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名称:定边旱作玉米节本增效技术集成与应用

站长论坛大全  时间:2021-01-26  阅读:()

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1、提名者:榆林市人民政府2、提名意见:本项目由定边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苗玉琴等同志完成,本区域采用旱作玉米节本增效集成技术,是历时多年技术集成创新、试验示范、推广应用取得今天的成绩.
经过不懈努力推广应用面积达到112.
0万亩,平均亩产717.
5公斤,其中示范单产水平多次刷新全国最高记录,新增纯收益7.
33亿元,总经济效益4.
57亿元.
该项目集成技术提高了玉米单产水平,提高了玉米籽粒品质,增产增效显著,推进了本区域旱作玉米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和绿色化.
把这项集成技术进行推广应用、创新提高,使之发挥更大的推广应用价值,使定边及周边地区玉米产业得到长远发展.

提名该项目为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及以上.
三、项目简介:1.
课题来源:任务下达部门陕西省农业厅,陕西省财政厅;任务下达名称陕西省旱作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任务实施单位陕西省定边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
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本成果采用了"节种、节肥、节水、宽窄行、抗旱密植、墒情监测、全程机械化"集成技术.
①节种,采用了单粒精量播种技术,亩节约用种量1—1.
5公斤,也省去了间苗环节.
②节肥,依据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对接陕西中衡肥料生产企业,统一订购缓控释肥PP—庄稼汉(N-26P2O5-10K2O-10),亩用肥量40公斤,在同养分下比较单质肥料(尿素+磷酸氢钙+硫酸钾)混和使用量减少25.
5公斤.
③节水,应用全膜覆盖双垄沟播集雨保墒技术,起到集雨、保墒、增温、灭草作用,充分接纳自然降水,变无效降水为有效利用,水分利用率提高到40%,有效突破旱作玉米发展的制约瓶颈.
④宽窄行种植技术,采用大行距80cm+小行距40cm的带型,取代等行距50cm+50cm的带型,有利于通风和光照,提质增效成果显著.
⑤抗旱密植技术,优先选用抗旱耐密品种陕单609,积极推广中早熟(115-120天)优良品种郑单958、登海605、五谷704、先玉335等.
合理密植,经过多年密度试验示范,推荐南部丘陵沟壑区3500-3800株/亩,浅山区3800-4200株/亩,平滩区5000-6000株/亩,大幅提高了本区域玉米生产水平.
⑥墒情监测技术,每年度3-10月份,项目实施区域建立18个定点墒情监测点,每月进行2次土壤墒情监测,依据墒情监测数据结合气象信息,为本区域旱作玉米节本增效提供精准指导.
⑦全程机械化技术,普及应用了集起垄、施肥、铺设水带、喷药、覆膜、播种为一体化(河北邢台鑫胜达牌)播种机;玉米收割机(收穗+收籽粒)到位百分之百;主推高效残膜捡拾起茬机(山东潍坊当康牌),残膜捡拾率达95%以上.
3.
技术创新与先进性:将国内旱作玉米种植先进的单一技术,经过多年试验示范,因地制宜进行二次开发,打包组装成一套集成技术.
该综合技术解决了本区域旱作玉米不能按时播种和播种后不能成熟的问题;施用缓控释肥PP—庄稼汉,解决了旱地玉米无法追肥的问题;使用高效残膜捡拾起茬机,彻底解决了耕地残膜污染的问题.
其先进性是以增产为主,以绿色优先、节本优先、提质优先为原则,创新了旱作玉米节本增效综合技术模式,推进了区域旱作玉米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绿色化.

4.
应用效益情况:①经济效益2014-2018年,实际应用总规模112.
0万亩,经农业部玉米专家组田间现场测产验收,加权平均亩产717.
5kg,总产值14.
46亿元,较非集成技术应用田亩增产267.
5kg,共增产粮食29.
9万吨.
单位规模新增经济效益654.
6元,总新增纯效益7.
733亿元,总经济效益4.
57亿元,推广投资年纯收益率3.
71元/元,投入产出比1:2.
87.
②社会效益通过综合技术的应用,玉米品质提高,籽粒色泽金黄,成熟度好,籽粒乳线消失至2/3,千粒重提高10%以上.
开展了本区域旱作玉米绿色提质节本增效技术模式的攻关,壮大了本区域农业机械服务队伍,增加了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数量,扩大了养殖规模.
③生态效益集成技术的应用,在控肥、控药、控水的基础上,促进了资源要素的高效利用;标准化生产更容易清理残膜,残膜捡拾率达95%以上,减少了土壤环境污染.
玉米秸秆粉碎还田后,地块土壤有机质为9.
95g/kg,提高16.
4%,土壤容重为1.
33g/cm3,降低8.
3%.
5.
存在的问题:因耕地流转整合速度慢,地块分散,不利于大型农业机械标准化作业,影响本区域旱作玉米节本增效综合技术的普及与应用.

6.
项目核心技术获奖情况:2013年,榆林春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3-2014,陕西北部旱作玉米全膜双垄沟播高产高效技术集成与推广,获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一等奖.

四、客观评价:1.
创新了玉米节本增效新技术:将国内旱作玉米种植先进的单一技术,经过多年试验示范,因地制宜进行二次开发,打包组装成一套集成技术.
该综合技术解决了本区域旱作玉米不能按时播种和播种后不能成熟的问题;施用缓控释肥PP—庄稼汉,解决了旱地玉米无法追肥的问题;使用高效残膜捡拾起茬机,彻底解决了耕地残膜污染的问题.
该综合技术先进性是以增产为主,以绿色优先、节本优先、提质优先为原则,创新了旱作玉米节本增效综合技术模式,推进了区域旱作玉米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绿色化.

2.
攻关了集成技术熟化应用新方式:采用了"节种、节肥、节水、宽窄行、抗旱密植、墒情监测、全程机械化"为一体的节本增效技术集成模式.
在项目实施中,各乡镇项目区坚持从实际出发,突出区域分类技术攻关,试验示范区以核心技术攻关研究为重点,实现技术创新,凸显节本增效、提质增效原则,万亩示范区进行技术熟化应用.
辐射带动区则以集成技术为重点实现技术模式示范推广.

3.
专家组验收评价:项目在省、市、县农业部门的的统一领导下,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认真落实实施并顺利完成.
省市土肥站检查组一行,遵循科学规范、公平公正、注重实效的原则,通过查看规模、走访群众、查阅档案资料、听取汇报的方式,对定边实施的旱作农业技术推广项目进行了综合考评,专家验收组一致同意通过绩效考评.

4.
应用单位评价:定边县白湾子区域农业技术推广站于2014年至2018年5年累计推广应用完成面积5.
24万亩,总经济效益5559.
5万元,新增纯收益3468.
5万元.
每亩节本107.
3元,累计节本911.
3万元;定边县红柳沟区域农业技术推广站于2014年至2018年累计推广应用面积7.
32万亩,总经济效益2989万元,新增纯收益4791万元,累计节本785.
32万元.
项目区可以改善旱作节水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抵御季节性干旱乃至旱灾能力.
提高了玉米品质,玉米色泽黄亮,成熟度好,千粒重提高了10%.
辐射带动周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秸秆还田改善了土壤理化,残膜拾取率达95%以上,农膜高效清理净化了土壤.

五、应用情况:2014年-2018年定边县旱作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在全县15个、3个乡,186个行政村及30家农业合作社实施.
定边玉米节本增效集成技术五年计划推广面积44.
2万亩,实际推广应用面积112.
0万亩,实际比计划多推广了67.
75万亩,超额完成了153.
3%.

表1:主要应用单位情况表序号单位名称应用技术应用对象及规模应用起止时间单位联系人/电话备注1定边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旱作玉米节本增效技术县区域农户112.
0万亩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苗玉琴133109931502红柳沟区域农业技术推广站旱作玉米节本增效技术区域农户7.
32万亩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李想187918218823白湾子区域农业技术推广站旱作玉米节本增效技术区域农户10.
24万亩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胡彦君130982813714堆子梁镇营盘梁村跃进农业合作社旱作玉米节本增效技术合作社农户0.
4885亩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高海宽138912253695姬塬镇红宣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旱作玉米节本增效技术合作社农户0.
3580万亩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赵振玎18220201432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表2: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授权号(标准编号)授权日期证书编号(标准批准发布部门)权利人(标准起草单位)1著作《地膜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实践》ISBN978-7-81092-799-42013年5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李凤燕曹群虎苗玉琴赵振彪2论文《定边县旱作玉米地膜覆盖综合节水技术》CN11-2834/S2013年8月25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赵振彪员军锋3论文《陕西省定边县2014年旱作玉米"3414"肥效试验》CN61-1089/S2015年4月25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编赵振彪钟子君4论文《定边县土壤墒情动态变化分析及节水保墒技术》CN23-1009/F2016年8月农民致富之友杂志社员军锋常娜宁柴茜5论文《定边县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探讨》CN43-1056/S2016年5月农民致富之友杂志社常娜宁七、主要完成人情况序号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技术职称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对成果创造性贡献1苗玉琴女1964.
09副高大专定边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成果第一完成人,主持成果科研申报,负责技术集成创新及成果研究设计规划2赵振彪男1971.
1副高本科定边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技术集成创新实践,撰写试验方案和总结报告,组织成果验收,对创新技术研究论证.

3王祖民男1967.
04副高本科定边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技术集成实践应用,组织技术集成研究讨论,对技术创新实践的结果进行科学分析.

4钟子君女1982.
04中级本科定边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玉米节本增效技术集成与应用的试验示范,对科信技术进行试验筛选、技术创新、撰写技术分析总结5员军锋男1979.
04中级本科定边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玉米节本增效技术集成与应用的试验示范,参与万亩、千亩示范片技术指导,对核心技术进行试验筛选、一般性归纳、撰写技术分析报告.

6常娜宁女1984.
12中级硕士研究生定边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玉米节本增效技术集成与应用的试验示范,参与、千亩示范片、百亩核心公关技术指导.

7柴茜女1977.
05中级大专定边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玉米节本增效技术集成与应用的试验示范,参与、千亩示范片、百亩核心公关技术指导.

表3:主要完成人员汇总表八、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1.
主要完成单位:定边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
创新推广贡献:作为"定边旱玉米节本增效技术集成与推广"项目的第一完成单位,提出了节本增效集成技术创新的设计思路,主要围绕"节本增效技术"进行技术集成与推广创新.
通过将"节种技术、节肥技术、节水技术、宽窄行种植技术、抗旱密植技术、墒情监测技术、全程机械化"七项先进的单一技术,经过多年试验示范及推广,突破技术难关,因地制宜进行二次开发,打包组装成一套集成技术.
该综合技术集成后减少了成本的投入,大幅度提高了玉米单产水平,增加了收入;同时解决了本区域旱作玉米不能按时播种和播种后不能成熟的问题.
其先进性是以增产为主,以绿色优先、节本优先、提质优先为原则,创新了旱作玉米节本增效综合技术模式,推进了区域旱作玉米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绿色化.
五年来单位负责项目的规划布局、项目方案的撰写、项目的实施、工作进度安排、验收、技术创新、分析总结.

九、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所列完成人名单内,第2完成人赵振彪为技术集成研发团队的核心之一,主要负责成果科研申报,负责技术集成创新及成果研究设计规划,与第1完成人参与完成著作1本;第3完成人王祖民、第4完成人钟子君均为研发团队的骨干,全程协助第1完成人进行技术集成创新,技术开发,组织成果验收,项目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将集成技术推广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
第5完成人员军锋为项目课题骨干之一,负责玉米节本增效技术集成与推广示范,参与万亩、千亩示范片技术指导,对核心技术进行试验筛选、一般性归纳、撰写技术分析报告.
第6完成人常娜宁、第7完成人柴茜均为项目课题骨干,负责玉米节本增效技术集成与推广的试验示范,参与千亩示范片、百亩核心公关技术指导,参与试验示范研究,提供技术咨询和分析.
第2完成人赵振彪和第5完成人员军锋在项目实施中,通力合作,进行技术研发,并发表论文1篇.
第2完成人赵振彪和第4完成人钟子君在负责旱作农业技术推广、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实施中,开展肥料对比、肥效验证等试验示范中,进行核心技术研发,发表论文1篇.
第5完成人员军锋和第6完成人常娜宁及第7完成人柴茜在墒情监测工作中,认真负责,积极主动发表墒情简报并开展技术研发,推动项目顺利开展,发表论文1篇.

一、项目名称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的差异性富集规律与有利勘探区评价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榆林市人民政府提名意见: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中生界含油层系多,石油在横纵向上分布不均且变化大,导致勘探难度很大.
该项目经过10多年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创新性研究成果,首次定量揭示了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各主力含油层段有效储层物性下限的差异性成因;发现了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低渗~致密砂岩储层石油运聚是多期次多动力联合作用的结果;首次提出了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低渗透~致密砂岩油藏形成和分布的补偿规律,并揭示了其成因;发现了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低渗透~致密砂岩油藏"两层次"富集规律;新提出了具有普适性的有利勘探目标定量评价方法;研究成果为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致密砂岩油藏多层系立体勘探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和技术方法,应用效果良好,勘探成功率由32%提高到55%,发现了4个中、小型探明储量规模油区,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该成果可为我国同类油藏的勘探提供重要理论和技术支撑,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提名该项目为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及以上.
三、项目简介本项目所属学科类型为地球科学领域中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中生界石油资源丰富,已发现石油富集层段多,油藏类型多.
随着该区石油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发现同一层位的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的不同层位石油的富集程度有较大差异,导致勘探难度在不断加大.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多层系石油的差异性富集规律仍缺乏整体认识和系统研究,对于复杂勘探区怎样优选有利的勘探目标仍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
为此,本团队历经10多年"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联合研究,通过"点"上的典型区块解剖和"面"上的区域整体、对比分析相结合,综合运用静态成藏要素与动态成藏过程相结合的定量化评价技术,深入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主力层段石油成藏的主控因素和富集规律及其差异性,在此基础上,对多层系石油差异富集的复杂勘探区有利区预测方法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诸多有关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低渗透~致密砂岩油气形成机制、富集规律和有利勘探目标优选方法等方面的创新性成果,有效地推动了鄂尔多斯盆地多层系石油差异富集的复杂勘探区的勘探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勘探成效.
创新成果如下:发现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主力含油层段储层物性纵向上的变化规律,首次定量揭示了各主力含油层段有效储层物性下限的差异性成因;发现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低渗~致密砂岩储层石油运聚是多期次多动力联合作用的结果,并定量阐明了其内石油多期运聚的演化新模式.
实现了不同类型储层中石油的差异性成藏机制研究由定性分析向定量表征的转变.

首次提出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藏形成和分布的补偿规律,阐明了油源、盖层、储层、构造等关键成藏要素在不同层位油藏之间的补偿控藏规律,揭示了纵向上补偿形成的3个不同的油藏类型组合序列分布的成因,为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致密砂岩油藏多层系立体勘探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勘探成功率由32%提高到55%,指导发现了2个中、小型探明地质储量规模油区.

发现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低渗透~致密砂岩油藏"两层次"富集规律:"油源-通道"耦合控制有利勘探区域,"沉积相-物性-构造"差异耦合控制有利勘探目标,为多层系石油差异富集的复杂勘探区块勘探目标优选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解决了多层系石油差异富集的复杂勘探区块勘探目标优选准确率低的问题.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不同层位石油富集规律差异共存的实际,提出了具有普适性的有利勘探区定量预测新方法,大幅提高了该类勘探区块的石油勘探效率,在预测有利区内发现了2个中型探明地质储量规模油区.

本项目相关成果已获地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在《石油学报》、《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天然气地球科学》等国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2篇,出版专著1部,其中论文被EI收录7篇,该7篇论文被他引总计213次;论文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领跑者5000)1篇,获中国石油学会2012-2013年度优秀论文奖1篇,获中国石油学会第八届青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1篇,获第五届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优秀论文1篇.

本次提出的规律性认识、有利区预测新方法及结果等已在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得到了很好的技术推广应用,本项目提出的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藏形成和分布的补偿规律指导发现了2个含油区块,新增石油探明地质储量共计2530.
68万吨;在本项目预测的有利勘探目标区内发现了2个含油区块,新增石油探明地质储量共计1949.
52万吨,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约203.
7亿元.
近三年新增销售额约40.
74亿元,新增利润约21.
59亿元.

四、客观评价创新点查新结果经陕西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查新认为,查见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岩性油气藏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研究报道,但未见述及石油分布补偿规律研究.
查见鄂尔多斯盆地某区块中生界主控因素和有利勘探区的评价,但未见述及针对不同层位的普适性的有利区预测方法.
查见发育于埋藏成岩期石英胶结效应的层间差异造就了塔里木盆地群苦恰克构造带内泥盆系东河塘组的上、下两段砂岩储集物性的层间差异性,但未见述及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多层系油层有效储层物性下限的差异性成因研究.

学术性评价研究团队发表的代表性成果获得了行业内高度评价,被国内外专家多次引用.
在石油学报发表的《陕北地区中生界石油补偿成藏规律研究》和《鄂尔多斯盆地油藏序列特征及成因》被他引均超过50次.
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发表的《不同类型低渗透储层有效厚度物性下限及其差异性成因——以陕北斜坡中部S地区中生界为例》文章入选国家科技部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选的"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领跑者5000);在天然气地球科学发表的《沉积盆地主要超压成因机制识别模式及贡献》获中国石油学会2012-2013年度优秀论文奖(全国范围内共评选100篇),并获中国石油学会第八届青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在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表的《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成藏期油气运移的动力分析》被他引34次,并获第五届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优秀论文.

五、应用情况在该项目提出的"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低渗透~致密砂岩油藏形成和分布的补偿规律"指导下,靖边采油厂多层系石油差异富集的复杂勘探区不断获得了突破,从2010年到2015年,勘探成功率由32%提高到55%,并发现了2个中、小型探明储量规模油区,分别在靖边采油厂马宁地区,探明延9、长2和长6油藏叠合含油面积14.
24km2,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为877.
58万吨;靖边采油厂乔家洼地区,探明延9、长4+5和长6油藏叠合含油面积34.
46km2,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为1653.
30万吨.

该项目在对靖边采油厂中山涧、东坑、梁镇区块延安组延9和延长组长6、长8等油层组石油的成藏条件、形成机制、分布规律等进行深入解剖的基础上,揭示出各主力油层分布的主控因素,并利用新提出的有利勘探区预测新方法,对该地区不同油层的有利勘探区进行了预测,对该地区延9油层组预测出的具有三个等级差别的有利勘探区如图1所示.

在对中山涧、东坑、梁镇区块的勘探部署中,靖边采油厂采用了该项目提出的有利勘探区结果,在该项目预测的有利勘探区内陆续打了较多探井,均取得了很好的勘探效果.
2011年到2014年,在中山涧-梁镇地区形成延9油藏含油面积17.
71km2,探明石油地质储量932.
01万吨;在大阳湾地区形成延9油藏含油面积17.
84km2,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017.
51万吨,如图1所示.

图1靖边采油厂中山涧-梁镇地区和大阳湾地区延9新增含油面积和该项目预测有利区叠合图主要应用单位情况如下表.
主要应用单位情况表序号单位名称应用的技术应用对象及规模应用起止时间单位联系人/电话1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靖边采油厂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低渗透~致密砂岩油藏形成和分布的补偿规律和多层系石油差异富集的复杂勘探区有利区预测方法发现了4个中、小型探明储量规模油区,分别为马宁、乔家洼、中山涧-梁镇和大阳湾地区,新增含油面积分别为14.
24、34.
46、17.
71、17.
84km2,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分别为877.
58、1653.
30、932.
01、1017.
51万吨.
2010年1月-2015年12月张海/15891239888六、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如无可不写)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地区)授权号授权日期证书编号权利人发明人1论文陕北地区中生界石油补偿成藏规律研究中国2007,28(3):23-262007年05月01日石油学报西安石油大学,延长石油集团公司,西北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武富礼,赵靖舟,闫世可,郭德运,杨县超,曹金舟,孟祥振2论文鄂尔多斯盆地油藏序列特征及成因中国2008,29(5):639-6422008年10月01日石油学报西安石油大学,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武富礼,王变阳,赵靖舟,刘海波,李广涛,陈明奇3论文不同类型低渗透储层有效厚度物性下限及其差异性成因——以陕北斜坡中部S地区中生界为例中国2015,36(4):555-5622015年08月01日石油与天然气地质西安石油大学,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张凤奇,武富礼,蒙晓灵,高兴军,张海,李程善,王宝萍4论文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成藏期油气运移的动力分析中国2012,36(4):32-382012年08月01日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安石油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美国独立项目分析公司张凤奇,王震亮,武富礼,高兴军,罗然昊,RUIZhenhua5论文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1油层组古地貌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以陕北W地区为例中国2013,34(5):619-6242013年10月01日石油与天然气地质西安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张凤奇,严小鳙,武富礼,李沼,王维喜,白二林6论文鄂尔多斯盆地延安三角洲长4+5和长6油气聚集模式中国2013,34(5):667-6712013年10月01日石油与天然气地质西北大学,西安石油大学,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李爱荣,王维喜,武富礼,赵靖舟,张惠7论文沉积盆地主要超压成因机制识别模式及贡献中国2013,24(6):1151-11582013年12月01日天然气地球科学西安石油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科技大学,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张凤奇,王震亮,钟红利,杨超,王江涛8其他古地貌低渗透油藏形成机制与富集规律——以陕北W地区延长组长1油层组为例中国2013,1-1112013年10月01日中国石化出版社西安石油大学张凤奇,武富礼9论文鄂尔多斯盆地甘泉南部地区延长组长7致密油富集主控因素中国2016,28(3):12-192016年06月01日岩性油气藏西安石油大学,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西安科技大学,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张凤奇,张凤博,钟红利,王乐,焦滔,武蓬勃10论文鄂尔多斯盆地X地区延长组长7油层组致密油藏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藏期次中国2016,52(6),722-7272016年12月01日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安石油大学,西安科技大学,陕西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张凤奇,钟红利,张凤博,杨超,王乐,武蓬勃七、主要完成人情况(1-11名)姓名排名行政职务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对本项目贡献高兴军1副厂长高级工程师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靖边采油厂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靖边采油厂项目负责人,制定总体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案,整体把握项目实施.
提出了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主力含油层段有效储层物性下限的变化规律,协助提出了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超低透储层油气运聚的多期次多动力演化模式.
发表学术论文5篇.

张凤奇2中心副主任副教授西安石油大学西安石油大学协助项目负责人制定总体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案.
主导提出了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超低透储层油气运聚的多期次多动力演化模式,提出了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主力含油层段有效储层物性下限的差异性成因,协助总结了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低渗透~致密砂岩油藏"两层次"富集规律,提出了中生界石油的预测方法,评价优选了部分复杂勘探区的有利勘探目标.
发表学术论文10篇,含EI收录论文4篇,出版专著1部.

张海3副总工高级工程师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靖边采油厂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靖边采油厂协助项目负责人制定总体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案.
确定了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主力含油层段有效储层的物性下限.
综合评价优选了部分复杂勘探区的有利勘探目标.
发表学术论文3篇.

武富礼4无教授西安石油大学西安石油大学协助项目负责人制定总体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案.
提出了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的补偿分布规律及成因.
主导分析总结了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低渗透~致密砂岩油藏"两层次"富集规律.
发表学术论文27篇,含EI收录论文5篇,出版专著1部.

张旭5副所长工程师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靖边采油厂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靖边采油厂协助总结了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低渗透~致密砂岩油藏"两层次"富集规律.

李向东6科长工程师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靖边采油厂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靖边采油厂精细解剖了鄂尔多斯盆地典型区块中生界石油地质条件,总结了其中生界主力层系石油地质条件的差异性.

李爱荣7副所长副教授西安石油大学西安石油大学协助总结了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低渗透~致密砂岩油藏"两层次"富集规律,提出了鄂尔多斯盆地延安三角洲的石油聚集模式.
发表学术论文9篇.

八、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第一完成单位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靖边采油厂对本项目贡献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靖边采油厂作为第一完成单位,主要负责组织协调项目的联合技术攻关和应用推广.
对鄂尔多斯盆地典型区块石油地质条件进行了精细解剖,提出了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主力含油层段有效储层物性下限的变化规律,协助提出了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超低透储层油气运聚的多期次多动力演化模式,协助总结了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低渗透~致密砂岩油藏"两层次"富集规律,综合评价优选了部分复杂勘探区的有利勘探目标.
将技术成果应用于勘探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从2010年到2015年,勘探成功率由32%提高到55%,发现了4个中、小型探明储量规模油区,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共4480.
20万吨.

第二完成单位西安石油大学对本项目贡献西安石油大学作为第二完成单位,协助组织项目的实施和应用推广.
提出了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的补偿分布规律,并揭示了其成因,为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致密砂岩油藏多层系立体勘探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主导提出了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超低透储层油气运聚的多期次多动力演化模式,提出了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主力含油层段有效储层物性下限的差异性成因,主导总结了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低渗透~致密砂岩油藏"两层次"富集规律,提出了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的有利勘探区预测方法,评价优选了部分复杂勘探区的有利勘探目标.
为多层系石油差异富集的复杂勘探区块勘探目标优选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和方法技术.
出版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37篇,其中EI收录7篇.

九、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提名项目主要由高兴军、张凤奇、张海、武富礼、张旭、李向东、李爱荣7人共同完成,期间的合作主要是共同合作申报科学技术奖励、论文著作的共同撰写等方面,具体见完成人合作关系情况汇总表.

完成人合作关系情况汇总表序号合作方式合作者/项目排名合作起始时间合作完成时间合作成果证明材料1共同获奖高兴军、张凤奇、张海、武富礼、张旭、李向东、李爱荣/1、2、3、4、5、6、72006年6月2018年12月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的差异性富集规律与有利勘探区评价8-1-1、8-1-2、8-1-3、8-1-4、8-1-5、8-1-6、8-1-72论文合著高兴军、张凤奇、张海、武富礼/1、2、3、42010年3月2015年8月不同类型低渗透储层有效厚度物性下限及其差异性成因——以陕北斜坡中部S地区中生界为例1-33论文合著高兴军、张凤奇、武富礼/1、2、42010年3月2012年8月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成藏期油气运移的动力分析7-14论文合著张凤奇、武富礼/2、42010年3月2013年10月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1油层组古地貌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7-25论文合著武富礼、李爱荣/4、72012年3月2013年10月鄂尔多斯盆地延安三角洲长4_5和长6油气聚集模式7-3项目名称:重型颅脑损伤综合救治体系的构建与临床研究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榆林市人民政府提名意见:由榆林市第二医院牵头完成了"重型颅脑损伤综合救治体系的构建与临床研究"项目,紧紧围绕我市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疑难医学课题,该项目构建了区域性重型颅脑损伤综合救治体系,从院前急救、手术方式创新、并发症防治、预后评估等核心问题进行了探索,解决了重型复合性颅脑损伤合并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的救治、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静脉损伤的处理策略、脑中心疝的早期干预、重型颅脑损伤的MRI远期预后评估等核心技术,使区域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成功率大大提高,发表论文12篇,获得榆林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部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提名该项目为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及以上.
三、项目简介:我国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效果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特别是地处西部地区的榆林市,属于能源大市,厂矿等基础建设较多,结合当地有爱饮酒习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比例高.
本课题重在解决重型颅脑损伤早期特殊药物的应用,手术策略的选择,术后早期并发症的预防、识别与处理,临床预后的预测等4个方面,构建一个综合救治体系.
重型复合型颅脑损伤的早期救治:乌司他丁的应用.
重型颅脑损伤手术策略的选择:重型颅脑损伤合并Labbe静脉损伤的外科处理;老年患者大骨瓣减压的处理;额叶脑挫裂伤的早期减压处理.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并发症的识别与处理:迟发性血肿的识别与早期处理;顽固性腹泻的原因与对策;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的识别与处理;脑性耗盐综合征的识别与处理;脑脊液鼻漏的识别与处理;术后长期头疼的治疗对策.
重型颅脑损伤神经损伤监测与预后判断: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胼胝体DTI研究.
通过研究,率先在复合型颅脑损伤中应用乌司他丁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对于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率先发现大骨瓣减压可以有效降低颅内压,但对于脑组织摄取氧气能力无明显改善.
率先报道重型颅脑损伤合并Labbe's静脉损伤的外科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率先报道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消化道出血,取得良好效果.
率先对于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行胼胝体DTI检查,进行病情判断和临床预后评估,取得良好效果.
诸多成果在榆林市及周边地区医院广泛推广应用:比如榆林市第一医院、榆林市中医医院(榆林市北方医院)、榆林市星元医院、榆阳区人民医院等.
可显著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致死与致残率,可挽救诸多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减少残疾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社会负担,因此,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四、客观评价(评价意见)2018年10月14日,榆林市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相关专家,对榆林市第二医院神经外科纪文军主持完成的"重型颅脑损伤综合救治体系的构建"项目进行科技成果评价,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质询答疑和充分讨论,一致形成如下意见:1.
率先在复合型颅脑损伤中应用乌司他丁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对于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率先发现大骨瓣减压可以有效降低颅内压,但对于脑组织摄取氧气能力无明显改善.

3.
率先报道重型颅脑损伤合并Labbe's静脉损伤的外科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4.
率先报道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消化道出血,取得良好效果.
5.
率先对于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行胼胝体DTI检查,进行病情判断和临床预后评估,取得良好效果.

综上所述:该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五、推广应用情况:本项目于2013年6月至2017年3月临床应用,本研究成果先后在榆林市第一医院、榆林市第二医院、榆林市中医医院(榆林市北方医院)、榆林市第四医院(星元医院)等及周边地区广泛使用.
自采用重型颅脑损伤的综合防控体系的构建与临床实践以来,挽救了诸多患者.
特别是颅脑损伤绿色通道建立、乌司他丁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大骨瓣减压、亚低温治疗、TCD、脑电、颅内压等多种监测手段的应用,神经纤维束成像(DTI)在颅脑损伤中的应用与预后判断等方面,效果良好,可显著提高患者远期预后.

六、主要论文专著目录和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序号论文专著名称刊名作者年卷页码(xx年xx卷xx页)1复合型颅脑损伤早期应用乌司他丁疗效观察山东医药纪文军、张凌、霍军丽、陈永胜、田波2009年49卷41期:64-652颅脑损伤后肠内营养并发腹泻的临床分析吉林医学纪文军、杜光勇、陈永胜、田波、张亚芬2009年30卷19期:2342-23433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临床分析中国社区医师马小红、纪文军2009年11卷220期:51-524颅脑损伤术后长期头疼的临床研究吉林医学纪文军、杜光勇、陈永胜、田波、张亚芬2009年30卷22期:27735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胼胝体DTI研究实用放射学杂志李华、庄贵华、纪文军、高燕华、陈轶、刘浩、朱志敏2015年31卷1期:8-116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后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杜光勇、贺淑禹、纪文军、杜彦挺、李旭军2012年17卷2期:116-1177重型颅脑损伤合并Labbe's静脉损伤的外科治疗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张凌、纪文军、张海平、付洛安2012年11卷5期:467-4688重型颅脑损伤后脑性耗盐综合征52例诊治体会陕西医学纪文军、陈永胜2009年38卷9期:1256-12579184例外生性脑脊液鼻漏疗效分析重庆医学纪文军、李锐、杜光勇、陈永胜、田波、张亚芬2009年38卷22期:2888-288910大骨瓣减压手术对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及脑代谢能力的影响临床军医杂志杜光勇、杜彦挺、纪文军、韩彦清、梁文治2012年40卷6期:1332-133311额叶脑挫裂伤的治疗策略中国实用医药张凌、纪文军、张海平、屈玲、任晓霞、高国栋2012年7卷29期:118-11912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轴索损伤患者动态监测研究陕西医学杂志李华、纪文军、陈轶、郭宝琴、朱志敏、梁文娇、陈苗2016年45卷3期:332-334七、主要完成人情况:序号姓名技术职称行政职务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对成果创造性贡献1纪文军副主任医师主任榆林市第二医院科研设计,执行,论文写作2张凌主任医师主任榆林市中医医院(榆林市北方医院)参与手术,资料收集3贾喆主任医师主任榆林市第二医院影像学指导,科研设计4李华主任医师主任榆林市第二医院影像学指导,论文写作5贺峰主任医师纪委书记榆林市第二医院手术麻醉6马小红主任医师主任榆林市第二医院项目指导7陈永胜主任医师主任榆林市第二医院病例治疗指导8杜光勇主任医师副院长榆林市第二医院参与手术,资料收集9张亚芬主管护师/榆林市第二医院资料收集10马烨主任医师主任榆林市第二医院脑电图与脑血流检查11许平副主任医师/榆林市第二医院资料收集八、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榆林市第二医院:主要完成单位,负责项目的总体设计、执行,论文撰写,科技成果的申报与推广等.

九、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第一完成人纪文军,榆林市第二医院实验室主任、神经外科一病区副主任,负责项目的总体设计、执行、论文撰写、科技成果申报与推广.
第二完成人张凌,榆林市中医医院(榆林市北方医院)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主任,参与手术,资料收集,论文写作.
第三完成人贾喆,榆林市第二医院CT室主任,参与影像指导、科研设计.
第四完成人李华,榆林市第二医院核磁共振室主任,参与影像学指导,论文写作.
第五完成人贺峰,榆林市第二医院纪检书记,参与手术麻醉.
第六完成人马小红,榆林市第二医院神经外科一病区主任,参与手术,项目指导.
第七完成人陈永胜,榆林市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参与颅脑损伤重症患者抢救.
第八完成人杜光勇,榆林市第二医院副院长,负责项目设计、参与手术设计,论文撰写.
第九完成人张亚芬,榆林市第二医院科教科科员,负责病例资料收集与科研管理.
第十完成人马烨,榆林市第二医院脑电图室主任,负责脑血流和脑电检测.
第十一完成人许平,榆林市第二医院,负责资料收集.

一、项目名称: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榆林市人民政府提名意见:榆林市第二医院完成的《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成果,是基层医院研究诊疗颅内动脉瘤的技术原创性成果.
项目针对传统检查的各种不足,动脉瘤的检查难以达到筛选的目的,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技术应运而生,随着操作技术和诊断水平的不断成熟,患者可以在家门口得到及时诊疗,大大降低了死亡率;必将引起良好的社会效益;提高了基层医院的诊疗水平,我们此项检查已被本市大多医疗机构、医疗工作者及患者接受,很多省外以及少数名族患者也来我院检查,使得更多患者可以及时、就近诊疗,赢得宝贵时间.
该成果获2018年榆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提名该项目为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及以上.
项目简介:1、利用西门子64层CT工作站(syngoacquisitionworkplace)处理,①用NeuroDSA软件将注射对比剂后的增强图像减去平扫图像,得到减影的原始数据;②分别用重建后的增强图像和减影的原始数据进行有骨结构去骨3D-VR重建,多角度多方向观察,并存储图像;2、飞利浦工作站(PhilipsEBW4.
05)处理,①利用AVA软件,用注射对比剂后的增强图像进行去骨处理,此过程由计算机自行完成,②去骨后的3DVR图像,进行进一步的修正、命名处理,③将处理好的3DVR图像多角度多方向观察,并存储图像.
图像重建由1位医师专人负责,图像分析由2位有经验的神经放射学医师完成.

3、做出图像,分析3D-CTA很好的显示了动脉瘤与颅骨的关系,仿真彩色效果及三维重建血管图像可很好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形态、瘤颈、载瘤动脉及其三维关系,3D-CTA对颅内动脉瘤病因诊断的敏感性为96.
8%,特异性为91.
7%.
四、客观评价:2018年5月18日,由榆林市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有关专家组成评价委员会,对榆林市卫计局主持、榆林市第二医院完成的《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项目科技成果进行评价,评价委员会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质询答疑和充分讨论,形成如下评价意见:1、课题组提供的评价材料齐全,符合评价要求.
2、3D-CTA具有扫描速度快,信息量大,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对颅内动脉瘤病因诊断的敏感性为96.
8%,特异性为91.
7%,可避免了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DSA)有创检查的痛苦和风险,同时也节约了患者的医疗费用,从根本上改变了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思维.

3、3D-CTA检查及多种后处理技术,是明确颅内动脉瘤的有无,二是明确载瘤动脉、瘤颈、指向、空间等,指导手术治疗,尤其对于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三维关系显示更加直观,可以辅助动脉瘤夹闭体位的选择和开颅策略的参考.
亦能够模仿内镜成像,发现动脉瘤内血栓及钙化,对诊断一些特殊的动脉瘤帮助较大.
此外,对于动脉瘤的神经介入治疗可以辅助规划手术路径,手术材料的选择和预判手术难度.

4、对于高级别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者躁动的患者,DSA操作困难或者风险较大,费用高,不能看到周围解剖结构,3D-CTA无创、多种后处理技术不仅能够显示病变,并且能先显示周围解剖结构,可作为颅内动脉瘤首选技术.

5、3D-CTA造影假阴性原因很多,进行了系统总结,对于检查时间、检查者、患者本身原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做到客观,最大程度上减少误诊和漏诊.

6.
项目选题新颖,切合实际,安全性高,可行性好,操作方便,技术路线正确,同时应用了大量临床病例佐证,数据详实,项目达到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在榆林市各医院均有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该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五、应用情况: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脑卒中患者越来越多,而动脉瘤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所以动脉瘤的检出尤为重要,但是由于传统检查的各种不足,动脉瘤的检查难以达到筛选的目的,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技术应用而生,随着操作技术和诊断水平的不断成熟,患者可以在家门口得到及时诊疗,大大降低了死亡率;头颅CTA在基层医院是首选的病因诊断方法,从而提高基层医院的诊疗水平,我们此项检查已被本市大多医疗机构、医疗工作者及患者接受,很多省外以及少数名族患者也来我院检查;此项技术的应用推广,更多患者可以及时、就近诊疗,赢得宝贵时间.
引起良好的社会效益.

六、主要完成人情况(1-11名):序号姓名技术职称学历工作单位对成果创造性贡献1贾喆主任医师硕士榆林市第二医院项目设计、主持指导工作2纪文军副主任医师博士榆林市第二医院提供病例,治疗计划制定实施3毛卫霞副主任医师本科榆林市第二医院辅助项目顺利完成,指导初步工作4刘丽君主任医师本科榆林市第二医院辅助主持工作,疑难诊断5贺丽霞主治医师本科榆林市第二医院MDT合作,超声辅助诊断动脉瘤6任聪云医师本科榆林市第二医院搜集整理资料,处理图像初步诊断7张改玲高级会计师本科榆林市第二医院数据处理统计学分析8姬小莹副主任护师本科榆林市第二医院患者准备、检查前后护理9武辽军主治医师本科榆林市第二医院处理图像初步诊断10郭强强医师本科榆林市第二医院处理图像初步诊断11李少臻医师本科榆林市第二医院处理图像初步诊断七、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第一完成单位:榆林市第二医院1、主要贡献:1)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多学科协作,保证此技术顺利开展,并保证随访资料完整;2)提供符合纳入标准患者:榆林市第二医院技术力量雄厚,服务质量可靠,文化体系完整,能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吸引了大量就诊患者;3)医院领导支持:购置飞利浦256iCT,配置洛克斯彩色打印机,引进神经外科血管介入博士,招聘部分影像诊断及专业技术人员;4)榆林市第二医院影像中心为市级重点专科,政府给予政策及资金支持,多次派相关人员外出学习.

2、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
1)、颅脑3D-CTA检查从有创到无创迈进;2)、检查费用降低;3)、此项检查可以同时观察动脉瘤的大小、形态、瘤颈、载瘤动脉及其三维空间关系,加入透明骨技术,对临床手术的定位更加直观、准确;4)、风险降低.

3、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脑卒中患者越来越多,而动脉瘤破裂是导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所以动脉瘤的检出尤为重要,但是由于传统检查的各种不足,动脉瘤的检查难以达到筛选的目的,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技术应运而生,随着操作技术和诊断水平的不断成熟,患者可以在家门口得到及时诊疗,大大降低了死亡率;必将引起良好的社会效益.

八、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第一完成人贾喆,榆林市第二医院CT室主任,学科带头人,主要负责项目设计、主持指导工作;第二完成人纪文军榆林市第二医院中心实验室主任,神经外科一病区副主任,主要提供病例,治疗计划制定实施;第三、四副主任刘丽君、毛卫霞辅助项目顺利完成,指导初步工作,疑难病例诊断;第五完成人贺利霞,以超声的角度多学科合作,超声辅助诊断动脉瘤;第六完成人任聪云,搜集整理资料,报奖申报,处理图像初步诊断;第七完成人张改玲,负责数据处理,统计分析;第姬小莹完成人患者准备、检查前后护理;第九、十、十一完成人武辽军、郭强强、李少臻处理图像初步诊断,书写初级报告.

一、项目名称: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外伤性轴索损伤动态监测的研究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榆林市人民政府提名意见:基于磁共振DTI技术量化外伤性轴索损伤后胼胝体整体和分段损伤情况,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探索外伤性多部位轴索损伤程度、胼胝体受损情况与临床相关性,通过DTI及DTT分级情况为临床诊断并评估预后提供客观依据.
该项目从2015年开始,经过大量病例的磁共振数据,临床回访,起到了突破性进展,先后获市陕西省科研成果,榆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陕西省创新大赛优秀奖,多次与参与国内大型会议交流.

提名该项目为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及以上.
三、项目简介: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对中重型脑损伤(TBI)病人胼胝体损伤进行量化,评估其对早期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并评估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
应用T1WI(MPRAGE序列)和DTI(EPI序列)对857例中重型TBI病人和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检查.
进行图像后处理得到各向异性分数彩色图(FAcolor),选取胼胝体整体和膝部、胼胝体干、压部分别作为兴趣区(ROI),测量不同ROI的FA值和ADC值.
进行组间比较,以及TBI组内比较.
对TBI组胼胝体整体和分段FA值和ADC值与昏迷时间进行直线相关分析.
与对照组相比,TBI组胼胝体整体和膝部、胼胝体干、压部的FA值下降,ADC值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BI组胼胝体整体和分段FA值和ADC值与昏迷时间密切相关.

磁共振DTI技术能较敏感的检测出神经纤维的损伤,胼胝体FA值与DAI损伤程度有密切的相关性,因此对早期诊断DAI和评估预后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四、客观评价:磁共振DWI、DTI比常规T2WI、FLAIR能更有效的发现弥漫性轴索损伤病灶、范围及程度,DWI及DTT在轴索损伤患者的水分子扩散各向异性特征(FA值)的改变符合各期轴索损伤病理生理的演变;DTT分级可以较准确、直观地显示皮质脊髓束的受损情况;DTT分级与脑损伤程度GCS评分呈正相关性;通过DTI及DTT分级对轴索损伤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可以观察治疗后受损白质纤维束的恢复情况,指导临床治疗脑挫伤患者提供有利的影像学依据,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DTI可用于动态观察神经纤维束的损伤程度及修复过程,DT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五、应用情况:通过DTI及DTT分级对轴索损伤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可以观察治疗后白质纤维束的恢复情况,对指导脑挫伤患者的诊断、康复治疗为临床提供有利的影像依据,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DTI可以动态观察神经纤维束的损伤程度及修复过程,DTI对弥漫性轴索损失患者的诊断及临床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能够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可以为神经外科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治及预后评估提供很大的帮助,是轴索损伤诊断及复查的理想的检查方法.
DTI及DTT分级能很好的反应脑白质纤维束的情况,该技术不光用于轴索损伤患者,也可用于颅内其他疾病,脑白质病变,脑肿瘤术前手术评估,脑梗死治疗前后评估等.
有较大的开发利用前景.

六、主要完成人情况(1-11名):李华,男,45岁,硕士,副主任医师,榆林市第二医院磁共振室主任,榆林市突出贡献拔尖人才,陕西省放射学分会委员,抗癌协会委员,省放射质控委员,研究方向:脑形态、功能与分子影像学.
获榆林市科技一等奖、二等奖第一受奖人.
在本项目中负责设计及主体实施科研成果【1】自制简易定位器CT导向肺内活检术准确性评估与研究获市内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磁共振WAT/s序列与MRCP联合应用对胆道低位梗阻的诊断价值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主要完成人情况:排名姓名行政职务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对本项目贡献1李华二院磁共振主任主任医师榆林市第二医院榆林市第二医院项目负责人2陈轶二院磁共振副主任副主任医师课题论证3谢晶美/医师病例回访4陈苗/主治医师病例回访5刘蓉/副主任医师影像分析6纪文军二院神外一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技术开发7石洋洋/医师数据分析8刘浩/技师技术开发9郭宝琴/主治医师影像分析10朱志敏/医师回访病例11付娟/技师技术开发七、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榆林市第二医院医学影像中心是2015年榆林市首批重点学科、榆林市放射学会、医学影像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
科室设备先进,目前拥有超导高端磁共振设备3台,我院有能力和实力对本项目实施,推广,主导完成.

八、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该项目涉及的十一位完成人中,均为在该项目中负责患者的扫描,图像分析,数据处理,协作表格的填写,论文发表等工作.
该项目中李华全面负责项目实施,论文撰写,图像分析,病例回访等.
陈轶、谢晶美、陈苗苗、刘蓉、石洋洋、郭宝琴、朱志敏负责图像分析,刘浩负责采集图像,技术开发.
及数据处理,纪文军负责病例分析,临床应用评价.
排名无争议.

一、项目名称:谷子白发病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榆林市政府提名意见:榆林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植保站主持完成的"谷子白发病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项目,选题准确,技术路线正确,研究方法科学,研究成果真实可靠.
该研究成果摸清了榆林市谷子白发病发生分布及危害情况,初步明确了榆林市谷子白发病病源菌生理分化现象,在谷子主产县建立了谷子白发病发生程度数学预测模型,并通过对谷子品种抗病性、种植茬口、化学药剂、环境因子等方面的试验研究,制定出了谷子白发病防控集成技术规程,为我市谷子白发病防治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有效解决了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项目成果已在全市范围内得以大面积推广应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项目推荐书填写内容属实,主要完成单位、完成人填报准确无异议,该项目2017年度榆林市科学技术奖评选中被评为一等奖.

提名该项目为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及以上.
三、项目简介:本项目为榆林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植保植检站自选项目,属于农业科技领域植物保护学研究范畴.

近年来谷子白发病在生产中的危害越来越重,已成为谷子产业进一步发展和山区农民产业脱贫的主要制约因素.
针对国内目前对谷子白发病基础研究略显薄弱、防治技术措施单一、集成防治技术规程不完善等问题,项目组在全面普查谷子白发病发生危害状况的基础上,针对防控关键技术环节,开展了谷子白发病病原菌遗传多样性及致病性试验研究、谷子品种抗性及栽培环境对白发病发生程度影响的研究以及化学药剂品种引进筛选、使用方法等一系列工作.

本研究首次采用ISSR标记法对谷子白发病病原菌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明确了榆林地区谷子白发病菌存在生理分化现象;通过对多年气象资料和谷子白发病发生程度相关性的分析,首次建立了谷子播期降雨量、土壤温度与谷子白发病发生程度的数学预测模型;通过谷子品种抗病性试验、白发病原菌的致病性试验、谷子播期和茬口选择集成了一套操作性强、防效显著的谷子白发病防治技术规程;通过化学农药新品种的引进筛选试验,提出了防治白发病的药剂轮换方案和最佳使用剂量.

项目遵循"技术先行、分片规划、整体推进"的原则,研究成果目前得以大范围的应用推广.
2015—2016年,榆林市政府和市农业局先后投入资金近400万元,采用项目研究形成的集成技术,对谷子种植主产区的种子实行了"统一药剂包衣、统一调配、统一防治技术方案"的措施,使得该技术成果在全市谷子主产区进行了全覆盖,谷子的产量和品质大幅提升;防控技术示范引领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辐射带动效应显著,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本地及周边地区谷子产业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借鉴模板.

项目实施期间,累计示范应用集成技术173.
53万亩,有效推广面积156.
177万亩.
防治示范田平均亩产184.
58公斤,较农民传统自防田平均亩增产26.
76公斤,亩增产值133.
80元(谷子单价以5.
0元/公斤计);新增总产量4179.
30万公斤,新增总产值20896.
50万元,净增总收益13456.
21万元.

四、客观评价:(一)、2017年11月17日,榆林市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对榆林市农技中心主持完成的"谷子白发病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项目进行了科技成果评议.
通过查看现场、听取汇报、查阅技术档案、质询答疑和充分讨论,一致形成如下意见:1、摸清了榆林市谷子白发病发生分布及危害情况,得出了榆林市现有谷子主栽品种对白发病的抗性表现;2、采用ISSR标记法对谷子白发病病原菌进行了深入研究,利用引物HB12对样品中成功提取的病菌DNA扩增,对不同地域病菌进行聚类分析,摸清了榆林市谷子白发病病源菌生理小种类群及致病规律.

3、研究了谷子白发病发生与播期降雨和地表5cm温度的关系,建立了谷子播期降雨量、地表5cm土壤温度与谷子白发病发病率的数学预测模型,为谷子白发病早期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4、通过对谷子品种抗病性、种植茬口、化学药剂筛选及使用浓度等相关因子的试验研究,制定出了谷子白发病防控集成技术规程,为国内同类地区谷子白发病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撑.

5、三年来,该项目累计有效推广面积156.
177万亩,平均亩产184.
58公斤,亩增产26.
76公斤,新增产量4179.
30万公斤,新增产值20896.
50万元,净增总效益13456.
21万元.
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该项目选题切合实际,技术路线正确,研究方法科学,数据真实可靠,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同类地区领先水平.

(二)、2018年2月1日榆林市科学技术局组织相关专家对本项目进行了科技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目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同类地区领先水平".

(三)、项目成果被评为2017年度榆林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五、推广应用情况:项目实施期间,累计推广面积173.
53万亩,有效推广面积156.
177万亩(保收系数以0.
9计);示范田谷子平均产量184.
58公斤/亩,较农民自防田亩增产26.
76公斤.
以项目实施期间(2013-2016年)谷子大量上市市场销售均价5.
0元/公斤计,单位面积增产值为133.
8元/亩,校正后(系数为0.
7),单位面积有效增产值93.
66元/亩,增产率16.
96%(注:单位面积有效增产值参考四川农科院效益分析,均乘以0.
7缩值系数进行缩值).
扣除单位面积新增生产费用3.
5元/亩(包括农药、人工等),推广费4.
0元(各项目实施区域推广费加权平均后所得,包括专项经费、技术培训、下乡人员差旅及补贴、资料费等),单位面积增加效益86.
16元/亩.
新增产量4179.
30万公斤,新增有效总产量为2925.
51万公斤,新增有效总产值为14627.
54万元,新增总费用1171.
33万元,新增总效益113456.
21万元;投入产出比1:11.
49.

六、主要论文专著目录和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序号论文专著名称刊名作者年卷页码(xx年xx卷xx页)1榆林市谷子白发病药剂防治技术研究榆林学院学报杨辉、叶彩萍、赵艳群2017年27卷63-662榆林市谷子白发病菌致病力差异研究陕西农业科学赵艳群、杨辉、叶彩萍2017年63卷44-45七、主要完成人情况排名姓名行政/技术职称学历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1杨辉副主任/高级农艺师本科榆林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项目主持人2叶彩萍副站长/农艺师本科榆林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项目方案制定、试验示范、推广、技术指导培训3罗志勇主任/高级经济师本科榆林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指导、管理项目、参与示范推广4龚清世主任/高级农艺师专科神木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神木县试验、示范、推广、技术指导培训5韩升高高级农艺师专科横山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横山县试验、示范、推广、技术指导培训6赵艳群农艺师研究生榆林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负责试验、示范、推广、数据整理分析7李绥峰站长/高级农艺师专科绥德县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绥德县植保植检站负责绥德县试验、示范、推广、技术指导培训8巩玉峰站长/高级农艺师专科米脂县植保植检站负责米脂县试验、示范、推广、技术指导培训9汶莲莲农艺师专科米脂县植保植检站负责米脂县试验、示范、推广10霍棠农艺师研究生绥德县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绥德县植保植检站负责绥德县试验、示范、推广11米海宁副主任/农艺师专科榆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榆阳区试验、示范、推广八、主要完成单位情况第一完成单位:榆林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1、完成单位主要贡献:(1)项目主持单位.
(2)组织项目调研,收集有关资料.
(3)组织本项目的试验、示范研究推广工作.
(4)安排谷子白发病药剂试验、谷子品种抗性、环境因子及茬口试验.
(5)安排谷子白发病遗传多样性及致病性差异研究工作.
(6)协调各县开展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
(7)筹措项目科研经费.

2、成果的创新性:(1)摸清了榆林市谷子白发病发生分布及危害情况.
(2)明确了谷子白发病发生程度与播期降雨和地表5cm温度的关系,建立了播期雨温系数与发病率之间的数学预测模型.
(3)明确了榆林市谷子主栽品种、搭配品种对白发病的抗性表现.
(4)对榆林市区域内的谷子白发病病源菌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初步明确了榆林市谷子白发病病源菌存在生理小种分化,且致病性存在明显差异.
(5)形成了谷子白发病集成防治技术规程.

3、经济和社会效益该项目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显著,项目实施期间,新增产量4179.
30万公斤,新增产值20896.
50万元,净增总效益13456.
21万元,项目的实施对谷子产业优质高效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谷子生产区开展白发病的防治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九、完成人合作关系情况1、第一完成人杨辉,榆林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项目主持人.
第二完成人叶彩萍市农技中心植保站副站长,主要完成项目方案制定、试验示范方案制定实施工作,以及示范推广、技术指导培训;第三完成人罗志勇农技中心主任,指导、管理项目工作,参与示范推广;第四完成龚清世,完成神木县试验、示范、推广、技术指导培训工作;第五完成人韩升高,完成横山县试验、示范、推广、技术指导培训工作;第六完成人赵艳群,完成负责试验、示范、推广、数据整理分析工作;第七完成人李绥峰,完成绥德县试验、示范、推广、技术指导培训工作;第八完成人巩玉峰负责米脂县试验、示范、推广、技术指导培训;第九完成人汶莲莲负责米脂县试验、示范、推广;第十完成人霍棠负责绥德县试验、示范、推广;第十一完成人米海宁负责榆阳区试验、示范、推广.

一、项目名称:毛乌素沙地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榆林市人民政府提名意见:该项目,经过一系列试验示范,最后制定技术规程,再大面积推广.
项目的创新性与先进性体现在:①筛选出适宜毛乌素沙地机械化栽培的早熟、中熟、晚熟品种5个,确定了主推品种.
②确定了马铃薯机械化关键栽培环节的技术参数,在区域内首次引进成套马铃薯专用机械,集成了《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规范》;在国内率先使用了卫星导航播种技术.
③在区域内首次在毛乌素沙地使用了N:P:K含量为12:19:16的复合专用肥,该配方仍是区域内大型农场的首选专用配方肥料;首次开展节水灌溉为主的水肥一体化栽培示范.

马铃薯机械化栽培技术在榆阳、定边、靖边等县区的重点乡镇进行了示范推广,累计推广面积达到75.
9万亩,平均增产率15.
85%,增产29221.
5万公斤,总产值37987.
9万元,除去新增推广费、农机折旧等费用9487.
5万元,加上节约劳动力的成本费用19734.
0万元,共可增收48234.
4万元,投入产出比1:5.
08.

项目完成单位、人员准确.
提名该项目为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及以上.
三、项目简介:马铃薯是毛乌素沙地的主要农作物之一,也是该区域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榆林市处于毛乌素沙地南缘,是全国马铃薯优生区和高产区,常年播种面积300万亩左右,总产鲜薯300万吨,成为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的五个市区之一;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省的58%和61%,是陕西省马铃薯第一生产大市,全市马铃薯产业总产值45亿元左右,农民人均马铃薯收入达900多元,成为富民强市的重要产业之一.
但是,气候条件、经济技术等的影响,毛乌素马铃薯生机械化程度不高,特别是播种与收获环节,多以人畜力为主,不仅用工量大,且标准化程度差.
随着农业生产劳动力紧缺,人工费用增加,农业标准化生产要求的提出,对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大.
马铃薯机械化生产具有减轻农业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增产增收的效果,加快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步伐,提高马铃薯机械生产水平,已成为当地农业科研和推广部门面临的主要问题.
为此,我们自选实施了《马铃薯机械化栽培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应用》项目.

1、适宜机械化新品种引进筛选.
适宜机械化生产的马铃薯品种要求产量高、品质好、结薯集中、商品率高.
为此,我们从国内从事马铃薯育种的高校、科研院所引进新品种(系)65个,进行品种(系)鉴定、比较、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示范等一系列试验研究工作,先后筛选出适宜在毛乌素沙地机械化栽培的早熟品种费乌瑞它、中熟品种夏波蒂和冀张薯12号、晚熟品种冀张薯8号和青薯9号.

2、开展关键技术环节技术参数研究.
通过开展耕翻深度、播种带型、播种深度、卫星导航播种、防病方式和灌溉方式等试验,研究出毛乌素沙地开展机械化生产关键环节的技术参数:采用机械化生产,以深翻30~35㎝、行距80~90㎝、播种深度8~10㎝、卫星导航播种、车载式喷雾机防治病虫害、电动圆形喷灌和滴水灌溉等节水灌溉技术为宜.

3、农机农艺融合技术集成研究.
通过开展播种期试验、种植密度试验、肥料效应试验、晚疫病防治试验、灌溉方式试验等配套农艺技术试验和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试验的基础上,筛选出我市马铃薯机械化的适用机型,集成适宜毛乌素沙地栽培的《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规范》,并通过榆林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4、科技推广模式建设.
科技推广模式建设是榆林市马铃薯全程生产与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的保证.
为了加快机械化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按照企业主导(马铃薯生产、销售企业)、科技引领(市农科院及相关县区农技中心)、薯农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工作思路,采用政技结合、技企结合、技物结合和行政措施推进、"一亩田"良繁工程推进、高产创建推进、品牌战略推进的"三结合、四推进"科技推广模式,加速了技术推广速度.
到2016年,马铃薯机械化栽培技术推广达到21.
6万亩,增产率达到15.
85%,有效地促进了榆林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客观评价:该项目由榆林市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科技成果评价,一致形成了一下建议:1、筛选出适宜毛乌素沙地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栽培的早、中、晚熟品种5个.

2、在毛乌素沙地使用了卫星导航自动驾驶系统,播种效率提高50%,行距误差较常规操作减少13-30cm.
3、引进马铃薯成套栽培机械,系统研究并集成了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体系.

4、开展了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示范,节水89-92%,肥效利用率提高18-21%.
综上,该项目选题准确,技术路线可行,数据详实,整体技术达到国内同类地区领先水平.

该项目于2018年获得了榆林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五、应用情况:2016~2018年,马铃薯机械化栽培技术在榆阳、定边、靖边等县区的重点乡镇进行了示范推广,累计推广面积达到75.
9万亩,平均增产率15.
85%,增产马铃薯鲜薯29221.
5万公斤,并涌现出一批增产增收典型.
2012年,定边县白泥井镇金鸡湾村恒圣农业专业合作社的500亩马铃薯"指针式喷灌+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经市县农业测产组现场测产,基地内部分典型田块亩产达到6200㎏,创出当年全市马铃薯最高单产纪录.
2013年,榆林市农科院榆卜界实验区采用"滴水灌溉+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种植青薯9号50亩,平均亩产3357㎏.
2015年,我院与榆林市绿天地马铃薯有限公司开展院企合作,在榆阳区岔河则镇可可盖村建设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栽培示范基地500亩,经榆林市农科院组织榆林市农技中心、榆林市种子管理站的相关专家现场测产,平均亩产达到5100㎏,创出当年全市马铃薯最高单产纪录.
2016年,榆林市大志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在榆阳区昌汗敖包村建设冀张薯12号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260亩,共生产鲜薯1110吨,平均亩产达到4269公斤.

六、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序号名称编号规范类别第一完成人制定单位发布单位发布时间1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规范DB6127/T47-2016榆林市地方技术规范方玉川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榆林市质量技术监督局2016年8月31日七、主要完成人情况:姓名排名性别行政职务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主要贡献方玉川1男副所长高级农艺师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先后筛选出适宜在毛乌素沙地机械化栽培的早熟、中熟、晚熟品种共计5个.
研究出毛乌素沙地开展机械化生产关键环节的技术参数.
集成出适宜毛乌素沙地栽培的《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规范》.
采用"三结合、四推进"科技推广模式,加速了技术推广速度.
累计推广面积达到75.
9万亩,平均增产率15.
85%李增伟2男副所长农艺师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协助主持人研究出毛乌素沙地开展机械化生产的技术参数:采用机械化生产,以深翻30~35㎝、行距80~90㎝、播种深度8~10㎝、卫星导航播种、车载式喷雾机防治病虫害、指针式喷灌和滴水灌溉等灌溉技术为宜.
集成出适宜毛乌素沙地栽培的《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规范》.
推广马铃薯机械化栽培技术75.
9万亩.

汪奎3男高级农艺师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筛选出适宜在毛乌素沙地机械化栽培的早熟、中熟、晚熟品种共计5个.
开展了一系列栽培试验研究,例如新品种引进及试验示范、冀张薯8号播期、密度、肥料试验.
研究出毛乌素沙地开展机械化生产关键环节的技术参数.
积极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工作,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25场次推广马铃薯机械化栽培技术75.
9万亩.

吴清亮4男高级农艺师靖边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靖边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协助主持人累计推广马铃薯机械化栽培技术75.
9万亩,平均增产率15.
85%,增产马铃薯鲜薯29221.
5万公斤.
积极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工作,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90场次,累计培训农民及基层科技人员5000多人次,散发各类宣传技术资料15000多份.

米海宁5男农艺师榆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榆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协助主持人推广马铃薯机械化栽培技术75.
9万亩,平均增产率15.
85%,增产马铃薯鲜薯29221.
5万公斤.
积极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工作,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95场次,累计培训农民及基层科技人员5500多人次,散发各类宣传技术资料16000多份.

乔彩卫6女农艺师定边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定边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协助主持人累计推广马铃薯机械化栽培技术75.
9万亩,平均增产率15.
85%,增产马铃薯鲜薯29221.
5万公斤.
积极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工作,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95场次,累计培训农民及基层科技人员5000多人次,散发各类宣传技术资料16000多份.

孙利军7男农艺师农艺师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筛选出适宜在毛乌素沙地机械化栽培的早熟品种费乌瑞它、中熟品种夏波蒂和冀张薯12号、晚熟品种冀张薯8号和青薯9号.
积极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工作,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5场次,累计培训农民及基层科技人员400多人次,散发各类宣传技术资料1000多份.
八、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主要完成单位是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主要贡献:一是项目调研,收集有关资料.
二是提出项目实施方案.
三是主持和参加试验工作.
四是协调、分析相关试验数据.
五是整理、分析相关试验数据.
六是完成项目实施技术报告和工作报告.
七参加项目示范推广工作.
八是筹措项目科研经费.

九、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合作方式是共同获奖,2018年获得榆林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排名为1、方玉川,1、李增伟,3、汪奎,4、吴清亮,5、米海宁,6、乔彩卫,7、孙利军.
成果名称:毛乌素沙地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一、项目名称:miR-369-3p、miR-379表达参与非小细胞肺癌顺铂耐药性的研究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榆林市人民政府提名意见:由榆林市第一医院牵头完成了"miR-369-3p、miR-379表达参与非小细胞肺癌顺铂耐药性的研究"项目,紧紧围绕我市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疑难医学课题,该项目构建了非小细胞肺癌顺铂耐药的研究体系,从体外细胞实验、基因检测、临床疗效预测等核心问题进行了探索,就非小细胞肺癌顺铂耐药性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性质及其相关机制进行系统分析,为筛选NSCLC生物治疗新靶点和顺铂预后评估指标提供重要新线索,为探索更有效的顺铂协同治疗方法奠定理论基础.
发表论文4篇,获得榆林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提名该项目为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及以上.
三、项目简介:随着空气污染的不断加剧,世界范围内,肺癌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已居男性肿瘤的首位,在中国,每年肺癌新增患者超过50万,到了2025年,这一数字将会突破100万,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约占LCa的80-85%,尽管早期诊断、手术、放化疗技术在不断进步,但NSCLC的5年生存率仍<20%,并且复发率很高.
大约40%NSCLC确诊时由于已处于中晚期(如出现纵隔淋巴结转移)已经无法彻底治愈,此时,全身治疗手段就突显重要作用,在NSCLC进入分子靶向、免疫治疗的今天,含铂双药化疗仍然是晚期NSCLC治疗的基石,但顺铂耐药严重困扰着临床治疗.
该研究首次发现miR-369-3p在顺铂耐药NSCLC病理组织中异常高表达,miR-379异常低表达,这为筛选NSCLC治疗新靶点和预测顺铂疗效奠定了理论基础,这在临床有广阔的应用推广空间,可以影响NSCLC治疗疗效预测、治疗方案选择、针对关键靶点新药的研发等等;该研究首次提出miR-379调控EIF4G2的表达,呈明显负相关;miR-369-3p负向调控SLC35F5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NSCLC顺铂耐药性的产生.
在国内外首次对miR-379、miR369-3p在NSCLC顺铂耐药性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性质及其相关机制进行系统分析,为筛选NSCLC生物治疗新靶点和顺铂预后评估指标提供重要新线索,为探索更有效的顺铂协同治疗方法奠定理论基础.
在经济效益方面也有客观的前景,研究成果转化会使肺癌患者生存期延长显著,不必要的过度治疗减少,临床预算每位患者可节省2-10万元不等,大大的节约了我们有限的医保资金,减少了因病返贫现象发生,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四、客观评价(评价意见)2018年9月29日,榆林市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相关专家,对榆林市第一医院肿瘤科郝光军主持完成的"miR-369-3p、miR-379表达参与非小细胞肺癌顺铂耐药性的研究"项目进行科技成果评价,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质询答疑和充分讨论,一致形成如下意见:在NSCLC进入分子靶向、免疫治疗的今天,含铂双药化疗任然是晚期NSCLC治疗的基石,但顺铂耐药严重困扰着临床治疗.
该研究首次发现miR-369-3p在顺铂耐药NSCLC病理组织中异常高表达,miR-379异常低表达,提示前者可能调控促癌基因,后者可能调控抑癌基因.

该研究首次提出miR-379分别调控EIF4G2的表达,呈明显负相关;miR-369-3p负向调控SLC35F5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顺铂耐药性的产生.

miR-379和miR-369-3p分别调控抑癌基因、促癌基因,对NSCLC的顺铂敏感性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为筛选NSCLC治疗新靶点和预测顺铂疗效奠定了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该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五、推广应用情况:该项目在国内外首次对miR-379、miR369-3p在非小细胞肺癌顺铂耐药性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性质及其相关机制进行系统分析,提供了非小细胞肺癌生物治疗新靶点和顺铂预后评估指标的技术,为探索更有效的顺铂协同治疗方法奠定理论基础.
本课题相关文章4篇,其中国外高分SCI文章两篇.
社会经济效益方面本项目在临床有广阔的应用推广前景,可以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疗效预测、治疗方案选择、针对关键靶点新药的研发.
减少过度治疗,临床预算每位患者可节省2-10万元不等,节约了有限的医保资金,减少了因病返贫现象发生,也为广大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

六、主要论文专著目录和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序号论文专著名称刊名作者年卷页码(xx年xx卷xx页)1AttenuationofderegulatedmiR-369-3pexpressionsensitizesnon-smallcelllungcancercellstocisplatinviamodulationofthenucleotidesugartransporterSLC35F5BiochemBiophysResCommun.
HaoGJ,DingYH,WenH,LiXF,ZhangW,SuHY,LiuDM,2017Jul1;488(3):501-5082SuppressionofEIF4G2bymiR-379potentiatesthecisplatinchemosensitivityinnonsmallcelllungcancercells.
FEBSLett.
HaoGJ,HaoHJ,DingYH,WenH,LiXF,Wang2017Feb;591(4):636-6453核小体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前后检测的临床意义《心理医生》郝光军丁延慧2016年5月第22卷13期4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一线化疗前后血浆核小体检测价值《世界最新医学》郝光军丁延慧2016年第16卷第84期七、主要完成人情况:序号姓名技术职称文化程度(学位)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对成果创造性贡献1郝光军副主任医师硕士榆林市第一医院科研设计,执行,论文写作2郝海军副主任医师学士榆林市第一医院实验协调3刘青主管护师学士榆林市第一医院数据采集5苏虎艳住院医师硕士榆林市第一医院数据分析6丁延慧主管技师硕士榆林市第一医院数据采集6刘东梅副主任医师硕士榆林市第一医院数据采集7文慧主治医师学士榆林市第一医院数据分析8席俊峰副主任医师硕士榆林市第一医院数据采集9马兴顺副主任医师硕士榆林市第一医院数据采集八、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榆林市第一医院:主要完成单位,负责项目的总体设计、执行,论文撰写,科技成果的申报与推广等.

九、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第一完成人郝光军,榆林市第一医院肿瘤科主任,硕士,负责项目的总体设计、执行、论文撰写、科技成果申报与推广.
第二完成人郝海军,榆林市第一医院检验科,负责实验协调.
第三完成人刘青,榆林市第一医院体检中心,负责数据采集.
第四完成人苏虎艳,榆林市第一医院肿瘤科,负责数据分析,第五完成人丁延慧,榆林市第一医院肿瘤科,负责数据采集,第六完成人刘东梅,榆林市第一医院肿瘤科,负责数据分析,第七完成人文慧,榆林市第一医院肿瘤科,负责数据分析,第八完成人席俊峰,榆林市第一医院胸心外科,负责数据采集,第九完成人马兴顺,榆林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负责数据采集.

一、项目名称:畜禽粪污BMW无害化处理技术与资源化利用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单位:榆林市人民政府提名意见:中国是世界上畜禽粪污产出量最大的国家,每年产生总量达到38.
2亿吨,但综合利用率不足60%,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难题.
亢福仁教授主持完成的《畜禽粪污BMW无害化处理技术与资源化利用》项目,系统研究了畜禽粪污BMW无害化处理技术与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技术、产品,并开展了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如下创新和显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1)研发出畜禽粪污BMW无害化处理技术,创制了生物有机肥、植物活性液肥、畜禽粪污活性除臭剂等系列产品,成功的解决了中小规模畜禽养殖场污染严重、资源化利用率低的突出问题,实现了全流程无污染、零排放;2)建立了气浮分离与微生物处理辅助耦合技术,研制出配套的废水处理装置,解决了养殖场、屠宰厂、肠衣加工厂等产出废水对环境污染的问题;3)创建了基于BMW技术为核心的"畜禽粪污—BMW无害化处理—生物有机肥"的有机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循环利用模式,改善了土壤微生态环境,提高了农产品品质.

项目申请国家专利10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4件、实用新型专利1件;发表学术论文15篇;编制企业标准、技术规程5套.
该技术成果已在陕西、北京、宁夏、河南、内蒙古等地推广应用,建成2万吨/年生物有机肥厂7个,畜禽粪污处理厂5个,示范推广2.
26万亩,2015-2018年累计新增产值5.
86亿元,新增利润0.
32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成果材料齐全、规范,无知识产权纠纷,人员排序无争议,符合陕西省科技进步奖提名条件,现提名该项目为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以上.

三、项目简介中国是世界上畜禽粪污产出量最大的国家,每年产生总量达到38.
2亿吨,但综合利用率不足60%,仅畜禽养殖业排放物化学需氧量达到1268万吨,占农业源排放总量的96%,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难题.
针对我国中小型规模畜禽养殖场分布范围广、粪污排放量大、无害化处理工艺落后和资源化循环利用率低的突出问题,项目组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榆林市农垦农业技术服务站、陕西昊苒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科研单位,依托榆林市产学研合作项目"粪尿无害化处理技术研究(NNYY200806)"、陕西省教育厅产业化培育项目"肠衣-肝素生产废水资源化利用的研究(2012JC25)"等项目,历时15年联合攻关,系统研究了畜禽粪污BMW无害化处理技术与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技术、产品,并开展了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如下创新和显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我国中小规模畜禽养殖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难题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1)研发出畜禽粪污BMW无害化处理技术,创制了生物有机肥、畜禽粪污活性除臭剂等系列产品,解决了中小规模畜禽养殖场污染严重、资源化利用率低的突出问题,实现了全流程无污染、零排放.
构建了BMW好气型微生物群体培养体系,研发出畜禽粪污生产生物活性水技术;研发出利用BMW生物活性水制造系列生物有机肥料的方法,实现了畜禽粪污的无害化处理;优化了畜禽粪污堆肥腐熟技术工艺,缩短发酵时间、增加硝态氮含量,减少铵态氮挥发.
创制出生物有机肥、粪污活性除臭剂、植物活性液肥等6个BMW生物活性水系列产品,实现了全流程无污染、零排放.

2)创立了气浮分离与微生物融合处理技术,研制出配套的废水处理装置,解决了中小规模养殖场、屠宰厂、肠衣加工厂等废水对环境污染的问题.
研发出有机污水气浮分离与微生物融合处理技术,研制出肠衣-肝素钠生产废水处理工艺与方法2套;研制出生物-物理组合法处理污水的装置1套,研发出用于废水提取低分子肝素钠专用装置1套,编制企业技术标准规范1个,建立了无害化处理示范基地1个,实现了中、小规模养殖场、屠宰厂、肠衣加工厂等废水无害化处理、零排放,解决了有机废水对环境污染的问题.

3)创建了基于BMW技术为核心的"畜禽粪污—BMW无害化处理—生物有机肥"的有机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循环利用模式,改善了土壤微生态环境,提高了农产品品质.
在大田条件下集成了玉米、山地苹果和青贮饲草等不同农作物生物活性水施肥技术,在设施条件下集成了黄瓜、西红柿和葡萄等不同经济作物生物活性水施肥技术,并大面积应用推广.

四、客观评价1)专家科技成果评价意见:2018年11月24日,榆林市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对榆林学院等单位完成的"畜禽粪污BMW无害化处理技术与资源化利用"项目进行了科技成果评价,通过审查资料、听取汇报、质疑答询和充分讨论,鉴定意见:项目申请国家专利10件,发表学术论文15篇;编制企业标准、技术规程5套.
该技术成果已在陕西、北京、宁夏、河南、内蒙古等地推广应用,建成2万吨/年生物有机肥厂7个,畜禽粪污处理厂5个,示范推广2.
26万亩,三年累计新增产值5.
86亿元,新增利润0.
32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该技术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科技查新报告:通过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N04)、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查新,查新项目研究人员文献19篇比较结论如下:(1)该查新项目研究提出了利用BMW生物活性水技术进行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方法,BMW生物活性水具有消除牛粪鸡粪臭味、缩短发酵时间的作用,增加了硝态氮含量、减少了铵态氮的挥发损失,并确定了一种利用BMW生物活性水将畜禽粪尿制造生物有机肥料的方法,研发出生物有机肥、植物活性浸种剂、植物活性液肥、土壤活性调节剂、动物饲料活性添加剂、畜禽设施活性除臭剂、生物有机肥发酵剂等BMW系列产品.
除项目组文献外,未见其他关于利用BMW技术无害化、肥料化处理畜禽粪污的相关中文文献报道,具有新颖性.
(2)该查新项目研究提出了利用BMW生物活性水技术,采用气浮分离技术和微生物处理融合技术无害化处理养殖厂、屠宰场等排放污水的方法,并研制出配套的废水处理装置.
除项目组文献外,未见其他关于利用BMW技术无害化处理畜禽加工有机废水的相关中文文献报道,具有新颖性.
(3)该查新项目研究提出了基于BMW技术为核心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即"畜禽粪污-BMW无害化处理-生物有机肥-农业有机种养"四位一体的生态循环农业利用模式.
除项目组文献外,未见其他关于基于BMW技术建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相关文献报道,具有新颖性.

3)重要的科技奖励:项目成果获得2018年度榆林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
五、应用情况本项目课题组在多年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已经成功培育出了适合我国西部地区土壤、气候环境,能够稳定运行的微生物菌群,建立了稳定的设施运行环境和适宜榆林生产实际的综合配套技术体系.
项目实施期内累计在陕西省、北京市、宁夏、河南、内蒙古等地进行了推广应用.
具体推广应用情况如下:1)联合陕西昊苒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陕西中盈实业有限公司等建立禽畜粪污高效生物有机肥技术体系,建立了生物有机肥生产企业7个,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在养殖业领域,开发出以BMW生物活性水为主要成份的动物饲料活性添加剂、养殖场畜禽设施活性杀菌与除臭剂技术,该技术在榆阳区马合镇、小纪汉乡大纪汗村规模养猪场及养鸡场进行推广,效果良好.

2)根据本地区农牧业相关企业的实际情况,创造性的设计粪污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的实施方案,与榆林市福禄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等建立了基于BMW技术的粪污无害化循环处理利用设施,解决地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粪污难以高值化利用的实际问题.

3)在种植业方面,开发出以农作物、果树、蔬菜和花卉为主要对象的生物有机肥发酵剂、土壤活性调节剂、植物活性浸种剂和植物活性液肥等生物活性水系列产品;与牛家梁农场、鱼河农场、马合农场等合作进行了推广试验,作物增产明显,效果良好,经济效益显著.

六、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限10条)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地区)授权号授权日期权利人发明人1发明专利一种生物有机肥料及其制备方法中国CN102219572A2011-10-19榆林学院亢福仁,朱铭强2发明专利一种生物-物理组合法处理污水的方法中国CN102126816A2011-07-20榆林学院亢福仁,朱铭强3发明专利饲料添加剂、其制备方法及应用中国CN103444985A2013-12-18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朱铭强,亢福仁4发明专利微生物生长促进剂、其制备方法及用途中国CN103451144A2013-12-18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朱铭强,亢福仁5实用新型一种生物-物理组合法处理污水的设备中国CN202011819U2011-10-19榆林学院亢福仁,朱铭强6论文生物活性水在蛋鸡生产中的应用研究中国2010,49(4):917-919.
陕西师范大学亢福仁,朱铭强,郭瑞,等7论文生物活性水对水稻根和芽生长的影响中国2010,16(15):67-68.
陕西师范大学王富刚,亢福仁,王韦民8论文生物活性水对番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中国2010,(14):49-50.
陕西师范大学亢福仁,朱铭强,冯光惠,等9论文生物活性水对油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中国2010,(09):74-76.
陕西师范大学王富刚,朱铭强,蒋花10论文生物有机液体混合肥对甜高粱根系形态特征的影响中国2017,33(16):12-18.
徐伟洲,史雷,王小林,等11论文甜高粱叶绿素荧光特性对生物有机液体混合肥的响应中国2017,33(15):25-31.
徐伟洲,史雷,王小林,等12论文生物活性水和光敏色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综述中国2017,23(15):27-28.
王富刚,张静13论文生物活性水对绿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中国2017,23(16):32-33.
王富刚,艾银婷,张静,陈星池14论文生物反应堆技术在榆林市设施蔬菜上的应用中国2011,(17):68-70.
艾海舰,朱铭强,亢福仁,王富刚,张楠15论文生物活性水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中国2014,60(02):26-27.
艾海舰,张骞16论文施用有机肥料对白菜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中国2014,60(03):33-35.
艾海舰,张静,刘宵17论文生物活性水对堆肥腐熟过程的效应研究中国2006,(05):258-260.
艾海舰,刘翠英18论文生物活性水对白菜品质的影响中国2015,25(04):25-27.
艾海舰,张静,刘宵19论文生物活性水对和辅料对牛粪堆肥腐熟过程的研究中国2005,25(05):50-52.
艾海舰20论文生物活性水对矮牵牛种子萌发和苗期生长的影响中国2013,23(04):25-28.
张静,王富刚,纪晓玲七、主要完成人情况姓名排名行政职务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对本项目贡献亢福仁1主任教授榆林学院榆林学院项目主持人,负责项目方案的制定、组织实施、全面管理.
具体完成畜禽粪污BMW无害化处理技术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及技术总结报告撰写等工作.

朱铭强2副主任副研究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榆林学院完成畜禽粪污BMW无害化处理技术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及技术总结报告撰写等工作.

段义忠3副院长副教授榆林学院榆林学院完成项目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及资料记载等工作.
徐伟洲4无副教授榆林学院榆林学院完成项目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及资料记载等工作.
武治兴5副主任研究员榆林市技术经济研究中心榆林市技术经济研究中心参与了肠衣加工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艾海舰6无教授榆林学院榆林学院完成粪尿无害化处理前期试验研究和后期废物资源利用示范推广及推广资料记载等工作.

王富刚7无副教授榆林学院榆林学院完成畜禽粪污BMW无害化处理技术及试验工作.
诺日布斯仁8总经理副教授陕西昊苒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陕西昊苒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完成生物有机肥基地建设与管理和示范推广等工作冯光惠9无副教授榆林学院榆林学院完成粪尿无害化处理前期试验研究和后期废物资源利用示范推广及推广资料记载等工作.

八、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主要完成单位:榆林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榆林市农垦农业技术服务站、陕西昊苒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榆林学院创新推广贡献如下:作为本项目的依托单位,榆林学院为项目的顺利完成并取得优异成绩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为:1.
组织并完成了项目策划和实施工作,具体完成畜禽粪污BMW无害化处理技术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及技术总结报告撰写等工作.

2.
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人力资源与优质的工作环境与场所;3.
提供了本项目所需的设备、能源、图书资料和数据库等资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榆林市农垦农业技术服务站、陕西昊苒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新推广贡献如下:1、项目实施以来,参与完成畜禽粪污BMW无害化处理技术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

2、在公司组织了本项目技术的示范和应用.
3、完成生物有机肥基地建设与管理和示范推广等工作.
九、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序号合作方式合作者/项目排名合作起始时间合作完成时间合作成果对应编号1共同立项亢福仁(1),朱铭强(2),段义忠(3),徐伟洲(4),武治兴(5),艾海舰(6)、王富刚(7)、冯光惠(9)、2004-01-012017-12-30成果、论文、专利、获奖证书12产业合作诺日布斯仁(8)2008-01-012017-12-30技术示范推广一、项目名称:中低温余热用于生物质气化制取含氢燃气的关键技术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榆林市人民政府提名意见:兹有榆林学院、邵阳学院和榆林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共同合作完成"中低温余热用于生物质气化制取含氢燃气的关键技术".
该项目由张俊霞教授主持,王泽华、赵红星、刘晓峰、袁文华、慕苗共6位同志完成.
该项目从榆林市、湖南省工业中低温余热回收利用着手,将热管技术用于回收余热并产生蒸汽,同时耦合生物质气化过程制取含氢燃气,分别在湖南和榆林市企业中实现了应用.
该项目独特的创新之处在于:将中低温余热回收用于生物质气化制取含氢燃气,实质是将"废热"和"废弃生物质"转变为清洁能源含氢燃气,即符合国家十三五大力鼓励倡导的"节能环保"、"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科学研究导向和工业发展方向,也进一步推动了高校及科研院所将科学研究服务于地方企业的愿景.
该项目有力的促进了煤化工行业中低温余热的回收和有效应用,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该项目选题准确,技术方案设计科学合理,方法新颖,资料齐全,数据真实可靠,符合陕西省技术发明奖的评定要求,提名该项目为陕西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及以上.

项目简介:中低温余热利用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重点挖掘领域,具有巨大的行业发展潜力,目前,我国工业余热利用率达50%,其深度回收利用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然而,现有中低温余热多用于供暖,对于地处取暖设施完善地区的新建企业,存在大量废渣、废热弃置无用,造成能源浪费和安全隐患.
为了促进企业的节能安全生产,在国家、省市大力倡导生物质能源有效利用的政策下,在榆林学院、榆林市科技局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支持下,项目组研发了"中低温余热用于生物质气化制取含氢燃气的技术",将余热回收品种从单一燃气余热拓展到废气、废渣余热,从单一供暖应用拓展到生物质气化制氢领域,从独立供暖系统拓展到热管余热回收装置和生物质气化装置相互耦合,提出了"中低温余热用于生物质气化制取含氢燃气的关键技术",构建了中低温余热用于生物质气化制氢的耦合方法,发明了不抽真空重力热管余热回收装置、文丘里管不凝气体逸流装置、蒸汽熄焦自动喷水装置,解决了现有余热与生物质气化的耦合、燃气阻塞工质循环流动、荒煤气中含氢量低所带来的挑战,主要发明点有:1针对如何开发现有余热用于生物质气化制取含氢燃气的难题,构建了不抽真空重力热管,提出了蒸汽在高分压不凝气体中的冷凝机制,建立了蒸汽流动前沿的概念,解决了不凝气体抑制热管循环和冷凝段换热的问题,发明了不抽真空重力热管余热回收装置,换热效率高达60%,该装置性能的研究结果已经被本领域顶级期刊《AppliedThermalEngineering》和《InternationalJournalofHeatandMassTransfer》发表,已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
2针对热管余热回收装置气库容量有限和冷凝段不凝气体增长之间的矛盾,理论分析了速度场、压力场和温度场之间的协同度,发现了不凝气体在液膜表面的吸附规律,揭示了不凝气体逸流与液膜流态转变、冷凝换热努谢尔特数之间的定量关系,解决了利用不凝气体逸流强化冷凝换热的难题,发明了文丘里不凝气体逸流装置,文丘里管不凝气体逸流效率高达0.
5,相关机理研究结果已经被本领域顶级期刊《AppliedThermalEngineering》发表,该装置已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
3针对如何提升现有兰炭炉排放荒煤气中含氢量低的问题,提出了采用熄焦池内温度自动调节水箱水位实现自动连续补水,揭示了炉内温度和喷水量间关系,解决了手动喷水带来的现场耗工多和熄焦温度不均匀的弊端,发明了蒸汽熄焦自动喷水装置,将荒煤气含氢量从10%提高到36%,该装置已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

本发明解决了中低温余热资源和生物质气化制取含氢燃气有效耦合的难题,使得生物质气化制取含氢燃气节约能源15%,热管余热回收装置的冷凝段长度节约了15%~58%,为中低温余热有效应用于生物质气化制取含氢燃气提供了有效途径,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22项;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中外文学术专著2部;研发了文丘里管不凝气体逸流装置、不抽真空重力热管余热回收装置,蒸汽熄焦自动喷水装置.
近三年累计经济效益7千多万元.
项目获得了2018年榆林市科学技术一等奖.

客观评价:1国内外同行在重要学术刊物中发表的学术性评价意见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的Chen等、江苏大学的Zhang等引用了本项目论文《Fieldsynergycharacteristicsincondensationheattransferwithnon-condensablegasoverahorizontaltube》中的研究成果,马来西亚沙捞越理工大学的Ling等引用了本项目论文《Analysisontheeffectofventuretubestructuralparametersonfluidflow》中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后续拓展性研究.
法国的MineSaint-Etienne研究所的Ravichandran等、伊朗沙鲁德理工大学的Ghannadi1等引用了本项目论文《Analysisontheeffectofventuretubestructuralparametersonfluidflow》中的研究成果,认为有关文丘里管内流体流动现象的研究结果具有参考价值.

相关文献引用结果见《文献引用说明》.
2鉴定结论在2018年11月12日举行的榆林市科学技术成果评价会中,分别邀请到了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刘迎文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学院的卢学刚教授、榆林市科技局的冯维林专家、榆林市工信局的李怀雄高工、陕西未来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的冯宝田高工、陕西煤化工集团神木天元化工有限公司的吕子胜高工、榆林市甲和煤炭热解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的刘喜存高工.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选题准确,技术方案设计科学合理,方法新颖,资料齐全、数据真实可靠.
并做出如下评价结果:项目开展了余热利用及生物质气化制氢技术的研究:1)提出了"蒸汽流动前沿"的概念,揭示了不凝气体对蒸汽冷凝效率的影响规律;2)提出了减弱液膜表面吸附不凝气体的调控工艺,解决了不凝气体对蒸气冷凝的恶化问题,为不抽真空重力热管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3)提出了兰炭熄焦余热和生物制气化制氢的耦合新方案,揭示了生物制气化制氢中参数影响规律,为兰炭行业余热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由此,将本项目研究鉴定结果为已经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鉴定结果报告见《榆林市科学技术成果评价报告》.
3技术检测报告在2018年10月11日由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对本项目关键技术《兰炭低温熄焦余热用于生物质气化制氢的技术研究》开展查新工作,就本项目的查新点"水平管外不凝气体中的蒸汽流动前沿随着冷却水质量流量增加而前移,延长了蒸汽冷凝长度"、"不凝气体仔液膜表面积聚属于变温吸附过程"、"水平管外蒸汽冷凝中不凝气体浓度增加将引起液膜流型转变"、"采用热管回收兰炭熄焦余热产生过热蒸汽用于生物质气化制氢的产氢率在40%以上"在13个中文数据库中检索,并与检索到的100多篇相关文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国内数据库公开发表的文献中与委托查新项目查信点完全相同的未见报道.
由此证明了本项目的新颖性.
科技查新报告见《科技查新报告》.

4国内外重要科技奖励在2019年1月10日举行的榆林市科学技术奖评选中,本项目提交在工业科组参加比赛,在共同参赛的多项作品中脱颖而出,受到与会评委的一致好评,荣获2018年度榆林市科学技术一等奖.
获奖文件见《榆林市人民政府关于2018年度榆林市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应用情况和效益:1.
应用情况项目组将技术研究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在开展实验研究和理论计算的同时,积极联系陕西榆林、湖南邵阳、湘潭等地的相关企业,使研究成果及时在生产中得以检验和修正,实现了研究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应用.
榆林市科技局、榆林学院、邵阳学院对中低温余热回收用于生物质气化制取含氢燃气在生产中的应用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从2014年到2019年,中低温余热用于生物质气化制取含氢燃气已经在湖南金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湘潭市普兰德环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陕西省榆林市煤炭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进行推广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收益.
项目实施期间,三年累计示范应用中低温余热耦合生物质气化制取含氢燃气装置100余套,每年回收余热3.
1*104GJ,产生水蒸汽约3万吨,产生含氢燃气1517万立方.

在陕西省榆林市煤炭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应用该项目技术,对兰炭厂余热加以回收利用,获得了0.
1~0.
6MPa的蒸汽,用于供暖和销售给周围的化工厂使用;还将部分蒸汽用于生物质气化制取含氢燃气,使得所获得的产品燃气的经济性得到了显著提高,生物质制取含氢燃气的能耗降低了15.
3%,产气热值从约5MJ/kg提高到8MJ/kg,提高了37.
3%.
经济性得到了显著提高,促进了兰炭熄焦余热的有效利用,增进了工厂的安全环保生产,得到了用户的一致好评.

在湖南金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通过应用该项技术,对玻璃厂、钢铁厂余热加以回收利用,所获得的产品燃气的环保性和经济性得到了显著提高,该项技术节约了生物质制取含氢燃气的能量消耗,使得生物质制取含氢燃气的能耗降低了14.
8%;由于生物质燃气中氢气的含量显著提高了,燃气的热值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燃气的低位热值由5MJ/kg提高到了8.
2MJ/kg,提高了39%;从而促进了邻近厂区废热的有效利用,保护了邵阳市区的空气质量.

在湖南省湘潭市普兰德环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通过应用该项目中低温余热用于生物质气化制取含氢燃气的方法与技术,对玻璃钢厂、钢铁厂余热进行了回收利用,公司主要产品燃气的低位热值和经济性得到了显著提高,该项技术使得生物质制取含氢燃气的能耗降低了15.
1%,燃气低位热值从5.
1MJ提高到8.
1MJ,提高了37%,促进了邻近厂区废热的有效利用,保护了湘潭市区的空气质量.

此外,本项目的三个核心发明专利分别进行了有效转让,其中1的"一种内热式直立式炭化炉中热管熄焦余热回收装置"已转让给江苏泰州瑞沣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用于生物质炭化设备的研究;2的"一种文丘里效应排出冷凝段内不凝气体的装置"已转让给河北唐山周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用于化工产品蒽醌的余热回收;3的"一种兰炭生产中蒸汽熄焦的自动喷水装置"已转让给内蒙古万众炜业科技环保股份公司,用于型煤生产蒸汽熄焦中.

主要应用单位情况表序号单位名称应用技术产品及规模应用起止时间单位联系人/电话1湖南金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低温余热用于生物质气化制取含氢燃气的关键技术燃气424万立方2014.
1~2016.
12廖新华138742608882湖南省湘潭市普兰德环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燃气750万立方蒋作佩158985992713陕西省榆林市煤炭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燃气343万立方蒸汽3万吨王一祖18891230215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如无可不写)国别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名称申请号专利权人中国发明专利一种内热式直立炭化炉中热管熄焦余热回收装置2014105982158榆林学院中国发明专利一种烟气除尘余热回收复合装置2014107988962榆林学院中国发明专利一种湿法脱除烟尘中微细颗粒物的分子筛装置201410594288X榆林学院中国发明专利一种利用不凝气体逸流强化水平管外冷凝换热的装置2014105982143榆林学院中国发明专利一种利用文丘里效应排出冷凝段内不凝气体的装置2014107875269榆林学院中国发明专利一种微孔射流式套管除尘装置2014105940757榆林学院中国发明专利一种采用含纳米氧化锌的蒸汽流脱除原煤中硫的装置2015108520653榆林学院中国发明专利一种采用面煤制备分子筛的装置及方法2015109455774榆林学院中国发明专利一种兰炭生产中蒸汽熄焦的自动喷水装置2015108523666榆林学院中国发明专利一种采用纳米氧化锌降解熄焦废水的装置和方法2015108480209榆林学院中国发明专利一种采用空化效应强化不凝气体的蒸汽装置2015108489468榆林学院主要完成人情况(1-11名):姓名排名行政职务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对本项目贡献张俊霞1无教授榆林学院榆林学院项目、专利、论著、奖项、应用王泽华2无助理馆员邵阳学院邵阳学院专利、应用、奖项赵红星3无教授榆林学院榆林学院专利刘晓峰4无副研究员榆林市科学信息技术研究所榆林市科学信息技术研究所论文、项目、奖项袁文华5研究生与学科建设处处长教授邵阳学院邵阳学院应用、奖项慕苗6无高级实验师榆林学院榆林学院应用、奖项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榆林学院:第一完成单位榆林学院为该项目的开展和实施提供了主要的实验场地、测试仪器、配套经费和学生资源.
由主持该项目的张俊霞老师和参与该项目的慕苗老师和赵红星老师分别承担了项目立项、项目申报、项目实施、项目开展、关键难题解决、项目论文和专著投稿、项目专利申报等工作;先后组织安排了为期一年的前往榆林企业的调研活动;对项目的研究内容开展了详尽的技术方案的论证和制定;针对技术方案给出合理而有效的技术路线;针对各个研究内容设计和定制多台实验台,并开展相关的实验测量工作;按期参加2015-2018年每年一度的中国工程热物理学术会议传热传质分会,以及多相流和新能源学术研讨会,与参会专家就本项目难点进行多方面咨询和探讨;创新性的将中低温余热和生物质气化制氢耦合起来,采用不凝气体逸流来抑制冷凝换热的恶化,针对热管余热回收技术给出多个合理的技术方案.
张俊霞老师负责了所有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撰写和申报工作,赵红星老师参与完成了三个主要专利的撰写和申报,慕苗老师为本项目在榆林市煤炭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推广应用作出了突出贡献.
三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保证了该项目顺利高效运行.

邵阳学院:第二完成单位由参与该项研究的老师王泽华和袁文华分别就"中低温余热热管回收装置"和"生物质气化制氢过程"的相关工作建言献策,指导把关,参与完成了热管余热回收装置的结构设计、强化换热、冷凝换热实验台设计、以及生物质气化制氢的理论计算等工作;探索分析了热管的热传输效率、换热强度、不凝气体影响机理和生物质产氢的规律;揭示了不凝气体在冷凝段的聚积状态,给出了部分冷凝换热实验台的搭建方案;阐明了温度和气化剂对生物质产氢率的影响规律;提出了热管余热回收装置循环风的布置方案.
王泽华老师参与了核心专利的撰写和申报,二位老师共同承担了该项目在湖南省企业的推广应用工作,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榆林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第三完成单位由参与该项目的刘晓峰老师就本项目在榆林煤炭行业、乃至整个焦化行业的应用前景和经济效益给出合理评估.
该老师就本项目在煤炭企业的应用推广可行性进行多方面的调研、咨询专家和工程师、对本项目的关键技术细节给出了有效评估.
他参与完成了榆林市科技厅项目的申报和项目论文的撰写投稿,参与完成了项目研究内容的技术方案论证和编制,参与完成了技术路线的制定和实验方案的论证,为本项目的经济可行性、项目开展和项目在煤炭行业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做出了突出贡献.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从2012年开始,第一完成人张俊霞与同单位的赵红星教授和慕苗老师多次走访调研陕西省榆林兰炭厂、电厂,了解到榆林兰炭厂和循环流化床发电厂存在大量废热,比如用自来水冷却650℃的高温兰炭并烘干出售;再比如由于循环流化床发电厂的规模小,没有安装外置的冷渣换热器,大量800℃的废渣露天堆放在厂区,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为了实现对这些废热的有效利用,我们课题组首次提出采用不抽真空重力热管来回收兰炭的熄焦余热,项目组成员共同努力,完成了整个项目装置的研发试制,并在榆林市煤炭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进行了推广应用.
同时,本项目第一完成人和赵红星教授合作申报了核心发明专利《一种内热式直立炭化炉中热管熄焦余热回收装置》、《一种利用文丘里效应排出冷凝段内不凝气体的装置》和《一种利用不凝气体逸流强化水平管外冷凝换热的装置》.
为了拓展本项目的应用领域,从2012年起,本项目第一完成人张俊霞与邵阳学院王泽华老师和袁文华教授合作推广本项目在邵阳生物质锅炉厂的应用,将从邵阳钢铁厂和玻璃厂回收获得的余热用于生物质气化制取含氢燃气,并与王泽华老师合作申报发明专利《一种采用含氧气的蒸汽流脱除煤中灰份和硫份的装置》.
于此同时,与刘晓峰研究员多次讨论不抽真空重力热管的传热性能计算方法,并于2016年在EI论文检索期刊"HeatTransfer–AsianResearch"上共同发表论为"Analysisonheattransfercharacteristicsofconstanttemperatureheatpipeinwasteheatutilizationforsemi-coke",并共同申报了榆林市科技局项目.
从2012年至今,项目组成员共同协作,完成了本项目从调研、设计到推广应用的整个过程.

完成人合作关系情况汇总表序号合作方式合作者/项目排名合作起始时间合作完成时间合作成果1专利应用合作王泽华/22012.
1.
12019.
05.
30发明专利、奖项、应用2专利合作赵红星/32012.
1.
12016.
12.
31发明专利3论文项目合作刘晓峰/42012.
1.
12019.
05.
30论文、项目、奖项4应用合作袁文华/52012.
1.
12019.
05.
30奖项、应用5应用合作慕苗/62012.
1.
12019.
05.
30奖项、应用一、项目名称:动物疫病渐进式控制路径(PCP)在陕北白绒山羊布鲁氏菌病防控中的应用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榆林市人民政府提名意见:本项目在国内首次将动物疫病渐进式控制路径(PCP)应用于陕北白绒山羊布病防控.
按照风险的识别—基于风险的控制—基于消灭的监测,分等级、分步骤开展布病控制,取得了明显成效,对动物疫病防控的科学性、系统性、持续性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路径,也是该技术在我国动物疫病防控中的首次应用.
通过项目的实施,榆林市羊布病群体流行率下降了13.
33个百分点;个体流行率下降了0.
724个百分点,显著提高了养殖场和养殖户的养羊效益,养羊收入明显提高,对榆林羊、羊肉美誉度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榆林市整体畜牧业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根据经济效益评估和推广效益分析,项目的推广应用使得榆林羊产业因布病而导致的经济损失每年减少约3484万元;同时,每只羊的生产效益平均增加18.
75元,按照榆林市羊子的平均年饲养量1000万只估算(2014年全市羊饲养量为1023.
28万只;2015年全市羊饲养量为947.
95万只;2016年全市羊饲养量为1055.
12万只),平均每年可减少损失、增加经济收入约1.
875亿元.
项目的实施促使榆林市人间布病的新发病例数也由2014年的583例下降至2015年的557例和2016年的412例.
有效改善了榆林市人居环境,减少了布病对人民的危害,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成果提名书及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相关栏目内容均符合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填写要求.
按照要求,项目完成单位已对该项目的拟提名情况进行了公示,无异议.
现提名该项目申报2019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及以上.

三、项目简介动物疫病渐进式控制路径(ProgressiveControlPathway,PCP)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高级顾问JohnEdwards于2008年提出,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疫病净化和无疫认证的风险测量和风险管理技术.
本项目在国内首次采用动物疫病渐进式控制路径(PCP)技术应用于陕北白绒山羊布病的防控.
研究实施三年来,研究范围覆盖全市12县市区,主要参与研究人员达四十多人,协助研究和实施推广人数达200余人,研究涉及陕北白绒山羊养殖场户2662个.
项目研究不仅创新点突出,而且取得了举足轻重的研究成果,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一)本项目显著的创新点如下:1.
在国内首次将动物疫病渐进式控制路径(PCP)应用于陕北白绒山羊布病防控;2.
在国内建立了第一个地市范围的布病发生预测模型;3.
在国内首次运用动物卫生经济学手段评估布病防控的经济学效益;4.
创新性地将市场链研究应用于榆林羊疫病的防控;5.
建立了科学完备的羊布病抽样检测技术体系.
(二)该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1.
研究促使我市陕北白绒山羊布病流行率下降,达到了控制水平.
项目实施前,2015年我市陕北白绒山羊布病总体群流行率27.
42%,个体流行率0.
934%;项目实施后,2016年总体群流行率14.
09%,较项目实施前下降了13.
33个百分点;个体流行率0.
21%,较项目实施前下降了0.
724个百分点,达到了布病控制区标准;2.
确定了陕北白绒山羊布病群间传播风险因素,建立了有效的布病预测模型.
布病预测模型建立后进行了26个规模场的实效性验证示范,科学地验证了该模型在布病预测中能够发挥重大意义.
研究成果的推广示范有力地促使多个规模场实现了布病的有效控制或净化,其中市畜牧局所属陕北白绒山羊繁育有限公司还顺利通过了农业部疫病净化创建场的申报、评估和挂牌;3.
建立了直观的市场价值链,凸显检疫关键节点.
该研究结果直观反映出全市陕北白绒山羊的来源、去向,主要市场交易链分布,羊只集散市场的重点分布.
凸显了检疫、监督和控制的关键控制节点,为实施实施根除流行的控制措施指明了方向;4.
研究采用的布病干预措施得当,推广应用的经济学评估效益显著.
项目的推广应用使得榆林市陕北白绒山羊产业因布病而导致的经济损失每年减少约3484万元.
经济学效益综合评估显示,该项目实施使得每只羊平均可以增加生产效益18.
75元.
按照榆林市年饲养量一千万只羊估算,每年可增加经济收入1.
875亿元;5.
研究成果已发表学术论文6篇,其中中文核心3篇.
(三)本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学效益:该研究显著降低了全市每年的人间布病的新发病例数.
项目的实施促使榆林市人间布病的新发病例数由2014年的583例下降至2015年的557例和2016年的412例.
有效改善了榆林市人居环境,减少了布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四、客观评价2017年10月14日,由榆林市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邀请有关专家组成专家组对榆林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刘健鹏主持完成的"动物疫病渐进式控制路径(PCP)在陕北白绒山羊布鲁氏菌病防控中的应用"项目进行科技成果评价,通过听取项目负责人汇报,专家组质疑答辩,查阅文献资料,查看项目文件和成果,专家组认真讨论形成以下评价意见:1.
动物疫病渐进式控制路径(PCP)应用于陕北白绒山羊布病防控是一种全新的动物疫病防控新思路和新方法,该项目组应用这种全新方法对布病防控的研究取得了明显成效,推广效益;2.
该项目研究方案中,涉及的动物群体选择合理,抽样设计科学,试验策略明确,试验敏感性和特异性考虑全面.
使得研究成果更加可靠,在布病防控工作中值得广泛推广;3.
该项目研究中涉及的风险因素分析,布病发生的预测模型建立,市场链的构建,经济学效益分析,Gis布病流行分布图绘制等,在当前国内动物疫病防控研究中都具有极其显著的前沿性,是科技研究工作中值得借鉴的典范;4.
该项目研究成果有效控制了陕北白绒山羊布病的发生和流行,产业经济效益显著;同时,该研究成果能够显著降低榆林市人间布鲁氏菌病的发生,对保护布病流行区内人类的健康有重大意义.

综合分析,该研究成果创新性强,收效颇丰,易于推广,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五、应用情况本项目在榆林市12县区的198个乡镇实施3年,共选取50只以上羊场2662个,累计采血和检测布氏杆菌病39627份(只).
项目基本实现了布氏杆菌病渐进式控制路径(PCP)在榆林市的全覆盖,成为陕西省唯一进行完全实施的地区.
项目的推广应用期间,使得榆林羊产业因布氏杆菌病而导致的经济损失每年减少约3484万元;同时每只羊的生产效益平均增加18.
75元.
本研究建立了有效的布氏杆菌病预测模型,建立后进行了26个规模场的实效性验证示范,科学地验证了该模型在布氏杆菌病预测中能够发挥重大意义.
同时,研究成果的推广示范有力地促使多个规模场实现了布氏杆菌病的有效控制或净化,其中市畜牧局所属陕北白绒山羊繁育有限公司还顺利通过了农业部疫病净化创建场的申报、评估和挂牌.

该研究对PCP技术在陕北白绒山羊疫病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方法、措施、应用推广等经验.
PCP在榆林市陕北白绒山羊布氏杆菌病防控中的应用和推广仅是该技术在单病种中的初次应用,今后还可应用于牛、猪、禽等其他家畜的重大疫病的防控和净化措施,如口蹄疫、小反刍兽疫、痘病、结核病、禽白血病等.

通过本次PCP在榆林市陕北白绒山羊布鲁氏菌病防控中的应用和推广实践,不断完善的PCP技术可作为兽医管理部门动物疫病控制和净化的长期必要手段,对实现《国家动物疫病中长期规划(2012-2020年)》和动物疫病控制与净化目标任务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PCP在动物疫病防控和净化中的推广应用将具有现实必要性和广阔的前景.

六、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地区)授权号授权日期证书编号权利人1论文陕北白绒山羊布鲁菌病传播风险因素的调查研究中国动物医学进展2018年第7期白崇生刘健鹏2论文基于风险因素分析的布鲁氏菌病渐进式控制实践中国中国动物检疫2017年第12期白崇生刘健鹏3论文动物疫病渐进式控制路径(pcp)在榆林地区防控家畜布鲁氏菌病中的应用中国动物医学进展2018年第8期高艳刘健鹏白艳艳4论文布鲁菌病的综合防控措施中国动物医学进展2009年30卷刘健鹏5论文羊布鲁菌病的危害及净化措施中国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年34卷方正6论文布鲁氏菌病的控制中国畜牧兽医杂志2009年28卷张宝山七、主要完成人情况(1-11名)姓名排名行政职务/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对本项目贡献刘健鹏1主任高级兽医师榆林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榆林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项目支持人,负责项目的总体实施谢印乾2科长兽医师陕西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榆林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项目技术服务专家白崇生3兽医师榆林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榆林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项目的方案制定,试验设计等敬晓棋4副教授榆林学院榆林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项目材料的撰写、修改和把关王冲5高级讲师榆林农校榆林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项目材料的撰写、修改和把关郝玉青6助理兽医师榆林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榆林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项目材料的书写、数据分析等韩斌7副主任高级兽医师榆林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榆林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项目试验和检测等工作的协调部署王利荣8副主任兽医师榆林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榆林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项目试验和检测等工作的协调部署白永平9高级兽医师榆林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榆林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项目的协作实施和推广白艳艳10科长兽医师榆林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榆林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项目试验实施和检测、数据统计等张曦11科长兽医师榆林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榆林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项目试验实施和检测、数据统计等八、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榆林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第一完成单位.
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按计划完成,达到预期目标,本项目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
项目领导小组由刘健鹏担任组长,主要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经费管理,全市十二县区的试验和新技术的推广.
项目组制定了项目实施方案、全盘组织项目实施和技术指导及资料的编写审定,提出项目研究目标、设计项目研究方案,提出项目创新点、解决关键技术难点.
组织主要完成人与完成单位建立陕北沙地苜蓿试验地、开展PCP技术示范指导,开展技术培训,全面指导项目实施.
完成本项目的试验数据测定,数据处理分析,总结、技术资料的编写.

九、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刘健鹏、谢印乾、白崇生和敬晓棋2014年共同进行本项目研究路线的设计、方案的拟定,并进行立项,2017年对本项目最终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创新点总结,研究成果进行整理.
2014年至2016年由刘健鹏、谢印乾、白崇生、敬晓棋、王冲、郝玉青、韩斌、王利云、白永平、白艳艳、张曦等44人完成人共同完成了项目的实验研究.
2017年由刘健鹏、谢印乾、白崇生、敬晓棋、王冲5人共同对项目研究成果进行材料整理和撰写,并申报榆林市科学技术奖.
2017年12月由白崇生、刘健鹏、谢印乾、韩斌、白艳艳等在《中国动物检疫》杂志共同发表了论文"基于风险因素分析的布鲁氏菌病渐进式控制实践".
2018年7月由白崇生、刘健鹏、谢印乾、韩斌、王利云、郝玉青等在《动物医学进展》杂志共同发表了论文"陕北白绒山羊布鲁菌病传播风险因素的调查研究".
2018年8月由高艳、刘健鹏、白艳艳、韩斌、白崇生、谢印乾、郝玉青等在《动物医学进展》杂志共同发表了论文"动物疫病渐进式控制路径(pcp)在榆林地区防控家畜布鲁氏菌病中的应用".

一、项目名称:高能量骨折导致萎缩性骨不连的炎症生物学机理研究.
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榆林市人民政府.
提名意见:该项目通过设计并选择成年狗为研究对象,进行高能量骨折的早期手术、延期手术、二次损伤手术实验研究,国际首创一种新型的骨不连实验模型,同等血供损伤与同等手术损伤的情况下,延期手术与二次损伤使骨不连模型转变为骨痂愈合模型.
提出高能量骨折早期手术可产生大量的中性粒细胞,抑制了巨噬细胞的生成,骨折局部无骨痂生长,产生萎缩性骨不连.
延期手术与二次损伤少量的中性粒细胞立即募集大量的巨噬细胞,立即启动破骨细胞所主导的旺盛的"破骨-成骨偶联群"组成的骨痂生长,产生骨痂愈合,预防骨不连的发生.
该项目在本市各医院及周边地区医院进行了推广应用,经榆林市科技成果评价中心鉴定为科技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2017年榆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现经我单位相关专家审核决定提名该项目为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以上.

三、项目简介:传统观念认为萎缩性骨不连的原因主要是骨折断端缺血造成的,本研究力求对萎缩性骨不连的原因进行新的解读,探索血供以外的新思路.
我们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发现这一缺血理论虽然正确但并不全面,不能完全解释临床实践中众多的骨不连现象.
围绕这一疑问我们耗时5年,进行了200多条犬的预实验.
因为高能量损伤的实质是在原始撞击过程中释放了太大的撞击能量,造成了广泛的组织损害.
我们用骨端重度刺伤临近肌肉,仅仅模拟高能量骨折广泛的临近软组织损害(骨损害较轻),就制成了萎缩性骨不连实验模型.
即时切开复位内固定(早期组),骨折间隙与骨端周围无骨痂生长,形成了萎缩性骨不连实验模型.
同等程度的软组织损伤与手术损伤,对照组延期一周切开复位内固定就产生了旺盛的骨痂生长,骨折愈合.
光镜与电镜的组织切片发现早期手术组早期大量的中性粒细胞,无巨噬细胞,无破骨细胞生成,无间充质细胞,无骨痂生长.
延期组少量中性粒细胞,大量巨噬细胞与破骨细胞,间充质细胞也同步增生,产生由"破骨-成骨偶联"组成的骨痂生长.
展示两组血供损害相同,但是炎症反应量不同,提示临近软组织重度损伤引发过量炎症反应可能是萎缩性骨不连的重要原因之一.
受炎症反应量的启发,我们对早期手术组萎缩性骨不连模型术后两周,断端切开单纯软组织剥离损伤,结果二次损伤轻度炎症反应引发了与延期手术组同等的炎症细胞反应和间充质细胞胶原增生反应,立即启动了旺盛的骨痂生长,使萎缩性骨不连模型转变为骨折愈合模型,再一次佐证了良性炎症有利于愈合,过量炎症损害愈合的论断,使骨端缺血理论得到了完美的补充.
我们同时将制造骨缺损的传统骨不连实验模型实施了延期手术,结果两次手术损伤,旺盛的骨痂使巨大的骨折间隙获得桥接,也佐证了二次损伤的作用.
临床意义:在临床实践中,我们无法改变骨折的原始撞击损伤以及入院以前的搬运损伤,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有效复位制动后的延期手术和早期手术后的二次损伤增加具体骨折的骨折愈合能力.

四、客观评价:本研究国际首创单纯刺伤邻近组织产生过量炎症导致萎缩性骨不连的实验模型,为萎缩性骨不连的原因提供了新思路.
提出骨折邻近组织过量损伤炎症导致"炎症巨噬细胞"的趋化失败是萎缩性骨不连的重要原因之一.
创制二次损伤炎症促进骨愈合的实验模型,提示如果手术损伤时机合适还可以促进骨折愈合.
提出了启动骨痂生长的本质就是启动了"破骨-成骨偶联"行为.
临床应用对于高能量骨折、隐蔽性高能量骨折、多发骨折、多发伤合并骨折具有很好的疗效,有效预防骨不连的发生.
被榆林市科技成果评价中心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2017年榆林市人民政府授予科学技术一等奖.
本研究在榆林市骨科年会、延安市骨科年会、陕西省骨科年会、全国骨科年会、第七届中华骨科杂志论坛进行大会发言,推广交流.

秦泗河引用本研究观点为其"突破骨不连治疗的瓶颈"提供证据,他认为:对骨不连、骨缺损的发生与医疗理念问题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沿用传统骨科思维与医疗模式,那么可能难以有所作为.
如果回归自然,认识和实践骨科自然重建理念,正确应用简单、成熟、疗效可靠的实用技术,实现有把握地治愈各类骨不连、骨缺损并非难事.
本研究巧妙利用骨折修复的自然炎症过程,促进骨折愈合能力的启动,正是体现了这一"回归自然"理念.

五、应用情况:本项目在本地区及周边地区进行了推广应用,应用后对于高能量骨折、开放骨折、多发骨折、多发伤合并骨折、骨折合并隐蔽性软组织损伤等骨不连高危病例起到了很好的预防骨不连的作用,大大的减少了骨不连的发生率,为患者减轻痛苦、消除灾难,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项目分别在榆林市骨科年会、延安市骨科年会,陕西省骨科年会、全国骨科年会(2014北京)、第七届《中华骨科杂志》论坛(2015重庆)进行了大会发言、推广交流,2016年及2017年全国骨科年会电子壁报交流,得到了国内顶级专家的好评.

应用前景:1)本项目如果大范围推广可以提高高能量骨折、开放骨折、多发骨折、多发伤合并骨折的治疗水平,提高骨折愈合率.

2)可以提高骨科医生对骨折合并隐蔽性软组织损伤的认识水平,本研究单纯刺伤临近软组织就可以制成萎缩性骨不连实验模型,这是一种理论上的创新,证明骨折临近软组织损伤对于骨折愈合的重要性,也提示临床实践中影像学检查容易反映骨损伤情况,却不易反映软组织损伤的真实情况,由此可以推断皮带卷伤合并骨折,软土压伤合并骨折,股骨骨折术前曾经长途转运,皮肤完整的直接暴力损伤骨折等骨折虽然没有外在的软组织损伤表现,却存在着较重的软组织损伤,属骨不连高危病例,我们称其为隐蔽性软组织损伤,应当实施有效制动后的延期手术.

3)改变急救医生和重症医学科医生以及其他非骨科专业医生对多发伤与复合伤的早期救治理念院内搬运损伤与畸形骨端的顶压损伤均会损伤骨折愈合关键组织,所以在危重患者抢救的过程中不要忽视骨折的早期简单制动,在一周之内捕捉合适的时机实施外固定架固定,减少刺伤临近肌肉,保护骨折愈合能力.

六、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地区)授权号授权日期证书编号权利人1论文Experimentalstudyofhigh-energyfracturesdelayedoperationinpromotebonehealing美国InternationalJournalofClinicalandExperimentalMedicine2015,8(7)10619~10625Pan,Zhi-Jun;Li,Zhong;Li,Jing,2论文Healingphysiologyafterdelayedsurgeryforfemoralmidshaftfracturecausedbyhigh-energyinjury:aninvivostudyindogs欧洲SCI论文,已录用,等待出版Pan,Zhi-JunPan,Jing-Xin3论文股骨隐蔽性高能量骨折骨痂形成障碍的实验模型研究中国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3年15(2)138~142页潘治军;王汉利;赵彦丰;罗卓荆;高光明;董金海;高全有;刘力;韩莉莉,七、主要完成人情况:姓名排名行政职务/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对本项目贡献潘治军1骨科主任医师榆林市星元医院榆林市星元医院项目主持人,总体负责本课题的理念设计、资金筹备、组织实施实验手术、组织病理切片及电子显微镜观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潘静心2骨科住院医师榆林市星元医院榆林市星元医院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实验手术,负责文献检索.
王建睿3外科主任医师,党委书记榆林市星元医院榆林市星元医院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筹集资金,协调院内关系,组织人员翻译部分外文文献,同时宣传并推广复合伤多发伤的延期手术.

李忠4骨科主任,主任医师西安市红会医院榆林市星元医院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课题设计,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初稿,同时实施并推广高能量骨折的延期手术,推行"损伤控制骨科"理论.

张鹏辽5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副院长榆林市星元医院榆林市星元医院项目主要完成人,协调院内关系,组织人员翻译部分外文文献,撰写论文初稿,同时宣传并推广复合伤多发伤的延期手术.

闫小艳6妇产科副主任医师榆林市星元医院榆林市星元医院项目主要完成人,在课题组负责人的指导下对炎症反应与骨折愈合的关系,巨噬细胞与骨折愈合的关系免疫细胞与骨折愈合的关系的英文文献进行检索,找出中性粒细胞抑制巨噬细胞的文献依据,找出单核-巨噬细胞系列向破骨细胞发展,间充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发展的文献依据.

思玉楼7骨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榆林市星元医院榆林市星元医院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实验手术,翻译部分文献,总结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数据,提出炎症影响骨折愈合理念.

杨涛8骨科副主任医师榆林市星元医院榆林市星元医院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实验手术,整理实验资料,撰写论文初稿,并负责投稿.

叶武智9骨科主治医师榆林市中医医院榆林市中医医院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实验手术,整理实验资料.
杨振邦10骨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榆林市第一医院榆林市第一医院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实验手术,实施延期手术,成果推广.
杨文学11骨科主任,主任医师榆林市星元医院榆林市星元医院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实验手术,实施延期手术,推广延期手术理念.
八、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主要完成单位:榆林市星元医院.
贡献:1.
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多学科合作,保证该项目的顺利开展.
2.
由医教部牵头专门成立课题组,3.
组织相关专家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讨论.
4.

提供实验室及实验所需必要的设备.
5.
组织院内学术活动,普及高能量骨折、多发骨折及多发伤合并骨折的软组织保护知识,督促延期手术的临床应用.
6.
组织项目的成果鉴定.

创新点:1.
本研究国际首创单纯刺伤邻近组织产生过量炎症导致萎缩性骨不连的实验模型,为萎缩性骨不连的原因提供了新思路.
2.
提出骨折邻近组织过量损伤炎症导致"炎症巨噬细胞"的趋化失败是萎缩性骨不连的重要原因之一.
3.
创制二次损伤炎症促进骨愈合的实验模型,提示如果手术损伤时机合适还可以促进骨折愈合.
4.
提出了启动骨痂生长的本质就是启动了"破骨-成骨偶联"行为.
临床应用对于高能量骨折、隐蔽性高能量骨折、多发骨折、多发伤合并骨折具有很好的疗效,有效预防骨不连的发生.

九、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第一完成人潘治军,榆林市星元医院骨一科主任医师,科研带头人,总体负责本课题的理念设计、资金筹备、组织实施实验手术、组织病理切片及电子显微镜观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第二完成人潘静心,参与实验手术,负责文献检索.
第三完成人王建睿,负责筹集资金,协调院内关系,组织人员翻译部分外文文献,同时宣传并推广复合伤多发伤的延期手术.
第四完成人李忠,参与课题设计,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初稿,同时实施并推广高能量骨折的延期手术,推行"损伤控制骨科"理论.
第五完成人张鹏辽,协调院内关系,组织人员翻译部分外文文献,撰写论文初稿,同时宣传并推广复合伤多发伤的延期手术.
第六完成人闫小艳,在课题负责人的指导下对炎症反应与骨折愈合的关系,巨噬细胞与骨折愈合的关系免疫细胞与骨折愈合的关系的英文文献进行检索,找出中性粒细胞抑制巨噬细胞的文献依据,找出单核-巨噬细胞系列向破骨细胞发展,间充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发展的文献依据.
第七完成人思玉楼,负责实验手术,翻译部分文献,总结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数据,提出炎症影响骨折愈合理念.
第八完成人杨涛,负责实验手术,整理实验资料,撰写论文初稿,并负责投稿.
第九完成人叶武智,参与实验手术,整理实验资料.
第十完成人杨振邦,参与实验手术,实施延期手术,成果推广.
第十一完成人杨文学,参与实验手术,实施延期手术,推广延期手术理念.

一、项目名称:主要农作物轮作青苗覆盖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研究与装备开发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榆林市人民政府提名意见:该项目针对陕北长城沿线风沙滩区连作种植马铃薯、玉米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生产种植机械短缺,休闲期地表裸露造成风蚀等问题,创新性的建立了一种"玉米、马铃薯轮作青苗覆盖的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即第一年覆膜种植春玉米,在玉米收获后留高茬固土休闲,第二年残膜回收后,在该地块种植马铃薯,收获后及时直播冬小麦,青苗覆盖越冬,第三年种植玉米,第四年种植马铃薯.
该模式利用青苗覆盖或秸秆留高茬休闲,不仅可有效地防止陕北长城风沙区裸露地表休闲造成的风蚀,也可培肥地力,提高了蓄水保墒能力;同时利用马铃薯、玉米轮作,可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该模式已累计在靖边县的3镇5个行政村示范推广面积6.
3万亩,取得了很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模式示范推广过程中,课题组针对该技术模式中残膜回收、有机肥使用缺少机械的问题,创新开发了《挖掘式收残膜回收机》、《农业用秸秆焚烧炉》、《基于农用三轮车的农家肥化肥两用撒肥机》等14种配套作业机械,累计推广535台,部分机械已进入了《陕西省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目录》,填补了马铃薯玉米全程机械化作业中的机械和技术短板,为该技术模式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现提名该项目为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以上.
三、项目简介:西北长城沿线风沙滩区是我国玉米、马铃薯优势种植区,但受干旱、地表温度低、大风等气候以及地表裸露休闲的影响,有限的水资源利用不高,土壤风蚀和荒漠化非常严重,造成土壤有机质极度缺乏,加之,长期连作生产、覆膜种植,造成农田面源污染,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课题组结合农业部保护性耕作项目和区域玉米、马铃薯全程机械化重点项目的实施,以治理生态环境,防风固土、蓄水保墒、轮作倒茬为措施,以机械化为手段,农机农艺融合,项目从2012年开始,历时7年,在陕西省农业机械管理局的支持下,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朱瑞祥、闫小丽等专家的指导下,创建了一种适合该区的玉米马铃薯轮作青苗覆盖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并开发了与之匹配的14种机械装备,具体成果如下:1、创建了玉米马铃薯轮作+冬小麦青苗覆盖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针对陕北长城沿线风沙滩区连作种植马铃薯、玉米造成农业面源污染,休闲期地表裸露造成风蚀等问题,集成了玉米马铃薯轮作青苗覆盖的机械化生产创新技术模式,即第一年:耕翻整地→覆膜播种春玉米→中耕施肥→化学防除→收获留高茬→摊翻晾晒→第二年:残膜回收→田间废弃物处理→撒肥有机肥→深翻整地→马铃薯(胡萝卜或大葱)种植→中耕施肥→化学防除→杀秧→马铃薯挖掘→装袋运输→播种冬小麦→第三年:免耕播种玉米→化学除麦苗→玉米收获留高茬→第四年:撒肥有机肥→深翻整地→马铃薯(胡萝卜或大葱)种植→中耕施肥→化学防除→杀秧→马铃薯挖掘→装袋运输→播种冬小麦→该模式的优势是利用青苗覆盖或秸秆留高茬休闲,不仅可有效地防止陕北长城风沙区裸露地表休闲造成的风蚀,也可培肥地力,提高了蓄水保墒能力;同时利用马铃薯、玉米轮作,可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2、创制新型农机装备.
根据模式需求,针对该区域残膜污染已到"红色警戒线",加之国内残膜回收技术简单单一,基本上以搂耙为主,残膜回收困难、回收率低的问题,成功研发了两种残膜回收机械.
一是《挖掘式一次性回收残膜回收机》,挖净率达95以上.
获得了《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进入了《陕西省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目录》,累计推广了500台;二是《一种自走剪刀式残膜残茬处理一体机》,完善了挖掘式残膜回收机的不足,实现了膜茬集中收集和灭茬整地一次性完成.
该机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已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生产样机1台;针对农村废弃物滞留田间或焚烧后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成功研发了《一种具有过滤功能的农业用秸秆焚烧炉》,通过焚烧炉燃烧田间废弃物所摄取的能量供做饭与冬季取暖,且排放环保气体,保护环境,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推广了10台;针对农家肥使用率低,土壤有机质缺乏,有效解决使用农家肥劳动强度高的问题,使西北地区极为普遍使用的农用三轮车得到最广泛的使用,成功研发了《一种基于农用三轮车的农家肥化肥两用撒肥机》,解决了农家肥的撒肥、运输难的环节,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已受理,生产样机1台;为了弥补农用三轮车的农家肥化肥两用撒肥机的不足,研发了《自走式农家肥上料撒肥一体机》,实现了自动掏粪、上料、运输、撒肥,彻底减轻了劳动强度.
《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已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生产样机1台;针对马铃薯装车耗时耗工的问题,成功研发了《一种用于田间袋装物品运输的牵引式装车机》,解决了马铃薯挖掘装袋后,装车运输困难的难题.
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已受理,生产样机1台;针对玉米和冬小麦出苗率不高、苗情不均匀的问题,成功研发了《一体式小杂粮播种机》,实现了玉米、冬小麦精量播种,提高了出苗率.
《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已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推广了6台;针对秋收后玉米晾晒困难的问题,成功研发了《一体式谷物晾晒机》,实现了玉米摊翻、晾晒,提升了谷物的品质,提高了商品率,实现了增产增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已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生产样机1台;针对胡萝卜生产程序繁杂,无适合机械,仅靠人工作业,劳动强度极大的问题,成功研发了《一种胡萝卜起垄精量播种机》,使胡萝卜生产过程中的多种工序一次性完成,并实现了精量播种,现已获得《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发明专利已进入实质审查阶段,已推广135台;成功研发了《一种起垄种植胡萝卜收获机》,实现了秧薯彻底分离,降低了劳动强度,《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已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为了弥补一种起垄种植胡萝卜收获机对商品表皮损伤大的不足,研发了《一种起垄种植指夹式胡萝卜收获机》,利用指夹的原理,将秧薯有效分离,防止对薯表的损伤,保护土壤结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已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胡萝卜生产系列产品的研发,实现了胡萝卜生产的全程机械化作业,提高作业效率,提升了品质.
针对适合该区域种植大葱机械缺乏,成功研发了《一种自走式全自动大葱种植机》,实现了大葱种植机械化,《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已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成功研发了一种《一种自走式大葱中耕施肥一体机》,实现了中耕、施肥一次性完成,《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已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研发了《一种自走式大葱收获打捆一体机》,实现大葱挖掘、自动定量、打捆一次性完成.
大葱生产系列机械的研发促进了大葱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的进程,降低劳动强度,提高作业效率.

3、示范推广应用(1)模式应用情况.
在靖边县宁条梁镇黄蒿塘村,建立了集中连片的4000亩核心示范田,模式应用面积3000亩,对照田1000亩,通过试验对比,实现了核心区玉米亩增产65㎏,增收143元/亩;马铃薯亩增产550㎏,增收935元/亩.
模式应用7年来,该区域通过多渠道宣传、举办培训班、召开现场演示会、田间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扩大影响范围,强化技术培训,熟化技术应用,促进增产增收.
累计召开现场会20次,举办培训班10期,田间技术指导80余次,培训技术人员15人,培训农民1000余人次,辐射面积达4.
2万亩,新增收益达3000万元.

(2)装备应用情况.
累计推广适用农业机械535台,应用示范面积达6.
3万亩.
玉米生产中,自主研发机械应用了撒肥机、精量播种机播种、谷物晾晒机、焚烧炉等4种机械共18台,播种时采用了覆膜、滴灌铺设、播种、打药一次性作业,简化了作业工序3道,节支80元/亩;马铃薯(胡萝卜或大葱)生产中,自主研发机械应用了撒肥机、残膜回收机、装车机、胡萝卜播种机、胡萝卜中耕机、胡萝卜收获机、大葱播种机、大葱中耕机、大葱收获机等10种机械共517台.
机械的应用,马铃薯生产优化了残膜回收、装车工序,胡萝卜、大葱生产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可实现节支达280元/亩,节本达1100万元.

综合算来,该创制模式的应用,可实现年节本增收达4100万元,同时玉米秸秆和冬小麦的粉碎还田,有效培肥了地力,减少化肥施用量26%,土壤有机质增加15‰,扬沙量减少80%,秸秆利用率达到100%,优化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循环利用和高效生态可持续发展.

四、客观评价:1、技术路线评价:该技术模式切实可行,能紧紧结合陕北长城沿线风沙滩区地理地貌以及气候特点,切实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有机质,防风固沙,有效保护水土流失,效果显著,适合大面积推广应用.

2、机械评价:产品结构合理,工作可靠,残膜回收率高,使用维护方便.
该机创新性采用三叶挤压刀破碎系统,实现了残膜、残茬与土壤的有效分离,产品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五、应用情况:2012年-2018年,靖边县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按照"对比试验、核心示范、试点引领、带动全面"的工作思路,累计在靖边县海则滩镇、宁条梁镇、张家畔镇等3个镇5个行政村示范推广面积6.
3万亩,其中在宁条梁镇黄蒿塘村建立了4000亩集中连片的核心示范区1个,创新技术模式示范面积3000亩,传统种植面积1000亩,通过对比试验,实现了核心区玉米亩增产65㎏,增收143元/亩;马铃薯亩增产550㎏,增收935元/亩,累计新增收益达3000多万元.

根据模式需求,采取了"研发、试验、示范、改进、完善"的工作措施,开发了与之匹配的《挖掘式收残膜回收机》、《农业用秸秆焚烧炉》、《基于农用三轮车的农家肥化肥两用撒肥机》等14种作业机械,累计推广535台.
其中《挖掘式一次性回收残膜回收机》在2017年顺利通过陕西省农业机械鉴定推广总站的质量鉴定,成功进入了《陕西农机购置补贴目录》,累计推广了500台,开创了"靖边制造"与"靖边智造"的先河,得到了省市专家及行业内专家的一致认可,"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创制新型农机装备累计应用示范面积达6.
3万亩.
其中在玉米生产中,自主研发机械应用了撒肥机、精量播种机播种、谷物晾晒机、焚烧炉等4种机械共18台,播种时采用了覆膜、滴灌铺设、播种、打药一次性作业,简化了作业工序3道,节支80元/亩;马铃薯(胡萝卜或大葱)生产中,自主研发机械应用了撒肥机、残膜回收机、装车机、胡萝卜播种机、胡萝卜中耕机、胡萝卜收获机、大葱播种机、大葱中耕机、大葱收获机等10种机械共517台.
机械的应用,马铃薯生产优化了残膜回收、装车工序,胡萝卜、大葱生产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可实现节支达280元/亩,节本达1100万元.

综合算来,该创制模式的应用,可实现年节本增收达4100万元.
在该创新技术推广中,确立了以靖边县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为核心,联合陕西省农机鉴定推广总站、榆林市农机化管理推广站、镇农业区域技术推广站、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省市县镇村户六级联动机制,通过宣传培训、实地技术指导、举办培训班、召开现场会等多种形式,扩大技术影响,熟化技术应用,提升技术水平,为建设生态农业、环保农业、高效农业,实现西北长城沿线风沙滩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累计召开现场演示会20次,举办培训班10期,田间技术指导80余次,培训技术人员15人,培训农民1000余人次.

技术应用后,逐步打造了"黄土之恋""金蛋蛋""沙源薯业""阳光薯业""涌泉居"等多个品牌,获得了"国家地理标识认证",创建了"阜美靖边"的靖边农业名片,进一步提升了"靖边农业"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该技术模式及装备在西北丘陵山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推广应用前景.

具体应用单位:靖边县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陕西省农机鉴定推广总站、榆林市农机管理推广站、东坑镇区域农业技术推广站、宁条梁镇区域农业技术推广站、张家畔区域农业技术推广站、红墩界区域农业技术推广站、博大农机专业合作社、瑞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陕西兴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绿家园农机专业合作社、丰庆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

六、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地区)授权号授权日期证书编号权利人发明人1发明专利挖掘式一次性回收残膜回收机中国ZL201410235657.
62015年5月29日1829625靖边县农业机械管理服务站(靖边县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张毅、罗鹏胜、戴治平、白昕、高鹏2实用新型专利挖掘式一次性回收残膜回收机中国ZL201420283699.
22014年10月15日3848335靖边县农业机械管理服务站(靖边县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张毅、罗鹏胜、戴治平、白昕3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具有过滤功能的农业用秸秆焚烧炉中国ZL201721787927.
X2018年8月7日7679927张毅、白昕、罗鹏胜、樊娜张毅、白昕、罗鹏胜、樊娜4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基于农用三轮车的农家肥化肥两用撒肥机中国ZL201820724713.
62018年12月11日8202990张毅张毅、白昕、罗昕、高彪、戴治平、罗鹏胜5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农用三轮车的农家肥化肥两用撒肥机中国201810461918.
4进入实质审查阶段张毅张毅、白昕、罗昕、高彪、戴治平、罗鹏胜6实用新型专利自走式农家肥上料撒肥一体机中国201920464146.
X张毅张毅、白昕发明专利自走式农家肥上料撒肥一体机中国201910277207.
6张毅张毅、白昕7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用于田间袋装物品运输的牵引式装车机中国ZL201820840408.
32019.
3.
158591047张毅张毅、白昕、罗欣、李娜8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田间袋装物品运输的牵引式装车机中国201810550881.
2进入实质审查阶段张毅张毅、白昕、罗欣、李娜9实用新型专利一体式小杂粮播种机中国201821606164.
9已授权张毅、白昕张毅、白昕、高彪、戴治平、高源、马玉乾、罗欣10发明专利一体式小杂粮播种机中国201811149861.
0进入实质审查阶段张毅、白昕张毅、白昕、高彪、戴治平、高源、马玉乾、罗欣11实用新型专利一体式谷物晾晒机中国201920063014.
6张毅张毅、白昕12发明专利一体式谷物晾晒机中国201910036142.
6张毅张毅、白昕13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自走剪刀式残膜残茬处理一体机中国201920463381.
5张毅张毅、白昕14发明专利一种自走剪刀式残膜残茬处理一体机中国201910277198.
0张毅张毅、白昕15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胡萝卜旋耕起垄精播一体机中国201821840964.
7已授权景禄平景禄平、张毅、白昕、罗蓉蓉16发明专利一种胡萝卜旋耕起垄精播一体机中国201811326326.
8进入实质审查阶段景禄平景禄平张毅、白昕、罗蓉蓉17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起垄种植胡萝卜收获机中国201920378360.
3张毅张毅、白昕18发明专利一种起垄种植胡萝卜收获机中国201910225824.
1张毅张毅、白昕19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起垄种植指夹式胡萝卜收获机中国201910277207.
6张毅张毅、白昕20发明专利一种起垄种植指夹式胡萝卜收获机中国201910225855.
7张毅张毅、白昕21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自走式全自动大葱种植机中国201920466512.
5白昕、张毅白昕、张毅22发明专利一种自走式全自动大葱种植机中国201910278585.
6白昕、张毅白昕、张毅23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自走式大葱中耕施肥一体机中国201920197789.
2张毅张毅、白昕24发明专利一种自走式大葱中耕施肥一体机中国201910114971.
1张毅张毅、白昕25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自走式大葱收获打捆一体机中国201920197567.
0张毅张毅、白昕26发明专利一种自走式大葱收获打捆一体机中国201910115165.
6张毅张毅、白昕七、主要完成人情况(1-11名):张毅,靖边县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站长,负责项目立项、主持项目工作;王延宏,陕西省农业机械鉴定推广总站站长,副高职称,负责项目技术指导;戴治平,靖边县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中级职称,负责项目实施;白昕,靖边县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中级职称,负责装备研发;张浩,靖边县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负责项目整理资料;高军,副高职称,靖边县红墩界区域农业技术推广站,参与技术试验示范;申世虎,靖边县东坑域农业技术推广站,中级职称,参与技术试验示范;高彪,靖边县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中级职称,负责数据分析、技术指导;樊娜,靖边县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中级职称,负责数据采集;李娜,靖边县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中级职称,负责数据采集;白珏,靖边县农业农村局,中级职称,负责项目技术指导.

八、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针对西北地区玉米、马铃薯种植的现状,结合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性的提出了玉米秋收后全杆粉碎还田和马铃薯收获后种植冬小麦的作业模式,创建了"玉米、马铃薯轮作青苗覆盖的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

针对各机械作业环节中发现和存在的不足,研发实用农机装备的,研发了三大类八种实用农机具,补齐了机械作业环节中的短板.

将该技术模式在靖边县的3个镇5个村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近6.
3万亩,研发的14种农机具累计推广535台,实现《挖掘式一次性回收残膜回收机》批量生产,并进入《陕西农机购置补贴目录》,累计推广500台.

技术模式应用后,可实现年节本增收达4100万元,有效起到防风固沙、保护生态坏境的目的,同时提升了土壤肥力、有机质,加快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进程,缓解了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压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拓宽了就业渠道,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实现了农民增产增收,提升了区域农产品的品质、质量,增加了市场竞争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循环利用和高效生态可持续发展.
实施后,项目区减少化肥施用量26%,土壤有机质增加15‰,水分蒸发率减少70%,扬沙量减少80%,秸秆利用率达到100%.

九、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完成人合作关系情况汇总表序号合作方式合作者/项目排名合作起始时间合作完成时间合作成果证明材料1共同立项张毅、戴治平、2012年4月2共同知识产权张毅、戴治平、白昕、高鹏/1、3、4、52012年5月2015年5月发明专利:挖掘式一次性回收残膜回收机发明专利证书3共同知识产权张毅、戴治平、白昕、高鹏/1、3、4、42012年5月2015年5月发明专利:挖掘式一次性回收残膜回收机实用新型专利证书4共同知识产权张毅、白昕/1、32017年12月至今一种具有过滤功能的农业用秸秆焚烧炉实用新型专利证书5共同知识产权张毅、白昕、戴治平/1、3、22018年5月至今一种基于农用三轮车的农家肥化肥两用撒肥机实用新型专利证书6共同知识产权张毅、白昕、戴治平/1、3、22018年5月至今一种基于农用三轮车的农家肥化肥两用撒肥机发明专利7共同知识产权张毅、白昕/1、32019年4月至今自走式农家肥上料撒肥一体机实用新型专利8共同知识产权张毅、白昕/1、32019年4月至今自走式农家肥上料撒肥一体机发明专利9共同知识产权张毅、白昕/1、32018年5月至今一种用于田间袋装物品运输的牵引式装车机实用新型专利证书10共同知识产权张毅、白昕/1、32018年5月至今一种用于田间袋装物品运输的牵引式装车机发明专利11共同知识产权张毅、白昕、戴治平/1、3、22018年9月至今一体式小杂粮播种机实用新型专利12共同知识产权张毅、白昕、戴治平/1、3、22018年9月至今一体式小杂粮播种机发明专利13共同知识产权张毅、白昕/1、32019年1月至今一体式谷物晾晒机实用新型专利14共同知识产权张毅、白昕/1、32019年1月至今一体式谷物晾晒机发明专利15共同知识产权张毅、白昕/1、32019年4月至今一种自走剪刀式残膜残茬处理一体机实用新型专利16共同知识产权张毅、白昕/1、32019年4月至今一种自走剪刀式残膜残茬处理一体机发明专利17共同知识产权张毅、白昕/1、32018年11月至今一种胡萝卜旋耕起垄精播一体机实用新型专利18共同知识产权张毅、白昕/1、32018年11月至今一种胡萝卜旋耕起垄精播一体机发明专利19共同知识产权张毅、白昕/1、32019年3月至今一种起垄种植胡萝卜收获机实用新型专利20共同知识产权张毅、白昕/1、32019年3月至今一种起垄种植胡萝卜收获机发明专利21共同知识产权张毅、白昕/1、32019年3月至今一种起垄种植指夹式胡萝卜收获机实用新型专利22共同知识产权张毅、白昕/1、32019年3月至今一种起垄种植指夹式胡萝卜收获机发明专利23共同知识产权白昕、张毅/1、32019年4月至今一种自走式全自动大葱种植机实用新型专利24共同知识产权白昕、张毅/1、32019年4月至今一种自走式全自动大葱种植机发明专利25共同知识产权张毅、白昕/1、32019年2月至今一种自走式大葱中耕施肥一体机实用新型专利26共同知识产权张毅、白昕/1、32019年2月至今一种自走式大葱中耕施肥一体机发明专利27共同知识产权张毅、白昕/1、32019年2月至今一种自走式大葱收获打捆一体机实用新型专利28共同知识产权张毅、白昕/1、32019年2月至今一种自走式大葱收获打捆一体机发明专利一、项目名称:陕北沙地苜蓿丰产技术与应用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榆林市人民政府提名意见:该成果针对陕北风沙区沙地种植苜蓿生产实际,应用当地20年气象数据资料,揭示了苜蓿需水规律,建立了科学灌溉技术模式,解决了无效蒸发和无效灌溉问题,实现节水30%以上;探明了苜蓿需肥和土壤供肥特性,构建了陕北风沙区苜蓿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推荐施肥系统,解决了过量施肥和养分损失严重的问题,实现节肥30%以上,增产10%~20%;基于当地气候特征和苜蓿生长规律,研究发现了秋季刈割危险期和极端危险期,提出了合理刈割时期和模式,提高了苜蓿品质一个等级,确保了苜蓿的安全越冬.
该成果整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陕北风沙区和辐射内蒙、宁夏等周边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实现了风沙区沙地种植苜蓿年刈割四茬,干草品质最高达到特级标准,亩均生产干草实现"吨草田",最高达到1300kg,亩均增收500元以上,累计在退化、沙化草地上集中连片发展高效节水型优质苜蓿103.
92万亩,已净增经济效益25254.
44万元.
项目通过应用良种、良法、良技、良机,有效解决了陕北风沙区沙地种植苜蓿单产低、质量差、越冬不稳定,灌溉、施肥缺乏科学依据,水肥利用率低等问题,使风沙区荒地得到充分利用,防止草地退化、沙化,促进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农业增收、农民致富、农村稳定和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显著.

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提名书及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相关栏目内容均符合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填写要求.
按照要求,项目完成单位已对该项目的拟推荐情况进行了公示,无异议.
该项目现提名2019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及以上等级.
项目简介近年来国家产业政策明确支持苜蓿等优质牧草种植,随着"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和陕西省土地复垦项目在陕北的实施,陕北风沙区沙地种植苜蓿规模逐年扩大,苜蓿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单产低、质量差、越冬不稳定,灌溉、施肥缺乏科学依据,水肥利用率低等技术瓶颈.
该成果应用良种良法良技良机,采取了比农作物更先进的节水技术、旱作技术、机械化技术和无害化管理技术,有效解决了陕北沙地种植苜蓿面临的技术难题,整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1.
技术内容(1)适宜品种选择2012-2014年完成沙地优良苜蓿品种引种试验.
筛选确定本区域首选苜蓿品种为北方抗逆性较强,生产性能优异的苜蓿品种中苜三号、甘农三号和陕北苜蓿等;国外抗寒指数1~2级或秋眠性1~3级的苜蓿品种.

土壤改良方案通过土壤分析研究确定覆盖粘土1000~2000m3/hm2.
有机质含量1.
5%~2.
0%,施有机肥0~15t/hm2;有机质含量1.
0%~1.
5%,施有机肥15~30t/hm2;有机质含量1.
0%以下,施有机肥30~75t/hm2.
结合土壤耕作进行,均匀施入耕作层土壤.
保护性套种技术在3月中下旬条播一茬小麦或燕麦,在小麦或燕麦出苗后至拔节前,与其成45度角应用"深开沟浅播种技术"播种苜蓿,能有效防止风沙将种子吹走,有利于苜蓿早播扎根遮阴保墒,使苜蓿播期提前一个月,利于安全越冬.

根瘤菌接种技术使用根瘤菌接种剂,大量减少化学氮肥的使用,提高产量和苜蓿品质,改良土壤环境.
用10g/亩根瘤菌菌剂拌种,当年95%以上根部结瘤.

适宜播种技术依据自然条件,确定适宜播种期3月中旬-7月上旬;适宜播种量,15~20kg/hm2.
最佳播种方式,深开沟浅覆土播种,深开沟4~6cm,浅覆土1~2cm;抗风蚀播种技术,播种前灌足底水,灌水定额30㎜(300m3/hm2)以上,灌水深度30㎝以上.
最佳条播行距,10-15厘米.
保证单位面积植株数量,满足田间合理密度要求,第1年300~500株/m2,第2年200株/m2以上,第3年:150株/m2以上,第4年100株/m2以上,第5年70株/m2以上.
增加单位面积产量的同时降低牧草茎叶比,提高苜蓿干草品质.

科学灌溉技术结合榆林苜蓿生产实际状况,利用陕北风沙区榆林20年逐旬平均气象数据,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的彭曼-蒙特斯公式,研究苜蓿需水规律和灌溉模式,揭示苜蓿了不同生产阶段的需水量、需水强度、灌溉需水量、灌水定额和灌溉定额,为科学灌溉提供依据.
确定陕北沙地种植苜蓿灌溉制度如下:灌水定额30~50mm,300~500方/hm2;灌水深度30~60cm;灌水周期6~12天;灌水次数15~25次/年.
确定陕北沙地苜蓿冬灌、春灌和刈割期灌溉制度如下:冬灌适宜日期为11月上旬至11月下旬;灌溉量为70~100mm.
春灌干土层厚度达到2~3cm时及时灌溉;灌水深度为土壤解冻深度;注意事项为少量多次,避免积水.
刈割期灌溉:刈割前3天结束灌溉,灌溉量为保证苜蓿移出前不发生缺水胁迫;苜蓿移出当日,迅即灌溉.

目标产量平衡施肥技术探明了陕北沙地种植苜蓿需肥和土壤供肥规律,创建了陕北沙地苜蓿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推荐施肥系统.
只要测出土壤养分含量,即可依据本推荐施肥系统确定适宜施肥量.

合理刈割技术依据陕北风沙区榆林的气候特征和苜蓿生长发育规律确定苜蓿合理刈割模式和秋季刈割时期,发现刈割危险期和极端危险期,提高苜蓿干草产量和品质.
刈割次数:播种当年0~3次,建成草地4次.
刈割时期:苜蓿现蕾-初花期.
建成草地第1茬6月1日之前刈割,第2茬7月5日之前刈割,第3茬8月10日之前刈割,第4茬10月25日至11月15日刈割.
末次刈割9月5日之前或10月25日之后,9月15日至10月5日为极端危险期,绝对不可进行末次刈割.

2.
知识产权和获奖情况制定《沙地苜蓿栽培管理技术规程》技术规范1套,2018年经榆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发布实施.
"陕北风沙区苜蓿优质高产关键技术"2018年代表陕西省参加"第二届全国沙产业创新创业大赛"荣获创新项目组三等奖.
"一种提高陕北风沙区沙地苜蓿产量的方法"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件,申请在33卷22期2017年05月31日专利公报上公布,进入实质审查阶段.
出版专著2部;在《草地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该项目成果获得2018年度榆林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3.
技术经济指标陕北风沙区沙地种植苜蓿实现节水三分之一、节肥三分之一、增产三分之一以上,年刈割四茬,干草品质最高达到国家特级标准,苜蓿干草亩产平均达到1吨以上,最高达到1300kg/亩,亩增收500元以上,实现净利润1000-1200元/亩,整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4.
应用推广及效益情况陕北沙地苜蓿丰产技术经多年试验示范推广应用,已成熟完善,丰产技术紧密结合生产实践,可操作性强,截至2018年累计在陕北风沙区推广发展集中连片高效节水型优质高产苜蓿103.
92万亩,辐射推广内蒙古、宁夏等地区.
有效解决了风沙区沙地种植苜蓿单产低、质量差、越冬不稳定,灌溉、施肥缺乏科学依据,水肥利用率低等问题,成效显著.
一是为陕北沙地种植苜蓿体系建立、总结出一套较为完善的优质高产栽培管理关键技术规程.
二是能够有效提高苜蓿单位面积产量,改善苜蓿草产品品质,为生产优质畜产品提供基础保障,促进草畜平衡发展.
三是使风沙荒地得到有效利用,防止草地退化、沙化,提高草地利用年限,极大地改善风沙区生态环境.
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收、农民脱贫致富和农村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显著.

客观评价课题组应用榆林20年(1996~2015)逐旬平均气象数据揭示紫花苜蓿不同生产时期的需水量、需水强度、灌溉需水量和灌溉定额,建立科学灌溉模式,在国内苜蓿种植中属首次应用.
目标产量平衡施肥技术创建的《长城沿线风沙区沙地苜蓿土壤磷钾丰缺指标推荐施肥系统》属国内首个苜蓿土壤磷钾丰缺指标施肥系统.
包括品种选择、土壤改良、播种方式、末次刈割、施越冬肥和冬春灌溉等内容的安全越冬技术首次系统总结了沙地苜蓿越冬技术规范,解决了沙地苜蓿保水保肥保温性能较差、高产性能发挥限制和不利于越冬等技术难题,整体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英俊教授;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会长、国家草产业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长卢欣石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草业学科主任、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杨青川研究员等专家以及国、省、市有关部门领导、专家来榆调研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2018年11月7日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N04)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对"陕北沙地苜蓿丰产技术与应用"项目查新报告结论如下:未见有榆林沙地苜蓿丰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研究的相关中文文献报道;除本项目组文献报道以外未见有陕西榆林沙地苜蓿需水规律与灌溉定额研究、土壤养分改良、丰缺指标、施肥量方面的相关中文文献报道.

2018年11月24日第三方机构评价"榆林市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国内知名业内专家呼天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草业与草原学院院长,教授,中国草学会常务理事)、杨俊成(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玉柱(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国家草原保护建设综合示范区专家,农业部牧草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委员会常务理事)、李海英(陕西省草原工作站站长,研究员,陕西省饲料饲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等专家对"陕北沙地苜蓿丰产技术与应用"项目进行科技成果评价.
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质询答疑和充分讨论,一致形成如下意见:该成果紧密结合生产实际,选题准确,研究方法科学合理,技术规程操作性强,资料翔实,创新点多,建立了丰产技术体系,有效解决了陕北沙地种植苜蓿技术瓶颈,整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推广前景广阔.

经第三方检测机构乌兰察布市易马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和榆林市饲料饲草监测检验站权威检测,本成果应用单位苜蓿干草粗蛋白质含量分别达到23.
3%、23.
95%,达到国家特级苜蓿草标准.

2018年通过榆林市科学技术局成果审查核实,确认为科学技术成果,获2018年度榆林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19年6月通过陕西省科学技术厅成果审查核实,确认为科学技术成果.
应用情况本项目坚持遵循边试验边总结示范边推广应用的原则,分别在陕北风沙区核心区域榆阳、定边、靖边、横山、神木和府谷等县(区)和内蒙古、宁夏等地区进行推广辐射应用.
培训县、乡(镇)技术骨干120人次,农民技能人才1430人次,组织观摩学习培训450人次,现场技术指导2260人次.
累计在退化、沙化草地上推广发展集中连片高效节水型优质高产苜蓿达103.
92万亩,沙地种植苜蓿平均增产三分之一以上,已获经济效益25254.
44万元,还可产生经济效益约108249万元.
经测试:在奶牛日粮中用6kg苜蓿替代2kg精料,可使每头奶牛日增产牛奶约1.
5kg,增加产奶量、减少奶牛疫病、提升牛奶质量.

在多年试验示范推广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沙地苜蓿丰产技术推广模式.
一是技术与实物结合,通过专业服务组织将种子、肥料、农药、菌剂、农机等作为技术载体.
二是技术与技术结合,与农技、土肥、植保、农机等推广技术结合,节本增源、推效叠加.
三是技术与项目结合,与草业、畜牧项目结合,互相借力,共同推进.
苜蓿增收项目(100%)、土地治理项目(80%)、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100%)、规模养殖场的饲草基地(100%).

通过应用良种、良法、良技、良机等各项措施,形成了科学完整配套的丰产技术体系,开拓出了一条沙地种植苜蓿生产技术产业化服务的创新之路.
项目的推广应用增加了牧草品种多样性,提高了优质苜蓿产量,促进了草畜平衡发展,实现了种草养殖增收,产业扶贫增效,防风固沙增绿.
对于调整种植业结构,推进农牧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应用单位情况:序号单位名称应用的技术应用对象及规模应用起止时间单位联系人/电话1陕西好禾来草业有限公司项目整体技术累计推广种植WL354、WL343、中苜三号等优质苜蓿1.
8万亩2015年-2018年苗志栓139910802612榆林荣和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项目整体技术累计推广种植WL343、中苜三号等9300亩2015年-2018年艾玮186818360223榆林市榆阳区茂丰农机专业合作社项目整体技术累计推广种植WL323、32IQ等4800亩2015年-2018年马波136092200334陕西中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项目整体技术累计推广种植WL354、中苜三号10.
8万亩2015年-2018年叶永红150472415485榆林绿能农牧业有限公司项目整体技术累计推广种植WL354、中苜三号等6300亩2015年-2018年黄凯185918171606榆林市榆阳区培植农牧业有限公司项目整体技术累计推广种植WL354、中苜三号等1.
4万亩2015年-2018年李虎平138912922137宁夏西北农林牧生态科技有限公司项目整体技术累计推广种植中苜三号等优质苜蓿3.
2万亩2015年-2018年贾文娟139952965058横山区草原工作站项目整体技术横山区草业公司和苜蓿种植大户,累计应用面积28.
43万亩2015年-2018年李林广153326201109靖边县草原工作站项目整体技术靖边县草业公司和苜蓿种植大户,累计应用面积14.
7万亩2015年-2018年许立胜1399223787810榆阳区草原工作站项目整体技术榆阳区草业公司和苜蓿种植大户,累计应用面积39.
45万亩2015年-2018年任榆田1399106862511定边县草原工作站项目整体技术定边县草业公司和苜蓿种植大户,累计应用面积33.
15万亩2015年-2018年孙志孝1361912400812神木市草原工作站项目整体技术神木市草业公司和苜蓿种植大户,累计应用面积29.
87万亩2015年-2018年闫朝1589102035813府谷县草原工作站项目整体技术府谷县草业公司和苜蓿种植大户,累计应用面积26.
68万亩2015年-2018年李耀宇1360900910314宁夏盐池县草原工作站项目整体技术盐池县草业公司、苜蓿种植大户等,累计应用面积15.
4万亩2015年-2018年王峰13909534579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序号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地区)授权号授权日期证书编号权利人1标准规范沙地苜蓿栽培管理技术规程中国DB6127/T77-20192018.
04.
28陈真任榆田孙洪仁任茜刘宇飞耿金才叶永红2论文榆阳区紫花苜蓿需水规律与灌溉定额中国草地学报2017年25(6)卷;1227-1231页孙洪仁陈真任榆田3论文陕北陕北风沙区沙地苜蓿高产栽培管理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中国第五届中国草业大会论文集2018年280-301页陈真任榆田任茜4论文陕北风沙区苜蓿引种试验、示范及推广应用中国养殖技术顾问2013年1卷;187-190页任榆田陈真5论文紫花苜蓿灌溉的理论与技术中国中国奶牛2014年(Z2)卷13-16页孙洪仁6论文紫花苜蓿施肥的理论和技术中国中国奶牛2017年(08)卷55-59页孙洪仁7论文中国北方紫花苜蓿土壤有效磷丰缺指标与适宜施磷量初步研究中国中国土壤与肥料2016年(03)卷30-36页孙洪仁8论文中国北方紫花苜蓿土壤速效钾丰缺指标与适宜施钾量初步研究中国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年(01)卷1-4页孙洪仁9论文"养分平衡—地力差减法"确定适宜施肥量的新应用公式中国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年(4上)卷1-4页孙洪仁10论文测土施肥土壤有效养分丰缺分级改良方案中国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年(10上)卷1-5页孙洪仁11专著草原保护建设理论与技术中国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04任榆田、陈真等12专著陕北毛乌素沙地矿区生态恢复技术研究与实践中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03赵国平、陈真、任榆田等主要完成人情况(1-11名)姓名排名行政职务/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对本项目贡献陈真1副站长高级畜牧师榆林市饲料饲草监测检验站榆林市草产业协会项目主持人,负责项目制定,项目研究内容、创新点的提出人,组织项目实施和技术资料编写,负责项目整体技术路线设计,撰写项目技术报告、工作总结报告.

任榆田2站长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榆阳区草原工作站榆林市草产业协会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项目技术培训指导,协调推广实施.
创新点的共同提出者和关键技术难点的共同解决者.

孙洪仁3教授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技术指导、示范.
创新点的共同提出者和关键技术难点的共同解决者.

白艳艳4科长兽医师榆林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榆林市草产业协会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项目和养殖应用成效实施、技术指导及技术资料整理编写.

朱俊娥5所长兽医师榆阳区动物卫生监督所榆林市草产业协会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项目养殖应用成效技术指导.
任茜6常务理事经济师榆林市草产业协会榆林市草产业协会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项目实施的经济分析和数据统计.
叶永红7总经理高级经济师陕西中垦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陕西中垦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项目牧草收储的技术指导和实施.
刘晓峰8所长助理研究员榆林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榆林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项目实施和科技情报信息技术指导.
耿金才9科长高级畜牧师陕西省草原工作站陕西省草原工作站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项目技术指导.
梅成芳10农艺师榆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榆林市草产业协会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本县测土配方施肥和技术指导实施.
薛浩11副站长畜牧师榆林市农垦农业技术服务站榆林市草产业协会项目主要完成人,负责本市项目实施和技术指导.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1.
榆林市草产业协会,第一完成单位.
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全盘组织项目实施和技术指导及资料的编写审定,提出项目研究目标、设计项目研究方案,提出项目创新点、解决关键技术难点.
组织主要完成人与完成单位建立陕北沙地苜蓿试验地、开展沙地苜蓿丰产技术示范指导,开展技术培训,全面指导项目实施.
完成沙地苜蓿试验示范品种的试验数据测定,数据处理分析,工作总结报告、技术报告的编写.

2.
中国农业大学,第二完成单位.
参与项目研究目标、项目研究方案的制定,技术示范指导,开展技术培训,指导项目实施,数据处理分析,参与项目创新点的提出和关键技术难点的解决.

3.
榆林荣和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第三完成单位.
为本项目试验示范提供试验示范基地,负责项目的实施推广,开展沙地苜蓿丰产技术示范指导,技术培训,完成沙地苜蓿试验示范品种的试验数据测定、处理分析.

4.
陕西中垦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第四完成单位.
为本项目试验示范提供试验示范基地,负责项目实施推广,开展沙地苜蓿丰产技术示范指导,技术培训,完成沙地苜蓿试验示范品种的试验数据测定、处理分析.
协助完成项目经济效益调查协助完成项目经济效益调查.

九、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榆林市草产业协会、中国农业大学、榆林荣和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榆阳区草业科技专家大院)、陕西中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2012年开始合作,共同承担"陕北沙地苜蓿丰产技术与应用"项目研究.
在项目试验示范推广过程中各单位分工明确、优势互补、联合攻关,对陕北风沙区苜蓿种植中存在的单产低、质量差、越冬不稳定,灌溉、施肥缺乏科学依据,水肥利用率低等技术瓶颈问题开展深入研究.

陈真、任榆田2013年主编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专著《草原保护建设理论与技术》;2015年参编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专著《陕北毛乌素沙地矿区生态恢复技术研究与实践》;2013年《养殖技术顾问》合著发表论文《陕北风沙区苜蓿引种试验、示范及推广应用》.
"优良苜蓿品种引种试验示范及推广"2015年共同获得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一等奖;2016年获得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
"陕北优质牧草高产关键技术应用研究"2015年共同获得2016年共同获得榆林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陕北沙地苜蓿优质高产关键技术"2018年共同获得第二届全国沙产业创新创业大赛创新项目组三等奖.
在创新点"陕北风沙区苜蓿需水规律与科学灌溉技术模式""陕北风沙区苜蓿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推荐施肥系统""陕北风沙区苜蓿生长发育规律与科学刈割技术模式"中有明确合作.

孙洪仁、陈真、任榆田合作在《草地学报》上发表论文《榆阳区紫花苜蓿需水规律与灌溉定额》.
在创新点"陕北风沙区苜蓿需水规律与科学灌溉技术模式"中榆林市草产业协会、中国农业大学有明确合作.

陈真与孙洪仁共同开展了陕北风沙区苜蓿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推荐施肥系统研究,在创新点"陕北风沙区苜蓿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推荐施肥系统"中榆林市草产业协会、中国农业大学有明确合作.

陈真、任榆田、孙洪仁、任茜、耿金才、叶永红等合作制定《沙地苜蓿栽培管理技术规程》1项榆林市技术规范.

作为"陕北沙地苜蓿丰产技术与应用"研究团队成员白艳艳、朱俊娥、任茜、叶永红、刘晓峰、耿金才、梅成芳、薛浩等共同完成了本成果的协调推广实施和技术资料编写,指导项目实施单位的生产技术培训,协助主持人完成项目实施过程中创新技术研究应用、全面示范推广等各项工作,合作建立了本成果中的主要成就.

小白云 (80元/月),四川德阳 4核2G,山东枣庄 4核2G,美国VPS20元/月起三网CN2

小白云是一家国人自营的企业IDC,主营国内外VPS,致力于让每一个用户都能轻松、快速、经济地享受高端的服务,成立于2019年,拥有国内大带宽高防御的特点,专注于DDoS/CC等攻击的防护;海外线路精选纯CN2线路,以确保用户体验的首选线路,商家线上多名客服一对一解决处理用户的问题,提供7*24无人全自动化服务。商家承诺绝不超开,以用户体验为中心为用提供服务,一直坚持主打以产品质量用户体验性以及高效...

Megalayer美国服务器CN2优化线路30M带宽3独立IP限时月299元

Megalayer 商家算是比较新晋的国内主机商,主要方向是美国、香港、菲律宾等机房的独立服务器为主,以及站群服务器和显卡服务器。同时也有新增价格并不是特别优惠的VPS云服务器。上午的时候有网友问问有没有CN2线路的美国独立服务器的,这里我推荐他选择Megalayer看看,目前也是有活动截止到月底的。Megalayer 商家创办2年左右时间,如果我们初次使用建议月付体验。目前在进行且可能截止到6月...

hostyun评测香港原生IPVPS

hostyun新上了香港cloudie机房的香港原生IP的VPS,写的是默认接入200Mbps带宽(共享),基于KVM虚拟,纯SSD RAID10,三网直连,混合超售的CN2网络,商家对VPS的I/O有大致100MB/S的限制。由于是原生香港IP,所以这个VPS还是有一定的看头的,这里给大家弄个测评,数据仅供参考!9折优惠码:hostyun,循环优惠内存CPUSSD流量带宽价格购买1G1核10G3...

站长论坛大全为你推荐
桌面背景图片怎样将喜欢的图片设置为桌面背景,图片要超清晰316不锈钢和304哪个好材质 304不锈钢和316不锈钢有什么区别浮动利率和固定利率哪个好贷款选择浮动利率还是固定利率等额本息等额本金哪个好等额本金和等额本息哪个划算?如果想在5-10年内还清贷款哪类更划算一些?oppo和vivo哪个好vivo和oppo建议买哪个美国国际集团深圳500强企业都有哪些?美国国际东西方大学美国新常春藤大学有哪些?qq空间登录网站QQ空间打开需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下面是正在连接一个网址和领域网址辽宁联通网上营业厅中国移动辽宁营业厅辽宁联通网上营业厅辽宁省昌图县联通网上营业厅通话单怎么查询
如何注销域名备案 万网域名管理 新秒杀 香港托管 湖南服务器托管 京东商城双十一活动 徐正曦 广州服务器 爱奇艺会员免费试用 申请网站 linode支付宝 主机返佣 测试网速命令 googlevoice globalsign 俄勒冈州 瓦工招聘 ddos攻击器下载 阿里云主机 香港云主机 更多