的定轴转动、狭义相对论、机械振动、机械波、气体动理论、热力学基础、静电场、稳恒磁场、电磁感应和波动光学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获得自然界中物质的基本结构和运动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逐步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自然观、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知识点及建议计划学时(一)基本知识点质点运动学:位矢,位移,速度,加速度,角速度,角加速度,切向与法向加速度,6学时;质点动力学: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弹性力、摩擦力,力学相对性原理,4学时;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冲量、动量,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功,能,动能、动能定理,保守力,势能,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碰撞现象,6学时;刚体的转动:力矩,转动定律,转动惯量,定轴转动的角动量、角动量定理、角动量守恒,力矩的功,转动动能转动动能定理,5学时;狭义相对论: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设,洛伦兹变换,同时性的相对性,时间延缓、长度收缩,相对论中质量和速度的关系,质量和能量的关系,5学时;机械振动:简谐振动的描述及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旋转矢量法,简谐振动的合成,6学时;机械波:机械波动产生条件,波的描述,平面简谐波的波动方程,波的能流及能流密度,波的叠加及惠更斯原理,波的干涉现象及规律,行波和驻波,4学时;气体动理论: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和温度公式,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定理,理想气体内能,平均碰撞频率,平均自由程,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6学时;热力学基础:理想气体的定压热容、定容热容和内能,功和热量,准静态过程,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气体等值过程和绝热过程中的功、热量、内能改变量,卡诺循环的效率,可逆及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6学时;静电场:电场,电场强度,静电场中高斯定理和环路定理,电势,电势能,10学时;静电场中的导体和电介质:导体静电平衡条件,电容,电容器,电介质的极化,电位移,介质中的高斯定理,电场中的能量和能量密度,6学时;稳恒磁场:磁场,磁感强度,毕奥—萨伐尔定律,磁场中高斯定理及安培环路定理,带电粒子、载流导线和线圈受到的磁场力,7学时;磁介质:介质磁化及其微观解释,介质存在时的安培环路定理、磁场强度,铁磁质,5学时;电磁感应: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感生电动势和动生电动势,涡旋电场,自感系数和互感系数,磁场能量和能量密度,位移电流、全电流安培环路定律、麦克斯韦方程组,10学时;波动光学:光程及光程差,杨氏双缝干涉,薄膜干涉,劈尖,牛顿环,迈克尔逊干涉仪,惠更斯—菲涅尔原理,单缝衍射条纹的分布规律,光栅衍射公式,自然光与线偏振光,起偏、检偏,马吕斯定律,反射、折射的偏振,布儒斯特定律,10学时.
(二)重要知识点力学:位移,速度,加速度,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转动定律,角动量守恒,洛伦兹变换,简谐振动的描述,平面简谐波的波动方程;热学: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和温度公式,理想气体内能,热力学第一定律,气体等值过程和绝热过程中的功、热量、内能改变量,卡诺循环的效率;电磁学:电场强度,电势,静电场中高斯定理和环路定理,磁感强度,毕奥—萨伐尔定律,磁场中高斯定理及安培环路定理,电磁感应定律;光学:双缝干涉,薄膜干涉,单缝衍射,光栅衍射,马吕斯定律.
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1.
质点力学:(1)熟练掌握从运动方程求速度、加速度以及从速度、加速度求运动方程的方法;(2)熟练掌握牛顿运动定律求解动力学问题的基本方法;(3)掌握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4)理解功和能的概念,掌握变力做功的计算方法;(5)能应用动能定理、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
2.
刚体转动(1)理解转动惯量的概念,掌握刚体转动定律的应用;(2)理解角动量的概念和角动量守恒定律;(3)了解刚体定轴转动动能定理及应用.
3.
狭义相对论(1)理解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相对性原理及光速不变原理;(2)了解洛仑兹变换式;(3)理解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4)理解狭义相对论动力学方程及质量和速度的关系;(5)了解质量与能量的关系.
4.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1)掌握简谐振动的方程式,理解振幅、周期、频率、位相和初位相的定义;(2)理解简谐振动的旋转矢量描述法;(3)理解振动能量转换过程,掌握振动能量与振幅的关系;(4)了解简谐振动的合成;(5)了解机械波的产生、传播,波形曲线、横波和纵波的概念;(6)理解平面简谐波的表达式,掌握波动方程;(7)了解波的能量、波的强度;(8)了解惠更斯原理和波的叠加原理,掌握波的相干条件,理解相位差的物理意义.
5.
气体动理论(1)理解热运动和气体动理论的基本概念;(2)理解气体压强的微观实质,熟练掌握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3)理解温度的微观实质,掌握温度与气体分子平均平动能的关系式;(4)理解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定理,掌握理想气体内能的计算方法;(5)了解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函数的物理意义,了解三种速率的定义并掌握其表达式;(6)了解平均碰撞频率和平均自由程.
6.
热力学基础(1)理解内能、功、热量的意义,理解功和热量传递对系统内能变化的等效定义和本质区别;(2)熟练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在理想气体等值过程中的应用,掌握循环过程;(3)了解卡诺定理的内容以及提高热机效率的意义和途径;(4)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内容及其统计意义.
7.
静电场(1)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掌握用叠加原理计算场强的基本方法;(2)熟练掌握高斯定理及其应用;(3)理解静电场力做功的特点和环路定理的意义,掌握电势和电势差的计算方法,掌握已知场强求电势的求解方法;(4)掌握静电平衡条件,了解静电屏蔽原理;(5)理解电容器电容的物理定义,掌握电容的一般计算方法;(6)了解介质极化的微观机制,了解电位移矢量的定义,理解有介质时的高斯定理;(7)掌握电容器的储能公式,理解电场能量及能量密度的物理意义.
8.
恒定磁场(1)理解磁感应强度的概念、磁场高斯定理的物理意义;(2)熟练掌握毕奥一萨伐尔定律,并能用来计算载流导线的磁场;(3)理解安培环路定理的物理意义,能够正确应用安培环路定律求解磁场;(4)理解洛仑兹力、安培力的定义,能够正确计算电流的受力问题;(5)了解磁化现象及磁介质磁化的微观机制,了解磁化强度、磁化电流概念;(6)了解磁场强度和有介质时的安培环路定理.
9.
电磁感应(1)熟练掌握电磁感应定律,并能计算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以及判定方向;(2)理解动生电动势和洛仑兹力的关系,熟练掌握动生电动势的计算方法,了解涡旋电场与感生电动势的关系;(3)理解自感和互感现象,能够计算自感系数、互感系数;(4)了解磁场能量及磁场能量密度的概念;(5)了解位移电流的慨念以及麦克斯韦方程组的意义.
10.
波动光学(1)理解光的相干性,掌握光程和光程差的概念;(2)熟练掌握杨氏双逢干涉及薄膜干涉,了解迈克耳逊干涉仪的工作原理;(3)了解惠更斯—菲涅耳原理;(4)理解单缝夫琅禾费衍射现象,掌握明、暗纹中心位置公式,理解光强分布曲线的意义;(5)熟练掌握光栅公式;(6)理解光的偏振现象;(7)了解用偏振片获得和判断线偏振光的基本方法.
掌握马吕斯定律、布儒斯特定律.
(二)能力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初步具备以下能力:1.
能够独立地阅读物理相关教材、参考书和文献资料,并能理解其主要内容和写出条理较清晰的笔记、小结或读书心得;2.
了解各种理想物理模型,并能够根据物理概念、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主要因素,略去次要因素,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合理的简化;3.
会运用物理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计算或估算一般难度的物理问题,并能根据单位、数量级和与已知典型结果的比较,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三)素质要求1.
初步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问题的办法,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2.
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一)教学模式传递—接受式、启发式、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与慕课相结合.
(二)作业要求课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通过"华水学堂"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本课程为考试课,综合成绩由结课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学习过程成绩组成.
(一)平时成绩组成平时成绩由学生考勤、课堂纪律、学习态度(可包括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等部分组成.
(二)学习过程成绩学习过程成绩主要依据学生通过"华水学堂"《大学物理》慕课学习情况和网络作业完成情况来评定.
七、学生学习建议(一)先修课程高等数学(二)学习建议1.
勤于思考:对概念、公式能用自己的语言陈述;对定理的证明,能自己独立演算出来.
2.
善于提出问题:在课前要重视预习,带着问题去听课;课后要对学过的知识总结,及时提出问题.
3.
灵活运用:把大学物理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灵活运用于后续的专业课的学习中.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
马文蔚主编,《物理学》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2.
叶伟国主编,《大学物理》第一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3.
吴百诗主编,《大学物理新版》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年出版;4.
DouglasC.
Giancoli原著,滕小瑛改编,《PhysicsforScientistsandEngineerswithModernPhysic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
《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物理实验(PhysicExperiment)计划实验学时(学分)共40学时(2学分)实验室物理实验教研室适用学科专业全校理工科本科生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罗党教学院长:张愿章二、课程实验简介(一)课程属性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它反映了理工科及各个学科科学实验共性和普遍性的问题.
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与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综合能力,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该课程在相应学科中地位与作用、对促进学生学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大学物理实验课是高等理工科院校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基本训练的必修通识课程,是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接受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
大学物理实验课覆盖广泛的学科领域,具有多样化的实验方法和手段,以及综合性很强的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础.
(三)实现的主要目标大学物理实验使学生在物理实验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方面受到系统的训练,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思考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良好的实验习惯,以及爱护公物、团结协作的优良品德.
使学生逐步具备基本的科学实验素质,同时又为相关课程的学习,以及走向社会打好基础.
三、实验项目(一)实验项目1((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拉伸法测量杨氏模量2.
5学时1.
了解杨氏模量的物理意义,学习其中一种测量方法——拉伸法;2.
掌握用光杠杆测量微小长度变化量的原理和方法;3.
学习用对称测量法消除系统误差的思想方法;4.
学会用逐差法处理数据.
(二)实验项目2((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电位差计的原理和使用2.
5学时1.
了解电位差计的结构,正确使用电位差计;2.
理解电位差计的工作原理——补偿原理,加深对补偿法测量原理的理解和运用;3.
掌握电位差计测量电池电动势的方法.
(三)实验项目3((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分光计的原理2.
5学时1.
了解分光计的结构及测量原理;2.
掌握分光计的调节技术和使用方法;3.
学会使用分光计测量三棱镜顶角的方法.
(四)实验项目4((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铁磁材料磁滞回线的测量2.
5学时1.
掌握磁滞、磁滞回线、磁化曲线、基本磁化曲线、矫顽力、剩磁、和磁导率的的概念;2.
学会用示波法测绘基本磁化曲线和动态磁滞回线;3.
根据磁滞回线测定铁磁材料在某一频率下的饱和磁感应强度、剩磁和矫顽力的数值;4.
研究磁滞回线形状与频率的关系;并比较不同材料磁滞回线形状.
(五)实验项目5((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偏振光的观测与研究2.
5学时1.
通过观察光的偏振现象,加深对光波传播规律的认识.
2.
掌握线偏振光的产生和检验方法.
3.
观察布儒斯特角及测定玻璃折射率.
(六)实验项目6(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单色光的波长2.
5学时1.
了解迈克耳孙干涉仪的原理、结构及调节方法;2.
利用点光源非定域干涉条纹的变化测定He-Ne激光的波长;3.
观察等倾干涉、等厚干涉的形成条件及条纹形状.
(七)实验项目7(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电位差计校准微安表2.
5学时1.
进一步掌握电位差计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2.
掌握电位差计校准电表的方法;3.
利用电位差计计算电表准确度并据此判断电表等级.
(八)实验项目8(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用分光计测量三棱镜的折射率2.
5学时1.
进一步掌握分光计的调节和使用方法;2.
加深对分光计结构、作用及工作原理的了解,熟练掌握分光计的调节方法;3.
握测量棱镜玻璃折射率的方法,并用最小偏向角法测定三棱镜的折射率.
(九)实验项目9(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空气的折射率2.
5学时1.
学习组装迈克尔逊干涉仪,并掌握用以测气体折射率的原理及其方法;2.
理解产生干涉的条件,掌握调节方法;3.
调出非定域干涉和定域干涉条纹;4.
在观察干涉条纹随气压变化的现象和规律的基础上,设计测量不同气压变化量引起的干涉条纹的变化数的方法.
(十)实验项目10(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波片与光的偏振状态的观察研究2.
5学时1.
熟悉光的偏振态,各种常用波片的功能和作用;2.
学会控制偏振片、波片的转动和定位;3.
用实验数据验证半波片、四分之一波片的功能和作用,要求产生一个较好的圆偏振光,确定波片的准确位置;(十一)实验项目11((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单缝衍射2.
5学时1.
观察单缝的夫琅禾费衍射现象;2.
学习用转换测量法测量相对光强;3.
利用单缝衍射的光强分布规律测量缝宽.
(十二)实验项目12((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示波器的原理与使用2.
5学时1.
了解示波器的主要结构及显示波形的基本原理;2.
学会使用信号发生器;3.
学会用示波器观察波形以及测量电压、周期和频率;4.
通过对李萨如图形的观察,进一步加深对互相垂直的谐振动合成理论的理解.
(十三)实验项目13(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电涡流式位移传感器2.
5学时1.
了解电涡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2.
掌握电涡流传感器的静态标定.
(十四)实验项目14((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万用表2.
5学时1.
了解万用表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掌握万用表的正确使用方法;2.
掌握数字式万用表的基本使用方法;3.
初步学会用万用表查找及分析电路故障.
(十五)实验项目15((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惠斯通电桥2.
5学时1.
掌握惠斯通电桥测电阻的原理以及桥式电路的特点;2.
学会自己组装电桥并测量电阻;3.
理解利用交换法减小误差的原理及方法;4.
掌握QJ23型箱式电桥测电阻的使用方法.
5.
学会测量电桥灵敏度的方法.
(十六)实验项目16((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牛顿环2.
5学时1.
观察牛顿环和劈尖产生的等厚干涉条纹,加深对光的波动性的认识;2.
掌握用干涉法测量透镜曲率半径和细丝直径的原理和方法;3.
学会使用读数显微镜.
(十七)实验项目17(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电阻应变式传感器2.
5学时1.
掌握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2.
学习非电量转换成电量的测量方法;3.
了解非平衡直流电桥的初步应用.
.
(十八)实验项目18(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数2.
5学时1.
加深对光电效应和光的量子性的理解;2.
学习验证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的实验方法,并测定普朗克常量;3.
测绘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
(十九)实验项目19(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三线摆2.
5学时1.
学习用转动惯量仪测定物体的转动惯量;2.
研究作用在刚体上的外力矩与刚体角加速度的关系,验证刚体转动定律和平行轴定理;3.
观测转动惯量随质量、质量分布及转动轴线的不同而改变的状况.
(二十)实验项目20(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的测量2.
5学时1.
了解超声波的物理特性及其产生机制;2.
学会用相位法测超声波声速并学会用逐差法处理数据;3.
测量超声波在介质中的吸收系数及反射面的反射系数;4.
了解非电量电测的方法.
四、基本要求(一)实践能力要求和创新能力要求大学物理实验中心已经建立起一个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体系;教学中以必修实验课为基点,以选修课为延伸,按照实验的难易程度和对学生实验技能培养目标的要求,把大学物理实验课分成从基础到前沿,从接受知识到培养综合能力,逐级提高的三级物理实验体系,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与物理理论课的有机结合,以及科学研究方法与思维的渗透,培养学生物理实验基本理论与知识的运用能力、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综合分析与表述能力、处理问题能力,特别注重以物理实验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实验设计能力、实践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素质要求通过大学物理实验学习,培养与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的能力,自学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思维判断能力、表达书写能力、简单设计能力以及数据分析能力.
培养与提高学生从事科学实验的素质.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大学物理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对物理原理的理解五、实验教学模式与实验报告要求(一)实验教学模式实验教学从课前预习、课堂操作、课后报告三个环节进行连锁把关,对于无预习报告或预习不合格者不允许进行实验操作;学生实验操作阶段教师重点指导、全程观测,根据学生实验情况给出操作成绩;严把数据关,对于不合格的实验数据要求学生另约时间重新测量;实验报告按照统一的格式及要求进行书写和提交.
教师根据报告中数据处理是否合理、实验结果是否准确、书写是否规范、整洁为主要依据来给出报告成绩.
(二)实验报告要求实验报告是实验工作的全面总结,书写实验报告是培养科学表达能力的主要环节.
要求学生实验前认真预习实验内容,撰写实验预习报告,认真科学记录实验数据,将原始记录数据重新列在正式实验报告本上,并对数据进行整理计算.
实验报告要求文字工整、语句简练、层次清楚、图表规范、结论确切、分析中肯.
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
实验题目、实验者姓名、组别、学号、实验日期.
2.
实验目的要求.
3.
实验仪器,包括型号、编号、参数等.
4.
实验原理及实验步骤.
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叙述,不要照抄教材.
画出必要的电路、光路图.
5.
实验数据及处理.
数据及其处理应尽可能用列表法表达,作图可用计算机打印或坐标纸,用坐标纸画线须用直尺或曲线板,待测物理量的结果须给出完整的量化表达式,观察现象或验证定律时,要给以确切的结论.
6.
误差分析及结果讨论.
误差分析可定性和定量进行,一般在提高层实验阶段要求学生进行误差定量分析.
结果讨论的内容很多,如对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的解释、改进实验的建议、实验后的体会、教师指定回答的思考题等.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平时成绩由学生考勤、课堂纪律、平时预习、学习态度(可包括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等部分组成.
期末实验总成绩为各个实验成绩的总和折合成百分制.
七、学生实验建议(一)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二)学习建议1.
实验前的预习实验前必须认真阅读教材,阅读时要以实验目的为中心,搞清楚实验原理(包括测量公式)、操作要点、数据处理及其分析方法等.
预习时要尽量精心构思,写出简明的预习报告,内容包括:目的、原理摘要、关键步骤、数据记录表格等.
每次实验前,教师要检查预习情况,未预习者不准做实验.
2.
实验中的观测(1)认真听讲.
做实验前,教师要做简要的讲解,这对做好实验是很有益的.
(2)实验操作.
在操作前,先熟悉主要仪器,了解其使用方法,然后进行仪器的调整并检查仪器是否完好.
如有问题要及时向教师提出,切不可盲目从事.
(3)记录数据及实验现象.
应科学地、实事求是地记录下实验中的全部原始数据和出现的各种现象.
有关数据中除了测量得到的数据外,还应当包括实验条件(与实验结果有关的温度、湿度、气压等)和主要仪器的名称、型号、规格、准确度等.
在记录数据时要特别注意有效数字和单位.
测试结束后,把原始数据给教师审阅签名后,方可整理仪器结束实验.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
毛海涛,张忠锁.
大学物理实验教程.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2.
吕斯骅,段家忯.
基础物理实验.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
陈云琳,刘依真.
近代物理实验.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4.
姜洪喜,任敦亮.
声波多普勒效应演示实验.
物理实验,2006.
(四)学生实验安全和实验规程、规范的建议为了保证实验正常进行,培养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特制定下列规则,规则如下:1.
学生应在课程表规定时间内进行实验,不得无故缺席或迟到.
2.
学生在每次实验前要进行预习,并写出预习报告.
3.
进入实验室后,应将预习报告放在桌上由教师检查,经过教师检查认为合格后,才可以进行实验.
4.
实验时应携带必要的物品,如文具、计算器和草稿纸等.
5.
进入实验室后,若发现仪器缺少或损坏,应及时向教师或实验室管理员报告.
6.
实验前应细心观察仪器构造,操作应谨慎细心,严格遵守各种仪器仪表的操作规则及注意事项.
尤其是电学实验,线路接好后先经教师或实验室管理员检查,经许可后才可接通电路,以免发生意外.
7.
实验完毕前应将实验数据交给教师检查,实验合格者教师予以签字通过.
余下时间在实验室内进行数据计算,完成实验报告,待下课后方可离开.
实验不合格或请假缺课的学生,由指导教师登记,通知在规定时间内补做.
8.
实验时应注意保持实验室整洁、安静.
实验完毕应将仪器、桌椅恢复原状,放置整齐.
9.
仪器仪表如有人为损坏,赔偿办法根据学校规定处理.
《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体育Universityphysicaleducation课程类别A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限选课D专业任选课学时(学分)共140学时(4学分),其中理论教学120学时,实践教学20学时适用学科专业所有学科专业考核方式考试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宋刚福教学院长:陈峰二、课程简介(不超过500字)大学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
大学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基本要求,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内容和我校体育师资、场地、器材等实际情况,我校现开设的体育课程有:篮球、排球、足球、武术、网球、乒乓球、羽毛球、跆拳道、健美操、体育舞蹈、形体健身舞、瑜伽、毽球、体能训练和调适课等,共计15门课程.
同时,我们在每个学期还开设有不同项目的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运动基础和能力,在所开设的项目中选择一个有兴趣的项目进行学习.
三、知识点及建议计划学时说明:根据体育课程特点,大学体育课程理论教学120学时,包含理论和技术两部分,其中理论部分12学时,技术部分108学时.
理论部分:教学目的:提高学生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健身的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了解运动竞赛规则、裁判法,提高体育欣赏能力.
主要内容:1、体育概论:体育的功能2、终身体育:终身体育原则、内容与方法3、运动竞赛:竞赛规则与裁判法教学重点:终身体育、各项目竞赛规则.
教学难点:怎样理解和运用体育与健康知识、竞赛规则.
技术部分:篮球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篮球运动的基本技术和战术,了解篮球比赛规则和裁判法;发展学生速度、灵敏、协调及耐力等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
主要内容:移动、跑、跳、急停、转身、滑步.
传球、接球.
投篮: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行进间单手投篮、跳起单手投篮.
运球:高低运球、运球急停急起、体前变速变向运球、背后运球、转身运球、跨下运球.
持球突破:持球交叉步突破、持球同侧步突破.
个人防守:防守身体姿势、防守的位置和距离.
抢篮板球:防守篮板、进攻篮板.
基本战术:进攻战术、防守战术.
篮球比赛规则和裁判法.
身体素质练习:耐力素质、灵敏素质、力量素质和速度素质.
教学重点:篮球运动的传、接球技术;投篮技术;运球技术及篮球战术的基础配合.
教学难点:篮球技、战术的实际运用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
(二)排球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排球运动的基本技术和战术,了解比赛规则和裁判法,提高欣赏高水平排球比赛的能力;发展弹跳、协调、速度等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培养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
主要内容:1、准备姿势和移动.
2、垫球.
3、传球.
4、发球.
5、扣球.
6、拦网.
7、基本战术.
8、排球比赛规则和裁判法.
9、身体素质练习:耐力素质、灵敏素质、力量素质、速度素质.
教学重点:掌握排球垫球、传球、发球和扣球技术.
教学难点:排球基本战术的学习和运用.
(三)足球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足球运动的一般技术和战术,了解足球比赛规则和裁判法;发展速度、灵敏、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培养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
主要内容:1、颠球.
2、踢球.
3、停球.
4、头顶球.
5、运球.
6、抢截球.
7、掷界外球.
8、基本战术.
9、场地器材和竞赛规则介绍.
10、身体素质练习.
教学重点:掌握足球踢球、运球基本技术.
教学难点:足球基本战术的学习和运用.
(四)武术教学目的:通过男子自卫防身术、少林拳、八极拳和陈氏太极拳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武术攻防动作的操练方法,懂得动作的攻防含义,做到健身、防身、自卫与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目的.
教学内容:1、男子自卫防身术1——3段.
2、少林拳1——3段.
3、八极拳1——3段.
4、陈氏太极拳1——4段.
教学重点:套路技术动作的学习.
教学难点:动作路线的协调配合.
网球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网球运动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战术,了解网球运动高、新、难技战术特点及比赛规则和裁判法,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使其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教学内容:1、准备姿势与移动.
2、握拍方法.
3、正手击球:①正手平击球;②正手上旋球;③正手削球.
4、反手击球:①反手平击球;②反手上旋球;③反手削球.
5、发球:①下手发球;②上手切削发球.
6、网前截击:①正手截击;②反手截击.
7、单打战术:①发球战术;②接发球战术.
8、双打战术:①发球战术;②接发球战术.
教学重点:网球发球、正手击球、反手击球和网前截击.
教学难点:网球单打和双打战术的灵活运用.
(六)乒乓球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乒乓球运动的基本技术和战术,了解乒乓球比赛的规则和裁判法;发展学生速度、灵敏、协调及耐力等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
教学内容:1、准备姿势、握拍方法.
2、滑步移动、平击式发球和反手推挡技术.
3、跨步移动、正手攻球动作.
4、发快急球、接发球技术.
5、发侧旋球和接发球技术.
6、左推(拨)右攻技术.
7、发下旋球、接发球.
8、比赛战术及比赛规则.
9、推挡侧身技术组合.
10、搓球技术.
教学重点:乒乓球技术动作的规范、步法的提前预判.
教学难点:乒乓球技术练习与兴趣的有机结合,上下肢的协调配合与旋转球落点轨迹的把握.
(七)羽毛球教学目的:通过对羽毛球运动项目的学习,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使其具备利用该项运动提高自身身体素质的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身体基础.
教学内容:1、正手握拍、"8"字绕拍、挑球2、准备动作、正手击后场高远球准备动作3、正手击后场高远球分解动作4、用正手击后场高远球动作打固定球5、正手击后场高远球动作打抛球6、正手击后场高远球动作打移动球7、正手发后场高远球教学重点:掌握正手后场击高远球动作,注意发力的合理性.
教学难点:用正手击后场高远球动作和击球点的配合是否在最高点、发力是否合理流畅.
(八)跆拳道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跆拳道的基本技术和战术,提高身体素质,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达到修身养性、健体防身的目的.
教学内容:1、基本姿势.
2、步法:前后滑步、进步、退步、侧移步.
3、拳法.
4、腿法:前踢技术、横踢技术、侧踢技术、后踢技术、下劈技术、侧摆踢技术、后旋踢技术、单腿连踢技术、双腿连踢技术.
5、连击法:前踢—横踢、前踢—侧踢、前踢—下劈、前踢—后踢、横踢—侧踢、横踢—下劈、横踢—后踢……6、进攻战术.
7、实战比赛.
教学重点:步法、拳法、腿法及基本组合技术.
教学难点:合理有效的进行攻防实战,跆拳道组合技术的动作质量、节奏、力度及应用时机的选择.
(九)健美操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健美操运动的基本技术和练习方法,并能科学的进行健美操锻炼,培养学生的自编操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健美操基本动作:上肢动作、下肢动作、身体姿态.
2、健美操成套动作:校园系列健身操基础套路《青春魅力》.
3、健美操成套动作:《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三套三级规定动作.
4、健美操专项技术和专项身体素质、一般身体素质练习.
教学重点:健美操的基本步伐.
教学难点:动作力度、节奏感.
(十)体育舞蹈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体育舞蹈专项理论,掌握体育舞蹈基本技术、技能,培养学生锻炼的热情和自觉性,增强学生的气质和社会交际能力,树立自信,促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教学内容:伦巴基本舞步:律动、时间步、库克拉恰、方形步、伦巴WALK、阿列曼娜、手接手、1/2转、定点转教学重点:律动、伦巴基本舞步教学难点:1、如何运动科学的锻炼方法与手段提高体育舞蹈技能水平.
2、如何将体育美的教育在体育舞蹈中得到有效的贯彻.
(十一)形体健身舞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形体健身舞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技能,协调人体各部位肌肉群匀称和谐发展,塑造美的形体.
提高身体灵活性及鉴别和评价形体美、动作美、气质美、表现美的基本能力.
教学内容:坐、立、行的标准姿态.
形体基本部位练习:基本手位、脚形和基本脚位;上肢基本动作(摆动、绕、绕环、波浪);下肢基本动作(擦地、弹动、移重心、小踢腿、压腿、踢腿、控腿).
基本步伐练习:柔软步、足尖步、滚动步、变换步、弹簧步、华尔兹步.
形体素质练习:手臂、肩、腰、腹、下肢的柔韧性练习.
组合及成套动作练习:基本姿态组合、基本步伐组合(柔软步、足尖步小组合)、华尔兹组合、形体徒手组合、成品舞蹈组合.
教学重点:掌握身体各部位基本动作的正确用力方法并达到熟练运用.
教学难点:身体姿态及上下肢动作的协调配合,手、眼、身法的协调配合,组合动作的连贯与音乐节奏的正确配合.
(十二)瑜伽教学目的:通过瑜伽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瑜伽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正确方法,达到身心整合、强身健体,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教学内容:1、瑜伽的呼吸方法.
2、瑜伽的准备姿势.
3、瑜伽的放松姿势.
4、瑜伽的基本姿势.
教学重点:瑜伽的基本姿势.
教学难点:寻求身体的平衡以达到身心整合、强身健体.
(十三)毽球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毽球的基本技术、技能和规则,丰富课外业余活动,陶冶情操,修生养性,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教学内容:1、准备姿势与移动步法.
2、起球技术.
3、进攻技术.
4、发球技术.
5、封网技术.
6、基本战术.
7、场地器材和竞赛规则介绍.
教学重点:掌握起球、进攻、发球基本技术.
教学难点:基本战术的运用.
(十四)体能训练教学目的:通过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等项目的练习,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斗志,塑造完善的个性心理,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教学内容:1、素质练习的特点、相关注意事项.
2、柔韧的专项练习和方法.
3、速度的专项练习和方法.
4、力量的专项练习和方法.
5、耐力的专项练习和方法.
6、自我制定运动处方的原则、方法及注意事项教学重点:速度、力量、耐力和柔韧素质的专项练习.
教学难点:各专项技术的合理运用.
(十五)调适课教学目的:通过传授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使处于疾病或残障等特殊身体状况的学生了解自身机体的生理特点和选择适合的体育锻炼方式和日常保健方法,从而达到康复保健、增强体质及身心适应能力的目的.
教学内容:1、有氧健身组合.
2、各种方式的走、平衡及协调性等练习3、功能训练4、垫上运动5、传统养生气功、太极拳等6、个性化运动处方趣味球类运动教学重点:能够对自身机体的生理特点有正确的评价,并掌握几种适合的健身保健方法.
教学难点:适合个人生理特征的健身方式的合理选择与运用.
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通过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体质、健康与体育的关系,为体育锻炼提供有效的指导.
(二)能力要求通过运动技能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
(三)素质要求1、发展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增强体质;2、了解各项规则与裁判法,提高欣赏高水平比赛的能力;3、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团结协作、敢于竞争的优良品质.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一)教学模式理论讲授和运动技术实践相结合(二)作业要求口头布置,课下认真练习,课堂检验成绩评定指标要素(一)考核内容:1、体育理论的基本知识或专项理论知识;2、技术考核;3、身体素质考核(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4、平时成绩(上课出勤情况).
(二)考核评分方法:1、采用百分制评分方法;基础课专选课选修课一二三四各学期理论10101010技术40404040身体素质4040404080平时成绩1010101020总计1001001001001002、各学期考试内容及占体育成绩百分比(见下表)3、平时成绩(上课出勤情况).
全勤且无迟到早退者,记10分.
旷课一次扣3分,事假一次扣2分,病假一次扣1分.
迟到或早退1次扣1分.
缺课(含旷课、事假、病假等)累计学时达到总学时的1/3,取消该生考试资格.
七、学生学习建议(一)先修课程体能训练.
(二)学习建议认同体育健身观念,提高健身意识,形成科学健身思想.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公共体育课教程》,贾鹏飞等编著,人民体育出版社,2013年各专项教程.
《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军事理论Militarytheory课程类别A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限选课D专业任选课计划学时(学分)共32学时(1学分),其中理论教学8学时,课内实验教学、考试24学时适用学科专业全部学科专业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宋刚福教学院长:陈峰二、课程简介军事理论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本课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及2007年1月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联合颁发最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基本精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同志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总要求,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爱国主义主题,构建积极有效的军事理论课教学体系,以适应我国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努力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
三、知识点及建议计划学时教学目的:军事理论课程以国防教育为主线,通过军事理论课教学,使大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知识,达到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
各章节知识点、建议计划学时:(一)中国国防1、国防概述2、国防法规3、国防建设4、国防动员教学重点、难点:了解中国国防基本内容和我国国防历史与现状,熟悉我国当代国防法规和武装力量体制,掌握国防动员、国防教育的有关内容.
建议计划学时:8学时(二)军事思想1、军事思想概述与中国古代军事思想2、毛泽东军事思想3、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4、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5、胡锦涛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6、习近平对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思想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初步掌握我军军事理论的主要内容.
建议计划学时:6学时(三)战略环境1、战略环境概述2、国际战略格局3、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战略基本理论,了解世界战略格局的概况,正确分析我国的安全环境,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建议计划学时:6学时(四)军事高技术1、军事高技术概述2、侦察与监视技术3、伪装与隐身技术4、精确制导技术5、电子战技术6、航天技术7、自动化指挥技术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当代军事高技术的发展情况,重点把握军事高技术的基本概念、作用及主要特点,理解军事高技术给现代战争所带来的新变化.
建议计划学时:4学时(五)信息化战争1、信息化战争概述2、信息化战争的特征3、信息化战争对我国国防建设的新要求教学重点、难点:了解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战争的特点,明确科学技术与战争的关系.
建议计划学时:4学时考试计划学时:4学时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1、了解我国的国防历史和现代化国防建设的现状,增强依法建设国防的观念.
2、了解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和江泽民的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
3、了解国际战略格局及我国周边环境,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4、了解高科技军事精确制导技术、侦察技术、隐身技术、激光技术、夜视侦察技术、核化生武器等军事高技术方面的概况.
5、了解高技术战争的特点及对现代战争的影响.
6、掌握基本军事技能.
(二)能力要求1、通过国防法概述、国防法规、国防建设、国防动员的学习,能进行国防概念、要素、历史、法规、公民国防权利和义务、国防领导体制、国防建设成就、国防建设目标和国防政策、国防教育的宣传.
2、通过军事思想的学习,能进行军事思想形成与发展、体系与内容、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的宣传.
3、通过战略环境的学习,能进行战略环境、发展趋势、国家安全政策的宣传.
4、通过对军事高技术的学习,能进行军事高技术的发展趋势,对现代作战的影响的宣传.
5、通过对高技术与新军事改革,能进行高技术与新军事改革的根本动因、深刻影响的宣传.
(三)素质要求1、通过教学使大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达到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适应我国人才培养的长远战略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一)教学模式以讲授为主,讨论和实践为辅.
(二)作业要求平时作业和课后作业为主要内容.
成绩评定指标要素考核评分方法:1、采用百分制评分方法2、平时成绩20%.
3、理论成绩80%.
4、缺课(含旷课、事假、病假等)累计学时达到总学时的1/3,取消该生考试资格.
七、学生学习建议(一)先修课程大学生军训及入学教育(二)学习建议上课聚精会神的听,结合军训和入学教育内容深入思考,课外时间主动查阅资料联系现实,尤其是新时期的国防与国际环境,进一步培养坚定地爱国主义精神.
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国际周边安全环境及相关军事理论资料.
《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类别A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核心课D专业选修课计划学时(学分)共32学时(2学分),其中理论教学32学时,课内实验教学0学时适用学科专业各专业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刘建华教学院长:二、课程简介创新创业基础是一门应用性质的基础课程.
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学业规划)设计、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创业基础理论教育、毕业生就业指导等理论知识传授以及实践指导等,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择业、创业观,提高就业能力,掌握就业技巧,能够顺应时代要求,及时就业或创业.
三、知识点及建议计划学时(一)基本知识点1.
专业、职业与人生(2课时)2.
职业生涯发展的基本理论(2课时)3.
职业生涯发展的基本理论(2课时)4.
制作职业生涯规划书(含学业规划)(2课时)5.
创新的概念与原理(2课时)6.
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2课时)7.
创新思维重构训练(2课时)8.
提升创新能力的方法与途径及训练(2课时)9.
创业概述(1课时)10.
创业精神与创业意识(1课时)11.
创业条件及创办企业基本步骤(2课时)12.
制定商业计划书(2课时)13.
新企业管理长及成长战略(2课时)14.
求职面试指导(4课时)15.
就业手续办理与就业权益保护(2课时)16.
职业适应与发展(2课时)(二)重要知识点1.
专业就业形势与就业状况2.
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3.
创新思维能力培养4.
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培养5.
就业技巧训练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指导,帮助大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与就业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和求职面试等技巧和方法;自觉培养职业生涯自主规划意识、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逐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创新创业观和就业择业观.
(二)能力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指导,学生能够结合学校学习生活实际,培养和提高职业规划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求职能力,能够结合自身情况,培养出撰写出自己的学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创业计划书和求职推荐材料等方面的能力,能够顺利求职创办企业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素质要求了解国家社会创新创业与就业的形势与政策法规,自觉把个人发展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积极学习,尝试把创新精神融会贯通在专业学习、能力发展和社会实践中,提高职业素养和求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一)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活动为辅,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同时举行课堂讨论、模拟创业、模拟面试等课堂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二)作业要求配合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作业要求原创,学生必须结合自身情况做好讨论以及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创业计划书和求职材料撰写等.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考核方式:考查成绩评定指标要素:结课论文成绩、平时成绩(含考勤、参与课堂活动等)、学习过程等.
七、学生学习建议(一)先修课程学习本门课程,需要在开课前,深入了解个人的具体情况,比如性格、兴趣、能力以及未来的职业期望、创业期望等,要全面把握自己所读专业的情况,特别是近几年的就业创业状况.
同时收集一些就业创业成功人士的案例.
(二)学习建议准时上课,勤于思考,多与老师沟通交流,积极参加模拟面试、模拟职业规划、模拟创业等课堂作业和课外活动.
能够根据自身条件慎重确定职业发展规划和创业计划,踏实做好学业、成长以及实践规划内容,做到有计划,有行动,有成效.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推荐阅读书籍:1.
《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麦克斯研究院编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2.
《大学生就业指导》,河南省高校就业指导教材编写组著,河南大学生出版社,2016年版3.
《创业基础》,李家华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4.
《创造学》,庄寿强著,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5.
《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和重点产业人才供应2015年度报告》,河南省教育厅学生处(就业中心)编著,2015年版除上述资料外,学生可以阅读校图书馆其他就业创业相关书籍以及报纸杂志,浏览《非你莫属》、《天生我才》等有关大学生应聘或创业的电视节目.
《水利水电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水利水电工程概论(Introductionofwaterconservancyandhydropowerengineering)课程类别A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核心课D专业选修课计划学时(学分)共32学时(2学分),其中理论教学32学时,课内实验教学0学时适用学科专业全校本科各专业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聂相田教学院长:田林钢二、课程简介(不超过500字)本课程是面向全校本科各专业学生的水文化素质课.
主要目的是带领同学们认识水利水电行业,学习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相关知识,建立初步的水利水电工程概念,了解水利水电工程涉及的主要范畴、工程的组成及作用,了解现代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趋势.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开阔视野,培养正确的水利观,能够客观的看待人类治水的历史,正确认识水利水电工程的利与弊.
三、知识点及建议计划学时(一)基本知识点1.
绪论:水资源、防洪、水利发电、灌溉、水利工程、我国水利工程建设成就2.
挡水建筑物:重力坝、拱坝、土石坝、水闸、水工隧洞3.
引调水建筑物:引水建筑物、输水建筑物4.
水电站及水电站建筑物:水电站类型和组成建筑物、水电站进水口、水电站渠道、压力前池及隧洞、水电站压力管道、调压室、水电站厂房5.
灌排设计与节水技术:灌排制度与灌水技术、灌排渠系的布置、泵站取水建筑物与泵站枢纽布置、节水灌溉6.
河道治理工程:河道防洪整治规划、堤防工程、河道整治建筑物、河道治理的基本方法、分(蓄、滞)洪工程7.
城市水务工程:城市水务的概念及发展历程、城市供排水系统工程、城市防洪排涝工程、截污工程与污水处理8.
生态水利工程:概述、河流廊道生态工程技术、水库的生态治理和生态调度9.
水利工程施工:水利工程施工的任务及特点、施工水流控制、导流建筑物、施工导流的一般程序、截流工程、施工组织设计10.
水利水电工程运行管理:概述、水库泥沙淤积、水库调度、水工建筑物的运行管理与维护、水工建筑物的安全监测(二)重要知识点1.
水利水电工程分等及水工建筑物的分级;2.
水利工程的建设程序;3.
水库的各种特征参数;4.
重力坝、拱坝、土石坝、水闸、水工隧洞及岸边溢洪道的概念和工作原理;5.
渠系建筑物的分类;6.
水电站的类型;7.
水利工程施工的导流方式;8.
河道整治工程的基本方法;9.
城市水务工程的概念及组成;10.
生态水利工程的概念及生态修复技术;11.
水利工程施工组织设计;12.
水利水电工程运行管理的概念及管理措施.
(三)建议计划学时教学章节学时分配说明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水资源第二节防洪第三节水利发电第四节灌溉第五节水利工程第六节我国水利工程建设成就4学时多媒体教学第二章挡水和泄水建筑物第一节重力坝第二节拱坝第三节土石坝第四节水闸第五节水工隧洞6学时多媒体教学第三章引调水建筑物第一节引水建筑物第二节输水建筑物2学时多媒体教学第四章水电站及水电站建筑物第一节水电站类型和组成建筑物第二节水电站进水口第三节水电站渠道、压力前池及隧洞第四节水电站压力管道第五节调压室第六节水电站厂房4学时多媒体教学第五章灌排设计与节水技术第一节灌排制度与灌水技术第二节灌排渠系的布置第三节泵站取水建筑物与泵站枢纽布置第四节节水灌溉2学时多媒体教学第六章河道治理工程第一节河道防洪整治规划第二节堤防工程第三节河道整治建筑物第四节河道治理的基本方法第五节分(蓄、滞)洪工程2学时多媒体教学第七章城市水务工程第一节城市水务的概念及发展历程第二节城市供排水系统工程第三节城市防洪排涝工程第四节截污工程与污水处理2学时多媒体教学第八章生态水利工程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河流廊道生态工程技术第三节水库的生态治理和生态调度2学时多媒体教学第九章水利工程施工第一节水利工程施工的任务及特点第二节施工水流控制第三节导流建筑物第四节施工导流的一般程序第五节截流工程第六节施工组织设计4学时多媒体教学第十章水利水电工程运行管理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水库泥沙淤积第三节水库调度第四节水工建筑物的运行管理与维护第五节水工建筑物的安全监测4学时多媒体教学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1.
熟练掌握水利水电工程分等及水工建筑物的分级的指标,掌握水库的各种特征参数.
2.
对重力坝、拱坝、土石坝、水闸、水工隧洞及岸边溢洪道的工作原理及工作条件,有较深的理解;对其它水工建筑物的基本型式和工作原理等也有一般的了解.
3.
了解各种水工建筑物的设计内容.
4.
熟练掌握渠系建筑物的类型,熟练掌握水电站的类型.
5.
了解水利工程的一般设计阶段,程序及其内容.
6.
了解水利枢纽中各种水工建筑物在布置上的要求,以及当地的地形、地质、水文、施工、运用等条件对水利枢纽布置的影响,初步掌握进行水利枢纽布置的方法与步骤.
7.
理解城市水务工程的概念、组成及工程措施.
8.
理解河道整治工程的基本方法和工程措施.
9.
理解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工程措施.
10.
对水工建筑物的运用、管理和观测有所了解.
(二)能力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水利工程中的专业术语、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及设计内容等充分理解,培养正确的水利观,能够自己独立思考我国水利水电行业的成就和得失.
(三)素质要求该课程的学习可拓宽学生知识面,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水利工程及水文化的全面认识和了解,增强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一)教学模式本课程专业性较强,水利枢纽、水工建筑物、水利工程施工的图片和视频对学生学习尤为重要,为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应尽量安排多媒体教学.
条件允许话建议参观水工教学模型和水工实验楼相关试验设备.
(二)作业要求在课堂上,结合本节课讲授的相关知识点,给学生布置课下思考题及作业.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本课程为考查课,课程考核采用课程论文方式.
课程总成绩由课程论文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分为出勤和作业两部分.
七、学生学习建议(一)先修课程与本课程联系较紧密的有《水力学》《理论力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可参考水利书籍或查询网络了解具有代表性的水利水电工程,增加直观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二)学习建议本课程对各种水利水电工程及水工建筑物均有涉及,但学习深度较浅,若要更全面深入的学习,需要后续学习专业课程.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潘家铮,《千秋功罪话水坝》,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2、贾金生,《中国大坝建设60年》,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年;3、水利部人事劳动教育司编,水利概论,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年;4、田士豪,水电工程概论,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年;5、汪恕诚,资源水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修订版),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6、董哲仁,生态水利工程原理与技术,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年;7、董哲仁,生态水工学探索,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年;8、中国水利网.
http://www.
chinawater.
com.
cn/9、水利百科网站.
http://www.
mwr.
gov.
cn/slbk/index.
asp10、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
http://www.
civil.
tsinghua.
edu.
cn/《高级程序语言(C语言)》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高级程序语言(C语言)AdvancedProgrammingLanguage(CLanguage)课程类别A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限选课D专业任选课学时(学分)共48学时(3学分),其中理论教学32学时,课内实验教学16学时适用学科专业工科类及理科类各专业考核方式闭卷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简介(不超过300字)《高级程序语言(C语言)》是一种面向问题的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具有语言简洁、类型丰富、结构完整、表达力强、直接操作内存单元、适用于模块化结构等特点.
C语言不仅具有低级语言可以直接对硬件进行操作的特性,也有其他高级语言所具有的良好的可读性和可移值性,因此既可以用其替代汇编语言来编写系统软件,也可用其来编写应用软件.
由于其显著优点,把《高级程序语言(C语言)》这门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或非计算机专业的程序设计和开发课程,将为理工科课程的学习提供程序思想和计算机理论支撑,辅助工程类和理科类课程的学习和理解,为应用计算机解决工程类和理科类课程中某些问题提供计算机语言支持,同时也为爱好计算机的同学学习其它计算机课程提供基础,为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C语言提供理论支持.
三、知识点及建议计划学时(一)基本知识点程序设计概述:C语言的产生和发展C语言的特点算法和算法的表示C语言源程序的结构使用VisualC++6.
0实现C语言程序的基本步骤建议学时数:理论2学时数据类型、运算符与表达式C语言的字符集C语言的关键字和标识符C语言的数据类型常量与变量算述运算符与算术表达式赋值运算符与赋值表达式关系运算符与关系表达式逻辑运算符与逻辑表达式逗号运算符与逗号表达式强制类型转换运算符建议学时数:理论4学时顺序结构C语言的基本语句数据的输入与输出顺序结构程序设计举例建议学时数:理论2学时+上机2学时选择结构选择结构的概念if语句switch语句建议学时数:理论2学时+上机2学时循环结构循环语句的概念while语句do-while语句for语句循环的嵌套break与continue语句建议学时数:理论4学时+上机2学时数组一维数组的定义与引用二维数组的定义与引用字符数组建议学时数:理论4学时+上机2学时函数函数的定义函数的参数和函数的值函数的调用函数的嵌套调用与递归调用数组作为函数参数变量的作用域与变量的存储类别建议学时数:理论4学时+上机2学时预处理命令宏定义"文件包含"处理建议学时数:理论1学时9.
指针指针与地址的概念指针变量的定义与引用数组与指针通过指针引用字符串指针与函数建议学时数:理论5学时+上机2学时10.
结构体与共用体结构体类型的说明及结构体类型变量的定义结构体变量的引用结构体变量的初始化结构体数组指针与结构体数组Typedef建议学时数:理论2学时+上机2学时11.
文件文件类型指针文件的打开和关闭文件的读写建议学时数:理论2学时+上机2学时(二)重要知识点1.
C语言变量类型及不同类型常量的表示;2.
标准的输入输出函数的使用;3.
运算符及常用数学函数的使用;4.
流程控制语句;5.
一维数组和二维数组等定义和引用;6.
函数结构、函数参数传递等方面的知识;7.
指针的使用、指针与数组、指针数组、指针作为函数参数的应用;结构体链表的构造和使用.
9.
文件的打开和关闭、读与写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1概述了解:C语言的产生和发展;C语言的特点,算法和算法的表示.
掌握:C语言程序的结构及使用VisualC++6.
0实现C语言程序的基本步骤.
2数据类型、运算符与表达式掌握:基本类型及其常量的表示法;C语言的自动类型转换、强制类型转换和复合赋值的概念.
熟练掌握:变量的定义及初始化方法;各类运算符的运算规则和各类表达式运算结果.
3顺序结构掌握:C语句的概念及种类熟练掌握:C语言常用的输入/输出方式4选择结构掌握:switch与break语句的作用.
熟练掌握:if…else的三种语法形式.
5循环控制掌握:程序设计中构成循环的方法;break、continue在循环语句中的作用.
熟练掌握:for、while、do-while语句的用法6数组掌握:一维数组、二维数组的基本概念.
熟练掌握:数组类型变量的定义与引用;数组元素的引用.
7函数了解:模块化程序设计的思想;理解:变量存储类型的概念及各种存储类型变量的生存期和有效范围.
熟练掌握:函数的定义与调用;掌握:函数参数的传递方式、函数的嵌套调用与递归调用;.
8预处理命令了解:预处理的概念及特点;文件包含的使用及效果.
掌握:有参宏与无参宏的定义及使用.
9指针了解:指针与地址的概念;指针与函数的概念;理解:带参数的main()函数;二级指针;熟练掌握:指针变量的定义、初始化及运算;掌握:指针与数组、指针数组、指针作为函数参数的应用.
10结构体与共用体了解:链表的基本概念和操作;理解:存储动态分配和释放;掌握:枚举类型变量的定义;typedef的作用.
熟练掌握:结构体和共用体类型的说明、结构体和共用体变量的定义及初始化方法;结构体与共用体变量成员的引用11文件了解:文件操作的原理.
掌握:文件的操作步骤及文件存取方法.
(二)能力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熟练掌握C语言中的基本知识、各种语句及程序控制结构,熟练掌握C语言的函数、数组、指针、结构体、链表等数据结构的基本算法;并能熟练地运用C语言进行结构化程序设计;具有较强的程序修改调试能力;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素质要求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结构化编程的思想和思路;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学会独立和合作编写一定质量的程序;面对一些实际问题,能运用C语言来完成对问题的简单模型建构及算法构建,并应用VisualC++6.
0集成环境对问题的算法进行实现,辅助工程类和理科类课程的学习和理解,为其他工科、理科课程的学习提供程序和计算机理论支撑.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一)教学模式理论学时采用板书加多媒体的启发式教学模式,适合板书的教学内容(例如C语言的语法格式,流程图等基础理论知识)采用板式的教学模式,适合演示的教学内容(例如C语言的上机步骤,程序运行结果演示,程序调试分析等)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启发活动的积极性,.
(二)作业要求按照老师要求提交课堂练习作业和习题作业.
以课后习题与实践教程习题为主,教师单独布置题目为辅.
重点章节适当增加习题课,巩固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
建议学生增加计算机等级考试习题练习.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成绩综合考评要素包括:结课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含考勤、作业质量等)、实验过程登记以及实验报告内容等.
七、学生学习建议(一)先修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二)学习建议1.
大量阅读实例程序,并输入计算机中查看运行结果2.
课后作业独立完成,总结编程方法和思维能力.
3.
"模仿—改写—编写"大量上机实践.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C语言程序设计》.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二版.
谭浩强主编[2]《C程序设计习题解答与上机指导》第三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谭浩强[3]《C语言程序设计》.
科学出版社.
海燕主编[4]《C语言程序设计》.
高等教育出版社.
苏小红等编《高级程序语言(C语言)》实验(含课内实验)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高级程序语言(C语言)AdvancedProgrammingLanguage(CLanguage)实验学时(学分)共16学时(1学分)实验室计算中心适用学科专业工科类及理科类各专业考核方式提交实验报告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实验简介(不超过500字)《高级程序语言(C语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上机实验是学习和掌握本课程的重要环节.
要学好本课程,应在掌握必要的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知识基础上,通过上机实验,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熟练掌握调试程序的方法和编写简单程序的能力.
三、实验项目(一)实验项目1(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实验一简单程序设计2学时(二)实验项目1(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实验二选择结构程序设计2学时(三)实验项目1(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实验三循环结构程序设计2学时(四)实验项目1(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实验四数组程序设计2学时(五)实验项目1(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实验五函数程序设计2学时(六)实验项目1(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实验六指针程序设计2学时(七)实验项目1(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实验三结构体程序设计2学时(八)实验项目1(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实验三文件程序设计2学时四、基本要求(一)实践能力要求和创新能力要求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课,主要是掌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思想,验证课堂讲授的知识.
通过对上机实验,使学生学会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编程的能力打下基础.
引导学生应用程序思想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应用计算机解决工程类和理科类课程中某些问题提供计算机语言支持.
(二)素质要求在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的同时,让学生通过上机实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算法的基本概念,并根据算法编制程序,掌握调试程序的基本技巧,熟悉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方式,初步掌握利用C语言进行简单程序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初步了解软件开发所要经历的阶段,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实验教学模式与实验报告要求(一)实验教学模式本课程所有实验均需上机进行,每个实验都有明确的实验目的,并根据实验要求提供若干难度不同的实验题,学生上机时根据教师的具体安排、学时要求,独立完成实验.
要求学生按照实验要求,上机前做好实验准备工作,上机实验时按实验要求完成每一个实验内容,课后认真书写实验报告.
(二)实验报告要求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者班级、学号和姓名、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讨论等.
实验报告要求能反映出本实验项目对应的重点内容;实验报告包括验证类题目和设计类题目,难易适中,尽量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根据本人的实验表现和实验报告给出实验成绩.
教师及时批阅实验报告,批改须认真负责,根据评分标准客观地给出实验报告成绩,错误之处应指出,要写出简明的指导意见,不符合要求的报告在指出错误后退回重做.
成绩可分为A(优)、B(良)、C(中)、D(及格)和E(不及格)五个档次.
七、学生实验建议(一)先修课程计算机信息技术(二)学习建议1.
大量阅读实例程序,并输入计算机中查看运行结果2.
课后作业独立完成,总结编程方法和思维能力.
3.
"模访—改写—编写"大量上机实践.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C程序设计》(第3版),谭浩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7[2]《C程序设计题解与上机指导》(第3版),谭浩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7[3]《C语言大学实用教程》,苏小红、陈惠鹏、孙志岗等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2[4]《C语言大学实用教程习题与实验指导》,苏小红等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8学生实验安全和实验规程、规范的建议严格遵守学校《计算中心机房管理条例》之规定.
《电路》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电路circuit课程类别B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核心课D专业选修课计划学时(学分)共64学时(4学分),其中理论教学56学时,课内实验教学8学时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考核方式考试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简介(不超过500字)本课程是研究各种电路模型理论和分析方法的基础理论学科,也是各工科类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常用电路元件及特性,掌握电路的基本定理、定律及各种电路的基本概念,学会应用各种方法进行电路的稳态和暂态分析并具有一定的运算能力,掌握基本实验技术,为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电路基础知识.
三、知识点及建议计划学时(一)基本知识点1.
电路的基本概念建议4学时(1)实际电路的构成、电路的作用、电路理论的研究对象、电路模型化的条件、集中参数电路与分布参数电路的概念;(2)电流、电压及其参考方向(或参考极性)、关联参考方向、电功率的概念,电功率的其计算,理解有源及无源的概念;(3)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特性,实际直流电源的两种模型(戴维南电路与诺顿电路),四种形式的受控电源的特性;(4)电阻元件的定义与分类、线性电阻元件及其伏安特性、非线性电阻元件的概念.
(5)支路、节点、网孔、回路的概念,基尔霍夫电流定律与电压定律及其应用,独立的KCL与KVL方程数目.
2.
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建议6学时(1)端口的概念,网络等效的原则.
线性电阻元件的串联、并联与混联化简及分压与分流原理.
(2)戴维南电路与诺顿电路的等效变换,电压源与支路并联的等效化简,电流源与支路串联的等效化简.
(3)平衡电桥电路的处理.
熟练掌握三端线性电阻网络的Y-Δ等效变换的应用.
(4)输入电阻(等效电阻)的概念,熟练掌握等效电阻的各种计算方法.
综合应用各种等效化解方法求取简单一端口网络(包括含受控源网络)的等效电路.
3.
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建议6学时(1网孔、回、树、基本回路、基本割集的概念.
(2)独立的KCL与KVL方程数目.
(3)如何列写网络的2b方程,深刻理解网络方程分析法的基本思路.
支路电流分析法及其应用,掌握受控源、无伴电流源支路的处理方法.
(4)观察法列写节点电压方程的方法(包括受控源、无伴电压源支路的处理方法),自电导与互电导的概念、节点电压分析法的实质.
(5)观察法列写网孔电流方程(包括受控源、无伴电流源支路的处理方法),自电阻与互电阻的概念、网孔电流分析法的实质.
4.
电路定理建议8学时(1)戴维南定理与诺顿定理的内容、适用范围与各种应用方法.
(2)最大功率传输条件及其应用.
(3)替代定理、叠加定理、戴维南和诺顿定理的综合应用问题.
5.
储能元件及一阶电路建议10学时(1)电容、电感的特性及VCR关系.
(2)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和全响应.
6.
正弦稳态电路分析建议16学时(1)相量法(2)用相量法分析正弦稳态电路(3)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复功率)7.
交流电路分析建议6学时含耦合电感电路分析(二)重要知识点1.
电路的基本概念重点:(1)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2)电功率的吸收和发出(3)电路元件的VCR关系(4)基尔霍夫定律难点:电压、电流参考方向的关系,基尔霍夫定律.
2.
电路的基本定律与等效变换重点:(1)电阻串并联及Y-Δ等效变换(2)电压源、电流源的等效变换(3)输入电路难点:电压源、电流源的等小变换,输入电阻的计算3.
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重点:(1)KVL、KCL独立方程数(2)支路电流法、网空电流法(3)回路电流法、结点电压法难点:回路电流法,结点电压法4.
电路定理重点:(1)替代定理、叠加定理(2)戴维南和诺顿定理(3)最大功率传输定理难点:戴维南和诺顿定理、最大功率传输定理5.
储能元件及一阶电路二阶电路(1)电容、电感的特性及VCR关系.
(2)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和全响应.
(3)一阶电路的阶跃响应和冲激响应.
难点:一阶电路的三要素分析法、一阶电路的阶跃响应和冲激响应.
6.
正弦稳态电路分析(1)相量法(2)用相量法分析正弦稳态电路(3)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复功率)难点:相量法、正弦稳态电路分析.
7.
交流电路分析含耦合电感电路分析难点:含耦合电感电路的去耦分析法.
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理解、了解)1.
电路的基本概念掌握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及关联参考方向、功率的吸收和放出.
理解电路元件的特定和VCR关系、理解基尔霍夫定律.
2.
电路的基本定律与等效变换掌握电阻串并联及Y-Δ等效变换,电压源、电流源的等效变换.
理解输入电路的概念.
掌握输入电路的计算方法.
3.
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掌握KVL、KCL独立方程数,支路电流法、网孔电流法,回路电流法、结点电压法.
理解回路电流法和结点电压法.
了解支路电流法、网孔电流法.
4.
电路定理掌握替代定理、叠加定理,戴维南和诺顿定理,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理解戴维南和诺顿定理的原理和应用、了解互偶定理和特勒根定理.
5.
储能元件及一阶电路二阶电路掌握电容、电感的特性及VCR关系,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和全响应.
6.
正弦稳态电路分析掌握用相量法分析正弦稳态电路,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分析.
理解相量法.
了解正弦稳态电路的复功率.
7.
交流电路分析掌握含耦合电感电路的去耦分析法,理想变压器的分析.
理解实际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二)能力要求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常用电路元件及特性,掌握电路的基本定理、定律及各种电路的基本概念,学会应用各种方法进行电路的稳态和暂态分析并具有一定的运算能力,掌握基本实验技术,为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电路基础知识.
(三)素质要求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常用电路元件及特性,掌握电路的基本定理、定律及各种电路的基本概念,学会应用各种方法进行电路的稳态和暂态分析并具有一定的运算能力,掌握基本实验技术,为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电路基础知识.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一)教学模式分层次教学和面向创新创业的实践教学.
(二)作业要求须以正确的格式提交作业;作业提交截止日期一经发布,不许更改.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成绩综合考评要素包括:结课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含考勤、作业质量等)、学习过程或实验过程等.
成绩评定指标要素包括:结课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含考勤、作业质量)、实验成绩、随堂测试.
七、学生学习建议(一)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二)学习建议1、注重电路的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的应用.
2、注重分析、设计集成电路或分析元件构成的基本电路模块.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及本专业的发展动向和知识前沿的了解.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相关学习软件:PSpice、multsim2001等2、电路(第五版)邱关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3、电路分析(第二版)胡翔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4、电路(第10版)/国外电子与通信教材系列,JamesW.
Nilsson(詹姆斯W.
尼尔森),SusanRiedel(苏珊A.
里德尔)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电路》实验(含课内实验)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电路circuit实验计划学时(学分)共8学时(0.
5学分)实验室电工实验室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考核方式考试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实验简介(不超过500字)本课程是研究各种电路模型理论和分析方法的基础理论学科,也是各工科类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验证戴维南定理;验证三相电路星形联接和三角形+联接时,线电压和相电压,线电流和线电流的关系.
三、实验项目(一)实验项目1(√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实验项目基尔霍夫定律与电路电位图学时2每组人数2实验性质必开实验类型验证实验要求通过实验验证基尔霍夫定律,加深对其理解,熟悉相关仪表实验内容验证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及电压定律(二)实验项目2(√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实验项目戴维南定理学时2每组人数2实验性质必开实验类型验证实验要求验证戴维南定理的正确性,加深对该定理的理解;掌握测量有源二端网络等效参数的一般方法.
实验内容测定有源二端网络端口的等效电阻、开路电压,测定等效电路的伏安特性(三)实验项目3(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实验项目电路元件的伏安特性学时2每组人数2实验性质必开实验类型验证实验要求掌握几种元件的伏安测试方法.
掌握实际电压源和实际电流源使用调节方法.
学习常直流电工仪表和设备的使用方法.
实验内容连接电路,测定几种元件的伏安特性(四)实验项目4(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实验项目RC电路的过度过程及其应用学时2每组人数2实验性质必开实验类型综合实验要求学习电路时间常数的测量方法及其对过度过程的影响.
掌握微分电路、积分电路和耦合电路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学习双踪示波器及函数信号发生器的使用方法.
实验内容连接RC电路,改变各参数观察零状态和零输入时的响应四、基本要求(一)实践能力要求和创新能力要求要求学生学会使用电路实验平台;通过实验,使学生加深对基尔霍夫定律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叠加定理、戴维南和诺顿定理的认识.
掌握测量二端口网络等效参数的一般方法.
通过对本实验课程的实践,要求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实际需要,进一步利用电路实验平台来验证和设计电路功能电路.
掌握一定的实验方法和技巧.
(二)素质要求通过对本实验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电路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电子信息工程及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打下良好的基础,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五、实验教学模式与实验报告要求(一)实验教学模式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实验教学培养模式,教师积极引导,将理论教学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帮助学生在实验中掌握基本实践知识和能力,同时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实验报告要求实验报告要求独立完成,包括实验日期、实验地点、班级和姓名等,内容包括:1.
实验目的;2.
实验器材;3.
实验原理与实验步骤;4.
硬件连接图;5.
心得体会等.
成绩评定指标要素本实验课程采用综合评定学生实验成绩;以掌握实验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主,同时辅以实验报告.
评定要素为:考勤、实验操作、实验报告七、学生实验建议(一)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电路(二)学习建议为增强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安排现场参观、课堂演示等环节.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电路实验指导》、《电工仪表与测量》、《电路》(邱关源)、《电工技术》(上册)(秦曾煌)(四)学生实验安全和实验规程、规范的建议1、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应按自己的小组座位就座;2、学生实验应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3、实验前要对照实验内容,清点实验器材,并了解所使用仪器的使用方法;4、实验过程中,不准离座、窜位、大声喧哗,严格遵守实验室规程,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注意安全用电;5、进行教学实验时,应做到精神集中,认真听讲;实验过程中,严禁乱碰、乱摸实验室及实验台的各接线端头,以防止触及电源造成人身触电事故;6、实验电路安装接线完毕,必须认真检查后,经老师复查才允许通电;7、实验过程中如需重新安装接线时,必须切断电源,方可操作;8、在接入电源时,必须认真小心操作,严禁人体触及带电部分,以免造成设备损坏及人身触电事故;9、发生仪器、设备损坏或其它事故时,应立即切断电源,并及时报告老师处理;10、实验操作完毕后,应及时切断电源,并将仪器设备整理好放在桌面,保持整齐,并由任课老师和实验老师检查验收后方可下课离开.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模拟电子技术(Analogelectronictechnology)课程类别B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核心课D专业选修课计划学时(学分)共64学时(4学分),其中理论教学56学时,课内实验教学8学时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考核方式考试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简介(不超过500字)本课程是电子信息类等专业学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本课程将对目前一些最常用的基本电子电路的工作原理、分析与设计方法进行讨论,包括应用PSPICE程序及其他常用EDA软件对电子电路进行分析与设计.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获得电子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模电的前续课程是电路,模电中应用了许多电路课程中的基本概念与方法,例如叠加原理、戴维南定理、二端口网络、正弦交流电路的求解等,应注意两门课在时间上的配合.
模电的后续课程是数电、EDA与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微机原理及其应用、电力电子、检测与变换及各专业课程设计等,模电课程中的半导体基本知识、放大电路理论和各种集成电路知识将为这些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基础.
三、知识点及建议计划学时(一)基本知识点常用半导体器件(6学时)(1)本证半导体、杂质半导体、PN结的特性(2)半导体二极管的特性、性能指标(3)晶体三极管的结构和类型,晶体管的电流放大作用,共射特性曲线(4)场效应管的类型及特性曲线2.
基本放大电路(8学时)(1)放大的概念,共射放大的工作原理,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静态工作点的稳定(2)共集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共基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3)场效应管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设置方法及分析估算,场效应管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3.
多级放大电路分析(6学时)(1)多级放大电路的耦合方式,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2)零点漂移现象,差分放大电路,直接耦合互补输出级4.
集成运算放大电路(6学时)(1)集成运放的结构特点,电路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电压传输特性(2)电流源电路(3)集成运放的性能指标5.
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4学时)(1)频率响应的概念,波特图(2)晶体管的高频等效模型,场效应管的高频等效模型(3)多级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6.
放大电路中的反馈(8学时)(1)反馈的概念,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四种基本接法(2)负反馈放大电路的一般表达式,深度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分析(3)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7.
信号的运算和处理(6学时)(1)基本运算电路(2)有源滤波电路8.
波形的发生和信号的转换(6学时)(1)正弦波振荡电路(RC、LC、石英晶体振荡电路)(2)电压比较器(单限比较器、窗口比较器、滞回比较器)9.
功率放大电路(2学时)(1)功率放大电路的特点和组成(2)互补功率放大电路10.
直流电源(4学时)(1)直流电源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2)整流电路,滤波电路,稳压电路(二)重要知识点1.
晶体管的电流放大作用,共射特性曲线2.
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静态和动态的分析)3.
多级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4.
差分放大电路5.
集成运放的电压传输特性6.
频率响应的概念,波特图7.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四种基本接法,深度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分析8.
虚短和续断的概念9.
正弦波振荡电路的组成和判断方法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1.
掌握半导体器件的外部特性、基本放大电路的静态和动态分析、多级放大电路的分析、差动放大电路.
2.
了解集成运放的特点及组成,集成运放概述;集成运放中的电流源电路;3.
理解晶体管、场效应管的高频等效模型;掌握单级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4.
负反馈放大电路判断、四种组态、方块图及一般表达式;深度负反馈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的分析;负反馈对放大电路的影响;负反馈放大电路的稳定性.
5.
基本运算放大电路;有源滤波放大电路.
掌握"虚短"、"虚断"的概念.
6.
掌握正弦波振荡电路振荡的条件;了解电压比较器和非正弦波发生电路.
7.
了解功放的特点及组成.
8.
掌握直流电源的组成及各部分.
(二)能力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建立工程观点,能读懂典型的模拟电子电路,并能分析计算,会查阅电子器件手册,从而具备一定的设计制作模拟电子电路的能力.
(三)素质要求掌握电子技术基础知识与电子电路基本应用能力;具有电子线路图识读能力;了解及掌握各种电子仪器的使用.
具有PCB设计能力;具备资料收集及处理的能力.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一)教学模式以"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培养模式,教师主动引导,以板书为主,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在课堂中掌握知识,同时提高素质和能力,达到既掌握知识,又提高素质和能力的目的.
(二)作业要求每次课堂教学结束后布置适量的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每章交一次,在该章讲课结束后一周内按时上交,迟交或不认真完成者酌情扣分.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本课程采用综合考评要素评定学生成绩,以结课考试成绩为主,平时成绩等为辅.
成绩综合考评要素包括:结课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含考勤、作业质量等)、随堂测试、实验等.
七、学生学习建议(一)先修课程《电路》、《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二)学习建议以《电路》内容为基础,学习中用到的电路课程上的内容要及时复习.
学习《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最好养成预习、尤其是及时复习的好习惯.
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理论和实验相结合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另外,课下经常和老师、同学之间多多讨论,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华成英童诗白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模拟电子电路基础》,张凤言等编著,高教出版社3.
《模拟集成电路基础》(第二版),冯民昌等编著,中国铁道出版社《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含课内实验)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模拟电子技术(Analogelectronictechnology)计划实验学时(学分)共8学时(0.
5学分)实验室电工电子实验室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考核方式考试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实验简介(不超过500字)《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是研究各种电路模型理论和分析方法的基础理论学科,也是各工科类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电子技术基础"是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
实验是它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环节.
实验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电子电路的性能和原理,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了解常用电子元器件的功能和特点,学会正确使用电子仪器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电子电路实验以及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和解决实际电路问题的能力.
晶体管单管放大电路:学会放大器静态工作点调试方法,分析静态工作点对放大性能的影响;学习放大器电压放大倍数及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的测量方法;测量放大器输入输出电阻.
对集成运算放大器:研究由集成运算放大器组成的比例、加法、减法和积分等的基本运算电路的功能;了解运算放大器在实际应用时应考虑的一些问题.
实验项目(一)实验项目1(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实验内容:常用仪器使用(2学时)实验要求:学会一些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学习示波器、信号发生器、交流毫伏表、直流数字电压表、稳压电源的使用方法等.
如用示波器观察信号发生器输出波形;用直流数字电压表测量直流稳压电压的输出波形;用万用表判别晶体二极管、晶体三极管的管脚以及它们的好坏等.
(二)实验项目2(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实验内容:晶体管单管放大电路(3学时)实验要求:学会放大器静态工作点调试方法,分析静态工作点对放大性能的影响;学习放大器电压放大倍数及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的测量方法;测量放大器输入输出电阻.
(三)实验项目3(√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实验内容:集成运算放大器(3学时)实验要求:研究由集成运算放大器组成的比例、加法、减法和积分等的基本运算电路的功能;了解运算放大器在实际应用时应考虑的一些问题,掌握运算放大器的实际应用.
四、基本要求(一)实践能力要求和创新能力要求对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要求每个学生能够单独动手调试;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要求能几人一组,集思广益,除了实现基本要求,还能实现一些创新.
(二)素质要求要求学生都能独立完成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进一步对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有所实现和创新.
五、实验教学模式与实验报告要求(一)实验教学模式启发和示范相结合;教师和学生相统一.
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实验教学培养模式,教师积极引导,将理论教学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帮助学生在实验中掌握基本实践知识和能力,同时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实验报告要求实验报告要求独立完成,包括实验日期、实验地点、班级和姓名等,内容包括:1.
实验目的;2.
实验器材;3.
实验原理与实验步骤;4.
硬件连接图;5.
心得体会等.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本课程采用综合实验评定学生成绩;以实验课堂动手能力为主,实验报告为辅.
主要内容包括:基本知识、基本功能实现、实验考勤与报告等.
七、学生实验建议(一)先修课程《电路》、《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二)学习建议按照实验手册及时预习,独立实现实验硬件搭建,理解和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同时做好实验和报告.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
自编讲义2.
相关学习软件:Multsim2001、PSpice等3.
网络资源:www.
21ic.
com、www.
c51bbs.
com(四)学生实验安全和实验规程、规范的建议1、要认真预习实验内容,熟悉每个实验步骤中的安全操作规定和注意事项.
2、要做到安全用电,实验室的电路安装要规范化,电线不能裸露.
3、对电器要经常检查,使用时不能用湿手接触电器.
4、做学生实验时,实验设备和电路按要求连接好后,经老师检查无误,统一供电后方可进行实验,用电结束后,教师统一切断电源.
《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信号与系统(SignalsandSystems)课程类别B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核心课D专业选修课计划学时(学分)共64学时(4学分),其中理论教学56学时,课内实验教学8学时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考核方式考试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简介(不超过500字)本课程是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它主要讨论信号、线性非时变系统的分析方法,并通过一些实例分析,向学生介绍一些工程应用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字信号处理、网络分析、通信理论、控制理论等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知识点及建议计划学时1、信号与系统(建议学时:8学时)(1)信号的基本概念(几何运算、图形变换、及奇异函数的性质及运算);(2)系统的基本概念、特性与分析方法.
2、连续系统的时域分析(建议学时:6学时)(1)线性时不变连续系统的分析(零状态、零输入响应,冲击与阶跃响应);(2)卷积积分的计算与性质.
3、离散系统的时域分析(建议学时:6学时)(1)线性时不变离散系统的分析(零状态、零输入响应,单位序列响应);(2)卷积和的计算与性质.
4、连续系统的频域分析(建议学时:12学时)(1)信号分解与傅里叶级数;(2)周期信号与非周期信号频谱分析;(3)傅里叶变换的性质;(4)LTI系统的频域分析与取样定理.
5、连续系统的复频域分析(建议学时:8学时)(1)拉普拉斯变换(定义、性质、逆变换);(2)复频域分析6、离散系统的Z域分析(建议学时:6学时)(1)Z变换(定义、性质、逆变换);(2)Z域分析7、系统函数(建议学时:2学时)(1)系统特性与稳定性的判断方法.
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1、信号与系统基本要求:(1)了解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信号的图形运算,理解奇异信号的概念;(2)了解系统的基本概念、特性与分析方法,掌握判断系统为线性时不变性质的方法.
2、连续系统的时域分析基本要求:(1)掌握二阶微分方程零状态、零输入响应的求解方法,理解冲击与阶跃响应的概念;(2)掌握卷积积分的计算与性质.
3、离散系统的时域分析基本要求:(1)掌握二阶差分方程零状态、零输入响应的求解方法,(2)理解单位序列与阶跃响应的概念,掌握含有两个输入信号的二阶差分方程的单位序列响应的求解(3)了解卷积和的基本概念与性质.
4、连续系统的频域分析基本要求:(1)了解信号分解与傅里叶级数的概念;(2)理解周期信号与非周期信号频谱分析方法;(3)掌握傅里叶变换的性质;(4)掌握LTI系统的频域分析,理解取样定理的概念.
5、连续系统的复频域分析基本要求:(1)了解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掌握拉普拉斯变换的性质;(2)理解复频域分析的概念,掌握二阶微分方程的频域分析方法.
6、离散系统的Z域分析基本要求:(1)了解Z变换的定义,掌握Z变换的性质及逆变换;(2)理解Z域分析的概念,掌握二阶差分方程的频域分析方法7、系统函数基本要求:(1)了解系统的基本特性,掌握系统稳定性的判断方法.
(二)能力要求能对信号的运算、系统的性质、阶跃函数及其导数性质、卷积积分及卷积的性质等内容熟练掌握;并能用傅立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对系统进行复频域分析或Z域进行分析计算.
(三)素质要求通过本门课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掌握信号、系统的分析方法,而且能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数学工具在通信相关课程的运用能力.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一)教学模式主要采用上课板书与多媒体结合讲解的方式,讲课并配以习题课和课堂提问,课下答疑.
(二)作业要求认真完成老师课堂布置的所有作业,并在习题课之前上交.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成绩综合考评要素包括:结课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含考勤、作业质量等)、学习过程或实验过程等结课考试成绩+平时测验+平时与作业+实验七、学生学习建议(一)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复变函数、电路基础(二)学习建议请提前预习,并及时复习.
对课程中相关数学理论知识进行复习巩固.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信号与系统》,郑君里应启珩杨为理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吴大正杨林耀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信号系统与分析》,赵录怀高金峰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信号与系统》实验(含课内实验)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信号与系统(SignalsandSystems)计划实验学时(学分)共8学时(0.
5学分)实验室通信实验室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考核方式考试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实验简介(不超过500字)《信号与系统》是通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连续时间系统的概念、信号频谱的概念、信号卷积的含义以及抽样定理的内容等,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动手的能力.
三、实验项目(一)实验项目1、连续时间系统的模拟(√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掌握用基本运算单元模拟连续时间系统的方法.
(二)实验项目2、信号卷积(√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通过实验的方法加深对卷积运算的图解方法及结果的理解.
(三)实验项目3、矩形脉冲信号的分解(√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观察矩形脉冲信号通过多个数字滤波器后的图形,分解出各谐波分量的情况.
(四)实验项目4、抽样定理与信号恢复(√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观察离散信号频谱,验证抽样定理并恢复原信号.
四、基本要求(一)实践能力要求和创新能力要求了解基本运算器——加法器、乘法器及积分器的电路结构和运算功能;掌握用基本运算单元模拟连续时间系统的方法;理解卷积的概念及物理意义;通过实验的方法加深对卷积运算的图解方法及结果的理解.
分析典型的矩形脉冲信号,了解矩形脉冲信号谐波分量的构成;观察矩形脉冲信号通过多个数字滤波器后的图形,分解出各谐波分量的情况.
观察离散信号频谱,了解其频谱特点;验证抽样定理并恢复原信号.
(二)素质要求通过以上四个实验,要求学生能掌握正确使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信号与系统试验箱的使用方法.
五、实验教学模式与实验报告要求(一)实验教学模式教师现场演示后,学生自己模拟完成,学生不懂不会的部分,应先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老师给予指导.
(二)实验报告要求要求学生认真撰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分析等.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1.
每次实验课后认真完成实验报告.
2.
评分办法:报告,平时七、学生实验建议(一)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复变函数、电路基础.
(二)学习建议每次实验前,先认真阅读实验教材、并复习与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点.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信号与系统》郑君里应启珩杨为理高等教育出版社《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吴大正杨林耀张永瑞高等教育出版社《信号与系统实验指导书》(四)学生实验安全和实验规程、规范的建议每次实验前,请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并按照实验步骤连好电路、认真检查一遍后,再开通电源,以免损坏实验设备.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数字电子技术(DigitalElectronicTechnology)课程类别B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核心课D专业选修课计划学时(学分)共64学时(4学分),其中理论教学56学时,课内实验教学8学时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考核方式考试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简介(不超过500字)数字电子技术是电子信息类、电气信息类、计算机应用等信息类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其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是许多后续课程的基础(比如:《数字信号处理》、《微机原理》、《单片机应用技术》、《电子系统课程设计》及其它专业模块课程等).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数字逻辑与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应用技能,使学生能够对各种基本逻辑单元进行分析和设计,学会使用标准的集成电路和可编程逻辑器件,并初步具备根据实际要求应用这些单元和器件构成简单数字电子系统的能力,为今后深入学习电类专业和信息技术某些领域的内容,以及为解决工程实践中所遇到的数字系统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知识点及建议计划学时(一)基本知识点1.
数制和码制(2学时)(1)各种数制及相互转换(2)常见的几种码制2.
逻辑代数基础(8学时)(1)与或非逻辑运算(2)三种基本定理(3)公式化简法(4)卡诺图化简法3.
门电路(8学时)(1)CMOS门电路,CMOS门电路的外部特性(2)其他类型的CMOS门电路(3)TTL门电路,TTL门电路的外部特性(4)其他类型的TTL门电路4.
组合逻辑电路(8学时)(1)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2)常用的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和使用5.
触发器(6学时)(1)电平触发的触发器、脉冲触发的触发器、边沿触发的触发器的电路结构及动作特点(2)触发器按逻辑功能不同的分类及描述方法6.
时序逻辑电路(10学时)(1)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2)常用的时序逻辑电路(寄存器、计数器)(3)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7.
半导体存储器(4学时)(1)ROM及RAM等各类存储器的特点及工作原理(2)半导体存储器设计组合逻辑电路8.
脉冲波形的产生和整形(6学时)(1)施密特触发器的特点及应用(2)单稳态触发器的工作原理及特点(3)多谐振荡器的工作原理及特点(4)555定时器及应用9.
数-模和模-数转换(4学时)(1)权电阻网路型数-模转换器的电路结构、工作原理(2)倒T型数-模转换器的电路结构、工作原理(3)权电流型数-模转换器的电路结构、工作原理(4)逐次渐进型模-数转换器的电路结构、工作原理(二)重要知识点1.
逻辑代数基础(1)逻辑运算、基本公式和常用公式、基本定理(2)公式化简法和卡诺图化简法、具有无关项的逻辑函数及其化简2.
组合逻辑电路(1)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2)编码器、译码器、加法器、数值比较器、数据选择器的应用3.
触发器(1)各类触发器的动作特点(2)各种触发器的特性方程4.
时序逻辑电路(1)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2)计数器的使用5.
脉冲波形的产生和整形(1)各种产生和整形电路的应用(2)555定时器的应用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1.
掌握数制和码制的基本概念及相互转换的方法;2.
理解逻辑事件的基本描述方法及各种方法的特点与作用;3.
理解组合逻辑电路的基本特点及典型组合逻辑电路的工作原理,熟练掌握分析与设计方法;4.
理解触发器的电路结构,熟练掌握其动作特点;5.
掌握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方法;5.
掌握编译码器、计数器、寄存器、存储器等常用数字集成电路的特点与使用方法;6.
熟悉模-数和数-模转换的基本电路;7.
了解脉冲整形和定时电路的基本原理,掌握555定时器的应用.
(二)能力要求能绘制数字电路原理图和读图;会设计简单的组合逻辑电路;能分析典型的时序逻辑电路与综合应用电路;会用IC测试仪检查、识别常用的数字集成电路,会用万用表、逻辑笔测试逻辑电路;会制作典型的数字应用电路;能独立运用仪器仪表分析、调试和排除故障;能独立完成数字电路的单元实验和课程设计任务.
(三)素质要求养成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科学的思维习惯和规范的操作意识;养成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具有协作和团队精神;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解决课程设计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归纳、总结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具有一定的自学、表达、获取信息等各方面的能力.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一)教学模式以"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培养模式,教师主动引导,以板书为主,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在课堂中掌握知识,同时提高素质和能力,达到既掌握知识,又提高素质和能力的目的.
(二)作业要求每次课堂教学结束后布置适量的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每章交一次,在该章讲课结束后一周内按时上交,迟交或不认真完成者酌情扣分.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成绩综合考评要素包括:结课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含考勤、作业质量等)、随堂测试、实验等.
七、学生学习建议(一)先修课程《电路》、《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模拟电子技术》(二)学习建议以《电路》和《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内容为基础,学习中用到的以上课程上的内容要及时复习.
课前要预习,上课要认真听讲,做好课堂笔记,有问题要及时提问,课后要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同时,要认真做好每个实验,巩固课程知识,加强动手能力.
注意理论和实验相结合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阎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
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第四版)康华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3.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第二版)余孟尝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4.
电子技术基础试题汇编----数字部分童诗白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含课内实验)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数字电子技术(DigitalElectronicTechnology)计划实验学时(学分)共8学时(0.
5学分)实验室电工电子实验室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考核方式考试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实验简介(不超过500字)《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是研究各种电路模型理论和分析方法的基础理论学科,也是各工科类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
实验是它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环节.
实验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电子电路的性能和原理,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了解常用电子元器件的功能和特点,学会正确使用电子仪器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电子电路实验以及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和解决实际电路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实验是利用数字电路实验箱THD-1来完成.
本门课程实验的目的和任务是通过实验巩固、扩展学生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和初步工程设计能力.
三、实验项目(一)实验项目1(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实验内容:数据选择器(2学时)实验要求:通过实验使学生熟悉组合逻辑电路的特点及一般分析方法,掌握数据选择器(包括编码器、译码器、数值比较器等)的逻辑功能和简单应用.
(二)实验项目2(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实验内容:触发器(3学时)实验要求:(1)熟悉基本SR触发器、D触发器、JK触发器的逻辑功能的特点,掌握测试方法,学会典型应用;(2)熟悉各类触发器的相互转换.
(三)实验项目3(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实验内容:计数器(3学时)实验要求:(1)熟悉同步计数器的一般分析、设计方法,学会用触发器组成计数器的方法;(2)熟悉中规模集成计数器的功能特点,学会用中规模集成计数器组成N进制计数器的方法.
四、基本要求(一)实践能力要求和创新能力要求要求学生学会使用W数字电路实验箱THD-1;通过实验,使学生熟悉组合逻辑电路的特点及一般分析方法,中规模集成编码器、译码器数据选择器,比较器的种类、逻辑功能和简单应用;熟悉分析、设计方法,学会用中规模集成计数器组成的N进制计数器的方法;熟悉555定时器构成施密特、单稳态、多谐触发器并测试其功能;并最终使学生掌握数字电路系统的设计.
通过对本实验课程的实践,要求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实际需要,进一步利用本实验平台来设计相关的数字电路,独立完成其硬件设计,实现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控制要求,并有一定的创新思想.
(二)素质要求通过对本实验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电子电路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电子信息工程及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打下良好的基础,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五、实验教学模式与实验报告要求(一)实验教学模式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实验教学培养模式,教师积极引导,将理论教学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帮助学生在实验中掌握基本实践知识和能力,同时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实验报告要求实验报告要求独立完成,包括实验日期、实验地点、班级和姓名等,内容包括:1.
实验目的;2.
实验器材;3.
实验原理与实验步骤;4.
硬件连接图;5.
总结与扩展等.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本课程采用综合实验评定学生成绩;以实验课堂动手能力为主,实验报告为辅.
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知识、基本功能实现、实验考勤与报告等.
七、学生实验建议(一)先修课程《电路》、《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模拟电子技术》(二)学习建议按照实验手册及时预习,独立实现设计,理解和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设计技能,同时做好实验和报告.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
自编讲义2.
相关学习软件:Multsim2001、PSpice等3.
网络资源:www.
21ic.
com、www.
c51bbs.
com(四)学生实验安全和实验规程、规范的建议1、要认真预习实验内容,熟悉每个实验步骤中的安全操作规定和注意事项.
2、要做到安全用电,实验室的电路安装要规范化,电线不能裸露.
3、对电器要经常检查,使用时不能用湿手接触电器.
4、做学生实验时,实验设备和电路按要求连接好后,经老师检查无误,统一供电后方可进行实验,用电结束后,教师统一切断电源.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电磁场与电磁波(fieldandwaveelectriomagnetics)课程类别B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核心课D专业选修课计划学时(学分)共56学时(3.
5学分),其中理论教学56学时,课内实验教学0学时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考核方式考试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简介(不超过500字)电磁场理论是通信类、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是该专业学生必备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门.
本课程在大学物理的基础上,着重阐述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基本分析方法,介绍其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电磁场与电磁波的物理本质和基本规律、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对基本的电磁问题的分析与求解能力,为学习相关的专业课程或深入研究电磁理论打下必要基础.
三、知识点及建议计划学时1.
矢量分析(建议学时:12学时)(1)标量场的梯度;(2)矢量场的通量与散度;(3)矢量场的环流与旋度;(4)无旋场与无散场;(5)亥姆霍兹定理;2.
电磁场基本规律(建议学时:14学时)(1)电荷守恒定律;(2)真空中静电场的基本规律;(3)真空中恒定磁场的基本规律;(4)媒质的电磁特性;(5)电磁感应定律和位移电流(6)麦克斯韦方程组;(7)电磁场的边界条件;3.
静态电磁场及其边值问题的解(建议学时:8学时)(1)静态电磁场分析;(2)导电媒质中的恒定电场分析;(3)静态场边值问题解的唯一性;(4)镜像法和分离变量法;3.
时变电磁场;(建议学时:8学时)(1)波动方程;(2)电磁场的位函数;(3)电磁能量守恒(4)时谐电磁场;4.
均匀平面电磁波(建议学时:6学时)(1)理想介质中的均匀平面波;(2)电磁波的极化;(3)均匀平面波对分界平面的垂直入射5.
导行电磁波(建议学时:4学时)(1)TEM波和TE波;(2)矩形波导;6.
电磁波辐射.
(建议学时:4学时)(1)滞后位;(2)电偶极子的辐射;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1.
矢量分析基本要求:(1)理解标量场和矢量场的概念,了解标量场的等值面和矢量场的矢量线的概念.
(2)熟练掌握三种常用坐标系.
(3)理解标量场的梯度和矢量场的散度和旋度的概念,熟练掌握它们的计算公式和方法.
(4)熟练掌握散度定理和斯托克斯定理.
(5)理解亥姆霍兹定理2.
电磁场的基本规律基本要求:(1)理解电荷及其分布、电流及其分布以及电流连续性方程.
(2)理解电场和磁场的概念,掌握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的计算公式,会计算一些简单分布(电荷、电流密度)产生的场.
(3)掌握电场和磁场的基本方程,了解电介质的极化现象和磁介质的磁化现象.
(4)掌握电磁感应定律及位移电流的概念,熟练掌握麦克斯韦方程组并理解其物理意义.
(5)掌握电磁场的边界条件3.
静态电磁场及其边值问题的解基本要求:(1)掌握静电场的基本方程和边界条件,掌握电位函数及其微分方程和边界条件,理解电场能量和能量密度的概念.
掌握一些典型电场能量和典型双导体电容的计算方法.
(2)掌握恒定磁场的基本方程和边界条件,了解静电比拟法.
(3)掌握恒定电场的基本方程和边界条件,理解矢量磁位及其微分方程,了解标量磁位的概念.
理解磁场能量和能量密度,掌握一些典型磁场能量和典型回路电感的计算方法.
(4)理解静态场的唯一性定理及其重要意义.
(5)掌握镜像法的基本原理,会用镜像法求解一些典型问题.
(6)了解分离变量法的基本思想和结题步骤.
4.
时变电磁场基本要求:(1)掌握电磁场的波动方程,理解动态矢量位和标量位的概念及其满足的微分方程.
(2)熟练掌握坡印廷定理与坡印廷矢量的物理意义和计算.
(3)理解唯一性定理及其重要意义.
(4)熟练掌握时谐电磁场复数表示方法及其意义,熟练掌握复数形式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和波动方程,掌握平均坡印廷矢量.
5.
平面电磁波基本要求:(1)理解平面电磁波的概念以及均匀平面波的重要意义,理解和掌握均匀平面电磁波在无界媒质中的传播特性,理解描述传播特性的参数的物理意义.
(2)掌握电磁波极化的概念,熟练掌握三种极化方式的条件并能正确判别波的极化状态.
(3)掌握波向平面分界面垂直入射的分析方法和过程,理解所得结果表征的物理意义.
6.
导行电磁波基本要求:(1)理解波导中纵向场分析法,熟练掌握传播常数、截止波数等描述导波传播特性物理量的意义和计算公式.
(2)掌握波导中三种模式的传播条件和传播特性.
熟练掌握截止频率(截止波长)、相位常数、波导波长、相速度、波阻抗的计算公式.
(3)理解矩形波导的单模传输模式,了解其场分布、场图及管壁电流的分布.
7电磁波的辐射基本要求:(1)理解电基本振子的辐射场、辐射场(2)了解天线的电参数、对称线天线和天线阵的概念(二)能力要求1.
掌握宏观电磁场和电磁波的基本规律;2.
学会用场的观点理解和分析计算一些基本的电磁场和电磁波问题.
(三)素质要求1.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2.
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一)教学模式本课程采用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二)作业要求学生应独立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课程并完成作业,学生在课下可通过教师提供的课件进行复习和预习.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结课考试成绩+学习过程测验+平时成绩(含考勤、作业质量等))七、学生学习建议(一)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路分析(二)学习建议《电磁场与电磁波》这门课程难度比较大,理论抽象、公式繁多,计算难度大.
要求学生应在课下做好预习复习,独立完成作业,有不理解的地方及时向老师请教.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
谢处方,饶克谨:电磁场与电磁波(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张洪欣,沈远茂等:《电磁场与电磁波》,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3.
杨儒贵:《电磁场与电磁波》,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SignalProcessing)课程类别B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核心课D专业选修课计划学时(学分)共64学时(4学分),其中理论教学54学时,课内实验教学10学时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考核方式考试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简介(不超过500字)本课程是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主要介绍离散时间信号和系统的基础理论、离散傅立叶变换DFT理论及其快速算法FFT、IIR和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利用DFT理论进行信号谱分析以及数字滤波器的设计原理和实现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有关信息、通信等方面的课程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三、知识点及建议计划学时1.
离散信号与系统分析基础(建议学时:14学时)离散信号与系统的概念及频域分析;双边Z变换;系统函数;信号的抽样.
2.
离散傅里叶变换(建议学时:12学时)有限长序列的傅里叶分析;离散傅里叶变换的性质;利用DFT计算线性卷积;分析连续非周期信号的频谱.
3.
离散傅里叶变换快速算法(建议学时:4学时)基2时间抽取FFT算法;基2频率抽取FFT算法;IDFT的快速计算方法.
4.
I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建议学时:10学时)模拟低通滤波器设计;模拟域频率变换;脉冲响应不变法;双线性变换法.
5.
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建议学时:10学时)线性相位FIR滤波器的特性;窗函数法设计线性相位FIR滤波器;频率取样法设计线性相位FIR滤波器.
6.
数字系统的基本结构(建议学时:4学时)IIR数字滤波器的基本结构;FIR数字滤波器的基本结构.
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1.
离散信号与系统分析基础基本要求:(1)理解序列的傅立叶变换的定义;(2)掌握序列傅立叶变换的性质,重点掌握其对称性及应用;(3)了解周期序列的傅立叶级数;(4)理解Z变换的定义、收敛域;(5)掌握Z变换的性质和定理;(6)掌握用Z变换求解差分方程的方法;(7)理解离散系统的系统函数H(Z)和频率响应.
2.
离散傅里叶变换基本要求:(1)了解离散傅立叶级数定义,会用离散傅立叶级数分析周期序列;(2)理解离散傅立叶变换的定义和性质;(3)理解离散傅立叶变换与傅立叶变换、Z变换的关系;(4)掌握利用DFT计算线性卷积;(5)掌握利用离散傅立叶变换进行频谱分析的方法.
3.
离散傅里叶变换快速算法基本要求:(1)理解改进傅立叶变换运算速度的途径;(2)掌握基2时间抽取FFT算法;(3)掌握基2频率抽取FFT算法;(4)理解实序列的DFT计算;(5)理解快速傅立叶逆变换的方法.
4.
I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基本要求:(1)理解无限脉冲响应字数字滤波器基本概念;(2)掌握滤波器指标的基本含义;(3)掌握模拟滤波器的设计方法;(4)理解频率变换的方法;(5)掌握脉冲响应不变法设计IIR数字低通滤波器的方法;(6)掌握双线性变换法设计IIR数字低通滤波器的方法.
5.
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基本要求:(1)理解有限脉冲响应字数字滤波器基本概念;(2)掌握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线性相位的条件;(3)理解窗函数法设计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方法;(4)了解频率采样法设计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方法;6.
数字系统的结构基本要求:(1)IIR数字滤波器的基本结构;(2)FIR数字滤波器的基本结构;(二)能力要求1.
具备自主的学习能力,科学的学习方法,高效的学习效率;2.
有能运用理论和有效工具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素质要求1.
有科学严谨的态度,且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2.
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形象思维的能力;3.
掌握相关技术的科学研究方法;4.
具备一定的多学科交叉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法.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一)教学模式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
(二)作业要求学生必须按规定时间交作业和习题结果,而且要做到态度认真,字迹工整,抄写题目,解答题需要记录解答过程.
根据作业完成的情况对作业进行评分,给出平时作业成绩,作为形成性考试成绩,计入学生期末考核总成绩.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成绩综合考评要素包括:结课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含考勤、作业质量等)、学习过程或实验过程等.
结课考试成绩+平时测验+平时与作业+实验七、学生学习建议(一)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复变函数、信号与系统.
(二)学习建议1.
要明确学习的目的,端正学习态度;2.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课前预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课后及时复习;3.
正确对待作业;4.
敢于质疑,多问善问;5.
使用工具书和查阅资料.
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
《离散时间信号处理》奥本海姆科学出版社2.
《数字信号处理》王世一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3.
《数字信号处理》刘顺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数字信号处理》实验(含课内实验)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SignalProcessing)计划实验学时(学分)共10学时(0.
625学分)实验室通信实验室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考核方式考试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实验简介(不超过500字)数字信号处理实验是验证、巩固和补充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的必要环节,通过实验,加强学生对信号的获得、采样、时域分析与频域分析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析和综合实验结果以及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三、实验项目(一)实验项目1(√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常见离散信号的产生和实现(二)实验项目2(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离散系统的时域分析(三)实验项目3(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离散系统的频域分析(四)实验项目4(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IIR滤波器设计(五)实验项目5(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FIR滤波器设计四、基本要求(一)实践能力要求和创新能力要求1.
专业知识扎实,思路较开阔,能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性思维能力;2.
能在实践环节中,探索、验证已有的结论,并具备一定的自主设计实验程序的能力;3.
有能运用理论和先进手段、仪器设备去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4.
有较强的钻研精神及一定的接受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
(二)素质要求1.
有科学严谨的态度,且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2.
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形象思维的能力;3.
掌握相关技术的科学研究方法;4.
具备一定的多学科交叉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法.
五、实验教学模式与实验报告要求(一)实验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背景,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以科学研究方法为工具,以学生自主设计程序探究为主线,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能力.
(二)实验报告要求1.
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格式简述实验目的,基本要求,实验内容以及实验原理;2.
详细写明每一个实验的具体步骤,如何实现,在具体变成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3.
按照实验要求变成,给出详细程序实现代码,以及程序结果(图,表格等);4.
总结分析本次实验的结果,以及所掌握的内容.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实验课堂动手能力+实验报告+实验课堂纪律七、学生实验建议(一)先修课程信号与系统,C语言,matlab语言及应用.
(二)学习建议1.
在掌握数字信号处理理论的基础上熟练应用matlab仿真平台;2.
使用工具书和查阅资料拓展知识面.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
MATLAB数字信号处理,王彬,机械工业出版社2.
MATLAB数字信号处理与应用,张德丰,清华大学出版社(四)学生实验安全和实验规程、规范的建议1.
由指导教师介绍实验的基本要求、实验设备及软件的使用方法、和使用中的注意事项;2.
学生做完实验,结果交指导教师验收检查,所记录的实验数据合乎要求,关闭实验仪器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高频电路》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高频电路(HighFrequencyElectronicCircuit)课程类别B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核心课D专业选修课计划学时(学分)共64学时(4学分),其中理论教学56学时,课内实验教学8学时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考核方式考试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简介(不超过500字)高频电路是电子、信息、通信类等专业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的任务是研究通信电子线路单元电路的工作原理与分析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理解与熟悉通信电子线路课中各单元电路的工作原理,各单元电路的组成,元件与组件的作用及参数的选择,掌握单元电路的基本设计方法.
三、知识点及建议计划学时(一)基本知识点1.
无线电信号传输原理(建议2学时)(1)无线电技术的发展过程(2)无线电通信系统中发射、接收设备的原理框图(3)通信的传输媒介2.
选频网络(建议8学时)(1)串联谐振回路(2)并联谐振回路(3)串、并联阻抗的等效互换与回路抽头的阻抗变换(4)耦合回路谐振回路和滤波器的其他形式3.
高频小信号放大器(建议8学时)(1)形式等效电路(2)单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3)双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4)放大器的稳定性与稳定措施(5)放大器的噪声及其表示和计算方法4.
高频功率放大器(建议8学时)(1)高频调谐功率放大器的工作原理(2)晶体管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分析方法(3)调谐功率放大器的电路组成(4)丁类(D类)功率放大器和宽带功率放大器(5)功率合成器5.
正弦波振荡器(建议8学时)(1)反馈振荡器的工作原理(2)LC振荡器的基本原理(3)晶体振荡器,负阻振荡器,(4)RC振荡器,寄生振荡现象.
6.
振幅调制与解调(建议6学时)(1)调幅波的性质(2)低电平调幅电路(3)高电平调幅电路(4)包络检波、同步检波7.
角度调制与解调(建议6学时)(1)调角波的性质(2)调频方法(3)直接调频电路,间接调频电路(4)鉴频器8.
混频器(建议6学时)(1)混频器的工作原理(2)晶体三极管混频器,晶体二极管混频器(3)混频器的干扰9.
数字调制与解调(建议4学时)(1)振幅监控(2)移频键控(3)移相键控(3)正交调幅与解调(二)重要知识点1.
无线电信号传输原理(1)无线电通信系统中发射、接收设备的原理2.
选频网络(1)串联谐振回路(2)并联谐振回路(3)串、并联阻抗的等效互换与回路抽头的阻抗变换3.
高频小信号放大器(1)形式等效电路(2)单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4.
高频功率放大器(1)高频调谐功率放大器的工作原理(2)晶体管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分析方法(3)功率合成器5.
正弦波振荡器(1)反馈振荡器的工作原理(2)LC振荡器的基本原理6.
振幅调制与解调(1)低电平调幅电路(2)高电平调幅电路(3)包络检波、同步检波7.
角度调制与解调(1)调频方法(2)直接调频电路,间接调频电路(3)鉴频器8.
混频器(1)混频器的工作原理(2)晶体三极管混频器,晶体二极管混频器9.
反馈控制电路(1)振幅监控(2)移频键控(3)移相键控(3)正交调幅与解调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1.
无线电信号传输原理了解无线电技术的发展过程;了解无线电通信系统中发射、接收设备的原理框图.
2.
选频网络掌握串联谐振回路的工作原理;掌握并联谐振回路的工作原理;了解耦合回路谐振回路和滤波器的工作原理.
3.
高频小信号放大器掌握形式等效电路;掌握单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了解双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理解放大器的稳定性;理解放大器的噪声及其表示和计算方法.
4.
高频功率放大器掌握高频调谐功率放大器的工作原理;掌握晶体管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分析方法;掌握调谐功率放大器的电路组成;了解倍频器,丁类(D类)功率放大器,宽带功率放大器;掌握功率合成器的工作原理.
5.
正弦波振荡器理解反馈振荡器的工作原理;掌握LC振荡器的基本原理;理解晶体振荡器,负阻振荡器;了解RC振荡器,寄生振荡现象.
6.
振幅调制与解调掌握调幅波的性质;掌握低电平调幅电路;掌握高电平调幅电路;掌握包络检波、同步检波.
7.
角度调制与解调掌握调角波的性质;掌握调频方法;掌握直接调频电路,间接调频电路;掌握鉴频器.
8.
混频器理解混频方法,混频器的性能指标;掌握晶体三极管混频器,晶体二极管混频器;了解混频器的干扰等.
9.
数字调制与解调理解振幅监控、移频键控、移相键控;掌握正交调幅与解调(二)能力要求1.
具备自主的学习能力,科学的学习方法,高效的学习效率;2.
有能运用理论和有效工具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独立分析高频电路,设计高频电路(三)素质要求1.
有科学严谨的态度,且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2.
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形象思维的能力;3.
掌握相关技术的科学研究方法;4.
具备一定的多学科交叉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法.
5.
理解与熟悉通信电子线路课中各单元电路的工作原理,掌握单元电路的基本设计方法.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一)教学模式课堂授课为主,结合实验.
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二)作业要求每次课堂教学结束后布置适量的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每章交一次,在该章讲课结束后一周内按时上交,迟交或不认真完成者酌情扣分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成绩综合考评要素包括:结课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含考勤、作业质量等)、学习过程或实验过程等.
考试;考试成绩+平时测验+实验成绩+平时与作业七、学生学习建议(一)先修课程电路、模拟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等(二)学习建议1.
要明确学习的目的,端正学习态度;2.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课前预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课后及时复习;3.
正确对待作业;4.
敢于质疑,多问善问;5.
使用工具书和查阅资料(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高频电子线路》,阳昌汉,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1年《通信电子线路》,高如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高频电路》实验(含课内实验)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高频电路(HighFrequencyElectronicCircuit)计划实验学时(学分)共8学时(0.
5学分)实验室高频电路实验室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实验简介(不超过500字)本课程是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高频电路实验课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培养学生对单元电路进行估算和设计能力、动手调试电路的实验技能、分析和排除通信电路中常见故障以及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三、实验项目(一)实验项目1正弦波发生器(2学时)(√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掌LC振荡电路、石英振荡电路的工作原理(二)实验项目2高频小信号放大器(2学时)(√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掌握单谐振小信号放大器的工作原理(三)实验项目3高频功率放大器(2学时)(√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掌握单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四)实验项目4调幅与解调(2学时)(√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掌握普通调幅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包络检波电路的工作原理四、基本要求(一)实践能力要求和创新能力要求1.
掌握高频电子线路课程中各单元电路的工作原理;2.
掌握高频电子线路课程中各单元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3.
具有设计和制作高频电子线路各单元电路的能力.
(二)素质要求1.
有科学严谨的态度,且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2.
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形象思维的能力;3.
掌握相关技术的科学研究方法;4.
具备一定的多学科交叉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法.
5.
理解与熟悉通信电子线路课中各单元电路的工作原理,掌握单元电路的基本设计方法.
五、实验教学模式与实验报告要求(一)实验教学模式教师现场演示后,学生自己模拟完成,学生不懂不会的部分,应先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老师给予指导.
(二)实验报告要求按照实验报告格式书写,每人一份.
附有实验过程,实验结果,感想及实验问题回答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实验报告,平时成绩,实验验收成绩七、学生实验建议(一)先修课程电路、模拟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等(二)学习建议1.
每次实验前,先认真阅读实验教材、并复习与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点.
2.
自己度动手做实验(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高频电子线路》阳昌汉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高频电路原理与分析》曾兴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通信电子线路》高如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高频电子线路》吴慎山网络课件河南师范大学(四)学生实验安全和实验规程、规范的建议1.
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服从老师安排;2.
在实验中要注意安全,不得损坏实验设备.
《数学实践与建模》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数学实践与建模(MathematicalPracticeandModel)课程类别D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核心课D专业选修课学时(学分)共16学时(1学分),其中理论教学12学时,课内实验教学4学时适用学科专业工科各专业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罗党教学院长:张愿章二、课程简介《数学实践与建模》是面向全校工科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是集经典数学、现代数学和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用于解决工作、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一门实践性课程.
主要培养学生运用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并借助计算机软件求解问题的能力,即把实际问题通过简化、假设等抽象手段建立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辅助进行求解.
主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综合应用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技论文写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为系统的掌握利用数学工具建立数学模型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常用技巧.
三、知识点及建议计划学时(一)基本知识点数学软件基本操作,函数作图,数学软件编程,2学时;数列、函数极限及应用,微分、积分及应用,极值、最值的应用,常微分方程及应用,最小二乘法及应用,2学时;矩阵、行列式及应用,线性方程组及应用,非线性方程组及应用,矩阵特征值、特征向量及应用,2学时;古典概型及应用,数据的数字特征及应用,数据描述与统计分析,常用分布验证、参数估计及应用,假设检验及应用,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及应用,4学时;综合训练,2学时.
(二)重要知识点数学软件基本命令和基本函数,数学模型的分类,数学建模的方法、步骤与建模示例,微分、积分及应用,极值、最值的应用,常微分方程及应用,最小二乘法及应用,矩阵模型,线性方程组模型,概率分布建模,随机服务模型,方差分析与假设检验,回归模型等.
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1.
了解Matlab数学软件的运行环境及软件特点;2.
熟练掌握Matlab的数据类型,基本操作命令、函数及各种运算等;3.
理解高等数学常用的数学建模方法,对一般的实际问题会建立高等数学模型并求解;4.
理解线性代数常用的数学建模方法,对实际问题会建立线性代数模型并求解;5.
理解概率统计课程中常用的数学建模方法,对实际问题会建立简单的应用模型并求解;6.
掌握数学建模的一般方法,能解决一般难度的数学建模问题;7.
掌握文献、数据检索方法,了解科技论文的写作规范.
(二)能力要求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借助计算机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科技论文写作等得到提高.
(三)素质要求通过案例教学与实践,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和相互沟通、交流、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实际问题的数学化语言表述和建模化的思想.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一)教学模式理论讲授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理论讲授以案例教学为主.
(二)作业要求会建立简单的应用模型,借助数学软件或编程求解.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成绩综合考评要素包括:结课论文、平时成绩(含考勤、作业质量等)、课堂讨论和上机实验.
七、学生学习建议(一)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学习建议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勤动手,勤思考.
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
姜启源,《数学模型》,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7月;2.
萧树铁,《数学实验》,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3.
胡鹤飞,《MATLAB及应用》,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
《数学实践与建模》实验(含课内实验)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数学实践与建模(MathematicalPracticeandModel)实验学时(学分)共4学时实验室数学与信息科学实验中心适用学科专业工科各专业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罗党教学院长:张愿章二、课程实验简介《数学实践与建模》是面向全校学生的公共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运用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课程学习的数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借助计算机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内实验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通过实验使学生加深对所学高等数学、概率统计等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数学课程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等都得到全面提高.
三、实验项目(一)实验项目1((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基本实验:练习数学软件的命令、函数、数据类型等基本操作和用法;利用数学软件,验证极限、导数、积分、方程组的解、行列式计算、矩阵求逆,一般数据的数字特征,数据描述与统计分析,常用分布验证、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
(二)实验项目2((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高等数学实验;熟悉通过微元法建立常微分方程的基本方法和建模过程,掌握常微分方程(组)的数值求解方法.
了解不同模型的解的形式、特点,训练根据观测数据确定模型形式的技能.
(三)实验项目3((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线性代数实验:对于实际问题,学生可通过建立线性方程组等数学模型并求解,会利用所得结果指导实际工作.
(四)实验项目4((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概率统计实验:使学生掌握概率与分布函数的基本概念,能用相关知识建立不确定性问题的基本方法,熟悉Matlab统计工具箱的各种命令函数,会用Matlab统计工具箱求解概率分布问题.
以典型的彩票问题为例,建立一个对彩票方案进行评价的模型,寻找给定摸彩方法的最优方案.
四、基本要求(一)实践能力要求和创新能力要求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从实际问题出发,借助计算机,通过学生亲自设计和动手,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实验中去探索、学习和发现数学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运用所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使用计算机并利用数学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和综合能力的目的.
(二)素质要求通过该实验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Matlab软件的强大运算功能和图形处理能力,要求学生掌握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会解决一般的实际问题.
五、实验教学模式与实验报告要求(一)实验教学模式每两个学时的理论教学,教师讲解理论,安排两个学时在实验教学,即学生在实验中心练习,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实验任务.
(二)实验报告要求根据教师提供的题目,完成2次实验,结合理论课内容完成课程结课论文.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与理论课一起考核,成绩综合考评要素包括:结课论文、平时成绩(含考勤、作业质量等)、课堂讨论和上机实验.
(一)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二)学习建议做好课前预习,上课注意听讲,认真独立上机完成作业.
重视问题的实际背景知识与数学建模思想,将它们与有关专业内容有机结合,全面系统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
姜启源,《数学模型》,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7月;2.
萧树铁,《数学实验》,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3.
胡鹤飞,《MATLAB及应用》,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
(四)学生实验安全和实验规程、规范的建议独立完成实验,注意使用计算机安全.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计算机与信息技术ComputerandInformationTechnology课程类别A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限选课D专业任选课学时(学分)共24学时(1学分),其中理论教学8学时,课内实验教学16学时适用学科专业非计算机专业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简介(不超过300字)《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是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也是学习计算机的入门课.
其教学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
强调常用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使用,同时兼顾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文化素质,工具软件的使用,熟练操作和使用计算机的能力.
强调以概念带应用的学习主线,引导学生触类旁通;同时强化实践环节,设计了大量实验和案例,使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有一个正确和全面的认识,顺利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MSOffice考试,并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知识点及建议计划学时(一)基本知识点1.
信息科学与计算机计算机的发展、特点、分类及应用数制之间的相互转换及数据编码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输入法和指法计算机安全知识、计算机病毒及其防范建议计划学时数:理论1学时2.
计算机操作系统Windows7操作系统的定义和作用;Window7操作系统的安装Window7的启动与退出、Window7的桌面、窗口和对话框资源管理的方法控制面板的使用建议计划学时数:理论1学时+上机2学时3.
文字处理Word2010Word2010的简介、启动与推出;文档的基本操作文档的基本排版文档的高级排版图文混排表格处理邮件、页面设置与打印建议计划学时数:理论2学时+上机4学时4.
数据处理Excel2010Excel2010的启动与退出;工作界面;工作簿、工作表和单元格的基本操作工作表的格式化公式和函数数据管理图表操作页面设置与打印Excel的高级应用建议计划学时数:理论2学时+上机6学时5.
演示文稿制作—PowerPoint2010简单演示文稿制作制作幻灯片演示文稿的外观设计演示文稿动画设置与放映建议计划学时数:理论1学时,上机2学时6.
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应用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Internet网络基础知识Internet网络的信息服务建议计划学时数:理论1学时,上机2学时(二)重要知识点1.
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数制系统及不同数制间的转换.
2.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微型计算机的组成部件.
3.
Windows7的基本操作,资源管理器的使用.
4.
Word2010的基本操作,文本的输入、编辑、排版、打印及表格制作.
5.
Excel2010的基本操作,图表、公式、函数的使用,数据的管理和分析.
6.
PowerPoint2010的幻灯片制作、动画设计和放映设计.
7.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基本操作.
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1.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2.
掌握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3.
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作用;4.
熟练掌握Windows7的基本操作和应用;5.
熟练掌握Word、Excel、PowerPoint的基本知识和应用;6.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和Internet提供的主要服务;7.
了解多媒体的应用常识;(二)能力要求本课程是计算机应用的入门课程,教学内容以基础性、系统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为原则,要求达到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管理基础层次的教学要求.
1.
具备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常识;2.
具备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常识;3.
熟练使用Windows7操作平台;4.
基本掌握Office2010的主要软件Word2010、Excel2010和PowerPoint2010的使用方法;5.
了解计算机多媒体的应用常识;6.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常识,掌握InternetExplore浏览器的基本使用方法;掌握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掌握上网申请免费邮箱的方法及Web方式邮件的收发.
(三)素质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MSOffice2010办公软件的使用,利用计算机网络和Internet网络实现信息服务,培养学生在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的计算机应用、开发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一)教学模式《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课程总学时为24学时,其中理论8学时,上机实践16学时.
授课采用的是多媒体CAI课件,上机实践采用多媒体与案例实训结合的方式进行.
(二)作业要求作业分为练习作业、书面作业、课程论文、实验报告等多种形式,要求独立完成,不允许抄袭,练习作业课堂提问,书面作业、课程论文、实验报告等按比例计入最终成绩.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成绩综合考评要素包括:平时成绩(含考勤、作业质量、实验报告等)、学习过程(课堂测验)等.
课程从内容上由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7操作系统、MSOffice2010、网络等综合评定,采用分阶段考核的方法.
七、学生学习建议(一)先修课程无(二)学习建议1.
注重实践环节,提高上机质量.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课程大部分是实用性较强的软件方面的内容,这就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只有通过大量的上机操作练习,才能熟悉各种操作环境,获得大量的课堂上无法得到的使用知识和经验,并通过实践去理解相关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建立起符合计算机特点的思维模式.
2.
培养使用计算机的意识,提高运用计算机的能力.
学生主动地把所学的知识引入到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中,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学以致用,将会对学习计算机有极大的帮助.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计算机文化基础(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侯殿有编著[2]《计算机文化基础第二版实验指导》清华大学出版社吕鑫等编著[3]《计算机文化基础实用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李菲、李姝博、邢超等编著[4]《大学计算机基础项目式教程实验指导》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叶丽珠、马焕坚主编《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实验(含课内实验)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计算机与信息技术ComputerandInformationTechnology实验学时(学分)共16学时(1学分)实验室计算中心适用学科专业非计算机专业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实验简介(不超过500字)通过对本课程的实验教学训练使学生能够建立计算机系统的完整概念,掌握微型计算机系统中Windows7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熟练掌握办公软件MSOffice2010中Word、Excel、PowerPoint等组件的操作方法,掌握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中的电子邮件、WWW等功能的设置与使用.
培养学生在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的计算机应用、开发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
三、实验项目实验一、计算机系统Windows7(2学时)(√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认识Windows7桌面环境及其组成;熟练掌握资源管理器、文件与文件夹的管理方法;掌握Windows7网络设置;Windows7控制面板的使用.
实验二、Word2010创建及编辑文档(2学时)(√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掌握文字处理软件Word2010文本编辑的基本方法;掌握Word文档中字体、段落等设置操作;熟练掌握word的格式刷的使用方法;掌握为文档添加项目符号和编号.
实验三、Word2010图文混排(2学时)(√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掌握艺术字的编辑、图片的插入、图文混排、文字替换等的操作方法;掌握公式编辑和文本框、图形编辑、文档页面设置的方法;能够使用word2010SmartArt图形制作层次结构图、流程图、循环关系图等.
实验四、Excel2010工作簿的编辑、管理(2学时)(√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掌握工作簿及工作表的创建方法;学会工作表中数据的录入、编辑、处理和保存;掌握单元格格式设置、行列的插入及相关操作;掌握工作表的格式设置;实验五、Excel2010图表与数据管理(2学时)(√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掌握数据的新增记录、删除及查询、数据的升序和降序的排序方法;掌握数据的自动筛选及高级筛选及其应用;掌握工作表中常用公式及函数的使用方法及应用;掌握绝对引用、相对引用和混合引用概念及单元格引用方法.
实验六、Excel2010数据统计计算与数据分析(2学时)(√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掌握数据分类汇总及其应用;掌握数据透视表的生成方法;掌握创建图表的方法;掌握编辑图表的方法.
实验七、PowerPoint2010创建、编辑演示文稿、动画设计及放映设置(2学时)(√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掌握演示文稿的创建方法;掌握在演示文稿中插入和编辑文本,设置文本和文本框的格式;掌握在演示文稿中插入和编辑图片、自选图形、艺术字、组织结构图和图表等;利用绘图工具栏创建各种图形和文字效果;掌握在演示文稿中插入影片和声音,实现多媒体效果.
掌握为幻灯片添加动作的方法,对象设置动画效果的方法;掌握在演示文稿中插入影片和声音,实现多媒体效果;能够设置幻灯片切换效果、各对象之间的动画效果和幻灯片播放时间,并能将其设置为自动播放.
实验八、网络(2学时)(√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掌握InternetExplore浏览器的基本使用方法;掌握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掌握上网申请免费邮箱的方法,及Web方式邮件的收发.
四、基本要求(一)实践能力要求和创新能力要求从应用和实践的角度出发,使学生通过上机操作,完成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并能熟练进行计算机操作系统、办公自动化及计算机网络的各项操作,为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二)素质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的最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基本的微机操作和使用技能;能够使用典型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从而适应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达到新时期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
五、实验教学模式与实验报告要求(一)实验教学模式采用多媒体讲解与上机实践互动的实验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采用案例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所有的知识点都融于实用性较强的案例中,并引导学生自己完成相应的操作,积极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积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报告要求实验报告包括实验者学号和姓名、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讨论等.
实验报告要求能反映出本实验项目对应的重点内容;实验报告包括验证类题目和设计类题目,难易适中,尽量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根据学生的实验表现及相关实验报告给出实验成绩.
教师要及时批阅实验报告,根据评分标准客观地给出实验报告成绩,错误之处应指出,要写出简明的指导意见,不符合要求的报告在指出错误后退回重做.
成绩可分为A(优)、B(良)、C(中)、D(及格)和E(不及格)五个档次.
七、学生实验建议(一)先修课程无(二)学习建议1.
注重实践环节,提高上机质量.
《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大部分是实用性较强的软件方面的内容,这就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只有通过大量的上机操作练习,才能熟悉各种操作环境,获得大量的课堂上无法得到的使用知识和经验,并通过实践去理解相关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建立起符合计算机特点的思维模式.
2.
培养使用计算机的意识,提高运用计算机的能力.
学生主动地把所学的知识引入到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中,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学以致用,将会对学习计算机有极大的帮助.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计算机文化基础(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侯殿有编著[2]《计算机文化基础第二版实验指导》清华大学出版社吕鑫等编著[3]《计算机文化基础实用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李菲、李姝博、邢超等编著[4]《大学计算机基础项目式教程实验指导》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叶丽珠、马焕坚主编(四)学生实验安全和实验规程、规范的建议学生要按时参加实验,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按指定要求完成实验,如果要求的课时内不能如期完成,则要求学生课外自行完成,不得另外占用课时.
欢迎学生个人独立完成,同时也欢迎学生提前提交汇报材料进行测评.
严格遵守学校《计算中心机房管理条例》之规定.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Complexfunctionandintegraltransform)课程类别C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核心课D专业选修课计划学时(学分)共48学时(3学分),其中理论教学48学时,课内实验教学0学时适用学科专业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考核方式考试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简介(不超过500字)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电信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
它在数学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解决诸如流体力学、电磁学、热学和弹性理论中平面问题的有力工具.
对后续要学习的信号与系统、数字电路、高频电路等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进一步扩大数学知识面.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经典复变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定理以及研究复变函数的基本方法,而且能够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知识点及建议计划学时(一)基本知识点1.
复数与复变函数(4学时)复数及其代数运算区域的概念、复球面与无穷远点;复变函数基本概念、极限和连续性2.
解析函数(6学时)复变函数的导数、解析的概念;函数解析的充要条件;初等函数的定义及主要性质.
3.
复变函数的积分(10学时)复变函数积分的定义及性质;柯西-古萨基本定理;复合闭路定理;原函数与不定积分;柯西积分公式;解析函数的高阶导数公式;解析函数与调和函数的关系.
4.
级数(6学时)复数项级数收敛、发散及绝对收敛概念;幂级数收敛的概念,幂级数在收敛圆内的一些基本性质;泰勒级数;洛朗(Laurent)级数.
5.
留数(6学时)孤立奇点及分类;留数概念及留数定理;留数在定积分计算上的应用.
6.
付里叶变换与拉普拉斯变换(8学时)付氏变换与拉普拉斯变换的概念、性质;付氏变换与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应用.
(二)重要知识点1.
复数与复变函数区域的概念、复球面与无穷远点;复变函数基本概念、极限和连续性2.
解析函数复变函数的导数、解析的概念;函数解析的充要条件.
3.
复变函数的积分柯西-古萨基本定理;复合闭路定理;柯西积分公式;解析函数的高阶导数公式;解析函数与调和函数的关系.
4.
级数复数项级数收敛、发散及绝对收敛概念;洛朗(Laurent)级数.
5.
留数孤立奇点及分类;留数在定积分计算上的应用.
6.
付里叶变换与拉普拉斯变换付氏变换与拉普拉斯变换性质;付氏变换与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应用.
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1.
复数与复变函数掌握复数的各种表示方法、运算、区域的概念,了解复球面与无穷远点的概念;理解复变函数的极限和连续性的概念.
2.
解析函数了解复变函数的导数,理解复变函数解析的概念;掌握判断复变函数解析的方法;了解指数函数、三角函数、双曲函数、对数函数及幂函数的定义及主要性质.
3.
复变函数的积分了解复变函数积分的定义及性质;掌握柯西积分定理;掌握解析函数的高阶导数公式.
4.
级数了解复数项级数收敛、发散及绝对收敛概念;理解幂级数收敛的概念,幂级数在收敛圆内的一些基本性质;掌握泰勒定理,洛朗(Laurent)定理及孤立奇点的分类.
5.
留数理解复变函数的奇点概念;掌握留数概念,极点处留数的求法;掌握留数定理;掌握用留数求积分的方法.
6.
付里叶变换与拉普拉斯变换理解付氏变换与拉普拉斯变换的概念、性质;了解付氏变换与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应用.
(二)能力要求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该了解复变函数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并掌握常用复变函数的泰勒级数展开、留数的求解方法;能对傅里叶变换、拉斯变换分析时不变系统的响应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三)素质要求进一步锻炼用数学理论分析通信专业其他课程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专业课程打下一个良好的理论基础.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一)教学模式以老师讲授为主,板书教学.
(二)作业要求每次课堂教学结束后布置适量的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每章交一次,在该章讲课结束后一周内按时上交,迟交或不认真完成者酌情扣分.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成绩综合考评要素包括:结课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含考勤、作业质量等)、中期考核成绩.
七、学生学习建议(一)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二)学习建议重点掌握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多做习题加深对定理、概念的掌握.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刘建亚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华中科技大学数学系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宋苏罗等编著,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年.
《Matlab软件》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MATLAB软件(MATLABLanguage)课程类别C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核心课D专业选修课计划学时(学分)共16学时(1学分),其中理论教学8学时,课内实验教学8学时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简介(不超过500字)本课程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任选课,是专业课程学习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常用的一个有效的工具.
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Matlab语言的基本程序设计方法,具备使用Matlab语言编程和调试的能力,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提供很好的计算工具和仿真平台,既加深对数理基础、专业知识的理解,又能提高学习效率,并为今后的实验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三、知识点及建议计划学时(一)基本知识点1.
Matlab系统环境(1学时)Matlab工作环境、菜单栏、工具栏和常用指令;Matlab工具箱、命令窗口主要功能介绍;2.
Matlab数据及其运算(2学时)变量及其操作管理;矩阵的建立及各种运算;常见的数学函数及特殊矩阵.
3.
Matlab程序设计(3学时)M文件的建立与修改、保存等操作;Matlab语言程序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函数文件的的基本结构及数据的输入、输出格式.
4.
Matlab图形处理和数据可视化(2学时)(1)二维图形基本要求及参数含义;(2)二维图形、三维图形绘制常用的基本函数;(3)图形标注、坐标控制及图形窗口分割等绘制图形的辅助操作;(4)图形对象及其句柄操作的方法.
(二)重要知识点Matlab命令窗口、工作空间、命令历史的使用;Matlab帮助系统的使用;矩阵的加、减、乘、除、幂及点运算;Matlab语言程序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函数文件的的基本结构及数据的输入、输出格式;图形标注、坐标控制及图形窗口分割等绘制图形的辅助操作;图形对象及其句柄操作的方法;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1.
Matlab系统环境基本要求:(1)掌握Matlab系统的功能及特点;(2)掌握Matlab工作环境、菜单栏、工具栏和常用指令;(3)理解Matlab工具箱、命令窗口主要功能介绍;2.
Matlab数据及其运算基本要求:(1)掌握变量及其操作管理;(2)掌握矩阵的建立及操作;(3)掌握算术运算、关系运算及逻辑运算;(4)掌握字符串操作;(5)理解结构数据和单元数据;(6)了解数据的输入输出格式;(7)会用常见的数学函数及特殊矩阵.
3.
Matlab程序设计基本要求:(1)理解命令文件与函数文件的区别;(2)掌握M文件的建立与修改、保存等操作;(3)掌握Matlab语言程序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4)掌握函数文件的的基本结构及数据的输入、输出格式;(5)能够在文本编辑器下对程序进行调试.
4.
Matlab图形处理和数据可视化基本要求:(1)理解二维图形基本要求及参数含义;(2)掌握二维图形、三维图形绘制常用的基本函数;(3)掌握图形标注、坐标控制及图形窗口分割等绘制图形的辅助操作;(4)掌握图形对象及其句柄操作的方法;(5)了解三维图形绘制的基本要求及函数调用方式;(6)了解隐函数绘图方式;(7)了解图形对象属性的设置方法.
5.
Matlab图形用户界面设计基本要求:(1)掌握用户菜单的建立及其属性操作;(2)掌握对话框设计及其控件属性操作;(3)掌握图形句柄的含义及操作;(4)会使用GUI设计模板来设计用具界面窗口.
(二)能力要求1.
具备自主的学习能力,科学的学习方法,高效的学习效率;2.
有能运用理论和有效工具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素质要求1.
有科学严谨的态度,且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2.
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形象思维的能力;3.
掌握相关技术的科学研究方法;4.
具备一定的多学科交叉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法.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一)教学模式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
(二)作业要求学生必须按规定时间交作业和习题结果,而且要做到态度认真,字迹工整,抄写题目,解答题需要记录解答过程.
根据作业完成的情况对作业进行评分,给出平时作业成绩,作为形成性考试成绩,计入学生期末考核总成绩.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成绩综合考评要素包括:结课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含考勤、作业质量等)、学习过程或实验过程等.
七、学生学习建议(一)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复变函数、信号与系统.
(二)学习建议1.
要明确学习的目的,端正学习态度;2.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课前预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课后及时复习;3.
正确对待作业;4.
敢于质疑,多问善问;5.
使用工具书和查阅资料拓宽知识面.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
《MATLAB基础及其应用教程》周开利北京大学出版社2.
《MATLAB通信仿真及应用实例详解》邓华人民邮电出版社3.
《MATLAB与通信仿真》王立宁人民邮电出版社4.
《MATLAB通信仿真开发手册》孙屹国防工业出版社《Matlab软件》实验(含课内实验)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MATLAB软件(MATLABLanguage)计划实验学时(学分)共8学时(0.
5学分)实验室计算中心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实验简介(不超过500字)本课程实验的目的和任务是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MATLAB在线帮助功能的使用、熟悉MATLAB运行环境和MATLAB语言的主要特点,掌握MATLAB语言的基本语法规则及基本操作命令的使用,学会M文件的建立和使用方法以及应用MATLAB实现二维和三维图形的绘制方法,具有使用MATLAB语言编程和调试的能力.
三、实验项目(一)实验项目1(√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基本操作命令练习(二)实验项目2(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矩阵与数值计算基础(三)实验项目3(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M文件程序设计及调试(四)实验项目4(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二维绘图处理(五)实验项目5(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函数文件程序设计四、基本要求(一)实践能力要求和创新能力要求1.
专业知识扎实,思路较开阔,能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性思维能力;2.
能在实践环节中,探索、验证已有的结论,并具备一定的自主设计实验程序的能力;3.
有能运用理论和先进手段、仪器设备去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4.
有较强的钻研精神及一定的接受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
(二)素质要求1.
有科学严谨的态度,且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2.
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形象思维的能力;3.
掌握相关技术的科学研究方法;4.
具备一定的多学科交叉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法.
五、实验教学模式与实验报告要求(一)实验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背景,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以科学研究方法为工具,以学生自主设计程序探究为主线,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能力.
(二)实验报告要求1.
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格式简述实验目的,基本要求,实验内容以及实验原理;2.
详细写明每一个实验的具体步骤,如何实现,在具体变成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3.
按照实验要求变成,给出详细程序实现代码,以及程序结果(图,表格等);4.
总结分析本次实验的结果,以及所掌握的内容.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实验课堂动手能力,实验报告,实验课堂纪律.
七、学生实验建议(一)先修课程计算机基础与应用,C语言(二)学习建议1.
掌握专业课理论知识;2.
多上机练习;3.
使用工具书和查阅资料拓展知识面.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
《MATLAB基础及其应用教程》周开利北京大学出版社2.
《MATLAB通信仿真及应用实例详解》邓华人民邮电出版社3.
《MATLAB与通信仿真》王立宁人民邮电出版社4.
《MATLAB通信仿真开发手册》孙屹国防工业出版社(四)学生实验安全和实验规程、规范的建议1.
由指导教师介绍实验的基本要求、实验设备及软件的使用方法、和使用中的注意事项;2.
学生做完实验,结果交指导教师验收检查,所记录的实验数据合乎要求,关闭实验仪器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单片机应用技术(ApplicationsTechnologyofMono-ChipComputers)课程类别C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核心课D专业选修课计划学时(学分)共64学时(4学分),其中理论教学48学时,课内实验教学16学时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简介(不超过500字)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程.
本课程主要论述51单片机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指令系统和汇编语言程序设计、C51程序设计、存储器的配置和中断系统、定时/计数器系统、串行通信、I/O接口和总线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步骤和开发方法,培养学生在工程应用中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进行单片机系统的设计和开发,为以后进行电子系统的综合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知识点及建议计划学时(一)基本知识点1.
单片机概述(1学时)1.
1单片机的基础知识1.
2单片机的发展概况1.
351单片机分类及特征2.
51单片机的硬件结构(5学时)2.
1单片机内部组成及引脚2.
251单片机的CPU2.
351单片机存储器的结构2.
4并行I/O端口2.
5时钟电路与时序2.
6复位操作和复位电路3.
51单片机的指令系统(4学时)3.
151单片机指令的分类3.
2指令系统的指令格式3.
3指令系统的寻址方式3.
4汇编语言的指令系统3.
4.
1数据传送指令3.
4.
2数值运算指令3.
4.
3数据转移指令3.
4.
4位操作指令4.
51单片机汇编语言程序设计(4学时)4.
1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概述4.
2汇编语言源程序的汇编4.
3汇编语言实用程序设计4.
3.
1顺序结构程序设计4.
3.
2分支结构程序设计4.
3.
3循环结构程序设计4.
3.
4查表程序设计思路及方法;4.
4汇编语言应用程序的开发与调试5.
51单片机中断系统(4学时)5.
1中断的概念5.
2中断响应的条件及中断响应的过程5.
351单片机的中断源的特点、产生的条件及控制的方式5.
4外部中断程序设计6.
51单片机定时/计数器系统(4学时)6.
1定时器/计数器的结构6.
2定时器/计数器的4种工作方式6.
3定时器/计数器对输入信号的要求6.
4定时器/计数器的编程和应用7.
51单片机串行通讯口(4学时)7.
1串行口的结构7.
2串行口的4种工作方式7.
3多机通讯7.
4波特率的制定方法7.
5串行口的编程和应用8.
51单片机扩展存储器的设计(2学时)8.
1系统总线及总线构造8.
2读写控制、地址空间分配和外部地址锁存器8.
3程序存储器EPROM的扩展8.
4静态数据存储器的扩展8.
5EPRPM和RAM的综合扩展9.
51扩展I/O接口的设计(4学时)9.
1I/O接口扩展的基本知识9.
251单片机与可编程并行I/O芯片8255A的接口设计9.
351单片机与可编程RAM/IO芯片8155H的接口9.
474LSTTL电路扩展并行I/O口9.
551单片机的串行口扩展并行口10.
51与键盘\显示器、拨盘、打印机的接口设计(4学时)10.
1LED显示器接口原理10.
2键盘接口原理10.
3单片机与键盘/显示器的接口设计10.
451单片机与液晶显示器(LCD)的接口11.
51单片机与A/D及D/A转换的接口(4学时)11.
1A/D转换器ADC0809的功能及其扩展使用方法;11.
2D/A转换器DAC0832的功能及其扩展使用方法.
12.
单片机的串行扩展技术(2学时)12.
1单总线接口、SPI总线接口12.
2I2C总线的组成及工作原理12.
351单片机扩展I2C总线器件的接口设计13.
51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6学时)13.
151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步骤;13.
2应用系统的软硬件设计;13.
3软件抗干扰设计;13.
4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开发和调试;(二)重要知识点1.
单片机概述重点:单片机的概念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2.
51单片机的硬件结构重点:单片机内部组成及引脚;51单片机的CPU;51单片机存储器的结构;并行I/O端口;时钟电路与时序;复位操作和复位电路.
难点:51单片机存储器的结构;并行I/O端口.
3.
51单片机的指令系统重点:指令系统的寻址方式;数据传送指令、加法指令、转移指令、无条件转移指令、调用指令、条件转移指令、位操作指令的特点及应用.
难点:指令系统的寻址方式;转移指令、无条件转移指令、调用指令、条件转移指令的特点及应用.
4.
51单片机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重点:伪指令的使用方法;汇编语言的三种结构;掌握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循环结构程序的编写方法;查表程序设计思路及方法;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不同的程序.
难点:分支结构、循环结构程序的编写方法;查表程序设计思路及方法;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不同的程序.
5.
51单片机中断系统重点:51单片机的5个中断源的特点、产生的条件及控制的方式;51单片机外部中断进行编程设计.
难点:51单片机外部中断进行编程设计.
6.
51单片机定时/计数器系统重点:51单片机定时/计数器的工作原理及控制方式;51单片机定时/计数器进行编程设计(中断和查询两种方式).
难点:51单片机定时/计数器进行编程设计(中断和查询两种方式).
7.
51单片机串行通讯口重点:51单片机串行口的功能及工作原理、工作方式及其通信时的控制;实现双机通信的硬件及软件设计;难点:实现双机通信的软件设计.
8.
51单片机扩展存储器的设计重点:读写控制、地址空间分配和外部地址锁存器;程序存储器EPROM的扩展;静态数据存储器的扩展;EPRPM和RAM的综合扩展.
难点:系统扩展后的地址空间分配.
9.
51单片机扩展I/O接口的设计重点:I/O接口扩展的基本知识;51单片机与可编程并行I/O芯片8255A的接口设计;51单片机与可编程RAM/IO芯片8155H的接口设计;理解用74LSTTL电路扩展并行I/O口;难点:51单片机与可编程并行I/O芯片8255A的接口设计;51单片机与可编程RAM/IO芯片8155H的接口设计.
10.
51单片机与键盘\显示器、拨盘、打印机的接口设计重点:LED显示器接口原理;键盘接口原理;51单片机与键盘/显示器的接口设计;51单片机与液晶显示器(LCD)的接口.
难点:单片机与键盘/显示器的接口设计.
11.
51单片机与A/D及D/A转换的接口重点:A/D转换器ADC0809的功能及其扩展使用方法;D/A转换器DAC0832的功能及其扩展使用方法.
难点:相关程序的设计.
12.
单片机的串行扩展技术重点:I2C总线的组成及工作原理;51单片机扩展I2C总线器件的接口设计.
难点:51单片机扩展I2C总线器件的接口设计.
13.
51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重点:应用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开发和调试;案例讲解.
难点:应用系统的软硬件设计(综合设计).
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了解单片机的基础知识、发展概况、分类;指令的分类;汇编过程;51的多机通讯技术;I/O接口扩展的基本知识;51的串行口扩展并行口;单总线接口、SPI总线接口;I2C总线的组成及工作原理;软件抗干扰设计.
理解单片机特征;内部组成及引脚、CPU、存储器的结构、并行I/O端口、时钟电路与时序;指令系统的指令格式;源程序、目标代码、编辑、汇编等含义;中断的概念,中断响应的条件及中断响应的过程;串行通讯的概念;系统总线及总线构造;读写控制、地址空间分配和外部地址锁存器;74LSTTL电路扩展并行I/O口;LED显示器接口原理;键盘接口原理;51单片机扩展I2C总线器件的接口设计;51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步骤.
掌握复位操作和复位电路;指令系统的寻址方式;伪指令的使用;汇编语言的三种结构;5个中断源的特点、产生的条件及控制的方式;51定时/计数器的工作原理及控制方式;51串行口的功能及其通讯编程技术;程序存储器EPROM的扩展、静态数据存储器的扩展、EPRPM和RAM的综合扩展;51与可编程并行I/O芯片8255A的接口设计;51与可编程RAM/IO芯片8155H的接口;51与液晶显示器(LCD)的接口设计;A/D转换器ADC0809的功能及其扩展使用方法;D/A转换器DAC0832的功能及其扩展使用方法;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开发和调试.
熟悉掌握数据传送指令、加法指令、转移指令、无条件转移指令、调用指令、条件转移指令、位操作指令的特点及应用;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循环结构程序的编写方法;查表程序设计思路及方法;51外部中断的编程设计;51定时/计数器的编程设计(中断和查询两种方式);单片机与键盘/显示器的接口设计;应用系统的软硬件设计.
(二)能力要求1.
能正确使用常用的仿真器或者实践开发系统的设备,能独立完成教学基本要求的实验.
2.
学会观察实验与实训现象、记录有关数据,并能通过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3.
学会查阅指令表和各种芯片性能参数表及产品说明书.
4.
熟练掌握51单片机的汇编和C语言指令系统及程序设计与调试方法.
5.
能分析和设计简单的单片机系统,包括软硬件设计.
6.
初步具备设计和调试单片机控制系统的能力.
7.
具备进一步自学拓展相关知识的能力,如自学应用其他型号单片机的能力.
8.
具备与他人沟通协作的能力与团队精神及养成认真、细致、踏实的工作作风.
(三)素质要求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单片机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开发单片机系统的基本方法和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电子信息工程及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打下良好的基础,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一)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模式,以"基本理论+实际应用案例"的教学培养模式,教师主动引导,将理论教学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帮助学生在课堂中掌握知识,同时在实践中应用单片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循序渐进,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作业要求学习案例,结合日常生活的需求,独立设计单片机应用实例,来提高软件编程和硬件设计能力.
作业须以正确的格式提交作业,自己认真独立的完成;实验需要提前准备、认真操作、并能够回答相关问题.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1、平时成绩包括:作业、课堂提问、出勤2、实验包括:实验操作、实验提问、实验报告、实验纪律3、期末考试即随堂考试(开卷)七、学生学习建议(一)先修课程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及计算机基本理论、C语言程序设计.
(二)学习建议本课程的前期基础课程是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及计算机基本知识,这方面知识掌握得不够好的请自己补上.
特别是数字电子技术及计算机基本理论、C语言程序设计,在本课程中应用较多.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的学科;在掌握单片机基本结够的基础上,重在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编程能力及动手能力.
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实验环环都重要;掌握书上和课堂的案例,同时做好实验和报告,独立完成单片机设计的实际应用例子.
用科学的方法学习,特别强调实践环节,一定要动手设计电路、编制程序.
在后续学习的过程中建议:1、注重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的应用.
2、注重分析、设计单片机系统;加强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及本专业的发展动向和知识前沿的了解.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设计》(张毅刚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
2.
《MCS-51系列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其应用》,孙育才编著,东南大学出版社3.
《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徐淑华等,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4.
相关学习软件:Proteus、wave6000、keilC等5.
课堂讲义:课件、板书内容6.
网络资源:http://www.
51hei.
com、www.
c51bbs.
com《单片机应用技术》实验(含课内实验)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单片机应用技术(ApplicationsTechnologyofMono-ChipComputers)计划实验学时(学分)共16学时(1学分)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实验简介(不超过500字)《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实验是利用Wave实验平台来完成51系列单片机实验.
本门课程实验的目的和任务是通过实验巩固、扩展学生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和初步工程设计能力.
三、实验项目(一)实验项目1(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中断实验,实验学时为2学时,要求熟练和掌握相关指令的使用方法和中断程序的编制.
(二)实验项目2(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定时/计数器实验,实验学时为2学时,要求熟练和掌握相关指令的使用方法和定时/计数器程序的编制.
(三)实验项目3(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存储器扩展实验,实验学时为2学时,要求熟练和掌握相关指令的使用方法和存储器程序的编制.
(四)实验项目4(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八段数码管显示,实验学时为2学时,要求熟练和掌握相关指令的使用方法和LED动态显示程序的编制.
(五)实验项目5(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A/D或D/A转换实验,实验学时为2学时,要求熟练和掌握相关指令的使用方法和A/D或D/A转换程序的编制.
(六)实验项目6(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外部中断实验(急救车与交通灯),实验学时为2学时,要求掌握单片机编程和综合设计的能力.
(七)实验项目7(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串口实验或电子时钟(二选一),实验学时为2学时,要求掌握单片机编程和综合设计的能力.
(八)实验项目8(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键盘扫描显示实验,实验学时为2学时,要求掌握单片机编程和综合设计的能力.
四、基本要求(一)实践能力要求和创新能力要求要求学生学会使用Wave2000P型实验平台;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汇编语言的程序设计,掌握中断系统、定时/计数器、存储器扩展、LED显示、ADC/DAC等的程序设计;并通过十字路口交通信号灯控制、串口实验或电子时钟、键盘扫描显示等综合性实验,使学生掌握单片机系统的设计.
通过对本实验课程的实践,要求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实际需要,进一步利用本实验平台来设计和实现单片机的基本功能,独立完成其软件编程和硬件设计,实现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控制要求,并有一定的创新思想.
(二)素质要求通过对本实验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单片机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电子信息工程及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打下良好的基础,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五、实验教学模式与实验报告要求(一)实验教学模式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实验教学培养模式,教师积极引导,将理论教学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帮助学生在实验中掌握基本实践知识和能力,同时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实验报告要求实验报告要求独立完成,包括实验内容、日期、实验地点、班级和姓名等,内容包括:1.
实验目的;2.
实验环境;3.
实验原理与实验步骤;4.
硬件连接图;5.
软件流程图及其源程序;6.
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本实验课程采用综合评定学生实验成绩;以掌握实验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主,同时辅以实验报告.
指标要素为:基本知识掌握+基本功能实现+实验考勤与报告七、学生实验建议(一)先修课程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及计算机基本理论、C语言程序设计.
(二)学习建议按照实验手册及时预习,独立实现软件编程和硬件设计,理解和掌握汇编语言的基本指令和基本设计技能,同时做好实验和报告.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
《伟福实验指导》2.
《MCS-51系列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其应用》,孙育才编著,东南大学出版社.
3.
《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徐淑华等,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4.
一些单片机的学习网站,工控论坛等网络资源.
(四)学生实验安全和实验规程、规范的建议1、由指导教师介绍实验的基本要求、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2、学生做完实验,要按照要求关闭实验设备、关闭电源、负责人关闭好门窗后方可离开.
《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DesignAutomation)课程类别C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核心课D专业选修课计划学时(学分)共56学时(3.
5学分),其中理论教学42学时,课内实验教学14学时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简介(不超过300字)电子设计自动化(简称EDA)是本专业的基础选修课,同时是核心课程之一.
本课程的重点将介绍利用HDL进行设计的步骤、语法要点、可综合的风格要点、同步有限状态机和由浅入深的设计实例.
EDA是数字集成电路芯片设计的重要和必要的基础,是实时快速数字信号处理的重要方法,是主流嵌入式系统设计的一个重要分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硬件描述语言(VerilogHDL)的语法和运用,了解可编程逻辑器件的结构,掌握EDA开发系统软件的使用,掌握利用计算机辅助进行FPGA开发设计的方法和技巧,为进行数字电子系统设计或FPGA等芯片的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知识点及建议计划学时(一)基本知识点1.
绪论与VerilogHDL的基本知识(2学时)设计专用的复杂数字系统的必要性计算(Computing)、算法和数据结构、编程语言和程序的概念系统的微体系结构和硬线连接的门级逻辑专用硬线逻辑与微处理器的比较c语言与verilog相对应的关键字与控制结构的比较硬件描述语言HDL的概念、历史VerilogHDL和VHDL的比较Verilog的应用情况和适用的设计VerilogHDL设计法与传统的电路原理图输入法的比较软核、固核和硬核的概念以及它们的重用VerilogHDL的设计流程自顶向下(Top-Down)设计的基本概念层次管理的基本概念具体模块的设计编译和仿真的过程具体工艺器件的优化、映象和布局布线Verilog语法的基本概念(2学时)Verilog模块的基本概念:模块、端口、标识符、功能语句测试平台(Testbench)的概念模块的结构、数据类型、变量和基本运算符号(4学时)模块的结构:模块的端口定义、模块内容数据类型及其常量及变量运算符及表达式:基本的算术运算符、位运算符逻辑运算符、关系运算符、等式运算符、移位运算符、位拼接运算符、缩减运算符、优先级别、关键词、赋值语句和块语句4.
条件语句、循环语句、块语句和生成语句(2学时)条件句:if-else语句、case语句循环语句:forever、repeat、while、for语句5.
结构语句、系统任务、函数语句和显示系统任务(2学时)结构说明语句:initial语句、always语句task和function说明语句系统函数和任务6.
调试用系统任务和常用编译预处理语句(2学时)系统任务$monitor时间度量系统函数$time系统任务$finish系统任务$stop系统任务$readmemb和$readmemh系统任务$random编译预处理7.
VerilogHDL模型的不同抽象级别(2学时)门级结构描述VerilogHDL的行为描述建模用户定义的原语8.
如何编写和验证简单的纯组合逻辑模块(2学时)加法器乘法器比较器多路器总线和总线操作流水线9.
复杂数字系统的构成(2学时)运算部件和数据流动的控制逻辑数字逻辑电路的种类数字逻辑电路的构成数据在寄存器中的暂时保存数据流动的控制在verilogHDL设计中启用同步时序逻辑10.
同步状态机的原理、结构和设计(2学时)状态机的结构Mealy状态机和Moore状态机的不同点如何用verilogHDL来描述可综合的状态机用可综合verilogHDL模块设计状态机的典型办法:用独热码表示状态的状态机、由输出指定的码表示状态的状态机、由输出指定的码表示状态的状态机.
11.
设计可综合的状态机的指导原则(2学时)用VerilogHDL语言设计可综合的状态机的指导原则综合的一般原则语言指导原则理解阻塞和非阻塞赋值的不同12.
较复杂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实践(2学时)序列检测器设计并行数据流转换为一种特殊串行数据流模块的设计13.
EDA软件的演示与实验原理讲座(14学时)实验箱的硬件结构及用法讲解EDA软件QuartusII和ModelSim的安装与使用实验"流水灯"和"静态数码管显示与动态数码管显示"原理讲座实验"数控分频器"和"八位十进制频率计"原理讲座实验"硬件电子琴自动演奏电路"原理讲座实验"交通灯控制器"和"数字时钟"原理讲座测试与考核(2学时)(二)重要知识点1.
绪论与VerilogHDL的基本知识设计专用的复杂数字系统的必要性专用硬线逻辑与微处理器的比较硬件描述语言HDL的概念、历史VerilogHDL设计法与传统的电路原理图输入法的比较软核、固核和硬核的概念以及它们的重用VerilogHDL的设计流程2.
Verilog语法的基本概念Verilog模块的基本概念:模块、端口、标识符、功能语句测试平台(Testbench)的概念3.
模块的结构、数据类型、变量和基本运算符号模块的结构:模块的端口定义、模块内容数据类型及其常量及变量运算符及表达式:基本的算术运算符、位运算符逻辑运算符、关系运算符、等式运算符、移位运算符、位拼接运算符、缩减运算符、优先级别、关键词、赋值语句和块语句4.
条件语句、循环语句、块语句和生成语句条件句:if-else语句、case语句循环语句:forever、repeat、while、for语句5.
结构语句、系统任务、函数语句和显示系统任务结构说明语句:initial语句、always语句task和function说明语句系统函数和任务6.
调试用系统任务和常用编译预处理语句系统任务$monitor时间度量系统函数$time系统任务$finish系统任务$stop系统任务$readmemb和$readmemh系统任务$random编译预处理7.
VerilogHDL模型的不同抽象级别门级结构描述VerilogHDL的行为描述建模8.
如何编写和验证简单的纯组合逻辑模块加法器乘法器比较器多路器9.
复杂数字系统的构成数据流动的控制在VerilogHDL设计中启用同步时序逻辑10.
同步状态机的原理、结构和设计状态机的结构Mealy状态机和Moore状态机的不同点用可综合VerilogHDL模块设计状态机的典型办法:11.
设计可综合的状态机的指导原则用VerilogHDL语言设计可综合的状态机的指导原则综合的一般原则语言指导原则12.
较复杂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实践序列检测器设计12.
EDA软件的演示与实验原理讲座实验箱的硬件结构及用法讲解EDA软件QuartusII和ModelSim的安装与使用实验"交通灯控制器"和"数字时钟"原理讲座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1.
绪论与VerilogHDL的基本知识理解设计专用的复杂数字系统的必要性了解计算(Computing)、算法和数据结构、编程语言和程序的概念了解系统的微体系结构和硬线连接的门级逻辑理解专用硬线逻辑与微处理器的比较掌握硬件描述语言HDL的概念、历史了解VerilogHDL和VHDL的比较了解Verilog的应用情况和适用的设计理解VerilogHDL设计法与传统的电路原理图输入法的比较理解软核、固核和硬核的概念以及它们的重用理解VerilogHDL的设计流程了解自顶向下(Top-Down)设计的基本概念了解层次管理的基本概念了解具体模块的设计编译和仿真的过程了解具体工艺器件的优化、映象和布局布线2.
Verilog语法的基本概念理解Verilog模块的基本概念:模块、端口、标识符、功能语句理解测试平台(Testbench)的概念3.
模块的结构、数据类型、变量和基本运算符号掌握模块的结构:模块的端口定义、模块内容掌握数据类型及其常量及变量掌握运算符及表达式:基本的算术运算符、位运算符掌握逻辑运算符、关系运算符、等式运算符、移位运算符、位拼接运算符、缩减运算符、优先级别、关键词、赋值语句和块语句4.
条件语句、循环语句、块语句和生成语句掌握条件句:if-else语句、case语句理解循环语句:forever、repeat、while、for语句5.
结构语句、系统任务、函数语句和显示系统任务掌握结构说明语句:initial语句、always语句理解task和function说明语句理解系统函数和任务6.
调试用系统任务和常用编译预处理语句理解系统任务$monitor、时间度量系统函数$time、系统任务$finish、系统任务$stop、系统任务$readmemb和$readmemh、系统任务$random、编译预处理、7.
VerilogHDL模型的不同抽象级别理解门级结构描述、VerilogHDL的行为描述建模了解用户定义的原语8.
如何编写和验证简单的纯组合逻辑模块掌握加法器、乘法器、比较器、多路器的Verilog建模方法了解总线和总线操作、流水线概念9.
复杂数字系统的构成理解运算部件和数据流动的控制逻辑了解数字逻辑电路的种类和构成、数据在寄存器中的暂时保存、数据流动的控制理解在verilogHDL设计中启用同步时序逻辑10.
同步状态机的原理、结构和设计掌握状态机的结构、Mealy状态机和Moore状态机的不同点理解如何用verilogHDL来描述可综合的状态机掌握用可综合verilogHDL模块设计状态机的典型办法:了解用独热码表示状态的状态机、由输出指定的码表示状态的状态机、由输出指定的码表示状态的状态机.
11.
设计可综合的状态机的指导原则理解用VerilogHDL语言设计可综合的状态机的指导原则、综合的一般原则、语言指导原则了解阻塞和非阻塞赋值的不同12.
较复杂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实践理解序列检测器设计了解并行数据流转换为一种特殊串行数据流模块的设计13.
EDA软件的演示与实验原理讲座理解实验箱的硬件结构及用法掌握EDA软件QuartusII和ModelSim的安装与使用理解实验"流水灯"、"静态数码管显示与动态数码管显示"、"数控分频器"、"八位十进制频率计"、"硬件电子琴自动演奏电路"、"交通灯控制器"和"数字时钟"原理(二)能力要求1、Verilog建模能力.
能对已知电路原理图的组合电路或时序电路用Verilog语言描述出来.
对于给定需求但不知道电路图的组合电路或时序电路能抽象出其Verilog代码.
更重要的是,能采用自顶向下的方法,对于给定要求的较复杂的时序电路能抽象出其状态转换图,写出其状态机风格的Verilog代码.
2、EDA工具使用能力.
能利用在QuartusII平台下,采用编写Verilog代码的方法或原理图的方法建立新的项目文件,并能够结合具体FPGA芯片,进行综合、适配、配置、编程,当在此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能够知道如何去解决,查错、改错.
会编写测试模块,并在QuartusII平台下调用ModelSim仿真.
3、对实验电路板上FPGA外围电路,包括配置电路或编程电路、电源电路等要有足够的理解.
(三)素质要求通过理论学习和上机实践,学生应具备良好的VerilogHDL编程习惯,具有对较复杂组合电路或时序电路进行VerilogHDL建模的能力,熟练使用EDA工具软件QuartusII和ModelSim,掌握FPGA的设计和开发方法,具有独立设计和开发能力.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一)教学模式课堂授课为主,结合上机实验.
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二)作业要求每次实验后提交实验报告(电子档和纸质的).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成绩综合考评要素包括:结课考试成绩或结课论文、平时成绩(含考勤、课堂提问等)、实验成绩(程序、实物、实验报告等).
七、学生学习建议(一)先修课程《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
(二)学习建议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上机实践,加深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了解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在基础研究以及应用领域的重要作用,增加学习兴趣,培养基本的编程规范和综合素质.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夏宇闻.
Verilog数字系统设计教程(第3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15年6月.
潘松,黄继业等.
EDA技术实用教程—Verilog_HDL版(第五版).
科学出版社.
2013年11月.
(美)巴斯克尔著;夏宇闻译.
VerilogHDL入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8年9月.
蔡觉平,何小川,李逍楠编著.
VerilogHDL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原理与应用.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1年9月.
(美)JosephCavanagh著;陈亦欧,李林.
VerilogHDL数字设计与建模.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年8月.
李莉,张磊,董秀则编著.
AlteraFPGA系统设计实用教程.
清华大学出社.
2014年1月.
李洪革.
FPGA/ASIC高性能数字系统设计.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年1月.
《电子设计自动化》实验(含课内实验)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DesignAutomation)计划实验学时(学分)共14学时(1学分)实验室EDA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实验简介(不超过500字)要掌握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要求学生不仅会对一个数字电子系统建立其VerilogHDL模型,还要能够编写其测试模块,并在ModelSim中仿真、调试,还要用编译下载软件(以QuartusII为例)下载到在FPGA(以Altera公司的FPGA为例)实验开发板上进行验证.
要掌握EDA的方法,必须做一定量的实验或上机操作才有可能.
通过课程实验可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增加感性认识,掌握利用EDA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步骤,提高问题分析、程序编写、程序调试的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项目(一)实验项目1流水灯(2学时)(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熟悉和掌握FPGA开发软件的使用方法及VerilogHDL的编程方法.
学习简单时序电路的设计和硬件测试.
(二)实验项目2静态数码管显示与动态数码管显示(2学时)(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学习7段数码管显示译码器的设计,进一步了解、熟悉和掌握FPGA开发软件QuatusII的使用方法及VerilogHDL的编程方法.
实验项目3数控分频器(2学时)(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学习数控分频器的设计、分析和测试方法.
实验项目4八位十进制频率计(2学时)(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设计8位十进制频率计,学习较复杂的数字系统设计方法.
学习VerilogHDL编程例化语句的使用.
实验项目5硬件电子琴自动演奏电路(2学时)(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学习并设计设计硬件乐曲自动演奏电路.
实验项目6交通灯控制器(2学时)(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学习交通灯控制器的设计,学习简单状态机的设计和硬件测试.
(七)实验项目7数字时钟(2学时)(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学习数字时钟的硬件设计.
四、基本要求(一)实践能力要求和创新能力要求熟练掌握EDA工具软件(包括QuartusII和ModelSim)的使用方法,包括建立项目、综合、适配、配置等方法.
掌握EDA实验箱的使用方法,还要理解EDA实验箱上FPGA的相关外围电路以及实验箱主板上的相关硬件电路.
素质要求综合运用课程中的知识和方法,对已知其设计需求的数字电子系统,能设计出合理的VerilogHDL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设计运用ModelSim进行调试仿真,并用编译下载工具QuartusII下载到FPGA实验箱验证;能将实验过程、求解方法及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正确地表达出来,并以实验报告的形式总结出来.
五、实验教学模式与实验报告要求(一)实验教学模式学生根据实验题目,按照FPGA开发过程的步骤,提前编写VerilogHDL程序,上机调试、运行程序,独立完成实验项目.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进行指导,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实验报告要求每次实验结束后,应按时提交实验报告,独立完成.
要求有实验目的、原理代码、综合结果、仿真结果、下载后运行的截图或照片,以及实验体会或总结.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实验成绩评定指标要素包括:考勤、上机表现、实验报告.
七、学生实验建议(一)先修课程《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
(二)学习建议最好学生自己的电脑上安装EDA工具软件,课后多上机练习.
通过实验,加深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了解数EDA课程的在基础研究以及应用领域的重要作用,增加学习的兴趣,培养基本的VeriloHDL编程规范和综合素质.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MagicSOPC实验箱的使用指导书.
夏宇闻.
Verilog数字系统设计教程(第3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15年6月.
潘松,黄继业等.
EDA技术实用教程—Verilog_HDL版(第五版).
科学出版社.
2013年11月.
(美)巴斯克尔著;夏宇闻,甘伟译.
VerilogHDL入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社.
2008.
09.
蔡觉平,何小川,李逍楠编著.
VerilogHDL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原理与应用.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1.
09.
(美)JosephCavanagh著;陈亦欧,李林.
VerilogHDL数字设计与建模.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08.
李莉,张磊,董秀则编著.
AlteraFPGA系统设计实用教程.
清华大学出社.
2014.
01.
李洪革.
FPGA/ASIC高性能数字系统设计.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01.
(四)学生实验安全和实验规程、规范的建议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服从老师安排.
在实验中要注意安全,不得损坏实验设备.
在实验箱上插拔导线或串口线、并口线时,一定要在实验箱不接通电源的情况下,否则极易发生损坏串、并口或FPGA芯片.
.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通信原理(CommunicationTheory)课程类别C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核心课D专业选修课计划学时(学分)共64学时(4学分),其中理论教学52学时,课内实验教学12学时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考核方式考试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简介(不超过500字)通信原理是通信以及电子信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理论课程.
本课程在学科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通信的基本理论和基础技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应用和设计新的通信系统的能力.
三、知识点及建议计划学时(一)基本知识点1.
通信的基础知识(3学时)(1)常用通信术语、通信系统的组成分类及通信方式(2)信息及其度量(3)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2.
随机过程(8学时)(1)随机过程的概念及其统计特性的描述(2)几种常用随机过程的概念及其统计特性(3)平稳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3.
信道(3学时)(1)信道的概念、分类及数学模型(2)信道特性对信号传输的影响(3)信道中的噪声(4)信道容量4.
模拟调制系统(6学时)(1)幅度调制原理及其抗噪声性能(2)非线性调制原理及调频系统的抗噪声性能(3)各种模拟调制系统的比较(4)频分复用5.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10学时)(1)常见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2)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形(3)数字基带信号传输与码间串扰(4)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特性(5)基带传输系统的抗噪声性能(6)眼图6.
数字带通传输系统(6学时)(1)二进制数字调制原理及其抗噪声性能(2)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性能比较7.
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8学时)(1)模拟信号的抽样(2)抽样信号的量化(3)脉冲编码调制(4)增量调制(二)重要知识点(应该包含在基本知识点中)1.
通信的基础知识(1)信息的含义及其度量方法(2)通信系统性能指标2.
随机过程(1)平稳随机过程、高斯随机过程、窄带随机过程以及正弦波加窄带高斯噪声的概念及其统计特性(2)平稳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3.
信道(1)信道的数学模型(2)信道特性对信号传输的影响(3)信道容量4.
模拟调制系统(1)幅度调制原理及其抗噪声性能(2)非线性调制原理及调频系统的抗噪声性能(3)各种模拟调制系统性能的比较(4)频分复用的概念5.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1)常见数字基带信号的波形特点及常用传输码型编码规律(2)各种常见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点(3)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无码间串扰传输条件(4)眼图6.
数字带通传输系统(1)二进制数字调制信号时域表达式、波形、频谱及解调方法(2)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及抗噪性能7.
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1)抽样定理(2)量化基本概念(3)PCM、ΔM基本概念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1.
通信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的定义,了解通信系统的各种分类方法,熟练掌握信息的含义及其度量方法,熟练通信系统性能指标.
2.
随机过程掌握随机过程的概念及其统计特性的描述,掌握几种常用随机过程的概念及其统计特性,掌握平稳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
3.
信道掌握信道的概念,掌握信道的数学模型,理解信道特性对信号传输的影响,掌握信道容量的概念.
4.
模拟调制系统掌握幅度调制原理及其抗噪声性能,掌握非线性调制原理及调频系统的抗噪声性能,理解各种模拟调制系统性能的比较,理解频分复用的概念.
5.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掌握常见数字基带信号的波形特点及常用传输码型编码规律,掌握各种常见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点,熟练掌握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数学模型及无码间串扰条件的推导方法和结论,了解眼图的作用.
6.
数字带通传输系统掌握二进制数字调制信号的产生和解调方法、信号波形、频谱,掌握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工作原理、抗噪性能的分析方法和结论,了解多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7.
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掌握抽样定理,掌握量化基本概念,掌握PCM、ΔM基本概念.
(二)能力要求能对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的定义、信息的含义及其度量、连续信道信道容量、AM、DSB、SSB、VSB、FM信号的调制和解调相关技术、常见数字基带信号的传输技术、抽样定理、量化、PCM等内容熟练掌握;并能用应用相关技术对常用的通信系统进行分析.
(三)素质要求通过本门课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掌握通信系统的常用技术和方法,而且能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数学工具在通信相关课程的运用能力.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一)教学模式主要采用上课板书与多媒体结合讲解的方式,讲课并配以习题课和课堂提问,课下答疑.
(二)作业要求认真完成老师课堂布置的所有作业,并在习题课之前上交.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成绩综合考评要素包括:结课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含考勤、作业质量等)、实验成绩(考勤、实验课上的表现、实验报告).
七、学生学习建议(一)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概率论(二)学习建议请提前预习,并及时复习.
对课程中相关数学理论知识进行复习巩固.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
《通信原理》,樊昌信,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年2.
《现代通信原理》,曹志刚、钱亚生,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3.
《通信系统原理》,沈振元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通信原理》实验(含课内实验)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通信原理(Communicationtheory)计划实验学时(学分)共12学时(0.
75学分)实验室通信实验室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考核方式考试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实验简介(不超过500字)通信原理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
为加强理论课程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本课程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基本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开设通信原理实验课程.
本课程实验的目的是要求掌握模拟信号数字化传输过程、数字信号基带的特点、频带传输的发送和接收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能力.
三、实验项目(一)实验项目1:HDB3码型变换实验(2学时)(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掌握HDB3码的编码规则.
(二)实验项目2:信道模拟及眼图实验(2学时)(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掌握眼图观测的方法并记录研究.
(三)实验项目3:FSK调制及解调实验(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掌握用键控法产生FSK信号的方法,掌握FSK非相干解调的原理.
(四)实验项目4:DBPSK调制及解调实验(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掌握DBPSK调制和解调的基本原理.
(五)实验项目5:抽样定理实验(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掌握自然抽样及平顶抽样的实现方法,理解低通采样定理的原理.
(六)实验项目6:PCM编译码及A/μ律转换实验(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掌握脉冲编码调制与解调的原理,掌握脉冲编码调制与解调系统的动态范围和频率特性的定义及测量方法.
四、基本要求(一)实践能力要求和创新能力要求1.
专业知识扎实,思路较开阔,能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性思维能力;2.
能在实践环节中,探索、验证已有的结论,并具备一定的自主设计实验程序的能力;3.
有能运用理论和先进手段、仪器设备去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4.
有较强的钻研精神及一定的接受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
(二)素质要求1.
有科学严谨的态度,且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2.
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形象思维的能力;3.
掌握相关技术的科学研究方法;4.
具备一定的多学科交叉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法.
五、实验教学模式与实验报告要求(一)实验教学模式教师现场演示后,学生自己模拟完成,学生不懂不会的部分,应先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老师给予指导.
(二)实验报告要求要求学生认真撰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分析等.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考勤、实验课上的表现、实验报告.
七、学生实验建议(一)先修课程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二)学习建议每次实验前,先认真阅读实验教材、并复习与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点.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
《通信原理》,樊昌信,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年2.
《现代通信原理》,曹志刚、钱亚生,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3.
《通信系统原理》,沈振元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四)学生实验安全和实验规程、规范的建议1.
由指导教师介绍实验的基本要求、实验设备的使用方法、和使用中的注意事项;2.
学生做完实验,结果交指导教师验收检查,所记录的实验数据合乎要求,关闭实验仪器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电子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电子系统设计(Electronicsystemdesign)课程类别D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核心课D专业选修课计划学时(学分)共64学时(4学分),其中理论教学32学时,课内实验教学32学时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简介(不超过500字)电子系统设计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必修专业课之一,通过课程了解并掌握电子系统的基本构成、电子设计单元电路,特别是掌握基于单片机、CPLD、FPGA的设计方法.
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电子系统设计基本构成和设计方法、电子元器件、电源电路、基本输入输出电路、以单片机为核心的电子系统设计、以CPLD为核心的电子系统设计、单片机与CPLD协同设计、基于FPGA的电子系统设计和软核CPU产品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
三、知识点及建议计划学时(一)基本知识点1.
电子系统设计导论建议2学时介绍电子系统概述,电子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步骤2.
常用传感器及其应用电路建议4学时介绍电子系统设计中传感器的选型方法,新型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常用传感器的使用方法.
3.
模拟系统及其基本单元建议4学时介绍模拟系统的特点;最新模拟信号产生电路的原理和实现方法;集成运放、测量放大器、有源滤波器等模拟信号的常用处理单元;集成电压比较器、采样保持器、多路模拟开关、电压/电流变换器、电压-频率变换器及其频率解码电路等常用模拟信号变换单元.
4.
模拟设计中的EDA技术建议4学时简要介绍模拟设计EDA工具,重点介绍MultiSIM2001软件在模拟电路设计和仿真的应用;介绍在系统可编程模拟器件(ispPAC)的原理及应用.
5数字系统设计建议4学时介绍基于可编程逻辑器件(PLD)的原理及应用,介绍一种硬件描述语言Verilog语言及其应用,并详细介绍了全硬件数字子系统设计方法.
6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建议4学时回顾单片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学习单片机应用系统的组成和开发过程,详细介绍了单片机应用的数据采集通道与接口、输出通道与接口,基于C语言的单片机软件系统开发,最后简单介绍DSP技术在智能测控系统的应用.
7电子系统的芯片实现方法建议4学时介绍电子系统芯片的设计流程,并简单介绍几款面向教学的芯片设计工具.
8电子系统工程实现中的问题建议2学时主要介绍电子系统中的抗干扰设计、电子设备热设计、可靠性设计、数字电路的可测试性设计,通过以上设计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并介绍印刷电路板的设计和装配中的原则及注意事项,最后详细介绍电子系统的调试方法.
9.
电子系统设计举例建议4学时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的题目为例,系统的培训学生的总体电子系统设计能力.
(二)重要知识点重点:电子系统设计中各个环节的实现方法.
难点:将以往各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系统地联系起来,应用于实际电子系统设计中.
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理解、了解)1.
基本知识:掌握电子系统设计的基本思想、原理、方法.
2.
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包括电源设计、键盘输入、显示输出等基本电路,掌握应用单片机、CPLD、FPGA进行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基本技能:能够应用单片机、CPLD、FPGA为核心芯片进行简单系统的设计.
(二)能力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要求:1.
掌握电子系统方案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方案比较,方案论证,工作原理考核,测试方案论证,测试仪器选择,数据分析,系统总结等方法进行系统整体方案设计;2.
具有设计单元电路的能力;3.
具有运用相关电子设计工具软件的应用能力,能使用相应软件进行实例设计;4.
具有基于硬件平台进行电子系统综合调试的能力,能够实现某些基本功能;5.
了解电子系统的最新技术和发展方向.
(三)素质要求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的电子设计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有益,将为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奠定基础.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一)教学模式1.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中要重点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讲解;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讲课要联系实际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点应放在提高工程应用的训练上.
2.
教学手段:本课程属于应用技术类的专业课,教学内容中设计大量的电路设计和程序设计.
在教学中应结合实际,如真实的电子器件、开发板等实物进行讲解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对程序设计调试等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二)作业要求须以正确的格式提交作业;作业提交截止日期一经发布,不许更改.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成绩综合考评要素包括:结课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含考勤、作业质量等)、学习过程或实验过程等.
1.
平时成绩包括:作业、课堂提问、出勤2.
实验成绩包括:实验出勤、实验操作、实验提问、实验报告3.
期末考试随堂考试(开卷)七、学生学习建议(一)先修课程本课程的教学必须在完成先修课程之后进行.
本课程主要的先修课程有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数字系统与VerilogHDL(VHDL).
本课程将为毕业设计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学习建议1、注重电路的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的应用.
2、注重分析、设计集成电路或分析元件构成的基本电路模块.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及本专业的发展动向和知识前沿的了解.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电子系统设计与实践》杨刚、周群,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1《综合电子设计与实践》田良等,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3电子系统设计教程》刘昶编,沈阳理工大学内部教材《嵌入式处理器原理及应用》郭书军,王玉花,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SOPC技术实用教程》潘松,黄继业,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挑战SOC-基于NIOS的SOPC设计与实践》彭澄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电子系统设计》实验(含课内实验)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电子系统设计(Electronicsystemdesign)实验计划学时(学分)共32学时(2学分)实验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验室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实验简介(不超过500字)通过《电子系统设计》实验,使学生加深对电子系统的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基础理论的理解,能够利用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以及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的知识,通过电子技术等方面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本课程的指导下,设计一些简单综合性电子系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每三个学生合作,根据题目要求,三人依据个人特长进行工作分工,每人完成相应课题内容,通过学生的课内、课外学习以及实际实验操作,最后通过各部分的级联和三人协作,完成综合课题任务.
三、实验项目(一)实验项目1(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实验项目数字电子秤学时16每组人数2实验性质必开实验类型综合实验要求设计制作一个数字电子秤,具体要求为:1、称重范围0~10Kg,精度优于1%;2、能够实时显示重量,能够输入单价,并计算出价格;3、能够设置超重门限,并对超重进行报警.
实验内容1、压力传感电路;2、信号放大电路(普通放大器方案和仪表放大器方案);3、主控电路;4、程序设计;5、系统联调;6、系统测试.
(二)实验项目2(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实验项目数控直流稳压源学时16每组人数2实验性质选开实验类型必开实验要求利用LM317三端稳压器,设计制作一个数控直流稳压电源,要求:1、输出电压:2~15V,步进0.
1V,纹波≤10mV;2、输出电流:0.
5A;3、输出电压值由数码管显示,由"+"、"-"键分别控制输出电压的步进.
实验内容1、基本稳压电源电路;2、稳压电源程控电路;3、单片机程序设计;4、单片机主控电路;5、系统联调;6、系统测试.
(三)实验项目3(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实验项目1、液体点滴控制器学时16每组人数2实验性质选开实验类型综合实验要求设计制作一个液体点滴控制器,对液体点滴速度进行测量、显示和控制.
具体要求如下:1、在滴斗处检测点滴速度,并显示速度(滴/分);2、能设定液体点滴下滴的速度,设定范围20~150滴/分;3、能对点滴速度越限进行声光报警.
4、当液体液面下降到某警戒线时,能发出报警信号.
实验内容1、液滴检测电路;2、滴速控制的电路及机械装置;3、显示电路;4、程序设计;5、电路焊接及调试;6、系统测试.
(四)实验项目4(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实验项目太阳能路灯控制器学时16每组人数2实验性质选开实验类型综合实验要求设计并制作一个太阳能路灯控制器,用于12V/40W路路灯的控制.
具体要求如下:1、具有蓄电池的充放电控制功能,;2、能以时控或光控两种方式实现对路灯的开、关控制;3、具有过载和短路输出的保护、功能.
实验内容1、蓄电池充放电控制电路;2、路灯控制电路;3、过载保护电路4、系统联调;5、系统测试.
四、基本要求(一)实践能力要求和创新能力要求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电子仪器测量、程序仿真调试的方法;学会程序的设计,VerilogHDL(VHDL)语言及EDA的应用技术、嵌入式系统的应用技术、各种传感器及检测电路的计、各种常用接口电路的硬件电路设计及接口驱动程序的设计,使学生电子综合设计的原理及经典架构,初步具备一个电子工程师的系统设计能力.
(二)素质要求通过对本实验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电子系统设计的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电子信息工程及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打下良好的基础,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五、实验教学模式与实验报告要求(一)实验教学模式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实验教学培养模式,教师积极引导,将理论教学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帮助学生在实验中掌握基本实践知识和能力,同时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实验报告要求实验报告要求独立完成,包括实验日期、实验地点、班级和姓名等,内容包括:1.
实验目的;2.
实验器材;3.
实验原理与实验步骤;4.
硬件连接图;5.
心得体会等.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本实验课程采用综合评定学生实验成绩;以掌握实验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主,同时辅以实验报告.
权重分配为:基本知识掌握+基本功能实现+实验考勤与报告七、学生实验建议(一)先修课程本课程主要的先修课程有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数字系统与VerilogHDL(VHDL).
(二)学习建议按照实验手册及时预习,独立实现实验硬件搭建,理解和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同时做好实验和报告.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电子系统设计》,主编:马建国,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技能训练,编著:黄智伟,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
3、《电子产品设计》,编著:何元清,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四)学生实验安全和实验规程、规范的建议建议实验时,要先看清电路原理图,理解电路的工作原理.
连接电路前,电路要断开电源,以免发生危险或烧毁电路.
《物联网技术导论》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物联网概论(IntroductiontoInternetofThings)课程类别D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核心课D专业选修课学时(学分)共48学时(3学分),其中理论教学40学时,课内实验教学8学时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简介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
物联网技术将人类生存的物理世界网络化、信息化,将分离的物理世界和信息空间互联整合,代表了未来网络的发展方向.
本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是物联网方向的基础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物联网技术的定义、基本原理,了解物联网技术发展概况及应用,了解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和方法,为从事物联网开发及应用奠定基础.
三、知识点及建议学时(一)基本知识点1.
物联网基本概念(2学时)物联网起源、发展,物联网核心技术、主要特点;物联网体系结构及组成;2.
自动识别技术与RFID(4学时)自动识别技术(光符号识别技术、语言识别技术、生物识别技术、IC卡技术、条形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的基本特征、原理、分类及应用;RFID的历史和现状,阅读器、天线及标签、分类等;3.
无线传感网(4学时)无线传感网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组网技术等基本概念及原理;4.
定位系统(4学时)基于位置的服务、GPS卫星定位系统,蜂窝基站定位技术,室内精确定位技术,WiFi基站定位技术;基于距离的定位技术、基于距离差的定位技术、基于信号特征的定位技术;5.
无线宽带网络(4学时)无线宽带网络的基本组成、类别;WiFi无线局域网、IEEE802.
11协议、架构及介质访问控制协议;WiMAX无线城域网协议、架构和访问控制原理等;6.
无线低速网络(4学时)低速网络协议、红外线通信、蓝牙技术、802.
15.
4/ZigBee协议等;体域网物理层、网络架构、传感器、应用等;7.
移动通信网络(4学时)移动通信网络发展历史、3G通信技术和标准;移动互联网相关应用和服务;8.
大数据与海量存储(4学时)数据中心建设关键环节、数据中心技术、典型数据中心、云存储等;数据库系统、关系数据库、物联网相关数据特点等;9.
物联网信息安全(4学时)物联网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RFID安全现状、主要安全和隐私隐患、保护机制、位置信息与个人隐私等;10.
综合应用(6学时)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建筑、环境监测等架构、发展、主要技术特征、应用及展望;(二)重要知识点1.
物联网体系结构;2.
RFID技术;3.
主流定位系统;4.
无线传感器网络;5.
无线通信技术.
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知识要求是通过课堂教学、实验以及学生课下自学、做作业使学生达到:1.
掌握物联网的基本概念、体系结构;熟悉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过程;2.
掌握RFID的基本概念好基本组成原理、关键技术;了解RFID的技术标准和中间件技术;熟悉RFID的应用和发展过程;3.
掌握基本传感器的性能特点和自动检测技术,了解传感器的应用和发展;4.
掌握现代无线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接入技术,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了解无线通信和近距离通信的通信协议;5.
掌握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概念、节点模型;掌握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熟悉传感器网络通信协议、应用;了解中间件技术、安全问题;6.
了解数据融合技术的基本原理,了解云计算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物联网信息安全体系.
(二)能力要求能力要求是通过课堂教学、实验以及学生课下自学、做作业使学生达到:1.
具有一定物联网设计及开发能力;2.
通过课外作业和课内实验的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资料查阅能力、规划设计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三)素质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物联网技术的基本理论、物联网系统设计与开发方法;通过案例实践和项目操作,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自觉探寻多角度解决问题的素养.
培养学生掌握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突出的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能力,能够围绕所学基础知识点,通过自学方式扩宽知识面;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一)教学模式本课程采用先进教学理念,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对要求理解或掌握的知识点,以传递-接受式、探究式教学为主;对要求了解的知识点,以自学-辅导式教学为主.
在具体知识点上,采用诸如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法、灌输式等多种教学模式.
(二)作业要求作业覆盖基本知识点,应认真、独立、按时完成,坚决杜绝抄袭现象.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成绩综合考评要素包括:结课论文、平时成绩(含考勤、作业、学习过程等)、实验报告、测验.
七、学生学习建议(一)先修课程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电路与电子技术;(二)学习建议掌握基本概念的前提下,多查阅熟读资料,了解物联网技术的最新发展;强化规划设计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物联网技术基础知识和开发手段.
学习过程中,应多读书、多思考、多提问、多沟通交流,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
王志良.
物联网工程概论.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
刘云浩.
物联网导论.
科学出版社,20133.
王汝传.
物联网技术导论.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4.
王汝林,王小宁,陈曙光.
物联网基础及应用.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物联网技术导论》实验(含课内实验)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物联网概论(IntroductiontoInternetofThings)实验学时(学分)共8学时(0.
5学分)实验室信息工程学院实验中心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实验简介物联网概论实验与物联网概论理论课程密切结合,是四年制本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验课程,是理论教学必不可少的关联环节.
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物联网中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对当前物联网的主要种类和常用的协议有清晰的概念.
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实践中学习和消化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物联网实践技术工作奠定基础.
三、实验项目(一)实验项目1(√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物联网开发平台认知实验:熟悉Cygwin、TinyOS、FlashProgrammer的使用,了解物联网基本组成;(二)实验项目2(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物联网传感器及应用实验:了解某些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并应用其进行数据处理;(三)实验项目3(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RFID读写控制实验:理解RFID工作原理以及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关系,掌握RFID读卡器和RFID标签的使用方法;(四)实验项目4(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ZigBee协议应用实验:理解及应用Tree路由,学会用Z-Stack协议栈开发ZigBee应用程序;四、基本要求(一)实践能力要求和创新能力要求(1)能根据实验内容,独立设计实验步骤、调整配置,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
(2)能独立查阅相关文献,根据物联网技术特点提出项目解决方案,并形成项目分析、设计、开发、测试等书面材料.
(3)能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二)素质要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培养学生相互沟通、交流、分享学习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案例实践和项目操作,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自觉探寻多角度解决问题的素养.
培养学生掌握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突出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实验教学模式与实验报告要求(一)实验教学模式实验教学以计算机和物联网套件相结合开发作为主要模式,实验以分组形式进行,组内成员有明确分工,实验后讨论总结.
着重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报告要求本课程实验为必做实验.
在良好的实验环境的保证下和教师的指导下,配合课堂学习内容,上机结束后写上机实验报告.
实验大纲中规定的每个实验都要有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内容应简明阐述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并分析出现的问题和可行的解决方法.
坚决杜绝实验报告抄袭现象.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实验成绩构成为:实验报告和实验过程(考勤、实验表现等).
七、学生实验建议(一)先修课程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电路与电子技术;(二)学习建议掌握基本概念的前提下,多查阅熟读资料,了解物联网技术的最新发展;强化规划设计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物联网设计与开发基础知识.
实验前,做好理论和技术准备;实验中,认真处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同时,实验过程中,应多读书、多思考、多提问、多沟通交流,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
王志良.
物联网工程概论.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
刘云浩.
物联网导论.
科学出版社,20133.
王汝传.
物联网技术导论.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4.
王汝林,王小宁,陈曙光.
物联网基础及应用.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四)学生实验安全和实验规程、规范的建议实验课前,学生应独立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写出实验预期结果;在实验进行中,学生应严格按实验规程操作,对实验中发生的各种现象认真分析,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形成实验结论.
注意用电安全.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传感器技术及应用(TechnologyandApplicationofsensor)课程类别D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核心课D专业选修课计划学时(学分)共32学时(2学分),其中理论教学26学时,课内实验教学6学时适用学科专业网络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简介(不超过500字)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传感器和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结构、特性及应用.
掌握测试系统的设计和分析方法,能够根据工程需要选用合适的传感器,并能够对测试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对测得的数据进行处理.
力图使学生获取到与从事传感器测试技术岗位的生产一线技术人员相一致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三、知识点及建议计划学时(一)基本知识点1.
传感器的一般特性(4学时);2.
应变式传感器(4学时);3.
电容式传感器(4学时);4.
电感式传感器(4学时);5.
热电式传感器(4学时);6.
固态传感器(4学时).
(二)重要知识点1.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4学时);2.
测量电路(4学时);3.
热电式传感器(4学时);4.
固态传感器(4学时).
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1.
绪论(1)掌握传感器的概念、用途、基本结构;(2)了解传感器的分类、对传感器的一般要求,传感器的历史、发展趋势及本课程相关参考资料.
2.
传感器的一般特性(1)掌握传感器静特性、动特性的概念,线性度、迟滞、灵敏度、分辨力、重复性、零漂、温漂等静态指标的概念及表示方法;(2)理解动态特性的研究方法.
3.
应变式传感器(1)掌握应变片工作原理、转换电路的形式及计算,温度误差与补偿;(2)理解应变片的主要特性,应变片应用举例,了解应变片类型,粘贴工艺,压阻式和电位器式传感器原理.
重点:(1)直流电桥的输出计算;(2)温度误差的补偿方法.
4.
电容式传感器(1)掌握电容式传感器工作原理和结构类型,电容式传感器的特点,寄生电容的消除;(2)理解静态特性,设计要点,转换电路,电容式传感器的应用;(3)了解容栅式传感器工作原理.
难点:寄生电容的概念、消除方法.
5.
电感式传感器(1)掌握自感式传感器工作原理、设计原则;(3)掌握差动变压器式传感器工作原理,主要误差及补偿方法;(4)掌握电涡流式传感器工作原理;(5)理解自感式传感器特性分析、等效电路、转换电路.
重点:零点残余电压及其补偿.
难点:自感式传感器的设计原则.
6.
磁电式传感器(1)掌握磁电式传感器工作原理,霍尔式传感器工作原理、误差及其补偿;(2)理解磁电式传感器的设计,霍尔元件及材料,霍尔元件基本特性;3.
了解磁电式、霍尔式传感器的应用.
重点:霍尔式传感器工作原理,误差及补偿.
难点:磁电式传感器的设计.
7.
热电式传感器(1)掌握热电偶工作原理,冷端处理方法;(2)了解常用热电偶,热电阻传感器、热敏电阻.
重点:热电偶难点:热电效应8.
第八章光电式传感器(1)掌握四种形式的光电效应及其器件,半导体光电元件的特性,模拟式光电传感器工作原理及分类;(2)理解脉冲式光电传感器原理及应用;(3)了解光电检测系统的构成.
重点:四种形式的光电效应(二)能力要求1.
掌握各类传感器的基本理论,掌握几何量、机械量及有关量测量中常用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主要性能及其特点;2.
能合理地选择和使用传感器;3.
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工程设计方法和实验研究方法;4.
了解传感器的发展动向.
(三)素质要求1.
有科学严谨的态度,且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2.
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形象思维的能力;3.
掌握相关技术的科学研究方法;4.
具备一定的多学科交叉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法.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一)教学模式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
(二)作业要求学生必须按规定时间交作业和习题结果,而且要做到态度认真,字迹工整,抄写题目,解答题需要记录解答过程.
根据作业完成的情况对作业进行评分,给出平时作业成绩,作为形成性考试成绩,计入学生期末考核总成绩.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报告+平时测验+实验成绩+平时与作业七、学生学习建议(一)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路》、《信号与系统》(二)学习建议1.
要明确学习的目的,端正学习态度;2.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课前预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课后及时复习;3.
正确对待作业;4.
敢于质疑,多问善问;5.
使用工具书和查阅资料.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
王化祥编著,《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天津大学出版社;2.
刘迎春编著,《传感器原理设计与应用》,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实验(含课内实验)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传感器技术及应用(TechnologyandApplicationofsensor)计划实验学时(学分)共6学时(0.
5学分)实验室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实验简介(不超过500字)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传感器和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结构、特性及应用.
掌握测试系统的设计和分析方法,能够根据工程需要选用合适的传感器,并能够对测试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对测得的数据进行处理.
力图使学生获取到与从事传感器测试技术岗位的生产一线技术人员相一致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三、实验项目(一)实验项目1(√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金属电阻应变片传感器的综合实验(二)实验项目2(√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差动变压器式传感器的综合实验(三)实验项目3(√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霍尔式传感器的综合实验四、基本要求(一)实践能力要求和创新能力要求本实验课程总体目标是通过实验使学生对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有实际的体会和认识,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与掌握(二)素质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技能.
五、实验教学模式与实验报告要求(一)实验教学模式实验台示波器及其他材料(二)实验报告要求按照实验报告格式书写,每人一份.
附有实验过程,实验结果,感想及实验问题回答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过程表现+实验报告.
七、学生实验建议(一)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路》、《信号与系统》(二)学习建议1.
要明确学习的目的,端正学习态度;2.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课前预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课后及时复习;3.
正确对待作业;4.
敢于质疑,多问善问;5.
使用工具书和查阅资料.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
王化祥编著,《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天津大学出版社;2.
刘迎春编著,《传感器原理设计与应用》,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四)学生实验安全和实验规程、规范的建议按时参加实验,遵守实验室规定.
《无线通信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无线通信技术(TheTechniquesofTheWirelessCommunication)课程类别D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核心课D专业选修课计划学时(学分)共48学时(3学分),其中理论教学42学时,课内实验教学6学时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用性较强的课程.
该课程适应现代社会通信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通过学习,可使学生对无线通信系统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并初步培养学生的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为将来从事IT行业提供必要的专业知识储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无线通信系统,特别是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系统组成和基本分析设计方法;掌握无线信道的特性、信道的处理技术、组网技术、频率分配与抗干扰技术;了解无线通信系统的最新技术和发展趋势,使得学生对移动通信原理、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个人通信有较深刻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三、知识点及建议计划学时(一)基本知识点1.
无线通信系统概述(4学时)(1)移动通信的概念及特点;(2)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3)常用的无线通信系统2.
无线移动信道(4学时)(1)无线移动信道的特点;(2)无线环境下的噪声与干扰;(3)阴影效应;(4)多径效应;(5)移动信道传播损耗预测模型.
3.
无线通信基本技术(8学时)(1)无线通信常用调制技术;(2)扩频通信基本技术;(3)抗衰落技术(分集、交织、均衡技术).
4.
移动通信系统组网(6学时)(1)蜂窝组网技术;(2)无线系统的信道分配;(3)多信道共用(话务量、服务等级和信道数的关系);(4)蜂窝组网系统干扰的容量分析.
5.
频分多址数字蜂窝网(3学时)(1)系统结构和主要功能(2)系统控制及其信令6.
GSM移动通信系统(6学时)(1)GSM系统网络结构;(2)GSM网络接口与协议;(3)GSM系统主要参数;(4)GSM系统的号码识别;(5)GSM的移动性管理,安全性管理.
7.
CDMA移动通信系统(5学时)(1)IS-95CDMA蜂窝系统的无线传输;(2)IS-95CDMA蜂窝系统的消息格式和信道结构;(3)IS-95CDMA蜂窝系统的控制能力.
8.
其他移动通信系统(6学时)(1)卫星移动通信(2)未来移动通信展望(二)重要知识点1.
无线通信系统概述(1)无线移动通信的概念(2)常用的无线通信系统2.
无线移动信道(1)阴影效应;(2)多径效应;(3)移动信道传播损耗预测模型.
3.
无线通信基本技术(1)无线通信常用调制技术;(2)扩频通信基本技术;(3)分集技术.
4.
移动通信系统组网(1)蜂窝组网技术;(2)无线系统的信道分配;5.
频分多址数字蜂窝网(1)系统结构(2)主要功能6.
GSM移动通信系统(1)GSM系统网络结构;(2)GSM系统主要参数;(3)GSM的移动性管理,安全性管理.
7.
CDMA移动通信系统(1)IS-95CDMA系统的信道;(2)IS-95CDMA蜂窝系统的消息格式.
8.
其他移动通信系统(1)卫星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2)个人通信网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1.
无线通信系统概述掌握无线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系统组成;掌握典型无线通信系统;了解移动通信的特点和发展概况.
2.
无线移动信道了解无线信道的特点和无线环境下信道的噪声和干扰;掌握阴影效应和多径效应;掌握Okumura模型.
3.
无线通信基本技术了解无线通信中的典型调制技术及其特性;掌握扩频通信的基本原理;掌握分集技术及其分类,常用分集合并方式;理解纠错编码的概念、常用编码方式及交织的概念.
4.
移动通信系统组网了解蜂窝组网的必要性及蜂窝小区的特性;掌握无线系统的信道分配策略;了解多信道共用的意义;掌握话务量、服务等级和信道数的关系;了解蜂窝组网干扰和不同接入方式的容量分析;5.
频分多址数字蜂窝网掌握频分多址系统结构和主要功能;了解系统的控制结构;了解系统控制信号和功能.
6.
GSM移动通信系统理解GSM系统结构及相关接口与协议;掌握TDMA帧结构及无线接口的逻辑信道;掌握GSM系统的移动性管理和安全性管理;了解GPRS网络结构.
7.
CDMA移动通信系统理解IS-95CDMA蜂窝系统的无线传输过程;掌握IS-95CDMA蜂窝系统的消息格式和信道结构;了解IS-95CDMA蜂窝系统的控制能力.
8.
其他移动通信系统掌握卫星移动通信的工作原理;了解卫星移动通信的发展;了解未来移动通信的发展方向和关键技术.
(二)能力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现代无线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了解该领域的新技术和发展方向;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今后专业学习和实践奠定基础.
(三)素质要求学生通过对无线通信基本原理和新技术的认知,可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同时培养学生掌握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提升科学素养和研究能力,具有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一)教学模式课堂授课为主,课内实验为辅;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二)作业要求要求学生按时提交作业,要做到态度认真,字迹工整,根据作业完成的情况对作业进行评分.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成绩综合考评要素包括:结课成绩(课程论文或测试)、平时成绩(含考勤、作业质量等)、实验成绩(实验过程,实验报告等)、随堂测验成绩.
七、学生学习建议(一)先修课程通信原理、随机信号分析、信号处理、信息论、电磁场与电磁波(二)学习建议该课程重点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熟悉常见无线通信系统;课程学习应多关注和了解无线通信领域新技术及其进展,提升学习兴趣,培养基本的专业素养.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移动通信》,郭梯云、邬国杨编著,西安电子科技出版社,2005年.
《移动通信技术》,张玉艳、于翠波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年.
《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吴伟陵编著,北京邮电出版社,2008年.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孙立新、尤肖虎、张萍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年.
《无线通信技术》实验(含课内实验)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无线通信技术TheTechniquesofTheWirelessCommunication计划实验学时(学分)共6学时(0.
375学分)实验室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二)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实验简介该课程实验属于验证性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可了解无线通信的特点,加深对无线通信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和关键技术的理解;通过实验使同学们掌握无线通信的调制技术、电波传播原理、噪声与干扰、组网技术等主要内容.
三、实验项目(一)实验项目1交织技术实验(√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掌握交织的特性、交织产生的原理及交织对译码性能的影响;(二)实验项目2快衰落信道及慢衰落信道模拟实验(√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了解快衰落和慢衰落噪声产生原因及类型;理解衰落信道干扰对传输的影响.
(三)实验项目1通信系统实验(√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了解GSM或CDMA通信系统架构及特性.
四、基本要求(一)实践能力要求和创新能力要求掌握相关实验内容的原理和模块间关系,养成独立学习的能力.
对实验结果进行验证和分析,善于思考分析.
了解输入变化对输出的影响和干扰对系统的影响并进行分析,养成善于观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素质要求掌握理论推演过程与硬件模块的对应关系,善于观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并进行分析,培养严谨的实验态度,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五、实验教学模式与实验报告要求(一)实验教学模式学生根据实验题目动手操作实践并记录实验结果、讨论分析结果及产生的原因;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进行指导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实验报告要求每次实验结束后,应按时提交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中应包括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和总结.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成绩评定指标要素:考勤、实验过程、实验报告.
七、学生实验建议(一)先修课程通信原理、随机信号分析、信号处理、信息论、电磁场与电磁波(二)学习建议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实现和模拟,应重点观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实验现象,并进行分析;重点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移动通信》,郭梯云、邬国杨编著,西安电子科技出版社,2005年.
《移动通信技术》,张玉艳、于翠波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年.
《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吴伟陵编著,北京邮电出版社,2008年.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孙立新、尤肖虎、张萍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年.
(四)学生实验安全和实验规程、规范的建议1.
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服从老师安排;2.
实验前认真阅读实验手册,爱护实验设备.
3.
在实验中要注意安全,不得损坏实验设备.
4.
实验完成后,认真整理实验设备后再离开.
《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计算机互联网技术ComputerInternetTechnology课程类别D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核心课D专业选修课计划学时(学分)共48学时(3学分),其中理论教学32学时,课内实验教学16学时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简介(不超过500字)本课程较为全面和系统地介绍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并介绍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上的各种协议及其工作原理,既介绍成熟技术和经典协议,也介绍一些新标准和新技术的基本原理,并涉及到组网技术和基于SocketAPI的网络应用编程方法.
适合网络时代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对互联网技术的学习.
三、知识点及建议计划学时(一)基本知识点计算机网络的OSI/RM的层次结构、TCP/IP模型等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的基本概念、功能及主要工作原理,以及各层内主要协议的协议数据单元格式、特点及其工作机制、相关概念等;网络相关应用;组件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应用编程等基本知识.
(二)重要知识点计算机网络OSI/RM的层次结构和TCP/IP模型、基带传输和频带传输技术、数据链路层的功能与作用、局域网(以太网)的特点和功能、广域网的特点和功能、IP协议作用及IP报文的格式、路由协议、TCP的特点及其工作机制、UDP的特点与工作原理、常见应用层应用的工作原理、网络集成、Socket编程等.
(三)学时分配序号内容学时分配备注理论学时实验学时1计算机网络概论1学时2网络体系结构1学时3通信基础及物理层2学时4数据链路层4学时25网络层8学时26传输层6学时47网络应用4学时28网络集成4学时49Socket编程2学时2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1.
计算机网络概论本章从网络的基本概念出发,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作用、形成和发展过程,描述了计算机网络的拓朴结构,最后引出了网络的组成和逻辑的划分.
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1)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分类(2)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3)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拓朴结构(4)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重点:(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分类(2)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拓朴结构难点: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逻辑划分2.
网络体系结构网络体系结构是指通信系统的整体设计,它为网络硬件、软件、协议、存取控制和拓扑提供标准.
这里,对其开放系统互连(OSI-OpenSystemInterconnection)参考模型和TCP/IP模型进行深入讲述.
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1)掌握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2)掌握OSI/RM的层次结构、各层功能与PDU(3)掌握TCP/IP模型的层次结构、各层主要功能和主要协议(4)了解OSI/RM和TCP/IP模型的区别及联系(5)了解计算机网络标准组织与管理机构重点:(1)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2)OSI/RM的层次结构、各层功能与PDU(3)TCP/IP模型的层次结构、各层主要功能和主要协议难点:TCP/IP模型的层次结构、各层主要功能和主要协议3.
物理层物理层位于OSI参考模型的最底层.
这里,对物理层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传输媒体及互连设备等进行介绍.
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1)掌握物理层的基本功能(2)了解基带传输和频带传输技术的基本概念(3)了解各类传输介质的特点(4)了解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5)了解多路复用技术重点:(1)物理层的基本功能(2)基带传输和频带传输技术的基本概念难点:多路复用技术4.
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是OSI参考模型中的第二层,介乎于物理层和网络层之间.
数据链路层在物理层提供的服务的基础上向网络层提供服务,其最基本的服务是将源机网络层来的数据可靠地传输到相邻节点的目标机网络层.
这里,对数据链路一系列相应的功能进行介绍,主要有:如何将数据组合成数据块,在数据链路层中称这种数据块为帧(frame),帧是数据链路层的传送单位;如何控制帧在物理信道上的传输,包括如何处理传输差错,如何调节发送速率以使与接收方相匹配;以及在两个网络实体之间提供数据链路通路的建立、维持和释放的管理等等.
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1)掌握数据链路层的功能与作用(2)理解差错控制的作用和原理(3)了解数据链路层设备与组件的作用与特性(4)了解流量控制的作用和原理(5)了解常用的成帧方式重点:(1)数据链路层的功能与作用(2)差错控制的作用和原理难点:流量控制的作用和原理5.
局域网技术局域网(LocalAreaNetwork)是在一个局部的地理范围内(如一个学校、工厂和机关内),将各种计算机、外部设备和数据库等互相联接起来组成的计算机通信网.
它可以通过数据通信网或专用数据电路,与远方的局域网、数据库或处理中心相连接,构成一个大范围的信息处理系统.
在此,对其特点、以太网技术、标准及VLAN等基本概念进行详细介绍.
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1)掌握局域网的特点和功能(2)掌握介质访问控制的原理(3)了解以太网、交换以太网和高速以太网技术(4)了解IEEE802标准(5)了解局域网组网设备的功能与选择重点:(1)局域网的特点和功能(2)以太网、交换以太网和高速以太网技术难点:以太网、交换以太网和高速以太网技术6.
广域网技术广域网是由许多交换机组成的,交换机之间采用点到点线路连接,几乎所有的点到点通信方式都可以用来建立广域网,包括租用线路、光纤、微波、卫星信道.
这里,对其特点、常见设备、标准及组网技术等概念进行简要介绍.
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1)掌握广域网的特点(2)了解广域网服务的实现模型与常见的广域网设备(3)了解OSI模型描述的广域网(4)了解典型的广域网协议和技术重点:(1)广域网的特点(2)广域网服务的实现模型与常见的广域网设备难点:广域网服务的实现模型7.
网络层网络层是OSI参考模型中的第三层,介于运输层和数据链路层之间,它在数据链路层提供的两个相邻端点之间的数据帧的传送功能上,进一步管理网络中的数据通信,将数据设法从源端经过若干个中间节点传送到目的端,从而向运输层提供最基本的端到端的数据传送服务.
在此,主要讲述内容有:虚电路分组交换和数据报分组交换、路由选择算法、阻塞控制方法及网际互连原理与实现.
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1)掌握网络层的主要功能(2)了解数据报和虚电路的区别(3)掌握IP协议作用及IP报文的格式;(4)掌握IP地址及其规划技术(5)理解ARP和ICMP协议的作用(6)了解路由与路由选择的基本概念(7)理解路由器的作用与功能重点:(1)IP协议作用及IP报文的格式;(2)掌握IP地址及其规划技术(3)路由与路由选择的基本概念难点:ICMP协议的作用8.
传输层传输层(TransportLayer)也称为运输层,介于OSI中低3层通信子网系统和高3层之间的一层.
传输层是OSI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层,是唯一负责总体的数据传输和数据控制的一层.
在此,对TCP和UDP协议进行深入讲述.
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1)理解网络进程通信与进程标识的基本概念;(2)掌握传输层的功能(3)了解服务质量的概念(4)掌握TCP/IP传输层的协议组成与TCP/IP端口的基本概念(5)掌握TCP的特点及其工作机制(6)掌握UDP的特点与工作原理重点:(1)TCP的特点及其工作机制(2)UDP的特点与工作原理难点:TCP/IP传输层的协议组成与TCP/IP端口的基本概念9.
应用层应用层(Applicationlayer)是七层OSI模型的第七层,是直接为应用进程提供服务的.
其作用是在实现多个系统应用进程相互通信的同时,完成一系列业务处理所需的服务.
在此,对常见的网络服务进行概要介绍.
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1)掌握TCP/IP协议栈与应用层协议之间的作用(2)了解常见TCP/IP服务的工作原理(3)了解应用层协议的分析方法(4)了解DNS的基本配置使用(5)了解FTP服务的基本配置和常见FTP命令的使用(6)了解WWW服务的基本配置和WEB站点的管理(7)了解电子邮件服务器的基本配置和邮件用户代理程序的使用重点:(1)TCP/IP协议栈与应用层协议之间的作用(2)常见TCP/IP服务的工作原理难点:DNS、FTP等基本配置10.
网络集成能基本掌握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工作原理,设计网络集成方案,组建计算机网络,并能与互联网实现互联.
11.
网络编程了解网络编程的方法,初步掌握TCPSocket和UDPSocket编程方法,实现简单的网络应用编程.
(二)能力要求要求能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各层综合起来,尤其是各层协议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毕竟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要求能进行计算机组网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网络操作及应用.
(三)素质要求能结合书本知识,独立完成课后习题,并且能用路由器把因特网的各个知识点串成一条线,能结合书本知识解决实际网络中的问题.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一)教学模式板书和多媒体结合,最好以启发式引导学生自学,因为理论好抽象!
(二)作业要求每章都有习题作业,并且要有习题课,因为理论貌似零碎,实际上是个整体,加强作业练习,才能深入掌握书本的理论.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成绩综合考评要素包括:结课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含考勤、作业质量等)、学习过程或实验过程等.
七、学生学习建议(一)先修课程计算机基础(二)学习建议建议:提前看书,认真听课,多做习题!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实践》(第2版),徐磊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
《计算机网络》(第六版),谢希仁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
《计算机网络考研讲义》,主编不限.
《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实验(含课内实验)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计算机互联网技术ComputerInternetTechnology计划实验学时(学分)共16学时(1学分)实验室计算中心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实验简介(不超过500字)本实验是《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部分.
开设本实验可以使学生能够将课堂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和具体的通信机制,熟悉基本的计算机网络设备的交换技术,了解主要的网络应用,掌握初步的网络协议分析技术,进一步深入了解网络编程、网络应用等,同时也能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深化了解课堂中学习的知识.
三、实验项目(一)实验项目1(√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名称:帧格式分析实验实验项目2(√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名称:网络层协议分析实验(三)实验项目3(√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名称:UDP协议实验实验项目4(√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名称:TCP协议实验(五)实验项目5(√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名称:HTTP协议分析实验(六)实验项目6(√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名称:交换机配置实验(七)实验项目7(√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名称:路由器配置实验(八)实验项目8(√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名称:Socket编程实验四、基本要求(一)实践能力要求和创新能力要求了解局域网的概念,能熟练利用局域网实现网络配置和资源的共享,能够对协议的格式和协议的原理进行分析,能对网络设备进行配置,实现网络互连,能进行简单的网络编程.
(二)素质要求独立完成资料阅读和综合理解知识的能力.
五、实验教学模式与实验报告要求(一)实验教学模式提供实验资料和实验要求,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
(二)实验报告要求实验报告严格独立完成,严禁雷同!
要求有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出勤、实验过程、实验报告.
七、学生实验建议(一)先修课程《计算机基础》(二)学习建议具备网络查询资料的能力.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基础教程》、《路由与交换》、《网络编程实战》等.
(四)学生实验安全和实验规程、规范的建议电脑用完关机,冬天注意静电,严格遵守实验室实验规则.
《科技前沿系列讲座》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科技前沿系列讲座(Scienceandtechnologyfrontierlectureseries)课程类别D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核心课D专业选修课计划学时(学分)共16学时(1学分),其中理论教学16学时,课内实验教学0学时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简介(不超过500字)本课程是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提高性课程,主要介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最新进展,通过本课程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现代电子信息理论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前沿,对新型电子信息系统的原理、特点和关键技术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引导学生接受电子信息理论和工程技术的知识熏陶,提高电子信息科学基本素养,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拓宽思路.
三、知识点及建议计划学时(一)基本知识点1、新一代电子信息系统及关键技术(2学时)(1)电子信息专业的主要领域及学科之间的关系(2)电子信息专业的关键技术(3)电子信息专业方向最新理论2、信号采集与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4学时)(1)信号采集技术及应用领域(2)水利信息采集新技术(3)数据处理新方法(4)数学模型建立(5)人工智能3、物联网及其关键技术(2学时)(1)物联网架构(2)物联网关键技术(3)物联网应用领域4、典型光电信息处理技术及其应用(4学时)(1)光学全息技术及应用(2)数字全息技术及应用5、典型光电检测技术及其应用(4学时)(1)光学4f系统(2)光学相关识别技术(二)重要知识点1、新一代电子信息系统及关键技术(1)电子信息专业的关键技术(2)电子信息专业方向最新理论2、信号采集与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1)水利信息采集新技术(2)数据处理新方法(3)数学模型建立3、物联网及其关键技术(1)物联网架构(2)物联网关键技术4、典型光电信息处理技术及其应用(1)相移干涉技术(2)并行相移干涉技术5、典型光电检测技术及其应用(1)光学4f系统(2)光学相关识别技术的特性分析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1、了解新一代电子信息系统及关键技术,理解水利信息采集传感器的原理与特点;2、了解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理解传感器技术的原理;3、了解UWB、蓝牙及ZigBee等近距离通信技术的原理与特点;4、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特征及关键技术;5、掌握光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理论,了解光电信息处理及光电检测的典型系统及应用.
(二)能力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了解电子信息工程学科的前沿以及发展趋势.
加强学生分析问题与处理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创新工作的能力.
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三)素质要求进一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以后的就业做好准备.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一)教学模式以老师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
(二)作业要求确定专题论文题目,广泛收资查阅文献并撰写综述性论文.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成绩综合考评要素包括:课程论文、平时成绩(含考勤、作业质量等)、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及出勤情况等.
七、学生学习建议(一)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电路原理、数字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应用技术、传感器技术(二)学习建议重点掌握电子信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结合实际,了解电子信息工程的最新技术.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MEMS传感器接口ASIC集成技术》,刘晓为,陈伟平,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年.
2、《水信息技术》,谢悦波,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年.
3、《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设计》,张毅刚,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
4、《无线传感器网络原理与应用》李善仓,张克旺等,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
5、《LED可见光通信技术》,迟楠,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
《数据库技术(SQL)》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数据库技术(SQL)(DatabasesystemandApplication)课程类别D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核心课D专业选修课计划学时(学分)共48学时(3学分),其中理论教学32学时,课内实验教学16学时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简介(不超过500字)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重要分支,也是其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是构成信息系统的重要基础.
《数据库技术(SQL)》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选修课程之一.
《数据库技术(SQL)》课程教学目标是:系统地介绍数据库的原理知识,并结合具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来介绍原理的应用过程.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数据库软件开发的过程中能够选择正确的开发平台,正确地、合理地进行数据库设计,从而提高软件开发的整体质量.
该课程是进行应用开发的核心课程,也是现在许多专业中涉及信息处理的首选课程.
同时它也是一门理论与工程实践密切相关的综合性课程,在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知识点及建议计划学时(一)基本知识点基本知识点包括:数据库的相关基本概念,关系的基本概念,关系代数,数据库设计步骤,规范化理论,标准的SQL语言,关系数据库对象(包括:数据库、基本表、视图、索引、存储过程和触发器)的创建、使用及管理方法,查询分析器的灵活运用,数据库的日常维护与管理,数据库的安全性控制等.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2学时关系模型相关知识6学时数据库设计步骤4学时标准的SQL语言8学时DBMS的基本操作应用12学时(二)重要知识点重要知识点包括: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关系的基本概念,数据库设计的各个环节,标准SQL语言,各种关系数据库对象(包括:数据库、基本表、视图、索引、存储过程和触发器)的创建和使用及管理方法,查询的使用方法,数据库的日常维护与管理,数据库的安全性等.
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1.
数据库系统概述(1)了解信息、数据、数据处理的基本概念;(2)了解数据库系统的产生与发展;(3)理解和掌握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概念;(4)了解数据库系统的应用模式.
2.
关系模型、关系代数(1)了解关系的表示方法,关系的定义;(2)理解和掌握关系中所涉及的基本术语,关系的性质和关系模式的表示;(3)掌握基本的关系操作和关系的完整性规则;(4)了解关系代数的基本运算.
3.
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1)了解SQL的特点;(2)熟练掌握基本表的定义与更新的基本语法格式;(3)熟练掌握视图定义的基本语法格式,理解视图的作用;(4)熟练掌握各种查询语句;(5)了解数据控制.
4.
数据库设计与规范化理论(1)掌握数据库设计的步骤,掌握各个设计环节的主要任务和成果;(2)掌握函数依赖、码、范式、2NF、3NF的基本概念;(3)熟练掌握2NF,3NF范式;5.
SQLServer概述(1)了解SQLServer的版本、安装及组件;(2)掌握SQLServer的核心工具.
6.
数据库与表(1)了解系统数据库各自的功能;(2)熟练掌握用户数据库的创建、修改、删除和更新操作;(3)掌握数据表中的各种数据类型;(4)熟练掌握对基本表的各种操作.
7.
视图与索引(1)掌握视图的基本概念;(2)熟练掌握视图的创建和管理;(3)掌握视图的使用:通过视图查询数据;(4)熟练掌握索引的创建与维护.
8.
存储过程(1)掌握存储过程的概念、类型及使用存储过程的好处;(2)熟练掌握存储过程的创建和使用;9.
数据库的日常维护与管理(1)掌握数据库备份与还原的概念;(2)掌握数据库备份的类型;(3)熟练掌握数据库备份与还原的操作;(4)熟练掌握数据库的分离与附加操作;(5)熟练掌握数据的导入与导出.
10.
数据库的安全性(1)理解SQLServer安全的相关概念;(2)了解角色与用户管理;(3)熟练掌握权限管理;(二)能力要求通过学习该课程使学生对数据库系统及相关理论有全面、系统的领会,能灵活和较好地理解与应用现有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可以轻松地设计、建立、管理和使用数据库,为企业或组织建立信息系统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并且为相关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素质要求培养学生设计、实施、操作、管理和维护一个具体的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能力.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一)教学模式理论+实践(二)作业要求课后作业+随堂测验+实验报告.
六、成绩评定及考评要素随堂测试+课程论文+课内实验报告+平时与作业七、学生学习建议(一)先修课程计算机引论、数据结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二)学习建议先了解数据库理论特别是关系数据库的基本理论的学习,查阅资料,掌握数据库技术的基本概念、关系数据库的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加强实践,练习关系数据库对象的创建、管理和维护操作.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
PatrickO'Neil,ElizabethO'Neil,DatabasePrinciples,Programming,andPerformance(SecondEdition),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
HectorGarcia-Molina,JeffreyD.
Ullman,JenniferWidom.
DatabaseSystemImplementation,机械工业出版社3.
AbrahamSilberschatz,HenryF.
Korth,S.
Sudarshan.
DatabaseSystemConcepts(ThirdEdition),机械工业出版社4.
《实用数据库技术》,王峰等编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年.
5.
《数据库系统原理及应用教程》3版,苗雪兰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
6.
《SQLServe2000数据库及应用》,徐人风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7.
《SQLServe2000简明教程》,黄维通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8.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第二版,黄崇本编著,科学出版社,2008年.
《数据库技术(SQL)》实验(含课内实验)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数据库技术(SQL)(DatabasesystemandApplication)实验计划学时(学分)共16学时实验室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考核方式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实验简介(不超过500字)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在进行理论课程学习的同时,进行上机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了解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数据库系统的设计方法及SQLServer2005中各种数据库对象的操作方法.
三、实验项目(一)SQLServer2005的安装(√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掌握SQLServer2005的安装、启动和关闭,及各个组建的使用方法.
(二)数据库与表(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掌握数据库与表的创建与管理方法.
(三)SQL的使用(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熟练掌握SQL的使用方法.
(四)视图与索引(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掌握视图和索引的创建和维护方法.
(五)数据查询(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掌握在查询分析器中进行各种查询的方法.
(六)存储过程(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掌握存储过程与触发器的定义和使用方法.
(七)数据库的维护与管理(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掌握数据库的日常维护与管理方法.
(八)数据库的安全性(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掌握数据库安全性的管理方法.
四、基本要求(一)实践能力要求和创新能力要求了解常用的商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安装、启动和关闭;掌握数据库的创建、管理和使用方法;巩固关于SQL语言的课堂学习效果;掌握各种数据库对象的创建、操作管理和维护方法.
(二)素质要求通过课内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能力,努力探索与课程紧密结合的各项专业技能,强化课堂讲授内容,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
五、实验教学模式与实验报告要求(一)实验教学模式上机实验(二)实验报告要求对实验内容、实验目的充分理解,要有完整的设计思路、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并写实验总结(心得体会等).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设计思路+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实验报告七、学生实验建议(一)先修课程计算机引论、数据结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二)学习建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加练习,通过实践加深多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
PatrickO'Neil,ElizabethO'Neil,DatabasePrinciples,Programming,andPerformance(SecondEdition),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
HectorGarcia-Molina,JeffreyD.
Ullman,JenniferWidom.
DatabaseSystemImplementation,机械工业出版社3.
AbrahamSilberschatz,HenryF.
Korth,S.
Sudarshan.
DatabaseSystemConcepts(ThirdEdition),机械工业出版社4.
《实用数据库技术》,王峰等编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年.
5.
《SQLServer2005系统管理实录》,赵松清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年.
6.
《数据库系统原理及应用教程》3版,苗雪兰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
7.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第二版,黄崇本编著,科学出版社,2008年.
(四)学生实验安全和实验规程、规范的建议严格按照机房的上机管理规定,安全规范上机.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MicrocomputerTheoryandInterfaceTechnology)课程类别D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核心课D专业选修课计划学时(学分)共48学时(3学分),其中理论教学32学时,课内实验教学16学时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简介(不超过500字)本课程为电子信息类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原理结构,工作方式,总线周期,寻址方式和指令系统,存储器和高速缓存技术.
了解微型机和外设之间的各种数据传送方式.
掌握计算机接口的工作原理及常用可编程接口的原理及应用.
并通过实验巩固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从而为从事电子技术工作奠定技术基础.
三、知识点及建议计划学时(一)基本知识点1.
80X86/Pentium微处理器内部结构.
(4学时)微处理器特点、引脚、功能、内部结构;系统总线和外设总线.
2.
指令系统(4学时)指令的构成、时间和指令系统;寻址方式;80X86的指令系统;3.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4学时)汇编语言程序的结构、语句;伪指令;汇编语言的顺序、分支、循环、子程序的设计.
4.
存储器系统(2学时)存储器系统的概念、分类、技术指标;存储器的原理和扩展.
5.
输入输出技术(2学时)输入输出系统的特点、功能;简单接口电路;基本输入输出技术;6.
中断技术(4学时)中断的概念、处理过程;x86中断系统;可编程中断控制器的引线、内部结构、工作过程、工作方式、初始化编程;中断程序设计.
7.
可编程定时器/计数器(2学时)可编程定时/计数器的引线、结构、工作方式、控制字和应用.
8.
可编程并行接口(2学时)可编程并行接口的引线、结构、工作方式、控制字及状态字和应用.
9.
可编程串行接口(4学时)可编程串行接口的引线、结构、工作方式、控制字及状态字和应用.
10.
模拟量的输入/输出技术(4学时)模拟量的输入/输出通道;A/D和D/A的转换器.
(二)重要知识点1.
80X86微处理器内部结构微处理器特点、引脚、功能、内部结构;系统总线和外设总线.
2.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指令的构成和寻址方式;80x86的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的结构、语句;伪指令;汇编语言的顺序、分支、循环、子程序的设计.
3.
中断技术中断的概念、处理过程;x86中断系统;可编程中断控制器的引线、内部结构、工作过程、工作方式、初始化编程;中断程序设计.
4.
常用接口的特点与应用常用的定时器/计数器;可编程的串行接口;可编程的并行接口.
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通过课堂教学、实验以及学生课下自学、做作业使学生达到:1.
了解微计算机的发展概况;2.
掌握8088/8086的特点及内部结构;3.
了解并掌握微机的指令系统和8086/8088的各种寻址方式;4.
掌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5.
掌握存储器系统,以及存储器扩展;6.
理解并掌握微机的各种输入输出接口技术;7.
掌握微机的中断与DMA技术;熟悉8259的特点以及8259A的编程控制并能设计应用;8.
掌握微机的定时与计数技术技术;熟悉并掌握8253的工作方式,并能设计应用;9.
掌握微机的并行接口与串行接口的特点,应熟悉掌握8255A的特点使用方法及设计应用;10.
熟练掌握A/D、D/A的特点、参数、接口电路设计.
(二)能力要求通过本课程的课内学习,使学生对微机系统与接口技术得到深层次理解.
通过课外作业和课内实验的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素质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具有微机系统与接口技术运用的基本职业素养;通过学生相互沟通、交流、分享学习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案例实践和项目操作,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自觉探寻多角度解决问题的素养.
培养学生掌握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突出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一)教学模式本课程采用先进教学理念,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对要求理解或掌握的知识点,以传递-接受式、探究式教学为主;对要求了解的知识点,以自学-辅导式教学为主.
在具体知识点上,采用诸如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法等多种教学模式.
(二)作业要求作业覆盖基本知识点,应认真、独立、按时完成,坚决杜绝抄袭现象.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成绩综合考评要素包括:结课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含考勤、作业质量等)、测试成绩、实验及报告成绩.
七、学生学习建议(一)先修课程计算机导论,电路与电子技术等(二)学习建议1.
建议对计算机的内部组织有一定了解之后,再进行本课程的学习,以便加深理解.
2.
在学习的同时,一定要结合编程与实验,能更加深入理解关于接口的知识.
3.
因为知识前后有交叉,所以学生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前后结合,加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
冯博琴,吴宁编著.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周明德编著.
微型计算机系统原理及应用.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
BarryB.
著,陈谊等译.
Intel系列微处理器结构.
编程和接口技术大全——80X86.
Pentium和PentiumPro.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4.
周荷琴,吴秀清编著.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四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含课内实验)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MicrocomputerTheoryandInterfaceTechnology)实验学时(学分)共16学时(1学分)实验室微机接口实验室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实验简介(不超过500字)本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目的是使学生进行基本的实验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理论知识.
进一步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及特点,熟悉掌握微型计算机的指令系统,掌握微型计算机和外设之间的数据传输的方法,初步掌握微型计算机的接口技术.
本课程中所设置的实验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内容,促进编程能力的提高.
另一方面是接口芯片的实验.
利用接口实验箱所配置的接口芯片,使用汇编语言对芯片进行编程,理解芯片的各种工作方式和使用方法.
三、实验项目(一)实验项目1(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8086汇编语言的编程实践(一)(1)掌握8086汇编语言编程以及调试的过程.
(2)学会使用masm.
exe、debug.
exe、td.
exe等软件.
(二)实验项目2(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8086汇编语言的编程实践(二)(1)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的编程实践.
(2)掌握汇编程序设计的方法.
(三)实验项目3(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简单并行接口技术(1)学习微机系统中扩展简单I/O口的方法.
(2)学习数据输入输出程序的编制方法.
(四)实验项目4(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可编程计数器/定时器8253应用技术(1)学会8253芯片和微机接口原理和方法.
(2)掌握8253定时器/计数器的工作方式和编程原理.
(五)实验项目5(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可编程并行接口8255的应用(1)掌握8255A和微机接口方法.
(2)掌握8255A的工作方式和编程原理.
(六)实验项目6(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七段LED数码管显示技术(1)掌握七段LED数码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掌握共阴极LED数码管连接方法,及其静态和动态显示方法.
(3)进一步掌握并行接口芯片8255的使用方法.
(七)实验项目7(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中断控制的应用(1)掌握8259中断控制器的接口方法.
(2)掌握8259中断控制器的应用编程.
(八)实验项目8(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8251串行通信实验(1)了解串行通讯的一般原理和8251A的工作原理.
(2)初步了解RS—232串行接口标准及TTL电路的连接方法.
(3)掌握8251A编程方法.
(九)实验项目9(√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1、数/模转换器应用技术了解数/模转换的基本原理,掌握DAC0832芯片的使用方法.
2、模/数转换器应用技术了解模/数转换基本原理,掌握ADC0809的使用方法.
四、基本要求(一)实践能力要求和创新能力要求1、要求学生能理解实验内容,自行完成实验,根据实验要求,独立编写所需要的程序.
2、要求根据所学内容,在完成预定实验的内容基础上,能拓展应用.
(二)素质要求具备微机原理与接口的基本知识,熟悉汇编语言的编程.
五、实验教学模式与实验报告要求(一)实验教学模式实验由负责实验的老师对实验的内容和要求进行讲解,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自行搭建实验线路、编写程序,并运行处实验结果.
完成实验要由老师验收后,写出实验报告,一次实验完成.
(二)实验报告要求根据实验要求,写出实验报告.
报告应该包含里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实验分析等几部分内容.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根据实验的完成情况和实验报告综合给成绩.
建议比例:实验完成情况占,实验报告占.
七、学生实验建议(一)先修课程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电子技术,数字逻辑电路等(二)学习建议事先做好实验的预习,准备好相关知识,并写好实验的程序代码.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题解及实验指导》,陈文革、吴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9《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冯博琴吴宁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微型计算机系统原理及应用》,周明德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
《Intel系列微处理器结构.
编程和接口技术大全——80X86.
Pentium和PentiumPro》,BarryB.
Brey著陈谊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年.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四版)》,周荷琴、吴秀清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年.
(四)学生实验安全和实验规程、规范的建议1、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服从实验老师的安排.
2、要求学生在操作实验箱的时候,尽量不要带电插拔引线,以免破坏实验设备.
3、实验结束之后,按照老师的要求,归还实验设备和相关资料.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面向对象程序设计Object-OrientedProgramming课程类别D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核心课D专业选修课计划学时(学分)共48学时(3学分),其中理论教学32学时,课内实验教学16学时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简介(不超过500字)本课程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选修课程.
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是吸收了软件工程领域有益的概念和有效的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软件开发方法.
它集抽象性、封装性、继承性和多态性于一体,可以帮助人们开发出模块化、数据抽象程度高的,体现信息隐蔽、可复用、易修改、易扩充等特性的程序.
本课程主要介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方法和C++语言的基本概念,以C++语言中的面向对象机制为主,侧重学习面向对象的概念和构造方法.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大量的程序实例和相关练习,逐步掌握C++的面向过程和面向对象的功能,从而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知识点及建议计划学时(一)基本知识点1.
数据类型与表达式(2学时)基本类型与关键字,变量与常量定义与使用,正确使用运算符及优先级.
2.
预处理与语句(2学时)if语句,分支语句,for,while及do…while语句,语句的嵌套使用,循环语句的使用条件及转换方法.
3.
函数与作用域(3学时)函数的定义及使用方法,形参及实参的定义,参数传递的方式;函数重载,函数封装的机制.
4.
流与文件(2学时)cout及cin的基本使用,文件流的定义及使用,文本文件的读写,二进制文件的读写.
5.
异常处理(2学时)异常处理的机制与正确使用,自定义异常的方法.
6.
类和对象(10学时)类和对象的基本概念,类定义的方式,正确使用权限控制;成员变量的定义,成员函数的定义及使用,构造函数与析构函数,准确使用构造和析构函数管理内存分配;构造函数的三种形式,类封装的原理及案例讲解;静态成员,友元函数,友元类.
7.
继承(4学时)单继承的概念及方法,单继承构造函数与析构函数;多继承的概念与方法,多继承构造函数及析构函数,多继承的二义性与解决方法,虚基类8.
多态与虚函数(4学时)多态性的概念,成员函数重载,运算符重载,虚函数.
9.
模板(3学时)模板函数和模板类的定义及正确使用,如何构造模板类,STL的常见模板类的使用.
(二)重要知识点类的定义及使用方式,构造函数与析构函数;子对象,堆对象,单继承及构造函数,多继承及构造函数,函数重载及运算符重载,虚函数,静态联编,动态联编;模板类的设计;STL的使用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1.
概述在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今天,软件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已经越来越重要,面向对象技术是程序设计方法的范畴,是现代软件开发方法中的主流技术,尤其适合大规模程序设设计模式.
本章从计算机语言发展历史,介绍了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概念以及各类语言诞生的条件和产生的技术,然后面向过程程序设计语言所编写的程序框架讲起,最后引入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并指出面向对象技术是传统的面向过程设计方法的自然演进,是面向过程程序设计方法的精华的提升,最后介绍了相关的开发工具.
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1)了解软件开发的趋势和主流技术(2)了解各类程序设计语言及其适用的场合(3)理解面向过程的基本概念(4)理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5)了解开发工具几程序基本结构重点:(1)面向对象和面向过程的区别(2)面向对象的基本思想难点: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2.
数据类型与表达式程序的基本元素是变量,变量的类型称为数据类型,多个变量和运算符的组合构成了表达式,这些都是程序设计中常见的基本元素,也是任何复杂的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1)了解常见的基本数据类型(2)掌握常量和变量及其区别(3)枚举类型、引用和指针(4)数组类型(5)运算符和表达式重点:(1)引用和数组(2)指针及动态内存管理难点:指针及动态内存管理3.
预处理与语句C++的程序结构包括顺序、分支和循环3种,实现分支和循环结构需要用到流程控制语句.
语句不仅可用于控制程序执行的顺序,还可以用于计算表达式的值,有时语句也可以不作任何操作.
分支语句用于实现C++的分支结构,循环语句则用于实现C++的循环结构,熟练地掌握C++的语句是掌握C++的关键.
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1)了解预处理语句(2)掌握宏定义掌握(3)掌握if.
.
else条件语句,理解条件语句的嵌套(4)掌握循环语句for,while和do.
.
while重点:(1)宏定义(2)三类语句难点:宏定义和循环4.
函数与作用域函数是程序设计中常见的元素,是为完成一个特定功能的多个语句的组合,是程序设计中的模块化的代表.
本章从函数的定义和说明讲起,主要讲述的函数的定义格式及其调用方法、函数的参数及传递过程、内联函数、函数重载、作用域、c++系统函数.
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1)函数的定义:有参数和无参数函数,有返回值和无返回值(2)函数的调用(3)函数的参数及参数传递(4)内联函数(5)函数重载(6)作用域(7)c++系统函数重点:(1)函数的参数及参数传递(2)作用域难点:函数的参数及参数传递5.
类和对象类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术中自定义类型,是函数和数据的封装,对象是类的一个实例,类和对象是抽象和具体的关系,二者是面向对象技术的核心.
本章主要讲述内容包括:类的定义、对象的定义、对象的初始化、成员函数的特性、静态成员、友元、类的作用域、局部类和嵌套类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1)了解类的基本概念,了解抽象的方法和概念(2)掌握类的定义,掌握成员的控制方法(3)掌握对象的定义及其成员访问方法(4)了解对象的初始化,掌握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5)了解成员函数的特性、静态成员(6)了解友员:友员函数和友员类(7)了解类的作用域,了解局部类和嵌套类重点:(1)类的定义及成员控制方法(2)类的初始化:构造函数难点:构造函数6.
继承通过继承机制,可以利用已有的数据类型来定义新的数据类型.
所定义的新的数据类型不仅拥有新定义的成员,而且还同时拥有旧的成员.
我们称已存在的用来派生新类的类为基类,又称为父类.
由已存在的类派生出的新类称为派生类,又称为子类.
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1)了解继承和派生的基本概念(2)掌握单继承(3)掌握多继承(4)了解继承的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5)了解虚基类重点:(1)单继承(2)多继承难点:多继承7.
多态与虚函数多态性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继数据抽象和继承之后的第三个基本特征.
它提供了与具体实现相隔离的另一类接口,即把"what"从"how"分离开来.
多态性提高了代码的组织性和可读性,同时也可使得程序具有可生长性.
在面向对象的概念中,多态性是指不同对象接收到相同消息时,根据对象类的不同产生不同的动作.
由静态联编支持的多态性称为编译时的多态性或静态多态性,也就是说,确定同名操作的具体操作对象的过程是在编译过程中完成的.
C++用函数重载和运算符重载来实现编译时的多态性.
由动态联编支持的多态性称为运行时的多态性活动太多态性,也就是说,确定同名操作的具体操作对象的过程是在运行过程中完成的.
C++用继承和虚函数来实现运行时的多态性.
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1)掌握函数重载和运算符重载(2)了解静态联编和动态联编的基本概念和实现方法(3)掌握虚函数(4)了解纯虚函数及抽象类重点:(1)函数和运算符重载(2)虚函数难点:虚函数8.
流与文件C++语言中输入输出是由流处理的,流代表着数据从一个位置流向另一个位置.
在C++语言中,数据可以从键盘流入程序中,也可以从程序流向屏幕或磁盘文件中,数据的流动抽象为流,流在使用前要建立,使用后要被删除,还可以从流中提取数据及向流中添加数据.
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1)掌握输入输出(2)掌握流文件处理方法重点:流文件难点:流文件9.
模板C++语言中模板分为两类:模板函数和类模板.
引进模板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代码重用:即按照不同的方式使用相同的代码.
为了实现代码重用,就需要重用的代码是通用的,因此需要不受类型和操作的影响.
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1)掌握模板函数(2)掌握模板类重点:模板类难点:模板类10.
异常处理异常处理(又称为错误处理)功能提供了处理程序运行时出现的任何意外或异常情况的方法.
异常处理使用try、catch和finally关键字来尝试可能未成功的操作,处理失败,以及在事后清理资源.
异常处理通常是防止未知错误产生所采取的处理措施.
异常处理的好处是你不用再绞尽脑汁去考虑各种错误,这为处理某一类错误提供了一个很有效的方法,使编程效率大大提高.
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1)了解异常及异常处理(2)理解C++语言中的异常机制重点:异常处理方法难点:异常处理方法(二)能力要求通过课堂教学、实验以及学生课下自学、做作业使学生达到:(1)理解面向过程程序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方法、基本原理和实践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深刻认识面向对象技术在大规模软件开发中的重要意义;(2)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主要方法、类和对象的本质、特征,特别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抽象和具体的内涵;(3)掌握封装、继承、多态等技术;(4)掌握指针、引用、函数重载的常见程序设计技术(5)理解和掌握虚函数在大规模程序设计中的应用方法和原理;(6)使学生能够根据具体条件和应用技术会解决实际问题.
(三)素质要求通过项目与案例实践,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和程序设计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问题探索解决的能力;通过与同伴协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一)教学模式课程知识点讨论式教学,并用投影演示与验证.
重要知识点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参与分析与讨论.
(二)作业要求作业涵盖:函数及参数传递,类设计,类继承,多态与虚函数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平时成绩(考勤,作业及回答问题)实验报告及实验过程:记录学生的实验过程.
课堂测验结课测验七、学生学习建议(一)先修课程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二)学习建议1.
多动手实践,提高程序编写及调试能力;2.
别的专业课常见算法,尝试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进行实验;3.
学习流行的应用软件,分析其实现方法,尝试模仿实现其部分功能,提高学习兴趣.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
BruceEckel.
C++编程思想,机械出版社,2010年2.
普拉塔.
C++PrimerPlus中文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年3.
吕凤翥.
C++语言基础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实验(含课内实验)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面向对象程序设计Object-OrientedProgramming计划实验学时(学分)共16学时(1学分)实验室专业实验室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实验简介(不超过500字)面向对象技术是重要软件设计方法,通过该课程实验,使学生理解面向对象的概念和方法,学会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本课程实验涵盖基本数据类型,表达式,控制结构,函数,指针,类和对象,继承,多态与虚函数,模板等内容.
三、实验项目(一)实验项目1(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结构体链表(二)实验项目2(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集合类设计(三)实验项目3(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图形应用程序(四)实验项目4(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链表类及模板四、基本要求(一)实践能力要求和创新能力要求通过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上机实验加深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尤其是一些语法规则、常用语句、程序结构等.
熟悉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程序开发环境,并能逐步实现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独立编程能力.
学会上机调试程序,善于发现程序中的错误,并且能很快地排除这些错误,使程序能正确运行(二)素质要求培养学生沟通、交流等与人协作意识;通过案例,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多途径解决问题的素养;通过实践过程,培养采用工程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实验教学模式与实验报告要求(一)实验教学模式案例选讲(二)实验报告要求写出实验的设计方法,设计思路,实现过程,及问题分析与总结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平时成绩,实验过程,实验报告七、学生实验建议(一)先修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二)学习建议1.
多动手实践,提高程序编写及调试能力;2.
别的专业课常见算法,尝试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进行实验;3.
学习流行的应用软件,分析其实现方法,尝试模仿实现其部分功能,提高学习兴趣.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
BruceEckel.
C++编程思想,机械出版社,2010年2.
普拉塔.
C++PrimerPlus中文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年3.
吕凤翥.
C++语言基础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四)学生实验安全和实验规程、规范的建议《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电子测量技术(ElectronicMeasurementTechnology)课程类别D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核心课D专业选修课计划学时(学分)共48学时(3学分),其中理论教学40学时,课内实验教学8学时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电子类等专业的技术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电子测量中最基本的测量原理和测量方法具备一定的测量误差分析和测量数据处理能力,对现代新技术在电子测量中的应用有一定的了解,对频率,电压等常用电学量的计算方法具备一定的知识,作为培养工程师必不可少的一环,为学生今后的工作中遇到的大量近代测量问题准备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际知识.
要求学生会基本测量原理,基本测量方法,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学完本课程,学生可在下列能力上得到培养:1.
电量的测量即测量电流,电压,电功率等;2.
学会使用示波器,电子计数器,函数信号发生器、万用表等常用仪器三、知识点及建议计划学时(一)基本知识点1.
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概念(6学时)2.
测量的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8学时)3.
电压,时间和频率的测量技术(12学时)4.
信号的波形测量(8学时)5.
信号的产生原理6.
常用仪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等(6学时).
(二)重要知识点本课程的重要部分为电量测量原理、误差分析和常用仪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要求学生会基本测量原理,基本测量方法,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理解各种电子仪器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各种电子测量设备的误差分析.
(二)能力要求1.
电量的测量即测量电流,电压、电阻等;2.
学会使用示波器,电子计数器,函数信号发生器、万用表等常用仪器(三)素质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电子测量技术和仪器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开拓学生思路,培养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严肃认真,求实求真的科学作风,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从事研发工作打下基础.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一)教学模式主要采用上课板书与多媒体结合的理论授课方式.
(二)作业要求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并作为考核的一部分.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实验考核+平时与作业+实验七、学生学习建议(一)先修课程电路原理、电子技术(二)学习建议提前预习,认真做实验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常用电工测量技术》,杨咸华机械工业出版社《电子测量技术》实验(含课内实验)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电子测量技术(ElectronicMeasurementTechnology)实验计划学时(学分)共8学时(0.
5学分)实验室实验中心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实验简介(不超过500字)本课程是电子类等专业的技术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
本课程的实验的目的使学生学会使用电子测量中最常用的仪器,具备一定的测量误差分析和测量数据处理能力.
对现代新技术在电子测量中的应用有一定的了解.
三、实验项目(一)实验项目1(√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交流电压的测量(二)实验项目2(√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示波器的应用(三)实验项目3(√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电子计数器的应用(四)实验项目4(√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函数信号发生器的应用四、基本要求(一)实践能力要求和创新能力要求实践能力要求:熟练掌握常用测量设备的使用方法创新能力要求:如果仪器出现异常,能根据现象找出原因.
素质要求熟练正确使用测量仪器,能解决出现的一些小故障.
五、实验教学模式与实验报告要求(一)实验教学模式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现场指导.
(二)实验报告要求独立完成.
要求有实验目的、原理代码、综合结果、仿真结果、下载后运行的截图或照片,以及实验体会.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1.
本课程采用综合实验评定学生成绩;以实验课堂动手能力为主,实验报告为辅.
2.
实验成绩: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分制记分.
七、学生实验建议(一)先修课程《电路》《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等(二)学习建议课后多加使用和练习.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各种仪器的使用说明书(四)学生实验安全和实验规程、规范的建议1、由指导教师介绍实验的基本要求、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2、学生做完实验,结果交指导教师检查,所记录的实验数据合乎要求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3、合理整理实验数据,估计测量结果的合理性,撰写出合格的实验报告.
《Rfid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Rfid技术及应用RfidTechnologyandApplication课程类别D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核心课D专业选修课计划学时(学分)共32学时(2学分),其中理论教学24学时,课内实验教学8学时适用学科专业网络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简介(不超过500字)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即射频识别)技术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而于本世纪初趋向成熟的一项无线自动识别技术.
RFID射频技术课程为网络工程专业方向选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习RFID的原理、技术标准、通讯协议与系统组成组件,了解其应用范畴,并探讨其安全与隐私等相关的议题.
本课程同时搭配实验,让你实际操作RFID读写器,并利用工具程序读写RFID标签内容以及撰写简单的RFID应用程序,以强化理论与实务的结合.
三、知识点及建议计划学时(一)基本知识点基本知识点包括:RFID工作原理、RFID技术标准与通讯协议、RFID系统组成组件、电子标签的构造及工作原理等硬、软件技术、频率标准与技术规范、读写器与电子标签、无线射频识别应用系统、无线射频识别安全隐私保护等.
(二)重要知识点本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包括:RFID工作原理、频率标准与技术规范、读写器与电子标签、无线射频识别应用系统、无线射频识别安全隐私保护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RFID的原理,掌握RFID技术标准与通讯协议、RFID系统组成组件、电子标签的构造及工作原理等硬、软件技术,学会使用RFID读写器,并能利用工具程序读写RFID标签内容以及编写简单的RFID应用程序.
(三)建议计划学时序号知识点基本要求学时1RFID概论介绍自动识别技术简介;RFID的基本概念;RFID的发展历史.
22RFID技术的工作原理介绍RFID系统组成架构:主要包括RFID读取器、天线、电子标签与计算机系统等;介绍RFID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介绍无线射频识别工作的物理学原理;介绍无线射频识别的数据传输协议与安全性介绍RFID系统的数据完整性;介绍RFID系统的多目标同时识别与系统防冲突.
63RFID工作频率范围及标准介绍无线射频识别标准简介;重点介绍无线射频识别的频率标准;重点介绍无线射频识别标准体系结构;介绍ISO14443与ISO15693.
24RFID信号编码与调变介绍读取器与电子标签的系统;介绍RFID系统的传送与接收;重点介绍编码与译码、调变与解调技术.
45RFID数据的错误侦测及防止碰撞重点介绍RFID数据的错误侦测技术;介绍RFID数据的防止碰撞技术;介绍RFID电子标签防止碰撞的方法;介绍读取器的碰撞.
46RFID基本操作方法及工作原理介绍壹位电子标签;介绍n位电子标签;重点介绍全双工与半双工系统,序列程序传输系统,电感耦合系统等;介绍表面声波电子标签.
47RFID电子标签的构造及工作原理介绍RFID电子卷标的种类;介绍应用物理效应操作原理的电子标签;重点介绍应用微芯片电路操作原理、电子标签使用内存的种类和电子标签序号的组成架构.
48RFID读取器的基本构造及工作原理重点介绍RFID读取器的的基本构造;介绍RFID读取器的的传输原理;介绍HF高频与微波读取器.
29RFID技术标准规范介绍使用于动物辨识的标准、高阶电子标签的标准;重点介绍接触型与非接触型智能卡使用的标准;介绍物品管理的标准;介绍RFID使用频段的规范.
210RFID数据安全与隐私RFID读取器与电子标签相互鉴别的工作原理;介绍RFID数据传输采用的加密方法.
2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1.
掌握RFID的基本概念及其关键技术、分类及其发展趋势.
2.
掌握RFID系统组成架构,掌握RFID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无线射频识别工作的物理学原理.
了解无线射频识别的数据传输协议与安全性,数据完整性等.
3.
掌握无线射频识别标准;重点掌握无线射频识别的频率标准、无线射频识别标准体系结构;了解ISO14443与ISO15693内容.
4.
重点掌握RFID系统的传送与接收技术、编码与译码技术;了解调变与解调技术.
5.
重点掌握RFID数据的错误侦测技术;了解RFID数据的防止碰撞技术、电子标签防止碰撞的方法.
6.
掌握壹位电子标签、n位电子标签;重点掌握全双工与半双工系统,序列程序传输系统;了解电感耦合系统等.
7.
掌握RFID电子标签的种类、应用物理效应操作原理的电子标签;重点掌握应用微芯片电路操作原理的电子标签、电子标签使用内存的种类和电子标签序号的组成架构.
8.
重点掌握RFID读取器的的基本构造;掌握RFID读取器的的传输原理;了解HF高频与微波读取器.
9.
掌握高阶电子标签的标准;重点掌握接触型与非接触型智能卡使用的标准;了解物品管理的标准,RFID使用频段的规范.
10.
掌握RFID读取器与电子标签相互鉴别的工作原理;了解RFID数据传输采用的加密方法.
(二)能力要求能自学,自觉的完成布置的学习任务.
(三)素质要求综合电子、电路和物联网其它知识来学习RFID技术.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一)教学模式启发式自学为主,重点和难点进行精讲.
作业要求独立完成,不能雷同于他人.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成绩综合考评要素包括:结课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含考勤、作业质量等)、学习过程或实验过程等.
七、学生学习建议(一)先修课程电子技术,通信原理,程序设计.
(二)学习建议结合物联网其它课程,进行综合学习.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理论与应用》,游战清、李苏剑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
2.
《RFID:AGuideto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V.
DanielHunt,AlbertPuglia,MikePuglia编著,JohnWiley&Sons,2007年.
3.
《射频识别(RFID)技术原理与应用实例》,周晓光王晓华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
《Rfid技术及应用》实验(含课内实验)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Rfid技术及应用RfidTechnologyandApplication计划实验学时(学分)共8学时(0.
5学分)实验室电信实验室适用学科专业电信、网工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实验简介(不超过500字)Rfid技术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用性,内容十分丰富.
为了提高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深刻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保证有良好的实验环境.
在教师指导下配合课堂学习内容,安排有针对性的上机实验.
在网络环境下,以Rfid实验箱为基本实验环境进行实验.
三、实验项目(一)实验项目1(√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名称:RFID基本特性实验实验内容:学习如何操作Reader存取Tag,以了解两者间之物理特性.
实验项目2(√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名称:RFID基本指令(ICODESLI)实验实验内容:学习如何利用工具程序发送指令给Reader,以存取ICODESLITag的数据.
(三)实验项目3(√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名称:RFID基本指令(Mifare)实验实验内容:学习如何利用工具程序发送指令给Reader,以存取MifareTag的数据.
实验项目4(√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名称:RFID程序设计内容:程序开发环境之建置与操作,学习如何建置与操作RFID之程序开发环境;RFID程序设计,学习如何撰写程序以开启串行端口、连接Reader,并存取Tag数据.
四、基本要求(一)实践能力要求和创新能力要求独立完成实验内容.
(二)素质要求结合书本知识,查阅网络资料,高质量完成实验内容.
五、实验教学模式与实验报告要求(一)实验教学模式提供实验环境和资料,启发式自学完成.
(二)实验报告要求按照格式,独立完成实验报告,不得雷同.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考核以平时出勤、实验过程和实验报告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学生实验成绩.
七、学生实验建议(一)先修课程电子技术,通信原理,程序设计.
(二)学习建议对物联网有浓厚的兴趣,能独立查阅资料.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RFID:AGuideto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V.
DanielHunt,AlbertPuglia,MikePuglia编著,JohnWiley&Sons,2007年.
《射频识别(RFID)技术原理与应用实例》,周晓光王晓华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
(四)学生实验安全和实验规程、规范的建议1.
在实验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命令听指挥.
2.
在实验中要注意安全,不得损坏实验设备和财务,严防发生一切事故.
《ZigBee通信协议》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ZigBee通信协议(CommunicationprotocolspecificationofZigBee)课程类别D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核心课D专业选修课计划学时(学分)共32学时(2学分),其中理论教学24学时,课内实验教学8学时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简介(不超过500字)本课程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选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在物联网工程相关岗位所需的Zigbee应用技术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掌握Zigbee技术的体系结构、应用原理,能够根据Zigbee及应用技术组建无线传感网,熟悉常用Zigbee及应用技术软件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技巧,并能熟练地完成Zigbee及应用技术编程,掌握并具备物联网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了解Zigbee技术领域出现的新技术、新思想.
并通过模拟实训等实践教学使学生得到锻炼,为学生以后从事物联网及ZigBee应用技术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知识和技能基础.
三、知识点及建议计划学时(一)基本知识点1.
ZigBee概述(2学时)ZigBee的概念;ZigBee技术的发展过程;ZigBee技术使用的协议标准;ZigBee与其他无线传感网的区别与联系;ZigBee网络基本的组网.
2.
ZigBee网络结构(8学时)ZigBee网络结构的定义;ZigBee网络结构各协议层的作用;ZigBee网络结构各协议层的工作原理;ZigBee网络结构协议层组成结构;ZigBee网络结构物理层的搭建;ZigBee网络结构网络层参数的设置;ZigBee网络结构MAC层地址分配;ZigBee网络结构应用层的各种功能;ZigBee网络结构与OSI的区别和联系.
3.
ZigBee无线单片机(4学时)ZigBee单片机软件集成开发环境;以C语言为基础的程序编写;外部中断原理;点对点通信;CSMA—CA算法.
4.
ZigBee开发环境(4学时)IAR8051的安装;Ti的Zigbee协议栈的安装;PacketSniffer的安装;SmartRFFlashProgrammer的安装;使用IAR8051进行简单程序的运行.
5.
ZigBee网络应用(2学时)ZigBee网络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解ZigBee网络在医疗领域的应用;ZigBee网络在电力设备方面的应用;ZigBee网络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ZigBee网络在温室大棚的搭建;模拟ZigBee网络智能家居的使用过程.
6.
ZigBee网络与以太网路由和互联(4学时)ZigBee网络的网关协议;以太网网关的协议;网关协议转换的原理;转换网关的配置.
(二)重要知识点1.
ZigBee概述ZigBee的概念;ZigBee技术的发展过程;ZigBee技术使用的协议标准;2.
ZigBee网络结构ZigBee网络结构的定义;ZigBee网络结构各协议层的作用;ZigBee网络结构各协议层的工作原理.
3.
ZigBee无线单片机ZigBee单片机软件集成开发环境;外部中断原理.
4.
ZigBee开发环境IAR8051的安装;Ti的Zigbee协议栈的安装;PacketSniffer的安装;SmartRFFlashProgrammer的安装.
5.
ZigBee网络应用ZigBee网络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
6.
ZigBee网络与以太网路由和互联ZigBee网络的网关协议;以太网网关的协议.
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1.
ZigBee概述了解ZigBee协议的基础知识、发展概况、协议标准.
2.
ZigBee网络结构掌握ZigBee网络结构的定义,网络结构各协议层的作用、工作原理、组成结构;掌握ZigBee网络结构与OSI的区别和联系;掌握ZigBee网络结构物理层的搭建;掌握网络层参数的设置,MAC层地址分配,应用层的各种功能.
3.
ZigBee无线单片机掌握常见ZigBee单片机的开发环境及程序设计与调试方法;理解ZigBee单片机应用中的外部中断原理;理解ZigBee单片机使用中的常见算法.
4.
ZigBee开发环境了解典型的ZigBee技术实现平台和开发环境,掌握会使用ZigBeeDK开发套件和开发环境,能够利用开发环境进行网络应用开发.
5.
ZigBee网络应用在使用ZigBee协议栈的具体应用中,掌握网络配置、使用和基本维护.
6.
ZigBee网络与以太网路由和互联了解ZigBee网络的网关协议和以太网网关的协议网关协议转换的原理和网关的配置.
(二)能力要求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学生应了解ZigBee协议的基本概念,掌握ZigBee网络结构和各层工作原理、搭建、配置.
具备运用ZigBee单片机的开发环境进行程序设计与调试的能力.
(三)素质要求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ZigBee协议及ZigBee单片机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工程应用的相关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电子信息工程及物联网工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一)教学模式以"基本理论+实际应用案例"的教学培养模式,教师主动引导,将理论教学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帮助学生在课堂中掌握知识,同时在实践中应用ZigBee单片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循序渐进,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作业要求学习案例,结合日常生活的需求,独立设计ZigBee网络应用实例,来提高软件编程和硬件设计能力.
作业须以正确的格式提交作业,自己认真独立的完成;实验需要提前准备、认真操作、并能够回答相关问题.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1、平时成绩包括:作业、课堂提问、出勤;2、实验成绩包括:实验操作、实验提问、实验报告、实验纪律;3、期末考试:随堂考试(开卷);4、课程报告.
七、学生学习建议(一)先修课程电路理论、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计算机基本理论、C语言程序设计.
(二)学习建议本课程的前期基础课程是电路理论、数字电子技术及单片机、计算机基本知识,这方面知识掌握得不够好的请自己补上.
特别是单片机及计算机基本理论、C语言程序设计,在本课程中应用较多.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的学科;在掌握ZigBee协议的基础上,重在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编程能力及动手能力.
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实验环环都重要;掌握书上和课堂的案例,同时做好实验和报告,独立完成基于ZigBee单片机设计的实际应用例子.
用科学的方法学习,特别强调实践环节,一定要实践编制程序.
在后续学习的过程中建议:1、注重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的应用.
2、注重分析、设计单片机系统;加强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及本专业的发展动向和知识前沿的了解.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
瞿雷编著,《Zigbee及应用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年2.
QST青软实训,《ZigBee技术开发:Z-Stack协议栈原理及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3.
相关学习软件:IAR8051集成编程环境软件4.
课堂讲义:课件、板书内容5.
网络资源:http://bbs.
feibit.
com/thread-182-1-1.
html《ZigBee通信协议》实验(含课内实验)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ZigBee通信协议(CommunicationprotocolspecificationofZigBee)计划实验学时(学分)共8学时(0.
5学分)实验室ZigBee实验室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实验简介(不超过500字)《ZigBee通信协议》课程实验是利用ZigBee实验平台来完成协议学习与应用设计.
本门课程实验的目的和任务是通过实验巩固、扩展学生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和初步工程设计能力.
三、实验项目(一)实验项目1ZigBee网络设备类型设置(2学时)(√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掌握相关设备的设置和使用方法.
(二)实验项目2ZigBee协议栈网络设置(2学时)(√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掌握协议栈网络设置和使用方法.
(三)实验项目3ZigBee星形网(2学时)(√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掌握星形网的设置和使用方法.
(四)实验项目4ZigBee树形网(2学时)(√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掌握树形网的设置和使用方法.
四、基本要求(一)实践能力要求和创新能力要求要求学生学会使用ZigBee实验平台;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C语言的程序设计,学习和掌握ZigBee协议栈在IAR软件开发环境中的应用;并通过ZigBee星形网实验、环形网实验等设计性实验,使学生掌握ZigBee协议及应用系统的设计.
通过对本实验课程的实践,要求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实际需要,进一步利用本实验平台来设计和实现ZigBee网络的基本功能,独立完成其软件编程和硬件设计,实现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应用要求,并有一定的创新思想.
(二)素质要求通过对本实验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ZigBee协议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电子信息工程及物联网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五、实验教学模式与实验报告要求(一)实验教学模式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实验教学培养模式,教师积极引导,将理论教学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帮助学生在实验中掌握基本实践知识和能力,同时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实验报告要求实验报告要求独立完成,包括实验内容、日期、实验地点、班级和姓名等,内容包括:1.
实验目的;2.
实验环境;3.
实验原理与实验步骤;4.
硬件连接图;5.
软件流程图及其源程序;6.
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本实验课程采用综合评定学生实验成绩;以掌握实验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主,同时辅以实验报告.
实验成绩评定指标要素包括:考勤、实验表现、实验报告.
七、学生实验建议(一)先修课程电路理论、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及计算机基本理论、C语言程序设计.
(二)学习建议按照实验手册及时预习,独立实现软件编程和硬件设计,理解和掌握汇编语言的基本指令和基本设计技能,同时做好实验和报告.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
瞿雷编著,《Zigbee及应用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年2.
QST青软实训,《ZigBee技术开发:Z-Stack协议栈原理及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四)学生实验安全和实验规程、规范的建议1、由指导教师介绍实验的基本要求、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2、学生做完实验,要按照要求关闭实验设备、关闭电源、负责人关闭好门窗后方可离开.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自动控制原理(TheoryofAutomaticControl)课程类别D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核心课D专业选修课计划学时(学分)共48学时(3学分),其中理论教学40学时,课内实验教学8学时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简介(不超过500字)本课程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是研究自动控制共同规律的技术科学.
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经典控制理论的原理和方法有一个全面、扎实的理论基础,使学生掌握有关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自觉运用反馈原理解决工程实际中的相关问题.
学会用系统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步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
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知识点及建议计划学时(一)基本知识点1.
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4学时)(1)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2)反馈控制的原理、构成和基本类型(3)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2.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6学时)(1)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与求解(2)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的定义、求取与性质(3)控制系统的动态结构图及其等效变换(4)Mason公式(5)典型环节的数学模型(6)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式、概念、运算定理3.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8学时)(1)典型控制过程及性能指标(2)一阶系统与二阶系统(3)系统稳定性分析和劳斯稳定判据(4)稳态性能的时域分析4.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8学时)(1)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法则(2)180度根轨迹的定义和判断(3)广义根轨迹5.
控制系统的频率分析法(8学时)(1)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及物理意义(2)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函数(3)频率域中的稳定判据(4)伯德图的绘制方法6.
控制系统的校正(6学时)(1)系统校正概述(2)常用的校正装置(3)各种串联校正的方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及校正方式的选择(4)反馈校正方法(5)前馈控制概念(二)重要知识点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1)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2)控制系统的判断方法(3)自动控制系统中的有关概念名词及术语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1)拉氏变换的运算定理(积分定理、微分定理、终值定理)(2)结构图的等效变换及Mason公式的正确运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1)一阶系统的时域分析(2)劳斯稳定判据(3)稳态性能的时域分析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1)根轨迹绘制的基本法则(2)180度根轨迹和0度根轨迹的区别控制系统的频率分析法(1)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2)系统开环频率特性的绘制(Bode图)(3)最小相位环节(或系统)频率特性的特点(4)Nyquist稳定判据的正确使用6.
控制系统的校正(1)常用的校正装置分类(2)各种校正方法的优点与缺点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1.
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一般概念,重点是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的概念,理解对控制性能的基本要求,了解各种典型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及控制理论的发展过程.
2.
掌握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的基本概念,了解微分方程一般建立方法,理解传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掌握动态结构图的建立和化简规则.
3.
了解和掌握时域分析法,能够用该方法分析控制系统的各种控制性能(包括稳定性,快速性和稳态精度).
4.
掌握各种类型系统的根轨迹的绘制方法,并能通过根轨迹图来分析控制系统的控制性能.
了解各种特殊根轨迹的绘制方法.
5.
掌握各种系统和环节的幅相频率特性和对数频率特性的画法,并能通过频率特性分析控制系统的控制性能.
6.
对控制系统的控制性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控制性能的改进就涉及到系统的校正.
要求在建立控制系统校正的一般概念的基础上,对串联校正,反馈校正,前置校正有较为全面的理解.
掌握频率法校正和根轨迹法校正的一般方法.
(二)能力要求通过模拟实验和计算机仿真实验,使学生巩固并加深理解课堂所学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安排如下:1.
熟悉模拟电路,学会独立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记录、测取数据,并整理、绘制、分析实验结果.
2.
要求学生计算实验电路中的校正装置.
3.
掌握数字仿真的基本方法及仿真软件的应用.
(三)素质要求养成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科学的思维习惯和规范的操作意识;具有从事相关工程和技术工作的基本素质,同时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有关自动控制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一)教学模式本课程采用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二)作业要求为达到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
课外习题(包括自测题)不应少于40题.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成绩综合考评要素包括:结课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含考勤、作业质量、随堂测试等)和实验成绩(程序、实物、实验报告等)三部分.
七、学生学习建议(一)先修课程信号系统、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数字电子等(二)学习建议课前要预习,上课要认真听讲,做好课堂笔记,有问题要及时提问,课后要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
《自动控制理论(第5版)》,胡寿松编著,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2007年.
2.
《自动控制理论(第3版)》,邹伯敏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
3.
《自动控制理论(第3版)》,杨自厚编著,冶金工业出版社,2001年.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含课内实验)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自动控制原理(TheoryofAutomaticControl)计划实验学时(学分)共8学时(0.
5学分)实验室电子实验室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实验简介(不超过500字)自动控制原理实验以理论验证为目标,精心组织了实验项目,通过设备及软件验证理论.
通过实验了解参数(阻尼比)、(阻尼自然频率)的变化对二阶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掌握二阶系统动态性能的测试方法,了解典型环节和系统的频率特性曲线的测试方法,最终达到加深理解,巩固知识,掌握技术的目的.
三、实验项目(一)实验项目1(√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线性定常系统的瞬态响应(4学时)(1)观测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并测出其超调量和调整时间.
(2)调节二阶系统的开环增益K,使系统的阻尼比ζ=给定值,测出此时系统的超调量和调整时间.
(3)调节系统的开环增益K,可使系统的阻尼比分别为:01三种.
(4)在实验中观测这三种情况下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
(二)实验项目2(√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系统频率特性的测量(4学时)(1)惯性环节的频率特性测试.
(2)二阶系统频率特性测试.
(3)由实验测得的频率特性曲线,求取相应的传递函数.
四、基本要求(一)实践能力要求和创新能力要求1.
实验项目1:线性定常系统的瞬态响应要求:掌握线性定常系统动态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
研究线性定常系统的参数对其动态性能和稳定性的影响.
2.
实验项目2:系统频率特性的测量要求:了解典型环节和系统的频率特性曲线的测试方法.
根据实验求得的频率特性曲线求取传递函数.
(二)素质要求养成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科学的思维习惯和规范的操作意识;具有从事相关工程和技术工作的基本素质,同时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有关自动控制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实验教学模式与实验报告要求(一)实验教学模式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实验教学培养模式,教师积极引导,将理论教学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帮助学生在实验中掌握基本实践知识和能力,同时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实验报告要求实验报告要求独立完成,包括实验日期、实验地点、班级和姓名等,内容包括:1.
实验目的;2.
实验器材;3.
实验原理与实验步骤;4.
.
心得体会等.
针对实验1和实验2的具体要求:实验1:(1)根据图1-1的实验电路图,写出其闭环传递函数.
(2)根据测得参数画出系统在有超调和没有超调两种情况下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3)求出超调量和调节时间,分析阻尼比对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
实验2:(1)写出被测环节和系统的传递函数,并画出相应的模拟电路图.
(2)把实验测得数据列表,绘出它们的Bode图,并分析实测的Bode图产生误差的原因.
(3)根据由实验测得二阶闭环频率特性曲线,若有谐振,根据谐振频率和谐振峰值,可以计算出系统的传递函数.
若没有谐振,可以不计算.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本实验课程采用综合评定学生实验成绩;以掌握实验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主,同时辅以实验报告.
包括基本知识掌握(程序)、基本功能实现(实物)、实验考勤与报告三方面.
七、学生实验建议(一)先修课程信号系统、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数字电子等(二)学习建议按照实验手册及时预习,理解和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同时做好实验和报告.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
《自动控制理论(第5版)》,胡寿松编著,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2007年.
2.
《自动控制理论(第3版)》,邹伯敏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
3.
《自动控制理论(第3版)》,杨自厚编著,冶金工业出版社,2001年.
(四)学生实验安全和实验规程、规范的建议由于实验电路中有积分环节,实验前一定要用"锁零单元"对积分电容进行锁零.
《视频处理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视频处理技术VideoProcessing课程类别D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核心课D专业选修课计划学时(学分)共32学时(2学分),其中理论教学26学时,课内实验教学6学时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简介(不超过500字)视频处理技术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较深入地理解数字视频处理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以及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了解与各个处理技术相关的应用领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处理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三、知识点及建议计划学时(一)基本知识点1.
多媒体系统的基本概念(2学时)(1)视频概论(2)数字视频技术2.
文字信息处理技术(6学时)(1)文字特效设计(2)文字动画设计3.
声音信息处理技术(6学时)(1)音频信号编码压缩、处理(2)音频编码标准、数字音频处理4.
图形图像信息处理技术(6学时)(1)数字图像的获取与显示(2)常用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5.
视频信息处理系统(6学时)(1)IP电话和网络电话(2)VOD与ITV、CSCW和群件(二)重要知识点1.
多媒体系统的基本概念(1)计算机视频制作基础(2)数字视频技术2.
文字信息处理技术(1)汉字的来源及其多样性(2)汉字编码3.
声音信息处理技术(1)声音文件的获取(2)波形文件的处理(3)声音的编辑4.
图形图像信息处理技术(1)图像对比度增强(2)图像平滑(3)图像分割(4)图像识别5.
视频信息处理系统(1)视频信息压缩基本原理(2)数字视频文件格式(3)视频信息处理方法(4)视频信息的获取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1.
多媒体系统的基本概念了解视频概论;掌握计算机视频制作基础;理解数字视频技术.
2.
文字信息处理技术理解汉字的来源的多样性及其意义;了解汉字编码的过程;掌握文字特效的设计;掌握文字动画的设计.
3.
声音信息处理技术了解数字音频编码基础;了解音频信号编码压缩、音频编码标准、数字音频处理、MIDI音乐与语音识别.
4.
图形图像信息处理技术了解常用的数字图像处理;掌握数字图像的获取与显示;掌握常用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5.
视频信息处理系统了解可视电话与视频会议;IP电话和网络电话、VOD与ITV、CSCW和群件.
(二)能力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了解数字视频处理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处理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三)素质要求进一步锻炼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以后的就业做好准备.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一)教学模式以老师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
(二)作业要求按时按量完成.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成绩评定指标要素包括课程论文、平时成绩(考勤、作业)和实验成绩(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等)三方面.
七、学生学习建议(一)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数字图像处理(二)学习建议重点掌握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结合实际系统为例了解最新技术.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
胡晓峰,吴玲达编著.
《多媒体技术教程》.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22.
黎洪松等编著.
《数字视频技术及应用》.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年3.
张绍高等编著.
《数字声频技术原理及应用》.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0年4.
精英科技编著.
《视频压缩与音频编码技术》.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1年5.
庄燕滨等编著.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教程》.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0年《视频处理技术》实验(含课内实验)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视频处理技术(VideoProcessing)计划实验学时(学分)共6学时(0.
5学分)实验室电子教研室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实验简介(不超过500字)通过实验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数字视频技术的基本理论,掌握文字、声音、图像处理的基本方法和原理等,初步掌握Matlab的编程技巧和调试方法.
三、实验项目(一)实验项目1(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基于Matlab的语音信号时、频域分析.
(二)实验项目2(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图像的代数运算,灰度变换.
(三)实验项目3(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字符识别综合设计实验.
四、基本要求(一)实践能力要求和创新能力要求本实验课程总体目标是通过实验使学生对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有实际的体会和认识,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与掌握.
(二)素质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技能.
五、实验教学模式与实验报告要求(一)实验教学模式在电脑上运行仿真软件进行设计仿真.
(二)实验报告要求按照实验报告格式书写,每人一份.
附有实验过程,实验结果,感想及实验问题回答.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成绩评定指标包括操作过程和实验报告两方面.
七、学生实验建议(一)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Matlab软件(二)学习建议本课程知识点集中,计算不多,概念抽象,重点在于学生对物理模型和公式的理解与运用.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
胡晓峰,吴玲达编著.
《多媒体技术教程》.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22.
黎洪松等编著.
《数字视频技术及应用》.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年3.
张绍高等编著.
《数字声频技术原理及应用》.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0年4.
精英科技编著.
《视频压缩与音频编码技术》.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1年5.
庄燕滨等编著.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教程》.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0年(四)学生实验安全和实验规程、规范的建议按时参加实验,遵守实验室规定《水信息采集与处理》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水信息采集与处理(HydrologicalInformationTechnology)课程类别D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核心课D专业选修课计划学时(学分)共32学时(2.
0学分),其中理论教学32学时,课内实验教学0学时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简介(不超过500字)水信息技术课程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之一,同时具备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的性质.
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水信息采集与水信息数据处理两大部分,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水信息采集和水信息数据处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并使学生了解学科的发展方向.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后续的专业课,并为今后从事水信息采集、水文数据处理方面的教学、科研、生产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知识点及建议计划学时(一)基本知识点1、水信息技术概述(2学时)(1)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水信息采集与处理工作的任务、工作内容(3)水文水资源、水环境工作及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2、测站和站网(2学时)(1)水文测站与站网的概念,测站的分类,站网规划原则(2)水文测站设立的方法(3)水信息采集采集的基本途径3、降雨量观测(2学时)(1)雨量站布设和降水观测场地设置的方法(2)雨量仪器的原理及观测方法(3)降水量资料整理的方法4、水位观测(2学时)(1)水位观测设备和方法(2)各种水位观测的仪器、测具及观测方法(3)水位观测成果的计算及水位数据的处理5、流速测验(4学时)(1)流量的定义、作用,测验的目的(2)断面测深数据的整理及计算(3)流速测量相关内容(4)浮标测流及航空测流法的原理及方法6、泥沙测验(4学时)(1)泥沙测验的目的、内容(2)河流泥沙运动的特性(3)悬移质泥沙测验原理及方法(4)推移质输沙率测验和河床质测验7、水质信息采集和水文调查(4学时)(1)地下水监测工作的内容(2)地下水监测的方法(3)水质监测的任务(4)水体污染源调查的目的和内容8、流量数据处理(6学时)(1)流量数据处理的目的、途径、准备工作及工作内容(2)稳定的水位流量的分析的内容(3)各种因素影响水位流量关系的基本原理(4)天然河道水位流量关系的定线推流方法(5)堰闸站推求流量的方法(6)水位流量关系的检验与流量不确定度的估算(7)流量数据处理的合理性检查及特征值统计9、泥沙数据处理(4学时)(1)悬移质输沙率数据的处理方法(2)推求断面平均含沙量的方法(3)推移质输沙率数据的处理(4)泥沙颗粒级配数据处理10、水信息系统简述(2学时)(1)水信息收集与传输技术(2)水信息处理的现代化方法(3)水信息存储和检索的基本原理(二)重要知识点1、水信息技术概述水信息采集与处理的工作内容2、测站和站网水文站网的布设3、降雨量观测降雨量误差的处理.
4、水位观测水位观测成果的计算和数据处理.
5、流速测验断面测量的方法,流速测量的原理和方法.
6、泥沙测验泥沙测验的原理和方法,泥沙颗粒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7、水质信息采集和水文调查水质监测的内容和方法,实测期以前的水信息采集.
8、流量数据处理稳定的水文流量关系分析.
受各种因素影响水位流量关系.
9、泥沙数据处理悬移质泥沙输沙率数据的处理方法.
泥沙颗粒级配数据处理方法.
10、水信息系统简述水信息存储和检索的基本原理.
建议计划学时:32学时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通过水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达到以下要求:初步掌握测站布设的基本原理、内容及方法;掌握各种水文仪器(如水位计、流速仪、采样器等)的性能及使用方法;掌握各种水文要素观测、测验的方法及组织工作,并能较熟练地掌握实测数据的处理、计算;掌握在各种条件下水位、流量、泥沙数据处理的原理、方法和进行数据处理的步骤;了解水信息采集误差的分析;了解实测期以前的水信息采集方法及应用;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在水信息采集与处理方面的应用.
(二)能力要求具备进行基本水文要素的观测和数据收集与处理能力.
(三)素质要求能独立完成水文测验的相关工作.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一)教学模式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二)作业要求结合《水信息基础课程指导书》,进行作业安排,要求独立完成.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成绩考评要素包括:课程论文、随堂测试成绩、平时成绩(含考勤、作业质量等)、实验成绩(程序、实验报告)等.
七、学生学习建议(一)先修课程水文学原理(二)学习建议1、独立完成作业;主动查阅资料和图书;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及本专业的发展动向和知识前沿的了解.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水信息技术》,谢悦波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年.
2、《水文信息技术》,魏文秋、张利平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
3、《水文测验学》,赵志贡编,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年.
《语音信号处理》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语音信号处理SpeechSignalsProcessing课程类别D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核心课D专业选修课计划学时(学分)共32学时(2学分),其中理论教学32学时,课内实验教学0学时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简介(不超过500字)本课程是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任选课.
该课程是以数字信号处理方法为基础,理论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一门课程.
着重介绍语音信号的基础知识、语音信号的基本分析方法——时域分析方法和频域分析方法、语音的特征参量、矢量量化技术、隐马尔可夫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等基本理论知识,共同探讨语音信号在语音编码、语音合成、语音识别和语音增强等方面的应用,也向学生介绍该学科领域近年来取得的一些新成果和新技术.
课程通过实例讲解、实验演示、文献搜新和上机实践等教学环节,进一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主动学习、讨论学习的积极性.
三、知识点及建议计划学时(一)基本知识点语音学概要、语音处理基础理论(6学时)(1)语言、语音、语音信号处理等基本概念;(2)辅音、元音语音信号的特点;(3)基音与汉语四声的关系;(4)声道模型的构成及特点;(5)语音信号生成的数学模型;2.
语音信号的时域处理方法(6学时)(1)基音频率分析方法;(2)短时自相关的计算;(3)短时平均过零率及端点检测方法;3.
语音信号的频域处理方法(4学时)(1)短时付氏变换的基本理论及其性质;(2)语音信号的加窗处理及其效应;(3)语音的共振峰特征及语谱图特征;4.
语音处理其他方法介绍:常用语音处理模型(4学时)(1)倒谱及复倒谱的特点;(2)Mel频率倒谱系数(MFCC);(3)动态时间规整(DTW)算法;(4)隐马尔可夫模型(HMM)概念及模型介绍;5.
语音编码(4学时)(1)语音编码的概念及有关标准;(2)波形编码;(3)线性预测编码(LPC);6.
语音识别(4学时)(1)语音识别系统的基本构成;(2)语音识别的特征提取;(3)语音识别的训练和识别;(4)HMM在语音识别系统的应用;7.
语音合成(4学时)(1)语音合成系统的基本构成;(2)波形拼接合成;参数合成.
(二)重要知识点1.
语音学概要、语音处理基础理论(1)语音的生成机制;(2)浊音和清音的区别;2.
语音信号的时域处理方法(1)基音频率的提取及拟合曲线;(2)短时自相关的计算;(3)短时平均过零率及端点检测方法;3.
语音信号的频域处理方法(1)语音的共振峰特征;(2)宽带语谱图和窄带语谱图的特征及区别;4.
语音处理其他方法介绍:常用语音处理模型(1)倒谱及复倒谱的特点;(2)Mel频率倒谱系数(MFCC);5.
语音编码(1)线性预测编码(LPC);6.
语音识别(1)语音识别模式匹配的方法;(2)HMM在语音识别系统的应用;7.
语音合成(1)语音合成系统的基本构成;(2)文语转换的波形合成方法.
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1.
语音学概要、语音处理基础理论了解语音学基本知识、语音产生机制及语音处理基础理论.
2.
语音信号的时域处理方法使学生了解语音信号的时域处理方法,掌握短时能量测量方法及基音频率分析方法,熟练掌握短时自相关的计算、短时平均过零率及端点检测方法.
3.
语音信号的频域处理方法使学生了解语音信号的频域处理方法,掌握短时付氏变换的基本理论及其性质、语音信号的加窗处理及其效应.
4.
语音处理其他方法介绍:语音增强、非线性处理方法了解和应用相关的其它语音信号处理方法,熟悉语音的非线性语音处理方法(如同态信号处理等)5.
语音编码了解语音编码的基本方法及有关标准,熟悉常用语音编码方法,如波形编码、线性预测编码.
6.
语音识别了解语音识别的基本问题,熟悉隔离字的识别方法、语者识别方法,掌握模式匹配识别方法,了解语音的HMM模型.
7.
语音合成了解语音合成的基本过程,熟悉语音合成系统的基本构成,掌握文语转换的波形合成方法.
(二)能力要求通过课堂教学,展示语音信号处理的各类应用,加深学生对语音信号领域理论及应用的进一步认识.
同时辅以学生文献查新、上机练习和演示实验,开拓学生的眼界和思路,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查找文献的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理论解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素质要求语音信号处理用数字信号处理知识分析语音信号.
课程重视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基础,尤其是时频域分析等方法在语音信号处理中的应用,打下学生坚实的理论基础.
课程重视软件工具和硬件环境的使用,很好地综合了软硬件设计两方面知识,为学生今后的专业课学习和进一步深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一)教学模式主要采用上课板书与多媒体结合的理论授课方式,同时配以实验演示,课堂提问,课下答疑等教学形式.
(二)作业要求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并作为考核的一部分.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成绩综合考评要素包括结课报告和平时成绩(含考勤、作业质量等)两部分.
七、学生学习建议(一)先修课程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二)学习建议请提前预习,及时复习,并对课程中相关理论进行上机实践.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
《语音信号处理》,胡航编著,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12.
《语音信号处理》,赵力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
《数字语音处理》,姚天任编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
4.
《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微波技术与天线(MicrowaveTechnologyandAntenna)课程类别D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核心课D专业选修课计划学时(学分)共48学时(3学分),其中理论教学40学时,课内实验教学8学时适用学科专业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简介(不超过500字)《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是针对通信类及电子信息类专业中非电磁场学科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
本课程以电磁场与电磁波基本理论为基础,紧密结合当今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较系统地介绍了电磁场的导行(微波技术)与辐射(天线原理与技术)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应用.
这些基本原理与技术是电子信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信类与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和工程技术人员不可缺少的知识储备.
三、知识点及建议计划学时(一)基本知识点1.
传输线理论(10学时);2.
微波网络(8学时);3.
微波元件(8学时);4.
各种基本类型天线(4学时).
(二)重要知识点1.
传输线的基本理论(8学时);2.
传输特性及圆图的应用和阻抗匹配(6学时);3.
微波传输线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传输特性和分析方法(4学时);4.
微波网络分析的基本方法(6学时);5.
散射参量矩阵[S]的物理意义和应用(4学时).
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1.
传输线理论传输线的理论是本门课程的理论基础,该部分内容包含了传输线的基本概念与分类,分布参数的概念;传输线方程的建立及其解;阻抗匹配的概念,阻抗变换的几种基本方法;阻抗圆图的物理意义,建立及其应用.
波导的定义;规则波导中电磁场的求解方法导行波的传输特性,波型的分类;同轴线中的TEM波;微带传输线的种类与特点;耦合微带的主要特性.
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掌握微波传输线的分类和分析方法掌握均匀传输线方程的解、传输线的工作特性参数、传输线的状态参量掌握无耗传输线的状态分析、及阻抗匹配了解同轴线的特性阻抗重点:均匀传输线方程的解无耗传输线的状态分析阻抗匹配难点:矩形波导和圆形波导的导波原理以及波导的激励和耦合2.
微波网络该部分内容是将微波元件等效为微波网络;微波网络的分类,等效的物理含义;网络参量的性质及物理意义;网络方程,网络的简化;微波系统的分析方法:直接法、矩阵代数法、等效电源法、信号流图法.
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掌握微带传输线的基本结构和特性阻抗的设计公式了解介质波导掌握光纤的基本知识掌握等效传输线的分析方法了解散射矩阵和其他矩阵的转化关系重点:双端口网络的阻抗矩阵双端口网络的散射矩阵难点:双端口网络的散射矩阵3微波元件该部分内容包括了阻抗匹配与变换元件,定向耦合元件;微波谐振器,微波滤波器与微波铁氧体元件简介.
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掌握连接匹配元件、率分配元器件和微波谐振器件的使用基本参量了解微波铁氧体器件重点:连接匹配元件难点:微波谐振器4天线天线基础知识;平衡馈电与阻抗匹配器;通信中的线天线、面天线、移动通信中的基站天线等.
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1)掌握基本振子的辐射性能(2)了解为了获得较强的方向性和其它特性所采用的天线阵列的性能3.
掌握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的电参数;重点:基本振子的辐射难点:(1)对称振子天线(2)线天线、面天线(二)能力要求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微波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深入学习和实际运用打好基础.
(三)素质要求《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广、综合能力强的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一)教学模式板书(二)作业要求要求每章节结束后布置相应的作业,作业量以中等程度学生在一小时左右完成为宜.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报告+平时测验+实验成绩+平时与作业七、学生学习建议(一)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磁场与传输理论、电路分析、模拟电路、高频电路(二)学习建议本课程知识点集中,计算不多,概念抽象,重点在于学生对物理模型和公式的理解与运用.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
《微波技术与天线》,刘学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
2.
《微波技术与天线》,王新稳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
3.
《微波技术基础》,阎润卿,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
《微波技术与天线》实验(含课内实验)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微波技术与天线(MicrowaveTechnologyandAntenna)计划实验学时(学分)共8学时(0.
5学分)实验室通信实验室适用学科专业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实验简介(不超过500字)通过实验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传输线基本理论,掌握常用微波元件的工作原理,天线基础知识等,初步学会负载特性的测量与阻抗匹配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常用微波元件的特征参数及天线基本特性的测量方法,初步建立微波系统的概念并对微波通信系统工作过程有基本的了解,熟悉用先进的微波设计软件对天线等进行设计与模拟仿真的技术.
三、实验项目(一)实验项目1(√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基于HFSS软件仿真T型波导(二)实验项目2(√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基于HFSS软件仿真魔T(三)实验项目3(√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基于HFSS软件仿真振子天线四、基本要求(一)实践能力要求和创新能力要求本实验课程总体目标是通过实验使学生对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有实际的体会和认识,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与掌握.
(二)素质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技能.
五、实验教学模式与实验报告要求(一)实验教学模式在电脑上运行仿真软件进行设计仿真(二)实验报告要求按照实验报告格式书写,每人一份.
附有实验过程,实验结果,感想及实验问题回答.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过程表现+实验报告七、学生实验建议(一)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磁场与传输理论、电路分析、模拟电路、高频电路(二)学习建议本课程知识点集中,计算不多,概念抽象,重点在于学生对物理模型和公式的理解与运用.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微波技术与天线》,刘学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
(2)《微波技术与天线》,王新稳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
(3)《微波技术基础》,阎润卿,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
(四)学生实验安全和实验规程、规范的建议按时参加实验,遵守实验室规定.
《虚拟仪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虚拟仪器技术(TechnologyofVirtualInstruments)课程类别D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核心课D专业选修课计划学时(学分)共32学时(2.
0学分),其中理论教学24学时,课内实验教学8学时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简介(不超过500字)《虚拟仪器》是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虚拟仪器技术综合运用了计算机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标准总线技术和软件工程方法,结合了测试技术、仪器原理、计算机接口技术以及图形化编程技术等,代表了现代控制系统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开发仪器和组建自动测试系统的能力.
三、知识点及建议计划学时(一)基本知识点1.
概述(2学时)(1)虚拟仪器的基本概念(虚拟仪器的组成及特点)(2)LabVIEW概述(LabVIEW图形化编程环境和G语言编程基础)2.
虚拟仪器的创建与调试(4学时)(1)VI程序的创建(2)子VI的创建(3)VI程序的调试技术3.
循环结构,数组、簇和曲线图(Graphs)(6学时)(1)While循环与For循环结构(2)波形Chart(3)移位寄存器概念与使用.
Case(选择)结构及使用(4)Sequence(顺序)结构及使用(5)公式节点概念与使用(6)数组的创建和初始化;簇的创建和使用(7)波形Graphs显示特性;多波形显示;XYGraphs4.
字符串和文件存取(4学时)(1)字符串的输入和输出(2)字符串函数及使用(3)文件I/O操作5.
G语言实用编程技术(6学时)(1)局部变量与全局变量(2)局部变量与全局变量的定义(3)属性节点(4)属性节点的创建和使用(5)菜单的编辑方法与响应(6)VI选项设置6.
仪器控制(2学时)(1)串行通讯的基本概念(2)GPIB基本知识(3)VISA模块对各种仪器进行编程控制(二)重要知识点1.
概述重点:(1)虚拟仪器的组成及特点(2)LabVIEW图形化编程环境难点:LabVIEW图形化编程环境及其编程技巧2.
虚拟仪器的创建与调试重点:(1)VI程序继和子VI程序的创建(2)VI程序的调试技术难点:VI程序的编写及调试技术3.
循环结构,数组、簇和曲线图(Graphs)重点:(1)While循环与For循环结构等各种功能的实现(2)数组的创建及波形的显示等难点:VI的编程方法及其各种基本功能的实现4.
字符串和文件存取重点:(1)字符串函数及使用及文件I/O操作难点:文件I/O操作及其实际应用5.
G语言实用编程技术重点:(1)局部变量与全局变量的定义和应用(2)VI的各种选项的设置难点:局部变量与全局变量的定义和应用及VI的一些特殊的选项设置6.
仪器控制重点:(1)GPIB接口模块对GPIB仪器进行编程控制(2)VISA模块对各种仪器进行编程控制难点:利用VISA模块对各种仪器进行编程控制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理解虚拟仪器的基本概念;会应用LabVIEW图形化编程环境及掌握一定的G语言编程基础;掌握VI程序的创建和子VI的创建;掌握VI程序的调试技术.
会用循环结构,数组、簇和曲线图(Graphs)、While循环与For循环结构;会用Case(选择)结构及使用以及Sequence(顺序)结构;会用公式节点、数组的创建和初始化、簇的创建和使用;会用字符串和文件存取;掌握G语言实用编程技术,理解局部变量与全局变量的概念;会用仪器控制,了解GPIB基本知识,会用GPIB接口模块对GPIB仪器进行编程控制;理解VISA的基本概念,能够应用VISA模块对各种仪器进行编程控制.
(二)能力要求(1)掌握虚拟仪器的基本知识和G语言编程基础;(2)掌握LabVIEW图形化编程环境及其基本知识:(3)熟悉VI程序的创建和子VI的创建和调试;(4)理解循环结构,数组、簇、曲线图、公式节点等基本编程技术;(5)了解仪器控制及GPIB基本知识;(6)应用VISA模块对各种仪器进行编程控制等.
(三)素质要求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虚拟仪器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图形化设计的基本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开发虚拟仪器的基本技术和能力,为毕业后从事电子信息工程及工业生产过程自动测试打下良好的基础,适应社会的需求.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一)教学模式以"基本技能+应用案例"的教学培养模式,教师通过虚拟仪器实际设计的应用案列,将虚拟仪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掌握图形化编程设计的思想和基本技能,循序渐进地将理论教学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帮助学生在课堂中掌握知识,同时在实践中应用虚拟仪器技术来设计日常生活中的仪器仪表测试应用,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作业要求结合案例,以日常生活的需求,独立虚拟仪器的应用实例,来提高虚拟仪器的图形化软件编程和设计能力.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成绩考评要素包括:随堂测试成绩、平时成绩(含考勤、课堂提问等)、中期考核成绩、实验成绩(程序、实验报告等).
七、学生学习建议(一)先修课程电子测量技术、电子技术、微机系统与接口、数字信号处理(二)学习建议1、按照书上和课堂的案例,积极进行编程训练;2、做好实验和报告,独立完成虚拟仪器设计的实际应用例子.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LabVIEW8.
5快速入门与提高》孙秋野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2)《LabVIEW基础教程》,汪敏生等译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年.
3)《自动测试技术与计算机仪器系统设计》,阮德生编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年.
4)《VXI总线测试平台技术》,陈光踽编著,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年.
5)《高速数据采集系统的原理与应用》,沈兰荪编著,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8年.
《虚拟仪器技术》实验(含课内实验)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虚拟仪器技术(TechnologyofVirtualInstruments)计划实验学时(学分)共8学时(0.
5学分)实验室信息采集与处理实验室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实验简介(不超过500字)《虚拟仪器技术》实验是测试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实践环节,融合了测试技术、仪器原理、计算机接口技术以及图形化编程技术.
通过本实验的实践,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开发仪器和组建自动测试系统的能力.
使学生熟悉图形化编程环境,学习图形化编程语言,掌握G语言编程技术,能够熟炼应用LabVIEW开发虚拟仪器产品,以满足现代测量技术发展的需求.
三、实验项目(一)实验项目1熟悉LabVIEW开发环境实验(2学时)(√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掌握虚拟信号发生器的产生和调试方法(二)实验项目2创建、编辑和调试VI试验(2学时)(√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掌握LabVIEW编程创建VI的基本步骤和要求(三)实验项目3分析数据和保存信号试验(2学时)(√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掌握LabVIEW分析数据和保存信号的基本操作(四)实验项目4基于LabVIEW应用实例—温度采集与处理试验(2学时)(√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掌握使用LabVIEW进行开发虚拟仪器的方法四、基本要求(一)实践能力要求和创新能力要求1.
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开发仪器和组建自动测试系统的能力,熟悉LabVIEW开发环境;2.
会创建、编辑和调试VI,进行分析数据和保存信号,并能够使用LabVIEW平台进行信息采集与测量的应用实例设计;3.
通过对本实验课程的实践,要求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实际需要,进一步NI的LabVIEW开发环境来设计和实现虚拟仪器的图形化设计基本知识和基本功能;4.
独立完成虚拟仪器的软件编程和硬件设计,满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基本控制需求,并有一定的创新思想.
(二)素质要求1.
进一步掌握虚拟仪器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图形化设计的基本实践技能;2.
培养开发虚拟仪器的基本技术和能力;3.
为毕业后从事电子信息工程及工业生产过程自动测试打下良好的基础,适应社会的需求.
五、实验教学模式与实验报告要求(一)实验教学模式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实验教学培养模式,教师积极引导,将理论教学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帮助学生在实验中掌握基本实践知识和能力,同时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实验报告要求实验报告要求独立完成,包括实验日期、实验地点、班级和姓名等,内容包括:1.
实验目的;2.
实验内容;3.
实验步骤;4.
实验结果;5.
总结等.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实验成绩评定指标要素包括:考勤、上机表现、实验报告.
七、学生实验建议(一)先修课程电路、模拟电路、数字电路,自动控制.
(二)学习建议按照实验教材及时预习,独立实现LabVIEW软件编程设计,理解和掌握LabVIEW的基本指令和基本设计技能,同时做好实验和报告.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LabVIEW基础教程》,汪敏生等译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年.
2)《自动测试技术与计算机仪器系统设计》,阮德生编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年.
3)《VXI总线测试平台技术》,陈光踽编著,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年.
4)《高速数据采集系统的原理与应用》,沈兰荪编著,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8年.
5)《LabVIEW入门指南》,美国NI公司编著,2007年.
(四)学生实验安全和实验规程、规范的建议本实验是在计算中心使用计算机进行图形化编程和设计,因此在实验时注意计算中心机房的用电安全和遵守实验室的相关安全规程、规范.
《PLC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PLC原理与应用(Theprincipleandapplicationofprogrammablelogiccontroller)课程类别D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核心课D专业选修课计划学时(学分)共48学时(3学分),其中理论教学32学时,课内实验教学16学时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简介(不超过500字)本课程是一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选修课.
课程主要讲解了PLC的软、硬件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指令系统和梯形图编程的基本方法,以及开发PLC控制生产过程的基本方法.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初步对生产过程或设备的PLC控制系统进行开发、设计并了解PLC与PC之间的网络化通讯控制,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电子信息工程及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知识点及建议计划学时(一)基本知识点1.
PLC基础知识(4学时)(1)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发展及其特点(2)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3)工业控制网络及现场总线技术2.
PLC基本编程方法(4学时)(1)三菱公司为代表的PLC系统基本构成(2)内部资源的构成,内部的各种单元,I/O规格(3)内部继电器区及数据区(4)基本通信功能.
3.
PLC的基本功能(4学时)(1)PLC的梯形图及助记符语言(2)掌握二者之间的转换(3)运用基本指令及部分应用指令(4)plc新型指令和功能.
4.
PLC的算术,数字比较等功能(6学时)(1)可编程序控制器软件设计内容(2)程序设计步骤(3)初步掌握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程序的设计方法(4)经验设计法、逻辑设计法和状态分析法(5)掌握常用基本环节的编程技巧5.
数据处理功能(4学时)(1)常用电气元件、传感器及执行器的合作原理(2)常用电气元件、传感器及执行器的正确选型,(3)PLC的输入/输出接口的正确使用.
6.
PLC系统网络通信等高级功能(6学时)(1)可编程序控制器系统设计方法,(2)可编程序控制器系统设计的原则、内容(3)可编程序控制器系统设计的步骤去初步分析、设计简单的控制系统(4)PLC网络通信功能实现7.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系统设计(4学时)(1)可编程序控制器系统设计案例讲解(2)总复习(二)重要知识点1.
PLC基础知识重点:(1)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基本组成(2)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工作原理难点: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工作原理2.
PLC基本编程方法重点:(1)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内部的各种单元,I/O规格(2)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内部继电器区及数据区难点: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内部的各种单元,三菱PLC的编程方法3.
PLC的基本功能重点:(1)PLC的梯形图及助记符语言(2)基本指令及部分应用指令难点:基本指令及部分应用指令及一些新型重要的指令4.
PLC的算术,数字比较等功能重点:(1)软件设计内容及程序设计步骤(2)常用基本环节的编程技巧难点:PLC程序设计步骤和常用基本环节的编程技巧5.
数据处理功能重点:(1)常用电气元件、传感器及执行器的合作原理及正确选型(2)PLC的输入/输出接口的正确使用难点:PLC程序设计时器件的正确选型6.
PLC系统网络通信等高级功能重点:(1)可编程序控制器系统设计的原则、内容(2)PLC网络通信的功能实现难点:PLC网络通信的基本知识和功能实现7.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系统设计根据日常生活中的控制要求,独立设计一个PLC控制程序,实现一个简单而实用的例子.
建议计划学时:48学时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掌握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等基础知识.
理解以三菱公司小型PLC产品为代表讲述PLC的系统构成,以及其内部资源的构成.
要求掌握其各种单元,I/O规格,内部继电器区及数据区等知识.
会应用PLC的基本编程方法,梯形图及助记符语言,不同型号的PLC的地址分配方法以及特殊功能单元的使用.
基本掌握可编程序控制器软件设计内容及程序设计步骤,常用基本环节的编程技巧.
了解常用电气元件、传感器及执行器的可作原理及正确选型,PLC的输入/输出接口的正确使用.
掌握可编程序控制器系统设计方法,可编程序控制器系统设计的原则、内容.
(二)能力要求1.
掌握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基本知识;2.
掌握PLC的基本编程方法,能熟练应用梯形图的基本指令进行软件编程;3.
理解常用电气元件、传感器及执行器的工作原理,并能正确选型;4.
掌握PLC的输入/输出接口的正确使用;5.
要求具备PLC的硬件设计及其相关的知识.
(三)素质要求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PLC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开发PLC控制生产过程的基本方法和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电子信息工程及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打下良好的基础,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一)教学模式以"基本理论+实际应用案例"的教学培养模式,教师主动引导,将理论教学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帮助学生在课堂中掌握知识,同时在实践中应用PLC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循序渐进,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作业要求学习案例,结合日常生活的需求,独立设计PLC应用实例,来提高PLC的软件编程和硬件设计能力.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成绩综合考评要素包括:随堂测试成绩、平时成绩(含考勤、课堂提问等)、实验成绩(程序、实验报告等).
七、学生学习建议(一)先修课程电路、模拟电路、数字电路,自动控制(二)学习建议及时预习,掌握书上和课堂的案例,同时做好实验和报告,独立完成PLC设计的实际应用例子.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原理与应用》(第5版)丑武胜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
2)《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及应用》,孙平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3)《PLC及工业控制网络》,殷华文等编著,西安地图出版社,2001年.
《PLC原理及应用》实验(含课内实验)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PLC原理与应用(Theprincipleandapplicationofprogrammablelogiccontroller)实验计划学时(学分)共16学时(1学分)实验室PLC实验室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实验简介(不超过500字)《PLC原理与应用》课程实验是利用可编程控制器实验平台来完成三菱FXPLC系列实验,同时也适用于西门子等公司的PLC实验.
此实验课程可使学生掌握PLC的基本编程方法,能熟练应用梯形图的基本指令进行软件编程,掌握PLC硬件设计及其相关知识;理解常用电气元件、传感器及执行器的工作原理,掌握PLC的输入/输出接口的正确使用,以及开发PLC控制生产过程的基本方法.
三、实验项目(一)实验项目1与、或、非基本逻辑处理试验(2学时)(√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要求熟练和掌握基本指令的使用方法(二)实验项目2置位、复位和脉冲指令试验(2学时)(√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要求熟练使用置位、复位和脉冲指令(三)实验项目3定时器计数器指令试验(2学时)(√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要求熟练使用定时器计数器指令(四)实验项目4数据控制功能试验(2学时)(√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要求正确并熟练使用比较、传送指令(五)实验项目5十字路口交通信号灯控制实验(4学时)(√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掌握PLC编程和综合设计的能力(六)实验项目6搅拌器的PLC自动控制实验(4学时)(√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要求掌握PLC编程和综合设计的能力四、基本要求(一)实践能力要求和创新能力要求1.
要求学生学会使用PLC-2型实验平台;2.
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锁存指令、定时器计数器指令、移位指令、数据控制指令和计算指令的使用,以及十字路口交通信号灯控制实验和搅拌器控制实验等;3.
通过对本实验课程的实践,要求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实际需要,进一步利用本PLC实验平台来设计和实现PLC基本功能,独立完成PLC的软件编程和硬件设计,实现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控制要求,并有一定的创新思想.
(二)素质要求通过对本实验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PLC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电子信息工程及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打下良好的基础,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五、实验教学模式与实验报告要求(一)实验教学模式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实验教学培养模式,教师积极引导,将理论教学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帮助学生在实验中掌握基本实践知识和能力,同时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实验报告要求实验报告要求独立完成,包括实验日期、实验地点、班级和姓名等,内容包括:1.
实验目的;2.
实验器材;3.
实验原理与实验步骤;4.
硬件连接图;5.
总结与扩展等.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实验成绩评定指标要素包括:考勤、上机表现、实验报告.
七、学生实验建议(一)先修课程电路、模拟电路、数字电路,自动控制.
(二)学习建议按照实验手册及时预习,独立实现PLC软件编程和硬件设计,理解和掌握PLC的基本指令和基本设计技能,同时做好实验和报告.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原理与应用》(第5版)丑武胜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年,2005年.
2)《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及应用》,孙平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3)《PLC及工业控制网络》,殷华文等编著,西安地图出版社,2001年.
4)一些PLC的学习网站,工控论坛等网络资源.
5)《三菱PLC实验箱实验指导手册》,江苏省常熟教学仪器厂,2005年.
(四)学生实验安全和实验规程、规范的建议本实验平台提供丰富直观的输出设备,包括:LED指示灯L1……L16、七段数码管D1(A1、B1、C1、D1、E1、F1、G1、H1、DP1)D2(A2、B2、C2、D2、E2、F2、G2、H2、DP2)、继电器J0、J1、J2、J3、直流电机M、蜂鸣器BEEP.
实验时,如果要用某个输出口Yn接某个外设如Ln,只需要用带自锁插头的转用连接线连接相应的两个插孔即可.
注意:FX1N40MR是继电器输出型必须由用户提供外电源继电器的线圈才能动作.
实验时,务请在COM0-COM5用带锁紧插头电线接入+24V直流电源.
《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专业英语(ProfessionalEnglish)课程类别D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核心课D专业选修课计划学时(学分)共32学时(2学分),其中理论教学32学时,课内实验教学0学时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简介(不超过500字)本课程是在大学一、二年级基础英语课程及部分专业课程结束后作为电子信息专业本科生专业限选课开设的.
考虑到在信息化时代其重要性和实用性,本课程是在大学英语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32学时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电子、通信专业相关的专业英语术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文献资料阅读理解能力,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相关英语业务资料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及从事与专业英语有关的其它事务时能熟练地以英语为工具,顺利地获取和交流专业信息打下基础.
三、知识点及建议计划学时本课程主要介绍电子通信专业英语方面的基础知识,包括该领域相关的专业英语词汇、科技英语论文的词汇构成、虚拟语气、翻译技巧,数学符号及数学式的表达.
通过对数字信号处理、激光、微电子、数据通信、光纤通信、数据库、网络等精选科技文的阅读、翻译从而掌握该领域的专业词汇、基本概念、原理、方法与应用.
(一)基础知识点1.
科技英语的特点(4学时)(1)长句化简;(2)被动语态;(3)非谓语动词;(4)和汉语习惯表达方式的区别;2.
科技英语词汇(6学时)(1)科技英语词汇的选择;(2)科技英语词汇分类(普通词、专用词、通用词等);(3)科技英语词汇构词方式(派生词、复合词、混合词、缩略词、转义词等);3.
科技英语翻译技巧(8学时)(1)科技英语翻译要求;(2)定语、状语从句的翻译;(3)被动语态的翻译;(4)翻译中的补充、省略、引申;4.
ElectricalTechnique(2学时)5.
DigitalSignalProcessing(2学时)6.
科技英语写作基础(4学时)(1)科技文英文SCI、EI介绍(2)科技文摘要特点7.
英语写作一般知识简介(4学时)(1)不同题材应用文英语写作特点8.
ModernDigitalDesign(2学时)(二)重要知识点1.
科技英语的特点(1)被动语态;(2)非谓语动词;2.
科技英语词汇(1)科技英语词汇构词方式(派生词、复合词、混合词、缩略词、转义词等);3.
科技英语翻译技巧(1)定语、状语从句的翻译;(2)被动语态的翻译;(3)翻译中的补充、省略、引申;4.
科技英语写作基础(1)科技文摘要特点5.
英语写作一般知识简介(1)不同题材应用文英语写作特点.
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1)熟练掌握电子通信类专业基础英语词汇及一定数量的专业词汇;(2)掌握科技英语文体及句法特点;(3)掌握常用专业词汇的构词方式;(4)了解电子通信类专业当前最流行,最前沿的科技;(5)掌握科技英语的翻译技巧,包括准则、变换、省略、补充、引申等.
(二)能力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下列具体要求.
(1)词汇:在基础英语词汇的基础上掌握与电子信息专业知识相关的专业词汇和常用词组,对所选用课本中的重点词汇能正确拼写,英汉互译;(2)语法:掌握基本的英语语法规则,在阅读、翻译和写作中能正确运用所学语法知识;(3)口语:能就课文的内容进行简单的问答,能就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讨论;能用英语进行一般的课堂交际,并能在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交流;(4)阅读:掌握课程中所涉及科技领域对事物的英语表达方式,能读懂文章所要表达的基本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接触一些较新的现代科技信息;能借助词典读懂难度相当于所学课文不同材料和体裁文字材料能够把握其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5)写作:能够运用所学词汇和语法写出简单的科技应用文,能在规定时间内模拟套写100个词左右的语篇及便笺、短函等常见应用文,词句达意、结构合理,无严重语法错误,符合涉外业务中的常用格式;(6)翻译:能借助词典将中等难度的一般题材的文字材料和对外交往中的一般业务文字材料译成汉语且理解正确,译文达意,格式恰当.
(三)素质要求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英语学习学以致用.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一)教学模式主要是在教师讲解文章的同时,让学生在明确的专业知识架构下分组主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用各种资源搜索相关方面的经典的、较新的英文文献,通过阅读、翻译,最后完成课堂讲演,教师则对学生发言的优点和不足进行点评和补充.
(二)作业要求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成绩综合考评采取课堂柔性考核和课程测试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将学生在平时课堂中体现的听、说等应用能力纳入到考核内容中,更全面的呈现学生的英语技能水平,使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的主动性.
其中包括课堂报告、平时成绩(含考勤)和随堂测试三部分.
七、学生学习建议(一)先修课程大学英语(二)学习建议将大学英语和专业通过这门课进行很好的结合,在英语专业论文的下载、阅读中能突破瓶颈,逐步提高.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
王朔中编著,《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科技英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2.
王颖编著,《电子与通信专业英语》,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3.
有道词典、CNKI翻译助手《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算法设计与分析(TheDesignandAnalysisofAlgorithms)课程类别D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核心课D专业选修课计划学时(学分)共48学时(3学分),其中理论教学32学时,课内实验教学16学时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简介(不超过500字)《算法设计与分析》是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选修课课,软件的效率和稳定性取决于软件中所采用的算法;本课程系统地介绍计算机算法的设计方法和分析技巧,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学生提供广泛而坚实的计算机算法基础知识.
三、知识点及建议计划学时(一)基本知识点1.
算法引论(2学时)详细讲述算法的基本概念、表达算法的抽象机制、采用C#语言与自然语言相结合的方式描述算法的方法、算法的计算复杂性分析方法.
2.
递归与分治策略(6学时)首先,详细讲述递归方法的基本概念,分治方法的基本思路,算法原理,算法流程.
然后,针对二分搜索技术、大整数的乘法、Strassen阵乘法、棋盘覆盖、合并排序、快速排序、线性时间选择等具体方法及应用进行详细讲解.
3.
动态规划策略(6学时)首先,详细讲述动态规划策略的基本概念,基本要素、基本思路,算法原理,算法流程.
然后,针对矩阵连乘、最长公共子序列、最大子段、凸多边形最优三角剖分、多边形游戏、流水作业调度、0-1背包、最优二叉搜索树等具体方法及应用进行详细讲解.
4.
贪心策略(6学时)首先,详细讲述贪心策略的基本概念,基本要素、基本思路,算法原理,算法流程.
然后,针对最优装载、哈夫曼编码、单源最短路径、多机调度问题等具体方法及应用进行详细讲解.
5.
回溯策略(6学时)首先,详细讲述回溯策略的基本概念,基本要素、基本思路,算法原理,算法流程.
然后,针对装载问题、批处理作业、n后问题、三角形问题、最大团问题、0-1背包问题、旅行售货员等具体方法及应用进行详细讲解.
6.
分支界限策略(3学时)首先,详细讲述分支界限策略的基本概念,基本要素、基本思路,算法原理,算法流程.
然后,针对装载问题、布线问题、最大团问题、批处理作业调度等具体方法及应用进行详细讲解.
7.
概率策略(3学时)首先,详细讲述概率策略的基本概念,基本要素、基本思路,算法原理,算法流程.
然后,针对随机数方法、拉斯维加斯算法及应用进行详细讲解.
(二)重要知识点1.
理解掌握递归分治策略的原理、适用条件,了解算法的效率,掌握该算法在常见问题(如:二分检索、归并分类、快速排序、选择问题等)中的应用.
2.
理解掌握动态规划的原理、适用条件,了解算法的效率,掌握该算法在常见问题(如:多段图、最优二分检索树、0/1背包问题、货郎担问题、可靠性设计等)问题中的应用;3.
理解掌握贪心方法的原理、基本要素、效率分析方法,掌握在常见问题(如:背包问题、带有期限的作业排序、最小生成树、单源点最短路径等)问题中的应用;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1)理解算法的基本概念和算法的效率分析方法;(2)理解分治策略的原理、效率分析,掌握分支策略在常见问题(如:二分检索、归并分类、快速排序、选择问题等)问题中的应用.
了解分治策略的变形(减治策略、变治策略)的思想和简单应用;(3)理解动态规划的原理、适用条件,了解算法的效率,掌握该算法在常见问题(如:多段图、最优二分检索树、0/1背包问题、货郎担问题、可靠性设计等)问题中的应用;(4)理解贪心方法的原理、效率分析方法,掌握在常见问题(如:背包问题、带有期限的作业排序、最小生成树、单源点最短路径等)问题中的应用;(5)理解回溯法的原理,掌握在常见问题(如:8-皇后、子集和数、图的着色、哈密顿环等)问题中的简单应用;(6)了解分支-限界方法的基本思想和简单应用;(7)了解NP-难度和NP-完全问题基本思想和简单应用.
(二)能力要求(1)理解分治策略原理的基础上,完成程序实现.
(如:二分检索、归并分类、快速排序、选择问题等)问题中的应用.
(2)理解动态规划的原理、适用条件,了解算法的效率,完成程序实现.
(如:多段图、最优二分检索树、0/1背包问题、货郎担问题、可靠性设计等)问题中的应用;(3)理解贪心方法的原理、效率分析方法,完成程序实现.
(如:背包问题、带有期限的作业排序、最小生成树、单源点最短路径等)问题中的应用;(4)理解回溯法的原理,完成程序实现.
(如:8-皇后、子集和数、图的着色、哈密顿环等)问题中的简单应用;(三)素质要求(1)完成分治策略在二分检索、归并分类、快速排序、选择等问题中的应用.
(2)完成动态规划在多段图、最优二分检索树、0/1背包问题、货郎担问题、可靠性设计等问题中的应用.
(3)完成贪心方法在背包问题、带有期限的作业排序、最小生成树、单源点最短路径等问题中的应用.
(4)完成回溯法在8-皇后、子集和数、图的着色、哈密顿环等问题中的应用.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一)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章理论课时平均为4个课时,在介绍算法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流程后,针对实际问题,进行数据建模,并利用所学习的算法进行具体实现.
同时,理论课时结束后,进行上机训练.
(二)作业要求每次作业,需要对所学习算法进行理论阐述,同时对算法进行程序实现,并对问题求解结果进行分析.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考查课,平时成绩(含作业),实验成绩,测试成绩.
七、学生学习建议(一)先修课程离散数学、数据结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二)学习建议在理解基本算法原理的基础上,多进行上机操作(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
《计算机算法设计与分析(第二版)》,王晓东,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
2.
《算法设计与分析》,朱大铭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3.
《算法设计与分析》,张德富编著,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年.
《算法设计与分析》实验(含课内实验)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算法设计与分析(TheDesignandAnalysisofAlgorithms)计划实验学时(学分)共16学时(1学分)实验室计算中心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实验简介(不超过500字)《算法分析与设计》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兼顾的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
算法分析与设计实验是学习和研究算法的重要实践环节,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各种算法的实验使学生理解各种算法设计的基本思想,理解和掌握算法设计的主要方法,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开发高效的软件系统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实验项目(一)实验项目1(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分治法1、实验目的(1)理解分治的概念与基本原理(2)理解分治策略的基本原理和效率分析,掌握设计有效算法的分治策略(3)能够使用分治方法编写程序.
2、方法原理(1)分治法的基本思想:将一个规模大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规模较小的同类子问题,这些子问题相互独立且与原问题相同.
求解这些子问题,然后将各个子问题的解合并得到原问题的解.
(2)分治算法:一般使用递归算法来实现.
(二)实验项目2(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动态规划1、实验目的(1)理解动态规划的概念与基本原理(2)通过本实验加深对动态规划算法的理解(3)能够使用动态规划方法编程求解典型问题2、方法原理(1)动态规划的基本思想:将一个待求解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子问题,先求解子问题,然后从子问题的解得到原问题的解.
适合用动态规划求解的问题,经过分解得到的子问题通常不是相互独立而是互相重叠的.
(2)动态规划算法:通常用来求解具有某种最优性质的问题,对重复出现的子问题只需一次求解,重复出现直接调用第一次运算结果即可,从而加快原问题的求解速度.
(三)实验项目3(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贪心法1、实验目的(1)理解贪心的概念与基本原理(2)通过本实验加深对贪心算法的理解(3)能够使用贪心算法编程求解典型问题2、方法原理(1)贪心法的基本思想:通过一系列的选择来得到一个问题的解,每一步的选择都是当前情况下的最优选择.
(2)贪心选择性质:所求问题的整体最优解可以通过一系列局部最优的选择,即贪心选择来得到.
贪心选择可以依赖于以往所作的选择,但决不依赖于将来所作的选择,也不依赖于子问题的解.
(四)实验项目4(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回溯法1、实验目的(1)理解回溯法的基本原理和效率分析.
(2)通过本实验加深对回溯法的理解和掌握(3)能够使用回溯法编程求解典型问题2、方法原理(1)回溯法的基本思想:在包含问题的所有解的解空间树中,按照深度优先的策略,从根结点出发搜索解空间树.
(2)回溯法搜索策略:在搜索至解空间树的任一结点时,总是先判断该结点是否包含问题的解或最优解.
如果不包含,则忽略对以该结点为根的子树的搜索,逐层向其祖先结点回溯;否则进入该子树继续按照深度优先的策略进行搜索,直到找到问题的解或回溯到根结点,并且根结点的所有子树都已搜索完才结束.
(五)实验项目5(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分支限界法1、实验目的(1)理解分支限界算法的基本原理(2)理解分支限界算法与回溯算法的区别(3)能够使用分支限界法编程求解典型问题2、方法原理(1)分支限界法的基本思想:在问题的解空间树中搜索问题的解,它一般不是搜索问题的所有解,它通常用于找出满足约束条件的一个解,或者是在满足约束条件的解中找出使某一目标函数达到极值的解,即在某种意义下的最优解.
(2)分支限界法的搜索策略:在搜索解时是以广度优先或以最小耗费优先的方式搜索解空间树.
在扩展结点处,先生成其所有分支结点然后再从当前的活动结点中选择下一个扩展结点.
在选择结点时,按照某种优先策略选择当前扩展结点,或者计算一个函数值(限界),并且根据已计算出的函数值,从当前的活动结点中选择下一个最有利的结点作为扩展结点,使搜索朝解空间树上有最优解的分支推进,以便尽快找出最优解.
四、基本要求实践能力要求和创新能力要求算法分析与设计实验是学习算法分析与设计的重要实践环节,其目的是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各种算法的基本原理,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和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求学生掌握递归与分治法、贪心法、动态规划法、回溯法、分支限界法、线性规划与网络流、近似算法,并能够使用高级语言编程实现.
(二)素质要求在程序实现的基础上,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求解,进一步加深对算法设计方法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进行数据建模,并利用该算法对问题进行求解,并对求解结果进行验证分析.
五、实验教学模式与实验报告要求(一)实验教学模式(1)课堂上机,在算法设计的基础上完成算法实现.
并利用实际应用案例,进行算法的验证.
(2)课下程序调试,完成实验报告(二)实验报告要求(1)统一模板(2)详细阐述算法基本思想、基本原理,基本流程(3)详细阐述所要解决的问题(4)详细阐述算法实现代码(5)详细阐述算法运行结果(6)同学之间不允许有雷同现象,否则视为不交作业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考查课,平时成绩(含作业),实验成绩,测试成绩.
七、学生实验建议(一)先修课程离散数学、数据结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二)学习建议在理解基本算法原理的基础上,多进行上机操作(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
《计算机算法设计与分析(第二版)》,王晓东,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
2.
《算法设计与分析》,朱大铭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3.
《算法设计与分析》,张德富编著,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年.
(四)学生实验安全和实验规程、规范的建议1.
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服从老师安排;2.
在实验中要注意安全,不得损坏实验设备.
《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课程类别D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核心课D专业选修课计划学时共32学时(2学分),其中理论教学32学时,课内实验教学0学时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简介人工智能是目前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全面介绍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主要包括: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其研究领域;基本的问题求解技术;知识的各种表达方法;推理方法;各种机器学习方法等.
通过介绍人工智能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人工智能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基本原理,启发学生开发软件的思路,掌握开发具有人工智能特点的应用软件的技术,为进一步研究智能科学技术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三、知识点及建议计划学时(一)基本知识点1.
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2学时)2.
问题求解方法(8学时)状态空间与状态图;盲目状态图搜索技术;启发式图搜索技术;与或图的概念与搜索;高级搜索算法.
3.
知识表示(4学时)知识与知识表示的基本概念;基本的确定性知识表示方法.
4.
经典逻辑推理(8学时)命题逻辑与谓词逻辑;归结原理及其理论基础.
5.
不确定性推理(6学时)不确定性知识表示与推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的不确定性知识表示与推理方法.
6.
机器学习(4学时)机器学习的概念;机器学习的分类;基本的机器学习方法.
(二)重要知识点1.
问题求解方法状态空间搜索、盲目的图搜索、启发式图搜索、与/或图搜索等问题求解方法.
2.
知识表示产生式知识表示与推理方法.
3.
经典逻辑推理一阶谓词逻辑的归结推理方法.
4.
不确定性推理不确定性知识表示与推理方法.
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从理论、技术和应用等方面认识人工智能.
学生将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掌握状态空间搜索、盲目图搜索、启发式图搜索、与/或图搜索等基本的问题求解方法;理解一些高级搜索算法;掌握产生式知识表示与推理方法;理解知识与知识表示的相关概念、语义网络及框架等知识表达技术;掌握一阶谓词逻辑的归结推理方法;理解命题逻辑与谓词逻辑的相关概念;了解归结原理的理论基础;掌握基本的不确定性知识表示与推理方法;理解不确定性知识表示与推理的相关概念;了解机器学习的概念及各类基本机器学习的结构与学习方法.
(二)能力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人工智能原理求解问题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分析、设计和实现等方面的能力.
(三)素质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思想、基本原理和基本算法,为进一步研究智能科学技术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一)教学模式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课后自学为辅.
(二)作业要求每个知识点都有相关的作业题、思考题和讨论题,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1.
平时成绩;2.
结课考试成绩.
七、学生学习建议(一)先修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离散数学》,《概率论》(二)学习建议建议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马少平,人工智能,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8[2]王万良,人工智能导论(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3]丁世飞,人工智能(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12《虚拟现实技术》课程教学大纲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虚拟仪器技术(TechnologyofVirtualInstruments)课程类别D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核心课D专业选修课计划学时(学分)共32学时(2.
0学分),其中理论教学24学时,课内实验教学8学时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简介(不超过500字)《虚拟仪器》是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虚拟仪器技术综合运用了计算机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标准总线技术和软件工程方法,结合了测试技术、仪器原理、计算机接口技术以及图形化编程技术等,代表了现代控制系统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开发仪器和组建自动测试系统的能力.
三、知识点及建议计划学时(一)基本知识点1.
概述(2学时)(1)虚拟仪器的基本概念(虚拟仪器的组成及特点)(2)LabVIEW概述(LabVIEW图形化编程环境和G语言编程基础)2.
虚拟仪器的创建与调试(4学时)(1)VI程序的创建(2)子VI的创建(3)VI程序的调试技术3.
循环结构,数组、簇和曲线图(Graphs)(6学时)(1)While循环与For循环结构(2)波形Chart(3)移位寄存器概念与使用.
Case(选择)结构及使用(4)Sequence(顺序)结构及使用(5)公式节点概念与使用(6)数组的创建和初始化;簇的创建和使用(7)波形Graphs显示特性;多波形显示;XYGraphs4.
字符串和文件存取(4学时)(1)字符串的输入和输出(2)字符串函数及使用(3)文件I/O操作5.
G语言实用编程技术(6学时)(1)局部变量与全局变量(2)局部变量与全局变量的定义(3)属性节点(4)属性节点的创建和使用(5)菜单的编辑方法与响应(6)VI选项设置6.
仪器控制(2学时)(1)串行通讯的基本概念(2)GPIB基本知识(3)VISA模块对各种仪器进行编程控制(二)重要知识点1.
概述重点:(1)虚拟仪器的组成及特点(2)LabVIEW图形化编程环境难点:LabVIEW图形化编程环境及其编程技巧2.
虚拟仪器的创建与调试重点:(1)VI程序继和子VI程序的创建(2)VI程序的调试技术难点:VI程序的编写及调试技术3.
循环结构,数组、簇和曲线图(Graphs)重点:(1)While循环与For循环结构等各种功能的实现(2)数组的创建及波形的显示等难点:VI的编程方法及其各种基本功能的实现4.
字符串和文件存取重点:(1)字符串函数及使用及文件I/O操作难点:文件I/O操作及其实际应用5.
G语言实用编程技术重点:(1)局部变量与全局变量的定义和应用(2)VI的各种选项的设置难点:局部变量与全局变量的定义和应用及VI的一些特殊的选项设置6.
仪器控制重点:(1)GPIB接口模块对GPIB仪器进行编程控制(2)VISA模块对各种仪器进行编程控制难点:利用VISA模块对各种仪器进行编程控制建议计划学时:32学时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理解虚拟仪器的基本概念;会应用LabVIEW图形化编程环境及掌握一定的G语言编程基础;掌握VI程序的创建和子VI的创建;掌握VI程序的调试技术.
会用循环结构,数组、簇和曲线图(Graphs)、While循环与For循环结构;会用Case(选择)结构及使用以及Sequence(顺序)结构;会用公式节点、数组的创建和初始化、簇的创建和使用;会用字符串和文件存取;掌握G语言实用编程技术,理解局部变量与全局变量的概念;会用仪器控制,了解GPIB基本知识,会用GPIB接口模块对GPIB仪器进行编程控制;理解VISA的基本概念,能够应用VISA模块对各种仪器进行编程控制.
(二)能力要求(1)掌握虚拟仪器的基本知识和G语言编程基础;(2)掌握LabVIEW图形化编程环境及其基本知识:(3)熟悉VI程序的创建和子VI的创建和调试;(4)理解循环结构,数组、簇、曲线图、公式节点等基本编程技术;(5)了解仪器控制及GPIB基本知识;(6)应用VISA模块对各种仪器进行编程控制等.
(三)素质要求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虚拟仪器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图形化设计的基本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开发虚拟仪器的基本技术和能力,为毕业后从事电子信息工程及工业生产过程自动测试打下良好的基础,适应社会的需求.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一)教学模式以"基本技能+应用案例"的教学培养模式,教师通过虚拟仪器实际设计的应用案列,将虚拟仪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掌握图形化编程设计的思想和基本技能,循序渐进地将理论教学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帮助学生在课堂中掌握知识,同时在实践中应用虚拟仪器技术来设计日常生活中的仪器仪表测试应用,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作业要求结合案例,以日常生活的需求,独立虚拟仪器的应用实例,来提高虚拟仪器的图形化软件编程和设计能力.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成绩考评要素包括:随堂测试成绩、平时成绩(含考勤、课堂提问等)、中期考核成绩、实验成绩(程序、实验报告等).
七、学生学习建议(一)先修课程电子测量技术、电子技术、微机系统与接口、数字信号处理(二)学习建议1、按照书上和课堂的案例,积极进行编程训练;2、做好实验和报告,独立完成虚拟仪器设计的实际应用例子.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LabVIEW8.
5快速入门与提高》孙秋野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2)《LabVIEW基础教程》,汪敏生等译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年.
3)《自动测试技术与计算机仪器系统设计》,阮德生编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年.
4)《VXI总线测试平台技术》,陈光踽编著,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年.
5)《高速数据采集系统的原理与应用》,沈兰荪编著,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8年.
《虚拟现实技术》实验(含课内实验)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technology)实验学时(学分)共12学时(0.
75学分)实验室计算中心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考核方式上机过程、实验报告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实验简介(不超过500字)虚拟现实技术课程实验以VRML、3DMAX、Unity3D(自选)等为开发工具,实验内容主要包括三维实体模型构建、场景建模、动画与交互,场景漫游与仿真等内容.
通过上机实验,加深理解教材和讲课内容.
同时,让学生在了解虚拟现实基本概念和术语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虚拟现实系统实现方法,为将来在自己工作的领域内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
三、实验项目(一)实验项目1(胡小强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社.
《虚拟现实技术》,申蔚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四)学生实验安全和实验规程、规范的建议1.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安全用电等各项规定,禁止把易燃易爆等危险品、生活用品带进实验室.
2.
禁止在实验室内吸烟、使用明火.
3.
保持室内整洁、卫生、安静,定期对实验室进行打扫、整理,所有设备应摆放整齐,不得将任何废弃物品留在室内,不存放与工作无关的物品,离开实验室时,关好门窗,切断电源.
《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信息论与编码(InformationTheoryandCoding)课程类别C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核心课D专业选修课计划学时(学分)共56学时(3.
5学分),其中理论教学56学时,课内实验教学0学时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考核方式考试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简介(不超过500字)本课程是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应用概率论、随机过程和数理统计等方法来研究信息的存储、传输和处理中一般规律的学科,主要介绍信息论的产生和发展,信息的度量,信源及信源熵,信道及信道容量,无失真信源编码定理及方法,有噪信道编码定理及方法,限失真信源编码定理及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信息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信息分析方法,为今后进一步研究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知识点及建议计划学时(一)基本知识点1.
信息的概念、通信系统模型(建议学时:2学时)(1)信息的概念;(2)通信系统模型.
2.
信息的度量(建议学时:6学时)(1)自信息、互信息的概念及计算;(2)平均自信息、平均互信息的概念及计算;(3)数据处理定理.
3.
信源及信源熵(建议学时:8学时)(1)信源的分类及其数学模型;(2)离散单符号信源;(3)离散多符号信源(离散平稳无记忆信源、有记忆信源,马尔科夫信源);(4)信源的相关性和冗余度.
4.
信道及信道容量(建议学时:8学时)(1)单符号信道的概念、数学模型;(2)信道容量的概念及各种信道信道容量的计算方法.
(3)组合信道及其信道容量5.
无失真信源编码(建议学时:12学时)(1)无失真信源编码的相关概念;(3)定长码及定长信源编码定理;(4)变长码及变长信源编码定理(Kraft-MacMillan不等式,唯一可译码判别准则);(5)变长码的编码方法(香农编码,霍夫曼编码,费诺编码);(6)实用的无失真信源编码方法.
6.
有噪信道编码(建议学时:8学时)(1)纠错码的基本概念及分类;(2)有噪信道编码定理及逆定理;(3)线性分组码.
7.
限失真信源编码(建议学时:4学时)(1)信息率失真函数的定义、性质及计算;(2)D失真许可信道.
(二)重要知识点1.
信息的概念、通信系统模型信息的概念;2.
信息的度量(1)自信息、互信息的概念及计算;(2)平均自信息、平均互信息的概念及计算;3.
信源及信源熵(1)离散单符号信源;(2)离散多符号信源(离散平稳无记忆信源、有记忆信源,马尔科夫信源);(3)信源的相关性和冗余度.
4.
信道及信道容量(1)信道容量的概念及各种信道信道容量的计算方法.
(2)组合信道及其信道容量5.
无失真信源编码(1)定长码及定长信源编码定理;(2)变长码及变长信源编码定理(Kraft-MacMillan不等式,唯一可译码判别准则);(3)变长码的编码方法(香农编码,霍夫曼编码,费诺编码);6.
有噪信道编码(1)纠错码的基本概念及分类;(2)线性分组码.
7.
限失真信源编码(1)信息率失真函数的定义、性质;(2)D失真许可信道.
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1.
信息论的研究对象、目的和内容基本要求:(1)掌握信息的概念、通信系统模型;(2)理解信息论研究的对象、目的和内容.
2.
信息的度量基本要求:(1)掌握自信息和互信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掌握平均自信息的概念,各种熵函数的性质、计算及相互之间的关系;(3)掌握平均互信息的概念性质及数据处理定理.
3.
信源及信源熵基本要求:(1)理解信源的分类及其数学模型;(2)掌握离散单符号信源,离散多符号信源的概念、分类、相关性和剩余度;(3)掌握马尔可夫信源;(4)了解连续信源.
4.
信道及信道容量基本要求:(1)理解离散单符号信道的概念、数学模型及信道容量的计算;(2)掌握离散多符号信道及信道容量;(3)理解信道容量定理,信道容量的迭代算法;(4)掌握组合信道及其信道容量.
5.
无失真信源编码基本要求:(1)理解信源编码的相关概念;(2)理解定长码及定长编码定理;(3)理解变长码及变长编码定理;(4)掌握唯一可译码判别准则;(5)掌握变长码的编码方法.
6.
有噪信道编码基本要求:(1)掌握错误概率和译码规则、编码方法;(2)理解有噪信道编码定理及逆定理;(3)理解纠错码的基本概念及分类;(4)掌握线性分组码.
7.
限失真信源编码基本要求:(1)掌握失真测度;(2)理解信息率失真函数定义、性质及计算,D失真许可信道;(3)理解限失真信源编码定理及逆定理.
(二)能力要求1.
具备自主的学习能力,科学的学习方法,高效的学习效率;2.
有能运用理论和有效工具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素质要求1.
有科学严谨的态度,且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2.
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形象思维的能力;3.
掌握相关技术的科学研究方法;4.
具备一定的多学科交叉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法.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一)教学模式课堂授课为主,课堂教学采用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二)作业要求学生必须按规定时间交作业和习题结果,而且要做到态度认真,字迹工整,抄写题目,解答题需要记录解答过程.
根据作业完成的情况对作业进行评分,给出平时作业成绩,作为形成性考试成绩,计入学生期末考核总成绩.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成绩综合考评要素包括:结课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含考勤、作业质量等)、学习过程.
七、学生学习建议(一)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随机过程.
(二)学习建议1.
要明确学习的目的,端正学习态度;2.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课前预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课后及时复习;3.
正确对待作业;4.
敢于质疑,多问善问;5.
使用工具书和查阅资料拓宽知识面.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信息论基础教程》李梅李亦农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信息论与编码理论》王育民等高等教育出版社《信息论与编码》曹雪虹清华大学出版社《信息论——基础理论与应用》傅祖芸电子工业出版社《DSP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DSP技术及应用(DSPTechnologyandApplication)课程类别D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核心课D专业选修课计划学时(学分)共48学时(3学分),其中理论教学38学时,课内实验教学10学时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简介(不超过500字)《DSP技术及应用》是通信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深入了解DSP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DSP芯片硬件结构、指令系统、特殊指令;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建立利用DSP芯片进行数字信号处理的编程、汇编、连接、仿真运行的基本思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最终达到使学生熟练掌握DSP技术,并能灵活运用DSP技术于生活、生产、科研等领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也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学生从事通信设备研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知识点及建议计划学时(一)基本知识点DSP技术概论(建议学时:2学时)、DSP芯片结构(建议学时:12学时)、DSP指令系统及特点(建议学时:4学时)、DSP软件开发过程(建议学时:4学时)、汇编语言编程(建议学时:8学时)、CCS集成开发环境及实验(建议学时:8学时).
1DSP技术概述(建议2学时)(1)DSP系统概述(2)DSP芯片的特点、现状及应用2DSP芯片结构介绍(建议12学时)(1)TMS320C54X的基本性能(2)TMS320C54X的CPU结构(3)TMS320C54X的内部总线结构及存储器结构(4)TMS320C54X的外围电路.
(5)TMS320C54X的串行口(6)TMS320C54X的与外设的接口(7)TMS320C54X的复位与省电(8)TMS320C54X的中断(9)TMS320C54X的自举加载3DSP指令系统及特点(建议6学时)(1)TMS320C54X的寻址方式(2)程序地址的生成(3)流水线操作技术(4)指令系统概述4DSP软件开发过程(建议6学时)(1)汇编语言程序的编写方法(2)汇编语言程序的汇编(3)目标文件的连接(4)DSP的C语言开发方法汇编语言编程举例(建议8学时)(1)汇编语言基本指令的应用(2)DSP的浮点运算方法(3)DSP在信号发生器上的应用(4)用DSP实现FIR和IIR滤波器(5)用DSP实现FFT6CCS集成开发环境(建议4学时)(1)CCS集成开发环境介绍(2)调试应用程序(3)DSP/BIOS的应用(4)利用DSP/BIOS和RTDX进行实时分析(二)重要知识点1DSP技术概述(1)DSP芯片的特点、现状及应用2DSP芯片结构介绍(1)TMS320C54X的CPU结构(2)TMS320C54X的内部总线结构及存储器结构(3)TMS320C54X的外围电路.
(4)TMS320C54X的与外设的接口(5)TMS320C54X的复位与省电(6)TMS320C54X的中断3DSP指令系统及特点(1)TMS320C54X的寻址方式(2)程序地址的生成4DSP软件开发过程(1)汇编语言程序的编写方法(2)汇编语言程序的汇编(3)目标文件的连接5汇编语言编程举例(1)汇编语言基本指令的应用(2)DSP的浮点运算方法(3)DSP在信号发生器上的应用(4)用DSP实现FIR和IIR滤波器6CCS集成开发环境(1)CCS集成开发环境介绍(2)调试应用程序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1DSP技术概述(1)了解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及数字信号处理器概述(2)掌握DSP芯片的特点、现状及应用(3)掌握介绍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习方法2TMS320C54X的芯片结构(1)掌握TMS320C54X的硬件结构——中央处理器的组成(2)掌握控制器的组成(3)掌握存储器结构(4)掌握外围设备概述,管脚图及其功能.
(5)掌握定时器、(6)掌握时钟发生器、(7)掌握主机接口、(8)掌握串行口、(9)掌握外部总线、外部存储器与并行I/O接口电路(10)掌握中断3DSP指令系统(1)掌握7种寻址方式(2)掌握程序地址的生成(3)理解流水线技术(4)掌握指令系统4DSP软件开发过程(1)理解常用的开发软件,源程序的结构,源程序的编辑、汇编、链接过程(2)掌握汇编语言程序的编写方法5汇编语言编程举例(1)掌握汇编基本指令的运用(2)掌握浮点运算方法(3)理解DSP在信号发生器上的运用(4)掌握DSP实现滤波器的方法6汇编语言开发工具(1)掌握CCSC5000集成开发环境的使用.
(二)能力要求1.
具备自主的学习能力,科学的学习方法,高效的学习效率;2.
具有独立设计和开发能力.
(三)素质要求1.
有科学严谨的态度,且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2.
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形象思维的能力;3.
掌握相关技术的科学研究方法;4.
具备一定的多学科交叉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法.
5.
掌握DSP的设计和开发方法,具有独立设计和开发能力.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一)教学模式课堂授课为主,结合上机实验.
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二)作业要求每次课堂教学结束后布置适量的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每章交一次,在该章讲课结束后一周内按时上交,迟交或不认真完成者酌情扣分.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成绩综合考评要素包括:结课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含考勤、作业质量等)、学习过程或实验过程等.
考查:结课考试成绩+实验成绩+平时与作业+随堂测试七、学生学习建议(一)先修课程数字信号处理、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数字电子技术(二)学习建议1.
要明确学习的目的,端正学习态度;2.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课前预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课后及时复习;3.
正确对待作业;4.
敢于质疑,多问善问;5.
使用工具书和查阅资料.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TMS320C54xDSP结构、原理及应用》,戴明桢主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1年.
《TMS320C54x实用教程》,彭启琮主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
《DSP技术及应用》实验(含课内实验)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DSP技术及应用(DSPTechnologyandApplication)计划实验学时(学分)共10学时(0.
625学分)实验室DSP技术及应用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实验简介(不超过500字)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DSP芯片技术的初步概念,对硬件结构有基本认识,对指令系统与特殊指令有一定了解,初步建立利用DSP芯片进行数字信号处理的编程、汇编、连接、仿真运行的基本思路.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学生从事通信设备研发工作打下基础三、实验项目(一)实验项目1(√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熟练掌握ccs软件的使用(二)实验项目2(√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掌握Dsp基本编程方法和汇编指令的应用(三)实验项目3(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Dsp在信号发生器上运用,掌握DSP技术,应用到实际中去(四)实验项目4(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用Dsp实现滤波器,掌握DSP技术,应用到实际中去四、基本要求(一)实践能力要求和创新能力要求掌握DSP的结构、指令系统、开发方法,能将DSP技术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二)素质要求1.
有科学严谨的态度,且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2.
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形象思维的能力;3.
掌握相关技术的科学研究方法;4.
具备一定的多学科交叉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法.
5.
掌握DSP的设计和开发方法,具有独立设计和开发能力.
五、实验教学模式与实验报告要求(一)实验教学模式教师现场演示后,学生自己模拟完成,学生不懂不会的部分,应先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老师给予指导(二)实验报告要求按照实验报告格式书写,每人一份.
附有实验过程,实验结果,感想及实验问题回答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实验报告20%,平时20%,实验验收成绩60%七、学生实验建议(一)先修课程数字信号处理、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数字电子技术(二)学习建议多看例程、多动手编程(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TMS320C54xDSP结构、原理及应用》,戴明桢主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1年.
《TMS320C54x实用教程》,彭启琮主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学生实验安全和实验规程、规范的建议1.
由指导教师介绍实验的基本要求、实验设备及软件的使用方法、和使用中的注意事项;2.
学生做完实验,结果交指导教师验收检查,所记录的实验数据合乎要求,关闭实验仪器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数字图像处理(DigitalImageProcessing)课程类别D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核心课D专业选修课计划学时(学分)共48学时(3学分),其中理论教学38学时,课内实验教学10学时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简介(不超过500字)数字图像处理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较深入地理解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以及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了解与各个处理技术相关的应用领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处理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三、知识点及建议计划学时(一)基本知识点1.
数字图像处理绪论(2学时)(1)数字图像处理的发展、研究内容(2)数字图像的表示方法(3)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特点2.
图像和视觉的基本概念(6学时)(1)人眼视觉的结构和图像产生的机理(2)图像和视觉基础(3)数字图像处理系统的基本组成和作用(4)数字图像的概念3.
数字图像处理中的正交变换(6学时)(1)数字图像处理中的常用正交变换(2)傅立叶变换、离散余弦变换、(3)沃尔什变换、哈尔函数及哈尔变换(4)斜矩阵及斜变换、小波变换等(5)数字图像处理中的离散余弦变换4.
数字图像增强(6学时)(1)常用的数字图像增强处理(2)数字图像的直方图修改技术(3)数字图像的平滑处理,尖锐化处理(4)伪彩色增强技术5.
数字图像编码(6学时)(1)图像编码的基本概念与理论(2)传统的图像编码技术(3)常用的图像编码技术6.
数字图像复原(6学时)(1)图像复原主要目的(2)图像退化的基本模型及图像恢复的基本思路(3)图像恢复的基本技术7.
数字图像分割(6学时)(1)图像子区域或对象(2)常用的数字图像分割技术(3)基于灰度阈值和模板匹配的图像分割法(二)重要知识点1.
数字图像处理绪论(1)数字图像的表示方法(2)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特点2.
图像和视觉的基本概念(1)人眼视觉的结构和图像产生的机理(2)数字图像处理系统的基本组成和作用3.
数字图像处理中的正交变换(1)傅立叶变换、离散余弦变换、(2)斜矩阵及斜变换、小波变换等(3)数字图像处理中的离散余弦变换4.
数字图像增强(1)数字图像的直方图修改技术(2)数字图像的平滑处理,尖锐化处理5.
数字图像编码(1)传统的图像编码技术(2)常用的图像编码技术6.
数字图像复原(1)图像退化的基本模型及图像恢复的基本思路(2)图像恢复的基本技术7.
数字图像分割(1)常用的数字图像分割技术(2)基于灰度阈值和模板匹配的图像分割法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1.
数字图像处理绪论本章首先介绍数字图像处理的发展及研究内容,接着介绍数字图像的表示方法和基本特点,了解数字图像处理的发展、研究内容;掌握数字图像的表示方法;理解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特点.
2.
图像和视觉的基本概念本章从人眼视觉的结构和图像产生的机理出发,介绍数字图像处理系统的基本组成和作用.
了解图像和视觉基础;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系统的基本组成和作用.
3.
数字图像处理中的正交变换数字图像处理的各种正交变换是数字图像处理的基础.
本章介绍了几种应用于数字图像处理中常用的正交变换(如傅立叶变换、离散余弦变换、沃尔什变换、哈尔函数及哈尔变换、斜矩阵及斜变换、小波变换等).
了解数字图像处理中的常用正交变换(如傅立叶变换、离散余弦变换、沃尔什变换、哈尔函数及哈尔变换、斜矩阵及斜变换、小波变换等);掌握数字图像处理中的离散余弦变换.
4.
数字图像增强图像增强的目的是通过处理图像,使其更适合于特定应用.
本章主要介绍常用的时域图像增强方法和频域图像增强方法.
了解常用的数字图像增强处理;掌握数字图像的直方图修改技术;掌握数字图像的平滑处理,尖锐化处理;了解伪彩色增强技术.
5.
数字图像编码数字图像的编解码技术是减少图像数据量,用于图像的存储和传输的关键.
本章首先介绍图像编码的基本概念与理论,详细介绍常用的图像编码技术.
掌握图像编码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了解传统的图像编码技术;掌握常用的图像编码技术.
6.
数字图像复原图像复原主要目的是改善原始图像的质量.
本章从图像退化的基本模型出发,介绍图像恢复的基本思路,重点介绍图像恢复的基本技术.
掌握图像退化的基本模型及图像恢复的基本思路;掌握图像恢复的基本技术.
7.
数字图像分割本章首先介绍常用的数字图像分割技术,重点介绍基于灰度阈值和模板匹配的图像分割法.
了解常用的数字图像分割技术;掌握基于灰度阈值和模板匹配的图像分割法.
(二)能力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了解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处理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三)素质要求进一步锻炼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以后的就业做好准备.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一)教学模式以老师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
(二)作业要求按时按量完成.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成绩考评要素包括:随堂测试成绩、平时成绩(含考勤、课堂提问等)、实验成绩(程序、实验报告等)等.
七、学生学习建议(一)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电路原理、数字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二)学习建议重点掌握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结合实际系统为例了解最新技术.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
《图像工程(上)图像处理和分析》,章毓晋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
2.
《数字图像处理》,Kenntth.
R.
Castleman著,朱志刚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数字图像处理》实验(含课内实验)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数字图像处理(DigitalImageProcessing)计划实验学时(学分)共10学时(0.
625学分)实验室计算中心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实验简介(不超过500字)数字图象处理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主要讲述图象处理的数字处理技术.
本门课实验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图像处理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掌握常用的图像文件格式的解析方法,掌握图像的增强和分割方法.
三、实验项目(一)实验项目1在Matlab编程环境下图像的读取、存储和显示(2学时)(√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熟悉Matlab编程环境,掌握在Matlab编程环境下图像的读取、存储和显示等操作(二)实验项目2图像直方图分析(2学时)(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理解直方图概念,掌握图像直方图分析技巧(三)实验项目3(2学时)(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掌握图像的滤波及图像增强技术(四)实验项目4噪声图像的复原(2学时)(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了解噪声对图像干扰,掌握噪声图像的复原(五)实验项目5图像的分割与边缘提取(2学时)(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掌握图像的分割与边缘提取技术四、基本要求(一)实践能力要求和创新能力要求1.
专业知识扎实,思路较开阔,能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性思维能力;2.
能在实践环节中,探索、验证已有的结论,并具备一定的自主设计实验程序的能力;3.
有能运用理论和先进手段、仪器设备去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4.
有较强的钻研精神及一定的接受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
(二)素质要求1.
有科学严谨的态度,且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2.
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形象思维的能力;3.
掌握相关技术的科学研究方法;4.
具备一定的多学科交叉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法.
五、实验教学模式与实验报告要求(一)实验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背景,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以科学研究方法为工具,以学生自主设计程序探究为主线,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能力.
(二)实验报告要求1.
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格式简述实验目的,基本要求,实验内容以及实验原理;2.
详细写明每一个实验的具体步骤,如何实现,在具体变成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3.
按照实验要求变成,给出详细程序实现代码,以及程序结果(图,表格等);4.
总结分析本次实验的结果,以及所掌握的内容.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本实验课程采用综合评定学生实验成绩;以掌握实验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主,同时辅以实验报告.
七、学生实验建议(一)先修课程计算机基础与应用,C语言(二)学习建议1.
掌握专业课理论知识;2.
多上机练习;3.
使用工具书和查阅资料拓展知识面.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
《MATLAB基础及其应用教程》周开利北京大学出版社2.
《图像工程(上)图像处理和分析》,章毓晋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
3.
《数字图像处理》,Kenntth.
R.
Castleman著,朱志刚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四)学生实验安全和实验规程、规范的建议1.
由指导教师介绍实验的基本要求、实验设备及软件的使用方法、和使用中的注意事项;2.
学生做完实验,结果交指导教师验收检查,所记录的实验数据合乎要求,关闭实验仪器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数据结构DataStructure课程类别D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核心课D专业选修课计划学时(学分)共48学时(3学分),其中理论教学32学时,课内实验教学16学时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简介(不超过500字)数据结构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它是介于数学、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三者之间的一门课程,而且是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及其它系统程序的大型应用程序设计的基础,同时为从事各类计算机应用的技术人员提供了必要的基本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多种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存储方法和基本运算,培养学生运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正确编程及调试的能力,掌握常规设计方法和技巧,养成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培养学生结合实际应用,设计有效算法和数据结构的能力,并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知识点及建议计划学时(一)基本知识点1.
绪论(2学时)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抽象数据类型定义,算法的定义、特性及衡量算法的标准,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分析.
2.
线性表(4学时)线性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定义,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和基本算法的实现,线性表的链式存储结构,单链表、循环链表的定义及基本算法的实现.
3.
栈和队列(4学时)栈的基本概念、特点和类型定义,栈的顺序表示和实现,栈的链式表示和实现,队列的基本概念、特点和类型定义,队列的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的表示和实现.
4.
串和数组(2学时)串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存储表示,数组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特殊矩阵的压缩存储,稀疏矩阵的压缩存储.
5.
树和二叉树(6学时)树的基本概念和术语,二叉树的定义及性质,二叉树的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二叉树的遍历和线索二叉树,树的存储结构,树、森林与二叉树的转换,树和森林的遍历,哈夫曼树和哈夫曼编码.
6.
图(6学时)图的基本概念,图的存储结构(邻接矩阵、邻接表)和基本操作,图的深度优先搜索和广度优先搜索算法,最小生成树及构造算法(Prim算法和Kruskal算法).
7.
查找(4学时)查找的基本概念,顺序查找算法,折半查找算法,索引查找算法,哈希表的概念及哈希查找算法.
8.
内部排序(4学时)排序的基本概念,直接插入排序,折半插入排序,希尔排序,冒泡排序,快速排序,简单选排序,堆排序,归并排序,基数排序,各种内部排序算法的比较.
(二)重要知识点1.
绪论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算法的特性,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分析.
2.
线性表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插入、删除操作算法及分析,线性表的链式存储结构,单链表的构造、插入、删除操作算法及分析.
栈和队列栈的基本概念和特点,顺序栈和链栈的基本操作,队列的定义和特点,循环队列和链队列的基本操作.
4.
串和数组串的特点,数组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特殊矩阵的压缩存储.
5.
树和二叉树二叉树的性质,二叉树的遍历,哈夫曼树和哈夫曼编码.
6.
图图的存储结构:邻接矩阵和邻接表,图的深度优先搜索遍历和广度优先搜索遍历,最小生成树及构造算法(Prim算法和Kruskal算法).
7.
查找顺序查找算法,折半查找算法,哈希查找算法.
8.
内部排序希尔排序,快速排序,堆排序,归并排序,基数排序.
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绪论了解数据、数据对象、数据元素、数据类型、抽象数据类型的定义;了解算法的定义,掌握算法的特性;理解数据的逻辑结构与物理结构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掌握算法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的分析方法.
线性表了解线性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定义,熟练掌握顺序表和单链表的表示、基本操作的实现;掌握循环链表的插入、删除操作.
栈和队列掌握栈、队列的定义和特点;熟练掌握顺序栈和链栈的表示、基本操作的实现;熟练掌握循环队列和链队列的表示、基本操作的实现.
串和数组掌握串的定义和特点;了解串的存储表示;掌握数组的定义和特点;熟练掌握数组在行优先和列优先的存储结构中的地址计算方法;熟练掌握对特殊矩阵进行压缩存储时的下标变换公式;了解稀疏矩阵的压缩存储.
树和二叉树熟练掌握二叉树的定义、性质、存储结构;熟练掌握二叉树的遍历算法;掌握树的定义和存储结构;掌握树、森林与二叉树的转换方法;熟练掌握哈夫曼树和哈夫曼编码的构造方法.
图理解图的基本概念,掌握图的邻接矩阵和邻接表的存储结构;掌握图的深度优先搜索和广度优先搜索算法;熟练掌握求最小生成树的Prim算法和Kruskal算法.
查找熟练掌握顺序查找和二分查找算法的实现;了解索引查找算法;理解哈希表的概念,掌握各种哈希函数和处理冲突的方法;熟练掌握哈希表的构造方法.
内部排序熟练掌握简单的排序方法的算法设计,掌握希尔排序、快速排序、堆排序和归并排序算法,理解基数排序算法;了解各种排序的特点、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
(二)能力要求具有数据抽象能力和算法设计能力,培养良好的编程习惯;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查阅科技文献的能力;具有运用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
(三)素质要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职业素养,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形象思维的能力;培养相互交流、沟通和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一)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教学,精选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二)作业要求每次课堂教学结束后布置适量的作业,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学生应认真对待,独立完成,按时提交作业,要求字迹工整,不允许抄袭.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平时成绩(含考勤、作业质量等)、学习过程(含实验报告质量、课堂测验)、结课考试成绩.
七、学生学习建议(一)先修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二)学习建议本课程内容抽象、概念性强、内容灵活,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按时完成作业;注意先修课程C语言的知识准备,注重上机实践,培养算法设计的能力;多查阅参考资料、多思考、多提问、多讨论;了解数据结构课程在基础研究以及应用领域的重要作用,增加学习兴趣.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严蔚敏,吴伟民编著.
数据结构(C语言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年严蔚敏,吴伟民编著.
数据结构题集(C语言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年徐孝凯编著.
数据结构使用教程(第二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年耿国华等.
数据结构——C语言描述(第二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8年李春葆等编著.
数据结构教程(第4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年严蔚敏.
数据结构(C语言版)(第2版).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5年《数据结构》实验(含课内实验)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数据结构DataStructure计划实验学时(学分)共16学时(1学分)实验室计算中心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实验简介(不超过500字)计算机程序加工处理的对象是数据,而数据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所以学习编写计算机程序仅仅了解计算机语言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数据组织、存储和运算的一般方法,这是数据结构课程中学习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通过课程实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增加感性认识,掌握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步骤和技术,提高问题分析、软件设计、程序编写、程序调试的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项目(一)实验项目1线性表及应用(√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掌握顺序表、链表的创建、插入、删除、查找算法的设计及其应用.
(二)实验项目2栈和队列及应用(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掌握栈和队列的创建、插入、删除、查找算法的设计及其应用.
(三)实验项目3树的应用(√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掌握二叉树的基本操作,掌握构造哈夫曼树及哈夫曼编码的方法.
(四)实验项目4图的应用(√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掌握图的存储结构及其构造方法,掌握图的两种遍历算法.
四、基本要求(一)实践能力要求和创新能力要求理解和掌握各种抽象数据类型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和操作实现算法,以及它们在程序中的使用方法;针对具体的问题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提高算法设计的能力;掌握算法的时间分析和空间分析技术;掌握软件开发过程中问题分析、系统设计、程序编码、测试等基本方法和技能.
(二)素质要求运用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沟通、交流、团结协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五、实验教学模式与实验报告要求(一)实验教学模式实验教学以上机实验为主要形式,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进行指导,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实验报告要求实验大纲中规定的每个实验都要有实验报告,将实验过程、步骤及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认真总结,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认真书写.
实验报告中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题目、程序设计、程序清单、运行结果和总结.
按时提交实验报告.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上机表现、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质量.
七、学生实验建议(一)先修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二)学习建议在每个实验之前要认真复习数据结构课程中有关的章节,根据实验内容提前编写好程序,上机过程中要认真调试程序,多思考、多提问、多讨论.
通过实验,加深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了解数据结构课程在应用领域的重要作用,增加学习的兴趣,培养基本的编程规范和综合素质.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严蔚敏,吴伟民编著.
数据结构(C语言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年严蔚敏,吴伟民编著.
数据结构题集(C语言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年徐孝凯编著.
数据结构使用教程(第二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年耿国华等.
数据结构——C语言描述(第二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8年李春葆等编著.
数据结构教程(第4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年严蔚敏.
数据结构(C语言版)(第2版).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5年(四)学生实验安全和实验规程、规范的建议1.
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服从老师安排;2.
在实验中要注意安全,不得损坏实验设备.
《嵌入式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嵌入式操作系统(Embeddedoperatingsystem)课程类别D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核心课D专业选修课计划学时(学分)共48学时(3学分),其中理论教学38学时,课内实验教学10学时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简介(不超过500字)本课程是电子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
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以嵌入式软件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嵌入式操作系统为重点,以应用为目的,使学生了解学生嵌入式操作系统的概念,理解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功能和工作原理,掌握嵌入式操作系统内核的设计和应用,从而为学生进行嵌入式系统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三、知识点及建议计划学时(一)基本知识点1.
嵌入式系统基本概念(4学时)嵌入式系统概述嵌入式系统的特征嵌入式系统的组成要素嵌入式系统的应用领域嵌入式系统的实时性与可靠性指标嵌入式系统的发展趋势.
2.
嵌入式硬件系统(4学时)嵌入式硬件系统的组成嵌入式系统的总线嵌入式系统的接口.
3.
嵌入式软件系统(4学时)嵌入式软件基本概念嵌入式操作系统基本概念4.
嵌入式实时内核基础(8学时)嵌入式实时内核的基本概念嵌入式实时内核的功能、原理.
任务管理与调度同步、互斥与通信中断和时间管理内存管理I/O管理5.
ucosII分析(12学时)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分类ucosII的体系结构ucosII的代码分析ucosII的编程6.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移植与开发(6学时)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开发方法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移植重点步骤(二)重要知识点1.
嵌入式系统基本概念嵌入式系统的特征嵌入式系统的组成要素.
2.
嵌入式硬件系统嵌入式系统的总线嵌入式系统的接口.
3.
嵌入式软件系统嵌入式软件基本概念嵌入式操作系统基本概念4.
嵌入式实时内核基础任务管理与调度同步、互斥与通信中断和时间管理内存管理I/O管理5.
ucosII分析ucosII的体系结构ucosII的代码分析ucosII的编程6.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移植与开发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移植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1.
嵌入式系统基本概念了解嵌入式系统的定义、嵌入式系统分类、发展历程、特点、应用领域、发展趋势.
2.
嵌入式硬件系统理解嵌入式硬件系统的组成、嵌入式微处理器的特点,了解主流的嵌入式微处理器ARM系列和MIPS系列、AMBA和PCI总线、嵌入式系统存储器结构.
3.
嵌入式软件系统理解嵌入式软件的特点和分类、嵌入式软件的体系结构、运行流程,嵌入式操作系统结构、组成、功能、特点和发展趋势.
4.
嵌入式实时内核基础理解并掌握任务管理与调度中的任务定义、任务的分类、主要特性及内容,任务管理机制,嵌入式实时系统常见的几种调度算法,优先级反转及解决方法.
理解并掌握同步、互斥与通信机制、中断和时间管理及内存管理和I/O管理.
5.
ucosII分析理解ucosII的体系结构,掌握ucosII代码分析和编程能力嵌入式软件开发工具的分类、交叉开发环境,嵌入式软件实现阶段的开发过程及开发工具的发展趋势.
理解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模式,任务划分的方法.
6.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移植与开发掌握典型嵌入式系统的操作方法,工作原理、编程设计及移植.
(二)能力要求1.
掌握嵌入式系统的基础知识,具备跟踪和学习嵌入式新技术的能力.
2.
掌握嵌入式软件的特点,能够分析嵌入式操作系统与通用操作系统的异同点.
3.
掌握典型嵌入式操作系统的架构,能够分析和设计相应功能的算法和代码.
4.
掌握典型嵌入式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能够基于操作系统进行应用程序开发.
5.
掌握嵌入式开发工具,能够针对具体硬件进行程序移植.
(三)素质要求1.
具有好奇心和学习能力.
2.
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养成团队协作精神与较好的沟通能力.
4.
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一)教学模式本课程对操作系统的理论基础要求较高,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较为困难.
因此必须对操作系统的理论进行必要的讲解.
采用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的方法尽量降低学习的门槛.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采用演示法、问题引导法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通过比较法、讨论法加深对概念和技术的理解.
利用任务驱动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其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组间互查法、组员互助法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帮助学生在课堂上了解知识点,通过实践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并能掌握基本技能,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作业要求通过理论作业巩固并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通过验证性作业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进一步通过设计性的作业提升设计能力.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1、平时成绩包括:作业、课堂提问、出勤;2、实验成绩包括:实验操作、实验提问、实验报告、实验纪律;3、期末考试:随堂考试(开卷);4、课程报告.
七、学生学习建议(一)先修课程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C语言程序设计、单片机应用.
(二)学习建议本课程的前期基础课程是C语言程序设计、单片机应用及计算机基本知识.
C语言程序设计在本课程中应用较多,需要加强学习.
建议学生和计算机专业进行学科交叉,阅读学习操作系统相关知识.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的学科;建议充分利用Lambda软件开发环境验证嵌入式操作系统理论,利用Proteus进电路设计仿真,通过仿真环境进行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移植和应用程序开发;并将课程内容与相关课程的学习和日常生活相结合,融会贯通,真正的学以致用.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
罗蕾编著,《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及应用开发》(第3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1年.
2.
邵贝贝编著,《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Ⅱ(第2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年;3.
任哲编著,《嵌入式操作系统基础μc/OS-Ⅱ和Linux(第2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1年.
4.
相关学习软件:Lambda、Proteus、KeilC等5.
课堂讲义:课件、板书内容6.
网络资源:http://micrium.
com/《嵌入式操作系统》实验(含课内实验)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嵌入式操作系统(Embeddedoperatingsystem)计划实验学时(学分)共10学时(0.
6学分)实验室嵌入式实验室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实验简介(不超过500字)《嵌入式操作》课程实验是利用Lambda实验平台来完成嵌入式操作系统实验.
本门课程实验的目的和任务是通过实验巩固、扩展学生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和初步工程设计能力.
三、实验项目(一)实验项目1嵌入式操作系统环境搭建(2学时)(√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掌握嵌入式操作系统实验开发环境的搭建方法.
(二)实验项目2任务管理(2学时)(√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掌握任务管理的机制.
(三)实验项目3优先级管理(2学时)(√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掌握优先级管理机制.
(四)实验项目4内存管理(2学时)(√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掌握内存管理机制.
(五)实验项目5(√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消息队列实验,实验学时为2学时,掌握基于消息队列的消息机制实现.
四、基本要求(一)实践能力要求和创新能力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搭建嵌入式操作开发环境的技术.
掌握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功能.
具备在在嵌入式操作系统基础之上进行软件开发的能力.
使用典型开发工具及常用软件的技能.
具备ucosII下进行C语言编程、交叉编译和调试的能力.
具备针对不同处理器进行工具链安装和裁剪、移植的能力.
通过对本实验课程的实践,要求学生掌握典型的嵌入式操作系统的架构,具备基本的算法设计和程序开发能力.
在完成基本的验证性实验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综合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并能利用所学解决相关课程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需要.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行一些带有创新性的设计探索.
(二)素质要求通过对本实验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实践技能,培养专业素养和初步设计能力.
并为学生专业学习和从事嵌入式系统的软硬件开发及相关信息领域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以适应专业发展和社会需求.
五、实验教学模式与实验报告要求(一)实验教学模式采用任务驱动法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逐步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独立完成和组间互查、组员互助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养成团队协作精神与较好的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实验报告要求实验报告要求独立完成,包括实验内容、日期、实验地点、班级和姓名等,内容包括:1.
实验目的;2.
实验环境;3.
实验原理与实验步骤;4.
软件流程图及其源程序;5.
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本实验课程采用综合评定学生实验成绩;以掌握实验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主,同时辅以实验报告.
实验成绩评定指标要素包括:考勤、实验表现、实验报告.
七、学生实验建议(一)先修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单片机应用.
(二)学习建议按照实验手册及时预习,独立实现软件编程,理解和掌握操作系统的核心理论和基本算法,同时做好实验和报告.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Lambda实验指导书》罗蕾编著,《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及应用开发》(第3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1年.
邵贝贝编著,《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Ⅱ(第2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年;任哲编著,《嵌入式操作系统基础μc/OS-Ⅱ和Linux(第2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1年.
5.
网站:http://micrium.
com/(四)学生实验安全和实验规程、规范的建议1、由指导教师介绍实验的基本要求、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2、学生做完实验,要按照要求关闭实验设备、关闭电源、负责人关闭好门窗后方可离开.
《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嵌入式系统(EmbeddedSystems)课程类别D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核心课D专业选修课计划学时(学分)共56学时(3.
5学分),其中理论教学46学时,课内实验教学10学时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简介(不超过500字)本课程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
本课程主要介绍嵌入式系统更广泛的概念、设计思想和其他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理解嵌入式系统的概念和基本要素;掌握嵌入式系统软硬件设计的基本方法;跟踪嵌入式系统最新设计理念;实践嵌入式系统项目开发基本流程;为嵌入式系统开发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知识点及建议计划学时(一)基本知识点1.
嵌入式系统的一般概念(4学时)嵌入式系统的特征;嵌入式系统的基本概念;嵌入式系统的分类;嵌入式系统的组成要素.
2.
嵌入式系统的设计方法(6学时)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模式嵌入式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嵌入式系统设计的流程模型.
3.
嵌入式处理器(10学时)嵌入式处理器的应用选型嵌入式处理器工作状态和工作模式嵌入式处理器的寄存器嵌入式处理器的存储器组织结构嵌入式处理器的异常.
4.
嵌入式系统程序设计(10学时)嵌入式处理器的汇编指令集嵌入式系统程序设计的方法嵌入式系统程序设计的工具.
5.
嵌入式操作系统(16学时)嵌入式操作系统选型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特性典型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的操作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编程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移植.
(二)重要知识点1.
嵌入式系统的一般概念嵌入式系统的特征嵌入式系统的组成要素.
2.
嵌入式系统的设计方法嵌入式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嵌入式系统设计的流程模型.
3.
嵌入式处理器嵌入式处理器的应用选型嵌入式处理器工作状态和工作模式.
4.
嵌入式系统程序设计嵌入式系统程序设计的方法嵌入式系统程序设计的工具.
5.
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选型嵌入式操作系统的操作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编程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移植.
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1.
嵌入式系统的一般概念了解嵌入式系统的发展状况,掌握嵌入式系统的相关基本知识.
了解嵌入式系统的特征,理解嵌入式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的与非嵌入式系统的区别.
了解嵌入式系统的分类,掌握分类标准,能够根据不同的应用环境,进行达到为应用环境选型嵌入式系统的目的.
2.
嵌入式系统的设计方法了解嵌入式系统的设计方法,掌握嵌入式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
了解嵌入式系统开发周期,理解嵌入式系统开发周期的各个阶段的作用.
3.
嵌入式处理器了解ARM体系结构内涵,理解ARM不同工作模式、寄存器、数据类型之间深层次的关系,掌握寄存器的使用,运用对不同寄存器的设置,达到设置不同工作模式、模式切换、状态切换的目的.
理解中断概念、存储器映射方式、寻址方式,掌握中断的具体发生/响应流程、不同状态下的存储器映射、具体寻址方式,结合运用中断、映射、寻址知识,解决在嵌入式系统运行、具体编程、程序调试等诸多实际问题.
4.
嵌入式系统程序设计了解嵌入式处理器的汇编指令集,掌握嵌入式系统程序设计的方法和工具,能够结合具体处理器,进行综合应用.
嵌入式操作系统了解嵌入式操作系统的概念,掌握典型嵌入式系统的操作方法,工作原理、编程设计及移植.
(二)能力要求1.
掌握嵌入式系统的基础知识,具备跟踪和学习嵌入式新技术的能力.
2.
掌握嵌入式系统开发的基本流程,具备初步运用开发周期中的方法、知识,达到设计嵌入式系统的能力.
3.
熟悉典型的嵌入式处理器,具备阅读数据手册,根据具体应用进行处理器选型的能力.
4.
熟悉典型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具备搭建嵌入式开发环境的能力.
5.
初步掌握嵌入式开发工具,具备简单的软硬件设计和移植能力.
(三)素质要求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嵌入式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开发嵌入式系统的基本方法和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及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打下良好的基础,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一)教学模式本课程研究的是一个日新月异的领域,因此必须将对课堂知识点的讲述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采用演示法、问题引导法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通过比较法、讨论法加深对概念和技术的理解.
利用任务驱动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其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组间互查法、组员互助法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帮助学生在课堂上了解知识点,通过实践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并能掌握基本技能,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作业要求通过理论作业巩固并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通过验证性作业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进一步通过设计性的作业提升设计能力.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1、平时成绩包括:作业、课堂提问、出勤;2、实验成绩包括:实验操作、实验提问、实验报告、实验纪律;3、期末考试:随堂考试(开卷);4、课程报告.
七、学生学习建议(一)先修课程嵌入式操作系统、C语言程序设计、数字电路技术、单片机应用.
(二)学习建议将课程内容与相关课程的学习和日常生活相结合,尽量在Linux操作系统上完成相关专业课程学习任务和日常生活需求,真正的学以致用.
本课程的前期基础课程是嵌入式操作系统、数字电子技术及单片机知识,这方面知识掌握得不够好的请自己补上.
特别是数字电子技术及计算机基本理论、C语言程序设计,在本课程中应用较多.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的学科;在掌握ARM处理器结构和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基础上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编程能力及动手能力.
在后续学习的过程中建议:1、注重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的应用.
2、注重分析、设计嵌入式软硬件;加强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及本专业的发展动向和知识前沿的了解.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王勇编著,《嵌入式系统原理与设计(第2版)》,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
周立功编著,《ARM微控制器基础与实战(第2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5年符意德编著,《嵌入式系统设计原理及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4.
相关学习软件:Proteus、Cygwin、keilarm等5.
课堂讲义:课件、板书内容6.
网络资源:www.
ednchina.
com《嵌入式系统》实验(含课内实验)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嵌入式系统(EmbeddedSystems)计划实验学时(学分)共10学时(0.
6学分)实验室嵌入式实验室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实验简介(不超过500字)《嵌入式系统》课程实验是利用嵌入式实验平台来完成软硬件实验.
本门课程实验的目的和任务是通过实验巩固、扩展学生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和初步工程设计能力.
三、实验项目(一)实验项目1嵌入式系统开发环境搭建实验(2学时)(√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了解嵌入式系统开发环境的搭建,掌握交叉开发工具链的构成.
(二)实验项目2操作系统实践(2学时)(√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掌握常见命令行操作、嵌入式操作系统体系结构.
(三)实验项目3嵌入式系统编程(2学时)(√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掌握嵌入式系统的编程开发技术实现技术.
(四)实验项目4内核编译(2学时)(√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掌握嵌入式操作系统内核编译方法.
(五)实验项目5程序移植(2学时)(√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掌握基于具体ARM处理器掌握程序交叉编译和移植过程.
四、基本要求(一)实践能力要求和创新能力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搭建嵌入式开发环境的技术.
具备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
具备使用典型开发工具及常用软件的技能.
具备在嵌入式Linux下进行C语言编程、交叉编译和调试的能力.
具备针对不同处理器进行工具链安装和裁剪、移植的能力.
通过对本实验课程的实践,要求学生掌握典型的嵌入式开发环境,具备基本的操作和开发能力,在完成基本的验证性实验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综合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并能利用所学解决相关课程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需要.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行一些带有创新性的设计探索.
(二)素质要求通过对本实验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嵌入式系统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实践技能,培养专业素养和初步设计能力.
并为学生专业学习和从事嵌入式系统的软硬件开发及相关信息领域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以适应专业发展和社会需求.
五、实验教学模式与实验报告要求(一)实验教学模式采用任务驱动法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逐步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独立完成和组间互查、组员互助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养成团队协作精神与较好的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实验报告要求实验报告要求独立完成,包括实验内容、日期、实验地点、班级和姓名等,内容包括:1.
实验目的;2.
实验环境;3.
实验原理与实验步骤;5.
流程图及其源程序;6.
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本实验课程采用综合评定学生实验成绩;以掌握实验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主,同时辅以实验报告.
实验成绩评定指标要素包括:考勤、实验表现、实验报告.
七、学生实验建议(一)先修课程嵌入式操作系统、C语言程序设计、单片机应用.
(二)学习建议进行必要的预习,按照实验报告分析实验内容和要求.
在实验前进行相关设计,完成电路设计和代码的编写.
通过实验验证完成预期设计目标的程度.
能够通过对基本实验进行扩展,进一步理解概念和掌握相关技能.
勤于思考,按照规范做实验报告.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王勇编著,《嵌入式系统原理与设计(第2版)》,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
周立功编著,《ARM微控制器基础与实战(第2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5年符意德编著,《嵌入式系统设计原理及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四)学生实验安全和实验规程、规范的建议1、由指导教师介绍实验的基本要求、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2、学生做完实验,要按照要求关闭实验设备、关闭电源、负责人关闭好门窗后方可离开.
《英语能力训练》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大纲(实习)一、基本信息实践教学环节名称(中英文)大学生英语能力训练计划周(学分)共16周(3学分)实习地点校内校外(省内省外)适用学科专业非英语专业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魏新强教学院长:韩孟奇二、实践环节简介(一)基本思想是"教师指导,小组协作,学生主导,赛练结合,重在能力".
(二)根据英语课程特点,英语实践教学划分五个模块,学生在前三个学期学习基础之上,结合自身兴趣、专长,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报其中一个模块进行专项训练,并参加选定模块的考核.
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实践任务,也可组成学习小组(不超过5人),合作完成实践任务.
为拓宽英语视野,全方位提升英语能力,鼓励学生根据自身能力选择其他辅修实践模块(不计入主修模块的考核成绩).
(三)英语能力训练在第4学期实施.
英语授课教师可以在第2学期提前部署并在教学活动中,结合英语课程教学穿插实施,但考核和成绩记载在第4学期.
(四)英语能力训练实践教学共计16周.
教师在第1周布置实践教学任务,第2周学生选定模块,期间随时教学指导并跟踪检查,第12-16周考核.
(五)校内各项比赛学生均需班级比赛选拔产生,确保所有学生参与班级初选,以此作为学生综合测评依据.
三、实习目的切实贯彻《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精神,全面提高大学生听、说、读、写、译五方面的英语能力.
四、实习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学生经过三个学期的大学英语学习,在听、说、读、写、译五方面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并且自身对某一方面的能力培养产生了较为强烈的兴趣与需求.
(二)素质要求学生具有听、说、读、写、译五方面中的任意一方面的较强能力,并且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
(三)实习注意事项校内各项比赛选手均需班级比赛选拔产生,确保所有学生参与班级初选,以此作为学生综合测评依据.
五、实习教学模式(一)阅读模块授课内容:教师列出英文经典名著,供学生课外选读.
评价方式:1.
围绕阅读英文经典名著独立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英语阅读心得.
2.
独立推荐学校指定书目外的英语著作(须附不少于5000字的英语推荐理由;或制作10-15分钟的英语推荐微视频).
3.
举办学校阅读大赛(优秀作品推荐参加外研社阅读大赛).
4.
举办学校征文(围绕学校指定的经典著作)竞赛(独立完成).
(二)听力模块授课内容:教师推荐英文经典电影、TED、经典英文演讲辞、英语演讲比赛视频、BBC、VOA、CNN的新闻,以及学术、商务、科技、旅游等方面的视听资料,学生课外进行视听练习.
评价方式:1.
模仿经典段落,小组合作制作英语电影配音(不少于60分钟).
2.
独立完成制作不少于5个英语新闻播报视频(内容为学生身边发生的有意义事件).
3.
根据视听内容,制作商务、科技、旅游等英语推介说明书(不少于5000字)或视频.
(三)口语模块教学内容:教师为学生推荐学术、商务、科技、旅游等口语练习资料.
评价方式:1.
参加国家四、六级口语考试,成绩合格.
2.
根据名著的内容,小组合作编写、排演话剧,或制作微电影(30分钟左右).
3.
学校举办英语话剧大赛或演讲大赛(独立参加).
(四)翻译模块教学内容:教师为学生推荐学术论文、中国典籍文化、商务、科技等翻译资料.
评价方式:1.
举办学校翻译大赛(优秀作品推荐参加全省和全国性翻译大赛).
2.
参加涉外国际会议或学校外事活动的翻译志愿服务.
3.
独立翻译中国传统文化或中原传统文化(不少于5000字).
(五)写作模块教学内容:教师为学生推荐各类题材的英语范文.
评价方式:1.
独立开设英文微博、微信,用英文记录每日(不少于100条)的所见、所闻,所感.
根据微博、微信质量及转发点赞数量综合评定.
2.
小组合作撰写涉外工程项目英语招投标标书(人均字数不少于3000字).
3.
独立撰写不少于60篇的英语日记.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一)英语能力训练考核评价实施多元化评价,建立包括英语专项竞赛(演讲、话剧、翻译、征文等)和英语能力证书在内的基于实践过程、实践能力的考核评价体系.
(二)英语能力训练考核实施五级计分制,成绩标准由教研室(系)制订、外国语学院审核并发布.
《电路系统》课程设计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电路系统设计(Circuitssystemdesign)计划设计周数(学分)共2周(2学分)实验室电子信息工程实验室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设计简介(不超过500字)这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在电子技术方面的实践技能和科学作风,学会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步掌握一般电子电路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包括:根据设计任务和指标,确定电路方案,通过设计计算选择元器件,然后安装电路,进行调试,对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写出设计总结报告.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包括:查阅参考资料、工具书,掌握电路调试的一般规律.
3.
掌握电子电路的安装、布线等基本技能.
4.
更加熟练地掌握常用电子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包括:示波器、直流稳压电源、信号发生器等.
三、课程设计项目(一)设计项目1(验证性设计√创新性设计综合性设计;必修√选修)题目一数显脉搏测试仪的设计(二)设计项目2(验证性设计√创新性设计综合性设计;必修√选修)题目二电子秒表的设计(三)设计项目3(√验证性设计创新性设计综合性设计;必修√选修)题目三数字钟的设计(四)设计项目4(验证性设计√创新性设计综合性设计;必修√选修)题目四数字式竞赛抢答器(五)设计项目5(验证性设计√创新性设计综合性设计;必修√选修)题目五交通信号灯控制器四、基本要求(一)实践能力要求和创新能力要求通过电子电路课程设计的实践环节,建立工程观点,会查阅电子器件手册,掌握电子电路的分析方法,从而具备一定的设计制作模拟电子电路的能力.
理论设计:采用自上而下设计方法;实际制作:采购器件、设计印刷电路板、装配、调试;各种文档资料整理:设计报告、测试报告、使用说明书等.
要求学生能根据要求设计制作出合格、出色的作品.
在符合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实现创新设计的电子电路系统.
(二)素质要求掌握电子技术基础知识与电子电路基本应用能力;具有电子线路图识读能力;了解及掌握各种电子仪器的使用.
具有PCB设计能力;具备资料收集及处理的能力.
综合电路、模电、数电的基本知识,对基本的电路电路进行验证或创新.
通过较大型课题,使学生在技术指标分析、方案拟定、资料查找、电路设计、电路装配、参数调测、故障处理、实验报告撰写等各个环节得到较全面的训练,初步掌握综合性或小型电子系统的设计与实验能力,进一步提高对电子电路工程性和技术性的认识,培养良好的科技素质.
五、课程设计教学模式课程设计采用集体辅导,单独答疑的形式;每天至少保证两个小时的辅导时间.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平时表现;实际演示;设计报告七、学生课程设计建议(一)先修课程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二)学习建议本课程设计以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内容为基础,完成电子电路课程设计.
培养查阅资料、独立思考、较强的动手能力,以及互相合作的团队精神.
认真学好一些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打好基础才能增强动手实践的机会.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华成英童诗白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阎石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3.
《电路》,邱关源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4.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杨志忠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5.
《电子设计教程》,黄根春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四)学生课程设计规程、规范的建议1.
要求每个学生每天至少2个小时的实习时间,每天签到签退,不能随便旷课.
2.
学生每两人或三人一组,互相合作,独立思考.
3.
每组设计、演示一份硬件材料;每位学生需要单独回答问题3-5个.
4.
每人交一份书面课程设计报告,不能雷同.
《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设计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设计(CoursedesignofApplicationsTechnologyofMono-ChipComputers)计划设计周数(学分)共2周(2学分)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设计简介(不超过500字)这是一门重要的实践性课程,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在电子技术方面的实践技能和科学作风,学会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步掌握一般用单片机分析和设计电路的基本方法.
包括:根据设计任务和指标,确定电路方案,通过设计计算选择元器件,然后编写程序,安装电路,进行调试,对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写出设计总结报告.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包括:查阅参考资料、工具书,掌握电路设计与调试的一般规律;掌握电子电路的安装、布线等基本技能;掌握程序的编制和调试等能力;掌握软硬件综合调试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在工程应用中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进行单片机系统的设计和开发,为以后进行电子系统的综合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设计项目(一)设计项目1(验证性设计创新性设计√综合性设计;必修√选修)题目一音乐门铃的设计(二)设计项目3(验证性设计创新性设计√综合性设计;必修√选修)题目二电子时钟的设计(三)设计项目4(验证性设计创新性设计√综合性设计;必修√选修)题目三十字路口交通灯的设计(四)设计项目5(验证性设计创新性设计√综合性设计;必修√选修)题目四电子抢答器的设计(五)设计项目6(验证性设计创新性设计√综合性设计;必修√选修)题目五温度控制器的设计(说明:不局限于这六个项目)四、基本要求(一)实践能力要求和创新能力要求通过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设计的实践环节,建立工程观点,会查阅电子器件手册,掌握单片机电子电路的分析方法,从而具备一定的设计制作以单片机为核心的电子电路的能力.
使学生增进对单片机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单片机理论方面的理解;使学生掌握单片机的内部功能模块的应用,如定时器/计数器、中断、片内外存贮器、I/O口、串行口通讯等;学生了解和掌握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软硬件设计过程、方法及实现,为以后设计和实现单片机应用系统打下良好基础.
(二)素质要求通过对本课程设计的学习,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单片机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电子信息工程及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打下良好的基础,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五、课程设计教学模式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教学培养模式,教师积极引导,将理论教学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帮助学生在实验中掌握基本实践知识和能力,同时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程设计采用集体辅导,单独答疑的形式;每天至少保证两个小时的辅导时间.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本实验课程采用综合评定学生实验成绩;以掌握实验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主,同时辅以实验报告.
评定要素为:基本知识掌握+基本功能实现+设计考勤与报告七、学生课程设计建议(一)先修课程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及计算机基本理论、C语言程序设计.
(二)学习建议本课程设计以单片机技术内容为基础,完成电路系统课程设计.
培养查阅资料、独立思考、较强的动手能力,以及互相合作的团队精神.
认真学好一些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打好基础才能增强动手实践的机会.
要求做到以下两点:1、认真独立的完成课程设计;2、通过课程设计,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设计》(张毅刚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
(2)《MCS-51系列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其应用》,孙育才编著,东南大学出版社(3)《51单片机典型应用开发范例大全》,郑锋等,中国铁道出版社(4)《新编MCS-51单片机应用设计(第3版)》,张毅刚编著,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5)相关学习软件:Proteus、wave6000、keilC等(6)网络资源:http://www.
51hei.
com、www.
c51bbs.
com(四)学生课程设计规程、规范的建议1.
要求每个学生每天至少2个小时的实习时间,每天签到签退,不能随便旷课.
2.
学生每两人一组,互相合作,独立思考.
3.
每组设计、演示一份硬件材料;每位学生需要单独回答问题3-5个.
4.
每组交一份书面课程设计报告,不能雷同.
设计报告要求:(1)设计说明:用来说明程序的功能及结构,它包括:程序名、功能、原理及算法说明、程序及数据结构、主要符号名的说明.
(2)调试说明:便于学生总结经验提高编程及调试能力.
它包括:调试情况,如上机时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观察到的现象及其分析,对程序设计技巧的总结及分析;程序的输出结果及对结果的分析;实验的心得体会以及调试日期等需要记录的信息.
(3)使用说明:程序提供给用户使用时必须作出的说明.
如:程序的使用方法,调用方式,操作步骤;要求输入信息的类型及格式;出错信息的含义及程序的使用范围等.
(4)程序框图:程序框图一般要求用传统流程图或N—S流程图.
(5)程序清单:程序的书写一般采用缩进格式,主要语句要加注释.
《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嵌入式系统(EmbeddedSystems)计划实验学时(学分)共10学时(0.
6学分)实验室嵌入式实验室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实验简介(不超过500字)《嵌入式系统》课程实验是利用嵌入式实验平台来完成软硬件实验.
本门课程实验的目的和任务是通过实验巩固、扩展学生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和初步工程设计能力.
三、实验项目(一)实验项目1嵌入式系统开发环境搭建实验(2学时)(√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了解嵌入式系统开发环境的搭建,掌握交叉开发工具链的构成.
(二)实验项目2操作系统实践(2学时)(√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掌握常见命令行操作、嵌入式操作系统体系结构.
(三)实验项目3嵌入式系统编程(2学时)(√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掌握嵌入式系统的编程开发技术实现技术.
(四)实验项目4内核编译(2学时)(√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掌握嵌入式操作系统内核编译方法.
(五)实验项目5程序移植(2学时)(√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必修选修)掌握基于具体ARM处理器掌握程序交叉编译和移植过程.
四、基本要求(一)实践能力要求和创新能力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搭建嵌入式开发环境的技术.
具备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
具备使用典型开发工具及常用软件的技能.
具备在嵌入式Linux下进行C语言编程、交叉编译和调试的能力.
具备针对不同处理器进行工具链安装和裁剪、移植的能力.
通过对本实验课程的实践,要求学生掌握典型的嵌入式开发环境,具备基本的操作和开发能力,在完成基本的验证性实验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综合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并能利用所学解决相关课程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需要.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行一些带有创新性的设计探索.
(二)素质要求通过对本实验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嵌入式系统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实践技能,培养专业素养和初步设计能力.
并为学生专业学习和从事嵌入式系统的软硬件开发及相关信息领域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以适应专业发展和社会需求.
五、实验教学模式与实验报告要求(一)实验教学模式采用任务驱动法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逐步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独立完成和组间互查、组员互助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养成团队协作精神与较好的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实验报告要求实验报告要求独立完成,包括实验内容、日期、实验地点、班级和姓名等,内容包括:1.
实验目的;2.
实验环境;3.
实验原理与实验步骤;5.
流程图及其源程序;6.
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本实验课程采用综合评定学生实验成绩;以掌握实验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主,同时辅以实验报告.
实验成绩评定指标要素包括:考勤、实验表现、实验报告.
七、学生实验建议(一)先修课程嵌入式操作系统、C语言程序设计、单片机应用.
(二)学习建议进行必要的预习,按照实验报告分析实验内容和要求.
在实验前进行相关设计,完成电路设计和代码的编写.
通过实验验证完成预期设计目标的程度.
能够通过对基本实验进行扩展,进一步理解概念和掌握相关技能.
勤于思考,按照规范做实验报告.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1.
王勇编著,《嵌入式系统原理与设计(第2版)》,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
2.
周立功编著,《ARM微控制器基础与实战(第2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5年3.
符意德编著,《嵌入式系统设计原理及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四)学生实验安全和实验规程、规范的建议1、由指导教师介绍实验的基本要求、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2、学生做完实验,要按照要求关闭实验设备、关闭电源、负责人关闭好门窗后方可离开.
(1)详细设计,完成所选题目的仿真和调试(2)验收并简单考核(3)撰写课程设计(4)课程设计答辩2.
课程设计规范的建议(1)课程设计的组织与管理严格应符合学校相关文件.
(2)课程设计选题符合专业培养要求,课程设计的题目和内容应结合该课程教学大纲确定,要与实际相联系有一定的普遍性,其深度和广度必须适当,难度和工作量应综合考虑教学计划规定的学时数以及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状况.
(3)课程设计资料规范完备,格式符合学校相关设计规范要求.
(4)课程设计的答辩,发现课程设计的不足,对设计方案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DSP技术及应用》课程设计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DSP技术及应用(DSPTechnologyandApplication)计划设计周数(学分)共2周(2学分)实验室DSP技术及应用适用学科专业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设计简介(不超过500字)通过本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分析方法和实现方法,并且能够掌握DSP的开发流程和基本的编程方法.
同时,由于设计中涉及到各种器件的使用,可以起到综合运用各种技术和知识的作用.
三、课程设计项目(一)设计项目1(验证性设计创新性设计综合性设计;必修选修)利用DSP实现正弦信号采集与恢复,综合性设计(二)设计项目2(验证性设计创新性设计综合性设计;必修选修)利用DSP实现数字滤波器,综合型设计四、基本要求(一)实践能力要求和创新能力要求(1)牢固掌握TI系列/AD系列DSP的原理;(2)牢固掌握TI系列/AD系列DSP开发工具的使用;(3)掌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开发环境及其使用方法、常用数字信号处理算法的DSP实现及其在各种系统中的实际应用等.
(二)素质要求(1)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良好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团结合作并互助获启的能力.
五、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本课程设计采用问题探讨、小组配合、实例讲授、小课题实现等教学方式.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平时,课程设计报告,设计验收七、学生课程设计建议(一)先修课程数字信号处理、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数字电子技术等(二)学习建议多看实例,多动脑,多动手编写程序(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TMS320C54xDSP结构、原理及应用》,戴明桢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1年.
《TMS320C54x实用教程》,彭启琮主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
(四)学生课程设计规程、规范的建议1.
选择一个课程设计题目;2.
认真独立的完成课程设计;3.
通过课程设计,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设计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DesignAutomation)设计周数(学分)共2周(2学分)实验室EDA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课程设计简介(不超过500字)通过《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设计,使学生能够掌握FPGA应用系统的开发过程.
要求学生经过课程设计的教学环节进一步理解FPGA应用系统的工作原理.
使学生理解课题教学的理论内容,针对所选课题,能够按照FPGA的开发流程和VerilogHDL语言建模、仿真、综合、下载、配置,用MagicSOPC实验箱上的FPGA系统实现相应功能,可以起到综合运用各种技术和知识的作用.
三、课程设计项目(一)设计项目1(验证性设计创新性设计√综合性设计;必修选修)1.
多功能数字钟的设计设计一个能进行时、分、秒计时的12h或24h制的数字钟,并具有定时与闹钟功能,能在设定的时间发出闹铃音,能非常方便地对时、分、和秒进行手动调节,以校准时间,每逢整点,产生报时音报时.
(二)设计项目2(验证性设计创新性设计√综合性设计;必修选修)2.
洗衣机控制器设计所设计的控制器,应能够控制洗衣机的电动机按下述规律运转:预置总运转时间,按下启动按钮后,电动机便开始循环运转,每个循环周期为60s,即正转20s→暂停10s→反转20s→暂停10s,当总运转时间倒计时为0时停止运转并发出蜂鸣声.
用VerilogHDL语言设计,并在MagicSOPC实验箱上实现.
(三)设计项目3(验证性设计创新性设计√综合性设计;必修选修)3.
PS2接口驱动实验原理:在FPGA上实现PS2接口.
实验目的:1.
学习PS2协议;2.
学习PS2接口控制;3.
学习简单PS2的FPGA实现;4.
利用带PS2鼠标结合Sigtap观察现象.
(四)设计项目4(验证性设计创新性设计√综合性设计;必修选修)4.
LCD接口驱动实验原理:通过LCD显示原理在开发板上显示字符.
实验目的:1.
了解LCD显示原理;2.
熟悉LCD初始化实现过程;3.
学习LCD控制器编写;4.
在LCD上观察显示的字符是否与预期相同.
(五)设计项目5(验证性设计创新性设计√综合性设计;必修选修)5.
VGA显示控制器利用VerilogHDL设计VGA显示控制模块,并在MagicSOPC实验箱上实现.
该控制模块,可以根据VGA国际显示标准,设定屏幕显示像素和刷新频率,在PC液晶显示器上显示出多种彩色条纹或类似电脑屏幕检测程序那样的纯色切换.
四、基本要求(一)实践能力要求和创新能力要求实践能力要求:熟练掌握EDA工具,掌握Verilog建模、仿真、综合、配置各项技术.
创新能力要求:应对于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并能根据设计需求,抽象出系统框图,进而采用自顶向下的方法设计出Verilog代码.
1.
专业知识扎实,思路较开阔,能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性思维能力;2.
能在实践环节中,探索、验证已有的结论,并具备一定的自主设计实验程序的能力;3.
有能运用理论和先进手段、仪器设备去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4.
有较强的钻研精神及一定的接受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
(二)素质要求熟练掌握EDA工具,熟练掌握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知识,能够快速查找相关文献资料.
1.
有科学严谨的态度,且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2.
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形象思维的能力;3.
掌握相关技术的科学研究方法;4.
具备一定的多学科交叉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法.
五、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学生分组分配设计课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在实验室指导,最后验收结果.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总成绩=考勤+设计报告+提问答辩七、学生课程设计建议(一)先修课程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
(二)学习建议首先熟练掌握"数字电子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的知识,具备熟练使用EDA工具的能力,广泛查阅资料,独立思考,反复设计尝试,仿真,最后得出结果.
切忌抄袭.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FPGA设计及应用》褚振勇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EDA与数字系统设计》,李国丽,朱维勇,栾铭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EDA技术实验与课程设计》,高有堂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刘江海主编,《EDA技术课程设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05MagicSOPC实验箱的使用指导书.
夏宇闻.
Verilog数字系统设计教程(第3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15年6月.
潘松,黄继业等.
EDA技术实用教程—Verilog_HDL版(第五版).
科学出版社.
2013年11月.
(美)巴斯克尔著;夏宇闻,甘伟译.
VerilogHDL入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社.
2008.
09蔡觉平,何小川,李逍楠编著.
VerilogHDL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原理与应用.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1.
09.
(美)JosephCavanagh著;陈亦欧,李林.
VerilogHDL数字设计与建模.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08.
李莉,张磊,董秀则编著.
AlteraFPGA系统设计实用教程.
清华大学出社.
2014.
01.
李洪革.
FPGA/ASIC高性能数字系统设计.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01.
(四)学生课程设计规程、规范的建议课程设计说明书要求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书写整洁.
说明书格式包括标题、提要、正文.
前言;目录;设计任务书;方案论证,绘出带有电路示意图的总框图,系统功能描述以及方案对比的详细说明;采用可编程逻辑器件进行设计,电路原理分析和状态转换图;系统设计详述:包括系统总框图及其工作原理(顶层方案图的设计及说明)、控制模块的编程(VerilogHDL程序清单)与仿真调试、下载结果、试验测试报告、硬件使用说明书等;HDL语言源代码;仿真波形;配置到广州致远电子有限公司的MagicSOPC实验箱后的验证情况以及MagicSOPC箱的硬件验证截图;系统设计工作进程:包括设计小组的分工及安排、工作日程表和本人承担的任务及执行情况等;收获和体会;参考文献;《认识实习》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大纲(实习)一、基本信息实践教学环节名称(中英文)认识实习(Cognitionpractice)计划周(学分)共2周(2学分)实习地点校内校外(省内省外)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实践环节简介(500字左右)认识实习是本科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本次实习,学生应对本专业所学内容,在通信、电子、控制等领域中的应用有初步了解;在认识实习过程中,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理论与生产实际联系起来,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从而为以后的毕业实习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直观的感性认识.
三、实习目的1、通过这次参观认识实习,使学生对电子产品设计中的各环节的生产、运行、管理等方面有一个初步认识,尤其要对电子产品设计有一个整体概念,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2、要求学生基本掌握电子产品的安装与焊接技术、熟悉手工焊接的常用工具的使用与维修等.
3、熟悉印制电路板的设计步骤和方法,熟悉手工制作印制板的工艺流程.
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5、培养对电子产品的安装与调试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使学生了解有关电气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实习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应掌握专业基础知识,通过本次实习,学生应对本专业所学内容,在通信、电子、控制等领域中的应用有初步了解.
(二)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要求1、要求学生按照实习大纲的安排,认真完成实习任务.
2、实习结束要求完成一份针对实习内容的报告.
(三)素质要求1、在实习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安全规程及厂站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虚心向企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尤其要注意人身和设备安全.
在实习过程中,要切实加强纪律性和集体观念,遵守实习队的纪律,对违纪者,根据情节给予批评、警告、停止实习的处分.
在实习过程中,要认真搜集有关资料,做好笔记,实习结束写出实习报告,其中实习笔记和实习报告作为成绩考核的一个主要依据.
(四)实习注意事项1、要求学生自觉遵守实习时间安排;2、学生无故不参加实习,做旷课处理,按不及格计算,并补做实习.
如果学生确实有困难不能参见实习的,必须经过指导教师、教研室主任和主管教学的系领导审批,但要求以后补做实习.
毕业实习结束时必须提交实习报告,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习表现、实习成果等方面进行成绩评定;毕业实习成绩按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计分制评定成绩.
五、实习教学模式与实习报告要求通过现场参观、演示和实际动手操作等方式,使学生初步了解现代机械和电器工业的生产方式和工艺过程;通过专家讲座了解了解工程材料主要成形方法和主要机电产品加工方法及其所用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典型结构,了解机电产品制造工艺知识和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在机电产品制造中的应用;通过市场调研,了解当前需求与发展趋势;毕业实习报告字数要求2000字左右.
实习报告主要内容包括:(1)题目;(2)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3)课题总体设计方案;(4)若干关键技术及实验;(5)可行性论证;(6)参考文献.
报告撰写规范参考教务处关于毕业论文的撰写要求.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1、根据实习过程中每位同学的表现(包括实习纪律、实习过程中的实习态度和实习日记纪录).
2、根据实习报告的撰写情况(主要包括实习报告内容是否与实习内容相符、是否有抄袭现象和实习报告是否有新意).
实习结束后,抽查学生进行问答测试(主要看学生是否初步掌握了实习过程中见到的主要内容).
七、学生建议(一)先修知识与实践环节专业基础知识(二)实习安全的建议要求学生自觉遵守实习时间安排;严格遵守实习基地的《安全生产条例》,有事情及时向带队老师反映.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涉及行业规范的,应指明规范文本)《毕业实习》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大纲(实习)一、基本信息实践教学环节名称(中英文)毕业实习(Graduationpractice)计划周(学分)共2周(2学分)实习地点校内校外(省内省外)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考核方式考查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陆桂明教学院长:向明森二、实践环节简介(500字左右)毕业实习是各专业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把四年来学得的各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所受的实践教学课程的技能训练,通过企(事)业单位提供的实战平台,进行融合而形成综合实际能力的过程.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掌握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过程,使学生能够设计出一个较完善的软、硬件系统,毕业实习目的在于使毕业实习真正成为毕业设计的前奏,为第八学期的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是职业生涯开始前的一次全面的预演.
三、实习目的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掌握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过程,使学生能够设计出一个较完善的软、硬件系统,毕业实习目的在于使毕业实习真正成为毕业设计的前奏,为第八学期的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实习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通过毕业实习巩固四年所学的理论知识,并为今后的工作做个铺垫.
(二)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要求要求学生要在实地了解、学习电子产品的生产流程的基础上,能够设计出一个较完善的软、硬件系统;在实习期间要求学生深入企事业单位了解市场需求与发展趋势,了解相关专业产品的设计思路和设计过程,并动手设计;同时,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
(三)素质要求1、毕业实习是毕业设计的基础,要求学生针对指导教师布置的题目开展资料搜集、方案论证、关键技术实验等工作.
2、制定具体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其工作量要适当,在有效的实习期间,经过努力使可以完成的.
(四)实习注意事项1、要求学生自觉遵守实习时间安排;2、学生无故不参加实习,做旷课处理,按不及格计算,并补做实习.
如果学生确实有困难不能参见实习的,必须经过指导教师、教研室主任和主管教学的系领导审批,但要求以后补做实习.
3、毕业实习结束时必须提交实习报告,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习表现、实习成果等方面进行成绩评定;毕业实习成绩按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计分制评定成绩.
五、实习教学模式与实习报告要求选择一些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科研机构或企业作为主要实习基地,要求学生要在实地了解、学习电子产品的生产流程的基础上,能够设计出一个较完善的软、硬件系统;在实习期间要求学生深入企事业单位了解市场需求与发展趋势,邀请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
毕业实习工作安排在第8学期前4周,目的在于与接着的毕业设计衔接.
毕业实习报告字数要求2000字左右.
主要内容包括:1)题目2)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3)课题总体设计方案4)若干关键技术及实验5)可行性论证6)参考文献报告撰写规范参考教务处关于毕业实习的撰写要求.
六、成绩评定指标要素1、要依靠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做好不同实习岗位的阶段性考核;2、毕业实习结束前,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习态度,任务完成情况,阶段性的考核记录,实习报告质量,实习单位的综合评语等方面综合评定每位实习生的实习成绩.
七、学生建议(一)先修知识与实践环节大学四年的所有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
(二)实习安全的建议1.
听从带队老师和实习单位的要求,不做危险的事情.
2.
按照实习单位规定时间进行实习,不得无故不参加;若有特殊原因需向带队老师和实习单位请假说明情况.
3.
晚上不允许私自外出,严格遵守作息时间.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涉及行业规范的,应指明规范文本)实习单位给予的文档资料;实习内容相关的书籍、网络资源等.
《毕业设计(论文)》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毕业设计(论文)周数:12周学分:12学分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二、毕业设计(论文)目的毕业设计(论文)是完成教学计划、实现本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论文),培养和训练学生综合应用所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工作责任心和勇于开拓、勇于实践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课题,从文献检索、科学实验中获取知识的能力;综合检验学生的知识面、掌握知识的深度、实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
并通过对一个课题进行总体方案论证、具体设计,编程或电路实现及完成后撰写有关论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科学作风.
三、毕业设计(论文)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完成本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程.
(二)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要求要求学生具备综合应用所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勇于开拓、勇于实践的基本素质;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课题,从文献检索、科学实验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探索的能力.
(三)素质要求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严谨的科研态度及科学作风.
(四)成果要求1.
从设计(论文)涉及的学科范围、内容深广度、问题难易度,以及从开题、资料收集、方案比较、技术实现、测试、总结等方面,体现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设计的结果具有实用性、科学性.
2.
利用文献资料,正确了解技术的国内外应用现状.
有一定数量的外文文献.
对于特定的企事业单位、特定的设备/系统的开发、管理实际状况的分析,正确、全面.
3.
方案的比较论证详实,方案设计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
4.
软硬件技术实现方法正确合理,具有创见性.
设计使用的标准、规范符合技术实际和国家相关政策.
5.
测试方案合理,能充分体现设计的功能和性能;测试数据充分;对测试数据的计算处理方法正确;测试分析获得的结论可信.
6.
设计说明书系统性(完整)、逻辑性强,文字表述清晰,插图(或图纸)符合标准、质量高.
7.
软件代码清晰高效,符合代码编写规范.
硬件实物整齐规范,性能指标达到甚至优于规定要求.
四、成绩评定要素及权重分配成绩评定要素:设计(论文)成果,设计(论文)说明书质量,答辩过程等.
毕业设计(论文)成绩比例:导师审阅:评审人审阅:答辩=30%:30%:40%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等级: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
(一)优秀标准按期圆满完成任务书规定的任务,能熟练地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立论正确,计算、分析、实验正确、严密,结论合理;独立工作能力较强,科学作风严谨;设计(论文)有自己独到见解,水平较高.
毕业设计说明书条理清楚,论述充分,文字通顺,符合技术用语要求,符号统一,编号齐全,书写工整.
设计图纸完备、清洁、正确.
答辩时,思路清晰,论点正确;回答问题有理论根据,基本要领清楚,对主要问题回答正确、深入.
(二)良好标准按期完成任务书规定的任务,能较好地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立论正确,计算、分析、实验正确、严密,结论合理;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科学作风良好;设计(论文)有一定的水平.
毕业设计说明书条理清楚,论述充分,文字通顺,符合技术用语要求,书写工整.
设计图纸完备、清洁、正确.
答辩时,思路清晰,论点基本正确;能正确回答主要问题.
(三)中等标准按期完成任务书规定的任务,在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上基本正确,但在非主要内容上有欠缺和不足;立论正确,计算、分析、实验基本正确;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设计(论文)水平一般.
毕业设计说明书文理通顺,但论述有个别错误或表达不清楚,书写不够工整.
设计图纸完备,基本正确,但质量一般或有小的缺陷.
答辩时,对主要问题的回答基本正确,但分析不够深入.
(四)及格标准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能按期完成任务,独立工作能力较差且有一些小的疏漏;在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上没有大的原则性错误;论点、论据基本成立,计算、分析、实验基本正确;设计(论文)达到基本要求.
毕业设计说明书文理通顺,但论述不够恰当和清晰;文字、符号方面问题较少;设计图纸质量不高,工作不够认真,有个别明显错误.
答辩时,主要问题能答出,或经启发后才能答出,回答问题较肤浅.
(五)不及格标准未能按期完成任务书规定的任务;或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未曾掌握,在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中出现不应有的原则性错误;在整个方案论证、分析、实验等工作中独立工作能力差;设计(论文)未达到最基本要求.
毕业设计说明书文理不通,书写潦草,质量很差;设计图纸不全,或有原则性错误.
答辩时,阐述不清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基本概念模糊,对主要问题回答有错误或回答不出来.
一、麻花云官网点击直达麻花云官方网站二、活动方案优惠码:专属优惠码:F1B07B 享受85折优惠。点击访问活动链接最新活动 :五一狂欢 惠战到底 香港云主机 1.9折起香港特价体验云主机CN2 云服务器最新上线KVM架构,,默认40G SSD,+10G自带一个IPv4,免费10Gbps防御,CPU内存带宽价格购买1核1G1M19元首月链接2核2G 2M92元/3个月链接2核4G3M112元/3个月...
TMThosting发布了一个2021 Summer Sale活动,针对西雅图VPS主机提供月付7折优惠码,年付65折优惠码,独立服务器提供95折优惠码,本轮促销活动到7月25日。这是一家成立于2018年的国外主机商,主要提供VPS和独立服务器租用业务,数据中心包括美国西雅图和达拉斯,其中VPS基于KVM架构,都有提供免费的DDoS保护,支持选择Windows或者Linux操作系统。Budget ...
inlicloud怎么样?inlicloud(引力主机)主要产品为国内NAT系列VPS,目前主要有:上海联通NAT(200Mbps带宽)、宿州联通NAT(200Mbps带宽)、广州移动NAT(200Mbps带宽)。根据官方的说法国内的NAT系列VPS不要求备案、不要求实名、对中转要求也不严格,但是,禁止任何形式的回国!安徽nat/上海联通/广州移动/江门移动nat云主机,2核1G/200Mbps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